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演說大乘真經,名無量義。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慧光現瑞洞燭幽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一切人天得未曾有,鹹皆歡喜讚歎,以為是經乃諸佛如來祕密之藏,神妙叵測,廣大難名,所以拔滯溺之沈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遠莫可涯涘。泝求其源,肇彼竺乾流於震旦,爰自西晉沙門竺法護者初加翻譯,名曰正法華;暨東晉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重翻,名曰妙法蓮華;至隋天竺沙門闍那笈多所翻者,亦名妙法。雖三經文理重沓互陳,而惟三藏法師獨得其旨。第歷世既遠不無訛謬,匪資刊正漸致多疑,用是特加仇校,仍命鏤梓以廣其傳。   嗚呼!如來愍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乃為此大事因緣現世,敷暢妙旨,作殊勝方便,俾皆得度脫超登正覺,此誠濟海之津梁而燭幽之慧炬也。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秉心至誠持誦佩服頂禮供養,即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不啻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如貧之得寶,如病之得醫,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其為快適欣慰,有不可言。   噫!道非經無以寓,法非經無以傳。緣經以求法,緣法以悟道,方識是經之旨清淨微妙第一希有。遵之者則身臻康泰,諸種善根圓滿具足,如蓮華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蘊皆空、六根清淨,遄躋上善以成於正覺者不難矣。苟或沈迷膠固,甘心墮落絕滅善根,則身罹苦趣,輪迴於生死之域者,其有紀極哉?雖然善惡兩途由人所趨,為善獲吉,為惡獲凶,幽明果報不爽錙銖。觀於是經者,尚戒之哉!尚勉之哉!   永樂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罹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脩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鹹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於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恆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車□□□檢□□□□□覯□□□□□□□裀□ 寶飾輦輿,  歡喜佈施。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佈施。  復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讚諸法王。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懃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餚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捨、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嚮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頗梨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佈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鹹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鹹皆有疑。唯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懃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雲何,  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瞭,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唯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唯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唯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捨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儘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佈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頗梨、  車□□檳□檢□□□□□駒□□□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榓並餘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瑜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度,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慾,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嶮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雲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喜稱南無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柰。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祕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勇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若以機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捨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捨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捨?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捨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捨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牆壁圮坼,  泥塗褫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鴟梟雕鷲、  烏鵲鳩鴿、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狖貍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蜋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踐蹋,  □齧死屍、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飢羸慞惶,  處處求食。  鬥諍□□□□□□□□□□□□□樈□□毼□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噁心轉熾,  鬥諍之聲,  甚可怖畏。  鳩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噉狗,  頭髮蓬亂,  殘害凶險,  飢渴所逼,  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飢急四向,  窺看窗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是朽故宅,  屬於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舍宅,  欻然火起,  四面一時,  其炎俱熾。  棟樑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雕鷲諸鳥、  鳩槃荼等,  周章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捨闍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噉,  臭煙烽□,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荼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  飢渴熱惱,  周章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  惡鬼毒蟲,  災火蔓延,  眾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鳩槃茶鬼,  野干狐狗、  雕鷲鴟梟,  百足之屬,  飢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復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  魑魅可畏,  大火猛炎,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三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唯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車□□□毼□□□姜|槉□□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金華諸瓔,  處處垂下,  眾綵雜飾,  周匝圍繞,  柔軟繒纊,  以為茵蓐。  上妙細□,  價直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  歡喜踴躍,  乘是寶車,  遊於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  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  貪著深故。  以是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汝舍利弗!  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得成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於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慾,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捨。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慾為本,  若滅貪慾,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並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譭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顰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毼□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馲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唼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羅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恆河沙,  生輒聾啞,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啞、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乾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婬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瞭,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殖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虎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捨,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機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裡,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而便自謂:『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踴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車□□□檢□□□紐□駒□□ 像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捨。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遶,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是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裡,  欲往傭作。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雲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頗梨;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父知子心,  漸已廣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祕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瞭,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瞭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  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山川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穀苗稼,  甘蔗蒲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乾地普洽,  藥木並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於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於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  亦無限礙,  恆為一切,  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普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無懈倦。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  住於諸地。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禪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雲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車□□□□飀□紐□□□□□□□覈□□﹛慼慼j□檳飀□□飀□□飀□□□□□□□□□□□□ヱG□□□□餾□□□□□□□□飥□□□□□飼褽□□□椏騖驁□□□礽□□□鍊□□唌慼慼槭O□檢□餾□□□□埤□部慼慼慼慼慼潮晼慼慼慼慼慼慼撰q□襤□□餺□□□□□楰□□楜涼□□□禢觀□□□搾騎□□□□□□糕□□□□□騏都楜□□詁□姪諑□□□□□□□□□□□□□□□□□□□□□錄n婁□□□飣飀□□□言□L\□訏騖□□□塚□□□□楜□□□□□□壘□□□□露褓□□壘□□靈奪椽鷺□□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栴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車□□□□飀□紐□□□□□□□覈□□﹛慼慼j□檳飀□□飀□□飀□□□□□□□委褾□□□ヱG□□□□餾□□□╮慼撙滿慼慼槭O□□□□禈□□□鍊□□駾娷□□□飥□檢□餾□□□□埤□部慼慼慼慼慼潮晼慼慼慼慼慼慼撰q□襤□□餺□□□□□楰□□□□□□□□□令□□楜涼□□□禢觀□□□搾騎□□□□紐□□□詁□姪諑□□□□□□□襤飀□□□騖飀□□楚撩_規□□□□□□□□壘□□□□露楛□□壘□□靈奪椽拏□□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恆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劫,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鹹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鹹作是言:『此中雲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唯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見,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缽花,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悲,  唯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唯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於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鹹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屍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花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花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暗冥,   三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眾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唯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習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  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花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花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大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垓,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恆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恆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恆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瞭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惓,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祕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惓,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婬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鹹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堙A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堙C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堙A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堙A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受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   「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恆沙佛。」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踴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車□□□□檢□紐□□□□□□□覈□□訇□□駎□j□膳□飣驛襤□□□娏□□□□榆□□信襤飀□□□□飀□暽暌芊撚n埤□搾□埤□□□埤□駝□夼□□□G□□□□□□楚撓堙樑瓷慼熱u□□j□□□□蛂慼慼慼撥恣慼慼慼慼慼慼慼慼j□□榆□□□穟□□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澄殺□楰□□□她□飣禪兜□騏騖馳導□□□祿導□馳娏臨□□□秜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澄殺□楰□□□□□導□矩隆說檢□□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踴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踴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踴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踴出,讚言:『善哉,善哉!』」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唯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恆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薰,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恆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恆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吝惜,像、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惓,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踴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踴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羅□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唯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噁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議。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悕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罰。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檢□□□□□□□□□諑□□□□□□□□□□□□孌礹□□□娀□導留覦□□□馭□□□□□孌礹□□□觜□□□穩□□□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像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妙法蓮華經從地踴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懃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踴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踴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惓。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踴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踴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唯願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踴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以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踴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懃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懃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雲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殖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懃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覆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踴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雲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諸善男子!於意雲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   「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鹹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花,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佈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佈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迴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此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懃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諸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瞻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復持此經,  兼佈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檢□□□□□□襦駏□毼□□□□□□諑□□櫸□□搘O□□飀□磻禖□□□□兩□□聾□□□□□□□勵導□楚慼慼D泌□□□兜□覆黎□□□榭□D□□楷□□□□R□□□I□□□□禭□□導□□椻□□娀□□F□□淚□榭□D□□□□點毼□□饈饖□□□□□穠詙□驁□□□□□□□□□□□□茶妼□□□□覜□□□□□□□□梱□諑□祅□□□□□□鷺□導□磻禖□□□祊量禎□□□□□□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脣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脣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脣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像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嶮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語言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花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瞻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沈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嶮處,  栴檀樹花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皆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鬥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辯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花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法,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羅伽、摩□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毘捨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花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瞭,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穢濁,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花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花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花經故。」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花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得大勢!於意雲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大勢,於汝意雲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並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踴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於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捨、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囑累是經故,  讚美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  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並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諸佛坐道場,  所得祕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於如來滅後,  知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雲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恆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佈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懃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姇□□□□奷□□□楏樈□□□□□□□□槓毼□娵祅□□□□□□褸送桌□□襉~□□□□襹□□□觜|橈□□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雲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瞻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儘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佈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茶等,得其便也。   「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殖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唯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到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慾、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願世尊,示我令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雲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殖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毘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后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   「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御製觀世音普門品經序   觀世音菩薩,以爍迦羅心應變無窮,自在神通遍遊法界,入微塵國土說法濟度,具足妙相弘誓如海,凡有因緣發清淨心,纔舉聲稱,即隨聲而應,所有欲願即獲如意。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者,為度脫苦惱之真詮也。人能常以是經作觀,一念方萌,即見大悲勝相,能滅一切諸苦,其功德不可思議。朕惟天道福善禍淫,故佛示果報,使人為善而不敢為惡。夫天堂、地獄皆由人為,不違於方寸之內,故為善者得升天堂,為惡者即墮地獄。夫忠臣孝子吉人貞士,其心即佛,故神明芘佑,業障俱泯,是以生不犯於憲條,沒不墮於無間。夫兇頑之徒,一於為惡,棄五倫如敝帚,蹈刑法如飲甘,寧餧羅剎,不欽佛道。然人性本善,所為惡者,特氣質之偏;苟能改心易慮,修省避畏,轉移之間惡可為善矣。為善則即善人,昔之所積之咎,如太空點塵、紅罏片雪,消滌淨盡,雖有果報將安施乎?朕恆念此,惟恐世之人有過而不知改,乃甘心焉以自棄,遂表章是經,使善良君子永堅禁戒之心,廣納無量之福,為善功德豈有涯涘哉!   永樂九年五月初一日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長行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重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飀□□□□□□紐□餞毼□妖□□兜□礽□□襐饅樈駢□□□n奉□□□椸□□□□□□□□□□□機□騖饐□導□飼□□□□褉□□奉F□□□妘拏□□□□□機□□奾馜餺□觕蔦□□□□□機□騖饐□導□□□祈□楰□妮□楚慼潛矷慼慼撓媬砥摯M□□□□露□□飀□奉楚慼毆ヾ慼慼R槨□□機□騖饐□導□飼覃□□□□□□妃□□椹□□□散□□□□馜餺□□□駽□□□□□□□□□穎榪□□樺□□□□機□騖饐□導□概首旅楚慼潛矷慼慼撓媬砥摯M□□□□露□譯□□送□椸□□稫襴褓□□說慼撬芊慼氶慼毅芊慼慼慼撒□□□衛矷撞翩慼撰q禁□毼□□□駕椸□□□□機□騖饐□□□□騖騃□□□練□□D□□□騋姨□□導□□□譯□□褉□□□隆b褓□楚慼慼慼慼慼Z耔□□機□騖飀□裡□□□導□□褉□□□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唸唸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於汝意雲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即說咒曰:   「安爾(一) 曼爾(二) 摩禰(三) 摩摩禰(四) 旨隸(五) 遮梨第(六) 賒咩(羊鳴音)(七) 賒履(岡雉反)多瑋(八) 羶(輸千反)帝(九) 目帝(十) 目多履(十一) 娑履(十二) 阿瑋娑履(十三) 桑履(十四) 娑履(十五) 叉裔(十六) 阿叉裔(十七) 阿耆膩(十八) 羶帝(十九) 賒履(二十) 陀羅尼(二十一) 阿盧伽婆娑(蘇奈反)簸蔗毘叉膩(二十二) 禰毘剃(二十三) 阿便哆(都餓反)邏禰履剃(二十四) 阿亶哆波隸輸地(途賣反)(二十五) 漚究隸(二十六) 牟究隸(二十七) 阿羅隸(二十八) 波羅隸(二十九) 首迦差(初幾反)(三十) 阿三磨三履(三十一) 佛□毘吉利帙帝(三十二) 達磨波利差(猜離反)帝(三十三) 僧伽涅瞿沙禰(三十四) 婆捨婆捨輸地(三十五) 曼哆邏(三十六) 曼哆邏叉夜多(三十七) 郵樓哆(三十八) 郵樓哆憍捨略(來加反)(三十九) 惡叉邏(四十) 惡叉冶多冶(四十一) 阿婆盧(四十二) 阿摩若(荏蔗反)那多夜(四十三)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遮、若鳩槃茶、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誓螺反)隸(一)摩訶痤隸(二)郁枳(三)目枳(四)阿隸(五)阿羅婆第(六)涅隸第(七)涅隸多婆第(八)伊緻(豬履反)柅(女氏反)(九)韋緻柅(十)旨緻柅(十一)涅隸□□娥□□涅犁□□楺娥□艩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恆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毘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咒曰:   「阿梨(一)那梨(二)□那梨(三)阿那盧(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咒曰:   「阿伽禰(一)伽禰(二)瞿利(三)乾陀利(四)旃陀利(五)摩蹬耆(六)常求利(七)浮樓莎柅(八)頞底(九)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毘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睪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並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履(六)泥履(七)泥履(八)泥履(九)泥履(十)樓醯(十一)樓醯(十二)樓醯(十三)樓醯(十四)多醯(十五)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醯(十九)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遮、若毘陀羅、若犍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遮、若人吉遮,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阿梨樹枝。  如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  斗秤欺誑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瞻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缽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睪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瞭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踴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缽羅,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祕密之藏。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脣色赤好如頻婆果。』   「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佛告大眾:「於意雲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殖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唯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毘捨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唯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途賣反)(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捨隸(四)檀陀修陀隸(五)修陀隸(六)修陀羅婆底(七)佛馱波羶禰(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波伽地(十五)帝隸阿惰僧伽兜略(盧遮反)阿羅帝婆羅帝(十六)薩婆僧伽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捨略阿□伽地(十九)辛阿毘吉利地帝(二十)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脣、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恆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妙法蓮華經後序   後秦沙門僧叡述   《法華經》者,諸佛之祕藏,眾經之實體也。以華為名者,照其本也;稱芬陀利者,美其盛也。所興既玄,其旨甚婉,自非達識傳之,罕有得其門者。夫百卉藥木之英,物實之本也;八萬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諸華之中,蓮華最勝,華尚未敷,名屈摩羅;敷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芬陀利。未敷喻二道,將落譬泥洹,榮曜獨足以喻斯典。至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該,故乘者以之而濟;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大;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權之為化,悟物雖弘,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宜矣。尋其幽旨,恢廓宏邃,所該甚遠,豈徒說實歸本,畢定殊塗而已耶?乃實大明覺理,囊括古今。雲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不滅。夫邁玄古以斯今,則萬世同一日;即萬化以悟玄,則千途無異轍。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滅矣。尋幽宗以絕往,則喪功於本無;控心轡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經流茲土,雖復垂及百年,譯者昧其虛津,靈關莫之或啟;談者乖其准格,幽蹤罕得而履;徒復搜研皓首,並未有窺其門者。秦司隸校尉左將軍安城侯姚嵩,擬韻玄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信詣彌至,每思尋其文,深識譯者之失。既遇鳩摩羅法師,為之傳寫,指其大歸真,若披重霄而高蹈,登崑崙而俯盻矣。於時聽受領悟之僧八百餘人,皆是諸方英秀,一時之傑也。是歲弘始八年,歲次鶉火。   魯國太夫人張氏,伏遇 亡夫太傅大丞相李公遠忌之辰,謹施淨財壹貫文入福州開元寺大藏經司,雕鳳字函《妙法蓮華經》七卷、《法華三昧》等經三卷,共計一十卷,伏茲勝因薦嚴超生淨土。時紹興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日謹題。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No. 263 [Nos. 262, 264]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捨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一切無著,諸漏已盡無復欲塵,已得自在逮得己利,生死已索眾結即斷,一切由已獲度無極,已脫於慧心解得度、名曰:賢者知本際、賢者大迦葉、上時迦葉、象迦葉、江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迦旃延、阿那律、劫賓□、牛□、離越、譬利斯、薄拘盧、拘絺、難陀、善意、滿願子、須菩提、阿難、羅雲;菩薩八萬,皆不退轉,堅住無上正真之道,逮總持法得大辯才,常讚歎不退轉法輪,供養無數百千諸佛,於無量佛殖眾德本,諸佛世尊所見諮嗟,身常行慈入如來慧,善權普至大知度無極,從無數劫多所博聞,名達十方,救護無量百千眾生,遊於三界猶如日明,解一切法如幻如化野馬影響,悉無所有住無所住,雖見終始亦無去來,既見色像本無形貌,現諸所生永無起滅,導利群黎不著三處,分別空慧無想無願,起三脫門至三達智,無去來今現在之想,開化黎庶使了本無。   其名曰:溥首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不置遠菩薩、寶掌菩薩、印手菩薩、藥王菩薩、妙勇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月滿菩薩、大度菩薩、超無量菩薩、越世菩薩、解縛菩薩、寶事菩薩、恩施菩薩、雄施菩薩、水天菩薩、帝天菩薩、大導師菩薩、妙意菩薩、慈氏菩薩,如是大士八萬上首。爾時天帝釋與二萬天子俱,日天子與無數眷屬俱,月天子以寶光明普有所炤,寶光天子、光燿天子俱,四大天王與萬天子俱,□明大梵自在天子與三萬天子俱,梵忍跡天子與三萬二千天子俱,飾乾大梵與無數天子,又梵名□光與無數大眾俱,來詣佛所,稽首畢退坐一面。有八龍王,與無央數千諸龍眷屬俱;四真陀羅王——慎法真陀羅王,大法真陀羅王,仁和真陀羅王,持法真陀羅王;香音神,各與營從來詣佛所,稽首畢退住一面。淨身四天子——柔軟天子,和音天子,美軟天子,悅響天子——俱來詣佛所,前稽首畢退坐一面。四阿須倫王——最勝阿須倫,欲錦阿須倫,燕居阿須倫,吸氣阿須倫——與無央數百千阿須倫人民俱,來詣佛所,前稽首畢退坐一面。四金翅鳥王——大身王,大具足王,得神足王,不可動王——俱來詣佛所,稽首畢退住一面。摩竭國王阿闍世,與十子並諸營從,來詣佛所,稽首畢退坐一面。諸天、龍神、世人,莫不歸命奉敬侍坐。   爾時世尊與四部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講演菩薩方等大頌一切諸佛嚴淨之業。說斯經已,昇於自然師子之床加趺而坐,三昧正受定意,名曰立無量頌。尋應所宜,不見身貌、不得心意,所坐立處則有瑞應,天雨、意華、大意華、柔軟音華、大柔軟音華,散世尊上及於大會四部之眾,普佛國土六反震動。時大眾會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神鬼、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國王君主大力轉輪聖王,各與營從,鹹悉一心瞻戴世尊,意皆愕然怪未曾有。於時佛放面口結光明,普炤東方萬八千佛土,其大光明照諸佛國,靡不周遍,至於無擇大地獄中,上徹三十三天,彼此世界六趣周旋,所有蒸民一切皆現,其界諸佛現在所由,此土眾會悉遙見之;彼土睹斯亦復如是,十方諸佛所說經法,普遍聞焉。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修行獨處者逮得德果一切表露,又諸菩薩意寂解脫,其出家者求報應行,皆亦悉現;諸佛世界滅度眾聖,所建寶廟自然為現。   於是彌勒菩薩心自念言:「今者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三昧正受,現大感變,多所降伏,睹未曾有,天上世間諸佛廟寺,恢闊彰顯,將何所興而有此瑞?從昔暨今未曾見也。欲問其歸,孰堪發遣解斯誼乎?」尋改思曰:「今者大士溥首童真,所作已辦靡所不達,供養過去無數諸佛,曾當瞻覲如來.至真.等正覺,如此瑞應欲請問之。」   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志懷猶豫得未曾有,見斯大聖無極威曜神足變化,各各發意,欲問世尊決散疑網。慈氏大士見眾會心,便問溥首曰:「仁者惟說,今何因緣有此瑞應,大聖神足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諸佛世界自然為現,所說經法皆遙聞之?」   於是慈氏以頌而問溥首曰: 「文殊師利!  今何以故,  導利眾庶,  放演光明?  甚大威曜,  出於面門,  神變遍照,  十方□然;  天雨眾華,  紛紛如降,  意華大意,  柔軟音華,  種種若干,  其色殊妙,  栴檀馨香,  悅可眾心,  嚴淨巍巍,  皆悉周遍。  今日四輩,  欣然踴躍,  於此佛土,  十方世界,  六反震動,  莫不傾搖。  於彼光明,  則照東方,  萬八千土,  其暉普徹,  諸佛境土,  紫磨金色,  煌煌灼灼,  □無不接。  國邑群萌,  莫不蒙賴,  達盡上界,  入無擇獄。  眾庶受生,  用無明故,  滅沒墮落,  歸此諸趣。  斯等黎民,  睹見因緣,  若干之趣,  今現嚴淨,  賢明不肖,  中間品類,  吾於此住,  皆遙見之。  又睹諸佛,  而師子吼,  演說經典,  開闡法門,  消除眾生,  無數之穢。  歌頌聖教,  出柔軟音,  其響深妙,  令人欣踴。  各各自捨,  境界所有,  講說譬喻,  億載報應,  分別敷演,  於此佛法。  一切眾生,  所造苦患,  以無巧便,  治老病死,  猶斯等類,  說寂滅度。  比丘當知,  貧劇困惱,  眾人則處,  安雅快樂,  積累功德,  乃見聖尊,  又得逮至,  緣一覺乘,  一切令入,  於此道業,  見佛殊異,  諸所經籍,  或有志求,  無上之慧。  一切世間,  見若干形,  斯等眾類,  歌詠佛德。  仁者溥首!  彼所言說,  我立住此,  今悉見聞,  及餘無數,  諸億千眾,  在此遊居,  吾悉睹眄。  又見佛土,  不可計數,  諸菩薩等,  如江河沙,  億百千數,  而不減少,  建志精進,  興發道意。  或有放捨,  諸所財業,  而行佈施。  金銀珍寶,  明月真珠,  車□□□毼□□□□□□諑□ 床臥機榻,  諸所珍異,  環珮瓔珞,  於是具足,  皆用惠賜,  悉以勸助,  上尊佛道。  今我等類,  聞斯音聲,  安住所歎,  正覺大乘,  遊於三界,  而無所猗,  其人速逮,  得獲斯願。  或以諸乘,  則而施與,  諸華伎樂,  欄楯莊嚴,  簫成鼓吹,  音節所娛,  四事如應,  惠與奉授,  以此佈施,  心不吝惜。  妻妾子孫,  所重輦輿,  或慮非常,  手足與人,  志不矜愛,  皆用惠施,  欲以慕求,  此尊佛道。  復有捨身,  給諸所有,  頭眼支體,  無所遺愛,  所以佈施,  用成佛道,  志願逮獲,  如來聖慧。  溥首童真!  吾瞻國王,  與眷屬俱,  而出遊立,  中宮后妃,  婇女貴人,  族姓娛樂,  俱禮佛身。  眾庶朋黨,  悉詣導師,  而於法王,  啟問經典,  則除俗服,  下其鬚髮,  而被袈裟,  以為法式。  我睹若干,  諸菩薩眾,  比丘知友,  頓止山巖,  獨處閑居,  解暢空無,  或有受經,  而讀誦讚。  吾復瞻見,  開士之黨,  英雄儔疋,  出入山谷,  專精思惟,  歷察眾相,  分別講說,  演諸佛乘,  捐棄愛慾,  永使無餘。  常自纂修,  悕仰正行,  安住諸子,  不離閑居,  則便逮得,  成五神通。  高妙之士,  志平等句,  向諸導師,  恭敬叉手,  心懷踴躍,  歌詠佛德,  以數千偈,  歎人中王。  睹無所畏,  志踴調和,  曉了分別,  出家之業,  諮稟經典,  於兩足尊,  所聞頻數,  尋即執翫,  安住眾子,  先自修已。  我又遙見,  諸佛孫息,  為無數億,  人民講法,  而現報應,  兆載難計,  志懷欣喜,  自歸正法,  勸助開化。  無數菩薩,  降伏眾魔,  秉勢官屬,  而雷擊扣,  於此法鼓,  善逝典誥。  我又覽歷,  諸天人神,  所共宗奉,  安住諸子,  不以奇雅,  益用寂然,  履行定隱,  無所猗著,  猶如師子,  開化度眾,  令發道意。  眾生在居,  手執所供,  心懷悅豫,  僉然俱詣。  又諸佛子,  立於精進,  棄捐欲塵,  常得自在,  建志經行,  遊諸樹間,  心願勤修,  根求佛道。  而護身口,  常行清淨,  禁戒安隱,  不畏生死,  於彼秉心,  具足諸行,  以斯禁戒,  寤諸不覺。  最勝之子,  據忍辱力,  為諸貢高,  卑下謙順,  輕毀罵詈,  若撾捶者,  其求佛道,  默然不校。  吾或復觀,  菩薩之眾,  一切棄離,  調戲伎樂,  與諸力勢,  親友等俱,  其心堅固,  平如虛空。  蠲除諸穢,  憒亂之意,  建立一心,  消滅陰蓋,  禪思思惟,  億百千歲,  佈施立意,  求尊佛道。  或自割損,  多所惠潤,  刈除貪嫉,  閑不懷懅,  飲食供具,  所當得者,  及無數人,  諸病醫藥。  又復施與,  衣被服飾,  檀已濟裸,  無所藏積。  與營從俱,  面見最勝,  在上化立,  億百千供。  所造珍寶,  及栴檀香,  多有床座,  明珠諸藏。  現在目前,  奉上安住,  其寶之價,  直億百千。  所睹園觀,  樹葉華實,  具足鮮淨,  悅可人意。  夙夜修行,  兼加進獻,  上人正士,  諸聲聞等,  所可慧益,  品列如斯,  雜種若干,  歡喜濟乏,  深自欣慶,  而建道行,  以此所施,  願求尊覺。  或有得人,  寂然法誼,  察諸報應,  眾億兆載,  發起民庶,  使其悔過,  令捨億寶,  志願佛道。  曉了觀察,  不祕吝法,  滅除三事,  寂等如空,  安住之子,  悉無所著,  斯等智慧,  求尊佛道。  溥柔軟音,  吾復睹見,  諸滅度佛,  安住開化。  諸所現在,  大菩薩眾,  鹹共奉敬,  最勝舍利。  吾覲佛廟,  億千之數,  凡難限計,  如江河沙。  在於億土,  常見尊戴,  諸所化現,  最勝由已。  七寶自然,  清淨而現,  具足裡數,  二十五萬。  諸蓋幢幡,  各有數千,  廣長周匝,  各二千里,  其蓋妙好,  殊異嚴淨。  所在眾香,  珍寶自然,  諸果芬馥,  伎樂和雅。  鬼神羅剎,  肅恭人尊,  安住諸子,  所興感動,  以用供養,  舍利若斯。  今此佛廟,  昱鑠璨麗,  普布香華,  如晝度樹。  於斯人眾,  無數億千,  悉遙睹見,  煒曄斒斕,  衣毛為豎,  眷屬馳造,  欲見最勝,  顯發光明。  人中之上,  演大光燿,  妙哉明哲,  離垢無漏,  乃能闡現,  如斯弘暉,  示諸佛土,  無央數千。  見此瑞應,  得未曾有。  如是疇類,  諸大變化,  唯願溥首,  具說斯誼。  吾今欽羨,  及諸佛子,  於四部眾,  心懷悅豫。  渴仰仁者,  兼見瞻察,  今日安住,  何所因由,  奮大光明,  而從口出,  解散狐疑,  勸發欣躍。  何故佛現,  無極大光?  如斯所變,  當有所感。  安住之子,  願用時說。  大聖所成,  此微妙法,  在於道場,  正士敷演。  世雄導師,  所由方面,  願為分別。  此諸菩薩,  欲見佛土,  無央數千,  群生倫品,  眾寶嚴淨,  諸佛自現,  無量明目。  凡新學者,  得無猶豫,  諸最勝子,  普共啟問。  悅諸人民,  天神羅剎,  四部之眾,  一切戴仰。  今者溥首,  惟具分別。」   於是溥首告慈氏、諸大士眾會者族姓子女:「吾心惟忖,今者如來,當敷大法演無極典,散大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螺,講無量法。又自追憶,乃從過去諸佛世尊見斯像瑞,彼如來等所放光明亦復若茲,猶斯識察知講大法。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欲令眾生聽無極典,故現斯應。所以者何?世尊欲令群生洗除俗穢,聞服佛法,現弘大變光明神化。又念往故無央數劫不可思議無能度量,時有如來,號日月燈明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演說經典,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誼微妙具足,究竟清淨修梵行,為聲聞乘講陳聖諦,則令眾庶度生老死憂惱眾患入近無為。為諸菩薩大士之眾,顯揚部分分別六度無極無上正真。   「又族姓子,其日月燈明如來滅度之後,次復有佛,亦號日月燈明。滅度之後,次復有佛,亦號日月燈明。滅度之後,復次有佛,亦號日月燈明。如是等倫八十如來,皆同一號日月燈明,胄紹一姓。若斯之比二萬如來,佛語莫能勝。彼二萬如來最前興者,號日月燈明,最後起者,故復名曰日月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其佛說經,初語、中語、竟語皆善,分別其誼微妙具足淨修梵行,為諸聲聞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生老病死愁慼諸患,皆令滅度究竟無為。為諸菩薩講六度無極,使逮無上正真道,至諸通慧。   「其日月燈明如來未出家時有八子:一名有志,二曰善意,三曰加勸,四曰寶志,五曰持意,六曰除慢,七曰響意,八曰法意,是八太子則如來子,神足弘普。時一一子各各典主四域天下,其土豐殖治以正法無所侵枉,而見世尊棄國修道逮最正覺適聞得佛,尋皆離俗不顧重位,詣世尊所悉為沙門,皆志無上正真之道,盡為法師,常修梵行,於無央數百千諸佛殖眾德本。」   又曰:「阿逸!時日月燈明,勸發菩薩護諸佛法,而為眾會講演大頌方等正經。時彼世尊於座寂然,以無量頌三昧正受即不復現,無身無意都不可得心無所立。世尊適三昧已,天雨意華、大意華、柔軟音華、大軟音華,而散佛上及於大會四部之眾,應時其地六反震動,國中人民各取天華復散佛上,四部弟子諸天世人愕然疑怪。其佛三昧未久威神德本,面出一光,其光普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諸佛國土所可造作悉自然現,亦如今日諸佛土現。彼時世尊與二十億諸菩薩俱,於眾會中講說經法。諸菩薩大士睹大光明普照世間,而其佛世有菩薩,名曰超光,侍者十八人,有一菩薩而獨勞懈,名曰名聞,佛三昧正受,從三昧起,為超光菩薩講正法華方等之業,諸菩薩行皆說佛法,一處安坐具足六十劫說斯經典,眾會亦然,身不傾動心無因緣。又彼世尊六十中劫,因為諸會說法,聽者一無疲厭心不勞擾。   「日月燈明六十劫中,為諸菩薩講演《法華》方等正經,便自說言,當般泥洹。告天世人、諸梵魔眾、沙門梵志、阿須倫、鬼神、諸比丘等:『察於其時,如來夜半至無餘界當般泥洹。』授其菩薩首藏之決,告諸比丘:『吾滅度後,首藏開士當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號離垢體如來.至真.等正覺。』佛授決已,尋於夜半而取滅度。彼世尊子等類八人,皆歸超光菩薩大士而順教敕,鹹志無上正真之道,見無央數億載諸佛,供養奉侍悉逮正覺,最後興者號曰法事。十八人中有一菩薩,於利無節慇懃求供,尊己貪穢多於三病,分別句誼中而忽忘,便得於閑不復懅務。時族姓子得名聞定,以斯德本從不可計億百千佛,求願得見悉奉眾聖。」   溥首謂莫能勝:「欲知爾時比丘法師號超光者,則吾是也。其名聞菩薩大士而懈怠者,則莫能勝是。是故當知,見此世尊所見瑞應放其光明,吾觀察之,今日大聖當為我等講《正法華》方等典籍。」   於是溥首菩薩,欲重現誼,說此頌曰: 「吾自憶念,  往古過去,  不可思議,  無央數劫。  最勝造誼,  智慧無上,  其號名曰,  日月燈明。  彼講說法,  聖達無極,  開化眾生,  不可計億。  勸助發起,  無數菩薩,  不可思議,  億百千人。  於時如來,  尊者諸子,  皆為幼童,  見佛導師,  則從所尊,  悉作沙門,  棄捐愛慾,  一切所有。  導利世者,  為講說法,  所演經典,  名無量頌,  而號最上,  厥誼如此,  開化黎庶,  億千之數。  大聖適說,  斯經典已,  能仁至尊,  處於法床,  加趺而坐,  尋有瑞應,  三昧正受,  名無量頌。  於時即雨,  大意音華,  又現電□,  大雷音聲,  諸天鬼神,  住於虛空,  一心奉敬,  人中之尊。  尋則感動,  諸佛國土,  從其眉間,  顯出妙□,  放斯光明,  無量難限,  不可計人,  怪未曾有。  其明遍照,  東方佛土,  周萬八千,  億數世界。  常以應時,  多所分別,  示於眾生,  終始根原。  或有佛土,  立諸寶蓋,  光如琉璃,  及若水精,  以導師光,  威神之曜,  現若干種,  瑰異雅麗。  諸天人民,  並鬼神龍,  揵沓和等,  驚喜希有。  其有專精,  奉事安住,  彼諸世界,  皆自然現。  又見諸佛,  各各自由,  端正姝妙,  紫磨金色,  如琉璃中,  而有眾寶,  在於會中,  為雨法教。  其諸聲聞,  不可稱計,  嗟歎無量,  安住弟子。  一切導師,  一一世界,  又光明曜,  皆悉巍巍。  常行精進,  戒無所犯,  忍辱之力,  猶明月珠。  世尊諸子,  現無央數,  遊於閑居,  山林曠野,  一切禪定,  不起因緣,  若有加害,  不興瞋恨。  諸菩薩眾,  如恆沙數,  安住光明,  感動若斯,  心念無常,  不為放逸,  忍辱樂禪,  不捨一心。  有安住子,  普悉來現,  自伏其志,  慕尊佛道,  立審諦住,  其心寂然,  各以緣便,  多所開化。  無數佛界,  廣說經法,  世尊所為,  感應如此。  又睹大聖,  猶如船師,  所出光明,  蔽日月暉。  一切眾生,  所立歡喜,  各各問言,  此何感變?  天人所奉,  從三昧起,  未久之頃,  導師便坐。  其菩薩者,  名曰超光,  而作法師,  佛為解說,  世間之眼,  蠲除眾趣,  唯安悅我,  示諸種大,  為我分別。  於斯經法,  吾愍眾生,  以是教化,  建立勸助。  諸菩薩眾,  聞佛教詔,  欣然嗟歎。  於時世尊,  說大經法,  所演具足,  六十中劫,  於一床上,  結加趺坐。  導師化世,  說殊特教,  彼諸佛等,  皆已滅度。  其法師者,  超光仁人,  最勝所演,  講說經典。  無央數人,  皆悉歡喜,  惟願大聖,  分別解之。  在諸天上,  及與世間,  講說經典,  自然之誼,  顯示眾庶,  此《正法華》。  告諸比丘,  吾已時到,  當於夜半,  而取滅度,  修無放逸,  堅固其心。  吾已解說,  諸經法教。  大聖神通,  難得值遇,  於無央數,  億那術劫,  常當供養。  無量佛子,  憂惱諸患,  甚亦苦劇。  時聞世尊,  所現章句,  觀於無為,  採習言教。  值睹人尊,  所見安慰,  會無數人,  不可思憶。  比丘莫懼,  吾當泥曰,  我去然後,  已不復現。  第二菩薩,  號曰首藏,  無有諸漏,  無所不入,  當究竟逮,  尊上佛道,  所號名曰,  離垢之體。  即尋於此,  夜半之時,  便取滅度,  盡執光耀。  其佛舍利,  而廣分佈,  即起塔廟,  無量億載。  諸比丘等,  及比丘尼,  志悉慕求,  上尊佛道,  不可稱限,  如江河沙,  常修精進,  尊安住教。  爾時比丘,  為法師者,  超光大人,  執持經典,  一坐之頃,  演說尊法,  則具足滿,  八十中劫。  彼時侍從,  有十八人,  教化度之,  皆蒙安隱。  此等值見,  無數億佛,  至心供養,  諸大聖尊,  常尊奉教,  柔順之法,  於諸世界,  皆各成佛。  尊得自在,  受持無量,  各各授決,  使逮正覺。  於時諸佛,  皆悉究竟,  定光世尊,  最後得佛,  大仙日月,  開化聖眾,  導師所化,  巨億百千,  安住所興,  諸大威化。  法師超光,  則吾身是。  爾時侍從,  志懈怠者,  求索利養,  親屬交友,  志所願求,  但慕名聞。  周旋行來,  詣諸族姓,  捨置所學,  不諷誦讀。  彼時不肯,  分別而說,  以故其人,  唐載此名。  於佛法教,  欲使稱譽,  其人由此,  所造德本,  在住世尊,  而有瑕疵,  值見諸佛,  億千之數。  積累功德,  廣普大聖,  專修正行,  得最順忍,  又睹世尊,  於斯能行。  然於將來,  最後世時,  當得無上,  尊佛正道,  成至世尊,  號曰慈氏。  教化眾生,  無數億千,  逮得勇猛,  所在自由。  安住滅度,  仁順其教,  於彼世時,  比像如是。  我身爾時,  則為法師,  是以之故,  行哀如此。  過世睹見,  如是之類,  安住之仁,  變動若茲。  本第一察,  如斯瑞應,  彼時世尊,  無量明目,  諸釋中王,  現第一誼,  今者欲說,  《正法華》典。  吾過世時,  所聞道業,  今日變化,  而得具足。  諸導師尊,  行權方便,  大釋師子,  建立興發,  講說經法,  自然之教,  諸懷道意,  悉叉手歸。  導利世者,  今者分別,  當雨法雨,  柔軟法教,  普潤飽滿,  履道意者。  其有諸天,  入於無為,  志懷狐疑,  而有猶豫。  若有菩薩,  求斯道意,  今當蠲除,  吾我之想。」   正法華經善權品第二   於是世尊從三昧覺,告賢者舍利弗:「佛道甚深,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入之慧難曉難了不可及知。雖聲聞、緣覺,從本億載所事歸命,無央數劫造立德本,奉遵佛法慇懃勞苦精進修行,尚不能了道品之化。又舍利弗!如來觀察人所緣起,善權方便隨誼順導,猗靡現慧各為分別,而散法誼用度群生,以大智慧力無所畏,一心脫門三昧正受,不可限量,所說經典不可及逮,而如來尊較略說耳。大聖所說得未曾有巍巍難量,如來皆了諸法所由,從何所來,諸法自然,分別法貌眾相根本,知法自然。」   於時世尊欲重解誼,更說頌曰: 「世雄不可量,  諸天世間人,  一切眾生類,  焉能知導師。  離垢解脫門,  寂然無所畏,  如諸佛法貌,  莫有逮及者。  本從億諸佛,  依因而造行,  入於深妙誼,  所現不可及。  於無央數劫,  而學佛道業,  果應至道場,  猶如行慈愍。  使我獲斯慧,  如十方諸佛,  諸相普具足,  眾好亦如是。  其身不可見,  亦無有言說,  察諸群黎類,  世間無與等。  若說經法時,  有能分別解,  其惟有菩薩,  常履懷信樂。  假使諸佛,  弟子之眾,  所作已辦,  如安住教,  盡除疾病,  執御其心,  不能達彼,  若干種慧。  設令於斯,  佛之境界,  皆以七寶,  充滿其中,  以獻安住,  神明至尊,  欲解此慧,  終無能了。  正使十方,  諸佛剎土,  諸明哲者,  悉滿其中,  及吾現在,  諸聲聞眾,  一切具足,  亦復如是。  一時普會,  共思惟之,  計安住慧,  無能及知。  佛之智慧,  無量若斯,  欲知其限,  莫能逮者。  諸緣一覺,  無有眾漏,  諸根通達,  總攝其心。  假使十方,  悉滿中人,  譬如甘蔗,  若竹蘆葦,  悉俱合會,  而共思惟,  欲察知佛,  所說解法,  於億那術,  劫載計念,  未曾能知,  及法利誼。  新學發意,  諸菩薩等,  假使供養,  無數億佛,  講說經法,  分別其誼,  復令是等,  周滿十方,  其數譬如,  稻麻叢林,  在諸世界,  滋茂不損,  悉俱合會,  而共思惟,  世尊所明,  睹諸法本,  不可思議,  無數億劫,  如江河沙,  不可限量,  心無變異,  超越智慧,  欲得知者,  非其境界。  無數菩薩,  皆不退轉,  無崖底劫,  如恆邊沙,  一心專精,  悉共思惟,  此之等類,  亦不堪任。  諸佛聖明,  不可及逮,  一切漏盡,  非心所念。  獨佛世尊,  能解了知,  分別十方,  諸佛世界。  告舍利弗,  安住所說,  唯佛具足,  解達知彼,  最勝導利,  悉暢了識,  說無上誼,  以來久遠。  佛今日告,  諸聲聞眾,  緣覺之乘,  如所立處,  捨置已逝,  入泥曰者,  所可開化,  各各得度。  佛有尊法,  善權方便,  猶以講說,  法化世間,  常如獨步,  多所度脫,  以斯示現,  真諦經法。」   爾時大眾會中,一切聲聞阿羅漢等,諸漏已盡知本際黨,千二百眾及弟子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聲聞乘,各各興心念:「世尊何故慇懃諮嗟善權方便,宣暢如來深妙經業,致最正覺慧不可及,聲聞、緣覺莫能知者?如今世尊乃演斯教,於是佛法無逮泥洹,雖說此經,吾等不解誼之所趣。」   賢者舍利弗,見四部眾心懷猶豫,欲為發問決其疑網,冀並被蒙,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日如來何故獨宣善權方便,以深妙法逮最正覺,道德巍巍不可稱限?」   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樂慧聖大尊,  久宣如是教,  力脫門禪定,  所奉無央數。  讚揚佛道場,  無敢發問者,  獨諮嗟真法,  無能啟微妙。  顯現大聖法,  自歎譽其行,  智慧不可限,  欲分別深法。  今鄙等懷疑,  說道諸漏盡,  其求無為者,  皆聞佛所讚。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揵沓摩休勒,  及餘諸等類,  心各懷猶豫,  請問兩足尊,  大德願解說。  一切諸聲聞,  安住所教化,  大聖見歎譽,  我獨度無極,  鄙意在沈吟,  不能自決了,  究竟至泥洹。  今復聞此說,  唯願演分別,  雷震音現說。  如今所發教,  猶若師子吼,  最勝諸子等,  歸命皆叉手,  欲聞正是時,  願為分別說。  諸天龍眾,  鬼神真陀,  無數百千,  如江河沙,  而悉僉曰,  供養世尊。  鹹欲發問,  於尊佛道。  國主帝王,  轉輪聖王,  悉共同心,  億百千垓,  一切恭敬,  叉手而立,  德何因盛,  眾行具足。」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且止且止用問此誼。所以者何?諸天世人聞斯說者,悉當恐怖。」   時舍利弗,復重啟曰:「唯願大聖,如是誼者,加哀說之。所以者何?於此眾會有無央數億百千載蚑行喘息、蜎蜚蠕動群生之類,曾見過佛知殖眾德,聞佛所說,悉當信樂受持奉行。」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願人中王,  哀恣意說。  此出家者,  眾庶億千,  恭肅安住,  欽信慧誼,  斯之等類,  必皆欣樂。」   於時世尊歎舍利弗,如是至三,告曰勿重,諸天世人悉懷慢恣,比丘、比丘尼墜大艱難。世尊以偈告舍利弗: 「且止且止,  用此為問,  斯慧微妙,  眾所不了。  假使吾說,  易得之誼,  愚癡闇塞,  至懷慢恣。」   賢者舍利弗復白佛言:「唯願大聖以時哀說,無央數眾,昔過世時曾受佛教,以故今者思聞聖音,聞者則信多所安隱,冀不疑慢。」   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我佛長子,  今故啟勸,  願兩足尊,  哀為解說。  今有眾生,  無數億千,  悉當信樂,  聖尊所詔,  會致本德,  決諸疑網。  往古長夜,  曾被訓誨,  是等叉手,  恭肅側立,  必當欽樂,  於斯法誼。  我之等類,  千二百人,  及餘眾黨,  求尊佛道。  假令見聞,  安住言教,  尋當歡喜,  興發大意。」   於時世尊見舍利弗三反勸助,而告之曰:「爾今慇懃所啟至三,安得不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世尊適發此言,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五千人等,至懷甚慢,即從坐起,稽首佛足捨眾而退。所以者何?慢無巧便,未得想得、未成謂成,收屏蓋藏衣服臥具摩何而去。世尊默然,亦不制止。   「又舍利弗!眾會辟易有竊去者,離廣大誼聲味所拘。又舍利弗!斯甚慢者退亦佳矣。如來雲何說此法乎?譬靈瑞華時時可見,佛歎斯法久久希有,爾等當信如來誠諦所說深經,誼甚微妙言輒無虛,若干音聲現諸章句,各各殊別人所不念,本所未思如來悉知。所以者何?正覺所興世嗟歎一事,為大示現皆出一原,以用眾生望想果應,勸助此類出現於世,黎元望想希求佛慧出現於世,蒸庶望想如來寶決出現於世,以如來慧覺群生想出現於世,示寤民庶八正由路使除望想出現於世。以故當知,正覺所興悉為一誼,以無極慧而造大業,猶一空慧,以無蓋哀興出於世,如佛所行,所化利誼亦復如是。而為說法,教諸菩薩現真諦慧,以佛聖明而分別之。轉使增進唯大覺乘,無有二乘況三乘乎!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去來現在亦復如是。以權方便若干種教,各各異音開化一切,而為說法皆興大乘,佛正覺乘諸通慧乘。   「又舍利弗!斯眾生等悉更供養諸過去佛,亦曾聞法,隨其本行獲示現誼。吾見群生本行不同,佛觀其心所樂若干,善權方便造立報應,而講法誼,皆為平等正覺大乘,至諸通慧道德一定,無有二也,十方世界等無差特,安得三乘?   「又舍利弗!設如來說眾生瑕穢一劫不竟。今吾興出於五濁世:一曰塵勞,二曰凶暴,三曰邪見,四曰壽命短,五曰劫穢濁。為此之黨本德淺薄慳貪多垢故,以善權現三乘教,勸化聲聞及緣覺者;若說佛乘,終不聽受、不入不解,無謂如來法有聲聞及緣覺道深遠諸難。若比丘、比丘尼,已得羅漢自已達足,而不肯受無上正真道教,定為誹謗於佛乘矣!雖有是意,佛平等訓,然後至於般泥洹時,諸甚慢者乃知之耳。所以者何?又諸比丘為羅漢者,無所志求,諸漏已盡,聞斯經典而不信樂。若滅度時,如來面現諸聲聞前,大聖滅度不以斯行,令受持說方等頌經,尋於異佛.至真.等正覺決其狐疑,然後於彼乃當篤信,如來言誠正有一乘,無有二也。」   世尊頌曰: 「比丘比丘尼,  心懷甚慢恣,  諸清信士女,  五千人不信。  不自見瑕穢,  奉誡有缺漏,  多獲傾危事,  而起愚騃意,  反行求雜糅,  悉無巧方便。  諸佛最勝禪,  緣此得聞法,  供養清淨慧,  眾會儼然住,  一切受恩教,  逮志立見要。  舍利弗聽此,  佛為人中上,  諦覺了諸法,  為說若干教。  善權方便,  億百千垓,  隨人心行,  而為說法。  罪福之事,  若幹不同,  從其宿世,  各得報應。  此諸眾生,  心各各異,  所造眾多,  纏綿結縛。  因緣諸見,  億百千垓,  一切品類,  瑕穢如是。  如來大聖,  說此經典,  所言至誠,  終無虛欺。  從始引喻,  若干無數,  如有所說,  尋為分別。  其有不樂,  正覺明者,  於無數佛,  不造立行。  愚癡生死,  甚多苦患,  故為斯等,  現說泥洹。  大聖所興,  行權方便,  因勸化之,  使入佛慧。  如佛道教,  興顯於世,  吾始未曾,  為若等現。  何故愚冥,  睹於導師,  見自患厭,  乃為分別。  今乃得聞,  演於平等,  以故得說,  佛所決了。  於我法教,  諸新學者,  佛以聖慧,  行權方便,  所可分別,  為眾生故,  欲開化之,  故示此誼。  欲知佛道,  常調清淨,  仁樂聖典,  實為要妙,  在諸佛所,  所作已辦,  故為斯類,  說方等經。  志性和順,  行能具足,  是等勇猛,  親近聖教,  則為彼說,  德最弘衍,  於當來世,  慈愍哀傷。  一切聞之,  欣然諮嗟,  我等成佛,  亦當如是。  緣是行故,  世世端正,  而當翫習,  是方等經。  其有逮聞,  無極聖教,  斯等乃為,  佛之弟子。  假使得聽,  佛一偈者,  皆成正覺,  終無有疑。  佛道有一,  未曾有二,  何況一世,  而當有三?  除人中上,  行權方便,  以用乘故,  開化說法,  欲得講說,  佛之深慧。  善權方便,  導師光明,  唯有一乘,  豈寧有二?  下劣乘者,  當求殊特,  諸佛所覺,  常皆如應。  至尊所在,  莫敢能當,  其力一心,  若順脫門。  皆立眾生,  於此道教,  諸佛最勝,  無有瑕疵。  尊無等倫,  現平等覺,  如是示以,  眾生善法。  世尊因而,  勸立是乘,  所在安和,  誘進稽首。  諸境界名,  於此當行,  斷除一切,  諸兇暴法。  是故號佛,  則大勇猛,  今已造立,  若干種相,  眷屬圍繞,  演出法光,  無數眾生,  億百千垓,  為講說法,  自然之印。  告舍利弗,  我見如是,  今當奈此,  群生類何?  三十二相,  顏容殊妙,  猶得自在,  無所拘礙。  而吾所觀,  若所思念,  如往古時,  有可志願,  皆具足成,  深微妙事,  分別講說,  得至佛位。  語舍利弗,  佛言至誠,  以何等事,  寤覺眾生,  假使為說,  不能解了,  不肯啟受。  善言至誠,  即時心念,  如是之誼,  前往古世,  行不可議,  今日乃逮,  得本所願,  已斷愛慾,  除大陰雨。  眾庶坐欲,  墜於惡趣,  安住穢厭,  眾諸穢垢,  黑冥之法,  數數增長。  薄德之夫,  患苦所惱,  為諸邪見,  之所□繫。  有此無異,  不有不無,  具足依倚,  六十二見。  當住於斯,  根著所有,  勢力薄少,  而懷恐懼。  未曾得聞,  佛之音聲,  恆當墮落,  不離三處,  億百千生,  不能解法。  佛了善權,  卓然難及,  為說勤苦,  斷其根原。  眾生之類,  諸見所惱,  佛故導示,  便至泥洹。  吾所以故,  常解滅度,  令一切法,  皆至寂然。  又復過去,  諸佛之子,  當來之世,  得成最勝。  今我如是,  行權方便,  各令休息,  說三乘教。  其乘有一,  亦不非一,  大聖世尊,  故復說一。  諸有蒸民,  興發沈吟,  意慮憒亂,  狐疑猶豫。  如來所說,  終無有異,  慧乘有一,  未曾有二。  其有往古,  世雄導師,  億百千佛,  諸滅度者。  或有過去,  無央數劫,  計其限量,  不可稱度。  謂此一切,  人中之上,  講說經法,  無數清淨,  所可作為,  報應譬喻,  行權方便,  億百千垓,  普為眾生,  示現一乘,  是故說道,  度未度者。  常為人說,  平等道慧,  開化眾庶,  億百千垓。  又復見異,  若干大聖,  為講分別,  是大尊法。  本性清淨,  乃信解之。  若在天上,  世間亦然,  其有聞經,  若聽省者,  彼諸眾生,  所獲安隱,  常行佈施,  其戒具足,  忍辱無乏,  斯行平等,  精進一心,  修善勇猛。  於此經典,  遵奉智慧,  或有建立,  若干種德,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其有滅度,  諸所如來,  彼時所有,  一切眾生,  忍辱調意,  得至大安,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假使供養,  諸佛舍利,  大聖最勝,  及滅度者。  興立佛廟,  眾億百千,  黃金白銀,  水精琉璃,  若以馬瑙,  造作塔寺,  車□□□毼□ 及明月珠,  若以墼泥,  立作形像,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假使以石,  用作佛廟,  或以栴檀,  若木蜜香,  設令塔寺,  立天尊像,  材木刻鏤,  彩畫眾飾,  或有奉戒,  口言至誠,  若復豎立,  最勝廟寺,  在於居室,  諷誦經典,  處於曠野,  深谷中立,  為數億人,  而師子吼。  現有十方,  諸佛廟寺,  中有舍利,  童子對舞。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為如來,  作寶模像,  三十二相,  執持殊最。  假使復有,  誦經說誼,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設為安住,  興立彩像,  後致七寶,  覺意道路,  其光遍照,  通徹眾行,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復以銅,  刻鏤碧玉,  為大聖尊,  立殊特形,  設以經字,  載妙素帛,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繕壞寺,  修立形像,  功德志性,  有百福相,  出家學法,  書佛經卷,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設使各各,  作奇異行,  除棄一切,  所樂調戲,  正士童子,  聰達解誼,  而不嘲話,  言不虛誕,  悉亦自致,  為大慈哀,  一切皆當,  逮得佛道。  即使得度,  億千群萌,  無數菩薩,  神通三昧。  設為是等,  安住舍利,  興立塔寺,  彩畫形像,  塗治堊飾,  書經著壁,  供上華香,  勳散塔像,  假令伎樂,  歌誦佛德,  簫成鼓舞,  節奏哀和,  讚美嬉笑,  又加肅敬,  以若幹事,  遵修供奉,  彈琴箜篌,  鐃鏡應弦,  箏笛吹笙,  激發妙音,  皆以一心,  不為眾吏,  緣是悉致,  寂然悅豫。  若以挹灑,  淨掃塔寺,  用柔軟水,  蜜漿飲施,  雜香堊塗,  理作樂器,  歸命安住,  供養最勝,  以若干物,  供上舍利,  如來滅度,  少多肅敬,  假使一反,  鼓伎拊弄,  一切皆當,  得成佛道。  設令得見,  安住畫像,  執持一華,  進上靈模,  以恭敬意,  篤信無疑,  當稍稍見,  無數億佛。  其有人眾,  叉手佛廟,  具足一反,  繞旋自歸,  禮拜大聖,  嗟歎稽首,  所行如是,  身無垢染,  當漸漸覲,  無數億佛。  於諸導師,  多造利誼,  假使有持,  舍利供養,  口宣音言,  南摸佛尊,  其亂心者,  若說此言,  斯等皆當,  逮尊佛道。  滅度因緣,  盡除毒火,  此等皆當,  逮成佛道。  於眾會中,  建立信者,  爾時安住,  當濟此倫,  假使有人,  聞此法名,  斯等皆當,  逮成佛道。  若復當來,  無數億佛,  不可思議,  無能限量,  是等上勝,  世雄導師,  當為講說,  善權慧事,  是等大人,  行權方便,  當得成佛。  導世聖雄,  所以開化,  億數眾生,  禪定智慧,  以消諸漏,  得聞此法,  未有一人,  群萌品類,  豈弘了覺。  諸大聖法,  皆本所願,  行佛道時,  最後究竟,  無量法門,  億千垓數,  當來最勝,  之所講說。  諸如來尊,  常宣佈法,  是則得見,  諸佛正教。  諸佛本淨,  常行自然,  此諸誼者,  佛所開化,  如兩足尊,  乃分別道,  故暢斯教,  一乘之誼。  諸法定意,  志懷律防,  常處於世,  演斯讚頌,  每同讚說,  善權方便,  諸最勝尊,  志意弘大。  其有供養,  天人所歸,  今現在佛,  如江河沙,  欲利安隱,  一切群黎,  斯等正覺,  亦說佛尊,  所可演說,  善權方便。  以若干教,  開化令入,  皆共諮嗟,  是一乘道,  寂然之地,  無有二上。  欲知眾生,  本際之行,  從其過去,  志性所猗,  料簡精進,  而觀本原,  諸未脫者,  為分別說。  眾導師力,  若干因緣,  攀喻引譬,  而為示現,  探睹群生,  種種所樂,  若幹部音,  而開化之。  今我如是,  為人中王,  興發黎庶,  安隱利誼,  種種音聲,  億百千垓,  故為示現,  斯佛大道。  吾所說法,  若干種變,  知諸萌類,  心所好樂,  若干色像,  尋令悅豫,  緣其智慧,  訓以道力。  吾為法王,  而遍觀見,  諸愚冥者,  離智慧德,  崩墜生死,  坑壙險谷,  不得解脫,  來世艱難,  愛慾所繫,  馳如流沙,  諸塵勞垢,  今日自在。  大聖威神,  覺無所來,  諸法未曾,  致眾患苦,  群萌之類,  默在六塹,  堅住邪見,  不可動轉,  在於苦惱,  處危嶮徑。  吾發大哀,  愍此愚癡,  安隱求至,  處於道場,  具足七日,  坐於草蓐,  即思惟誼,  當何所興?  尋時即斷,  彼世慢恣,  觀察尊樹,  目未曾眴。  吾又經行,  於斯樹下,  因奇特慧,  得未曾有,  眾生輪轉,  於大無明。  於時梵天,  則知佛意,  帝釋四天,  諸護世者,  大神妙天,  及善天子,  無數億千,  皆共覺知,  一切叉手,  儼然恭肅。  我時自念,  當奈之何?  假令吾歎,  佛之道德,  群黎品類,  莫肯受化,  諸闇冥者,  便當謗毀,  適毀此已,  趣非法地。  吾初未曾,  說奇妙法,  常樂餘事,  當何興立?  等觀往古,  諸佛所為,  彼時聖眾,  行權方便。  吾今寧可,  以此佛道,  分為三乘,  而開化之。  初成佛時,  作此思惟,  又有十方,  諸佛世尊,  其大聖眾,  悉各自現,  音讚善哉,  我等欣豫。  快哉能仁,  世雄導師,  斯為正法,  執御當然,  乃能思惟,  善權方便。  諸大聖典,  亦學救世,  吾等為佛,  履上跡時,  分為三乘,  而開化之。  下劣不肖,  志懷羸弱,  觀諸佛興,  卒不肯信,  吾等猶此,  興立攝濟,  以權方便,  而為示現。  嗟歎稱美,  獲果之證,  又復勸助,  無數菩薩。  爾時佛身,  聽諸尊歎,  尋則解了,  諸大聖音。  弘妙之士,  心欣悅豫,  今大神通,  分別名色。  於時余等,  當遵其行,  如諸導師,  之所言說。  我時比丘,  亦持斯法,  出生於人,  黎庶之間。  告舍利弗,  吾聽省彼,  尋時往詣,  波羅奈國,  便即合集,  諸比丘眾。  身子欲知,  佛善權法,  大聖應時,  便轉法輪,  興發宣暢,  滅度寂然,  歎羅漢音,  讚譽法聲。  於是歌頌,  聖眾之德,  其聞最勝,  說彼經典。  一切皆來,  歸於世尊,  僉共叉手,  恭肅而住。  善權方便,  為若干種。  爾時世尊,  復更思惟,  吾說尊法,  今正是時。  我所以故,  於世最勝,  應當講說,  斯尊佛道。  志懷愚癡,  起於妄想,  設吾說法,  少有信者,  憍慢自大,  不肯啟受。  如斯法者,  菩薩乃聽。  佛時悅豫,  秉修勇猛,  應時解斷,  一切諸結。  今日當說,  最勝自由,  或以勸助,  使入佛道。  諸佛之子,  得觀睹此,  因從獲信,  順行法律。  時千二百,  諸漏盡者,  皆當於世,  成為佛道。  亦如往古,  諸佛大聖,  亦如當來,  最勝之法。  吾復如是,  蠲棄眾想,  然後爾乃,  講天尊法。  久久時時,  世間有佛,  大仙慧士,  興發聖道,  無極明目,  既現於世,  選擇希有,  時講斯法。  於億百千,  無量劫數,  乃得值遇,  如此像法。  假使菩薩,  獲斯比經,  若復逮聞,  是尊佛道。  若靈瑞華,  時時可見,  欲見慕值,  莫能睹者。  最勝容貌,  和悅難遭,  天上世間,  無上聖賢,  今此大尊,  乃謂琦珍。  假使有人,  而說斯經,  一反舉聲,  歡喜勸助,  則為供養,  一切佛已。  其去亂心,  不懷狐疑。  吾為法王,  悉普告敕,  吾之法中,  一切聲聞,  則便勸助,  以尊佛道。  卿舍利弗,  及諸聲聞,  今現在者,  且皆默然。  其諸菩薩,  意勇智慧,  密持斯法,  勿得忘宣。  何故說世,  而有五事?  或有眾生,  懷毒求短,  貪慾愚聵,  而好誹謗,  如是倫品,  不尚至道。  若當來人,  而說此法,  聽察如來,  一乘之教,  設復睹見,  諸最勝名,  誹謗斯經,  便墮地獄。  假使有人,  慚愧清淨,  發心志願,  求尊佛道,  聞大覺乘,  無量之德,  諸佛聖明,  則現目前,  眾猛尊導,  講法如是,  善權方便,  億百千垓,  分別無數,  無復想念,  其不學者,  不能曉了。  由是之故,  了正真言,  正覺出世,  順修明哲,  斷諸狐疑,  蠲除猶豫,  能仁欣勇,  鹹至佛道。」   正法華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應時品第三   於是賢者舍利弗,聞佛說此欣然踴躍,即起叉手白眾祐曰:「今聞大聖講斯法要,心加歡喜得未曾有。所以者何?常從佛聞法說,化導諸菩薩乘,見餘開士聽承佛音得至真覺,甚自悼感獨不豫及,心用灼惕,所示現議所不紹逮,我已永失如來之慧。假使往返山林巖藪,曠野樹下閑居獨處,若在讌室謹敕自守,一身經行益用愁毒,深自惟言:『法號等入,世尊為我現若干教,而志小乘,自我等咎,非如來也。所講演法大聖等心,為開士歎思奉尊者,為受第一如來訓典,堪至無上正真之道。我等所順而被衣服,所建立願不以頻數。』唯然世尊!鄙當爾時用自剋責,晝夜寢念,雖從法生不得自在,偏蒙聖恩得離惡趣。今乃逮聞。」   時,舍利弗以頌讚曰: 「得聞佛乘,  一句之業,  超出本望,  怪未曾有。  所當受獲,  非心口言,  睹大尊雄,  益懷喜歡。  假使有人,  能造行者,  聞安住音,  以為奇雅。  諸塵勞垢,  鄙已蠲盡,  音聲之信,  亦悉永除。  我本晝日,  設經行時,  若在樹下,  端坐一心,  設在林藪,  山巖之中,  心自思惟,  如此行誼。  嗚呼自責,  弊惡之意。  因平等法,  而得無漏,  不由三界,  順尊法居。  追悔過事,  以誡將來。  紫磨金容,  相三十二,  我已違遠,  失不自嚴。  眾相八十,  具足殊特,  種種積累,  不以瓔珞。  根力脫門,  八部之音,  於平等法,  而自危削。  諸佛之法,  有十八事,  如是之誼,  我已永失。  音聲所聞,  達於十方,  吾以得見,  愍世俗者。  一身獨己,  晝日經行,  又自剋責,  而內思惟。  我每夙夜,  深自料計,  反側婉轉,  忖度己身。  當問世尊,  如是之誼,  鄙何所失,  當復所失。  現在眼前,  於聖明日,  夙夜過去,  逝不休息。  見餘菩薩,  而不可計,  世雄尊師,  之所開化。  彼等悉聞,  此佛音教,  為諸群萌,  講演法力。  其法無想,  諸漏已盡,  普悉曉暢,  致微妙慧。  睹若干種,  諸所祠祀,  歷外異學,  諸邪偽術。  由是之故,  解佛言教,  觀見脫門,  即說滅度。  一切得解,  諸所見行,  尋時開了,  空無之法。  由是自謂,  已得滅度,  今乃自知,  非至泥洹。  得覲諸佛,  天中之天,  時人中上,  眾會圍繞,  三十二相,  光色巍巍,  因斯覺了,  至度無餘。  我適聞說,  除於眾熱,  不以音聲,  而得無為。  如我所知,  正覺師子,  諸天世人,  之所奉事,  則以力勢,  恆住如斯,  第一初聞,  大聖之教。  波旬時化,  變為佛形,  無得為魔,  之所嬈害。  如因緣行,  而引說喻,  無央數億,  顯現垓限。  善立彼岸,  至道意海,  得聞彼法,  除諸狐疑。  有百千佛,  及垓之數,  悉得睹見,  眾滅度脫。  如斯諸佛,  所說經典,  善權方便,  隨順御之。  假使有見,  現究竟行,  當來諸佛,  眾億百千,  善權方便,  導御是黨,  為講說經,  誘進泥洹。  隨其體像,  化以慧行,  悉而分別,  次第所有。  諸佛之法,  所當教誨,  尋即承聖,  受轉經輪。  世雄導師,  現真雅訓,  吾亦如是,  依蒙其像。  彼諸魔眾,  而不敢當,  心未常懷,  邪疑之礙。  普興柔軟,  深妙之道,  以佛音聲,  而得歡欣。  今日所有,  諸志猶預,  以棄沈吟,  住於聖慧。  我成如來,  無眾結網,  諸天世人,  以為眷屬。  今日得睹,  佛之道眼,  當勸助化,  於眾菩薩。」   佛告賢者舍利弗:「今吾班告天上世間,沙門梵志、諸天人民、阿須倫,佛知舍利弗曾以供奉三十二千億佛,而為諸佛之所教化,當成無上正真道。吾身長夜亦開導汝以菩薩誼,爾緣此故興在吾法。如來威神之所建立,亦本願行念菩薩教,未得滅度自謂滅度。舍利弗!汝因本行欲得識念無央數佛,則當受斯《正法華經》一切佛護,普為聲聞分別說之。」   佛語舍利弗:「汝於來世無量無數不可計劫,供養億百千佛受正法教,奉敬修行此方等經,具足眾行當得佛道,號蓮華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其世界名離垢。平等快樂威曜巍巍,諸行清淨所立安隱,米穀豐賤人民繁熾,男女眾多具足周備,琉璃黃金以為長繩,連綿路傍一切路邊,有七寶樹八重交道,行樹枝葉華實常茂。蓮華光正覺亦當承續說三乘法,而佛說法具足一劫,所可演經示奇特願。劫名大寶嚴,所以名曰大寶嚴者?謂彼佛國諸菩薩眾,諸菩薩眾有無央數,不可思議無能限量,唯有如來乃能知數。菩薩大士在其佛土,為覺意寶行如蓮華,無有新學久殖德本,淨修梵行而無年限,親近如來常應佛慧,具大神通志存法要,勇猛志強。諸菩薩眾,具足如是無有缺減,是故其劫名大寶嚴,蓮華光佛當壽十二中劫,不可計童子時也,其國人民當壽八劫。蓮華光如來過十二劫,有菩薩名堅滿,當授其決,告諸比丘言:『此堅滿大士,吾滅度後當得無上正真道,號度蓮華界如來正覺。』蓮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住二十中劫,其佛世界如前佛土等無差特。度蓮華界如來亦壽二十二中劫,爾乃滅度。佛滅度後,其佛正法及像法住二十二中劫。」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卿舍利弗,  於當來世,  得成為佛,  顯如來尊,  號蓮華光,  普平等目,  教授開化,  眾庶億千。  奉事無數,  諸佛億載,  於彼修力,  多所興立,  所在勸化,  得為十力,  便當成就,  上尊佛道。  不可思議,  無央數劫,  劫當號名,  大寶嚴莊。  世界名曰,  為離諸垢。  其蓮華光,  國土清淨,  以紺琉璃,  遍敷為地,  紫磨金繩,  連綿為飾,  若干種樹,  皆七寶成,  其樹華實,  悉以黃金。  彼諸菩薩,  意皆堅強,  所造言行,  聖哲聰明,  善學佛道,  億百千垓,  是等來現,  最勝法教。  佛最後時,  無有蔭蓋,  為童子時,  無所慕樂,  棄離愛慾,  即出家去,  便得成就,  上尊佛道。  斯最勝尊,  則得自在,  其命當壽,  十二中劫。  法教當立,  盡於八劫。  彼命限量,  劫數如是。  若大聖佛,  滅度之後,  當具足滿,  廿二中劫。  爾時法住,  若干之數,  愍哀天上,  及世間人。  其佛正法,  滅盡之後,  像法當住,  廿二中劫。  彼大聖明,  舍利流布,  男神女鬼,  供養最勝。  其世尊德,  亦當如是。  告舍利弗,  且當自慶,  仁者國土,  嚴飾如是,  兩足之尊,  自然無倫。」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聞佛世尊授舍利弗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心懷欣豫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各自脫身衣以覆佛上。時天帝釋、梵忍跡天,及餘無數億千天子,各各取衣供養世尊,以天華、香意華、大意華散於佛上,諸天衣物悉在虛空羅列而住,天上伎樂自然而鳴,天上大聲自然雷震,普雨天華,鹹共舉聲而皆歎曰:「今所聞法自昔未有,前波羅奈鹿苑之中,始轉法輪蓋不足言,今佛世尊則復講說無上法輪。」   時諸天子讚頌曰: 「於世無雙比,  今者轉法輪,  為男女講說,  陰衰所從起,  彼第一暢說,  十二展轉事,  今導師演說,  少能信樂者。  從世雄大聖,  面聞無數法,  往始至於茲,  未聆如斯典。  大導師所說,  我今代勸助,  勇猛舍利弗,  而乃得授決。  為歎本發意,  所供養佛數,  我當蒙及逮,  得佛世最上。  已所造淨行,  頻數若干種,  奉過去諸佛,  願獲佛道誼。」   於是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今無結狐疑已除,現在佛前得授予決,為無上正真道。」又曰:「大聖!斯千二百得自在者,昔來豈不住學地乎?當來如是此佛教耶?斯諸比丘,頓止行門遵尚法律,度老病死諮嗟泥洹,是諸比丘無央數千,供養世尊,學諸所學,畏吾我、懼三世,毀諸見眾邪?行立滅度,已懷此想得至道場。初未曾聞如是像法,心每猶豫。善哉!世尊!願說要誼,使此比丘疑網悉除。今四部眾意鹹悵悵,當令坦然無餘結恨。」   佛告舍利弗:「向者吾不說斯法耶?以若干種善權方便,隨其因緣而示現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分別演,皆為無上正真道故,我所諮嗟皆當知之,為菩薩也。又舍利弗!今吾引喻重解斯誼,有明慧者當了此譬喻。如郡國縣邑有大長者,其年朽邁坐起苦難,富樂無極財寶無量。有大屋宅,周匝寬博垣牆高廣,其捨久故,數百千人而在其內,唯有一門及監守者。堂屋傾危樑柱腐敗,軒窗既多多積薪草。時失大火,從一面起普燒屋宅。長者有子,若十若二十。欲出諸子,諸子放逸嬉戲飲食,卒見火起各各馳走,周慞詰屈不知所出。父而念曰:『今遭火變屋皆然熾,以何方便免救吾子?』時父知子各所好喜,即為陳設象馬車乘遊觀之具,開示門閤使出於外,鼓作倡伎絕妙之樂,戲笑相娛令濟火厄,當賜眾乘。像車馬車羊車伎車,吾以嚴辦停在門外,速疾走出出避火災,自恣所欲從意所樂。諸子聞父所敕所賜,像馬車乘音樂之屬,各共精進廣設方計,土坌水澆奔走得出。長者見子安隱而出,四面露坐心各踴躍,不復恐懼,各各白言:『願父賜我諸所見許若干種伎相娛樂具象馬車乘。』   「又舍利弗!彼大長者,等賜諸子七寶大車,珠交露幔車甚高廣,諸珍嚴莊所未曾有,清淨香華瓔珞校飾,敷以繒褥氍毹綩綖,衣被鮮白鑠如電光,冠幘履屣世所希有,若干童子各各手持,一種一色皆悉同等,用賜諸子。所以者何?今此幼童皆是吾子,寵敬等愛意無偏黨,以故賜與平等大乘。   「又舍利弗!吾亦如是為眾生父,停儲庫藏滿無空缺,如斯色像,教化誘進得示大乘。諸子則尋獲斯大乘,以為奇珍得未曾有,而乘遊行。於意雲何?長者賜子珍寶大乘,將無虛妄乎?」   舍利弗白佛:「不也。安住!不也。世尊!其人至誠。所以者何?彼大長者救濟諸子,而不欲令遇斯火害,隨其所樂許而賜之,適出之後各與大乘,以故長者不為虛妄。究竟諸子志操所趣,故以方便令免患禍,況復貯畜無量寶藏,以一色類平等大乘賜子不虛。」   佛言:「善哉!舍利弗!誠如所云。如來.至真.等正覺超越十方光照眾冥,解脫憂恐拔斷根牙,枝葉華實如來慧現。法王神力為世之父,善權方便攝持恩議,行乎大悲道心無盡,愍哀三界大火熾然,黎庶不解故現世間,救濟眾生生老病死諸不可意結縛之惱,裂壞所著、脫婬怒癡,誘導三乘,漸漸勸示無上正真之道。適興於世,睹諸群萌,妄想財業愛惜無厭,因從情慾致無數苦,於今現在貪求汲汲,後離救護便墮地獄、餓鬼、畜生,燒炙脯煮飢渴負重,痛不可言。正使生天及在人間,與不可會、恩愛別離,憂惱難量。一時離苦,歌舞戲笑不知恐畏,無所忌難不自覺了,不肯思惟計其本末,不求救護復見燒然。三界眾生勤苦之患,吾當施立無極大安,無數百千不可思議諸佛正慧。其有盈逸迷惑欲樂,如來誘立道慧神足,善權方便化現佛慧,聞使佛力無所畏。眾生難寤不肯尋受,因緣所縛,未脫生老病死憂患,未始得度三界燒炙,不了所歸。何謂解佛慧者?譬如長者,立強勇猛多力諸士,救彼諸子使離火患,方便誘之適出在外,然後乃賜微妙奇特眾寶車乘。如是,舍利弗!如來正覺以力.無畏建立眾德,善權方便修勇猛慧,睹見三界然熾之宅,欲以救濟眾生諸難,故現聲聞、緣覺、菩薩之道,以是三乘開化驅馳使棄愛慾,教諸萌類滅三界火、婬怒癡縛,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三處五欲五欲燒人,不猗三界便得三乘,勤精三乘則超三界,進三乘者諸佛所訓也。黎庶則至無央數集,世尊現戲行為娛樂,修此根、力、覺意、禪定、脫門、三昧正受,然於後世致大法樂,安隱欣豫無所罣礙。   「又舍利弗!其有眾生未興起者,如來出世有信樂者,樂佛法教精進奉行,最後竟時欲取滅度,謂聲聞乘。遵求羅漢孚出三界;譬如長者免濟子難許以羊車。若復有人無有師法,自從意出求至寂然,欲獨滅度覺諸因緣,於如來法而行精進,謂緣覺乘;出之火宅許以馬車。假使有人,求諸通慧諸佛道慧,自在聖慧自從心出,無師主慧多所哀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欲利天上世間人民,滅度黎庶於如來法,奉修精進欲求大聖,普見之慧力無所畏,謂如來道,菩薩大士所履乘也;譬如長者勸誘其子免火患難,許以象車驅出火宅。父見子安濟難無懼,自察家中財寶無量,等賜諸子高大殊妙七寶大乘。如來正覺亦復如是,睹無數眾億百千垓,使度三難懃苦怖懼,從其所願開生死門,遂令脫出難嶮恐患使滅度安。   「又舍利弗!如來爾時從終始宅,以無數慧.力.無所畏,觀眾罹厄矜哀喻子,普勸進使歸於佛乘,不令各各從意而滅度也,如來悉誘以佛滅度而滅度之。假使眾生得度三界,以如來慧.脫門.定意、賢聖度門,安慰歡娛施樂法誼,惠以一貌佛之大道。如彼長者本許諸子以三品乘,適見免難各賜一類平等大乘,誠諦不虛,各得踴躍無有慍恨。如來如是,本現三乘,然後皆化使入大乘,不為虛妄。所以者何?當知如來等覺有無央數倉庫帑藏,以得自在,為諸黎庶現大法化諸通愍慧,當作是知、當解此誼。如來等正覺善權方便,以慧行音唯說一乘,謂佛乘也。」   世尊頌曰: 「譬如長者,  而有大宅,  極甚朽故,  腐敗傾危。  有大殿捨,  而欲損壞,  樑柱榱棟,  皆復摧折。  多有軒闥,  及諸窗牖,  又有倉庫,  以泥塗木。  高峻垣牆,  壁障崩隤,  薄所覆苫,  彌久彫落。  時有諸人,  五百之眾,  皆共止頓,  於彼舍宅。  有無央數,  草木積聚,  所當用者,  滿畜無量。  一切門戶,  時皆閉塞。  有諸樓閣,  及諸蓮華,  億千眾香,  而有芬氣。  若干種鳥,  眷屬圍繞,  種種虺蛇,  蝠螫遁竄。  在在處處,  有諸惡蟲,  有若干種,  狖狸鼷鼠,  其字各異,  嗚呼啾□。  其地處處,  而有匿藏,  溷廁屎溺,  污穢流溢,  蟲朋刺蕀,  充滿其中。  師子狐狼,  各各□吠,  悉共咀嚼,  死人屍體,  何人聞見,  而不怖懼?  無數狗犬,  蹲伏窠窟,  各各圍繞,  皆共□餺□□□□礽玲□□□ 飢餓之時,  普皆諍食,  疲瘦羸劣。  鬥相齮齧,  音聲暢逸,  其捨恐畏,  變狀如是。  有諸鬼神,  志懷毒害,  蠅蚤壁虱,  亦甚眾多。  百足種種,  及諸魍魎,  四面周匝,  產生孚乳。  各取分食,  羯羠羝羊,  不得奔走,  歸其處所。  雖諸鬼神,  來擁護之,  不能濟脫,  令不被害。  彼諸鬼神,  亦食眾生,  雖得飽滿,  心續懷惡。  群品不同,  種姓別異,  若有死者,  皆埋蒙埌。  彼志出外,  而遊所處,  鳩桓香音,  志存暴弊,  舒展兩臂,  往來經行,  無有咒術,  可以辟除。  於時諸犬,  取其兩足,  撲令仰臥,  而就擊之。  捉其兩腳,  絞加頸項,  坐自放恣,  心意盪逸。  諸黑象眾,  厥狀高大,  體力強盛,  拔扈自在,  旬日飢餓,  行求飲食,  遙見芻蒿,  奔走趣之。  有鍼[口*(隹/乃)]蟲,  及鐵喙鳥,  在丘壙間,  見人死屍。  惡鬼兇嶮,  放髮叫呼,  諸魃湊滿,  貪慾慢翰。  窗牖顯明,  視瞻四顧,  於斯□□□□ 不可得常。  諸邪妖魅,  及眾餓鬼,  鵰鷲鴟梟,  悉行求食。  其宅恐難,  如是品類,  有大園觀,  牆壁隤落,  室宅門戶,  圯裂破柝,  唯一男子,  而守護之。  其人在堙A  止頓居跱。  爾時失火,  尋燒屋宇,  周迴四面,  而皆燔燒。  無數千人,  驚怖啼哭,  於今火盛,  焚我子息。  又彼尊者,  舉聲稱怨,  堂柱摧滅,  垣屏碎散。  神諸餓鬼,  揚聲喜喚,  鵰鷲數百,  飛欲避火。  無數鳩垣,  框榱懷懅,  百千妖魅,  慞遑馳走。  親自目見,  火所燔燒,  無量群萌,  烏殟灰蘆,  諸薄枯者,  為火所災。  各各懊惱,  而見焚燒,  炙燎焦爛,  沸血流離。  於時此宅,  強猛之眾,  一一鬼魅,  悉共噉食。  臭煙烽勃,  稱讚香美,  一切奔騖,  周旋詰屈。  蜈蚣蚰蜒,  蚳蛆並出,  厭魅勇逸,  多所齟齰。  頭上火然,  遊行嬉怡,  悉饑食噉,  火所燒者。  其屋宅中,  怖遑若茲,  百千人眾,  燒喪狼藉。  於時宅主,  大勢長者,  見之如斯,  急急孚務。  聞此災禍,  愍念諸子,  建立伎樂,  寶乘誘出。  有諸愚癡,  不能解知,  於彼戲笑,  放逸自恣。  長者聽察,  尋入館內,  騃夫不覺,  無解脫想。  今我諸子,  闇蔽閉塞,  一切盲瞶,  無有耳目,  以戲樂故,  而自繫縛,  種姓孫息,  甚難得值。  凡品眾庶,  若乾等倫,  遭大災火,  各各痛惱。  鬼神蛇虺,  心中懷毒。  無數妖魅,  歡喜踴躍。  諸狼狐狗,  亦不可計,  飢渴欲求,  飲食之具。  我子眾多,  皆沒於此,  設無火災,  亦不可樂。  狐疑眾結,  酷苦若是,  何況周匝,  普見熾然。  執愚意者,  於斯自恣,  諸子貪戲,  而相娛樂,  永不思惟,  父所言教,  心不自念,  速圖方計。  爾時長者,  意自忖度,  吾生此子,  勤苦養育,  得無為火,  而見燒□□□ 於何救子,  而脫孫息?  即自思議,  立造權計。  今我諸子,  耽媔音伎,  禍害乘至,  非戲樂時。  痛哉愚憒,  不睹酷苦,  諸童瑕猥,  不識此難。  今吾心怖,  子樂逸盪,  要從精進,  免濟大牆。  即尋設計,  於捨之外,  施張伎樂,  遊戲之具,  子所好慕,  吾皆辦之,  調隱音節,  一時俱作。  諸子聞賜,  貪愛樂音,  各各速疾,  盡力勱勵,  驅逐一切,  迸出災屋,  得脫苦惱,  集子一處,  安隱歡然,  無復恐懼。  於是長者,  見諸子出,  心中寬泰,  意得自由,  廣設眾具,  師子之座,  吾身今日,  則獲無為,  彼諸苦患,  已永盡除。  斯諸童子,  修精進力,  迷在災宅,  而自放恣,  前者曾更,  無限眠寐,  火□然熾,  人遭此難,  陰蓋所覆,  心不開解。  今日一切,  皆得解脫,  已致自然,  志之所願。  父見諸子,  志在安隱。  於時諸子,  往詣長者,  唯願天父,  各各賜我,  如前所許,  若干種乘。  本居遇火,  迷冥不寤,  大人敕教,  一切奉承,  當賜諸子,  三品之乘,  今正是時,  願垂給與。  於時長者,  敕侍開藏,  紫磨天金,  明月珠寶,  上妙珍異,  世所希有。  極好奇特,  弘雅之車,  最尊難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珠璣瓔珞,  幢幡繒綵,  而為光觀,  金銀交露,  覆蓋其上,  煒曄殖立,  珍寶諸華,  四面周匝,  而皆下垂,  車上重疊,  敷諸坐具,  天繒白□,  而不可計。  又復加施,  柔軟茵褥,  無量綩綖,  參席於車,  計所校飾,  車價億千,  奇異珍寶,  無量兆載。  其象多力,  鮮白如華,  像身高大,  儀體擾馴,  調駕寶車,  以為大乘。  於時長者,  嚴車以辦,  各以賜與,  諸正士疇,  皆是我子,  一切等給。  是時諸子,  歡喜踴躍,  各各處處,  欣慶相娛。  告舍利弗,  大仙如是,  為諸群生,  救護父母。  一切眾庶,  皆是我子,  為三界欲,  所見纏縛。  計惟三處,  如彼火宅,  勤苦患惱,  具足百千,  此則所謂,  普然無餘,  生老病死,  憂哭之痛。  佛為三界,  救度無餘,  遊在閑居,  若坐林樹,  則常應時,  將護三處。  彼見燒炙,  皆斯吾子,  寤諸黎庶,  令得自歸。  由此意故,  示現於彼。  一切黎元,  愚不受教,  坐著愛慾,  而自縶紲。  善權方便,  為大良藥,  分別三乘,  以示眾生。  適聞三界,  無量瑕穢,  則以隨時,  驅勸令出。  其諸菩薩,  來依倚佛,  六通三達,  成大聖慧。  或有得成,  為緣覺乘,  逮不退轉,  致佛尊道。  現在諸子,  因佛自由,  以是譬喻,  無有瞋恨。  緣是得近,  於佛道乘,  受斯一切,  得為最勝。  於是恢闡,  平等之信,  降伏棄離,  一切世色,  諸正覺慧,  殊異道德。  稽首歸命,  於聖中尊,  根力脫門,  一心如是,  三昧之定,  億數千垓,  諸佛之子,  常所宗重,  斯則名曰,  尊妙大乘。  晝則誓願,  志存降魔,  夜每專精,  欽慕不倦,  於一年數,  若歷劫數,  度脫眾生,  無數千垓。  所喻寶乘,  則謂於斯,  以是遊至,  於佛道場。  無數佛子,  以為娛樂,  其有聽者,  安住弟子。  告舍利弗,  卿當知是,  計有一乘,  則無有二。  住至十方,  一切求索,  知人中上,  普行善權,  稍稍誘進,  從微至大。  先現聲聞,  緣覺之證,  適德三界,  欲捨之去,  然後便示,  菩薩大道。  佛恩普潤,  譬如良田,  隨其所種,  各得其類。  種者所殖,  非地增減,  佛亦如是,  一切普等。  常示大道,  取者增減,  佛則於彼,  諸人者父。  我常觀者,  眾庶苦惱,  無數億劫,  而見燒煮。  三界之中,  恐畏之難,  佛為唱導,  使得滅度。  諸賢無為,  今日乃知,  棄捐生死,  脫勤苦患。  其有菩薩,  住於是者,  至誠之決,  取譬若斯。  一切普聞,  佛之明日,  諸大導師,  行權方便,  所當勸助,  如諸菩薩,  瑕穢愛慾,  亦可惡厭,  心闇塞者,  而見污染。  是故導師,  為說勤苦,  現四聖諦,  當分別此。  假使眾人,  不解眾惱,  根著冥塵,  不肯捨離,  故為是等,  而示其路。  因從所習,  而致諸苦,  愛慾已斷,  常無所著。  已得滅度,  於斯三品,  了無有異,  則得解脫,  若修八路,  便得超度。  告舍利弗,  何所為度?  受無所有,  則為解脫。  彼亦不為,  一切解脫。  無所滅度,  便見導師。  佛何以故,  而說解脫?  無所逮者,  乃成佛道。  當得如我,  為聖法王,  以安隱誼,  現出於世。  告舍利弗,  是吾法印,  是佛最後,  微妙善說,  愍傷諸天,  及於世間,  在所遊處,  常能獨行。  假使有人,  講說是典,  若有勸助,  代歡喜者,  聞其妙法,  當奉持之,  為悉供養,  過去諸佛,  奉持此法,  至不退轉。  假使有人,  信樂斯經,  往古已見,  過去導師,  亦悉奉順,  諸聖至尊,  加得逮聞,  如是典摸,  皆得曾見,  吾之儀容。  又亦觀察,  我比丘眾,  常觀勤視,  今現菩薩,  信斯典者,  德亦如是。  一切皆瞻,  是諸菩薩,  其信此經,  則亦如是。  頑騃闇夫,  不肯篤信,  若說此經,  諸得神通,  諸聲聞黨,  非其所逮,  緣覺之乘,  亦不能了。  今我所有,  諸聲聞等,  舍利弗身,  堅固信之。  仁輩如是,  信大法典,  現在盡悉,  不著因緣。  假使不應,  斯經卷者,  則為謗訕,  佛天中天。  闇冥輩類,  常懷愛慾,  未曾解了,  無所生法。  又其譭謗,  善權方便,  世間所有,  佛常明日。  其聞佛說,  講此罪福,  志不歡樂,  顏色為變。  我今現在,  及滅度後,  若有誹謗,  如是典比。  不使比丘,  書寫斯經,  佛說罪緣,  皆誼普聽。  沒失人身,  墮無擇獄,  處於其中,  具足一劫。  又無央數,  過是之限,  若罪竟已,  常在癡冥。  假令得出,  於地獄中,  便當墮於,  禽獸畜生,  為狗蠱狐,  其形燋悴。  當入人宅,  或復見害。  設有憎惡,  佛經典者,  其色變異,  黯□襦□裀□□□□□□□□ 顏常若漆,  身體羸瘦,  而無潤澤。  為諸品類,  所見賤穢,  瓦石打擲,  啼哭淚出。  其人常被,  撾捶榜笞,  飢渴虛乏,  軀形瘦燥。  當墜畜生,  駱駝驢騾,  常負重擔,  而得捶杖,  心中燠焦,  厄求芻草。  謗佛斯經,  獲罪若此。  雖得為人,  身疽癩瘡,  狀貌痤陋,  肌色傷爛。  假使行人,  縣邑聚落,  童子輕易,  戲弄扠踏。  其愚騃子,  若後壽終,  即當墮生,  邊夷狄處,  當為含血,  蠕動之類,  或為聾啞,  不得自在。  假使誹謗,  此經獲罪,  常多疾病,  體生疽蟲,  無數之命,  唼食其軀,  心常憂瘀,  疾不離己。  告舍利弗,  不信此經,  彼男子者,  無黠無明,  所在慳貪,  性常嚵[口*斥],  生盲無目,  人所棄捐,  人坐不信。  於佛大道,  口中常臭,  惡氣外薰,  鬼神厭魅,  詳觸嬈之,  普世俗人,  無用言者。  假使不樂,  斯道地者,  所在窮乏,  常當貧匱。  身未常得,  著好被服,  財業雖豐,  不敢飲食。  有所造作,  當所為者,  假使欲求,  安隱之具,  設有所得,  尋覆亡失。  興發惡行,  果報如此。  假使呼醫,  合諸方藥,  善知方便,  而療治之,  有不除差,  及轉增劇,  恆被疾病,  不得所便。  設復發意,  興立餘事,  則遭擾擾,  鬥諍之業,  又見毀辱,  而被楚撻,  彼犯律者,  常遇此惡。  若有誹謗,  斯經之罪,  未曾得見,  世雄導師。  人中帝王,  佛之法教,  卒暴隧鬼,  阿須倫神,  恆當罹殃,  耳聾閉塞,  愚癡騃瞶,  不得聞經。  設有誹謗,  斯經典者,  然於後世,  永無所見。  假使毀呰,  斯經罪果,  殃無數億,  百千之計,  若干垓劫,  如江河沙,  常當瘖啞,  口不能言。  佛所立道,  常師子吼,  毀者地獄,  以為遊觀,  勤苦惡趣,  用作居宅,  已所犯罪,  致殃如斯。  人多疾患,  自速瘖痾,  若在世間,  當獲此咎。  坐在眾會,  兩舌欺言,  命欲盡時,  舉賈生息,  其身恆遭,  若干苦痛。  無央數億,  百千眾患,  顏貌常黑,  人所不喜。  殃暴疽癘,  常有臭氣,  自見吾我,  顏色黧黮,  瞋恚懷毒,  怒害滋甚。  情慾熾盛,  無有節限,  有所好忤,  若如畜生。  告舍利弗,  今日世尊,  具足一切,  說其人罪。  若有誹謗,  斯佛經者,  欲計殃限,  不可究竟。  見是誼已,  當觀察之,  今我故為,  舍利弗說。  不為愚騃,  不解道者,  分別論講,  如斯像法。  其有聰明,  廣博多聞,  秉志堅強,  常修憶辨,  若有勸發,  遵尚佛道,  爾乃聽受,  未曾有法。  則以睹見,  億百千佛,  殖無央數,  如意功德。  其人志性,  猛如月光,  爾乃聽受,  如是典籍。  若有精進,  志常懷慈,  常於夙夜,  炤燿悲哀,  朽棄軀體,  不惜壽命,  爾乃聽受,  於斯經卷。  常行恭敬,  無他想習,  其心專一,  不立愚願,  恆處曠野,  若隱巖居,  彼等人仁,  爾乃聽受。  結親善友,  常相恃怙,  棄捐遠離,  諸惡知識,  當得逮見,  如是佛子,  乃能值遇,  若斯言教。  不犯禁戒,  如寶明珠,  志習奉受,  方等諸經,  當見如茲,  佛聖子孫,  常專精此,  一品經卷。  設有罵詈,  毀辱經者,  恆以愍哀,  向於眾生,  常志恭敬,  承安住教,  今故為之,  說是經法。  其在眾會,  誦斯經者,  心常如應,  得無合會,  引無央數,  億載譬喻,  故為是倫,  而見斯典。  又佛今日,  講解道品,  所至到處,  踴躍而步。  假使比丘,  欲求善說,  若見此經,  當欣頂受。  其有奉持,  方等經者,  心常專精,  不樂餘業,  執持一頌,  志不改易,  乃得聽受,  如是弘模。  假使有人,  慕求斯經,  當崇敬之,  如如來身。  若人思僥,  欲學此法,  設令得者,  當稽首受。  其人不當,  念索餘經,  亦未曾想,  世之群籍。  而行佛道,  志在根力,  悉捨離之,  講專斯經。  告舍利弗,  佛滿一劫,  舉喻億千,  分別解脫。  設有願發,  上尊佛道,  當以斯經,  宣暢布散。」   正法華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信樂品第四   於是賢者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揵連等,聽演大法,得未曾有,本所未聞;而見世尊授舍利弗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驚喜踴躍鹹從坐起,進詣佛前偏袒右肩,禮畢叉手瞻順尊顏,內自思省心體熙怡,支節和懌悲喜並集,白世尊曰:「唯大聖通,我等朽邁年在老耄,於眾耆長僉老羸劣,歸命眾祐冀得滅度,志存無上正真之道,進力鮮少無所堪任,如來所講我等靖聽,次第坐定諸來大眾,不敢危疲無所患厭。前者如來為鄙說法,已得於空.無相.無願,至於佛典國土所有,於一切法無所造作,其諸菩薩所可娛樂,如來勸發多所率化。鄙於三界而見催逐,常自惟忖謂獲滅度,今至疲憊,爾乃誨我以奇特誼,樂於等一,則發大意於無上正真道。而今大聖授聲聞決當成正覺,心用愕然怪未曾有,余得大利各當奉事,乃獲逮聞如是品經。從過去佛常聞斯法,故初值遇,則我祿厚喻獲妙寶,無央數妙意所至願,現在於色而無所畏,珍琦鼓樂自然為鳴,而燃大燈炤耀彌廣,栴檀叢林芬蘊而香。唯然世尊,我豈堪任而說之乎?」   告曰:「可也。」   時諸聲聞共白佛言:「昔有一士離父流宕,僑亭他土二三十年,馳騁四至求救衣食,恆守貧窮困無產業。父詣異城,獲無央數金銀珍寶、水精琉璃、車□□□□□□□@□□□率覷□□□弄P埤□□□□褸□裡□諑□□□□褸□櫻□□□□穌□□姨鰻滿慼慼慼慼慼慼憫u□□□鬖H□□□□□稀婁□□□□□娙□R□□□□□□祭□夾奿□□□□□□□□裀□□導□E□□□□□□囹□□□□□□麗□□□□□□□礽淋□□□□禕□□襾稦□□□□□□□種□□□□館□□□聾業□□□□稀奮毼□□□□□□奿祐□□秜q□□□□□毼□□□□□□□□兜□□□□□□禎楸□□楝□椸□筏□□□□訧□□□□□楜□□□Z□□□□□□□□□稀娉□泌□□□椸□□兜□□兩□□□祐□□□□□櫻□□□□□□□□□□□橁□□□□覭□□□□□□□□□□□□□□□□□□□媸□□楚慼撙說慼慼慼慼慼慼歎w□□礹□□□稀埤□稀契□□□X女□驪□□鞢慼慼慼D□□□聾□毼□祭□夾□漶慼慼慼慼慼慼慼撥~□婇□□殺祅奮楅兜□視□帡e□祅□j□□娀□導杻檳姪z□祭褸□□□觸杻毼□夾妄廬降□□奐□□□□槏□□稀□□□□Щ\z□□□妒□□□□□□□□覆黎□飀□離z□□□禜□芊慼慼j□□□□穇□□□□□□檳奭□□□餾行□楚遄撚蝖慼歐梮L□□省□樇□□□□□□□□□w□□□□□□j□杻椻許□□□□莆□□禜饕切姭□楦□□□橫□□□□□槉餒□□□兜□榱□z□□□□毼□□□□□□□□□□刺□□□妲□□毼□餖囊饌楮楅祰磻逆□榖□□橁□□業□□□姵導□□□□禲□□樺□□□□礹□□□槓□欘紗恁慼慼慼慼撫謘毅瞗憤輻堙慼慼慼慼慼芊毅隉慼潔H□綠□□□□轢襐H模□□□櫫□□□H娀□□□妃姛襑□□蓮□□毼□驁□□碌□粘□□□腹慼慼慼慼箇堙|楅□□□夾□楚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撩k襮□□□□□匼O餞□□馘□槏□□□□槂□□□□P夾□倫祥□祰□□□黎□□□□姛褻裀□部樟O□□楦□□□□□□□□□□   諸尊聲聞共白佛言:「彼時窮子,播盪流離二三十年,至長者家乃得申敘,追惟前後遊觀所更心悉念之。時大長者寢疾於床知壽欲終,自命其子而告之曰:『吾今困劣宜承洪軌,居業寶藏若悉受之,周濟窮乏從意所施,輒備奉教喜不自勝,所行至誠不失本誓。』父知子志身行謹敕,先貧後富益加欣慶,宗敬親屬禮拜耆長,父於國王君主大臣眾會前曰:『各且明聽,斯是吾子則吾所生,名字為某,捨我流迸二三十年,今乃相得。斯則吾子吾則是父,所有財寶皆屬我子。』子聞宣令大眾之音,心益欣然而自念言:『余何宿福得領室藏?』」   諸聲聞等又白佛言:「大富長者則譬如來,諸學士者則謂佛子,勉濟吾等三界勤苦,如富長者還執其子度脫生死。於是世尊,有無央數聖眾之寶,以五神通除五陰蓋,常修精進在彼道教,志於滅度謂為妙印。慇懃慕求初不休懈,欲得無為意中默然,熟自思惟所獲無量,於如來所承順法行,遵修禪定而常信樂。謂觀我等懈廢下劣,而不分別不能志願,此如來法珍寶之藏,於今世尊以權方便,觀於本際慧寶帑藏,蠲除饑□□襤福膳□□龍□稿榖□□楹□□磻稿樑餖s□櫸□□本□□□樇□□□□褸楰□□□駤□_E飣旅□□□□駐襆駩□□慼撫氶撫騚_□樁矩q□兜□褽連□婚診□□□□□娀□導露橛□穀□□□餾□□媽□禓□□□□導□□q□楚敷S駕□奏□切□□□□□饑□□□□□□□□□露□□□兜□□禪覂□□祖□□□□□馘礹□奪□□□□送□秜D裂饎□□□□p□□□□□□□橠襾妒□葉馨□□□□□□□□妖餾□診□□楚慼摯e□□□□□□媽□□省□□□□□蓼□□□□□□□禪逆□□娀□導□槂□□□□□良□□礽復□毼□餓□□□□騖糖諑□□□□□駭飣禳埤□   「又世尊興為二事,為諸菩薩現甘露法,為諸下劣志願小者,轉復勸進入微妙誼。譬如彼子與父別久,行道遙見,不識何人呼而怖懼;後稍稍示威儀法則乃知是父。佛亦如是,吾等不解菩薩大士,雖從法生為如來子,但求滅度,不志道場坐於樹下降魔官屬度脫一切。我輩自謂已得解脫,以是之故,今日睹聞未為成就,不為出家不成沙門。今如來尊現諸通慧,我等以獲大聖珍寶,佛則為父我則為子,父子同體焉得差別。猶如長者臨壽終時於大眾前,宣令帝王梵志長者君子,今諸所有庫藏珍寶用賜其子,子聞歡喜得未曾有。佛亦如是,先現小乘一時悅我,然今最後,普令四輩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上世間一切人民,顯示本宜。佛權方便說三乘耳,尚無有二豈當有三?是諸聲聞皆當成佛,我等悅豫不能自勝。」   時大迦葉則說頌曰: 「我等今日,  逮聞斯音,  怪之愕然,  得未曾有,  由是之故,  心用悲喜。  又省導師,  柔軟音聲,  尊妙珍寶,  為大積聚,  一處合集,  以賜我等。  未曾思念,  亦不有求,  還聞弘教,  心懷踴躍。  譬如長者,  而有一子,  興起如愚,  亦不闇冥,  自捨其父,  行詣他國,  志於殊域,  仁賢百千。  於時長者,  愁憂念之,  然後而聞,  即自迸走,  遊於十方,  意常悒慼。  父子隔別,  二三十年,  與人戀訟,  欲得其子,  便詣異土,  入於大城。  則於彼止,  立於屋宅,  具足嚴辦,  五樂之欲,  無數紫金,  及諸珍寶,  奇異財業,  明珠碧玉,  像馬車乘,  甚為眾多。  牛畜□彘,  雞鶩羠羊,  出內產息,  賈作耕種,  奴僕僮使,  不可計數。  嚴辦眾事,  億千百類,  又得王意,  威若國主,  一城民庶,  委敬自歸,  諸郡種人,  遠皆戴仰。  若干種業,  因從求索,  興造既多,  不可計限,  勢富如是。  啼哭淚出,  吾既朽老,  志力衰變,  心誨思想,  欲得見子。  夙夜追念,  情不去懷,  聞子之問,  意增煩惋。  捨我別來,  二三十年,  吾之所有,  財業廣大,  假當壽終,  無所委付。  計彼長者,  其子愚濁,  貧窮困厄,  常求衣食,  遊諸郡縣,  恆多思想,  周旋汲汲,  慕係嗇口,  征營馳邁,  栽自供活,  或時有獲,  或無所得。  纏滯他鄉,  亦懷悒傶,  志性褊促,  荊棘劙身,  展轉周旋,  行不休息,  漸漸自致,  到父所居。  槃桓入出,  復求衣食,  稍稍得進,  至於家君。  遙見勢富,  極大長者,  在於門前,  坐師子床,  無數侍衛,  眷屬圍繞,  出入財產,  及所施與。  若干人眾,  營從立侍,  或有計校,  金銀珍寶,  或合簿書,  部別分□,  紀別入出,  料量多少。  於時窮子,  見之如此,  倚住路側,  觀所云為,  自惟我身,  何為至此,  斯將帝王,  若王太子,  得無為之,  所牽逼迫,  不如捨去,  修己所務。  思慮是已,  尋欲迸逝,  世無敬貧,  喜窮士者。  是時長者,  處師子座,  遙見其子,  心密踴躍,  尋遣侍者,  追而止之,  呼彼窮子,  使還相見。  侍者受教,  追及宣告,  錄召令還。  即怖僻地,  心竊自惟,  得無被害,  曷為見執,  何所求索。  大富長者,  見之起強,  憐傷斯子,  為下劣極,  亦不睹信,  彼是我父,  又復懷疑,  不審財寶。  其人慰喻,  具解語之,  有紫磨金,  積聚於此,  當以供仁,  為飲食具,  典攝眾計,  役業侍使,  吾有眾寶,  蘊積腐敗,  委在糞壤,  不見飾用。  子便多取,  以為質本,  蓄財殷廣,  無散用者。  其人聞告,  如是教敕,  則尋往詣,  奉宣施行,  受長者教,  不敢違命,  即入家中,  止頓正領。  爾時長者,  遙從天窗,  詳觀察之,  知何所為。  雖是吾子,  下劣底極,  唯曉計算,  調御車耳。  即從樓觀,  來下到地,  便還去衣,  垢污之服,  則便往詣,  到其子所。  敕之促起,  修所當為,  則當與卿,  劇難得者,  以德施人,  案摩手腳,  鹹醲滋美,  以食相給,  及床臥具,  騎乘所乏。  於時復為,  娉索妻婦,  敖黠長者,  以此漸教,  子汝當應,  分部之業,  吾愛子故,  心無所疑。  漸漸稍令,  入在家中,  賈作治生,  所入難計,  所空缺處,  皆使盈溢,  步步所行,  鞭杖加人,  珍琦異寶,  明珠流離,  都皆收檢,  內於帑藏,  一切所有,  能悉計校,  普悉思惟,  財產利誼。  為愚騃子,  別作小庫,  與父不同,  在於外處。  於時窮士,  心自念言,  人無有此,  如我庫者。  時父即知,  志性所念,  其人自謂,  得無極勢,  即便召之,  而親視之。  欲得許付,  所有財賄,  而告之曰,  今我一切,  無數財寶,  生活資貨,  聚會大眾,  在國王前,  長者梵志,  君子等類,  使人告令,  遠近大小。  今是我子,  捨我迸走,  在於他國,  梁昌求食,  窮厄困極,  今乃來歸,  與之別離,  二三十年。  今至此國,  乃得相見,  在於某城。  而亡失之,  於此求索,  自然來至,  我之財物,  無所乏少,  今悉現在,  於斯完具,  一切皆以,  持用相與,  卿當執御,  父之基業。  其人尋歡,  得未曾有。  我本貧窮,  所在不詣,  父時知余,  為下劣極,  得諸帑藏,  今日乃安。  大雄導師,  教化我等,  睹見下劣,  樂喜小乘,  度脫我輩,  使得安隱,  便復授決,  當成佛道。  於今安住,  多所遣行。  無數菩薩,  慧力無量,  分別示現,  無上大道,  攀緣稱讚,  億垓譬喻,  余等得聞。  最勝諸子,  則便奉行,  尊上大道,  所當起立,  視眾眼目,  當於世間,  得成佛道,  而為聖尊,  造業如斯。  將養擁護,  於此佛法,  講說分別,  最勝慧誼。  則為感動,  一切眾生,  我等志願,  貧心思念。  假使得聞,  於斯佛誨,  不肯發起,  如來之慧。  睹見最勝,  宣暢道誼,  意中自想,  盡得滅度,  不願志求,  如此比慧。  又聞大聖,  諸佛國土,  未曾有意,  發歡喜者,  寂然在法,  一切無漏,  棄捐所興,  滅度之事。  由此思想,  不成佛道,  常當修行,  晝夜除慢。  諸佛道誼,  最無有上,  未曾勸助,  志存於彼。  今乃究竟,  具足最勝,  得無為限,  當捨陰蓋,  長夜精進,  修理空誼,  解脫三界,  勤苦之惱。  佛興教戒,  則以具嚴,  如是計之,  無所乏少。  最勝所演,  經身之慧,  假使有人,  願等佛道,  為是等故,  加賜法事,  由緣致斯,  余徒欽樂。  有大導師,  周旋世間,  普悉觀察,  如此輩相。  諸恐懼者,  令得利誼,  求索勸助,  令我信樂。  善權方便,  猶若如父,  譬如長者,  遭時大富。  其子而復,  窮劣下極,  則以財寶,  而施與之。  大聖導師,  所興希有,  分別宣暢,  善權方便。  諸子之黨,  志樂下劣,  修行調定,  而以法施。  我等今日,  致得百千,  未曾有法,  如貧得財。  於佛教化,  獲道得寶,  第一清淨,  無復諸漏。  長夜所習,  戒禁定意,  執誼將護,  世雄唱導。  今日有獲,  佛之大道,  眷屬圍繞,  修行無闕。  其有長夜,  清淨梵行,  依倚法王,  深遠之慧,  而為具足,  此尊德果,  日成微妙,  無有諸漏。  我等今日,  乃為聲聞,  還得聽省,  上尊佛道,  當復見揚,  聖覺音聲,  以故獲聽,  超度恐懼。  今日乃為,  致無所著,  以無著誼,  為諸天說,  世人魔王,  及與梵天,  為親一切,  眾生之類。  何所名色,  造立寂然,  蠲除眾生,  無億數劫,  於是所造,  甚難得值,  計於世間,  希有及者。  今日無著,  燒罪度岸,  修行為業,  踴躍歡喜。  吾等歸聖,  以頂受之,  所願具足,  如江河沙。  飲食衣服,  若干巨億,  諸床臥具,  離垢無穢,  用栴檀香,  以為屋室,  柔軟坐具,  以敷其上。  若疾病者,  無所藥療,  今日供養,  安住廣度,  所施劫數,  如江河沙,  所造立者,  無能奪還。  高遠之法,  無量無限,  其大神足,  建立法力。  佛為大王,  無漏最勝,  堪任堅強,  常修牢固,  安慰勸進,  恆以時節,  未曾修設,  望想福行。  於一切世,  諸法中尊,  皆為大神,  最勝如來。  然大燈明,  示無央眾,  知諸黎庶,  筋力所在,  若干種種,  所喜樂願,  因緣百千,  而順開化。  如來皆睹,  眾人性行,  他人心念。  一切群萌,  以若干法,  而致墮落。  以法示現,  此尊佛道。」   正法華經藥草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及諸耆年聲聞:「善哉!所歎如實。審如所言,如來之德如向所喻,復倍無數不可思誼,無能計量劫之垓底,一一計數大聖所應,如來之慧無能限者,不有法想道地處所,莫能盡原。世尊普入一切諸誼,察於世間見眾庶心,所度無極一切分別,皆使決了權慧之事,勸立一切度於彼岸,皆現普智入諸通慧。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諸藥草木,竹蘆叢林諸樹小大,根本莖節枝葉華實,其色若干種類各異,悉生於地。若在高山岩石之間,丘陵堆阜溪谷坑坎。時大澍雨潤澤普洽,隨其種類各各茂盛,叵我低仰莫不得所,雨水一品周遍佛土,各各生長地等無二。如來正覺講說深法,猶如大雨。大聖出現興在世者,則為一切諸天、人民、阿須倫、鬼神、龍,顯示威曜鹹尋來至,皆現在前,為暢大音分別慧誼,大師子吼班宣景模:『吾為如來使,天上天下諸天世人,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滅度者令得滅度。於是世及後世所知而審,為諸通慧皆能普見,度諸度,脫諸脫,安諸安,未滅度者皆令滅度,悉來詣我。』於時諸天、人民、阿須倫、揵沓和、迦留羅、真陀羅、摩□勒一切雲集,吾於講法現其道誼,佛為道父分別道慧。」   佛語迦葉:「於時黎庶無數億垓,皆來聽經,如來通見一切根本,大精進力如應說法,分別散告無量言教,不失本心鹹令歡喜,安隱無患或得度世,終生善處恣其所好,各自然生。或習愛慾便為說經,或聽受法離諸貪惑,轉稍以漸遵諸通慧,因從本力如其能量,堅固成就平等法身,猶如大雨,普佛世界滋育養生,等無差特。如來演法一品如是,至解脫味離欲寂滅,入諸通慧,若聽受持諷誦奉者,不自識省無所觀念。所以者何?群生根本形所像類,如所想念,已念當念所可施行,以行當行所當行者,諸所因緣,所當獲致所當說者,唯如來目悉知見之。在所現處住於其地,如雨等潤藥草叢林、白黑青赤上中下樹,世尊如之見一味已,入解脫味志於滅度,度諸未度究竟滅度,令至一土一同法味,到無恐懼使得解脫。化於眾生使得信樂,苞育將護悉令普至於諸通慧,讚詠分別逮賢聖法,亦如向者迦葉所說。」   世尊欲重解誼所趣,以偈頌曰: 「吾興於世間,  仁和為法王,  為眾生說法,  隨其所信樂。  意勇建大業,  久立分別說,  群萌多受持,  蒸庶無所言。  法王慧難解,  闇冥設聞者,  眾入懷狐疑,  則棄所住處。  隨其境界說,  如本力所任,  又示餘利誼,  則為現正法。  譬如純黑雲,  踴出升虛空,  普雨佛世界,  遍覆於土地,  又放大電□,  周匝有水氣,  而復震雷聲,  人民皆歡喜。  陰蔽於日月,  除熱令陰涼,  欲放雨水故,  時布現在上。  彼時普等雨,  水下無偏黨,  滂流於佛土,  澤洽眾區域。  應時而降雨,  激灌一切地,  旱涸枯谿□,  一切得浸漬。  惠澤無不到,  眾源皆湧溢,  深谷諸廣野,  林麓慉幽藪,  萌葉用青倉,  藥草無數生,  樛木諸叢林,  滋長大小樹,  眾藥鹹茂殖,  莖幹華實繁,  隨其本境界,  皆令得蒙恩。  諸天樹木,  結根坑坎,  陜隘迮處,  而生其中。  如諸邪道,  一切愚癡,  長益繫縛,  如象著絆,  草刺棘樹,  蘆葦□□,  莖節枝葉,  及諸華實。  華實茂盛,  多所饒益,  蒙之恩雨,  藥草滋長,  從其種類,  因本境界,  各各得服,  飢渴飽滿。  如其所種,  各得其類,  然其天雨,  皆為一味。  告迦葉曰,  佛亦如是,  出興於世,  譬如天雨。  這現天下,  為眾說法,  以是誠行,  示於眾生。  大仙以斯,  使人聞經,  皆於諸天,  人民前現。  佛為如來,  聖中之尊,  善權方便,  猶如天雨,  吾當飽滿,  一切群萌,  愚騃之黨,  身形枯燥,  除諸苦患,  得立大安,  燒盡愛慾,  獲至滅度。  諸天人民,  皆聽我言,  普悉當來,  詣佛大聖。  吾為如來,  世尊無倫,  有所導御,  故出於世,  為一切人,  分別說經,  化無數千,  眾生之類。  又復示現,  若干種誼,  於彼若此,  常行平等,  得至解脫,  滅度無為。  或在門前,  而說經典,  則為造立,  道德之藏,  諸等不等,  皆令平等,  無有所憎,  愛慾永除。  未曾講說,  無益之語,  未常增惟,  諸放逸緣。  以一切法,  為眾生說,  假使眾庶,  多不可計,  為講大典,  不詭因緣,  行步所由,  若復住立,  在於座上,  而續三昧。  譬如大龍,  雨多所潤,  普浸潤斯,  一切世間。  尋興慧雲,  而降法雨,  暢發微妙,  應病與藥。  常為眾生,  說賢聖誼,  皆令奉戒,  如天陰涼。  眾人失言,  及違諸行,  欲使近法,  轉漸調柔。  使住疑者,  捨諸邪見,  勸化導利,  令淨所睹。  捨置下劣,  遠眾懈廢,  隨其所趣,  而令入法。  應時為說,  如其心本,  令皆棄捐,  順師子行。  世尊等演,  經法之雨,  悉使得至,  大尊佛道,  任其力耐,  而令聽受,  若幹道慧,  而化立之。  從諸天人,  志性所樂,  天帝釋梵,  轉輪聖王,  猶如於此,  諸小世間,  諸藥品類,  各各異種,  碎小段段,  諸所良藥。  迦葉且聽,  吾悉當說,  以能識慧,  無漏之法,  便得無為,  所在遊行,  神通三達,  亦復如是。  斯雨定意,  三昧諸藥,  或有遊詣,  在於山巖,  其人便得,  緣一覺乘,  於彼修禪,  清淨之行,  是則名曰,  為中品藥。  假使志願,  上士美德,  我當於世,  逮成導師,  常精進行,  志依一心,  是則名曰,  為上尊藥。  設使欲為,  安住之子,  恃怙慈心,  而行寂然,  疾得成道,  為人中尊,  所謂樹者,  則喻於斯。  是等能轉,  不退轉輪,  建立神足,  根力之行,  緣是長養,  醫藥除病,  英雄度脫,  無數億人,  隨時示現,  於斯佛道,  是則名曰,  為大林樹。  吾之所順,  善權方便,  一切大聖,  亦復如是。  最勝講法,  則為平等,  猶如慶雲,  普一放雨。  神通無礙,  如此比像,  若如眾藥,  在於地上。  以見如是,  微妙之誼,  如來所建,  善權方便。  假使分別,  一善法事,  亦如天雨,  至若干形。  佛以法雨,  多所安隱,  普潤天下,  有所成就。  觀察其人,  堪任所趣,  佛之法誨,  景則一等。  譬如放雨,  墮草山巖,  及至中間,  無有不遍,  灌諸樹木,  若大叢林,  密雲四集,  天下豐羨。  設使世間,  行慈愍法,  常以經典,  飽滿天下。  以現世間,  令普安隱,  天雨藥草,  華實茂盛,  其藥樹木,  稍漸長大,  是為羅漢,  諸漏盡者。  諸緣覺品,  處於林藪,  我所說法,  無有塵垢。  無數菩薩,  志開總智,  周旋三界,  一切普行,  於眾會中,  演此大道,  猶如樹木,  日日滋長。  修進神足,  專達四禪,  若聞空慧,  心則解達。  放出光明,  無數億千,  是為大樹,  而復滋茂。  若諸聲聞,  不至滅度,  斯為世尊,  第一最說。  若此分別,  乃為講法,  猶如興雲,  而澍甘雨,  漸漸長育,  眾藥草木,  人民之華,  不可稱量。  一時之間,  說因緣法,  而為眾人,  現於佛道。  善權方便,  佛謂言教,  一切導師,  亦復如是。  斯諸說法,  為最究暢,  諸聲聞等,  皆當承是。  緣斯之行,  當得佛行,  此諸羅漢,  如是無異。  世尊演誼,  盡極於斯,  化諸小乘,  皆得佛道。」   佛復告大迦葉:「如來所教等化無偏,譬如日明廣照天下,光無所擇照與不照,高下深淺好惡香臭,等無差特。佛亦如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五道生死、菩薩、緣覺、聲聞,慧無增減,隨心所解各得其所,本無三乘緣行致之。」   迦葉白佛:「設無三乘,何故得有菩薩、緣覺、聲聞?」   佛言:「譬如陶家埏埴作器,或盛甘露蜜,或盛酪蘇麻油,或盛醲飲食,泥本一等,作器別異所受不同。本際亦爾,一等無異,各隨所行成上中下。」   迦葉又問:「縱使別異,究竟合不?」   告曰:「當合明者解之,譬若有人從生而盲,不見日月、五色、十方,則謂天下無日月、五色、八方上下。有對說者,其人不信。若有良醫觀人本病,何故無目?本罪所種,離明眼冥體癭重病。何謂重病?風寒熱癖是則四病。便心念言:『斯人之疾,凡藥療之終不能愈。雪山有藥能療四病:一曰顯,二曰良,三曰明,四曰安,是藥四名。』於時良醫愍傷病人,為設方便即入雪山,採四品藥□咀搗合,以療其盲,目便見明。又加針灸消息補寫,斯人目睛內外通徹,睹日月光、五色、十方,爾乃取信。尋自剋責:『我之盲冥,無所見聞,自以為達。今眼得視,乃自知本愚蔽之甚也。今睹遠近高下,無喻我者。』時有五通閑居仙人,洞視徹聽身能飛行,心能知人所念,自知所從來生死本末,而具語曰:『卿莫矜高自以為達,仁在屋埵蛦洶ㄔX,不知外事。人念卿善惡尚不能見;十里五里語言之音、或二十里擊鼓之音聲,猶不能聞;近一二里,自不躇步亦不能至;自觀未生胚胎所憶,亦不能識。有何通達稱無不見乎?今吾察卿身,冥中為明,明中為冥。』其人問曰:『作何方術得斯聖通?願垂慧誨。』仙人答曰:『當入深山閑居獨處,除諸情慾爾乃有獲。』即遵所訓捨家巖燕,一心專精無所慕樂,則得神通。爾乃自覺,察本所見不足言名,今得五通無所罣礙,甫自知本所見蔽闇。」   佛言:「如是當解此喻,人在生死五道陰蓋,不了本無則名曰癡。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更,從更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憂惱苦患,罪應集會故謂盲冥。是以世尊愍傷其人,升降三界輪轉無際,不能自拔。觀於眾生心之根原,病有輕重,垢有厚薄,解有難易,睹見遠近,便見三乘,發菩薩心,至不退轉,無所從生徑得至佛,猶如有目得為神仙。其良醫者,謂如來也。不發大意,謂生盲也。貪、婬、瞋恚、愚癡六十二見,謂四病也。空、無想、無願、向泥洹門,謂四藥也。藥行病癒則無有癡,名色六入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憂惱苦患,皆悉除矣。志不作善亦不在惡,如生盲者還得兩目,謂聲聞、緣覺生死已斷,度於三界省練五道,自以通暢莫能喻者。臨欲滅度佛在前住,誨以要法發菩薩意,不在生死不住滅度,解三界空,十方一切如化如幻,如夢、野馬、深山之響,悉無所有無所希望,無取無捨無冥無明,爾乃深睹,無所不達見無所見,見知一切黎庶萌兆。」   於是頌曰: 「譬如日光曜,  遍照於天下,  其明無增減,  亦不擇好醜。  如來猶若茲,  慧等殊日月,  普化於十方,  亦不有增減。  若如彼陶家,  埏埴作瓦器,  或盛甘露蜜,  或受蘇油食,  計泥本一等,  為器各別異,  所受又不同,  因盛而立名。  人本亦如是,  無三界五道,  隨行而隨生,  展轉不自覺。  解空號菩薩,  中住則緣覺,  倚空不解慧,  則名為聲聞。  譬如人生盲,  不見日月光,  五色及十方,  謂天下無此。  良醫探本端,  見四病陰蓋,  慈哀憐愍之,  入山為求藥。  所採藥奇妙,  名顯良明安,  □咀而搗合,  以療生盲者,  消息加針灸,  病癒目睹明,  見日月五色,  乃知本淳愚。  人不了無本,  坐墮生死徑,  十二緣所縛,  不解終始病,  世尊現於世,  觀察三界原,  因疾而隨本,  各各開化之。  了空則菩薩,  意劣為緣覺,  畏厭生死苦,  故墜於聲聞。  自謂道德高,  無能有踰者,  所睹極究練,  無所憂弊礙。  猶如五通者,  號名曰仙人,  愍而告之曰,  卿故有蔽礙,  不能弘深奧,  於愚則為明,  在內不見外,  雖明故為愚。  數十里有聲,  耳則不得聞,  若人欲危害,  不知彼所念。  欲至外數里,  不躇步不到,  若生長大時,  不識胎中事。  五事表媢,  爾乃為悉達,  何以忍貢高,  自謂無等倫?  欲得五通者,  當處於閑居,  精思專念道,  爾能曉了此。  即尋奉所誨,  捨家入深山,  一心無穢慮,  便得成神仙。  若得至聲聞,  及獲緣覺乘,  自謂慧具足,  與佛等泥洹,  臨欲滅度時,  佛即住其前,  為現菩薩法,  三達無罣礙,  智慧度無極,  進善權方便,  度空無想願,  菩薩由是生。  四等心四恩,  用開化黎庶,  解一切如化,  幻夢野馬影,  深山響芭蕉,  三界無所有,  不執亦不捨,  無愚亦無明,  不生死泥洹,  悉等如虛空,  無見無不見,  乃睹一切本。  當爾時所見,  不造三界觀,  一切普平等,  所濟無有量。」   正法華經授聲聞決品第六   於是世尊說斯頌時,一切普告諸比丘眾:「吾盡宣告,此聲聞比丘大迦葉者,曾已供養三千億佛,方當供養如此前數,奉敬承順諸佛世尊,稟受正法奉持宣行,竟斯數已當得作佛,世界曰還明,劫名弘大,佛號時大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壽十二中劫。佛滅度後,正法住二十劫,其像法者亦二十劫。其佛國土甚為清淨,無有礫石荊蕀穢濁之瑕、山陵谿□,普大快樂,紺琉璃地眾寶為樹,黃金為繩連綿諸樹,有八交道,諸寶樹木常有華實,悉皆茂盛。其土菩薩無央數億百千垓,諸聲聞等亦不可量億百千垓。其土無有魔事及諸官屬,諸魔營從皆護佛法,常行精進無所違失。」爾時世尊,欲重解誼,即說頌曰: 「我睹比丘,  以佛明目,  迦葉住此,  當成為佛。  於將來世,  無央數劫,  供養諸佛,  聖中之尊,  具足悉滿,  三千億佛。  斯大迦葉,  諸漏得盡,  便當越度,  三品之行,  當得佛道,  親近法施,  供養諸佛,  天人之尊,  合集得至,  無上大道。  最於來世,  尊無上倫,  為大聖道,  無極神仙。  其佛國土,  最勝第一,  清淨離垢,  若干顯明,  隨意所欲,  常可至心。  紫磨金色,  珍寶莊嚴,  復以珍寶,  成為樹木,  有諸道徑,  嚴八交路,  天人放香,  自然流馨,  彼時國土,  所有如是。  若干種華,  而為挍飾,  一切諸華,  紫磨金色,  出光音聲,  以為法則,  普常微妙,  莫不見者。  諸菩薩眾,  億千之數,  志性調定,  逮大神通。  諸聖哲等,  奉方等經,  不可計數,  億百千垓,  無有諸漏,  奉持志強。  所有聲聞,  彼佛法勝,  假使天眼,  欲計劫限,  弟子之數,  不可稱算。  其佛當壽,  十二中劫,  正法當住,  二十中劫,  像法亦立,  二十中劫。  大光明佛,  德當如是。」   於是賢者大目揵連、賢者須菩提、賢者摩訶迦旃延,等同心側立頂戴,瞻順光顏目未曾眴,稽首足下戰戰兢兢,應時各各說斯之頌,而諮嗟曰: 「大雄無所著,  釋王無極人,  乃愍傷我等,  讚揚宣佛音。  今以知余等,  愍授我疇□,  以甘露見灌,  沐浴眾祐決。  譬如饑饉時,  丈夫得美膳,  虛乏叫喚求,  有人手授食。  吾等鹹歡喜,  本為下劣乘,  違時捨眾人,  虛乏不得決,  設至平等覺,  大聖不拜授,  於今處世倫,  則不復飲食。  世尊見勸勵,  聞尊上音聲,  唯垂見授決,  爾能獲大安。  大哀願散疑,  愍傷多所矜,  撫恤貧匱意,  甘露誘示子。」   於是世尊,見諸耆舊心志所念,即復重告諸比丘眾:「比丘當知,此大聲聞耆年須菩提,當復奉侍供養八千三十億百千垓佛,在諸佛所常修梵行,積累功德具足究竟,竟後世時當得作佛,號稱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寶成,劫曰寶音。普佛之土周匝悉遍,有諸寶樹自然莊嚴,無沙礫石山陵谿□,其樹音聲哀和柔雅,眾庶產業不可稱數,人所居跱館宇若干,重閣交露。有無央數聲聞之眾,欲計算者無能限量,悉識宿命。彼土菩薩亦不可計億那術百千。其佛當壽十二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像法亦立二十中劫,則坐虛空,為一切人講說經法,開化無數百千菩薩。」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今吾普告,  諸比丘眾,  悉且明聽,  佛所班宣。  尊須菩提,  是吾弟子,  當來之世,  得成為佛。  大聖所見,  至誠無虛,  具足三十,  那術垓千,  當於世間,  遵修道行,  常志求斯,  佛之要道。  於彼來世,  究竟行已,  顏色殊妙,  相三十二,  威曜巍巍,  紫磨金容,  處世清淨,  多所愍哀。  國土快樂,  所在顯現,  無數人見,  踴躍可意,  悉當遊行,  詣諸世尊,  度脫群生,  億百千垓。  諸菩薩眾,  不可計量,  而常廣說,  不退轉輪,  在最勝教,  諸根通利,  皆當恭順。  彼佛國土,  諸聲聞事,  不可計量,  欲有限算,  無能盡極。  六通三達,  獲大神足,  脫門無礙,  而處安隱,  計神足力,  不可思議。  我假使說,  諸佛尊道,  諸天人民,  如江河沙,  常當叉手,  自歸聖尊。  其佛當壽,  十二中劫,  正法當住,  二十中劫,  像法亦立,  二十中劫,  世雄導師,  劫數如是。」   爾時世尊重複宣告諸比丘眾:「比丘欲知堅固取要分別平等,是我聲聞大迦旃延。後當供養奉侍八千億佛,佛滅度後各起塔廟,高四萬里,廣長各二萬里,皆七寶成,金銀、琉璃水精、車□□□□□□□秎□□騏□□□饈檳飀□□她□□□□□□□禳慼慼慼慼撳H□□□□□□□□□椸桌□礽□□□鍊□□□□□□□□毼w□□]馭□□部慼慼c□□E橖□□鞳慼慼荂暴苤q餺□□□□□LU□□□讀□襹□馱□□□□饈楚撫s□□□□她□郯|榠□楚慼撓耤慼慼敷Z□□□□騏說灌□□□□□□龍□饜□□□□□□□榜騫襤餺□□q□□□妻□□信言□鞳樅Z□□□□楚摯X騖駭馱□觙Z□□□□□□□椽□楣□□壘□□□椹□□□□□椽鷺□□□□□靈奪椽鷺□□□□□□□□楰□□□□□□□ 「諸比丘眾,  皆聽吾教。  其佛音聲,  當美柔軟,  尊迦旃延,  為佛弟子。  當供養佛,  若干導師,  奉敬承順,  恭恪無量,  無數世人,  不能稱計。  若滅度後,  當起廟寺,  當以華香,  而供養之。  然於後世,  便得作佛,  國土清淨,  無有瑕穢。  講說發起,  億千眾生,  具足開導,  一切人民。  世界莊嚴,  光照十方,  當得作佛,  多所超喻。  號紫金色,  其德巍巍,  究竟群黎,  億百千垓。  無數菩薩,  及諸聲聞,  滿其佛國,  無量難計。  常行精進,  於佛法教,  除斷諸難,  滅終始患。」   於是世尊,復告四部眾會曰:「今佛大聖宣告爾等,是我聲聞尊大目揵連,當悉供養奉侍於八千佛,承順世尊一切無量。諸佛滅度當起塔廟,七寶校成,金銀、琉璃水精、車□□□□□□□紐□□襛□□□□示□□□□她□□□|椹□□□□□□□□□檳騏□□□饈檳飀□□娏□□□□□蛂慼慼慼ョ慼慼慼慼敵囊□□╮慼慼慼慼慼慼撬芊慼慼潑G□□礽□□□□□□□裂□□飥□毼w□□]馭□□部慼慼c□□E橖□□鞳慼慼荂暴苤q餺□□□□□LU□□□縷□令□□□□□□□椽□桌□□□□驚□姪詮魽慼慼慼撫s□□□楜□□□騏說椸□□覈□□H姜紐□﹛慼慼慼慼潸旼炕|楅□□□襤媮榜糖□Z□□□樀□□□□□□□堅訏騖□□□□埤□椽□楣□□□□□□□椹□□□□□椽拏□□□□□樨褒靈埤□□□楰□□□□□□ 「大目揵連,  是吾弟子,  棄捐仁行,  猶得自在。  二百萬億,  諸劫之數,  悉當供養,  此諸佛教。  普於諸佛,  常修梵行,  而當志願,  斯諸佛道。  悉當奉侍,  諸佛世尊,  具以承事。  導師之眾,  皆當廣普,  執持聖教,  若干億劫,  百千之數,  慇懃承順,  不違大命,  諸安住等。  滅度之後,  以眾七寶,  興立塔廟,  為諸最勝,  建修上業。  用栴檀香,  以為柱樑,  眾香伎樂,  而供養之。  然於後世,  事究竟已,  言談斐粲,  人所宗仰,  多所愍哀,  所為如此,  當得作佛,  號金栴檀。  其佛當壽,  二十中劫,  安住所更,  行德如是。  當為菩薩,  講說經法,  於是劫數,  分別雅誼。  最勝聲聞,  有無數千,  億百千數,  如江河沙。  六通三達,  得大神足,  於安住世,  獲致妙通。  無數菩薩,  悉不退轉,  精進勇猛,  有志智慧。  修行如應,  順斯佛教,  不可計量,  若干千數。  佛滅度後,  弟子多學,  正法當住,  流布十方。  正法像法,  四十中劫,  正法沒盡,  像法乃出。  是佛聲聞,  得大神足,  佛皆勸立,  在大尊道。  依倚大聖,  不違真法,  於當來世,  成佛自在。」   正法華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往古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去往古久遠世時,不可計會無央數劫,有佛號大通眾慧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曰大殖稼,劫名所在形色。其佛說經不可稱限,譬如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土地,有一士夫皆悉破碎此一佛國悉令如塵,則取一塵,過東方如千佛界中塵之數國,乃著一塵。如是比類,復取一塵,越東如前佛界塵數,乃著一塵,悉使塵盡三千大千世界中塵,令無有餘遍於東方,如是比類無量佛國。於意雲何?寧可稱限得諸佛界邊際不乎?」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不也。安住!」   佛言比丘:「如是等倫佛土諸數悠邈,猶如有人一一取塵著諸佛土,若干之限,諸佛國塵不可稱量,億百千垓兆載諸劫,欲知其佛滅度以來劫數長久,不可思議無量難測,大通眾慧道力示現,滅度以後法住劫數,亦復如是。」   世尊頌曰: 「我念過去,  無數億劫,  時有如來,  兩足之尊,  名大通慧,  無極慈仁。  於時世尊,  黎庶之上,  比如皆取,  此佛世界,  悉破碎之,  盡令如塵。  假使有人,  一一取塵,  過千佛界,  乃著一塵,  如是次第,  聖尊國土。  其人著塵,  皆令悉遍,  若干之數,  悉令周普,  世界眾限,  有不可數。  一切所有,  大聖國土,  諸所有塵,  不可限量,  皆悉破碎,  令無有餘。  大聖至尊,  逝來如斯,  其佛安住,  滅度已竟。  劫數如是,  無量億千,  若欲料限,  無能思議。  滅度已來,  若干劫數,  彼時導師,  過久乃爾。  諸弟子眾,  及菩薩行,  如來之慧,  巍巍如斯。  今佛悉念,  聖滅度來,  比丘欲知,  佛之智慧,  聖明普達,  等無有異。  佛皆覺了,  過無數劫,  不計微妙,  無漏之誼。」   佛告諸比丘:「其大通眾慧如來.正覺,壽四十四億百千劫,以無上正真道,初昇道場坐於樹下一劫默然,至於二劫不得正覺,乃至十劫,而不興起身不動搖,體不傾倚亦不自念,都無思想而向諸法,遂坐佛樹降魔官屬,當成正覺。忉利諸天子,化作大師子座,面四十里,佛坐其上。世尊坐定,諸梵天子普雨天華週四千里,自然風起吹放眾華,散於佛上。佛在樹下滿十中劫,天華紛紛盡劫不絕。又四天王及諸天子,作眾伎樂音如雷震,常以華香伎樂供養大聖,未曾休懈。」   佛告比丘:「時世尊大通眾慧乃至十劫,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至於滅度,供養不懈。其佛在家未捨國去,為太子時有十六子,端正殊好智慧難及,色像第一儒雅仁和。時十六國王子者,各各自有若干種樂,所居遊觀快不可言,種種顯現,琴瑟伎樂亦不可量。見佛世尊成最正覺,時有自然大法音聲,尋則棄國,捨轉輪王位、萬民、伎樂、諸欲之娛,眷屬圍繞,及諸聖賢大響帝王百千之數,並不可計億百千垓群萌之類營從集會,往詣世尊所處道場,欲得稽首奉受佛教。群從僉然雍雍肅肅,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以偈頌曰: 「『大通眾慧,  極尊無上,  積累平等,   無量億數,  以上妙誼,  愍傷一切,   所願具足,  於是賢聖。  修勤苦行,   竟十中劫,  專精一心,  處在一座,   其身清淨,  而不動搖,  燒諸苦患,   如拔樹根。  分別於心,  而志湛泊,   未曾進退,  亦不傾倚,  無有增減,   默然而應,  究竟寂定,  無有諸漏。   現在吉祥,  常獲大安,  無想著故,   得尊佛道。  我等見之,  增智無畏,   如是比類,  長益德義。  不計身命,   皆斷苦患,  積累忍辱,  不貪安樂。   分別道慧,  不處惱痛,  號在閑居,   興發精進。  其不篤信,  諸佛音聲,   長夜增益,  惡道之罪,  則失人身,   墮落惡趣,  為一切世,  所見謗毀。   今以逮見,  世之聖父,  其道最上,   無有眾漏。  於此世間,  而見救護,   及諸過去,  大聖導師。』」   佛告比丘:「斯諸帝王及諸太子,太子兄弟年既幼少,嗟歎稱譽大通眾慧如來.至尊.等正覺,以此雅頌宣揚已竟,啟勸世尊,願說經法安住分別,多所安隱多所愍傷,饒益眾生安諸天人。復以此偈,而讚頌曰: 「『惟願大聖,  讚說經典,  開化眾生,   發起黎庶。  三界群萌,  悉共渴仰,   使建道意,  皆令蒙度。   諸佛普大聖,  百福法莊嚴,   無極仙逮獲,  慧則最尊妙。   為諸天講法,  及世間人民,   度脫我等類,  普及諸群萌。   應時彰現露,  如來之慧誼,   猶如今於此,  顯導上尊道。   令諸群品類,  予等獲此法,   悉解於一切,  諸行慧本末。   皆為分別說,  前世所行德,   普見知黎庶,  心本所好樂。   則為轉法輪,  最勝無等倫,   勉脫眾生厄,  悉令至大道。』」   佛告諸比丘:「於時世尊大通眾慧如來變化十方世界,各各五百億百千佛土六反震動,光明普照無所不周,皆於一切諸佛境界,虛空大神若干種明,日月光耀遠照無極,尊無等倫,諸天宮殿館宇之明,梵天往返自然威曜,其佛變現瑞應光明,皆覆蔽之悉令不現。天上世間晃昱暉曜,眾生品類若生彼界,皆相見知各自說言:『此間今日卒有人生,時於天上震動所現,靡不周遍。』   「爾時東方佛土邊無限億百千梵天宮殿,自然為明威曜巍巍。諸梵自念:『無數梵宮宮殿館宇□明,無所不接,有何瑞應而現斯變?』於時五百世界諸億百千大梵天眾,各從宮殿雲集而會。時於眾中有大梵天號護群生,為諸梵天,而歎頌曰: 「『今日我等,  宮殿室宅,  諸賢當知,   此大光明,  諸天最勝,  志所樂喜。   以何因緣,  現此瑞應?  善哉當往,   趣求斯誼。』  時諸天子,  今日自興:  『承何聖旨,  現神如是,  今所睹見,   本未曾有,  親近諸天,  為人中王,   將無大聖,  興出於世,  最妙光明,   照於十方,  所變感動,  乃如是乎?』」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世界億百千垓梵天,悉共相和從東方來,遙見西方大通眾慧如來.正覺,處於道場在菩提樹下坐師子床。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及十六子,眷屬圍繞,適睹是已,悉共啟勸欲令說經。即詣如來稽首於地,繞佛無數匝,執其蓮華如大須彌,及散佛樹,樹高四十里,普已本土梵天宮殿,奉進世尊,惟願哀愍納受宮殿華土之供。以偈頌讚曰: 「『見佛無量,  得未曾有,  多所愍傷,   興出於世。  世尊所演,  如師子吼,   則已將護,  十方黎庶。  我等經歷,   所從來處,  去此五百,  億百千界。   計諸世界,  若干之類,  皆棄宮殿,   鹹詣聖尊,  一切皆是,  宿命淨德,   若干麗妙,  諸寶宮殿。  惟加臨眄,   而居其中,  願發大哀,  愍傷受之。』」   佛告諸比丘:「時大梵天眾面讚歎佛,五百人俱白世尊曰:『願轉法輪演大聖典,勉濟群黎使獲滅度。』時五百梵天億百千眾,合一音聲,而歎頌曰: 「『世尊願說經,  兩足上分別,   當現慈心力,  度眾勤苦患。』」   佛告諸比丘:「於時世尊,見諸梵天所上宮殿,默然受之。爾時東南方去是五百億百千世界諸梵天眾,各各自從宮殿皆見光明,晃晃鑠鑠無不周接,怪未曾有。悉俱集會,於眾會中有大梵天,號最慈哀,為諸梵天而歎頌曰: 「『諸大天當知,  此則本瑞應,   宮殿悉感動,  最有大名聞。   有德諸天子,  人人雲集此,   則是其威神,  令宮殿巍巍。   今佛興於世,  兩足之中尊,   所以令館宇,  現光明如是。   吾等當往質,  斯事不可妄,   從昔至於今,  睹瑞無若茲。   四方有光明,  至於億國土,   今有定至誠,  佛當成於世。』」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億百千梵天,各從宮殿駱驛四出,以諸天華如須彌山,詣西北角,遙見如來大通聖慧處於道場,於佛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而為說經法。適見佛已尋時即往,稽首於地繞無數匝,手執大華而散佛上。時大梵天及諸眷屬,以頌讚曰: 「『禮無等倫,  則為大仙,  天中之天。   聲如哀鸞,  唱導普護,  諸天人民,   願稽首禮。  愍傷世俗,  得未曾有,   在在難值,  久思光顏,  今日乃見。   本於百劫,  積德解空,  八十億佛,   壽如塵劫。  又人中尊,  分別空慧,   而常講說,  善權方便。  諸天群臣,   人民得覲,  具足億垓,  八十之數。   其眼徹見,  在所救濟,  多所擁護,   於佛道法。  故出於世,  愍傷眾庶,   我等福會,  甚難值遇。』」   佛告諸比丘:「無數億千梵天之眾,勸發世尊願轉法輪,演出典誼散告群生,救脫三界令獲安隱。   「爾時諸梵天悉俱等心,同聲讚曰: 「『最上大人,  願轉法輪,  惟講經典,   為十方人。  度脫群萌,  苦惱之患,   令一切人,  喜踴亙然。  其有聞者,   得成佛道,  諸天人民,  鹹蒙安隱。   阿須倫身,  當復減損,  施於忍辱,   安隱之事。』」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默然可之。南方、西方億百千垓諸佛世界,諸大梵天宮殿館宇悉為普明,弈弈煌煌靡不周達。時諸梵天,自見宮殿威變煜爚,怪未曾有。悉俱集會,各自念言:『我等宮殿何乃如之?』於其眾中有大梵天,名曰善法,獨歎頌曰: 「『大聖而興,  所舉不妄,  一切宮殿,   威光重照。  有此瑞應,  現於世間,   善哉行求,  如斯奧誼。  過去無數,   億千諸劫,  未曾睹見,  如是感動。   將以如來,  出現於世,  令諸天子,   自然來會。』」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百千億諸梵天人,從其所處,遙見大華如須彌山,各手執持眾供養具行詣北方,瞻覲如來大通眾慧佛處於道場,坐樹下師子座上,與無央數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講說經法。即詣佛所,稽首於地繞無數匝,手執大華如須彌山,供養散佛。尋以宮殿奉上世尊,惟願愍傷受而處之。時諸梵天等心同聲,而歎頌曰: 「『諸佛現世,  甚難得值,  久不瞻睹,   今日乃覲。  僥倖來至,  蠲除愛慾,   具足充滿,  於三千剎。  諸大導師,   飽滿饑虛,   古來至今,  未曾見聞。  如靈瑞華,   鮮可遭值,  道慧難遇,  時時乃有。   我等宮殿,  雅麗無量,  承佛威神,   而得獲此。  唯垂大哀,  納受所進,   願處其中,  顯現道因。』   「時諸梵天勸請世尊,惟轉法輪分別經典,令諸天神沙門梵志,多所愍傷普安一切,天上世間悉當蒙恩。於是梵天與群侍俱,等心同聲,而歎頌曰: 「『倖願世尊,  廣演經典,  加哀當轉,   大聖法輪。  講若干法,  聲若雷震,   惟願愍傷,  吹大法螺。  以大經典,   雨於世界,  分別善教,  微妙之誨。   我等勸助,  願講道慧,  開度眾生,   億百千垓。』   「西南方、西北方、東北方,各各如是,無數梵天不可計限。上方下方各各如是,自在宮殿,睹見光明靡不周接,怪之未有。各從斯去五百億百千世界諸梵天眾,各捨宮殿來詣佛所。有大梵天名曰妙識,即歎偈曰: 「『善哉願諸佛,  世吼獲聖明,   為三界眾生,  開示正覺乘。   普為世間眼,  達見於十方,   開通甘露門,  度脫無數人。   乃昔往古世,  人中尊變現,   空無思想念,  使現於十方。   長益樂地獄,  好喜畜生處,   後生墮餓鬼,  億數難思議。   亡失於天身,  壽終墮惡趣,   若得聽佛法,  進獲平等道。   志行趣佛慧,  將護眾黎庶,   皆得歸安隱,  不失快樂想。   常不行佛道,  不處於正法,   違無量聖教,  即墮於惡趣。   睹見世光明,  以善故來至,   發一切眾生,  而行於慈哀。   逮見於世尊,  解空慧無漏,   諸天及世間,  於斯悉勸助。   宮殿妙無量,  猶如威神德,   普施明月珠,  大導師願受。   人尊願受供,  愍傷幸宮殿,   令此群品類,  逮得無上道。』」   佛告諸比丘:「於時五百百千億大梵天眾,讚歎佛已,啟勸令佛轉大法輪,開度十方安隱世人。復歎頌曰: 「『思願講說,  無上法輪,  惟雷法鼓,   尊妙法音。  度脫眾生,  勤苦之患,   加哀示現,  無為大道。  我等勸助,   唯聖說法,  救護餘類,  及世間人。   音聲柔軟,  敷揚美響,  億百千劫,   積累德行。』」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爾時見十方無央數百千億眾生勸請說法,及十六子國王太子,轉大法輪三轉十二事,開化發起沙門梵志、諸天龍神、眾魔梵天及世人民,為說苦本是為苦諦,至習盡道由是盡苦,苦盡至道,十二緣起具足分別,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習,從習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憂苦大患。」   又告比丘:「大通眾慧如來三說經法,須臾之頃分別此誼,令十六億百千垓眾漏盡意解,逮得六通三達之智,無央數人皆得度脫。如是至三,第四說經,江河沙等億百千垓群生聽經,一一皆獲漏盡意解,諸聲聞眾不可稱計。   「爾時十六國王太子,以家之信出家為道,皆為沙彌,聰明智慧多有方便,以曾供養億百千佛,造立眾行,求無上正真道,俱白佛言:『今大會聲聞眾,無央數億百千人,有大神足已具成就。惟為我等,講演無上正真道誼,願弘慧見指示其處,當從如來學大聖教,以共勸進觀察其本。』於時世尊,悉見幼童國王太子心之所念,則為國王及諸眷屬講說經法,八十億百千垓人皆作沙門,於時彼佛觀諸沙門心之本原,為二萬劫說《正法華》方等經典,菩薩所行一切佛護,皆已周遍。四部眾會普等無異,十六幼童沙彌兄弟,聞佛所說悉共受持,諷誦講讚。其佛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說是經已聲聞歡喜,十六沙彌、無數億百千垓諸菩薩眾皆得本志。彼佛說是,於八萬劫未曾休懈。說斯經已,即入靜室精思閑定,四十萬劫三昧正受。   「爾時十六王子為沙彌者,行菩薩道本是佛子,睹見世尊獨處閑居,各各豫嚴法座,欲用敷演廣彼法誼。於時都會八萬四千劫分別說經,一一菩薩化度六十萬江河沙億百千垓,處於無上正真道,皆立大乘。其大通眾慧如來八十四萬劫,乃從三昧興,就法座,普告一切諸比丘眾:『十六王子所建功德難及無量,至未曾有智慧巍巍,則以供養無數億百千諸佛,眾行具足普受聖慧,入於道明合集佛智,諸比丘眾皆當稽首,恭敬自歸十六仁賢,數數莫懈,其志聲聞、緣覺乘,已得聲聞、緣覺之路,若行菩薩及成就者,其新發意皆當付此。諸族姓子,聽所說經不拒逆者,皆當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佛聖慧。諸族姓子順世尊教,以是正法數數分別為一切說,其十六子具菩薩乘,一一開化六十江河沙等人,所生之處常共俱會,亦復普說聽正法誼,各各值見四十億百千諸佛世尊,或當復更見諸佛者,今我班宣四輩。』」   佛言:「欲知爾時十六國王子乎?」   答曰:「不及也。」   佛言:「今皆成無上正真之道,今悉現在,處於十方說法救護,無數億百千垓兆載聲聞眾,不可稱計菩薩東方現在甚樂世界,有二佛號無怒、山崗如來.至真.等正覺;東南方現在二佛,號師子響、師子幢如來;南方現在二佛,號一住、常滅度如來;西南方現在二佛,號帝幢、梵幢如來;西方現在二佛,號無量壽、超度因緣如來;西北方現在二佛,號栴檀神通山、藏念如來;北方現在二佛,號樂雨、雨音王如來;東北方現在二佛,號除世懼。今吾能仁,於忍世界,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合十六尊。」   又告比丘:「吾等十六為沙彌時,在彼佛世講說經法,眾生聽受,一一菩薩開化無量諸江河沙億百千垓,發無上正真道者,今得成就為菩薩道。住聲聞地者,漸當誘進無上大道,稍稍當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如來之慧難限難計,不可逮及為若此也。」   又告比丘:「何所是乎?吾為菩薩時,開化無量億百千垓江河沙等,聽聞諮受諸通慧者,當來末世,或有發意,學弟子乘,成為聲聞,後不肯聽受菩薩之教,不解佛慧不行菩薩,一切志在無為之想,謂當滅度。甫當往至他佛世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求道慧志聽啟受,爾乃解知如來之法,有一滅度無有二乘也。皆是如來善權方便說三乘耳。如來正覺滅度之時,若有供養以清淨行,信樂妙言趣於經典,一心定意為大禪思,當知爾時觀於如來,皆普合會諸菩薩眾,會諸聲聞聽受此法,爾乃睹見世間佛道,無二滅度也。如來正覺善權說耳,其樂下劣小乘行者,則自亡失遠乎人種,不解人本為欲所縛,如來滅度時,若有聞說歡喜信者,佛恩所護。   「假喻曠野五百里路,迥絕無人亦無國君,有一導師聰慧明達,方策密謀隱知遠近,將眾賈人欲度懸迥,皆俱疲怠不能自前,各思戀曰:『予等安處聖興之土,本國平雅有君長師父,今來遠涉極不任進,寧可共還免離苦難。』導師愍之,發來求寶中路而悔,設權方便於大曠野,度四千里若八千里,以神足力化作大城,告眾商人無懷廢退,大國已至可住休息,隨意所欲飯食自恣,欲得大寶於此索之。」   又告比丘:「商人見城人民興盛,快樂無極怪未曾有,離苦獲安喜用自慰,無復憂恐饑乏之患,自謂無為如得滅度。停止有日隱知欲厭,即沒化城令無處所,告眾賈曰:『速當轉進到大寶地,吾見汝等行疲心懼,故現此城。』」   又告比丘:「如來如是,為人等倫唱道經誼,睹見生死長久艱難虛乏之患,現於三乘,禪定一心使得滅度。又佛從本說有一乘,聞佛講法不受道慧,若患厭者謂當積行甚為勤苦。如來悉見其心所念、志疲懈想,為現聲聞、緣覺易得,猶如無導化作大城,人民饒裕商者晏息。視如厭翫沒之不現,為眾商人說幻化城,其導師者謂如來也。大曠野者謂五道生死;眾商賈人謂諸學者;將行求寶謂說道慧菩薩行法;中路厭翫不肯進者,謂佛難得累劫積功不可卒成,誘以聲聞、緣覺易辦;化作城者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真道意。其羅漢事,限礙非真不至大道,若至他方與佛相見,得不退轉無所從生,乃為大寶究竟之事。」   佛語諸比丘:「如來說法爾等聞之,謂悉備足,不知所作尚未成辦。又如來慧,普見世間一切人心,示現泥洹,如來.至真.等正覺,善權方便說有三乘。」   爾時世尊欲重解誼說斯頌曰: 「昔有大通,  眾慧導師,  適坐道場,  於佛樹下。  其佛定處,  具十中劫,  尚未得成,  究竟道誼。  諸天龍神,  阿須倫等,  普發精進,  供養最勝。  雨諸天華,  紛紛如降,  用散等覺,  人中之導。  於虛空中,  暢發雷震,  而以進貢,  上尊大聖。  最勝在彼,  行甚勤苦,  所行久長,  成無上道。  專精思惟,  於十中劫,  乃成正覺,  大通眾慧。  諸天人民,  億百千垓,  一切眾生,  歡喜踴躍。  彼佛本有,  諸子十六,  皆順稟受,  人中道化。  眾庶之類,  億百千垓,  眷屬圍繞,  造兩足尊。  前稽首禮,  師長聖尊,  慇懃啟諫,  願說經典。  勇猛師子,  講未聞者,  飽滿我等,  及世人民。  十六荒域,  及此世界,  久遠空墟,  大聖乃興。  梵天宮殿,  亙然大明,  現眾瑞應,  悉分別說。  東方世界,  億百千垓,  五百國土,  自然震動。  彼有大梵,  自處其宮,  威神功德,  巍巍最上。  於時睹見,  此本瑞應,  尋即造詣,  愍傷俗者。  則以天華,  供散大仁,  皆用宮殿,  奉上世尊。  鼓樂絃歌,  讚佛功德,  勸諫正導,  令轉法輪。  時人中尊,  默然受之,  尋為如應,  解說經法。  南方西方,  北方世界,  上方下方,  四隅境域,  億千垓眾,  梵天悉來,  各獻所珍,  以為供養。  又復下方,  諸界梵天,  普亦如是,  等無有異。  皆以宮殿,  奉上大聖,  嗟歎如來,  悉共勸助。  願轉法輪,  光闡心目,  無數億劫,  難得值遇,  惟垂示現,  往古根力,  加哀開□,  甘露法門,  普等法眼,  分別慧誼,  宣揚群典,  若干品類。  時佛為說,  遍示四諦,  一切具解,  十二因緣。  為顯無黠,  令得眼目,  講說生死,  憂苦空患。  一切世間,  悉從生有,  當知因是,  致於終沒。  如來適說,  是法欲竟,  若干種類,  無央數人,  八十億垓,  眾生之儔,  於時聽者,  住聲聞乘,  何況餘方,  立第一地。  彼時最勝,  所說經法,  如江河沙,  黎庶清淨,  都盧志於,  聲聞之行。  導師聖眾,  計數若茲,  一切共算,  不能稱限。  眾等品類,  一一如是,  皆悉若斯,  立大上慧。  於時至尊,  十六聖子,  等俱學者,  齊共同心,  一切出家,  鹹為沙彌,  而悉分別,  佛方等經。  吾等當成,  世之明父,  汝黨如是,  皆得上慧。  斯諸眾生,  悉令如此。  又如世尊,  為法之眼,  最勝至誠,  見人心本。  幼少為童,  常行平等,  而為眾生,  說上尊道。  億百千垓,  無底譬喻,  示現因緣,  尋獲報應。  分別所興,  諸通敏慧,  如諸菩薩,  所當造行。  於時大聖,  為現真諦,  顯揚宣佈,  斯《正法華》。  普雨講說,  大方等經,  若干千頌,  不可思念。  無能限量,  如江河沙,  於時適說,  斯之經典。  則入靜室,  三昧等觀,  八十四萬,  劫中澹然。  世雄尊師,  定意如斯,  時諸沙彌,  覲瞻大聖,  在於靜室,  而不出遊,  開化人民,  無數億千。  覺了禪定,  清淨無漏,  第一始設,  於大法座,  宣揚說此,  仁賢經典,  於安住教,  流布佛化。  如是比像,  所造弘廣,  於江河沙,  不可稱限,  億百千數,  皆聽啟受,  安住之子,  一一開導,  算諸黎庶,  無能限量。  於時最勝,  滅度之後,  悉得覲於,  四十億佛。  彼諸學士,  適聞斯名,  便即供養,  兩足之尊。  有四事行,  離垢為貴,  悉得佛道,  現在十方。  斯十六童,  皆是佛子,  普在八方,  敷弘道誼。  於彼所說,  及聽受者,  是諸聲聞,  悉佛弟子。  步步各各,  若干色像,  今當親近,  發大道意。  吾身爾時,  寤不覺者,  皆令一切,  鹹得聽受。  爾諸賢者,  號聲聞子,  善權方便,  示諸人道。  吾前世時,  報應如斯,  應所說法,  是其因緣。  假使不忍,  修尊佛道,  比丘當知,  魔所嬈因。  隨其本性,  兇弊縱恣,  志不奉行,  不樂空慧。  無數百世,  渴不值水,  又當愚騃,  常處恐懼。  無數丈夫,  百千之眾,  發跡而行,  欲度曠野。  又睹曠野,  殊迥艱難,  其裡計數,  五百踰旬。  有一大人,  賢聖明哲,  導師開化,  心無所畏。  為彼賈人,  導示徑路,  曠野懸邈,  多有艱恐。  無數億人,  創礙羸憊,  各對導師,  而自訴訟。  吾等疲弊,  不能進前,  徒類今日,  欲退還歸。  導師聰明,  為方便父,  諄諄宣喻,  誘誨委曲,  矜憐闇塞,  欲棄寶退,  壞敗本計,  中路規還。  吾今寧可,  設神足力,  化造立作,  廣大城郭,  嚴莊若干,  億千人民,  而立房室,  令微妙好。  又當復化,  大江流河,  苑園浴池,  華實滋茂,  臺館殿宇,  牆垣綺□毼□□□祥□她□□ 巨億百千。  誘恤勉勵,  使不恐懼,  各自僥慶,  歡喜悅豫。  今日得至,  於此大城,  入市所娛,  所欲之具。  心懷忻然,  如得滅度,  爾等及吾,  諸難以除。  以親親故,  歡悅所安,  今日一切,  恣所施為,  從己所樂,  周遍觀採。  與卿同心,  故鄭重說,  悉來聚集,  聽聞所說。  吾以神足,  化作大城。  吾時觀察,  枯燥荊棘,  每懼仁等,  創楚悔還。  即設善權,  化現眾諸,  且宜精志,  順路進前。  佛告比丘,  吾亦如是,  見無央數,  億千眾生,  患厭勤苦,  周旋迷惑,  以方便教,  而開導之。  故佛念斯,  如是利誼,  厭於佛道,  不得滅度。  一切道父,  而覺了之,  賢等事辦,  今得羅漢。  故勸助立,  住斯德報,  偶察諸賢,  得至羅漢。  汝等一切,  皆棄眾苦,  一切眾會,  乃演斯法。  諸佛大聖,  善權方便,  講說佛教,  大仙救護。  其乘有一,  未曾有二。  休息爾等,  故分別說。  由是教化,  此諸比丘,  當興精進,  第一英妙。  諸仁當志,  一切敏慧,  菩薩典法,  無有滅度。  我常發求,  成諸通慧,  得達十方,  最勝之法。  顏貌殊妙,  相三十二,  當得佛道,  乃應滅度。  諸大導師,  說法如是,  且令休息,  自謂滅度。  適得休息,  言獲無為,  緣是之故,  暢諸通慧。」   正法華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授五百弟子決品第八   於是賢者邠耨文陀尼子,聞佛世尊敷闡善權示現方便,授聲聞決當成佛道,追省往古所興立行,又瞻如來諸佛境界,得未曾有歡喜踴躍,無衣食想支體解懌,不能自勝,於大正法或悲或喜,即從坐起稽首佛足,尋發心言:「甚難及也。世尊!未曾有也。安住!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設方謀甚深甚深,非口所宣,此諸世界有若干品,以無數權隨現慧誼,順化群生分別了法,為此眾人說其本原,方便度脫。世尊聖慧,悉知我等行跡志性之所歸趣,乃復舉喻說古世事及始發意。」時滿願子稽首佛足卻住一面,歸命世尊,瞻戴光顏目未曾眴。   佛言:「善哉!誠如所云。如來通見一切本際,推其深淺因行授與,如示聲聞卑下小乘,淫怒垢除令得休息,乃導菩薩無極之慧。猶如昔者有一導師,行慈多哀憐愍貧厄,衣食不充求乞無獲窮無資賄,乃為擊鼓普令國境,誰欲入海採珍寶者。人民皆會,復循令言:『誰不愛身、不嫪父母、不顧妻子者,當共入海採求珍寶。』人民聞令退還者多。又諸貧乞欲規採寶,無衣覆體無資自濟,前卻猶豫不能自決。導師知之悉召告曰:『設欲入海,相給衣糧不使空乏。』諸貧歡喜,即奉教命一時上船。望風舉帆遊入大海,不逢大魚不觸山崖,弊鬼羅剎亦不敢嬈,得至龍宮,便從龍王求如意寶。俗人貧厄不自諧活,願見惠施以救遠近。龍王即與隨所僥願,若欲得者悉令來取。導師還令,行取者少不取者多。所以者何?心懷恐怯,到龍王所懼沒不還。於時導師告諸賈人,各恣所欲。賈人悉採金銀琉璃、水精虎珀、車□□□□□□榻行□□均慼撫氶慼慼U飀□G□^□□□□□□楮□□□□□祿蛂慼慼暱P楚撳H樿砯□□□□□□誇□□□□襮楱導□□□襴□□礽姭餞毼殺□□礹J□礸□毼□均憚擎j□□紐□□□穫□□□禎槏□□襐□□饛□誇□□□紐□□堙撙飽毅□□□□□穛褸□毼□荂毅瞴慼慼慼慼慼潮冔社楈楸□襜□□□□吟□橛褸□檢□□□旅□□□□□□楚慼樟D禁褸□□□□殺均慼慼慼]X□□□□露□□檢□□□□□□隆G□□榛□襐覜□□□□□檢□□穾□□□□紐□□□餖礹□□□□U餺橛褸□檢□□   佛言:「發無上正真道意欲度一切,譬如導師行入大海;愍諸貧匱令入海者,謂為一切講說經道;望風舉帆入大海者,謂學權智;海三難者,謂空、無想、無願,海謂生死;得如意珠,謂獲如來無極法身;眾又隨從取如意珠,謂聞菩薩道而發大意得無從生;貧劣下人採取七寶各自滿船,謂得七覺意;還歸鄉里家室迎者,謂十方人來受道教;昇樓執珠向八方上下,謂得佛道;度脫十方,謂諸慧士等分至諸國;雨七寶者,謂各詣他方成最正覺;眾貧悔還相命入海,謂諸聲聞聞有一乘無二道也,爾乃更發無上正真道意,後當成佛各有名號。」   於是頌曰: 「比丘當聽,  解喻說之,  如有導師,  愍傷國人,  多貧匱乏,  常苦汲汲,  擊鼓巡令,  誰欲入海?  眾人集會,  更告之曰,  不惜身命,  不嫪父母,  不顧妻子,  當共入海。  海中有難,  無得變悔。  時諸貧乞,  亦欲有意,  恐不自致,  沈吟不決。  導師寬恕,  給其衣食,  時入大海,  各求七寶。  於是導師,  詣龍王宮,  並告所領,  求如意珠。  等侶受教,  獲如意珠,  還歸鄉里,  大小悉迎。  於時導師,  昇高樓上,  向於八方,  遍雨珍寶。  朋黨分行,  在於異國,  亦雨七寶,  莫不蒙恩。  採七寶者,  乃自悔恨,  俱行入海,  怨不值是。  導師告曰,  前相敕令,  自不肯取,  是若等過,  何所怨責。  即還入海,  求如意珠,  尋則得之,  發意菩薩,  得正真道。  畏厭生死,  便隨聲聞,  奉行空事,  無想無願,  得度三界,  至泥洹門。  見佛世尊,  降魔官屬,  至於無上,  正真之道。  開化一切,  出萬億音,  十方群生,  莫不受教。  天龍鬼神,  皆來稽首,  發菩薩意,  至無從生。  或為聲聞,  斷三垢毒,  睹見十方,  無所罣礙。  諸羅漢等,  乃自咎悔,  俱行學道,  何為得斯?  坐起行步,  懊惱自責,  如來然後,  現於三乘,  善權方便,  隨順誘導,  道無有二,  況乃三乎!  諸聲聞等,  爾乃踴躍,  其心□如,  雲除日出。  佛皆授決,  當至大道,  國土處所,  各有名號。」   佛告諸比丘:「寧見聲聞滿願子乎!於比丘眾為法都講,光揚諮嗟諸佛之德,敷陳正典精進勸助,聞佛說法諷受奉宣,散示未聞而無懈廢,闡弘誼趣解暢槃結,應答四部不以厭惓,顯諸梵行悉令歡喜。捨除如來,菩薩大士辯才質疑,未曾有如滿願子者。於比丘眾,所取雲何?其滿願子,豈獨為吾作聲聞乘而受法典也。勿造斯觀,曾已歷侍九十億佛,從諸世尊啟受正要,所在眾會常為法講,宣散經誼分別空慧,志無所著。若說經時無有猶豫,靡不通達未常弊礙,普恆盡心諸佛世尊菩薩神通,畢其形壽令修梵行,於聲聞眾信意想之,以斯善權利益救濟,於無央數億百千垓群生之類,開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發無上正真道意,其所遊至皆為黎庶,顯暢大道令得佛住。一切所修,常為己身淨諸佛土,所行如應開化眾生,於諸正覺普現供侍。今於吾世為尊法講,每受正典論議難及。賢劫之中興顯千佛,又當供養將來世尊,亦皆為尊法之都講,常為無量無極品類,光益訓誼,勸化一切無限蒸民,令發無上正真道意,具足滿進菩薩道行,卻無數劫當成為佛,號法照曜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當於此土而為大聖。爾時江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丘墟谿谷、荊棘礫石,重閣精舍周匝普滿,而用七寶,猶如諸天宮殿麗妙遙相瞻見,天上視世間,世間得見天上,天人世人往來交接。其土無有九十六種、六十二見憍慢羅網。一切化生不由女人,淨修梵行各有威德,以大神足飛行虛空,常志精進所作備具智慧普達,紫磨金容三十二表,大人之相。是時人民常有二食,一曰法食,二曰樂禪悅豫,是為二食。有無央數億百千垓諸菩薩眾,悉得神通周旋分別墳籍誼理。其聲聞等皆逮聖行,行八脫門威曜方便,名德奇雅得度無極。劫名寶明,世界曰善淨,佛壽無量劫。滅度之後法住甚久,起七寶塔遍是世界,十方諸佛皆共歌歎斯土功德。」佛說如是,欲重解義,即而頌曰: 「諸比丘聽,  於此誼旨。  如吾所語,  諸天世人,  行權方便,  究竟善學,  若當遵崇,  修佛道行。  此諸眾生,  脆劣懈廢,  故當演說,  微妙寂靜,  示現聲聞,  緣覺之乘,  而常住立,  菩薩大道。  善權方便,  若干億千,  以用開化,  無數菩薩,  斯聲聞眾。  故復說言,  上尊佛道,  甚為難獲。  億數群生,  被蒙淳化,  已得修學,  如是之行。  下劣懈廢,  恣尚慢墮,  而當漸漬,  皆成佛道。  身口及心,  常遵所行,  如是聲聞,  力勢薄少,  畏厭一切,  終始之患,  而復嚴治,  淨己佛土。  或復示現,  己在愛慾,  怒害瞋恚,  及闇癡冥。  睹諸眾生,  迷惑邪見,  壞裂蠲除,  疑網弊結。  吾聲聞眾,  行亦如是,  應時隨宜,  化此萌類,  以權方便,  發起一切,  悉為眾人,  順而廣說。  告諸比丘,  我聲聞備,  所行具足,  於億千佛,  以欲救護。  斯佛正法,  覺了禪思,  而求於度,  所在自處。  為尊弟子,  博聞多智,  講法勇猛,  當悅眾生,  心不厭倦,  而興佛事,  建立於道,  獲大神通,  安住普達,  具足導利,  則是燈明。  察知眾生,  常見根原,  為說經典,  使至清淨。  誘導群萌,  億百千垓,  分別宣示,  尊上正法。  處此大乘,  無上正真,  自見國土,  英妙清淨。  將來之世,  億百千佛,  應時供侍,  奉敬如是。  恆當將護,  於尊正法,  又復嚴淨,  己之佛土。  講說經典,  億百千垓,  善權方便,  常遵勇猛。  當復開化,  無數眾生,  悉在道慧,  無有諸漏。  彼每事敬,  諸大聖雄,  常當執持,  此佛尊法。  當得佛道,  自在導師,  名法光曜,  照聞十方。  其佛國土,  最尊快樂,  七寶之地,  普悉清淨。  時劫當名,  為寶之明,  世界號曰,  善淨嚴飾。  無數億千,  諸菩薩眾,  如是等類,  得大神通。  時佛世界,  眾所嗟歎,  神通恢大,  善妙清淨。  又諸聲聞,  億千之數,  皆為大聖,  賢猛之眾。  神足極上,  行八脫門,  分別解散,  靡不開達。  其佛國土,  一切眾生,  皆行清淨,  常修梵行,  具足辯慧,  眾德無乏,  庶人賢興,  盛殷甚多。  諸賢人等,  人民繁熾,  但樂經典,  餘無所慕。  其土亦無,  女人之眾,  無有惡趣,  勤苦之患。  紫磨金色,  自然在身,  三十二相,  而自莊嚴。  而佛國土,  無衣食想,  在所欲得,  當說於斯。」   爾時千二百由己行者,各心念言:「怪未曾有莫不喜踴。世尊加哀餘皆得決,必愍余等使蒙其例。」   於是世尊,知諸聲聞心之所念,告賢者大迦葉:「今應真眾千二百人,現在目下除阿難、羅雲,又是聲聞知本際等,當供養六十二億佛,過斯數已,五百弟子皆當作佛,號普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優為迦葉、像迦葉、江迦葉、海迦葉、黑曜、優陀、阿難律、離越、劫賓□、薄拘盧、淳□善等,五百羅漢,皆當逮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悉同一號。」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佛尊弟子,  姓曰本際,  當成如來,  世之導師。  將來之世,  無央數劫,  當化眾庶,  無數億千,  得為最勝,  號曰普光。  彼佛國土,  名曰清淨。  當來之世,  無央數劫,  常見諸佛,  不可計量。  光音神足,  大力明父,  音聲暢聞,  十方世界。  億千眾生,  周匝圍繞,  唯但講說,  尊上佛道。  諸菩薩等,  常修正行,  所乘端嚴,  尊妙宮殿。  所遊行處,  無所想念,  得聽受法,  於兩足尊。  常往周旋,  他方佛國,  諸佛大聖,  如是比像。  已復供養,  廣普至尊,  心中欣然,  多所悅可。  其諸國土,  皆一等類,  眾大聖雄,  無有異名。  人中之上,  悉號普光,  如是儔類,  精進力行。  安住之壽,  極長難限,  劫數具足,  六萬二千。  滅度之後,  正法當住,  聖所遺典,  存劫三倍。  又以像法,  當復住立,  過於正法,  轉復三倍。  假使正法,  滅盡之後,  男女眾多,  遭大苦患。  是諸最勝,  大聖倫等,  名號普光,  大士之上。  具足當為,  五百導師,  各各悉等,  皆成佛道。  其名普聞,  十方佛土,  神足大力,  及其境界,  正法功德,  正類如是。  悉當遵修,  宣此雅典,  一切所得,  皆當若茲,  現於天上,  及在世間。  如我往古,  施於清淨,  廣普光明,  人中之上。  所建立行,  悉耐從已,  各已受決,  多所愍哀。  無央數事,  成一平等,  如佛今者,  於世正真。  尊故興發,  為迦葉說,  卿當念持,  五百佛名。  諸聲聞眾,  及餘一切,  是故弟子,  猶得自在。」   爾時五百無著,目見耳聞如來授決,歡喜踴躍往詣佛所,自投於地稽首作禮,悔過自責:「鄙之徒等每憶前者,自謂已得泥洹滅度,無有巧便,不能識練了別正歸,棄背明哲志疲厭想,今乃得逮如來之慧,當成正覺。唯然世尊,譬如士夫入慈室藏,以明月珠置於結中,醉酒臥寐不自唯省,寤忘明珠不知所在,起之他國無有資用,饑乏求食計窮無獲,思設方計周旋往反,乃得供膳心懷悅豫。於時乃念前寢室藏,明珠繫結將無墮彼?馳還求索,尋即往見慈室長者。慈室長者而謂之曰:『卿何以故而自勞煩?行求飯食思想不息。子欲知乎?爾時吾身嚴整衣服,遊行採毅敬利所誼,行至於此見明月珠,繫於子結,今珠在體,豈不省耶?以何因緣來至吾計,設何方便而盡力行。子今求財寶所以難致者,以不自察可否之事,且便疾去以明珠寶,持詣大龍而貿易之,由得諸寶所有之藏恣意所施。』昔者世尊本始造行,為菩薩時發諸通惠,我等不解亦不覺了,於今悉住羅漢之地,而謂滅度。處嶮難業常如虛乏,今日如此乃能志願於諸通慧,當以斯法開化餘人,以如來慧分別道意。比丘爾等,勿以此誼謂泥洹也。卿諸賢者,又當親殖眾德之本。昔者如來以權方便開導若等,今亦如是重說經法,若之徒類自取滅度。今者世尊,授以無上正真道決。」於是五百聲聞知本際等,而歎頌曰: 「我等聞斯,  乃知前失,  已得受決,  是上佛道。  稽首世尊,  無量明日,  唯愍講斯,  所演光耀。  猶如愚冥,  不能分別,  所以一一,  而獲滅度。  今日歡然,  安住所化,  志願廣普,  諸通慧事。  如有一子,  行來求索,  即時遊入,  於慈室堂。  於彼睹見,  多財富者,  於時富士,  廣設飲食。  其人一寐,  而不飲食,  明月珠寶,  而繫在結。  因此臥寐,  從寐而起,  坐慈藏室,  而歡喜悅。  彼愚騃子,  而越利誼,  尋時起去,  遠行入城,  求服飲食,  甚不能獲,  行索供膳,  財自繫活,  從人得食,  謂獲無為。  明珠約結,  而自念言,  今此珍寶,  為在不乎?  續在佩身,  求不知處。  故復睹見,  慈室長者,  所可施與,  丈夫之事。  即為示說,  善哉快言,  暢現妙寶,  教化令度。  其人適見,  第一安隱,  蒙寶之恩,  獲致於斯。  有無極財,  藏滿豐盈,  又以五欲,  而自娛樂。  如是世尊,  說譬若茲,  吾等前世,  俱發志願。  非是如來,  之所興為,  於往古時,  長夜精進。  世尊我等,  下劣心弊,  不能覺了,  如來教化。  心無志願,  不肯進前,  而以泥洹,  歡喜自慶。  如佛聖教,  所覺開度,  如是計之,  無得滅度。  人中之上,  愍發慧誼,  乃為滅度,  第一無為。  此結明珠,  離垢上珍,  今日我等,  所聞無限。  因從化導,  普顯怡懌,  各各逮得,  別授殊決。」   正法華經授阿難羅雲決品第九   於是賢者阿難自念言:「我寧可蒙受決例乎?」心念此已發願乙密,即從坐起稽首佛足。賢者羅雲,復前自投世尊足下,俱共白言:「唯為我等演甘露味,大聖是父靡不明徹,無歸得歸、無救得救、無護得護,於諸天、人阿須倫,興立莊嚴若干種變。阿難、羅雲,則是佛子亦是侍者,持聖法藏,惟願世尊,孚令我等所願具足,授無上正真。」又餘聲聞合二千人,與塵勞俱,皆從坐起,偏袒右肩一心叉手,瞻戴尊顏我等逮見。   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海持覺娛樂神通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先當供養六十二億佛,恭順奉侍,執持正法將護經典,然後究竟成最正覺。於是開化二十百千江河沙等天人,使發無上正真道意。其佛國土清淨無瑕,地紺琉璃,豎諸幢幡,自然莊嚴世界平正,無沙礫石、山陵谿谷,地皆柔軟如天綩綖,劫名柔和,無有雷震。時佛壽命不可計數億百千垓,無可為喻難得崖底,諸弟子眾受道教者,不可計會億百千垓無能限量。阿難成佛為大聖時,所以名曰海持覺娛樂神通,其土人民多神變周旋。如來滅度後法住過倍,像法存立復倍正法。十方無量江河沙等億百千佛,悉當歎頌彼佛功德。」於時世尊,而讚歎頌曰: 「今佛頒宣,  諸比丘眾,  仁者阿難,  總持吾法,  於當來世,  成為最勝,  供養諸佛,  六十二億,  名曰海持,  覺乘神通。  於此博聞,  彼成大道,  其土清淨,  顯現微妙,  自然跱立,  無數幢幡。  諸菩薩眾,  如江河沙,  皆是如來,  之所建發。  悉如最勝,  無極神足,  其德名聞,  流遍十方。  欲計壽命,  無量難限,  教化世間,  多所愍傷。  假使其佛,  滅度之後,  正法當住,  過倍其數。  像法存立,  轉復過倍,  最勝宣發,  教化若茲。  又此眾生,  如江河沙,  興報應心,  立以佛道。」   爾時新發意八萬菩薩,各自念言:「怪未曾聞古來未有,吾等焉用菩薩誼為?諸聲聞類頑嚚之儔,乃復授決當獲大道。何因若茲?」   世尊即知其心所念,便告之曰:「諸族姓子及比丘聽,佛法平等。族姓子,這發無上正真道意,前於超空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而現在博聽眾經,常修精進,來至吾所欲建慇懃。由是緣故,速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仁賢阿難,為佛世尊奉持法藏,修菩薩行,出家之緣意履雅願,以諸族姓子用相託付。」   爾時阿難自親從佛,聞已無量空無之誼,當得成佛授國土決,聞本行願歡喜悅豫,尋即憶念無央數億百千之垓諸正覺典。又觀本行所履之跡前後劫數。即歎頌曰: 「我本聞有,  無量諸佛,  悉念為余,  說經典時。  諸有滅度,  最勝大聖,  余皆憶識,  如所聞說。  得立佛道,  心不懷疑,  如是比者,  善權方便。  而為安住,  立侍者地,  以大道故,  奉持正法。」   於是世尊告賢者羅云:「羅雲思之,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度七寶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則當供事如十世界塵數如來,當為諸佛現作尊子,亦復如今為吾息也。其度七寶蓮華如來,國土、壽命、教化眾生、所有莊嚴,亦如海持覺娛樂神通世界清淨,羅雲當為其佛尊子,過是已後當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時佛頌曰: 「羅雲是我,  尊上長子,  幼少精童,  柔和殊妙。  斯佛之子,  當得大道,  常以法施,  多所悅喜。  無數億佛,  所見哀念,  欲得算計,  無能限量。  普為最勝,  諸佛之子,  當成大道,  眾比丘像。  又此羅雲,  所行溫雅,  興立殊願,  奉吾正戒。  諮嗟宣揚,  世雄導師,  言我今是,  如來之子。  諸德無量,  億垓之數,  設有思念,  莫能限量。  其羅雲者,  佛之長子,  今所通履,  住佛道故。」   爾時阿難、羅雲,俱白佛言:「今我等見二千聲聞,學弟子戒心懷忻然,瞻戴尊顏,道法正典不可思議,願及是時。」   佛告阿難、羅云:「寧見二千聲聞學弟子法戒者乎?」   阿難白佛言:「唯然見之。」   佛告阿難:「斯黨同行等學大乘,當供養五百世界塵數如來執持正典,然於後世一時同集,佈於十方各各異土,逮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號寶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壽一劫,覺慧平等,諸聲聞同多少無差,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滅度之後正法住立,數亦無異。」   時佛頌曰: 「此諸聲聞,  二千朋黨,  今悉住立,  於世尊前。  斯等聖智,  佛皆授決,  將來之世,  便當成佛。  而顯示現,  無量譬喻,  睹見諸佛,  悉當供養。  便當逮獲,  無上尊道,  住於道行,  猶得自在。  其名行異,  遊處十方,  悉當忍辱,  須臾不變。  當復獨處,  坐叢樹下,  當得佛道,  成就慧誼。  皆當成覺,  號同一等,  名曰寶英,  流聞世界。  其佛國土,  平等殊特,  諸聲聞眾,  等亦如是。  神足光明,  皆遍世間,  周流一切,  十方國土。  分別經法,  有所依猗,  正法存立,  等無有異。」   於是諸學聞佛授決,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以頌讚佛: 「聞佛授我決,  世光見飽滿,  如甘露見灌,  已獲無極安。」   正法華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花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正法花經藥王如來品第十   佛告諸比丘:「道法一等,無有二乘,謂無上正真道。往古來今無有兩正,猶如眾流四瀆歸海合為一味,如日所照靡不周遍未曾增減。若族姓子欲至正覺,解無三塗去來今者,當學受持正法花經分別空慧無六度想,不以花香伎樂供養為供養也;當了三脫至三達智無極之慧,乃為供養。所以者何?乃昔久遠劫難稱限,爾時有佛,號藥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大淨,劫曰淨除。藥王如來壽二十中劫,諸聲聞眾三十六億,菩薩大士有十二億。時轉輪王名曰寶蓋,典主四域,王有千子,端政勇猛,有七寶聖臣,降伏怨敵。其王供養藥王如來,具足五中劫,與眷屬俱一切施安奉敬藥王。過五劫已告其千子:『吾已供侍如來,若等亦當順遵前緒。』於時千子聞父王教,復以五劫供養藥王如來,進以上妙不違所安。   「彼一太子名曰善蓋,閑居獨處靜然思念:『我等今者供養如來,寧有殊特超彼者乎?』承佛威神虛空有天,而語之曰:『今族姓子豈欲知耶?有法供養最尊無極。』又問曰:『何謂法之供養?』天曰:『爾當往問藥王如來,普當為若分別說之。』   「善蓋即起詣藥王如來所,稽首於地白藥王如來曰:『法之供養奉順典者,為何謂乎?』世尊告曰:『法之供養者,順若如來所說經典深妙優奧,開化一切世間人民,難受難見出家舍利,志求菩薩諸篋之藏,曠邈處中,以總持印而印之,精進力行不退轉輪,現於六度無極之慧,慇懃攬攝佛之道品,不起法忍開入正典,於諸群生設大慈哀,降伏魔兵離諸法見,覺了演暢十二因緣,無我無人、非壽非命,志空、無願、無想之法,不由眾行,處於道場而轉法輪,勸諸天、龍、揵沓和等,莫不樂仰,開闡法藏護諸賢聖,宣揚顯布諸菩薩行,究竟眾苦無我非身,群生違禁立以所便,眾魔異道墮顛倒見貪猗有為,常懷怖懅而為諮嗟。諸佛之德,使滅生死慰除所患,而見安隱無為之事,去來今佛所歎如是。而割判了微妙色像,總持崖底諸法法忍,開道宣佈闡發諸器,權便所義將養正法,是為法之供養。設於諸經志在法忍,敷陳典籍而順反覆,演訓其要無諸邪見,無所從生不起法忍,無我無人入諸因緣,無瞋不諍無所訟訴,無我無壽循執句義,而無識著慧無放逸,將御心識住無所住,識理指趣因導非義,洮汰通流諸所猗法,不造見人恃怙真諦,如法所歸無著無入,斷諸猗著滅諸無黠,生老病死悉為除屏,觀十二緣而不可盡,睹諸住見不隨顛倒,是為族姓子法之供養。』   「王子善蓋,從藥王佛聞法供養,應時逮得柔順法忍,即脫身衣以覆佛上,白世尊曰:『唯加聖恩建立我志,如來滅後,願護正法興法供養,降魔怨敵將迎後法。』時佛知心,然其末世當護法城。」   佛告比丘:「王子善蓋,因佛現在,以家之信出家為道,常精進學興諸德本,不久成就立五神通,總持辯才無能斷截。佛滅度後,神通、總持、力、無所畏,即皆具足。於十中劫,藥王如來所說經法,為轉法輪。善蓋比丘護正法故,於一世中化千億人,悉發無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轉,十四載人立聲聞、緣覺地,不可計人得生天上。比丘!欲知時王寶蓋,豈將異乎?今現在佛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其王千子,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拘樓秦如來為始,最後成者名曰欣樂。太子善蓋,今我身是。是故當知,一切所供無過法養,去來今佛皆從是出。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供養十方諸佛,即當受持《正法花經》,持諷誦讀宣示一切,分別一乘無有三乘道。」   時佛頌曰: 「假使有一,  欲解大法,  開化一切,  皆至正覺。  當孚受持,  斯《法華經》,  宣示遠近,  諸未聞者。  譬如泉流,  皆歸於海,  合為一味,  無有若干。  聲聞緣覺,  及菩薩道,  一切皆歸,  無上正真。  譬如日月,  照於天下,  百穀藥木,  及諸荊蕀。  斯典如是,  以無極慧,  照耀三界,  皆入一義。  曩昔如來,  名曰藥王,  時有聖王,  名曰寶蓋。  五劫供養,  彼藥王佛,  一切施安,  無所乏少。  告諸千子,  使供養佛。  千子受教,  踴躍等心。  供養如來,  亦俱五劫,  飲食床臥,  幡蓋伎樂。  善蓋太子,  閑居自惟,  寧有供養,  踰於此乎?  空中天言,  法供養勝。  即自問言,  何謂法養?  天便告曰,  當行問佛。  太子即問,  佛為具說,  難解之句,  深妙法藏,  空無想願,  乃入正慧。  大慈大悲,  降伏眾魔,  六十二見,  自然為除。  無常苦空,  非身之事,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順至將持,  不起法忍,  轉不退輪,  法法相照。  十二因緣,  展轉相生,  已解本無,  無有終始。  於是善蓋,  得柔順忍,  佛滅度後,  守護法城。  精進不懈,  得五神通,  總持辯才,  開化一切。  時千億人,  皆立大道,  十四載人,  聲聞緣覺,  無央數人,  得生天上,  以故歎稱,  法供為最。  假使有人,  欲供養者,  當受持此,  《正法華經》。  分別如來,  善權方便,  無有二乘,  皆歸一道。」   爾時世尊告八萬菩薩:「因藥王開士緣諸菩薩等,寧察斯四部眾,無央數億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揵沓和、摩休勒、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聲聞,緣覺,菩薩,現在目睹欲聞如來說斯經典,一切眾會聞一頌一偈,一發意頃歡喜勸助,佛皆授斯四部之決,當得無上正真道意。」   佛告藥王:「假使如來滅度之後,聞斯經典一頌四句,發意之頃代勸助者,佛皆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前已奉侍億百千佛,從億百千佛發意立願,是等儔類,愍傷眾人故來生耳。從是經典受持一頌,諷誦書寫載於竹帛,銘著心懷念而不忘,若聽頌音恭敬察之,方如如來聖尊上句,若以華香繒綵幢幡,發意供養是經卷者,叉手向之稽首作禮,則當謂之世間自歸。」   又告藥王:「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能持一頌,勸助歡喜聞經卷名,若得聞名則當覺是,將來世尊展轉相謂,族姓子、族姓女,來世便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者何?其受是經持讀誦寫,觀聽供養幡華繒綵雜香芬薰,則當謂斯族姓子女成無上正真道,得滅度已若覲如來,則普愍傷諸天世人,從其所願而得自恣,常生人間欲演斯經,其人本已造微妙行,因所作行則當生於嚴淨佛土,常自觀緣欲講法故,當知斯黨愍傷群生,佛滅度故故來生此,則有反覆如來所使。其族姓子則謂彼人行如來事,世尊所遣,其有講說如來所宣,斯法訓者若復不暢,其身續蒙。假使有人志姓□□巫Q襛□□□□魯□□□□褓□□□魯□□□榮□□□□誇□□□騬福□榯□鷺□導□□馱□□□栗概駂□□楰□j□妗不□□□聾診□□飾匿奭□禘臨□逆□□□驖□□□□瓷慼慼慼慼慼慼撢o壘□□褓□□度瓷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憎央慼模濎{□□□楦□□縷□□□檢□不□□□□禖臨□觀□□□□□□□□□□□□□□槍□□j□奏息□□□椻□□□□□□□□□騏劉見□□槏□□餾□□囊□□聯不□□聯不□□□□□禎桌槂□□j□□娀□導魯□□□□鰻{□諑□□騁□□□□□□□穡規□□□□□埤□□   時佛頌曰: 「若欲住佛道,  志慕己功德,  當供養彼人,  持斯經典者。  若樂諸通慧,  恣意有所說,  則當受斯典,  並供養侍者。  說此經法者,  愍傷於眾生,  世吼之所遣,  來化群生類。  假使持是典,  所生常精進,  強勇而自來,  矜哀於眾庶。  自在所欲生,  最後於末世,  從彼得睹遇,  斯經為尊上。  所當供奉養,  諸天人香華,  衣服諸覆蓋,  常供給法師。  恭敬彼人,  常當如佛,  尋叉手禮,  自然聖道。  若最後時,  逢值斯經,  佛滅度已,  受持經卷。  常當供養,  如奉最勝,  飯食之屬,  諸味具膳,  房室床臥,  衣被億數,  一反聞之,  崇進如是,  如來則授,  其人之決。  佛遣彼士,  來在人間,  若有最勝,  值遇斯典。  設使聞者,  書寫執持,  於今佛在,  見於目前。  誹謗如來,  具足一劫,  心中懷恨,  面色改常,  其人即獲,  無數殃釁。  設有受持,  是經卷者,  而分別說,  為他人解。  若有誹謗,  此等倫者,  其罪過彼,  不可計數。  假使有人,  面現讚佛,  而叉十指,  具足一劫。  清淨志求,  斯尊佛道,  億百千垓,  諮嗟讚頌。  稱詠法師,  發心悅豫,  其人獲福,  不可限量。  用宣譽是,  明智者德,  彼士獲福,  復超於斯。  而有人來,  供養學者,  若於十八,  億千諸劫,  其人供進,  珍饌眾味,  諸天香華,  細柔精妙,  計劫之數,  十八千億,  和聲悅顏,  崎嶇以獻。  若有一反,  聞是經者,  得諸利慶,  無極難比。」   佛告藥王菩薩:「吾每散告,前後所宣經品無量,甫當說者經號甚多,比擬世間一切諸法,今此典頌,名祚顯綽最尊第一,普天率土所不信樂,如來正覺無所毀敗,於內燕居,密從法師受斯典者,則為如來威力所護,無能破壞,乃前世時曾得聞之。如來現在有聞斯典,多有誹謗,何況如來滅度之後,難得值遇,所欲志願而見覆蓋,觀族姓子女為如此也。他方世界現在如來,悉睹見之,在所存立己身還聞,諸信力也,善本力,志願力,在如來室等頓一處,斯之倫黨德如是也。求如來水志存佛掌,是乃前世願行所致。佛滅度後,若有信此正法典者,受持書寫、供養奉順、為他人說,德乃若斯。」   佛告藥王菩薩:「若有能說斯經訓者,書寫見者,則於其人起佛神寺,以大寶立高廣長大,不當復著佛舍利也。所以者何?則為全著如來舍利,其有說此經法之處,諷誦歌詠書寫,書寫已竟,竹帛經卷當供養事,如佛塔寺歸命作禮,一切香華雜香芬薰,琴瑟箜篌幢蓋繒幡。若有眾生欲得佛寺稽首作禮者,當親近斯經無上道教。」   又告藥王:「多有菩薩出家為道,及凡白衣行菩薩法,不能得致如是像經,及見讀誦書寫供養。其有菩薩,行菩薩行曉了權宜,假使得聞是佛景摸,菩薩所行共行法者,聽者信樂來入其中,解達分明即受供養,於一座上應近無上正真之道,若有見者,如是士夫入於斯誼,德不可計。」   佛告藥王:「譬如男子渴極求水,捨於平地穿鑿高原,日日興功但見燥土,積有時節,其泉玄邃而不得水。復於異時,掘土甚多乃見泥水,濁不可飲當奈之何?其人不懈稍進得水,於時男子睹本瑞應,釋除狐疑無復猶豫,吾興功夫積有日月,今者乃能值得水耳。如是藥王!設有菩薩聞是經典,而不受持諷誦學者,去於無上正真之道,為甚遠矣。是景摸者,諸菩薩業,假使聞此《正法華經》,諷誦精修懷抱在心而奉行之,爾乃疾成最正覺矣。」   佛語藥王:「一切菩薩,其有不肯受諷行者,不能得至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也。所以者何?吾前已說班宣此言,假使有人不樂斯經,則為違遠於諸如來。此經典者,道法之首眾慧之元,成就菩薩。若有菩薩聞此經典恐怖畏懅而不愛樂,則當知之新學乘者。若不恐怖,則是久修菩薩之行。若聲聞遇是經法,或恐或怖心懷畏懅,為憍慢恣。」   佛語藥王:「如來滅度之後,若有菩薩及大士等,欲以是經為四部說,著如來衣、坐於世尊師子之座,然後爾乃為四部眾宣傳此經。何謂著衣於如來被服?謂人忍辱柔和安雅,是則名為如來被服。其族姓子,當修此衣。何謂世尊師子之座?解一切法皆悉空寂,處無想願,是為世尊師子之座。又族姓子,當作是住所坐若茲,以此經法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天、龍、鬼神廣分別說,其心踴躍不懷怯弱,志於大道開道四輩。其族姓子,若復處於他方世界,化作化人及與眷屬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頒宣此法,設使有聞而不樂者,吾起令樂必使愛喜。若在閑居壙野之中,有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吾遣化人為說經法,雖復迥在異方剎土,普當自現令眾人見。若受此典,不識句義失其次緒,使諷學者,蒙其威神令達義次。」   爾時世尊,即說偈曰: 「皆相棄怯亂,  而當聽此經,  是法難得遇,  信者亦難值。  如人欲求水,  穿掘於高原,  數數積功夫,  但睹燥乾土。  彼觀自思惟,  其水為甚遠,  所掘深乃爾,  續見乾燥土。  然後轉漸睹,  濕土稍稍現,  爾乃心決疑,  今已得近水。  其不聞是經,  不數修行者,  其人離道遠,  去佛慧若此。  斯經深巍巍,  決諸聲聞事,  還聞此經王,  聽之思惟義,  則得近大道,  智者成聖慧,  猶如見濕土,  爾乃知得水。  當入於佛室,  被服如來衣,  則處吾聖座,  明者乃說此。  慈心入吾室,  忍柔和被服,  解空師子座,  而說無所畏。  設刀瓦石打,  為人見罵詈,  故為說此法,  吾悉忍斯音。  遊在億千土,  吾身當堅固,  無思議垓劫,  為眾生分別。  佛滅度之後,  為眾去怨結,  多遣諸化人,  而說此經典。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女等,  當供養此輩,  及諸來會者。  石打杖撾罵,  懷結而惡口,  若有設此兇,  化人悉呵教。  假使獨自行,  而諷誦翫習,  不被無惡聲,  質直遊閑居。  其人在彼行,  晝夜一己身,  吾遣與共俱,  為伴說此典。  其人辯才,  無所罣礙,  多能明瞭,  隨順之法。  可悅人民,  億百千垓,  猶如佛聖,  之所建立。  假使有人,  不依此法,  則為名曰,  諸菩薩逆。  學者遊行,  及有所坐,  得見諸佛,  如江河沙。」   正法華經七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七寶之塔從地踴出,二萬里適現繞佛,超在虛空自然而立。其塔殊好色若千變,五種之華而雨其上,紛紛如雪。莊嚴校飾塔寺講堂,以無數寶因共合成,百千欄楯窗牖軒戶,不可稱計。懸眾幡蓋垂寶瓔珞,諸明月珠羅列虛空,猶如眾星。香鑪寶瓶滿中名香,栴檀芬馨一切普勳,三千大千佛之國土。金銀琉璃水精、珊瑚虎魄、車□□□□□□□樓□□樓□詡輻□□□飀□饈騫襤□□□駎□□榕□□菉□□□榆□□榆□□□□槙□□□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樑縑撳J□□飥□□□□□秎□騶姵□□毼□祹□送□楦□□□□槄□駕□□□   時四部眾見七寶塔,在於虛空高大微妙,巍巍無量光燿煒曄,靡所不照,頒宣善哉,歡喜踴躍叉手而立,瞻戴無厭。時有菩薩,名曰大辯,見諸天人心懷猶豫,乍悲乍喜欲得知此,何所瑞應?故前問佛:「唯然世尊,今者何故,七寶塔寺現大聖前,高廣無極莫不見者,而寶塔寺自然出聲,讚曰善哉!何所感動而有此瑞?」   世尊則告大辯菩薩:「此寶塔寺有如來身,完具一定而無缺減。東方去此不可計會諸佛世界,有佛號名多寶如來,國曰寶淨。本行道時而自發願:『吾會當以此《正法華經》當自修成,使諸菩薩皆得聽聞,然後乃坐於佛樹下,還成無上正真之道。』其佛所念,果如所言,為諸十方講說經法,開化一切皆令得道。於時其佛臨欲滅度,普告諸天世間人民及諸比丘:『吾滅度後,奉如來身全取其體,一等完具興大塔寺。若見塔者悉得其所,功德難限。』於時其佛,建立如是無極聖化:『十方世界其有講說此《法華經》,吾七寶塔,踴現諸佛所說經處,其舍利身在七寶塔,讚言善哉!』」   佛告大辯:「是七寶塔在於東方而處於下,去是無量江河沙佛土,在於虛空未曾出現,今見能仁如來正覺,本行學道為菩薩時,用眾生故不吝身命,精進不懈行權方便,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求頭與頭求眼與眼,求鼻與鼻求耳與耳,手足支體妻子侍從,七寶車乘象馬衣裘,國邑墟聚恣人所求,無所愛惜自致得佛。今故來現致敬能仁,欲令能仁佛坐我所有師子金床,講《正法華》開化一切,使蒙其恩。」   能仁如來尋如所勸,則升講堂師子之座,分別敷演《正法華經》,而說頌曰: 「設聞多寶佛,  知其名號者,  未曾畏終始,  不復遭苦患。  若聞藥王師,  假記名號者,  眾病自然愈,  尋則識宿命。  一切所供養,  奉法為最上,  分別空無慧,  自致得佛道。  宣暢《法華經》,  以示諸不及,  解本無三乘,  順一無上真。」   佛告大辯:「今者多寶如來.至真,在斯塔寺,遙聞說此《正法華》典,是以踴出,讚言善哉!」   大辯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我等類諸來會者,欲得睹見多寶佛形,願垂恩慈加以威神,使諸來者各得其所開發大道。」   佛告大辯菩薩:「多寶如來本亦自誓:『我之塔寺所至方面,聽此經典,設諸如來及四部眾,欲睹吾身,隨其十方之所欲願,皆當得見,鹹共供養於此化像。』大辯!欲知我身,亦當感是十方諸佛,一切世界所化如來,講說法者皆令詣此。」   爾時大辯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垂加大恩,普現一切十方國土諸佛聖德。」   佛默然可,即時演放眉間眾毛微妙光明,普照十方各各五百江河沙等億百千數諸佛國土,一切世尊各各普現,止其國土坐於樹下奇妙莊嚴師子之座,與無央數百千菩薩,在寶交露布好座具,珍琦殊異懸繒幡蓋,垂於四面諸佛座上,為諸眾生講說經法,音聲柔和靡不解達,百千菩薩啟受所聞。東西南北四隅上下,無數百千億垓難量江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靡不見者。   時十方佛各各自告諸菩薩等:「諸族姓子,汝輩當往詣忍世界見能仁佛如來.至真,並當瞻戴多寶世尊形像塔寺。」   彼時於此忍界所有功勳善德,殊雅威神自然而現,七寶諸樹周匝而生,其地悉變為紺琉璃,以紫磨金而為長繩,連綿莊飾八交路道,其地平正,除諸郡國縣邑村落、大海江河川流泉源,皆不復現,但見自然諸天香鑪燒眾名香,普雨天華。於此佛土,應時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國。時諸眾會現在七寶諸交露帳,諸交露帳莊嚴殊妙,不可稱量遍此佛土。時彼十方一切諸佛,各有侍者,亦復皆來詣此忍界,各各至於眾寶樹下。此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斯寶樹下有師子床,高二萬里,皆以奇寶眾珍為座。如來座上,如是比像,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但見諸佛靡不周遍,非是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變現也,各從十方諸佛剎土而來到此,顯示大道無極之德。   爾時世尊釋迦文尼,變諸如來所化形像,在於八方各二萬億所有國土,皆無地獄、餓鬼、畜生,移徙諸天及阿須倫,在於他方諸佛世界。令二萬億諸佛國土地紺琉璃,皆以七寶變成樹木,其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諸師子座高二萬里,此諸佛土而皆平正,無有河海眾流泉源,亦無諸山,目鄰、大目鄰、須彌山王、鐵圍、大鐵圍,一一佛土其地平等,七寶合成各各莊嚴,諸寶交露快樂難量,遍佈諸華燒眾名香。諸寶樹下各有如來坐師子床。如是比類,復更別有二萬世界能仁如來,各為諸方而特莊嚴,顯現清淨,皆為諸佛作其處所,此諸佛土,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龍、鬼神及阿須倫,亦復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土。此諸佛土地紺琉璃,以紫磨金而為寶繩,連綿諸樹八重交道。又彼諸樹高大妙好亦復如前,師子之床莊嚴交飾。其地平正,無有山河江海之事,香華眾寶珍琦交露,垂明月珠亦復如前,行來進止道徑由路等無差特。   爾時釋迦文佛所化如來,在於東方恆沙等剎班宣道教,皆復來至,十方世界各三千億諸佛正覺,皆來詣此,如來悉坐於師子寶床,各取寶華授諸侍者:「諸族姓子,汝等往詣耆闍崛山能仁佛所,致吾名字敬問無量,聖體康強力勢如常,所遊安耶?以此眾華,供散彼佛及諸菩薩眾弟子上,宣我所言,多所開化。」   於是釋迦文如來.至真,見諸所化各各坐於師子之座,及諸侍者皆來集會,齎華供養,即從坐起住於虛空,四部之眾悉亦各起叉手而立。佛以手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亙然通徹晃若日出,譬如開於大國城門,而以管籥去其關軸內外無礙。釋迦文佛以手兩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現其威德不可稱限亦復若茲。如來這開七寶寺戶,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即現矣,坐師子床,肌色如故亦不枯燥,威光端正相好如畫,口重宣言:「善哉!善哉!釋迦文佛!說此經典,何其快乎!吾以欲聞此經法故,故自出現。」   時四部眾見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其滅度去世以來不可稱計億百千劫,聽言善哉!甚大驚怪,初未曾有。即以天華,供養散於釋迦文佛、多寶如來。時多寶佛則以半座與釋迦文,七寶寺中有聲出曰:「釋迦文佛!願坐此床。」釋迦文佛輒如其言,時二如來共同一處,在於虛空,七寶交露坐師子床。   時四部眾各心念言:「諸佛.至真道德高遠而不可逮,巍巍難量不可稱限,惟願如來,垂意見念加威神恩,令我等輩俱處虛空。」佛知所念,現神足力,使四部眾自然超上處於虛空。   時釋迦文佛告四部眾諸比丘等:「於此忍界,誰能堪任說是經典?今是其時亦是大節,如來現在、若滅度後,當受此法持諷讀誦。今如來身幸欲滅度,比丘當捨如來所供養供事之誼,奉順恭敬於此經典。」   於時說頌曰: 「無極大聖,  來至於斯,  導師因現,  琦妙塔寺。  比丘欲知,  聽法故舉,  何人省是,  不興精進。  滅度以來,  無央數劫,  今日乃能,  欲聽經典。  以故發來,  因緣宣教,  得度無極,  法之善利。  於往故世,  自興此誓,  導師所願,  正由此道。  滅度以來,  久遠乃爾,  於今復見,  十方世界。  自在去此,  悠悠極迥,  億百千數,  如江河沙。  因經典故,  而發詣此,  滅度聖將,  而自現矣。  各各由在,  於諸國土,  一切志樂,  聲聞之行。  皆欲將護,  於正法故,  何緣當令,  經典久存?  因由依附,  諸佛之道,  在無央數,  諸佛世界,  取合眾生,  來至於斯,  修治嚴淨,  神足之力。  各各自說,  如是廣誼,  何因得說,  於茲法眼?  諸佛住此,  不可稱計,  在於樹下,  而處道場。  其身真諦,  巍巍億垓,  諸導師眾,  坐師子床。  清淨常正,  明顯如日,  若如火光,  除於陰冥。  柔軟美香,  薰於十方,  供養達至,  愍傷世者。  其有度脫,  一切眾生,  恩德流布,  常通於此。  吾滅度之後,  其持此經典,  速逮得受決,  目見世導師。  佛滅度之後,  其多寶仁賢,  聞見師子座,  塔寺所在處。  我身次在是,  億千來至此,  最勝子所由,  堪說斯經典。  若聞此法,  能受究竟,  則為奉事,  歸命我身,  並及多寶,  如來之尊,  奉順現在,  十方諸佛。  復及今來,  諸導師眾,  莊校聖體,  殊妙難量,  悉為供養,  具足無限,  用尊修受,  此經典故。  以曾見吾,  聞所講說,  亦復更睹,  寺中世尊,  並餘無數,  諸導師眾,  從百千億,  國土至此。  慧命族姓子,  愍傷於眾生,  此處難可值,  諸導師所樂。  諸無數經卷,  猶如江河沙,  佛雖說彼經,  不足為奇特。  其度須彌山,  則以手舉持,  跳著億千國,  不足以為難。  設有分別說,  奇句述百千,  聞億千佛國,  不足以為難。  若住極上界,  為天人講法,  宣暢無量經,  不足以為奇。  佛滅度之後,  末世能堪受,  班宣此經典,  爾乃為殊特。  若以一手捲,  捉盡於虛空,  至於無所至,  不足以為難。  我滅度之後,  若歸如是像,  來世書此經,  爾乃為奇特。  設取十方地,  舉著於爪上,  擎行恣所遊,  升置於梵天。  此者不為遠,  精進無奇異,  不如於來世,  須臾讀此經。  假使劫燒時,  人踐火中行,  及擔草不燒,  不足以為奇。  我滅度之後,  若持此經典,  為一人說者,  爾乃為殊特。  假使有受持,  八萬諸法藏,  頒宣如所說,  以示億千人。  比丘於彼世,  開化諸聲聞,  住於神通者,  不足為奇異。  若持此經典,  信喜而愛樂,  數數諮稱者,  爾乃為殊異。  若無數億千,  興立無著塔,  六通極大聖,  猶如恆邊沙。  佛滅度之後,  設持此經典,  其人得功報,  過是難限量。  百千諸世界,  說法不可計,  今我亦宣暢,  佛慧所分別。  計是經典者,  一切經中尊,  其奉持此典,  則侍諸佛身。  族姓子講說,  現在如來前,  後世持是經,  賢聖乃堪任。  須臾持此經,  則為奉敬佛,  一切諸導師,  是經難值遇。  一切十方佛,  為現所諮嗟,  勇猛有威神,  神通為以達。  名德遠流布,  諸佛所愛樂,  用持此經故,  逮得寂定地。  導師滅度後,  則為天世人,  顯示作眼目,  宣佈此經故。  於當來之世,  須臾說此典,  其一切眾生,  稽首禮明者。」   (諸本此中加梵志品,各分為二十八品雲)   ◎時能仁佛告諸眾會:「吾往無數難稱限劫,求《法華經》未曾懈惓。時作國王,遵修大法六度無極,佈施金銀水精、琉璃琥珀、珊瑚珠玉、車□□□□□□r□飀□□□□□□□□祥□□□□□諑□□□□□□□□□礸□□覜□□D觀□導□□□□□□□□□□□□祅諑□□□□襮□□□□□呤c□□諢樞魖札氶E槂□夾□樵□□□蓮□□奿稀□□□□□楚樊H祅裀□□娏臨□□□娃□□奐E□祠□□□□   佛告比丘:「吾聞其言,歡喜從命奉侍梵志,給所當得水漿飲食,掃灑應對趨走採果,儲畜資糧未曾懈廢,奉侍千歲使無僥渴。」   佛時頌曰: 「擊鼓振鐸,  宣令遠近,  欲求大典,  《正法華經》。  若見賜者,  吾當為僕,  趨走役使,  給所當得。  甘心樂聞,  不敢疲倦,  所當供養,  不惜身力。  趣欲聞受,  《正法華經》,  願及十方,  不適為已。  其王精進,  未曾休懈,  衣食供命,  不求甘奇。  愍念眾生,  諸未度者,  尋時即獲,  《正法華經》。」   佛告諸比丘:「時國王,則吾身也。梵志者,調達是。今吾具足六度無極大慈大悲,成四等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種力、四無所畏、四事不護、十八不共,威神尊重度脫十方,皆由調達恩德之力。調達卻後無央數劫,當得作佛,號曰天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天衢。時天王佛廣說經法,如江河沙眾生得無著證,無數不可計人志在緣覺,如江河沙無量蒸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至不退轉。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不散身骨合全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里,周八十里,普天下人悉往供養,香華伎樂歌頌功德,繞塔作禮,不可計人得無著證,無央數人志緣覺乘,不可思議無量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若族姓子、族姓女,逮得聞是《正法華經》,心中□然而無狐疑,杜塞三趣,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便當得生十方佛前諮受正法,若在天上世間豪貴,若在佛前自然化生七寶蓮華。」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號曰智積,自啟其佛,當還本土。時能仁佛告智積曰:「吾有菩薩,名溥首童真,且待斯須可與相見,宜敘闊別諮講經典乃還本土。」   於是溥首坐七寶蓮華,有千葉大如車輪,與諸菩薩俱坐蓮華,從龍王宮踴出大海。溥首童真,皆退下華禮二佛已,與智積菩薩對相問訊。智積菩薩問溥首曰:「所詣海淵,化度幾何?」   答曰:「其數無量不可稱限,非口所宣非心所計,如今不久自當有應。」所說未竟,尋有蓮華從海踴出在虛空中,無數菩薩皆坐其上,此皆溥首在海之所化,悉發大意。其志無上正真道者,普在空中講大乘事;本發聲聞意者,在於虛空說弟子行,解知大乘。溥首前謂智積曰:「在海所化,其現若茲。」   智積菩薩以頌問曰: 「至仁慧無量,  化海眾寶數,  唯為露聖旨,  分別說其意。」   溥首答曰:「在於海中,惟但敷演《正法華經》。」   智積又問:「其法甚深尊妙難及,能有尋時得佛者乎?」   溥首答曰:「龍王有女厥年八歲,聰明智慧與眾超異,發大道意志願弘廣,性行和雅而不倉卒,便可成佛。」   智積又問:「我睹能仁,是仁大師,本求佛道為菩薩時,積功累德精進不懈,歷劫難計乃得佛道,不信此女便成正覺。」   言語未竟女忽然現,稽首作禮繞佛三匝,卻住讚曰: 「功祚殊妙達,  現相三十二,  諸天所敬侍,  神龍皆戴仰。  一切眾生類,  莫不宗奉者,  今我欲成佛,  說法救群生。」   時舍利弗即謂女言:「汝雖發意有無極慧,佛不可得。又如女身,累劫精進功積顯著,尚不得佛。所以者何?以女人身未階五位:一曰天帝,二曰梵天,三曰天魔,四曰轉輪聖王,五曰大士。」   其女即以一如意珠價當是世,時孚供上佛,佛輒受之。女謂舍利弗及智積曰:「吾以此珠供上世尊,佛授疾不?」   答曰:「俱疾。」   女曰:「今我取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速疾於斯。」於斯變成男子菩薩,尋即成佛,相三十二、眾好具足,國土名號眾會皆見,怪未曾有,無央數人、天、龍、鬼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世界六反震動,三萬道跡得不退轉,皆當逮成無上正真道。舍利弗、智積菩薩,默然無言。◎◎   正法華經勸說品第十二   爾時有菩薩,名曰藥王,復有菩薩,名曰大辯,與二萬菩薩俱,於世尊前面自啟白:「惟願大聖,自安宣教,勿以為慮。如來.至真滅度之後,我等當共分佈此經講說示人。假使有人儱戾自用,性不修調,薄德無福心懷自大,著供養利不備善本,離於解脫難可成就。我等世尊,興忍辱力在於彼世,受此經典書持誦說,供養奉事懷佩在身,除於吾我班宣斯經,報安住恩。」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學不學者,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吾等堪任宣佈此經。又復大聖,他方世界如來聲聞諸學不學,佛悉授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一切叉手而禮世尊。」   八千比丘復白佛言:「大聖自安,勿以為慮。滅度之後,當廣解說傳此經道,亦當宣佈他方世界。所以者何?此忍世界,人多憍慢本德薄少,心常懷亂如火毒然,迷惑三界不能自安。」   爾時大敬逵比丘尼,與六千比丘尼俱,瞻戴尊顏不以為厭,啟白佛言:「道德至尊巍巍無量,超絕虛空無能及者。」   佛即告曰:「汝輩瞿曇彌,勿懷悒悒而為愁慼悲顏觀佛,恨言如來而不班宣,獨不見蒙授無上至真正覺之決。一切眾會等共和同,爾乃演布授眾人決,當至無上正真之道,皆一等味味無有異。從是已往,汝當遭值三萬八千億諸佛之眾供養奉事,當為菩薩常為法師,此學不學六千比丘尼,為諸眾生。菩薩法師次第具足菩薩行已,當成為佛,號曰一切眾生鹹敬如來.至真.等正覺。成佛以後開化人民,各各展轉共相授決,當成為佛,度脫無數不可計人。」   於是羅雲母比丘尼及持名聞,各心念言:「今佛世尊而不愍念,獨見遺棄。」   於是大聖告名聞比丘尼:「今我班宣告語遠近,當於十萬億佛修道,常為法師奉菩薩行,所遵具足當得作佛,號具足百千光幢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世界名仁賢。爾時其佛,光明威神無數百千,壽不可限。」   時大敬逵及羅雲母比丘尼等,得未曾有驚喜悅豫,即說是偈,而嗟歎佛: 「世尊所開示,  為眾之導師,  開化於世界,  並及於天人。  天人所奉事,  今者見慰撫,  以為人導師,  充滿悅我意。」   比丘尼說此頌已,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我等信樂是佛法訓,堪任誦讀,又及餘人他方世界。」   於時世尊,顧眄八十億垓百千逮諸總持開士講不退轉法輪。時諸菩薩見佛照臨,尋叉手啟白:「唯願大聖,以斯經典付授我等講說宣佈。得此經卷,專惟佛德。」   諸族姓子欣仰世尊,俯察己身前世所行平等之願,則於佛前而師子吼:「如來滅度後,若此經法在於十方,我等書寫受持諷誦,思惟其誼分別布路,顯化餘人亦令如斯,承佛聖旨,我之朋黨處殊異土,大聖加恩,將接我等使得成立。」   爾時諸菩薩大士同心等意,佛前而說頌曰: 「唯然世尊,  默然安聖,  佛滅度後,  光闡影訓。  然後末世,  恐有患難,  當普班宣,  分別說之。  若撾捶罵詈,  以石打擲者,  大聖往來世,  鄙當忍此愚。  語言難可了,  諛諂癡憍慢,  然後處山巖,  無獲謂有得。  無便於智慧,  當何以報答,  獨行順心志,  懷惡為無忍。  在居貪惡聲,  當為說經法,  所講言決除,  猶若此六通。  □□□馯□□□□□□□□旅□□ 入燕而獨住,  不慕罵詈對。  是我等無忍,  猗著於利養,  則是外道人,  所說為已施。  於經自精進,  猶以供養利,  於眾會中說,  宣吾等名譽。  若至國王宮,  大臣及寮屬,  並梵志長者,  若餘比丘所,  謗毀說我惡,  所行如邪道,  吾當悉忍此,  當奉侍大聖。  爾時離憂慼,  若使能忍辱,  以斯佛所說,  悉當呵教之。  劫亂比丘諍,  □□□禁□□□ 悉罵詈我等,  諸比丘如鬼。  在世行恭敬,  皆令忍苦患,  以順柔軟性,  故當說此經。  吾等不貪身,  亦不惜壽命,  當堪奉持此,  志願於佛道。  世尊具知之,  如□□□□諑□ 然後來末世,  當分別開解。  顏色常不悅,  數數犯不當,  遊行不以時,  衣服多不政。  假使今世雄,  滅度後末世,  在眾會勇猛,  分別說是經。  若行求入城,  儻有所慕索,  所在當施與,  佛知不令墮。  用愛樂世原,  興修仁善心,  少欲行節限,  逮善寂滅度。  一切世光曜,  十方悉來會,  我當言至誠,  悉見心不虛。」◎   正法華經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安行品第十三   於是溥首大士白佛:「唯大聖,此諸菩薩恭敬世尊,所當勸悅難及難及。何時應當為一切眾說斯經典?」   佛語溥首曰:「菩薩先處二法乃應講經,一曰威儀,二曰禮節。何謂菩薩解知威儀?假使持心忍辱調柔,將護其意畏不自立,其志如地不見有人,不見有人而行法者,觀自然相諸法本無,此諸法者眾行之式,亦無想念,是謂威儀。何謂禮節?設令菩薩不與王者太子、大臣吏民從事,不與外道異學交啟,不尚世典讚敘音韶合偶習俗,不貪不學不與屠殺魚獵、弋射雞鶩、羅網賊害從事,不與歌樂遊戲眾會同處,不與聲聞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事,亦不親近行禮問訊,不共止頓,不與同志經行燒香散華然燈,除其往至講經會時,唯與講會而共從事,縱有所說亦無所著,是為禮節。」   又語溥首:「菩薩大士不嫪家居宗室親屬,不慇懃思見內人女弱獨說經法,亦不頻數詣群從幼童男女,及餘異人而說軟語,所不當講不為定意自賴說經,不與住立亦不同願,亦不與一比丘尼獨入房室,除念如來精進為行。縱為女人有說經緣,不於是中污染法味,不令受取而廣誼理。不與沙彌、比丘尼、童子童女共在一處,常好燕坐綢繆好習辟屏閑居,是為禮節。」   又語溥首:「菩薩大士,觀一切法皆為空無,如所住立已墮顛倒,所立正諦常住如法,專秉身心不動不搖,不退不轉蠲捨滅盡,不生不有無有自然,無為無數無所可有,逮無所有除諸言辭,不住無為無想不想,得伏諸想。假使菩薩,乙密觀察斯一切法,款款修此所當行者,常住威儀禮節二事。」   世尊重解現此誼,而歎頌曰: 「若菩薩好樂,  說此經典者,  於後當來世,  勇猛無怯劣,  順威儀禮節,  善明清白行。  國王及太子,  大臣寮屬吏,  外道若異學,  屠獵惡害品,  抑制交啟習,  不與通往返。  比丘放羅漢,  除立於法律,  不與自大俱,  復遠犯禁者,  比丘比丘尼,  調譺嘲話談,  捨離清信女,  不與無益言。  現在欲獲法,  常當止息非,  好住滅度地,  是謂為威儀。  假使不肯往,  諮問於道法,  為斯持法說,  不怯無所著。  眾生有癩病,  若親屬宗室,  母人諸細色,  悉當捨離去,  不與是等俱,  而積殖德本。  當棄販賣業,  諸慢不恭敬,  棄捐諸住立,  不為己身害,  若干種蟲蚤,  不習食噉肉,  蠲捨諸非法,  喜瞋恚恨者,  所行乃如是。  亦不與談語,  不與強顏俱,  及餘自用性,  作行如是者,  皆當屏除之。  明者設有緣,  為女人說經,  而不獨遊行,  不住於調戲。  設入出聚落,  數數行求食,  將一比丘伴,  常志念於佛。  佛故先示現,  此威儀禮節,  其奉持斯典,  則當勤行之。  上中下劣人,  若不行法者,  無無常供養,  一切皆至誠。  丈夫無想念,  堅固行勇猛,  不知一切法,  亦不見滅盡。  一切諸菩薩,  是謂為威儀,  如常行禮節,  且當聽察之。  斯當講說,  無為之法,  一切不興,  亦無所生。  建志常立,  觀採空誼,  此為明者,  所行禮節。  有所念者,  悉顛倒想,  以無為有,  用虛作實。  雖有所起,  諸法無生,  因想蹉踖,  而生諸有。  心常專一,  善修三昧,  建立於行,  若須彌頂。  所住如此,  普觀諸法,  是一切法,  猶如虛空。  譬若虛無,  等無堅固,  不念取勝,  無所棄捐。  諸法所處,  無有常名,  是為明者,  所行禮節。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敢能守護,  如是法則。  無所怯軟,  心不起想,  為無數人,  說此經典。  其明哲者,  所念以時,  若入屋室,  所行若茲,  觀察諸法,  一切普淨,  宴然說誼,  而不動搖。  國主帝王,  及與太子,  欲聽聞法,  皆供養之。  並餘長者,  及諸梵志,  立諸眷屬,  皆無所欲。」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之後欲說此經,住於安隱已立安隱,不懷諛諂無眩惑心,乃說經法藏厭身懷,或載竹帛為他人說,亦不多辭亦無所生,亦不輕慢諸餘比丘,為法師者亦不歌歎亦不毀呰。異心比丘為聲聞者,未曾舉名說其瑕穢,亦不誹謗,亦不仇怨意相待之。未曾毀呰居家行者,無所志願,不建彼行亦無所想,行來安住而立誼要。往來周旋,若詣法會,自護己身行無有失,而說經法。若有請問,心無所猗,離聲聞乘,有所發遣覺了佛慧。」佛時頌曰: 「智者常安,  住於佛道,  先隱定坐,  爾乃說經。  若當敷座,  務令柔軟,  若干種具,  所置綺燦。  體常儭著,  淨潔被服,  於七七日,  而習經行。  猶如黑雲,  在於虛空,  合集積累,  弘雅功德。  所處之座,  具足篋藏,  床足堅固,  平坦顯赫。  無數坐具,  □蓐綩綖,  儼然正首,  尊其視瞻。  安詳升據,  高廣法座,  而普等心,  為一切人。  國主帝王,  太子大臣,  及諸比丘,  比丘尼眾,  清信高士,  及清信女,  應所樂聞,  為講無量。  明智無限,  次第剖判,  為演種種,  微妙之誼。  追逐侍後,  請求問誼,  斯叡哲者,  復為解說。  而入神足,  柔順之忍,  其有聽聞,  悉得佛道。  斯智慧士,  皆為一切,  進卻棄除,  懈怠疲厭。  常以慈心,  為眾說法,  未曾起於,  勞廢之想。  晝夜歌誦,  詠尊法訓,  分別演說,  億千垓喻。  普能勸悅,  諸會者心,  無敢生念,  欲危害者。  若得供養,  飲食之具,  床臥所安,  衣服被枕,  病瘦醫藥,  而無僥冀,  不從眾人,  有所請求。  除其瞻勞,  住廟精舍,  欲令眾庶,  悉解佛道。  若一切人,  來聽經法,  我乃嘉豫,  如獲大安。  佛滅度後,  若有比丘,  宣揚經法,  無所悕望,  無所妨廢,  不遭苦患,  常察精進,  離於疾病。  無能為彼,  造恐怖事,  不被杖痛,  無誹謗想,  身無疲厭,  不有所患,  其人住忍,  得力如是。  其明智者,  所處安隱,  有所存立,  如佛言詔。  若已諮嗟,  億百功德,  一切稱譽,  不能究竟。」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後,若有菩薩於是經卷懷疑不了,若說教化聞不堅固、性不調和,見餘菩薩求大乘者,為造虛妄而誹謗之,見聲聞、緣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若值菩薩,心為躊躇不即往見,其族姓子則遠無上正真之道,而不得近佛天中天所在行處。假使究竟不蒙福力不成最正覺。菩薩行三乘,猶如師子在於林樹,若有猶豫自然遠離,不樂所樂亦不不樂。若於眾生修行慈力,至於如來興大父想,見諸菩薩念如世尊,及諸處家未離塵穢,寬弘等敬禮節恭肅,淨諸法誼無疑無結,嚴一切法謹慎安諦,欽順平等不著經法,極有所樂亦無所至,所在晝夜敬護斯典。溥首!是為三法之行。菩薩觀時然後乃說,造安隱行,不被煩惱亦不嬈害。說是經法者,與同學者等心道友,若講若聞信樂斯典,誦持書寫載之竹帛,供養奉事德不可量,說以安住。」   則乃頌曰: 「若有嫉妒,  懷難億數,  其法師慈,  當遠憎惡。  有明智者,  不造貪著,  若欲讀斯,  正典摸者,  未曾誹謗,  說人之惡,  亦不墮非,  諸疑邪見。  心常□然,  無有沈吟,  以愍傷故,  得了此定。  安住之子,  亦能忍辱,  其人常屏,  貢高自大。  數數講誦,  佛之典誥,  未曾以此,  持作懈倦。  其有菩薩,  在十方者,  愍傷眾生,  於世興行。  順造恭敬,  學聖慧者,  皆當念之,  是我世尊。  思念諸佛,  兩足之上,  視諸菩薩,  如想父母。  設有求道,  無有情慾,  棄捐吾我,  自大之想。  假使聽省,  如是像法,  其明士等,  當自慎護。  所行安隱,  常得調定,  將御佛道,  救億眾生。」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後,若菩薩大士,奉行斯典常以時節,其是比丘當行慈愍,向諸白衣、出家寂志、一切群生行菩薩道者,常念過去世行大乘者,善權方便演真諦誼,若聽聞者,不知不了、不悅不信、不省不綜,反自歎說:『我當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威神足力而欲得飛。』溥首當知,吾見斯等,佛滅度後,菩薩有四事說法而不諍怒。何等為四?為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所見奉敬,帝王太子、大臣群寮、郡國人民所見供養,長者梵志皆共承順,虛空神明無數天子聽所說經,天龍鬼神侍衛其後皆營護之;是為四。若入縣邑還歸室宇,晝夜悉來諮問經法,若為解說分別所歸莫不歡喜。所以者何?溥首欲知,皆佛所建立加此經恩,去來今佛盡從斯生,亦護是典。若於忍界聞正法華品,服名聽聲者甚難值遇。   「溥首!譬有大力轉輪聖王,威德弘茂順化所領,諸餘敵國未率伏者,不敢闚□檢□□□□□計驦□導□榜□□楚慼慼慼慼慼慼撙J毼□□□旅□嗲堙摯癒慼慼慼熱u□□覭□妖祊葉□楚慼鶠慼慼慼慼憮菕慼慼潑V□逆□□□□裀□祥□□□□□楊駸X□□□導□□□□□□□□□□娀□導輻□楜□椏□□□逆□□榭□□□飥□□□□禳姎□□婁□毼□□聾□□□妳□饌毼□奾禶襮□□妅禈□□□□觀姎□□襼□楚慼撙{□觙Z□□□□視□□龍□□□□□□□饟R樦□□□□□穭□□娳□榳導□□□□□□□襱□□□駕□□□□□毼□□□□祉祤祋秋□□□□□G槄□餞毼□□□訊□□露橖□□□娉□露□祛□□□蝌僥遄慼慼憫侑□□餿□□□□娏臨□□□□氶慼慼慼慼慼撫氶慼歎琚樂撙I羇□□□□稿楸□□□□□□□楰□□□嬪□□□□□□□□椽度獢撚}□諑□□□椻□吟□□□□臨□□□□詙□□秷□礹□□□楦□楸□□□□穫□□□□夾□□□娳□□□□□楦□□□飣□□禜□馱□導□тw椹姬□觀婠□□□奊□□□□□□□□   世尊欲重顯現要誼,而歎頌曰: 「今如來現,  慈心之力,  常愍眾生,  群萌之界。  安住諮嗟,  最尊經卷,  故分別說,  如斯典誥。  最後世時,  志菩薩法,  若使出學,  及居家者,  若聞此經,  慈心戰慄,  一切普現,  不得誹謗。  吾本初始,  得佛道時,  如今如來,  現在之時。  設能逮聞,  於是尊經,  則便建立,  億權方便。  猶如勢強,  轉輪聖帝,  戰鬥降伏,  外異國王。  得賜象馬,  車乘篋藏,  又加封邑,  城郭郡土。  或有得賜,  手足寶釧,  微妙之色,  紫磨金珍,  真珠夜光,  車□□秎□□□□X搳撫氶慼@奇財妙異,  若干諸物,  各用賜之,  使一切眾,  踴躍驚喜。  睹所立功,  怪未曾有,  最後解髻,  明月寶施。  佛亦如是,  今為法王,  忍辱之力,  無極慧音。  常行慈愍,  興發哀護,  以法等化,  一切世間。  睹諸眾庶,  憂惱之患,  講說經法,  億千之數。  曉知眾生,  所應方便,  今日眾生,  以為盡原。  於時法王,  無極大聖,  分別經卷,  億百千垓,  以知黎庶,  志力猛慧,  便說此經,  如髻明珠。  最後世時,  正典所處,  一切諸法,  皆無及者。  欽仰是經,  未曾輕講,  識練幽微,  慧明者聞。  吾以演現,  如是像法,  佛滅度後,  當恃怙之。  其有志求,  斯尊道者,  普當受決,  如佛所言。  彼人未曾,  有疵瑕欲,  無有疾病,  眾患之難,  則於末後,  將來之世,  便即逮成,  無上真慧。  殊勝差特,  普當具足,  諸四部眾,  亦復順遇。  若有聞者,  除身諸漏,  怪其無為,  悉叉手歸,  己身景曜,  所照光光,  其奉行是,  所獲若此。  得成正覺,  而轉法輪,  則睹弘摸,  及見最勝。  夢中聞見,  百福德相,  紫磨金色。  佛所說經,  設得聞已,  為眾會說,  及諸親族,  皆悉具足。  又復所護,  一切除棄,  若使臥寤,  所見如是。  悉捨遠離,  而行出家,  皆得往至,  於佛道場。  便即處於,  師子之座,  是為求道,  所獲利誼。  所謂七寶,  悉歸於斯,  修此則奉,  最勝如來。  已得佛道,  存立惠施,  即轉法輪,  無有諸漏。  為諸四輩,  而說經法,  不可思議,  億千劫數。  分別講說,  無漏之法,  教化無數,  億垓眾生。  夢中所見,  如斯色像,  滅度因緣,  悉無生死。  溥首當知,  常志道者,  多所教化,  不可限量。  最後末世,  求斯尊法,  分別廣說,  安住所演。」   正法華經菩薩從地踴出品第十四   於是他方世界八江河沙等菩薩大士,各異形服來詣佛所,稽首於地長跪叉手,白世尊曰:「鄙之徒類來造忍界,欲聞斯典受持諷寫,精進供養奉行如法,惟願大聖垂心於我,如來滅度後,以《正法華經》加哀見付。」   世尊告曰:「止。族姓子!仁等無乃建發是計。今此忍界自有八江河沙等大士,一一大士各有眷屬,如六十億江河沙等菩薩大士,後末世時,皆當受持分佈班宣。」時此佛界,周普無數億百千垓諸菩薩眾自然雲集,顏貌殊妙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嚴莊其身,在於地下攝護土界,人民道行倚斯忍界,聞佛顯揚《法華》音聲從地踴出,一一菩薩,與六十億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營從相隨一心一行,無有差別。或半江河沙百千菩薩來者,或四十分江河沙,或五十分江河沙,或百分江河沙,或五百分江河沙,或千分江河沙,或百千分,或億百千分江河沙等菩薩,各各朋黨相隨來。或復無央數億百千菩薩眷屬而來至者,或有二百人同行修菩薩道,或有百千。各有眷屬,或有千眷屬,或五百眷屬,或四百眷屬,或三百眷屬,或二百眷屬,或百眷屬,或五十眷屬,或四十眷屬,或三十眷屬,或二十眷屬,或十眷屬,或五眷屬,或四眷屬,或三眷屬,或二眷屬,或一眷屬,或獨而至,不可稱限,其數難喻,從地踴出。或從上下,或四方來,至忍世界悉住空中,見於滅度多寶世尊、能仁大聖,各處七寶樹下坐師子床,尋稽首禮二如來.至真.等正覺,右繞三匝卻住一面。或有菩薩,以若干品奇妙之誼,諮嗟二尊讚詠諸佛,從始已來假使具足,五十中劫不能究暢,能仁世尊為勤苦行,與佛別來亦復如是,四部眾會,等無差特,亦復默然。   爾時世尊,即如色像現其神足,令四部眾悉得普見。又使念知此忍世界,諸菩薩眾於虛空中,各各攝護百千佛土,諸菩薩眾,皆滿具足百千佛土。又此大眾,有四菩薩以為元首,其名曰:種種行菩薩,無量行菩薩,清淨行菩薩,建立行菩薩;是為四。於無限無量塵數雲集,大會菩薩之上最也。   於是四菩薩大士,各與大眾不可思議,部部住立,於世尊前叉手白曰:「大聖體尊起居康強,蠲除眾疾所行安耶?群生各各善順律行,處於清涼無眾患乎?此類將無興墜嶮谷?」   時四菩薩大士,以偈讚曰: 「世雄闡光曜,  所行康強耶,  救脫現在者,  眾行無患難。  眾生善因室,  決受諦清淨,  得無起疲厭,  寧受世吼命。」   爾時世尊告眾大會諸菩薩曰:「諸族姓子,佛所行安無疾無患,眾庶各各悉受律行,善學道教不敢興厭,欲至嚴淨。所以者何?斯之品類,乃於往古諸平等覺,各各作行,是諸聲聞,信樂吾教入於佛慧,又各各異三乘學者,住聲聞乘,我悉立志入佛大慧。」   時諸菩薩而歎頌曰: 「善哉快世尊,  我等悉勸助,  乃令眾生一,  善化微妙律。  欲得聞大聖,  教命詢深要,  聽之歡喜信,  乃入法供養。」   於是世尊,讚大會菩薩曰:「善哉!善哉!諸族姓子,誠如所云。如來所詔,各隨權宜不違本旨。」   時彌勒大士,及餘八億恆沙菩薩俱舉聲,而歎頌曰: 「從古以來,  未曾見聞,  乃有爾所,  菩薩之眾,  從地踴出,  住世尊前,  供奉歸命。  是等儔類,  從何來乎?」   彌勒即知八億恆沙菩薩心之所念,尋時叉手以頌問曰: 「無央數百千,  於算巨億載,  不可稱限量,  未曾見菩薩,  來詣兩足尊,  曷因是何等?  大通所從來,  其像巨億長,  一切志強勇,  猛雄為大聖,  端正可欽敬,  今為所從來?  世尊一一見,  慧雅諸菩薩,  眷屬無央數,  猶如江河沙,  其數超江河,  具足度佛法,  諸菩薩眷屬,  皆建正覺道。  如是群英倫,  集會禮大聖,  具足滿六十,  百千江河沙,  其數過於彼,  眷屬無思想。  五百江河沙,  或四或三百,  或二百江河,  諸營從如是。  其限復殊此,  或五或復十,  一一諸眷屬,  世尊大聖子,  斯眾緣何來,  至於導師所?  或四三或二,  或一江河沙,  恆沙數各來,  伴侶悉善學,  甚多不可限,  除住空中者,  於億百千劫,  不可卒合聚。  半江或三分,  或十或二十,  具足眾立行,  明哲眾菩薩,  俱住於空中,  其限不可量,  現別無彼此,  億劫行清淨。  又無量異部,  眷屬不可議,  億億復超億,  或有半億者,  或十或二十,  五四三或二,  諸雄從眷屬,  無能籌量者。  身各自修行,  寂寞樂等遵,  恬怕如虛空,  別來者無限。  猶如江河劫,  莫能有計者,  在精舍寂室,  各從其方來。  一切天神聖,  皆用尊故至,  諸菩薩雄猛,  何從忽見此?  誰為彼說經?  誰立於佛道?  為顯何佛教?  建立何佛行?  細微各可敬,  普從四方來,  因明目神足,  大慧忽然現。  於羸曠世界,  能仁令充備,  仁賢諸菩薩,  倫黨自然至。  從生出已來,  未見如斯變,  願說其國土,  大聖哀盡名。  十方所從來,  各懷十八法,  吾未曾得見,  如斯等菩薩。  我為最勝子,  未曾見聞此,  今斯若干眾,  能仁願說行。  菩薩無數千,  百垓難可限,  諸億千無量,  本為何所處?  諸菩薩勇猛,  志性不可量,  如是之等類,  大雄願說之。」   爾時他方世界無央數億百千垓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普從十方詣能仁如來勸說法者,各各坐於七寶樹下師子之床。是諸如來侍者,各各見諸菩薩無量大會部部變化,從地踴出,各各住立自問其佛:「此諸菩薩大士之等,從何所來,不可計量無有邊際?」時彼諸佛,各各告其侍者曰:「諸族姓子,且待須臾,有菩薩名彌勒,為能仁如來所授決,當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自問能仁,如爾所怪,佛為一一分別誼歸,悉靜一心而俱聽之。」   爾時佛告彌勒大士:「善哉!阿逸!仁者所問極大微妙優奧難量。且聽,且聽!今吾說之。一切菩薩及諸會者,普當堅固,強猛力勢於無上意,當知如來,慧見無底,諸大聖立境界無量,禪定智慧所樂自恣,莫能宣暢而剖判說,方便興化不可限量。」   時佛頌曰: 「諸族姓子,  皆聽佛道,  今吾所說,  慧柔和悅。  若明達者,  以為美香,  如來之慧,  不可思議。  皆當強意,  普存堅固,  各建立志,  一心平等。  大聖難值,  愍哀世間,  今當聽受,  未曾有法。  佛當建立,  仁者諸黨,  一切無得,  生狐疑心。  導師所詔,  令無有異,  其慧平等,  安隱無特。  安住所療,  法甚深奧,  非心所思,  不可限量。  今當講說,  無極因緣,  普共聽之,  義何所趣。」   世尊歎已,告彌勒曰:「班宣一切,阿逸!欲知此諸菩薩大士眾會無量不可思議各各從地而踴出者,昔所不見皆集忍界。吾始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時,勸悅斯等立不退轉,使成大道教授化立,族姓開士大士之眾,處於下方而於其中,有所救護讚經諷誦,思惟禪定專察其歸,欣然悅豫樂無為行。諸族姓子,志於恬惔,不存遠近,天上人間常應專修,轉於法輪無為無會,好深神通法樂為樂,志願精進求於佛慧。」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今此無數,  諸菩薩眾,  不可思議,  無能限量,  造行億數,  不可限劫,  殖積神足,  博聞智慧。  吾悉勸誘,  於大聖道,  今佛一切,  皆授其決。  斯諸菩薩,  悉佛眾子,  皆為住止,  於吾國土。  悉捨棄離,  諸所習地,  一切皆處,  閑居得度。  斯諸佛子,  所行無為,  精修學習,  奉遵上道。  斯聰哲者,  在於下方,  今日故來,  攝護國土。  晝夜精進,  無有逸慢,  積累德行,  分別佛道,  常行勤修,  立於慧力,  一切意堅,  而無限量,  志常勇猛,  思惟法典,  普悉是吾,  達清淨子。  吾初逮成,  為佛道時,  在於城中,  若樹無著,  則便講演,  無上法輪,  勸立其志,  於尊佛道。  今佛所說,  至誠無漏,  聞佛歎詠,  皆當信之。  開化發起,  此諸群英,  從久曩來,  立尊正道。」   爾時彌勒大士,聞佛說彼菩薩之眾,億百千垓數難計會,心用愕如,怪未曾有,白世尊曰:「雲何大聖,處迦維羅衛釋氏王宮為太子時,委國重位眾女之娛,出適道場坐於樹下,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從來近近甫四十年,而所教化所度無量,乃復爰發諸佛境界,多所勸益所建權慧而不可議。今是菩薩大會之眾,悉皆如來之所開導,部黨部黨眾多無量,久修梵行殖眾德本,供養無數百千諸佛,假使欲計成就已來劫數無限。」   彌勒又啟:「欲引微喻,譬如士夫年二十五,首髮美黑姿體鮮澤,被服璨麗端嚴殊妙,常懷恐懼見百歲子。其父謂言:『族姓子來,爾則我子。』其百歲子謂二十五歲人:『是我之父。』父則察知口自說言:『是我之子。』如是世尊!世俗之人所不信者,而令得信。佛亦如是,成佛未久,今有若干億百千數,久修梵行長夜遵倚在於道慧,勸進現在無量之眾,曉了坐定起立方便,成大神通聰明智慧,住於佛地習佛慧誼,於世希有,建大聖力。世尊往古,亦復教化於斯品類,誘導建立於菩薩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致諸正覺,悉行方便所作已辦。今我以受信誓誠諦,探暢既往斷析此誼。其唯如來,新學菩薩心懷猶豫所不及知,如來滅後聞是經典,終不信也。以有猶豫不遵此法,亦不勸樂,當獲罪釁。善哉!世尊!現說此誼,其有狐疑於斯典者,當來末世諸學大乘,設使聞者令不沈吟。」   於是彌勒大士,於世尊前歎斯頌曰: 「譬如有人,  現生老子。  能仁至聖,  棄國捐王,  生於城中,  而得佛道。  導師近爾,  布屬鮮少,  今此諸樂,  不退轉子,  無數億劫,  行救大眾,  神足之力,  住不可動。  學智慧強,  靡所不入,  今來至斯,  在所開通。  如水蓮華,  悉無所著,  威神尊重,  志超於世。  住立恭肅,  一切叉手,  諸菩薩眾,  如是色像。  為如之何,  誰當信此?  惟願大聖,  加哀示現,  剖判分別,  如審諦誼。  譬如有人,  而為士夫,  年既幼少,  髮美且黑,  其人年歲,  二十有五。  而能產生,  百歲之男,  養育澡洗,  隨時衣食,  是我等父,  而為最勝。  一切世間,  無有信者,  幼稚年少,  而生斯子。  如是世尊,  我等無失。  無數菩薩,  如來集會,  心強智慧,  又無所畏,  無數億劫。  所學審諦,  志懷明哲,  其目通達,  威神巍巍。  顯現端正,  而勇意猛,  曉了法律,  為雄導師。  所見諮嗟,  而竄山巖,  靜行無為,  如虛空界,  悉無所著。  禪定精進,  為安住子,  而心志求,  於此佛道。  而何所人,  當信此言?  若於導師,  滅度之後,  吾等於此,  而無狐疑。  佛前目睹,  則聞菩薩。  於是之處,  初學惘然,  將無菩薩,  歸於惡道。  雲何勸發,  化斯等倫?  惟願世尊,  □縷解決。」◎   ◎正法華經如來現壽品第十五   爾時世尊,普告菩薩大眾,三舉聲詔:「諸族姓子,悉當信佛誠諦至教,勿得猶豫。」   時會菩薩、彌勒大士,具餘之眾,鹹皆叉手白世尊曰:「惟願大聖,分別說之,我等悉信如來所詔。」諸菩薩白佛而亦至三。   於是世尊,見諸菩薩三稱勸助欲令佛說,佛告諸菩薩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僉曰:「受教佛言。」   「族姓子,如來建立如是色像無極之力,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各自知之各自念言:『能仁世尊從釋氏土,棄國捐王行至江邊,就於道場坐於樹下,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又吾在昔,從無數億百千那術垓劫以來,已成至真等正覺矣。譬有無數五百千億佛世界,所有土地滿其中塵,若有士夫舉取一塵,過於東方不可計會億百千垓諸佛國土,乃著一塵,如是次取越爾所國土,復著一塵。如斯比類,取無數五百千億佛界所有土地一切之塵,一一取布著諸佛國,悉令塵盡。於諸族姓子意中雲何?有能計數此諸佛國,思惟籌算,寧知者乎?」   彌勒、大會諸菩薩眾,悉白佛言:「無能計者。天中天!所以者何?諸佛世界甚多無量不可思議,非心所及,假使一切聲聞、緣覺處賢聖慧,不能思惟知其數者,唯有世尊大聖之慧,乃能知耳,餘無能及。正使我等不退轉地諸菩薩,尚不能知,此諸佛世界不可限量,難得邊際。」   於時世尊告大眾曰:「今吾宣佈詔諸族姓子,如彼士夫取無數五百千億佛界中塵,舉一塵過於東方不可計會億百千垓諸佛國土,乃著一塵,如是次取,越爾所國土復著一塵。如斯比類,取無央數五百千億佛界所有土地一切之塵,一一取布著諸佛國,悉令塵盡。吾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已來,其劫之限,過於爾所塵數之劫。諸族姓子等,見吾於此忍界講法,復在他方億百千垓諸佛世界而示現,皆悉稱吾為如來.至真.等正覺。錠光如來,以諸伴黨若干之數而現滅度。諸族姓子,吾以善權方便,演說經典,現無央數種種瑞應。   「又如來悉知一切群萌,往來進止諸原根本,悉觀其心而隨示現,各為名號,亦不滅度而說泥洹,順諸眾生瑕穢善惡,則為解演若干種法。諸族姓子,見無數品心性各異,所行不同德本淺薄,多所壞破而不信樂,故為說言,告諸比丘:『這度終始方今出家,成平等覺從來未久,甫乃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   「又如來成佛已來甚久,故佛說言,得佛未久。所以者何?欲化眾生故。諸可說經皆已度脫,所可講詔自現其身,為一切故建示所行,皆為天人喜造罪福,以故如來諸所講演,皆實至誠非是虛妄。如來皆見一切三界,隨其化現亦無所行,亦復不生亦不周旋,亦不滅度不實不有,亦不本無不知不爾,亦無虛實亦不三界。如來所行不見三處,如來普觀一切諸法,在於某處不失諸法,一切所說至誠不虛。眾生苦惱不可稱限,行若干種志性各異,思想諸念各各差別,欲令眾生殖眾德本,故為分別說若干法。又如來所當作者皆悉作之,現這得佛,成平等覺已來大久,壽命無量常住不滅度。   「又如來不必初始所說,前過去世時行菩薩法,以為成就壽命限也。又如來得佛已來,復倍前喻億百千垓,然後乃於泥洹而般泥曰。所以者何?為眾生故而教化之,故而示現行來久遠。為無德類離於福祚,為貧窶行著於愛慾,纏諸見網而自覆蓋,驅馳不定,如來故為現,發忨忨疾獲之想,不起懈怠難得之慮。如來善權告諸比丘,勤苦作行乃得佛道,誠諦不虛。以諸眾生從無央數億百千垓,乃見如來,以其匆匆所作不當故,恇汲恇汲無寧息故,言法難值、如來難遇聞見,是已怪之難及興難遭想,悲喜孜孜知佛希有,便多發意,樂在閑居而行精進。這不見佛而懷渴仰,見如來已,歡喜稽首造眾德本,其不滅度者教令滅度,開化黎庶。緣是如來出現,說經而宣斯言,誠諦不虛。   「譬如士夫而為醫術,聰明智慧工巧難及,曉練方藥知病輕重藥所應療,多有兒子若十至百,其醫遠行諸子皆在,不解誼理、不別醫藥、不識毒草,被病困篤皆服毒藥,毒藥發作悶愊反覆。父從遠來,子在城中腦發邪想。父見諸子被病,起想這見父來,悉皆喜悅白言:『父來,安隱甚善,我等自為食,任信他言而服毒藥。惟願大人救濟我命。』時父見子遭苦惱患婉轉在地,尋敕從人持大藥來。藥色甚好味美且香,和合眾藥與諸兒子,而告之曰:『速服上藥甘香芬馥。假使諸子時服此藥,其毒消滅病得瘳除,身體安隱氣力康強。』諸子不隨顛倒□□□□導□□套婦□□租奅楑□□□列□□□飯□祿覯□妶覷埤□□禂稀導□□列□□□□婧□導□槙□榯□□x禈□□導□如駘□諑□□飲驚□□聾□□□導□□列□□□稦□娉□□驦饑□□橆□□□□H□□□□□誇□□□稟穡□□□列□導□誇□□覈□□□□□祏碌妒□□襭□埤□雷稨□餾憐□□列□□陋□襭□□H□□□□觩□□□□□崙榭□□□飯□兜□奐^□□□碌□□□□□□□□□□□榱□駕業諑□礽漏□妒□祰驚□□□□益埤□□騫襭□□哅□楜□□楦□□□□襭□欏P□□□□□□□□□□□□□□楚撚}□榙□稿□楚慼慼慼慼慼槽\覮□□聾□省□□□妅褚□□□□□□褸□榕□□□□奴秈椹□腆□□樧□岫n□□饑□□□榔□□□□媽□□□列□姪□□要□□飯□□裀□□樦□□□姍妄諑□量驂□j□□   佛語諸族姓子:「如是醫者善權方便,令子病癒,寧可誹謗,彼醫所處為不審乎?」   諸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不也。安住!」   佛言:「吾從無數不可計限億百千劫,發無上正真道意,懃苦無量每行權便,示現教化發起群生。其父醫者,謂如來也。諸兒子者,謂五道生死人也。父他行而不在者,謂如來未出於世。諸子入城服毒藥婉轉者,謂在三界三毒所縛,婉轉五道不能自濟。父聞來還,謂佛如來行大悲哀,見三界人,或流五趣不能自出,故現世間,廣說經法開化黎庶。服藥病癒,謂發無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轉無所從生,或得聲聞、緣覺乘,不至究竟。視藥形色香味不肯服者,謂六十二見諸墮邪者。見父年老留藥教子捨之去者,謂諸黎庶疑受道教,故現滅度,留諸經法以教後世,四輩弟子諷誦學問,思佛功德發大道意,或得羅漢或得緣覺,佛見如是復還出世,一切眾生皆是吾子,諸族姓子,如來行權非徒虛妄。」於是世尊,欲重解誼顯揚其事,而歎頌曰: 「不可思議,  億百千劫,  欲得限量,  莫能知數。  得佛已來,  至尊大道,  常講說經,  未曾休懈,  勸助發起,  無數菩薩,  皆建立之,  於佛道慧。  無數億劫,  開道眾生,  億千垓數,  不可思議,  而為示現,  立於滅度,  以教化誼,  導利眾生。  用權方便,  而現滅度,  故為眾人,  演斯法典。  吾已自立,  一切黎庶,  分別群萌,  於彼之誼。  其心顛倒,  而不覺了,  欲立是等,  佛宣暢說。  設見於佛,  滅度之後,  以若干物,  而用供養,  又睹吾沒,  愁悒憂慼,  若復見佛,  歡喜踴躍。  假使質直,  說至誠言,  眾生之類,  朽棄身體,  然後如來,  合集眾音,  能自示現,  顯大佛道。  而於後世,  分別此語,  吾在於斯,  不為滅度。  比丘欲知,  佛權方便,  數數堪忍,  現壽於世,  及與異人,  眷屬圍繞,  因而宣揚,  於尊佛道。  諸賢得聞,  佛出世間,  又復導師,  餘國滅度,  觀察眾生,  愁憂懊惱,  倉卒不見,  其身相好。  望想飢虛,  欲得見佛,  然後乃為,  分別經典。  不可思議,  億百千劫,  吾常建立,  如此像誼。  佛來至於,  靈鷲之山,  自然床座,  無量垓數。  設使眾生,  見是世界,  水火災變,  劫燒天地。  當斯之時,  吾此佛土,  具足微妙,  柔軟安雅,  歌舞戲笑,  無量安隱,  講堂精舍,  樓閣室宅,  校飾莊嚴,  皆以七寶,  藥草樹木,  華實茂好,  自然雨華,  心華眾色,  以散於佛,  及弟子上。  諸人皆坐,  館室雷震,  或復好樂,  發道意者。  吾之國土,  建立常然,  餘人有見,  劫如燒盡。  睹其世界,  火甚可異,  本以權便,  示現斯變。  如來諮嗟,  無央數億,  佛之法尊,  其為若茲。  眾生品類,  不肯聽聞,  然而喜造,  殃釁之罪。  假使人民,  柔軟中和,  其時佛興,  出於人間。  已見世尊,  經法所詔,  則為顯揚,  清淨誼理。  佛來為人,  分別誡誨,  說斯所造,  往返之事。  假使如來,  久久而現,  然後乃為,  講是經典。  吾智慧力,  聖達光明,  如是所見,  不為薄少。  前世所行,  無量劫數,  慈心之品,  平坦無求。  智慧明者,  無得狐疑,  棄捐猶豫,  勿懷結滯。  所當列露,  未曾班宣,  佛今散告,  無復餘誼。  如醫所建,  善權方便,  開闡分別,  示子方術。  現衰老死,  其身續存,  神變音聲,  不終不始。  受諸等友,  而自由用,  世吼療治,  眾生之病。  開導癡騃,  令離愚冥,  而現泥洹,  亦不滅度。  何故慇懃,  欲得現已,  人常闇弊,  使意信樂,  以放逸故,  墜墮三處,  其心踴躍,  欲令覺了。  如來所詔,  常以知時,  為其眾生,  而行智慧。  以何方便,  而受道法?  何因令獲,  從佛經教?」   世尊說是如來壽限時,則無央數不可思議眾生,皆獲利誼解脫至道。◎   正法華經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御福事品第十六   爾時世尊告彌勒大士:「阿逸!欲知今佛說此如來壽限經典之時,六十八億那術百千江河沙等諸菩薩,逮不起法忍。二千江河沙菩薩大士,皆得總持。如一佛世界塵數菩薩大士,逮得無礙辯才總持。復有如千佛世界塵數億百千垓菩薩,得不退轉總持;復有如千佛世界塵數菩薩大士,聞是經典,轉不退轉法輪。復有如中千佛世界塵數菩薩,逮得無垢大聖分別而轉法輪。復有如佛小千世界塵數菩薩,聞斯經典,逮得八生住,當成無上正真道。復有如四天下塵數菩薩大士,聞斯法已,得一生補處,當成正覺。復有如八佛世界塵數黎庶,聞是經典,悉發無上正真之道。佛這說斯諸菩薩大士,尋則建立,應時虛空雨諸天華,意華及大意華,紛紛如雪,以散無數百千世界億百千垓諸佛世尊,故來垂恩坐師子床七寶樹下,及能仁大聖上,其無央數不可稱限,諸滅度佛並多寶佛身,地即大動,及雨一切諸菩薩上。又雨四種栴檀、雜香蜜香、一切諸香,從虛空墮。虛空之中發大雷音,深柔軟音自然妙響,千萬瓔珞若干琦珍,明月珠寶如意之珠,諸珠瓔珞,皆於空中垂下如幡,無數香爐在於空中自然香出。復有無數百千寶蓋自然來至,一一寶蓋各各普覆一一佛上,上至梵天,諸菩薩眾在於空中,執蓋而侍億百千垓諸如來左右。於是彌勒而讚頌曰: 「安住令聞,  未曾有法,  本來未嘗,  見此明光。  廣大極遠,  不可限量,  如向所睹,  無能思議。  今日我已,  所聞經典,  面觀安住,  現分別說。  建立眾生,  億百千數,  大聖導師,  於世殊特,  不退轉輪,  住於佛道。  或有得立,  執攬微密,  或有得處,  無限之誼,  億百千數,  總持之要。  欲有限量,  及思惟者,  有所建立,  並越度生。  或有二住,  及八住者,  當得佛道,  所度無量。  或有學者,  超越千四,  或有至三,  或於二住。  緣從導師,  聞是經典,  當得佛道,  顯第一誼。  或有建立,  一生補處,  成諸通慧,  遊於諸有,  聽省於斯,  大聖所說,  有成果證,  無有諸漏。  猶如八佛,  國土諸塵,  其欲數者,  限量如此。  若有黎庶,  億數聽經,  聞是皆發,  殊勝道意。  無極大仙,  造德若斯,  分別演說,  立真諦地。  無量諸身,  不得稱限,  譬如虛空,  無有邊際。  諸天所雨,  無數億華,  不可計量。  天子億千,  帝釋梵天,  如江河沙,  其來至此。  無數億千,  雜香妙香,  供養安住,  蜜香上香,  而已散佛,  專己作行。  猶如飛鳥,  普來供散,  安住如來。  上虛空中,  自然雷震,  柔軟音聲,  暢深妙法。  億百千天,  俱共歌頌,  明月珠寶,  自然下降。  自然諸香,  而為芬薰,  七寶寶瓶,  億百千垓,  羅列虛空,  如鴈飛行,  供養大聖,  威神之尊。  諸蓋億垓,  不可限量,  廣大周匝,  七寶嚴飾。  聰明智慧,  諸菩薩執,  身形高長,  上至梵天,  微妙姝好,  威光巍巍,  幢幡綺麗,  供養上佛。  諮嗟眾聖,  億千讚誦,  心懷踴躍,  敬安住名。  所在向方,  尊未曾有,  見若干種,  諸異導師,  而普示現,  壽命之限,  今此眾生,  悉觀喜悅。  其誼廣普,  至於十方,  導師音聲,  靡不達至。  飽滿眾生,  億百千數,  曉了道意,  具足莊嚴。」   爾時世尊告彌勒曰:「其聞如來所現壽命所說經法,發意頃生快心篤信者,所得功德不可稱量。譬如族姓子、族姓女,欲得無上正真道,奉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五度無極,八億百千劫;不如族姓子、族姓女,聞斯如來壽命之限,發意之頃歡喜信樂,而不狐疑若干種行歸一道者,欲知功德,勝於八億百千劫行五度無極,百倍千倍萬倍億億倍巨億萬倍,福不可譬,無以為喻。」   佛言:「阿逸!族姓子、族姓女聞斯經法,一發意頃歡喜信者,則為堅住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   佛時頌曰: 「若一切遵修,  行五度無極,  志慕求斯慧,  意存佛上道。  設於億千劫,  具足八前劫,  而佈施諸佛,  數數及聲聞,  供養諸緣覺,  菩薩億千垓,  奉進諸飲食,  衣服床臥具,  榻蓆及屋室,  皆以栴檀香,  園觀平等足,  為施經行處。  如是佈施已,  若干種無數,  於億百劫中,  用求尊佛道。  又復護禁戒,  信喜稽首佛,  明立無所犯,  猶得佛慧故。  復次順忍辱,  住於調定地,  志尊無所限,  忍無數罵詈。  設睹卒暴者,  住慢而自大,  志能忍彼等,  以求佛道故。  常慇懃精進,  寬弘心堅固,  意念餘思想,  遊至億佛土。  若處於閑居,  欲棄於睡眠,  其人億劫行,  常習於經行。  欲比無等倫,  億千劫禪定,  加復八千億,  而行專一心。  志願上佛道,  欲得諸通慧,  具足定無極,  一切禪寂然。  諸所造福德,  合會而聚集,  億百千劫中,  如前所諮嗟。  若男子女人,  其聞佛壽限,  一時歡喜信,  此德為最上。  當棄捐猶豫,  諸著思想事,  信樂大法誼,  其福為若斯。  若菩薩求道,  尊奉億劫載,  是聞不為聞,  聽佛壽無量。  當已頂稽首,  如是像類人,  然後將來世,  度脫億數人。  如能仁世尊,  釋師子大人,  坐於佛樹下,  而演師子吼。  吾今所以來,  眾生所供敬,  處於佛道場,  說壽亦當然。  志性悉具足,  其人博聞持,  所說諦化人,  則無有狐疑。」   佛復告阿逸:「其有聞說如來壽經者,入中受持分別曉了,其得福德不可稱限。即過於彼若干億劫奉五度無極,上至於佛慧,所當示現,所當奉行。復次,其聞是經,即持書寫已,載於竹帛供養奉事,散華燒香、搗香雜香、繒綵幢幡,麻油燈香、油燈醍醐燈,其福過彼甚多無數,當致如來慧見之事,猶如阿逸。彼族姓子,設得聞斯如來壽限經,其心質直歡喜信者,以是情性當觀此相,即當知之,以見如來在靈鷲山說是經時,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聲聞之眾,於斯佛土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平等忍辱,地為紺琉璃紫磨金色,八種交道七寶行樹,若干種億屋宅居室,諸菩薩眾於其中止。   「阿逸!欲知彼其人心常而質直安悅信者,以是色像知其相行,曾見佛會。又如來尊,悉見彼人心所信樂。如來滅度後族姓子女,聞此經卷亦不誹謗,歡樂受持,則為如來所見擁護。其族姓子,超於興起為佛塔廟,起於建立精舍講堂,超於瞻視比丘疾病,而給醫藥供養之具。所以者何?是等族姓子,以為具足興立塔廟,起七寶寺上至梵天,悉為供養一切舍利。其佛塔寺周迴無限,普盡地際懸眾寶鈴,無上之藏諸舍利廟,供養華香雜香搗香,寶蓋幢幡伎樂歌頌,若干種香,天上世間所有珍琦,天華天香及天伎樂,空中雷震暢發洪音,鐘磬大鼓、箜篌樂器、簫成琴瑟、鐃鏡若干,柔軟哀聲歌舞節奏,調合剋諧,無數億百千劫供養奉侍,諸度無極皆悉充備。   「佛滅度後其有得聞此經典者,持讀書寫若分別說,福勝無量。修慈愍哀廣普受持,講堂精舍床榻錦繡敷具,令比丘眾頓止其中,園觀華實明月珠寶,經行諸坐飲食供養,病給醫藥一切施安,悉令具足,其床榻腳若干種寶,微妙顯好上至梵天,幡蓋校飾,勸助福故,稍稍轉具而滅除罪,靡不粲麗。五體精進而在閑居,積累功德,無數巨億百千劫中,稱揚其名,一切莊嚴威神巍巍,皆悉彌普。」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若起七寶寺,  上至於梵天,  華香及伎樂,  幡蓋悉供養。  諸床臥之具,  飲食細供膳,  病瘦給醫藥,  寶床若干品,  入微妙莊嚴,  上至於梵天,  普校飾佛土,  勸助兼備足。  五事勸閑居,  鹹興變億數,  一切人所樂,  微妙施最勝。  供事悉具足,  鮮潔華幢幡,  以此為衣服,  數數如雷震,  眾伎柔軟悲,  以供養舍利。  香油為然燈,  分佈圍周匝,  其有持此經,  於亂講說法,  以為具足辯,  斯若干供養。  無數億屋室,  皆以栴檀作,  講堂三十二,  極高無有極,  悉敷諸座具,  隨所欲飲食,  如是億百千,  供珍妙餚饌,  園觀及經行,  華布遍其地,  覆蓋具無量,  采畫若干像,  用供養眾僧,  其持是經法,  目前辦斯已。  如來滅度後,  若讀誦寫經,  歡喜如信樂,  其得福無量,  超餘福之上。  其有人書寫,  淨潔令安諦,  當供養經卷,  華香普芬薰,  常當然燈火,  香油為錠鐐,  所生輒歡喜,  數上思夷華。  其人奉經卷,  供養當如是,  得福甚眾多,  其限不可量。  譬如虛空界,  其限不可得,  十方之無量,  其福比如是。  何況能復加,  常施於安隱,  奉戒行禪思,  而在燕坐行,  無瞋不惡口,  恭敬立思惟。  比丘尼常當,  謙恪不自大,  智慧如明月,  問智者不恐,  次第順分別,  意懷愍得佛。  假使如是像,  持殊勝經者,  其人功德品,  不可得限量。  設使人見此,  如是像法師,  當持此經卷,  奉敬加供養。  假使有人,  以天華香,  用天寶蓋,  而以覆陰。  當以首頂,  禮其人足,  常想念之,  如來最勝。  爾時見者,  作是思惟,  而當求索,  樹王之下。  當覺成佛,  所在供養,  為饒利益,  諸天世間。  假使住立,  若處安坐,  所在經行,  其德如是。  臥在床榻,  若著衣服,  而常講演,  斯如來經。  於時士夫,  於此經卷,  興若干種,  顯諦微妙。  世尊導師,  所說至誠,  以無數珍,  而供養者。  如吾所歎,  所有土地,  則為佛身,  於彼經行。  佛聖於中,  如坐座上,  覺了所在,  遊居之處。」   正法華經勸助品第十七   爾時彌勒大士白佛言:「其有聞是所說經典,得何福祐?」   以偈頌曰: 「大雄若滅度,  其有聞是經,  省之即勸助,  為得何福祐?」   於是世尊告彌勒曰:「如來滅度後其有聞是所說經者,若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男子女人、大小眷屬,聞已勸助,於眾會中宣轉為人說,若在屋宅若在露處,若在閑居郡國縣邑,所當作為如所聞經,如所受得住彼力勢為人解說,若為父母宗室歎詠,聞大士言亦讀代喜,所可聞知展轉相傳,不見法師威容色貌,若轉學者代之勸助,以是因緣所興方便,使五道人有五蓋者通得相見,各以所聞轉相勸化,聽我所說勸助之福,所聞法師經法功德。族姓子女,無所千載四域天下,六趣群生未盡羅網,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不有想不無想,有足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諸天人民,或有一人欲求功德,隨此眾生所欲樂喜,已所愛重極上微妙供養之具滿閻浮利,為一一人廣大佈施,隨其所欲,屋宅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魄、車□□□□□□□□□|□覈□□□癩y□□□□□餛壟騶□□□□□龍□□殺□□□□□□□芋慼慼慼慼慼樅ヾ毅□襏樓楅大□榳奾□□□□□□訪觜D□□殺□□□導□奾□□}F□覕□□拓芊慼慼摯□□□□椸□□□□秸□□□碌姛□□□□□□□式慼樞驉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撢陊O□導諒□□□□□□練□□騃□□□□切夾楚慼   彌勒答曰:「甚多不可貲計,乃能安慰無量眾生,供足所乏加復立志,於無著證。」   佛告阿逸:「今故語仁,宣佈四遠。如彼士夫興大佈施,供給無數四域群生,立無著證。」   佛言:「其聞是經一句一偈,勸助代喜,福過彼人所佈施上。一句一頌勸助功德,不可稱限,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億百千劫,不可計量無以為喻;何況目見於此經典,耳聽代喜德難計會。假使有人欲聞斯經,若入精舍所至到處,若入縣邑若住若坐,一時得聞此經法者,若再反聞所在專精,現在生處所獲福祐,常得自然無數珍寶,宮殿精舍床榻坐具,像馬車乘安雅無量,說經進止若住若坐,息心天王就擁護之,不遭罪患,釋梵四天翼佐營衛,轉輪聖王近師子座。設族姓子唱言:『有經名《正法華》,真可奉敬宜共聽受。更相請命,若辭泥雨設懈不行。』若得斯須暫聽聞者,則解罪福善惡報應,便得德本當獲總持,與諸菩薩世世相隨,在在所生聰明智慧,億百千世體常香潔,不墮惡趣不與賊害,兵刃共會無有邪心,面色光潤生賢善家,見者歡喜無憎惡者,不盲不聾鼻不偏戾,亦不塞齆不瘖不啞,不禿不跛不□露□毼□□□□□□□兜□□□□□□□□□□□□□□□□□□祧□匿玲□□□□□□□□□□□□堙慼慼慼敵r兜□V□□□榳□□□□□褽□□雜□□楰□□□□業覭□□□□   佛語阿逸:「且觀其德,若有一人,一反聞名勸助代喜,乃獲此福。何況有人,專精聽受供養思惟,而復具足為人說者!」   爾時世尊,而歎頌曰: 「最後若有,  值是經卷,  假使逮得,  一頌之說,  聽采其誼,  心喜勸助,  其人功德,  不可限量。  設令有人,  獨能施與,  常給眾生,  億千垓數,  如佛向者,  所現譬喻,  令無數劫,  皆得飽滿。  於時丈夫,  睹面色變,  頭白齒落,  年老朽耄。  斯群生類,  將無終沒,  我欲教化,  使入道法。  其人最後,  以法教喻,  為分別演,  無為之地。  一切五道,  猶如芭蕉,  速令逮及,  於滅度事。  一切眾庶,  皆聽受經,  而從士夫,  親近諮請,  制伏其心,  皆使無漏,  一時之頃,  得無著證。  若聞一偈,  代是勸助,  所得功德,  出彼無量。  各各所施,  一一分別,  一頌之德,  難計難限。  倉卒得聞,  講一頌者,  莫能限量,  動無崖底。  其人得福,  無數如是,  何況現在,  面自啟受。  假使有人,  來至眾會,  一反聞經,  歡喜踴躍,  從億百千,  諸垓劫數,  是法難值,  亦難曉了。  若今有人,  還及彼土,  須臾得聞,  於斯經卷,  且當聽是,  所獲果報,  在在所由,  無有大病。  世世所生,  舌無有患,  牙齒堅固,  未曾墮落。  初不□□□□□□□雜□毼□ 及邪反戾,  父母賢良。  所立巧便,  壽命常長,  未曾生盲,  目亦不冥。  鼻耳姝好,  無有缺減,  脣口雅妙,  面常鮮潔。  常為眾人,  所見愛敬,  口氣芬馥,  無有臭穢。  形體常香,  如青蓮華,  其薰流布,  無所不周。  若居堂室,  行至精舍,  所到之處,  有聽斯經。  須臾之間,  還知聞者,  熙怡喜踴,  在邊啟受。  其人儀體,  獲致安隱,  殊妙車馬,  則用躬迎。  若復乘於,  賢善象車,  所在遊得,  若干種寶。  常復獲逮,  上妙瓔珞,  數百千人,  悉共發意。  住造其所,  所說法果,  則為講斯,  清淨教誨。  清淨法故,  所建鮮明,  得為天帝,  梵天床座。  速疾逮致,  轉輪聖王,  長處眾會,  敷演經誼。」◎   正法華經歎法師品第十八   爾時世尊,告常應時菩薩大士:「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是經典持讀書寫,當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稱,千二百耳根,千二百鼻根,千二百舌根,千二百身行,千二百意淨,是為無數百千品德,則能嚴淨六根功祚。彼人若令眼根清淨,而以肉眼睹諸所有,滿三千大千世界諸味石蜜叢樹,下至無可大地獄中,上至三十三天,一切普見悉能攝取,故曰肉眼。若有眾庶生其中者,皆悉見之,鹹曉了知罪福所趣。」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其執此經卷,  勇猛處眾會,  所說不怯弱,  旦聽斯名德。  八百諸名稱,  清淨目明朗,  若已離諸垢,  其目所覺普。  彼則以肉眼,  而從父母生,  睹諸佛世界,  普見超神仙。  諸山須彌山,  又睹於鐵圍,  並諸陵丘阜,  而復察大海。  默正住一處,  普瞻靡不達,  下至無可獄,  肉眼為若此。  尚未獲天眼,  亦不曉了知,  肉眼之境界,  根且覺輕便。」   佛復告常應時菩薩:「若族姓子、族姓女,說是經典,若為異類聲聞乘說者,則便逮得千二百耳名稱,聞三千大千世界周匝,下至無可大地獄,上至三十三天,超外神仙。所謂聞者,象聲馬聲牛聲、伎樂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鼓聲鐘聲、歌聲舞聲戲笑聲、男聲女聲、幼僮聲僮女聲,風聲奇妙聲,正法聲非法聲,樂聲苦聲、力聲志性聲、柔聲粗聲,天聲龍聲,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聲,火聲、水聲、地中聲,比丘聲、聲聞聲、菩薩聲、如來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內外通徹一切清淨,以肉耳根,悉聞眾生所說聲,尚未得天耳而悉普聞,曉了萌類諸聲,亦不思惟觀察,黎庶本末所由。又耳悉聞,亦不求索一切音聲,又而順聞巍巍如是。常應時菩薩大士未得天耳,而耳所聽乃如斯也。」   佛說此已欲重解誼,從後頌曰: 「鮮潔總攝,  若干品類,  清淨之耳,  千有二百。  於是世界,  以是聽省,  聞其音聲,  無有遺餘。  有六情者,  則而聽聞,  車牛諸乘,  像馬音聲,  拍手擊鼓,  悲好音聲,  鐃鈸梢拂,  亦復如是。  伎樂柔和,  其音殊好,  雖在於彼,  無所染著。  聞無數人,  諸可講說,  彼人等倫,  所喜分別。  皆聞諸天,  天耳所聽,  常而降伏,  甘美柔和。  男子女人,  諸啼哭聲,  童男童女,  所可作為,  哀鸞之音,  及赤[口*(隹/乃)]鴉,  鵁鶄鴛鴦,  及與鸚鵡,  其有棲持,  於山林者,  悉得聽聞,  斯類音聲。  地獄之中,  勤苦毒痛,  悲哀嚾呼,  所酷苦響,  思想飯食,  所至求索,  興作發起,  所出音聲。  諸阿須倫,  居在於海,  諸響暢逸,  而各各異。  於時法師,  停住於此,  有語言者,  尋則普聞。  畜生餓鬼,  勞飢渴聲,  各各講說,  或鳴或吼。  彼時法師,  默如立斯,  則得聽聞,  若干音聲。  其梵天上,  所居諸天,  光音天上,  善究竟天,  及餘奇特,  各各異聲,  法師普得,  悉聞此響。  在安住世,  而出捨家,  諸比丘眾,  諷誦所行,  分別現說,  他人志性,  法師悉聞,  是等說經。  諸菩薩眾,  處斯境界,  所可諷誦,  為他人說,  可集結誼,  以為經典,  悉得普聞,  若干種音。  其佛世尊,  為人御法,  而為眾生,  說無數經,  獨在樹下,  悉得聽聞。  因其菩薩,  能持此經,  一切三千,  是佛國土,  無數眾生,  音聲暢逸,  若在室中,  或復處外,  所言粗細,  悉普聆摻。  悉聞一切,  群萌音響,  於諸音聲,  亦無所著。  處處悉知,  他人表堙A  其耳清淨,  聰徹如是。  斯人常未,  得天耳光,  適睹因緣,  尋能即聽。  於時法師,  功德如是,  學斯經卷,  名稱若茲。」   佛復告常應時菩薩:「若族姓子、族姓女,有持是經卷分別說者,若復諷讀書著竹帛,得八百功德諸根堅固鼻根清淨,以是鼻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香,皆得普聞。柔軟香須曼香生香,傅飾鬚香思夷華香,青蓮紅蓮黃蓮白蓮,若干樹木果實薰陸香,蘇合香華香,栴檀香木榓香,青木榓香種種眾香,百千殊品處處生者,諸質樸香人所嗅香,男子女人童男童女香,皆自聞,御己身之香,像馬六畜飛□□□驦□□□馜試□□□馜詖□□□□齱慼熟呯が□□□□飣送□□□□□齱慼慼撥c驦□□□飣祿□□□□□□□襤驦飣飲齱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摩姥氶慼慼慼慼慼慼撩k□□□椿滿敵剪〝^兜□□饈飣騫襤騪□導□i□□□□槔切導□□□騪□駎饑□□□委秫奧□□□妘拏□□□粳廉□騫襤飯□□□襤祤餺□禢□□□□橦饐□□怴慼慼敵剪獢撕丑樅Z□□□□□□□□j□□□□騖飣旅□□□橁□□□□橦□□榳奸□妖□□□□□□□□□□□楉□□椸□□□□□□導□騁活摯e□□□□□椸□□奪椸□□□□□垓□□誇□□□□視□芊慼潟胸蛂慼慼撕}試□□□椸□耔□□妱□□□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鼻根,  清淨如是,  若干種香,  所聞甚多。  於是世界,  一切所有,  諸所可生,  香香甚好。  又有諸形,  華殖之香,  栴檀諸香,  種種異品。  其諸香實,  各各異類,  微妙好薰,  眾木榓香,  男子女人,  童子女類,  其心頓處,  各各異品。  人間所生,  諸香參差,  在在茲殖,  青蒼雜遝。  又知大國,  轉輪聖王,  所據柔仁,  自由力強。  於彼所有,  難縷字名,  眾眾異香,  皆分別之。  財物珍寶,  若干甚多,  藏去著之,  於何所地,  有玉女寶,  及餘珍異,  時彼菩薩,  悉曉了香。  是等體著,  所有瓔珞,  珠環莊嚴,  衣被端正,  或時在座,  若復床臥,  以香塗身,  菩薩悉知。  歌戲娛樂,  一切神足,  明哲智者,  鼻力悉聞。  若有奉持,  此經善訓,  以快妙香,  及麻油香,  若干種類,  及華實香,  所在安住,  又嗅悉知。  其於某處,  有此眾香,  悉能分別,  若干種香。  而於山巖,  中間所有,  無央數種,  栴檀華香。  又復人民,  諸所有香,  居止於彼,  一切了知。  若轉輪王,  所可愛喜,  或有潛處,  在於海中。  若於地內,  所生蟲蛾,  明者皆練,  此輩眾香。  知阿須倫,  妃後子女,  並及臣民,  皆分別識。  阿須倫王,  歌舞戲笑,  其鼻悉嗅,  如是果報。  若於曠野,  四繳道中,  多有師子,  虎狼龍象,  水牛眷屬,  諸所種類,  特牛牸牛,  悉能知之。  若有女人,  隨其喜樂,  假使童子,  及童女眾,  若有懷軀,  身體疲極,  以香分別,  腹中男女。  復自識知,  身所從來,  又亦曉了,  誼法科律。  採睹其人,  安隱苦樂,  童男力勢,  福應所獲。  男子所願,  眾多悉知,  而睹嗅別,  諸所願香。  已自可意,  如是無盡,  又復嗅別,  身寂然香。  其自處在,  地中諸藏,  財物珍寶,  金銀雜色,  柔軟珊瑚,  形如紫金,  所止頓處,  悉嗅知之。  諸貫瓔珞,  明月珠寶,  世間載有,  人所不及,  用鼻悉嗅,  知其好醜,  行來進止,  別其善惡。  諸天在上,  虛空之中,  意華諸華,  柔軟音華。  眾會之中,  所有諸華,  以鼻勢力,  住此悉聞。  其諸天人,  所有宮殿,  上妙下極,  及中間宮,  種種之品,  如斯色像,  於是住立,  鼻力嗅之。  又復分別,  遊觀之園,  諸天之法,  眾明寂然,  亦復曉了,  尊妙宮殿,  諸天子等,  所遊戲處。  於是建立,  悉嗅天香,  以香分別,  諸天子黨,  住於何法,  興何等行,  所在遊居,  悉聞其香。  諸天玉女,  所畜華果,  諸寶瓔珞,  周旋娛樂,  於時菩薩,  悉識其香。  三十二天,  至第一天,  諸天大梵,  所遊宮殿,  彼以鼻嗅,  悉能知之。  住已不住,  皆能曉了,  諸所遠近,  無不開達。  終沒若生,  前世宿命,  以鼻嗅之,  知斯本末。  其有菩薩,  持是經卷,  若有比丘,  順安住教,  常修精進,  靜住經行,  若已至誠,  諷誦解說,  其彼菩薩,  皆悉知之。  亦別聲聞,  最勝之子,  常在樹下,  一身獨處,  其明哲者,  承嗅悉睹,  有某比丘,  處於某處,  悉能分別,  所在之處。  其有菩薩,  意堅禪定,  常自娛樂,  諷誦講說,  復為他人,  講演解法。  於時菩薩,  以香覺了,  安住大人,  遊所在方,  愍哀行慈,  分別說法,  在其座中,  弟子圍遶,  以香識了,  法王所在。  假使眾生,  得聞經法,  以得稟受,  心懷踴躍。  時菩薩住,  於此悉見,  安住眾會,  一切所在,  菩薩力勢,  如是色像,  尚未逮得,  天人之鼻,  自然得是,  本之瑞應,  諸天之鼻,  無有諸漏。」   佛復告族姓子:「其有持是經典讀誦書寫,當獲奇異舌根千二百功德,舌根具足分別諸味,若得甘美,變為天上自然飲食,設服酢澀鹹苦,化成天饌,滋味無量,若入眾會講授法要,蒸庶欣載欽仰典則,若入諍怒德音柔軟,談誼辯慧清白知節,慈愍通徹,眾人歡和感味餘響,其從聞經言論美妙,天人往造,釋梵四王、清淨天身、諸天玉女,思僥往見,天子龍神妃後,阿須倫阿須倫妃後,迦留羅迦留羅妃後,真陀羅真陀羅妃,摩休勒摩休勒妃,揵沓和揵沓和妃,閱叉鬼神婦女,比耶反足鬼神婦女,悉欲往觀,稽首作禮聽受經戒問訊誼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國王太子、大臣群僚,大力豪勢、轉輪聖帝,尊重巍巍七寶具足,太子眷屬玉女采女,又異梵志、君子居士,州城郡國縣邑營從,悉欲往觀,思盡形壽稽首歸命,供養奉侍聽受經法。言誨和淑,猶如世尊如來所歎面見思察,逮佛明慧深妙之要,曉了如此自然而聞。又知世尊所向方面坐說法時。」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舌根,  則悉柔軟,  分別諸味,  簡練好醜,  自然甘美,  如天飲食,  若干種味,  次第而生。  音聲殊妙,  語言和雅,  聽受奇異,  意歡喜悅,  在眾會者,  莫不欽敬,  又當演出,  深奧音響。  其有聽聞,  所說經法,  睹察報應,  清淨億千,  即生歡喜,  曉了尊上,  供養經卷,  不可計量。  諸天龍神,  蛟阿須倫,  常懷欽敬,  欲得見之,  謙肅恭遜,  諮問經典,  其人名德,  獲致如是。  於是世界,  發意之頃,  皆以音聞,  能遍告之。  其響柔軟,  微妙殊特,  深邃儒雅,  而有限節。  諸天豪尊,  轉輪聖帝,  欲得供養,  普往至所,  皇后玉女,  悉俱叉手,  而常元元,  聽稟經典。  諸所鬼神,  善共宗重,  天揵沓和,  及諸營從,  反足女鬼,  及諸男女,  普悉恭敬,  皆造奉侍。  自在尊豪,  梵天之王,  大神妙天,  及諸天子,  天帝梵尊,  天子枝黨,  無數玉女,  悉詣其所。  世間有佛,  聖明導師,  聲聞弟子,  悉聽妙響。  見所在處,  僉然護之,  察所講法,  悉用欣然。」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大士,若聞是經持讀誦寫者,逮得身行八百功德,肌色澤光猛勇響餼,猶如琉璃淨妙無垢,所當作為人民欽效,容止可宗進退致益,彼已無易,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稽首為禮,普佛國土群萌好醜,鮮色惡色生趣善惡,鐵圍大鐵圍,小山大山,人所居處,下至無可大地獄中,上至三十三天,自以威德普悉見之。於此世界,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所可遊居講說經法,以己威光都皆觀之。所以者何?身行清淨之所致也。」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彼人己身,  所行清淨,  譬如琉璃,  而無瑕疵,  為一切人,  所見愛敬。  其有持此,  微妙經卷,  猶如明鏡,  見其面像,  見世形類,  亦復如是。  自睹本末,  及見他人,  其身清淨,  如須彌山,  於斯世界,  所有眾生,  諸天人民,  蛟阿須倫,  地獄餓鬼,  及諸畜生,  悉見身體,  及面顏容。  諸天所有,  宮殿館室,  土山石山,  及諸鐵圍,  雪山須彌,  及諸大山,  悉得睹見。  其所在處,  以大威聖,  瞻見諸佛,  一切聲聞,  及佛弟子。  若有菩薩,  獨在屏處,  所說經法,  悉能知之。  其身清淨,  亦復如是,  悉睹見於,  一切世間。  以俗之身,  覺了如茲,  斯人尚未,  獲成聖道。」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大士,如來滅度後,若持斯經諷讀解說,得千二百意根清淨德,其人則以清淨意根,靡不貫暢。聞一頌者,所究彌廣多所達了。以弘覺了,便能一月講說經法。四月一年綜練所歷,憶念不忘。凡俗所為販賣賈作語言音聲,以法皆睹次第分別,不失其緒。三千大千世界諸六趣生,皆知其心所念善惡、如應不應,中為沙門聖非聖者,普見不應。意志清淨不復思惟,自然分別說法誼趣,言皆至誠,有至講者皆亦承說,如來所詔一切剖析,往古最勝經卷。」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意根,  清淨皦潔,  光徹鮮明,  見心所念。  由是之故,  曉若干品,  瑕穢卑賤,  好惡中間。  若聞一頌,  能奉持者,  解無央數,  明哲誼理。  一月四月,  若至一年,  所說善惡,  不違至誠。  於斯世界,  中間所苞,  若有群萌,  種種品類,  諸天人民,  及阿須倫,  枝神異類,  及諸畜生,  六道之中,  所有黎元,  是等思想,  若干種念,  持是經者,  各各異意,  一時之間,  悉睹知之。  諸佛大聖,  百福德相,  一切悉為,  世間說法。  登時所講,  普等聽聞,  所說清淨,  即能受誦。  前世更歷,  所學經卷,  長夜所講,  當綜解之。  有常所演,  經典之要,  得眾會中,  無所畏憚。  其有持經,  部分光揚,  卒未遭值,  眾想之患。  枝黨群從,  悉為賢良,  意根明達,  亦復如是。  菩薩所住,  未曾有地,  普為眾生,  分別說經。  其能受持,  安住正法,  巧便意宜,  則知所應。」◎   正法華經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九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常被輕慢品第十九   於是佛告德大勢菩薩:「是故當知,其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持斯經典,假使四部罵詈誹謗,出粗獷辭訶制止之,罪不可限。設復有人,聞是經卷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廣解其誼,獲上妙福。如斯疇類,佛所諮嗟,眼耳鼻口身意清淨,而無蔽礙。」   又告德大勢:「乃去往古久遠世時,不可稱限廣遠無量不可議劫,有佛號寂趣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劫名離大財,世界曰大柱。」   佛語德大勢:「寂趣音王如來,普為諸天自境界人,講經化導,與聲聞乘演四聖諦,度老病死使近泥洹,解十二緣所由從起,為諸菩薩講六度無極,使至無上正真之道,現如來慧所行常連。佛壽四江河沙億百千垓劫;佛滅度後正法住立,如一閻浮提億百千垓塵數劫;其像法立,如四天下億百千垓塵數劫。」   又語德大勢:「其佛滅度後像法沒盡,次復有佛,續號寂趣音王,展轉相承二十億千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時此諸佛次第滅度,正法沒已像法次盡,彼世比丘,憍慢自大越背法詔。有一比丘,名曰常被輕慢,為菩薩學。何故名之常被輕慢?其開士見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每謂之曰:『諸賢無得憍慢自高。所以者何?諸賢志趣,當尚菩薩、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是方便,慎所緣誼。』為諸比丘講菩薩行,不受所誨不肯諷誦,遙見四部仍謂之曰:『我身終不輕慢諸賢人,普當學菩薩高行,得至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語德大勢:「爾時四部得聞此言,鹹興恚怒毀呰罵詈:『此一比丘,不問吾等、不見人心,反自貢高雲見人心,授我等決,當成無上至真.等正覺,人所不欲非常之事,而為人說。』」   又語德大勢:「若一比丘行值大雨,蒙佛威神如被覆蓋,身不漬溺,雖見罵詈心不恚恨,面色不變,若聞其言憎不喜者,以瓦石擲,續遙舉聲而教之曰:『勿行輕慢,修忍辱心、發菩薩意。』所以者何?爾時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貢高自大數數聞見。大士教曰:『吾心常謙不輕諸賢,雖見罵辱心不增減。』彼等四輩,因共名之常被輕慢。斯一大士臨欲壽終,得聞寂趣音王如來講《正法華經》二十頌本深妙之誼億百千事。大士臨終,踴在虛空唱揚大音,歎斯經典而告之曰:『仁當受經,亦當逮得如前淨眼,耳鼻口身意亦清淨,已獲斯淨,更即增益二十億垓壽,逮得定意,復為眾人講是經典。』前時四部聞其所說而毀呰之,名此大士為常被輕慢建自大者,見此大士微妙神力、辯才慧力、善權道力,皆來歸伏敬宗為友,聽聞經法。是等輩類,餘不可計無數億人,便立無上正真道意。時彼大士壽沒之後,便值二十百千億如來正真,此諸世尊,皆為講說《正法華經》。稍稍進前,以是德本,復更值見二十億百千如來,皆同一號,號雷鳴音王,皆從得聞如斯經典。復更值遇二十億百千如來,皆復同號,名雷音王,亦復從聞《正法華經》,受持諷誦為四輩說,在所生處,常自然獲眼淨耳淨鼻淨口淨身淨意淨,視聽洞徹,鼻通口辯,身能輕舉,意睹眾生心,普為四輩演斯經典分別其誼。」   佛語德大勢:「常被輕慢大士,供養奉事若干億百千數如來已,復更值無數億百千如來,亦復從受《正法華經》,以是德本,自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德大勢!菩薩欲知大士常被輕慢於寂趣音王如來之世為四部人說經法者不乎?則我身是也。假使爾時設不受是《正法華經》,不持諷誦為人說者,不能疾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備從過去諸佛世尊,聞此經典,受持諷誦廣為人說致最正覺。爾時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其一大士為說經言,我行恭敬不輕諸賢,仁等當逮如來正覺道德之慧。又諸四部輕彼大士罵詈形笑不自改者,二十億千劫所生之處,常不值佛不聞法聲,又萬劫中墮無可大地獄,拷掠燒炙痛不可言。罪已畢竟從地獄出,以彼大士教化之故,令發無上正真道意,皆得神通,慧無罣礙,今悉現在。」   佛語德大勢:「欲知爾時四部毀呰形笑恚罵大士者不?今此會中□陀和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今在佛前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等,皆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德大勢:「此《正法華經》其誼廣大,威神無量一切無慶,諸菩薩大士所當欽尚。如來滅後其受斯經,持諷誦讀得福如是,逮成無上正真道。」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今我識念,  往古過事,  佛名寂趣,  音聲之王。  威神無量,  天人所敬,  為諸眾生,  人民講法。  其佛最勝,  滅度之後,  然其正法,  最末世時,  有一比丘,  為菩薩行,  因時號名,  常被輕慢。  即時往至,  於比丘眾,  及比丘尼,  所睹顛倒,  但勸化之。  志行佛道,  自宣我心,  不懷憍恣,  罵詈輕毀,  每見形笑,  彼時常為,  使聞此言。  假使得聞,  此經法時,  若復住立,  設有所作。  時明慧者,  臨欲壽終,  用分別說,  此《正法華》,  尋時報應,  增益壽命,  變現其身,  而得自在。  處在虛空,  講說經典,  教化一切,  悉發道慧。  於時大士,  壽終沒後,  逮見諸佛,  億百千垓。  稍稍漸漸,  開化入法,  為分別說,  於斯經卷。  諸最勝子,  得成為佛,  則我身是,  能仁如來。  其諸比丘,  口喜誹謗,  眾比丘尼,  及清信士,  彼時所有,  諸清信女,  被蒙開化,  聞經解慧,  常當睹見,  無數億佛,  則□陀和,  五百人是。  諸比丘眾,  及比丘尼,  清信士女,  今見佛前。  吾爾時悉,  令聞尊法,  皆開化之,  使得曉了。  於今佛身,  滅度之後,  數數當受,  奉斯經卷。  無數億億,  而當思惟,  未曾得聞,  如是之法。  假使有佛,  億百千數,  希聞講說,  如斯等經。  是故以聞,  如是像典,  自在聖尊,  稱讚經典。  我滅度後,  若有說此,  頻數當忍,  受《正法華》。」   正法華經如來神足行品第二十   爾時於彼三千世界塵數億百千垓諸菩薩等從地踴出者,一切皆悉住世尊前,僉然叉手白大聖曰:「如來滅後,布露經典遍諸佛國,及世尊土滅度之處,於彼所在講說斯經,多所利益。若有受持此妙典要,講讀書寫為人說者,德不可量。」   於時溥首,處於忍界諸菩薩無數億百千垓,受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健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及人非人,如來皆為神足變化。如來.至真.等正覺,為現瑞應,悉得柔順法忍,皆令書寫《正法華經》,化異世界億百千數諸菩薩等,各各坐於諸寶樹下師子座上。   爾時能仁世尊,及此一切如來正覺,現其神足具足充滿,百千歲中有所興立,應時百千歲中功德自然,而大光明滅除陰雲,彈指之頃自然有聲靡不通達,十方佛國一切世界六反震動,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承佛威神各隨所住,無央數千諸佛世界,普悉睹見斯忍佛土。又諸如來十方無數億百千垓,各各自坐諸寶樹下師子座上,能仁如來、多寶世尊,於彼七寶廟寺講堂,自然嚴淨師子之座,威曜顯赫。   無數無限不可計會億百千垓菩薩大士及四部眾,見斯變化,心中愕然驚喜無量,得未曾有。則聞空中音聲,而歌頌曰:「仁者!欲知過是無限不可思議億百千垓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忍土,於彼有佛,號能仁如來,為諸菩薩大士,講《正法華經》方等典詔,一切諸佛普護斯經,用救菩薩大士。以故諸賢,心當質直清淨,稽首歸命勸讚奉侍,供養彼能仁正覺。」   於時眾生聞空中自然之音,有佛世尊,號曰能仁,這聞名稱,應時叉手,以若干種華香衣服幢幡雜香,舉手各散忍世界,瓔珞珠璣、諸貫真珠、如意寶珠而供養之。其華香幡蓋、瓔珞珠璣、明月寶珠,自然來入於忍世界,尋時合會為寶華蓋,在於虛空悉覆諸佛及菩薩上。   時彼世尊告諸異行,及佛前住諸菩薩眾:「如來正覺功德威神,不可思議。諸族姓子,於無數億那術百千垓劫,說此經誼不可究竟,雖無央數若干種經,所不能及不可限盡,欲度彼岸難得邊際。諸族姓子,舉要言之,假令有人欲了斯經要,悉佛威神普諸佛法,諸世尊界諸佛精進,諸佛閑居諸佛妙力,示現是經。故族姓子,佛滅度後,當以慇懃求此經典,受持書寫精進奉行,供養承事為他人說。設使有人,齎此經行講讚書寫,思惟奉宣著於竹帛,若在精舍齋堂室宅,大林樹下若在水邊,當起塔廟。所以者何?則為如來所處之地,觀是道場佛所坐樹,則當察之,一切如來正覺所遊,群聖世雄轉法輪處,十方諸佛在中滅度,等無差特。」於斯世尊,而歎頌曰: 「世愍哀法,  不可思議,  而常建立,  神通之慧,  亦復示現,  普等明目,  眾生一切,  悉得歡喜。  其舌神根,  暢音梵天,  演奮光明,  億百千垓。  諸群萌類,  睹見神足,  怪未曾有,  皆入大道。  又聖導師,  興一大光,  彈指之頃,  宣洪音聲,  即時普告,  一切佛土,  周遍十方,  諸佛世界。  如此變化,  及餘感動,  大聖所現,  瑞應如是。  如來爾時,  皆令歡喜,  佛滅度後,  奉是經卷,  安住宣暢,  功德之法,  無央數劫,  不可思議。  持是經卷,  福祚之限,  導師諮嗟,  若干無量。  欲盡其限,  不可邊崖,  猶如虛空,  不可窮極。  名稱至德,  無能思惟,  持是經者,  淨德常然。  則為見佛,  大聖導師,  及吾於世,  滅度大通。  則此一切,  諸菩薩眾,  並復睹此,  四部之會,  其有值遇,  斯經典者,  則為遭見,  今日之會。  佛滅度後,  亦復在此,  及彼十方,  諸佛世界,  其有能持,  此經卷者,  則為睹覲,  諸過去佛,  及於十方,  今現在佛。  目自面見,  供養奉持,  悉當悅意,  向人中上。  在於道場,  所可思惟,  當速受持,  於此經典,  自然辯才,  無所罣礙。  設本種命,  不能長者,  當分別曉,  於斯經誼,  便當受持,  於此世尊,  曉了諸經,  次第所歸。  大聖世尊,  滅度之後,  假使有人,  至誠說者。  分別此經,  議理所趣,  則講審諦,  諸經卷誼。  其人光明,  分別所覺,  譬如日月,  普照遠近。  遊於天下,  在所至到,  勸化發起,  無數菩薩。  是故智慧,  諸菩薩眾,  聞如是像,  經無等倫。  我滅度後,  奉此經典,  其人不疑,  於佛大道。」   正法華經藥王菩薩品第二十一   於是宿王華菩薩前白佛言:「藥王菩薩,以何等故,遊忍世界,堪任無數勤苦之難?善哉天尊,願為十方諸佛世界菩薩聲聞雲集於斯,若有聞佛班宣藥王初發道心宿行功勳,為今眾會及後來世,普聞受持追學究竟,天人龍鬼、諸尊神王,僉皆悅豫發大道意,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於時世尊,見宿王華發心至誠,為一切諸佛,讚曰:「善哉!乃為將來諸菩薩施,勸進後學令入道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乃往過去江河沙劫,爾時有佛,號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其土壽命四萬二千歲,教化眾生濟度危厄,於時十方菩薩大會有八十億,諸聲聞眾七十二江河沙等。又其佛土而無女人三惡之趣,無阿須倫八難之患。其地平正紺琉璃色,眾寶校成莊嚴清淨,生眾寶樹周迴圍遶,珍琦珓珞周匝覆蓋,豎諸幢幡,寶瓶香爐燒眾名香,一切樹下設寶床榻,坐具嚴飾不可稱載,諸坐具上有五千億諸天之座,鼓諸音樂歌佛功德,以為供養。於時其佛,為諸菩薩及聲聞眾,分別講說《正法華經》。時有菩薩,名眾生喜見,聞佛敷演散解義要,即奉佛法遵習苦行,夙夜精進萬二千歲,經行不坐竟萬二千歲,即便逮得普現三昧。逮此定已輒復思惟:『吾以逮是普現三昧,便能致此《正法華經》。』因逮定意,踴躍歡喜心自念言:『我當供養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奉《正法華經》。』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處在虛空,雨心天華雜香栴檀,用供養佛。應時所雨眾華雜香,普熏十方諸佛世界,其聞香者悉得法忍,眾生之類和心相向。   「眾生喜見菩薩,從定意起重自思惟:『雖用雜物供養於佛,不能暢盡至真之德,以身供養爾乃無上。』尋如所念,斷絕五穀專食眾香,眾香華汁而以飲之,日使身中內外皆香,如是服香竟十二年。復和眾香以塗其體,香油潤衣,而立誓願:『以身為燈,為一切故。』即然其身供養諸佛。以精誠故,其光遍照八十江河沙諸佛世界,應時諸佛同聲讚曰:『善哉!善哉!族姓子!精進乃爾,世之希有,斯真供養如來經典,乃為眾生忍苦不勞,超踰天人一切所行,國財妻子施所不及,供養之中為尊為上,為最為長為無疇匹,以身施者乃成法施。』諸佛世尊歎是德已,則便默然。   「於時菩薩自然其身,千二百歲火故不滅,用一心故無有苦患。於是之後火焰乃息,勤修精進供養法故,於是終沒還生其世,更復值見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之士,生離垢施國王宮內,自然化生結加趺坐,而為父母說此頌曰: 「『尊王識念我本行,  堅強勤修大精進,   所重愛身以用施,  建立住此逮三昧。』   「說此偈已啟其父母:『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今故現在,吾往昔時至心供養,因是逮致了一切音總持法要。是《正法華》,無上經典學中要者,經卷本有八十垓百千億那術垓偈,當一心思,何所造作立佛像摸,而常心中無瞋恚怒。此《正法華》,菩薩所行,吾本宿世習若干千億百千垓偈,從彼如來而聞受之。』離垢施王讚其子曰:『善哉!善哉!當共俱往躬身當覲供養聖尊。』說此言已,與父王俱踴在空中,去地七刃經行虛空,足不蹈地,其身正坐七寶珓珞珍琦帳中,往詣佛所叉手禮佛,以頌讚曰: 「『人中之尊,  顏姿離垢,  其光巍巍,   照於十方。  吾本供養,  聖尊無極,   今復自親,  故來奉面。』   「爾時眾生喜見菩薩大士,說此偈已,前白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世尊垂恩愍哀十方,故復現在訓誨一切,度脫眾生無不蒙賴。』時離垢日月光首如來,告眾生喜見菩薩:『今時已至吾欲滅度,以此法教而相囑累,佛因其時至所教周悉,亂世欲到吾捨去矣,為佛施座今取滅度。』又告之曰:『以斯經典重相囑累,普令流布等潤十方,鹹使一切皆蒙福慶。』眾生喜見則曰:『受教。』其佛夜半便取滅度。於時菩薩眾生喜見見佛滅度,以栴檀香琦異妙香蛇維佛身,取其舍利香汁洗之,感慕哀泣淚下如雨,修造寶瓶八萬四千,立七寶塔高至梵天,莊嚴幢蓋懸眾寶鈴。心自念言:『吾已供養世尊舍利,當復更事超過於前。』告諸菩薩及大聲聞,諸天龍神一切人民:『諸族姓子鹹共思念,世尊舍利普共供養。』」   於是佛告宿王華菩薩:「當爾世時,眾生喜見菩薩勸率眾人,供奉舍利八萬四千塔,於塔寺前,建立形像百福德相,然無數燈燒香散華,光顯道法,供養奉事七萬二千歲。供養訖竟,在其眾會,化無數千諸聲聞眾,開諸菩薩皆令逮得普現三昧。見眾菩薩建立定已,自現其身諸根缺漏。諸菩薩眾及諸弟子、天龍鬼神,舉聲號咷淚下如雨:『是族姓子眾生喜見菩薩大士,是我等師開化我黨,今現缺減諸根不具,是故悲酸不能自勝。』   「於時眾生喜見,謂諸菩薩及大弟子、諸天龍神:『吾建要誓至誠之願,如我所言隨順不虛,我此手臂成紫金身,令我手臂平復如故,地當大動,於虛空中雨眾華香。』所言適竟,地即大動,天雨眾華,尋時手臂平復如故。眾生喜見欲度一切,因示現此慧力所行,福德功勳勢力所致。」   佛告宿王華菩薩:「欲知爾時眾生喜見菩薩大士,今藥王菩薩是。又族姓子,菩薩勤苦不可稱計,捐身棄命無有限量,常建大乘志無上道,興發大功無極之德,於如來前然一足指,功德難喻,況然其身以為供養,勝施國土妻子血肉。設以珍寶滿佛世界,佈施供養諸佛聖眾,福德雖多,不及於彼。所以者何?福報有盡無益眾生。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正法華》一四句頌,分別奉行為人解說,比其福施萬不如一。猶如巨海萬川皆歸;此經如是,一切諸法最為元首。猶若須彌眾山中高,如月盛滿星中最明,大慧光明照曜三界,為諸法首無上道王,猶如日出普照天下消眾幽冥;此經如是,蠲除一切愚癡闇蔽,皆入道明。猶天帝釋忉利天上諸天中王;此經如是,一切諸法眾經典主,攬持十方度脫一切。猶梵天王處第七宮,制御諸天莫不奉命;此經如是,普濟眾生學與不學,教導三乘行君父業。猶如四道及至緣覺,皆超一切諸凡夫學;《正法華經》亦復如斯,皆超一切上中下乘,處眾生之原化諸不逮。猶如菩薩所行高遠,過諸聲聞、緣覺之業,覆護三世;此經如是,調御諸法,悉令成就無上正真。猶如世尊三界法王,被道服飾三十二相誘眾愚蔽;此經如是,從菩薩學乃至如來,開導聲聞、諸緣覺等,皆使成就無上正真。   「猶族姓子,斯經典者為三界護,度脫眾生危厄之難,飽滿饑虛眾情之患,寒者溫煖,熱者清涼,有裸露者皆得衣被,開導眾生悉令入道。猶如導師將護眾賈;菩薩如是,養育眾生若如慈母。譬如船師渡人往返;菩薩如是,周旋三界度脫一切滅眾闇冥,猶如炬火滅眾闇冥,化生老死,猶轉輪王制御四域;此經如是,以聖道明照燿三界。猶如大明消天下冥;此經如是,致不退轉無從生忍至成佛道。」   佛告宿王華菩薩:「斯經典者,度脫一切眾苦之患,拔斷諸垢三毒疹疾,救濟生死諸繫牢獄。若聞此經,尋即解了能書寫者,其功德福無能稱計,何況聞持懷抱誦說,華香供養雜香澤香然燈幢幡。若有聞持藥王菩薩往古學品,受持思念之,其福過彼眾物供養,不可稱載。若有女人,聞此經法尋即受持,便於此世畢女形壽,後得男子。若有女人,於五濁世最後末俗,聞是經法能奉行者,於是壽終生安養國,見無量壽佛,與諸菩薩眷屬圍繞,生寶蓮華坐師子座,無婬怒癡除去眾結,亦無貪嫉未曾懷恨。適生其國得五神通,逮不退轉不起法忍。已逮法忍,輒得睹見七十二億兆載江河沙諸如來眾。適見諸佛,眼根清淨。眼根已淨,所見一切十方諸佛,遙讚歎之:『善哉!善哉!族姓子!汝乃值是能仁佛世,間佛所說《正法華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此功德福,火不能燒水不能漂,盜賊怨家縣官不侵,千佛嗟歎不能究竟,所獲功德不可限量,巍巍如是。緣斯功德,降伏眾魔,棄諸怨敵,渡生死難周旋諸患。又族姓子,以是經法伏眾惡逆,為諸千佛所見建立,擁護汝身,天上世間而無儔匹,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諸菩薩,功德福祐智慧定意,無有等侶。』」   佛告宿王華菩薩:「若有學人,受是經者,所逮聖明勢力威德,超越若斯。是故仁者,若有講說此藥王品,有讚善者,後生為人,口中自然優缽華香,身栴檀香。若聞此經讚歎善者,其人現在功德遠聞,佛已豫歎其人功勳。」   佛告宿王華:「吾以是經囑累汝等,眾生喜見往古法品,最後末俗五濁之世,流布天下閻浮利內,無能中壞,其魔波旬不能得便,及魔官屬邪神鬼魅,無能害者,天、龍、羅剎、鳩洹厭鬼,無敢當者。又宿王華!是藥王品威德所立,所流布處若有疾病,聞是經法病則消除,無有眾患,因是功德,後致正真,無老病死。若有比丘,最後末世,手執青蓮華,滿盛雜香,供散法師,心自念言:『假使有人,求菩薩乘至此道場,吾授斯華以為草座,敷佛樹下降伏眾魔,具足法鼓吹大法螺,緣此濟度生死之海,若大乘學,見諸比丘持是經卷,當觀其人功德如是。』」   佛說是藥王菩薩往古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即皆逮得曉一切音方便總持。於時眾寶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宿王華菩薩!卿能諮啟不可思議經典行業,如來講說何以快哉!」◎   ◎正法華經妙吼菩薩品第二十二   於是世尊能仁如來,即從眉頂大人之相演百千光,照於東方千八百萬億江河沙諸佛國土,靡不周遍。過是諸佛土有世界,名莊嚴照明,其土有佛,號離垢紫金宿華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與無央數諸菩薩眾眷屬圍遶宣佈導化。能仁如來所演光明,遍照彼土。又其佛土有一菩薩,名曰妙音,從過去佛殖眾德本,供養無數百千兆垓諸佛正覺,每見諸佛諮受經典,逮成聖慧,以得尊重三昧、定法華三昧、施離垢三昧、樂宿王三昧、無著光三昧、慧印三昧、普曉諸音三昧、等集眾德三昧、喜信淨三昧、神足戲樂三昧、慧光三昧、嚴淨王三昧、離垢光三昧、離垢藏三昧、無緣三昧、日轉三昧,取要言之,普悉逮得億百千垓江河沙數諸三昧定。其佛光明普遍周至照妙音菩薩,妙音菩薩蒙佛聖光,因詣佛所白世尊曰:「我欲往詣至忍世界見能仁佛,稽首作禮,諮受經典,及欲致敬文殊師利、藥王菩薩、妙勇菩薩、宿王華菩薩、尊意行菩薩、淨王菩薩、超藥菩薩,諮講經義受諸不及,令一切聞悉發道意。」   其佛告曰:「往!族姓子,雖到彼土,莫發異想而念其土懈廢下賤。所以者何?又族姓子,彼忍世界,其大陸地黑山雜糅,眾垢石沙穢惡充滿,谿□山谷不與凡同,其土佛身卑小丈六,諸菩薩身長七八尺。又卿本體高四萬二千踰旬,而我現身八萬四千踰旬,端正殊好色像第一,威曜殊妙相好顏容難可比喻,積百千德睹莫不歡。又卿往至見彼土人,慎莫心念起不可想,如來菩薩佛土不如。所以者何?佛土本空,眾生罪福,現有不同。」   妙音菩薩復白佛言:「承佛威神如來聖力,道德巍巍以自娛樂,往詣忍界,如來道慧清淨之業,輒當如法無所違失,不敢起想。」   於是時妙音菩薩心自念言,不起於坐,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到忍世界至靈鷲山,當在如來法座中間,化作八萬四千億眾寶蓮華,紫金莖白銀葉,嚴飾淨好光明巍巍,照諸會者,輒如所念即時辦足。文殊師利問能仁佛:「唯然世尊,今化現此八萬四千眾寶蓮華,紫金莖白銀葉,清淨嚴好。此誰瑞應而現此變?」   佛告文殊:「有菩薩名曰妙音,從紫金離垢宿華王佛土而來,與八萬四千菩薩俱,進至此忍界,欲見吾身稽首諮問,欲得聽聞《正法華經》,故先見瑞。」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其人宿本積何功德造殊妙行,而今致此奇特洪勳?住何三昧本造立行?願欲聞之,所行三昧神足變化,吾等聞之當受奉行,見諸菩薩顏貌色像,為何等類?舉動進止何所饒益?甚哉世尊!唯現瑞應,使諸菩薩來至於此,眾會欲見之。」   佛語文殊:「卿當啟白眾寶如來,令現瑞應,使諸菩薩鹹來至此各現身相,一切眾會皆欲見之。」文殊師利即受其教,輒啟滅度眾寶如來,尋現瑞應。   於時妙音菩薩而於本土忽然不現,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動諸佛土雨寶蓮華,同時發作百千億伎樂,諸來菩薩各自現形,其眼明好猶如紺色,顏貌充滿如月盛明,體紫金光,無央數億百千功德莊嚴其身,威神巍巍智慧光光,奇相眾好文飾光顏,身力無極,其身處在七寶交絡,於虛空中去地四丈九尺,與諸菩薩眷屬圍遶,到忍世界至靈鷲山。下寶交路,手執寶瑛其價百千,詣能仁佛稽首足下,以持貢上能仁如來。復白佛言:「紫金離垢宿王華如來致問無量,起居輕利遊步康強。又問:『世尊說法如常乎?眾生一切受者增進耶?蠲除狐疑順法律不也?將無多懷婬怒癡行憎嫉饕餮不?能恭敬孝順父母聽受道法如法奉行不?隨邪見愛惜財寶諸根不定,為降諸魔眾官屬乎?又諸眾生,聽受滅度眾寶如來所說法耶?』今諸菩薩故來詣此,本土如來之所發遣,欲得奉見七寶塔寺滅度眾寶如來,問訊啟受聖體康寧,說法如何?眾生普受行如法不?眾寶如來現住久如,我等故來,欲得睹見眾寶如來形像所類,願佛現之。」   時能仁佛語眾寶如來:「今妙音菩薩及諸眷屬,欲見世尊聖體形像。」眾寶如來尋時讚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卿能故來見能仁佛,稽首諮受《正法華經》,及復欲睹文殊師利啟諸不逮。」   時蓮華首菩薩問佛:「妙音菩薩往宿命時,積何德本,乃致斯變無極神聖?」   時能仁佛告蓮華首菩薩曰:「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雲雷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講說經道六度無極菩薩法藏,天上天下靡不蒙安。時妙音菩薩,聞其所說欣然意解,鼓百千音樂娛樂其佛,八萬四千眾寶妙器,貢上至尊,如是精進供養如來萬二千歲。又族姓子,妙音菩薩往宿命時,從雲雷音王如來之世,修無上法種此功德,未曾懈廢,傳如來旨化諸愚冥,不識至真悉令信樂。欲知爾時妙音菩薩,今妙音菩薩是也。用彼世時佈施寶器、眾伎樂音,又復供養無數諸佛,億千佛所殖眾德本修治眾行,前世值遇億百千垓江河沙等諸佛世尊。   「今蓮華首,為現妙音菩薩所行,不可限量變無數形,為諸眾生宣佈講化《正法華經》。或現梵天形色貌而誘立之;或現天帝形或尊豪形或將軍形,化導眾兵;或息意天王、轉輪聖王、諸散小王,尊者長者、諸令長形,沙門梵志形像色貌。說《正法華經》,或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形,宮人婇女、長者夫人、諸貧賤女形,男女大小而誘立之。說《正法華經》,或阿須倫形,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形像色貌,而誘立之。說《正法華經》,或入地獄、餓鬼、畜生及諸八難,所在擁護而救濟之,上中下士前後進退,隨其形體男女之像,而開化之。說《正法華經》,或入中宮化皇后形,度眾貴人。   「蓮華首當知,妙音菩薩將護忍界一切眾生。又族姓子,妙音菩薩以若干變無數方便,誘忍佛土演《正法華經》,神足威德未曾損耗而復增益也,聖慧道智亦復如是。又族姓子,妙音菩薩光明功勳智慧巍巍,周旋十方隨時開化,輪轉無際皆使入律,上中下願各令得所,逮遊忍界,復至他方江河沙佛土,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又現聲聞、緣覺色像而開化,示本行所學,聞之亙然各成所志,不違本誓。若有眾生,奉如來律,以佛色像,隨其道律示現形貌,顯授大道無上正真,欲導慕泥洹現已滅度,因而示儀開化道慧。妙音菩薩勢力聖智不可惻度,超絕巍巍功德若斯,無以為喻。」   於是蓮華首菩薩前白佛言:「妙音菩薩積功累德堂堂乃爾。唯然世尊,住何三昧開化眾生不可限量?」   能仁如來告蓮華首菩薩曰:「族姓子聽!有三昧名現入眾像,妙音菩薩住斯定意,利益開化無限眾生使入道議。」   佛說是妙音菩薩章句品時,其諸菩薩與妙音開士俱發來者,尋時皆逮現入眾像三昧正定。其行殊勝,於是忍界超越菩薩,所修定意諸有限數。若有逮致現入眾像三昧,便得總持,攬持三世無不蒙濟。時妙音菩薩,供養能仁如來.至真,具足奉事眾寶如來塔寺舍利,欲還本土,前稽首能仁如來,自歸而退,與眾會別,動震諸國雨眾蓮華,同時和鼓百千億垓雅頌伎樂,與八萬四千諸菩薩眾俱歸本土,前稽首禮妙紫金離垢宿華王如來,以詣忍界導利眾生。又睹眾寶如來寶寺舍利,及文殊師利、藥王菩薩所逮精進無極道力,見妙勇菩薩,令是八萬四千菩薩,皆得正行現入眾像三昧,往到彼間俱共進行。四萬二千天子,聞《正法華經》,皆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蓮華首菩薩逮正法華定。◎   正法華經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3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十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世音普門品第二十三   於是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以名之光世音乎,義何所趣耶?」   佛告無盡意曰:「此族姓子,若有眾生,遭億百千垓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得解脫無有眾惱,故名光世音。若有持名執在心懷,設遇大火然其山野,燒百草木叢林屋宅,身墮火中,得聞光世音名,火即尋滅。若入大水江河駛流心中恐怖,稱光世音菩薩,一心自歸,則威神護令不見溺,使出安隱。若入大海,百千億垓眾生豪賤,處海深淵無底之源,採致金銀、雜珠明月、如意寶珠、水精琉璃、車□□□□□□□@□□馻行餞毼□礽□襐饅樈馵□N□□□□□姶□□□□□□□□E□□□□西□導□送機□騖散量票□楚慼慼慼慼慼慼潛矷慼慼模情慼慼毅禲潰郃r隸□□□稫詭□□□□□□奐□送機□□□   佛言:「族姓子!若見怨賊欲來危害,即稱光世音菩薩名號,而自歸命,賊所持刀杖,尋段段壞手不得舉,自然慈心。設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諸鬼神,眾邪逆魅欲來嬈人,一心稱呼光世音名,自然為伏不能妄犯,噁心不生不得邪觀。若人犯罪若無有罪,若為惡人縣官所錄,縛束其身杻械在體,若枷鎖之,閉在牢獄,拷治苦毒,一心自歸,稱光世音名號,疾得解脫,開獄門出無能拘制,故名光世音。」   佛言:「如是,族姓子,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難可限量,光光若斯,故號光世音。」   佛告無盡意:「假使,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逆盜賊怨害,執持兵杖刀刃矛戟,欲殺萬民,一部賈客,獨自經過在於其路,齎持重寶,導師恐怖心自念言:『此間多賊,將無危我劫奪財寶,當設權計脫此眾難,不見危害。』謂眾賈人:『不宜恐畏,等共一心俱同發聲,稱光世音菩薩威神,輒來擁護令無恐懼,普心自歸便脫眾難,不遇賊害。』眾賈人聞悉共受教,鹹俱同聲稱光世音,身命自歸願脫此畏難,適稱其名,賊便退卻不敢觸犯,眾賈解脫永無恐怖。光世音菩薩,威德境界巍巍如是,故曰光世音。」   佛復告無盡意菩薩:「若有學人,婬怒癡盛,稽首歸命光世音菩薩,婬怒癡休,觀於無常苦空非身,一心得定。若有女人,無有子姓,求男求女,歸光世音,輒得男女,一心精進自歸命者,世世端正顏貌無比,見莫不歡,所生子姓而有威相,眾人所愛願樂欲見,殖眾德本不為罪業。其光世音威神功德,智慧境界巍巍如是,其聞名者,所至到處終不虛妄,不遇邪害,致得無上道德果實,常遇諸佛真人、菩薩高德正士,不與逆人,無反覆會,若聞名執持懷抱,功德無量不可稱載。若有供養六十二億江河沙諸菩薩等,是諸菩薩,皆使現在等行慈心。若族姓子女,盡其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一切所安。福寧多不?」   無盡意曰:「多矣!世尊!不可限量。所以者何?是諸菩薩,無央數億不可譬喻。」   佛言:「雖供養此無限菩薩,不如一歸光世音稽首作禮執持名號,福過於彼,況復供養?雖復供養六十二億江河沙數諸菩薩等,執持名號,計此二福,億百千劫不可盡極,終不相比,是故名曰光世音。」   於是無盡意菩薩,前白佛言:「光世音以何因緣遊忍世界?雲何說法?何謂志願?所行至法善權方便境界雲何?」   佛言:「族姓子!光世音菩薩所遊世界,或現佛身而班宣法;或現菩薩形像色貌,說經開化;或現緣覺或現聲聞,或現梵天帝像而說經道;或揵沓和像;欲度鬼神現鬼神像,欲度豪尊現豪尊像,或復示現大神妙天像,或轉輪聖王化四域像,或殊特像,或復反足羅剎形像,或將軍像,或現沙門梵志之像,或金剛神隱士獨處仙人僮儒像。光世音菩薩,遊諸佛土,而普示現若干種形,在所變化開度一切。是故族姓子,一切眾生鹹當供養光世音。其族姓子,所可周旋有恐懼者,令無所畏,已致無畏使普安隱,各自欣慶,故遊忍界。」   於是無盡意菩薩,即解己身百千寶瓔,以用貢上於光世音:「惟願正士,受此法供。」己身所有殊異寶瓔,而不肯受。時無盡意復謂光世音:「唯見愍念以時納受,願勿拒逆。」時光世音心自計念:「不用是寶。」無盡意言:「唯復垂愍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勒、人及非人,受其寶瓔輒作兩分,一分奉上能仁如來,一分供養眾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貢上寶寺。」其族姓子,普為一切,以是之故,神足變化遊忍世界,無所不濟。   於是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光世音所行德本,終不虛妄,世世安隱至無極慧,其光世音,神足變化普至道門,所顯威神而無窮極。」   佛說是普門道品,彼時會中八萬四千人,至無等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正法華經總持品第二十四   於是藥王菩薩,即從座起長跪叉手,前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聞是《正法華》經典,受持懷抱書寫經卷,獲福如何?」   佛言:「族姓子女,受持是經,誦在懷抱書寫經卷,福不可量無以為喻。若族姓子,供養八十億百千垓江河沙諸如來眾,若復受持懷抱書寫是《正法華經》,講說供養。何所福多?於意雲何?寧當一心奉持經典,若以衣食供養諸佛。」   藥王菩薩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正法華》經典之要,執持書寫一四句頌,講說諷誦若復奉行,具足成就其福最多,勝於供養若干江沙諸佛世尊。」   佛言:「甚哉!法之供養,最為第一。」   藥王菩薩復白佛言:「我當擁護如是等輩,諸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此經者斯法師等,以義宿衛長使無患,誦總持句。」   又尋咒曰:   「奇異所思,意念無意,永久所行,奉修寂然。澹泊志默,解脫濟渡,平等無邪,安和普平。滅盡無盡,莫勝玄默,澹然總持。觀察光耀,有所依倚,恃怙於內,究竟清淨。無有坑坎,亦無高下,無有迴旋,所周旋處。其目清淨,等無所等,覺已越度,而察於法。合眾無音,所說解明,而懷止足。盡除節限,宣暢音響,曉了眾聲,而了文字,無有窮盡,永無力勢,無所思念。」   藥王菩薩白曰:「唯然世尊,是總持句,六十二江河沙諸佛所說。假使有犯此咒言者,若復違毀此等法師,為失諸佛世尊道教。」   佛歎藥王菩薩大士:「善哉!善哉!若族姓子說總持句為眾生故,愍念擁護多所安隱。」   於時妙勇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身亦為眾生之故,欲令永安。若有奉持此經典者,授總持句,將護如此諸法師等,令無伺求得其便者,鬼神諸魅、溷廁眾鬼、突鬼厭鬼、餓鬼反足,雖欲來嬈,無能得便。」   妙勇菩薩專心思惟,說此總持曰:   「晃耀大明,炎光演暉,順來富章,悅喜欣然住此,立制永作,無合無集。   「是總持句,江河沙等諸佛所說,鹹共勸助。若違如來,如是比像諸法師教,還自危亡。」   時毘沙門天王前白佛言:「我亦當演此總持句,加以慈心,為眾生故,擁護法師。   「富有調戲無戲,無量無富何富。   「以是故,擁護諸法師等,百由旬內無敢犯觸,宿衛將順。諸族姓子,如是比像至學法師乃能受持,以是擁護常獲吉利。」   時順怨天王,在彼會坐,與諸香音億百千垓鬼眷屬圍遶,往詣佛所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亦當宣此總持句。   「無數有數,曜黑持香,凶咒大體,於器順述,暴言至有。   「唯然世尊,此總持句,四千二百億諸佛所說。以此總持,擁護供養諸學經者,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時有一魅,名有結縛,復名離結,復名施積,復名施華,復名施黑,復名被髮,復名無著,復名持華,復名何所,復名取一切精,往詣佛所,鬼子母與諸子俱,異口同音前白佛言:「我等,世尊!常當擁護如是比像諸法師等,加施吉祥,令無伺求得法師短。」   於時諸魅同共舉聲,宣此總持將順法師:   「於是於斯於爾于氏,極甚無我無吾無身無所俱同,已興已生已成,而住而立,亦住嗟歎,亦非消頭,大疾無得加害。   「是等之類是我眷屬,令無所犯擁護法師。消除鬼神、諸魅餓鬼、溷神突鬼、蠱道符咒、癡狂顛鬼,化是像來,若鬼神形及非人像,二日三日若至四日,若常熱病。若復夜臥,值惡夢者,若現男女大小諸像,我等擁護,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於時諸魅,共於佛前說此頌曰: 「犯頭破七分,  猶如華菜剖,  當致殺母罪,  亦得害父殃。  其有犯法師,  皆當獲此釁,  世世不得安,  不與諸佛會。  破壞佛寺罪,  鬥亂聖眾殃,  如合眾麻油,  麻油聚一處。  放火皆燋然,  消盡無有餘,  其有犯法師,  當獲此罪殃。  猶如稱載峻,  罪垢之所聚,  其有犯法師,  當獲此重釁。」   諸鬼神軍頭等,說此頌已前白佛言:「我等鹹護如是比像諸法師等,使常安隱除去怨敵,周匝宿衛令無傷害,若有行毒,毒為不行。」   時佛嗟歎諸魅所咒:「善哉!善哉!汝等乃欲護諸法師。若聞此經,宣持名號德不可量,何況具足隨時持說書在經卷,若以供養華香幢蓋雜香搗香,然燈懸繒,思夷合歡,青蓮紅蓮,黃蓮白蓮,稍著油蘇以用然燈,供養此經勤修不懈,百千億倍福不可限。汝等當護如是比像精進學者。」   佛說是總持品時,六萬八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正法華經淨復淨王品第二十五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思議長遠難量,爾時有佛,號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曰照明嚴飾,劫曰愛見。又族姓子,於其佛世,有王名淨復淨。爾時其王有一正後,名曰離垢施。其後有二子,一名離垢藏,二名離垢目。又其二子皆得神足,輕舉能飛智慧具足,功德備悉聖達巍巍,行菩薩業夙夜精進,未曾懈廢,勤心專精六度無極,善權四等所濟無限,悉遵通達三十有七道品之法,普暢道義,所周旋業,進逮離垢三昧定矣。度宿日光三昧、離垢顯曜三昧、淨莊嚴三昧、大威藏三昧,皆得通達,此三昧定而度無極。時佛集會與諸四輩釋梵四天王諸天人民,班宣分別《正法華經》。時佛愍念一切眾生,哀傷國土皆欲化之使入大道。   「又族姓子,其二太子往詣母所,叉手白言:『惟願屈意,見念加慈專精身心,欲往到佛奉見如來身,亦自欲稽首自歸。所以者何?今日如來,為天上天下一切眾生,廣宣要典《正法華經》,故當奉覲聽《正法華》。』離垢施後告二太子:『汝等父王,志存外邪信樂梵志,常懷瞋恨,以是之故,不可得往。』時二太子同心叉手,復白其母:『我等薄相,所生邪見無義之家。又我等身,本是法王子,當以經道化於濁俗反偽向真,爾乃佛子也。』於是離垢施後告二太子:『善哉行矣!汝真孝子,為其父母修大慈愍,各顯神足睹之欣然心中開解,便聽子等俱詣佛所稽首受業。』   「時二太子輒受母教,其身踴住在虛空中,去地七仞,愍念其親各現威變。在於虛空,二人俱時坐臥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演大光明照曜遠近,現身長大復還為小,從虛空下入於地中,若人入水從地踴出,處在虛空猶如履地。其二太子現若干變而顯神足,以用開化於其父母。   「於時父王,睹其二子神足變化威德若斯,欣然踴躍善心生焉,躬身叉手向二子曰:『汝等師主所受誰乎?』時二太子自啟父王:『大王欲知我等師主,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是我等師主,今現在遊於寶樹下處於法座,為四部眾諸天人民,廣演宣佈《正法華經》。其佛世尊,是我師主也。』王告二子:『吾欲往詣卿等師主,奉覲親受大聖正真無上言教。』於時二子,從虛空下行至母所,自白其母,而叉手言:『阿母威德,則化父王,以造立心無上正真,因成道教聖尊之業,惟垂愍念,聽我詣佛出家為道得作沙門。』   「時二太子為母說偈曰: 「『唯母聽我等,  出家為沙門,   如來甚難遇,  曼時當精學。   所云難得值,  猶如靈瑞華,   難遇復越彼,  閑靜不可得。』」   「於時王后離垢施,以頌告曰: 「『吾以聽汝等,  善哉子輒去,   至聖甚難遭,  我亦出家俱。』」   「爾時二太子,歎是法頌報父母已,重複白父王及所生母:『惟願二親,同時一心,俱往詣總水雷音宿華慧王佛所,屈意一時發見彼世尊稽首歸命。所以者何?二親當知佛興難值,猶靈瑞華,亦如如意最上明珠,佛亦復然,不可再遇,是故我等來生此土,心念出家功德第一。由是之故,不宜有難,便可相許。』報言:『善哉!得出家學,棄捐愛慾捨其俗業。所以者何?若睹如來福慶無量,人命難得佛世難值,離於八難,得閑靜難,猶死更生。』父王皇后報太子言:『諾!宜知是時。』」   佛言:「族姓子!爾時淨復淨王宮內,八萬四千宮人婇女,宿命德本應得啟受是《正法華》經典,本是道器。離垢目太子,宿命本修行積功累德,從來無限。離垢藏太子,無央數億百千垓劫,往昔宿命曾以奉行棄於眾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何謂棄於眾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其王正後二太子母離垢施者,曉十方佛一切道同諸佛要集,諸佛奧藏無極聖慧,以權方便現於女身耳。」   佛告族姓子:「時淨復淨王,見二太子所見神足,化入如來.至真之法,以得超越,展轉相成多所度脫,一切盲冥鹹入道明。便自發意,與其眷屬四萬二千,離垢施後與諸群黨,隨二太子中宮婇女群臣百官,一時和同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各就坐,從本常位。時佛見淨復淨王,與大眷屬自投歸命,因其本行觀宿所緣,而為說法,應病與藥各得開解,欣然踴躍善心生焉。更立國王,與其正後離垢施及二太子,宮人婇女一切官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已作沙門,八萬四千歲奉修道業,思惟觀察是《正法華》經典之要,諷誦奉行,如佛所教無所違失。   「於是淨復淨王,遵奉勤修《正法華經》,與其眷屬竟八萬四千歲,逮眾德本嚴淨三昧正定。適逮斯定,其身即時踴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住於虛空,遙白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唯然世尊,其二子者則是聖師,化導吾家蒙其恩德,獲現神足顯揚變化,而緣是見所化神變,心得開解退俗入道,奉佛法訓度眾穢厄,順從法律堅住無極,得奉如來啟受經法,乃為至聖無蓋善師。是二子者,示現子像生我家耳,皆是宿世明識本德,承佛仁慈,非是凡庶之可思論。』佛告王曰:『如是如是!大王!如大王所言,是二太子,宿殖德故,乃能示現,因欲開王及諸眷屬一切眾生。』」   「佛言:『大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是經典,所生之處周旋終始,易得善師顯世尊教,得立無上正真之道,開化導示度脫一切,是為微妙無極之業,展轉相教展轉相成,得至聖諦無極之處,值佛道法王因遇善師,得見如來啟受經法,由勸助恩,王今寧見此二太子,是諸族姓子,前世已曾供養奉事六十五億百千兆垓江河沙等如來.至真,而復授持是《正法華經》,愍傷眾生沒在邪冥九十六種不能自濟,故開化之令住正見修行精進求佛大道。』」   於是佛語族姓子曰:「其淨復淨王,於彼世時歎眾功德,從虛空下即叉十指,前白其佛:『唯佛宣佈,如來.至真本宿命時,行何功德?聖慧巍巍,眉間之相,演大暉曜照無限國,而目明好徹睹十方,其眉間相,白如珂雪,柔軟細好,巍巍光澤平政無斜,無所不照。世尊面像充滿如日,安住道目猶如月初,一切觀之而無厭極。』   「於時國王,說此頌曰: 「『其殊異功勳,  巨億百千垓,   虛空尚可喻,  其慧不可限。』   「佛以頌答曰: 「『前世行中正,  加施人平等,   故使眉間相,  所照無有限。   和視施燈慧,  目明踰日月,   其眼如月初,  徹睹十方國。』   「時王嗟歎已,叉手白佛:『至未曾有,如來.至真之教,弘慈無極,不可思議功德具足,敷演道義施設法禁,令無罪釁,長塗之難皆得無患。唯然世尊,如吾今日心不放逸,由得自在不隨邪徑,棄捐自大不從虛偽,亦無瞋恨,不興噁心無益之業。我國多事,欲出家學不還中宮,重欲自歸所有供養。』佛言:『大佳。』時王即起稽首佛足,其王正後離垢施者,解身百千所著寶瓔,以散佛上,佛之威神,化成七寶交露之帳,以為交露琦異妙帳,自然有床,布以無數琦異坐具,如來坐上。於時國王心自念言:『至未曾有,天尊至德交露帳中,所見如來,甚大端正,威神巍巍光色第一,顏貌充滿淨好無比,願令一切皆蒙此福。』」   於時世尊告四部眾:「汝等寧見淨復淨王,一心叉手而住佛前?」皆曰:「已見。」佛言:「比丘!是王於今是我學世現比丘像,於將來世當得作佛,名曰種帝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其佛土曰廣普,劫曰超王。於時其佛,諸菩薩眾不可稱限,諸聲聞眾亦無央數。其佛世界,平等如掌,無有傾斜無沙礫石,得作佛時威神巍巍,廣大無極光光如是。」   能仁如來告族姓子:「欲知爾時淨復淨王發道意者,豈是異人?莫造此觀。所以者何?則是今現蓮華首菩薩是。欲知爾時離垢皇后者,今光照嚴飾菩薩是。常念諸菩薩愍傷眾生,故生彼國開化度之。欲知爾時二太子者,則今藥王菩薩、超藥菩薩身是。又族姓子,藥王菩薩、超藥菩薩,功德巍巍無限若斯,在無央數億百千垓諸如來所,殖眾德本,是二正士道德備悉,不可思議。若有聞此二正士名執持懷抱,一切眾人皆當禮敬,如是學士,天上世間皆歸仰之。」   佛說是往古宿世本所行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正法華經樂普賢品第二十六   於時普賢菩薩,過東方江河沙諸佛國土,諸菩薩來者,動諸佛國,雨眾蓮華,鼓億百千垓伎樂,歌歎如來功德,承其開士其大神足無極變化,大菩薩身威神巍巍,聖旨玄妙普照十方,與諸天、龍、神、揵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俱,各各將諸眷屬,各顯神足不可思議,至靈鷲山往詣佛所,稽首足下繞佛七匝,前白佛言:「我從寶超威王如來佛土來,承今世尊演《正法華經》,故至忍界欲得聽受,與諸菩薩無數百千,亦樂聽聞所宣道議。善哉世尊,唯加垂哀,以時頒宣《正法華經》,寧有女人,何所修行,得奉執經卷?」   佛時即告普賢菩薩:「族姓子!女人有四事法,得是經卷。何謂為四?一曰常為諸佛所見建護,二曰積功累德不以懈廢,三曰能分別化究暢眾要諸所聚處,四曰普護眾生發未發者。是為四,逮是經卷。」   時普賢菩薩前白佛言:「最後末俗五濁之世,若有比丘受是經典,長擁護之令得吉祥,除眾藶謈r亦不行,令無伺求得其便者。有受是經,鹹共宿衛,令魔波旬不能嬈亂,及諸官屬諸鬼神龍,溝邊溷鬼蠱道符咒,令不得行躬身自往,常以一心擁護法師,常使安隱。若有比丘學此經典,坐起經行精進修業,像馬車乘往到其所護此經典,與諸菩薩眷屬圍遶,俱當往詣法師比丘。受是經者,思惟行者,令不忘失《正法華經》一句之義,乘駕往詣此學士所,目自奉見,為是經舉,見我歡喜普更勤學,當護法師逮得三昧。若復獲致迴轉總持,又當逮成若干百千億周旋總持,曉了一切諸音總持。惟願世尊,若於最後餘殘末俗五濁之世,餘五十歲中,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受是經典宣示同學,持書慕求為他人說,最後末俗餘五十歲,若能受是《正法華經》,心存解義精進不廢,致二十一日諸行稍備,已致諸行,二十一日勤心存於法,自現可敬巍巍之德,乘六通馳,與諸眷屬大小相隨,往詣法師勸助法師,二十一日專修此法,使心開解懷致總持。若使法師不化眾生,若不勸助、不能開化,非人得便,猶是法師不得擁護,不致安隱。是故學者常行精進,承佛威神宿衛法師。若有法師,持佛正法便勤精進,願聽總持。其辭咒曰:   「無我除我,因我方便,賓仁和除,甚柔軟柔弱句,見諸佛因諸總持行眾諸說,蓋迴轉盡集會,除眾趣無央數,計諸句三世數等,越有為舉諸法,曉眾生音,師子娛樂。   「唯然世尊,是則名曰是總持句。若有菩薩,耳根聽聞此總持句,入耳中者,即當知之,普賢菩薩之所建立。是《正法華經》若布天下,閻浮利內值是經者,心當思念:『普賢菩薩威神所致,令我等輩致是經卷,普賢菩薩所行神化,令此眾人致此妙典。』斯等眾生,無數佛所積眾德本,如來.至真手摩其頭。若有書寫執持在手,則奉佛身、敬愛道法。敬書是經,書是經已欲解中義,於此壽終生忉利天。適生天上,八萬四千天人玉女,往就供養鼓琴歌頌,已作天子坐玉女中,而相娛樂。若族姓子,但書是經功德如是,何況誦說思惟中義!是故世尊,一心勤修《正法華經》,書持經卷,常當思惟一切不忘,當禮此人。用書寫此經至德所致,而為千佛所見授臂,臨壽終時面見千佛,遊在吉安不墮惡趣,壽終之後生兜術天,適生天上,八萬四千諸玉女眾,往詣其所鼓諸伎樂,而歌頌德,在諸玉女以法相樂。是族姓子,書此經者功德如斯,何況誦說思惟其義!是故勤修書寫宣傳《正法華經》,思惟奉行皆令具足,專精一心志未曾亂,千佛授臂。臨壽終時,面見千佛不墮惡趣,於是壽終生兜術天,在彌勒佛所成菩薩身,三十二相莊嚴其體,億千玉女眷屬圍遶,是故智者,常當勤修書是經典敷演思惟。」   「唯然世尊,若有書此經卷思惟誦說,功祚無量不可稱限,巍巍如是。是故智者書持是經,當得還致若干功德。吾以是故,建立是經,用五弘意勤念道法,流布天下閻浮利內。」   於是能仁如來.至真告普賢曰:「善哉!善哉!汝乃發心多所哀念,精進勤護將來菩薩,勸道於斯無思誼法,其心懷抱無極大哀,發心之頃攝無量行,各執經卷建立擁護。若有受持普賢菩薩宣其名者,則當知之見能仁佛,前已曾聞如是像法,供養奉事見能仁佛,班宣經道講讚善哉,如來摩頭,則當謂之是普賢也。佛之威神之所建立,佛以衣服而覆護之,受如來教,不樂俗業不喜調戲,合偶嘲囈不好歌舞,不遊在外,不入屠殺養豬雞鶩,不與女人無益從事。若聞是經,書寫聽受持諷誦說,樂如是像,自然之法思惟奉行,緣內精專自興福力,一切眾生若有睹見,靡不愛敬。若有比丘受持此經,不為婬怒愚癡所縛,不為貪嫉自大所繫,不懷憍慢剛強自用彊梁邪見,己利止足。若有法師普修至賢,最後末俗世餘五十歲五濁之俗,若有比丘受持是經,當作是知思惟解念:『是等族姓子,必至道場降伏魔宮,而轉法輪擊於法鼓,吹大法螺演時法雨,於師子座而處法座。』最後末俗世受持是經,功德如是。   「又是比丘,不猗利養不貪衣缽,是等法師志性質直,而無諛諂不墮癡冥,其人現在自然如是。若有比丘受持是經,世世不忘所生聰明黠慧,未曾聾盲,現在獲安無有眾患。若毀此經訶學持者而復誹謗,其人現在身致癩病。見書是經非之不可而共調戲,所生之處其身缺漏,為火所燒常遇諍訟,鼻面生皰手足了戾,口目不政其身臭穢,體生瘡痍,醫藥不治困苦難言。若說是經有聞見者,宣之不可增惡不喜,所說不誠言不真實,用是犯惡眾罪之故,得殃無量在所不安。」   佛言:「是故普賢!若見比丘受持是經,遙起遠迎恭敬承事,如奉如來。今佛現在靡不歸命,歸彼法師如是無異,乃應佛教。」   佛說是樂普賢品時,如江河沙億百千垓諸菩薩眾,皆逮總持。   正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   於是世尊能仁,從法座起,合諸菩薩,如其色像示現神足,都舉大會著其右掌,而讚歎曰:「諸族姓子,佛從無數不可計會億百千劫積累造行,乃成無上正真之道,得度無極,故取諸賢安措右掌,舉手下之以為念識,當受斯經持諷誦讀,當為眾會分別說之,令諸群生普得見聞。又族姓子,心無所著,勿得祕惜此《正法華經》,志無所畏,則施佛慧、如來之慧、自在之慧,則為無上無極法施。當學佛行,無得矜惜慳嫉愛重,宜廣示現斯如來慧,當使通聞至於不至,往所不往,當勤聽受此要經典。其不信者,當令信樂,當勸群生入於尊法。諸族姓子,能如是者,則知如來之所建立。」   時諸菩薩,為能仁世尊所見諮嗟,悉踴躍加敬傾身側體,低頭叉手稽首自歸,向能仁佛同聲啟白:「唯如世尊所敕,不敢違教,請奉行之,具足順從如佛所宣,願勿為慮。」諸菩薩三啟如是,所至到處,周旋十方頒宣聖旨。   爾時能仁正覺一切發遣,十方世界諸來世尊,各隨便宜從其所安。時十方佛皆亦報曰:「如來亦當從宜所安。」諸如來正覺、多寶世尊,七寶講堂佛之塔廟,即復故處。又諸如來皆從所安。   佛說是經時,十方無量異佛世界諸來大聖,坐佛樹下處師子座,多寶如來及大士等,諸餘學行現佛前者,不可計會無數無量,並從地中踴出菩薩,諸大聲聞四部之眾,諸天、龍、神、阿須倫、揵沓和,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正法華經卷第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 添品妙法蓮華經   No. 264 [Nos. 262, 263]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法蓮華經》者,破二明一之指歸也。降神五濁,弘道三乘,權智不思,大悲難極,先設化城之跡,後示繫珠之本,車雖有異,雨實無差;記以正覺之名,許以真子之位,同入法性,歸之於此。昔燉煌沙門竺法護,於晉武之世譯《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考驗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之文。余撿經藏,備見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有所遺,什文寧無其漏?而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又移《囑累》在《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   竊見《提婆達多》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闕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勘本猶闕,《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儻有披尋,幸勿疑惑。雖千萬億偈,妙義難盡,而二十七品,本文且具。所願四辯梵詞,遍神州之域;一乘祕教,悟象運之機。聊記翻譯,序之云爾。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摩訶迦旃延、阿□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罹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脩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漚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脩羅王,婆稚阿脩羅王、佉羅騫馱阿脩羅王、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羅□阿脩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振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旃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鹹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於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恆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車□□□飀□□□□□覯□□□□□□□裀□ 寶飾輦輿、  歡喜佈施,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佈施。  復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讚諸法王。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餚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捨,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又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一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縵,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是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   「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脩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又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頗梨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惟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佈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然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鹹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惟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鹹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雲何?  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瞭,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惟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惟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故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其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惟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惟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脩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捨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惟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儘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惟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佈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頗梨,  車□□檳□□□□□□□□□□□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榓並餘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彫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瑜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現在或滅度,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道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集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我今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慾,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冥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雲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華,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祕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嘗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嘆,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花果實。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頹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若以機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捨唯有一門,而復陜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捨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捨?雲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捨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免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捨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頹毀,  牆壁圯坼,  泥塗□塚□□□□通褓□□□□□□□t□□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鴟梟鵰鷲,  鳥鵲鳩鴿,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狖狸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蜋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齰踐蹋,  □齧死屍,  骨肉狼籍。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飢羸慞惶,  處處求食,  鬥爭□□□□□□□□祐□□□□樈□□毼□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噁心轉熾,  鬥爭之聲,  甚可怖畏;  鳩槃茶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噉狗;  頭髮蓬亂,  殘害兇險;  飢渴所逼,  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飢急四向,  窺看窗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是朽故宅,  屬於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舍宅,  欻然火起;  四面一時,  其焰俱熾,  棟樑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鵰鷲諸鳥,  鳩槃茶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捨闍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噉。  臭煙烽□,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茶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  飢渴熱惱,  周慞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  惡鬼毒蟲,  災火蔓莚。  眾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鳩槃茶鬼,  野干狐狗;  鵰鷲鴟梟,  百足之屬;  飢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復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三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惟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硨磲碼瑙,  以眾寶物,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金華諸纓,  處處垂下,  眾彩雜飾,  周匝圍繞;  柔軟繒纊,  以為茵蓐。  上妙細□,  價直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  歡喜踴躍,  乘是寶車,  遊於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  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  貪著深故;  是以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汝舍利弗!  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於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慾;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捨;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慾為本。  若滅貪慾,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惟越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並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譭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嚬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毼□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駱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唼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羅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恆河沙;  生輒聾啞,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啞,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乾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婬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瞭;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殖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像、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捨,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機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纓絡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裡,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纓絡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又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酢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而便自謂,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踴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車渠馬瑙、  真珠琉璃、  像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捨。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是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復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裡,  欲往傭作。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雲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頗梨,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父知子心,  漸已曠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年,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祕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悕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寶;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而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瞭,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脩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脩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瞭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惠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  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山川嶮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穀苗稼,  甘蔗蒲桃,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乾地普洽,  藥木並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於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於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  亦無限礙,  恆為一切,  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所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無懈惓。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  住於諸地,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天,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禪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復次迦葉!如來於諸眾生調伏平等。迦葉!譬如日月光明照於世間,若作善、若作不善,若高處住、若下處住,若香、若臭,諸處平等光照無偏。如是,迦葉!如來.應.正遍知一切種智心之光明,於諸五趣眾生受生之中,如其信解大乘、緣覺乘、聲聞乘中,為說正法平等而轉,如來智慧亦無增減,如其福智聚集而生。迦葉!無有三乘,唯彼眾生別異行故,施設三乘。」   慧命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無三乘,何故現世施設聲聞、緣覺、菩薩?」   佛告慧命摩訶迦葉:「譬如作瓦器者,等和土泥而用作器,彼中或有盛沙糖器,或盛酥器,或盛乳酪器,或盛惡糞穢器,泥亦無有種種別異,而物著中隨所受量,器則種種別異施設。如是,迦葉!此唯一乘所謂大乘,無有二乘及以三乘。」   慧命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彼諸眾生種種信解,若出三界,彼等為一涅槃,為當二、三?」   佛告慧命摩訶迦葉:「若覺諸法體等涅槃,彼亦唯一無有二、三。迦葉!以彼義故,我當為汝作喻,以此喻故有智丈夫則當解我所說之義。迦葉!譬如生盲丈夫,作如是言:『無有好、惡等色,亦無好、惡等色可見;無有日、月、星宿等,亦無星宿等可見。』有異丈夫,於彼生盲者前,說如是言:『有好、惡等色,亦有好、惡等色可見;有日、月、星宿等,亦有星宿等可見。』生盲丈夫雖聞其說而不信受。時有良醫能知諸病,見彼生盲丈夫,如是念言:『其彼丈夫先有惡業今有病生,若其病生則有四種,所謂風、黃與癃及以等分。』時彼良醫,為欲滅其病故,又復方便如是思惟:『所有藥物世所行者,彼等不能療治此病,唯雪山王,有四種藥。何等為四?所謂初名順入諸色味處,二名解脫諸病,三名破壞諸毒,四名隨所住處施與安樂,是為四種。』時彼良醫,於生盲所發生悲愍,興起如是方便思惟,以彼方便詣雪山王,到已上頂,或下入、或傍行,周遍觀察,既觀察已,得四種藥,於中或以齒等咀嚼,作已與之;或以石磨,或復和別藥物煮熟與之;或復和生藥物作已與之;或針刺身與作孔穴,或有與火炙燒,或以別異藥物相和,乃至飲食和而與之。時彼生盲,以方便相應故即時得眼,彼得眼已,內、外、遠、近、日、月、光明、星宿諸色皆悉得見,說如是言:『嗚呼!我甚愚癡,我聞先說本不信受,我今此時皆悉得見,我盲已脫,亦已得眼,無勝我者。』   「彼時復有五通仙人,天眼、天耳、了知他心,憶念宿住善證智通,語丈夫言:『丈夫!汝唯得眼,餘無一知,汝今何故已生憍慢,汝亦未有智慧善巧。』彼復作如是言:『丈夫!汝入室坐,外有別色不見、不知;汝亦不知眾生善心、噁心;五踰闍那邊住所有言說、鼓、貝等聲,汝亦不聞、不知;拘盧捨邊不舉兩足不能往到,及生長已,母胎作業汝亦不念,雲何汝有巧智?雲何作如是言「我悉得見?」又汝丈夫,闇作明知,明作闇知。』時彼丈夫語仙人言:『以何方便?又作何等清淨業已?當得是智。及於汝等,淨信力故,我亦當得如此功德。』時彼仙人語丈夫言:『若欲如是,汝應當住空閑山窟,坐思念法及斷煩惱,當得神通,具足功德。』時彼丈夫受其義已,即行出家住空閑處,專守一心斷世渴愛,得五神通;既得五神通已,思惟:『我先作於別業,以彼因故,無一功德可以證知;我念此時,隨所思念即能得去;我於昔時少智、少慧,有盲而住。』   「迦葉!作此譬喻欲令知義,於此義中復應當見。迦葉!其生盲者,即是六趣流轉中住所有眾生,若於正法未有知覺,煩惱盲闇則當增長,及彼無明闇冥,以無明闇冥故行業聚集;以行業為緣故名色乃至唯有大苦之聚積集當生。如是無明闇冥眾生流轉中住,唯有如來超出三界,發生悲愍,亦如慈父愛念一子,發悲愍已下入三界,見彼眾生,於流轉輪中行,不如實知出離流轉。佛以佛眼而觀見之,見已了知此等眾生,先世作善,少瞋厚欲,少欲厚瞋,或有少智,或有巧慧,或有成熟清淨,或有邪見,彼等眾生,佛為方便巧說三乘;如彼仙人五通淨眼者,即是菩薩;菩提心生得無生忍,證覺無上正真之覺,如彼大醫,即是如來;當如是見。如彼生盲,即是癡闇眾生;當如是見。如彼風、黃、癃等即是欲瞋及癡六十二見;當如是見。如四種藥,即是空、無相、無願、涅槃門;當如是見。隨所服藥,其病隨滅,即是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正修念已,無明當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唯有大苦聚滅。如是思惟,不住善中,亦不惡中,如盲得眼,即是聲聞、緣覺乘;當如是見。割斷流轉煩惱繫縛,解脫煩惱,解脫六趣及以三界,以彼義故,聲聞乘者如是念言:『無有別法更須證覺,我今已得到於涅槃。』爾時如來為彼說法,若於諸法未能悉到,何處彼有究竟涅槃?彼等,佛以菩提教化,發菩提心,不住流轉,不到涅槃,彼悟三界十方空寂,皆如化夢及以焰響,觀見諸法不生、不滅,不縳、不解、不闇、不明,如是見甚深法,彼見亦無所見,而亦恆見滿諸三界別異眾生心之信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日月光,  平等照三千,  於善及於惡,  而光無增減。  如來智慧光,  平等如日月,  教化諸眾生,  無增亦無減。  如瓦師作器,  平等和土泥,  於中器或盛,  沙糖乳穌水,  或有盛不淨,  或有盛於酪;  彼唯取一泥,  瓦師用為器,  若物墮其內,  因彼知器名。  如眾生無餘,  如來隨別欲,  雖說乘差別,  決定唯佛乘;  無智故輪轉,  而不知寂滅,  若人能知空,  遠離於法我;  彼知佛世尊,  所得正真覺。  安置處中智,  說名緣覺者;  空智教化已,  顯名為聲聞;  若能覺諸法,  說名正遍知。  如有生盲者,  不見日月星,  彼便如是言,  無有諸色類。  大醫於生盲,  為其入慈愍,  往詣雪山已,  上下及傍行;  求得於良藥,  順入色味處,  如是等四種,  和合而療治;  或有用齒齧,  或有以石磨,  或以針入身,  療治生盲者。  彼既得眼已,  即見日月光,  復作如是念,  昔時無智說。  是流轉眾生,  生盲大無智,  緣生輪所運,  無智受苦道。  無智癡世中,  如是一切智,  如來大良醫,  出生悲愍體,  彼以善方便,  演說寂正法。  無上佛覺智,  演說最勝乘,  廣說處中際,  中智導師者。  怖畏於流轉,  為讚異菩提;  出離三界已,  聲聞自知住。  如是念我得,  涅槃無垢安;  當得諸法覺,  涅槃甘露處。  大仙於彼故,  為其入悲愍;  告言汝愚癡,  莫念我是智。  若有於倉捨,  汝住彼中時,  外有則不知,  汝是小智者。  若住彼中時,  知外作未作,  彼亦未是知,  況汝小智者。  五踰闍那量,  若有音聲出,  汝不能聞彼,  何況別遠住。  他人於汝所,  若愛若噁心,  汝不能知彼,  如何生普慢。  欲向俱盧捨,  不步不能往,  汝胎所有事,  汝亦忘彼時。  若得五神通,  乃名一切智,  汝癡無一智,  而說是智者。  汝欲一切智,  出生於神通,  若住空閑處,  神通則可出,  思惟清淨法,  則當得神通。  受義詣空閑,  思惟入靜室,  得五神通已,  不久具功德;  如是諸聲聞,  念得涅槃想。  諸佛說彼時,  小息非涅槃,  是諸佛方便,  為說如此道。  若離一切智,  無有發涅槃,  三世智無邊,  六度行清淨;  空寂及無相,  作願亦除捨,  及以菩提心,  別法向涅槃。  及四種梵行,  四攝亦讚說,  為教化眾生,  勝仙而說此。  若復知諸法,  自性如幻夢,  不實似芭蕉,  亦與音響等。  及知彼自性,  三界無餘殘,  不縛亦不解,  不知於滅度。  諸法平等空,  無有異體者,  此亦無所見,  不觀於一法。  彼見大智者,  法身無餘殘,  無有於三乘,  一乘此中有。  諸法皆平等,  平等常等等,  知如是智已,  涅槃甘露安。」   添品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埠,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兩足尊已,  修集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雲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作,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殊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車□□□□飀□紐□□□□□□覈□□○陛楚撢b飀□□飀□□□□□□□□□□□□□□ヱG□□□□餾□□□□□□□□飥□□□□□飼褽□□□椏騖驁□□礽□□□鍊□□唌慼慼槭O□毼亂H□隉慼撫部慼c□□E橖□□鞳慼慼撰q□襤□q餺□□J□E楰□□楜涼□□□禢觀□□□搾騎□□□□□□糕□□□□□騏都楜□詁□姪諑□□□□□□□□□□□□□□□□□□□□錄n婁□□□飣餺□□言□L楚慼摯X騖□□□塚□□□□□楜□□□□□□壘□□□□露褓□□壘□□靈奪椽鷺□□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車□□□□飀□紐□□□□□□覈□□〞活慼慼撢b飀□□飀□□□□□□□□□□委褾□□□ヱG□□□□餾□□□╮慼撙滿慼慼槭O□□□□禈□□□鍊□□駾娷□□□飥□毼亂H□隉慼撫部慼c□□E橖□□鞳慼慼撰q□襤□q餺□□J□E楰□□□□□□□□□令□□楜涼□□□禢觀□□□搾騎□□□□紐□□□詁□姪諑□□□□□□□襤餺□□騖飀□□R榕規□□□□□□□□壘□□□□露楛□□壘□□靈奪椽拏□□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度,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花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恆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添品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尊顏,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歲,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冥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鹹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   「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鹹作是言:『此中雲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可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唯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是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天,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大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睹,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缽羅,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  唯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於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鹹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屍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不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此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闇冥,   三惡道增長,  阿脩羅亦盛,   諸天眾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嘆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唯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集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悉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慾,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脩羅眾等,  常雨於天花,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花,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振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花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大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垓,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恆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恆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恆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瞭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流渠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已息,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道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祕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慧,  知眾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有量,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婬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漚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樓馱、離波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鹹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堙A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堙A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堙A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堙A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添品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羅密行,  惟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   「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鹹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添品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花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花》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如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是經,  此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恆沙佛。」   添品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踴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挍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踴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踴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踴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踴出,讚言:『善哉!善哉!』」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挍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脩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嚴;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脩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花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挍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祟銵慼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恆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涼池,  蓮花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然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熏,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恆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恆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純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吝惜,像、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若不違我,當為演說。』王聞其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使令無所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爾時有仙人,  來白大王言: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歡喜,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欲,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塗香、末香、燒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妙法蓮華經》品,聞已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天人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義,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踴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者!往詣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踴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道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所化其事如此。」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度諸群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有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爾時舍利弗語龍王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玄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不得作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王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此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通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授道記,無垢世界六種振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授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大會,默然信受。◎   ◎添品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二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羅□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於他方國土廣說斯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鞞跋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唯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噁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義。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嚬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悉知我心。」◎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安樂行品第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誦、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乾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田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億萬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飀□□□□姏□□□□□□□裀□□□□□□□□□□□□□孌礹□□□娀□導留覦□□□馭□□□□□孌礹□□□觜□□□穩□□□禮□□□□□褓□飥□□□姦□□□□祊□禳奜□□□□□駕□□□詭□□□□椼□□□□□堅□稈礹□□□□榜散切導□□榭□□□□□E□□□觶□□□□□導□□姦□□□□□□□□□飀□□觀夾□□□襾□□禶妧□□楚慼撢驉毅□奰R□□□榭□□□□□□□□□娏臨□□□禮□□□□□□□□□□姜刱H祊切導□□□□□□□□□□□□□奜詫□□□□□示□□□□礹□□□褓□飥□□□□駕□□□禳姎□□妳□饌椸□秜D□□□□樻□示□□□□粿□□□□□□□□飣祊屢□□誇馯□□□駕□□□□□□□□褓□禭□□□□□娏臨□□□□□D輻□□褙□□□礸橖□□詛□□□羇□□□□□□□□禮□□□□□□娏臨□□□飼襦□槬□□□□□□訪□□□□□□□□□□兜□□□祊□□□□娭禘□□□□礹□□禮□□□□□□娏臨□□□褽□□槥□椹□□□□觶□□□□椸□□祤□設礸□□□□□□□□夾□禱□□□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像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與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遶說法;  又見龍神,  阿脩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添品妙法蓮華經從地踴出品第十四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踴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遶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踴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踴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言: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甚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踴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唯願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踴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踴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雲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殖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如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集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覆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神通智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踴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雲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添品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五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從東行儘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汝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簁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諸善男子!於意雲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   「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鹹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應所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   添品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六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佈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佈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迴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此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怠。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穌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遶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誦,則為已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是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聲。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然香油穌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流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瞻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復持此經,  兼佈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隨喜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飀□□□□□□襦駏□毼□□□□□□□諑□□櫸□□搳慼慼慼慼慼潤兩□□□兩□□□聾□□□□□□□勵導□楚慼慼D泌□□□兜□覆黎□□□榭□D栗楷□□□□□R□□□I□□□□□禭□□導□□椻□□娀□□F□□淚□榭□D□□□□點槤□饈饖□□□□□穠詙□驁□□□□□□□□□□□□茶妼□□□□覜□□□□□□□□梱□諑□祅□□□□□□鷺□導輦磻禖□□□祊量兜□□□□□□□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脩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脩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添品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所有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像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瞻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像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天,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沈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則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穌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脩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鬥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天,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法,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經,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羅伽、摩□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毘捨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瞭,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穢濁,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添品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脩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汝,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皆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得大勢!於意雲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雲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並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添品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踴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遶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於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捨,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囑累是經故,  讚美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  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並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諸佛坐道場,  所得祕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於如來滅後,  如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一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有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於汝意雲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即說咒曰:   「◎怛(都割)姪(地夜)他(一) 安泥(如帝)(二) 曼(莫安)泥(三) 未泥(奴羝)(四) 磨(莫賀)磨泥(五) 質羝(六) 折(之熱)唎[羊*(句-口+瓦)](七) 攝迷(八) 攝寐多鼻(九) 奢(舒迦)安[羊*(句-口+瓦)](十) 目訖[羊*(句-口+瓦)](十一) 目訖跢(都箇)簷(都灆)迷糝(穌灆)迷(十二) □□□□鼻釤迷(十三) 糝磨糝迷(十四) 社(時夜)頤(余[羊*(句-口+瓦)])(十五) 憩(欹債)頤(十六) 惡憩頤(十七) 惡攲嬭(奴皆)(十八) 奢安[羊*(句-口+瓦)]攝寐(十九) 阤邏膩(奴寄)(二十) 阿(長聲)盧迦婆遷(二十一) 缽囉□□□□鞞剎(驅察)膩(二十二) 鼻鼻□□□□艩 □菉都□□哆□祄煜ㄩ鼻瑟□□□□(二十四) 頞(烏割)顛跢波唎秫(鼠出)啼(二十五) 郁(於竹)究犁(二十六) 目究犁(二十七) 頞□秬□□□□□嫩 缽□秬□□□革 恕(鼠注)迦欹(三十) 頞糝磨糝迷(三十一) 勃地鼻盧吉[羊*(句-口+瓦)](三十二) 達磨缽離器[羊*(句-口+瓦)](三十三) 僧伽涅瞿殺嬭(三十四) 跋耶(余哥)跋夜(余箇)輸達泥(三十五) 曼窒(都結)□□楫□孩 曼怛□裨飣□v(句-口+瓦)](三十七) 護路跢憍(俱昭)舍利頤(三十八) 惡叉夜(三十九) 惡叉跋奈(奴箇)多夜(四十) 跋廬優曼禰(奴夜)奈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怛姪他(一) 涉皤(菩播)犁(二) 莫訶涉皤犁(三) 郁雞(四) 目雞(五) 頞第(六) 頞荼(屠迦)皤底(都棄)(七) 涅唎致(都寄)頤(八) 涅唎致耶跋底(九) 壹郅(都筆)爾(十) 比(扶必)郅爾(十一) 質郅爾(十二) 涅唎哲(都八)爾(十三) 涅唎吒(都家反)跋爾(十四)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恆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毘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咒曰:   「怛姪他(一) 頞□哅□□(二) 捺(奴割)□駁艩 訥(奴骨)捺□訥□ 案那廚(拏句)(五) 那稚(徒寄)(六) 捃(俱運)奈(奴箇)稚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遶,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咒曰:   「怛姪他(一) 惡揭(其羯)嬭(奴皆)揭嬭(二) 瞿唎(三) 犍(伽安)陀唎(四) 旃荼(徒家)利(五) 摩登祇(渠棄)(六) 比羯肆(七) 僧句犁(八) 部□娖饈騤革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毘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睪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並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怛姪他壹底(都棄)迷(此一句五遍道)爾(奴棄)迷(亦五遍)護□□逸□}□□□□薩跢(都箇)醯(亦五遍道)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毘陀羅、若乾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摩利闍迦,  如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  □秤欺誑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然種種燈,穌燈、油燈、諸香油燈、穌摩那華油燈、瞻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睪諦!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說此陀羅尼咒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二   爾時宿王花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雲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爾時佛告宿王花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恆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花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粖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粖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佈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嘿然。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積,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幡蓋懸眾寶鈴。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雲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粖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穌燈、油燈、諸香油燈、瞻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儘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遶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佈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茶等,得其便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粖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安爾(一) 曼爾(二) 摩禰(三) 摩摩禰(四) 旨隸(五) 遮梨第(六) 賒咩(羊鳴音)賒履(罔雉切)多瑋(七) 羶(輸千切)帝(八) 目帝(九) 目多履(十) 娑履(十一) 阿瑋娑履(十二) 桑履(十三) 娑履(十四) 叉裔(十五) 阿叉裔(十六) 阿耆膩(十七) 羶帝(十八) 賒履(十九) 陀羅尼(二十) 阿盧伽婆娑(蘇奈切)簸遮毘叉膩(二十一) 禰毘剃(二十二) 阿便哆(都餓切)邏禰履剃(二十三) 阿亶哆波隸輸地(途置切)(二十四) 漚究隸(二十五) 牟究隸(二十六) 阿羅隸(二十七) 波羅隸(二十八) 首迦差(初幾切)(二十九) 阿三磨三履(三十) 佛陀毘吉利帙帝(三十一) 達磨波利差(初離切)帝(三十二) 僧伽涅瞿沙禰(三十三) 婆捨婆捨輸地(三十四) 曼哆邏(三十五) 曼哆邏叉夜多(三十六) 郵樓哆(三十七) 郵樓哆憍捨略(來加切)(三十八) 惡叉邏(三十九) 惡叉冶多冶(四十) 阿婆盧(四十一) 阿摩若(荏蔗切)那多夜(四十二)」   「痤(誓螺切)隸(一) 摩訶痤隸(二) 郁枳(三) 目枳(四) 阿隸(五) 阿羅婆第(六) 涅隸第(七) 涅隸多婆第(八) 伊緻(豬履切)抳(九) 韋緻抳(十) 旨緻抳(十一) 涅隸墀抳(十二) 涅梨墀婆底(十三)」   「阿梨(一) 那梨(二) □那梨(三) 阿那盧(四) 那履(五) 拘那履(六)」   「阿伽禰(一) 伽禰(二) 瞿利(三) 乾陀利(四) 旃陀利(五) 摩蹬耆(六) 常求利(七) 浮樓莎抳(八) 頞底(九)」   「伊提履(一) 伊提泯(二) 伊提履(三) 阿提履(四) 伊提履(五) 泥履(六) 泥履(七) 泥履(八) 泥履(九) 泥履(十) 樓醯(十一) 樓醯(十二) 樓醯(十三) 樓醯(十四) 多醯(十五) 多醯(十六) 多醯(十七) 兜醯(十八) □醯(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三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殖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往,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遶,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慾、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無邪見不?無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所,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雲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殖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毘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后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者,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遶,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添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四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飀□□□□姏□□紐□餞毼□妖□□兜□礽□□襐饅樈駢□□□n奉□□□椸□□糖□□□□□□機□騖饐□導□飼□□□□褉□□奉F□□□妘拏□□□□機□□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恭敬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故,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爾時莊嚴幢菩薩問無盡意菩薩言:「佛子!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即便遍觀觀世音菩薩過去願海,告莊嚴幢菩薩言:「佛子!諦聽觀世音菩薩所行之行。」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說偈言: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魚龍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咀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彼即轉迴去。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毒氣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唸唸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添品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五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助道法,皆悉明瞭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覲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踴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   「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   「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波羅,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覲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悉皆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祕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見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脣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佛告大眾:「於意雲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殖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添品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遶,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唯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毘捨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此《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者,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遶,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多(上)姪他 阿壇荼(徒皆反) 壇荼(直下反)缽底 壇荼跋囉(上)多(上)爾 壇荼(上)矩捨(始迦上反)犁 壇荼穌(上)陀唎(上) 穌(上)陀囉(上)陀囉(上)跋底 勃馱缽羶泥陀囉(上)尼(奴移反)阿跋囉(上)怛爾阿囉怛爾 僧伽(上)跛□□芩綺羯 僧伽(上)爾伽多(上)泥達囉(上)磨(上)跛□□芩綺羯囉(上)婆(上)娑(上)多(上)婆(上) 戶嚕多(上)憍(俱照反)捨(始迦上)羅耶阿(上)努伽(上)羝 □□□芩鼻(上)□□□□芩羝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是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遶,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脣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恆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添品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座而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阿檀地(途置切)(一) 檀陀婆地(二) 檀陀婆帝(三) 檀陀鳩捨隸(四) 檀陀脩陀隸(五) 脩陀隸(六) 脩陀羅婆底(七) 佛馱波羶禰(八) 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 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 脩阿婆多尼(十一) 僧伽婆履又尼(十二) 僧伽涅伽陀尼(十三) 阿僧祇(十四) 僧伽婆伽地(十五) 帝隸阿惰僧伽兜略(盧遮切)阿羅帝波羅帝(十六) 薩婆僧伽三摩地伽蘭地(十七) 薩婆達磨脩波利剎帝(十八) 薩婆薩埵樓馱憍捨略阿□伽地(十九) 辛阿毘吉利地帝(二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5 薩曇分陀利經   No. 265 [Nos. 262(11, 12), 263(11), 264(11)]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人俱。三慢陀□陀、文殊師利菩薩等,八萬四千人;彌勒菩薩等,拔陀劫中千人。釋王等,與忉利諸天不可復計;梵王,與諸梵不可復計。阿闍世王,與閻浮提人王眾多不可復計。   佛在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中,說《薩曇分陀利》(漢言法華),佛說無央數偈。   是時,七寶浮圖,湧從地出上至梵天。浮圖中央,有七寶大講堂,懸幢幡華蓋,名香清潔。姝好講堂中有金床,床上有坐佛,字抱休羅蘭(漢言大寶),歎釋迦文佛言:「善哉!善哉!我般泥洹已來,過恆邊沙劫、恆邊沙佛剎,止於空中。恆邊沙佛以過去,我歷爾所劫,初不還彼剎。我見釋迦文佛,精進求佛道,用人民故,佈施無厭足,不惜手、不惜眼、不惜頭、不惜妻子象馬車乘、不惜珍寶,無有貪愛心。我故來出,欲供養釋迦文佛並度諸下劣,願釋迦文佛,坐我金床,更說《薩曇分陀利經》。」   於是釋迦文佛,上講堂就於金床而坐,便說《薩曇分陀利經》,復說無央數偈言: 「聞樂寶佛,  知名字者,  不畏生死,  不復勤苦;  聞藥王佛,  知字名者,  不得愈病,  自識宿命。」   於是釋迦文佛,說無央數阿僧祇劫,復說無央數阿僧祇劫。   「我行菩薩道時,求索《薩曇分陀利經》佈施與人,在所求索,飯食衣被七寶妻子,初無愛戀心。   「我為有國王時,是世極長壽,我便立太子為王,棄國事,撾鼓搖鈴,自衒身言:『誰欲持我作奴者?我求索《薩曇分陀利經》,我欲行供養。』時,有一婆羅門語我言:『與我作奴來,我有《薩曇分陀利經》。』我便隨婆羅門去,一心作奴,汲水、掃地、採花果,飲食婆羅門,千歲不懈息。」   佛於是說偈言: 「撾鼓搖鈴願,  自衒言誰欲?  持我作奴者,  我欲行供養,  奴心善意行。」   佛言:「是時,王者,我身是也;時,婆羅門者,調達是。誰恩令我得滿六波羅蜜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調達福恩。調達是我善師,善師恩令我得滿六波羅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皆是調達恩。調達卻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名提和羅耶(漢言天王佛),當得十種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天王佛國,名提和越(漢言天地國)。天王佛當為人民說法,盡劫不懈止。第一說法,當度恆邊沙人得羅漢道,恆邊沙人辟支佛道,恆邊沙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天王佛壽二十劫,乃般泥洹後,法住二十劫。天王佛般泥洹後,不散舍利,起作一七寶塔,廣六十里,長八十里,一切閻浮人,悉往供養佛舍利。是時,無央數人得羅漢道,無央數人發辟支佛心,無央數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之經,信不誹謗,除滅過去當來罪,閉三惡道門,開三善道門,生天上常第一,生人中常第一,生十方佛前,自然七寶蓮華中化生。」   於是下方佛所從菩薩,名般若拘,自白其佛,早還本土。釋迦文佛謂:「般若拘!我有菩薩,字文殊師利,可與相見乃還本土。」   即時,文殊師利,從沙曷龍王池中湧出,坐大蓮華,華如車輪,其華千葉,從諸菩薩其數甚多。文殊師利下大蓮華,為二佛作禮,還與般若拘菩薩相問訊。   般若拘問文殊:「所入池中度雲何數多少?」   文殊答曰:「其數甚多,無能計者;若當口說,非心所信,自當有證。」其池即時湧華從下而出,儘是池中一切所散。本發菩薩心者,其華在空中,但說摩訶衍事;本發聲聞者,其華在空中,但說斷生死事。文殊師利見華如是,以偈答般若拘菩薩言:「以仁者之意,自分別其數。」   般若拘菩薩復問文殊師利:「說何等法,所度乃爾?」   文殊答曰:「於是池中,但說《薩曇分陀利》。」   般若拘復問:「其法甚尊,無能及者,為有便可得佛者不?」   文殊答曰:「沙曷龍王有女年八歲,智慧甚大,意願不輕,便可得佛。」   般若拘菩薩謂文殊師利言:「我見仁者之師,求佛勤苦,積累功德,劫數甚多,不信此女便可得佛。」   池中有女即時湧出,遶佛三匝,叉手而白佛言:「佛相好端正,功德巍巍,為諸天所奉,為一切龍鬼神人民薩和薩所敬,所說法甚尊,今我立願,便欲得佛。」   舍利弗即謂女:「雖發是願,佛不可得,又汝女,行積功累,行未應菩薩。」   女自持一摩尼珠,其價當一大國,女疾過與佛,佛亦疾受。女謂舍利弗及般若拘菩薩:「我與佛珠為遲疾?」   答曰:「甚疾!」   女復言:「佛受我珠為遲疾?」   答曰:「甚疾!」   女言:「我與佛珠為遲,佛受我珠復遲,我今取佛疾。」於是,即時女身變為菩薩,眾會皆驚,即變為佛身,相種好皆具足。國土、弟子,如佛所為。   一切眾會,天龍、鬼神、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國土,六反震動;三萬須陀洹,得阿惟越致。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6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No. 266 [Nos. 267, 268]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捲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退轉法輪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捨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時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號離垢光。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亦以普明三昧,彌勒菩薩導眾大士普顯三昧。   於是賢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發心往詣文殊師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頃,見佛神室則前進矣。睹十萬蓮華不可稱計圍繞佛屋,又復遙聞大音樂聲若干種響。其大蓮華自然衍光,遍照祇樹,悉周捨衛靡不見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巍。   時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師利,不自覺耳處於其室。住文殊師利前,睹加趺坐淡然而定。時舍利弗即為彈指永不寤矣,聲發洪音亦不興也,又一心觀文殊師利現大變化,感動如此。自察其身在於大海,愕然欲出文殊師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將以神足起踴於空亦復礙矣,盡現神力不得遊騰。又見己身與文殊師利及其室宇自然東行。時舍利弗立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視之無厭。   爾時,東方度是佛土恆沙等剎,其世界名不退轉音,佛號最選光明蓮華開剖。賢者舍利弗從文殊師利見彼聖尊,一切毛孔悉出蓮華,又其蓮華各週四十萬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彼諸蓮華有十萬數妙寶為莖,及以金剛紫磨黃金師子之座,一切菩薩皆坐其上。   於無上正真之道不退轉,以得總持五通自樂成就法忍,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齊生蓮華清淨無瑕,其色百千不可稱數,青琉璃莖姝妙交絡,上好栴檀珍寶為座,殊異珠鈴垂布四面。彼座獨空,文殊師利即處於上,與其蓮華師子之座踴變上至三十三天尋還詣佛。稽首作禮,繞佛三匝,還坐蓮華,彼世尊前叉手自歸。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問文殊師利:「仁者!何來枉至此土?」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世尊!從忍界來。」   爾時,彼佛侍者——號柔音軟響菩薩大士,志於無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轉——則蓮華上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問彼佛曰:「其斯忍土離是幾何?」   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恆沙等剎有忍世界,是文殊師利從彼土來。」   柔音軟響菩薩又問佛言:「其忍世界佛號雲何?今現在乎?」   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講法。」   又問佛言:「其佛大聖雲何現法?」   佛言:「開三道教。」   侍者又問:「何謂為三?」   「聲聞、緣覺及弘佛道,釋迦文佛說法如此,是三道教。」   侍者又問:「諸佛世尊說經、開化不普等乎?」   佛言:「悉等。」   柔音軟響又問佛言:「何謂為等?」   世尊告曰:「講不退轉,此謂平等。」   又問:「何故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宣三道教?」   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剛強難化,心劣意弱,難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諸佛世尊善權方便而為說法。能仁如來興五濁世,以斯善權隨時之義而濟度之。」   又復問曰:「唯然,世尊!彼忍世界講法所化勤勞之難,乃如是乎?」   佛言:「實然,有勤危患。」   侍者復問:「我等世尊快哉善利,不生彼土。」   佛言:「且止,無得說此。宜當捨之,自改悔過。」   又問:「何故改往修來?而忍世界講法甚難,以故吾等不願彼土。」   世尊答曰:「諸賢莫念,重說此辭,當自改過。所以者何?於是佛土修二十億那術百千劫殖眾德本,不如忍界從明至食為人講說度無極法,開化愚冥歸命三寶、令受五戒。釋於聲聞、緣覺之道,是菩薩大士甚難於彼,何況誨之使為沙門,捐俗近道以法將護,勸助導示善法之義,或復昌顯立之大道,此為菩薩大士難及之教。所以者何?其忍世界多有患難。」   又問:「何患?」   世尊答曰:「柔音軟響!使賢者身壽於那術億百千劫聞受無數諸佛國土本命極長,不可窮究,共計忍界懷婬、怒、癡無量惡法而不可盡。今吾口說彼人罪福因緣所著,又以佛慧了了分別,其忍世界瑕穢之垢,未央可竟。」   爾時,柔音軟響菩薩大士三反揚聲而歎頌曰:   「妙哉能仁如來!最慈師子人中之王!道德巍巍無所罣礙,念世尊明肅然恭敬。因本功德其意之願,而為眾生乃忍勞謙講說道義,除婬、怒、癡無量蹇法,教發聲聞、緣覺之心,開化以漸使逮佛聖。顯道深慧用一切故,遊眾德本,志無榮冀。」   諸菩薩等取七寶華——其色光耀,無數百千,清淨無埃;又無量葉生金剛莖,其華之藕上猶交露,微妙栴檀眾寶合成,瓔珞分佈而為莊嚴——心達眼明宿之本德,所發興化現雅聖行,猶如幻化,欣悅盛意,踴在虛空,手執此華,遙向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顧彼忍界一心散華,如雨寶蓋、繒綵、幢幡,秉志供養能仁如來。已散眾香,而燒栴檀、雜香、擣香,自於彼土五心投地,西向稽首應時讚曰:「南無能仁佛.等正覺及彼忍界菩薩大士!無極德鎧志於精進,意無慢恣德備巍巍。其心究竟極尊聖妙,奉於正法。以法為力慈愍眾生,而奮大光等習一乘。」異口同音俱共歎曰:「願欲奉覲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及諸菩薩,佛之教訓令不斷絕。」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聞諸菩薩歌頌之聲,察其心源為諸菩薩大士衍以佛法,分別要義令心悅豫。告菩薩言:「諸族姓子!汝等寧睹能仁無著正覺及忍世界諸菩薩學人民之處,修彼佛教順化眾生,欲度危厄,志懷慈愍。於深妙法未嘗恐懼,不以為難;未嘗謗訕,殖眾德本。心無所著不望想報,奉於六度無極之行。菩薩大士生忍世界,即崇能仁如來宿之本願,遵奉正法,以道為力,覺諸佛行。」   菩薩答曰:「唯然,世尊!承佛聖旨普悉見矣。又去來現在諸佛之慈恩也,永無疑網。」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告柔音軟響菩薩:「汝等當與文殊師利俱至忍界,奉修訓誨使心□然。」   柔音軟響菩薩白文殊師利:「吾等欲詣能仁如來觀忍世界,承仁聖慧令願得果。」   文殊答曰:「快哉行矣。眾族姓子!諸佛世尊難見、難遇。所以者何?億世時有。當共僉然供養奉事。所以出世於十方界,矜愍眾生,化入大道,令逮覺慧,當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供順、修禮諸佛世尊,諮問經典,令十方人獲致上慶。」   菩薩答曰:「令吾等身與尊者俱,奉見諸佛歸命啟受,習學聖智慈化群黎。」   於是,文殊師利稽首禮彼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繞其三匝。與諸菩薩恭肅敬意,及舍利弗——聞佛說法、受其教,命視佛無厭,觀身五事若如幻——各以華香、栴檀、雜香、擣香、繒綵、幢幡以供養佛,蒙佛本德心堅意固,遵奉三寶,欲度眾生奉侍佛焉。   說此適竟,如申臂頃忽然不現,則至東方恆沙等剎佛世尊前。皆聽諸佛等衍是經,講不退轉方等無垢清淨之明。彼諸佛土悉無女人,亦無聲聞、緣覺佛教,一切佛土德義悉等鮮潔之命,猶如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佛土等無差特。菩薩道場充滿佛國,彼諸世尊蓮花皆同出其臍中。   文殊師利普如座上感動變化,威儀如一,供養諸佛——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方、下方——時於十方各如恆沙諸佛之土,文殊師利悉現其前,無不周遍。   彼諸如來盡悉講是不退轉輪方等無瑕。一切侍者恭敬肅肅,志存大道,在蓮華上長跪叉手,自問其佛:「能仁如來何故興此三道之教?」悉欲往詣能仁如來,諮啟法化,從文殊師利求恩見濟。十方亦告諸菩薩曰:「汝等侍衛文殊師利,俱至能仁如來佛土。」   於是,忍界閻浮提處——夜尚未明——賢者阿難時見光明從軒窗入,即從臥起欲出精舍。睹其祇洹光耀如晝,仰觀虛空亦不見月。察其祇樹但睹其水,青青如璧柔軟且清,了不復見樹木房室。心自念言:「今日旦當講大深法,以故先現此之瑞應。」   於時阿難舉足入水,水不著足,無所濕溺,欣然大悅。往詣神室欲見世尊,見千萬蓮華繞佛神室,又聞洪音作若干伎。蓮華出光照於祇洹及捨衛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達。志懷欣豫,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稽首作禮,自歸於佛。   明星出時,夜以向曉,諸大蓮華繞佛室者,大蓮華入於祇洹正住於中。阿難心念:「今吾宜往為佛施座,此則說法本之瑞應。」適布座竟,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方佛土各十恆沙亦復如是,大意鹹達莫不驚欣。青蓮華、紅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普遍佛國,自然生樹,枝葉華實亦以茂盛。   諸比丘眾各欲出屋不能自致,見祇樹園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住精舍戶惟見大光。各心念言:「今日當說大微妙法,以故先現此之變應。」   彼時世尊能仁大聖從三昧興,出其神室,就師子座。佛身適坐,應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身奮大光,色色各異不可稱計,於彼黎民莫不睹焉。   於是,文殊師利周於十方,與眾菩薩遊諸佛土普供養遍。是大菩薩導眾大士,神足示現,不可思議救利萌類,持順佛法教化度脫,隨眾所樂而以開導,為十方人各說法竟。文殊師利見能仁如來坐師子床,諸菩薩俱於祇樹園從地踴出,與無央數億億百千那術兆垓一切菩薩,繞佛世尊無量之匝。各化蓮華不可稱計,有十萬葉,其色各異,以供養佛,是諸蓮華布佛境界無空缺處。   又此菩薩散栴檀香、雜香、擣香、妙香,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國土,皆興美香。佈施、遵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神通之香,分流法香、六度無極菩薩微妙道慧之香、具足經義修行之香,是輩眾香盡衍大光。其明周遍十方佛前,勇猛意強承佛威化,供養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過大精進勤修正道,其心堅固莫能踰者,歸命如來。   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一切眾生莊嚴如意摩尼,現眾寶樹八品行行。有名寶樹邊豎幡,交露珠帳紫磨黃金,而以校成明月珠地,化造屋室講堂樓閣,天窗軒牖刻鏤籠□。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蓮華,青、紅、黃、白葉皆明珠,無不周遍。地出甘露,有八味水。欲悅眾生示現大道,發菩薩意之所當行,故為一切垂哀變化。   文殊師利承佛聖旨,順己道力,能仁如來本之所願,故以此變開化眾生。柔音軟響菩薩等俱多所勸助,不可思議無心不心,善心思唱導被大德鎧,順其精進身行高德,昔心所志莊嚴虛空,一切畢竟皆住佛前。   於是,世尊遊以道教,放法光明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大士之等,使有床座。應時自然十萬蓮華從佛身出,光色無數不可稱限,百千顯耀而獨照明。以寶為莖,珍寶之珠遍垂周匝,摩尼交露栴檀雜香師子之座。是諸菩薩大士之眾皆坐其上,處於虛空。   時能仁佛臍中有光——號曰金剛,又名救濟眾生之類——而放此明,億百千蓮華光曜各異,無能計量。蓮華光明,清淨微妙,紫磨金色。交露之帳甚香鮮潔,顯照十方無所罣礙。此蓮華中自然化出億千蓮華。一切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類,訓誨眾生起度脫門,及言教聲空無思想,不願之法無有邪行,不起不滅三世等空。其目清淨自然軌跡,化出億千名寶蓮華。   文殊師利安詳雅步,其心寂然則坐其上,不著佛身、佛體無想。心念:「世尊覺了一切,所志三昧號踰金剛。而學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法,則行越空無不慕三昧。」   於是,世尊見文殊師利及十方佛國菩薩大士坐訖悉定,修諸佛法,供養過去無數大聖。   文殊師利所見攝持心不怯弱,順佛道行處師子座。   時佛則告賢者阿難:「汝去遍令捨衛祇樹園中內外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信樂三寶佛眾僧,殖諸德本——行欲向城,悉使來集,今當說法。」   阿難受教,遍行宣命。比丘對曰:「吾等今夜見大瑞應,即時察知當講大法衍深要事,欲得往會不能自致。」   時阿難問:「何所妨礙?」   答曰:「皆見祇樹為水所溺,水青如璧,柔軟且清。不見樹木、屋室悉沒,惟見大光。以此之故不能自致。」於是阿難具以啟佛。   佛告阿難:「此比丘等閉隔不解,都無有水橫造水想。如此比丘無水謂有,不但齊是心意不開,無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反謂有矣。不持信謂持、不奉法想奉、未致八等心想獲矣,道跡、往來、不還、無著之道亦復然矣,不成聲聞心念辦矣,不了緣覺心想致矣。汝復更往,重告來會。」   阿難受敕,一一令語如世尊教。還白佛言:「今四部眾皆來集會。」   於是,世尊告賢者目連:「汝至三千大千世界悉呼深學菩薩大士——被無極鎧,志求大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犍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勒、人與非人,使知今日有大法會,未聞之要。四部弟子、人與非人——或在天上、或處世間,皆以奉敬過去諸佛,志於大乘學住一道,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無極——菩薩大士被巨德鎧,求利法義,精進不廢,悉使來會聽深妙法。」   目連受教承佛聖旨,自以道力如申臂頃,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如是有未嘗法,當共普聽。」尋以神足還住佛前,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爾時,四輩圍繞充滿四十萬里;諸天龍神住於虛空,五十萬里無空缺處。   爾時,文殊師利白世尊曰:「今四輩人悉來聚會,諸天龍神填於虛空,悉共一心叉手禮佛。皆觀如來威神之變,光耀暐曄靡不通達。眾會坐定,恭敬恭肅,願佛說法。」   於時世尊即尋欣笑,七寶蓮華從地踴出。蓮華之葉有無央數百千交露之帳,如大高車超天帝座,垂明月珠、赤珠、瓔珞、眾珍為幢,向於八方欲濟八難。一切眾會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犍沓和等,人與非人悉坐其上,普察尊顏。   文殊師利所從菩薩大士之等,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類,在蓮華上一心叉手,恭敬元元察佛聖德,及文殊師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今四輩眾、諸天龍神鹹皆渴仰,願佛讚說不退轉輪離垢之法。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無央數千,懷篤信想、奉法之想、志八等想,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各興此想,是故世尊蠲除此念。何故如來光於持信至於奉法顯緣覺行?」   於是,世尊默然不應。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聖!吾於後夜寤起出屋,詣文殊師利。睹世尊室則欲進前,見十萬蓮華繞如來室,出大光明照於祇樹捨衛國城及三千大千剎土,聞洪法音伎樂之聲。惟佛解說此何感應?」   佛言:「今當講此不退轉輪,文殊師利俱共分別是之本瑞。」   阿難白佛:「今於後夜見大光明從軒窗入寤,從坐起出見祇洹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不見樹木及與精舍,但見大光。此何感應?」   佛言:「今文殊師利當說深法不退轉輪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此諸佛不我,  一乘而無上,  其軟音勇猛,  因緣興問斯。  是乘則清淨,  佛道無有上,  普柔音勇猛,  今所興問斯;  此乘無想念,  清淨離調戲,  普軟音勇猛,  今所興問斯。  普軟音所問,  救濟一切乘,  非處無所成,  不起亦不滅。  一切所諮嗟,  此不成道果,  世尊為本無,  此教則成實。  普軟音勇猛,  今所興問此,  於此離響者,  一切聲平等。  普軟音所問,  因動而有聲,  其聲不可獲,  法無響無字;  普軟音所問,  法聲等如風,  離形無所立,  欲令度響著。  阿難且聽是,  普音之所問,  道正法時身,  塗想亦復空。  諸佛等正覺,  空寂無有相,  說設若不說,  一切法無住。  平等覺無色,  道跡之所趣,  獲來不還反,  此佛所說法。  離形遠眾相,  如虛空無數,  佛道如不著,  此為普音聞。  過去當來佛,  於今亦復然,  為現道慧意,  未嘗見有塗。  不可睹法界,  但以音聲耳,  分別經本無,  此法乃為道。  佈施度無極,  淨戒亦復然,  忍辱度無極,  此說現佛道;  精進度無極,  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無極,  現道之慧明。  佛善權方便,  神通度彼岸,  假聲講佛道,  於俗無所著。  為現三乘教,  宣揚說果聲,  導師之所講,  隨順察本性。  吾興五濁世,  知劣懈廢人,  故為佛乘者,  使人成大聖。  吾現四果音,  已成無著道,  因音謂聲聞,  諸法無緣會。  所謂眾合會,  教皆有所立,  現在獲因緣,  故說目前法。  羅漢謂聲聞,  因觀成緣覺,  永不起法忍,  菩薩之所睹。  其空無有想,  平等禪不願,  三脫之門音,  以故說泥洹。  不著於往古,  來現在亦然,  十方之所興,  不起無所有。  普音今所問,  法深妙無量,  逮力之至誠,  不廢致果想。  以專於一乘,  不想一切法,  故啟問於佛,  德果之緣念。  此三世平等,  空寂而無想,  已度一切音,  不猗著佛道。  猶如有二十,  江水之流沙,  菩薩數如此,  普音之所化。  從諸佛聽採,  菩薩所修行,  三塗適平等,  讚揚入大乘。  普音志勇猛,  為決除眾網,  興著生德果,  故問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  修願亦如是,  遊演三乘等,  以濟勤苦患。  普音志勇猛,  因為此等造,  啟道師講法,  示菩薩道行。  諸天億百千,  處空供養佛,  志好於德果,  欲決此猶豫。  其四輩比丘、  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  故分別令解。  普柔是以問,  拔除諸疑網,  此諸菩薩會,  猶欲採此法。」   阿惟越致遮經持信品第二   於是,世尊說此偈已,賢者阿難前問佛言:「唯然,大聖!文殊師利今問如來不退轉輪乎?」   告曰:「如是。乃當講說不退轉輪耶。」   佛言:「阿難!諸佛世尊因不退轉為應說法。」   阿難又問:「最勝何緣轉持篤信至於緣覺?如來惟顯菩薩法乎?」   答曰:「如此。阿難當知,惟暢菩薩經典為上。所以者何?吾身故興五濁世,用懈廢者志懷羸劣。諸佛當以善權方便、隨時之宜講說經道,少有志樂微妙之訓,多慕卑劣。是以如來善權方便而為現法,開演大乘乃應本要;是以觀心順所發意而救度之。志若得入調柔安隱,無所造立苦樂得除。誘無從生,不起不滅,無為之安,漸向大慧一切之智。」於是世尊默而不語也。   爾時,阿難問文殊師利:「如來何故默而不言?」   答曰:「俗人少有信此法說。此諸羅漢無數百千心中愕然不解:『如來何故說此殊異經教?吾今目睹此四輩人心鬲狐疑,曷因如來演處,持信至於奉法緣覺有礙欲令進達此?』無數億諸天龍神鹹共猶豫:『何因如來顯敘菩薩,道跡、往來、不還、無著緣覺之道?』無量菩薩億百千垓,不了世尊以菩薩道歎詠執信至於奉法四果緣覺。一切江河、川流、泉源窒不通行,飛鳥在空不能進退,日月不前翳無光耀黯黮晝昏。所以者何?此法微妙難解如此,是故如來默然不言。」   彼時十萬蓮華繞佛室者,一切同聲鹹共勸助:「唯然,世尊!講不退輪清淨方等經典之要,吾等常從九十二億百千垓佛聞此經慧,於斯佛土弘修是法。」   時舍利弗復前求哀:「惟願大聖演不退輪。吾今後夜與文殊師利俱遊,等至十方無數佛土,聞諸佛世尊說是妙法。」   於時虛空中八十五億百千垓天自歸請求:「欲令如來說不退輪,吾等此土從九十二億百千垓佛諮受此法。」   賢者阿難復白佛言:「惟願加哀說不退輪。何因世尊諮嗟篤信奉法之義至於緣覺?此四輩人靜然無聲,欲聽世尊分別說之。今無央數百千之眾閉結不解何故?世尊光顯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當決大疑。惟願如來興隆大哀,蠲除所滯,普共證明信此聖道。」   佛告阿難:「如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不釋明證而說經道。」   阿難白佛:「何謂明證?」   眾祐答曰:「明證經籍及諸聽者然後說法。如來法力最明等覺,因其明證而為分別。阿難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了如來所因,光美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於是阿難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何因如來讚揚菩薩篤持信乎?於是菩薩開化無量不可計人,使立篤信得睹諸佛。   「已見大聖,不著佛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無所慕,五陰如空,是謂菩薩執持篤信。   「又,阿難!菩薩信諸法空、如來所說,等無有異。   「又,阿難!菩薩信成佛慧,心自念言:『何因致其平夷之智?了不見慧之所歸趣?』如是等觀,謂持篤信。   「又,菩薩不信五欲,獲致道力,是謂篤信。   「又,菩薩何緣調心分流法施,獨逮如來.至真.等正覺?其心澹然篤於法施,心懷此念是謂持信。   「又,菩薩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不惜身命勸助於道,不擇布恩無所矜吝。一切是福勸助於道,等造空觀不見菩薩,如是察正則謂為信。   「又,菩薩篤於佛道而心不荒,好寂寞法攘捨六情,不慕諸種志於聖軌。其不篤道開化立之,令順佛經勸使興樂、發大道意,不得彼心而無所著,等於法界。   「何謂知等惟言聲矣?等諸四大諸種叵獲,有信所作,萬物無常,苦空非身。則致此力信聖戒義,而無放逸清淨之禁。   「定意正受寂滅無為,信一切界悉歸空盡,身等無異,是則信根。   「如此等觀,不捨眾生,睹一切人法界同等,則不復見法界所在。所以者何?一切群黎究歸法界,假使篤信諸法如此,是謂持信。   「又,菩薩皆信眾生諸有欲貪亦不有受,猶空自然。不見眾生之所立居,省視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悉是泥洹。所以者何?眾生空故審實本無,故見眾生悉為泥洹。令無數人奉信如此,以是菩薩則謂持信。」   於是,佛頌曰: 「開化無數人,  令見無量佛,  於彼無所著,  是則謂持信。  信解一切法,  分別皆為空,  篤樂如此教,  是則謂持信。  志慕於道慧,  心常思於彼,  吾已當因緣,  逮心所志明。  於五樂之欲,  未嘗信樂之,  以得此信力,  是則謂持信。  信於奉禁戒,  吾何因逮成,  興行於法施,  猶如佛大聖。  彼勇猛之士,  心信行佈施,  志無所想報,  是則謂持信。  敢有乞求者,  一切等心施,  既興無施想,  是則謂持信。  好樂於惠與,  一切無貪垢,  皆已向聖道,  是則謂持信。  蠲除於六情,  睹了無所求,  以獲得法力,  是則謂持信。  恭肅向於佛,  究竟心鮮潔,  常篤於道法,  是則謂持信。  遠捨於六病,  其心無所求,  五陰以永除,  是則謂持信。  若人不如道,  勸化令欣樂,  不疑於佛法,  是則謂持信。  若見歡喜者,  勸導其道意,  自察心不得,  是則謂持信。  慧平等六衰,  法界不差特,  於土無所獲,  土界言聲耳。  心常思終始,  若空無吾我,  於慧有大力,  是則謂持信。  好修聖禁戒,  清淨無放逸,  戒定具足成,  是則謂持信。  好樂寂然界,  眾生亦復然,  彼為有至相,  是則謂持信。  不捨一切人,  法界亦如是,  計彼眾生種,  經界無思議。  如法界無異,  是信乃為了,  以故歎篤信,  菩薩無所畏。  眾生皆自然,  計了無住處,  普了明法空,  彼處不可得。  一切人無為,  其群黎亦空,  此為寂泥洹,  故為一切顯。  菩薩若勇猛,  解眾生如此,  以故得名號,  稱揚於持信。  行篤法如是,  歎之為持信。  阿難!當持是,  分別說亦然。  阿難!吾因此,  遵行道無餘,  是法成等覺,  菩薩演光明。   「如是,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之故,歎立菩薩,則為持信。計視此義,善權方便而開導之。」◎   ◎阿惟越致遮經奉法品第三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因讚揚菩薩奉持法乎?菩薩於此存於佛道而不退轉。執持覺軌了了分別,不越法界。不可思議逮得經籍,所可總持常處不動,志順法句質一切疑;諸法自然無所猗著,所可總持不有依立,順於總持不專經本。志常樂聖欽敬道者,於一切法而無所受,以不受行乃為演說法。   「志性仁調,進止安隱,講寂然經,於此持法不猗不捨。一切自然則聖道相,以獲此義未嘗越失其身所行,體常堅住世非有處。   「何謂菩薩常睹察之?未嘗見此身安諦住,自順正法等於境界不去不來。作是解知,諸佛菩薩所可說法,逮得此籍清淨無垢,見一切法無合無散。   「睹諸經典忽然不現,所以不見諸法無為。以故不見,以不見法則無所持。知界虛空則演經籍,諸想自然不有調戲,無形清涼。   「離心無心,心不可得,設不可得,則為道心。而無去來講寂然行,不有言說無所慕求。於法如此無依因者,所以不猗不興法貌。常順經典是菩薩法,而無所著不生泥洹。   「彼說此義猶如顯致,不慕種姓以獲如此,捨諸種姓逮菩薩行無所得法。   「於諸往返不去、不來,一切諸慧無去來今,執信如是不動、不搖,不退、不捨,奉持諸法不急、不緩,是謂持法得菩薩道。既得聖行則無所得,以成如是菩薩大士,名曰奉法。」   佛於是頌曰: 「一切諸佛法,  未嘗有退轉,  奉持經如此,  是則為持法。  講諸佛佛法,  無想不自然,  甚深不可得,  是則為持法。  未嘗毀諸界,  法界無思議,  以得致彼義,  則謂為持法。  奉法慇懃愨,  諸佛之所行,  其心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所執無進退,  一切法自然,  眾經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不立於寂滅,  奉持履大跡,  以隨順彼典,  則謂為持法。  道常為法身,  慕求微妙說,  棄捐於懈怠,  是則為持法。  聽經則採受,  學思而翫習,  性仁遊居安,  是則為持法。  常講澹然義,  執經而不著,  得致無想行,  是則為持法。  堅心立於道,  明智行無住,  於身常無身,  彼解深如是。  以致於空身,  法界則平等,  無往亦無來,  分別身諸想。  諸佛及菩薩,  所可講說法,  普逮此經典,  是則為持法。  一切法無為,  彼界甚清淨,  以奉此經者,  是則為持法。  廣察一切經,  適見便不見,  若不見諸法,  彼則無所持。  是諸界皆空,  則為講法界,  自然離眾想,  無形不調戲。  其心捨諸有,  志亦不可得,  設不能逮心,  此念為最上。  所志無有意,  講法寂然義,  無言無所著,  是心乃為尊。  以能奉此法,  所興不有著,  不猗於諸界,  是則為持法。  菩薩所奉法,  如是應經籍,  不依無所舉,  示現無有造。  如是行善訓,  順彼諸種姓;  以得是義者,  故讚揚種姓。  以殖於此姓,  謂為菩薩義,  能順此總持,  是則為持法。  了不見諸法,  一切無所趣,  其若鹹馳至,  亦不是彼法。  當來亦無趣,  其解一切法,  分別了總持,  不制不動搖。  非捨無所追,  彼則興造法,  不舉無所下,  總持樂於法。  於諸法無法,  講說不有著,  不得於諸經,  是則為持法。  阿難!吾以故,  開演菩薩行,  逮致微妙道,  是則讚諸法。  阿難!吾以故,  歌頌奉法者,  用人想道玄,  開導此等類。  降此無數法,  菩薩之所讚,  善權永安隱,  故歎於此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揚菩薩總持之法,此所現義亦善權方便。」   阿惟越致遮經八等品第四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故讚揚菩薩八等之義?於此菩薩遠於八邪,獲致脫門而無所著。   「不猗八正,度凡夫法,立於道義,獲致中正,超於凡俗,願立道慧,不見得塗,出於邪逕,常住正觀,獲平等跡。離於貪身,願住道義,逮致佛身。除超人想,常思佛教,等心一切。   「遠眾生著,常處無猗,諸法悉斷。所以者何?法不可獲,身所崇力;離世俗籍,慕度世典;獲定法界。不逮道法、亦不離俗,釋有無義,遵修平夷。捨斷著想,去來現在心念無殊,不得道意。所以者何?等志一切遵修普慧,毒火、刀杖不能危身。   「悉捨諸界致於佛土,不離諸道立無去來,道所往來輒弘大安,故曰菩薩塗不有住。所以者何?佛道則空,是故無處。以無所住,刀不向身,無能害者,斯謂獲安。適逮此行,無學不學,亦非所求。不得聖賢,志未嘗慕。以是之故,刀不能害,身無能動搖。一切道遵空,分別空慧,刀不能害。   「用弘大慈愍,於眾生得寂定界,逮澹然界。弘施非哀,棄捐瞋恚。其行慈者,則發明慧,以慈化世,成就大哀。不得人處,厥慈具足,刀不能傷。   「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於法界、平均之界,道無若干。不興識念,無有瞋恚,離於調戲,寂然無音。法界如此,度諸所有,菩薩造行,諸可專心。一切音聲所至到處,法莫有所奉,不住終始。   「群黎所趣但音聲耳,所為了了講法化者,有無說想與其言也。以捨我想度諸音聲,越於等邪,逮得是教。解一切法,言音聲耳,亦不獲法,莫有度者。是謂八等。未嘗慕著一切音聲。」   佛於是頌曰: 「以住於八等,  逮致八解門,  於八無所著,  是謂為八等。  越八凡夫行,  得住於正議,  不睹中間慧,  是謂為八等。  超度俗夫行,  得住於佛道,  於是無所獲,  是謂為八等。  遠離眾邪見,  遵修於正見,  獲致平等道,  是謂為八等。  以除於貪己,  而立正聖道,  逮致得佛身,  是謂為八等。  棄捐眾生想,  常志修佛行,  平均吾我人,  是謂為八等。  得越眾生想,  住於無所處,  諸法盡逝過,  是謂為八等。  捐離於俗法,  奉修聖正教,  而致寂然義,  是謂為八等。  所去為俗法,  佛道亦如是,  於此法無得,  是謂為八等。  言有一本耳,  無有二元際,  蠲除如此念,  是謂為八等。  不處於中間,  無志斷著行,  道慧如平一,  是謂為八等。  不得過去心,  當來亦如是,  平夷於現在,  是謂為八等。  始無心所由,  其發道意者,  此心不可獲,  何緣如致道?  以入無所著,  如聖無可獲,  以故刀與毒,  莫能危之者。  脫離於五道,  眾相之所由,  具足於往返,  是故謂無欺。  道捨不周旋,  所言音聲耳,  棄除諸響著,  是故不自欺。  不得其所由,  從來亦如斯,  去來惟音身,  但勸於學者。  安化故有言,  其安亦復空,  以應如此學,  故能不自欺。  菩薩所翫習,  了學如此慧,  一切無所斷,  是謂不自欺。  彼不自貪己,  設有利刀刃,  不能加害身,  莫有動搖者。  普慈於一切,  樂道之大哀,  捐除恚害心,  利刀莫能加。  設有欲害者,  自計身空無,  而致獲佛道,  刀則何緣傷?  逮得澹然句,  棄除諸惡道,  一切殃盡滅,  刀刃不能害。  成就於明慧,  聖達無所乏,  顯耀逮佛道,  以故刀不害。  欲界及色界、  無色為三界,  等同斯三界,  是故不自欺。  等種成正覺,  不見名別異,  無陰豈所淨,  清淨遠調戲。  入斯平等跡,  故曰為菩薩,  若著音聲者,  無離於五道。  雖言至法界,  講其無所去,  以逮不住忍,  謂之為八等。  分別諸響應,  講說寂然法,  無念非有名,  故謂為八等。  除釋一切音,  而得無聲界,  不著一切響,  是謂為八等。  因聲解諸法,  一切法自然,  諸法無有名,  不見有度者。  阿難!我是故,  讚揚正八等,  義響而趣斯,  是亦無所獲。」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歎美菩薩演八等聲,斯議所趣權慧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道跡品第五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諮嗟菩薩為道跡乎?軌能通流至於佛心,菩薩住此,諸所興造永無所立。不進、不懈,度一切法,逮於佛流。不著仁慧,非猗於法,無所著行,而弗有處。   「具足妙行得獲聖跡,精進菩薩其力堅強,心慈忍辱未嘗懈怠,捐除慢惰慕求妙道。世遵最上,不著聖行,亦無所住。   「存在斯道而求諸法,其所索者永無可獲,未嘗動搖。雖住於道,計聖生死,佛慧平等,棄離眾樂。而等陰蓋,滅除一切貪身邪見,勤修觀佛。   「察彼精進以睹聖軌,悉除諸想超度吾我,是謂道跡。不著佛路,得無為覺;不疑聖慧、佛之戒禁。不猗於世、不睹其戒,以無所見,則不有求。戒莫而慕除釋三結,正住三界乃獲大安。   「護眾生想,不猗不塗,捨一切著,乃得佛道,致寂然跡。不計身命,一切所有,施而無惜。諸根常悅,捐除恚色。遵修聖行,雖以惠與,無所放施,救群生隘。既有所度,不住無為。越一切想,興無念法,棄捐人想,而逮斯慧。   「不懼眾會,論於寂滅。用淨佛道,超度諸難,不畏生死。所以者何?逮澹然法而無瑕穢,聖化妙安。知無往來,鋤眾類想,但正道明志清淨行。」   時佛而頌曰: 「講論彼道跡,  佛聖無思議,  計眾有住者,  則為道所持。  聖慧最上安,  不猗眾想網,  空寂不有住,  於彼無所得。  以獲斯道者,  菩薩志堅強,  惟趣是聖教,  世尊無有上。  志道不有貪,  心常採大慧,  以是為道跡,  不猗無所著。  所謂生死想,  佛念亦如是,  具足正平等,  是謂解道跡。  無有眾陰蓋,  演析於道法,  是故除一切,  了斯為道跡。  眾生皆猗身,  興心觀佛道,  其意志所察,  常睹於聖路。  身本時興結,  凶危想有我,  以故無塵埃,  不著於佛道。  初志懷狐疑,  將無不得佛,  以釋斯猶豫,  正立於佛道。  假使識於戒,  及佛所演禁,  蠲除諸戒想,  無應不應禁。  超度於三結,  等住於三界,  則獲致佛道,  分別眾生想。  習空明軌跡,  而願求大慧,  逮志聖寂然,  不著於佛道。  常捨心佈施,  棄捐瞋恚色,  以故無有命,  存道無放逸。  一切不矜悁,  救濟眾惱患,  是故謂道跡,  住處於上路。  未嘗興諸想,  當習無所著,  斯已而不懼,  不遊無禁戒。  若習諸經籍,  善權捨諸求,  覺了眾音響,  處世無所畏。  設至於眾會,  則不有諸難,  便唱澹然法,  淨治於聖道。  造時興人想,  以解自然行,  用無強著故,  則捨眾畏難。  若捨眾患害,  便不畏終始,  逮得淨然道,  離垢安最上。  等了惡道休,  斯以無所懼,  平等上聖軌,  道恩則不離。  斯即菩薩法,  為現道跡事,  用懈廢劣人,  導利彼故說。  以微妙善權,  講論佛聖道,  若入菩薩者,  是已為唱導。  導師所演法,  常合善方便,  本行亦若茲,  志慕於佛道。  我是故,阿難!  分別說道跡,  矇冥如意塞,  多想求如此。  為說不能解,  愚騃心冥冥,  謗訕慧精進,  聽諸志深要。  阿難!吾是故,  歎美於道跡,  設了菩薩無,  是輩能解耳。  無數百千籍,  訓化於道跡,  履軌之音聲,  為現佛道明。」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光耀菩薩謂為道跡,當知是義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往來品第六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暢說菩薩為往來乎?於是菩薩入於佛道不可思慧,志求聖覺無量因緣。於諸憒鬧無所興造,設致大道,慧斷諸緣,慕索佛明。求不亂禪,越一切定,釋諸塵埃,乃逮致法。等佛典籍,了一切經,惟求此義——如來所護道德之明。人未嘗動,無所轉移,則為法界。   「憂念眾生心閉意塞、遭眾苦患、不了經典,慕求佛道,立之此慧。而志大明根力、覺意,脫門正受,分別是義。『吾身如何開化眾人,令慕佛道?』常以此明勸化道場,而求佛眼心無陰蓋。若入正觀導利世間,所志慧因諸聖之上。其不了慧,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明不可獲,以是之聖,不求眾生便當立之。   「於此諸慧了法無處,以故當來睹群萌界,求無上處,慕於不念,非得彼界。不來不往,成就眾生,往亦不往。開化人民了黎民處,分別此義隨其開化,睹是諸法,一切眾生皆存法界。察以不見,等御法界,則省一切。經典平夷觀於大道,以佛聖慧不得人無了人道等,求如是像。   「無持之慧,離垢塵埃,故慧無非處。其以無慧求大明軌不可望聖,是慧慧中之大明慧。不有諸求,求亦無所慕,是謂聖明之智。菩薩所行能得是者,以故求來此謂往來。」   於是頌曰: 「此智有往返,  佛慧難思議,  是故謂往來,  志求於佛道。  開化多因緣,  乃成於佛路,  是事順慧均,  慕求不復還。  不猗一切禪,  勸化諸塵埃,  欲救濟斯等,  具足於往來。  佛經平等法,  分別人無相,  曉了如本無,  已故謂往返。  所可獲法者,  達了一切慧,  吾亦當獲是,  欲求所住處。  未嘗動眾生,  及計諸法界,  故謂於往來,  不近所歸處。  憂念無數人,  少智既遭患,  欲立於斯慧,  則求佛大道。  根力及覺意,  講詠三脫禪,  分別斯義已,  故求佛聖道。  志慕於道場,  過去佛所猗,  故謂為往來,  則立存大聖。  慕樂慈愍眼,  佛眼無思議,  是故為往來,  慕於佛大道。  諸佛之聖求,  世尊微妙義,  自志斯深慧,  一切智最上。  明智之所了,  一切法之歸,  其慧不可得,  及以求道者。  濟之無數人,  立之於上慧,  以故為往來,  來者有所求。  懷來睹佛界,  人界不思議,  故以為往來,  於彼救眾生;  省察眾生界,  求之不可得,  故以為往來,  慕心於法界。  群黎無所趣,  及一切人界,  若曉了彼處,  順所遊分別。  睹一切諸法,  見以則不現,  常一心定意,  求佛大聖道。  如是微妙慧,  無垢而清淨,  而明所分別,  其智不可獲。  菩薩所欣樂,  開化於眾生,  則獲彼明智,  何緣來至此?  吾是故,阿難!  論講於往來,  為少智之人,  睹示所興念。  吾是故,阿難!  論說於往來,  人懷精進者,  爾乃曉了此。  有德者分別,  解深妙之義,  能獲於斯德,  速得成大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頒宣菩薩為往來,當知是義亦是善權方便也。」◎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6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中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還品第七   佛復告阿難:「何故如來說美菩薩為不還乎?於是菩薩一切所存、處處造行超越諸有,而逮佛明蠲除諸行,降伏此已則不復還。所以者何?見一切法不有往還。超度凡夫,捐捨俗慧,入佛明智,獲無所住,諸法平夷。所以者何?用致寂界非動凡夫,不立聖道塞諸惡路。   「勉濟情慾,於食無食,逮上明跡。拔去諸見則無所著,無有諸邪六十二見。已越生死觀於泥洹,踰之無為釋棄眾想。不隨經籍淨垢惡道,捐棄貢高不懷自大。出於無黠憂惱之先,破壞愛慾、滅除眾冥、拔去貪樂,捨置塵埃、憍慢自恣,止息斯礙,遠離世智,故思佛乘等獲聖慧。菩薩捐志捨愛慾界,則習本淨過去聖滅之志。厥慧無上諸佛所解,欲以顯思,一切眾生極尊無極,為一切乘,此則佛慧。菩薩獲斯諸想無想,等除一切狐疑之界,菩薩逮是則不復還。   「又問,阿難!其有人不住於道,悉當立之以道是者,覺了眾生明爾則道,能覺如是則制人想。所以者何?知於空事,人界難議,平等道慧。所以者何?分別若此,群黎之種則空,淨界人種亦空。遠於眾想,一切諸人與空無特許。不有身、不獲、不住,彼則亦空。虛空、無空,免一切想。無念致道,蠲除眾生。虛空之想,無棄不棄。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為平淨,一切眾生而無所捐。等於所釋,故無所得;已不有獲,是以不來。此者乃計為之不還。有為無為,於一切法覺了所會,越度諸患,故謂不還。」   於是,佛頌曰: 「彼則無所生,  造行如所處,  蠲除諸所住,  是謂不復還。  曉知於往還,  不著一切法,  所住不可得,  是故不還此。  其凡夫之行,  及佛世雄教,  不然無所量,  故謂不復還。  諸法無復來,  亦不得諸住,  以獲無去來,  是謂不復還。  其人未嘗住,  不至於三塗,  逮致佛道明,  則謂為不還。  決除一切欲,  於食而不著,  得至於道場,  則謂為不還。  眾見之所行,  分別六十二,  不墮於彼際,  則謂為不還。  此法無終始,  已捨離諸畏,  斯慧如本無,  是故不至此。  所應無為寂,  不著諸塵勞,  逝除彼眾想,  是故不詣此。  已斷諸惡道,  洗去眾垢著,  學寂然無為,  則謂不復還。  降伏於弊魔,  及官屬兵刃,  永無有眾念,  是故不詣此。  挽拔癡憂慼,  蠲除愛慾根,  斷截盛貪婬,  是故不詣此。  降制諸塵垢,  拔去於眾想,  究竟至尊慧,  故謂不復還。  捐去眾愁慼,  破壞於貢高,  憶斷於五陰,  故謂不復還。  志乘得光明,  佛乘無有上,  不貪愛慾患,  故謂不復還。  已知佛藏處,  諸藏中第一,  過去佛所辯,  是故不詣此。  彼處於尊乘,  佛聖無有上,  截去諸狐疑,  是故不詣此。  受千無數人,  勸立於佛道,  以得立聖軌,  是故不詣此。  曉了空無界,  等心於人界,  遠離諸著想,  是故不詣此。  曉了一切界,  法界亦如是,  眾生不可得,  是故不詣此。  分別黎民界,  虛空無思念,  一切法如是,  是故不詣此。  其人而無心,  退除於眾想,  諸念不成道,  則謂為不還。  吾是故,阿難!  歎說於不還,  諸事永不來,  得住於佛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歎美菩薩為不還,亦當知此為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無著品第八   佛復告阿難:「何謂如來歎美菩薩為無著也?是菩薩沒一切行,離於處土;不倚諸佛,度脫眾生;不有所造塵勞之垢及與苦樂,以滅色慾救濟一切,故謂為無著。弗得眾生,不獲欲埃,非貪如,故謂無著。釋去侵欺處無所住,一切法空,以了寂靜,不習眾想。諸想以定,則除眾思。不計有人壞滅所志,而智空法得無所著。佛道無思,具足不怙,故謂無著。演說典籍,破壞眾瑕,歎於往古,等正覺教,當來現在,而不放逸。清淨離穢,唯論寂然,故謂無著。   「菩薩大士開化諸人,立於佛道求聖路者,於一切法而無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處。彼慈如此,故謂無著。化立眾生亦不得人,究竟大哀曉了不處,故謂無著。為眾生故,加恩見道,法無法想。斷除如此,故謂無著。讚揚覺力,計有願數,獲於不住。知拔除眾根,志化眾生,了清淨法使成道義,永不有倚,故謂不著。睹不依處,制不貪身,於諸萬物非有所依求。及與眾會不毀萬物,講有為法,如是無本,故謂無著。   「遊諸佛土,去無所至,不起本末,睹佛聖尊。覺道無寂,故謂無著。非有依處立如斯土,於無量剎平等諸國。不調戲界清淨不足,住福德之域空無諸剎。不退轉地無有女人,釋去塵勞睡眠之志。得佛聖國除陰蓋土,降魔官屬去諸怨敵。入寂然土感動變化,立於願剎土眾求國。   「菩薩具足之威耀住無所住,睹獲佛意淨印印多所安國,捨離一切瓔珞寶飾眾垢之瑕,究無為地一切最尊。成如是像微妙佛處,諸法皆空,具足道行,故謂無著。   「蠲除眾樂,諸根不可,於一切法不瞋、不怒。寂平等乘則為佛慧,身、口、心同習無上寂。慕求聖道不著軌跡,不想思人。悲念眾生無心不心,勸化無數億百千人,使立大道開示萌類、使念佛法等諸人物,導利無數眾庶黎民,令發聖意而無等倫。一切諸法均空特異,本空慧同立之不想。能等如是知無所倚,已了若此應其眾生而為說法,不慕諸利,無倚經籍,具足離根。講法如是,永不有言,多所化濟,不見度人,救於眾生。   「著斷諸事,免諸貪身,超越貢高。睹一切法不起不滅,開化群黎萬物之想。令不壞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凡夫不動則應解脫。而立佛法著道跡者,化之不倚則成除勗。導利所依,令無佛想,則為勉濟勸發菩薩。   「弘不念心,救道因緣,諸憒亂意,離癡狂詐。具足三昧,成就定意,不懷眾想,拔於邪智,令睹正慧,化發聲聞。慕反跡者,制倚父母、妻子、舍宅、兄弟、姊妹,令除恩愛;度著國土、財色、萬物,貪求之想塵勞顛倒。開化諸著萬物之想,慕離於家而為寂志;懈廢羸劣等脫諸相,成入佛土欲垢之法。   「興發道意,心不有二,未嘗生念,是無為法。此生死法,因緣無緣,道意俗心,犯戒護禁。開化此輩,興二相者,使其無念,度諸根本,故曰無著。眾祐賢聖,懈怠精進;男子女人,頑愚聰達。明聖闇結,導利此等,令無二心,救進眾生,故曰無著。   「是諸菩薩成不退意,或有受別,又復不著。斯諸菩薩近道、遠道,分別此義,不生二想。得逮聖路,至不起餘而般泥洹,便離發意而不有倚。緣此諸法以開化人,如是自然解一切法。演無根本,故曰無著。」   時佛歎曰: 「釋除一切行,  所尊亦如是,  棄捐諸言教,  故曰為無著。  鋤捐諸塵埃,  度脫動苦患,  救濟於眾生,  名之曰無著。  察人不可得,  欲垢亦如之,  諸法無可獲,  故曰為無著。  蠲去眾顛倒,  立心處不惑,  分別知法空,  可曰為無著。  瞭解知空義,  無有諸想著,  除去一切顛,  號曰為無著。  捐除一切想,  及人眾惡念,  心無邪亂意,  故曰為無著。  解空無所依,  佛道不可量,  勗勉大精進,  故曰為無著。  講經所因緣,  淡靖無調戲,  勸人立道德,  與名曰無著。  真人修行慈,  欲令眾生安,  勸人不可得,  故曰名無著。  本無講經籍,  加恩眾生類,  未嘗有人想,  故曰為無著。  正真根力覺,  為人分別說,  己身逮此慧,  故曰為無著。  知人之寂定,  清淨法致道,  開演大聖教,  故曰為無著。  不信諸萬物,  現目之所睹,  一切虛無有,  是謂為無著。  無倚諸佛土,  在國行仁義,  平等覺所處,  為眾生講法。  真人覺正教,  則睹於無見,  如諦觀聖覺,  是謂為無著。  成就自然國,  今我得知之,  究竟無本始,  是謂為無著。  除去諸所知,  心不懷瞋害,  應真如無恨,  習成寂然道。  定意而不滅,  靖泊無所起,  念道亦如是,  故謂為無著。  人物不增動,  眾生界如是,  億萌亦普然,  化立道之義。  群生及與道,  所處永無念,  計慧悉平一,  是謂為無著。  平等無像類,  一切法亦然,  心正若如道,  故曰無思念。  所謂為應真,  諸法非所著,  能為人分別,  寂爾而無倚。  為人講法義,  雖言而無教,  普度無量人,  見眾不有動。  眾生無可獲,  諸民除斷著,  拔人離邪見,  度眾勤苦惱。  一切法不起,  所處亦無滅,  睹眾生諸想,  脫群民困厄。  無增壞諸色,  痛癢亦如是,  想識於生死,  濟之令無他。  不動賢聖法,  凡夫亦如斯,  立之以佛義,  度使志無著。  眾人懷果想,  及緣覺之念,  超越於覺意,  為人說此法。  以興發道心,  常依所佈施,  戒忍亦如是,  故講無所倚。  知解之顛倒,  興習於精進,  以除斯諸想,  故說無著法。  道意之所念,  邪智若慧明,  於此無所倚,  故說無著法。  是法不生念,  了別無若干,  而說如此法,  故說無所著。  自計己有身,  聲聞多所念,  以為除此想,  故說無所著。  諸法非有思,  解知不若干,  演說斯無根,  故曰為無著。  父母兄弟子,  空寂之所有,  則為生死行,  不能成佛道。  慕妻及姊妹,  所倚皆歸妄,  設其不有依,  故名曰無著。  造興生死事,  則有親族念,  見因有情慾,  吾宿之友黨。  自念身有我,  心馳眾諸事,  分別墮顛倒,  必則處魔教。  棄捐於生死,  終始之災患,  讚揚泥洹德,  故說於無著。  所講勞垢法,  興衰及諍訟,  斯皆言聲耳,  是曰為無著。  眾所多競利,  放逸貪萬物,  欲救此等類,  故說無著法。  戀慕室家者,  心念行學道,  頑鈍意如斯,  顯舉於無著。  唯見卑賤法,  不睹真妙義,  弗省於眾念,  故度至無著。  除棄凡夫義,  專精慕佛法,  拔去眾民求,  故曰為無著。  若睹善惡行,  如是眾數法,  無量人亦然,  故救放無著。  以具諸相好,  精進不可計,  而倚於此相,  仁賢得濟度。  莊嚴諸佛土,  成就尊上法,  依怙覺正利,  度之至無著。  無為法之義,  若得或不獲,  斯乃聖道行,  則能立正願。  無戒不睹犯,  放逸及智慧,  闇昧軟弱人,  便著斯三事。  眾生興此相,  諸念不可計,  蠲除若干意,  故說無著法。  存慕聖眾祐,  亦念於無德,  分別凡人法,  故說無所著。  以得如是行,  男子及女人、  賢聖與凡夫,  斯則興二心。  人起此二事,  愚行之所為,  用倚是二際,  故度至無著。  迴動不退轉,  興造而不作,  欲以近聖道,  故興心此念。  獲致於大道,  不起無所滅,  心常懷想著,  用求於無為。  於彼受眾生,  仁人念萌類,  以故曰無著,  救濟諸求想。  是則菩薩法,  為現阿羅漢,  因以發法忍,  自謂為無著。  講說羅漢事,  斯應為菩薩,  名住無所著,  獲致無上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歎說菩薩無著,亦當知之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聲聞品第九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光耀菩薩為聲聞乎?菩薩大士開化無數不可計人,令聞佛法,分別經籍,故謂聲聞。使聽聖道,淨不放逸,故謂聲聞。使聽無為,安隱甘露。根力覺意、意止意斷。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謂聲聞。   「令得空慧身無堅固,闇昧之人閉塞不解。所以者何?乃貪己身諸入之事。眼存為色,了觀如是則成佛眼,其目普見不可思議。眼無所倚,究竟此目,致一切法,故謂聲聞。   「計此諸法如呼之響,莫得著音。非有說者,亦無聽者;無香想香,亦不有嗅。譬如有人臥出夢中,嗅種種香,計此無香,此則或事思想所為。一切諸香人所嗅者,譬若如夢而無堅固。解斯音者則謂聲聞。   「舌之味味,亦復為空。若肉段如為舌,或智者了之,不為味惑。譬如聚沫,以離諸論,無可為喻。明者觀之,知無所有,不可得持。想著味者,則致惡罪。莫思六界以分別味,心則開解,意不放逸。若知此者,心想無為,各各分別,謂所聽義。而聞此空,故謂聲聞。   「曉了其諸入之事,聽之為空,身自寂然。未嘗有生,不知所起,無生不生,則為聖道,故謂聲聞。若所聽者,皆無所有,解身自然,不起不滅,故謂聲聞。   「聽於佈施,惠以法行,不可思議!佛猶此路致於佛道。心有所施不自見心,以無意志逮得聖慧。所以者何?如其所種,必獲其實,亦不有果,說果之聲。聽衣食施、計物之施,所與薄耳;一切所捨,法施為尊。無得貪惜,莫懷施想,雖有所惠,不得悕望。譬如幻人,無有心意,不與想念。欲成行者,無得想施。所以者何?施不悕望則順道行,故謂聲聞。   「離諸所音,一切塵埃都無所聽;離諸有為,不可以音聽受佛法;分別諸響而無所倚。所以者何?二事造聲。雖有二事,則無所有;因緣合致,則有二事。用有人故而致法音,故謂聲聞。」   於是,佛頌曰: 「使無央數人,  聞佛無念法,  以故謂聲聞,  則勇猛菩薩。  聞寂定之道,  恬靜不放逸,  無量人聽法,  故謂為聲聞。  聽澹泊安隱,  諸樂非有像,  以故為聲聞,  至寂然無為。  聽於覺根力,  具足意止斷,  自究竟斯事,  故謂為聲聞。  聽身所有空,  不可得堅固,  愚騃之所慕,  故當時了體。  其目無所睹,  不聽亦如茲,  眾生為見侵,  闇塞不了了。  若得成佛眼,  等自不可議,  致之在本無,  開化諸闇昧。  無量人聞經,  諸法非有興,  此以得名號,  稱存於聲聞。  其無所聽受,  了之如呼響,  不見有說者,  亦復無所聞。  所以名聲聞,  令眾人聽受,  計本不有聞,  莫為音所惑。  譬如人寐夢,  嗅於無數香,  恍惚不可得,  遊逸嗅於空。  了香亦如此,  未嘗有嗅香,  無量人失志,  菩薩令開明。  計舌無所猗,  肉段不知味,  設使肉解甘,  舌亦當識之。  無倚此諸想,  念美為凶危,  六界不可念,  分別諸味種。  菩薩大勇猛,  目睹分別此,  因聽而致之,  故曰為聲聞。  自分別己體,  是則空自然,  能了此虛無,  則無起不生。  若無所興隆,  則解此聖道,  令群黎聽法,  是則謂聲聞。  計心言本淨,  無形不可得,  是者莫有人,  聽此為聲聞。  猶如幻化生,  滅盡則亦空,  若有睹眾想,  了之為聲聞。  又聽所施與,  法施不可念,  是軌為聖路,  爾乃成佛道。  隨其本所種,  獲果亦如之,  不可思議施,  成大道無念。  衣食施薄福,  法施為最廣,  未嘗有悁惜,  此則聖慧塗。  弘無想之心,  佈施不有著,  如是惠施者,  疾致成佛道。  釋去一切心,  計耳無所聞,  超度諸合會,  故謂為聲聞。  因呼有響應,  假使不著音,  則於眾聖尊,  佛法無有上。  諸可不聞響,  一切而無倚,  不二無若干,  暢音有聲聞。  無數佛演法,  令彼聞其音,  計所聞如響,  樂人成佛道。  善遊諸佛土,  所聞不以亂,  平等覺所處,  世尊無有上。  聽千三千世,  所住如虛空,  計人等猗寂,  若泥洹無形。  世人所著想,  計倚有四大,  是則為虛空,  泥洹為想念。  解諸種如是,  莫得計堅固,  本無生死者,  不滅盡塵勞。  萬物不究竟,  計人弗可得,  此諸法寂然,  未有睹眾界。  令黎民聽此,  夙夜亦如之,  彼不興眾念,  我化諸人聞。  使人得聽法,  如此為弟子,  所聞無所聞,  故歎曰聲聞。  雄人念往古,  聽受最上法,  睹不分別經,  一切法一切。  講音無所偏,  救度一切會,  為眾人說法,  是則為聲聞。  則講無為界,  清淨不放逸,  諦觀無說法,  佛法亦如之。  睹法不去遠,  佛之所講揚,  彼法亦不近,  是故無所猗。  所以謂弟子,  聽採隨此教,  勸化於群黎,  斯乃為聞法。  阿難!我是故,  講說聲聞化,  假號曰弟子,  則菩薩大士。」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歎說菩薩為聲聞,當知是義亦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緣覺品第十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頒宣菩薩為緣覺乎?於是菩薩目睹諸法。何謂目睹一切法空?無有像類而不可壞,現在覺觀法不可滅,故謂緣覺。諸佛經籍不可思議,曉了諸萌悉如泥洹。無有內外則不可獲,一切諸法不起不滅。   「人之本際則泥洹也,所號本淨但著言耳,則無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稱語無所達。所以者何?其言則空。口之所說不解已無,法本之際、佛道之無,分別觀斯,故曰緣覺。   「自察色陰但是聲耳。此色陰者,計於色生唯有名矣,以離言聲則無有陰。其色陰者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因口作號,所言亦空;不起不滅,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況口言乎?目睹色陰則為痛癢,痛癢陰滅則不有名;因口之說號為痛癢,痛癢陰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謂痛陰,其言則空,不起不滅。言不著身,則無所住,況於言乎?   「曉痛癢陰,即觀想陰;若寂想陰,則無思想;想陰號耳,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說思想陰者,其言則空,不起不滅。分別言已,不著自然。心無所立,何況口言?   「觀想陰已,則生死陰已滅行陰,則無生死。所謂行陰,無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號行陰,言其則空。不起不滅,但著言耳。不得久存,況口所說?   「觀行陰已,則有識陰。假使識陰惔然寂滅,則此識陰但陰聲耳。所以者何?其號識陰是則空耳,不起不滅,其言自然。無所住止,況言說乎?   「是五陰者,皆無所有。分別本無,故曰緣覺。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緣對而致,無緣不緣。諸因講說,有言無言。五陰之事於此一切永無所著,不造眾因,故曰緣覺。」   於是,佛頌曰: 「目睹一切法,  分別知之空,  不著於諸色,  究竟莫有相。  現在觀此法,  解空知自然,  分別了澹泊,  不可得根源。  現在獲於斯,  曉五陰如此,  則為平等覺,  緣覺無思念。  眾生志無為,  其心不可獲,  本際無有起,  淨無無思議。  一切人不起,  觀見無所滅,  諸法無動興,  是謂為無為。  眾生皆泥洹,  省察是所趣,  無人猶若影,  故曰為無為。  不用是名稱,  群黎為泥洹,  不起無所滅,  如口所歎詠。  敢可說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為眾生,  示現說泥洹。  口所發假言,  無處亦無念,  因口而有訓,  求本不可得。  陰不在本際,  口言無所顯,  諸聲所稱說,  人際亦無念。  一切願泥洹,  本無及始際,  澹然無放逸,  則救有所將。  本淨遊乎響,  眾生亦復然,  無形則空寂,  本淨無心念。  法本為若此,  假名而讚揚,  其源不可得,  所以有言說。  不以諛諂事,  而可分別解,  其際則空無,  便了眾生本。  其言不依講,  口言無所顯,  諸群黎如此,  則不著人本。  所發陰則空,  其聲無所別,  其說亦如此,  而際亦復然。  其無諦如是,  覺已無所念,  是則平等道,  緣覺無思議。  覺了於本色,  此但陰聲耳,  寂滅斯色陰,  則無有言聲。  自然釋之去,  是則曰無形,  吾我既自然,  睹之無有處。  因言謂之陰,  色本不有身,  其聲皆歸空,  不起亦不滅。  因口而告言,  求本不可得,  其說因癡興,  號之謂色陰。  現在觀識陰,  諸聲無所有,  此陰以寂滅,  則無有響陰。  於此遠離身,  所謂吾我者,  計已自然空,  未嘗有堅住。  口之所緣陰,  識陰則虛空,  口言本則寂,  不起無所滅。  若有所頌說,  察之悉本無,  無黠之所言,  故演為色陰。  諸音無有說,  其限不可得,  不起無所滅,  無處而不決。  無塵勞侵欺,  亦不造諸法,  不執無所捨,  莫調不泥洹。  彼亦無寂滅,  不有所睹見,  不樂施欲埃,  不怠不精進。  不亂不一心,  彼亦無守戒,  非物可成就,  何故當持禁?  五道非有念,  無思亦如斯,  不恐無所畏,  不脫而不縛。  雖講無所演,  是為色所入,  一切法音然,  無獲莫著言。  現在逮是覺,  無盡之法說,  以成是三昧,  則無諸響聲。  目自分別此,  響之等如稱,  諸法亦如是,  無言不有著。  曉了因緣者,  知音無所有,  故號平等道,  是謂為緣覺。」   佛告阿難:「菩薩大士現在分別有明無明、是行非行、有識不識、色與不色、六入無入、諸習不習、痛癢非痛癢、恩愛莫愛、不受捨受、有與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無。如是觀者,故曰緣覺。」   於是,佛頌曰: 「現在了無慧,  未嘗倚為明,  不成立有形,  若如水中影。  聰達曉諸義,  不著一切法,  假使不倚經,  是則慧者相。  明與身無異,  一切諸法相,  覺了此緣趣,  故曰為緣覺。  所號身之行,  其軀無所造,  永不有內外,  則超生死體。  終始猶芭蕉,  非根無有貌,  不起莫有滅,  等譬如虛空。  現在曉了此,  則勇猛菩薩,  斯號平等聖,  緣覺如無念。  分別一切法,  寂行如幻化,  其識自然爾,  現在曉了之。  忽然解斯心,  知識行如之,  諸所道示想,  明識諸法空。  分別識其然,  一切無所著,  了如是法者,  知識亦如幻。  所可號名色,  身及諸音聲,  眾貌空不成,  是謂自然相。  心馳騁六情,  如幻化無言,  現語非音聲,  計自然悉空。  久遠來習之,  因發諸入處,  彼則分別習,  名自然如空。  習以成悉無,  遊念起眾更,  若曉習本寂,  則知法無住。  目睹習自然,  睹眾更悉寂,  不興凶罪殃,  故曰為緣覺。  曉了諸痛癢,  皆空如本淨,  譬如泡起頃,  志敬空無形。  斷除眾恩愛,  則從無著法,  情慾已永盡,  故曰為緣覺。  若受而不受,  則空無有有,  非形何成就,  譬之如野馬。  吾無所興想,  身生亦如是,  計本自然生,  無根非有形。  以離起滅法,  則不畏當終,  未當復成身,  一切得自在。  現在獲此慧,  永無有著者,  又緣覺之音,  則造菩薩行。」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是之故,讚揚菩薩為緣覺也,亦當知是善權方便。如來用是之故光耀菩薩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   阿惟越致遮經釋果想品第十一   賢者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所演說,  假號名泥洹,  喻之若虛空,  度於無所有。  雖有所講說,  則非以辭言,  諸佛行善權,  合集說法耳。」   於是,阿難說此偈已,前白佛言:「惟天中天!其世人民不解如來.至真.等正覺隨時之化,則自侵欺,不了如來何因分別菩薩大士持信奉法至於緣覺也?」   世尊告曰:「若有明者,於過去佛積功累德,心開意達,不見侵欺。所以者何?曉了諸法譬若幻夢影響、野馬水月。所以者何?菩薩大士分別此慧,則不自侵;慇懃修學如來之法,精進不懈,則不自枉。」   佛於是頌曰: 「世尊之所讚,  讚揚於聖道,  是故之因緣,  菩薩行勇猛。  少智懈怠者,  不能解此義,  故當修精進,  如來以此說。  道意所遊生,  世尊有開化,  故分別此慧,  清淨之明哲。  彼解道意者,  知聖不可獲,  若致得知軌,  心覺五事空。  空者不知空,  寂定非不言,  悉除一切音,  故讚唱空法。  捉空無所得,  未嘗能獲者,  假使不可持,  則知為空義。  設有解是五,  分別了空慧,  成得無放逸,  則不自侵欺。」   爾時,五億比丘志懷持信,即從坐起,住世尊前,叉手自歸,異口同音而歌頌曰: 「今世尊大聖,  蠲除諸狐疑,  平等覺所宣,  志立於大道。」   復有五億比丘聞是之說,皆悉奉行,悉住佛前,等心頌曰: 「唯世之光耀,  吾今離猶豫,  聖尊之所歎,  分別佛大道。  志願奉法跡,  正慧無罣礙,  道德自然成,  開化諸十方。」   復有千億比丘懷八等想,聞此歎頌,即從坐起,叉手而立,俱歌頌曰: 「志所懷八等,  今則釋疑網,  心已分別了,  所因見八等。」   復有十億比丘懷道跡念,自從坐起,叉手而立,同說偈曰: 「導師及吾類,  以獲致法明,  乃知平等覺,  所因演道跡。」   復有二百五十萬比丘志懷往來心,則從坐起,叉手自歸,同歎頌曰: 「我等本依倚,  志懷往來心,  今日永無難,  存亡無放逸。」   復有五十億比丘懷不還想,而說頌曰: 「導師尊無上,  今日無調戲,  永捨諸果想,  致聖導光耀。」   復有三十五億比丘懷無著想,興立四禪,即從坐起,叉手說是偈曰: 「今吾不猶豫,  逮致無餘法,  解諸乘平等,  譬之若如幻。」   復有五十八億比丘意懷聲聞,即從坐起,叉手而立,則讚頌曰: 「吾等犯斯言,  意欲度眾生,  所演謂聲聞,  今日乃達知。」   復有五億比丘即從坐起,興緣覺想,叉手而立,同心頌曰: 「今日乃目睹,  緣覺之所因,  世尊分別說,  緣覺無思想。」   復有百萬比丘尼,謂成道跡、往來、不還、無著果想,即從坐起,叉手而立,說是頌曰: 「吾了平等法,  則捨女人身,  各各成佛聖,  當為世最上。」   復有八百八十萬清信士、清信女,悉懷道跡想,往來、不還念,即從坐起,叉手立佛前,心同意等,俱共頒宣而頌曰: 「吾等念心淨,  譬如琉璃器,  於是當捨家,  興佛之法教。」   復有六十億垓彼諸天人,住於虛空而雨天華,散於佛上俱供養世尊,即下叉手,立於佛前,而歌頌曰: 「吾本懷諸乘,  果想亦如是,  今日以永除,  覺成無上道。」   阿惟越致遮經降魔品第十二   於時無數百千比丘——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阿難律、離越劫賓奴等——從坐起,叉手而立,白世尊言:「吾等今日聖道具足,不違大意,降棄魔怨。備究五逆,得悉五樂;成就邪見,捨離正見。吾等今日已害無數萬千人命,悉成佛道,至無餘界而已滅度。」時世尊默然。   於是,眾中無量百千諸來在會,聞此所言而皆狐疑:「此謂何乎?義所趣耶?」心懷瞑然,如阿羅漢乃興此言,豈況凡夫?住者直立、坐者默坐,不能起立。   賢者阿難承聖尊旨,悉知無數百千諸眾心之所念,問文殊師利曰:「聞耆年言,會者皆疑。不審所論為何歸趣?又佛世尊默然不言。」   文殊師利乃曰:「唯仁阿難!此經名曰「不退轉輪菩薩之地」,是耆年等所可講說、諸得不退菩薩大士目睹信耳。」   阿難又問:「耆年何故說此言耶?世尊默然。此耆年等於無上正真不退轉也?」   答曰:「唯然,當成正覺,不復迴還也。」   文殊師利謂賢者阿難:「無黠之行,則曰其母。是諸人者,究盡除害,無善思想,貪著情色。斯則為父,除不善想,遠諸情念,至無著意。釋凡夫法,洗蕩不淨想別聖俗,碎破眾念不壞大法;興如來意以除諸想,於一切法無所從生。是故,耆年講說此語:『吾等今日具足五逆。』所以然者,逆無往反。耆年所言成五樂者,察其五樂皆如夢幻影響野馬。了知此慧,行無缺減,則為五樂。所以者何?無有根本,設無其源,則為盡除。乃應平等,講具聖慧,即逮法忍,此者名曰五樂備足。   「耆年所說:『吾等今日得離正見、住邪見』者,睹一切法皆處邪見。欺哉諸法詐妄至誠,盡無所有。譬之虛空,非有像貌,虛實去來,悉無歸趣,不可將護。所以者何?其本自然,計此諸法則皆平一。如諸法等,邪見亦然,此比丘輩非等無邪。所以者何?以離諸想致佛聖道,獲眾覺法,飽滿經義而無所得。是故,阿難!是諸比丘悉共說言:『吾等今日具足邪見,釋於正見。』   「此耆年等所謂:『今日吾等害無數百千人命。』說斯語時,不可計無數千萬人神聞之諸法。譬若如幻夢影響野馬,蠲除人想,無有吾我,遠壽命人,超眾德本,發大道意。無所殖種,興修道義,及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捨我人壽。無身之想,不復頻更終始之患。所以者何?無我人想、不盡想,永盡無餘,逮致究竟,不起法忍。故說此言:『吾等今日害無數百千人命。』   「斯諸耆年屬者所云:『今日吾等逮得佛道,致無餘界而滅度』者,開化無量億百千人命,棄眾塵埃令獲聖道。所以者何?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說此語時,悉逮無所從生法忍。以故諮嗟,自讚頌言:『今日我類拔去情慾、成佛道法,無塵勞形,除有餘穢,故謂我輩今獲大道於無餘界而滅度矣。』   「是賢者等,以在大乘,不願在天。惟仁阿難!族姓子、族姓女發無上正真道意以起俗事,其心清淨,不為俗法之所繫縛。乃應發心越一切義,道捨諸想,究竟經典,則無餘界而滅度矣。是為,阿難!習菩薩乘、行菩薩者,不習日行。愚騃之人隨日念耳,非明智者。所以者何?設無此誠信要御諸天宮殿,則無光明,便無出入;過去無晦,則無晝夜,便不思想。愚冥之人興晝夜念;菩薩大士寂修大道,習善知識,無有穹志晝夜想也。所以者何?永除眾念乃致佛道。」   於是,文殊師利則說頌曰: 「所謂不懷施,  愛己計有身,  彼若不斷除,  則謂不可搖。  分別於瞋恚,  自然不生想,  聖道以無處,  彼則不可動。  所可敷母者,  終始所由生,  拔去此根無,  則謂為害命。  不順念為父,  所樂情慾法,  是等解本無,  究竟莫有根。  化之歸無身,  不知明所趣,  不動無所住,  向者故說此。  所修羅漢法,  凡夫法亦然,  諸可盡愛慾,  向者故說此。  大興有為想,  察吾我自然,  諸法無所懷,  則無音聲說。  如來之所知,  古昔之所念,  即拔此根株,  則謂無從生。  以捨是想樂,  等同而無二,  假使曉了斯,  則謂平等教。  所言五欲樂,  俗人讚此五,  蠲除非常想,  念之如幻化。  具足不乏少,  則懷愛慾無,  以故此等類,  世尊前歎之。  分別諸罪福,  譬之若如夢,  究竟無從生,  其慧曉了斯。  識邪瞋恚法,  空寂無能固,  邪見為欺哉,  彼分別妙智。  一切法不實,  莫有近法者,  虛事不可倚,  如虛空無處。  普解睹一切,  故難為正見,  此法則平夷,  了慧見正等。  厥愚冥之人,  起人想則沒,  索人不可得,  則無有死者。  無量人起生,  則捨壽命想,  便以無眾念,  計命者罪重。  蠲除眾生想,  非有計壽念,  以故說此言,  吾害無數人。  捨諸塵勞埃,  法無應不應,  解道無形貌,  則無所壞除。  降伏諸魔力,  逮清淨道法,  諸法莫有諍,  不起不有滅。」   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應時五千懷狐疑者心開意解,獲大光明,而得具成有起無所從生法忍。各取身衣供養奉上文殊師利,同時說言:「願令吾等致是法慧。所說若斯,開化群黎,分別深慧,無所罣礙,亦如仁者。」   於是,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斯最妙勝!決諸疑網,近佛聖籍。」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文殊師利何所開化,而今世尊讚之如是?」   世尊則曰:「文殊師利誘化無數百千人類令入大道,悉解了此深經之義。」   阿難白曰:「唯然,世尊!講不退轉輪入聖軌乎?」   佛言:「如是,阿難!講不退輪興化大道。所以者何?文殊師利則是善友,導利群黎。」   阿難又問:「唯天中天!今此比丘立佛前者,悉懷持信奉法之念,八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之想。此輩之類發大道意耶?」   世尊告曰:「是輩懈廢,羸劣心曚,無愷悌志,難可開化。   「慢懈不進,意在衣食,非習深法,慕於法利。興有為事憒鬧之緣,感於八等迷惑卒暴,而不安詳,諸根不定。放逸其心,貢高自大。志計有身及壽命人,不捨眾瑕,犯戒貪嫉。想求佛法,悉從惡友,樂於邪智,不肯奉受。智度無極,順從外緣,貪利財色、衣食之樂。古今以來,夙興夜寐而不專精進,違失道義;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其志懷害、轉共諍訟;重於罪福,不信空.無相.不願之法。蠲於眾行不起不滅,壞一切法永無有想,此之謂也。」   於是,佛默然無所加言。   賢者阿難承佛威神,問文殊師利曰:「何故世尊默而不言?」   文殊師利報曰:「最於後末五濁世時,人法如是,不信深經,佛故默然。」   阿難又問:「頗有信者悉不信乎?」   答曰:「信者少耳。譬如阿難明智者鮮,愚冥人多。所以者何?不樂修行,以故不了。如是,阿難!其聞是法鮮有好喜,多不欣樂。設有信者,為眾棄捐,不見恭敬。所入郡國縣邑墟聚,諸人忽笑。所以者何?宿罪由致,陰蓋所覆,本功德薄。」   阿難又問:「向者講說,少有信者,義何所趣?」   文殊師利答曰:「是輩之類則為捨佛,不信大道。」   阿難白佛:「唯願演之。樂者雖鮮,聞佛所說,悉當欣踴。」   爾時,世尊周觀四方,便出其舌覆三千大千世界。因從舌根出大光明,照恆沙等剎。時四部眾承佛聖旨,目睹東方恆沙等國諸佛世尊鹹說此法不退轉輪,是間會者悉遙聞之,等無差別。   四輩之會睹斯變化,一切等心,異口同音,皆白佛言:「唯願大聖遵崇所歎不退轉輪,如佛所言誠不異。吾等目視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講斯深經等無差特,唯佛說之。」   於是,世尊還吶其舌,告阿難言:「厥妄言者,寧獲斯舌。」   阿難啟曰:「不也,天中天!奉至誠者,開化正義,積累功德,遵無數劫,闡於大慧,乃致此耳。是故,聖尊!惟當說之。設族姓子有信樂者,學雖寡鮮,聞是說已,睹其明證,即當欣然興之不廢。」   佛告阿難:「一切四輩未遭斯典,志於髣拂。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阿須倫、犍沓和、真陀羅、摩□勒聞是經籍得不退轉,當至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而於此土講於法義,等無有異,如我今也。」   爾時,四輩及天、龍、鬼神欣然大悅,疑網永裂,皆手擎華香共散佛上,諸有女人下身寶瓔以散佛上。心同意等,普白佛言:「今日大聖如來.至真.等正覺乃無二言。」   佛復告阿難:「實如所云,誠不有異。如來所演,實無二言,除諸瑕疵、愚冥之貪。假使慧覲佛天中天,則獲如願。」   阿難問佛:「何謂慧覲佛?」   世尊問之:「汝不解之乎?」   答曰:「不敏。安能及之?眾祐!」   告曰:「假使有人聞能仁佛,皆不退轉成佛聖路。所以者何?佛道普慧,有益無損,除貪、恚、癡,豈況一華奉如來乎?吾滅度後,若持舍利供養自歸,悉得如意。」   阿難又問:「精進不疑、專心聽經,皆不退轉,當成佛耶?」   佛言:「其有人聞能仁佛,皆當逮得無上正覺。所以者何?設不爾者,佛語為異,則有二言。」   佛問阿難:「如拘類樹蔭五百車,若五百眾處在其下,悉荷覆蓋,其種大小?」   答曰:「甚小。」   佛言:「阿難!如拘類樹其種小小,溉灌時節稍稍長大,而布枝葉廣覆四遠;況篤佛道,聞聖尊名?亦當如是斯種德本,漸修其行,非壞不腐,至於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此一切法殖種之源永非猗住。群萌本無,故不有敗;一切法種無所倚演。」   阿難問佛:「唯佛說之是聖本願,諸佛世尊道法然耶?」   佛言:「本發意願,其聞我名悉不轉退成最正覺;諸佛之法皆亦應然。所以者何?諸佛法等。」   阿難又問:「設使等者,何用願乎?」   佛告阿難:「菩薩大士聞說斯經,假使發願或不興願,會當證明逮聞是法。」   阿難白佛言:「未嘗有,世尊!斯法微妙,諸佛世尊乃以大慧開化群黎。」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諸覺洪明多所開化,立於聖旨。吾於佛土慈愍蚑行喘息之類,不惜身命;一切所有施而不吝,精進不懈,於一切法而無所著;行菩薩法,積功累德,欲救眾生,修深經籍,乃得佛道。」   阿難問佛:「難及,世尊!今說此經,弊魔不來廢亂學者,不令興德發於無上正真道耶?」   佛言:「魔不聞之。所以者何?文殊師利神足之變也。」於是,文殊師利即釋威神。   時魔波旬遙於虛空聞講不退法輪之聲,聽能仁佛所說法言,心懷恐懼,衣毛則豎,口說此言:「以得勝我,共於力勢以空餘界,無復國土。」愁憂涕淚,老極憔悴,譬如百歲男子朽耄。時魔波旬體變如此,四部兵合集三千大千世界各各異魔及魔官屬等類諸天,往詣佛所。兵仗嚴整,眾魔之威,逼加菩薩。初成佛時,現於身老,執杖戰痏,面皺皮緩。置四部兵,住於虛空,普共遙聞不退轉能仁佛音,心悉得定。   時魔自知非我所有,孤獨一身而無侍從,直前詣佛,白世尊曰:「今吾一身都無侍從,羸瘦老極,無將扶者。又無力勢不能自勝,以空我界非有國土。如來大慈,鹹哀眾生,亦可憐我。世尊!盡度永空吾界,而無扶我,給授水漿。」   佛告魔言:「人種甚多,不可思議。假使諸佛日日興盛如恆沙等,發起無量不可稱計億百那術眾生之類,人種不盡。」   魔白佛言:「唯然,世尊!人種雖多,今吾孤獨,不有徒使,無扶接余。假令行道忽極躄地,不能自起,願見安撫得歡喜悅。唯願世尊哀速撫育,使眷屬興。」   佛告魔言:「且自安志。不聞斯法離於信者,悉是汝伴。」   魔即歡喜善心生矣,意與口言:「吾當化人,雖聞是法,令不信樂。志懷狐疑,已有猶豫,必從我教。」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惟願加哀,弘以大慈,重見慰撫,令吾踴躍無有憂慼。佛向者講:『聞能仁名悉不退轉,必當逮成無上正真之道。』願聖默然,勿宣是旨。是群萌黨聞便加精進,立於大道。」   佛報魔言:「汝且安心,勿得懷懅。當令眾生不立道意,存於人種,人人各安,使不動搖,不震於色、痛、想、行、識。佛當開導不離邪見、非立正觀、及六十二諸所疑惑;一切無動,不念過去當來、今現在;非離害群生、殺盜、婬嫉、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及嫉恚疑。亦不勸人入於正道;亦不化人於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教人導奉四恩——惠施人、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合度。無所猗動,不想人種,無念父母、兄弟、妻子、及與男女,釋除親友、夙夜、日月、一月、半月諸動之想。波旬且安。吾當勸人令除六度無極思想、及大道意力、無畏根力、覺意八正之行,佛法聖眾及一切智道義之想,化諸群黎,於一切法使不動轉。」   時魔歡喜不自勝,即於其處顏色窈窕、面目光澤。華散佛上,遶佛三匝,則偈說曰: 「平等覺世尊,  吾心本欣踴,  正覺言無特,  所造必如意。」   於是,魔波旬說此偈已,即還天宮,與諸眷屬五樂自娛,不復憂慼發大意者。   世尊說此降魔品時,三千大千剎土六種震動。阿難白佛:「今魔威德地大動乎?」   佛言:「講是降魔品時,六萬四千人得不起法忍。」   阿難又問:「寧有狐疑不了者?」   世尊曰:「向者見此,悉懷疑結,心各念言:『余以聞之,此語何謂?何所歸乎?』不復相見。」   阿難白佛:「惟願世尊速為眾會現大光明,決其疑網。所以如來為魔說之:『波旬且安,吾化群黎使不住道,於是眾生界而不動搖。不發道意、無倚智慧,不捨邪見、不處正觀,於六十二疑而不轉移;亦無去來、現在之想;非離殺盜、貪婬、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及嫉恚疑;令不施與、戒忍、精進、一心、智慧;不順父母、兄弟、妻子;無有晝夜、一月、半月,離是眾想亦非動搖;令不奉六度無極、及無所畏根力覺意佛法聖眾、並一切智,使不轉移。波旬且安,吾當開化一切眾生,使不動義、不立於行。』唯然世尊!所因講斯速分別之,使此會者無餘疑結,心開意解;及於後世邊地諸國,遭值聖明,稟受經典,持諷誦讀,勿復猶豫。」   爾時,世尊則說頌曰: 「聖道無所住,  慧軌非有處,  說此大義時,  人解及應造。  塗及一切人,  無二不有處,  佛以是故說,  今覺非有處。  莫能動眾生,  人種亦如之,  一切不有形,  至竟無所獲。  群黎類皆空,  人界不可思,  彼則普無念,  曉了一切慧。  眾人不可動,  假名曰身命,  四大而合成,  此滅度空寂。  分別五陰空,  自然不有動,  滅度不可獲,  設總而不移。  陰止無所震,  曉了不吾我,  離形寂然空,  究竟非有著。  身與五陰同,  衰行亦如之,  無行以為行,  諸陰猶虛空。  所謂寂定界,  不起亦不生,  斯諸陰蓋入,  未能傾轉者。  計己身吾我,  其法莫搖者,  尚不獲曷震,  故佛說此言。  眾生不侵欺,  計本不可得,  逮之而無心,  自然不可獲。  所可雲諸見,  凡有六十二,  無自然如斯,  猶如水中月。  其六十二見,  譬之若如影,  離有形無我,  自然不動震。  過去當來想,  現在亦如之,  諸想無處所,  譬之如野馬。  是法空無念,  計人不可得,  諸眾生無處,  則不可動搖。  其人喜殺生,  由入大曠野,  立志於滅度,  故不可動搖。  雖轉於眾生,  彼則無所有,  計日不可得,  則曰而不動。  說道有過去,  未嘗有生者,  佛以了故說,  人而不可動。  假使殺生者,  法施無思議,  以乃成道慧,  彼則不可動;  所謂邪婬者,  愛慾無可得,  以故分別說,  彼則不可動;  其妄言之法,  起者不有脫,  精進而獨尊,  彼則不可動;  兩舌及惡口、  讒言亦如是,  觀一切諸誨,  如幻如無形。  皆無有處所,  不可有所倚,  諸陰譬如響,  其念莫有者。  所謂不懷施,  愛己計有身,  聖道以無處,  彼則不可動。  分別於瞋恚,  自然不生想,  彼若不可斷,  則謂不可搖。  曉了眾邪見,  奉修於正法,  超度諸有言,  彼則不可動。  離勸助智慧,  一切寶清淨,  愍哀著色財,  蠲捨眾惡罪。  所見及奉戒,  捨遠於聖道,  智慧不興此,  莫求於正真。  異學懷邪心,  斯外諸忍辱,  等求平等道,  不倚於無為。  精進於三事,  異道之明說,  是不歸聖慧,  此謂明智行。  多修於三昧,  倚一切諸想,  非佛之所歎,  亦不勸助彼。  愛慾之瑕痏,  非明哲之稱,  得不興眾想,  佛慧不可量。  菩薩行勇猛,  攝取眾生類,  則為說此義,  雖受無所動。  寂除眾生想,  則發菩薩意,  道意無所起,  彼則不可動;  思父母兄弟、  姊妹及男女,  一切猶如幻,  彼則不可動;  一切是諸念,  計之無所有,  群黎法悉空,  彼則不可動。  其夙夜之想,  一月十五日,  一切除想念,  譬如野馬水。  佈施奉禁戒、  忍辱精進想,  一切於此念,  是諸想不動。  定意之智慧,  菩薩之道力,  修於無所畏,  釋除諸妄念。  覺意及思道,  免去聖軌慕,  明智未嘗動,  不為諸想惑。  佛法之所求,  如此眾聖想,  無有若干念,  言行之所動。  佛慧無罣礙,  道想之所依,  則為遠佛道,  佛聖非思議。」   佛分別說化魔品時,十億之眾壞除疑網,成就大明,逮不起法忍。得法忍已,一切同心,說此偈言: 「弘道之尊聖,  佛軌忽無思,  為吾等大師,  道勗斷狐疑。  具一切光明,  使住佛明道,  其耀照十方,  目睹億千佛。  普見眾庶元,  於色無所著,  蒙世尊之恩,  吾等法眼淨。」   爾時,百億人眾各脫身衣以覆佛上,供養大聖,則歎斯言:「令一切人逮聞此法,光明具足,所願必獲。」   阿難白佛:「其有聞是開化魔經受持諷誦,為得何福?」   佛言:「其福大浩。」   阿難復問:「何謂為浩?」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則旦供養百佛,日中晡時、人定夜半、天曉肅肅,各各供養百佛世尊。一日一夜中合六百佛,一切所安隨其所宜。如此比像具足千歲,其福多少?」   阿難言:「福大多大多,天中天!不可為喻。」   佛言:「假使是分別魔經受信不疑,德過於彼。」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6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如來品第十三   爾時,三菩薩各從遠來,見此變化,佛所演法,得未曾有。阿難白佛:「此三菩薩從何所來?」   世尊告曰:「東方去是恆沙等剎,有世界曰身超須彌山。住在本土,聞說斯經,故來到是。」   時三菩薩來住佛前,皆以香華供養世尊,俱白佛言:「余等僉然信樂斯法,不懷狐疑。所以者何?心中□然,譬如目睹。如來.至真.等正覺恩之所覆。」   時一菩薩前白佛言:「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於是經都無狐疑。」第二菩薩復白佛言:「余於此法亦復不疑。」第三菩薩復白佛言:「我之所言至誠不虛。所謂佛者,吾則是佛,曉了斯經,無有疑網。」   爾時,眾中無數百千諸來會者悉共叉手,不樂本座:「佛興於世,此徒何故乃宣斯言?」其餘眾人各各默聲,各心念言:「今佛現在,自當分別。」   阿難復白佛:「此等菩薩皆號雲何?」   佛告阿難:「一菩薩者名得如來住,第二菩薩名志得世尊音,第三菩薩名志逮得佛聲。如是,阿難!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其義趣此。」   阿難白佛言:「今此無數百千之眾擾動不安,悉各叉手,一心向佛,不知斯義為何趣也?」   「是輩功德轉當增加。譬如男子,端正殊妙、顏貌潔白,淨水自洗,以栴檀香熏浴其體,著好衣畢,其人體色益自光耀。是輩功德信樂大道,叉手向佛,福轉難及。」   佛爾時說頌曰: 「如來知過去,  當來亦如是,  見諸法本無,  故曰為如來。  悉達現在事,  未來悉睹喻,  不造立三行,  究竟如無想。  如往古諸佛,  所覺不可計,  無從來一等,  故曰為如來。  如往古諸佛,  所猗求聖道,  覺者亦當然,  故曰為如來。  諸法本所立,  道聲寂然定,  音歸不可得,  故曰為如來。  專應過去戒,  當來亦復然,  現在獲本無,  故曰為如來。  如勇猛忍辱,  為菩薩之人,  彼學亦如是,  此人則無上。  本為菩薩時,  獲勤力如是,  志所行精進,  故曰為如來。  如諸法平等,  所說無特異,  不著念在有,  故曰為如來。  平等不有念,  常自然等正,  無有平等想,  非思莫發念。  本無成三昧,  具足此音聲,  遵修於定意,  故曰為如來。  諸法悉本淨,  本無不有處,  一切無所稱,  因緣不有形。  曉了智慧相,  明空法亦爾,  至誠無所疑,  智慧度無極。  如聖之所度,  逮本無思議,  彼明不可得,  則無量滅度。  猶獲智慧爽,  過度亦復然,  以是慧無處,  故曰為如來。  佛道不可獲,  如意之所念,  不得一切法,  故曰為如來。  獲致於無為,  假使多所逮,  諸法非有數,  歎道不可限。  世尊之威耀,  無有修軌跡,  彼道則雅諦,  悉從智慧興。  道尊如無漏,  各分別如是,  彼道則正真,  塗志應自然。  有曉了聖化,  法所御平等,  將令至本無,  故曰為如來。  聖與平等同,  所住順明軌,  道與身本無,  故曰為如來。  今吾講說法,  聲平等如是,  假使住於斯,  爾乃求大道。  我是故,阿難!  口出是語耳,  此事如所言,  則為識之行。  曉了不退轉,  則勇猛菩薩,  故以修精進,  讚揚其義耳。  阿難!是因緣,  菩薩志所演,  所以謂如來,  勇猛菩薩智。  順此諸因緣,  其法為何類?  何因謂世尊?  菩薩修無畏,  講道億百劫,  所因成大聖,  佛道無思念。  成就慧明跡,  皆自為身求,  永睹無所畏,  故曰為世尊。  未嘗懼生死,  終始無所立,  以是度群生,  故曰為世尊。  何謂畏生死?  雲何住終始?  何因度眾生?  世尊最上覺,  無道利法者。  法亦不有壞,  非堅無有散,  度人勤苦患,  是不畏生死,  此非住終始。  度群黎如此,  故曰為世尊。  未曾懼諸法,  永不畏諸義、  及一切佛經,  令聞無數法,  非底不有邊。  眾生法悉空,  諸佛道自然,  不睹諸法本,  即依順此經。  專精於諸法,  智空法自然,  不恐無所畏,  曉了道慧空。  知諸法侵欺,  分別無所猗,  精進次第演,  則解諸法本。  勗勉一切難,  棄捐眾惡道,  未嘗有恐懼,  免眾生惡塗。  過度億人民,  越終始大懼,  常不動生死,  爾乃度群生。  過之度彼岸,  至上尊無為,  得致號之人,  故曰為世尊。  為人分別說,  說法猶虛空,  亦不有畏難,  故曰為世尊。  因依一切法,  多所而開導,  道平等無異,  聖則不可獲。  眾生等於彼,  則逮成佛道,  分別說如此,  則無所畏難。  開化閉鬲人,  度無數群生,  超越諸所畏,  故曰為世尊。  釋去諸人想,  專修於道念,  拔除群萌志,  故曰為世尊。  得離眾思想,  菩薩無所慕,  以故得號字,  則亦謂世尊。  寂滅致等法,  曉了一切義,  當來所立志,  則亦謂世尊。  不求上妙道,  彼亦不求名,  若脫無為稱,  為人講經義。  道捨眾憍慢,  則不有立願,  人求尊名稱,  則不慕佛道。  計音如響等,  因興眾想念,  貪著虛偽聲,  我名譽乃爾。  不存一切響,  口言無所著,  菩薩不放逸,  故曰為世尊。  大聖所說音,  如是譬像法,  假有菩薩號,  故曰為世尊。  以故當了之,  莫不迷惑者,  至誠求佛道,  無數無有漏。  是緣乃餘事,  歎說世尊音,  阿難!知隨因,  而號為菩薩。  我是故,阿難!  口出此語耳,  所緣諸明智,  佛號為世尊。  覺了眾塵埃,  未嘗為之惑,  平等覺除欲,  是故號曰佛。  何以為世尊,  顯示斯名號?  曷從言白佛,  而講說道法?  佛法無所有,  曉了空寂滅,  一切無有著,  故號字為佛。  覺了體悉空,  見體無所屬,  彼不有堅固,  身不可久得。  愚騃離慧明,  不要謂常要,  覺此悉本無,  故號曰為佛。  分別無明慧,  自然不有形,  逮得大聖智,  故名曰為佛。  過去所興想,  分別學無想,  曉眾想無處,  不為念所惑。  覺知往古色,  無生不有處,  愚者為想惑,  計色無所成。  分別色本無,  不可得根源,  不著一切法,  則無有痛癢。  曉想譬如幻,  無物不有形,  已分別斯慧,  一切法如是。  總持無所行,  一切身無古,  空義非有御,  故身不可得。  人身不堅要,  若如芭蕉樹,  悉分別此義,  故號曰為佛。  其識自然空,  計身無有內,  外亦不可獲,  識之何等類。  睹識無所有,  一切法亦然,  不得處形貌,  究竟不可獲。  識之所知然,  計本悉等寂,  若了曉想者,  則莫有所見。  明不作是觀,  一切人亦然,  群生萌類同,  以故無能知。  自然不有啟,  諸法無所行,  一切莫有受,  人法亦俱然。  一切法忍過,  覺了未嘗生,  無若干放逸,  故號曰為佛。  曉了佛眾經,  所經如正諦,  一切法無處,  故名號曰佛。  如空諦法爾,  所覺經本無,  猶佛道無異,  莫能得根本。  從始發意來,  所因志大道,  則了不有志,  諸法無所獲。  何緣發其志,  而慕求聖道?  其心與道同,  覺了無形類。  吾以故,阿難!  演出此經耳,  所因講聖軌,  吾為佛道師。  以斯法像類,  其音號曰佛,  假使作彼教,  乃為求佛道。  則得近正道,  其知是法者,  不復懷二心,  一切法如是。  不疑佛經籍,  則致世最上,  若解此講者,  普說法若斯。」   佛分別說此如來.世尊.佛義之時,則無央數百千人眾前白佛言:「吾等除疑,無復結網。所以菩薩因由得名,號之如來.世尊為佛。曉了此法,自逮見心,一切法空,人為之惑。父母、妻子,戀恨、恩情,如來手授深妙之義,其心堅住不復輕發。了不動法,如空不搖,無能震者。如是,世尊!一切諸法無所轉移。所以者何?諸法如空。」爾時,無數百千之眾稽首佛足,遶聖三匝,則還復坐。   阿惟越致遮經開化品第十四   爾時,有菩薩名諸根常悅,說是頌曰: 「眾人興果想,  救濟於異念,  平等於實道,  稽首世明智。  常講說德實,  演果為平等,  得平夷正覺,  稽首世明智。  無數人貪果,  猗行眾生實,  佛悉度此等,  稽首世明智。  說法無差特,  所住而正均,  覺諸法平等,  稽首世明智。  人多慕德果,  勗勉令不著,  解脫眾顛倒,  稽首世明智。  所興德具足,  使眾堅住道,  成就一切德,  稽首世明智。」   於是,諸根常悅菩薩說偈讚佛已,遶佛三匝,去佛不遠瞻聖尊顏,不以為厭,心開意悅。   於是,蓮華首藏菩薩即從座起,蓮華散佛已,讚曰: 「眾人皆懷想,  度脫諸所著,  永離於恐懼,  稽首上能仁。  寂除一切處,  說法無境界,  英雄超諸受,  稽首上能仁。  尊解諸法空,  自然無堅固,  平等法越難,  稽首上能仁。  斷除諸根株,  眾生著塵勞,  勉濟使無畏,  稽首上能仁。  無恐而不懼,  為大師子吼,  超度諸境界,  稽首上能仁。  無有眾憂患,  慼惱已永盡,  心除遠凶害,  稽首上能仁。」   蓮華首藏菩薩大士讚佛已訖,即白佛言:「若人行此,當為作禮。最後世時,聞是深經,智慧明達,未曾恐懼。」   復有菩薩名離欲跡,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此深經歡喜信者,則謂明智,當以華香夙夜供養。」   復有菩薩號曰廣心,前白佛言:「說此經法尊興佛道,不疑此者德不可量,致供養利,其心堅固。信是經者,所願者得;其不信者,為魔所固,則隨魔行。」   復有菩薩號曰蓮華目,前白佛而讚頌曰: 「若信是經者,  為世作眼明,  無有狐疑心,  指示人道路。」   復有菩薩名心信悅,佛前頌曰: 「聞斯經法者,  歡喜信為上,  是等之人輩,  則為世神明。」   復有菩薩號喜神靈,而說頌曰: 「其聞是經者,  信之而不疑,  為世之威神,  人中之上尊。」   復有菩薩名曰常慼,前白佛言而說頌曰: 「若有疑是經,  當為興悲哀,  志在虛妄法,  則數數生死。」   復有菩薩名曰寶衣,而說偈曰: 「無數億衣服,  清淨善微妙,  疾化度尊長,  令未曾狐疑。」   復有菩薩名曰禪食,佛前說頌曰: 「其信此深經,  當為施美食,  一切味具足,  專精大聖行。」   復有菩薩名曰見人住聖,佛前說頌曰: 「其疑是經者,  當為興悲哀,  啼哭墮泣淚,  不信深經法。  或從地獄來、  或還入惡道,  用須臾之間,  狐疑此像法。  為惡友所攝,  不解深妙義;  為疑網所縛,  以故歸非處。  則不順正戒,  觀瞋恚懷惱,  於是所住時,  喻之如凶獸。  既不修道術,  懈怠不精進,  信邪無智慧,  不信此典籍。  慕終始群生,  著吾我恩愛,  猗在三界患,  不信斯微妙。  懷害為愚冥,  著在欲所樂,  貪猗自見身,  誹謗是道教。  志慕好衣服、  追逐美飲食,  少存清白法,  故誹謗斯經。  人在樂欲界,  貪慕無德實,  其人則自遠,  不近於世尊。」   復有菩薩名曰棄惡法,佛前說頌曰: 「當棄是輩人,  譬如遠溷廁,  愚者疑此經,  猗界而求脫。  當共遠離之,  猶若死臭屍,  其疑深經者,  遠之當如此。  有人誹謗者,  如賊危聚落,  則住在冥處,  見惡意捨走。  觀此即當馳,  是賊凶、惡物,  若誹謗此經,  不見意無亂。」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未嘗有。天中天!是諸菩薩分別經慧,乃如是乎?因三昧力說是語也?承佛聖旨曉了之乎?」   佛言:「承佛威神,緣此經義,得三昧力逮至無為。所以者何?今是住者族姓子等,於六十億諸佛聞此經籍,信樂讚誦;亦如於今志三昧力,承佛威神講此經。所以者何?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則為明證。」   阿難問佛:「其聞是經,即歡喜信而不狐疑,族姓子、族姓女得何福祐?」   佛告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志求無上正真之道,假使七寶滿此天下,施與如來。若復有人,聞此深經即歡喜信,非以狐疑,福過於彼。」   佛言:「置是滿天下寶。如恆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供養如來;其聞此經歡喜信者,福過於彼。」   佛爾時頌曰: 「假使是天下,  七寶滿其中,  以供施如來,  世尊成諦慧。  智人聞是經,  信樂不迴動,  此福最為上,  其德不可限。  使如恆沙等,  諸佛界如是,  供養聖世尊,  不及聞是經。」   阿難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聞是經法而歡喜信持、諷誦,其福如何?」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求無上正覺,百劫供養如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又得五通,各各百劫曉了世間,無所復疑;不受此經,其人則為不供養佛。」   佛爾時頌曰: 「若具足百劫,  奉供養世尊,  飲食普備悉,  則不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則奉於大聖,  捨離猗道想,  法供養諸佛。  如此順尊教,  乃為奉事佛,  法供養等覺,  如來則法身。  假使滿百劫,  選擇好衣服,  奉世尊正覺,  此非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乃為尊恭肅,  此應奉事佛,  勝以衣被服。  若於百劫中,  明珠好華香,  進世尊等覺,  不應供養佛;  設有受此經,  皆除猗果想,  是則為供養,  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寶塔,  為世雄興立,  皆高如須彌,  不為供養佛;  假使受此經,  不自睹吾我,  是供養最尊,  一切無有上。  若具足百劫,  有人奉禁戒,  不持此經籍,  彼戒無名聞;  其受是經者,  此戒大名稱,  若奉清淨戒,  此戒無有上。  無量不可議,  明智順是經,  因緣而奉事,  其禁常備足。  彼禁悉究竟,  不謂之毀戒,  其學是經典,  即當如上教。  其不學是經,  則非求佛道;  奉聖雖具足,  則亦無所學。  修戒如是像,  分別此經義,  其持是卷者,  禁戒則具足。  假使百劫中,  一心奉忍辱,  設有瞋罵者,  皆忍一切人;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忍此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或斷手足者,  心未嘗懷恨,  不厭不以劇,  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  行之於百劫,  遵行如是者,  此忍無有持;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此忍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若持此經卷,  其忍最為上,  巍巍無等倫,  則不有虛偽。  不斷至誠教,  佛慧莫有上,  非輕毀此經,  一切逮如願。  假使百劫中,  精進不懈怠,  夙夜興不寐,  一切得如願;  若修學此經,  講說成明智,  是精進為上,  勤修無踰者。  若滿百劫中,  為五通神仙,  不逮聞是經,  則為無神足;  假使受此法,  分別而無著,  神通為以達,  一切莫有上。  設於百劫中,  修奉於智慧,  超度世間明,  娛樂所猗行;  如不學此卷,  則不成智慧,  斯聖達勇猛,  能持此深經。  此者則道智,  曉了聖明慧,  若聞深經要,  歡喜受奉持。  有分別深慧,  曉諸法所趣,  當從說是經,  此像之智慧。  修習正經典,  一智無有二,  故修精進行,  順持要經籍。」   爾時,賢者阿難於佛前說頌曰: 「假使四千里,  若遠四千里,  則往聽是經,  順度佛德果,  便往到其家,  不以道為難,  智者當速行,  所在推是經。  其欲速禪思,  越度諸一切,  誦說此經道,  受持解其義,  設求一切安,  志慕菩薩行,  講說是經典,  則至安樂國。  得睹平等覺,  阿彌陀無念,  而修隨經義,  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審如所言,等無有異。族姓子、族姓女讚此經者,諷誦之時其心不亂,離一切想;自在其捨,見佛世尊。讚經不亂,臨壽終時,目睹無數諸佛世尊。所以者何?族姓子、族姓女一切諸佛皆救護之,受持是經而讀諷誦之所致之也。」   阿惟越致遮經師子女品第十五   爾時,私休童女與五百童女俱問佛言:「唯然世尊!女人若學是經卷者,獲何功德?設諷誦讀,福何所趣?」   佛言:「女人若求無上正真之道,欲學此經,觀餘女人。所以者何?若學此經專精不亂,不效他女貪於塵勞,猶是之緣致女人身。」   私休又問:「何謂女人之塵勞也?為欲所惑奚受女身?」   答曰:「若有女人,見他婦女端正姝好、寶瓔珞身,不以願樂,自觀察已。譬如穢廁,心不樂欲,造污路觀,不以為清。若貪樂是,則受女身。又計女人多懷嫉妒,心口各異,而不相副、不應前後。雖見比丘,但求名聞,不用經法,多懷瞋恚。喜會人客,未嘗利求如此像經。若讀誦者,心在著求,其志憒亂,遊於塵埃。以是之故,受女人形,不能除罪。此以女人,設除愛慾,不興邪想,受此經本,持諷誦讀。所以者何?是深尊經,除女塵色。」   又問:「假使女人不願其身,受此經法,持諷誦讀。以何因緣轉女像耶?」   佛言:「欲轉女身,受此經籍,持諷誦讀,不願女人,常畏穢之。譬如有人見大熾火自投其中,而口說言:『莫令火燒,無使傷肌。』於童女意雲何?彼人言爾,寧得願乎?」   答曰:「不得。天中之天!所以者何?計於火種主有所燒,爛壞肌肉不得無傷。」   佛言:「如是。此經亦然,燒盡塵埃愛慾無餘。設使貪著情慾之態,累世自危。是故女人欲轉是身,速當究竟成於聖道、見無央數諸佛世尊、備無量辯,當受此經持諷誦讀。」   私休童女及五百人俱白佛言:「吾等省念。世尊!往古從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受此經本,持諷誦讀,為無量億百千之眾演說其義。」   阿難白佛:「此私休身雖為女人,則非女也。所以者何?今吾最後而目察睹,私休童女示現變化乃如是乎。愍傷女人欲以度脫,攝諸男子不見處所,以是感動化眾女人。」   佛言:「阿難!其私休者,非男非女,無有此法。所以者何?觀諸法本,不得男子、亦無女人,一切諸法皆無可獲,等不差特。所以者何?如是計之,非男非女。私休童女分別此經,無所罣礙,逮得法明。是故,阿難!若有女人欲求男子,當順私休修行之法,受是經卷持諷誦讀。」   爾時,五百比丘尼前白佛言:「吾等之類,從今日始,受是經本,持諷誦讀。不樂女人,穢厭此身。從今以往,不復座寐,諷誦此經,通利乃定。」   時佛讚曰:「善哉!是之所說諷誦斯言,被大德鎧通達精進,不慕女像。是故,仁者!益加勤修,受此經本,持諷誦讀。」   時比丘尼聞佛所說欣然大悅,即脫身衣以覆佛上,而歎頌曰: 「我今日得樂,  望為男子身,  正覺言無異,  必獲世上尊。」   於是,五百長者妻聞比丘尼被是德鎧,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唯天中天!吾從今始,受此經卷,持諷誦讀。願令我等獲得自在,不繫綴人、莫察他顏,離於魔使難固之患。所以者何?正使女人生於王家,則有所屬不得自在,盡其形壽給事夫婿。是故我等今日始遵精進。假使有人說此經中一句之義,不敢誹謗,至窮命盡不近夫婿,令我等讀解此經。」   於時世尊讚長者妻言:「善哉,善哉!是女人等今於佛前大師子吼,此言甚佳被無極鎧。如人所志不察他顏、不負重擔十月懷軀、亦不加遭而入胞胎。所生佛國清淨佛土,無女人處,莫有瘕疵。」   阿難問佛:「此諸姊等所生世界,其號雲何而無瘕疵?」   佛言:「世界號寶蓮華藏,當生彼土。」   又問佛言:「聖號為何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言:「佛號一切諸寶妙珍之光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是長者妻學此經籍,見彼如來。」   時長者妻歡喜踴躍善心生矣,即解頸著百千之寶七寶珠瓔,以散佛上,同聲說偈言: 「今日獲大望,  當棄女人身,  等覺言無特,  口演至誠語。  當除此愚形,  女人殃罪體,  癡騃志貪著,  不解知本無。  非更於胞胎,  除去所受身,  逮得無上義,  未嘗有所處。」   時長者妻說是偈已,瞻仰尊顏,目未嘗瞬。   阿惟越致遮經歎法師品第十六   於是,天帝釋則取天華已散佛上,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以奉受此微妙經。」   答曰:「是故拘翼!蒙此經恩,天阿須倫不興戰鬥。」   於是,文殊師利慾以開化無數百千人民之眾,使立德本,前白佛言:「如來.至真.等正覺本發道意而諷誦此大法之本。」   佛言:「是故,仁者!於不可計百億那術菩薩最尊光明智聖,普遍十方諸佛之土,猶日宮殿無所不照。」說是語時,此之國土六反震動,遍雨天華。   阿難白佛:「地何故動,而雨天華?」   佛告阿難:「無數億天聞文殊師利之所讚詠,心懷踴躍,散此天華而興立願:『吾等亦當受此經卷,逮得道慧如文殊師利。』適說此言,眾罪悉畢,得近此經。以故欣然稽首佛足,復禮文殊師利,是故地動。」   阿難問佛:「是經之德,廣大無極。其聞此經,其得不小,不可妄遇。」   佛言:「如是,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前後供養無央數佛,爾乃逮聞是經法耳。若聞信樂,受持諷誦,則為天上天下聖神。」   佛語阿難:「假使是經所流布處,則不虛妄,有佛比倫。若有受持諷誦學者,則壞羅網降伏弊魔、則逮法瑛而演法明,勗勉眾冥得至道場。若有從我聞是經籍,歡喜受持而諷誦學,則為佛子從法身生。欲服聖食、坐於佛樹,如吾坐時、講說經法如佛所演,當受是經,持諷誦讀。」   阿難問佛:「惟願世尊說當來者,後豈有人受此經法,持諷誦讀?」   佛言:「阿難!於今現在佛前信者,彼人後世乃信之耳,受持諷誦。佛觀天上、天下、人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諸天人民、及阿須倫,不聞是經。後世聞之而信樂者,未之有也。於今聞者,後乃信耳。譬如長者及長者子,財富無數,獨處藏寶,行到他國。於阿難意,計之雲何?其人藏寶不還得耶?」   答言:「得之。所以者何?知其藏處,求輒得之。」   佛言:「如是。今聞是經,後世歸之,猶取藏寶,如佛於此,道眼睹之。其今現世聞是經法歡喜信者,受持諷誦;後世必獲亦如是。阿難!汝坐佛前,聽是深經。」   阿惟越致遮經譏謗品第十七   爾時,阿難白佛言:「其聞是經而不信樂、呰毀誹謗,罪何所趣?」   佛告阿難:「汝且默然,用是問為?」   阿難白佛:「願佛說之。若不信者,聞誹謗罪,或能自改。」   佛言:「得五逆罪,又復如害三千大千世界人命,其罪雲何?」   阿難言:「甚多甚多。天中天!凶殃無量。」   佛言:「誹謗法者,罪至於此。若復有人破壞、損毀恆邊沙等佛之塔寺,佛泥洹後火燒寺捨,罪寧多不?」   答曰:「甚多甚多。天中天!是輩之人不當見聞。」   佛言:「阿難!當為其人現說此罪。若復有人毀亂滅盡過去、當來、現在佛法,其罪如何?」   阿難言:「其罪甚深,不可稱計。」   佛言:「謗是經者,其殃如斯。」   「若止餘人使不學者,罪當奈何。」   佛言:「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修行十善,又發無上正真道意。若有一人盡挑其眼,彼罪何如?」   阿難言:「其罪甚多甚多。天中天!無央數劫中常當生盲,又泥犁火燒之難竟。」   佛語阿難:「我故語汝慇懃囑累。假使有人誹謗、禁止一人不得為此法,罪踰於彼。」   阿難又問:「若復有人發求大道,狐疑是經亦不誹謗,罪何所趣?」   佛言:「其人發意前後狐疑若干之數,常當違遠諸佛世尊;隨其疑數,又從疑數更若干劫乖闊道教。」   阿難白佛:「若不信喜、禁止眾人令不學之,其人受殃身大小、如受罪多少?」   佛言:「且止,阿難!用是問為?」   阿難白佛:「願世尊演說。此四輩中或有爾者,及當來世邊地之土諸大國人聞是經法多有疑者,當令信解不復誹謗。」   佛言:「其人身當長一萬垓,周遍勤苦毒痛,不可計之。」   阿難問佛言:「其舌大小?」   佛言:「其舌廣長各四萬里,駕犁耕舌五百億載,各五百億歲當吞銷銅,其火焰赫,及雨身上燒炙缹煮。所以者何?此不護舌之所致也。」   於是四輩諸來眾會衣毛皆豎,淚出而懼,顛倒躄地,同時舉聲求哀悔過:「當為是善男子、善女人請救其罪,乃當毒痛若干之惱,其身長大,苦不可言。」   復有餘人其淚流面前,白佛言:「不能自察今世、後世,心起狐疑。今現佛前及違十方諸佛世尊經籍之教,陰蓋所覆不自見過。今悉自歸佛前,首罪不敢覆藏,惟佛原之。譬如愚騃無知之人,乖其理政,自睹罪咎。惟佛大哀,願見原赦。」   佛告四輩:「善哉,善哉。族姓子、族姓女疑於是法,觀己過罪,悔彼殃釁,猶日除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今此眾會志懷狐疑,亦當復獲如此罪耶?」   佛言:「阿難!雖懷狐疑,今復悔過,是輩之罪,猶當輕微。」   阿難又問:「願佛說之。」   佛言:「臨壽終時,遭地獄痛。一一毛孔,當更無數,不可計患,猶是餘息。所以者何?在於佛前捨疑悔過,加及十方無數諸佛哀施恩德。是故,阿難!善男子、善女人當自察之,得身如此,遭無量痛。聞是經卷歡喜,不當狐疑。其不欲捨佛法聖眾、去來今佛聖法之教,當信是經,持諷誦讀。」   阿惟越致遮經囑累品第十八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諸佛大聖悉等同一說不退輪乎?」   佛言:「如是,等無有異。」   阿難問佛:「假使諸佛同等講不退輪,何因大聖向者說言:『假使有人不欲違遠佛法聖眾、佛所興顯去來今佛,不當遠離此經之卷。』?」   阿難又問:「佛說法何所光興?」   佛言:「不退輪眾,為顯佛法,合集聚會。不退轉種,如來所演也。」   阿難又曰:「諸不退轉菩薩大士應聖眾乎?」   佛言:「阿難!清淨正意,發大道心。觀察此意,是輩皆應不退轉眾。」   阿難白佛:「至未嘗有。諸佛世尊善權方便,隨時之義顯揚大道。」   爾時,天帝釋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歎頌曰:「令一切人承善權方便演說經籍。」   佛言:「拘翼!其聞是經歡喜信者,此輩之人猶當以此善權方便說法開化,多所發起,亦復如我,等無有異。」   爾時,有無數諸天之眾皆以天華供養世尊,俱說斯言:「令一切人逮得此法。」   阿難白佛:「惟願世尊建立大慈,令是經卷後世人蒙之。」   佛告阿難:「善男子、善女人來在此會,後世必值得是經卷。假使差跌在大海中,應得是經,畢當聞之。所以者何?過去諸佛之所神變,攝是經法。」   阿難白佛:「雖為過去諸佛威神,亦復現在今者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建立也。」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應時佛前無央數億百千之華,眾寶蓮華自然湧出,普光眾會各照十方恆沙等國。爾時,會者遍見十方恆沙等剎佛世尊前有寶蓮華億百千葉,無不達者也。   時天帝釋自變其形,作長者身,擎若乾等華分佈四輩,而說此言:「願持此華已,散如來.至真.等正覺,又加供養此深經義。」   四輩如言,各各取華散諸佛上。眾會皆見所散之華在諸佛上化成華蓋。應時四輩各白佛言:「此何本瑞?光明巍巍乃如是乎?地大震動,又眾寶華化現在佛前,所散諸華,一切佛上變成寶蓋?」   佛言:「阿難!皆是經卷之變應也。故當知,建立此經,流布一切,受者則思。」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今者,世尊!聖旨之德建此經也。」   佛言:「如是建立護,以及現在佛,亦復若此,等無差特。」   阿難問佛:「今此經卷,所名雲何?如何奉持?」   佛言:「阿難!是經名曰「不猗果實除德跡想」,又名「持信奉法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又名「開化弊魔」,又名「遵奉六度無極」。當持。所以者何?聞此經若信樂者,即當具足六度無極。」   阿難又問:「雲何信樂而奉持者具足六度無極?」   佛語阿難:「若族姓子、族姓女信喜是經不疑,佈施則度無極、不毀失戒則禁無極、在所忍辱則忍無極、亦不應懈怠離於怯弱則進無極、所為興立如不輕舉則禪無極、一切無念等於諸法則智無極。是故,阿難!說是經卷號之名曰六度無極,又名「不退轉輪方等之法」。」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聞是經名則為大饒益,何況受持諷誦者乎?」   佛言:「如是,難值。」   阿難又問:「聞是經名能超幾劫?」   佛言:「阿難!聞是經不退轉輪,歡喜信者,則當越除無數千百劫終始之患。」   「假使又聞,棄除貢高,信發道意,是輩雲何?」佛言:「阿難!佛皆授決,得為無上正真之道意也。」   爾時,四輩眾會人人其前化有蓮華光色無量,一一華者有無央數百千諸華,各懷悅豫,則取蓮華供養世尊,同音歎曰:「願令吾等值是法世,亦效如今分別說之。」   時佛即笑,便有伎樂而自然鳴,香聞十方;無數千天空中雨華、栴檀粟金、及天心華,諸天之衣散世尊上。   賢者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佛不妄笑,會當有意。」   佛語阿難:「今諸四輩,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聞是經者,後世所生,輒值此經演說其義,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佛說是時,賢者阿難、文殊師利菩薩、諸天世人,莫不歡喜。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7 不退轉法輪經   No. 267 [Nos. 266, 268]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諸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邊阿僧祇數。爾時,世尊於中夜後入廣大光明照三昧;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於中夜後入大光明照三昧;彌勒菩薩於中夜後亦入遍炬三昧。是時世尊從三昧起,與舍利弗於中夜後共出其房,到文殊師利法王子所住之處。   時尊者舍利弗,見文殊師利法王子房及世尊房左右皆悉滿中池水,其池水中亦有無量種種蓮華遍佈水上,而諸蓮華各放光明,普照祇洹及捨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照明;大聞法音遍於十方一切世界,其中菩薩互共諮請發問論議。時尊者舍利弗既入室已,見文殊師利寂然禪定,在前而立,尊者舍利弗即便彈指謦咳出聲;爾時世尊及舍利弗等,見文殊師利法王子神通變化,各見其身在大海中。是時舍利弗,在文殊師利室中不能得出,欲踴虛空亦不能去,而不自知從何處來,況復能以神通而去?   是時尊者舍利弗結加趺坐,忽然而見文殊師利在其目前正身端坐。文殊師利神通力故,不離本處令舍利弗見文殊師利過恆河沙有世界,名阿鞞跋致論議音聲;彼中有佛,號善住光華開敷,現在於世,有無量億千菩薩圍遶;見彼佛身於諸毛孔皆出蓮華,其一一華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華有千葉,皆以紺琉璃為莖,馬瑙為鬚,眾寶為臺;其華臺上,見諸菩薩結加趺坐,彼諸菩薩皆住阿鞞跋致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陀羅尼門成就大忍,以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身色如真金微妙第一。爾時善住光華開敷佛,臍中出大蓮華,其色眾多華葉無量,亦以紺琉璃為莖,金剛為葉,因陀琉璃為鬚,龍堅栴檀王為臺,世間塵水所不能染。   舍利弗見此華臺空無所有,文殊師利入中而坐,與蓮華臺俱上至有頂,文殊師利遶佛三匝,一心合掌,頂禮佛足,於蓮華臺中結加趺坐正念向佛。是時善住光華開敷如來問文殊師利言:「汝從何方而來到此?」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從娑婆世界故到此土。」   彼佛國中有二菩薩,一名善音,二名善聲,是二菩薩摩訶薩,皆已住阿鞞跋致地,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從蓮華臺中而出,更整衣服,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各白佛言:「世尊!娑婆世界去此幾何?」   爾時善住光華開敷佛答二菩薩言:「娑婆世界去此佛剎恆河沙世界之外,文殊師利從彼而來。」   是時善音、善聲菩薩俱白佛言:「世尊!於彼世界,佛號何等?今欲知之。」   爾時善住光華開敷佛即便答言:「娑婆世界有佛.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號釋迦牟尼,今現在世。」   是二菩薩復更問言:「釋迦牟尼佛為說何法?」   彼佛答言:「說三乘法。」   而彼菩薩復白佛言:「雲何名為三乘?」   佛言:「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釋迦牟尼佛常作如是說三乘法。」   時彼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佛說法何故不同?」   佛言:「一切諸佛有所說法悉皆同等。」   彼諸菩薩復白佛言:「雲何同等?」   佛言:「不退法輪,一切諸佛皆悉等說。」   時彼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   佛言:「娑婆世界眾生心多下劣,若說一乘則不能解,是故釋迦牟尼佛以善方便為諸眾生出五濁世,分別說三,引導眾生令入一乘。」   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釋迦牟尼佛說法為最甚難?」   佛言:「釋迦牟尼佛說法實為甚難。」   善音、善聲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不生如是下劣惡國。」   爾時佛答二菩薩言:「莫作是語,當疾捨離。」   善音、善聲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令捨是語?彼惡世中說此法難,以是故,我等今者不生喜樂。」   佛言:「於此世界二十億那由他劫修諸善根,不如娑婆世界於一食頃與諸般若波羅蜜相應,令一眾生歸依三寶受持五戒,遠離聲聞、辟支佛心,使發無上菩提道意。甚難於彼二十億那由他者,況復有能勸人出家讚歎功德,廣為說法令出三界,作如是教逮得己利,修集善法入諸禪定。何以故?此諸眾生,多為煩惱之所濁亂。」   是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雲何於彼世界,諸眾生等,多為煩惱而濁亂耶?」   佛言:「若我盡壽更為汝等說娑婆世界眾生濁亂,貪慾、瞋恚、愚癡,無量諸惡不善諸法,猶不可盡,惟佛能知業報善惡。」   爾時善音、善聲彼菩薩等俱共歎言:「是真釋迦牟尼佛!是真釋師子!是真釋仙!」作如是等三種讚歎,善哉說法,善知心念,亦為廣說諸不善法貪慾、瞋恚、愚癡、邪見、無量諸惡,巧說善趣及向聲聞、辟支佛道,皆歸於佛,成就佛智第一清淨,發菩提心,隨順解脫,入佛智慧。為諸眾生,成熟善根,心無所染。彼諸菩薩皆悉共取七寶蓮華若干種色,有百千萬億葉,如金剛寶藏,天紺琉璃為鬚,龍堅栴檀為臺,眾寶為莖,不著塵水。眼識所知,其華微妙,於虛空中而自迴轉,不可執持,猶如影幻從業報生,亦從解脫諸三昧生。於虛空中取已,遙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上,持諸華鬘華蓋悉是眾寶,亦有寶雲、寶蓋及雜綵繒蓋、末香、塗香、無量種色,供養釋迦牟尼佛已,五體投地向佛作禮,皆作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此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莊嚴大乘,精進無懈,修諸功德,悉能護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正法,為欲拔濟苦惱眾生,作大照明住於一乘,我等欲往見釋迦牟尼佛,及娑婆世界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為紹佛種使不斷絕。」   善住光華開敷如來聞諸菩薩作是語已,觀察其心,復重為說諸佛功德,示教利喜,告諸菩薩言:「汝當隨學釋迦牟尼佛本所行道,於一切眾生發大慈心,生利益心,於諸深法莫生驚怖及諸誹謗,而起無相,具足善根不求果報,如是菩薩摩訶薩,皆悉當往釋迦牟尼佛國,以本願力俱生於彼,護持正法隨順諸佛本所修學,汝可往見。」   彼二菩薩作如是言:「我當乘佛神力,及過去、未來諸佛之力而詣於彼。」   善住光華開敷如來告善音、善聲菩薩等:「汝今當共文殊師利詣娑婆世界。」亦語文殊師利:「與二菩薩俱共到彼。」   時二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等欲見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一切大眾,當依汝神力得見彼佛。」   文殊師利語二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當先禮彼佛,亦應親近、供養、恭敬無數諸佛,悉為利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為欲增長佛菩提故,亦為成就佛智慧故。」   彼二菩薩即如其教作如是言:「我等亦當隨逐供養諸佛如來,親近禮拜尊重讚歎,當學文殊師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便禮善住光華開敷如來,遶佛三匝,恭敬尊重,與諸菩薩並舍利弗俱詣於彼,到已聽法,受佛教敕諦觀如來,散華供養,末香、塗香、繒蓋、幢幡清淨第一,悉為過去諸佛神力之所護持,念慧堅固,悉遍供養佛、法、僧寶,為一切眾生得解脫故。如大力士屈伸臂頃,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前忽然而見,於諸佛所即便勸請廣說清淨不退轉法輪。   是諸佛國無有女人,亦無二乘聲聞、辟支佛名,亦如善住光華開敷佛國等無有異,諸世界中純大菩薩以為莊嚴。是諸菩薩毛孔臍中皆出蓮華,蓮華臺中皆有菩薩,一一蓮華臺上皆有文殊師利,悉作如是神通變化,供養諸佛。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乃至十方世界,悉有文殊師利,說不退轉法輪,皆有二菩薩,從華臺中而出問佛:「彼娑婆世界雲何名為說三乘法?」皆悉欲隨文殊師利,見釋迦牟尼佛。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於十方世界,安慰諸菩薩等:「我當共汝俱往至彼娑婆世界。」到閻浮提,天將欲明。   是時阿難,天既未曉,門籥孔中而見光明,即起出外,便見大光遍照祇洹,淨水澄潔湛然盈滿,淵明鏡徹、無諸塵垢,林樹精舍悉皆不現。阿難見已即作是言:「今何因緣忽有是相?尋念此瑞必說大法。」爾時阿難入其水中,足不沈沒,水不著身,心意歡喜,即往佛所遶佛住處,有十千蓮華聞大音樂,見諸蓮華皆出光明,其光遍照祇洹精舍,及捨衛國閻浮提內,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大明如晝光照。阿難踴躍發大歡喜,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一心向佛。   爾時明相便已顯現,日欲出時見十千蓮華,中有一蓮華,於祇洹林最勝特出,尊者阿難發心念言:「今日世尊必應說法,我當敷座以待如來,見有如是說法相故。」即便為佛敷師子座,於一瞬頃剎那中間佛坐已定。爾時大地六種震動,乃至十方恆沙世界,亦復如是六返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遍佈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優缽羅華,諸果華樹自然而出。   時諸比丘皆悉欲出,見其大水而心驚怖,都不敢出。見祇洹林僧房,池水悉已盈滿清淨無垢,一切樹木及諸僧房,堂捨園苑亦皆不現,惟見光明無不遍照。諸比丘等俱作是言:「今此瑞相必說大法。」   爾時世尊從禪定起安詳而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放大光明,若干寶網百千萬億無數種色,眼識所識不可執捉。文殊師利共十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大菩薩等,為欲利益無量眾生,於一一諸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皆悉禮拜、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與如是等諸菩薩摩訶薩俱,神通變化不可思議,欲令眾生使信佛法教化利益,隨其所應皆得聞見,方便為說悉令解悟。   爾時文殊師利知釋迦牟尼佛坐已,一切大地六返震動,有諸菩薩從地踴出,一阿僧祇、百阿僧祇,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數阿僧祇等悉來集會,俱共遶佛至百千匝。復持無數蓮華若干種色,其葉無量不可思議,而散佛上,能令眾生一心專念發趣勝慧,所散之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龍堅栴檀種種諸香,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神通波羅蜜,皆是無想助道之香,並諸栴檀眾雜妙香,悉為十方諸佛神通之所護持,以用供養釋迦牟尼佛。   爾時文殊師利為欲供養諸如來故,與眾菩薩莊嚴妙塔,持諸摩尼八楞寶珠,及眾寶樹繒蓋幢幡,以雜寶網羅覆其上。亦以摩尼造作僧房,門屏戶牖種種嚴飾,池泉、流渠及諸大河,優缽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眾寶蓮華而覆水上,八功德水亦常盈滿,異類眾鳥皆悉遊集,諸天寶樹隨念皆現,救度眾生使得解脫,為修佛智發菩提心,皆是文殊師利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乘佛神力及誓願力,亦是釋迦牟尼佛本行願力。文殊師利作是變化,為欲成就調伏眾生,心不思議見不思議,發大莊嚴入聖境界。   爾時文殊師利並諸菩薩摩訶薩眾,莊嚴一切如意華樹至於佛前,是諸菩薩若欲坐時,文殊師利先現其相,於剎那頃,無相蓮華從毛孔出,莖若干種無量百千雜色,其葉無數不可思議,金剛寶藏以為光網,天紺琉璃以為其鬚,龍堅栴檀以為其臺,有諸菩薩而在其中結加趺坐。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臍中光,普照六道幽闇之處,億千種光皆如阿提目多伽色,種種無數光明細軟,如蓮華藏清淨香潔,周遍十方通達無礙。蓮華臺中出妙樓閣,佛所護持與法界等,如寂滅樂解脫之色,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為、無生、無滅,與三世等,悉入空界過於眼境。   文殊師利在樓閣上正身端坐,心不動搖念佛境界,自證空法得金剛三昧,善學釋迦牟尼佛法,決定成就無緣三昧,深入佛慧。文殊師利並諸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作佛事已,心樂正法常勤修集,亦於過去諸佛法中,久種善根,皆是文殊師利之所攝持,志行菩提心無退沒,猶如師子處無畏座。   佛告阿難:「汝語祇洹諸比丘眾,及捨衛國諸比丘尼,如來世尊今欲說法。令捨衛國優婆塞、優婆夷等,信樂三寶善根純熟,悉皆來集一時聽法。」   爾時尊者阿難,從其僧房及經行處,皆即告言:「佛欲說法。」時有比丘已來集者,復有比丘住在房中,各言:「已見說法光相,而我等輩不能得往?」阿難復問:「何故不來?」諸比丘言:「今見祇洹大水盈滿,無諸樹木惟見光明,未敢便去。」   爾時阿難即往佛所,白言:「世尊!諸比丘不能得來。何以故?見祇洹中大水悉滿清淨無垢,亦復不見精舍樹木,以是義故皆不得來。」   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無水中而生水想,無色中生於色想,無受、想、行、識中生受、想、行、識想,無聲聞、辟支佛作聲聞、辟支佛想。阿難!汝今更往喚諸比丘,從其僧房及經行處悉來聽法。」   爾時阿難即承佛教到捨衛國,敕諸比丘並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世尊今者為欲說法,令使我喚,宜速往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來集至於佛前。   佛告目連:「汝今當從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摩訶薩等發大莊嚴,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趣大乘,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亦皆集會而來聽法,所未聞者皆悉得聞。天、人、阿脩羅皆來聽法,已於過去無量諸佛宿殖善根發趣大乘,求大乘者成最勝乘,亦名清淨第一之乘,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而自莊嚴,修此乘者,普告令知悉來集會。」   目連白佛言:「唯然世尊!」如壯力士屈伸臂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於諸菩薩大莊嚴所,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及誓願力皆悉聞知。即還佛所,白言:「世尊!我悉告已。」爾時四眾一切雲集,縱廣千由旬,高五千由旬,滿中天人心樂聞法。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四眾已集。」是時諸天遍滿虛空,皆悉合掌而白佛言:「今此大眾皆悉驚懼,如來威德不敢輒坐,惟願世尊,賜聽令坐。」   爾時如來,即現瑞相,於剎那頃,有閻浮提金蓮華百千萬億葉,從地踴出,光色照耀猶如火藏,以天琉璃為鬚,赤真珠為臺,七寶為莖。一切大眾皆各自知,坐如來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皆面向佛,瞻仰世尊。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最為上首,諸菩薩摩訶薩,皆以三十二相而自嚴身,色如真金,勇猛精進,威德熾盛。爾時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等,皆從華臺起合掌向佛,勸請世尊一心念佛。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四眾皆集寂然已定,一切諸天遍滿虛空,惟願世尊廣說清淨不退法輪。」是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百千諸天,有信行、法行者並諸八輩,有須陀洹想,斯陀含想,阿那含想,阿羅漢想,聲聞想,辟支佛想,佛想,各作是想:「願佛演說安慰其心。何因緣故,說信行、法行乃至八輩、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何以故作如是說?」世尊默然。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於夜後分天欲明時,從坐而起,出其住處,即向文殊師利房。到已前入其捨,見如來室有十千蓮華周匝踴出,天鼓自鳴,聞歌詠聲,見祇洹林及捨衛國三千大千世界光明普照。今何因緣而現此瑞?」舍利弗作是語已,佛即告言:「為說法故先現斯瑞。」是時文殊師利請問如來:「為說何法先現此瑞?」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世尊!我於夜後天欲明時,於戶牖中光從而入,見已即從坐起,便出其房,見祇洹林滿中淨水,無垢無濁,不見樹木、精舍、僧房,惟見大光。何因何緣先現此瑞?」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來為說清淨法輪,亦是文殊師利神力勸請瑞相。」   爾時世尊為文殊師利,即說偈言: 「此乘清淨,  成得佛智;  文殊妙辯,  發問斯義。  一乘無垢,  得佛上智;  文殊為顯,  故作斯問。  乘無分別,  離諸戲論;  文殊為顯,  故作斯問。  本無有來,  亦復無去;  猶如涅槃,  文殊所問。  實無得果,  亦無所說;  但以方便,  引導眾生。  遠離音聲,  聲即一相;  文殊為顯,  故作斯問。  尋聲求聲,  無聲可取;  聲名字空,  文殊所問。  是聲如風,  無所依止;  聲即解脫,  文殊所問。  阿難諦聽!  文殊所問;  方便菩提,  皆無所有。  佛及菩提,  有聲無實;  亦無方所,  諸法皆然。  菩提無色,  因緣無生;  無有去來,  是諸佛說。  無為無相,  如空無見;  菩提無說,  文殊所問。  去來今佛,  一切皆然;  智無方所,  無聞無見。  性相如是,  顯現法界;  但以假名,  開示真實。  修清淨施,  持戒無缺;  忍辱堅固,  志求菩提。  精進無懈,  修禪攝意;  智慧清淨,  以求菩提。  佛善方便,  度諸神通;  無依眾生,  為說菩提。  分別三乘,  四果差別;  以如實智,  隨應救世。  現五濁剎,  為諸下劣;  於一乘道,  驚疑不信。  故說四果,  開示羅漢;  從聲聞門,  入佛教門。  說數無數,  因緣差別;  現見四諦,  證諸法相。  聲聞羅漢,  緣覺辟支;  同得無生,  是為菩薩。  行空無相,  無願三昧;  入解脫門,  安住涅槃。  去來今際,  心無所著;  能開十方,  無生無為。  如是深法,  阿難文殊;  方便發問,  無相慧力。  乘一乘道,  知法無相;  是故問佛,  今說諸果。  三世平等,  知空無相;  諸聲寂滅,  無佛菩提。  無數恆沙,  諸佛世界;  來求菩提,  文殊召集。  聞彼諸佛,  菩薩所行;  欲說三乘,  集娑婆界。  文殊發問,  為決疑惑;  乘果分別,  請說菩提。  以佛神力,  及誓願力;  故說三乘,  度苦眾生。  令勤修習,  文殊聲辯;  願救世說,  菩薩所行。  億千諸天,  供養救世;  生果想者,  安慰彼疑。  如是比丘,  及比丘尼,  清信男女,  作最勝相。  文殊所問,  為慰疑惑;  是諸菩薩,  為法故來。」   不退轉法輪經信行品第二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阿難白佛言:「如來今為文殊師利轉不退法輪?」作如是問,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復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轉不退法輪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難!如來實轉不退轉法輪。」   阿難復白佛言:「如來雲何方便,說於信行、法行如是八輩,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是諸人等,如來皆為顯示菩薩法耶?何故復言:『為下劣眾生出五濁世,不解大乘,如來自在成就方便,見諸眾生大心者少多懷下劣。是故世尊,知其根性開示佛法方便濟度,以無量善法教化眾生,令滅諸苦得盡生死,離諸衰惱令住正證無為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菩薩摩訶薩為無量無邊眾生,令生信解佛之知見,及無數諸佛所知之法,無色乃至受、想、行、識,無染、無著是名信行。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能信如來一切法空作如是解,亦復名為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信佛智慧,心生欣樂,雲何智慧,都不見法,以不見故名為信行。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不染五欲,不捨信心,是名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不思議法施諸眾生猶如如相。』能信如是不思議法施者,是名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以歡喜故,能捨己身而不厭足,於一切處不生嫉恚,所作之施皆悉迴向,作是迴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想,以不壞故,是名菩薩信行。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以清淨信正念向佛,心無垢穢,亦信無垢,諸法平等,無有眾生、壽命、我、人,無陰、界、入,亦自不著壽命處所,是名信行解脫。教化眾生令信佛法,以調伏心迴向菩提,亦不見心相,能知六界、陰、入平等悉同法界,以無分別故,則知法界無有異相,是名信施。一切無常,一切行苦,一切行空,一切行無我,於是法中得智慧力,信施信聖戒不戲論戒,得禪定力信寂滅界,是名信施菩薩。雖教化眾生常信寂滅,然不取於眾生之相,觀諸眾生同於寂滅,善知一切眾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眾生心界,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行。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觀一切眾生無有真實,無住無滅性相本空,是故不見一切眾生、無依止處,觀一切眾生同涅槃界。何以故?一切眾生悉入空界。菩薩能令如是無量眾生皆生信解,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多信眾生,  見無數佛;  不著色相,  是名信行。  信一切法,  開示空相;  成就解脫,  是名信行。  常信正法,  欣樂求佛;  何時當得,  不思議智?  觀察五欲,  無可信者;  逮得信力,  是名信行。  如是之信,  最為善哉;  當修法施,  供養大仙。  不思議施,  故得信辯;  無下劣想,  是名信行。  悉捨一切,  所愛之身;  而無捨想,  是名信行。  能施一切,  不懷嫉妒;  捨菩提想,  是名信行。  信心清淨,  無諸濁穢;  亦無壽命,  是名信行。  雖修行施,  不求果報;  得深信力,  是名信行。  棄捨六入,  不念果報;  善解六界,  是名信行。  己自調伏,  亦調伏他;  令信佛法,  是名信行。  得是信已,  迴向菩提;  而無心相,  是名信行。  知於六界,  悉同法界;  雖說法界,  不得界相。  諸行無常,  苦空非我;  亦不取著,  是名信行。  能信聖戒,  無諸戲論;  成就禪定,  是名信行。  信諸眾生,  同寂滅相;  知無相已,  是名信行。  不著眾生,  同入法界;  是眾生界,  即不思議。  以信生信,  是名為信;  菩薩無畏,  是名信行。  眾生決定,  無所有想;  體性如空,  無處無證。  眾生涅槃,  是二俱空;  於彼生信,  是名信行。  菩薩無畏,  信諸眾生;  不取名字,  從信而生。  能如是信,  常念不失;  阿難憶持,  顯示分別。  如是諸法,  無量無數;  佛所證覺,  菩薩顯現。   「復次,阿難!如來多陀阿伽度,如是深義具足信力則為廣說,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行。」   爾時世尊見諸眾生信力堅固,復重頌曰: 「一切聞者,  心皆歡喜;  是諸佛子,  所說功德。  菩薩顯現,  不可思議;  諸佛菩提,  不信者信。  不染假名,  亦無心數;  不著十方,  名最勝信。  菩薩顯說,  常修信法;  不取於空,  顯示寂滅。  救世所說,  如是解脫;  色相亦然,  如說修行。  菩薩顯說,  智者能信;  佛不思議,  無量憶念。  菩薩所信,  虛空無邊;  佛智無量,  號名丈夫。  志求無著,  不為貪慾、  造作不善,  而捨樂法。  是名菩薩,  能行法施;  菩薩之信,  善誓所印。  法施不思議,  信施而飲食;  摩尼金象馬,  車乘奴婢等。  妻子諸男女,  捨所有國土;  手足支節等,  頭目及髓腦。  眼耳與鼻舌,  菩薩之勝信;  捨身無染著,  亦不念行施。  我本修法施,  以求於佛智;  捨身無染著,  一切施歡喜。  恆與善知識,  棄捨危脆身;  於諸眾生中,  信心常清淨。  聞法信諸佛,  是名為菩薩;  知眼耳鼻舌,  身根皆無常。  不堅如聚沫,  深信而捨身;  為無依眾生,  建立於四攝。  慈心於一切,  信佛無量智;  見造惡眾生,  為發無上心。  深信於菩提,  不取諸心相;  眾生不求道,  愚惑於六界。  謂一切真實,  無界說界相;  見流轉眾生,  愚癡著諸邊。  菩薩信無我,  諸行皆無常;  見諸破戒者,  信戒不思議。  淨戒立禪定,  菩薩住攝心;  若見懈怠者,  求佛精進力。  調伏諸三昧,  總持正法智;  愚癡著壽命,  觀陰無壽者。  眾生性寂滅,  諸法相亦然;  信陰無來去,  善惡業不斷。  因淨不淨業,  不離於生死;  眾生同法界,  法界即生死。  是名不思議,  菩薩無畏信;  勝信不思議,  精勤修法智。  不為於少智,  名為淨信說;  同信諸眾生,  常住無所有。  於空無有著,  一切法不住;  眾生空亦空,  同於涅槃界。  說法常無相,  令眾生信解;  一切法性空,  平等觀眾生。  三有中勝智,  得如是信持;  亦名最上信,  好樂無畏法。  佛法中智人,  自信勸他信;  如是展轉教,  增長諸功德。  淨心無染著,  利益之福田,  欣樂調伏施,  淨戒及忍辱,  精進禪定等,  智慧為開導,  方便現淨智,  令眾得勝樂。  命終離惡趣,  菩薩智最勝;  神通化眾生,  世界六種動。  光明悉普照,  菩薩之妙智;  無相師子吼,  東西南北等。  四維及上下,  皆出於法音;  誓於佛不疑,  教他亦令然。  以是因緣故,  顯現無量相;  住於此智者,  惟佛能證知。◎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癸卯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敕彫造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7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信行品之餘   「阿難!是名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為諸菩薩如是方便演說信行。」   阿難言:「雲何如來復為諸菩薩說於法行?」   佛語阿難:「汝今當知!菩薩摩訶薩不住佛法而能顯示不離法界,究竟不思議界,受持諸法心無下劣;雖說諸法,而於法相無所取著,無念無住;總持諸法如實相性,不取於法不捨非法,非樂於法非不樂法;雖能如是而離諸法相,以善調伏心常安樂,善說諸法而無擾亂,於諸法相不離於身亦不住身,是身前際等法界,如虛空無來無去,同真際如如相,是佛所說菩薩證知清淨無垢,觀一切法空無見無取。何以故?無故、離故、不著故。不見諸法,無所執持無有諍論,顯現法界無言無說,體性本空心行處滅,是心不可得,亦不可思議,但示寂滅無緣境界,護持諸法,無所依止。何以故?一切法無體無相故。是菩薩法一相無相,不可稱譽無果說法,若為他說法相名字一切章句,皆已自證,成就此法名為種性菩薩摩訶薩。得是種性已,於諸法中,無來無去,無取無捨,持一切法,無動無壞,以不壞故,是名法行。成就法故,便見一切諸法無相,得法利故,亦名法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法無退轉,  諸佛亦爾;  若能持者,  是名法行。  顯示佛法,  無形無相;  甚深無染,  是名法行。  不離諸界,  即不思議;  到於法界,  是名法行。  護持諸法,  如佛顯示;  心無瑕穢,  是名法行。  轉不退輪,  名為無相;  而不取著,  是名法行。  無取無住,  受持法智;  如是持者,  是名法行。  心常好樂,  求法無厭;  遠離懈怠,  是名法行。  聞法受持,  無漏無依;  善住安樂,  是名法行。  若說法者,  不念不著;  無相受持,  是名法行。  善身善住,  住無處所;  是身非身,  名知身相。  無前後際,  等於法性;  無去無來,  名知身相。  亦如諸佛,  顯示菩薩;  得是法已,  是名法行。  空界性相,  一切無著;  能如是持,  是名法行。  又於諸法,  空無所見;  若無所見,  則無障礙。  顯示無相,  無有諍論;  無言無說,  亦無所有。  離諸心相,  而無所得;  若心無得,  名不思議。  無來無去,  非不顯現;  無緣無說,  名不思議。  若持是法,  不可依止;  名無所有,  是名持法。  如是法者,  菩薩所說;  無合無散,  顯示無作。  名為行處,  是種性處;  得如是利,  名為行處。  從是種性,  無可譏呵;  得如是界,  是名持法。  見法無減,  雖行無去;  來而不來,  不見有法。  若來若去,  諸法亦爾;  如是持法,  亦無動搖。  不增不減,  是無作法;  若無增減,  是名持法。  法相如如,  無緣無說;  得此法者,  是名持法。  是故阿難!  顯示菩薩;  得深法利,  是名持法。  是故阿難!  顯示持法;  為不信者,  而說是法。  如是分別,  為菩薩說;  皆以方便,  開示佛法。   「如是,阿難!如來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斯方便顯示持法。」   佛告阿難:「雲何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八正道法?雲何菩薩摩訶薩離於八邪、向八解脫,出過凡夫?修八正道,而無到處,遠離諸邊,住於中道;越凡夫地,安住菩提,亦不住菩提相;離諸邪見,修於正見,不取身相,亦復不住菩提之相;佛身無為,離於諸數,修佛相者,則得眾生一相無相;出離眾生生死陰界,安住無為畢竟空捨,見一切法無生無住。何以故?諸法性相皆無住故。遠離世間及出世間,住寂滅處;不染世間,不著出世間;若法非法,有為無為,皆悉遠離;捨於斷常,住平等相,知過去、未來、現在心數無有異相,亦不得菩提心相。何以故?一切諸心皆平等故。身相亦爾,是故不為毒火刀箭之所傷害。何以故?已離一切煩惱毒故。常生淨國離諸惡趣,雖住諸趣而證菩提,常住安隱亦無依止,以如是義,一切刀兵不能加害。何以故?見寂滅菩提空無住處。以無住故一切毒箭皆不能害,是名無縛。乘於疾乘亦不住乘,是名無縛。何以故?無所得故,是故刀箭不害其身。知諸法空求不可得,一切毒害所不能侵。何以故?行普之慈遍覆一切故。行菩提慈不得諸眾生故,行空之慈諸法寂滅故,行無熱慈遠離諸煩惱故。行如是慈能令刀兵皆不害身,欲、色、無色界亦悉平等,知一切界一切法性同於菩提等無異相,若能如是心無思慮,亦無調戲寂滅清淨。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如呼聲響,離一切相,盡同法界,無歸無趣,善解一切音聲語言,無示無說離音聲相,不自高己離於我想,過於一切言說音聲而無過相,是故悉知一切法寂滅。亦不得一切法相,出過諸法心無所歸,於諸言音亦不染著。」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離於八邪,  而修八正;  九次八解,  是名八輩。  出過凡夫,  不住菩提;  法中之雄,  是名八輩。  出過凡夫,  不住菩提;  離菩提相,  是名八輩。  捨諸邪見,  修行正見;  既到道已,  是名八輩。  過諸身相,  不住菩提;  離證佛身,  是名八輩。  離眾生想,  常修佛想;  度禪定想,  是名八輩。  離眾生窟,  入涅槃城;  諸法無住,  是名八輩。  出於世間,  開示聖道;  會寂滅界,  是名八輩。  離諸世間,  說佛法相;  心無所證,  是名八輩。  無有有際,  亦無無際;  遠離有無,  是名八輩。  寂滅無為,  捨於斷常;  深入平等,  是名八輩。  不取過去,  及未來心;  現在亦爾,  是名八輩。  說有初心,  而發菩提;  心相自空,  何名菩提?  無到無出,  亦無菩提;  毒火刀箭,  所不能害。  斷於諸趣,  永離依止;  無來無去,  而無所害。  無向菩提,  顯說音聲;  自證如實,  不由他教。  不得是趣,  及諸非趣;  聲唸唸滅,  大乘速顯。  常說安隱,  第一空法;  若能速證,  是名無縛。  疾乘是法,  菩薩所記;  心無棄捨,  是名無縛。  刀兵惡趣,  所不侵逼;  身得無畏,  毒不能害。  菩薩行慈,  普遍一切;  離於諍訟,  是名無縛。  不取身相,  善分別身;  到菩提道,  棄捨惡趣。  除其愚癡,  神通自在;  得明菩提,  是名八輩。  知欲色界,  及與無色;  三界同相,  是名八輩。  諸界平等,  離惱菩提;  妄想無智,  所不能染。  出一切相,  無所譏嫌;  若有所說,  皆趣法界。  說無所趣,  同於法界;  心住法忍,  是名八輩。  若欲修行,  住寂滅法;  不自稱己,  而為他說。  出過聲相,  度無聲相;  不著音聲,  是名八輩。  因聲解脫,  知法無相;  亦無住處,  無趣無出。  阿難當知,  如是八輩;  於諸說中,  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當知!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示如是八輩。」   阿難言:「雲何如來世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須陀洹?」   佛言:「須陀洹者,所為得入聖道流,名不思議佛法。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修不見道及所修道,度一切相,流注佛法非色非生,於一切法無著,一切法無處,一切法無緣,一切法無住,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成就。菩薩摩訶薩若到是道,得堅精進、堅勢力、堅智、堅慧,不生懈怠,安住寂滅,乘如實道,救護眾生最勝無上,不取是道,亦復不住;修如是道求一切法,而無所得,不沒不動,無住想、無道想、無世間想、無佛想;悉皆平等無諸蓋障,智行境界無所罣礙;於一切法及諸邪見住平等相,開佛知見示深法門,分別身見出過我想,是名須陀洹。不取佛道究竟無礙,樂求佛道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非戒取戒,非取相戒;三結已離不住三界,如佛所學修行聖道,離一切想不取於緣;無諸障礙入於佛道,心得寂滅,不著壽命、我、人等見;諸根清淨,遠離煩惱;為修菩提而行於施,悉捨一切,救苦眾生,使度四流令立涅槃;盡諸有相顯示無相。若見四眾不生怖畏,志求寂滅淨菩提道,已離怖畏無有死畏。何以故?現證寂滅離諸塵垢,善住佛道知去來趣亦無去來,而善分別眾生之想,心無戲論究竟佛道,是名菩薩摩訶薩須陀洹相。」◎   ◎不退轉法輪經聲聞辟支佛品第三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說於四道,  佛難思議;  若有住者,  不退菩提。  猶如虛空,  無所依止;  無住無緣,  離於取著。  是名為道,  得堅固意;  乘如是乘,  無上救世。  不住彼此,  不處中流;  不著佛道,  名須陀洹。  一切世間,  及佛餘法;  究竟彼岸,  名須陀洹。  滅諸蓋障,  顯示佛道;  盡一切相,  名須陀洹。  不高己身,  而起佛法;  開示知見,  入於佛慧。  先起我想,  顛倒眾惡;  如是知已,  不著佛道。  本疑於佛,  為得不得;  究竟無著,  不取道想。  不起戒取,  善住佛戒;  常修正勤,  不取戒想。  斷於三結,  不著三界;  行於佛道,  知眾生想。  雖修菩提,  而不取想;  心行寂滅,  清淨佛道。  歡喜佈施,  遠離顰蹙;  住於正命,  心無戲論。  悉捨一切,  濟苦眾生;  得無上施,  名須陀洹。  斷數數生,  無相無著;  遠離恐怖,  出世間畏。  法及非法,  一切皆捨;  不著諸陰,  名世間明。  安處四眾,  而無所畏;  顯示寂滅,  淨修佛法。  無眾生想,  亦非實想;  是名無染,  分別怖畏。  離一切畏,  亦無死畏;  處於寂滅,  離垢安隱。  已過惡趣,  是故不畏;  善說諸道,  無漏無相。  菩薩之法,  示須陀洹;  為諸下劣,  故作是說。  以巧方便,  顯示佛法;  為放逸者,  故顯此法。  救世世尊,  多方便說;  隨其本行,  而示佛道。  阿難當知,  是須陀洹;  為小智者,  說如是事。  不解方便,  愚癡狹劣;  不識甚深,  而生諍論。  以百千法,  示須陀洹;  須陀洹者,  顯菩提法。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以善方便說須陀洹。」   阿難言:「雲何名如來等正覺為菩薩摩訶薩說斯陀含?」   「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隨順於智,佛智不可思議,修無量因,亦不取因相及菩提智;能斷一切惑而求佛智慧,讚歎金剛三昧出過一切諸禪定上;滅一切結煩惱暗障,悉見於佛,得一切佛法平等正觀;以無量因求無所得,如佛證法不動眾生,亦不動於眾生之界而取法界;無量眾生,於曠劫中多所乏少,不能成就菩提之道,引諸眾生到不退轉,志求於佛,根、力、覺、道,禪定解脫名無色定。我今當以如是等法,開示眾生令得解悟而求佛道,欲坐道場求如實智,通達佛眼不思議眼,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求於佛眼,如是智慧為最為上。悉知諸法甚深之相,而自於智無所分別,安立眾生住於諸法中,使知一切法不住,為得是法而來集會,名斯陀含。來已見眾生界及不思議界通達無礙,不取境界亦無得無到,雲何當有成就眾生?不見成就眾生故,於一切法及眾生界,非見非不見,而知眾生,流注法界,明瞭法界,同於菩提;解於法界,及眾生界,無量佛道,無得無分別,同於道智,近無等智,離垢清淨,得無所得,證無所證,是名真智。菩薩摩訶薩求如是智名斯陀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隨順此智者,  是名不思議;  為求佛慧故,  故名斯陀含。  無量因緣說,  成就菩提道;  修行是法故,  我常往來求。  不動三昧相,  滅除煩惱結;  是故專修習,  成就而不退。  亦知法非法,  通達無礙相;  住諸法實際,  修於斯陀含。  隨順佛所說,  如聞而修行;  為得此法故,  我常往來求。  法界未曾有,  不動於眾生;  是名斯陀含,  寂滅去來相。  眾生無智慧,  愚癡甚苦惱;  為欲安立故,  而求佛智慧。  根力覺道等,  禪定及解脫;  勤修三昧相,  而求佛智慧。  究竟菩提道,  諸佛之所行;  是名斯陀含,  發行而常求。  若得如是法,  佛眼難思議;  是名斯陀含,  恆求於佛眼。  如佛所應求,  為救護依止;  我今所求者,  一切智最上。  是智之所知,  諸法相真實;  於智無染著,  是智為最上。  是智之所知,  諸法相真實;  心常無所染,  恆求如是法。  利安諸眾生,  一切智中上;  是名斯陀含,  往來之所求。  諦觀於法界,  眾生不思議;  是名斯陀含,  為求眾生界。  知眾生界已,  不著於眾生;  是名斯陀含,  而求無所得。  若不得眾生,  一切法無相;  能作如是知,  開導諸眾生。  雖觀一切法,  不見觀察相;  執心無亂意,  而求諸佛法。  如是清淨智,  遠離一切垢;  不得是智相,  是名為求道。  開示諸眾生,  菩薩所不譏;  是名究竟智,  為得彼故來。  阿難汝當知,  為說斯陀含;  少智諸眾生,  妄相著是非。  阿難汝當知,  為說斯陀含;  使精勤眾生,  令作如是解。  常善修多聞,  決定甚深法;  逮得真實義,  速成於菩提。   「阿難!是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斯陀含。」   阿難言:「雲何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說阿那含?」   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出過一切世間之相,究竟佛行心無行處,雖知去來,而常不取去來之相,知一切法無依住亦不來還。何以故?不見諸法有去無去。出過凡夫除凡夫想,不著佛想逮無住法。何以故?究竟一切寂滅法界,亦不得佛與凡夫差別之相。遠離惡道除其貪慾,不著眾味離於四食,開示知見,不取一切六十二見,不見有相,不著無相,悉離有無;於諸蓋障作涅槃相,無轉無不轉除惡道垢;摧伏眾魔遠離愚癡,拔無明箭竭無明種,害無明怨照除貪瞋,斷諸結使開示諸有,拔愛慾箭除諸憍慢,曉了陰相究竟明處,常樂佛乘不思議乘,到於一切諸法實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出於淤泥,離於繫著得本願藏,亦得過去、未來諸佛之藏,悉於一切伏藏中上,亦為過去諸佛之所建立,而心平等不高不下,得如是乘,於諸眾生,為最為勝第一無上,菩薩摩訶薩究竟佛乘;於一切法悉得無相,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斷於疑網證不還果。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以四弘誓攝取一切眾生,安立一切眾生,悉入佛乘住菩提道。雲何安住菩提?所謂眾生相,如實覺悟住眾生界。何以故?善知空界不思議界離眾生想。何以故?是賢聖界即眾生界。不思議界即是空相,亦無眾生離諸結使,猶如虛空無形相,實無所有,無染無著,知一切眾生,悉皆平等不出不沒,究竟菩提離眾生相,猶如空界無所覺了。何以故?無法可得。如是無得,即是一切法相及眾生相,心所覺了即非覺了。何以故?無法可得。如是無得即是無證,是故名為得阿那含。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佛法僧等,出如是相,名阿那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復還來,  滅凡夫法;  捨世間行,  名阿那含。  知無去來,  無住無依;  無有處所,  是故不來。  捨於凡夫,  為佛救護;  更不復來,  名阿那含。  法無有去,  亦無來相;  無來無去,  名阿那含。  斷諸貪慾,  不著四食;  不退道場,  名阿那含。  除滅一切,  六十二見;  而無所去,  名阿那含。  離一切有,  心無常相;  解了如實,  是故不來。  涅槃寂滅,  離諸煩惱;  滅去來相,  是故不來。  斷諸惡趣,  離一切垢;  證於涅槃,  是故不來。  摧伏怨敵,  諸魔軍將;  超出假名,  是故不來。  拔無明箭,  害一切愛;  棄捨喜欲,  是故不來。  滅諸結使,  開示陰相;  得決定智,  名阿那含。  拔憂惱刺,  破憍慢山;  善解五陰,  名阿那含。  究竟照明,  莊嚴佛乘;  出欲淤泥,  名阿那含。  悉知伏藏,  諸伏藏上;  佛所安置,  是故不來。  安住最勝,  佛乘無上;  斷除諸結,  名阿那含。  以四弘誓,  建立菩提;  住菩提已,  是故不來。  知諸空界,  難可思議;  除滅諸想,  是故不來。  於諸眾生,  及法界相;  而無所得,  是故不來。  心無所取,  不隨於相;  安住菩提,  名阿那含。  眾生界空,  不可思議;  知如是法,  是故不來。  如是阿難,  顯示那含;  諸無礙相,  安立佛法。   「阿難當知!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隨宜方便說阿那含。」   佛告阿難:「我今復說菩薩摩訶薩阿羅漢。滅一切行,修佛所行,捨諸有為,而能成熟一切眾生,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是名阿羅漢。不得眾生相,亦不得苦惱相,是名阿羅漢。滅諸取著,住於無相,知諸法空,離一切相,悉無所有,除諸眾生一切妄想顛倒癡惑,了達空法不可思議,是阿羅漢得不思議菩提,成就如是法,故名阿羅漢。如過去諸佛所應說法,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亦如是說,無有戲論具足清白,演說真實菩提之法,名阿羅漢。安立眾生住菩提道,無所取著,名阿羅漢。應行諸波羅蜜慈,得佛大慈滿足眾生,無相之慈亦能安立一切眾生,如是修慈無所分別,不取眾生及以慈相,名阿羅漢。為一切眾生說法,而於諸法都無所取,若能如是名阿羅漢。分別顯示根、力、覺、道,於諸眾生無染無著,名阿羅漢。善知一切眾生心行,發起菩提,能如是者名阿羅漢。演說一切有為諸行而不取著,名阿羅漢。亦為諸餘一切眾生,說無著行、無取行,作如是說,名阿羅漢。遊諸佛國心無去相悉到佛所,以無相智如佛而見,名阿羅漢。若能如是成就佛國具足諸功德,亦名不思議平等無垢清淨福田,空行福田,阿鞞跋致福田,第一清淨無女人相福田,離諸結使貪慾福田,如佛證知能盡一切蓋障福田,摧伏諸魔塵勞福田,悉制外道邪見福田,一切福田,莊嚴福田,離於一切怖畏福田,無諍福田,寂滅福田,神通福田,最勝福田,無窟宅福田,無盡福田,具足菩薩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護持福田,變化福田,以是法印印諸眾生令得安隱巧說福田,一切瓔珞莊嚴佛界決定涅槃寂滅福田,亦於一切福田中成就如是福田。能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名阿羅漢。除諸染著,見來瞋者而心不惱,名阿羅漢。於一切法不取其相,名阿羅漢。滅除習智修最上智而能速證,名阿羅漢。以是威儀建立菩提菩提勢力,名阿羅漢。如是菩提亦名不思議,不思議者亦名不動,如是不動,能令無數億種眾生,安立菩提,無所取著,皆住平等,同於壞相,無所有相,知一切法,皆入菩提,住無所住,阿羅漢。如是知已,能為眾生說如斯法而不染著,雖有言說亦無說相,度諸眾生,亦復不取諸眾生想,斷常二邊於身不動,不斷煩惱而離憍慢,於一切法無生寂滅無行,不壞色相,不壞受、想、行、識諸凡夫法相,而心不動;以求解脫安住佛法,亦非安住須陀洹果相解脫,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相解脫。妄見一切起諸顛倒取佛智慧解脫,妄見取菩提心解脫,妄見修菩提施解脫,妄見修菩提戒解脫,妄見惱害忍辱解脫,妄見懈怠精進解脫,妄見亂想禪定解脫,妄見愚癡智慧解脫,妄見聲聞凡夫解脫,妄見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如是等一切解脫,妄見貪嗜諸欲無量苦惱,而生親愛起於染著,是結使法是惱害處,於此法中生二種相,為除妄想度脫眾生,名阿羅漢。為除利養貪求妄想及在家出家想,於諸鄙賤及最勝法皆悉平等,而亦不見此凡夫法彼是佛法,為斷如是妄想顛倒說解脫法,若欲嚴淨佛國教化成就如是眾生是名涅槃,如是眾生不名涅槃,如是眾生生於諸有,如是眾生不生諸有,如是眾生行於菩提,如是眾生不行菩提,如是眾生毀破禁戒,如是眾生受持禁戒,如是眾生名有智慧,如是眾生名無智慧;若有眾生,起於二心而生妄想,為除如是眾生妄想,非福田非不福田,如是眾生勤行精進,如是眾生不勤精進,是愚癡法,是智人法,是女人法,是男子法,是聖法,是非聖法,起於二想,為除如是二心妄想故,菩薩住於不退菩提亦非不退菩提,有受菩提記亦非受菩提記,有近菩提座非近菩提座,有如是二心起虛妄想,如是菩提逮得菩提,菩薩不得菩提真實解脫,以要言之,著一切法皆是妄想。是故阿難!阿羅漢為斷一切眾生妄想,使得解脫故能如是說無相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阿羅漢。」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除一切行,  離生死行;  出於世間,  名阿羅漢。  滅煩惱結,  度脫一切;  諸苦眾生,  名阿羅漢。  不得眾生,  及諸結使;  於法無利,  名阿羅漢。  滅除妄想,  住無妄想;  知諸法空,  名阿羅漢。  知空最勝,  而得無相;  盡一切相,  名阿羅漢。  滅諸眾生,  一切惡相;  棄一切相,  名阿羅漢。  除諸邊際,  得無想法;  而自證知,  名阿羅漢。  為得菩提,  難可思議;  發勝精進,  名阿羅漢。  若說於法,  無毀無濁;  安立菩提,  名阿羅漢。  為淨福田,  令眾得樂;  不得眾生,  名阿羅漢。  若說諸法,  一切無取;  無法非法,  名阿羅漢。  覺道根力,  為眾顯示;  得第一果,  名阿羅漢。  善知眾生,  淨於菩提;  為說是相,  名阿羅漢。  世間所說,  一切諸行;  於行無著,  名阿羅漢。  勇猛世尊,  難思福田;  隨佛住處,  為人演說。  若欲見佛,  無見不見;  如佛所見,  名阿羅漢。  是應福田,  賢聖福田;  無上精進,  名阿羅漢。  遠離染欲,  於瞋不瞋;  亦說菩提,  名阿羅漢。  知一切法,  寂滅無相;  是故菩提,  名阿羅漢。  不動一切,  諸眾生界;  令無數億,  安住菩提。  眾生菩提,  悉住無相;  知彼平等,  名阿羅漢。  得無等等,  同一切法;  而知無相,  平等菩提。  能如是解,  說名羅漢;  知如實法,  清淨無濁。  為眾說法,  而無所說;  度無量眾,  亦無動搖。  不得眾生,  斷常諸邊;  而眾皆見,  度脫苦惱。  究竟諸法,  無生無滅;  而已方便,  度脫眾生。  不壞於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即名解脫。  於諸凡夫,  而無動相;  建立佛法,  安住解脫。  能令眾生,  不念果報;  佛解脫相,  為人說法。  妄取菩提,  修行佈施;  持戒忍辱,  為除妄想。  懈怠懶惰,  取相精進;  除解脫相,  羅漢所說。  生禪定想,  愚無智慧;  為令解脫,  說阿羅漢。  此無相法,  能除虛妄;  如是說法,  名阿羅漢。  眾生虛妄,  取聲聞想;  無解脫相,  羅漢說法。  父母妻子,  愚癡取著;  則非菩提,  染著生死。  兄弟姊妹,  妄生親愛;  寂滅解脫,  名阿羅漢。  造諸行業,  貪著親愛;  見即生戀,  本是我親。  更相染著,  互共親愛;  不識離別,  令魔自在。  不離世間,  為最極惡;  如是過患,  羅漢所說。  於諸結使,  皆悉覺悟;  二俱虛妄,  羅漢所說。  為利多人,  行無戲論;  如是解脫,  羅漢所說。  在家出家,  多生妄想;  凡愚取著,  羅漢解脫。  見家繫縛,  廣顯正法;  凡愚妄想,  羅漢解脫。  棄捨凡夫,  無利佛法;  舍利無利,  名阿羅漢。  見有高下,  若乾等種;  眾生取想,  羅漢解脫。  成就取相,  多所修習;  如是著相,  善能解脫。  得佛福田,  究竟真實;  妄取是田,  羅漢解脫。  無滅非滅,  亦物非物;  雖修菩提,  不得菩提。  持戒毀戒,  有智無智;  眾生愚癡,  起於二想。  人多取著,  有若干種;  解脫此想,  羅漢所說。  作福田想,  非福田想;  無智凡愚,  作種種想。  於諸女人,  及與男子;  聖非聖法,  作二種心。  如是眾生,  凡愚無智;  取著二想,  羅漢解脫。  退不退法,  有記無記;  近坐菩提,  不取菩提。  得菩提已,  畢竟寂滅;  永離生死,  取涅槃想。  斷眾生縛,  滅一切相;  是故羅漢,  為名解脫。  菩薩法爾,  現為羅漢;  不起法忍,  即羅漢智。  如是羅漢,  菩薩不譏;  心常住於,  最上菩提。」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當知!是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阿羅漢。」   阿難言:「雲何如來等正覺復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名聲聞?」   佛言:「阿難!菩薩能使無量阿僧祇眾生,以佛法聲令一切聞,故名聲聞。亦令得聞不可思議聲,聞不可思議聲已,而於菩提無有戲論,以清淨聲令彼得聞,亦名聲聞。又使得聞唯涅槃樂更無餘樂,聞如是聲亦名聲聞。又使得聞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三昧等,念處、正勤證於無餘,如是之法令無數眾皆悉得聞亦名聲聞。是身苦、空、無我,而諸陰相皆不可得,凡夫愚癡,分別此身妄起取著,聞如是聲亦名聲聞。又得眼界虛偽不實,乃至佛眼皆同眼界不可思議,能令眾生如實而見,於一切法無成就相名成就眼,如是法相使眾生聞名為聲聞。如呼聲響令眾生聞名為聲聞。不應於聲而妄取著,無有聲相亦無所得,聞如是聲名為聲聞。不應於香而取香相亦無所得,譬如有人夢中聞香實無有香,於無香中妄起香想,但是顛倒自生分別,而取香相凡愚信受,聞如是聲名為聲聞。舌入相空猶如肉段不能知味,亦如聚沫不可為喻,過於喻故非味非具,分別味相實無所得,如是味界及不思議界平等無二,離心無念亦無思惟實無心想,聞如是聲名為聲聞。已所知法皆令他聞名為聲聞。若聞於身份別身相,身相體性本空非生非不生,是名菩提,令無量眾得聞是聲名為聲聞。心性無體實無所有,皆如幻化非生非滅,能令眾生皆悉得聞名為聲聞。」   佛告阿難:「聲聞法施不可思議,得證是道名不思議,以是不思議法施能生菩提。何以故?種子相似生故。無果為果,非財施所得,從聞信解名為聲聞。財施微小法施為上,如是法施不嫉於他,亦無施相不著是施,譬如幻化無分別,不生願求不取施想無願求故。阿難當知!如是施者成就菩提,從聞信解名為聲聞。盡一切相離諸結使,出過聲聞一切僧上,發大音聲演說佛法。何以故?得具足聲出過一切諸音聲故。出是聲已令聞佛法,知諸聲相非一非異成就正信,說法無二亦非不二,聞如是法名為聲聞。」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無量眾生聞,  佛法不思議;  菩薩廣大辯,  是名為聲聞。  聞已信菩提,  無濁無戲論;  令一切悉聞,  是名為聲聞。  聞於涅槃樂,  是樂最第一;  普令聞寂滅,  是名為聲聞。  諸力及覺道,  念處與根等;  速得於究竟,  是名為聲聞。  聞此身苦空,  無有堅實相;  貪恚癡所侵,  是故分別身。  亦聞於眼入,  非實而見實;  眾生多愚癡,  凡夫盲無智。  若得於佛眼,  正見不思議;  逮得如是眼,  無復諸愚癡。  諸法無成就,  一切眾生聞;  以如是因緣,  亦名為聲聞。  一切諸法相,  猶如呼聲響;  此中無聞者,  亦無有說者。  令無數眾聞,  是名為聲聞;  此中無所聞,  無有染著者。  譬如人夢中,  雖聞多種香;  無一成就者,  如是知香體。  遠離一切垢,  亦無聞香者;  菩薩之解脫,  多顛倒眾生。  聞舌猶肉段,  不能得知味;  肉段若知味,  亦應知平等。  分別如是相,  貪味為最惡;  此界難思議,  是名知於味。  決定知味已,  菩薩無所著;  令眾聞決定,  是名為聲聞。  觀身份別相,  本性空無生;  若知於真實,  無生無能生。  菩提如是相,  亦無生能生;  普令眾生聞,  是名為聲聞。  意亦如是知,  體性無所有;  空無體性故,  能令一切聞。  如物法無生,  無滅亦無二;  無相無所見,  是名為聲聞。  鹹使聞其施,  法施不思議;  修行趣道場,  成就於菩提。  譬如種種子,  各得相似果;  修施不思議,  證道亦復然。  悉施諸財物,  法施為最勝;  捨心無貪嫉,  是名菩提道。  心常不取著,  雖施無依怙;  若能如是施,  速證於菩提。  能離一切相,  悉捨諸結使;  無有諸染著,  是名為聲聞。  其聲甚微妙,  於諸聲最上;  此聲令遠聞,  佛法不思議。  能令一切知,  諸聲無所依;  非一亦非異,  是名為聲聞。  欲令一切聞,  諸佛之所說;  隨所聞法音,  皆發於菩提。  聞諸福田中,  佛福田最勝;  隨佛所住處,  親近救世尊。  使聞三千界,  安住於虛空;  眾生亦復爾,  皆同涅槃相。  所說四大界,  分別為眾生;  猶如虛空相,  等於不思議。  諸界如是相,  亦無有能知;  是中無生死,  無惱無涅槃。  諸法無真實,  眾生亦皆然;  是名寂滅界,  雲何見生者。  為無量眾生,  晝夜常聞知;  不著己名利,  但為眾生說。  當知是聲聞,  欲令一切聞;  實非聲聞法,  但現為聲聞。  世雄假名說,  說法中最上;  是故知眾生,  一切皆如相。  是名為聲聞,  無漏除結縛;  解脫一切結,  而為眾生說。  顯示離諸縛,  清淨無調戲;  見已為人說,  佛法皆亦然。  不久當得見,  如佛所說法;  菩薩所修行,  於法無染著。  是名為聲聞,  無縛而清淨;  亦使一切聞,  如聞而修行。  阿難汝當知,  我以方便說;  如是知聲聞,  菩薩無所依。   「阿難當知!是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名聲聞。」   阿難言:「雲何如來等正覺復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辟支佛法?」   佛言:「阿難!菩薩現見一切法。雲何現見?所謂知諸法無諍皆是假名,不壞法性而能見法證法,是名辟支佛。佛不思議,於一切法及諸眾生,同涅槃相等無差別,無形無相清淨寂滅,實際、眾生際、涅槃際,猶如影幻無分齊無所有,於此諸際亦無際相,非言非說無所依止亦無所說。何以故?如我空無生無滅知眾生際,則知法際、生死際即是佛際,知如是際,是名辟支佛。現知於色,色者則名色陰,色陰盡已,但有言說,無我我所。何以故?如說色陰,但有言說,是空無生無滅,言無言相,雲何以言說?說是色陰,亦現見受、想、行、識,乃至說是識陰,知假名識陰等,但有言說;言說皆空無生無滅非實非虛。言說尚無,何況陰相,如是五陰,從假名起,是名辟支佛。何以故?因於名字言說為色,色但假名,無因非因,說名為因,是陰因緣不可說相,一切諸法無依無緣,如是覺知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現見一切法,  皆悉知無諍;  不生亦不壞,  無有濁亂相。  現見一切法,  本性皆空寂;  體相如是者,  則無有決定。  現見究竟處,  一切法亦然;  是名為正智,  緣覺不思議。  眾生及涅槃,  前際不可得;  是際無有生,  佛亦難思議。  如眾生涅槃,  無生無出處;  若法無生相,  是名為涅槃。  眾生與涅槃,  皆如水中影;  有像無眾生,  是名為涅槃。  眾生與涅槃,  一切假名說;  無生亦無滅,  但有假名字。  如是言說相,  知無有眾生;  是義應當知,  眾生即涅槃。  一切言說空,  無心亦無法;  以言說非言,  決定無知者。  非言際無依,  言說亦無住;  如是言說相,  眾生不思議。  眾生及涅槃,  實際非實際;  出離得安隱,  永趣寂滅宅。  一切眾生際,  猶如於影響;  無因亦無緣,  實際不思議。  一切諸法本,  但以假名說;  是際無所有,  不得名字相。  實際無言說,  亦無能知者;  以空無實際,  眾生不思議。  實際無言說,  言說無所成;  真實相如如,  眾生亦無際。  言說相自空,  非以言故知;  如汝之所說,  眾生莫能思。  如是實際相,  非思議能知;  是名正覺說,  辟支難思議。  現見於色陰,  但有假名字;  如是陰相性,  常離於言說。  無有真實相,  乃名為出世;  如是知諸陰,  本性無住處。  是色無所有,  假名以為陰;  但有空名字,  不生亦不滅。  言說及諸法,  無有決定處;  若無有言說,  是名說色陰。  現見於痛陰,  想行亦如是;  乃至識陰等,  但有假言說。  見陰不可說,  離於一切相;  本性無所有,  不生亦不住。  如所說真實,  遠離一切法;  如是知諸相,  體性無住處。  假名之所說,  說陰等亦空;  知言說空已,  無生亦無滅。  言說及諸法,  無有決定處;  若無有言說,  是名為識陰。  是陰離言說,  不可得限量;  無生無滅相,  亦無所依處。  解脫諸煩惱,  非業非果報;  非覺亦非陰,  非言非涅槃。  是想無決定,  亦無有智慧;  內外不可得,  無懈怠精勤。  無調戲疑惑,  亦無有成就;  不驚不怖畏,  無有一切色。  亦不見於空,  無相亦復然;  無有一異相,  非縛亦非解。  一切諸言音,  是聲無所入;  是名為律陀,  非言所能及。  究竟於現見,  而說無盡法;  得是三昧已,  不著於言說。  此智若現見,  等說阿律陀;  律陀同諸法,  默然而演說。  於此現見倒,  不從他因緣;  是名為正覺,  緣覺不思議。◎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   癸卯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敕彫造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7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三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重釋二乘相品第四   「阿難!如是菩薩摩訶薩現知明無明,知行無行,知識知識相,知名色知名色相,知六入知六入相,知觸知觸相,知受知受相,知愛知愛相,知取知取相,知有知有相,知生知生相,知老死知老死相,修集現見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現見無明,  而無所知;  亦無成就,  如水中影。  明亦不動,  不著於法;  若不著法,  是名明相。  無明如空,  一切法相;  到於現見,  是名緣覺。  若說諸行,  非內非外;  亦非從佛,  而起於行。  是行假名,  決定非有;  無生無滅,  猶如虛空。  到此現見,  菩薩無畏;  是名正覺,  緣覺難思。  知一切法,  皆如幻化;  明如幻已,  是名現見。  不如實知,  是識行處;  是想分別,  知識法空。  識智非智,  一切不著;  若知於法,  識如幻想。  名色因緣,  皆有為相;  無決定體,  亦無成就。  離於六入,  說六入相;  言說音聲,  體性皆空。  觸無因緣,  從六入生;  分別是觸,  如幻皆空。  是觸無體,  從妄想生;  觸無真實,  亦無住處。  現見於觸,  知無觸相;  成就厭離,  名辟支佛。  若證於受,  不堅如泡;  性相皆空,  究竟無實。  斷於愛結,  得無愛法;  得盡諸欲,  是名緣覺。  分別於取,  空無所有;  如熱時炎,  無有成就。  無有作想,  生想亦爾;  知生體性,  空寂無有。  得離於老,  亦不畏死;  無所成就,  不受後有。  現見此法,  無所依止;  以緣覺聲,  實修菩薩。   「阿難!汝今當知,是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辟支佛。」   爾時阿難即從坐起,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涅槃非涅槃,  救度於世間;  猶如空中結,  以空而自解。  若能如是說,  亦名有所說;  世尊善方便,  而說無著法。」   爾時,阿難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愚癡所蔽而自欺誑,不解如來作假名說。信行、法行、八輩等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緣覺。」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過去佛不忘假名殖諸善根,以善解假名故,不為愚闇之所劫奪。何以故?假名諸法,如幻、如水中影、如熱時炎、如呼聲響。如是假名,阿難!汝今當知,不為諸惡之所侵害,具足莊嚴而自莊嚴,能知諸法假名因緣,無所忘失成就精進,而亦不取精進之相,無有忘失,得最勝智亦不取智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愚癡諸眾生,  懈怠少智者;  則不知假名,  應當勤精進。  能解於假名,  如實知諸陰;  救度於世間,  令得真實智。  知假名空已,  便即菩提覺;  亦不得菩提,  是名說菩提。  假名即空相,  空不能知空;  空但有音聲,  離一切諍論。  顯示如是義,  於空無所取;  亦無可證處,  雲何有得者?  是名為空空。   「如是阿難!當知空法甚深無量,不生放逸亦無所失,是名說辟支佛具足行地。」   爾時眾中有五百億比丘皆得信行,從座而起,在世尊前俱說偈言: 「離疑得正智,  救世無上主;  世尊說假名,  信行住菩提。」   爾時眾中復有五百億法行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整其衣服,俱說偈言: 「我等除疑惑,  菩提之照明;  如來說假法,  法行住菩提。」   爾時眾中復有十億八輩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先離疑悔,  久修於八輩;  如來說假名,  八輩住菩提。」   爾時眾中復有十億須陀洹,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今蒙照明,  救世之聖主;  知佛所說法,  開示於假名。」   爾時眾中復有二百五萬斯陀含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先有取著,  而得斯陀含;  今離諸妄想,  寂靜無戲論。」   爾時眾中復有十億阿那含,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救世無上尊,  令我離戲論;  拔離果想已,  照明菩提道。」   爾時眾中復有三十五億比丘,皆住四禪得阿羅漢,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今得離垢,  自證於無餘;  諸乘入一乘,  如幻無決定。」   爾時眾中復有二萬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本著妄說,  世尊說假名;  自謂為聲聞,  住於假名法。」   爾時眾中復有五千比丘,住辟支佛乘,聞是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今得現見,  為緣覺菩提;  如來說假名,  緣覺不思議。」   爾時眾中復有百萬比丘尼,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想,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願於女身相,  皆入平等法;  世尊無異說,  照明為最上。」   爾時眾中復有八百萬優婆塞、優婆夷,皆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想,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今心無垢,  淨如毘琉璃;  今始名出家,  得住於佛法。」   爾時虛空中有六十億那由他諸天,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於如來前,俱說偈言: 「我先取乘想,  貪著於諸果;  我今悉捨離,  始覺菩提道。」◎   ◎不退轉法輪經除想品第五   爾時眾中復有無量百千阿羅漢,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阿那律、阿□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而為上首,從座而起,整其衣服,住世尊前,曲躬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發真實願,離於妄想摧伏眾魔,具足五逆,具足五欲,具足邪見,離於正見,斷於無量眾生命者,我今當令悉成菩提入無餘涅槃。」爾時世尊默然而住。   無量百千在會大眾皆生疑惑:「何故爾耶?而今我等盡皆盲冥無所覺知,諸阿羅漢尚作是說,何況凡夫?」各坐一處而不動搖,一切坐者不能得起,若有立者亦不能坐,皆言:「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阿難即為大眾百千萬億眾生故,以佛神力令自知心亦知他心,問文殊師利言:「如是大眾百千億等,聞諸羅漢作是說已,皆生疑惑,唯願文殊為我分別說其因緣。」爾時如來默然而住。   文殊師利告阿難言:「是不退轉地菩薩,見諸大德因緣故作如是說。」   阿難言:「文殊師利!不退轉地是菩提耶?」   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如是!不退轉地是諸大德菩提。」   阿難問言:「諸尊者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文殊師利語阿難言:「無明為母,從行生愛,究竟滅盡悉除怨害;倒想為父,離於顛倒除滅欲愛,作阿羅漢堅固不壞;盡凡夫想及以僧想,壞是想故能修一切無壞法想,乃至不取如來之想,習學無生究竟永離。尊者阿難!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雲何具足五逆?』何以故?無來去想,是故名為具足五逆。又阿難言:『何者為五欲?』是諸比丘,知於五欲,如夢、如幻、如水上泡、如呼聲響,如是智慧具足。雲何具足智慧不增不減?雲何五欲亦不增不減?何以故?如是五欲究竟無體無相,如實知已,即五欲相得證智慧,是故名為具足五欲。以是義故,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具足五欲。』阿難!何者是具足邪見離於正見?於一切法而皆取著,是名邪見;邪見者是虛妄想,一切諸法非依非無依,猶如虛空無歸無依。何以故?一切法無實可得,應如是知。一切法皆悉平等,除其等想,是名正見。何以故?如是等想,即是惡想。以是義故,諸大德比丘,不見等想,亦不見惡想。何以故?盡一切想,名佛菩提。逮菩提已,而亦不見少法可得。阿難!以是因緣,大德比丘作如是說:『離於正見具足邪見。』阿難!何以故是諸比丘言:『我今實斷百千眾生命。』諸大德出是語時,百千萬億諸天,聞如是說,皆即得解諸法如夢、如幻、如水中影、如呼聲響,得如是解已,便斷眾生、丈夫、壽命及人等想,亦即得解脫無有種,於菩提善根一切諸法,皆無起、無作、無所修習,聞說假名深信無疑,及優婆塞、優婆夷等,皆悉除斷眾生、丈夫、壽命及人等想。除是想已,便得不複數數受生。何以故?斷除眾生、丈夫、壽命人及餓鬼想,有是想故數受生死,離是想已,即得究竟自證無生。以是因緣,諸大德!如是方便善說假名,言斷無量眾生之命,是故說言具足得佛菩提。我今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得佛相好,以是教化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滅諸結使如佛所證。何以故?令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無生忍已令得菩提,亦不捨煩惱,不近佛法,從意生煩惱盡滅無餘。以是因緣,諸大德皆言:『我今得到菩提。』阿難!是故今者名為無生。何以故?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照明諸法,發菩提心已,亦無所得,離菩提相及一切法相,於無餘涅槃入般涅槃。阿難!如是族姓男女乘菩薩乘,不以見日而生晝想,凡夫愚人若見日時便作日想,則非智者。何以故?阿難!若日有體非虛妄者,則可積聚,以虛妄故,亦無過去、未來,夜亦如是。若日作日想,夜作夜想,則是凡愚妄想所見。阿難!是菩薩乘,修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善知識,不應晝生晝想,夜生夜想。何以故?離一切想,能住菩提如來之道。」   爾時文殊師利而說偈言: 「無明以為母,  從行之所生;  若斷其根本,  是名為除害。  喜愛諸倒想,  是說名為父;  若能如實知,  究竟無所有。  知彼悉虛妄,  則斷諸根本;  無緣亦無住,  是說名除害。  若說諸羅漢,  凡夫不思議;  如實不壞相,  是滅名究竟。  我本著僧想,  如實知是已;  諸法皆無壞,  亦令一切聞。  先取於如來,  是名為虛妄;  知彼無異想,  平等同一空。  拔斷其根本,  是名無生智;  若能如是說,  顯現禪定力。  若說具諸欲,  如是五名字;  能離如是想,  猶如於幻夢。  不增亦不減,  是名具五欲;  在於救世前,  彼作如是說。  知欲本性空,  猶如夢化相;  畢竟無有生,  具足如實智。  知諸邪見過,  虛妄生分別;  以此究竟智,  一切皆具足。  虛妄無取著,  離於和合相;  如是善知已,  無相無所有。  同智一切過,  邪見正見等;  逮得真實法,  邪正相俱滅。  眾生生死想,  愚癡妄分別;  若不得眾生,  則無有生死。  眾生多方便,  捨離於命想;  遠離是想已,  知命想最惡。  若離眾生想,  分別壽命等;  斷多眾生命,  是彼之所說。  捨離於死想,  愚癡所分別;  究竟得無生,  是名為實法。  滅除諸結使,  得證於無相;  菩提無有色,  無滅亦無果。  魔怨不能障,  自覺於菩提;  諸法無諍論,  無生性寂滅。」   爾時文殊師利說是偈已,如是無量百千眾生除諸疑悔,離疑悔已心生歡喜得法照明,各脫上服供養文殊師利,作如是言:「能令我等皆得此法悉作是說,亦令眾生心證諸法,皆得如彼文殊師利所解實相。」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如是百千萬億眾生皆生疑悔,何故如來不自為說令斷疑悔?」   於是佛告阿難言:「如是百千萬億眾生,皆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於文殊師利而得調伏。」   阿難復言:「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如是!阿難!一切眾生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皆由文殊師利善知識故。」   阿難言:「如是等諸比丘,信行、法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想盡,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有難信者,少智下劣者,懈怠、懶惰、少精進者,貪嗜飲食近於五欲,樂處憒鬧心不遠離,忘失正念無智慧者,心無正定常驚亂者,增上慢者,取著增上慢者,貪著己身樂於壽命不觀無常,多諸貪嫉愚癡無智,毀破禁戒心生惱害,於佛法中起於疑惑,見無智者,近惡知識遠離善知識,亦不恭敬善知識,不學般若波羅蜜,不修陀羅尼諸經之王,常起妄見,著妄見已得於惡師貪樂衣缽,於和上阿闍梨無恭敬心,亦不樂親近,於初、中、後夜心生懈怠,兩舌難信好喜妄語,惡口貪嫉親近邪見,習邪見已常修邪觀不好學戒,心無慚愧無所顧畏,親近愚癡樂行外道,不信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於一切法不生信心。阿難!如是人等難可解悟。」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是時阿難承佛神力,問文殊師利言:「如來何故默然而住?」   文殊師利答言:「於末法中,後未來世多有眾生,在於彼世成就如是心,不信法不能解了,是故如來默然而住。」   阿難言:「復有眾生能信如是法不?」   文殊師利答言:「亦有眾生少能信者。阿難!少有眾生能識於寶,多有眾生不識是寶。阿難!少有眾生能生信解。如是說法城邑聚落,多有眾生棄捨不信。何以故?是彼眾生宿世因緣,本作謗法罪業障故。」   阿難言:「唯願文殊,當令是諸眾生信解所說。」   文殊師利言:「汝當問佛,佛自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阿難白佛言:「惟願世尊,時為我說,族姓男女少信解者,彼得聞已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遍觀四方,面門出舌,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從其舌根出大光明,遍照東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於十方恆河沙世界。爾時四眾,以佛神力亦見東方恆河沙世界諸佛同說此法,亦皆遙聞不增不減,如是次第十方世界亦復如是。於是世界諸佛說法如此,大眾皆悉見聞,得見聞已,亦皆一心勸請:「世尊!惟願哀愍,重為我等分別演說,使見無量無邊不可稱數諸佛所說,不增不減不可思議諸佛正法。唯願世尊,時為說之,還攝舌相。」   佛告阿難:「頗有作妄語人能得如是舌相不耶?」   阿難言:「不也。世尊!若有實語、柔軟語諸有智者,善能調順利益語,慈、悲、喜、捨如是等,乃至一切智人,得是舌相。惟願世尊,為族姓男女有少信者分別解說,亦為憐愍不解者說,當使此輩心生悔恨。」   爾時佛告阿難:「四眾已集正身端坐,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諸來在坐能聽法者,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於此地而說正法,不增不減如今所說。」   爾時四眾,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心生歡喜,皆脫上服以奉於佛;或散華香,或散華鬘,或以金鬘,或以銀鬘,或以琉璃鬘,或以頗梨鬘,或以馬瑙鬘,或以毘盧旃鬘;或以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或以所作之華而散佛上;或以天優缽羅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天樂自鳴,龍雨真珠;諸婦女等,以身瓔珞,各脫上服以供養佛;整其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皆共同音,白佛言:「世尊!如來無二。」   爾時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彼所說,如來無二,永盡愚癡;如來世尊無有吝惜,無一切過;已離過故,離於諸欲,一切塵垢清淨無染,憍慢、貪嫉悉斷無餘;智慧具足覺悟正法,到於彼岸,猶如大梵得大自在,威儀具足究竟諸行,得四具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而不取著有為無為,不染生死,從佛世尊得正解脫,得具足見、無闕失見,具足親近。」   阿難言:「雲何如來,得具足見、無闕失見,具足聞佛、具足見佛、具足親近。」   佛告阿難:「汝不知耶?」   阿難言:「我實不知。」   佛言:「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阿難言:「唯然世尊!願為解說。」   「阿難!汝今聞我釋迦牟尼佛,已聞、當聞,如是等,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身若有所說,其見聞者皆悉利益。阿難!若以一華供養如來,及般涅槃後,為佛舍利起塔供養,亦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乃至畜生,得聞佛名,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阿難!復有人聞釋迦牟尼佛音聲,稱其名號,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聞釋迦牟尼佛名號,如其所說皆實不虛。阿難!譬如尼拘陀樹,若一、若二、若三、若四,乃至五、十、百、千無量等眾,止息其下皆蒙覆蔭。阿難!於汝意雲何?尼拘陀子為大小耶?」   阿難言:「尼拘樹子最為甚小。」   佛告阿難:「如是尼拘陀樹,以水雨、糞土、人功因緣,積其日月漸漸長大。」   阿難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以尼拘樹子本甚微小,以水土日月因緣故,漸漸長大。如是阿難!得聞釋迦牟尼佛名,善根種子終不敗壞,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何以故?無相種子於一切不住,是故不壞;以不壞故,如是種子不可毀壞,亦不取相,是故於一切法不壞。」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是如來本願之力,為是諸佛法應爾耶?」   佛即答言:「以本願力故,若有眾生聞我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法亦如是。何以故?一切佛法皆平等故。」   阿難言:「一切佛法平等有何利益?」   佛言:「能令眾生雖不聞法,以發願力故亦使得同聞法利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成就未曾有法故,能大利益諸菩薩摩訶薩等。」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我今雖為眾生作大利益,若聞法者,無不得住利益福田;我於過去供養諸佛,不惜身命,一切皆捨,離諸貪嫉,勤修精進,諸根清淨,於一切法,不取不著,無所依止。是故阿難!我成菩提能大利益一切眾生。」   不退轉法輪經降魔品第六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說是《不退轉法輪》,能令惡魔使不擾亂。何以故?」   佛言:「是文殊師利神通之力,能使波旬不令得聞。文殊師利發真實誓,能令惡魔聞空中聲:『釋迦牟尼佛轉不退法輪。』」   爾時波旬,身毛皆豎心生驚怖,作如是言:「見此世界皆非世界。」憂愁涕泣身變朽老,如百歲人髮白面皺。是時魔王,形體膚髮亦皆俱老。爾時魔王,將四種兵魔及魔天,皆詣佛所;亦如如來初成道時,嚴治器杖而來向佛;各見己身皆悉朽老,如百歲人形體攣曲,持杖而行到於佛前。時四種兵及虛空諸天,皆聞釋迦牟尼佛轉不退法輪;而此四兵皆不能進,即住一面心生驚疑,悉不能得隨魔王意。爾時魔王,獨至佛所無有伴黨,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衰老,願賜手力,本所有國皆非我有,如來大悲憐愍一切,寧不與我一人以為手力?」   於是佛告波旬:「我觀眾生界分甚多,譬如恆沙無有量數,日日成佛得般涅槃,若一劫若過一劫,不能令彼眾生界減。」   爾時魔王白佛言:「世尊!眾生界分雖多無量,我無一人可為手力,或當傾危誰見扶侍?惟願如來慈哀慰喻,令得還宮並諸眷屬。」   於是佛告波旬:「顛倒眾生諸不信者皆屬於汝,是汝手力,是卿等侶。」   爾時波旬甚大喜悅作如是言:「我今當令一切眾生不起信心皆生疑惑,墮疑惑者悉是我力。」爾時波旬白佛言:「唯願世尊,重見慰喻令我歡喜。如佛言曰:『若得聞佛稱其名號,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如來,默然莫作是說:『若有聞者是諸眾生,當勤精進修於菩提。』唯願世尊,如是慰喻。」   爾時佛告波旬:「勿生愁惱,歡喜而去,我今當令無一眾生發菩提心;亦無眾生而能動於眾生界者;乃至無一眾生於色動,及受、想、行、識動;乃至無一眾生於身見、疑、戒取等動;亦無眾生於過去、未來、現在想動;無有眾生於殺、盜、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等動;乃至不見眾生於諸邪有而能動者;我亦不見眾生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見眾生於眾生想,壽命想,父母想,兄弟想,妻子男女想,晝夜想,一月想,半月想,歲數想,劫想,施想,戒想,忍辱想,精進想,禪定想,智慧想,力無畏想,五根想,七覺意想,八正道想,佛想,法想,僧想,菩提想,無礙想,一切法不動想,無有眾生於此諸想而能動者;波旬勿生憂惱,歡喜而去。」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離諸憂惱,便大歡喜,即於此處還復壯年,並以天華而散佛上,遶佛三匝,於世尊前,而說偈言: 「我今心歡喜,  救世三佛陀;  佛所說無異,  真實不虛妄。」   爾時波旬說是偈已,歡喜而去,還於本宮五欲自娛,更不復起擾亂之心。魔去不久,爾時大地六種震動。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大地,以何因緣六種震動,非魔力耶?」   佛言:「是我神力為遣魔故,令此大地六種震動。爾時有六十四百千眾生,得無生法忍,是故大地六種震動。」   阿難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起疑惑不?」   佛言:「復有十億眾生,心生疑惑:『我等今者,無謬聞乎?』各皆迷亂,不識四方,從何而來?以癡冥故,悉不相見。」   爾時阿難白佛言:「唯願世尊,當疾哀愍為彼眾生作大照明令離疑惑。如來所說假名法相,若不可知悉墮地獄。」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令此魔王心得少惱歡喜而去?『都無一人住於菩提,亦無眾生能動眾生界,於色、受、想、行、識亦無能動,乃至身見一切取相六十二見,過去、未來、現在種種相動者,亦無眾生於殺、盜、婬、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恚、邪見等動者。』何故如來作如是慰喻魔王波旬言?『無眾生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智,乃至無眾生、壽命、父母、兄弟、妻子、男女、晝夜等想,亦無一月、半月、歲數、時節、諸劫之想。』如來何故作如是說,慰喻波旬少惱而去?『亦無眾生於菩提心想動,於根、力、無畏想動,根、覺、意、道想動,無佛想、法想、僧想、菩提想、無礙想動,菩薩想動。』如來何故慰喻波旬少惱而去?復言:『當使無一眾生同於法想。』世尊何故作如是說?唯願如來,為此等眾作大照明,當使未來一切眾生得蒙照明,得照明已,當令此法次第相續使不斷壞。若有眾生,深心信解受持是法者,當為是人演其因緣。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即為無數百千眾生除諸疑惑,重說偈言: 「菩提無住處,  亦無能住者;  以是因緣故,  說無住菩提。  菩提及眾生,  非一亦非異;  以是因緣故,  說無住菩提。  眾生本不動,  其界亦復然;  是法無成就,  究竟無所得。  眾生體相空,  其界難思議;  無有能動者,  惟一切智知。  如所說諸陰,  眾生無動相;  陰即是眾生,  無二無住相。  陰以空為體,  性相即不動;  若無相可取,  雲何有動者?  是故知諸陰,  亦無有動相;  言說永寂滅,  無相亦無體。  身即是陰相,  陰即名行處;  非行處而行,  說陰名為空。  所說空界者,  不生亦不起;  如是同於陰,  是名不可動。  身見相無體,  亦無法可得;  不得故無動,  我今如是說。  不取眾生相,  究竟無所住;  亦無有心相,  形處不可得。  若說於諸見,  現示六十二;  如是眾生等,  亦如水中像。  諸見同水像,  六十二亦然;  無我無所有,  其性不可動。  過去及未來,  現在亦復爾;  無相無所有,  皆如炎水像。  是名為無我,  不得眾生想;  眾生不可動,  亦無能動者。  譬如殺生者,  處生死曠野;  亦住於寂滅,  是名為不動。  欲令眾生動,  眾生不可得;  實無有眾生,  是名說不動。  菩提無有斷,  亦無有能度;  是故當勤修,  不得於動者。  法施不思議,  度過去眾生;  應當勤修習,  是名不可動。  度脫於邪欲,  亦不得邪想;  應當勤修習,  是名不可動。  妄語諸眾生,  為令得解脫;  當發大精進,  如彼不動相。  惡口及兩舌,  綺語亦復然;  如是平等相,  如炎無所有。  諸法皆如是,  亦無依止處;  猶如呼聲響,  善知寂滅相。  過去諸無明,  著我故生憂;  若證於無我,  是名為不動。  能知煩惱害,  體性本無相;  無相即菩提,  是名為不動。  深證諸邪見,  得修於正智;  離邪見叢林,  是名為不動。  若心得無慾,  現受寶女抱;  乃至諸童女,  智者所遠離。  以邪相持戒,  而不捨正法;  智者無心意,  惟求於聖道。  是名修法忍,  顯示於外道;  無心而行忍,  亦不近涅槃。  外道自顯異,  五熱為精進;  非智所修學,  苦行非菩提。  外道所說定,  取相為行處;  非佛所讚歎,  亦不令他學。  菩薩無所畏,  能攝諸眾生;  以是因緣說,  取相所不動。  非取著所攝,  能生菩提心;  菩提不取相,  是故不能動。  父母兄弟等,  姊妹及妻子;  譬如於幻化,  是故不能動。  一切取相法,  皆悉無所有;  若住無所有,  是故不能動。  若有晝夜想,  一月及半月;  如是一切想,  如炎水中像。  佈施及持戒,  修忍辱精進;  皆起於取著,  是相則為動。  菩薩大勢力,  禪定修智慧;  若有無畏想,  一切想非想。  覺意及正道,  本有菩提想;  愚癡之所起,  智者則遠離。  佛及眾法想,  乃至有僧想;  如是種種想,  皆說為動想。  菩提名無想,  種智即菩提;  遠離如是想,  菩提難思議。  是故作是說,  來者如水像;  若動彼想已,  則不遠菩提。  菩提與眾生,  一切法如如;  故我如是說,  不知惡魔心。」   佛次第說遣魔偈已,十億眾生斷除疑惑得法照明,於一切法得無生忍。得是忍已,十億眾生,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佛道難思議,  最勝之第一;  故號為世尊,  除疑蒙安慰。  一切皆照明,  安住於佛道;  神光遍十方,  見無數億佛。  見佛得聞法,  色相莊嚴身;  除穢得淨智,  救世能度者。  於億福田中,  佛福田最勝;  隨佛所住處,  無上救世尊。」   爾時十億眾生,聞說偈已,皆以盛服,供養於佛及供養法,作如是言:「當令一切眾生,悉聞是法,皆共來集。」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轉是遣魔法輪,諸族姓男女得聞是已,皆悉解脫信受無疑得幾所福?」   佛言:「阿難!若族姓男女,日初出時,親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百佛,於中時親近供養百佛,乃至晡時供養百佛,於初夜時供養百佛,於中夜時供養百佛,於後夜時供養百佛;以眾妙樂具最上衣服,於二萬歲供養於佛;日常六時尊重讚歎,行、住、坐、臥修行供養,初不暫息。阿難!於汝意雲何?得福多不?」   阿難言:「得福甚多,不可以譬喻知其限數。」   佛言:「阿難!若族姓男女,得聞如是遣魔章句,其義次第聞已,復能信解不生疑惑,是人功德倍多於彼。」◎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三   癸卯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敕彫造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7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四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受記品第七   佛告:「善男子!復有三菩薩摩訶薩,從東方來,住大乘道,持曼陀羅華百千萬葉,如日初出。」   阿難見已,一切眾會亦皆同見,生未曾有想。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三族姓子從何處來?」   佛言:「從東方過恆河沙須彌蓮華世界,有佛名雲上功德如來,今現在彼;此中有三善男子,初聞法時於彼國來。」   爾時三菩薩住世尊前,以曼陀蓮華散於佛上。散已作如是言:「我於此法深生信解,無有疑惑。何以故?如來世尊已於此法得無疑滯,是故我今亦無疑滯。」   爾時是三菩薩其第一者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說:『如來我即如來。』於此法中都無疑惑。」   第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世尊我即世尊。』亦於此法悉無疑惑。」   第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我即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於此法悉無疑惑。」   爾時大眾無量百千億眾生,悉皆戰動心不喜樂:「我從昔來,初不聞說於一世界而有二佛;雲何今者,是三大士各稱為佛?於世尊前互相指言,唯佛如來天人中尊,於一切法皆得自在,明達三世悉無罣礙,是三菩薩何故今日俱作是說?」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三菩薩名字何等,能於佛前作師子吼?」   佛時答言:「其第一者,名樂欲如來聲正住;第二者,名樂欲世尊聲正住;第三者,名樂欲佛聲正住。阿難!以是因緣故,此三大士作如是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百千萬億眾生,心皆驚駭,以此事故。」   是諸菩薩更作是說:「復有聞者,心不驚疑增長淨善,譬如年少好自嚴飾,形體淨潔,加復洗浴,香油塗身,以赤栴檀香汁灑體,復倍香潔,其身光澤。若聞此法信受不疑,亦復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作如是說?」   佛言:「此三菩薩善解假名,故作是說。」   阿難言:「如是,如是!此菩薩等,善說假名;惟願世尊,重為我說,亦令大眾蒙法照明。」   爾時世尊,便為如是百千萬億眾生,解其疑悔決定善根,即於爾時而說偈言: 「若能見過去,  未來亦復然;  如實知諸法,  是名為如來。  現在亦如是,  去來悉同等;  非一亦非異,  究竟寂滅相。  譬如過去佛,  行施不思議;  彼施亦如是,  是故說假名。  譬如過去佛,  住無礙菩提;  彼住亦復爾,  是名為如來。  一切法不住,  菩提亦寂滅;  不得菩提相,  是名為如來。  若說過去戒,  未來亦如是;  現在皆同等,  是名為如來。  過去世行忍,  菩薩截手足;  彼忍亦如是,  是名住於忍。  若發大精進,  本求於菩提;  得是精進已,  是名為如來。  一切法平等,  獲彼如實證;  亦不取我相,  是名為如來。  不取於諸法,  一切悉平等;  知彼平等已,  無相無所有。  如是等三昧,  不取諸法相;  安住於禪定,  是名為如來。  一切法性相,  及所說諸法;  知其性相已,  如實無所有。  當知諸法空,  智慧非福田;  知彼非智已,  得到智彼岸。  若到於彼岸,  智慧不思議;  而不得此智,  到寂滅彼岸。  如相非到智,  無有此彼岸;  不得如是智,  是名為如來。  菩提非如得,  凡愚所不思;  一切法無礙,  是名為如來。  若得於無礙,  而到大智處;  一切法無利,  證無礙菩提。  如本所修道,  救世者濟度;  得彼無依道,  能知於體相。  如是修習已,  獲於最勝道;  調伏此道已,  知一切皆空。  知其初中後,  皆與諸法同;  此法平等已,  是名為如來。  道若如菩提,  是名住菩提;  猶如虛空相,  是名為如來。  如是說法已,  如悉平等相;  若於此無疑,  是名住菩提。  阿難知假名,  言說為如來;  言說亦如是,  智者所行處。  菩薩無所畏,  明智不退轉;  一切所行處,  作如是顯說。  阿難是次第,  如來之所說;  為諸菩薩等,  令得於無礙。」   爾時阿難作如是言,而說偈言: 「以何因緣故,  能知諸法相?  是菩薩無礙,  亦名為世尊。」   世尊答曰: 「於百千萬億,  無量無數劫;  爾乃成菩提,  佛道難思議。  成就菩提已,  為眾生住世;  處處實無上,  是名為世尊。  久超輪迴趣,  不受於生死;  救度眾生故,  是名為世尊。  不處輪迴趣,  亦不入生死;  雲何拔眾苦,  號世無上尊?  不念於諸法,  亦不懷危脆;  不得眾生相,  能度諸苦惱。  無生死輪轉,  亦不住生死;  令眾如是住,  是名為世尊。  得諸法無畏,  於佛亦復然;  無邊無有際,  說法若干種。  諸法究竟空,  佛法之體性;  如是成就已,  而不見諸法。  若能專修行,  空空之體性;  心得於無畏,  是名知空法。  如實知諸法,  一切皆妄想;  顯現無所畏,  如是實法相。  已過怖畏處,  亦離於淨居;  無恐亦無畏,  超度諸惡道。  勉濟億眾生,  生死之大畏;  不得於生死,  而能度眾生。  安置於眾生,  寂滅涅槃岸;  亦無眾生相,  是名為世尊。  諸法猶虛空,  顯示現眾生;  於彼亦無畏,  是名為世尊。  一切法平等,  顯現若干種;  菩提無分別,  不得菩提相。  眾生如是學,  得成於菩提;  如說如修行,  則無恐怖想。  分別菩提想,  猶如眾生想;  超過一切想,  是名為世尊。  滅除一切想,  菩薩則無垢;  不得名字相,  是名為世尊。  能知一切法,  同於盡滅離;  過去不可得,  是名為世尊。  不重名字故,  是以不求名;  離著名字者,  而為廣說法。  菩提離名字,  如彼之所住;  眾生重名字,  遠離於菩提。  名如呼聲響,  分別則多種;  聲亦無分別,  而恃空名稱。  不著一切聲,  名亦無所依;  菩提無戲論,  是名為世尊。  如是等諸法,  世尊之所說;  非菩薩所得,  是名為世尊。  若解於修道,  無有能知者;  安住於菩提,  除礙名無漏。  阿難是假名,  但以言語說;  是以我今稱,  自號為世尊。」   阿難復說偈言: 「以何因緣故,  菩薩作是說?  復以何因緣,  自號稱為佛?」   佛答言: 「阿難!是佛子,  一切法無礙,  覺悟無礙法,  自號稱為佛。  佛知煩惱過,  不使得自在;  已離於結使,  自號稱為佛。  但以空為佛,  亦無有身相;  此中無真實,  雲何身可得?  不堅生堅想,  凡愚計為身;  如實覺悟已,  自號稱為佛。  覺愚癡無智,  體性無所有;  明智之所得,  自號稱為佛。  本有過去想,  覺已得無想;  知想及無想,  不令想自在。  覺了於色陰,  本自無生住;  凡愚妄分別,  非色非成就。  覺知無根本,  本來無有性;  是故無所受,  一切法無依。  想如熱時炎,  因緣無所有;  是故滅除想,  一切法亦然。  不得是身行,  身相不堅固;  若知身行空,  是故不著身。  是身及行相,  皆悉如芭蕉;  如是覺真實,  自號稱為佛。  求識真實相,  不在於身內;  亦復不在外,  雲何有生處。  是識若無生,  一切法亦然;  悉無其處所,  有為不可得。  如是知識已,  畢竟無所有;  體性猶如幻,  亦無有生者。  若不能見識,  眾生亦復然;  實無有眾生,  雲何能知識?  是識無有實,  諸法畢竟空;  法及於眾生,  一切無成就。  一切法無相,  彼已決定覺;  寂滅無戲論,  自號稱為佛。  證知於佛法,  正覺之所住;  一切法皆無,  自號稱為佛。  如來猶菩提,  正覺之所住;  佛及菩提相,  究竟不可得。  若生於心處,  亦如住菩提;  心同菩提已,  佛猶如幻化。  阿難!是假名,  但以言語說;  以如名為佛,  我是救世者。  如是相似生,  同佛音聲說;  若得此法音,  安住於菩提。  不著於菩提,  當作如是知;  不應起疑意,  一切法無求。  於諸法無疑,  眾生中最上;  如是相似法,  當知真實相。   「作如是說:『如來、世尊、佛等三號。』」   於是百千億數眾生白佛言:「世尊!我等實蒙光明得除疑悔,菩薩摩訶薩,能作如是種種假名,說為如來、世尊及佛,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解已,於一切法逮得忍力。如來世尊,作大利益,猶如父母,以佛神力及智慧手,挽出我等,令不迷亂而無所擾,猶如一切不動。世尊!譬如虛空無能動者。如是世尊!於一切法心得不動,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皆同虛空,如佛覺了無有動相。」爾時百千億大眾遶佛三匝,去佛不遠卻坐一面。   說是如來.世尊.佛名品時,常照淨根菩薩從坐而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持種種華散於佛上,各以偈頌,讚歎世尊: 「眾生貪著果,  悉令得解脫;  成就離果想,  故我禮智者。  能說於諸果,  令知平等想;  正覺證平等,  歸命禮最上。  眾生多貪著,  行處種種果;  佛以解脫故,  我今禮智者。  顯現於諸法,  安住平等處;  得覺平等已,  敬禮牟尼尊。  眾生多繫縛,  種種諸果報;  佛悉令解脫,  歸命禮最上。  成就寂滅道,  不住種種果;  善知假名相,  頂禮世智者。」   爾時照明淨根菩薩摩訶薩說是偈已,遶佛三匝,去佛不遠,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是時蓮華勝藏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以種種華而散佛上,復以偈頌,讚歎於佛: 「眾生多取想,  能令悉除滅;  離畏得歡喜,  敬禮牟尼尊。  寂滅離諸有,  無畏而說法;  是名世雄猛,  敬禮牟尼尊。  知有本空寂,  其體不可得;  諸有中最妙,  敬禮牟尼尊。  永離於三有,  滅除諸結使;  離畏得無畏,  敬禮牟尼尊。  無畏亦無懼,  施中得最上;  出過一切施,  敬禮牟尼尊。  離畏得無畏,  拔除憂毒箭;  解脫於諸法,  敬禮牟尼尊。」   爾時蓮華功德藏菩薩,說如是偈讚世尊已,而白佛言:「若有眾生,於後末世得聞是經,心不驚畏,我當禮敬。」   爾時離垢意菩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常應散眾華,  智者所修行;  得聞是經已,  當令得解脫。」   爾時離垢意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曰: 「佛法甚深廣,  顯說如是經;  當有少眾生,  信受不疑惑。  貪著於我見,  於身取身想;  不信於此經,  是名無智者。」   爾時蓮華眼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實為諸眾生,  開示眼目導;  如是之經法,  唯善者不疑。」   爾時不思議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世號人中尊,  眾生不思議;  說如是等經,  聞則無疑悔。」   爾時常憶念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若不憶念者,  數數生死中;  不著於諸法,  修行則無疑。」   爾時寶衣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多衣滿一億,  淨潔而細緻。  初摩而纏覆,  修行則無疑。」   爾時施食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所設眾飲食,  具足諸餚膳;  日日應常施,  修行無有疑。」   爾時悲行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應悲諸眾生,  數數而號哭;  此經甚深妙,  厭惡不修學。  若從地獄來,  則樂處地獄;  雖似修功德,  須臾尋生疑。  親近惡知識,  不信甚深法;  愚癡網自蔽,  如是生疑惑。  諸有破戒者,  噁心見其過;  聞經不信受,  誹謗於此行。  懈怠少精進,  不住於菩提;  無智心下劣,  不解如是行。  眾生多樂著,  我見心自在;  常處於三界,  無能修行者。  愚癡起噁心,  無智染諸欲;  樂處於憒鬧,  作是誹謗行。  愚癡少智人,  饕餮嗜飲食;  不修清淨法,  故作誹謗行。  眾生多貪著,  偏執取妄想;  不識於假名,  唯救世能度。」   爾時能遠離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而說偈言: 「遠離諸眾生,  如棄於糞穢;  虛偽猶泥錢,  解脫著果想。  譬如壞死屍,  其惡甚可厭;  若謗如是行,  應疾速遠離。  如賊劫村落,  處於曠嶮路;  聞者悉遠避,  願莫值是惡。  若見壞爛者,  厭惡如賊害;  有誹謗此經,  如是惡莫見。」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其意明瞭,為是自定力耶?為是佛神力乎?」   佛言:「皆是乘佛神力能作是說;亦是此經功德威力,逮得無礙。何以故?如是族姓子,以於六十億佛所,從於佛口常聞此法不增不減,亦如從我得聞不異,是故億念過去一切諸禪定力及佛神力。」   阿難言:「如是,如是!信如所說,此諸菩薩,現可證知。」◎   ◎不退轉法輪經現見品第八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聞是法,次第信解不生疑惑,如是族姓男女,得成就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族姓男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以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者,是人功德,不如得聞此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其福甚多。置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諸佛,假設恆河沙世界滿中珍寶供養諸佛,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心亦不悔,是人功德復倍於彼。」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三千界,  滿中諸珍寶;  供養於如來,  救度於世間。  若佛說此經,  有能諦聽者;  智慧得解脫,  其福倍過彼。  譬如恆河沙,  於此諸世界;  七寶悉充滿,  盡施一切智。  於佛之所說,  信受是經典;  是為解脫智,  其福亦倍彼。」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族姓男女,信解是經受持讀誦復為人說,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如是族姓男女,住無上道,於百劫中修行佈施,供養如來,遠離此經,百劫持戒百劫,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復於百劫得五神通,修世間智具足戒身,若有遠離此經典者,是則不名尊重供養於諸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受持讀誦復為他說,其所得福倍多於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滿百劫,  一切諸餚膳;  供養救世者,  不名尊重供。  若欲供養者,  當受持是經;  捨除福報想,  修行法供養。  如是供養者,  是名真供養;  以法為供養,  如來法身故。  假使滿百劫,  以衣服供養;  救世之世尊,  多諸衣服施。  不名為供養,  有能持經者;  是名真供養,  最上之第一。  假使滿百劫,  常散諸天華;  奉上諸世尊,  不名為供養。  若作第一供,  救世能度者;  應受持此經,  能除果報相。  若造七寶塔,  為救世建立;  一切如須彌,  不名供養佛。  此為最大供,  眾供養中上;  能持此經者,  不見我身相。  假使滿百劫,  修持於禁戒;  而不持此經,  不名為最勝。  聽經而持戒,  於戒為最上;  亦於持經中,  而無持經想。  不名為犯戒,  亦不為破戒;  能學此經者,  如我之所說。  若能學此經,  亦善學菩提;  雖同學菩提,  而實無所學。  能如是持戒,  此經所顯示;  於戒得具足,  是名持戒者。  假設滿百劫,  有人修忍辱;  撾罵不還報,  一切皆能忍。  乃至截手足,  而不起異想;  亦不生怨嫌,  一切無所念。  能行是忍者,  具足滿百劫;  雖修如意忍,  而心不為勝。  是忍最第一,  亦名為善修;  若復聞此經,  信解而受持。  是名最勝忍,  第一無有上;  若於此經中,  聞已能信解。  欲求於無礙,  無上佛智者;  當受持此經,  則能速具得。  假使滿百劫,  精進常不坐;  經行已過時,  除去於睡眠。  智者修是經,  應為人演說;  則得無所畏,  是名勝精進。  假設滿百劫,  而得五神通;  若不聞此經,  不名勝神通。  若能持此經,  是名勝神通;  神通中最上,  知義而不著。  假設滿百劫,  常作明智人;  成就世間智,  決了於世間。  若不學此經,  不名為智者;  若能持此經,  乃名為勇健。  若能如是知,  是名為智者;  受持此經典,  聞則能信解。  顯示於此經,  智者所行處;  若能持此經,  應加勤精進。」   爾時阿難,復說偈言: 「行滿百由旬,  或至千由旬;  當詣於智者,  有是經法處。  常應到彼所,  為聽是經故;  聽已而信解,  其心恆隨順。  假滿世界火,  百千億由旬;  若有此經處,  智者宜疾聽。  若求聖禪定,  諸禪中最上;  當說如是經,  為滅諸結使。  若有欲捨去,  樂著於世間;  為顯示此經,  如佛之所說。  若欲見諸佛,  阿□為最上;  於諸受持中,  此經為第一。  欲得一切樂,  修諸菩薩行;  應當說此經,  速到安樂處。  欲見三佛陀,  安養難思議;  應為演此經,  如佛之所說。」   爾時佛告阿難:「善哉!善哉!說是經時,族姓男女,若得聞者,心不散亂,讀誦此經,遠離一切諸親近處,亦悉滅除一切想識;若欲見佛即便得見,臨壽終時,則能面見百千諸佛。何以故?如是族姓子等,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說是經已,復能受持讀誦信解,亦為他人分別演說。」   不退轉法輪經安養國品第九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之中,時有童女,名曰師子,與五百童女俱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讀誦此經,復能為他分別解說,得幾所福?」   佛告師子童女:「若有女人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讀誦如是經典,為人能說,當知此等是最後女身,更不復受。何以故?已能受持讀誦此經為他說故,而心無亂,一切結使皆得除滅。若是女人應起結使,亦令不起。」   師子白佛言:「世尊!雲何是女人相能生煩惱?」   佛言:「師子!若有女人,見他端正女人及諸瓔珞摩尼等寶而自莊嚴,受於快樂見是事已,便生染著不解觀察,譬如畫瓶但飾其外;凡愚臭穢亦復如是,不淨所熏屎尿充滿不知觀察;如是等相便生樂著,而起染心,以是因緣常受女身。」   復告師子言:「一切女人多生嫉妒、欺誑、妄語,心口俱異,或對面語,為乞丐故,往至比丘所而不為法,生瞋恚心及睡調心,但為憒鬧,親近俗事,而於此經作不利益,不肯聽受不說不誦,晝夜常起諸煩惱心,遠離解脫。有如是等心故,受女身不得遠離。是故師子!一切女人皆悉應作如是觀察:『我當雲何斷諸結使,不令復有如是女人無利益事。』當聽是經,受持讀誦,亦為他說。何以故?得聞是經分別次第,必能離於一切結使。」   時師子言:「若有女人,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求捨女身當可得不?」   佛言:「師子!若有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典者,是最後女身更不復受,除其方便神通變化現受女者。師子!譬如有人然大火聚,而自投之,既投火已,復作是言:『莫燒我身,亦使我身莫作異色。』師子!於汝意雲何?是人雖作此語,得如所言不?」   師子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大火聚性能燒物滅除身色。」   佛言:「師子!此經亦復如是,能燒一切結使行薪。若欲捨女身相,即得離欲,成就佛法。欲見無量無數阿僧祇諸佛得無礙辯,欲發慈心一切眾生者,亦當受持讀誦書寫此經。」   是時師子及五百童女白佛言:「世尊!我從定光佛所,得聞是經受持讀誦,我今復為無量眾生重說顯示。」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師子及五百童女,何故不轉女身?」   佛告阿難:「汝今謂是師子及五百童女是實女耶?」   阿難言:「如是!世尊。」   佛答阿難:「莫作是語。何以故?如此師子及五百童女,皆示現為女身,非真實也。何以故?但為未來眾生示現變化,憐愍一切諸女人故,現為女像,厭離女身。何以故?若作男形,則不能入一切處故。阿難!此師子等亦非男非女。何以故?一切諸法皆非男非女,出過一切法,無相可得,是真照明。阿難!是師子等隨順世法故受女身,為化諸女隨已修學。」   爾時有五百比丘尼,從坐而起,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今以往,當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為他解說。何以故?我等受此女身無所利益,宜速厭離。自從今日若未解者當令得解,若未聞者當令得聞,初、中、後夜除其睡眠繫念思惟。」   佛言:「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等發大莊嚴以自莊嚴,興大精進,勇猛第一皆悉厭離樂捨女身;為欲利益一切佛法,受持此經,書寫讀誦,為他演說;汝等皆是最後受於女身。」   諸比丘尼聞是語已,踴躍歡喜,皆脫上服以供養佛。作是施已,而說偈言: 「我等蒙安慰,  為得男子身;  如來無二言,  人中最上說。」   爾時四部眾中,有五百長者夫人,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從今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但是女身為他所制不得自在,懷妊十月,雲何當得免斯苦耶。何以故?若處深宮為王拘攝,或為父母兒婿禁制,從今已往,當勤精進專行修習,乃至終身受持正法。」   於是世尊讚歎五百長者夫人:「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汝等從今永捨女身,不復繼屬承事他人,亦無懷妊十月等苦,離於婬欲及諸胞胎,世世常生淨佛國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諸姊,得離女身生何淨土?」   佛言:「此諸姊等,當生寶藏蓮華光世界。」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彼世界,佛號何等?」   佛言:「於彼世界有佛,號一切寶如意王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彼,為諸眾生,種種說法。如是族姓女等,悉生彼國,於彼佛所,得聞此經。」   爾時長者夫人,聞佛說已,歡喜踴躍,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奉散佛,如是供養。供養已即說偈言: 「我等蒙安慰,  捨離於女身;  如來無二言,  所說皆真實。  女身為最惡,  當願速捨離;  凡愚之所迷,  不知真實相。  胎生女最惡,  願更不復受;  得離女胎已,  菩提為無上。」   爾時諸長者夫人,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華散於佛上:「我等亦當受持此經。」   佛言:「憍屍迦!汝若與阿修羅戰時,常使得勝,不令退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與百千億眾生,皆悉發於善根因緣。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未發菩提心時,我已轉此不退法輪。」   佛言:「文殊師利!十方無量億諸菩薩等,皆發大勝光明猶如日輪,如是大地亦皆六返震動,諸天雨華盈沒於膝。」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六返振動,諸天雨華?」   佛言:「是無量百千億天,聞文殊師利所說,心生歡喜,故雨此華。而作是言:『我等皆當受持書寫讀誦此經,亦願當得如文殊師利說如是法。』得聞經已,心生歡喜,大地一切普皆振動,諸天雨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經能成諸大功德,是經甚深最為希有。若有眾生,得聞是經一經耳者,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   佛言:「如是。阿難!當知是族姓男女,皆已供養過去諸佛,是故今於此會得聞是經,心生信解,乃能受持讀誦解說。有此經處即是一切天人中塔,利益無量其福不虛。若是經卷所住之處,及能受持乃至書寫者,皆應供養如世尊想。聞是經者命終皆得不墮惡道,降伏眾魔,建立法幢,常然法炬照諸幽冥,能吹法蠡到菩提樹,擊大法鼓開闡法門,雨大法雨。有求法者皆悉滿足,顯示法界,盡開過去諸佛伏藏。知一切法,除色、受、想、行、識想,遠離眼、耳、鼻、舌、身、意想,離一切法想乃至佛想。若聞是經,信解受持讀誦之者,是真佛子,皆從法生。阿難!若有善男子等,若欲食法味,坐於道場菩提樹下,如我不異,皆當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乃至手持經卷,恭敬供養。」   阿難白佛言:「世尊!於末劫中,當有人能受持讀誦,手持此經恭敬供養不?」   佛言:「若今聞經明信解了,於將來世,亦能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手持此經禮拜供養。若有沙門婆羅門天人及阿脩羅,今聞此經,於未來世更不聞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以今聞法因緣力故,若於後世亦得聞法,必能信解。譬如長者多諸男女,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虎珀、車□□□□飀□紐□□□□□□□P娛□□□諑□飥□吝送□稻□毼□F□□□□□榖□□□□□奾禭□椸□□□   阿難言:「得。何以故?此諸財寶本屬已故。」   佛言:「阿難!如是法寶,今得聞者,即是己法,後還復聞。我今亦以佛眼,見現在世受持讀誦此經典者,後則還得如今無異。若未來世有諸眾生受持此經者,皆以佛眼觀察,如今所見等無有異。若有誹謗此經典者,我以佛眼明見此人,亦如今日。」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人不信不解誹謗是經,當趣何所?」   佛言:「止!止!阿難!莫作是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當使未來眾生有不信者聞斯果報,則便恐怖令生信解。」   佛言:「若是誹謗不信果報所受苦痛,與五逆業其罪同等。若以利刀殺害眾生,滿三千大千世界,於意雲何,是人罪報當趣何所?」   阿難言:「是人業報當趣惡道。」   佛言:「阿難!汝今應當作如是知。若恆河沙諸佛入涅槃後,為供養舍利造作塔廟,有人噁心焚燒燬壞。於意雲何,是人當得幾所罪報?」   阿難言:「如是人等受報甚苦,則不可說亦不可聞。」   「若誹謗此經,說其過惡所得罪報,亦復如是不可得聞。何以故?是人毀壞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法眼故。」佛言:「若見有人受持讀誦此經典者,而起誹謗輕笑毀訾,教他不信,令使是人,不得讀誦如法受持,當知是人其罪甚重複多於彼。」   阿難言:「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具足十善住菩提道,若有壞如是等人眼者,得幾所罪?」   佛言:「是人當於無量阿僧祇劫,所受諸身則常生盲。於地獄中受苦無間,常挑其目。」佛言:「若有一人於此經中而生誹謗心不信者,我說是人罪亦如彼。」   阿難言:「若有菩薩住於菩提,信解此經受持不疑,當趣何所?」   佛言:「是名隨順供養諸佛等無有異。」   阿難言:「若復有人不信是經而自誹謗,亦教他人令生誹謗。如此人者,當受何身?受何等苦?」   佛言:「止!止!阿難!莫作是問。」   阿難言:「惟願世尊,時為解說,令此四眾,若有疑惑生不信者,聞佛說已,當自悔過得生信心。」   佛言:「若復有人,不信是經向他誹謗,當得十千由旬身,受如是大形獲無量苦。」   阿難言:「是人不慎舌故,復有何相?」   佛言:「此人罪報,其舌縱廣一千由旬,以五百億大熱鐵犁,而耕其舌;復以五百億大熱鐵丸,雨其舌上。何以故?不慎惡業誹謗過故,受如是苦。」   爾時四眾聞是語已,身毛皆豎,悲泣盈目自投於地,皆共同聲唱如是言:「世尊!若族姓男女,如是誹謗當獲斯罪,是故我今代其懺悔使滅眾罪,不受如是大惡果報。今於佛前及餘十方無量佛前,我等愚冥不自知過,唯有佛眼實見實證,皆悉懺悔。自今以後不敢重作,猶如嬰兒無所識知,不能曉了分別善根,我今至誠深自咎責。惟願世尊,當垂憐愍受我懺悔。」   佛言:「善哉!善哉!」   是時四眾各言:「我今誠心自歸,所有諸罪悉皆懺悔不敢覆藏。」   佛言:「汝等如是至心懺悔,一切善法無不增長。」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眾中有生疑者,惡業罪障亦如是耶?」   佛時答言:「於此眾中若生疑者,可即懺悔,所有餘罪受報輕微。」   阿難言:「雲何受罪輕微?」   佛言:「是人臨命終時,諸毛孔中皆悉受苦,喻如泥犁等無有異。何以故?能信如來所說言教,及信無量阿僧祇佛,亦自悔過。阿難!是族姓男女則不捨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眼,若彼欲見無量阿僧祇佛,及見無量金剛葉蓮華光明遍照殊勝妙相。」   爾時釋提桓因現長者身,以種種華散諸四眾,唱如是言:「當以此華供養於佛,乃至供養如是經典。」   爾時四眾即取諸華以散佛上變成華蓋,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是瑞相,今於佛前有是蓮華,及無量恆河沙一切佛前,亦復皆有如是等華?」   佛言:「為說是經功德威力故現此瑞,如是相者當知皆是神力所持。」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佛威神力乃至如是護持法耶?」   佛言:「阿難!實我神力護持是法,乃至恆河沙諸佛亦皆護持。」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何名?斯經雲何受持?」   佛言:「是經名為「無著果」,無有種種諸雜惡報,如是受持。信行、法行、八輩、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解是假名無有真實,如是受持。名為「捨魔」,如是受持。亦名「六波羅蜜」,如是受持。何以故?阿難!若有如是信解,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為他人說,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是具足六波羅蜜。」   阿難言:「雲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為他人說,即得具足六波羅蜜?」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信解此經典者,即具足檀波羅蜜;於此法中心不犯戒,是名具足屍波羅蜜;若讀是經心忍不退,是名具足羼提波羅蜜;能於此經心不退沒,是名具足毘離耶波羅蜜;信樂此經心不散亂,是名具足禪波羅蜜;諦了此經無分別相,是名具足般若波羅蜜。是故此經,與六波羅蜜相應。亦名「一切諸佛所說不退法輪廣博嚴淨」。」   阿難言:「是經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初、中、後善,具足受持。」   佛言:「如是!如是!實如汝說。」   阿難言:「得聞此經,是人生死餘幾所耶?」   佛言:「若人得聞《不退法輪廣博嚴淨方等經》名,此人生死餘則千劫。」   阿難言:「若聞此經名字,信解能受發菩提心,是人功德當住何地?」   佛言:「若有得聞是經名者,則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得不退轉地。」   爾時四眾前,皆有蓮華座若干種色,復有百千萬億種葉。時諸四眾踴躍歡喜,各取此華以奉散佛,而作是言:「我等皆當為人廣說如是經典,分別顯示使不斷絕。」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作天伎樂,香風時來其氣芬馥,多有諸天於虛空中,亦作無量種種天樂,雨諸天香,細末栴檀,沈水膠香,閻浮檀金末及諸銀末,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及五種色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迦迦羅華,摩訶迦迦羅華,一切優缽羅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及香瓔珞塗香末香,一切諸天所有供養,遍滿虛空。地上人民,亦整衣服散華供養。復有諸餘眾生,皆以臂腳寶環手釧,解頸諸瓔無量寶冠,以奉上佛。復有諸餘眾生,以其金銀散於佛上。復有諸餘眾生心皆歡喜,出大音聲唱言:「善哉!善哉!」及諸象馬出和雅音,虛空諸鳥隨類音聲以用供養,地獄眾生皆得暫樂,畜生眾生更相愛念,如父母想,閻羅王界一切眾生亦暫受樂,餓鬼眾生皆悉得除飢渴苦惱。爾時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各受快樂,更相慈愍猶如父子。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以何因緣而微笑耶?」   爾時佛告阿難:「一切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若於今世後世聞此經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為他人廣說是經無所損減,亦如我今分別解說等無有異。阿難!聞此經已心生信解,即是佛種,何況受持讀誦修行。當知是人去一切種智則為不遠,當得一切智自然智,是故此經名「不退轉法輪之印」,能為諸菩薩等作大利益,亦為一切眾生,發於無上道心因緣。能發心已,便於此經具足成就。阿難!如來以一切智示諸眾生,若復有人,雖離佛智,但聞此經,即得自然智及佛智利,亦即受記,是故此經名為「不退轉法輪廣博嚴淨」,亦名「成就具足善根莊嚴方便為作利益行大乘者」。阿難當知!」   爾時如來廣說是經,無量菩薩皆得成就無生法忍;無量無邊阿僧祇等億數眾生,皆悉得住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經已,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頂受奉行,作禮而去。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四   癸卯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敕彫造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No. 268 [Nos. 266, 267]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於夜後分入無垢光三昧,文殊師利法王子於夜後分入遍照三昧,彌勒菩薩摩訶薩於夜後分入遍炬三昧。爾時尊者舍利弗,於夜後分明相出時,佛神力故從自房出詣文殊師利房。爾時尊者舍利弗,欲入文殊師利房時,遙見佛精舍邊有十千蓮花迴旋圍繞,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遍照祇洹及捨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尊者舍利弗,便不復見文殊師利房,而自見身在文殊師利前立,見文殊師利結加趺坐而入三昧;即便彈指不能令寤,高聲謦咳亦不能寤。爾時尊者舍利弗,見文殊師利如此神力,自見其身處大海水,欲從其所,以神足力,乘虛還詣本所住房,而不能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一心瞻仰目不暫眴。時文殊師利與舍利弗東行,過一恆河沙世界到一佛土,其世界名說不退轉音聲,佛號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即見彼佛身諸毛孔皆出蓮花,其花遍滿一萬由旬,皆出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華開敷有百千葉,金剛為根,光網為莖,阿牟茶馬瑙為鬚,閻浮那提寶為臺;其花臺上有菩薩坐,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得陀羅尼具五神通逮得諸忍,以三十二相而自嚴身,身真金色。   爾時華光開敷遍身如來,臍中出一蓮花,光色嚴淨有百千葉,金剛為根,青琉璃為莖,因陀羅網寶為鬚,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臺,其花明淨塵垢不污,空無坐者。爾時文殊師利,往蓮花臺上結加趺坐,即與花俱上昇虛空乃至有頂,還至佛所右遶三匝頭頂禮敬,還坐花上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知而故問文殊師利:「從何所來?」文殊師利白花光開敷遍身如來言:「我從娑婆世界來。」   爾時彼佛有二侍菩薩摩訶薩,一名美音,二名妙音,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從蓮華臺下整衣服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娑婆世界去此近遠?」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告二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娑婆世界今在西方,過恆河沙佛土,文殊師利從彼土來。」時二菩薩復白佛言:「娑婆世界現在說法佛名何等?」佛言:「彼佛名釋迦牟尼,今現在說法。」復白佛言:「彼佛世尊為說何法?」佛言:「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復白佛言:「雲何名三乘?」佛言:「三乘者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時二菩薩白佛言:「諸佛說法皆不等耶?」佛言:「諸佛說法皆悉平等。」時二菩薩白佛言:「雲何平等?」佛言:「一切諸佛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是故平等。」時二菩薩白佛言:「何故釋迦文佛說三乘法?」佛言:「娑婆世界眾生,心樂小法不堪大乘,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法;釋迦文佛出五濁世,彼諸眾生不能堪受大乘之法,以方便故分別說三。」時二菩薩白佛言:「釋迦文佛於娑婆世界說法甚難。」佛言:「如是!如是!彼佛說法實為甚難。」   時二菩薩白佛言:「我等今者獲大善利不生彼國。」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應速悔過。」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聞彼國說法甚難,乃無一念樂生彼國。何故悔過?」佛言:「速捨此語,應當悔過。所以者何?若於此土二十億百千那由他劫種諸善根,不如彼佛世界,以一食頃說諸波羅蜜,教一眾生,受三自歸,奉持五戒,遠離聲聞心,如是菩薩所行甚難;何況以出家正法發菩提心而作饒益,如是菩薩倍為甚難功德無量。所以者何?娑婆世界多穢惡故。」時二菩薩白佛言:「娑婆世界有何穢惡?」佛告美音、妙音:「娑婆世界穢惡之事,以我神口盡汝壽量說不可盡。所以者何?彼土眾生煩惱厚重,多行貪慾、瞋恚、愚癡,無量無邊諸不善法,我以佛智乃能具知。」   時二菩薩,即三讚歎:「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善哉,善哉!釋迦師子!善哉,善哉!釋迦仙王!」作是歎已,一心合掌懺悔:「先來諸不善心,若離貪慾、瞋恚、愚癡,無量無邊諸不善法;若曾發心求聲聞、辟支佛,今悉懺悔。」亦欲明淨求佛智心順解脫心,為得佛智故,為一切眾生故,以無著善根相應心,持七寶花,其花皆出百千光色,有百千葉,金剛為根,因陀羅寶網為鬚,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臺,以一切諸寶王為莖,其花明淨塵垢不污,可以眼識識,不可以手觸,猶如幻化果報,從三昧正觀生,於虛空中遙散釋迦文佛上;所散之花,於虛空中變成花鬘、華雲、華蓋、寶鬘、寶雲、寶蓋、繒鬘、繒雲、繒蓋,供養釋迦牟尼佛。復以百千種色花鬘、末香、塗香、細末、栴檀,遙散釋迦牟尼佛上而以供養。即於彼處五體投地,頂禮釋迦牟尼佛足,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及娑婆世界諸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成就大精進力諸先舊者,能持正法有大威力,能利益一切眾生而作照明,正求一乘,能守護三世佛法城塹,不斷佛種住娑婆世界者。」作如是言:「我今應往彼土見釋迦牟尼佛,並諸菩薩摩訶薩及餘眾生。」   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聞二菩薩作如是言,又籌量觀察深心所行,復以佛法誡敕安慰告言:「善男子!汝今欲往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並諸菩薩及餘眾生者,當生尊重心、憐愍心、饒益心。所以者何?彼諸菩薩,於甚深法不生怖畏,亦不誹謗,能奉三世諸佛教戒,以無著心種諸善根,不為果報勤行諸波羅蜜。此諸菩薩摩訶薩等,以本願故生彼佛土,為守護諸佛法城塹故,亦欲遍學一切佛法故。汝等今欲往彼見耶?」   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承佛神力及三世諸佛威勢護助,願欲往見。」   爾時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告,美音、妙音菩薩摩訶薩:「今欲往者,當與文殊師利法王子俱往。善男子當共汝往。」   爾時美音、妙音菩薩摩訶薩,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我今因仁者力,欲往娑婆世界,見釋迦如來並諸菩薩及餘眾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我今欲往十方世界,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諸佛,為令一切眾生入佛菩提得佛智故。」   時二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今亦共仁者至十方世界,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諸佛。如仁者為一切眾生入佛菩提得佛智故,我亦隨學。」   爾時文殊師利,頂禮花光開敷遍身如來,右遶三匝尊重恭敬,與彼菩薩並尊者舍利弗,受佛教已一心瞻仰漸漸卻退,以如幻花而用散佛,以眾花鬘聚、塗香末香聚、諸幢幡蓋聚,皆是先佛威神之力,能生歡喜踴躍欣樂,以供養佛,以供養法,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供養佛已,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彼佛前忽然不現,在東方恆河沙佛前自然而現,皆悉如上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彼佛世界無有女人,亦無聲聞、辟支佛乘,世界莊嚴皆如蓮華開敷遍身如來佛土,菩薩莊嚴充滿其國亦復如是。彼國諸佛臍中皆出一大蓮花,文殊師利而坐其上,恭敬供養現諸神變皆亦如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一方面恆河沙諸佛如來,文殊師利而現其前,彼諸世尊,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亦遣侍者菩薩摩訶薩,此諸菩薩下蓮花臺,一心念佛合掌恭敬諮問彼佛:「雲何名三乘?」亦欲因文殊師利威神力往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聽受法教。文殊師利皆悉安慰,十方世界諸菩薩摩訶薩:「我當共汝至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如是時間於此娑婆世界閻浮提中夜猶未曉。   爾時尊者阿難從房門孔有光來入,即從床起出自房時,見有光明照祇陀林日猶未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便作是念:「今日必說未曾有法,故現斯瑞。」爾時尊者阿難,舉足入水不沒不濕,心生歡喜詣佛精舍,見一萬蓮花迴旋圍遶世尊精舍,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照祇陀林及捨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佛威神故乃令阿難,心生歡喜,右膝著地一心合掌頂禮世尊,如是時間天已明瞭。   爾時佛精舍邊迴旋蓮華中有一蓮華,忽然而來至祇陀林處中而住。尊者阿難見是事已便作此念:「我今應往為佛世尊敷置法座。所以者何?今有此瑞必說大法。」爾時阿難為佛世尊敷置法座,當爾之時,大地六變震動,乃至十方恆沙世界皆亦震動——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震.遍震.等遍震,搖.遍搖.等遍搖,踴.遍踴.等遍踴,吼.遍吼.等遍吼。是時天雨優缽羅華、波頭摩花、拘物頭華、分陀利花,如是等花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華果諸樹自然而現。   時比丘僧欲出祇陀園門而不能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唯見大光遍照祇洹,集在房門而作是言:「今現此瑞必說大法。」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出自精舍,昇所敷座。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佛放大光網,其光皆有百千種色照明正法,令諸眾生生歡喜故。爾時文殊師利,遊諸佛土皆與二菩薩俱,所經佛土皆悉禮拜供養諸佛尊重讚歎,為眾生故,為得佛智故,為攝眾生受教化故,現不可思議神變之事,隨其所樂而為說法。   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釋迦牟尼佛已昇法座,與諸菩薩摩訶薩,從地踴出住於佛前,與無量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遶釋迦牟尼佛滿百千匝,持百千萬種種色花。其花有不可思議百千萬葉,皆生歡喜踴躍欣樂以散佛上,所散諸花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復以優迦娑羅細末栴檀而散佛上,復以種種花香,其香亦有百千種色,常出戒香、忍香、精進香、禪香、慧香、智方便香、神通香、六波羅蜜香、無所著香、具諸道品方便之香,其栴檀香,能生歡喜踴躍欣樂,其香光明,皆是十方諸佛神力之所守護,為供養釋迦牟尼佛故,發大精進、勇猛精進、超勝精進、堅固精進、無等等精進,供養釋迦牟尼佛。   爾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摩訶薩,便莊嚴此土,化作八楞摩尼寶樹八觚分明;亦有種種寶樹莊嚴,寶蓋幢幡以摩尼寶網,及諸鈴網而嚴飾之;變此大地成摩尼寶,於其地上造諸堂閣,窗牖都欄妙寶牆壁;大小諸河,泉源花池,優缽羅花、波頭摩花、芬陀利花、摩尼寶花,充滿其中;以甘露水,其水八味流注池中;有種種鳥遊集其上;作是變現為令眾生心歡喜故,為得佛智故,發大堪忍故,發菩薩心故,現如是等無量神變。是諸佛力,亦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力,亦是釋迦牟尼佛本願之力。爾時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作是神變已住於佛前。   爾時世尊放從法生光,遍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身。為令坐故,佛便微笑身出蓮華,其花有百千種色出,無量百千不可思議光,金剛為根,因陀羅寶為鬚,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臺,在虛空中。諸菩薩摩訶薩,於其華上結加趺坐。釋迦牟尼佛,於自臍中放一光明,其光名曰照諸眾生最勝金剛王,即此光中有億那由他蓮花,其花亦出若干種色,其色寂靜無量無邊過於日光,清淨香潔遍照十方。其蓮花中自然變成微妙花帳,而是花帳諸佛所護,從法性生安隱寂靜,順解脫門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相應,踰過三世平等眼所見。文殊師利安坐花帳身相顯現,一心合掌正念觀佛,所謂佛能通達一切諸法,能生金剛三昧,於一切法無所得三昧。   爾時世尊,知文殊師利及十方諸佛所使菩薩摩訶薩,樂求法者專向一乘,已於先佛種諸善根,為文殊師利之所守護無怯弱心,勤修精進求佛菩提,如是等眾安隱坐已。爾時世尊告阿難:「汝往遍告祇陀林中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使集聽法。」   時尊者阿難詣諸比丘房而告之言:「諸大德!世尊今敕汝等來集聽法。」諸比丘言:「大德阿難!我等先見此瑞,不能得往。」阿難言:「以何事故而不能往?」諸比丘言:「我等見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大光遍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不能得往。」   時尊者阿難,還至佛所白佛言:「彼諸比丘不能得來。所以者何?彼作是言:『我等見是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大光遍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不能得來。』」   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不但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識中作受、想、行、識想,非堅信作堅信想,非堅法作堅法想,非八人作八人想,非須陀洹果作須陀洹果想,非斯陀含果作斯陀含果想,非阿那含果作阿那含果想,非阿羅漢果作阿羅漢果想,非聲聞乘作聲聞乘想,非辟支佛乘作辟支佛乘想。阿難!汝往重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集聽法,此法皆是汝等昔所未聞。」   時尊者阿難,復往諸比丘所而告之言:「諸大德!世尊告敕汝等來集聽法。」如是音聲遍捨衛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聞此聲。時尊者阿難,知四部眾聞此語已,還至佛所而白佛言:「我以遍告四眾來集聽法。」   爾時世尊告大目揵連:「汝速往詣三千大千世界,遍告諸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者,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與非人,敬信佛法僧久種善根者,集祇陀林聽受正法;此法汝等昔所未聞,天人、阿修羅及餘世間所不能轉,唯於先佛所久種善根,樂求大乘、最勝乘、第一乘、無上乘、無等等乘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勤行此法者能受能轉。」   時尊者大目揵連受佛教已,即於佛前忽然不現,猶如壯士屈伸臂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與非人,敬佛、法、僧久種善根者,而告之言:「世尊告敕!汝等來集聽法。」爾時大目揵連,承佛威力及己神足,還至佛所白佛言:「諸聽法眾皆悉已集。」爾時四眾普來集會,縱廣一千由旬;在上諸天及餘眾生,住虛空中者,縱廣五千由旬。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此四眾諸來集者,一心合掌頂禮如來,供養恭敬,世尊威德未敢就坐,唯願世尊,垂哀聽坐。」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是時有無量閻浮那提金色蓮花,從地踴出,各百千葉,尸利迦寶為根,因陀羅尼寶為鬚,赤真珠為臺,七寶為莖,大如車輪;諸來會者,在於佛前皆坐其上。與文殊師利諸來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身真金色,入於三昧身出光明。爾時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諸來四眾,蓮花臺上曲躬恭敬,一心合掌瞻仰世尊。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四眾虛空諸天皆已坐定,唯願如來等正覺,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今此會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百千諸天,皆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聲聞乘想、辟支佛乘想。唯願世尊,為除此眾如是諸想,以何因緣,世尊說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聲聞乘、辟支佛乘?」世尊默然。   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夜後分明相出時,從自房出詣文殊師利房,欲入房時遙見佛精舍邊,有十千蓮花迴旋圍遶,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照祇陀林及捨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相是何先瑞?」   佛告舍利弗:「此是文殊師利所請法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夜後分房門孔中有光來入,即從床起出自房時,見有光明照祇陀林猶如日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如是之相是何先瑞?」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此是文殊師利所請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瑞。」   爾時世尊即為阿難,而說偈言: 「佛乘無有上,  清淨無濁穢;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是乘無分別,  無漏無戲論;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此乘無所有,  畢竟無所生;  是處不可著,  文殊今已問。  是中終不說,  出生於諸果;  諸佛導世者,  說此微密語。  菩提無音聲,  亦無來去相;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雖說諸音聲,  其性不可得;  文殊所問法,  無音聲文字。  音聲猶如風,  無性無住處;  文殊所問法,  遠離諸音聲。  阿難今善聽,  文殊所問法;  諸佛微密語,  宣說菩提空。  諸佛菩提法,  皆悉空寂相;  無有諸方所,  亦無有住處。  菩提如虛空,  無生亦無滅;  亦無來去相,  唯佛能顯示。  猶如虛空中,  無有諸相貌;  文殊今問此,  妙淨菩提法。  去來今諸佛,  等說此菩提;  非是可見法,  亦無能見者。  如此法性相,  以音聲顯現;  法界與菩提,  二俱不相見。  淨檀波羅蜜,  屍羅亦復然;  能淨忍辱者,  顯現佛菩提。  能淨於精進,  禪定亦復然;  淨慧淨智者,  能顯見菩提。  能淨於方便,  到神通彼岸;  無依無猗者,  以聲說菩提。  我說三乘法,  諸果差別名;  隨其所樂聞,  分別而為說。  五濁世眾生,  其心多怯弱;  畏佛智慧故,  不趣佛菩提。  成就第四果,  名曰阿羅漢;  從聲得悟者,  是名為聲聞。  我說縛解相,  因緣各差別,  曉了此諸緣,  能現見諸法;  便名阿羅漢,  亦號辟支佛,  通達無生法,  是名為菩薩。  空三昧無作,  無相無所有;  從此解脫門,  能入於涅槃。  於前中後際,  終不生染著;  已離於方所,  是故名無為。  阿難汝當知,  文殊問甚深;  能解微密語,  不分別諸果。  文殊住一乘,  不分別諸法;  以是故問佛,  諸果相所以?  三世皆平等,  空寂無性相;  遠離語音聲,  不分別菩提。  文殊所教化,  諸來大菩薩;  二十恆河沙,  其數不減少。  今來詣我所,  欲聞菩薩行;  亦欲聽三乘,  種種差別相。  文殊無畏者,  為除彼疑心;  是故今問我,  果相及乘相。  此是佛威神,  亦是本願力;  為拔苦眾生,  分別說三乘。  文殊無畏者,  慇懃勸請我;  唯願大法王,  說菩薩所行。  百千億諸天,  供養佛世尊;  皆著諸果相,  願除此疑心。  今此四部眾,  比丘等來集;  著諸果音聲,  不解微密語。  為除彼疑故,  文殊今問我;  以是眾因緣,  諸菩薩來集。」◎   廣博嚴淨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二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爾時阿難白佛言:「文殊師利法王子問佛世尊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耶?」   佛言:「阿難!如是,如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問我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諸佛世尊,皆轉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阿難白佛言:「以何因緣,世尊說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耶?世尊!彼之所行是菩薩法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彼所行者是菩薩法。所以者何?五濁眾生心樂小法不求大乘,是故諸佛以方便力隨眾生性而為說法,以諸眾生多樂小法不堪大乘,如來以方便力觀其深心,令發道意入佛智慧。阿難!如來以如是方便度諸眾生到安隱處,無為無作離心數法,皆悉平等永滅苦樂,無有方所亦無住處,安隱寂靜無餘涅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而便默然。時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故如來默然?」   文殊師利言:「尊者阿難!以諸眾生聞說是法少能信者,是故默然。世尊說微密之語,唯我能了,今四部眾鹹生此疑:『以何緣故,世尊說堅信法乃至聲聞、辟支佛耶?』今此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亦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生疑心:『世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以佛默然而不說此難信法故,諸河泉源小大諸水湛然不流,空中諸鳥亭住不飛,日月不行,一切燈炬無復光照,一切眾生無有威光。所以者何?世尊默然而不解說難信法故。」   爾時世尊所住精舍,一萬蓮華迴旋圍遶者,皆發此言:「唯願世尊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是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夜後分與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東方恆河沙佛土,是諸如來皆說此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無量無邊不可計數諸佛世尊皆宣此法。」   時虛空中有八十萬五千那由他諸天,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今此四眾鹹皆默然,乃至無有謦咳之聲,今此會中百千萬億眾生皆生疑惑:『世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唯願世尊,拔此大眾心中疑箭,此諸大眾是佛時證。」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諸佛世尊所說之法皆有時證。」   阿難白佛言:「誰是證耶?」   佛告阿難:「法是我證,諸佛如來以法為證而有所說。」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菩薩摩訶薩名曰堅信,乃至名曰辟支佛乘。」時尊者阿難,諸大聲聞,皆悉一心聽佛所說。   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信佛知見,信佛知見已,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以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諸佛所說法皆悉空寂,信此法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於佛智,便作是念:『我等亦當成就此智,亦不見此智。』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於五欲樂不生欣樂成就信力,是故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如佛世尊,以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我亦應學以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心生歡喜捨一切物,乃至自身尚以佈施,何況餘物,信行此施而不倚著,於一切處不生慳吝;以此因緣迴向菩提,亦不起菩提見,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心清淨無有怯弱,於佛、法、僧心得淳淨,守護六情無所願求,無信眾生,於佛、法、僧令生信樂,已生信樂心不放逸,發菩提心不著心相,信知六界與法界等。雲何信知?所謂此界以諸音聲文字故說,實不可得。信知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之法,亦信無漏聖戒非戲論法具諸三昧,信一切眾生即是滅界,眾生之相即是滅相,以無依心見諸眾生即是法界,而於此法不見法界。所以者何?法界即是眾生無心之界。菩薩摩訶薩如是信者名為堅信。一切眾生無有住處。所以者何?自性空故。亦復不見眾生形相,見諸眾生同涅槃相。所以者何?眾生界空,是故即見是涅槃相。若有能信如是法者,令多眾生得如是信。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能令諸眾生,  信向佛知見;  心不生染著,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說法,  其性相皆空;  能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知見,  是不可思議;  發心而勤求,  我應得是智。  不生信樂心,  貪求五欲樂;  是信力成就,  是名為堅信。  信諸牟尼尊,  以法施眾生;  我亦應隨學,  是名為堅信。  信能行佈施,  乃至捨自身;  亦不生施想,  是名為堅信。  信能施一切,  不生慳吝心;  盡迴向菩提,  是名為堅信。  信向於諸佛,  其心無穢濁;  亦信無心法,  是名為堅信。  能守護六情,  亦不復願求;  已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諸不信眾生,  以信而建立;  令隨順佛法,  是名為堅信。  以此信向心,  盡迴向菩提;  而不得心相,  是名為堅信。  知六界平等,  即與法界同;  以音聲分別,  不得諸界性。  信諸行無常,  苦空無有我;  成就是信力,  是名為堅信。  信無漏聖戒,  非是論戲法;  具戒三昧者,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界,  即是滅界性;  能信如是相,  是名信中信。  眾生無依性,  即是諸法界;  如此諸法界,  其性難思議。  若能如是信,  隨順彼法相;  此無畏菩薩,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身,  畢竟無所住;  其性本空無,  是故無處所。  眾生是涅槃,  其性即空故;  以是義顯示,  寂靜涅槃相。  若能如是信,  名無畏菩薩;  如是諸眾生,  皆名為堅信。  阿難善受持,  亦如是宣說;  若有如是信,  是名為堅信。  如是等諸法,  餘無量無邊;  佛為諸菩薩,  說是差別相。   「如是,阿難!如來.應.正等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今當為樂此法眾生,復以偈頌說菩薩摩訶薩名堅信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皆共和合一心聽,  我說佛子諸功德;  佈施持戒及精進,  忍辱禪定智慧身。  信向樂求如是法,  不信者信佛淨智;  有如是信名菩薩,  導化世間無厭惓。  信解諸法無分別,  其性空寂佛所說;  若能善解如是法,  是名菩薩堅信者。  信佛知見無有量,  發心欲求如是智;  無上大人所有智,  我當何時得此智。  不信欲樂是淨法,  不為欲因行惡業;  以信力故樂求法,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諸如來以法施,  我亦應當如是學;  佛所說法隨順行,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能捨此上餚膳,  像馬金寶及奴婢;  男女眷屬所愛妻,  大小村城及國土。  亦以手足支節施,  破骨出髓無所畏;  耳鼻眼目及以頭,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知此身內無主,  是故能以惠施他;  亦復能以妙法施,  以是因緣求佛智。  信能捨此無我身,  見來求者心歡喜;  如是眾生我善友,  為菩提捨危脆身。  信如是法菩提因,  以清淨心化世間;  聞法不疑佛知見,  有此勝信名菩薩。  知眼無常及耳鼻,  舌身及意亦復然;  知是虛偽不牢固,  為菩提因悉能捨。  見苦眾生無信手,  化令住信能信施;  自住慈心愍世間,  皆令信佛最上智。  見著六塵行惡者,  化令迴心趣佛智;  不得此心菩提因,  能信菩提無心相。  見諸眾生界無智,  不知六界是平等;  此法皆同法界相,  以音聲說不可得。  見諸眾生在生死,  無常計常癡冥中;  教信諸行是無常,  令信解空無有我。  見諸眾生行惡戒,  教令信佛無上戒;  自淨戒定諸功德,  有此勝信名菩薩。  見諸眾生多懶墮,  教令信佛大精進;  知精進力自調伏,  能持此信名菩薩。  見愚眾生計壽命,  教信陰身無有壽;  了知滅界同法界,  若知此法是勝信。  分析此身無去住,  雖復異世業不亡;  所造善惡諸業因,  終不遠離此法性。  見眾生性無依法,  此界亦同諸眾生;  法界平等不思議,  無畏菩薩如是信。  佛說此信無有二,  勤修善行知諸法;  亦為他說如是信,  而不染著於三有。  信如是等眾生性,  無有決定常住處;  空不可取無相法,  能信是法名菩薩。  是諸眾生如空定,  亦不寂靜涅槃界;  不可說有諸性相,  知是法者名持信。  見諸眾生信邊法,  以寂靜法而導之;  故於三界得高稱,  亦名持信勝菩薩。  若有如是妙勝信,  發無畏心樂求法;  我法若有黠慧人,  廣向時眾而宣說。  已說堅信諸功德,  及餘種種差別相;  不著三界清淨心,  憐愍眾生良福田。  長夜佈施自調伏,  住清淨戒修忍辱;  精進修定及智慧,  行菩薩行心調伏。  以諸相應方便智,  導眾生到安隱處;  能令不墮諸惡趣,  有如是智名菩薩。  以真淨心動世界,  震起波踴有六種;  光照華上坐菩薩,  皆說寂靜空無法。  東方國土及南方,  西方北方亦復然;  上方下方及四維,  皆同說此寂靜法。  寧捨身命不疑佛,  亦教他人信佛智;  若諸眾生有是信,  佛及行者能證知。◎◎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於佛正法終不退轉,受持佛法為他宣說終不毀犯,於不可思議真如法界,應當逮得如是等法,堅心受持而無怯弱;能觀諸法真實之相不生染著故,而於此法無所受持,於法非法亦不生著,應如是持樂求諸法;求已能受,受已能持,持已能說,歡喜調柔易可共住,常樂宣說寂靜之法,不動法界能逮諸法真實之相;於諸法中善得調伏,亦不毀損常住妙身,如此之身常住故妙;應知此身無始無終無聚無散,應如是知;如佛世尊,為諸菩薩分別解說,於此法中亦應逮得,見一切法清淨無垢,善解諸法無可著處;諸法性虛不可得見,以不見故無所受持;宣說法界無相無性,無有言說亦無所有無有思想,遠離思想心不可得,其性寂靜離諸音聲,無有言說非境界法;常樂受持宣說是法,而於是法心無所依,以如是等無所有法,種種差別為菩薩摩訶薩說,而於此法不作合散無種種相,如其所說皆已逮得,已得此法名為性地;性地菩薩摩訶薩,乃至於少法中不生來去想,已能受持不來去法,而於此法不生增減亦無聚散,若能受持不增不減不聚不散,如是等法是名堅法。菩薩摩訶薩於諸法性得無所得,以於此法性無所得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於諸佛正法,  而無所退轉;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未曾有毀犯,  不思議法界;  能逮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久發心受持,  諸佛所說法;  心無有怯弱,  是名為堅法。  於一切法性,  正趣而勤求;  不生染著心,  是名為堅法。  不著亦不住,  亦能教示他;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調柔易共住,  宣說寂靜法;  不動彼法性,  是名為持法。  了知諸法體,  而無有性相;  於此法決定,  是名為持法。  亦未曾毀損,  常住真妙身;  當知此身者,  即以法為體。  此身無終始,  諸法之所成;  於此無增減,  是名為持法。  佛為諸菩薩,  宣說諸法相;  能得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此界性自空,  於法無染著;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觀察一切法,  性空不可見;  以不見法故,  亦復無所持。  以無所持故,  能顯示法界;  無性相音聲,  其體無所有。  遠離諸思想,  心亦不可得;  以不得心故,  名不可思議。  已遠離心想,  宣示寂靜法;  無音聲境界,  名不可思議。  能持如是法,  亦復無所信;  不依無所信,  不依無所有。  佛為諸菩薩,  宣說如是法;  不合亦不散,  亦無種種相。  若說於此行,  得住於性地;  已住於性地,  即名性地人。  住性地菩薩,  畢竟無所依;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以是故阿難!  菩薩摩訶薩,  於法無所得,  即名為持法。  若有諸眾生,  佛道生遠想;  以方便力故,  令到究竟處。  如是法及餘,  為諸菩薩說;  以微妙方便,  顯示佛知見。  持法大明人,  唯佛能證知;  及修行此法,  無畏諸菩薩。  不可思議智,  說持法差別;  法非法清淨,  安住是法中。   「如是,阿難!如來正等覺,以方便力故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已過八邪修八解脫不著八正,過凡夫法而無所作,逮平等道過凡夫法,勤求菩提不得菩提;離諸邪見而修正見逮平等道;離自身相,雖未得佛身而求菩提;離眾生想,而修佛想逮平等想;離眾生摷窟法求無摷窟法,於諸法中而無所住。所以者何?不見有法而可住者;過世間法開通聖法已逮滅界,亦不得世間及出世間法,遠離有無是法非法,善能觀察斷常二邊;觀去來現在心相,乃至菩提心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已逮眾生心相平等法故;是以毒不能害火不能燒刀不傷身。所以者何?已能遠離諸境界故。雖未得佛行,已於諸趣無有決定。所以者何?菩提離諸趣故。菩提趣者安靜無為,菩提性空無有處所,是以刀不傷身名不可害,其乘速疾名不可害。所以者何?速達此乘無有罣礙,以是事故刀不傷身。亦有遍緣眾生慈菩提行慈,一切眾生界不可得,無所行慈一切法空慈,趣寂靜界慈,離瞋恚慈,行智明慈,能照菩提,眾生界不可得慈,遍緣眾生故刀不能傷,知欲、色、無色界皆悉平等,亦知法界平等如菩提無種種相。不可知不可著,無戲論無垢穢,安隱寂靜離諸音聲,菩薩摩訶薩能了知是界,於諸趣中所有言說音聲皆能了知。所以者何?以於無來去法界中得無住法忍故。善知一切眾生言音,而為解說寂滅之法,不作是念:『我於是時為此眾生說法。』已遠離我想諸音聲故,知諸法寂靜故,於諸法中不取其相,不可得故,不著言說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過於八難,  正住八解脫;  不著八正見,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而不住正道;  處中離二邊,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而離求菩提;  不得菩提相,  是名為八人。  遠離諸邪見,  能修行正見;  逮得平等道,  是名為八人。  遠離自身相,  而不住菩提;  雖未得佛身,  是名為八人。  除去眾生想,  能修行佛想;  已逮平等相,  是名為八人。  離眾生摷窟,  求無摷窟法;  不住於諸法,  是名為八人。  已過世間法,  而開通聖法;  成就於滅界,  是名為八人。  諸佛所說法,  及餘世間法;  不得此法相,  是名為八人。  見有是一邊,  見無第二邊;  能捨如是見,  是名為八人。  觀察中道法,  及與斷常邊;  知是平等想,  是名為八人。  不得過去心,  及與未來心;  現在心不住,  是名為八人。  所說最初心,  能生菩提者;  此心不可得,  雲何得菩提?  若能逮得此,  不得菩提心;  故毒火不能,  傷害壞其身。  其趣雖不定,  遍修如是行;  逮無去來法,  故名不可害。  菩提無趣相,  以音聲故說;  善解音聲相,  故名不可害。  去相不可得,  來相亦復爾;  音聲說去來,  故名速疾乘。  是故名安隱,  亦名為空無;  亦名速疾乘,  亦名不可害。  如是速疾乘,  菩薩應通達;  無能罣礙者,  是故名不害。  設以利刃刀,  不能傷其身;  不見於身相,  故刀不能害。  遍緣眾生慈,  及以菩提慈;  行菩提慈故,  不為刀所害。  無行無眾生,  不得眾生界;  寂靜無生慈,  遍緣眾生慈。  遠離瞋恚慈,  及行智明慈;  能照菩提慈,  遍緣諸眾生。  解刀是空法,  善修於身相;  未得菩提道,  不為刀所害。  已逮寂靜界,  遠離諸惡趣;  惡業不能障,  不為刀所害。  遠離於無明,  已證知明法;  逮得菩提照,  是名為八人。  能知欲色界,  無色界是空;  皆悉是平等,  是名為八人。  界與菩提等,  無有種種相;  無智無分別,  清淨無戲論。  已逮此平等,  菩薩無所依;  所說諸音聲,  能遍至諸趣。  來去諸音聲,  皆歸於法界;  於無住法中,  得此最上忍。  善解眾生音,  為說寂滅法;  不生如是心,  我為彼說法。  已過音聲法,  不取種種相;  知諸法寂滅,  是名為八人。  已過諸音聲,  通達音聲界;  不著音聲者,  故名為八人。  阿難!以是事,  是名為八人;  雖作如是說,  其實不可得。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阿難當知!不可思議佛道名須陀洹。菩薩摩訶薩住無所住近於佛道,不受諸法,無所依倚亦無所緣;不住諸法畢竟無生。菩薩摩訶薩為得是道故,堅固精進、堅固思惟無有懈怠;終不違逆心無所依,諸佛所乘無上最勝出要之道,不著此道亦不住中,以如是道推求諸法;雖復推求而無所得,而於彼道不動不住;於道想、生死想、佛想能生平等,於結障法平等、諸法平等、諸佛平等,遠離身見能生佛見開悟諸見,修對治想已過我想。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不著佛道逮無染道,不疑佛菩提,不選擇戒,乃至不見佛戒;以不見故,不選擇戒不分別戒,永斷三結不住三界,已逮佛道離眾生想,無所依止離依止法,專求佛道得安隱寂靜道。不惜身命,以歡喜心能捨一切物,顏貌和悅無有嚬蹙;為菩提故而行佈施,無有少物而不能捨;為濟苦眾生故,令到涅槃故,為修有相法故,得無相法故,離眾生想入眾無畏,說寂靜法淨菩提道;無所怖畏乃至無有死畏。所以者何?以逮得寂靜法,遠離塵垢安住佛道,善修惡趣諸平等想無戲論道。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思議佛道,  名為須陀洹;  若有住此道,  必流入菩提。  此道如虛空,  不依一切法;  無緣無所住,  所有不可得。  菩薩堅精進,  能逮如是法;  諸佛導世者,  無上出要道。  不染著此道,  亦復不住中;  以此道推求,  不見一切法。  此道無動搖,  亦復無住中;  不懈怠如佛,  不逆無所畏。  所說生死相,  佛想亦復然;  能於此平等,  知是須陀洹。  諸結及與障,  能覆佛道者;  皆悉能遠離,  是名須陀洹。  能斷於身見,  而生於佛見;  開悟諸邪見,  善修對治想。  善修自身想,  知我想過患;  是名須陀洹,  不著於佛道。  設生此猶豫,  我不得菩提;  即得無染著,  而求於佛道。  亦不選擇戒,  不願佛屍羅;  已斷於戒想,  不分別屍羅。  永斷於三結,  不住於三界;  已逮得佛道,  善修眾生想。  以無所緣道,  而求於菩提;  已逮寂靜道,  佛無垢菩提。  好樂行佈施,  和顏無嚬蹙;  不惜於身命,  為無戲論道。  為苦惱眾生,  一切皆能捨;  令過須陀洹,  妙勝果之上。  遠離諸有想,  善通達無相;  以是故無有,  惡名諸怖畏。  所說法非法,  二俱能遠離;  於中不染著,  無有惡名畏。  若入大眾時,  其心無所畏;  宣說寂滅法,  已淨菩提道。  若起眾生想,  能生其真實;  以是故無垢,  遠離一切畏。  已離一切怖,  乃至無所畏;  已得寂靜道,  安隱無有上。  知惡趣平等,  而不生怖畏;  此道現在前,  無有吾我想。  菩薩如是法,  名為須陀洹;  為樂小法者,  而作如是說。  以微妙方便,  宣說於佛法;  於道放逸者,  令入如是法。  諸佛之導師,  捨方便而說;  為諸久行人,  求最勝道者。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黠慧諸眾生,  能解了是事。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不黠慧眾生,  謬分別是事。  凡小無智心,  不解微密語;  愚心起諍訟,  不解微妙義。  滿足多百法,  乃名須陀洹;  以須陀洹名,  顯示諸佛法。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   廣博嚴淨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三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隨學佛智解了菩提不從緣生,為無緣智故而求佛智;以眾因緣求無處所禪,而求佛智得燒煩惱法,燒諸煩惱得佛平等法,求未得法如諸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雖度眾生而不動眾生求、不動眾生界。有諸眾生慧心微薄,愁憂苦惱不解法界,欲令此眾住於智故而求佛智,於根、力、覺、道、解脫三昧,先自覺悟覺悟眾生,而求佛智所可用智能至道場。為得此智,而求佛智佛眼,是不可思議無障礙眼,恆以此眼利益世間。為求是智眼故,求智中勝智所可用智,知一切法如如亦不可得,此智所可用智,令一切眾生住是智中,所謂不住一切法智,以是事故而來此間。來已見眾生界,是不可思議界,求是界已不得此界,眾生從何而生?不知眾生生處。從眾生界有差別名,觀察法界眾生界時,不見是差別相,見眾生界盡入法界,見法界是平等道、佛法道,是眾生不可得道、眾生平等智道。為求是無比智故,此智清淨離塵垢,不得此智不可以此智求,知此智是無所知智。菩薩摩訶薩以此智故而有差別,未得此智,為求此智而來此間。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隨學諸佛智,  其智無有上;  以求佛智故,  是名斯陀含。  所說眾因緣,  能生於菩提;  為如是緣故,  是故來此間。  所說無處禪,  能燒諸煩惱;  以是故來此,  為生此禪故。  先所未得法,  一切智所行;  我亦欲求故,  而來於此間。  不動諸眾生,  法界亦如是;  為不移動故,  是故來此間。  苦惱無黠慧,  愁憂諸眾生;  欲令如是眾,  住佛無量智。  諸根力覺道,  解脫及與禪;  自覺覺他故,  而求於佛智。  能趣向道場,  先佛所行法;  為求此法故,  是故來此間。  為求如是智,  不思議佛眼;  求如是眼故,  而來於此間。  諸佛導世師,  所行巧方便;  為求如是智,  諸智中最勝。  諸所可用智,  能知諸法如;  此智不可得,  雲何求諸法?  願令多眾生,  安住無上智;  亦欲令他知,  故來於此間。  來已見眾生,  其界不思議;  是以斯陀含,  來此求眾生。  以求眾生界,  眾生不可得;  是故雖來求,  亦復不可知。  不知諸眾生,  及以眾生界;  若能知此界,  知眾生差別。  觀察一切法,  觀已無所見;  安住於定心,  而求諸佛法。  若有此淨智,  無垢性清淨;  亦不得此智,  而知於所知。  以如是眾生,  能逮得此智;  名無依菩薩,  是故來此間。  阿難!以是事,  名為斯陀含;  無黠慧眾生,  謬分別是事。  阿難!以是事,  名為斯陀含;  勤精進眾生,  乃能知是事。  慧者解微密,  於深法決定;  能解如是義,  速能生菩提。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已過分行得佛所行,遠離一切諸所行法,知無來去法,於諸法中無所依無所住,是故不來此間。所以者何?亦不見法來去相故。已過凡夫離凡夫想,亦離佛想過無所住法,無有因緣能使來者。所以者何?已逮寂靜界故。諸佛導世者,說凡夫禪不往生,彼離諸難處永斷愛慾,不貪摶食永離食想,逮得菩提示諸邪見無所貪著。知六十二見性同涅槃離諸蓋想,離諸法中所有過患清淨無垢,制伏憍慢拔無明箭。已害愛結無復喜愛,燒諸煩惱離一切想,拔憂惱箭離慢大慢,善知諸音逮得照明,乘不可思議佛乘,得菩薩摩訶薩性。離欲污泥得先佛所藏,最勝智藏無增無減,得一切眾生乘中最上佛乘。離有無想斷一切疑,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等法,不來此間名阿那含。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有緣眾生令住菩提。雲何而住?所謂眾生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眾生,能覺眾生想。所以者何?已了知性空故。知眾生界是不可思議界故,是故能覺此想,能知眾生界即是虛空界,虛空界空故遠離眾生界,虛空界離虛空性無所止住,虛空界虛空性空,以如是法令諸眾生迴向菩提。所以者何?知眾生是虛空界。眾生界皆入虛空界。所以者何?眾生性諸法性各各相入。所以者何?以不可得故。以不可得故不來此間,是故數名阿那含。一切諸法中無有數相,諸佛已過數相。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離不復來,  更不修分行;  已離分行故,  是名阿那含。  善知來去相,  不依一切法;  不得少處所,  而可來此間。  諸佛導世師,  所說凡夫禪;  更不往彼間,  是名阿那含。  諸法無來相,  去相不可得;  逮無來去相,  是名阿那含。  其人更不復,  趣向三惡道;  已逮諸佛法,  是名阿那含。  永斷一切欲,  不貪於摶食;  已逮菩提道,  是名阿那含。  所說諸見處,  凡有六十二;  更不住見處,  故名阿那含。  諸法無性相,  已離於性相;  如實了知故,  更不來此間。  說涅槃寂靜,  能燒諸煩惱;  能遠離諸相,  故不來此間。  已斷諸難處,  能遠離塵垢;  到安隱涅槃,  是名阿那含。  已降伏惡魔,  及其諸眷屬;  不為彼所動,  是名阿那含。  已拔無明箭,  亦害諸愛結;  已覺知喜愛,  是名阿那含。  能燒諸煩惱,  亦離諸有想;  決定勝妙果,  是名阿那含。  已拔憂惱箭,  除去諸憍慢;  善知五陰相,  是名阿那含。  已逮諸照明,  不思議佛乘;  遠離欲污泥,  是名阿那含。  已得大智藏,  先佛之所藏;  諸藏中最勝,  是名阿那含。  已安住無上,  諸佛之大乘;  永斷諸疑心,  是名阿那含。  有緣諸眾生,  皆令住菩提;  為彼住菩提,  而不來此間。  能知諸空界,  眾生界難思;  已離如是想,  是名阿那含。  能知眾生界,  及以法界空;  不得諸眾生,  是名阿那含。  其心更不求,  取著諸有相;  已到無相處,  是名阿那含。  阿難!以是事,  是名阿那含;  以無所住法,  而住佛法中。   「是故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離諸分行應行佛行,拔濟一切眾生行破諸煩惱,應為煩惱所苦眾生解煩惱縛,而不得眾生亦不得煩惱縛,應作是事名阿羅漢。捨有所得住無所得,知一切空,此空亦空,通達無相,以離諸相離一切想,知眾生想是過患法,能捨無智達無心法,曉了空法應逮菩提,應生不可思議佛菩提,以是事故名阿羅漢。應宣說法,如三世佛已說今說當說,其所說法皆悉寂靜,無有戲論清淨無穢,通達是事故名阿羅漢。應令眾生住於菩提,知一切法及與菩提是無所有而不可取,應修佛慈不著眾生慈,以如是慈遍緣眾生,而不得眾生,已逮眾生不可得慈,故名阿羅漢。應說諸法利益眾生,而不起法非法想,於諸法中,應常在先,是名阿羅漢。應為眾生說根、力、覺、道,而於此法不染不著,故名阿羅漢。應令眾生知清淨菩提,令彼眾生起如是菩提,故名阿羅漢。應於世間眾生利養而不貪著,應為眾生說不貪著利養法,說此法故名阿羅漢。應往諸佛世界,應見諸佛如佛見佛,見如是佛世界已,應當發心求如是世界,所謂不可思議世界,不可量世界,無等等世界,無邊世界,無戲論世界,不可說世界,空世界,無相世界,無作世界,不退轉世界,離女人世界,離婬欲世界,無煩惱世界,佛無礙辯世界,菩薩世界,無障礙世界,無染世界,降魔世界,無怨敵世界,無畢竟涅槃世界,此諸世界,於一切世界中上,應求如是世界,故名阿羅漢。未生諸法應生起,故名阿羅漢。於欲不染於可瞋法不生瞋,故名阿羅漢。於無上滅集智速通達故,名阿羅漢。以阿羅漢故名為菩提,以菩提故名阿羅漢。菩提不動,以眾生界不動故,應令百千萬億眾生住菩提道,住菩提道故名阿羅漢。一切眾生及與菩提,從無分別生,應以是平等法教諸眾生,此平等法,於一切法中無與等者,此平等菩提從無分別生,應知如是法,知是法已,為眾生說無有增減,成就無增減法故名阿羅漢。應說如是離音聲法,故名阿羅漢。應解如是多眾生著,所謂眾生不可得著,眾生斷常著,眾生身見著,不能過著,見諸法不生不滅無為無作著,不壞色著,不壞受、想、識、行著,離凡夫法著,建立諸佛法著,須陀洹果想著,斯陀含果想著,阿那含果想著,阿羅漢果想著,辟支佛果想著,如來等正覺想著,菩提心想著,為菩提故行施著,為菩提故護戒著,取瞋恚想行忍著,取懈怠想行精進著,取亂心想生禪定著,取惡慧想修智慧著,於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兄弟姊妹所愛諸親著,欲見愛念諸親著,樂談說著,煩惱法出要法作二見著,貪利養著,見在家出家著,見卑勝法著,離凡夫法著,緣佛法著,見下上法著,具足諸相方便著,生佛世界想著,應除眾生如是著故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是涅槃法、是眾生非涅槃法,是眾生能生法、是眾生不能生法,是眾生行菩提、是眾生不能行菩提,是眾生持戒、是眾生毀戒,是眾生多福、是眾生少福,不起如是二見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是福田、是眾生非福田,是眾生精進、是眾生不精進,是眾生凡小、是眾生智明,此是女人、此是男子、此是非男非女,此是法、此是非法,不起如是二見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於菩提退轉、是眾生於菩提不退轉,是眾生於菩提得自在、是眾生於菩提不得自在,是眾生近菩提、是眾生遠菩提,發如此心,我當得菩提入無餘涅槃,略說能除眾生一切著故名阿羅漢。阿難!阿羅漢如是除眾生著已,亦為眾生說眾生實性,說如是法故,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能捨一切,  所有諸分行;  能捨分行故,  是名阿羅漢。  能斷諸煩惱,  及苦眾生結;  皆令得解脫,  是名阿羅漢。  遠離有所得,  住無所得法;  知一切法空,  是名阿羅漢。  已能知解空,  亦通達無相;  遠離一切相,  是名阿羅漢。  應行最勝行,  諸佛之所行;  度脫諸眾生,  生死大險難。  已離一切相,  知眾生想過;  能捨諸想故,  是名阿羅漢。  捨諸無知想,  通達無心法;  已知空法故,  是名阿羅漢。  應逮得諸佛,  不思議菩提;  應勤行精進,  是名阿羅漢。  應宣說諸法,  清淨無戲論;  令眾生住道,  是名阿羅漢。  應以遍緣慈,  令眾生安樂;  而不得眾生,  是名阿羅漢。  應宣說諸法,  於眾最第一;  無法非法想,  是名阿羅漢。  應為諸眾生,  說根力覺道;  不染著此法,  是名阿羅漢。  應令他眾生,  覺了清淨法;  亦能生菩提,  是名阿羅漢。  應不生貪著,  世所有利養;  不貪利養故,  是名阿羅漢。  應往詣諸佛,  嚴淨妙世界;  諸佛所住處,  為眾生說法。  應當發是心,  求此嚴淨界;  應求是界故,  是名阿羅漢。  於欲無所染,  瞋處不生瞋;  知菩提平等,  是名阿羅漢。  已於滅集智,  通達寂滅相;  以菩提道故,  是名阿羅漢。  於諸眾生界,  不移動眾生;  令多億眾生,  皆住菩提道。  眾生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能知此平等,  是名阿羅漢。  一切法等中,  此法等最上;  此等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知已為他說,  而無有增減;  亦從此法生,  故名阿羅漢。  應為此眾生,  說無音聲法;  解脫多眾生,  而無有動者。  眾生不可得,  及斷常二邊;  為除諸邪見,  令得脫眾苦。  著諸法生滅,  無為無作相;  諸苦惱眾生,  以相而分別。  不毀壞於色,  於受亦復然;  想行及與識,  令離此諸著。  於此凡夫法,  而見有移動;  住佛法不住,  皆令得解脫。  住於諸果想,  緣覺想亦然;  為眾生說法,  令離佛想著。  著於菩提心,  著施亦復然;  著於戒忍者,  為說無著法。  取於懈怠想,  分別行精進;  定心與亂想,  惡慧及妙慧。  不分別此法,  知無種種相;  應當如是說,  是名阿羅漢。  堅著於我想,  聲聞多分別;  為除分別故,  應為彼說法。  父母及妻子,  無慧故貪著;  此道非菩提,  是生死所行。  此是我兄弟,  姊妹愛念心;  除彼貪愛著,  是名阿羅漢。  故作巧談說,  發他喜勇心;  生意欲得見,  先舊諸所親。  若得相見時,  展轉生愛著;  無智顛倒故,  屬魔不自在。  遠離諸利養,  知利養過患;  應為諸眾生,  說諸利養過。  此是煩惱法,  此是出要法;  不著此二見,  是名阿羅漢。  貪著於利養,  而不能自解;  能除彼著故,  是名阿羅漢。  此是在家法,  此是出家法;  凡小起分別,  應為解彼著。  於一切法中,  而見有卑勝;  著是器非器,  應解如是著。  遠離凡夫法,  而緣於佛法;  應為彼說法,  離得不得著。  大小非堅法,  如是甚眾多;  當應為解著,  眾生如是相。  能生諸相好,  其事亦眾多;  唯有調柔者,  能除彼想著。  諸佛妙世界,  興起修淨心;  著彼世界想,  應當為除卻。  涅槃非涅槃,  能生不能生;  此行菩提道,  此不求菩提;  惡戒及善戒,  有福及無福;  愚智諸眾生,  而作種種相。  如是諸眾生,  多有種種想;  為除此想故,  應為彼說法。  此是良福田,  此非良福田;  分別愚智法,  其事亦眾多。  取著於女想,  亦復分別男;  是聖是非聖,  分別起二見。  眾生無慧心,  起於此二見;  著此二見者,  應當為除斷。  退轉不退轉,  有記及無記;  此近於菩提,  此不近菩提。  已逮於菩提,  畢竟般涅槃;  行如是諸相,  分別於涅槃。  唯有調柔者,  除眾生是想;  是名阿羅漢,  亦名除想者。  此是菩薩法,  說名阿羅漢;  若見此本緣,  知是阿羅漢。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聲聞?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以佛法聲、不可思議法聲、寂靜菩提法聲、無戲論法聲、無垢清淨法聲,令無量無邊不可計眾生聞故,名為聲聞。復以涅槃是無比法安樂法聲,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法聲,令多眾生速能勤求,名為聲聞。說此身空非堅固法,堅固不可得,凡夫愚小貪著此身,為解說聲;又說眼入所見虛妄,應生佛眼不可思議法眼,以此眼故令多眾生無愚惑聲;又說諸法無生相聲,名為聲聞。又說音聲其喻如響,不應於聲而生染著,無有聞者亦無說者,於香不生嗅想,無有嗅香者,如人夢中嗅眾多香,實無有香亦無嗅者,以顛倒故起嗅香想,此香猶如夢法,而不可信亦無牢固,說是法聲名為聲聞。復說舌入猶如肉段,不能知味,如此肉段,猶如聚沫實無所有,如是味想不可思議,味界無心,離諸心法不應生心,知心是不住相,說如是法聲令眾生聞,名為聲聞。又於此法了了現見,如其所見能宣說聲,又說是身空無性相,以無相故不生亦無所生,為多眾生說是菩提法聲,名為聲聞。復說意入空無所有亦無自性,其猶如幻不生不滅,說是法聲名為聲聞。又說不可思議法施,此法能得菩提,菩提不可思議,法施亦不可思議,能生不可思議菩提法。所以者何?如其種子果實亦然,此中無果,以音聲故說果。復說財施下劣法施最勝,除卻慳心,無所分別不生施想,猶如幻師於所幻事無所分別,如是以無所分別心,而行佈施能生菩提,說是法聲名為聲聞。此聲離一切說息諸煩惱,過諸言說離諸染著,以是音聲為諸眾生宣說佛法。所以者何?此音聲一切音中最上。以是音聲宣說佛法,此聲不可破壞亦無所依,從無二無別生,如其所生說無二無別佛法。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法聲令眾生聞,名為聲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以不可思議,  最上佛法聲;  令多眾生聞,  菩薩名聲聞。  能為多眾生,  說菩提寂滅;  清淨無戲論,  是名為聲聞。  宣說涅槃樂,  其樂無有比;  亦說寂滅相,  是名為聲聞。  說念處正勤,  根力及覺道;  速生此法故,  是名為聲聞。  宣說此身空,  牢固不可得;  為諸凡小者,  顯說是身相。  又說於眼入,  所見皆虛妄;  無智諸眾生,  於此生染惑。  應生於佛眼,  難思平等眼;  於無生法中,  亦不生惑著。  知聲猶如響,  解耳亦復然;  此中無聞者,  亦復無說者。  以無聞說故,  不應生染著;  宣示諸眾生,  是名為聲聞。  如人於夢中,  嗅種種諸香;  但依顛倒起,  而實無所有。  應如是知鼻,  不能嗅彼香;  為顛倒眾生,  菩薩宣說是。  說舌是空無,  肉段不知味;  若肉能知味,  手觸時應知。  宣說如是想,  味想多過患;  當知此味界,  是不可思議。  菩薩無所依,  能現見了了;  宣說現見法,  是名為聲聞。  宣說如是身,  空無有性相;  空無性相故,  不生無所生。  菩提亦如是,  不生無所生;  為多眾生說,  故名為聲聞。  說意入性相,  其實無所有;  說無所有法,  故名為聲聞。  宣說佈施法,  法施難思議;  此施能出生,  無上佛菩提。  財施是下劣,  法施為最勝;  能除慳貪心,  得至菩提果。  離諸宣說聲,  息諸煩惱聲;  離諸染著聲,  無垢清淨聲。  最上微妙聲,  其聲性寂靜;  以此寂靜聲,  說難思佛法。  此聲不可壞,  亦復無所依;  說無二無別,  故名為聲聞。  以如是音聲,  宣諸佛所說;  隨音聲而說,  而求菩提道。  常為他宣說,  嚴淨佛世界;  無上道世師,  諸佛所住處。  說此三千界,  如虛空而住;  如空諸眾生,  皆同涅槃相。  所說四十四,  令眾生差別;  皆悉如虛空,  不思無分別。  此界亦如是,  莫生堅固想;  此中無生死,  無煩惱可滅。  生中無法生,  亦無有眾生;  此皆寂靜故,  無有見生者。  恆為眾生說,  晝夜不斷絕;  而不生是念,  我為眾生說。  聲聞如是知,  亦為眾生說;  無聞能聞故,  是名為聲聞。  其心意勇猛,  宣說最上法;  若能知此法,  亦知諸法如。  聲聞說如是,  無染無有漏;  亦為多眾生,  說無染著法。  若知無染界,  清淨無戲論;  於諸佛法中,  欲觀不能見。  諸佛所說法,  遠則不可見;  近亦復無有,  而能得見者。  聲聞說是法,  令多眾生信;  安住是法中,  故名為聲聞。  阿難以是事,  我說是聲聞;  當知是聲聞,  是無依菩薩。   「是故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聲聞。   「復次,阿難!雲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辟支佛?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現見了了,以現見了了故能知聖法,而於諸法不增不減,覺一切法無有增減,現見了了名辟支佛。覺知一切不可思議法,覺知一切眾生等同涅槃,而不可得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即是實際,照涅槃際,眾生際,一切諸法無所有際,稱名字際,不可言說際,不依言說,不可以言說說。所以者何?言說法空不得自在,言說不能知眾生際及以法際,現見了了覺知此際名辟支佛。現見色陰,以言說故名為色陰,而此色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為色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雲何能說此是色陰,受、想、行、識?亦應如是了了現見,現見識陰,以言說故名為識陰,而此識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為識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雲何能說此是識陰?於此五陰言說諸緣了了現見,名辟支佛。所以者何?此陰言說諸緣,此緣無緣非緣能知。阿難!是菩薩摩訶薩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一切法,  知聖法亦然;  無諍不可壞,  畢竟無有相。  現見一切法,  其性相自空;  若知自性相,  畢竟無所有。  已逮此現見,  與彼法無異;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眾生如涅槃,  其始不可得;  無始無終際,  是名為實際。  眾生如涅槃,  畢竟無有生;  若法無有生,  說名為涅槃。  眾生如涅槃,  亦有諸照用;  照用無有我,  故名為涅槃。  眾生如涅槃,  立種種名字;  不生亦不滅,  以言說故說。  言說性是空,  言說無所知;  以無所知故,  眾生是涅槃。  言說不自在,  無我無有心;  以言說無性,  畢竟無所有。  言說不依際,  亦復無所住;  言說所說者,  難思眾生際。  眾生際涅槃,  不思議實際;  安隱無戲論,  最勝歸依處。  猶如電光際,  即是眾生際;  無緣無處所,  不思議實際。  一切法邊際,  無有眾名字;  以名字名故,  其際不可得。  實際不可名,  亦無能知者;  眾生際無我,  當知此際空。  言說不依際,  言說無所宣;  若能了知此,  無有眾生際。  言不自在空,  言不知諸際;  言說所言者,  難思眾生際。  如是等諸際,  自然能覺知;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現見於色陰,  以名字故說;  此陰無言說,  常離言說故。  遠離於所知,  所知名計壽;  能知此所知,  而無有住處。  所說名色陰,  色陰無有我;  言不自在空,  畢竟無生滅。  所言言說性,  畢竟無所有;  以無所有故,  能說色陰名。  受想亦如是,  行識亦復然;  以無有言說,  說是五陰名。  此陰不可說,  亦復不可斷;  不生亦不滅,  無處非無常。  非煩惱出要,  非報亦非業;  非取亦非捨,  非戲論寂滅。  亦非奢摩他,  非毘婆奢那;  非多欲知足,  非懈怠精進。  非掉亦非悔,  亦無有增減;  不得所生法,  而可以為戒。  不修無分別,  宣說無分別;  無怖無有諍,  無縛亦無解。  以此入言說,  言說無所入;  言說及諸法,  無言說而說。  自能逮現見,  說法無窮已;  依如是三昧,  不著諸言說。  有此現見智,  知言說平等;  如言說諸法,  以無言說說。  已逮此現見,  更不復隨他;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現見無明及行非生想,知識自性,知名色自性,知六入自性,知觸自性,知受自性,知愛自性,知取自性,知有自性,知生自性,知老死自性,於此法中了了現知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於無明,  畢竟不能生;  猶如水中影,  終始無所有。  明見一切法,  而無動搖相;  若見法如是,  是故名為明。  明性如虛空,  一切法皆爾;  若得此現見,  是名辟支佛。  如說此身行,  而不在於內;  亦不在於外,  此身行不生。  身行如芭蕉,  畢竟無堅固;  不生亦不滅,  其性如虛空。  無畏諸菩薩,  若得此現見;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了知一切法,  其性常如幻;  亦能深信解,  識無所有性。  觀察如此識,  所行而虛妄;  以有此知故,  能知識性空。  已知智非知,  一切處無染;  若知如是法,  識則同於幻。  如說諸名色,  無受不可說;  而知其性相,  畢竟無所有。  能說諸入性,  而無有取相;  能如是知入,  此是性空故。  觸性無不在,  住於諸入中;  觀察此觸時,  如幻無所有。  觸性本自空,  分別故能知;  而此諸觸性,  住處無方所。  若能現見觸,  智者能遠離;  有慧遠離觸,  是名辟支佛。  能知受相空,  受亦無自性;◎  如泡不牢固,  畢竟無所有。  已斷一切愛,  通達無愛法;  已到愛盡處,  是名辟支佛。  知取無所取,  亦知是虛無;  不生無所有,  如熱時炎水。  本來諸有想,  及本有生想;  若知此性想,  畢竟無所有。  已離一切老,  更不復受死;  而於一切處,  不復更受身。  已逮此現見,  而無有所依;  以辟支佛名,  宣說諸菩薩。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辟支佛。如是阿難!諸佛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   爾時尊者阿難,便說偈言: 「自在導世師,  不可說而說;  於空中作結,  即空而解之。  佛有大方便,  說無著法者;  於不可說法,  而能分別說。」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四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必生疑惑不能解了,如來等正覺,以何緣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辟支佛耶?」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當知!若有眾生於先佛所造眾善行,能解如來密語不生疑惑。所以者何?能知如來密語,如幻、如熱時炎、如夢所見、如影、如響。阿難!若如是知密語者不生疑惑。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於如來等正覺密語應如是知。若有勤行精進不得精進,勤修智慧不得智慧者,不生疑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導世者,  微密語難知;  為發大莊嚴,  無異菩薩說。  懈怠無智者,  不能解密語;  應當勤精進,  為解密語故。  如幻炎夢見,  如電亦如響;  以言說顯現,  如是等諸法。  如是知諸佛,  所說微密語;  能以如是慧,  照淨微密智。  不應如是知,  菩提可宣說;  應如是覺知,  無言說故空。  空不能知空,  空不分別空;  斷一切分別,  顯示如是空。  虛空無所歸,  亦無有取捨;  以無取捨故,  是故知法空。」   佛告阿難:「若如是知有為法皆悉如夢,而不放逸者,不生疑惑。」   說是法時,五億比丘生堅信想者,即從坐起整其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日牟尼尊,  除我等疑心;  得解微密義,  以信求菩提。」   復有五億比丘生堅法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合掌,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蒙菩提照,  除我等疑冥;  得解微密義,  堅法求菩提。」   復有十億比丘生八人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先住八地心,  今日皆除捨;  得解微密義,  八人求菩提。」   復有十一億比丘生須陀洹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於佛法中,  得斷諸疑網;  解佛微密語,  宣說須陀洹。」   復有二萬五千比丘生斯陀含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本深著,  志樂斯陀含;  今皆得離著,  寂滅無戲論。」   復有五百億比丘生阿那含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遭救世尊,  遠離諸戲論;  得菩提光照,  永拔諸果想。」   復有三萬五千億得四禪比丘生阿羅漢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已離煩惱,  通達無異法;  知諸乘平等,  皆悉如幻法。」   復有二萬比丘生聲聞想者,從諸比丘聞說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離縛牟尼尊,  止我等虛說;  密說聲聞義,  我今皆通達。」   復有五千比丘生辟支佛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今現見,  辟支佛所行;  解佛微密義,  難思辟支佛。」   復有一萬比丘尼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者,從諸比丘聞說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知平等法,  永斷女身份;  佛無有異言,  必成人中尊。」   復有八萬八千優婆塞,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心無垢,  如淨毘琉璃;  為修佛法故,  今日當出家。」   爾時虛空中,有六十億那由他諸天,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散已住立,而說偈言: 「本有諸乘想,  亦有諸果想;  今日悉除捨,  必當成菩提。」◎   爾時有百千阿羅漢,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阿泥盧頭,離婆多,劫賓那等,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誌願滿足,能降伏魔摧諸怨敵,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我等今日邪見具足遠離正見,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之命,我等今日已逮菩提,即於今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爾時世尊默無所說。   爾時會中有百千眾生皆生疑惑:「我等今者如在闇中,雲何諸大羅漢作如是語?何況凡夫,以疑惑故不能從此至彼從彼至此,坐不能立立不能坐。」   爾時尊者阿難,知此百千眾生心之所疑,亦以佛神力故,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今此大眾百千眾生,聞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皆生疑惑,世尊默然而無所說,願文殊師利說其因緣,此諸大德比丘,以何因緣說此密語?」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尊者阿難言:「阿難當知!此是不退轉菩薩地事,唯有不退轉菩薩,乃能證知此諸大德比丘密語。」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此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轉菩薩耶?」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此諸大德比丘皆是菩薩,已於菩提得不退轉。」   阿難請文殊師利言:「願說諸大德比丘微密語義。」   文殊師利言:「無明能生生死,是故名母,斷無明故名為害母。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愛,彼以永斷名為害父。以諸法不可壞,方便壞眾多想,亦壞諸行名為壞僧。應壞凡夫法名阿羅漢,以不滅方便滅羅漢想名殺羅漢,以不滅方便滅如來想名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斷已害畢竟無餘。阿難!以是事故,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所以者何?於此法中不聚、不散、不減、不滿,是故名為五無間業滿足成就。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者,彼諸比丘於此五欲,了知如夢、如幻、如熱時炎、如影、如響,彼於此智滿足成就,而於五欲無增無減。所以者何?能知此法畢竟而無所有。以無所有故能如實知,而於彼法得如是忍,故名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難!以是事故,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者,彼諸比丘知諸法邪、見諸法邪。阿難!邪名有為諸法皆是虛妄,此虛妄法猶若虛空不增不減,亦不住方亦無所屬。所以者何?離自性故。彼知是法皆悉平等,以平等故正見亦等,彼已遠離如是等想。所以者何?若有等想有不等想,彼諸比丘無有等想及不等想。所以者何?諸佛之法離一切想,彼於佛法通達無生,不得無生法。是故阿難!彼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時會百千眾生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如幻、如影、如響,知此法故,離眾生想、離壽想、人想,離一切法想,以一切法不可種方便種菩提善根。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從諸比丘聞此密語,亦得離眾生想、壽想、人想,不數數死。所以者何?若著眾生想、壽想、人想則數數死,彼已遠離如是法故畢竟不生。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根。』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大眾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及人,即於今日得離煩惱得逮菩提。所以者何?此諸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於今日聞說金剛句法,皆得無生法忍得見菩提,以是事故而作是說:『我等今日逮得菩提,我等今日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彼不斷煩惱不修佛法無餘煩惱。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言今日者,阿難當知!即於此日不生亦無所生,故名今日。(天竺正音不生與今日音同也)是故阿難!求菩薩乘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當漸損,以不可得法發菩提心,於一切法是名為出離菩提想,於一切法是名為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不應深著日想,不應以日而生晝想。阿難!愚小之人以日為晝想,無黠慧故。所以者何?若令此晝是真實、是堅牢、是常住者,應有積聚不應過去,唯應有晝不應有夜。阿難當知!有晝夜想者此是凡小。是故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有深心者,為善知識所護,不應生晝夜想。所以者何?求離一切想是菩提道故。」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明名為母,  能生生死故;  已拔其根本,  是故名為害。  不正觀思惟,  喜愛名為父;  彼皆如實知,  畢竟無所有。  以知無所有,  而害其根本;  不緣無所有,  是故名為害。  所說羅漢法,  及與凡夫法;  彼已以智壞,  是故名為害。  所有眾多相,  已知其性相;  以不可壞法,  壞相名壞僧。  本來所分別,  如來諸法想;  彼已斷遠離,  知其不生滅。  此想次第起,  思量知是空;  如所說平等,  彼已能證知。  所說欲功德,  其名有五種;  遠離此諸想,  知想皆如幻。  是諸比丘等,  於欲無增減;  於導世師前,  而作如是說。  知欲性皆空,  猶如夢所見;  畢竟無所生,  於此智得滿。  以邪智知法,  虛偽不牢固;  邪名為虛妄,  於此智得滿。  有為法虛妄,  而無有遠近;  無知無近遠,  如五指摩空。  彼說諸正見,  皆見是平等;  如諸法平等,  知見等亦然。  凡小多分別,  眾生想故死;  若不得眾生,  亦無有死想。  有緣諸眾生,  除其計壽想;  知計壽過患,  除其如是想。  遠離眾生想,  及與計壽想;  彼作如是說,  害多眾生命。  已遠離死想,  達無分別法;  知不壞菩提,  不增無果報。  死生不可聚,  覺了清淨法;  一切法無諍,  不生常寂滅。  不應分別晝,  亦不分別夜;  於不來去法,  而求於菩提。  凡小恆分別,  以日用為晝;  欲求菩提者,  莫作是分別。  彼以是密語,  宣說如是法;  以知此法故,  能作如是說。」   文殊師利法王子說此偈已,爾時會中百千眾生已拔疑箭,無復疑惑逮大照明,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各自脫身所著上服,以奉文殊師利法王子,皆作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說是妙法覺悟眾生,如今文殊師利法王子覺悟眾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除眾生疑照明佛法,法應如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百千眾生所有疑箭,非是世尊所拔斷耶?」   佛告阿難:「今此百千眾生,皆是文殊師利本所教化成就菩提,聞彼說法皆能信解。」   阿難白佛言:「是諸眾生皆於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是諸眾生已於菩提而不退轉。所以者何?為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護念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比丘,生堅信想,生堅法想,生八人想,生須陀洹想,生斯陀含想,生阿那含想,生阿羅漢想,生聲聞想,生辟支佛想者,皆於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是處難信,樂小法者,懶惰、懈怠、不勤精進、貪著飲食、貪著欲染,親近樂行欲染法者,好喜談說無益之語,亂心失念不具威儀,心意躁擾不攝諸根,輕躁嬉戲愚佷多語,如是眾生信是法難。阿難!著增上慢不能護身貪著身命,遠閑居處捨多聞法,破戒憍慢毀法竊法,不尊重法毀滅正法,貧窮法財喜樂非法,誹謗正法樂行非法,不知恩報恩,不敬佛法僧。阿難!如是眾生信是法難。慳心堅著惡戒瞋心,不解佛法,成就惡慧貧窮智慧,惡友所護遠離善友,不為般若波羅蜜所護,不為諸陀羅尼經王所護,起有得見,深重利養貪著衣缽,於衣缽物極生重心,不尊重和上、阿闍梨,於初夜後夜不勤行方便。阿難!如是眾生信是法難。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說非時語,貪、瞋、邪見、親近邪見,修行廣佈邪方便法,無慚無悔朋黨交遊,獨行無伴離沙門法,行非沙門法,不信空無相無作無為不生不滅一切諸法非破壞相。阿難當知!如是眾生信是法難。」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即便默然。   爾時阿難承佛威神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世尊何故默無所說?」   文殊師利言:「將來惡世眾生,成就如是惡不善法,不能信解如是深法,以是事故世尊默然。」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來世眾生少有信解如是法不?」   文殊師利言:「來世眾生信此法者甚少,猶如眾生不識珍寶者多、識者甚少。所以者何?非其智力所及。阿難!眾生亦爾,聞說此法信解者少;設有信解如是法者,不為國土城村人民所敬,國土人民鹹共輕賤而遠離之。所以者何?此人先世作法留難業因緣故,今受此報。」   阿難請文殊師利言:「惟願為此少信解眾生敷演此義。」   文殊師利言:「此事問佛,佛當演說。」爾時阿難,即便問佛。   爾時世尊,四面顧視,即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於其舌相復放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世界,皆令周遍。時四部眾,佛神力故,皆見十方恆河沙諸佛世界諸佛世尊,皆說是法悉得聞知,聞是法已皆共和合勸請世尊:「唯願如來宣說此法莫令斷絕。世尊!今十方諸世界中,無量無邊不可限量諸佛世尊宣說是法,我等悉得見聞,其所說法無有增減,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爾時世尊還攝舌相告阿難言:「汝頗曾見不實語人有是廣長舌相不耶?」   阿難白佛言:「無也。世尊!此是世尊誠實說於戒定忍辱,憐愍饒益慈悲喜捨,一切智果所得舌相。是故世尊!唯願為此少信眾生族姓男女敷演此義,因是事故,諸不信者以此證知,皆令得信。」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今此四眾諸來會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聞說此法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漸次修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於此處宣說是法無有增減,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爾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踴躍無量;其中或有以衣散佛者,或以華者,或以諸鬘,所謂須曼那鬘,金鬘銀鬘,毘琉璃鬘,頗梨鬘,車□□諑□□馬諑□□馬諑□奅餞□諑□□□□諑□大□吝馬諑□□□□□□襤糕媸□□娏□□驒榛□□娏□□□□騏□□驒榳□□騏□□□□騏□□驒榛□□騏□□樿楋□椏□□驒樿樿楋□椏□□榵斂芊慼慼熨Ⅹe榵斂芊慼慼慼慼敵芊慼慼熨a蛂慼敵芊慼慼慼憫[騫訏切□□□□□糕□糖□□娏□□□□騏□□覺驠□□□橙□騏□□□□□□□□□□□□餼蛂慼X隉慼慼J□逆□哅□□□橛觜紐□□□□□□□祥□□□□□□饑□□H□□□□□□□□□委襆餽□□□□□□□□祜□□□□□□練□□□□楅□□言□□□□□□褽□□毼□□□餺□□□□□□訪□□餓□椽□□□□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是阿難!是諸女人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永斷愚癡、貪慾、瞋恚及諸憍慢塵垢黑闇一切染著,燒燃煩惱永盡無餘,成就精進成就諸力,威德尊嚴神足自在光明照曜,眷屬成就尊貴威勢,色族姓處皆悉具足,相好具足光明具足到安隱處,如釋如梵如欲界中尊,威儀具足、戒行具足、觀察具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皆共尊重恭敬讚歎不染世法,永捨一切諸有為法,成就解脫諸佛之法見聞不虛。」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諸佛世尊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汝不知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實所未知,唯願說之,雲何如來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一心善聽,吾今解說。阿難當知!若有眾生,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無虛妄故,亦無貪慾及以瞋恚。阿難!何況今日現於我前能以一華散我上者;若有眾生,我泥洹後形像舍利,能持一華以供養者,如是眾生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難白佛:「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因緣。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其有聞者聞必不虛,是故諸佛如來言無有二。阿難!譬如尼拘陀樹枝葉茂盛,能蔭百人至五百人。阿難!於意雲何?其樹種子為大小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子甚小。」   佛告阿難:「是尼拘陀樹種子雖小,得地、水、火、風、虛空眾緣故,而得生長漸次廣大。如是阿難!彼諸眾生種菩提種子漸次增長,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可腐敗不可敗壞。所以者何?以不住一切法作種子故,而不腐敗亦無毀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為是諸佛本願之力?為是諸佛法應爾耶?」   佛告阿難:「是我本願,若有聞我名者,必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是諸佛法應如是。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法皆等故。」   阿難白佛:「若諸佛法等,以何緣故立誓願耶?」   佛告阿難:「諸佛世尊宣說法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聞佛說法即立誓願:『使我將來成佛說法,見聞不虛亦復如是。』」   爾時阿難白佛言:「甚奇世尊!成就如此希有之法,復以此法利益眾生。」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為利益諸眾生故,遍諸佛土供養諸佛不惜身命,捨一切物無有慳吝,勤修精進積集難得,無所依倚菩提之道,於一切法而無所取,以攝眾生。」◎   廣博嚴淨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五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魔王波旬,聞說此經不作留難。」佛告阿難:「以不聞故不作留難。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法王子,以神力隱蔽令不得聞故無留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還攝神力,惡魔波旬即於夢中聞說新異不退轉法輪,亦聞稱釋迦牟尼佛名,即便驚悟,愁憂恐怖身毛皆豎,即從床上自投於地,作如是言:「先所降伏今不伏我,先所領土今不屬我。」愁憂苦惱發聲啼哭,以愁憂苦惱發聲啼哭故,身形老瘦猶如百歲老人。爾時惡魔波旬,將四種兵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天,來詣佛所;猶如菩薩坐道樹時,魔嚴兵眾來詣佛所亦復如是。爾時惡魔波旬,身形老劣如百歲人,頭低脊膢行步遲重,喘息短氣舉身戰掉,扶杖而行來詣佛所。當魔波旬來詣佛時,於虛空中所將眷屬四種兵眾,聞說不退轉法輪,亦聞釋迦牟尼佛名。時四種兵及諸眷屬,自然而住不能得前,生如是念:「我等不復隨從波旬。」爾時波旬單獨羸老,白佛言:「乃至不留一人扶接我者,本降伏者今不伏我,先所領土今不屬我。世尊憐愍一切眾生,我今亦在眾生數中而不垂愍,乃至不留一人授我水者。」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眾生界多是無盡法。波旬當知!假令日日恆河沙等諸佛出世,一一諸佛於日日中度恆河沙眾生令般涅槃,而眾生界猶不可盡。」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眾生界雖不可盡,如我今者單獨羸老,在道行時若其顛躄,乃至無有扶接我者。唯願世尊,安慰我意,令我歡喜速得還去。」   佛告波旬:「且安意去,若有眾生,不信不解不退法者,是諸眾生皆屬於汝,是汝眷屬汝得自在,一切皆是扶接汝者。」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歡喜踴躍作如是言:「我今當為眾生作諸留難,令於此法不信不解生於疑惑,生疑惑故當屬於我,我得自在。」爾時波旬復白佛言:「唯願世尊,重安慰我令我歡喜而得還去。佛自說言:『若有眾生聞我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從今已往更莫復說。所以者何?若有眾生聞此語已,勤行精進求佛菩提。」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汝安意去!我當令諸眾生乃至無有住菩提者,亦復無有出眾生界者,無有眾生離色陰者,離受、想、行、識陰者。波旬且安意去!我常令諸眾生,無有離身見者,離戒取、見取者,離有所得者,離六十二見者,離過去、未來、現在想者,離殺生者,離不與取、邪婬者,離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者,離貪恚、邪見者。波旬且安意去!我不教眾生而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不教眾生行四攝法,不令眾生離眾生想,離堅著想,離父母想,離兄弟、姊妹、男女想,離晝夜想,離半月、一月、一年想,離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想,菩提心想,力、無畏想,根、力、覺、道想,佛、法、僧想,障菩提想,一切種智想。波旬汝且安意去!我當令眾生於一切法無遠離想。」   爾時波旬歡喜踴躍拔愁憂箭,即於是處還復本形,以諸天花而散佛上,遶佛三匝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日兩足尊,  說此微妙音;  佛無有二言,  今我大歡喜。」   時魔波旬說此偈已,歡喜安意漸離佛去,還本天宮皆共和合,受五欲樂以自娛樂,更不復生留難之心。   說此降伏遣魔法時,大地六種震動。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震動?」   佛告阿難:「說此降伏遣魔法時,六萬四千菩薩,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頗有疑惑是法者不?」   佛告阿難:「今此會中有十億眾生,皆生疑惑心意迷悶,作如是說:『為是何語,將非我等錯謬聞耶?』以是事故不知時方,亦不自知從何所來欲至何所,以疑惑故各不相見。」   阿難白佛:「唯願世尊,以慈悲心為此眾生速作照明,莫令此眾懷疑惑故墮於惡趣。以何因緣而作是說:『惡魔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乃至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眾生於一切法無遠離想。』唯願世尊!為此眾生速作照明,亦令將來眾生逮照明故,受持此法而不忘失,願分別說。」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菩提無住相,  亦無能住者;  是故說眾生,  無住菩提者。  菩提與眾生,  無二無有異;  是故說眾生,  無住菩提者。  亦無有眾生,  能離眾生界;  無所有不生,  畢竟不可得。  難思眾生界,  其性本自空;  假令一切智,  不見其離想。  我所說諸陰,  無眾生能離;  此陰與眾生,  無異常寂滅。  已知陰是空,  而不離其性;  說其體是一,  不可取而離。  已能知諸陰,  不取不可離;  無我無自性,  畢竟無所依。  諸陰如虛空,  陰所行亦爾;  行無所行故,  說陰如虛空。  如說虛空界,  非生非能生;  陰性亦如是,  無有能離者。  身見自性相,  無法而可得;  以不可得故,  我說不可離。  疑無有自性,  畢竟不可得;  以不得疑故,  眾生無能離。  無有諸眾生,  能持選擇戒;  見取諸眾生,  亦復不可得。  計有得法者,  眾生不可得;  有得法無心,  不離於自性。  如所說諸見,  凡有六十二;  如是等諸見,  皆如水中影。  已知此諸見,  皆如水中影;  無我無所有,  自性不可得。  過去未來想,  及與現在想;  此想無所有,  亦如水中影。  此想無有我,  眾生不可得;  以不得眾生,  是故不可離。  殺害諸眾生,  必趣嶮惡處;  安置涅槃中,  無有能動者。  眾生若可得,  可有離動相;  眾生無有實,  故說不可離。  菩提名不與,  未曾有與者;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不行施眾生,  教行勝法施;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亦不得眾生,  依倚婬欲者;  欲中無有邪,  可與非邪合。  妄語諸眾生,  有緣者應化;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兩舌與惡口,  及以非時言;  如是等言說,  如響令人惑。  此法無處所,  亦不可染著;  此諸聲如響,  知其無所依。  本所有無明,  深計著於我;  以知我真實,  無能動離者。  亦能知瞋恚,  畢竟無有相;  菩提無相故,  無能動離者。  若能知邪見,  是名為正見;  以過著見法,  無能動離者。  不教諸眾生,  而以女色施;  賢聖所禁制,  是施有過患。  邪見所持戒,  聖道所捐棄;  智者不應教,  以此求聖法。  外道所稱讚,  種種諸忍相;  此忍非正道,  令人到涅槃。  外道所稱讚,  五熱精進法;  不能至菩提,  智者應捨離。  外道諸禪定,  盡行諸有想;  非諸佛所讚,  是以不教他。  不用世俗慧,  教化諸眾生;  此慧不能得,  不思議佛慧。  於清淨眾生,  成就無畏者;  我說於是眾,  不行四攝法。  深敬念佛者,  不教離是著;  佛有無染智,  亦無諸障礙。  深敬念法者,  不教離是著;  離欲最勝法,  雲何而可離?  不著眾生想,  而發菩提心;  菩提不可著,  雲何而得離?  父母及兄弟,  姊妹男女想;  此想皆如幻,  雲何而可離?  此想一切處,  無法無所有;  無法無有故,  雲何而可離?  晝想及夜想,  半月一月想;  此想無真實,  如熱時炎水。  施想與戒想,  忍辱精進想;  此想非真想,  雲何以想離?  定想及慧想,  菩提心之想;  力無畏諸根,  是想皆虛誑。  諸覺及道想,  佛想與法想;  皆從無知起,  雲何離此想?  分別諸僧想,  此想亦眾多;  從分別起故,  我說不可離。  不著菩提想,  及一切智想;  此想遠諸佛,  不思議菩提。  以是故我說,  波旬無智人;  不離此諸想,  而遠求菩提。  諸法及菩提,  皆悉知如如;  宣說不離義,  去魔憂惱心。」   世尊決定說此降伏遣魔法時,會中十億眾生,拔猶豫箭無復疑惑,逮大照明,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會中十億眾生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不思議佛道,  今我以證知;  佛是導世師,  除斷我疑心。  以逮大照明,  安住佛法中;  諸方明淨故,  得見一億佛。  亦得見其法,  知色等不生;  遭遇救世師,  得淨如是智。  亦得見一億,  諸佛嚴淨土;  無上導世師,  皆悉住其中。」   爾時十億眾生說此偈已,脫身所著上妙之服,為供養法歡喜奉佛,作如是言:「願令此法流布,一切眾生皆得耳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降伏遣魔法者,能信能解不生疑惑,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降伏遣魔法,一經耳能信能解不疑惑者,功德甚多不可限量。」   阿難白佛言:「其所得福可以方喻知不?」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日初分供養百千諸佛,於日中分供養百千諸佛,於日後分供養百千諸佛,尊重讚歎,以上妙房舍一切所須皆悉充足,經百千劫,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限量難以喻知。」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降伏遣魔法,一經耳能信能解不疑惑者,其福勝彼。」   爾時虛空中有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自然而現漸漸而來,各各執持千大蓮花,其花高廣踰須彌山,有百千萬億葉,出百千萬億光色。爾時尊者阿難及諸時會,皆共遙見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漸漸而來,見已生希有心。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為從何來?」   佛告阿難:「東方過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花高須彌山,此善男子,於彼世界,聞說此法及上因緣,以是故來。」   阿難白佛:「彼世界佛名號何等?」   佛告阿難:「彼佛名華高須彌山王如來等正覺,今現在說法。」   爾時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前詣釋迦牟尼佛,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右膝著地一心合掌,以所執華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於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所以者何?我等於此法中,無有疑惑猶如如來。」   爾時第一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如來。』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爾時第二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世尊。』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爾時第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佛。』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   爾時會中百千眾生,心皆擾動不安本坐,作是念:「無有二佛並出世間,今此善男子,以何等故發如是言?」作是念已,展轉相語:「且共默然。世尊在座,自當解說此諸菩薩如是語義。」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菩薩名字何等?乃能作是大師子吼。」   佛告阿難:「其一菩薩名樂求如來音聲,第二菩薩名樂求世尊音聲,第三菩薩名樂求佛音聲。阿難當知!以是緣故,彼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有百千眾生,心皆擾動作是念:『無有二佛並出世間,以何緣故彼作是說?』唯願如來敷演其義,令此大眾心不擾動,所種善根增益明淨。世尊!如人澡浴嚴治髮爪膚色鮮淨,復以赤栴檀水更浴其身,膚色鮮淨倍勝於前。世尊!是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聞說是語義,所種善根增益,明淨倍勝於前。」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皆共一心聽,  我說是語義;  何故名如來,  世尊及佛耶?  能知過去如,  亦知未來如;  見一切法如,  是故名如來。  如先昔諸佛,  行不思議施;  我亦行此施,  是故作是說。  如先昔諸佛,  求無依倚道;  我亦如是求,  是故名如來。  不住一切法,  求寂靜菩提;  亦不得菩提,  是故名如來。  如昔諸菩薩,  勤苦行忍辱;  我亦行是忍,  能到忍彼岸。  如我昔精進,  勤求於菩提;  彼亦勤精進,  是故名如來。  彼已能通達,  諸法平等相;  亦不生心念,  是故名如來。  不念一切法,  其性常平等;  知此平等已,  而無差別心。  已能通達此,  如如平等定;  通達此定故,  是故名如來。  所說一切法,  各自有性相;  已知此性相,  畢竟常寂然。  知相名為慧,  知虛名為智;  若能知眾生,  名到慧彼岸。  如先昔智者,  智慧到彼岸;  亦不得此慧,  到彼岸寂然。  彼亦得此慧,  而到於彼岸;  不得此慧故,  是故名如來。  不得菩提如,  其性相難議;  不得一切法,  是故名如來。  已能逮無著,  不著如如來;  不著一切法,  通無著道故。  如先導世師,  能知見正道;  此道真實相,  未曾有始終。  彼亦如是修,  最勝無上道;  此道無始終,  性空無所有。  知道無始終,  諸法皆平等;  亦知如平等,  是故名如來。  道如菩提如,  及與不住如;  知如如虛空,  是故名如來。  我所說諸法,  其如常平等;  若能見此如,  應當求菩提。  阿難以是事,  彼作如是說;  如說能修行,  彼亦如是行。  若能行是行,  能作如是說;  知是不退轉,  無畏諸菩薩。  阿難應當知,  無畏諸菩薩;  能作如是說,  自言是如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得何等法,名世尊耶?」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皆共一心聽,  於百千億劫;  求如是菩提,  無量難思議。  為諸眾生故,  求如是菩提;  未曾有怖畏,  是故名世尊。  不畏於生死,  正住生死中;  化度諸眾生,  是故名世尊。  雲何不怖畏?  雲何住生死?  雲何度眾生?  雲何名世尊?  生死無有法,  而可破壞者;  不牢不破壞,  以此度眾生。  是名不怖畏,  是名住生死,  是名度眾生,  是名為世尊。  知諸法虛空,  而無怯弱心,  宣說諸法相,  而無所怖畏。  已斷諸怖畏,  遠離諸難處;  不畏難處故,  度難處眾生。  度多億眾生,  過生死嶮難;  亦不得生死,  及所度眾生。  安置諸眾生,  寂靜涅槃岸;  亦不得眾生,  是名為世尊。  恆為諸眾生,  說如虛空法;  未曾生怖畏,  是名為世尊。  法性無差別,  說有種種名;  平等如菩提,  菩提不可得。  教導諸眾生,  令趣向菩提;  雖教如是法,  未曾有所說。  不可說而說,  度脫多眾生;  無畏無所取,  是故名世尊。  遠離一切想,  能修菩提相;  已過一切想,  是名為世尊。  已能滅諸想,  煩惱無有餘;  以是故得稱,  名之為世尊。  以慧觀諸法,  知諸法平等;  常不求少法,  是故名世尊。  不重於名譽,  亦不求名譽;  恆為諸眾生,  說離名譽法。  菩提離名譽,  彼亦如是求;  若有重名譽,  是名遠菩提。  是聲猶如響,  分別故多種;  橫生諸分別,  我有如是名。  不著一切聲,  亦不依倚名;  無戲論菩提,  是名為世尊。  知如是諸法,  名之為世尊;  亦不得菩提,  是故名世尊。  知如是諸法,  而無有所著;  求如是菩提,  解脫無有漏。  阿難!以是事,  及諸餘因緣;  菩薩摩訶薩,  自言是世尊。」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得何等法,名為佛耶?」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覺知一切法,  此法無所有;  已覺無有法,  是故名為佛。  覺了諸煩惱,  不令得自在;  以智離煩惱,  是故名為佛。  能覺此身空,  此身無所屬;  此身不牢固,  牢固不可得。  愚於不牢身,  而生堅牢想;  彼如實覺知,  是故名為佛。  覺無明無智,  自性無所有;  已得於明智,  是故名為佛。  所有過去想,  覺知是無想;  知想無相故,  更不隨此相。  修未來諸想,  現在想亦然;  已修一切想,  是故名為佛。  覺知色前際,  未曾有生起;  凡小雖分別,  不能令色生。  覺受無根本,  根本不可得;  於一切法中,  亦無有受者。  知想猶如幻,  其性無所有;  於一切法中,  不為想所累。  知行不能作,  種種諸身相;  身空行亦空,  是故無所作。  知行及與身,  猶如芭蕉樹;  如實能覺知,  是故名為佛。  觀識之實性,  亦不在身內;  亦不在身外,  而可有是識。  於一切法中,  識性不可得;  而於此身中,  無形無處所。  能如是知識,  識性無所有;  無想猶如幻,  未曾見識生。  於一切法中,  無有見識者;  一切眾生性,  未曾有作者。  眾生無作者,  諸法畢竟然;  若法若眾生,  無有來去相。  覺一切諸法,  畢竟無有相;  無分別戲論,  是故名為佛。  如諸佛不住,  佛正法大乘;  不住一切法,  是故名為佛。  如如諸法如,  諸佛不住如;  佛如菩提如,  是竟不可得。  為求菩提故,  應發如是心;  能覺此心相,  少法不可得。  為求菩提故,  應發如是心;  此心菩提等,  亦覺知如幻。  阿難!以是事,  彼作如是說;  自言我是佛,  如佛導世師。  以佛之名聲,  說如是等法;  若有住此法,  盡應求菩提。  若有知此法,  是則近菩提;  於一切法中,  不生諸疑惑。  於諸法無疑,  必為世間上;  已知此法故,  能解密語義。」   爾時世尊,說如來世尊佛名已,是時會中百千眾生白佛言:「世尊!我等無復疑網逮大照明,得解菩薩摩訶薩名為如來.世尊.佛義,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於諸法中逮得法忍。如來今者猶如父母矜接我等,不令我等心有擾動,亦得覺知不擾動法,猶如虛空不可擾動。所以者何?我等今者覺一切法,猶如虛空無擾動故。」爾時會中百千眾生,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去佛不遠默然而坐。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常笑諸根清淨,即從坐起,以種種華而散佛上,即說偈言: 「眾生多果想,  能解彼果想;  離果得具足,  故禮世間智。  眾生貪著果,  行種種果名;  唯佛能除解,  故禮世間智。  宣說果平等,  而以覺悟他;  說果是假名,  故禮世間智。  宣說平等法,  住平等法中;  覺一切法等,  故禮世間智。  眾生得果想,  除此有得心;  唯佛能除斷,  故禮世間智。  具知果寂滅,  不住種種果;  諸佛善密語,  故禮世間智。」   爾時常笑諸根清淨菩薩摩訶薩,說是偈已,讚歎世尊,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去佛不遠一心觀佛,目不暫眴歡喜而住。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蓮華德藏,即從坐起,以花散佛,說此偈言: 「眾生多有想,  能解此有心;  離怖無所取,  故禮牟尼尊。  於諸有寂靜,  說無所有法;  遠離一切有,  故禮牟尼尊。  知有是空無,  其性無有我;  以遠離有畏,  故禮牟尼尊。  遠離諸憂慼,  能拔憂慼者;  永斷諸繫縛,  故禮牟尼尊。」   爾時蓮華德藏菩薩摩訶薩,說此偈已,讚歎世尊,復更說偈,而白佛言: 「於後惡世中,  若有聞此經;  不生怖畏者,  皆應合掌禮。」   爾時無垢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不生疑惑者;  於一切時中,  應以眾花散。」   爾時廣思惟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此經中廣說,  無量諸佛法;  眾生聞是法,  不疑惑者少。  貪著於己身,  生種種身想;  得聞如是經,  雲是顛倒說。  當知屬於魔,  為魔所抑持;  無智聞此經,  返更生疑惑。」   爾時青蓮華目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不生疑惑者;  猶如世間眼,  亦名施眼者。」   爾時樂供養塔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深生信樂者;  此人處世間,  猶如最上塔。」   爾時渴仰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雖在生死中,  應數生渴仰;  不著一切法,  能不疑此經。」   爾時樂以衣施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應以多億衣,  細軟而平正;  以供覆其身,  不疑此法者。」   爾時樂以食施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所說諸餚膳,  味中最上者;  應以供其人,  不疑此法者。」   爾時悲念樂見眾生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悲念諸眾生,  應數數涕泣;  而於此經中,  無有信樂意。  若人少時間,  疑惑於此經;  當知地獄來,  還趣向地獄。  親近惡知識,  不解是深法;  無明網所覆,  不向此妙趣。  破戒自纏裹,  惡意好求短;  貪著於利養,  能誹謗是經。  不勤求菩提,  懈怠不精進;  惡慧樂小法,  不信解是經。  貪利養眾生,  計我隨愛慾;  深著於三世,  不能信是經。  愚佷噁心性,  染愛盲無智;  好樂多談說,  而不信是經。  好選擇衣服,  貪味嗜飲食;  少於白法者,  能誹謗是經。  著果諸眾生,  好說著果法;  解佛微密語,  如是者甚難。  過去先昔佛,  無上導世師;  盡能供養者,  能信解是經。」   爾時遠離惡法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愚心貪著果,  能誹謗是經;  應遠離是人,  猶如臭糞穢。  亦如爛死屍,  行者皆遠避;  謗此經眾生,  皆應常遠離。  猶如劫村賊,  住大曠野中;  聞者皆馳走,  恐為我作難。  應如是馳走,  遠離是惡賊;  瞋恚懷惡意,  誹謗是經者。」◎   廣博嚴淨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六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是諸菩薩摩訶薩,決定善說菩提之法。世尊!為是自三昧力,為是佛威神力,為是此經三昧力,能作是說耶?」   佛告阿難:「是諸善男子,曾於六十億那由他諸佛所,聞說是經無有增減,如我今者說微密語,等無有異。彼不以三昧力故能作是說。所以者何?彼於此經現見通達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聞此經能信能解不生疑惑者。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滿閻浮提七寶施諸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信解不疑,阿難當知!其所得福甚多甚多。阿難!置閻浮提,假使以恆河沙世界滿中七寶施諸如來,若有得聞此經信解不疑,其福勝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以閻浮提,  滿中七寶施;  奉諸佛如來,  慈悲導世者。  亦如恆河沙,  數等諸世界;  滿中諸珍寶,  以奉上諸佛。  若有聞此經,  能信能解者;  亦不生疑惑,  其福勝於彼。」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能信能解,能信解已,復能受持讀誦通利,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遠離是經,於百劫中,行檀波羅蜜奉施諸佛,如是於百劫中,護戒、忍辱、精進、禪定,起五神通修行智慧,以遠離此經故,不如善男、善女,得聞是經信解不疑,受持讀誦悉令通利,其福勝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餚膳;  以供導世師,  未名供養佛。  若能持此經,  是名供養佛;  諸佛敬法故,  是無上恭敬。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衣散;  救世大精進,  未名供養佛。  若能持此經,  是最勝供養;  是名供養佛,  勝前以衣施。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華散;  救世大精進,  未名供養佛。  欲以最勝供,  供養諸佛者;  應當持此經,  不染著諸果。  此供是大供,  諸供中最上;  若能持此經,  而不計於我。  若滿百劫中,  堅固守淨戒;  若不持此經,  彼皆無名稱。  若能持此經,  此戒有名稱;  於諸戒中上,  勝先行戒施。  雖有純淨戒,  無量難思議;  應當常勤求,  受持如是經。  如此經中說,  善修戒行者;  不名為惡戒,  亦不名破戒。  若持此經戒,  名持菩提戒;  持菩提定戒,  具足無作戒。  如是等諸戒,  皆於此經說;  若能持此經,  具足一切戒。  若人滿百劫,  能行大忍辱;  眾生惡口罵,  其心皆能忍。  若截其手足,  其身不擾動;  未曾起噁心,  瞋恨於他人。  行如是忍辱,  如忍辱仙人;  雖經百劫中,  其忍不為上。  若有聞此經,  信解能堪忍;  是忍名為上,  是忍名賢善。  是忍名最勝,  是忍無有上;  若能持此經,  而無所染著。  欲求無染著,  諸佛無上智;  不應生染著,  速受持此經。  若滿百劫中,  常立不坐臥;  除卻諸睡眠,  勤行大精進。  智者勤精進,  流布如是經;  是人到無畏,  勝彼大精進。  若滿百劫中,  能起五神通;  不得聞此經,  其智不為上。  若能持是經,  通達無依義;  於諸神通中,  是神通最上。  若滿百劫中,  修行諸智慧;  此慧是世間,  分別世間法。  若不學此經,  不名為明慧;  若能學是經,  是名堅固慧。  若有聞此經,  信樂無有上;  是人名為慧,  亦名通達者。  欲以如是慧,  能知諸法如;  應宣說此經,  當得如是慧。  慧者所行法,  皆此經中說;  應當勤精進,  受持於此經。」   爾時阿難,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應往一由旬,  乃至百由旬;  聽受如是經,  能捨離諸果。  設有大火坑,  縱廣一由旬;  智者從中往,  聽受如是經。  欲得諸聖戒,  於諸戒中上;  應流布是經,  能淨於戒身。  欲得諸聖禪,  於諸禪中上;  應流布是經,  燒一切煩惱。  欲得諸聖慧,  於諸慧中上;  應流布是經,  能淨諸法界。  欲往詣諸方,  嚴淨諸世界;  其界名喜樂,  應流布是經。  欲見阿□佛,  諸牟尼中尊;  應當持是經,  廣為眾生說。  若欲淨菩薩,  種種之所行;  應流布是經,  得往安樂界。  得見彌陀佛,  光明不可議;  應流布是經,  諸佛之所說。」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所以者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不散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欲見諸佛即皆得見,若以散亂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其人命欲終時,眼見百千諸佛。所以者何?一切諸佛皆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故。」   爾時會中有一童女,名曰師子,與五百童女俱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若有女人,受持此經讀誦通利有何功德?」   爾時世尊告師子言:「若有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當知是身最是後邊。所以者何?若有女人,以不散亂心受持是經讀誦通利,所有煩惱受女人身者不現在前。」   師子白佛言:「世尊!何等煩惱能受女身?」   佛告師子:「凡諸女人見他女人形容端正,以金、銀、珍寶種種珠璣,嚴飾其身受眾快樂,見已生愛著心,不能如實觀察此身,但是糞聚臭穢不淨,假以綵色眾香塗熏,惑愚者眼便生染著,起諸煩惱故受女身。復次,師子!女人之性多諸慳嫉,言說時異,心思時異,現前語異,屏處語異,為氣味故,有諸女人不為正法,瞋恚所弊睡眠所蓋樂喜談說,以是緣故不能受持此經。又於晝夜多染污心少出要心,成就如是諸惱心故,恆受女身不能令止。是故師子!若女人欲不起煩惱不受女身者,應當受持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此經能除女人諸煩惱故。」   師子復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不為離女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者,當受女身不?」   佛告師子:「若有女人,雖不為離女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當知此身最是後邊,除其神足現女身者。師子!譬如有人投大火聚,而作是言:『莫燒我身燒我膚色。』於意雲何?是人所語得稱意不?」   師子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火性壞人形色。」   佛告師子:「此經亦爾,燒諸煩惱令無有餘。是故師子!若有女人,欲不受女身,欲速得一切佛法,欲得見無量無邊諸佛,欲得無礙辯才,欲以慈心遍緣一切眾生者,應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爾時師子及五百童女白佛言:「世尊!我等於燃燈佛所受持是經!如是展轉至於今日。」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師子童女,未盡女身份耶?」   佛告阿難:「於意雲何,汝謂師子是女人耶?」   阿難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所以者何?是師子及五百童女,以神通力現為女身,憐愍饒益未來世中諸女人故。所以者何?一切男子不得隨意入諸家中。是故阿難!師子童女,以神通力現受女身,而此女人,無女人法,無男子法,無非男非女法。所以者何?女人法、男子法、非男非女法不可得故。阿難!是師子於此法中不得一切法,成就法忍逮大照明。是故阿難!一切女人應當隨學,如師子童女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爾時會中有五千比丘尼,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我不願樂更受女身。受持是經,若不究竟讀誦通利,終不坐臥亦不睡眠。」   佛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作如是言。發大莊嚴而自莊嚴,以大精進而自精進。所以者何?汝等不樂女身樂求佛法,是故汝等倍加精進,堅心受持讀誦是經,悉令通利為他解說,當知汝等所受女身最是後邊。」   爾時諸比丘尼,聞佛所說歡喜踴躍,各各脫身所著鬱多羅僧,以散佛上,而說偈言: 「佛無有二語,  必成男子身;  說我等作佛,  我志願滿足。」   爾時會中有五千居士婦,從諸比丘尼聞是偈已,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我等今者欲得遠離不自在身,視人顏色猶如婢妾,女人之身雖生王家長養,令大娉與他王不得自在,盡其形壽奉事其夫,懷妊十月受種種苦,以是事故,我等從今勤加精進,受持是經為他解說。受一食法奉持齋戒,脅不觸地,乃至奪命,誓不與夫攜手親近,要當受持讀誦是經。」   爾時世尊告諸居士婦言:「善哉,善哉!諸善女人,快說此言。汝等從今更不屬他,常得自在,不視他顏色,無懷妊苦,不更處胎,生無婬欲無女人處諸佛世界。」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姊等所生之處,世界何名佛號何等?」   佛告阿難:「世界名眾寶華光,佛號放眾寶摩尼王光如來等正覺,今現在說法,此諸女人當生彼國。諸居士婦,受持是經故得見彼佛。」   爾時諸居士婦,聞說是已,皆生歡喜,踴躍無量,即解頸十千真珠瓔珞,持用散佛,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獲善利,  得遠離女身;  佛無有二語,  所說皆真實。  永棄如是身,  卑陋女人相;  但誑無智人,  不能如實知。  更不如婢妾,  屬他不自在;  亦不復十月,  懷妊受眾苦。  終不復更受,  處胎諸惡法;  已得離胎智,  此智無有上。」   爾時諸居士婦說此偈已,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去佛不遠皆共就坐,一心觀佛目不暫瞬。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拘藪摩花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我當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汝若如是,終不更與阿修羅戰。」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欲令百千眾生所有善根轉明淨故,白佛言:「世尊!如來昔者從我聞說是經發菩提心。」   佛告文殊師利:「以是事故,汝於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眾中,最為明照,於十方世界開悟眾生,如日光明。」即時大地震動,天雨眾華,遶佛世尊積至於膝。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震動,散眾天華積至於膝。」   佛告阿難:「今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從文殊師利聞說此言,歡喜踴躍散眾天華,皆發是言:『我等當受持讀誦是經為他解說,如文殊師利法王子快說是言,我等亦當隨學;如文殊師利照明世間,我等亦當如是照明。』說此語時,皆得憶念是經如現在前,是故心生歡喜踴躍無量,復聞我從文殊師利得聞此經。阿難!是故大地震動天雨眾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成就諸大功德,此經成就未曾有功德,非是成就少善根眾生得聞此經。」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乃聞是經,聞已信解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阿難!此善男子,在天人中當知如塔,若有受持讀誦是經者,其人所住方面便有明正法人。復次,阿難!若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當知是人離諸惡趣,已能降伏惡魔波旬,建立法幢能行法施,燃大法炬破無明闇,吹大法□趣向道場,擊大法鼓開甘露門降大法雨,充足一切樂求法者。開諸法藏諸佛所聚出大法財,知一切法遠離諸想,所謂色、受、想、行、識想,眼、耳、鼻、舌、身、意想,色、聲、香、味、觸、法想,遠離一切諸法想,乃至佛、法、僧想。阿難!若有從我聞此經者,受持讀誦,當知是人便是我子,從佛口生從法身生。是故阿難!若有眾生,欲食如來食,欲坐道場欲說正法,如我今者,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受持供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皆是今日受持讀誦是經者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所以者何?我未曾見諸餘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於未來世能說是經,令他聞者無有是處。阿難!能於今日積聚法財,於未來世隨意受用。譬如居士若居士子,其家大富多饒財寶,金、銀、琉璃、真珠、摩尼,珂貝、璧玉倉庫盈溢,奴婢、僮僕、象、馬、牛、羊如是眾多,往至餘方遊戲觀看,其人後時還至財所得受用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自在受用,是其財故。」   「如是阿難!若於我前得聞此經,於未來世亦復得聞,受持讀誦如是經典,而設供養猶如今日。阿難!我以佛眼見有信解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如今,阿難!而供養者,亦見誹謗不信受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不信解是經而誹謗者,其人罪報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且止!不須問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為不信此法眾生生信樂故。」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生處,與五無間業等。阿難!於意雲何?假使有人於一日中,悉斷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根,其人生處罪報雲何?」   阿難白佛言:「甚惡。世尊!」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阿難!於意雲何?假使有人,若壞若燒恆河沙諸佛般泥洹後所起塔廟,得罪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眼不應視,耳不應聞。」   佛告阿難:「其人生處罪報雲何?」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惡甚重。」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阿難!於意雲何?假使有人,壞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正法。其罪雲何?」   阿難白佛言:「甚重。世尊!」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毀呰誹謗令眾生遠離是經。其罪雲何?」   佛告阿難:「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行十善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毀壞其眼。其罪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當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在地獄中受諸苦惱。」   佛告阿難:「我今語汝,若有眾生譭謗此經,乃至一人令遠離者,當知此罪亦與彼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此經中雖有疑心而不誹謗。其罪雲何?」   佛告阿難:「若生疑心則逆諸佛而有罪過,經一億劫遠離菩提。」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誹謗是經,令多眾生而遠離者,所受罪身大小雲何?」   佛告阿難:「且止!不須問此罪身大小。」   阿難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令此四眾來世眾生慚愧怖畏。」   佛告阿難:「其人罪身長一萬由旬,受無量苦。」   阿難白佛言:「其人不能護口,所受舌報大小雲何?」   佛告阿難:「其罪人舌,縱廣一千由旬,五百鐵犁光焰熾燃以耕其舌。復有五百鐵丸,光焰熾燃雨其舌上,以其前世不護口故。」   爾時四眾皆生怖懼身毛皆豎,涕泣流淚舉身投地,皆共同聲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為彼族姓子、族姓女發露懺悔,願令遠離如是罪身不受眾苦。」會中復有涕泣流淚作如是言:「世尊!我等若於此生,若前百千萬億那由他生,曾起疑心作是眾苦因緣者,我等今於如來等正覺前,及餘百千萬億不可限量諸佛世尊前,發露懺悔。諸佛如來願以佛眼見知我等,我等今者所有罪業,皆悉發露不敢覆藏,我等愚小,無知無覺無有方便,惟願諸佛,以憐愍故受我等悔。」   佛告諸善男子:「善哉,善哉!汝等今於我前不覆藏罪發露懺悔,於我法中便為增益。」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生疑心者,皆受如是地獄苦耶?」   佛告阿難:「今此會中生疑心者,以悔過故其罪甚少。」   阿難白佛言:「彼人受罪為多少耶?」   佛告阿難:「其人欲命終時,身上一一諸毛孔中受無量苦亦不經久。所以者何?以於我前及餘無量無邊諸佛世尊悔過罪故。阿難!是故諸族姓子、族姓女,不欲受如是罪身,如是罪舌,如是眾苦者,應當信解是經莫生疑惑。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欲捨佛、捨法、捨比丘僧,不欲捨過去、當來、現在諸佛正法者,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書寫經卷而供養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說《不退轉輪經》,以何緣故作如是說『若不捨僧』?不捨何僧?」   佛告阿難:「僧者所謂不退轉者說名為僧,為不退轉法來集會者亦名為僧。」   阿難白佛言:「退轉菩薩不在僧數中耶?」   佛告阿難:「若有深發菩提心不見此心者,皆入不退轉僧中。」   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諸佛成就大方便力,以方便故說如是法。」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白佛言:「世尊!願令一切眾生皆成就如是方便。」   佛告釋提桓因:「憍屍迦!若有信解是經者,皆當成就如是方便演說諸法,如我今者等無有異。」   爾時有百千諸天,以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作是言:「願令一切眾生逮得是經。」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憐愍未來眾生守護是經。」   爾時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在大海中應聞是經,是善男子、善女人皆悉得聞。所以者何?先佛如來已守護故。」   阿難白佛言:「世尊!先佛如來雖守護是經,如來今者憐愍眾生當守護是經。」   爾時大地六變震動,即於佛前有閻浮那提金色天華自然而現,其華有百千萬億葉,出大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諸佛世界。是時四眾皆見十方恆河沙世界諸佛世尊,是諸佛前,亦有閻浮那提金色天華,有百千萬億葉自然而現,出大光明遍照十方。爾時釋提桓因,即自化身作居士形,持種種花與諸四眾作如是言:「諸仁!今者可以此花散如來上,亦用供養是經法故。」是時四眾即取其花散如來上。佛神力故所散之花,於諸佛上變成花蓋。   是時四眾白佛言:「世尊!以何緣故大地震動?是大蓮花於諸佛前自然而現,乃至東方恆河沙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恆河沙諸佛世界亦復如是。」   佛告四眾:「若先有此相,當知諸佛已守護是經。」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已守護是經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我已守護。」   阿難白佛言:「唯佛世尊守護是經,餘世界佛亦守護是經耶?」   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世尊亦守護是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是經?雲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不著諸果」,亦名「遠離諸果」,亦名「說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密義」,亦名「降伏遣魔」,亦名「與六波羅蜜相應」。所以者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受持讀誦,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便具足修行六波羅蜜。」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信解是經受持讀誦,具足修行六波羅蜜耶?」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名檀波羅蜜,不生疑惑名屍波羅蜜,堪任此法名羼提波羅蜜,心無怯弱名精進波羅蜜,心不擾動名禪波羅蜜,不分別一切法名般若波羅蜜。是故阿難!此經名「六波羅蜜相應」,亦名「一切諸佛正說」,亦名「廣大不退轉輪」,亦名「廣博嚴淨不退轉輪」。阿難!如是等名汝當受持。」   阿難白佛言:「世尊!聞此經名,尚應聽受,何況具聞初、中、後說。」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得聞此經名者,能卻幾劫生死罪耶?」   佛告阿難:「若有得聞《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名者,聞已信解。阿難當知!是諸眾生,得卻百千劫生死。」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能信解已發菩提心者,逮得何法?」   佛告阿難:「如是眾生已逮受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四眾,各各自見其所坐前有大蓮華自然而現,其華開敷有百千葉,亦有百千萬億光色。是時四眾心生歡喜踴躍無量,即取是華以散佛上,作如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宣說是經,猶如世尊等無有異。」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當爾之時,一切音樂不鼓自鳴,一切眾香自然芬熏,百千萬億虛空諸天,於虛空中作大音樂,復有百千萬億諸天,於虛空中雨天細末栴檀種種天香,天阿迦樓香,細末多摩羅香,復雨天閻浮那提金粟銀粟天摩尼寶,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樓沙華,摩訶波樓沙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迦迦羅華,摩訶迦迦羅華,樓遮摩那華,摩訶樓遮摩那華,輸婆摩那華,摩訶輸婆摩那華,天優缽羅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如是眾華,而散佛上。種種天香,種種天鬘,乃至諸天所有珍寶皆悉雨之,虛空諸天現身在地,而作音樂以供養佛,世間諸人各各脫身所著上服而散佛上。復有諸人,脫手足瓔珞咽胸瓔珞所著天冠華鬘而散佛上。復有諸人,以金銀天冠,眾寶天冠,眾華天冠,栴檀天冠散佛上者。復有諸人歡喜踴躍稱慶無量。當爾之時,牛馬歡悅出和柔聲,虛空眾鳥出和雅音,地獄畜生離苦獲安,餓鬼充足離飢渴苦,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皆悉歡喜踴躍無量。是時眾生皆得慈心,慈心相向無有忿恨。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世尊微笑?諸佛如來不以無緣而笑。」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今此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今於我前得聞此經,及未來世得聞經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後成佛時宣說是經無有增減,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佛說是經時,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限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無邊無量諸菩薩摩訶薩,尊者阿難諸大聲聞,及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及諸世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廣博嚴淨經卷第六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9 佛說法華三昧經   No. 269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諸尊弟子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七萬三千人,諸釋梵不可復計,十方飛來無央數,皆神通妙達,復有他方恆邊沙諸天人及諸菩薩,如是等百億千恆沙皆來會,在佛前坐。   時舍利弗、須菩提等諸尊菩薩皆有疑,心念言:「何因緣諸上人皆來在是間會?有何異要之瑞應?」爾時,諸弟子起疑心念,為佛作禮長跪,欲問佛。   佛時已放無數光從口出,若千億億稍稍引大遍虛空明,遠照恆邊沙剎土,地復震動,於是盡明,即不復見佛身相。大眾愕然,共議:「佛三昧為何所之趣?」各自思之,即便還坐三昧求佛至處。座前有菩薩名慧相,便報言:「善哉,善哉!當爾賢者思惟,了不知所至處。」   須臾,羅閱王后宮太子皇女及婇女夫人三萬二千人,皆從共來詣山中,到不見佛。復有不想菩薩問王:「將從何多?」王名辯通,答言:「見佛光明故來耳。」   王女名利行,便問菩薩:「佛今所在?為到何方?」   答曰:「向已求佛,了不知。」   處女答曰:「卿是佛第一神通者,應當知處。」   菩薩答曰:「且坐。」須臾頃,地即震動。從地中出,坐自然大寶蓮華上,眾坐上人愕然。   王女利行起,為佛作禮訖,住佛前說偈問佛: 「向見大光明,  疑佛有異要,  故來將大眾,  欲問心狐疑。  反更不見佛,  意甚有怪驚,  願得具為說,  當令大眾解。  各發一三昧,  推求佛身相,  了言不知處,  各共坐作議: 『更起何三昧,  畢欲求佛意。』  女來問眾等:  『佛今為所在?』  純行有至心,  必欲有所問,  願見世尊授,  令意解狐疑。  具為現眾等,  分別解說之,  向所三昧處,  所名在何所?」   佛語女利行:「所問甚深,當為汝分別說。向所三昧,名法華。譬如大國中有一樹,有一華覆三千大千剎土,其香熏恆邊沙佛國。若有人得聞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是三昧;若諸病痛者得聞是三昧,應時自解,人根眾病消盡。」   女利行問佛:「何謂華之威德乃有是慧?」   佛語女利行:「華者,一樹之色,人見莫不愛樂。欲得之者,法華三昧是。生死中之色,大光受有形。人不知、不聞、不信是三昧,不奉行之,未應菩薩不見慧。失人之本,反隨沫流,終已不見明。」   女利行復問佛:「今欲得是三昧,行何法?有幾事行得人中?願佛弘慈恩潤,廣開行議,令一切聞解皆入三昧中。」   佛言:「善哉,善哉!多所度脫,永度無極。有二事。何謂為二?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婬怒癡無根無形。」   佛爾時說偈言: 「法身有一切,  化幻現沈浮;  婬怒癡無形,  如水現泡沫。  觀察人身物,  如滅無形住,  離散合自成,  分別計皆空。」   佛語女利行:「復有四事,別如行三昧者。何謂為四?一者、行戒無色想,二者、行檀無受者,三者、不厭無亂者,四者、行智無愚者,是為四。」   佛爾時說偈言: 「不犯戒無毀、  行檀不入智、  不厭無癡亂、  不愚無智慧,  不說無行者,  有行不言向。  三昧可得入,  無處無中邊。」   佛語女利行:「復有三十六事,是為三昧所見事。何謂三十六事?不見生、不見死、不減、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內、無住、無止、無水色、無火色、無風色、無地色、無痛、無癢、無思、無想、無生、無死、無識、無貪、無婬、無瞋、無恚、無愚、無癡、無慳、無施、無惡、無善、無心、無意、無識行、不起上若幹事、不滅上若幹事,如一無形像,是為三十六事法華所見事。」   佛爾時說偈言: 「不想念無念,  不行色想要,  無行法華淨,  空寂無吾我。  不處有入中,  沒滅無形像;  不觀善以惡,  俱皆空自然。」   佛告女利行:「法華三昧所見,譬亦如是。」   佛說是三十六事品時,無數天人及世間大眾,人及王所侍從,大小合有四十億萬,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女利行及後宮人三萬二千婇女、夫人,逮得無所從生法樂。   於中立女見眾人皆發道意,心甚歡喜,起為佛作禮。繞佛三匝,住佛前說偈言: 「世尊實神妙,  演知三世事,  斷世婬怒垢,  開化沫流人,  皆到無為城,  快樂乃安寧,  如是天人中,  地為大動傾。  今日合大眾,  億億百萬千,  當來及過去、  現在得自然。  願得大普恩,  法華威神力,  三界一切人,  皆得是三昧。  令我值在世,  常行法華事,  使世無老死,  快樂無憂患。  三苦自然除,  皆如為三昧,  空想於願識,  自然現相好。  教授沫流人,  得意慈普行,  光光威儀好,  等為身如來。  合聚於沫生,  三昧豫生行,  便使於空中,  得慧如上首。」   女利行說偈已,作是念:「今欲教授人,不見法則,何事開解人?」   佛即知女心中念,便語女:「欲持何法?教何人法?復何所在人?復何所止?」   立女白佛言:「如是所說,無法、無教、無人。」   佛語女:「無法有八事行,無教有六事除,無人有七事散。」   女問佛:「何謂八事行、六事除、七事散?」   佛言:「一者、直見不邪,二者、直聞不聽,三者、直治不曲,四者、直說不煩,五者、直行不迷,六者、直念不思,七者、直意不動,八者、直受不尋,是為八事行無法。   「何謂無教六事除?一者、不念有見無見無,二者、不念有聲無聲無,三者、不念有味無味無,四者、不念有香無香無,五者、不念有觸無觸無,六者、不念有意無意無,是為六事除。   「何謂無人七事散?無水色、無風色、無火色、無地色、無心色、無識色、無行色,是為七事散。無人可教,當作此解。」   佛爾時說偈言: 「若有解法華,  三昧要句品,  當念勤精進,  曉解得正言。  七八六已足,  計本無形跡,  不受自可欲,  去想安寂然。  說法無言教,  不見有壽命,  人本空無寂,  不解沫言有。  不除不斷欲,  出入無住處,  無痛無思想,  不生不死滅。  有念為勞苦,  不復著因緣,  示現有色慾,  已反愛灰塵。  觀見有病痛,  常意與本並,  慧見不空念,  寂寂安空空。  法華三昧現,  不出不入住,  無見不見空,  是為疾得如。  便能行施法,  以慧為佈施,  說慧等如是,  諸佛皆稱歎。」   女聞說是時,倍復踴躍歡喜,起為佛作禮,踴在空中去地七尺,還坐金剛蓮華上。   時坐中有比丘心念言:「是為真是女?為幻人?」自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說偈問佛言: 「本自生愚癡,  不識道慧義。  不知女利行,  為是真男女?  審是一定人,  用法何復問?  真是女子身,  所問何以深?  生來侍佛法,  未見如是人,  所見非凡及,  智慧何以爾?  本從何方來,  而生於王家?  宿命行何法,  逮及幾佛來?  精進健乃爾,  所問如來報。  戒具真有行,  能問如有說,  能忍有柔意,  但能口說行。  休心意何如?  實欲往試之。  可應幾法住,  往對不起意?  若實有智慧,  我欲從解要。  省視所說法,  詠廣入道俗。  有何異心意,  獨得是智慧?」   佛便語比丘言:「自若干因緣。」即說偈報言: 「女利行本心,  立德識本處,  在世來千歲,  常習於三昧。  心解眾色要,  寂然與禪同,  真是女子身,  不為化來現。  本從無色世,  今來在世界,  續復如本行,  已行便立正。  無身現說心,  普念眾慈行,  念法空為本,  不起因緣相。  比丘自不解,  何怪是女身?  不見無有本,  反自受縛著。  禪思欲去色,  更反為色亂,  遠苦避三毒,  已入三毒苦。  汝自不解身,  自謂得常安,  萬物如幻化,  入出無形住。  四色本虛空,  自然受形著,  愛習自拘限,  壞本起末欲。」   爾時,比丘八萬四千人聞說偈意解,即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天人散華名香,皆來供養佛。   時舍利弗心念:「女子乃有是辯,何不去女作男?」   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語舍利弗:「汝自問女。」   舍利弗即問:「唯,女利行!所說非常事,如與如來共對語。何不去女作男?」   女利行答言:「唯,舍利弗!道德之要以慧善見,不視於四色——是地、水、火、風——五情合、六入為衰。心意識如幻如化,出入無形。癡意不盡,故與三流對,更出浮沈。何足珍?雖漏盡結解,有不淨想,無色如為惡,苦住反為樂。」   舍利弗問:「學佛之法,應有謗毀言不?」   女問:「賢者舍利弗!雲何為謗毀?」   答言:「一好、一惡,是為謗毀。」   女報言:「未曉、未了。大人所說,不以小為小、大為大。好惡無二,等無異。謗身,身是色;謗意,意無形。四色法空,無形、無造,何所受謗毀者?」   舍利弗答曰:「卿所說是菩薩大人所行,卿未應菩薩,何緣乃說此事?」   女報言:「大人為以何立?」   報言:「普等為言。何謂為普?教授十方人,遠苦得道,是為普。唯賢者所說,不說普,說生死勤苦耳。」   女語舍利弗:「謂為普者,不見有人、無人,有教、無教,有法、無法所念,是曰為普。不為見生死苦,欲教之,令得道,是為普。」   舍利弗無有辯才析答此言。女爾時說偈歎曰: 「人用三塵亂,  輒為六衰著,  五惡十賊對,  三厄墮困窮。  十二連相續,  四色拘沒三,  不解名顛倒,  坐受空聚藏。  無故沒三婬,  自網投深淵,  堅藏畏二三,  自滅更受生。  宛為空所縛,  恆懷不淨想,  自呼是常安,  為得真自然。  是輩滿閻浮,  億億百萬千,  所行遍十方,  不益一切人。  當有隨受行,  皆共墮海流,  可作大法行,  入海勉欲根。  決海令滅盡,  平故無還流,  返原盡欲室,  令人歸故鄉。  故鄉名無為,  號字清淨堂,  快樂多紫金,  入出楊光明。  恆邊沙劫佛,  莫不稱歎說,  以法空無戲,  無相不願識。  淵流以海水,  皆復不足說,  廣意開化人,  自然常自安。  惟念諸賢者,  乃自反不解,  無故自受縛,  幻化受報應。」   爾時,四萬二千羅漢皆正意,第七住;八萬五千釋梵皆逮無所行從生。   六萬四千賢女起為佛作禮,住佛前說偈言: 「今日女利行,  為我眾等說,  聞說佛深法,  令我心開解。  實欲知道德,  皆從何所來?  聚合眾一切,  有何神妙德?  而致與大眾,  莫不驚愕心,  伏意往樂從,  隨教之所行。  願欲求天尊,  愍發起濯眾,  至心受大慧,  如來神化現。  應時諸女身,  倒願去色慾,  便欲作沙門,  佛之知我情。  畢覺諸審諦,  使身如菩薩,  宣佛神道教,  當復轉化人。  諸賢大眾女,  俱起在佛前,  頭面稽首禮,  願得如佛像。」   佛語諸女:「所說實至心。今欲求所願,先當報父母,次當復由王,得聽可去耳。」   於是,諸女說偈報白言: 「欲願作沙門,  先當報父母,  次當復由王,  得聽可作道。  為道不苦晚,  但當勤開心,  曉解心意本,  一切與同等。  便有決大意,  心解乃至道,  道從解心起,  不住於縛著。  化達觀眾見,  如復心出生,  從本知本空,  知皆非常苦。  心亂便隨流,  所見必有對,  不生善惡想,  爾乃作沙門。」   諸賢女起往至父母所,長跪白父母及大王:「今日受王恩德,來詣佛所。為尊女利行問佛深妙法,欲求無為道、現身及一切。佛為女說本末、生死、苦痛,但為色慾著,不知道德本。緣是無常至,當就三苦勤,願欲作沙門。願父母聽我作沙門,當得道還度父母。」   父母語諸女:「求自然道,各自見便利,隨意所習行。汝曹尚去,我亦隨汝去。汝自白語王,得聽便自去,用問我為?」   諸女稽首大王前,淚出而言:「人在三界中,苦欲坐色想,不得自在。無常卒至,無有代者,實欲作沙門。並與諸女俱,無為得道者,當還度父母,王願從本意。」   王語女利行等:「早欲使汝去,隨行作沙門,以汝三事未足,是以不遣汝耳。一者、未盡學識諸禮教,二者、常樂未有見苦,三者、口食恣味未有足者。以是故,不欲遣汝耳。若有至意者,便去勿疑。吾亦欲作沙門。」   王即起至佛所,作禮白佛言:「聞說智慧,意甚願樂。國付太子,身歸三尊,給侍左右,並受法教。欲作沙門,求道如佛。」   佛即放光若干種色,其明照十方,地為六反震動。諸天作樂覆滿於虛空,散華名寶覆三千大千剎土。天下丘墟皆平,其有大山化為黃金,枯木更生。中有不端正者,皆得願。樹木枯者,皆生條葉,自然風吹,皆歌歎佛功德;生華者,即自墮落,各氣到佛所,羅住空中,各說偈讚佛功德: 「今蒙聖神力,  得救死復生,  光色還本然,  復實滋道成。  生死婬亂色,  譬於枯木時,  值佛說音聲,  還來合本並。  六色沈著瞑,  四色合五欲,  分別法空然,  解道成法行。  為得真定智,  快樂得安寧,  一切皆歡喜,  稽首禮佛足。」   爾時,諸六通及羅漢見華有是說。女利行即化為男子,復為菩薩。一女子作是二化變,眾坐莫不歡喜。時一佛剎中無有女人,諸六通道者十萬五千人、三萬須陀洹皆得阿惟越致;八萬六千人及阿那含皆得柔順法忍;不可計羅漢更發無上正真道意,其有辟支佛行,即如彌勒輩。   王即以國付太子。太子名辯積,拜跪白大王:「王為欲施,子孫之殃,與色身之福施子孫;當以法財之利持,誅滅之怨大罪與子孫。大國之治世世漏沒,人根不知大慧滅善之路,與子孫,當奈何?父王有教,不得不從。」輒便禮拜,辭王而去。還國宮殿,坐領國,普告:「若不到佛所求無為道、作善孝者,罪與三逆等。」   太子於殿上精進勇慧,廣開大道意。心甚過本無量,即滅一城之惡,地即為六反震動。時人民皆言:「願太子便得作佛,我曹大眾皆當承弟,亦當作佛。」   佛時笑,五色光出,照於十方佛剎。人民皆發願:「令我得道如佛,天下飲食自然在前,如忉利天上;其國菩薩皆如阿彌陀國中。」   太子辯積得功德,在宮七日,出詣佛所,從大眾群臣、大小人民無央數至佛所,為作禮,住佛前,說億億萬千偈讚曰: 「佛作三昧決,  功德甚巍巍,  光相威神照,  感動三千剎。  施人無上慧,  德普入眾心,  感發開童蒙,  莫不受福成。  演詠法華事,  改世濯群異,  降伏獷強者,  和更受柔順。  等尋道場光,  世人受業長,  去老逮空寂,  不死而復生。  除病遠穢辱,  色想沒滅勞,  陰蓋即以除,  清淨無慾塵。  思想受欲定,  流布還無為,  空定常寂然,  不住不然行。  不行無法識,  示現光相成,  本法無增減,  常安寂空空。  如來現神化,  一切得真道,  愚癡寂然定,  心與無生同。  我今聽說法,  演出法華慧,  心解得發願,  一切得如佛。  今欲城國土,  願便說法華,  以何法行得?  當有幾事解?  疾得是法華,  依義說其慧。  皆令分別知,  一切心得解,  曉了諸法事,  當從中外得。  得之為遠近,  便可立得佛,  復更於劫數,  久從幾佛受?  解慧而有要,  須臾變化成,  願以具演說,  皆令大眾知。」  太子及眾人,  作禮還復坐。   佛語女利行:「欲知法華之開解所示現也,當來、過去、現在諸佛皆從是散身譬喻品得道知諦。」爾時,有億百千天及諸梵、不可計人民、四十八萬菩薩逮得無所從生;其有聲聞皆更發意。   時不想菩薩白佛言:「今日大眾聽聞法華三昧解說事要,都未受訣。」   佛告菩薩:「今日說法華三昧者,皆以授訣。有劫數、各各自有國土處所,是故不復說耳。若汝不解,自往皆問之。」   時太子及女利行即白菩薩心中所欲問,即各說偈答報言: 「惟賢上智慧,  何以不解要?  其有求想報,  皆為不受慧。  當說有處所,  則非法華事,  要當須口說,  欲聽真高聲。  不解其本末,  語亦俱不知,  指示道徑法,  猶若如盲人。  師子之大音,  尚復呼小聲,  受訣已得佛,  不知禮正道。  受訣有國土,  譬亦如幻化,  有對便出應,  不復預思想。  見附住教授,  彌及去來今,  神通無不知,  不須有言說。  受訣在空無,  寂然安無為,  常定不動轉,  私細人不知。  開演於未然,  寂靜無所為,  是為所樂國,  清淨為證正。  不念有思想,  是為快法安;  相好示光明,  是為勤苦現;  弟子有人民,  是為入欲濁,  不苦不勤念,  都盡不起滅。」   如是說十八萬億偈報。菩薩即歡喜,說偈讚曰: 「我自生愚癡,  不解上人語,  不知其音法,  反呼未受決。  如今所說偈,  甚深難具陳,  願發本時意,  與神共參論。」   時太子白佛言:「今諸賢皆尚不解要,以善權方便開解。」   佛即笑,五色光從心口出,十方皆明。阿難白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願聞其說。」   佛語阿難:「汝見大眾不?」   阿難答言:「見。」   「今是如來問皆具答,各各在十方教化,度恆沙等天人民,皆使作佛。」爾時,自然雨香華七寶覆三千大千剎土,而周匝遍無有空處。   佛語太子:「此法華所解人身之事如是。」爾時,不可計恆沙百千人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逮無所從生心;無數千聲聞皆逮阿惟越致地。   阿難長跪白佛言:「此名何經?雲何奉行?」   佛語阿難:「名「法華三昧——女利行所問解人身散情經要集」。若有男女書寫、諷誦讀,勝行檀八十劫;若供養對跪拜者,勝菩薩行慈三千億萬劫;若當曉解展轉相教,勝供養恆邊沙佛;若有一聞是經者,不復更生死勤苦。不信謗者,此人以隨末流,未復還本。」   佛語阿難:「囑累汝法華三昧事,千劫尚不能盡。粗說要諦,受書持奉行,勿得減一字,正書句逗相得。」   太子所從大眾開解,各得道慧,皆如上首,起為佛作禮而去。   法華三昧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0 大法鼓經   No. 270   大法鼓經捲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復有百千大菩薩眾,復有眾多天、龍、夜叉、健闥婆眾,復有百千諸優婆塞、優婆夷眾,復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釋、四天王眾,復有十方世界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菩薩俱。   爾時,如來於彼四眾說如是法:「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是故離苦樂則是涅槃第一之樂。」   彼五百聲聞比丘——一切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譬如大龍,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所作已辦,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羅蜜。有無量學人皆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有成就有漏法無量比丘眾、有成就無量阿僧祇功德菩薩摩訶薩徒十方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亦非一切聲聞緣覺之所能知。除文殊師利菩薩,及大力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上首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眾,譬如大地所生草木,從諸方來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不可稱數。   復有差摩比丘尼與比丘尼眾俱、毘捨佉鹿子母、及末利夫人,各與無量大眷屬俱;須達長者、與諸優婆塞俱。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說有非有法門。   爾時,波斯匿王從臥而起,作是思惟:「我今應往至世尊所。」念已即行,擊鼓吹貝,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以何等故,有鼓貝聲?」   阿難白佛言:「波斯匿王來詣佛所,是其擊鼓吹貝之聲。」   佛告阿難:「汝今亦應擊大法鼓,我今當說大法鼓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大法鼓經名,我未曾聞。以何等故,名大法鼓經?」   佛告阿難:「汝何由知?是諸來會大菩薩等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經六字名號,何況於汝而得聞知?」   阿難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法名號真實難知。」   「如是,阿難!實爾不異。阿難!此大法鼓經,世間希有,如優曇缽華。」   阿難白佛言:「非一切諸佛有此法耶?」   佛告阿難:「三世諸佛悉有此法。」   阿難白佛言:「若然者,彼諸菩薩人中之雄,何故悉來普集於此?彼諸如來何故自於其國不演說耶?」   佛告阿難:「如有一阿練比丘隱居山窟。至時入村,方欲乞食,道見人獸諸雜死屍。見已生厭,斷食而還:『嗚呼苦哉!吾亦當然。』彼於異時,心得快樂,作是思惟:『我當更往觀察死屍,令增厭離。』復向聚落求見死屍,修不淨想。見已觀察,得阿羅漢果。   「如是他方諸佛不說無常苦空不淨。所以者何?諸佛國土法應如是。彼諸如來為諸菩薩作如是說:『奇哉難行!釋迦牟尼世尊於五濁國土出興於世,為苦惱眾生種種方便說大法鼓經。是故,諸善男子當如是學。』彼諸菩薩鹹欲見我,恭敬禮拜,故來會此。既來會已,或得初住、乃至十住。是故,大法鼓經甚難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薩眾為聞法故普皆來集。」   阿難白佛言:「善哉善哉!一切善來,彼悉得此難得經法。」   佛告阿難:「如是深經,非一切共。是故不應說言:『一切善來。』」   阿難白佛言:「何故彼非一切善來?」   佛告阿難:「此經典者,是諸如來祕密法藏,甚深微妙,難解難信。是故,阿難!不應說言:『一切善來。』」   阿難白佛言:「非如波斯匿王臨陣鬥時擊大戰鼓,其聞聲者一切箭落耶?」   佛告阿難:「波斯匿王擊鼓戰時,非彼一切聞鼓聲喜。有怯弱者,聞而恐怖,若死近死。如是,阿難!此大法鼓經名,是二乘之人不信法門。   「是故,阿難!譬如彼王至鬥戰時擊王大鼓;此大法鼓——諸佛祕密——佛出世時,爾乃演說。」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此諸比丘清淨純一,真實強力離諸糟糠,堪任聞此大法鼓經不?」   迦葉白佛言:「若有比丘犯戒違律,是大目連之所呵責。有如是比,我不同行,況復世尊?今此會眾,如栴檀林,清淨純一。」   佛告迦葉:「今此會眾雖復一切清淨純一,然於隱覆之說有不善解。」   迦葉白佛言:「雲何名為隱覆之說?」   佛告迦葉:「隱覆說者,謂言如來畢竟涅槃,而實如來常住不滅,般涅槃者非毀壞法。此修多羅離覆清淨,明顯音聲,百千因緣,分別開示。是故,迦葉!當更觀察此諸大眾。」   時大迦葉即復觀察彼諸來者雲何而來。時剎那頃,下信眾生、及聲聞緣覺、初業菩薩自惟不堪,生退捨心。譬如王家力士眾中,有名千力士者,從座而起,擊鼓唱言:「誰能堪任與我鬥力?」其不堪者,默然而住,心自念言:「我不堪任與彼鬥力,或能傷損以致失命。」於彼眾中無敢敵者,乃名勇健難伏力士,建大勝幡。如是下劣眾生、及聲聞緣覺、初業菩薩作是念言:「我不堪任聽受,如來已般涅槃,而復說言常住不滅。於大眾中聞所未聞。」從坐而去。所以者何?彼人長夜於般涅槃修習空見,聞離隱覆清淨經故,從坐而去。   彼十方來聲聞、緣覺、初業菩薩——百千萬億阿僧祇分——餘一分住,謂彼菩薩摩訶薩信解法身常住不變者,爾乃安住受持一切如來藏經,亦能解說安慰世間解知一切隱覆之說。善觀一切了義不了義經,悉能降伏毀禁眾生,尊敬承順清淨有德,於摩訶衍得大淨信,不於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方廣大經,不說餘經,唯說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而不捨空,亦非身見空,空彼一切有為自性。   佛告迦葉:「汝更問大眾:『鹹欲得聞此大法鼓方廣一乘,所謂大乘難信經不?』如是至三。」   迦葉白佛言:「善哉,世尊!」   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已,告諸大眾:「鹹欲聞此大法鼓經不?如來今當普為汝等演說一乘——所謂大乘,過一切聲聞緣覺境界。」如是三說,彼悉答言:「願樂欲聞。唯大迦葉!我等悉為聞法故來。善哉哀愍,當為我說大法鼓經。」   迦葉復言:「汝等雲何信?」   彼即答言:「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歲子。若佛如是說者,我等亦當如是隨信。況說正法而不信受?所以者何?如來如說而行。如來淨眼圓照無閡,以佛眼觀知我等心。」   迦葉嘆言:「善哉,善哉!諸賢汝等!堪任聽大法鼓經,若持若說。」   佛告迦葉:「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歲子,大法鼓經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來涅槃而復常住,一切無我而復說我。」   彼即白言:「唯佛能知。如世尊所說,我等如是受持。」   迦葉白佛:「唯願世尊說大法鼓經、擊大法鼓、吹大法□。」   佛言:「善哉,善哉!迦葉!汝今聽說大法鼓經。」   迦葉白佛言:「唯然受教。何以故?是我境界故。是故如來大見敬待。雲何為敬?曾告我言:『汝來共坐。』以是因緣,我應知恩。」   佛言:「善哉,迦葉!以是義故,我敬待汝。迦葉!譬如波斯匿王善養四兵,若鬥戰時,擊大戰鼓、吹大戰□,對敵堅住。緣斯恩養,戰無遺力,能勝怨敵,國境安寧。如是,比丘!我般涅槃後,摩訶迦葉當護持此大法鼓經。以是義故,我分半坐。是故彼當行我所行,於我滅後,堪任廣宣大法鼓經。」   迦葉白佛言:「我是世尊口生長子。」   佛告比丘:「譬如波斯匿王教諸王子學諸明處,彼於後世堪紹王種。如是,比丘!於我滅後,迦葉比丘護持此經亦復如是。   「復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多與諸王共為怨敵,更相攻伐。於彼彼時,其諸戰士——象馬車步四種兵眾——聞大鼓聲,心不恐怖,堅持甲仗。時王恩□,多所賜賚。及當戰時,加賜珍寶及以城邑。若能剋敵,冠以素繒,封以為王。如是,迦葉!我諸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戒隨學波羅提木叉成就,善住律儀,如來則與人天安樂。其有大功降四魔者,以四真諦解脫素繒,而冠其首。若有增上信解、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如來爾時以薩婆若水而灌其頂,以大乘素繒而冠其首。大迦葉!我今亦復如是,以大乘素繒用冠汝首,汝於未來無量佛所當護持此經。迦葉當知,汝於我滅後堪任護持如是經典。」   迦葉白佛言:「當如尊教。」   復白佛言:「我從今日及滅度後,常當護持、廣說此經。」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今當為汝說大法鼓經。」   時虛空中諸天龍眾同聲嘆言:「善哉,善哉!迦葉!今日諸天大雨天華、諸龍王眾雨甘露水及細末香,安慰悅樂一切眾生,應為世尊之所建立為法長子。」   時天龍眾同聲說偈: 「王於捨衛城,  伐鼓吹戰□;  法王祇洹林,  擊於大法鼓。」   佛告迦葉:「汝今當以問難之桴擊大法鼓,如來法王當為汝說,天中之天當決汝疑。」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有比丘名信大方廣,若有四眾聞其名者,貪恚癡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迦葉!譬如波斯匿王有耆婆子,名曰上藥。若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告上藥言:『汝今速持能為眾生拔箭藥來。』爾時上藥即持消毒藥,王以塗戰鼓,若塗、若熏、若打。若彼眾生被毒箭者,聞其鼓聲,若一由旬、若二由旬,箭悉拔出。如是,迦葉!若有聞信方廣比丘名者,貪恚癡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彼因此經增廣正法,以彼現法成就故,得此大果。大迦葉!汝當觀彼無心凡鼓,以無心藥,若塗、若熏、若打,有如是力,饒益眾生;況復聞彼菩薩摩訶薩信方廣比丘名,而不能除眾生三毒?」   迦葉白佛言:「若聞菩薩名者,能除眾生三種毒箭,況稱世尊名號功德、言南無釋迦牟尼?若稱歎釋迦牟尼名號功德,能拔眾生三種毒箭,況復聞此大法鼓經,安慰演說若偈若句?況復廣說,而不能拔三種毒箭?」   佛告迦葉:「如我先說,淨戒比丘隨心所欲,以本願故。一切諸佛皆有是法,所謂不作不起不滅大法鼓經。是故,迦葉!汝於來世亦當如我。所以者何?若有四眾聞汝名者,三種毒箭悉得拔出。是故,迦葉!汝今當問大法鼓經,於我滅後,久於世間護持宣佈。」   迦葉白佛言:「善哉,世尊!今當為我說大法鼓經。」   佛告迦葉:「汝於大法鼓經應少諮問。」   爾時迦葉即白佛言:「善哉,世尊!當請所疑。如世尊所說,若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此有何義?」   佛告迦葉:「若無有者,謂般涅槃第一之樂,是故離苦樂得般涅槃第一之樂。若苦、若樂,彼則是有。若無有者,則無苦樂。是故欲得般涅槃者,當求斷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有無常,  亦無不變異,  彼有有苦樂,  無有無苦樂。  不為無苦樂,  為則有苦樂,  莫樂諸有為,  亦勿更習近。  若人得安樂,  還復墜於苦;  若不到涅槃,  不住安樂處。」   爾時迦葉以偈答言: 「眾生不為有,  涅槃第一樂,  彼則名字樂,  無有受樂者。」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常解脫非名,  妙色湛然住,  非聲聞緣覺、  菩薩之境界。」   迦葉白佛言:「世尊!雲何言色而復常住?」   佛告迦葉:「今當說譬。譬如士夫從南方摩頭邏來。有人問彼:『汝從何來?』士夫答言:『從摩頭邏來。』即復問言:『摩頭邏為在何方?』時彼士夫即指南方。迦葉!非為彼人於此得信耶?所以者何?以是士夫自見彼來故。如是,迦葉!以我見故,汝當信我。」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有士夫,  以手指虛空,  我今亦如是,  名字說解脫。  譬如彼士夫,  遠自南方來,  今我亦如是,  從彼涅槃出。   「然彼,迦葉!若見義者,則不須因緣;若不見義,則須因緣。如是,迦葉!諸佛世尊常以無量因緣顯示解脫。」   迦葉白佛言:「雲何為因?」   佛告迦葉:「因者是事。」   迦葉白佛言:「雲何為緣?」   佛告迦葉:「緣者是依。」   迦葉白佛言:「願更顯示,其譬雲何?」   佛告迦葉:「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則是因,父則是緣。是故,父母因緣生子。如是說因緣生法,是名為成。」   迦葉白佛言:「成者有何義?」   佛告迦葉:「成者,世間成。」   迦葉白佛言:「雲何世間?」   佛告迦葉:「眾生和合施設。」   迦葉白佛言:「雲何眾生?」   佛告迦葉:「法集施設。」   迦葉白佛言:「雲何為法?」   佛告迦葉:「非法亦法,法亦非法。法者復有二種。何等為二?有為及無為、色及非色,更無第三法。」   迦葉白佛言:「法何像類?」   佛告迦葉:「法者,非色。」   迦葉白佛言:「非法何類?」   佛告迦葉:「非法者,亦非色。」   迦葉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無相,雲何是法?雲何非法?」   佛告迦葉:「法者是涅槃,非法者是有。」   迦葉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無相者,彼慧者雲何知?何所知?何故知彼相耶?」   佛告迦葉:「眾生生生死中,習種種福德,清淨善根,是其正行。若彼行如是法,一切淨相生;若行此法者,是法眾生。眾生生生死中,行種種非福惡不善業。若彼行如是非法,一切惡不淨相生;若行此非法者,是非法眾生。」   迦葉白佛言:「世尊!雲何眾生?」   佛告迦葉:「眾生者,四界攝施設,謂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入處五根,乃至十三緣起支(《無盡意經》中云:『從不正思惟生無明。』故十三支),受、想、思,心意識——是名眾生法。迦葉當知,是名一切法。」   迦葉白佛言:「是中何等法是眾生?」   佛告迦葉:「是中非一法名為眾生。所以者何?迦葉!譬如波斯匿王鼓,何等為鼓?」   迦葉白佛言:「所言鼓者,皮、木、及捊,此三法和合,是名為鼓。」   佛告迦葉:「如是和合施設,名為眾生。」   迦葉白佛言:「聲鼓者,非鼓耶?」   佛告迦葉:「離聲鼓者,鼓亦有聲,以風動故。」   迦葉白佛言:「鼓者,為是法、為是非法耶?」   佛告迦葉:「鼓者,非法非非法。」   迦葉白佛言:「名為何等?」   佛告迦葉:「非法非非法者,名為無記。」   迦葉白佛言:「有無記法者,世間應有三法。」   佛告迦葉:「無記相者,如非男、非女。非男、非女,名為不男,彼亦如是。」   迦葉白佛言:「如世尊說,父母和合而生其子。若父母無眾生種子者,不為父母因緣。」   佛告迦葉:「彼無眾生種子者,名為涅槃。大常不男,亦復如是。所以者何?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如是,無眾生種子者,不名父母。常不男者,亦復如是。」   迦葉白佛言:「世尊!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無記法?」   佛告迦葉:「樂受是善法、苦受是不善法、不苦不樂受是無記法,此三法眾生常觸。樂受者,謂天人五欲功德。苦受者,謂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不苦不樂受者,謂白癬等。」   迦葉白佛言:「此則不然。」   佛告迦葉:「從樂生苦、從苦生苦,彼為無記。」   迦葉白佛言:「其譬如何?」   佛告迦葉:「因食生病,食則是樂、病則是苦。彼白癬等,名為無記。」   迦葉白佛言:「若苦樂名無記者,父、母、子亦無記。」   佛告迦葉:「此則不然。」   迦葉白佛言:「其譬如何?」   佛告迦葉:「如非想非非想等天,乃至無想,則恆住子法;善亦如是。」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受、想是眾生。是故,非想非非想處,應非眾生。」   佛告迦葉:「彼有行分。我說此眾生法者,除無想天。」   迦葉白佛言:「眾生為是色、為非色耶?」   佛告迦葉:「眾生亦非色、亦非非色,然成就彼法名為眾生。」   迦葉白佛言:「若如是,非眾生成就法,更有異眾生者,不應有無色天。若然者,無二法:世間色及無色。」   佛告迦葉:「法亦非色,非法亦非色。」   迦葉白佛言:「雲何為法與解脫俱?為非法與解脫俱?無色天亦有解脫。」   佛告迦葉:「不然,唯有為法、無為法。是故,無色天是有為數,解脫是無為,無色天有色性耳。」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有為是色,非色是無為。無色天有色者,是佛境界,非我等境界。」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是我境界,非汝等境界。如是諸佛世尊到解脫者,彼悉有色,解脫亦有色。」   佛告迦葉:「雲何無色天?天處所作汝知不?迦葉!雲何有色天?名無色數不?」   迦葉白佛言:「非我等境界。」   佛告迦葉:「如是,諸佛世尊到解脫者皆有色,汝當觀察。」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如是得解脫者,復應受苦樂。」   佛告迦葉:「如有病眾生,服藥離病已,還復病耶?」   迦葉白佛言:「若有業者,則必有病。」   佛告迦葉:「無業者,彼有病耶?」   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如是,離苦樂是解脫。當知苦樂是病,如丈夫是得涅槃者。」   迦葉白佛言:「若離苦樂是解脫者,無業病盡耶?」   佛告迦葉:「世間樂者,彼則是苦。於彼出離,如是業盡得解脫。」   迦葉白佛言:「不復終盡耶?」   佛告迦葉:「譬虛空如海,虛空如海耶?虛空無譬,解脫無譬亦復如是。如無色天有色而不可知,亦不可知似此似彼。如是住、如是遊戲,非是聲聞緣覺境界;解脫亦如是。」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誰之所作?」   佛告迦葉:「眾生自作。」   迦葉白佛言:「此義雲何?」   佛告迦葉:「作福者佛,作惡者眾生。」   迦葉白佛言:「最初眾生誰之所作?」   佛告迦葉:「非想非非想等無色天,誰之所作?雲何活?雲何住?」   迦葉白佛言:「於彼諸業所不能知,然唯業作。如是,眾生生死黑及涅槃白,誰之所作?」   佛告迦葉:「業之所作,業起無量法,善起無量法。」   迦葉白佛言:「何者業起?何者善起?」   佛告迦葉:「業起者有,善起者解脫。」   迦葉白佛言:「無生處雲何善起?」   佛告迦葉:「如如不異。」   迦葉白佛言:「若善起者,雲何到無生處?」   佛告迦葉:「行善業。」   迦葉白佛言:「誰之所教?」   佛告迦葉:「無始佛教。」   迦葉白佛言:「一切無始,佛誰化?誰教?」   佛告迦葉:「無始者,非一切聲聞緣覺思量所知。若有士夫出於世間,智慧多聞如舍利弗,長夜思惟終不能知。佛之無始誰最為先,乃至涅槃、中間,亦不能知。復次,迦葉!如大目連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無始終不能得。如是一切聲聞緣覺、十地菩薩——如彌勒等——悉不能知。如佛元起難可得知,眾生元起亦復如是。」   迦葉白佛言:「是故,世尊!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佛告迦葉:「因是作者、受者。」   迦葉白佛言:「世間為有盡耶?為無盡乎?」   佛告迦葉:「世間未曾盡、無所盡、無盡時。」   佛告迦葉:「如以一毛渧大海水,能令盡不?」   迦葉白佛言:「唯然能盡。」   佛告迦葉:「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大劫時,有佛名雞羅婆,出興於世,廣說法教。爾時城中有離車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作轉輪聖王,正法治化。王與百千大眷屬俱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供養畢已,而白佛言:『我當久如得菩薩道?』佛告大王:『轉輪聖王即是菩薩,更無有異。所以者何?無有餘人作帝釋梵王及轉輪聖王。若菩薩者,即是釋梵轉輪聖王,先作眾多帝釋梵王,然後乃作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汝已曾作恆沙阿僧祇帝釋梵王,今作轉輪聖王。』時王白言:『帝釋梵王何所像類?』佛告大王:『釋梵天王亦如汝今首著天冠,而彼端嚴則不及汝;如佛色像端嚴殊特,非聲聞緣覺菩薩所及。如佛端嚴,汝亦如是。』   「迦葉!爾時聖王復問佛言:『我於久如當得成佛?』佛言:『大王!凡得佛者,時大久遠。所以者何?假令大王捨其福德,還為凡人。而以一毛渧大海水,乃至將竭,餘如牛跡,當有如來出興於世,名曰燈光如來.應供.等正覺。時有國王名地自在,燈光如來為王授記當得作佛。汝於爾時當為彼王第一長子,亦俱授記。時彼如來當如是說:「大王!汝此長子從昔暨今,大海將盡,生為汝子。於其中間,不為小王,或為釋梵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汝此長子勇猛精進如是。」地自在!菩提難得,以是因緣故說此譬。地自在!汝此長子有六萬婇女——端正姝好,瓔珞莊嚴,狀如天女——棄之如唾。知欲無常,危脆不堅。「我當出家。」作是語已,信家非家,捨家學道。是故,彼佛記此童子:「當來有佛,名釋迦牟尼,世界名忍。汝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佛涅槃後,正法欲滅餘八十年作比丘,持佛名宣揚此經,不顧身命。百年壽終,生安樂國,得大神力,住第八地,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樂國,復化一身問阿逸多佛此修多羅。」』時地自在王聞子授記,歡喜踴躍:『今日如來記說我子,得八住地。』時彼童子聞授記聲,勤加精進。」   迦葉白佛言:「是故,世尊!毛渧大海猶尚可盡。」   佛告迦葉:「此義雲何?」   迦葉白佛言:「世尊!譬如商人計數金錢置一器中,其子啼時授與一錢,彼器中錢日日損減。如是,菩薩摩訶薩於大海水渧渧損減悉能知之,亦知餘在,況復世尊於眾生大聚盡而不知?但諸眾生無有減盡,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世尊乃能知耳。」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眾生大聚無有盡時。」   迦葉白佛言:「眾生般涅槃者,為有盡耶?為無盡耶?」   佛告迦葉:「眾生無有盡也。」   迦葉白佛言:「雲何眾生不盡?」   佛告迦葉:「若眾生盡者,應有損減,此修多羅則為無義。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常住。以是義故,諸佛世尊般涅槃者,然不磨滅。」   迦葉白佛言:「雲何諸佛般涅槃不畢竟滅?」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捨壞則為虛空;如是,如是!諸佛涅槃即是解脫。」   大法鼓經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0 大法鼓經   大法鼓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譬如有王能行佈施,彼王國中多出伏藏。所以者何?以彼國王種種周給貧苦眾生,是故伏藏自然發出。如是,迦葉!大方便菩薩廣為眾生說甚深法寶故,得此甚深離非法經——謂空無相無作相應經——復得如是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經。   「迦葉!如鬱單越,自然之食,眾共取之,無有損減。所以者何?以彼盡壽,無我所想及慳貪想。如是,迦葉!此閻浮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此深經,書持讀誦,究竟通利,廣為人說,終不疲厭、不疑、不謗,以佛神力,常得自然如意供養,乃至菩提無乏無盡,除定報業。   「如持戒比丘不緩持戒,終身天神隨侍供養。若彼能於如是深經乃至不起一念謗想,當得如來藏如來常住,常見諸佛親近供養。如轉輪聖王,凡所遊行七寶常隨。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比經常與彼俱。如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七寶隨住不住餘處,其非真寶住於餘處。如是安慰說者現在所住,如是比經悉從他方來至其所,諸不了義空相應經於餘處住。如是安慰說者所住至方,此經常隨;如轉輪聖王所遊之處,諸餘眾生隨順王者,作如是念:『彼王所住我亦應去。』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比經亦復常隨。如轉輪聖王出於世時,七寶隨出。如是安慰說者出於世間,如是比經亦隨出現。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若失一寶,彼王尋求,必至寶所。如是安慰說者,為聞此經,處處尋求,要至經所。   「復次,如轉輪聖王不出世時,諸餘小王力轉輪王,和合諸王各現於世。如是,諸方無人演說此深經處,餘雜說者說諸雜經——所謂正不正雜經——彼諸眾生亦如是隨學。彼隨學時,聞此如來藏如來常住究竟深經,心生疑惑。於安慰說者生恚害心,輕賤嗤笑,不生愛念,罵辱不忍,作如是說:『此將文筆,魔之所說。』謂為毀法,悉棄捨去各還本處,更相破壞犯戒邪見,終不能得如是比經。所以者何?安慰說者所住之處,此經隨住故。   「爾時,世間多有眾生見聞摩訶衍經而生誹謗。莫生恐畏。所以者何?五濁世時,正法損減,多有眾生謗摩訶衍。如七家村中必出茶夷尼鬼。如是,比經所行之處,七人眾中必有謗者。   「迦葉!譬如同戒之人相見歡喜。彼亦如是,各各毀戒,於說法眾中聞是經時,更相瞻視,作戲笑言:『何者眾生界?何者為常?』瞻彼顏色作是思惟:『彼是我伴。』更相慈愍。如是作已,守性而住、守性而去。如婆羅門長者種性,生子習惡,父母訓誡,曾不改悔。捨家而去,隨逐惡友,鬥諸鳥獸,以為戲樂。如是展轉,乃至他國,要結同類,共為非法,是為同行。不樂此經者亦復如是,見他誦說而反戲笑。所以者何?爾時眾生並多懈怠,持戒寬緩,為法留難,彼諸同行相隨誹謗。」   迦葉白佛言:「嗚呼!真是惡時。」   佛告迦葉:「至於爾時安慰說者,當如之何?迦葉!譬如城邑邊近路之田,為諸人眾象馬侵食。彼時田主使一人監視,監視之人不勤守護,復更增足二、三、四、五、若十、二十、乃至百人。守者逾多,取者彌眾。最後一人作是思惟:『如此守視非一切護,當善方便令無侵害。』即取田苗手自惠施,彼生感愧田苗得全。迦葉!若能如是善方便者,於我滅後能護此經。」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終不能攝彼惡人,寧以兩肩荷負須彌至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法、謗法、污法,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屬他為其僕使,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背法、遠法、壞法,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頂戴大地山海經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法,自高毀他,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恆受聾盲瘖啞,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為利出家受他信施,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捨身疾般涅槃,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毀淨戒,□聲之行而身行諂曲、口言虛妄,如是諸惡非法音聲。」   佛告迦葉:「汝般涅槃是聲聞般涅槃,非為究竟。」   迦葉白佛:「言若聲聞緣覺般涅槃非究竟者,世尊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世尊雲何已般涅槃復般涅槃耶?」   佛告迦葉:「聲聞以聲聞般涅槃而般涅槃,非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種功德一切種智大乘般涅槃,然後究竟無異究竟。」   迦葉白佛言:「世尊!此義雲何?」   佛告迦葉:「譬如從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見如初生乳,乳血共雜;受三歸者猶如純乳;隨信行等及初發心菩薩住解行地,猶如成酪;七種學人及七地住菩薩猶如生酥;意生身阿羅漢、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應供.等正覺猶如醍醐。」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雲何說有三乘?」   佛告迦葉:「譬如導師勇猛雄傑,將諸親屬及餘人眾,從其所住欲至他方。經由曠野嶮難惡道,作是思惟:『此眾疲乏,將恐退還。』為令諸人得止息故,於其前路化作大城,遙以指示語諸大眾:『前有大城,當速至彼。』諸眾悉見漸近彼城,各相謂言:『是我息處。』即共入城休息快樂,樂於中住不欲前進。爾時,導師作是思惟:『此諸大眾得此小樂便以為足,羸劣休懈無前進意。』爾時導師即滅化城。彼諸大眾見城滅已,白導師言:『此為何等?為幻為夢?為真實耶?』導師聞已,即告大眾:『向者大城為止息故,我化作耳。更有餘城,今所應往,宜速至彼快樂安隱。』大眾答言:『唯然受教。何緣樂此鄙陋小處?當共前進安樂大城。』導師告言:『善哉當行。』即共前進。復告大眾:『所往大城先相已現,汝當觀察,彼前大城極甚豐樂。』以漸前行見彼大城。爾時導師告諸大眾:『諸仁當知此是大城。』時諸大眾遙見大城安隱豐樂,心得歡喜,各共相視生希有心:『此城為實?為復虛妄?』導師答言:『此城真實,一切奇特,安隱豐樂。』即告彼眾:『入此大城,此則第一究竟大城,過此處已更無餘城。』彼諸大眾俱入城已,生希有心,心得歡喜,歎彼導師:『善哉,善哉!真實大智,大悲方便,哀愍我等。』   「迦葉當知,彼初化城謂聲聞緣覺乘清淨智慧,空無相無作解脫之智;真實大城是如來解脫。是故,如來開示三乘,現二涅槃,又說一乘。」   佛告迦葉:「若有說言無此經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師。」   迦葉白佛言:「世尊!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   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餘說。復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先食餓鬼、孤獨、貧乞,次施沙門及婆羅門,甘膳眾味隨其所欲。諸佛世尊亦復如是,隨順眾生種種欲樂,而為演說種種經法。若有眾生懈怠犯戒,不勤修習,捨如來藏常住妙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或隨句字說、或增異句字。所以者何?彼如是言:『一切佛經皆說無我。』而彼不知空無我義,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所以者何?無量塵垢諸煩惱藏常空涅槃,如是涅槃是一切句;彼常住安樂是佛所得大般涅槃句。」   迦葉白佛言:「世尊!雲何離於斷常?」   佛告迦葉:「乃至眾生輪迴生死,我不自在,是故我為說無我義。然諸佛所得大般涅槃常住安樂,以是義故,壞彼斷常。」   迦葉白佛言:「世尊!再轉無我轉我久矣。」   佛告迦葉:「為破世間我,故說無我義。若不如是說者,雲何令彼受大師法?佛說無我,彼諸眾生生奇特想,聞所未聞,來詣佛所,然後以百千因緣令入佛法。入佛法已,信心增長,勤修精進善學空法,然後為說常住安樂有色解脫。復次,或有世俗說有是解脫,為壞彼故,說言解脫悉無所有。若不如是說,雲何令彼受大師法?是故百千因緣為說解脫,滅盡無我。然後,我復見彼眾生見畢竟滅以為解脫,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後我復百千因緣說解脫是有。」   迦葉白佛言:「世尊!得解脫自在者,當知眾生必應有常。譬如見煙必知有火,若有我者必有解脫。若說有我,則為已說解脫有色,非世俗身見,亦非說斷常。」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般涅槃示般涅槃、不生示生?」   佛告迦葉:「為壞眾生計常想故,如來不般涅槃示般涅槃、不生示生。所以者何?眾生謂佛尚有終沒不得自在,何況我等有我我所?譬如有王為鄰國所執,繫縛枷鎖,作是思惟:『我今復是王、是主耶?我今非王非主。何緣乃致如是諸難?由放逸故。』如是,眾生乃至生死輪迴,我不自在;不自在故,說無我義。譬如有人為賊所逐,舉刀欲害,作是思惟:『我今無力當得免此死難,以不如是生老病死種種眾苦成就眾生思想,願作帝釋梵王。』如來為壞彼思想故,示現有死。如來是天中之天,若般涅槃悉磨滅者,世間應滅;若不滅者,則常住安樂。常住安樂,則必有我,如煙有火。若復無我而有我者,世間應滿實有我非;無我亦不壞,若實無我,我則不成。」   迦葉白佛言:「世尊!有者何耶?」   佛告迦葉:「有者,二十五有眾生行;非有者,無思之物。若非有是眾生者,應從他來。設有思之物壞者,眾生當減;若非有是眾生者,則應充滿。以眾生不生不壞故,不減不滿。」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雲何生彼煩惱諸垢?」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應以是問,問於如來。譬如金師見彼金性,作是思惟:『如此金性何由生垢?今當推尋生垢之本。』彼人云何為得本不?」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若盡壽思惟尋初因相,乃至無始得本際不?既不得本,亦不得金。若巧方便,精勤不懈,除彼金垢,爾乃得金。」   佛告迦葉:「如是我者,生客煩惱。欲見我者,作是思惟:『今當推尋我及垢本。』彼人云何為得本不?」   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謂聞如是比經,深心信樂,不緩不急,善巧方便,專精三業。以是因緣,爾乃得我。」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何故不見?」   佛告迦葉:「今當說譬。譬如初學,學五字句,界成句偈。欲先知義,然後乃學。當得知不?要當先學,然後乃知。彼善學已,然後師教界成句義,引譬示之,彼能聽受。緣師得解界成句義故,則能信樂。如是,我今為煩惱藏所覆眾生說言:『善男子!如來藏如是如是。』彼便欲見。當得見不?」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如彼不知界成句義,當緣師信。如是,迦葉當知,如來是誠實語者,以誠實語說有眾生。汝後當知,如彼學成。   「今當為汝更說譬喻,如四種眾生界隱覆譬喻,所謂膚翳覆眼、重雲隱月、如人穿井、瓶中燈焰,當知此四有佛藏因緣。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眾生得般涅槃。如彼眼翳是可治病,未遇良醫,其目常冥;既遇良醫,疾得見色。如是,無量煩惱藏翳障如來性,乃至未遇諸佛聲聞緣覺,計我、非我、我所為我;若遇諸佛聲聞緣覺,乃知真我,如治病癒,其目開明。翳者謂諸煩惱,眼者謂如來性。   「如雲覆月,月不明淨;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淨。若離一切煩惱雲覆,如來之性淨如滿月。   「如人穿井,若得乾土知水尚遠;得濕土泥知水漸近;若得水者,則為究竟。如是,值遇諸佛聲聞緣覺,修習善行,掘煩惱土,得如來性水。   「如瓶中燈焰,其明不現,於眾生無用;若壞去瓶,其光普炤。如是,諸煩惱瓶覆如來藏燈,相好莊嚴則不明淨,於眾生無用;若離一切諸煩惱藏,彼如來性煩惱永盡,相好照明施作佛事,如破瓶燈眾生受用。   「如此四種譬喻因緣,如我有眾生界。當知一切眾生,皆亦如是,彼眾生界無邊明淨。」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一性一乘者,如來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佛告迦葉:「今當說譬。如巨富長者,唯有一子,隨乳母行,於大眾中亡失所在。長者臨終作是思惟:『我唯一子久已亡失,更無餘子、父母、親屬,若我一旦終沒之後,一切財物王悉取去。』于思惟頃,本所失子遊行乞求,到其本家,而不自知是其父捨。所以者何?幼少失故。父見識之,而不言子。所以者何?慮怖走故。多與財物,而語之言:『我無子息,為我作子,勿復餘行。』彼子答言:『不堪住此。所以者何?住此常苦,如被繫縛。』長者謂言:『汝欲何作?』子復答言:『寧除眾穢,放牧田作。』長者念言:『此子薄福,我當知時,且隨彼意。』即令除糞。   「其子久後見大長者五欲自娛,心生欣樂,作是思惟:『願大長者時見哀納,多賜財寶,以我為子。』作是念已,不勤作務。長者見已,作是思惟:『如是不久,必為我子。』是時長者尋告之曰:『汝今雲何起異心想,不勤作務?』彼即答言:『願欲作子,生如是心。』長者言:『善。我是汝父,汝是我子。我實汝父,而汝不知,所有庫藏悉以付汝。』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此是我子,我失來久,今遇還家,而不自知。我命為子,而復不肯,今日自求,為我作子。』   「迦葉!如彼長者方便誘引志意下劣子,先令除糞,然後付財。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此本我子,亡失來久,今幸自來,為我作子。』迦葉!如是不樂一乘者,為說三乘。所以者何?此是如來善巧方便。是諸聲聞悉是我子,如除糞者今始自知。」   迦葉白佛言:「嗚呼異哉!是聲聞乘,何鄙之甚?實是佛子,而不識父。」   佛告迦葉:「應如是學。若汝不堪呵責毀罵,則應捨離。彼後熟時,汝當知之。   「復次,迦葉!聲聞、大乘常相違反——世俗、無漏,愚癡、黠慧。   「復次,迦葉!若謗此經者,應當攝取。所以者何?彼以謗故,捨身當墮無邊黑闇。哀愍彼故,當設方便,以大乘法而成熟之。若不可治者,當墮地獄;若有信者,彼自當信;其餘眾生應以攝事攝令解脫。   「復次,迦葉!若有士夫初得熱病,不應與藥及餘眾治。所以者何?時未至故。要待時至,然後乃治,二處不知是則敗醫。是故病熟,然後應治;若未熟者,要待時至。如是,眾生謗此經者,過患熟時,深自悔責:『嗚呼苦哉!我之所作,今始覺知。』至於爾時,應以攝事而救攝之。   「復次,迦葉!如有士夫,度大曠野,聞合群鳥鳴。時彼士夫思是鳥聲,謂有劫賊,異道而去,入空澤中,至虎狼處,為虎所食。如是,迦葉!彼當來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有我無我聲,畏有我聲,入於大空斷見,修習無我,於如是如來藏諸佛常住甚深經典不生信樂。   「復次,迦葉!汝所問我為阿難說:『有有有苦樂,無有無苦樂。』汝今諦聽。迦葉!如來者,非有、非眾生,亦不壞。」   迦葉白佛言:「雲何?世尊!」   佛告迦葉:「如雪山下有出淨光摩尼寶性。有人善知摩尼寶相,見相則知,即取持去。如鍊金法消除滓穢,離垢清淨,隨所著處,本垢不污。所以者何?譬如士夫持燈而行,隨所至處闇冥悉除,燈光特明。彼摩尼寶亦復如是,如鍊真金塵垢不污,星月光照則雨淨水,日光所照尋即出火。如是,迦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於世,永離一切生老病死,煩惱習垢一切悉滅,常大照明,如彼明珠,一切不污;如淨蓮華,塵水不著。   「復次,迦葉!如來如是如是時、如是如是像類出於世間,隨其所應,示現凡身,不為彼彼凡品生處垢穢所染,亦復不受世間苦樂。樂者人天五欲功德,彼即是苦,唯有解脫,究竟常樂。」   迦葉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我自惟省,今始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成阿羅漢。當於如來知恩報恩——以如來昔日分我半坐;今日復於四大眾中,以大乘法水而灌我頂。」   爾時,眾中有持比丘色像儀式者、或持優婆塞色像儀式者、或持非優婆塞色像儀式者,傾側低仰,一切皆是魔之所為。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大眾離諸糟糠,堅固真實,如栴檀林。如是眾中,彼雲何住?」   佛告阿難:「問大迦葉。」   阿難言:「唯。善哉當問。」即問迦葉:「於此眾中,彼雲何住?」   迦葉答言:「彼愚癡人是魔眷屬,與魔俱來。是故,阿難!我先說言:『不能堪任於如來滅後善巧方便護持正法,如善守田。』是故先言:『寧負大地』,廣說如上。爾時世尊即告我言:『於我滅後,汝當堪忍護持正法,至於法盡。』我時白佛:『我當堪能四十年中護持正法。』時佛責言:『何以懈怠,不能護法至於法盡也?』」   佛告迦葉:「汝且求魔。若能得者,堪任護法。」   迦葉即以天眼觀察而不能見。如捨衛國有一野人亡失其子,於大眾中求子不得,疲乏而歸。迦葉天眼於大眾中求魔不得,亦復如是。即白佛言:「我不堪任求覓惡魔。」   如是八十諸大聲聞皆曰:「不堪。」   復令賢護等五百菩薩——除一菩薩名一切世間樂見——推覓惡魔,亦復不得。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汝不堪任法欲滅時餘八十年護持正法。南方菩薩當能護持,汝當於賢護菩薩五百眾中最後求之。」   迦葉答言:「善哉當求,求得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世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則是其人。」   佛告迦葉:「汝往勸請,令覓惡魔。」   爾時,迦葉即與八十諸大聲聞及賢護等五百菩薩,俱共勸請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汝童子!世尊所舉,堪覓惡魔。」   爾時,童子於大眾中白迦葉言:「我今堪任推覓惡魔。然有八十諸大聲聞、賢護等五百菩薩摩訶薩,及文殊師利、觀世音、得大勢、滅諸惡趣、彌勒菩薩等,何故不覓,令我覓耶?宜令彼先,然後及我。」   迦葉謂言:「降伏惡魔為無福耶?」   答言:「迦葉!汝知有福,宜自為之;我今不能。」   爾時迦葉以此白佛。佛告迦葉:「此童子語為何所說?」   迦葉白佛:「童子說言:『先諸大德,然後及我。我是俗人,性復下劣。是諸大德、八十聲聞、及賢護等五百上首,彼悉在先,然後次我。』」   時諸聲聞及賢護等一切推覓,悉不能得——如彼野人求子不獲——皆曰:「不堪。」於一面立。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汝今聞此大法鼓經,於我滅後四十年中,當善護持如今正法,當擊大法鼓、吹大法□、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然後,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正法欲滅餘八十年,當以五繫縛彼惡魔及其眷屬如縛小兔,廣當宣唱大法鼓經、當擊大法鼓、吹大法□、設大法會、建大法幢。」   迦葉白佛言:「當於何時?」   佛告迦葉:「正法欲滅餘八十年。」   迦葉白佛言:「世尊!欲見惡魔。」   佛告童子:「速以惡魔示諸大眾。」   爾時,童子瞻仰世尊,即指示言:「觀此惡魔,從異方來,如諸菩薩作比丘像,於眾中坐。」   大眾悉見,見被五繫。   魔言:「童子!我於此經不復作礙。」如是三說。   爾時,世尊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等菩薩眾言:「摩訶迦葉已能於我滅度之後四十年中護持正法,汝等誰能於我滅後最後護法?」如是三說,無能堪者。   佛告大眾:「汝等勿得起輕劣想。我此眾中多有弟子,於我滅後能護正法、說此經者。賢護等五百菩薩最後一人——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我滅後,當擊大法鼓、吹大法□、設大法會、建大法幢。」   爾時童子即放弊魔。   時諸大眾語童子言:「汝已授記。」   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言:「今汝迦葉!如守田夫無善方便,不能堪任護持此經。今此童子聞此經已,能善誦讀,現前護持,為人演說,常能示現為凡夫身,住於七地。正法欲滅餘八十年,在於南方文荼羅國大波利村善方便河邊迦耶梨姓中生。當作比丘持我名,如善方便守護田苗,於我慢緩懈怠眾中離俗出家,以四攝法而攝彼眾。得此深經,誦讀通利,令僧清淨,捨先所受本不淨物。為說大法鼓經,第二為說大乘空經,第三為說眾生界如來常住大法鼓經,擊大法鼓、吹大法□、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當於我前被弘誓鎧,盡百年壽常雨法雨,演說此經。滿百年已,現大神力示般涅槃,說如是記:『釋迦牟尼佛今來至此,悉當瞻仰,恭敬禮拜。』如是,如來常住安樂,諸仁當觀真實常樂,如我所說。」   爾時,空中十方諸佛皆悉現身說如是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皆當信其善說。」   迦葉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德能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臨命終時現大神力?」   佛告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八功德者,能現前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何等為八?一者、說此深經心不懈怠。二者、說彼三乘三種之說亦不懈倦。三者、所應化者終不棄捨。四者、若僧壞者和合一味。五者、終不親近比丘尼、女人、黃門。六者、遠離親近國王及大力者。七者、常樂禪定。八者、思惟觀察不淨無我。是為成就八種功德。   「復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善能持法。二者、常自欣慶:『善哉!我今所作快樂大善。』三者、能自歸依,作是思惟:『我得善利。』四者、於如來常住決定無疑,日夜常念如來功德。   「以是因緣,現前得見常住法身現大神力,然後命終。   「迦葉!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隨所住處城邑聚落,我為是等示現法身而說是言:『善男子!善女人!如來常住。汝從今日常應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解說,作如是語:「當知如來常住安樂,正心悕望勿為諂曲;當知世尊如是常住,淨悕望者我當現身。」』汝大迦葉當信、當審,若不如是修行法者,何由見我?雲何能得神通示現?如我為聲聞乘說,比丘能捨一法者,我為保任得阿那含果。謂彼所行功德成就亦復如是。如我先說持戒比丘,終身天神常隨供事,是故汝等勿貪利養,當修厭離住身念處。   「復次,迦葉!持我名比丘常令僧淨。」   迦葉白佛言:「世尊!此為雲何?」   佛告迦葉:「行攝取時,滿足犯戒貪烏之眾,如彼巧便守護四法。賢護等五百菩薩先不堪任,是等今者猶故不堪於我滅後最後護法。持我名比丘行攝法時,攝諸寬縱懈怠比丘,習近供養,與其經卷,消息將護。如養牛法,知可伏時,然後調伏。若攝取調伏而不改者,則便棄捨,不令毒箭塗傷善淨。彼復當作如是思惟:『莫令淨行比丘因彼犯戒。彼說非法、行惡行者,不應致敬共同法集布薩自恣羯磨僧事,悉不應同。』如王摧敵,彼亦如是。如是方便調伏彼已,於百年中常雨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示大神力,命終涅槃。過千佛已六十二劫,經百千緣覺及八如來般涅槃後,乃成佛道,名智積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彼時持我名比丘者,即是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當於此土成等正覺。   「迦葉當知,無上菩提,如是難得。迦葉!為是凡人所能得不?」   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一佛國土一佛施作佛事,第二、第三亦復如是。如一芥子中有眾多世界,周旋往返而不自知。誰持來去?誰安我此?隨所應知,隨順為作。如是,或有知我者、或不知者。此一世界耆闍崛山中,有釋迦牟尼佛,即於此中有阿逸多佛;於此世界或現劫燒、或現說法,如是奇特,甚為希有。復有何等最上奇特?謂一切世間樂見童子不於凡俗家生,其所生家悉是菩薩。迦葉當知,彼供養給侍者,悉皆歡喜,宗親愛念,皆作是言:『我種姓中有如是人生。』此諸人等,一切皆是我之所遣。迦葉當知,彼菩薩摩訶薩,若餘四眾為作眷屬,悉聞說此大法鼓經,一切皆當得無上菩提。   「迦葉!我於過去久遠世時,在毘捨離城作轉輪王,名難提斯那。爾時,毘捨離城如四天王下閻浮提、如忍世界,其餘天下亦復如是,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我時壽命不可思議。我作如是轉輪聖王,行阿僧祇殊勝佈施及諸功德,持戒清淨修諸善行,合集如是無量福德。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一乘大法鼓經,戲笑而往,乃至一念,所得功德勝前福業,不可稱記,算數譬喻所不能計。如有咒王名曰焰炤,一說此咒,四月善護。迦葉當知,世間凡咒勢力如是,何況一讀大法鼓經而力不能盡壽為護?是故,有能供養此經者,是諸眾生為無上菩提作決定因,乃至究竟菩提不離是經。」   時諸大眾同聲唱言:「善哉,善哉!甚奇,世尊!今此童子當為持佛名比丘,若般涅槃者,祇洹林神無所依怙。所以者何?彼從南方來至佛所而般涅槃。」   佛告大眾:「彼亦不來,我自往彼,示現其身,先遣此經,然後乃往。所以者何?若此經不往至彼手中,則彼生退心。若彼有眾生應調伏者,我與大眾往住其前。彼見我已,當即還往迎,便般涅槃,隨其所欲度眾生處而般涅槃。   「爾時,天帝釋子,名阿毘曼儒,當乘神通而來至此。彼雖幼少,真心清淨信樂大乘,唯獨一人無有儔匹。於天人中持此大乘甚深經典,是故彼為說解脫因,得授佛記。時諸大眾同聲說偈: 「『奇哉!一切,  世間樂見。  為比丘像,   擊大法鼓,  護持佛法,  令得久住。   般涅槃後,  世間虛空;  彼滅度後,   無與等者。  如是比丘,  世間難得,   能為世間,  說究竟道。』」   爾時,迦葉、阿難、賢護菩薩等無量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法鼓經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1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No. 271 [No. 272]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捲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禪延國,住旃茶缽樹提王園,其中多有諸娑羅樹、多羅樹、迦尼迦羅樹、尼拘羅樹、博叉樹、優曇缽羅樹;復有婆師華、陀膩迦華、阿提目多華、瞻婆華,阿叔迦樹、波吒羅樹,以為莊嚴;又有泉井、池沼、江河、清流莊嚴;又有青、黃、赤、白蓮華遍諸水上;鵝、鴈、鴛鴦、拘那羅鳥、缽吒軍陀、鸚鵡、□鵒、命命諸鳥出種種音;多諸黑蜂出妙音聲;多軟深草遍佈大林。與大比丘眾十二億俱,大德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阿尼揵陀、須菩提、大迦旃延、摩訶劫賓那、離波多、波賓那、難提翅那、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憍梵波提、那陀翅那、周梨槃特、闥婆摩羅子、呿陀婆林、難陀、摩訶拘絺羅、羅□羅、大德阿難等,而為上首;十二億俱,一切入一法界處行,進入一切諸法如性行虛空行,無依止處無依止行,離諸一切所起覆蓋障礙結纏,入度如來,無有法界近一法界,向一切智道而不休廢,欲一切智心無退轉,智慧了別得到彼岸,勤進修行方便境界。   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等,與八億比丘尼俱,一切成就白淨之法,皆悉善行,一切智道近一切智,善行進入無有法性,觀一切法無有性相,自解諸法實際無際,得於無礙解脫智慧,隨應眾生,所應調伏,善能示現。   復與七十二億大菩薩眾,其名曰大力菩薩、大力持菩薩、大變化菩薩、大變化王菩薩、大進趣菩薩、大進揵菩薩、大吼菩薩、大吼意菩薩、大眾主菩薩、大香象菩薩、大月菩薩、善月菩薩、功德月菩薩、寶月菩薩、普照月菩薩、法無垢月菩薩、月照菩薩、妙名月菩薩、放光月菩薩、滿月菩薩、梵音菩薩、梵主雷音菩薩、地音菩薩、法界音聲菩薩、降一切魔場音菩薩、妙音聲菩薩、普告音菩薩、無妄想分別音菩薩、地輪音菩薩、一切無障音菩薩、普藏菩薩、無垢普藏菩薩、德藏菩薩、照藏菩薩、寶藏菩薩、月藏菩薩、日藏菩薩、熾藏菩薩、蓮華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妙意菩薩、好意菩薩、勝意菩薩、增意菩薩、無邊意菩薩、廣意菩薩、覺意菩薩、無盡意菩薩、須彌燈菩薩、大燈菩薩、法炬燈菩薩、照一切方燈菩薩、普燈菩薩、滅一切闇燈菩薩、照一切道燈菩薩、一照明燈菩薩、月燈菩薩、日燈菩薩、離一切惡道菩薩、魔不降伏菩薩、大魔不降伏菩薩、威德菩薩、無降伏菩薩、無能測菩薩、威德覺乾惡菩薩、得大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等,七十二億俱,皆是一生,得陀羅尼,得諸三昧,得無邊樂說,得無礙無所畏,獲得神通到於彼岸,能過無邊佛之剎土,遊於神通身心解脫,諸礙無礙智見成就,無佛世界現佛出世,善轉法輪無有錯謬,隨於一切眾生所解,而為說法說無作法,於法性中無有動發非不動發,其心入度到於彼岸,演說空法吼大師子吼,降伏破壞一切外道,伏魔怨敵,得諸菩薩所行神通,斷離愛瞋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入於一切如來密處,為一切眾生而作佛事,常為諸佛之所讚歎,受持一切未來世劫,受持一切如來法性,雨於法寶,歎其所有一切功德,不可窮盡,為世界主本願成就,行於如來解脫之行,先已善修行於大乘,信眼清淨無有垢污,常恆勤進供養給事諸佛如來,能善莊嚴不退莊嚴趣向大悲,其心解性無可比喻,超度疑佛猶豫惑心,為過諸佛之所護持。   復有無量優婆塞、優婆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威德無喻;諸天、天主,諸龍、龍主,夜叉、夜叉主,乾闥婆、乾闥婆主,阿修羅、阿修羅主,迦樓羅、迦樓羅主,摩□羅、摩□羅主,緊那羅、緊那羅主,人非人、人非人主,一切各與百千眷屬皆來會坐。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坐於德藏師子之座,蔽諸大眾身光猛盛照明無垢。猶如須彌顯於大海映蔽諸山照明挺特;世尊亦爾,坐師子座覆蔽一切諸天世人,殊特猛盛照明無垢。猶十五日月盛滿已,隱蔽眾星照明清淨;世尊亦爾,隱蔽一切諸天世人,照明清淨。猶如虛空清明淨潔無有雲翳,日放明網,隱蔽山光螢火闇已極照明淨;世尊亦爾,坐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極為照明,亦復隱蔽釋梵護世等光。猶如闇夜於高山頂熾然大火照明清淨;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光極照明清淨無垢。如師子獸王降伏一切諸小禽獸;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一切天人。如毘琉璃如意寶珠八楞無垢放淨光明;世尊亦爾,處師子座,端嚴殊妙明照十方。如轉輪王降伏四域所有眾生;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如釋提桓因著釋迦毘楞伽寶瓔珞已,處善法堂降伏隱蔽諸天光明;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照明清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大眾心已,見如來身威德隆盛,作是思惟:「是何光瑞,世尊今坐於師子座,極為光明清淨殊特大會甚多?我今當問如來是義。」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從座起,正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十力照光明,  降伏天世人,  三有無與等,  眾生無有過。  如須彌天居,  悉照明諸方,  降伏蔽諸山,  勇出照眾山。  佛持德亦爾,  智山勇出世,  降伏蔽諸眾,  常恆淨照明。  如月處虛空,  日月功德照,  盛滿極圓足,  降伏蔽諸宿。  十力亦如是,  弟子星圍遶,  放淨月光明,  能照人天世。  喻如日宮殿,  照明降一切,  人尊主如是,  降伏人天世。  猶如山頂火,  闇夜照諸方,  智光明如是,  調御放妙光。  如師子獸王,  顯威德降獸,  外道眾如是,  顯照明降伏。  人主轉輪王,  威德降伏世,  世調御如是,  降伏照諸世。  三十三天王,  降伏勝諸天,  無等亦如是,  降伏照諸眾。」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偈讚佛已,合掌白佛言:「惟願世尊,今為此眾,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若眾生聞趣上行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向下行者得上勝進;已發無上菩提心者,增益無上菩提境界;懈怠眾生發大欲樂;退道眾生安菩提道;趣菩提道諸眾生等,具足莊嚴如來智度。」文殊師利如是請已。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說難解,當何緣說?何緣進入?難知、難覺、難可測量、難教、難度,諸天世人壞威儀者,及破戒者,不能解知;下眾生等所不能解;諸壞心者所不能信;為惡知識之所攝者,所不能入;離善知識者,所不能知;不為諸佛所護持者,不能聽受,況當解趣,無有是處,惟除諸佛所護持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文殊!聽我說,  汝所問事義,  下暗不能行,  不知此法性;  於先佛不行,  調御世不護。  若聞此法者,  無有恭敬心,  惡知識所攝,  離善知識人,  若聞如是法,  疾退墮大山。  小心無進行,  無有勝妙心,  下人無信解,  是等聞不喜。  佛悲彼不說,  勿嬈彼眾生,  不信此法故,  長夜無利益。」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此所集眾皆悉清淨,先有善行,多供給事過去諸佛,善知識攝,善淨信根,恭敬出世解脫之法,善知淨心,畢竟善解善教,如此等眾皆悉集會,能知能解如此之法。善哉,世尊!願今演說,攝取利益諸眾生故。」   重說偈言: 「此多眾生求法利,  善知解了此法性;  過去諸佛所修行,  是故說法調御師。  悉皆恭敬合掌住,  瞻視諦觀世調御,  調御為此生悲心,  大覺願說勝妙法。  我今鹹請於法王,  願當演說勝妙法,  為利攝取菩薩故,  人尊願開善法藏。」   文殊師利如是請已,佛即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問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之義。文殊師利!汝今悉知一切法行,於諸法中無有疑惑,汝已善覺智慧方便。文殊師利!汝多利益諸眾生行。文殊師利!汝為未來諸菩薩等作大光明。文殊師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菩薩所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文殊師利諸菩薩言:「如是,世尊!當至心聽。」   佛言:「善男子!若有成就十二功德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有妙解性離下解行,有性行悲生於白淨,有心專行堅受無為,有善莊嚴久修善行,有善恭敬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有身業、口業、意業無作離一切惡,有遠惡知識近善知識,有如說如作無有諛諂,有善覺知法不貪於味節量而食,有如來護持離魔所持,有常一切諸眾生中生於悲心,亦不放捨一切眾生,心亦不貪,有因緣力功德莊嚴。善男子!是名成就十二功德法。善男子、善女人,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利益心,能與一切眾生樂故;哀愍心,不作諸惡故;大悲心,堪任荷負諸眾生故;大慈心,消滅一切諸惡道故;白淨心,不求餘乘故;無愛心,離於一切結使濁故;是淨心,其性淨故;如幻心,無有物故;無所有心,離所有故;堅固心,不動搖故;不退轉心,達諸法故;度於一切眾生之心,如說作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佛子善修行,  清淨之法滿足心,  一切眾生慈悲心,  柔軟之心為菩提。  本先遠離惡知識,  近示菩提善知識,  誓願勤進菩提果,  生於覺知菩提心。  恆常不生疲厭心,  所修行行如本際,  猶如金剛不退心,  如是等生菩提心。  於諸眾生慈悲心,  安諸眾生住樂故;  遠離一切諸惡故,  是等疾生菩提心。  慧者不求於餘乘,  思惟菩提勝功德,  淨心無垢亦無愛,  如是等欲菩提心。  離物悲物無有愛,  其性猶如電幻等,  離一切物無有相,  佛說菩提心等是。  離一切使一切惡,  無垢明瞭如虛空,  一切文字不可見,  此說菩提心清淨。  是菩提根勝妙行,  亦陀羅尼諸辯者,  亦是諸根及眾好,  此是得佛諸功德。」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安住,見於如是十二功德,勤進修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見菩提道安和調適,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大富族,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生可愛種姓中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離慳垢,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施心具足,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關閉於餓鬼門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財多共欲求堅固,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諸所須自在具足,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修習行一切捨已,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離貪惜捨一切物,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我當滿檀波羅蜜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應慎行如來教敕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所有佈施悉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菩薩見於如是十二功德勤進修行檀波羅蜜。」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施求無等一切智,  手足淨目頭骨髓,  不惜內外一切捨,  後無貪惜增益德。  當成妙封生勝家,  後增菩提降貪垢,  得自在滿於檀度,  一切諸佛所讚施;  慧見是諸功德利,  我當修行一切捨。   「復次,諸善男子!若菩薩見如是十二功德事故,勤精進修行屍波羅蜜。何等十二?見我當護持攝成就戒,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向菩薩道故,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緩結使縛故,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離一切惡道,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淨一切惡道,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成於身、口、意無作業故,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為慧者不訶,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習不放逸戒,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施一切眾生無所畏故,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得身、口、意戒,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於一切法中得自在故,勤進修行屍波羅蜜;見我當學無上如來戒,勤進修行屍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見於十二功德事故勤進修行屍波羅蜜,是戒迴向於一切智。」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當得緩結使縛,  我當關於惡道門,  我當思量勝妙事,  我當護戒牛愛尾,  我當如佛所教住,  我當慧者所稱讚,  我當護持常不離,  我當有住戒功德,  我當身口得無作,  我當行意無作法,  我當善護身口意,  我當不復行惡道,  若不放逸善逝讚,  是諸一切善業本。  我當常住於是處,  捨離一切諸放逸;  我當行屍波羅蜜,  我當成就於佛法,  我當淨於如來戒,  是一切戒勝無上。  不悕望求此功德,  若菩提薩求勝道,  護戒猶如氂牛尾,  當得一切功德利。   「復次,諸善男子!菩薩念於是十三行,修行於忍。何等十三?一切行空修行於忍;不得我故修行於忍;不得眾生修行於忍;不偏自他修行於忍;究竟無瞋修行於忍;覆蔽結使修行於忍;永斷貪、瞋修行於忍;成就相好修行於忍;欲生梵世修行於忍;離他逼切修行於忍;欲得盡智無生智故修行於忍;欲降諸魔修行於忍;欲知見如來無量身故修行於忍。以是忍辱,悉用迴向於一切智。善男子!是名菩薩見十三行修行於忍。」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此法空無有,  求不得眾生,  解知於此法,  安住忍功德。  俱遠離二邊,  自他無有瞋,  慧者修忍力,  大悲如是示;  究竟無有瞋,  進修忍無憂,  覺知於盡故,  修忍寂結使;  相好色嚴淨,  是生於梵宮,  堅進近忍力,  樂思惟吉忍;  無大忍力等,  令魔力非力,  一切德來歸,  是故修妙忍。   「復次!諸善男子!菩薩有於十二莊嚴,莊嚴修進。何等十二莊嚴?覺了一切佛法,勤修行進莊嚴;往詣一切佛所,勤修行進莊嚴;供給一切如來,勤修行進莊嚴;教化一切眾生,勤修行進莊嚴;安住一切眾生於佛法中,勤修行進莊嚴;滅諸眾生無明,勤修行進莊嚴;施諸眾生佛智,勤修行進莊嚴;淨於一切佛土,勤修行進莊嚴;盡於未來際劫,修菩薩行而不疲厭,勤修行進莊嚴;欲於一彈指頃遍至一切佛之世界,勤修行進莊嚴;一切佛之世界,成無上道轉妙法輪,勤修行進。諸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莊嚴勤修行進。」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無上勇進無懈怠,  是佛子向勝菩提;  往多佛剎猶復斷,  是所行處無疲厭。  為化眾生堅精進,  堪百千億劫苦聚,  常恆勤進無懈怠,  施與眾生滅度樂。  我願修淨諸佛剎,  盡悉覺知一切法,  我諸世界中勝輪,  轉已多億眾生調。  一念心覺勝菩提,  遣化多剎調伏故,  佛子常度進彼岸,  現眾莊嚴為眾生。   「復次,諸善男子!菩薩十二行修於禪定。何等十二?燋結使行,究竟不發故;正心住行,不隨境界故;無依止行,離欲界、色界、無色界故;出過世行,降伏非聖凡夫定故;增益勝行,無我心故;次第定行,分別禪故;無所有行,離有想故;無邊之行,呵責有邊三昧禪故;以是定行,善寂靜故;調心行,無不知故;寂靜之行,護諸根故;方便境界行,菩薩修禪,不捨、不發、非慧、非慢、非見、非愛、非念修故;是故菩薩降伏一切諸修禪者。諸善男子!是名菩薩見十二行修於禪定。」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此禪定尊貴,  是彼菩薩行;  燋一切結使,  究竟不復發。  專修寂定禪,  不修逐境界,  若有不住心,  勸令住於定。  修無依止禪,  彼無所依止,  欲色無色界,  思惟無所著。  是禪超出世,  是菩薩所知;  是故降一切,  諸非聖定者。  行於次第禪,  欲得自在故;  是故捨禪定,  還生於欲界。  增益勝妙行,  智慧者修禪;  是無我心禪,  為於菩薩說。  無量無邊行,  修行最上禪;  是故少分禪,  照明令降伏。  智慧方便俱,  修禪大名稱;  都無所見得,  一向白淨行。  無所依止故,  亦不住於物;  智慧者修禪,  捨離於物相。  行如是等行,  智慧者修禪;  於緣覺自在,  是故無所行。   「諸善男子!菩薩十二行智入般若波羅蜜。何等十二?明瞭行,不闇蔽故;大炬行,照明一切諸結使故;放智明網行,離無智故;智慧鉤行,拔無明根故;善利槊行,破愛網故;金剛行,破結山故;日宮行,乾燋結泥故;火大行,燒生樹故;摩尼寶行,不迷惑故;是空行,無有物故;無相行,無有相故;無願行,過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行智入般若波羅蜜。」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此慧勝世間,  作光滅諸闇;  日炬甚清淨,  照諸結使眾。  慧利滅無明,  覺知破壞愛;  破諸結使山,  天主金剛杵。  破壞阿修羅,  所有諸軍眾;  得照明離闇,  慧示現如燈。  猶日乾燋泥,  勝慧猶如日;  度結海彼岸,  猶如船渡水。  拔斷無知樹,  如刀斬諸樹;  得不迷摩尼,  空無物性相。  常離於覺觀,  不依諸有道;  得破壞疑惑,  能論出言說;  示生死過患,  示現涅槃炬。  此慧調世眼,  現無迷相事,  因慧菩薩健,  離闇行菩提。   「諸善男子!是菩薩知見十二境界示現方便。何等十二?善男子!是菩薩到涅槃境界,方便示現生死境界;到寂靜境界,方便示現在眾鬧中;到禪境界,方便示現後宮婇女;到無作境界,方便示現諸作境界;到無生境界,方便示現生死境界;離四魔境界,方便示現降伏諸魔;到聖人境界,方便示現近非聖境界;離世境界,方便示現世間境界;得智境界,方便示現凡夫境界;現了見於實際境界,方便示現不墮聲聞、緣覺境界;達解得到無相法界,方便示現相好嚴身;為化眾生境界故入佛境界,方便示現諸魔境界。諸善男子!是名菩薩知見十二境界方便示現。」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是方便境界,  菩薩淨眾生,  是住於境界,  示一切境界。  得涅槃境界,  方便現有為;  又到是境界,  無二過患污。  得到寂靜處,  方便現眾鬧;  於二俱無著,  無著行如蜂。  示現婇女中,  宮中貪娛樂;  彼得於寂靜,  持德者方便。  不退於禪定,  方便現亂心;  見無諸匆務,  方便智示現。  亦無有恭敬,  無妄相戲論;  非妄妄想界,  方便智示現。  不生亦不死,  不生法豪貴;  示現於生死,  方便智勇健。  出過魔境界,  住威德佛界;  而現魔境界,  是佛子方便。  到聖功德頂,  方便凡夫行;  淨智力眾生,  方便智變化。  一切法無際,  知於本際空;  不求於滅度,  是方便所持。  一切法無相,  是達空無有;  以化眾生故,  示現相好身。  是方便境界,  大威德佛子!  是佛子安住,  示現百變化。   「諸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方便,出生十二功德成就,精練佛土,成於無上正真道已,示現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現差別乘,示現佛土污穢不淨,現眾生鈍,現說法異,現眾生異,現異道諍訟,現魔魔業,都無過咎,當知一切是如來方便。」   佛說是已,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願說十二功德成就精練佛土,諸佛世尊,於是功德精練佛土,成於無上正真之道。」   佛言:「文殊師利!是精練佛土,有精練劫成就具足,不捨精練諸功德故。諸佛世尊,即於是處,成於無上正真之道。是精練佛土,有精練時成就具足,不違失於行法時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眾生成就,無不知法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福田成就,善妙淨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易解眾生成就具足,不頑鈍故。是精練佛土,有精練乘成就具足,出一乘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妙地成就,無有物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妙地成就,一切不外行道法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功德成就,無諛諂故。是精練佛土,有精練心畢竟成就,是白淨性眾生住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聖人成就,福田不空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道場成就,往古先佛所住處故。文殊師利!是名十二功德成就精練佛土,是處一切諸佛如來,成於無上正真之道。文殊師利!汝今當知!我此都無聲聞、緣覺所安止處。何以故?如來捨離諸異相故。文殊師利!若其如來,或有欲於眾生大乘,或有欲於眾生小乘,則是如來有不淨心,有不等心,有執著過,有小分大悲,有異想咎,我便有於吝惜法咎。文殊師利!我若為眾生有所說法,皆趣菩提,皆趣大乘,入一切智得到一切智,以是義故,無有異乘所止住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其無有異乘住處,何故如來序說三乘為眾生說法,此是聲聞乘,此是緣覺乘,此是大乘?」   佛言:「文殊師利!乘止住處,如來為作安止地耳,非乘止處,非法相作安止住處,如來為人作安止處,若少莊嚴無量莊嚴彼安止處,是乘無差法界無別故。文殊師利!如來演說無障礙門,次第到於所住止處。文殊師利!猶工初學,從善巧師,到巧智岸,種種方便,隨於弟子所欲學事,令其巧智,示現種種精勤之事,是巧智一也。文殊師利!如來世尊亦復如是,善法巧師,是一切智,作三種說。文殊師利!猶如少火漸漸增長能燒至劫。文殊師利!是一切智明亦復如是,漸次增長,乃至得到如來大智,智慧之明,燒於一切眾生結使。   「文殊師利!須彌山王無所分別,若有眾生,往到其所,一切同色,謂一金色。文殊師利!是無上如來大智須彌,亦復如是無所分別。若有觀於如來法性,皆同一色,謂一切智。文殊師利!喻如紺青大摩尼寶在所住處,是摩尼寶境界之內,有異色光,謂種種色種種異形。是摩尼寶威德力故,皆為一色,所謂青色。文殊師利!如來無上紺摩尼寶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觸如來光,一切一色,一切智色。文殊師利!喻如大海,雖種種門眾水流入,入已一味,所謂鹹味,以常住故。文殊師利!大海者,謂如來大智,種種水入,謂諸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法也,入已一味,所謂一乘無差別故。文殊師利!以是方便,當知如來,安虛妄地,名如來分別引導說作安止,入如來法安住處故,如來示現次第入於佛法中故。令小莊嚴大莊嚴者安住佛法,如來以是方便智辯,種種變化說於出世,是第一義者一乘無二。文殊師利!此佛剎土,若諸外道有出家行,如來是中現方便行如來護持自在引導。何以故?文殊師利!如來善能降伏一切諸怨敵故,如來一切常無怨敵。   佛說菩薩行方便經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1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中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小功德成有盡德聚,有貪、有瞋、有癡、有取、有結、有使,是轉輪王,一切無有作怨敵者。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是轉輪王無有諍惱。文殊師利!豈況如來轉大法輪,無量大智,功德莊嚴具足成就,得無斷大悲,遊行無漏法虛空中,七助菩提法寶成就,以不忘法,轉大法輪,外有諍訟諸怨敵怖,無有是處。文殊師利當知!若見此佛剎土外道出家,汝善男子當知,一切安住一道,所謂佛道。文殊師利!喻諸禽獸無力能住師子王前。如是文殊師利!諸外道出家無能便入如來境界,亦不能與如來諍論,大人師子,持於十力,得四無畏,在其前吼,無有是處,惟除如來之所加持。文殊師利!喻日宮出放光明網,一切螢火皆悉隱蔽,一切珍寶火光星宿悉無照明。如是文殊師利!無上如來大日宮出時,放大智光明,諸外道出家皆悉隱蔽,無有照明。文殊師利!喻勝鐵王隨其地分所出之處,一切諸鐵無有住者,以諸鐵聚不共相故。如是文殊師利!若有佛土有佛出世,當知一切諸外道等無出家行。何以故?不共相佛出於世故。文殊師利!喻如意寶王隨所出處,不生一切偽摩尼寶。如是文殊師利!如來大智寶所出處,當知是處不出外道。文殊師利!喻如寶性有出閻浮檀金之處,是處不出下賤銅等。如是文殊師利!若有世界有佛出世,是處不出一切外道。文殊師利!當知方便隨佛出處,不應出諸外道出家。文殊師利!汝今當知,如來受持不可思議方便境界,以是緣故,此佛剎土現諸一切外道出家。所以者何?一切外道上首,皆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從般若波羅蜜出,遊戲方便,亦不捨離念佛、法、僧,教化眾生到於彼岸,如來受持化眾生故。」   說是法時,八千天子依聲聞乘者,聞說一乘,發於無上正真道心;五百比丘得一乘燈三昧,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普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於空中雨天青、黃、赤、白蓮華,雨天末栴檀,於佛之前,百千天子,住虛空中,發聲唱呼,天衣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作樂說如是言:「本未曾聞是經出世。世尊,令此經典久行於閻浮提,八百比丘、比丘尼,脫優多羅僧以奉上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方便境界不思議,  文殊師利當知我;  我精練時覺菩提,  我又示現如此時,  時節過咎我所無,  常恆有於妙法時,  眾生聞我法過度,  眾生過患我所無。  精練劫殘功德物,  精練福田淨無垢;  我精練時得菩提,  是故知我無有濁。  我已從久多億劫,  成就無量佛智慧,  如我得道命亦爾,  於是中間無滅度。  我方便現示滅度,  有常想故示無常,  我今示現於餘殘,  我壽命等未來劫。  我惟一乘一滅度,  我差別乘不可得,  作如是三說三乘,  當知方便之境界。  有懈怠心及小心,  聞即生於驚怖畏,  為是等故示三乘,  惟有一乘無有二。  我隨欲於法者說,  入於佛道法事故,  以是一乘演說三,  然於此乘無傷損。  如巧智度到彼岸,  以是智示現於三,  世尊亦爾知勝法,  以是一乘演說三。  等心調御諸眾生,  我都無有於異想,  我意喜敬於下乘,  我則有於慳吝咎。  紺琉璃寶眾寶上,  隨其所在住止處,  一切皆同作一色,  而是紺色無差別。  調御智寶亦如是,  一切佛土普放光,  一切眾生作一色,  菩提心色無差別。  猶如小火之所燒,  漸漸增長成大焰,  聲聞智焰亦如是,  斯亦放佛功德光。  須彌山王歸向者,  以威德故同一色,  歸依十力亦如是,  柔忍者得菩提色。  喻如一切眾蜂口,  採拾種種眾淨妙,  一切眾物共和合,  皆悉作於一蜜相。  知世讚世亦如是,  示現作於三乘已,  一切白淨和合已,  作菩提想無異想。  轉輪人王無憂惱,  無有餘方怨敵故,  我以法界普告敕,  雲何當有外道界?  猶如日宮初出時,  隱蔽螢火諸星宿,  智慧宮出亦如是,  蔽諸外道無明照。  隨有勝鐵所住處,  一切餘鐵無能行,  若有國土如來行,  是處無有外道行。  隨有金玉所出處,  是處不出生餘銅,  若有剎土證菩提,  是處不雜外道眾。  意珠偽珠不和雜,  過去未來亦不雜,  佛寶外道亦如是,  一剎土中常不雜。  禪定神通忍自在,  一切智門此外道,  慧方便行智慧者,  示現種種諸變化。  聞於方便境界已,  爾時佛子甚歡喜,  生於慶樂喜無量,  散華供養於調御,  此地六種大震動,  空中伎樂而鼓作,  億天虛空中合掌,  讚言善哉調御說。」   說此偈時,薩遮尼乾子與八十億諸尼乾俱,從南方次第遊行於諸國界,向優禪尼大城之所,百千大眾圍遶莊嚴唱叫喚呼。爾時旃茶缽樹提王,遙見薩遮尼乾子來,於是薩遮,生愛樂心,生清淨心,與諸大臣內宮眷屬,國土人民,子息四兵,大王威德,大王神力,百千滿瓨以用莊嚴;鼓百千伎樂,擎幢幡寶蓋以為莊嚴,即出往迎薩遮尼乾。   爾時薩遮尼乾子,遙見旃茶缽樹提王,柔軟愛語:「善來大王!汝國界中無有怨敵相逼切也,無有病患苦惱熱也。是國臣屬諸伎卒,惡不肖之人,守羅關稅,是等不亂壞國土不?大王!汝國沙門諸婆羅門安樂行不?大王!汝常安法治理國不?大王!不應害於眾生獵張魚捕逼諸眾生。何以故?大王當知!一切眾生皆悉愛命。是故大王!應受不殺,不應偷奪,於自國封應生知足,不應邪婬自足妻色,終不妄語真實而言,不應兩舌有異言說,不應惡口常柔軟語,不應綺語隨所念語,於他財封勿生貪心。大王!應當離於瞋恚,以慈莊嚴於身、口、意。大王!不應生於邪見,行聖正見。大王!汝今不應放逸,善觀無常。大王當知!壽命短促速至他世。大王!汝今應怖畏後世,應信業報。」   重說勝偈: 「人主常應不放逸,  護持境土不放逸;  若放逸者墮惡道,  若不放逸生善道。  亦莫蘌_眾生命,  一切眾生愛壽命;  慧者不應害眾生,  愛護眾生如己身。  常應遠離於偷盜,  常不應說於妄語,  常應護持實言誓,  大王當來生善趣。  所說言語耳樂聞,  不應說強粗惡語,  常應愛語柔軟語,  大王不應說兩舌,  人主不應說綺語,  有所言說隨順說;  離於瞋恚過患惡,  如大象王生善道。  王不應行於邪婬,  於他妻女離欲心,  於自妻色常知足,  汝當來生於善道。  大王不應懷於見,  當安住於妙善見;  當修行於如是法,  大王受天娛樂樂。  持戒沙門婆羅門,  及孝順供於父母,  得遠離於惡道已,  當受天中歡喜樂。」   是薩遮尼乾子,以此不放逸法,勸缽樹提王已。爾時栴茶缽樹提王,向薩遮尼乾子,說於愛軟安樂之語,自言:「不作如是之事,汝婆羅門可至我家。何以故?我今請汝及諸眷屬,欲設飯食。」   尼乾子言:「善哉,善哉!當如是作。何以故?大王!我來道遠飢乏所須,大王如是,如汝所請。」   爾時大王,在薩遮尼乾子眷屬後行,前入王宮,入已薩遮尼乾坐御座,餘諸尼乾隨次而坐。爾時彼王善心恭敬手自料理,薩遮尼乾及其眷屬,食充足已。   爾時此王如是思惟:「我今當少問是薩遮尼乾子,於如來所有信敬不?」王思是已,取小卑床,坐於薩遮尼乾子前,作如是言:「婆羅門!我欲少論,若聽許者,我當問汝,汝為我說。」   薩遮尼乾語大王言:「隨汝所欲自恣而問,我當善答悅可汝心。」   王聞聽已,問言:「婆羅門!世眾生中頗有眾生慧者明瞭無亂心智,然有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又問言:「婆羅門!此是誰也?」   薩遮答言:「跋沙婆羅門是。」   王又問言:「跋沙婆羅門有何過耶?」   薩遮答言:「跋沙婆羅門,善瞻星曆,善知節會,善學唱說,善知月蝕,善知地動,善知豐儉,善知世俗會,善學瞻相,然實邪婬愛他妻婦。大王!慧人不應行於邪婬。何以故?大王!行邪婬者,現世來世得大苦法,乃至天人之所呵責。」   如說偈言: 「貪慾他婦女,  不護惡境界;  不足自妻色,  世所有呵責。」   王言:「婆羅門!世眾生中復有眾生慧者明瞭無亂心智,然有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薩遮答言:「此頗羅墮婆羅門是慧者明瞭知時非時,彼有過患。」   王又問言:「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此婆羅門多所睡眠。大王!慧者不應多於睡眠。何以故?大王!睡眠退失世出世法若智若斷。」   如說偈言: 「若多樂睡眠,  懈怠所覆蔽,  睡眠放逸覆,  凡夫退諸利。」   王復問言:「婆羅門!世眾生中復有眾生成就如是諸法然有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黑王子是。」   王又問言:「是黑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多於嫉妒。大王!慧者不應多於嫉妒。何以故?大王!若得成就於封邑,行於嫉妒,是人封邑不得堅牢,空手而死,死已便墮於餓鬼界。」   如說偈言: 「嫉妒覆蔽心,  彼人成封邑,  彼有空手死,  墮在餓鬼界。」   王又問言:「復有眾生成就如是上功德法,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吉軍王子是。」   王又問言:「吉軍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是吉軍王子甚嬉殺生。大王!慧者不應好嬉殺生。何以故?殺生短壽,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如說偈言: 「人王殺生者,  少力及短命,  命終墮地獄,  是故不害生。」   王又問言:「婆羅門復有眾生慧者明瞭無亂心智,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即無畏王子是也。」   王又問言:「無畏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多悲愍他。大王!慧者不應多悲愍他。何以故?大王!多悲愍他,若自在者,是國多賊,難可降伏,多有過患。」   如說偈言: 「多悲愍於他,  若人自在者,  不能降伏是,  不能執短己。」   王又問言:「頗眾生中復有眾生慧者慧讚,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天力王子是,慧者慧讚,然實有過。」   王言:「婆羅門!天力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天力王子飲酒放逸。大王!慧者不應多飲酒也。何以故?大王!酒多失念障礙上義,亦失於世及出世義。」   如說偈言: 「常作放逸,  一切王事,  酒放逸蔽,  退出世義。」   王又問言:「婆羅門!復有眾生慧者慧讚,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天勳王子是,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王言:「婆羅門!天勳王子有何過患?」   答言:「大王!天勳王子長思慮過。大王!慧者不應有長思慮。何以故?大王!長思慮者妨廢失利,令重事起不得寂靜。是故,大王!大聰慧者不應長思。」   如說偈言: 「若有長思慮,  事失不吉利,  以是善莊嚴,  妨廢發意事。」   王又問言:「薩遮!復有眾生慧者慧讚,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軍王子是,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王又問言:「大軍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有大慳惡覆蔽之過,劫奪他財。大王!慧者不應有大慳惡。」   如說偈言: 「若人主有慳,  得封不知足,  是所聚集財,  至他世憂愁。」   王又問言:「薩遮!復有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波斯匿王,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王言:「婆羅門!波斯匿王有何過患?」   答言:「大王!波斯匿王有多食過。大王!夫有慧者不應多食。何以故?大王!若有多食,懶怠身重所食難消。」   如說偈言: 「人主多食,  懶怠身重,  又損覺知,  顏狀不鮮。」   王又問言:「婆羅門!世眾生中復有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汝是。世間慧者慧讚,汝亦有過。」   王言:「婆羅門!我有何過?」   答言:「大王!汝多暴虐惡性卒急粗獷無慈。大王!夫有慧者不應粗暴,若慧者粗暴,人不多附,乃至父母亦不適意,況餘眾生。大王!若聰慧者不應粗暴。大王!有慧之人應深長思。」   如說偈言: 「若有粗暴,  不長覺思,  必有呵責,  無人親附。」   爾時栴茶缽樹提王,面聞自過,瞋恚忿惱,不適其意,不能忍耐。語薩遮尼乾子言:「汝應於是大眾之中呵責我耶?」以瞋恚故,敕令斬殺。   爾時薩遮驚怖,向王說如是言:「大王!不應作是卒暴,施我無畏,聽我所白。」   王言:「與汝無畏,汝欲何說?」   「大王!我亦有過,我王面前說王過惡,言多暴虐,惡性卒急,粗獷無慈,如實而說。大王!慧者不應於一切時說他實事。大王!慧者應當知時非時。何以故?大王!如實說他,多不適意,人不親附,無慧者呵。」   如說偈言: 「如實說人王,  凡夫者所毀,  是以智慧者,  思量然後說。」   爾時此王歎言善說,復重問論:「婆羅門!世眾生中,頗有眾生慧者明瞭,無亂心智,無過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沙門瞿曇,是釋王種釋種出家,如我等所瞻,彼無過咎。其種貴故無有過咎,生於轉輪王種姓故,無有過咎。不生廝下種姓中故,無有過咎。釋種生故,無有過咎。色貌威德極端嚴故,無有過咎。相好莊嚴故,無有過咎。以是義故,無有過咎。是釋瞿曇若不出家,當作於大轉輪王,七寶成就: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藏臣寶、主兵寶,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壞他眾,亦皆成就轉輪王相,於四天下統領自在。正法之王,兵仗不用,正法治國。既出家已,苦行六年,日日食於一麻一米,坐菩提樹降伏魔眾。既降伏已,一念心慧,如所知,如所得,如所觸,如所覺,如所證,一切覺知,無有眾生與等等者,何況有勝。是沙門瞿曇無有等者,故無過咎。何以故?大王!是沙門瞿曇家種無等,端正威德無與等者,智慧威德無與等者,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持於三十二相好,  出生釋種人師子,  是淨飯王之太子,  世尊一切智無咎。」   薩遮尼乾子如是說已,缽樹提王言:「大婆羅門!汝今當說,何等是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   婆羅門言:「我今當說。」   王言:「何謂也?」   「大王!是沙門瞿曇,善安跱立,足下平滿,輪輻圓足,手足柔軟,指長□□楚慼慼慼慼慼撕s驖□鍊兜□□□ぱ鳳□泩□餩^|詳□性鞳慼潮c臠鹿□□□零驖□鍊兜□樺□玲□□零驖□鍊兜□□□□檢□零驖□鍊兜□榯□□□□□□零驖□鍊兜□□送□□□零驖□鍊兜□橫d□□□零驖□鍊兜□v□□□誇□□□□零驖□鍊兜□□奜□□□零驖□鍊兜□□□ひ□|詳□性鞳慼毅P彥□q|詳□性鞳慼L□藎□藍|詳□性鞳慼慼撥C工□|詳□性鞳慼慼慼慼慼撥N□□邐蹣|詳□性鞳慼慼撥N□□恝詳□性鞳慼慾u□□□|詳□性鞳慼潮`□暐腮詳□性鞳慼撬I□□鱣|詳□性鞳慼撬I□@齣|詳□性鞳慼薊耤慼慝詳□性鞳慼潮f茥□巢|詳□性鞳慼慼慼慼慼慝詳□性鞳慼慼樅□□|詳□性鞳慼潮a□畝□|詳□性鞳慼敷i□□巢|詳□性鞳慼潮`|□□¥□搳撓唌憬鞳慼慼撥炕慼慼樓r□□□□詫齱慼慼慼慼慼慰G□   如說偈言: 「出生釋種頂有髻,  其髮紺青而右旋,  目如青蓮牛王眴,  是故世尊無過咎。  迦陵頻伽梵音聲,  其舌長廣淨鮮薄,  人中世尊齒齊密,  含齒四十而白淨,  一切世人及諸天,  瞻睹其美皆歡喜。  佛世尊舌遍覆面,  是故眾生無與等,  一切眾味悉和集,  世尊舌相之所出,  一切眾味作一味,  是故世尊無過咎。  如師子身頻婆脣,  其肩端嚴廣滿好,  世尊身如尼拘樹,  周匝團圓善安住。  世尊莊嚴身端直,  人師子身極長廣,  七處旋滿無與等,  上妙金色善鮮淨。  人師子毛而上靡,  其體皮膚極細軟,  其髻各各合螺成,  是故眾生無與等。  又師子跱不曲垂,  陰藏隱密如馬王,  髀□□□□硫□□□#%嶨□p斤犖□朣□  世尊手足有網曼,  其指纖長赤銅爪,  足跟□□□□橪諑□□□□□□龍□褸□□ 世尊手足莊柔軟,  纖長指普有輪相,  人尊足安而平跱,  履行地時不傾動。  無與等者如是相,  世燈如是善莊嚴,  處在大眾甚尊妙,  猶如月王處眾星。  是大丈夫色如是,  世尊為世作燈明,  何況其餘無漏法,  以是法故自然覺。   「大王!是沙門瞿曇,其色尊妙,一切眾生無與等者,以是義故無有過咎。大王!是沙門瞿曇大慈力成,於諸眾生其心無礙,常行大慈無礙無著,自然普到一切世界入諸眾生。大王!如摩尼寶能清濁水,寶性淨故,能令一切濁水清淨。大王!沙門瞿曇亦復如是,內清淨故,能淨一切眾生結使濁污淤泥,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慈心普遍世,  三世諸世界;  一切眾生心,  一切智普慈。  無處不普至,  是慈無與等;  普覆虛空界,  一切智無過。  善淨摩尼寶,  能淨淤濁水;  世尊淨諸有,  淨眾生結垢。   「大王!是沙門瞿曇,成三十二大悲之行。何等三十二?見世眾生沒愚癡闇,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在大無明□,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墮在於大生死輪迴,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常勤行於不善寂法,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隨於大流順流而去,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墮於大山大苦逼切,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離於聖道墮於邪道,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閉大牢獄自然纏縛,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貪於色、聲、香、味、觸故無厭無滿,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是愛奴僕常繫屬他,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老死逼切羸劣困悴,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常病逼切,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為三火燒常觸燋熾,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下纏所纏增長生死,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心常驚怖,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貪嗜少味不見過患,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久眠放逸,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墮大飢餓常互相害,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常在衰損互相劫奪,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無明所盲常不明瞭,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共相鬥諍惱亂不息,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如芒草滋萁,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不淨交會離於清淨,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行於諸難離於無難,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多於疑惑著諸邪見,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如兜羅華依種種見,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想心見倒,無常常想,苦有樂想,不淨淨想,無我我想,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擔負重擔常受苦乏,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依止羸劣不堅牢想,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常在垢污,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繫縛欲有而心貪著,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利養覆蔽常求於利,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墮在種種病苦,憂悲啼哭愁惱,眾苦大聚,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大王!此沙門瞿曇,成就如是三十二種大悲行故,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無明愚癡大闇黑,  見無明□蔽眾生,  見眾生趣生死獄,  是故人尊生大悲。  眾生常勤造眾行,  正覺見眾生流漂;  恆常隨順此流漂,  十力常生大悲心。  墜墮於極高大山,  見眾生行於邪道,  善安止於聖道中,  安寂靜處無煩惱。  諸邪見者所繫縛,  愛怒境界無滿足,  為生老死之所沒,  是故十力有大悲。  種種眾苦所逼切,  見世三火燒熾然,  驚怖畏之被鹿皮,  以是緣故十力悲。  眾生貪著嗜於味,  放逸貪著於境界,  見其墮於飢餓道,  調御能救於怨害。  見諸眾生互相害,  為無明闇所覆蔽,  猶如芒草蔓滋萁,  以是緣故十力悲。  婬欲所生諸繫縛,  見諸眾生行難行,  行於邪見稠林中,  以是緣故十力悲。  於不淨中有淨想,  無常有常無我我,  見諸眾生厭重擔,  是故十力生於悲。  見擔負於大重擔,  凡夫常依止羸劣,  常為諸結所污染,  是故十力有大悲。  見為利養所覆蔽,  復次境界無厭足,  墮於欲有之大海,  是故十力有大悲。  多於種種憂愁病,  見諸眾生苦惱已,  為是一切諸苦惱,  是故十力有大悲。  知於非有亦非無,  彼常有於大悲心,  一切眾生普遍心,  是故一切智無過。   「大王!今復略說,是沙門瞿曇成就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助道法,八聖道分。成就具足,是故,大王!是沙門瞿曇,無有過咎。」   如說偈言: 「常勤精進修念處,  大覺善知於正斷,  大仙禪定得自在,  勝出眾生無過咎。  調御世成諸神通,  諸辯自在到彼岸,  如來善知解脫咒,  大覺善通達諸諦。  於梵行處得自在,  修於慈悲及喜捨,  善安止住於定慧,  是故常無眾過咎。  大仙善知助菩提,  如來善知八聖道,  見眾生苦於聖道,  究竟安止安樂渚。  一切世界無眾生,  有與世調齊等者,  一切智成一切德,  恆常不毀呰於他。   「大王!是沙門瞿曇,成就十力。」   王言:「大婆羅門!何等是名如來十力?」   「大王!是佛如來,是處如實知是處、非處如實知非處;去來現在,作業受業,住處因報如實而知;無量諸界種種世界如實知之;若諸餘人餘眾生等種種所解如實而知;若餘眾生餘人等根,勝非勝根如實而知;一切至道如實而知;若餘眾生餘人諸根諸力,助道諸禪解脫定次第定,一切結使污染白淨,隨各各處如實了知;念於無量種種宿命,若於一生若無量生,如其所行如其所說如實而知;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種種生死,乃至生於善道惡道如實而知;諸漏盡無漏心解脫及慧解脫如實而知。大王!是名如來十力成就。具足力故,名持十力,名無降伏,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是處非處,  如實而知;  實說大人,  彼無有過,  過去無障,  彼有智慧,  未來現在,  知不失之。  善知業報,  知有因緣,  如實不錯,  世調御知。  知於無量,  種種諸界,  善知諸界,  世人無等。  世種種解,  無量諸佛,  照世明知,  如實不異。  知於鈍根,  亦知中根,  又知熟根,  到於彼岸。  一切至道,  如實而知;  根力助道,  神通解脫,  污染白淨,  各各了知。  無有障礙,  知見無礙,  念於平等,  無量稱實。  自身及他,  如實不異。  天眼清淨,  過於人眼,  生死眾生,  調御悉見。  知諸漏盡,  亦知解脫,  無漏有異,  亦悉知見。  是人尊力,  覺了自在,  是一念有,  心無分別。  動發非發,  自然而有,  始初轉輪,  無分別行。  一心而知  諸眾生思,  及眾生心,  無有二相。  是故無過,  佛得自在,  一切善法,  出諸德事。   「大王!是沙門瞿曇,成就四無畏。」   王又問言:「大婆羅門!何等如來四無畏也?」   「大王!是沙門瞿曇自言:『我得於正遍知。』若有沙門、諸婆羅門、魔梵及世言:『汝於諸法不正遍知,我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得安隱行,得無畏行。』自言:『我得最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能轉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者。』佛自誓言:『我諸漏盡。』若有說言:『汝漏未盡。』佛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如來得於安樂之行,得無畏行,得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能轉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者。佛說障道法。若有說言:『親近是法無有障礙。』佛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得安樂行,得無畏行,得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轉於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者。我說聖出道。若有說言:『親近是者不能出世。』佛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得安樂行,得無畏行,得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能轉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輪。大王!此是如來四無所畏,如來成就是四無畏,在大眾中,正師子吼,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眾中師子吼,  人調無所畏;  更無與我等,  況眾生有過。  若我所覺法,  是真實不虛,  是正遍知見,  鹿王師子吼。  若有違逆者,  不見有彼相;  以不見相故,  人調無所畏。  我一切漏盡,  我身是無漏,  無有似等者,  諸天及世人,  有是障礙法,  世調御所說;  是真實空虛,  無有可變異。  我說出道法,  自覺已演說;  修行此法者,  無有於障礙。  大健知是已,  如來得安樂;  得於無畏樂,  勝大丈夫行。  轉於梵法輪,  餘無有能轉;  世間所不轉,  惟除兩足尊。   佛說菩薩行方便經卷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1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復次,大王!是沙門瞿曇,成就十八不共佛法。大王!何等十八不共佛法?大王!是佛如來,無有錯亂,口無言說,無有失念,無有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退減,進無退減,念無退減,慧無退減,解脫無退減,解脫知見亦無退減,一切身業以智為首隨於智行,一切口業以智為首隨於智行,一切意業以智為首隨於智行,知於過去無礙知見,知於未來無礙知見,知於現在無礙知見。大王!是名如來十八不共佛法成就,是故無過。」   如說偈曰: 「世尊無錯亂,  口無有言說,  其念無有失,  是故彼無過。  無有於異想,  正智心不亂;  隨時不生捨,  一切智無過。  欲無有退減,  善誓進無減;  其念無有失,  彼無能毀者。  慧無損退減,  解無有退減,  解知見無減,  彼智無有惱。  一切諸身業,  口業及意業,  以智力自在,  智亦無有失。  知於過去世,  彼智無有礙;  未來亦無礙,  現在世無礙。  有如是功德,  是沙門瞿曇;  復過是無量,  非我說能盡。」   爾時栴茶缽樹提王,聞如來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已,甚適其意,歡喜踴躍生於愛樂。於是薩遮尼乾子所,得無量歡喜,得不可思議想,得世尊想,得善知識想,得示菩提想,得度到彼一切智想,得啟請想,得於念想,又得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想。得於如是諸想心已,以價直百千真珠瓔珞,又復以上無價之衣,供養薩遮尼乾子已。如是讚言:「善哉,善哉!薩遮尼乾子,善說次第方便之法。」又言:「薩遮!汝所說法順一切智,汝所說法到一切智,汝所說法出於生死,汝所說法滅結使垢,汝所說法破嫉妒門,汝所說法擊大施鼓,汝所說法能破壞魔大憍慢山,汝所說法能乾愛海,汝所說法照愚癡林,汝所說法,教化眾生不過失時。」   王說是已,薩遮尼乾子語大王言:「如是,大王!菩薩威儀無不調伏諸眾生者,無有說法逆大乘者,若不能增益一切智,若不能盡一切結使,若不能示生死過患,若其不能到於涅槃,若不能近菩薩之行,若不能到自利利他及俱利者,無有是處。大王!若有一切初發意時,便到自利利他俱利。」   薩遮尼乾說是事時,栴茶缽樹提王,得斷疑信,得不壞信;十六王子,得於歡喜信行之界;八千天子獲得三昧,名莊嚴佛行。是王宮中所坐尼乾有萬三千,發於無上正真道心,各各脫衣供養薩遮尼乾子已,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得於善利,見是薩遮大善男子,又聞演說是隨順法。」復言:「薩遮!可與俱往,欲見世尊,是佛如來今在我園。」   薩遮答言:「一切悉來和合共往。」   爾時大王與其眷屬大臣人民設大莊嚴,爾時大王遍城行令唱如是言:「若不至於如來所者,當斬殺之。」舉城一切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聞王令已,各各持諸華鬘、塗香、末香、種種伎樂,出於優禪大城外已,向園而住待於大王。   爾時缽樹提王,與薩遮尼乾子,諸大臣等,王子兵眾,內宮婇女,國土人民,騎乘圍遶,大王威德,王大神力,王大變化,王大遊戲,擎幢幡蓋,百千音樂,歌舞唱伎,簫笛擊節出種種妙音;象馬槃戲百千吉瓨,在前行列,以金鎖莊校象車、馬車,九十八億人眾圍遶,趣向自園詣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卻住一面。薩遮尼乾及其眷屬,頂禮佛足右遶無量百千匝已,住立合掌觀佛不眴。   爾時大德舍利弗,見薩遮尼乾子佛前觀佛目不暫眴,見是事已作是思惟:「薩遮尼乾子何緣來此?」如是思已,語薩遮尼乾子言:「薩遮!汝何緣故詣如來所,欲見如來為欲聽法?」   薩遮尼乾子言:「大德舍利弗!我不見佛、不為聽法。大德舍利弗!我今不用一切法故詣如來所。何以故?大德舍利弗!見色不名見於如來,見受相、行、識,亦不名為見於如來。不見地大、水、火、風大名見如來,不見於我名見如來,不見眾生、不見壽命、不見養育名見如來,不見丈夫名見如來,不見我勝、我所勝名見如來,不見於想名見如來。大德舍利弗!不見一切相者名見如來,不見執著名見如來,見無有物名見如來,見於性故名見如來,見本際故名見如來,見眼色離欲名見如來,見耳聲無教名見如來,見鼻香不和合名見如來,見舌味無知名見如來,見身觸無覺名見如來,見意法無分別名見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以如是相見如來者,雲何見如來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非以種故見於如來,不以性故見於如來,非相非無相,非法非無法,非實非不實,非境界非不境界,非思惟非不思惟,非分別非不分別,非有為非無為,非物非不物,非聚非散,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非取非不取,名見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以如是相見如來者,汝善丈夫,雲何得見於如來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我非到色見於如來,亦不離色見於如來,亦不壞色見於如來;如是受、想、行、識,非到於識見於如來,不離於識見於如來,亦不壞識見於如來。非現世分見於如來,非過世分見於如來;非以陰分見於如來,非以界分見於如來;我以如是見於如來。我見一切言說非言說,名見如來。我非見非不見,非有非不有,非分別非不分別,非憶想、非諍、非惱、非起、非取、非捨、非戲論,非作想非不作想,非作物非不作物,非動發非不動發,非作見非無作見,非境界見非不境界見,非言語非不言語,見於如來。離於一切所有言語、談論、音聲,名見如來,亦無所見。大德舍利弗!菩薩如是見於如來,我亦如是見於如來。」   舍利弗言:「汝以如是見於如來,汝復雲何聞說法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若我聽於如來說法,若生法想非是法想。何以故?大德舍利弗!菩薩一切所有言說皆出於法,然不執著,亦不生想。何以故?離法想故。」   舍利弗言:「汝今薩遮,不求聽法詣如來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我非求法、非不求法詣如來耶?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夫求法者,名不求於一切諸法。大德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不知苦求,非斷集求,非修道求,非證滅求,非過欲界,非過色界、無色界求,非生死求,非涅槃求。大德舍利弗!汝當知,我都不求於一切法故,詣如來所。」   舍利弗言:「以何緣故作如是說?」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一切諸法無因緣故,我如是說。又法界性,無有因緣、非無因緣,俱不可得故。」   舍利弗言:「汝今流轉於諸道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若有道者我則流轉,若有生者我則有生,若有去者我則有死。大德舍利弗!一切諸法無去無生死。」   舍利弗言:「薩遮!如佛所說,汝等比丘生、老、病、死。」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一切眾生依止有道及憍慢故,為壞依止。如來世尊作如是說:『佛法如性,無有如是生老病死。』」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薩遮!汝說大乘知分別義。」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汝今能知雲何是義?雲何分別?」   舍利弗言:「善男子!我非說者,我今欲聽。善男子!汝當演說,雲何是義?雲何分別?」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義者謂無言說,若有言說名為分別。又復義者,謂不可說,若有言說名為分別。又復義者,名謂默然,若有言說名為分別。又復義者,謂無動搖無諸戲論,無有分別無有莊嚴,非有非物,無有我想。非勇,不可取不可見,無有居止,離於一切居止言說。又分別者,謂思量數觀往至他心。又復義者,名謂義辯。分別者,謂法辯、辭辯、樂說之辯。大德舍利弗!是名略說義及分別。」   爾時世尊讚薩遮尼乾子:「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說此法時三千天子,得無生法忍,二萬眾生聞此大辯,發於無上正真道心。   爾時大德目連白佛言:「世尊!是薩遮善男子,作是外道尼乾子服,化幾眾生?」   佛告目連:「若聞此事,一切天人皆當迷惑,唯除菩薩摩訶薩等。目連諦聽,我今演說,薩遮尼乾子種種形服色像威儀,教化眾生少分之事。目連!是薩遮善男子,作外道服,教化須彌塵數眾生,令發無上正真道心。作遮勒形服,化四天下塵數眾生,發於無上正真道心。作餘異道出家之像,化八十四恆河沙等眾生,發於無上正真道心。現聲聞形,化十恆河沙等眾生;示聲聞乘已,然後復化,令發無上正真道心。作緣覺像,教化眾生復過是數。菩薩形服,教化眾生復過是數。復作釋像,復作梵像,復作轉輪大王之像,復作護世像,復作緊那羅像,復作阿修羅像,復作迦樓羅像,復作摩□羅像,復作人像,復作非人像,復作男子像,復作女人像,復作童子像,復作童女像,復作地天像,復作即化生天像,復作仙人像,復作年少婆羅門像,復作比丘像,復作比丘尼像,復作優婆塞像,復作優婆斯像。目連!薩遮善男子,教化眾生如是甚多。」   爾時目連白佛言:「世尊!是薩遮尼乾子,奉事供養幾如來耶?」   佛告目連:「假量虛空可得其邊,無有能得薩遮善男子以種種形供養奉事諸佛如來得其邊者。目連!假令能得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眾生界邊,無有能得是薩遮善男子奉事供養諸佛如來得其邊者。」   爾時大德大迦葉,語薩遮善男子言:「善男子!汝多奉事供養諸佛,汝之功德具足成就,何故不成無上正真道?」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若有菩提,有覺菩提者,我當覺於無上正道。」   大德迦葉,語薩遮言:「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發菩提願,覺於無上正真之道,已覺、今覺、當覺。」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為憍慢眾生作如是數,第一義中,無有菩提,無覺菩提者。何以故?大德迦葉!菩提是無為,離一切數,菩提非色,不可見故。菩提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紫、非頗梨色,無有形像,無貌、無相,過一切相;無有居止,斷一切居止;非有,離一切有;非相,離一切相;無有言說,口業不及故;非見、非聚、亦非有物,非闇、非明、無形、無體,不可言說非不可說,非觸、非知、非聞、非聲、非句,非繫、非縛、非解、非染,非瞋、非癡、非一切事,非假名非不假名。大德迦葉!菩提性爾。又菩提者,非身所覺。又菩提者,非心所覺。何以故?大德迦葉!身癡無智,猶如草木,牆壁,土塊,是故不能覺。於菩提心者非色,又不可見;是亦不能覺於菩提,亦無眾生可覺菩提。大德迦葉!一切法性皆悉如是。汝雲何言:『汝何不成無上正道?』」   爾時菩薩,大聲聞眾,優婆塞、優婆斯,及釋梵護世,如是思惟:「世尊!如實知眾生心,如所解知。如來當斷我等疑惑、猶豫之心,當說薩遮善男子記,幾時當成無上正道?世界何名?得菩提已,名號何等?住壽幾何?大眾有幾?」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聲聞、優婆塞、優婆斯、釋梵護世心之所念,即告文殊師利:「是薩遮善男子,此賢劫過已,然後復過於算數劫,當得作佛,號實意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其佛世界名善觀稱,劫名滅刺。文殊師利!是善觀稱世界,端嚴甚可愛樂,七寶莊嚴周匝百千,七寶垣牆以為莊嚴,有百千塹,七種香水充滿其中。復有百千高大臺觀,七種琉璃大寶所成。有百千萬閻浮檀金網,以為莊嚴而遍覆之。有百千萬摩尼之寶間錯臺,有百千萬過師子摩尼寶,莊嚴牖響。有百千萬師子幢摩尼寶莊嚴寶座;有百千萬大幢摩尼寶,照明一切。百千萬鈴網,出於和適軟妙音聲,遍滿其中。懸百千萬珠寶金網,豎立百千萬種相幢。文殊師利!是善觀稱世界,地平如掌,寶樹遍覆,生柔軟草,其草右旋,如難提跋旦孔雀項色,觸如天衣,是草普遍善觀稱界。有百千萬園以為莊嚴,其一一園,復以百千萬園圍遶莊嚴。有百千萬池周遍莊嚴,是一一池,以八楞摩尼寶而間錯之。閻浮檀金以為梯橙,底布金沙,滿八味水,寶華遍佈,有鵝鴈鴛鴦相和而鳴。文殊師利!善觀稱世界,百千萬國及城邑、村落周遍莊嚴,其一一大城,復有百千萬城,周匝莊嚴,諸村邑聚落,亦復如是;是一切國城邑村落男女充滿。文殊師利!是善觀稱世界之中有四天下,名適意見,甚為殊特,極妙端嚴極盛豐樂,男女甚多,彼實意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當生其中。文殊師利!是實意相王如來出婆羅門種,母名勇猛,如今我母名曰摩耶;父名梵摩婆秀,如我父王名曰淨飯;彼當有子名曰遍聲,如今我子名羅□羅;有妻勝後名曰大意,如今我妻瞿婆伽釋種童女;當有乳母名曰大稱,如我乳母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彼佛世尊當有侍使名常順行,如我侍使名曰闡陀;彼佛如來,有大馬王名曰大力,實意相王當乘出家,如今我馬王名建持迦;彼佛如來當有道場,名曰法勇,彼佛如來於是場上,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當有八十億菩提樹周匝莊嚴。文殊師利!彼佛爾時,無魔、無魔天眾。   「文殊師利!彼當來世,實意相王,成於無上正真道時,彼佛世界所有眾生,悉以一切諸華香鬘、種種伎樂,作眾伎樂。當共往詣法勇道場,上至阿迦膩吒天眾一切來集,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緊那羅眾、摩□羅伽眾,皆當來集,東西南北諸大菩薩皆當來集。文殊師利!是實意相王,初覺菩提已,在大眾中,說此《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無量百千億經而圍遶之。文殊師利!彼實意相王如來說此經時,恆河沙等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文殊師利!是實意相王如來,不說於三乘法,彼佛世界,無聲聞、緣覺,惟皆一乘妙解眾生,生彼世界。文殊師利!彼實意相王如來世尊,初會說法,當有恆河沙等菩薩得不退轉。第二大會,有八十那由他菩薩當得一生。第三大會,當有六十頻婆羅數菩薩。自是以後,當有過於算數菩薩,安住不退無上正真道。文殊師利!彼實意相王佛,得成道已,壽六十中劫。佛涅槃後,正法住世八十億百千那由他歲,當廣流布佛之舍利,所調眾生其數如先。文殊師利!彼佛臨欲入滅度時,授於大相菩薩記已,後乃滅度。此大相菩薩,次於我後,當得成於無上正真道,號大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   時此大眾,心生驚疑:「誰是爾時大相菩薩,次彼世尊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號大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   爾時世尊,知大眾心,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是薩遮善男子前坐外道小童子者,名實歡喜,得勝一切諸餘童子,彼當成佛,號大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彼佛世界所莊嚴事如彼實意相王如來等無有異。」   此眾聞彼佛剎功德莊嚴威德,會中六十億百千那由他諸菩薩等,發心願生彼佛世界,白佛言:「世尊!是實意相王,得成佛時,我等當生彼佛世界。」世尊即記當生彼國。   有八十億諸尼乾等,同聲唱言:「世尊!我等亦當生彼佛土。」佛一切記當生彼國。   於上空中,有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天子等,說如是言:「世尊!彼實意相王佛得菩提時,我等當生彼善觀稱世界之中,當見如是功德莊嚴。」   佛即記言:「汝等天子亦當生彼善觀稱界奉事彼佛。汝諸天子,亦當於彼善觀稱界成於無上正真之道,各有異名等同壽命。」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其地自然勇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葉,天紺琉璃摩尼為臺,車□□□□□駒□□毼□訓ˍS□騏騖駏楚慼慼慼慼滕痋慼慼慼慼J□□妖□XC□瞴慼慼慼慼樑縑慼潮吽慼慼慼熬T□□視□□□桌□□騁j□□□□呂□□騖散量秶□□□夾樇□□□□□楰□纂慼毅□槂□□驁c□祭□□襤秜j□□□□□□楰□□送□呂□□褽□i龍□觜D□□隉慼慼慼慼牖窗慼慼慼慼慼慼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聽我說此義,  一心勿亂念;  如來語無虛,  調御無異說。  薩遮佛出世,  過算數億劫,  號實意相王,  劫淨無垢刺,  無有婬欲刺,  無有多過咎,  亦無愚癡刺,  彼劫無有刺,  世界善觀稱,  雜色妙莊嚴。  人天喜樂觀,  調御世當有,  遊寶高臺觀,  當有普嚴淨。  閻浮金網覆,  妙軟聲適意,  豎師子寶幢,  懸珍寶金網,  珍寶高牆壁,  當有天宮殿,  當有江池井,  當一切莊嚴。  青白蓮遍佈,  八味水溢滿,  當中四天下,  名曰適意見。  善逝所生城,  出婆羅門種,  母名曰勇猛,  父梵摩婆秀,  子曰遍名聲,  如我子羅□。  彼善逝勝後,  其名曰大意,  如我後瞿婆,  乳母名大稱,  如今我乳母,  名曰瞿曇彌。  侍使名順行,  當為調御使,  供給於善逝,  如我使闡陀。  二足尊馬王,  當名曰大力,  負善逝出家,  如我健持迦。  彼如來道場,  當名曰法勇,  八十億百千,  樹周匝圍遶。  人尊坐此已,  實意自無等,  無上無憂道,  道樹下善覺。  無魔無魔眾,  終無有魔業。  善逝土無刺,  有無等丈夫。  彼界有眾生,  作人天功德,  華鬘諸伎樂,  出詣世尊所。  調御知眾集,  知畢竟心淨,  當說此經王,  有億經圍遶。  聞於此勝經,  二足尊說時,  多億恆沙眾,  有不退佛智。  終不聞下乘,  亦無緣覺乘,  慧健諸菩薩,  彼佛世界有。  二足尊初會,  當有恆河沙,  功德海不退,  菩薩大名稱,  二會八十那由他,  悉皆得住於一生,  三會六十頻婆羅,  諸善菩薩多利益。  滿六十中劫,  善逝所壽命,  人調御滅已,  正法廣流布。  八十億千歲,  法住那由他,  舍利廣流布,  亦多調眾生。  世調滅度時,  記大相菩薩,  汝當調御世,  號名大莊嚴,  彼莊嚴亦爾,  利眾生亦等,  當作調世覺,  無上無塵道。  我知見無上,  知當無量劫;  何況現在前,  一切智無礙。  信我語無量,  如來語無空;  諦住於我教,  取我所說語。  聞善逝說已,  大眾生喜勇;  發願彼世界,  我等當生彼。  世調御說記,  生彼無垢剎;  汝當覺勝道,  廣利來眾生。  說此經王時,  大地六種動;  華中出菩薩,  合掌禮調御,  善哉覺丈夫,  善說法不斷;  佛說法我聞,  遠來此為法。」   當於爾時,一切大眾甚適其意,歡喜踴躍,愛樂受持,唯留一衣,餘衣悉以奉上供佛。說如是言:「世尊出世再轉法輪,於波羅□初轉法輪,今復更轉最大法輪。」鹹言:「世尊!願令我等常不離於如此法寶,亦常不離此善丈夫。」   時上空中作種種天樂,雨大青、黃、赤、白蓮華於佛足前,諸天天衣於虛空中而自迴轉,唱如是言:「是善丈夫,於當來世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所謂若有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   說是語已,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此經,受持讀誦令通利已,為他廣說得幾所功德?」   如是問已,佛言:「文殊師利!若有一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眾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有眾生界,唯佛能知諸有一切,未得人身悉得人身,成於無上正真道已,是一善男子、善女人,恭敬供養尊重禮拜,是一切佛,施諸所安,壽命一劫。文殊師利!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文殊師利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無有能數無有計量。」   佛言:「文殊師利!是善男子、善女人,書寫受持讀誦通利為他廣說,福多於彼善男子、善女人供諸佛者。」   文殊師利言:「世尊!未曾有也,世尊利益一切世間,說此經典。世尊!此經當於閻浮提中流布幾時?」   佛言:「文殊師利!我涅槃後,我之舍利,當廣流布。爾時八王,當以寶箱分我舍利,作八分已,各各自國造作大塔,阿闍世王,取我舍利第八之分,盛寶香奩,王捨城外穿鑿於地,而藏隱之,安置種種眾妙雜香,豎立種種幢幡寶蓋,散眾寶華然百歲燈,藏舍利箱。待阿叔迦王,於金葉上書此經王,並藏去之。文殊師利!我涅槃後百歲,當有阿叔迦王,是王當出於莫剎利種,王閻浮提,得自在住四渚轉輪,彼王爾時修念我行,於佛法中得清淨心。   「爾時有比丘名因陀捨摩,得大神通有大威德,攝持《正法持方等經》,是王種出家,出入阿叔迦大王宮中。文殊師利!阿叔迦王,為廣流布我舍利故,大多將從諸貴人等,大王威德而自莊嚴,持諸華鬘、末香、塗香、種種伎樂,到王捨城大設供養,墾掘其地取舍利箱,七日之中設種種供養,以一切華、一切鬘、一切末香、一切塗香、一切伎樂,作於如是大供養已。然後隨於種種多人所居止處,一日一時安起八萬四千大塔。爾時因陀捨摩法師,從於寶箱出此經已,安置北方多人住處,此經又無多人識知,無多人解,無多人受,少人受持讀誦此經。文殊師利!此經多隱在箱篋中。何以故?無人受故,非真器故。文殊師利!當知此經,難解難信,難得其底,非是常人所能信受,非凡下人能讀能入。文殊師利!後五十歲時,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解恭敬。文殊師利!不應作疑,當知是人供養多佛,善行於此大乘經典,有真實器。若有書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是眾生等應當自知,我等已見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奉事、供養、右遶禮拜,亦見於我在此園中,說是經時及見大眾。」   爾時佛告阿難:「汝受此經讀誦通利,汝慎勿於廝下人前說此經典,不知根故。何以故?阿難!是如來功德,是如來蜜處,是如來說,純無雜法。是如來印,是如來堅法,是如來勝財。阿難!汝當堅持勿妄與人,唯除我長子,持我法藏,護我法藏與是等人。」   阿難白言:「我持此經已。世尊!此經何名?雲何受持?」   佛言:「阿難!此經名曰「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亦名「如來密處」,亦名「如來說純無雜法」,亦名「如來說出一乘」,亦名「文殊師利所問」,亦名「薩遮受記」,亦名「薩遮品」,如是受持。」   如來演說此經法時,有三十那由他諸眾生等,本未曾發無上道心,今悉發心;六萬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必定無上正真之道。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歡喜適意;文殊師利童子,一切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釋梵護世天及世人,聞佛說已,歡喜信受。   佛說菩薩行方便經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No. 272 [No. 271]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品第一   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佛(外國本一切經首皆有此句)。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鬱闍延城,王名嚴熾,住王園中,其園所有殊勝莊嚴不可稱計,所謂:娑羅樹、多羅樹、多摩羅樹、迦尼迦羅樹、尼拘律樹、波羅叉樹、鬱曇缽華樹、婆師迦華樹、陀□尼迦華樹、阿提目多伽華樹、瞻蔔華樹、阿輸迦華樹、波吒羅華樹,如是無量百千眾妙樹林莊嚴。復有種種異相之水,所謂:泉水海水、直流水、曲流水、多羅迦水、池水、從上注下水、從下湧上水,如是無量百千妙相眾水莊嚴。復有種種眾妙雜華,所謂:優波羅華、缽頭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他羅華、摩訶他羅華、盧遮華、摩訶盧遮華,如是無量百千妙華以為莊嚴。復有種種妙音聲鳥,所謂:鵝鳥、崑崙遮鳥、拘只羅鳥、鉤那羅鳥、具多鳥、崛多鳥、鸚鵡鳥、□鵒鳥、耆婆耆婆鳥、迦陵頻伽鳥,有如是等無量百千眾妙聲鳥以為莊嚴。復有種種妙色眾蜂,飛在虛空,迭相連接,猶如羅網遍覆於上以為莊嚴。復有種種眾雜色草,柔軟香潔,無量百千異種文色莊嚴其地。   如是眾妙莊嚴園中,與大比丘眾七十二百千萬等諸大眾俱,其名曰:慧命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阿□樓陀、須菩提、摩訶迦栴延、摩訶劫賓那、離波多、難陀、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憍範波提、般他迦、周羅般他迦、陀□□駾奭□□驙□荅□□□驒□觥□埤□姝□埤□祑□□□□□□□□Z□□□襤秜E□□□□檢□□拌椿s□榳□□□□吟□□□拌楅妳□□□兜□□拌□耔□□□騙□□□□□□駩□□□拌□耔□□□□□□拌橛□粿□襞□□茵□□□□拌楅大□榳妀祅馘轘躨氶慼憬捸熬T□□妀祹□飣禪兜□□拌□秏踡芊毅芊潛□□□□拌□禍褸□□磻椏餾□□□□拌□稽送□□飣椏餾□□□□拌□秸送□□飣椏餾□□□□拌楈□□□□計□妙□□□□拌□秩槫諒□視餾蓮□逆□   復有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等八千比丘尼,於百千萬億比丘尼中而為上首。一切皆悉具足善集諸妙白法,一切善入一切智道,一切皆近一切智智,一切皆入無所有性,一切能觀諸法無相,一切善信法際無際,一切皆得無障解脫,一切皆得隨諸有緣,可化眾生示佛色身。   諸菩薩摩訶薩七十二百千萬億諸大眾俱,其名曰:大速行菩薩、大速行住持菩薩、大奮迅菩薩、大奮迅王菩薩、大精進奮迅菩薩、大勇奮迅菩薩、現大勇勢奮迅菩薩、大力奮迅菩薩、大眾自在菩薩、大香象菩薩、大月菩薩、善月菩薩、月功德菩薩、寶月菩薩、月光普照菩薩、法無垢月菩薩、月普照菩薩、月名稱菩薩、放月光明菩薩、滿月菩薩、範聲菩薩、範自在吼聲菩薩、地吼聲菩薩、法界吼聲菩薩、驚怖一切魔宮吼聲菩薩、出法鼓聲菩薩、普識聲菩薩、無分別離分別聲菩薩、師子吼地勇聲菩薩、閉塞一切聲菩薩、普藏菩薩、功德藏菩薩、普照藏菩薩、寶藏菩薩、月藏菩薩、日藏菩薩、日光藏菩薩、波頭摩藏菩薩、福德藏菩薩、智勝藏菩薩、大慧菩薩、勝慧菩薩、名稱慧菩薩、快慧菩薩、上慧菩薩、增長慧菩薩、無邊慧菩薩、廣慧菩薩、佛慧菩薩、無盡慧菩薩、彌留山燈明菩薩、燃大燈明菩薩、法燈明菩薩、遍十方燈明菩薩、普照菩薩、普滅一切闇燈明菩薩、普照諸趣燈明菩薩、常放大光燈明菩薩、月光燈明菩薩、日光燈明菩薩、離惡道菩薩、降魔菩薩、大降魔菩薩、希生菩薩、難降菩薩、難量菩薩、難知智菩薩、竭惡道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自在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等,七十二百千萬眾而為上首。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等,一切皆得一生補處,一切皆得諸陀羅尼,一切皆得諸三昧海,一切皆得無邊樂說無礙辯才,一切皆得無畏說法,一切皆到第一彼岸功德叢林如意自在,一切皆得大神通道奮迅自在到諸佛國,一切皆得無礙自在身心解脫,一切皆得無障無礙畢竟知見,一切皆得普現佛身遊諸十方無佛國土,一切皆得如實正智轉大法輪無過無謬,一切皆得隨順十方堪聞眾生而為說法,一切皆得陀羅尼門說無非法,一切皆得無取無捨如實法界,一切皆得能說諸法空義無礙,一切皆能師子吼吼,一切皆能降伏外道,一切皆能摧魔怨敵,一切皆得菩薩神通諸勝妙行,一切皆得離諸怨憎,一切皆得地水火風平等大心,一切皆得入諸如來深密之處,一切皆得為諸眾生住持佛事,一切皆得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譽隨喜說其勝行,一切皆能具足住持無邊際劫,一切皆能住持如來所說法輪,一切皆得放大法寶勝妙光明,一切皆得說不可盡勝行功德,一切皆得於諸世間具足自在,一切皆得具足成就過去諸願,一切皆得諸佛如來信行境界,一切皆得過去所修善行具足,一切皆得具足清淨佛無垢智,一切皆得常不休息勇猛精進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一切皆得勇猛發起畢定取於不退轉地,一切皆得大悲現前,一切皆得自性清淨深心解脫,一切皆得離諸疑悔戒取煩惱,一切皆得過去諸佛神力所加。   復有無量諸優婆塞、諸優婆夷。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具大威德、具大威德上下殊勝諸天天王、諸龍龍王、諸夜叉夜叉王、諸乾闥婆乾闥婆王、諸阿修羅阿修羅王、諸迦樓羅迦樓羅王、諸緊那羅緊那羅王、諸摩□羅伽摩□羅伽王、人及人王,彼時一切諸大眾等,各有百千萬億眷屬俱集會坐。   爾時世尊為諸無量百千萬億諸大眾等恭敬圍繞,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功德勝藏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如來妙色身光威德,其相殊特,照曜顯現,蓋諸一切天龍八部。譬如須彌山王湧出大海,威光殊勝,照曜顯現,蓋諸小山;如來世尊大須彌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蓋諸大眾,亦復如是。譬如初月,光輪漸長至月滿足,其光殊勝,照曜顯現,映奪一切星宿諸光;如來.世尊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映諸一切天人大眾,亦復如是。譬如虛空清淨無垢,離諸一切雲翳塵染,其中日輪放大光明,其光殊勝,照曜顯現,映奪一切諸蟲螢火所有光明皆悉不現;如來日輪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映蔽一切釋提桓因、諸梵天王、四天王等光明不現,亦復如是。譬如闇夜在大山頂然大火輪,光明殊勝,照曜顯現,一切皆見;如來山火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光明殊特,照曜顯現,有緣皆見,亦復如是。譬如師子諸獸之王在於深山,威力殊勝,照曜顯現,降伏一切諸蟲獸等;如來師子諸法之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降伏一切外道、異見諸眾生等,亦復如是。譬如離垢八楞摩尼如意寶珠置在高幢,放大光明,隨眾生願,雨令滿足,其光殊勝,照曜顯現,遍照十方;如來摩尼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大智慧明,威光殊特,照曜顯現,遍照十方,滿眾生願,亦復如是。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威德殊勝,照曜顯現,悉能降伏遍四天下,一切無有能敵對者;如來世尊轉法輪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降伏一切諸魔怨敵,亦復如是。譬如釋提桓因以帝釋寶摩尼瓔珞繫在頸上,處善法堂諸天眾中,威德殊勝,照曜顯現,降伏一切諸天大眾;如來帝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蓋諸天人,亦復如是。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問疑品第二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見諸無量大眾雲集,見佛.世尊現大勝妙希有之相,作是思惟:「今者世尊為何事故先現此相?我有疑事今應當問。何以故?如來.世尊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如是無量大眾集會,難可值遇。」作是念已,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偈頌讚歎如來而說偈言: 「世尊十力雄,  天人諸世間,  三界無與等,  何有能過者。  譬如須彌王,  出大海小山,  深固不傾動,  諸天蒙安隱;  如來須彌王,  過聖生死海,  諸功德住持,  安住不可動,  功德須彌身,  顯出諸世間,  一切依如來,  安隱住涅槃。  譬如空無障,  滿月獨明照,  一切星宿光,  隱沒不能現;  如來十力淨,  智慧月明朗,  神通弟子眾,  亦如星宿光。  譬如日光輪,  照曜諸世間,  除滅一切闇,  諸小光不現;  如來智日輪,  照除世間闇,  諸梵王等光,  隱沒不能現。  譬如夜然火,  置在高山頂,  以體明淨故,  十方闇皆見;  如來大明火,  智慧山高顯,  照煩惱闇界,  法性令開現。  譬如師子王,  雄猛蓋諸獸,  不現威怒相,  一切獸降伏;  如來師子王,  無畏力具足,  慈心諸外道,  自然皆降伏。  譬如摩尼珠,  放光照世間,  隨諸眾生願,  一切雨滿足;  如來摩尼珠,  智慧幢照遠,  能雨大法雨,  滿足眾生願。  譬如轉輪王,  具足七寶福,  遊諸四天下,  怨對生親友;  如來轉輪王,  具足十力寶,  攝諸四魔眾,  皆歸如來道。  譬如帝釋王,  三十三天主,  布正善法堂,  諸天歡喜受;  如來天帝釋,  三界大法王,  慈心觀諸趣,  坐涅槃法堂,  興大慈悲雲,  雨甘露法雨,  天人歡喜受,  修行無上道。」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說諸偈頌讚歎佛已,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來乃能為諸大眾說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以聞此經,諸有信樂無上大乘善根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信小乘狹劣眾生亦發無上菩提之心,已發無上大心眾生而能增長菩提之念,諸狹劣行小見眾生能發大行,退道眾生而能進取大菩提道,以取菩提勝道眾生能入如來智慧莊嚴深密法中。」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應.正遍知所有難信、難知、難覺、難識、難量、難入深密之法,一切天、人不知如來依何意說。文殊師利!如此甚深微妙之法,若有眾生行惡行者,不知此法、不識此法;諸破戒者,不知此法、不識此法;樂小行者,不信此法;破壞心者,不信此法;為惡知識所攝持者,不入此法;諸善知識所不攝者,不入此法;不為諸佛住持眾生,不聞此法——除諸如來加力持者,能聞此法、能信此法,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美妙聲法子,  能問我此事,  汝今至心聽,  我當為汝說。  眾生無明覆,  唯有信小心,  聞此大乘法,  不信故不說。  若於無量世,  過去諸佛所,  修行諸善行,  善根具成熟,  如是諸眾生,  常被如來加,  聞說生歡喜,  乃能諦信受。  若為惡知識,  毒蛇之所螫,  離於善知識,  不聞甘露法,  於諸勝法中,  起於放逸心,  墮大邪見坑,  聞說不生信。  眾生心狹劣,  不堪受大法,  聞退生不信,  起於誹謗心,  長夜墮惡道,  永不聞佛法,  為彼起悲心,  故我不速說。」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會大眾皆善清淨,善行諸行,善能供養諸佛.如來,善能將護諸善知識,善能修集清淨信眼,善入大智信諸境界,善具清淨深心、直心。此會大眾一切善能觀諸境界,能知此法、能識此法。善哉,世尊!唯願為我及時會大眾樂聞之心善說此法。」而說偈言: 「此會諸眾生,  已於無量劫,  一切諸佛所,  種善根滿足。  如是眾生等,  能入佛境界,  為滿法器故,  願佛今速說。  一切皆瞻仰,  天人師面門,  恭敬合掌觀,  渴仰目不捨。  願世尊愍此,  渴仰眾生心,  雨大妙法雨,  令生善法牙。  我今請如來,  無上大法王,  願開甘露門,  轉最勝法輪。  是諸眾生等,  若聞佛所說,  能行無上道,  究竟涅槃法。」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一乘品第三之一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問已,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法王子!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問於如來.應.正遍知菩薩所行甚深法門。何以故?文殊師利!汝見諸法實義現前無有疑惑,究竟到於智波羅蜜第一彼岸,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入菩薩無上道故,問如是法。文殊師利!汝能復為未來眾生然大明燈滅諸闇故,問如是法。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諦聽,我當為汝說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   文殊師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時諸一切菩薩大眾一心同聲俱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欲說此法,告諸大眾:「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畢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一者、自性信大乘法,為離小乘狹劣心故,發菩提心;二者、自性成就大悲,為欲具足諸白法故,發菩提心;三者、直心本行堅固,為厭生死向彼岸故,發菩提心;四者、善集一切功德,為欲修滿諸願行故,發菩提心;五者、能善供養諸佛,為欲善起諸白法故,發菩提心;六者、身口意業清淨,為離一切諸惡行故,發菩提心;七者、遠離諸惡知識,為欲親近善知識故,發菩提心;八者、聞法如說修行,為不虛妄誑眾生故,發菩提心;九者、為欲利益一切,畜諸資生,不貪不慳故,發菩提心;十者、以得諸佛加護,為離一切諸魔加故,發菩提心;十一者、於諸眾生常起大悲,能舍內外一切諸物,為離慳嫉故,發菩提心;十二者、具法行力,為能成就諸功德故,發菩提心。善男子!是名十二妙法。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此十二法者,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一者、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二者、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三者、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四者、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五者、清淨心——能於餘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六者、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七者、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淨光明照故,發菩提心;八者、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九者、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十者、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十一者、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十二者、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諸善男子等,  若有諸眾生,  欲修諸白法,  成就無垢法,  能於怨親中,  悲潤心平等,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已於無量劫,  將護惡知識,  供養善知識,  護持菩提門,  起諸大願行,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諸眾生,  憶念過去世,  無量億劫事,  堅固如山王,  精進心無惓,  常行不休息,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捨離諸惡法,  具足悲愍心,  安隱心成就,  念示諸眾生,  一切善業道,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見諸勝智者,  念於大菩提,  無上勝功德,  欲於餘乘中,  心淨無點穢,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菩薩得淨心,  離虛妄分別,  觀世間涅槃,  平等無差別,  雖行化眾生,  如見鏡中像,  如是發心者,  是實菩提心。  已離煩惱過,  一切諸塵勞,  清淨如虛空,  不為垢所染,  諸相永寂滅,  出離言語道,  是名滿足修,  清淨菩提心。  如是諸菩薩,  不久坐道場,  得大陀羅尼,  無上勝辯才,  具足三十二,  八十相好身,  能住一切佛,  本性功德中。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佈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佈施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二者、佈施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三者、佈施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四者、佈施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五者、佈施能捨世間貪染縛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六者、佈施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七者、佈施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八者、佈施能稱眾生歡喜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九者、佈施能舍內外、行佛行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者、佈施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一者、佈施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二者、佈施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佈施最第一。  佛子行捨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吝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髓腦,  清淨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捨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佈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捨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捨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淨財,  慳嫉妒心盡,  清淨佛菩提。  佈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讚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捨心,  常施一切物。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持戒能攝一切諸善根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二者、持戒入菩薩道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三者、持戒解脫一切煩惱縛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四者、持戒能過一切諸惡道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五者、持戒能拔惡道苦眾生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六者、持戒身口意業不為諸佛如來訶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七者、持戒諸佛如來常讚歎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八者、持戒能入諸有不放逸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九者、持戒即施眾生無怖畏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十者、持戒成就身口意業善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十一者、持戒能得於諸法中隨順自在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十二者、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屍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屍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離諸生死,  安隱到涅槃,  一切如來說,  持戒最第一。  戒如清涼池,  能生諸善花,  亦如猛熾火,  能燒諸惡草。  戒善持行者,  如鳥飛虛空,  不懼墮生死,  諸趣惡道中。  惡道大毒龍,  無明諸羅剎,  見持淨戒者,  恭敬捨害心。  一切諸如來,  安隱住涅槃,  斷諸惡趣道,  皆由持戒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堅固諸善本,  持戒波羅蜜。  菩薩應思惟,  善住戒品中,  解脫煩惱縛,  閉諸惡趣門。  若欲持淨戒,  應當如犛牛,  為護一毛故,  守死不惜命。  如是護諸業,  是名持戒人,  如來常讚歎,  所求皆成就。  能持淨戒者,  有如是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身口意業淨,  諸惡皆不行,  是能到菩提,  一切智現前。  持戒不放逸,  諸善皆堅固,  法中得自在,  能淨諸佛戒。  菩薩持淨戒,  視物無怨親,  等心諸群生,  見者無怖心。  我住於彼處,  常修不放逸,  是故今得離,  一切諸惡趣。  到第一彼岸,  如實功德地,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菩薩若欲求,  菩提佛功德,  持戒如犛牛,  常念不放逸。  如是諸菩薩,  是名為智者,  能速到彼岸,  住佛果菩提。   「善男子!菩薩如是修行諸法已,復有十三種觀修行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何等十三?一者、忍行堪忍諸惱,能證一切諸法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二者、忍行不見有我為他害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三者、忍行不見眾生有怨親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四者、忍行不見自他身可損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五者、忍行聞毀讚歎心常不動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六者、忍行能斷煩惱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七者、忍行能斷瞋恨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九者、忍行能離惡道生梵天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者、忍行能過一切損害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一者、忍行能得盡智、無生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三者、忍行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忍辱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為眾生,  作諸歸依處,  令生無畏心,  忍辱最第一。  能行忍辱者,  見者皆歡喜,  怨家捨毒心,  皆生親友想。  一切諸如來,  成就平等心,  眾生所歸依,  皆由行忍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為物作依止,  當堅固忍辱。  菩薩若欲住,  一切佛菩提,  當觀諸法空,  眾生不可得,  如是行忍行,  能具佛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若修忍,  當遠離二邊,  不見自他身,  能有損益者。  如來大慈悲,  讚歎如是觀,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若欲得盡智,  滅諸使煩惱,  不怯弱修忍,  常無分別心,  如是觀諸法,  成忍波羅蜜,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欲莊嚴,  如來相好身,  復生梵世界,  出離諸魔道,  樂行忍辱行,  一切皆成就,  是故諸菩薩,  應堅固忍辱。  忍辱力最上,  諸行無過者,  一切諸功德,  住在忍行中。  四魔力難敵,  忍力能除滅,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二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一乘品第三之二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精進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精進能速覺知諸佛法海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二者、精進能速往詣諸佛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三者、精進能遍十方供養恭敬一切佛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四者、精進所作之業能稱一切諸佛意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五者、精進能勤化度一切眾生不生厭足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六者、精進能置眾生諸佛法中趣解脫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七者、精進速能令諸一切眾生離諸愚癡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八者、精進速能悉與一切眾生諸佛智慧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九者、精進速能清淨諸佛國土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者、精進行能建立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為諸眾生行菩薩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一者、精進行能於一念中遍諸佛國種諸善根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二者、精進行能遍詣一切諸佛國土成無上道、轉大法輪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精進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為眾生,  修行菩薩行,  速成無上道,  精進最第一。  如來無量劫,  所行諸苦行,  一切皆能忍,  不生怯弱故。  是故諸佛子,  欲速成佛道,  常當勤修行,  精進波羅蜜。  菩薩行精進,  能速到勝處,  過諸百千國,  供養觀諸佛。  菩薩求大樂,  為拔眾生苦,  修行菩薩道,  堅固不轉退,  能為諸眾生,  無量百千劫,  受苦無懈怠,  皆由精進故。  願我常精進,  清淨佛國土,  次願能覺知,  一切諸佛法,  能遍諸佛國,  轉大妙法輪。  願諸眾生類,  一切皆覺知,  悉入大乘中,  離餘乘魔界,  滿足諸大願,  速到無畏地,  菩薩精進故,  能於一念時,  覺大菩提法,  開示涅槃門,  化作無量身,  遍滿十方國。  為利益眾生,  示如是勝事。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禪定能滅一切諸煩惱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常無分別心故;二者、禪定心住寂靜,念不散亂,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取諸境界故;三者、禪定心無所著能滿諸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能過三界故;四者、禪定能出世間不著諸有,菩薩應修禪波羅蜜,過世間故;五者、禪定能觀勝法心無疲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以為足故;六者、禪定柔軟自在,不隨禪生,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自在轉諸禪故;七者、禪定得無相心不見諸物,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離諸相故;八者、禪定心淨能照無量境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過有量諸三昧等呵責過故;九者、禪定能滅觀心、不見能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寂靜心故;十者、禪定證柔軟心、滅諸覺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調伏心故;十一者、禪定心能寂滅一觀諸根不動,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十二者、禪定心能於諸法中有大方便,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能不捨大菩提心故。何以故?以諸菩薩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邪見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憎愛心。是故諸菩薩能降一切學諸禪定聲聞、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禪三昧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禪波羅蜜,而說偈言: 「欲修無漏智,  出離欲淤泥,  滅除諸業障,  禪定最第一。  禪定難思議,  是諸佛境界,  二乘諸凡夫,  三昧不能知。  大地諸山海,  劫火能燒除,  若心住禪定,  安隱無損害。  如來智慧日,  無漏摩尼珠,  不從餘處生,  禪定海中出,  是故諸佛子,  求佛大智寶,  當除散亂心,  念禪波羅蜜。  諸菩薩禪定,  寂滅諸煩惱,  是故智者說,  勝修餘禪者。  深心常寂滅,  不樂諸境界,  能攝諸亂心,  住勝涅槃處。  菩薩修禪定,  三界無所住,  是故不依止,  彼非依止處。  菩薩禪能過,  世間出世間,  是故三昧勝,  勝世間二乘。  菩薩禪柔軟,  隨意無罣礙,  是故能迴轉,  生於欲界中。  菩薩所修禪,  勝餘一切觀,  諸禪非究竟,  故佛說勝者。  菩薩禪無量,  從於勝境生,  離諸眾生相,  及離諸垢法,  是故諸菩薩,  所修禪定勝,  降修餘禪者,  及諸少分禪。  菩薩一向觀,  清淨諸境界,  如是所修禪,  從慧方便生,  正智為根本,  不起邪見心,  是故菩薩禪,  無有可譏嫌。  菩薩入禪定,  不住有無中,  以觀實境故,  能離有無相,  如是勝智禪,  不同餘境界,  羅漢辟支佛,  智慧悉迷悶。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般若遠離諸垢能發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離諸黑闇法故;二者、般若悉能覺了諸闇障礙,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照除煩惱稠林故;三者、般若能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離一切諸無智故;四者、般若如犁耕地除諸草穢,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拔諸無明根本故;五者、般若如利鐵鉤隨意琢斫,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鉤斷諸愛網故;六者、般若如金剛杵不為一切諸物所壞,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破碎煩惱山故;七者、般若如大日輪離諸雲翳,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乾竭一切煩惱諸淤泥故;八者、般若如大火聚燒諸穢草,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焚燒業煩惱樹故;九者、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闇心不迷諸法故;十者、般若能住寂滅究竟實際,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所有故;十一者、般若能滅有相心無分別,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相故;十二者、般若能成無願心無求樂,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過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般若波羅蜜,而說偈言: 「究竟斷有種,  安隱入涅槃,  諸波羅蜜中,  智慧最第一。  譬如世間燈,  能破一切闇,  亦如高幢火,  世間最勝觀。  一切諸如來,  出離諸有流,  降伏四魔眾,  智慧為猛將。  諸佛子若欲,  自利利眾生,  常當勤修行,  般若波羅蜜。  譬如犁耕地,  能除諸荒穢,  智滅疑愛草,  如犁耕淨地。  帝釋金剛杵,  滅惡阿修羅,  智碎煩惱山,  能壞亦如是。  一切諸如來,  說於智慧力,  猶如夏中日,  亦如世間燈,  能竭煩惱海,  照除無明闇,  以體出世間,  無漏火明故。  智慧能割截,  無明癡闇樹,  猶如快利刀,  剪除諸細草。  智如摩尼珠,  平等照世間,  如空無分別,  不住有涅槃。  智慧心自在,  決定於一切,  能斷諸疑悔,  及斷所有問,  說世間惡報,  及顯涅槃果,  普示諸眾生,  如闇示明燈。  諸佛明月眼,  現見諸法相,  諸菩薩同彼,  無垢智修行。  如人夜執燈,  去處皆明瞭,  生死黑闇中,  慧明能度彼。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方便不離涅槃清淨境界,而現世間垢濁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二者、方便不離一處寂靜境界,而現世間憒鬧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三者、方便不離禪定甚深境界,而現世間王宮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四者、方便不離清淨無功用境界,而現世間功用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五者、方便不離無生真實境界,而現世間生此退彼、退此生彼諸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六者、方便能過一切四魔境界,而現世間降魔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七者、方便不離一切聖人境界,而現世間凡夫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八者、方便不離能出世間境界,而住世間諸有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九者、方便不離一切智慧境界,而現世間無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者、方便不離菩薩實際境界,而現聲聞、緣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一者、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二者、方便力能入諸一切平等境界,而能示現諸魔境界故,菩薩應住方便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住方便波羅蜜得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方便波羅蜜,而說偈言: 「一切諸菩薩,  行諸波羅蜜,  若無方便者,  不能到彼岸。  自利亦利他,  住世間涅槃,  如是無淨染,  皆由方便故。  一切諸如來,  所行諸境界,  二乘不思議,  斯由方便力。  是故諸佛子,  欲行如來事,  常當勤修行,  方便波羅蜜。  菩薩常清淨,  方便利眾生,  實無諸欲垢,  示現行染行。  涅槃池中浴,  方便現諸有,  是名諸菩薩,  不住於二邊。  身口意常住,  第一義寂靜,  為利益眾生,  方便同世間。  如蜂入華林,  不專採一華,  菩薩方便行,  一切諸境界。  或現種種相,  殊妙莊嚴身,  遍諸宮女中,  行於放逸行。  或現在地獄,  救諸苦眾生,  雖現如是相,  常不捨禪定。  不捨諸三昧,  而現散亂中,  示現行損害,  是名方便力。  菩薩已能離,  一切有為行,  於諸有無中,  亦無分別心,  雖現行諸染,  不生妄慾火,  方便中示現,  分別有為相。  菩薩於諸有,  不生亦無退,  示現生退事,  方便智力故。  棄捨魔業處,  住佛境界中,  智慧不怯弱,  示現諸魔事。  菩薩大悲力,  奮迅方便智,  住聖無上處,  而現凡夫事。  以入諸法相,  知諸法體空,  常處於涅槃,  而不捨世間。  諸法自體空,  寂靜及無相,  為利益眾生,  相好莊嚴身。  無癡現無智,  無瞋現無慈,  而能益眾生,  是名為方便。  菩薩摩訶薩,  住彼如是處,  是名示聖人,  種種諸方便。   「復次,諸善男子!如來.應.正遍知更有方便,汝等應知。何以故?諸善男子!諸佛.如來有十二種勝妙功德,猶如醍醐,於諸味中最為勝上、清淨、第一,能淨一切諸佛國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十二?一者、示現劫濁;二者、示現時濁;三者、示現眾生濁;四者、示現煩惱濁;五者、示現命濁;六者、示現三乘差別濁;七者、示現不淨佛國土濁;八者、示現難化眾生濁;九者、示現說種種煩惱濁;十者、示現外道亂濁;十一者、示現魔濁;十二者、示現魔業濁。善男子!一切諸佛所有國土皆是出世功德莊嚴具足清淨,無有諸濁。如此過者,皆是諸佛方便力現,為利眾生,汝等應知。」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遍知說此十二最上功德清淨佛國,如來當於何等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一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勝清淨劫,離諸劫濁具足功德,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妙時,諸佛法行不失時節,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法器、受佛正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淨妙智海,清淨一切諸煩惱垢,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柔軟之心,其中常有調伏眾生,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妙乘,能以一乘究竟取於無上涅槃,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七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勝器世間,無有餘相,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如來正教,無諸一切外道邪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九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直心、正心,無有諂曲,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無垢功德,成就一切清淨白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一者、彼佛國土所有眾生畢竟能成諸聖人法,其中常有勝福田眾,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二者、彼佛國土所有眾生,畢竟能成勝妙道場,過去諸佛於中成道,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是名十二種最勝功德能淨佛土。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我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等差別之說。何以故?諸佛.如來離於種種取相過故。文殊師利!如來若為一種眾生說於大乘,一種眾生說緣覺乘,一種眾生說聲聞乘,如是說者,是如來成不清淨心;是如來成不平等心;是如來成鬥諍過心;是如來成無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如來成諸相過心;是如來成於諸法中生慳吝心。文殊師利!我為眾生說於何等何等之法,彼一切法隨順菩提、隨順大乘,取一切智,畢竟究竟能到一處,謂能到於一切智處。文殊師利!是故我土無乘差別。」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為諸眾生說三乘法,而言此是聲聞學乘,而言此是緣覺學乘,而言此是菩薩學乘?」   佛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地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法相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人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無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性無差別故。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令諸眾生悉入如來諸佛法門,令諸眾生漸入如來大乘法門,如學諸伎,次第修習。   「文殊師利!譬如射師於射智中,究竟到射第一彼岸,能以種種無量方便教諸弟子,如己知見一切究竟。文殊師利!如來射師亦復如是,於諸法中,皆悉究竟到於彼岸,即以如來一切智智分別而說,示諸眾生三乘差別,如世射師教諸弟子。   「文殊師利!譬如少火所有災炎,漸漸增長能遍世界,乃至成於劫燒大火。文殊師利!如來智火亦復如是,即彼一智光明之性,次第增長成就如來一切知見大智光明,能燒一切諸染煩惱。   「文殊師利!譬如諸大須彌山王無分別心,眾生到者皆同一色,所謂金色。文殊師利!如來.世尊無上大智須彌山王亦復如是,於諸眾生無有分別。若有眾生入佛法者,彼諸眾生皆成一色,所謂一切種智妙色。   「文殊師利!譬如因陀羅淨妙清色摩尼寶珠,置在一切器世間中,彼摩尼寶所有境界,彼境界中一切諸色種種諸相,摩尼珠力皆同一色,所謂青色。文殊師利!如來.世尊無上青色摩尼寶珠亦復如是,智慧光明照眾生者皆同一色,所謂一切種智之色。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無量百千河□水入,入已一切皆同一味,所謂鹽味,以常住故。文殊師利!大海水者,名為如來一切智慧;種種河□水皆入者,名為聲聞、緣覺、菩薩;入已一切同鹽味者,名為一乘;常住者,名無分別一切種智。文殊師利!依此義故,汝應當知無乘差別。   「文殊師利!是故佛說地差別者,示諸眾生三乘作業漸次令入;說法相差別者,示現眾生如來種智漸次令入;說少功德、知多功德者,示諸眾生三人差別,示現如來奮迅方便無礙辯才。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依世諦說。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一乘者,依第一義說。第一義者,唯是一乘,更無第二故。   「文殊師利!我佛國土所有外道——僧佉、毘世師、遮梨迦尼乾子等,皆是諸佛.如來方便,皆是如來神力住持,世間能見。何以故?以諸如來善除一切諸惡對故。文殊師利!諸佛.如來名為善逝,有怨對者無有是處。文殊師利!譬如世間轉輪聖王成就少分善根功德,斷絕善根非究竟法,具足一切貪、瞋、癡等諸結煩惱,不離三有,不離一切諸使煩惱,不離一切垢染煩惱。彼轉輪王畢竟無有一切怨對,畢竟無有一切敵對。何以故?文殊師利!以轉輪王無怨刺故。文殊師利!何況如來成就一切功德智慧,得不斷絕大慈悲心,行於無漏虛空法界,滿足七覺諸善功德,畢竟成就不忘失法,能轉無上大妙法輪,畢竟成就無上菩提,而有棘刺諸魔、怨刺外道敵對,無有是處。文殊師利!我佛國土所有僧佉、毘世師、遮梨迦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方便示現。文殊師利!此諸外道善男子等,雖行種種諸異學相,皆同佛法,一橋樑度,更無餘濟故。   「文殊師利!一切禽獸無有能於師子王前立出聲者。文殊師利!如來師子大丈夫王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一切外道尼乾子等,無一敢於如來境中與佛.世尊諍法是非,作師子吼者,無有是處,除諸如來方便力者。   「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出能放大光明羅網,一切諸蟲螢火光明皆悉休息,一切摩尼諸火光明亦不能現。文殊師利!如來出世,放大智慧日輪光明,一切外道尼乾子蟲螢火智慧諸光明等皆悉閉塞不能顯現。   「文殊師利!譬如鐵王名阿塞件陀,彼所在處,一切凡鐵皆不敢住。何以故?以獨相故,不共凡鐵同在一處。文殊師利!如來鐵王亦復如是,隨何國土出世之處,一切凡鐵諸外道等,皆不得生。何以故?以佛如來獨相出世故。   「文殊師利!譬如何等何等處所有如意寶摩尼王出,彼處不生偽琉璃珠。文殊師利!如來如意大智寶王,隨何國土出現於世,彼處一切諸外道等,皆不得生。   「文殊師利!譬如何等寶性中出閻浮檀金,彼處不出諸銅鐵等。文殊師利!如來寶性亦復如是,隨何國土出現於世,彼處不生諸外道等。文殊師利!依此義故,汝應當知,隨何國土如來出世,彼處不生諸外道等。何以故?文殊師利!我佛國土有諸外道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為欲示現不可思議方便境界。何以故?此諸一切諸外道等,皆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門故,皆是大智究竟般若波羅蜜門故,一切皆得大方便力奮迅自在故,一切皆得不捨佛法僧等念故,一切皆到第一彼岸,以大神力教化眾生故,一切皆得如來加力教化眾生故。」   說此一乘門時,八千天子依聲聞行,聞一乘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比丘得住一乘平等大智燈明三昧;千二百萬菩薩得無生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諸天在於虛空界中,悉皆雨天優缽羅華、缽頭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雨天栴檀諸末香等,一切盈滿如來足下。無量百千諸天子等,住虛空中,作諸百千種種伎樂,俱出妙聲供養如來,雨天衣雨,擊諸天鼓,而作是言:「我於世間未曾聞此希有上妙最勝法門。」復白佛言:「世尊!願此法門究竟住於閻浮提中,作大饒益一切眾生。」八千比丘尼各各脫身所著上衣奉獻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諸佛勝方便,  我出有法時,  方便示時濁。  一切時有法,  畢竟常清淨,  隨眾生受法,  故現眾生濁。  諸佛勝智人,  出於妙劫中,  國土常清淨,  是故說無濁。  我於無量劫,  具足修苦行,  清淨諸業障,  得勝智功德,  能於無量劫,  壽命常無盡,  除佛方便力,  是故無命濁。  眾生起常想,  故我示無常,  以無數劫命,  示行短壽相。  如來勝功德,  無量劫所修,  薄福怯眾生,  聞生驚怖心,  為此眾生故,  分別差別說,  究竟皆成佛,  更無有餘乘。  我為化眾生,  分別說餘道,  漸化令入一,  故無三差別。  譬如善射師,  快能知刀箭,  為教諸弟子,  一藝種種說。  如來亦如是,  為成就眾生,  而於一法中,  種種差別說。  我於諸眾生,  無有差別心,  以器不同故,  所說有分別。  若無平等心,  人說我慳嫉,  自取最上乘,  與眾生下法。  上因陀羅寶,  隨處青光色,  普照物皆同,  而寶無分別。  佛無上智寶,  光明照世間,  同一菩提色,  離諸分別心。  譬如微少火,  增長成大明,  諸羅漢少智,  增長成佛慧。  一切諸眾生,  往詣須彌處,  依須彌光力,  一切同一色。  如是諸眾生,  住佛須彌法,  如來法力故,  同一佛色身。  譬如蜜蜂[口*(隹/乃)],  集諸種種物,  置在一器中,  和合成一味。  佛說三亦爾,  為熟眾生根,  說諸種種法,  成佛菩提味。  譬如轉輪王,  出無怨敵對,  我法王出時,  亦無外道刺。  譬如日輪出,  餘光皆閉塞,  佛日輪出已,  外道自除滅。  隨生鐵王處,  不生餘凡鐵,  隨佛所生處,  不生諸外道,  隨生妙金處,  不生餘銅鐵,  隨佛成道處,  自然無外道。  譬如摩尼寶,  不共穢雜住,  是故出生處,  無偽琉璃珠。  如來摩尼珠,  出處亦如是,  不雜諸外道,  同時一國土。  外道大神通,  皆自在菩薩,  汝當知方便,  示現如是相。  一切諸菩薩,  聞諸外道等,  具足方便力,  皆發歡喜心,  各各生尊重,  奉獻恭敬意,  散華供養佛,  種種妙香薰。  於彼說法時,  大地六種動,  虛空出聲言,  希有未曾聞,  無量諸天子,  空中合掌讚,  同聲言善哉,  善哉修伽陀。」◎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詣嚴熾王品第四   爾時南方國大薩遮尼乾子與八十八千萬尼乾子俱,遊行諸國教化眾生,次第到於鬱闍延城。復有無量百千諸眾,或歌或舞,吹脣唱嘯,作百千萬種種伎樂,前後侍從大薩遮尼乾子詣鬱闍延城。爾時國主嚴熾大王聞大薩遮尼乾子眾,從南大國與無量眾詣鬱闍延。聞如是已,即生尊重大薩遮尼乾子心。生尊重心已,為欲迎大薩遮尼乾子,以大王力、王神通力、王奮迅力與諸大臣及諸王子、受學師長、閤家眷屬、國大長者、諸小城邑聚落土主、象、馬、車、步四部大眾前後導從,恭敬圍遶,椎鐘鳴鼓,作百千種無量伎樂,打百千種諸妙聲鼓,吹百千種諸妙聲□,建百千萬種種雜色繒蓋幢幡,散百千萬種種妙華:優波羅華、缽頭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阿輸迦華、薄拘羅華、鞞羅迦華、阿提目多伽華,遍佈道路,金瓶、銀瓶盛百千種諸雜妙花,以百千種諸寶香爐燒無價香,置前而行,詣薩遮尼乾子處。   時大薩遮尼乾子遙見嚴熾王與大眾來,薩遮尼乾子見已下道,在一樹下敷座而坐。時嚴熾王遙見薩遮在樹下坐,即下象輿,步詣薩遮尼乾子所,坐摩尼寶百千巧妙無價莊嚴如意寶床。   時大薩遮尼乾子問訊於王,作如是言:「善來,大王!王今善種無上最勝希有功德,福多不少。何以故?以王能降天尊、貴重、自在之心,屈意卑下來詣沙門問訊起居。大王!於汝所治國內無諸盜賊、亡命群黨亂人民不?無有諸官殘暴侵食諸人民不?無諸異業奸偽憍詐、欺誑世間諸人民不?無諸反叛嬈亂國土諸人民不?無諸偷劫相竊盜不?所在邊國諸官禁司無欺大王、不行王命不?大王!汝所治化國內所有沙門、修淨行人安樂住不?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疾病、湯藥資生所須一切之物不乏不少不?汝國人民皆得善心,尊重、供養諸沙門、眾淨行人不?大王!汝今所治國內無諸屠獵、羅網河嶽、焚燒山澤、放鷹走狗、鉤刺魚鱉、彈射禽獸、作諸坑陷、毒箭機撥行殺害不?大王!汝今一國之主制命自在,教令善惡,無敢違者。汝登王位所設教令無不善不?國內人民所行善惡汝悉知不?能行善者汝勸進不?行不善者汝勸捨不?大王!汝身不起惡念加害一切二足、四足、多足、無足諸眾生不?何以故?大王!當知一切眾生有識之類,寶重身命,無不畏死,至於業對百年壽終,莫問老少無一引分言應去者。何以故?愛命重故,何況加害而不生惱,命終之後更相怨嫉,與怨相報無有窮已。是故大王!汝當遠離殺生之罪,捨離刀杖,無起害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偷盜之罪,捨自資生,當生知足,於他資生無起欲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邪婬之罪,自妻知足,他妻無求,無起邪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妄語之罪,常作實語,出言成法,無發虛言。大王!汝今應當遠離兩舌之罪,無破壞語,於已破者當念和合,無起壞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惡口之罪,常作愛語、柔軟妙語,無起粗語。大王!汝今應當遠離綺語之罪,常決定語、憶念語,無不正語。大王!汝今應當遠離貪慾之罪,於他受用無希望心,於他所護無生奪心,生歡喜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瞋恚之罪,常生慈心,清淨心業,無起恨心。」   「大王!汝今應當遠離邪見之罪,見自業果,隨順聖人而生正見,無起異見。何以故?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受語;二者、自妻為他侵奪。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他人所謗;二者、常為他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不聞善名;二者、常起鬥諍。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不敬重語;二者、言無定實,不為他樂。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不知足;二者、常生貪心。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無安隱心;二者、常念損害無有慈心。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常諂曲。   「大王當知!如是無量無邊苦聚,皆由十不善業集因緣故。是故大王!汝莫放逸輕作惡業,當觀諸法有為無常,一切世間無可保者,人命無常住少時間,勿生常想。大王當觀!劫初已來天尊王位、土地人民皆就無常,無一在者,當知此身甚為危脆,如焰、如響、如影、如電、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實、如琢石火、如夢所見、如山谷中瀑水卒起遍滿溝□,須臾過盡還就枯竭。大王當知!身命非實,無常亦爾,俄爾零落,就未來世不可免脫。是故大王!莫恃現在,當畏未來。大王當知!善惡果報共相追逐,如聲發響、如影隨形,無能免者,亦如連鎖不可斷絕,莫輕作業自招重苦。」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重說偈言: 「大王汝今當,  莫作放逸行,  若不捨諸惡,  死必入地獄。  以作惡行者,  定入泥犁故,  攝心不放逸,  生天帝釋處。  一切諸眾生,  無不愛壽命,  王若求長生,  不應行殺害。  大王知世人,  辛苦集財寶,  常憂不活命,  不應起侵奪。  以不侵奪故,  生處常富足,  若故侵損他,  常生貧窮家。  節己莫婬他,  自妻生足心,  是故妻愛己,  不為他人侵。  莫說虛妄言,  常念依實語,  實語生帝釋,  妄語生餓鬼。  常念離兩舌,  和合破壞人,  眷屬常雍穆,  退此生梵天。  出言莫粗礦,  說令他樂聞,  善語生天上,  常聞美妙音。  念離諸綺語,  善思美妙言,  報生天帝釋,  諸天欽受教。  若欲自利益,  莫令侵惱他,  生貪來世報,  錢財資五家。  若不修慈悲,  能行瞋害心,  雖行諸善行,  死入於泥犁。  大王汝今當,  應捨瞋恚癡,  常慈念眾生,  莫行諸怒害。  王當捨邪見,  堅固正見心,  常持清淨法,  天中受樂身。  比丘修梵行,  汝當常供養,  是故捨惡道,  受樂於天上。」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問訊王已,為嚴熾王說不放逸十善業道相應法已,默然而住。◎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三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一   爾時國主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所說正法,歡喜信受,即時問訊大薩遮尼乾子言:「大師仁慈而能遠涉遊化眾生,道路多難,不審大師,四大調和,氣力安不?眾生易化不?諸弟子眾如說行不?幸蒙大師不恥我國,今得奉見聞說正法,我心歡喜,如見慈母、如饑得食、如渴得水、如裸得衣、如貧得寶、如熱得涼、如寒得火、如盲得視、如聾得聽、如囚得赦、如賤得貴、如迷得返、如學逢師,我心歡喜,亦復如是。」復作是言:「大師當知!我從向來心自思念:『正法難聞、良師難遇、人身難得、諸根難具、正見難生、信心難發、合會難俱、自在難逢、太平難值,如是諸難我皆免離。』今遇大師,如入大海欲採珍寶,得大寶渚。我有所疑悉欲請問,惟願大師賜決所疑!」   時大薩遮尼乾子告嚴熾王言:「隨王所疑今悉可問,我當為王分別解說,除決所疑,令王開解。」   爾時嚴熾王見大薩遮尼乾子聽許問已,心生歡喜而發問言:「大師!何等生法?何等住持?於何法上而有此名?」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所言生者,謂諸眾生;言住持者,謂器世間;言眾生者,謂五取陰聚,名為眾生。以何等法名五取陰?謂:色取陰聚、受取陰聚、想取陰聚、行取陰聚、識取陰聚。大王當知!依此五法,說名眾生,說器世間。說眾生者,謂攝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說器世間者,謂攝虛空、地、水、火、風。」   王言:「大師!誰能護此一切眾生?誰能護持此器世間?」   答言:「大王!皆是眾生自業果報,及王國主力能護持。」   王復問言:「大師!雲何自業果報能護眾生?」   答言:「大王!有諸眾生自業增上果報力故,而生勝處。而彼眾生於一切物無吝護心,不生彼我、自他之心,一切所須資生之物,不加功力隨念具足,盡其命住安隱快樂,離粗病苦、寒熱、飢渴種種痛惱,亦無噁心迭相加害,亦無欺誑虛妄之心,聚落、城邑七寶莊嚴,常行勝樂妙觸境界,滿足千歲壽盡捨身,而生天上善道受樂。如此所謂北鬱單越業護眾生。大王當知!復有眾生依於自業果報力故,生勝妙處,身有光明,飛騰虛空,處禪悅樂,以為美食,不入胎生,壽命無量,住世長遠,如此所謂劫初眾生。大王當知!復有眾生依自業報過去功德勝因力故生世間中,而知敬心尊重父母及家尊長,並諸沙門淨行人等,以為福田,常行善行,作所應作,畏於惡行,常受善持五戒、八戒,而作佈施集諸福德。此謂劫初第二時中善根眾生。大王當知!爾時眾生善根滿足,不起諸惡,是故世間未立王法,如是名為自業果報能護眾生。」   王言:「大師!如是業護我已知竟。雲何名為國主王力能護眾生?」   答言:「大王!諸王眾生是眾生主,而彼主力能護眾生。」   王言:「大師!彼諸王等何故名王?」   答言:「大王!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名之為王。大王當知!王之養民當如赤子,推乾去濕不待其言。何以故?大王當知!王者得立,以民為國;民心不安,國將危矣。是故王者,常當憂民如念赤子,不離於心。當知國內人民苦樂,以時安行,知水、知旱,知風、知雨,知熟、不熟,知豐、知儉,知有、知無,知憂、知喜,知老、知少,知病、不病,知諸獄訟、知有罪、知無罪、知輕、知重,於諸王子大臣諸官知有功者、知無功者,如是知者名不離心。大王當知!王於國內如是知已,以力將護,所應與者,及時給與;所應取者,念當籌量;役使知時,不奪民利;禁肅貪暴,民得安樂——是名攝護,名之為王。   「大王當知!王有四種:一者、轉輪王;二者、少分王;三者、次少分王;四者、邊地王。轉輪王者,有一種轉輪王,謂灌頂剎利,統四邊畔,獨尊最勝護法法王,彼轉輪王七寶具足。何等七寶?一者、夫人寶;二者、摩尼寶;三者、輪寶;四者、象寶;五者、馬寶;六者、大臣寶;七者、主藏寶。彼轉輪王如是七寶具足成就,遍行大地無有敵對、無有怨刺、無有諸惱、無諸刀仗。依於正法,平等無偏,安慰降伏。」   王言:「大師!雲何名為轉輪聖王統四邊畔?」   答言:「大王!以王四天下得自在故。」   王言:「大師!雲何名為獨尊最勝?」   答言:「大王!所出教令無違逆故。」   王言:「大師!雲何護法?」   答言:「大王!修十善法,不令邪法殺生等壞,名為護法。」   王言:「大師!雲何法王?」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以十善道化四天下,悉令受持離十惡業、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為法王。」   王言:「大師!彼轉輪王依何因得第一夫人寶?雲何成就?」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夫人寶與己相對,受最勝樂,名為成就。」   「雲何名為受最勝樂?」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夫人身中,常出無價栴檀妙香,口中常出優缽羅華無價之香,身體柔軟如迦陵伽鳥——迦陵伽鳥在大海渚,彼諸眾生若有觸彼迦陵伽鳥者,即得遠離身諸疲勞,亦離飢渴並諸憂惱,受最第一無極快樂——轉輪聖王見彼夫人所受快樂亦復如是。   「大王當知!彼夫人身寒時能暖、熱時能涼,世間無人手能觸彼夫人身者。何以故?以離貪心不善業道,依善根因故,一切眾生觀察敬重,如母、如女、如姊妹故,而彼夫人於轉輪王生三種心,何等為三:一者、心常尊奉於王不生異心;二者、心常恭敬於王;三者、心常念轉輪王。何以故?以王能離貪心垢故。   「復次,大王!轉輪聖王夫人寶者,離於女人五種惡法。何等為五?一者、離於女人無志輕躁之心;二者、離貪餘男子心;三者、離於慳嫉妒心;四者、離於非處起貪顛倒之心;五者、轉輪聖王命盡彼亦俱盡。   「復次,大王!彼夫人寶有五種功德。何等為五?一者、知念不違王心;二者、能生千子具足;三者、自然姓尊豪貴;四者、能令住處具足一切資生;五者、若王與諸女人受欲樂時,不起嫉妒、瞋恨、噁心。   「復次,大王!彼轉輪王夫人成就三種功德。何等為三?一者、離惡口;二者、離邪見;三者、若王餘行不在五欲境界不能動心。大王當知!轉輪聖王夫人捨身,生於天上。何以故?以離貪嫉故,如是名為轉輪聖王夫人功德,令王受於最勝上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彼摩尼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彼第二摩尼珠寶,得受最勝光明資生無上樂故。」   「雲何最勝?」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摩尼珠寶有八種功德。何等為八?第一功德者,彼摩尼寶於夜黑闇放大光明,如秋滿月,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於夏日眾生患熱,以摩尼寶放光觸身,得清涼故。第二功德者,轉輪聖王若行曠野無水之處,眾生飢渴時,摩尼寶即放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飢渴。第三功德者,轉輪聖王有所須者,一切皆從摩尼寶出。第四功德者,彼摩尼寶有八楞相,一一楞中出種種光,謂青、黃、赤、白、頗梨、紅、紫。第五功德者,彼摩尼寶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眾生,皆離病苦常得定心,所作善業無空過者。第六功德者,彼摩尼寶所住境界,無諸惡龍能放毒氣,雹風、惡雨傷害眾生。第七功德者,一切山川、溪谷、溝□、泉水乾竭悉令還復,樹林、草木、華果枯悴能令滋茂,缽頭摩等池水華林一切具足。第八功德者,彼摩尼寶所在之處,人民無有疾疫諸毒非時死者,至於畜生:虎、狼、師子、蛇、鼠、貓、狸、鷹、鷂之類相食噉者,不起害心。   「復次,大王!轉輪聖王千子滿足,身體洪壯,勇猛雄傑,降伏世間,隨順王命,能護大法,隨順法行,心能慈愍一切眾生,是名轉輪聖王摩尼寶用,令王得受最上勝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三輪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彼輪寶,所住之處自然降伏,得大勝樂。」   王言:「大師!雲何名為得大勝樂?」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所有輪寶具足,能有五種功德。何等為五?一功德者,彼輪寶體純閻浮檀金,具足千輻廣五由旬,顯現世間如第二日輪。二功德者,彼輪寶去飛騰虛空無能障礙,一日能行八千由旬。三功德者,隨順轉輪王心中念欲,詣四天王行四天下——南閻浮提、西拘耶尼、北鬱單越、東弗波提——時彼輪寶隨王念處,即飛虛空,在前而去,依彼輪力,四兵象馬及車步等,一切悉皆飛騰而去。四功德者,所有不伏轉輪王者,王若心念,而彼輪寶隨所念處即飛而去,悉令降伏。五功德者,彼輪寶勢無有敵對,一切小王見者降伏,以轉輪王依法修行離瞋心故,是名轉輪聖王輪寶之用,令王受於最勝大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四象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於象寶,受於第一最勝乘樂。」王言:「大師!雲何名為最勝乘樂?」   「大王當知!彼大象寶猶如良馬,調伏柔軟,隨自在用,降伏他國。七支善住,所謂四足、首及陰、尾,是七種支善住大力,力能堪敵凡象千數,白如凝雪。譬如帝釋伊羅缽羅象,一切凡象無能現前來嗅香者。大王!彼象能於三處有自在用,所謂虛空、水中、陸地。大王!彼象能速疾行,一日三匝行閻浮提。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乘象王者,彼時象王與王心同,隨王念處即從而去,行步平正猶如鵝王,不疾不遲、不曲不戾,凡人中行不令驚怖,乃至女人有摩觸者,心不瞋嬈。至鬥戰時,極能現大兇害之相,不可侵近。行、住、坐、臥、眠、食、拘繫,一絲能掣牽挽去住,隨順無違,是名轉輪聖王象寶之用,令王受於最勝乘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五馬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彼馬寶,受最迅疾第一乘樂。」   王言:「大師!雲何迅疾?」   「大王當知!彼馬寶者,色白如彼拘牟頭華,天旋輪文遍滿身相,不大、不小、不高、不下,身體正足,心性柔軟,善能調伏,如帝釋王婆羅何馬隨意去住,一日三遍行閻浮提,無疲勞想。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馬寶之用,令王受於第一迅疾上勝乘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六大臣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得大臣寶,令王閑遊,得受第一無事勝樂。」   王言:「大師!雲何無事第一勝樂?」   「大王當知!彼大臣者,代王理政一如王心,憂國忘身,不營私務,念護百姓,如養雙目,隨王所念,如念即辦,不礙不著,修行正道,離於非法,隨時隨處不行惱害,正依王命行十善法,不違善行,不違如法,不違如法義,皆能具足。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大臣寶用,令王得受第一勝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七主藏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主藏寶,滿王願心安隱受樂。」   王言:「大師!雲何滿足安隱受樂?」   「大王當知!彼主藏寶有大功德,一切諸山、深□、幽谷、曠野、川澤、丘陵、堆埠、坑坎高下不平之處,能以金剛寶、因陀羅寶、摩羅迦多寶、馬瑙寶等一切珍寶以用填滿,而寶不盡,何況金、銀、琉璃、頗梨不在數者。彼主藏寶心常歡喜,無諂曲相,無異心相,不生他惱,一切見者心皆歡喜。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主藏寶用,令王滿足一切願樂。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具足如是七寶用故,王四天下及諸龍王、二種天王——謂四天下、三十三天——共天帝釋分座而坐,以依離一瞋恨、噁心、不善業道,得如是等七寶具足,受用勝樂,何況具足行十善道!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復有七種名為軟寶,所有功德少前七寶。何等為七?一者、劍寶;二者、皮寶;三者、床寶;四者、園寶;五者、屋舍寶;六者、衣寶;七者、足所用寶。」   王言:「大師!雲何轉輪聖王第一劍寶,有何等用?」   「大王當知!彼劍寶者,轉輪聖王所王國內,若有心念違王命者,時彼劍寶即從虛空飛往詣彼,彼諸小王見即降伏,拜問劍寶,而彼劍寶不起殺心害一眾生,是名轉輪聖王劍寶功德,一切國土不加刀仗,自然隨順。」   「大師!雲何轉輪聖王第二皮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所有皮寶者,海龍王皮出大海中,大海商主所持奉獻轉輪聖王。彼皮寶身廣五由旬、長十由旬,體淨鮮潔,光曜白日,火燒不焦,水漬不爛,猛風摧岳,吹不能動,體含溫涼,能卻寒熱,隨王去處皮寶亦去,而彼皮寶隨轉輪王所有士眾,滿十由旬遍覆其上,能作屋舍,充足一切人眾所居,而彼人眾各得別屋,不相妨礙,是名皮寶功德之用。」   「大師!雲何轉輪聖王第三床寶?」「大王當知!彼轉輪王所有床寶,立能平正安隱不動,不高不下、不廣不狹、不長不短、不坤不垤、不堅不軟、不澀不滑,柔軟得所。若王入禪坐彼床寶,即入解脫禪定三昧;若王欲起貪、瞋、癡心,坐彼床寶即時俱滅;女人見王坐寶床者,即皆得離貪、瞋、癡心,是名床寶功德之用。」   「大師!雲何轉輪聖王第四園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若欲入於禪定之時,入彼園中即得定心;若王欲受五欲樂時,入彼園中,依王所行善業功德,諸天界中所有可樂,華果、諸鳥、泉水、流水、池水、河水、妓樂、歌舞、戲樂之具,於彼天中自然隱沒,現於王前。時轉輪王亦如諸天受諸欲樂,是名園寶功德之用。」   「大師!雲何轉輪聖王第五捨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若入彼屋,欲見日月彼諸星宿,即彼屋內一切悉見;彼天宮殿所有種種殊異珍翫,悉見無礙;彼諸天中所作妓樂,屋中悉聞;即離憂惱一切疲勞,於睡眠中極受快樂。於其睡中,夢見種種希妙瑞相。寒時暖風,柔軟香美;熱時涼風,清冷適悅,受快觸樂。夜二分眠,第三分起,遠離睡眠,起受法樂,第四分中說法教化,是名捨寶功德之用。」   「大師!雲何轉輪聖王第六衣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所有衣寶,無如世間絹布絲縷,縱橫文章第一柔軟,一切塵垢不能點污,著彼寶衣,即離寒熱、飢渴、病瘦、憂惱、疲極。大王當知!而彼衣寶,火不能燒,刀不能割,水不能爛,是名衣寶功德之用。」   「大師!雲何轉輪聖王足所用寶?」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足所用寶者,所謂靴等,若王著者,涉水不沒,如行陸地;入火不燒,如清涼池。王欲遊行,步受戲樂,雖復遠行百千由旬,不覺疲極,是名足寶功德之用。   「大王!是名轉輪聖王七種軟寶,是十善中少分習氣功德果報,非正具足十善業道。」   王言:「大師!雲何名為遍行大地無有敵對?雲何名為無有諸刺?雲何名為無有諸惱?雲何名為無有刀仗?雲何名為依於正法?雲何平等?雲何名為安慰降伏?」   答言:「大王!遍行大地無敵對者,以遍大地得自在故。無諸刺者,以無惡對怨敵刺故。無諸惱者,不以強力威逼人故。無刀仗者,離於刀仗不行損害故。依正法者,以離非法貪瞋癡,使行於正法,化愚闇故。平等者,等慈眾生,如念一子不偏護故。安慰降伏者,餘王眾生各各住處,不移不奪安隱住故。何以故?大王當知!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彼時彼處所有城邑,有諸小王。彼諸小王迎轉輪王,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諸大地如是安隱、如是滿足、如是大豐、如是大樂、如是無病,衣服、飲食自然而得,無諸苦惱,多諸眾生、人民、象馬,一切滿足,皆是大天聖王所有,隨王受用。我等隨順大王教命,無敢違逆。』時轉輪王告諸王言:『汝諸王等,各安汝國,我來為汝,不為國土。汝等當依正法行化,莫依邪法,依平等心,莫依偏心。汝等國內,若邪法起速除滅者,是順我命,名受汝國;若不除滅,我當與汝極大重罪。』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護諸眾生。諸小王者,謂少分王、次少分王、邊地王,彼二種王隨順轉輪聖王教令。大王當知!如是名為大地國主王化眾生。」   王言:「大師!諸餘小王依何等法,治國養民得為如法?」   答言:「大王!諸小王等,依王論法,以道治國,護諸眾生,除轉輪王。何以故?轉輪聖王出在世時,彼時眾生離諸不善惡貪法心,離顛倒貪心,離邪見心,彼彼諸國無有非法屠獵師等。何以故?依法王法,明識罪福,心不迷悶,不疑於法,動則合理,不生過非故。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依自業力功德護持於彼世,時諸小王論一切不行。」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二   王言:「大師!於何時中,諸小王等行王論法?」   答言:「大王!於末世時,轉輪聖王隱沒不現,正法不行,邪法競興,眾生心惡起三種過:一者、樂於非法貪心;二者、起於顛倒貪心;三者、邪法羅網纏心。彼諸小王自無智慧,退失明解,是故聖人說諸小王治國論法,為行正法護世眾生。」   王言:「大師!雲何名為樂於非法貪心?」   答言:「大王!於十不善惡業道中生於樂心,是名樂於非法貪心。」   「雲何名為顛倒貪心?」   「自己手力得諸資生,依時節得、依正法得、依如法得,不生足心,更求他財,如是名為顛倒貪心。」   王言:「大師!雲何名為邪法羅網之所纏心?」   答言:「大王!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論想;於無益論生利益想;於非法中生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熏修邪見,以為福德,是名邪法羅網纏心。」   王言:「大師!以何等法名為王論,令諸小王依彼論法治國理民,是名如法能護眾生?」   答言:「大王!離諸顛倒貪慾之心;離諸顛倒瞋恚之心;離諸顛倒愚癡之心,依對治、依實體、依差別、依利益。依對治、依實體者,對所治法,所謂名為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癡善根。雲何能起所治法、能治法?所治法者,謂:放逸心及無慈心;能治法者,謂:行法行王,不放逸心、大慈悲心,知身無常、資生無常,善自觀身,見諸過失,能如實知,如是遠離受用資生,行法行王,雖得自在不行非法,如是名為不放逸心。   「大王當知!依王論法,不應得物,得不應取;所應得者,非時不敢取。若依時節應得之物,於貧窮人不逼惱取。至於儉難、賊難、返逆難、相害難——如此難時,當起慈心不避危害,護諸眾生。於貧窮者施與衣食、於惡行者教以善法,是名慈心。大王當知!依此二法,是則名為行法行王,正護眾生,不放逸心、大慈悲心。」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有慈悲心,雲何而能治彼惡行諸眾生等?」   答言:「大王!彼法行王若欲治彼惡行眾生,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惟五法,然後當治。何等為五?一者、依實非不實;二者、依時非不時;三者、依義非無義;四者、依柔軟語非粗獷語;五者、依慈心非瞋心。」   王言:「大師!雲何依實非不實?」   答言:「大王!如法詰問,取其自言,依實過治,不依不實,是名依實非不實。」   王言:「大師!雲何依時非不時?」   答言:「大王!王有力時,彼違王命,應治其罪;若王無力,應止不治,是名依時非不時。」   王言:「大師!雲何依義非無義?」   答言:「大王!當問前人,何心起罪?若從噁心,應如法治;若非噁心,不應治罪,是名依義非無義。」   王言:「大師!雲何柔軟非粗獷語?」   答言:「大王!知此眾生所犯王法,但應呵責不合餘治,應如其過正說不隱,善說苦言。如是呵責、非不呵責,是名軟語、非粗獷語。」   王言:「大師!雲何慈心非瞋心?」   答言:「大王!智者知此非但呵責,斷此罪過,除卻斷命,不得割截手、腳、眼、耳、鼻、舌,依於大慈大悲之心,聽繫閉牢獄,枷鎖打縛,種種呵責,奪取資生,驅擯他方,為令改悔,非常噁心捨此眾生,是名慈心,非瞋心。」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如是苦他眾生,繫閉打縛,驅擯他方,而復說言有慈悲心?二法相違。雲何名為行法行王?」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告言:「大王!如此之義,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大王當知!譬如父母於惡行子,為念子故,欲令改悔,方便苦治,除不斷命、不壞諸根,餘打罵等隨心苦治,不名捨心、不名噁心、不名惱心,以念子重,為令改悔更不作故;而彼父母不名非法,名為念子,不失慈心。大王當知!行法行王,治諸一切惡行眾生,亦復如是,慈心重故,為令改悔,除卻斷命,不壞諸根,生大慈心,起大悲心,繫閉、打縛、惡口、呵罵,奪其資生,驅擯他方,為令改悔,捨惡從善,亦令其餘念惡眾生不作非法,非常噁心捨此眾生,亦不故心為惱眾生而行苦切,如是名為行法行王,以慈悲心行惡口等治罪眾生,不名非法、不失慈心。是故二行名雖有返,而不相違。」   王言:「大師!何等是惡行眾生?」   答言:「大王!惡行眾生略說有五,如是應知。何等為五?一者、於王無利益眾生;二者、迭共作無利益眾生;三者、起逆眾生;四者、邪行眾生;五者、邪命眾生。   「大王當知!於王無利益眾生有十一種。何等為十一?一者、返逆眾生;二者、教他返眾生;三者、與王毒藥眾生;四者、奪王資生眾生;五者、破王所應作事眾生;六者、侵奪王妻宮女眾生;七者、違王命眾生;八者、出王密語眾生;九者、覘伺國土眾生;十者、罵王眾生;十一者、毀呰王眾生,如是等。大王當知!是名於王無利益眾生。   「大王當知!迭共作無利益眾生者,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迭共相殺眾生;二者、迭相劫奪眾生;三者、迭相侵妻眾生;四者、虛妄證他眾生;五者、虛妄誑他眾生;六者、壞他親友眾生;七者、惡口罵他眾生,八者、惡業斗秤欺誑損他眾生;九者、迭相毀呰眾生;十者、迭相焚燒眾生。大王當知!如是等名迭共作無利益眾生。   「大王當知!返逆眾生者,謂諸邊地、城邑、小王、聚落主等,不臣根本大王教命,如是名為返逆眾生。」   「大王當知!邪行眾生者,謂無戒眾生。何等無戒?所謂:具足諸惡律儀,屠兒、獵師,畜養豬、羊、雞、犬、鵝、鴨、貓、狸、鷹、鷂,釣射魚鱉,造諸羅網、火坑、毒箭,劫奪蟲獸,斷害他命,自恣作惡,如是名為邪行眾生。   「大王當知!邪命眾生者,所謂出家剃除鬚髮,斷諸資生修無著行,著諸種種異相衣服,不護禁戒起種種見,行諸異行種種方便,求諸利養非法活命,各各不能自法中住,如是名為邪命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治彼五種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治彼罪人不斷其命,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有三種治法。何等三法?一者、呵責以為治罪;二者、奪其所有資生以為治罪;三者、牢獄、繫閉、枷鎖、打縛、呵罵、驅擯以為治罪。隨彼五種作惡眾生,上中下罪三種法治,是名行法行王治彼五種作惡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治彼於王作無利益眾生?」   答言:「大王!如是罪人除不斷命、不壞諸根,得繫閉、牢獄、枷鎖、打縛,奪其資生、驅擯他處以為治罪。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於王作無利益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治彼迭共作無利益眾生?」   答言:「大王!除不斷命、不壞諸根,得繫閉牢獄、枷鎖、打縛,不得全奪所有資生,六分之中奪其一分,驅擯他處。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迭共作無利益眾生之罪。」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治彼起逆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先以善言如法開示,若聞王命即捨逆心,請罪王所者,王放大恩恕其重罪,依其國土王領之處,不減、不奪亦不驅出。何以故?為令知王有三種事故。何等三事?一者、有信;二者、有恩;三者、大力。未降伏者為令降伏,已降伏者令不更作,欲返逆者令不敢起。大王當知!彼有罪人得免其罪,還伏王位,人民安隱,彼如法王,得福無量,善名流布。若彼罪人聞大王命不肯伏罪,當加重治,不得斷命,不壞諸根,盡奪資生、國土、人民,驅擯他處。何以故?為餘眾生不起逆故。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起逆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治彼邪行眾生?」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不得斷命,不壞諸根,不得驅擯,不得奪其資生之物,惟呵責治罪,而作是言:『若汝更作如是如是事者,與汝重罪。』是名行法行王治彼邪行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治彼邪命眾生?」   答言:「大王!應當隨順如法僧眾。大王當知!若彼比丘破戒邪見,不依正法如實修行,邪命自活者,僧當和合,喚令現前,取其自言。彼若自引所作是罪,隨犯輕重當如法治。若彼比丘拒違僧命,不從師友善知識語,惱亂眾僧不得修道者,若彼國主是法王者,僧當往語令王教敕,順從僧命。爾時行法行王先應喚彼破戒比丘,善言勸喻,令順僧命,若其不從,當集二眾現前對實。若得其罪,助如法眾,治彼比丘,不得斷命,不得割壞一切諸根,不得囚閉,不得枷鎖,不得撾打,不得脫袈裟,不得奪其資生之物,得呵責,得驅擯。   「大王當知!若有二眾朋黨諍訟,依破戒、依邪見、依顛倒邪行、依種種邪命,起種種異諍、種種異說、種種異語。行法行王若自知法、若自知義,應當如法斷彼諍事。若彼國王闇鈍無知,不自知法、不自知義、不知正法、不知邪法、不知如法眾、不知非法眾、不知如法語、不知非法語,爾時彼王應問國內大德沙門知法、知義、有大智慧、常行正法利益眾生、善知斷諍、能如法語者,問其正法知犯非犯。如是知已,然後如法為滅彼諍。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邪命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若彼國王闇鈍無智,國內多諸沙門、婆羅門,所行各異,互相是非,各各自言:『我是沙門修正道者,能利眾生,我是福田應受供者。』如是各各互相是非。雲何得知是真沙門、非真沙門,是正道、是邪道,是如法語、非法語?」   「大王當知!有大沙門釋迦子出家為道,得神通證,有大名稱如來.應.正遍知,彼諸弟子比丘、比丘尼於彼瞿曇法中住者,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如法語者。大王當知!除彼沙門瞿曇法外,餘諸一切婆羅門等,是名邪道,非實沙門,非法語者,不應取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彼無正法,雲何能得如法之語?」   王言:「大師!若彼國王闇鈍無智,不知王論,不行正法,自在作惡,是國王罪誰應當治?」   答言:「大王!彼王自身自罪自治。」   王言:「大師!雲何自身而自治罪?」   答言:「大王!彼王當依二法自治。何等二法?一者、依自力;二者、依外力。依自力者,彼王應當如是思惟:『我今所行為是放逸、為非放逸,為有慈心、為無慈心,為是應作、為不應作,為是善業、為是惡業。』若知所作是不應作、是惡業者,即止不作,生慚愧心,悔過自責,畏惡名稱,畏墮惡道,當依二法護惜自身。何等二法:一者、放逸;二者、無慈悲心。如是名為依自智力自罪自治。若王無智不能如是自思惟者,應於國內處處推求有大智慧、善知王論、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沙門等,王應自往彼沙門所,若不自往,當遣大臣、王子、貴人、人所重者,詣彼沙門宣王渴仰尊重之心,將至王所。若彼來者,王應迎送、禮拜、問訊,盡恭敬心、盡尊重心問沙門言:『何等善行?何等惡行?行何等法能有利益?行何等法無有利益?我心闇鈍,無有智慧,願為我說。』時彼沙門應當為王廣說過去行法行王所行之法、諸王論法,以柔軟語語彼王言:『如是如是法應當奉行,有大利益,謂十善法,不殺生等;如是如是法不應行,無有利益,謂十惡法,如殺生等;如是如是等是行法行王所行之法,王今不知,應捨十惡等惡行法,應行十善等善行法。』聞已受持,如法改悔,若能如是,名依外力自罪自治。」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雲何護器世間?」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不焚燒、不破壞、不澆灌,是名護器世間行。何以故?一切皆是作不善業。是故行法行王不應焚燒、破壞、澆灌。城邑、聚落、山林、川澤、園觀、宮殿、莊嚴樓閣,一切行路及諸橋樑、自然窟宅,一切穀、豆、麻、麥、花果、草木、叢林,不應焚燒、不應破壞、不應澆灌、不應斫伐。何以故?以彼諸物皆共有命畜生等有,無不用者,而彼眾生無有罪過,不應損其所受用物,令生苦惱。又彼一切外樹林等,諸善淨天、一切鬼神皆悉共有,於中受用,屋舍、宮殿、莊嚴樓觀諸天共住;又彼園池、屋舍、宮殿、莊嚴樓觀,一切水陸有命諸蟲悉皆共用,所謂雀、鼠、雞、狗、鳩、鴿、鸚、鵡、象、馬、牛、羊、貓、狸、蛇、蠍、鵝、鴨、魚、鱉、乃至一切微細諸蟲所共受用。行法行王與諸眾生共依止此器世間活,不應破壞,如是名為行法行王護器世間安樂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無量諸天侍從護王,天力自在能護於人,雲何而言人能護天?」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能與彼天正命淨食,所謂為說如來正教、甘露法門、禪定解脫、十善道等,令其得離諸惡道苦,以是為護;除諸不善殺生鬼等。何以故?攝在惡命自活眾生分故。是故行法行王即身能集無量功德,資益現在、未來,復能集諸善果。大王當知!行法行王不應焚燒、破壞、除滅如來塔廟,及諸沙門淨行人等房舍、窟宅、資生之物,園觀、樓閣、樹林、華果亦不應取,亦不應貸,除欲為利佛法僧者。」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所有臣佐、宰官、禁司,不憂國計但求利己,或從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貨財以籅v道,增長百姓迭相欺亂,以強陵弱、以貴輕賤,以富欺貧、以曲籅翩A富者獲申、貧者受屈,諂佞宰政、忠賢隱退,或時在朝懼危自默,或行求財貨用安己,百姓貧苦不堪充濟,厭苦思亂不聞王命,斯由臣吏不行忠節,欺上亂下,冒受王祿,如是之人攝在何等眾生數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以其受王名官重祿,捨公念私,不存公政,禍亂之生莫不由之,此是國之最大惡賊。王是法王,不得斷命,是故攝在劫奪數中,上品治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捨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醫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侍,於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噉,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噉。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語,信用無捨。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於婬欲,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捨、違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有人放逸無慈,於其妻子、奴婢、眷屬能行不忍,非法驅使、非時驅使,不應作者強逼令作,至於打罵,無過能行,衣食不充,眠臥無所,喚不及應、走則嫌遲,出言常罵如似怨家。如是之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   答言:「大王!攝在邪行眾生分中,中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居家資生奴婢共報有其半分,自分衣食恣意著噉,奴婢之分護惜不與,設令給與不依時節,應多與少常令不足,是名世間最大邪行。」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有人於佛法僧作不利益,焚燒、破壞塔寺、形像及諸經書,惡言毀呰,言:『造作者,無有福利;其供養者,虛損現在,無益未來。』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處所,破壞、除滅,送置餘處。或破沙門淨行人等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園林、田宅、象馬、車牛、驢騾、駱駝、奴婢、僮僕、衣服、飲食、金銀、琉璃、車□□□□送□秏□檢□榍馲驖□樂飀□□□□□槙□□□堙慼摯f□榙□奿□□□覲驖□□□□□□□□香□□□□□□□□□穰□□□□穰□□□□□□□□□漇獺慼潑G□娳□□□□□娩裀□□□□騬逆□椻妝榜裀□率□□檳□□□□□□覲驖□□榍饈□□□□□□源m□□祰□□榎覷□□□榎見□□□榎襱□□e□鷤鋤譯□薦僑□i欣h鎣g□e□□f□□怴慼D嶨□¥悅詳□□□□□□□□□譯□□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罪。何以故?以作根本極重罪故。」   王言:「大師!何者根本罪?」   答言:「大王!有五種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像,或取佛物、法物、僧物,若教人作、見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隱蔽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門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閉牢獄、枷鎖打縛,策役驅使、責諸發調,或脫袈裟逼令還俗,或斷其命,是名第三根本重罪。於五逆中若作一業,是名第四根本重罪。謗無一切善惡業報,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不畏後世,自作教人堅住不捨,是名第五根本重罪。大王當知!若犯如是根本重罪而不自悔,決定燒滅一切善根,趣大地獄,受無間苦。大王當知!以王國內行此不善極重業故,梵行羅漢、諸仙聖人出國而去,諸天悲泣,一切善鬼、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相殺,輔相爭競,四方逆賊一時俱起,天王不下,龍王隱伏,水旱不調,風雨失時。諸龍皆去,泉流河池悉皆枯涸,草木焦然,五穀不熟;人民飢餓,劫賊縱橫;迭相食噉,白骨滿野;疫毒疫病,死亡無數。時諸人民不知自思所作是過,而怨諸天訴諸鬼神,是故行法行王為救此苦行治罪法。」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若無染心、無噁心者,何故不得慈心斷命、割截諸根?」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以無染心、無噁心故,不能得起如是心念:斷眾生命、割截諸根。何以故?彼法行王見彼眾生至於死時,依自業過生瞋恨心,死已命斷生惡道中,噁心隨逐,長夜不斷,是故行法行王不行斷命、不壞諸根。何以故?此事難故。若斷其命、割截諸根,一作已後不可收故,繫閉、枷鎖、打縛、呵罵等非永棄捨,是故佛聽。行法行王為護眾生,若斷其命、割截諸根,不名滿足護眾生者。大王當知!斷眾生命、割截諸根最是世間大怖畏事故,佛不聽行法行王作如是事。」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人民所應輸王課調物者,為是王物、為是他物?」   答言:「大王!非王自物、亦非他物。何以故?他自手力能作能得,是故非王自己有物;非他物者,以王能護彼眾生故,是故非是一向他物。彼眾生等立如是法,是故輸王,王應得分,非是他物。」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若有人民應輸王物而不輸王,彼民為是偷盜王物、為非偷盜?」   答言:「大王!非偷王物。彼民貪惜,欺王不輸,得無量罪。何以故?以應輸物不輸王故。」   王言:「大師!於王國內合輸物者而不肯輸,然王即行鞭杖打責,若取彼物,為是劫奪、為非劫奪?」   答言:「大王!非是劫奪。何以故?大王當知!以王有力能護其難,彼由王護得安自業,應輸王物,故非劫奪。」   王言:「大師!若貧窮人應輸王物,以無物故,強加鞭打而責其物,為是劫奪、為非劫奪?」   答言:「大王!有人邊是劫奪,有人邊非劫奪。有人邊非劫奪者,彼人若是窳墮懈怠,不勤家業,非法邪婬、樗蒱、硈捰p是等戲,輸他財物致貧窮者,如是人邊,行法行王,鞭打徵責,乃至他邊貸物輸王,王非劫奪。何以故?王作是念:『為令彼人更不敢作非法之事,損失財物故。』如是王、民二俱有益。王得益者,庫藏滿足;民得益者,資生成就。又,得無罪故。」   王言:「大師!何等人邊,王是劫奪?」   「大王當知!王雖合得,若知彼人所有家業為賊劫奪,詐親人奪,非法王奪,失火焚燒,暴風、疾雨、飛沙、雹石壞其家業,或時住處不得安隱,人民走散失沒家生,或有蟲、螟、雀、鼠、鸚、鵡噉傷五穀,或時復值天旱不熟、水澇不收,如是等緣,家業不立資生壞盡,於此人邊應當默然不應徵責,若取此物名為劫奪。何以故?以不慈愍此貧窮人,不名具足護眾生故。大王當知!我為此事說一譬喻,智者於中以喻得解。譬如有人欲以飲食供養沙門淨行人等,備具種種一切美味,其家忽然失火焚燒、風吹水漂、賊所劫奪,飲食都盡,或為不淨惡物所污,不任食噉。諸沙門等食時既至,到施主家見其損失,反助憂苦乞食來與,何心敢責施主飲食。然彼施主,不與飲食亦無有罪。大王當知!行法行王亦復如是。王雖合得,彼人不與,不犯王法,不合打責,如是行法行王在世治化民常願樂。」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五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三   王言:「大師!如是不放逸行法行王成就幾法,得名行法行王?」   答言:「大王!成就十法,而得名為行法行王。何等為十?一者、自性成就;二者、眷屬有禮;三者、智慧成就;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尊重法;六者、猛利;七者、恩厚;八者、善解世間所行法;九者、能忍諸苦;十者、不取顛倒法。   「大王當知!自性成就王者,有於二種功德成就:一者、王子、大臣、長者、居士、城邑聚落所有人民,皆愛重王;二者、無諸一切疾病。   「大王當知!眷屬有禮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王所作事中,即各競辦,不須王憂;二者、謹慎不犯王法。   「大王當知!智慧成就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善知方便,依法善護眾生;二者、於欲所作之事自智能知,不依他作。   「大王當知!常勤精進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一切庫藏滿足;二者、無諸一切怨賊,歡喜安住。   「大王當知!尊重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常行一切善法無有休息;二者、能化惡行眾生。   「大王當知!猛利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心所欲求事速能滿足;二者、發心所欲作事,不久思惟即成如法。   「大王當知!恩厚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所有眷屬樂王;二者、大臣、一切人民皆信重王。   「大王當知!善解世間所行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能知惡行眾生、善行眾生;二者、王應民邊得物不令有失。   「大王當知!能忍諸苦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王所欲行事能滿成就;二者、不畏諸苦惱事。   「大王當知!不取顛倒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自能進趣勝道;二者、常不離善知識。   「大王當知!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者,名為成就行法行王。」   王言:「大師!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而得名為行法行王者,若其國內有逆賊主,具四種兵,與法行王鬥諍國土,及外國王來相侵奪,欲與大鬥,集四部兵一切現前,行法行王雲何與彼而共鬥戰?」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當應思惟,於三時中出三方便,入陣鬥戰。何等三時?謂初入時、中入時、後入時。大王當知!初欲入時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見逆王,爾時復作三種思惟: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所有兵馬為與我等,為當勝我?若與我等共鬥戰者,俱損無益;若其勝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應覓逆王所有親友及善知識,當令和解滅此鬥諍。二者、行法行王,見彼逆王與己平等及勝己力者,心自思惟,不應與戰,當與其物求滅鬥諍。三者、若見逆王多有士眾、眷屬、朋黨、象馬車步四兵力勝,行法行王士眾雖少,能以方便現大勇健難敵之相,令彼逆王生驚畏心以滅鬥諍,如是名為於初時中思惟三種方便之用。   「大王當知!若以親友與物驚怖,如此三事,不能滅彼鬥諍事者,行法行王爾時復起三種思惟入陣鬥戰。何等三種:一者、思惟此返逆王無慈悲心,自殺眾生,餘人殺者亦不遮護,我今不令如此相殺,此是初心護諸眾生。二者、思惟當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馬、兵眾不與鬥戰。三者、思惟當以方便活繫、縛取不作殺害。生此三種慈悲心已,然後莊嚴四種兵眾,分佈士馬唱說號令,簡選兵眾分作三品,於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於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馬分在兩廂,令護步眾不生畏心。行法行王處在軍中,與最上品象馬車步猛健眾俱,如是入鬥。何以故?有五種事能令大軍競進不退。何等為五?一者、慚愧王;二者、畏王;三者、取王意;四者、令眾背後無畏;五者、令念報國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轉,能勇戰鬥。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設是方便入陣鬥戰,爾時雖復殺害眾生,而彼王得輕微少罪,非決定受,懺悔能滅。何以故?彼法行王為欲入戰,先生三種慈悲心故,雖作此惡得罪輕微,非決定受。   「大王當知!彼法行王為令眾生,為護沙門、護沙門法,為護妻子、族姓、知識,能捨自身及資生物,作如是業,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無量福。大王當知!若為護國、養活人民,興兵鬥戰,彼時國王應當先發如上三心,敕令主將一依王教,如是鬥者有福無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生幾種心,常能如是護諸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於諸眾生生八種心。何等八種?一者、念諸一切眾生如念子想;二者、念於惡行眾生如病子想;三者、常念受苦眾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勝樂眾生生歡喜心;五者、念於怨家眾生生護過想;六者、能於親友眾生生覆護想;七者、能於資生之中生如藥想;八者、能於自身生無我想。   「大王當知!念諸眾生如念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如父母念子遮護諸惡;二者、常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   「大王當知!念惡行眾生如病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忍如世病人罵諸良師,良師不生瞋恨之心;二者、為斷一切過失行如是心。   「大王當知!念受苦眾生生大慈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於諸急難中救免其苦;二者、能與勝安隱樂。   「大王當知!於受樂眾生生歡喜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於他財物中、他資生中不生貪心;二者、於他富貴勝樂不生嫉心。   「大王當知!於怨家眾生生護過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常念斷彼過因遠離怨家;二者、能於怨家眾生生親友心,何況其餘非怨家者。   「大王當知!於親友眾生生覆護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念令親友堅固;二者、念令一切眾生不生怨憎。   「大王當知!於資生中生藥想者,起二種心:一者、有欲不行邪婬;二者、能於色香味中隨世受用不生貪著。   「大王當知!於自身中無我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往詣沙門大智人邊問法;二者、聞法如說修行。   「大王當知!行法行王常念思惟如是八法故,不求資生,而世間人自然奉獻珍奇異物國內無者,庫藏盈溢;而諸世間非法惡王,鞭打百姓逼惱索者,了無其一。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行此八法者,於所作業,歲時日月、星宿、節朔常與吉會。一切非人、諸惡邪鬼欲覓其便,無能得者。於其國內風雨以時,五穀豐熟,人民飽足無飢渴想,一切諸蟲、雀鼠、龍雹能與世間作無利者,悉皆息滅。若有怨賊在其國內,一切即依自業罪過受諸苦惱,依自業盡、依自業滅。   「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若能如是護諸眾生、護器世間者,不負一切世間眾生、諸善行人、智慧人、聖人,一切眾生無能呵責者。何以故?無罪過故。大王當知!如是善行王若命終時,當生天上,受彼諸天妙境界樂。」而說偈言: 「重法不放逸,  常念利眾生,  眷屬有禮法,  善能知他行,  自身常清淨,  離諸無益業,  彼王勝世間,  名行法行王。  貌重言常和,  於善勤精進,  善能知世間,  一切諸伎藝。  以常不懈怠,  方便護世間,  眾生得安樂,  無有苦惱者。  常樂利益他,  將護一切心,  出口說愛語,  安隱決定言。  知過有功德,  知勝知不如,  如是王能共,  眾生受安樂。  於他平等心,  能捨物解義,  諸臣及眷屬,  一切愛樂王。  具足善眾集,  常有大勢力,  如是正法王,  能久住王位。  慈心離殺生,  佈施斷偷盜,  正欲防邪婬,  實言止妄語,  和合除兩舌,  軟語遮惡口,  正說治綺語,  淨命對飲酒,  淨心捨三毒,  受妙天王位,  大王應當知,  常善護諸戒。」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請食品第六   爾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所說法已,心大歡喜,即語薩遮尼乾子言:「大師仁慈不遺我國,今此曠野不可停止,願降神德,將諸大眾與我俱詣宮內寢息。何以故?我今心念欲為大師及諸大眾設於時供。」   薩遮尼乾子言:「善哉,善哉!善哉,大王!欲與我食,今正是時。何以故?大王當知!我從遠來,道路疲極,常多飢渴,日時已至,我受王請。」   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受其請已,心大歡喜,即以薩遮尼乾子及諸大眾置在於前,王與四兵導從前後俱入王宮。入已,王請薩遮尼乾子坐王七寶莊嚴間錯無價寶床,餘諸一切尼乾子眾隨所應坐,悉皆令坐。薩遮尼乾子受坐已,嚴熾王即生至心、恭敬心、尊重心、希有心,自手供給薩遮尼乾子及諸大眾百味飲食,極令飽足,恣意令取豐滿盈溢。薩遮尼乾子食已,嚴熾王即以價直百千萬億上下衣服,奉施薩遮尼乾子,餘弟子眾所應得者,悉皆施與上下衣服。   爾時薩遮尼乾子食食訖已,攝諸缽器,澡漱清淨,即語嚴熾王言:「大王當知!王今至心奉施沙門飲食、衣服,福不可量。今且略說十五功德。何等十五?一者、閉塞慳貪之心;二者、能開佈施心手;三者、能滅無佈施福邪見之心;四者、能生果報不亡正見之心;五者、隨順善知識人;六者、遠離下無智人;七者、能開諸善道門;八者、能閉諸惡趣門;九者、能種善根種子;十者、能拔不善根栽;十一者、能漸薄一切諸煩惱結;十二者、能增長一切諸善根分;十三者、能飽足一切諸持戒人;十四者、能應為自身所作已作;十五者、能為利益他應作已作。何以故?大王當知!能施佈施得大富,施好色食,後得妙色,觀者無厭;施好香食,後得名稱世間普聞;施美味食,後得資生過諸世間種種勝妙;施樂觸食,後得手腳細滑、柔軟;施能至心,後得一切世人親愛、恭敬、供養;自手佈施,得多僮僕圍遶給侍;依時節施,隨心所須應時即得;以愛物施,後得勝妙資生境界;不損害施,後得資生堅固,不壞、不疲勞;施安坐,受報眷屬常愛;與飲食者,後得大力自在無礙;與衣裳者,得好妙色世間敬愛;施燈明者,得明淨眼,無諸病壞;施伎樂者,得耳不聾,常聞妙聲;施諸乘者,常得安樂,輦輿隨身;施湯藥者,得無疾病,形色肥鮮;施屋舍者,離諸恐怖,得安隱樂;佈施法者,後得不死甘露法藥;離殺生者,後得長壽,命不中夭;離劫盜者,後得大富,資生無盡;離邪婬者,後得好妻,他不能奪;離妄語者,後得實報,不被他謗;離兩舌者,後得和合,眷屬無諍;離惡口者,後得常聞,勝妙音聲;離綺語者,有所言說他人受用;離貪心者,得不增上厚重貪心;離瞋心者,得不增上厚重瞋心;離邪見者,得不增上厚重癡心;離憍慢者,生豪貴家,得人尊敬;離瞋心者,得身端正,見者愛樂;離嫉心者,得大威力,所願皆成;離慳心者,生處富足,資生無乏;離非處婬者,得勝諸根,具丈夫相。大王當知!施飲食者,即是與命與色與力與樂與辯。大王當知!施主愛眾生,智者讚歎,名聞十方,入諸大眾心不怯弱;若命終已,生上天中受妙境界,於最後身得無上道。」   爾時薩遮尼乾子而說偈言: 「至心持戒人,  能生歡喜心,  時食施沙門,  來世得七福。  得勝色命力,  樂辯才樂說,  生天善道中,  終得至涅槃。  所為事佈施,  畢竟得彼事,  為求樂佈施,  後畢得安樂。  施福最勝樂,  所求者畢成,  當生天人中,  及色無色界。  智慧聖施主,  若修精進行,  畢竟盡諸苦,  得上勝智慧。  以作無量福,  天魔魔眷屬,  行惡不善者,  不能作障難。  以故常佈施,  求三種勝事,  善道及富貴,  能證無上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問罪過品第七   爾時,嚴熾王即生是心:「薩遮尼乾子所說法者,皆是隨順如來正法,作是思惟。我今當問薩遮尼乾子,於如來所有尊重心不?」爾時嚴熾王作是念已,即移座處,更敷下座,恭敬而坐,問薩遮尼乾子言:「大師當知!我有少疑,今欲請問,為見聽不?」   爾時薩遮尼乾子答言:「大王!隨汝所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令得開解。」   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聽其問已,即作是言:「大師!世間頗有眾生於眾生界中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能雨婆羅門聰明大智,利根黠慧,善知星宿,善知祭祀種種諸天,善知咒術,善知事火,善知天文日月八星,善知天雨石雹災害,善知地動吉凶變異,善知日月運蝕殃災,善知年歲國土豐儉,善知世間安隱破壞,彼婆羅門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能雨婆羅門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能雨婆羅門常多婬欲,喜侵他妻。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侵他妻。何以故?大王當知!侵他妻者,現在未來多受苦惱,一切天人之所呵責。」而說偈言: 「自妻不生足,  好婬他婦女,  是人無慚愧,  常被世呵責。  現在未來世,  受苦及打縛,  捨身生地獄,  受苦常無樂。」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頗羅墮婆羅門,聰明大智、利根黠慧,知法知禮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頗羅墮婆羅門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頗羅墮婆羅門常多睡眠。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睡眠。何以故?大王當知!多睡眠人退失諸行,失於世間出世間法,妨礙智慧離諸煩惱。」而說偈言: 「若人多睡眠,  懈怠妨有得,  未得者不得,  已得者退失。  若欲得勝道,  除睡疑放逸,  精進策諸念,  離惡功德集。」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此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黑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黑王子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黑王子多諸嫉妒。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嫉妒。何以故?大王當知!若有人得生富貴家,資財豐足,不肯佈施,懷嫉妒心,如是之人,於資生中不取堅固,彼人空手命終即去生餓鬼中,生彼處已,受諸種種飢餓苦惱。」而說偈言: 「惜財不佈施,  藏積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飢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智者不聚積,  為破慳貪故。」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此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勝仙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不怯弱,好行佈施有大威德,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勝仙王子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勝仙王子多作殺生。大王當知!有黠慧者不應殺生。何以故?大王當知!殺生之罪得短命報,命終生於地獄、畜生、餓鬼之中。」而說偈言: 「殺生無善報,  短命多諸疾,  來世生惡道,  具受種種苦。  欲離諸苦惱,  未來求勝樂,  應當護他身,  如愛自己命。」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無畏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無畏王子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無畏王子慈心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慈心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若王、王子慈心太過者,彼王、王子國內多有群賊亂民,不可遮護,多有仇難。」而說偈言: 「若王及王子,  慈悲心太過,  長賊多欺誑,  民怖王命危。  王應思此過,  籌量行慈悲,  念世間受苦,  捨離太過心。」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天力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天力王子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天力王子飲酒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飲酒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飲酒太過,忘失諸事,障修大道,失於世間、出世間利。」而說偈言: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闇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人,  離諸飲酒失。」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婆藪天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常好佈施,有大威德,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婆藪天王子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婆藪天王子了達諸事而行事太遲。大王當知!有黠慧人不應行事太遲。何以故?大王當知!行事太遲者,不及時節,多失諸利,令鬥諍事堅固難滅。是故大王!黠慧之人有所作事,不失時節,不應太遲。」而說偈言: 「行事太遲人,  多失所作業,  未得者不得,  已得者便失。  應捨遲行事,  慕速及時節,  過時不得利,  是故多所失。」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仙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大仙王子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大仙王子貪心太過,為顛倒覆心,常奪他財。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過貪。何以故?大王當知!過貪之人不為一切眾生親附,捨此身命即生地獄。」而說偈言: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天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大天王子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大天王子輕躁、戲笑,放逸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輕躁放逸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放逸太過者,能障奢摩他、毘婆捨那法,此戲笑之罪是惡道因。」而說偈言: 「戲笑垢染心,  心不住三昧,  為智者所呵,  行善不解脫。  欲得速利益,  應離諸放逸,  現世無安隱,  失名稱功德。」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波斯匿王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此波斯匿王噉食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噉食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噉食太過者,體難迴動,嬾惰懈怠,所食難消,遠離現在、未來二世善法利益。」而說偈言: 「噉食太過人,  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  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寤寤,  應時籌量食。」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眾生者即王身是,大王亦甚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好喜佈施,威德具足,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我之所有罪過雲何?」   答言:「大王!大王之罪太極暴惡,大王太嚴、大王太忽、大王太□、大王太卒。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太惡。何以故?大王當知!若王、王子性太惡者,彼為一切多人不用、多人不愛、多人不喜,乃至父母亦不喜見,何況餘人大臣、王子、長者、居士等,是故大王,黠慧之人不應太惡。大王當知!有黠慧人所欲作事,應當安詳,不應太卒。」而說偈言: 「若王行惡行,  瞋心不見事,  動則怖眾生,  乃至父母畏,  何況餘非親,  而當有念愛?  大王應當知,  智者捨瞋恚。」   爾時嚴熾王在坐對面,聞大薩遮尼乾子毀呰自身,心生不忍、瞋心、恚心、懊惱心、無歡喜心、生毒害心即作是言:「薩遮尼乾子!汝今雲何於大眾中說我過惡,毀呰於我。我從昔來,無人敢正看我面者,汝今毀我罪應合死。」作是語已,以瞋恚心告諸臣言:「汝當捉此說不愛語、愚癡沙門,斷其命根。」   爾時薩遮尼乾子驚怖毛豎。語嚴熾王言:「大王!汝今莫速卒作如是惡事,不饒益我!我有善言,願王暫時施我無畏,聽我所說。」   王言:「沙門!與汝無畏,所欲說者,汝當速說。」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我亦有罪。」   王言:「沙門!何者汝罪。」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我罪過者,由太實語、不虛語、稱事語,以我如是大惡人前、可畏人前、急性人前、無慈悲人前、卒作事人前,如是惡行人前說如實語。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一切時、一切處常說實語。何以故?有不饒益故。大王當知!黠慧之人應當善觀可與語人、不可與語人,應當善知可語時、非語時,應當善知可語處、非語處,然後說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實語人者,世人不愛,世人不喜,智者不讚歎,世間癡人瞋。」而說偈言: 「智者不知時,  卒隨意說實,  彼人智者呵,  何況無智者。  智者一切處,  亦不皆實語,  是實憍屍迦,  實語入惡道。」   爾時嚴熾王聞薩遮尼乾子說自身過,即便開解,心生歡喜,白薩遮尼乾子言:「大師!師無罪過,由我太卒。今聞師教,如闇得燈、如盲得眼,常當受持。我今懺悔,願師於我莫捨實語。」而說偈言: 「我實愚癡闇,  不識知識語,  是故生噁心,  出如是惡口。  我今聖人前,  懺悔如是罪,  願愍諸眾生,  令我罪除滅。」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一   爾時嚴熾王聞薩遮尼乾子所說,得歡喜已,更問所疑,作如是言:「大師!今此眾生界中、眾生聚中,頗更有人聰明大智、利根黠慧、知法非法無過失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無諸過失。」   王言:「大師!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沙門瞿曇釋家子。生釋王家,出家為道。大王當知!如我有四圍陀經中說,彼釋種沙門瞿曇無有過失。所謂生在大家不可譏嫌。何以故?以是轉輪王家生故。種姓豪貴不可譏嫌。何以故?以甘蔗姓種家生故。福德莊嚴不可譏嫌。何以故?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故。具足實事不可譏嫌。何以故?以具持戒、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畢竟成就故。是故知彼沙門瞿曇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彼釋種子沙門瞿曇,若不捨家出家為道者,當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當行法行而為法王。具足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如意寶、夫人寶、大臣寶、主藏寶,千子具足——勇猛雄傑有丈夫相,身諸威德無可嫌毀,力能降伏他諸軍眾,具足成就轉輪王相,於四天下而得自在,無與等者。於此大地無諸怨刺、無諸惱害、無有刀杖,依法降伏,行於平等自在而住。而彼王子沙門瞿曇不樂如是世間之樂,捨家出家,勇猛精進行大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心不懈怠六年苦行,成等正覺,坐於道場菩提樹下,降諸魔力,一心念於相應智慧,所有應知、所有應得、所有應見、所有應覺、所有應證,彼諸一切所應得法,不從師學,自智即能如實覺知,是故知彼沙門瞿曇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無與等者,何況有勝彼沙門瞿曇無等等、無勝等,是故彼無一切過失。何以故?以彼沙門瞿曇家姓無等、形色無等、智慧無等,是故無過失。」重說偈言: 「家色生姓勝,  諸相百福勝,  八十種妙好,  莊嚴佛自身。  六年修苦行,  坐於菩提樹,  降伏諸魔眾,  逮得一切智。  是諸天人師,  常念利世間,  慈悲心平等,  救苦無怨親。  波羅□城說,  四諦相應法,  無我命眾生,  是故無過失。」   爾時嚴熾王語大薩遮尼乾子言:「大師!應說何者是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以是三十二相莊嚴身故,得大丈夫師子王名?」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告嚴熾王言:「大王!今當一心諦聽,當為汝說!」   王言:「大師!願樂欲聞。」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三十二相者:一者、沙門瞿曇足下平滿,蹈地善住;二者、沙門瞿曇足下具足千輻輪相;三者、沙門瞿曇手腳柔軟,如天劫貝;四者、沙門瞿曇諸指纖長;五者、沙門瞿曇指皆網縵;六者、沙門瞿曇足跟圓滿;七者、沙門瞿曇足趺上隆;八者、沙門瞿曇鹿王踹相;九者、沙門瞿曇身相端嚴;十者、沙門瞿曇馬王陰藏;十一者、沙門瞿曇一孔一毛不相雜亂;十二者、沙門瞿曇髮如青妙淨琉璃色;十三者、沙門瞿曇身毛上靡;十四者、沙門瞿曇皮如金色;十五者、沙門瞿曇皮膚細軟;十六者、沙門瞿曇七處平滿;十七者、沙門瞿曇兩肩圓厚;十八者、沙門瞿曇兩肩高峻圓如金山;十九者、沙門瞿曇身體廣長;二十者、沙門瞿曇身圓正直如尼拘樹王;二十一者、沙門瞿曇頰如師子;二十二者、沙門瞿曇四十齒滿;二十三者、沙門瞿曇齒間明密;二十四者、沙門瞿曇齒方齊平;二十五者、沙門瞿曇齒白如雪;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舌得上味;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舌能覆面;二十八者、沙門瞿曇聲如梵聲;二十九者、沙門瞿曇眼如牛王上下俱瞬;三十者、沙門瞿曇目相鮮明如青蓮華葉;三十一者、沙門瞿曇額上毫相功德滿足;三十二者、沙門瞿曇頭相高顯無見頂者。大王當知!此沙門瞿曇三十二相,沙門瞿曇以此三十二相莊嚴身故,說名大丈夫師子王。」而說偈言: 「頂高相微妙,  最勝莊嚴身,  髮如青琉璃,  色淨輪右旋,  眼瞬如牛王,  青蓮華葉形,  是故瞿曇身,  皆歎不可嫌。  瞿曇微妙聲,  過諸梵世音,  如彼迦陵伽,  眾鳥悉非倫。  舌能覆面門,  淨如蓮花葉,  妙相過群生,  是故世無及。  舌根得上味,  諸味無差別,  速成妙相人,  故佛無過失。  瞿曇齒功德,  一切無與等,  明淨如珂雪,  齊平無差跌。  頰相稱上廣,  方如師子王,  脣色眾歎美,  喻如頻婆果。  兩肩相高顯,  前後俱團圓,  神光曜眾目,  峻美如金山。  瞿曇身諸相,  三十二莊嚴,  上下體圓滿,  如尼拘樹王。  瞿曇身廣長,  善住不可嫌,  智者常渴仰,  樂觀無厭心。  瞿曇功德體,  七處俱滿足,  皮色常暉鮮,  如閻浮檀金。  身毛細柔軟,  塵垢無能染,  生則輪右旋,  相著俱上靡。  髮淨色青美,  厚滿不偏布,  是故瞿曇相,  過諸世間姿。  瞿曇身正直,  坐立無委曲,  馬王陰藏相,  亦如大龍王。  脛如鹿王踹,  粗細上下均,  是故智者觀,  無有疲厭心。  手足指網縵,  內外常鮮明,  甲如赤銅葉,  指如銅□形。  足趺上豐高,  體滿如珂圓,  腳跟相端嚴,  圓滿無高下。  諸指皆纖長,  屈申相柔軟,  足下平善住,  蹈地常安隱。  此是瞿曇福,  功德諸相山,  依此功德聚,  顯成瞿曇身。  如是功德身,  過天人世間,  如彼淨滿月,  顯於眾星中。  瞿曇丈夫相,  功德莊嚴身,  大悲自在現,  能利諸世間。  法身淨無垢,  無量諸功德,  如是諸妙相,  唯瞿曇境界。」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八十種好?百福功德以是相好莊嚴身故,名為如來百福莊嚴功德相身。」   答言:「大王!我今為成此事說喻。大王當知!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攝四生眾生,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此等眾生假使一時得於人身,得人身已,彼一一眾生皆修十善,成就轉輪聖王福德。彼諸眾生所修成就轉輪聖王福德之聚,彼一一福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一毛孔中下相功德;如是一毛孔中功德,餘一一毛孔所有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一切毛孔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一好功德;如是一好功德,餘一一好功德亦復如是。   「大王當知!如是一切諸好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大丈夫相一相功德;如是一相功德,餘一一相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三十二相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眉間白毫一相功德。如是眉間白毫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頂相功德。大王當知!如是頂相功德,更增百千萬億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法□聲功德,沙門瞿曇以此法□聲功德故,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彼一一眾生言音不同,一時各各作百千種種種異問,彼一一眾生所問之事,餘不重問,能以一念相應智慧,以一音答爾所眾生,能令一時各得其解。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以此功德莊嚴身故,名為成就大丈夫相,是故瞿曇成就百福功德身相,是故瞿曇成就梵王法□妙聲。」而說偈言: 「瞿曇功德身,  百福相住持,  導濟諸群生,  故號天人師。  見聞及受物,  其福不可量,  瞿曇出世間,  饒益諸眾生。  眾生界差別,  隨類各異問,  瞿曇一念智,  一音答令解。  瞿曇現世間,  能以梵音聲,  轉最上法輪,  令天人苦盡。」   爾時嚴熾王問薩遮尼乾子而說偈言: 「大師向說名,  如來諸小相,  願為諸眾生,  及我分別說。」   爾時薩遮尼乾子答嚴熾王言:「大王!汝能為諸眾生顯發如來功德小相多有利益,汝今諦聽,我當一一分別顯說沙門瞿曇八十種好。依彼諸好,廣宣瞿曇諸功德相,如秋滿月現眾星中。何等八十?一者、沙門瞿曇頭相端嚴上下相稱;二者、沙門瞿曇頭相滿美如摩陀羅樹果;三者、沙門瞿曇髮長弱美如委黑絲;四者、沙門瞿曇髮縷條理不相雜亂;五者、沙門瞿曇髮毛婉轉□文右旋;六者、沙門瞿曇髮色光澤如青琉璃;七者、沙門瞿曇眉長皎潔如月初生;八者、沙門瞿曇眼相長廣如青蓮華葉;九者、沙門瞿曇耳埵輪成如似垂露;十者、沙門瞿曇鼻脩高直孔相不現;十一者、沙門瞿曇口氣香潔嗅者無厭;十二者、沙門瞿曇舌色光赤如赤銅鍱;十三者、沙門瞿曇舌相細滑薄利柔軟;十四者、沙門瞿曇脣色紅赤如頻婆果;十五者、沙門瞿曇牙白纖利光曜面門;十六者、沙門瞿曇面色華艷光如明鏡;十七者、沙門瞿曇面貌上下廣狹相稱;十八者、沙門瞿曇面貌豐美如似滿月;十九者、沙門瞿曇面貌端正,殊特可美;二十者、沙門瞿曇身體常淨,塵垢不染;二十一者、沙門瞿曇身體淨軟如練春華;二十二者、沙門瞿曇洪身正直如帝釋幢;二十三者、沙門瞿曇身諸文相福德超絕;二十四者、沙門瞿曇身體柔潤如塗膏澤;二十五者、沙門瞿曇身相粗細如尼拘樹王□□□酋□□□□□埤□驖□鍊稚□觛襆□□□□導□□□□埤□驖□鍊稚□□□大□□奻毼□□□□埤□驖□鍊票□□馭□□□馳導□□□□埤□驖□鍊稚□觛襆□□□秜D令□□□□□膳□埤□驖□鍊稚□襴□諑□□D都□玲□□□□膳□□埤□驖□鍊□□奮糖□□D都□□□□□□□膳□□埤□驖□鍊稿□□稦楦□稱□□□膳□□埤□驖□鍊稚□獎□襦□□□□□膳□□埤□驖□鍊稚□□□□□孌駛諑□膳□□埤□驖□鍊稚□襻□礸□梁橇□□膳□□埤□驖□鍊稚□襻□耔□□率諑□膳□□埤□驖□鍊祅□□□□襌□□諑□膳□□埤□驖□鍊稚□□駛覓禛□□□□膳□□埤□驖□鍊稚□□□□□□褼□□□□埤□驖□鍊拌v□□楸覜饅□□□□□□埤□驖□鍊拌v□□龍□□□諑□□□□埤□驖□鍊稚□□馘吽慼D率E□□□□□□□□埤□驖□鍊稚□□馘□□□□□□□□埤□驖□鍊稚□覯□□□□驦□□□□□埤□驖□鍊祽□□□榵蝌寥晼慼慼慼慼摯鞢牖R□鍊稚□觭□覷□□□楚慼慼慼摯鞢牖R□鍊檷觶□詀□□□□毼□□□□埤□驖□鍊稚□□□露□□□□□□□□埤□驖□鍊襛□□□□□□晼慼慼慼慼摯鞢牖R□鍊酋□□□□□騊□□□□□□埤□驖□鍊酋□□磌椓凈堙慼慼慼慼慼摯鞢牖R□鍊衽□秺橕簦ぱ□□A□□□艨□f□性鞳潛縑撩楚潼瞴慼憮f□□□□□f□性鞳潯D□□□芤苦□彯□□□□□f□性鞳潸r泥□□□□□苯□□□孱□f□性鞳潸v□陛憤鴃恁慼慼慼慼慼審□性鞳潸v邐□懧□□籩□□□□嫨□f□性鞳潸v邐□懦□□膦莯□□□靨□f□性鞳潸v邐□懦懤葷警淯□孥□□f□性鞳慼慼澆式摹z天□鯕□孥□耨□f□性鞳慼潑l□□鳦□躇O□孥□□□f□性鞳慼慼璋禲慼慼慼慼慼樟V□艨□f□性鞳慼慼慼慼撥N□□搳樟V□□□f□性鞳慼慼慼憧虞N□□搳樟V□□□f□性鞳慼慼殤砥慼慼慼慼慼樟V□孱□f□性鞳慼慼璋馧鴃慼慼璃搳樟V□□□f□性鞳慼憚dn□□咬址搳樟V□嫨□f□性鞳慼潑l□□□□□□□孥□靨□f□性鞳敷漶樟{□□□巨泯□胥□□f□性鞳慼慼撩楚慼憮E□耨□f□性鞳澎_□籥□□胥□□□f□性鞳慼慼慼慼慼慼慼A□胥□艨□f□性鞳摹寣慼陛慼慼慼慼憮E□□□f□性鞳敷搳澎獢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憮E□□□f□性鞳慼慼撐F□滎□犖蝦□胥□孱□f□性鞳慼慼撮鬤插慼熱□□胥□□□f□性鞳慼慼慼捄F□□□□胥□嫨□f□性鞳澎獢慼慼慼慼慼暱縑播╮慼撙F□胥□靨□f□性鞳慼慼慼澄d□□□□□嫥□□f□性鞳慼慼慼慼憧銵芊慰D□淶a說□該□□性鞳澄m□譏螭q□營□□芊慼慼摩畛{□□h魽慼慼慼慼履□f□f□尤e醧o急丑慼慼搳慼慼慼撓啎`葨耬□□□□£□□□□穫□ 「地主聽我說,  如來八十好,  以是諸相好,  莊嚴瞿曇身。  瞿曇甲圓好,  形如半竹筒,  美艷赤銅色,  光澤如油塗。  指間肉平滿,  次第均無差,  手文齊正直,  深細相分明。  脈深無異相,  脣色如頻婆,  腳善住無差,  是故常安隱。  踝骨隱不現,  高下難分別,  手中相明顯,  示現諸功德。  舌相妙柔軟,  如天新華綿,  薄如赤銅葉,  光色常暉鮮。  諸節皆深隱,  妙相甚難見,  兩手過雙膝,  天人皆讚歎。  妙聲甚深遠,  猶如大龍王,  如天中雨雷,  聲微妙最勝。  瞿曇滿月身,  實相淨相應,  妙形善端美,  上下俱□□□□ 永盡惡身相,  滿足諸功德,  膺滿如師子,  一一好差別。  手足善光澤,  皮如金色鮮,  如是諸功德,  一一不可嫌。  身相次第好,  離諸粗澀觸,  臍輪相圓正,  孔深無窪曲。  一切諸身份,  功德所集成,  諸行皆清淨,  光明離闇濁。  如是功德身,  善備不可嫌,  以是諸世間,  樂觀無厭足。  起如大龍王,  奮迅動重淵,  步如牛王相,  威如師子轉。  身相甚柔軟,  骨節不相違,  趨進如鵝王,  不疾亦不遲。  腹相小不現,  脅柔軟肋平,  毛右旋熠燿,  光色如流電。  行步及去來,  諸相甚端妍,  離隨瞋恚愛,  成就諸好因。  瞿曇無諸惡,  萬相表吉祥,  離於黃黑等,  不好諸黶相。  眉如月初生,  色如金精黑,  淨眼無妒眼,  廣眼曜如星。  面門方圓好,  妙聲吐和音,  諸相過群生,  離諸煩惱纏。  眉相甚妍美,  鼻高如懸筒,  雙目相廣長,  如青蓮花葉。  眉齊不相離,  相滿圓如規,  齒高次第利,  二牙光面門。  身毛無參差,  咽頸離高下,  是故瞿曇相,  天人無等者。  頭圓如傘蓋,  缺骨頂夷平,  皮額俱不皺,  如珂體圓實。  瞿曇毛細滑,  不亂亦不散,  宛轉輪右旋,  常出諸妙音。  瞿曇毛鮮潔,  塵垢不能染,  如彼淨琉璃,  不為淤泥點。  瞿曇毛滿足,  一一次第住,  如多楞祇草,  齊細不相繞。  瞿曇毛細軟,  如蜂王腹毛,  離病衰老相,  髮甲不變白。  瞿曇胸相滿,  亦如師子坐,  如魚如高幢,  亦如金剛鉤。  如似立金甕,  如畫還復旋,  如缽頭摩花,  如珂功德天。  如結加趺坐,  一一諸節中,  力如那羅延,  是故過世間。  瞿曇胸萬字,  具足千輻輪,  手腳相不異,  千輻輪無差。  人主此正是,  瞿曇諸小相,  二乘及外道,  天人皆無等。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諸相好身,一切眾生無如此者,是故我言沙門瞿曇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究竟成就大慈心力,能大饒益一切眾生,無有害心,彼大慈心無礙故、無障故、常行故、自然照故,遍至一切世間境界,入諸眾生煩惱使故。大王當知!譬如淨水摩尼寶珠,自體淨故,而能清淨一切濁水。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大慈心水亦復如是,自身清淨,復能清淨一切眾生煩惱淤泥、諸見濁水。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大慈,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大慈悲,  遍觀十方界,  一切眾生心,  無時能捨離,  故名佛世尊,  成就大慈心,  是故一切智,  無有諸過失。  如彼能淨水,  如意摩尼珠,  以體明淨故,  能清諸濁水。  瞿曇亦如是,  自性離諸垢,  能以慈心水,  淨眾生濁心。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何等三十二?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癡闇大黑處故,起大悲心;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無明所纏窟故,起大悲心;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世間大險處故,起大悲心;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離寂靜處、墮世間故,起大悲心;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大瀑水,隨漂流故,起大悲心;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在顛倒險難大苦處故,起大悲心;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在惡道、離聖道故,起大悲心;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大煩惱能縛所縛,常為種種煩惱羅網所纏裹故,起大悲心;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於諸境界常不可足、不可滿故,起大悲心;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屬諸愛主不自在故,起大悲心;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老死大苦劫害、不生厭故,起大悲心;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不離諸疹,為諸一切種種病苦所逼惱故,起大悲心;十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三火常然、晝夜常燒常不滅故,起大悲心;十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下業所纏,增長世間諸苦惱故,起大悲心;十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懷驚怖、無安隱心故,起大悲心;十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少利所纏忘大過故,起大悲心;十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諸種種放逸所醉,無始睡蛇常睡在心,在曠野道常為五陰怨家逐故,起大悲心;十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諸蓋劫善財故,起大悲心;十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無明覆眼,常曀不見善知識故,起大悲心;二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種種事亂其心,猶如亂絲無理者故,起大悲心;二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在憒鬧、離寂靜故,起大悲心;二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在難處、離無難故,起大悲心;二十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雲何雲何邪見纏故,起大悲心;二十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隨逐貪餌依止種種邪見使故,起大悲心;二十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長夜執在想倒心倒,無常法中生於常想,於苦法中生於樂想,不淨法中生於淨想,無我法中生我想故,起大悲心;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無始世來,常負生死諸惡重擔,受大苦惱不疲厭故,起大悲心;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依止世間,羸薄少力非堅固中謂堅固故,起大悲心;二十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染所染,常在無量諸垢中故,起大悲心;二十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有貪縛、不厭捨故,起大悲心;三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諸供養恭敬降伏,常求資生諸供養故,起大悲心;三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種種境界纏心生憂惱故,起大悲心;三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憍慢我慢地故,起大悲心。大王當知!是名沙門瞿曇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見眾生,  閉在世間獄,  輪迴遍諸趣,  常受一切苦,  癡闇覆其心,  不知生厭離,  是故無上尊,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樂著諸世間,  四流河所漂,  隨順不得返,  常沒生死海,  不知求出離,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墜墮大險中,  入於非正道,  無有能救者,  是故瞿曇觀,  起於大悲心,  置於佛菩提,  最勝無畏處。  瞿曇見眾生,  縛在牢獄中,  與愛作僮僕,  策使諸境界,  宛轉老死海,  不覺亦不知,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熾然三種火,  常在諸惡趣,  種種苦所害,  怖畏諸惡道,  無有依止處,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樂著於諸有,  放逸心自在,  貪著諸境界,  常被種種害,  而不生怖畏,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無明黑所覆,  種種曀所障,  不離一切蓋,  諸見亂如絲,  無有能解者,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墮在八邪見,  為愛久住處,  以是常縛心,  如是諸難中,  樂不生厭離,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起於顛倒心,  於苦不淨中,  而生樂淨想,  無常無我中,  而反我常實,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依止羸薄力,  常為重擔押,  無心生厭離,  起於堅固想,  染著不能捨,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在有貪海中,  利養覆心故,  常求愛境界,  貪心如野火,  熾然不知足,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具造諸苦業,  常為諸憂悲,  苦惱之所逼,  為拔彼眾生,  種種諸惱害,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恆觀彼,  一切眾生界,  常起大悲心,  是故無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念處。」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三念處?」   答言:「大王!一者、無喜心;二者、無瞋心;三者、無瞋無喜心。」   王言:「大師!雲何無喜心?」   答言:「大王!無喜心者,沙門瞿曇在眾說法,若有眾生,身正恭敬,攝耳不散,隨順受教,如說修行。沙門瞿曇,不以為喜,不生踴悅,不生踴躍。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   王言:「大師!雲何無瞋心?」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在眾說法,若有眾生,身不恭敬,耳不專聽,違背聖教,不如說行。沙門瞿曇不生瞋心,亦復不起不忍之心,亦復不生非可信心,亦不生彼違我教心。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   王言:「大師!雲何不喜不瞋心?」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在眾說法,於其眾中,身正恭敬,攝耳不散,隨順受教,如說修行;有不恭敬,失耳境界,違背聖教,不如說行。沙門瞿曇於此二人,不生喜心、踴悅心、踴躍心;不生瞋心,亦復不起不忍之心,亦復不生不可信心,亦不念彼違我教心。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依三念處不染心住,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說法中,  一心正受者,  常住正念故,  不起歡喜心。  瞿曇說法中,  不正心諦受,  常住正念故,  亦不起瞋心。  瞿曇說法中,  受不受二分,  常住平等故,  不瞋亦不喜。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不護業。」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三不護業?」   答言:「大王!一者、身業不護;二者、口業不護;三者、意業不護。」   王言:「大師!雲何身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身行清淨。沙門瞿曇無有諸行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身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身行不清淨故,是名第一身業不護。」   王言:「大師!雲何口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口業清淨。沙門瞿曇無有口業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口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口業不清淨故,是名第二口業不護。」   王言:「大師!雲何意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意業清淨。沙門瞿曇無有意業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意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意業不清淨故,是名第三意業不護。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不護業,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三種業,  離妄及無記,  是故常清淨,  出諸護境界。  為諸弟子眾,  平等心說法,  有過者能除,  無過者便攝。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一切種智清淨,有四種:一者、身一切種智清淨;二者、觀一切種智清淨;三者、心一切種智清淨;四者、智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雲何如來身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身一切種智清淨者,離諸煩惱一切習氣皆滅無餘,隨意所欲取捨生退,於一切處身得自在,是名身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雲何如來觀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觀一切種智清淨者,於應化身離一切煩惱及煩惱習氣,皆滅無餘,迴轉現沒,一切觀中而得自在,是名觀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雲何如來心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心一切種智清淨者,一切煩惱、煩惱習氣及心所染,皆悉遠離心得自在,聚集一切善根滿足,是名心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雲何如來智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智一切種智清淨者,一切無明分及諸煩惱、煩惱習氣皆滅無餘,一切法中得無障礙自在,是名智一切種智清淨。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一切種智清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一切智,  依止四淨法,  是故見無垢,  智慧身自在。  瞿曇清淨慧,  具足四種智,  煩惱習氣滅,  是故無過失。」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七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二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自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十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心自在;三者、物自在;四者、業自在;五者、生自在;六者、如意自在;七者、信自在;八者、願自在;九者、智自在;十者、法自在。   「大王當知!得上甘露,名命自在;能知一切惟是一心,名心自在;於虛空中攬成珍寶,名物自在;遠離一切煩惱及習無明諸使,名業自在;於深禪定、解脫三昧、三摩拔提隨意迴轉,名生自在;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如意自在;於諸入中得自在觀,名信自在;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願自在;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現住平等真如法界無垢實際,名法自在。   「大王當知!遠離殺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於受樂眾生無障礙大慈,於受苦眾生無障礙大悲,是心自在因;平等心捨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三業所作清淨無染,是業自在因;以菩提心攝諸善根,是生自在因;捨諸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歎,像、馬車乘施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常說三寶教化眾生,是信自在因;稱諸一切眾生所求應時給與,是願自在因;常行法施不為利養、名聞、恭敬,是智自在因;常為眾生說諸如來及諸眾生真如平等,法身為體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大王當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煩惱怖畏;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貧窮怖畏;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惡道怖畏;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生縛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謗法怖畏;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心念縛怖畏;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大眾怖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自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修正行,  為利諸群生,  是故諸法中,  一切得自在。  念護諸眾生,  不行殺盜心,  是故於財命,  生處常自在。  常行禪法施,  永斷諸惡因,  心業無障礙,  生處常自在。  常念菩提本,  不惱眾生心,  讚歎三寶福,  廣利諸眾生。  三業依智行,  心常住法界,  生處意信願,  智法常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沙門瞿曇成就如是清淨道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一者、身念處;二者、受念處;三者、心念處;四者、法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一者、不淨觀;二者、淨觀。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誑諸凡夫故;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作是觀已,能淨二行:一者、無常;二者、常。雲何無常?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當為此身修三堅法:一、修身堅,二、修命堅,三、修財堅。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雲何為常?觀無常已,得於常身,因無常故,得功德身;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起慈悲心觀諸眾生。若受樂時生於貪心;若受苦時生於瞋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癡心。作是思惟:『有受皆苦。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瞋心,生於悲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見受樂者,即知是苦;見受苦者,如癰如瘡;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觀於樂受,即知無常;觀於苦受,即知是空;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觀者,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唸唸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為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是心非色,不可睹見,如幻如化,無所罣礙。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見法非法,無非是法。雲何為法?謂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是名為法。雲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出者從緣,滅者從緣,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於三行中,常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如是中道,世間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不可眼見,乃至不可觸,亦無至處,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觀身不淨,出離淨倒;觀受是苦,出離樂倒;觀心無常,出離常倒;觀法無我,出離我倒。又觀身念處,離於揣食;觀受念處,離於觸食;觀心念處,離於識食;觀法念處,離于思食。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雲何如來四正勤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正勤者,謂四種精進:遮二種惡法、集二種善法。沙門瞿曇善性成就,心住善法,未生惡法及已生惡,不以精進令滅,未生善法已生善法,不以精進令生。何以故?沙門瞿曇於無量世常修善性,一切惡法自然不生,一切善法自然滿足。惡法者,謂非戒聚伴、非定聚伴、非慧聚伴,於四念處觀時,諸懈怠心、五蓋煩惱覆障心眼,離於信等五種善根,是諸惡法未生不生,已生即滅,勤精進故;善法者,謂信等善根,未生令生,已生增廣,勤精進故,是名四正勤法。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正勤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如意分?」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如意分者:一者、欲如意;二者、精進如意;三者、心如意;四者、思惟如意。如是四法,慈、悲、喜、捨而為根本。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欲者,專向彼法;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成就。如是如意分已,能得神通,欲者莊嚴,精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善能分別。沙門瞿曇得四如意,隨其所解,如其所作,心得自在,隨意所往,善作諸業,畢竟成就一切本行,如風行空無所罣礙。得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者、法自在;四者、神力自在。命自在者,為調眾生,隨所生處,若天若人,於短命中能現長壽,於長壽中能現短壽,是名命自在。身自在者,以自在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示現威儀,為眾生故,若欲與諸一切眾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法自在者,能知一切出世之法,示諸眾生世間之事,善知甚深十二因緣,得無礙辯,能隨種種眾生言說,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神力自在者,能令四大海水合作一海,不來不去、無有動相;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不來不去、無有增損、如本不異,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礙;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作金銀七寶莊嚴,栴檀花香隨現能作,是名神力自在。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如意分,是故我言,無有過失。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如意分已,能入一切禪定、解脫、神通、無礙、四無量心。」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九次第定,入三摩拔提:一者、初禪;二者、二禪;三者、三禪;四者、四禪;五者、空處;六者、識處;七者、不用處;八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九者、入滅盡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離諸欲惡者,謂初禪所對諸愛染法,遠離彼法,名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者,謂因貪、瞋、癡起殺生等十不善業,是名不善法。遠離彼法,是名初禪。有覺者,謂共覺故。何者是覺?依何境界隨順初禪?是覺多種,謂知覺、思惟、觀集、定等,是名為覺。何者是觀?即彼隨順初禪覺行,思惟觀受,欲定知覺,是名為觀。依於厭行,共彼有覺有觀而成初禪;依於厭行,共彼有喜有樂而成初禪行,是名有喜有樂入初禪行。行者,所謂受持、念護、喜樂、知等,是名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住初禪中,得無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初禪求無生法忍。為求轉勝無生忍故,於初禪中生不堅固想,起上欲心捨彼初禪求第二禪。為欲入彼第二禪故,離彼初禪有覺有觀心,滅於彼心、離於彼心、淨於彼心、寂靜彼心。內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行。內淨者,謂對治彼障第二禪法,寂靜彼法清淨無濁,是名內淨。心一處者,謂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猶如大海,一切諸水入皆一味,所謂鹽味。入第二禪,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無覺無觀,如是名得無覺無觀三昧。依彼三昧生喜,謂於佛法僧中生於喜心。依彼喜心,諸善功德自然滿足。   「為欲令彼無生法忍轉轉增勝、轉轉光明、轉轉勝妙、轉轉柔軟,得上欲心,於彼第二禪中不住、不樂,更求勝上第三禪行。生如是心,知彼喜心障第三禪及無生法忍,是故離喜,行捨憶念,安慧身受樂,是樂聖人亦說亦捨,依彼二禪無生法忍勝上欲心,離彼喜樂,入三禪行,得三昧樂。   「厭於彼喜,生如是心:『此無喜樂,是無常樂、是盡滅法,非常、非恆、非真實樂、非究竟樂。』如是知已,轉更復起勝無生忍增上欲心。依彼勝忍增上欲心,不樂苦樂、遠離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行,得第四禪三摩拔提。柔軟心、自在心、寂靜心、光明心、正直心,捨彼一切所有樂事與諸眾生,與彼眾生安隱樂時,即時得彼勝無生忍光明現前,得彼勝忍光明現前故,令行速疾,於第四禪勝妙樂中,不生樂心。   「遠離彼樂捨念清淨,惟見無邊虛空現前,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種種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如是觀色,略有二種:一者、四大;二者、依四大。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依四大者,謂色、香、味、觸。如是廣有八種色相,離彼色相,無彼色相,滅彼一切諸色相,名過一切色相。隨何等法有其色相,彼法必有所對礙相,滅彼一切所有對相,不念、不行種種異相,而能過彼種種異相,而不念彼種種異相故,惟見虛空相,是故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是故說言,過一切色相。   「入彼無邊虛空三昧已,生如是心:『虛空無邊,虛空無際,虛空無岸,隨何等法,以無邊等故,彼法無有前際、中際、後際。』如是觀一切法無前、中、後際,入如是三昧,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即捨一切法,得平等智而現在前。」   「爾時於彼無生忍中,始得勝進光明現前,過一切無邊虛空相,現前知無邊識相,入無邊識處行。生如是心:『是無邊虛空相,惟是識想分別。』得如是心,知一切法惟是識相,是識無量,入如是三昧,得無生法忍,非究竟成就無生法忍。過一切無邊識相處現前,知無所有處,入無所有少處行。無所有者,無彼所有貪瞋癡等分別之心,種種分別虛妄分別,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皆從虛妄分別心生,無彼所有故,言無所有。少者,如向所說,法中少相、細相、微相等,名少相;無彼少相故,言無少;過彼一切粗細想故,言無所有無所少。住是三昧,得於轉勝無生法忍光明現前。   「為得彼勝無生法忍,而不樂彼無所有無少三昧,生勝欲心,轉求增上三昧勝行。生如是心:『是無所有無少行相,亦是細相虛妄分別故。』次觀非想非非想。何等是非想非非想?非想者是空,非非想者從因緣生。爾時非想非非想三昧現前,過一切無所有處少相,入非想非非想處三昧。行住於彼處,生如是心:『彼非想非非想處,無所可樂遠離彼法。』即證諸法不生不滅三昧現前。知一切法不生不滅,見一切法自性寂滅、不行不住。爾時名得勝上清淨無生法忍。是名九種次第入三摩拔提。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定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解脫之相?」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解脫有八種:一者、有色見色;二者、內有色相見外色;三者、信淨;四者、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五者、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六者、過一切無邊識相,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處行;七者、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八者、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行,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名八解脫。有色見色者,有色者,皆是因緣生法;見空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內有色相見外色者,見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法,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信淨者,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為邪見,以信淨故,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者,無量虛空,虛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者,無量識無邊識,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者,所有者,名貪、瞋、癡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無所有,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非有想者,性空寂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者,如是見:想如陽焰,受如泡;想即是受,受即是想。無知者、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解脫,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神通智行?」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眼,過諸一切天龍八部、聲聞、緣覺所有天眼,一切悉能明見十方功德智慧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光明諸像,若粗、若細、若近、若遠,一切悉見明瞭分別,其中所有一切眾生遍諸趣中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餘,於十方界諸佛如來所有莊嚴淨妙國土亦見,其中菩薩、聲聞、五道眾生所修行業悉見無餘。何以故?是眼清淨,見無礙故;是眼不污,不著色故;是眼解脫,遠離諸見煩惱縛故;是眼清淨,性明瞭故;是眼無依,離所緣故;是眼不發,斷煩惱故;是眼無垢,斷諸惡故;是眼無翳,斷疑網故;是眼不起,斷障礙故;是眼無貪瞋恚愚癡,能斷一切諸結使故;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識故;是眼無上,究竟聖道故;是眼無礙,平等照眾生故;是眼無染,性清淨故。何以故?沙門瞿曇住大悲心,善分別義,無有諍訟;隨見聞說,捨諸不善;趣於道場,心無障礙。見慳貪者,能以財施;見犯戒者,勸攝諸根;見瞋恚者,勸忍不諍;見懈怠者,勸勤精進;見散亂者,示禪定樂;見愚癡者,教修智慧。故得天眼清淨無障,是名天眼神通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耳,盡十方界,其中所有一切諸聲,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聲,悉能分別;及知諸佛說法之聲,菩薩、聲聞、緣覺之聲;一切耳根所能對聲,乃至地獄、畜生、餓鬼、蚊、虻、蠅、蚤所有諸聲,悉皆能聞;若諸眾生心有所緣,善惡無記所出音聲,一切解了;悉聞過去未來諸聲,皆盡本際。何以故?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聞諸聲無有障礙,斷諸煩惱習氣滅故,是名天耳神通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如其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順煩惱心、背煩惱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羅伽心、人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眾生心、過去心、未來心悉分別知。何以故?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知他心無礙無障,無諸煩惱故,斷諸習氣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世界成、無量世界壞、無量成壞世界、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壽命、如是受苦、如是受樂、如是住處、如是衣服、飲食,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盡過去際悉知無餘。又知過去盡過去際所有諸佛,如是眷屬、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從初發心出家求道,修集願行,供養諸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如是名號、如是住處、如是勝坐、如是聲聞、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眾、如是外道、如是說法、如是度眾生、如是壽命、如是滅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安住大悲,善解作業故;是智無惱,安住禪定故;是智無畏,善攝智慧故:是智自然,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是智正憶,畢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從波羅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八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三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如意神通智行者,為欲調伏邪見剛強難化眾生,令從正法,是故沙門瞿曇能示種種神通教化,若色相、若勢力、若變化。色相者,謂示佛色像、菩薩色像、緣覺色像、聲聞色像,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色像,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乃至畜生色像,隨諸眾生應見受化,悉能示現,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恃身強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為欲調伏如是眾生,示現大力如那羅延,以須彌山置一指端,擲著他方無量世界,或時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際,以一手舉高至有頂,住經一劫,現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眾生貢高心息,而為說法。變化者,以變化力能變大海如牛跡水,大海不減牛跡不大,變牛跡水能成大海。若劫將盡火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風者即變為風;水災起時,應見火者即變為火,應見風者即變為風;風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火者即變為火——作如是等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生歡喜,而為說法。何以故?是神通力,信欲、精進、禪定、智慧諸法所攝,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是名如意神通。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漏盡通智行者,諸漏已盡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所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得漏盡。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得漏盡已,一切生處而有障礙,不具自在教化眾生,是故有礙;沙門瞿曇無有障礙,是名漏盡智通。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神通智行,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雲何如來四無礙智?」   答言:「大王!四無礙智者:一者、法無礙;二者、義無礙;三者、辭無礙;四者、樂說無礙。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無礙者,謂觀眾生初發心行、多欲心行、少欲心行,及善法惡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可作法不可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黑法白法、生死法涅槃法,菩提平等法性平等,如實而知,隨所應聞,而為演說,是名法無礙智。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義無礙者,於諸法中知第一義智,是無我智、無眾生智、無人智、無壽命智,知於過去無有罣礙智、知於未來無有邊智、知於現在一切種智,知諸諦智:是苦不和合智、知集不作智、知滅自性智、知道能到智,知諸眾生心行隨入智,皆如實知,隨所應聞,而能為說,是名義無礙智。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辭無礙智者,悉能了知一切音聲語言,所謂知諸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所有音聲、語言、文字悉能了知,隨所應聞種類差別,一一能同方音差別,說法說義,是名辭無礙智。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樂說無礙智者,隨所應聞隨所來問,一切語言及諸文字,口所分別正直而答,心無厭怠,所謂一切禪定三摩跋提辯說三乘,隨諸眾生一切心行,如應而答,言辭美妙說無罣礙,猶如流水不可窮盡,是名樂說無礙智。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無礙智,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無量心?」   答言:「大王!四無量者,所謂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捨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慈之心:一者、平等大慈,不選擇一切眾生故;二者、饒益大慈,能開天人善道涅槃、閉諸惡趣故;三者、救護大慈,畢竟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故;四者、哀愍大慈,不捨一切眾生長養諸根故;五者、解脫大慈,滅諸眾生煩惱熱故;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諸眾生無上涅槃大菩提故;七者、於諸眾生無礙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界故;八者、虛空等大慈,救護一切諸眾生故;九者、法緣大慈,覺悟一切諸眾生等知真實法故;十者、無緣大慈,證離生死實法性故。大王當知!是名慈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悲之心:一者、不共大悲,性大悲故;二者、不厭大悲,代一切眾生受大苦故;三者、入一切惡道大悲,處在生死度眾生故;四者、於諸天人受生大悲,示現諸法悉無常故;五者、不捨一切邪定眾生大悲,於無量劫起大誓心莊嚴成就故;六者、不著己樂大悲,為與一切眾生樂故;七者、不求報大悲,自心清淨故;八者、除滅一切眾生倒心大悲,說實法故;九者、說真法性大悲,知諸法界自性清淨故;十者、說空空無所有大悲,不為諸客塵煩惱染故。大王當知!是名悲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喜之心:一者大喜,慶諸眾生發菩提心故;二者大喜,念諸眾生捨諸有故;三者大喜,於犯戒者不生噁心,教化成就故;四者大喜,於諸一切諍訟眾生,悉令和合得無上智故;五者大喜,為諸眾生常護正法故;六者大喜,遠離世間出世間故;七者大喜,令諸眾生不著一切資生之具,常樂正法故;八者大喜,不共一切難摧伏故;九者大喜,不壞法界,令諸眾生常樂禪定、解脫、三昧,相續不斷故;十者大喜,令諸眾生專求寂靜,除滅亂心得無上慧,遠離邪見滿足諸願故。是名喜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捨之心:一者大捨,一切眾生恭敬供養,心不加喜,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惱故;二者大捨,常行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故;三者大捨,知器知時,於器非器心行平等故;四者大捨,不與眾生聲聞、辟支佛學無學法故;五者大捨,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故;六者大捨,不歎修行二乘菩提厭生死故;七者大捨,遠離世間涅槃語、非離欲語、戲笑語、惱他語、聲聞緣覺乃至一切障菩提語故;八者大捨,若有眾生待時受化,如來於中,暫時放捨故;九者大捨,若有眾生應受佛化,隨彼應見種種色像,即能現故;十者大捨,遠離二法,無上無下,無取無捨,無虛無實,觀察平等,安住真實,得淨忍故,是名捨心無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無量心,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五根之相?」   答言:「大王!五根相者,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信根者,信於四法。何等四法?一者、於生死中,行施正見,信於業報,乃至奪命終不作惡故;二者、信菩薩行,不隨諸見,專求菩提,不求餘乘故;三者、信解諸法同空、無相、無願,同第一義,同於了義甚深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有分別故;四者、信一切佛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如是信已,除諸疑網,集一切佛法,是名信根。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精進根者,若法信根所攝,是法即為精進根修,是名精進根。若法精進根所攝,是法終不忘失,是名念根;若法念根所攝,是法不忘不失,一心不亂,是名定根;若法定根所攝,是慧所觀,是慧體性,內自照了,不從他知,自住正行,是名慧根。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五根,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五力之相?」   答言:「大王!五力相者,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信力者,是信一向不可沮壞,乃至天魔變為佛身,示現出入禪定解脫,不能傾動,是名信力。於諸善法得堅固門,如所得力修諸禪定,諸天及人所不能壞,如本所願皆悉成就,是名精進力。所住諸法,不為煩惱之所破壞。何以故?是正念力能摧伏故,如是念力無能壞者,是名念力。遠離憒鬧常樂獨行,雖有所說言語音聲不礙初禪;善住覺觀,不礙二禪;心生歡喜,不礙三禪;雖樂教化一切眾生,不捨佛法,而亦不礙第四禪心。行四禪時,諸妨定法無所障礙,不捨諸定,亦不隨定,而能自在處處受生,是名定力。知世間法、出世間法,無有一法能壞是智,在在生處一切伎藝,不從師受悉自然知,一切世間外道苦行,為化眾生悉能受行是出世間法,能過世間者,慧力所成,是名慧力。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五力,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七覺分相?」   答言:「大王!七覺分者,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念覺分者,能觀諸法、能分別法,亦能觀察諸法自相。雲何自相?觀一切法自性皆空,念如是等一切覺了,名念覺分。若能分別曉了八萬四千法聚,如所了法,了義是了義、不了義是不了義、世諦是世諦、第一義諦是第一義諦、假名是假名,正了無疑,分別選擇如是等法,是名擇法覺分。若念法、擇法、喜法、倚法、定法、捨法,以智攝取,精進勇猛,欲不退轉,勤修進趣,不捨本意行於正道,是名精進覺分。於所修行無量清淨勝樂法中,心生悅豫無有懈怠,是喜踴躍,能除身心所有煩惱,是名喜覺分。若除身心諸煩惱垢,離於諸蓋,入定境界,令心正住,是名倚覺分。如所入定悉能覺了,非不入定是覺了法;又了諸見煩惱結縛,其心平等,一切諸法無別異相,能如是覺,是名定覺分。若法憂喜其心不沒,亦復不為世法所牽,無高無下,正住不動,無有諸漏,無喜無著,無諸障礙,隨順真諦,正直正道,是名捨覺分。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七覺分,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八正道分?」   答言:「大王!八聖道分者,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正見者,若見出世,不起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斷見、常見、有見、無見,亦復不起善以不善無記等見,乃至不起生死涅槃二相之見,是名正見。若能起彼貪慾、瞋、癡諸煩惱等,是名不正,不起是事,惟思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能如是思、住戒聚中,名正思惟。凡所有說,不令自身及以他身而有損惱,成就如是善好語言,起於正道,是名正語。若業是黑有黑報,白有白報;若業黑白有黑白報,終不敢作;若業非黑非白,有非黑非白報。若業能盡業,是業必作,是名正業。修行聖種頭陀威儀,不動不轉無諸奸諂,不為世間利養所牽,見他得利心不生熱,於己利養常知止足,如是正行聖人所讚,是名正命。若精進向邪,非聖所讚,所謂貪慾、瞋恚、愚癡煩惱,是正精進終不為之;若法能入正諦聖道寂滅涅槃,是正精進。若念不失,不動於法,正直不曲,見生死過,進求涅槃,繫心不忘,不失正道,是名正念。若定不亂,於一切法住是定時,成正決定,是名正定。大王當知!住是三昧者,為一切眾生得解脫故,成正決定,是名正定。是八聖道,悉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行,是名聖道。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具足成就如是三十七助菩提法,依此法故,沙門瞿曇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四念處,  及以四正勤,  禪定諸三昧,  於中得自在。  惟瞿曇究竟,  更無第二人,  是故說瞿曇,  無有諸過失。  瞿曇如意道,  最勝無有比,  修諸四無礙,  具足到彼岸。  大聖能善解,  解脫器差別,  是故如實知,  能淨諸眾生。  梵行得自在,  慈悲及喜捨,  得正見寂靜,  是故無過失。  八聖正道水,  清淨無垢濁,  洗諸罪眾生,  服七覺寶衣。  將置彼不動,  無畏涅槃處,  是故說瞿曇,  無有諸過失。  瞿曇如牛王,  獨勝過諸群,  眾聖皆尊仰,  世間無等倫。  離諸一切惡,  具足諸功德,  常念利世間,  是故無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十種智力!」   王言:「大師!何者是如來十種智力?」   答言:「大王!十力者,所謂知是處非處智力、知業集智力、知性智力、知信智力、知根智力、知至處道智力、知定智力、知宿命智力、知天眼智力、知漏盡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是處非處智力者,決定了知因果中智,知從是因能生是果,不生是果;知行不善定得苦報,不生樂報;修行善因定得樂果,不生苦果;是處者有是報,非處者無是報。是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業集智力者,如實能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所得果報,知處知事、知因知果,或謂過去事滅皆無,沙門瞿曇說於過去,雖無現相,是業能得未來世報。若有作業,是聲聞因,是辟支佛因,是菩薩因,是如來因,沙門瞿曇悉能了知,是名知業集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欲力者,如實能知一切眾生種種欲樂,知是眾生樂於五欲,知是眾生樂於修道,知是眾生住邪定聚,知是眾生住正定聚,知是眾生住不定聚,知是眾生樂聲聞道,知是眾生樂辟支佛道,知是眾生樂無上道。如是知已,隨宜說法,廣度一切諸眾生等。是名知欲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性力者,如實能知一切眾生無量種性:有漏種性、無漏種性、世間性、出世間性、常性、無常性、法界性、無差別性,又知眾生所樂習成難改之性,從性起欲,知其所樂,及知所起善性、不善性,起聲聞性、辟支佛性、無上菩提性,皆如實知,隨宜說法。是名知性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根力者,如實能知一切眾生諸根差別,知有漏根、無漏根、利根、鈍根,知增、知減,能知貪慾、瞋恚、愚癡,有無量種各有輕重,悉如實知。知有根能增長生死,知有根能損減生死,知善根、不善根,知非善非不善根,知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知眼根因乃至意根因,知耳根因作眼根緣,知鼻根因作舌根緣,知舌根因作身根緣,知戒莊嚴能修於施,知施莊嚴能修於戒,能知誰可說施說戒,乃至智慧亦復如是。能知誰可為說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分,知誰可為說聲聞乘、辟支佛乘、無上佛乘,知緣覺根,學聲聞乘;知正覺根,學聲聞乘、辟支佛乘;知下根人能修上根、上根之人修於下根;知眾生根未可調者,則生捨心,可調伏者,為說正法,知根熟不熟相、不熟熟相、不熟不熟相、熟有熟相,知生死根,知解脫根,知莊嚴根,知具足根,如是知已,而為說法。是名知根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至處道力者,如實能知行是道者墮於地獄乃至生天,行是道者得至涅槃,是業皆從根欲性生,知有漏業故生於五道,無漏業故得至涅槃,如是能知正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知於因力及果報力,知過去世福德因緣,知現在世莊嚴因緣,難調易調,略說廣解,廣說略解,知是眾生能得解脫,知是眾生不得解脫,知不定者,遇善知識住正定聚,不得善友則無解脫。如是知已,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是名能知至處道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禪定力者,如實能知禪定、解脫、三昧、三摩拔提,知垢、知淨、知住、知增,知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以是因緣貪樂涅槃。雲何名因?雲何名緣?知諸眾生思惟不善是生死因緣,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是故不善為因,無明為緣,因無明故則生於行,是故無明為因,諸行為緣,如是乃至因生則有老死等苦,是故生則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諸業為緣;諸見為因,愛結為緣;煩惱為因,五蓋為緣;是名為因,是名為緣,而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何因緣故貪樂涅槃?有二因、二法,令諸眾生樂於涅槃:一者、喜樂聽法;二者、樂正思惟。復有二法:一者、捨摩他;二者、毘婆捨那。又知說法因緣得聲聞三昧、緣覺三昧、菩薩三昧。如是知已,而為說法。是名知定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宿命智力者,如實能知自身過去一切生處,有色、無色,種性、名字,飲食、色貌、形相、苦樂、壽命、長短,念他有滅生於他有,如知自身知他亦爾。知是眾生所有業因,是諸眾生造是業因,得他有身。知諸眾生心及因緣,如是滅已次第生心,悉知三世無有始終,勸諸眾生,觀諸過去所作善惡果報苦樂。如是知已,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是名知宿命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天眼智力者,如實知見一切眾生生滅墮落,若受善色、若受惡色、若生善有、若生惡有,知諸業因皆悉明瞭,知是眾生身、口、意惡,誹謗聖人增長邪見,以惡業故,捨此身已,即墮地獄;知是眾生身、口、意善,不謗聖人增長正見,以是業緣捨此身已,即生善有。能見十方諸佛世界無有邊際,猶如虛空無有限量,悉見眾生生時滅時,見諸世界成時壞時,亦知眾生發菩提心、生時滅時,見一切佛始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槃時,見諸聲聞證解脫已取涅槃時,見諸緣覺以神通力報諸眾生信施恩時。如是等事,一切五通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見,沙門瞿曇天眼,成就如是功德,以天眼故,觀諸眾生,誰應為佛之所化度,誰復應為聲聞、緣覺之所化度。如是見已,隨應度者,示現其身而為說法。是名知天眼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漏盡力者,諸漏已盡畢竟解脫,是故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後有。』佛漏盡智清淨微妙。言清淨者,無習氣故,聲聞之智有邊有量。何以故?有習氣故。辟支佛智亦有邊量。何以故?無大悲故。佛漏盡智無量無邊。何以故?知一切行故、具足成就一切智故、永斷一切諸習氣故,攝取大慈、大悲莊嚴四無所畏,於一切法無取相習,一切世間所不能勝,行住坐臥無諸過失,猶如虛空清淨無礙,不雜煙雲。佛漏盡智亦復如是,不雜一切煩惱習故,能為一切眾生說法,令彼聞者斷諸煩惱,是名知漏盡智力。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十種智力,以是莊嚴故,名如來.應.正遍知,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是處及非處,  諸佛如實知,  大尊實語者,  是故無過失。  於諸過去世,  聖照無障礙,  未來及現在,  智慧不迷沒,  業及業果報,  所有果因智,  皆能如實知,  是故名為佛。  世人無量性,  種種如實知,  於性中善解,  是名無等人。  世間種種信,  及無量信者,  如實智慧知,  是故不異語。  如實知下根,  及知中根者,  如實知根熟,  於根得自在。  生一切處道,  世尊如實知,  力通根禪定,  覺分解脫者。  知染及清淨,  差別如實解,  如來無有障,  以離諸障故。  過去無量生,  種種知力見,  自身及他身,  智者如實知。  佛淨眼無垢,  過天人世間,  依彼清淨眼,  見眾生生退。  知諸漏盡智,  及知於解脫,  所有無漏界,  聖人如實知。  是力無等等,  佛世尊自在,  於一心中現,  而心無分別。  不取亦不捨,  自然而現前,  如輪依本業,  自然而迴轉。  一念如實知,  眾生諸心念,  於心及眾生,  不起二種相。  於一切法中,  具足諸功德,  是故說瞿曇,  自在無過失。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九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四無所畏。」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無所畏?」   答言:「大王!所謂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障道無畏、盡苦道無畏。   「大王當知!一切智無畏者,沙門瞿曇悉以覺知一切諸法。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沙門瞿曇不能覺知一切諸法。』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悉能覺知一切諸法,是故名為平等正覺。所謂凡夫法、聖人法、聲聞法、緣覺法、佛法、菩薩法、學法、無學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善法、不善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覺如是法,故名正覺。言平等者,見空平等,法真實故;無相平等,壞諸相故;無願平等,不著三界故;不生平等,無生性故;無行平等,無行性故;無出平等,無出性故;無至處平等,無至處性故;真實平等,無三世故;解脫平等,無無明性故;涅槃平等,無生死性故。是故沙門瞿曇悉能覺知一切諸法,至無畏處。以大悲心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一切智無畏。   「大王當知!漏盡無畏者,沙門瞿曇諸漏已盡,是故唱言:『我漏已盡。』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諸漏未盡。』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諸漏已盡,於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心得解脫,諸習氣滅。是故沙門瞿曇諸漏已盡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是轉者,是名漏盡無畏。   「大王當知!障道無畏者,沙門瞿曇知諸欲法能障聖道,是故說言:『欲能障道。』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是諸欲法不能障道。』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如實覺知障道法故。障道法者,謂十不善業能障聖道。沙門瞿曇!能如實知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說障道無畏。   「大王當知!盡苦道無畏者,沙門瞿曇說言:『修習聖道能盡苦際,得無上解脫。』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修習聖道不能畢竟盡諸苦際。』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已證無上解脫、盡諸苦故。雲何名為真實聖道?所謂一乘;復有二種,謂捨摩陀、毘婆捨那。復有三種,謂空三昧,無相、無願三昧;復有七法,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是名畢竟真實聖道。畢竟道者,無增無減、無取無捨、無執無放、非正非邪、非一非二,是名真實畢竟正道。沙門瞿曇如實能知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盡苦道無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無畏智,能師子吼,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如師子,  處眾無畏說,  世間無與等,  何況有勝者。  瞿曇證諸法,  如實不虛妄,  以是實見故,  出師子王說。  若有能說言,  瞿曇說不正,  瞿曇不能見,  無有如是處。  以不見相者,  在於天人中,  自在師子吼,  出妙無畏聲。  瞿曇漏已盡,  已得無漏身,  過天人世間,  是故言無等。  瞿曇為眾生,  說諸障道法,  一切皆如實,  故不虛妄說。  瞿曇說進取,  自證如是說,  修行彼法者,  無有諸障礙。  瞿曇如是知,  至勝無畏處,  得無畏妙樂,  瞿曇安隱住。  轉梵正法輪,  餘未曾轉彼,  世人不能轉,  除兩足尊者。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不共之法。」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不共之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不共法者,所謂:無有一切過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身業無失故。無一切過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口業無失故。無一切妄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意業無失故。無種種相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若得供養不生高心、若得毀辱不生下心故。無不定心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常在定故。無不住心捨心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修身故、修戒故、修心故、修慧故、斷癡故,是名聖捨。欲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大慈、大悲說法度人,安住寂靜無增減故。精進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為一切眾生於無量劫受大苦惱,不生疲厭故。念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初得道時,遍觀一切去來現在眾生之心,後為說法不須更觀,不失先念故。智慧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於三世中憶念不忘故。解脫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不從師學、自然覺悟,不同二乘從他聞故,因緣生故。解脫知見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得無礙智,知一切義、一切字、一切句,於一句法無量劫說義無窮盡故。一切身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身業隨智行故。一切口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口業隨智行故。一切意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意業隨智行故。知過去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具宿命明故。知未來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得天眼明故。知現在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得漏盡明故。無見頂者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無邊身故。無能勝者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過諸天人、聲聞、辟支佛故。眾生各各見在己前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身不可思議故。所有言說聞者生善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成就一切諸功德故。說法之音隨受者聞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知餘者聞無益故。出言清淨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口常不說非義語故。出口所說粗言、軟語聞者歡喜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其心平等離怨親故。所說言音聞者無厭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說微妙故。處眾無畏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清淨一切諸智障故。於眾言說不生怯弱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四無畏故。隨意言說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知一切眾生心故。弟子寂靜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徒眾隨順受教故。見者離惱、除諸不善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常願其身如藥樹王故。觀者無厭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能令見者覺一切法故。動身迴顧如大象王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視如龍王威儀清淨故。在於四眾能師子吼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具足十力善決眾疑故。常受上供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無上福田故。功德無盡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修諸行不求果報故。一切天、人、魔王、梵眾無能壞者名不共法。何以故?一一節中有那羅延力故。所記之事無有虛謬名不共法。何以故?善知一切諸根使故。知一切行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覺一切法故。所有智慧無有疑濁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知三世智清淨故。煩惱習盡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能清淨煩惱因故。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而為師首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通達一切諸法相故。所得法身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壽命無盡故。見聞親近得大利益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成就善法三業不空故。出身血者犯於逆罪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成就無上勝善根故。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不共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無過失,  亦無一切習,  諸念皆清淨,  是智者無過。  一切無異相,  而心不忘失,  捨心非無作,  諸欲皆不減。  精進無懈怠,  有念不曾忘,  慧解脫不退,  正見無失減。  智慧不可動,  身口業亦爾,  以智為根本,  如是常展轉。  常智無過失,  過去世亦爾,  未來及現在,  諸處無障礙。  瞿曇是智者,  如是諸功德,  更有餘勝法,  地主不可數。」   王言:「大師!如來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之身,為是常也?為無常也?如是功德,為有盡也?為無盡也?」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住是功德,盡生死際,最後邊身,是常住身,非無常也。大王當知!勿觀瞿曇同無常也。」   王言:「大師!如是常身當雲何觀?」   答言:「大王!如自觀己法性之身,觀於瞿曇法身亦爾。是身為色,不可如色見故;是身為心,不可如心知故;是身為炬,性不闇故;是身勇健,降眾惡故;是身為力,無降伏故;是身無違,性平等故;是身為空,離見聞故;是身無相,離覺觀故;是身無願,出三界故;是身一相,無異相故;是身如虛空,無相似故;是身非生,從緣生故;是身非滅,本不生故;是身非住,非三世故;是身非方,不離方故;是身非眾生,不離一切眾生故。大王當知!如是觀者,名觀常身,名見法身。大王當知!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王言:「大師!雲何非生而從緣生?」   「大王當知!法身非生,從緣生故。」   王言:「大師!雲何從緣生?」   「大王當知!從緣生者,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生、從定生、從慧生、從解脫生、從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佈施生、從持戒生、從忍辱生、從精進生、從禪定生、從智慧生、從解脫三昧生、從諸方便波羅蜜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四無礙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實慧生、從不放逸生。大王當知!從如是無量清淨功德法生。瞿曇身功德無盡故,法身無盡。」   王言:「大師!生法有盡,雲何有生而無有盡?」   答言:「大王!本不生故,而無有盡。」   王言:「大師!何者本不生故?」   答言:「大王!法身非生,以本有故,以緣生故,名之為生。」   王言:「大師!如是緣者,無量無邊。若欲行者,以何為本?從何為始?」   答言:「大王!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大王當知!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   王言:「大師!一切戒善皆無有盡?亦有盡也?」   答言:「大王!非一切盡,亦非不盡。何以故?相續斷故有盡,不斷故無盡。」   王言:「大師!何者相續斷?何者相續不斷?」   答言:「大王!淨戒相續,不中斷故,功德無盡。何以故?凡夫戒者,在所受生,斷故有盡;人中十善所得果報,斷故有盡;欲界諸天福報功德,斷故有盡;色界諸天禪無量心,斷故有盡;無色諸天取入諸定,斷故有盡;一切聲聞學、無學戒,入涅槃際,斷故有盡;辟支佛戒無大悲心,斷故有盡。諸菩薩戒到於菩提,成大悲故,功德無盡。何以故?於是戒中,出生一切凡夫、二乘所有諸戒,如種無盡故,果亦無盡,是故菩提種不可盡。」   王言:「大師!如此法身,當依何法作如是觀?」   答言:「大王!當依一切眾生煩惱身觀,當依貪慾、瞋恚、愚癡眾生中觀,當依四顛倒見眾生中觀,當依陰.界.諸入中觀,當依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阿修羅等諸身中觀。何以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大王當知!一切煩惱諸垢藏中,有如來性湛然滿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寶、如摸中像、如孕中胎、如雲中日,是故我言:『煩惱身中有如來藏。』」   爾時薩遮尼乾子重說偈言: 「瞿曇法性身,  妙色常湛然,  清淨常寂滅,  其相如虛空。  如是法性身,  眾生等無差,  此境界甚深,  二乘不能知。」   爾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說於如來不可思議功德法身,生歡喜心、生踴悅心、生踴躍心、生無量歡喜心、生無量信敬心、生無量愛念心、生無量慶悅心。於大薩遮尼乾子所,復生不可思議者心,生不可量者心、生可尊者心、生可尊重者心、生可恭敬者心、生善知菩提道者心、生一切智者心、生到彼岸者心、生寤寐者心、生與念者心、生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心。生如是等不可思議種種心已,以價直百千萬阿僧祇瓔珞及不可量上價妙衣,持用奉施薩遮尼乾子,復作是言:「善哉,善哉!薩遮大師!能說如是勝大方便巧妙法門。」復作是言:「薩遮大師!師所說法,善巧隨順一切智智,此法能到一切智地;師所說法,能度一切諸世間流;師所說法,能洗一切諸煩惱垢;師所說法,能破一切諸嫉妒門;師所說法,能拔一切諸惡道苦;師所說法,能善方便壞散一切大憍慢山;師所說法,悉能乾竭一切世間愛慾大海;師所說法,能照一切無智稠林;師所說法,能不失時不失受時。」   爾時薩遮尼乾子告嚴熾王言:「如是,如是!大王!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威儀不化眾生,無有一法不能隨順大乘法門,無有一法不能到於一切智地,無有一法不能斷於一切煩惱,無有一法不示世間一切過失,無有一法不示涅槃無上功德,無有一法不示菩薩無上勝行。大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所行一切行皆為自利,亦為他利,彼二俱利。」   薩遮尼乾子說此法門時,嚴熾王得大堅固不退轉菩提之心,王十六子所得名為歡喜踴躍境界信心,八千天子得名觀佛莊嚴三昧。時嚴熾王所有眷屬及大薩遮尼乾子諸眷屬等十三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眾生各各脫身所著上衣,持用奉施薩遮尼乾子,而作是言:「我今善得無上大利,以我得見薩遮善男子故,得聞說此一切智慧勝妙法門。」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詣如來品第九   爾時嚴熾王及諸眷屬作是言:「薩遮善男子!師今應往詣如來所見佛.世尊,禮拜如來、供養如來。何以故?今佛世尊在我園中,為諸大眾說微妙法。」   薩遮尼乾子言:「善哉,大王!欲見如來今正是時,可共國內城邑小王、諸聚落主、大臣王子、長者居士及王夫人、後宮婇女並王大力臣如是等眾,一時同心俱往佛所。」   爾時嚴熾王敕令國內一切城邑乃至聚落主等,各將所領及家眷屬,悉共莊嚴,俱詣佛所;若其不往如來所者,當斷其命。爾時國內所有一切善男子、善女人及童男、童女等聞王教令,欲與薩遮大師俱往佛所親覲供養,心生歡喜,各各莊嚴綵飾綺妙,備諸一切種種香華、塗香、末香、華鬘、幡蓋,執諸種種一切伎樂,出鬱闍延城,在於大路待嚴熾王。爾時嚴熾王駕七寶繩交絡輦輿,以諸無量金瓶、銀瓶插種種華俠在兩廂。王興大力,現大王勢,作大王神通,作大王奮迅,像馬車步,作大王戲樂,豎諸種種幢幡、華蓋,打八千種諸妙聲鼓,種種歌舞,與大薩遮尼乾子、大臣、王子,與王大力夫人、宮人及諸小王、長者、居士乃至守門、守宮人等九萬八千萬人前後圍繞,俱往園中詣如來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繞佛三匝。薩遮尼乾子與諸眷屬頂禮佛足,繞佛無量百千匝已,卻坐一面,一心合掌,觀佛不捨,默然而住。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說法品第十之一   爾時慧命舍利弗見大薩遮尼乾子在佛前坐,一心合掌,觀佛不捨,默然而住,作是思惟:「此薩遮尼乾子為何事故來詣佛所?」作是念已,語大薩遮尼乾子言:「汝為何事來詣佛所?為見佛也?為聞法乎?」   爾時薩遮尼乾子語慧命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我今來詣佛世尊所,不為見佛,不為聞法。大德舍利弗!我今不為一切法故來詣佛所。何以故?大德舍利弗!非見色故,名見如來;非見受、想、行、識故,名見如來;非見地性故,名見如來;非見水性、火性、風性故,名見如來;非見我故,名見如來;非見眾生故,名見如來;非見壽命故,名見如來;非見人故,名見如來;非見作者故,名見如來;非見我所故,名見如來;非見所見事故,名見如來;非見相故,名見如來;非見無相故,名見如來。何以故?大德舍利弗!不見一切相,名見如來;不執著見,名見如來;不見物故,名見如來;如實見故,名見如來;見實際非際故,名見如來;厭眼厭色故,名見如來;不見耳不聞聲故,名見如來;不見鼻不嗅香故,名見如來;不見舌不知味故,名見如來;不見身不見觸故,名見如來;不見意法不分別意法故,名見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若如是相見不見如來者,雲何名見佛.世尊也?」   薩遮尼乾子答言:「大德舍利弗!非見家故,名見如來;非見姓故,名見如來;非相故,名見如來;非非相故,名見如來;非法故,名見如來;非非法故,名見如來;非實故,名見如來;非非實故,名見如來;非觀故,名見如來;非非觀故,名見如來;非念故,名見如來;非非念故,名見如來;非分別故,名見如來;非非分別故,名見如來;非有為故,名見如來;非無為故,名見如來;非有物故,名見如來;非無物故,名見如來;非和合故,名見如來;非別離故,名見如來;非色故,名見如來;非受想行識故,名見如來;非取故,名見如來;非不取故,名見如來;非生故,名見如來;非不生故,名見如來。」   爾時慧命舍利弗語大薩遮尼乾子言:「薩遮大德!若如是見,名見如來者。薩遮大德!雲何而見佛.世尊也?」   薩遮尼乾子答言:「大德舍利弗!我非見色見如來,亦不離色見如來,我不滅壞色名見如來;如是非見受想行識,名見如來,不離受想行識名見如來,我不滅壞受想行識,名見如來;我不見如來世間所攝,亦不見如來出世間攝;我不見如來為陰所攝,不見如來為界所攝,不見如來為入所攝;我見如來離諸一切音聲言語。我今如是見於如來,如是不見、非不見、不知不分別、不起不示、不生不增長、不取不捨、不戲論、不作相、不作非不作、不作物非不作物、不受不護、非作心見、非自然見、非觀見、非不觀見、非可語見、非不可語見。離一切言語、名字、章句、音聲,名見如來。何以故?以不可如是相見故。大德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見佛,我亦如是見於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若能如是見如來者,如來說法,大德雲何而得聞也?」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若起法相、非法相,應聞如來所說之法。何以故?大德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諸一切名字、章句、言語之音,聞說法聲,而不作心法相、非法相。何以故?以離一切諸法相故。」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汝來佛所,非為法來也?」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不為法、非不為法,來詣佛所。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夫為法者,不為一切法名為為法。大德舍利弗!若有人言為法來者,彼人不著此法,名為佛;不見此法,名為法;不著生,名為僧。夫為法者,不為知苦、不為離集、不為修道、不為證滅、不為過欲界、不為過色界、不為過無色界、不為得涅槃。大德舍利弗!汝依此法,應知我今不為法故,來詣佛所。」   爾時慧命舍利弗告大薩遮尼乾子言:「薩遮大德!今依何法作如是說?」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今都不依於一法作如是說。何以故?法界中無依,法界中依不可得,法界中無依亦不可得。何以故?以不見二故。」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汝今不依六道去來也?」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若見彼六道相者,應有去來。我若有生,亦應受生,有退應退,有去應去。大德舍利弗!一切法不動、不轉、不去、不退、不生。」   舍利弗言:「薩遮尼乾子!若如是者,如來何故說言比丘汝生老死亦退亦生?」   答言:「大德舍利弗!如來依著六道眾生,作如是說,為欲拔彼依止六道,是故如來作如是說。大德舍利弗!於佛法中不去、不來、不退、不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薩遮大德!如薩遮大德所說,是大乘行者,知義知字者。」   薩遮尼乾子言:「大德舍利弗!汝知何者為義?何者為字?」   舍利弗言:「善男子!我不欲說,我欲聞說。大德當說何者為義?何者為字?」   爾時薩遮尼乾子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所言義者,名不可說;說不可說,名之為字。所言義者,名不可語;說彼語者,名之為字;所言義者,名不可名;說彼名者,名之為字。所言義者,不可動、不可知、不可戲論、不可分別、不可生、不可聚、非物非實、無我非起、非可取、非可依,遠離一切依言語名字。所言字者,思惟數稱量觀察令他解,名之為字。所言義者,為義無礙。所言字者,名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大德舍利弗!是名略說義、略說字。」   爾時世尊告薩遮尼乾子言:「善哉,善哉!薩遮!快者善哉!若有善男子欲說法者,應如是說!如汝所說,說此法門。」爾時眾中,三千天子聞大薩遮尼乾子樂說辯才得無生法忍,二十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十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說法品第十之二   爾時慧命大目揵連白佛言:「世尊!此薩遮尼乾子現此外道相,教化幾所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目連:「目連!汝今問我此事,天人聞說,皆悉迷沒,除諸菩薩摩訶薩眾。目連!我今說其少分,令眾生入。薩遮善男子以種種形、種種色、種種威儀教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目連!如須彌山微塵數等眾生住外道法中,薩遮善男子行外道法,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天下微塵數等眾生住遮羅伽外道法中,薩遮善男子行遮羅伽法,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萬四千恆河沙等眾生住波利婆闍外道法中,薩遮善男子行波利婆闍外道法,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恆河沙等眾生樂聲聞行,薩遮善男子現聲聞行,教化令住聲聞菩提,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是聲聞數等身,現行辟支佛形,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眾生,薩遮善男子行菩薩道,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見帝釋身而受化者,即現帝釋身教化眾生;應見梵王身而受化者,即現梵王身教化眾生;應見轉輪王身而受化者,即現轉輪王身教化眾生;應見四天王身而受化者,即現四天王身教化眾生;應見緊那羅身而受化者,即現緊那羅身教化眾生;應見阿修羅身而受化者,即現阿修羅身教化眾生;應見迦樓羅身而受化者,即現迦樓羅身教化眾生;應見摩□羅伽身而受化者,即現摩□羅伽身教化眾生;應見人身而受化者,即現人身教化眾生;應見女身而受化者,即現女身教化眾生;應見童男、童女身而受化者,即現童男、童女身教化眾生;應見地天身而受化者,即現地天身教化眾生;應見同生天身而受化者,即現同生天身教化眾生;應見聖人身而受化者,即現聖人身教化眾生;應見摩那婆身而受化者,即現摩那婆身教化眾生;應見比丘、比丘尼身而受化者,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教化眾生;應見優婆塞、優婆夷身而受化者,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教化眾生。目連!薩遮善男子現如是等一切種種無量身相,教化如是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目連白佛言:「世尊!薩遮善男子供養幾所諸佛?」   佛告目連:「目連!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分界等悉可量數,而薩遮善男子以種種身所供養佛,不可量數。」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大德摩訶迦葉告薩遮善男子言:「善男子!汝已供養無量諸佛,具足成就無量無邊諸功德聚,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我若有見,此是菩提、此是證者,我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言:「薩遮善男子!無量無邊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不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汝今所言無量無邊諸眾生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是憍慢眾生之數。何以故?大德迦葉!於第一義中,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何以故?大德迦葉!言菩提者,名為無為,菩提者離一切數,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見,菩提者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非黑、非頗梨色,無色、無形、無相、無表,過一切相,無依離一切依,無物離一切物,無相離一切相,不可言,不可說,不可見、不可和合知、不可別異知,非闇、非明,無形、無相、無可觀,非言語、離言語,不可觸、不可知、不可聞,非音聲、非口道,無擁、無礙、無縛、無脫,非瞋、非癡,不可以一切事示現不可說。大德迦葉!菩提體如是相,彼不可以身證,不可以心知。何以故?大德迦葉!是身無知,如草木;是身無覺,如石壁;是身無識,如鏡像,是故不可以身得菩提。大德迦葉!心亦不可見、不可示,是故不以心得菩提。大德迦葉!眾生不可見,無眾生故,是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德迦葉!一切諸法若如是者,雲何迦葉而作是言:『汝已供養無量諸佛,滿足無量無邊功德,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一切大眾作如是念:「如來世尊!應除我等疑惑心故,隨我心信,應與薩遮善男子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幾所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何等劫、何等世界、何等國、何等姓、何等家、何等眷屬、雲何出家、何等樹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佛名何等,幾時住世,幾眾集會?」   爾時世尊知彼眾會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心之所念,諸覺觀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此薩遮善男子過此賢劫,復過無量無數劫已,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實慧幢王,世界名善觀名稱,彼世界中無諸怨敵。文殊師利!彼善觀名稱世界,莊嚴希有、殊特、極妙、可樂。其地七寶間錯莊嚴,城郭周匝七寶牆障百千萬重,其中復有七百千萬重大香水海,周匝圍遶;七百千萬大毘琉璃摩尼寶珠,以為門闕;十百千萬閻浮檀金,以為羅網遍覆世界;十百千萬摩尼寶,間錯其闕;懸十百千萬師子愛摩尼寶,遍諸宮殿以為嚴飾;十百千萬師子幢摩尼寶,莊嚴街道;十百千萬火幢摩尼寶,日夜常然普照世界;十百千萬七寶和鈴,常出妙聲遍諸世界;豎十百千萬摩尼寶高幢,普遍世界;懸十百千萬金幡,置在高幢。   「文殊師利!彼善觀名稱世界,地平如掌,寶樹普覆,諸草柔軟——右旋婉轉,如善巧畫、如孔雀項毛其觸柔軟、如迦陵伽鳥遍覆世界——十百千萬妙莊嚴園,普遍世界,一一園中,十百千萬諸大寶池普遍莊嚴,一一池皆八道側方,八楞摩尼寶以為間錯,閻浮檀金沙遍佈其底,一一池中皆各滿足八味香水,七寶缽頭摩花以覆水上。昆崙遮鳥、耆婆耆婆鳥常出妙聲遍諸世界。   「文殊師利!彼善觀世界有八千萬城邑聚落,遍滿國土以為莊嚴。一大城中,有十百千萬小城以為莊嚴,一切城邑皆亦如是。一一城邑、一一聚落滿百千萬男子、女人、童男、童女。   「文殊師利!彼善觀名稱世界中,有一四天下,名曰見者歡喜世界。諸四天下,此最勝妙。人民熾盛安隱快樂,實慧幢王如來.應.正遍知彼世界中出現於世。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生在婆羅門家,母名速行,如我現世母名摩耶;父名梵才,如我現世父名白淨王;兒名名稱,如我現世子羅□羅;妻名大慧,如我現世釋種瞿夷;乳母名大稱,如我現世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奉侍人名常隨順,如我現世闡陀迦;馬名大速,如我現世馬王揵陟。實慧幢王如來乘彼大速踰城出家,如我現世所乘揵陟馬王出家。彼佛道場名曰法尚,實慧幢王如來於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現在寂滅道場。彼道場樹有八十萬百千萬億樹以為眷屬。   「文殊師利!實慧幢王如來於彼劫中出世之時,無諸魔怨及魔眷屬。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世界中所有眾生,一切執持種種華香、塗香、末香、散香,作諸種種伎樂歌舞,一時往詣法尚道場;乃至阿迦尼吒天一切天眾作諸種種天妙伎樂,集彼道場;一切夜叉眾作諸伎樂,集彼道場。彼世界中所有一切乾闥婆眾、一切阿修羅眾、一切迦樓羅眾、一切緊那羅眾、一切摩□羅伽眾各作百千萬種伎樂,與其眷屬集會道場。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無量無邊世界菩薩俱來集會。   「文殊師利!實慧幢王如來初成正覺,為彼時會所集大眾,說此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大法門,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說此法門時,恆河沙等眾生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出世,不說三乘教化之法。何以故?彼佛國土無諸聲聞、辟支佛人,彼世界中所有眾生皆信一乘,皆信菩薩上妙勝行。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初集會時,有諸無量恆河沙等不退菩薩而來集會;第二會時,有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一生補處菩薩而來集會;第三會時,有六十頻婆羅菩薩而來集會。   「文殊師利!次於後時,無量無邊眾生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六十小劫住世說法,後入涅槃。佛涅槃後,正法住世,八十萬億百千億那由他劫,正法流行,教化眾生。人眾多少、所得利益,如佛在世所度不異。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臨涅槃時,與大幢王菩薩授記,然後入般涅槃。作如是言:『大幢王菩薩次我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大莊嚴如來.應.正遍知。』」   爾時大眾欲知眾中何者是彼大幢王菩薩,次彼實慧幢王如來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者名大莊嚴如來.應.正遍知?   爾時世尊知彼時眾覺觀心念,知心念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此薩遮善男子坐前坐者,名實喜摩那婆,於一切弟子眾中最為第一。此摩那婆於彼時中,成大莊嚴如來.應.正遍知。彼佛世界莊嚴勝妙,如實慧幢王如來世界不異。」   爾時會中,聞說彼佛國土勝妙功德莊嚴。彼六十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願生彼國,作如是言:「此實慧幢王如來成佛之時,願我往生彼佛國土。」爾時世尊即與授記,皆當往生彼佛國土。   八十千萬尼乾子眾一時同聲白言:「世尊!我亦願往生彼佛國!」世尊亦即皆與授記:「汝善男子!一切皆當生彼佛國。」   八千萬億那由他天子虛空界中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亦願實慧幢王如來得菩提時,俱往生彼善觀名稱世界,得見彼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清淨國土。」   時佛即告彼諸天子:「諸善男子!汝等皆當生彼善觀名稱世界,供養彼佛。諸天子!汝等亦當在彼善觀名稱世界,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種名字、壽命住世、劫數多少如彼實慧幢王如來住世不異。」   彼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大地湧出百千萬億缽頭摩花,閻浮檀金為葉,大青因陀羅摩尼寶以為其臺,瑪瑙日光寶為鬚,大毘琉璃摩尼寶以為其莖。彼諸一切缽頭摩花,一一花上,見有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結跏趺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一切皆共歸命如來。彼諸菩薩各以種種寶雲羅網,奉施如來作如是言:「世尊!我等種種世界來詣佛所,為聞佛說不可思議示現菩薩功德法門,為見如來,禮拜如來,供養如來,為見薩遮大善男子,為欲見此大會所有諸菩薩眾。」   如來說此妙法門時,於不可思議佛國土中,無量無邊諸來菩薩皆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心攝諸根,  聽我說妙法,  如來無妄語,  諸佛不虛說。  薩遮及大眾,  未來無量世,  過不可數劫,  無刺淨劫中,  爾乃得成佛,  號寶慧幢王。  時世無垢害,  故名無刺劫,  時彼佛世界,  號善觀名稱,  具足諸功德,  天人皆歎仰。  國界諸莊嚴,  一切皆殊妙,  門闕諸樓閣,  百千諸寶成,  閻浮金羅網,  遍覆相映發,  光明常普照,  晝夜無差別。  懸諸百千寶,  建立師子幢,  寶鈴出妙聲,  說於如實法,  無垢寶垣牆,  過諸天宮殿,  泉流諸池水,  具足八美味。  缽頭摩諸花,  拘迦那陀等,  鮮明滿諸池,  不雜諸塵垢。  彼世界住處,  四天下中最,  具足妙莊嚴,  是故名樂見。  彼處如來生,  婆羅門出家,  母名曰速行,  父字名梵才,  子名曰妙稱,  如我羅□羅,  彼夫人大慧,  如我今瞿夷,  乳母大名稱,  如我波闍提,  給侍名隨順,  亦名闡尼迦,  如我闡尼迦,  恭敬隨我心,  第一最勝馬,  字名曰大速,  彼能出如來,  如我乘揵陟。  彼佛菩提樹,  字名曰法尚,  勝樹為眷屬,  八十百千萬。  彼樹下法王,  字名實惠佛,  坐彼道樹下,  成於大菩提。  無諸魔眷屬,  亦無諸魔業,  彼佛國土中,  無有諸怨刺。  無量諸天人,  俱集彼淨土,  各執妙花鬘,  百千諸伎樂,  各以恭敬心,  俱詣如來所。  如來知彼心,  為說諸妙法,  無量修多羅,  以為諸眷屬。  彼佛初集時,  聞此法門者,  過恆沙塵眾,  不退之菩提。  彼無聲聞乘,  及無辟支佛,  諸勇猛菩薩,  充滿彼淨土。  第二時會中,  有諸菩薩眾,  八十那由他,  一生住補處。  第三會所集,  諸大勝菩薩,  六十頻婆羅,  住於如實處。  彼如來住世,  壽命六十劫,  時佛滅度後,  法燈住世間。  舍利廣流布,  八十億萬千,  那由他劫住,  利益諸眾生。  彼佛記大幢,  然後入涅槃,  佛名大莊嚴,  名稱顯世間。  彼世界莊嚴,  不異實慧佛,  於彼國土中,  成無垢菩提。  汝等當信我,  智慧如虛空,  無盡性常住,  遍處無障礙。  悉能見未來,  未有當有事,  何況過去劫,  曾有而不記。  我住第一義,  如實智慧中,  出言無虛妄,  亦不令他說。  我今說真實,  美妙甘露法,  是故汝大眾,  聞應諦信受。  大眾聞佛說,  皆生歡喜心,  彼佛成道時,  鹹願生彼國。  世尊悉記彼,  無量諸眾生,  彼佛出於世,  汝等皆往生。  汝等彼世界,  教化諸眾生,  即彼成菩提,  世界亦不異。  說此法門時,  大地六種動,  蓮花中菩薩,  合掌向佛言。  善哉佛世尊,  不可得思議,  為諸無量眾,  善說此法門。  我等諸大眾,  無量世界來,  皆為欲聞此,  最上妙法輪。」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信功德品第十二   爾時會中一切大眾皆大歡喜踴躍,各各脫身所著上衣,奉施如來而作是言:「如來.世尊!今於世間第二轉法輪。如來昔於波羅捺城初轉法輪,今復於此鬱闍延城第二轉法輪。」復作是言:「世尊!我等願常不離聞此妙寶法門,願常不離薩遮善男子。」   時虛空中諸天伎樂、妙鼓出聲,天雨憂缽羅花、缽頭摩花、拘牟頭花、分陀利花、婆師迦花等滿佛足下。天於空中,滿天寶衣如雲而下,而作是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此妙法門,彼人決定已得無量無邊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讀誦、書寫、廣為人說此妙法門,成就幾許功德?」   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數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於眾生界中所有眾生,佛智慧知彼諸一切所有眾生,一時俱生得於人身。得人身已,彼共俱修波羅蜜行,一時俱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佛等一劫住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滿足一劫,供養爾所諸佛.如來,禮拜、恭敬、尊重、讚歎,具足一切諸勝供養,乃至一切花香伎樂。文殊師利!於意雲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文殊師利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量、不可數、不可知、不可說。」   佛告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流布、為人廣說此菩薩行方便功德法門,所得功德過彼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不可挍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如來為欲安樂一切諸眾生故,說此法門。」復作是言:「世尊!此妙法門於閻浮提幾時住世?」   佛告文殊師利:「我涅槃時,有八大國王,為欲流布我舍利故,彼時八國分為八分,置八函中,人取一函,各還本國,立大塔廟尊重供養。   「爾時阿闍世王於我舍利所得一分,於金疊上書此修多羅,並與舍利一時俱置七寶函中。於王捨大城外,掘地作坑。於中立塔,莊嚴殊妙。以舍利函置彼塔中,懸百千萬阿僧祇寶蓋、幢幡,散諸無價一切香花,七寶香甕盛滿香油,然大燈炷,滿一百年住持不滅。   「文殊師利!我入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輸迦王於毛梨家生,出現於世,作轉輪王王閻浮提而得自在,得具足力,善能降伏剛強眾生。彼王爾時,必觀察我,能憶念我,護持我法,於我身上得尊重心。   「文殊師利!彼阿輸迦王有一比丘,名淨自在,王子中生,出家求道。阿輸迦王以為門師,有大神通力、有大威德力,護諸佛法、護大方廣。阿輸迦王深心尊重淨自在比丘故,不令餘處,常在王家身自供養。   「文殊師利!阿輸迦王為欲流布我身舍利,饒益一切諸眾生故,欲出地下舍利寶函,與諸無量大臣、王子、長者、居士眷屬圍遶,設大莊嚴顯大王力,執持香花、塗香、末香、散香,作百千種諸妙伎樂,詣王捨大城,設諸一切勝妙供養,無量無邊不可稱數,掘出地中舍利寶函。出已七日,以一切香、一切花、一切花鬘、一切散香、一切塗香、一切伎樂供養恭敬。滿七日已,於閻浮提種種國土,非前後時,於一日、一時、一須臾間遍閻浮提,一時建立八萬四千佛舍利塔。爾時淨自在比丘於彼舍利函中取此法門在於北廂大國土中廣宣流布。   「文殊師利!彼淨自在比丘雖加流布,而此法門受持者少,多人不知、多人不覺、多人不攝、多人不受,希有人能受持、讀誦此法門者。何以故?此是勝法,眾生薄福,不應聞故。   「文殊師利!此妙法門,人多祕掌,置經函中諸庫藏中。何以故?以無法器不應得種無上善根故。何以故?文殊師利!此妙法門難信、難行、難量故。文殊師利!凡所有人宿無善根,曾聞大乘生疑譭謗,是故聞此無上法門,不能生信、不能得入。文殊師利!後末世中法欲滅時,聞此法門,能生信者、能推求者、能解入者。文殊師利!汝知此人已曾供養過去無量無邊諸佛,善行諸行乃能信入此大乘門。   「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聞此經名,聞能生信,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書已尊重供養經卷。彼諸眾生應自念知,已於過去,曾見無量恆沙諸佛,供養恭敬恆沙諸佛。文殊師利!彼諸眾生亦見我身在此園中說此法門,亦見此諸大會之眾。」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汝當受持、讀誦此妙法門,為諸眾生而廣宣說。當觀眾生有大乘根堪信受者,乃可為說,不得率爾不觀而說。何以故?薄福眾生聞生不信,得罪無量故。阿難!此法門者,名為如來真實功德、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名為如來純淨妙藏、名為如來法印之藏、名為如來心所護藏、名為如來現實信藏。是故,阿難!汝當祕掌,莫卒宣說,除諸佛子菩薩摩訶薩等。何以故?彼善男子於諸佛所深種善根,能護法藏,能利自己,亦能利他,應為彼說。」   阿難言:「世尊!我已受此淨妙法門。世尊!今此法門,名為何等?雲何奉持?」佛告阿難:「此妙法門名為「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名為「如來深祕密藏」、名為「如來具足功德」、名為「如來甚深境界」、名為「一乘」、名為「文殊師利所說經」、名為「薩遮尼乾子授記經」、名為「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汝今應當如是奉持。」   如來說此法門時,三十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十千菩薩得無生忍,無量無邊眾生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此經已,慧命阿難,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諸一切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薩遮尼乾子經卷第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3 金剛三昧經   No. 273   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   北涼失譯人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捨大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一萬人俱,皆得阿羅漢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連、須菩提,如是眾等阿羅漢;復有菩薩摩訶薩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脫菩薩、心王菩薩、無住菩薩,如是等菩薩;復有長者八萬人俱,其名曰梵行長者、大梵行長者、樹提長者,如是等長者;復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六十萬億。   爾時,尊者大眾圍遶,為諸大眾說大乘經,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若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則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作大知識。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即入金剛三昧,身心不動。   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名曰阿伽陀,從座而起,合掌□跪,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慈滿足尊,  智慧通無礙,  廣度眾生故,  說於一諦義。  皆以一味道,  終不以小乘,  所說義味處,  皆悉離不實。  入佛諸智地,  決定真實際,  聞者皆出世,  無有不解脫。  無量諸菩薩,  皆悉度眾生,  為眾廣深問,  知法寂滅相。  入於決定處,  如來智方便,  當為入實說,  隨順皆一乘。  無有諸雜味,  猶如一雨潤,  眾草皆悉榮,  隨其性各異。  一味之法潤,  普充於一切,  如彼一雨潤,  皆長菩提芽。  入於金剛味,  證法真實定,  決定斷疑悔,  一法之印成。」   金剛三昧經無相法品第二   爾時,尊者從三昧起,而說是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一覺了義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唯佛菩薩乃能知之,可度眾生皆說一味。」   爾時,解脫菩薩即從座起,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滅後,正法去世、像法住世,於末劫中,五濁眾生多諸惡業,輪迴三界無有出時。願佛慈悲,為後世眾生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令彼眾生等同解脫。」   佛言:「善男子!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議,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說即墮慳貪。汝等一心諦聽諦聽,為汝宣說。善男子!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雲何修習得本空心?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一切眾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覺令彼眾生出離斯縛?」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何見?見法滅時,令滅何見?」   佛言:「菩薩!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無見;見法滅時,令滅有見。若滅是見得法真無,入決定性決定無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令彼眾生住於無生是無生也。」   佛言:「住於無生即是有生。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心無有住有何修學?為有學也?為無學也?」   佛言:「菩薩!無生之心,心無出入,本如來藏性寂不動,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為所學。」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如來藏性寂不動?」   佛言:「如來藏者,生滅慮知相隱理不顯,是如來藏性寂不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生滅慮知相?」   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淨,是謂大乘。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妄想者,應無止息。」   佛言:「菩薩!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   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雲何是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相?」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佛言:「不生於心,是住不心;不生於法,是住不法。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譬彼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陰、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志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三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毘梨耶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禪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解脫菩薩聞是語已,心大欣懌,得未曾有,欲宣義意,而說偈言: 「大覺滿足尊,  為眾敷演法,  皆說於一乘,  無有二乘道。  一味無相利,  猶如太虛空,  無有不容受,  隨其性各異。  皆得於本處,  如彼離心我,  一法之所成,  諸有同異行。  悉獲於本利,  滅絕二相見,  寂靜之涅槃,  亦不住取證。  入於決定處,  無相無有行,  空心寂滅地,  寂滅心無生。  同彼金剛性,  不壞於三寶,  具六波羅蜜,  度諸一切生。  超然出三界,  皆不以小乘,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心大欣懌,得離心我,入空無相,恢廓曠蕩,皆得決定,斷結盡漏。   金剛三昧經無生行品第三   爾時,心王菩薩聞佛說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議,從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問曰: 「如來所說義,  出世無有相。  可有一切生,  皆得盡有漏?  斷結空心我,  是則無有生。  雲何無有生,  而得無生忍?」   爾時,佛告心王菩薩言:「善男子!無生法忍法本無生,諸行無生非無生行,得無生忍即為虛妄。」   心王菩薩言:「尊者!得無生忍即為虛妄?無得無忍應非虛妄!」   佛言:「不也。何以故?無得無忍是則有得,有得有忍是則有生。有生於得,有所得法,並為虛妄。」   心王菩薩言:「尊者!雲何無忍無生心而非虛妄?」   佛言:「無忍無生心者,心無形段,猶如火性,雖處木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詮其理假說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不見處所,知心如是,則無生心。   「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無生。何以故?緣代謝故。緣起非生、緣謝非滅,隱顯無相,根理寂滅。在無有處,不見所住,決定性故。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離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心性亦復如是。雲何說生不生、有忍無忍?若有說心有得、有住及以見者,即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是為長夜了別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無生、無行。」   心王菩薩言:「尊者!心若本如無生於行,諸行無生。生行不生,不生無行,即無生行也。」   佛言:「善男子!汝以無生而證無生行也?」   心王菩薩言:「不也。何以故?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雲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無諍、無論,乃無生行。」   佛言:「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有得、不得,雲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過無相體寂無生,可有諸識亦復如是。何以故?眼、眼觸悉皆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內無三受,三受寂滅;耳、鼻、舌、身、心意意識,及以末那、阿梨耶識亦復如是,皆亦不生寂滅之心及無生心。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是有生行,非無生行。菩薩內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已寂滅,生心不生。心常寂滅,無功、無用,不證寂滅相,亦不住於無證,可處無住總持無相,則無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滅清淨無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   心王菩薩言:「禪能攝動,定諸幻亂。雲何不禪?」   佛言:「菩薩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禪。禪性無生,離生禪相;禪性無住,離住禪動。若知禪性無有動靜,即得無生;無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動;以是智故,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   心王菩薩言:「尊者!無生般若於一切處無住於一切處,無離心、無住處,無處住心、無住無心,心無生住,如此住心,即無生住。尊者!心無生住不可思議!不思議中可不可說!」   佛言:「如是,如是。」   心王菩薩聞如是言,歎未曾有,而說偈言: 「滿足大智尊,  廣說無生法,  聞所未曾聞,  未說而今說。  猶如淨甘露,  時時乃一出,  難遇難思議,  聞者亦復難。  無上良福田、  最上勝妙藥,  為度眾生故,  而今為宣說。」   爾時,眾中聞說此已,皆得無生無生般若。   金剛三昧經本覺利品第四   爾時,無住菩薩聞佛所說一味真實不可思議,從遠近來,親如來座,專念諦聽,入清白處,身心不動。   爾時,佛告無住菩薩言:「汝從何來?今至何所?」   無住菩薩言:「尊者!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   佛言:「汝本不從來,今本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議,是大菩薩摩訶薩。」即放大光遍照千界,而說偈言: 「大哉菩薩!  智慧滿足。  常以本利,  利益眾生。  於四威儀,  常住本利,  導諸群庶,  不來不去。」   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庵摩羅?」   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無住菩薩言:「可一八識皆緣境起,如何不動?」   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見?」   佛言:「見即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雲何有見?」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識空,覺亦應空。」   佛言:「可一覺者,不毀、不壞,決定性故,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   無住菩薩言:「諸境亦然,非空相、非無空相。」   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決定,決定性根,無有處所。」   無住菩薩言:「覺亦如是,無有處所。」   佛言:「如是。覺無處故清淨,清淨無覺;物無處故清淨,清淨無色。」   無住菩薩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   佛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何以故?色無處所,清淨無名,不入於內;眼無處所,清淨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淨無止,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淨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性無有覺,覺則為覺。善男子!覺知無覺,諸識則入。何以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已入無住地,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其地清淨如淨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覺妙觀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   無住菩薩言:「如來所說,一覺聖力,四弘智地,即一切眾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眾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眾生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今有欲刺,為未降伏。」   無住菩薩言:「若有眾生未得本利,猶有採集。雲何降伏難伏?」   佛言:「若集、若獨行,分別及以染,迴神住空窟,降伏難調伏,解脫魔所縛,超然露地坐,識陰般涅槃。」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覺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雲何有住?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   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雲何可喜?』善男子!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雲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無住菩薩言:「雲何一念心動?」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雲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   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淨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   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爾時,大眾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蜜。   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   於是,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本利深入,可度眾生。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說利,不但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無令可眾挹彼虛風,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間、非世間,住非住處,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何以故?諸法空相,性非有、無,非無、不無,不無、不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測隱,諸菩薩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佛所說,五空出入無有取捨。雲何五空而不取捨?」   佛言:「菩薩!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無相之法,有何取捨?入無取地,則入三空。」   大力菩薩言:「雲何三空?」   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   大力菩薩言:「不無真實,是相應有。」   佛言:「無不住無、有不住有,不無、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無而詮得理。菩薩!無名義相,不可思議。何以故?無名之名,不無於名;無義之義,不無於義。」   大力菩薩言:「如是名義,真實如相。如來如相,如不住如,如無如相。相無如故,非不如來。眾生心相,相亦如來;眾生之心,應無別境。」   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   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三界。」   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無所見。菩薩!內無眾生,三性空寂,則無己眾、亦無他眾,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則無三界。」   大力菩薩言:「雲何二入不生於心?心本不生,雲何有入?」   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   「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金剛心地,堅住不移,寂靜無為,無有分別,是名理入。   「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於所有處,靜念無求,風鼓不動,猶如大地。捐離心我,救度眾生,無生、無相,不取、不捨。   「菩薩!心無出入,無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為入。菩薩!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虛棄。何以故?不無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大力菩薩言:「雲何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為不相應法;非心無為是相應法,非所現影、非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非義。何以故?義無如故。無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離諸諍論,不見其相。菩薩!如是淨法,非生之所生生、非滅之所滅滅。」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獨成,不羇、不絆,不聚、不散,不生、不滅,亦無來相及以去住。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不可思議!不思議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異心,心本如故;眾生佛性,不一、不異。眾生之性,本無生滅,生滅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無動故,一切法相,從緣無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因緣性相,相本空無。緣緣空空,無有緣起,一切緣法,惑心妄見。現本不生,緣本無故,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凡夫之心,妄分別見。如如之相,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唯心識。菩薩!如是心法,不無自體,自體不有,不有、不無。菩薩!無不無相,非言說地。何以故?真如之法,虛曠無相,非二乘所及。虛空境界,內外不測,六行之士,乃能知之。」   大力菩薩言:「雲何六行?願為說之。」   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迴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覺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大力菩薩言:「實際覺利無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實際?」   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   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其智無崖;無崖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實際。如彼凡夫、軟心眾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堅心,得入實際?」   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滴瀝成海,大風鼓浪,大龍驚駭,驚駭之心,故令多喘。菩薩!令彼眾生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以禪定故,心則無喘。」   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   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淨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   大力菩薩言:「三解脫法是何等事?理觀三昧,從何法入?」   佛言:「三解脫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者心如理淨,無可不心。」   大力菩薩言:「雲何存用?雲何觀之?」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服,而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不住二乘,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   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三界;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坐菩提座,登正覺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大力菩薩言:「如彼一地及與空海,二乘之人為不見也。」   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於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數劫猶不得覺,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後得佛身。如彼人者,從捨闡提即入六行,於行地所一念淨心,決定明白金剛智力,阿鞞跋致,度脫眾生,慈悲無盡。」   大力菩薩言:「如是之人應不持戒,於彼沙門應不敬仰。」   佛言:「為說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諸集滅定,不離三佛而發菩提,三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三寶,不失威儀,於彼沙門不無恭敬。菩薩!彼仁者不住世間動不動法,入三空聚滅三有心。」   大力菩薩言:「彼仁者於果足滿德佛、如來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發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滅三界心;不居寂地、不捨可眾,入不調地不可思議。」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前說偈言: 「具足波若海,  不住涅槃城,  如彼妙蓮華,  高原非所出。  諸佛無量劫,  不捨諸煩惱,  度世然後得,  如泥華所出。  如彼六行地,  菩薩之所修;  如彼三空聚,  菩提之真道。  我今住不住,  如佛之所說,  來所還復來,  具足然後出。  復令諸眾生,  如我一無二,  前來後來者,  悉令登正覺。」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議!汝當於後成菩提道,無量眾生超生死苦海。」   爾時,大眾皆悟菩提,諸小眾等入五空海。◎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薩道無有名相,三戒無儀。雲何攝受為眾生說?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為汝宣說。善男子!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舍利弗言:「雲何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佛言:「四緣者:一謂作擇滅力取緣,攝律儀戒;二謂本利淨根力所集起緣,攝善法戒;三謂本慧大悲力緣,攝眾生戒;四謂一覺通智力緣,順於如住;是謂四緣。善男子!如是四大緣力,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於一處,則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攝六行,是佛菩提薩婆若海。」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淨。超於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繫,是大力觀。是觀覺中,應具三十七道品法。」   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多名一義,不一、不異。以名數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義無文,無文相義,真實空性。空性之義如實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過三苦海。」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議。今者如來雲何說法?」   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如無無有,無有於無,如無有無,有無於有,如有無不在。說不在說故,不在於如,如不有如,不無如說。」   舍利弗言:「一切眾生從一闡提。闡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來如來實相?」   佛言:「從闡提心乃至如來,如來實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種子為妄所翳,捨離妄心,淨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二者、思位。思者,觀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別隨意顯現,所見境界非我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時,先以智導,排諸障難,出離蓋纏。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取捨,極淨根利,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五者、捨位。捨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虛心不證,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   舍利弗言:「雲何從其本處?」   佛言:「本來無本,處於無處,空際入實,發菩提心,而滿成聖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用性空故;義非有無,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來。」   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禪而超有頂。」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善男子!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定,是如非復彼。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義。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利義故。善男子!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雲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雲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金剛三昧經如來藏品第七   爾時,梵行長者從本際起,而白佛言:「尊者!生義不滅、滅義不生,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尊者!一切法數無量無邊,無邊法相一實義性唯住一性。其事雲何?」   佛言:「長者!不可思議!我說諸法為迷者故、方便導故,一切法相一實義智。何以故?譬如一市開四大門,是四門中皆歸一市,如彼眾庶隨意所入;種種法味亦復如是。」   梵行長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應攝一切諸味。」   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實義如一大海,一切眾流無有不入。長者!一切法味猶彼眾流,名數雖殊,其水不異。若住大海則括眾流,住於一味則攝諸味。」   梵行長者言:「諸法一味。雲何三乘道其智有異?」   佛言:「長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異故、深淺殊故、名文別故,水在江中名為江水、水在淮中名為淮水、水在河中名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長者!住一佛道,即達三行。」   梵行長者言:「雲何三行?」   佛言:「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三、隨如取行。長者!如是三行總攝眾門,一切法門無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謂入如來藏;入如來藏者,入不入故。」   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入如來藏,如苗成實,無有入處。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實際,其智幾何?」   佛言:「其智無窮。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為四?一者、定智,所謂隨如,二者、不定智,所謂方便破病,三者、涅槃智,所謂除電覺際,四者、究竟智,所謂入實具足佛道。長者!如是四大事用,過去諸佛所說,是大橋樑、是大津濟。若化眾生,應用是智。   「長者!用是大用,復有三大事。一者、於三三昧內外不相奪,二者、於大義科隨道擇滅,三者、於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則不能流入彼四智海,為諸大魔所得其便。長者!汝等大眾,乃至成佛,常當修習勿令暫失。」   梵行長者言:「雲何三三昧?」   佛言:「三三昧者,所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如是三昧。」   梵行長者言:「雲何於大義科?」   佛言:「大謂四大、義謂陰界入等、科謂本識,是謂於大義科。」   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如是智事,自利利人,過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薩道。如是法相,是生滅法,以分別故;若離分別,法應不滅。」   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從分別生,  還從分別滅,  滅諸分別法,  是法非生滅。」   爾時,梵行長者聞說是偈,心大欣懌,欲宣其義而說偈言: 「諸法本寂滅,  寂滅亦無生,  是諸生滅法,  是法非無生。  彼則不共此,  為有斷常故,  此則離於二,  亦不在一住。  若說法有一,  是相如毛輪,  如焰水迷倒,  為諸虛妄故;  若見於法無,  是法同於空,  如盲無目倒,  說法如龜毛。  我今聞佛說,  知法非二見,  亦不依中住,  故從無住取。  如來所說法,  悉從於無住,  我從無住處,  是處禮如來。  敬禮如來相,  等空不動智,  不著無處所,  敬禮無住身。  我於一切處,  常見諸如來,  唯願諸如來,  為我說常法。」   爾時,如來而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諦聽,為汝眾等說於常法。善男子!常法非常法,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了見識為常,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善男子!知法寂滅者,不寂滅心,心常寂滅;得寂滅者,心常真觀,知諸名色,唯是癡心;癡心分別,分別諸法,更無異事出於名色。知法如是不隨文語,心心於義不分別我,知我假名即得寂滅。若得寂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長者梵行聞說是語而說偈言: 「名相分別事,  及法名為三,  真如正妙智,  及彼成於五。  我今知是法,  斷常之所繫,  入於生滅道,  是斷非是常。  如來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因緣無不生,  不生故不滅。  因緣執為有,  如採空中華,  猶取石女子,  畢竟不可得。  離諸因緣取,  亦不從他滅,  及於己義大,  依如故得實。  是故真如法,  常自在如如,  一切諸萬法,  非如識所化。  離識法即空,  故從空處說,  滅諸生滅法,  而住於涅槃。  大悲之所奪,  涅槃滅不住,  轉所取能取,  入於如來藏。」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皆得正命,入於如來如來藏海。   金剛三昧經總持品第八   爾時,地藏菩薩從眾中起至於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觀大眾心有疑事,猶未得決。今者如來欲為除疑,我今為眾隨疑所問,願佛慈悲垂哀聽許。」   佛言:「菩薩摩訶薩!汝能如是救度眾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議。汝當廣問,為汝宣說。」   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雲何不緣生?」   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法緣所生,  離緣可無法。  雲何法性無,  而緣可生法?」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無生,雲何說法,法從心生?」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是心所生法,  是法能所取,  如醉眼空華,  是法然非彼。」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如是,法則無待,無待之法,法應自成。」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有無,  自他亦復爾,  不始亦不終,  成敗則不住。」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無是等法,是法應如。」   佛言:「無如是法,是法是如。」   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業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應寂滅。」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時,  是得心不有。」   爾時,地藏菩薩言:「是法非三諦,色空心亦滅,是法本滅時,是法應是滅。」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自性,  由彼之所生,  不於如是處,  而有彼如是。」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雲何不一?」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住處無在,  相數空故無,  名說二與法,  是則能所取。」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不住於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識亦如是。雲何諸境界,從識之所生?若識能有生,是識亦從生。雲何無生識,能生有所生?」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緣,  俱本各自無,  取有空華幻。  識生於未時,  境不是時生,  於境生未時,  是時識亦滅。  彼即本俱無,  亦不有無有,  無生識亦無,  雲何境從有?」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相如是,內外俱空。境智二眾,本來寂滅。如來所說實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   佛言:「如是。如實之法,無色,無住,非所集、非能集,非義、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   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如尊者所說法義皆空,入空無行不失諸業。無我我所,能所身見,內外結使,悉皆寂靜,故願亦息。如是理觀,慧定真如。尊者常說寔如空法,即良藥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法性空故。空性無生,心常無生;空性無滅,心常無滅;空性無住,心亦無住;空性無為,心亦無為。空無出入,離諸得失,界陰入等皆悉亦無;心如不著,亦復如是。菩薩!我說空法,破諸有故。」   地藏菩薩言:「尊者!知有非實如陽焰水、知實非無如火性生,如是觀者是人智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觀,觀一寂滅,相與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見佛;以見佛故,不順三流於大乘中。三解脫道一體無性,以其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作;無作故無求;無求故無願;無願故以是知業,故須淨心;以心淨故便得見佛;以見佛故當生淨土。菩薩!於是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圓成,即超三界。」   地藏菩薩言:「如來所說,無生、無滅,即是無常。滅是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為常,常故不斷,是不斷法。離諸三界,動不動法,於有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責,入彼一門?」   佛言:「菩薩!於三大事呵責其心,於三大諦而入其行。」   地藏菩薩言:「雲何三事而責其心?雲何三諦而入一行?」   佛言:「三大事者:一謂因、二謂果、三謂識。如是三事,從本空無,非我真我。雲何於是而生愛染?觀是三事,為繫所縛飄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責。   「三大諦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諦,非不平等諦,二、謂大覺正智得諦,非邪智得諦,三、謂慧定無異行入諦,非雜行入諦。以是三諦而修佛道,是人於是法無不得正覺。得正覺智,流大極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   地藏菩薩言:「尊者!如是之法則無因緣;若無緣法,因則不起。雲何不動法入如來?」   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諸法相,  性空無不動,  是法於是時,  不於是時起。  法無有異時,  不於異時起,  法無動不動,  性空故寂滅。  性空寂滅時,  是法是時現,  離相故寂住,  寂住故不緣。  是諸緣起法,  是法緣不生,  因緣生滅無,  生滅性空寂。  緣性能所緣,  是緣本緣起,  故法起非緣,  緣無起亦爾。  因緣所生法,  是法是因緣,  因緣生滅相,  彼則無生滅。  彼如真實相,  本不於出沒,  諸法於是時,  自生於出沒。  是故極淨本,  本不因眾力,  即於後得處,  得彼於本得。」   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心地快然——時諸眾等無有疑者——知眾心已,而說偈言: 「我知眾心疑,  所以殷固問,  如來大慈善,  分別無有餘。  是諸二眾等,  皆悉得明瞭,  我今於了處,  普化諸眾生。  如來之大悲,  不捨於本願,  故於一子地,  而住於煩惱。」   爾時,如來而告眾言:「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恆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者,即不墮於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捨,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如來所說大乘福聚,決定斷結,無生覺利,不可思議。如是之法,名為何經?受持是經得幾所福?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言:「善男子!是經名者不可思議,過去諸佛之所護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若有眾生持是經者,則於一切經中無所悕求。是經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要;是諸經法,法之繫宗。是經名者,名「攝大乘經」、又名「金剛三昧」、又名「無量義宗」。若有人受持是經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我所囑累唯是經典。」   阿難言:「雲何心行、雲何人者受持是經?」   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經者,是人心無得失,常修梵行。若於戲論,常樂靜心;入於聚落,心常在定;若處居家,不著三有。是人現世有五種福:一者、眾所尊敬,二者、身不橫夭,三者、辯答邪論,四者、樂度眾生,五者、能入聖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經。」   阿難言:「如彼人者,度諸眾生,得受供養不?」   佛言:「如是人者,能為眾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權實俱演,是四依僧。於諸供養,乃至頭目髓腦,亦皆得受,何況衣食而不得受?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識,是汝橋樑,何況凡夫而不供養?」   阿難言:「於彼人所受持是經、供養是人,得幾所福?」   佛言:「若復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佈施,不如於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供養是人不可思議。善男子!令諸眾生持是經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當即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阿難言:「懺悔先罪不入於過去也。」   佛言:「如是。猶如暗室,若遇明燈,暗即滅矣。善男子!無說悔先所有諸罪,而以為說入於過去。」   阿難言:「雲何名為懺悔?」   佛言:「依此經教入真實觀,一入觀時諸罪悉滅,離諸惡趣,當生淨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經已,爾時阿難,及諸菩薩、四部大眾,皆大歡喜,心得決定,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金剛三昧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4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No. 274 [No. 275]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捨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菩薩八十億、摩竭國中眾優婆塞六百萬。臨滅度時最後末年至羅閱祇,初首新歲。   於時,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莊嚴於斯三千大千世界,懸繒幡綵豎諸幢蓋,散華燒香布諸蓮華,其葉百千。三千世界億億梵天王,各與無央數億百千眷屬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叉手自歸。   此大千界淨居身天,威靈尊勢大神妙天王、諸龍王、鬼神王、阿須倫王、迦留羅王、真陀羅王、摩□勒王,各與無數億百千官屬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卻住一面,叉手自歸。   其於十方各江沙等諸佛世界,神聖殊絕、巍巍高節菩薩大士來詣佛所,稽首足下,遷住一面,叉手自歸。   諸來會者應時周遍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極於上界三十二天,無有空缺——間不容杖、鍼不得入——靡不稠密。大神無極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勒各各住立,瞻佛尊顏。其身各異,其心同一,釋棄因緣,等心歸佛。   爾時,世尊安然庠序從三昧起,三返觀察諸來眾會。三返觀已,三返自察師子頻申。三頻申已,三返出舌。三出舌已,三返以舌覆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光明煌煌照於十方。於是,大聖還縮其舌,重複顧眄諸來會者。諸來會者僉然起住,稽首作禮自歸命佛。   爾時,世尊告於彌勒菩薩大士:「阿逸!仁識知之,正覺不久當取滅度。欲有所問,今是其時,應宜諮請。諸有疑結、志不解者,前質如來,無得後悔:『面值大聖,何不決之?』」   彌勒菩薩前白佛言:「世尊知時,明徹六通諸度無極,靡不宣暢決一切疑。善哉,世尊!隨時便宜頒宣經道,令斯法目永得久存。」   於是,大神妙天王與八十億淨居天人營從圍遶,行詣佛所。稽首足下,叉手自歸,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斯經典其號名曰濟諸方等學,過去諸佛.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講說。今日大聖惟當垂哀,重為散意,多所愍哀、多所安隱,使如來法訓誨久存。」   時佛默然,可大神妙天王所啟。天王見佛默然可已,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阿逸當知,諸過去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不講說此濟諸方等經典之要;當來、現在十方世界如來至真皆亦說是。其不宣斯,謗佛、違經、毀諸聖眾。所以者何?若說此經有無益想、謂不備悉,為誹謗佛、違失經典、毀呰聖眾。毀三寶者,必歸地獄。是故,彌勒!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通暢諸經眾他異法,爾乃分別演眾經義。若欲周備不闕文字,隨正典教不自損己。又,仁彌勒!宜當專精思惟是門,然後末世攝護正法。」   彌勒應曰:「唯然,世尊!誠如聖教,當傳神旨,不敢違命。」   佛復告彌勒菩薩:「如來至真某日於夜得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至於無餘泥洹界滅度日夜,如來至真寧有缺漏,意誤忘乎?宣惡念非瑕疵行耶?」   彌勒報曰:「無也,世尊!」   復謂阿逸:「如來某夜成最正覺,至滅度日,所可講說皆實至誠,順時應宜而無虛妄。」   佛言:「或有愚人,不別如來善權方便、不覺真實誠諦之言,反傳狂語出意自說:『此事合義,此義不合。』以是比類誹謗正道。若誹謗經則為謗佛,吾謂此黨必歸地獄。」   佛言彌勒:「當來末世五濁之俗,餘五十歲,當有四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志學菩薩,慕本所誓,外異學意,奉事如來。見佛所說法律出家,修為沙門,謙敬種姓。其人所志惟求利養,毀壞種姓、貪嫉室家、亂其居業、面無好色、志慕小意、性不開解、不能寬泰、不壞情慾、多求汲汲;遠於一切諸法門行、三昧正定,常住諛諂,心念各異,言行不同。貪其種姓依有勢者,見諸明智曉了法藏,謂之無知。己無所知,自嘆有慧;己無聰明,自歎聰智。因猗佛道建立其意,等心眾生興發大哀,又不忘捨善權方便。依蒙佛力而已,違越所講,信樂於其學中。或復說言:『若有經卷說聲聞事,其行菩薩不當學此、亦不當聽。非吾等法、非吾道義,聲聞所行也,修菩薩者慎勿學彼;辟支佛法亦復如是,慎莫聽之。』」   佛語阿逸:「佛為信樂開化諸天,隨時說法,教諸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勒、犍沓和、人與非人,隨其本行,志所應脫,說法開化。普至十方各江沙等,導利眾生各隨本行,隨宜當度利益眾生。因斯志操頒宣經道,度脫一切皆使得道。」   佛告彌勒:「當是世時,菩薩學中志自懷結,諸菩薩中剛強難化、弊惡凶暴、妄言兩舌、鮮聞智少。宣傳佛道別為兩分:『欲為菩薩,當學此法,不當學是。』而懷是心誹謗於佛、毀呰經典、鬥亂聖眾。壽終身散便墮地獄,在彼見煮,當經無數劫痛,罪猶不畢。從地獄出,當復還生貧匱之門,所當經歷眾難之患,極遠難量乃得受決。雖得受決,在五濁世乃成為佛;亦如我本遭難長遠無央數劫在五濁世成最正覺。若聞其言而信聽受、篤信思惟從其教者,亦當如是歸於惡趣。所以然者,信惡親友故遭此患。」   佛告阿逸:「過去久遠不可計劫,爾時有佛,號離垢□成就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八十垓歲,為諸眾生頒宣經道。時有比丘名淨命,為法都講。宣若干教,言辭柔軟,辯才至真,勸助發起無央數人,顯揚等教多所歡悅。時離垢成就功稱如來囑累淨命比丘於後末世當護正法,囑累已後乃取滅度。   「如來至真滅度之後,彼比丘於億歲執法品宣佛教。因得普入濟諸方等經典之要,宣傳道化發起一切,順諸眾生本心所樂應當解者而分別之。周旋往返八萬城邑,觀察眾生本願發意,令得飽滿除去飢虛眾情之難。   「於彼世時,有大國城,名曰仁賢。有八十億眾民居中,亦觀根源而為說法。於時城中八十億家忻然受教,化一億家發菩薩意,七十九億立聲聞乘。於是,淨命比丘與萬菩薩同心俱往詣修道處。   「出去未久,時有比丘名曰為法,行來周旋,遠他鄉來。在仁賢城奉持方等千餘經卷,現得四禪自以為遠。淨命比丘學方等經十四億卷及修餘經六百萬卷。   「時法比丘在仁賢城惟但宣散一品法教,不知隨時觀其本行講說經法也;不能覺了達諸法界,專以空法而開化之,言一切法空悉無所有,所可宣講但論空法。言無罪福,輕蔑諸行,復稱己言:『如今吾說悉佛所教。淨命比丘所可演者,猗著雜碎,志性不清,為人穢濁。誰本為彼比丘作字號淨命者,實不清淨。所以者何?受取眾華,取眾華已而服食之;亦受名香、諸雜塗香,亦服食之。彼學愚冥,癡無所知。吾身學來,久修梵行。彼適新學而受其誡,從來未久勿得信之。』又其比丘放逸自恣,眾人橫敬,一心悅豫歸淨命比丘。其法比丘作是謗毀、宣其惡行,眾人不信、不從其教。   「其法比丘用懷毒心誹謗智士,壽終之後墮地獄中,竟八十劫;用誹謗佛、毀呰正法,在地獄中七十劫已,加六十劫迷荒失志;盡斯數已,乃逮前行本發道意香寶光明如來佛所。其佛為講,更說法義勸發道意。墮畜生中九百萬世,後生人間六百萬世,常遭貧厄,所生之處常啞無舌。然後於世見六十三垓諸佛正覺,在諸佛所常為法師,世世所生普成五通,皆為諸佛所見教敕,悉解諸法說清淨義。」   佛告阿逸:「欲知爾時淨命比丘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是阿彌陀佛也。其法比丘則我身是,吾於彼世所更如是。」   佛告阿逸:「眾事諸法難了難了,義微如是。吾以是故,於五濁世得成正覺。」   佛言阿逸:「若有菩薩說兩品法,因是之故,在五濁世當成佛道。又其佛土多有諸魔數數興亂,成佛道時,若宣經法亦嬈亂之。」   當爾之時,諸來眾會鹹皆郁咿流淚於面,各自說言:「莫令學人宣二品法,講說經義;勿令偏黨專愚、放恣自是、惡彼如法比丘,為諸比丘及在家學所分別說,說是非法。」   時彼會中有百菩薩,尋從座起,避席地坐,噓唏流淚。於時世尊知此菩薩心念本末,故復發問:「諸族姓子!何故坐地噓唏流淚?」   即白佛言:「我等,世尊!各自識察犯此殃釁。」   佛言:「如是,族姓子等所察念也。錠光佛時有一菩薩名曰智積,佛滅度後建為法師。諸賢者等求其缺漏,從是以來未曾復與諸佛相見,不識道心、不得總持、不逮三昧。諸族姓子前世之時亦與我俱同發道意。   「又,族姓子!是披陀劫最後有佛,名曰樓由。當於彼世乃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然後三阿僧祇劫逮致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故,族姓子!菩薩菩薩展轉相見,莫生異心相求短也。若見菩薩,當自念言:『今吾睹佛寺、見佛正覺,佛立吾前。』假使,族姓子!若有菩薩見餘菩薩,發起異心視不如佛,則自毀損。由是之故,莫懷瞋恨。其見初發菩薩心者,視不如佛,輒為侵欺諸佛世尊於今現在不可計數無限世界。   「又,族姓子!今佛預睹將來末世餘五十歲,有得總持若逮三昧,皆是如來威神所致。故,族姓子!若誹謗法師,求其短者,為謗如來。如來滅度後,若有曉了隨時之宜,從眾生心本所信行為說法要。若於眾會有菩薩學一發意頃,衣毛為豎;一返聞經尋即諷誦,則當知之如來聖旨之所接也。   「於彼世時有愚憃士,無菩薩行自謂菩薩。在諸菩薩凶堅自用,分別經典,侏[仁-二+張]匿功,獨謂己達,以為二行。常自說言:『此人何知?此何所解。』」   佛告彌勒:「我身現在所宣頌教,行佛道時佈施頭、目、支體、肌肉、妻子、國邑,佛悉識念,以一頌故佈施天下。是等愚惑求獲利養,不往敬佛、宣道教者,不隨佛教,違失道節。」   佛言:「阿逸!當以清和可奉此法,不以諍訟。   「阿逸!且觀此黨眾生習隨瑕疵,發起瞋恚,不熟思惟識達義故也。如吾所修成最正覺,宣傳佛慧而為說法,便當說言:『莫傳此教,於彼世時利供養故。』其法比丘講說方等千餘經卷,興發四禪,因是乃致如此艱難。何況妄說違失義理,不順道教?   「若有比丘奉方等教、宣方等藏,故發道心,反更興心誹謗法師,則為誹謗諸佛經典,甚懷慢恣求其瑕缺。佛不謂此得至究竟盡生死源,是等之類必墮地獄。所以者何?若有求取法師短者,則為慊佛、患厭經法;其輕法師則不敬佛。若不欲睹於法師者,其人則為不欲見佛;若毀法師,為毀諸佛。若興害心念初發意菩薩惡者,從其發心害意,諸無數劫若干劫失其道意;以其惡眼視菩薩數,更若干世世世生盲;從本字數口宣誹謗說法師惡,更若干劫瘖啞無舌。」   佛告阿逸:「佛普觀察,見諸菩薩不因餘法速墮惡趣,惟由噁心向餘菩薩。想吾我人貪住求法,故墮惡趣。」   佛言:「阿逸!如來不謂宣傳經典隨顛倒教、念在生死自恣放逸、住我人想行若干法,為是菩薩。因是之故,故墮地獄。是故,阿逸!菩薩遵習六波羅蜜,能成佛慧無上正真。   「或有愚人口自宣言:『菩薩惟當學般若波羅蜜,其餘經者非波羅蜜,說其乏短。』於阿逸意所趣雲何?本時國王所以持頭施與人者,為無智乎?」   彌勒答曰:「不也。世尊!佛本所修六波羅蜜,所為至誠真實行乎。」   「為不行是得佛道耶?」   彌勒報曰:「不也。世尊!」   佛語阿逸:「仁本宿世具六十劫行檀波羅蜜、屍羼惟逮,所修禪定、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各六十劫。而愚憃等各自發言:『當以一品行般若波羅蜜至於佛道。』奉隨顛倒,無所慕樂。是等之類雖口有言,行不清白;虛言反教,常行猗著;悕望於空,不肯作行。但口發言以為第一,雖行甚遠貪妒懷嫉、敬重種姓親屬知識,吾本寧以頭施於人,不用轉輪聖王之位。斯等貪著衣食利養,入他家居當說此言:『行道如是。如是行者,其理如是,無復異義。』多有法師不了斯教,利供養故,多生害意,念法師惡。」   佛言:「阿逸!佛不以是貪愛其命、無道愚夫為學道也,正使百劫不得柔順法忍也,況當獲致至佛道乎?」   佛言:「阿逸!行諛諂者,吝惜貪嫉,不行恭敬,無有明智,懷妒種姓,造二品行為求道也。斯愚人等自謂智明想勝佛慧。所以然者,橫自發言:『如來說法言辭不爾。是聲聞事,佛亦不說聲聞之法。』」   爾時,佛告賢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其原為一無二行乎?」   須菩提白曰:「唯然,天中天!」   又問:「須菩提!菩薩所行捨眾望想無所著乎?」   「唯然,世尊!」   復問:「須菩提!菩薩所修棄諸馳騁無放逸乎?」   「唯然,世尊!」   佛告須菩提:「豈見學士,己不自修,不知羞慚。欲得希望功勳之報,當致貧厄;欲求勢姓慕得援助,何甚愚哉!」   佛復告阿逸:「菩薩假使聞說一切諸法皆聲聞法,不當恐怖。一切諸法皆緣覺法、一切諸法皆為佛法,不當恐怖。莫懷悕望,有所猗著。一切諸法皆凡夫法、一切諸法皆塵勞法,設聞是言,不當恐怖;一切諸法皆瞋恚法、一切諸法無瞋恨法,設聞是言,不當恐怖。若有所受、若無所受,作與不作,覆、不覆,清、不清,有心、無心,有念、無念,有罪、無罪,有福、無福,有報、無報,有安、無安,有脫、無脫,精進、懈怠,有行、無行,修賢聖法、無賢聖法,寂然、不寂然,受與不受,至誠、虛詐,順念、不順念,住與不住,於此諸法永無所畏。   「佛本學時,在佛樹下,所達諸法成最正覺,暢解一切眾生境界,悉無顛倒曉了諸法,皆為自然不著無處。故為世人分別說此如來至真不名諸法,亦無所諍。菩薩以故逮致聖光無極法曜,興發總持稱舉法印,為諸法故,無所上下。」   佛語阿逸:「佛以法故,為四方域頒宣經道。眾生各念:『如來為我如是比類演出經義。』至二十四阿加膩吒天。次復開化第二方域至二十四天。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眾生皆念:『如來生此而轉法輪、講說經法。』如是比像無數方便,至無央數無際世界開化眾生。   「吾於明旦所周旋處,興作佛事不可限量;日中晡時亦復如是。如來至真常爾不廢,目無蔽礙,普見一切眾生境界。一切佛土如是無限,諸佛部界其亦然矣。   「菩薩皆當學如此義,住在諸法妄想之處而開化之。其住諸佛有所悕望,則已住在誹謗諸佛;其已住在誹謗諸佛,彼則住在墮於嶮路;其墮嶮路則墮惡趣,其住惡趣則住諸法諍訟之處。是故,阿逸!當護如來善權方便,佛自隨時說此法耳。」   於是,文殊師利告趣聚福菩薩、不虛見菩薩、一辯心菩薩、善了說心菩薩、訶辯菩薩、喜王菩薩、離怨毛豎無畏行菩薩、心願無量佛土菩薩、光世音菩薩、眾香手菩薩、除諸陰蓋菩薩、不置遠菩薩、合百千德菩薩、威神音菩薩、心不捨諸慧菩薩、宣名稱英幢菩薩、念求諸義菩薩、行不離佛界菩薩、超月殿威灼灼菩薩、嚴諸大界菩薩。文殊師利告於此等二十菩薩,復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誠如聖教。吾詣東方過是六十江沙諸佛剎土,禮諸世尊,聞所說法,亦如今日;西、南、北佛土、四維、上、下亦復如是。遊觀七日轉復前行,不見餘佛。尋復還反,來至此土稽首聽經。」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仁且觀此如來聖慧無量。若茲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巍巍如是;如來所入等無有侶,靡不周悉。或有愚騃不識義理,趣自說言:『般若波羅蜜如來所行,是諸如來無極修教,餘經皆非佛語。』   「文殊!菩薩行者無合會行,乃是開士正真之行。無等倫行則菩薩行,無所受行為菩薩行,無所著行亦無不著是菩薩行。如是,文殊!菩薩所行為無輕慢,吾以隨時分別宣說。諸法難見亦難曉了。是故,文殊!諸賢一切當修寂然無放逸行,順從正士堅固之行,常懷慈心不為瞋害。以住諸法修等行者,則從佛教。   「佛無數劫遵習此道,以權方便而頒宣之。有無智人各懷異意,墮大艱難,當興譏謗、謗訕經道:『非如來所宣。』毀呰法者不覺微失,坐不護口。或自心念:『是事嘉快,或謂不快。』故誹謗法。以誹謗法,則誹謗佛;已誹謗佛,則毀聖眾。   「口橫說言:『是事為應、是事不應。』如是言者,為誹謗法。   「『為諸菩薩講說此事、為諸聲聞演如是教。』口說此言為誹謗法。   「『諸菩薩等當學此法、當捨此法、不當習學也。』妄說如此,為誹謗法。   「『某有辯才、某不辯才,某性便利、某性訥鈍。』妄有譏訶,說經如是,為誹謗法。   「若以宣言:『值佛世時,可得總持;不值佛世,不得總持。』為誹謗法。   「『雖以修行逮得總持,所逮總持未必清淨。』若說如是,為誹謗法。   「求法師短,瞻其法則、所行缺漏,為誹謗法。   「不信法師所行具足、假使法師不應威儀,為誹謗法。   「宣於法師放逸之業,馳騁由己不能專一,為誹謗法。   「禮節不備、失經違節,非所奉戒,擾擾凶凶,則誹謗法。   「有所宣義理,其明不廣,妄有所講,為誹謗法。   「言語不了,辯才不暢,欲傳道教,為誹謗法。   「本學不勤,所知甚鮮,明不廣遠,欲宣道教,為誹謗法。   「心自念言:『某不知限、不了隨時,當教開化,達令至義。』為誹謗法。   「興發想念,不護佛教,懷抱危害,為誹謗法。   「各獲一卷文字經教,各是所學諍義失義,為誹謗法。   「各頌一偈,諍其義理,自說是非,為誹謗法。   「『某有信樂、某不篤道,某當得脫、某不得脫。』為誹謗法。   「若講法時,所言各異,反其義理非某所講,故來亂坐談語說事,為誹謗法。   「『是人應行、是不應行,某為隨順、某不隨順。』為誹謗法。   「『某以隨時、某不知時。』違失義理,不從道節,為誹謗法。」   佛告文殊師利:「諸聲聞眾有所懷裹分別說者、諸菩薩等聰明辯才有所頒宣,皆承如來威神聖旨。」   佛言:「文殊!如來道教隨時之宜,所誓如是。斯等愚夫唯念毀呰,求其長短、不從佛教、反非如來、所念法師而譏謗之,是等悉為魔之所亂。猗求利養故發此意,當歸惡趣。將護居家所依善厚,反不慎護住如來教,猗其尊勢有勢位者、王者、長者、梵志。若使有人難問義者誦說義理,鹹共嘆言:『善說此事。所知嘉快,如佛所說;所可頒宣,極有義理。』僉然勸助、由是勸助,墮誹謗法。同等群黨出入進退,然後沒已,俱墮惡趣。」   佛復告文殊師利:「若有菩薩猗著諸行,我不謂此為菩薩也。」   佛言:「阿逸!其依種姓有豪居位,佛不謂此為清淨也。其有宣傳兩品經義,言行各異,佛不謂此當得解脫,必歸地獄。假使有人專一品說,謂義趣是莫能過者,佛不謂此越度惡趣眾患之難。其多辭說樂於眾鬧,佛不謂此應清白行。」   佛語文殊:「佛所頒宣理諸顛倒,進退法門如江沙等;所宣法門樂著空者,其數多少亦如江沙;為諸妄想而計有人宣法門教,其限多少亦如江沙。眾生亦如無想之業、諸有想原,無願之業、諸有願本,為說法門亦如江沙。有人、無人,有命、無命,有壽、無壽,有欲、無慾,有貪、無貪,有為、無為,某人慇懃隨從計常、某不慇懃但念斷滅,是樂隨俗、是為度世,某貪慾門、某瞋恚門、某樂癡門,如來皆使除此諸門,故說法門矣。」   佛語文殊:「若有修行平等之宜永無所著,一切皆應般若波羅蜜教。若有講說慧各各異,心在見聞,演不如慧,則謗如來也。」   於是,文殊師利復問佛言:「唯然,世尊!此等之類為從惡友誤啟受教,乃能興發如是譏謗。以何方便現世自責能除罪法?」   世尊即告文殊師利:「假使此人於七歲中,晝夜各三悔過自責,然後乃除所造謗罪,微微消化。當復曾更十五劫行乃逮法忍。」   佛言:「文殊!菩薩習此經典之要,不能曉了而妄宣傳。欲解其事甚難得度,文字之法散義不暢。是故,菩薩先善諦學然後能宣,如是學者不自傷損。」   佛言:「文殊!菩薩有四法曉了諸行。何謂為四?一曰、等心愍於眾生,二曰、等解諸法而無偏黨,三曰、等於道義不猗邪正,四曰、所說平等不懷妄想,是為四。若不解此四平等,妄有所說,則自傷損。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逮住四法,不自傷損。何謂為四?一曰、不懷害心加於眾生,二曰、不與法師而共諍訟,三曰、己身少明不毀他人博達慧者,四曰、心自念言:『此一切義皆佛所說,故當敬奉謙下恭順。』是為四法不自傷損。」   佛言:「文殊!若有菩薩於江河沙諸佛剎土滿中七寶,如江沙劫一切供養十方諸佛,日日各爾,佈施奉佛而不休息。若復受此濟方等學經典之要,書著竹帛一返宣說,其福過彼供養諸佛。所以然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皆不能及斯人善業。濟方等學經典之要,菩薩學是德無等倫,獨步無侶。」   說是經時,三十江河沙等菩薩皆悉得無所從生法忍、七十江河沙等菩薩普悉得立不退轉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六十億垓百千眾人生在於此三千大千國者聞是經典,鹹共勸助悉發道意,僉然意解越八十劫生死之難,亦皆一時得不退轉。   佛說如是。諸比丘及菩薩,一切眾會——天、龍、鬼神、犍沓和、阿須倫、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濟諸方等學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5 大乘方廣總持經   No. 275 [No. 274]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十億眾、摩伽陀國優婆塞六十億百千人。   爾時,世尊夏安居已,臨涅槃時入如法三昧。入三昧已,是時三千大千世界普遍莊嚴——懸繒幡蓋,置寶香瓶,眾香塗飾,處處遍散千葉蓮花。   爾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億百千眾、諸梵天王及億百千眷屬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卻住一面。復有億百千淨居天子、自在天王、大自在天王、龍王、夜叉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羅伽王,各與億百千眷屬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卻住一面。爾時,十方如恆河沙大威德菩薩摩訶薩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卻住一面。爾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頂皆悉來集,大眾充滿,間無空處。爾時,復有餘大威力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皆來集會。   爾時,世尊正念現前,從三昧起,遍觀大眾。欠呿頻申,如師子王,如是至三。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如來現神通已,復觀大眾。爾時,一切大眾即從坐起,合掌作禮,默然而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阿逸多!如來不久當入涅槃。汝於諸法有所疑者,我今現在,欲有所問今正是時。佛滅度後,勿生憂悔。」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唯然,世尊!善自知時。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皆悉究竟,惟願宣說,令此法眼久住於世。」   爾時,會中有大自在天子及八十億淨居天眾眷屬圍遶,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大乘方廣總持法門,過去無量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已曾宣說。惟願世尊今復敷演利益,安樂無量人天,能令佛法久住世間。」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是時,大自在天子知佛許已,歡喜踴躍,合掌作禮,卻住一面。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阿逸多!此大乘方廣總持法門,非我獨說,過去、未來及今現在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亦常宣說。若有眾生於佛所說,言非佛說,及謗法僧,而此謗者當墮惡道,受地獄苦。」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於此大乘方廣總持經典受持讀誦,復為人說,當知是人不墮惡道。」   爾時,世尊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阿逸多!我從成佛夜乃至將入無餘涅槃,於其中間佛身、口、意所作、所說、所念、所思惟頗有忘失,起惡業不?」   彌勒菩薩言:「不也。世尊!」   佛言:「彌勒!如汝所說。我從成道乃至涅槃,於其中間所言所說皆悉真實,無有虛妄。若有愚人不解如來方便所說,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誹謗正法及佛菩薩,我說是輩趣向地獄。」   佛言:「阿逸多!於我滅後五濁世中,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實非菩薩自謂菩薩,是外道人。曾於過去供養諸佛發願力故,於佛法律而得出家。隨所至處,多求親友、名聞利養、恣行穢污、棄捨信心、成就惡行、不自禁制、不自調伏、貪諸利養,於一切法門及出生堅固三昧,皆悉遠離,實無所知。為親屬故,妄稱知解,住於諂曲,口說異言、身行異行。   「阿逸多!我菩提道於一切眾生皆悉平等,安住大悲,以善方便正念不忘。如來安住無等等力,無障無礙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作如是言:『佛為聲聞所說經典,諸菩薩等不應習學、不應聽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應學。』復作是言:『諸菩薩等所修行法,聲聞之人亦不應學、不應聽受;辟支佛法亦復如是。』復作是言:『諸菩薩等所有言說,聲聞、辟支佛不應聽受。彼此言行更相違背,不與修多羅相應。』於如實說、真解脫法不能信受,依彼法者不得生天,何況解脫?   「阿逸多!我今說法,隨其信心而調伏之,如恆河沙。   「阿逸多!我今欲往十方世界隨順說法,利益眾生。不為實非菩薩而作菩薩相者,亦不為毒惡、欺誑、少聞之人。   「於我法中作二說者,其二說人或作是言:『是菩薩應學,是不應學。』謗佛、法、僧,是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多百千劫不可得出。設令得出,生貧窮家。至於後時雖得授記,五濁惡世成等正覺,如我今日於是生死五濁世中成於佛道。以是因緣,汝應諦聽,應當信知。隨順惡友,所行如是。   「阿逸多!我念過去無央數劫,彼時有佛名曰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是時彼佛壽命八萬那由他歲,為眾說法。   「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淨命。總持諸經十四億部、大乘經典六百萬部,為大法師。言辭清美,辯才無礙,利益無量無邊眾生,示教利喜。   「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臨涅槃時告彼比丘淨命言:『未來世中,汝當護持我正法眼。』   「爾時,淨命受佛教已,於佛滅後千萬歲中守護流通諸佛祕藏。於此方廣總持法門受持讀誦,深解義趣;於彼世界八萬城中所有眾生,隨其願樂廣為宣說。   「爾時,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為八十億家,隨其所樂而為說法。是時,城中八十億人獲淨信心——一億人眾住菩提道、七十九億人住聲聞乘而得調伏。爾時,淨命法師復與十千比丘眾相隨俱,往修菩提行。   「爾時,跋陀城中復有比丘名曰達摩。於大乘經方廣正典受持千部,獲得四禪。唯以方廣空法化彼城中一切眾生,不能以善方便隨欲而說。作如是言:『一切諸法悉皆空寂,我所說者真是佛說。彼淨命比丘所說雜穢不淨,此比丘實非淨命而稱淨命。何以故?而此比丘所受諸華不持供養而自受用,塗香、末香亦復如是。淨命比丘愚癡無智,不能知我久修梵行。彼既年少,出家未久,我慢無信,多諸放逸。是諸人等無所知曉,謂是淨命持戒比丘。』   「爾時,達摩以其噁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經七十劫具受眾苦。滿七十劫已,墮畜生中。過六十劫後,值遇香寶光佛,於彼法中發菩提心,於九萬世猶生畜生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於六萬世貧窮下賤,恆無舌根。   「其淨命比丘於諸法中得淨信心,為人說法。彼於後時得值六十三那由他佛,恆為法師,具足五通,勸請彼佛轉妙法輪。   「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淨命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阿彌陀佛是。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達摩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我身是。由我過去愚癡、無智、譭謗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業因緣故,處五濁世成等正覺。   「是故,阿逸多!若有菩薩於諸法中作二說者,以是因緣,後五濁世成於佛道。其佛國中有諸魔等,於說法時恆作障難。」   爾時,大眾聞佛說已,皆悉悲泣,涕淚交流,俱發是言:「願於佛法莫作二說如達摩比丘。」   爾時,會中有百菩薩即從座起,右膝著地,悲號墮淚。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彼菩薩言:「善男子!汝等何為悲號如是?」   爾時,諸菩薩等異口同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自觀,亦應有此諸惡業障。」   爾時,世尊作如是言:「如是,如是!汝亦曾於過去然燈佛所,在彼法中出家修道。是然燈佛滅度之後,時有比丘名曰智積,汝等爾時謗是比丘。因是已來,不得見佛、不能發菩提心、不得陀羅尼及諸三昧,後共汝等同時安住菩提之道。汝等善男子!此賢劫最後佛所,當獲無生法忍,復於後時過三阿僧祇劫行菩薩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善男子!若菩薩見餘菩薩,不應生於彼此之心,當如塔想、如見佛想。是故,菩薩見餘菩薩,莫作異念、謂非佛想。若起異念為自侵欺,當受持此莫作異想,共相和合:『我今觀初發心菩薩不如佛想者,我便欺誑十方現在一切無量阿僧祇諸佛。』   「是故,善男子!菩薩未來於五濁世中得陀羅尼三昧者,一切皆是佛之威力。是故,善男子!若有誹謗其法師者,即為謗佛,等無有異。   「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渧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   「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復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彌勒!我憶過去於閻浮提學菩薩時,愛重法故,為一句一偈棄捨所愛頭、目、妻子及捨王位。何以故?以求法故。如彼愚人專為名聞耽著利養,自恃少能,不往如來傳法人所聽受正法。   「彌勒!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阿逸多!汝可觀此謗法之人,成就如是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   「復次,彌勒!我初成佛以妙智慧廣為眾生宣說正法。   「若有愚人於佛所說而不信受——如彼達摩比丘——雖復讀誦千部大乘,為人解說,獲得四禪,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癡下劣之人,實無所知,而作是言:『我是法師,明解大乘,能廣流布。』謗正法師言無所解,亦謗佛法而自貢高。   「若彼愚人於佛大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定墮地獄。何以故?譭謗佛法及法師故。以是因緣,常處惡道,永不見佛。以曾誹謗佛、法、僧故,亦於初發菩提心者,能作障礙令退正道。當知是人以大罪業而自莊嚴,於無量劫身墮地獄受大苦報;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阿逸多!我更不見有一惡法能過毀破發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墮於惡道,況復譭謗餘菩薩等?   「若有菩薩為諸眾生能如實說,不起斷常,言諸眾生定有定無,亦不專執諸法有無。阿逸多!學菩薩者應如是住。如是住者,是諸菩薩清淨善業,凡所修集皆不取著。若有眾生起執著者,當知是人生五濁世。   「復有菩薩善隨根欲,能為眾生種種說法。阿逸多!菩薩如是具足修行六波羅蜜,乃能成就無上菩提。   「彼愚癡人信己自執,作如是說:『菩薩惟學般若波羅蜜,勿學餘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最殊勝故。』作是說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阿逸多!往昔迦屍迦王學菩薩時,捨所愛身、頭、目、髓、腦。爾時此王豈無智慧?」   彌勒白佛言:「世尊!誠如聖說,實有智慧。」   佛告阿逸多:「我從昔來經無量時,具足修行六波羅蜜。若不具修六波羅蜜,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如是,世尊!」   佛告阿逸多:「如汝所說。我曾往昔於六十劫行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各六十劫。   「彼愚癡人妄作是說:『唯修一般若波羅蜜得成菩提。』無有是處,彼懷空見,故作如是不淨說法。作此說者,身、口、意業與法相違。雖解空法,為人宣說,而於空法不如說行。以無行故,去空義遠,心懷嫉妒,深著利養,踰於親戚。   「阿逸多!我於往昔作轉輪王,捨諸珍寶、頭、目、手、足,猶不得成無上菩提;況彼愚人為飲食故,緣歷他家有所宣說,唯讚空法?言己所說是菩提道、是菩薩行;唯此法是,餘法皆非。復作是言:『而我所解,無量法師悉皆證知。』彼為名聞,自讚己能憎妒明解。   「阿逸多!我見彼心規求利養以自活命,雖有善行經於百劫,尚不能得少法忍心,何況能成無上菩提?   「阿逸多!我不為心口相違誑惑之人而說菩提、不為嫉妒之人而說菩提、不為傲慢不敬之人而說菩提、不為無信之人而說菩提、不為不調伏人而說菩提、不為邪婬之人而說菩提、不為自是非他之人而說菩提。   「阿逸多!彼愚癡人以我慢故自謂勝佛,謗佛所說大乘經典,言是聲聞小乘所說。」   爾時,佛告尊者須菩提:「不應為二見人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如佛所說。」   佛言:「如是,須菩提!以無著心施是名菩提。」   須菩提言:「如是,世尊!」   佛言:「須菩提!不自讚毀他施是名菩提。」   須菩提言:「如是,世尊!」   佛言:「須菩提!汝觀愚人起我我見,無慚無愧,為愛親戚,貪求活命,好受他施,當知是人專造惡業。   「復次,阿逸多!菩薩於一切法、於一切菩薩法莫生恐怖,於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於一切聲聞法亦莫恐怖,於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於一切煩惱法亦莫恐怖,於一切盡法亦莫恐怖,於難精進亦莫恐怖,於是於非亦莫恐怖,於作不作亦莫恐怖,於畏不畏亦莫恐怖,於有於無亦莫恐怖,於心非心亦莫恐怖,於覺不覺亦莫恐怖,於業非業亦莫恐怖,於善不善亦莫恐怖,於安不安亦莫恐怖,於解脫不解脫亦莫恐怖,於修不修亦莫恐怖,於法非法亦莫恐怖,於靜於亂亦莫恐怖,於假於實亦莫恐怖,於信不信亦莫恐怖,於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於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薩於一切法莫生恐怖。   「阿逸多!我於往昔修如是等無畏法故得成正覺,悉能了知一切眾生心之境界,而於所知不起知相。以我所證隨機演說,能令聞法諸菩薩等獲得光明陀羅尼印,得法印故永不退轉。若於此法不如實知,言無善巧,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阿逸多!我為四天下眾生說此法時,是諸眾生以佛神力,各自見釋迦如來為我說法。如是次第,乃至阿迦尼吒天,彼諸眾生亦謂:『如來唯為我說。』如一四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此諸眾生鹹作是念:『釋迦如來獨生我國,唯為於我轉大法輪。』   「阿逸多!我以如是大方便力,能於無量無邊世界,常於晨朝遍觀眾生所應化者而為說法;於中及暮恆以法眼等觀眾生,於彼世界而為眾生說一切法。如是,無量諸佛境界所有眾生學菩薩者應如是修。   「若彼愚人於佛所說謗誹正法,妄執自解用為真實。若謗法者,則不信佛,以此惡業墮於地獄,具受眾苦,永不聞法。   「復次,阿逸多!汝當受持如來密教,以善方便廣為人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福光平等菩薩、無疑惑菩薩、定發心菩薩、妙心開意菩薩、光明菩薩、歡喜王菩薩、無畏菩薩、心念遍到無邊佛剎菩薩、觀世音菩薩、香象菩薩、滅一切惡業菩薩、住定菩薩、百千功德莊嚴菩薩、妙音遠聞菩薩、一切智不忘菩薩、大名遠震寶幢莊嚴菩薩、求一切法菩薩、住佛境界菩薩、月光莊嚴菩薩、一切世間大眾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說。我等於此東方過六十恆河沙佛剎,於諸佛所恭敬禮拜一一佛剎,唯見釋迦如來出現於世。我等於其七日之中遍遊十方,亦見釋迦如來出現於世,不睹餘佛。遍遊歷已,還歸本土,聽受正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汝今諦觀如來智慧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亦不可思議。如是無等等是如來法,彼愚癡人作如是說:『唯一般若波羅蜜是如來行、是菩薩行、是甘露行。』」   佛告文殊師利:「作此說者,與法相違。何以故?菩薩行法具足甚難——無著行是菩薩行、無我我行是菩薩行、空行是菩薩行、無相行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如是等行是菩薩行,學菩薩者如是受持。若彼愚人心懷邪見,當知是人不了我法。   「文殊師利!汝等諸菩薩守護身口,於不善法勿令放逸,堅固其心使不退轉。為諸眾生具足說法,亦當自身住於法中。   「我從久遠阿僧祇劫具足成就無上菩提,以善方便廣為人說,令諸眾生遠離惡趣。   「文殊師利!若有愚人謗微妙法,即是謗佛,亦名謗僧。   「又作是說:『此法是,彼法非。』如是說者,亦名謗法。   「『此法為菩薩說,此法為聲聞說。』作是說者,亦名謗法。   「『此是菩薩學,此非菩薩學。』作是說者,亦名謗法。   「復作是言:『過去佛已滅、未來佛未至、現在佛無住,唯我獲得陀羅尼法。』作此說者,亦名謗法。以謗法故,言得陀羅尼者是不淨法。   「於真法師譭謗所修,復謗法師雖有解慧不如說行、復謗法師行違於道、復謗法師身不持戒、復謗法師心無智慧、復謗法師意無明解、復謗法師言無辯了、復於如來所說文字心無信受、復作是言:『此修多羅是,此修多羅非;此偈經是,此偈經非;此法可信,此法不可信;見正說者妄作異論,於聽正法者為作留礙;此是行,此非行;此成就,此非成就;此是時,此非時。』諸如此說,皆名謗法。   「復次,文殊師利!若聲聞說法、若菩薩說法,當知皆是如來威神護念力故,令諸菩薩等作如是說。   「文殊師利!如彼愚人於佛現在猶生誹謗,況我滅後,受持我法諸法師等而不被謗?何以故?魔眷屬故。當知是人墮於惡道。   「如彼愚人貪求利養,以活親屬,於如來法心無信念,而復破壞如來教法。彼人親戚以朋黨心往婆羅門家及長者所,作如是說讚彼愚人:『於法於義能知能解,明達根欲善為人說。』受他信施曾無慚愧,以謗法故,身及眷屬俱墮地獄。   「文殊師利!我終不為無信之人說菩薩行、亦不為貪著在家之人說清淨法、不為二見之人說解脫法、不為一見之人說出苦法、不為樂世之人說真淨法。   「文殊師利!我於恆河沙等法門,以無著心為人演說;又於恆河沙等法門,以有著心為眾生說。   「若有樂空眾生,為說空法;若有樂智眾生,為說智法;若有樂無相眾生,為說無相法;若有樂有相眾生,說有相法;若有樂慈眾生,為說慈法;若有樂因緣眾生,說因緣法;若有樂無因緣眾生,說無因緣法。   「『此是有威儀法,此是無威儀法;此是空法,此是有法;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此是攝受法,此是覆蓋法;此是凡夫法,此是聖人法;此是色法,此是不善法;此是愚人法,此是定法。』」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等一切法是般若波羅蜜道,彼愚癡人在所言說,不依如來真淨教法,謗佛正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是愚人以近惡友現身起謗。如是,世尊!以何因緣能免斯咎?」   佛告文殊師利:「我於往昔七年之中,晝夜六時懺悔身、口及與意業所作重罪,從是已後,乃得清淨。經十劫已,獲得法忍。   「文殊師利!當知此經是菩薩乘,未覺悟者能令覺悟。聞說此經若不信受,以此謗因墮於惡道。是諸菩薩明受我法,然後乃可為人宣說,如是受持能遠惡趣。」   佛告文殊師利:「有四平等法,菩薩當學。雲何為四?一者、菩薩於一切眾生平等,二者、於一切法平等,三者、於菩提平等,四者、於說法平等;如是等四法。   「菩薩當知是四種法。菩薩知已,為眾生說。若有信者,遠離惡趣;若不信者,當墮惡道。若善男子、善女人住此四法,當知是人不墮惡趣。   「復有四法。雲何為四?一者、於諸眾生心無退轉,二者、於諸法師而不輕毀,三者、於諸智人心不生謗,四者、於諸如來一切所說恆生尊重。如是四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善修學,終不墮於諸惡趣中。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以恆河沙等諸佛剎土滿中七寶,於恆河沙劫日日奉施恆河沙等諸佛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如是大乘方廣微妙經典,乃至一句一偈讀誦三遍,所獲功德勝前佈施所得功德。若有誦持此經典者,所獲功德倍多於彼。設復有人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所得功德亦不能及。   「文殊師利!如此經典,名義廣大無與等者。汝諸菩薩摩訶薩應善修學、受持、讀誦,廣為眾生分別解說。」   爾時,一切大眾乃至十方諸來菩薩摩訶薩等俱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說,我等受持。」   說此法時,三十恆河沙諸菩薩等得無生法忍、七十恆河沙諸菩薩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復有六十三億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眾,聞佛所說心生歡喜,於八十劫度生死流;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經六十三劫已,具足成就無上菩提。   彼諸菩薩及一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禮奉行。   大乘方廣總持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6 無量義經   No. 276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此叩聖之感也;順通示現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根異教殊,其階成七。先為波利等說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次為拘鄰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所謂授緣覺乘三也;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眾教宣融,群疑須導,次說無量義經。既稱得道差品,復雲未顯真實,使發求實之冥機,用開一極之由緒五也。故法華接唱顯一除三,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在雙樹而臨崖,乃暢我淨之玄音七也。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數盡於此;亦由眾聲不出五音之表,百氏並在六家之內。   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戴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說,每臨講肆,未嘗不廢談而歎想見斯文。忽有武當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胄,偽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為晉軍何澹之所得。數歲聰黠,澹之字曰螟蛉,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以齊建元三年,復訪奇搜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廷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捨,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表便慇勤致請,心形俱至,淹歷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齎入武當。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校弘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輒虔訪宿解抽刷庸思,謹立序注雲。   自極教應世與俗而差,神道救物稱感成異。玄圃已東,號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為正學。東國明殃,慶於百年;西域辯休,咎於三世。希無之與修空,其揆一也。有欲於無者,既無得無之分;施心於空者,豈有入空之照。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可漸,或謂入空必頓,請試言之,以筌幽寄。立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堅冰基於履霜,九仞成於累土。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譬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三空稍登,寧非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莫過觀法性。法性從緣,非有非無。忘慮於非有非無,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於非有非無,境智猶二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結,非無日損之驗;空上論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納羅漢於一聽,判無生於終朝,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妙得非漸,理固必然。既二談分路,兩意爭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論無生,以七住為道慧陰足,十住則群方與能。在跡斯異,語照則一。安公之辯異觀,三乘者,始簣之日稱;定慧者,終成之實錄。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入解則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難既夷,乃無有三;險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則名一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雲,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斬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漸;無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案三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以此為道,不得取像於形器也。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若入照必同,寧曰有漸。非漸而雲漸,密筌之虛教耳。如來亦云:「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微文接粗,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聊舉大較,談者擇焉。   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   蕭齊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捨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供養佛已,退一面坐。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毘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慾,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又能善知諸根性慾,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雲、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於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於佛。即前□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像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戒定慧解知見生,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出。  示為丈六紫金暉,  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  旋髮紺青頂肉髻,  淨眼明照上下眴,  眉□□□□□□□□ 脣舌赤好若丹果,  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脩面門開,  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  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脩肘長指直纖,  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陰馬藏,  細筋鎖骨鹿膊腸,  表堿M徹淨無垢,  淨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  虔心表敬誠慇懃,  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鹹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像馬調御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梵音雷震嚮八種,  微妙清淨甚深遠,  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有聞或得須陀洹,  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  無生無滅菩薩地。  或得無量陀羅尼,  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  遊戲澡浴法清池。  或躍飛騰現神足,  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是法輪相如是,  清淨無邊難思議。  我等鹹復共稽首,  歸依法輪轉以時。  稽首歸依梵音聲。  稽首歸依緣諦度。  世尊往昔無量劫,  懃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  普及一切諸眾生。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吝,  頭目髓腦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害,  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  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鹹共俱稽首,  歸依能懃諸難懃。」   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是偈讚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薩之眾,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不審世尊垂愍聽不?」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   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雲何?菩薩雲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唸唸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慾。性慾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惑,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雲何?唯願世尊慈愍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   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眾生得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慾不同。性慾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唸唸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並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唸唸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唸唸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於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然,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恆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佛說是已,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種種花: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義三昧,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轉法輪,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諸眷屬百千眾俱,聞佛如來說是經時,或得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又得三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恆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法輪,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於此眾中,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眾生,聞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於險徑,多留難故。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為大眾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說是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所以者何?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聞能持一切法故,於諸眾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善男子!汝問是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當善諦聽。善男子!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寧欲聞,是經復有十不思議功德力不?」   大莊嚴言:「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佈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義無量故。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復如是,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愍心,於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寶,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恆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辦,能度眾生,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善男子!是人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復不能領理國事,已為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子以為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經者,亦復如是,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若是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億、若恆河沙無量無數轉,雖復不能體真理極,雖復不能震動三千大千國土,雷震梵音,轉大法輪,已為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為眷屬,深入諸佛祕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以新學故。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四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遊巡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皆悉與之。持經男子女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八,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人說。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發其人心,欻然得迴;信心既發,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有得是經,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懃精進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若得是經發大歡喜,生希有心,即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如說修行,復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解說、如法修行,既令餘人修行,是經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懃化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便逮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救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法澤,洪潤枯涸,以眾法藥練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十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如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極有大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令諸凡夫皆成聖果,永離生死而得自在。是故,此經名無量義也。能令一切眾生於凡夫地,生起諸菩薩無量道芽,令功德樹蔚茂、扶疏、增長。是故,此經號十不可思議功德力也。」   於是,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同聲白佛言:「世尊!佛所說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此經乃有如是十種功德不思議力,大饒益無量一切眾生,令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各得無量義三昧,或得百千陀羅尼門,或令得菩薩諸地諸忍,或得緣覺、羅漢四道果證。世尊慈愍,快為我等說如是法,令我大獲法利,甚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實難可報。」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於上空中復雨種種華: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言:「汝等當於此經,應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廣化一切,懃心流布,常當慇懃晝夜守護,普令眾生各獲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願力,守護是經,勿使疑滯,於當來世必令廣行閻浮提,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以是之故,亦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即前胡跪,俱共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為我等說是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敬受佛敕,於如來滅後,當廣令流布是經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唯願世尊,勿垂憂慮。我等當以願力,普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得是經法威神之力。」   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矣。一切眾生之良福田,廣為一切作大良導,一切眾生大依止處,一切眾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廣施一切。」   爾時,大會皆大歡喜,為佛作禮,受持而去。   無量義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7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No. 277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宋元嘉年曇無蜜多於楊州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捨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告諸比丘:「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遶佛三匝為佛作禮,胡跪合掌,諦觀如來,目不暫捨。長老摩訶迦葉、彌勒菩薩摩訶薩亦從座起,合掌作禮,瞻仰尊顏。   時三大士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雲何眾生起菩薩心、修行大乘方等經典、正念思惟一實境界?雲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雲何復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昔在耆闍崛山及餘住處,已廣分別一實之道;今於此處,為未來世諸眾生等,欲行大乘無上法者,欲學普賢行。普賢行者,我今當說其憶念法。若見普賢及不見者除卻罪數,今為汝等當廣分別。   「阿難!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其國土相,《法華經》中已廣分別,我今於此略而解說。   「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一切眾生誦大乘經者、修大乘者、發大乘意者、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佛者、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賢;有重障者,七七日盡然後得見;復有重者一生得見、復有重者二生得見、復有重者三生得見;如是種種業報不同,是故異說。   「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閻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蓮華。像色鮮白,白中上者頗梨、雪山不得為比。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於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蓮華,與池正等,其華開敷如天樹王。一一華上有一玉女,顏色紅輝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為眷屬。有五百飛鳥,鳧、鴈、鴛鴦……,皆眾寶色,生花葉間。象鼻有華,其莖譬如赤真珠色,其華金色,含而未敷。   「見是事已,復更懺悔,至心諦觀,思惟大乘,心不休廢。見華即敷,金色金光,其蓮華臺是甄叔迦寶,妙梵摩尼以為華鬘、金剛寶珠以為華鬚。見有化佛坐蓮華臺,眾多菩薩坐蓮華鬚。化佛眉間亦出金光入象鼻中,從象鼻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入象耳中,從象耳出照像頂上,化作金臺。   「其象頭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輪、一持摩尼珠、一執金剛杵。舉杵擬象,像即能行,腳不履地,躡虛而遊,離地七尺。地有印文,於印文中千輻轂輞皆悉具足,一一輞間生一大蓮華,此蓮華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隨大象行。舉足下足生七千象以為眷屬,隨從大象。   「象鼻紅蓮華色,上有化佛放眉間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於象鼻中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還入象耳,從象耳出至象頸上,漸漸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寶校具。於鞍四面有七寶柱,眾寶校飾以成寶臺。   「臺中有一七寶蓮華,其蓮華鬚百寶共成,其蓮華臺是大摩尼,有一菩薩結加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安庠徐步,雨大寶華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道。   「行者見已,歡喜敬禮。復更誦讀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塔及釋迦牟尼、並禮普賢……諸大菩薩,發是誓言:『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尊遍吉示我色身。』作是願已,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行懺悔法、誦大乘經、讀大乘經、思大乘義、念大乘事、恭敬供養持大乘者、視一切人猶如佛想、於諸眾生如父母想。   「作是念已,普賢菩薩即於眉間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現時,普賢菩薩身相端嚴——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備有。身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諸化菩薩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於東方無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賢等無有異,如是十方無量無邊滿中化象。普賢菩薩神通力故,令持經者皆悉得見。   「是時,行者見諸菩薩身心歡喜,為其作禮,白言:『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為我說法。』說是語時,諸菩薩等異口同音各說清淨大乘經法,作諸偈頌讚歎行者,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   「爾時,行者見是事已,心念大乘,晝夜不捨。於睡眠中夢見普賢為其說法,如覺無異,安慰其心而作是言:『汝所誦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爾時,行者聞普賢菩薩所說,深解義趣,憶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漸利。   「普賢菩薩教其憶念十方諸佛,隨普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眼見東方佛,身黃金色,端嚴微妙。見一佛已,復見一佛,如是漸漸遍見東方一切諸佛;心相利故,遍見十方一切諸佛。   「見諸佛已,心生歡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見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見諸佛,雖見諸佛猶未了了,閉目則見,開目則失。』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遍禮十方佛。禮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諸佛世尊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處、常在世間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見?』說是語已,復更懺悔。   「懺悔清淨已,普賢菩薩復更現前,行、住、坐、臥不離其側,乃至夢中常為說法;此人覺已,得法喜樂。如是晝夜經三七日,然後方得旋陀羅尼;得陀羅尼故,諸佛菩薩所說妙法憶持不失,亦常夢見過去七佛,唯釋迦牟尼佛為其說法,是諸世尊各各稱讚大乘經典。   「爾時,行者復更懺悔,遍禮十方佛。禮十方佛已,普賢菩薩住其人前,教說宿世一切業緣、發露黑惡一切罪事。向諸世尊,口自發露;既發露已,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得是三昧已,見東方阿□佛及妙喜國,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見諸佛上妙國土,了了分明。   「既見十方佛已,夢象頭上有一金剛人,以金剛杵遍擬六根;擬六根已,普賢菩薩為於行者說六根清淨懺悔之法。如是懺悔一日至七日,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普賢菩薩說法莊嚴故,耳漸漸聞障外聲、眼漸漸見障外事、鼻漸漸聞障外香。廣說如妙法華經得是六根清淨已,身心歡喜無諸惡相,心純是法,與法相應。   「復更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復更廣見百千萬億無量諸佛。是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頭,而作是言:『善哉善哉!行大乘者!發大莊嚴心者!念大乘者!我等昔日發菩提心時皆亦如汝,慇懃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淨正遍知身;汝今亦當勤修不懈。此大乘典,諸佛寶藏、十方三世諸佛眼目、出生三世諸如來種。持此經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當知是人即是諸佛所使、諸佛世尊衣之所覆、諸佛如來真實法子。汝行大乘,不斷法種。汝今諦觀東方諸佛。』   「說是語時,行者即見東方一切無量世界地平如掌,無諸堆阜、丘陵、荊棘,琉璃為地,黃金間側;十方世界亦復如是。見是地已,即見寶樹。寶樹高妙五千由旬,其樹常出黃金、白銀、七寶莊嚴,樹下自然有寶師子座。其師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寶光明。如是諸樹及餘寶座,一一寶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像上皆有普賢菩薩。   「爾時,行者禮諸普賢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見寶地、寶座及與寶樹,不見諸佛?』作是語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嚴微妙而坐寶座。   「見諸佛已,心大歡喜,復更誦習大乘經典。大乘力故,空中有聲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緣,能見諸佛。今雖得見諸佛世尊,而不能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及多寶佛塔。』聞空中聲已,復勤誦習大乘經典。以誦大乘方等經故,即於夢中見釋迦牟尼佛與諸大眾在耆闍崛山說《法華經》,演一實義。   「教已懺悔,渴仰欲見,合掌胡跪向耆闍崛山而作是言:『如來世雄常在世間,愍念我故,為我現身。』作是語已,見耆闍崛山七寶莊嚴,無數比丘、聲聞大眾,寶樹行列,寶地平正,復鋪妙寶師子之座。釋迦牟尼佛放眉間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復過十方無量世界。   「此光至處,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一時雲集,廣說如《妙法華經》。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無邊、坐師子座,百億無量諸大菩薩以為眷屬,一一菩薩行同普賢;如此十方無量諸佛、菩薩眷屬,亦復如是。   「大眾集已,見釋迦牟尼佛舉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光中有百億化佛。諸分身佛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釋迦牟尼佛頂。見此相時,分身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復有恆河沙微塵數化佛。   「爾時,普賢菩薩復放眉間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憶過去無數百千佛所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自見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無有異;豁然大悟,得旋陀羅尼、百千萬億諸陀羅尼門。   「從三昧起,面見一切分身諸佛眾寶樹下坐師子床,復見琉璃地如蓮華聚,從下方空中踴出。一一華間有微塵數菩薩結加趺坐,亦見普賢分身菩薩在彼眾中讚歎大乘。   「時諸菩薩異口同音教於行者清淨六根,或有說言:『汝當念佛。』或有說言:『汝當念法。』或有說言:『汝當念僧。』或有說言:『汝當念戒。』或有說言:『汝當念施。』或有說言:『汝當念天。』『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薩法。汝今應當於諸佛前發露先罪,至誠懺悔於無量世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色壞汝眼,為恩愛奴;色使使汝經歷三界,為此弊使,盲無所見。今誦大乘方等經典,此經中說:「十方諸佛色身不滅。」汝今得見,審實爾不?眼根不善,傷害汝多,隨順我語歸向諸佛。釋迦牟尼說汝眼根所有罪咎,諸佛菩薩慧明法水願以洗除,令我清淨。』   「作是語已,遍禮十方佛,向釋迦牟尼佛、大乘經典,復說是言:『我今所懺眼根重罪障蔽穢濁,盲無所見。願佛大慈哀愍覆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諸菩薩伴唯願慈哀,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業障法。』如是三說,五體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捨,是名懺悔眼根罪法。   「稱諸佛名、燒香散華、發大乘意、懸繒幡蓋、說眼過患懺悔罪者,此人現世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分身無量諸佛,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大乘力故、大乘願故——恆與一切陀羅尼菩薩共為眷屬。作是念者是為正念,若他念者名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   「淨眼根已,復更誦讀大乘經典,晝夜六時胡跪懺悔而作是言:『我今雲何但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不見多寶佛塔、全身舍利?多寶佛塔恆在不滅,我濁惡眼是故不見。』作是語已,復更懺悔。過七日已,多寶佛塔從地湧出,釋迦牟尼佛即以右手開其塔戶。見多寶佛入普現色身三昧,一一毛孔流出恆河沙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有百千萬億化佛。   「此相現時,行者歡喜,讚偈遶塔。滿七匝已,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讚言:『法子!汝今真實能行大乘,隨順普賢眼根懺悔。以是因緣,我至汝所為汝證明。』說是語已,讚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能說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濁惡諸眾生等。』   「是時行者見多寶佛塔已,復至普賢菩薩所,合掌敬禮白言:『大師!教我悔過。』   「普賢復言:『汝於多劫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妙音時心生惑著、聞惡聲時起八百種煩惱賊害。如此惡耳,報得惡事、恆聞惡聲,生諸攀緣。顛倒聽故,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聞法處。汝於今日誦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緣故見十方佛、多寶佛塔。現為汝證。汝應自當說己過惡,懺悔諸罪。』   「是時行者聞是語已,復更合掌五體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現為我證,方等經典為慈悲主,唯願觀我、聽我所說。我從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緣聞聲惑著如膠著草,聞諸惡時起煩惱毒,處處惑著無暫停時。坐此竅聲,勞我神識墜墮三塗。今始覺知,向諸世尊發露懺悔。』   「既懺悔已,見多寶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東方及十方界無量諸佛,身真金色。東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號曰善德。』亦有無數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是諸世尊,一切皆入普現色身三昧,皆作是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讀誦大乘經典,汝所誦者是佛境界。』   「說是語已,普賢菩薩復更為說懺悔之法:『汝於前世無量劫中,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處貪著,墮落生死。汝今應當觀大乘因。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聞是語已,五體投地復更懺悔。   「既懺悔已,當作是語:『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多寶佛塔!南無十方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作是語已,遍禮十方佛、南無東方善德佛及分身諸佛。如眼所見,一一心禮,香華供養。供養畢已,胡跪合掌,以種種偈讚歎諸佛。既讚歎已,說十惡業懺悔諸罪。既懺悔已,而作是言:『我於先世無量劫時貪香、味、觸,造作眾惡,以是因緣,無量世來恆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如此惡業今日發露,歸向諸佛正法之王,說罪懺悔。』   「既懺悔已,身心不懈,復更誦讀大乘經典。大乘力故,空中有聲,告言:『法子!汝今應當向十方佛讚說大乘,於諸佛前自說己過。諸佛如來是汝慈父,汝當自說舌根所作不善惡業。此舌根者,動惡業相,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誹謗、妄語、讚歎、邪見、說無益語,如是眾多諸雜惡業;搆鬥壞亂、法說非法……如是眾罪,今悉懺悔諸世雄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遍禮十方佛,合掌長跪,當作是語:『此舌過患無量無邊,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此舌起。如此惡舌斷功德種,於非義中多端強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眾生、如飲毒者無瘡疣死。如此罪報惡邪不善,當墮惡道百劫、千劫,以妄語故墮大地獄。我今歸向南方諸佛,發露黑惡。』   「作是念時,空中有聲:『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無量分身,一切諸佛皆說大乘除滅罪惡。』   「『如此眾罪,今向十方無量諸佛大悲世尊發露黑惡,誠心懺悔。』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復禮諸佛。是時,諸佛復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歡喜,發大慈悲普念一切。   「爾時,諸佛廣為行者說大慈悲及喜捨法,亦教愛語、修六和敬。爾時,行者聞此教敕心大歡喜,復更誦習終不懈息。   「空中復有微妙音聲出如是言:『汝今應當身心懺悔。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造十惡業及五無間,猶如猿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經中。汝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   「爾時,行者聞此語已,問空中聲:『我今何處行懺悔法?』   「時空中聲即說是語:『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應當觀十方佛。』   「時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誦讀大乘經故,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行此懺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唸唸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   「時諸世尊以大悲光明為於行者說無相法,行者聞說第一義空,行者聞已心不驚怖,應時即入菩薩正位。」   佛告阿難:「如是行者,名為懺悔。此懺悔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懺悔法。」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懺悔惡不善業,但當誦讀大乘經典。此方等經是諸佛眼,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種身從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種佛清淨身,此三種身,人天福田應供中最。其有誦讀大方等典,當知此人具佛功德,諸惡永滅,從佛慧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眼根惡、  業障眼不淨,  但當誦大乘、  思念第一義,  是名懺悔眼,  盡諸不善業。  耳根聞亂聲,  壞亂和合義,  由是起狂亂,  猶如癡猿猴,  但當誦大乘、  觀法空無相,  永盡一切惡,  天耳聞十方。  鼻根著諸香,  隨染起諸觸,  如此狂惑鼻,  隨染生諸塵。  若誦大乘經、  觀法如實際,  永離諸惡業,  後世不復生。  舌根起五種,  惡口不善業,  若欲自調順,  應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義,  無諸分別相。  心根如猿猴,  無有暫停時,  若欲折伏者,  當勤誦大乘,  念佛大覺身,  力無畏所成。  身為機關主,  如塵隨風轉,  六賊遊戲中,  自在無罣礙。  若欲滅此惡、  永離諸塵勞、  常處涅槃城、  安樂心恬怕,  當誦大乘經、  念諸菩薩母。  無量勝方便,  從思實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為六情根。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至心,  懺悔六情根。」   說是偈已,佛告阿難:「汝今持是「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普為十方諸天世人廣分別說。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方等經典,應於靜處,若在塚間、若林樹下、阿練若處,誦讀方等,思大乘義。念力強故,得見我身及多寶佛塔、十方分身無量諸佛,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恭敬法故,持諸妙華住立空中,讚歎恭敬行持法者。但誦大乘方等經故,諸佛、菩薩晝夜供養是持法者。」   佛告阿難:「我與賢劫諸菩薩及十方諸佛,因思大乘真實義故,除卻百萬億億劫阿僧祇數生死之罪;因此勝妙懺悔法故,今於十方各得為佛。若欲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現身見十方佛及普賢菩薩,當淨澡浴、著淨潔衣、燒眾名香,在空閑處,應當誦讀大乘經典、思大乘義。」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欲觀普賢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是名正觀,若他觀者是名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隨順佛語行懺悔者,當知是人行普賢行。行普賢行者,不見惡相及惡業報。其有眾生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去百萬億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   「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懺悔諸罪,自說己過。然後靜處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雖信方等見佛不了。今歸依佛,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慧者願以智慧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慈日憐愍我故亦應聽我受菩薩法;十方諸佛現為我證;諸大菩薩各稱其名,是勝大士覆護眾生,助護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經典,乃至失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譭謗諸佛正法。以是因緣功德力故,今釋迦牟尼佛為我和上、文殊師利為我阿闍黎、當來彌勒願授我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為我伴,我今依大乘經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   「歸依三寶已,次當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當勤修無礙梵行、發廣濟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於空閑處燒眾名香、散華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於今日發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語已,復更頂禮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思方等義,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須和上、不用諸師、不白羯磨,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力故、普賢菩薩勸發行故,是十方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佛如來從此法生,於大乘經得受記別。   「是故,智者!若聲聞毀破三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唸唸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是名具足沙門法式、具諸威儀,應受人天一切供養。   「若優婆塞犯諸威儀、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謂說佛法過惡、論說四眾所犯惡事、偷盜婬姪無有慚愧——若欲懺悔滅諸罪者,當勤讀誦方等經典、思第一義。   「若王者、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是諸人等,貪求無厭、作五逆罪、謗方等經、具十惡業,是大惡報應墮惡道,過於暴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若欲除滅此業障者,應生慚愧、改悔諸罪。   「雲何名剎利居士懺悔法?懺悔法者,但當正心、不謗三寶、不障出家、不為梵行人作惡留難,應當繫念修六念法、亦當供給供養持大乘者,不必禮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利居士修第一懺悔。   「第二懺悔者,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是名修第二懺悔法。   「第三懺悔者,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懺悔。   「第四懺悔者,於六齋日敕諸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懺悔。   「第五懺悔者,但當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滅,是名修第五懺悔。」   佛告阿難:「於未來世,若有修習如此懺悔法,當知此人著慚愧服、諸佛護助,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語時,十千天子得法眼淨,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及以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No. 278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淨眼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嚴淨,眾寶雜華以為莊飾,上妙寶輪圓滿清淨,無量妙色種種莊嚴,猶如大海寶幢幡蓋光明照耀;妙香華鬘,周匝圍遶,七寶羅網彌覆其上,雨無盡寶顯現自在,諸雜寶樹華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場地廣博嚴淨,光明普照,一切奇特妙寶積聚。無量善根莊嚴道場,其菩提樹高顯殊特,清淨琉璃以為其幹,妙寶枝條莊嚴清淨,寶葉垂布猶如重雲。雜色寶華間錯其間,如意摩尼以為其果,樹光普照十方世界,種種現化施作佛事,不可盡極,普現大乘菩薩道教,佛神力故;常出一切眾妙之音,讚揚如來無量功德,不可思議;師子之座,猶如大海,眾妙寶華而為嚴飾,流光如雲,周遍普照無數菩薩大海之藏,大音遠震,不可思議。   如來光明逾摩尼尊,彌覆其上,種種變化施作佛事,一切悉睹無所罣礙;於一念頃,一切現化充滿法界。如來妙藏無不遍至無量眾寶莊嚴寶臺,如來處此寶師子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了三世法平等智身,普入一切世間之身,妙音遍至一切世界,不可窮盡,猶如虛空,平等法相智慧行處;猶如虛空,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其身遍坐一切道場,悉知一切眾生所行,智慧日光照除眾冥,悉能顯現諸佛國土。普放三世智海光明照淨境界,無量光明充滿十方,不壞法雲遍覆一切。以力無畏顯現無量自在力光,開方便門教化眾生,悉能普現一切眾會。猶如虛空,而無來去。了達一切無有自性,隨順諸法平等之相。一切光明普現三世諸佛所行諸佛世界,猶如大海,不可思議,音聲語言悉能隨順。   與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俱,其名曰:普賢菩薩、普德智光菩薩、普明師子菩薩、普勝寶光菩薩、普德海幢菩薩、普慧光照菩薩、普寶華幢菩薩、普勝軟音菩薩、普淨德焰菩薩、普相光明菩薩、大光海月菩薩、雲音海藏菩薩、德寶勝月菩薩、淨慧光焰自在王菩薩、超趣華光菩薩、無量智雲日光菩薩、大力精進金剛菩薩、香焰光幢菩薩、月德妙音菩薩、光明尊德菩薩,與如是等諸菩薩俱,皆是盧捨那佛宿世善友;一切成就功德大海,諸波羅蜜周滿普照,慧眼清淨,等觀三世,於諸三昧具足明淨;辯才大海深廣無盡,普現諸佛功德光耀;善知一切眾生心行,如應調伏,以金剛智普照境界;同一法性,覺慧廣大,甚深智境,靡不明達,住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無上智願皆已成滿,具足如來深廣密教,悉得一切佛所共法,皆同如來行地、德力,一切三昧海門皆得自在,於眾生海如應示現,隨其所行,善能建立。善入一切諸法之海,迴轉總持如來一切功德法海,充滿其身;遍遊一切佛世界海,出生一切淨土願海,悉得諸佛達未來際方便智慧;一切如來坐道場者,普能往詣禮事供養,悉得一切普賢願海,於諸眾生智身滿足。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金剛力士,其名曰:堅固光耀力士、日光耀力士、須彌華力士、淨雲音力士、阿修羅主力士、勝光明力士、樹音聲力士、師子王力士、淳厚光藏力士、珠髻華光力士,與如是等諸力士俱,已於阿僧祇劫發大誓願,侍衛諸佛。佛願行處皆已具足,無量功德皆已清淨,悉行深廣三昧境界,無量神力,佛所遊處無不遍至,皆悉能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處一切眾,其身殊特無能映蔽,隨諸眾生所應度者,能現其身如應化之。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諸道場神,其名曰:淨莊嚴神、寶積光明神、吼音聲神、雨眾華神、莊嚴寶光神、善超香神、金色雲神、樂華樹神、莊嚴光神,與如是等道場神俱,皆於先佛造立願行。   復與佛世界微塵數諸龍神俱,其名曰:摩尼光龍、雜莊嚴龍、喜寶光龍、淨身光龍、香莊嚴龍、寶目光龍,如是一切,皆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常為如來莊嚴法堂。   復與佛世界微塵數諸地神俱,其名曰:淨華光神、善思光明神、雜華莊嚴神、散寶焰神、隨時樂觀神、金眼勝神、毛孔散香神、應時和音神,如是一切,皆同德本,於過去佛所普修願行。   復與不可思議諸樹神俱,其名曰:雜華雲神、雜種光神、淨勝光神、垂莊嚴神、莊嚴光神、樂和音神、普勝等神、華果味神,如是一切,皆悉成就大喜普照。   復與無邊藥草神俱,其名曰:光焰神、栴檀香神、淨光神,普稱神、普力神、普淨神、普光神、愛香神、勝現神,如是一切,皆悉成就大悲普照。   復與無量諸穀神俱,其名曰:勝味神、華淨神、善力神、勢味神、根果神、淨華神、樂淨神、淨光神,如是一切,大喜成就。   復與無量諸河神俱,其名曰:普流神、勝洄澓神、洪流聲神、養水性神、淨海光神、普愛神、妙幢神、勝水神、海具光神,如是一切,常能精勤利益眾生。   復與不可思議諸海神俱,其名曰:寶勝光明神、金剛慧神、普湧浪神、雜華龍勝神、寶華光明神、須彌莊嚴神、海音聲神,如是一切,以佛無量功德之海而自充滿。   復與無量阿僧祇諸火神俱,其名曰:熾然光藏神、熾然光輪神、廣明耀神、無盡神、雜寶勝神、照除諸冥神、焰雲光明神,如是一切,悉為眾生照除闇冥。   復與無量諸風神俱,其名曰:無礙照明虛空神、遍超勝神、散須彌神、焰淨味神、淨除味神、發行大音神、樹峰華林神、持世界神,如是一切,皆能和合眾生,令不分散。   復與無邊虛空神俱,其名曰:普光淨勝神、無邊深廣神、起風神、離一切障神、廣超神、無對光焰神、無礙力勝神、最上妙音神、示現十方神,如是一切,心皆無垢,堅固淨妙。   復與無量主方神俱,其名曰:善住神、充滿神、無量現光神、光莊嚴神、普轉漸行神、不惑轉神、淨遊虛空神、普行世間神、行甚深神,如是一切,皆能善照一切眾生。   復與無量主夜神俱,其名曰:妙光神、淨光神、善觀眾生神、靜時堅固神、方便勝具神、生一切樹果神、無盡眷屬神、主知樂淨遊戲神、和諍神、淨福具神,如是一切,於助道法深重愛樂。   復與無量主晝神俱,其名曰:現宮殿神、善解安立戰場神、樂莊嚴普勝神、喜華香神、普集勝藥神、樂見王神、淨目高顯普勝神、大悲豔光神、光明善照神、普勝垂華神,如是一切,皆悉信樂正法莊嚴。   復與無量阿修羅神俱,其名曰:羅□羅王、毘摩質多羅王、睒婆利王、明月王、金剛堅錦王、大智慧力王、勝集天女王,如是一切,悉能降伏憍慢放逸。   復與無量伽留羅王俱,其名曰:大勇猛力王、無畏寶髻王、勇猛淨眼王、不退莊嚴王、持大海光王、持法堅固王、勝根光明王、充滿普現王、普遊諸方王、普眼等觀王,如是一切,成就方便,廣潤眾生。   復與無量緊那羅王俱,其名曰:善慧王、善幢王、雜華行王、離愛慢音王、寶樹光明王、善愛現王、莊嚴光王、善華幢王、勝地王、勝慧王,如是一切,普於眾生精勤勸發,能使樂法。   復與無量摩□羅伽王俱,其名曰:善慧王、淨端嚴音王、眾妙慧聚王、燈幢王、猛光王、師子香熏王、雜瓔珞音王、堅固樂明王,如是一切,普為眾生除諸疑網。   復與無量鳩槃荼王俱,其名曰:毘樓勒王、善修幢王、足平鮮白王、能除恐怖王、淨須彌林王、無量淨眼王、無量目門王,如是一切,皆悉修習無礙法門。   復與無量鬼神王俱,其名曰:毘沙門王、大音聲王、淨地王、大主王、焰眼王、堅固眼王、莊嚴勝軍王、大富淨身王、須彌力王,如是一切,普能勤護一切眾生。   復與無量月身天子俱,其名曰:月天子、曜華天子、勝流莊嚴天子、樂諸世樂天子、眼光天子、淨光天子、普遊淨光天子、星宿王天子、淨覺天子、端嚴善光天子,如是一切,勤以智慧普發眾生無上寶心。   復與無量日天子俱,其名曰:日天子、眼焰光天子、須彌光勝天子、淨寶眼天子、勇猛不退天子、妙華鬘光天子、寶覺天子、明眼天子、勝地童天子、普勝光天子,如是一切,皆悉成就清淨善根,常欲饒益一切眾生。   復與無量三十三天王俱,其名曰:釋提桓因天王、普稱滿天王、髻目天王、寶光稱天王、樂喜天王、樂念天王、勝音天王、淨華天王,如是一切,皆悉具足清淨善業,能令眾生生淨妙處。   復與無量夜摩天王俱,其名曰:善時天王、無盡智天王、妙善化天王、樂樂焰天王、須彌光天王、不思議慧天王、臍輪天王、不思議天王、月姿顏天王、普莊嚴天王,如是一切,皆悉勤修出生歡喜,信樂知足。   復與無量兜率天王俱,其名曰:善喜天王、海樂天王、勝德天王、百光明天王、善眼天王、寶山月天王、超勇月天王、金剛善曜天王、樂超天王,如是一切,皆悉成就念佛三昧。   復與不可思議化樂天王俱,其名曰:善化天王、淨光天王、最上雲音天王、妙色莊嚴天王、樂智慧天王、華光月天王、照方天王,如是一切,皆悉成就寂靜法門,調伏眾生。   復與無量他化自在天王俱,其名曰:自在轉天王、善眼天王、雜寶冠天王、精進慧天王、眾華音天王、樂光明天王、寂靜處天王、雜色輪天王、智慧妙光天王、大力光天王,如是一切,普皆勤修自在正法。   復與不可思議大梵天俱,其名曰:屍棄大梵、智光大梵、善光大梵、普音大梵、隨世音大梵、寂靜方便妙光大梵、淨眼光大梵、柔軟音大梵,如是一切,悉具大慈,度脫眾生,照除熱惱清涼柔軟。   復與無量光音天子俱,其名曰:樂光天子、淨光天子、大音天子、樂淨音天子、善思音天子、解脫音天子、深妙音天子、無垢光天子、最高淨光天子,如是一切,安住喜光寂靜法門。   復與阿僧祇遍淨天俱,其名曰:淨智王天、現勝天、寂勝天、須彌時天、念淨眼天、無上愛光天、世慧音天、智慧熾然天、樂法化心天、化高天,如是一切,常令眾生安住廣樂。   復與無量果實天子俱,其名曰:法華光天、淨堅固天、慧光天、智慧王天、普門慧眼天、不轉愛天、無垢靜光天、淨曜天,如是一切,皆悉善住寂靜意門。   復與摩醯首羅天等無量淨居天俱,其名曰:善光天、大主天、大稱光天、功德淨眼天、大智慧光天、不動光音天、善施眼天、樂大乘天、普音聲天、樂稱光天,如是一切,已修無相平等法界,悉在如來大眾海數。   於一切眾生悉行平等,無量妙色皆已成就;於十力中能善安住,處一切眾而不傾動,隨所至方無能壞者,如來所乘常現在前。離煩惱障,其心清淨,諸結使山皆已摧滅,睹佛姿顏,無量妙色光明普照。所以者何?如來往昔於無量劫行菩薩道時,以四攝法善攝眾生。於諸如來集諸善根,種種因緣,方便教化立如來道,深植無量如來善根,皆令安立一切智道;逮得無量功德勢力,皆悉成就如來願海。菩薩所行具足清淨,各隨本行,皆得出要,悉由如來光明照故;乘解脫力入如來海,於佛法門悉得自在。   善海摩醯首羅天,於法界虛空寂靜方便光明法門,而得自在;大自在稱光明天,於一切法普遊法門,而得自在;功德淨眼天,於一切法不生不滅方便法門,而得自在;大慧光天,於一切法方便智海遊光法門,而得自在;靜光音天,於一切禪無量喜樂普起法門,而得自在;施善眼天,於轉癡畏遊靜法門,而得自在;不思議天,於無量境界入不起法門,而得自在;樂大乘天,於一切法不來不去無所依住法門,而得自在;普雜音天,於佛境界寂靜法門,而得自在;樂稱光天,於無量境界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善光海大自在天,以如來神力故,觀察一切自在天眾,以偈頌曰: 「無盡平等妙法界,  悉皆充滿如來身,  無取無起永寂滅,  為一切歸故出世。  諸佛法王出世間,  能立無上正教法,  如來境界無邊際,  世間自在稱無上。  佛難思議無倫匹,  相好光明照十方,  大聖世尊正教道,  猶如淨眼觀明珠。  一切世間眾生類,  不能思議佛功德,  消滅一切愚癡闇,  超昇無上智慧臺。  如來功德難思議,  眾生見者煩惱滅,  得見不動自在尊,  能生無量悅樂心。  眾生大海癡蔽心,  為現寂靜微妙法,  能然無上智慧燈,  是則方便真淨眼。  如來清淨妙色身,  悉能顯現遍十方,  此身非有無所依,  如是見佛真實觀。  如來音聲無罣礙,  應受化者無不聞,  湛然不動無往返,  是名善慧樂法門。  一切十方無邊佛,  寂靜法門天人主,  如來光明靡不照,  是莊嚴幢妙法門。  佛於無邊諸劫海,  常求正覺悟眾生,  無量方便化一切,  清淨廣稱如是見。」   復有樂業光明天王,於觀一切眾生諸根法雲法門,而得自在;淨堅固天,於一切佛妙色方便念觀法門,而得自在;樂樂天王,於一毛孔見不思議諸佛國土境界法門,而得自在;普門慧眼天,於入普門觀察法界法門,而得自在;不轉愛天,於轉一切眾生處處受生法門,而得自在;善慧光天,於入一切世間境界不可思議法門,而得自在;無垢淨光天,於一切眾生一切法中出要法門,而得自在;無垢光天,於受化者能使入佛境界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樂業光明天王承佛神力,觀察一切果實天眾,以偈頌曰: 「一切佛境界,  甚深難思議,  諸餘眾生類,  莫能測量者。  如來善開導,  無量諸群生,  能令悉願樂,  志求無上道。  佛以神通力,  住世普開化,  一切眾生類,  各隨其所聞,  癡惑障永除,  慧命淨無穢,  能睹諸如來,  眾妙淨法海。  諸法真實相,  寂滅無所依,  如來方便力,  能為眾生現。  如來於諸法,  無性無所依,  而能現眾像,  顯相猶明燈。  以諸緣譬諭,  方便隨所樂,  為現諸如來,  智慧神通力。  因悟各異門,  無量難思議,  為建正法幢,  令入功德海。  如來神通力,  能於一毛孔,  各為眾演說,  無上寂滅法。  一一諸如來,  各為其眷屬,  顯法無量門,  功德之大海,  皆悉師子吼,  演說諸佛法,  是則大智尊,  無上方便力。  十方諸佛土,  一切群生類,  悉能為彼現,  如來之正法。  如來未曾有,  去來之異相,  皆令彼歡喜,  不退慧境界。  如來為眾生,  普現業報相,  猶若日光照,  眾像靡不現。  又為彼眾生,  演說寂滅法,  令彼見真實,  甚深智慧處。  如來自觀察,  甚深微妙義,  隨彼眾生根,  普雨甘露法。  為開諸法門,  無量難思議,  悉歸入寂滅,  平等真實觀。  無數無量劫,  廣修習大悲,  逮成等正覺,  度脫群生類。  普雨甘露法,  隨器皆充滿,  如龍興慶雲,  等雨於一切。」   復有淨智天王,於觀察眾生善根法門,而得自在;顯妙天王,於一切有覺照法門,而得自在;勝妙天王,於總持辯才法門,而得自在;普燈天王,於樂佛出世解脫法門,而得自在;智焰天王,於一切眾生甚深法中能生歡喜法門,而得自在;樂化天王,於化菩薩功德周備入無盡法門,而得自在;踴化天王,於普觀無量苦惱眾生慈悲智滿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淨智天王承佛神力,普觀遍淨天眾,以偈頌曰: 「諸佛正法無障礙,  周滿十方無量界,  現佛境界難思議,  離垢法門無量海。  如來處世無所依,  法身清淨無起滅,  而能照現無量土,  一切悉見天中天。  無量劫海修方便,  光明普照十方界,  清淨法界如如住,  寂滅微妙最無上。  眾生愚癡瞽心目,  無眼輪迴生死中,  如來導以清淨道,  開示無上最勝門。  如來所乘無上道,  一切眾生莫能思,  佛現一切妙色門,  善念樂觀淨眼見。  佛說微妙總持門,  如一切剎微塵等,  調伏一切眾生故,  清淨慧眼能照見。  如來出世甚難值,  無量億劫時一遇,  離諸難處適眾會,  唯佛世尊能應時。  一切眾生難思議,  佛能悉現淨妙法,  睹見如來無量德,  猶如明照見眾像。  三世諸佛所得法,  教化眾生難思議,  悉觀念此功德已,  樂法踴躍大歡喜。  眾生沒在煩惱海,  愚癡邪濁大恐怖,  佛以慈悲究竟度,  見淨境界如天幢。  佛放無量大光明,  一一光明無量佛,  無數方便皆悉現,  化度一切眾生類。」   復有愛樂天子,於寂靜愛樂滅眾生苦法門,而得自在;妙雜光天,於諸眾生心淨離垢廣修德海法門,而得自在;自在音天,於一切眾生一劫所修功德於一念中出生法門,而得自在;勝念智天,於世間生、住、滅種種清淨功德法門,而得自在;淨樂音天,於一切菩薩在兜率宮廣說供養法門,而得自在;善思音天,於一劫中說諸地義以一念頃悉能受說法門,而得自在;解脫光音天,於莊嚴道場法門,而得自在;甚深音天,於無盡神足諸功德海法門,而得自在;離垢稱天,於一切佛諸功德海境界法門,而得自在;出淨光天,於過去諸佛願力所持歡喜功德力藏法門,而得自在。爾時,光音天子承佛神力,遍觀光音天眾,以偈頌曰: 「我憶如來過去行,  我行供養亦憶念,  如本所修清淨喜,  佛光明故今悉見。  如來無垢莊嚴身,  增長眾生清淨心,  安住慈悲喜捨中,  是名莊嚴淨法門。  如來廣大方便法,  無量劫海所修集,  彼生滅法如如相,  法主音聲方便門。  如來神力遍十方,  普照無量諸佛剎,  十方諸佛皆悉現,  勝念方便滅愚癡。  無量剎海塵數佛,  供養恭敬生歡喜,  故能斷除群生闇,  是名妙音勝境界。  無量劫海甚彌曠,  說方便地無倫匹,  所演妙法無窮盡,  心方便門得自在。  如來無量自在力,  於唸唸中普示現,  降神成道權無量,  是則名為妙法門。  佛持深廣無與等,  神足示現不可量,  能令諸根悉清淨,  得住甚深微妙地。  如來智慧無邊際,  行淨無比無罣礙,  普見一切兩足尊,  無上離垢稱方便。  於過去世菩薩時,  供養無量諸佛海,  立大誓願難思議,  是故逮得無上智。」   復有屍棄大梵天,於照現諸法入不思議法門,而得自在;智光明梵,於一切禪等觀寂靜善住法門,而得自在;智光心梵,於照諸法不可思議入方便法門,而得自在;普音雲梵,於一切佛妙音聲海平等度入法門,而得自在;應時音梵,於攝伏眾生最勝法門,而得自在;寂靜光梵,於一切剎能起安住分別諸法法門,而得自在;喜光梵,於無量方便化眾生法門,而得自在;堅固梵,於諸法淨相住寂行法門,而得自在;樂目光梵,於一切有無來無去無所依止勇猛法門,而得自在;柔軟音梵,於無盡法隨行普照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屍棄大梵承佛神力,遍觀一切諸大梵眾,以偈頌曰: 「佛身清淨常寂然,  普照十方諸世界,  寂滅無相無照現,  見佛身相如浮雲。  一切眾生莫能測,  如來法身禪境界,  無量方便難思議,  是智慧光照法門。  一佛剎塵諸法海,  一音演說悉無餘,  此辯塵劫演不盡,  是名光照心法門。  如來妙音深滿足,  眾生隨類悉得解,  一切皆謂同其語,  梵音普至最無上。  十方三世佛所得,  一切菩薩方便行,  悉於如來身中現,  而於佛身無分別。  佛身如空不可盡,  無相無礙普示現,  所可應現如幻化,  神變淨音靡不周。  佛身無邊如虛空,  智光淨音亦如是,  佛於諸法無障礙,  猶如月光照一切。  法王安住妙法堂,  法身光明無不照,  法性如實無異相,  是名樂音海法門。」   ◎復有自在天王,於教化無量眾生藏法門,而得自在;善眼光天,令諸眾生得最上樂法門,而得自在;雜寶冠天,於解眾生無量性慾方便法門,而得自在;精進善慧天,於眾生分別義法門,而得自在;勇妙雜音天,於諸眾生慈念觀察法門,而得自在;光明樂幢天,於諸眾生超出魔事法門,而得自在;淨境界天,於諸眾生念化法門,而得自在;雜色輪天,於念充滿十方諸佛法門,而得自在;智華妙光天,於佛功德自在覺悟充滿念隨順法門,而得自在;大力光天,於離世間境界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自在天王承佛神力,遍觀一切自在天眾,以偈頌曰: 「如來法身等法界,  普應眾生悉對現,  如來法王化眾生,  隨順諸法悉調伏。  世間一切上妙樂,  聖寂滅樂為最勝,  無垢妙法如來室,  清淨勝眼如實見。  如來普照諸世間,  疑地枯林降法雨,  眾生蒙潤疑網除,  是寶冠幢妙法門。  如來所演一妙音,  廣大法海說無餘,  佛以一音遍十方,  是名勝勇善法門。  一切十方諸佛土,  入佛一毛猶不滿,  佛以大慈如虛空,  是名清淨慧法門。  一切眾生慢高山,  佛以十力碎無餘,  佛慈光明照十方,  是名光幢妙法門。  得睹如來滅癡惑,  淨見智慧悉充滿,  永離惡趣諸恐怖,  是名寂境妙法門。  如來毛孔悉放光,  隨其所應得聞法,  普導眾生至善趣,  是名善幢妙法門。  一切十方諸佛事,  此眾一切悉得見,  如來法界滿虛空,  是名淨華勝法門。  無量劫海諸佛國,  皆是最勝慧境界,  如來於此無高心,  是大力幢妙法門。」   復有善化天王,於一切法分別化法門,而得自在;靜光時天,於觀一切有及我真實法門,而得自在;化力光天,於諸眾生離癡智慧滿足法門,而得自在;難勝天,於諸佛音聲發起一切歡喜勇猛法門,而得自在;念光天,於一切佛相好功德具足無盡法門,而得自在;踴雲音天,於淨智慧次第憶念過去無量劫法門,而得自在;淨光勝天,於一切眾生長養種種功德智慧法門,而得自在;樂光髻天,於一切空界結跏趺坐無礙法門,而得自在;樂智慧天,於一切方便境界無盡力法門,而得自在;華光髻天,於諸眾生業行苦樂等觀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善化天王承佛神力,遍觀化樂天眾,以偈頌曰: 「法身於世難思議,  如來普現應眾生,  緣性無造非真實,  行業莊嚴現世間。  方便求佛無所有,  攬之十方不可得,  法身示現無真實,  出生自在如是見。  無量劫海修諸行,  斷除眾生愚癡冥,  如來智慧甚清淨,  是名佛慧除癡力。  一切世界妙音聲,  悉無能及如來音,  一音遠震遍十方,  是名勝音妙法門。  一切眾生諸功德,  不及如來一相福,  佛德如空無邊際,  是名生光妙法門。  三世無量劫中事,  世界成敗種種相,  於一毛孔悉能現,  是名清淨無上智。  求空邊際猶可得,  佛一毛孔無涯限,  佛德如是不思議,  是名如來淨知見。  佛於先世無量劫,  具滿一切波羅蜜,  勤修精進無厭怠,  是名樂見淨法門。  行業因緣難思議,  佛為眾生說無餘,  普現諸法淨無穢,  是名無上深法門。  觀見如來一毛孔,  一切眾生悉入中,  眾生亦無往來想,  是名諸方照法門。」◎   ◎復有兜率天王,於成就諸佛轉法輪法門,而得自在;樂寶髻天,於虛空界淨光法門,而得自在;勝幢天,於廣願海入諸眾生寂靜法門,而得自在;百光明天,於一切法無量無相觀行法門,而得自在;超踴月天,於佛境界超踴覺力法門,而得自在;勝眼光天,於喜修集不可沮壞菩提心法門,而得自在;宿莊嚴天,於諸十方佛調伏眾生方便法門,而得自在;樂靜妙天,於無邊心海唸唸迴向隨器普現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兜率天王承佛神力,遍觀兜率天眾,以偈頌曰: 「如來普周等法界,  為垢眾生出現世,  隨諸所欲為說法,  是名無上勝法王。  如來宿世無量行,  清淨願海具足滿,  一切諸法悉周備,  是名方便勝功德。  如來法身不思議,  法界法性辯亦然,  光明普照一切法,  寂靜諸法皆悉現。  眾生癡闇結業障,  高心放逸馳境界,  如來為說寂滅法,  歡喜善樂悉能見。  一切世間最上歸,  救護群生除眾苦,  眾生樂觀無上尊,  猶如滿月顯高山。  諸佛境界不思議,  一切法界亦如是,  於諸法力悉究竟,  定慧方便皆成就。  清淨境界功德海,  一切眾生有緣者,  聞佛功德發菩提,  消除塵垢成最勝。  如世界海微塵數,  諸佛子等悉來集,  供養如來聽受法,  悉睹法幢方便王。」   復有夜摩天王,於諸眾生離憂迴向善根法門,而得自在;悅樂光天,於諸境界法門,而得自在;無盡慧天,於離諸患具大慈悲法門,而得自在;淨莊嚴天,於分別諸根法門,而得自在;持須彌天,於無量總持照明法門,而得自在;不思議慧天,於諸境界業行真實不思議法門,而得自在;臍輪天,於轉法輪調伏眾生法門,而得自在;不思議光天,於眾生界勝眼普觀法門,而得自在;月姿顏天,於諸法實普現法門,而得自在;普音遍觀天,於諸天眾所應施作心淨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夜摩天王承佛神力,遍觀夜摩天眾,以偈頌曰: 「佛於無量大劫海,  生死煩惱永已盡,  能教眾生清淨道,  佛為一切智慧燈。  如來法身甚彌曠,  周遍十方無涯際,  智慧光明方便力,  寂滅禪樂亦無邊。  生老病死憂悲苦,  毒害逼切惱眾生,  為斯等類起慈悲,  以無盡智示菩提。  如來智慧隨順覺,  了達三世無障礙,  一切善行悉了知,  是名樂化明法門。  無量總持無邊際,  如來辯海無窮盡,  能轉清淨妙法輪,  是名須彌總持門。  無上大聖一妙身,  應化周滿一切世,  悉現一切眾生前,  是名善光勝境界。  眾生一見如來身,  悉能斷除眾煩惱,  遠離一切諸魔事,  是名清淨妙境界。  佛於一切大眾海,  處此眾會悉遍照,  普為眾生雨法雨,  是名普音稱法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淨眼品第一之二   ◎復有釋提桓因,於三世佛出興住滅決定大智念喜法門,而得自在;普稱滿天,於眾生色、如來色身諸功德力清淨法門,而得自在;慈眼天,於平等慈雲蔭覆法門,而得自在;寶光稱天,於眾光色具足念佛普勢法門,而得自在;樂喜髻天,於觀眾生業報法門,而得自在;樂念淨天,於諸佛國具淨法門,而得自在;須彌勝音天,於觀世間生滅法門,而得自在;念智慧天,於起當來菩薩諸行化眾生因超念法門,而得自在;淨華光天,於一切天娛樂法門,而得自在;慧日眼天,於諸天處教化流通善根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釋提桓因承佛神力,遍觀三十三天眾,以偈頌曰: 「若念一切三世佛,  廣能觀察佛境界,  諸佛國土成敗事,  以佛神力皆悉見,  佛身清淨滿十方,  妙色無比應一切,  光明照耀最殊特,  具足廣稱如是見,  本修方便大慈海,  充滿一切諸眾生,  悉能調伏一切眾,  開清淨眼見無極,  念佛功德無量故,  得生廣大歡喜心,  世間無與如來等,  離垢稱王住法門,  清淨業海滿眾生,  一切悉見無有餘,  種種因起深廣福,  如是善見猶滿月,  諸佛充滿遍十方,  一切眾生無不見,  既得見已悉調伏,  皆得無上方便念,  如來智身明淨眼,  周遍一切十方剎,  悉令眾生皆睹見,  妙音宣化無不解,  佛一毛孔現眾行,  佛子見已具修習,  具足成就無量德,  如是善慧猶滿月,  一切眾生得悅樂,  皆因如來神力生,  如來無量功德故,  是名無垢雜華門,  若能須臾念如來,  乃至一念功德力,  永得遠離眾惡趣,  智慧日光滅癡闇。」   復有日光天子,於照十方諸眾生身盡未來際正住莊嚴法門,而得自在;眼焰光天,於照諸色無上智海法門,而得自在;須彌光天,於起眾生轉勝清淨功德法門,而得自在;淨寶月天,於樂度一切苦行法門,而得自在;勇猛不退天,於無障礙普照法門,而得自在;妙華光天,於淨日光照眾生身法門,而得自在;勝光天,於光照世間積集功德法門,而得自在;寶髻天,於眾寶海現種種色境界法門,而得自在;明眼天,於一切趣開清淨眼觀法界藏法門,而得自在;勝地天,於諸眾生淨乘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日光天子承佛神力,遍觀日天子眾,以偈頌曰: 「佛慧光明無邊際,  普照十方無量土,  令一切眾面睹佛,  種種方便化眾生。  眾生大海廣無量,  悉能具足知其心,  開發眾生智慧海,  善勝光明如是見。  如來普為出興世,  遍照十方悉無餘,  如來法身無等等,  以無上智演說法。  無數劫海諸有中,  難行苦行為眾生,  是故淨光如虛空,  妙身顯現猶滿月。  佛演妙音無障礙,  周遍十方悉無餘,  分別廣演一切法,  因緣方便具足說。  放大光明不思議,  十方世界悉明淨,  令人歡喜發道意,  是名莊嚴勝法門。  一切世間諸光明,  不及佛身一毛光,  佛光微妙難思議,  最勝能現此神變。  一切諸佛法如是,  各坐十方道樹下,  為眾分別道非道,  清淨妙眼如是見。  癡冥眾生盲無目,  為斯苦類開淨眼,  為彼示現智慧燈,  得見如來清淨身。  方便自在無倒惑,  悉應堪受一切供,  漸教開示解脫道,  是名淨眼方便地。  於一法門說無邊,  無數劫中廣敷演,  分別深遠清淨義,  是名周遍妙法門。」◎   ◎復有月天子,於調伏眾生普照法界法門,而得自在;耀華天,於普觀攝一切諸法境界法門,而得自在;勝光莊嚴天,於諸眾生心海境界皆悉令轉法門,而得自在;雜樂世間天,於能生一切不可思議愛樂法門,而得自在;眼光天,於令眾生實見法門,而得自在;現淨光天,於大慈悲救護一切苦惱眾生法門,而得自在;普遊靜光天,於無癡淨月法門,而得自在;妙莊嚴天,於觀諸法如幻如化空無法門,而得自在;淨菩提天,於善解一切業行所起法門,而得自在;大光焰天,於滅諸天疑照度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月天子承佛神力,遍觀月天子眾,以偈頌曰: 「普於眾生放大光,  十方國土見如來,  照除一切愚癡闇,  明瞭不可思議法。  佛界無邊不可盡,  無量劫中集功德,  種種方便妙法門,  調伏一切眾生類。  如來智慧甚深遠,  知他無量諸心海,  隨順為轉淨法輪,  令生無量歡喜心。  眾生遠離賢聖樂,  沒在世間無量苦,  佛與斯等清淨法,  心得悅樂安隱住。  如來普放大光明,  分別世間諸法相,  罪福報應不敗亡,  清淨光天如是見。  佛是一切眾生地,  能持無量善果報,  悉令眾生離邪道,  善能安立方便地。  大慈悲雲靡不覆,  佛身難思等眾生,  普雨法雨潤一切,  是佛第一上方便。  一切有無性如空,  佛是眾生大光明,  常勤方便利一切,  最勝清淨如是見。」   復有持國乾闥婆王,於攝一切眾生娛樂方便法門,而得自在;樂樹光乾闥婆,於佛功德莊嚴法門,而得自在;起淨眼乾闥婆,於眾生離憂喜法門,而得自在;華樹乾闥婆,於滅結使法門,而得自在;樂遊行乾闥婆,於調伏希望法門,而得自在;妙眼乾闥婆,於一切樂喜光藏正住法門,而得自在;師子幢乾闥婆,於一切方雨寶法門,而得自在;寶光解脫乾闥婆,於現一切妙身廣智法門,而得自在;金剛樹乾闥婆,於長養諸樹喜光法門,而得自在;現諸莊嚴乾闥婆,於一切佛諸境界行悉令眾生受樂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持國乾闥婆王承佛神力,遍觀乾闥婆眾,以偈頌曰: 「如來境界無量門,  一切眾生莫能思,  世尊清淨如虛空,  開示眾生見正道。  如來無量功德海,  一一毛孔悉得見,  能令一切隨意樂,  清淨悅樂如是見。  眾生無量憂苦海,  佛能除滅悉無餘,  佛以大慈多方便,  能開眾生清淨眼。  諸佛剎海滿十方,  如來光明悉遍照,  能除眾生煩惱垢,  演說甚深清淨法。  佛於無量諸劫海,  方便廣修淨國土,  以一切智無上音,  安慰無邊眾生類。  樂見如來普清淨,  眾生悉得無盡樂,  隨順能起解脫因,  得解脫冠心歡喜。  愚癡障蓋甚堅固,  眾生輪轉生死海,  如來示現廣大法,  演說清淨建法幢。  一切眾生無量門,  如來為現種種形,  多方便門照眾生,  愛音如來如是現。  如來方便無邊際,  善逝具足廣開現,  入最勝道方便行,  金剛樹下成正覺。  以無量劫為一念,  佛力能現亦不積,  能與眾生一切樂,  是名樂見方便門。」   復有毘樓勒鳩槃荼王,於能滅一切鬥諍法門,而得自在;長燈照光鳩槃荼,於一切行現前法門,而得自在;善修幢鳩槃荼,於專正諸趣法門,而得自在;饒益諸行鳩槃荼,於善惡平等清淨法門,而得自在;除恐怖鳩槃荼,於一切眾生無畏安隱莊嚴法門,而得自在;淨娑羅林鳩槃荼,於除滅無量眾生愛海熾然法門,而得自在;起須彌鳩槃荼,於一切趣照明雲法門,而得自在;常勤鳩槃荼,於普照法門,而得自在;無量淨眼鳩槃荼,於起不退轉大慈藏法門,而得自在;無量門鳩槃荼,於起一切趣所作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毘樓勒鳩槃荼王承佛神力,遍觀鳩槃荼眾,以偈頌曰: 「如來忍力成滿足,  無量劫行為眾生,  離放逸慢諸煩惱,  故佛身淨照十方。  昔行菩薩諸行海,  調伏十方無量眾,  種種方便起慈門,  令眾生得一切智。  如來智慧濟群生,  悉分別知眾生心,  無量自在調眾生,  一切見者皆歡喜。  佛神力境難思議,  於當來世一切劫,  轉實法輪猶虛空,  無量眾生得淨眼。  眾生癡垢翳心目,  如來照除見正道,  救濟永離無量苦,  令無恐怖得淨智。  眾生沒在愛苦海,  如來智照滅無餘,  離欲無垢見佛身,  猶如寶樹悉清淨。  佛身普應無不見,  種種方便化眾生,  音如雷震雨法雨,  是名山王慧法門。  佛光無垢最清淨,  照除眾生癡冥山,  顯現如來無量德,  無癡方便見佛身。  無量劫修大悲門,  悉與眾生自在樂,  種種方便滅眾苦,  離垢清淨如華敷。  最勝現身悉周遍,  於十方界無去來,  自覺大聖一切現,  是無量門佛能見。」   復有毘樓波叉龍王,於一切龍趣中除滅熾然恐怖救濟法門,而得自在;海龍王,於一念中能轉一切不可思議龍身法門,而得自在;雲樂妙幢龍,於一切有趣轉清淨輪聞聲法門,而得自在;須彌普幢龍,於一切眾生示大功德海法門,而得自在;德叉伽龍,於離恐怖清淨法門,而得自在;無量步龍,於示現一切眾生無量雲、超度無量劫、住壽法門,而得自在;焰眼善住龍,於安立一切世界分別無量佛法示現方便法門,而得自在;離垢勢色龍,於一切眾生離垢、歡喜、知足入方便法門,而得自在;普行廣聖龍,於一切善惡音聲具滿平等觀法門,而得自在;阿那婆達多龍王,於大悲雲蔭覆一切眾生離苦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毘樓波叉龍王承佛神力,遍觀龍眾,以偈頌曰: 「觀見一切最勝法,  救濟十方群生類,  惡趣眾生常輪轉,  以大悲力能濟拔。  隨諸眾生所樂色,  佛一毛孔皆悉現,  神足境界無有量,  佛功德海清淨現。  最勝妙法無限量,  譬如大海深無底,  隨其所樂令得聞,  妙聲柔軟發雷音。  一切眾生瞋恚心,  蔭蓋障覆愚癡海,  如來無上大慈悲,  以神足力度脫之。  於如來身一毛孔,  眾生功德皆悉現,  入深無量功德海,  須彌山幢功德現。  眾生種種恐怖苦,  法王智光悉救濟,  最勝毛孔演妙音,  無量眾生開淨眼。  十方三世諸如來,  於佛身中現色像,  無量劫中淨佛土,  是名無上大龍地。  佛一毛中皆悉現,  無量神變莊嚴土,  佛與眷屬圍遶坐,  為眾生說微妙法。  佛為菩薩求道時,  恭敬供養諸佛海,  種種無量方便門,  度脫一切眾生海。  如來演說正法時,  充滿一切眾生樂,  佛音能起歡悅心,  普令眾生得法喜。」   復有毘沙門夜叉王,於平等觀方便離一切惡饒益眾生法門,而得自在;音主夜叉,於一切普勝法門,而得自在;持地夜叉,於能除奪眾生精氣、長養一切生氣法門,而得自在;一切主夜叉,於觀一切聖功德法門,而得自在;勝眼神足夜叉,於觀一切眾生智慧法門,而得自在;堅固金剛眼夜叉,於與一切眾生安樂法門,而得自在;護命夜叉,於持力救濟法門,而得自在;能破須彌山夜叉,於起隨順佛力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毘沙門夜叉王承佛神力,遍觀夜叉眾,以偈頌曰: 「眾生罪垢甚深重,  於百千劫不見佛,  輪轉生死受眾苦,  為度是等佛興世。  佛為救濟一切故,  悉現十方眾生前,  拔濟諸趣眾苦輪,  因緣音主最方便。  眾生重罪惡業障,  佛以方便悉除滅,  安立眾生正法中,  是名離癡方便見。  佛昔無量劫行時,  讚歎十方一切佛,  故有高遠大名稱,  皆悉普聞十方國。  佛慧無邊等虛空,  如來法身不思議,  故能顯現照十方,  明淨眼王妙法門。  一切眾生入邪徑,  佛示正道難思議,  見諸眾生堪受化,  種種方便令調伏。  一切眾生諸功德,  不及如來一光福,  佛智慧海不可議,  是名寶王如是見。  無量劫數難思議,  佛於是中修十力,  是故世尊力具足,  一切世間無能壞。」   復有金剛眼照力士,於示現如來無量色像法門,而得自在;離垢日踴力士,於諸佛無量色法門,而得自在;須彌華光力士,於離垢自在種種現法門,而得自在;淨雲音力士,於如來無邊淨音不可量法門,而得自在;阿修羅主力士,於一切示現種種法門,而得自在;金剛光樂力士,於入一切佛法無餘法門,而得自在;雷音力士,於能舉一切諸天法門,而得自在;師子端嚴王力士,於如來功德廣照法門,而得自在;勝光明力士,於除滅眾生噁心安立佛境法門,而得自在;珠髻華光力士,於菩薩示現一切世間雨寶法門,而得自在。   爾時,金剛眼照力士承佛神力,遍觀力士眾,以偈頌曰: 「普為三界一切眾,  於諸法中為法王,  具足無量眾妙色,  悉照十方無不明。  佛身一切諸毛孔,  普放光明不可議,  映蔽一切日光明,  遍照十方靡不周。  如來大聖自在力,  充滿一切諸法界,  法身示現無涯際,  悉現一切眾生前。  佛音清淨甚深妙,  普震十方諸世界,  柔軟微妙和雅音,  滅眾生垢願滿足。  十方三界諸宮殿,  最勝悉現於彼坐,  一一佛所無量眾,  導師處中為說法。  法海無量無有邊,  眾方便門悉入中,  分別一切諸法界,  最勝示現無窮盡。  眾生大海無邊際,  最勝淨眼能度脫,  如來光明照眾生,  一切普見大導師。  悉皆恭敬興供養,  無量塵海國土佛,  功德無量如虛空,  一切悉見大導師。  如來神力不可壞,  一切佛土皆悉現,  如來安坐淨道場,  一切眾生現前見。  光明普照如雲興,  眾妙莊嚴光圓滿,  普照一切諸法界,  示現諸佛深妙法。」   是時,普賢菩薩成就不可思議方便法門海、能入如來無量功德海。所謂:出生究竟淨諸佛土調伏眾生法門;詣諸佛所能起一切具足功德法門;菩薩諸地願行法門;普門示現法界塵數身雲法門;持諸佛土不可思議方便輪法門;一切眾中自在顯現無量無邊菩薩境界法門;於一念中知三世劫生滅法門;分別顯現一切菩薩諸根境界海法門;其身自在充滿無量無邊法界法門;一切菩薩種種方便廣分別法入一切智方便法門。   爾時,普賢菩薩遍觀一切大眾,以偈頌曰: 「最勝嚴淨,  無數佛土,  無量淨色,  甚深功德。  真淨離垢,  佛子充滿,  常聞妙法,  不思議音。  見佛處此,  師子座上,  一切塵中,  亦復如是。  而如來身,  亦不往彼,  普現佛土,  功德境界,  悉入無量,  諸地方便,  佛示一切,  諸菩薩行,  說諸方便,  不可思議。  令諸佛子,  入淨法界,  離垢淨眼,  住深法性。  十方無量,  無有邊際,  微塵數等,  諸化佛身,  教導無量,  眾生等類。  一切十方,  如來剎土,  世尊皆悉,  為平等護。  佛於方便,  悉已清淨,  調伏眾生,  令除垢穢。  一切塵數,  諸佛國土,  如來示現,  無量自在。  梵音和雅,  遍諸道場,  演暢最勝,  菩薩本行。  一切三世,  所有劫數,  於唸唸中,  悉見無餘。  觀彼生滅,  如實法相,  不可思議,  世護能見,  無量大眾,  數不可盡。  如來真子,  欲觀佛地,  一切法門,  無量無邊,  非諸佛子,  所有境界。  離垢如來,  猶如虛空,  清淨無著,  等真法性。  現化無量,  不可窮盡,  悉坐道樹,  成等正覺。  佛以一言,  說一切地,  一切法相,  皆悉窮盡。  無量方便,  一一門中,  演暢諸法,  亦悉無餘。」   爾時,於佛師子之座,一切妙華摩尼寶輪高臺樓觀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眾,其名曰:海慧超越菩薩、無量師子吼菩薩、眾寶光幢菩薩、智日超慧菩薩、不思議功德智稱菩薩、方便寂靜妙華髻菩薩、金光焰菩薩、法界普音菩薩、淨雲月幢菩薩、善超淨光菩薩,如是等一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眾,設諸供養,散眾妙華,充滿虛空,燒諸雜香,氣過騰雲,普現一切眾寶圓光;又放無量淨日光明,作眾妓樂諸微妙音,雜種寶樹枝葉華實,一切光明猶若雲起,雨無量寶,如是一一菩薩所供養具,各與一佛世界微塵數等;一一供具,復與一佛世界微塵數等,皆大歡喜,供養世尊,遶百千匝已,隨其所應供養大眾,猶如雲雨而無斷絕,隨所出方,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恭敬向佛結跏趺坐。彼菩薩等,悉得無量清淨法海普明法門,於佛境界無所障礙,悉入一切辯才法海;又得不可思議照明法門,正住如來普門境界,三世智地皆已得入,具足成就大力法愛,無量功德清淨圓滿,常行法界畢竟空性,悉已具足供養諸佛。   爾時,一切海慧自在智明王菩薩,以偈頌曰: 「佛覺諸法,  平等真實,  無有障礙,  淨如虛空。  普悉照明,  十方世界,  處一切眾,  最勝殊特。  自然正覺,  無量無邊,  充滿十方,  眾生境界。  一切悉坐,  菩提樹王,  諸眾生主,  皆悉圍遶。  佛有如是,  自在神力,  於一念頃,  現無量身,  普令眾生,  滅除垢穢。  如來境界,  無有邊際,  無量劫海,  具足修行。  如來處在,  一切有海,  種種方便,  調伏眾生。  皆悉受行,  最勝正法,  眾會離垢,  普得清淨。  一切觀佛,  深樂無厭,  最勝妙相,  莊嚴具足,  處蓮華藏,  寶師子座,  一切眾寶,  諸莊嚴具。  皆出無量,  微妙香熏,  雜色華鬘,  懸布虛空。  佛處如是,  寶師子座,  無量眾寶,  流出妙光,  暉焰清淨,  十方明耀。  如來安住,  莊嚴樓觀,  演出清淨,  微密梵音,  宣暢最勝,  無上正法。  聞者歡喜,  得淨妙道,  金剛承座,  安峙堅固,  如意藏寶,  以為莊嚴。  寶髻菩薩,  常守護之。  世尊於此,  普現照明。  天尊處在,  寶師子座,  遍照三世,  一切導師。  無量化佛,  遍滿十方,  闡揚如來,  無盡法藏。」   爾時,佛神力故,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覺、遍覺、等遍覺;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湧、遍湧、等遍湧。又令一切世界諸王,各雨不可思議諸供養具,供養如來大眾海會;所謂:雨一切香華雲、眾妙寶雲、雜寶蓮華雲、無量色寶曼陀羅雲、解脫寶雲、碎末栴檀香雲、清淨柔軟聲雲、寶網日雲,各隨其力雨眾供養,如是等一一世界諸王,設不可思議諸供養雲,普供一切如來大眾;如此世界設眾供養,一切十方諸佛國土亦復如是。此世界中佛坐道場,世界諸王各隨所樂境界三昧諸方便門,歡喜厭離、通達諸方勇猛之法,如來境界神力所入,諸佛無量法海之門,皆已得度;如此世界,十方一切世界,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盧捨那佛品第二之一   爾時,諸菩薩眾,及一切世界諸王,鹹作是念:「何等是一切諸佛地?佛境界?佛持?佛行?佛力?佛無畏?佛三昧?佛自在?佛勝法示現菩提?佛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佛光明音聲?佛智海?世界海?眾生海?法界方便海?佛海?波羅蜜海?法門海?化身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一切菩薩所修行海?發大乘心,出生諸波羅蜜願智慧藏?唯願如來慈悲方便,發起我心,令得開解。」   時,諸菩薩神力故,一切供養具中出自然音,而說偈言: 「如來無量曠劫行,  自然正覺出世間,  於當來世無量劫,  身應一切如大雲。  斷眾生疑永無餘,  出生勝力得解脫,  滅除世間無量苦,  令一切得正覺樂。  無量剎塵諸菩薩,  一心合掌觀最勝,  隨彼所願諸境界,  斷除疑惑開法門。  何等一切諸佛地,  大聖境界佛諸持,  佛無上智力無畏,  願為佛子平等現。  無量如實諸三昧,  諸清淨行深妙法,  大聖神力無有邊,  興大雷雲雨眾生。  悉入法王如實趣,  於最勝境不退轉,  及無量佛諸功德,  願起慈悲悉令見。  如來眼根無限量,  耳鼻舌身亦如是,  佛意如實難思議,  願令眾生悉知見。  佛國土海眾生海,  諸法界海調伏海,  佛海無量無邊際,  願令佛子平等見。  波羅蜜海不思議,  無上方便法門海,  無量無邊法門海,  願在道場具足說。」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及一一齒間,各放佛世界塵數光明。所謂:寶幢照光明、法界妙音莊嚴光明、生樂垂雲光明、佛十種力嚴淨道場光明、一切寶焰雲光明、清淨無礙充滿法界光明、能成一切世界光明、淨寶金剛日幢光明、往詣菩薩大眾光明、演出諸佛語輪光明;如是等一一光明,各有佛世界塵數光明,以為眷屬;一一光明,照十佛土微塵等剎;彼諸菩薩見此光已,得睹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佛神力故,於光明中而說偈言: 「無量劫海修功德,  供養十方一切佛,  教化無邊眾生海,  盧捨那佛成正覺。  放大光明照十方,  諸毛孔出化身雲,  隨眾生器而開化,  令得方便清淨道。  佛於往古生死中,  調伏一切諸群生,  於一念中悉解脫,  世雄無量得自在。  深心淨信普莊嚴,  往修滿足波羅蜜,  與諸剎海塵數等,  堅固安住一切力。  出微妙音遍十方,  具足實智滿眾心,  無量方便化眾生,  是師子吼寂靜法,  人尊如是德無量,  應詣供養聽受法。  如佛剎等微塵數,  最勝諸子詣如來,  各雨一切供養具,  一心恭敬觀導師。  如來所說一語中,  演出無邊契經海,  於一切眾雨甘露,  恭敬往詣兩足尊。  三世諸佛無上願,  大聖道場分別說,  亦非集在一念中,  宜速時詣覲最勝。  盧捨那佛大智海,  光明普照無有量,  如實觀察真諦法,  普照一切諸法門。」   爾時,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東,次有世界海,名淨蓮華勝光莊嚴;中有佛剎,名眾寶金剛藏,佛號法水覺虛空法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觀勝法妙清淨王,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充滿十方一切虛空;興十種寶色光明華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妙寶須彌山雲、十種日輪雲、十種寶華雲、十種妙寶樓閣藏雲、十種華樹雲、十種妙香現眾色雲、十種一切妙音聲雲,如是一切,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於東方雜華光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此世界海南,次有世界海,名眾寶月光莊嚴藏;中有佛剎,名無量光嚴,佛號普智光勝須彌山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清淨海慧,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一切妙莊嚴藏眾寶王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普莊嚴寶王雲、十種妙寶藏熾然照明歎佛功德寶王雲、十種妙音充滿讚歎寶王雲、十種菩提樹莊嚴道場寶王雲、十種普門光明佛變化寶王雲、十種不壞眾光明示現寶王雲、十種香燈照一切剎充滿寶王雲、十種不可思議佛剎如來宮殿普現寶王雲、十種雜寶三世諸佛法身光明寶王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恭敬、供養、禮拜已,在於南方青色蓮華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此世界海西,次有世界海,名寶光樂;中有佛剎,名一切勝觀,佛號香光王功德寶莊嚴;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香焰平等莊嚴月光,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一切雜寶香華樓閣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一切色寶王莊嚴樓閣雲、十種一切寶幢香焰樓閣雲、十種一切解脫莊嚴樓閣雲、十種一切寶華鬘雲、十種一切寶鬘莊嚴寶樓閣雲、十種一切普光明藏照一切莊嚴樓閣雲、十種一切寶莊嚴無量莊嚴悉現樓閣雲、十種普滿莊嚴樓閣雲、十種無量華樂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於西方金色雜寶莊嚴蓮華藏化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此世界海北,次有世界海,名琉璃寶光充滿藏;中有佛剎,名化青蓮華莊嚴,佛號無量智慧音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師子光莊嚴,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一切香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一切青色華雲、十種一切妙寶樹雲、十種一切諸雜華雲、十種一切寶莊嚴雲、十種一切寶雷音雲、十種一切妙音聲雲,如是一切,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於北方大燈變化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此世界海東南方,次有世界海,名閻浮檀玻璃色幢;中有佛剎,名寶莊嚴藏,佛號一切法燈無所怖畏;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無盡勝燈功德法藏,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無量色蓮華藏師子座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師子座雲、十種一切莊嚴具莊嚴師子座雲、十種燈明師子座雲、十種能出十方一切眾寶師子座雲、十種一切香鬘師子座雲、十種一切諸佛莊嚴示現師子座雲、十種一切寶臺欄楯莊嚴師子座雲、十種一切寶樹莊嚴師子座雲、十種日莊嚴師子座雲,皆悉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東南方夜光幢寶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此世界海西南方,次有世界海,名普照莊嚴;中有佛剎,名香勝離垢光明,佛號一切眾生普歡喜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普智光明慧燈,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如意寶王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青色寶雲、十種一切香雲、十種一切幡雲、十種一切妙色莊嚴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西南方眾寶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此世界海西北方,次有世界海,名善光照;中有佛剎,名意入,佛號普門智慧意入明淨音;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無量華照垂髻,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一切雜寶輪蓋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華蓋雲、十種解脫蓋雲、十種寶王蓋雲、十種雜寶蓋雲、十種普寶蓋雲、十種琉璃寶王蓋雲、十種一切香蓋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西北方眾善光明幢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此世界海東北方,次有世界海,名寶照光明藏;中有佛剎,名香莊嚴樂勝藏,佛號無量功德海;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無盡清淨光明王,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一切寶光輪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光輪雲、十種華雲、十種如來變化輪雲、十種一切佛境界輪雲、十種一切功德寶雲、十種一切眾生樂不可盡示現雲、十種一切諸佛所願示現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東北方清淨光明不可盡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盧捨那佛品第二之二   ◎此世界海下方,次有世界海,名蓮華妙香勝藏;中有佛剎,名寶師子光,佛號明照法界;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光照分別法界,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一切寶光明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一切香光明雲、十種諸佛師子吼雲、十種一切佛剎功德莊嚴雲、十種一切華樓閣雲、十種一切座莊嚴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在於下方寶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此世界海上方,次有世界海,名雜寶光海莊嚴;中有佛剎,名樂行清淨,佛號無礙功德稱離闇光王;於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無障礙力精進慧,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遶,來向佛所;興十種一切無量妙色寶照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無量光普照雲、十種一切莊嚴照明雲、十種香焰雲、十種一切莊嚴雲、十種佛光焰雲、十種寶樹華焰雲、十種一切寶樹堅固光明雲、十種一切勝光明雲、十種一切菩薩所行示現雲、十種一切解脫光明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於上方妙音勝蓮華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如是等十億佛剎塵數世界海中,有十億佛剎微塵數等大菩薩來,一一菩薩各將一佛世界塵數菩薩以為眷屬,一一菩薩各興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妙莊嚴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隨所來方,結跏趺坐。彼諸菩薩次第坐已,一切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塵數等一切妙寶淨光明雲,一一光中,各出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一一菩薩、一切法界方便海充滿一切微塵數道;一一塵中,有十佛世界塵數佛剎;一一佛剎中,三世諸佛皆悉顯現。唸唸中,於一一世界各化一佛剎塵數眾生,以夢自在示現法門教化、一切諸天化生法門教化、一切菩薩行處音聲法門教化、震動一切佛剎建立諸佛法門教化、一切願海法門教化、一切眾生言辭入佛音聲法門教化、一切佛法雲雨法門教化、法界自在光明法門教化、建立一切大眾海於普賢菩薩法門教化,以如是等一切法門,隨其所樂而教化之,於一念頃,能滅一切世界中,各如須彌山塵數眾生諸惡道苦;各如須彌山塵數眾生,令離邪定,立正定聚;各如須彌山塵數眾生,令立聲聞、緣覺之地;各如須彌山塵數眾生,立無上道;各如須彌山塵數眾生,立一切不可盡功德智慧地;各如須彌山塵數眾生,令立盧捨那佛願性海中。   爾時,諸菩薩光明中,以偈頌曰: 「一切光明出妙音,  說諸菩薩具足行,  佛子功德悉成滿,  普遍一切十方界。  無量劫海修行道,  欲令眾生離苦故,  不自計己生死苦,  佛子善入大方便。  無量無邊無有餘,  窮盡一切大海劫,  遍行一切諸法門,  善說微妙寂靜法。  一切三世佛所願,  皆得清淨具足滿,  佛子饒益諸眾生,  能自具行清淨道。  皆能往詣諸佛所,  清淨法身照十方,  佛子智海無邊底,  普觀諸法寂滅相。  一光明中有無量,  無上大慈難思議,  清淨慧眼照諸法,  此是佛子妙境界。  一毛悉受諸佛剎,  又能震動諸國土,  能令眾生無怖想,  是名清淨方便地。  一一塵中無量身,  復現無量莊嚴剎,  於一念中皆悉見,  是無障礙淨法門。  三世所有一切劫,  於一念中能悉現,  猶如幻化無所有,  是名諸佛無礙法。  普賢諸行皆具足,  能令眾生悉清淨,  諸佛子具自在法,  一一毛孔師子吼。」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知佛無量無邊境界自在法門故,放眉間白毫相一切寶色燈明雲光,名一切菩薩慧光觀察照十方藏。此光遍照一切佛剎,於一念中,皆悉普照一切法界;於一切世界,雨一切佛諸大願雲,顯現普賢菩薩,示大眾已,還從足下相輪中入於彼。復有大蓮華生,以眾寶為莖,一切寶王為莊嚴藏,其葉遍覆一切法界;一切寶香莊嚴其鬚,閻浮檀金以為其臺。此華生已,如來眉間有一大菩薩出,名曰一切諸法勝音,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眾俱,敬遶世尊無量匝已,退坐蓮華臺上,眷屬菩薩坐蓮華鬚。一切諸法勝音菩薩成就無量法界歡喜,隨順諸佛境界深智,度不可思議佛海光明,悉能往詣一切佛所。   爾時,一切諸法勝音菩薩以偈頌曰: 「佛身充滿諸法界,  普現一切眾生前,  應受化器悉充滿,  佛故處此菩提樹。  一切佛剎微塵等,  爾所佛坐一毛孔,  皆有無量菩薩眾,  各為具說普賢行。  無量剎海處一毛,  悉坐菩提蓮華座,  遍滿一切諸法界,  一切毛孔自在現。」   爾時,師子焰光奮迅音菩薩以偈頌曰: 「盧捨那如來,  轉清淨法輪,  一切法方便,  如來雲普覆。  十方國土中,  一切世界海,  佛願力自在,  普現轉法輪。  一切佛土中,  無量大眾海,  言號各不同,  而轉淨法輪。  盧捨那佛神力故,  一切剎中轉法輪,  普賢菩薩願音聲,  遍滿一切世界海。  法身充滿一切剎,  普雨一切諸法雨,  法相不生亦不滅,  悉照一切諸世間。  無量無數億劫中,  一切佛剎微塵道,  盧捨那佛妙音聲,  具足演說本所行。  一切佛剎微塵數,  大光明網照十方,  一一光中有諸佛,  以無上道化眾生。  法身堅固不可壞,  充滿一切諸法界,  普能示現諸色身,  隨應化導諸群生。  三世無量諸佛剎,  其中一切諸導師,  一切音聲及名字,  普見諸佛力自在。  過去未來及現在,  如是一切諸導師,  彼聖能令一切聞,  不可思議正法輪。」   如此四天下道場上,見佛神力,一切菩薩大眾雲集,一切世界海中亦復如是。   爾時,普賢菩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即入一切如來淨藏三昧正受,普照一切法界諸如來身,無所障礙,離垢滿足,猶如虛空。普賢菩薩於此世界三昧正受,盡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佛剎亦復如是。普賢菩薩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海諸佛悉現,彼諸如來各各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入此三昧正受,是皆盧捨那佛本願力故。又汝於諸佛所,清淨行願力故,所謂:轉一切諸佛法輪故;開一切如來智慧海故;盡度一切諸法方便及十方海悉無餘故;除一切眾生煩惱得清淨故;能到一切諸佛國土無障礙故;入一切諸佛境界無礙故;一切諸佛普門功德滿足故;入一切法方便深樂一切智故;方便觀察一切世間法故;知一切眾生諸根海故。」   爾時,一切諸佛與普賢菩薩入一切智力;與入無量無邊法界智;與能詣三世諸佛所智;與一切世界海成壞智;與入無量眾生界智;與佛甚深法門智;與一切不壞三昧住智;與入一切菩薩諸根海智;與一切眾生語言海轉法輪辭辯智;與一身遍滿一切世界智;與一切諸佛音聲智。何以故?以得此三昧法故。   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摩普賢菩薩頂;爾時,一切菩薩見十方諸佛各申右手,摩普賢菩薩頂已,彼諸菩薩一心恭敬觀察普賢菩薩,即時同聲以偈頌曰: 「於諸佛所修善法,  滿足一切大願力,  出生清淨妙法身,  如實平等同虛空。  一切諸佛國土中,  普賢菩薩常依住,  十方世界無不見,  無量功德智慧海。  悉見十方一切佛,  清淨身行功德海,  能於一一微塵道,  普皆示現一切剎。  一切十方佛世界,  無量微塵諸劫數,  常見普賢真佛子,  無量三昧方便行。  法身充滿諸法界,  一切十方佛國土,  遍遊一切眾生海,  安住深妙清淨法。  永度無量諸法界,  離眾煩惱不可壞,  其身周遍滿虛空,  廣說無量諸佛法。  一切功德海中生,  普放光明如大雲,  堅固眾生清淨行,  微妙音說佛境界。  無量無數大劫中,  修習普賢甚深行,  無量無邊諸法雲,  雷震演說勝法界。  一切佛土如實性,  十力修集淨莊嚴,  普入一切眾生海,  如應為說清淨法。  無量無邊大眾海,  一心恭敬觀普賢,  無量深廣智慧海,  願轉清淨妙法輪。」◎   ◎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諸世界海、一切眾生海、法界業海、一切眾生欲樂諸根海、一切三世諸佛海已,普告菩薩大眾海言:「佛子!諸佛一切世界海成敗清淨智、不可思議一切眾生界起智、觀察法界智、一切如來自在智、清淨願轉法輪智、力無所畏不共法智、光明讚歎音聲智、三種教化眾生智、無量三昧法門不壞智、如來種種自在智,如是等一切皆不可思議,我當承佛神力,具足演說,欲令一切眾生入佛智海。」   爾時,普賢菩薩從彼三昧起,從世界微塵等三昧起,唸唸中不壞方便智一切三世三昧起;時,彼一切諸菩薩眾,一一皆得世界塵數諸三昧世界塵數方便法海、方便辯海、諸行願海,如此會菩薩所得功德,一切世界海、一切如來眾海,諸菩薩眾所得功德亦復如是。   是時,一切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生安隱悅樂,一切眾寶種種莊嚴,一切如來大眾海中,雨十種寶王雲,所謂:勝金色幢寶王雲、佛光明照寶王雲、金蓮華寶王雲、菩薩辯才光明寶王雲、一切妙音眾寶王雲、莊嚴佛土道場寶王雲、一切菩薩無量功德光明輪妙音寶王雲。一切如來毛孔及諸光明以偈頌曰: 「普賢悉在,  一切佛剎,  坐寶蓮華,  師子座上。  如是示現,  遍一切界,  普入無量,  無邊諸行。  悉能示現,  無量種身,  變化充滿,  十方世界。  妙音和雅,  說法無礙,  一切三昧,  方便自在,  一切佛土,  諸如來所,  一切三昧,  皆得自在。  悉能了知,  最勝境界,  示現普賢,  無量自在。  如一切土,  諸如來前,  一切剎塵,  諸世界中,  普賢自在,  亦復如是。  盡盧捨那,  本願底故,  普賢身相,  猶如虛空。  依於如如,  不依佛國,  現身無量,  普應眾生,  隨群萌類,  為現化故。  一切世界,  無量佛土,  悉能示現,  入諸法門。  普賢菩薩,  具足淨願,  如是等比,  無量自在。  一切眾海,  無量無邊,  各於佛土,  示現清淨。  如是一切,  身中悉現,  隨其起滅,  一念悉知。」   爾時,普賢菩薩欲令大眾重歡喜故,以偈頌曰: 「諸佛深智功德海,  充滿無量無邊剎,  方便隨眾所應見,  盧捨那佛轉法輪。  不可思議佛剎海,  於無量劫令清淨,  最勝導師照一切,  悉能調伏眾生海。  眾生大海難可測,  諸佛境界不思議,  眾生樂惡著諸有,  不能了知無上道。  功德法海長養心,  常能親近善知識,  恆為諸佛所護念,  是等能度得上智。  離諸諂曲心清淨,  廣大慈悲無邊際,  深心淨信無厭足,  彼聞是法喜無量。  普賢菩薩諸地願,  安諦善住能順行,  遊心法界如虛空,  是人乃知佛境界。  一切菩薩得善利,  能見自在最勝尊,  非餘境界之所知,  普賢方便皆得入。  無量無邊諸眾生,  一切如來所護念,  於一切處轉法輪,  盧捨那佛境界力。  一切剎土及諸佛,  在我身內無所礙,  我於一切毛孔中,  現佛境界諦觀察。  普賢菩薩所願行,  無量無邊悉具足,  普眼境界清淨身,  我今演說仁諦聽。」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去、來、今佛之所演說,所謂:說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住世界海、形世界海、體世界海、莊嚴世界海、清淨世界海、如來出世世界海、劫世界海、壞方便世界海。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十種事為首,乃至有世界海塵數種事。諸佛子!當知一切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因緣具故成,已成、今成、當成,所謂: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眾生行業故,一切菩薩應得無上道故,普賢菩薩善根故,菩薩嚴淨佛土願行解脫自在故,如來無上善根依果故,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如是等世界海塵數因緣具故,一切世界海成。」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佛智境界,  不可思議,  自在善住,  悉皆如是。  無量無邊,  諸世界海,  盧捨那佛,  悉能嚴淨。  如應化度,  一切菩薩,  無量願海,  皆悉清淨。  十方佛土,  一切眾生,  以不思議,  而覺悟之。  一切菩薩,  無量自在,  度一切智,  方便法門,  出生一切,  無量願海。  起諸世界,  猶如虛空,  普行一切,  菩薩善行,  入佛境界,  無量無邊。  悉能嚴淨,  十方佛剎,  一一佛土,  無量劫行,  眾生心境,  不可思議。  業能悉起,  一切剎海,  眾生垢穢,  國不清淨,  行業無量,  世界不同。  諸佛剎海,  淨莊嚴藏,  離垢雜寶,  以為校飾,  長養無垢,  弘誓願海。  佛子能淨,  無數國土,  若有菩薩,  修普賢行,  常能履行,  清淨法界。  當知是等,  功德如佛,  能出無量,  如來剎海,  於一念中,  悉遍十方。  能現一切,  菩薩所行,  甚深清淨,  猶如虛空,  等空界者,  自在如是。  一切道場,  諸如來前,  坐寶蓮華,  現眾妙色,  於其身內,  容一切剎。  又一念中,  示現三世,  入巧方便,  起諸剎海,  於三世國,  示現成佛。  盧捨那佛,  此土清淨,  眾寶成就,  無有邊際。」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一一世界海所依住,如世界微塵數,所謂:依一切莊嚴住、或依虛空住、或依一切寶住、或依佛光明住、或依幻業住、或依摩訶那伽金剛力士掌中住、或依普賢菩薩願力住。」   是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無量無邊佛剎海,  離垢妙寶以莊嚴,  摩尼寶王清淨照,  最勝威神靡不見。  清淨剎海住虛空,  寶王妙藏光普照,  暢發無量微妙音,  宣揚佛道靡不欣。  種種華光善喜樂,  如意寶珠為莊嚴,  無量光網彌覆上,  種種香雲遍充滿。  無量無邊妙蓮華,  青琉璃寶以為臺,  清淨國土甚奇妙,  一切諸佛莊嚴故。  或有諸佛清淨土,  以佛威神得安住,  見離垢淨眾妙寶,  無量菩薩悉充滿。  或有諸佛清淨土,  金剛力士掌中住,  十力世雄盧捨那,  常為一切轉法輪。  或依寶樹平正住,  依香焰雲亦如是,  有依水輪住堅固,  或依金剛海座住,  有住金剛勝妙幢,  種種寶華彌覆上,  無量自在一切處,  盧捨那佛令眾見。  眾雜異色長光明,  普流一切佛世界,  悉見種種莊嚴藏,  離垢微妙甚清淨。  彼以一切願海力,  無量種種所依住,  諸如來雲悉充滿,  常依清淨虛空住。  或有佛剎處上方,  依淨菩薩天冠住,  彼現無量佛自在,  佛子妙音淨業化。  諸法界等佛國土,  譬如電光亦如幻,  紺琉璃寶廣清淨,  悉從離垢淨業起。  普現種種莊嚴藏,  依止虛空靜安住,  行業境界不可議,  佛令眾生普得見。  一切塵等諸佛剎,  普賢菩薩一念起,  無量劫行化眾生,  充滿法界現自在。  一一微塵中,  佛國海安住,  佛雲遍護念,  彌綸覆一切。  於一微塵中,  佛現自在力,  一切微塵中,  神變亦如是,  諸佛及神力,  盧捨那示現。」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諸世界海有種種形,或方、或圓、或非方圓、或如水洄澓、或復如華形、或種種眾生形者。」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剎海無有量,  殊形異莊嚴,  十方世界海,  見諸雜種相,  或圓或四方,  或復非方圓,  三維及八隅,  狀若摩尼寶。  一切諸業海,  種種別異故,  有如金剛掌,  莊嚴坦平正。 「鍊真金色,  清淨妙形,  入於無量,  正法之門。  諸佛剎海,  種種之藏,  猶如大雲,  懸處虛空。  彼寶輪地,  妙淨分明,  盧捨那佛,  光明悉照。  諸佛國土,  起由心業,  無量種形,  而以莊嚴。  彼國一切,  各各自在,  如來剎海,  現無量相,  或有淨穢,  苦樂不同。  法常流轉,  變現如是,  一切業海,  不可思議。  一毛孔中,  無量佛剎,  莊嚴清淨,  曠然安住。  彼一切處,  盧捨那佛,  於眾海中,  演說正法。  於一塵內,  微細國土,  一切塵等,  悉於中住。  一切世界,  有種種形,  悉於其中,  轉尊法輪。  是弘誓願,  自在之力,  一一塵中,  現一切剎。  譬如幻化,  亦如虛空,  諸心業力,  之所莊嚴。  一一塵中,  眾生數等,  諸化佛雲,  神力自在。  於微塵中,  善住佛剎,  盧捨那佛,  現法如是。」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諸世界海有種種體,悉應當知,所謂:一切寶莊嚴體、或一寶體、或金剛堅固地體、或眾香體、或日珠輪體。」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或有世界海,  眾寶所合成,  堅固不可壞,  安住寶蓮華。  或勝光明起,  清淨暉焰照,  眾妙莊嚴剎,  依止虛空住。  或有光明剎,  依止光明住,  光明雲莊嚴,  諸菩薩宮殿。  或有佛剎海,  猶如電光住,  言取不可得,  斯由願力起。  或有摩尼寶,  日光明藏照,  貫真珠輪地,  菩薩悉充滿。  或有寶焰剎,  光明雲蔭覆,  一切寶莊嚴,  悉皆有變化。  或有眾相體,  微妙相莊嚴,  間錯雜寶冠,  一切佛所化。  心海業所起,  國土隨樂住,  諭如幻無方,  皆從妄想生。  如來身光明,  摩尼剎安住,  正覺雲彌覆,  一切佛自在。  或普賢菩薩,  化現佛剎海,  一切寶校飾,  願力所莊嚴。」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諸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等莊嚴,悉應當知,所謂:一切境界種種雲莊嚴、一切世界眾生行業莊嚴、三世諸佛及普賢菩薩願力莊嚴,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如世界海微塵等,  不可思議業果報,  一切十方世界海,  種種嚴淨廣無邊。  無量淨色普莊嚴,  上妙功德常充滿,  雜光明雲出梵音,  聞於一切諸佛剎。  菩薩無量功德海,  妙聲遍滿一切剎,  諸誓願雲具莊嚴,  聲震十方世界海。  眾生業海廣無際,  淨莊嚴雲出妙音,  業報如寶隨應變,  諸佛力故悉周滿。  一切三世諸如來,  自在普現無量剎,  一一境界一切佛,  莊嚴剎海皆悉見。  過去未來現在劫,  一切十方諸世界,  於無量劫淨莊嚴,  一一佛剎皆悉見。  一切境界諸佛雲,  數等眾生滿十方,  佛自在行令眾知,  是謂如來莊嚴剎。  眾香焰流及華流,  一切眾寶摩尼流,  種種眾妙莊嚴雲,  皆悉校飾諸佛剎。  十方世界諸道場,  一切眾具妙莊嚴,  靡不睹見此剎海,  猶如空中電光現。  普賢菩薩佛子等,  悉能莊嚴諸佛剎,  眾生等劫淨行海,  於此世界悉顯現。」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當知諸世界海有世界塵數清淨,所謂:菩薩親近善知識,成就諸善根等,利一切眾生,淨滿一切諸波羅蜜,安住一切行地,有如是等世界塵數清淨。」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一切佛剎諸莊嚴,  無數願海方便生,  一切佛剎清淨色,  無量行海所修集。  久遠親近善知識,  一切淨妙諸業行,  慈悲普流潤眾生,  是故清淨佛剎海。  一切法門三昧地,  一切佛所淨德海,  禪門方便清淨地,  是故嚴淨佛剎海。  能起無量清淨心,  信佛堅固不可壞,  以忍方便淨無垢,  莊嚴剎海微妙色。  興功德雲滿虛空,  利益一切修淨行,  眾生普獲無量德,  是故嚴淨佛剎海。  剎海方便等無量,  悉淨諸度無有餘,  修無盡願波羅蜜,  是故嚴淨佛剎海。  幻化行起無有量,  一切諸法廣清淨,  種種方便淨眾生,  起是可樂佛剎海。  方便嚴淨一切地,  具足諸佛功德海,  令諸眾生竭苦源,  是故嚴淨佛剎海。  修淨力海無與等,  能淨一切眾生根,  恭敬供養無量佛,  是故嚴淨佛剎海。」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當知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諸佛出興於世,所謂:有佛興世,色身示現遍滿法界,或有短壽,或無量劫,如是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佛出興於世。」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佛以無量方便門,  能起一切佛剎海,  隨順眾生所欲樂,  諸佛法王出興世。  如來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相無倫匹,  示現色身為眾生,  十方受化靡不見。  或為眾生現短命,  或現長壽無量劫,  法身多門現十方,  常為世間良福田。  或有能令不思議,  十方剎海悉清淨,  或有能淨一剎土,  是彼方便願所立。  或說不可思議乘,  佛普示現隨所樂,  或有如來說一乘,  是佛方便無有量。  自然無師得正覺,  或有濟度少眾生,  或有能於一念中,  化度無量眾生海。  或有於一毛孔中,  化佛雲出不思議,  充滿一切十方界,  無量方便化眾生。  或佛音聲震十方,  隨諸眾生所欲樂,  無量億劫不斷絕,  度眾生海無有邊。  或有無量莊嚴剎,  清淨大眾圍遶坐,  充滿一切世界海,  佛遍處眾如空雲。  是佛方便不思議,  慈海充滿遍一切,  入諸莊嚴方便門,  悉現一切眾生前。」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當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等劫住,所謂:佛剎海,或住不可數劫,或住可數劫,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劫住。」◎   ◎爾時,普賢菩薩欲分別開示故,告一切眾言:「諸佛子!當知此蓮華藏世界海是盧捨那佛本修菩薩行時,於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劫之所嚴淨,於一一劫恭敬供養世界微塵等如來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願行。佛子!當知有須彌山微塵等風輪,持此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最下風輪名曰平等,彼持一切寶光明地;次上風輪名種種寶莊嚴,持清淨光寶地;次上風輪名功德勢,持密寶地;次上風輪名曰寶焰,持日不壞寶地;次上風輪名普莊嚴,持具足寶光明地;次上風輪名離垢清淨平等,持寶華焰地;次上風輪名曰方行,持一切真珠地;次上風輪名曰一切年,持一切時,一日、半月、一月、一年;次上風輪名普持勢,持一切須彌山地;次上風輪名莊嚴光明,能持一切有,如是次上有須彌山微塵等風輪。最上風輪名勝藏,持一切香水海;彼香水海中有大蓮華,名香幢光明莊嚴,持此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此世界海邊有金剛山周匝圍遶。」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於此蓮華藏,  莊嚴世界海,  一切妙寶藏,  種種淨光明,  一切微塵等,  過去佛所住。  昔於諸有海,  離垢悉清淨,  無量大悲雲,  充滿諸眾生。  捨離自己身,  如佛剎塵數,  於無量行海,  常修令清淨,  是故蓮華藏,  世界海莊嚴。  一切虛空界,  光明遍充滿,  安住不可動,  勝風輪常持,  一切寶莊嚴,  妙風常流行。  盧捨那曠願,  令國土嚴淨,  如意寶遍佈,  種種妙華敷,  以本願力故,  處在於虛空。  堅固善安住,  一切寶莊嚴,  十方一切界,  放清淨光雲,  諸摩尼寶中,  無量菩薩雲。  遍遊十方國,  光明極熾盛,  寶華盛妙色,  莊嚴光明輪,  充滿諸法界,  十方靡不遍。  一切眾淨寶,  悉放光明雲,  十方諸世界,  一切皆充滿,  滅除一切苦,  安立無上道。  妙色悉普照,  一切世界海,  於此蓮華藏,  世界海之內,  一一微塵中,  見一切法界。  一切諸佛雲,  放寶光明照,  是盧捨那剎,  有無量自在。  一切眾生等,  蓮華中諸佛,  興種種無量,  自在變化雲。  釋梵諸天眾,  及轉輪聖王,  一切眾生類,  皆悉得安住。  變化放光明,  悉與法界等,  一切光明中,  出諸佛妙音。  知諸眾生心,  所念無有餘,  無數方便門,  調伏群生類。  離一切顛倒,  常住於寂靜,  無量光明雲,  悉與法界等。  普賢所行智,  無上勝妙地,  於光莊嚴中,  皆悉具足聞。   「佛子!當知此蓮華藏世界海,金剛圍山依蓮華日寶王地住。彼有一切香水海,一切眾寶遍佈其地,金剛厚地不可破壞,出生一切眾寶,又能明照一切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一切世界海,  有無量莊嚴,  寶輪無邊色,  如來神力起,  莊嚴斫迦羅,  寶輪及香輪,  依住真珠輪,  及依種種寶,  堅固寶莊嚴,  閻浮檀淨藏,  香光滿十方,  照現斫迦羅,  持以堅固金剛寶,  金剛莊嚴不可壞,  種種眾寶相莊嚴,  一切莊嚴清淨法。  香水普流無量色,  散華摩尼栴檀香,  天衣遍覆華莊嚴,  眾寶香華熏無量,  清淨寶樹雲莊嚴,  普能照明一切身。  光明妙雲悉具足,  樹下安坐靡不照,  種種華香及幡蓋,  一切菩薩充法界,  能說一切語言海,  是盧捨那轉法輪。  彼處悉有珍寶幢,  一切寶樹出光明,  盧捨那佛身清淨,  彼莊嚴內一切見。  諸莊嚴中無數身,  如來變化色無量,  充滿一切十方界,  調伏眾生無限量。  一切莊嚴出妙聲,  盧捨那佛所願輪,  隨其清淨佛剎海,  佛自在力皆悉聞。   「彼大斫迦羅山內世界海中,有不可破壞摩尼寶王映現一切眾生之身,眾寶蓮華以為莊嚴大地,一切莊嚴妙雲皆悉充滿,一切妙香而以熏之,以三世佛剎莊嚴而莊嚴之。」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其地平正淨圓滿,  斫迦羅內不可壞,  平等安住甚清淨,  種種雜寶而莊嚴。  金剛寶地可悅樂,  寶輪羅網彌覆上,  種種寶華為莊嚴,  雜種寶衣珍妙輪。  隨次遍佈一切地,  菩薩天冠寶瓔珞,  離垢莊嚴光明照,  妙香碎寶悉充滿。  光明眾寶華莊嚴,  普放一切滿十方,  寶華遍覆一切地,  悉能長養佛功德。  興一切雲滿虛空,  光明普照不可盡,  光明悉滿一切剎,  具說佛法甘露味。  悉入一切佛所願,  常能廣見三世法,  隨順菩薩大士行,  於此大地皆悉見。  此清淨地寶莊嚴,  一切佛剎悉來入,  其地一一微塵中,  一切佛剎亦悉入。  眾寶妙華莊嚴藏,  十方菩薩常往來,  常聞菩薩一切願,  及諸菩薩自在德。  有寶光明相莊嚴,  離垢嚴淨出光明,  示現一切諸佛法,  充滿法界如虛空。  有得普賢所願者,  諸佛境界無量智,  彼得無量勝自在,  能入無邊佛剎海。   「彼大地處有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香水海,眾寶莊嚴,一切香摩尼寶王以為其岸,寶王羅網彌覆其上,眾寶色水盈滿其中,一切眾華皆悉開敷,細末栴檀以香其水,常出如來妙音不絕;眾香次第普熏十方雜寶階道、真珠欄楯,眾寶潮浪出妙音聲;恆沙佛剎微塵數等寶華樓閣周匝圍遶,無量佛剎微塵等眾寶華城以周其外;十大千世界微塵數華,一一蓮華各十由旬,開敷鮮茂,遍佈水上,其香普熏一切世界;十佛國土塵數香樹以為莊嚴。」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於彼嚴淨大地處,  香水寶海而莊嚴,  清淨寶地常安住,  金剛堅固不可壞。  眾香寶王以為岸,  寶雲光明如日照,  真珠寶華妙瓔珞,  離垢清淨普莊嚴。  清淨香水湛然滿,  眾寶華光為旋流,  妙聲悅樂常不斷,  自在普聞佛世界。  眾珍校飾淨階道,  寶莊嚴地安不動,  真珠妙寶為欄楯,  光明寶華可悅樂。  寶樹羅生緣道側,  摩尼寶樂煥明耀,  演出無量和雅聲,  莊嚴淨音歎三寶。  香水柔軟湛然滿,  分陀利華遍圍遶,  一切香華出光明,  清淨具足而莊嚴。  於寶幢中有光明,  垂寶旗旛而莊嚴,  摩尼寶網出妙聲,  聞者能入一切智。  眾寶華城甚微妙,  無量寶色淨光明,  十方世界靡不照,  一切具足光嚴飾。  垣牆周匝而圍遶,  種種雜寶為莊嚴,  清淨寶焰相任持,  具足莊嚴寶香海。  盧捨那佛過去行,  令佛剎海甚清淨,  無數無量無邊際,  彼處一切自在轉。   「一一香水海,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圍遶,種種寶華彌覆其上;彼諸香水河從佛眉間白毫相出,摩尼寶王汎上隨流。」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離垢清淨香水流,  金剛寶華悉彌覆,  眾寶輪地布金沙,  無量珍琦普莊嚴。  淨妙階道七寶成,  諸欄楯上植蓮華,  真珠寶華常敷榮,  懸雜華鬘為莊嚴。  一切寶光微妙色,  清淨香水雜寶流,  種種寶華為波浪,  眾音諧雅演佛聲。  栴檀寶末和清流,  無量雜寶為迴復,  普出種種香光焰,  常流一切十方界。  一切香河出無量,  雜種妙勝諸珍寶,  眾寶積集為華蓋,  光明普照香水河。  十方無量世界中,  佛光明照見寶王,  如來道場寶輪地,  眾寶香河盈流滿。  諸寶羅網相扣摩,  演佛音聲常不絕,  一切菩薩諸佛法,  普賢大士所修行。  諸佛世尊願音聲,  於彼寶岸常得聞,  一切如來過去行,  皆悉遍聞十方國。  一切香河諸旋流,  一切菩薩功德雲,  漸漸盈滿諸法界,  見一切剎無不至。  彼諸一切香水河,  淨寶王雲彌覆上,  佛白毫相出寶王,  其光明耀等如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盧捨那佛品第二之三   「◎彼香河中間一切平正,諸妙寶樹以為莊嚴,雜種寶幔彌覆其上,一切菩薩願力所起、佛所護念三世莊嚴而莊嚴之。」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盧捨那佛遍十方,  出一切化莊嚴身,  彼亦不來亦不去,  佛願力故皆悉見。  一切佛剎微塵中,  無量佛子修諸行,  悉受清淨國土記,  見嚴淨剎稱本行。   「佛子!當知此蓮華藏世界海中,一一境界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莊嚴。諸佛子!此香水海上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性住,或有世界性蓮華上住、或在無量色蓮華上住、或依真珠寶住、或依諸寶網住、或依種種眾生身住、或依佛摩尼寶王住;或須彌山形、或河形、或轉形、或旋流形、或輪形、或樹形、或樓觀形、或雲形、或網形。」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堅固清淨諸佛剎,  離垢解脫光明藏,  依止摩尼寶海住,  或有依止香海住,  或依種種方便住,  或依莊嚴眾色住,  或復須彌樹圓形,  種種方門佛剎住。  或光明身諸華藏,  寶雲普放淨光明,  光明充滿勝世界,  寶地海藏不可壞。  或淨佛剎無量色,  光明焰雲眾色等,  或有妙音諸世界,  自然常音不思議。  無數願樂種種身,  自在行雲音聲身,  眾生無量德音身,  最勝一切德音身。  種種門入諸佛剎,  漸至無盡不思議,  無數一切滿十方,  無盡無量普自在。  一切諸方如來剎,  廣大方便入佛界,  見十方剎漸次至,  國土不增亦不減。  以一國土滿十方,  十方入一亦無餘,  世界本相亦不壞,  無比功德故能爾。  一切佛剎微塵中,  見盧捨那自在力,  弘誓願海震音聲,  調伏一切眾生類。  佛身充滿一切剎,  無數菩薩亦如是,  教化眾生無有量,  佛現自在無倫匹。」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彼眾香水海中有一香水海,名樂光明,有一切香摩尼寶王莊嚴蓮華;上有世界,名清淨寶網光明,佛號離垢淨眼廣入。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雜香蓮華勝妙莊嚴,依寶網住,形如師子座,佛號師子座光明勝照。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寶莊嚴普光明,依諸華住,形如日輪雲,佛號廣大光明智勝。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雜光蓮華,佛號金剛光明普精進善起。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無畏嚴淨,佛號平等莊嚴妙音幢王。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華開淨焰,佛號愛海功德稱王。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總持,佛號淨智慧海。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解脫聲,佛號善相幢。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勝起,佛號蓮華藏光。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善住金剛不可破壞,佛號那羅延不可破壞。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華林赤蓮華,佛號雜寶華鬘智王。彼世界上,過佛剎塵數世界,有佛國名淨光勝電如來藏,佛號能起一切所願功德。彼世界上,有香水海,名淨光焰起,中有世界性,名善住。次上復有香水海,名金剛眼光明,中有世界性,名法界等起。次上復有香水海,名蓮華平正,中有世界性,名出十方化身。次上復有香水海,名寶地莊嚴光明,中有世界性,名寶枝莊嚴。次上復有香水海,名化香焰,中有世界性,名清淨化。次上復有香水海,名寶幢,中有世界性,名佛護念。次上復有世界性,名眾色普光。如是次上復有世界塵數香水海及世界性,如一方,十方亦如是盧捨那佛常轉法輪處。」   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法界不可壞,  蓮華世界海,  離垢廣莊嚴,  安住於虛空。  此世界海中,  剎性難思議,  善住不雜亂,  各各悉自在。  平正住莊嚴,  依種種色住,  如來世界海,  佛剎相隨順。  種種身音聲,  一切佛自在,  普見諸世界,  種種業莊嚴。  須彌山城網,  水旋輪圓形,  清淨色蓮華,  彼彼悉圍遶。  屍羅幢盆形,  隨順轉色形,  如是難思議,  諸佛國土形。  不思議世界,  依止蓮華住,  放大光明網,  普照於一切。  一一如來剎,  放諸光明網,  照一切佛國,  充滿十方海。  一切諸佛剎,  一切境界門,  一切方便入,  皆悉見無量,  不思議佛剎,  不壞不可盡,  無量淨莊嚴,  大仙威神力,  彼如來剎頂,  不思議世界,  或成或有敗,  不生亦不滅,  譬如諸樹林,  華葉或生落,  如是諸佛剎,  成敗亦復然,  如依種種樹,  有種種果生,  如是種種剎,  有種種眾生,  種子差別故,  果實生不同,  行業若干故,  佛剎種種異,  譬如意寶珠,  隨意現眾色,  除諸妄想故,  悉見清淨剎,  譬如空中雲,  龍王力能現,  如是佛願力,  一切佛剎起,  猶如工幻師,  能現種種眾,  如是眾生業,  佛剎不思議,  如見彩畫像,  知是畫師造,  如是見佛剎,  心畫師所成。  眾生心不同,  隨起諸妄想,  如是諸佛剎,  一切皆如化。  猶如見導師,  種種無量色,  隨眾生心行,  見佛剎亦然。  無量真珠華,  悉覆諸佛剎,  色現各不同,  離垢莊嚴現。  彼蓮華網中,  佛剎網依住,  種種妙莊嚴,  眾生所依處。  或有佛剎地,  垢穢不平正,  眾生煩惱故,  起如是佛剎。  清淨不清淨,  佛剎不可議,  眾生希望起,  菩薩之所持。  清淨不清淨,  無量諸佛剎,  業海因緣起,  菩薩之所化。  或放清淨光,  離垢眾寶體,  種種妙莊嚴,  諸佛令清淨。  一切國土中,  火災不可議,  示現不清淨,  而剎常堅固。  或依風輪住,  或復依水輪,  無量剎成敗,  眾生行業故。  見無量佛剎,  或成或有敗,  彼亦無有成,  亦復無有敗。  於一一念中,  無量佛剎起,  諸佛所持故,  國清淨離垢。  或有佛剎起,  泥土不清淨,  離明常闇冥,  罪眾生所住。  或有泥土剎,  煩惱大恐怖,  樂少憂苦多,  薄福之所處。  或有鐵世界,  或有赤銅國,  諸石山穢惡,  眾生業故起。  或有泥土剎,  眾生常苦惱,  長冥離光明,  光明海能照。  諸畜生趣中,  受無量種身,  隨宿行業故,  長受無量苦。  閻羅王界中,  飢渴苦常逼,  登上大火山,  長受無量苦。  或有七寶剎,  平正住莊嚴,  清淨業力起,  微妙善安隱。  彼佛剎土中,  唯見人天趣,  功德果成就,  常受諸快樂。  一一毛孔中,  不思議億剎,  無量形莊嚴,  種種業所起。  隨其自業起,  眾生界難議,  取種種相已,  或受樂受苦,  或剎光無量,  一切寶為地,  金剛華遍覆,  離垢淨莊嚴。  或剎光明體,  光明輪安住,  金色栴檀香,  光明雲常照。  或剎日輪體,  布眾香寶衣,  或一蓮華中,  菩薩悉充滿,  或有無量色,  離垢寶佛剎,  紺寶光明網,  光明網電照。  或有佛剎土,  金剛華為體,  或布眾寶華,  觀察甚清淨。  普賢菩薩願,  所得清淨國,  三世莊嚴剎,  悉現於此中。  諸佛子汝觀,  佛世界自在,  未來一切剎,  悉見皆如夢。  十方一切剎,  過去佛國海,  於一世界見,  一切剎如化。  三世一切佛,  並一切佛土,  於一世界見,  三世佛及剎。  觀微塵上剎,  一切佛自在,  無量妙莊嚴,  皆悉如電光。  或無量佛土,  其形猶如海,  有如須彌山,  世界難思議。  有國如珠貫,  依紺寶網住,  或依樹莊嚴,  一切佛充滿,  或依摩尼輪,  或依止蓮華,  八隅雜莊嚴,  離垢種種色。  或如師子座,  或有國如金,  或如眾寶形,  或如梵世處,  或天主月形,  又復形如日。  或如摩尼寶,  栴檀香莊嚴,  或如旋香鬘,  佛世界安住,  或如光明輪,  種種色莊嚴。  或壽命一劫,  或復壽百劫,  或復有壽命,  佛剎微塵等。  或於一劫中,  見無量剎起,  無量不可數,  不思議剎壞。  或國土無佛,  或國土有佛,  或國土一佛,  或有無量佛,  若國土無佛,  他方異世界,  有諸化佛來,  示現自在教。  從兜率捨壽,  降神處胎生,  降魔成正覺,  轉無上法輪,  隨眾生所樂,  種種色示現,  一切時不壞,  轉清淨法輪。  若眾生非器,  非佛令不見,  煩惱所障礙,  不見如來意,  或剎極濁惡,  常聞弊惡音,  剛強粗獷聲,  不愛大恐怖,  彼地獄畜生,  餓鬼趣受苦,  是濁惡佛剎,  眾生憂惱海,  或剎甘露音,  常聞柔軟聲,  清淨業道音,  普聞一切剎,  或有佛剎聞,  釋提桓因聲,  梵天王妙聲,  諸世界主聲,  光明旋音聲,  佛化身無盡,  諸菩薩音聲,  常聞佛剎海,  或不思議剎,  聞轉法輪聲,  不可盡願聲,  所修行音聲,  聞三世諸佛,  具足尊名號,  隨緣起佛剎,  音聲不可盡,   「諸佛子!乃往久遠過世界海微塵數劫,復過是數,爾時,有世界海,名淨光普眼,中有世界性,名勝妙音,依止摩尼華網海住,清淨無穢,有須彌山塵數世界以為眷屬;無量寶莊嚴地有三百重,眾寶圍山高廣嚴淨,周匝圍遶,其世界性,形如須彌山天宮莊嚴,以念為食。彼世界性中,有香水海,名清淨光。彼香海中,有須彌山,名大焰華莊嚴幢,以十種寶欄楯圍遶。彼須彌山有林觀,名寶華枝,以無量華樓閣、無量寶幢樓閣、無量紺寶網、種種色華而莊嚴之,無量香雲彌覆其上,十億百千城周匝圍遶。於彼林東,有一大城,名曰焰光,純香所成,面千由旬,七寶為郭,周匝圍遶;其城寮觀,雜寶莊嚴,覆以雜華及諸寶網,微風吹動,出妙音聲;其城有門一萬二千,建雜寶幢而莊嚴之,十億園林周匝圍遶,城中眾生皆悉成就,業報神足行同諸天,一切所欲應念即至。於彼林南,有一天城,名樹華莊嚴;次有龍城,名曰究竟;次有夜叉城,名金剛勝妙莊嚴幢;次有乾闥婆城,名離垢善;次有阿修羅城,名寶輪地;次有迦樓羅城,名眾寶莊嚴善光;次有緊那羅城,名娛樂莊嚴;次有摩□羅伽城,名寶金剛幢。時,彼林中,有一道場,名寶華莊嚴;其道場前,有大蓮華,名華焰具足,縱廣百億由旬,十億蓮華眷屬圍遶。時,彼世界過百歲已,有佛出世,如是次第,有十須彌山塵數如來出興於世;其最初佛,名一切功德本勝須彌山雲。時,佛處彼大蓮華上,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名一切功德覺;有十佛世界塵數光明以為眷屬。彼光滅除一切眾生煩惱蓋障,令得淨心,起功德海,永離三惡八難諸趣,發菩提心。   「諸佛子!時,彼焰光城中,有王名愛見善慧,其王統領萬億諸城,有三萬七千夫人、采女,二萬五千子;其第一子名功德勝,次名普莊嚴童子。時,彼童子見佛無量自在功德善根因緣故,即得十種三昧,名曰諸佛具足功德三昧、普門方便三昧、淨方便雲三昧、教化眾生三昧、一切音聲充滿三昧、無量功德誠向三昧、如實覺諸法三昧、廣地方便海三昧、勝解脫三昧、一切智光三昧。」   爾時,普莊嚴童子以偈頌曰: 「猶如千日出,  虛空靡不照,  離垢坐道場,  光明亦如是。  無量萬億劫,  難遇之導師,  出興於世間,  一切見最勝。  觀察佛光明,  如雲難思議,  一切處悉見,  如對現目前。  毛孔放光明,  如雲不可盡,  隨諸眾生音,  讚佛無量德。  眾生遇佛光,  離苦永寂滅,  悉安隱快樂,  歡喜遍充滿。  觀察諸菩薩,  充滿十方界,  放摩尼寶雲,  讚歎諸最勝。  常於道場聞,  深妙音聲海,  滅諸眾生苦,  睹佛自在力。  一切興恭敬,  歡喜心無量,  往詣法王所,  瞻仰禮供養。」   時,彼童子說偈音聲,於彼世界無不普聞。   爾時,愛見善慧王聞說是偈,歡喜無量,以偈頌曰: 「宜時普宣告,  諸王大臣等,  令知吉祥相,  鹹速詣最勝。  莊飾一切城,  宜令悉清淨,  建諸妙幢幡,  種種寶莊嚴。  設眾妙寶帳,  彌覆羅其上,  興妓樂音雲,  令充遍虛空。  掃除諸街巷,  降以雜寶雨,  莊嚴眾寶乘,  當詣見最勝。  各於其帳內,  雨種種雲雨,  一切莊嚴雲,  流行虛空中。  香蓮華光雲,  華蓋難思議,  瓔珞半月雲,  雨眾妙寶衣,  須彌山香水,  摩尼寶莊嚴,  清淨眾雜寶,  顯現虛空中。  摩尼寶華鬘,  離垢眾寶鬘,  摩尼寶燈雲,  凝照停虛空。  矚想皆念佛,  生無量歡喜,  妻子眷屬俱,  當詣見最勝。」   爾時,愛見善慧王與七十七億那由他眷屬俱,往詣一切功德本勝須彌山雲佛所;到已,頭面禮足,於一面坐,有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往詣佛所,頭面禮足,於一面住。爾時,如來教化一切諸眾生故,於彼大眾海中說經,名現三世一切諸佛集會,世界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隨諸眾生所應解故。   爾時,普莊嚴童子聞是經已,宿世功德因緣故,得一切法具足三昧、一切法來入安住菩提心三昧、法界師子光方便三昧、法眼清淨三昧。爾時,童子以偈頌曰: 「我聞最勝法,  清淨慧眼開,  能見一切佛,  過去功德海。  我見一切生,  如本色具足,  隨本名身業,  供養一切佛。  過去諸佛所,  無量劫海行,  我見諸佛海,  清淨佛剎海。  於生死海中,  捨自身無量,  修菩薩勝行,  嚴淨佛剎海。  捨無量耳鼻,  頭目及手足,  王身大臣身,  具足修淨國。  一一佛剎中,  難思議億劫,  修行菩薩道,  令佛剎海淨。  普賢菩薩願,  修習諸行海,  一切剎海中,  令佛土清淨。  如日光明淨,  悉見色具足,  佛智光照已,  見我本修行。  見無量諸佛,  離垢清淨剎,  成等正覺聲,  悉充滿法界。  如彼修清淨,  具足佛剎海,  一切佛神力,  應修菩薩行。」   說是偈時,如須彌山塵數眾生悉發無上道心。   時,彼如來為此童子而說頌曰: 「善哉普莊嚴,  德藏大名稱,  能為眾生故,  勇猛求菩提。  能發智慧光,  滿一切法界,  無上道德雲,  當得智慧海。  一國中修行,  一剎微塵劫,  當逮是智慧,  如我之所得。  懈怠者不能,  解深方便海,  精進力成就,  能淨佛世界。  一切微塵數,  劫海修眾行,  彼得淨如是,  如我佛剎海。  一一眾生故,  無量劫苦行,  不厭生死難,  能為大導師。  無量無邊願,  一切諸佛海,  能度無上道,  方便海具足。  恭敬供養我,  普莊嚴大力,  勝須彌山佛,  成汝無上道。  普賢常勇猛,  具足大名稱,  一切法界滿,  淨諸佛剎海。」   爾時,一切功德本勝須彌山雲如來壽五十億歲。彼佛滅度後,有佛出世,號一切度離癡清淨眼王如來。普莊嚴童子見是如來已,即得念佛三昧、普門海藏三昧、無量智持轉法三昧、甚深法樂三昧。時,佛說經名一切法界自性離垢莊嚴,有世界微塵等修多羅以為眷屬。普莊嚴童子聞是經已,即得三昧,名一切法普門歡喜藏三昧、入一切法方便海三昧。◎◎   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名號品第三   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普光法堂,坐蓮華藏師子座上,善覺智無二念,了達法性、住佛所住、等諸如來至無礙趣具不退法無壞境界,住不思議等達三世,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盡一生補處,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了眾生性,深入法界,常善思量世間涅槃,明瞭業報眾生心行,悉能解知諸法義味,觀察世間、離世間法,究竟分別為無為性,去、來、現在靡不貫達。時,諸菩薩鹹作是念:「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隨所志樂,示現佛剎、示佛所住、示佛國莊嚴、示諸佛法、示佛土清淨、示佛所說法、示佛剎體、示佛功德勢力、示隨佛剎起、示成正覺,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別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自在、十頂菩薩隨喜心、不斷如來性、救眾生、滅煩惱、知眾行、解諸法、離垢穢、拔眾難、決疑網、竭愛慾、佛無上地、佛境界、佛住壽、佛行、佛力、佛無所畏、佛定、佛神足、佛勝法、佛不動轉、佛六情根、佛光、佛智、佛無上功德一切具足,如是等事,悉為我現。」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如其像,現神通力。現神力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有菩薩字文殊師利,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樂色,佛號智火,有菩薩字覺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華色,佛號習智,菩薩字財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薝蔔華色,佛號行智,菩薩字寶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青蓮華色,佛號明智,菩薩字德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東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金色,佛號究竟智,菩薩字目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東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寶色,佛號上智,菩薩字進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西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金剛色,佛號自在智,菩薩字法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玻璃色,佛號梵智,菩薩字智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下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如實色,佛號伏怨智,菩薩字賢首,與十佛土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供養,頭面禮足,即於上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是時,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大眾,歎曰:「快哉!今菩薩會為未曾有。諸佛子!當知佛剎不可思議,佛住、佛國、佛法、佛剎清淨、佛說法、佛出世、佛剎起、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何以故?十方諸佛說法,知彼心行,隨化眾生,與虛空、法界等。何以故?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種種身、種種名、處所、形色、長短、壽命、諸得、諸入、諸根生處、業報,如是種種,不同眾生,所見亦異。何以故?諸佛子!此四天下佛號不同,或稱悉達,或稱滿月,或稱師子吼,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神仙,或稱盧捨那,或稱瞿曇,或稱大沙門,或稱最勝,或稱能度。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東方有四天下,名曰善護,彼稱如來,或號金剛、或號尊勝、或號大智、或號不壞、或號雲王、或號無諍、或號平等、或號歡喜、或號無比、或號默然,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南方有四天下,名曰難養,彼稱如來,或名甘露灌、或名善名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論師、或名調御、或名樂慧、或名大音、或名眾祐、或名無量、或名勝慧,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西方有四天下,名曰佛慧,彼稱如來,或謂性慧、或謂愛現、或謂無上王、或謂無恐怖、或謂實慧、或謂常化、或謂知足、或謂法慧、或謂究竟、或謂能忍,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北方有四天下,名師子言,彼稱如來,或稱大牟尼、或稱苦行、或稱婆伽婆、或稱福田、或稱一切智、或稱善意、或稱清淨、或稱伊那婆那、或稱勝鬘、或稱願行滿,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東北方有四天下,名曰安寧,彼稱如來,或號法王、或號等起、或號寂靜、或號妙天、或號離欲、或號勝慧、或號等心、或號無壞、或號慧音、或號遠來,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東南方有四天下,名曰喜樂,或稱如來,或名蓮華、或名慧火、或名知人、或名密教、或名解脫、或名自然安住、或名妙行成就、或名清淨眼王、或名上勇、或名精進力,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西南方有四天下,名曰堅固,彼稱如來,或稱不動、或稱慧王、或稱滿慧、或稱無動慧、或稱常悲、或稱頂王、或稱勝音、或稱一切施、或稱持仙、或稱勝須彌,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西北方有四天下,名須菩提,彼稱如來,或號普慧、或號光明成就、或號寶髻、或號應敬念、或號無上義、或號悅樂、或號本性清淨、或號光明滿、或號脩臂、或號本善住,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下方有四天下,名曰焰道,彼謂如來,或名長養善根、或名師子色、或名利智、或名真金焰、或名普親、或名梵音、或名饒益、或名究竟來、或名真天、或名平等施,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   「諸佛子!次此上方有四天下,名曰持地,彼謂如來,或稱猛慧、或稱無量清淨、或稱覺慧、或稱勇首、或稱妙莊嚴、或稱能發歡喜、或稱意成滿、或稱火光、或稱精進、或稱一乘。   「諸佛子!如是持地四天下稱佛名號,其數一萬。此娑婆世界有如是等百億四天下,彼稱如來亦各不同,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國土,名曰密訓,彼謂如來,或稱平等、或稱最勇、或稱安慰、或稱調意、或稱聞慧、或稱一切捨、或稱自在、或稱堅固身、或稱大超越、或稱無比智。諸佛子!如是密訓國土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南,次有國土,名曰最勇,彼謂如來,或稱自然清淨、或稱意至到、或稱能仁、或稱解脫王、或稱智慧王、或稱明行足、或稱善誓、或稱能寂滅、或稱大慈、或稱大悲,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西,次有國土,名曰離垢,彼謂如來,或稱具足直心、或稱分別道、或稱善持、或稱解脫眾亂、或稱論師、或稱分別眾寶、或稱無上現、或稱來化、或稱一切苦行、或稱具足力,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北,次有國土,名寶境界,彼謂如來,或稱薝蔔華色、或稱日藏、或稱依精進住、或稱等起住壽、或稱超實、或稱慧日、或稱無障礙、或稱月出、或稱慧火勢、或稱清淨身,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東北,次有國土,名曰訶尼,彼稱如來,或號離苦、或號一切解脫、或號因緣具足、或號解脫智慧、或號過去藏、或號寶光、或號離世間、或號至離身地、或號端嚴藏、或號離瞋恚心,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東南,次有國土,名曰饒益,彼稱如來,或號因緣、或號盡智、或號美音、或號根勝、或號莊嚴蓋、或號淨根、或號殊特、或號分別到彼岸、或號勝定、或號慈父、或號智海,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西南,次有國土,名曰鮮少,彼稱如來,或號牟尼主、或號樂寶、或號不二觀、或號知智、或號謙意、或號有緣見、或號根主、或號天人師、或號建業、或號金剛華,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西北,次有國土,名曰知足,彼稱如來,或號華聚,或號栴檀蓋、或號蓮華藏、或號超越諸法、或號法顯、或號次起、或號善淨蓋、或號離垢善根、或號善言、或號專念法、或號五法藏,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下,次有國土,名離摶食,彼稱如來,或號真珠焰、或號普化、或號法命主、或號無為、或號覺根、或號離塵、或號風無礙、或號欣施、或號分別道、或號建幢,如是等稱佛名號,有百億萬。   「諸佛子!此世界上,次有國土,名解脫音,彼稱如來,或號猛幢、或號無量寶、或號樂大施、或號天光、或號吉祥興、或號離死地、或號最勝、或號不退輪、或號離非法、或號修一切智。   「諸佛子!此解脫音世界稱佛名號,有百億萬,如娑婆國土及十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稱、無等、無邊、無分齊、不可說虛空、法界等世界中,眾生稱佛名號各各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皆如來為菩薩時,有因緣者為度此故,種種方便、口業、音聲、行業、果報、法門、權道、諸根所樂,令諸眾生知如來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四諦品第四之一   爾時,文殊師利告眾菩薩言:「佛子!所說苦諦者,於此娑婆世界,或言害、或言逼迫、或言變異、或言境界、或言聚、或言刺、或言依根、或言不實、或言癰、或言童蒙行。所說苦集諦者,或言火、或言能壞、或言受義、或言覺、或言方便、或言決定、或言網、或言念、或言順眾生、或言顛倒根。所說苦滅諦者,或言無障礙、或言離垢淨、或言寂靜、或言無相、或言不死、或言無所有、或言因緣斷、或言滅、或言真實、或言自然住。所說苦滅道諦者,或言一乘、或言趣寂靜、或言引導、或言究竟希望、或言常不離、或言能捨擔、或言至非趣、或言聖人隨行、或言仙人行、或言十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中,如是等四諦名字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稱苦諦,於密訓世界,或名求根、或名不可出、或名不縛根、或名作不應作、或名一切不實、或名分別羸、或名處所成就、或名第一害、或名動、或名身事。所名苦集諦者,或名受、或名枝、或名燒、或名堅固、或名壞根、或名相續、或名害行、或名喜忘、或名生元、或名分。所名苦滅諦者,或名正義、或名堅固、或名讚歎、或名安隱、或名善趣、或名調伏、或名一道、或名離煩惱、或名不亂、或名究竟。所名苦滅道諦者,或名猛將、或名不沒、或名超出、或名勤方便、或名普眼、或名離邊、或名覺悟、或名得妙、或名無上目、或名觀方。   「諸佛子!彼密訓世界如是等四諦名字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名苦諦,於最勇世界,或名恐怖、或名福斷、或名應訶責、或名常給、或名粗澀、或名常怨、或名離勝、或名奪利、或名難共事、或名虛妄、或名勢力。所名苦集諦者,或名因緣、或名癡元、或名怨林、或名刃枝、或名滅味、或名仇對、或名味著、或名導引、或名增闇、或名害利。所名苦滅諦者,或名大義、或名饒益分、或名義中義、或名無量、或名見、或名虛妄斷、或名最勝、或名常、或名住、或名無為。所名苦滅道諦者,或名滅火、或名勝枝、或名定分別、或名不退、或名深方便、或名出、或名最上、或名至非趣、或名解脫、或名能令解脫。   「諸佛子!彼最勇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說苦諦,於離垢世界,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分別、或名輪迴、或名前行、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現前地、或名最邪、或名邪見、或名不可忍。所名苦集諦者,或名虛器、或名分、或名甘忍、或名生地、或名取、或名棄、或名增、或名擔、或名能生、或名堅縛。所名苦滅諦者,或名等等、或名空、或名無垢、或名勝根、或名勝等、或名無作、或名滅使、或名最上、或名畢竟、或名破印。所名苦滅道諦者,或名真堅固、或名方便分別、或名義根、或名真性、或名離愛、或名勝淨、或名有邊、或名寄全、或名究竟、或名淨虛妄。   「諸佛子!離垢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說苦諦,於真實境世界,或名愛慾、或名險根、或名海分、或名邪方便、或名分別根、或名流轉、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倒根、或名有數。所名苦集諦者,或名愛、或名陷溺、或名不可盡、或名分、或名不正趣、或名津梁、或名事、或名障礙、或名器、或名動。所名苦滅諦者,或名相續斷、或名解散、或名無名、或名不作、或名不現、或名無作、或名無色、或名無燒、或名明、或名淨。所名苦滅道諦者,或名寂行、或名正行、或名修證、或名安隱道、或名無量壽、或名修究竟、或名常道、或名難得、或名彼岸、或名無敵。   「諸佛子!真實境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名苦諦者,於訶尼世界,或名掠取、或名非善友、或名戰怖、或名多言、或名真地獄、或名非法調伏、或名重擔、或名壞根、或名虛妄、或名虛妄根。所名苦集諦者,或名貪、或名作、或名惡、或名生、或名絞縛、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不愛、或名不應說、或名迴轉。所名苦滅諦者,或名不轉、或名解脫、或名無作、或名離愛、或名堅固、或名真實、或名離癡、或名寂滅、或名賢聖、或名離怨敵。所名苦滅道諦者,或名正語、或名無諍、或名教導、或名迴向心、或名廣妙、或名分別方便、或名有數、或名趣寂靜、或名勝智、或名善解義。   「諸佛子!訶尼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言苦諦者,於饒益世界,或名重擔、或名危脆、或名賊等、或名生死、或名非歡喜、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醜貌、或名能生、或名利刃。所言苦集諦者,或名流散、或名擾亂、或名煩惱、或名羸劣、或名漂淪、或名乖違、或名非解脫、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虛妄。所言苦滅諦者,或名離獄、或名真實、或名離諸難、或名覆護、或名善因、或名隨至、或名根、或名離枝、或名無為、或名無次第。所言苦滅道諦者,或名達無所有、或名一切因、或名善本、或名明至、或名不轉法、或名有盡、或名大道、或名能調伏、或名安隱、或名非流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四諦品第四之二   「◎諸佛子!饒益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言苦諦者,於鮮少世界,或名惡逆心、或名不長慧、或名邪念、或名流轉、或名無慚愧、或名貪根、或名熾然、或名刺棘、或名火山、或名憂惱。所言苦集諦者,或名廣地、或名來起、或名遠智、或名眾惱、或名恐怖、或名放逸、或名大失、或名著處、或名無主、或名相續。所言苦滅諦者,或名具足滿、或名甘露、或名非我所、或名無主、或名虛妄斷、或名安樂住、或名無量、或名斷流、或名非趣、或名不二。所名苦滅道諦者,或名光明、或名堅實、或名知深義、或名正業、或名非生滅、或名非相續、或名淨導、或名正趣、或名淨方便、或名勝見。   「諸佛子!鮮少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名苦諦者,於知足世界,或名流轉、或名失利、或名染污障、或名重擔、或名惡形、或名內惡、或名非專到、或名害處、或名苦惱。所言苦集諦者,或名能持、或名方便、或名過時、或名非實法、或名無底、或名攝受、或名離戒、或名煩惱法、或名無量見、或名惡聚。所言苦滅諦者,或名壞身、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實、或名等等、或名清淨、或名離生、或名離曲、或名無相、或名具足、或名不生。所言苦滅道諦者,或名境界言斷、或名功德聚、或名順義、或名廣方便、或名虛妄盡、或名住壽道、或名可稱數、或名正念、或名常道、或名解脫。   「諸佛子!知足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名苦諦者,於所求世界,或名害、或名壞瓶、或名我所、或名身趣、或名流轉、或名衰主、或名苦、或名輕飄、或名無味、或名來去。所名苦集諦者,或名行、或名憤毒、或名惡行、或名受枝、或名不起疾、或名雜毒、或名虛稱、或名離勝、或名熾然、或名驚駭。所名苦滅諦者,或名非聚、或名非處、或名妙藥、或名不可壞、或名不沒、或名不可量、或名大、或名覺枝、或名離染、或名障礙。所名苦滅道諦者,或名勝行、或名離欲、或名諦究竟、或名入深義、或名實究竟、或名淨現、或名持念、或名離障、或名救濟、或名勝枝。   「諸佛子!所求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所名苦諦者,於解脫音世界,或名匿疵、或名眾生、或名依枝、或名壞勝、或名障礙、或名駛流、或名遠、或名藏、或名受、或名苦枝。所名苦集諦者,或名遏調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常念、或名彼邊、或名離修、或名虛妄、或名門、或名輕飄、或名隱覆。所言苦滅諦者,或名非處、或名無上勝、或名不還、或名滅諍、或名小、或名無害、或名善住、或名無盡、或名廣、或名無價等。所言苦滅道諦者,或名自見令見、或名摧敵、或名分別印、或名入相、或名難得、或名無量義、或名能起明、或名和合道、或名向不動、或名勝義。   「諸佛子!解脫音世界如是等四諦名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及十方佛剎說四諦名,如是東方百千億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稱、無等、無邊、無分齊、不可說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中,說四諦名,各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光明覺品第五   爾時,世尊從兩足相輪放百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百億弗婆提、百億拘伽尼、百億鬱單越、百億大海、百億金剛圍山、百億菩薩生、百億菩薩出家、百億佛始成正覺、百億如來轉法輪、百億如來般泥洹、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時天、百億兜率陀天、百億化樂天、百億他化樂天、百億梵天、百億光音天、百億遍淨天、百億果實天、百億色究竟天,此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   以佛神力故,百億閻浮提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菩薩、德首菩薩、目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首菩薩、賢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樂色、華色、薝蔔華色、青蓮華色、金色、寶色、金剛色、玻璃色、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佛所,所謂:不動智佛、智慧火佛、淨智佛、具威儀智佛、明星智佛、究竟智佛、無上智佛、自在智佛、梵天智佛、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若有知正覺,  解脫離諸漏,  不著一切世,  彼非淨道眼。  若有知如來,  觀察無所有,  知法散滅相,  彼人疾作佛。  能見此世界,  一切處無著,  如來身亦然,  是人疾成佛。  若於佛法中,  其心隨平等,  入不二法門,  彼人難思議。  若見我及佛,  安住平等相,  彼住無所住,  遠離一切有。  色受無有數,  想行識亦然,  能如是知者,  彼是大牟尼。  見者無所有,  所見法亦無,  明瞭一切法,  彼能照世間。  一念見諸佛,  出現於世間,  而實無所起,  彼人大名稱。  無我無眾生,  亦無有敗壞,  若轉如是相,  彼則無上人。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  智者無所畏。」   如此處文殊師利說偈,一切處亦復如是。   爾時,光明過此世界,遍照東方十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見眾生苦逼,  癡覆愛慾刺,  常求無上道,  諸佛法如是。  離斷常二邊,  見法實不轉,  昔所未曾轉,  轉此無上輪。  不可思議劫,  被弘誓德鎧,  為度生死故,  大聖法如是。  導師降眾魔,  勇健莫能勝,  愛語離眾怖,  無上慈悲法。  內得甚深智,  能害諸煩惱,  一念見一切,  彼自在示現。  能擊正法鼓,  聲震十方國,  令得無上道,  自覺法如是。  不壞無量境,  能遊無數剎,  不取一切有,  彼自在如佛。  無比歡喜念,  諸佛常清淨,  虛空等如來,  彼是具足願。  一一眾生故,  阿鼻地獄中,  無量劫燒煮,  心淨如最勝。  不惜身壽命,  常護諸佛法,  具足行忍辱,  彼得如來法。」   爾時,光明過十世界,遍照東方百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如來覺諸法,  如幻如虛空,  心淨無障礙,  調伏群生類。  或見初生時,  妙色如金山,  住是最後身,  照明如滿月。  或見經行時,  攝無量功德,  念慧善具足,  明行人師子。  或見明淨眼,  觀察照十方,  或時見戲笑,  眾生樂欲故,  或見師子吼,  清淨無比身,  示現末後生,  所說無非實。  或見出家時,  解脫一切縛,  修習諸佛行,  常樂觀寂滅。  或見坐道場,  善覺一切法,  度諸功德岸,  癡闇煩惱滅。  或見天人尊,  具足大悲心,  或見轉法輪,  度脫諸群生,  或見無畏吼,  儀容甚微妙,  調伏一切世,  神力無障礙。  或見寂靜心,  世間燈永滅,  或見十力尊,  顯現自在法。」   爾時,光明過百世界,遍照東方千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善逝法甚深,  無相亦無有,  眾生顛倒故,  次第現一切。  無有我我所,  彼境界空寂,  善逝身清淨,  自覺離諸塵。  等覺明解脫,  無量不可數,  無邊世界中,  因緣和合起。  無諸陰界入,  永離生死苦,  不在世間數,  故號人師子。  內外俱解脫,  本來常自空,  一切離虛妄,  諸佛法如是。  離愛諸煩惱,  長流永不轉,  正覺解諸法,  度無量眾生。  一念不二相,  樂觀寂滅法,  其心無所著,  佛自在無量。  善知因緣法,  業報及眾生,  最勝無礙智,  甚深難思議。  普見十方界,  嚴淨諸佛剎,  如來離虛妄,  度脫無量眾。  佛智如鍊金,  一切有非有,  隨其所應化,  為說清淨法。」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遍照東方萬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離諸人天樂,  常行大慈心,  救護諸群生,  是彼淨妙業。  一向信如來,  其心不退轉,  不捨念諸佛,  是彼淨妙業。  永離生死海,  不退佛法流,  善住清涼慧,  是彼淨妙業。  身四威儀中,  觀佛深功德,  晝夜常不斷,  是彼淨妙業。  知三世無量,  不生懈怠心,  常求佛功德,  是彼淨妙業。  觀身如實相,  一切皆寂滅,  離我非我著,  是彼淨妙業。  觀察眾生心,  遠離虛妄想,  成就實境界,  是彼淨妙業。  能稱無量土,  悉飲一切海,  成就神通智,  是彼淨妙業。  計數諸佛國,  色相非色相,  一切盡無餘,  是彼淨妙業。  無量佛土塵,  一塵為一佛,  悉能知其數,  是彼淨妙業。」   爾時,光明過萬世界,遍照東方十萬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若以色性大神力,  而慾望見調御士,  是則翳目顛倒見,  彼為不識最勝法。  如來身色形相處,  一切世間莫能睹,  億那由劫欲思量,  妙色威神不可極。  非以相好為如來,  無相離相寂滅法,  一切具足妙境界,  隨其所應悉能現。  諸佛正法不可量,  無能分別說其相,  諸佛正法無合散,  其性本來常寂滅。  不以陰數為如來,  遠離取相真實觀,  得自在力決定見,  言語道斷行處滅。  等觀身心無異相,  一切內外悉解脫,  無量億劫不二念,  善逝深遠無所著。  普放妙光明,  遍照世境界,  淨眼一切智,  自在深廣義。  一能為無量,  無量能為一,  知諸眾生性,  隨順一切處。  身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虛妄非真實,  現有種種身。  一切諸世間,  皆從妄想生,  是諸妄想法,  其性未曾有。  如是真實相,  唯佛能究竟,  若能如是知,  是則見導師。」   爾時,光明過十萬世界,遍照東方百萬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最勝自覺超世間,  無依殊特莫能勝,  大仙化度一切有,  具足淨妙諸功德。  其心無染無處所,  常住無想亦無依,  永處吉祥無能毀,  威德尊重大導師。  從本淨明滅眾冥,  永離諸染無塵穢,  寂然不動離邊想,  是名善入如來智。  欲入善逝深法海,  遠離身心虛妄想,  解了諸法真實性,  永不隨順疑惑心。  一切世界如來境,  悉能為轉正法輪,  於法自性無所轉,  無上導師方便說。  曉了諸法無疑惑,  有無妄想永已離,  不生差別種種念,  正意思惟佛菩提。  諦了分別諸法時,  無有自性假名說,  隨順諸佛真實教,  法非一相亦不多。  眾多法中無一相,  於一法中亦無多,  若能如是了諸法,  是知諸佛無量德。  觀察諸法及眾生,  國土世間悉寂滅,  心無所依不妄想,  是名正念佛菩提。  眾生諸法及國土,  分別了知無差別,  善能觀察如自性,  是則了知佛法義。」   爾時,光明過百萬世界,遍照東方一億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大智無有量,  妙法無倫匹,  究竟能度彼,  生死大海岸,  壽命無終極,  永已離熾然,  彼成大功德,  是則方便力。  於諸佛深法,  隨覺如自性,  常觀三世法,  不生止足想,  了達所緣境,  未曾起妄想,  彼樂不思議,  是則方便力。  常樂觀眾生,  而無眾生想,  示現有身趣,  永離諸趣想,  內常樂禪寂,  而無繫心想,  彼心無所著,  是則方便力。  方便善觀察,  諦了諸法相,  專念正思惟,  常行涅槃性,  樂於解脫道,  具足平等慧,  彼住寂滅法,  是則方便力。  隨順調御士,  最勝佛菩提,  攝取一切智,  廣大如法性,  善入真實諦,  教化諸群生,  彼成最勝意,  是則方便力。  佛說深法義,  悉能隨順知,  入深廣智慧,  滅除諸障礙,  一切至處道,  是處悉能到,  行是自覺道,  是則方便力。  心猶虛空界,  亦如變化法,  一切所依性,  是相則非相,  行於涅槃性,  猶若虛空相,  能到深妙境,  是則方便力。  常記念晝夜,  晦朔日月數,  年歲時劫分,  亦隨觀察知,  一切諸世界,  始終成敗相,  悉能諦了知,  是則方便力。  一切群萌類,  隨業受生死,  有色及無色,  有想亦非想,  彼彼姓名號,  所趣諦了知,  得此不思議,  是則方便力。  一切過去世,  未來現在法,  隨順佛所說,  善念諦觀察,  覺三世平等,  如其真實相,  是諸深妙道,  無比方便力。」   爾時,光明過一億世界,遍照東方十億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受持難行法,  堅固不退轉,  日夜常精進,  未曾起疲厭,  已度難度海,  大音師子吼,  一切眾生類,  我今悉當度。  漂浪生死流,  沈淪愛慾海,  癡惑結重網,  昏冥大怖畏,  離慢堅固士,  是能悉除斷,  超勇成世雄,  是則佛境界。  世間諸放逸,  長迷醉五欲,  非實興妄想,  永為大苦障,  勤修不放逸,  奉行諸佛法,  大誓能度彼,  是則佛境界。  慧者滅本際,  無量難見劫,  眾生依吾我,  無窮生死轉,  令入寂滅法,  奉行最勝教,  誓宣此妙法,  是則佛境界。  見彼苦眾生,  孤惸無救護,  永淪諸惡趣,  三毒恆熾然,  無間無救處,  晝夜常火焚,  誓度斯等苦,  是則佛境界。  迷惑失正路,  習行諸邪徑,  見彼群生類,  長處大闇冥,  為現智慧燈,  令見諸佛法,  誓能為照明,  是則佛境界。  一切三有海,  深廣無涯底,  見彼群生類,  漂溺莫能濟,  為彼勤方便,  興造正法船,  普拯所應度,  是則佛境界。  無有本實見,  常依無明住,  沈沒生死淵,  愚癡心迷亂,  慧者見斯苦,  為之設法橋,  大悲演說法,  是則佛境界。  見彼生死獄,  楚毒難可量,  長夜老病死,  三苦競侵逼,  自覺深妙法,  專修方便慧,  誓度斯等苦,  是則佛境界。  聞佛甚深法,  信心無疑惑,  周滿十方剎,  普行諸法界,  觀察空寂法,  其心無恐怖,  現同一切身,  是則天人師。」   爾時,光明過十億世界,遍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億那由他世界、百億那由他世界、千億那由他、百千億那由他、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稱、無等、無邊、無分齊、不可說、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乃至上方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世界所有,一切悉現。如此見佛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塵數菩薩眷屬圍遶,彼一一世界中百億閻浮提亦復如是;佛神力故,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乃至賢首等。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乃至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不動智佛乃至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  一念悉觀察,  無來亦無去,  現在亦不住,  一切生滅法,  悉知真實相,  超度方便岸,  具足十種力。  無等大名稱,  普遍十方剎,  永離生死難,  究竟一切法,  皆悉能遍至,  一切諸世界,  具足能敷演,  清淨微妙法。  普為眾生類,  正心奉諸佛,  是故獲直心,  真實淨依果,  隨順分別知,  了達如如相,  得佛自在力,  十方靡不現。  從始供養佛,  樂行忍辱法,  能入深禪定,  觀察真實義,  悉令一切眾,  歡喜向如來,  菩薩行是法,  速逮無上道。  能問十方佛,  其心常湛然,  信佛不退轉,  威儀悉具足,  一切有無法,  了達非有無,  如是正觀察,  能見真實佛。  無量淨樂心,  境界滿十方,  一切國土中,  能說真實義,  滅除眾垢難,  安住平等法,  若能如是化,  斯人等如來。  聞佛妙音聲,  逮得無上法,  常轉淨法輪,  甚深難知見,  最勝所說法,  具足七覺義,  如是無上觀,  常見諸佛身。  不見如來空,  寂滅猶幻化,  雖見無所見,  如盲對五色,  虛妄取相者,  是人不見佛,  一切無所著,  乃見真如來。  眾生種種業,  難可分別知,  十方內外身,  種種無量色,  佛身亦如是,  一切滿十方,  難知能知者,  彼是大導師。  譬如無量剎,  依止虛空住,  不從十方來,  去亦無所至,  世界若成敗,  本來無所依,  佛身亦如是,  充滿虛空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明難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或至善趣,或至惡趣;或具諸根,或不具者;或生善處,或生惡處;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法,法不知智?」   爾時,覺首菩薩以偈答曰: 「為化眾生故,  乃能問斯義,  諸法如實性,  我說仁諦聽。  諸法不自在,  求實不可得,  是故一切法,  二俱不相知。  譬如駛水流,  流流無絕已,  二俱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亦如明燈焰,  焰焰不暫停,  二俱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亦如長風起,  鼓拂生動勢,  二俱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亦如深廣地,  展轉相依住,  二俱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因此轉眾苦,  而實無所轉。  法性無所轉,  示現故有轉,  於彼無示現,  示現無所有。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其性悉空寂,  虛妄無真實。  觀察正思惟,  有者無所有,  彼見不顛倒,  法眼清淨故。  虛妄非虛妄,  若實若不實,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如來雲何隨眾生時、隨命、隨身、隨行、隨欲樂、隨願、隨意、隨方便、隨思惟、隨籌量、隨眾生見而教化之?」   爾時,財首菩薩以偈答曰: 「明智心境界,  常樂寂滅行,  我今如實說,  仁者善諦聽。  分別觀內身,  我身何所有,  若能如是觀,  彼達我有無。  觀身一切分,  無所依止住,  諦了是身者,  於身無所著。  能解身如實,  明達一切法,  知法悉虛妄,  其心無所染。  身命相隨順,  展轉更相因,  猶如旋火輪,  前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  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  則離一切相。  因緣所起業,  無我猶如夢,  果報性寂滅,  前後無異相。  一切世間法,  唯以心為主,  隨樂取相者,  皆悉是顛倒。  世間所有法,  一切悉虛妄,  不能解諸法,  真實無有二。  一切生滅法,  皆悉從緣起,  唸唸速歸滅,  始終無異相。」   爾時,文殊師利問寶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四大悉非我,非我所,雲何眾生或受苦、受樂,或作惡、作善,或內端正、或外端正,或受少報、或受多報,或有現報、或有後報,然諸法性無善無惡?」   爾時,寶首菩薩以偈答言: 「隨所行諸業,  受果報亦然,  造者無所有,  諸佛如是說。  猶如明淨鏡,  隨其面像現,  內外無所有,  業性亦如是。  亦如田種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作因,  業性亦如是。  亦如大幻師,  在彼四衢道,  示現種種色,  業性亦如是。  如匠造木人,  能出種種聲,  彼無我非我,  業性亦如是。  亦如眾鳥類,  出□音不同,  能作種種聲,  業性亦如是。  如親因緣會,  受生無來者,  諸根各別異,  業性亦如是。  如大地獄中,  眾生受苦惱,  苦惱無來處,  業性亦如是。  亦如轉輪王,  成就勝七寶,  彼無所從來,  業性亦如是。  亦如諸世界,  有成或有敗,  成敗無來去,  業性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唯覺一法,雲何乃說無量諸法音聲遍滿無量世界,悉能教化無量眾生,出無量聲,現無量身,了知無量眾生心意,示現無量神足自在,示現無量無邊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示現無量種種境界,而法性分別實不可得?」   爾時,德首菩薩以偈答曰: 「佛子乃能問,  甚深微妙義,  智者若知此,  常樂求功德。  猶如地性一,  能持種種物,  不分別一異,  諸佛法如是。  猶如火性一,  能燒世間物,  火性無分別,  諸佛法如是。  猶如大海水,  注以百川流,  其味無別異,  諸佛法如是。  猶如風性一,  吹動一切物,  風性無分別,  諸佛法如是。  猶如龍雷震,  普雨一切地,  雨渧無分別,  諸佛法如是。  猶如大地一,  能生種種芽,  地性無別異,  諸佛法如是。  猶日無雲曀,  普能照十方,  光明無異性,  諸佛法如是。  猶如空中月,  世間靡不見,  非至一切處,  諸佛法如是。  猶如大梵王,  普應現大千,  其身無別異,  諸佛法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問目首菩薩言:「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雲何佈施果報不同?有種種色、種種性、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種種奇特、種種眷屬、種種自在、種種功德、種種慧,如來平等無有怨親?」   爾時,目首菩薩以偈答曰: 「譬如大地一,  能生種種芽,  於彼無怨親,  佛福田亦然。  譬如水一味,  因器故不同,  諸佛福田一,  眾生故有異。  譬如大幻師,  能令眾歡喜,  諸佛聖福田,  隨願令欣悅。  譬如辯才王,  能令眾歡喜,  諸佛聖福田,  令眾生悅樂。  譬如明淨鏡,  隨對現眾像,  諸佛聖福田,  眾生故有異。  譬如大藥王,  消滅一切毒,  諸佛聖福田,  能滅煩惱患。  譬如日出時,  能除一切闇,  諸佛聖福田,  普照十方界。  譬如淨滿月,  普照四天下,  諸佛聖福田,  平等無偏黨。  譬如毘嵐風,  震動一切地,  諸佛聖福田,  能動三界有。  譬如火劫起,  天地靡不燒,  諸佛聖福田,  能燒一切有。」   爾時,文殊師利問進首菩薩言:「佛子!眾生為見如來教斷諸煩惱耶?為知色、受、想、行、識、欲界、色界、無色界、癡、愛,斷諸煩惱耶?若知色、受、想、行、識、欲界、色界、無色界、癡、愛,斷諸煩惱者,如來教法何所增損?」   爾時,進首菩薩以偈答曰: 「佛子善諦聽,  我說如實義,  或有速出要,  或有難解脫,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應當一切時,  勇猛大精進。  譬如微小火,  樵濕則能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譬如人鑽火,  未出數休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譬如淨火珠,  離緣而求火,  畢竟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明淨日,  閉目求見色,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譬人無手足,  欲射過大地,  永不從彼意,  懈怠者亦然。  譬如大海水,  一毛渧求盡,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譬如火劫起,  欲以少水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譬人見虛空,  便言我身滿,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聞受法者能斷煩惱,雲何眾生等聞正法而不能斷隨婬、怒、癡、隨慢、隨愛、隨忿、隨慳嫉、隨恨、隨諂曲,是諸垢法,悉不離心,心無所行,能斷結使?」   爾時,法首菩薩以偈答曰: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積多聞,  能入如來法。  譬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不能如說行,  多聞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  種種諸餚膳,  不食自餓死,  多聞亦如是。  譬如有良醫,  具知諸方藥,  自疾不能救,  多聞亦如是。  譬如貧窮人,  日夜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多聞亦如是。  譬如帝王子,  應受無極樂,  業障故貧苦,  多聞亦如是。  譬如聾聵人,  善奏諸音聲,  悅彼不自聞,  多聞亦如是。  譬如盲瞽人,  本習故能畫,  示彼不自見,  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導師,  能度無量眾,  拯彼不自濟,  多聞亦如是。  譬人處大眾,  善說勝妙事,  內自無實德,  多聞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慧為首,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讚歎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慈、悲、喜、捨,此一一法皆不能得無上菩提?」   爾時,智首菩薩以偈答曰: 「難知而能知,  隨順眾生心,  佛子所問義,  諦聽我今說。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未曾以一法,  得成無上道。  如來知眾生,  本性所修習,  善順應度者,  為說淨妙法。  慳者讚佈施,  毀禁讚持戒,  瞋恚讚忍辱,  懈怠讚精進,  亂意讚禪定,  愚癡讚智慧,  不仁讚慈愍,  怒害讚大悲,  憂慼為讚喜,  憎愛為讚捨,  如是修習者,  漸解一切法。  譬如造宮室,  起基令堅固,  施戒亦如是,  菩薩眾行本。  譬如牢堅城,  防禦諸敵難,  忍進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  威德定天下,  禪智亦如是,  安隱諸菩薩。  譬如轉輪王,  具受一切樂,  四等亦如是,  安樂諸菩薩。」   爾時,文殊師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一切諸佛唯以一乘得出生死,雲何今見一切佛剎事事不同?所謂:世界、眾生、說法、教化、壽命、光明、神力、眾會、佛法、法住,如是等事,皆悉不同,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能成就無上菩提?」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隨眾生本行,  求無上菩提,  佛剎及眾會,  說法悉不同。  一切諸佛剎,  平等普嚴淨,  眾生業行異,  所見各不同。  諸佛及佛法,  眾生莫能見,  佛剎法身眾,  說法亦如是。  本行廣清淨,  具足一切願,  彼人見真實,  明達知見者。  隨順眾生欲,  諸業及果報,  各令見真實,  佛力自在故。  佛剎無異相,  如來無憎愛,  隨彼眾生行,  自得如是見。  非是一切佛,  安住導師咎,  無量諸世界,  示現見不同。  一切諸世界,  所應受化者,  常見人中雄,  諸佛法如是。」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各已說,仁者辯才深入,次應敷演,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所入?何等是佛境界所度?何等是佛境界隨順知?何等是佛境界隨順法?何等是佛境界分別知?何等是識佛境界?何等是決定知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照?何等是佛境界廣?」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答曰: 「如來深境界,  其量齊虛空,  一切眾生入,  真實無所入。  如來境界因,  唯佛能分別,  自餘無量劫,  演說不可盡。  隨順眾生故,  普入諸世間,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見。  度脫諸群生,  隨順其心智,  宣暢無窮盡,  唯是佛境界。  如來一切智,  三世無障礙,  諸佛妙境界,  皆悉如虛空。  法界無異相,  隨順眾生說,  若欲具分別,  唯佛之境界。  一切諸世間,  無量眾音聲,  隨時悉了知,  其實無分別。  非識所能識,  亦非心境界,  自性真清淨,  能示諸群生。  非業非煩惱,  寂滅無所住,  無明無所行,  平等行世間。  一切眾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來於一念,  一切悉明達。」   爾時,此娑婆世界眾生,佛神力故,見此佛剎一切眾生,如所行法,如所行業,如世間行,隨身所行,隨根所行,隨其行報所生之處,持戒毀禁,說法果報,如是世界中事,一切悉見。如是東方百千億世界,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稱、無等、無邊、無分齊、不可說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乃至說法果報,一切悉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淨行品第七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言:「佛子!雲何菩薩不染身、口、意業,不害身、口、意業,不癡身、口、意業,不退轉身、口、意業,不動身、口、意業,應讚歎身、口、意業,清淨身、口、意業,離煩惱身、口、意業,隨智慧身、口、意業?雲何菩薩生處成就,姓成就,家成就,色相成就,念成就,智慧成就,趣成就,無畏成就,覺悟成就?雲何菩薩第一智慧,最上智慧,勝智慧,最勝智慧,不可量智慧,不可數智慧,不可思議智慧,不可稱智慧,不可說智慧?雲何菩薩因力具足,意力具足,方便力具足,緣力具足,境界力具足,根力具足,止觀力具足,定力具足?雲何菩薩善知陰界入,善知緣起法,善知欲、色、無色界,善知過去、未來、現在?雲何菩薩修七覺意,修空、無相、無作?雲何菩薩滿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慈、悲、喜、捨?雲何菩薩得是處、非處智力,過去、未來、現在業報智力,種種諸根智力,種種性智力,種種欲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定解脫三昧垢淨智力,宿命無礙智力,天眼無礙智力,斷一切煩惱習氣智力?雲何菩薩常為諸天王守護,恭敬供養;龍王、鬼神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羅伽王、人王、梵天王等守護,恭敬供養?雲何菩薩為眾生捨,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燈,為導,為無上導?雲何菩薩於一切眾生為第一,為大;為勝;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答智首菩薩曰:「善哉!善哉!佛子!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惠利一切,安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菩薩成就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於佛正法,心無罣礙;去、來、今佛所轉法輪,能隨順轉;不捨眾生,明達實相;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色像第一,悉如普賢大菩薩等;成就如來一切種智;於一切法悉得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尊導。佛子!何等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捨離家難,  入空法中。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一切護養,  永得大安。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令出愛獄,  無戀慕心。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捨離貪惑,  功德具足。  若在妓樂,  當願眾生,  悉得法樂,  見法如幻。  若在房室,  當願眾生,  入賢聖地,  永離欲穢。  著寶瓔珞,  當願眾生,  捨離重擔,  度有無岸。  若上樓閣,  當願眾生,  昇佛法堂,  得微妙法。  佈施所珍,  當願眾生,  悉捨一切,  心無貪著。  若在聚會,  當願眾生,  究竟解脫,  到如來處。  若在危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無所罣礙。  以信捨家,  當願眾生,  棄捨世業,  心無所著。  若入僧坊,  當願眾生,  一切和合,  心無限礙。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開方便門,  深入法要。  求出家法,  當願眾生,  得不退轉,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解道修德,  無復懈怠。  除剃鬚髮,  當願眾生,  斷除煩惱,  究竟寂滅。  受著袈裟,  當願眾生,  捨離三毒,  心得歡喜。  受出家法,  當願眾生,  如佛出家,  開導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持淨戒,  當願眾生,  具足修習,  學一切戒。  受行道禁,  當願眾生,  具足道戒,  修如實業。  始請和尚,  當願眾生,  得無生智,  到於彼岸。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得勝妙法,  成就方便。  若入房舍,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得不退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敷善法座,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佛道樹,  心無所倚。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三昧正受,  當願眾生,  向三昧門,  得究竟定。  觀察諸法,  當願眾生,  見法真實,  無所罣礙。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知諸行性,  悉歸散滅。  下床安足,  當願眾生,  履踐聖跡,  不動解脫。  始舉足時,  當願眾生,  越度生死,  善法滿足。  被著衣裳,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每知慚愧。  整服結帶,  當願眾生,  自檢修道,  不壞善法。  次著上衣,  當願眾生,  得上善根,  究竟勝法。  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大慈覆護,  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心得正法,  自然清淨。  晨嚼楊枝,  當願眾生,  得調伏牙,  噬諸煩惱。  左右便利,  當願眾生,  蠲除污穢,  無婬怒癡。  已而就水,  當願眾生,  向無上道,  得出世法。  以水滌穢,  當願眾生,  具足淨忍,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上妙手,  受持佛法。  澡漱口齒,  當願眾生,  向淨法門,  究竟解脫。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淨施會,  見道如實。  擎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菩提,  究竟解脫。  若已在道,  當願眾生,  成就佛道,  無餘所行。  涉路而行,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趣高路,  當願眾生,  昇無上道,  超出三界。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謙下柔軟,  入佛深法。  若見險路,  當願眾生,  棄捐惡道,  滅除邪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得中正意,  身口無曲。  見道揚塵,  當願眾生,  永離塵穢,  畢竟清淨。  見道無塵,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潤。  見深阬□,  當願眾生,  向正法界,  滅除諸難。  見聽訟堂,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樹,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一切敬禮,  天人師仰。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得無上善,  莫能見頂。  若見刺棘,  當願眾生,  拔三毒刺,  無賊害心。  見樹茂葉,  當願眾生,  以道自蔭,  入禪三昧。  見樹好華,  當願眾生,  開淨如華,  相好滿具。  見樹豐果,  當願眾生,  起道樹行,  成無上果。  見諸流水,  當願眾生,  得正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水,  當願眾生,  悉得諸佛,  不壞正法。  若見浴池,  當願眾生,  入佛海智,  問答無窮。  見人汲井,  當願眾生,  得如來辯,  不可窮盡。  若見泉水,  當願眾生,  善根無盡,  境界無上。  見山□水,  當願眾生,  洗濯塵垢,  意解清淨。  若見橋樑,  當願眾生,  興造法橋,  度人不休。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憐□飀□□□□□□兜□ 當願眾生,  心得歡喜,  永除憂惱。  見好園池,  當願眾生,  勤修眾善,  具足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而自莊嚴。  見素服人,  當願眾生,  究竟得到,  頭陀彼岸。  見志樂人,  當願眾生,  清淨法樂,  以道自娛。  見愁憂人,  當願眾生,  於有為法,  心生厭離。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得無上樂,  憺怕無患。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滅除眾苦,  得佛智慧。  見強健人,  當願眾生,  得金剛身,  無有衰耄。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解脫眾苦。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歡喜恭敬,  諸佛菩薩。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遠離鄙惡,  以善自嚴。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常念諸佛,  菩薩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常見賢聖,  不作眾惡。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寂靜調伏,  究竟無餘。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得真清淨,  離一切惡。  若見仙人,  當願眾生,  向正真道,  究竟解脫。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堅固精勤,  不退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誓服法鎧,  得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遠離眾惡,  親近善法。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得無上辯,  摧伏外道。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威儀不異。  若見帝王,  當願眾生,  逮得法王,  轉無礙輪。  見帝王子,  當願眾生,  履佛子行,  化生法中。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永離愛慾,  深解佛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常得正念,  修行眾善。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金剛身,  心不可沮。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明達遠照,  功德自在。  若見妙色,  當願眾生,  得上妙色,  天人讚歎。  入裡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總持門,  見諸佛法。  入人堂室,  當願眾生,  入一佛乘,  明達三世。  遇難持戒,  當願眾生,  不捨眾善,  永度彼岸。  見捨戒人,  當願眾生,  超出眾難,  度三惡道。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食時,  當願眾生,  為法供養,  志在佛道。  若不得食,  當願眾生,  遠離一切,  諸不善行。  見慚愧人,  當願眾生,  慚愧正行,  調伏諸根。  見無慚愧,  當願眾生,  離無慚愧,  普行大慈。  得香美食,  當願眾生,  知節少欲,  情無所著。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無願三昧。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  當願眾生,  永得遠離,  世間愛味。  若嚥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所食雜味,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化成甘露。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德行充盈,  成十種力。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深達佛法。  退坐出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道,  等達三世。  澡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光明無量。  盛暑炎熾,  當願眾生,  離煩惱熱,  得清涼定。  隆寒冰結,  當願眾生,  究竟解脫,  無上清涼。  諷誦經典,  當願眾生,  得總持門,  攝一切法。  若見如來,  當願眾生,  悉得佛眼,  見諸最勝。  諦觀如來,  當願眾生,  悉睹十方,  端正如佛。  見佛塔廟,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敬。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尊重如佛,  天人宗仰。  頂禮佛塔,  當願眾生,  得道如佛,  無能見頂。  右遶塔廟,  當願眾生,  履行正路,  究暢道意。  遶塔三匝,  當願眾生,  得一向意,  勤求佛道。  讚詠如來,  當願眾生,  度功德岸,  歎無窮盡。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光明神德,  如佛法身。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得四神足,  究竟解脫。  昏夜寢息,  當願眾生,  休息諸行,  心淨無穢。  晨朝覺悟,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不捨十方。   「佛子!是為菩薩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菩薩品第八之一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曰: 「佛子我已說,  菩薩清淨行,  一切諸世尊,  鹹共所讚歎。  又諸大士眾,  甚深微妙行,  功德廣大義,  仁者應演說。」  賢首菩薩答:  「佛子善諦聽,  菩薩諸功德,  無量無有邊,  我當隨力說,  菩薩少功德,  我之所演暢,  如海一微渧。  菩薩於生死,  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  堅固不可動。  彼一念功德,  深廣無邊際,  如來分別說,  窮劫猶不盡。  何況於無量,  無數無邊劫,  具足修諸度,  諸地功德行。  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如來,  說彼功德雲,  亦不能究竟。  今我說菩薩,  功德中少分,  如鳥履虛空,  如地一微塵,  非是無所因,  又亦非無緣,  菩薩初發意,  直心大功德。  於佛及法僧,  深起清淨信,  信敬三寶故,  能發菩提心。  不求五欲樂,  寶貨諸財利,  亦不求自安,  希望世名聞,  滅除眾生苦,  令盡無有餘,  誓度斯等類,  菩薩初發心。  常欲令眾生,  離苦永安樂,  嚴淨一切剎,  供養無量佛,  樂立佛正法,  欲得無上道,  淨修一切智,  菩薩初發心。 「深心淨信不可壞,  恭敬供養一切佛,  尊重正法及聖僧,  信敬三寶故發心。  深信諸佛及正法,  亦信菩薩所行道,  正心信向佛菩提,  菩薩因是初發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  增長一切諸善法,  除滅一切諸疑惑,  示現開發無上道。  淨信離垢心堅固,  滅除憍慢恭敬本,  信是寶藏第一法,  為清淨手受眾行。  信能捨離諸染著,  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能轉勝成眾善,  究竟必至如來處。  清淨明利諸善根,  信力堅固不可壞,  信永除滅一切惡,  信能逮得無師寶,  信於法門無障礙,  捨離八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境,  示現無上解脫道。  一切功德不壞種,  出生無上菩提樹,  長養最勝智慧門,  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演說次第行,  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靈瑞優曇華,  亦如隨意妙寶珠,  若信恭敬一切佛,  則持淨戒順正教。  若持淨戒順正教,  諸佛賢聖所讚歎,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  一切如來所讚歎,  若信恭敬一切佛,  則能奇特供最勝。  若能奇特供最勝,  彼信佛心難思議,  若信如來正真法,  則常樂聞無厭足。  若樂聞法無厭足,  欣悟不可思議法,  若信恭敬清淨僧,  則信堅固不可壞。  若信堅固不可壞,  彼人信力不可動,  若信堅固不可動,  諸根明利悉清淨。  若根明利悉清淨,  則離一切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能親近善知識。  若能親近善知識,  則修無量諸功德,  若能廣修諸功德,  則能善解諸因果。  若能善解諸因果,  則成殊勝妙解脫,  若成殊勝妙解脫,  則為一切佛所護。  若為一切佛所護,  則生無上菩提心,  若生無上菩提心,  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則能得生諸佛家,  若能得生諸佛家,  則於諸法無所著。  若於諸法無所著,  則得深心妙清淨,  若得深心妙清淨,  則得殊勝無上心。  若得無上殊勝心,  則修一切波羅蜜,  若修一切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法供養一切佛,  若法供養一切佛,  則念佛定不可壞。  若念佛定不可壞,  則常睹見十方佛,  若常睹見十方佛,  則知如來常安住。  若知如來常安住,  則於其人法永存,  若於其人法永存,  則得辯才無窮盡。  若得辯才無窮盡,  則能演說無量法,  若能演說無量法,  則能度脫一切眾。  若能度脫一切眾,  則得大悲心堅固,  若得大悲心堅固,  則常喜樂甚深法。  若能喜樂甚深法,  則能捨離有為過,  若能捨離有為過,  則離我慢諸放逸。  若離我慢諸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眾,  若能兼利一切眾,  則處生死無憂慼。  若處生死無憂慼,  則能精進無有上,  若能精進無有上,  則得一切諸神通。  若得一切諸神通,  則解一切眾生行,  若解一切眾生行,  則能成就諸眾生。  若能成就諸眾生,  則得成就眾生智,  若得成就眾生智,  則能具足四攝法。  若能具足四攝法,  則與眾生無量利,  若與眾生無量利,  則能具足方便慧。  若能具足方便慧,  則能安住無上道,  若能安住無上道,  則一切魔不能壞。  若一切魔不能壞,  則能超出四魔道,  若能超出四魔道,  則至堅固不動地。  若至堅固不動地,  則得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  則為諸佛所授記。  若為諸佛所授記,  則常普現諸佛前,  若常普現諸佛前,  則解諸佛微密教。  若解諸佛微密教,  則為諸佛常護念,  若為諸佛常護念,  以佛功德自莊嚴。  若佛功德自莊嚴,  則得無量功德身,  若得無量功德身,  其身顯耀如金山。  若身顯耀如金山,  具足眾相三十二,  若具眾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自莊嚴。  八十種好自莊嚴,  其身光明無有量,  若身光明無有量,  光明莊嚴難思議。  若光莊嚴難思議,  則出無量寶蓮華,  若出無量寶蓮華,  一一華坐無量佛。  普現十方無量剎,  教化度脫一切眾,  若能度脫一切眾,  則得無量自在力。  若得無量自在力,  則能嚴淨諸佛剎,  解說甚深微妙法,  不可思議眾歡喜。  若說微妙甚深法,  不可思議眾歡喜,  則能具足四辯力,  自在能度一切眾。  若能具足四辯力,  自在能度一切眾,  彼人智慧常在前,  身口意業無錯謬。  若彼智慧常在前,  身口意業無錯謬,  彼人願力得自在,  隨眾所宜現其身。  若彼願力得自在,  隨眾所宜現其身,  為諸眾生說法時,  音聲微妙難思議。  若為眾生說法時,  音聲微妙難思議,  於彼一切眾生類,  一念之中悉知心。  若彼一切眾生類,  一念之中悉知心,  其人生死永無餘,  寂滅一切煩惱患。  若人生死永無餘,  寂滅一切煩惱患,  法身功德智慧具,  深解一切諸法實。  若身功德智慧具,  深解一切諸法實,  十地十種自在力,  皆悉究竟勝解脫。  若十地種自在力,  皆悉究竟得解脫,  授記莊嚴悉具足,  無量法門得自在。  若記莊嚴悉具足,  無量法門得自在,  盡為一切十方佛,  皆與授記無有餘。  若為一切十方佛,  皆與授記無有餘,  甘露法水灌其頂,  十方諸佛授記竟。  若甘露水灌其頂,  十方諸佛授記竟,  法身充滿遍虛空,  安住不動十方界。  若身充滿遍虛空,  安住不動十方界,  一切諸天及世人,  無等等界莫能知。  於本所行無不果,  其見聞者悉不空,  此是無上大福田,  供養施者大果報。  彼善男子威神力,  正法常住永不滅,  十善功德諸妙行,  無量法寶最無上。  彼威神力佛法海,  法寶堅固如金剛,  智慧滿足不可盡,  如是無量功德海。  或有剎土無有佛,  於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無有法,  於彼示現說法藏。  菩薩希望一切斷,  於一念頃遊十方,  示現十方如滿月,  無量方便化眾生。  於彼十方世界中,  唸唸示現成佛道,  轉正法輪入涅槃,  現分舍利為眾生。  或現聲聞緣覺道,  示現成佛普莊嚴,  現無量劫度眾生,  以三乘門廣開化。  或現男女種種形,  天人龍神阿脩羅,  隨諸眾生若干身,  無量行業諸音聲。  一切示現無有餘,  海印三昧勢力故,  不可思議莊嚴剎,  恭敬供養一切佛。  光明莊嚴難思議,  教化眾生無有量,  智慧自在不可議,  說法教化得自在。  施戒忍辱精進禪,  方便智慧諸功德,  一切自在難思議,  華嚴三昧勢力故。◎  ◎入微塵數諸三昧,  一三昧生塵等定,  一塵中現無量剎,  而彼微塵亦不增。  一塵內剎現有佛,  或現有剎而無佛,  或現有剎淨不淨,  或現大剎及中下,  或剎伏住或隨順,  或如野馬或四方,  或有國土如天網,  世界成敗無不現。  如一微塵所示現,  一切微塵亦如是,  是名三昧自在力,  亦無量稱解脫力。  若欲供養一切佛,  出生無量三昧門,  能以一手覆三千,  供養一切諸如來。  十方國土勝妙華,  無價寶珠殊異香,  皆悉自然從手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  無價寶衣雜妙香,  寶幢幡蓋而莊嚴,  金華寶帳妙校飾,  十方一切上供具,  悉從手中自然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  一切十方諸妓樂,  無量和雅妙音聲,  及以種種眾妙偈,  讚歎諸佛實功德,  音聲遍滿十方界,  悉從掌中自然出。  無量清淨諸行業,  所得右手放光明,  香水普灑十方國,  供養一切照世燈。  放妙莊嚴大光明,  出生無量寶蓮華,  於蓮華中無量佛,  相好具足自莊嚴。  放華莊嚴淨光明,  莊嚴妙華以為帳,  散諸雜華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香莊嚴淨光明,  莊嚴妙香以為帳,  散諸雜香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細末香淨光明,  莊嚴末香以為帳,  散諸末香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衣莊嚴淨光明,  莊嚴寶衣以為帳,  散諸寶衣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寶莊嚴淨光明,  莊嚴妙寶以為帳,  散諸妙寶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妙蓮華淨光明,  眾妙蓮華以為帳,  散諸蓮華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諸瓔珞淨光明,  諸妙瓔珞以為帳,  散諸瓔珞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莊嚴幢淨光明,  其幢青黃赤白色,  無量種種而莊嚴,  以幢嚴飾諸佛剎。  執持雜寶莊嚴蓋,  眾寶繒綵為垂帶,  寶鈴演出最勝音,  以此供養諸如來。  手出供具難思議,  如是供養一導師,  供一切佛亦如是,  大仙三昧自在力。  欲安一切眾生類,  出生自在勝三昧,  一切所行諸功德,  無量方便度眾生。  或現供養如來門,  或現一切佈施門,  或現具足持戒門,  或現無盡忍辱門,  無量苦行精進門,  禪定寂靜三昧門,  無量大辯智慧門,  一切所行方便門,  現四無量神通門,  大慈大悲四攝門,  無量功德智慧門,  一切緣起解脫門,  清淨根力道法門,  或現聲聞小乘門,  或現緣覺中乘門,  或現無上大乘門,  或現無常眾苦門,  或現無我眾生門,  或現不淨離欲門,  寂靜滅定三昧門,  隨諸眾生起病門,  一切對治諸法門,  隨彼眾生煩惱性,  如應說法廣開化。  如是一切諸法門,  隨其本性而濟度,  一切天人莫能知,  是自在勝三昧力。  出生隨樂勝三昧,  分別了知眾生心,  隨順教化諸群生,  令離憂惱得歡喜。  劫中災難饑饉時,  一切資生諸樂具,  隨其所須普周給,  是為能作大施主。  餚膳香美上味食,  寶衣莊嚴隨所樂,  己身國土珍愛施,  好施眾生悉從化。  以諸相好莊嚴身,  上妙衣服及眾華,  雜種末香以塗身,  現此嚴飾度眾生。  一切世間所喜樂,  種種殊勝淨妙色,  隨其所應普示現,  令樂色者得解脫。  柔軟美聲如哀鸞,  拘真羅等微妙音,  具足八種梵音聲,  隨其所樂為說法。  八萬四千諸法門,  諸佛以此度眾生,  分別諸法無量門,  隨眾生性化導之。  眾生苦樂利無利,  一切世間所行法,  悉能普應同其事,  以此攝法度眾生。  無量無邊大苦海,  為眾生故悉能忍,  與彼同事不念苦,  饒益眾生令安樂。  若有不識出家法,  樂著生死不求解,  是故菩薩捨國財,  常樂出家求寂靜。  五欲所縛不離家,  欲令眾生解脫故,  示現不樂處愛慾,  是故出家求解脫。  欲令具足十種行,  是佛如來本所修,  菩薩所行無有餘,  修習是法度眾生。  或有眾生壽無量,  煩惱微細樂世間,  為斯一切眾生類,  示現生老病死患。  或有貪慾瞋恚癡,  煩惱猛火常熾然,  為現生老病死苦,  化度一切眾生故。  如來十力無所畏,  及佛十八不共法,  最勝無量諸功德,  以此妙法度眾生。  說法教誡及神足,  住持自在神通力,  菩薩示現斯功德,  以此濟度諸群生。  如是方便無有量,  隨順世間度眾生,  不著世間如蓮華,  能令眾生大歡喜。  博綜多識辯才王,  文頌談論過世間,  示現世間眾技術,  譬如幻師現眾像。  或為長者邑中主,  或為賈客商人導,  或為國王及大臣,  或為良醫療眾病,  或於曠野作大樹,  或為良藥無盡藏,  或作寶珠隨所求,  迷道眾生示正路。  若見世界始成立,  眾生未知資生法,  是時菩薩為工匠,  為之示現種種業。  不作惡業害生具,  欲令群生壽安樂,  咒術藥草學眾論,  悉為諸佛所稱歎。  或現仙人殊勝行,  一切群生所愛樂,  示行苦行及深法,  隨其所應悉能現。  或作外道出家人,  或復示現事火法,  或現裸形無衣服,  能為彼人作師長。  見有邪命種種行,  習行非法以為勝,  一切梵志諸苦行,  能於其中而化度。  五熱炙身隨日轉,  或受牛鹿畜生戒,  被服草衣奉事火,  為化是等作導師。  現樂遊行諸天廟,  自投恆河求解脫,  食果服氣而飲水,  思惟正法不放逸。  或現胡跪翹一足,  或臥刺棘灰土上,  或臥杵石求解脫,  為彼師導教化故。  如是等類諸外道,  具觀彼意如應化,  菩薩苦行無與等,  外道由是得解脫。  若見世間無正見,  常依一切邪見住,  方便為說甚深法,  悉令得解真實諦。  或以鬼神邊地語,  為斯等類說四諦,  或以正語說四諦,  或人天語說四諦,  或以法辯說四諦,  或以義辯說四諦,  或以辭辯說四諦,  或無盡辯說四諦,  或八部音說四諦,  或一切音說四諦。  隨彼所解語言音,  為說四諦令解脫,  知一切語不思議,  是名說法三昧力。  安隱眾生勝三昧,  為度一切眾生故,  放大光明難思議,  以此光明救群生。  所放光明名善現,  若有眾生遇斯光,  彼獲果報無有量,  因是究竟無上道。  由彼顯現諸如來,  亦現一切法僧道,  又現最勝塔形像,  故獲光明名善現。◎  ◎又放光明名清淨,  映蔽一切天人光,  除滅一切諸闇冥,  普照十方無量國。  彼光覺悟一切眾,  執持燈明供養佛,  以燈供養諸佛故,  得成最勝世間燈。  然諸香油及酥燈,  或以竹木為炬明,  以能然此諸燈明,  得是清淨妙光明。  又放光明名濟度,  彼光覺悟一切眾,  當發無上菩提心,  度脫慾海諸群生。  若發無上菩提心,  度脫慾海諸群生,  彼悉能度四駛流,  示導無畏解脫處。  造立無量諸橋樑,  或作舟船度眾生,  毀呰有為讚寂靜,  因此得成度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愛,  彼光覺悟一切眾,  捨離五欲諸渴愛,  思樂解脫甘露水。  若能遠離五欲渴,  思樂解脫甘露水,  以佛解脫甘露雨,  滅除眾生諸渴愛。  惠施池井諸泉流,  以求無上佛菩提,  毀呰五欲讚諸禪,  因此得成滅愛光。  又放光明名歡喜,  彼光覺悟一切眾,  歡喜愛樂佛菩提,  發心願求無師寶。  建立如來大慈像,  相好具足坐蓮華,  讚歎最勝諸功德,  因是得成喜光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賢首菩薩品第八之二 「◎又放光明名愛樂,  彼光覺悟一切眾,  心常愛樂諸如來,  無上法寶清淨僧,  常會十方諸佛前,  逮成無上深法忍。  教化無量群生類,  心常念佛深妙法,  開發眾生菩提心,  因是得成愛樂光。  又放光明名德聚,  彼光覺悟一切眾,  普行種種無量施,  以此願求無上道,  隨其所求皆滿足,  一切施會悉清淨,  隨其所求惠施故,  因是得成德聚光。  又放光明名深智,  彼光覺悟一切眾,  於一法門一念中,  悉解無量諸法門,  分別諸法化眾生,  及諸法相如實義,  說法說義具足故,  因是得成深智光。  又放光明名慧燈,  彼光覺悟一切眾,  諸法空寂無生滅,  解達非有亦非無,  譬如野馬水月形,  亦如幻夢鏡中像,  諸法無主悉空寂,  因是得成慧燈光。  又放光名法自在,  彼光覺悟一切眾,  陀羅尼藏不可盡,  能持如來一切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防衛守護眾賢聖,  以無量法施眾生,  因是得成自在光。  又放光明名無慳,  彼光覺悟除貪惜,  解知財寶非常有,  悉能捨離無所著,  難制慳心能調伏,  解財如夢如浮雲,  常能歡喜樂佈施,  因是得成無慳光。  又放光明名清涼,  彼光覺悟毀禁者,  安立眾生淨戒中,  啟導令逮無師寶,  十善業跡悉清淨,  勸化眾生持淨戒,  開發眾生求佛道,  因是得成清涼光。  又放光名忍莊嚴,  彼光覺悟瞋恚者,  捨離瞋恚增上慢,  常樂柔和忍辱法,  眾生惡性難忍者,  悉能堪忍求佛道,  常能讚歎忍辱法,  因是得成莊嚴光。  又放光明名轉勝,  彼光覺悟懈怠者,  常能勤修三種業,  恭敬供養佛法僧。  若能勤修三種業,  恭敬供養佛法僧,  彼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無上佛菩提。  勸化眾生令精進,  恭敬供養佛法僧,  佛法欲滅能護持,  因是得成轉勝光。  又放光明名寂靜,  彼光覺悟亂意者,  捨離貪慾瞋恚癡,  正住甚深諸三昧,  遠惡知識不善行,  又離十種非法語,  讚歎坐禪空閑處,  因是得成寂靜光。  又放光名慧莊嚴,  彼光覺悟愚癡者,  善知緣起得解脫,  智慧照明了諸根。  若知緣起得解脫,  智慧照明了諸根,  得聖智慧諸三昧,  逮等正覺照世間。  捨國財寶所愛身,  精勤求法為佛道,  專心說法為眾生,  因是得成慧光明。◎  ◎又放光明名佛慧,  彼光覺悟一切眾,  見不思議無量佛,  各各坐寶蓮華上,  讚歎諸佛佛解脫,  說佛自在無有量,  廣說佛力諸神通,  因是得成佛慧光。  又放光明名無畏,  彼光安慰恐怖者,  非人所持諸毒害,  無量恐怖悉除滅,  普於眾生施無畏,  心常慈忍離惱害,  拯濟危難無救者,  因是得成無畏光。  又放光明名安隱,  彼光所觸疾病者,  滅除一切諸苦痛,  悉得正受三昧樂,  施諸良藥療眾患,  摩以寶珠香塗身,  或酥油乳石蜜施,  因是得成安隱光。  又放光明名見佛,  彼光覺悟命終者,  念佛三昧必見佛,  命終之後生佛前,  見彼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復勸令歸依佛,  因是得成見佛光。  又放光明名樂法,  彼光覺悟一切眾,  聽法講說及書寫,  於正法中常愛樂,  佛法欲滅能護持,  令求法者意充滿,  精勤修習佛正法,  因是得成樂法光。  又放光明名妙音,  彼光覺悟諸佛子,  一切世間所有聲,  聞者皆是如來音,  大音讚揚諸如來,  妓樂鐘磬供養佛,  又常讚歎佛音聲,  因是得成妙音光。  又放光名施甘露,  彼光覺悟一切眾,  遠離一切放逸行,  皆悉具足諸功德,  分別無量大苦海,  有為危脆非安隱,  宣揚讚歎寂滅樂,  因是得成甘露光。  又放光明名殊勝,  彼光覺悟一切眾,  於如來所聞勝戒,  勝妙三昧勝智慧,  常歎諸佛勝妙戒,  勝妙三昧勝智慧,  一心修習求菩提,  因是得成勝光明。  又放光名寶莊嚴,  彼光覺悟一切眾,  得勝寶藏不可盡,  以此供養諸世尊,  以寶獻佛及塔廟,  兼施一切諸貧乏,  以眾珍奇供最勝,  因是成寶莊嚴光。  又放光明名妙香,  彼光覺悟一切眾,  其有眾生聞是香,  具足得佛諸功德,  以人天香塗其地,  供養一切諸如來,  以香造像及塔廟,  因是得成妙香光。  又放光名雜莊嚴,  以幢幡蓋而嚴飾,  和雅妓樂微妙音,  散眾寶華滿十方,  本以微妙妓樂音,  和末塗香眾雜華,  幢蓋幡帳供諸佛,  因是得成莊嚴光。  又放光明名端嚴,  令十方地平如掌,  掃除僧坊大仙塔,  因是得成端嚴光,  又放光明名大雲,  彼光能雨妙香水,  香水灑塔及僧坊,  因是得成大雲光。  又放光名衣莊嚴,  令裸形者得上服,  以莊嚴服施眾生,  因是成衣莊嚴光,  又放光明名上味,  令飢餓者得美膳,  本施種種上味食,  因是得成上味光。  又放光名示現寶,  令諸貧乏得寶藏,  以無盡藏施三寶,  因是得成示寶光,  又放光名眼清淨,  能令盲者見眾色,  以燈供佛及塔廟,  因是得成淨眼光。  又放光名耳清淨,  能令聾者聞眾音,  妓樂供佛及塔廟,  因是得成淨耳光。  又放光名鼻根淨,  聞若不聞悉令聞,  眾香供佛及塔廟,  因是得成鼻淨光。  又放光名舌根淨,  以柔軟音讚諸佛,  永離粗獷不善語,  因是得成淨舌光。  又放光名身根淨,  諸根毀壞令具足,  禮拜諸佛及塔寺,  因是得成身淨光。  又放光名意根淨,  令失心者得正念,  修習三昧禪定力,  因是得成意淨光。  又放光名色清淨,  睹見不可思議佛,  以眾妙色莊嚴塔,  因是得成色淨光。  又放光名聲清淨,  解聲非聲悉空寂,  化眾令知聲如響,  因是得成聲淨光。  又放光名香清淨,  令諸臭穢成妙香,  香水洗塔菩提樹,  因是得成淨香光。  又放光名味清淨,  悉除一切味中毒,  供養佛僧及父母,  因是得成味淨光。  又放光名觸清淨,  堅強粗澀皆柔軟,  雨刀輪戟諸鋒刃,  皆悉變成寶華鬘。  柔軟妙衣布道巷,  最勝行時足蹈上,  香華上服用佈施,  因是得成觸淨光。  又放光名法清淨,  一一毛孔無量佛,  各說妙法難思議,  悉令眾生得歡喜。  因緣所生非生性,  如來法身非是身,  湛然常住如虛空,  因此化導成法光。  如是等比光明門,  無量無邊恆沙數,  悉從大仙毛孔出,  一切業果皆悉現。  如一毛孔所放光,  無量無邊恆沙數,  一切毛孔亦如是,  是大仙定自在力。  隨其本行得光明,  宿世同行有緣者,  如其所應放光明,  是名大仙智自在。  所修行業有同者,  及行隨喜功德分,  聞見菩薩清淨行,  彼人得見此光明。  若修無量諸功德,  恭敬供養無數佛,  心常樂求無上道,  彼人覺悟是光明。  譬如生盲不見日,  非為無日出世間,  諸有目者悉睹見,  各隨所務修其業。  大聖光明亦如是,  或有眾生見不見,  邪見惡害所不睹,  勝智慧者乃能見。  摩尼寶殿上輦乘,  眾寶香味莊嚴具,  有功德者自然備,  非無德者所能獲。  大聖光明亦如是,  隨其行業見不見,  聞是分別諸光明,  精勤恭敬信向者。  滅除一切諸疑惑,  速成無上功德幢,  出生微妙勝三昧,  諸佛眷屬大莊嚴。  神力於此得自在,  悉能顯現示眾生,  三千大千妙莊嚴,  化一蓮華滿世界,  結跏趺坐悉充滿,  是名自在三昧力。  十方世界微塵剎,  化作七寶大蓮華,  佛子眷屬共圍遶,  是名自在勝三昧。  宿世成就善因緣,  具足功德求佛道,  彼等眾生遶菩薩,  一切合掌觀無厭。  彼大仙人法如是,  甚深正受三昧力,  菩薩處彼清淨眾,  如月在星獨明耀。  如此一方所示現,  諸佛子等為眷屬,  一切十方亦如是,  示現三昧自在力。  十方世界有緣故,  往返出入度眾生,  或見菩薩入正受,  或見菩薩從定起,  或東方見入正受,  或西方見三昧起,  或西方見入正受,  或東方見三昧起,  如是出入遍十方,  或異方見入正受,  或異方見三昧起,  是大仙定自在力。  東方世界無有餘,  佛剎如來難思議,  菩薩常現彼佛前,  是名寂靜三昧力。  東方一切諸佛前,  常見安住入正受,  西方一切諸佛前,  常見菩薩供養佛,  西方世界無有餘,  佛剎如來難思議,  於彼一切諸佛前,  常見菩薩入正受。  西方見彼入正受,  東方佛剎無有餘,  於彼佛前三昧起,  恭敬供養一切佛。  如是十方諸佛前,  出入三昧無有餘,  或見菩薩入正受,  或見恭敬供養佛。  於眼根中入正受,  於色法中三昧起,  示現色法不思議,  一切天人莫能知,  於色法中入正受,  於眼起定念不亂,  觀眼無生無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於耳根中入正受,  於聲法中三昧起,  分別一切諸音聲,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聲法中入正受,  於耳起定念不亂,  觀耳無生無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於鼻根中入正受,  於香法中三昧起,  分別一切諸香法,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香法中入正受,  於鼻起定念不亂,  觀鼻無生無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於舌根中入正受,  於味法中三昧起,  分別一切諸味法,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味法中入正受,  於舌起定念不亂,  觀舌無生無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於身根中入正受,  於觸法中三昧起,  分別一切諸觸法,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觸法中入正受,  於身起定念不亂,  觀身無生無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於意根中入正受,  於諸法中三昧起,  分別一切諸法相,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諸法中入正受,  於意起定念不亂,  觀意無生無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現童子身入正受,  於壯年身三昧起;  現壯年身入正受,  於老年身三昧起;  現老年身入正受,  於善女人三昧起;  現善女人入正受,  於善男子三昧起;  現善男子入正受,  比丘尼身三昧起;  比丘尼身入正受,  於比丘身三昧起;  現比丘身入正受,  於學無學三昧起;  現學無學入正受,  於緣覺身三昧起;  現緣覺身入正受,  於如來身三昧起;  現如來身入正受,  於諸天身三昧起;  現諸天身入正受,  於龍神身三昧起;  現龍神身入正受,  於大鬼神三昧起;  現大鬼神入正受,  一切鬼神三昧起;  一切鬼神入正受,  一毛孔中三昧起;  一毛孔中入正受,  一切毛孔三昧起;  一切毛孔入正受,  一毛端頭三昧起;  一毛端頭入正受,  一切毛端三昧起;  一切毛端入正受,  一微塵中三昧起;  一微塵中入正受,  一切微塵三昧起;  一切微塵入正受,  於金剛地三昧起;  現金剛地入正受,  摩尼寶樹三昧起;  摩尼寶樹入正受,  諸佛光明三昧起;  諸佛光明入正受,  於大海水三昧起;  現大海水入正受,  於大盛火三昧起;  現大盛火入正受,  於風起定心不亂;  現於風大入正受,  於地大中三昧起;  現地大中入正受,  於天宮殿三昧起;  現天宮殿入正受,  於虛空中三昧起。  是名無量功德者,  三昧自在難思議,  十方一切諸如來,  不思議劫說不盡。  一切諸佛皆共說,  眾生業報難思議,  諸龍神變佛自在,  禪定三昧亦難思,  今說聲聞自在力,  無可為之作譬諭,  智慧明瞭聰達者,  乃能解是甚深義。  得八解脫心自在,  一身能作無量身,  以無量身作一身,  於虛空中入火定,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行住坐臥虛空中,  於一念中自在變。  彼不具足大慈悲,  不為眾生求佛道,  尚能示現難思議,  況大饒益自在力,  現作日月遊虛空,  普照十方諸世界,  或作河池井泉水,  或作大海眾寶器。  如是等比難思議,  普現十方諸世界,  深達三昧諸解脫,  唯有諸佛能證知。  如淨水中四兵像,  各各別異皆明瞭,  刀劍輪戟眾兵器,  如是等仗皆悉現,  隨其器仗本形相,  悉現於彼淨水中,  水影四兵無憎愛,  是名大仙定自在。  海中有天名妙音,  其中眾生若干種,  解彼一切諸音聲,  皆悉令得大歡喜。  彼有貪慾瞋恚癡,  猶能分別一切音,  況復總持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生喜?  有一女人名辯才,  父母求天由此生,  離諸惡法樂真實,  能令眾生得辯才。  彼有貪慾瞋恚癡,  猶能與眾勝辯才,  亦能令彼得歡喜,  何況菩薩無量智?  譬如幻師善術法,  能現種種無量色,  示現晝夜須臾頃,  或現須臾作百年。  彼有貪慾瞋恚癡,  幻力自在悅世間,  況禪解脫神通行,  雲何不令眾生喜?  天阿脩羅鬥戰時,  阿脩羅眾即退散,  心大恐怖而奔走,  四兵悉入藕絲孔。  彼有貪慾瞋恚癡,  能作自在不思議,  況住自在無畏法,  雲何不能現神變?  釋提桓因有象王,  彼知帝釋欲行時,  彼化作頭三十三,  一一口中有六牙,  一一牙上七浴池,  清淨香水湛然滿,  一一清淨池水中,  各七蓮華為莊嚴。  彼諸嚴飾蓮華上,  各各有七天玉女,  諸女並奏微妙音,  與彼帝釋相娛樂,  或時捨彼龍象身,  化作天女極莊嚴,  威儀巧妙最無比,  是名龍象自在力。  彼有貪慾瞋恚癡,  能作如是諸神變,  何況具足方便智,  而於諸定不自在?  如阿脩羅化作身,  金剛地上安其足,  海水至深僅半身,  其首廣大如須彌。  彼有貪慾瞋恚癡,  乃能現是大神力,  況伏魔怨照世燈,  而不能現大神變?  天阿脩羅共戰時,  帝釋自在難思議,  隨阿脩羅軍眾數,  現身等彼而交戰。  諸阿脩羅發是念:  『釋提桓因來向我,  必取我身五種縛。』  阿脩羅眾大恐怖,  帝釋現身有千眼,  手執金剛出火焰,  被甲持杖自莊嚴,  阿脩羅見即退散。  彼以微小功德力,  猶能摧破大怨敵,  何況救度一切者,  無量功德不自在?  教化忉利諸天故,  得此果報妙音聲,  以諸天等放逸行,  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無常,  虛偽無實如水沫,  如幻野馬水中月,  有為如夢如浮雲。  一切放逸有憂諍,  非甘露道生死徑,  若有行諸放逸者,  入於生死摩竭口。  我所有者眾苦本,  一切賢聖所厭患,  五欲功德磨滅法,  常樂清淨真實行。  三十三天聞此音,  一切來集善法堂,  帝釋為說微妙法,  隨順離欲寂靜行。  彼音無形不可見,  猶能饒益諸天眾,  何況應化眾生身,  不能大利一切世?  天阿脩羅共鬥時,  諸天眾侶大恐怖,  諸天功德勢力故,  空中出聲言勿懼。  諸天聞此安慰聲,  即離恐畏生大力,  時阿脩羅心震懼,  所將兵眾悉退散。  何況甘露妙音聲,  能滅眾生諸恐怖,  大慈具足摧眾魔,  寂靜妙音除煩惱。  帝釋普應諸天女,  九十有二那由他,  天女各各心自謂,  天王獨與我娛樂。  現身集在善法堂,  為天說法令歡喜,  帝釋能於一念中,  悉皆現此大神變。  釋有貪慾瞋恚癡,  能令眷屬悉歡喜,  況無量劫修神力,  而不能令一切悅?  他化自在六天王,  於欲界中得自在,  以業煩惱為羅網,  繫縛一切諸凡夫。  彼有貪慾瞋恚癡,  能伏欲界諸群生,  況具十種自在力,  而不令眾同其行?  三千世界大梵王,  一切諸梵所住處,  悉能現身於彼坐,  演暢微妙梵音聲。  彼於世間四梵道,  禪定五通得如意,  何況超出一切世,  禪定解脫不自在?  摩醯首羅智自在,  大海龍王降雨時,  悉能分別數其渧,  於一念中皆明瞭。  無量億劫勤修學,  得是無上菩提智,  雲何當於一念中,  不知一切眾生心?  眾生業報難思議,  因大風輪起世界,  巨海諸山天宮殿,  眾寶光明萬物種,  亦能興雲降大雨,  亦能散滅諸雲氣,  亦能成熟一切穀,  亦大饒益群生類。  風不能學波羅蜜,  亦不學佛諸功德,  猶成不可思議事,  何況具足諸願者?  男子女人諸異類,  海龍雷震大音聲,  悉能了知皆如響,  逮無障礙無盡辯,  為一切眾說妙法,  其有聞者悉歡喜。  如海奇特未曾有,  印現一切眾像類,  大身眾生妙寶藏,  眾流悉入無增損。  如是眾生平等印,  無盡功德禪解脫,  一切智慧諸功德,  增長眾善無厭足。  龍王示現自在時,  從金剛際至他化,  興雲充遍四天下,  其雲種種莊嚴色。  第六他化自在天,  於彼雲色如黃金,  化樂天上雲赤色,  兜率陀天白寶色,  夜摩天上琉璃色,  三十三天碼瑙色,  四王天上玻璃色,  於大海上金剛色,  緊那羅中妙香色,  諸龍住處蓮華色,  微密天中白鵝色,  阿脩羅中狀如山,  鬱單越中金野馬,  閻浮提境雲青色,  餘二天下雜種色,  隨眾所樂以應之。  又復他化自在天,  雲中電耀如日光,  化樂天上如月光,  兜率天上閻浮金,  夜摩天上白寶色,  釋處金雲如野馬,  四王天上最妙色,  於大海上赤寶色,  緊那羅中青琉璃,  諸龍住處寶藏色,  微密天中玻璃色,  阿脩羅中瑪瑙色,  鬱單越境火珠色,  閻浮提界青寶色,  餘二天下雜莊嚴,  隨眾所樂以應之。  他化雷震如梵音,  化樂天上妙音聲,  兜率天上妓樂音,  夜摩天上天女音,  於彼忉利諸天上,  緊那羅女妙音聲,  四王天上乾闥聲,  緊那羅中簫笛聲,  於彼一切大海中,  猶如兩山相擊聲,  諸龍住處頻伽聲,  微密天中龍女聲,  阿脩羅中天鼓聲,  於人道中海潮聲。  又復他化自在天,  雨妙香華為莊嚴,  化樂天上薝蔔華,  曼陀羅華及澤香,  兜率天上摩尼珠,  無上種種莊嚴寶,  明淨髻珠如月光,  上妙細衣鍊金色,  夜摩幢蓋幡莊嚴,  華鬘塗香勝莊嚴,  赤真珠衣金絞絡,  種種微妙眾妓樂,  三十三天如意珠,  堅固殊妙栴檀香,  種種鬱金諸天華,  雨雜清淨華香水,  四王天雨上味膳,  眾味具足生氣力。  又雨不可思議寶,  龍王降是種種雨,  又復於彼大海中,  一一雨渧如車軸,  無量眾寶不可盡,  又雨種種莊嚴寶,  緊那雨華青寶衣,  摩利妙華細末香,  種種妓樂悉具足,  如是無量妙莊嚴。  諸龍住處赤真珠,  微密天中火珠寶,  阿脩羅中雨兵仗,  摧伏一切諸怨敵。  鬱單無價寶瓔珞,  弗婆俱耶二天下,  婆師波利薝蔔華,  清淨妙寶解脫華,  閻浮提雨清淨水,  柔軟悅澤常應時。  長養眾果香華樹,  隨時成熟益眾生,  如是無量難思議,  興雲雷震種種雨,  自於宮殿身不動,  能現自在不思議。  於彼海中為尊主,  示現神變難思議,  況入法海盡源底,  雲何不能大神變?  如我所說諸譬諭,  為深智慧菩薩故,  無畏大士無倫匹,  逮得自在諸解脫,  微妙無量勝智者,  能說如是解脫門,  諸未曾有奇特法,  一切不能報其恩,  聞是甚深勝解脫,  信解受持為他說,  世間一切諸凡夫,  信是法者甚難得,  思惟無量諸善法,  本有因力故能信,  一切世界諸群生,  鮮有欲求聲聞道,  求緣覺者轉復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是法為甚難,  況能受持正憶念,  如說修行真實解,  若以三千大千界,  頂戴一劫身不動,  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為甚難,  大千塵數眾生類,  一劫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德未為勝,  信是法者為殊勝,  若以掌持十佛剎,  於虛空中住一劫,  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為甚難。  十佛剎塵眾生類,  一劫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德未為勝,  信是法者為殊勝。  十剎塵數諸如來,  一劫恭敬而供養,  若能受持此品者,  功德於彼為最勝。」  賢首說此品竟時,  十方世界六返動,  諸魔宮殿如聚墨,  光照十方惡道滅。  一切十方諸如來,  悉皆普現賢首前,  各伸右手摩其頂,  賢首菩薩德無量。  以其右手摩頂已,  一切如來讚歎言: 「善哉善哉真佛子,  快說是法我隨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昇須彌頂品第九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諸四天下,一一閻浮提,皆有如來坐菩提樹下,無不顯現。彼諸菩薩各承佛神力,說種種法。皆悉自謂:在於佛所。   爾時,世尊威神力故,不起此座,昇須彌頂,向帝釋殿。爾時,帝釋遙見佛來,即於妙勝殿上,敷置眾寶師子之座。以萬種雜寶而莊嚴之;萬種寶帳彌覆其上;以萬寶網而絞絡之;次上萬種眾妙寶蓋、天繒雜寶以為垂帶;萬種瓔珞而莊嚴之;萬種寶衣以敷座上。一萬天子在前立侍;一萬梵天而圍遶之;一萬光明以為照耀。   爾時,帝釋為佛莊嚴師子座已,合掌恭敬白佛言:「善來世尊!唯願哀處我此宮殿。」爾時,世尊即受其請,昇妙勝殿;一切十方亦復如是。爾時,帝釋無量樂音,佛神力故,寂然無聲。即自憶念於過去佛所種諸善根,以偈頌曰: 「迦葉如來具大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拘那牟尼慧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拘樓佛身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隨葉如來離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屍棄如來常寂然,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毘婆屍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提捨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波頭摩佛淨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錠光如來明普照,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處,  是故此地最吉祥。」   如此間帝釋,佛神力故,以偈讚歎十佛功德;如是十方帝釋,各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以偈讚歎亦復如是。爾時,世尊昇師子座,結跏趺坐。坐已,宮殿忽然廣博如忉利天處,一切十方,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第十   爾時,十方各過百佛世界微塵數剎,一一方各十世界,其世界名因陀羅;次名蓮華;次名眾寶;次名優缽羅;次名妙行;次名善行;次名歡喜;次名星宿;次名無厭慈;次名虛空。其佛號不變月;次號無盡月;次號不動月;次號香風月;次號自在天月;次號清淨月;次號無上月;次號星宿月;次號不衰變月;次號無量自在月。其菩薩名法慧;次名一切慧;次名勝慧;次名功德慧;次名精進慧;次名善慧;次名智慧;次名真實慧;次名無上慧;次名堅固慧。此諸菩薩各於其國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佛神力故,彼一一菩薩,各將一佛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恭敬禮拜。又佛神力故,化作寶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充滿十方。如此世界須彌山頂,菩薩雲集;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四天下菩提樹下須彌山頂妙勝殿上,如來大眾,皆悉顯現。爾時,法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天人師悉現,  一切嚴淨剎,  須彌山王頂,  帝釋妙勝殿,  哀受天王請,  故處其宮殿,  一一各以十,  吉祥偈讚佛。  諸佛大眷屬,  清淨菩薩眾,  斯從十方來,  跏趺正安坐。  各同其名字,  如我菩薩眾,  捨離於本剎,  往詣諸佛所。  本國諸世尊,  名號皆悉同,  各於其佛所,  淨修菩薩行。  諸佛子當知,  如來威神力,  一切世界中,  各謂佛在前。  今我等見佛,  坐釋妙勝殿,  十方亦如是,  如來自在力。  一切世界中,  發心求佛者,  先立清淨願,  修習菩薩行。  菩薩淨修行,  無量無數劫,  於法界無礙,  無能測量者。  悉普照十方,  滅除愚癡闇,  一切無與等,  是故莫能知。」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  雖常見如來,  於此正法中,  猶未睹真實,  妄想取諸法,  增長癡惑網,  輪迴生死中,  盲冥不見佛。  雖復觀諸法,  猶未見實相,  一切法生滅,  但著假名字,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無取亦無見,  空寂無真實,  諸佛本來空,  不可得思量。  若解一切法,  不可思量者,  彼於諸煩惱,  其心無所染。  虛妄取法相,  是則為癡冥,  是故不見佛,  亦不得真實。  牟尼離三世,  相好悉具足,  於住無所住,  法界悉清淨。  因緣故法生,  因緣故法滅,  如是觀如來,  究竟離癡惑。  法慧先已說,  清淨微妙法,  我從彼勝聞,  菩提難思議。」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如來智甚深,  一切莫能測,  不知真實法,  世間悉迷惑。  童蒙思惟是,  虛妄取諸法,  是故不見佛,  具足清淨相。  愚癡心迷惑,  妄取五陰相,  不了真實性,  是故不見佛。  分別一切法,  皆悉無真實,  如是解諸法,  則見盧捨那。  因前五陰故,  後陰相續生,  次第解五陰,  見佛難思議。  如寶在闇處,  無明故不見,  真諦無說者,  雖慧莫能睹。  如目不明淨,  不見微妙色,  如是不淨心,  不見諸佛法。  猶如明淨日,  無目者不見,  若人心諂曲,  終不睹諸佛。  故當淨慧眼,  觀察諸法相,  見法相明瞭,  猶如鏡中像。  一切慧先說,  清淨微妙法,  我從彼勝聞,  見佛盧捨那。」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諸法虛無實,  妄取堅固相,  是故童蒙者,  常轉生死輪。  不善非勝法,  妄作勝法相,  是故生障礙,  愚癡常輪轉。  不知八正道,  雲何知自心?  彼因顛倒想,  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  常受無量苦,  彼人不成就,  清淨法眼故。  欲知一切心,  先當求法眼,  如我所說者,  能見真實佛。  若有見佛者,  其心無所著,  彼則見真實,  如佛所說法。  若見大智慧,  如來妙法身,  能見如來故,  彼有清淨眼。  無見乃能見,  一切真實法,  於法有所見,  彼則無所見。  妙哉真實法,  佛以導眾生,  一切諸有中,  無生亦無死。  勝慧先已說,  清淨微妙法,  我從彼勝聞,  深解諸佛道。」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以諸妄想行,  慧眼不清淨,  愚癡邪見增,  常不見諸佛。  若能見邪偽,  及以真實法,  諦了實不實,  則見清淨佛。  見者則是垢,  彼則無所見,  諸佛離所見,  是故見清淨。  世間語言法,  虛妄無真實,  知世從緣起,  能離生死患。  世間非世間,  觀察悉平等,  二俱知真實,  是名真見者。  若能如是觀,  漏盡得自在,  非有亦非無,  是名不二見。  虛妄非虛妄,  非是諸佛法,  真實無二相,  法性清淨故。  法性自清淨,  無相如虛空,  一切無能說,  智者如是觀。  樂觀一切法,  寂滅無所有,  亦知不可修,  能見牟尼尊。  如是見佛者,  功德不可量,  一切所有行,  寂靜空無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第十之二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妙哉佛世尊,  無量諸如來,  離害心解脫,  自度能度彼。  正見世間燈,  如實不顛倒,  無量無數劫,  積德故見佛。  諸行空無實,  凡夫謂真諦,  一切無自性,  皆悉等虛空。  無盡智所說,  說者無所說,  了知有悉無,  故得難思議。  無盡說無盡,  眾生空寂故,  知彼真實性,  則見大名稱。  無見說是見,  無我說眾生,  說見及眾生,  是二悉非有。  見者無所見,  是見不壞相,  是名真實法,  一切佛所說。  能知真實佛,  及佛之所說,  普見一切世,  如佛盧捨那。  如來等正覺,  善說明淨道,  精進慧菩薩,  演說無量法。  有無諸法相,  一相平等修,  如是能見佛,  安住真實際。」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我聞最勝教,  即生淨慧光,  普照十方世,  悉見一切佛。  若計有眾生,  是為最難處,  法本無真主,  但有假言說。  愚惑莫能知,  自身真實性,  如來非取相,  是故不見佛。  塵垢障慧眼,  不見等正覺,  無量無數劫,  流轉生死海。  流轉則生死,  非轉是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皆不可得。  虛誑妄說者,  生死涅槃異,  迷惑賢聖法,  不識無上道。  如是取相者,  言有佛等覺,  顛倒無正念,  是故不見佛。  能知此實法,  寂滅真如相,  則見最正覺,  超出語言道。  虛妄說諸法,  法實無所有,  一切諸世尊,  諦求不可得。  明瞭過去世,  未來及現在,  究竟永寂滅,  故說為如來。」   爾時,真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寧受無量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所以無量劫,  受此眾苦惱,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實以無實法,  正覺等真偽,  以無和合相,  是名為菩提。  現佛非緣合,  去來亦復然,  一切法無相,  是則佛真性。  若能如是觀,  諸法甚深義,  則見無量佛,  法身真實相。  於實知真實,  非實知非實,  善解真實際,  故號為正覺。  覺者無所覺,  是佛真妙法,  諸佛如是修,  非一亦非二。  知一法為眾,  知眾法為一,  法無所依處,  雲何而緣合。  作者及所作,  二俱無所有,  若能如是解,  求之不可得。  是處不可得,  諸佛所依止,  法無有所依,  覺者無所著。」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無上摩訶薩,  遠離眾生相,  上相無所有,  故號為無上。  微妙無所有,  粗者亦復無,  諸佛之所得,  非望亦非作。  是法不可數,  諸佛之境界,  亦離於無數,  是名佛真法。  慧日照十方,  滅除眾闇冥,  亦非有所照,  亦復非無照。  常樂寂靜法,  永離有所依,  解脫無依處,  不染一切法。  善見大智者,  真實所依住,  若無有二法,  當知一亦無。  無一亦無二,  一切皆寂滅,  三種世間空,  是則諸佛見。  諸佛教眾生,  安住正法中,  解達無所住,  當見真實身。  非身即是身,  不轉不可見,  無轉亦無見,  是名無上身。  真慧所演說,  無量諸佛法,  若聞此法者,  常得清淨眼。」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眾生不知恩,  如來發慈慧,  出現於世間,  普照除眾冥。  起大慈悲心,  普觀諸群生,  具受無量苦,  永縛在三有。  唯除等正覺,  最勝尊導師,  一切天人中,  無可歸依者。  世界若無佛,  及眾賢聖人,  彼諸群生類,  無有一切樂。  如來眾賢聖,  出現於世間,  為開淨慧眼,  令得永安樂。  若見如來者,  為得最大利,  聞佛名歡喜,  則是世間塔。  我等獲善利,  現前覲如來,  聞斯微妙法,  悉當成佛道。  三世明解脫,  甚深諸境界,  一切眾菩薩,  清淨開慧眼。  我等重歡喜,  見佛盧捨那,  無量無邊智,  演說不可盡。  無上慧堅固,  及諸佛子等,  無數億劫中,  說佛德無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十住品第十一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入三昧已,十方千佛世界塵數佛土之外,各見千佛世界塵數諸佛,是諸如來悉號法慧。時,彼諸佛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塵數諸佛加汝神力,故能入是三昧正受;又盧捨那佛本願力故,威神力故,及汝善根力故,又欲令汝廣說法故,長養佛慧故,開解法界故,分別眾生界故,除滅障故,入無礙境界故,無等等方便入一切智陀羅尼故,覺一切法故,善知諸根故,說法持故,所謂菩薩十住。善男子!當承佛神力,說微妙法。」   爾時,一切如來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住智、無斷智、無癡智、無壞智、無惡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怠智、無退智。何以故?彼三昧力法如是故。   爾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摩其頂已,即從定起,告眾菩薩言:「諸佛子!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佛種性中生。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十住行,去、來、現在諸佛所說。何等為十?一名初發心,二名治地,三名修行,四名生貴,五名方便具足,六名正心,七名不退,八名童真,九名法王子,十名灌頂。諸佛子!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尊重難遇;或睹神變、或聞說法、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無量苦、或聞如來廣說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一向不迴。此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分。何等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業報垢淨智、諸根智、欲樂智、性智、一切至處道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正受垢淨起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盡智,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恭敬供養諸佛,讚歎諸菩薩護眾生心,親近賢明,讚不退法,修佛功德,稱揚歎美,生諸佛前,方便修習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提心轉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治地住?此菩薩於一切眾生發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大慈心、大悲心、樂心、安住心、歡喜心、度眾生心、守護眾生心、我所心、師心、如來心,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先當勤學專求多聞,修離欲定,近善知識不違其教,善知時語,學無所畏,明解深義,了達正法,知堅法行,捨離癡冥,安住不動。何以故?欲於一切眾生增長大慈悲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修行住?此菩薩十種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不自在,一切法不可樂,一切法無集散,一切法無堅固,一切法虛妄,一切法無精勤和合堅固,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分別知一切眾生界,分別知一切法界,分別知一切世界,分別知地、水、火、風界,分別知欲、色、無色界。何以故?欲於一切法增長明淨智慧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生貴住?此菩薩從一切聖法正教中生,修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信佛不壞,究竟於法,寂然定意,分別眾生,分別佛剎,分別世界,分別諸業,分別果報,分別生死,分別涅槃,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分別去、來、今佛法,修行去、來、今佛法;具足去、來、今佛法,平等觀察一切諸佛。何以故?欲使明達二世等觀,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聞十種法應當修行。何等為十?所行善根悉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捨離諸難,拔出一切眾生生死苦惱,令一切眾生歡喜快樂,令一切眾生調伏,令一切眾生悉得涅槃,是為具足方便住。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知眾生無有邊,知眾生不可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種種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不自在,知眾生非真實,知眾生無所有。何以故?欲令其心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得決定心。何等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若成、若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性,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如虛空,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如響。何以故?欲令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不退轉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其心堅固而不動轉。何等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法、無法,於佛法中不退轉,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不退轉,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不退轉,菩薩行出生死、不出生死,於佛法中不退轉,有過去佛、無過去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未來佛、無未來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現在佛、無現在佛,於佛法中不退轉,佛智有盡、無盡,於佛法中不退轉,三世法一相、非一相,於佛法中不退轉,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隨味知義,隨義知味,知非有是有,知有是非有,知非相是相,知相是非相,知非性是性,知性是非性。何以故?欲於一切法方便具足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童真住?此菩薩於十種法心得安立。何等為十?所謂: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隨意受生,知眾生心,知眾生種種欲樂,知眾生種種性,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通自在無有障礙,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知一切佛剎,震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遍至一切世界,善問難無量妙法神通變化無量身,善解無量諸音聲,於一念中恭敬供養無量諸佛。何以故?欲於一切法中出巧方便,具足成就,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解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善解眾生趣,善解諸煩惱,善解諸習氣,善解方便智,善解分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解分別諸世界,善解去、來、今,善解說世諦,善解說第一義諦,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善知法王所住處,善知法王所行威儀,善知安立法王處,善知巧入法王處,善知分別法王處,善知法王甘露灌頂,善知受持法王法,善知法王無畏法,善知法王無著法,善知讚歎法王法。何以故?欲於一切法得無障礙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灌頂住?此菩薩成就十種智住。何等為十?所謂:悉能震動無量世界,悉能照明無量世界,悉能住持無量世界,悉能遍遊無量世界,悉能嚴淨無量世界,悉知無量眾生心行,悉知眾生隨心所行,悉知無量眾生諸根,悉能方便度無量眾生,悉能調伏無量眾生,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身不可知;身業神足、神足自在;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淨諸佛剎智、心境界、智境界不可知;一切眾生,乃至法王子菩薩悉不能知。   「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種智。何等為十?所謂:學三世智,一切佛法智,法界無障礙智,法界無量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能持一切世界智,分別一切眾生智,一切種智智,佛無量無邊智。何以故?欲令具足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萬佛世界塵數佛國,六種十八相震動,雨天寶華、天末香、天寶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妙音樂,不鼓自鳴,又自演出無畏之音。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妙勝殿上,威神變化,說十住法,一切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剎外,有十佛剎微塵數等諸大菩薩充滿十方,來詣此土,說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是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諸如來,同號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大眾眷屬名味句身,等無有異。是故,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詣此土,為汝作證。」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妙勝殿上說十住法,十佛世界微塵數等諸大菩薩來此作證,一切十方亦復如是。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及諸法界,以偈頌曰: 「見大智尊微妙身,  相好端嚴悉具足,  最勝尊重甚難遇,  勇猛大士初發心。  見無等等大神變,  聞說妙法及教誡,  觀察五道無量苦,  無畏大士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智尊,  無量功德悉具足,  解佛心相如虛空,  菩薩因此初發心。  能知是處及非處,  若我非我如是等,  欲解平等真實義,  菩薩因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一切善惡諸業報,  欲善觀察悉平等,  菩薩因此初發心。  諸禪三昧及解脫,  隨順正受無所著,  欲善分別垢淨起,  菩薩因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  種種勤修精進力,  悉欲了達分別知,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欲,  心好樂著諸希望,  悉欲了達分別知,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性,  無量無邊不可數,  悉欲了達分別知,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諸道所至處,  八正聖路向無為,  悉欲了達知其實,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世界眾生類,  流轉五道生死海,  欲得天眼悉明達,  菩薩因此初發心。  於過去世一切事,  如其體性所有相,  悉欲隨順達宿命,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世間一切諸煩惱,  所有結縛餘習氣,  悉欲覺知究竟盡,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世間所有世諦法,  名字談論語言道,  悉欲明達世諦義,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諸法語言斷,  無有自性如虛空,  悉欲明達真諦義,  菩薩因此初發心。  震動一切佛世界,  傾覆鼓蕩諸大海,  悉欲明達佛神力,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毛放演無量光,  普照十方一切剎,  欲於一光一切覺,  菩薩因此初發心。  無量佛剎難思議,  皆悉能置一掌中,  欲解一切如幻化,  菩薩因此初發心。  無量佛剎諸眾生,  皆悉安置一毛端,  悉欲了達皆寂滅,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大海水,  渧以一毛盡無餘,  悉欲分別知渧數,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不可思議諸佛剎,  皆碎為末如微塵,  悉欲分別知其數,  菩薩因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無量劫,  一切世界成敗相,  悉欲究竟達其際,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三世一切等正覺,  諸辟支佛及聲聞,  悉欲分別三乘道,  菩薩因此初發心。  無量無邊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欲知有無真實相,  菩薩因此初發心。  金剛圍山數無量,  盡能安置一毛端,  欲知至大有小相,  菩薩因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世界,  能以一音遍充滿,  悉欲解了淨妙聲,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盡無餘,  悉欲解了淨密音,  菩薩因此初發心。  如來清淨微妙音,  充滿十方諸世界,  欲得具足舌根相,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世界,  有成壞者皆悉見,  欲得解了悉虛妄,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佛剎,  其中無量諸如來,  悉欲了達佛正法,  菩薩因此初發心。  普能應現無量身,  一切世界微塵等,  悉欲了達如幻化,  菩薩因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邊諸如來,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薩因此初發心。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窮盡,  欲使辯才不斷絕,  菩薩因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群生,  隨其遷變生滅相,  欲於一念悉了達,  菩薩因此初發心。  淨妙身口及意行,  遊步十方無障礙,  欲了三世悉空寂,  菩薩因此初發心。  菩薩如是發心已,  於十方界諸佛所,  應學盡敬供養佛,  如是說者不退教。  菩薩捨離種種樂,  不厭生死求菩提,  以此勸進歡喜歎,  如是說者不退教。  十方一切諸世界,  其中所有眾賢聖,  菩薩常應讚歎彼,  如是說者不退教。  最勝最上無有比,  甚深微妙清淨法,  菩薩以此化眾生,  如是說者不退教。  無上清淨妙善法,  一切眾魔不能壞,  菩薩尊重常稱歎,  如是說者不退教。  一切所有妙功德,  天人之尊悉成就,  以此安立諸菩薩,  如是說者人中王。  方便教化見諸佛,  無量無數難思議,  若能以此方便化,  如是說者不退教。  一切甚深諸三昧,  悉教眾生無有餘,  菩薩分別具開導,  如是說者不退教。  悉能摧滅生死輪,  具轉聖道妙法輪,  一切世間無所著,  諸佛所記是菩薩。  菩薩若見無量眾,  輪轉生死受諸苦,  為作救護歸依者,  諸佛所記是菩薩。  是說菩薩發心住,  一向志求無上道,  如我所說微妙法,  一切諸佛亦如是。  第二治地真佛子,  先應發心作是念,  願令一切群生類,  隨順修行諸佛教。  饒益安樂眾生心,  歡喜不捨眾生心,  大悲救護我所心,  起大師心如來心。  發如是等勝妙心,  精勤學問求多聞,  寂然定意正思惟,  心常親近善知識。  隨順奉行修其教,  柔軟善語不放逸,  善能了知一切時,  達深法義無所畏。  明解深義了正法,  則離一切諸癡冥,  已離愚癡心安住,  是則名為真佛子。  亦名治地摩訶薩,  一向堅固求菩提,  如是善學諸佛教,  是則名為真佛子。  第三修行真佛子,  應當如是觀諸法,  無常苦空無堅固,  無我無主不自在。  一切諸法不可樂,  無作虛誑不真實,  無有積集亦無散,  如是觀者是菩薩。  分別觀察眾生界,  亦當解了諸法界,  善能分別方便觀,  無量無邊諸世界。  一切十方國土中,  地水火風四大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悉能觀察分別知。  善能明達一切界,  真實究竟無有餘,  如是真諦正法教,  隨順學者是菩薩。  第四生貴真佛子,  從諸賢聖正法生,  有無諸法無所著,  捨離生死出三界。  信佛堅固不可壞,  究竟淨心不退轉,  明瞭觀察甚深法,  一切眾生無真實。  行業世界諸佛剎,  生死果報及涅槃,  佛子若能如是觀,  是名如來法化生。  過去未來現在世,  諸佛如來及正法,  無量方便求究竟,  成就一切大聖法。  一切三世諸如來,  平等觀察無異相,  分別差別不可得,  如是觀者達三世。  如我所說讚歎者,  是名四住摩訶薩,  若能如是修學者,  速成無上佛菩提。  第五菩薩真佛子,  微妙具足方便住,  深入清淨巧方便,  究竟一切功德業。  所修無量諸功德,  悉為一切作歸依,  饒益安樂大慈悲,  哀愍度脫諸群生。  為一切世除眾難,  永拔生死令歡喜,  調伏一切諸群生,  具足功德趣涅槃。  普為一切諸群生,  分別演說清淨法,  是名第五摩訶薩,  成就方便度眾生,  具足一切功德者,  演說五住淨妙法。  第六正心真佛子,  解真實法離愚癡,  於一切世天人中,  正念思惟滅虛妄。  聞讚毀佛及佛法,  一切菩薩所行道,  眾生有量若無量,  於佛法中心不動。  眾生有垢若無垢,  或有易度或難度,  法界有量若無量,  世界有成或有敗。  或聞法界若有無,  過去未來今現在,  菩薩於此一切法,  寂然觀察心不動。  觀一切法無性相,  其義真實如虛空,  猶若幻化夢所見,  是人於法為真解。  第七不退真佛子,  聞有諸佛菩薩法,  聞無諸佛菩薩法,  若出非出不退轉。  過去未來及現在,  一切諸佛有以無,  若法起滅不起滅,  若有一相若異相。  若一即多多即一,  義味寂滅悉平等,  遠離一異顛倒相,  是名菩薩不退住。  若有法相及無相,  若有法性及無性,  二俱無實等虛空,  如是知者必究竟。  第八童真真佛子,  身口意行悉具足,  微妙清淨無染污,  隨意所欲自在生。  悉知一切眾生心,  善能觀察諸欲性,  了眾生法無差別,  十方世界成敗相。  速逮一切妙神通,  往詣十方諸佛剎,  隨意自在無障礙,  聞說妙法悉受持。  六種震動一切國,  皆悉能持諸世界,  梵音遍滿十方剎,  度脫無量群生類。  諮問佛義不可數,  變化其身無有量,  隨受化者演法言,  如佛所說無有異。  第九王子摩訶薩,  悉能分別諸群生,  善知輕重煩惱行,  隨其所應方便度。  善分別知諸法相,  明達世界先後際,  善解俗諦第一義,  具足方便無有餘。  善能了達法王處,  隨順法王威儀法,  善知安入法王位,  善知分別法王界。  第十灌頂真佛子,  方便善持一切法,  如法隨順入深義,  悉能究竟分別說。  悉度眾生無有餘,  而於眾生不取相,  寂然不動學正念,  悉在十方諸佛前。  灌頂菩薩真佛子,  悉能究竟諸勝法,  十方無量諸世界,  悉能震動光普照。  能持十方諸世界,  嚴淨一切眾生心,  悉知一切眾生根,  演梵音聲滿十方。  調伏化度諸群生,  悉令修習菩提心,  普入十方諸佛國,  觀察法界無有餘。  灌頂色身及身業,  神足自在不思議,  觀察三世佛國智,  乃至王子所不測。  三世諸佛及佛法,  分別了知無障礙,  法界無量無有邊,  諸佛聲聞悉充滿。  盡於一切諸世界,  皆悉能持光普照,  盡於一切群生類,  為說究竟正覺智。  如是十住諸菩薩,  悉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方便及境界,  一切天人莫能知。  初發無上菩提心,  充滿十方悉無餘,  了達三世諸法相,  具足成就一切智。  無邊佛剎及世間,  無量無數眾生類,  煩惱業報菩提心,  如是一切無所著。  初求佛道發一念,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一切莫能知,  何況菩薩餘功德?  十方一切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知菩薩具足行,  疾得如來一切智。  十方一切大海水,  能以一毛渧令盡,  於一念中悉知數,  如是行者真佛子。  一切世界末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菩薩所行等微塵,  是則名為真佛子。  過去未來現在佛,  一切緣覺及聲聞,  分別解說不能盡,  發心菩薩諸功德。  菩薩初發菩提心,  廣大無量無有邊,  大慈大悲覆一切,  何況菩薩餘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第十二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中,諸菩薩摩訶薩信家、非家、出家學道,捨離俗飾,被服法衣,彼諸菩薩雲何方便修習梵行,具足菩薩十住道地,速成無上平等菩提?」   爾時,法慧菩薩答正念天子言:「正士!此菩薩摩訶薩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先當分別十種之法。何等為十?所謂:身、身業、口、口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不清淨;當知梵行則為非法;當知梵行則為渾濁;當知梵行則為臭惡;當知梵行則為穢污;當知梵行則為塵垢;當知梵行則為諂曲;當知梵行則為八萬戶蟲。若身業是梵行者,當知身四威儀則為梵行;左右顧眄舉足下足則為梵行。若口是梵行者,當知音聲則為梵行;當知語言則為梵行;當知心觸則為梵行;當知舌動則為梵行;當知脣齒和合則為梵行。若口業是梵行者,當知語言則為梵行;當知所說作、無作、稱譏、毀譽,則為梵行。若意是梵行者,當知覺、觀、憶念、不忘、思惟、幻、夢等悉為梵行。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寒、熱、飢、渴、苦、樂、憂、喜等悉是梵行。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為受、想、行、識是佛耶?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耶?為一切神通、業報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為正教是法耶?為寂滅、離涅槃是法耶?為生、非生是法耶?為實、非實是法耶?為虛妄是法耶?為合、散是法耶?若僧是梵行者,為向須陀洹果是僧耶?為得須陀洹果是僧耶?為向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僧耶?為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僧耶?為三明、六通是僧耶?為時解脫是僧耶?為非時解脫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為戒場是戒耶?為十眾是戒耶?為問清淨、不清淨是戒耶?為戒師是戒耶?為三羯磨和尚是戒耶?為剃髮、法服、乞食是戒耶?菩薩摩訶薩當如是觀察十種法。   「又,知過去無所至,未來無所有,現在無作者、無知者、無受報者,此世不至彼世,彼世不至此世。為何等法是梵行?梵行法為在何處?誰有是梵行法?此梵行法為是有耶?為是無耶?為是色法耶?為非色法耶?為是受、想、行、識法耶?為非受、想、行、識法耶?菩薩摩訶薩正念無障礙,觀察、分別三世諸法平等,猶如虛空,無有二相。如是觀者,智慧、方便無所罣礙。於一切法而不取相,一切諸法無自性故;於一切佛及諸佛法平等觀察,猶如虛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修習清淨梵行。   「又復修習增上十法。何等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去、來、現在諸業報智,一切諸禪三昧正受解脫垢淨起智,眾生諸根智,隨諸欲樂智,種種性智,至一切處道智,無障礙宿命智,無障礙天眼智,斷習氣智,是為十。如是觀察如來十力甚深無量,具足長養大慈悲心,悉分別眾生而不捨眾生,亦不捨寂滅;行無上業,不求果報;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電、如響、如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者,以少方便,疾得一切諸佛功德。常樂觀察無二法相,斯有是處。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第十三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為成就幾功德藏?」   法慧答言:「佛子!是處甚深!難知、難信、難解、難說、難通、難分別,雖然,我當承佛神力,具足演說。佛子!假使有人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淨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意雲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   帝釋言:「佛子!除諸如來,其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德。」   法慧菩薩語帝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分、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百那由他分、千那由他分、百千那由他分、億那由他分、百億那由他分、千億那由他分、百千億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百劫,然後教令淨修十善;教十善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千劫,然後教令淨修四禪;教四禪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劫,然後教行四無量心;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億劫,然後教行四無色定;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億劫,然後教令得須陀洹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劫,然後教令得斯陀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億劫,然後教令得阿那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得阿羅漢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盡成緣覺。佛子!於意雲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   帝釋白言:「佛子!彼人功德唯除諸佛,其餘一切悉不能知。」   法慧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那由他劫故,出興於世;亦不為教爾所眾生,淨修五戒、十善、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出興於世;欲不斷佛種故,發菩提心;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悉度脫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起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群生虛妄煩惱習氣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心所念故,發菩提心;欲悉分別三世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諸佛平等境界故,發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無量世界,彼人以此自在神力,從此東行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二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此第二人從此東行盡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三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四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五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六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七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八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九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十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彼第十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從此東行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故不得世界邊際,十方世界亦復如是;如是展轉乃至百人,其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至十方,尚可了知得其邊際,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不齊限,為爾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悉為十方一切世界眾生故,欲度一切眾生故,欲分別知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知微細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細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知狹世界即是廣世界;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知穢世界即是淨世界,知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於一毛孔中悉分別知一切世界,於一切世界中悉分別知一毛孔性;知一世界出生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猶如虛空,欲於一念知一切世界,悉無有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成敗之數,此人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欲盡算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猶不能知;又第二人,於第一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如是展轉,乃至第十;彼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成敗之數,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為齊限,知爾所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菩薩摩訶薩,欲悉了知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欲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知無量佛劫中有一佛;知異劫中有無異劫,知無異劫中有異劫;知有盡劫是無盡劫,知無盡劫是有盡劫;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初大誓莊嚴,所謂: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此人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如是展轉至第十人,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精勤方便,所知眾生種種欲樂,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唸唸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如是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菩提心;欲悉知十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知種種無量欲樂即是一欲,而亦不壞一切欲性,欲悉知一切眾生欲樂海,欲知一眾生欲即是一切眾生欲,欲悉知一切眾生去、來、現在種種欲樂,欲悉知相似欲、不相似欲,欲知一切欲即是一欲、一欲即是一切欲,欲得具足如來種種欲樂力、欲知有上欲、無上欲,有餘欲、無餘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無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邊欲、無邊欲,善欲、不善欲,世間欲、出世間欲,大智欲、淨欲、勝欲、無礙智欲、無礙智佛解脫欲、清淨欲、不清淨欲、廣欲、狹欲、細欲、粗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欲,所謂:因苦生欲、方便欲、希望欲、著味欲、隨因生欲、隨緣生欲、盡欲、一切欲、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悉分別了知此諸欲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以此智慧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根。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希望,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希望。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方便。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唸唸心意,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心。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業,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業。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此人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知東方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如是展轉乃至第十;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種種煩惱,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此人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乃至十方亦復如是;爾所世界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尚可得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分別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故,發菩提心;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惱、結使煩惱、纏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一切眾生種種覺觀煩惱、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貪慾不善根煩惱、瞋恚不善根煩惱、愚癡不善根煩惱、等分煩惱、一切煩惱、根本煩惱、我我所煩惱、我慢煩惱、邪憶念虛妄生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等諸煩惱、蓋煩惱、障礙煩惱,欲悉了知一切眾生煩惱惑網,具足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見東方無量無邊世界現在諸佛及彼一切眾生,此人悉能恭敬、禮拜、尊重、讚歎、一心觀察種種供養,無量上味餚膳飲食,香華、瓔珞、繒綵、幢蓋、上妙宮殿嚴飾、帳幔、寶網羅覆、眾寶莊嚴師子之座,此人精勤方便,唸唸次第,以如是等眾妙供具,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又復勸教彼諸眾生,以如是等眾妙供具,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彼諸如來般涅槃已,復為一一諸如來故,以無量寶起塔供養,其塔高廣,一一周滿無量無邊世界,又以上妙眾寶而莊嚴之,一一塔中有無量無數如來形像,彼諸形像光明普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又復勸彼一一眾生為諸如來,起眾寶塔,嚴好如前,十方世界亦復如是。佛子!於意雲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   帝釋答言:「彼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及。」   法慧答言:「佛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佛子!假使有人於第一人及所勸眾生精勤方便,唸唸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作功德諸供養具,於一念中,皆悉能辨,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唸唸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功德,廣說如前;如是展轉乃至第十人,廣說亦復如前;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彼菩薩不為齊限,供養爾所如來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供養十方法界、虛空界等世界中三世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得知盡過去際諸佛無障礙智,得信盡未來際諸佛功德,得知盡現在際一切諸佛所說智慧,彼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此菩薩摩訶薩悉皆信向受持修習,得證身證,悉等諸佛一切功德,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不斷一切諸佛性故,發菩提心;欲令慈悲心充滿一切世界眾生悉無餘故;欲悉度脫一切眾生故;欲悉知一切世界成敗故;欲悉知一切世界眾生垢淨起故;欲令三有眾生悉得清淨故;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念煩惱習故;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心行故;欲悉知一切三世眾生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功德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菩提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淨法故;欲悉知三世諸佛法平等相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智慧因緣清淨故;欲悉知長養三世諸佛智慧力故;欲悉具足三世諸佛無畏法故;欲悉具足莊嚴三世諸佛不共法故;欲悉得法界等無量無邊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所化眾生,皆悉同等;悉能震動一切世界,悉能普照一切世界,悉能休息一切世界諸惡道苦,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悉於一切世界示現成佛,悉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悉令一切眾生解深法界,悉能護持諸佛種性,悉得諸佛智慧光明;彼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常不遠離三世諸佛及諸佛法,一切菩薩、緣覺、聲聞及所行法,世間、出世間法,眾生及眾生法,專求菩提智慧無礙。」◎   ◎爾時,佛神力故,說初發心菩薩功德藏力故,十方各萬佛剎塵數世界六種震動,雨眾天華、天香、天末香、天鬘、天寶、天莊嚴具,自然演出微妙樂聲;又復震吼師子之音,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爾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塵數世界,有萬佛剎塵數諸佛,悉號法慧,各現其身,示法慧菩薩而告之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我等萬佛剎塵數如來,亦悉演說發心菩薩功德之藏,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復如是;法慧菩薩說是發心菩薩功德藏時,萬佛世界塵數眾生,皆得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彼記,於未來世,各於十方一時成佛,同號淨心如來、應供、等正覺,我等悉當護持此法,普為未來諸菩薩故;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閻浮提、菩提樹下、須彌山頂、妙勝殿上、敷演此法,教化眾生,十方世界千億那由他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無有邊際、不可說法界、虛空界等諸世界中,亦說是法教化眾生,彼說法者,悉名法慧,佛神力故、佛本願力故、顯示佛法故、智慧光明普照故、解第一義故、法如是故、諸菩薩歡喜故、讚歎諸佛功德故、悉知諸佛平等故、解法界無有二故。」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十方,普觀一切大眾,觀虛空界,觀成就眾生界,不違業報,清淨如虛空界,欲拔三有垢穢眾生,欲令眾生得廣解脫,欲知種種諸根,等觀三世正趣涅槃,及現自身甚深清淨諸功德故,承佛神力,以偈頌曰: 「大慈大悲心,  充滿十方界,  分別諸佛剎,  佛法及三世,  欲具佛功德,  菩薩法藏海,  饒益眾生故,  初發菩提心。  欲悉分別知,  虛空等法界,  一切群生類,  諸佛及佛法,  欲得一切佛,  諸道至處力,  成就不退轉,  饒益諸群生。  一切眾生中,  常起大慈悲,  遠離瞋恚念,  修習饒益心。  慈光照十方,  為眾作歸依,  諸佛悉護念,  功德難思議。  欲悉分別知,  一切諸佛剎,  如來妙法身,  甚深難思議。  無量功德藏,  智慧甚深廣,  因是初發心,  專求佛菩提。  欲悉分別知,  一切眾生類,  十方世界中,  智慧無障礙。  粗細諸世界,  或狹廣無量,  一切中知一,  一中知一切。  菩薩於彼行,  精勤不放逸,  苦樂無厭著,  欲度眾生故。  一切佛現前,  樂觀無厭足,  悉入甚深法,  無量功德海。  五道諸群生,  愍之如一子,  令除眾垢穢,  具足清淨法。  欲令諸佛種,  究竟不斷絕,  降伏一切魔,  摧滅無有餘。  平等觀如來,  三世諸法相,  甚深微妙法,  常修不放逸。  菩薩常樂觀,  一切佛境界,  是故諸如來,  甘露慧灌頂。  信心不可沮,  堅固如金剛,  於諸如來所,  知恩而報恩。  最勝之境界,  無量智慧光,  自悟不由他,  菩薩初發心。  悉能分別知,  五道眾生欲,  種種諸業報,  一切心所行。  知諸根利鈍,  無量無數性,  一切勝境界,  菩薩初發心。  菩提心無量,  清淨法界等,  無著無所依,  無染如虛空。  成就佛智慧,  其心無障礙,  諦了真實際,  寂滅離虛妄。  了達眾生心,  而無眾生想,  方便分別法,  究竟到彼岸。  無量無數劫,  悉能分別知,  往詣諸佛剎,  明解甚深法。  若能分別知,  無量諸佛法,  清淨法界藏,  諦了無疑惑。  深解眾生根,  究竟到彼岸,  平等觀諸法,  則與如來等。  清淨無量心,  常在諸佛前,  恭敬而尊重,  供養人師子。  親覲一切佛,  樂觀無厭足,  彼諸如來等,  護念此菩薩。  於諸深妙法,  分別無障礙,  無著無所依,  心淨如虛空。  彼知人師子,  智慧海深廣,  寂然入正受,  三世觀無礙。  堅固不可沮,  一切莫能壞,  專念無上道,  未曾有斷絕。  離闇趣明正,  志學諸善法,  常樂觀寂滅,  具足真實性。  寂默語言道,  平等無異觀,  於法不分別,  是則從如生。  悉能分別知,  諸佛深境界,  寂然入正受,  三達無障礙。  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剎,  菩薩自在力,  一念悉周遍。  無量不可數,  方便悉具足,  普遊十方界,  是名真佛子。  具足大悲心,  清涼除渴愛,  大慈念一切,  無礙如虛空。  於彼眾生類,  不生眾生想,  悉已離虛妄,  清淨遊十方。  於彼諸群生,  常施以無畏,  如此真實行,  是則等如來。  常說甚深法,  清淨無所著,  是故十方佛,  一切悉護念。  過去未來世,  無量無數劫,  次第悉憶念,  具足分別知。  菩薩於現在,  一切十方界,  悉能普周遍,  濟度諸群萌。  深智正觀察,  明瞭無障礙,  悉知因緣合,  磨滅無堅固。  一切眾生類,  諸有疑難者,  菩薩悉除滅,  安住法性中。  菩薩無畏力,  降伏一切魔,  悉能為眾生,  滅除愚癡闇。  世界若成壞,  悉皆分別知,  若能如是觀,  佛境無疑惑。  觀察三世法,  疑網永已除,  一切如來所,  淨信不可壞。  信力安隱住,  智慧力成就,  智慧清淨故,  決定解真實。  盡於未來際,  饒益眾生故,  欲令一切眾,  究竟得解脫。  無際生死中,  精勤不厭倦,  一切地獄處,  受苦為眾生,  功德智慧藏,  具足皆成就。  悉能善分別,  一切眾生根,  又能分別知,  眾生種種業,  隨彼業對治,  菩薩為說法,  以大慈悲心,  隨順世間行。  悉於一切法,  解達空無我,  一一音聲中,  演說無量教,  菩薩放大光,  種種微妙色,  普照十方界,  除滅一切闇。  一一光明端,  清淨寶華座,  菩薩悉處上,  為眾演說法。  於一毛孔中,  普見十方剎,  彼剎妙莊嚴,  諸佛菩薩會。  一一如來所,  無量眾圍遶,  清淨妙智慧,  明瞭眾生心。  十方世界中,  無量諸佛剎,  菩薩神通力,  一念悉遍至。  恭敬供養佛,  饒益眾生故,  一一導師所,  諮決甚深義。  普於諸世尊,  先起慈父想,  饒益眾生故,  分別菩薩行。  明淨利智慧,  解達深法藏,  出生無量智,  佛法無所礙。  無量無數劫,  分別說法界,  劫數可究竟,  法界無窮盡。  平等觀諸法,  其心無所染,  不厭生死苦,  智慧無障礙。  無上佛種性,  三世法王家,  一切如來法,  菩薩由此生。  清淨妙法身,  應現種種形,  猶如大幻師,  所樂無不見。  或處為眾生,  究竟菩薩行,  或復現初生,  出家行學道,  或於樹王下,  自然成正覺,  或處為眾生,  示現入泥洹。  現住甚深妙,  無量自在法,  聲聞辟支佛,  一切莫能測。  菩薩身口意,  寂滅無生相,  普應一切世,  方便無不現。  如是佛真子,  境界甚深妙,  眾生若思議,  迷亂心發狂。  一切悉具足,  安住無礙智,  普現諸如來,  無量自在力。  菩薩功德藏,  世間無與等,  何況最勝尊,  無量難思議。  菩薩雖未得,  具足一切智,  無量諸法門,  究竟到彼岸。  一切勝妙法,  皆悉已具足,  一向求菩提,  究竟一乘道。  於彼諸群生,  善知時非時,  為欲利益故,  示現大神力。  一身悉充滿,  一切諸佛剎,  演出淨光明,  輝耀無倫匹。  遍照十方界,  除滅一切闇,  普降妙法雨,  如海大龍王。  觀察一切法,  虛妄猶如幻,  煩惱業力故,  生死常輪轉。  以大慈悲心,  普覆諸群生,  清淨妙方便,  度脫無量眾。  菩薩功德力,  與諸如來等,  無量智慧海,  清淨如虛空。  無量無數劫,  具修菩薩行,  精進勤方便,  欲度一切眾。  眾生種種行,  悉能分別知,  令修清淨業,  志求無上道。  菩薩摩訶薩,  行是勝妙法,  決定不退轉,  諦觀一切智。  一切諸世界,  無量難思議,  菩薩能於彼,  一念悉周遍。  遠離虛妄想,  其心如虛空,  清淨法身一,  普應一切世。  湛然常不動,  十方無不現,  分別一切法,  不取諸法相。  了達一切法,  其心無所染,  濟度一切眾,  而無解脫者。  一切群生類,  種種諸希望,  善惡無記法,  寂滅如虛空。  隨順眾庶類,  種種欲樂相,  無量自在力,  悉能應化之。  猶如工幻師,  能現種種身,  菩薩自在力,  充滿十方界。  菩薩淨法身,  無量等虛空,  隨眾所欲樂,  一切無不現。  其心無所染,  真實無虛妄,  清淨煩惱法,  皆悉無所有。  解脫非解脫,  其心無所染,  普施苦眾生,  無上涅槃樂。  悉於諸世間,  智慧無所畏,  具足眾相好,  究竟無上道。  一念悉分別,  一切諸法相,  去來現在世,  求之無所有。  菩薩觀前際,  了達過去世,  分別後際相,  究竟亦如是。  一切佛世界,  分別皆悉知,  除滅眾煩惱,  具足諸功德。  常好觀寂靜,  究竟趣涅槃,  樂無諍三昧,  其心無所依。  菩薩等實際,  一切無與等,  究竟堅固行,  決定不退轉。  彼修眾勝行,  寂滅無所依,  其心常安住,  不動如須彌。  菩薩淨妙行,  充滿諸法界,  諸佛及菩薩,  皆悉分別知。  欲求導師慧,  究竟最勝道,  甚深一切智,  無上解脫王,  勇猛勤精進,  速發菩提心,  欲求最勝樂,  應疾斷諸漏。  菩薩摩訶薩,  初發清淨心,  彼心功德藏,  說之不可盡。  饒益眾生故,  讚歎如來行,  一心善諦聽,  最勝所行道。  無量諸佛剎,  悉末為微塵,  一塵置一剎,  悉能分別知,  是諸剎土中,  一切諸如來,  說初功德藏,  猶故不可盡。  善分別眾生,  而無眾生想,  善解一切語,  而無言語想。  甚深無礙智,  分別諸世界,  善解劫成敗,  而無成敗想。  清淨廣大心,  猶如虛空性,  明解三世法,  一切諸世間。  除滅諸煩惱,  永盡無有餘,  無礙寂滅觀,  是則佛正法。  十方世界中,  一切如來所,  一念悉遍至,  其心無所染。  善解不生法,  如如真實際,  一切種種相,  皆悉無真實。  無量不可數,  一切諸如來,  清淨眷屬俱,  悉往禮供養。  常樂問如來,  甚深微妙法,  一切諸菩薩,  誓願清淨行。  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導師,  一念悉睹見,  而心無所依。  一切三有中,  最勝妙功德,  以此清淨行,  莊嚴諸佛剎。  慧眼無障礙,  善解一切生,  分別無所有,  遠離無染著。  善解眾生根,  煩惱及習氣,  眾生種種欲,  了達不思議。  菩薩摩訶薩,  先知眾生心,  隨彼所應度,  慧者為說法。  善知時非時,  眾生淨穢行,  漸令彼清淨,  究竟得解脫。  無量那由他,  甚深諸三昧,  菩薩自在力,  一念悉能入。  三昧起住相,  悉善分別知,  無量諸境界,  善解住起緣。  如是等智慧,  皆悉已具足,  不久得菩提,  一切無障礙。  常為利眾生,  正趣智慧光,  彼能與眾生,  無上丈夫法。  悉能善分別,  一切劫長短,  晝夜及歲月,  斯亦善觀察。  正念不放逸,  善解諸世間,  分別諸佛剎,  真實無差別。  能善分別知,  一切諸世界,  於彼十方國,  無有分別想。  如是正觀察,  十方諸世界,  嚴淨一切國,  而心無所著。  成就智慧力,  與諸如來等,  是處非處力,  分別知眾生。  悉知眾生類,  善惡諸業報,  過去未來世,  明達無障礙。  一切諸世界,  眾生種種性,  於彼三有中,  悉能分別知。  一切群生類,  諸根上中下,  菩薩摩訶薩,  悉能分別知。  一切眾生類,  欲樂上中下,  清淨不清淨,  悉能分別知。  分別知眾生,  一切至處道,  永斷相續緣,  究竟離三有。  一切諸三昧,  正受禪解脫,  垢穢清淨起,  悉能分別知。  次第知宿命,  隨所受苦樂,  如是分別者,  是則如來力。  一切善不善,  眾生煩惱業,  分別五道生,  究竟得泥洹。  諸漏若未盡,  能趣處處生,  煩惱習已滅,  究竟無上道。  方便度眾生,  滅垢具淨道,  慧者能分別,  是則人中雄。  具足十種力,  慧光除眾冥,  安住最勝力,  疑惑究竟滅。  一一毛孔中,  無量諸佛剎,  菩薩摩訶薩,  一切皆悉見。  穢濁或清淨,  種種妙莊嚴,  隨彼諸行業,  皆悉分別知。  一一微塵中,  一切諸佛剎,  諸佛及菩薩,  佛子皆悉見。  諸剎不積聚,  不亂不迫迮,  一切入一剎,  而亦無所入。  十方諸國土,  虛空法界等,  能於一毛孔,  具足分別知,  普見十方界,  一切諸最勝。  微妙淨莊嚴,  一切諸佛剎,  一切諸如來,  及彼嚴淨國。  於一毛孔中,  慧者皆悉見,  三世差別相,  一切諸法界。  時節歲相續,  分別得解脫,  如是真佛子,  具足無所畏。  是名人中雄,  明達智慧者,  如是深法門,  慧者悉分別。  彼於如來所,  恭敬喜無量,  無量無數劫,  長養功德藏。  供養一切佛,  度脫眾生故,  無量自在力,  種種能示現。  彼智慧境界,  與諸如來等,  無量諸佛所,  所學皆成就。  寂靜深法藏,  悉樂無厭足,  一切導師所,  恭敬尊重心。  彼修菩薩行,  常飲法甘露,  悉能善分別,  長養智慧法。  菩提無礙辯,  甚深諸三昧,  信心不可動,  猶如須彌山,  長養諸眾生,  一切功德藏。◎  ◎菩薩摩訶薩,  大慈悲無量,  普念一切眾,  其心無所著。  一切種智樂,  惠施諸眾生,  悉欲救世間,  永離煩惱垢。  菩薩摩訶薩,  大悲心無量,  佛及己眾生,  等觀無有異。  樂觀寂滅相,  諸法如虛空,  慧者如是觀,  一切真實性。  菩薩初發心,  甚深功德藏,  無量無數劫,  說之不可盡。  出生諸如來,  緣覺閑靜樂,  自在聲聞眾,  一切賢聖故。  十方世界中,  無邊諸佛剎,  所有眾生類,  供養無量劫。  又教修五戒,  十善及四禪,  四等無色定,  寂滅諸解脫。  復於無量劫,  供施諸樂具,  又復教轉勝,  漏盡成羅漢。  如此諸功德,  猶尚可稱量,  發心功德藏,  無譬不可說。  又化無量眾,  悉成辟支佛,  寂靜三摩提,  甚深諸功德。  彼人功德聚,  比初發心藏,  百分不及一,  乃至不可說。  無量無有邊,  微塵等佛剎,  假使神力人,  一念悉能過。  如是神足力,  無量劫中行,  彼剎猶可數,  發心藏難知。  去來現在劫,  無量無有邊,  如是等諸劫,  猶可知其數。  菩薩初發心,  無量功德藏,  猶如虛空界,  分際不可知。  去來現在世,  一切諸劫數,  菩薩於一念,  悉能分別故。  菩薩發心寶,  欲達去來今,  一念悉明瞭,  利益眾生故。  十方世界中,  無量剎眾生,  所有欲希望,  一念悉分別。  知諸根方便,  唸唸心所行,  虛空尚可量,  菩提心難知。  所以不可量,  大慈無量故,  普施一切樂,  充滿十方界。  欲令悉得佛,  法藏解脫樂,  初發寶藏心,  功德力無量。  眾生欲希望,  方便願求想,  隨彼種種根,  身口意所行。  能於一念中,  彼彼悉覺知,  欲得一切智,  發心願菩提。  一切眾生類,  無量煩惱業,  由斯結業故,  趣趣受諸有。  如此結業報,  猶可知邊際,  發心功德藏,  不可得思議。  所以不可議,  能發無上願,  供養一切佛,  永離諸煩惱。  兼除群生類,  一切煩惱業,  濟拔三世苦,  究竟大悲心。  十方諸世界,  無量無數佛,  一念悉供養,  兼以勸眾生。  熏以殊妙香,  寶幢諸幡蓋,  天衣珍妙饌,  上味甘露漿。  隨時諸宮觀,  床臥莊嚴具,  清淨經行地,  安身順道心。  斯等眾供具,  無量寶莊嚴,  摩尼發光耀,  皆是快樂因。  如是供養佛,  兼以勸眾生,  不可思議劫,  常行此供養。  斯等諸功德,  尚可究竟說,  發心功德藏,  無可為譬諭。  一切諸譬諭,  如前廣分別,  欲比初發心,  無量不及一。  三世人中尊,  一切功德業,  無上菩提果,  皆由初發心。  無數億劫中,  修行無上道,  無數無有量,  出過一切量。  究竟一切智,  其力不可量,  到彼菩提岸,  超度群生趣。  初發菩薩心,  廣大如虛空,  出生諸功德,  其相同法界。  等觀諸法性,  如實無異相,  永離一切有,  性同堅固士。  甚深真法性,  妙智隨順入,  無邊諸佛土,  一念悉周遍。  一切智所知,  無不遍觀察,  無量佛境界,  了達無障礙。  常修妙功德,  一切無與等,  具足微妙戒,  清淨無瑕穢。  內外一切施,  等心施一切,  一切時常施,  精勤不退轉。  專念修正受,  諸禪功德藏,  常習微妙智,  深廣無涯底。  於此最勝地,  成就佛真子,  逮得如實智,  平等甚深行。  去來現在世,  一切諸如來,  悉以威神護,  初發菩提心。  甚深諸三昧,  無量陀羅尼,  諸佛自在力,  莊嚴初發心。  一切諸世間,  莫能稱算者,  無量無有邊,  猶如虛空界。  初發菩提心,  無量無有邊,  一切人師子,  皆由初發心。  如來十種力,  四辯無所畏,  無量諸功德,  皆由初發心。  一切諸導師,  十八不共法,  斯等殊勝慧,  皆由初發心。  諸佛妙色身,  種種相莊嚴,  究竟離虛妄,  清淨真法身。  天人所應供,  甚深無礙智,  如是等功德,  皆由初發心。  一切辟支佛,  無量聲聞眾,  斯等諸賢聖,  皆由初發心。  四禪無色定,  甚深諸三昧,  斯等無量樂,  皆由初發心。  去來今現在,  十方天人類,  一切世界中,  趣趣受生樂,  方便勤精進,  諸根悉調伏,  斯等無量樂,  皆由初發心。  所以然者何?  菩薩摩訶薩,  因初發心故,  具六波羅蜜。  化諸群生類,  棄邪入正道,  故能令三界,  受茲種種樂。  菩薩深妙智,  通達無障礙,  開導諸眾生,  淨修殊勝業。  滅除眾煩惱,  一切不善行,  修習涅槃道,  度脫一切眾。  無量智慧明,  猶如淨日光,  具足清白行,  譬如月盛滿。  無邊功德藏,  猶如十方海,  無垢無所染,  清淨如虛空。  菩薩初發心,  稱讚不可盡,  悉令諸眾生,  具受一切樂。  無量無數劫,  廣修諸大願,  常習功德業,  調伏眾生故。  無量無有數,  淨願難思議,  皆悉具足滿,  令眾得清淨。  普觀一切法,  悉空無相願,  弘誓願力故,  心淨無所畏。  解法真實性,  清淨如虛空,  定亂悉平等,  寂滅無所有。  甚深諸妙法,  無量難思議,  常為大眾說,  其心無染著。  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如來,  彼佛常讚歎,  菩薩初發心。  無量妙功德,  莊嚴初發心,  至彼清淨岸,  性同諸如來。  一切眾生類,  無量無數劫,  稱讚初發心,  功德不可盡。  諸佛功德藏,  菩薩由是生,  於諸三有中,  最勝無倫匹。  欲得一切佛,  明淨智慧燈,  應建弘誓願,  速發菩提心。  一切功德中,  菩提心為最,  能得無礙智,  從佛法化生。  一切眾生心,  悉可分別知,  一切剎微塵,  尚可算其數。  十方虛空界,  一毛猶可量,  菩薩初發心,  究竟不可測。  因初菩提心,  出生三世佛,  一切諸眾生,  種種上妙樂。  佛所讚功德,  因此悉具足,  於佛境界中,  其心無疑惑。  若能永遠離,  一切諸疑惑,  則能滅眾生,  無量諸障礙。  因初菩提心,  嚴淨諸佛國,  普令一切眾,  具足微妙智。  欲見十方剎,  三世一切佛,  又欲得無量,  甚深功德藏。  若欲滅眾生。  無量生死苦。  應建堅誓願。  速發菩提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明法品第十四   爾時,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之藏,以大莊嚴而自莊嚴,乘一切智乘,入菩薩離生道,遠離世間,志求正覺。諸佛所住,皆以得住,決定成就無上菩提。彼菩薩摩訶薩雲何修習功德轉勝,令諸如來皆悉歡喜,具足菩薩所住功德,清淨之行,大願成滿,得菩薩藏,隨其所應而化度之,已能不捨諸波羅蜜,隨所請眾生皆悉度脫,興隆三寶,永使不絕,一切所為善根境界諸行方便,皆悉不虛?   「善哉!佛子!當為我等演說此法,願樂欲聞。如諸菩薩所修功德,滅除癡闇、降伏眾魔、制諸外道、離於塵垢、具足成就一切功德,究竟永離惡道諸難。具足清淨甚深智慧,菩薩一切諸地功德,諸波羅蜜。三昧總持,六通三明,清淨之法,莊嚴一切諸佛世界,具足相好,微妙音聲,清淨心行,一切如來力無所畏,十八不共,薩婆若智。具足佛剎,隨成熟眾生,隨時,隨根,無量佛事及諸菩薩無量功德,菩薩正法,菩薩所行,菩薩之道,菩薩境界皆悉滿足,速成如來。一切諸佛無量法藏,悉能守護。分別廣說,開示顯現,眾魔外道所不能壞,攝持正法而無窮盡,於一切世界悉能演說。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羅伽王、人王、梵王、諸佛法王,皆悉守護此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常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菩薩皆亦愛敬,得善根力、增長白法,能開諸佛甚深法藏,以大正法而自莊嚴,次第演說菩薩所行。」   爾時,精進慧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善哉願說大乘法,  菩薩所成諸功德,  深入廣大無量行,  具足清淨無師智。  若有菩薩初發心,  成就功德智慧乘,  入離生道出世間,  決定疾得佛菩提。  雲何於佛正法中,  修習功德轉增勝,  令諸如來悉歡喜,  佛所住地而得住?  所行清淨大願滿,  具足菩薩智慧藏,  悉能度脫一切眾,  而於群生無所著?  不捨一切波羅蜜,  諸所施為悉不虛,  所請眾生皆能度,  興隆佛法永不絕?  淨眼境界無障礙,  具足功德求佛道,  人雄所行清淨道,  悉為具足分別說?  滅除一切愚癡闇,  降伏眾魔制外道,  離垢功德皆成就,  得人中尊妙智慧?  永離眾難惡道苦,  清淨智慧皆具足,  無量甚深大功德,  成就最勝諸道力?  得人中上妙智慧,  隨其所應而度之,  不可思議諸佛剎,  自在無量作佛事?  一切殊勝甚深行,  分別人雄功德藏,  常能護持最勝法,  世間諸難莫能壞?  雲何無畏如師子,  功德具足如滿月,  猶如蓮華不著水,  功德清淨如最勝?」   爾時,法慧菩薩告精進慧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多所惠利、哀愍世間諸天人故,能問如是菩薩甚深清淨之行。佛子!汝住甚深真實智慧,大精進力,一心修習得不退轉,超出世間,所問自在與如來等。佛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當承佛神力,為汝少說。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得發心功德之藏,應離癡闇、精勤守護、滅諸放逸。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得不放逸。何等為十?一者、持戒清淨;二者、遠離愚癡,淨菩提心;三者、捨離諂曲,哀愍眾生;四者、勤修善根,得不退轉;五者、常樂寂靜,遠離在家、出家一切凡夫;六者、心不願樂世間之樂;七者、專精修習諸勝善業;八者、捨離二乘求菩薩道;九者、常習功德心無染污;十者、善能分別自知己身。佛子!是為菩薩修十種行住不放逸。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能住此不放逸法,又復正行十種淨法。何等為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說修行,念智成就,捨離調戲諸放逸行,安住甚深微妙善法,常樂求法,心無厭足;隨所聞法,得真實觀,具足出生巧妙智慧,能入佛自在;心常寂定,未曾散亂,聞好聞惡,心無憂喜,猶如大地等視眾生;上中下類悉如佛想。恭敬供養和尚諸師及善知識菩薩法師。唸唸次第,如一切智。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淨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精勤修習念知,不捨方便,心無所倚修甚深法,入於無諍;無量無邊深妙佛法皆悉了知,令諸如來皆悉歡喜。   「佛子!菩薩摩訶薩行十種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等為十?一者、所行精勤而不退轉;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不求利養;四者、修一切法猶如虛空;五者、巧方便慧,觀察諸法等同法界;六者、分別諸法,心無所倚;七者、常發大願;八者、成就清淨忍智光明;九者、善知一切損益諸法;十者、所行法門皆悉清淨。佛子!是為菩薩行十種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   「佛子!菩薩復安住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等為十?安住不放逸;安住無生法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滿足諸波羅蜜;安住菩薩清淨之行;安住滿足無量大願;安住巧方便;安住一切力;安住一切法;猶如虛空無所依止。佛子!是為菩薩安住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   「佛子!菩薩摩訶薩行十種法,能速成就一切諸地。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樂行諸功德事;二者、行大莊嚴諸波羅蜜道;三者、智慧明達,不隨他語;四者、恆不遠離真善知識;五者、常修精進而不退轉;六者、善取佛意,受持諸法;七者、行諸善根心無憂慼;八者、以大乘莊嚴而自莊嚴,明利慧光普照一切;九者、安住一切諸地法門;十者、同三世佛善根正法。佛子!是為菩薩行十種法,能速成就一切諸地。   「佛子!彼菩薩摩訶薩住諸地已,先應修習巧妙方便。隨其所得諸地法門,隨其所得甚深智慧,隨其行業,隨其依果,隨其境界,隨其自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諸勝法門,得諸勝法門已,悉善分別,於一切法而無所著。所有諸法,皆由心造。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明瞭觀察,則能具足一切諸地。彼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應速成一切諸地,何以故?我於諸地如說行時,逮得無量諸功德藏,得無量功德藏已,漸到佛地,到佛地已,能作佛事。』是故,菩薩摩訶薩常勤修習、不捨方便、心無憂慼,得大莊嚴,住菩薩住。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行十法,悉能清淨菩薩諸行。何等為十?一者、悉捨一切,滿眾生意;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三者、具足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方便而不退轉;五者、離癡正念,常定不亂;六者、分別明瞭一切諸法;七者、具足成滿一切眾行;八者、功德尊重心如山王;九者、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池;十者、令一切眾生同諸佛法。佛子!是為菩薩行十種法,悉能清淨菩薩諸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清淨之行,復得十種轉勝妙法。何等為十?一者、他方諸佛皆悉護念;二者、修習長養超勝善根;三者、安住如來巧密方便;四者、常樂親近依善知識;五者、安住精進修不放逸;六者、分別諸法非總非別;七者、安住具足無上大悲;八者、觀法如實出生智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一切方便觀如來力。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轉勝妙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清淨之願,何等為十?願成就眾生,心無憂慼;願長養善根,嚴淨佛剎;願恭敬供養一切如來;願不惜身命,守護正法;願以種種諸智慧門,悉令眾生生諸佛剎;願諸菩薩入不二法門,入佛法門分別諸法;願令一切所欲見佛,悉得見之;願盡未來際,一切諸劫如須臾頃;願具足普賢菩薩所願;願淨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清淨之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十法,悉能滿足一切諸願,何等為十?一者、生大莊嚴,心無憂慼;二者、轉向勝願念諸菩薩;三者、所聞十方嚴淨佛剎,悉願往生;四者、究竟未來際;五者、究竟成就一切眾生、滿足大願;六者、住一切劫,不覺其久;七者、於一切苦,不以為苦;八者、於一切樂,心無染著;九者、悉善分別無等等解脫;十者、得大涅槃,無有差別。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悉能滿足一切諸願;菩薩摩訶薩滿諸願已,逮得十種無盡法藏,何等為十?得見諸佛無盡之藏、得陀羅尼無盡之藏、得分別法無盡之藏、得大悲心覆護一切無盡之藏、得諸三昧無盡之藏、得滿眾生意功德無盡之藏、得深智慧解法真實無盡之藏、得出生諸通分別眾寶無盡之藏、得一切諸佛威神守護無盡之藏、得分別無量無邊世界智慧無盡之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得十種無盡之藏,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之藏。具足淨慧,隨其所應而化度之。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而化眾生?此菩薩知諸眾生所宜方便;知諸眾生種種因緣;知諸眾生心心所念;知心念已,教對治法:貪慾多者,教不淨觀;瞋恚多者,教大慈觀;愚癡多者,教令分別一切諸法;三毒等分,教以具足勝智法門;樂生死者,教三種苦;著諸有者,教空法門;懈怠眾生,教行精進;我慢眾生,教平等觀;心諂曲者,教菩薩心寂靜非有;如是一切諸煩惱患,教以無量對治法門。具足次第演說義味,分別智慧平等觀法,先後無違。演說諸法破壞之性,而於法界無所散滅,斷除疑惑,令悉歡喜;隨其諸根教入真諦,教諸功德入如來海;說真實際,以壞眾相;教等法界開示法藏;教一切依心無所染;教平等念一切諸佛恭敬親近;教柔軟音而無所著;教一切音而無差別;教殊勝法而無倫匹;教具足一切如來平等智身。菩薩如是,常能化度一切眾生,而心寂定未曾散亂。不捨一切諸波羅蜜,具足莊嚴六波羅蜜,普為一切群生類故。悉能捨離內外所有,而未曾起慳吝之心,是名清淨檀波羅蜜。又復不生持戒相故,於戒無著,是名清淨屍波羅蜜。悉能堪忍一切諸苦,聞好聞惡,心無憂喜,未曾傾動猶如大地,是名清淨羼提波羅蜜。勇猛精進、方便修習,其心堅固而不退轉,究竟成就佛智慧門,是名清淨毘梨耶波羅蜜。捨一切欲,離生喜樂清淨次第,入於正受而無所染;燒滅煩惱,生無量定具大神通;次第超越,入於無量諸三昧門,於一三昧門入無量三昧,悉知一切三昧境界,漸具諸佛智慧之地;是名清淨禪波羅蜜。於諸佛所聞法受持,恭敬親近諸善知識,心無疲倦;常樂聞法,無有厭足;所聞諸法,能正觀察,入真實定,捨離一切顛倒邪見;妙善方便,分別了知諸法相海無有自性,修習如來深智慧門;具足一切智慧之力,乘普門慧,能入一切智慧之門;是名清淨般若波羅蜜。示現一切世間威儀,教化眾生心無憂慼。隨其所應示現其身,一切所行,心無染著。示現童蒙黠慧所行;示現生死及解脫門,善能分別諸方便行;示現無量諸莊嚴事,能入一切諸生趣中,解了一切眾生所行;是名清淨方便波羅蜜。究竟成就一切眾生,究竟嚴淨一切世界,究竟供養一切如來,究竟解達諸法真實而無障礙,究竟修行具足法界,究竟未來劫住如須臾頃,究竟未來劫猶如一念,究竟解達一切成壞,究竟示現一切佛剎,究竟逮得諸佛智慧,是名具足願波羅蜜。自專正力離眾煩惱,具足清淨能正他力;具足成就無能壞者。大悲力滿足、大慈力平等,悉能覆護一切眾生。陀羅尼力能持一切諸方便義。妙辯才力,令諸眾生皆悉歡喜。諸波羅蜜力莊嚴大乘,弘誓願力未曾斷絕。諸神通力,出生無量具佛神力,覆護一切;是名清淨力波羅蜜。知貪慾增、知瞋恚增、知愚癡增,又知等分分別學地,於一念中,悉知眾生心心所行,能知眾生諸所希望,能知一切諸法真實,解達諸佛深智慧力,普知一切諸法界門;是名清淨智波羅蜜。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清淨諸波羅蜜,滿足諸波羅蜜,不捨諸波羅蜜,乘大莊嚴悉能度脫所請眾生。教化一切修習善行,悉令一切永離惡道,勤修精進超出眾難。貪慾多者,教離欲觀;瞋恚多者,教平等觀;邪見多者,教因緣觀;欲界眾生,教離欲恚惡不善法;色界眾生,教增上觀;無色界眾生,教細微智慧;樂聲聞緣覺,教寂靜行;樂大乘者,教以十力莊嚴大乘。如初發心時,見有眾生墮諸惡道,大師子吼,我當知其心病,以諸法門而濟度之。菩薩具足如此智慧,皆能度脫一切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者,則能興隆三寶,永使不絕。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開示甚深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具足受持威儀教法,是故能令僧寶不斷。   「復次,悉能讚歎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寶不斷;分別解說十二緣起,是故能令法寶不斷;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   「復次,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正覺芽,是故能令佛寶不斷;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善御大眾,心無憂惱,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去、來、今佛所說正法,不違其教,是故能令三寶不斷;菩薩如是不斷三寶,一切所行無有不善,彼能悉行一切迴向,決定究竟無上菩提。菩薩如是安住清淨身、口、意業已,所說善根教化眾生,種種方便,所言不虛,能令眾生皆得歡喜。彼菩薩摩訶薩諸所施行,乃至無有一念錯謬,如是一切諸深妙行,皆為智慧方便攝持,悉能迴向無上菩提。   「如是菩薩安住離癡清白法已,於唸唸中具足出生十種莊嚴,何等為十?色身莊嚴,隨應示現;語言莊嚴,除眾疑惑,悉令歡喜;意行莊嚴,於一念中,入諸正受;佛剎莊嚴,滅除一切諸煩惱跡;光明莊嚴,普照十方;眷屬莊嚴,能集勝眾,悉令歡喜;神力莊嚴,隨其所應,自在示現;佛教莊嚴,皆能攝取諸黠慧者;涅槃地莊嚴,一處成道悉能充滿示現十方;持法莊嚴,隨眾隨時隨其器量而為說法。   「菩薩如是於唸唸中具足出生十種莊嚴已,身、口、意行悉皆清淨,永離愚癡,智慧成就。如此菩薩,若有親近恭敬,隨逐出家聽受法教,隨喜憶念乃至見聞此等眾生必定究竟無上菩提。   「佛子!譬如阿伽陀藥,眾生見者,眾病悉除;菩薩成就如是無量法藏,眾生見者煩惱諸病皆悉除愈,於白淨法心得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得成就如是方便,安住此法,除滅愚癡。具足智慧故,降伏眾魔;大慈悲心故,制諸外道;具足智慧功德力故,除滅一切心垢煩惱;入金剛定故,具足善根心無憂慼;於先佛所修功德力故,能離一切惡道諸難;清淨智慧悉滿足故,出生菩薩清淨諸地、諸波羅蜜、一切三昧、六通、三明、四無所畏,次第方便智慧力故,淨諸佛剎相好莊嚴;身、口、意淨白淨法力故,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平等佛法;智慧分別速解諸法,一切種智平等正覺諸大願力,如來神力,大智慧力,隨順眾生現諸佛剎;隨應受化,轉大法輪,度脫無量無邊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無量法藏,次第具足得如來處;於無量剎修菩薩行,護持正法為大法師,守護攝持如來法藏,成就四辯,於大眾中演暢深法,身相端嚴,說法周備;於四辯才,具足無量巧妙方便,能得無盡諸智慧門,音聲殊妙,演一法言能悅一切,隨宜順導,令得開解,入智慧門。菩薩以如是等無量方便,普為眾生開闡法藏而未曾生懈怠之心;於大眾中,而無所畏,一切世間無能壞者;具足增上般若波羅蜜,次第分別一切法相而無斷絕。勝妙四辯,說一切法,種種譬諭,不可窮盡。具足大悲能令一切清涼悅樂。修習大慈,充遍十方。處師子座,廣為眾生說微妙法。唯除如來無能過者、無能見頂、無能觀察、無能屈者、無能問難,若能窮其言論之辯,無有是處。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勝妙法已,無邊世界滿中大眾,彼一一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處彼眾中,其身殊特,映蔽大會,皆悉不現。以大慈心,普覆一切。甚深智慧,分別彼心。成就無畏,具足辯才,廣為說法,皆令歡喜。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淨智慧故、成就無量巧方便故、成就無量正念力故、成就無盡巧方便故、成就分別諸法陀羅尼故、成就分別諸法深智慧故、成就諸佛威神力故、成就三世諸佛實智慧故、成就三世諸佛清淨巧方便故、成就廣說一切諸佛甚深法藏護持法故、成就三世諸佛勝妙智慧菩薩大願智慧力故。」   爾時,法慧菩薩說是漸增功德藏已,欲重宣此義,承佛威神,以偈頌曰: 「菩薩住初地,  長養功德藏,  修習不放逸,  慧光照十方。  菩薩菩提心,  守護常不忘,  十方諸如來,  心皆大歡喜。  勤修行精進,  正念力堅固,  所行不退轉,  不著於世間。  常樂甚深法,  成就無諍定,  十方諸最勝,  一切皆歡喜。  諸佛歡喜已,  究竟精進度,  成就功德藏,  無量深智慧。  一切行清淨,  具足於諸地,  十方佛本願,  皆悉具足滿。  如是智慧成,  得諸深法藏,  得是法藏已,  隨順於世間。  成就巧方便,  分別眾生心,  隨所應教化,  而為演說法。  已能廣說法,  不捨於自行,  具足波羅蜜,  成就大功德。  已具波羅蜜,  本所請眾生,  無量生死海,  皆悉究竟度。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休懈,  興隆佛法僧,  永使不斷絕。  所修無量行,  清白悉具足,  一切皆究竟,  成就最勝地。  菩薩所修行,  真實無虛偽,  度脫眾生類,  離諸煩惱垢。  成就如是法,  除滅愚癡闇,  降伏一切魔,  究竟得菩提。  佛子如是行,  具足如來智,  悉能分別說,  諸佛甚深藏。  若能如是說,  法師中第一,  等為諸群生,  普雨甘露法。  無極大慈悲,  充滿十方界,  悉能分別知,  一切眾生心。  已了眾生心,  及諸餘心行,  為彼說深法,  無量無有數。  進止常安諦,  猶如大象王,  威猛如師子,  一切莫能害。  不動如須彌,  智慧如大海,  普雨甘露水,  除滅煩惱熱。」   法慧菩薩說是偈已,如來隨喜,大眾奉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昇夜摩天宮自在品第十五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諸四天下一一閻浮提,皆有如來坐菩提樹下,無不顯現。彼諸菩薩各承佛神力,說種種法,皆悉自謂在於佛所。爾時,世尊威神力故,不離道樹及帝釋宮,向夜摩天寶莊嚴殿。   時,彼天王遙見佛來,即於殿上敷蓮華藏寶師子座;十萬種寶以為莊嚴;十萬寶帳,彌覆其上;十萬寶網,以為珓珞;次上十萬眾妙寶蓋,又復十萬天諸華蓋、天繒、雜寶,以為垂帶;十萬瓔珞而莊嚴之;十萬寶衣以敷其上;十萬天子在前立侍;十萬梵天而圍遶之;十萬菩薩在前讚歎;十萬光明以為照耀;十萬妓樂自然演出;十萬正法娛樂音聲;十萬善根妙相顯現;十萬如來威神護持;十萬功德藏而長養之;十萬三昧而嚴淨之;十萬願藏以為清淨;十萬奇特未曾有法勝相顯出;十萬妙法而現在前;十萬自在處處普現;十萬功德妙相等起;十萬音聲演出諸法。   時,彼天王莊嚴寶蓮華藏師子座已,合掌恭敬白佛言:「善來世尊!唯願哀愍處此宮殿。」時,佛受請,即昇寶殿,一切十方夜摩天宮,亦復如是。   爾時,天王無量音樂寂然無聲,即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以偈頌曰: 「名稱如來聞十方,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摩尼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寶王如來世間燈,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甘露上味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喜王如來慧無量,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雜寶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慧眼如來世間燈,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殊特最勝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饒益如來義無量,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清淨寶山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無師如來世間尊,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微妙寶香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天人中尊世間燈,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輕微妙香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無去如來論師子,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明淨普眼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分別如來功德持,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娛樂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苦行如來利世間,  諸吉祥中最無上,  來入等色普照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如此間夜摩天王,佛神力故,憶念過去諸等正覺,以偈讚歎。如是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天王,各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以偈讚歎,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昇其寶殿,寶蓮華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爾時,寶殿忽然廣博猶如夜摩天處,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   爾時,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慧、次名幢慧、次名地慧、次名勝慧、次名燈慧、次名金剛慧、次名安樂慧、次名日慧、次名清淨慧、次名梵慧。其佛號常住眼、次號無量眼、次號真實眼、次號不動眼、次號天眼、次號清淨眼、次號安諦眼、次號明相眼、次號無上眼、次號淨光澤眼。其菩薩名功德林、次名慧林、次名勝林、次名無畏林、次名慚愧林、次名精進林、次名力成就林、次名堅固林、次名如來林、次名智林。此諸菩薩各於其國佛所淨修梵行。   爾時,佛神力故,彼諸菩薩各與一佛世界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敬禮拜。佛神力故,隨所來方化作寶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充滿十方。如此世界夜摩天上菩薩雲集,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四天下、菩提樹下夜摩天宮蓮華藏寶師子座,如來神力及諸大會,皆悉顯現。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普放淨光明,  遍照十方界,  一切悉睹佛,  通達無障礙。  佛處夜摩宮,  蓮華寶座上,  一切諸世間,  奇特未曾有。  讚歎十如來,  眾生皆悉聞,  世尊大眾會,  一切無不見。  普於十方界,  演說無上法,  亦悉同名字,  如我菩薩眾,  各從十方界,  來詣於此處,  彼諸上人等,  清淨修梵行。  彼諸如來等,  亦各同名號,  見佛清淨剎,  自在神通力。  一切見如來,  人中或道場,  又復見世尊,  處此夜摩宮,  一切諸世間,  莫能思議佛,  隨彼眾生願,  一切皆悉見。  眾生見如來,  無量自在力,  離世大仙人,  功德藏無量。  遊行十方界,  一切無障礙,  一身為無量,  無量身為一。  功德甚深妙,  一切莫能測,  無著無所依,  清淨如虛空。」   爾時,慧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不可思議劫,  天人師難值,  離垢諸大人,  此會亦難遇。  悉皆一切智,  慧光靡不照,  演說深妙法,  饒益於眾生。  一切諸世間,  常為癡冥蔽,  如來世燈明,  皆悉能除滅。  施戒忍精進,  禪定三昧藏,  修習深妙智,  普照於一切。  如來無與等,  何況有勝者?  顛倒取諸法,  是故不見佛。  自在神通力,  無量難思議,  無來亦無去,  說法度眾生。  若有得聞見,  清淨天人師,  永出諸惡道,  遠離一切苦。  無量無數劫,  修習求菩提,  逮成等正覺,  廣度諸群生。  不可思議劫,  供養無量佛,  若能解是義,  功德勝於彼。  雖施無量剎,  滿中諸珍寶,  不能解此義,  終不成正覺。」   爾時,勝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猶如春後月,  虛空無雲曀,  日曜清淨光,  一切無不照。  光明無限量,  世間無能數,  有眼尚不知,  何況盲冥者?  如來亦如是,  功德光無量,  無量無數劫,  莫能分別知。  光明無來處,  去亦無所至,  不生亦不滅,  空寂無所有。  未來一切法,  悉無有來者,  無生無現在,  是故無過去。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睹如來。  諸法無生故,  當知無所有,  如是分別知,  此人達深義。  諸法無自性,  一切無能知,  若能如是解,  是則無所解。  所言有生者,  當知由所生,  解彼真實性,  是則無疑惑。  一切諸所生,  正觀亦如是,  菩薩如是觀,  具足一切智。」   爾時,無畏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此處無邊際,  廣大如法界,  一切無不至,  湛然不遷變。  若聞如是法,  恭敬信樂者,  永離三惡道,  一切諸難苦。  往詣諸世界,  無量不可數,  聞此甚深法,  憶念善受持。  聞受大仙人,  清淨深妙法,  一向求菩提,  究竟無上道。  深信過去佛,  及彼諸佛法,  一切世間燈,  除滅眾癡闇。  若有得聞佛,  無量自在力,  決定信向者,  具足人中雄。  若能一心信,  現在一切佛,  彼成等正覺,  開示無量義。  無量無數劫,  此法甚難值,  若有得聞者,  當知本願力。  如是佛深法,  悉能善受持,  廣為眾生說,  是人難思議。  是故勤精進,  修行大莊嚴,  聞持是正法,  究竟得菩提。」   爾時,慚愧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得聞真諦法,  殊特未曾有,  歡喜信樂者,  除滅眾疑惑。  一切知見人,  自說深妙法,  佛慧靡不照,  是故難思議。  非從智慧生,  亦非無智生,  了達一切法,  除滅世間闇。  色法非色法,  此二不為一,  愚智亦如是,  其性各別異。  生死及涅槃,  此二悉虛妄,  愚智亦如是,  二俱無真實。  世界始成立,  無有敗壞相,  愚智亦如是,  二俱相乖違。  菩薩初發心,  及以最後心,  愚智亦如是,  二俱不相應。  譬如六情識,  迭用互不同,  愚智亦如是,  究竟不和合。  譬如伽陀藥,  消滅一切毒,  智慧亦如是,  除滅諸癡闇。  法王無上尊,  是勝莫能過,  所說皆真實,  以故難值遇。」   爾時,精進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諸法無差別,  唯佛分別知,  一切無不達,  智慧到彼岸。  如金及金色,  其性無差別,  如是法非法,  其性無有異。  眾生非眾生,  二俱無真實,  如是法非法,  其性無所有。  譬如未來世,  無有過去相,  一切法如是,  無有真實相。  譬如過去法,  無有生起相,  諸法亦如是,  皆悉無有相。  涅槃不可取,  說時有二種,  諸法亦如是,  無有差別相。  譬如種種數,  皆悉是數法,  諸法亦如是,  其性無別異。  譬如數法十,  增一至無量,  皆悉是本數,  智慧故差別。  譬如諸世界,  劫燒有終敗,  虛空無損減,  無師智亦然。  十方空無異,  眾生起分別,  如是取如來,  虛妄不見佛。」   爾時,力成就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一切眾生類,  悉皆三世攝,  三世諸眾生,  皆為五陰攝。  五陰從業起,  諸業因心起,  心法猶如幻,  眾生亦如是。  世間非自作,  亦復非他作,  不知真實性,  生死輪常轉。  所謂世間轉,  皆悉是苦轉,  眾生不知故,  生死輪常轉。  世間非世間,  二俱非真實,  眾生愚癡故,  妄取諸法相。  三世五陰法,  說名為世間,  斯由虛妄有,  無則出世間。  何等是五陰,  五陰有何相,  不見五陰壞,  妄取謂常住。  五陰虛妄法,  真實無所有,  空寂不遷變,  究竟離眾相。  世間既虛寂,  佛及法亦然,  斯等三種法,  其性無所有。  除滅諸顛倒,  明瞭見真實,  一切知見人,  常現在其前。」   爾時,堅固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譬如地種性,  自性無所有,  一切佛自在,  其性亦如是。  一切諸世間,  鹹共偁讚佛,  求彼偁讚法,  十方無來處。  眾生虛妄取,  謂之為真實,  分別離眾生,  業性不可得。  業性無所有,  眾生身非真,  種種無量色,  亦復無來處。  一切諸形色,  業性難思議,  雖見無所有,  識性亦如是。  諸佛身如是,  不可得思議,  無量妙色身,  普現一切剎。  無量身非佛,  佛非無量身,  清淨妙法身,  究竟度彼岸。  若有能得見,  清淨妙法身,  是人於佛法,  其心無癡惑。  過去一切法,  觀察等涅槃,  彼人見如來,  究竟常安住。  修習正憶念,  明瞭見正覺,  無相無所有,  是名法王子。」   爾時,如來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譬如工畫師,  分佈諸彩色,  虛妄取異色,  四大無差別。  四大非彩色,  彩色非四大,  不離四大體,  而別有彩色。  心非彩畫色,  彩畫色非心,  離心無畫色,  離畫色無心。  彼心不常住,  無量難思議,  顯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猶如工畫師,  不能知畫心,  當知一切法,  其性亦如是。  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界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  諸佛悉了知,  一切從心轉,  若能如是解,  彼人見真佛。  心亦非是身,  身亦非是心,  作一切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爾時,智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所取不可取,  所見不可見,  所聞不可聞,  所思不可思。  於有量無量,  不應作限量,  有量及無量,  二俱無所取。  不應說而說,  是為自欺誑,  己事不成就,  不能悅眾生。  若有能讚歎,  無量諸如來,  不可思議劫,  功德不可盡。  猶如隨意珠,  能現無量色,  此色非真色,  諸佛亦如是。  如虛空清淨,  非色不可見,  能現一切色,  其性不可見。  如是大智人,  示現無量色,  非識之所識,  一切莫能睹。  雖聞如來聲,  音聲非如來,  離聲復不知,  如來等正覺。  是處甚深妙,  若能分別知,  莊嚴無上道,  遠離諸虛妄。  一切諸如來,  無有說佛法,  隨其所應化,  而為演說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之一   爾時,功德林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伏三昧。入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剎外,各見萬佛世界塵數諸佛;是諸如來,皆號功德林。時,彼諸佛告功德林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入是善伏三昧。十方各萬佛剎塵數諸佛加汝神力故,能入是善伏三昧;盧捨那佛本願力故、威神力故、諸菩薩善根力故、欲令汝廣說甚深法故、長養一切智故、分別一切眾生性故、離一切障礙入無障礙境界故、成就一切方便故、成就一切種智故、覺悟一切法故、善知諸根故、聞持一切法故。所謂菩薩十行。佛子!當承佛神力廣說妙法。」時,彼諸佛即與功德林菩薩無障礙法、與安住法、與無師法、與無癡法、與不雜亂法、與清淨法、與無量法、與最勝法、與無垢法、與不退法。何以故?彼三昧力故。   爾時,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摩其頂已,即從定起,告眾菩薩言:「諸佛子!菩薩行業不可思議,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所行法故。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行?菩薩有十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恚恨行,四者、無盡行,五者、離癡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尊重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是為十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歡喜行?此菩薩為大施主,悉能捨離一切所有,等心惠施一切眾生。施已無悔,不望果報,不求名譽,不求生勝處,不求利養;但欲救護一切眾生,欲攝取一切眾生,欲饒益一切眾生,欲學一切諸佛本行,欲正憶念諸佛本行,欲得清淨諸佛本行,欲得受持諸佛本行,欲顯現諸佛本行,欲廣說諸佛本行,欲令一切離苦得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歡喜行。菩薩修歡喜行時,一切眾生歡喜愛敬,隨諸方土有貧窮處,菩薩願往生彼。豪貴大富,財寶無盡。於唸唸中,有無量、無邊、無數眾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窶,靡所資贍,願垂慈救,得濟生命。』菩薩唸唸應其所須悉令滿足,靡不歡喜。菩薩不以求索煩重,而生憂惱,但發無上大慈悲心,施無厭足,欲令常來。來已,稱慶倍復歡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請不求,自來教誨,發起我心修行佛道。我今應當如是修學,普令眾生悉得歡喜,我於三世所修功德,願速成就清淨法身神力自在,悉令眾生隨其所須皆得歡喜。以此功德,令諸眾生悉成正覺,度脫無量眾生,悉令究竟無餘涅槃;我當先令一切眾生,滿足諸願,然後我當成等正覺,離我想、眾生想、我所想、壽命想、種種想、福伽羅想、作者想,法界、眾生界,空無差別;離欲法、非真實法、無所有法、非堅固法、非恃怙法、非所作法。』菩薩如是觀時,不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財物,不見福田,不見業,不見報,不見果,不見大果,不見小果。菩薩觀察三世,發如是念:『哀哉!眾生為愚癡所覆,煩惱所纏,常流生死輪迴苦海,於不堅固法不得堅固;我當盡學諸佛所學,饒益眾生成等正覺,開悟一切皆令清淨,隨順寂滅觀三世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初歡喜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此菩薩持戒清淨,於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染著,廣為眾生說無染法。不求生於人天勝處尊貴之家、不求利養、不求端正、不求帝王,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離一切纏煩惱熾火憂悲苦惱,不負眾生,諸佛歡喜,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若有無量無數阿僧祇諸大魔王,一一魔王,各將無量無數阿僧祇諸天女眾,皆悉端正,顏貌姝妙,姿容妖豔,傾惑人心;又復齎持一切樂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能障礙無上菩提。』是故,菩薩乃至不生一念欲心,心淨如佛。除其方便教化眾生,內不離菩薩一切種智,堅固正念,不為五欲因緣故,起一惡念,惱亂眾生。寧捨身命,不加惡於人,若加惡於人,無有是處。菩薩自見佛已來,未曾有心起一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爾時,菩薩作如是念:『眾生長夜在生死中,憶念五欲、貪著五欲、愛樂五欲、心常流轉五欲、境界永沒五欲,莫之能出,我今應當作如是學:令諸魔王、天女眷屬、及一切眾生,立無上戒;立淨戒已,又教令得不退轉地,一切種智成等正覺,乃至究竟無餘涅槃。何以故?此是我業,一切諸佛皆如是學。離諸非行、計我、無知;觀一切佛平等深法,得一切智為眾生說法,斷除顛倒。不離眾生而有顛倒,不離顛倒而有眾生;顛倒內無眾生,眾生內無顛倒;顛倒非眾生,眾生非顛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但是虛妄,無有真實;須臾不住,無有堅固。猶如幻化,欺誑愚夫,悟一切法,如夢、如電。』如是解者,能達生死究竟菩提。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調伏者,令得調伏;未寂靜者,令得寂靜;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離垢者,令得離垢;未清淨者,令得清淨;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快樂者,令得快樂。我當捨離世間眾事,令諸如來皆悉歡喜。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安住無上最勝法中,平等正觀一切眾生,分別了知一切諸法,遠離諸惡,永捨虛妄,除滅一切煩惱習氣,成就出要勝妙方便,悉得無量無邊辯才,成就甚深空寂智慧。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無恚恨行?此菩薩常能修習忍辱之法,謙卑恭敬,和顏愛語;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不自舉,不舉他,亦不兩舉;不自是,不是他,亦不兩是;不自讚歎,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說法,離一切惡,斷貪、恚、癡、憍、慢、亂心、慳、嫉、諂曲;以大忍法而安立之。』菩薩成就如是清淨忍法,設有無量無數眾生,一一眾生,各有無量無數眷屬;一一眾生,各有無量無數化頭;頭有無量阿僧祇舌;舌出無量無數惡聲;聲出無量無數惡罵;音辭鄙穢毀辱菩薩。又此眾生,各有無量阿僧祇手;手執無量無數刀杖,捶擊摧辱毀害菩薩,乃至無量阿僧祇劫,未曾休息。菩薩遭此楚毒之時,作如是念:『我因是苦,若生恚心,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瞭、自不寂靜、自不修定、自不真實、自愛其身,何能令彼生歡喜心而得度脫?』菩薩作是思惟:『因身心故,於無量劫受諸苦惱;是故重自勸勵,令心歡喜,善自調攝。何以故?我當安住無上法故,欲令眾生亦得此法。』復更思惟:『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真實性,空無有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為愍傷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隱眾生故、攝取眾生故、不捨眾生故、欲令眾生得不退轉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佛所行法,我當修行。』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恚恨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四無盡行?此菩薩勤修精進、勝精進、最勝精進、第一精進、大精進、微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無等等精進。彼菩薩不為貪慾所亂;不為瞋恚、愚癡、憍慢、惱害、慳嫉、嫌恨、諂曲、無慚、無愧之所惱亂。菩薩復作是念:『我不欲惱諸眾生,乃至不欲惱一眾生故,勤修精進;但欲捨離諸煩惱故,修行精進;欲害一切結故,修行精進;欲離一切習氣故,修行精進;欲悉分別一切眾生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眾生煩惱習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眾生種種希望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眾生諸境界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眾生諸根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法境界故,修行精進;欲知諸佛實法故,修行精進;欲知諸佛平等法故,修行精進;欲以善方便知三世平等故,修行精進;欲知清淨平等法故,修行精進;欲得一切諸佛法故,修行精進;欲以一方便門知一切佛法故,修行精進;欲知諸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故,修行精進;欲知諸佛大智慧善方便故,修行精進;欲知一切佛法廣為眾生句句分別故,修行精進。』菩薩成就如是精進,若有人言:『無量無數阿僧祇世界眾生,汝能為此一一眾生故,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具受無擇大地獄苦,令彼眾生究竟涅槃;復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佛出興於世,令無量無數阿僧祇眾生,受種種樂,汝猶具受大地獄苦,然後汝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答言:『我悉能為爾所世界一一眾生,受地獄苦;諸佛出世,眾生受樂,我亦受苦,然後我當成無上道。』復有人言:『汝若能以一毛渧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海水,皆悉令盡?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末為微塵,悉知其數?如是唸唸次第,常不廢忘菩提之心?』菩薩若聞是語,不退、不悔,歡喜踴躍,勤修精進,作如是念:『我得善利。因我故,令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永離眾苦。』菩薩復作是念:『我當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普令眾生離一切苦,悉皆究竟無餘涅槃,然後我當成無上道。』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無盡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五離癡亂行?此菩薩成就第一正念,未曾散亂,堅固不壞,第一最勝清淨無量,捨離癡冥;分別正念,善能受持世間、出世間經論,色法、非色法經論,受、想、行、識經論。無有癡亂死此生彼,無有癡亂處胎出胎,無有癡亂住菩提心,無有癡亂親近善知識,無有癡亂學諸佛法,無有癡亂覺諸魔事,無有癡亂遠離魔事,無有癡亂於無量劫修菩薩行。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無數堅固正念,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聞受正法;所謂:甚深法、微妙法、莊嚴法、種種莊嚴法、種種名味句身法、莊嚴菩薩法、莊嚴諸佛無上法、正希望清淨法、不染一切世間法、分別一切世間法、廣法、無量法、捨離癡暗分別世間法、共法、不共法、菩薩智境界法、一切智自在法。菩薩聞此法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未曾退忘。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本無量劫修道行時,未曾惱亂眾生,正念三昧,不斷正法,不斷善根,不斷智慧故。此菩薩無量種聲不能嬈亂,所謂:高大聲、惱亂聲、令人恐怖聲、微妙聲、不可愛聲、散亂六根聲。菩薩聞如是等無量無數好惡諸聲,於正念不亂,三昧不亂,境界不亂,入微妙法不亂,菩薩行不亂,修習菩提心不亂,念佛三昧不亂,觀察真實法不亂,教化眾生智不亂,成就眾生不亂,安立眾生清淨智不亂,觀察甚深義不亂。不行惡業故,無惡業障;不行煩惱故,無煩惱障;不行不恭敬故,無不恭敬障;不行謗法故,無謗法障。如是等無量種聲,一一音聲,充滿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未曾斷絕,悉能壞亂眾生諸根,令其發狂,而不能亂此菩薩甚深三昧。菩薩於三昧中,思惟、分別一切音聲生、住、滅相,善分別知生、住、滅性;亦善觀察諸聞聲者,聞好惡聲,心無憎愛,正念不亂,於彼諸聲,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聲,皆無所有,非真實性,無有造者,亦無本際,與法性等,無有差別。是菩薩成就寂靜身、口、意行,不復退轉;安住諸禪三昧正受。悟一切法,智慧成就,得離一切音聲三昧,阿僧祇三昧門以為眷屬。長養大悲於唸唸中,能得無量阿僧祇三昧,究竟成就一切種智。菩薩聞此能壞諸根大惡音聲已,作如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安住清淨正念。於一切智,得不退轉,究竟成就無餘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離癡亂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善現行?此菩薩成就寂滅身、口、意業;無所有無所示現身、口、意業;無縛無脫身、口、意業;無縛無脫,諸所示現無所依、無所住、隨心住無量心性等,一切法性等;無性相,示現無相,相甚深無底。如如性離業報,善方便出生、離生,不生、不滅、寂滅涅槃等,非有說有,語言道斷。離一切世間,無所依住,長養菩薩所起善根,入離虛妄無縛無著法門,入真實法門,入離世間法門,分別一切世間法。菩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無性為性;一切諸法,無為為性;一切佛剎,無相為相;究竟三世皆悉無性;言語道斷,於一切法而無所依。』菩薩解如是等諸甚深法,解一切世間悉皆寂滅,解一切諸佛甚深妙法,解佛法、世間法等無差別,世間法入佛法、佛法入世間法;佛法、世間法而不雜亂,世間法不壞佛法。真實法界不可破壞,安住三世平等正法,亦不捨菩提心、不捨教化眾生心,增長大慈大悲心,悉欲救度一切眾生。菩薩作是念:『我不成就眾生,誰當成就?我不調伏眾生,誰當調伏?我不寂靜眾生,誰當寂靜?我不令眾生歡喜,誰當令歡喜?我不清淨眾生,誰當令清淨?』菩薩復作是念:『我以解了此甚深法,見諸眾生受大苦惱,趣危險徑,為諸煩惱之所纏縛,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愛繫縛在生死獄;常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不能永滅無量苦聚,不離三障。常處愚癡暗,不見真實明,受無窮生死,不得解脫道。輪迴八難,愚癡所病,諸垢所染,沒在無量深煩惱海,邪見所惑,不睹正道。』菩薩作如是觀察:『眾生若未成熟而捨取正覺,是所不應。我當先教化眾生,於無量劫修菩薩行,未成熟者教令成熟,未調伏者教令調伏,諸未度者教令得度。』是菩薩住此行時,諸天、世人、魔王、釋梵、沙門、婆羅門、諸天、乾闥婆等,見此菩薩,歡喜敬仰。若有眾生,恭敬、供養、尊重、禮拜,乃至見聞,皆悉不虛,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善現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無著行?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唸唸中,能觀察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佛剎,於諸佛剎,心無染著。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禮拜恭敬,以阿僧祇華、香、塗香、末香、眾寶、華鬘、天衣、雜寶、寶蓋、幢幡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心無所著。阿僧祇諸方便行而無所行,阿僧祇思,無思法住。於唸唸中,見無量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佛相好,心無所著;於佛光明,心無所著;於諸佛剎,心無所著;聞佛說法,心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心無所著;於如來眾,心無所著;於菩薩眾,心無所著;聞法歡喜,心無所著;正心增廣,攝意不亂,行菩薩行,不著佛法。此菩薩摩訶薩於十方剎,一一佛所,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恭敬、禮拜、供養,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心無所著;見諸如來菩薩大眾以為莊嚴,心無所著;見不淨剎,心不憎惡。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寂滅平等觀諸法故。諸法無垢、無淨、無暗、無明、無分別、無不分別、無虛妄、無真實、無安隱、無危險、無正道、無邪道。   「菩薩如是觀真實法性入眾生性,教化、調伏成熟眾生,於彼眾生,心無所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心無所著;不捨菩薩心,而住佛所住,於佛所住,心無所著;入種種語言道,於語言道,心無所著;入眾生道,於眾生道,心無所著;分別諸三昧正受,皆悉能入,心無所著;往詣無量無邊不可說諸佛國土,見彼佛國,心無所著;若去佛國,心無餘戀。菩薩摩訶薩於諸佛國,以無貪著心,解佛實教;於無上道,而無障礙;於佛正教,已得安立;具足菩薩行,安住菩薩心,成就菩薩寂滅解脫;不念、不著菩薩所行,住菩薩淨道,受真實記。得授記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癡,不知真諦,不見真諦,暗鈍無信,心不真實,常行染著,流轉生死,不見諸佛,離善知識,離於正道,迷惑邪見,不求調御師,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薩恩,親近惡知識,聞諸法空,心大恐怖,不正思惟,誹謗正法,棄捨正道,好從邪徑,入魔羅網,遠離諸佛,常著諸有,受種種苦。』爾時,菩薩見彼眾生受諸苦已,增長大悲,觀諸善根,心無所著。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我當為十方一一眾生故,住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成熟眾生,心無疲厭。常共止住,不欲捨離去。如毫端,以一毫端,悉遍量度十方世界;為一眾生故,於一一毫端處,各住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此大悲心,唸唸次第,未曾斷絕;而於眾生,心無所著。於一一毫端處,具足修習盡過去、未來際諸菩薩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願、不著三昧、不著行、不著寂靜、不著境界、不著教化成熟眾生、不著入深法界。何以故?菩薩如是觀察:一切法界如幻;諸佛法如電;菩薩行如夢;所聞法如響;一切世界如化;業報所起。如摩□摩化身,知一切眾生猶如畫像,種種異形,皆由心畫。所說諸法,皆如實際;於一念中,遍滿十方。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於一念中,悉知諸佛,決定方便,了知心相迴轉迅速,而於此心,無所染著。菩薩如是觀察無我。見佛化度一切眾生,於佛法中得無量喜;起大慈悲,救護一切,心無憂惱,得歡喜願。未成熟者,當令成熟;未調伏者,當令調伏。遠離世間,而能隨順一切世間。若聞諸方國土眾生音聲、眾生諸業、眾生施設、眾生和合、眾生流轉、眾生諸行、眾生境界、眾生諸地、眾生興起,我當乘大願之力,普至彼處,終不捨弘誓教化眾生,乃至不起一念染著。所以者何?以無所著故,自利利彼,清淨滿足。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無著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尊重行?此菩薩成就尊重善根、不壞善根、最勝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不退善根、無比善根、寂靜善根、一切佛法善根。此菩薩修習行時,心常愛樂諸佛妙法;一向專求無上菩提,未曾暫捨菩薩大願;於無量劫行菩薩道,不計眾苦而生憂惱;一切眾魔所不能壞,一切諸佛悉共護念,常行菩薩諸清淨行,精勤修習一切菩薩無量苦行,未曾懈倦,得不退轉大乘弘願。此菩薩安住、尊重菩薩行已,於唸唸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苦難,長養菩薩無量大願。若有眾生恭敬、供養、乃至見聞,斯等皆得住不退轉,決定究竟無上菩提。彼菩薩觀察眾生,了達非有,而不捨一切。譬如河水,不至彼岸,不來此岸,不斷中流,能度眾生於彼此岸,以流通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趣生死,不趣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濟度此岸群生,到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於眾生數,心無所著。不離一眾生,著多眾生;不離多眾生,著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損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不滅眾生界;不盡眾生界,不長眾生界;不虛眾生界,不二眾生界。何以故?菩薩深解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損、無生、無滅,法性真實,無來無去,無所猗著,不作二相。何以故?菩薩解一切法界無二相故。菩薩如是以善方便,解深法界;住無相、住清淨妙相,莊嚴其身。善能分別一切諸相,決定究竟到於彼岸,悉分別知眾生之數。普能現身一切佛剎,於諸佛剎心無所著,深入佛法,亦無所染,分別義味,廣為人說。於一切法離諸欲際,而不斷菩薩道,不捨菩薩行。行無盡功德,入清淨法界。譬如火珠,出火不可窮盡,如是菩薩諸功德藏不可窮盡,教化眾生亦不可盡。而菩薩摩訶薩非究竟、非不究竟;非離取、非不離取;非依、非無依;非世間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如是菩薩成就尊重心,修習菩薩行,不教聲聞、辟支佛乘;不教佛法,不教世間法;不教眾生,不壞眾生;不教正道,不壞正道;不教垢,不教淨。何以故?菩薩解了諸法無垢、無淨;知一切法無受、無轉,亦無有退。行是寂滅甚深法時,亦不生念:『我今行此法,已行此法,當行此法。』未曾生念:『有陰界入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一切大願,諸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中,無向聲聞、緣覺、菩薩、佛乘,亦復無向諸凡夫界,亦復無向垢淨生死及涅槃界。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虛空,求之十方,無有差別,非無虛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悉無差別。非不究竟成等正覺;彼最真實,不違正行,普能示現菩薩所行,而不捨離無量大願;調伏眾生,轉大法輪,不壞因果,不違寂滅平等觀法。此菩薩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性,不壞正法,興隆正法,辯才無盡,於諸法中,心無所著,安住法堂,分別深法,住無所畏,不捨佛住,不違世法,普現世間等,於世間心無所著。菩薩如是成就尊重智慧修菩薩行,令一切眾生,永離世間惡道、諸難;教化、成就、安置三世諸佛法中,堅固不動。   「如是教已,復作是念:『一切眾生,不知恩義,更相殺害,邪見增盛,迷惑正道,煩惱充滿,癡冥所覆。設有善知識充滿世間,皆悉明達智慧具足者,我不為此等修菩薩行。何以故?我於善、惡人所,不求利養,不徇名譽,乃至一縷及一愛言。於無量劫,行菩薩道,不生一念自求己安,但欲調伏一切眾生,淨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何以故?一切諸佛法如是故。不求利養,不計人惡,常應等心行菩薩道,怨親等觀而無差別,欲令究竟至於彼岸,具足成就無上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尊重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法行?此菩薩為諸天人、沙門、婆羅門、乾闥婆等,一切眾生,作清涼法池。守護正法,佛種不絕,得清淨陀羅尼故;說法無障礙,得義陀羅尼故;義辯不可盡,得法陀羅尼故;法辯不可盡,得正語陀羅尼故;辭辯不可盡,得無障礙陀羅尼故;說義味不可盡,得佛甘露灌頂陀羅尼故;令眾生歡喜辯不可盡,得自覺悟陀羅尼故;同辯不可盡,入同辯陀羅尼故;說種種義、名味、句身不可盡,得正語陀羅尼故;無量辯不可盡,得無量讚歎陀羅尼故;於三千大千世界,變身如佛,妙音具足。於一切法,無所障礙,而作佛事。隨所應化,隨所解音,隨眾生根,以廣長舌清淨音聲,隨時說法,不違大悲。隨其所應,於一一言,出無量音,皆令歡喜。設有眾生,悉知無量不可計阿僧祇諸語言法、知無量業、知無量報,如是等無量無數阿僧祇眾生,充滿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與菩薩為眷屬。菩薩處此會中,出一法言,悉令此等眾生,皆得開解。有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眾與菩薩為眷屬,亦復如是。   「爾時,菩薩復作是念:『設一毛端處,於一念中,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大眾來會;如是唸唸次第,盡過去、未來一切諸劫,大眾來會,猶故不盡。彼諸大眾,言聲不同,所問各異。』菩薩聞如是等一切問難,心無所畏,而作是念:『設令一切眾生,悉來問難,猶以一言,決其疑網,皆令歡喜。』菩薩說法,言不虛妄。於一一言,有無量無邊智慧莊嚴,成就無邊諸功德藏。慧光普照一切,諸法具足,成就一切種智。此菩薩安住善法行已,能自清淨,亦能饒益一切眾生。如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無邊不可稱數諸世界中,自化其身為真金色,妙音具足。於一切法,無所障礙,而作佛事。以無量無邊清淨法門,化度眾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入無量無邊法界身,除滅一切世間故;未來身,一切趣生故;不生身,深樂不生平等法故;不滅身,一切諸法言語斷故;不實身,如如真實故;離癡妄身,隨應化故;無來去身,離死此生彼故;不壞身,法界性無壞故;一相身,三世語言道斷故;無相身,善分別諸法相故。   「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種身,能為一切眾生作捨,長養善根故;為一切眾生救護,與大無畏故;為一切眾生歸依,令大安隱住故;為一切眾生尊導,開示無上道門故;為一切眾生師,方便令入真實法故;為一切眾生燈,令見業報故;為一切眾生明,得甚深法故;為一切眾生炬,令離愚癡解真法故;為一切眾生光,令得明地故;為一切眾生趣趣燈,顯現如來自在力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法行。此菩薩摩訶薩安住善法行已,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法池,得佛甚深諸法底故。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真實行?此菩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此菩薩學三世諸佛真實語,入三世諸佛性,與三世諸佛善根等。此菩薩成就如是等一切善根,學三世諸佛無二語,隨順如來一切智慧。此菩薩成就眾生是處、非處智;眾生去、來、現在一切業報智;眾生諸根具足、不具足智;眾生種種性智;眾生種種欲智;眾生一切至處道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正受垢淨起時非時轉智;過去一切世界成壞智;無障礙天眼智;漏盡智;而不捨一切菩薩所行。何以故?欲令一切眾生,調伏清淨故。   「菩薩復作是念:『我見眾生受無量苦,若未度此等,先成正覺,是所不應,我當滿足大願,然後成佛;令一切眾生,志求菩提究竟無餘涅槃。何以故?非眾生請我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我自發心普為眾生,欲令究竟得一切種智。是故,我於一切最為殊勝,不著眾生故;我於一切得為最上,調御眾生故;我離一切闇,解無眾生際故;我得所應得,本願具足故;我善變化,菩薩功德莊嚴故;我有善攝取,三世諸佛所護念故。』   「此菩薩摩訶薩不捨本願故,得入無上智慧莊嚴。隨一切眾生所應,悉能化度,隨其本願,悉滿足已,得一切法,自在智慧,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於唸唸中,悉能遍遊十方世界;於唸唸中,悉能往詣無量佛國;於唸唸中,悉見無量無數諸佛及莊嚴剎,示現如來自在神力,究竟法界、虛空界等,其身無量,隨應悉現,無量、無礙而無所依;於自身中,普現佛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三世諸佛,皆悉顯現。   「此菩薩知眾生種種想、種種欲,業報清淨;隨其所應,為現其身,而調伏之。解一切法如幻、如化、如電;眾生如夢。此菩薩義身、味身不可窮盡,清淨正念,決定了知一切諸法,入諸三昧無上智慧,寂靜觀察不二之地。一切眾生,皆依二法。菩薩摩訶薩住大悲心,修習如是諸深妙法,寂靜究竟。得佛十力,入因陀羅網法界自在,成就如來無礙解脫。人中雄猛,大師子吼,得無所畏;為法轉輪王,能轉無礙清淨法輪;成就智慧解脫,了知一切世間所行;絕生死迴流,入智慧大海;悉能饒益一切眾生,護持三世諸佛正法,窮盡諸佛方便大海。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真實行。此菩薩安住真實行已,能令一切天人、八部、無量眾生清淨歡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二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之二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如來威神,法應如是:雨天華雲雨、天香雲雨、天末香雲雨、天鬘雲雨、天衣雲雨、天寶雲雨、天莊嚴雲雨;又自然出天妓樂音,天妙光明普照一切,演出諸天微妙音聲。如此四天下夜摩天宮說十行法,佛神力故,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爾時,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塵數世界,有十萬佛剎塵數菩薩,充滿十方,來詣此土。到已,語功德林菩薩言:「善哉!佛子!乃能演說諸菩薩行。我等諸來菩薩,皆同一字,名功德林;我等世界皆名功德幢,佛同號普功德;我等佛所亦說十行,名味、句身次第義味,眾會眷屬亦復如是,不增不減。是故,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詣此土,為汝作證,如此四天下夜摩天宮寶莊嚴殿說十行法,我來為證,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一切法界及諸眷屬,欲令佛種永不斷絕、欲令菩薩種性清淨、欲令菩薩願種不轉、欲令行種不斷、欲令攝取三世佛種、欲分別說眾生善根種、欲觀察一切眾生時根、欲樂垢淨心所行種、欲普照一切諸佛菩薩種,以偈頌曰: 「敬心頂禮十力尊,  清淨離垢慧無礙,  境界深遠無等倫,  其道清淨如虛空。  人中最勝無障礙,  功德無量無所畏,  智慧無二無等等,  一切所行皆清淨。  十方現在諸導師,  解真實義無所畏,  無等功德離諸惡,  彼速究竟無上道。  一切如來人中雄,  先已具發大慈悲,  遊心清淨法界中,  所行饒益諸群生。  十方三世無與等,  自然正覺滅癡冥,  一切佛法悉平等,  彼之功德不可壞。  十方一切世界中,  悉得睹見諸如來,  於諸如來無虛妄,  彼人所行不退轉。  若見清淨真法界,  甚深微妙第一義,  一切癡妄莫能惑,  彼行能成功德藏。  方便善知眾生類,  入於真實妙法界,  自然覺悟不由他,  彼人所行如虛空。  無量無邊諸世界,  觀察究竟悉寂滅,  一切諸法無障礙,  彼人所行勝牟尼。  具足堅固不可轉,  成就尊重最勝法,  清淨願滿到彼岸,  諦聽菩薩諸所行。  無量無邊一切地,  智慧明達無障礙,  甚深微妙為境界,  是名無畏論師行,  句句廣分別,  深入妙智慧,  真實解諸法,  彼修大牟尼。  遠離一切惡,  常能利眾生,  彼人功德藏,  等諸調御師。  普於諸群生,  常施以無畏,  清淨無染著,  所行無倫比。  意淨無所著,  寂靜無口過,  具足妙功德,  彼修最勝行。  究竟度深義,  功德定無盡,  彼修不死行,  諸佛常護念。  離我瞋恚心,  妙音滿十方,  安住正法教,  所行無可諭。  佈施到彼岸,  百福自莊嚴,  彼慧最第一,  能令眾歡喜。  善入深智地,  安住心不動,  彼行如金剛,  堅固不可沮。  悉入諸法界,  隨順到彼岸,  究竟得自在,  法日之所行。  無等等牟尼,  修習不二法,  心常樂寂靜,  智慧無障礙。  細微世界中,  容受大世界,  境界無不了,  智慧山王行。  普於諸世間,  心淨無所著,  持戒到彼岸,  淨行之所行。  智慧不可量,  虛空法界等,  深入具足智,  是勝金剛行。  智慧悉充滿,  三世諸法界,  心常無懈怠,  入於最勝境。  一切所至道,  分別十力法,  身行無障礙,  勝智之所行。  一切十方界,  無量眾生類,  菩薩悉救護,  離癡之所行。  修習諸佛法,  精勤無懈怠,  普令世間淨,  大龍之所行。  悉知眾生根,  究竟種種欲,  了達無量性,  平等之所行。  普於十方界,  久受無量苦,  其心無憂惱,  歡喜之所行。  放諸光明網,  普照諸世間,  具足智慧明,  善修慧所行。  皆悉能震動,  十方無量界,  常能利一切,  不令生恐怖。  善解語言法,  分別到彼岸,  離垢智慧明,  不動之所行。  善解俯仰國,  分別到彼岸,  成就無盡地,  最勝慧所行。  無量諸功德,  常行求菩提,  到彼功德岸,  大稱無盡行。  無上大論師,  最勝師子吼,  令眾悉清淨,  離垢之所行。  佛甘露灌頂,  授以法王記,  究竟方便法,  大心之所行。  分別一切眾,  其心無染著,  決定持法藏,  法王之所行。  一一語言中,  能出無量音,  眾生各各解,  無礙慧所行。  究竟語言法,  分別悉了知,  遠離諸虛妄,  真實見所行。  安住法海印,  善印一切法,  了法無實相,  方便身所行。  能於一一剎,  無量無數劫,  窮盡諸劫行,  其心無憂厭。  無數諸如來,  名號各不同,  見之一毛孔,  善修之所行。  如一毛端處,  普見無量佛,  一切諸世界,  見佛亦如是。  無量無數劫,  能作一念頃,  非長亦非短,  解脫人所行。  見者悉不虛,  所修皆真實,  業行不可壞,  最勝之所行。  無量無數劫,  觀佛無厭足,  能令眾歡喜,  無礙慧所行。  無量無數劫,  觀察眾生界,  眾生非眾生,  堅固士所行。  具足智慧藏,  清涼功德池,  饒益一切眾,  第一人所行。  法界無邊際,  無量如虛空,  語言無所著,  無畏論師行。  於一三昧中,  入無量三昧,  昇彼無上堂,  淨月論師行。  究竟忍彼岸,  堪忍寂滅法,  遠離瞋恚心,  無量智所行。  不離一世界,  不起一坐處,  普現十方剎,  無量身所行。  無量諸佛剎,  能入一世界,  佛剎不增減,  不思議所行。  分別處非處,  審諦入諸力,  無上力成就,  第一力所行。  去來現在世,  一切諸業報,  智慧不退轉,  明智之所行。  善知時非時,  調伏一切眾,  教化不失時,  善知時所行。  身行悉皆善,  口意行亦然,  一切無所著,  淨智意所行。  智慧善分別,  法辯無窮盡,  境界等如實,  如來之所行。  無礙功德藏,  喜樂總持門,  深入諸法界,  隨入之所行。  悉與三世佛,  等心無異想,  一相無差別,  無礙境界行。  深入智慧海,  除滅諸癡闇,  能與清淨眼,  淨眼之所行。  一切諸導師,  常行不二法,  神通力自在,  具足行所行。  十方佛剎中,  普雨妙法雨,  令眾解實義,  法雲之所行。  普於諸佛所,  逮得堅固信,  一切智解脫,  所學悉究竟。  彼於一念中,  悉知眾生心,  究竟解心性,  無性性所行。  不思議世界,  變化無量身,  無等遍遊行,  諸行中無比。  無量世界中,  現在諸如來,  菩薩摩訶薩,  常現彼佛前。  菩薩入三昧,  眾生見一身,  菩薩出三昧,  眾見無量身。  所行甚深妙,  未曾有口過,  悅樂心無量,  令眾悉歡喜。  逮得無著智,  分別知諸根,  其心無所染,  無上調伏行。  方便分別法,  於法得自在,  一切世界中,  常作諸佛事。  菩薩微妙行,  所行如虛空,  何人得聞此,  其心不欣悅。  彼智無與等,  慧眼見一切,  方便無倫匹,  無等智所行。  無盡妙功德,  能滅一切惡,  到彼清淨岸,  無比之所行。  成就莊嚴法,  安住不退轉,  度脫無量眾,  而無眾生想。  所修無諍行,  一切智微妙,  正法化眾生,  淨眼之所行,  恭敬一切佛,  具足究竟慧。  成就無所畏,  方便智所行,  普能入一切,  世界及諸法,  亦入群生類,  度脫無量眾,  遍於十方界,  擊無上法鼓。  常施無量法,  不死之所行,  一身跏趺坐,  充滿無量剎。  眾生不迫迮,  清淨法身力,  一味一義中,  分別無量義。  演說無窮盡,  無邊慧所行,  修習佛解脫,  智慧無障礙。  成就無所畏,  無量方便德,  了諸世界海,  一切佛剎海,  法海智慧海,  度脫眾生海。  或有見菩薩,  入胎及出生,  或見成正覺,  無量功德行,  處處佛剎中,  示現般涅槃,  真實無涅槃,  無畏師常住。  金剛身無異,  隨應現眾生,  真實無差別,  一身行所行。  平等法界一,  具足無量義,  常樂觀三世,  一相無相法。  到彼諸持岸,  正法安眾生,  逮得諸佛持,  最勝之所行。  無染妙法身,  慧眼清淨耳,  是悉無障礙,  無礙之所行。  究竟諸神通,  具足深智慧,  智慧最殊勝,  方便智所行。  心定未曾亂,  智慧不可量,  境界無不照,  一切見所行。  到彼功德岸,  度脫無量眾,  其心無疲厭,  常修之所行。  一切知見人,  在諸佛家生,  普於三世佛,  法中而化生。  語言法成就,  摧伏諸論師,  究竟無量行,  隨入佛菩提。  能放一光明,  普照無量剎,  世間大明曜,  除滅一切暗。  隨其所應見,  為現如來身,  調伏群生類,  嚴淨一切剎。  菩薩行無量,  一切莫能知,  示現一切行,  欲度眾生故。  無量不可數,  眾生法界等,  無數劫讚歎,  菩薩德無盡。  菩薩德無量,  究竟一切德,  諸佛無量劫,  歎此德無盡。  何況世間人,  聲聞及緣覺,  無量劫讚歎,  而能得窮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十無盡藏品第十八   爾時,功德林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三世諸佛之所演說。何等為十?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正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何等為菩薩信藏?此菩薩信一切法空無真實、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信一切法無作者、信一切法不實、信一切法無堅固、信一切法無量、信一切法無上、信一切法不可度、信一切法不生。若菩薩成就如是隨順淨信,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一切佛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眾生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虛空界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過去世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現在世不可思議,心不驚怖;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驚怖。何以故?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不可沮壞,佛如是知佛無盡無邊智。十方一切世界,一一世界中,三世無量無數諸佛,出興於世,施行佛事而般涅槃。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盡、不去,不近、不遠,不智、不亂,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邊無盡信藏,則能乘如來乘。此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無邊信、不退轉信、不亂信、不壞信、不著信、有根信、隨順聖人信、如來家性信,則能護持一切佛法,長養一切菩薩善根,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從一切佛善方便生,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盡信藏。菩薩住此信藏,悉能聞持諸如來法,廣為一切眾生演說。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此菩薩成就饒益戒、不受戒、無著戒、安住戒、不諍戒、不惱害戒、不雜戒、離邪命戒、離惡戒、清淨戒。何等為饒益戒?此菩薩先當饒益安樂眾生。何等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外道戒,具足奉持三世諸佛平等淨戒。何等為無著戒?此菩薩不著欲界戒,不著色界戒,不著無色界戒;何以故?不迴向彼故。何等為安住戒?此菩薩成就清淨無疑悔戒;何以故?菩薩不作五無間罪,永不故犯一切戒故。何等為不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皆具足持無所毀犯,不由此戒惱亂眾生,共相違諍,菩薩持戒,但饒益眾生,令歡喜故。何等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持戒,學諸咒術、藥草,惱害眾生;何以故?菩薩欲救護眾生故,持清淨戒。何等為不雜戒?此菩薩離斷常見,不持雜戒,但觀察十二緣起,持清淨戒。何等為離邪命戒?此菩薩不作持淨戒相,欲使他知內無實德,現實德相,但持淨戒,一向求法,究竟薩婆若。何等為不惡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犯戒人,不輕賤訶罵,令其憂惱,但一其心,持清淨戒。何等為清淨戒?此菩薩捨離殺、盜、邪婬、妄語、惡口、粗言、兩舌、雜語、貪、恚、邪見,具持十善。此菩薩持如是等清淨戒時,作是念:『若有眾生犯淨戒者,斯由顛倒諸煩惱故,一切諸佛悉分別知是一切眾生,因諸顛倒,毀犯淨戒;是故,我當專求佛道,究竟無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淨持禁戒,悉令究竟無上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無盡戒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慚藏?此菩薩自憶宿命:無數世來,於六親所行無慚行,或侮慢無禮,或婬亂無節,忍害無親,興師相伐,迷惑顛倒,無惡不造,斯由三毒邪疑,使纏虛偽、諂曲諸不善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皆悉積習諸無慚行,斯由無智乃至諂曲故;尊卑失序,不相敬順,不能謙下,遵奉明哲,常懷毒念,怨結滋甚,更相屠害,曾無恥懼。自惟我身及餘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我當雲何猶行無慚?甚為不可!是故,我應修習慚法,究竟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其永離諸無慚法,成就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盡慚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自愧:昔來貪求色、聲、香、味、觸、法、妻子、眷屬、錢財、寶物、僮僕、車乘,心無厭足,我不應行是諸非法事,因是生長貪、恚、愚癡,乃至諂曲。復作是念:『眾生所行無愧之法,皆以無智乃至諂曲,諸惡法故,不相承順、尊敬、供養,常懷毒心,迭相殘害。我及眾生去、來、現在,愛樂貪求,集行是法,因是法故,受胎生死、無量諸苦,三世諸佛皆悉知見,我猶行是無愧法者,三世諸佛皆不歡喜;我當修習愧法,究竟菩提,廣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無愧,成就佛道。』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無盡愧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多聞藏?此菩薩多聞者,所謂: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   「何等為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謂:有無明,故有行。何等為是事無故是事無?所謂:無識,故無名色。何等為是事起故是事起?所謂:愛起,故苦起。何等為是事滅故是事滅?所謂:有滅,故生死滅。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界。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十二緣起及法界。何等為有記法?所謂:四真諦、四沙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何等為無記法?所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滅後如去不受,如來滅後不如去亦不受,如來滅後如去不如去亦不受,如來滅後非如去非不如去亦不受;有我有眾生,無我無眾生,有我無我,有眾生無眾生,非有我非無我,非有眾生非無眾生;過去有幾如來滅度、幾聲聞緣覺滅度,未來有幾如來、幾聲聞緣覺、幾眾生生,現在有幾佛、幾聲聞緣覺;何等如來最初出世?何等聲聞緣覺最初出世,何等眾生最初生,何等如來最後出世,何等聲聞緣覺最後出世,何等眾生最後生;何等諸法最在初,何等諸法最在後;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世界敗,世界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何等為生死最初際,何等為生死最後際。是名無記法。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眾生長夜流轉生死,童蒙、凡夫不知修道,我當晝夜精勤學問,受持一切諸佛法藏,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普令一切成無上道。』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多聞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修行十種施,所謂:施法、最後難施法、內施法、外施法、內外施法、一切施法、過去施法、未來施法、現在施法、究竟施法。   「何等為菩薩修習施法?此菩薩從本以來,習平等施,珍饌美味不自貪著,惠施一切,其餘諸物亦復如是。所施之餘,然後自食,作是念言:『為我身中八萬戶蟲故,我身安樂,彼亦安樂;我身飢苦,彼亦飢苦。』是故,菩薩有所服食,皆為諸蟲,欲令安樂,不貪其味。菩薩復作是念:『我長夜為身貪求飲食,當勤精進,速離此身。』是為菩薩修習施法。   「何等為菩薩最後難施法?此菩薩若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己受用,則快樂長壽,若盡以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有乞人一切求索。菩薩自念:『吾從本際以來喪身無數,未曾損己利一眾生,令獲大利,希有之慶,當捐棄身命,悉捨一切,饒益眾生,究竟大施,是為菩薩最後難行施法。』   「何等為菩薩內施法?此菩薩於少壯時,形體端嚴,顏容殊特;澡浴清淨,服上妙衣,嚴飾之具,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乞人來詣王所,而自陳曰:『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煢獨苦厄,無人贍救,生路既窮,必之死地;若得王身,隨所應用,或須手足,或須血肉,或須頭目,或須髓腦,若大王慈仁,矜哀窮老,捨離貪身以救我者,必蒙天施,得全性命。』菩薩即作是念:『今我此身亦當如彼,會應歸死,無一饒益,宜時捨身,以濟其命。』念已歡喜,施彼眾生,是為菩薩內施法。   「何等為菩薩外施法?此菩薩於少壯時,形體端嚴,顏容殊特,澡浴清淨,服上妙衣,嚴飾之具,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乞人來詣王所,作如是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又嬰疾,餘命無幾,終此貧苦,而王具足一切快樂。善哉大王!願捨天位,哀施於我,我當統領天下,受王福樂。』菩薩即作是念:『富貴無常,必歸貧賤,若在貧賤,無所饒益,不能滿遂眾生所願;是故,我今宜時捨位,稱悅其意。』念已歡喜,即捨與之,是為菩薩外施法。   「何等為菩薩內外施法?此菩薩於少壯時,形體端嚴,顏色殊特,澡浴清淨,服上妙衣,嚴身之具,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乞人來詣王所,作如是言:『大王!當知今我老邁,身又嬰疾,不以衰賤,竊希美號。善哉大王!願以王身、七寶、天下、轉輪王位,以授於我,令我具足,受王慶樂。』菩薩即作是念:『我身財寶,俱非堅固,無常、危脆、磨滅之法。我今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三事具足;是故,於此不堅固法,當求堅固。』作是念已,倍大歡喜,即舍內外而施與之,是為菩薩內外施法。   「何等為菩薩一切施法?此菩薩於少壯時,形體端嚴,顏容殊特,沐浴香湯,服上妙衣,嚴身之具,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乞人來詣王所,作如是言:『大王!當知大王名稱普聞十方,我乃在彼國,服承王問,自遠而來,欲有所請。善哉大王!願隨所欲,充滿我意。』爾時,乞者或求國城、妻子、眷屬、肢節、血肉、頭目、髓腦。爾時,菩薩作是思惟:『一切恩愛,會當別離,無所饒益,不能果遂眾生諸願。我今應當離貪貧行,一切速捨,饒益眾生。』作是念已,倍大歡喜,悉捨一切,惠施眾生,是為菩薩一切施法。   「何等為菩薩修習過去施法?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行具足功德;聞已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妄想,不貪、不味;觀察諸法,心無所猗,諸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心無所著,但為化眾生故,示現其身,廣說道教,欲令眾生成就佛法。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菩薩如是觀已,復作是念:『過去諸法皆悉捨離。』是為菩薩修習過去施法。   「何等為菩薩修習未來施法?此菩薩聞未來世諸佛菩薩所行善根,具足功德。聞已,而不取相,心無所有,不求往生彼方佛剎,無諸求想,不生行願,攝心不散、不味、不厭,不以善根迴向於彼,不為生彼專修善根,亦不廢捨;但因彼境界教化眾生,欲令眾生具足佛法,觀察真實。此真實法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遠、非近。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為菩薩修習未來施法。   「何等為菩薩修習現在施法?此菩薩聞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眷屬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密身天、少密身天、無量密身天、密果天、不煩天、不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聞已,心不惑亂,正念不忘,不懈不沒,亦不憂慼,其心寂滅而無所取。菩薩唯作是念:『一切諸行,皆悉如夢,一切所行,皆非真實,眾生不知,故流轉惡道。』菩薩於彼,廣為說法,遠離諸惡,成就佛法,修菩薩道,心無惑亂,是為菩薩修習現在施法。   「何等為菩薩究竟施法?此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眾生,形類不同,往詣其所,作如是言:『我有所須,幸垂周給,我意既足,仁願亦滿。』菩薩聞是語已,歡喜踴躍,隨其所求,施令滿足。菩薩摩訶薩內自觀察: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具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所有相,無慚愧物,賢聖所棄,惡露臭處,猶如死屍,骨節相持,血肉泥塗,九竅之門,常流不淨。菩薩見身無量過患,乃至不起一念貪惜是身,復作是念:『此身危脆,我當雲何既見此身無量過患而生貪著?應當棄捨,施彼眾生,充滿其願。我當於此不堅法中,求堅固法,令一切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開悟示導,皆令逮得清淨法身,住無所住,離身心相。』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無盡施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盡慧藏?此菩薩知色苦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道如實,知受、想、行、識苦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道如實;知無明苦,知無明集,知無明滅,知無明道;知愛苦,知愛集,知愛滅,知愛道;知聲聞,知聲聞法,知聲聞集,知聲聞涅槃;知緣覺,知緣覺法,知緣覺集,知緣覺涅槃;知菩薩,知菩薩法,知菩薩集,知菩薩涅槃。雲何知?知從業報因緣所造,諸行非我、非堅固、無真實、空無所有,不取諸法堅固之相,不取諸法所有之相,知一切法悉無所有,廣為眾生說真實法。雲何為說?說一切法不可壞。何等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不可壞。何以故?一切諸法不自作,不他作,言語道斷,離一切處,不生、不起、不施、不受、無有心意。菩薩成就如是等無盡慧藏,以少方便,則能逮得一切諸法善妙方便,自然明達,不由他悟。此智慧藏有十種不可盡。何等為十?多聞善方便不可盡;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演一句法不可盡;入深法界不可盡;入無量智慧莊嚴不可盡;出生、長養諸功德藏,心無憂厭不可盡;入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分別了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不可盡;得普令眾生離諸疑惑不可盡;得一切佛自在示現教化眾生,所行成就不可盡;是為十種不可盡法。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無盡慧藏。菩薩住此無盡慧藏,疾得無上平等正覺。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盡念藏?此菩薩捨離癡冥,憶念過去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乃至阿僧祇不可思議無分齊不可說億那由他生,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乃至阿僧祇不可思議無分齊不可說億那由他劫;念知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名號;念知授一佛記,乃至授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記;念知一佛出世,乃至念知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世;念知從一佛所受一修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受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因緣、憂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諭,憂波提捨亦復如是;念知一會眾一時說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時會說法;念知一根,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根;念知一煩惱,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煩惱;念知一三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三昧。菩薩作如是念:妙念、淨念、不濁念、遍淨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垢念、光曜念、樂念、無障礙念;此菩薩住是念時,一切世間不能嬈亂,諸根清淨,不復染著一切世間,眾魔外道所不能壞,念持一切諸佛法藏,決定明瞭,未曾錯亂。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無盡念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盡聞持藏?此菩薩於諸佛所,聞持一品修多羅,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未曾忘失一字一句;於一生中而不忘失,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生,未曾忘失一字一句;聞持一佛名號,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聞持一世界名字,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名字;聞持一劫名字,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劫名字;聞持一如來記,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如來記;聞持一修多羅,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聞持一會名字,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會名字;聞持一時說法,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時說法;聞持一根,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諸根;聞持一煩惱,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煩惱;聞持一三昧,乃至聞持不可說不可說三昧。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甚深無盡聞持藏。此聞持藏,唯佛境界,餘無能及。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盡辯藏?此菩薩成就甚深智慧,廣為眾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說一品法,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名號;說一世界名字、說一佛記、說一修多羅、說一會、說一時、說法、說一根、說一煩惱、說一三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諸三昧;或一日說一句一味法無盡,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一句一味法而無窮盡,一切諸劫尚可窮盡,說一句一味不可窮盡。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故,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為眷屬。此菩薩成就百萬阿僧祇陀羅尼眷屬已,以法光明辯才,廣為眾生演說深法;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一切十方世界,隨順諸根,除滅煩惱,皆令歡喜。善入一切音聲,於一切文字得不斷辯入,普照法門,說一切眾生,如來種子不可斷故,不捨菩薩一切諸行,心無憂厭。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充滿虛空法界,清淨法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無盡辯藏。此藏無量、無分齊、無間、不可壞、無斷、不可斷、不退轉,甚深無底,以一切法門,入一切佛法。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盡藏,令一切眾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此藏有十種無盡深法。何等為十?饒益一切眾生,善迴向故;不斷本願,一切劫行故;心無量無邊,觀察平等如虛空故;迴向有為,不著無為故;一切法無盡,唸唸知境界故;大願不可壞,究竟諸力陀羅尼行故;諸佛護念,入一切法如幻化故。是為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得無盡藏。」◎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三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如來昇兜率天宮一切寶殿品第十九   爾時,佛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諸四天下、一一閻浮提,皆有如來坐菩提樹,無不顯現。彼諸菩薩承佛神力,說種種法,皆悉自謂在於佛所。   爾時,如來以自在神力,不離菩提樹座及須彌頂妙勝殿,上夜摩天宮寶莊嚴殿,趣兜率天宮一切寶莊嚴殿。時,彼天王遙見佛來,即於殿上,敷如意寶藏師子之座,以種種天寶而莊嚴之。過去修習善根所得,一切如來威神護持,不可數那由他阿僧祇善根所生,一切諸佛淨法所起,一切眾生所共莊嚴,無量功德之所成就。離一切惡,清淨業報,一切樂觀,無有厭足,出離世間諸法所起,清淨無污,一切世間因緣所起,一切眾生見不能盡。以無量莊嚴具而莊嚴之,所謂:百萬億欄楯,百萬億寶網羅覆其上,百萬億華帳以張其上,百萬億華鬘以垂四邊;百萬億香帳普熏十方,百萬億寶帳以張其上;百萬億華蓋,諸天執持;百萬億華鬘蓋、百萬億寶蓋以蓋其上;百萬億寶衣以敷其上;百萬億妙寶樓閣,百萬億如意寶王網羅覆其上;百萬億勝妙雜網,百萬億眾寶瓔珞間錯垂下;百萬億眾妙雜寶,百萬億網蓋以覆其上;百萬億雜寶網衣,百萬億妙寶蓮華開敷光曜;百萬億無厭香網普熏十方;百萬億大寶帳網以覆其上;百萬億寶鈴微動出和雅音;百萬億栴檀、寶帳普熏十方;百萬億雜寶妙華以散其上;百萬億雜色寶衣以覆其上;百萬億菩薩大帳、百萬億雜寶蓋帳、百萬億清淨金帳、百萬億淨琉璃帳、百萬億雜寶藏帳、百萬億一切寶帳,以覆其上;百萬億雜寶妙華,周匝圍遶;百萬億寶形像帳、百萬億眾妙寶鬘、百萬億香鬘普熏十方;百萬億天曼陀羅栴檀色香具足,普熏十方;百萬億天莊嚴具、百萬億妙寶華鬘、百萬億勝妙寶藏、百萬億勝寶藏鬘、百萬億清淨寶鬘、百萬億海寶藏鬘、百萬億因陀羅金剛妙寶、百萬億妙寶繒綵,以為垂帶;百萬億無量自在妙寶、百萬億真金寶藏,清淨微妙;百萬億毘樓那寶,以為照耀;百萬億因尼羅寶雜寶校飾;百萬億首羅幢寶光曜明淨;百萬億火珠寶出大光明,普照十方;百萬億天堅固寶,以為窗牖;百萬億淨功德寶,無量妙色;百萬億雜寶偏閣,清淨妙藏;百萬億大海月寶、百萬億離垢藏寶、百萬億心王寶,無量歡喜;百萬億師子面寶、百萬億閻浮檀寶、百萬億一切世間清淨藏寶、百萬億一切世間因陀羅幢寶、百萬億羅闍藏寶、百萬億須彌山王殊勝幢寶、百萬億解脫妙寶、百萬億琉璃鬘網,周匝垂下;百萬億赤色寶鬘、百萬億樂摩尼寶、百萬億清淨樂寶、百萬億眾雜寶藏、百萬億赤色解脫樂見妙寶、百萬億無量色寶鬘、百萬億無比寶鬘、百萬億淨光明寶,普照殊勝;百萬億摩尼寶像、百萬億因陀羅寶、百萬億黑沈水香普熏十方;百萬億不可思議眾雜妙香普熏十方一切佛剎;百萬億十方妙香普熏世界;百萬億最殊勝香普熏十方;百萬億香像香徹十方;百萬億隨所樂香普熏十方;百萬億淨光明香普熏眾生;百萬億種種色香普熏佛剎:不退轉香、百萬億塗香、百萬億栴檀塗香、百萬億香熏香、百萬億蓮華藏黑沈香雲充滿十方;百萬億丸香煙雲充滿十方;百萬億妙光明香常熏不絕;百萬億妙音聲香能轉眾心;百萬億明相香普熏眾味;百萬億能開悟香遠離瞋恚,寂靜諸根,充滿十方;百萬億香王香普熏十方。雨百萬億天華雲雨、百萬億天香雲雨、百萬億天末香雲雨、百萬億天妙蓮華雲雨、百萬億天種種寶華雲雨、百萬億天青蓮華不斷雲雨、百萬億天寶華雲雨、百萬億天分陀利華雲雨、百萬億天曼陀羅華雲雨、百萬億天一切雜華雲雨、百萬億天種種衣雲雨、百萬億天雜寶普照十方雲雨、百萬億天種種蓋雲雨、百萬億天無量色幡雲雨、百萬億天冠雲雨、百萬億天種種莊嚴天冠雲雨、百萬億天莊嚴具雲雨、百萬億雜色天鬘雲雨、百萬億種種大莊嚴天鬘雲雨、百萬億種種色天栴檀雲雨、百萬億天沈水香雲雨,百萬億天寶幢、百萬億天雜幡、百萬億天帶垂下;百萬億天和香普熏十方;百萬億天妙功德寶鬘垂下;百萬億天多羅寶懸布光耀;百萬億天拂,執持侍立;百萬億天金鈴網,微風吹動出妙音聲;百萬億天寶欄楯周匝圍遶,百萬億天多羅寶牆周迴四遶;百萬億天雜寶樹圍遶覆蔭;百萬億天雜寶樓閣,莊嚴其內百萬億天勝寶門;百萬億天真金鈴,微風吹動出和雅音;百萬億清淨天鬘布列垂下;百萬億天蘇婆提寶雜相解脫。百萬億天金剛藏眾妙瓔珞、百萬億天雜寶蓋,諸天執持;百萬億天雜寶網、百萬億天雜寶藏,光耀殊特;百萬億天淨光明普照十方;百萬億大光普耀;百萬億日藏光明普照一切;百萬億雜色月光、百萬億離癡淨香;百萬億天妙華藏開敷鮮茂;百萬億寶網藏、百萬億華網、百萬億香網以覆其上;百萬億天雜寶衣以敷其上,百萬億天諸寶衣處處敷置;百萬億天青色衣、百萬億天雜黃衣、百萬億天雜朱衣、百萬億天雜色衣、百萬億天雜寶衣、百萬億種種熏衣、百萬億殊勝寶衣,能令眾生發歡喜心,如是等衣以敷其上;百萬億白淨妙衣以覆其上;百萬億天幢寶鈴出微妙音;百萬億白淨寶幢,微風吹動出妙音聲;百萬億天繒綵幢、百萬億香幢出眾香網;百萬億華幢雨一切華;百萬億天妙衣幢、百萬億摩尼寶幢、百萬億天一切莊嚴具幢、百萬億天鬘幢,四面行列百萬億天蓋幢。一切寶鈴出妙音聲,百萬億天螺出妙音聲,百萬億天鼓出大音聲,百萬億天琴出微妙音,百萬億天牟陀羅出大音聲,百萬億天娛樂具、百萬億天樂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佛剎,百萬億化音聲聲徹十方,眾生聞者,悉解如響。百萬億天妓樂音同時俱作,百萬億天神力妓樂出相和音,百萬億一切諸天娛樂之具出妙音聲。百萬億妙音讚歎如來,百萬億勝妙喜音讚歎如來,百萬億甚深音聲讚歎如來,百萬億種種音聲歎佛果報,百萬億細微音聲稱揚、讚歎出三界法,百萬億寂靜音聲讚歎如來本所修行,百萬億音讚歎如來百萬億劫永離瞋恚,讚歎百萬億供養供養過去諸佛,百萬億法門讚歎如來,百萬億音讚歎一切菩薩功德不可窮盡,百萬億音讚歎菩薩一切諸地功德具足,百萬億音讚歎諸佛,無有厭足,百萬億音稱揚、讚歎見佛之行,百萬億音讚歎深法,其聞音者,得深智慧,無有障礙。百萬億妙音充滿十方一切世界;百萬億妙音歎諸眾生,隨其志願,皆令歡喜;百萬億音歎一切世間,其聞音者,解一切法真實之性;百萬億音讚歎如來,其聞音者,悉能恭敬一切如來;百萬億音歎佛境界一切功德;百萬億音歎諸總持善妙方便,善知分別一切諸法,聞持一切諸如來法;百萬億音讚歎甚深具足諸法。百萬億音歎發心菩薩,修習長養一切種智;百萬億音歎治地菩薩,其心歡喜;百萬億音歎修行地菩薩,清淨解脫;百萬億音歎生貴菩薩,心得安住;百萬億音讚歎方便具足菩薩,於摩訶衍究竟決定;百萬億音歎善現菩薩,具足一切菩薩所行;百萬億音讚歎不退菩薩,所行一切諸地皆悉清淨;百萬億音歎童真菩薩,光明普照一切十方;百萬億音歎王子菩薩,善入甚深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百萬億音歎灌頂菩薩,能現一切諸如來力。百萬億神力自在、百萬億清淨解脫,出生百萬億清淨解脫、百萬億長養大歡喜法、百萬億住不壞信、百萬億長養勇猛之力、百萬億長養名聞法;百萬億分別法義,廣說定慧;百萬億正念清淨不亂出生百萬億定慧、百萬億陀羅尼。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出生百萬億廣大智慧;出生百萬億深心,信佛信根堅固;出生百萬億清淨檀波羅蜜;出生百萬億屍波羅蜜;出生百萬億羼提波羅蜜,不生恚心,具足諸佛羼提波羅蜜;出生百萬億毘梨耶波羅蜜,究竟具足無量毘梨耶波羅蜜;出生百萬億禪波羅蜜,無量諸禪寂靜照明;出生百萬億般若波羅蜜,照一切法;出生百萬億清淨大願;出生百萬億諸深法門智慧燈明;出生十方諸佛百萬億深妙法門;出生百萬億離癡,示現善妙方便;出生百萬億諸法之行,普入百萬億諸佛之剎,百萬億清淨法身往詣十方一切佛剎;出生百萬億如來微妙音聲;出生百萬億一切種智善妙方便;出生百萬億具足法門;出生百萬億正法知見,悉見一切諸佛實法,猶如寶幢;出生百萬億智慧,示現如來境界,無所障礙。百萬億諸天神王恭敬禮拜;百萬億龍王一心諦觀而無厭足;百萬億夜叉王合掌敬立;百萬億乾闥婆王一心恭敬,目不暫捨;百萬億阿修羅王斷除憍慢,敬心侍立;百萬億寶金翅鳥王口銜繒帶;百萬億緊那羅王歡喜立侍;百萬億摩□羅王踴躍歡喜,一心諦觀;百萬億婆羅門王恭敬禮拜;百萬億一切世間諸王恭敬頂禮;百萬億諸釋天王恭敬尊重,一心觀察;百萬億夜摩天王踴躍歡喜,高聲讚歎;百萬億兜率陀天王恭敬禮拜;百萬億化樂天王恭敬讚歎;百萬億他化自在天王合掌恭敬,一心侍立;百萬億梵天王一心觀察;百萬億摩醯首羅天王恭敬讚歎;百萬億菩薩恭敬讚歎;百萬億天女恭敬供養;百萬億願天敬心頂禮;百萬億宿命親近善知識天,妙聲讚歎;百萬億梵身天布身敬禮;百萬億梵輔天恭敬頂禮;百萬億梵眷屬天圍遶侍衛;百萬億大梵王讚歎稱揚無量功德;百萬億光天五體投地;百萬億少光天宣揚、讚歎佛世難值;百萬億無量光天讚歎禮拜;百萬億光音天讚歎如來難遇、難見;百萬億淨天恭敬禮拜;百萬億少淨天恭敬禮拜;百萬億無量淨天樂見佛故,於虛空中,自投來下;百萬億遍淨天合掌敬住;百萬億密身天憶本功德,稱揚讚歎;百萬億少密身天生如來想,一心求見;百萬億無量密身天清淨善業,恭敬禮拜;百萬億密果天布身敬禮,百萬億無煩天得堅固信,恭敬禮拜;百萬億無熱天合掌觀察,心無厭足;百萬億善現天恭敬禮拜;百萬億善見天憶念無量佛所,恭敬供養,心無厭足;百萬億阿迦尼吒天恭敬禮拜;百萬億種種天皆大歡喜,恭敬讚歎;百萬億諸天以種種善慧而莊嚴之◎;◎百萬億諸大菩薩頂戴護持;百萬億華手菩薩雨一切華;百萬億香手菩薩雨一切香;百萬億鬘手菩薩雨一切鬘;百萬億末香手菩薩雨一切末香;百萬億衣手菩薩雨一切寶衣;百萬億幢手菩薩雨一切幢;百萬億幡手菩薩雨一切幡;百萬億寶手菩薩雨一切寶;百萬億莊嚴手菩薩普雨一切諸莊嚴具;百萬億諸天以天種種莊嚴宮殿而以莊嚴;歡喜天子以百萬億諸天莊嚴宮殿而莊嚴之;百萬億生貴天子法身普覆;百萬億灌頂天子舉身持座,出生百萬億菩薩清淨大願,出生百萬億菩薩初清淨心,出生菩薩百萬億柔軟利根,百萬億禪藏皆悉清淨;菩薩百萬億清淨解脫,嚴治菩薩百萬億諸清淨業,出生菩薩百萬億安住生貴地,出生菩薩百萬億法門,普照一切,成就百萬億菩薩諸地,教化調伏百萬億大眾,百萬億諸善根所起、百萬億諸佛護持、百萬億功德所成、百萬億直心莊嚴清淨、百萬億大願莊嚴清淨、百萬億善行所起、百萬億諸法充滿、百萬億自在神力之所成就,百萬億諸功德所起,以百萬億讚法而讚歎之。如此世界、四天下、兜率陀天宮、一切寶莊嚴殿為如來敷摩尼寶藏師子之座;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諸四天下、兜率陀天宮、一切寶莊嚴殿為如來敷摩尼寶藏師子之座亦復如是。   爾時,兜率陀天王為如來敷高座竟,與不可計阿僧祇兜率陀天子俱,奉迎如來,雨阿僧祇色,上妙諸華,供養如來;雨不可思議香,雨無量色鬘,雨上妙栴檀,雨無量種種寶蓋,雨細妙天衣,雨無量雜寶,供養如來;以歡喜心,雨天上妙諸莊嚴具;燒種種香,香氣普熏十方世界;雨栴檀末香、沈水末香、堅固末香供養如來。無量天子各從其身出無量無數諸天子身;阿僧祇兜率陀天子及他方來諸天子眾皆大歡喜,恭敬作禮;阿僧祇天女眾歡喜無量,一心寂然諦觀如來;不可數、不可說諸大菩薩悉從他方兜率天來,住於虛空,以不可思議諸供養具供養如來,出過一切諸天供養,以阿僧祇勝妙音聲讚歎如來佛神力故、過去諸佛所修善根故、如來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故。一切兜率陀天子及諸天女一心恭敬,靜默觀佛,鹹作是念:「如來出世,甚難值遇,功德具足,智慧無礙,平等正覺,我今得見。」作是念已,皆大歡喜。阿僧祇那由他兜率陀天子來詣佛所,各以身上天衣盛種種寶,又以身上天衣盛種種香、一切寶衣、諸莊嚴具:栴檀末香、沈水末香、天妙寶末、諸天香華、天曼陀羅華普散十方,供養如來。億那由他無數天子以種種上妙供具,莊嚴虛空;燒眾名香,香氣成雲,充滿十方、一切虛空,智境界心故;雨天華雲,莊嚴虛空,於如來所起歡喜心故;雨一切天蓋雲,莊嚴虛空,充滿十方,得敬佛心故;雨一切天鬘雲,莊嚴虛空,充滿十方,供養佛故;以阿僧祇白淨寶網遍滿虛空以為莊嚴,懸眾金鈴而間錯之,自然微動出妙音聲,悟三乘者,令得解脫;無數寶帳莊嚴虛空,彌覆十方,於如來所得深信故;普雨一切妙寶鬘雲,未曾斷絕。以阿僧祇諸天宮殿莊嚴虛空,一切天樂出微妙音,充滿十方,至心踴悅,尊敬佛故;以阿僧祇種種妙衣莊嚴虛空,得佛出世,難遇心故;雨阿僧祇諸天寶冠,莊嚴虛空,於如來所得欣敬心故;雨阿僧祇上妙眾寶及天寶鬘莊嚴虛空,無數億那由他天子各從身出阿僧祇種種色華,供養如來無有窮盡,於如來所歡喜恭敬故;以無數種種隨所樂香供養如來,於如來所歡喜恭敬故;以阿僧祇栴檀末香供養如來,於如來所得無比歡喜故;以種種寶蓋供養如來,長養念佛三昧故;以無數種種上妙寶衣以布道路,供養如來,於如來所得歡喜恭敬故;以無量無數雜色寶幢供養如來,於如來所得無量歡喜心故;以阿僧祇雜色寶幡供養如來,於如來所得歡喜恭敬故;以無數天樂出微妙音供養如來,其心常定,未曾散亂。不可說億那由他菩薩於兜率陀天宮,以離三界一切供具,從真實法生離諸煩惱大慈之心,充滿十方無有障礙,具足方便諸甚深法,唯有諸佛乃能測量,餘無能及;堅固淨信之所長養,不可思議善根所生,無數變化因力所起,從諸如來真法化生無行法印。一切寶蓋普覆法界,供養如來,出過諸天一切所供;一切波羅蜜所起一切華帳普覆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清淨解脫,充滿一切諸佛境界;一切寶衣普覆莊嚴一切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無生法忍所起雜寶鈴網普覆莊嚴一切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入無礙智慧;以一切堅固香莊嚴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解一切法猶如幻化;敷置一切妙寶高座莊嚴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其心境界與如來等,座處境界亦同如來;建一切寶幢莊嚴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善解應時,供養如來;以一切寶殿莊嚴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解一切法如夢;以種種寶華莊嚴法界,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無著善根所生,充滿一切法界。此等無量菩薩皆從身出一切堅固香雲、一切雜色華雲、一切雜色衣雲、一切栴檀香雲、一切莊嚴寶蓋雲、一切種種香雲、一切華鬘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出過諸天所供養上,供養如來。無量菩薩稱歎如來真實功德,永離顛倒,安住正法,具一切力,能令眾生離諸惡難,開示善道,於一音中演無量法,從一切陀羅尼生辯才之藏,不可窮盡,具足無畏,心常歡喜。菩薩以如是等無量妙法讚歎如來,法身充滿虛空法界,心與三世諸如來等。   爾時,一切諸天眾及他方來諸天子眾、並不可數諸佛剎一切菩薩,見如來等正覺不可思議,人中之雄;其身無量不可稱數,示現不可思議神足,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周遍充滿一切虛空;諸佛功德莊嚴一切法界,令一切眾生安住一切善根;成就神力,出過一切諸語言道;一切菩薩恭敬供養,隨所應化,現身救度;具足一切清淨善根,顯現如來無上功德,智慧境界不可窮盡;無比三昧之所出生,法身普至一切眾生,無有分際,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不斷一切智種;住佛所住,於三世諸佛家生,無盡眾生,皆令清淨,悉能出生一切菩薩清淨智慧,發起一切菩薩諸根,一切法雲,普覆法界;如來教化,究竟無餘,隨其所願,悉令滿足。安立清淨平等正智,出過一切眾生之上,得一切智;以正覺眼普觀世間,隨其先世所修善根,悉能示現。普發大心,眾生愛樂,智慧安住無能壞者。善知眾生,分別諸剎,於不退轉善法中生不壞法性,分別法界,現如來身無量無數,遠離癡妄,安住真實,一切眾生歎無能盡,教化一切修念佛三昧,充滿法界,度脫眾生;無量無邊,本之所請,悉能化度,隨其所應,以法惠施,種種方便,調伏眾生,隨彼欲性,悉令清淨,示現色身,不可思議;等觀眾生,心無所著,住無礙住,所見無障;善解如來一切諸力,心常寂定,未曾散亂;住一切智,善能演說句身、味身真實之義,悉能深入無量智海,出生無量功德慧藏;如來日出,普照法界,眾生願力,常住不沒;住佛所住,堅固不壞,於我、我所心無所著,所行諸法,永離世間,於一切世無所染污,在大眾會建智慧幢,智慧超出一切世間,無所染著。以大悲心拯拔眾苦,安立眾生於深妙智,饒益眾生功德無盡,悉善分別菩薩智慧,信向佛道,成最正覺;出於大慈,顯現大悲,佛身無量諸法莊嚴,種種音聲演無量法,隨其所應,充滿其願。於去、來、今心常清淨,悉令群生不著境界;能與一切諸菩薩記,生於三世諸如來家,普於十方智慧無礙,一切悉至而無所著;於諸佛世界了達真實,善能分別一切眾生,出世功德,普為一切世間燈明,生死垢惱無能染著;佛智慧月普照法界,了達諸法無真實性,無量深智觀察平等,慧心明淨,普照十方;解了諸法如夢如化,一切世間心、諸佛心及諸業報隨其所應,顯現真實;順眾生根,為現佛身,如來境界悉能容受一切眾生;普知眾生所行諸法,解了其相無有自性,知一切世間一性非性,隨順眾生示現有性;欲令眾生超出三界,一向正趣無上菩提,救護拯濟一切眾生,未曾妄取世間之相,滅諸煩惱,正觀世間,大乘轡勒所行不亂。成就一切諸法善利,悉能分別眾生善根,業報清淨,智慧明瞭,等入三世,永離世間一切虛妄;放光明網,普照十方,令一切眾普見如來,分別一切十方佛剎,相好具足,樂觀無厭;菩薩所行功德智慧之所興起,善能分別諸根境界,所行佛事不失其時。成就三世諸佛無量方便,慈悲普覆一切眾生,周遍普降陀羅尼雨,皆令成就諸佛功德,無量妙色莊嚴佛身,十方眾生靡不瞻睹;除滅一切世間障礙,分別諸法,解真實義,成就功德自在法王。功德日王普能照曜一切世間,最上福田,依因一切智慧緣生,化身充滿一切世間,一一化身普放無量智慧光明,無礙天繒冠頂法王,功德無量,悉能隨順分別世間,無上導師開化群生如來智慧、一切世間無畏之乘。一切世間無上醫王,了知眾生所病輕重,永離癡冥,堅固不退,淨慧眼藏;善能分別一切世間,開示眾生一切業報,眾生病苦悉能除滅,無量方便而度脫之,隨其所應,常不失時。等觀眾生,遠離諸惡,示現業報,猶如幻化,隨其所應,為現佛身,普令眾生悉見導師,分別世間一切諸法,歡喜敬佛,長養善根,得不退轉,隨彼所業,皆分別知。一切眾生長眠生死,如來出世能覺悟之,安慰世間,令無怖畏,心無所著,無能壞者,安住智慧方便具足,如來最勝嚴淨眾生。智慧山王開淨法門,或現佛身,或現菩薩,開導眾生,遠離眾惡,安置善地,無量功德莊嚴佛身,業行所成,示現世間一切智慧,得到彼岸;成佛道時,悉令清淨,能滿世間一切所願,開示世間堅固善友,光明清淨,遍照十方,普為眾生示現其身,滅除無量眾生慳垢,悉令眾生善根清淨,隨其所願,皆得滿足。等觀眾生無上、中、下,攝取善根,起清淨業,降伏眾魔,除滅煩惱,出生無量無礙之力。一切世間淨光明王,無礙慧日,照除癡冥,常以法施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如來智藏光明清淨,普照十方,令一切眾生遠離怨仇,隨其所願,皆悉充滿,最勝福田靡不歸依,果報無量具足清淨,少修善根獲大功德,安置眾生無盡智地,一切善根皆由心起,無量歡喜清淨功德,能除眾生惡道諸難。如是正念如來,如是觀察正覺,如是入智慧淵,如是入功德海,如是至虛空智慧,如是知眾生福田,如是正知如來,如是觀察淨業相好,如是正知法身普照十方,如是知佛示現一切不可思議自在神力。   爾時,諸天見如來身,一一毛孔出阿僧祇億那由他光明,一一光明有阿僧祇妙色、阿僧祇清淨照明、阿僧祇佛剎、阿僧祇眾生、阿僧祇歡喜長養、阿僧祇佛勇猛精進淨、阿僧祇寂滅三昧、阿僧祇諸根清涼柔軟、阿僧祇恭敬如來。   爾時,諸天復見佛身出不可思議雜色光明輪,一一光明輪有不可思議色、不可思議照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一切法界,示現如來無量無數自在神力。眾生皆聞清淨妙音,又自然出不可思議偈,宣揚演說出世間法,具足成就離世善根,顯現阿僧祇億那由他不可思議上妙莊嚴、不可思議劫讚歎光明,不能窮盡。從如來無盡自在中生,悉普照現不思議剎,諸佛出世,安立眾生於智慧門,入真實義,顯現不可思議如來化身,普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及諸法界、十方一切世界、究竟法界、虛空界,持一切世界故起;普令眾生清淨平等,從如來無礙一切智佛所住生;又佛身中出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妙寶光明,本於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如來所修功德故,得是光明;清淨大願,善根所起,無量佛所修習清淨不放逸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得是光明,出生無量無礙善根,普令眾生於如來所,除滅疑惑,得見如來;又睹自在神力,安立無量眾生勝善根門,度眾生海,於一切佛剎為諸菩薩演說諸佛不思議法。   爾時,如來以大慈悲普覆一切,示現一切智慧莊嚴,欲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一切眾生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善根;已增長者,令其清淨;已清淨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脫;得甚深法,具足無量智慧光明,滿足誓願,一切智心堅固不轉,不壞法性,聞真實際而不驚怖,具足解達如來實法,滿足一切諸波羅蜜,成就清淨出世善根,具足修習普賢所行,成就如來無量自在,遠離魔界入佛境界,解甚深法得不思議智,大乘弘願堅固不轉,常見諸佛得無量智、無量無邊功德藏力,發勝妙心離疑網地,滅惡清淨常依如來,於真實法堅固不轉,得入一切諸菩薩眾,常在三世諸如來家。如來顯現如是等類無量無數清淨善根,調伏眾生,悉欲令彼知佛功德,照明一切無礙慧藏。如來不可思議大神通力,於一切趣普現自在,本所志願,皆悉滿足,具足淨慧,究竟諸佛最勝善逝,成就法王一切自在,具足出生一切智門,成就最勝清淨法身。三世諸佛功德平等,一切世間無能為諭;相好嚴身具足諸力,見無厭足;於一切劫稱說如來智慧功德,自在示現,不可窮盡。一切菩薩不能究竟,普為眾生圓滿慧日,滅三世闇,逮得法王神力自在,出生無量清淨功德。   爾時,兜率天王為如來設如是等諸供具已,與無量無數阿僧祇兜率陀天子俱,恭敬合掌,白佛言:「善來世尊!善來正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爾時,世尊以佛莊嚴而自莊嚴,眾生見者無不敬樂,一切菩薩之所願求,令兜率諸天皆大歡喜,普令眾生修佛境界,種佛善根,功德無盡,逮得清淨不可壞信,常供養佛,心無厭倦。正心清淨,發起眾生求一切智故,受兜率天王請,即昇一切寶莊嚴殿,如意寶藏師子之座;如此世界、四天下、兜率天宮,如來受請昇一切寶莊嚴殿如意寶藏師子之座;一切十方、諸四天下、兜率天宮,一切寶莊嚴殿如意寶藏師子之座亦復如是。   爾時,一切寶莊嚴殿自然殊特,妙寶莊嚴,出過諸天莊嚴之上,一切寶網彌覆其上,普雨一切妙寶雲雨、一切寶莊嚴雲雨、一切寶衣雲雨、一切栴檀雲雨、一切堅固香雲雨、一切雜寶莊嚴雲雨、不可思議眾華雲雨;自然演出不可思議妓樂音聲,宣揚如來一切種智、微妙法言。如是一切諸供養具,悉過諸天所供養上。   爾時,佛威神力,為兜率天王故,一切音樂寂然無聲,不復擾亂;天王正念,長養善根,增益大心,勇猛精進,甚大歡喜;正心清淨,即發無上菩提之心,於諸法門總持不忘。   爾時,兜率天王承佛神力,即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以偈頌曰: 「無礙如來猶滿月,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眾寶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無邊如來智甚深,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清淨金色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普眼如來甚明淨,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寶藏蓮華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珊瑚如來色鮮潔,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清淨寶藏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最勝如來論師子,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因陀寶山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滿月如來德無量,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妙寶華藏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無量如來光無際,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寶樹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寶幢如來離疑惑,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妙寶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無量慧佛人師子,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香山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功德如來光普照,  諸吉祥中最第一,  來入勝寶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如此間兜率天王承佛神力,憶念過去諸等正覺,以偈讚歎;如是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王,各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以偈讚歎,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昇一切寶莊嚴殿如意寶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清淨法身,三世諸佛境界自在皆悉平等,一向寂靜,以一切諸佛莊嚴而自莊嚴,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清淨大菩薩眾悉從他方世界來集。如來知時而為說法,法身不二,無所染著,諸佛所起,如來法身離諸所行。   爾時,一切寶莊嚴殿自然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諸供養具,殊特奇妙,出過諸天所供養上,所謂:華鬘、塗香、末香、寶衣、幢蓋、繒幡、種種眾寶、妓樂,恭敬供養,讚歎如來;如是等不可思議一切供養諸莊嚴具,如此世界四天下兜率天宮,一切寶莊嚴殿如意寶藏師子之座,一切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第二十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剎外;彼有世界,名堅固寶;次名堅固樂;次名堅固寶王;次名堅固金;次名堅固摩尼;次名堅固金剛;次名堅固蓮華;次名堅固青蓮華;次名堅固栴檀;次名堅固香。其佛號壽無盡幢;次號風幢;次號清白幢;次號威儀幢;次號明相幢;次號常幢;次號上幢;次號自在幢;次號梵幢;次號寧泰幢。彼諸菩薩,名字悉同,其名曰金剛幢;次名堅固幢;次名勇猛幢;次名夜光幢;次名智幢;次名寶幢;次名精進幢;次名離垢幢;次名真實幢;次名法幢。彼諸菩薩,各於其國佛所,淨修梵行;一一菩薩,各將萬佛世界微塵數等菩薩眷屬,來詣佛所,稽首禮敬。佛神力故,隨所來方,化作如意寶藏師子之座,充滿十方,結跏趺坐;白淨寶網,以覆其身。又放阿僧祇千億那由他光明,離垢光明,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以正直心,攝取三寶,遠離諸惡。菩薩大願之所興起,一切眾生觀無厭足;見者不虛,無不調伏,顯一切佛自在淨法;為一切眾生,作歸依處,勸化令發菩薩大願。此諸菩薩,皆悉成就無量法門;所謂:遍遊十方一切佛剎無所障礙神足法門;見淨法身,無著法門;住持慧身,能為無數變化之身,往詣無量佛所法門;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來自在法門;無量無邊一切智法門;無量光明普照諸法無畏方便法門;盡未來劫,分別演說諸功德藏無盡辯法門;一切陀羅尼慧光普照法門;成就清淨慧眼,普觀法界法門;智慧境界,無量無邊,無縛無著,究竟如虛空法門。如此世界,兜率天宮菩薩雲集,一切世界諸四天下,兜率天宮雲集菩薩,所從來國,諸佛名號,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從兩膝放百千億那由他光明,普照十方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諸四天下兜率天宮,一切如來神力自在,皆悉顯現。彼諸菩薩,其有得見如來神力自在者,皆是盧捨那如來、應供、等正覺,行菩薩道,修習無量諸法門時,善知識也。是諸菩薩,常樂諸佛甚深解脫自在神力,得不壞法界身,得無礙三昧;見不思議佛,心無所著;以無礙心,充滿法界;離垢寶心,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得佛無量住持神力,決定究竟到於彼岸,清淨正念,速成等覺;得諸如來心之原底,入深智慧而得自在;於甚深智,究竟彼岸,清淨法身;住佛所住,得一切智,與如來等;從智寶起,皆於如來妙趣中生,開發清淨智慧法門;究竟金剛大智彼岸,成就金剛方便三昧,永離一切愚癡闇冥,教化成熟無量無邊無數眾生;諸佛一切決定自在,究竟彼岸;不著一切數,善學一切數,究竟一切數智;善住真實法,成就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不可窮盡、不可言說諸功德藏。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顯現自在法。  是法難思議,  非心之境界,  究竟彼岸智,  乃見諸佛境。  色身非如來,  音聲亦如是,  亦不離色聲,  有佛自在力。  少智不能知,  甚深佛境界,  成就本業智,  乃達諸佛境。  諸佛無來處,  去亦無所至,  清淨妙法身,  顯現自在力。  無量世界中,  示現如來身,  廣說微妙法,  其心無所著。  無量無邊慧,  諸法無障礙,  入於深法界,  顯現自在力。  眾生及諸法,  了達無障礙,  變化身無量,  普現一切剎。  欲求一切智,  自然成正覺,  先當淨其心,  具修菩薩行。  如是見如來,  無量自在力,  除疑常親近,  無上善知識。」   爾時,堅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最上無過者,  甚深不可說,  一切語言斷,  清淨如虛空。  諦觀人師子,  無量自在力,  諸佛無虛妄,  世間生妄想。  導師所演說,  其法甚深妙,  隨順因緣起,  如來清淨身。  斯等大乘智,  諸佛之境界,  若欲求此智,  常應親近佛。  清淨心供養,  一切諸導師,  心常無厭足,  究竟成佛道。  無盡功德藏,  增長菩提心,  遠離諸疑惑,  觀佛無厭足。  究竟一切法,  法化生佛子,  彼悉能解了,  諸佛自在力。  智慧王所說,  欲為諸法本,  應起清淨欲,  志求無上道。  若能敬諸佛,  知報如來恩,  彼人未曾離,  一切諸導師。  如是得見聞,  諸佛及佛法,  具足清淨願,  究竟無上道。」   爾時,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有眼有日光,  能見細微色,  最勝神力故,  淨心見諸佛。  勇猛勤方便,  能盡海原底,  智慧力如是,  究竟諸佛海。  譬如好良田,  植種必滋繁,  如是淨心地,  出生諸佛法。  如貧得寶藏,  除滅飢寒苦,  菩薩得佛法,  離垢心清淨。  譬如伽陀藥,  能消一切毒,  天尊亦如是,  滅除煩惱毒。  因緣善知識,  生長信佛心,  因緣善知識,  得聞諸佛法。  無量無數劫,  常行無上施,  若能化一人,  功德超於彼。  如來相莊嚴,  功德難思議,  諸佛功德藏,  一切莫能知。  如來等正覺,  不起於一座,  悉能遍十方,  一切諸世界。  譬如虛空性,  不生亦不滅,  諸佛法如是,  亦復無生滅。」   爾時,夜光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十方諸世界,  一切群生類,  普見天人尊,  清淨妙法身。  譬如一心力,  能生種種心,  如來一法身,  出生諸佛身。  菩提無二法,  亦無有自性,  無二淨法身,  莊嚴無不現。  究竟如虛空,  猶如幻化現,  功德不可盡,  其唯諸佛境。  三世一切佛,  法身悉清淨,  隨其所應化,  普現妙色身。  未曾生想念,  我為如是像,  遠離諸希望,  自然應眾生。  不壞諸法性,  亦不著法界,  應現種種形,  教化眾生故。  法身非變化,  亦非非變化,  諸法無變化,  示現有變化。  正覺不可量,  究竟等法界,  深廣無涯底,  言語道悉斷。  一切趣道法,  如來知實義,  遊行一切剎,  未曾有障礙。」   爾時,智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入於深智慧,  一切無障礙,  其心無齊限,  修習菩薩行。  普於十方剎,  常見一切佛,  彼佛無處所,  法亦無所著。  一一諸如來,  自在力無量,  不可思議劫,  說之無窮盡。  三世諸眾生,  悉可知其數,  導師功德藏,  其數不可盡。  無二不思議,  應現種種身,  十方無不見,  未曾有別異。  譬如淨滿月,  普現一切水,  影像雖無量,  本月未曾二。  如是無礙智,  成就等正覺,  應現一切剎,  佛身初無二。  非一亦非二,  亦復非無量,  隨其所應化,  示現無量身。  佛身非過去,  亦復非未來,  一念現出生,  成佛入涅槃。  譬如幻化色,  不生亦不滅,  佛身亦如是,  寂然無生滅。」   爾時,寶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如來身無量,  眾生見有量,  隨彼所應化,  導師為現身。  法身無處所,  充滿十方界,  佛身難思議,  如空無分際。  彼無心意識,  亦無起心想,  諸佛之境界,  究竟無生滅。  譬如無目人,  不睹內外色,  如來不出世,  不見一切法。  饒益眾生故,  如來出世間,  眾生見有出,  而實無興世。  佛剎非如來,  晝夜亦如是,  年月至一念,  悉非等正覺。  眾生鹹說言,  佛日出世間,  導師自覺悟,  如來非淨日。  虛妄無所有,  言語道悉斷,  三世諸如來,  出世亦如是。  譬如清淨日,  不與昏夜俱,  而說日夜相,  諸佛亦如是。  三世一切劫,  不與如來俱,  而說三世佛,  導師法如是。」   爾時,精進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一切諸導師,  身同義亦然,  普於十方界,  隨應各別異。  觀察牟尼尊,  境界甚深妙,  充滿諸法界,  一切悉無餘。  如來淨法身,  非是內身數,  如來淨法身,  亦非外身數。  隨彼眾生行,  種種無量業,  是故見如來,  各各悉不同。  如來妙法身,  一切莫能數,  甚深難思議,  唯是佛境界。  如我非境界,  思量所不及,  佛法身如是,  一切莫能測。  如剎難思議,  而見淨莊嚴,  佛身亦如是,  妙相無不現。  猶如一切法,  因緣和合生,  如是因緣會,  得見諸如來。  譬如隨意珠,  悉滿眾生意,  諸佛法如是,  能滿一切願。  無量世界中,  導師興於世,  如來本願力,  普應十方界。」   爾時,離垢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諸佛智慧光,  圓滿淨世間,  能淨世間已,  令入諸佛法。  設有人欲見,  眾生數等佛,  如來一切應,  而實無來處。  專念佛境界,  生起無量心,  所見諸如來,  其數與心等。  具足白淨法,  名聞滿十方,  彼於一切智,  其心安不動。  導師為眾生,  如應演說法,  隨所宜見處,  普現最勝身。  佛身非我所,  世界亦如是,  說心非我所,  覺無我菩提。  一切人師子,  無量自在力,  示現念等身,  種種相莊嚴。  世間則是身,  身即是最勝,  知身真實性,  是佛無礙智。  一切知見人,  普明照諸法,  佛法及菩提,  求悉不可得。  導師無來去,  亦復無所住,  遠離諸顛倒,  清淨等正覺。」   爾時,真實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正覺遊十方,  一切諸世界,  不離於一剎,  普現諸國土。  如來自在力,  應現一切身,  得道轉法輪,  究竟般涅槃。  誰為思議佛?  誰為不思議?  誰見諸如來?  誰為等正覺?  一切法皆如,  諸佛境亦然,  乃至無一法,  如中有生滅。  眾生虛妄故,  是佛是世界,  若解真實者,  無佛無世界。  令眾歡喜故,  普現一切前,  如來所現身,  畢竟不可得。  遠離一切障,  無礙安隱住,  除滅諸留難,  具足諸佛法。  一切諸如來,  神通力自在,  悉於三世中,  求之不可得。  如是知心識,  明解一切法,  一切知見人,  速成等正覺。  如來自在力,  但有假言說,  諸佛及自在,  一切言語斷。」   爾時,法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寧於無量劫,  具受一切苦,  終不遠如來,  不睹自在力。  無量生死中,  未曾發道心,  若聞見如來,  具足佛菩提。  聰達明慧者,  若發一道心,  汝莫生疑惑,  自謂不成佛。  無量無數劫,  菩提心難得,  若能一心求,  究竟無上道。  設於唸唸中,  供養無量佛,  不知是方便,  彼猶非供養。  若聞如是法,  諸佛從此生,  無量劫受苦,  決定求菩提。  一聞摩訶衍,  諸佛所乘乘,  一切法界中,  三世為導師。  雖盡未來劫,  一切諸佛剎,  不解方便者,  終不成菩提。  過去無量劫,  流轉於生死,  不知真實法,  如來所起處。  諸法不可壞,  亦無壞法者,  照明諸世間,  示現自在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一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明智三昧正受。入正受已,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微塵數等世界之外,各見百萬佛剎微塵數諸佛;是諸如來,悉號金剛幢。   時,彼諸佛告金剛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入是菩薩明智三昧正受。善男子!十方各百萬佛剎微塵數等世界諸佛,加汝神力故,乃能入是三昧正受。又盧捨那佛本願力故、威神力故、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力故、欲令菩薩得清淨無所畏故、得無礙不斷辯故、入無礙智地故、入佛一切智廣大心故、具足無盡諸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淨法故、入普門法界故、顯現一切佛神力變化故、淨念過去際智慧不斷故、分別一切佛住持諸根故、以無量法門廣說法故、聞持了知無量法故、具足演說十迴向故、攝取一切菩薩諸善根故、安住出世間法故、一切智不斷絕故、開發大願故、入真實義故、知法界故、令一切菩薩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同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性故。   「善男子!汝當承佛神力,演說此法,安住佛家故、長養出世間諸功德故、入陀羅尼光明故、入諸佛不滅度法故、普照法界故、積集白淨離惡法故、住廣智慧境界住故、住無障礙法光明住故。」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善方便分別句身無留礙辯、與無障礙法明、與一切如來所共之身、與無量微妙音聲、與諸菩薩不可思議三昧方便、與等心迴向善根智慧、與觀察一切法出生無量方便、與一切處說法無斷辯才。何以故?彼三昧善根力故。   爾時,諸佛各申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摩其頂已,時,彼菩薩即從定起,告眾菩薩言:「佛子!是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大願,悉普救護一切眾生;菩薩摩訶薩立此願已,修學三世諸佛迴向。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迴向?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去、來、今佛,悉共演說。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佛迴向;四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者、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者、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三世諸佛所共演說。   「佛子!何等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屍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行毘梨耶波羅蜜;入禪波羅蜜;分別般若波羅蜜;修行積集、慈哀、愍悲、歡悅、喜堪、忍捨,修如是等無量善根。修善根已,作如是念:『我所修習善根,悉以饒益一切眾生,究竟清淨;以此所修善根,令一切眾生,皆悉除滅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復作是念:『我以此善根迴向,為一切眾生作捨,令滅苦陰故;為一切眾生作護,令解脫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令離恐怖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至一切智地故;為一切眾生作安隱,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明,令滅癡冥,得慧光故;為一切眾生作炬,令滅無明闇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得安住究竟明淨故;為一切眾生作導,令入方便法故;為一切眾生作主寶臣,令得無礙淨智身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究竟一切智。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怨親故,以諸善根迴向,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平等觀,無怨親故。常以愛眼,視諸眾生;若眾生懷惡,於菩薩所,起怨逆心;菩薩摩訶薩為一切眾生,作善知識,廣為分別諸深妙法。譬如大海,一切眾毒所不能壞;菩薩亦復如是,一切童蒙愚癡無智,不知報恩,瞋恚貢高,破戒生盲,如是等類,無量過惡,不能動亂菩薩道心。   「譬如日天子出,普照天下,不以盲人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四域塵曀,阿脩羅障,閻浮樹蔭,及餘山障,如是等類無量障蔽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正憶念,未曾散亂,深廣安諦,心無憂慼;正意思惟,悉欲究竟功德智慧,清淨法光,普照世間;示真實義,淨修一切諸法智門,為諸眾生,常修善根。一切眾生,有無量惡;菩薩摩訶薩不以惡眾生故,嫌恨退沒,不行迴向;不以難調伏眾生故,退捨善根,不行迴向。雖有眾生,邪見瞋濁;於大莊嚴,其心不轉,不捨大願,救護眾生。若見眾生,濁惡無信,不知報恩;修習菩提,未曾懈廢。若與愚癡童蒙共事,心無憂惱。何以故?我以明淨圓滿慧日,出於世間,清淨調伏一切眾生。   「菩薩摩訶薩不為一眾生故,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根迴向;不為嚴淨一佛剎故;不為信一佛故;不為見一佛故;不為聞一佛法故;不為滿足一願故。菩薩摩訶薩悉欲救護一切眾生故,以善根迴向,具足嚴淨一切佛剎;信一切佛;見一切佛;恭敬供養一切諸佛;聞一切佛所說正法;滿足一切大願故;以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發菩提心寶,即是如來境界之力,廣大平等,無有懈怠;於一切劫,修學難得,與諸佛等。』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長養大悲;以諸善根,普為眾生深心迴向,非但口言。於諸眾生,發歡喜心、明淨心、柔軟心、慈心、愛念心、攝取心、饒益心、安樂心、最勝心;以諸善根迴向。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時,作如是念:『若我所有迴向功德,令一切眾生得清淨趣,得清淨生,功德滿足,一切世間無能壞者,不可窮盡;常得尊重,心不錯謬,分別了知一切諸趣;思量諸佛,具足莊嚴身、口、意業;具足莊嚴一切功德。』復作是念:『以此善根迴向功德,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於彼佛所,得不壞信;於諸佛所,聽受正法,離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得柔軟心,淨身、口業,心常安住勝妙善根;永離貧法,七財滿足;修學一切諸佛所學,得諸善根,成就平等淨妙解脫一切種智;於一切眾生,得慈愛眼;其身清淨,相好莊嚴,言論辯慧,功德具足;調伏諸根,成就十力;發起諸善,心住滿足,無所染著;令一切眾生,具佛快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   「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一切眾生,造作無量諸不善業;因是業故,受無量苦,不見如來,不聞正法,不識淨僧;此諸眾生,具有無量大惡罪業,應受無量無邊楚毒。我當於彼三惡道中,悉代受苦,令得解脫;我當代受無量苦惱,不以苦故,其心退轉,恐怖懈怠,捨離眾生。何以故?我為眾生,荷負重擔,滿平等願;度脫一切生老病死,愁憂苦惱,無量諸難,流轉生死;一切邪見,失諸善法,愚癡無智,我當悉度,免此眾苦。眾生常為愛網所纏,無明覆蔽,染著有愛,為之走使,不得自在;縛在苦獄,隨諸魔業,於諸佛所,心生疑惑;不得出世道,不見安隱處,常馳無量生死曠野,受無量苦。』   「菩薩摩訶薩見彼眾生,沒生死泥,受眾楚毒;起大悲心,饒益眾生,令得善利,免度苦難,善根迴向。以大迴向迴向,如三世菩薩迴向;如諸佛所說大迴向經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具足善根,究竟一切智。復作是念:『我當悉令一切眾生,得無上智王安隱住處,不為自度;但欲令彼出生死淵,得一切智心,拔出眾生惡道嶮谷,救無量苦,度生死流。』復作是念:『我當為一切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悉得免出生死沃焦;我當為一切眾生,於一切剎,一切地獄中,受一切苦,終不捨離;我當於一一惡道,盡未來劫,代諸眾生,受無量苦。何以故?我寧獨受諸苦,不令眾生,受諸楚毒;當以我身,免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悉當為一切眾生,作誠實語者,離惱害心,不捨眾生。何以故?我因眾生,發菩提心,度脫一切;不求尊貴,不求五欲,不求世間種種樂故,行菩薩道。何以故?五欲是世間法,諸魔境界,愚人所行,諸佛訶責;彼能出生一切苦惱,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鬥諍,更相訟說,皆由五欲;積習五欲,遠離諸佛,能障生天,況無上道。菩薩明見五欲,有如是等無量過患;是故,不以五欲修菩薩行,但欲饒益安隱眾生,發菩提心,求無上道;令一切眾生,得一切利,具諸大願;斷絕眾生煩惱鉤餌,離無量苦。』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諸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種種樂:究竟樂、饒益樂、不共樂、寂靜樂、無染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死不轉樂、不滅樂、一切智樂。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調御師,作主藏臣,作大明炬,示安隱趣,令離諸難,解一切法;我當令解諸甚深義;我當為作一切智船,度生死海;我當令知無量善根迴向;我當悉為示現彼岸。』菩薩摩訶薩以是無量善根迴向,救護一切,度生死海,令諸如來皆悉歡喜;得一切智,捨離眾魔,遠惡知識,親近菩薩,勝善知識;成就淨業,盡滅眾惡,具足菩薩無量願行一切善根。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一一眾生故,一一日出;但一日出世,悉能普照一切天下。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普照天下,一切眾生,無業不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諸善根迴向,普為眾生,作如是念:『彼諸眾生,無智慧光,尚不自照,何況照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諸善根迴向,欲為度脫一切眾生;普照一切眾生;分別一切眾生;了達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入甚深法;攝取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悅樂一切眾生;柔軟一切眾生;滅除一切眾生疑惑。』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修學,如日天子,普照一切,不求恩報;不為惡眾生故,捨大莊嚴;亦不以一惡眾生故,捨離一切,而不度脫;但勤修習善根迴向,欲令眾生得一切樂,攝少善根,迴向廣大。若諸善根,不能饒益眾生者,我終不以善根迴向;以諸善根,悉與眾生,發心迴向;令一切眾生,不著諸法故迴向,以眾生性迴向而無所至。』菩薩如是迴向,亦無所著;不取所有性,安住諸善根;不取相迴向,業報虛妄,無所有亦無所著;不取五陰相迴向,不壞五陰相迴向;不取虛妄業迴向,不求報,不起虛妄因緣;不生、不起、不住,不住堅固相,不住虛妄法,不取眾生相;不分別世界,不住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不著語言道。但欲令眾生解真實法,迴向觀察一切眾生平等;迴向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離欲等法,觀察善根;迴向解一切法,離於顛倒,得諸善根;以無二法,觀察法界迴向。彼迴向不生諸法,不滅諸法,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淨諸對治法;迴向觀一切善根,皆悉迴向出世間法,於彼善根,不作二相。薩婆若非即是業,亦不離業;迴向觀察薩婆若,不即是業,亦不離業;得薩婆若願智業,照明清淨故,報亦照明清淨;報照明清淨故,薩婆若亦照明清淨。捨離一切動亂覺觀,憍慢放逸;隨方便智,以諸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得真實究竟解脫,不著法性,無量無邊善根,迴向諸法,無業報而出生業報。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迴向,則能永離一切諸惡,佛所讚歎。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及一切眾,觀察法界,入深句義味,大悲普覆一切眾生;護持三世佛種不斷;入一切佛諸功德藏;出生諸佛清淨法身;善能分別諸眾生心;過去所種一切善根,知時不失,具足法身,善能示現清淨色身,以偈頌曰: 「不思議劫所修行,  常為饒益諸群生,  精進堅強意無礙,  常求諸佛妙功德。  其心清淨離瞋恚,  恭敬供養調御師,  深解諸法救眾生,  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力照明甚清淨,  忍心堅固不傾動,  常能救護諸群生。  於無等所心安住,  踴悅歡喜意清淨,  菩薩忍力如大地,  悉能饒益諸眾生。  不以苦行自求樂,  大慈悲起無量行,  常能救護諸群生,  彼人速入無礙地。  十方一切諸世界,  其中眾生皆攝取,  常為眾生心安住,  修學無量諸迴向。  以歡喜心行佈施,  具足護持清淨戒,  勇猛精進心堅固,  清淨智慧善迴向。  其心廣大不可量,  忍力堅強常迴向,  淨修一切諸禪定,  智慧深妙難思議。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習清淨行,  智慧迴向諸功德,  以一切樂益眾生。  彼人積集眾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欲令眾生具修習,  住不思議深妙智。  普為一切眾生故,  不思議劫住地獄,  菩薩心常無懈怠,  決定功德常迴向。  不求色聲諸香味,  亦不希望一切觸,  常求無上最勝智,  度脫一切諸群生。  菩薩智淨如虛空,  普行無量大士行,  最勝所行淨業道,  無量名稱常修行。  菩薩遊行諸世界,  常能安隱群生類,  悉令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心垢穢,  思惟修習無上智,  不自為己求安樂,  常欲利益諸群生。  菩薩迴向到彼岸,  除滅無量心穢毒,  具足修習三世佛,  無量清淨諸功德。  菩薩未曾染著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不住一切諸三界,  所有功德悉迴向。  諸佛所知眾生類,  皆悉攝取無有餘,  究竟度脫諸群萌,  是名菩薩殊勝行。  菩薩一切心安住,  開悟彌廣不可稱,  離癡正念伏諸根,  身口意業常寂然。  一切內外所有法,  皆悉虛妄無真實,  如風行空無所礙,  菩薩心行亦如是。  所起身業常清淨,  能令諸佛悉歡喜,  於最勝所言不虛,  意常專向諸如來。  十方無量諸世界,  所有最勝悉往詣,  於彼睹見大悲尊,  悉能恭敬供養之。  心常遠離一切惡,  處大眾中無所畏,  心常安住如來道,  彼為三有清涼池。  善修分析一切法,  具足了達諸有無,  善能趣向真法性,  深入無諍勝三昧。  修習菩薩堅固行,  一切眾生莫能壞,  明學了達甚深義,  於三世法無所著。  究竟迴向到彼岸,  普令眾生悉清淨,  遠離一切諸染著,  菩薩所行無所倚。  一切眾生語言法,  於彼智慧無障礙,  談論巧妙無愛著,  心常安處無礙住。  菩薩如是行迴向,  無量善心功德藏,  能令十方諸世界,  一切如來皆歡喜。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二不壞迴向?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信,一切諸佛,皆悉歡喜;於諸菩薩所,乃至初發一念,求菩薩善根,及一切智;於彼菩薩,得不壞信,悉於一切諸佛法中,一向直心,而不可壞;於諸佛教,得不壞信;守護一切諸如來法,得不壞信;常以愛眼,等觀一切;以善根迴向,令彼眾生,獲諸善利,得不壞信;於白淨善根,得不壞信。何以故?修集一切諸善根故;於一切菩薩迴向,得不壞信,直心解脫,得滿足故;於一切菩薩諸法師所,得不壞信,具足起如來想故;於如來自在神力,得不壞信,諦信諸佛難思議故;於一切菩薩方便,得不壞信,攝取種種無量無數行境界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不可壞信,於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如來正教、一切眾生,如是等無量境界,種諸善根,分別諸善根;長養菩提心,修習大慈所生善根;廣修大悲,平等觀察;學佛所學,隨順諸佛;攝取一切清淨善根,深入實義,集功德藏,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等觀三世。菩薩摩訶薩如是等善根功德,迴向一切智;常見諸佛,親近善知識;常與無量諸菩薩會,念薩婆若,心無散亂;受諸佛教,興護法心,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心常不離出世迴向;供養守護一切法師,解了諸法,修習滿足一切大願。菩薩摩訶薩如是精勤修習無量善根,積集長養善根,正念思惟,觀察境界真實等義;恭敬供養,威儀具足,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善根迴向已,作如是念:『以此善根迴向,所得依果,令我修行菩薩行時,於唸唸中,見一切佛;令彼諸佛,皆悉歡喜;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如佛所應,而以供養;以阿僧祇寶、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塗香、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蓋、阿僧祇幢、阿僧祇幡、阿僧祇莊嚴、阿僧祇莊嚴具、阿僧祇供給、阿僧祇末香、阿僧祇信樂、阿僧祇敬念、阿僧祇淨信,燒阿僧祇堅固香;阿僧祇上味飯食、阿僧祇恭敬、阿僧祇禮拜;阿僧祇一切寶座、阿僧祇一切華座、阿僧祇一切香座、阿僧祇一切鬘座、阿僧祇一切清淨栴檀座、阿僧祇一切衣座、阿僧祇一切金剛座、阿僧祇一切摩尼寶座、阿僧祇一切寶繒座、阿僧祇一切寶色座、阿僧祇一切寶輪、阿僧祇一切華輪、阿僧祇一切香輪、阿僧祇一切鬘莊嚴輪、阿僧祇一切寶衣輪、阿僧祇一切寶莊嚴輪、阿僧祇一切寶繒敷輪,建立阿僧祇一切寶多羅高顯輪;阿僧祇一切寶欄楯輪、阿僧祇一切寶網輪,羅覆其上;阿僧祇一切妙寶宮殿,嚴飾殊特,出過諸天;阿僧祇一切華宮殿、阿僧祇一切香宮殿、阿僧祇一切寶鬘宮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宮殿、阿僧祇一切堅固香藏宮殿、阿僧祇一切金剛宮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寶宮殿,皆悉殊妙,出過諸天;阿僧祇諸雜寶樹、阿僧祇種種香樹、阿僧祇諸寶衣樹、阿僧祇妙音樂樹、阿僧祇妙音聲樹、阿僧祇無厭寶樹、阿僧祇垂寶繒幡樹、阿僧祇寶莊嚴樹,阿僧祇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蓋、一切幢、一切幡樹,如是等諸妙寶樹,莊嚴殊特,以用莊嚴無數宮殿;阿僧祇寶欄楯莊嚴、阿僧祇寶窗莊嚴、阿僧祇寶偏樓閣莊嚴、阿僧祇內帳莊嚴、阿僧祇半月莊嚴、阿僧祇樓閣莊嚴、阿僧祇寶帳莊嚴、阿僧祇白寶網,羅覆其上;燒阿僧祇堅固香;阿僧祇寶衣,以敷其地;以如是等諸莊嚴具,莊嚴無數宮殿,出過諸天。』   「以如是等上妙供養,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調伏諸根,敬心供養一切如來;此諸最勝般涅槃後,供養舍利。欲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攝取一切眾生善根;令一切眾生,離無量苦,發菩提心;令一切眾生,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無量莊嚴超出一切眾生境界,示現佛法,難可值遇;滿足阿僧祇諸如來力,清淨信心,供養導師,受持守護一切佛法。如是供養現在諸佛,及涅槃後,供養舍利;於無量阿僧祇劫說供養具,不可窮盡;諸佛成就無量功德,教化度脫一切眾生。我常供養彼諸如來,心不退轉,無有休息,未曾懈怠;不懷憂惱,亦無所著,無有心想。於諸法中而無所染,無所依止,不昧善根;離一切著,以實法印,印業法門;生一切法,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境界法印,印彼發心。受持如來清淨迴向;觀察平等法性迴向;入無行方便,出生諸行,心捨一切迴向;無量方便迴向;離一切有迴向;安住離相方便,修習法門善根迴向。   「菩薩從初發心,修習一切諸妙善根,皆悉迴向;以此善根,於生死中而不可壞。求一切智,心不退轉;處一切有,寂定不亂;度脫一切眾生,不著生死;得無礙智門,修菩薩行,而彼善根不可窮盡,世間諸法所不能壞;具足清淨諸波羅蜜,究竟一切智力。菩薩摩訶薩如是捨離癡闇,成菩提心,普照一切長白淨法,善根迴向;具足眾行,清淨直心,觀察平等,深入諸法;知業如幻,業報如電,諸行如化,因緣生法如響,菩薩行如影。無著法眼之所出生,無作所作;其性寂滅,入有為無為;於一切法,了達無二,解如實性;分別菩薩一切行相,不著諸相;善知方便,入同事業,不捨一切白淨善法;離一切障,無礙無著;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遠離愚癡。   「如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善根,出生善法,不壞業報,明見真實,善解迴向;以方便力出生業報,究竟法性,得到彼岸,了達諸法,迴向大智諸業善根;其心清淨,行無所行。菩薩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欲度脫一切眾生,佛種不斷,滅諸惡業業報,迴向一切眾生;得無量智,成一切智,離世境界,滅諸煩惱,究竟清淨,成就智慧;入深方便,捨生死苦,成就諸佛無量善根;摧伏魔業,得平等法印,以印諸業,隨順薩婆若無上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如是善根迴向,善根明淨,普照一切,具足成就薩婆若乘。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不壞迴向。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迴向,得見無量阿僧祇佛,悉得無量清淨妙法;普於眾生,得平等心,捨離愚癡,入一切法;得諸如來自在神力,降伏眾魔,滅諸魔業,具足生貴菩提之心;得無礙智,不由他悟;於一切法,見真實義;於一切佛剎,悉能受持,分別其相,智慧具足,普照眾生。菩薩摩訶薩以此不壞迴向力,攝取一切善根迴向。」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乃至以偈頌曰: 「修習無量無數業,  所乘堅固不可壞,  能令諸佛悉歡喜,  是名智者所迴向。  所供養佛難思議,  佈施持戒伏諸根,  彼為一切修迴向,  清淨無量眾生故。  一切上妙諸華香,  無量無數眾寶衣,  種種莊嚴及寶蓋,  供養一切諸如來。  如是無量諸供具,  不可思議曠劫中,  恭敬供養調御師,  心常歡喜無厭足。  專心觀察諸最勝,  一切世間大明燈,  現在十方一切佛,  皆悉睹見如目前。  不可思議無量劫,  修行佈施無厭足,  不可思議無量劫,  修諸善根亦無厭。  善分別知諸心想,  如實觀察無虛妄,  悉知諸根無有餘,  常能饒益一切眾。  心大歡喜無有量,  信心清淨而恭敬,  不思議劫忍住世,  饒益救度一切眾。  一切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無厭足,  悉以無量妙雜寶,  建立恆沙諸塔廟。  造作無數尊形像,  寶藏淨金而莊嚴,  巍巍高大如山王,  其數無量不思議。  修學積集諸功德,  勝妙堅固不可壞,  菩薩善知行迴向,  分別非有亦非無。  若能如是修迴向,  功德無量不可盡,  勝妙智慧觀諸法,  皆能了達無所生。  方便修習令心淨,  悉與一切如來等,  以不可盡諸方便,  迴向無盡如來藏。  發起無上菩提心,  一切世間無所依,  普至十方諸世界,  於一切眾心無礙。  方便啟導眾生心,  悉令出生佛菩提,  觀察眾生心平等,  推求真實不可得。  一切諸法悉無餘,  了達其性無所有,  迴向無著清淨眼,  永離一切世間苦。  欲令諸有悉清淨,  心不妄取諸法相,  分別所有無所有,  能令心淨大歡喜。  於一佛剎無所著,  了諸佛土無堅固,  不取一切有為法,  亦不染著法自性。  方便迴向薩婆若,  無上智慧自莊嚴,  普令諸佛悉歡喜,  是為菩薩迴向業。  菩薩一心念諸佛,  無上智慧巧方便,  如諸如來無所著,  令我悉獲此功德。  常欲救護一切眾,  遠離無量諸惡業,  常行饒益眾生心,  於饒益心無虛妄。  隨所住地守護法,  示現涅槃實不滅,  一切如來無二法,  願我迴向亦如是。  一切世界諸趣中,  於有為法無所著,  菩薩不緣語言道,  亦不染著無語言。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攝諸法無有餘,  離一切趣而受生,  於所離生無虛妄。  以一莊嚴一切嚴,  亦不分別此諸法,  了達世間悉虛妄,  一切所行無所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等諸佛迴向?此菩薩摩訶薩隨順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迴向。此菩薩修菩薩行時,見好惡色,其心清淨而無憎愛;歡喜悅樂,起無壞心,離諸憂惱;得正直心,身意柔軟,諸根清涼。此菩薩得如是樂時,迴向諸佛,作如是念:『一切諸佛雖有無上淨妙快樂,復願諸佛具不思議佛所住樂,具足攝取不可稱量佛三昧樂,成就無量大悲快樂,具足成就不可計議佛解脫樂,具足攝取諸佛神足自在快樂,無上尊重最妙快樂;普覆如來,常令具足諸佛無量力樂,永離一切諸覺之樂,無上寂靜不變易樂;具足無礙法門,心常寂定而無散亂,佛無二行不可壞樂。』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善根,迴向諸佛已,又復迴向一切菩薩,令願未滿者,悉令滿足;未淨直心者,令淨直心;未滿諸波羅蜜者,悉令滿足,安住金剛菩提之心;於一切智,得不退轉,不捨大莊嚴,守護菩提門及諸善根;能令一切眾生,捨離放逸,發菩提心;所願成滿,安住一切菩薩所住,得諸菩薩明利諸根,修習善根,證薩婆若。   「如是,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菩薩已,又復迴向一切眾生,迴向一切眾生見佛聞法、敬心近僧,迴向具足專心念佛,迴向具足念淨妙法,迴向念僧尊重恭敬,迴向見佛未曾遠離,迴向成就諸清淨心,迴向分別諸如來法,迴向成就無量功德,迴向清淨諸通善根,迴向除滅一切疑惑,如佛迴向開化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及諸菩薩,菩薩善根迴向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一切惡趣,無量眾難。菩薩摩訶薩令彼一切眾生悉發無上菩提之心、長養無上菩提之心、一心專求一切種智、捨離誹謗諸佛正法、常樂具足一切智地;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得一切智。菩薩摩訶薩所行善根,以諸大願攝取行等行、積聚等積聚、長養等長養,皆悉廣大,具足充滿。菩薩摩訶薩若在家時,與妻子俱,未曾暫離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界,自度度彼,直心平等,方便示現妻子眷屬。菩薩善方便智,皆悉成就,究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故,處在家屬,以大慈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淨道,無所障礙。菩薩摩訶薩若在家時,應以如是薩婆若心善根迴向,所謂:被著衣裳,若飲若食,服諸湯藥,行、住、坐、臥,身、口、意業,具足清淨,諸根調伏,皆悉安諦,洗浴塗身、寂靜徐步、迴旋顧眄、舉足下足、若眠若覺,不失威儀,善攝諸根,未曾散亂。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一切諸行,未曾遠離薩婆若心,善根迴向饒益安樂一切眾生,無量諸願皆悉成就,攝取無量廣大善根,修習善根救護一切,除滅一切放逸憍慢,一心正念一切種智,欲覺一切諸佛菩提,捨離煩惱及順煩惱法,修習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智道無所障礙,樂修智地及諸善根,常樂愛語,增長善根,令一切眾生,永離苦惱,不著所行,一心受持諸佛教法,是為菩薩摩訶薩處在家屬,攝取善根,一心迴向無上菩提。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乃至小犬及餘畜生,當令此等具足修習不放逸行,離畜生趣,得饒益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苦受、苦陰、苦覺、增上大苦、苦行、苦藏、苦根、苦捨,如是等無量無邊一切眾苦。』菩薩摩訶薩欲令眾生悉得除滅,以淨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教一切眾生迴向如是境界,正念思惟彼彼善根以為上首;所謂:迴向一切種智,發菩提心、攝菩提心,遠離生死,修習善根,出生死淵,得諸如來無礙快樂;修如來慈,充滿十方,大悲饒益一切眾生;普令一切得清淨樂,守護一切諸勝善根,令一切眾生究竟佛法,遠離一切諸魔境界,入彼甚深如來境界,普能拔出一切世間,具足一切如來善根,住三世佛平等法中。如是菩薩摩訶薩今集善根、已集善根、當集善根,皆悉迴向。   「復作是念:『如彼過去菩薩所行,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度脫眾生,救護一切,修諸善根迴向菩提而無所著;不依色、不著受、不顛倒想、不作行、不取識,離六入,不住世法、樂出世法,知法如空,究竟得至非趣彼岸,照解諸法不生不滅、無真實相、無所染著,一切諸法無有虛妄、無所歸趣、無所破壞,安住實際,無有自性,離諸性故。於一念中,解一切法無性為性,常樂習行普門善根,具足如來圓滿功德,顯現一切。如彼過去一切如來善根迴向,我亦如是。』樂如是法,證如是法,如是發心,修習諸法,不違法相;所有起法,猶如幻化、電光、水月、鏡中之像,因緣和合,假持諸法,悉分別知從業因起,唯如來地是究竟處。菩薩摩訶薩如是隨學過去諸佛所學迴向,未來、現在,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學三世佛所學迴向諸善根已,作如是念:『如彼諸佛所知菩薩迴向,我亦如是迴向:第一迴向、勝迴向、最勝迴向、上迴向、無上迴向、無等迴向、無等等迴向、無比迴向、無對迴向、尊迴向、妙迴向、平等迴向、正直迴向、大功德迴向、大願迴向、明淨迴向、善迴向、清淨迴向、離惡迴向、不隨惡迴向。』如是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成就清淨妙身、口、意所作行業,皆悉清淨,住菩薩住、離諸惡住,修習善根,離身、口惡業,心無選擇,修薩婆若;住無量住,入一切法,空無自在,修出世法,於世間法,心無染著,分別了知無量諸業,成就巧方便,迴向諸法,心無所倚。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等諸佛迴向。菩薩安住此迴向已,深入一切諸如來業,趣諸如來勝妙功德,入深清淨智慧境界,不離一切諸菩薩業,善能分別巧妙方便、入深法界巧妙方便,次第成就菩薩善根,入於一切諸如來性,以巧方便,分別了知無量無邊一切諸法;雖復示現世界中生,於諸世界,心無所著。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等諸佛迴向。」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彼諸菩薩摩訶薩,  修過去佛迴向法,  亦學未來現在世,  無量導師之所行。  一切種種微妙樂,  諸佛如來所讚歎,  成就明淨勝法眼,  迴向一切諸導師。  菩薩身根種種樂,  眼耳鼻舌諸情根,  種種上妙無量樂,  迴向一切諸最勝。  一切世間諸善根,  及諸如來所成就,  於彼悉攝無有餘,  隨喜迴向益眾生。  菩薩隨喜無有量,  亦以迴向一切眾,  人中師子所有樂,  願令眾生悉具足。  諸佛如來所知見,  一切眾生清淨樂,  欲令眾生皆悉得,  世間燈明所受樂。  菩薩所得種種樂,  迴向諸佛為眾生,  欲令眾生常安隱,  於彼迴向無所著。  菩薩修此迴向時,  興發無量大悲心,  如佛所知迴向德,  令我具足悉成滿。  如諸最勝所知見,  一切智乘微妙樂,  如我在世諸所行,  一切菩薩無量樂。  一切趣中眾快樂,  柔軟調伏諸根樂,  皆悉迴向為眾生,  普令成就無上智。  身口意淨離諸惡,  巧妙方便心平等,  以此迴向群生類,  悉令成就無上智。  菩薩所修諸行業,  積集無量淨功德,  隨順如來生佛家,  寂然不亂正迴向。  十方無量世界中,  攝取一切眾生類,  無量善根悉迴向,  普令眾生得安樂。  不為己身自求樂,  欲令一切悉安隱,  遠離一切虛妄心,  悉解諸法空無我。  十方無量諸最勝,  所見一切真佛子,  以諸功德迴向彼,  速令究竟無上道。  一切世間眾生類,  等心攝取無有餘,  以我所行諸淨業,  令彼眾生速成佛。  無量無邊清淨願,  無等最勝所演說,  皆悉清淨離諸垢,  普令佛子究竟滿。  一切功德盡迴向,  悉令十方諸佛剎,  種種淨妙而莊嚴,  菩薩如是學迴向。  心不稱量諸二法,  了達覺悟法無二,  諸法非二非不二,  不作虛妄是佛子。  一切世間所有想,  究竟悉度無有餘,  亦不壞想及非想,  決定了知眾生想。  彼諸菩薩身淨已,  則意清淨無瑕穢,  口業已淨無散亂,  當知意淨無所著。  一心正念過去佛,  分別未來諸導師,  現在十方天人尊,  菩薩遍學彼佛教。  三世無量諸最勝,  慧心明達無障礙,  所行無量求菩提,  迴向饒益諸世間。  彼勝妙慧廣大慧,  四真諦慧離倒慧,  平等實慧清淨慧,  無比慧等皆迴向。◎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四至一切處迴向?此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以彼善根如是迴向:令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至一切世間、至一切有、至一切眾生、至一切剎、至一切法、至一切虛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為及無為法、至一切語言音聲,我此善根,亦復如是遍至一切諸如來所,供養三世一切諸佛;過去諸佛,所願悉滿;未來諸佛,具佛莊嚴;虛空、法界等世界中,現在諸佛及無量大眾以為莊嚴,皆悉供養。猶如諸天,於一念中,悉能充滿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廣大功德,智慧無礙,善根迴向故。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此善根,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世界性種種業所起;十方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佛剎種種世界,諸佛境界、無分齊世界、轉翻覆世界、伏世界、轉世界、一切無餘世界中,現在諸佛,顯現無量自在神力。彼有菩薩,解虛空法界等一切諸法,為諸眾生於一切世界中,現為如來出興於世,示現至一切處智,無量無邊自在受生法身,遍至不壞法界,平等普入,同佛身藏,不生不滅;普應一切善巧方便,出現世間;從真實法性起,堅固不轉,無礙所持,諸佛無礙功德所生。』   「菩薩摩訶薩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種諸善根,以眾雜華、種種諸香、鬘蓋幢幡、珍寶燈明,以如是等諸妙供具,供養尊像、及諸塔廟。以此一切善根迴向,以一心、不亂心、不動心、尊重心、離瞋心、無住心、無著心、無眾生心、無諂害心、寂靜心迴向。復作是念:『虛空、法界等一切劫中,去、來、今佛,相好具足而自莊嚴,以妙法界莊嚴而自莊嚴。彼佛眷屬,充滿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隨時出世,未曾失時。我以善根迴向,供養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網、無量香像、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雲、無量香座、無量香輪、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華,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眾香莊嚴,以為供養。以無量華蓋,廣說如上,乃至無量無數眾華莊嚴,以為供養;以無數鬘蓋,乃至無數眾鬘莊嚴,以為供養;以不可思議塗香蓋,乃至不可思議塗香莊嚴,以為供養;以不可稱末香蓋,乃至不可稱末香莊嚴,以為供養;以無分齊妙衣蓋,乃至無分齊妙衣莊嚴,以為供養;以無邊寶蓋,乃至無邊眾寶莊嚴,以為供養;以無量燈蓋,乃至無量眾燈莊嚴,以為供養;以不可說莊嚴具蓋,乃至不可說眾莊嚴具,以為供養。以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蓋,如是摩尼寶幢、摩尼寶幡、摩尼寶帳、摩尼寶網、摩尼寶鬘、摩尼寶光、摩尼寶焰、摩尼寶雲、摩尼寶座、摩尼寶輪、摩尼寶宮殿、摩尼寶世界、摩尼寶須彌山王、摩尼寶海、摩尼寶河、摩尼寶樹、摩尼寶衣、摩尼寶蓮華,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寶莊嚴,以為供養。於一一境界中,各有阿僧祇欄楯、阿僧祇莊嚴、阿僧祇宮殿、阿僧祇樓閣、阿僧祇偏樓閣、阿僧祇半月莊嚴、阿僧祇內小幃帳、阿僧祇窗牖、阿僧祇清淨寶、阿僧祇一切寶,莊嚴清淨一切世界,悉無有餘。如是莊嚴,令一切眾生,超出生死,成就如來十種力地,於諸法中,得無礙法明;教化眾生一切善根迴向,調伏眾生無量心,充滿虛空、法界等一切佛剎,法無所至;出生三世無量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睹見無量諸佛,安住一切諸善根中,成就大乘不著諸法具足諸善根究竟無量行,普入無量無邊一切法界善根迴向;入一切如來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因此善根,得薩婆若,成無上道。譬如無我,不離諸法,我諸善根,亦復如是;攝取一切佛,恭敬供養故;攝取一切法,離障礙故;攝取一切菩薩,究竟一切同善根故;攝取菩薩一切行,滿諸願故;攝取菩薩一切法明,決定無礙故;攝取一切佛自在神力,成就無量諸善根故;攝取一切佛力無所畏,發無量心,滿一切故;攝取一切善薩三昧辯才陀羅尼門,解了世間無二法故;攝取一切佛巧妙方便,示現如來大神力故;攝取三世一切諸佛,出生得道,轉淨法輪,示現涅槃,興發供養,化眾生故;攝取一切世界,無上佛剎莊嚴故;攝取一切劫,不斷一切菩薩行故;攝取一切趣,示現受生故;攝取一切眾生,具足普賢菩薩行故;攝取一切眾生,淨煩惱習故;攝取一切眾生諸根,化度無量故;攝取一切眾生諸欲,淨諸煩惱故;攝取一切眾生,調伏成熟,隨其所應,為現身故;攝取一切眾生,令解眾生如變化故;攝取一切如來性,守護受持一切佛法故。』   「菩薩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了無所有,業中不取虛妄報,報中不取虛妄業;離諸虛妄,入深法界,心常安住勝妙善根;遠離散心,修習善法;不信不入一切諸法,不見有法,自性成就,作者壞者,皆不可得;知一切法悉無自在,解了法界,無有見者,無有知者。如是菩薩摩訶薩圓滿具足,解了諸法,得一切法眾因緣地,見一切法身,離欲實際,等觀諸法,解了世間,猶如變化;明達眾生,皆是一法,分別無二。不捨諸業境界方便,於有為界出無為界,而亦不壞有為之性;於無為界出有為界,而亦不壞無為之性。如是菩薩摩訶薩樂觀諸法寂滅之相,出生一切清淨善根,皆悉迴向救護眾生;精勤修習離愚癡法,深達明瞭一切法海;以虛空等一切善根迴向,具足無上堅固功德;得離癡冥,明淨法眼,善知方便迴向功德。菩薩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淨一切剎,得佛自在,教化眾生,持諸佛法,一切世間,最上福田;為諸眾生,作採寶導師;為一切世間,出明淨日,一一善根,充滿法界,善根迴向,救護眾生,令一切眾生,悉皆成就清淨功德。菩薩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守護受持諸如來性,教化成熟諸眾生性,嚴淨一切諸佛剎性,不壞業性,分別法性,等觀不二性,遍遊十方性,廣說離欲性,具足解脫性,普照諸根性。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至一切處迴向。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迴向,能以一切善根迴向:得至一切處身業,善能應現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口業,微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意業,悉能受持一切諸佛所說法故;得至一切處神足,善能隨順一切世間行故;得至一切處法,隨順一切法故;得至一切處隨順法陀羅尼辯才,令一切眾生悉歡喜故;得至一切處順入法界,於一毛道,悉能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身,令一切眾生身,入一眾生身故;得至一切處劫,於一切劫中,常見諸佛故;得至一切處剎那,於一剎那,現一切佛興於世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一切處善根迴向,能以一切善根迴向。」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一切內外諸世間,  菩薩大士無所著,  不捨饒益眾生事,  如是妙智人中勝。  不著一切諸世界,  不取十方堅固性,  不取眾生壽命相,  亦不妄取諸世間。  一切十方世界中,  攝取眾生悉無餘,  觀察有無得自在,  至一切處善迴向。  攝取有為無為法,  心不妄取諸世間,  世間諸法無差別,  照世燈明如是覺。  一切所行諸業行,  上中下品各不同,  智者諸業悉迴向,  一切十方諸如來。  菩薩迴向到彼岸,  隨如來學悉成就,  分別甚深微妙智,  具足最勝殊特法。  清淨善根悉迴向,  常能利益諸群生,  悉令十方一切眾,  成就無上照世燈。  未曾虛妄取眾生,  亦不妄想念諸法,  不染不著一切世,  亦復不捨諸眾生。  菩薩常樂寂滅法,  隨順得至寂滅境,  亦不捨離眾生道,  得如是等微妙智。  不起諸業虛妄想,  於諸果報亦不著,  一切世間從緣起,  不離因緣見諸法。  如是境界隨順至,  遠離一切虛妄想,  一切眾生調御師,  具足明瞭善迴向。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此菩薩摩訶薩修悔過善根,離一切業障。於去、來、今佛一切善根,及三世一切眾生善根,皆悉隨喜。於諸如來,尊重恭敬、禮拜、供養所生善根;勸請諸佛所生善根;佛所說法聞持憶念、如說修行,入不思議境界善根;三世諸佛無盡善根;一切菩薩所修善根;三世諸佛得菩提時,無上善根;菩薩摩訶薩於此一切善根,皆悉隨喜。隨喜已,安住彼善根。三世諸佛轉淨法輪,度無量眾生;彼諸眾生所得善根,菩薩摩訶薩皆悉隨喜。三世諸佛從初發心修菩薩行,乃至成佛,示現涅槃,於其中間,所獲善根,皆悉隨喜。彼諸如來般涅槃已,受持守護諸佛正法,乃至法滅,所修善根;念佛境界,所修善根;自己境界,所修善根;乃至無上菩提境界善根;菩薩摩訶薩以此諸善根,皆悉迴向。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此諸善根若修、若學、若積集、若開解、若隨喜、若具足、若成就、若有所行、若有所得、若正憶念、若受持、若堅固難壞,如此善根,盡過去際劫,一切諸佛莊嚴世界,無量行業之所興起,佛智所知、菩薩所識、應眾生起,隨欲清淨,如來所持、如來出世淨業所成,普賢菩薩淨業所起。彼諸世界,若有眾生成無上道,現自在力,未來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莊嚴佛剎,與法界等無量無邊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中,盡未來際劫一切諸佛,彼諸如來成就智慧當淨佛剎,雜寶莊嚴:一切無厭上香莊嚴、雨一切華莊嚴、一切衣雲莊嚴、一切功德藏莊嚴、一切如來持智莊嚴、一切佛剎莊嚴、不可說莊嚴、修習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如來等正覺淨威神莊嚴;未來一切諸佛莊嚴佛剎,一切世間所不能睹,菩薩淨眼之所照見。』   「菩薩摩訶薩修勝善根,悉入一切諸清淨法,受持一切諸清淨法,猶如變化;普行菩薩諸清淨業,入菩薩不可思議自在三昧,佛慧光明,普照世間。如未來諸佛嚴淨佛剎,現在諸佛嚴淨世界,亦復如是。種種莊嚴清淨,具足功德;普覆無量妙色不可思議香、無量雜寶、無量寶樹、阿僧祇莊嚴、阿僧祇宮殿、阿僧祇微妙音聲,隨善知識,顯現無量一切功德,殊勝莊嚴,不可窮盡。一切香莊嚴、一切鬘莊嚴、一切華莊嚴、一切末香莊嚴、一切寶莊嚴、一切衣莊嚴、一切幢莊嚴、一切幡莊嚴、一切繒綵莊嚴、一切寶欄楯莊嚴、阿僧祇白寶網普覆莊嚴、阿僧祇河莊嚴、阿僧祇雲雨莊嚴、阿僧祇自然妙音無所不聞;以如是等無量無邊諸莊嚴具,莊嚴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彼諸世界中,若佛剎莊嚴、佛剎清淨、佛剎平等、佛剎妙善、佛剎功德、佛剎殊勝、佛剎安樂、佛剎不壞、佛剎無盡、佛剎無量功德不可盡、佛剎不退、佛剎無所畏、佛剎光明、佛剎快樂、佛剎無厭、佛剎普照、佛剎照明、佛剎方正、佛剎第一、佛剎勝、佛剎最勝、佛剎微妙、佛剎無比、佛剎無等、佛剎上、佛剎無上、佛剎無等等;如是等三世一切諸佛,佛剎莊嚴。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皆悉迴向,普令一切佛剎,清淨莊嚴。如是莊嚴,於一世界中,三世一切莊嚴佛剎,具足清淨周遍,清淨積聚;等起莊嚴具足,莊嚴住持,皆悉具足。如一世界中,無量無邊虛空、法界等世界,悉以三世諸佛,莊嚴佛剎而莊嚴之;佛剎功德、佛剎觀無厭足、佛剎無量、佛剎彌廣、佛剎無數、佛剎不可思議、佛剎無勝、佛剎不可稱、佛剎無邊,皆悉具足。菩薩摩訶薩復如是迴向:令其所修一切佛剎,菩薩摩訶薩皆悉充滿。此諸菩薩,具足一切清淨功德成就智慧;善能分別一切世界及眾生界,入深法界,捨離愚癡;入空寂界,成就念佛、念不思議法、念清淨僧;成就念捨,法日圓滿,慧光普照,深智無礙,從無所有寂滅法生,出生無量清淨佛法;成就殊特勝妙善根、清淨善根、最勝善根、增上善根;建立無上菩提之心,善能隨順,入如來力;心常志求一切種智,淨諸魔業,了眾生性;知法空寂,捨離顛倒,除滅愚癡,修諸善根,滿足大願。成就如是等無量無邊功德,菩薩充滿其剎,悉從無量法門中生,安住如是一切功德,成就無等等勝妙善根,常作佛事,善巧方便;得菩提光明,具足無癡法界智慧,一身充滿一切法界,現自在力,成就大智一切智境界,善巧方便;出生智慧,分別無量法界,遍遊諸剎而無所著,心淨如空,悉能分別一切法界,於諸菩薩不可思議三昧正受,以巧方便,善能入出。趣薩婆若,住諸佛剎,善能了知諸佛威神、善能分別阿僧祇諸深妙法,而無所畏。隨順三世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來法界,悉能受持一切諸佛所說正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議清淨音聲,善能分別阿僧祇諸語言法;得無上道,佛自在地,悉能周遍一切世界,而無障礙,悉攝一切無諍之法,心無虛妄,無所染著;修習增廣菩提之心,善解智慧,隨時應化,權變無方,了真實義,具足演說,成就如是等無量功德。諸大菩薩,莊嚴世界,充滿世界;種種莊嚴,順至安住,善修熏修,淳淨無雜,周遍清淨,惔然宴寂。於一佛剎少分處,所有無量菩薩、無數菩薩、不思議菩薩、不可稱菩薩、不可量菩薩、無等菩薩、不可究竟菩薩、無分齊菩薩、不可說菩薩、不可說不可說菩薩;如一佛剎,一一少分處,有如是等大菩薩摩訶薩;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菩薩摩訶薩皆悉充滿,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方便迴向:迴向一切佛剎、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切如來、一切無上菩提、一切大願、一切出要、一切眾生、淨一切世界、常見如來、如來壽命無量,轉不退轉法輪與法界等。如是,菩薩摩訶薩善根迴向:令一切佛剎清淨;令一切眾生界清淨;令一切菩薩清淨;令一切諸佛充滿法界;令如來清淨法身,充滿一切佛剎。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等等迴向,趣薩婆若,心淨如虛空,不動如大地;入不可思議迴向,樂觀一切業報,皆悉寂滅,無盡功德,迴向平等隨順一切法界。   「菩薩摩訶薩行如是迴向已,不虛妄取我及我所,不虛妄取佛及諸佛法,不虛妄取佛剎及剎清淨,不虛妄取眾生及調伏眾生,不虛妄取諸業及取業報,不著意業及業果報,不壞因果,不取有法、不壞有法,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如來境界道非他所作無法同止。菩薩摩訶薩如是起諸善根,決定迴向,成熟具足,等觀取相;善取境界,分別稱量,離諸虛妄而無所著。菩薩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已,得無盡善根;常念三世一切諸佛,得一切無盡善根;度無量菩薩,得無盡善根;淨諸佛剎,得無盡善根;淨眾生界,得無盡善根;入深法界,得無盡善根;修無量心,淨如虛空,得無盡善根;解了一切諸佛境界,得無盡善根;修習一切菩薩淨業,得無盡善根;了達三世,得無盡善根。以如是等善根迴向,悉能度脫一切眾生;入眾生界,不見眾生迴向;解一切法,無有壽命迴向;知一切法真實,無有自在迴向;一切諸法無福伽羅迴向;觀察一切諸法,離諸忿諍迴向;一切諸法,從因緣起,無有堅固迴向;知一切法真實,無所著迴向;一切佛剎無所染著迴向;不取菩薩行堅固相迴向;分別了知一切境界空無所有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眼終不見不淨佛剎,亦復不見異相眾生;行法不見法,入智無所入;解了一切,猶如虛空。於如來身,得一切法,滿足成就無量諸功德力,具足至一切處善根,安樂眾生。此菩薩摩訶薩於唸唸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具一切種清淨善根,悉能攝取一切眾生。彼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意功德寶藏,隨所遊方,悉能嚴淨一切佛剎,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安住攝取諸功德力。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此迴向威力故,一切所行,無有倫匹,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威攝眾魔,莫能瞻對,具足成就不退功德,無量大願,皆悉成就。其心彌廣,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遍無量佛剎;得無量智力,悉能了知諸佛境界;常樂受持一切佛法,安住無量無邊大智;菩薩初發菩提心力,悉與虛空、諸法界等。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菩薩摩訶薩安住此無盡功德藏迴向,復得十種無盡功德之藏;何等為十?一者、常見諸佛無盡功德之藏,於一一毛孔中,見無量阿僧祇諸佛;二者、入無盡法功德之藏,以如來智慧,等觀一切法即是一法;三者、受持正念無盡功德之藏,聞一切佛所說正法,聞持不忘;四者、得無盡慧功德之藏,於一切如來所說經法,善能次第解其句義;五者、無盡趣法功德之藏,善能分別一切法趣;六者、無盡佛願功德之藏,智慧如空,充滿三世一切諸法;七者、無盡功德功德之藏,充滿一切諸眾生意,猶不可盡;八者、無盡智功德之藏,一切眾生愚癡曀障,悉能除滅;九者、無盡辯才功德之藏,令一切眾生,悉解一切佛法,平等無二;十者、無盡十力、四無所畏功德之藏,具足修習菩薩所行,受法王職,得一切智。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得十無盡功德之藏;以此無盡功德之藏,皆悉迴向一切功德。」   爾時,金剛幢菩薩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菩薩成就直心力,  於一切法得自在,  隨喜所獲諸功德,  無礙方便善迴向。  三世一切諸最勝,  嚴淨剎土及世間,  具足一切勝功德,  迴向淨剎亦如是。  三世一切最勝法,  菩薩悉能諦分別,  淨心攝取一切法,  如是莊嚴諸佛剎。  窮盡三世無量劫,  讚一佛剎諸功德,  三世諸劫猶可盡,  佛剎功德無窮極。  如是一切諸佛剎,  一切最勝悉嚴淨,  菩薩嚴淨一切剎,  與諸導師等無異。  彼真佛子心清淨,  悉從如來法化生,  一切功德莊嚴心,  充滿一切諸佛剎。  彼諸菩薩悉具足,  無量相好莊嚴身,  一切諸辯悉成滿,  不可窮盡如大海。  觀察境界心平等,  安住一切三昧門,  成就清淨無等心,  光明普照十方界。  如是無餘諸佛剎,  此諸菩薩悉充滿,  未曾想念聲聞乘,  亦復不求緣覺道。  菩薩如是心清淨,  善根迴向諸群生,  普令眾生成正覺,  具足三世諸佛法。  十方一切諸魔王,  菩薩威德悉調伏,  勇猛安住莫能壞,  決定修行究竟法。  菩薩具足諸願力,  迴向功德無障礙,  深入無盡功德藏,  三世果報無窮盡。  善能觀察一切法,  了達其性不自在,  已能分別空無我,  是故不妄取業報。  無有色法及無色,  亦無有想無無想,  亦無有法及無法,  一切諸法無所有。  亦復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因非無因,  於彼一切諸緣中,  其心了達無染惑。  一切眾生語言法,  悉能了知無所著,  悉知世間施設法,  決定諸法無有我。  平等觀察眾生類,  諦了諸法無二相,  普觀三世無差別,  佛剎諸業亦如是。  菩薩如是知迴向,  隨所行業功德生,  明達諸佛真實性,  解一切佛深妙法。  菩薩如是淨迴向,  心能分別善思量,  了知自性悉非性,  於一切法無所著。  攝取一切諸境界,  迴向一切群生類,  除滅一切愚癡闇,  於真實性覺如如。  菩薩一切虛妄見,  已滅已棄永無餘,  遠離世間煩惱熱,  得到究竟清涼趣。  不壞一切諸法性,  明達真實無所生,  解了諸法猶如響,  悉於一切無所著。  了知三世眾生類,  悉從因緣和合起,  善解煩惱諸習氣,  不壞諸法真實性。  了達業性非是業,  亦復不壞諸業性,  又亦不壞業果報,  宣揚讚歎緣起法。  眾生所生無有生,  亦無流轉生死中,  不著眾生說眾生,  善能隨順諸世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三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此菩薩摩訶薩若為王時,得勝國土,安隱豐樂,降伏怨敵,治以正道,如法教化,功蓋天下,德覆十方,萬國歸順,無敢違命,兵仗不用,自然泰平,以四攝法善攝眾生,轉輪聖王七寶成就。此菩薩摩訶薩堅固安住自在功德,眷屬和睦,不可沮壞,端正第一,觀者無厭;離一切惡,功德具足,相好成滿,顏容殊特,身體肢節,端嚴周備,鮮潔明淨,見者歡喜;體力堅固,不可毀壞,攝取天帝那羅延身;離諸業障,得清淨業,具足修行一切佈施:若施飲食、種種美味、諸乘、衣服、眾妙華鬘、雜香、塗香、床座、住處、房舍、燈明、湯藥、寶器、莊嚴寶車、象馬寶王、眾妙寶座、諸蓋幢幡、種種雜寶、妙莊嚴具、清淨天冠、髻中明珠;若見獄囚受諸楚毒,起大悲心,捨諸庫藏、妻子眷屬,以身處獄,救苦眾生;見送獄囚趣於死地,自捨己身以代彼命;若有人乞連膚頂髮,髻中明珠,眼耳鼻根,牙齒舌根,頭頂手足,壞身出血,髓肉及心,腸腎肝肺,肢節諸骨,厚皮薄皮,或手足指,連肉指爪;為求正法,投身火坑,為求法故,舉身具受無量眾苦;為法難得故,能捨大地,四海國土,大小諸城,村邑丘聚,國土豐樂,人民熾盛,園林浴池,華果繁茂,無量莊嚴,天下太平,無諸怨敵,金銀寶藏,妻子眷屬,自在法王,斷除一切屠殺惡業,普施無畏;若見有人毀壞畜狩,及以人根,令身殘闕,起大慈悲而救度之,以大音聲普告一切,令聞佛名;或施大地,起佛殿堂,造僧房舍,安處菩薩聖眾福田;或建尊廟,隨應一切;或施僮使,供給三尊、父母知識,一切福田,以身佈施一切給使;復以自身普覆諸佛,以自身施一切眾生,常以己身奉給諸佛;佈施國土,及王京都,嚴飾大城,又施寶女,侍人眷屬,妻妾男女,或施以家、種種莊嚴、遊戲園林,或設無數大眾施會,遠離諸惡,淨眾生故,悉捨一切資生之具,心不貪著,不求果報,悉能捨離。若諸眾生、人與非人、貧賤富貴、或善或惡、種種福田,遠近諸方,一切悉來,或自來求、或不來求,一切悉施,無所慳吝。作如是念:『攝取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攝取善色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攝取善受、想、行、識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攝取國土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攝取勝人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攝取眷屬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攝取財利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攝取一切惠施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諸善根迴向已,作如是念:『我所行施,無貪無著,無染解脫,其心真直,無所慳惜;以此惠施功德之力,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心無障礙,知食見食,無所貪著,但以法食,永離摶食,智慧充滿,攝取善根、法身、智身,清淨遊行,為化眾生,現受摶食。』   「菩薩摩訶薩若施飲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飲法甘露,成菩薩道,除滅渴愛,常樂大乘,離五欲愛,得淨法愛,法身柔軟,三昧調心,未曾散亂,入智慧海,興大法雲,雨法甘露。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飲時善根迴向。菩薩摩訶薩若施眾味,所謂:辛、酸、鹹、淡、甘、苦,如是無量餚膳香味,食之無厭,能令四大柔軟安樂,身體充滿,氣力康強,發歡喜心,明淨諸根,嚴持內身,長育柔軟,肌色光潤,一切毒害所不能壞,消滅眾疾,得無患法。菩薩摩訶薩施如是等無量無數諸美味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上味相,甘露充滿;令一切眾生心得安住法味深智,悉知一切眾味之業;令一切眾生悉得無量深妙法味,了法界智,安住實際,得到法城;令一切眾生法雲普雨,充滿法界,悉能調伏成熟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勝智味,無上法愛柔軟身心;令一切眾生得上味相,不著眾味,修習一切佛法諸願;令一切眾生皆善和合,得一味法,出生諸佛無二之法;令一切眾生得無礙味,於一切智乘得不退轉;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雜法味,善能分別一切諸根;令一切眾生法味充滿,具足安住無礙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眾味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得具足無礙智身。   「菩薩摩訶薩佈施乘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乘一切智乘,具足大乘、不可壞乘、勝乘、上乘、速疾乘、大力乘、功德成就乘、出世間乘,出生無量諸菩薩乘,功德滿足。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乘時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佈施衣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慚愧法服,以覆其身,離諸陋形,端嚴殊妙,顏容鮮澤,膚體柔軟,得身上樂、諸佛之樂,無量法身普應一切,無上清淨一切種智。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衣時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佈施眾華:鮮妙香華、種種色華、無量樂華、善現之華、樂無厭華、一切時華、天華、人華、世所樂華、無上香華,如是等無量眾華,菩薩摩訶薩悉以供養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及滅度後供養塔廟,諸法施者,比丘僧寶,一切菩薩,諸善知識,聲聞緣覺,父母親族、乃至自身,下及貧賤。菩薩摩訶薩佈施華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諸佛三昧之華清淨開敷,妙法眾華從其心出;令一切眾生觀無厭足,得佛法愛;令一切眾生常見妙色,身相端嚴,見者無厭;令一切眾生未曾散亂,具足一切清淨行業;令一切眾生常念善知識,心無變異;令一切眾生如阿伽陀藥,悉除一切煩惱眾毒;令一切眾生滿足大願,決定安住無上智王;令一切眾生出智慧日,除滅一切愚癡闇冥;令一切眾生如淨滿月,長菩提月,開功德華;令一切眾生入大寶海,見善知識,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華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得無礙清淨妙智。   「菩薩摩訶薩佈施鬘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人所樂見,見無不欣,見輒親善,見無不愛,見離憂惱,必見諸佛,得一切淨智。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鬘時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佈施香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具足戒香,得不壞戒、不雜戒、離垢戒、離疑戒、離纏戒、清涼戒、不犯戒、無量戒、無上戒、離世間戒、菩薩究竟至彼岸戒,令一切眾生具足成就諸佛戒身。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香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無礙戒身。   「菩薩摩訶薩施塗香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施香普熏,悉捨所有;令一切眾生戒香普熏,得佛淨戒;令一切眾生忍香普熏,離毒害心;令一切眾生精進之香具足普熏,勤修大乘,弘誓莊嚴;令一切眾生定香普熏,具足諸佛現前三昧;令一切眾生慧香普熏,於一念中得無上智王;令一切眾生法香普熏,成就無上無畏之法;令一切眾生德香普熏,成就一切功德智慧;令一切眾生無上菩提妙香普熏,得佛十力,究竟彼岸;令一切眾生白淨法香具足普熏,斷除一切諸不善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塗香時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施床座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天寶座,安處慧床;令一切眾生得賢聖座,捨凡夫意,修菩提心;令一切眾生得安樂座,離生死苦;令一切眾生得最上座,見諸如來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座,等心普照一切諸法;令一切眾生得最勝座,得無上業,永離世間;令一切眾生得安隱座,身證一切諸深妙法;令一切眾生得清淨座,修習如來淨智境界;令一切眾生得安住座,得善知識常隨覆護;令一切眾生得師子座,具足如來無畏之座。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床座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修習念慧,調伏諸根。   「菩薩摩訶薩施住處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如來嚴淨佛剎,修習功德莊嚴佛剎,安住甚深三昧境界,於彼住處而無所著,善能分別一切住處,離世間住,安住佛住,攝取一切諸佛所住究竟大道,安樂善住修習無量清淨善根,未嘗捨離佛無上住。是為菩薩摩訶薩施住處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安樂饒益救護一切。   「菩薩摩訶薩施房舍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饒益安樂,正念思惟;令一切眾生依如來住,依大智住,依善知識住,依尊重住,依善行住,依大慈住,依大悲住,依六波羅蜜住,依無量菩提心住,依一切菩薩道住。是為菩薩摩訶薩施房舍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具足成就清淨智慧諸通功德。   「菩薩摩訶薩惠施燈明,所謂:酥燈、油燈、寶燈、摩尼燈、漆燈、火燈、沈水香燈、栴檀香燈、一切香王燈、無量色光焰燈,以如是等無量燈明施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饒益一切眾生,攝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光,普照一切諸如來法;令一切眾生得明淨光,普照一切諸微細色;令一切眾生得離癡光,善能了知無眾生界;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光法身淨光,普照一切;令一切眾生得普光明,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令一切眾生得佛光明,普照一切無量佛剎;令一切眾生得無礙光,以一光明普能遍照一切法界;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光,普照佛剎,光明不斷;令一切眾生得光明幢王慧光幢燈,普照世間;令一切眾生得無量色光,放自在光,照一切剎。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燈明時善根迴向,悉能饒益一切眾生,悉能安樂一切眾生,隨順善根,順攝眾生善根,善攝一切眾生等施善根,等施眾生慈愍善根,愍念眾生普覆善根,普蔭眾生佈施善根,滿足眾生普入一切善根,境界平等善根,平等眾生智慧善根,分別一切。是為菩薩摩訶薩燈明施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無礙迴向,安住一切明淨善根。   「菩薩摩訶薩施湯藥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離諸障礙;令一切眾生捨離病身,悉得如來清淨法身;令一切眾生皆成藥性,悉能除滅一切眾生不善之病;令一切眾生成阿伽陀藥,安住菩薩不退轉地;令一切眾生成如來藥,拔出一切煩惱毒刺;令一切眾生習近賢聖,除滅煩惱,得清淨行;令一切眾生得藥王意,未曾厭離一切善法;令一切眾生具足成就不壞藥樹,對治一切諸不善病;令一切眾生除諸病刺,悉得一切智慧光明;令一切眾生解了世間諸對治法,隨應群生對治眾病。菩薩摩訶薩施藥善根如是迴向已,因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捨離諸病,安隱無患,具足清淨,得諸如來無病之法;令一切眾生出諸病刺,得無盡身,金剛圍山所不能壞,具足堅固一切諸力,成滿諸佛無上法樂,得佛神力自在法身。是為菩薩摩訶薩施湯藥時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悉能惠施一切諸器;所謂:以真金器盛滿雜寶,以白銀器盛滿雜寶,以琉璃器盛滿雜寶,以玻璃器盛滿雜種寶莊嚴具,以硨磲器盛赤珠寶,以碼瑙器盛滿珊瑚夜光眾寶;又以石器盛諸美膳,以栴檀器盛眾寶衣,以金剛器盛滿眾香,如是等無量無數諸妙寶器,盛以無量無數妙寶。或施諸佛,信佛福田不思議故;或施菩薩寶,發菩提心諸善知識難值遇故;或施眾僧,長養佛法故;或施福伽羅、聲聞、緣覺,愛聖法故;或施父母,為尊重故;或施師長,為教如法修功德故;乃至佈施下品凡劣,大慈大悲愛眼等心觀眾生故;不捨三世一切菩薩滿足檀波羅蜜故;一向專求無上菩提故;悉捨一切內外所有,不捨一切眾生類故;不著福田及財物故。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寶器盛以無量雜寶施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成廣大藏器,成虛空等廣大念根,世間、出世間一切經書悉能受持,不忘失故;令一切眾生成清淨器,普能受持佛深法故;令一切眾生成無上寶器,悉能受持去、來、今佛一切法故;令一切眾生普成如來勝法寶器,悉能受持三世諸佛無壞法故;令一切眾生成莊嚴寶器,受持無極菩提心故;令一切眾生悉成一切功德之器,志樂如來無量淨智故;令一切眾生成一切智內法之器,究竟如來無礙解脫一切智故;令一切眾生成未來際劫一切菩薩所行之器,一切眾生堅固安住一切智力故;令一切眾生成三世佛勝妙法器,一切諸佛梵音說法悉受持故;令一切眾生悉成內器,其身容受一切世界、虛空界、法界,諸佛眷屬勸請諸佛轉大法輪悉能受故。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器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成諸法器,皆能受持普賢菩薩一切願行。◎   「◎菩薩摩訶薩以無量種種莊嚴寶車,奉施諸佛菩薩,及善知識,如來大眾,聲聞、緣覺,一切福田;種種眾生,從餘方來,或承菩薩名聞故來,或是菩薩因緣故來,或聞菩薩發施願故來,或是菩薩心願請來。菩薩摩訶薩或施種種莊嚴妙寶金車,金鈴網覆,微動相扣,出和雅音,垂寶瓔珞,種種莊嚴;或施清淨琉璃寶車,無量珍妙以為嚴飾;或復施與眾妙寶車,白銀莊嚴,白網羅覆;或復施與神馬寶車,無量億寶以為莊嚴;或復施與大象寶車,無量億寶以為莊嚴,一切寶網絞絡其上;或復施與栴檀香車,種種寶輪以為莊嚴,寶師子座以敷其上,百千采女列侍其內,人相具足,顏容姝妙,眾寶華蓋彌覆其上,十萬壯士而牽御之;或復施與玻璃寶車,無量雜色妙寶莊嚴,載以無數端嚴采女,眾雜寶帳以覆其上,寶繒幢幡周匝莊嚴;或復施與碼瑙寶車,飾以眾寶,熏以雜香,摩以塗香,散以妙華,百千采女持金瓔珞,平正安詳,其疾如風;或復施與堅固香車,敷以種種柔軟寶衣,眾妙寶網羅覆其上,清淨妙香而以熏之,其香殊妙能悅人心,逆風遠熏聞者無厭,諸天子等在前牽御;或復施與一切寶車,種種雜色以為絞飾,眾妙寶網羅覆其上,諸雜寶帶周匝垂下,敷以寶衣,散以末香,所愛男女悉載其上。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眾妙寶車施諸佛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皆樂求無上福田,深信施佛有無量報;令一切眾生一心向佛,逮得無量清淨果報;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無慳吝心,具足大施,無所愛惜;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修上福田,離二乘願,得諸如來無礙解脫一切種智;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種無盡善根,得佛無量功德智慧;令一切眾生攝取深慧,具足清淨無上智王;令一切眾生所遊自在,得諸如來至一切處無礙神力;令一切眾生攝取大乘,得無量種智,安住不動;令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第一福田,皆能出生一切智地;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佛無嫌恨心,種諸善根,樂求佛智;令一切眾生以少方便往詣一切莊嚴佛剎,於一念中深入法界而無疲倦;令一切眾生入虛空等菩薩神通,悉能遍至一切佛所;令一切眾生得無比身,盡能遍遊十方世界而無疲倦;令一切眾生成廣大身,得隨意行;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神力莊嚴,究竟彼岸,於一念中顯現如來自在神力,遍虛空界;令一切眾生修安隱行,隨順一切諸菩薩行;令一切眾生行疾無礙,究竟十力智慧彼岸;令一切眾生得轉一切世界力波羅蜜,普入一切不壞法界;令一切眾生行普賢行,到於彼岸,得不退轉一切種智;令一切眾生乘無比智乘,隨順修行一切法界,見真實性。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寶乘奉現在諸佛,及滅度後舍利塔廟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究竟諸佛無礙大乘。   「菩薩摩訶薩施諸菩薩及善知識清淨乘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不捨菩薩諸善知識,知恩報恩;令一切眾生同善知識義,攝取同性善根故;令一切眾生親近尊重,恭敬供養諸善知識,悉捨一切,攝善知識;令一切眾生得正直心,隨善知識,未曾遠離;令一切眾生常見善知識,不違其教;令一切眾生得正直心,不捨善知識,離一切垢,心不可壞;令一切眾生為善知識不惜身命,悉捨一切,不違其教;令一切眾生為善知識之所攝取,修習大慈,遠離諸惡;令一切眾生順善知識,聞佛正法,悉能受持;令一切眾生同善知識善根業報,菩薩行願究竟清淨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出生正法,善知一切三昧境界,智慧具足,神通自在;令一切眾生遠離諸趣,受持一切法,究竟到彼岸;令一切眾生乘於大乘,乃至究竟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無有懈怠;令一切眾生乘智慧乘,至安隱處,無有退轉;令一切眾生知真如行,遠離愚癡,聞持一切諸佛正法;令一切眾生皆為一切諸佛所攝,得無礙智,究竟諸法;令一切眾生得不死神足,妙速無礙;令一切眾生遊行自在,調伏眾生,成摩訶衍;令一切眾生所行不虛,皆悉究竟,得智慧乘;令一切眾生得無礙乘,以無礙智至一切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善知識種種乘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功德具足,與佛菩薩等無差別,悉能悅可一切賢聖。   「菩薩摩訶薩施如來眾種種寶乘時,善學施心、慧分別心、淨功德心、隨順施心、僧寶難遇心、深信僧寶心、攝取正教心、安住正直心,善能究竟大施之會,出生無量無邊功德,於佛正教信心清淨,不可沮壞。菩薩摩訶薩以種種乘施僧寶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向佛正法,攝取正教;令一切眾生專心內觀,除滅邪法,成就聖處;令一切眾生得賢聖地,以如來法展轉相教;令一切眾生舉世宗重,言必信用;令一切眾生入一切法,善能分別無二法界;令一切眾生人寶圍遶,從如來智境界出生;令一切眾生住離垢法,皆能除滅煩惱塵垢;令一切眾生悉從無上僧寶出生離凡夫法,得聖僧地;令一切眾生具足聖法,修無礙智;令一切眾生為大眾主,智慧莊嚴,不染世間;令一切眾生以善方便轉慧法輪;令一切眾生得一念神力,悉能周遍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令一切眾生乘虛空身,於一切世間智慧無礙;令一切眾生往詣虛空、法界等如來大眾所;令一切眾生得輕舉身,勝妙智慧,悉能遍遊諸佛世界;令一切眾生得無礙神足,於一切剎普能現身;令一切眾生得大自在神足彼岸,不起一座,悉普應現一切世界;令一切眾生得淨法身,於諸世界而無所著,出生神力,行疾如電;令一切眾生現不思議神足境界,善能隨順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不失其宜;令一切眾生得妙神足,一念遍遊十方世界,一念超度一切法界,無所罣礙。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如來眾種種乘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普乘清淨無上智乘,於一切世界轉無礙法輪、智輪。   「復次,菩薩摩訶薩施聲聞、緣覺種種乘時,發恭敬心、尊重心、福田心、功德海心、出生功德智慧心、深信如來功德心、修習無量億那由他清淨善根心、於不可說劫修習菩薩清淨行心、解脫一切魔繫縛心、摧滅一切魔軍眾心。不可稱量明淨智慧,善能分別一切諸法,令一切眾生皆成可信第一福田,具足無上檀波羅蜜;令一切眾生離無益言,樂獨閑靜,心無二念;令一切眾生成最勝清淨第一福田,修習功德,攝取眾生;令一切眾生成智慧池,能與眾生無數善果;令一切眾生至無礙趣最勝福田,清淨圓滿;令一切眾生其心安住無諍三昧,解一切法無性為性;令一切眾生具足長養無量功德,常遇最勝第一福田;令一切眾生示現無量自在神力,隨順攝取清淨福田;令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功德福田,能與一切十力乘果;令一切眾生成真實福田,具足無盡功德之藏,究竟一切智;令一切眾生滅諸惡法,聞佛正法句身、味身,悉能受持;令一切眾生普聞佛法,隨所聞解其德不虛;令一切眾生聞佛說法得到彼岸,所聞佛法能為眾生隨順演說;令一切眾生常樂如來正教之法,除滅一切九十六種外道邪見;令一切眾生常見賢聖,長養一切最勝善根;令一切眾生樂明行足者常得瞻對,與共同止,永處安樂;令一切眾生所聞不虛,解聲如響,見佛出生;令一切眾生善分別知諸佛正教,悉能守護持佛法者;令一切眾生心常樂向聞持佛法,能照顯現如來法教;令一切眾生深心信解如來正教一切功德,令佛歡喜,善解真諦,悉舍內外,究竟大施。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聲聞、緣覺種種乘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無上智,淨諸神通,精勤修習無有懈怠,究竟佛智,力無所畏。   「菩薩摩訶薩若諸方來一切福田,或承菩薩名聞故來,或與菩薩因緣故來,或聞菩薩本願故來,或復菩薩心願請來,菩薩於彼悉樂惠施而無厭倦。爾時,菩薩於來求者發悔過心,作如是言:『諸人當知我應詣彼禮拜供養,種種惠施;而今為我故從遠來。』菩薩即時敬禮悔過,愛言慰諭屈辱遠來,得無疲倦處令安隱,供給所須;或施摩尼寶車,載以閻浮提內第一女寶;或施金車,載以己國最勝寶女;或施清淨琉璃寶車,載以內妓;或施樂車,載以童女,容貌如天;或施無量無數寶莊嚴車,載以寶女,種種莊嚴;或施菩薩所乘栴檀香車;或施玻璃寶車,載以寶女,端正殊特,顏容無倫,威儀具足,進止安詳,神珠名寶瓔珞其身,樂修善法;或施碼瑙寶車,載以太子;或施堅固香車,載以男女;或施種種寶莊嚴車,載以難壞親愛眷屬。以如是等種種寶車,隨其所求皆給施之,滿足彼願,歡喜無量。   「菩薩摩訶薩諸乘施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乘不退轉摩訶衍乘,詣不思議菩提樹下;令一切眾生乘大智乘,盡未來劫一切菩薩所行之法皆能修習;令一切眾生乘無所有乘,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捨離虛妄,具足修習一切智道;令一切眾生悉乘離垢寂靜之乘,無礙神力詣諸佛剎;令一切眾生決定安住一切智乘,常以諸佛法樂自娛;令一切眾生乘諸菩薩清淨行乘,出生菩薩十種之道,樂修菩薩一切三昧;令一切眾生乘四輪乘,住正國輪、依正士輪、本功德輪、平等願輪,菩薩淨行由斯滿足;令一切眾生乘明法乘,遍遊十方,修佛智力;令一切眾生乘佛法乘,於一切法究竟彼岸;令一切眾生乘一切功德善根不可思議法乘,為十方眾生現安隱道;令一切眾生乘一切施乘,斷除慳垢;令一切眾生乘清淨屍波羅蜜乘,具足無量無邊法界等一切淨戒;令一切眾生乘羼提波羅蜜乘,離瞋恚心,於諸眾生不起惱害;令一切眾生乘不退轉毘梨耶波羅蜜乘,具菩薩行,往詣道場;令一切眾生乘禪波羅蜜乘,速赴道場;令一切眾生乘般若波羅蜜乘,化身充滿一切法界及佛境界;令一切眾生乘法王乘,成就無畏施一切智微妙之法;令一切眾生乘無所著智慧願乘,悉能遍入一切諸方,於真法性而無所入;令一切眾生乘諸佛法乘,於一切剎示現受生,而不毀壞於摩訶衍;令一切眾生乘一切智乘,滿足菩薩平等大願,而無懈倦。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種種乘,普施眾生無量福田,以歡喜心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無量種智皆悉具足,乘於一切成滿智乘。◎   「菩薩摩訶薩佈施象寶:七支具足,六瘤成滿,六牙如雪,口淨如華,身體平正,毛色鮮白,珍麗奇飾莊嚴其身,淨妙寶網以覆其上,種種雜寶莊嚴其首,光色晃曜,儀體安雅,瞬息之頃超步萬里,猛氣奔踴而無疲倦。菩薩摩訶薩佈施寶馬:形體殊妙,毛色光澤,馬相具足,如天寶馬,無量珍飾莊嚴其身,明月神珠以為光曜,金鈴寶網以覆其上,行不奔驟,迅踰疾風,致遠不疲,乘者安豫,巡遊四方不失主意。以此寶乘隨意施與,或施福田,或獻尊重,或遺知識,或奉父母,或給貧匱,其有須者皆悉與之,大心惠施無所吝惜,心常歡喜無有悔恨,大悲充滿能行大施,一向專求菩薩功德最勝生地,直心清淨。以如是心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成就人寶,生菩薩功德,莊嚴大乘;令一切眾生乘善法乘,隨順能至一切佛法;令一切眾生常樂大乘,得佛無礙智慧力乘,光明普照;令一切眾生乘勇猛大乘,滿足諸願;令一切眾生具足平等波羅蜜乘,成就滿足一切善根;令一切眾生成就寶乘,出生佛法無上智寶;令一切眾生分別菩薩莊嚴之行,得是妙乘,出於三界,悉開菩薩諸三昧華;令一切眾生無量阿僧祇劫清淨修習菩薩所行,乘無量乘,疾解諸法;令一切眾生施大乘寶乘,以善方便具菩薩地;令一切眾生成最高廣安隱大乘,悉能運載一切眾生至無上道。是為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那由他劫施象馬寶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乘無礙智乘,得至如來究竟寶乘。   「菩薩摩訶薩施種種座:或施聖王師子之座,琉璃為足,金縷織成柔軟妙衣以敷其上,熏以一切堅固之香,建立種種上妙寶幢,無量億寶以為莊嚴,白淨寶網彌覆其上,金鈴羅網動發妙音,百萬億那由他淨妙寶像周匝圍遶,其座高廣,清淨嚴飾,無量阿僧祇眾生樂觀無厭,功蓋天下,自在大王之所坐處,處於彼座以正治國,無敢違逆,種種妙寶莊嚴其身,青寶珠王、大青寶珠王勝藏寶珠,以為莊嚴,明淨猶日,清涼如月,眾星莊嚴,如海勝寶、海堅固幢,離垢明淨,閻浮檀金妙色寶繒以冠其首,一切閻浮提內大力灌頂王法以灌其頂,具功德力大慈悲主,降伏怨敵,無敢違命。菩薩摩訶薩如是無量無數為轉輪王,得法自在,正治國時,以如是等種種眾寶嚴飾之座,或施正覺、諸善知識及賢聖僧,聞法歡喜,奉施法師,供養父母,諸尊重者,聲聞、緣覺、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大乘心者,及以一切諸佛塔廟,或施無量貧窮下劣,有所須欲皆給施之。佈施座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菩提座,自然覺悟諸佛正法;令一切眾生得自在座,具足成就於法自在,諸金剛山所不能壞,悉能降伏一切諸魔;令一切眾生得佛自在師子之座,一切眾生樂觀無厭;令一切眾生得不可說不可說清淨莊嚴殊妙之座,成法自在,普化眾生;令一切眾生得殊勝座,三種世間所不能壞,廣大善根及善根具,皆悉清淨;令一切眾生得高廣座,充滿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諸佛如來,於阿僧祇劫歎不能盡;令一切眾生處大智人座,一身充滿一切法界;令一切眾生得不可思議寶莊嚴座,隨其本願所請眾生,廣開法施;令一切眾生皆悉得坐淨妙法座,於不可說諸世界中,顯現如來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坐一切寶座、一切香座、一切華座、一切衣座、一切鬘座、一切摩尼寶座、不可思議淨琉璃座、無量不可說世界座、淨一切眾生莊嚴座、離諍座,處此座上,覺悟如來一切種智,示現諸佛功德境界。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種種座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無所著菩提之座,自然覺悟一切佛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四   「◎菩薩摩訶薩施種種蓋,所謂:尊重人蓋,種種妙寶而莊嚴之,於無量無邊嚴飾蓋中最為第一;眾寶為竿,金網羅覆,雜寶瓔珞周匝垂下,懸眾寶鈴,淨琉璃珠微動相扣,出和雅音,白淨寶網而絞絡之,百千清淨眾雜寶網羅覆其上,無量百千億雜寶莊嚴,無量億那由他沈水栴檀堅固香熏,閻浮檀金清淨莊嚴。如是等無量阿僧祇那由他蓋,以離噁心、廣大心、放捨心而行佈施:或以奉獻現在諸佛,及涅槃後供養塔廟。為求法故,奉施菩薩諸善知識,或施法師、或施父母、或施眾僧、或復奉施一切佛法、或施種種福伽羅福田、或施師長及諸尊重、或施初發菩提心者、或施一切貧窮下劣,諸有所求皆悉施與。菩薩摩訶薩佈施蓋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為善根所覆,又為一切諸佛蔭護;令一切眾生為智慧功德之所覆護,除滅世間諸煩惱垢;令一切眾生覆以淨法,除滅一切塵勞熱惱;令一切眾生悉得如來內智慧藏,一切眾生樂觀無厭;令一切眾生以寂靜白法而自覆蔭,悉得究竟不壞佛法;令一切眾生得善覆身,究竟如來清淨法身;令一切眾生悉為一切而作覆蓋,十力智慧普覆世間;令一切眾生得隨樂智慧,皆悉出過一切世間,清淨明達無所染著;令一切眾生得應供蓋,成勝福田,受一切供;令一切眾生得最上蓋,自然覺悟無上智蓋。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蓋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受持法自在蓋,以一功德蓋普覆一切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世界,示現諸佛神力自在,以一功德蓋莊嚴法界,供養諸佛,妙幡幢蓋普覆十方一切如來;令一切佛剎種種寶蓋而以莊嚴;令一切眾生皆悉樂求無上菩提,以無上蓋普覆眾生;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眾寶莊嚴妙蓋供養一佛,供養一切諸佛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自然覺悟得最正覺功德高廣微妙之蓋,普覆諸佛;令一切眾生以種種寶蓋供養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世界諸佛;令一切眾生以種種摩尼寶蓋,諸寶瓔珞周匝垂下以為莊嚴,一切堅固香蓋,清淨雜寶而以莊嚴,極大高廣,以白淨寶網羅覆其上,以金鈴網周匝懸之,自然演出微妙音聲,以如是等無量不可數蓋供養諸佛;令一切眾生得無礙智蓋,普覆十方一切諸佛;令一切眾生得最勝智蓋,普覆眾生;令一切眾生得佛功德莊嚴寶蓋,普覆眾生;令一切眾生皆悉具足清淨大願,諸佛功德;令一切眾生得不思議清淨心寶;令一切眾生滿足諸法自在之智;令一切眾生以諸善根普覆眾生;令一切眾生得無上智蓋,普覆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十力蓋,普覆眾生;令一切眾生以一佛剎悉能普覆一切法界;令一切眾生悉於諸法而得自在;令一切眾生得心自在;令一切眾生智慧勝廣;令一切眾生以無量功德悉能普覆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以諸功德而覆其心;令一切眾生以平等心普覆一切;令一切眾生以大智慧等覆一切;令一切眾生具大迴向;令一切眾生滿足清淨正直之心;令一切眾生意根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種種蓋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皆悉成就最大迴向,普覆攝取一切眾生。   「菩薩摩訶薩佈施種種清淨幢幡:無量雜寶以為其竿,種種寶繒以為垂幡,種種雜綵周匝垂下,白淨寶網羅覆其上,金鈴寶網以為莊嚴,微風吹動出和雅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妙幢幡以為眷屬,雜寶繒綵懸以為飾,半月寶像閻浮檀金,出大光明如日普照,嚴飾寶幢周滿大地,以一切世界隨樂業報莊嚴彼幢,安住一切虛空、法界等諸如來剎。菩薩摩訶薩於諸世界隨其所樂普施妙幢,令發正直菩提之心,或施現在一切諸佛、或施塔廟、或施法寶、或施僧寶、或施善知識、或施菩薩、或施聲聞、或施緣覺、或施大眾、或施福伽羅、或施貧人,諸來求者普施無遺。菩薩摩訶薩施幢幡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建立一切善根功德幢幡,不可毀壞;令一切眾生建立一切諸法自在幢幡,守護正法;令一切眾生護正法寶,守持諸佛菩薩深法;令一切眾生建立高顯功德寶幢,然智慧燈,普照眾生;令一切眾生成不壞幢幡,降伏一切諸魔惡業;令一切眾生皆悉建立智力幢幡,一切諸魔所不能壞;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那羅延殊勝幢幡,摧滅一切世間幢幡;令一切眾生建解脫慧光圓滿日幢,智慧具足,普照法界;令一切眾生得智慧寶莊嚴幢幡,充滿一切諸佛世界,建不可說勝妙幢幡,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令一切眾生得如來幢,摧滅一切九十六種諸邪見幢。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幢幡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建高廣甚深菩薩行幢,建一切菩薩自在行幢,得清淨道。   「菩薩摩訶薩開眾寶藏,行佈施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佛寶,捨離愚癡,修行正念;令一切眾生得法寶明,護持一切諸佛法藏;令一切眾生攝取僧寶,離慳行施充滿其意;令一切眾生得薩婆若心寶,於清淨菩提心不退轉;令一切眾生度智慧寶,永離愚癡,究竟佛法;令一切眾生成就菩薩諸功德寶,演說無量智慧妙寶;令一切眾生讚歎無量功德之寶,修十力智,得正覺寶;令一切眾生得十六智寶,三昧正受,究竟增廣智慧之寶;令一切眾生成就第一福田之寶,覺悟如來無上智寶;令一切眾生成增上寶,無盡辯藏,演說法寶。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眾寶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具足究竟無上智寶,得佛無礙清淨眼寶。   「菩薩摩訶薩捨莊嚴具惠施眾生,所謂:一切身莊嚴具、肢節莊嚴具、令身清淨莊嚴具、無厭足莊嚴具、雜寶絞飾莊嚴具,如是等種種無量億那由他莊嚴之具佈施,一切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身淨莊嚴,等觀一切,猶如一子,超出世間,得佛智樂,調伏眾生,使樂深法,安住一切諸佛法中;令一切眾生莊嚴天人,悉以清淨智慧而自嚴飾;令一切眾生身淨莊嚴,功德相門清淨具足;令一切眾生妙相嚴身,百福具好以自莊嚴;令一切眾生身相具足,以諸相好而自莊嚴;令一切眾生言辭莊嚴,皆悉具足無盡辯藏;令一切眾生以諸功德莊嚴音聲,梵音清淨,微妙具足;令一切眾生皆悉志樂佛法莊嚴,聽受正法,諸佛歡喜;令一切眾生以心莊嚴而自莊嚴,念佛三昧,普見諸佛;令一切眾生以諸陀羅尼莊嚴而自莊嚴,得佛法明,見諸佛法;令一切眾生以平等智莊嚴其心,以如來智莊嚴法身。是為菩薩摩訶薩惠施一切莊嚴具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於無量佛法功德智慧莊嚴滿足,令一切眾生捨離自大憍慢放逸。   「菩薩摩訶薩為灌頂大王,威力自在,佈施天冠髻中明珠,給施一切,攝取眾生,長養施心,以施熏心,向增上施,以施修慧,施修捨根,施修廣覺。菩薩摩訶薩施髻明珠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善受一切智灌頂法王;令一切眾生具足頂相,獲勝智頂,得到彼岸;令一切眾生得勝智寶,究竟一切功德之頂;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智慧寶頂,堪受一切敬心頂禮;令一切眾生皆悉冠冕智慧天冠,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令一切眾生以智慧明珠而繫其頂,一切世間無能見頂;令一切眾生皆悉堪受敬心頂禮,具足慧頂,照明佛法;令一切眾生成十力冠以冠其頂,智寶海藏清淨具足;令一切眾生安住最上大地帝主,摧諸魔頂,成最正覺,究竟具足如來十力;令一切眾生成勝頂王,得一切智頂最勝光明。是為菩薩摩訶薩捨天冠明珠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勝妙智慧皆悉清淨,得淨智慧摩尼寶冠。   「菩薩摩訶薩見牢獄眾生受諸楚毒:或縛、或打、閉在幽冥、杻械枷鎖、拷掠流血、飢渴難忍、裸形羸瘦、被髮覆身,受無量苦,無能救者;菩薩摩訶薩見如是等苦眾生已,或捨財寶、妻子、眷屬、或捨己身,於彼獄中救苦眾生,如大悲菩薩、善眼王菩薩摩訶薩。於彼獄中出眾生已,隨其所須而給施之。或以醫藥咒術令彼安隱,先令歡喜,復為說法,皆悉安立不放逸善根,於正覺法心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救獄人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解脫愛縛;令一切眾生斷生死流到智慧彼岸;令一切眾生滅除癡冥得明淨智,拔眾使根,離諸塵垢;令一切眾生斷三界縛,得一切智;令一切眾生永滅結漏,得離煩惱地,無礙智慧皆悉究竟,到於彼岸;令一切眾生離愛慢縛,究竟成就離愛慢慧;令一切眾生脫諸欲縛,永離一切世間貪慾,住諸世間無所染著;令一切眾生得清淨深心,常為諸佛之所守護;令一切眾生得無著無縛心,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令一切眾生得菩薩神足,遍遊諸剎,調伏眾生,捨離世間,安住大乘。是為菩薩摩訶薩救苦眾生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究竟如來智慧之地。   「菩薩摩訶薩見送獄囚趣於死地,五種繫縛憂惱切心,命在須臾,眾人圍遶,捨閻浮提一切樂具,永離親愛,漸之死地;或以木貫置高標上、或以刀割、或以火焚、或纏身油灌以火燒之,受如是等無量諸苦。菩薩摩訶薩見如是已,自捨身命救彼苦難,猶如持來菩薩、勝進王菩薩等諸大菩薩,自捨己身受眾楚毒,以救眾生,作如是言:『我當捨身以代彼命,設使苦痛過彼無量,悉當代受,令其解脫。』復作是念:『見如是苦而不代受,為失大利。何以故?我為眾生故,救護眾生故,發一切智菩提之心,是故捨身以代彼命。』菩薩摩訶薩救苦人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無盡身命,永離熾然憂悲苦惱;令一切眾生依諸佛住,受一切智力菩提記別;令一切眾生救諸怖畏,永離惡道;令一切眾生得一切命,永入不死智慧境界;令一切眾生遠離怨敵,佛善知識常共攝護;令一切眾生捨離刀杖,修行淨業;令一切眾生離諸恐怖,坐菩提樹下降伏魔軍;令一切眾生離大眾恐怖,於無上法中得淨無畏大師子吼;令一切眾生得無障礙師子智慧,行清淨業;令一切眾生到無畏處,救護一切苦惱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自捨身命救彼死囚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究竟佛樂。   「菩薩摩訶薩見人來乞連膚頂髮及髻明珠,菩薩是時歡喜施與,如周羅寶王菩薩、勝趣菩薩等諸大菩薩;有人從乞連膚頂髮及明珠時,正心思惟,不念餘業,離諸世間,專樂寂靜,清淨正念,一切種智,修正直心;菩薩爾時手執利刀,即割膚髮合髻明珠,右膝著地,敬心合掌,正念三世諸佛菩薩所行,發大歡喜,直心清淨,一切正法充滿意根,心不計苦;苦者是生滅法,是無常法。作是念已,除滅眾苦,歡喜佈施,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無見頂相,成就菩薩周羅尊塔;令一切眾生得紺青髮,得金剛髮,得柔軟髮,悉能除滅諸煩惱患;令一切眾生得不亂髮,得光澤髮;令一切眾生得柔軟旋螺髮;令一切眾生得右旋髮;令一切眾生得佛相髮,煩惱結習皆悉除滅;令一切眾生髮出大光明,普照十方;令一切眾生得佛清淨不亂之髮;令一切眾生得應供塔髮,除滅噁心,見如來髮;令一切眾生髮離諸塵垢,悉得如來無染著髮。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頂髮及髻明珠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得究竟一切陀羅尼諸三昧門,一切種智,及佛十力。   「菩薩摩訶薩佈施眼時,如歡喜菩薩、滿月王菩薩等無量諸大菩薩佈施眼時,修施眼心,修慧眼心,得佛法眼心,向無上道心,究竟諸通心,專求智慧心,等三世菩薩修惠施心;於乞眼者以愛眼觀,以無壞信心而施彼眼;因生佛眼,增廣菩提摩訶衍心,大慈大悲,調伏六根。菩薩摩訶薩修如是心以眼惠施,常樂施與,建立正法,捨離世間歡樂放逸,厭離五欲,樂菩提心,隨彼所求,悉滿其願,長養平等無二佈施,隨彼所須悉能施與,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眼得開明,為世作眼;令一切眾生得無障眼,開廣智藏;令一切眾生得淨肉眼,一切世間無能壞者;令一切眾生得淨天眼,悉見眾生死此生彼;令一切眾生得淨法眼,能隨順入如來境界;令一切眾生得淨慧眼,分別了知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得淨佛眼,悉能覺悟一切諸法;令一切眾生得普淨眼,究竟境界無所障礙;令一切眾生除滅癡曀,得清淨眼,了眾生界空無所有;令一切眾生得無障眼,得到如來十力勝處。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眼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眼。   「菩薩摩訶薩佈施耳時,如勝王菩薩、勝無怨菩薩佈施耳時,修菩薩行,生如來家,修習諸佛所行佈施,正念一切菩薩淨行,隨順諸佛菩提,出生清淨諸根智慧功德,觀察世間無堅固者;令一切眾生常見一切諸佛菩薩,自於己身無所染著,隨順正念一切佛法。菩薩摩訶薩佈施耳時,其心寂靜,調伏諸根,免濟眾生嶮難曠野,生智慧燈功德,成就檀波羅蜜海,施心成滿,知義知法,明識諸道,得智慧行,於法自在,以不堅固身易堅固身。菩薩摩訶薩佈施耳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無礙耳,悉能普聞無量法音,了達無礙;令一切眾生得無礙耳,分別了知無量音聲;令一切眾生得無對耳,得佛淨耳;令一切眾生得清淨耳,解了耳根空無所有;令一切眾生得廣大耳,皆悉寂靜識無所起;令一切眾生得法界等耳,能善聞持一切佛法;令一切眾生得無著耳,悉能分別無礙諸法;令一切眾生得無壞耳,一切異論無能壞者;令一切眾生得周普耳,廣大清淨;令一切眾生得天耳、佛耳。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耳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清淨耳。   「菩薩摩訶薩佈施鼻時,清淨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如來鼻相,得善相鼻,得愛樂鼻,得清淨鼻,得隨順鼻,得高好鼻,得伏怨鼻,得如來鼻;令一切眾生得端正面門,得一切法門,得無礙門,得善現門,得無厭門,得清淨門,得離惡門,得諸如來圓滿面門,得一切門,得善樂無量門。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鼻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究竟得入諸佛法中;令一切眾生攝取十方諸佛正法;令一切眾生分別深解諸佛妙法;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法得到彼岸;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令一切眾生得諸如來無量法門;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清淨;令一切眾生得佛法明,普照諸法;令一切眾生得嚴淨佛剎;令一切眾生得佛堅固不可壞身。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鼻時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安住自在大王地時,能以牙齒佈施眾生,如華齒王菩薩、六牙白象王菩薩佈施齒時,獲難得心,如優曇華清淨施心,無盡施心,不濁施心,無著施心,無量施心,調伏捨諸根心,一切施心,一切智願心,安隱眾生心,成就施心,大施心,勝施心。身之要用,牙齒為最,己所寶重,眾所歎惜,而能惠施諸乞求者。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捨牙齒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白淨利牙,成最勝塔,受天人供;令一切眾生得佛齊密無間齒相;令一切眾生行調伏心,進趣菩薩諸波羅蜜;令一切眾生口齒清淨,顯現明白;令一切眾生念莊嚴口,牙相成就,開現鮮潔;令一切眾生含齒四十,常出無量清淨妙香;令一切眾生得安住旋牙華色莊嚴,能調伏心;令一切眾生得清淨牙,能放無量億千光明,鮮潔圓滿,普照十方;令一切眾生得徐□牙,飯入口迴,粒粒皆碎,無所味著,為上福田;令一切眾生得勝妙牙,放無量色光,授菩提記。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牙齒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無礙嚴淨諸法智慧。   「菩薩摩訶薩若有人來從乞舌時,於乞求者柔軟語、愛語、慈愍心語,生撫慰心,如善口王菩薩、不退轉菩薩、及餘無量菩薩摩訶薩等於諸趣中受無量生時,有乞舌者先安乞人,處師子座,捨己舌時以歡喜心、不壞心、無嫌恨心、大心、生佛家心、建立菩薩家心、不濁心、勇猛精進心、不著自身心、無怨敵心,以右膝著地,出舌示已,作柔軟語、愛語、慈愍心語,謂乞者言:『汝取我舌,隨意所用,充滿汝意。』菩薩摩訶薩佈施舌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廣長舌相,能出一切具足音聲;令一切眾生得覆面舌相,所言無二,皆悉誠實;令一切眾生舌能遍覆一切佛剎,示現諸佛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得軟薄舌,宣通清淨第一上味;令一切眾生得正語舌,有所言說一切歡喜,疑網悉除;令一切眾生得淨光舌,能放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光明;令一切眾生得決定語,善能分別無盡法藏;令一切眾生得淨勝舌,善眾言音,究竟教化;令一切眾生得音聲智,善能隨順入語言海;令一切眾生善能演說一切諸法,於諸語言出生智慧,得到彼岸。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舌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無礙智,諸願滿足。   「菩薩摩訶薩若有眾生來乞頭時,如無上智菩薩、善男子迦葉王菩薩,如是等無量諸大菩薩佈施頭時,欲得一切妙智慧首;欲得無上菩提之首,救護眾生;欲見一切諸妙法首;欲見一切淨智慧首;欲具一切無礙法首;欲見最勝妙首之地;欲得勝智慧首,一切眾生皆悉愛念;欲具智慧正法藏首,一切眾生所不能睹;欲得十力大智慧王,欲得滿足一切諸法自在之首;一切世間所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住是法住,則學一切諸佛所學,深信諸佛,長養善根,有來求者,充滿其意,悉令歡喜,菩薩心淨歡喜施與;愛樂佛法,得清淨明,安住菩提,心不退轉,能行大捨,諸根歡悅,增長妙法,正直善心,能廣大施。菩薩佈施頭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如來首,一切世間無能見頂,於一切處所不能壞,出過一切諸世界上,頂相具足,旋髮莊嚴,一切世間所未曾有,得佛首相,嚴勝殊特;令一切眾生得智慧首、最勝首、清淨首、具智慧首。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頭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具足勝法,逮得無上大智慧首。   「菩薩摩訶薩施眾生手足,如勇猛王菩薩、無畏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於諸趣中無量生處,佈施手足,修信心手,常行正法,饒益眾生,威儀庠序,寶手為首,無著施手,菩薩所行真實不虛,施心廣大,建立善根,遠離慳貪,具菩薩行,於如來所,得不壞信,除滅惡道,成就菩提。菩薩摩訶薩施手足時,以無量無邊曠大之心,開淨法門,入諸佛海,見一切佛,成就施手,滿眾生意,悉能受持一切種智菩提諸願,修清淨心,離煩惱纏,得智身、法身,無斷無壞,不可磨滅,一切魔業不能傾動,親近善知識,修習一切菩薩佈施之所,出生菩薩摩訶薩一切智境界。施手足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寶手,具神通力,成寶手已,各相敬重,生福田心,以種種寶,更相供養;又以眾寶莊嚴,供一切佛,興妙寶雲,遍諸佛剎;令一切眾生修習慈悲,不相惱害,遊諸佛剎,安住無畏,以少方便,究竟神足,以寶手、香手、衣手、蓋手、鬘手、華手、末香手、莊嚴具手、無量華手、無量香手、普手,以神通力,詣諸佛剎,供養諸佛;能以一手遍摩一切諸佛世界;能以神足自在之手,持一切眾生,手相成就,放無量光;能以一手普覆眾生,得佛縵網手足相好。是為菩薩摩訶薩大迴向手,普覆眾生;令一切眾生志常樂求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出生無量功德大海,得忍辱心;見來求者,皆大歡喜,觀無厭足,入深法海,逮得諸佛所共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施手足時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壞身出血佈施眾生,如法手菩薩、喜心王菩薩等無量菩薩摩訶薩,於諸趣中無量生處,於乞求者壞身出血,而佈施之。以薩婆若心施,喜菩提心施,樂修菩薩行心施,不計苦痛心施,於來乞者無慊恨心施,趣向一切菩薩心施,長養一切菩薩心施,增廣菩薩善心施,以不退轉心施,不休息心施,不惜己心施。菩薩摩訶薩壞身出血佈施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具足菩薩法身、智身;令一切眾生成就微密金剛之身;令一切眾生得無盡身、清淨不壞;令一切眾生得現化身,遍滿十方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得可樂身,明淨鮮潔,不可沮壞;令一切眾生得法界生身,於如來身無所染著;令一切眾生得寶光明身,無能壞者;令一切眾生得智藏身,於不死法而得自在;令一切眾生得寶海身,一切眾生所見不虛;令一切眾生得虛空等身,於諸世間無所染著。是為菩薩摩訶薩壞身出血佈施善根,大乘心迴向,清淨心迴向,大心迴向,歡喜心迴向,大歡喜心迴向,無厭心迴向,安樂心迴向,不濁心善根迴向。   「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髓肉時,歡喜軟語謂乞者言:『我身髓肉隨意取用。』如饒益菩薩、一切施王菩薩等無量菩薩摩訶薩,於諸趣中無量生處,捨髓肉時,心大歡喜,施心深廣,不可測量;一切菩薩所修習心,無上大乘妙善根心,捨離塵垢正直勝心,於來求者施無盡心,能捨自己愛重身心,一向專求無量善根妙功德寶所覆之心,菩薩所行無厭足心,大佈施心,離疑惑心,於來乞者所佈施物無中悔心,分別佈施不求報心,平等佈施無選擇心。菩薩摩訶薩施髓肉時,於諸佛所生尊父心,令一切眾生清淨安住嚴淨現在諸世界中一切佛剎,大悲現前救護眾生,菩提現前十力明觀,三世菩薩現前滿足善根,無畏現前大師子吼,三世現前智慧平等,一切世間現前盡未來際修菩薩願,無憂現前修習無數諸菩薩行。菩薩摩訶薩施髓肉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金剛藏不可壞身;令一切眾生得微密身,無有疏漏;令一切眾生得佛清淨莊嚴如意法身;令一切眾生得百福德身,三十二相而自莊嚴;令一切眾生得八十種好妙莊嚴身,具足十力,不可斷壞;令一切眾生逮得如來常住妙身,不可測量;令一切眾生得最勝身,一切諸魔所不能壞;令一切眾生悉得一身,等三世佛;令一切眾生得無礙身,微妙清淨滿虛空界;令一切眾生得菩薩藏身,悉能含受一切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髓肉一切智境界心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佛常住無量法身。   「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來從乞心,如無憂厭菩薩、不動王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從乞心時,歡喜施與,學不斷施心,一切無盡施心,大檀波羅蜜心,到檀波羅蜜彼岸心,學一切菩薩行佈施心,於一切施得無盡心,修習一切大佈施心,建立一切菩薩施心,現前正念諸佛施心,充滿一切來求施心。菩薩摩訶薩佈施心時,以清淨心施、以度脫一切眾生心施、以十力菩提境界心施、以滿足大願心施、以修習菩薩行心施、以得薩婆若心施、以不捨本願心施,以此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金剛藏心,一切金剛圍山所不能壞;得金剛莊嚴心、離恐怖心、不可勝心、一切世間無能盡心、勇健勝幢智慧藏心、大那羅延高勝幢心、眾生大海不可盡心、不可沮壞那羅延藏心、悉能壞散諸魔魔業、魔軍眾心、威武勇健大丈夫心、無恐怖心、大誓莊嚴勝堅固心、最勝生菩薩心、具諸佛法菩提莊嚴心、坐菩提樹成就一切如來正法離諸愚癡一切種智正覺之心、具十力心。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心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具足無著十力之心。   「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腸、腎、肝、肺時,如難勝菩薩、滅惡自在王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腸、腎、肝、肺,見已歡喜,以愛眼觀,起菩提愛,隨彼所樂,悉滿其意,歡喜施與,心不中悔,正念觀察於不堅固身取堅固身,我此穢身虎狼狐狗眾獸所食,此身無常可棄捨物。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敬心諦視來乞求者;復作是念:『我若不施,不得不堅固中堅固,無常中常,不淨中淨。』菩薩摩訶薩如是正念,則能開發清淨直心,解真實法,於來乞者生善知識心,能教化我,不堅固中而取堅固。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以此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內外清淨智慧藏身;令一切眾生得智慧藏腹,悉能受持一切智願;令一切眾生得清淨身,見者無厭,演放堅固妙香光明,普熏十方;令一切眾生逮得如來腹不現相,身宜相稱,肢節具足;令一切眾生得法味食,長養智身,具佛法愛,柔軟充滿;令一切眾生得無盡身,安住法身;令一切眾生得內清淨總持藏身,一切辯明,普照諸法;令一切眾生得清淨身,內外悉淨;令一切眾生得如來智修習行身,普雨甘露智慧法雨;令一切眾生悉得內身清淨寂靜,外身能為眾生作智慧幢王,照明一切。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腸、腎、肝、肺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悉得內外清淨之身,安住堅固無障礙智。◎◎   「菩薩摩訶薩見有來乞肢節諸骨,如法藏菩薩、夜光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施肢節骨,見來求者生大歡喜心、明淨心、寂靜心、慈心、安樂心、無所著心、清淨心,於來乞者生滿願心。菩薩摩訶薩以施肢節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如化身,永離世間骨血肉身;令一切眾生得金剛力身,無能壞者,無能勝者;令一切眾生得薩婆若力具足法身,從無縛無著法界出生;令一切眾生得智力身,諸根堅固,不可斷壞;令一切眾生得法力身,智力自在,到於彼岸;令一切眾生得堅固身,不可壞散;令一切眾生得隨應化身,善能調伏成熟眾生;令一切眾生得智熏身,具那羅延肢節莊嚴;令一切眾生得堅固流注不斷絕身,究竟永離一切疲倦;令一切眾生得安住力身,悉皆具足勇猛精進;令一切眾生得淨法身,悉能分別一切眾生,入於無量智身境界;令一切眾生得功德力身,除滅眾惡,見者不虛;令一切眾生得無礙身,皆悉究竟無染著智;令一切眾生得佛所攝身,常為一切佛所守護;令一切眾生得普饒益眾生之身,悉能遍入一切諸道;令一切眾生得圓應身,十方眾生悉見其面,無背佛法,清淨照明,常現在前;令一切眾生得具足精進身,修習究竟大乘智慧;令一切眾生捨離我慢自大放逸之身,得清淨身,智慧安住,不可傾動;令一切眾生得堅持戒身,成就大乘一切智業;令一切眾生得生佛家身,永離世間生死穢身。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肢節諸骨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得薩婆若。   「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手執利刀乞厚薄皮,以愛眼視,歡喜恭敬,為敷座處,即作是念:『福田難遇而今自來,滿我本願,決定究竟一切種智。』作如是言:『取我身皮,隨汝意用。』如清淨藏菩薩、金剛脅鹿王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佈施乞人厚薄皮時,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如來薄皮相,金色清淨;令一切眾生得金剛堅固不壞薄皮;令一切眾生得金色皮,如閻浮檀金藏;令一切眾生得無量色皮,隨應現色,悉令清淨;令一切眾生得明淨皮,不受塵垢,如樂沙門如來淨色;令一切眾生得第一色皮,自然清淨;令一切眾生逮得如來清淨色皮,微妙相好而自莊嚴;令一切眾生得明淨皮,放大光明,普覆一切;令一切眾生得明網皮,無量光明圓滿具足,普覆世間;令一切眾生得潤澤皮,眾色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自身厚薄皮時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逮得無上最勝菩提,皆悉具足如來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八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五   「◎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手足指,如堅固精進菩薩、閻浮提自在王金光菩薩等無量菩薩摩訶薩,施手足指時,心大歡喜,顏色無異,乘大乘施,不求五欲施,不求名聞施,建立檀波羅蜜施、大施心施、離慳垢施、離嫉妒施、隨順佛施,以是施手足指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佛長指相;令一切眾生得指密相,圓□□檻□□□□秜D量滋□委□諑□□□姪諑□□□秜D量祤示□□諑□騃□□□□稫觀導□□□秜D量祅□□襆□□□觀兜□□□秜D量祤示□□諑□氦び犥憛慼摩珨N□□鋨□□□□□q□□□s鳦□□懧□莩□□□耙臧□□禳慼熨瓷慼慼慼樟V□□螭q□□□耙臧□□癒樅v□□僥□莧□□□姥□湨□□薧匯□□耙臧□□獺摹漶慼慼慼慼澄嚏憧赤`q□|詫□□橦□趨橦潦□憒□□□□□□□耙臧□□滿撓ˋq□   「復次,菩薩摩訶薩請求法時,若有人言:『汝能施我連肉爪者,當與汝法。』菩薩答言:『但與我法,隨汝所須,恣意取用。』如求法王菩薩、無盡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欲令一切眾生具正法故,以是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悉得赤銅如來相爪;令一切眾生得潤澤爪;令一切眾生得佛具足清淨光爪;令一切眾生得具足大人一切智爪;令一切眾生得無比爪,於諸世間無所染著;令一切眾生得莊嚴爪,普照眾生;令一切眾生得細妙爪,微密清淨,不可破壞;令一切眾生得佛具足方便相好,大智清淨;令一切眾生得善生爪,菩薩清淨,行業果報;令一切眾生得薩婆若善方便爪,放無量色妙光明藏。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爪肉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爪,具足莊嚴如來法身,皆悉滿足無障礙力。   「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為難得法故,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小火坑而得聞法?奇哉!正法甚為易得,免於地獄無量楚毒,入小火坑而聞正法。汝但說法,我入火坑。』如求善法王菩薩、金剛思惟菩薩,為法歡喜入火,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佛所住一切智法,於無上道,堅固不退;令一切眾生皆悉除滅惡趣火坑,受如來樂;令一切眾生得無畏心,離眾恐怖;令一切眾生常樂求法,皆得歡喜,佛法莊嚴;令一切眾生離諸惡道,悉能除滅三毒熾火;令一切眾生悉得快樂,成就如來最勝妙樂;令一切眾生得菩薩心,悉能除滅貪恚癡火;令一切眾生悉得菩薩諸三昧樂,普見諸佛,心大歡喜;令一切眾生常聞正法,究竟佛道,未曾忘失;令一切眾生悉得菩薩自在諸通快樂,究竟具足薩婆若智。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赴火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具智慧火,遠離一切諸不善業。   「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舉身具受無量諸苦;為正法故,為廣說正法故,建立菩薩道故,開無上菩提故,具足無上智故,修習十力故,增廣一切智心故,得無礙智故,令一切眾生清淨故,入一切菩薩境界故,守護大乘佛菩提故;如求正法菩薩、勇健王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受無量苦;乃至謗正法人、極大惡人、惡業障人、持魔業人,為正法故,代彼惡人具受諸苦。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代諸眾生受苦,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安樂利道;令一切眾生離諸苦,受成就妙樂;令一切眾生永滅苦陰,得如電光樂;令一切眾生超出苦獄,具足究竟智慧之行;令一切眾生見安隱道,離苦惱趣;令一切眾生得法愛樂,充滿具足,究竟寂滅一切眾苦;令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悉欲濟度一切苦海;令一切眾生得諸佛樂,斷生死苦;令一切眾生得無比淨樂,其身永離一切苦受;令一切眾生得一切勝樂,究竟具足佛無礙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悉受眾苦善根迴向,救護眾生,令一切眾生安住薩婆若無礙解脫。   「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為法難得故,能捨大地四海國土、大小諸城、村邑丘聚、國土豐樂、人民熾盛、園林浴池、華果繁茂如是種種無量莊嚴,天下太平,無有怨敵,金銀寶藏、妻子眷屬,皆悉能捨。於不堅固中求堅固法,饒益一切諸眾生故,令一切眾生得佛無礙清淨解脫薩婆若道;如大勢妙德菩薩、勝趣王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故,乃至一句一味,五體投地,敬禮頂受,正念三世諸佛勤求正法,於正法中,心常欣樂,修習諸願,求離貪法,捨離世間帝王自在之法,樂求無上法王自在勝法;不念不著一切世間,以離世法自長養心,遠離一切世間惡語,寂靜安立諸佛所住。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以施四天下大地國土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悉能捨離內外所有;令一切眾生能捨一切,心無中悔;令一切眾生不惜身命、資生之具,常求正法;令一切眾生悉得法利,斷除無量眾生疑惑;令一切眾生常樂正法,於諸佛法得深法愛;令一切眾生能捨身命、世間自在樂求佛法,大心修習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恭敬尊重諸佛正法,能捨身命,究竟正法;令一切眾生護持佛法,修習如來難得聞法;令一切眾生悉得諸佛菩提明照,畢菩薩行,不由他悟;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法而得自在,拔出疑刺,心常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難得法故,佈施國土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知見滿足。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法自在時,悉教斷除閻浮提內城邑聚落,一切屠殺二足、四足,普施無畏,離怨敵心,修菩薩行,以政治國,滅除眾生一切苦難,發起一切眾生安隱心寶,具足正直勝妙心寶,能自具足三種戒法,亦令眾生具三種戒。菩薩摩訶薩以不殺等五戒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長壽慧,具菩提心,命根無量;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壽,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一切眾生具足修習,離老死法,一切眾難不能害命;令一切眾生逮得無量離病苦身,命根自在,能隨意住;令一切眾生得無盡命,盡未來劫,悉具修習菩薩所行,調伏化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淨命門,十力善根皆悉來入;令一切眾生善根具足,壽命無量,諸願成滿;令一切眾生悉見諸佛,修習無盡長壽善根;令一切眾生於如來家學諸所學,具足成就無盡命根,於聖法中得歡喜心;令一切眾生得無老病不死命根,無盡精進,安住佛智。是為菩薩摩訶薩以離殺等五戒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安住如來三種淨戒具足,究竟十力智慧。   「菩薩摩訶薩若見眾生殘害不仁,若人若獸,毀其男形,令身殘闕,受諸楚毒;見此苦已,起大慈悲而救度之,悉令貴樂珍寶具足。菩薩摩訶薩謂惡人言:『汝為何利造此惡業?隨汝所須盡相資給,汝今便可捨是惡業,不能正念,肆其貪慾,害彼自利,以求己樂,無有是處。如此惡行、諸不善法,一切如來所不讚歎。』菩薩摩訶薩悉能捨離一切所有,令彼眾生不行惡業,又為彼人說微妙法,謂:『寂靜法,長養淨行,除滅不善,修習慈心,不惱眾生。』時,彼惡人聞此法言,即捨惡行,修清淨業。菩薩摩訶薩以慈救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佛大人陰藏之相;令一切眾生具足男形,得丈夫意,清淨梵行;令一切眾生成就丈夫無慾之身,乘無礙智,究竟不退;令一切眾生得大人身,永離欲心,無所染著;令一切眾生皆悉成就善男子法,諸佛讚歎,智慧具足;令一切眾生得大人力,具足成就十力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成就男子之形,堅固安住,未曾有法;令一切眾生於五欲中無著無縛,心得解脫,厭離三界,修菩薩行;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第一智人,一切信伏,皆受道化;令一切眾生成就菩薩丈夫深智,究竟一切大乘佛趣。是為菩薩摩訶薩救毀形者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皆悉救護諸善男子,生賢聖家,智慧具足,修習履行男子勝智,善能示現七丈夫趣,具足無上丈夫正法,常能化度一切眾生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佛清淨丈夫勝法。   「復次,菩薩摩訶薩若有如來興出於世,以大音聲普告一切:『如來出世!如來出世!』令一切眾生得聞佛音;聞佛音已,捨離自大、憍慢、放逸,得見諸佛,堅固安住,念佛三昧,修佛境界,未曾廢忘,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樂見佛,以百千劫難值遇故,廣為眾生說佛難遇;眾生聞已,常欲樂見一切諸佛,心大歡喜,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於如來所聞諸佛名,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修習增長。無量眾生因如來故,悉皆清淨;無量眾生因如來故,悉淨調伏。彼諸眾生於菩薩所,生善知識心;因菩薩故,諸眾生等悉具佛法,彼諸眾生無量劫中所修善根,悉作佛事。菩薩摩訶薩以歎佛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初不失時,如應受化,令佛歡喜;令一切眾生常樂見佛,未曾廢忘;令一切眾生修習智慧,能持一切諸佛法藏;令一切眾生不離佛法,於無量劫修菩薩行,常聞正法;令一切眾生得不忘念,悉持一切諸如來智;令一切眾生不念異業,正念諸佛,修習十力;令一切眾生隨方見佛,盡虛空界,一切如來,悉得奉見;令一切眾生得佛身自在,於一切世界現成佛道;令一切眾生於善知識所聞佛正法,於諸如來得不壞信;令一切眾生讚佛出世,皆悉不虛化度眾生,普令清淨。是為菩薩摩訶薩歎佛出世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悉見諸佛如應受化於無上道,一切佛法究竟清淨。   「復次,菩薩摩訶薩佈施大地,或佈施佛,起立殿堂;或施菩薩及善知識,隨意所用;或施聖僧,造立坊捨;或奉父母,興建屋宅;或施餘人,聲聞、緣覺一切福田,諸乞求者;或施四眾,隨意受用,令無所乏;或奉如來,造立塔廟;如是等施,隨彼受用,悉離怨敵一切恐怖。菩薩摩訶薩以施大地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薩婆若清淨佛地,究竟得到普賢菩薩所行彼岸;令一切眾生得大地陀羅尼,離癡正念,悉能受持諸佛妙法;令一切眾生持一切法,守護佛法;令一切眾生得大地等心,於眾生所清淨正直,不生惡念;令一切眾生持佛族姓,不斷佛種,次第成立一切菩薩諸地善根;令一切眾生普為一切作安隱依,悉令調伏,成就清淨;令一切眾生與如來等饒益眾生,安立佛力;令一切眾生悉為一切之所愛樂,安住諸佛所愛樂處;令一切眾生堅固安住如來諸力無畏法中;令一切眾生得薩婆若地,於諸佛法自在究竟。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大地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界究竟如來清淨道地。   「復次,菩薩摩訶薩佈施僮使,或奉諸佛菩薩知識,為欲增長如來法故;或施僧寶、或奉給父母尊重福田;或復給施諸病瘦者,全濟其命,一切貧窮諸乞求者,皆悉施與;或施塔廟,供給灑掃;若有人能書寫佛經,為護法故,以無量億僮僕淨人給其使,令此諸給使,皆悉聰達,明瞭黠慧,柔軟調伏,常勤精進,未曾懈怠,成正直心、饒益心、安樂心、慈心、離怨敵心,此諸僮僕以如是心奉給於彼菩薩摩訶薩,隨彼受者方俗所宜,才能技術,以此僮僕而施與之,悉是菩薩淨業所起,能令僮僕悅可彼意。菩薩摩訶薩以施僮使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調伏心,奉給諸佛,修習善根;令一切眾生隨順奉給一切諸佛,悉能聞持諸佛所說;令一切眾生隨意自在進現如來,常修正念,無餘噁心;令一切眾生紹繼佛種,隨順如來所攝善根;令一切眾生奉給如來,常不失時,所見諸佛,皆悉不虛;令一切眾生悉攝一切諸佛妙義,言辭清淨,遊行無畏;令一切眾生悉睹諸佛,樂觀無厭,於諸如來,不惜身命;令一切眾生得見諸佛,心無染著,離世所依;令一切眾生依止諸佛,遠離一切,世間吉祥;令一切眾生隨順佛趣,一向樂求無上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僮使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永離垢染,得佛淨地如來法身自在無礙。菩薩摩訶薩以身佈施為給使時,捨離憍慢,謙下心、給使心、如大地心、忍一切苦心、供給一切無厭足心、無懈怠心,與一切貧賤眾生諸善根心,一切尊貴富樂,乃至童蒙愚小,皆悉恭敬供養心,堅固安住最勝法門,正念修習一切善根心。菩薩摩訶薩以身佈施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僮使無乏,修菩薩行,心不退轉,未曾違失菩薩正義,一心專求菩薩之道,了達菩薩平等正法,得在如來種姓之數,修真實法,增菩薩行;令諸世間得淨佛法,深心解脫,究竟菩提;令一切眾生增長清淨勝大善根;令一切眾生向大功德,究竟一切智。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身供給所攝善根,令一切眾生善能給侍一切諸佛,其心調柔,常聞正法、受持法、守護法、不忘法、不壞法、不選擇法、不離法、善調伏法、善能調伏不調伏法、調伏寂滅法;令彼眾生於諸佛所,善能隨順以隨順功德;令一切眾生作第一塔,悉能堪受眾生供養;令一切眾生作第一福田,自然正覺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作最勝福田,普能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悉作殊勝功德義藏,皆能窮盡善根源底;令一切眾生作淨妙福田,悉能出生果報無量;令一切眾生得勝出道,悉能超出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作第一調御,隨其所應悉能示導;令一切眾生得最勝陀羅尼,悉能受持諸如來法;令一切眾生逮得無量最勝法界,具足虛空無礙正道。』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己身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逮得如來應供智身。   「菩薩摩訶薩悉得法愛,清淨喜心,能以自身普覆諸佛,常樂修習無上法寶,於諸佛所生父母心;欲得究竟無礙道法,成就無數那由他智慧妙寶、諸善根門,於諸如來無量法門,正念不忘,深解如來諸境界義;能以如來微密梵音,普雨一切諸佛法雨,如來法雲,遍覆一切而無所畏;能分別說一切智人地,具足究竟薩婆若乘,以無量無邊大法成滿諸根。菩薩摩訶薩於諸佛所聞甚深法,歡喜無量,修習正道,自能除滅一切疑惑,又令眾生歡喜無量,疑網悉除,功德成滿,善根具足,修習無量法門,普行大願,饒益眾生,安住不動金剛藏智,正心專求無上菩提,悉能嚴淨一切佛剎,恭敬親近無量如來。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自身普覆一切諸佛,以此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妙身具足,悉能普覆一切諸佛;令一切眾生依如來住,常見諸佛,未曾遠離;令一切眾生得最勝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令一切眾生行離有梵行,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令一切眾生得無我所身,於我、我所,心無所著;令一切眾生悉能分身遍一切剎,於諸世界而無來去;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身,離我、我所,自在遊方;令一切眾生出生佛身,處在如來無上身家;令一切眾生得法力身,安住法座忍力,成就心不可壞;令一切眾生得無比身,具足如來清淨法身;令一切眾生得出世間功德之身,於空法界而得出生。是為菩薩摩訶薩自身覆佛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成三世佛勝妙功德。   「菩薩摩訶薩以身佈施一切眾生時,作如是念:『令一切眾生成就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念善根;令一切眾生能為明燈;令一切眾生安隱樂住;令一切眾生得法藏腹,悉能含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作世間明,滅除眾闇;令一切眾生悉作一切善根因緣,為善知識展轉相成,開示正道,得無上樂;令一切眾生作明淨日。』菩薩摩訶薩以身佈施一切眾生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究竟諸佛智慧道地;令一切眾生隨順正道,悉令究竟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常處佛會,悉受正化;令一切眾生威儀具足,成就諸佛清淨威儀;令一切眾生悉得涅槃,深解法義;令一切眾生悉得勝法而無厭足,常遇勝法,生如來家;令一切眾生捨世希望,逮得如來真實希望;令一切眾生坐菩提樹,出生無量清淨善根;令一切眾生摧滅一切煩惱怨敵,發無害心;令一切眾生得無畏法,悉能護持一切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自身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饒益安隱,得無上法。   「菩薩摩訶薩自以己身奉給諸佛,於一切如來生報恩心、生父母心;於諸佛所生清淨深心;以明淨心,受持菩提,得諸佛法,捨世間法,生如來家,隨順諸佛,守護自法,遠離一切眾魔境界,修佛境界,自以己身成就一切諸佛法器。菩薩摩訶薩修如是法自身,奉給一切諸佛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安住淨心,一切智寶而自莊嚴;令一切眾生得調伏眾生與其同事,遠離一切諸不善業;令一切眾生得不壞眷屬,悉能攝持諸佛正法;令一切眾生悉為如來清淨弟子,成就灌頂菩薩之地;令一切眾生悉為諸佛之所攝護,遠離一切諸惡知識;令一切眾生隨順諸佛,修習最勝生地菩薩法行;令一切眾生入佛境界,悉皆得受一切智記;令一切眾生與如來等,於諸佛法而得自在;令一切眾生悉為諸佛之所攝取,行無著業;令一切眾生悉為諸佛第一侍者,智慧具足,悅可諸佛。是為菩薩摩訶薩身奉事佛善根迴向無上菩提,迴向救護一切眾生,迴向眾生超出三界,迴向自心悉令清淨,迴向無量廣大菩提,迴向諸佛照明智慧,迴向己身為佛所攝,迴向受持一切佛法,迴向樂求一切佛法,迴向善根悉與三世諸如來等,迴向清涼心得一切佛法。◎   「◎菩薩摩訶薩佈施國土時,捨世帝王自在之心,無著無縛,不求自在,遠離惡業,普於眾生,悉起饒益安樂之心。菩薩摩訶薩以施國土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遠離愚癡,明識業報;令一切眾生不樂世法;令一切眾生不著一切世間生處;令一切眾生不取世界堅固之相;令一切眾生心不染著陰界諸入;令一切眾生心不染著我、我所法;令一切眾生心不忘失諸菩薩行;令一切眾生未曾捨離諸善知識;令一切眾生能悉受持菩薩願行;令一切眾生諸善知識,皆悉歡喜。菩薩摩訶薩以施國土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法王處,於自在法,得到彼岸;令一切眾生得法王法,調伏一切結王怨敵;令一切眾生與法王同止,讚歎佛法如來智慧;令一切眾生住佛境界法王之家,能自在轉無上法輪;令一切眾生出生如來巧妙方便,得法自在,護持佛法,永使不絕;令一切眾生護持無量法王正法,皆悉成就勝大菩薩;令一切眾生於淨法界,得為法王,出興於世,相繼不絕;令一切眾生於諸世界作智慧王,調伏成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普為法界、虛空界等世界眾生作法施主,建立一切諸眾生界於摩訶衍;令一切眾生得法王法,與三世佛善根齊等。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王位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皆悉究竟安隱之處。   「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王京都、嚴飾大城,以歡喜心施、不亂心施、一向正求菩提心施、無量願心施、大慈心施、大悲心施、清涼心施、為利一切眾生故施、自安立摩訶衍故施、以諸佛法平等心施、行善法心施、欲一切智王心施、求法王自在意故施、欲增上智慧心施、欲一切清淨功德心施、堅固廣大心施、長養一切善根故施、遠離眾魔恐怖具足佛智故施、安住菩薩心力故施、究竟一切境界一切智菩薩所行及諸大願故施。菩薩摩訶薩佈施京都、嚴飾大城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淨一切剎施佛令住;令一切眾生常樂阿蘭若處,安住寂靜;令一切眾生不著一切國土、都邑、聚落、大小諸城,究竟離欲,得上寂靜;令一切眾生心不親近一切世間,悉皆永離世間語言;令一切眾生得離欲心,佈施所有,心不中悔;令一切眾生不著家業,得淨直心;令一切眾生悉捨一切,無所縛著,善施成就;令一切眾生不著住處,捨離一切居家貪著;令一切眾生捨諸苦惱,除滅一切恐怖憂慼;令一切眾生以一切世界為嚴淨剎,奉施諸佛。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京都、嚴飾大城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嚴淨佛住。   「菩薩摩訶薩佈施寶女、侍人、眷屬,技術悉備,才能巧妙,善於言戲,威儀具足,奉給恭順,能感人心,世間功德,無不備舉,莊嚴綺麗,迴動天人,言音和雅而無粗陋,侍主盡禮,不失其意,姿容殊妙,見者無厭。千億技直,供侍寶女,皆是菩薩淨業果報,而用佈施,以無著心施、離虛妄心施、不縛一切欲施、於一切色無所著施、不貪慾樂施、離欲覺觀施、於寶女形色不生想施。菩薩摩訶薩佈施寶女眷屬善根迴向,迴向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迴向悉得諸佛喜樂、迴向不堅固中而得堅固、迴向金剛界智不可壞心、迴向如來圓滿大眾、迴向攝取堅固真實、迴向無上菩提之心、迴向智慧分別諸法、迴向出生一切善根、迴向不違三世佛教。菩薩摩訶薩住如是法,生如來家,出生一切智道,深入一切菩薩智業,捨離一切世間塵垢,調伏寶心,功德圓滿,無上福田,廣說妙法,安立眾生,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修習,攝取一切善根。菩薩摩訶薩佈施寶女眷屬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逮得無量三昧眷屬,又得菩薩不壞三昧;令一切眾生悉入諸佛莊嚴三昧,常樂觀佛;令一切眾生悉行菩薩不可思議自在遊戲三昧,安住無量自在三昧;令一切眾生入如實三昧,不壞其心;令一切眾生悉得菩薩甚深三昧,於一切三昧,皆得自在;令一切眾生皆悉成就三昧眷屬心得解脫;令一切眾生善能分別種種三昧,悉能善取諸三昧相;令一切眾生得勝智三昧,修習一切諸三昧門;令一切眾生得無礙三昧,能決定入不壞正受;令一切眾生得無著三昧,心常念行不二三昧;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清淨眷屬、菩薩眷屬;令一切眾生普發清淨菩提之心,滿足佛法;令一切眾生薩婆若力清淨滿足,得無上智;令一切眾生得隨順眷屬,悉與眾生同意安住;令一切眾生悉得滿足一切智,功德成就一切勝妙善根;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眷屬,成就如來清淨法身;令一切眾生成就諸辯,無縛無著,廣說諸佛無盡法藏;令一切眾生各為一切作善知識,成就一切勝妙善根;令一切眾生淨業滿足,成就一切諸清淨法;令一切眾生滿足諸佛淨妙法門,以諸淨法莊嚴世間。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寶女眷屬善根迴向。◎   「◎復次,菩薩摩訶薩佈施妻妾男女,如須達拏太子、現莊嚴王菩薩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乘薩婆若乘,行一切施,具足成滿檀波羅蜜,嚴淨菩薩佈施之道,長養清淨不悔施心,入一切施寶薩婆若心。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具正直心,具足清淨正直心已,一切菩提,皆悉滿足,志常樂求菩薩淨道,受持諸佛菩提門願,修習一切如來家心。如是菩薩摩訶薩意力成就,求如來處;自知己身,係屬一切,不得自在,隨彼走使,普於眾生,行一切施,於未滿足者,悉令滿足。護持安慰一切眾生,欲令自身普為世間作第一塔,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欲於一切具平等心;欲為世間作清涼池;欲為世間作施樂主;欲為一切作大施主,智慧為首,習菩薩行,如說修行;欲成一切種智,大誓莊嚴;欲常專求智慧福田,悉請眾生長養善根,建立己身,崇順正教,普為一切作智慧明,正念菩薩一切施心,一切諸佛常現在前。菩薩摩訶薩以佈施妻妾男女所攝善根,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普出無量變化之身,充滿十方一切世界,轉不退法輪,安立一切眾生於無上道;令一切眾生不貪著身,諸願具足,悉詣十方諸佛世界;令一切眾生得離憎愛心,斷愛恚結;令一切眾生為佛真子,行如來家;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生自己心,不可沮壞;令一切眾生常為佛子,從法化生;令一切眾生得正希望,成薩婆若;令一切眾生修習善根,究竟具足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成就諸佛菩提解脫,施無上法;令一切眾生得無生心,不壞因緣;令一切眾生坐菩提樹,得最正覺,成無上道,化生無量真法男女。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妻妾男女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無著解脫無礙智慧。   「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從乞家者,以家莊嚴具,具足莊嚴而佈施之,修習威儀;於家無著,遠離居家一切覺觀,厭惡家業、資生之具,於家珍妙、玩好之物,不生貪心,無所味著,於家眾具,無染縛心,解家磨滅,須臾變易,出家求道,究竟佛法,安住菩薩,住佛法莊嚴,心能捨一切而不中悔,常為諸佛之所稱歎;於資生物、一切住處,心無染著,見來求者,歡喜無量,能決定施。菩薩摩訶薩以家佈施所攝善根,如是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捨離妻子,常樂出家;令一切眾生信家非家,捨家求道,於佛法中淨修梵行;令一切眾生樂一切施,心不中退,安住離慳;令一切眾生永離家法,少欲知足,無所藏積;令一切眾生不樂俗家,常樂佛家;令一切眾生悉皆永離障礙之法,滅除一切諸障礙道;令一切眾生不染家屬,雖現在家,心無所著;令一切眾生善化一切,雖現在家,說正覺智;令一切眾生示現在家,住佛所住,心常隨順如來智慧;令一切眾生在家,悉能悅喜眾生,住佛所住。是為菩薩摩訶薩以施家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悉行菩薩種種諸行,滿足諸願智慧自在。◎   「◎菩薩摩訶薩佈施莊嚴遊戲園林時,作如是念:『我當為一切眾生作愛樂法林;我當為一切眾生示現悅樂之處;我當與一切眾生無量歡喜;我當為一切眾生開淨法門,超出三界;我當與一切眾生無上菩提,滿足諸願;我當為一切眾生而作慈父,智慧觀察一切三界;我當惠施一切眾生資生之具,令無所乏;我當為一切眾生而作慈母,出生善根,滿足諸願。』菩薩摩訶薩善根迴向,無厭足心,遠離一切眾生諸惡,迴向正心,安隱一切眾生迴向;不求報恩迴向;不求眾生利養迴向;不求讚歎迴向;除滅一切眾生無量苦惱迴向;一切眾生其心清淨,猶如虛空迴向;一切善根為首,觀察一切諸法真實迴向;一切眾生以大莊嚴而自莊嚴,永離苦陰迴向;於摩訶衍願而無厭足,永離邪見,具足修習菩薩所行,及諸大願迴向。菩薩摩訶薩以施莊嚴遊戲園林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得轉勝善根,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園林之心;令一切眾生得不動法,普見諸佛,皆悉歡喜;令一切眾生常樂法林,逮得佛剎,娛樂園林;令一切眾生得淨妙心,常見如來大神足林;令一切眾生悉樂如來自在、遊戲智慧自在,遍遊十方;令一切眾生修習法戲,詣諸佛剎,諮受道化;令一切眾生樂菩薩戲,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倦,安住解脫;令一切眾生見一切佛,充滿法界,樂佛大心,清淨園林;令一切眾生詣諸佛剎,其心欣樂,供養諸佛;令一切眾生樂離欲心,清淨莊嚴一切佛剎。是為菩薩摩訶薩佈施莊嚴遊戲園林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遊戲一切諸佛園林,見一切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六   「◎復次,菩薩摩訶薩作無量億那由他阿僧祇,大眾施會,離惡清淨,諸佛所歎。普淨眾生永離眾惡,淨三業跡,生薩婆若;無量境界,皆悉清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佈施之具,皆悉莊嚴而以惠施。菩薩摩訶薩以大施會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悉得無上菩提之心,行無量施,皆悉清淨;令一切眾生,皆悉究竟無量無邊清淨之道;令一切眾生,行無量慈,隨眾所須,悉令滿足;令一切眾生,行無量悲,悉能救護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隨順三世如來正教,令佛歡喜;令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修行佈施,心不中悔;令一切眾生皆悉長養勝妙信根,於唸唸中,修行增進無量佈施;令一切眾生,得摩訶衍心,皆悉成就大乘施會;令一切眾生,成大善會施、究竟施、善施、勝施、隨願施、第一施、上施、無上施、無等施、出世間施、一切諸佛所讚歎施;令一切眾生,成第一施主,於諸惡道拔出眾生,安置無礙清淨智道,修平等願真實善根,得無等等如來智慧;令一切眾生,安住寂靜諸禪定智,趣不死道,究竟一切通明智慧,勇猛精進,具足諸地,莊嚴佛法,究竟彼岸,永不退轉;令一切眾生,得不退轉大乘之會,給施眾生而無休息,究竟無上一切種智;令一切眾生,種諸善根,悉到無量功德彼岸;令一切眾生,諸佛所歎,普為一切作大施主,功德具足,充滿法界,普照十方施無上樂;令一切眾生,悉為平等大佈施主,究竟善根,等攝眾生;令一切眾生,為勝施主,建立一切於無上乘;令一切眾生,為應時施主,悉離非時,究竟時會;令一切眾生,為善施主,具大人施法,到於彼岸;令一切眾生,為嚴淨施主,至一切佛薩婆若處;令一切眾生,為一切淨施主,出生積聚法界等功德;令一切眾生,為出過一切施主,滿足大願,度脫眾生,安住如來處非處力。是為菩薩摩訶薩大施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行無上捨,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可壞施、諸佛法施、愛眼心施、救眾生施、薩婆若施、見諸佛施、具威儀施、具足菩薩所行功德佛智慧施。   「復次,菩薩摩訶薩悉捨一切資生之具,心無貪著,不求果報;世間富樂無所希望,捨離愚癡,深解諸法;饒益安立一切眾生;真實相心,解一切法,種種莊嚴,諸資生具,無量境界,種種莊嚴,資生之具,饒益眾生;究竟施、一切施、內外施,增長直心,令一切眾生具功德寶心,善能饒益無量眾生;令一切眾生成就寶心;令一切眾生,清淨善根等三世佛,具一切智。菩薩摩訶薩以施資生之具所攝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清淨調伏;令一切眾生,皆悉嚴淨一切佛剎,除滅煩惱;令一切眾生,以清淨心於唸唸中充滿法界;令一切眾生,智慧充滿虛空、法界;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了達三世,於一切時轉不退法輪;令一切眾生,悉皆示現一切種智,巧妙方便,饒益眾生;令一切眾生,悉悟一切諸如來道,盡未來劫於一切剎,廣說佛法,未曾休息;令一切眾生,於無量劫修菩薩行,心無厭倦;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淨世界、不淨世界、小世界、中世界、大世界、微細世界、廣世界、翻覆世界、伏世界,如是等一切世界,皆悉嚴淨;菩薩充滿,行大乘行,令一切眾生於唸唸中,悉作三世一切佛事,調伏眾生,立薩婆若。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阿僧祇劫饒益眾生,令佛法不斷;以大悲心救護眾生,修習大慈具菩薩行;建立一切諸如來論,令一切眾生,皆悉不斷諸佛善根;有來求者悉滿其意而無患厭,能施一切,心無有悔,捨一切物、資生之具,隨所來方,無不欣悅,於諸眾生,如一子想,見來求者,心大歡喜,作是念言:『是我善知識。』   「爾時,菩薩長養大悲心、歡喜心、不可壞心、大施心;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隨其所須,悉資給之,充滿其意,令無所乏,皆令歡喜,斷其貧苦,具足富樂,同聲稱美,歎德而歸。菩薩爾時心大歡喜,於百千億那由他劫,受帝釋樂所不能及;須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自在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百千億那由他劫所受喜樂,所不能及;梵天王樂,乃至淨居天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禪定快樂,亦所不及;無量無數不可稱說阿僧祇劫轉輪王樂,亦不能及。菩薩摩訶薩如是大喜無量,信心增長,直心清淨,諸根柔軟,定心增廣,生菩提心堅固不轉。菩薩摩訶薩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離毒害心,令一切眾生安隱快樂,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義,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令一切眾生得賢善心,令一切眾生逮得賢善摩訶衍心,令一切眾生所行悉善,令一切眾生具普賢菩薩所修願行,令一切眾生覺十力乘。   「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迴向時,於身、口、意業無著無縛解脫迴向,無眾生想迴向;無命想、無人想、無福伽羅想、無男子想、無年少想、無禪頭想、無造想、無受想、無有想、無無想、無今世後世想、無死此生彼想、無有常想、無無常想、非三有想、非無三有想、非想、非無想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無業迴向,無業報迴向,無虛妄迴向,無真實迴向,無思迴向,無思報迴向,無心迴向,無無心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內,不著外;不著緣,不著境界;不著因,不著因和合;不著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思果;不著色,不著色取,不著色滅;不著受、想、行、識,不著受、想、行、識取,不著受、想、行、識滅。菩薩摩訶薩若於此法中,心不著者,則不縛色,不縛色取,不縛色滅;不縛受、想、行、識,不縛受、想、行、識取,不縛受、想、行、識滅。若於此法而不縛者,則於諸法亦無有解。何以故?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無有自性,無一、無二,無多、無少,無有量、無無量,無善、無惡,無深、無淺,無靜、無亂,無著、無離,無法、無非法,無性、無非性,無有、無無故;菩薩如是見法,則是非法,言語道斷故。非法為法,而亦不壞一切業跡;具修菩薩行,不退一切智,解知業緣如夢、如響、如鏡中像,一切法如幻,而亦不違因緣業報;入甚深業,解法真實,無行無作,亦復不違業行之道。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如是迴向:一切種智,普遊十方,教化眾生。迴向者何義?永度世間生死彼岸,故說迴向;度諸陰彼岸,故說迴向;度語言道彼岸,故說迴向;度眾生相彼岸,故說迴向;度身見彼岸,故說迴向;度不堅固彼岸,故說迴向;度諸行彼岸,故說迴向;度諸有彼岸,故說迴向;度諸取彼岸,故說迴向;度諸世間法彼岸,故說迴向。菩薩摩訶薩若能以此善根迴向,則皆隨順一切諸佛、隨順法、隨順智、隨順菩提、隨順義、隨順迴向、隨順行、隨順真實、隨順清淨。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已,令一切眾生得如來法;諸佛歡喜,無佛不值,無法不了,於一切法無違無失,悉能分別一切佛法,不捨正法,不違因緣,內外諸法,法力具足,無有休息。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無量諸佛皆悉守護,得堅固法,修一切智;解隨順義,解一切法,隨順真性,得一切法,隨順堅固善根,隨順滿足諸願;得隨順堅固法,一切金剛所不能壞,得隨順堅固願,於一切法中而得自在。」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觀察一切大眾,觀察法界,深入諸法句味之義,修無量心,大悲普覆一切眾生,覺悟三世如來家法,入於一切諸佛功德,逮得諸佛自在之身,分別一切諸眾生心,隨所種善根,應受化時,隨順法身示現色身,以偈頌曰: 「一切世間諸大王,  菩薩現身於彼生,  處彼尊豪大王位,  悉能調伏諸群生。  其心柔軟常清淨,  於一切眾得自在,  常以正法治天下,  方便隨順樂世間。  菩薩清淨王家生,  常能如應轉法輪,  遠離諸惡正治國,  十方眾生無違教。  菩薩色相功德滿,  具足甚深妙智慧,  堅固安住不退轉,  悉能降伏一切魔。  常能具持清淨戒,  決定安住忍辱力,  除滅一切瞋恚毒,  常能修習最勝法。  菩薩具行佈施法,  飲食華鬘乘衣服,  塗香房舍明淨燈,  如是等施無有量。  菩薩所施益眾生,  常能開發廣大心,  其意清淨大歡喜,  佈施尊勝及世間。  菩薩悉能捨無量,  內外所有一切物,  所行佈施常歡喜,  未曾暫有中悔心。  菩薩悉能施頭目,  手足肌肉及骨髓,  一切身份盡惠施,  其心未曾生中悔。  菩薩處在大王位,  清淨豪貴人中尊,  大悲以舌施群生,  楚毒無量不中悔。  菩薩施舌淨善根,  迴向一切諸群生,  悉令此等眾生類,  具足成就廣長舌。  菩薩歡喜施妻子,  其心未曾生憂悔,  又復欣悅施國土,  亦能捨身無所吝。  隨所樂求盡施與,  應時惠施無嫌恨,  一切所有能悉捨,  諸來求者皆滿足。  為法捨身無央數,  修諸苦行求菩提,  又為眾生受諸苦,  求無上智不退轉。  聽受如來正法故,  以身佈施無疲厭,  內心歡喜無有量,  救護一切眾生故。  菩薩得見諸佛已,  慈心恭敬設供養,  饒益歡喜悉具足,  皆能聞持諸佛法。  迴向一切眾生類,  悉令世間得安樂,  普能救護一切眾,  永使究竟得解脫。  菩薩具足諸眷屬,  色身端嚴順教命,  妙莊嚴具為校飾,  聰叡仁賢巧智慧。  以饒益故悉佈施,  而未曾有微吝心,  不為世間資生利,  饒益眾生求菩提。  具足修習淨功德,  履行無量諸勝業,  迴向一切眾生類,  亦不取業堅固相。  菩薩能捨大王位,  嚴飾京都諸城邑,  宮殿內外一切物,  遊觀園林諸池流。  無量無數百千劫,  以無上心行佈施,  開悟世間示彼岸,  隨順化導群生類。  菩薩見有來求者,  悉從他方世界至,  隨彼所須滿其願,  菩薩大喜充遍身。  菩薩迴向施功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所學究竟到彼岸,  無上導師之境界。  菩薩觀察一切法,  誰為度脫眾生者,  為度脫誰至何處,  解空不捨佈施心。  菩薩迴向智慧故,  菩薩迴向求正法,  菩薩迴向甚深義,  於一切法無所著。  心不分別一切業,  於諸業報不染著,  了達菩提從緣起,  於法真性無所壞。  解了己身不染著,  其心寂滅無所依,  智慧分別無業性,  善解因緣非無業。  不虛妄取過去法,  亦復不取未來法,  了達現在無所有,  觀察三世悉空寂。  菩薩究竟色彼岸,  受想行識亦如是,  永度一切到彼岸,  其心謙順常清淨。  觀察五陰十八界,  分別諸入及己身,  於此諸法求菩提,  皆悉空寂不可得。  不取諸法常住相,  於斷滅相亦不受,  一切諸法非有無,  諸業因緣和合生。  無有眾生得菩提,  一切諸法悉寂滅,  心不染著諸佛剎,  了達三世無所有,  若能如是解正法,  亦如一切諸最勝。  雖復推求無所得,  菩薩所行亦不虛,  是故緣中求諸法,  不違一切因緣道。  分別解說諸業跡,  欲令眾生悉清淨,  是為智者所修行,  一切諸佛之所說。  隨順思惟入正義,  自然覺悟無上道,  諸法無生亦無滅,  亦復無來亦無去,  不於此死而彼生,  深解一切諸佛法,  了達諸法真實性,  於法性中無所著。  永離諸法虛妄相,  彼人得見諸佛智,  分別解了諸法趣,  眾生諸趣佛國趣,  一切三世所有法,  皆悉了知無有餘,  三世諸佛所覺法,  悉能具足聞受持。  所說三世一切法,  如是等法悉非法,  隨順修行一切法,  而亦不壞諸法相,  菩薩迴向諸眾生,  令彼疾得一切智。◎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增長下品善根、中品善根、上品善根、無量善根、廣善根、種種善根、不可測量善根、不可思議善根、阿僧祇善根、無邊善根、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識境界善根、一切眾生境界善根、方便境界善根、修習微妙境界善根、內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無量別異功德境界善根、修習一切施境界善根、清淨戒境界善根、菩薩內自專正於一切捨忍辱境界善根、精進不退轉境界善根、入種種禪定境界善根、修行諸地智慧境界善根、分別一切眾生心心境界善根、積集無量清淨功德善根、修習正念菩薩業境界善根、普覆一切眾生境界善根。菩薩摩訶薩行如是等無量善根,修習究竟,積集長養,廣開解已,則能安住忍力,閉惡趣門;善調諸根,威儀具足,永離顛倒,決定正趣;堪為一切諸佛法器,普為眾生作無上福田;常為諸佛之所守護,出生長養一切諸佛清淨善根,隨順具滿如來大願,深樂佛業,心得自在,悉與三世諸如來等;普能供養一切諸佛,究竟一切諸如來力,常為諸佛之所讚歎;不求生天,不貪利養,不著諸行,一切善根皆悉迴向,為一切眾生作功德藏;具足諸道,普覆一切,於生死中拔出眾生,教令修習一切善根,迴向一切境界而不斷絕;開一切智菩提之門,建立智幢,嚴淨大道;普示眾生,捨離一切世間塵垢;施心功德,生如來家,清淨功德,皆悉滿足無上福田,不著眾生,不依世間;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修習攝取一切善根。菩薩摩訶薩離垢清淨菩提心,攝取善根,作如是念:『此菩提心所起善根、菩提心思惟善根、菩提心所得善根、菩提心正希望善根、一向菩提心善根,憐愍一切眾生,攝取一切種智境界,究竟十力境界,積集十力境界;不壞法界善根,不退轉善根。』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此善根若有果報,我當盡未來際,行菩薩行,不捨眾生故,修行大捨,迴向一切眾生,悉無有餘:令無數世界珍寶充滿,令無數世界寶衣充滿,令無數世界妙香充滿,令無數世界莊嚴具充滿,令無數世界摩尼寶充滿,令無數世界勝摩尼寶充滿,令無數世界妙色雜華充滿,令無數世界上味充滿,令無數世界金銀充滿,令無數世界天床充滿,妙寶莊嚴敷以天衣,令無數世界雜寶莊嚴天冠充滿。若有一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以此寶物而惠施之,未曾厭倦。如一眾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以平等心、無偏愛心、不求名心、無熱惱心、無中悔心、專求一切智心、清淨道心、一向施心、憐愍心、調伏心、安住一切智心;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盡未來劫,常行佈施。   「復次,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一切眾生,悉無有餘:『我當以寶象充滿無數世界,七支具足,六瘤成滿,建大寶幢,真金莊嚴,白寶網覆,一切雜寶而莊嚴之,以用佈施;我當以清淨寶馬、婆羅馬王等充滿無數世界,以一切馬寶莊嚴具而莊嚴之,以用佈施;無數世界,寶女充滿,娛樂具足,以用佈施;無數世界,男女充滿,以用佈施;無數世界,己身充滿,以用佈施;無數世界,己身、頭首充滿,不放逸心,以用佈施;無數世界,己目充滿,以用佈施;無數世界,己身充滿,堪忍楚毒,破骨出髓,以用佈施;無數世界,大王座處,皆悉充滿,以用佈施;無數世界,給使僮僕,皆悉充滿,以用佈施。修習平等一切施心,於一世界中,盡未來劫,修菩薩行,為一眾生;於一切世界中,盡未來劫,修菩薩行,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足大悲,遠離眾惡,普念一切,令我佈施,究竟不退,行佈施時,乃至不生一念憂悔之心。』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行如是無量佈施,以無著心、無縛心、解脫心、大心、甚深心、攝取心、離憎愛心、離壽命心、善調伏心、不亂心、無害心、安住一切智心、慧光普照一切法心、入一切智心。』   「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唸唸迴向:令一切眾生,財寶滿足;令一切眾生,具足無盡大功德藏;令一切眾生,得安隱樂;令一切眾生,長養菩薩摩訶衍業;令一切眾生,滿足深法;令一切眾生,得不退轉一切智乘;令一切眾生,見一切佛;令一切眾生,普於眾生,無所選擇;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平等之心;令一切眾生,離諸難處,得一切智;令一切眾生,饒益安樂無量眾生;令一切眾生,普於一切得平等心;令一切眾生,得柔軟施心;令一切眾生,攝取真實惠施之心;令一切眾生,不失施心;令一切眾生,具足施心,永滅貧窮;令一切眾生,悉攝世間諸妙財寶,無所乏短;令一切眾生,行無量施;令一切眾生,行一切施;令一切眾生,盡未來劫,修行佈施,心無退轉;令一切眾生,悉捨一切,心不中悔;令一切眾生,隨順行施,饒益眾生;令一切眾生,行勝廣施;令一切眾生,行種種莊嚴施;令一切眾生,行無著施;令一切眾生,行平等施;令一切眾生,行大力金剛施;令一切眾生,行如日光明施;令一切眾生,得如來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成滿;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悉現在前;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正直之心;令一切眾生,具足成就,清淨善根;令一切眾生,於煩惱睡眠,智慧覺悟;令一切眾生,疑惑悉除;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清淨功德;令一切眾生,功德悉備,無能壞者;令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不動三昧;令一切眾生,具不可壞薩婆若智;令一切眾生,具足菩薩無量清淨自在正行;令一切眾生,修習無著清淨善根;令一切眾生,淨修正念三世諸佛;令一切眾生,出生勝妙清淨善根;令一切眾生,除滅一切諸魔魔業障礙道法;令一切眾生,皆悉履行無量功德,生諸三昧,清淨滿足;令一切眾生常念諸佛,未曾廢忘;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悉令歡喜,初不遠離;令一切眾生,開淨法門,出生善根,諸白淨法,平等具足;令一切眾生,悉得無量平等正直之心;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平等施心;令一切眾生,滿足諸佛屍波羅蜜,平等清淨;令一切眾生,具大精進波羅蜜,未曾懈怠;令一切眾生,得大羼提波羅蜜;令一切眾生,得無量禪智慧,分別滿足諸通;令一切眾生,於一切法得離身般若波羅蜜,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清淨法界,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悉具淨妙諸通善根;令一切眾生,修平等行,具諸善法;令一切眾生,究竟永度諸佛境界;令一切眾生,身、口、意業平等清淨;令一切眾生,諸業行報平等清淨;令一切眾生,悉得諸法平等清淨;令一切眾生,悉得諸法清淨平等實義;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諸勝妙行;令一切眾生,悉得菩薩諸清淨願;令一切眾生,普得平等淨功德智;令一切眾生,以諸善根迴向薩婆若乘,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顯現一切嚴淨佛剎,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見諸佛,除滅一切諸煩惱患;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功德莊嚴,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八種聲,百千妙聲而莊嚴之,如來無量功德清淨梵音,皆悉具足;令一切眾生,十力莊嚴,成就無礙平等之心;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法明,無量諸辯,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無上無畏人中之雄大師子吼;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轉不退法輪;令一切眾生,出生諸法,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善根清淨,應不失時,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調御師法,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於淳一莊嚴、無量莊嚴、大莊嚴、諸佛莊嚴,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觀察三世,分別平等;令一切眾生,詣諸佛所,聞法受持,解了平等,圓滿具足;令一切眾生,慚愧智慧與諸佛等;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觀察諸法;令一切眾生,得不動業報,離諸障礙,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入甚深智,悉分別知眾生諸根,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無分別平等智慧,皆悉等一,清淨滿足;令一切眾生,隨順無厭善根,平等分別,皆悉滿足;令一切眾生,於大神足而得自在,菩薩神力,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悉得諸佛無盡功德智慧之藏,究竟功德,皆悉等一;令一切眾生,於諸法中得離虛妄,隨順平等,入一切法,知菩提心;令一切眾生,勝妙福田,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清淨大悲,普為世間最上福田;令一切眾生,堅固無壞,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見真實法,不可破壞,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最勝心,思惟正觀,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離諸恐怖,入甚深法,到於彼岸;令一切眾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等度一切;令一切眾生,悉得菩薩不退精進,同行同願,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出一言音,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於菩薩直心,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悉得睹見諸善知識,心大歡喜;令一切眾生,皆悉具足菩薩諸行,調伏眾生,未曾休息,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不斷辯,普入諸音,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一切善根,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修諸善根而不退轉,安立眾生於清淨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平等功德,清淨法身;令一切眾生,悉捨愚癡,觀察善根,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一薩婆若,成等正覺,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出生一道,一切種智,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一眾清淨,悉能普淨一切大眾,平等智慧而莊嚴之;令一切眾生,於一佛剎,普見一切諸如來剎,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一切莊嚴、不可說莊嚴、不可量莊嚴、無盡莊嚴,莊嚴一切佛剎,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分別解了無量諸法,見甚深義,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得諸聖行,諸佛自在,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非一非異,諸神通力,平等滿足;令一切眾生,隨順善根,普為諸佛,甘露灌頂;令一切眾生,清淨智身,平等具足。   「如是,菩薩摩訶薩憐愍饒益眾生,大悲哀念眾生,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離慳嫉結,具足無量無邊善妙功德,常樂勝法,離瞋恚濁及諸障礙。其心柔軟,離癡正直而無邪曲,所行堅實不可沮壞,得不退轉平等之心,白淨法力,皆悉成就,不信不失,善解迴向;修習功德,調伏眾生,除滅一切諸不善業,專精苦行,普教一切,具足修習苦行善根,為諸眾生具受眾苦,慧眼清淨,觀察善根,智慧聖行,善根迴向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安住清淨微妙功德,遠離熾然,成就等心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得薩婆若,修習迴向;攝取眾生一切善根,平等具足,具足成就等心迴向。以如是等無量善根迴向眾生:令一切眾生,常得安隱;令一切眾生,常得清淨;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令一切眾生,得究竟解脫;令一切眾生,得究竟平等;令一切眾生,得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安住白法;令一切眾生,得無障眼;令一切眾生,調伏諸根;令一切眾生,具足十力,教化眾生。   「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時,不著業迴向、不著報迴向、不著身迴向、不著利養迴向、不著諸剎迴向、不著諸方迴向、不著眾生迴向、亦不離眾生迴向、不著一切迴向、不著法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作如是念:『令一切眾生,滿足佛智,得清淨心,智慧分別,內心寂靜,外緣不亂,得在三世諸佛家生。』   「菩薩摩訶薩行如是迴向,勝出一切,無能壞者,一切眾生,悉共讚歎,所不能盡;普行一切諸菩薩行,以少方便遍詣諸剎,悉見諸佛無所障礙;又見諸剎一切菩薩修習眾行,悉得一切巧妙方便,分別一切法陀羅尼,演說妙法,教化眾生,盡未來劫,未曾斷絕;於唸唸中,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悉現受生,猶如電光;於唸唸中,悉能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修行嚴淨佛剎智慧而無厭足;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清淨成就,平等滿足,隨其所住善根,悉能具足諸波羅蜜,攝取眾生,除滅垢穢,成就淨業,得無礙淨耳,於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佛轉法輪,悉聞受持,於彼諸佛,不生遠想,乃至未曾一彈指頃不聞正法;住無所有,無依、無染,無著、無行,堅固不壞菩薩神力;於唸唸中,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佛剎,隨其所應,悉現其身,修菩薩行,常與同見從事,不相違背。   「菩薩摩訶薩修菩薩行時,成就如是無量無邊清淨功德,說不可盡,況成無上菩提,得最正覺。所謂:一切佛剎清淨平等,一切眾生清淨平等,一切身清淨平等,一切根清淨平等,一切業報清淨平等,一切眷屬清淨平等,滿足諸行清淨平等,方便入一切法清淨平等,滿足一切如來諸願迴向清淨平等,示現一切諸佛境界自在清淨平等。   「菩薩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已,得一切清淨功德法門,以諸功德而莊嚴之。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迴向,不違一切剎,剎不違眾生;剎不違眾生業,眾生業不違剎;思不違心,心不違思;思不違心境界,心境界不違思;業緣不違報,報緣不違業;業不違業跡,業跡不違業;法不違相,相不違法;法生不違性,性不違法生;剎平等不違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不違剎平等;一切眾生平等不違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平等;離欲際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過去不違未來,未來不違過去;過去不違未來、現在,未來、現在不違過去;世平等不違佛平等,佛平等不違世平等;菩薩行不違薩婆若,薩婆若不違菩薩行。   「菩薩摩訶薩行如是迴向,得平等業,得平等報,得平等身,得平等道,得平等願,得平等一切眾生心,得平等一切剎,得平等一切行,得平等一切智,得三世諸佛平等,得見諸佛及諸菩薩,得一切善根,得滿一切願,得成就一切眾生,得善分別一切諸業,得見一切諸善知識悉令歡喜,得清淨大眾,得究竟諸佛正教,得究竟一切白淨法迴向。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迴向已,則能摧伏一切怨敵,悉能拔出一切欲刺,得無生道,到無二處,得無量自在功德之王,救護眾生,神足無礙,遍遊諸剎,常樂寂靜,於一切身而得自在,悉能出生菩薩大行,於諸行願得自在智,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悉能遍生一切佛剎;得無礙耳,聞一切剎所有音聲;得淨慧眼,見一切佛修諸善根,未曾休息,具足成就一切諸法。菩薩摩訶薩以此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迴向諸善根。」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菩薩具行諸功德,  深遠清淨甚微妙,  所行功德雖微小,  悉能迴向廣無量。  菩薩一切資生具,  珍妙奇特貴無價,  像馬寶王諸輦輿,  種種寶衣及眾珍,  己身頭目並手足,  破骨出髓割肌肉,  充滿無量諸世界,  悉以惠施無貪吝。  如是無量無邊劫,  一切普施不退轉,  以此功德悉迴向,  救度無量眾生故。  菩薩饒益一切眾,  清淨功德諸妙願,  安樂三有群生類,  悉令究竟證菩提。  菩薩平等發大願,  隨順修習清淨業,  令一切眾得平等,  於彼願中無所著。  普於世間無嫌恨,  悉能隨順行諸願,  悉能迴向群生類,  不違一切諸賢聖。  一切世間智慧日,  斯從佈施淨戒生,  勤修精進無懈怠,  於一切願不退轉。  菩薩迴向到彼岸,  能開清淨妙法門,  得兩足尊勝智慧,  分別實義到彼岸。  菩薩梵音悉究竟,  具足堅固妙智慧,  深入正法離障礙,  菩薩於彼意無著。  菩薩心淨不作二,  亦復不作不二法,  捨離二法不二法,  覺悟眾生語言道。  菩薩覺悟世平等,  諸心音聲一切業,  一切眾生猶如化,  悉從因緣業報轉。  一切世間所造作,  十方無量業音聲,  悉從業緣之所起,  應滅彼業令無餘。  菩薩觀察一切眾,  身口意業悉平等,  普令眾生得平等,  猶如一切無等等。  菩薩善業悉迴向,  普令眾生色清淨,  具足一切諸功德,  悉同無上調御士。  一切眾中最殊勝,  具足功德妙法身,  功德大海悉迴向,  饒益安樂諸群生。  我所修行諸功德,  普令一切悉清淨,  諸佛清淨無倫匹,  普令世間亦如是。  平等善根悉迴向,  令一切眾知實義,  微妙智慧功德滿,  悉與一切如來等。  菩薩觀察一切法,  世間寂滅空無餘,  無有造作無造者,  亦復不壞諸業報。  於彼靜亂無有二,  悉以等心正觀察,  菩薩真實解世間,  遠離一切諸虛妄。  如是真實佛子等,  從諸如來法化生,  無量功德悉迴向,  一切疑惑悉除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七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如相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念智安住不動,離癡正念直心不動,成就堅固不可壞業,一切智境界得不退轉,得大乘勇猛無畏之心,修習無盡善根,積集勝妙善根,修白淨法,增長大悲,得正直寶,常能正念一切諸佛白淨法迴向,心不退轉。樂求菩薩道,巧妙方便,出生清淨堅固善根,正念修習智慧功德,為調御師,具足出生一切善根智慧方便,迴向眾生,慧眼清淨,悉能觀察一切善根,長養無量種種善根:分別境界善根、具足善根、清淨善根、一向善根、修習善根、行善根、思惟善根、平等廣說善根。菩薩摩訶薩如是善根有種種門、種種境界、種種相、種種事、種種分別、無量行、無量語言道、出生無量分別、修行種種莊嚴善根,悉能正持十力諸乘。   「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種種善根,一觀無二一切智境。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迴向,欲令具滿無礙身,修菩薩行;欲令口業清淨無礙,修菩薩行;欲令具足無礙心業,安住大乘,具無礙心,令菩薩行皆悉清淨。得無量大施心,充滿一切眾生;得法自在心,照一切法普示世間;得最勝不可壞心,得清淨一切種智發菩薩心,普照一切正念,三世一切諸佛念佛三昧,悉得具足。滿足離害正直之心,遠離怨敵,任持眾生,充滿一切而無休息。於十力智悉得安住,得深三昧,悉能遍遊一切世界,無所染著,悉住一切剎而無厭足。化度眾生未曾休息,出生無量巧便思慧,具足成就一切菩薩不思議慧,得離癡智,悉能分別一切世界。於一念中,悉能嚴淨一切佛剎,於諸通慧而得自在,入一切法真實之相,示現嚴淨一切世間。於一剎中見一切剎,究竟不壞智,能持一切剎,以菩薩莊嚴具而莊嚴之,應現一切,悉能調伏無量眾生。一佛世界廣大如法界,一切世界亦復如是,得究竟智,詣一切剎,一切普持。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迴向佛剎,令眾生充滿迴向,分別受持智慧,如為己身;為眾生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令一切眾生悉能除滅諸障礙業;令一切眾生悉得等心,平等智慧;令諸怨敵具慈心樂,清淨智慧;令一切眾生智慧現前,圓滿具足,普照一切;令一切眾生具真實智,離垢正直,菩提心無量,智慧滿足;令一切眾生示現平等安隱善趣。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修習善根及一切願,如大雲雨: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令一切眾生為功德福田;令一切眾生守護受持菩提內藏;令一切眾生離諸障礙,安住無礙清淨法界;令一切眾生滿足無礙諸通智慧;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身,遊行十方,如應示現;令一切眾生得無癡善根一切種智;令一切眾生攝取一切,悉令清淨;令一切眾生遠離障礙瞋恚之心,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復次,菩薩摩訶薩若見可樂國土,林樹華果;或見可樂名香上服,珍寶財物諸莊嚴具;或見可樂園觀、村邑、聚落、王都;或見可樂自在帝王;或見可樂阿練若處。菩薩摩訶薩見如是已,修巧方便,出生無量淨妙功德,樂求實義,為眾生故,而不放逸。善能修習一切善根,猶如大海難可測量,具足善根不可窮盡,一切功德皆悉滿足,亦不分別種種善根,巧妙方便,清淨迴向。示現無量諸行善根,常念一切未曾忘失眾生境界如善根、平等善根。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志常樂見無量諸佛,如法不取,法性無數,眾生平等清淨,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悉得諸佛隨意愛樂,供給侍者;令一切佛國除滅煩惱,清淨可樂;令一切眾生悉得見聞無量佛法,心常愛樂,常樂守護諸菩薩行,樂以愛眼觀善知識;令一切眾生見可樂法;令一切眾生樂持正法;令一切眾生於佛法中得可樂明;令一切菩薩悉得可樂大施之心,於諸法中得無所畏,樂為眾生分別廣說,得菩薩可樂三昧諸陀羅尼,得一切菩薩授記智慧,得一切菩薩甚可愛樂,自在示現,具足諸佛圓滿說法,得可樂方便,分別說法,得可樂大悲,發菩薩心,諸根悅豫,得可愛樂諸如來家,教化眾生,心不休息,得菩薩可樂無盡法藏,於無量劫一一世界,化度眾生。   「於現在佛所,得可愛樂巧妙方便,得可愛樂深妙方便,無所障礙,永離愚癡;具足可樂平等離欲,一切諸法,斷諸障礙,決定深解不二法界;具足可樂離欲際,等一切諸法,入真實際,得菩薩可樂無諍滿足之法;具足可樂金剛藏心,一切種智勇猛精進,清淨成滿;具足可樂清淨善根,摧伏怨敵,滅障道法;具足可樂無上菩提,一切種智常現在前,充滿眾生。如是,菩薩摩訶薩長養善根,得淨慧明,常為善知識之所攝護,如來慧日,明照其心,滅除癡闇,淨修正法,入諸智業,善學智地,分別法界一切善根,善能迴向一切菩薩諸善根海,盡其原底,成就智慧,深入堅固,明解善根,了達諸度。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不著世界,不著眾生界,心無所依,寂然不亂,正念諸法,具足諸佛無選擇智,不違三世一切諸佛正迴向門,不違一切平等正法,不壞佛相,等觀三世。了眾生空,無所依住,順如來道,普照諸法,解真實義,漸至諸地。如實分別一切諸法,智慧周滿,具足堅固,未曾忘失。修習正業,常樂寂靜,正趣離生。了一切法猶如幻化,解一切法無有自體,觀一切義及種種行,於語言道而無所著,所有諸法皆從緣起;觀甚深法生實智迴向,觀察寂滅一切諸法,皆入一觀,不違諸法種種異相,善解迴向,修菩薩道善根迴向,攝取眾生,長養三世菩薩一切迴向。   「如是菩薩摩訶薩以無恐怖心善根,迴向一切佛法;以無量心善根,迴向一切眾生,皆悉清淨;以無我、無我所心善根,迴向於十方界無所染著;以無餘心善根,迴向於一切境界世界無所染著;行離世間法善根,迴向得出世法、不著眾生善根;迴向見諸勝道善根;迴向離虛妄法、出生真實善根;迴向如法門至一切道、無量無邊善根;迴向如如善根亦爾;迴向眾生,解了諸法,如性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法自性,無有自性,如相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法無相真實相,如法如善根亦爾;迴向佛法不退轉,如行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如來所行,如境界如善根亦爾;迴向三世諸佛滿足境界,如安立如善根亦爾;迴向安立一切眾生,如隨順如善根亦爾;迴向盡未來劫,隨順不斷,如量如善根亦爾;迴向眾生心與虛空等,如充滿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念滿一切世界,如久住如善根亦爾;迴向離一切世間住,住究竟住,如不生如善根亦爾;迴向不生滿足一切佛法,如堅固如善根亦爾;迴向壞散一切煩惱,如不壞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不可破壞,如明如善根亦爾;迴向普照一切,如一切處如善根亦爾;迴向至一切處道,如一切時如善根亦爾;迴向隨順一切時,如一切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隨順清淨,如一切平等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行平等,如一切法眼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悉得法眼,如不倦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行菩薩道而無疲倦,如甚深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第一深法,如無所有如善根亦爾;迴向知一切無所有,如不出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無所顯現,如離曀如善根亦爾;迴向明眼離曀清淨,如無比如善根亦爾;迴向菩薩無比之行,如寂靜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常樂寂靜,如無根如善根亦爾;迴向究竟無根之法,如無量無邊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無量無邊眾生,皆悉清淨,如無著如善根亦爾;迴向究竟無所著際,如無礙如善根亦爾;迴向滅除一切障礙,如非世間行如善根亦爾;迴向遠離一切世間行法,如不繫如善根亦爾;迴向不繫一切生死,如無行如善根亦爾;迴向遠離一切諸行,如住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住於如住,如一切法成如善根亦爾;迴向眾生所學成就,如一切法平等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具平等行,如一切法不捨如善根亦爾;迴向不捨盡未來際一切眾生,如一切法不盡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無盡眾生,如不違一切法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不違三世諸佛,如攝一切法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悉攝善根,令無有餘,如一切法同如善根亦爾;迴向悉同三世諸佛,如一切法不離如善根亦爾;迴向悉攝世間及離世間,如不可壞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不可沮壞,如無恚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一切魔業所不能動,如不濁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菩薩行,無有垢濁,如不亂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離諸塵亂,如不可盡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世間法所不能盡,如菩提如善根亦爾;迴向覺悟一切諸法,如不失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不失直心,如照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悉以大智光明普照一切,如不可說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不可說智,如持一切眾生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持菩薩行,如隨順一切語言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無言智慧,如離一切種種法如善根亦爾;迴向示現一切佛剎及諸如來,成最正覺,示現無量神力自在,如離虛妄如善根亦爾;迴向世間,悉離虛妄,如一切身遍至如善根亦爾;迴向無量身,遍一切剎,如不受生如善根亦爾;迴向無生巧妙方便,示現受生,如無不有如善根亦爾;迴向三世一切諸佛自在神力及一切剎,在身內現,如夜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夜,施作佛事,得無上明,如晝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在晝眾生,悉令善覺,見諸如來自在神力,住不退法輪,離癡清淨,如半月及一月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住一切時,巧妙方便,於一念中,悉能分別一切時節,如年歲如善根亦爾;迴向受持種種諸劫,嚴淨諸根,了達諸根,如一切劫成敗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劫,淨住無染一切眾生,清淨調伏眾生,如未來如善根亦爾;迴向盡一切未來際,修習菩薩清淨妙行,悉能滿足無量大願,如世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於一念中見一切佛,乃至未曾一念遠離,如至一切處道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得不壞道,超出三界,如有無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諸有清淨,知無所有,如淨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菩薩淨行,出生無上菩提之具,如明淨如善根亦爾;迴向得菩薩一切三昧明淨之心,如離垢如善根亦爾;迴向離一切垢,淨心滿足,如無我所如善根亦爾;迴向攝取無我、我所清淨之心,充滿十方一切佛剎,如平等如善根亦爾;迴向得無盡一切智,永離癡愛,普照一切,如無數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智乘力,住巧方便法雲,普覆一切世界,如平等住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具菩薩行,住一切智,如分別一切眾生界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善根現前,滿無礙智,如一切眾生語言如善根亦爾;迴向解了一切諸語言法,如不離一切眾生如善根亦爾;迴向攝取一切眾生,具足善根,遠離生死,如廣如善根亦爾;迴向受持三世佛所說法,修習菩薩離癡之行,如不休息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劫,修菩薩行,未曾休息,安處眾生於摩訶衍,如一切法第一如善根亦爾;迴向開淨法門無礙淨念,攝一切法,如無量讚歎如善根亦爾;迴向得無量讚歎智慧菩薩實行,如離熾然如善根亦爾;迴向離熾然法,滅除眾生熾然,令得清淨,如不動如善根亦爾;迴向善根安住不動,滿足普賢菩薩願行,如諸佛境界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智慧境界,皆悉滿足,除滅一切煩惱境界,如不可壞如善根亦爾;迴向善根,一切魔業所不能壞,悉能調伏眾邪外道,如非可修、非不可修如善根亦爾;迴向離一切修、非修虛妄,斷一切虛妄,如不退如善根亦爾;迴向常見一切諸佛未曾中退修習莊嚴菩提之心,如一切語言如善根亦爾;迴向分別一切語言,如不著一切法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悉無所著,令一切眾生行普賢行,如一切地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悉得隨順智慧之地,普賢莊嚴,如不可斷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法中得無畏無斷,一切語言周滿具足,能廣演說,如無漏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皆令具足無漏善根菩提之心,逮得法智,解了分別,如無有覺法、無有滅法如善根亦爾;迴向覺悟一切諸法,於一念頃,皆悉充滿無量法界,如過去非同、未來非故、現在非異如善根亦爾;迴向發起新新菩提心願,除滅生死,清淨眾生,如三世中不取虛妄如善根亦爾;迴向過去、未來皆悉清淨,現在唸唸現成正覺,如一切諸佛菩薩具足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具足佛智,大願方便,如常淨無染污如善根亦爾;迴向一切眾生悉除煩惱,一切種智清淨滿足。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等一切佛剎,淨一切世界故;等一切世間,轉不可壞清淨法輪故;等一切菩薩,出生一切智願故;等觀諸佛無有二故;等觀諸法不壞自性故;等觀三世巧方便智,解語言道故;一切菩薩行等,所種善根,悉能迴向故;知一切時,隨時修習,不捨佛事故;一切業報平等,不著世間,出生離世善根故;神力自在,與諸佛等,隨順世間,等現佛事故。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如相迴向。   「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迴向:得無量無邊清淨法門,為人中雄而無所畏,大師子吼,成就無量無數菩薩,於一切時未曾休息;得佛無量無邊滿足身,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得佛無量無邊滿足音聲,發一音聲,一切眾生無不聞者;得佛無量無邊滿足力,於一毛道安置一切世界;得佛無量無邊滿足自在神力,置一切眾生於一微塵;得一切佛無量無邊滿足解脫,於一眾生身中,現一切佛剎一切如來,成最正覺;得一切佛無量無數滿足三昧,正受善方便力,於一三昧中,悉能出生一切三昧;得一切佛無量無邊滿足辯才,說一句法,盡未來劫而不窮盡,悉除一切眾生疑惑;得一切佛無量無邊滿足勝眾生法,示現一切眾生、薩婆若、十力、等覺。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隨順如相迴向。」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菩薩心安住,  離癡常正念,  忍辱離惱害,  修集無量德。  其心無嫌恨,  正直常清淨,  諸業莊飾世,  悉能善分別。  菩薩思惟業,  種種無有量,  若益眾生業,  修習常履行。  善能順世間,  普令一切喜,  隨應眾生業,  菩薩分別行。  永離諸恚礙,  知法亦知義,  安住調御地,  饒益一切眾。  覺悟諸善法,  無量不可數,  悉能分別知,  迴向益眾生。  以此深方便,  具足諸地智,  滅除眾煩惱,  如如善迴向。  普攝一切趣,  安住如實法,  如是業迴向,  悉令無所著。  深樂至處道,  修習真如法,  無性無所有,  明德者迴向。  日夜及半月,  一月年數劫,  一切皆悉如,  功德亦如是。  如世及諸剎,  眾生一切法,  趣非趣如實,  迴向悉無餘。  如如性如實,  思惟如是性,  諸功德迴向,  悉皆順真如。  如如性如是,  諸法無所有,  如如離自性,  智者業迴向,  如諸相如實,  諸生亦如是,  如如自性實,  諸業亦如是,  如如無有量,  一切業如是,  無縛亦無解,  諸業悉清淨。  如是真佛子,  安住不可動,  成就智慧力,  入佛方便藏。  覺悟法王法,  無縛亦無著,  無礙無轉心,  亦復無所轉。  法身所攝業,  隨順眾生相,  深入真實相,  相亦非是相。  如是不思議,  思議不可盡,  深入不思議,  思非思寂滅。  如是思惟法,  分別一切業,  除滅諸煩惱,  是名功德王。  菩薩一切報,  無盡智所印,  盡法無盡性,  無盡方便滅。  心不在內外,  心亦無所有,  妄取故有法,  不取則寂滅。  佛子如是知,  法空無自性,  諸法無自在,  最勝覺無我。  如如等眾生,  覺法性如是,  彼見不思議,  無相智不惑。  如是深修習,  一向求菩提,  所願不退轉,  饒益眾生故。  菩薩捨此身,  無死虛妄想,  解了心如化,  調伏一切眾。  觀彼順正念,  世間業報起,  菩薩悉救護,  三界無有餘。  了知眾想行,  皆悉是虛妄,  菩薩知非實,  亦不壞法性。  彼如是迴向,  智慧妙善根,  憐愍一切眾,  令入深方便。◎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此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善根,不生輕心,不輕出生死心,不輕攝善根心,不輕專求一切善根心,不輕悔過心,不輕隨喜善根心,不輕禮他方佛心,不輕恭敬合掌業心,不輕禮拜塔廟尊重業心,不輕勸請他方諸佛轉法輪業心。菩薩摩訶薩常樂攝受彼諸善根,堅固不壞;彼善根安住,彼善根思惟,彼善根長養,彼善根不著,彼善根具正直心具,彼善根不選擇,彼善根隨順彼諸佛境界善根,見彼善根得自在力。菩薩摩訶薩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彼善根迴向,具足普賢身、口、意業;以無縛無著解脫心,修習普賢勇猛精進;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具足普賢無礙音聲陀羅尼門,充滿十方;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具足普賢得見一切佛諸陀羅尼;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具足普賢妙音陀羅尼,分別一切音聲,悉能演說無量法雲;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持普賢一切劫行陀羅尼,於一切世界,具足修習諸菩薩行;以無縛無著解脫心,於一眾生身盡未來劫,示現普賢菩薩一切自在神力,如一眾生身,一切眾生身亦復如是;以無縛無著解脫心,悉得普賢自在神力,示現現在一切諸佛菩薩眾中,修菩薩行;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普賢一法門,於無量無數劫,示現諸佛無盡自在,悉能度脫一切眾生;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普賢種種法門自在,於無量無數劫,示現諸佛無盡自在,悉能度脫一切眾生;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普賢自在,於唸唸中,令無量眾生安住十力,心無厭足;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普賢菩薩自在,於一切眾生身,皆悉得見諸佛自在,修普賢行;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普賢自在,於一言中,悉能分別一切眾生音聲語言,調伏一切眾生,安住薩婆若地;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普賢自在,於一眾生身中,悉能容受一切眾生,彼悉自謂逮得佛身;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得普賢自在,於一華中,令一切嚴淨世界皆悉安住。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出生普賢微妙音聲,充滿法界,十方佛剎隨其所應,皆悉得聞。   「『以此普賢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如普賢於唸唸中,見盡過去際無量無邊世界諸佛,聞所說法,受持不忘,莊嚴佛家。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如普賢盡未來劫於一切世界中,演說諸法皆悉究竟。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切世界成最正覺,出興於世。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能以一光普照虛空等一切世界,修習普賢菩薩所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得無量無邊智慧,皆能隨順諸地神通,成就普賢菩薩所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得究竟如來智慧,於一切劫說如來智,諸劫悉盡而智無窮盡,具足普賢菩薩所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法界等一切如來、菩薩所行,悉能修習身、口、意業而無懈怠,猶如普賢。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得一切佛無上菩提,義身不違法身,辭辯淨地而不可壞,樂說辯才無盡之藏,調伏一切眾生,具普賢願。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入一一法門,普照無量不可思議世界,於一切法門盡其原底,修習普賢菩薩所行,逮得究竟薩婆若地。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一境界中,悉以一切種智,分別了知一切種智,猶無窮盡,究竟普賢莊嚴彼岸,修菩薩行,具足成就方便大王。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從此生盡未來際生,具足普賢菩薩所行,及一切種智離癡法王。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得無礙法明,普照一切諸菩薩行,常修正業,具足普賢自在方便。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得無量方便:不可思議方便、菩薩方便、一切智方便、調伏菩薩方便、轉無量法輪方便、不可說不可說時方便、種種說法方便、無分際無畏方便、說一切法無餘方便,得如是等一切隨順方便智,修習普賢菩薩所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具足身業,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得菩薩不退轉清淨善根,究竟安住普賢諸業。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得清淨智,悉能分別眾生語言,一切口業清淨莊嚴,音辭微妙言無能及,修習受持普賢所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能分別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一切莊嚴,其心清淨,出生一切如來法藏,究竟一切智,善能隨順普賢所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清淨直心,得一切佛無礙法身,具足解脫,修如來法,攝佛功德,住佛境界,大智普照,修習菩薩清淨之行,隨順方便,悉能分別一切法藏,出生無量大乘自在,悉能示現無量無邊一切眾生無上大道,具足普賢行願迴向。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得明利根,善調伏根,於一切法自在根,無窮盡根,修習一切善根根,一切佛境界平等根,授一切菩薩不退轉記大精進根,分別一切佛法金剛界根,一切如來智慧光照金剛焰根,分別一切諸根自在根,令一切眾生安住一切智根,無量根,滿足一切根,無礙清淨根,平等修習諸願根。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得一切菩薩神力:住持無量身神力;無量智慧境界神力;不離一處,悉能示現一切佛剎神力;菩薩無礙不可制持自在神力;示現攝取一切佛剎,安置一處自在神力;一身充滿一切佛剎自在神力;菩薩無礙解脫自在神力;少方便一念自在神力;依無所有自在神力;以一毛悉縛無量世界,悉持遊行法界等佛剎,示現眾生,令得究竟妙智慧門自在神力,修習普賢菩薩所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念頃,悉能往詣無量佛剎;於一身中,悉能容受無量佛剎;逮得甚深微妙智地,善能分別諸佛世界,得無生心,悉入普賢菩薩法門,生菩薩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生如來家,修菩薩行;具足無量無數不思議法,無量大願皆悉成滿,分別一切法界及三世法界而無懈怠,隨順普賢菩薩諸行,究竟智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毛道,分別無量無數佛剎,悉能包容一切法界,究竟空界;如一毛道,一切法界、虛空界等一切毛道,亦復如是,以普賢菩薩清淨法門,開智慧眼。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能以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以為一念,能以一切眾生諸念以為一念,此諸方便,皆由普賢菩薩深心究竟。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身內,悉能容受無量諸身;如一身,一切身亦復如是,具足普賢菩薩迴向。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入一切諸佛境界,常見諸佛虛空界等清淨法身,相好莊嚴,神力自在,梵音微妙,具足廣說無礙正法,聞彼佛法悉能受持,於彼佛身了無所有,悉得普賢菩薩無量大願,永離眾生心想見倒。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入一切世界,入翻覆世界,入伏世界,於一念中,悉能遍入十方世界一切佛剎,分別因那網世界,分別一切平等法界,令雜世界悉為一形,無量種種世界,無量方便入深法界,皆如虛空,而亦不壞世界之性,修普賢行,住菩薩地。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能分別一切諸想:眾生想、法想、佛剎想、方想、佛想、世想、業想、行想、解脫想、根想、時想、受持想、煩惱想、清淨想、成熟想、見諸佛想、轉法輪想、聞法解想、調伏想、種種方便出生想、種種地想、入菩薩想、修習菩薩功德想、菩薩三昧正受想、菩薩三昧起想、菩薩境界想、劫成壞想、明想、闇想、晝想、夜想、半月一月年歲時變想、去想、來想、坐想、立想、覺想、睡想,如是等一切諸想,於一念中悉能了知;心無虛妄悉離諸想,心無所著遠離障礙,一切如來智慧充滿,一切佛法長養善根;以一切佛身以熏其身,常為諸佛之所攝取,於白淨法未曾退失,善能修學等正覺法,究竟彼岸,修行諸佛普賢所行,具足諸願,受如來記,於一念中得入方便地究竟智,滿足安住。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以一一心觀無量心,離諸虛妄而無所依,心不一故,所行各異,業相不同,令一切眾生勇猛精進,出生普賢智慧之寶,猶如普賢。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處悉能分別無量諸處;如一處,一切處亦復如是,悉決定知滿足普賢大願智寶。◎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八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業分別知無量諸業種種緣造如一業,一切諸業亦復如是,修習普賢菩薩行業智地。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法中悉分別知一切諸法;於一切法中亦知一法,分別諸法而不違不著。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語中悉分別知無量言音,猶如呼響;如一語中一切語言亦復如是,於彼言音無所依著,住菩薩行智慧成就,逮得普賢無礙淨耳。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一法中悉能演說不可說不可說諸法,長養善根不可思議,應時說法,一切時解脫。決定了知眾生諸根,隨其所應聞佛音聲,佛一妙音悅無量眾;一如來所,菩薩大眾充滿法界;究竟了知一切諸行,住普賢地。於唸唸中,如說入法,長養不可說妙智慧身;盡未來劫於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悉能修習虛空等行,勇猛如普賢,修習大智慧,具足一切行,安住普賢地。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一根中,皆悉了知無量諸根,不可數意,不思議境界,修普賢行法門諸根。◎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具菩薩行,生真實妙智:知色微細,知身微細,知剎微細,知劫微細,知世間微細,知方微細,知時微細,知數法微細,知業微細,知報微細,知清淨微細,如是等一切微細,於一念中皆悉了知;隨順普賢菩薩所行,成就普賢真實智慧。離恐怖心,離愚癡心,離散心,離亂心,調伏諸根心,一心正受心,善分別諸法心,善安住智慧心,行普賢行,隨順普賢菩薩迴向心。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知眾生趣微細、知眾生死微細、知眾生生微細、知眾生處微細、知眾生生微細、知眾生種類微細、知眾生界微細、知眾生行微細、知眾生取微細、知眾生境界微細,如是等一切微細,於一念中悉能了知;修普賢行而無懈倦。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分別知初發意菩薩等一切菩薩諸行微細、菩薩處微細、菩薩自在微細、菩薩遊行無量佛剎微細、菩薩法明微細、菩薩淨眼微細、菩薩具足深心微細、菩薩往詣諸如來大眾微細、菩薩諸陀羅尼智門微細、菩薩無量無邊無所畏地一切諸辯方便演說微細、菩薩無量無邊三昧相微細、菩薩見一切佛三昧微細、菩薩莊嚴三昧微細、菩薩法界三昧智慧微細、菩薩自在三昧智慧微細、菩薩三昧智慧微細、菩薩受持盡未來際三昧智慧微細、菩薩勝妙智慧分別一切菩薩三昧微細、菩薩無量無邊一切菩薩出生三昧分別了知微細、菩薩出生三昧智慧往詣一切諸如來所微細;修習一切菩薩廣大甚深無礙三昧,究竟一切種智,得方便地、一切通地、分別實義地,菩薩離癡智,修習普賢無量諸行微細。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於一念中悉知菩薩一切住微細、悉知菩薩地微細、菩薩種種行微細、菩薩出生迴向微細、菩薩得一切諸佛藏微細、菩薩分別智慧微細、菩薩大願神力自在微細、演說菩薩三昧微細、菩薩神力方便微細、菩薩印微細、菩薩一生補處微細、菩薩生兜率天微細、菩薩處天宮微細、菩薩嚴淨佛剎微細、菩薩觀察人中微細、菩薩放大光明微細、菩薩了達家法微細、菩薩眷屬法微細、菩薩一切世界受生法微細、菩薩一身示一切身命終微細、菩薩身入母胎微細、菩薩處母胎微細、菩薩在胎中顯現法界等大眾自在神力微細、菩薩在母胎顯現一切佛自在微細、菩薩生法微細、菩薩遊行七步無畏智微細、菩薩現在王宮方便法微細、菩薩出家求道調伏諸根修法微細、菩薩菩提樹下坐道場法微細、菩薩降魔成最正覺法微細、如來端坐道場放光明微細、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微細、顯現如來無量無邊自在神力微細、如來師子吼大般涅槃微細、如來教化一切眾生未曾有失微細、知如來金剛菩提心微細、顯現如來住持一切世界微細、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施作佛事而無休息微細、究竟受持一切法界微細、虛空界等一切世界為化眾生故普現佛身出興於世微細、一如來身現無量身微細、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智慧眷屬微細,如是一切功德微細,我當悉知;具足究竟,得到彼岸,清淨示現一切眾生。於唸唸中智慧周滿,得不退轉,修菩薩行;具足普賢迴向功德之地,受持一切如來菩薩所行。不離菩薩諸智慧門,一切方便皆悉清淨,普能安隱一切眾生,修菩薩行。具足菩薩諸地功德,得金剛幢迴向之門,出生無量法界諸功德藏,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入諸菩薩深淨法門,演說一切微妙法義,無所違失,悉能慈愍一切眾生。於唸唸中究竟了知思議不思議地諸功德藏,於不思議出生思議,示諸法門,離語言道,得智慧地。一切菩薩皆悉同等,盡未來際修菩薩行,未曾休息。具普賢行,遠離世間一切妄想及語言道,具足受持大願自在,修菩薩行未曾斷絕。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入一切眾生性智微細、分別眾生性智微細、具足演說眾生性智微細、染著眾生性智微細、眾生不動性智微細、眾生動性智微細、無量無邊趣趣眾生性智微細、不可思議眾生種種行性智微細、眾生無量煩惱性智微細、眾生無量清淨性智微細,如是等一切眾生性境界智微細,於一念中如實了知。調伏安隱一切眾生,如應說法而不失時;常轉法輪攝取眾生,說諸法門,修菩薩道;智慧具足,化身無量,安隱眾生,悉令歡喜。慧日普照,深入菩提心,得菩薩自在智,覺悟安住菩薩智境界;修習大乘智,究竟普賢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能分別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智微細、小世界智微細、中世界智微細、不淨世界智微細、清淨世界智微細、無比世界智微細、雜世界智微細、廣世界智微細、狹世界智微細、無礙莊嚴世界智微細、一切世界諸佛出世示現一切智微細、演說一切世界智微細、一身充滿一切世界智微細、放無量光普照一切世界智微細、一切世界一切諸佛顯現自在神力智微細、一妙音聲普聞十方一切世界智微細、一切世界現在諸佛大眾圍遶智微細、一切法界作一佛剎智微細、一佛剎作一切佛剎智微細、一切世界如夢智微細、一切世界如電智微細,如是等一切世界智微細,悉分別知。究竟了達菩薩諸行,皆悉如幻;究竟普賢菩薩行自在智,得普賢菩薩明觀;行一切菩薩行,無有休息,悉離顛倒。見一切佛及佛自在,得無礙身,智無所依,諸善根法無所染著,心之所行,悉無所有。捨離諸方堅固之相,嚴淨菩薩所行之相,而未曾取一切智相。不著眾生,三昧莊嚴;智慧隨順一切法界,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深入無量法界智微細、演說一切法界智微細、度廣法界智微細、分別不可思議法界智微細、分別一切法界智微細、於一念中充滿一切法界智微細、等觀一切法界智微細、一切法界境界無所有智微細、觀察一切法界無礙智微細、解一切法界不生智微細、身持一切法界自在智微細,如是等一切法界智微細,皆悉究竟,成普賢行。受持智慧,得法自在,令眾生歡喜。不捨義身,不見法身;出生無礙平等之智,得無礙行。不著諸法,離一切有,真實無染。隨順世間,行語言法;常樂寂靜,不捨實義。智慧清淨,滅除虛妄,一切所有,悉非堅固。覺悟無量一切法界,一切世間平等不二,一切諸法亦復不二;無所依止,得入普賢菩薩行門,究竟成就平等智慧。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悉能分別一切諸劫智微細,無量劫即是一念智微細,一念即無量劫智微細,阿僧祇劫即是一劫智微細,一劫即是阿僧祇劫智微細,長劫即是短劫智微細,短劫即是長劫智微細,入有佛劫無佛劫智微細,數知一切劫無餘智微細,說一切劫非劫智微細,一念中覺過去、未來、現在際一切諸劫無餘智微細;如是等一切諸劫,一念中以如來智知。得一切菩薩行圓滿王心,得普賢菩薩究竟行心,得一切離虛妄心,得不退大願心,得示現無量無邊世界網中一切如來遍充滿心,得聞持諸佛善根菩薩行心,得與一切眾生大無畏心,得一切劫中示現諸佛出興世心,得一一世界中盡未來以行菩薩道無休息心,得一切世界中如來身業充滿菩薩身心。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知無量甚深法智微細,勝法智微細,雜法智微細,莊嚴法智微細,廣說一切諸法智微細,一切法即是一法智微細,一法即是一切法智微細,一切法悉入非法智微細,非法入一切法亦不違法智微細,入一切佛法方便無有餘智微細;如是一切諸微細法,以無礙智悉能了知。得一切行同一行心,得究竟無量無邊法界心,得無畏力分別法心,決定安住諸無礙行。以一切智充滿諸根,一切佛智正念方便,皆悉現前;成就諸佛廣大功德,充滿世界。普入一切諸如來身,示現一切菩薩身業,出妙音聲普遍世界一切佛所,得威神力智慧意業,出生無量分別方便一切種智,修普賢行得不退轉智。   「『以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知出生一切佛剎無餘智微細,出生一切眾生諸通智慧無餘智微細,出生諸法業報無餘智微細,出生一切眾生心無餘智微細,出生隨時說法無餘智微細,出生分別一切法界無餘智微細,出生虛空界等三世智慧無餘智微細,出生一切語言道法無餘智微細,出生一切世間諸法無餘智微細,出生離世間行法無餘智微細,如是等一切出生智微細;一切如來道、一切菩薩道、一切眾生道出生智微細;修菩薩行,安住普賢行,隨義隨味,皆如實知如夢、如電、如幻、如響、如化;寂滅一切法界,無有真實,無所染著。出生諸佛平等智慧,皆悉究竟,修普賢行,出生微細智。』   「菩薩摩訶薩以如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皆悉迴向:不妄取世間及世間法,不妄取菩提及菩薩,不妄取菩薩行及出生死道,不妄取一切佛及佛法,不妄取調伏不調伏眾生,不妄取善根及迴向,不妄取自己及他人,不妄取施物及受者,不妄取菩薩行及菩提,不妄取法及解法者;如是菩薩摩訶薩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身、無縛無著解脫口、無縛無著解脫業、無縛無著解脫報、無縛無著解脫世間、無縛無著解脫佛剎、無縛無著解脫眾生、無縛無著解脫法、無縛無著解脫智;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則與三世諸佛一切菩薩迴向同等。成就安住三世諸佛一切菩薩迴向,於三世諸佛菩薩迴向,得不退轉。隨順過去一切佛教,具足未來一切佛教,得現在一切佛教;滿足過去諸佛平等正法,成未來諸佛平等正法,向現在諸佛平等正法;與行過去一切佛境界,住未來一切佛境界,等現在一切佛境界;與三世諸佛善根無異,住三世諸佛所住,與三世諸佛同一境界,不違三世諸佛。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心善根迴向。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迴向,一切善根迴向,一切金剛山所不能壞,於一切眾生,第一殊勝;一切眾魔所不能壞,悉能摧滅眾魔邪業,普現一切世界行菩薩行。以善方便,廣為眾生說諸佛法,捨離愚癡,隨順一切佛法智慧。菩薩摩訶薩隨所生處,行、住、坐、臥一切常得不壞眷屬,得清淨念,悉能聞持三世一切諸如來法。盡未來際劫,行菩薩行,未曾休息,而無染著。得普賢行,諸願滿足,得一切智,施作佛事,悉得諸佛菩薩無量自在。」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菩薩未曾有慢心,  一切諸方無比尊,  隨本所修功德業,  亦復不起輕慢心。  所修一切諸功德,  不為自己及他人,  以無縛著解脫心,  迴向饒益一切眾。  永離一切自高願,  亦復棄捨憍慢心,  於最勝所起身業,  勸請說法種種行。  所作無量諸功德,  饒益一切眾生類,  安住無著解脫心,  迴向一切諸如來。  世間無量群生類,  種種方便諸技術,  勝妙甚深微細事,  悉能具足分別知。  世間所有種種身,  斯由身業之所得,  覺悟無量生死行,  逮得不退智慧門。  十方一切無量剎,  微細勝妙伏世界,  菩薩深入智慧門,  於一毛孔悉了知。  一切眾生無量心,  明者了知即一心,  菩薩覺悟智慧門,  不捨增長諸業行。  一切眾生種種根,  上中下品各不同,  所有甚深諸功德,  菩薩隨性悉了知。  一切眾生種種業,  上中下品差別相,  菩薩深入如來力,  悉能具足分別知。  不可思議無量劫,  悉能了知即一念,  一切十方所行業,  菩薩覺悟清淨知。  悉能逆順知三世,  分別其相各不同,  而亦不違平等相,  是則離癡菩薩行。  一切眾生無量行,  愛慢諸結各不同,  菩薩別相分別知,  亦復不捨無相觀。  十方世界諸如來,  具足示現大自在,  難見難得難思議,  菩薩悉能分別知。  兜率陀天大導師,  無比最勝人師子,  功德甚深廣清淨,  一切如實見其性。  示現降神處母胎,  無量自在大神變,  成佛涅槃轉法輪,  一切世間莫能轉。  人中師子初生時,  一切諸勝悉奉敬,  天王帝釋梵天王,  諸有智者悉敬侍。  十方一切無有餘,  無量無數諸法界,  無始無末無中間,  示現無量自在力。  人中尊導現生已,  遊行諸方各七步,  觀察一切眾生類,  無礙法門覺一切。  觀見眾生沒五欲,  人中師子現微笑,  眾生盲冥愚癡覆,  我當度脫三有苦。  大師子吼出妙音,  我為世間第一尊,  顯現明淨智慧燈,  永滅生死愚癡闇。  人中師子出世間,  放大光明無有量,  斷除一切諸惡道,  無量眾苦究竟滅。  或時示現處宮殿,  或現捨家行學道,  人中師子現自在,  饒益一切眾生故。  菩薩初坐道場時,  六反震動諸大地,  普放無量大光明,  遍照五道眾生類。  震動一切魔宮殿,  開發十方眾生心,  昔於菩薩有緣者,  皆悉覺悟真實義。  一毛道中無量乘,  十方一切諸佛剎,  眾生道乘無有量,  彼現最勝大神變。  如是方便隨順覺,  如一切佛所演說,  若諸如來所不說,  亦悉解了分別知。  除滅一切眾魔怨,  普覆三千大千界,  深入一切無礙門,  能壞一切諸魔道。  如來或在諸佛剎,  或復現處諸天宮,  或復現身梵宮殿,  菩薩悉見無障礙。  轉於清淨妙法輪,  如來法身無邊際,  悉於三世一切劫,  最勝演說無窮盡。  諸佛無等師子座,  悉皆充滿十方界,  種種妙相而莊嚴,  佛處彼座難思議。  真佛子等悉圍遶,  充滿法界無有餘,  說菩薩行無邊際,  隨順諸佛出要道。  智者能以一方便,  攝諸佛法無有餘,  種種莊嚴最勝法,  皆悉充滿於法界。  無等無量妙自在,  示現一切種種身,  又現諸趣無量生,  或現采女眾圍遶。  示現出家行學道,  欲令眾生諸根利,  乃至示現般涅槃,  分佈舍利起塔廟。  如是種種無量行,  如來演說佛所住,  一切如來諸功德,  究竟遍知到彼岸。  如是種種無量行,  於一切劫無休息,  亦未曾生憂慼心,  菩薩皆悉善迴向。  一切諸佛自在力,  及佛無量諸功德,  菩薩隨順悉了知,  普為一切眾生說。  如是一切諸法王,  隨彼無量諸境界,  於一念中悉覺悟,  而亦不捨菩薩行。  一切最勝甚深法,  及諸佛剎正法道,  隨順覺悟殊勝行,  究竟迴向到彼岸。  有數無數一切劫,  菩薩深解即一念,  具足修習菩薩行,  於彼勝道不退轉。  十方無量一切剎,  或有淨妙或垢穢,  及彼一切諸如來,  菩薩皆悉分別知。  於唸唸中悉明瞭,  不可思議無量劫,  如是了知三世劫,  具足安住究竟行。  深入了達心所行,  善方便行一切法,  一切佛剎菩薩行,  悉能明瞭分別知。  出生智慧無有量,  出生眾生及諸法,  出生菩提力自在,  一切皆悉無邊際。  深入一切無有餘,  分別一切諸妙法,  悉分別知同異相,  具足廣修菩薩行。  十方一切諸佛剎,  彼有無量無數眾,  彼彼諸性各不同,  菩薩皆能分別知。  過去一切諸如來,  未來現在諸導師,  若能如是知迴向,  則與三世諸佛等。  若能如是知迴向,  則與最勝功德等,  則與最勝智慧等,  則與最勝所行等。  一切世間莫能壞,  諸所學者悉成就,  隨順一切諸最勝,  善能觀察於世間。  菩薩所行不可量,  無量功德悉具足,  堅固安住如來行,  具足分別自在力。◎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十法界等無量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離垢繒繫頂,受大法師記,能廣法施成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心,饒益眾生未曾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一切眾生作調御師,示諸眾生一切智道,為一切眾生作法藏日,善根淨光普照一切;等心普觀一切眾生,欲令眾生常行善根未曾休息。增長清淨微妙智慧,不捨一切善根道業,為一切眾生作大智慧採寶導師,開示一切安隱正道。以一切眾生為首,修行諸法;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真善知識,長養善根。菩薩摩訶薩行法施等一切善法,攝取薩婆若心,究竟正力到於彼岸。修行堅固難壞菩提之心,常樂大願,修習菩提。依善知識,離諂曲心,專求菩提,分別無量一切智門境界。   「菩薩摩訶薩於彼善根迴向,廣大而無限礙,乃至一句一味佛所說法,若有能聞,若持若說,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一心正念無量無邊虛空等世界中,三世諸佛行菩薩行,以此善根迴向,令一切佛常守護念。於一世界盡未來劫,為一眾生修菩薩行;如一世界,乃至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盡未來劫,為一眾生修菩薩行,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以大莊嚴而自莊嚴。不生離佛善知識想,得是想故,常見現在一切諸佛,乃至未曾違離一佛。諸佛菩薩所讚梵行皆悉滿足,行不缺梵行,具足不破梵行,不濁梵行,無垢梵行,不退梵行,不壞梵行,諸佛所讚梵行,無依梵行,無所有梵行,離倒清淨順行三世諸佛菩薩梵行,無礙梵行,無取梵行,無諍梵行,無擇梵行,安住梵行,無比梵行,不動梵行,不亂梵行,無恚梵行。如我行梵行,令一切眾生,皆悉安住此諸梵行,修習梵行,具足梵行,清淨梵行,離垢梵行,明照梵行,離塵梵行,離曀梵行,離熱梵行,離纏梵行,離一切疑梵行,離一切惱害梵行,得到彼岸。   「何以故?菩薩若自不修梵行,令他淨修梵行,無有是處;菩薩自退梵行,令他具足梵行,無有是處;菩薩自破梵行,令他安立梵行,無有是處;菩薩自離梵行,令他立梵行道,無有是處;菩薩自滅梵行,令他修習梵行,無有是處;菩薩不樂梵行,令他樂修梵行,無有是處;菩薩不住梵行,令他安住梵行,無有是處;菩薩不究竟梵行,令他究竟梵行,無有是處;菩薩自捨梵行,令他不捨安住梵行,無有是處;菩薩壞散梵行,令他攝取梵行,無有是處。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如說修行,遠離顛倒,又能廣說離顛倒法;實語實行,修習清淨身、口、意業,離諸染污,行無礙處,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正直心,令他正直心法;菩薩修習忍辱,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修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菩薩自離疑悔,令他離諸疑悔;菩薩自得歡喜信心,令他得不壞信;菩薩自行堅法,令他行堅法;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   「復次,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諸善根門如是迴向: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諸佛無盡法門,分別解說諸佛法門,摧滅一切外道邪論;令辭理窮屈,悉得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法海,於一一生法、一一方便法、一一語言法、一一施設法、一一教法、一一說法、一一法門、一一入法、一一決定法、一一住法,悉得無量無邊無盡法藏。得無畏法深入四辯,廣為眾生說微妙法,盡未來際而無窮盡。成正直心,離諸顛倒,生無礙道,言無謬失,眾生聞法悉皆歡喜;解了眾生一切言音,得不退轉一切法明,一切眾生歡喜無量,悉皆安住一切種智。具足離癡,明淨法辯,聞持諸法,悉能分別一切世界。得法界等無量身,於一念中悉能充滿一切法界;微妙音聲遍滿無量無邊法界,示現眷屬充滿法界。修法界等菩薩淨業,得法界等無量菩薩所住,得法界等無量決定法,學法界等無量諸法究竟,住法界等無量菩薩行,迴向法界等無量菩薩內法。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具足薩婆若,安住薩婆若。   「復次,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見法界等無量一切佛,調伏法界等無量眾生,嚴淨法界等無量佛剎,得法界等無量菩薩智,得法界等無量無所畏,得法界等無量深妙辯,得法界等無量一切菩薩陀羅尼,得法界等無量不可思議菩薩住,具足法界等無量功德藏,具足法界等無量實義善根。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是法,具足成滿,如我無異;一切行等,功德等,智慧等,力等,無畏等,自在等,正覺等,說法等,如實義等,論議等,諸通等。』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   「復次,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如法界無量,出生智慧亦復如是;如法界無量,所見諸佛亦復如是;如法界無量,往諸佛剎亦復如是;如法界無量,菩薩所行亦復如是;如法界不可斷,得一切智亦復如是;如法界等一,得一切智亦復如是;如法界自然清淨,令一切眾生清淨亦復如是;如法界隨順悉至一切,令一切眾生行普賢菩薩行亦復如是;如法界莊嚴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普賢菩薩莊嚴亦復如是;如法界不可壞,令一切眾生得不壞善根亦復如是。   「復次,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諸佛菩薩皆悉歡喜,令諸善根趣薩婆若,令諸善根趣一切智,至一切道,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   「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見一切佛能作佛事故迴向、見一切佛不於佛事生住著心故迴向、見一切佛悉令眾生普得清淨故迴向、見一切佛悉能了知故迴向、見一切佛悉無所著故迴向、見一切佛悉能分別無礙法故迴向、見一切佛具普賢行故迴向、見一切佛未曾失時故迴向、見一切佛出生菩薩無量諸力故迴向、見一切佛不忘其法故迴向。以此善根如是迴向:解法界無生,解法界無自性,解法界如如,解法界無依,解法界無妄,解法界離相,解法界寂靜,解法界無處所,解法界無去無集,解法界無壞。   「復次,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以此法施所攝善根,令一切眾生成大法師,住一切佛無量自在;令一切眾生作無上法師,安立眾生於一切智;令一切眾生成無壞法師,一切問難無能窮盡;令一切眾生作無礙法師,具足諸法無礙照明;令一切眾生作智藏法師,巧方便說一切佛法;令一切眾生成就如來自在法師,能善巧說諸如來智;令一切眾生作淨眼法師,廣說實法不由他教;令一切眾生作正持佛法法師,具足說法,不失一味;令一切眾生作離相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放無量光廣說諸法;令一切眾生作大身法師,一身充滿無數佛剎,興大法雲,普雨佛法;令一切眾生作不失佛法大海法師,一切世間無能壞者;令一切眾生作具足圓滿日光法師,放佛慧光悉能顯照一切諸法;令一切眾生作隨順問答法師,善巧方便廣說諸法;令一切眾生作究竟眾行到彼岸法師,善巧方便開無量法藏;令一切眾生作建立正法法師,分別演說如來道智;令一切眾生作了達諸法法師,讚歎功德不可窮盡;令一切眾生作不虛誑法師,入深真妙諸方便際;令一切眾生作善覺魔事法師,悉能壞散一切諸魔;令一切眾生作諸佛攝護法師,未曾暫起我、我所心;令一切眾生作安隱正法法師,悉得菩薩一切願力。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不選擇業故迴向,不選擇報故迴向,不選擇願故迴向,不選擇法故迴向,不選擇事故迴向,不選擇因故迴向,不選擇成法故迴向,不選擇名身、味身、句身故迴向,不選擇迴向故迴向,不選擇義故迴向。◎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二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第二十一之九   「◎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不著色故迴向;不著聲、香、味、觸、法故迴向;不求生天故迴向;不求欲樂故迴向;不著欲境界故迴向;不求眷屬故迴向;不求自在故迴向;不求生死樂故迴向;不著生死故迴向;不著死此生彼故迴向;不求三有樂故迴向;不求欲相應故迴向;不求樂處故迴向;不毒心故迴向;不壞善根故迴向;不依三界故迴向;不味著諸禪解脫三昧正受故迴向;不求住聲聞、緣覺乘故迴向;但欲調伏一切眾生滿足薩婆若究竟無礙智故迴向;欲令一切善根清淨無礙故迴向;欲令一切眾生超出生死,得大乘智故迴向;欲滿足金剛菩提心故迴向;欲究竟成就不死法故迴向;欲無量莊嚴諸佛種姓示現一切智自在故迴向;欲具足菩薩一切法明神力自在故迴向;欲於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佛剎行普賢行而不退轉,以離癡金剛大莊嚴而自莊嚴,安住普賢菩薩地故迴向;欲盡未來劫行普賢行度脫眾生,示現一切諸佛莊嚴行地安住不斷故迴向。   「菩薩摩訶薩如是平等心迴向;平等法心迴向;一切眾生無量心迴向;無諍心迴向;無所有心迴向;不亂心迴向;等入三世心迴向;於三世諸佛種姓心迴向;得不死神通心迴向;得如來涅槃心迴向;令一切眾生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故迴向;令一切眾生除滅障道法故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具善根歡喜故迴向;欲不失轉法輪時故迴向;欲令一切眾生成十力輪到彼岸故迴向;欲令滿足無量無邊菩薩清淨法願故迴向;欲令成就善知識器,隨順一切善知識教具菩提心寶故迴向;欲令一切住佛深法,正直修習一切佛法,具足無上智慧光明故迴向;欲令一切菩薩無礙慧明常現在前故迴向;欲令一切常見諸佛現在前故迴向;欲令一切得明淨法門故迴向;欲令一切離諸恐怖,具無所畏菩提心門故迴向;欲令一切得菩薩不可思議諸住智門故迴向;欲令一切大悲救護悉得清淨故迴向;欲令一切無餘佛剎皆悉莊嚴故迴向;欲令一切除滅一切魔業鉤餌及魔巧術故迴向;欲令一切修菩薩行,不著一切佛剎故迴向;欲令一切度一切佛法,得一切智廣大心故迴向。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欲令正念清淨故迴向;欲決定故迴向;欲攝取一切佛法分別了知故迴向;欲得無量無邊無礙智故迴向;欲得清淨正直心故迴向;欲令一切眾生修習大慈心故迴向;修習大悲心故迴向;修習喜心故迴向;修習捨心故迴向;得二種無礙解脫,安住善根故迴向;欲分別一切緣起法故迴向;欲分別緣起法,得法化生心故迴向;欲得勇猛幢心故迴向;欲得不壞幢藏故迴向;欲壞一切魔故迴向;欲得一切清淨無礙法心故迴向;欲行一切菩薩行得不退轉心故迴向;欲得樂求勝妙心故迴向;欲得一切功德法自在智樂,求一切智故迴向;欲滿一切願、滅一切惡,受離垢記,得佛自在,為一切眾生轉不退法輪故迴向;欲令如來諸妙勝法無量智慧日光莊嚴大智光明普照一切眾生法界故迴向;欲調伏一切眾生皆悉歡喜成就大願,盡未來劫行菩薩行,滅諸煩惱,離垢清淨,壞裂愛網,除愚癡闇,具足離垢無礙之法,修行菩薩不退轉行,得一切種智故迴向;欲令一切眾生得無礙無上妙智慧身,示現無量諸佛身故迴向。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不著五欲,不依三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以無染污善根迴向;遠離瞋恚善根迴向;捨離愚癡善根迴向;不可沮壞善根迴向;遠離憍慢善根迴向;除滅諂曲善根迴向;以正直心善根迴向;精勤修習善根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大歡喜;於菩薩行得正希望:趣摩訶薩道,具佛種姓,得佛智慧,離一切惡,降伏眾魔;悉能調伏一切眾生,令善知識皆悉歡喜;己所修願皆悉成滿,請一切眾生,設大施會。◎   「◎復次,菩薩摩訶薩以此法施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皆悉具足清淨法音,得柔軟音,得和悅音,得不可思議音,得可愛樂音,得充滿一切佛剎音,得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音,得滅高大散亂音,得充滿法界淨妙音,得攝一切眾生音;令一切眾生得無量音智;令一切眾生得清淨妙音;令一切眾生悉得音聲妙自在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莊嚴音;令一切眾生悉得妙音,眾生樂聞無有厭足;令一切眾生得解脫音,悉到彼岸;令一切眾生得歡喜音;令一切眾生得佛清淨語言音;令一切眾生得佛音聲,具妙辭辯遠離愚癡;令一切眾生得莊嚴諸法妙陀羅尼,於一一法說無量行,眷屬無數,充滿法界,悉能聞持不可思議金剛正法,廣分別說,能以無量句身、味身具足演說無量法藏,種種法相,住無著處,得諸法明;令一切眾生究竟薩婆若,攝一切法,以句身、味身於諸法義得自在音,於無礙音具足自在,得到彼岸;令一切眾生得無憂音聲,得無畏音聲,得無染污音聲,得功德音聲,得令眷屬歡喜音聲,得如法音聲,得諸佛法語言音聲,得疾除滅一切眾生疑網音聲,得具足辯才不斷音聲,得勝覺悟眾生音聲。   「復次,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得淨法身;令一切眾生得淨妙功德;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令一切眾生得淨業報;令一切眾生得清淨薩婆若心;令一切眾生得無量清淨菩提之心;令一切眾生得淨方便悉能分別眾生諸根;令一切眾生得清淨性;令一切眾生得清淨無礙行滿足諸願;令一切眾生得清淨正念智慧不斷辯才。   「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得如是等清淨妙身,所謂:明淨身、離濁身、究竟淨身、清淨身、離塵身、離種種塵身、離垢身、光明身、可愛樂身、無礙身,以如是身普應十方一切世界,示一切業,示現眾生,普照一切,示現一切猶如鏡像淨水之月,令一切眾生悉得如是淨妙之身。示現眾生菩薩諸行;示現眾生諸深妙法;示現眾生無量功德;示現眾生真實正道;示現眾生具足諸法;示現眾生一切大願住於一剎;示現一切世界如來出世;示現一切諸佛神足自在;示現受持菩薩不思議解脫;示現普賢諸行一切願智。菩薩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功德智身。   「復次,菩薩摩訶薩以此法施所攝善根如是迴向:令一身遍一切世界,行菩薩行,眾生見者,皆悉不空,得不退轉菩提之心;令一切眾生隨順真實,得不壞心;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行菩薩道而無厭足。具法界等大慈悲心,教化眾生未曾失時。分別諸根,念善知識於一念中,悉見現在一切諸佛正念如來,未曾暫捨。修諸善根無有虛欺,安立眾生於一切智,悉得不退清淨法輪,悉得一切諸佛法明,受持一切諸佛法雨,行菩薩行。入一切眾生,入一切剎,入一切法,入一切世間,入一切三世,入一切眾生諸業報智,入一切菩薩巧方便智,入一切菩薩出生智,入一切菩薩淨境界智,入一切佛住持境界,入一切無量無邊法界修菩薩行,安住諸住;是為菩薩摩訶薩法施善根迴向。   「復次,菩薩摩訶薩修善根業如是迴向:令一切佛剎皆悉清淨,以無量莊嚴具而莊嚴之;令一佛剎廣大如法界,如一佛剎,一切佛剎亦復如是。得最正覺於一佛剎,悉皆顯現一切佛剎,如一佛剎,一切佛剎亦復如是。彼一一剎以法界等諸莊嚴具而莊嚴之:無量阿僧祇眾寶莊嚴;無量阿僧祇清淨眾寶高座,諸妙寶衣以敷其上;無量阿僧祇眾妙寶帳,一切寶鈴諸寶垂帶以為莊嚴;無量寶蓋以張其上;無量寶雲雨一切寶,散眾寶華,見者無厭;無量妙寶以為欄楯,妙寶樓閣而莊嚴之;無量寶鈴自然演暢諸佛妙法;無量寶華周遍充滿,眾妙寶色以為莊嚴;無量寶樹充滿其剎,出生無量妙寶華果;無量妙寶以為宮殿,妙寶樓觀遍遊諸剎;無量妙寶以為欄楯大寶莊嚴;無量妙寶為偏樓閣,一切淨寶而莊嚴之;無量寶門,種種寶鬘而嚴飾之;無量珍寶半月形像,悉以眾寶而莊嚴之;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珍寶莊嚴,諸佛淨業善根所起;無量寶藏莊嚴,又以眾寶而莊嚴之;流出無量清淨寶河,常流正法未曾斷絕;無量法海周遍其剎,正法淨水湛然充滿;無量阿僧祇寶分陀利華皆悉充滿,自然演出正法華音;無量阿僧祇須彌寶山莊嚴,智慧須彌皆悉具足;無量阿僧祇八楞妙寶莊嚴,諸寶瓔珞以為垂帶;無量阿僧祇明淨寶莊嚴,放大慧光普照法界;無量阿僧祇寶鈴莊嚴,自然演出微妙音聲;無量阿僧祇眾寶階道以為莊嚴,菩薩妙寶皆悉充滿;無量阿僧祇寶繒莊嚴,不可思議寶色清淨建立;無量阿僧祇寶幢莊嚴,半月寶像而嚴飾之;無量阿僧祇寶幡莊嚴,悉能普雨無量寶幡;無量阿僧祇寶繒莊嚴充滿世界,莊飾虛空,敷無量阿僧祇細軟寶衣以為莊嚴;無量阿僧祇眾寶旋流以為莊嚴,示現菩薩清淨一切智眼;無量阿僧祇寶鬘莊嚴,一一寶鬘,百千菩薩以為嚴飾;無量阿僧祇眾寶宮殿莊嚴,悉能除滅諸處所愛;無量阿僧祇眾寶莊嚴,金剛摩尼以為嚴飾;無量阿僧祇雜寶莊嚴,示現無量清淨妙色;無量阿僧祇金剛圍山莊嚴,清淨明徹無所障礙;無量阿僧祇妙香莊嚴,其香普熏一切世界,出生無量阿僧祇諸變化身,一一化身與法界等,各放無量阿僧祇妙寶光明;一一光明出一切光,無量阿僧祇明淨寶光以為照耀,能發眾生淨智慧光;放無量阿僧祇無礙寶光,一一光明普照法界;無量阿僧祇眾寶莊嚴,一一寶中具一切寶;無量阿僧祇寶藏莊嚴,自然演說諸法寶藏;無量阿僧祇寶幢莊嚴,建立如來妙智慧幢;無量阿僧祇賢寶莊嚴,具足清淨大乘賢寶;無量阿僧祇寶園莊嚴,菩薩三昧清涼悅樂;無量阿僧祇諸妙寶音自然演出,一一音中出如來音,充滿十方無不聞者;無量阿僧祇寶像莊嚴,一一像身普放無量法寶光明;無量阿僧祇眾相莊嚴,一切眾相無相莊嚴;無量阿僧祇寶威儀莊嚴,見者樂求菩薩威儀;無量阿僧祇長養眾寶莊嚴,出生一切妙寶庫藏;無量阿僧祇眾寶安住莊嚴,一切眾寶而嚴飾之;無量阿僧祇寶衣莊嚴,皆悉普覆具足菩薩無量三昧;無量阿僧祇妙衣莊嚴,其發心者即得菩薩善現等諸陀羅尼;無量阿僧祇修寶莊嚴,悉能分別業寶報應,決定清淨;無量阿僧祇無礙知見妙寶莊嚴,若有見者悉得諸法清淨法眼;無量阿僧祇寶天冠莊嚴,具足成就智慧天冠;無量阿僧祇寶座莊嚴,成佛清淨寶師子座;然無量阿僧祇明淨寶燈,具足明淨妙智慧燈;無量阿僧祇寶多羅樹莊嚴,一一多羅樹以寶瓔珞而嚴飾之;無量阿僧祇眾寶涼臺以為莊嚴;無量阿僧祇寶樹莊嚴,不思議鳥棲集其上出妙音聲;無量阿僧祇妙寶化華莊嚴,一一華上無量菩薩結跏趺坐遍遊法界;無量阿僧祇果實莊嚴,具薩婆若大智慧果;無量阿僧祇眾寶聚落莊嚴,皆悉修習清淨正法;無量阿僧祇寶宅莊嚴,眾寶街巷人民充滿;無量阿僧祇大王寶都莊嚴,彼諸大王勇猛精進被大法鎧,於無上道堅固不退;無量阿僧祇寶捨莊嚴,除滅一切房室貪愛;無量阿僧祇寶衣莊嚴,隨意受用無所貪著;無量阿僧祇寶家莊嚴,捨家出家菩薩充滿其中;無量阿僧祇無厭足寶莊嚴,見者能生無量歡喜;無量阿僧祇寶輪莊嚴,放不思議智慧光明,轉不退輪;無量阿僧祇妙寶行樹莊嚴,以清淨因那尼羅寶而莊校之;無量阿僧祇寶地莊嚴,分別示現不思議寶;無量阿僧祇樂器莊嚴,出自然音充滿法界;無量阿僧祇樂器莊嚴,盡未來際常出法音,未曾斷絕;無量阿僧祇寶身莊嚴,充滿其剎,悉能受持一切法寶;無量阿僧祇清淨寶口莊嚴,具足一切功德藏寶,出無量阿僧祇淨寶言音,常說無量淨妙法寶;無量阿僧祇清淨寶心莊嚴,得正直寶,一切智願皆悉充滿;無量阿僧祇清淨寶念莊嚴,除滅愚癡,得一切智無上寶王;無量阿僧祇清淨寶趣莊嚴,悉能攝受一切諸佛正法之寶;無量阿僧祇菩薩寶慧莊嚴,決定善知一切佛法;無量阿僧祇不放逸寶智慧莊嚴,一切智寶皆悉充滿;無量阿僧祇清淨寶眼莊嚴,於一切十力寶無所障礙;無量阿僧祇清淨寶耳莊嚴,善能聽聞一切法界微妙音聲而無障礙;無量阿僧祇清淨寶鼻莊嚴,聞淨寶香而無厭足;無量阿僧祇清淨寶廣長舌莊嚴,善說一切諸語言法;無量阿僧祇清淨寶身莊嚴,遊行十方而無罣礙;無量阿僧祇清淨寶意莊嚴,悉能修習普賢菩薩一切大願;無量阿僧祇清淨寶音莊嚴,微妙音聲皆悉充滿一切世界;無量阿僧祇寶身業莊嚴,具足一切智慧寶業;無量阿僧祇寶口業莊嚴,廣說無量智慧妙寶;無量阿僧祇清淨寶意業莊嚴,究竟一切無礙寶智。   「菩薩摩訶薩復如是念:於彼一切諸如來剎,於一佛剎、一方、一毛道中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清淨智慧。諸大菩薩皆悉充滿,如一佛剎、一方、一毛道盡虛空、法界等,一切佛剎,一切方,一切毛道亦復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迴向妙寶莊嚴一切佛剎,如寶莊嚴一切佛剎,廣說香莊嚴,乃至究竟無量清淨妙香意業無礙寶智亦復如是。廣說華莊嚴,乃至究竟淨華意業無礙寶智亦復如是。廣說鬘、塗香、末香、衣、蓋、幢幡,乃至百事莊嚴亦復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以此法施等所攝善根迴向:長養善根故迴向,嚴淨佛剎故迴向,令一切眾生清淨平等故迴向。令一切眾生除滅瞋恚;令一切眾生具足平等甚深佛法;令一切眾生具足平等不可壞清淨功德力;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無盡智慧度諸佛法;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清淨梵音;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無礙淨眼,究竟虛空法界等無礙智;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平等正念,盡過去劫;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無礙智,決定了知一切諸法;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菩提,充滿法界無所障礙;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諸妙善根;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身、口、意業,具足功德莊嚴清淨;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普賢菩薩一切所行;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清淨佛剎;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具足,深入一切智行;令一切眾生離一切惡,悉得平等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一切知見,皆能分別他人心念;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安住白法;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於一念中具一切智,究竟滿足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平等道行,清淨具足。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普為一切平等迴向;令一切眾生悉得清淨分別諸法之力,廣為眾生解說迴向。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修菩薩淨行,得無量法海,於一一法海無量法界等,清淨智慧普照法界;令一切眾生分別解說一切句義;令一切眾生悉得一切法明三昧普照諸法;令一切眾生皆悉具足隨順三世諸佛辯才;令一切眾生得三世佛自在之身;令一切眾生得無礙善根,起佛法愛,不退大悲,救護眾生;令一切眾生得無礙智不思議法,能淨歡喜一切眾會;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剎、翻覆佛剎、俯伏佛剎、微細佛剎、廣大佛剎、清淨佛剎、穢濁佛剎,於如是等諸佛剎中,悉轉清淨不退法輪;令一切眾生於唸唸中悉得無盡無所畏辯,廣說佛法,不可窮盡;令一切眾生常樂,一向專求勝法,於一切法得智慧自在;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廣說一切法。復次,菩薩摩訶薩安住法界無量善根迴向;法界無量身業迴向;法界無量口業迴向;法界無量意業迴向;法界無量妙色迴向;法界無量妙受、想、行、識迴向;法界無量平等陰迴向;法界無量平等界迴向;法界無量平等入迴向;法界無量內平等迴向;法界無量外平等迴向;法界無量勇猛精進平等迴向;法界無量正直心平等迴向;法界無量方便平等迴向;法界無量性平等迴向;法界無量諸根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三世平等迴向;法界無量業報平等迴向;法界無量離諸煩惱清淨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一切眾生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一切佛剎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一切諸法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一切世間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一切諸佛菩薩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一切菩薩行願平等迴向;法界無量一切菩薩平等道迴向;法界無量一切菩薩成就一切善根迴向;法界無量一切諸法平等無二迴向;法界無量一切如來眷屬圓滿平等迴向。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安住法界等無量清淨身業;安住法界等無量清淨口業;安住法界等無量清淨意業;安住法界等無量清淨行願;安住法界等無量清淨眷屬;安住法界等無量一切菩薩清淨智慧,廣說諸法;安住法界等無量清淨身,充滿一切世界、法界,得一切法明清淨無畏,以一言音悉除一切眾生疑惑,皆令歡喜,調伏諸根,安立無上智、諸力、無畏一切自在力佛無量功德上妙法中。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法界等無量迴向。菩薩摩訶薩以此法施等一切善根悉迴向已,成就普賢菩薩無量無邊一切行願,悉能嚴淨無量無邊虛空、法界等一切佛剎,令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足成就無量無邊智慧,深入一切法,於唸唸中示現無量無數一切世界諸佛出世。悉得無量無邊諸佛自在;悉得無量無邊如來自在;悉得無量無邊廣大自在;悉得無量無邊無礙自在;悉得無量無邊無障自在;悉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悉得無量無邊令一切眾生清淨自在;悉得無量無邊一切世界住持自在;悉得無量無邊一切不可言說自在;悉得無量無邊一切時自在;悉得無量無邊一切諸通無礙智自在;悉得無量無邊廣說諸法充滿法界自在;悉得無量無邊滿足普賢菩薩淨眼;悉得菩薩無量無邊淨耳,聞持諸佛所說正法,能以一身結跏趺坐,充滿十方一切世界,而不迫迮一切眾生;悉得無量無邊具足深入三世智慧;悉得無量無邊清淨菩提、清淨眾生、清淨佛剎、清淨諸佛、清淨諸入;悉得無量無邊虛空、法界等清淨智慧;悉得無量無邊眾生語言音聲清淨智慧,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出生三世諸菩薩行清淨智慧,於一念中皆悉究竟三世如來清淨智慧,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具足成就平等正觀,決定智慧,究竟到彼岸。」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百萬佛剎微塵等世界六種震動;佛神力故,法如是故,雨天華雲,雨天鬘、天末香、天寶衣、天莊嚴、天香、天摩尼寶、天沈水香、天阿伽樓香、天婆羅揵馱香、天堅固香、天栴檀香、天雜色幡蓋。無量阿僧祇天身不可思議微妙法音、不可思議諸天妙音讚歎如來;無量阿僧祇諸天讚歎善哉雲雨;無量阿僧祇那由他諸天恭敬禮拜;無量阿僧祇那由他諸天歡喜念佛,修習不可思議諸佛功德;無量阿僧祇諸天出娛樂音供養如來;放無量阿僧祇廣大光明,出過諸天,普照虛空、法界等一切佛剎,示現無量阿僧祇如來化身,自在威力,出過諸天。如此世界,一切四天下兜率陀天刪兜率陀天王宮,說如是法,一切十方世界刪兜率陀天王宮亦復如是。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微塵等世界,各有百萬佛剎微塵等菩薩悉來雲集,鹹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大迴向。我等悉同一號,名金剛幢。於金剛光世界,金剛幢佛所來詣此土。彼諸世界佛神力故,亦說是法;大會眷屬、說法句味,皆悉同等。我等承佛神力,從彼土來,為汝作證。如我來此世界為汝作證,一切十方一切四天下刪兜率陀天王宮摩尼寶殿上說如是法,往為作證,亦復如是。」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及諸眷屬,一切法界,諸義句味,修習無量廣大之心,無上大悲普覆一切。其心安住三世一切諸佛種性,悉究竟度諸佛功德,成就諸佛自在寶身。悉能分別一切眾生希望心行,隨彼所種善根,悉知其時;隨順法身,示現色身。如是觀已,以偈頌曰: 「菩薩受此,  無量法寶,  自然正覺,  大法師記。  為調御師,  普照諸法,  善悟無礙,  最正覺道。  菩薩為法,  調御大師,  能廣演說,  難得深法。  十方一切,  無量大眾,  皆悉安立,  諸正法門。  菩薩悉飲,  無量法海,  興大法雲,  普雨法雨。  耀明法日,  普照世間,  說微妙法,  饒益眾生。  此法施主,  甚難值遇,  具足成就,  諸法方便。  以智慧明,  普照其心,  為世無畏,  廣說深法。  善能修習,  變化之心,  廣能開發,  諸正法門。  成就諸門,  最勝法海,  普為世間,  擊甘露鼓。  能具足說,  難得妙法,  以法長養,  一切功德。  清淨正法,  真直之法,  示現眾生,  甚深法藏。  最勝授彼,  灌頂法王,  具足成就,  智慧藏身。  無相妙智,  觀法真相,  菩薩善法,  而得安住。  菩薩法施,  最為殊勝,  一切諸佛,  鹹共讚歎。  隨順一切,  天中之天,  彼能出生,  一切諸佛。  菩薩清淨,  微妙法身,  悉從諸佛,  真法化生。  明淨法燈,  饒益眾生,  說無量法,  除滅憂惱。  菩薩佈施,  清淨妙法,  隨順思惟,  一切善根。  無量世界,  所作功德,  清淨智慧,  皆悉迴向。  一切諸佛,  所得功德,  悉令眾生,  具足成就。  分別一切,  清淨功德,  究竟諸佛,  莊嚴彼岸。  十方一切,  無量無數,  諸如來等,  嚴淨佛剎。  如是一切,  無餘佛土,  眾生莊嚴,  不可思議。  一切如來,  所有智慧,  悉令眾生,  清淨具足。  猶如普賢,  菩薩莊嚴,  悉令眾生,  亦復如是。  具足成就,  無量自在,  充滿無餘,  一切世界。  一切十方,  無餘眾生,  皆悉安住,  彼清淨行。  十方無量,  一切佛剎,  彼諸如來,  行菩薩行。  悉令十方,  一切眾生,  究竟成就,  無上勝行。  一切佛子,  行佛功德,  無量無邊,  不可稱數。  諸佛如來,  悉分別知,  皆令眾生,  具足成就。  菩薩具足,  諸神通力,  悉能善學,  一切所學。  遊行十方,  一切世界,  示現無量,  自在神力。  菩薩能於,  一念之中,  悉見諸佛,  與眾生等。  菩薩能於,  一毛道中,  悉見一切,  諸佛正法。  一切眾生,  無量諸行,  一切最勝,  悉分別知。  常平等心,  恭敬供養,  一切十方,  無量諸佛。  種種眾香,  諸雜寶華,  無量寶衣,  及諸幡蓋。  悉皆充滿,  無量法界,  以用供養,  一切諸佛。  菩薩能於,  一毛道中,  悉見諸佛,  數不可議。  普能供養,  世間明燈,  其所聞法,  悉能受持。  恭敬禮拜,  五體投地,  舉身自歸,  一切最勝。  盡未來際,  無量諸劫,  讚歎十方,  一切最勝。  於一佛所,  諸供養具,  數與一切,  眾生類等。  如一佛所,  諸供養具,  一切佛所,  亦復如是。  無量無邊,  一切諸劫,  菩薩恭敬,  一切導師。  窮盡無量,  一切諸劫,  恭敬供養,  而無厭足。  一切眾生,  無量諸劫,  於此劫中,  修菩薩行。  恭敬供養,  一一如來,  盡一切劫,  而無厭足。  一切最勝,  所說大劫,  悉無有能,  稱量數者。  爾所一切,  諸大劫中,  修菩薩行,  而無厭足。  悉能覺悟,  一切法界,  廣大無邊,  無有分際。  眾妙寶華,  充滿其中,  以用供養,  眾生等佛。  諸妙寶華,  色香具足,  清淨鮮潔,  無量莊嚴。  一切世間,  無可為譬,  而以供養,  一切最勝。  眾生數等,  無量佛剎,  諸妙寶蓋,  彌滿其中。  悉以此蓋,  奉一如來,  供一切佛,  亦復如是。  微妙最勝,  奇特塗香,  一切世間,  無有倫匹。  以此塗香,  盡眾生劫,  供養一切,  諸佛如來。  如是末香,  種種雜華,  微妙香熏,  無量寶衣。  無數妙寶,  諸莊嚴具,  以供如來,  而無厭足。  眾生數等,  一切諸佛,  於一念中,  悉成正覺。  以無量偈,  讚歎宣揚,  恭敬供養,  天人導師。  眾生數等,  世間明智,  菩薩無上,  殊勝供養。  眾生數等,  一切諸劫,  如來歎德,  猶不能盡。  如是供養,  一切諸佛,  具足成就,  如來自在。  安住普賢,  菩薩所行,  悉能睹見,  一切諸佛。  已作未作,  及現所作,  無量無數,  一切善根,  修習普賢,  菩薩所行,  安住普賢,  菩薩諸地。  一切世間,  悉無有餘,  諸佛所知,  眾生種類,  悉令成就,  智慧明達,  猶如普賢,  菩薩所得。  如佛所說,  一切諸行,  菩薩悉能。  具足修習。  悉以迴向,  一切眾生,  普令成就,  無上迴向。  一切十方,  諸如來剎,  悉能覺悟,  了達其因。  悉令一切,  無餘眾生,  皆與普賢,  菩薩齊等。  成就佈施,  悉如迴向,  持戒具足,  如普賢力。  勇猛精進,  而不退轉,  成就忍辱,  不可沮壞。  善入甚深,  諸禪正受,  分別了知,  一切三昧。  清淨智慧,  了達三世,  一切世間,  所不能知。  身口諸業,  及與意業,  音聲語言,  皆悉清淨。  究竟成就,  菩薩諸行,  悉與普賢,  菩薩齊等。  譬如如如,  一切法界,  捨離憍慢,  諸散亂心。  永滅障礙,  普皆清淨,  悉令眾生,  亦復如是。  如是殊妙,  最勝迴向,  一切如來,  之所演說。  以此無量,  善根迴向,  具足成就,  菩薩所行。  一切無餘,  諸佛真子,  普修行此,  深迴向法。  攝取一切,  微妙法界,  深入安住,  諸善逝力。  若有樂求,  此殊勝行,  如來所說,  甚深彌廣。  此諸佛子,  皆悉安住,  具足成就,  猶如普賢。  一切眾生,  尚可知數,  一切三世,  心猶可知。  普賢菩薩,  功德深廣,  無量無邊,  不可了知。  一毛可量,  十方虛空,  一切剎塵,  悉可知數。  殊勝大仙,  真佛子等,  所住功德,  不可稱量。」◎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上,與大菩薩眾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俱來集會。   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行處悉得自在,諸佛如來智慧入處悉皆得入;善能教化一切世間,於唸唸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具足一切菩薩所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國土,常修一切諸菩薩行;具足菩薩福德智慧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令眾生背生死道向涅槃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遊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神足皆悉已得,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會,勸發諮請受持法輪,常以大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邊,於無數劫說不可盡。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淨月藏菩薩、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菩薩、智慧照明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優缽羅華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樂說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明威德王藏菩薩、大金山光明威德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焰德相莊嚴藏菩薩、焰熾藏菩薩、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礙妙音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世間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說,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即時十方世界於一方過億佛土微塵數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佛皆現其身,名金剛藏;十方世界皆亦如是,同聲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如是十方世界微塵數等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所謂:盧捨那佛本願力故;本威神力故;汝有大智慧故;欲宣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故。所謂: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一切佛法故;廣法智故;決定說諸法故;無分別智善分別故;一切世間法不能染故;出世間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議智力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所謂: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故;菩薩安住十地故;分別說無漏法故;大智慧光明善分別以自莊嚴故;入具足智門故;隨所應住次第說故;得無礙樂說光明故;具足大無礙智地故;不忘失菩薩心故;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界故;得至一切處決定智故。   「金剛藏!汝當說此法門差別。所謂:諸佛神力故;汝能堪受如來智慧神力故;自善根清淨故;清淨法界故;饒益眾生故;入法身智身故;於一切佛得授記故;得一切世間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淨出世間善根故。」即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真實無上身,與無障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慧,與善憶念不忘,與善決定慧,與至一切智處,與諸佛無壞力,與諸佛無所畏,與諸佛無礙智分別諸法善開法門,與一切諸佛上妙身、口、意業。   何以故?以得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故,亦是菩薩本願力故,直心清淨故,智慧明白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念持無量法故,信解清淨光明法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可壞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爾時,十方諸佛,皆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決定,無有過,不可壞,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眾生,為救度一切世間,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入過去諸佛智地,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智地?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為是地故,我如是說。何等為十?一曰歡喜,二曰離垢,三曰明,四曰焰,五曰難勝,六曰現前,七曰遠行,八曰不動,九曰善慧,十曰法雲。是十地者,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不見有諸佛國土不說是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最上明淨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隨順諸地智慧。」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時,一切菩薩聞說菩薩十地名已,鹹皆渴仰,欲聞解釋,各作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說十地名已,默然而住?」   時,大菩薩眾中,有菩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之所念,以偈問曰: 「淨念智慧人,  何故說菩薩,  諸地名號已,  默然不解釋?  今諸大菩薩,  心皆懷猶豫,  何故說是名,  而不演其義?  大智諸菩薩,  鹹皆欲聽聞,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是諸菩薩眾,  清淨無瑕穢,  安住堅實中,  具足智功德。  皆以恭敬心,  瞻仰於仁者,  願欲聞所說,  如渴思甘露。」   時,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悅,以偈答曰: 「諸菩薩所行,  第一難思議,  分別是十地,  諸佛之根本。  微妙甚難見,  非心所能及,  從佛智慧出,  若聞則迷沒。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以為第一妙,  心無有疑難。  遠離計我心,  及心所行地,  如是諸菩薩,  爾乃能聽聞。  寂滅無漏智,  分別說甚難,  如畫於虛空,  如執於疾風。  我念佛智慧,  第一難思議,  眾生少能信,  是故我默然。」   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語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眾直心清淨,善行菩薩道,善集助道法,善恭敬供養諸佛;於無量佛多種善根,成就無量深厚功德,離癡疑悔,無有貪著及諸結礙,深心信解,安住不動,於是法中不隨他教。是故,佛子!當承佛力敷演此義,是諸菩薩於是深法皆能證知。」   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願說安隱法,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令智慧清淨。  眾智淨無垢,  安住深信解,  於諸無量佛,  證知十地義。」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諸大眾雖皆清淨離癡疑悔,於是法中不隨他教;其餘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或生疑悔,是人長夜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是眾雖清淨,  深智離疑悔,  其心已決定,  不復隨他教。  無動如須彌,  不亂如大海,  其餘不久行,  智慧未明瞭。  隨識不隨智,  聞已生疑悔,  彼將墮惡道,  愍念故不說。」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願承佛力,善分別此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易信解;所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一切菩薩護是事故,勤行精進。何以故?是菩薩最上所行,得至一切諸佛法故。譬如一切文字,皆初章所攝,初章為本,無有一字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時,解脫月菩薩欲明顯此義,以偈頌曰: 「善哉智慧子,  清淨行具足,  願說十地行,  所入十地法,  具足於智慧,  得以成菩提。  所有十方佛,  最勝人中尊,  皆共護念汝,  說是十地義。  十地為根本,  是名智行處,  亦為究竟道,  佛無量法聚。  譬如諸文字,  皆攝在初章,  諸佛功德智,  十地為根本。」   爾時,諸菩薩一時同聲以偈請金剛藏菩薩言: 「上妙智慧人,  樂說無有量,  德重如山王,  哀愍說十地。  戒念慧清淨,  說是十地義,  十力之根本,  無礙智本行。  戒定慧功德,  集在仁者心,  憍慢諸邪見,  皆悉已滅盡。  是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譬病思良醫,  如飢思美膳。  我等亦如是,  聞甘露法味,  是故曠大意,  願開初地門,  乃至第十地,  次第為我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三惡道苦皆得休息;悉照十方諸佛大會說法之眾,顯現如來不思議力。是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臺;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從眉間白毫俱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現如來不思議力,悉照一切諸佛大會,及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一切大眾,並金剛藏菩薩及師子座。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臺。時,諸大光明雲臺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無等等諸佛,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最尊世間主。  於釋迦佛前,  而現此神力,  以佛力開現,  法王無畏藏。  說諸地所行,  諸地義差別,  承諸佛神力,  無有能壞者。  若人聞法寶,  則為諸佛護,  漸次具諸地,  得以成佛道。  若人堪任聞,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必得聞此經,  若人癡疑悔,  終不能得聞。  是故今佛子,  說諸地智道,  入勢力觀法,  次第而修行。  得至於餘地,  各得所利益,  利一切世間,  願說勿令斷。」◎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益信敬,以偈頌曰: 「諸佛聖主道,  微妙甚難解,  非思量所得,  唯智者行處。  其性從本來,  寂然無生滅,  從本已來空,  滅除諸苦惱。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無中亦無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諸佛所行處,  清淨深寂滅。  言說所難及,  地行亦如是,  說之猶尚難,  何況以示人?  諸佛之智慧,  離諸心數道,  不可得思議,  非有陰界入。  但以智可知,  非識之所及,  如空跡難說,  何可示其相?  十地義如是,  非心意所行,  是事雖為難,  發願行慈悲。  漸次具諸地,  智者所能及,  如是諸地行,  微妙甚難見。  不可以心知,  當承佛力說,  汝等當恭敬,  鹹共一心聽。  智慧所隨順,  諸地相入行,  於無量億劫,  說之不可盡。  今如實略說,  其義無有餘,  一心恭敬待,  今承佛力說,  大音唱因諭,  義名不相違。  佛神力無量,  今皆在我身,  我之所說者,  如大海一渧。」   金剛藏菩薩說此偈已,告於大眾:「諸佛子!若眾生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為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得一切種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具足佛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心故,為向十方無餘無礙智故,為淨一切佛國令無餘故,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故,為自在轉大法輪廣示現佛神力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諸佛子!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決定眾生力、佛力,趣向無礙智,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菩薩發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在諸菩薩數,等入三世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歡喜地,多喜、多信、多清淨、多踴悅、多調柔、多堪受、不好鬥諍、不好惱亂眾生、不好瞋恨。   「諸佛子!諸菩薩住是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與眾殊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可壞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為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薩所入智慧方便門故,生歡喜心。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生歡喜心;近智慧地,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諸菩薩數,生歡喜心;離一切恐怖,生歡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眾生,供給所須,是故菩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如是菩薩永離一切諸恐怖事。   「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於一切眾生,心無嫌恨,直心堅固,自然清淨,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所謂:信心增上,多行淨心;解心清淨,多以信心分別;出生大悲,成就大慈,心不疲懈,以慚愧莊嚴,成就忍辱柔和,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善知識;日夜常修一切善根,常愛樂法,求多聞無厭;如所聞法,正念觀察,心不貪著,不求名聞,不求利養資生之物,常生寶心,無有厭足;樂一切智地,欲得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求助諸波羅蜜法,離諸諂曲,如說能行;常行實語,不污諸佛家,不捨菩薩戒,生薩婆若心,不動如山王,不樂世間事,成就出世間善根,集善助菩提法,無有厭足,常求勝中勝道,菩薩成就如是淨地法,名為安住歡喜地。菩薩如是安住歡喜地,發諸大願,生如是定心。所謂:我當以清淨心供養一切諸佛,皆無有餘,一切供具隨意供養;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供養一切劫中所有諸佛,以大供養具無有休息。又一切諸佛所說經法皆悉受持,攝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所教化法,悉皆隨順,一切諸佛法,皆能守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皆守護一切劫中一切佛法無有休息。又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從兜率天下、入胎、處胎、初生、出家、成佛道時,勸請轉大法輪,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三時轉故,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奉迎供養一切諸佛無有休息。   「又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可壞,無分別,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及諸波羅蜜本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中菩薩所行,以諸教化成熟眾生,無有休息。   「又一切眾生若有色、若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教化成熟斷一切世間道,令住佛法一切智慧,使無有餘;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又一切世界廣狹及中,無數無量,不可分別、不可壞、不可動、不可說、粗細、正住、倒住、平坦、方圓,隨入如是世界智,如因陀羅網差別,如是十方世界差別,皆現前知,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如是世界皆現前知,無有休息。   「又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一一佛土無量莊嚴,離諸垢穢具足清淨,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常有諸佛大神通力,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淨如是國土,無有休息。   「又一切菩薩同心同學,共集諸善,無有怨嫉,同一境界,等心和合,常不相離,隨其所應,能現佛身,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境界,神通智力,常得隨意神通,悉能遊行一切國土,一切佛會,皆現身相,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有如是不可思議大智慧,具足菩薩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如是大智慧道,無有休息。   「又乘不退輪,行菩薩道,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有見我者,心即歡喜,離諸煩惱;如藥樹王,為得如是,行菩薩道;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不退道,所作不空,無有休息。   「又於一切世界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毛端,示現入胎、出家、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槃、現諸如來大神智力、隨一切眾生所應度者,唸唸中得佛道;知一切法如涅槃相,以一音聲,令一切眾生皆發歡喜;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示眾生大智地,使知一切法皆是假偽;以大智慧神通自在出生變化,充滿法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得佛道事,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   「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此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若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諸佛子!菩薩決定發是大願,則得利安心、柔軟心、調順心、寂靜心、不放逸心、寂滅心、直心、和潤心、不恚心、不濁心。如是則成信者,樂以信分別功德:信諸佛本所行道,信行諸波羅蜜而得增長,信善入諸地得殊勝功德,信得成佛十力,信具足四無所畏,信不共法不可壞,信諸佛法不可思議,信諸佛自在神力無量無邊,信諸如來無量行門,信從因緣以成果報。舉要言之:信諸菩薩普行諸佛功德、智慧、威神力等。   「諸佛子!菩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離相、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作、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如是難壞。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無明癡冥,蔽其慧眼,常立憍慢幢,墮在渴愛網,隨順諂曲,常懷慳嫉,而作後身生處因緣;多集貪慾、瞋恚、愚癡,起諸重業,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有所施作,皆與顛倒相應;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相續起心、意、識,種於三界地,生苦惱芽,所謂:名色;名色和合增長六入;根塵相對生觸;觸故生受;貪樂受故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因緣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集諸苦聚,受諸苦惱;是中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如草木、瓦石,又如影、響。凡夫可愍,不知不覺而受苦惱;菩薩於此,見諸眾生不免諸苦,即生大悲智慧,是諸眾生我應救護,令住畢竟佛道之樂,即生大慈智慧。』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以深妙心住在初地,於一切物,無所貪惜,尊重諸佛大妙智故,學行大施,即時所有盡能施與,金銀、摩尼、硨磲、碼瑙、琉璃、珊瑚、琥珀、珂貝、珍寶、瓔珞嚴身之具,及象馬、輦輿、人民、奴婢、國土、城邑、園林、遊觀、妻妾、男女,一切所愛,皆悉施與;頭、目、耳、鼻、肢節、手足,深重佛故而不貪惜;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能行大施。是菩薩以大悲心、大施心,救一切眾生故,勤求世間、出世間利益之事,心無疲懈,是故菩薩生無疲倦功德,於諸經書能自開解,是故生知經書功德;得如是知經書智慧,善能籌量應作不作,於上、中、下眾生隨宜利益,是故菩薩生世智功德;得世智功德,則知時、知量,慚愧莊嚴,修習自利利彼之道,是故則生慚愧功德;如是功德,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進不退功德,即得堪受力;得堪受力已,勤行供養一切諸佛,隨佛所說,如說修行。諸佛子!是菩薩悉知生起如是淨地法,所謂:信、慈、悲、施,無有疲倦,知諸經書,善解世法,慚愧,堪受,供養諸佛,如所說行。又是菩薩住歡喜地,少見諸佛,以願力故,廣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心大歡喜深心愛敬,以上樂具,供養諸佛及一切僧,以是福德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因供養諸佛故,生教化眾生法,多以二攝攝取眾生,所謂:佈施、愛語,後二攝法,以信解力行未善通達,是菩薩隨所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能受行諸淨地法,如是諸功德皆迴向薩婆若,轉益明顯,堪任有用。譬如金師鍊金,隨以火力,調柔可用,增益光色,如是菩薩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行淨地法,此諸功德皆迴向薩婆若,轉益明顯隨意所用。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於初地中行果相貌,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地之法,無有厭廢;是菩薩住初地中,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第二地中行果相貌,無有厭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行果相貌,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十地法,無有厭廢。是菩薩善知諸地對治法,善知諸地成壞,善知諸地行果,善知分別得諸地,善知諸地清淨行,善知諸地從一地至一地行,善知諸地是處非是處,善知諸地轉所住處,善知諸地勝進業,善知諸地得不退轉,乃至善知一切菩薩淨地法入如來智地。諸佛子!如是菩薩善知諸地行,未發初地,乃知十地無有障礙;得諸地智慧光明,乃至知諸佛智慧光明;如大商主,多將賈人,欲至大城,先問道路退還過咎,在道利害;未發初處,知道宿時,乃至善知到彼城事,能以智慧思惟籌量,具諸資用,令無所乏,正導人眾,得至大城,於險道中,免諸患難,身及眾人皆無憂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初地而善知諸地對治法,乃至善知一切菩薩淨地法,入如來智地;爾時,菩薩集大福德智慧資糧,為眾生、商主,隨宜教化,令出生死險難惡處,示安隱道,乃至令住薩婆若智慧大城,無諸衰惱;是故菩薩常應心不疲倦,勤修諸地本行,乃至善知入如來智地。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入歡喜地,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菩薩住歡喜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而無窮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所行道、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諸力無畏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飛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若有諸眾生,  厚修集善根,  成就清白法,  親近於諸佛,  清淨信樂力,  隨順慈悲心,  如是人能發,  無量之佛智。  諸佛一切智,  無量力清淨,  堪受力堅牢,  成就諸佛法。  悲心救世間,  淨修諸佛國,  敷演轉法輪,  發此無上願。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別異,  種種時差別,  以示於世間。  略說則盡求,  諸佛之功德,  發於廣大心,  猶若如虛空。  悲心智慧首,  方便合修行,  深直心淳至,  其力無有量。  心向無障礙,  而不隨他教,  同諸佛平等,  而生於大心。  諸佛子發生,  如是之寶心,  即離凡夫地,  入於佛所行。  即生如來家,  無有可譏嫌,  則同於諸佛,  必成無上道。  生如是心時,  即便得初地,  其心不可動,  猶如大山王。  是菩薩便有,  大喜相顯現,  其心常清淨,  堪受於大事。  心不樂鬥訟,  不好惱眾生,  無有瞋恨心,  樂慚愧恭敬。  又習行直心,  守護於諸根,  常念救世間,  念求諸佛智。  心生於歡喜,  我當得此事,  得於歡喜地,  即過五恐怖。  不活死惡名,  惡道眾威德,  以不貪著我,  及與我所故。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常行慈悲心,  恆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晝夜增善法,  樂功德實利,  不樂於諸欲。  如有所聞法,  能常善思惟,  無有貪著行,  斷諸利養心。  常樂於菩提,  一心求佛智,  行諸波羅蜜,  離於諂曲心。  隨說而能行,  安住實語中,  不污諸佛家,  不捨菩薩學。  遠世間事願,  樂出於世間,  求善法無厭,  精進轉增益。  諸菩薩如是,  好樂諸功德,  而發於大願,  求欲見諸佛。  護法至佛所,  行菩薩妙行,  化一切眾生,  淨一切佛土。  我佛國土中,  滿諸大菩薩,  諸菩薩同心,  見聞皆不空。  一切微塵中,  諸佛成佛道,  發於如是等,  無量無邊願。  是願無窮盡,  如虛空眾生,  法界世涅槃,  諸佛出智慧。  心緣起智轉,  我願如是住,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而觀於眾生,  知從因緣起,  則生慈悲心。  即於苦眾生,  我當救度之,  為是眾生故,  而行種種施。  所謂妙國土,  一切諸珍寶,  像馬及車乘,  眷屬與人民,  頭目及手足,  肌肉施無悔,  求種種經書,  心無有疲倦,  得解其義趣,  能隨世而行。  慚愧堪受力,  漸令得增長,  能以恭敬心,  供養無量佛。  智者於日夜,  如是常修行,  善根轉明淨,  猶若成鍊金。  菩薩住是地,  能了知十住,  展轉修行時,  無有諸障礙。  譬如賈客主,  欲利諸商人,  先問道路中,  諸險艱難事。  菩薩住初地,  善知諸地行,  而無有障礙,  能至於佛地。  住是初地中,  多作閻浮王,  善知於諸法,  常行慈悲心。  如法而化導,  一切皆信敬,  勸令行佈施,  以求佛智慧。  菩薩若捨國,  佛法中出家,  勤行於精進,  即得百三昧。  能見百諸佛,  震動百國土,  光明照百國,  飛行亦如是。  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  念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能以百菩薩,  眷屬而示現,  若以其願力,  過是數無量。  今明初地義,  但以略解說,  若欲廣說者,  億劫不能盡。  是初菩薩地,  名之為歡喜,  利益眾生者,  今已分別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一切菩薩眾,  聞說上地義,  其心皆清淨,  歡喜無有量。  各於所坐處,  踴住虛空中,  以諸上妙華,  散於金剛藏。  鹹皆稱讚言: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所畏,  善說菩薩地。」  解脫月大士,  知眾心清淨,  欲聞第二地,  行相之所說。  即請金剛藏,  大智願解說,  第二地行相,  一切皆欲聞。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種直心。何等為十?一、柔軟心;二、調和心;三、堪受心;四、不放逸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無貪吝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二地。菩薩住離垢地,自然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仗,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噁心惱於眾生,何況加害?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知止足,若物屬他,他所受用,於是物中不與不取;離於邪婬,自足妻色,於他女人不生一念;離於妄語,常真實語、諦語、隨語,乃至夢中尚不妄語,何況故作?離於兩舌無破壞心,於鬥諍離散人中,常好和合;離於惡口,所有言語粗獷苦惡,自壞其身,亦壞於他,如是等語皆悉捨離;離無義語,常自守護,所可言說,應作不作,常知時語、利益語、順法語、籌量語,乃至戲笑,尚無所犯,何況故作?不貪他物,若物屬他,他所攝用,不作是念:『我當取之。』離瞋害心,常於眾生,求愛潤心、慈悲心;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菩薩如是常護善道,作是思惟:『一切眾生墮惡道者,皆由十不善道;我當自住善法,亦當為人說諸善法,示正行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為他說法令住善者,無有是處。』又深思惟:『行十不善道,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道,則生人處,乃至有頂。又是十善道與智慧和合修行,若心劣弱,樂少功德,厭畏三界,大悲心薄,從他聞法至聲聞乘;若行是十善道,不從他聞,自然得知,不能具足大悲方便,而能深入眾因緣法至辟支佛乘;若行是十善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無邊,於眾生中起大慈悲,有方便力,志願堅固,不捨一切眾生,求佛大智慧,淨菩薩諸地,淨諸波羅蜜入深廣大行,則能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乃至具足一切種智,集諸佛法,是故我應行十善道求一切智。』   「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潔;二者、得不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惡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音;二者、所可言說,恆有諍訟。無義語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瞭。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欲;二者、無有厭足。瞋惱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為眾人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諸佛子!如是十不善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   「菩薩復作是念:『我何故不離是十不善道,行十善道,亦令他人行此善道?』如是念已,即離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亦令他人住於善道。是菩薩爾時於一切眾生,生安隱心、樂心、慈心、悲心、哀愍心、利益心、守護心、師心、大師心、自己心。作是念:『是諸眾生墮於邪見,隨逐邪心,行邪險道,甚可哀愍;我應令彼住正見道如實法中。是諸眾生常共鬥諍,分別彼我;我應令彼住於大慈。是諸眾生常貪財物,無有厭足,恆以邪命而自生活;我應令彼住於清淨身、口、意業。是諸眾生隨逐貪慾、瞋恚、愚癡,常為種種煩惱大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我應令彼滅煩惱火置清涼處。是諸眾生常為無明所覆,入大黑闇;離慧光明,入於生死大險道中,隨逐種種無量邪見;我應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相,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是諸眾生墮生死道,將墜地獄、畜生、餓鬼、入邪見網,為種種愚癡叢林所覆,隨逐虛妄邪道徑路,常為愚癡之所盲冥,遠離導師,非出要道;謂為出要,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應令彼度於生死險道艱難安處,令住一切智人無畏大城無諸衰惱。是諸眾生為諸煩惱暴水所沒;欲、有、見、無明,四流所漂;隨生死流,入大愛河;為諸煩惱勢力所食,不能得求出要之道;常為欲覺、恚覺、惱覺、惡蟲所害;又為水中身見羅剎所執,入於五欲深流洄復,喜愛淤泥之所沒溺,我慢陸地之所燋枯,無所歸趣;於十二入怨賊聚落,不能得出;不遇導師能正度者;我應於彼生大慈悲,以善根力而拔濟之,得安隱處,離諸恐怖,住於一切智慧寶洲。是諸眾生深心貪著,多有憂悲苦惱患難,憎愛所縛,欲械所繫,入於三界無明稠林;我應令彼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離相無礙涅槃。是諸眾生深著我、我所、於五陰樔窟,不能自出,常隨四倒,依六入空聚,為四大毒蛇之所侵害,為諸煩惱眾賊所殺,受此一切無量苦惱;我應令彼離諸貪著,住於寂靜,所謂斷一切障礙安隱涅槃。是諸眾生其心狹劣,樂於小法,遠離無上一切智慧,貪著小乘不能志求大乘出法;我應令彼住廣大心,無量無邊諸佛道法,所謂無上大乘。』   「諸佛子!是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生大慈悲心。是菩薩住離垢地,得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而供養之;於諸佛所生恭敬心,復受十善道,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若干百千萬億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佈施、持戒功德;譬如真金,鍊之以火,一切垢盡,轉復明淨。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若干百千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佈施、持戒功德;菩薩爾時於四攝法,愛語偏多;十波羅蜜,戒波羅蜜偏勝;餘波羅蜜,亦皆修集,隨地增長。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是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王,廣得法力,七寶成就,有力自在,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眾生住十善道,為大佈施而不窮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佛子!是菩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佛世界、能飛過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世界眾生、能住壽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門、能變身為千,於一一身能示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入二地,  柔軟調和心,  堪受不放逸,  寂滅真不雜,  亦無有貪吝,  勝大悉具足,  得是十心已,  入於第二地。  菩薩住是地,  成就諸功德,  常離於殺生,  不惱害一切,  常離於劫盜,  亦無有邪婬,  不兩舌妄語,  惡口無義言,  他所有財物,  不生於貪著,  不惱於眾生,  直心行正見,  無有憍慢心,  亦無諂曲意,  柔軟不放逸,  護持諸佛教。  所有劇苦惱,  地獄與畜生,  餓鬼熾然身,  皆從噁心有。  我今已永離,  如是諸惡事,  行於真實道,  寂滅之善法。  從人至有頂,  所有受樂處,  禪定三乘樂,  皆從十善生。  如是思惟已,  心常不放逸,  身自持淨戒,  亦教人令持。  遍觀諸眾生,  種種受苦惱,  如是愍念已,  轉生深悲心。  凡夫甚可愍,  墮在諸邪見,  心多懷瞋恨,  常好起諍訟。  常樂於五欲,  貪求無有厭,  起三毒因緣,  我應度此等。  深覆愚癡闇,  墜生死險道,  入大邪見網,  墮於世籠檻。  常為諸魔賊,  煩惱之所壞,  此等甚可愍,  我應度脫之。  沒深煩惱水,  四流所漂轉,  具受於三界,  無量諸苦毒。  住五陰深樔,  生我我所心,  我為度此苦,  當勤修行道。  捨無上佛慧,  生於下劣心,  令住佛大智,  發無量精進。  菩薩住此地,  集無量功德,  得值遇諸佛,  承事而供養。  以是因緣故,  善根轉明淨,  猶如好真金,  鍊之以火力。  佛子住此地,  多作轉輪王,  令諸眾生等,  住於十善道。  從初始發心,  修集諸福德,  願以救世間,  令得佛十力。  若欲捨王位,  出家行學道,  勤心行精進,  得入千三昧。  得見於千佛,  供養聽受法,  菩薩住此地,  能示如是事。  若以其願力,  示諸神通事,  度脫於眾生,  過此數無量。  常為諸世間,  勤求好事者,  具足解說此,  第二地已竟。」◎   ◎第三地  諸菩薩聞是,  不可思議行,  心皆大歡喜,  恭敬無有量。  即時虛空中,  雨眾名華香,  如雲而散下,  供養金剛藏。  鹹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說諸大人,  護持淨戒行,  於一切眾生,  深有哀愍心,  敷演解說是,  二地之行相。  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有異,  是諸菩薩等,  清淨之行足,  為一切眾生,  常求好事者,  已為具演說,  第二離垢地。  天人恭敬者,  願說第三地,  善示智所作,  菩薩之所行。  願說諸大人,  所行佈施德,  持戒及忍辱,  精進行禪定,  智慧巧方便,  並及慈悲心,  雲何行是法,  淨於諸佛行?」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菩薩入三地,  當以何等心?」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淨第二地已,欲得第三地,當以十種深心。何等為十?一、淨心;二、猛利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無足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菩薩住明地,能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無我、不淨、不久敗壞、不可信相、不生不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菩薩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真實相,知諸法無作、無起、無來、無去,而諸眾生憂悲苦惱,憎愛所繫,無有停積,無定生處;但為貪、恚、癡火所然,增長後世苦惱大聚,無有實性猶如幻化。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法,轉復厭離,趣佛智慧;是菩薩知如來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有大勢力,無能勝者、無有雜相、無有衰惱、能至無畏安隱大城,能救無量苦惱眾生。如是見知佛智無量,見有為法無量苦惱,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心。何等為十?眾生可愍,孤獨無救,貧無依止,三毒之火熾然不息,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常住煩惱諸惡刺林,無正觀力,於善法中欲樂心薄,失佛妙法而常隨順生死水流,怖畏涅槃。是菩薩見諸眾生如是衰惱,發大精進,是眾生等,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使滅苦。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法,深念眾生,見一切智無量利益,即時欲具佛智慧,救度眾生,勤行菩薩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諸煩惱中,以何方便而拔濟之,使得永住畢竟之樂;即時知住無礙解脫智慧中者,乃可得此是無礙解脫智慧,不離通達諸法如實智無行行慧;如是慧明,從何而得?當知不離多聞決定智慧。』復作是念:『一切佛法以何為本?不離聞法為本。』菩薩如是知已,一切求法,轉加精勤,日夜聽受,無有厭足,喜法、愛法、依法、順法、滿法、辯法、究竟法、歸法、救法、隨順行法。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無所遺惜,於此物中不生難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為求法故,於內外物無不能捨,國土、人民、摩尼七寶、象馬、輦輿、眾寶、瓔珞、嚴身之具、妻妾、男女、肢節、手足,舉身施與,無所愛惜。又為求法故,於說法者,盡心恭敬供養給侍,破除憍慢、我慢、大慢,諸惡苦惱,悉能忍受。深求法故,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有佛所說法一句能淨菩薩道,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大苦者,當以相與。』是菩薩作是念:『我受一句法故,設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我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為求法故,發如是心,又如所聞法,心常喜樂,悉能正觀。』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但以口言,無有是處。』菩薩如是則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行捨,成就念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捨,常念受樂,入三禪;斷棄苦樂,憂喜已滅,不苦不樂,行捨念淨,入四禪。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故,知無邊虛空即入虛空無色定處;過一切虛空相,知無邊識即入識無色定處;過一切識相,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無色定處;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無色定處;順諸法行而不樂著。是菩薩以慈心廣大無量,無瞋恨,無惱害,以信解力遍滿十方;悲、喜、捨心,亦復如是。是菩薩有神通力能動大地,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石壁皆過,如行虛空,於虛空中,跏趺而去;猶如飛鳥,履水如地,入地如水;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日月威德而能以手捫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是菩薩天耳清淨,過天人耳,悉聞人天音聲遠近。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心、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瞋心、離瞋心;癡心、離癡心;垢心、離垢心;小心、大心;廣心、狹心;亂心、無亂心;定心、不定心;縛心、解心;有上心、無上心;如實知有上心、無上心。是菩薩念知宿命諸所生處,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世;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其中諸劫無量成壞,於諸劫中所經因緣,悉能念知,我生彼處,如是種族、如是姓名、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久住;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如是種種悉能念知。是菩薩天眼清淨,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形色好惡,貧賤富貴,趣善惡道,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所謂: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拒逆賢聖、受邪見教,起罪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口善業、意善業,不逆賢聖,信受正見,行善業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於善處。是菩薩於諸禪定解脫三昧,能入、能出而不隨生;有助菩提法處;以願力故,能生其中。   「是菩薩住於明地,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聽受經法,如說修行。是菩薩觀諸法不生不滅,眾緣而有;於百千億劫,所集欲縛、有縛、無明縛,皆悉微薄,不復積集;不積集故,斷於邪貪、邪瞋、邪癡;譬如真金巧師鍊治,轉更精好,光明倍勝。菩薩亦如是住在明地,不集三縛故,斷於邪貪、邪瞋、邪癡,一切善根轉增明淨。是菩薩忍辱心、美妙心、不壞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下心、一切所作不望報心、他少有所作當生報心、不諂曲心、不染亂心、轉勝明淨。菩薩爾時於四攝法,愛語、利益偏多;十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偏勝,餘助菩提法,皆轉明淨。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三明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釋提桓因,智慧猛利,能以方便,轉諸眾生,令離婬欲;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能得十萬三昧,乃至能示十萬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過於此數,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深信心,  能得第三地,  清淨猛利心,  厭離欲不退,  堅堪受無厭,  勝大悉具足,  以如是等心,  得入於三地。  智者住明地,  觀有為作法,  不淨無常苦,  無我壞敗相,  無有牢固性,  不久唸唸滅,  如是思惟知,  無有來去相。  見諸有為法,  如病如癰瘡,  愛心所纏縛,  生諸憂悲苦。  但為貪恚癡,  猛火所焚燒,  從無始世來,  熾然常不息。  即時於一切,  三界生厭離,  惡賤有為法,  心無所貪著。  但求諸佛智,  無量無邊限,  甚深難思議,  清淨無諸苦。  如是見佛智,  無諸苦惱已,  哀愍諸眾生,  貧窮無福慧。  三毒火常然,  無有救護者,  墮在地獄中,  無量苦所切。  放逸凡夫人,  沒諸煩惱海,  盲冥無所見,  失諸佛法寶。  常隨生死流,  無怖空怖畏,  我於是眾生,  當勤度脫之。  精進求智慧,  為作饒益者,  思惟何方便,  可以得救護。  唯有諸如來,  深妙無礙智,  此智何為因,  無行行慧生。  思惟是智慧,  從於多聞起,  如是籌量已,  勤求多聞法。  日夜常精進,  聽受無厭倦,  讀誦愛樂法,  唯法以為貴。  為欲求法故,  以諸珍寶等,  所親愛妻子,  隨意諸眷屬,  國土及城邑,  資生諸寶物,  歡喜而施與,  心無所戀惜。  頭目耳鼻舌,  牙齒及手足,  肢節身血肉,  心肝及髓腦,  以此等施人,  猶不以為難,  若得聞正法,  是為甚希有。  假令有一人,  語此菩薩言,  汝今若能入,  是大猛火聚,  然後當與汝,  諸佛所說法。  聞已即歡喜,  自投無有疑。  設使三千界,  大火滿其中,  須彌梵世下,  不足以為難。  若為求一句,  諸佛所說法,  救諸苦惱者,  得之為甚難。  從初始發心,  乃至成佛道,  我於其中間,  盡此諸劫數,  為欲求法故,  備受阿鼻苦,  何況於人間,  小小諸苦惱。  以聽法因緣,  能得正憶念,  正憶念因緣,  能生諸禪定,  深妙等三昧,  及五神通事,  次第皆能起,  自在不隨生。  菩薩住是地,  能以決定心,  多供養諸佛,  聽受所說法。  斷邪愛恚癡,  諸縛悉微薄,  猶如成鍊金,  調和得其所。  菩薩住是地,  福德藏充滿,  多作忉利王,  自在化婬欲。  愛佛功德故,  化導無量眾,  悉能令得住,  無上佛道中。  菩薩住是地,  能以柔軟心,  勤行於精進,  得百千三昧。  見百千諸佛,  相好莊嚴身,  其心轉猛利,  願力者殊勝。  常為諸眾生,  勤求好事者,  分別解說此,  第三明地竟。」   第四地  諸佛子聞說,  如是地行義,  深妙無有量,  心皆大歡喜。  散眾名華香,  供養於如來,  地及大海水,  悉皆大震動。  天諸采女等,  於上虛空中,  同以微妙音,  歌頌此上法。  他化自在王,  聞已大歡喜,  雨摩尼珠寶,  以散於佛上。  踴躍稱讚言:  「善哉佛出世,  功德藏流布,  利益於我等。  我今聞說此,  菩薩地行義,  是事百千劫,  難聞而得聞。  願更說後地,  利益諸天人,  僉皆喜欲聞,  得地諸行義。」  解脫月菩薩。  重請金剛藏: 「願為諸菩薩,  說至四地行。」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淨三地已,欲得第四地,當以十法明門。何等為十?一、觀察眾生界;二、觀察法界;三、觀察世界;四、觀察虛空界;五、觀察識界;六、觀察欲界;七、觀察色界;八、觀察無色界;九、觀察勝信解界;十、觀察大心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地。菩薩住焰地,即於如來家,轉有勢力,得內法故,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心不退轉;二、於三寶中得不壞信清淨畢竟;三、修習觀生滅;四、修習諸法本來不生;五、常修習世間成壞;六、修習業因緣故有生;七、修習分別生死涅槃門差別;八、修習眾生業差別;九、修習前際後際差別;十、修習現在常滅不住行。是十智心,則生佛家轉得勢力。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是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是菩薩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勤精進發心正行。是菩薩修行四如意足,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涅槃;精進定、心定、慧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以不捨眾生心故行,以本願助故;大悲為首故;大慈合行故;為攝一切智;為莊嚴佛國;為具佛諸力、無畏、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具足音聲;為隨順佛深解脫;為思惟大智慧方便故行。   「諸佛子!菩薩住焰地,所有身見等著、我著、眾生著;人壽者、知者、見者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起,屈伸捲舒出沒,推求心所行愛著,寶重所見,為歸為洲,皆悉斷滅。是菩薩轉倍精進,智慧方便所生助道法,隨所修行,心轉柔和,堪任有用,無有疲倦;轉求上法,增益智慧,救一切世間,隨順諸師,恭敬受教,如所說行。是菩薩爾時,知恩、知報恩,心轉和善,同止安樂;直心、軟心,無有邪曲;行正定行,無有憍慢;隨順教誨,得說者意,如是具足善心、軟心、寂滅心、忍辱心,淨地諸法,思惟修行。是菩薩爾時成不轉精進、不捨精進、不染精進、不壞精進、不厭倦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猛利精進、無等等精進、救一切眾生精進。是菩薩修習如是精進,直心清淨,不失深心,信解明利,善根增長,遠離世間垢濁不信,皆已滅盡,無疑無悔,現前具足;於一切佛大信解事,不厭不捨,自然習樂,無量之心,常現在前。菩薩住第四焰地,能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一心聽法,能信奉持,多於佛所,出家修道;是菩薩樂心、深心清淨,信解平等,轉更明瞭,住壽多劫,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譬如上真金為莊嚴具,餘金不及;如是菩薩住此焰地,善根轉增,下地菩薩所不能及。譬如摩尼珠,光明清淨能照四方,餘寶不及,水雨澆漬光明不滅;菩薩住焰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一切諸魔及諸煩惱皆不能壞。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四焰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須夜摩天王,教化眾生,破於我心;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具足,  修治明地已,  觀察諸眾生,  法及於世界,  虛空識欲色,  無色勝信解,  大心清淨故,  得入第四地。  即於如來家,  增長得勢力,  不退於佛道,  三寶不壞信。  觀諸法生滅,  一切本來空,  知世間成敗,  從業而有生。  眾生業差別,  生死涅槃異,  觀法先後際,  常滅不住相。  諸大菩薩等,  得如是法已,  哀愍諸眾生,  習身受心法。  內外四念處,  依止於厭離,  亦依止寂滅,  迴向於涅槃。  除滅惡法故,  善法得增長,  習行四正法,  修四如意足,  習行於五根,  及以修五力,  修習七覺意,  行於八聖道,  修習如是法,  皆為眾生故。  本願之所助,  慈悲心為首,  為攝一切智,  莊嚴諸佛土。  成就十種力,  無畏不共法,  諸音聲言說,  甚深妙道法,  及無礙解脫,  大智慧方便。  從身見為首,  六十二見等,  眾生及我人,  壽命知見者,  於諸陰界入,  之所貪著處,  得是第四地,  皆悉已滅離。  斷諸煩惱業,  其心轉明淨,  諸所作善業,  皆為救世間。  菩薩柔軟心,  常不為放逸,  堪用正直意,  求利於眾生。  如此所求事,  皆為無上道,  大智慧職位,  利益世間故。  深心敬養師,  如說樂修行,  知恩報恩者,  易化無瞋恨。  無有邪曲心,  柔和同止樂,  修習如是法,  精進不退轉。  菩薩住是地,  不失深直心,  淨心與信解,  增長諸善根。  世間諸垢濁,  不信疑悔事,  如是等諸法,  皆悉得除滅。  諸菩薩住是,  第四焰地中,  得值無量佛,  諮受所說法。  於是諸佛所,  出家難沮壞,  如真金莊嚴,  餘金所不及。  菩薩住是地,  諸功德深心,  智慧及方便,  所行清淨道。  乃至千億魔,  皆所不能壞,  如真妙明珠,  不為水雨敗。  菩薩住是地,  天人所供養,  多作夜摩王,  能轉諸邪見。  所作諸善業,  皆為佛智慧,  其心常堅固,  不可得動轉。  若勤行精進,  得百億三昧,  能見百億佛,  願力則過是。  如是第四地,  清淨名為焰,  無量福慧者,  今已解說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三  諸菩薩聞是,  第四地行法,  心皆懷喜悅,  踴躍無有量。  雨天眾寶華,  雰雰如雪下,  鹹讚言善哉,  金剛藏大士。  他化自在王,  與諸眷屬等,  於上虛空中,  心皆大歡喜。  放眾妙光明,  作天諸妓樂,  歌歎佛功德,  及諸菩薩眾。  天諸采女等,  各以清妙音,  同聲稱讚佛,  而說如是言: 「世尊久遠來,  勤苦所求願,  無上正真道,  於今始乃得。  利益天人者,  久乃得奉見,  釋迦牟尼佛,  今至於天宮。  從久遠已來,  大海相始動,  久遠無量世,  今乃放妙光。  眾生從久遠,  今始得安樂,  久乃方得聞,  大慈悲德音。  度諸功德岸,  久遠今乃值,  聖王能悉破,  憍慢我心等。  無比可恭敬,  而今得供養,  能開諸天道,  使得一切智。  世尊甚清淨,  無量如虛空,  不染於世法,  如蓮華在水。  處世最高大,  猶如巨海中,  須彌大山王,  是故歡喜禮。」  如是諸天女,  各以眾妙音,  敬心歌頌已,  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願說得五地,  行相之因緣。」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四地,欲得第五地,當以十平等心。何等為十?一、過去佛法平等;二、未來佛法平等;三、現在佛法平等;四、戒淨平等;五、心淨平等;六、除見疑悔淨平等;七、道非道淨平等;八、行知見淨平等;九、諸菩提分法轉勝淨平等;十、化眾生淨平等。菩薩以是十平等心得入第五地。菩薩住難勝地,善修菩提法故、深心清淨故、求轉勝道故、則能得佛;是菩薩得大願力故、慈悲心不捨一切故、得念慧道力故、修習福慧不捨故、出生方便故、欲得轉勝道上地明觀法故、受諸佛神力所護故、生定不退心故,如實知是苦聖諦,是苦集諦,是苦滅諦,是苦滅道諦;是菩薩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說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起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諦,善知一切菩薩次第成就諸地起如來智諦。菩薩隨眾生意令歡喜故,知世諦;究竟一乘故,知第一義諦;分別諸法自相故,知相諦;諸法各異故,知差別諦;分別陰、界、入故,知說諦;以身心苦惱故,知苦諦;諸趣生相續故,知集諦;畢竟滅一切惱故,知滅諦;至不二法故,知道諦;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次第成一切菩薩地故,知如來智諦;以信解力故,知非得無盡諦智。菩薩如是以此諸諦智,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菩薩爾時於眾生中大悲轉勝,生大慈光明。得如是智慧力,不捨一切眾生,常求佛智慧,如實觀一切有為法,先際、後際,知眾生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流轉生死,於五陰歸處不能動發,增苦惱聚,是中無我、無我所、無眾生、無人、無知者、無壽命者,後際亦如是;如是無所有,而愚癡貪著,不知究竟有出無出。又作是念:『凡夫、眾生,甚為可怪,無明癡故,有無量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生死,不能於身生厭離想,轉更增長五道苦輪,生死水漂不能得返;歸五陰捨,不能捨離;不知不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憍慢見箭,不能滅除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愚闇,不能乾竭愛著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常隨魔意於生死城,常為諸惡覺觀所轉。如是苦惱孤窮眾生,無有救者,無有捨者,無有究竟道者,唯我一人,獨無等侶,修集福慧,以是資糧,令此眾生住畢竟淨,乃至得一切法中無礙智力;如是思惟從正觀生於智力,發願所作一切善根,皆為度眾生故,為一切眾生求安樂故,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為解脫一切眾生故,為一切眾生無苦惱故,為一切眾生無粗惡故,為一切眾生心清淨故,為調伏一切眾生故,為滅一切眾生諸憂惱苦滿其願故。』是菩薩住難勝地,不忘諸法故,名為念者;決定智慧故,名為智者;知經書意次第故,名為有道者;自護護彼故,名為有慚愧者;不捨持戒故,名為堅心者;善思惟是處非處故,名為覺者;不隨他故,名為隨智者;善分別諸法章句義故,名為隨慧者;善修禪定故,名為得神通者;隨世間法行故,名為方便者;善集福德資糧故,名為無厭足者;常求智慧因緣故,名為不捨者;集大慈大悲因緣故,名為無疲倦者;常正憶念故,名為遠離破戒者;深心求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故,名為常念佛法者;常令眾生離惡修善故,名為莊嚴佛國者;種諸福德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名為行種種善業者;求莊嚴佛身、口、意故,名為常行精進者;供養一切說法菩薩故,名為樂大恭敬者;一切菩薩方便中心無礙故,名為心無礙者;常樂教化眾生故,名為晝夜遠離餘心者。   「菩薩如是行時,以佈施教化眾生,愛語、利益、同事亦教化眾生;又以色身示現教化眾生,亦以說法教化眾生,亦示諸菩薩行事教化眾生,亦示諸佛大事教化眾生,亦示生死過惡教化眾生,亦示諸佛智慧利益教化眾生。菩薩如是修習,以大神力,種種因緣方便道,教化眾生。是菩薩雖種種因緣方便,心常在佛,不失善根,又復常求轉勝利益眾生法。是菩薩利益眾生故,知世所有經書、技藝、文章、算數,金石諸性,治病醫方,乾消癩病,鬼著蠱毒等,妓樂、歌舞、戲笑、歡娛、國土、城郭、聚落、室宅、園林、池觀、華果、藥草、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碼瑙、示諸寶聚,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占相吉凶、地動夢怪,身中諸相,佈施、持戒攝伏其心,禪定、神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諸不惱亂,安眾生事,哀眾生故,出如此法,令入諸佛無上之法。菩薩住難勝地,值數百千萬億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聽法、聞法出家而為法師,說法利益,得轉勝多聞三昧,乃至過百千萬億劫而不忘失,一切福德善根,轉勝明淨。譬如成鍊真金、硨磲,磨瑩其光轉勝。菩薩住是地中,方便智慧力故,功德善根轉淨明勝,下地不及;又如日月星宿諸天宮殿,風持令去,不失法度。如是菩薩住難勝地,以方便思惟故,福德善根轉倍明淨,而不取證,亦不疾成於無上道。佛子!是名略說菩薩難勝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兜率陀天王,諸根猛利,悉能摧伏一切外道有所作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佛子!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千億三昧,乃至能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復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具足,  四地行法已,  思惟三世佛,  戒心除疑悔,  道非道知見,  菩提化眾生,  如是平等觀,  得入第五地。  四念處為弓,  信五根為箭,  四正勤為馬,  四如意為車,  五力以為鎧,  破諸煩惱賊,  勇健不退轉,  直入第五地。  慚愧無垢衣,  淨戒以為香,  七覺為華鬘,  禪定為塗香,  智慧與方便,  種種念莊嚴,  如是則得入,  陀羅尼園林。  四如意為足,  正念為頭項,  慈悲明淨眼,  利智慧為牙,  以空無我吼,  破諸煩惱賊,  如是人師子,  能入第五地。  是菩薩已得,  住於第五地,  轉修勝淨法,  皆為佛道故,  常行慈悲心,  未曾有厭倦,  常為修習此,  第五地行法。  深集二資糧,  福德及智慧,  種種方便力,  上地明觀法,  常為佛所護,  得成於念慧,  次第能善觀,  如實知諸諦。  苦集滅止道,  世相第一事,  說生起差別,  無生如來智,  如是觀諸諦,  心微妙清淨,  雖未能逮得,  無障礙解脫。  以能有智慧,  及與信力故,  得勝於一切,  世間諸智慧。  如是觀諸諦,  悉知有為法,  虛偽不真實,  無一堅固相。  能得於諸佛,  慈悲光明分,  為諸眾生故,  專心求佛慧。  知有為先後,  眾生甚可愍,  墮在無明闇,  愛因緣所繫。  是菩薩能滅,  世間之苦惱,  知法無壽者,  猶如草木等。  眾生常以二,  煩惱因緣故,  從於先世來,  後世亦如是。  相續不斷絕,  不能盡苦邊,  於此生愍傷,  我當度脫之。  不能出五陰,  不畏四大害,  不拔諸邪箭,  不滅三毒火,  不除無明闇,  墮在大愛海,  無有智慧眼,  離大導師故。  知如是事已,  轉加勤精進,  有所作起業,  皆為度眾生。  常住正念慧,  有道有慚愧,  堅心覺隨智,  轉更令增益。  修福慧無厭,  持戒不羸弱,  求多聞無倦,  正修淨佛土。  種相好音聲,  因緣無厭足,  所作諸善業,  皆為利眾生。  為利世間故,  造立經書等,  金石性醫方,  歌舞戲笑事,  堂閣及園林,  衣服諸飲食,  示種種寶聚,  令眾得歡喜。  占日月五星,  及二十八宿,  地動吉凶相,  夢書諸怪事,  佈施淨戒等,  離欲修禪定,  四無量神通,  安樂世間故。  大智慧菩薩,  得此難勝地,  供養萬億佛,  從佛而聽法。  所修諸善根,  皆悉得明淨,  猶如硨磲寶,  瑩磨於真金。  譬如寶宮殿,  風持不失法,  世法所不染,  如蓮華在水。  菩薩住是地,  多作兜率王,  諸根轉猛利,  破諸外道見。  所作諸善業,  皆為佛智慧,  得佛力無畏,  能度諸眾生。  是菩薩勤修,  轉勝精進力,  即能得千億,  深妙諸三昧。  供養千億佛,  動千億世界,  隨其所願力,  過是數無量。  如是第五地,  種種諸方便,  上智慧大人,  如法解說竟。」◎   ◎第六地  諸菩薩聞說,  上地之行相,  在於虛空中,  雨眾妙珍寶,  放清淨光明,  供養於世尊,  鹹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無量億諸天,  心皆大歡喜,  於上虛空中,  雨種種珍寶,  光明相綺錯,  微妙甚可樂,  香華諸瓔珞,  幡蓋散佛上,  他化自在王,  與諸眷屬等,  雨眾妙寶物,  雰雰如雪下,  歌頌供養佛,  稱歎金剛藏,  鹹讚言善哉,  快說諸地行。  千萬億天女,  於上虛空中,  作天眾妓樂,  歌歎佛功德。  鹹作如是言:  「如來之所說,  微妙無有量,  能滅諸煩惱。  諸法本性空,  無有毫末相,  空無有分別,  同若如虛空。  無有去住相,  亦無有戲論,  本來常清淨,  如如無分別。  若人能通達,  一切諸法性,  於有於無中,  其心不動搖。  但以大悲心,  為度諸眾生,  是名諸佛子,  從佛口法生。  常行於佈施,  利益諸眾生,  本來雖清淨,  持戒而堅心,  雖本心無傷,  而行於忍辱,  雖知法性離,  而行於精進,  雖先滅煩惱,  而入於諸禪,  雖先解法空,  而分別諸法。  寂滅智雖多,  而求利世間,  能滅諸惡者,  名之為大人。」  如是諸天女,  百千種妙音,  稱讚歌頌已,  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當以何行相,  得成第六地?」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五地,欲入六地,當以十平等法。何等為十?一、以無性故,一切法平等;二、以無相故,一切法平等;三、以無生故,一切法平等;四、以無成故,一切法平等;五、以本來清淨故,一切法平等;六、以無戲論故,一切法平等;七、以不取不捨故,一切法平等;八、以離故,一切法平等;九、以幻夢影響水中月故,一切法平等;十、以有無不二故,一切法平等。菩薩以是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成就明利順忍。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大悲故,觀世間生滅相。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生處;一切凡夫常隨邪念,行邪妄道,愚癡所盲,貪著於我,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有漏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芽,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愛,愛增長故有取,取因緣故有有,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無有散者,緣合則有,緣散則無。』菩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   「又作是念:『不如實知第一義故有無明,無明起業是名行,依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根塵合故有觸,觸因緣生受,貪樂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業名為有,業報五陰名為生,五陰變名為老,五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貪著心熱名為悲;發聲啼哭,五識為苦,意識為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積聚。是十二因緣,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   「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愛,愛不捨名為取,彼和合故名為有,有所起名為生,生變名為老,老壞名為死。又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為行作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受生,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識起相續,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於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又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者,令死不斷,助成死故;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因滅故果亦滅。又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後際相續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又無明及行是過去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事,於是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三世相續說。又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又因無明諸行生,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性空故,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諸行生,以生縛說,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又無明因緣諸行生,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三苦差別,從因緣起,生滅縛,無所有盡觀。』   「是菩薩隨十二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者、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有,唯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修行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悲心轉增,以悲心故,勤行精進,未滿菩提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法和合故增,離散則減;緣具故增,不具則減;我知有為法過故,不應和合具諸因緣;化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有為法。菩薩如是知有為法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捨眾生即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得是智慧具足,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住有為法;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法故。』   「菩薩住現前地,得勝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究竟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實離虛妄空三昧、略空三昧、離分別不分別空三昧,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無相、無願三昧亦如是。是菩薩住現前地,深心、決定心、真心、甚深心、不轉心、不捨心、廣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地,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及諸煩惱所不能壞;安住菩薩智慧明中,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智慧方便行助菩提法。是菩薩住現前地,於般若波羅蜜偏勝,得明上順忍,以順是法無有違逆。   「菩薩住現前地,得見數百千萬億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受正法,如說修行令佛歡喜,是人轉勝,知佛法藏,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一切善根,轉妙明淨。譬如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菩薩住現前地,以慧方便故,一切善根轉勝明淨,餘地不及。譬如月明,能令眾生身得清涼,四種風吹,不能遏絕,菩薩住現前地,善根轉勝,能滅眾生煩惱之火,四種惡魔所不能壞。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現前地。菩薩住是地,多作善化自在天王,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聲聞問難,不能窮盡,有所施作,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千億三昧,乃至能示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已得,  具足五地行,  知諸法無性,  無相無生滅。  本來常清淨,  無有諸戲論,  諸法常離相,  不取亦不捨,  性空猶如幻,  離二無分別,  隨順如是行,  得入第六地。  住明利順忍,  以智慧力故,  觀察於一切,  世間生滅相。  悉知諸世間,  皆從無明有,  無明若滅者,  則無有世間。  觀察因緣法,  隨順第一義,  而不壞緣報,  所作及假名,  如實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如是觀有為,  如雲無實事。  不知真諦義,  名之為無明,  從是則生思,  身口業行果。  從行故有識,  即生於名色,  如是次第起,  生死苦惱聚。  了達於三界,  但從貪心有,  知十二因緣,  在於一心中。  如是則生死,  但從心而起,  心若得滅者,  生死則亦盡。  無明二種作,  緣癡作於業,  乃至於老死,  壞散五陰聚。  從於此事邊,  具出於苦惱,  是事若盡者,  苦惱則亦滅。  無明若具足,  相續則不滅,  因緣若盡者,  相續則亦斷。  無明及愛取,  即是煩惱道,  行及有是業,  餘分則是苦。  癡行為過去,  識名色六入,  觸受是現在,  餘則未來世。  癡業識名色,  六入名為行,  觸受是苦苦,  餘分則是壞。  癡從眾緣生,  則有於諸縛,  眾緣若滅者,  諸縛則亦斷。  從因而生果,  因滅則果滅,  如是觀諸法,  自性則皆空。  隨順於無明,  則有諸世間,  若能不隨順,  是則斷於有。  從是則有是,  是無則無是,  如是十種觀,  甚深因緣法。  因緣分次第,  去來及現在,  作不捨一心,  分別有三道。  三種苦差別,  生滅於縛法,  無所有及盡,  能行逆順觀。  菩薩如是入,  十二因緣法,  知空如夢幻,  無作者受者。  如是觀因緣,  智者修於空,  事滅不相續,  入於無相行。  知此二虛假,  於中無所願,  但以大悲心,  愍度於眾生。  如是諸大士,  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  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  皆從和合有,  得萬空三昧,  無相無願定。  智慧轉增進,  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  無礙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  轉勝利明淨,  供養無量佛,  諸佛所稱讚。  於諸如來所,  出家學佛道,  入諸佛法藏,  善根轉增長。  猶以琉璃寶,  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  餘所不能及。  如月行虛空,  清涼被一切,  四種風所吹,  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  滅諸煩惱火,  四魔不能壞,  其義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  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  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善業,  皆悉隨智慧,  聲聞諸問難,  不能得窮盡。  是佛子若欲,  如是勤精進,  須臾即能得,  百千億三昧。  見於百千億,  十方世界佛,  如秋清涼時,  月光明淨好。  如是第六地,  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  大士略說竟。」   第七地  爾時諸天眾,  在於虛空中,  雨香華珍寶,  如雲散佛上。  踴躍發妙音,  鹹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知第一義,  無量功德聚,  人中之蓮華。  說此上妙行,  利益諸世間。」  他化自在王,  雨光明寶華,  雰雰而供養,  除憂煩惱者。  諸天及天王,  鹹發如是言: 「若聞此地義,  則為得大利。」  時作百千種,  上妙諸妓樂,  諸天女稱讚,  承佛神力故。 「諸佛最寂滅,  能轉惡為善,  一切諸世間,  皆所共恭敬。  雖出過世間,  而示世間法,  知身同實相,  而示種種身。  雖以諸言音,  演說寂滅法,  而知於語言,  無有音聲相。  能過百千土,  上妙供諸佛,  知身佛國土,  離相智自在。  雖教化眾生,  而無彼我想,  廣集大功德,  不於中起著。  以見取相故,  三毒火然世,  不取一切相,  慈悲起精進。」  諸天及天女,  歡喜設供養,  如是讚歎已,  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大眾皆清淨,  願說七地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欲入第七地,從方便慧,起十妙行。何等為十?善修空無相、無願,而以慈悲心處在眾生;隨諸佛平等法,而不捨供養諸佛;常樂思惟空智門,而廣修集福德資糧;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為眾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焰法;隨順諸法如幻、如夢、如水中月不二相,而起分別種種煩惱及不失業果報;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虛空,皆是離相,而起淨國土行;知一切佛法身、無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知諸佛音聲不可說寂滅相,而隨一切起種種莊嚴音聲;知諸佛於一念中通達三世,而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眾生信解,作如是說,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   「是菩薩住七地,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法,入無量世界,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入無量諸法差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入無量諸劫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入無量眾生欲樂差別,入無量諸佛色身別異,入無量諸佛知眾生志行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心、心所行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入示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緣令眾生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眾生得入。菩薩作是念:『如是諸佛有無量無邊大勢力,如是勢力,我應修集,得此勢力,不以分別。』菩薩如是智慧思惟,修習大方便慧,安住佛智,以不動法故。常起種種度眾生道,無有障礙,行住坐臥,皆悉能起度眾生法,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遠離;如是想念,是菩薩於唸唸中具足十波羅蜜及十地行。何以故?是菩薩於唸唸中,大悲為首,修習佛法,一切迴向大智慧故。十波羅蜜者,菩薩以求佛道所修善根,與一切眾生,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屍波羅蜜;慈悲為首,於一切眾生心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求善根無厭足,是毘梨耶波羅蜜;修道心不散,常向一切智,是禪波羅蜜;忍諸法不生門,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求轉勝智慧,是願波羅蜜;諸魔外道不能沮壞,是力波羅蜜;於一切法相如實說,是智波羅蜜;如是唸唸中具足十波羅蜜。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四攝法、三十七品、三解脫門,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唸唸中皆悉具足。」   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但七地具足助菩提法,一切諸地亦能具足。」   金剛藏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中皆悉具足助菩提法,遠行勝故,於此地說,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功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故。佛子!菩薩於初地發願緣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二地除心惡垢故,具足助菩提法;三地願轉增長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法;四地入道故,具足助菩提法;五地隨順行世間法故,具足助菩提法;六地入甚深法門故,具足助菩提法;此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此地中,得諸智慧所行道,以是力故,第八地自然得成。佛子!譬如二世界,一定清淨,一定垢穢,是二中間,難可得過;欲過此界,當以神通及大願力。菩薩亦如是,行於雜道,難可得過;以大願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爾乃得過。」   解脫月言:「第七菩薩為是淨行,為是垢行?」   金剛藏言:「從歡喜地菩薩所行,皆離罪業,何以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地所行清淨,不名為過。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大寶象,遊四天下,見諸眾生貧窮困惱,王雖無苦而未離人,若捨王身生於梵世,遊千世界,現大威力,爾時乃名離於人身。菩薩亦如是,從初地在諸波羅蜜乘,知一切眾生心所行事及煩惱垢,不為煩惱垢之所污;雖乘善道,不名為過;若捨一切所修功行,入於八地,爾時名為乘清淨乘,悉知一切諸煩惱垢,不為煩惱垢之所污,乃名為過。諸佛子!菩薩住七地,過貪慾等諸煩惱垢,在此七地不名有煩惱,不名無煩惱。何以故?一切煩惱不起故,不名有煩惱;貪求如來智慧未滿願故,不名無煩惱。菩薩住七地,成就深淨身、口、意業,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隨煩惱者,悉已捨離,所有善業常修習行;又世間經書,如五地說,自然而得,於三千大千世界,最為希有。得為大師,唯除如來八地菩薩,無有眾生深心妙行能與等者。是菩薩所有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不隨禪生,所欲自在,菩薩住遠行地,於唸唸中具足修集方便慧力及一切助菩提法,轉勝具足。能入菩薩善伏三昧,善思義三昧,進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法三昧,堅固安住三昧,知神通門三昧,淨法界三昧,順佛教三昧,種種義藏三昧,背生死向涅槃三昧,如是具足百萬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是三昧,智慧方便善清淨故,深得大悲力故,名為過聲聞、辟支佛地、趣佛智地。是菩薩住是地,無量身業無相行,無量口、意業無相行,是菩薩清淨行故,得無生法忍,照明諸法。」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住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意業,已能過聲聞、辟支佛地。」   金剛藏菩薩言:「緣大法故過非實行力,第七地實行力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譬如生在王家,即勝一切。何以故?地尊貴故,其身長大,智慧成就,爾乃真實勝於一切;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時,勝於二乘,以發大願,深心清淨故,今住此地,以智慧力,勝於聲聞及辟支佛。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唸唸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為行法,善知水相,不為水害之所淪沒,如是菩薩住此七地,乘諸波羅蜜船,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菩薩如是以大願力故,得智慧力故,從禪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雖深愛涅槃,而現身生死,雖眷屬圍遶而心常遠離;以願力故,受生三界,不為世法之所污染,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還熾然隨行佛智,轉聲聞、辟支佛地至佛法藏而現魔界,雖過四魔而現魔行;雖現外道行而不捨佛濟,雖現身一切世間,而心常在出世間法;一切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而不捨樂法、愛法。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值百千萬億那由他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養諸佛,護持佛法,諸聲聞、辟支佛智慧問難所不能壞。是菩薩哀愍眾生故,法忍轉淨,是菩薩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譬如真金,以諸好寶莊嚴間錯,轉勝明淨,餘金不及;菩薩亦如是,住遠行地,一切善根從方便智慧生,轉勝明淨,無能壞者。譬如日光,星宿、月光所不能及,一切泥水悉能乾竭。菩薩亦如是住遠行地,善根轉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又能乾竭煩惱污泥。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遠行地。菩薩住是地,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諸根猛利,能發眾生,悟道因緣,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能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深智慧定心,  具行六地已,  一時生方便,  智慧入七地。  行空無相願,  而修慈悲心,  順佛平等法,  而供養諸佛,  雖以智觀空,  而修福無厭,  雖能嚴三界,  而心樂遠離,  雖心常寂滅,  而起滅惡法,  行空不二相,  而行慈悲心。  雖觀一切土,  空若如虛空,  而能善莊嚴,  清淨諸佛土。  雖知諸佛身,  同法相無相,  而種三十二,  八十諸相好。  雖知音聲法,  不可言說相,  而歎佛音聲,  令一切歡喜。  雖知於諸佛,  一念中成道,  而示時劫剎,  引導諸眾生。  如是知諸法,  則得法照明,  菩薩如是者,  即入第七地。  住是地能觀,  無量眾生行,  亦知於諸佛,  教化眾生法。  世界及劫數,  諸法差別相,  又知諸眾生,  種種之欲樂。  知說三乘法,  令眾生信解,  我應修教化,  成就是眾生。  以如是思惟,  方便慧和合,  於四威儀中,  常行如是道。  於一一念中,  能具菩提法,  所謂施戒等,  十種波羅蜜。  如是諸菩薩,  所修之福德,  皆與諸眾生,  名檀波羅蜜,  滅除心惡垢,  名屍波羅蜜,  不為六塵傷,  羼提波羅蜜,  能起轉勝法,  精進波羅蜜,  於是道不動,  名禪波羅蜜,  無生忍照明,  般若波羅蜜,  迴向於佛道,  方便波羅蜜,  求於轉勝法,  名願波羅蜜,  無有能壞者,  名力波羅蜜,  能解如實說,  名智波羅蜜。  是助菩提法,  唸唸皆能攝,  發於廣大願,  緣於大法故。  初地中功德,  名之為具足,  第二地名為,  除諸心垢惡,  第三願增明,  第四地入道,  第五隨世行,  第六入深法,  得無生相分,  漸漸而增長。  第七集一切,  具菩提分法,  能起諸功德,  及以一切願。  如是諸功德,  令後八地中,  一切諸所行,  自然得清淨。  遠行地難過,  大智力所能,  如二國中間,  難可得過度。  在於七地中,  不污如聖王,  雖住於此道,  不名一切過。  若到於第八,  菩薩智慧地,  爾時過意界,  住於智業中。  如梵王觀世,  不得名為人,  菩薩罪不污,  如蓮華在水。  菩薩住是地,  過諸貪慾等,  不名有煩惱,  亦不名滅盡。  入是正道中,  無有諸煩惱,  願求佛道故,  不得名盡者。  於諸世間中,  經書技藝事,  文頌咒術等,  自然能明瞭。  修習諸禪定,  及諸神通等,  無量心利世,  是事皆能起。  爾時此菩薩,  過於二乘行,  安住第七地,  菩薩諸行中。  以初發心時,  大願力故勝,  今於此地中,  自以智慧力。  猶如國王子,  生時姓尊貴,  後以功行成,  於諸人中尊。  住此得深智,  轉發勝精進,  唸唸入寂滅,  而亦不取證。  如人善乘船,  入於大海中,  雖行深水難,  而不為所害。  菩薩行轉勝,  方便智慧故,  功德悉備足,  非世所能知。  供養無量佛,  其心轉清淨,  如真金雜寶,  間錯而莊嚴。  得佛智慧光,  乾諸愛潤水,  猶如日光明,  消涸於泥澇。  住是地多作,  他化自在王,  諸根悉猛利,  通達諸道果。  若欲勤精進,  得見百千億,  那由他諸佛,  願力復過是。  七地智慧淨,  人天及二乘,  皆非其境界,  今已略說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四  他化自在王,  諸天及菩薩,  聞說此上行,  心皆大歡喜。  雨上妙華香,  幡蓋寶瓔珞,  真妙摩尼珠,  散佛及大眾。  天女於空中,  作種種妓樂,  供養於如來,  並及諸菩薩。  同以微妙音,  歌頌佛功德: 「一切智慧者,  眾生中最尊,  哀愍世間故,  現諸神通力,  華香珍寶等,  皆出如是音。  於一微塵中,  各示那由他,  無量數諸佛,  於中而說法。  於一微塵中,  見無量佛國,  須彌金剛圍,  世間不迫迮。  於一微塵中,  見有三惡道,  天人阿脩羅,  各各受業報。  聞諸佛國中,  一切佛妙音,  轉無上法輪,  隨應眾生心。  諸佛世界中,  眾生身種種,  隨國土眾生,  示現種種身。  一切諸天人,  皆悉同止住,  佛先觀察已,  然後為說法。  眾生悉知見,  微塵中佛國,  亦觀曠大剎,  以佛威神故。  佛現如是等,  種種神通力,  若為眾生說,  是事不可盡。」  以是微妙音,  稱歎於世尊,  心皆大歡喜,  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佛子願演說,  入於八地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具大願力;諸佛神力所護,自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淨,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修行無量智道。入諸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來、無去、無初、無中、無後,入如來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名為深行菩薩,一切世間所不能測,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深大遠離而現在前。譬如比丘,得於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菩薩亦如是,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大遠離。如人夢中欲渡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悉放捨。菩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捨,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現前。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煩惱不現在前。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   「佛子!是菩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又諸佛為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為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   「善男子!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為得,是故,勤加精進,亦莫捨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一切凡夫離寂滅法,常為煩惱覺觀所害,汝當愍此一切眾生。又,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利益眾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清淨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圓光、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有分別,我等所得無量無邊,汝應精勤起此諸法。善男子!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諸法差別,汝應如實通達是事,隨順如是智。是菩薩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門因緣,以此無量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智業,皆悉成就。   「諸佛子!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於涅槃,棄舍利益一切眾生,以諸佛與此無量無邊起智慧門故,於一念中所生智慧,比從初地已來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無量身,修菩薩道,以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生處、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教化眾生,供養給侍無量諸佛,隨順無量佛法、無量神通力、無量大會差別、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所行道,以不動法故。佛子!譬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入海以風,無復艱礙,一日之行,過先功力,於百千歲所不能及;菩薩亦如是,多集善根,乘大乘船,入菩薩所行大智慧海,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諸佛智慧,比本所行,若一劫、若百千萬劫所不能及。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第八地,從大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成、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是菩薩知地、水、火、風性,小相、中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知微塵差別相,於一世界中所有微塵差別,皆悉能知,此一世界所有地、水、火、風,若干微塵,皆悉能知。知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世界中萬物微塵差別,分別眾生大身、小身,以若干微塵成,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以若干微塵成,阿脩羅身、天身,以若干微塵成,皆悉了知。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知欲、色、無色界壞,知欲、色、無色界成,知欲、色、無色界成壞,知欲、色、無色界小相、中相、無量相,知欲、色、無色界差別相,如是知三界,是名菩薩教化眾生。助智明分,善分別眾生身,善觀所應生處,隨眾生生處,隨眾生身而為受身,是菩薩現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各各差別。譬如日月,於一切水皆現其像,若二若三,乃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身遍其中,隨眾生身差別而為受身。是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於一世界,身不動搖,乃至不可說諸佛世界,隨眾生身,隨所信樂,於佛大會而現身像,若於沙門中示沙門形色,婆羅門中示婆羅門形色,剎利中示剎利形色,居士中示居士形色,四天王中、帝釋中、魔中、梵天中示梵天形色,乃至阿迦膩吒天中示阿迦膩吒形色,以聲聞乘度者示聲聞形色,以辟支佛乘度者示辟支佛形色,以菩薩乘度者示菩薩形色,以佛身度者示佛身形色;所有不可說諸佛國中,隨眾生身,信樂差別,現為受身,而實遠離身相差別,常住平等。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所樂。若於眾生身作己身、若於眾生身作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若於國土身作己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業報身作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己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是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諸佛國土,小相、中相、無量相、垢相、淨相、廣相、倒相、平相、方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聲聞身假名差別、辟支佛身假名差別、菩薩身假名差別;知如來身、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知智身善分別如實,知法身平等不壞相,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是菩薩得十自在,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菩薩隨如是智慧,畢竟常起無罪身業、口業、意業;身業隨智行,口業隨智行,意業隨智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善修方便,善起諸願,善為諸佛神通所護,常不捨行利益眾生智,悉知無邊世界中差別事。舉要言之:菩薩住無動地,身、口、意所作,皆能集一切佛法。是菩薩住此地,離一切煩惱故,善住淨心力;心常不離道故,善住深心力;不捨眾生故,善住大悲力;救一切世間故,善住大慈力;不忘所聞法故,善住陀羅尼力;分別觀察一切佛法故,善住一切樂說力;行無邊差別世界故,善住神通力;不捨一切菩薩所行故,善住願力;修集一切佛法故,善住波羅蜜力;善起一切種智故,善住如來力。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無有過咎。   「諸佛子!菩薩此地不可壞故,名為不動地;智慧不轉故,名為不轉地;一切世間不能測知故,名威德地;無色慾故,名童真地;隨意受生故,名自在地;更不作故,名為成地;決定知故,名為究竟地;善發大願故,名為變化地;不可壞故,名為住持地;先修善根故,名為無功力地。菩薩得如是智慧,名為入佛境界,名為佛功德所照明,名為隨佛威儀行。趣向佛法,常為諸佛神力所護,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諸梵王等之所奉迎,密跡金剛神常隨侍衛。善能出生諸禪三昧,能作無量諸身差別,於諸身中皆有勢力,得大果報神通力,於無邊三昧中得自在,能受無量記,隨眾生成就處,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入如是大智慧,善通達諸法,常放大智光明,度無礙法界道,善知世界道差別,能示一切諸功德,隨意自在,善解先際後際,能入轉魔道智,入如來行境界,能於無邊世界行菩薩道,以不轉相故,此地名為不動。   「佛子!菩薩在不動地,善生禪定力故,常見無邊諸佛,不捨供養供給諸佛,是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中,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親近諸佛,從諸佛受世界差別等諸法明,是菩薩轉深入如來法藏,問世界差別事,無能盡者,乃至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又諸善根,轉勝明淨。譬如真金,眾寶間錯,為轉輪王所佩瓔珞,一切人民無能奪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無動地,善根轉淨,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菩薩住是地,以善分別智門故,智慧光明,滅除一切眾生惱熱。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於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照其中。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不動地,能放身光,照十萬佛剎微塵世界,滅除眾生諸煩惱熱,令得清涼。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不動地。若廣說者,無量億劫所不能盡。菩薩住是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諸根猛利,與諸眾生、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道,無有窮盡,說世界差別,無能壞者,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住七地,  慧方便已淨,  善集助道法,  大願力所繫,  諸佛神力護,  善根悉成就,  求於勝智慧,  能入第八地。  善集於福慧,  而有深慈悲,  離諸有量心,  心同如虛空。  如所說法中,  心得決定力,  如是得寂滅,  微妙無生忍。  諸法從本來,  無生亦無起,  無相無有成,  亦無去來義。  諸法初中後,  與如無分別,  無有心意行,  同若如虛空。  成就如是忍,  無有諸戲論,  得是不動地,  甚深寂滅行。  一切諸世間,  不能得測量,  一切諸心相,  皆悉已滅盡。  菩薩住是地,  心識無分別,  如入滅盡定,  無復憶念想。  猶如人夢中,  方便欲渡水,  覺則意廓然,  休息諸所作。  得是深忍已,  一切想念滅,  如生於梵天,  無慾界煩惱。  以本願力故,  及佛今勸導,  如是第一忍,  是諸佛職位。  我等深智力,  無畏不共法,  汝今無有此,  當加勤精進。  汝雖得除滅,  一切煩惱火,  當觀諸世間,  煩惱常熾然。  當念本所願,  欲利諸眾生,  悉遍知諸法,  廣度於一切。  諸法實性相,  常住無變異,  二乘亦得此,  而不名為佛。  但以得無礙,  甚深微妙智,  通達三世故,  乃得名為佛。  是諸無等等,  天人所恭敬,  開是起智門,  令入諸佛法。  成就無邊底,  無量妙智慧,  先所行諸法,  不及今一念。  如是諸菩薩,  得妙智慧地,  能在一念中,  身遍於十方。  入是智慧門,  行道疾無礙,  如行於海中,  大風力所濟。  離諸功用心,  但在於智業,  觀十方世界,  成壞及與住。  能知四大一,  亦知諸別異,  小中及無量,  種種差別相。  能數知三千,  大千世界塵,  亦知眾生身,  四大微塵數。  諸天身眾寶,  微塵數差別,  皆悉遍明瞭,  餘亦如是知。  智慧因緣故,  心轉得調柔,  為利諸眾生,  遍諸世界身。  能於眾生身,  而自作己身,  及以諸佛剎,  諸餘種種身。  如日月停空,  影現一切水,  菩薩亦如是,  遍滿大千界。  常住於法身,  湛然不移動,  於淨心眾生,  各現其身像。  隨諸心所樂,  而現為受生,  於諸天人會,  悉皆示其身。  菩薩於因緣,  和合中自在,  乃至能隨意,  為現於佛身,  眾生國土身,  業報賢聖身,  智身與法身,  知皆同平等。  以是因緣故,  得如意神通,  為令世歡喜,  而現種種身。  能得於十種,  妙大自在智,  所作隨智行,  順於慈悲心。  諸佛所有法,  皆能善修習,  住三淨戒中,  不動如須彌。  能得大菩薩,  所有十種力,  一切諸魔眾,  皆所不能轉。  常為諸佛護,  釋梵所敬禮,  密跡金剛神,  常隨而侍衛。  菩薩得是地,  功德無有量,  百千萬億劫,  說之不可盡。  親近無數佛,  增益諸善根,  如真金雜寶,  莊嚴王瓔珞。  菩薩在是地,  多作大梵王,  典領千國土,  功德無有量。  能以三乘教,  而無有窮盡,  慈心光普照,  滅諸煩惱熱。  能於須臾間,  得百萬三千,  大千世界數,  微塵諸三昧。  能見十方佛,  其數亦如是,  若以其願力,  過是無有量。  今已略解說,  第八地妙相,  若廣演說者,  千億劫不盡。」◎   ◎第九地  佛子演說此,  八地妙義時,  以佛神力故,  震動無量國。  一切智身出,  無量微妙光,  遍照十方界,  眾生得安樂。  百千萬菩薩,  住於虛空中,  設眾妙供養,  諸天所無有。  自在大梵天,  並及他化王,  歡喜設妙供,  大海功德佛。  千萬諸天女,  鹹恭敬歡喜,  同以微妙音,  歌歎佛功德,  以佛神力故,  出如是妙法: 「善行寂滅者,  無有諸噁心,  各在於其地,  善修菩薩行。  利益世間故,  遍遊於十方,  示眾以佛道,  心如空無礙。  諸菩薩神力,  上妙供養具,  勝十方人天,  福德之所致。  佛子樂智者,  以此示佛力,  於一國不動,  而現一切處。  利益於世間,  如滿月明淨,  滅一切音聲,  語言諸想念,  而以諸音聲,  說法猶如響。  若眾生下劣,  其心厭沒者,  示以聲聞道,  令出於眾苦。  若復有眾生,  諸根少明利,  樂於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  若人根明利,  饒益於眾生,  有大慈悲心,  為說菩薩道。  若有無上心,  決定樂大事,  為示於佛身,  說無量佛法。  譬如幻化師,  示種種身色,  如是諸身相,  皆無有實事。  如是諸佛子,  善知智慧術,  能示一切行,  心離於有無。」  千萬諸天女,  同以微妙音,  如是歌歎已,  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又言:  「佛子大會淨,  一心願樂聞,  入九地正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慧善觀佛道,欲求轉勝寂滅解脫,欲轉勝思惟如來智慧,欲入如來深密法藏,欲觀察不可思議大智慧,欲觀察諸陀羅尼三昧重令清淨,欲令神通廣大,欲分別世界差別,欲修諸佛力無所畏、不共法、無能壞者,欲順行諸佛轉法輪力,欲不捨所受大悲大願,菩薩如是思惟得入第九地。菩薩住此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知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辟支佛法行、菩薩道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無為法行。隨順如是智慧,知菩提心所行難,知煩惱難、業難、諸根難、欲難、性難、直心難、使心難、生難、習氣難、三聚差別難。知眾生諸心差別相、莊飾世心相、速轉心相、壞不壞心相、無形心相、無邊自在心相、清淨差別心相、垢無垢心相、縛解心相、諂曲質直心相、隨道心相,皆如實知。是菩薩知煩惱深相淺相、知心伴相、不相離相、知使纏差別相、知是心相應不相應相、隨是生時得果報相、知三界中差別相、知愛癡見深入如箭相、知憍慢癡重罪相、知是三業因緣不斷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煩惱行差別相。是菩薩知諸業善不善無記相、分別不可分別相、心伴相、不相離相、自然盡相、行道盡相、種種集相、不失果報相、次第相、有報相、無報相、黑黑報相、白白報相、黑白黑白報相、非黑非白能盡業相、知業起相、受業法差別相、知無量因緣起業相、知世間業出世間業差別相、現報相、生報相、後報相、隨諸乘定相、不定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業差別相。是菩薩知諸根軟中上差別相、知先後際別異不別異相、知上中下相、知煩惱伴相、不相離相、隨諸乘定相、不定相、淳熟相、未淳熟相、隨根轉相、易壞相、深取相相、增上相、不可壞相、轉相不轉相、三世差別相、久遠共生差別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根差別相。是菩薩知諸欲軟中上差別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欲差別相;是菩薩知諸性軟中上差別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性差別相;是菩薩知直心軟中上差別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直心差別相。是菩薩知諸使共心生、不共心生,心相應、心不相應,無始來惱眾生相、與一切禪定解脫神通相違相、三界繫相、無量心不現前相、開煩惱門相、不知對治相、無所有相、無聖道開法門相,皆如實知。是菩薩知諸生差別相,所謂:地獄、畜生、餓鬼、阿脩羅、人、天、色、無色界、有想、無想差別。業是田,愛是水,無明是覆,識是種子,後身是芽,名色共生而不相離,癡愛相續,欲生、欲作、欲受,不樂涅槃,三界差別相續相,皆如實知。是菩薩知諸習氣有起不起,隨所生處有習氣,隨眾生行有習氣,隨業煩惱有習氣,善不善無記有習氣,離欲有習氣,隨後身有習氣,次第隨趣有習氣,久遠不斷持煩惱業,離則無法,皆如實知。是菩薩知眾生定不定相,正定相,邪定相,不定相,正見中正定相,邪見中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一一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邪位邪定相,正位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深入邪聚難轉相,修無上道因緣相,不定眾生守護相,皆如實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如是智,名為安住善慧地。菩薩住是地,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相,隨其解脫而與因緣。是菩薩化眾生法,度眾生法,如實知而為說法,聲聞乘相、辟支佛乘相、菩薩乘相、如來地相,如實知隨眾生因緣而為說法;隨心、隨根、隨欲差別而為說法,又隨行處、隨智慧處而為說法,知一切行處而為說法,隨眾生性深入難處而為說法,隨趣、隨生、隨煩惱、隨習氣轉故說法;隨乘令解脫故說法。是菩薩住此地,為大法師守護諸佛法藏,入深妙義。用無量慧方便,四無礙智言辭說法,是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而不可壞。何等為四?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   「是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以義無礙智,知差別法;以辭無礙智,知說諸法不可壞;以樂說無礙智,知說諸法次第不斷。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體性;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相;以辭無礙智,知諸法假名不斷假名說;以樂說無礙智,知隨假名不壞無邊說。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諸法差別相;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諸法差別相;以辭無礙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說不可壞;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得無邊法明說。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義差別;以辭無礙智,隨諸言音而為說法;以樂說無礙智,隨所樂解而為說法。復次,以法無礙智,以法智方便,知諸法差別不可壞;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法差別;以辭無礙智,以世智說諸法差別;以樂說無礙智,知善說第一義。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以義無礙智,知陰、入、界、諦因緣法;以辭無礙智,以微妙音故,一切世間之所歸趣;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轉勝,能令眾生得無邊法明。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乘究竟攝一切無差別;以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以辭無礙智,能說諸乘無差別;以樂說無礙智,以一法門說無邊法明。復次,以法無礙智,能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隨智行;以義無礙智,能分別說十地義差別;以辭無礙智,說隨順諸地道不可壞;以樂說無礙智,說一切行無邊相。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於一念中得菩提;以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剎差別;以辭無礙智,隨諸佛得道事差別說;以樂說無礙智,於一句法無邊劫說而不窮盡。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語、一切佛力、無畏、不共法、大慈大悲、無礙智,轉法輪一切種智;以義無礙智,知如來音聲,說八萬四千隨眾生心諸根欲樂差別行;以辭無礙智,以如來音聲,說一切諸行不可壞;以樂說無礙智,以諸佛智力,隨眾生所樂音聲說。   「菩薩摩訶薩如是善知無礙智,安住第九地,名為得佛法藏;為大法師,得眾義陀羅尼,眾法陀羅尼,起智陀羅尼,眾明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名聞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雜義藏陀羅尼,得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隨方便說如是無量樂說差別門說法。是菩薩得如是無量陀羅尼門,能於無量佛所聽法,聞已不忘,如所聞法,能以無量差別門為人演說。是菩薩於一佛所,以百萬阿僧祇陀羅尼,聽受正法,如從一佛,餘無量佛,亦復如是。是菩薩於禮敬佛時,所聞法明,非多學聲聞得陀羅尼力,於十萬劫所能受持。是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力,無礙智樂說力,以說法故,在於法座,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意說法。是菩薩在法座上,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於一切中最為殊勝。是菩薩處於法座,或以一音,欲令一切悉得解了,即得解了;或以種種音聲,欲令一切各得開解,即得開解;或以默然但放光明,欲令一切各得解法,即得解法;或一切毛孔,皆出法音;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色、無色物,皆出法音;或以一音周滿法界,欲令得解,即皆得解。是菩薩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無量音聲一時問難,所問各異。是菩薩於一念中,悉受如是,一切問難,以一音答皆令開解,如是若二若三,若百若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廣為說法。承佛神力,能為眾生廣作佛事,倍復勤攝。如是智明,於一塵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塵數大會,佛在此中,隨眾生心而為說法,令一一眾生心得若干無量諸法,如一佛,一切諸佛亦如是;如一微塵,一切十方世界,亦復如是。於是中生大憶念力,於一念中,從一切佛所受法明,不失一句。如上大會滿中眾生,以決定法明演清淨法,於一念中,令爾所眾生,皆得開解,何況若干世界中眾生。是菩薩住是地,善根轉勝,深入諸佛行處,常與一切佛會,深入菩薩解脫;菩薩隨順如是智,常見諸佛,於一一劫中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以上供具供養諸佛,於諸佛所種種問難,通達諸陀羅尼,一切善根,轉勝明淨。佛子!如鍊真金,具足莊嚴,為轉輪王所著寶冠,一切小王無能奪者;菩薩亦如是,住善慧地,一切善根,轉勝明淨,聲聞辟支佛、諸地菩薩所不能壞。是菩薩善根轉明,能照眾生煩惱難處,如大梵王,三千世界一切難處,皆悉能照;菩薩亦如是,住善慧地,善根明淨,照諸眾生煩惱難處。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善慧地。若廣說者,則無量無邊劫,不可得盡。菩薩住是地,多作大梵王,典領三千大千世界,無有能勝,如實解義者,於自在中而得自在,善能宣說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眾生問難無能窮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一念中,得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能示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復過是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隨順,  無量深智力,  第一最微妙,  一切世難知,  利益眾生者,  能至第九地。  得入於諸佛,  祕密之法藏,  得微妙最上,  三昧陀羅尼,  廣大神通力,  善入世界相,  智慧力決定,  能觀諸佛法,  大願悲心淨,  得入第九地。  順行此上地,  持諸佛法藏,  即能通諸法,  善不善無記,  有漏及無漏,  世間出世間,  是可思議法,  是不可思議。  知法定不定,  三乘具足相,  思惟分別此,  有為無為法,  起知如是法,  滅諸無明闇,  隨順是智心,  則為第一妙。  悉知一切難,  諸心差別相,  莊飾世輕易,  無邊自在心,  煩惱深淺相,  心伴不離相,  知使纏差別,  隨順相續有。  知業種種雜,  各各差別相,  因滅果不失,  通達如是事。  又知於眾生,  諸根軟中上,  廣大差別等,  先際後際相。  知欲軟中上,  及諸性差別,  乃至能悉知,  八萬四千種。  煩惱使難處,  無始來不滅,  皆與心共行,  繫縛不可斷。  知諸結使等,  但妄想分別,  無有方處所,  亦無定事相。  常不離於身,  又亦難得知,  禪定力能遮,  金剛道能斷。  又能知諸生,  入六道差別,  愛潤無明覆,  業田識是種。  生於後身芽,  名色共增長,  無始生死來,  相續在三界。  知諸天龍趣,  由煩惱業心,  若離於此法,  是則無所有。  一切諸眾生,  皆在三趣中,  或沒諸邪見,  或在於智道。  菩薩住是地,  悉知眾生心,  諸根及欲樂,  種種差別義。  深心善思惟,  隨宜而說法,  通達無礙智,  善以言辭說。  菩薩為法師,  猶如師子王,  牛王寶山王,  安住無所畏。  普於諸世界,  雨甘露法味,  猶如大龍王,  能雨滿大海。  是菩薩善知,  法義辭無礙,  善能隨順行,  具足樂說力。  能得於百萬,  阿僧祇總持,  能受諸佛法,  如海受龍雨。  菩薩得如是,  諸深妙清淨,  無量陀羅尼,  諸三昧力故。  能於一念中,  得見無量佛,  聞已淨梵音,  演說妙法寶。  是菩薩或教,  大千界眾生,  隨心根所好,  說法令歡喜。  如是等無量,  三千大千國,  轉深勤精進,  而作是思惟,  於一微塵中,  無量佛說法,  隨眾生心相,  演說於妙義,  是菩薩皆受,  如地受諸種。  復作如是願,  十方諸所有,  國土中眾生,  皆合為一會。  我於一念中,  皆悉知其心,  以一音說法,  悉令斷疑網。  菩薩住是地,  人天中法王,  為大說法師,  隨順眾生性。  常於日夜中,  與諸佛共會,  能住甚深妙,  寂滅智解脫。  供養無量佛,  善根轉明淨,  猶如轉輪王,  真金莊嚴冠。  光明照眾生,  諸煩惱難處,  如梵王光明,  照於大千界。  菩薩住是地,  於三千世界,  作大梵天王,  諸根悉猛利。  善以三乘法,  示悟諸眾生,  所作諸善業,  皆順於正念。  能於一念中,  而得無有量,  世界微塵數,  諸深妙三昧。  得見十方佛,  微妙音說法,  見佛大神力,  更發無量願。  如是第九地,  大智所行處,  深妙難知見,  今已略說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五  說諸大菩薩,  所行無上事,  無數那由他,  首陀會諸天,  於上虛空中,  心皆大歡喜,  鹹以恭敬心,  眾妙供養佛。  那由他菩薩,  歡悅無有量,  燒諸奇妙香,  滅除諸煩惱。  他化自在王,  與諸天大眾,  住在虛空中,  心皆大歡喜,  鹹以恭敬心,  種種設供養,  各散眾寶衣,  空中旋轉下。  無量億天女,  諸根欣悅豫,  於上虛空中,  敬心供養佛,  同作無量億,  那由他妓樂,  一切寶器中,  皆出如是音: 「佛坐於此處,  悉遍於一切,  十方國土中,  皆亦有佛現。  無量億種種,  相好莊嚴身,  殊妙無有比,  充滿於世界。  於一毛孔中,  出無量光明,  滅除於一切,  世間煩惱火。  十方微塵數,  尚可得計量,  一毛孔光明,  不可得窮盡。  各見有佛身,  以三十二相,  八十好莊嚴,  轉無上法輪。  或見佛種種,  為眾而說法,  或見在兜率,  教化於諸天,  或見從兜率,  來下處胞胎,  或見初生時,  或見夜出家,  或見坐道場,  而成無上道,  或見轉法輪,  或見入涅槃。  於無量國土,  種種而示現,  欲度眾生故,  有如是等事。  譬如巧幻師,  善知於幻術,  多示諸眾生,  種種異身相。  如是佛慧中,  善巧於示現,  變化一切身,  周遍諸世界。  一切法空寂,  先來無性相,  同若如虛空,  大師亦如是。  得入第一義,  微妙之性相,  隨諸法性相,  示佛大神力。  一切佛行性,  法及諸眾生,  皆悉同無相,  一切法空故。  若欲得佛智,  應離諸想念,  有無俱通達,  疾作天人師。」  諸天采女眾,  皆出如是等,  千萬種妙音,  寂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  見眾皆寂然,  請金剛藏言:  「大名稱佛子,  菩薩從第九,  至於第十地,  諸大神通力,  願今為略說。」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無量智慧,善修行佛道,乃至九地,善集清白法,集無量助道法,大功德智慧所護,廣行大悲,深知分別世界差別,深入眾生難處,入諸如來行處,念隨順如來寂滅行處,趣向諸佛力、無畏、不共法,堅持不捨,得至一切智位。菩薩摩訶薩行如是智,近佛位地,則得菩薩離垢三昧而現在前,又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雨一切世間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廣三昧、觀察一切法性三昧、隨一切眾生心行三昧、如實知一切法三昧、得如來智信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是菩薩悉入此三昧,善知其中功用差別,最後三昧,名益一切智位。是三昧現在前,即時大寶蓮華王出,周圓如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寶間錯莊嚴過於一切人天所有,出世間善根所生,知一切法如幻如化空慧所成,光明能照一切世界;琉璃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瑙為鬚,閻浮檀金為葉;無量光明一切妙寶皆在其內,寶網覆上,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爾時,菩薩其身姝妙,稱可華座;菩薩得益一切智位三昧力故,身在大蓮華座;即時眷屬蓮華上,皆有菩薩,一一菩薩坐蓮華上,即得百萬三昧,皆一心恭敬,瞻仰大菩薩;是菩薩昇蓮華座時,十方現在一切世界皆大震動,一切惡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一切世界皆悉嚴淨,皆得見聞諸佛大會。何以故?是菩薩坐大蓮華上,即時足下出百萬阿僧祇光明,照十方阿鼻地獄等,滅眾生苦惱;兩膝上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畜生,滅除苦惱;臍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餓鬼,滅除苦惱;左右脅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人安隱快樂;兩手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諸天阿脩羅宮;兩肩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聲聞眾;項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辟支佛;口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菩薩乃至住九地者;白毫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得位菩薩,一切魔宮隱蔽不現;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照於十方諸佛大會;遶十匝已,住於虛空,成光明網,高大明淨,供養諸佛,如是供養,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作供養,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是大光明網,勝十方世界所有華香、末香、塗香、衣服、幡蓋、眾寶、瓔珞、摩尼寶珠供養之具;從出世間善根生故,一一諸佛大法會上,皆雨眾寶,猶如大雲,若有眾生覺是供養者,皆是必定無上大道;如是諸光雨大供養已,遶大會十匝,入諸佛足下。爾時諸佛及大菩薩知某世界、某甲菩薩摩訶薩行如是道,成就受職;即時十方無邊菩薩乃至住九地者,皆來圍遶,設大供養,一心恭敬,各得萬三昧,一切得職;菩薩摩訶薩於金剛莊嚴胸出一大光名破魔賊,無量百千萬光以為眷屬,照十方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胸,此光明滅已,是菩薩即得百千萬億大勢力神通智慧。   「爾時,諸佛出眉間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有無量無邊光明眷屬,悉照一切十方世界,圍遶十匝,示現諸佛大神通力,勸進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滅除一切惡道苦惱,一切魔宮皆蔽不現,示一切諸佛得道之處;示一切諸佛大會莊嚴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照一切世界已,集在虛空,示大神通莊嚴之事,入是菩薩頂,眷屬光明;入眷屬蓮華諸菩薩頂,即時各得先所未得十千三昧;是光明入此菩薩頂,如一佛光,一切佛光,皆亦如是;一切十方諸佛光明入是菩薩頂時,名為得職、名為入諸佛界,具佛十力,墮在佛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大子成就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羅幔,種種莊嚴幢幡妓樂,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墮在佛數,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大智慧職地;以是職故,菩薩摩訶薩受無量百千億萬苦行難事,是菩薩得是職已,住法雲地,無量功德,智慧轉增。   「佛子!菩薩住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如實知世間性集、眾生性集、識性集、有為性集、無為性集、虛空性集、法性集、涅槃性集、邪見諸煩惱性集;如實知諸世間法成壞集、聲聞道集、辟支佛道集、菩薩道集;諸佛力、無畏、不共法、色身、法身集;一切智集,得佛道、轉法輪、示滅度集。舉要言之:如實知一切法差別集。是菩薩以如是智慧隨順菩提行,如實知眾生化、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化、分別無分別化。是菩薩如實知佛力持、法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先世持、行持、劫壽持、智持。是菩薩住十地,諸佛所有微細智,所謂: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胎微細智、出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得道微細智、神力自在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持壽命微細智、示涅槃微細智、法久住微細智、如是等微細智,皆如實知。又諸佛密處,所謂:身密、口密、意密、知時非時密、與菩薩授記密、攝伏眾生密、諸乘差別密、八萬四千諸根差別密、業如實所作密、行得菩提密,如是等密,皆如實知。是菩薩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攝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攝一劫;有數劫攝無數劫、無數劫攝有數劫;一念攝劫、劫攝一念;劫攝非劫、非劫攝劫;有佛劫攝無佛劫、無佛劫攝有佛劫;過去、未來劫攝現在劫,現在劫攝過去、未來劫;未來、過去劫攝現在劫,現在劫攝未來、過去劫;長劫攝短劫、短劫攝長劫;諸劫攝相,皆如實知。是菩薩諸佛所入微塵智、國土智、眾生身心智、眾生身心得道智、眾生行智、至一切處智、遍行佛道智、順行智、逆行智、不可思議智;一切世間、聲聞、辟支佛、菩薩所不能知,皆如實知。佛子!諸佛智慧,廣大無量,菩薩住是地,則能得入如是智慧。是菩薩摩訶薩隨是地行,得菩薩不可思議解脫、無礙解脫、淨行解脫、普門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無礙論解脫、入三世解脫、法性藏解脫、明解脫、勝進解脫。是菩薩十解脫為首,得如是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解脫、百千萬無量阿僧祇三昧、百千萬無量阿僧祇陀羅尼、百千萬無量阿僧祇神通,亦復如是。是菩薩成就如是智慧,隨順菩提,成就無量念力,能於一念頃,至十方無量佛所,無量法明、無量法雨,皆能受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澍大雨,唯除大海,餘不能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如來微密雨、大法雨,一切眾生、聲聞、辟支佛乃至九地菩薩所不能受,唯此菩薩住法雲地,悉能受持。譬如大海,一龍王起大雲雨皆能堪受,若二若三,乃至無量無邊諸大龍王所起雲雨,一時澍下,皆能受持。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法雲地,於一佛所,能受大法明雨,二佛三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於一念中,皆能堪受,如是諸佛大法雲雨,是故此地名法雲地。」   解脫月言:「佛子!是菩薩於一念中,能堪受幾所大法明雨?」   答言:「佛子!譬如十方所有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微塵,爾所微塵世界眾生,假使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為大聲聞,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善伏比丘,其一眾生成就如是多聞之力,餘亦如是,一人所受,餘不重問,如是一切各各不同,於意雲何?是一切眾生受持多聞,力為多不?」   答言:「甚多,不可稱計。」   「佛子!我今為汝說是菩薩住法雲地,於一念頃,於一佛所,受三世法藏大法明雨,上一切眾生多聞之力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如一佛所,聞十方世界微塵諸佛,皆能受持大法明雨,復能過此無量無邊,於一念頃亦能受持,是故名為法雲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法雲地,自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為密雲;現種種身,以為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為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雨善法甘露法雨,滅諸眾生隨心所樂無明所起煩惱焰故,是故名為法雲地。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法雲地,於一世界,從兜率天來下,乃至示大涅槃,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皆現神力,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塵數世界;又復過是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從兜率天來下,乃至示大涅槃,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皆現神力。是菩薩住此地,於智慧中得上自在力,或以狹國為廣,廣國為狹;或以垢國為淨,淨國為垢;如是一切世界皆有神力,是菩薩或於一微塵中,置三千大千世界鐵圍山川而不迫迮;或二或三,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諸莊嚴事,示入一塵;或以一世界莊嚴事,示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置一世界中而不迫迮;或以一世界眾生,置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入一塵中而不惱眾生;或於一塵中,示一切佛神通力莊嚴之事;或於一念中,現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於一身中示無量手;以一一手,執恆沙蓮華以散諸佛,雜香、末香、幡蓋寶物,如是一切莊嚴之具,皆以手執供養諸佛,於一一身亦復如是。又一一身化塵數頭,於一一頭有塵數舌,以是神力讚歎諸佛,如是等事,於唸唸中遍滿十方;於唸唸中以神通力,無量世界示得佛道轉法輪,乃至大般涅槃;於三世中,以神通力示現無量身,於自身中,現無量佛,無量佛土莊嚴事,於自身中,示一切世界成壞事;或於一毛孔出一切風而不惱眾生;或以無量無邊世界為一海水,此海水中作大蓮華,形色光明遍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菩提樹莊嚴妙事,乃至示得一切種智;或自身中現一方世界摩尼寶珠、日月星宿一切光明,乃至十方所有光明亦復如是;或口噓氣能令十方無量世界悉大震動,不令眾生有恐畏想;或示十方世界水劫盡,風劫、火劫盡,而眾生身隨意莊嚴;或於自身示作如來身,如來身作自身,如來身作己佛國,己佛國作如來身。佛子!菩薩摩訶薩在法雲地,神變如是,又餘無量神力自在示現。」   爾時,會中諸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自在天子、淨居天等,各作是念:「若菩薩神通力、智慧力如是無量無邊,佛復雲何?」   時,解脫月菩薩知大眾心所念,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諸大眾聞是菩薩神通智慧力,墮在疑網,汝今當斷一切疑惑,示菩薩神通莊嚴妙事。」   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體性三昧,時諸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自在天子、淨居天等,皆自見知入金剛藏菩薩身中,於其身內,見三千大千世界莊嚴眾事,若滿一劫說不可盡;於中見佛道場樹,其莖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覆三千億三千大千世界,稱樹高廣,有師子座;其座上有佛,號一切智王如來,一切大眾鹹皆見佛坐在座上,其中所有莊嚴上妙供養之具,滿一劫說,亦不可盡。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大眾各在本處,一切眾會生希有想,默然一心,觀金剛藏。   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三昧有大勢力,甚為希有,是三昧者所號雲何?」   答言:「是三昧名一切佛國體性。」   問言:「是三昧所有勢力境界雲何?」   答言:「佛子!若菩薩摩訶薩善修成是三昧力者,能以如是無量恆沙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身中現,復過是數。菩薩在法雲地,得如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大三昧;是故,菩薩住此地中,身、身業難可測知;口、口業難可測知;意、意業難可測知;神力自在難可測知;觀三世法難可測知;諸三昧行入難可測知;智力難可測知;遊戲諸解脫難可測知;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如意所作難可測知;乃至舉足、下足,菩薩住善慧地者不能測知。佛子!菩薩法雲地,如是無量,若廣說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能得盡。」   解脫月言:「佛子!若菩薩行處力、神通力,如是者佛行處力、神通力復雲何?」   答言:「佛子!譬如有人,見一塊土而作是言:『無邊世界地性為多此耶?』汝所問者,我謂如是;如來無量智慧,雲何以菩薩智慧而欲測量?佛子!如人取四天下地性少分,餘者極多,菩薩法雲地於無量劫,但可說耳,何況如來地,我今當說令汝知之,佛現為證;如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微塵等諸佛世界,十地菩薩皆滿其中,是諸菩薩有無量無邊業,修習菩薩功德智慧禪定,於如來功德智慧力,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   「佛子!是菩薩隨如是智慧,順如來身、口、意,不捨諸菩薩三昧,勤心供養一切諸佛,於一一劫,以一切供具,供養無量無邊諸佛,能悉具受諸佛神力,轉復明勝,是菩薩於法性問難無能勝者,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子!譬如天金,以摩尼珠眾寶間錯,為自在天王嚴身之具,其餘諸天所不能及,亦無奪者,菩薩住十地,智慧善根,從初地乃至九地所不能及;菩薩住是地,得大智照明,隨順一切智故,其餘智慧所不能壞。譬如大自在天王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一切生處眾生光明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法雲地,智慧光明,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乃至九地菩薩亦不能及。是菩薩住是地中,能令無量眾生住一切智道。佛子!菩薩住是地,十方諸佛為說三世智慧、法界智慧、一切世界智慧、普照住持一切世界智慧、大慈大悲普覆一切眾生智慧。舉要言之:具足為說至一切智道。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法雲地。菩薩住是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智慧明達,善說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於法性中有問難者,無能令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一念中得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復過是數,所謂:諸行上妙供具,信解起業,若身、若口、若光明、若諸根、若如意足、若音聲、若行處,乃至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稱數。佛子!是菩薩十地次第順行,趣向一切種智,如從阿耨達池四河流出,滿足四天下無有窮盡,乃入大海;菩薩亦如是,從菩薩出於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滿足眾生而不窮盡,乃至一切種智。   「佛子!是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如因大地有十大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軻梨羅山王、仙聖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迦羅山王、宿慧山王、須彌山王。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集在其中而不可盡;菩薩亦如是住歡喜地,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集在其中無有窮盡。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集在其中而不可盡;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持戒頭陀,威儀助法,集在其中,無有窮盡。如軻梨羅山王,但以寶成,集諸妙華,取不可盡;菩薩亦如是住於明地,集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問不可盡。如仙聖山王,但以寶成,多有五通聖人,不可窮盡;菩薩亦如是住於焰地,集令眾生入道因緣,種種問難不可窮盡。如由乾陀山王,但以寶成,集夜叉大神不可窮盡;菩薩亦如是住難勝地,集一切自在如意神通,說不可盡。如馬耳山王,但以寶成,集眾妙果,取不可盡;菩薩亦如是住現前地,集深因緣法,說聲聞果不可窮盡。如尼民陀羅山王,但以寶成,集一切大力龍神,不可窮盡;菩薩亦如是住遠行地,集種種方便智慧,說辟支佛道,不可窮盡。如斫迦羅山王,但以寶成,集心自在者,不可窮盡;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集一切菩薩自在道,說世間性,不可窮盡。如宿慧山王,但以寶成,集大神力諸阿脩羅,無有窮盡;菩薩亦如是住善慧地,集轉眾生行智,說世間相,不可窮盡。如須彌山王,但以寶成,集諸天神無有窮盡;菩薩亦如是,住法雲地,集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說諸佛法,不可窮盡。是十寶山同在大海,因大海水有差別相;菩薩十地亦如是,同在佛智,因一切智故,有差別相。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相故名為大海,無有能壞;何等為十?一、漸次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失本名;四一味;五、多寶;六、極深難入;七、廣大無量;八、多大身眾生;九、潮不失時;十、能受一切大雨無有盈溢。菩薩地亦如是以十因緣故,無有能壞;何等為十?歡喜地中,漸生堅固願;離垢地中,不與破戒共宿;明地中,捨諸假名;焰地中,於佛得一心不壞淨信;難勝地中,生世間無量方便神通,起世間事;現前地中,觀甚深因緣法;遠行地中,以大廣心善觀諸法;不動地中,能起大莊嚴示現;善慧地中,能得深解脫通達世間行,如實不失;法雲地中,能受一切諸佛大法明雨。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有十事能與眾生一切寶物,何等為十?一、出大海;二、巧匠加治;三、轉精妙;四、除垢穢;五、以火鍊治;六、眾寶莊嚴;七、貫以寶縷;八、置琉璃高柱;九、光明四照;十、隨王意雨眾寶物。菩薩發菩提心寶亦有十事,何等為十?一、初發心佈施離慳;二、修持戒頭陀苦行;三、以諸禪定解脫三昧令轉精妙;四、以道行清淨;五、鍊以方便神通;六、以深因緣法莊嚴;七、以種種深方便智慧貫穿;八、置神通自在幢上;九、觀眾生行放多聞智慧光明;十、諸佛授智職,於一切眾生能為佛事,墮在佛數。   「佛子!是菩薩所行集一切智慧功德法門品,若不深種善根,不能得聞。」   問言:「佛子!若得聞者,是人為得幾所福?」   答言:「隨佛所有智慧勢力,如是發薩婆若心,所緣攝福德,是人得聞此法門,所得福德,亦復如是。何以故?若無菩薩心聞是法門,不能信解受持,何況以身修習能成其事,是故當知是人隨順一切種智,得聞信解受持修行;說是品時,十方世界十億佛國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以佛神力法如是故,諸天雨華、末香、瓔珞、寶衣、幡蓋莊嚴身具,雨天妓樂歌頌而下,復有大音讚歎十地殊勝之事。如此世界四天下他化自在天王宮說十地,十方一切世界皆亦如是;以佛神力故,十方過十億佛國微塵數剎,有十億佛國微塵數菩薩,詣此世界,遍滿虛空,皆作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善說菩薩十地之法。』佛子!我等皆名金剛藏,發金剛德世界,金剛幢佛所來,所經歷處,皆說是經,眾會如是,言辭義趣亦如是,我等以佛神力故,來證是事,如我至此,十方一切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皆有十億佛國微塵數菩薩往為作證亦復如是。」   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觀察一切大眾、觀察法界,讚歎初發薩婆若心,示菩薩境界,淨菩薩行力,攝一切種智;隨眾生說,除一切世間垢穢,與眾生一切種智因緣,示不可思議智慧莊嚴事,讚歎一切菩薩功德差別相;欲令諸地轉勝明顯示眾生故,承佛神力,以偈頌曰: 「諸菩薩所行,  樂於善寂滅,  其心無所著,  猶若如虛空。  除貪恚癡垢,  安住於道智,  如是無上行,  願樂欲聽聞。  如是諸菩薩,  在於無量劫,  勤心常修習,  一切諸善根,  供養無量佛,  辟支阿羅漢,  為利眾生故,  乃生菩提心。  精進持戒行,  頭陀除罪垢,  修善忍轉妙,  慚愧威德滿。  福慧因緣故,  勝遠心明淨,  深樂於佛智,  同佛生菩提。  供養於一切,  十方三世佛,  如虛空等國,  悉皆令清淨。  一切法平等,  善悉通達故,  為度諸眾生,  發於菩提心。  諸菩薩如是,  生是無量心,  至於歡喜地,  息惡樂佈施。  得諸本願力,  增廣慈悲心,  深行十善道,  能到離垢地。  戒聞功德備,  慈心愍世間,  永離諸垢穢,  深心常清淨。  普觀諸世間,  三毒火熾然,  如是之大士,  入第三明地。  觀三界皆空,  無常亦如病,  如癰如瘡箭,  無量苦常然。  見諸有為過,  貪樂佛功德,  得佛智明焰,  入於第四地。  成就於念慧,  得至於道智,  在此地供養,  百千諸如來。  常能思惟念,  諸佛無量德,  得入於一切,  世間難勝地。  能以慧方便,  種種而示現,  諸有所為作,  以利於世間。  供養於諸佛,  行益眾生事,  無生法在前,  得入現前地。  菩薩諸所行,  一切世間知,  常無有我心,  有無皆悉離。  諸法先空寂,  十二緣故行,  善了此微妙,  入於遠行地。  行慧方便等,  得法寂滅相,  如是之大士,  難知難可及。  為欲令世間,  得善寂滅故,  還起修諸行,  種種福德事。  普入於眾生,  種種心行處,  如是能得入,  如空不動地。  大智諸菩薩,  善能悉具行,  種種諸智業,  得十自在力。  能以無有量,  無邊限諸身,  普現十方界,  而為說妙法。  善達於世界,  及諸眾生性,  如是大慈悲,  能入善慧地。  第一妙淨智,  善觀諸世間,  縷練煩惱業,  甚深諸難處。  為度是等故,  得諸佛法藏,  善說第一義,  悉無所違錯。  如是次第行,  具足諸善法,  乃至於九地,  所修集福慧。  欲得諸佛力,  第一深妙利,  乃於一切佛,  得受智職位。  先得無數定,  智行極廣大,  最後得難壞,  諸智位三昧。  若能得如是,  益智位三昧,  一切寶莊嚴,  蓮華王即出。  菩薩稱蓮華,  現身坐其上,  餘華諸菩薩,  鹹共一心視。  爾時大菩薩,  從身放無量,  百千億光明,  滅諸世間苦。  然後頂上出,  百千億光明,  普照十方界,  諸佛大眾會。  於上虛空中,  化成光明網,  供養諸佛已,  入諸佛足下。  時一切如來,  及諸大士等,  各知某菩薩,  得受於智職。  如是一切佛,  放眉間光明,  名益一切智,  入此菩薩頂。  一切無量佛,  與此菩薩職,  猶如轉輪王,  授於太子位。  時十方世界,  普皆大震動,  乃至阿鼻等,  諸苦皆除滅。  菩薩具一切,  智慧得是職,  如是名為到,  無上法雲地。  住於是地中,  智慧無邊限,  善知度一切,  世間諸因緣。  入色無色法,  欲色無色界,  能知於眾生,  國土及法性。  又能入可數,  不可數法中,  乃至能觀察,  虛空無量性。  又此地悉知,  菩薩變化事,  諸佛威神力,  微細智密事。  又能悉通達,  一切諸劫數,  於一微塵中,  觀見諸世界。  一切諸如來,  於此無上地,  初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示入於涅槃,  皆隨順於智,  寂滅妙解脫,  悉得於此地。  此地諸大士,  憶念力大故,  諸佛大法雨,  皆悉能受持。  譬如大海水,  能持龍王雨,  諸佛廣大法,  菩薩受亦爾。  若於一佛所,  一時聽受法,  十方無量土,  微塵數眾生。  皆多聞總持,  成於聲聞乘,  不如是菩薩,  算數所不及。  以無量智慧,  及先大願力,  能於一念中,  遍滿無量國。  雨甘露法雨,  滅諸煩惱火,  是故諸如來,  名為法雲地。  大士住此地,  供養諸佛具,  過諸天所有,  普示大神力。  示眾轉勝力,  過是數無量,  若人欲思量,  迷悶不能解。  大智住此地,  舉足下足事,  一切諸菩薩,  乃至於九地。  皆悉不能知,  何況餘眾生,  三世諸聲聞,  及與辟支佛。  住此諸佛示,  一切智慧事,  亦與令通達,  三世無礙智。  示法性寂滅,  亦示種種變,  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類。  所行一切法,  深微隱遠事,  一切佛功德,  次第示令知。  菩薩住此地,  能以大供具,  供養十方佛,  遍一切世界。  一切諸世間,  所有眾生類,  其餘諸供具,  皆所不能及。  智者住此地,  皆能破一切,  無明諸闇冥,  開示以佛道。  如自在天王,  光滅眾熱惱,  佛子智光明,  滅惡亦如是。  住是地多作,  三界自在王,  通達諸智慧,  善以三乘化。  能於一念中,  得無量三昧,  能見十方佛,  其數亦如是。」  金剛藏菩薩,  告諸大士言, 「我今略解說,  十地之妙行,  若廣演說者,  千億劫不盡。  是則名清淨,  諸大菩薩地,  為得佛智故,  住於十地中,  安住不移動,  猶如大山王。  初地具一切,  經書諸技術,  猶如雪山中,  積聚眾藥草。  持戒及多聞,  在於二地中,  猶如香山王,  集一切香物。  如軻梨羅山,  多積諸寶華,  明地集聞智,  禪定亦如是。  焰地多積聚,  入道法不壞,  如仙聖山中,  善寂所遊止。  五地諸神通,  無能得及者,  如由乾陀山,  多集夜叉眾。  六地善分別,  諸果無窮盡,  猶如馬耳山,  妙果無有量。  七地方便慧,  無有能及者,  如尼民陀羅,  諸龍王盈滿。  住於八地中,  自在智無量,  如斫迦羅山,  多心自在者。  九地心清淨,  說法無障礙,  猶如宿慧山,  阿脩羅所止。  十地諸佛力,  功德無窮盡,  如須彌山王,  集一切天眾。  又復初地中,  發於廣大願,  二地持戒品,  三地假名壞,  第四地專一,  五地眾妙事,  六地甚深相,  七地廣大心,  八地中種種,  莊嚴諸神通,  九地思妙智,  能過一切世,  十地能受持,  諸佛大法雨。  菩薩行大海,  難動不可盡,  發心出世間,  得入於初地,  二地淨持戒,  三地修諸禪,  四地道行淨,  五鍊方便慧,  六因緣莊嚴,  七深方便慧,  八到琉璃幢,  九地觀眾生,  一切險難處,  智慧光普照,  十地受智職,  如珠隨王意,  如是次第淨,  菩提心妙寶。  十方諸世界,  所有微塵數,  可於一念中,  計知其多少。  可以一毫末,  數知於虛空,  諸佛大功德,  無量不可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明品第二十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何等為十?此菩薩摩訶薩悉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廣心、狹心、噁心、勝心、順生死心、背生死心、聲聞心、緣覺心、菩薩心、聲聞行心、緣覺行心、菩薩行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脩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眾生心、諸難處眾生心,如是等無量種種眾生心悉分別知。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廣說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悉能分別知其心念。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善知他心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知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死此生彼;善、惡諸趣;若好,若醜;若垢,若淨;若黑,若白。如是等無量種種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微細眾生、小眾生、中眾生、大眾生、勝眾生,如是等無量種種眾生,死此生彼。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礙明淨天眼,悉能照見隨其業報所受苦樂,種種業、種種行、種種思願、種種見,如業境界,如所迴轉,悉能睹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無礙天眼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憶宿命事,或自、或他,悉能憶念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過去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事:如是生,如是名姓,如是食,如是苦樂,悉能了知。又憶過去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如是名號,如是眷屬,如是父母,如是侍者,如是聲聞,如是最勝二大弟子,如是捨離王都出家求道,如是菩提樹下結跏趺坐得最正覺,如是住處,如是床座,如是說法,如是化度,如是壽命,如是作佛事已,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正法如是久住;悉能憶念過去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從初發心出生願行,恭敬供養無量諸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大眾眷屬,轉淨法輪,隨其壽命,示現神力自在變化,無餘涅槃,莊嚴塔廟,長養善根,乃至法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深入過去際劫無礙宿命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深入未來際劫,乃至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未來生死流轉三有。知眾生業、知眾生報,知眾生善、知眾生不善,知眾生出、知眾生不出,知眾生定、知眾生不定,知眾生正定、知眾生邪定,知眾生有使善根、知眾生無使善根,知眾生具足善根、知眾生不具足善根,知眾生攝取善、知眾生攝取不善,知眾生積集善、知眾生積集不善,知眾生積集惡法、知眾生不積集惡法;知未來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諸佛如是名號,如是眷屬,如是父母,如是侍者,如是聲聞,如是最勝二大弟子,如是捨離王都出家求道,如是菩提樹下結跏趺坐得最正覺,如是住處,如是床座,如是說法,如是化度,如是壽命,如是作佛事已,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正法如是久住。悉知未來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從初發心出生願行,恭敬供養無量諸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大眾眷屬,轉淨法輪,隨其壽命,示現神力自在變化,無餘涅槃,莊嚴塔廟,長養善根,乃至法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深入未來際劫無礙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出生無礙天耳清淨,廣大具足,不可稱量,修習得證明淨離障,了達決定。菩薩成就無礙天耳,十方遠近一切音聲,欲聞不聞,自在隨意。於東方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所發、所開、所示、所制、所調伏、所教化、所念、所分別、所教深妙善解無量清淨方便,如是一切,悉能聞持。善義、善味、隨眾、隨人、隨音聲、隨智、隨識、隨所化度所得功德、隨境界、隨所依、隨出道,悉能聞持,無有忘失。廣說妙法,度脫一切,乃至不失一句、一味;如東方,一切十方亦復如是。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礙清淨天耳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無畏神力智明,逮得自在無作神力、平等神力、廣大神力、無量神力、無依神力、念至神力、不轉神力、不退轉神力、無盡神力、不可壞神力、長養神力、隨順行神力。若聞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無邊世界、無分齊世界、不可稱量世界、不可思議世界、不可度量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一切世界現在諸佛。聞已,悉能往詣彼諸佛所,恭敬禮拜,讚歎供養,深知如來清淨佛剎種種莊嚴、種種功德、無量功德,皆悉充滿。示現無量自在、無量境界,讚歎一切如來,恭敬供養。示現其身,悉在十方一切佛所,亦不離此,而往到彼,悉自了知,詣諸佛所,恭敬禮拜,讚歎供養,問菩薩法,出生佛智。見諸佛剎眷屬變化,知說法相,知佛剎相,悉無所著。於一切事皆悉究竟,到於彼岸,無損神力。速遍十方一切世界,無佛不見,無法不聞,無眾不知。常聞正法,未曾斷絕,樂求佛法,勝願成滿,具足修習普賢菩薩無量諸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音聲、語言,悉能了知,所謂:中國言音、邊國言音、天言音、龍言音、夜叉言音、乾闥婆言音、阿脩羅言音、迦樓羅言音、緊那羅言音、摩□羅伽言音、人言音、非人言音,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種種眾生言音不同,菩薩摩訶薩悉能了知,善分別知,入一切施設,深入解了一切世諦。悉知種種諸言音法,分別了知諸言音法,入一切種言音大海。菩薩摩訶薩隨其所入,遊行世界,悉能了知此世界中眾生之性;知其性已,悉解一切諸言音法。如日天子出照一切色,令有眼者悉見色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悉入一切諸言音雲,善知一切諸言音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分別一切言音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一切色法:不生色、無種種色、無虛妄色、無青黃赤白等形色。而菩薩摩訶薩入深法界,住持變化種種形色:無量色、明淨色、清淨色、普現色、似彼色、普照色、所得色、無染污色、具足相色、清淨相色、離惡色、大力色、尊重色、無窮色、無盡色、雜色、端嚴色、不可稱量色、善學色、善長養色、成熟色、隨化度色、無礙色、明徹色、離垢色、澄淨色、正身色、不可思議方便色、不可壞色、最勝色、離曀色、離闇色、牢強色、善雜色、功德相色、姿好色、大我色、境界色、善調伏色、清淨正直色、上色、勝廣色、不可斷色、無所依色、無等色、充滿不可說佛剎色、長養色、最堅固色、勝色、惡色、勝功德色、隨希望色、清淨性色、常善色、善決定色、無障色、虛空明淨色、清淨長養色、無垢色、離塵色、離種種塵色、善示現色、普應現色、隨時示現色、寂靜色、離欲色、功德福田真實色、安隱色、離恐怖平等威儀色、超越智慧色、無礙身色、遍遊行身色、離愚癡色、大慈等起色、大悲受持色、出正趣色、具足功德力色、隨正念色、無量寶色、明淨藏色、令一切眾生歡喜色、一切智門色、歡喜眼色、一切寶莊嚴無比色、不著心色、不堅固色、住持自在色、種種神力自在色、如來家生色、無比色、充滿法界色、隨眾往詣色、種種色、具足色、善行色、隨化究竟色、見無厭足色、無量雜光色、放無量阿僧祇焰光色、不可說種種光色、不可思議香光普熏三界色、不可量日光焰色、不可稱月形像色、放無量樂華雲色、種種寶華鬘莊嚴雲色、過一切世間一切香焰普熏色、出生一切如來功德藏色、無量音聲廣說一切法顯現色、一切種行具足普賢菩薩色。佛子!菩薩摩訶薩入無色法界,住持變化種種形色,隨所應故,所謂:見教化、正念教化、轉法輪教化、隨時教化、唸唸教化、親近教化、隨逐教化、神力教化、種種自在教化、不可思議大神變教化,悉能度脫一切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知諸法無有名字;知一切法悉無有性;知一切法無來、無去;知一切法別異;知一切法無別異;知一切法不二、非不二;知一切法無我;知一切法無比;知一切法不生;知一切法不滅;知一切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知一切法無壞;知一切法不實;知一切法非不實;知一切法一相、無相;知一切法非有、知一切法非無;知一切法非法、知一切法非非法;知一切法非語言、知一切法非非語言;知一切法非業、知一切法非非業;知一切法非報、知一切法非無報;知一切法非作、知一切法非不作;知一切法非第一義;知一切法非出、知一切法非不出;知一切法非量、知一切法非無量;知一切法非世間、知一切法不離世間;知一切法非因生、知一切法非無因生;知一切法非定色、知一切法非不定色;知一切法不具足色、知一切法非不具足色;知一切法不出生死、知一切法非不出生死;知一切法非虛妄、知一切法非不虛妄;知一切法非方便、非不方便。菩薩摩訶薩知如是諸法故,不著世諦、不著第一義諦;不虛妄取諸法、不起諸文字,隨順寂滅性,不捨一切願。見第一實義,決定知諸法,興無量法雲,普雨一切甘露法雨。入不可說方便,度不可說方便。以無盡辯才廣說如實義,不違真法,善巧方便說一切法,辯才無盡。成就大慈悲,無文字境界,出生文字義,不壞文字性。觀察諸法悉從緣起,無所染著。解了一切諸語言法,開發示導,稱揚顯現,具足清淨,滅眾疑網。攝取眾生,不捨實法,於不二法而不退沒。具足成就無礙法門微妙音聲,普雨法雨,未曾失時。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一切諸法真實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唸唸中入滅一切法三昧正受而不退轉,亦不捨菩薩事,不捨大慈悲心,不捨諸波羅蜜,善能分別諸佛剎土而無厭足,不捨大願度脫眾生,不捨轉法輪,不捨教化調伏眾生,不捨供養恭敬一切諸佛,不捨一切諸法自在法門,不捨常見一切諸佛,不捨常聞諸佛正法。悉能出生一切無礙法,知一切法皆悉平等,具足成就一切諸佛勝法諸願,深入一切佛剎,究竟一切諸佛種性彼岸,於一切世界悉能善學一切;所學一切法相深入法相,善知諸法悉從緣起,了一切法無有真實。隨順世間諸語言法,於一切法無所染著;隨其所應方便演說一切諸法。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滅盡正受,或住一劫,或住百劫,或住百千劫,或住億劫,或住百億劫,或住百千億劫,或住億那由他劫,或住百億那由他劫,或住千億那由他劫,或住百千億那由他劫,或住無量劫,或住無邊劫,或住阿僧祇劫,或住不可思議劫,或住不可稱量劫,或住無分齊劫,或住不可說不可說劫。常在滅一切法三昧正受,顏容無異,體無羸損,亦不壞散、不可燒、不可沒、不可失、不可盡;於有、於無,悉無所作,悉能成辦諸菩薩事。廣能演說一切諸法,教化眾生,未曾失時;長養一切諸如來法,滿足一切諸菩薩行,不捨饒益一切眾生,應化十方,未曾暫息。不捨普照一切諸趣,於正受地寂然不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一切諸法滅定智明。   「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明,一切天人不能思議,一切世間不能思議,聲聞、緣覺不能思議,下地菩薩不能思議,身、口、意業不可思議,一切三昧自在不可思議,智慧境界不可思議。唯有如來乃能演說此人功德,餘無能說。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明。此菩薩摩訶薩住此智明,悉得三世無礙智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忍品第二十四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忍,能得一切無礙忍地,又得一切諸佛無盡無礙之法;何等為十?所謂:隨順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如虛空忍。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忍;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說、現在諸佛今說。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隨順音聲忍?若聞真實法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隨順音聲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順忍?佛子!此菩薩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不違諸法,隨順深入一切諸法,清淨直心分別諸法。修平等觀,深入具足。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順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佛子!此菩薩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何以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壞;若無壞則不動;若不動則寂滅地;若寂滅地則離欲;若離欲則無所行;若無所行則是大願;若是大願則住莊嚴。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佛子!此菩薩深入諸法皆悉如幻,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了一法。菩薩摩訶薩於彼諸法分別諸剎;入眾生界、法界;等觀世間;等觀佛出入不二,入出生、住持,譬若如幻,非像兵、馬兵、車兵、步兵;非男,非女;非童男、童女;非樹,非葉,非華,非果;非地、水、火、風;非晝,非夜;非半月、一月;非年歲,非百年;非月,非日;非劫數;非定,非亂;非一,非異;非純,非雜;非好,非惡;非多,非小;非量,非無量;非粗,非細。種種眾非幻,幻非種種眾;但以幻故,示眾色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皆悉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佛剎世間、法世間、三世世間、流轉世間、成世間、壞世間、行世間。菩薩摩訶薩觀察一切世間悉如幻時,不起眾生,不壞眾生;不起諸剎,不壞諸剎;不起諸法,不壞諸法;不取過去虛妄相,不作當來;不轉當來、現在,不住亦無所著;不觀察菩提,不虛妄取菩提;不取佛興世,亦無佛涅槃;不住大願;不取清淨離生平等,無出無著。出生嚴淨佛剎,決定知真法;出生眾生界,分別知眾生;決定知法界,住正法不動。等入三世,而亦不違分別三世。出生陰入,除滅所依;度脫眾生,等觀法界,無有差別。知一切法非文字、非言說,而亦不捨諸深妙辯。不著化眾生而轉法輪,為眾生故,受持大悲,度脫一切;說過去因緣,實知諸法,而無所至。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如焰忍?佛子!此菩薩覺悟一切世間皆悉如焰,如熱時焰,無有方處。菩薩摩訶薩決定了知一切諸法亦無方處: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常,非斷。觀一切法皆悉真實假名施設,非一色,非種種色;非無色地,具足證知一切諸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如焰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佛子!此菩薩解一切世間皆悉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死;非淨,非穢;非清,非濁,而有示現。如是菩薩摩訶薩覺悟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不壞夢,不著夢,夢性寂滅,夢無自性;受持一切法皆悉如夢,不壞夢,不虛妄取夢,覺悟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如夢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如響忍?佛子!此菩薩出生諸法,善學成就,究竟聖法,得到彼岸。知一切法皆悉如響;分別眾聲猶如呼響,而無所至。菩薩摩訶薩解如來音不從內出,不從外出,不從內外出;彼聞音者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內外,而能出生巧方便智,了聲如響,悉從緣起,亦不壞法施。深入音聲,遠離顛倒,善學一切。如帝釋後於一音中出千妙音,而亦不取虛妄音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離虛妄法界,出生巧妙方便音聲於無量無邊世界,廣為眾生轉淨法輪,度脫一切。受持如來廣長舌相,出生無量無障礙音,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普令眾生悉得開解,發起善根,而音聲無轉,不可言說;知音聲非語言,而隨順語言,亦不染著種種音聲,覺悟了知一切音聲。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如響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如電忍?佛子!此菩薩不生世間,不死世間;不內世間,不外世間;不行世間,非不行世間;不壞世間,非不壞世間;不起世間趣,不離世間趣;不等世間,非不等世間;非世間,非離世間;不行菩薩行,而不捨大願;非實,非虛。所行真實,究竟一切如來正法,能辦一切世間諸事,亦不隨順世間流轉,亦不受持正法流轉。譬如電,或日、或月、山、樹、男、女、室宅、牆壁、大地、流水等皆悉能照,令明淨故。譬水、油、身、寶珠、明鏡,如是等一切清淨色,悉能照明一切淨界。電不離明淨,明淨不離電,電能遠照,而電非遠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照彼我一切境界,而其智慧不作分別,照現彼我一切境界。如種子中無有根、芽、莖、節、枝、葉,而能為因。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不二法中分別二相,修無礙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如電忍。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雖不往詣諸如來所,而悉普現一切佛剎,不起此世界,不至一切世界。菩薩現身遍一切世界,如電光現,遊行無礙,普至十方,金剛諸山堅固之物所不能障;具足成就佛家清淨身、口、意業,得無量清淨一切色身。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如化忍?佛子!此菩薩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所謂:一切眾生業化,一切眾生行化,一切虛妄化,一切苦樂顛倒化,一切妄取化,一切世間無實法化,一切語言道化,一切煩惱化,諸想所起故;調伏眾生化,離垢清淨故;三世不退轉化,無生平等故;菩薩願化,長養菩薩行故;如來大悲化,除滅眾生一切苦故;法輪方便智化,出生無量無畏智辯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解知世間、離世間化,決定知廣大、知無量、無際等;知如如,具足成就無量自在;於真實中而不傾動,悉見一切無有真實而不壞所行。譬如化,不從心起,不住心中生;不由業起,亦不受報;非世間生,非世間滅;非法所攝,非法所觸;非是久住,非須臾住;非世間行,非離世間;非遊諸方,非諸方所攝;非量,非無量;非厭,非無厭;非休息,非無休息;非凡,非聖;非淨,非穢;非生,非死;非愚,非智;非見,非失;不依世間,非法界所攝;非黠慧,非愚蒙;非熾然,非寂滅;非生死,非涅槃;非有,非無。如是菩薩摩訶薩處於世間行菩薩行,受持方便,觀察世間皆悉如化;不著世間,亦不著化;不妄取世間,亦不取化;不住世間,不滅世間;不住正法,不隨非法。而不捨教化眾生,一向正念,具足諸願。不莊嚴諸法,亦復不壞諸莊嚴法;於一切法悉無所有,悉能具足一切佛法,譬如化非有,非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安住如化忍中,悉能具足諸佛菩提,饒益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如化忍。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於一切佛剎無所依著。譬如化,於一切世界無所依著,於一切佛法不虛妄行;譬如化,行無所行,離諸顛倒;譬如化,非身,示現一切身;譬如化,不依色,示現一切色;譬如化,不著實際,平等滿足自性無性;譬如化,非解脫法,悉能示現一切法處;譬如化,無處所性,亦非調伏,亦非清淨;譬如化,離一切神力,往詣一切諸如來所;譬如化,不可退轉,不生、不滅,悉離罣礙,一切諸力、金剛諸山所不能障。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第十如虛空忍?佛子!此菩薩解一切法界猶如虛空,以無性故;譬如虛空,一切世界亦復如是,解一切佛剎無所起故;譬如虛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解無二法故;譬如虛空,一切眾生行亦復如是,解行無所行故;譬如虛空,一切佛法亦復如是,解無分別故;譬如虛空,一切佛力亦復如是,解無異故;譬如虛空,一切諸禪亦復如是,解三世故;譬如虛空,一切說法亦復如是,解不可說故;譬如虛空,一切佛身亦復如是,解無礙故;譬如虛空,遍一切處,解一切法如虛空故。   「佛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解一切法悉如虛空,得虛空等忍智,得虛空等身、得虛空等身業;得虛空等口、得虛空等口業;得虛空等心、得虛空等心業。譬如虛空,不生、不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法身不生、不死;譬如虛空不可破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智慧諸力不可破壞;譬如虛空,一切世間之所依止而無所依,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之所依止而無所依;譬如虛空,不生、不滅,悉為一切生滅所依,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向、非成,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譬如虛空,非方、非非方,而能示現諸海分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業、非業報,而能演說一切生死大海分際;譬如虛空,非行、非住,而能示現種種威儀,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行、非住,而能分別一切諸行;譬如虛空,非色、非無色,而能示現百千諸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世間色、非離世間色,而能示現一切諸色;譬如虛空,非久住、非須臾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久趣向、非須臾趣向,能廣演說一切菩薩之所住行;譬如虛空,非淨、非穢,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世間障覆,亦非清淨;譬如虛空,一切世間皆謂現前,實非現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現菩薩前,而於菩薩無所現前;譬如虛空,住一切處,而虛空無分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一切法,而菩薩心無有分齊。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思惟自己善根猶如虛空:善根清淨、善根具足、善根平等、善根一分、善根寂滅、善根一味、善根一量、善根清淨如虛空色,善根趣一切道、不忘一切法、得一切不壞法、遊行一切剎、具足一切身,而於諸身悉無所著;普於十方,永離癡惑,具足成就不可壞力,滿足一切功德境界;得一切種法,得深樂法,得虛空等金剛善根;出生一切諸妙音聲;一切世間常轉法輪,未曾失時。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如虛空忍。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得無來身,以無去故;得不生身,以不滅故;得不聚身,以無散壞故;具足不實身,以無真實故;得一相身,以無相故;得無量身,以佛力無量故;得平等身,以如相故;得不壞身,以等觀三世故;得至一切處身,以淨眼普照無障礙故;得離欲際身,以一切法無合散故;得虛空際功德藏,以無盡故;得無窮盡平等法辯,以一切法性如虛空一性故;得無量無礙微妙音聲,以無礙如虛空故;得清淨具足一切菩薩行巧妙方便,以一切法無礙清淨如虛空故;得一切佛法海,以不可斷如虛空故;得受持一切佛剎,以無量如虛空離貪慾故;得一切法示現自在,未曾休息,以堅固如虛空故;得不可壞堅固法身,以如虛空能持一切世間故;具足成就不可沮壞金剛諸根,以示現一切世間成敗故;得具足力,能持一切世間,以受持智慧如虛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忍。」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此義,為諸菩薩以偈頌曰:◎ 「◎譬如世有人,  聞有寶藏處,  聞已大歡喜,  寶藏可得故。  如是大智慧,  菩薩真佛子,  佛深寂滅法,  聞已大歡喜。  聞彼深法已,  其心不恐怖,  亦不生驚畏,  不退亦不沒。  菩薩向菩提,  聞此寂滅音,  堪忍寂滅法,  於彼不生疑。  我作一切智,  天人尊導師,  以聞甚深法,  其心堪忍故。  彼聞寂滅音,  踴躍大歡喜,  一心樂專求,  一切諸佛法。  修習調伏心,  正直求菩提,  長養諸善根,  而不壞法性。  堪忍寂滅法,  隨順彼音聲,  修習菩薩行,  安住音聲忍。  轉求勝妙道,  出生諸善法,  精進不退轉,  究竟成菩提。  聞此妙音聲,  菩提心清淨,  得勇健善根,  令諸佛歡喜。  譬如功德人,  獲大珍寶藏,  隨順身所宜,  造諸莊嚴具。  慧者亦如是,  聞此深法義,  增廣智慧海,  隨順求諸法。  決定隨順法,  分別無所有,  隨順於真如,  得彼真實法。  得淨自在心,  明徹大歡喜,  解了一切法,  悉從眾緣起。  修習平等法,  分別性非性,  不壞佛法藏,  正覺一切法。  正直心堅固,  莊嚴淨菩提,  不動如須彌,  一向求佛道。  修習深三昧,  精進不懈怠,  無量劫修行,  未曾有退失。  最勝甚深海,  究竟到彼岸,  盡諸法原底,  遠離眾恐怖。  等心觀諸法,  如無等所說,  成就隨順忍,  平等智滿足。  具足順忍門,  順佛之所說,  隨順真實智,  不分別法相。  三十三天中,  彼諸天子等,  共一寶器食,  所食各不同。  諸天種種食,  不從十方來,  隨彼所修業,  自然食在器。  菩薩亦如是,  觀察一切法,  悉從因緣起,  不生亦不滅。  若法不生滅,  是法不可盡,  了達其成敗,  清淨不可壞。  實際不可壞,  悉寂滅如如,  金剛願饒益,  具佛無礙智。  專念寂滅法,  其心未曾離,  隨順世間行,  長養大悲願。  具足諸願力,  不著於世間,  成就甚深智,  隨順廣說法。  是名無生忍,  解諸法無盡,  了達悉如如,  法界無所起。  菩薩住此忍,  一切十方界,  現在無量佛,  皆悉授彼記。  樂觀寂滅法,  出生諸善根,  一念達三世,  調伏淨眾生。  觀察諸世間,  解了悉如幻,  寂滅無所有,  於彼無染著。  諸色從心造,  示現猶如幻,  虛空非真實,  一切有如幻。  譬如工幻師,  四衢現眾像,  眾生見歡喜,  而實無所有。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有無等諸法,  了知悉虛妄。  度脫一切眾,  解了悉如幻,  善能平等知,  眾生幻無異。  眾生諸佛剎,  三世一切法,  無量諸世間,  悉了義如幻。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形,  男女象馬牛,  園林華果等。  幻無所染著,  亦無有住處,  幻法無真實,  所現悉虛妄。  佛子亦如是,  觀察諸世間,  有無一切法,  了達悉如幻。  眾生諸佛剎,  種種業所造,  覺悟如幻際,  於彼無所著。  菩薩摩訶薩,  常樂寂靜法,  深入真實地,  究竟住法界。  隨順向正法,  最勝法化生,  善解一切想,  纏網群生類。  想如熱時焰,  令眾生顛倒,  菩薩善知想,  能離一切倒。  世間各別異,  形類悉不同,  佛子善明達,  了相非真相。  十方諸群生,  悉為想網覆,  菩薩慧眼淨,  善見世間想。  世間猶如焰,  妄想取世間,  能斷世間想,  則離三種倒。  譬如熱時焰,  眾生於遠見,  妄想謂為水,  其實非真水。  眾生亦如是,  虛妄取世間,  想如熱時焰,  無礙心境界。  分別一切想,  成就無礙智,  想縛群生類,  勇健能解脫。  遠離放逸慢,  除滅世間想,  究竟盡無盡,  無盡者方便。  彼能解世間,  一切法如夢,  夢性無方處,  世間亦如是。  解法離虛妄,  寂滅心無異,  明瞭世間行,  三世皆如夢。  夢非生死法,  非有亦非無,  三有悉如夢,  寂滅心無縛。  解世如夢性,  不依於世間,  觀世間寂滅,  不染著諸趣。  明見一切世,  不起虛妄倒,  善解法如夢,  逮得如夢忍。  眾生於夢見,  種種諸異相,  悉知從心造,  而實無所有。  智月如是見,  眾生皆如夢,  曉了如夢已,  離一切虛妄。  菩薩方便解,  一切法如夢,  夢性無真實,  非一亦非異。  眾生一切法,  佛剎諸行業,  菩薩悉明瞭,  一切皆如夢。  隨一切垢淨,  悉能如實知,  解知世如夢,  不取虛妄相。  菩薩所行行,  一切諸妙願,  明解悉如夢,  於彼無所著。  決定解諸法,  及一切世間,  菩薩能善知,  其性皆如夢。  世間生滅法,  眾生去來相,  解了淨如夢,  其性無忘失。  隨順如夢行,  亦不壞世間,  了達諸威儀,  如修短無實。  是名如夢忍,  解了一切法,  成就無礙智,  度脫一切眾。  菩薩摩訶薩,  廣行無量行,  出生於一切,  正覺平等法。  種種諸方便,  解法真實相,  諸法無去來,  於彼心無著。  一切眾生類,  無量諸音聲,  菩薩深覺悟,  了之悉如響。  菩薩知音聲,  非是內外法,  諦了諸音聲,  一切皆如響。  一切諸音聲,  皆悉是虛妄,  菩薩知非實,  於彼無所著。  菩薩悉睹見,  十方一切佛,  又聞彼如來,  梵音演說法。  彼諸大導師,  廣說修多羅,  菩薩聞法音,  其心無所著。  所聞聲如響,  悉無所從來,  分別一切音,  善解無壞法。  分別諸音聲,  善解一切法,  解聲非是聲,  出無量淨音。  觀察一切法,  皆悉離音聲,  種種語言際,  悉能善了知。  菩薩於眾生,  了之悉如響,  如是能深解,  一切諸眾生。  菩薩善隨順,  明達語言道,  解了一切世,  種種諸音聲。  了知音聲性,  常樂寂靜地,  明解諸世間,  一切悉如響。  猶如語言道,  宣明種種法,  眾生樂染著,  虛妄之音聲。  如彼音聲相,  世間亦如是,  眾生相亦然,  真佛子明覺。  如此真實相,  明智之忍力,  令音淨微妙,  解世皆寂滅。  彼於三世中,  了達語言道,  不取虛妄聲,  其心無所著。  寂靜定意為世間,  一向專求佛菩提,  未曾虛妄取世間,  心常欣樂寂滅法。  觀察世間無有餘,  皆悉寂滅無自性,  專求菩提為眾生,  具足智力大慈悲。  不受一切世間生,  亦不解脫於世間,  一切世間無所依,  亦復不離依世間。  解知眾生諸法性,  於彼法性不染著,  於諸眾生無所依,  清淨解脫而無縛。  於一切趣知實性,  世間生死流轉法,  菩薩解法無有二,  於不二法無所著。  其心不住諸世間,  又亦不離於世間,  所行不在世間外,  了知諸法真實相。  譬如水中電光色,  彼色非內亦非外,  菩薩饒益眾生故,  演說世間無真實。  眾生無縛無解脫,  一切世間不可說,  世間非內亦非外,  如彼水中電光像。  如是清淨離垢心,  隨順甚深微妙行,  具足智慧法燈明,  成滿諸願不退轉。  智慧成就不可量,  常能饒益一切眾,  安立眾生無畏法,  除滅一切諸障礙。  修習甚深法,  饒益一切眾,  此忍增妙智,  具足菩薩行。  深入寂滅法,  諦了悉如化,  示現無量行,  而實無所行。  勝地修菩提,  隨順如化行,  如化常寂滅,  菩薩行亦然。  了知眾生類,  及無量行業,  平等悉如化,  解脫亦如是。  明解三世佛,  一切悉如化,  無量本行願,  化成諸導師。  大慈悲彌廣,  化眾生清淨,  清淨即是化,  化力持應現。  世間悉虛妄,  菩薩解如化,  化性諸世間,  種種業莊嚴。  變化藏嚴飾,  究竟菩薩行,  隨世諸行業,  種種雜無量。  化是虛妄法,  出生化虛妄,  菩薩所行法,  皆悉離虛妄。  化智海決定,  化印印世間,  化非生滅法,  智慧亦如是。  第十忍明觀,  清淨如虛空,  虛空眾生法,  等觀無別異。  智滿如虛空,  除滅諸障礙,  虛空性無雜,  世間亦如是。  成就空忍力,  如空不可盡,  境界如虛空,  不取虛妄相。  虛空無自性,  虛空不可斷,  虛空無種種,  智力亦如是。  譬如虛空性,  無有初中後,  虛空無異性,  智慧亦如是。  如是正觀法,  皆悉如虛空,  無生亦無滅,  平等觀諸法。  安住虛空法,  廣為十方說,  虛空方便忍,  調伏一切魔。  虛空無自性,  世間亦如是,  有性無性法,  平等如虛空。  一方便莊嚴,  觀世間虛空,  悉知三世法,  猶如虛空性。  菩薩智慧身,  音聲如虛空,  身性亦虛空,  安住虛空智,  是名十種忍,  佛子具足行。  心安住忍力,  廣為十方說,  真佛子善學,  超成智慧力。  法力定智力,  隨順修菩提,  深入此忍門,  成就無礙智,  調伏一切惡,  轉無上法輪。  安住無量法,  一切莫能知,  調御師智海,  菩薩盡原底,  謙下行菩提,  得此深法忍。  妙法清淨意,  悉滿一切願,  一切眾生類,  諸佛剎微塵,  悉可算其數,  菩薩德難知。  若有真佛子,  成此十種忍,  一切諸眾生,  無能知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謂:阿僧祇、不可量、無分齊、無周遍、不可數、不可稱量、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世尊!雲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佛告心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饒益眾生故,乃能問此如來、應供、等正覺,佛智境界甚深之義。善男子!汝今諦聽,我當說之。」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唯然善聽。」   佛告心王菩薩言:「百千百千名一拘梨;拘梨拘梨名一不變;不變不變名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名一鞞婆邏;鞞婆邏鞞婆邏名一作;作作名一來;來來名一勝;勝勝名一復次;復次復次名一阿婆邏;阿婆邏阿婆邏名一得勝;得勝得勝名一分界;分界分界名一充滿;充滿充滿名一量;量量名一解;解解名一此解;此解此解名一離欲;離欲離欲名一捨;捨捨名一聚;聚聚名一通;通通名一頻申;頻申頻申名一網;網網名一眾流;眾流眾流名一出;出出名一分;分分名一分別;分別分別名一稱;稱稱名一持;持持名一不顛倒;不顛倒不顛倒名一不幡;不幡不幡名一正;正正名一慧;慧慧名一第一;第一第一名一覺;覺覺名一毘遮妒;毘遮妒毘遮妒名一極高;極高極高名一妙;妙妙名一邏婆;邏婆邏婆名一訶梨婆;訶梨婆訶梨婆名一解脫;解脫解脫名一黃;黃黃名一訶梨那;訶梨那訶梨那名一因;因因名一賢覺;賢覺賢覺名一明相;明相明相名一摩樓陀;摩樓陀摩樓陀名一忍;忍忍名一枝;枝枝名一摩樓摩;摩樓摩摩樓摩名一等;等等名一離疑;離疑離疑名一種;種種名一不放逸;不放逸不放逸名一摩多羅;摩多羅摩多羅名一動;動動名一到;到到名一說;說說名一白;白白名一了別;了別了別名一究竟;究竟究竟名一清涼;清涼清涼名一阿羅;阿羅阿羅名一潮;潮潮名一油;油油名一祇邏;祇邏祇邏名一味;味味名一泥邏;泥邏泥邏名一戲;戲戲名一斯羅;斯羅斯羅名一聚沫;聚沫聚沫名一彌羅;彌羅彌羅名一堅固;堅固堅固名一風;風風名一滿;滿滿名一不可稱量;不可稱量不可稱量名一根;根根名一微細;微細微細名一蓮華;蓮華蓮華名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名一不可度;不可度不可度名一醯樓;醯樓醯樓名一語;語語名一劫;劫劫名一婆婆;婆婆婆婆名一間;間間名一無間;無間無間名一離垢;離垢離垢名一實勝;實勝實勝名一彌羅覆;彌羅覆彌羅覆名一遮摩羅;遮摩羅遮摩羅名一法;法法名一波羅摩馱;波羅摩馱波羅摩馱名一決定;決定決定名一流轉;流轉流轉名一廣說;廣說廣說名一無盡;無盡無盡名一等真實;等真實等真實名一無我;無我無我名一阿槃陀;阿槃陀阿槃陀名一青蓮華;青蓮華青蓮華名一數;數數名一趣;趣趣名一受;受受名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名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名一無量;無量無量名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名一無分齊;無分齊無分齊名一無分齊轉;無分齊轉無分齊轉名一無周遍;無周遍無周遍名一無周遍轉;無周遍轉無周遍轉名一無數;無數無數名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名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名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名一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名一不可思議轉;不可思議轉不可思議轉名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名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名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名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名一不可說轉轉。」   爾時,世尊為心王菩薩以偈頌曰: 「不可言說不可說,  充滿一切不可說,  不可言說諸劫中,  說不可說不可盡。  不可言說諸佛剎,  皆悉盡末為微塵,  悉於一一微塵中,  演說一切不可說。  悉能善於一念中,  說不可說諸世界,  不可稱說諸劫中,  唸唸次第而演說。  不可說劫猶可盡,  而不可說不可盡,  悉於一一微塵中,  分別演說不可說。  不可說劫猶可盡,  而不可說不可盡,  不可言說微塵中,  悉有不可說眾生。  皆共讚歎普賢德,  猶尚不能令窮盡,  設使一微毛端處,  有不可說諸普賢。  彼諸一切普賢等,  說不可說不能盡,  如一微細毛端處,  十方世界亦如是。  於彼一一毛端處,  置不可說諸佛剎,  毛端能量虛空盡,  而說佛剎不可盡。  於彼一一毛道中,  種種無量諸佛剎,  有同類者不可說,  亦有異類不可說,  於彼一一毛道中,  有不可說淨佛剎,  以不可說莊嚴具,  莊嚴彼彼諸佛剎,  於彼一一毛道中,  演出名身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名身,  廣宣無量諸佛名,  一一如來自身中,  變化毛孔不可說,  於彼一一毛孔中,  出生異色不可說,  於彼一一異色中,  放妙光明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中,  出寶蓮華不可說,  於彼一一寶蓮華,  各有寶葉不可說,  於彼一一寶蓮葉,  有微妙色不可說,  於彼一一妙色中,  出生蓮華不可說,  於彼一一蓮華中,  各放光明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中,  出生淨月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月中,  復出淨月不可說,  於彼一一淨月中,  出淨光明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中,  出不可說明淨日,  於彼一一諸日中,  出不可說淨妙色,  於彼一一妙色中,  出不可說淨光明,  於彼淨妙光明中,  出不可說師子座,  不可言說莊嚴具,  出不可說淨光明,  於彼一一光明中,  出不可說異妙色,  於彼一一妙色中,  出不可說明淨寶,  於彼一一明淨寶,  出不可說不可說,  金剛寶藏如須彌,  清淨具足而莊嚴。  於彼一寶須彌中,  有不可說不可說,  微妙殊特諸佛剎,  清淨具足而莊嚴。  如此一寶須彌山,  一切須彌亦如是,  悉有無量不可說,  具足清淨諸佛剎。  是不可說不可說,  皆悉分別不可說,  攝取不可言說轉,  出生光明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中,  出生諸佛不可說,  彼諸一切如來等,  說不可說清淨偈,  彼偈悉於唸唸中,  說不可說真實諦,  示現一切未來際,  如來智慧無窮盡。  彼諸一一如來等,  出不可說梵音聲,  於彼一一梵音中,  轉不可說淨法輪,  於彼一一法輪中,  雨不可說修多羅,  於彼一一修多羅,  分別諸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  又復於彼諸法中,  說眾生依不可說。  又於一一毛道中,  不可說劫說正法,  如彼一微毛端處,  一切十方亦如是。  不可稱說無礙心,  變化諸佛不可說,  彼諸一一化如來,  所出變化不可說,  彼諸一切所變化,  遍遊佛剎不可說,  不可稱說變化身,  種種妙色而莊嚴。  彼不可說佛世界,  分別一切諸眾生,  清淨一切眾生類,  度脫一切諸群生。  莊嚴莊嚴不可說,  成就神力不可說,  清淨自在不可說,  應現眾生不可說,  神力自在不可說,  智慧境界不可說,  不可稱說神力持,  普轉世間令清淨。  不可說淨方便法,  說修多羅不可說,  於彼一一修多羅,  攝諸佛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淨法中,  復說正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  說不可說決定法,  於彼一一決定中,  說不可說眾生依,  不可稱說種類法,  不可稱說種類心,  不可稱說非類法,  不可稱說非類心,  不可稱說非類根,  不可稱說非類語,  彼悉能於唸唸中,  調伏眾生不可說。  不可稱說自在力,  應現眾生不可說,  彼不可說應化時,  或有同類不同類,  菩薩皆悉分別知,  諸明算者不能數。  菩薩於一毛端處,  安置佛剎不可說,  或有微細或廣狹,  淨穢無量不可說,  於彼一一佛剎中,  復有佛剎不可說,  菩薩皆悉分別知,  如是佛剎不可說。  一毛端處無量剎,  而於其中不迫迮,  微小毛端亦不大,  悉容彌廣諸佛剎,  不令佛剎有雜亂,  形相如本而無異,  一佛剎有無量剎,  一切佛剎亦如是。  一毛端處悉容受,  如虛空等無量剎,  佛剎形相不可說,  一毛端處各殊別,  入於一毫毛道中,  次第悉入不可說,  毛道攝取不可說,  毛道亦無究竟滿。  次第劫入不可說,  常能攝取不可說,  種種方便不可說,  度脫眾生不可說,  具足攝取是方便,  境界無量不可說,  菩薩深入不可說,  是名深入不可說。  意根深廣不可說,  遍遊諸方不可說,  勇猛精進不可說,  具足自在不可說,  彼諸大願不可說,  所得功德不可說,  彼諸境界不可說,  能究竟度不可說。  菩薩身業不可說,  口業清淨不可說,  意業清淨不可說,  清淨解脫不可說,  清淨智慧不可說,  微妙奇特不可說,  方便深入不可說,  除滅疑惑不可說,  勇猛精進不可說,  深入正法不可說,  甚深三昧不可說,  究竟彼岸不可說,  一切眾生不可說,  一切佛剎不可說。  諸眾生身不可說,  眾生希望不可說,  彼諸業報不可說,  知眾生欲不可說,  知眾生性不可說,  分別眾生不可說,  彼應化時不可說,  隨所出處不可說,  隨方便道不可說,  彼諸出者不可說,  無上智慧不可說,  彼方便道不可說,  彼諸所說不可說,  一切轉時不可說,  如是成就大慈悲,  饒益一切諸世間。  應現色像不可說,  遊諸佛剎不可說,  菩薩智慧甚明淨,  睹十方佛不可說,  所問正法不可說,  諸佛應答不可說,  應現色像不可說,  遊行諸方不可說,  往詣佛所不可說,  示現自在不可說。  以不可說諸色像,  詣不可說如來所,  以不可說供養具,  供不可說諸如來,  不可稱說清淨寶,  不可稱說眾寶華,  不可稱說妙華鬘,  供不可說諸最勝。  彼深信心不可說,  清淨解脫不可說,  正直希望不可說,  恭敬供養一切佛。  成就施心不可說,  過去施心不可說,  修行佈施不可說,  內外悉施不可說,  禁戒清淨不可說,  信心清淨不可說,  讚歎最勝不可說,  生妙法愛不可說,  具足諸忍不可說,  深解無生不可說,  成就寂滅不可說,  住寂滅地不可說,  具足精進不可說,  過去妙心不可說,  不退轉心不可說,  忍辱之心不可說,  一切禪藏不可說,  觀察諸法不可說,  寂靜定意不可說,  了知諸禪不可說,  波羅蜜慧不可說,  成就三昧不可說,  決定解法不可說,  究竟諸佛不可說,  菩薩行門不可說,  具足諸願不可說,  智慧境界不可說,  清淨法門不可說,  彼諸法力不可說,  清淨住法不可說,  菩薩正念不可說,  彼諸法界不可說,  修行智慧不可說,  善學智慧不可說,  彼智慧身不可說,  住持智慧不可說,  彼淨法輪不可說,  彼法智慧不可說,  彼妙法雲不可說,  彼妙法雨不可說,  彼諸神力不可說,  解方便法不可說。  彼悉能於唸唸中,  解深法界不可說,  成就迴向不可說,  於唸唸中遍遊行,  諸佛剎海不可說,  所詣諸佛不可說,  分別佛剎不可說,  種種莊嚴不可說,  莊嚴清淨不可說,  微妙淨色不可說,  種種雜色不可說,  眾莊嚴具不可說,  清淨佛剎不可說,  垢穢佛剎不可說,  深入眾生不可說,  眾生諸界不可說,  彼諸業報不可說,  眾生所行不可說,  種種諸根不可說,  眾生虛妄不可說,  眾生諸性不可說,  眾生欲樂不可說,  眾生威儀不可說,  眾生煩惱不可說,  眾生清淨不可說,  調伏眾生不可說。  菩薩神力不可說,  所變化身不可說,  隨順諸行不可說,  度脫眾生不可說,  示現自在不可說,  放大光明不可說,  光明妙色不可說,  令眾生淨不可說。  彼於一一毛端中,  放光明網不可說,  光明網色不可說,  普照佛剎不可說,  勇猛精進不可說,  成就無畏不可說,  寂靜三昧不可說,  調伏世間不可說,  清淨身業不可說,  清淨口業不可說,  意業無量不可說,  清淨勝行不可說,  成就智寶不可說,  深入法界不可說,  諸陀羅尼不可說,  菩薩善學不可說,  音聲清淨不可說,  智慧知音不可說,  真實正念不可說,  持眾生語不可說,  菩薩所行不可說,  正覺清淨不可說,  離眾恐怖不可說,  調伏世間不可說。  不可稱說真佛子,  彼清淨行不可說,  讚歎佛子不可說,  欲究竟盡不可說。  不可稱說諸導師,  讚歎菩薩不可說,  彼諸菩薩不可說,  清淨功德不可說,  彼諸分齊不可說,  隨彼所住不可說,  隨住智慧不可說,  不可說劫不能說,  樂見諸佛不可說,  長養智慧不可說,  永度正法不可說,  離礙正法不可說,  正觀三世不可說,  三世智慧不可說,  彼所稱量不可說,  出生智慧不可說,  菩薩勝行不可說,  種種所願不可說,  清淨所願不可說,  具足菩提不可說,  諸佛菩提不可說,  彼起智慧不可說,  分別真實不可說,  知一切法不可說,  清淨佛剎不可說,  所行諸力不可說,  彼所修習不可說,  一念開悟不可說,  廣說正法不可說,  諸佛自在不可說,  踴躍歡喜不可說,  示現世間不可說,  轉妙法輪不可說,  離眾怖畏不可說,  所說正法不可說,  度脫眾生不可說。  不可稱說一切劫,  讚歎菩薩諸功德,  彼諸大劫猶可盡,  讚歎功德不可盡。  不可稱說諸如來,  各有無量清淨根,  不可說劫常讚歎,  如來功德猶不盡。  一切十方諸眾生,  皆悉一時成正覺,  彼諸正覺一一有,  不可稱說淨妙身,  彼淨妙身一一有,  不可稱說如來頭,  彼如來頭一一有,  不可稱說廣長舌,  彼廣長舌一一出,  無量清淨妙音聲,  以彼一一妙音聲,  不可說劫讚歎佛,  不可稱說一切劫,  宣揚讚歎佛功德,  不可說劫猶可盡,  歎佛功德無窮盡。  若於一小微塵中,  有諸佛剎不可說,  於彼一一佛剎中,  各有賢首不可說,  賢首如來世界中,  復有佛剎不可說。  一切法界無有餘,  其中所有諸微塵,  於彼一一微塵中,  佛剎成敗不可說,  於彼一一微塵中,  安置佛剎不可說,  復置剎海不可說,  分別方類不可說,  於彼一一佛剎中,  不可稱說諸如來,  彼諸如來所壽命,  不可稱說諸大劫。  諸佛所行不可說,  微妙正法不可說,  威神道力不可說,  離障礙智不可說,  微妙智慧不可說,  境界甚深不可說,  十力功德不可說,  佛覺菩提不可說,  清淨深入不可說,  清淨法界不可說,  彼智慧藏不可說,  分別功德不可說。  菩薩究竟正隨順,  具足迴向不可說,  分別無量諸迴向,  迴向一切諸導師。  不可稱說諸大劫,  一心正受諸三昧,  於不可說諸佛所,  所行清淨不可說。  得不可說無礙心,  悉遍遊行十方界,  所修行業不可說,  神力應現不可說,  分別佛剎不可說,  諸佛現前不可說,  勇猛精進不可說,  究竟智慧不可說,  未曾離於一坐處,  而能遍遊十方界。  不可稱說諸大劫,  遍遊十方諸佛剎,  智慧方便不可說,  如實智慧不可說,  轉淨智慧不可說,  唸唸示現不可說,  於諸一一語言中,  解佛智慧不可說。  或於一時覺菩提,  或種種時覺菩提,  入諸毛端不可說,  入諸微細不可說,  殊特勝性不可說,  見諸如來不可說,  一一方便不可說,  隨順善入諸佛性。  諸佛剎性不可說,  悉能隨順入菩提,  不壞法界不可說,  佛眾生剎不可說,  三世所攝不可說,  菩薩究竟不可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壽命品第二十六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安樂世界一劫,於聖服幢世界金剛佛剎為一日一夜;聖服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樂光明清淨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善光明世界盧捨那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於超出世界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佛剎為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明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覺月佛剎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首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其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第二十七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東方有菩薩住處,名仙人起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金剛勝,於其中止,有三百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南方有菩薩住處,名勝樓閣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法慧,有五百菩薩眷屬,常為說法。西方有菩薩住處,名金剛焰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無畏師子行,有三百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北方有菩薩住處,名香聚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香象,有三千菩薩眷屬,常為說法。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東南方有菩薩住處,名枝堅固,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天冠,有一千菩薩眷屬,常為說法。西南方有菩薩住處,名樹提光明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賢首,有三千菩薩眷屬,常為說法。西北方有菩薩住處,名香風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香光明,有五千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四大海中有菩薩住處,名枳怛,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曇無竭,有萬二千菩薩眷屬,常為說法。海中有菩薩住處,名功德莊嚴窟,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毘捨離城南有菩薩住處,名善住,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巴連弗邑有菩薩住處,名金燈僧伽藍,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摩瑜羅國有菩薩住處,名長養功德,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拘陳那耶國有菩薩住處,名法座,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清淨彼岸國有菩薩住處,名牟真鄰陀功德,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風地內有菩薩住處,名無礙龍王所造,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甘菩國有菩薩住處,名最上慈,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真旦國土有菩薩住處,名那羅延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邊夷國土有菩薩住處,名牛頭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罽賓國土有菩薩住處,名鬱提屍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難提拔檀那城有菩薩住處,名梯羅浮訶,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菴浮梨摩國有菩薩住處,名正治邪曲,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乾陀羅國有菩薩住處,名寂靜窟,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之一   爾時,諸菩薩大會中,有諸菩薩作如是念:「諸佛剎土不可思議,諸佛淨願不可思議,諸佛種姓不可思議,諸佛出世不可思議,諸佛法身不可思議,諸佛音聲不可思議,諸佛智慧不可思議,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議,諸佛無礙住不可思議,諸佛解脫不可思議。」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與青蓮華菩薩:佛神力、佛智、佛辯、佛功德、佛無畏充滿其身,究竟一切諸佛法界與佛神力境界無障礙行,分別一切如來種性與不可數諸佛方便。   爾時,青蓮華菩薩摩訶薩即入甚深無礙法界一切無礙法修菩薩行,成就普賢菩薩所願,隨順一切佛以大莊嚴而自莊嚴,大悲普觀一切眾生,欲令清淨;於一念中出生如來無量大智,成就如來無盡智門,成就一切諸陀羅尼諸辯光明普照一切。   爾時,青蓮華菩薩承佛神力,告蓮華藏菩薩言:「佛子!諸佛有無量無數清淨妙住,諸佛安住無量自在,諸佛於一切事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轉淨法輪,諸佛四辯說無窮盡,一切佛法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清淨音聲無所不至,一切諸佛悉能分別無量法界,一切諸佛光明普照,一切諸佛所說皆入甚深法界。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法界無量無邊。何等為十?一切諸佛色身清淨無量無邊,超出世間;一切諸佛無礙眼無量無邊,清淨平等覺一切法;一切諸佛無礙耳無量無邊,分別一切眾生音聲;一切諸佛鼻入無量無邊,清淨究竟,一切佛自在到於彼岸;一切諸佛廣長舌相無量無邊,出妙音聲普聞法界;一切諸佛身業無量無邊,隨應眾生現如來身;一切諸佛意業無量無邊,三世無礙,法身清淨不可破壞;一切諸佛無礙解脫法門無量無邊,示現無盡神力自在;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莊嚴佛剎無量無邊,以應眾生;一切諸佛無量無邊,諸菩薩行及諸勝願自在神力皆悉滿足,悉能覺悟諸佛正法。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法界無量無邊。   「佛子!一切諸佛於唸唸中,悉能出生十無盡智。何等為十?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從兜率天命終;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菩薩出生;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菩薩出家;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往詣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轉淨法輪;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隨應化導一切眾生悉令解脫;於一念中悉於一切世界現莊嚴身,隨應眾生;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種種莊嚴,無數莊嚴,如來自在一切智藏;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清淨眾生;於一念中遍一切世界,悉現三世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為種種諸根精進欲性故,顯現三世諸佛種姓,成等正覺,開導眾生。佛子!是為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生十種智。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未曾失時。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未曾失時;一切諸佛善根業報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授菩薩記未曾失時;一切諸佛隨應眾生示現神力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現如來身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悉行於捨未曾失時;一切諸佛入城聚落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攝取歡喜眾生未曾失時;一切諸佛於難化眾生而放捨之,為調伏故,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示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未曾失時。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未曾失時。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不可譬諭不可思議境界。何等為十?一跏趺坐遍滿十方一切世界;一發言音悉能演說一切佛法;放一光明悉能普照一切世界;一身悉能現一切身;不離本處悉遍示現一切世間;決定一法悉於諸法無所罣礙;於一念中悉能充滿無餘世界;於一念中悉能示現諸佛功德;於一念中悉能示現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眾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無二三昧。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不可譬諭不可思議境界。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出生住持智慧。何等為十?一切諸法無所趣向而能出生清淨願智;一切諸法無身而能出生法身智慧;一切諸法悉無有二而生正覺悟一切法;一切諸法悉無有我、無有眾生,而能出生化眾生智;一切諸法悉無有相,而能出生種種相智;一切世界悉無成敗,而能出生世成敗智;一切諸法無有造者,而能出生業報智慧;一切諸法無可言說,而能出生說法界智;一切諸法無有垢淨,而能出生垢淨智慧;一切諸法無有生滅,而能出生緣起智慧。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出生住持智慧。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無量內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內身清淨隨順三世;一切諸佛悉有三輪內法教化眾生;一切諸佛悉有內深智慧陀羅尼分別一切佛法;一切諸佛皆悉內有四辯法輪,於四眾中轉淨法輪;一切諸佛皆悉內有大慈大悲,悉能不捨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內常寂定,善觀眾生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皆悉內有巧妙善根調伏眾生;一切諸佛皆悉內有一切法界住、無礙住;一切諸佛內一念中,悉能示現三世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內有分別一切三世阿僧祇劫即是一日。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量內法。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甚深大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悉能壞散一切諸魔;一切諸佛悉能降伏一切外道;一切諸佛悉能應化一切眾生令其歡喜;一切諸佛悉能往詣一切世界教化眾生;一切諸佛悉分別知甚深法界;一切諸佛以種種身遍諸世界而無異身;一切諸佛一一音聲具四種辯未曾斷絕;一切諸佛眾生見者,皆令歡喜利益不虛;一切諸佛一一毛孔,次第出生一切世界微塵等佛未曾斷絕,一切諸佛於一一微塵中,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佛剎種種莊嚴,常轉法輪教化眾生未曾斷絕,而微塵不大、世界不小,決定了知安住法界;一切諸佛於一切法覺悟癡闇具足十力,廣為一切眾生說如實法除滅癡曀。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甚深大法。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功德離惡清淨。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本來修習一切功德離惡清淨;一切諸佛悉於三世如來家生離惡清淨;一切諸佛於未來際心無所著離惡清淨;一切諸佛不著一切三世諸法離惡清淨;一切諸佛離種種虛妄,以一莊嚴而自莊嚴離惡清淨;一切諸佛功德無盡,安住法界等離惡清淨;一切諸佛色身淨妙無量無邊,普現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未曾失時離惡清淨;一切諸佛住四無畏離諸恐怖,於一切天人眾中大師子吼,廣說諸法令眾歡喜離惡清淨;不可說不可說劫中滅度諸佛,若有眾生聞其名者得大果報,如佛現在離惡清淨;一切諸佛遠在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住,若有眾生一心正念,彼諸如來即現在前離惡清淨。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功德離惡清淨。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究竟清淨。何等為十?一切諸佛諸願究竟清淨,一切諸佛梵行禁戒究竟清淨,一切諸佛悉得捨離優婆提究竟清淨,一切諸佛佛剎究竟清淨,一切諸佛眷屬究竟清淨,一切諸佛種姓究竟清淨,一切諸佛色身相好究竟清淨,一切諸佛法身究竟清淨,一切諸佛無礙一切智身究竟清淨,一切諸佛解脫所作已作、永度彼岸究竟清淨。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究竟清淨。   「佛子!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何等為十?一切諸佛若有眾生正憶念者,即現在前;一切諸佛常為眾生說摩訶衍;一切諸佛常能長養一切眾生無量善根;一切諸佛若有眾生始離生死,入正法位,悉分別知;一切諸佛不捨眾生教化時會;一切諸佛常遊一切世界無有障礙;一切諸佛大悲常不捨離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所變化身常不斷絕;一切諸佛自在神力未曾斷絕;一切諸佛普常安住清淨法界,悉為眾生而廣演說。佛子!是為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無盡方便智慧大海。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法身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功德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佛眼境界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不可思議善根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行一切法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雨甘露法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讚歎諸佛功德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本願諸行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盡未來際,為一切眾生常作佛事,未曾休息,無有窮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知眾生心心所行無盡智慧大海;一切諸佛出生一切智功德無盡智慧大海。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盡方便智慧大海。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常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常行一切諸波羅蜜,一切諸佛於一切法常離愚癡,一切諸佛常具大悲,一切諸佛常具無量十力,一切諸佛常轉無上法輪,一切諸佛常度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常為眾生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常應化度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常行正念不二之法,一切諸佛常化眾生已、示現涅槃諸佛境界無有邊際。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常法。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無量說佛法門。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悉說無量眾生界門;一切諸佛悉說無量眾生種種行門;一切諸佛悉說眾生無量諸業報門;一切諸佛悉說無量方便度眾生門;一切諸佛悉有無量淨眾生行門;一切諸佛悉有無量教化一切菩薩安立菩薩行門;一切諸佛悉說無量菩薩勝妙願門;一切諸佛悉說無量世界諸成敗門;一切諸佛悉說無量清淨佛剎,一切菩薩正希望門;一切諸佛悉說無量一切世界,去、來、現在諸佛,無量劫中次第出世,善分別此佛智慧門。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量說佛法門。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法,常為眾生而作佛事。何等為十?一切諸佛色身,常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音聲,常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受施,常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不受施,常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常以地、水、火、風而作佛事;一切諸佛神力住持境界,常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常以名號,為諸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常以佛剎境界,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常以清淨佛剎,為諸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常以默然,為諸眾生而作佛事。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法,常為眾生而作佛事。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堅固士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諸願堅固不可沮壞,如說修行言行相應;一切諸佛盡未來際劫修菩薩行,功德莊嚴未曾恐怖;一切諸佛為化一切眾生故,悉詣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而於一切世界教化眾生無有留難;一切諸佛於信不信眾生大悲等觀而無有異;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乃至正覺,於其中間未曾退失菩提之心;一切諸佛修諸功德,皆悉迴向一切種智,不求世行;一切諸佛於諸佛所,隨順修學身、口、意業,永離聲聞、緣覺之心,一向專求無上菩提,所修功德皆悉迴向一切種智,求無上道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平等普照無量無邊諸佛正法,淨菩薩心究竟具足一切種智;一切諸佛悉能捨離一切世樂,不樂世間所可願樂,不著世間,令一切眾生悉滅諸苦,逮得寂滅平等快樂;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故,受無量苦,皆欲建立諸佛種性,悉令眾生樂求菩提,超出生死,得十力地。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堅固士法。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佛無障礙住。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悉能遍遊一切世界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悉能安住一切世界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行、住、坐、臥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說法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皆悉安住兜率陀天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於三世法界無障礙住;一切諸佛眷屬充滿一切法界而為說法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以三輪教化而調伏之無障礙住;一切諸佛能以一身悉住一切諸佛不可思議法門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悉分別知一切眾生無障礙住;一切諸佛悉能分別一切如來無障礙住。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障礙住。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最勝無上莊嚴。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悉有色身相好最勝無上莊嚴,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色身莊嚴。一切諸佛悉有八種微妙音聲,一一音聲悉有五百妙音眷屬,不可稱數百千音聲以為莊嚴,無量無邊妙音聲技皆悉清淨,普能演說一切諸佛正法義味,悉離恐怖,安住無畏大師子吼,悉令一切法界、一切眾生,聞其音聲隨其本行種種善根,皆令開解,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口業莊嚴。一切諸佛悉有十力莊嚴意業,開敷諸佛大三昧華,十八不共莊嚴境界無所罣礙,住法界地悉得諸佛法之原底,無餘法界皆悉莊嚴,於一念中悉分別知三世一切法界、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而無有餘,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意業莊嚴。一切諸佛悉有最勝無上光明莊嚴,皆悉普放大光明藏,一一光明悉有無數妙光明網以為眷屬,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除滅一切世間闇冥,現佛出世作不退轉最勝佛事,出生無量清淨法身,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光明莊嚴。一切諸佛若微笑時,悉於口中放不可數阿僧祇億那由他光,各有種種無量不可思議色,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悉授無量無數阿僧祇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普照一切離癡示現莊嚴。一切諸佛悉有無量法身,離礙清淨法界無量無邊,遠離世間,不染世間,不著世間,解世真實,行出世法,斷語言道,攝無言際,離陰、界、入,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法身莊嚴。一切諸佛悉有無量常妙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不可說不可說諸雜妙色而莊嚴之,普照世間無所障礙,出生一切光明之藏,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常光莊嚴。一切諸佛悉有無量妙色,悅樂妙色,清淨妙色,隨應一切眾生妙色,映蔽三界光明妙色,究竟彼岸無上妙色,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無量妙色莊嚴。一切諸佛自然清淨,三世佛寶聖家中生,離一切惡,修行一切清淨勝法,出生一切智,如來種姓清淨無礙,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清淨種姓莊嚴。一切諸佛大慈諸力莊嚴,其身自然清淨,遠離一切不善覺觀,身行永息,觀者無厭,心淨解脫,大悲具足,一切眾生第一福田無上受者,哀愍眾生普令安立一切種智,出生無量功德寶藏,一切眾生長養善根智慧功德之藏,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大慈大悲究竟功德寶藏清淨莊嚴。佛子!是為一切諸佛最勝無上十種莊嚴。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自在正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於一切法隨意自在句身、味身,辯無窮盡,說一切法而無障礙,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隨應眾生,化不失時,隨其所願而為說法,未曾失時,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悉能六種震動,十方世界未曾惱亂,於一眾生虛空等世界,無量阿僧祇種種莊嚴,或舉、或下、或合、或散於一一世界一一處所眾生,亦不惱亂眾生之心,亦不令其生疑惑想,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能以智慧受持一切世界種種莊嚴,於一念中示現一切世界種種莊嚴,不可數不可數阿僧祇劫,歎莊嚴具而無窮盡,永離一切世界染污,莊嚴世間一切佛剎,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若見一眾生應受化者,於不可數不可數阿僧祇劫結跏趺坐,身不疲厭,專念彼人未曾廢忘而不失時,為一眾生住持壽命,盡未來際劫結跏趺坐,身無疲厭,念彼眾生未曾廢忘,如一眾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悉遍往詣一切世界諸如來所而無障礙,一一方面各有法界等世界海,一一方無量世界網法界等一切世界海,於一念中悉能周遍轉妙法輪而無障礙,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調伏教化一切眾生故,於唸唸中成等正覺,非不先覺諸佛正法,亦不住學地而成正覺,於諸佛法得無罣礙,不捨自在神力,無量智慧境界教化眾生,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能以眼入作耳入佛事,能以耳入作鼻入佛事,能以鼻入作舌入佛事,能以舌入作身入佛事,能以身入作意入佛事,能以意入於一切世界種種境界,世間境界,出世間境界,於一一境界能作佛事,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於一毛孔悉能安置一切眾生,一一眾生其身悉與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剎等,於彼眾生而不迫迮,一一眾生悉壽無量阿僧祇劫,普能遊行無量世界,於諸世界見佛興世轉淨法輪,宣暢演說無數法門,廣說過去不可數法,未來、現在不可數法,一切眾生行四威儀而不迫迮,是為一切諸佛自在正法;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現蓮華寶藏師子之座,如來淨身與法界等,處彼寶座成等正覺,示現如來自在神力,如一念中示現一如來成等正覺,於一念中示現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成等正覺亦復如是。如一念中,於一切念中亦復如是。如蓮華寶藏師子之座示成正覺,如是一切不可說不可說法界等清淨佛剎不可思議種種莊嚴世界,種種境界,不可說佛剎,或有同相、或有異相,不可說阿僧祇劫說不能盡,無量諸佛種種念、種種時不可思議,於一念中,一切諸佛以少方便示現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自在正法。   「佛子!一切諸佛具足十種不思議法已成等正覺。何等為十?一切諸佛一一妙相百福悉具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具足一切佛法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具諸善根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具足修習諸功德行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善知眾生諸根熟已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具足成就無壞勝法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具足嚴淨佛剎成等正覺,一切諸佛具足一切種智成等正覺,一切諸佛色身相好滿足見者不虛成等正覺,一切諸佛悉具諸佛平等正法成等正覺;一切諸佛悉具一切諸佛事已,然後入於無餘涅槃。佛子!是為一切諸佛滿足十種不思議法成等正覺。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巧妙方便。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悉知諸法無有究竟,而究竟說諸佛善根,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了一切法悉無所見,各不相知、無縛無脫、無取無集、無具足、無自在、無究竟,而一切佛於彼法中實知無異,離眾垢污,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於無取法中不壞實際,善究竟學,大自在地,見一切法界,覺悟一切智,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離諸相際,不住一切相,而分別知一切諸相,亦不亂自性,一切諸性無有自性,而能示現阿僧祇清淨色身種種嚴淨佛剎妙相,佛一切智具足,智身明淨,智燈除滅癡闇,普能示現一切眾生,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知眾生際,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界,亦非去、來、現在,如如實性,捨離虛妄,而能演說三世諸佛見一切佛平等境界,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身、口、意業無所造作,究竟無住,離諸數法,到於彼岸,而出生無量功德寶藏,分別演說世間、出世間法,具足成就無礙智慧,示現無量自在神力,度脫一切法界等眾生,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悉知一切法無知無見、非一非異、非相非無相、非莊嚴非不莊嚴,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生不滅,而於所有無所有法中,亦不壞世間法相,一切智人見人示現勝妙智慧,自在廣說一切諸法,而於如如亦不永滅,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能於一時皆悉分別知一切時,不捨離生平等正法,一切時中皆所不攝,非晝非夜、非半月非一月、非一歲非百歲、非劫成非劫敗、非時不離時,而於無量時轉淨法輪,或須臾時、或於晝初中後時、或於夜初中後時、或於七日、一月、一歲、百歲,乃至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乃至盡未來際劫、於一切時轉淨法輪未曾暫息,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界非時不離時,一切諸佛具足成就無量無畏,具足成就不可數辯、不可量辯、不可盡辯、不可壞辯、無邊辯、不共辯、無窮盡辯、真實辯,方便分別演說一切句身味身辯、一切法辯,隨性、隨根、隨行廣說諸法不可說不可說億那由他修多羅,彼諸一一修多羅,初中後善,究竟善說,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正覺法界,無名、無性、無三世名、無眾生名、無法名、無非法名、無功德名、無非功德名、無菩薩名、無佛名、無數名、無非數名、無生名、無滅名、非有名、非無名、非一名、非種種名,一切諸法自性無言,無方無處,捨離音聲,言語道斷,究竟彼岸,離虛妄境界修無形法,除滅一切覺觀虛妄,不著一切世間語言而能出生一切諸法句身、味身,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一切諸佛知一切法不生,無有受者,知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一切諸法皆悉寂滅,無入無界法界,無所有而亦不壞一切法相,一切諸法無有起者,悉如虛空,一切法寂滅無有業報、無所學、無成就、無數、無非數、非有、非無、非生、非滅、非垢、非淨、無來、無去、亦無有住、無眾生、非無眾生、亦無教化、無命、非無命、無因緣、非無因緣、無緣起、非無緣起,而善分別正定、邪定、不定眾生,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於大眾中大師子吼如來境界,是為一切諸佛巧妙方便。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巧妙方便。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之二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佛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天人,不能稱量,三世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說,除佛神力。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於無量無邊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兜率天上,修菩薩行而作佛事。無量妙色、無量功德、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清淨音聲、無量三昧、無量智慧境界,攝取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阿修羅等,一切世間,大慈境界,無礙大悲,安樂攝取眾生;或令生天,或令長養諸功德力,或令諸根清淨,或調伏其心,攝取眾生;或以清淨諸乘,攝取眾生;或以滿足大乘,攝取眾生;或離生死,攝取眾生。是為一切諸佛第一佛事。   「一切諸佛,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修菩薩行;觀諸有生如幻、如化、如電、如夢、如虛空、如焰,離一切諍,修真實智,離欲清淨,具足大莊嚴藏,於最後生而作佛事;安處妙寶莊嚴樓閣而作佛事:或以神力而作佛事、或以正念而作佛事、或以示現大自在藏而作佛事、或以圓滿慧日而作佛事、或以具足如來廣大境界而作佛事、或以化滿無量無邊世界諸佛而作佛事、或入無量無邊諸大三昧正受而作佛事、或復從彼諸三昧起而作佛事、或從初發心而作佛事、乃至無餘涅槃而作佛事。此第二地,究竟示現一切世間;或初生時,一切世間而作佛事;或童子時,一切世間而作佛事;或菩薩時,一切世間而作佛事;或出家時、或成佛時、或轉法輪時,一切世間而作佛事。種種方便,於一切無餘世界而作佛事、一切方網而作佛事、一切佛剎而作佛事、一切業報而作佛事,或於一切無餘眾生而作佛事,或於一切生死中,變化正念法門而作佛事。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二佛事。   「一切諸佛為菩薩時,於王宮中,成就一切清淨勝業,善能分別知一切生;隨順眾生,現處王宮,欲令一切善根具足,而不著一切色,離一切聲,觀一切有,皆悉寂滅;甚深智慧,入一切境界,持一切戒,清淨滿足。大悲觀察內諸眷屬,大慈觀察眾生空寂,大喜觀察世無可樂,大捨觀察心得自在;隨意能轉,究竟一切智,諸妙功德,出生法身,與法界等,清淨滿足而無染著。令一切眷屬,皆悉清淨,廣能為彼,如應說法,令厭世間;能說一切世間音聲,隨彼所行,示現果報;出生無量種種方便,隨其所應,調伏教化;善根未熟,悉令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示現無量不退佛事,廣說種種法門,令無量眾生,心得清淨;興大悲重雲,普雨無量甘露法雨;大慈平等,三輪示現,教化眾生。雖處王宮,而普示現一切佛事;於一切世界,示現佛事,出生無礙諸佛神通,具足三種巧方便業,身、口二業究竟清淨,意業甚深究竟無礙,得巧方便,饒益眾生。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三佛事。   「佛子!一切諸佛,世間珍玩,種種寶物,悉能眩惑動轉人心;菩薩悉棄,捨家出家,示現世間;欲令眾生,不著世間;解知磨滅,皆悉非常。捨離貪愛,行清淨法,饒益眾生,得出家利。示現世間,捨離俗服,修無諍法,滿足本願,無量功德,皆悉圓滿。智慧具足,除世愚癡,示現眾生,無上福田;若有眾生,於佛福田種善根者,讚歎其人,悉已具足一切功德,甚深智慧,了真實義。悉令眾生,得清淨樂,永離諸惡,清淨法門;廣為眾生說正法門,超出生死;為欲建立一切智幢故,捨家出家。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四佛事。   「一切諸佛,修無量行,一向專求薩婆若;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達一切法,壞散眾魔,不可破壞法身之藏;悉能充滿一切法界,離一切相,究竟無盡,具足成就無量法門。於一切智境界,自在隨順其義,積集成滿一切種智功德,莊嚴一切寶座,遍一切剎,諸大菩薩,悉處其座;成就菩薩無上眾行,具足菩薩殊勝大願;一切菩薩,常所敬念。為諸菩薩,轉深法輪;無量佛境界,攝取諸菩薩,修習莊嚴諸菩薩行;令菩薩眾,皆悉清淨一切世間諸佛境界;令一切眾生,修習善根,不可破壞一切善根;出真實地,安住無量菩薩行地,具足一切勝妙功德;悉分別知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佛剎、一切諸法、一切菩薩、一切成熟、一切三世、一切教化、一切佛自在覺、一切眾生性,而作佛事。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五佛事。   「一切諸佛轉妙法輪,不退轉故;無量法輪,一切世間知故;一切覺法輪,無畏大師子吼故;知一切法藏法輪,開示顯現明淨法門,滅癡闇故;無著法輪,智慧等虛空故;無礙法輪,觀一切法,非有無故;一切世間燈法輪,淨一切眾生法眼故;示現一切智法輪,充滿三世一切世間故;一切諸佛同一法輪,一切佛法不相違故。如是等無量阿僧祇法輪,隨所應轉,施作佛事,不可思議。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六佛事。   「一切諸佛,若入聚落、城邑、大王都城,能為眾生施作佛事;或入人王都城;或入天王、龍王、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羅剎、毘捨遮王;入如是等一切諸王都城時,能為眾生而作佛事,所謂:入城門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光明普照,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狂者得止,裸者得衣,苦者得樂;一切樂器,不鼓自鳴,諸莊嚴具,自然演出微妙音聲;如是等物,亦自然出微妙音聲。一切諸佛,色身清淨,見者無厭,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相好莊嚴,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視瞻安詳,未曾卒疾,觀察諸方,不失威儀,於一切境界,諸根寂定,攝心不亂,直趣涅槃,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行四威儀,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或以說法,或以默然,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或以神足,說法教誡,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為一切世界海中,種種眾生海,修大善根,念佛三昧,行菩薩行,觀察諸佛,無有厭足;或說佛興,難可值遇;見如來已,出生無量一切善法,修習功德,行諸佛行,佛出世間,令眾生淨,讚歎諸佛無量功德,長養未來諸佛種姓,修一切善根,令諸佛歡喜,解知如來無量妙色,隨所應化,普能現前,令不可思議眾生,於諸佛剎,得見如來;一切諸佛,以如是等無量善根,普為眾生而作佛事;彼諸眾生,或有見佛歡喜、或有禮拜、或有合掌、或有讚歎、或有請佛、或有受施、或見佛微笑、或有念佛、或見佛悅樂,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能以無量種種色身,示現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以妙音聲,普為眾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以如是等無量無數不思議事,普為眾生而作佛事。於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悉教化之,令不退轉;大悲充滿,不捨本願,具足成就一切智力,隨所應化,悉令調伏。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七佛事。   「一切諸佛,或住阿練若處、或寂靜處、或離欲處而作佛事,或住佛住而作佛事,或住大三昧而作佛事,或住獨處而作佛事,或不現身而作佛事,或住深智而作佛事,或住不可稱量諸佛境界而作佛事,或隨所應而作佛事,或以天身境界而作佛事,或以天、龍、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羅剎、人、非人等一切境界而作佛事,或以聲聞、緣覺、菩薩境界而作佛事,或以說法而作佛事,或以默然而作佛事,或說世間有一佛而作佛事,或說世間有一切諸佛而作佛事,或說一切菩薩無量願、無量行為一而作佛事,或說一行一願為無量而作佛事,或說世間境界為如來境界,或說如來境界為世間境界,或說非境界為如來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一日、或住一夜、或住半月、一月、一歲,乃至住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而作佛事。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八佛事。   「一切諸佛即是無盡功德之藏,能令眾生發深信心,具足清淨,隨其所應,悉能化度,諸根具足,調伏眾生,悉令歡喜;化一切眾生,以真實道,覺悟一切諸菩薩眾;未發菩提心者,皆令發心;已發心者,令具智慧,悟不由他;或現涅槃而作佛事、或現世間無常而作佛事、或讚歎法身清淨而作佛事、或說所作已辦而作佛事、或說壞一切有而作佛事、或說三有根本永盡而作佛事,或教眾生厭離世間隨順佛心,或為眾生說壽命短促,或為眾生說一切世間無可樂者,或為眾生說值未來一切諸佛,或為眾生說諸如來轉妙法輪,或發眾生佛境界心,或說隨時清淨念佛,得見如來。滅除眾苦,皆令清淨,專求佛道。於一切世界,攝取眾生,令入如來甚深境界。以如來身為一切身,攝取眾生,放逸眾生,悉令具足三種淨戒。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九佛事。   「一切諸佛,般涅槃時,一切眾生,悲泣雨淚,憂惱愁毒。嗚呼痛哉!如來、應供、等正覺,常以大悲,等念眾生;為大導師,哀愍饒益一切眾生,救護世間;天人所歸,難可值遇,無上福田,於今永滅;諸佛即以此等眾生,憂苦悲惱,感慕諸佛而作佛事。隨應化彼,一切天人、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故,碎末全身,示現舍利,欲令眾生,歡喜供養,淨正直心,調伏教化,清淨眾生;欲令眾生,功德滿足;欲令眾生,起如來塔,種種供養。一切世間,天宮、龍宮、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宮,起塔供養;又以爪牙頭髮,起塔供養。眾生見已,念佛、法、僧,發起恭敬供養之心,或行佈施,或修功德。具功德已,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尊貴富樂,除滅惡趣,直向正道,得見諸佛;具白淨法,成就正道,超出三界,隨彼所願,皆悉滿足。常念如來,知恩、報恩;以諸如來,常為眾生作救護,歸依如來;雖復入於涅槃,猶為眾生作無上福田,無盡福田;令一切眾生,長養善根,具足成就一切功德。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十佛事。   「佛子!此十種佛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天人,莫能知者,三世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說,除佛神力。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法王無異之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與授記者,言無有異;一切諸佛,若有眾生,修念佛者,皆令意滿,悉無有異;一切諸佛,皆無異身,覺諸法義,悉無有異;一切諸佛,於三世如來,智慧無異;一切諸佛,唸唸普知三世諸法,悉無有異;一切諸佛,了知分別三世佛剎,悉無有異;一切諸佛,一切佛語,悉無有異;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悉無有異;一切諸佛,解一切世間法與佛法無異;三世諸佛,一切善根同一善根,悉無有異。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法王無異之法。   「佛子!一切諸佛,有向十種住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悉住覺一切法界;一切諸佛,悉住大悲;一切諸佛,悉住本願;一切諸佛,悉住不捨教化眾生;一切諸佛,悉住無所依法;一切諸佛,悉住無虛妄法;一切諸佛,悉住念無失法;一切諸佛,悉住無障礙心;一切諸佛,悉住定心,未曾散亂;一切諸佛,悉住一切諸法平等,不壞實際。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向十種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知十種法,悉無有餘。何等為十?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未來一切法界,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現在一切法界,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一切語言道,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一切世間成壞,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一切眾生及其智慧,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一切菩薩善根上、中、下相,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一切佛滿足智慧,悉無有餘;一切諸佛,知一切法皆從緣起,悉無有餘;一切諸佛,分別了知一切世界,悉無有餘;一切諸佛,智慧分別一切法界如因陀羅網,悉無有餘。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知十種法,悉無有餘。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最勝力:大力、無量力、大功德力、尊重力、不退轉力、堅固力、不可壞力、一切世間不能思議力、一切眾生不能壞力、大力。   「那羅延幢佛所住法。何等為十?一切佛身,舉世災橫,所不能壞;諸佛命根,世間諸毒,所不能害;一切世界,火劫起時,不能燒熱;水劫起時,不能浸溺;風劫起時,不能散壞。一切魔軍、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羅剎、毘捨遮、人、非人等,一切眾生,悉雨金剛,如須彌山金剛圍山,三千大千世界,爾所等雨,雨於佛上,不能令佛生怖畏心,一毛不豎,行、住、坐、臥,威儀不改;隨諸如來,所住方面,金剛雨渧,終不得下,欲雨不雨,隨如來意。佛所住持眾生及佛使命,尚不可害,何況如來?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一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一切法界等世界中,須彌山王、金剛圍山、大金剛圍山,一切大海,一切諸山,及一切眾生,於一毛孔,悉能容持;盡未來際劫,一切眾生,悉不自知我住何所,除佛神力,一毛悉持一切眾生;遍遊十方無量世界,行、住、坐、臥,而諸如來不生苦惱厭倦之心,威儀無異。佛子!譬如虛空,容持一切法界等世界,不生苦惱厭倦之心;一切諸佛亦復如是,於一毛孔,容持無餘世界一切眾生,不生苦惱厭倦之心。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二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一步能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佛剎;於一念中,能行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步。以如是步,經一切世界微塵等劫,於唸唸中,能經一切世界微塵等劫。一金剛圍山,與上諸劫所經世界微塵佛剎等;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金剛圍山內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復如是。如來毛孔,悉與一切眾生毛孔數等;以如是毛孔,如是遠步,如是速疾,遊行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虛空界,盡過去、未來際一切諸劫;如是諸劫,猶可窮盡,而諸如來身無羸弊,心不退沒,不捨三昧一切佛事。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三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一食,結跏趺坐,盡過去、未來際不可說不可說一切劫,身不傾動,住不思議佛住,受寂滅樂,乃至不失化一眾生。以一切世界,及一切眾生,安置如來一指端上,盡未來際劫;彼一一眾生,其身悉如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彼一一眾生,其身重如一切世界,而諸如來,身無疲倦,心無苦惱。如一指端,一切指端,亦復如是;入一一世界,入虛空界,入一切方網,如是一切處虛空界,悉無有餘,究竟法界;以一毛端,量一切世界;一一毛端處,結跏趺坐,盡過去、未來際劫。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四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於一身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頭;一一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音聲,一切法界眾生,無不聞者;一一音聲,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法;一一法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句身、味身。如是說法,乃至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復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盡一切世界微塵等劫,一切眾生念等劫,盡未來際一切劫,此諸劫數,猶可得盡。如來化身說法,轉一切法,猶如火輪,自在智慧,說一切法;轉正法輪,除滅一切眾生疑惑;轉正法輪,照一切法;轉正法輪,皆悉開發一切法藏;轉正法輪,歡喜調伏,莊嚴一切眾生;轉正法輪,說諸菩薩莊嚴法行;轉正法輪,令大乘智日,圓滿莊嚴;轉正法輪,令一切無餘眾生,以大乘智而自莊嚴;轉正法輪,一切諸辯無畏而自莊嚴。如一如來一化身,轉如是等不可譬諭法輪雲,一切法界、虛空界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處,於唸唸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身,乃至盡未來際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頭;一一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音聲;一一音聲,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法;一一法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句身、味身;復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音聲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盡一切未來際劫,常轉法輪,如來音聲,無異無斷,不可窮盡。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五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成就勝妙大莊嚴,胸德字相,猶如金剛,不可破壞。如來坐彼菩提樹下,有無量化魔王軍眾,悉與一切眾生數等,雜惡形色,甚可怖畏,能發狂亂,悉能恐怖一切世間;如是等眾,充滿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雜惡形色,甚可怖畏,能發狂亂,能令一切眾生怖畏,能壞一切世間,能害一切眾生。如來見已心無恐怖,一毛不豎,顏無異容,乃至不生一念微畏之相,心安不動,形色無異,遠離覺觀,心常寂靜,究竟遠離一切恐怖,除滅一切愛恚煩惱;安住佛住,具足無礙大慈之力,住大悲住,諸根寂靜,永離恐怖;胸德字相,不可破壞,堅固真實。一切諸魔、魔天眷屬,見如來已,皆悉歸依。如來於彼三輪教化,皆令調伏,發菩提心,悉不退轉,乃至令得無上菩提。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六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出無障礙微妙音聲,皆悉充滿一切世界,隨所應度,無不聞者。彼諸如來所出音聲,一切眾山,所不能障;須彌山王、寶山、小金剛圍山、大金剛圍山,所不能障;天宮、龍宮,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宮殿,所不能障;一切世界高大音聲,亦不能障;隨其所應,皆悉聞之,無所障礙。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七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心無障礙,於不可說不可說億那由他劫,心常清淨。三世諸佛,離垢清淨,同一莊嚴,離我、我所,於一切法,亦無所依,非內、非外,非生、非不生;離一切境界,寂滅無處,無所造作;離種種相,除滅一切虛妄取相,自然清淨;離諸境界,無所憶念,隨順境界無諍之法;離欲清淨,住真實際,說法界際,法界平等而無有盡,一切眾生,莫能知者。永離一切有為、無為,捨離一切言語道境界,究竟無礙無盡法界;隨智慧轉十力莊嚴,淨一切法,行巧方便;說種種法相即一法相,一切法相,不相違背;不壞三世於一切法界,究竟自在,到於彼岸;具足甚深自在法藏,一切方便;離癡正念,安住十方一切佛剎而無動轉;具不死智,盡一切漏,究竟諸法,證於無漏;心慧解脫,究竟實際,住無礙住,常定無亂;於三世法,無有障礙;於一念中,悉了三世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八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具足成就細密法身,諸佛法身,境界無量。一切世間,所不能知,於三界中,無所染污,隨因緣應,一切普現。非實、非虛,平等清淨,非去、非來,無為、無壞,清淨常住;一相、無相,是法身相,非處、非方,一切身身,自在無量,妙色無量,攝一切身,作種種身,隨方便身,普照一切,具足智藏,而無種種分別。其身充滿無餘世界,說一切法界,雖動非動,清淨法身,非有、非無,非方便、非不方便,隨眾生所應,悉能示現;非滅、非不滅,亦非不現,而化眾生;一切功德寶所起之身,一切法佛法起,如如法身自然寂靜。於一切法,無所障礙,隨順一切法界,清淨一切世間,分別一切世間,無有動轉,無有境界,如來解脫,攝一切智,隨順一切身。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第九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一切諸佛,正覺悉等,出生一切諸菩薩行,所行不虛,滿足深願,淨菩薩行,具足一切菩薩行智。一切諸佛,修菩薩行,悉無有異,善分別知一切菩薩行,滿足菩薩諸大願海,離一切惡,生諸善行,修菩薩行,皆悉清淨。隨順一切佛,寂然不放逸,住一切三昧無量境界,能教一切勝道,遠離一切惡道;究竟彼岸,具足成就第一智力;雨無畏法雨,隨其所問,悉能善答,方便說法,智慧平等,周遍清淨,身、口、意業,皆悉清淨。住諸佛住,諸佛種姓,佛智所作,悉不退轉,一切種智,分別無量無邊諸住,一切智明,隨順智慧,不可思議,一切世間所不能解。智慧明淨,知一切法,微細智慧,無量無邊,善能分別一切三世;智慧微妙,覺悟一切世界,具足了知無上道義,於一切世間,作不可說佛事;智慧不退,成就一切諸如來身,入算數智,決定了知一切諸法,捨離文字,言語道斷,而善能說一切文字,行淨善法,滿普賢智。於一念中,悉能覺了一切諸法,隨淨眾生,隨所應乘,悉能法施;以明淨智,解一切法境界,一切世界境界,一切眾生境界。於一念中,悉能知見三世法界,一切如來出世境界,一切教化境界,未曾失時,至於一切清淨境界,覺一切境界,皆悉究竟。於一念中,覺悟三世眾生,心、意、識、行,諸佛平等;眾生無邊、世界無邊、法界無邊、三世無邊、一切諸佛自在無邊,覺如是等,無有障礙。諸佛智慧,諸佛自在,轉無量無邊諸佛所住,住無礙住,無礙心住,住大悲住,廣說深法,教化眾生,心無休息。是為一切諸佛第十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   「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大力那羅延幢佛所住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三世一切眾生,聲聞、緣覺,皆不能知,除佛神力。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定法。何等為十?一切諸佛,定於兜率天,盡其壽命;一切諸佛,定示現處胎,滿十月生;一切諸佛,定捨宮館,樂行出家;一切諸佛,定坐菩提樹下,覺一切法;一切諸佛,定一念中,覺一切佛法,於一切世界,普現如來神力自在;一切諸佛,定隨時教化,轉正法輪;一切諸佛,定知隨時種諸善根,為彼授記;一切諸佛,定隨應時,不失佛事;一切諸佛,定知菩薩功德具足,而為授記;一切諸佛,定隨眾生一切問難,於一念中,悉能善答。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定法。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法,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皆悉疾得十種果報。何等為十?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疾得遠離一切惡道;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疾得長養一切善根;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疾得滿足一切善根;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疾得往生淨妙天上;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疾得除滅一切疑惑;若有眾生,見如來者,已發菩提心者疾得不退轉,未發心者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有眾生,見如來者,未得離生聖道,除滅有見,速令正取離生聖道;若有眾生,見如來者,速令清淨世間、離世間一切諸根;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疾得除滅一切障礙;若有眾生,見如來者,疾得無畏不斷辯才。佛子!是為一切諸佛,眾生見者,皆悉疾得十種果報。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清淨法,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何等為十?一切諸佛,過去方便,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清淨妙行,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滿足波羅蜜,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滿足大願,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功德積聚,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過去梵行,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色身無量無邊,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神力境界,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一切諸佛,十力無畏,一切菩薩應常正念。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清淨法,一切菩薩應常正念。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一切智住。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法界三世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善分別三世一切眾生種種業報;一切諸佛,於一念中,隨一切眾生所應度者,或以神足,或以教誡,或以說法,而教化之;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善取一切法界十方眾生諸心心相,示現一切世間如來出世;一切諸佛,於一念中,隨一切法界中一切眾生,希望欲性,所應化度,令見如來;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示現一切法界中一切眾生,如來住持神力自在;一切諸佛,為一切法界中一切眾生,說一切佛,離諸熾然,隨其所應,化度眾生;一切諸佛,於一念中,以一切至處道,悉知一切法界中一切眾生彼彼諸趣;一切諸佛,於一念中,一切法界中,一切方處,一切眾生,念如來者,悉令得見;一切諸佛,於一念中,隨一切法界中眾生心之所樂,如來形色,悉令得見。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一切智住。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三昧。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於一切法,常定不亂,於一念中,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一切諸佛,於一切法界、一切眾生,常定不亂,於一念中,悉為眾生分別演說無我實際;一切諸佛,於一切法界、三世諸法,常定不亂,於一念中,入億三昧;一切諸佛,於一切法界,十方佛剎,常定不亂,於一念中,悉遍遊行一切佛剎;一切諸佛,於一切法界,普現無量無邊佛種種身,常定不亂,於一念中,一切世界,無不遍現;一切諸佛,身、口、意業,充滿一切法界,常定不亂,於一念中,分別演說一切眾生,心藏欲性;一切諸佛,於一切法界,一切法性,常定不亂,於一念中,悉能究竟離欲實際;一切諸佛,於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緣起,常定不亂,於一念中,分別演說一切因緣;一切諸佛,於一切法界,一切世間、離世間法,常定不亂,於一念中,無量莊嚴,為一切眾生普現諸佛,無有窮盡;一切諸佛,於一切眾生,一切法界,正受無礙,常定不亂,於一念中,至諸佛趣,無量解脫,究竟彼岸。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三昧。   「佛子!一切諸佛,有十種無礙解脫。何等為十?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世;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淨法輪;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眾生;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授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記;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出世;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自在神力;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佛事。佛子!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礙解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如來相海品第二十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來相海。   「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曰明淨,三十二寶以為莊嚴,普放無量大光明網,遍照一切十方世界。   「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曰普照佛方便海,圓滿雜寶以為莊嚴,種種摩尼寶王莊嚴,金剛光明世界所起,普照一切法界。   「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充滿法界雲,妙寶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如來功德智慧、十方世界海雲、菩薩功德海雲。   「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曰普照,悉現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金剛摩尼妙寶光明,觀無厭足,如眾寶華聚奮迅,普照一切法界佛寶光明。   「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琉璃寶,普照一切法界,大自在雲,摩尼寶王相,種種莊嚴,普照一切十方世界,歎佛功德,因緣所起,悉放如來大寶光雲,普照菩薩於道場樹結跏趺坐,普現菩薩自在神力,覺如來力,普照一切十方佛剎六種震動,於大法界虛空中普現無量自在一切智雲。   「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曰平等,如來音聲燈雲離垢寶海,放諸光明普照一切法界十方世界菩薩功德海,安立三世佛智幢海。   「如來頂上有大人相,名佛光廣雲,伊那羅寶、如意王寶、摩尼王寶以為莊嚴,普照一切世界法界菩薩光焰燈雲,普照一切如來妙色音聲海及世界海、淨佛力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圓滿光明雲,種種寶華莊嚴,琉璃摩尼寶王光明,讚歎法身及諸菩薩,一切十方世界海中,歎如來地,令一切眾生趣向如來諸力境界,普現無量無邊如來淨地離垢清淨,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菩薩行藏光明雲,無量世界中如來,放無量種種色寶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佛剎,出生無量如來妙音,皆悉分別演說如來甚深大法。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雲,琉璃伊陀羅金剛寶、無量色清淨摩尼寶莊嚴,放琉璃色光明,皆悉遍照一切諸海,出佛無量微妙音聲,充滿一切十方世界,普現一切佛智慧海無量化身。   「如來有大人相,名曰覺雲,佛頂右面以雜寶華焰莊嚴,於一切世界莊嚴道場,清淨一切法界世界,令一切虛妄皆悉解脫,覺淨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光明雲,以心海王如意法寶莊嚴如來頂相,普照十方世界諸菩薩雲,長養最上智身法身,行於一切如來相海,滿足一切菩薩法界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莊嚴雲,金剛琉璃華普照,莊嚴一切法界海,世界眾寶蓮華以為莊嚴,皆悉充滿一切法界,四種菩薩行、自在師子吼,充滿一切法界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佛三昧海行雲,莊嚴一切法界海,於唸唸中,普現無量如來莊嚴,充滿一切不可思議法界世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化海普照雲,妙寶蓮華如須彌山王,出生無量寶光明海,佛意所起、盧捨那所化,出生無量一切化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如來解脫雲,離垢勝寶以為莊嚴,普照莊嚴一切如來師子之座,於其座內悉現一切如來色像,放大寶光明,演說無量佛法大海,莊嚴一切諸佛剎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覺佛種姓雲,於琉璃華、金寶蓮華放無量寶正法光明雲,嚴淨一切如來光明,普現一切清淨法界,眾寶光明無壞解脫,遍入甚深諸法界海,普現無量自在力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無量寶光明輪,示現過去清淨善根,出生清淨智日,普照十方智慧法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自在雲,如來頂寶妙解脫華琉璃光明,普照一切法界海佛,悉現一切諸佛剎海,具足圓滿如來智慧。   「如來有大人相,名入一切普照光明,如來寶相清淨莊嚴,普照一切無量無邊如來、菩薩妙智慧藏一切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明淨雲,寶華琉璃月放無量百千光明,普照一切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普現十方一切如來。   「如來有大人相,名覺光明雲,一切寶光明普照一切法界諸佛轉淨法輪,悉放如來妙光明雲,普照一切十方世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莊嚴雲,無量寶光明,於一念中,一切法界,普現一切菩薩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又能普現一切諸佛。   「如來有大人相,名法界因雲,如意妙寶莊嚴,見無厭足,放大寶光明網,普現一切眾生諸業報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曰普照淨法輪雲,能令如來正法清淨,普照莊嚴一切佛剎,深解一切不思議法海,普照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界,出生無量如來化身。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諸佛海雲,十方一切世界海中悉離障礙,普見一切如來海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淨燈雲,方便深入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如來不可思議法界海雲,普照一切法界覺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分別法界雲,如來智慧廣照佛地一切菩薩眾、無量法海、無量佛剎,令一切眾生入佛境界,具足普賢菩薩願行、佛平等智、一切諸明。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世界海安住普照雲,一切法界、虛空界寶光明雲,見無厭足,普現道場一切菩薩、諸如來身,出生無量普功德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寶光焰雲,於佛眉間相中,出生無量淨寶光明,普照一切十方世界,淨照一切諸佛菩薩行,法王光明普照法界,悉能長養一切光明、一切法界光明莊嚴,普照一切諸菩薩海、如來力雲,普照一切十方佛剎。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法界莊嚴雲,如來頂相隨次漸起閻浮檀金眾寶莊嚴,放種種金色光明,於唸唸中,普現一切世界諸佛,悉能普照一切佛剎,莊嚴一切菩薩諸功德藏,如來頂相悉能莊嚴三十二相,又能莊嚴一切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法界遍光明雲,佛眉間相,悉能普照一切妙寶、一切眾色、一切日月、一切佛海,出生十方無量光明海,莊嚴一切諸如來身,演說一切如來法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自在雲,佛清淨眼,眾寶莊嚴,慧眼清淨,於諸法界無所障礙,吉光明雲示現一切。   「如來有大人勝妙鼻相,清淨眾寶以為莊嚴,一切眾寶妙色為覆,佛寶華雲,一切菩薩無能思議,悉知一切眾生、諸佛法海。   「如來有大人廣長舌相,悉能遍覆十方世界一切海雲,過去修習善根所得一切寶王,清淨光明,普照一切法界屍羅之心,又照一切三世諸佛,悉能莊嚴一切法界,出生無量微妙音聲,不思議寶以為莊嚴,普照無量諸光明海,佛妙音聲悉遍充滿一切法界諸世界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法界地雲,舌掌安住一切眾寶以為莊嚴,安住一切法,出生十方諸佛具足音聲,悉能清淨一切佛剎,分別一切諸佛不可思議音聲海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順法界雲,舌端妙相,金色淨寶以為莊嚴,出生無量金色光明,普照一切諸如來海,大師子吼、震妙音聲,悉皆遍至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於不可思議劫修行所得,普現一切諸音聲海,普照一切眾生,樂聞無有厭足。   「如來有大人相,名平等法門雲,佛舌端相,令無量佛剎皆悉清淨,如意妙寶以為莊嚴,出生無量種種音聲,讚歎一切諸佛法界,普現一切菩薩法界,妙功德雲普覆一切諸佛菩薩,深入一切諸佛菩薩法,悉現一切離垢眾寶清淨佛剎,悉能普照一切佛剎。   「如來有大人齗齶相,伊陀尼羅淨琉璃寶以為莊嚴,諸法界地悉在其內,諸菩薩雲皆悉充滿,出生離垢妙寶光明,普照十方種種香雲、種種燈雲,普照菩薩內諸樓閣,分別一切諸佛剎海,方便安住自在神力,普現不可思議諸法界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佛大牙雲,如來右面下大牙相,眾寶莊嚴,放大光明輪,普照法界及諸佛身;普放光明網,照十方世界海及眾生海,妙安隱輪以為莊嚴。   「如來有大人相,名寶焰須彌藏,如來右面上大牙相,如意寶王藏勝香焰雲照以莊嚴,放寶光明,與法界等一一光明內,普現一切諸佛自在、一切佛剎莊嚴道場。   「如來有大人相,名照一切寶須彌山燈雲,如來左面下大牙相,分別解說一切諸相,香華眾寶妙方便輪以為莊嚴,放寶光明雲,普照一切世界海,普現一切佛蓮華藏師子之座,離垢菩薩海雲眷屬圍遶。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佛雲,如來左面上大牙相,清淨眾寶及閻浮檀寶網輪華以為莊嚴,出生不可思議微妙音聲,普現一切如來自在神力,成就一切菩薩功德,普照一切虛空及語言法、無盡法雲、一切法海、諸佛音聲及一切寶,出生分別一切諸佛眾妙音聲,充滿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金慕耆婆,如來一一齒間,出無量相海門雲,種種色寶,放大光明海,閻浮檀金色,普照法界一切世界、一切如來。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寶地雲,如來右肩相,一切寶色、淨蓮華色、明淨寶色,光焰普照一切菩薩內法藏雲,悉照一切如來法海。如來右肩平滿大人相,清淨閻浮檀金色,普照菩薩法輪法界,及照一切如意寶王;如來有大人左肩相,閻浮檀蓮華色,如來圓滿諸功德海以為莊嚴,普放無量諸光明網,悉照一切世界法界,示現如來無量自在諸神力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周遍普照雲,如來左肩相,眾寶莊嚴,放閻浮檀金色光明,悉能充滿一切法界,普照一切諸如來海,種種寶香,莊嚴一切諸佛剎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莊嚴雲,如來右肩無有動轉,出生無量佛燈光明、垂法界雲,充滿菩薩眾,普照莊嚴一切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海頂雲,如來胸有勝妙相海以為莊嚴,柔軟細滑,種種眾寶焰輪莊嚴,周遍清淨,開發甚深法海音聲。   「如來有大人相,名勝妙相續普現雲,如來右脅勝妙清淨,法界輪地以為莊嚴,清淨寶網而彌覆之,出生無量如來化雲,普照一切十方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現如來雲,勝妙功德藏菩薩功德寶天冠,普照極高雲,離垢清淨,普現十方無量諸佛自在神力,開示三世一切諸佛法海淨行,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如來有大人相,名開敷華雲,如來勝妙功德相續,眾妙寶華寶輪莊嚴,放香焰光明,普現一切蓮華形色世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可悅樂金色雲,一切寶王藏勝妙功德相續,一切寶心王藏放摩尼寶光明輪,離垢清淨,極大高顯,普照一切諸佛內方便功德藏,普照一切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勝海雲,勝上虛空寶放香光明,普照十方一切道場,圓滿琉璃寶香燈鬘充滿十方。   「如來有大人相,名電光雲,下第二勝功德,平等地相蓮華右旋,淨菩薩眾坐寶蓮華,放佛藏光明,普照法界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現法界雲,第三勝相海,具足成滿一切寶海剎,普照開現無量菩薩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最高雲,第四勝相海,放離垢眾寶光明海,普照一切法界、一切如來、一切世界莊嚴、一切眾生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轉一切法輪妙音聲雲,下分勝相,離垢清淨,一切正法道香焰光明,照一切佛內心相海一切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莊嚴雲,第十勝相,宣暢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淨行、覺悟、離垢清淨、光明、三世諸佛一切智海,莊嚴一切諸佛剎海。   「如來有大人手掌相,具足千輻寶輪,種種眾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法界,轉正法輪,普照一切諸如來海,充滿一切佛功德海,種種妙寶莊嚴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海照雲,如來寶手眾寶莊嚴,普放淨月光明焰雲,莊嚴虛空如來菩薩諸世界海,讚歎菩薩行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莊嚴雲,如來妙手因陀尼羅琉璃寶華以為莊嚴,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蓮華藏菩薩安住寶藏,莊嚴十方一切道場,普照一切諸佛海雲、清淨法身。   「如來有大人相,名離垢燈普照雲,淨寶光明,放淨光網,普照十方,皆悉出生變化網雲,莊嚴菩薩淨寶光明,究竟一切諸法行海,到於彼岸。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現一切眾寶雲寶藏海雲,莊嚴如來蓮華,充滿一切眾寶蓮華,放寶光明雲普照一切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明淨雲,放寶焰光明海,照於法界,一切眾香光焰莊嚴,普現寶華焰光,令一切佛世界網悉淨莊嚴,普照一切道場。   「如來有大人相,名琉璃燈雲,一切世界眾寶色地普照莊嚴,皆放諸佛金色光明,以一切莊嚴而莊校之,於一念中,皆悉示現一切法門。   「如來有大人相,名智慧燈雲,金剛寶華以為莊嚴,放閻浮檀金色光明,普照一切世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安住蓮華光明雲,眾寶妙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網,覆一切世界諸須彌山。   「如來有大人相,名充滿法界如來雲,離垢淨寶以為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又復普照一切法界,現一切相:如來妙手普現一切自在之相,千輻相輪清淨具足,種種眾寶以為莊嚴,佛手充滿一切剎雲,普照一切諸法界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曰成就佛剎海雲,佛右手指寶相,清淨法界、清淨光焰,普照如淨水月,出眾寶華,出生一切妙寶音聲,普現一切諸佛剎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安住一切寶雲,普照諸佛寶藏法界,於佛指相,出生如意妙寶王雲,眾寶莊嚴,放大光明網,普照一切法界雲及諸佛雲,普照莊嚴一切菩薩諸功德海,出生普賢菩薩淨行妙音聲海,一切佛剎無不聞者;又開發普照諸菩薩心,皆悉滿足無量大願,摩尼寶王以為莊嚴,種種日光輪皆悉普照一切法界。   「如來有大人寶馬藏相,隱密於右,眾寶莊嚴,普照一切法界及虛空界,一切眾寶莊嚴法界海,出生一切如來莊嚴微妙音聲。   「如來有大人相,名曰一相現一切相海雲,如來安處福田之座,一切眾寶以為莊嚴,出生無量不可思議妙寶光明,普照十方一切法界,普現分別一切眾相,現一相雲,照現一切諸佛自在神力。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法界海雲,普照十方諸如來座及一切法界法輪法海,悉能示現一切相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示現雲,如來右髀眾寶莊嚴,放於妙法種種香光,隨順安住出諸音聲,一切寶王以為莊嚴,於唸唸中,悉能示現心王海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照一切迴向海雲,如來左髀,悉遍充滿一切寶海,隨順安住法海莊嚴,放一切光明海,悉能普照一切眾生無量佛海。   「如來有大人相,伊尼延右□,放閻浮檀金色光明,普照一切世界,震動無量諸佛剎土,出佛音聲,一切普聞,出生無量菩薩化身,充滿一切諸佛世界及虛空界,放明淨光明,莊嚴普照一切,令諸佛剎皆悉清淨,菩薩變化藏諸法界雲猶若虛空。   「如來有大人相,伊尼延左□如鍊金色,常放一切妙寶光明,充滿無量諸佛世界,開發一切諸佛法化,莊嚴無量諸佛法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毛端內現一切佛剎,於一毛孔,悉放一切寶光明藏,普照十方一切法界;於一毛孔,示現一切如來自在諸法界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菩薩海莊嚴雲,如來金剛足下閻浮檀金色,放一切寶光明網,充滿十方諸佛剎雲,開發一切菩薩法化,出生無量菩薩變化,放一切寶香光明,住菩薩海,能於一步遍諸佛剎。   「如來有大人相,名明淨雲,佛足趺上一切眾寶以為莊嚴,放妙寶光明,示現一切諸佛菩薩大光明藏,普照無量諸如來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曰覺雲,普覆一切如來指間,眾寶王莊嚴,放諸寶光,於唸唸中,示現一切諸佛自在,普照無量諸佛法海,示現一切道場,悉照未來無量際劫。   「如來有大人相,名曰遍照法界海雲,如來足下千輻相輪,種種莊嚴,放百千眾寶光明,普照一切法界諸世界海,眾寶燈焰妙莊嚴藏,普照十方一切諸佛,無量香光以為莊嚴,普照一切淨法界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示現一切諸佛海雲,清淨如空,照諸法海,充滿十方,發起一切諸菩薩雲,出妙音聲雲,眾寶華雲以為莊嚴,香燈光焰,示現普照一切世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自在光明雲,眾寶莊嚴,示現一切諸佛光明,淨法界海及諸道場,常放如來智慧光明,一切眾相悉為一相,法界無雜,種種莊嚴。   「如來有大人相,名法界海音聲雲,如來足下後分,眾寶莊嚴,普照一切諸法界海,一切諸佛自在莊嚴,普入化輪,覆一切法界,於一一身,出生法界妙音聲雲。   「如來有大人相,名深寶原底,眾寶莊嚴,放閻浮檀金色,圓滿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法界,顯現一切莊嚴道場。   「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寶月光明伊那尼羅寶藏莊嚴照法界雲,於唸唸中,悉能示現如來法海。   「如來有大人相,名普雲藏右虛空寶雲,最高寶光明,照一切佛道場座藏,金剛伊那尼羅寶顯現莊嚴。   「如來有大人相,名平等光雲,眾寶妙華以為莊嚴,出生甚深法界音聲,遍一切法界及虛空界,於一一相,普照一切諸如來海,入佛甚深自在,菩薩法界海,說不可盡。如來有大人相,名示現莊嚴雲,清淨閻浮檀金色眾寶莊嚴,普放種種妙色光明,遍照一切莊嚴佛剎,佛雲充滿無量世界,莊嚴菩薩自在法海,普照一切諸佛功德及諸菩薩解脫之藏,莊嚴法界。   「如來有大人相,名諸佛自在普示現雲,轉諸寶輪,眾寶莊嚴,放不思議如來光明,妙香普聞一切世界無量佛海,演出一切佛音聲海,於諸世界,現菩薩門佛自在雲。佛子!於佛身中,有如是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佛大人相,於諸肢節,種種妙寶以為莊嚴。」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爾時佛告寶手菩薩言:「如來、應供、等正覺有隨形好,名曰海王,彼出光明,名曰明淨,七百萬阿僧祇光以為眷屬;又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放大光明,名曰幢王,普照十世界微塵數剎,遍照彼處地獄眾生,滅除苦痛,令彼眾生十種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行業皆悉清淨,彼諸眾生見光明已,皆大歡喜,命終皆生兜率天上。生天上已,聞天妙音,名不可樂,此音聲語諸天子言:『以不放逸故,於諸佛所種善根故,遇善知識故,盧捨那佛威神力故,於地獄命終生此天上。』如來足下千輻輪中有妙光明,名普照王,於彼海王隨形好處,悉放四十廣大光明,一名清淨功德,普照六十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隨眾生境界,隨種善根,隨眾生意,乃至普照阿鼻地獄,其中眾生,命終皆生兜率天上。生天上已,聞天妙音,作如是言:『善哉!善哉!諸天子!盧捨那菩薩今住離垢三昧,應當敬念。』爾時,諸天子聞天勸化微妙之音,便作是念:『奇哉!奇哉!何由出此微妙音聲?』爾時,音聲語諸天子言:『我此天音,諸善功德之所成就。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而不著我、不著我所。諸天子!如我音聲,不從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諸天子!業報成佛亦復如是,非十方來。諸天子!猶如汝等昔在地獄,不從十方來,但以顛倒愚癡纏故,得地獄身,本無來處,如普照王光明,不從十方來,我天音聲亦復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出生如是微妙音聲,般若波羅蜜力故示現如是自在神力。諸天子!譬如須彌山王有三十三天淨妙宮殿種種樂具,不從十方來,我天音聲亦復如是。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末為微塵,如是微塵數眾生,我為說法,隨彼所應,令大歡喜,然我於彼,不生厭噁心、不生疲倦心、不生放逸心、不生憍慢心。諸天子!盧捨那菩薩住離垢三昧亦復如是,於右手掌隨形好中,放一光明,出生無量自在神力,一切眾生、聲聞、緣覺所不能知。汝等應當往詣盧捨那菩薩,恭敬禮拜,莫著五慾障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盡燒須彌山,悉令消滅。諸天子!五欲纏心,修念佛三昧,皆悉除滅,是故諸天子當知報恩,一向敬念盧捨那菩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捨是身已,入三惡道。諸天子!汝昔在地獄,蒙光明恩,捨地獄已,來生此天,應當長養彼諸善根。諸天子!譬如我天,非男非女,而能出生百千萬億不思議法。諸天子!如天子、天女、五欲樂具、宮殿園林,皆悉如我,不生不滅,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如是知,是名能入無著甚深三昧海。』   「時,諸天子聞是音聲,歡喜無量,皆悉化作一萬華雲、一萬香雲、一萬樂雲、一萬幢雲、一萬蓋雲、一萬讚歎雲,作是化已,往詣盧捨那菩薩所住宮殿,恭敬供養,於一面住,而不見盧捨那菩薩。時有天子,作如是言:『此菩薩者,今已命終,生淨飯王家,乘栴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爾時,諸天子以天眼觀盧捨那菩薩摩訶薩,見梵身天、欲界諸天恭敬供養。時,諸天子作如是言:『我等若不先往恭敬供養盧捨那菩薩,乃至一念頃,住兜率天起樂著心者,我則不可。』   「爾時,一一天子與十那由他天子眷屬,欲從天下至閻浮提詣菩薩所。時,天妙音語天子言:『菩薩摩訶薩亦不命終生於彼間,隨所應化,悉令彼見。諸天子!譬如我今非眼所見,能出音聲,菩薩摩訶薩住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而處處示現命終受生,捨離虛妄,滅除憍慢,無所染著。是故,諸天子!應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令意清淨,住威儀戒,悔過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邪見障,以法界、虛空界、眾生界等善身、口、意業,以眾生界等身,眾生界等頭,眾生界等舌,悔過四障。』   「時,諸天子聞是聲已,皆大歡喜,心意柔軟,問天聲曰:『菩薩摩訶薩雲何悔過?』爾時,天聲以菩薩摩訶薩三昧力故、天善根力故,答諸天子言:『業障等罪,不從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積聚於心。菩薩摩訶薩知此業等,因顛倒起,不生疑惑。諸天子!如我天聲,說隨業報行、隨戒、隨喜、隨定、寂滅,諸佛菩薩說我眾生貪恚癡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亦復如是。所作諸業,於十方求,悉不可得。諸天子!如我天聲,少福眾生所不能聞,除地獄眾生應受化者。諸天子!聲非生滅,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非生非滅,但隨業行而受果報。諸天子!如我所出音聲,於無量劫不可窮盡。諸天子!若謂音聲有來去者,即墮邊見,一切諸佛不說斷常,除為眾生方便說法。諸天子!如我天聲,十方世界隨所應化皆悉得聞,一切諸佛亦復如是,隨應度者皆悉得見。諸天子!譬如明淨錠光金玻璃鏡,與十世界等,於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醜,形類若干悉於中現。諸天子!於意雲何,彼諸影像來入鏡不?』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業報亦復如是,無來去處而能出生善根果報。譬如幻師,能幻人目,當知諸業亦復如是。若如是知,是名清淨真實悔過。』說是法時,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諸世界中,兜率天子皆得無生法忍,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欲界諸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捨女身,悉為男子,得不退轉菩提之心。爾時,諸天子廣聞普賢迴向善根,悉得十地,諸力莊嚴,具足三昧,皆悉成就眾生界等善身、口、意業,滅一切障,皆得清淨,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七寶蓮華,一一華上皆見菩薩結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諸菩薩一一隨形好中,放眾生界等光明,彼光明中,見眾生界等諸佛,結跏趺坐,隨所應度而為說法,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   「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化作眾生界等妙香華雲,供養盧捨那佛,散香華已,一一華中見諸如來,時彼香雲,普熏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其蒙香者,身心快樂,譬如比丘入第四禪;若有眾生得聞此香,諸罪業障皆悉除滅,於色、聲、香、味、觸內,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二萬一千欲行煩惱、二萬一千恚行煩惱、二萬一千癡行煩惱、二萬一千等行煩惱,此諸煩惱皆悉除滅,彼諸眾生具足種種淨香自在光明善根;若有眾生見此蓋雲者,彼諸眾生種一恆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所謂:白淨寶網轉輪王等。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轉輪王處,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諸世界中,教化眾生,譬如明鏡世界月王如來,十方無量剎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乃至一念不作化身來詣佛所而聽法者,彼佛常為廣說經法,乃至廣為說本生經,聞彼佛名,命終之後皆生其國。菩薩摩訶薩安住白淨寶網轉輪王處,亦復如是,放曼陀羅自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十地,當知此等眾生,悉是先世修善根力,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得梵天樂,如是次第得諸禪者,雖未命終而得彼樂。如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白淨寶網轉輪王處,放大光明,名周羅摩尼,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十地,悉得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眼清淨行業,乃至十種意清淨業,具足成就淨力三昧,如是成就清淨肉眼。譬如菩薩摩訶薩以左手持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東行過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如是菩薩摩訶薩悉能了知彼微塵數,亦識諸塵本剎來處及下塵之剎,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復能還集此諸微塵作一佛剎,於此佛剎亦分別知。」   佛告寶手菩薩言:「於意雲何?如是佛剎廣大可思議不?」   寶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佛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尊!奇哉!奇哉!若聞是諭,此人難得,聞而信者,亦復難得。」   佛告寶手菩薩言:「如是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而信者,我授彼記,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種智。」   佛告寶手菩薩言:「譬如千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如上諭說,此一切剎末為微塵,彼諸世界一一微塵,悉與一切佛剎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取此微塵展轉更種,乃至八十,彼一一微塵生果,悉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業報清淨,肉眼悉分別見,亦於唸唸中,見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如來。」   佛告寶手菩薩言:「譬如錠光玻璃珠,照十佛剎微塵等世界,此珠白淨寶網轉輪聖王善根所成。」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如向所說是微少說,何以故?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受化者隨應說法,愚癡眾生諸纏所纏,計我、我所,著吾我見,常隨顛倒,生邪見惑,起邪虛妄,為縛所縛,流轉生死,遠如來道,為如是等諸眾生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於世。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惡中無過此惡,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起瞋恚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何等百千?所謂:受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國障,生惡道障,生八難處障,多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闇鈍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惡知識障,近惡伴黨障,近惡人障,與惡人同止障,不樂賢善共事障,遠正見障,生外道家障,離佛正教障,入魔境界障,不見善知識障,諸善根障,增不善法障,生惡家障,生邊地障,生惡人中障,生天貧窮障,生諸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羅剎中障,不樂佛法障,習童蒙法障,樂小乘障,不樂大乘障,多生驚怖障,樂生死障,著三界障,不護佛法障,不樂聞佛自在神力障,菩薩清淨諸根障,離菩薩行障,離菩薩深心希望障,不攝正念障,不發起一切智心障,不淨施行障,不淨業障,不淨報障,不成長諸力障,斷智慧根障,不受持菩薩諸行障,誹謗佛法障,遠離菩提障,不入佛境障,墮諸魔界障,不能求佛法障,聞諸菩薩大莊嚴事生恐怖障,不樂菩薩共住障,不樂求菩薩善根業障,邪見蓋疑障,增益愚癡障,捨菩薩戒、隨順破戒障,不信如來戒障,聞佛讚歎諸持戒者生瞋恚心障,離忍辱樂常懈怠障,謗諸菩薩不退精進障,捨三昧慧障,誹謗般若波羅蜜巧方便障,不知是處、非處方便障,不知度脫眾生方便障,不入菩薩諸深智障,不出生菩薩諸道障,於菩薩十種眼生盲障,於菩薩法不能出生無礙法流障,無礙耳、鼻障,不具相好障,無礙舌障,不能別知眾生音聲障,於眾生中生懈怠心障,狂亂業障,離三種戒障,無礙諸入障,口四過、意惡業障,生增上貪恚、邪見障,不求正法障,於菩薩法懈怠心障,菩薩精進法中疑惑心障,捨離菩薩決定法障,損減菩薩智慧門障,損減正念障,遠離佛法障,不習菩薩離生法障,菩薩謙下心障,遠離聲聞、緣覺離生法障,不順三世諸佛菩薩障。佛子!菩薩摩訶薩起一瞋恚心受如是等百障法門,乃至百千障礙法門。何以故?佛子!我不見有一惡法出過菩薩一瞋恚心。   「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欲疾具足菩薩行者,應當修習十種正法。何等為十?所謂:不捨一切眾生,於諸菩薩生如來想,常不誹謗一切佛法,於諸佛剎得無盡智,恭敬信樂菩薩所行,不捨虛空、法界等菩提之心,分別菩提究竟佛力到於彼岸,修習菩薩一切諸辯,教化眾生心無疲厭,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而不樂著。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十種正法,則能攝取十種清淨之法。何等為十?所謂:於甚深法究竟清淨,親近善知識清淨,能護諸佛正法清淨,悉能分別空界清淨,善入法界清淨,智慧了諸心行清淨,令諸菩薩善根清淨,心常不著諸劫清淨,智慧觀察三世清淨,成就諸佛種姓清淨。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清淨正法,則能具足十種正智。何等為十?所謂:分別眾生心心行智,分別眾生諸業報智,普照一切諸佛法智,於諸佛法得方便次第智,具足一切總持門智,成就一切文字辯智,善知眾生一切語智,示現一切世界身智,具足普照一切眾生智,於一切趣得一切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十種正智,則入十種巧隨順入。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出不可思議剎;一切眾生身悉入一身,於一身出無量諸身;不可說劫悉入一念,令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悉入一法,令一法入一切佛法;一切諸入入於一入,令一入入一切諸入;一切諸根入於一根,令一根入一切諸根;一切諸根入非根法,非根法入一切諸根;一切諸相悉入一相,一相入於一切諸相;一切語音入一語音,一語音入一切語音;一切三世悉入一世,令一世入一切三世。   「佛子!菩薩摩訶薩分別如是十種入法,則能安住十種直心。何等為十?所謂:安住一切世界語言、非語言法直心,安住正念一切眾生直心,安住虛空界直心,安住法界無量無邊直心,安住一切佛順正法直心,安住甚深善法不壞正法直心,安住除滅一切疑惑直心,安住等觀三世法直心,安住三世諸佛平等直心,安住諸佛無量力直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十種直心,則得諸佛十種巧方便法。何等為十?所謂:得巧方便,普照一切諸佛深法;得巧方便,出生諸佛甚深勝法;得巧方便,分別演說一切諸佛莊嚴之法;得巧方便,深入一切佛平等法;得巧方便,分別別相一切佛法;得巧方便,入不可壞諸佛正法;得巧方便,入一切佛諸莊嚴法;得巧方便,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得巧方便,入佛無量諸方便法;得巧方便,於一切佛法心得自在而不退轉。佛子!是為十種巧方便法。   「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應當一心恭敬聽受是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得聞是法,以少方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三世佛等。」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不可說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世界六種震動,雨出過諸天一切華雲雨、妙香雲雨、末香雲雨、衣蓋幢幡眾寶莊嚴具雲雨、妓樂雲雨、諸菩薩雲雨、不可說讚歎佛雲雨、不可說讚歎善哉雲雨、佛音聲滿法界雲雨、不可說淨世界雲雨、不可說長養菩薩功德雲雨、不可說光明雲雨、不可說種種神力自在雲雨,如此世界四天下佛坐道場,雨如是等種種雲雨,演說諸法,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過十不可說世界微塵等剎,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來詣此土,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能說如是諸佛如來最大誓願授記深法,我等同號皆名普賢,於諸普勝世界諸普幢自在如來所,來詣此土,一切世界亦說此法,如是句身、味身一切諸行無有增減,是故來此為汝作證。如是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來此作證,一切十方諸如來所,亦復如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觀察十方及諸法界;欲明諸菩薩行諸佛菩提,欲說大願,欲分別一切世界諸劫,欲明隨時示現佛出世間,欲隨眾生根悉令受化,欲明如來諸所說法無有虛妄,欲隨種善根果報不虛,欲明菩薩清淨法身,出妙音聲,覺悟眾生起菩提心故,以偈頌曰: 「一切眾歡喜,  除滅諸陰蓋,  一心恭敬聽,  菩薩諸願行。  隨三世菩薩,  所行諸願行,  我當次第說,  菩薩勝妙法。  一切諸劫數,  及世界業數,  我說無等等,  應化興於世。  見過去諸佛,  於彼發大願,  饒益眾生類,  除滅一切苦。  菩薩論師王,  所行無斷絕,  得無等等法,  一切智境界。  菩薩見過去,  一切諸導師,  放大光明網,  普照十方界。  發如是大願,  我為世間燈,  功德莊嚴身,  具足十力智。  一切諸群生,  貪恚癡熾然,  我當為除滅,  無量惡道苦。  發如是誓願,  堅固不退轉,  具修菩薩眾,  究竟無礙力。  如是誓願已,  世間行不轉,  所行無虛妄,  究竟論王法。  於一賢劫中,  千佛出於世,  隨彼佛正法,  次第分別說。  如此賢劫佛,  無量劫亦然,  未來諸佛法,  我當次第說。  如一佛剎性,  無量剎亦然,  一切佛國性,  我悉分別說。  諸佛次興世,  隨願隨名號,  隨彼所得記,  隨其所壽命,  隨所修正法,  專求無礙道,  隨所化眾生,  正法住於世,  隨所淨佛剎,  眾生及法輪,  說法時非時,  次第淨群生。  隨彼眾生行,  種種諸業性,  上中下差別,  隨應所受化。  如是甚深智,  菩薩入是行,  修習普賢業,  具足智慧輪。  身業無障礙,  口業悉清淨,  意業亦無礙,  通達三世法。  菩薩如是行,  究竟普賢道,  出生淨智日,  普照諸法界。  於不可說劫,  及一切佛剎,  菩薩一念知,  於彼無所著。  行者入如是,  奇特甚深地,  菩薩妙法中,  我當說少分。  智慧無邊際,  究竟佛境界,  善入一切處,  成就不退轉。  具普賢淨慧,  滿足普賢願,  菩薩究竟行,  深入無等智。  於一微塵中,  悉內一切剎,  見彼無量佛,  具聞演說法。  如一微塵中,  一切塵亦然,  見剎及諸佛,  是不思議智。  一一微塵中,  普現三世法,  五趣生死道,  皆悉分別知。  一一微塵中,  有無量佛剎,  一中知無量,  無量中知一。  如是法界等,  一切諸佛土,  同性及異性,  皆悉能了知。  深入微細智,  分別諸世界,  一切劫成壞,  悉能分別說。  知諸劫修短,  三世即一念,  同行不同行,  皆悉分別知。  深入諸世界,  清淨不清淨,  身中無量剎,  一剎無量身。  一切十方中,  無量諸世界,  種種無數性,  一切悉能知。  一切三世中,  無量佛國土,  具足甚深智,  悉了彼成敗。  十方諸世界,  有成或有敗,  普賢悉深入,  一切能了知。  以淨慧眼見,  無量諸佛土,  分別知諸業,  隨行故清淨。  菩薩摩訶薩,  善知眾生行,  以諸惡業故,  而得不淨土。  無量無邊剎,  即知為一剎,  如是入諸剎,  一切莫能知。  一切諸世界,  令入一剎中,  世界不積聚,  亦復不離散。  或伏或有仰,  或高或復下,  世界眾生相,  菩薩皆悉知。  或有翻覆剎,  無量諸佛土,  知種種是一,  知一是種種。  普賢真佛子,  以不思議智,  知難思議剎,  了達無邊際。  知諸世界化,  剎化眾生化,  了知諸法化,  究竟諸佛化。  甚深世間法,  種種莊嚴事,  眾生無量報,  皆心業莊嚴。  真佛子善學,  甚深妙法界,  具自在神力,  充滿十方剎。  眾生等諸劫,  常說世界法,  一切莫能知,  唯除等正覺。  世界及如來,  種種諸名號,  無量劫演說,  猶不能究竟,  何況心境界,  三世諸佛法?  真實妙法界,  諸佛一切地,  清淨無礙念,  具足無礙智。  分別說法界,  智慧到彼岸,  如是諸世界,  無量業莊嚴。  菩薩一念中,  悉知三世剎,  於彼世界中,  行諸最勝行。  究竟等正覺,  顯現自在力,  如是未來世,  一切世界中,  諸佛次興世,  菩薩悉能知。  彼行諸妙願,  境界修功德,  隨劫成正覺,  菩薩分別知。  亦知彼壽量,  及所化眾生,  隨方便法門,  為眾轉法輪。  菩薩如是知,  具普賢行地,  成就一切智,  與諸如來等。  現在十方界,  無量諸佛土,  深入此世界,  通達諸法界。  於彼世界中,  現在無數佛,  無礙論山王,  究竟自在法。  知淨土及眾,  應化自在力,  盡無量億劫,  常思惟是事。  調御世間尊,  成就自在力,  菩薩究竟度,  深入智慧藏。  菩薩具出生,  無礙眼耳身,  無礙廣長舌,  令眾悉歡喜。  最勝無礙心,  無量普清淨,  甚深無礙智,  悉了三世法。  善學一切化,  剎化眾生化,  能化世間化,  究竟化彼岸。  種種業莊嚴,  嚴飾諸世間,  成就佛智慧,  善知一切相。  一一如來身,  以無量方便,  隨其所應化,  度脫無量眾。  深入智境界,  出世間慧日,  所行不退轉,  遍遊一切剎。  深解諸世間,  如夢如幻化,  一切眾生界,  了達悉如電。  不取虛妄劫,  及一切世間,  善解非真實,  於彼無所著。  無量無數劫,  解之即一念,  知念亦非念,  世間無實念。  不動於本座,  一念遊十方,  無量無邊劫,  常化諸眾生。  不可說諸劫,  即是一念頃,  亦不令劫短,  究竟剎那法。  一切諸世間,  及諸眾生心,  非一亦非二,  菩薩悉了知。  眾生世界劫,  諸佛及佛法,  皆悉如幻化,  法界無有二。  普於十方剎,  示現無量身,  不取虛妄身,  法界無所著。  無二智慧中,  出生人師子,  不著不二法,  知無一二故。  菩薩知諸法,  如焰如電光,  如響亦如夢,  如幻如變化,  如是隨順入,  一切佛境界,  成就平等智,  普照深法界。  以無量大悲,  觀察諸眾生,  遠離染著心,  清淨觀世間,  廣淨無盡身,  深入方便地。  菩薩常正念,  論師子妙法,  見世眾苦惱,  發無量大願,  所行皆清淨,  普遍諸法界。  諸佛及菩薩,  佛法與世間,  菩薩方便觀,  通達無差別。  清淨法身藏,  一切諸世間,  世間及法身,  二俱無所著。  譬如淨水中,  見影無所有,  法身至十方,  而亦無所至。  如此無所著,  世間清淨身,  雖身而非身,  諸法無生故。  深入無盡身,  非生亦非滅,  非常非無常,  示現諸世間。  除滅惡邪見,  成就於正見,  平等觀諸法,  不著我我所。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幻,  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幻亦非有量,  亦復非無量,  於彼大眾中,  示現量無量。  以此寂滅心,  修習諸善根,  出生諸佛法,  非量非無量。  有量有無量,  皆悉是妄想,  分別一切趣,  不著量無量。  諸佛甚深法,  寂滅最深妙,  甚深無量智,  知甚深諸趣。  菩薩離愚癡,  心意淨無量,  修習諸善根,  具足無量願。  度無量眾生,  令至安隱處,  平等觀法界,  於彼無所著。  深解真實際,  諸法無所有,  覺悟諸世間,  諸法無生滅。  深知一切法,  隨應化眾生,  普雨甘露法,  充滿諸世間。  化無量眾生,  令發菩提心,  不捨菩薩行,  皆得不退轉。  隨順佛正法,  究竟得法身,  悉了知世間,  一切眾生身。  分別諸眾生,  及一切佛剎,  深入智慧海,  通達十方海。  如來淨身中,  普現眾生身,  菩薩明淨眼,  悉皆能睹見。  無量億劫中,  讚歎如來身,  窮盡一切劫,  猶尚不究竟。  菩薩摩訶薩,  於佛涅槃後,  能於唸唸中,  分佈諸舍利。  如是未來世,  有求佛道者,  無量菩提心,  決定智能知。  如是三世中,  諸佛出於世,  安住普賢行,  皆悉分別知。  如是分別知,  無量諸行地,  成就堅固智,  能轉不退轉。  無量深智慧,  究竟如來境,  普賢明淨智,  深入不退轉。  一切最勝尊,  深入妙境界,  究竟不退轉,  得無上菩提。  無量無邊心,  一切種種業,  修習諸想行,  能於一念知。  染污不染污,  學心無學心,  菩薩一念中,  覺悟無量心。  了知非一二,  非穢亦非淨,  亦復非積集,  皆從因緣起。  如是分別知,  一切眾生心,  世間諸佛剎,  悉皆是虛妄。  如是妙方便,  深入菩薩行,  皆與普賢等,  如來法化生。  一切眾生類,  善惡想不同,  或有生天上,  或墮諸惡道。  菩薩見世間,  皆從業緣起,  常著虛妄想,  流轉於生死。  十方諸眾生,  虛誑網所覆,  菩薩一念中,  方便令解脫。  如是諸根入,  眼耳鼻舌身,  分別知意業,  世間想不同。  一一眼境界,  出生無量眼,  種種相不同,  無量無有邊。  隨眾生所行,  一切善惡業,  於彼得果報,  像類悉不同。  普賢清淨眼,  深入諸地力,  一一眼境界,  出生無量智。  如是諸世間,  悉能分別知,  究竟一切行,  逮得不退轉。  佛說菩薩說,  剎說眾生說,  三世一切說,  菩薩分別知。  過去是未來,  未來是過去,  顯在是去來,  菩薩悉了知。  如是無量世,  覺悟相不同,  方便究竟行,  具足諸佛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一   爾時,如來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明如來法,無量億那由他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圍遶十匝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無數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一切世界六種震動,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映蔽一切諸魔光明,猶若聚墨,顯現一切如來菩提,顯現一切諸佛大眾究竟莊嚴,普照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世界。復還圍遶一切菩薩諸大眾已,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爾時,一切大眾,心大歡喜,身意柔軟,作如是念:「甚奇希有!如來今者放大光網,必當演說甚深正法。」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於蓮華座起,偏袒右肩,以右膝著蓮華臺上,一心合掌,正向如來,以偈頌曰: 「正覺一切法,  究竟諸境界,  三世大仙等,  是故恭敬禮。  究竟無相境,  相好莊嚴身,  普放離垢光,  除滅一切魔。  震動十方界,  一切諸佛剎,  眾生不恐怖,  是佛威神力。  安住如虛空,  清淨法界等,  除滅一切惡,  令眾得清淨。  無量劫苦行,  一心求佛道,  得無礙境智,  與諸如來等。  普放無量光,  震動一切剎,  顯現自在力,  來入我身中。  善學諸菩薩,  皆悉來集會,  是故我發心,  應有法王事。  大眾皆清淨,  究竟菩薩行,  智慧無染著,  成就無所畏。  大仙行無量,  智慧力精進,  開發菩薩心,  如來甚深法。  正覺微妙義,  誰能演說者,  我今欲請問,  願佛為顯示。」   說是偈已,時如來口中放大光明,名無礙無畏,無量億那由他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圍遶十匝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無數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一切世界六種震動,除滅一切諸惡道苦,映蔽一切諸魔光明猶若聚墨,顯現一切如來菩提,顯現一切諸佛大眾究竟莊嚴,普照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世界。復還圍遶一切菩薩諸大眾已,入普賢菩薩摩訶薩口。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身及師子座,殊勝百倍諸菩薩身及師子座,唯除如來所處之座。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佛所顯現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是何瑞相?」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答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言:「佛子!如我惟忖,如我所見,過去如來、應供、等正覺,放大光明,必說如來性起正法。是故今佛放大光明,顯自在力,必說如來性起正法。」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聞如來性起正法名已,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出生無量論難光明。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問普賢菩薩摩訶薩言:「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佛子!無數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清淨眾會,善學修行清淨諸業;念慧成就諸佛莊嚴,究竟彼岸;住佛威儀具如來行,正念諸佛未曾散亂,大悲觀察一切眾生;決定智慧,分別菩薩諸妙神通;得佛神力,安住一切諸佛功德。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諸大菩薩皆來集會。仁者曾於無量億那由他佛所,恭敬供養種諸善根,成就菩薩無上妙行,諸三昧門皆得自在;深入一切如來祕密,於諸佛法除眾疑惑;深入佛法,善知一切眾生諸根,隨眾生性而為說法,隨順佛智分別演說一切佛法,究竟彼岸,成就如是等無量功德。善哉!佛子!願說如來性起正法。」   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欲重明此義,向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善哉無礙智,  覺悟一切法,  具足平等慧,  說佛無量境。  諸佛子聞已,  心皆大歡喜,  願時為敷演,  如來性起法。  何等如來身,  清淨妙音聲?  雲何如來心,  及無量境界?  何等如來行,  及諸佛菩提?  修習何等法,  速成等正覺?  雲何轉法輪,  清淨妙勝法?  願為分別說,  善逝涅槃法,  佛子等聞已,  歡喜心無量。  十方眾生類,  皆見諸法王,  恭敬供養佛,  於彼種善根,  若有見諸佛,  恭敬種善根,  功德藏無量,  願為分別說。  若有聞一切,  如來之名號,  十方現在佛,  及已般涅槃,  無盡功德藏,  聞名歡喜者,  彼得何等利?  哀愍分別說。  清淨真佛子,  願為廣敷演,  分別深境界,  無量功德海。  一切諸菩薩,  皆一心合掌,  恭敬觀善逝,  瞻仁兼及我,  巧語微妙音,  願說真實義。  除滅諸疑惑,  清淨如虛空,  因緣及譬諭,  為我分別說,  無量眾聞已,  皆發菩提心。  一切諸如來,  相好莊嚴身,  充滿十方國,  方便度眾生,  出微妙音聲,  演說無量法,  因諭隨應化,  示悟佛菩提。  十方一切界,  無量佛剎中,  不可稱說劫,  是會甚難見。  如此大眾集。  清淨諸佛子,  無量億劫中。  難見亦難聞。  是故真佛子。  願說微妙義,  顯現廣無量。  如來性起法。  一切諸菩薩。  皆一心合掌,  渴仰於大乘。  願雨甘露法。」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如來性起妙德菩薩等諸大眾言:「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佛子!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何等為十?一者、發無量菩提之心,不捨一切眾生。二者、過去無數劫修諸善根正直深心。三者、無量慈悲救護眾生。四者、行無量行不退大願。五者、積無量功德心無厭足。六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教化眾生。七者、出生無量方便智慧。八者、成就無量諸功德藏。九者、具足無量莊嚴智慧。十者、分別演說無量諸法實義。佛子!如是等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法門,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少因緣成,以無量因緣乃能得成,所謂:興大雲雨,因大雨故,起四風輪,何等為四?一名曰持,能持大水。二名、漸消,漸消大水。三名曰起,起諸處所。四名、莊嚴,莊嚴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業報。如是四種皆眾生業報及諸菩薩善根所起。佛子!如是等無量因緣,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如是故,無有作者,亦無成者,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非少因緣成,以無量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所謂:菩薩摩訶薩,曾於過去無量佛所,聞受正法甘露大雨,因是能起如來四種智慧風輪,何等為四?一者、正念持陀羅尼未曾忘失如來大智風輪,能持如來一切法雨。二者、止觀如來大智風輪,悉能消滅一切煩惱。三者、善迴向如來大智風輪,成就一切功德善根。四者、出生離垢諸莊嚴法如來大智風輪,皆令眾生諸根清淨相好莊嚴,如來無漏善根所成,法如是故,無有作者,亦無成者。佛子!是為第一最勝法門,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成時,大雲降雨名曰洪澍,一切世界不能容持,除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出興於世,演說如來性起法雨,一切聲聞、緣覺不能受持,除成就諸力菩薩摩訶薩。佛子!是為第二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眾生業報大雲降雨,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以諸菩薩善根力故,演說如來性起法雨,無所從來,去無所至。佛子!是為第三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雨,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無能知數,若欲算計令心狂亂,除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天王,乃至一渧無不知者,以本善根果報力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出興於世,說如來性起甘露法雨,一切眾生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若欲思量令心狂亂,除一切世界主,菩薩摩訶薩乃至一句、一味悉分別知,於過去佛所修地力故。佛子!是為第四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降雨,名滅熾然、或名能起、或名能壞、或名成寶、或名分別大千世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出興於世,雨正法雨,名曰除滅,除滅眾生煩惱盛火;或有法雨,名曰能起,能起眾生一切善根;或有法雨,名曰能壞,能壞眾生諸惡邪見;或有法雨,名曰成寶,能成眾生一切智寶;或有法雨,名曰分別,分別眾生心心所行。佛子!是為第五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其所雨而有差別;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雨於大悲一味法雨,隨所應化,種種不同。佛子!是為第六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宮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成人處及餘眾生諸所住處;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出興於世,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聲聞及餘眾生一切善根。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諸眾生善根力故,起種種宮殿,如來大悲一味法水,隨眾生器根不同故,法雨差別。佛子!是為第七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世界初始成時,有大水輪,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滿世界已,生大蓮華名如來起,諸功德寶以為莊嚴,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光照十方一切國土。時,摩醯首羅淨居天等,見蓮華已,即決定知如蓮華數諸佛興世。佛子!爾時有風輪起名淨光明,能成色界諸天宮殿;又風輪起名淨莊嚴,能成欲界諸天宮殿;又風輪起名不可壞,能成大小圍山及金剛山;又風輪起名曰勝高,能成須彌山王;又風輪起名曰不動,能成十種大山。何等為十?所謂:芭蕉山、仙人山、伏魔山、大伏魔山、持劫山、黑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雪山;又風輪起名曰安住,能成大地;又風輪起名曰莊嚴,能成地天宮殿、乾闥婆宮殿;又風輪起名無盡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海;又風輪起名明淨藏,能成大千世界珍寶;又風輪起名堅固根,能成一切如意樹。佛子!是為大雲雨一味水,以眾生善根果報力故,法如是故,起種種風輪,風輪差別故,大千世界形類不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出興於世,具諸善根,有光明,名無上大智不斷如來性起不思議智,普照十方世界,授一切菩薩如來記,號成等正覺出興於世。又能善知一一佛所有幾菩薩成就功德;復有光明,名離垢淨如來大智,能成如來無漏無生智;復有光明,名曰普照如來大智,能成如來不可思議法界智;復有光明,名持佛性如來大智,能成如來不動諸力;復有光明,名無壞最勝如來大智,能成如來無所畏智;復有光明,名一切明如來大智,能成如來堅固不退一切種智;復有光明,名出生變化如來大智,能令見聞恭敬供養諸如來者,善根不虛;復有光明,名普隨順至如來大智,能成如來無盡功德智慧清淨法身,饒益眾生;復有光明,名不可究竟如來大智,能成如來甚深妙智,不斷三寶;復有光明,名種種莊嚴如來大智,能成如來相好嚴身,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得一切智;復有光明,名不可壞如來大智,能成如來法界、虛空界等無有窮盡殊勝壽命。佛子!如來大悲一味之水,以諸菩薩善根力故,及餘眾生根差別故,法如是故,如來智慧應化不同。佛子!如來性起正法,一切如來平等智慧光明所起,一切如來一味智慧,出生無量無邊功德,眾生念言:『此諸功德如來所造。』佛子!此非如來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薩成無上道,言佛造者無有是處,諸佛為一切群生作善知識,眾生依此得大智慧,無有作法,亦無作者。佛子!是為第八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有四風輪依虛空住,能持水輪,何等為四?所謂:安住、不動、常住、堅固,是名為四能持水輪;水輪能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說大地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無所依,虛空雖無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依如來起四種無礙大智風輪,能持一切眾生善根。何等為四?所謂:攝取眾生皆令歡喜大智風輪,分別諸法令眾生樂求大智風輪,守護眾生一切善根大智風輪,決定了知無漏法界大智風輪,是名四種大智風輪。大慈為眾生歸依,大悲度脫眾生,大慈大悲饒益眾生,大慈大悲依方便智,大方便智依於如來,如來無所依,無礙慧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佛子!是為第九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復次,佛子!譬如大千世界成已,種種饒益無量眾生,水性眾生得水安樂,陸地眾生得地安樂,宮殿眾生得宮殿安樂,空中眾生得虛空安樂;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出興於世,種種饒益一切眾生,見聞如來踴躍歡喜修諸善根,住屍羅者得佛戒樂,住四禪、四無量者得聖無上智明之樂,住法門者得真實樂,住照明者得淨智樂,如是等無量法門種種饒益一切眾生。佛子!是為第十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二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復應知如來性起正法:功德無量,行無量故;充滿十方,無來去故;離生住滅,無有行故;離心意識,無有身故;性如虛空,悉平等故;一切眾生無我、我所,無有盡故;一切剎無盡,無有轉故;不斷未來際,無有退故;如來智無疑、無二,平等觀察有為、無為故;成等正覺,饒益眾生,本行迴向自在滿足故。」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一切眾諦聽,  如來十力法,  一切諸世間,  最勝無有上,  悉與無等等,  亦與虛空等,  功德無等者,  境界不可量。  一切諸如來,  功德無有量,  諸餘眾生類,  無能思議者。  如來一法門,  一切諸群生,  無量億劫中,  思量不能盡。  十方諸佛剎,  盡末為微塵,  有人能計算,  悉了知其數。  彼人無量劫,  算數諸如來,  一毛之功德,  莫能知少分。  譬如一士夫,  能量虛空界,  又第二士夫,  隨算知量數。  於億無數劫,  算量空可盡,  如來諸功德,  不可得窮盡。  譬如有士夫,  能於一念中,  數三世眾生,  心心之所行,  眾生數等劫,  數之猶可盡,  如來無量德,  其數不可盡。  譬如諸法界,  分際不可得,  一切非一切,  非見不可取,  如是諸如來,  境界不可量,  一切非一切,  法界無窮盡。  譬如如如性,  離虛妄寂滅,  亦無有生者,  亦無有滅者,  如是諸如來,  及一切境界,  亦同如如性,  不增亦不減。  譬如未來際,  真實際無際,  三世性自離,  真實不可得。  等正覺如是,  境界亦復然,  一切三世中,  通達無障礙。  諸法無變易,  性空無作故,  離垢無染污,  其性如虛空。  一切諸如來,  清淨性亦然,  一切性無性,  非有亦非無。  正法性遠離,  一切語言道,  一切趣非趣,  皆悉寂滅性。  一切諸如來,  境界亦如是,  遠離語言道,  不可為譬諭。  諸佛覺悟法,  性相皆寂滅,  如鳥飛空中,  足跡不可得。  無量大願果,  成就淨色身,  具十力功德,  示現大神變。  如來甚深法,  若有欲知者,  應當淨其意,  猶若如虛空。  遠離虛妄想,  及邪見顛倒,  修習清淨道,  究竟得淨意。  是故諸佛子,  一心善諦聽,  諸善逝境界,  我當說少分。  一切諸十力,  功德不可數,  覺悟群生故,  我今少演說。  一切諸導師,  起清淨身業,  口業及意業,  境界悉清淨。  如來深境界,  清淨妙法輪,  涅槃諸善根,  我當分別說。  譬如大千界,  國土初成時,  非是少因緣,  能成於世界。  無量方便力,  一切因緣起,  三千大千界,  安置諸群生。  如是諸最勝,  如來性起法,  無量功德藏,  一切莫能知。  十方諸世界,  皆末為微塵,  算數諸微塵,  及知眾生心。  微塵眾生心,  猶尚可知數,  一切諸十力,  功德不可知。  譬如因重雲,  能澍降大雨,  四種風輪起,  能成三千界。  眾生諸善根,  菩薩功德力,  三千世界起,  安置眾生類。  如來亦如是,  因緣法雲起,  大智慧風輪,  離垢清淨意。  一切諸佛所,  修習諸善根,  迴向與眾生,  速成等正覺。  譬如虛空中,  雲雨名洪澍,  一切餘世界,  無堪受持者。  除三千大千,  世界初成時,  不可動風輪,  依止虛空界。  如來亦如是,  初成等正覺,  十方一切界,  法雲降大雨,  充滿勝法界,  無有能持者。  唯諸大菩薩,  成就無量德,  空中興雲雨,  無作無造者,  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如來亦如是,  法雲雨甘露,  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一切諸菩薩,  修習無量行,  隨所應受化,  為彼雨正法。  譬如大雲雨,  無有能數者,  唯摩醯首羅,  悉能分別知。  善逝亦如是,  雨無量法雨,  充滿諸佛剎,  無有能數者。  唯無上法王,  一切世界主,  悉能分別知,  如觀掌中寶。  應滅能寂滅,  應起能令起,  除滅諸邪見,  長養功德寶。  如來雨正法,  除滅諸煩惱,  出生不可數,  無量諸善根。  修習於正見,  遠離諸顛倒,  一切諸最勝,  深解功德寶。  譬如虛空中,  普雨一味水,  眾生果報力,  所起物不同。  如來雨正法,  大悲一味水,  隨應受化故,  種種差別說。  世界初成時,  先起色界宮,  復於欲界天,  次第起宮殿,  次復於人間,  各各造住處,  然後次第起,  乾闥諸龍處。  如來亦如是,  始成等正覺,  初起菩薩行,  次成緣覺乘,  又化心自在,  一切諸聲聞,  然後令眾生,  修習諸善根。  見清淨蓮華,  諸天知佛出,  因雨能起風,  風能起世界,  如來放光明,  分別佛菩薩,  能起智慧輪,  通達諸佛法。  水依風輪住,  地依於水輪,  眾寶樹依地,  虛空無所依。  智輪依如來,  慈悲依智慧,  功德依方便,  法身無所依。  譬如大地起,  饒益諸眾生,  水陸群萌類,  各各得安樂。  依虛空眾生,  及欲色諸天,  二足四足等,  一切悉饒益。  法王亦如是,  出興於世間,  令一切眾生,  皆悉得饒益。  若人有見聞,  恭敬供養者,  除滅諸煩惱,  深解如來法。  如來性起法,  世間莫能知,  我所說少分,  饒益眾生故。」◎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具足成就無量功德。何以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非一法、一行、一身、一剎,化一眾生故;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具足成就無量法、無量行、無量身、無量剎,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故。佛子!譬如虛空,一切色處、非色處,無處不至,而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形色故。如來法身亦復如是,至一切處、一切剎、一切法、一切眾生,而無所至。何以故?諸如來身,非是身故;隨所應化示現其身。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初入勝行門,知、見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虛空彌廣,悉能容受一切眾生而無染著;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照一切眾生世間善根、離世間善根亦無染著。何以故?如來法身,於一切染著悉已斷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勝行,知、見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世間,以無量事饒益眾生,所謂:滅除闇冥,長養一切山林、藥草、百穀、卉木,消除冷、溼;照空,饒益虛空眾生;照池,則能開敷蓮華,普悉照現一切色像,世間事業皆得究竟。何以故?日能普放無量光故;如來身日亦復如是,以無量事,普能饒益一切眾生,所謂:滅惡饒益,長養善法;普照饒益,除滅一切眾生闇冥;大慈饒益,救護眾生;大悲饒益,度脫一切;正法饒益,長養一切根力覺意;堅信饒益,除心垢濁;見法饒益,不壞因緣;天眼饒益,悉見眾生死此生彼;離害饒益,不壞眾生一切善根;慧光饒益,開敷一切眾生心華;發心饒益,究竟一切菩薩所行。何以故?如來身日普放一切慧光明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勝行,知、見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益因緣。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乃至邪定。』但放大智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不明瞭。但眾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種種差別。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勝行,知、見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日出世間,生盲眾生未曾睹見。何以故?無肉眼故。佛子!此生盲眾生雖不見日,亦為日光之所饒益;因日光故,而得飲食、資生眾具,消除冷、溼,令體輕軟,風、寒、痰、□□□覂□驙□□驚□□□□□□禗奇□E橖□□□飥□□□□穗□□□麗□□□□□□□率□D□□□蜆J□□禗奅飀□□□導龍□□□□埤□□□□率□D□□椸□□□榙□禗奅□□榭□D□□槂□□榙□禗奅糖□□□□□□□□礸□稫□毼□□□馨□□礸□秅粿□□□□馜□□□□□□榜饅□□□□□祊量秩□□□馜饅馘楚慼鐖窗摯癒潔痁C馘楚慼慼憤諱情撰E羺癒潔痁C馘楚慼慼撩秶J□□馜饅馘楚慼鐖窗潦D訪滿撫氶潔痁C馘楚慼慼歎晼撓堙樞□□□馜饅馘楚慼慼慼羺癒潔痁C馘楚慼慼摹謘潛堙慼撓堙潠央慼慼慼慼潔痁C馘楚慼毅蚸註J諑□□櫸□□□□福驟□□馜饅馘楚慼慼慼撚蝖潛堙慼慼慼慼滕楚撚|□D□□□禸姪裀□□□□□椸□□□□□s□吝膳□R馘楚慼R馘楚鐖窗慼慼慼R馘楚鐖窗慼慼敵E饉驒樖饐□□楉楚熟芊熬恁慼慼慼撒銵慼慼摯X騖膳□□□□姪諑□□□□□□□□□□□□□□□□□□□□□□□□□□□□□□□□訏騖□□□騖駩□□□□稫□導□概□姪諑□□□□飀□□□□□□j□□□□概驙□導□□秅粿□□□□□率□D□□□□□□□驚□□□□□□□□姪諑□祿飼□□□□□□□□娙妳導□□□□□□□□□□□□D□□{概驙□□□祰馨□□□^□□□鷺□送□□□觜D□□□誇□□□□□□□□獎□W□槔玲□□諒□率□導□綠□勵導□楚撥G□□□□廉點檢□杻□□□楮餽蓮w□褸馘兜□□□□s□楦驟□□□D□□□遄潸D□□ЙG□□□橝捔I毼□餽□W□導□粳玲□□□諒□觜D□□□W□導□□襮陋□□□□□□□槔玲□□□□禭□□□禭□□□□□□□椏□□□驛□□□□□□□□□□□□□□□□□□驛□□餞橛□□□□□□□□□□□□□□~□□穛□□□□櫸□□駍□□□□□□導晴餽□W□□秜□□楚慼憧說熨□觜D□切襤□誇□□騏餾□裀□□□□檳大□□禗導□□□率□D□□糯□□□□□□□飀□□□□蓼□騖饉驒樖駬□□□□□埤□□□檢□   「復次,佛子!譬如滿月,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映蔽一切星宿光明,示現增減於閻浮提,一切淨水影無不現,一切眾生有睹見者皆悉對面;如來法身亦復如是,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四?映蔽一切聲聞、緣覺、學、無學法、功德星宿,隨其所應,示現壽命,修短不同;法身常住,未曾增減,影現一切世界;淨心眾生,菩提器中,隨所聞法,隨解脫地,應受化者,一切皆謂如來現前;其實法身,無有彼此,究竟佛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勝行,知、見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王,以少方便,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各見梵王,現在己前,亦不分身,無種種身。佛子!如來亦復如是,亦不分身,無種種身,於一切眾生,隨所應化,示現其身;未曾生念,示現彼此若干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勝行,知、見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大醫王,善知眾藥對治之法,一切方論皆悉明練,彼大醫王,閻浮提中一切藥草若現其前,悉能識別;彼大醫王宿善根力又能明瞭諸方論故,悉能療治一切眾病;彼大醫王,臨命終時,作如是念:『我命終後,一切眾生無所歸依,是故我應現巧方便。』爾時,醫王以藥塗身,咒術自持,令我命終之後,身不乾燥,又不散壞,猶能具足身四威儀,行、住、坐、臥行醫王事,□□□G導□禜□□□□□檢□餾□□馭□□□□□□□□飥□□□□□G堅□□□導□騃□□誇□秜D飼覓粿□導□□籠□□□楊□□o□□□□槫行□妳□娜□□□□□諑□□視餾□□奡祑□□□□榖□□□襖□餽□□騖駩□□□□妳□娜□福首餾□□契□□□□歷□□□□□椻奰□餾□□□□□□□□秜D□□□姅粿□□□□□蓼□騖饉驒樖駬□□□□□埤□□□檢□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摩尼寶,名普照明淨藏,此寶光明,觸眾生身,悉同一色,若有見者眼即清淨,隨彼光明所照之處,雨目佉寶,皆悉遍滿,饒益安樂無量眾生;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為大寶王功德積聚,大智慧藏如來有光,名寶身智,若有眾生觸斯光者,皆悉得與佛身同色;若有眾生見斯光者,皆悉逮得清淨法眼;若有眾生觸斯光者,除貧賤苦,尊貴富樂,乃至無上菩提快樂。佛子!當知如來法身,無有彼此,悉能究竟一切眾生,而作佛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勝行,知、見如來。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寶名曰一切世間莊嚴如意摩尼寶王,具足成就百萬功德。隨彼寶王所住之處,一切眾生所有苦患皆得除滅,隨其所願,悉能充滿,彼摩尼寶王,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如來法身摩尼寶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得聞見者,皆悉除滅生死之苦,若一切眾生,一時專念欲見如來,皆悉睹見,能令歡喜,所願悉滿。如來法身,非少福眾生之所能見,除佛神力,隨其所應而示現身。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勝行,知、見如來。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量淨心,充滿十方,深入法界,住真實際,無生無滅,三世平等,悉能除滅一切虛妄。入未來際,正法充滿,一切世間,一切法界,一切佛身,無量莊嚴。」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譬如虛空性,  無處而不至,  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剎,  色處非色處,  一切眾生類,  去來今現在,  非至非不至。  一切諸最勝,  清淨妙法身,  無處而不至,  充滿諸法界。  最勝妙法身,  一切莫能見,  教化眾生故,  導師為示現。  譬如虛空性,  無能執持者,  普令諸群生,  無礙造眾業。  虛空無是念,  我今何所作?  雲何而造作?  為誰而造作?  如是諸最勝,  因此淨身業,  普令群生類,  成就白淨法。  如來淨法身,  饒益無量眾,  法身亦無念,  我利諸群萌。  譬如明淨日,  出現閻浮提,  除滅一切闇,  普照悉無餘。  一切眾寶山,  大地諸華池,  隨事而長養,  饒益一切眾。  最勝日如是,  饒益一切眾,  悉令群生類,  長養諸善根。  成就慧光明,  除滅一切闇,  睹見諸導師,  具足一切樂。  譬如日出時,  先照大山王,  又復次第照,  一切諸大山,  次照諸小山,  及餘高顯處,  然後乃普照,  世界諸大地。  善逝亦如是,  清淨慧日光,  先照諸菩薩,  功德大山王,  爾乃次第照,  一切諸緣覺,  又復次第照,  聲聞學無學,  然後次第照,  一切諸眾生,  法身無是念,  我有所照明。  譬如明淨日,  出現於世間,  生盲雖不見,  而能作饒益,  除滅飢渴患,  令身柔軟樂,  當知明淨日,  無所不饒益,  佛日亦如是,  出現於世間,  雖無信心眼,  而為作饒益,  或聞如來聲,  或觸導師光,  為彼作因緣,  究竟成菩提,  譬如盛滿月,  映蔽諸星宿,  示現一切眾,  有增或有減,  一切澄淨水,  月影無不現,  世間群生類,  皆悉對目見,  最勝淨滿月,  映蔽於二乘,  隨其受化者,  示現壽修短,  影現諸人天,  淨心菩提器,  各各皆自謂,  我對天人尊,  譬如大梵王,  安住梵天宮,  悉於大千界,  普現梵王身,  具足自在力,  變現無量身,  無處而不見,  其身亦不分。  導師亦如是,  具足自在力,  一切十方剎,  普現無量身,  不可稱量身,  一切莫能見,  普應現眾生,  而亦不分身。  譬如大醫王,  善知對治法,  若有得見者,  無病而不除,  臨欲命終時,  而生如是念,  我身終沒後,  一切無歸依。  以藥塗其身,  咒術而自持,  令我命終後,  如本無變異。  如是諸最勝,  無上大醫王,  善學方便慧,  具足一切智。  過去無量行,  示現淨法身,  眾生若見者,  除滅煩惱患。  譬如大海中,  摩尼眾寶王,  出生無量種,  清淨妙光明。  眾生觸斯光,  皆悉同寶色,  若有得睹見,  彼開清淨眼。  最勝寶如是,  普放慧光明,  若有觸斯光,  悉與佛同色。  眾生若見者,  具足五淨眼,  除滅諸闇冥,  安住如來地。  譬如如意寶,  隨滿一切願,  若有所求者,  皆悉滿其意。  寶王不生念,  我饒益世間,  少功德眾生,  不見此寶王。  善逝亦如是,  令一切願滿,  若有求願者,  皆悉得滿足。  善逝不生念,  我利益眾生,  其懷噁心者,  不睹如來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雲何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微妙音聲?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音聲,無處不至,如來種種微妙音聲,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演說無量諸佛正法;隨應化者,悉得解了,教化眾生,未曾失時;令身清涼,心定不亂,觀察平等,無生無滅。譬如呼響無主,知、見出生,長養諸善根故;知、見甚深,無邊底故;知、見正直,究竟度法界故;知、見無斷,攝法界故;知、見不可壞,究竟法界故;菩薩摩訶薩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智、非無智。何以故?譬如世界將欲壞時,法如是故,自然演出四種音聲。何等為四?一曰、汝等當知初禪安樂,離欲瞋恚,遠離欲界;眾生聞已,自然皆得成就初禪,捨欲界身,生梵天處。二曰、汝等當知二禪安樂,離於覺觀,無覺無觀,遠離梵身;眾生聞已,自然皆得成就二禪,捨梵世身,生光音天。三曰、汝等當知三禪安樂,離於喜愛;眾生聞已,自然皆得成就三禪,捨光音身,生遍淨天。四曰、汝等當知四禪安樂,遠離眾苦;眾生聞已,自然皆得成就四禪,捨遍淨身,生果實天。   「佛子!是為世界將欲壞時,法如是故,自然出生四種音聲,彼聲無主,亦無作者,如來妙音,亦復如是,亦無有主,無有作者,自然出生四種妙音,隨順佛法。何等為四?一曰、汝等當知一切行苦,地獄、畜生、餓鬼中苦、閻羅王苦、惡行者苦、無功德苦、著我我所苦,欲生人天,當種善根,修諸功德,遠離八難,得無難處眾生;聞已,捨離顛倒,修習善根,遠離八難,生人天中。二曰、汝等當知一切行苦,皆悉熾然,如燒鐵丸,一切眾行,悉磨滅法,寂滅涅槃,遠離熾然,清涼安樂;眾生聞已,皆修善根,修善根已,得音聲忍,得音聲忍已,學聲聞乘。三曰、汝等當知,學聲聞乘者,為學小智,因他覺悟,更有勝道,名緣覺乘,悟不由師,汝等應學;若有眾生,樂勝道者,聞此音聲,學緣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聲聞、緣覺,更有勝道,名曰大乘;修菩薩行,究竟六波羅蜜,具菩薩行,得不退轉,不捨菩薩心,永離生死,向無上菩提;若有眾生,諸根猛利,過去修習,無量善根,又復承佛威神力故,得聞此音,發菩提心。諸佛如來微妙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饒益無量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初勝妙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呼響,因山聲起,無有積聚,不可睹見,隨種種聲,悉能應對,實無所應;如來妙音,亦復如是,無有方處,但隨所應,而出音聲,音聲非實,不可覺知,不可言說。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天妙音聲,於虛空中自然而出,悉能覺悟放逸天子,而告之言:『汝等當知,五欲無常,虛妄顛倒,須臾變異,如逆風執火,愚夫所習,汝莫放逸,若放逸者,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放逸諸天,聞此音聲,生恐怖心,厭離五欲,各捨宮殿,詣正法堂,修習善法,愛樂正道。佛子!天妙音聲,亦無有主、亦無作者、不起、不滅,而能利益放逸諸天;如來妙音,亦復如是,普為放逸諸眾生故,出生無量正法音聲,而覺悟之。謂無著聲,不放逸聲,無常、苦、空、非我之聲,寂滅涅槃聲,皆悉充滿。一切法界,隨其所應,悉令歡喜,各隨所樂,修學諸乘,出生無量大智音聲、不退轉聲、具足菩薩諸行音聲、如來一切智慧地聲;眾生聞此諸音聲已,無量無數阿僧祇眾生,修習善法,或學聲聞、辟支佛乘,或學無上摩訶衍乘;如來妙音,超絕眾相,言語道斷。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寶女,名曰善口。於一語中,演出百千娛樂音聲,於彼一一娛樂音中,復出百千娛樂音聲。佛子!當知一善口聲,出生無量微妙音聲,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其所應,悉令開解。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於梵眾中,出梵音聲,一切大眾,無不聞者,彼梵音聲,不出眾外;時,梵身諸天各作是念:『大梵天王唯與我語,不對餘天。』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出生無量無上妙音,應受化者,皆悉得聞,不出眾外。何以故?彼諸眾生,根未熟故,聞佛音者,各作是念:『今日如來,唯為我說,不為餘人。』如來所出音聲,亦無所出,聞佛音者,亦無所聞,能為眾生,施作佛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水性,皆同一味,隨器異故,味有差別。水無是念:『我作眾味。』如來妙音亦復如是,皆悉一味,謂解脫味,隨諸眾生,受化器異,應有差別。如來音聲,不作是知,不作是念:『我作種種,別異音聲。』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阿耨達龍王,興大重雲,滿閻浮提,普降大雨,百穀草木,皆悉滋長,江河池泉,一切盈滿,此大雨水,不從龍王身、心中出,而能饒益無量眾生;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興大悲雲,遍滿世間,普雨無上甘露正法,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出生善根,長養正法,具足諸乘。如來音聲,不從外來,亦不內出,而能饒益一切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龍王,將欲降雨,先興重雲,彌覆虛空,凝停七日,而未降雨,先令眾生,究竟諸業。何以故?彼大龍王,慈悲心故,過七日已,漸降微雨,普潤大地;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將雨法雨,先興法雲,普覆眾生,未便即雨甘露正法,先令眾生,成熟諸根,諸根熟已,然後漸降甘露法雨。若即說深法,眾生恐怖。是故,如來漸漸微雨,一切種智,甘露法味。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或連雨十日、或二十日、或百日、或千日、或百千日。佛子!雨不作是念:『我雨十日、乃至百千日。』但彼龍王有不可思議自在力故,或十日雨、乃至百千日雨;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欲雨微妙甘露正法,或十種音聲、或二十、或百、或千、或百千、或八萬四千行種種音聲,乃至無量億那由他聲,分別說法,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如來妙音,不作是念:『我能演說種種諸法。』又法界清淨,無有差別,化眾生故,所說不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復次,佛子!譬如娑伽羅龍王,欲現龍王大自在力,為欲饒益群生類故,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處,興大重雲,遍覆六天,有種種色:或有處,如閻浮檀金色,或有處,如琉璃色,或有處,如白銀色,或有處,如玻璃色,或有處,如玫瑰色,或有處,如碼瑙色,或有處,如勝寶藏色,或有處,如赤真珠色,或有處,如妙香色,或有處,如種種衣色,或有處,如清淨水色,或有處,如種種雜色,如是等無量色雲,覆四天下,乃至六天覆已。出諸電光,所謂:閻浮檀金色雲出琉璃電光、琉璃色雲出閻浮檀金電光、白銀色雲出玻璃電光、玻璃色雲出白銀電光、玫瑰色雲出碼瑙電光、碼瑙色雲出玫瑰電光、勝寶藏色雲出赤真珠電光、赤真珠色雲出勝寶藏電光、妙香色雲出種種衣色電光、種種衣色雲出妙香色電光、淨水色雲出種種雜色電光、種種雜色雲出淨水電光、廣說乃至一種色雲出種種色電光、種種色雲出一種色電光。又震種種大雷音聲,令眾生歡喜,所謂:天女歌音、天娛樂音、龍女歌音、乾闥婆女歌音、緊那羅女歌音、大地音、大海音、鹿王音、或有異類奇妙種種鳥音、或種種歌音。爾時,龍王起若干風,降微細雨,饒益安樂無量眾生,從四天下,上至六天,普雨種種無量異雨。所謂:於大海中,雨名洪澍,無有斷絕;於他化自在天,普雨歌頌娛樂音聲;於化自在天,普雨解脫明淨光寶;於兜率陀天,普雨頂髻明月神珠;於夜摩天,普雨種種眾莊嚴具;於三十三天,普雨妙香;於四天王,普雨寶衣;於龍王宮,普雨赤明真珠;於阿脩羅處,普雨兵仗,名伏怨敵;於鬱單越,普雨眾華;如是廣說,遍四天下,雨種種雨。然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根不同故,雨有差別;如來、應供、等正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將欲應現無量大法,先以清淨身雲,普覆一切法界,隨其所應,示現身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生身之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神力住持身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色身之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種種身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功德身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智慧身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不壞身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無畏身雲;或有眾生,應見如來法界身雲。   「佛子!如來以如是等無量身雲,普覆一切世界,隨其所應,示現光明電光。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無所不至。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照無量無邊。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曰入佛微密之教。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明淨普照。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曰淨照。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入無盡藏陀羅尼門。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不亂正念。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不退智慧。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順入諸趣。或有眾生,得見如來光明電光,名普令眾生滿足諸願。   「佛子!如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普為眾生示現如來光明電光,現電光已,出生無量諸大三昧雷震音聲。所謂:出正覺三昧雷聲、離垢寂靜海三昧雷聲、一切法自在三昧雷聲、金剛圓滿三昧雷聲、須彌山王幢三昧雷聲、海印三昧雷聲、日光三昧雷聲、普令眾生歡喜三昧雷聲、無盡功德藏三昧雷聲、不壞解脫阿羅漢三昧雷聲。   「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於佛身雲,出生無量種種三昧雷聲。出雷聲已,欲說甘露法時,先現如來大智風輪瑞相,從無障礙大慈悲起,先令一切眾生及諸菩薩,身心柔軟,皆大歡喜。如來如是以正法雲、大慈悲雲、不可思議雲,令一切眾生,身心柔軟,然後乃雨不可思議大法雲雨。所謂:為坐道場一切菩薩雨不可壞法界大法雲雨,為最後身菩薩雨如來密教菩薩娛樂自在大法雲雨,為一生補處菩薩雨清淨普照大法雲雨,為得記菩薩雨如來莊嚴大法雲雨,為得忍菩薩雨功德寶智華不斷菩薩行大法雲雨,為向行菩薩雨不退行入化門甚深門無有疲厭大法雲雨,為初發心菩薩雨如來定行大慈大悲救護眾生大法雲雨,為樂緣覺者雨深知緣起離斷常見無壞解脫果法雲雨,為求聲聞者雨降伏煩惱怨敵智藏法雲雨,為修習長養善根眾生及決定不決定眾生雨種種歡喜法門雲雨。   「佛子!雨如是等十種無量無邊大法雲雨,充滿法界。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根不同故,如來法雨現有差別。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勝行,知、見如來微妙音聲。◎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   「◎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音聲十種無量;何等為十?所謂:知、見虛空等無量,無處不至故;知、見法界等無量,無處不徹故;知、見眾生界等無量,令一切眾生悉歡喜故;知、見行業等無量,廣說一切果報故;知、見煩惱等無量,究竟寂滅故;知、見種種音聲等無量,隨應受化無不聞故;知、見欲樂等無量,悉分別說諸解脫故;知、見三世等無量,無分際故;知、見智慧等無量,深入一切法故;知、見佛境界不退等無量,隨順如如法界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音聲,有如是等十種無量阿僧祇。」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世界欲壞時,  於彼虛空中,  眾生福報力,  自然出四聲。  於彼四禪中,  寂樂離眾苦,  眾生聞是已,  厭離欲界身。  十力亦如是,  自然出四聲,  充滿於法界,  無處而不聞。  眾生因緣力,  佛應四種聲,  其有聞音者,  永度生死海。  譬如因山谷,  出生呼聲響,  從外一切音,  響聲隨應對。  種種因緣起,  聞者亦不同,  響不作是念,  我出種種音。  如來聲如是,  出生無量音,  隨應受化者,  一切無不聞。  皆悉令歡喜,  調伏諸眾生,  音聲亦無念,  我出種種音。  譬如天妙音,  於彼虛空中,  自然而演出,  覺悟諸天子。  諸天子聞此,  正法妙音聲,  修習不放逸,  厭離於五欲。  十力亦如是,  出生微妙聲,  法雲音充滿,  一切諸世界。  令眾生覺悟,  彼音無生滅,  若有得聞者,  皆悉證菩提。  如自在天王,  寶女名善口,  於一音聲中,  出生百千聲。  復於一一音,  出生百千聲,  諸天若聞者,  一切皆悅樂。  十力亦如是,  於彼一音中,  隨應一時演,  眾生數等音。  眾生聞音已,  除滅諸煩惱,  音聲不作念,  我能有所滅。  譬如大梵王,  出清淨梵音,  一切梵天眾,  無有不聞者。  一一梵音聲,  令梵眾歡喜,  遍滿梵天眾,  音聲不出外。  功德大梵王,  安處如來座,  演出一妙音,  充滿諸法界。  隨應受化者,  一切無不聞,  聲不出眾外,  以無信心故。  譬如諸水性,  皆悉同一味,  清淨離垢濁,  具足八功德。  所因地不同,  眾器各別異,  隨彼因緣故,  水味有差別。  佛子應當知,  一切智音聲,  如來微妙音,  悉同解脫味。  眾生所造行,  若干差別故,  善逝隨應化,  所聞各不同。  譬如阿耨達,  自在大龍王,  興雲覆世間,  普雨潤大地,  長養諸叢林,  百穀藥草等,  彼所降雨水,  不從身心出。  如來亦如是,  初興大法雲,  普覆諸法界,  雨大甘露法。  令眾增善根,  除滅煩惱熱,  而彼甘露法,  不從身心出。  譬如大龍王,  名曰摩那斯,  七日起重雲,  凝停不降雨。  普令一切眾,  究竟諸事業,  漸降微細澤,  然後乃大雨。  十力興法雲,  普覆諸法界,  雨大甘露法,  饒益諸群生。  隨應受化者,  為彼說深法,  聞者不恐怖,  究竟成菩提。  譬如大龍王,  名曰大莊嚴,  先布密重雲,  然後降大雨。  或十二十日,  乃至百千日,  雨水等一味,  眾生故不同。  究竟至如來,  大辯之彼岸,  或說十法門,  乃至百千門。  或說八萬四,  乃至無量行,  如來不生念,  我分別法界。  譬如海龍王,  名曰娑伽羅,  先興密重雲,  彌覆四天下。  普雨一切處,  各各悉不同,  龍王心平等,  亦無有憎愛。  最勝亦如是,  無上法龍王,  興起大悲雲,  普覆於一切。  為道場菩薩,  雨大甘露法,  隨其所應化,  如來心平等。◎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此菩薩摩訶薩知心意識,非即如來,但知如來智無量故,心亦無量。佛子!譬如虛空悉為一切萬物所依,而彼虛空無所依止;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悉為一切世間智慧、離世間智之所依止,而如來智無所依止。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最初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清淨法界,悉為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解脫之所依止,而清淨法界無增無減;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算數巧術一切眾智之所依止,而如來智無增無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四大海水,悉能澤潤四天下地,八十億小洲,若有眾生於彼諸處方便求水,無往不得,而彼大海不作是念:『我能資給諸眾生水。』如來智慧大海亦復如是,悉能澤潤一切眾生心,彼諸眾生各於法門修習善根,皆得智慧光明,而如來不作是念:『我能悉與眾生智慧。』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種寶珠;此四種寶悉生海中,一切眾寶若無此寶,海中眾寶悉皆滅失。何等為四?一、名眾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是為四寶。佛子!此四種寶,一切阿脩羅、迦樓羅、諸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故?娑伽羅龍王密置深寶藏故,此四種寶端嚴方正;如來、應供、等正覺海亦有四種大智寶珠,出生一切聲聞、緣覺、學、無學智、及諸菩薩智慧大寶。何等為四?一、名無染巧妙方便清淨智寶,二、名分別演說有為無為清淨智寶,三、名分別演說一切諸法而不壞法界清淨智寶,四、名應化眾生未曾失時清淨智寶,是為如來大海四種清淨智寶。佛子!此如來四種清淨智寶一切眾生無能見者,何以故?此四種智慧大寶安置如來微密法寶藏故,菩薩慧光端嚴殊特。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此四種寶悉能消竭大海無極之水。何等為四?一、名日藏光明大寶,二、名離潤光明大寶,三、名火珠光明大寶,四、名究竟無餘光明大寶。佛子!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四域天下、金剛圍山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漂沒。佛子!此日藏光明大寶能變海水悉成為酪,離潤光明大寶能變酪海悉成為酥,火珠光明大寶能悉熾然酥海,究竟無餘光明大寶悉然酥海永盡無餘;如來、應供、等正覺海,亦有四種智光摩尼大寶,照諸菩薩具足修習一切眾行,乃至成佛平等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永息一切不善波浪智光大寶,二者、滅一切法愛智光大寶,三者、大慧智光大寶,四者、與如來等無量智光大寶。佛子!彼菩薩摩訶薩修集菩提時,起無量生死不善波浪,一切諸天、阿脩羅等悉無能止,如來以息一切不善波浪智光大寶,照耀菩薩不善波浪,令永止息,堅固安住無上三昧;以滅一切順法愛智光大寶,滅一切三昧難捨味著;以大慧智光大寶,滅一切無明淨慧通達;以與如來等無量智光大寶,以少方便出生如來智慧之地。佛子!若無如來四種智光大寶,乃至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從水輪際,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依虛空住,謂無色界眾生處、色界眾生處、欲界眾生處。此三界處悉依虛空,而彼虛空無有迫迮;如來智慧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知有為法智慧,知無為法智慧,如是等一切智慧悉依如來智慧而起,悉依如來智慧而住,如來智慧無有迫迮,何以故?如來智慧無所不至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雪山頂有藥王樹,名非從根生非不從生,彼藥王樹從六百八十萬由旬,下極金剛地,水輪際生。佛子!此藥王樹若生根時,閻浮提樹一切根生;若生莖時,閻浮提樹皆悉生莖,若生枝葉華果時,閻浮提樹一切悉生枝葉華果。此藥王樹,根能生莖,莖能生根,是故名曰不從根生非不從根。佛子!此藥王樹一切諸處,皆悉生長,唯除二處,所謂地獄深阬及水輪中不得生長,而大藥王樹亦不捨生性;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復如是,從一切如來種姓中生,於過去世修習大慈悲等無量無邊功德。堅固正住,不可傾動。三世無量善根智慧,皆悉普覆一切世間,除滅一切惡道眾難,巧方便莖,淨法界枝,諸禪三昧解脫之葉,七覺意華無上解脫果,陀羅尼持初無增減。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復有異名,名根堅固不壞。何以故?不捨不斷菩薩眾行,是故其根名曰不壞。彼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初生根時,一切菩薩悉生大慈悲根,未曾捨離一切眾生;初生莖時,一切菩薩皆悉生長堅固精進正直心莖;初生枝時,一切菩薩生長一切波羅蜜枝;初生葉時,一切菩薩生長一切淨戒威儀頭陀功德之葉;初生華時,一切菩薩善根莊嚴相好華敷;初生果時,一切菩薩得無生忍受佛記果。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除二處不得生長,所謂:聲聞、緣覺、涅槃、地獄、深阬及諸犯戒、邪見、貪著、非法器等,而如來樹非不生長,其餘一切應受化者皆悉生長,而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不增不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火劫起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大地草木金剛圍山,皆悉熾然燒盡無餘。設有一人若以乾草投彼火中,寧得不然?答言:『不也,無不燒盡。』佛子!彼所投草猶可不盡。如來智慧於一切眾生、一切佛剎、一切劫數、一切諸法無不悉知,若有不知,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智慧不可破壞悉明達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譬如風災壞世界時,有大風起,名曰壞散,悉能壞散磨滅大千世界金剛圍山一切萬物。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外復有風起,名障壞散風災,不令風災得至餘方。佛子!若無此障風,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無不散滅;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有大智風,名曰散滅一切煩惱,悉能散滅一切菩薩煩惱習氣。如來復有巧方便智風,能持一切菩薩,不令究竟盡滅墮於聲聞、辟支佛地。菩薩摩訶薩得此巧方便智風力故,能過聲聞、辟支佛地,究竟佛地。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有眾生無眾生身、如來智慧不具足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佛子!譬如有一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若二千世界等,悉記二千世界中事。小千世界等,悉記小千世界中事。四天下等,悉記四天下事。須彌山王等,悉記須彌山王事。地天宮等,悉記地天宮殿中事。欲天宮等,悉記欲界天宮殿中事。色天宮等,悉記色界天宮殿中事。若無色天宮等,悉記無色界天宮殿中事。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內,一切微塵亦復如是。   「時,有一人出興於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作如是念:『雲何如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內而不饒益眾生耶?我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愚癡眾生顛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天眼觀察一切眾生。觀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如來即時教彼眾生修八聖道,捨離虛妄顛倒;離顛倒已,具如來智,與如來等,饒益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數諸勝妙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欲知如來心,  應解最勝智,  如來智無量,  最勝心亦然。  十方諸世界,  一切眾生類,  皆悉依虛空,  虛空無所依。  一切法界中,  眾生種種樂,  方便巧智術,  依最勝智起。  一切諸智慧,  悉依善逝智,  如來最勝智,  寂然無所依。  聲聞緣覺乘,  解脫智慧果,  悉從法界起,  法界無增減。  最勝智如是,  能起一切智,  學智無學智,  了達有無智。  善逝無上智,  出生一切智,  非生非不生,  皆悉無增減。  譬如大海水,  澤潤一切地,  眾生善方便,  求水無不得。  大海地無念,  我與眾生水,  大海無增減,  方便求悉得。  十方諸世界,  一切群生類,  善逝智慧海,  皆悉能潤澤。  各各勤方便,  修習諸法門,  一切修行者,  疾得智慧光。  如娑伽龍王,  有四妙寶珠,  密置深寶藏,  眾生無能見。  端嚴而方正,  常住於大海,  因此四摩尼,  生出一切寶。  最勝四種智,  無量不可稱,  出生一切眾,  無量諸智慧。  安住大乘藏,  無量德莊嚴,  除受記菩薩,  一切莫能見。  譬如大海中,  有四摩尼寶,  光焰甚猛熱,  能消大海水。  若無此四寶,  天地悉漂沒,  大海無增減,  四域皆安住。  如來四種智,  無量不可稱,  能止諸菩薩,  不善根波浪。  一切三世間,  欲色無色界,  離我及我所,  安住於虛空。  善逝智亦然,  一切智根本,  聲聞學無學,  及諸緣覺智。  菩薩普饒益,  無量甚深智,  悉依如來智,  如來智無依。  如彼雪山頂,  有大藥王樹,  名不從根生,  非不從根生。  由此藥王樹,  生長因緣故,  悉生閻浮提,  一切諸樹林。  彼樹根生時,  一切樹根生,  莖枝葉華實,  一切亦如是。  清淨甚深智,  如來性中生,  依因如來智,  出生修行智。  一切菩薩行,  無量諸功德,  如來智樹王,  平等心地生。  譬如劫盡時,  猛盛大火災,  設人投乾草,  猶可燒不盡。  善逝清淨智,  無量無有邊,  悉能分別知,  三世眾生類。  又知一切劫,  一切諸佛剎,  如是無量法,  如來悉了知。  譬如劫盡時,  風災名壞散,  能壞諸大地,  金剛及須彌。  剎外有風起,  名曰障散壞,  若無此風者,  十方悉磨滅。  十力亦如是,  智慧風無量,  皆悉能散滅,  菩薩諸煩惱。  如來方便智,  攝取諸菩薩,  過聲聞緣覺,  安住如來地。  譬如微塵內,  有一大經卷,  三千世界等,  無益眾生類。  爾時有一人,  出興於世間,  破塵出經卷,  饒益一切世。  如來智如是,  眾生悉具有,  顛倒妄想覆,  眾生不知見。  如來教眾生,  修習八聖道,  除滅一切障,  究竟成菩提。◎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境界?此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無邊無礙智慧,知一切眾生,是如來境界。一切世間、一切剎、一切法、一切眾生行,如如不壞境界、無礙法界境界、實際無際境界、無量虛空境界、非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一切眾生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一切世間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乃至非境界境界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非境界至一切處而無所至,如來境界亦復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心境界是如來境界。如心境界無量故,如來境界無量。何以故?隨心無量,出生智慧亦復如是。   「佛子!譬如大龍隨心降雨,雨不從內亦不從外;如來境界,亦復如是,隨心所念,於唸唸中出生無量不思議智。彼諸智慧,悉無來處。佛子!一切大海水皆從龍王心願所起;如來智海亦復如是,悉從大願力起。佛子!如來智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我說小諭,汝今諦聽:佛子!此閻浮提內流出二千五百河水,悉入大海。俱耶尼內流出五千河水,悉入大海。弗婆提內流出八千四百河水,悉入大海。鬱單越內流出一萬河水,悉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內如是二萬五千九百河水,悉入大海。佛子!於意雲何此水多少?」   答言:「甚多。」   「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悉過前水。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大莊嚴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摩那斯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大雷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難陀跋難陀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無量光明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流注不斷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大勝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金剛光明龍王,雨大海中,復悉過前。佛子!如是等八十億龍王,各雨大海,展轉過前。娑伽羅龍王太子,名曰佛生,雨大海中,復悉過前。   「佛子!彼十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百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大莊嚴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摩那斯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大雷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難陀跋難陀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無量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流注不斷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大勝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金剛光明龍王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如是等廣說,乃至娑伽羅龍王太子所住淵池,流入大海,復悉過前。佛子!如彼十龍王及八十億龍王,乃至娑伽羅龍王太子,雨大海中及其淵池,皆悉不及娑伽羅龍王所雨大海;娑伽羅龍王所住淵池,湧出流入大海倍復過前。彼湧流水青琉璃色,盈滿大海,湧出有時。是故,海潮常不失時。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珍寶無量、眾生無量、大地無量。佛子!於意雲何彼大海水為無量不?」   答言:「實爾。其水深廣,不可為諭。」   「佛子!如是海水深廣無量,於如來無量智海,百分不及其一,乃至不可為譬;但隨所應化,為作譬諭。佛子!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智海,深廣無量。從初發心乃至不斷菩薩無量行故,知、見道品寶無量不斷三寶故,知、見無量眾生歡喜長養一切聲聞、學、無學及緣覺故,知、見大地無量從歡喜地乃至究竟無礙智地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境界,無量饒益一切眾生無量智慧故。」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離垢淨境界,  無量不可稱,  殊勝願力故,  一切無有量。  譬如心境界,  無量無有邊,  一切諸十力,  境界亦如是。  譬如大龍王,  不離於本處,  以心願力故,  其雨無有量。  雨水無從來,  亦無有去處,  龍王願力故,  隨心雨無量。  一切十方剎,  十力亦如是,  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無量諸境界,  悉從心緣起,  一切諸法界,  皆入一毛道。  譬如大海水,  無量無有邊,  眾生及珍寶,  大地亦無量。  海水常湛然,  皆悉同一味,  隨眾生受用,  其味各不同。  最勝亦如是,  智慧海無量,  三寶最勝故,  是故寶無量,  聲聞學無學,  辟支佛無量,  具修無上道,  故說地無量。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行?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無礙行、如如行,是如來行如如,過去不滅,未來不至,現在不起,如來行亦如是,不滅、不至、不起。佛子!譬如法界無量無縛。何以故?法界無身故。如來行亦如是,無量無縛。何以故?如來行無身故。佛子!譬如鳥飛虛空,經百千年所遊行處不可度量;未遊行處亦不可量。何以故?虛空無分齊故。如來、應供、等正覺行亦復如是,若使有人於百千億那由他劫,分別解說如來之行;已解說者不可限量,未解說者亦不可量。何以故?如來行無分齊故。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住如來住,無所住故;而能普為一切眾生,示現開導如來之行,眾生見已出過一切諸障礙道。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博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應供、等正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翅,博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   「佛子!譬如日月周行虛空,不作是念:『我行虛空從何所來?去至何所?』如來亦復如是,周行無礙解脫虛空,分別一切法界,饒益一切眾生,廣作佛事,如來不作是念:『我有去來。』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無邊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譬如如無盡,  無生亦無滅,  亦無有方處,  求之不可見。  如來亦如是,  境界不可量,  遠離於三世,  其性悉如如。  譬如諸法界,  非界非不界,  非有亦非無,  非量非無量。  功德持如是,  所行不可量,  非有亦非無,  其身本無故。  如鳥飛虛空,  經由百千年,  行處未行處,  皆悉不可量。  若人百千劫,  演說如來行,  已說及未說,  皆悉不可量。  譬如金翅鳥,  安住於虛空,  觀察龍王宮,  撮取其男女。  十力亦如是,  安住如來行,  善根純熟者,  令出煩惱海。  譬如淨日月,  周行於虛空,  安樂一切眾,  不念我能爾。  如來亦如是,  遊行諸法界,  度脫一切眾,  不念我能度。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此菩薩摩訶薩知、見菩提,解一切義,滅除疑惑,不二等覺,無相、無行、無退、無量、無邊、無縛、無脫,遠離二邊知處非處;知一切字一切語言法,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知一切根煩惱習性,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佛子!譬如大海為一切眾生色像之印,是故大海說名為印;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心念諸根,現菩提中,而無所現,故說如來為一切覺。   「佛子!一切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記,一切語言所不能說,不可為譬,但隨所應如來為之分別演說。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成菩提時,住佛方便,得一切眾生等身;得一切法等身;得一切剎等身;得一切三世等身;得一切如來等身;得一切諸佛等身;得一切語言等身;得一切法界等身;得虛空界等身;得無礙法界等身;得出生無量界等身;得一切行界等身;得寂滅涅槃界等身。佛子!隨如來所得身,當知音聲及無礙心亦復如是,如來具足如是等三種清淨無量。佛子!如來身中,悉見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等正覺,乃至見一切眾生寂滅涅槃,亦復如是,皆悉一性。以無性故;無相、無盡、無生、無滅故;我、非我性故;眾生、非眾生性故;覺、無所覺故;法界無自性故;虛空界無自性故;如是等覺一切無性無盡智、自然智,一切如來無極大悲度脫眾生。   「佛子!譬如虛空界,世界若成、若敗,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滅故。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若成、未成,常無增減,一性無性,捨離眾性。   「佛子!設有一人出興於世,彼能化作恆沙等心。彼一一心,悉能化作恆沙如來,無色、無形,如是恆沙等劫,常化不絕。於意雲何?彼化如來寧為多不?」   答曰:「我知仁意,若化、不化,等無有異。」   「善哉!善哉!佛子!誠如所言。佛子!設使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若成、未成,皆悉平等。何以故?菩提無性故。無增無減,如來菩提皆悉一性,所謂:無性。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成正覺已,正受三昧,名曰善覺。正受三昧已,得菩提身數,與一切眾生身等。如一三昧,一切三昧、一切法門,亦復如是。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身。   「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一毛道,悉知一切眾生等如來之身;如一毛道,一切毛道、一切法界處亦復如是。何以故?如來菩提身,無處不至、無處不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本求菩提,勤修精進,往詣道場菩提樹下,處師子座,成最正覺,究竟菩提。   「復次,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諸佛菩提。何以故?彼菩薩心不離一切如來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眾生心中,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處不有,不可破壞,不可思議。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方便法門,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菩提。」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提非二法,  遠離於二邊,  除滅一切惡,  平等覺諸法。  了達一切法,  皆悉如虛空,  非我非無我,  等覺一切法。  譬如諸大海,  一切眾生類,  色像悉顯現,  故說一切印。  十方世界中,  一切眾生類,  無上菩提海,  無法而不現。  譬如虛空性,  世界成壞時,  若成若未成,  虛空無增減。  最勝亦如是,  無上菩提道,  若覺若未覺,  一性亦無性。  譬如無量劫,  唸唸化諸佛,  若化若不化,  皆悉等無異。  設一切眾生,  一時成正覺,  若成若未成,  菩提無增減。  最勝有三昧,  名曰為善覺,  道場成菩提,  逮得此三昧。  普放無量光,  一切眾生等,  除滅一切闇,  開悟諸群生。  三世一切劫,  佛剎及諸法,  諸根心心法,  一切虛妄法。  於一佛身中,  此法皆悉現,  是故說菩提,  無量無有邊。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轉法輪?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一切願、一切法,轉無所轉,本無所起,三轉圓滿,皆悉清淨,悉能遠離一切邪見,離欲際非際。一切諸法,如虛空際不可言說,一切法寂滅涅槃性故;菩薩摩訶薩知、見一切文字,一切語言法,悉轉法輪,如來音聲無所不至故;知、見法輪如響,真實法性故;知、見一切音聲皆是一聲,如來以此而轉法輪,佛轉法輪無有主故;知、見轉法輪無漏無盡,內外無所有故。   「佛子!譬如文字,於無量無數劫說不可盡;如來、應供、等正覺轉正法輪,亦復如是,一切文字,一切語言,說不可盡。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佛子!譬如字章,悉入一切字數、一切事數、一切語言數、一切算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於一切處,無所不入,於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一切心,亦無所住。一切眾生諸語言法,皆為法輪音聲所攝。何以故?一切音聲不離法輪音聲故。   「復次,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生法門轉法輪。何等為如來出生法門轉法輪?如來以一切眾生唸唸心心行等音聲,為一切眾生而轉法輪。何以故?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有三昧,名曰究竟無礙無畏,如來正受三昧,而轉法輪。如來入此三昧已,出生一切眾生等音,於一一音中,復生一切眾生等音,而轉法輪,悉令眾生皆大歡喜。佛子!若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是人,則為隨順一切佛家,不如是知,則不隨順諸如來家。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轉法輪。」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如來轉法輪,  三世無不至,  所轉無所轉,  求之不可得。  譬如諸文字,  說之不可盡,  十力亦如是,  轉法輪無盡。  譬如章文字,  悉入一切數,  所入無所入,  法輪亦如是。  普入一切音,  所入無所入,  彼亦無自性,  能令一切喜。  出過一切數,  究竟成菩提,  欲說真實義,  是故入三昧。  以彼三昧力,  出生妙音聲,  悉與眾生等,  而轉正法輪。  又復悉於彼,  一一諸音聲,  出生無量音,  眾生語言法。  大自在無念,  我出彼眾音,  隨其受化者,  一切無不聞。  譬如諸文字,  不內亦不外,  無漏不可盡,  亦復無積聚。  十力亦如是,  轉清淨法輪,  無漏不可盡,  諸佛大神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四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大般涅槃?此菩薩摩訶薩欲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大般涅槃者,當如是知如如般涅槃,如來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如實際、如法界、如虛空界、如實性、如離欲際、如無相際、如我性際、如一切法性際、如真實際般涅槃,如來大般涅槃亦復如是。何以故?涅槃非生滅法,若法不生,當知不滅,去無所至。   「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不為菩薩演說顯現如來究竟涅槃。何以故?欲令諸菩薩於一念中,普見三世一切諸佛悉現前故。出生一切如來妙色,亦復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薩摩訶薩遠離諸想,無染著故。   「佛子!但如來欲令眾生歡喜,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憂悲感慕,故示現涅槃。其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如法界故;為化眾生,示現涅槃。   「佛子!設有日出照現世間,圓滿明淨與法界等,於一切世界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日無是念:『我能普現一切淨水。』佛子!彼時或有一水器破,日影不現。於意雲何?彼影不現,豈日過耶?」   答曰:「不也!水器破,故日影不現。」   「佛子!如來智慧圓滿淨日,一念出現,悉能照明一切世界、一切法界、一切眾生,滅除垢濁,淨心水器,影無不顯,常現在前;但破器濁心眾生,不見如來法身影像,應見涅槃而得度者。是故,如來現般涅槃,其實如來不生不滅,永無滅度。佛子!譬如大火,於一切世界能為火事,焚燒草木無不盡者。有時彼火至無草木城邑聚落,自然而滅。於意雲何?一切世間火悉滅不?」   答曰:「不也!」   「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一佛剎化度已周,示現涅槃。於意雲何?一切世界如來悉滅度耶?」   答曰:「不也!」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大般涅槃。   「復次,佛子!如大幻師,善知幻術。安住此術,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城邑聚落、大王之都;普現幻身,住持幻身,壽命無盡。時,此幻師於彼城邑聚落、大王之都,隨事訖處,便捨幻身。於意雲何?為三千大千世界幻身悉捨滅耶?」   答曰:「不也!」   「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善知大慧幻術,具足出生巧方便慧,於一切法界普能示現如來幻身,常住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隨諸佛剎教化度脫,已周訖處,示現涅槃;當知不以一佛剎示現涅槃故,如來究竟永滅度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大般涅槃。   「復次,佛子!如來示現般涅槃時,先入不動三昧。入三昧已,於一一身各放無量億千那由他大光;一一光明各出無量阿僧祇妙寶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不可說不可說妙寶華鬚;一一華鬚各有寶師子座;一一座上各有如來結跏趺坐。彼時所現諸如來身,悉與一切眾生數等。功德具足,相好莊嚴,究竟本願。時,有眾生善根熟者見如來,身心皆調伏稟受道化,彼如來身究竟安住,盡未來際,隨一切眾生所應受化,未曾失時。彼如來身無有處所,非實非虛。如來但欲究竟過去諸大願故;欲令眾生長養諸善根故;應現其身常住不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大般涅槃。   「復次,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涅槃無量無邊究竟法界無所障礙,不生、不滅,淨如虛空,安住實際,隨其所應而示現之。本願所持,不捨一切眾生、一切佛剎、一切諸法。」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譬如圓滿日,  一切法界等,  影現一切水,  唯除諸破器。  最勝亦如是,  普現一切世,  眾生無信心,  謂佛入涅槃。  譬如猛盛火,  焚燒一切物,  無草木聚落,  火則自然滅。  最勝亦如是,  充滿於法界,  究竟諸佛事,  示現入涅槃。  譬如大幻師,  示現無量身,  如來亦如是,  普現一切身。  究竟諸佛事,  示現般涅槃,  隨應受化者,  以此而示現。  最勝有三昧,  名曰不可動,  究竟佛事已,  然後入此定。  念出無數佛,  又放無量光,  光有無量華,  華有無量佛。  最勝無量身,  充滿諸法界,  積集功德者,  一切無不見。  善逝淨法身,  無量法界等,  壽命淨莊嚴,  一切悉具足。  猶如無生性,  如來興亦然,  猶如無生性,  涅槃亦如是。  悉離語言道,  不可為譬諭,  天中天難勝,  具足一切德。   「佛子!雲何菩薩摩訶薩知、見於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見聞恭敬供養所種善根?此菩薩摩訶薩知、見於如來所見聞恭敬供養所種善根,皆悉不虛,功德無盡;離一切愛,究竟解脫,果報不虛,滿足諸願,於一切有為法中,不可窮盡,而能隨順無為智慧,起諸佛智究竟未來際,具足一切諸如來地。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從身過;至金剛輪際,然後乃住。所以者何?以彼金剛不可消故如是。佛子!於如來所少植善根,能壞一切有為煩惱,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然後乃住。所以者何?於如來所植諸善根不可盡故。佛子!譬如須彌山等大乾草聚,若有人持如芥子火,悉能燒盡。何以故?火性悉能燒故。佛子!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悉能燒滅一切煩惱,無有遺餘,究竟涅槃。何以故?於如來所種諸善根性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大藥王,名曰善現,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聞香者,鼻得清淨;若嘗味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取彼地土,悉能除滅無量眾病,安隱快樂;如來、應供、等正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常以一切諸方便行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味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得金剛廣長清淨舌根,悉能演說一切言音;若有得觸如來光者,彼人即得清淨色身,究竟逮得無上法身;若有念如來者,得念佛三昧,正念不亂;若有得經卷地如來塔廟,禮拜供養,彼眾生等具足善根,滅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乃至不信邪見眾生,見聞佛者,彼諸眾生於見聞中所種善根果報不虛,乃至究竟涅槃,斷一切惡諸不善根,具足善根。佛子!於如來所見聞供養恭敬所種善根不可言說,不可為諭。何以故?如來不可思議,過思議故;但隨所應,佛為作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見於如來所見聞恭敬供養種諸善根。」   爾時,諸菩薩摩訶薩白普賢菩薩言:「佛子!當何名此經?雲何奉持?」   「佛子!此經名為一切諸佛微密法藏。一切世間不能思議,如來所印大智光明開發示現如來種性;長養一切菩薩功德,一切世間無能破壞;隨順一切如來境界,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分別演說佛究竟法。佛子!如是經典,但為乘不思議乘菩薩摩訶薩一向專心求菩提者分別解說,不為餘人。何以故?此經不入一切眾生之手,唯除菩薩。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行轉輪王法。聖王七寶無堪持者,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佛子!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眾德者,王命終後,此諸寶等自然散滅。佛子!此經如是不入一切眾生之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從諸如來種姓家生,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斯經則滅。何以故?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書寫、解說,無有是處。唯除菩薩摩訶薩能自誦持、書寫經卷。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聞此經者,歡喜恭敬,頂戴受持。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信樂此經,少作方便,必決定得無上菩提。佛子!菩薩摩訶薩雖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不從如來種姓家生。佛子!若菩薩摩訶薩得聞此經,聞已信向受持隨順,當知此等為真佛子,從佛家生,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菩薩正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世間諸法,出生長養如來所行,到一切菩薩諸法彼岸,於如來自在正法心無疑惑,究竟安住無師之地,深入一切如來境界。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經已,應當發平等意、行無量心,遠離一切虛妄之想,究竟直心面對,正念一切如來,修習平等清淨,猶如虛空;分別觀察一切菩薩行業與法界等,具足成就一切智智,遠離一切世間垢濁,發清淨心,充滿一切十方世界,深入一切菩薩法門,平等觀察三世諸佛,具足善根功德智慧,深入此等一切諸法,而無所入,不念一法,不念二法,悉平等觀無量諸法。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等功德,少作方便,得無師智。」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若見聞如來,  恭敬及供養,  所植諸善根,  無量不可稱。  一切有為中,  不可得窮盡,  寂滅諸煩惱,  離苦得涅槃。  譬如有一人,  吞服少金剛,  究竟不可消,  下至金剛際。  如是十力所,  見聞供養福,  具足金剛智,  煩惱滅無餘。  譬如乾草積,  等彼須彌山,  投火如芥子,  燒盡悉無餘。  如是善逝所,  若植少功德,  燒滅諸煩惱,  正趣到涅槃。  譬如雪山中,  有大藥王樹,  見聞嗅味觸,  除滅一切患。  十力亦如是,  若有見聞者,  修習勝功德,  究竟成菩提。」   爾時,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世界,六種震動: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及十八相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覺、遍覺、等遍覺,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湧、遍湧、等遍湧。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雨眾華雲,勝過諸天;雨寶衣雲、蓋雲、幢雲、幡雲、香雲、塗香雲、鬘雲、莊嚴雲、眾寶雲、菩薩讚歎雲、菩薩身雲、三藐三菩提雲,普令不可思議世界皆悉清淨,雨如來妙音聲雲,充滿無量無邊法界。如此四天下,佛神力故,令諸菩薩皆大歡喜,一切十方亦復如是。   爾時,十方各過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世界之外,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等如來,悉現其身,若近對面,同號普賢。現已,鹹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承佛神力,隨順深法解說不可思議如來性起正法。佛子!我等諸佛亦說此法,十方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亦復如是;說此經時,百千佛剎微塵等菩薩,得菩薩一切明,一切三昧,授一生記,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佛剎微塵等眾生,發菩提心,我等悉與授記,於未來世當成佛道,悉同一號,號佛勝境界。是故,我等普為未來諸菩薩故,護持此經,令久住世。如此四天下所度眾生,十方無量阿僧祇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世界所度眾生,亦復如是。盧捨那佛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善根力故,如來無盡智故,如來不失時故,隨其所應化菩薩故,廣行普賢菩薩行故,示現一切種智故。」   爾時,十方各過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世界之外,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菩薩,來詣此土,充滿一切法界,示現菩薩大妙莊嚴,放大光明網,震動一切世界,壞散一切諸魔宮殿,除滅一切惡道諸難,照明一切如來功德,讚歎一切如來正法,普雨無量無邊供養雲雨,示現無量種種異身,示現己身,是無量諸佛法門之器。時,彼諸菩薩承佛神力,各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是如來不可壞法。佛子!我等一切悉名普賢,於普光明世界普勝如來所淨修梵行;彼諸佛所亦說是經:如是句,如是味,如是行,如是相貌。佛子!我等承佛神力故,法如是故,於彼世界來詣此土,為汝作證。一切十方盡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世界,亦復如是。」   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諸菩薩眾。欲重明如來性起正法,欲說如來無量功德,欲明如來正法不可沮壞,欲生一切菩薩無量智慧法明,欲說一切具足佛法,欲觀察一切群生類心,欲隨所應化不失時,欲分別一切無量無邊菩薩正法,欲顯現一切如來變化自在莊嚴,欲明一切如來一身無異,欲出生一切菩薩無量本行,以偈頌曰: 「一切諸如來,  所成就威儀,  舉世悉稱譽,  無能為譬諭。  為饒益眾生,  令悉開解故,  以非諭為諭,  顯現真實義。  如是微密法,  無量劫難聞,  精進智慧者,  乃聞如來藏。  若有聞此經,  歡喜恭敬者,  此等已過去,  供養無量佛。  當知如此人,  諸天常讚歎,  一切諸善逝,  攝取常守護。  一切諸善逝,  世上世間勝,  最勝歡喜眾,  此經為內藏。  能出生無量,  一切白淨道,  是故離放逸,  一心常奉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一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普光法堂,坐蓮華藏寶師子座,成等正覺;念不二念,無相念;住佛所住,等一切佛;到無礙趣,得不還法,無礙境界,住不思議,遠離三世;於一切世界普現其身,知一切法具足成就一切妙行,永滅疑惑,離虛妄身,能與一切菩薩無量智慧,住佛無二法,究竟到彼岸,具足如來不可沮壞智慧法門,究竟無量無邊虛空、法界等如來諸地;與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一切佛剎微塵等菩薩摩訶薩俱,悉是一生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從十方世界來集,具足成就一切菩薩方便智慧,善巧方便,調伏眾生,悉令安住菩薩正法,分別了知一切世界,觀察明達解脫境界,悉已除滅一切虛妄,具足成就一切妙行,善攝眾生深入無量巧方便法,善知一切眾生果報,善知一切眾生心,使諸根境界方便;三世一切諸佛所說句味及義,善聞受持,廣為人說;善入無量無邊世間,離世間法;善能解了諸有為法,皆悉無二;於一念中得一切佛智,於唸唸中,善能示現成等正覺,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成等正覺;入一眾生境界,善知一切眾生心之境界,不捨如來地,現菩薩身,得不退轉一切智地,不捨菩薩行,深入無行智,為一切眾生故,於無量無數劫修菩薩行,於無量無數劫,難得值遇菩薩之寶,轉正法輪,調伏眾生,悉令逮得明淨法眼,成就三世一切諸佛淨住行願,具足如是等無量無邊功德。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說不可盡,其名曰:普賢菩薩、普正法菩薩、普化菩薩、普慧菩薩、普眼菩薩、普光菩薩、普觀察菩薩、普照菩薩、普幢菩薩、普覺菩薩,如是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摩訶薩,皆悉具足普賢行願。隨諸世界有佛興世,悉能往詣請轉法輪,悉能受持諸佛正法,令一切佛種姓不斷,悉能了達一切諸佛次第授記,隨諸世界成等正覺,轉淨法輪於無佛世界,現身為佛,出興於世,令有染者,悉得清淨,除滅一切菩薩業障,入無礙法界。   爾時,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入三昧已,十方一切世界,六種十八相震動,出微妙音,一切世界無不聞者,然後安詳從三昧起。   爾時,普慧菩薩知諸菩薩大眾雲集,問普賢菩薩言:「佛子!何等為諸菩薩摩訶薩依果?何等為奇特想?何等為行?何等為善知識?何等為勤修精進?何等為正希望?何等為成就眾生?何等為戒?何等為自知受記法?何等為入?何等為入如來?何等為入眾生心行?何等為入世界?何等為入劫?何等為說三世?何等為入三世間?何等為離憂心無厭悔?何等為無壞智?何等為陀羅尼?何等為知分別說佛?何等為發普賢心?何等為普賢願行法?何等為大悲?何等為發菩提心因緣?何等為於善知識起恭敬心?何等為清淨?何等為波羅蜜?何等為隨順覺知?何等為決定智?何等為力?何等為平等?何等為佛法句?何等為說法?何等為受持?何等為辯?何等為勝法?何等為無著?何等為平等心?何等為出生智慧?何等為變化?何等為持?何等為大正希望?何等為深入佛法?何等為依止?何等為發無畏心?何等為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何等為不思議?何等為巧方便微密語?何等為巧方便分別智?何等為正受三昧?何等為一切處?何等為法門?何等為通?何等為明?何等為解脫?何等為園林?何等為宮殿?何等為樂?何等為莊嚴?何等為發不動心?何等為不捨深心?何等為智觀察?何等為分別法?何等為無垢?何等為智印?何等為智慧光明?何等為不可稱量住?何等為無懈怠心?何等為須彌山王正直之心?何等為深入智慧大海成無上菩提?何等為寶住?何等為發金剛心莊嚴大乘?何等為發大事?何等為究竟大事?何等為不壞信?何等為授記?何等為善根迴向?何等為得智慧?何等為發無量無邊廣心?何等為藏?何等為調順?何等為自在?何等為眾生自在?何等為剎自在?何等為法自在?何等為身自在?何等為願自在?何等為境界自在?何等為智自在?何等為通自在?何等為神力自在?何等為力自在?何等為遊戲神通?何等為勝行?何等為力?何等為無畏?何等為不共法?何等為業?何等為身?何等為身業?何等為淨身業?何等為口?何等為淨口業?何等為淨口業得諸守護?何等為口業成辦大事?何等為心?何等為發心?何等為心滿?何等為根?何等為直心?何等為深心?何等為方便?何等為樂修?何等為解脫深入世界?何等為入眾生性?何等為習氣?何等為熾然?何等為趣?何等為具足法?何等為退失佛法?何等為離生?何等為決定法?何等為出生佛道法?何等為得善男子名號?何等為道?何等為無量道?何等為道具?何等為修道?何等為莊嚴道?何等為足?何等為手?何等為腹?何等為藏?何等為心?何等為莊嚴?何等為器仗?何等為頭?何等為眼?何等為耳?何等為鼻?何等為舌?何等為身?何等為意?何等為行?何等為住?何等為坐?何等為臥?何等為住?何等為行?何等為觀察?何等為周遍觀察?何等為奮迅?何等為師子吼?何等為淨施?何等為淨戒?何等為淨忍?何等為淨精進?何等為淨禪?何等為淨慧?何等為淨慈?何等為淨悲?何等為淨喜?何等為淨捨?何等為義?何等為法?何等為功德具?何等為智具?何等為明足?何等為求法?何等為明瞭法?何等為向法?何等為魔?何等為魔業?何等為捨離魔業?何等為見佛?何等為佛業?何等為慢業?何等為智業?何等為魔攝持?何等為佛攝持?何等為法攝持?何等為住兜率天所行事業?何等為兜率天示現命終?何等為示現降神母胎事?何等為示現微細趣?何等為生?何等為大莊嚴?何等為遊行七步?何等為示現童子地?何等為示現采女眷屬?何等為示現捨家出家?何等為示現苦行?何等為往詣道場?何等為坐道場?何等為坐道場時顯奇特相?何等為示現降魔?何等為成等正覺?何等為轉法輪?何等為因轉法輪得白淨法?佛子!何等為如來、應供、等正覺示現大般涅槃?善哉佛子!如向所問,願具演說。」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普慧等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果。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故;善知識依果,隨順和合故;善根依果,長養諸善根故;諸波羅蜜依果,究竟修行故;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諸願依果,長養菩提故;諸行依果,廣修習故;菩薩依果,一生補處故;供養佛依果,信心不壞故;一切如來依果,正教離顛倒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依果,若菩薩摩訶薩住此依果,則得如來無上智依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奇特想。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於一切善根,生菩提種子想;於一切眾生,生菩提器想;於一切願,生自願想;於一切法,生出生死想;於一切行,生自行想;於一切法,生佛法想;於一切語言,生語言道想;於一切佛,生慈父想;於一切如來,生無二想。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奇特想,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想,則得無上巧妙方便轉一切想。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所謂:令一切眾生,專求正法行,善根淳熟行,善學一切戒行,長養一切善根行,一心不亂修三昧行,分別一切諸智慧行,修習一切所修行,莊嚴一切世界行,恭敬供養善知識行,恭敬供養諸如來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行,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行,則得如來無上大智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善知識,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識,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識。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善知識。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修精進。何等為十?所謂:教化一切眾生勤修精進,入一切法勤修精進,令一切世界清淨勤修精進,究竟一切菩薩所學勤修精進,令一切眾生滅一切惡勤修精進,除滅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苦勤修精進,降一切魔勤修精進,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勤修精進,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勤修精進,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勤修精進。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勤修精進,若菩薩摩訶薩住此精進,則具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正希望。何等為十?所謂:自住菩提心,亦令眾生住菩提心正希望;自離忿諍,亦令一切眾生離於忿諍正希望;自離愚癡,安住佛法,亦令眾生捨離愚癡,安住佛法正希望;自修善根,專求正法,亦令眾生修習善根,專求正法正希望;自究竟諸波羅蜜,得到彼岸,亦令眾生究竟諸波羅蜜,得到彼岸正希望;自生如來種姓家,亦令眾生生如來種姓家正希望;自深入觀一切法無盡性,亦令眾生深入觀一切法無盡性正希望;自不誹謗一切佛法,亦令眾生不誹謗一切佛法正希望;自滿一切智願,亦令眾生滿一切智願正希望;自深入一切如來無盡智藏,亦令眾生深入一切如來無盡智藏正希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正希望,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平等大智正希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成就眾生。何等為十?所謂:佈施成就眾生,色身端嚴成就眾生,說法成就眾生,同意成就眾生,無染著成就眾生,歎菩薩行成就眾生,示現一切世界熾然成就眾生,歎如來功德成就眾生,示現神力自在成就眾生,種種巧方便微密隨順世間行成就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成就眾生,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成就一切眾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戒。何等為十?所謂:不壞菩提心戒;離聲聞、緣覺地戒;饒益觀察一切眾生戒;令一切眾生住佛法戒;一切菩薩學戒戒;一切無所有戒;一切善根迴向菩提戒;不著一切如來身戒。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知受記法,令彼菩薩自知受記。何等為十?所謂:一向發菩提心菩薩受記;不厭菩薩行菩薩受記;於一切劫修諸苦行菩薩受記;隨順一切佛法菩薩受記;於一切如來所說決定信向菩薩受記;具足修習一切善根菩薩受記;令一切眾生安住菩提菩薩受記;於一切善知識和合隨順菩薩受記;於一切善知識生如來想菩薩受記;守護菩提本願菩薩受記。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自知受記法,令彼菩薩自知受記。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何等為十?所謂:入願、入行、入聚、入波羅蜜、入具足、入分別願、入性、入莊嚴剎、入神力自在、入示現出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亦入三世一切菩薩所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如來。何等為十?所謂:深入無量無邊諸佛菩提;深入無量無邊轉淨法輪;深入無量無邊諸方便法;深入無量無邊微妙音聲;深入無量無邊調伏眾生;深入無量無邊神力自在;深入無量無邊種種異身;深入無量無邊三昧;深入無量無邊力無所畏;深入無量無邊示現涅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深入如來;此十種深入法,三世諸佛悉亦共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眾生心行。何等為十?所謂:入過去一切眾生心行;入未來一切眾生心行;入現在一切眾生心行;入一切眾生諸善根行;入一切眾生不善根行;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入一切眾生諸根行;入一切眾生種性行;入一切眾生煩惱使習氣行;入一切眾生時、非時調伏行。佛子!是為十種入眾生心行;因是十種入眾生心行,則能普入一切眾生心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世界。何等為十?所謂:入不淨世界、入清淨世界、入小世界、入中世界、入微塵世界、入微細世界、入伏世界、入仰世界、入有佛世界、入無佛世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世界;因此十種入世界,則能普入一切世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劫。何等為十?所謂:入過去劫、入未來劫、入現在劫、入可數劫、入不可數劫、入可數不可數劫、入不可數可數劫、入一切劫非劫、入非劫一切劫、入一切劫即是一念。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劫;因此十種入劫,則能普入一切諸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三世。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說三世;因此十種說三世,則能普說一切三世。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世間。何等為十?所謂:入世間、入語言道、入性、入施設、入想、入名字、入語言、入無盡、入離欲、入寂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三世間;因此十種入三世間,則能普入一切三世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憂惱,心無厭悔。何等為十?所謂:供養一切佛,捨離憂惱,心無厭悔;親近一切善知識,捨離憂惱,心無厭悔;專求一切法,捨離憂惱,心無厭悔;常聞正法,捨離憂惱,心無厭悔;常說正法,捨離憂惱,心無厭悔;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捨離憂惱,心無厭悔;令一切眾生安住佛道,捨離憂惱,心無厭悔;於一一世界中,行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行,捨離憂惱,心無厭悔;遊行一切世界,教化眾生,捨離憂惱,心無厭悔;出生一切佛法,捨離憂惱,心無厭悔。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捨離憂惱,心無厭悔;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智慧,永離厭悔。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可壞智。何等為十?所謂:知眾生智不可壞;知諸根智不可壞;知受生智不可壞;知世界智不可壞;知法界智不可壞;知佛智不可壞;知法智不可壞;知僧智不可壞;知三世智不可壞;知一切語言道智不可壞。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可壞智;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智,則得如來無上不可壞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陀羅尼。何等為十?所謂:聞持陀羅尼,不忘一切法故;持正法陀羅尼,巧方便分別一切法如實故;不生一切法陀羅尼,覺一切法無自性故;法明陀羅尼,普照不可思議諸佛法故;三昧陀羅尼,於現在一切佛所,聞法不亂故;音聲圓滿陀羅尼,究竟解了不可思議語言法故;三世陀羅尼,分別說一切三世佛不思議法故;種種辯才陀羅尼,分別解說無量無邊諸佛法故;出生無礙耳陀羅尼,不可說佛所說諸法,悉能聞故;持一切佛法陀羅尼,安住如來十力無畏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陀羅尼;若菩薩摩訶薩欲得此法,應勤修學。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分別說十種佛。何等為十?所謂: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知分別說十種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普賢心。何等為十?所謂:發大慈心,救護一切眾生故;發大悲心,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毒故;發一切施為首心,悉捨一切諸所有故;發正念一切智為首心,樂求一切佛法故;發功德莊嚴心,學一切菩薩諸行故;發金剛心,一切受生不忘失故;發大海心,一切白淨法悉流入故;發須彌山王心,一切誹謗苦言悉堪忍故;發安隱心,施一切眾生無畏故;發究竟般若波羅蜜到彼岸心,巧分別一切法無所有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普賢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以少方便,則具足普賢巧方便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普賢願行法。何等為十?所謂:盡未來劫行菩薩行普賢願行法;恭敬供養未來一切佛普賢願行法;立一切眾生於普賢菩薩願行普賢願行法;積集一切善根普賢願行法;入一切波羅蜜普賢願行法;滿足一切菩薩願行普賢願行法;莊嚴一切世界普賢願行法;往生一切佛所普賢願行法;善巧方便,求一切法普賢願行法;於一切十方佛剎,成無上菩提普賢願行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普賢願行法;若菩薩摩訶薩修此願行,疾得具足普賢願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悲,常觀眾生。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無所歸依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隨逐邪道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寢生死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觀察眾生在生死海而起大悲;觀察眾生久遠長病而起大悲;觀察眾生無慾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悲,常觀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何等為十?所謂: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因緣;除滅一切眾生苦,發菩提心因緣;與一切眾生種種快樂,發菩提心因緣;除滅一切眾生愚闇,發菩提心因緣;與一切眾生佛智,發菩提心因緣;恭敬供養一切諸佛,發菩提心因緣;隨如來教,令佛歡喜,發菩提心因緣;見佛色身相好,發菩提心因緣;入一切佛智,發菩提心因緣;顯現佛力無畏,發菩提心因緣。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菩提心因緣。若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應當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何以故?欲速覺一切智故。彼菩薩摩訶薩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起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於善知識起給侍心、不違心、隨順心、歡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願心、如來心、同滿行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善知識起十種心。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十種心,則得十種清淨。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清淨,究竟不失故;色身清淨,隨所應化,無不見故;音聲圓滿清淨,究竟一切語言法故;辯才清淨,巧方便說不可思議諸佛法故;智慧清淨,除滅一切愚癡闇故;受生清淨,具足菩薩自在力故;眷屬清淨,成就過去同行眾生諸善根故;果報清淨,除滅一切業障故;諸願清淨,同一切菩薩故;諸行清淨,究竟普賢菩薩行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清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波羅蜜。何等為十?所謂:檀波羅蜜,捨一切有故;屍波羅蜜,淨佛戒故;羼提波羅蜜,具足佛忍故;精進波羅蜜,於一切時不退轉故;禪波羅蜜,正念不亂故;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悉如如故;智波羅蜜,深入佛力故;願波羅蜜,普賢菩薩願行滿故;神力波羅蜜,示現一切神通力故;法波羅蜜,攝取一切法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究竟智波羅蜜。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隨順覺知。何等為十?所謂:隨順覺知一切世界;隨順覺知一切眾生不可思議;隨順覺知一切諸法不一不異;隨順覺知一切法界;隨順覺知一切虛空界;隨順覺知一切世界入過去世;隨順覺知一切世界入未來世;隨順覺知一切世界入現在世;隨順覺知一切如來,於一念中具足願行;隨順覺知三世諸佛,悉同一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隨順覺知;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法,自在普照,隨意滿願;於一念中,覺無上道,一切佛法,悉現在前。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決定智。何等為十?所謂:決定了知一切諸法於一念中;決定了知一切諸法以無礙智;決定了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決定了知一切眾生皆悉同根;決定了知一切眾生煩惱、習氣諸行;決定了知一切眾生諸心使行;決定了知一切眾生善不善行;決定了知一切菩薩願行;決定了知神力自在,變化住持;決定了知一切如來成就十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決定智;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法巧妙方便。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何等為十?所謂:深入一切法力;解一切法,猶如化力;解一切法,猶如幻力;令一切法,入佛法力;於一切法,無染著力;專求一切善妙法力;一向恭敬供養一切善知識力;令一切善根悉究竟得無上智力;深心信解一切佛法不誹謗力;究竟不退一切智心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力;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力,則能具足如來無上十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平等。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佛剎平等;一切佛乘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提平等;一切願平等;一切波羅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平等;若菩薩摩訶薩住此平等,則具足一切諸佛無上平等。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方便佛法句。何等為十?所謂:說一切法,言說方便佛法句;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電;一切法緣起;一切法淨業;一切法文字;一切法實際;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真實義;一切法法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方便佛法句;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方便一切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法。何等為十?所謂:說甚深法;說勝妙法;說種種莊嚴法;說一切智法;說隨順波羅蜜法;說出生如來力法;分別說三世法;說不退菩薩法;說讚歎一切佛功德法;說一切菩薩行,一切佛平等,一切如來境界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說法;若菩薩摩訶薩住此說法,則得如來無上說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受持。何等為十?所謂:受持一切善根功德;受持一切佛所說法;受持一切譬諭;受持一切方便法門;受持一切出生陀羅尼門;受持一切除疑惑法;受持一切菩薩具足法;受持一切如來所說平等三昧法門;受持一切普照法門;受持一切諸佛自在神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受持;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智慧持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辯。何等為十?所謂:不虛妄取一切法辯;於一切法無所行辯;於一切法無所著辯;於一切法悉空無辯;於一切法無闇障辯;於一切法佛所持辯;於一切法不由他悟辯;於一切法巧方便說句、味身辯;於一切法說眾生辯;於一切眾生等心觀察,令歡喜辯。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辯;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辯,則得如來無上巧方便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勝法。何等為十?所謂:成熟一切眾生勝法;普照一切諸法勝法;修習一切善根、一切行勝法;大乘智慧勝法;具足無著淨戒勝法;一切善根悉迴向菩提勝法;勤修精進不退勝法;降伏一切眾魔勝法;發菩提心,自在遊行勝法;隨時應化,現成菩提勝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勝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勝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著。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世界無著;於一切眾生無著;於一切法無著;於一切所作無著;於一切善根無著;於一切生處無著;於一切願無著;於一切行無著;於一切菩薩無著;於一切佛無著。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著;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速轉一切眾想,得清淨無上無所著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平等心。何等為十?所謂:長養一切功德平等心;一切語言法平等心;於一切眾生平等心;於一切眾生業報平等心;入一切法平等心;於一切淨穢佛剎平等心;於一切眾生性,若好若醜平等心;於一切行,無所選擇平等心;入一切如來力,無所畏平等心;入一切如來智慧平等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平等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如來無上平等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出生智慧。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眾生性,出生智慧;入一切佛剎,無一無異,出生智慧;入分別十方,一切世界網,出生智慧;入一切俯仰翻覆世界等,出生智慧;巧方便入一切諸法,無一無異,出生智慧;入一切種種異身,出生智慧;入一切世間顛倒惑網,悉無所著,出生智慧;入一切法,究竟一乘,出生智慧;入一切法界,自在神力,出生智慧;入三世一切眾生,諸佛種性,常不斷絕,出生智慧。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出生智慧;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無盡法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變化。何等為十?所謂:眾生變化、身變化、佛剎變化、供養變化、音聲變化、行願變化、調伏成熟眾生變化、菩提變化、說法變化、住持變化。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變化;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無上化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持。何等為十?所謂:佛持、法持、眾生持、業持、願持、行持、境界持、妙持、善持、智持。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持;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持,則於一切法,得自在持。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正希望。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盡未來世,一切諸佛出興於世,我當隨順奉行,悉令歡喜,得大正希望。彼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我當以無上恭敬供養而供養之,得大正希望。恭敬供養彼諸佛已,必當具足誨我正法;聞正法已,三世菩薩,一切諸地所生功德,令我悉得,得大正希望。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常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大正希望。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正向菩提,離一切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畏;如是等畏,我當遠離;休息除滅一切眾魔外道,不能壞我,得大正希望。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令一切眾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安住菩提;成菩提已,我當於彼佛所,盡其形壽,修菩薩行,恭敬供養彼諸如來;彼諸如來滅度之後,我當悉取舍利,起無量塔而供養之,受持守護彼諸佛法,得大正希望。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令十方一切世界,悉以無上莊嚴而莊嚴之,平等清淨,住持出生神力自在,六種震動,得大正希望。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令一切眾生悉除疑惑,清淨直心,除滅煩惱,永閉惡道,開善趣門,成就慧光,照除癡闇,降伏眾魔,置安隱處,得大正希望。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無量無數劫,如來難值,正法難聞,譬如優曇缽華;我欲見佛,聽受正法,應念見聞;於彼佛所,直心清淨,離眾諂曲,捨幻偽法,常見諸佛,一心恭敬,得大正希望。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擊大法鼓,雨甘露法,作大法施,清淨無畏,大師子吼,滿足大願,安住法界;於無量無數劫,常為眾生講說正法,安住大悲,身、口、意業,未曾疲厭,得大正希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正希望;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智慧大正希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佛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入過去世,是為第一深入佛法;一切世界入未來世,是為第二深入佛法;一切世界入現在世所有世界數、世界行、世界說、世界清淨、世界智,悉入現在世,是為第三深入佛法;一切世界悉分別入一切世界,是為第四深入佛法;悉分別入一切眾生業報,是為第五深入佛法;悉分別入一切菩薩行,是為第六深入佛法;悉次第知過去一切如來,是為第七深入佛法;悉次第知未來一切諸佛出興於世,是為第八深入佛法;悉知現在十方世界,一切佛剎,佛及眷屬,說法教化法界、虛空界等眾生,是為第九深入佛法;知世間法,知聲聞、緣覺、菩薩法,知如來法,於彼諸法無一無異,而說一異於彼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如法相說,無所染著,是為第十深入佛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深入佛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深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深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止,菩薩依此行菩薩行。何等為十?所謂:依善知識,行菩薩行;依一切善根,行菩薩行;依清淨佛剎,行菩薩行;依不捨一切眾生,行菩薩行;依深入一切波羅蜜,行菩薩行;依一切菩薩滿足諸願,行菩薩行;依無量菩提心,行菩薩行;依一切諸佛菩提,行菩薩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依止;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畏心。何等為十?所謂:滅一切業障,發無畏心;佛滅度後,受持守護正法,發無畏心;降一切魔,發無畏心;不惜身命,發無畏心;如法調伏一切外道,發無畏心;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發無畏心;令一切大眾,皆悉歡喜,發無畏心;調伏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發無畏心;遠離聲聞、緣覺地,入甚深法,發無畏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厭,發無畏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無畏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如來大智無所畏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佈施攝取一切眾生,戒忍、精進、定慧、慈悲、喜捨,攝取一切眾生,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一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未來一切諸佛出興於世,我當奉給,恭敬供養,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二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令一切世界,種種莊嚴,放大光明網,皆悉普照,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三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盡未來際劫,修菩薩行,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不可分齊、不可說不可說一切算數所不能及;法界、虛空界等眾生,悉以無上教化,調伏成熟彼諸眾生,心無疲厭,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四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成滿諸願,行菩薩行,出生一切智,安住一切智,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五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為一切世間,行菩薩行,作大燈明,普照佛法,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六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說一切法悉是佛法,隨其所應,化一切故,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七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得無礙法門,除滅一切障礙,究竟逮得無上正覺,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八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知一切世間法,即是出世間法,斷一切顛倒;以一莊嚴而自莊嚴,無所莊嚴,不由他悟,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九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當成等正覺,得一切智,永滅一切顛倒疑惑;成一念智、無二智、無所有智、無礙智、無為智、無著智、不可說實際境界智,於彼不生疑惑,若生疑惑,無有是處,是為第十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除滅一切疑惑,發無疑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佛法得無疑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十?所謂:一切善根不可思議。一切願不可思議。解一切法如幻不可思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善根,無所依住,而亦不失,無所染著,是為第四不可思議。深解一切法,亦不滅度,一切諸願未成滿故,是為第五不可思議。行菩薩行,示現受胎出生,出家苦行,往詣道場,降伏眾魔,成最正覺,轉正法輪;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示現大般涅槃,而亦不捨大願,大慈救護眾生,是為第六不可思議。示現如來十力自在,而亦不捨法界等心,教化成熟一切眾生,是為第七不可思議。解一切法:無相有相,有相無相;非劫是劫,劫是非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非行是行,行是非行;非說是說,說是非說,是為第八不可思議。解發菩提心與菩提等;解菩提與發菩提心等;解初發菩提心及菩提,與一切眾生等;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是為第九不可思議。於唸唸中入滅盡三昧正受,滅一切漏而不證實際;又亦不盡有漏善根,知一切法無漏,亦知漏滅盡;知一切佛法是世間法,於佛法中,不取世間相;於世間法中,不取佛法相;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解一切法悉無二,不變易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不可思議。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不可思議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方便微密語。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經典,巧方便微密語;於一切受生處,巧方便微密語;覺一切菩薩神力自在,巧方便微密語;於一切眾生業報,巧方便微密語;於一切眾生垢淨,起巧方便微密語;於一切法,究竟無礙門,巧方便微密語;於一切虛空界,一一方面世界成壞,無處不現巧方便微密語;於一切法界,一切諸方,乃至微細處,現成等正覺,如來充滿一切法界,乃至示現大般涅槃,悉分別見,巧方便微密語;解一切眾生,悉同涅槃,無變易故,而不捨大願,乃至究竟滿足一切智願,巧方便微密語;解一切法,不由他悟,而亦不離諸善知識,恭敬如來,隨順善知識,修諸善根:迴向善根、安住善根、相續善根、同一善根、一道善根、一成就善根,巧方便微密語。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巧方便微密語;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巧方便微密語。◎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三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方便分別智。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佛剎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眾生處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眾生根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眾生諸行業報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聲聞行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緣覺行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菩薩行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世間法巧方便分別智;入一切佛法巧方便分別智。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巧方便分別智;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巧方便分別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正受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正受三昧;一切眾生身正受三昧;一切法正受三昧;見一切諸佛正受三昧;善巧住持一切劫正受三昧;巧方便出生不可思議身正受三昧;一切如來身正受三昧;巧隨順覺一切眾生平等正受三昧;於一念中正受一切菩薩三昧;於一念中,以無礙智,具足成就一切菩薩行,不捨大願,善巧智慧正受三昧。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正受三昧;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三昧,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巧方便智正受三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一切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處;一切佛剎處;一切眾生性處;一切火災處;一切水災處;一切佛處;一切出生莊嚴處;一切如來無量功德處;一切分別說法處;一切如來種種供養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一切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處,則得如來無上一切大智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門。何等為十?所謂:一身充滿一切世界法門;示現一切世界種種無量色法門;一切世界入一佛剎法門;住持一切眾生法門;如來莊嚴身充滿一切世界法門;遍至一切世界法門;於一念中遊行一切世界法門;於一佛剎示現一切如來出世法門;一身充滿一切法界法門;於一念中示現一切諸佛神力法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法門;若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則得如來無上法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通。何等為十?所謂: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出生無礙天耳方便智通;出生知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智通;出生無礙天眼觀察眾生方便智通;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眾生方便智通;出生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出生於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出生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出生不可說不可說化身示現眾生方便智通;出生不可說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議示現眾生方便智通。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神通;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通,則得無上大方便智通,顯現諸佛自在神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何等為十?所謂:出生知一切眾生業報方便智明;出生知一切眾生境界、解脫、寂滅、淨心方便智明;出生入一切境界、一切眾生、種種決定一切法無所有金剛方便智明;出生不可思議淨妙音聲,無量世界無不普聞方便智明;出生智慧除滅一切毀害染著方便智明;出生受生方便、不受生方便方便智明;於一切境界轉諸受想方便智明;知一切法無性、無非性,無相、無非相,一性、無性故,而於無量劫種種說法,修習善根,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便智明;知一切眾生生,亦知無生,知一切眾生滅,亦知無滅,知因、知緣,知事,知境界,知行,知生、知滅,知眾生說,知愚癡、知離愚癡,知顛倒、知非顛倒,知垢濁、知清淨,知生死、知涅槃,知有、知無,知著、知不著,知堅固、知離,知轉、知不轉,知起、知不起,知壞,知道,知成就,知根,知眾生受化隨器應故;教化眾生,未曾忘失菩薩所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教化眾生故;是故,菩薩摩訶薩常化眾生,而不失菩薩行,身無疲倦,不違一切眾生,觀察緣起方便智明;不著諸剎不起著心,不著諸佛不起著心,不著一切法不起著心,不著世界不起著心,不著眾生不起著心,不見眾生,不化眾生,不調伏眾生,不為眾生說法,而亦不捨菩薩行願,長養大悲,見一切佛聽受正法;未曾忘失,得佛依果種諸善根,於如來所不捨恭敬供養之心,增長恭敬供養之心,具足成就法界等心,自在神力,六種震動,不可思議無量世界,知種種說法,知眾生數,知種種眾生,知苦起,知苦滅,知一切行苦,知一切行悉如電光,行菩薩行,永斷一切生死根本,悉能救護一切眾生,行菩薩行,無所染污,不斷一切如來種性;發須彌山王心,不可傾動,除滅一切顛倒眾想,一切智門悉現在前,不動不壞,成等正覺,於生死海,悉能濟渡一切眾生方便智明。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明;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明,則得如來無上巧方便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何等為十?所謂:煩惱解脫;邪見解脫;熾然解脫;陰界入解脫;超出聲聞、緣覺地解脫;無生法忍解脫;不著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住無量無邊諸菩薩住,離一切菩薩行,住如來地解脫;於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諸法解脫。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解脫;若菩薩摩訶薩住此解脫,則能普為一切眾生而作無上佛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園林。何等為十?所謂:生死園林,行菩薩行,不起憂惱故。教化眾生園林,不厭眾生故。一切劫園林,攝取菩薩一切大行故。清淨世界園林,性無著故。一切魔宮殿園林,降魔境界故。聽受正法園林,正念觀察故。六波羅蜜、四攝法、三十七道品園林,修習慈父境界故。十力、四無所畏,乃至一切佛法園林,不念異法故。菩薩示現一切無量無邊功德神力園林,轉淨法輪,調伏眾生故。於唸唸中為一切眾生現成正覺園林,法身如虛空,充滿一切世界平等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園林,若菩薩摩訶薩住此園林,則得如來無上離憂快樂園林。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宮殿。何等為十?所謂:發菩提心宮殿;不忘失故。十善業跡功德智慧宮殿;教化成熟欲界眾生故。四梵住處宮殿;教化成熟色界眾生故。淨居天受生宮殿;一切煩惱不能染故。無色界天受生宮殿;除滅眾生障難處故。降生不淨世界宮殿;欲令眾生斷一切煩惱故。現處深宮,采女、妻子、色味宮殿;教化成熟本同行眾生故。現為四天下王、四大天王、帝釋、梵王宮殿;為調伏自在心眾生故。一切菩薩神力自在命行宮殿;一切諸禪解脫三昧智慧自在故。於諸佛所受無上自在一切智王記宮殿;十力莊嚴,行一切法自在法王事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宮殿;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法王受記自在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樂。何等為十?所謂:樂寂靜,不散亂故;樂明慧,善分別法故;樂往詣一切佛所,現前聞法受持故;樂一切佛充滿十方故;樂菩薩自在神力、無量法門,示現眾生身故;樂三昧,於一三昧門出生一切三昧門故;樂陀羅尼門,持一切法教化眾生不忘失故;樂辯才,於一句身、味身,不可說劫說無窮盡故;樂菩提,以無量法門,現眾生等身成正覺故;樂轉法輪,如法調伏一切外道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樂;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樂,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法樂。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何等為十?所謂:力莊嚴,不可壞故;無畏莊嚴,不生恐怖故;義莊嚴,說不可說義法門無窮盡故;法莊嚴,說八萬四千法藏不忘失故;願莊嚴,一切菩薩願事不退轉故;行莊嚴,究竟普賢菩薩行故;佛剎莊嚴,受持一切佛剎為一佛剎故;妙音莊嚴,雨大甘露法充滿一切佛剎故;受持莊嚴,於一切劫,行菩薩行不斷絕故;變化莊嚴,於一眾生身,示現一切眾生等身,一切眾生無不知見,專求十力,一切智不退轉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莊嚴;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莊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不動心。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所有皆悉能捨發不動心;出生一切諸佛正法發不動心;恭敬供養一切諸佛發不動心;等心觀察一切眾生發不動心;攝取一切眾生發不動心;一向專求一切佛法未曾休息發不動心;一切眾生等劫,修菩薩行發不動心;成就有根信,不濁信,離垢信,明淨信,恭敬供養一切佛信,不退轉信,不壞信,發不動心;具足成就究竟一切智發不動心;成就一切菩薩諸行發不動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不動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一切智不動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捨深心。何等為十?所謂:覺一切佛菩提不捨深心;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不捨深心;不斷一切諸佛種性不捨深心;親近善知識不捨深心;於一切佛剎,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不捨深心;專求大乘及一切功德不捨深心;於一切佛所修行梵行護持淨戒不捨深心;攝取一切菩薩不捨深心;聞持一切佛法不捨深心;修習一切菩薩行願,一向專求一切佛法不捨深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捨深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不捨深心正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觀察。何等為十?所謂:智慧觀察善巧分別一切諸法;智慧觀察三世一切善根;智慧觀察一切菩薩行神力自在;智慧觀察一切諸法巧方便門;智慧觀察一切佛持;智慧觀察一切陀羅尼門;智慧觀察一切世界常說正法;智慧觀察深入一切法界;智慧觀察十方一切世界不可思議;智慧觀察一切佛法;智慧觀察無障礙智。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觀察;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觀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分別法。何等為十?所謂:分別一切法悉從緣起;分別一切法皆悉如幻;分別一切法皆悉無諍;分別一切法無量無邊;分別一切法無所依止;分別一切法悉如金剛;分別一切法悉是如來;分別一切法皆悉寂靜;分別一切法悉是正道;分別一切法悉是一相一義。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分別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巧方便,悉能分別一切諸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垢。何等為十?所謂:深心無垢;除滅疑惑無垢;遠離邪見無垢;境界無垢;欲得一切智無垢;諸辯無垢;無畏無垢;一切菩薩所住無垢;一切菩薩正受三昧無垢;三十二相百福莊嚴,成就一切諸白淨法,究竟逮得無上菩提無垢。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垢;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佛無上無垢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印。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知苦苦、變易苦、行苦、不生懈怠,修菩薩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不恐、不怖、不驚、不畏、不捨大願;菩提之心堅固不退,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一印。一切凡夫眾生悉有煩惱,顛倒惑亂,彼諸眾生,粗鄙惡言訶罵菩薩,或以刀杖瓦石而加害之;菩薩爾時,心無憂惱,修菩薩行,正向菩提,修習忍法,受證離生,是為第二印。菩薩摩訶薩聞甚深佛法,讚一切智,聞已一向信解,是為第三印。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發菩提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流轉五道,受無量苦,我當令彼皆大歡喜;勤行精進,修習善根,度生死流,永得安樂。』是為第四印。菩薩摩訶薩解如來智無量無邊,而未與如來等;於如來所,聞無量無邊智;於文字中,分別解了與如來等,是為第五印。菩薩摩訶薩成就善欲、不可壞欲、甚深欲、勝欲、功德欲、莊嚴欲、無比欲、無上欲、堅固欲、究竟正求無上菩提一切眾魔外道及其眷屬不能壞欲、不退無上菩提欲,是為第六印。菩薩摩訶薩不惜身命,無所怖畏,修菩薩行,發菩提心,趣一切智,得一切佛智慧光明;不捨佛菩提,不捨善知識,是為第七印。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學大乘者,長養諸佛善根,安住善根,攝取一切智,心不退菩提,是為第八印。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住平等心,修一切智,為眾生說法,悉令不退無上菩提,長養大悲,是為第九印。菩薩摩訶薩隨順三世諸佛,一切善根紹繼佛種,生一切智,是為第十印。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印;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印,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如來無上智印。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慧光明。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定智慧光明;見一切佛智慧光明;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智慧光明;開悟一切眾生,悉令正求修多羅法智慧光明;依善知識發菩提心,長養善根智慧光明;示現一切諸佛智慧光明;化一切眾生悉令成熟,安住佛地智慧光明;分別解說不思議法智慧光明;於一切佛神力,住持善巧方便智慧光明;滿足一切波羅蜜智慧光明。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慧光明;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佛法無上智慧光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可稱量住,一切眾生及聲聞、緣覺不能稱量。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住實際住,而不受證一切所願,未成滿故,是為第一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種如法界等清淨善根,於彼善根無所染著,是為第二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解菩薩行猶如變化,一切諸法皆悉寂滅,於諸佛法不生疑惑,是為第三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離生死心,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滿一切大願,而不中起厭怠之心,是為第四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住一切法,無所依止,皆悉寂滅,而不證涅槃,一切智道未成滿故,是為第五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劫非劫,而實說一切劫,是為第六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非行,而不捨道行正求佛法,是為第七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解心是三界,心是三世,了知彼心無量無邊,是為第八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為一眾生故,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欲令安住一切智地;如一眾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生厭心,是為第九菩薩住不可稱量。菩薩摩訶薩雖具足滿菩薩諸行,而不取正覺,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不受正覺故行菩薩行,於無量劫中無量眾生,悉令安住無上菩提。』是為第十菩薩住不可稱量。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佛法無上大智不可稱量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懈怠心。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降伏一切魔及其眷屬,發無懈怠心;如法調伏一切外道,發無懈怠心;說深妙法,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發無懈怠心;滿足一切法界等諸波羅蜜,發無懈怠心;令一切眾生積集成滿一切功德藏,發無懈怠心;一切如來無上菩提,彌廣大事甚難成滿,我當修菩薩行具足成就,發無懈怠心;以無上法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悉令成熟,發無懈怠心;於一切世界種種異色無量莊嚴成就正覺,發無懈怠心。菩薩摩訶薩發如是心:我修菩薩行時,若有眾生來求我身,或求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馬、國土,如是等類皆悉能捨,乃至不生一念悔心,悉能惠施饒益安樂一切眾生,不求果報,大慈悲心,以為上首,發無懈怠心。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於一念中,三世一切佛、一切佛法、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世界、一切空界、一切法界、一切施設語界、一切寂滅涅槃界,如是等一切諸法,以一念相應慧,悉別相覺知;明瞭修,分別修,知智斷證,於一切法不取虛妄,無一無異、無所分別、無所修習,無境界無所有;無二智慧,覺一切二;無相智慧,覺一切相;無劫智慧,覺一切劫;無異智慧,覺一切異;光明智慧,覺一切世間光明界;趣智慧,覺一切世界;非世智慧,覺一切世;眾生地智慧,覺一切眾生界;無著智慧,究竟無著行;無堅固智慧,覺一切堅固;無染智慧,覺一切煩惱;無盡際智慧,覺一切盡;法界等智慧,於一切世界示現其身;離一切言音智慧,出生一切微妙言音;一性智慧,說無性法;一境智慧,示現種種諸異境界;覺不可說諸法智慧,示現無量大自在神變;覺一切地智慧,顯現大自在神變;一切智自在神變,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發無懈怠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無懈怠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懈怠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須彌山王正直之心。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常修正念一切智法,是為第一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觀察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所有,是為第二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於無量無數劫,行菩薩行,以一切具足白淨法發心,決定了知如來無量智法,趣向積聚諸白淨法,是為第三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為一切佛法,等心恭敬供養諸善知識,不起疑心,不求利養,又復遠離盜法之心,但起無上恭敬供養一切施心,是為第四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若一切眾生訶責罵辱,生一切苦,乃至奪命,菩薩摩訶薩不因此故捨菩提心;心亦不散,不生恚心,於一切眾生不捨大悲莊嚴,長養大悲。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法如如捨故;決定了知如來大忍法故;是為第五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成就增上功德天,增上功德人,增上功德色,增上功德力,增上眷屬,增上欲,增上王法,增上自在,增上智慧;彼菩薩不著味樂,不著欲樂,不著財樂,不著眷屬樂;但專求正法諦,滿正法諦,辨正法,究竟正法;向正法燈明,向正法救護,向正法歸依,向正法道,向正法義,樂求正法,樂住寂靜法,菩薩摩訶薩雖成就如是一切快樂,而悉遠離眾魔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世,發如是心,令一切眾生皆悉遠離眾魔境界,住佛境界,是為第六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勤修精進,正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阿僧祇劫修菩薩行;猶謂:『我今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不驚、不怖不畏,行菩薩行,雖能速成正覺,為化眾生故,於無量劫修菩薩行。』是為第七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難伏難度,不知恩,不知報恩,為彼眾生故,發大莊嚴而自莊嚴,欲令一切眾生心得自在,隨意境界不生噁心,不於他所生煩惱心,是為第八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不依他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都無有人助我修習菩薩之行,但我一身盡未來際劫修菩薩苦行;積集一切諸佛正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身自清淨,亦令一切眾生清淨;自知境界,知他境界;我當悉同三世諸佛境界。』是為第九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菩薩摩訶薩如是知見,無有一法修菩薩行,無有一法滿菩薩行,無有一法調伏眾生,無有一法化度眾生;不見有法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不見有法過去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有法未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有法現在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一法過去說法,未來說法,現在說法,無有一法能說;法者亦無法可說,而菩薩摩訶薩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願之心。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入一切甚深諸法,行無所有行,而此菩薩摩訶薩,修習積聚善業善根,清淨一切諸對治法,智慧成滿,於唸唸中悉能積集長養一切諸善根法;若一切法無所有者,我有何義求無上道?是故不生恐怖驚畏之心,是為第十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須彌山王正直之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慧,須彌山王正直之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十?所謂:入無量一切眾生界,是為第一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入一切世界,不取虛妄,是為第二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知一切虛空界等,入十方一切世界無所障礙,是為第三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善入法界、入無礙、入不斷、入不常、入無量、入不生、入不滅、入知一切,是為第四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法師、聲聞、緣覺及一切眾生,所種善根;過去諸佛已成無上菩提善根,未來諸佛當成無上菩提善根,現在諸佛今成無上菩提善根,過去諸佛說法教化調伏成熟眾生善根,未來諸佛說法教化調伏成熟眾生善根,現在諸佛說法教化調伏成熟眾生善根;菩薩摩訶薩皆悉隨喜,長養積集如是等一切善根,心無厭足,是為第五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於唸唸中入過去世,觀察不可說劫;於一劫中,或百億佛出興於世,或千億佛、百千億佛、無量佛、阿僧祇佛、不可思議佛、不可稱量佛、無分齊佛、無邊際佛、不可說不可說佛、算數譬諭所不及佛,出興於世;彼諸如來及其眷屬菩薩大眾,諸聲聞僧,說法教化,壽命住持,種種法住,如一劫中,一切諸劫亦復如是;若無佛劫中有諸眾生,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種善根,亦悉了知;又睹眾生,種見佛善根得值未來無量諸佛;如是觀察,過去一切劫而無厭足,是為第六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入未來世觀察一切劫,知劫有佛,知劫無佛,知彼諸劫各有幾佛出興於世;世界如來名號何等,又知所度眾生多少,亦知如來壽命長短;如是入未來世一切諸劫,分別了知而無厭足,是為第七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入現在世,觀察十方一切世界;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諸世界中,一切如來捨家學道,往詣道場,菩提樹下藉菩提草,結跏趺坐,降魔官屬,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起入城邑,昇天宮殿,說微妙法,轉正法輪,調伏教化無量眾生;現如來無量自在神力,付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捨壽入無餘涅槃;如來滅後,大眾普會,結集經藏,護持正法,令久住世;為舍利故,起無量塔,種種莊嚴,恭敬供養;又化眾生,令見諸佛,聽受正法,憶念護持,智慧觀察,長養勝趣,深心充滿無量法界;於一切佛法而無錯謬。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如來皆悉如夢,而能往詣一切佛所,恭敬供養,不著自身、不著佛身、不著世界、不著大眾、不著聞法、不著諸劫,見佛聞法;觀察世界,解一切劫而無厭足,是為第八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不可說不可說劫,恭敬供養無量諸佛;於一一劫中,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佛;示現沒此生彼,以出三界;眾供養具,供養諸佛、菩薩、大眾及聲聞僧;諸佛滅後以無上供具,供養舍利;廣行大施,滿足一切眾生意願,所行大施不可思議;不求果報,為哀愍饒益攝取眾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恭敬供養一切諸佛;護持正法,化度眾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無厭足,是為第九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所,一切菩薩所,一切法師所,一向專求教菩薩法、菩薩威儀、菩薩隨順法、菩薩清淨法、菩薩長養法、菩薩調伏法、菩薩平等法、菩薩出生道,受持菩薩陀羅尼門;攝取一切眾生而為說法,調伏成熟,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發一切智心,得不退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順修習一切佛法,教化眾生而無厭足,是為第十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慧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悉能往詣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如來所,恭敬、禮拜、親近、供養,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不可思議諸如來所,聞法受持,正念不忘,智慧分別,長養勝趣,出生智慧,充滿十方,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不離此土,而於異剎示現受生,於一切佛法心不惑亂,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出生一法別相,分別知一切法,一切諸法究竟無一無異義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知息煩惱,知離煩惱,知斷煩惱,而善住修習菩薩諸行,不證實際,究竟到於實際彼岸,善學成就巧妙方便,本願成滿,心無疲厭,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心無處所,而說眾生心有處所,無著無行,修菩薩行,化度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一性,所謂:無性、無一、無異、無來、無去、不可稱量、不可讚歎、悉無實性,以一異求皆不可得;而菩薩摩訶薩決定了知此是佛法,是菩薩法,是緣覺法,是聲聞法,是凡夫法,是善法、是不善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染污法、是不染污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乃至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求佛不可得,求菩薩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眾生不可得,而亦不捨本願,教化一切眾生,成無上道;何以故?菩薩所修善根,欲令一切成無上道,善知眾生善根,善知眾生境界,善知教化眾生,善知一切眾生涅槃,修菩薩行,欲令一切大願成滿,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善巧說法而調伏之;巧妙方便示現涅槃,知實非虛亦非顛倒,而安住三世菩薩正法;不離如如,不住實際,亦不見眾生,亦不見眾生已受化、今受化、當受化;解我所行非為虛妄,解了無有,乃至一法可求得者,無生滅故,而菩薩所願皆悉不虛,無所依止,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不可思議諸佛一一佛所,聞不可說不可說受記法;名號各異,劫數不同。從一劫中次第聞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聞受記法;聞是法已,不驚、不怖、不畏,行菩薩行,心無疑惑;解如來智不可思議,如來所說,言無有二,本願滿足,隨應受化,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滿一切願,了達法界,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寶,住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慧寶。◎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金剛心莊嚴大乘。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諸法無有分際,不可究竟——菩薩發如是心——我當覺了三世一切諸法悉無有餘。』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於一毛端處有無量無邊不可數菩薩,何況一切法界耶——菩薩發如是心——我當發大莊嚴而自莊嚴,化度眾生皆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大般涅槃而般涅槃。』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無有分際——菩薩發如是大願——我當以無上清淨莊嚴,莊嚴此等一切世界,彼諸莊嚴皆實不虛。』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眾生無量無邊,無有分際,不可窮盡——菩薩發如是心——我當以諸善根迴向一切眾生,以無上大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諸佛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菩薩發如是心——我所種善根,迴向奉給供養一切諸佛,然後我乃成等正覺。』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見一切佛,聞所說法,發大歡喜心,不著自身及如來身,解知佛身非實、非虛,非有、非無,非有性、非無性,非色、非無色,非相、非無相,非生、非滅;解知如來實無所有,亦不壞有相,何以故?一切攝取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若有眾生訶罵毀辱,或截手、足、耳、鼻,或挑其目,或級其頭,菩薩不因此故生恚害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修菩薩行,攝取眾生,心不廢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不二法,善學菩薩所學清淨直心;於一切眾生無瞋恚心,忍住眾苦,心無加報,自身堪受一切眾苦,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未來世劫無量無邊,無有分際,不可窮盡——菩薩發如是心——我當盡一切未來世法界、虛空界等劫,於一世界行菩薩道教化眾生,如一世界,盡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世界亦復如是。心亦不驚、不怖、不畏,行菩薩行。何以故?菩薩法應如是為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為本,心清淨故能積集成滿一切善根;若心得自在,則能成就無上菩提,行菩薩行,滿足諸願,究竟教化一切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眾生不可得,心不可得,行不可得,過去不可得,未來、現在不可得,一切眾生不可得,有為、無為不可得,菩薩摩訶薩如是住寂靜,住甚深,住寂滅,住無諍,住不可言,住無二,住無等,住真實,住成就,住解脫,住涅槃,住實際;而亦不捨一切大願,不捨發一切智心,不捨修菩薩行,不捨教化眾生,不捨恭敬供養諸佛,不捨說法,不捨莊嚴一切世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出生大願故,善知如是法相,長養大悲無量功德,攝取眾生,不捨眾生。『一切諸法無有真實,凡愚眾生不知不覺;一切諸佛安住寂滅,演說正法,教化眾生;不捨大悲,一切眾生未得菩提,佛法未足,大願未滿;我本請一切眾生為無上大法施主,唱實語,不虛語,一切諸佛種姓語;發大願門心,發饒益一切眾生心,發長養一切善根心,發安住善巧方便心,發內身含受一切眾生心,發一切眾生所平等心,令一切眾生所願成滿,我當雲何未度眾生而捨大悲?』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發金剛心莊嚴大乘。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金剛心莊嚴大乘;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金剛智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大事。何等為十?所謂: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發大事。長養一切菩薩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發大事。一切如來滅度之後,悉取舍利起無量塔,種種妙寶以為莊嚴;以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末香、一切衣、一切蓋、一切幢、一切幡而供養之,受持守護諸佛正法,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發大事。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發大事。以諸佛剎無上清淨莊嚴,莊嚴一切世界,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發大事。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我當為一眾生,於一一世界盡未來際阿僧祇劫,修菩薩行;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出生大悲,令一切眾生安住菩提,乃至不生一念疲厭之心。』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發大事。我當於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恭敬供養彼諸如來,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發大事。彼諸如來滅度之後,我當悉取舍利而起塔廟;其塔高廣,與不可說諸世界等;造如來像,巍巍高大,如不可思議世界;於不可思議劫,以眾妙寶、幢幡、繒蓋、華香而供養之,乃至不生一念休息之心;教化眾生,受持守護,讚歎正法,亦無一念休息之心,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發大事。修習彼諸善根,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與一切諸如來等,逮得一切諸如來地,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發大事。我成菩提已,於一切世界不可說劫,說微妙法,示現如來不可思議自在神變;其身、口、意,未曾暫生疲厭之想,但發專念正法之心、如來力心、充滿一切眾生願心、大慈悲心、觀察諸法真實之心,安住實語,證寂滅法;一切眾生悉不可得,而亦不違一切諸業,隨順三世一切諸佛,究竟一切法界、虛空界,觀察諸法無所有相,不生不滅,具足成就一切諸佛無上大願,施作一切諸佛大事,悉能化度一切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發大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大事;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慧,不斷一切菩薩所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究竟大事。何等為十?所謂:恭敬供養一切如來究竟大事;隨所請眾生皆悉度脫究竟大事;專求一切諸佛正法究竟大事、長養一切善根究竟大事、出生一切諸如來法究竟大事、成滿一切清淨大願究竟大事、行一切菩薩行究竟大事、恭敬奉事一切善知識究竟大事、往詣一切世界佛所究竟大事、聞持一切諸佛正法,深入一切諸佛大眾究竟大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究竟大事;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智慧大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壞信。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佛不壞信、於一切佛法不壞信、於一切聖僧不壞信、於一切菩薩不壞信、於一切善知識不壞信、於一切眾生不壞信、於一切菩薩大願不壞信、於一切菩薩行不壞信、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不壞信、教化一切眾生成就菩薩巧妙方便不壞信。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壞信;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慧不可壞信。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授記。何等為十?所謂:專求解脫菩薩授記、諦滿諦辯菩薩善根菩薩授記、廣行菩薩無量諸行菩薩授記、現前菩薩授記、祕密菩薩授記、因自心得菩提菩薩授記、得法忍菩薩授記、教化成熟眾生菩薩授記、究竟一切劫菩薩授記、一切菩薩自在修行菩薩授記。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授記;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於一切佛所而得授記。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根迴向。何等為十?所謂: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願、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正直心、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行、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善根、一切善根迴向隨順善知識善根、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正念、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清淨、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住、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入成滿平等、一切善根迴向同善知識不壞深心;若如是同則無異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善根迴向;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無上善根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得智慧。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施自在智慧;樂一切佛法解脫自在智慧;深入一切如來無量無邊自在智慧;隨問能答滅一切疑自在智慧;深解實義自在智慧;解一切如來巧妙方便、深入一切諸佛解脫自在智慧;解一切佛所種少善根、必能滿足一切白淨善根、出生如來一切智自在智慧;具足成就菩薩不思議住自在智慧;於一念中悉能往詣不可說佛所自在智慧;覺悟一切諸佛菩提、深入一切法界、聞持一切佛法、深入一切如來莊嚴語言自在智慧。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得智慧;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如來無上自在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量無邊廣心。何等為十?所謂:發無量無邊廣心於一切佛;發無量無邊廣心度脫一切眾生;發無量無邊廣心令一切眾生、一切世、一切剎悉入法界;發無量無邊廣心觀一切法悉如虛空;發無量無邊廣心觀察一切菩薩諸行;發無量無邊廣心正念三世一切諸佛;發無量無邊廣心了達不可思議諸業果報;發無量無邊廣心嚴淨一切諸如來剎;發無量無邊廣心深入一切如來大眾,發無量無邊廣心觀察一切如來妙音。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無量無邊廣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佛法無量無邊智慧大海。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何等為十?所謂:分別數知一切法藏;出生一切法藏;普照一切陀羅尼法藏;分別解說一切法辯藏;於一切法覺不可說巧方便藏;示現一切佛自在力大神變藏;於一切法出生平等巧方便藏;不離常見一切佛藏;入不思議劫皆悉如幻巧方便藏;於一切諸佛菩薩歡喜恭敬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藏;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藏,則得一切諸佛大智慧藏,悉能度脫一切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順。何等為十?所謂:不謗一切佛法調順;於一切佛信不可壞調順;尊重恭敬一切菩薩調順;親近一切善知識調順;遠離一切聲聞、緣覺調順;長養菩薩一切三昧調順;平等觀察一切眾生調順;究竟成滿一切善根調順;悉能降伏一切諸魔調順;成滿一切波羅蜜調順。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調順;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大智調順。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何等為十?所謂:壽命自在,無量無邊不可說劫住持壽命故;心自在,出生阿僧祇三昧入深智故;莊嚴自在,以大莊嚴悉能莊嚴一切剎故;業自在,隨時受報故;受生自在,於一切剎示現生故;解脫自在,見一切世界諸佛充滿故;願自在,隨時隨剎成菩提故;神力自在,示現一切大神變故;法自在,示現無量無邊法門故;智自在,於唸唸中示現覺悟如來十力無所畏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自在;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菩薩究竟成滿一切智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何等為十?所謂:眾生自在,剎自在,法自在,身自在,願自在,境界自在,智自在,通自在,神力自在,力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自在。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眾生自在?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眾生自在。何等為十?所謂:度脫一切眾生自在;持一切眾生想自在;為一切眾生說法未曾失時自在;變化一切眾生自在;安置一切眾生於一毛道而不迫迮自在;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示現為王自在、於一切眾生中示現帝釋、梵王自在、於一切眾生中示現聲聞、緣覺不轉威儀自在、於一切眾生中示現行菩薩行自在、於一切眾生中示現佛身相好莊嚴、覺悟一切智力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眾生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剎自在。何等為十?所謂:令一切剎為一剎自在、令一切剎入一毛道自在、於一切剎深入無盡方便自在、於一切剎示現一身結跏趺坐充滿自在、令一切剎現入己身自在、神力震動一切佛剎不令眾生恐怖自在、以一切剎莊嚴莊嚴一剎示現自在、以一剎莊嚴莊嚴一切剎示現自在、一如來身及其眷屬皆悉充滿一切佛剎示現眾生自在、一切剎、小剎、中剎、大剎、廣剎、深剎、翻覆剎、俯剎、仰剎、平正剎,以此等剎示現眾生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剎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自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即是一法,一法即是一切法,而不違眾生法相自在;般若波羅蜜出生一切法,覺悟一切眾生無不了知自在;於一切法悉離法想,普令眾生入勝法自在;一切諸法入一方便,分別解說無量方便自在;一切諸法言語道斷,而能演說無量法門自在;於一切法巧方便,轉普門法輪無盡自在;一切諸法入一法門,於不可說劫,分別解說不可窮盡自在;一切法悉入佛法殊勝眾生自在;一切法示現無量無邊自在;一切法無礙、實際、無量無邊猶如幻網,於無量劫為眾生說不可窮盡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法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自在。何等為十?所謂:令一切眾生入己身自在;己身示現一切眾生身自在;一切佛身示現一佛身自在;一佛身示現一切佛身自在;一切剎置己身內自在;一法身充滿三世示現眾生自在;一身入三昧無量身起三昧自在;一身成最正覺,示現眾生等身自在;一切眾生身作一眾生身,示現一切眾生身自在;一切眾生身示現法身,法身示現一切眾生身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身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願自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菩薩願即是己願願自在;以一切佛願力菩提,示現眾生願自在;隨其所應,悉令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自在;於不可數阿僧祇劫大願不斷願自在;遠離識身不著智身,而示現一切身願自在;不捨己事而能成滿一切他事願自在;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令不退轉願自在;於一切阿僧祇劫修菩薩行,未曾斷絕願自在;於一毛道成等正覺,願力充滿一切佛剎,為一一眾生示現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願自在;說一句法,法雲普覆一切法界,震實法雷、耀明解脫電光、澍甘露法雨,充滿一切眾生心願願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願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境界自在。何等為十?所謂:菩薩在法界境界而示現在眾生境界、在佛境界而示現在眾魔境界、在涅槃境界而不離生死境界、在一切智境界而不離菩薩境界、在寂滅境界而不捨散亂眾生境界、在離一切虛妄境界而不離虛妄境界、在莊嚴力境界而示現非一切智境界、在無眾生實際境界而不捨化度一切眾生境界、在諸禪三昧解脫通明智離欲境界而示現一切世界受生、在如來行菩提莊嚴境界而示現聲聞緣覺寂靜威儀境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境界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自在。何等為十?所謂:無盡辯智自在;不惑一切陀羅尼智自在;法定知一切眾生諸根智自在;於一念中以無礙心智,悉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智自在;知一切眾生心、心使煩惱習氣隨病對治法智自在;於一念中深入如來十力智自在;無礙智知三世眾生隨時度脫智自在;於一念中成等正覺示現一切眾生智自在;於一眾生想了達一切眾生業行智自在;於一眾生音聲示現一切眾生音聲智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通自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示現身、一身境界通自在;於一如來大眾中坐聽受正法,悉能聞持一切諸佛大眾會法通自在;於一眾生一念境界成不可說無上菩提,一切眾生無不知者通自在;出一妙音皆能充遍一切世界,出生一切音聲各各別異,一切眾生無不開解通自在;於一念中示現盡過去際劫,一切眾生諸業果報無不知者通自在;令一切世界皆悉莊嚴通自在;觀察三世平等通自在;出生一切諸佛菩提及眾生願,放大法光明通自在;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帝釋、梵王,及一切聲聞、緣覺、諸菩薩等,悉恭敬尊重,善能護持諸如來力,一切善根通自在。佛子!略說菩薩平等觀察一切諸法通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通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力自在。何等為十?所謂:以不可說世界入一微塵神力自在;於一微塵中顯現一切法界等一切佛剎神力自在;於一毛孔皆悉容受一切大海,能持遊行一切世界,不令眾生有恐怖心神力自在;以一切世界內己身中,悉能顯現一切眾事神力自在;以一毛繫不可思議金剛圍山,悉持遊行一切世界,不令眾生有恐怖心神力自在;不可說劫示現一劫,一劫示現不可說諸成、敗劫,不令眾生有恐怖心神力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現水、火、風災成敗,不令眾生有恐怖心神力自在;一切世界水、火、風災壞時,悉能住持一切眾生資生之具神力自在;以不可思議世界置於掌中,遠擲他方過不可說世界,不令眾生有恐怖心神力自在;令一切眾生解一切佛剎猶如虛空神力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神力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自在。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力自在,不捨眾生,教化調伏故;佛剎力自在,以不可說莊嚴具,莊嚴顯現諸佛剎故;法力自在,令一切身入無身故;劫力自在,不斷一切菩薩行故;佛力自在,覺悟生死,長寢眾生故;行力自在,攝取一切菩薩行故;如來力自在,度脫一切眾生故;無師智力自在,自然覺悟一切法故;一切智力自在,一切智人智覺悟故;大悲力自在,不捨一切眾生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力自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眾生自在等十種自在。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自在者,欲成無上菩提,不成無上菩提,自在隨意;雖成菩提,而亦不斷菩薩諸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出生諸大願故,善巧方便示現無量自在法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遊戲神通。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於眾生身作佛剎身,而不壞眾生身,是為第一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佛剎身作眾生身,而不離佛剎身,是為第二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佛身示現聲聞、緣覺身,而不減如來身,是為第三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聲聞、緣覺身示現如來身,而不增長聲聞、緣覺身,是為第四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菩薩身示現無上菩提身,而不捨菩薩行,是為第五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無上菩提身示現菩薩身,而不減菩提身,是為第六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涅槃界示現生死相續不絕,而不著涅槃界,是為第七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生死界示現涅槃界,亦不究竟無餘涅槃,是為第八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正受三昧,行、住、坐、臥現諸威儀,而不捨於正受三昧,是為第九遊戲神通;菩薩摩訶薩於一佛所聞法受持,悉能往詣不可說佛所聽受正法,而不離本坐亦不分身、不起三昧,唸唸於一一三昧身門,出生不可說不可說三昧身門,一切諸劫猶可窮盡,菩薩出生三昧身門不可窮盡,是為第十遊戲神通。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遊戲神通;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遊戲神通。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勝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界以無量方便門普現眾生勝行;以無量莊嚴,莊嚴一切世界普現眾生勝行;知出生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化勝行;於如來身出生菩薩身,於菩薩身出生如來身勝行;於虛空界出生世界,於世界出生虛空界勝行;於生死界出生涅槃界,於涅槃界出生生死界勝行;於一眾生音聲出生一切佛法音聲勝行;於無量身門示現一身,於一身門示現分別一切諸身勝行;以一身充遍一切世界勝行,於一念中令一切眾生出生無量無邊法門,成等正覺勝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勝行;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行,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勝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何等為十?所謂:直心力,於一切世界無染著故;深心力,不壞一切諸佛法故;方便力,究竟菩薩一切行故;智慧力,知一切眾生諸心行故;願力,令一切眾生願滿足故;行力,盡一切未來際劫不斷絕故;乘力,出生普現一切諸乘不轉大乘故;遊戲神通力,於一毛道示現一切清淨世界,一切如來出興世故;菩提力,覺悟菩提與一切眾生念等故;轉法輪力,於一句法說一切眾生希望諸根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力;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力,則得一切諸佛一切智無上十力。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畏。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悉能聞持一切問難,作如是念:『十方一切世界有來問我,若不能答,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菩薩究竟一切無畏,安住無畏;一切眾生隨其所問,悉斷疑惑,是為第一無畏。菩薩摩訶薩一切語言音聲、一切文字,如來授記無礙辯才,究竟彼岸,作如是念:『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來問難我,若不能答,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悉能除滅一切疑惑,安住無畏,是為第二無畏。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空,離我、我所,無造、無造者,無知者,無命者,無長養者、無福伽羅,離陰、界、入,離諸邪見,心如虛空,作如是念:『一切眾生若能令我起身、口、意惡,無有是處。何以故?菩薩常離我、我所故;若生怖畏,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行菩薩行不可沮壞,是為第三無畏。菩薩摩訶薩為諸佛所護,成如來力,行如來行,如來威儀未曾轉易,作如是念:『若有能來訶我威儀,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於大眾中說微妙法,是為第四無畏。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淨,遠離眾惡,作如是念:『若有能來訶我身、口、意惡,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悉能教化一切眾生,是為第五無畏。菩薩摩訶薩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帝釋、梵王等常隨侍衛,尊敬供養,一切諸佛常護念之,菩薩作如是念:『一切眾魔、眷屬及諸外道,有見眾生來詣我所,能障礙我無上菩提,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安住無畏,歡喜修行菩薩行業,是為第六無畏。菩薩摩訶薩離癡正念,隨如來生,成就第一意根,作如是念:『一切諸佛所說正法,句身、味身隨順菩提,我若不能如法受持,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受持守護如來正法,是為第七無畏。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巧方便智慧,究竟菩薩諸力彼岸,清淨直心,教化眾生,發大菩提願;於眾生所起大悲故,於煩惱濁世而現受生、現受五欲,畜養妻子及諸眷屬,為化眾生故,菩薩復作是念:『我雖在此,不生惑亂障於菩提解脫三昧法門辯才;若能障礙,無有是處。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究竟彼岸;修菩薩行,安住菩提。一切世間受生惑亂所不能亂。若能惑亂,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是為第八無畏。菩薩摩訶薩捨離愚癡,知一切智;住菩薩道,乘於大乘;住一切智心力,示現聲聞、緣覺,不改威儀,菩薩作如是念:『我終不證聲聞、辟支佛道,我若受證,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安住無畏,悉能示現一切諸乘具足,究竟平等大乘,是為第九無畏。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諸白淨法,積集善根,成滿一切,諸願通明,堅住菩提,具足成滿菩薩諸行;於一切佛所頂受如來一切智記,教化眾生不捨菩薩行,作如是念:『其有眾生應受化者,若不能應時示現如來境界,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安住無畏,隨受化者,普為應現如來境界,而亦不斷菩薩願行,是為第十無畏。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畏;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畏,而亦不捨菩薩無畏。◎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五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共法。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修習六波羅蜜不由他悟,平等心施無所慳吝,持戒清淨遠離惡戒,忍辱成就心不可動,勤修精進於一切劫未曾退轉,深入禪定離一切亂,出生智慧遠離邪見。是為菩薩摩訶薩修習六波羅蜜,隨順波羅蜜道,不由他悟第一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攝一切眾生而饒益之,常以法施,於一切眾生和顏愛語遠離惡言,於一切眾生常起樂心真實利益,令一切眾生解悟菩提遠離噁心,具足成就平等實義,是為菩薩摩訶薩攝取眾生,隨順攝道,不由他悟第二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善解迴向,不求果報,隨順迴向諸佛菩提,不著一切世間三昧,迴向佛智饒益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善解迴向,專求一切諸佛善根、無上智慧饒益眾生,不由他悟第三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究竟彼岸,隨順世間、親近世間而無疲厭。正向聖行,遠離一切聲聞、緣覺出要之道,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不著己樂;善知一切諸禪解脫三昧、正受三昧,起於諸三昧而得自在。於生死中,心無疲厭,遊於生死如園觀想;安住一切諸魔宮殿,示現帝釋,梵王無量自在;於一切生死,慧光明淨、照除癡闇;於一切眾捨家出家,不著異見。示現一切世間書疏、文誦、談論、語言、算術、印法、一切娛樂,現為女身,才術巧妙能轉人心。於世間法、離世間法悉能問答,究竟彼岸;於世間事、離世間事,亦悉究竟到於彼岸;常觀眾生,示現一切聲聞、緣覺,不轉威儀,不忘大乘;於唸唸中,現成如來無上菩提,而亦不斷菩薩所行,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巧妙方便,到於彼岸,不由他悟第四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善知俱變三昧、翻覆三昧,遊戲智慧通明,究竟智慧彼岸。常在涅槃而現生死門,知無眾生際而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常在究竟寂滅彼岸而示現處熾然煩惱,常在金剛一妙法身而現眾生無量身門,常能正受諸禪三昧而現眾生五欲娛樂,常樂寂靜遠離三界而教化一切眾生長養善根,常樂正法而現百千天女圍遶共相娛樂,百福相好莊嚴其身而現貧賤鄙陋之形,常離諸惡長養善業而現受生一切惡道,究竟到於佛智彼岸而亦不捨菩薩智身。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智慧,一切聲聞、緣覺無能知者,何況一切童蒙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五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智慧為首,一切威儀、諸業清淨。成就大慈,永離殺心;乃至遠離邪見,具足正見,是為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隨智慧行第六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悲,不捨一切眾生,代一切眾生受諸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苦。利益眾生,心無疲厭,度脫一切諸群生界;於一切欲樂,心無染著;常為眾生滅諸苦陰,不捨大悲,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為一切眾生之所愛敬,帝釋、梵王、四天王等皆恭敬供養;一切眾生心常樂見,無有厭足。何以故?菩薩本修行業,心無染著,皆悉清淨,威儀具足故,一切眾生樂見無厭,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一切智心堅固正直,以大莊嚴而莊嚴之;雖至難處、諸惡人處、聲聞、緣覺處,終不退失一切智心清淨妙寶。譬如水珠名曰淨光,雖處濁水,寶性無異,能令濁水皆悉清淨;菩薩亦復如是,雖在眾難、諸惡人處、聲聞、緣覺處,終不捨離一切種智清淨寶心,令一切眾生滅除邪見、煩惱垢濁,住一切智清淨寶心,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九不共法。   「菩薩摩訶薩自覺智法到於彼岸,受無師記,離垢法繒以冠其頂,於如來所不捨恭敬供養之心,亦不捨離諸善知識,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不共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共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不共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業。何等為十?所謂:世界業,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故;如來業,奉給供養一切佛故;菩薩善友業,善根同故;眾生業,教化成熟一切眾生故;未來世業,攝取一切盡未來際故;神力業,不捨本處而能遊行一切世界故;淨光業,放無量無邊色光,一一光端悉有七寶清淨蓮華,一一華臺各有菩薩結跏趺坐,悉顯現故;三寶不斷業,一切諸佛滅度之後,受持守護佛正法故;變化業,遊十方說法化眾生故;持業,隨所發心示現眾生,令滿一切諸大願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業;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何等為十?所謂:菩薩不來身,於一切趣不受生故;菩薩不去身,一切趣求不可得故;菩薩不實身,如一切世間之所得故;菩薩不虛身,如諸世間解真實故;菩薩不盡身,未來際不可斷故;菩薩堅固身,一切眾魔不能壞故;菩薩不動身,一切眾魔及諸外道不能動故;菩薩相身,示現清淨百福相故;菩薩無相身,法相究竟無眾相故;菩薩普至身,悉與三世如來等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身;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身,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盡之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業。何等為十?所謂:以一身充遍一切世界菩薩身業;於一切眾生前,悉為現身菩薩身業;於趣趣中,悉現受生菩薩身業;遊行一切世界菩薩身業;往詣一切佛所及諸大眾菩薩身業;以一手掌悉能普覆一切世界菩薩身業;一切金剛圍山能以手磨悉如微塵菩薩身業;於己身中示一切眾生、一切佛剎成、壞菩薩身業;能以一身遍覆一切眾生菩薩身業;於己身中,普現一切嚴淨佛剎、一切眾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身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身業;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法,悉能開悟一切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何等為十?所謂:波羅蜜身,正向菩提故;四攝身,不捨眾生故;大悲身,代一切眾生受無量苦,無疲厭故;大慈身,救護一切眾生故;功德身,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身,一切諸佛金剛身故;淨法身,遠離諸趣生死故;方便身,普能示現一切眾生故;神力身,示現一切自在力故;菩提身,隨一切時成菩提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身;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身,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口。何等為十?所謂:柔軟口,安樂一切眾生故;甘露口,清涼一切眾生故;不虛口,說真實故;如實轉口,乃至夢中無虛言故;尊重口,一切釋、梵、四天王等恭敬尊重故;甚深口,顯現真實法故;堅固口,說無量法不可盡故;正直口,一切音聲具足辯故;莊嚴口,隨時、隨業報普示現故;一切智口,隨其所應度眾生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口;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口,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妙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業莊嚴菩薩口業。何等為十?所謂:樂聞如來清淨音聲淨菩薩口業;樂聞菩薩清淨音聲淨菩薩口業;不說一切眾生不樂聞語淨菩薩口業;於過去世離口四過淨菩薩口業;歡喜讚歎如來淨菩薩口業;於如來塔廟高聲讚佛如實功德淨菩薩口業;一向普施眾生正法淨菩薩口業;音樂歌頌讚歎如來淨菩薩口業;於諸佛所不惜身命聽受正法淨菩薩口業;一向不捨菩薩法師聽受正法奉給供養淨菩薩口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業淨菩薩口業,出生菩薩清淨口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出生如是清淨口業,則得十種守護。何等為十?所謂:諸天王及諸天守護,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羅伽王、梵王及諸梵天,一切諸佛法王所共守護。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出生清淨口業得十種守護;若菩薩摩訶薩出生如是清淨口業得十種守護者,則能成辨十種大事。何等為十?所謂:令一切眾生界皆悉歡喜;一切剎界無不聞知;悉能發起一切諸根;悉能清淨一切性界;拔出一切諸煩惱界;遠離一切諸習氣界;明淨一切諸直心界;長養一切諸深心界;充滿一切諸法性界;照明一切大涅槃界;是為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大地等心,持一切眾生諸善根故;大海等心,受持無量無邊諸佛智慧大法海故;須彌山王等心,令一切眾生安住無上善根故;摩尼寶心,遠離煩惱,淨直心故;金剛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故;堅固金剛圍山心,一切諸魔、外道不能壞故;蓮華等心,一切世法不能染故;優曇缽華等心,於一切劫難值遇故;淨日等心,除滅一切眾生愚癡曀障闇故;虛空等心,一切眾生無能量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心。何等為十?所謂:發度脫一切眾生心;發拔出一切眾生煩惱心;發斷除一切習氣心;發斷除一切疑惑;具足清淨無疑惑心;發除滅一切眾生苦惱心;發除滅一切惡道諸難心;發隨順一切諸佛教心;發一切菩薩所學心;發覺悟一切諸佛菩提,示現一切眾生非凡、愚所入心;發擊大法鼓音聲聞於一切世界,普照一切眾生諸根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發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滿心。何等為十?所謂:滿一切虛空界,眾生無邊故;滿一切法界,深入無量無邊故;滿一切三世,於一念中悉解脫故;滿一切佛,降神、受胎、出生、捨家、得道、轉正法輪,乃至大般涅槃悉明瞭故;滿一切眾生界,決定了知希望、習氣及諸根故;滿智慧光,隨順了知一切法界故;滿無量無邊,解一切法如幻網故;滿無生,一切諸法無自性故;滿無礙,自心、他心無障礙故;滿自在,於唸唸中現成菩提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心滿;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能成滿一切佛法無上、無量莊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根。何等為十?所謂:歡喜根,於一切佛信不壞故;樂菩薩根,覺悟一切佛菩提故;不退菩薩根,究竟一切事故;住菩薩根,安住一切菩薩行故;甚深根,覺般若波羅蜜巧方便故;不休息根,究竟一切眾生事故;金剛等根,決定了知一切法故;金剛光明焰根,普照一切佛境界故;不雜根,一切如來同一身故;無礙際根,深入如來十種力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根;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根,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淨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直心。何等為十?所謂:不染一切世間法直心;不染聲聞、緣覺直心;隨順菩提直心;不違一切智道直心;一切眾魔及諸外道不能沮壞直心;不染如來圓滿、清淨、智慧、直心;隨所聞法悉能攝取、受持直心;於一切受生處無所選擇直心;深入細微智慧直心;善巧修習一切佛法直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直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直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不退深心,長養一切諸善法故;離疑深心,解一切佛微密語故;正持深心,不捨菩薩大願行故;無上正直深心,深入一切諸佛法故;了達深心,於一切佛法得自在故;殊勝深心,深入種種方便法故;為首深心,於一切境界悉究竟故;自在深心,莊嚴一切三昧自在不斷絕故;具足深心,攝取本大願故;不捨深心,教化一切群生類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深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深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方便。何等為十?所謂:佈施方便,悉捨一切不求報故;學一切學,持一切戒,具行頭陀、威儀清淨方便,不輕他故;離一切纏、顛倒、瞋恚、我慢,忍一切眾生諸惡方便,遠離一切彼、我想故;精進不退方便,究竟身、口、意業,一切境界不忘失故;一切諸禪三昧解脫諸通方便,遠離一切五欲、諸煩惱故;正向智慧方便,長養一切功德,心無厭足故;大慈方便,說一切眾生無眾生故;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不捨大悲方便,解一切法無自性故;十力覺悟方便,決定無礙智,示現一切眾生故;轉不退法輪方便,轉至眾生心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方便;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方便。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樂修。何等為十?所謂:樂修最勝,尊重方便諸善根故;樂修莊嚴,出生種種諸莊嚴故;樂修廣事,心彌曠故;樂修寂滅,深入甚深方便法故;樂修無邊,發無量心故;樂修善持,一切諸佛所護念故;樂修不壞,一切魔業不能壞故;樂修決定,解了一切諸業報故;樂修現在,隨意能現自在神力大變化故;樂修聽受,於一切佛得授記故;樂修自在,隨意隨時成菩提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樂修;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修,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樂修。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深入世界。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一切世界;一蓮華座一如來身充滿一切世界;示現一切世界皆悉虛空;諸佛莊嚴,莊嚴一切世界;一菩薩身充滿一切世界;於一毛孔中安置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入一眾生身;一佛道場、一菩提樹充滿一切世界;一妙音聲充滿一切世界,隨其所應無不聞解,皆為歡喜。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解脫深入世界;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出生佛剎無上解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眾生性。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界入無身性;一切眾生界悉入一眾生身;一切眾生界悉入菩薩身;一切眾生界悉入如來性藏;一切眾生界悉入一眾生界;一切眾生界悉入諸佛法器;一切眾生界悉入帝釋、梵王,隨眾生形類而普示現;一切眾生界示現入一切聲聞、緣覺,不轉威儀;一切眾生界入菩薩功德莊嚴,莊嚴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界入如來相好莊嚴,色身寂靜,威儀示現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眾生性;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性,則得一切諸佛無上自在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習氣。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習氣、善根習氣、教化眾生習氣、見佛習氣、於清淨土受生習氣、菩薩行習氣、大願習氣、波羅蜜習氣、出生平等法習氣、種種分別境界習氣。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習氣;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除滅一切眾生煩惱習氣,得佛無上大智習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熾然。何等為十?所謂:熾然一切眾生界,教化究竟令成熟故;熾然世界,悉嚴淨故;熾然如來,究竟菩薩一切行故;熾然善根,積集如來功德諸相好故;熾然大悲,除滅一切眾生苦故;熾然大慈,令一切眾生安住如來無上樂故;熾然波羅蜜,積集菩薩諸莊嚴故;熾然巧方便,隨其所應悉示現故;熾然菩提,得無礙智故;略說菩薩皆悉熾然一切諸法,明達了知一切法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熾然;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究竟不斷菩薩諸行,除滅一切煩惱熾然,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熾然正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趣。何等為十?所謂:趣波羅蜜、趣學、趣智、趣實義、趣正法、趣出生善根、趣見佛、趣菩薩諸行門、趣無上菩提、趣轉法輪。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趣;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趣,則得一切諸佛無上趣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事,則能具足一切佛法。何等為十?所謂:深信善知識具足佛法;深信佛教具足佛法;不謗正法具足佛法;離放逸行、摧滅憍慢、巧妙方便迴向善根具足佛法;深信諸佛境界無量具足佛法;深入一切世界具足佛法;安住法界具足佛法;離諸魔界具足佛法;正念一切佛具足佛法;深信如來成就十力具足佛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事,則能具足一切佛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一切諸佛無上大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退失佛法應當遠離。何等為十?所謂:於善知識生憍慢心失佛法道;畏生死苦失佛法道;厭菩薩行失佛法道;厭惡受生失佛法道;樂著三昧失佛法道;於諸善根起疑惑心失佛法道;誹謗正法失佛法道;斷菩薩行失佛法道;樂求聲聞及緣覺乘失佛法道;起瞋恚心失佛法道,應當遠離。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退失佛法;若菩薩摩訶薩遠離此法,則得一切菩薩正趣離生,聖行正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離生。何等為十?所謂:出生般若波羅蜜菩薩離生;觀察一切眾生,遠離一切邪見,斷一切縛,度脫一切眾生菩薩離生;不念一切相亦不捨離著相眾生菩薩離生;不著三界亦復不著一切世界菩薩離生;永離煩惱而親近眾生菩薩離生;於諸法中得離欲法,常以大悲哀念眾生菩薩離生;現處眷屬令樂寂靜菩薩離生;離世界生,現此歿彼生,行菩薩行菩薩離生;行一切世間事而不染世法菩薩離生;決定了知無上菩提而亦不捨菩薩行願菩薩離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離生,永離世間;大聖正法,不共一切眾生及聲聞、緣覺;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菩薩十種決定法。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如來種姓中生;深入一切如來境界;深解一切諸菩薩行;正向一切諸波羅蜜;出生一切諸佛善根;安住一切如來無上姓中;安住一切諸佛淨力;隨順一切如來菩提;與一切佛共同一身;與一切佛同住而無有異。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決定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出生佛道法。何等為十?所謂:隨順善知識出生佛道法,同善根故;深信一切佛法出生佛道法,樂求如來無盡自在故;於一切大願得正希望出生佛道法,修習廣心故;決定了知己身善根出生佛道法,所行諸業無虛妄故;於一切劫修菩薩行出生佛道法,盡未來際無疲厭故;於阿僧祇世界諸處受生出生佛道法,善巧方便教化一切眾生故;修習不斷菩薩所行出生佛道法,長養大悲故;以無量心出生佛道法,於一念中充滿一切虛空界故;深入甚深諸大願行出生佛道法,本生善根不壞、不失故;善持守護一切如來種姓出生佛道法,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志常樂求無上菩提,長養一切善根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出生佛道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善男子十種名號。何等為十?所謂:菩薩名號,菩提智身故;摩訶薩名號,住大乘故;第一薩埵名號,最第一無間道法故;勝薩埵名號,覺勝菩提故;無比薩埵名號,智慧無比故;上薩埵名號,上精進故;無上薩埵名號,開示顯現無上法故;力薩埵名號,廣知十力故;無等薩埵名號,一切眾生無與等故;不思議薩埵名號,隨其心念覺菩提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得善男子十種名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道。何等為十?所謂:一道是菩薩道,不捨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薩道,出生智慧方便故。三道是菩薩道,空方便、無相際無際、無願三昧,三界無染故。四行是菩薩道,悔過除罪、隨喜功德、恭敬勸請無量諸佛、善知迴向故。長養五根是菩薩道,住有信根不可沮壞,發大精進,究竟一切事而不退轉,安住正念除滅亂想三昧,方便決定了知智慧境界,善巧分別故。六通自在是菩薩道:天眼,悉見一切世界有色眾生,死此生彼;天耳,悉聞一切諸佛所說經法,皆能受持廣為一切眾生解說;出生無礙知他心智,悉知一切眾生心念;宿命智通,悉知過去一切阿僧祇劫;長養善根身通自在,隨其所應現大神變;漏盡智通,知見實際生菩薩道不斷絕故。七念是菩薩道:念佛,於一毛道見一切佛教化眾生;念法,不離一如來眾,於一切佛所對面聞法悉能受持,隨應眾生諸根希望而度脫之;念僧,見不退轉菩薩大眾,令一切眾生常見菩薩大眾;念施行一切菩薩佈施,正念長養菩薩佈施功德;念戒,不離菩提心,一切善根迴向眾生;念天,念兜率陀天一生補處菩薩;念一切眾生,善巧方便智慧教化,悉令安隱隨順無上菩提故。八正道分是菩薩道,所謂:正見,遠離邪見;正思惟,正念一切智遠離虛妄;正語,隨順聖教、離口四過;正業,饒益教化一切眾生未曾失時;正命,安住四聖種成頭陀功德,具足淨威儀,遠離一切惡;正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修佛十力無所罣礙;正念,悉能憶持一切音聲,除滅世間一切亂想;正定,善巧方便,於一三昧,出生菩薩不可思議法門一切三昧故。九次第定是菩薩道,所謂:離欲、惡不善法因;覺觀起一切口業無所障礙;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令得一切智喜悅,遠離退過、休息喜悅;離世苦樂,常見諸佛;逮得無上菩提快樂;不動三昧出生四無色定;亦不離欲界、色界受生;正受滅盡三昧,而亦不息菩薩行故。如來十力是菩薩道,所謂:巧方便善知是處非處;善知一切眾生去、來、現在業因果報;善知一切眾生種種諸根,隨彼諸根而為說法;善知眾生無量諸性,善知一切眾生種種欲樂,隨應說法;菩薩淨身,皆悉充滿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世、一切劫,普現如來具足威儀而亦不捨菩薩所行善巧方便;知一切禪三昧解脫垢淨起;知時、非時出生菩薩無量法門;善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於一念中,善知三世一切阿僧祇劫;善知一切眾生除滅一切煩惱結使及諸習氣,而亦不捨菩薩行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道;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道,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巧方便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無量道、無量道具、無量修道、無量莊嚴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道故。何等為十?所謂:虛空界無量、法界無量、眾生界無盡無量、世界無分齊無量、阿僧祇劫無盡究竟無量、眾生語法無量、如來身無量、佛音聲無量、如來力無量、一切智無量。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量道。何以故?如虛空界無量,菩薩積集道具亦復如是;如法界無量無邊,菩薩積集道具亦復如是;如眾生界無盡無量,菩薩積集道具亦復如是;如世界無分齊無量,菩薩積集道具亦復如是;如一切劫算數不可盡,菩薩積集道具亦復如是;一切眾生悉共算數所不能盡;如一切眾生語言無量,菩薩積集道具出生智慧諸語言法亦復如是;如如來身無量,菩薩積集道具充滿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世、一切劫亦復如是;如佛音聲無量,出一言音皆悉充滿一切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知,菩薩積集道具亦復如是;如如來力無量,菩薩積集道具長養如來力亦復如是;如一切智無量,菩薩積集道具亦復如是。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道具;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量無邊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修道。何等為十?所謂:不著、不出修,身、口、意無忘失故;無增減修,知諸法真實故;非有、非無修,入非有、非無性故;如幻、如夢、如電、如響、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水中月修,於一切法無所著故;空、無相、無願修,見三界不捨長養諸善根故;不可言說修,不著法施設故;不壞法界修,決定了知一切法故;如實際不可壞修,如如虛空際平等至一切故;菩薩智修,不捨勇猛精進力故;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智平等修,於一切法悉除疑惑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修道;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一切智、巧方便修。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道。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不離欲界,悉能正受色、無色界禪定解脫,亦不因此於彼受生,是為第一莊嚴道。菩薩摩訶薩入聲聞道,亦不乘此道出於三界,是為第二莊嚴道。菩薩摩訶薩入緣覺道,亦不捨大悲,是為第三莊嚴道。菩薩摩訶薩雖百千天女眷屬圍遶,端嚴殊特、顏容無倫、技術悉備、音樂巧妙,菩薩聞此妙音,未曾暫捨諸禪解脫三昧,是為第四莊嚴道。菩薩摩訶薩與一切眾生設眾妓樂共相娛樂,乃至一念不捨諸禪解脫三昧,是為第五莊嚴道。菩薩摩訶薩不著一切世間諸法,究竟世間得到彼岸,度脫眾生,是為第六莊嚴道。菩薩摩訶薩安住正智修習正道;趣於邪道欲令眾生遠離邪道,於此邪道不取真實清淨之相,是為第七莊嚴道。菩薩摩訶薩遠離身、口、意惡業,常持淨戒,一向正求如來淨戒,示現一切凡愚童蒙眾生持戒威儀,為教化成熟犯戒眾生故;菩薩具足成滿一切清淨功德,正趣菩薩趣而現受生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及諸難趣,令彼眾生離惡趣故,而實菩薩不攝彼趣,是為第八莊嚴道。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法不由他悟,得無礙辯、明淨智慧,普照一切諸佛正法;安住一切諸佛自在,共一切佛清淨法身,具足成就一切堅固大人明淨正法;安住一切平等諸乘,向一切佛境界法門,一切眾生所應讚歎、恭敬、供養;為一切眾生作無上師,專求正法未曾捨離,示現於法有疑,示現師受恭敬供養和尚、阿闍梨,而實為一切天人無上法師。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善知方便住菩薩道,隨其所應方便示現,是為第九莊嚴道。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甚深智慧,究竟菩薩一切無上法行,一切如來以甘露法而灌其頂,究竟一切法自在彼岸。離垢無礙清淨法繒以冠其首,於一切世界普現如來無礙法身,轉不可壞清淨法輪;清淨法身於一切世界,無處不至;究竟一切法自在彼岸,具足成就一切菩薩自在之法;巧妙方便於一切剎示現受生,與三世佛共一境界而亦不斷菩薩所行;不捨菩薩法,不轉菩薩業,不捨菩薩道,未曾廢捨菩薩威儀,不捨菩薩熾然,不捨善巧方便,不離菩薩事;修菩薩行,心無疲厭,不離菩薩受持法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不捨菩薩行,觀察眾生,是為第十莊嚴道。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莊嚴道;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道,則得一切諸佛無上道寶莊嚴,而不捨菩薩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足。何等為十?所謂:淨戒足,積集成滿一切大願故;精進足,積集一切菩提枝至不退轉故;諸通足,隨眾生願令歡喜故;身通足,不離一坐而能悉詣一切佛剎故;深心足,究竟一切勝妙法故;堅誓足,所求諸事悉究竟故;攝右法足,不違一切尊重教故;聞法無厭足,聞持一切佛所說法無疲倦故;如法資生具足,入一切眾諸根無異故;正向菩薩行足,離一切惡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足;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足,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勝足,能一舉足皆悉遍至一切世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手。何等為十?所謂:信手,於一切佛所說正法,一向信心究竟受持故;不著財施手,有來乞者令歡喜故;先意善來問訊手,右掌相顯現故;恭敬供養一切佛手,長養無量功德無疲厭故;善解多聞手,除一切眾生諸疑惑故;遠離三界離生寂靜手,拔欲污泥眾生類故;安置彼岸手,救濟四流漂沒眾生故;離吝法手,盡能開說一切法故;一切世間離世間諸論智手,除滅一切身心病故;智慧寶手,除滅一切煩惱癡闇,示現一切不可稱說法光明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手;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手,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之手,能以一掌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腹。何等為十?所謂:離諂曲腹,直心清淨故;離幻偽腹,身、口、意業皆真正故;不為事腹,離藏惡故;無窮盡腹,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滅煩惱腹,智明淨故;清淨心腹,離一切惡故;觀察一切食想腹,正念真實法故;觀察一切行腹,善覺緣起故;善覺一切道腹,具足成就正希望故;離一切煩惱諸邪見腹,令一切眾生得如來腹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腹;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腹,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之腹,悉能容受一切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何等為十?所謂:不斷如來種姓是菩薩藏,廣說佛法長養無量諸善法故;受持守護如來正法是菩薩藏,開示眾生大智明故;長養僧寶是菩薩藏,攝取不退正法輪故;覺悟正定眾生是菩薩藏,度脫眾生不失時故;教化成熟不定眾生是菩薩藏,善根相續因不斷故;發大悲心救護邪定眾生是菩薩藏,起彼未來善根因緣故;滿足如來十力不可沮壞是菩薩藏,降伏眾魔具足成就不退善根故;住四無畏大師子吼是菩薩藏,令一切眾生悉歡喜故;得佛十八不共法是菩薩藏,一切智慧無不至故;平等覺悟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一切佛是菩薩藏,於一念中深入平等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藏;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藏,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善根大智慧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勇猛心,所發事業悉究竟故;無懈怠心,積集相好諸善根故;勇健力心,摧伏一切諸惡魔故;正思惟心,除滅一切煩惱垢故;不退轉心,往詣道場究竟菩提故;性清淨心,覺心無所至、無所著故;知眾生心,隨眾生性令彼覺悟得解脫故;入大梵天住住佛法心,種種眾生性悉救護故;空無相無願無行心,遠離相見不著三界故;金剛莊嚴心,眾生數等魔乃至不能動一毛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心;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心,則得一切諸佛無上金剛藏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何等為十?所謂:大慈莊嚴,救護一切眾生故;大悲莊嚴,堪忍一切苦故;大願莊嚴,所可發願悉究竟故;迴向莊嚴,建立一切諸佛功德妙莊嚴故;功德莊嚴,饒益一切眾生故;波羅蜜莊嚴,度脫一切眾生故;智慧莊嚴,除滅一切眾生煩惱愚癡闇故;方便莊嚴,出生普門諸善根故;一切智心堅固不亂莊嚴,不樂異乘故;決定莊嚴,於正法中滅疑惑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莊嚴;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莊嚴,降一切魔。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器仗。何等為十?所謂:遠離慳吝惠施心仗,除滅一切慳貪垢故;持戒仗,拔出一切諸惡戒故;平等觀察一切法仗,遠離一切虛妄法故;智慧仗,除滅眾生諸煩惱故;正命仗,遠離一切諸邪命故;方便仗,一切示現故;略說貪、恚、癡一切煩惱是菩薩仗,以煩惱門化眾生故;生死仗,不斷菩薩行教化眾生故;說實法仗,一切無著故;一切智門仗,不離菩薩行門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器仗;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除滅一切眾生長夜積集煩惱、結使、習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頭。何等為十?所謂:涅槃首,無見頂故;恭敬尊重首,一切世間,天人恭敬供養故;深妙首,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最第一故;一切善根首,三界眾生應供養故;荷負一切眾生首,得無上金剛頂故;無量無邊首,攝取一切最勝法故;般若波羅蜜首,樂法王法故;方便首,示現一切眾生平等首故;教化成熟一切眾生首,為一切眾生無上師故;守護如來正法首,不斷三寶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頭;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頂。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眼。何等為十?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故;法眼,見一切法真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分別一切法故;明眼,見一切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礙眼,見一切法無障礙故;普眼,平等法門見法界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眼;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眼,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眼。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耳。何等為十?所謂:聞讚歎聲,斷除貪愛;聞毀訾聲,斷除瞋恚;聞聲聞、緣覺聲,不起求心;聞菩薩道聲,發起歡喜奇特之心;聞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阿脩羅、一切難處貧苦音聲,發起大悲莊嚴而自莊嚴;聞天人趣勝妙音聲,觀一切法皆悉無常;聞佛功德音聲,勤修精進究竟滿足一切功德;聞波羅蜜、四攝、菩薩、經藏音聲,發究竟心到於彼岸;聞十方世界一切音聲,悉了如響。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常正受法耳,而亦不捨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耳;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耳,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耳。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鼻。何等為十?所謂:所聞穢氣,觀察不臭所;聞香氣,觀察不香所;聞香臭,觀察平等;聞非香、非臭,觀察捨離;聞衣服、床褥、臥具及身肢節香,則知彼人貪恚愚癡等分煩惱;聞大寶藏諸藥草香,悉能了知一切寶藏;聞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處眾生之香,悉能了知諸根本行;聞聲、聞施戒、聞慧香,住一切智心未曾散亂;聞一切菩薩行香,攝取如來智地;聞一切佛智境界香,不斷菩薩所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鼻;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鼻,則得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無上清淨鼻。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舌。何等為十?所謂:分別解說一切眾生無盡行舌;分別解說無盡法舌;讚歎諸佛無盡功德舌;無盡辯舌;演說無盡大乘法舌;普覆十方虛空界舌;普照一切佛世界舌;平等讚歎一切眾生舌;隨順諸佛令歡喜舌;降一切魔及諸外道,除滅一切生死煩惱,悉令眾生至涅槃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舌;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舌,則得諸佛無上大金剛舌,普覆一切世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身。何等為十?所謂:人身,教化成熟一切人故;非人身,教化成熟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故;天身,教化成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故;學身,示現學地故;無學身,示現阿羅漢地故;緣覺身,教化令入緣覺地故;菩薩身,積集大乘故;如來身,授如來智記故;摩□摩身,巧方便出生無量功德故;無漏法身,以少方便普現一切眾生身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身;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身,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法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意。何等為十?所謂:上首意,出生一切善根故;隨順佛教意,如說修行故;深入意,解一切佛法故;內意,深入眾生希望故;不亂意,不為煩惱所亂故;清淨意,不受垢染故;善調伏意,不失時故;正思惟業意,遠離一切惡故;調伏諸根意,於境界中諸根不馳騁故;深定意,佛三昧不可稱量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意;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意,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所謂:聞法行,樂聽受法故;說法行,利益眾生故;不隨愛、瞋、癡、怖行,調伏自心故;欲界行,教化成熟欲界眾生故;色、無色界三昧行,令速轉故;義法行,速成淨慧故;一切趣行,教化眾生故;一切佛剎行,恭敬、禮拜、供養一切佛故;涅槃行,斷生死相續故;成滿諸佛行,不斷菩薩行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行;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行,則得一切諸佛行、非行、如來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住。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住,未曾忘失故;波羅蜜住,不厭功德故;樂聞正義住,明淨智慧故;阿練若處住,成就諸大三昧故;隨順一切智頭陀威儀四聖種住,少欲知足故;隨順住,順正法故;親近如來住,成滿佛威儀故;諸明住,滿足大智故;無生忍住,受記滿足故;道場菩提住,滿足力無畏一切佛法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住;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住,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一切智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坐。何等為十?所謂:轉輪王坐,興十善故;四天王坐,欲於一切世界諸佛正法得自在故;帝釋坐,於一切眾生最第一故;梵天坐,自心、他心得自在故;師子坐,分別演說甚深義故;正法坐,欲明陀羅尼諸力辯故;堅固三昧坐,究竟大誓故;大慈坐,令噁心眾生悉歡喜故;大悲坐,能忍一切諸苦惱故;金剛坐,調伏眾魔諸外道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坐;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坐,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尊坐。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臥。何等為十?所謂:寂靜臥,身心憺怕故;禪定臥,正念思惟觀諸法故;諸三昧臥,身心柔軟故;梵天臥,不惱自他故;思惟業臥,後心無悔故;順正法臥,不可傾動故;正道臥,善知識覺悟故;妙願臥,善知迴向故;一切事畢臥,所作究竟故;捨方便臥,究竟本事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臥;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道臥,悉能覺悟一切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住。何等為十?所謂:大慈住,等心觀察一切眾生故;大悲住,不輕未學眾生故;大喜住,滅憂惱故;大捨住,有為、無為悉平等故;一切波羅蜜住,菩提心為首故;一切種空住,善解諸法故;無相住,離生受證不退轉故;無願住,捨受生故;念慧住,忍法成滿故;一切法平等住,得授記法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住;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住,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礙住。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所謂:正念行,滿足四念處故;諸趣行,正覺法趣故;慧行,隨順諸佛故;波羅蜜行,滿足一切智故;四攝行,教化成熟諸眾生故;生死行,長養一切諸善根故;一切眾生言戲行,拔出眾生故;貪熾然行,覺悟一切眾生諸根故;巧方便行,長養般若波羅蜜故;道場行,覺一切智不斷菩薩行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行;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行,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觀察。何等為十?所謂:觀察善業,乃至微色,悉照見故;觀察死此生彼,不著一切眾生故;觀察一切眾生諸根,決定了知無根法故;觀察妙法,法界不可壞故;觀察現前於一切佛法,修佛眼故;觀察智慧,隨器說法故;觀察無生法忍,決定得佛法故;觀察不退佛地,除滅一切煩惱,超出三界、二乘地故;觀察甘露灌頂法地,於一切佛法得自在不動故;觀察佛三昧,於一切十方作佛事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觀察;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觀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周遍觀察。何等為十?所謂:周遍觀察諸來求者,慈心施與滿彼意故;周遍觀察諸犯戒者,安置如來清淨戒故;周遍觀察害心眾生,安置如來堪忍力故;周遍觀察諸懈怠者,令彼眾生勤修精進究竟大乘故;周遍觀察亂心眾生,除彼亂心安置如來一切智地故;周遍觀察愚癡眾生,除彼疑惑一切有見故;周遍觀察諸善知識,隨如來教住佛法故;周遍觀察隨所聞法,具足成就無上義故;周遍觀察一切眾生,不捨大悲故;周遍觀察一切佛法,覺一切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周遍觀察;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周遍觀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奮迅。何等為十?所謂:色奮迅,於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一切眾中現最勝故;象奮迅,示現象寶心故;龍奮迅,興大法雲普覆一切,曜明解脫電光,震實義雷,降諸根力覺意禪定解脫三昧甘露法雨故;大金翅鳥王奮迅,壞滅愚癡闇曀□膜消竭愛水,於大苦海搏撮煩惱諸惡龍故;師子奮迅,安住無畏,被執平等大智鎧仗,摧伏眾魔諸外道故;勇健奮迅,能於生死大戰陣中,摧滅一切煩惱大怨敵故;智慧奮迅,決定了知陰界諸入十二緣起,現一切佛自在法故;陀羅尼奮迅,聞持一切法未曾忘失,廣為群生分別說故;辯才奮迅,分別一切句身、味身無所罣礙,隨問即答,悉令歡喜,言不虛故;如來奮迅,坐師子座,降伏眾魔,調伏外道,滿足一切智,具一念相應慧,所得、所知、所覺、所成,皆悉覺知成無上菩提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奮迅;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自在奮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師子吼。何等為十?所謂:我必成佛,是菩提心師子吼;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是大悲師子吼;守護受持不斷三寶性,是報如來恩師子吼;令一切佛剎皆悉清淨,是究竟大誓師子吼;除滅一切惡道諸難,是自持淨戒師子吼;滿足如來身、口、意相好莊嚴,是積集功德無厭足師子吼;成滿一切諸佛智慧,是積集智慧眾具無厭足師子吼;除滅一切魔事專求正道,是除滅煩惱師子吼;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無命、無福伽羅空無相,願觀一切法淨如虛空,是於一切法得無生忍師子吼;一生補處菩薩摩訶薩,嚴淨震動一切佛剎,釋、梵、四天王鹹悉請求降神下生,以無礙慧眼普觀世間一切眾生無勝我者,示現出生遊行七步大師子吼;我於世間最勝第一,我永究竟生老死法,是如說修行師子吼。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師子吼;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師子吼。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施。何等為十?所謂:平等心施,無惡眾生故;隨意施,滿一切願故;無亂心施,不退轉故;隨應供施,分別了知福伽羅故;不選擇施,不求果報故;一向施,於一切物心無著故;內外一切施,究竟清淨故;迴向菩提施,遠離有為無為故;教化成熟眾生施,乃至道場不捨離故;三種圓滿清淨施,施者、受者、財物平等清淨如虛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施;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施,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施。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戒。何等為十?所謂:身淨戒,防護身三惡故;口淨戒,遠離口四過故;心淨戒,永離貪恚諸邪見故;具一切淨戒,於天人中最勝妙故;守護菩提心淨戒,不樂小智故;守護如來所說淨戒,乃至微細罪大怖畏故;微密淨戒,善拔犯戒諸眾生故;不作一切惡淨戒,積集一切諸善法故;遠離一切有見淨戒,於戒無著故;守護一切眾生淨戒,出生大悲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戒;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戒,則得一切諸佛遠離眾惡無上淨戒。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忍。何等為十?所謂:若他罵辱悉能堪忍,護彼心故;若他刀杖加害亦能堪忍,護彼我故;知一切瞋恚忍,自然不動故;自在處忍,能害不害故;眾生歸趣忍,不惜身命故;遠離我慢忍,不輕未學故;割截肢節忍,觀察如幻故;一切惡事忍,離自他想故;煩惱忍,遠離煩惱境界故;隨順一切菩薩方便智忍,得無生忍,於一切智境界不由他悟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忍;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忍,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法忍,不由他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精進。何等為十?所謂:淨身業精進,恭敬、供養、奉給一切諸佛菩薩,尊重福田,不退轉故;淨口業精進,聞持一切諸佛正法,未曾忘失,讚歎如來,隨所聞法廣為人說,無疲倦故;淨意業精進,巧方便入慈悲喜捨禪定解脫三昧,相續起無退轉故;淨直心精進;遠離諂曲正直一切事,一切方便究竟不退轉故;淨深心精進,常趣勝趣,積集無上智慧白淨法故;行不虛妄淨精進,攝取佈施、戒、忍、多聞及不放逸,乃至道場不中息故;降伏一切眾魔怨敵淨精進,悉能除滅貪、恚、愚癡、煩惱、邪見,諸纏障蓋故;滿足慧光淨精進,有所施作悉善思惟,心無中悔,究竟眾事得一切佛不共法故;無所染著淨精進,離心境界身、口、心相非相甚深法門,普觀境界決定了知真實如如故;具足成就法明淨精進,次第進入一切諸地,於諸佛所得甘露灌頂,受法王記無漏法身,現捨天壽降神世間,出家、成道、轉淨法輪、入大涅槃,究竟具足普賢行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精進;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淨精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禪。何等為十?所謂:常樂出家淨禪,捨離一切有故;親近善知識淨禪,諮受修習正法道故;樂阿練若處淨禪,遠離我、我所法故;離言戲憒鬧處淨禪,樂寂滅故;心柔軟淨禪,諸根不亂故;智慧寂靜淨禪,一切音聲諸禪定刺不能亂故;七覺八道淨禪,於一切智境界智慧決定故;離味禪等諸煩惱垢淨禪,不取欲界故;諸通明內淨禪,決定了知一切眾生諸根故;以少方便現前遊戲神通淨禪,如來三昧不可稱量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禪;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禪,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淨禪。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慧。何等為十?所謂:知因淨慧,不壞果報故;解一切緣淨慧,不壞和合故;解一切法不常不斷淨慧,了緣起如如故;拔出一切邪見淨慧,不取眾生相故;解一切眾生心、心所行淨慧,觀一切法皆如幻故;諸辯勝智淨慧,隨問能答無罣礙故;降伏眾魔及諸外道出過聲聞、緣覺淨慧,深入如來方便智故;見一切佛清淨法身、見一切眾生皆悉清淨、見一切法皆悉寂滅、見一切世界皆悉虛空淨慧,於一切相智慧無礙故;攝取一切陀羅尼,辯諸波羅蜜巧方便淨慧,得一切勝智故;一念相應金剛智,覺一切法平等淨慧,具足成就無上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慧;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慧,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慈。何等為十?所謂:等心淨慈,不選擇眾生故;饒益淨慈,於一切眾生有所施作,悉能辦故;救護淨慈,究竟度脫一切眾生,生死嶮難故;哀愍不捨一切眾生淨慈,長養有為善根故;解脫淨慈,滅一切眾生諸煩惱故;出生菩提淨慈,令一切眾生樂求菩提故;於一切眾生無礙淨慈,放無量光明普照眾生故;虛空淨慈,救護一切眾生故;法緣淨慈,覺悟真實法故;無緣淨慈,證取菩薩離生法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慈;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慈,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慈。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悲。何等為十?所謂:不共淨悲,自大悲故;不厭淨悲,代一切眾生受大苦故;處一切惡道淨悲,受生死度眾生故;一切天人中受生淨悲,示現一切法悉無常故;為邪定眾生淨悲,於無量劫大誓莊嚴不捨離故;不著己樂淨悲,與眾生樂故;不求報淨悲,自心清淨故;除滅一切眾生倒惑淨悲,說實法故;知一切法自性清淨,空無所有,客塵所染,菩薩於彼而起淨悲,說真淨法故;解一切法如虛空足跡,眾生癡曀不知真實,菩薩於彼而起淨悲,欲令眾生發大乘心,究竟涅槃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悲;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悲,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悲。◎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二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喜。何等為十?所謂:發菩提心淨喜;捨一切所有淨喜;於犯戒人不生噁心,教化成就淨喜;於一切諍訟眾生,悉令和合得無上智淨喜;不惜身命守護正法淨喜;遠離五欲常樂正法淨喜;令一切眾生不著資生之具,常樂正法淨喜;見一切佛恭敬供養無有厭足,而不壞法界淨喜;令一切眾生常樂禪定解脫三昧相續淨喜;令一切眾生專求寂靜,除滅亂想得無上慧,遠離邪見滿足諸願,究竟菩薩苦行淨喜。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喜;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喜,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喜。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淨捨。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恭敬供養不生愛著,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瞋恚淨捨;常行世間,不為八法之所染污淨捨;於器知時,於非器不生噁心淨捨;不求聲聞、緣覺、學、無學淨捨;遠離五欲一切煩惱,乃至不生一念噁心淨捨;不歎修行二乘及厭生死淨捨;遠離世間語、非涅槃語、非離欲語、戲笑語、惱他語、聲聞緣覺語、乃至一切障菩提語淨捨;若有眾生待時受化,菩薩淨捨;若有眾生應受佛化,菩薩淨捨;菩薩摩訶薩遠離二法,無上、無下、無取、無捨、無虛、無實,觀察平等安住真實得忍淨捨。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淨捨;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捨,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捨。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義。何等為十?所謂:多聞義,如說修行故;法義,善巧方便分別解故;空義,解第一空故;寂滅義,令一切眾生離生死故;不可說義,一切語言無所著故;如義,一切三世等觀察故;入法義,悉一味故;如來義,順如來故;實際義,覺真實故;大般涅槃義,滅一切苦,不斷菩薩行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義;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義,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一切智義。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真實法,如說修行故;無害法,遠離瞋恚故;無諍法,除滅一切諸煩惱故;寂滅法,離熾然故;離欲法,永離欲垢諸煩惱故;不虛法,離虛妄故;不生法,一切諸法悉虛空故;無為法,離三相故;性淨法,自然清淨故;報身煩惱滅無餘涅槃法,行菩薩行受持不捨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之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功德具。何等為十?所謂:勸發眾生起菩提心是功德具,不斷三寶故;隨順十種迴向是功德具,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故;智慧正教是功德具,於三界功德最殊勝故;心無疲厭是功德具,度脫一切眾生到彼岸故;悉能捨離內外所有是功德具,於一切物悉無著故;相好滿足,精進不退是功德具,止心馳騁故;不輕三品善根是功德具,善巧方便迴向菩提故;於邪定犯戒眾生不起輕慢,增長大悲是功德具,顯現大人法故;恭敬供養一切如來,於一切菩薩起如來想,於一切眾生所作究竟是功德具,長養守護正直心故;菩薩摩訶薩於阿僧祇劫,具足修習一切善根,皆悉能捨,與一眾生,心無憂悔,如一眾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為第十虛空界等大功德具,具足成就廣大智慧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功德具;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功德具。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具。何等為十?所謂:親近真實多聞善知識,恭敬、尊重、禮拜、供養、奉給、隨順,不違其教,是第一智具,遠離諂曲故。離慢下意,心無放逸,身、口及意皆悉柔軟,無有輕躁,心常歡喜,護持淨戒,和顏愛語,先意問訊,遠離邪偽,是第二智具,自然成就佛法器故。安住念慧,不捨正覺,除滅亂想,修習六念,行六和敬,不求其報,是第三智具,出生長養十種智故。樂法樂義,勤修正法,學無厭足,遠離世論及世間語,樂聞離世間語,遠離小乘,樂求大乘,是第四智具,修習正念,不可思議故。正求六波羅蜜,受持修習,具足成就四種梵住,順諸明法,能問智人;遠離惡趣,專向善趣,慈心調伏,離訶責譏論,防護他心,是第五智具,如說修行諸佛真實法故。常樂出家,不樂三界,守護自心,遠離三覺,不生噁心,身、口及意,皆悉柔軟,善知心性,是第六智具,令自、他心俱清淨故。觀陰如幻界、如毒蛇入、如空聚,觀一切法如化如焰、水月鏡像、如夢、如電、如呼聲響、如旋火輪、如空中字、如因陀羅陣、如日月光、非常非斷、無來、無去、無住,深心信解,不起誹謗,是無生住滅第七智具,具足成就一切法空淨智慧故。無我、無眾生、無福伽羅、無思、無義、無貪恚癡、無所有、無毀、無譽、無取、無捨、無主、無行,究竟涅槃,若菩薩摩訶薩聞此深法,能信能解,除滅疑惑,是第八智具,究竟具足深解脫故。以正方便思惟止觀,調伏諸根,一切諸法無所造作;無生無為,皆悉寂滅,眾生計我者,究竟無所有、無縛、無脫、無身口心、亦無精進,觀察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心、一切行,無前無後,皆悉平等,是第九智具,遠離一切相,究竟到彼岸故。菩薩摩訶薩善知緣起故,見法清淨;見法清淨故,見剎清淨;見剎清淨故,見虛空清淨;見虛空清淨故,見法界清淨;見法界清淨故,則見智慧;是第十智具,積集一切智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具;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一切法中,無上無礙清淨大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足。何等為十?所謂:深知佛法明足;一切法中除癡闇明足;遠離邪見明足;慧光清淨普照諸根明足;正方便勤修精進明足;深入菩薩真諦,正趣離生明足;滅煩惱業,成就盡智、無生智明足;思惟淨慧清淨天眼明足;清淨憶念,念宿命明足;具足淨地清淨諸明,除滅諸漏,漏盡智明足。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明足;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一切法中,無上大明。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求法。何等為十?所謂:直心求法,離於諂曲虛偽心故;精勤求法,離懈怠故;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求法,不求資生具故;為饒益一切眾生求法,不自利故;為深入智慧求法,不輕彼故;欲令正法常堅固求法,不樂世間故;為愍悼眾生求法,不捨菩提心故;為隨一切眾生所問能答求法,悉能除滅諸疑惑故;為具滿佛法求法,不樂餘乘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求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法中無上無礙智,不由他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瞭法。何等為十?所謂:隨順世間明瞭法,為欲長養一切世間凡夫善根故;無礙不壞信明瞭法,解法真性,信行人故;安住法界明瞭法,解法行人故;遠離八邪,向八正道明瞭法,解八人故;除滅眾結,斷生死漏,見真實諦明瞭法,解須陀洹故;觀味是患,還來受生明瞭法,解斯陀含故;乃至須臾不樂三界,不著受生,專求盡漏明瞭法,解阿那含故;六通自在,遊八解脫,隨意正受九次第定諸辯明瞭法,解阿羅漢故;常樂寂靜,因外緣解知足少事,不由他悟,成就智慧明瞭法,解緣覺故;成就勝智,諸根明利,心常解脫,長養無量功德智慧,滿足諸佛十力、四無所畏,一切佛法明瞭法,解菩薩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明瞭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明瞭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向法。何等為十?所謂:隨順恭敬善知識向法;覺悟諸天向法;於一切佛常懷慚愧向法;哀念眾生不斷生死向法;究竟一切事,不起虛妄心向法;遠離餘乘,專修菩薩大乘向法;遠離邪道,專求正道向法;降伏眾魔,滅除煩惱向法;安住佛地,知一切眾生諸根,隨應聞法,廣為演說向法;安住無量無邊清淨法界向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向法;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向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為十?所謂:五陰魔,貪著五陰故;煩惱魔,煩惱染故;業魔,能障礙故;心魔,自憍慢故;死魔,離受生故;天魔,起憍慢放逸故;失善根魔,心不悔故;三昧魔,味著故;善知識魔,於彼生著心故;不知菩提正法魔,不能出生諸大願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魔;應作方便,速遠離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噁心佈施,瞋持戒者,是為魔業;棄捨惡性懈怠眾生,輕慢厭惡亂心無智眾生,是為魔業;慳惜正法,訶責法器眾生,貪求利養,為人說法,為非器人說深妙法,是為魔業;不聞波羅蜜,雖聞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無上菩提,是為魔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為魔業;於菩薩所起瞋恚心,說其過惡,斷彼利養,常求罪釁,惡眼視之,是為魔業;誹謗正法,不聞契經,聞不讚歎,若有法師說法,不能恭敬、下意、自謙,我說是義,彼說非義,是為魔業;學世間論,巧於文字,善於句味,手筆文誦,樂說二乘,隱覆深法,開演雜語,於非器所說甚深法,遠離菩提,安住邪道,是為魔業;已度已安者,親近恭敬而供養之,未度未安者,永不親近恭敬供養,亦不教化,是為魔業;墮增上慢,增長諸慢,輕蔑眾生,不求正法真實智慧,諸根散亂,難可化度,是為魔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魔業;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正求佛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何等為十?所謂:親近善知識捨離魔業;不自尊舉、不自讚歎捨離魔業;信佛深法,不生誹謗,捨離魔業;未曾忘失一切智心捨離魔業;安住不放逸,修習甚深法捨離魔業;安住菩薩藏,正求一切法捨離魔業;常欲聽法,樂聞深義,心無疲倦捨離魔業;歸依十方一切諸佛捨離魔業;信心正念一切諸佛菩提樹捨離魔業;一切菩薩出生善根,皆悉不二,捨離魔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捨離魔業;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業,則離一切諸魔業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見佛。何等為十?所謂: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願佛,出生故;業報佛,信故;持佛,隨順故;涅槃佛,永度故;法界佛,無處不至故;心佛,安住故;三昧佛,無量無著故;性佛,決定故;如意佛,普覆故。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見佛;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睹見無上如來。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佛業。何等為十?所謂:勸化眾生是第一佛業,隨順長養諸佛法故;夢中見佛是第二佛業,發起過去諸善根故;多聞是第三佛業,逮得無疑決定智故;為悔纏所纏者,善巧方便說悔過法,是第四佛業,除滅一切諸疑悔故;若有眾生起慳心、無智心、聲聞心、緣覺心、害心、疑心、憍慢心者,現如來身相好莊嚴,化斯等類,是第五佛業,出生長養過去諸善根故;正法難時,廣為眾生說淨妙法,眾生聞已,便得具足陀羅尼智慧神通,如應示現,饒益眾生,是第六佛業,心力清淨故;若魔事起,種種方便速遠離之,以虛空界等微妙音聲,亦不輕蔑他人,除滅一切魔業,具足忍辱,是第七佛業,正直功德故;行無量行,不證聲聞、緣覺,離生聖行,諸根未熟者,不為彼人說解脫果,但除愛本,是第八佛業,出生本願故;斷除一切生死漏縛,一切諸結,出生菩薩行,於一切眾生,長養大悲,深心信解菩薩所行,究竟涅槃,是第九佛業,不斷菩薩行故。菩薩摩訶薩為自他故,求解脫道而無厭足,離一切行及一切法,於如來色身無所染著,精勤專求無礙智慧,不由他悟,令一切佛剎嚴飾清淨,決定了知皆悉虛空,教化成熟一切眾生,而不捨無我性;安住法界,諸通自在,具足成就一切種智而不捨菩薩行;轉淨法輪,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廣為眾生說甚深法;示現如來無量自在而不捨菩薩身,現大涅槃而不捨離一切處生。佛子!菩薩摩訶薩出生如是等,乃至翻覆三昧,是第十佛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佛業;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師大業,不由他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慢業。何等為十?所謂:於尊重福田、和尚、阿闍梨、父母、沙門、婆羅門所,而不尊重恭敬供養,是為慢業。有諸法師得勝妙法乘,於大乘深知,出生死道,得陀羅尼;成就多聞,具智慧藏,善能說法,而不信受恭敬供養,是為慢業。聽受法時,若聞深法,發離欲心,歡喜無量而不讚法師,令眾歡喜,是為慢業。起憍慢心,自高降彼,不省己實,不調自心,是為慢業。起計我心,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讚其美,見無德者,反說其善;若聞讚他,於彼人所起嫉妒心,是為慢業。若有法師,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欲壞他信心故,是為慢業。自敷高座,我為法師,不應執事,不應宗敬,供養餘人;諸修、梵行、尊長、有德,悉應恭敬供養於我,是為慢業。遠離嚬蹙、惡眼視彼;常以和顏,等觀眾生,言常柔軟,無有粗獷,離恚恨心;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是為慢業。以我慢心,於多聞者,不往恭敬,起聞法留難;亦不諮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眾生;作何等行,不益眾生;作何等行,從明入明;作何等行,從冥入冥;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不能得見出要正道,是為慢業。起慢心故,不值諸佛難得之法,消盡宿世所種善根,不應說而說,起訶責心,更相譏論,住如是法;應入邪道,但菩提心力故,而不永捨菩薩所行,雖不捨菩薩道,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是為慢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慢業;若菩薩摩訶薩離此慢業,則得一切諸佛十種無上清淨意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業。何等為十?所謂:信解因緣,不壞因果,是為智業;不捨菩提心,常念一切佛,是為智業;親近一切諸善知識,恭敬供養,心無懈怠,是為智業;樂法樂義,多聞無厭,專求正法,遠離邪念,修習正念,是為智業;於一切眾生,不起我心,於一切菩薩,起如來想,愛樂菩薩猶如己身,愛重正法如惜己命,愛敬如來如護己目,於持戒者,生諸佛想,是為智業;離身、口、意諸不善業,修行清淨身、口、意業,歎諸賢聖隨順菩提,是為智業;不違緣起,離諸邪見,除滅癡闇,照一切法,是為智業;於十迴向起慈母想,於諸波羅蜜起慈父想,於巧方便起菩提想,是為智業;於佈施、淨戒、多聞,專求止觀、功德、智慧,心無疲厭,是為智業;若業,諸佛所讚,能降眾魔,滅除煩惱、諸纏、障礙,教化眾生,順智律儀,攝取正法,嚴淨佛剎,正向通明,是為智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業;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業,則得一切諸佛出生巧妙、方便、無上智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所攝持。何等為十?所謂:懈怠心魔所攝持、捨佛正法魔所攝持、貪求無厭魔所攝持、專念自度魔所攝持、不發大願魔所攝持、遠離煩惱常樂寂靜魔所攝持、斷生死漏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捨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心魔所攝持、於正法中生疑惑心誹謗佛法魔所攝持。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魔所攝持,應速遠離。若菩薩摩訶薩能棄捨此魔所攝持,則得一切諸佛十種攝持。何等為十?所謂:佛攝持故,初發菩提心;佛攝持故,常於生生未曾忘失菩提之心;佛攝持故,覺一切魔事能悉遠離;佛攝持故,聞六波羅蜜如說修行;佛攝持故,知生死苦而不厭惡;佛攝持故,觀甚深法得解脫果;佛攝持故,為眾生說聲聞、緣覺、解脫,而不樂彼乘;佛攝持故,觀無為性,心不樂住,於有為法,不生二相;佛攝持故,令不相續,得寂滅相續;佛攝持故,得一切智自在,而不捨眾生種姓、所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佛攝持;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持,則得一切諸佛十力所持。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攝持。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行無常法所攝持;一切行苦法所攝持;一切法無我法所攝持;寂滅涅槃法所攝持;法從緣起,無緣則不起法所攝持;不正思惟故,起無明行乃至老死,不正思惟滅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乃至老死滅法所攝持;三解脫門,出生聲聞乘,決定無諍法,出生緣覺乘法所攝持;六波羅蜜、四攝法,出生大乘法所攝持;知一切剎、一切法、一切眾生、一切世間,是佛境界法所攝持;斷一切念,捨一切取,離過去、未來、隨順涅槃法所攝持。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攝持;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持,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法持。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有十種業。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為欲界諸天說離欲法,縱逸自在皆悉無常,一切快樂皆悉苦惱,勸發開導彼諸天子發菩提心,是為住兜率天第一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為色界諸天,說諸禪解脫三昧相續,起彼諸禪支有味著者,因味起身見、邪見、無明煩惱,為說實智,於一切妙色起顛倒心,妄想取淨,為說不淨,觀察無常,勸發開導彼諸天子發菩提心,是為住兜率天第二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正受三昧,名光明莊嚴,於自身中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隨其所應,以種種音聲而為說法;彼諸眾生聞說法已,皆大歡喜,起恭敬心,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復為說法,皆悉令發菩提之心,是為住兜率天第三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以無礙淨眼,普觀十方一切兜率天菩薩摩訶薩;彼諸菩薩亦見此菩薩摩訶薩,各相見已,為彼菩薩廣說正法;謂:降神母胎,出生世間,捨家求道,往詣道場,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發起過去所行,憶過去行,成就功德,不離此座;現如是等一切諸事,是為住兜率天第四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方一切兜率天菩薩欲見此菩薩摩訶薩,恭敬、供養、禮拜故,皆來詣此;爾時,菩薩摩訶薩欲令彼諸菩薩皆悉歡喜,滿其願故,說大法門,隨彼菩薩所住之地,所行、所斷、所修、所證,具足廣說;彼諸菩薩聞說法已,皆大歡喜,各還本剎所住宮殿,是為住兜率天第五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講說正法時,欲界主天魔波旬眷屬圍遶,詣菩薩所,壞亂說法;爾時,菩薩住金剛智所,攝般若波羅蜜巧妙方便深入智門,說甘露法,承佛神力說如來法,皆悉降伏彼諸魔眾;時,彼魔眾見菩薩如是自在神力,又聞說法,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住兜率天第六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知欲界天子不識苦故,不樂聞法;爾時,菩薩摩訶薩放大音聲,告諸天子:『今日菩薩摩訶薩出內眷屬,若欲見者應速詣此。』聞是音已,無量億那由他天子悉往詣彼;爾時,菩薩摩訶薩普現宮內一切眷屬,彼諸天子未曾聞見;見已,皆大歡喜。此菩薩眷屬音樂之中出如是聲而告之言:『諸天子!一切眾行皆悉無常,一切眾行皆悉大苦,一切諸法皆悉無我、寂滅、涅槃。』又復告言:『汝等皆應修菩薩行,究竟菩提,具一切智。』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心大恐怖,一向正求無上菩提,是為住兜率天第七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不捨兜率天所坐之處,悉能往詣一切佛所,見諸如來,恭敬禮拜、供養、聽法;爾時,諸佛為菩薩說甘露灌頂授記之法,一切諸明菩薩行地,欲令菩薩以一念相應慧,具足一切枝、一切種,深入一切智,是為住兜率天第八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以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供養,恭敬供養一切世界諸佛,見此供養時,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是為住兜率天第九所行事業。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出生無量無邊法門,示現一切世界中,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威儀、種種方便,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欲令一切眾生悉歡喜故,是為住兜率天第十所行事業。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種所行事業。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此業,則能下生人間。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有十種示現事。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於足下相輪放大光明,名安樂莊嚴,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諸難惡道眾生,觸斯光者,滅一切苦,皆得安樂;爾時,眾生鹹作是念:『今日忽有奇特大人出現於世。』是為第一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放眉間白毫相光,名曰覺悟;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觸彼宿世同行菩薩摩訶薩身。觸已,鹹作是念:『彼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今將命終。』時,諸菩薩即化作無量無邊供養之具,疾往詣彼菩薩摩訶薩所,是為第二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臨命終時,於右掌中出大光明,名淨境界;悉能嚴淨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中,若有無漏諸辟支佛,覺斯光者,即捨壽命,若不覺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餘世界中,一切諸魔及眾外道,有見眾生悉皆徙置他方世界,除如來住持所化眾生,是為第三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從其兩膝放大光明,名曰離垢清淨莊嚴,普照最下諸天宮殿;上至淨居諸天宮殿,無不明瞭;時,諸天子鹹作是念:『今此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捨壽命。』時,諸天子疾辦供具、香華、瓔珞、塗香、末香、衣蓋、幢幡、及諸音樂,詣菩薩所,恭敬供養,我等鹹皆隨侍守護,從此命終乃至示現大般涅槃,是為第四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從其心中放大光明,名曰金剛淨妙莊嚴,普照一切世界金剛力士;爾時,百億金剛力士鹹作是念:『此是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欲命終故,以此相示現我等,我等鹹當隨侍守護。』乃至示現大般涅槃,是為第五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從一切毛孔放大光明,名曰分別一切眾生,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遍觸一切諸菩薩身,觸已,復觸一切諸天世人;時,諸菩薩鹹作是念:『我等當往詣彼,恭敬供養如來,並復教化彼諸眾生。』是為第六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於摩尼寶藏正法堂中放大光明,名善調伏;隨彼菩薩所降神處,普照王宮,彼諸菩薩各作是念:『隨此菩薩所生之處,若於其家、若於聚落、若於城邑,若閻浮提內受生之處,我當生彼,為欲教化諸眾生故。』是為第七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天樓閣中放大光明,名淨莊嚴一切宮殿;放斯光明照所生母,照已,彼菩薩母安隱快樂,具足成就一切功德,其母身內自然樓閣七寶莊嚴,為欲安處菩薩身故,是為第八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命終時,放足下光明,名曰安住;若諸天子及諸梵天其命將終,蒙斯光故,皆得住壽供養菩薩;從此命終,乃至示現大般涅槃,是為第九所示現事。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從其小相放大光明,名嚴淨日眼,示現菩薩種種諸業。時,有人天或見菩薩在兜率天,或見命終、或見處胎、或見出生、或見捨家、或見成佛、或見轉法輪、或見如來大般涅槃,是為第十所示現事。佛子!菩薩摩訶薩或於坐處、或於樓閣、或於宮殿,放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光,放斯光時,顯現無量諸菩薩業。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等一切淨業故,從兜率天下生世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事故降神母胎。何等為十?所謂:為教化成熟小心眾生故,示現處胎;不令小心眾生作如是念:『菩薩自然化生,善根智慧不從行得。』是為第一事示現處胎。又復欲令父母諸親長養宿世同行善根故,是為第二事示現處胎。菩薩摩訶薩初受胎時,遠離愚癡,正念思惟,除滅亂想,成就念慧,心未曾亂,是為第三事示現處胎。菩薩摩訶薩處母胎時,常講說法,十方世界諸菩薩眾,釋梵四天王,來詣菩薩,菩薩即時廣為說法;示現菩薩自在神力,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量無邊諸智慧故,現如是等奇特之事,是為第四事示現處胎。菩薩摩訶薩於母胎中,為化眾生故,令彼眾生本願滿故,是為第五事示現處胎。菩薩摩訶薩於人中成道,應具人法受生故,是為第六事示現處胎。菩薩摩訶薩於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普見菩薩處於母胎,如明鏡中見其面像;爾時,大心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悉詣菩薩,恭敬供養,是為第七事示現處胎。菩薩摩訶薩處母胎時,餘方世界,一生補處,在母胎者,悉共講說菩薩無盡智慧之藏,是為第八事示現處胎。菩薩摩訶薩初受胎時,正受離垢三昧,一切兜率天宮,一切供養莊嚴之具,悉入母胎三昧力故;令其母身無諸苦患,是為第九事示現處胎。佛子!菩薩摩訶薩處母胎時,具足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藏故,十方世界一切供具,悉以供養一切如來,彼諸如來為此菩薩,演說無量無邊法界法門,是為第十事示現處胎。若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則能示現菩薩十種微細趣。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處母胎時,示現初發菩提之心,乃至甘露灌頂授記之地;在母胎中,又復現處兜率陀天;在母胎中示現出生;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在母胎中現在宮殿色味之間;在母胎中示現出家;在母胎中現行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在母胎中現轉法輪;在母胎中示現大般涅槃;在母胎中示現微細諸法,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行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微細趣;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趣,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慧大微細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八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生。何等為十?所謂:離愚癡生;放大光明網,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除滅一切未來世最後身生;不生生;知三界諸劫悉如幻生;於十方世界普現身生;具足一切智身生;放一切如來光明普照覺悟一切眾生生;正受大智自在諸禪三昧身生;佛子!菩薩生時一切佛剎六種震動,一切眾生皆得解脫,一切惡道皆悉除滅,映蔽一切諸魔光明悉如聚墨,無量菩薩普來雲集。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生,為欲化度眾生類故,示現是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大莊嚴而自莊嚴。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世間沒五欲泥,除我一人,無能濟彼,如是知故,發大莊嚴而自莊嚴。煩惱愚癡覆眾生眼,皆悉盲瞽,我今智慧自在,當普開導眾生慧眼,悉令清淨,發大莊嚴而自莊嚴。我今因此假名身故,得如來無上清淨法身,充滿三世,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菩薩摩訶薩以無礙淨眼,悉遍觀察十方一切諸梵天處,乃至大自在天處,是等眾生,皆自謂:『我成就自在智慧之力。』菩薩悉能摧滅彼我慢心,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於過去世種諸善根,今欲退沒,我今還令彼諸眾生,住不退地,發大莊嚴而自莊嚴。欲令眾生種少善根,得無量果,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見佛無量自在神力,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觀見過去同行菩薩,染著餘事,不成正覺,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菩薩摩訶薩,見諸天人疲頓厭倦,退正希望,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菩薩摩訶薩為一切如來光明觸故,長養一切大正希望,發大莊嚴而自莊嚴。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莊嚴,為教化眾生故,發此莊嚴而自莊嚴。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事故,遊行七步。何等為十?所謂:現菩薩力故,遊行七步;現七寶故,遊行七步;滿地神願故,遊行七步;現超出三界相故,遊行七步;現大象王、牛王、師子王最勝行故,遊行七步;現金剛地相故,遊行七步;欲與眾生力故,遊行七步;現七覺寶相故,遊行七步;具足成就一切佛法,不由他悟故,遊行七步;欲自稱:『我於世最勝無倫匹』故,遊行七步。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事故,遊行七步。教化眾生故,作是示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事故,現童子地。何等為十?所謂:書、數、算計、刻印、方便現此業故,現童子地;現乘象、馬、車乘、弓射諸武藝故,現童子地;欲學一切世間巧妙談論諸嬉戲故,現童子地;離身、口、意一切惡業故,現童子地;現正向般涅槃,正受三昧充滿一切諸世界故,現童子地;現菩薩力過天、人、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釋梵、四天王故,現童子地,現殊妙色,出過一切釋梵四天王故,現童子地;欲令眾生遠離五欲,常樂正法故,現童子地;為現尊重正法,供養一切世界諸如來故,現童子地;常樂正法,普現一切受持正法故,現童子地。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事故,現童子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現童子地已,有十種事故,現處中宮。何等為十?所謂:令修同行者,增長善根故,現處中宮;欲明菩薩諸善根故,現處中宮;為著樂天人故,現處中宮;於五濁世,隨應化故,現處中宮;於深宮內正受三昧,欲明菩薩功德力故,現處中宮;欲令宿世同行眾生滿本願故,現處中宮;欲令父母親屬滿本願故,現處中宮;欲以妓樂出妙法音供養一切佛故,現處中宮;菩薩摩訶薩於其宮內入甚深三昧,成等正覺,乃至示現大般涅槃故,現處中宮;隨順守護法故,現處中宮。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事故,現處中宮,以此事故,最後生菩薩示現出家。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事故,示現出家。何等為十?所謂:欲令眾生厭離家故,示現出家;為著家眾生故,示現出家;欲現隨順諸賢聖道故,示現出家;欲宣揚讚歎出家法故,示現出家;欲令眾生離二見故,示現出家;欲令眾生離欲樂、我樂故,示現出家;欲現出三界相故,示現出家;欲顯自在不由他悟故,示現出家;欲隨順如來十力、四無畏故,示現出家;一切最後生菩薩法應爾故,示現出家。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事故,示現出家,為化眾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十種事故,示現苦行。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欲教化成熟小心眾生故,示現苦行;為拔著邪見眾生故,示現苦行;為無業報邪見眾生,欲令知業報故,示現苦行;為隨順五濁世界眾生故,示現苦行;為懈怠眾生故,示現苦行;欲令眾生樂求法故,示現苦行;為著欲樂、我樂眾生故,示現苦行;為顯菩薩殊勝行故,示現苦行;欲令未來眾生發精進故,示現苦行;諸天世人諸根未熟,待時熟故,示現苦行。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十種事故,示現苦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事故,往詣道場。何等為十?所謂:欲普照一切世界故,往詣道場;為震動一切世界故,往詣道場;欲於一切世界普現身故,往詣道場;為覺悟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一切同行故,往詣道場;為示現道場莊嚴事故,往詣道場;為隨應受化示現莊嚴菩提樹故,往詣道場;欲對見十方世界一切佛故,往詣道場;欲於舉足、下足,唸唸悉入無量正受諸三昧門成等正覺故,往詣道場;為受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乃至釋梵、四天王等,恭敬供養各不相知故,往詣道場;欲以無礙智眼,普觀一切世界,正念一切佛,於一切剎現成佛故,往詣道場。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事故,往詣道場,為教化眾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事故,坐於道場。何等為十?所謂:種種震動一切剎故,坐於道場;普照一切諸世界故,坐於道場;除滅一切諸惡道故,坐於道場;變一切剎為金剛故,坐於道場;觀一切佛師子吼故,坐於道場;離一切虛妄,心淨如虛空故,坐於道場;示現隨順淨身威儀故,坐於道場;隨順圓滿金剛三昧故,坐於道場;受一切佛清淨坐處故,坐於道場;自善根力悉能受持一切眾生故,坐於道場。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事故,坐於道場。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法。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觀此菩薩鹹舉右手讚言:『善哉!善哉!無上導師。』是一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皆悉護持,是二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宿世同行菩薩悉來雲集,以種種莊嚴具恭敬供養,是三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方一切世界草木、叢林、非眾生類,皆悉曲躬歸向道場,是四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正受三昧,名善知法界,得此三昧故,究竟菩薩一切諸行,是五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陀羅尼,名曰離垢勝妙海藏,菩薩摩訶薩住此陀羅尼故,一切諸佛降甘露法,雨此菩薩,是六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以神通力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是七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於無上智慧法門,善巧方便,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是八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正受三昧,名曰善覺,菩薩摩訶薩入此定已,得淨法身滿虛空界、一切三世,是九奇特未曾有法;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清淨身業,攝取三世無礙智慧,普照一切,是十奇特未曾有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十種奇特未曾有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有十種義故,示現降魔。何等為十?所謂:五濁惡世眾生,樂相征伐,欲顯菩薩功德力故,示現降魔;悉滅天人諸疑惑故,示現降魔;為欲化度魔眷屬故,示現降魔;諸天世人樂征伐者,令集受化故,示現降魔;集天人已,顯現菩薩功德之力不可破壞,調伏眾生故,示現降魔;發起一切眾生力故,示現降魔;哀愍未來一切眾生故,示現降魔;乃至道場現有魔事,悉能超出眾魔境故,示現降魔;顯現煩惱力勢羸劣大悲善根勢強盛故,示現降魔;順五濁世諸眾生故,示現降魔。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義故,坐道場時示現降魔。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覺如來力,何等為十?所謂:超出一切眾魔事業,除滅煩惱,究竟一切菩薩所行,覺如來力;於一切菩薩三昧而得自在,覺如來力;具足成就一切菩薩諸禪三昧,覺如來力;滿足一切諸白淨法,覺如來力;分別善法調伏世間法,覺如來力;以淨法身滿一切剎,覺如來力;所出淨音,悉與一切眾生心等,覺如來力;悉能受持一切佛法,覺如來力;得與三世如來身、口、意等,於一念中,知三世法,覺如來力;得善覺三昧,具佛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乃至漏盡智,覺如來力。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覺如來力,菩薩摩訶薩具此力故,得名如來。   「佛子!如是得成如來、應供、等正覺已,能轉十行清淨法輪。何等為十?一者、具足清淨四無所畏;二者、出生四辯淨妙音聲;三者、明瞭四諦;四者、隨順諸佛無礙法門;五者、清淨等心,悉能普覆一切眾生;六者、所說不虛,決定濟度眾生苦際;七者、宿世大悲所持;八者、以妙法音充滿世界一切眾生,無不聞知;九者、阿僧祇劫常說正法,未曾暫息;十者、轉諸根力,覺意、解脫諸禪三昧,相續不絕。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轉如是十行等無量行法輪。   「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清淨法輪,因十種白淨法故,轉入眾生心,出生無相,決定不虛。何等為十?所謂:過去願力故;大悲所持故;不捨眾生故;智慧自在,隨其所應為說法故;未曾失時故;隨彼法器不增減故;決定了知三世智故;身行最勝故;口行無虛故;智行隨音聲悉覺悟故。佛子!是為因十種白淨法故,能轉法輪入眾生心,出生無相,決定不虛。   「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究竟佛事已,有十種義,示現大般涅槃。何等為十?所謂:明一切行悉無常故;明一切有為非安隱故;明般涅槃趣最安隱故;明般涅槃遠離一切諸怖畏故;以諸天人樂著色身,明色身無常,是磨滅法,令求常住淨法身故;明無常力強不可轉故;明有為法不隨愛行不自在故;明三界法悉如坯器無堅牢故;明般涅槃最為真實不可壞故;明般涅槃遠離生死非起滅故。佛子!以此十種義故,如來、應供、等正覺示現大般涅槃。佛子!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法皆如是,所願已成,已轉法輪,所應度者,皆悉已度;已與菩薩授尊記號,一切佛事皆悉究竟,安住不變,示現大般涅槃。佛子!是為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十義故,示現大般涅槃。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清淨勝行大妙法門。諸佛所說無量深義,能令一切諸有智者皆悉歡喜,究竟一切菩薩大願,不斷所行。佛子!若有眾生聞此經者,信心清淨,不起誹謗,如說修行,彼諸眾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如說行故。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應如說行,一心敬信受持此經。佛子!此經出生一切菩薩諸行功德,深妙義華,深入智慧,攝一切法門,遠離世間聲聞、緣覺、一切眾生所不共法,悉能普照一切法門,長養善根,度脫眾生;是故菩薩摩訶薩應一心聽受,護持此經。若菩薩摩訶薩受持此經,則能出生一切諸願,以少方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此出生一切菩薩諸行功德,深妙義華,深入智慧,攝一切法門,遠離世間聲聞、緣覺、一切眾生所不共法,悉能普照一切法門,長養善根,度脫眾生經時,佛神力故,此經法如是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爾時,十方諸佛面對觀視普賢菩薩,歡喜讚言:『善哉!佛子!乃能說此出生一切菩薩諸行功德,深妙義華,深入智慧,攝一切法門,遠離世間聲聞、緣覺、一切眾生所不共法,悉能普照一切法門,長養善根,度脫眾生經。佛子!汝已善學此法,善知此法,快說此法,我等諸佛亦說此法,一切諸佛亦復如是;是故,佛子!我等悉共守護此經,令未來菩薩未聞者聞。』」   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一切大眾、一切法界,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  勤修諸苦行,  供養無量佛,  生此真佛子。  化度無量眾,  安立無上道,  菩薩無等行,  我說善諦聽。  供養無量佛,  皆悉無染著,  化度一切眾,  不起眾生想。  常求佛功德,  其心無所依,  說彼勝妙行,  令眾悉歡喜。  降伏一切魔,  滅三界煩惱,  已具聖功德,  示現童子地。  滅惡煩惱癡,  其心常寂然,  示現無量行,  我說彼功德。  遠離一切惡,  究竟到彼岸,  無量眾生中,  種種現變化。  知心生住滅,  示現一切事,  說彼妙功德,  令眾悉歡喜。  見三有眾生,  無量苦逼迫,  流轉於生死,  煩惱火熾然。  欲令彼解脫,  一向求菩提,  略說彼淨德,  一心善諦聽。  施戒忍精進,  禪定得自在,  具足慧方便,  大慈度眾生。  無量無數劫,  樂修悲喜捨,  我說彼功德,  仁等當諦聽。  枯槁無量身,  常正求菩提,  不惜其壽命,  究竟無上道。  常為利眾生,  不求自安樂,  慈悲心牟尼,  我說彼勝行。  無量無數劫,  說少分不盡,  虛空可度量,  海水可渧數。  菩薩功德海,  無可為譬諭,  饒益眾生故,  略說其小分。  持眾生善根,  長養白淨法,  遠離憍慢心,  求法無厭足。  令眾得安止,  長養智慧樹,  菩薩心如地,  饒益一切眾。  柔軟慈心根,  無上大悲莖,  功德葉智華,  持戒為妙香。  如來淨慧光,  開敷菩薩華,  不著有為水,  普令眾生喜。  直心為種子,  慈悲為根芽,  智慧方便莖,  五度為枝條,  禪葉諸明華,  一切智為果。  法樹神力鳥,  普覆三世間,  真實諦為足,  白淨法為身,  正念為頸頂,  智首解脫頂,  慈悲明淨眼,  實義幽谷出。  菩薩法師子,  調伏一切魔,  生死為曠野,  煩惱諸惡道,  邊見為賊難,  癡盲迷正路。  菩薩大導師,  見彼迷冥者,  開示其正道,  引至安隱處。  貪恚諸煩惱,  常惱害眾生,  無量眾苦患,  長夜而逼切。  菩薩見彼苦,  為發大悲心,  具說八萬四,  對治濟度之。  菩薩為法王,  正道化眾生,  遠惡修眾善,  一向求菩提。  一切諸佛所,  受自在智記,  廣施賢聖珍,  令具七覺寶。  清淨戒為轂,  精進以為輻,  三昧正受輞,  三轉淨法輪。  清淨心為楯,  明利智慧劍,  摧滅諸煩惱,  外道眾魔怨。  甚深智慧海,  正法一味水,  禪覺寶充滿,  一切莫能知。  直心淨彌廣,  一切智為潮,  菩薩智慧海,  演說不可盡。  世間高無上,  於彼無所著,  禪明智慧山,  堅正不傾動。  若有親近者,  疾得同彼慧,  住智須彌頂,  普觀一切世。  深心如金剛,  一切悉堅固,  三寶一切智,  信心不可壞。  降伏一切魔,  除滅諸煩惱,  安住無所畏,  度脫諸群生。  興起大慈雲,  普覆於一切,  明曜大悲電,  雷震法洪音。  四辯澍法雨,  八正甘露水,  除滅煩惱火,  安住一切義。  白淨法為城,  智慧為牆壁,  無上智樓閣,  慚愧為深塹,  三空解脫門,  正念為防守,  四道為正路,  遊之出三界,  建無上法幢,  摧滅一切魔。  法身金翅鳥,  四如意為足,  慈悲明淨眼,  住一切智樹。  菩薩金翅王,  生死大海中,  搏撮天人龍,  安置涅槃岸。  淨戒圓滿日,  清淨智光明,  神足為疾行,  消竭愛慾水。  覺長夜眾生,  長養根力藥,  菩薩明淨日,  一切無不照。  圓滿法界月,  眾生觀無厭,  映蔽於二乘,  小智螢火光。  菩薩清涼月,  遊於畢竟空,  垂光照三界,  心法無不現。  自在諸法王,  功德色嚴身,  方便淨智眼,  安住勝妙法。  相好莊嚴身,  一切觀無厭,  彼法自在王,  如法治眾生。  除滅欲煩惱,  超出於三界,  常樂勤修習,  慈悲喜捨法。  菩薩大梵王,  普現種種身,  演出淨妙音,  三界無不聞。  遠離一切行,  境界常清淨,  逮得不退智,  具足法自在。  永離二乘道,  諸佛所授記,  乘於無上乘,  究竟一切智。  心淨如虛空,  永離一切有,  行於世間事,  其心無所依。  究竟白淨行,  亦令眾生然,  菩薩慧彌廣,  清淨如虛空。  無量方便地,  饒益諸群生,  清涼慈悲水,  消滅熾煩惱。  智慧猛盛火,  燒盡煩惱習,  風馳遊十方,  廣作諸佛事。  菩薩如意寶,  除滅眾貧苦,  智慧如金剛,  摧滅諸邪見。  無量德莊嚴,  悉令眾生喜,  究竟無上行,  安住如來處。  菩薩功德華,  七覺令開敷,  諸願為寶鬘,  嚴飾世間頂。  菩薩淨戒香,  遠離諸惡戒,  以此淨戒香,  塗熏一切眾。  菩薩無上蓋,  普覆諸世間,  建立智慧幢,  摧滅眾魔幢。  菩薩莊嚴行,  淨妙智慧幡,  慚愧功德衣,  普覆一切眾。  菩薩無上乘,  乘之出三界,  其心善調順,  安住寶象王。  菩薩大龍王,  具足自在力,  普降甘露法,  澤潤諸群生。  菩薩甚難值,  猶如優曇華,  降伏一切魔,  除滅諸煩惱。  佛所轉法輪,  彼能隨順轉,  慧燈除眾闇,  普令見正道。  菩薩功德河,  隨順正道流,  常為生死橋,  度人無休息。  菩薩正法船,  汎遊諸願海,  智慧悉成滿,  度人到彼岸。  菩薩淨園林,  實樂樂眾生,  正法解脫華,  明淨智宮殿。  菩薩雪山頂,  出生藥樹王,  除滅煩惱病,  悉令一切喜。  菩薩等如來,  覺悟諸眾生,  除滅愚癡闇,  得成等正覺。  最勝所從來,  菩薩如是來,  逮得平等智,  究竟到彼岸。  菩薩大導師,  教化諸群生,  自然成正覺,  一切智境界。  具足無量力,  一切莫能壞,  安住無所畏,  知法了眾生。  乃至色界中,  所有諸眾生,  一切語言音,  皆悉能隨順。  過色至無色,  現彼一切事,  一切諸眾生,  說之不能盡。  菩薩悉成就,  如是等功德,  解了性非性,  所有無所有。  具足真實智,  除滅一切縛,  究竟一切智,  其心無所著。  說彼甚深行,  令眾悉歡喜,  了達一切法,  皆悉如幻化。  發起方便悲,  一切佛護持,  出生智化門,  普現無量事。  仁等當諦聽,  菩薩諸功德,  一身無邊際,  普現無量身。  非心非心境,  應現一切眾,  出於一妙音,  究竟語言法。  悉攝眾生類,  一切語言音,  遠離煩惱身,  隨應示現身。  無量方便身,  一切音說法,  其心常寂滅,  清淨如虛空。  以心莊嚴剎,  示現一切眾,  示現種種身,  於彼無所著。  遠離一切生,  亦不壞彼因,  隨順一切趣,  受生無所著。  了身如虛空,  隨其所應現,  菩薩現如是,  無量無邊事。  恭敬供養彼,  最勝兩足尊,  塗香末香華,  幢蓋幡音樂,  無上供養具,  直心供諸佛,  不離一佛會,  普在諸佛所。  善巧能問難,  聽受深妙法,  聞此正法故,  逮得諸三昧。  一一三昧中,  生無量定門,  又復能普現,  無量三昧起。  智慧巧方便,  究竟到彼岸,  覺悟一切法,  皆悉如幻化。  示現種種身,  出生無量音,  入眾生想網,  其心無染著。  或時現眾生,  隨順世間義,  或示菩提行,  無量無有邊。  佈施持淨戒,  忍辱勤精進,  定慧四無量,  修行四攝法。  或現行成滿,  或得無生忍,  或受灌頂記,  或一生補處,  或現聲聞乘,  或復現緣覺,  無量剎涅槃,  不捨菩薩行。  或現為帝釋,  或現梵天王,  或天女圍遶,  或復獨宴默,  或現比丘像,  淨戒調諸根,  或現自在王,  或現入法網,  或現巧術女,  或現修苦行,  或現在五欲,  或復在禪定,  或現般涅槃,  或復現受生,  或現童子身,  或復現衰老,  若有思議者,  迷亂心發狂。  或在天宮殿,  或現終下生,  或現處母胎,  成佛轉法輪,  或復現出生,  或現般涅槃,  或現童子術,  或復現出家,  或現坐道場,  或成無上道,  或復示現轉,  自在正法輪,  或現求正法,  或現為佛身。  充滿無量剎,  不退菩薩行,  深入無量劫,  究竟到彼岸。  無量劫一念,  一念無量劫,  一切劫非劫,  示現眾生劫。  無來無積聚,  示現諸劫事,  於一微塵中,  普見一切佛。  一切諸群生,  無處不有佛,  一切諸佛剎,  及眾生境界,  悉能分別知,  一切諸法印,  一切劫可盡,  法印無窮已。  如是知眾生,  無量無有邊,  彼一眾生有,  無量百千萬。  那由他等身,  因緣亦如是,  如彼一眾生,  一切亦復然。  如是究竟知,  亦令一切學,  悉知眾生根,  上中下不同。  諸根常流轉,  知是器非器,  一根一切根,  展轉相依持。  菩薩微細智,  皆悉分別知,  亦知諸欲性,  種種煩惱垢。  了過去心行,  未來今現在,  悉知眾生行,  究竟到彼岸。  知行無所行,  為眾說妙法,  如是知心行,  染污及清淨。  菩薩一念中,  逮得一切智,  深入如來心,  究竟難思議。  一念悉能知,  諸佛無上智,  究竟神力智,  具足諸通明。  能於一念中,  悉詣十方剎,  如是疾遊行,  無量無數劫,  不離本坐處,  安住甚深法。  猶如工幻師,  種種現形色,  非色非無色,  幻化無所有,  菩薩亦如是,  深知廣方便,  示現眾變化,  充滿一切世。  譬如明淨日,  出現於世間,  悉能除眾冥,  一切靡不照。  菩薩智慧日,  明淨甚圓滿,  出淨心境界,  普照一切法。  猶如人夢中,  造作種種事,  無量劫可盡,  夢性無窮盡。  菩薩於一念,  示現夢等法,  無量劫可盡,  智慧無終極。  常樂居山澤,  遠離世間語,  究竟語言道,  其心無染著。  菩薩悉了知,  諸法真實性,  普說眾生音,  不起虛妄想。  譬如春月時,  眾生見焰氣,  愚者謂為水,  尋之增渴愛。  菩薩如是見,  眾生煩惱覆,  如焰增渴愛,  一向求解脫。  知眾生非實,  而更增大悲,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眾行如芭蕉。  心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事,  善分別五陰,  其心無所著。  諸入悉空寂,  遠離自在事,  諸界無實性,  示眾生界分。  第一真實諦,  決定寂滅性,  廣演分別法,  而心不染著。  菩薩知五陰,  無有去來今,  因由煩惱業,  轉此三苦輪。  演說緣起法,  非有亦非無,  深解真實義,  於彼無所著。  菩薩淨智慧,  解說三世法,  示現諸群生,  皆悉是一念。  欲色無色界,  示現眾生事,  三乘戒解脫,  究竟一切智。  了知處非處,  知業知諸根,  欲性諸煩惱,  一切至處道。  宿命智天眼,  除滅諸煩惱,  知佛十種力,  而猶未究竟。  隨順諸佛法,  深解諸法空,  悉滅眾煩惱,  而不盡諸漏。  廣入甚深道,  教化諸群生,  佛子住無畏,  不捨菩薩行。  無謬無漏失,  亦不捨正念,  精進欲三昧,  智慧無損減。  三種常清淨,  明達於三世,  大慈念眾生,  一切無障礙,  深入諸法門,  具足如是行。  我說其少分,  莊嚴功德義,  無量無數劫,  說之不可盡,  我所說少分,  如大地一塵。  常依如來智,  而亦無所依,  常修奇特想,  大悲堅強故。  安住清淨戒,  常勤修精進,  教化諸群生,  授真佛子記。  究竟佛功德,  知剎知眾生,  分別三世劫,  其心無疲倦。  具陀羅尼力,  深解真實義,  思惟無等法,  逮得無上道。  一切妙功德,  發願求菩提,  慈悲因緣力,  令菩提淨勝。  具足波羅蜜,  隨順善究竟,  決定諸智力,  覺悟無上道。  成就方便智,  樂說甚深法,  隨順常守護,  逮得法王處。  安住勝妙法,  於彼無所著,  出生智慧化,  覺悟勝菩提。  住持一切劫,  菩薩得正望,  安住甚深法,  除滅眾生疑。  修習甚深智,  善能分別法,  究竟定慧境,  覺悟一切智。  智入諸解脫,  究竟到彼岸,  具足諸通明,  離垢清涼園。  具足白淨法,  示現種種行,  普現莊嚴法,  皆悉不可議。  善知眾生心,  能說令究竟,  清淨菩提印,  智光照一切。  一切莫能稱,  遠離懈怠法,  安住如山王,  具功德智海。  金剛妙寶法,  安住大莊嚴,  究竟諸大事,  一切莫能壞。  得授菩提記,  安住廣大心,  得佛無盡藏,  覺悟一切法。  世智常自在,  遊戲諸神通,  一切法境界,  自在無障礙。  身願行自在,  智慧亦自在,  無量億自在,  示現於一切。  具足諸自在,  遊戲諸通力,  深入佛境界,  一切莫能壞。  黠慧所莊嚴,  無畏不共法,  修行佛子業,  遠離一切惡。  清淨身身業,  清淨口口業,  諸佛守護故,  成辦十大事。  心心所起住,  顯現無上事,  安住諸根定,  逮得最勝根。  清淨正直心,  遠離諸諂曲,  深入眾生性,  示現種種事。  除滅煩惱習,  究竟無上行,  具足深智慧,  逮得一切智。  遠離一切惡,  方便趣寂滅,  出生功德道,  善學一切學。  無量道心境,  修習無所著,  安住深智慧,  示現道莊嚴。  手足及心腹,  無上智慧藏,  其心如金剛,  智慧為器仗,  智慧觀察頂,  深入菩提行。  清淨戒為鼻,  除滅諸熾然,  四辯廣長舌,  無處不至身,  淨妙智慧心,  諸善行為行。  道場安隱住,  師子座為坐,  梵住為安臥,  無礙第一義。  觀察善逝智,  普照於一切,  遍觀眾生行,  種種妙功德。  以此為奮迅,  離貪為淨施,  不慢清淨戒,  不動為淨忍,  不轉淨精進,  自在為淨禪,  不行愚癡智,  虛空慈普救。  不憂惱為悲,  清淨法為喜,  離諸煩惱捨,  寂靜為深義。  境界為正法,  迴向功德具,  智具如利劍,  普照為眾明。  聞法無厭足,  是為正求法,  不惜身壽命,  是為明正法。  隨順諸佛教,  除滅諸魔道,  清淨正直心,  攝取諸佛業。  遠離眾魔業,  長養諸智慧,  遠離魔所持,  安住諸佛持。  究竟得法持,  住無住智慧,  作業已命終,  降神入母胎。  示現微細趣,  又復現出生,  現稱我最勝,  示現行七步。  現為童子地,  復現處深宮,  現出家學道,  莊嚴諸道場。  普放無量光,  覺悟諸群生,  降伏一切魔,  得成無上道。  現轉淨法輪,  示現如來地,  增長白淨法,  現大般涅槃。  菩薩修諸行,  無量無有邊,  如我向所說,  略舉其少分。  無量劫修習,  令眾住菩提,  眾生諸法行,  於彼無染著。  如是具足行,  成就力自在,  以無量諸剎,  安置一毛道。  掌持無量剎,  遍遊諸世界,  還置於本處,  眾生無恐怖。  菩薩以一切,  嚴淨諸佛剎,  安置一毛孔,  眾生無不見。  能以一毛孔,  悉受一切海,  大海不增減,  眾生無嬈害,  示現如是等,  一切諸事相。  無量金剛山,  手磨為微塵,  以此一切塵,  遍散諸佛剎,  復末塵下剎,  遍佈餘世界,  一切塵可知,  智慧不可盡。  於一毛孔中,  放演淨光明,  普照一切世,  悉蔽日月光,  珠火天神光,  隱沒悉不現,  除滅惡道苦,  為說無上法。  菩薩一言音,  出生一切音,  一切諸眾生,  無不悉聞者。  以聞此法音,  皆得大歡喜,  具足廣宣暢,  諸佛所說法。  過去一切劫,  安置未來今,  未來現在劫,  迴置過去世。  十方一切剎,  皆悉現成壞,  以一切眾生,  安置一毛道。  過去及現在,  一切諸如來,  具足自在力,  悉於身中現。  深知變化法,  善能隨所應,  普現無量身,  於彼悉無著。  帝釋梵王身,  四天大王身,  諸天清淨身,  一切眾生身,  聲聞緣覺身,  如來清淨身,  普現一切身,  善修菩薩行。  現入眾想網,  上中下諸品,  一切智所持,  普現佛及剎。  具足深智慧,  除滅諸想網,  示現菩薩行,  究竟成菩提。  示現如是等,  無量自在力,  一切無不現,  舉世莫能知。  示現無所現,  究竟無有上,  隨順應眾生,  為說決定行。  淨身等虛空,  妙音滿世間,  淨戒為塗香,  慚愧衣普覆。  離垢正法繒,  一切智摩尼,  功德莊嚴身,  拜署無上王。  波羅蜜金輪,  諸通為象寶,  神足為馬寶,  淨慧無上珠,  妙行為女寶,  四攝寶藏臣,  方便主兵寶,  無上轉輪王。  勝妙三昧城,  空觀妙宮殿,  慈悲大莊嚴,  智慧為利劍。  堅強正念弓,  明利根為箭,  諸佛護持蓋,  建立智慧幢。  直入諸魔軍,  忍力悉摧滅,  陀羅尼平地,  淨妙行流水。  深智為湧泉,  淨慧清涼林,  空為澄淨池,  七覺妙華敷。  神足以莊嚴,  三昧為娛樂,  法門為歌頌,  思惟正法女。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御調順三乘,  遊戲無上園。  此等諸勝行,  及餘無上法,  無量劫修學,  其心無疲倦。  供養一切佛,  嚴淨一切剎,  普令一切眾,  安住一切智。  一切剎微塵,  悉可知其數,  一切虛空界,  皆悉可度量,  一切眾生心,  唸唸可知數,  佛子諸功德,  說之不可盡。  欲具此功德,  及餘勝妙法,  欲滅一切苦,  安樂諸群生。  欲與諸如來,  身口意齊等,  應發金剛心,  究竟此勝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一   爾時,佛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講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夜光幢菩薩、須彌山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光幢菩薩、正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明淨幢菩薩、大地端嚴菩薩、寶端嚴菩薩、大慧端嚴菩薩、金剛智端嚴菩薩、離垢端嚴菩薩、法日端嚴菩薩、功德山端嚴菩薩、智光端嚴菩薩、普妙德端嚴菩薩、大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明淨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善德眼菩薩、普見眼菩薩、清淨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善眼菩薩、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慧天冠菩薩、道場天冠菩薩、普照十方天冠菩薩、生諸佛藏天冠菩薩、一切世間最上天冠菩薩、明淨天冠菩薩、無量寶天冠菩薩、受一切如來師子座天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天冠菩薩、梵王周羅菩薩、龍王周羅菩薩、一切佛化光明周羅菩薩、道場周羅菩薩、一切願海音摩尼寶王周羅菩薩、出生如來光眾寶自在周羅菩薩、莊嚴一切虛空摩尼寶王周羅菩薩、一切如來自在光幢摩尼王網普覆周羅菩薩、一切佛音轉法輪周羅菩薩、三世慧音周羅菩薩、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夜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功德幢菩薩、智幢菩薩、法幢菩薩、諸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充滿一切法界音菩薩、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伏一切魔音菩薩、大悲方便雲雷音菩薩、滅一切苦安慰音菩薩、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功德須彌山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如來性起上菩薩、光妙德菩薩、勝妙德菩薩、上妙德菩薩、明淨妙德菩薩、法妙德菩薩、月妙德菩薩、虛空妙德菩薩、寶妙德菩薩、妙德幢菩薩、智妙德菩薩、娑羅林王菩薩、法王菩薩、眾生王菩薩、梵王菩薩、山王菩薩、寶王菩薩、離生王菩薩、寂靜王菩薩、不動王菩薩、仙王菩薩、勝王菩薩、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說大地音菩薩、大海雷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虛空音菩薩、一切眾生善根雷音菩薩、開悟過去願音菩薩、圓滿道音菩薩、智須彌山音菩薩、虛空覺菩薩、離垢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三世覺菩薩、廣覺菩薩、普光覺菩薩、法界光覺菩薩,如是等五百菩薩。此諸菩薩,皆悉出生普賢之行,境界無礙,充滿一切諸佛剎故;持無量身,悉能往詣一切佛故;具足無礙淨眼,見一切佛明自在故;至無量處,一切諸佛成正覺時,悉能往詣,現前見佛無休息故;無量智光,普照一切諸法海故;於無量劫,說不可盡,辯清淨故;究竟虛空界,智慧境界悉清淨故;無所依止,隨其所應,現色身故;除滅癡曀,善分別知眾生界故;虛空智慧,放大光網,普照一切諸法界故。復與五百大聲聞俱,悉覺真諦,證如實際,深入法性,離生死海;安住如來虛空境界,離結使縛;不著一切,遊行虛空,於諸佛所疑惑悉滅,深入信向諸佛大海。復與諸天王俱,悉已恭敬供養過去諸佛,長夜饒益一切眾生,心常行慈,未曾忘失;守護群生,入勝智門,不捨一切眾生;出生諸佛正法境界,守護佛法,受持佛性,生如來家,專求一切智門。   爾時,諸菩薩、聲聞、天人、及其眷屬,鹹作是念:「如來行、如來智境界、如來持、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住、如來勝妙功德、如來身、如來智、如來法,一切天人無能知、無能度、無能得底、無能受、無能思惟、無能觀察、無能分別、無能開發、無能宣明、無能為人如實解說,除佛持力、自在力、威神力、如來本願力、過去善根力、親近善知識力、清淨信心方便力、樂求勝妙法力、清淨正直菩提心力、深心一切智願力。又諸大眾種種意、種種欲、種種解、種種語、種種地、種種根、種種方便、種種心境界、種種依如來功德、種種樂聞法;世尊往昔發一切智願,求一切智,菩薩諸願清淨波羅蜜、菩薩諸地、菩薩滿足行、菩薩莊嚴、菩薩方便莊嚴、菩薩道莊嚴、菩薩出生方便海莊嚴、菩薩自在莊嚴,菩薩本生海、菩提門自在海,如來自在轉法輪、如來剎清淨自在、如來方便莊嚴眾生界、如來法王法、如來道明普照一切、如來自在入一切眾生處、如來為一切眾生作最上福田、如來為一切眾生說功德達嚫,三輪化度一切群生。唯願世尊大悲慈愍,具足顯現。」   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心之所念,以大悲身、大悲門、大悲為首、大悲隨順方便法,入師子奮迅三昧,令一切眾生樂清淨法;入三昧已,時,大莊嚴重閣講堂忽然廣博,無量無邊不可破壞,金剛寶地清淨莊嚴,一切摩尼寶王遍佈其地,散無量寶華,奇妙眾寶,琉璃為柱,以明淨寶而莊嚴之,眾寶莊校微密無間,閻浮檀寶以為樓閣;眾寶欄楯,卻敵寮向,阿僧祇欄楯而以莊飾;諸天王寶,堅固眾寶而莊嚴之;摩尼寶網,彌覆其上,建眾寶幢,懸諸幡蓋,放大光網,普照法界。又以不可說眾雜妙寶,莊嚴其外,四邊階道,眾寶合成。   爾時,佛神力故,令祇洹林忽然廣博,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等,眾寶莊嚴,不可說寶遍佈其地;阿僧祇寶以為垣牆;寶多羅樹列植道側;無量香河微流盈滿,一切寶華以為波浪,皆悉右旋,演說一切佛法,音聲不可思議。分陀利華皆悉開敷,彌布水上;眾寶華樹,高顯榮茂,列植其岸;不可思議樓閣,摩尼寶網羅覆其上。阿僧祇妙寶莊嚴,光明普照,阿僧祇摩尼寶王嚴飾其地,出眾妙香。建立無量摩尼王幢,香幢、衣幢、幡幢、繒幢、華幢、莊嚴具幢、鬘幢、寶垂帶幢、眾寶蓋幢、大摩尼幢、普照摩尼寶幢、出佛音幢、師子寶王幢、出一切佛本生海幢、一切法界幢、摩尼寶王幢,以為莊嚴。時,祇洹林上虛空中,有不可思議天寶宮殿雲、不可思議眾香樹雲、不可說須彌山雲,莊嚴虛空。不可說不可說眾寶樂器演妙法音,讚詠如來。不可說寶樹雲彌覆虛空,不可說眾寶座雲覆以寶衣,菩薩處上歎佛功德。不可說天寶像雲以為莊嚴,不可說白淨真珠網雲以為莊嚴,不可說解脫樓閣雲以為莊嚴,不可說妙解脫音樂雲雨以為莊嚴。何以故?如來善根不可思議故;如來白淨法不可思議故;如來威神不可思議故;如來一身,充滿一切法界自在,不可思議故;一切佛剎莊嚴入一佛身,不可思議故;一微塵中現一切佛,一切法界不可思議故;一毛孔中盡過去際,一切如來次第顯現不可思議故;放一光明照一切剎,不可思議故;如來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等化身雲,充滿一切世界,不可思議故;如來一毛孔中現一切佛剎成壞不可思議故;如此,祇樹給孤獨園見嚴淨佛剎,一切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所見嚴淨,亦復如是。如來充滿來詣祇洹,菩薩充滿一切如來大眾海安住,普雨一切妙莊嚴雲;雨一切眾寶光明,普照一切摩尼王雲;雨一切蓋雲、莊嚴一切天身雲;雨一切華樹雲、莊嚴一切雜色衣雲;雨一切鬘雲、流注莊嚴一切摩尼寶王莊嚴雲;雨一切眾生身雜色香雲;雨寶華雲、諸天女雲;各持妙寶於虛空中迴轉,莊嚴一切眾寶,缽曇摩華雜寶師子座莊嚴虛空。   爾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海,有世界名金剛雲明淨燈莊嚴,佛號明淨妙德王;彼大眾中,有菩薩名明淨願光明,與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興種種雲,莊嚴虛空;所謂:興天華雲、散天末香雲,垂天鬘帶雲、雨天寶雲、天莊嚴雲、天寶蓋雲、天寶衣雲、天幢蓋雲,充滿虛空,以可悅樂眾寶莊嚴,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東方化作一切莊嚴樓閣,寶蓮華藏師子之座;如意寶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   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金剛藏,佛號普照妙德王;彼大眾中,有菩薩名不可壞精進勢王,與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皆悉齎持一切妙香,神力持故,普熏一切佛世界海;執持一切摩尼寶網、華鬘、瓔珞、寶衣、寶像、妙德光明諸莊嚴具,一切妙師子寶以為莊嚴;神力持故,充滿一切諸佛世界,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南方,化作白淨妙寶樓閣,普照十方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以寶華網,羅覆其身。   西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寶燈須彌山幢,佛號法界智燈;彼大眾中,有菩薩名無上普妙德王,與世界海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興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種種色香須彌山雲,充滿一切法界;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種種色香水須彌山雲,充滿一切法界;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種種色摩尼寶王須彌山雲,充滿一切法界;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種種色光明莊嚴寶幢須彌山雲,充滿一切法界;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種種色金剛藏摩尼寶王須彌山雲,充滿一切法界;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閻浮檀寶幢須彌山雲,充滿一切法界;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摩尼寶王遍照一切法界須彌山雲,普覆虛空一切如來;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相好摩尼寶王普照須彌山雲,充滿一切眾生境界;一切如來為菩薩時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所行須彌山雲,充滿法界;一切如來示現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莊嚴道場,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西方,化作一切香王樓閣,以真珠寶網羅覆其上,如帝釋幢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金色寶網,羅覆其身;如意寶王為髻明珠。   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寶衣光明幢,佛號法界虛空妙德;彼大眾中,有菩薩名無礙妙德藏王,與世界海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以一切寶繒雲莊嚴虛空,神力持故,充滿虛空;雜寶衣雲、雜香熏衣雲、日幢摩尼寶衣雲、金色妙衣雲、眾寶網衣雲、閻浮檀金色莊嚴衣雲、白淨寶衣雲、明淨寶王衣雲、妙光寶衣雲、海莊嚴寶王衣雲,莊嚴虛空;神力持故,皆悉充滿一切虛空,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北方,化作大海摩尼寶王樓閣,琉璃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妙寶王網,羅覆其身;清淨寶王為髻明珠。   東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放離垢歡喜光明網,佛號無礙眼;彼大眾中,有菩薩名法界善化願月王,與世界海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興寶樓閣雲,皆悉充滿一切世界;香樓閣雲、香煙樓閣雲、華樓閣雲、栴檀樓閣雲、金剛樓閣雲、摩尼樓閣雲、金樓閣雲、寶衣樓閣雲、缽曇摩樓閣雲,皆悉普覆一切佛剎,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東北方,化作一切法界門寶山樓閣,不可稱香王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摩尼華網,羅覆其身;妙莊嚴藏摩尼寶王,以為天冠。   東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香雲莊嚴幢,佛號龍自在王;彼大眾中,有菩薩名法義慧焰王,與世界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興無量金色圓滿光雲,普覆虛空;無量寶色圓滿光雲、佛白毫相圓滿光雲、眾寶雜色圓滿光雲、寶蓮華藏圓滿光雲、眾寶樹華圓滿光雲、如來無見頂相圓滿光雲、閻浮檀金色圓滿光雲、日光圓滿光雲、月光圓滿光雲,普覆虛空,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東南方,化作明淨摩尼寶王樓閣,金剛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寶焰光網,羅覆其身。   西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曰光藏,佛號法月普照智王;彼大眾中,有菩薩名壞散一切眾魔智幢王,與世界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一一毛孔,普興虛空界等寶華焰雲,遍照一切世界;放香焰雲、眾寶焰雲、金剛焰雲、香煙焰雲、大龍自在電光焰雲、明淨摩尼寶焰雲、金色寶焰雲、妙德藏摩尼寶王網焰雲;一一毛孔各放虛空界等如來光明海雲,普照三世,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西南方,化作一切方門光網普照法界摩尼樓閣,香燈焰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摩尼寶藏王妙光明網,羅覆其身;冠一切眾生向解脫音摩尼寶王冠。   西北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淨願摩尼寶藏,佛號普明淨妙德須彌山王;彼大眾中,有菩薩名明淨願智幢王,與世界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於唸唸中,一切相好、一切毛孔,皆出三世一切諸佛身雲,充滿一切虛空界;又出一切菩薩身雲、一切如來眷屬身雲、一切如來變化身雲、一切如來本生身雲、一切聲聞、緣覺身雲、一切如來道場菩提樹雲、一切如來自在雲、一切世界王身雲、一切嚴淨佛剎雲,於唸唸中,一切相好、一切毛孔皆出如是等雲,充滿虛空,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西北方,化作諸方清淨摩尼妙寶樓閣,清淨一切眾生摩尼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堅固光明真珠寶網,羅覆其身;首冠普覆摩尼寶冠。   下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如來光圓滿清淨,佛號無礙虛空智幢王;彼大眾中,有菩薩名壞散一切障智慧勢王,與世界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於一切毛孔,出一切眾生語海音雲、三世菩薩行海音雲、一切菩薩願音雲、一切菩薩成滿清淨波羅蜜音雲、一切菩薩行妙音聲雲、充滿一切世界一切菩薩積集自在音雲、一切菩薩往詣道場降伏眾魔成最正覺自在音雲、一切諸佛轉正法輪修多羅音雲、隨其所應化度眾生方便音雲、令一切眾生隨時方便得妙智慧善根音雲,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下方,化作諸佛寶光明藏莊嚴樓閣,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普照道場摩尼寶王為髻明珠。   上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說無盡覺,佛號圓滿普智光音;彼大眾中,有菩薩名分別法界智通王,與世界海微塵等菩薩俱,來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肢節、一切身份、一切莊嚴具、一切衣服中,出盧捨那等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已受記佛、未受記佛,現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及眷屬雲,皆悉顯現。過去所行檀波羅蜜,及受施者,皆悉顯現;過去所修屍波羅蜜,持戒清淨;過去羼提波羅蜜,割截肢節,心不動亂;過去修習毘梨耶波羅蜜;過去修習一切如來禪波羅蜜海;過去修習一切如來轉淨法輪;過去一切悉捨不著壽命;過去歡喜樂求諸菩薩道;過去出生菩薩清淨大莊嚴願;過去一切菩薩力波羅蜜;過去一切菩薩圓滿智慧,皆悉具足。出如是等諸自在雲,充滿法界,皆悉顯現,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於上方,化作金剛莊嚴藏樓閣,青金剛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一切寶網,羅覆其身;三世佛號摩尼寶王為髻明珠。   是諸菩薩及其眷屬,皆悉具足普賢行願;成就三世諸佛清淨智眼;轉一切佛淨妙法輪;攝取諸佛勝妙音聲修多羅海;具足一切菩薩自在究竟彼岸。於唸唸中,悉詣一切諸如來所,現自在力,一身充滿一切世界,能於一切如來眾中,現清淨身;於一微塵悉能示現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成熟眾生,未曾失時。於一毛孔,出一切佛妙法雷音,知眾生界皆悉如幻,知一切佛悉如電光,知一切有趣皆悉如夢,知一切果報如鏡中像,知一切生如熱時焰,知一切世間皆如變化;具足成就如來十力無所畏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深入無盡一切辯海;決定了知一切眾生語言法海;於淨法界行無礙行,知一切法皆悉無諍;具足菩薩諸通妙智,勤修精進,摧伏諸魔;安住三世勝妙智慧,無所染著;清淨妙行,得佛莊嚴一切智地;知一切有,悉無所有;深入一切法界智海,以不壞智,入一切世界;於一切世界,普現自在;示現一切世界受生;知一切世界種種形色,以微細境界,現廣佛剎;以廣佛剎,現微細境界。於一念中,住一切佛住,得一切佛住持智身,得清淨慧,了知十方一切剎海;於一念中,悉能出生無量自在,遍滿十方一切世界海。此諸菩薩,皆悉成就如是等無量功德,滿祇洹林皆是如來威神力故。   爾時,諸大聲聞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泥盧豆、難陀、金毘羅、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如是等諸大聲聞,在祇洹林而悉不見如來自在、如來莊嚴、如來境界、如來變化、如來師子吼、如來妙功德、如來自在行、如來勢力、如來住持力,清淨佛剎,如是等事,皆悉不見。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大會,菩薩境界自在變化,菩薩眷屬隨所來方妙寶莊嚴諸師子座,菩薩宮殿三昧自在周遍觀察,菩薩奮迅勤行精進供養諸佛,菩薩授記長養善根,菩薩受身、清淨法身、智身、願身、色身相好,無量光明,圓滿莊嚴,放大光網變化身雲,菩薩充滿一切方網,菩薩諸行圓滿具足;如是等事,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悉不見。何以故?修習別異善根行故;本不修習能見如來自在善根,亦不修習淨佛土行,又不讚歎見佛自在所得功德,不於生死中教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安立眾生於佛菩提,亦不守護如來種姓令不斷絕,亦不攝取一切眾生,亦不成就諸波羅蜜,不為眾生稱歎勝妙智慧眼地,亦不修習一切智行,不求諸佛離世善根,亦不出生自在淨剎,不求菩薩諸通明眼,不修菩薩境界,不壞善根,亦不出生佛力,住持菩薩大願,又亦不知諸法如幻,菩薩集會悉皆如夢,亦不修習菩薩離生聖行之心,不得普賢清淨智眼。是諸功德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以是因緣,諸大弟子,不見、不聞、不入、不知、不覺、不念、不能遍觀、亦不生意。何以故?此是菩薩智慧境界,非諸聲聞智慧境界。是故,諸大弟子在祇洹林,不見如來自在神力,亦無三昧清淨智眼,於微細處見諸境界,亦無法門神力境界,亦無諸力勝妙功德,亦無是處智,亦無智眼,能見聞覺知及生意念,亦不樂說,不能讚歎,不能顯現,不能施與,不能勸化安立眾生於彼妙法。何以故?以聲聞乘出三界故。又以滿足聲聞之道住聲聞果,不能具足無所有智;住真實諦,常樂寂靜,遠離大悲,常自調伏,捨離眾生。是故,雖與如來對面而坐,不能覺知神變自在。譬如餓鬼,裸形飢渴,舉身燒然,為諸虎狼毒獸所逼,往詣恆河,欲求水飲,或見枯竭,或見灰炭。所以者何?悉由宿行罪業障故。一切聲聞,亦復如是;雖在祇洹,不睹如來自在神力。所以者何?無明障曀,覆淨眼故。譬如有人於大會中,昏寢夢見諸天城郭,帝釋宮殿,園觀林流,眾寶莊嚴,散諸雜華,寶樹行列;妙衣覆上,諸天男女遊戲其中。自然妙音共相娛樂,受天快樂,其人自睹,安住此處,見天宮殿無量莊嚴,其餘大會,悉不知見。所以者何?覺夢異故。一切菩薩世界諸王,亦復如是,如彼夢中,無所不見。深入菩薩妙法門故;積集善根,出生一切智願故;決定明瞭佛功德故;正向菩薩弘誓道故;滿足一切智故;滿足普賢諸行願故;得一切菩薩圓滿地故;得一切菩薩三昧自在故;行一切菩薩無礙智故。是故,一切諸大菩薩悉睹如來不可思議神變境界,深入明達究竟彼岸,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不能知。譬如雪山,有諸藥草,賢明良醫,悉分別知;雖有捕獵、放牧人等,遊止彼山,悉不能知。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具足一切智,出生一切菩薩自在,明瞭如來神足變化;彼諸聲聞大弟子眾,雖處祇洹,悉不覺知。所以者何?常求自安,不廣濟故。譬如地中,有諸寶藏,唯咒術者,悉能別知,記錄庫藏,以自資給,奉養父母,賑□親屬,拯濟貧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淨慧眼,入佛自在不可思議神力境界,普入無量方便大海、諸三昧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守護正法,以四攝法,攝取眾生。諸大聲聞,雖處祇洹,不睹如來自在神變;譬如盲人,至大寶洲,行、住、坐、臥,不見眾寶;此諸聲聞,亦復如是,在祇洹林大法寶洲,親侍世尊,不睹如來自在神變,菩薩大眾。所以者何?不得菩薩清淨眼故,不能次第覺法界故。譬如有人以明淨藥而用治眼,於夜闇中,處在大眾,悉見眾人行、住、坐、臥,餘人不見。如來亦爾,逮得無礙清淨智眼,悉能知見一切世間,示現無量自在神變,及菩薩眾。諸大聲聞不睹如來自在神變,及菩薩眾。譬如比丘,在大會中,入一切處定,所謂:地、水、火、風、天、眾生、境界,其餘大眾,悉不能見地、水、火、風,乃至境界諸一切處;如來所現不可思議,菩薩悉見,諸大聲聞不知、不見。譬如有人,以曀身藥自塗其目,行、住、坐、臥,無能見者,唯有彼人悉能睹見;如來亦復如是,永離世間,無能見者,唯一切智菩薩境界,非諸聲聞之所能知。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隨侍衛,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如來神變,亦復如是,非諸聲聞所能知見,唯諸菩薩乃能睹見。譬如比丘,於大眾中,入滅盡定,不捨諸根,亦不滅度,而不知見諸大眾事。所以者何?滅定力故。諸大聲聞,亦復如是,處祇洹林大眾之中,諸根現前,而不睹見如來神變,不入、不知、不覺、不念、不生心意。所以者何?如來境界甚深彌曠,難知、難見、難得原底,無有限量;遠離世間,不可思議,無能壞者,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爾時,明淨願光明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瞻察堅固人,  菩提難思議,  祇洹林顯現,  無量自在法。  如來神力持,  顯現無量德,  世間悉迷惑,  不知諸佛法。  法王甚深法,  無量難思議,  顯現大變化,  一切莫能測。  如來莊嚴相,  讚歎不可盡,  以法無相故,  宣明一切佛。  最勝於祇洹,  顯現自在力,  甚深不可議,  遠離語言道。  觀察無量德,  菩薩眾雲集,  不思議剎來,  供養於最勝。  悉滿諸大願,  常修無礙行,  一切諸世間,  莫能知其心。  一切諸緣覺,  無量大聲聞,  皆悉不能知,  菩薩行境界。  菩薩大智慧,  一切莫能壞,  遠離諸亂想,  究竟深智地。  最大名稱人,  深入無量定,  顯現自在力,  充滿諸法界。」◎   ◎爾時,不可壞精進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瞻察真佛子,  功德智慧藏,  究竟菩薩道,  安隱諸世間。  無量智明鑒,  禪定心不動,  智慧甚深廣,  境界不可測。  閑靜祇洹林,  無量妙莊嚴,  菩薩皆充滿,  悉依正覺住。  無量大眾海,  一切無所著,  十方來會此,  處華師子座。  除滅眾虛妄,  一切無所染,  離垢無礙心,  究竟諸法界。  建立智慧幢,  不動如金剛,  諸法無變化,  示現無量變。  一切十方界,  無量億佛剎,  悉能遍往詣,  而亦不分身。  瞻仰釋師子,  無量力自在,  以佛威神故,  十方大眾集。  佛子悉究竟,  一切語言道,  佛法不可壞,  安住法界地。  法性不可壞,  牟尼甚深法,  句身及味身,  分別無窮盡。」   爾時,無上普妙德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瞻察堅固人,  智慧廣圓滿,  善知時非時,  為眾演說法。  遠離諸外道,  調伏諸論師,  隨其所應化,  為現自在力。  正覺非量法,  亦非無量法,  牟尼悉超越,  有量無量法。  譬如明淨日,  除滅一切闇,  導師智亦然,  普照三世法。  譬如十五日,  圓滿明淨月,  最勝亦如是,  白淨法圓滿。  譬如虛空中,  淨日光明耀,  普照於一切,  佛自在亦然。  譬如虛空性,  一切無障礙,  世間燈如是,  自在無障礙。  譬如大地性,  能持諸群生,  世間燈法輪,  能持亦如是。  譬如大風性,  飄疾無障礙,  佛法亦如是,  速遍諸世間。  譬如大水輪,  世界所依住,  智慧輪亦然,  三世佛所依。」   爾時,無礙妙德藏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譬如大寶山,  饒益諸群生,  如來功德山,  饒益亦如是。  譬如大海水,  清涼而澄淨,  如來亦如是,  能除熱渴愛。  譬如須彌山,  安峙於大海,  如來山亦然,  安住深法海。  譬如大海中,  能出一切寶,  無師智亦然,  覺難覺無難。  導師甚深智,  無量無有數,  顯現自在力,  無能思議者。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事,  佛智亦如是,  現諸自在力。  譬如如意珠,  能滿一切意,  最勝亦如是,  悉滿諸淨願。  譬如明淨寶,  悉能照一切,  導師智如是,  普照一切法。  譬如隨方寶,  正住諸方現,  無礙燈亦然,  諸法於中現。  譬如淨水珠,  澄清諸濁水,  見佛亦如是,  諸根悉清淨。」   爾時,法界善化願月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譬如青寶珠,  能青一切色,  若有見佛者,  皆悉同菩提。  一一微塵中,  最勝現自在,  悉能淨無量,  無邊諸菩薩。  逮得甚深法,  種種莊嚴事,  唯諸菩薩境,  世間莫能測。  具足諸莊嚴,  如來淨妙行,  成就菩薩道,  深入諸法界。  正覺所示現,  不可思議剎,  一切現在佛,  菩薩悉充滿。  釋師子成就,  無量自在法,  示現大神變,  無量無有邊。  菩薩種種行,  無量無有邊,  如來自在力,  為之悉顯現。  佛子善修學,  甚深諸法界,  成就無礙智,  明瞭一切法。  如來威神力,  為眾轉法輪,  出生勝功德,  令世悉清淨。  如來淨境界,  甚深圓滿智,  實智大龍王,  度脫一切眾。」   爾時,法義慧焰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最勝有三世,  聲聞諸弟子,  皆悉不能知,  如來舉足事。  去來今現在,  一切諸緣覺,  亦復不能知,  如來舉足事。  何況世凡夫,  結使所纏縛,  愚闇覆淨眼,  而能知導師?  最勝無量德,  具足諸智慧,  超出語言道,  一切莫能知。  譬如明淨月,  光明無能知,  導師亦如是,  功德不可議。  如來一方便,  出生無量化,  無數劫思算,  不能知少分。  如來一方便,  出生無量德,  一切智正法,  皆悉無能知。  若有求菩提,  修習菩薩行,  是彼之境界,  所能分別知。  不思議方便,  超度生死海,  若滅吾我心,  是則能究竟。  清淨心無量,  大願悉成滿,  逮得佛菩提,  最勝之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五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二   ◎爾時,壞散一切眾魔智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大智無礙身,  非身難思議,  如來淨法身,  一切莫能測。  不思議行業,  起此清淨身,  無量妙莊嚴,  不染於三界。  普明照一切,  清淨諸法界,  開發菩提門,  出生深定智。  永離諸垢染,  除滅一切障,  世間明淨日,  普放慧光明。  永絕生死流,  悉令三界淨,  具足菩薩德,  成就佛菩提。  顯現無量色,  於彼無所染,  所可現眾色,  一切莫能思。  人王勝智慧,  能於唸唸中,  具無量菩提,  一切莫能知,  具足無盡智,  一切莫能壞,  彼於一念中,  明達三世佛。  分別一切業,  正念思菩提,  于思而非思,  思法寂滅故,  甚深不可說,  遠離語言道,  如來從此起,  佛業難思議。」   爾時,明淨願智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離癡清淨念,  聞持一切法,  深慧能分別,  諸佛無盡海。  菩薩決定心,  修習菩薩行,  出生甚深智,  除滅諸疑惑。  其心無疲厭,  遠離於懈怠,  常勤修精進,  究竟諸佛法。  具足信智慧,  安住不可動,  常樂甚深智,  觀察無所著。  無量無邊劫,  積集諸功德,  專心常迴向,  諸佛甚深法。  雖在生死中,  其心無染著,  安住諸佛法,  常樂如來行。  世間諸所有,  陰界等諸法,  無畏悉除斷,  安住佛正法。  世間顛倒惑,  生死輪常轉,  修習無礙行,  實利益眾生。  菩薩行難稱,  一切莫能知,  除滅一切苦,  安樂諸群生。  善覺菩提智,  普照諸世間,  除滅愚癡闇,  度脫一切眾。」   爾時,壞散一切障智慧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  佛音難得聞,  何況親奉覲,  除滅諸疑惑。  如來世間燈,  究竟一切法,  無上勝福田,  令眾悉清淨。  如來妙色身,  一切莫能思,  無量劫諦觀,  其心無厭足。  佛子善觀察,  如來妙色身,  除滅一切障,  究竟成菩提。  如來妙色身,  出生淨妙音,  無礙諸辯才,  廣開菩提門。  普照一切眾,  無量難思議,  建立大乘智,  授以菩提記。  功德圓滿日,  出興照世間,  長養一切世,  無量功德身。  若有值如來,  遠離諸惡道,  除滅一切苦,  具足智慧身。  若有見如來,  能發無量心,  長養無數智,  值遇諸導師。  若有見如來,  得定菩提心,  能自決定知,  我必成菩提。」   爾時,分別法界智通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曰: 「菩薩見如來,  無量淨功德,  皆悉善迴向,  究竟一切智。  饒益眾生故,  如來出世間,  具足大悲心,  為世轉法輪。  一切無能報,  大仙普慈恩,  不可思議劫,  代眾受苦故。  無量億劫中,  受諸地獄苦,  不捨一切眾,  悉令得見佛。  普能代眾生,  具受無量苦,  其心無疲倦,  為度一切故。  一切諸世間,  所有惡道苦,  如來常處中,  悉令聞正法。  一一地獄住,  不可思議劫,  具受無量苦,  終不離諸佛。  所以無量劫,  常在三惡道,  欲令諸群生,  長養智慧故。  眾生見如來,  除滅諸苦惱,  安立於大智,  一切佛境界。  若有見佛者,  除滅一切障,  長養功德藏,  究竟成菩提。  如來能除滅,  世間諸疑惑,  隨其所應化,  悉滿彼大願。」◎   ◎爾時,普賢菩薩觀察一切大眾,欲重開發,顯現照明;以法界等方便,廣說師子奮迅三昧;法界等、虛空界等、三世等、一切眾生界等、一切劫等、一切業性等、眾生希望等、眾生欲等、法光明等、隨時教化等、一切眾生根等,為諸菩薩十種廣說師子奮迅三昧。   「何等為十?所謂:廣說一切法界中,一切佛剎微塵等佛,次第興世,演說正法;廣說虛空界等,一切佛剎中,盡未來劫一切諸佛所說;廣說一切佛剎中,一切如來現成正覺;廣說虛空界等,一切佛剎中,佛坐道場,眷屬圍遶,菩薩大眾,皆悉往詣;廣說一念中,三世一切佛出變化身,充滿一切法界;廣說一身充滿一切世界海、一切佛剎海,平等照持;廣說一一境界中,顯現三世一切諸佛自在功德地;廣說一一微塵中,顯現三世一切佛剎微塵等,佛自在神力;廣說一一毛孔,出三世一切佛大願海音,開發化導,盡未來劫一切菩薩;廣說處法界等師子之座,大眾圍遶,莊嚴道場,各隨其處,轉妙法輪,盡未來劫,未曾斷絕。佛子!此師子奮迅三昧,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廣說,唯是如來智慧境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師子奮迅三昧,承佛神力觀察如來;觀察大眾;觀察如來不可思議境界;觀察諸佛三昧;觀察不可思議世界;觀察不可思議智慧;觀察一切法,皆悉如幻;觀察不可思議諸佛平等;觀察無量無邊,一切音聲語言道故;以偈頌曰: 「一一毛孔中,  普現最勝海,  佛處如來座,  菩薩眾圍遶。  一一毛孔中,  無量諸佛海,  道場處華座,  轉淨妙法輪。  一一毛孔中,  一切剎塵等,  最勝跏趺坐,  演說普賢行。  最勝坐一剎,  充滿十方界,  無盡菩薩雲,  來詣於佛所。  無量億佛剎,  塵數菩薩集,  圍遶於如來,  為說諸法界。  顯現諸佛剎,  入法界智海,  安住普賢行,  滿足諸佛行。  安住於如來,  一切諸世界,  深入菩薩行,  樂聞勝法雲。  一一剎無量,  億劫修諸行,  修習彼行已,  究竟深法海,  滿足大願海,  安住如來地。  出生最勝法,  具足普賢行,  成就功德海,  得無量自在,  如來身雲覆,  一切諸佛剎,  普雨甘露法,  令眾住佛道。」   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師子奮迅三昧故,放眉間白毫相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不可說世界微塵等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時,祇洹林菩薩大眾,普雲集者,悉見一切法界、虛空界等一切佛剎種種色、種種清淨、種種安住、種種形;如是等一切世界諸大菩薩,現坐道場,菩薩圍遶,諸天供養,成等正覺。或見於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諸眷屬中,出妙音聲,充滿法界,轉淨法輪;或見在天宮殿,在龍宮殿,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及人、非人等諸宮殿中;或見在人聚落城邑,大王京都,現種種身、種種姓名、種種色、種種圓光、種種光網、種種辯、種種眷屬、種種持、種種教持、種種音聲,而為說法。如此間,如來為諸菩薩現甚深三昧神力變化;一切法界、虛空界等,十方一切世界海中,現國土身及眾生身,諸業所起;乃至一毛孔中,一切悉現,亦復如是;而不壞三世,不壞眾生;普照一切諸眾生心,色身清淨,隨所應化;普現一切眾生類前,開示一切諸佛妙法;調伏眾生,顯現如來自在神力。其有眾生見聞念知如來自在神通力者,皆佛宿世善知識也;皆悉修習四攝善根,一向專求無上菩提,攝諸善根,成就方便,逮得如來不可思議自在三昧,悉與法界、虛空界等;或得法身;或得色身;或得菩薩具足諸行;或得清淨諸波羅蜜;或得菩薩圓滿淨行;或得菩薩諸地;或得菩提自在;或得如來不壞三昧;或得如來諸行智力;或得如來無礙辯才。   此諸菩薩得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諸妙功德,所謂: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度、種種方便、種種至、種種方、種種光明、種種功德、種種功德具、種種自在。深入菩薩諸三昧海,所謂:普莊嚴法界菩薩三昧;普照三世無礙三昧;不壞法界智三昧;隨時深入如來境界三昧;普照虛空三昧;行如來力三昧;如來無畏莊嚴師子奮迅三昧;一切法界方便藏三昧;無礙法界淨月三昧;清淨莊嚴法雲三昧;除滅癡障法王幢三昧;一一境界中,悉見一切佛海三昧;一切世間不可壞身清淨光明智幢三昧;深入佛身無壞三昧;隨順一切世藏三昧;諸法無跡無依三昧;圓滿普照寂滅三昧;無所有,善化、普化,遍照三昧;攝持一切佛剎三昧;莊嚴一切佛剎,現成菩提三昧;行一切王法三昧;行一切眾生境界無礙三昧;生一切諸佛三昧;究竟一切佛德海三昧;一一境界,出生盡未來際功德三昧;解了一切如來本生海三昧;護持盡未來際,一切如來種性三昧;令現在十方一切佛剎海悉淨三昧;於一念中,普照一切佛住三昧;遠離障礙,深入一切境界三昧;令一切剎,入一佛剎三昧;出一切佛化身三昧;決定智慧金剛王,入一切根海三昧;住持一切佛身,皆一身藏,無差別三昧;於一念中,住一切佛法界,方便無盡三昧;於一切法界佛剎中,示現涅槃三昧;住無上地三昧;令一切世界眾生,悉見其身無別異三昧;一切佛智現前三昧;知一切法實相三昧;於一念中,具分別知三世三昧;於一念中,知一切法界藏三昧;皆隨順知如來智師子行三昧;於一切境界,慧眼圓滿三昧;十力境界等三昧;於一切境界,以平等眼示現三昧;出生一切妙色,眾生見無厭足三昧;無動藏三昧;一法攝一切法三昧;一言普說一切音聲三昧;一切佛無二法三昧;離三世三昧;分別一切劫不壞智三昧;微細方便十力內三昧;一切劫出生菩薩行無斷三昧;一切十方普雲現前三昧;菩提自在,法界無礙三昧;分別一切覺正希望安隱幢三昧;一切莊嚴,莊嚴虛空三昧;於唸唸中,出生化雲三昧;離垢如空,如來月光三昧;一切佛持如空三昧;一切法莊嚴,法光三昧;開一切法義燈三昧;十力圓滿光三昧;三世一切佛幢三昧;一切佛同一藏三昧;於唸唸中,發起究竟一切事三昧;無盡功德藏三昧;示現無量無邊諸佛境界三昧;住一切法,金剛師子座三昧;出生顯現一切如來變化,無不知見三昧;一切念如來日三昧;一日悉覺三世三昧;自然寂靜解脫三昧;見一切佛三昧;缽曇摩華莊嚴,一切法界決定智三昧;一切法無著,虛空淨眼三昧;一方攝十方海三昧;深入無底法界三昧;一切法海三昧;放一切光寂靜身三昧;一念出生一切通明願三昧;一切時,一切處,成菩提三昧;一切法界入一莊嚴三昧;一切佛住持三昧;一切眾生勝地智明三昧;一念中,一身充滿法界三昧;一身中,顯現清淨法界三昧;普門入法界,顯現大莊嚴三昧;一切佛法圓滿,輪智住持三昧;一切法方便,一方便莊嚴三昧;因陀羅網攝眾生界,諸願精進住持三昧;分別一切世界輪三昧;蓮華妙德自在三昧;分別一切眾生身三昧;對現一切眾生身三昧;分別一切音聲海三昧;了知一切眾生地三昧;不可壞大悲藏三昧;一切佛入如來際三昧;修習一切佛法門三昧;觀察師子奮迅菩薩三昧。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三昧門,入如來海,入一切佛自在三昧;於唸唸中,充滿法界。彼諸菩薩,一一皆有妙師子座,悉與十佛世界等,現大自在甚深智慧,悉得諸地明淨智慧;普觀一切,從智性生,專求一切智,具足成就,離癡慧眼。悉為眾生作調御師;修行諸佛平等正法,決定了知一切境界,分別了知一切世界,樂寂滅法,遠離世間,常好閑靜;遊諸佛剎,無所染著;於一切法,心無所依;安住莊嚴妙法宮殿,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顯現佛剎,具足成就無上智門;順離欲際,得智慧身,消竭一切諸有為海;為一切眾生,顯真實際,法海慧光,具足圓滿,皆悉安住堅固三昧。以大悲心,常念眾生;解一切眾生皆悉如夢;一切如來悉如電光;一切言音皆悉如響;了一切法皆悉如化。滿足諸願,具菩薩行,普智圓滿,方便清淨,心樂寂靜,成滿一切諸陀羅尼智慧境界;具足十力,遠離恐怖,安住法界,具淨法眼;得一切法無所有門,修行無量智慧大海,究竟到於智慧彼岸,悉得般若波羅蜜力,成就神通波羅蜜,度眾生海;於三昧波羅蜜,悉得自在。善知一切智無錯謬,巧妙方便,開示法藏;具足辯才,成就大願;具足諸力,法雲無盡。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無所畏;常求正法,心無所著。以淨慧眼,滅除癡闇;智月圓滿,照世生滅,成就智慧,放大光明;照一切諦,善巧方便。智慧功德金剛之山,超出三世一切法王,覺無所畏智功德幢;滅諸魔幢,建立精進圓滿智幢;具足成就無上之身,得一切法無礙智慧;覺了無盡智真實際,安住真際,修行決定無相三昧。巧方便生諸菩薩行,無二智慧,諦見境界世間諸趣,普照佛剎,無所染著;於一切法除滅癡闇,究竟智慧,皆悉圓滿,放淨法光,照十方界。為一切眾生,作不虛福田;若見聞者,所願成滿;為一切世間,功德須彌,遠離恐怖,伏諸外道。以微妙音,遍一切剎;常見諸佛,心無厭足,成就如來自在法身,隨其所應而化度之;能以一身,滿一切剎;以少方便,具足清淨自在神力,普遊十方無所障礙,智慧圓滿,遍照法界。為一切眾耀明淨日,隨其所應,讚歎功德;了一切眾生諸根希望;於一切法,得無諍境界;分別了知諸法自性,大小相攝。決了如來甚深之地,說句、味身,諸法深義,無有窮盡;於一言中,普說一切修多羅海,究竟一切諸陀羅尼;廣智慧身,究竟無量劫陀羅尼。於一念中,決定了知不可說劫;於一念中,了達三世法陀羅尼,普照無量諸佛法海。為一切眾生,起淨智慧,轉正法輪,無能壞者;成就如來智慧境界,常入善現三昧正受,遠離障礙,深入諸法。於一切法,得勝智自在,清淨莊嚴一切境界;深入十方甚深法界,攝取十方一切法界。於一一微塵中,現成正覺;於無色性,現一切色;能以一方,攝一切方。彼諸菩薩具足成滿如是等無量功德智慧之藏,常為一切諸佛讚歎;以句、味身,說其功德,不能窮盡,皆悉雲集於祇洹林。   爾時,彼諸菩薩深入如來功德大海。入已,於菩薩身中、及樓閣中,莊嚴具中、師子座中、以樂法力故;不可思議力故;於唸唸中,各放無量光明雲,普照法界,覺悟眾生。所謂:出一切寶香光明雲,讚歎三世諸佛功德,微妙音聲,充滿十方;出一切眾生雲,境界光明,說一切眾生清淨業報,微妙音聲,充滿十方;出一切菩薩願行莊嚴光雲,說一切菩薩願行功德;出一切佛變化身雲,一切如來微妙音聲,充滿十方;出一切菩薩身雲,相好莊嚴,於一切佛剎,以微妙音,讚歎諸佛,充滿十方;出三世佛莊嚴道場雲,現一切佛成等正覺,充滿十方;於一切境界中,出龍王雲,雨一切香,充滿十方;出一切佛身雲,歎普賢行,充滿十方;出一切佛剎淨光明雲,一切如來轉法輪音,充滿十方。時,諸菩薩威神力故,此法力故,出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雲。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欲讚歎祇洹林中無量莊嚴,以偈頌曰: 「觀察祇洹中,  如來自在力,  一切境界出,  無量功德雲。  無量淨妙色,  種種而莊嚴,  皆悉普照現,  十方諸佛剎。  佛子身毛孔,  出佛音聲雲,  種種寶莊嚴,  充滿十方剎。  其身如梵王,  威儀常安靜,  遍遊十方剎,  演出妙音聲。  如來毛孔出,  不可思議身,  皆悉如普賢,  眾妙相莊嚴。  菩薩普成就,  三世功德海,  充滿於虛空,  出生莊嚴雲。  於此祇洹中,  演出妙音聲,  普說一切眾,  善淨業果報。  一一境界中,  悉現佛剎海,  三世諸如來,  無量自在力。  如來毛孔中,  一切諸世界,  微塵等佛剎,  皆悉分別現。  一切境界中,  出生諸佛雲,  無量善方便,  度脫一切眾。  華雲香焰雲,  清淨摩尼寶,  種種莊嚴雲,  充滿於十方。  三世一切佛,  莊嚴妙道場,  於此祇洹林,  一切悉顯現,  普賢等佛子,  無量種莊嚴。  眾生等劫中,  所修嚴淨剎,  如是諸世界,  悉現祇洹林。」   時,彼一切諸菩薩眾,以如來三昧照故,一一皆得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大悲法門,饒益安樂,攝取眾生。彼諸菩薩於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光明;一一光明端,各出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其身尊重,於諸世間,最為殊勝;隨其所應,皆悉顯現,充滿法界;教化眾生,未度者度,未脫者脫;現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諸天宮殿,無常死相,一切諸法,皆悉如夢;讚歎道場,說一切菩薩諸大願門。或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為一切眾生,廣現檀波羅蜜門;或現一切諸佛,圓滿淨戒功德,屍羅波羅蜜門;或現斷一切肢節,羼提波羅蜜門;或現勤修精進,毘梨耶波羅蜜門;或現一切菩薩禪定三昧,相續解脫法門。如來圓滿智慧光明,專求一切佛法,為一一句身、味身義故,能捨無量無數之身;詣諸佛所,問無量法門,善知時會,隨其所應而為現法。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智,逮得方便智光海門,悉能供養諸佛菩薩;降伏眾魔,制諸外道,悉能顯現菩薩力門;知一切技術明淨智地,欲令眾生得勝妙法,悉能了知眾生諸根,煩惱習氣,種種業報及智慧地。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法門,教化眾生:或現天宮,或現龍宮,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宮,或現梵宮,或現人宮,或現閻羅王宮,或現地獄、餓鬼、畜生處,大悲智慧,及諸大願,不可沮壞,攝取眾生,不捨方便;或以名號教化,或以憶念教化,或以音聲教化,或以圓滿光明教化;或以光明網教化,隨其所應,悉現其前,現處處莊嚴,不離佛所,不離樓閣座,而普現十方。或放化身雲;或現無二身,遊行十方,教化眾生;或現聲聞色像;或現梵天色像;或現一切苦行色像;或現良醫色像;或現商人色像;或現正命色像;或現妓人色像;或現天色像;或現一切技術色像;或現一切城邑、聚落、京都色像;隨其所應,往詣其所。或現種種色身音聲,教化眾生;或現諸語言法,種種威儀、種種菩薩行、種種巧術,一切智明;為世間燈,普照眾生業報莊嚴,分別諸方,悉行圓滿菩薩諸行,悉現一切城邑、聚落、京都,化度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安住樓閣出,與一切同行諸菩薩俱;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本願足天;樂聞法地天;常習大悲泉池方天;除滅愚癡夜天;出生佛晝日天;莊嚴正法界虛空河天;度眾生生死海天;長養一切善根薩婆若山天;莊嚴一切眾生身,滿足諸願,供養一切佛身天,守護一切眾生城天。守護一切眾生夜叉王;令一切眾生歡喜乾闥婆王;除滅一切餓鬼趣鳩槃荼王;於生死海,拔濟眾生迦樓羅王;正求薩婆若阿脩羅王;見佛歡喜無厭足摩□羅伽王;常厭生死諸天王;常敬禮佛諸梵天王等;俱詣佛所,頭面禮足,設諸供養已,辭遊南方。   爾時,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童子,以菩薩莊嚴而自莊嚴,出祇洹林,遊行南方。見已,作如是念:「我今當與文殊師利菩薩俱行。」   爾時,尊者舍利弗與六千比丘,眷屬圍遶,從自房出,來詣佛所,禮足辭退,向文殊師利。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共行弟子,皆新出家,其名曰:海智比丘、大善調伏比丘、功德光比丘、大童子比丘、電光興比丘、清淨行比丘、天妙德比丘、因陀羅慧比丘、梵天比丘、寂靜慧比丘;如是等六千比丘,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性樂清淨,信心明徹,行諸大願,觀佛境界,了法實相,饒益眾生,常樂專求諸佛功德;此等比丘,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   爾時,尊者舍利弗觀察大眾,告海智比丘言:「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光明圓滿,令無量眾生,發歡喜心,放大莊嚴妙光明網,除滅眾生無量苦惱。觀其眷屬,成就善根;觀其遊步,威儀庠序,所遊行處,自然平正,十方無礙;觀其功德所行道路,其傍悉有眾妙寶藏,自然發出;觀其供養過去諸佛,善根依果,從眾林樹出莊嚴藏;觀彼一切諸天大王,恭敬禮拜,供養雲雨。海智!汝觀文殊師利、一切如來,眉間毫相,放無量光,說諸佛法,悉入其頂。」   爾時,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讚說文殊師利無量功德,諸大莊嚴。彼諸比丘聞讚歎已,皆悉歡喜;其心清淨,離諸垢穢,身體柔軟,調伏諸根;遠離障礙;現見諸佛,正求菩提,逮得菩薩清淨諸根;具菩薩力,長養大悲,入諸波羅蜜,發弘誓願,悉見十方諸如來海。   時,諸比丘白尊者舍利弗言:「唯然。大師!願俱往詣文殊師利。」   爾時,尊者舍利弗,與諸比丘往詣其所;到已,謂文殊師利:「此諸比丘,皆新出家,欲見仁者。」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為顯現菩薩自在,如象王迴顧視比丘。時,諸比丘頭面禮足,卻住一面,合掌而立,作如是念:「我等以此禮拜功德,知法實相,如和上舍利弗、釋迦牟尼世尊;得清淨身,相好音聲,神力自在,如文殊師利。」   爾時,文殊師利告諸比丘:「汝等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大心,則得佛地,況菩薩地;何等為十?所謂:發廣大心,長養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無厭足;見一切佛,恭敬供養,心無厭足;正求一切佛法,心無厭足;遍行菩薩諸波羅蜜,心無厭足;具足一切菩薩三昧,心無厭足;於一切三世流轉,心無厭足;嚴淨佛剎,充滿十方,心無厭足;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心無厭足;於一切剎、一切劫中,行菩薩行,心無厭足;發廣大心,修習一切佛剎微塵等諸波羅蜜,度脫一切眾生,具佛十力,心無厭足。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如是十種大法,則能長養一切善根,離生死趣一切世間性,超出聲聞、緣覺之地;生如來家,具足成就菩薩大願,行菩薩行,住菩薩地,成就如來功德之力,降伏眾魔,制諸外道。」彼諸比丘聞此法已,皆得無礙淨眼三昧;悉見十方一切如來,及其眷屬,無量眾生;亦見種種世界形類,眾寶宮殿及諸微塵;乃至如來十眼境界,皆悉睹見。彼諸如來,以種種句身、味身,種種辯才,微妙音聲,所說法海,皆悉聞知。彼世界中一切眾生,心念諸根,皆悉了知;知彼眾生,過去、未來,諸趣受生;又能知彼過去、未來,各十劫事;知彼如來十種本生、十種成就菩提自在、十種轉法輪、十種神力、十種教誡、十種說法、十種辯才。得此三昧時,具足成就十種實際菩提之心;一萬三昧,一萬淨波羅蜜,得大智慧圓滿光明,菩薩十明,住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修普賢行,住普賢行。彼諸比丘,出生大願海;生大願海已,身心清淨,得不死通明;得是明已,不離此處,出生一切如來法身,充滿十方,具足一切佛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建立彼諸比丘菩提心已,與其眷屬,漸遊南方。至覺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過去諸佛所遊止處;亦是過去諸佛為菩薩時,修苦行處。此處常為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人非人等之所供養。   時,文殊師利即於此處,說普照一切法界修多羅,有百萬億修多羅,以為眷屬;說此法時,於大海中,有無量千億龍王與眷屬俱,來詣文殊師利。聞此法已,厭離龍趣,正求佛道;捨龍身已,生天人中;一萬龍王,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時,覺城人聞文殊師利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聞已,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皆悉往詣文殊師利。   時,有優婆塞,名曰大智,與千優婆塞眷屬俱,其名曰:須達多優婆塞、婆須達多優婆塞、功德光優婆塞、名稱德優婆塞、寂靜德優婆塞、歡喜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大慧優婆塞、賢優婆塞、賢妙德優婆塞;如是等千優婆塞俱,頭面禮足,退坐一面。復有五百優婆夷,其名曰:大慧光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善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跋陀羅優婆夷、賢德優婆夷、賢光優婆夷、光明幢優婆夷、妙德光優婆夷、善眼優婆夷;如是等五百優婆夷俱,頭面禮足,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子,其名曰:善財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精進童子、善心童子、善慧童子、善覺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勝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俱,頭面禮足,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女,其名曰:善行童女、跋陀羅童女、悅樂顏童女、堅固慧童女、妙功德童女、勝體童女、梵天與童女、功德光童女、善光明童女;如是等五百童女俱,頭面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文殊師利知覺城大眾集已,隨其所應,以大慈力,令彼清涼;大悲現前,將為說法;甚深智慧,分別其心,以大辯力而為說法。觀察善財童子,以何因緣,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內,有七大寶藏;其藏普出七寶樓閣,自然周備,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從此七寶,生七種芽。時,此童子處胎十月,出生端正,肢體具足;其七種寶芽,高二尋,廣七尋。又其家內,自然具有五百寶器,盛滿眾寶:金器盛銀;銀器盛金;金剛器盛眾香;眾香器盛寶衣;玉石器盛上味饌;摩尼器盛雜寶;種種寶器盛酥油蜜,及以醍醐資生之具。琉璃器盛眾寶;玻璃器盛硨磲;硨磲器盛玻璃;碼瑙器盛赤珠;赤珠器盛碼瑙;火珠器盛淨水珠;淨水珠器盛火珠;如是等五百寶器,自然行列。又雨眾寶,滿諸庫藏。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察善財而告之曰:「吾當為汝說微妙法。」即為分別諸佛正法;分別諸佛次興世法;淨眷屬法;轉梵輪法;諸佛色身相好,清淨莊嚴之法;一切諸佛具法身法;諸佛音聲妙莊嚴法;說一切如來平等正法。   爾時,文殊師利知善財等一切大眾,聞說此法,皆大歡喜,發菩提心;顯明過去諸善根已,不捨本座;如應化度覺城眾生已,遊行南方。   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聞佛如是諸妙功德,專求菩提,隨從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三有為城郭,  高慢為園牆,  諸趣為卻敵,  染愛為深塹,  愚癡闇覆蔽,  三毒常熾然。  惡魔為君王,  童蒙依止住,  貪愛所纏縛,  諂曲壞正行,  疑惑障慧眼,  流轉諸邪道,  慳嫉所繫縛,  趣向餓鬼難,  生老病死逼,  愚癡轉趣輪。  圓滿無上悲,  清淨智慧日,  消竭煩惱海,  願顧少觀察。  圓滿無上慈,  慧光安眾生,  一切無不曜,  月王願照我。  一切法界王,  淨法為四兵,  常轉正法輪,  願化我妙法。  具足菩提願,  積集功德藏,  饒益一切眾,  大師願度我。  忍鎧莊嚴身,  執持智慧劍,  於魔嶮惡道,  濟我免眾難。  住法須彌頂,  妙定天女侍,  降伏阿脩羅,  帝釋觀察我。  具足離垢力,  分別一切有,  世間明淨燈,  願示我正趣。  遠離諸惡道,  悉令善趣淨,  開我解脫門,  超出諸世難。  著常樂我淨,  迷惑於生死,  清淨智慧眼,  願開解脫門。  遠離諸顛倒,  無畏知正道,  了達諸正趣,  示現我菩提。  安住正見地,  諸佛功德樹,  常雨正覺華,  願示我菩提。  世間明淨日,  三世諸如來,  如法而來去,  願令我悉見。  分別一切業,  深知諸法性,  決定智慧乘,  示我摩訶衍。  諸願輪成滿,  大悲不可盡,  淨妙德莊嚴,  安我菩提乘。  具足淨法界,  大慈為觀察,  功德華莊嚴,  賜我第一乘。  安住梵行座,  三昧女朝侍,  微妙法音樂,  示我法王道。  無盡四攝藏,  功德莊嚴智,  光明照一切,  願速示勝道。  施惠圓滿光,  栴檀戒塗身,  忍辱大莊嚴,  願速示正道。  深入諸禪定,  教化群生類,  具足方便乘,  安我勝法乘。  諸願圓滿輪,  永絕生死輪,  具足持智力,  安我妙法乘。  一切悉殊妙,  大悲觀眾生,  究竟勝妙行,  安我實智乘。  安住金剛慧,  究竟一切智,  除滅諸障礙,  安我賢聖乘。  慈悲甚彌廣,  安樂諸群生,  法界等淨眼,  安我無上乘。  除滅眾苦陰,  諸業煩惱輪,  降伏一切魔,  安我正法乘。  智慧照十方,  莊嚴諸法界,  滿足眾生願,  安我勝妙乘。  心淨如虛空,  除滅邪見愛,  饒益一切眾,  安我勝法乘。  安住如風輪,  普持一切剎,  令眾住定地,  安我殊勝乘。  安住如大地,  具足大悲力,  智慧益眾生,  安我最勝乘。  四攝光圓滿,  饒益群生類,  總持清淨光,  示我明淨日。  開發淨慧眼,  莊嚴妙智王,  冠以無上冠,  法王慈顧我。」◎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爾時,文殊師利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問菩薩行,求菩薩道。善男子!是為菩薩第一之藏,具一切智,所謂:求善知識,親近恭敬而供養之。是故,善男子!應求善知識,親近恭敬,一心供養而無厭足;問菩薩行:雲何修習菩薩道?雲何滿足菩薩行?雲何清淨菩薩行?雲何究竟菩薩行?雲何出生菩薩行?雲何正念菩薩道?雲何緣於菩薩境界道?雲何增廣菩薩道?雲何菩薩具普賢行?」   爾時,文殊師利為善財童子,以偈頌曰: 「善哉功德藏,  能來詣我所,  發廣大悲心,  專求無上道。  先發諸大願,  除滅眾生苦,  究竟菩薩行,  成就無上道。  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具足普賢行,  一切莫能壞。  功德光勝來,  清淨功德海,  正求普賢行,  饒益一切眾。  無量無有邊,  世界諸佛所,  聞說淨法雲,  受持不忘失。  悉於十方界,  普見無量佛,  成滿諸願海,  具足菩薩行。  究竟方便海,  安住如來地,  隨順諸佛教,  逮得一切智。  一切世界中,  法王積劫行,  具足普賢道,  究竟佛菩提。  一切剎劫海,  修習菩薩行,  滿足諸大願,  成就普賢乘。  無量諸眾生,  聞彼名號者,  修習普賢願,  得成無上道。」◎   ◎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雲何具普賢行。善男子!彼比丘者,善能顯說菩薩所行。」   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聞法歡喜,頭面禮足,遶無數匝;瞻仰悲戀,泣涕辭退。漸漸南行,向可樂國,登和合山;於彼山中,十方周遍,一心觀察,求覓太師,為在何所;如是尋求,乃至七日。   爾時,善財見彼比丘,乃在山頂,靜思經行,見已馳詣,頭面禮足,右遶而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大師,善能宣暢,唯願垂慈,具足演說。」   時,彼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菩薩行。善男子!如是事者,難中之難,所謂:能問菩薩所行,修菩薩道,入菩薩境界,出生清淨菩薩之道,求於菩薩清淨廣心;具足諸願,隨順世間所應化者,於生死中,求解脫門;有為無為,心不染著。善男子!我於解脫力,逮得清淨方便慧眼,普照觀察一切世界,境界無礙;除一切障、一切佛化陀羅尼力;或見東方一佛、二佛、十百、千萬、十億、百億、千億、百千億佛;或見百億那由他、千億那由他、百千億那由他佛;或見無量阿僧祇、不可思議、不可稱、無分齊、無邊際、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佛;或見閻浮提微塵等佛;或見四天下微塵等佛;或見小千世界微塵等佛;或見二千世界微塵等佛;或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種種形色、種種自在,遊戲神通;種種眷屬莊嚴,放大光網;種種清淨莊嚴佛剎,隨受化者,示現自在菩提法門;見諸如來,於大眾中而師子吼。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豈能了知菩薩圓滿清淨智行?諸大菩薩,得圓滿普照念佛三昧門,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得一切眾生遠離顛倒念佛三昧門,隨一切眾生所應,悉令清淨;得一切力究竟念佛三昧門,正念修習諸佛十力;得諸法中心無顛倒念佛三昧門,悉得睹見一切佛雲,於彼佛所,聞法受持;得分別十方一切如來念佛三昧門,悉見一切世界海中諸如來海;得不可見不可入念佛三昧門,於微細境界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三昧門,於一切劫常見諸佛未曾遠離;得隨時念佛三昧門,於一切時常見諸佛;得嚴淨佛剎念佛三昧門,起一切佛剎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三世不顛倒念佛三昧門,悉見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得無壞境界念佛三昧門,於一切境界,悉見諸佛;得寂靜念佛三昧門,於一念中悉見一切世界中一切如來示現涅槃;得離月離時念佛三昧門,於一日中悉見一切如來遊行教化;得廣大念佛三昧門,見一佛身結跏趺坐充滿法界;得微細念佛三昧門,於一毛孔見一切佛成等正覺;得莊嚴念佛三昧門,於一念中見一切佛於一切世界,成等正覺,神力自在;得清淨事念佛三昧門,見一切佛,慧光普照,轉妙法輪;得淨心念佛三昧門,自心明瞭見一切佛;得淨業念佛三昧門,見一切眾生諸業如鏡中像;得自在念佛三昧門,見一切莊嚴法界諸佛充滿;得虛空等念佛三昧門,見如來身普照法界,及虛空界。」爾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曰海雲;汝應詣彼,問菩薩行。善男子!彼比丘者,能分別說善根,具因善根、大地善根、大力善;能讚歎菩提因緣,廣摩訶衍,增廣波羅蜜力,顯現一切菩薩行海;善能清淨圓滿大願,能令出生清淨普門,莊嚴法門,生大悲力。」   時,善財童子從功德雲比丘,聞法歡喜,頭面禮足,遶無數匝,眷仰顧戀,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善知識教,智慧光明菩薩法門,菩薩三昧;觀察一切菩薩諸方便海,圓滿功德;心常樂見一切菩薩,念一切佛,次第興世,清淨功德。漸趣南方海門國土,詣海雲比丘;頭面禮足,右遶畢,退住一面,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度一切智慧大海,而未知菩薩雲何離生死性,得不退轉;生如來家,度生死海,逮得如來一切智海;捨凡夫地,得如來地;斷生死流,入菩薩流;滅諸趣輪,滿諸願輪;降伏眾魔,具佛功德;竭愛慾海,長大悲海;閉諸惡道,開天人路諸解脫門;出三界城,到一切智城;捨離一切玩好之具,發弘誓願,攝取眾生?」   爾時,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   答言:「唯然。」   「善男子!若不深植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普門善根,普照光明法門;長養正道三昧慧光,出生種種功德海藏;長白淨法,未曾退失;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不惜身命,無所藏積;離諸高慢,心安不動,猶如大地;大慈愍念一切群生,遠離一切諸生死門。好樂佛境界者,能發菩提心。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大慈心,安樂一切眾生故;無疲倦心,滅一切眾生諸苦惱故;饒益心,滅一切眾生不善法故;無畏心,除滅一切諸惱害故;無礙心,滅一切障故;廣大心,充滿一切法界故;無邊心,等虛空界故;廣心,見一切如來故;清淨心,於三世法智不違故;智心,究竟一切智海故。   「善男子!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境界大海,觀察大海。思惟大海,無量無邊;思惟大海,甚深難得源底;思惟大海,漸漸深廣;思惟大海,無量妙寶而莊嚴之;思惟大海,無量水聚;思惟大海,水色種種,不可思議;思惟大海,大身眾生之所依止;思惟大海,水性所居;思惟大海,大雲彌覆;思惟大海,未曾增減。善男子!我如是思惟時,復作是念:『世間頗更有法廣此大海,深此大海,莊嚴於此大海者不?』作是念已,即見海底水輪之際,妙寶蓮華自然湧出。伊那尼羅寶為莖,閻浮檀金為葉,沈水香寶為臺,碼瑙寶為鬚,彌覆大海。百萬阿脩羅王悉共執持;百萬摩尼寶莊嚴網,羅覆其上;百萬龍王,雨以香水;百萬迦樓羅王,銜妙寶繒帶,垂下莊嚴;百萬羅剎王,慈心觀察;百萬夜叉王,恭敬禮拜;百萬乾闥婆王,讚歎供養;百萬天王,雨天香華、末香幢幡、妙寶衣雲;百萬梵王,稽首敬禮;百萬淨居天,各敬禮已,合掌而住;百萬轉輪王,七寶莊嚴;百萬海神王,從大海出,恭敬禮拜。百萬夜光寶光明網,普照一切;百萬淨寶,百萬明淨寶,以為莊嚴;百萬寶藏,出無量光明,普照一切;百萬閻浮檀寶,安住莊嚴;百萬金剛師子寶,不可沮壞,清淨莊嚴;百萬日藏寶,明淨光明,普照一切;百萬不可壞摩尼寶,出生長養一切善行;百萬如意寶珠,無盡莊嚴。彼寶蓮華,如來無上善根所起,悉令一切菩薩諸願成滿,十方世界無不顯現;出生一切諸法如幻,從淨法生,無諍方便法之所莊嚴;行如夢法,無為法印,究竟到於無礙方便;普覆十方一切法界,唯佛境界,隨順世間無量阿僧祇劫,歎不可盡。見彼華上,有一如來結跏趺坐,彼佛淨身,上至非想非非想天,無不充滿。見彼如來坐此莊嚴寶蓮華座,不可思議大眾圍遶,見不可思議圓滿光明莊嚴;見不可思議相好莊嚴、見不可思議神力自在、見不可思議如來妙色、見不可思議無見頂相、見不可思議廣長舌相、念不可思議清淨音聲、思惟不可思議圓滿音聲、見不可思議如來諸力、解了不可思議清淨無畏、解了不可思議一切諸辯、憶念菩薩過去不可思議大劫本行、見不可思議菩提自在、見不可思議正法雲、見不可思議普門莊嚴身、見不可思議身左右端嚴、見辨一切不可思議事,饒益眾生。   「時,彼如來即申右手,而摩我頂,說普眼經。唯是如來境界,出生一切菩薩淨行、普照一切法界、攝取圓滿一切法界、普照一切嚴淨佛剎、降伏一切眾魔外道、悉令一切眾生歡喜、普照一切眾生所行隨其所應無不顯現、普照一切眾生根輪。善男子!我從佛聞此普眼經,皆悉受持,讀誦通利,正念思惟。善男子!假使有人以大海等墨,須彌聚筆,書寫此經,一一品、一一法門、一一方便、一一生法門、一一句中義味,猶不能盡。善男子!我於佛所千二百歲,聞受此經;於一一日,受阿僧祇品,多聞陀羅尼光明力故;究竟阿僧祇品,百門陀羅尼光明力故;攝取阿僧祇品,無量旋陀羅尼光明力故;分別阿僧祇品,隨順分別諸地陀羅尼光明力故;淨阿僧祇品,嚴勝陀羅尼光明力故;出生阿僧祇品,隨諭莊嚴陀羅尼光明力故;說阿僧祇品,明淨音聲陀羅尼光明力故;照阿僧祇品,虛空藏陀羅尼光明力故;廣阿僧祇品,樹提沙陀羅尼光明力故;成阿僧祇品,海藏陀羅尼光明力故。其有十方諸天、天王;諸龍、龍王;夜叉、夜叉王;乾闥婆、乾闥婆王;阿修羅、阿修羅王;迦樓羅、迦樓羅王;緊那羅、緊那羅王;人、人王;梵天、梵天王;若來問我,我即為彼開發顯現,分別讚說,悉令安住此普眼經。善男子!我唯知此一法門,豈能盡知菩薩諸行;何以故?諸菩薩等,究竟一切行故;究竟大願海,一切劫海不斷絕故;入眾生海,應受化者悉隨順故;深入一切眾生心海,出生如來十力智光明故;悉知一切眾生諸根,隨所應化,不失時故;入一切佛剎海,出生佛剎堅固願故;究竟恭敬供養一切佛海,大願力故;度一切法海,解脫智故;深入功德海,如說修行故;度一切眾生語言海,於十方剎轉法輪故。善男子!汝詣南方六十由旬,有一國土,名曰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善住;應往問彼雲何菩薩修清淨行。」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眷仰無量,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善知識教,正念普眼經,思惟彼佛自在神力,受持彼佛句味法雲。修習正法,入深法海;盡法源底,攝取勝法;除滅癡曀,了法寶洲。至海岸國,周遍十方,推求大師,今在何所?見彼比丘,經行虛空,阿僧祇天眷屬圍遶。   時,諸天眾為供養善住比丘故,於虛空中,散諸天華;作眾妓樂,出微妙音;阿僧祇寶幢,莊嚴虛空。時,諸龍王為供養故,興不可思議沈水香雲,遍滿虛空;緊那羅王為供養故,作諸妓樂,出妙音聲,充滿虛空;諸海神王為供養故,嘯和雅音;阿脩羅王為供養故,興不可思議寶雲,莊嚴虛空,放不可思議光明,普照一切,以不可思議珍玩之具,莊嚴虛空。不可思議緊那羅王,充滿虛空,離殺害心,恭敬供養善住比丘;不可思議諸羅剎王,與諸惡形羅剎鬼等,眷屬圍遶,充滿虛空,善住比丘大慈力故;不可思議諸夜叉王,與夜叉眾俱,充滿虛空,為守護善住比丘故,周匝圍遶;不可思議諸梵天王,在虛空中,合掌敬禮,以人音聲,讚彼比丘,於一面住;不可思議諸淨居天,與宮殿俱,為供養故,詣善住比丘。   爾時,善財童子見虛空中,如是供養,合掌敬禮善住比丘,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正向佛法、專求佛法、恭敬佛法、修諸佛法、長養佛法、積集佛法、熏修佛法、淨諸佛法、遍淨佛法、至諸佛法。我聞大聖,善能教授諸菩薩法;雲何菩薩修習佛法,常見諸佛,未曾遠離;常見菩薩,同其善根;不離佛法,智慧滿足;不捨大願於一切眾生,究竟其事;於一切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倦,不捨佛剎;普能莊嚴一切世界,悉能知見諸佛自在;不離有為,修菩薩行,悉了如幻,入一切趣;現受生死而無起滅,常聞正法,未曾遠離;悉能受持諸佛法雲,不離慧光,普照三世?」   爾時,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問佛法,一切智法及無師法。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無礙法門,我已修習分別明瞭逮得無礙明淨慧光。得慧光已,觀察一切眾生心行,無所障礙;觀一切眾生,死此生彼,無所障礙;於宿命智,無所障礙;於未來智,無所障礙;於現在世,知一切眾生,無所障礙;於一切眾生語言法中,無所障礙;若一切眾生,來問難者,悉能應答,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根,無所障礙;教化眾生,無所障礙;分別了知一切剎那羅婆摩□姤路,無所障礙;於三世海無所障礙;己身充滿十方佛剎,無所障礙。何以故?依無所有,無作神通力故。善男子!我得此神通力故,於虛空中,行、住、坐、臥,遊騰十方;於一念中,遍至東方一佛世界;百佛世界;千佛、百千佛、無量佛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閻浮提微塵等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悉得睹見彼世界中,一切諸佛,及其眷屬,以一切華香、末香、塗香、寶鬘幢幡,雜綵繒蓋,眾妙寶網,一切形像,供養彼如來、應供、等正覺。彼諸如來所可開現宣明讚歎,悉聞受持,分別通達;彼佛所有過去淨剎,我悉憶念;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悉畢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見一切眾生,若大、若小,若好、若醜,若苦、若樂,為化度故,隨其所應,現同彼身。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悉令安住於此正法。善男子!我唯知此一無礙法門,雲何能說菩薩修大悲戒、諸波羅蜜戒、乘大乘戒、不捨菩薩道戒、滅障礙戒、菩薩藏戒、不捨菩提心戒、一切佛法深心戒、念一切智不忘失戒、如虛空戒、一切世間無所依戒、不可壞戒、無譬諭戒、不濁戒、不雜戒、離疑戒、清淨戒、離塵戒、離垢淨戒?善男子!菩薩有如是等無量功德,我豈能知,如實解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自在,城名咒藥;彼有良醫,名曰彌伽。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向菩薩行。」   時,善財童子禮善住比丘足,乃至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法門,具足法力;正念諸佛,不斷三寶,歎離欲性,念善知識,普照三世;念諸大願,究竟一切法界眾生;於一切有為,心無所著;觀察一切諸法無常,悉能嚴淨一切佛剎,心無懈怠;於一切佛,及其眷屬,心無所著。漸至彼國,入咒藥城,求良醫彌伽,今在何所?   爾時,童子見彼良醫,處正法堂,論師子座,與一萬大眾前後圍遶,為說輪字莊嚴光經。時,善財童子詣醫彌伽,頭面禮足,右遶畢,退住一面,合掌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向菩薩行?雲何學菩薩行?雲何於生死中,常能不失菩提之心?雲何得平等心而無所趣?雲何逮得堅固正直之心,一切世間無能壞者?雲何生大悲力而無憂惱?雲何證淨普門陀羅尼力?雲何生智慧光,於一切法除滅癡闇?雲何證諸辯力,分別諸法真實之藏?雲何得正念力,受持一切清淨法輪,未曾忘失?雲何得淨趣力,於一切趣普照諸法?雲何得智慧力,於一切法,得決定智,了真實義?」   爾時,良醫謂善財言:「善男子!汝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   答言:「唯然。」   爾時,良醫下師子座,五體投地,敬禮善財;禮已,散妙金華,諸雜寶華、無價摩尼、勝末栴檀、無價寶衣,而以覆之;以如是等眾妙供具而供養之;敬重讚歎,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為守護一切佛性;嚴淨一切諸佛剎性;化眾生性;為一切眾生,說如法性;順一切業性;成滿一切菩薩行性;不斷一切諸大願性;解離欲性;智慧明淨,普照三世一切法性;建解脫性;為一切佛之所護持;一切諸佛常共護念;善能隨順一切菩薩;一切賢聖皆悉隨喜;為一切梵天恭敬禮拜;一切諸天恭敬供養;一切夜叉王之所建立;一切羅剎王恭敬供養;一切龍王而頂戴之;一切緊那羅王敬心讚歎;一切世界王皆悉敬念。彼為安慰一切眾生,滅三惡道,遠離眾難,救拔一切貧窮根本,安置天人快樂之處;遇善知識,未曾遠離;聞佛妙法,發菩提心;因淨菩提心枝,得明淨光,照菩薩道,順菩薩智,住菩薩地。善男子!當知菩薩能為一切眾生,作甚難事,難值難見;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莊嚴眾生;攝取一切諸天世人,除滅眾生無量苦難;守護眾生,遠離憂惱。菩薩為大風輪,安持眾生,不令墜落三惡道故;菩薩為大地,生長一切諸善根故,菩薩為大海,具足無盡功德藏故;菩薩為日,明淨慧光,普照世間滅癡闇故;菩薩為須彌山王,功德善根,最高大故;菩薩為月,令一切眾生,悉清涼故;菩薩為大將,悉能降伏一切魔故;菩薩為善丈夫,於法城中,為君王故;菩薩為火,能燒眾生諸貪愛故;菩薩為雲,雨甘露法故;菩薩為正見,悉能長養諸妙根故;菩薩為方,顯法海故;菩薩為橋,令諸眾生度生死海故。」   爾時,良醫稱揚讚歎善財童子,及諸菩薩已,即從口中,放大光雲,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已,時大千世界大神力天,乃至諸梵天等,悉詣良醫。時,彼良醫即為方便隨順,分別廣演顯現,說輪字莊嚴光經;時,彼大眾聞此經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所應作已,還昇本座,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成就所言不虛法門,分別了知三千大千世界,諸天語言,諸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語言;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所言不虛法門,雲何能說諸菩薩行?彼諸菩薩,隨順深入眾生一切相海、隨順深入眾生一切施設海、隨順深入諸名號海、隨順深入諸語言海、隨順深入諸句相續海、隨順深入諸解說句次第海、隨順深入諸解說句相續次第海、隨順深入諸如來海、隨順深入分別諸句海、隨順深入一切眾生諸語言海,逮得一切圓滿莊嚴,微妙音聲,出生分別諸文字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住林;彼有長者,名曰解脫。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向菩薩道,修菩薩道,成菩薩道,思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於良醫所,聞此法門,發深淨信心,恭敬於法,決定知見,因善知識,得薩婆若;頭面禮足,乃至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菩薩所言不虛法門:入菩薩語言海、念一切眾生微細方便海、思惟菩薩諸垢淨法、出生菩薩善根光明、淨修菩薩教化眾生巧方便門、明淨菩薩攝眾生智、堅固菩薩正直心力、長養菩薩深心之力、淨修菩薩種種欲力、信菩薩心遠離諸惡。願心堅固,以大莊嚴而自莊嚴,心無疲倦,勇猛精進,心不退轉,具不可壞淨信心力,金剛那羅延所不能壞;攝取一切善知識教,無礙境界皆悉清淨;無垢境界,妙心現前;逮得普眼方便光明陀羅尼地,了法界地,心常現前;知平等地非地,莊嚴清淨,不著我所;無二境界,逮得清淨無礙智慧。了知法地無所障礙;知諸方地而不退轉;分別了知一切業地;嚴淨顯現諸佛大地;得智慧輪,分別三世,逮得普樂光明三昧,遍照身心,順至一切諸境界地。如來智慧,普照境界,興起一切智慧波浪;身常不離佛法勢力,為諸如來之所護持;其心悉與一切佛等,隨順智慧,普照一切;其身充滿一切剎網,成就大願,己身容受一切法界。如是念已,漸漸遊行,經十二年,至住林國;周遍推求解脫長者。見已,禮足,於一面住,作如是念:「我得善利,見善知識。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念已,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值一切佛;欲見一切佛;欲得一切佛意;欲知一切佛心;欲得一切諸佛三昧;隨順一切佛一切大願;欲滿一切佛一切大願;欲求一切佛智慧光明;欲自身中出一切佛;欲得諸明,知一切佛自在神通;欲淨一切佛力無畏法;欲聞一切佛法,心無厭足;欲受一切佛法;欲持一切佛法;欲分別一切佛法;欲護一切佛教;欲與一切諸菩薩同;欲與菩薩同善根友;欲具菩薩諸波羅蜜;欲滿一切諸菩薩行;欲發菩薩清淨大願;欲得一切諸佛菩薩因緣法藏;欲得一切菩薩無量法藏智慧光明;欲得一切菩薩諸三昧藏;欲出生一切菩薩諸通明藏;欲發大悲藏教化眾生無有窮盡;欲分別知遊戲神通藏;欲分別知自在之藏;欲於自在藏,心得自在;欲清淨十種藏,一向專求此諸功德,詣長者所;欲滿諸願;欲超出生死;欲得自在法;欲具恭敬門;欲具方便門;欲遠離諸垢;欲清淨莊嚴;欲身心柔軟;欲調伏諸根。」白言:「我聞大聖,善教菩薩方便正道,普照一切顯現妙法;示導津濟,開正法門;除滅顛倒,拔疑惑刺;心離迷垢,照除重闇;離諸煩惱,永得清涼;棄捨諂曲,超出生死;離不善根,長養善根;遠離諸趣,無所染著;滅一切障,求薩婆若;到法王城,其心安住大慈大悲;教菩薩行,修諸三昧;其心安住隨順法門,發廣大心;具足諸力,照明一切諸群生心。唯願大聖為我分別雲何菩薩向菩薩道,修菩薩道;既修習已,令速清淨菩薩之行,具成菩薩圓滿淨行?」時,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憶念力故,入菩薩三昧門;其三昧門,名攝一切佛剎無量旋陀羅尼。入已,得清淨身;於其身內,十方各見十佛世界微塵等佛,及嚴淨剎,一切大眾過去所行。彼諸如來,神力自在,一切大願功德之具;諸清淨行,莊嚴正道,成等正覺,轉淨法輪,教化眾生,究竟諸法。於其身內,皆悉顯現而無雜亂,不相障礙;如本相住,形色不同,種種莊飾;菩薩大眾,圍遶莊嚴,顯現一切諸佛自在,說諸願門,示現無量自在神力。或於一剎,處兜率天,而作佛事;或於一剎,示現命終;或現受胎;或現處胎,顯自在力;或現出生;或現處中宮;或現出家;或現往詣莊嚴道場;或現降魔;或現成佛;或現天宮、夜叉、乾闥婆、諸世界王,大眾圍遶,請轉法輪;或現轉法輪;或現入諸趣;或現般涅槃;或現分舍利;或現起塔種種莊嚴。彼諸如來,為種種眾生,諸眾生海,種種方便、種種根、種種煩惱習氣;或於小眾而現大眾,所謂:一由旬眾現十由旬眾,乃至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由旬眾,而為說法。彼諸如來以微妙音所說正法,善財童子悉聞受持;又見彼佛自在神力,不可思議菩薩三昧。   爾時,解脫長者從三昧起,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成就如來無礙莊嚴法門。得此法門已,睹見東方閻浮檀光世界,星宿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淨藏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南方諸力世界,普香如來、應供、等正覺,心王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西方香光世界,須彌燈王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礙心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北方聖服幢世界,自在神力無有能壞如來、應供、等正覺,自在勢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東北方一切樂寶世界,無礙眼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礙化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東南方香焰光世界,香智如來、應供、等正覺,自在慧焰光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西南方普照慧日世界,法界輪幢如來、應供、等正覺,散一切化幢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西北方普淨現世界,一切佛寶無上幢如來、應供、等正覺,法幢王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上方無盡佛性世界,無量慧光圓滿幢如來、應供、等正覺,法界地幢王菩薩等一切大眾;又見下方佛解脫光世界,無礙慧幢如來、應供、等正覺,一切眾生世界幢王菩薩等一切大眾。善男子!我見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等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妙樂世界,阿□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善現圓滿光明世界,月慧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毘樓遮那如來;善男子!如是等一切諸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知一切佛,悉如電光,了知己心,如水中像;知一切佛,皆悉如幻,己心亦爾;知一切佛,音聲如響,己心亦爾。如是知,如是解,如是入。善男子!當知菩薩皆由己心得諸佛法,修菩薩行,淨一切剎;教化眾生,出諸大願;一切智城,遊戲神通不思議門;諸佛菩提,一切自在,無礙境界,皆由己心,具甚深智,了一切法。是故,善男子!以諸善根增長己心,雨甘露法,潤澤其心;於境界中,令心清淨,勤修精進;令心堅固,專念正法;令心不亂,智慧明淨,遠離心垢;明淨慧光,照察其心,生自在心,發廣大心,與諸佛等如來十力,以照其心。善男子!我唯修此如來無礙法門,雲何能說菩薩諸行,無障礙智,無礙淨行;安住觀察現在諸佛三昧,得無涅槃三昧;具足三世平等正法;善知平等三昧境界之地;具足淨身,住諸佛住不壞境界;一切諸方法門境界,智門圓滿,智慧觀察;普照一切於己身中,悉現一切世界成壞,而於己身及諸世界,不生二想;究竟眾行,功德具足。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莊嚴閻浮提頂;彼有比丘,名曰海幢。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向菩薩道、修菩薩行。」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解脫長者足,右遶畢,讚歎無量阿僧祇功德;眷仰觀察,心無厭足,悲泣流淚。專念善知識、順善知識、觀善知識、由善知識得一切智;於善知識,遠離諂曲;於善知識發慈母心,遠離一切無益法故;於善知識發慈父心,能生一切諸善法故;辭退南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四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解脫長者教,念不可思議菩薩法門,思惟不可思議菩薩慧光,隨順深入不可思議甚深法界,攝取菩薩不可思議淨妙功德,顯現如來不可思議自在神力,解了不可思議莊嚴佛剎,分別知佛不可思議住持莊嚴安住境界,思惟不可思議菩薩境界三昧莊嚴,分別不可思議世界究竟無礙,向不可思議菩薩堅固淨業,深心受持不可思議淨業諸願。漸趣南方,至莊嚴閻浮提頂國,周遍推求海幢比丘;見在靜處,結跏趺坐,三昧正受,滅出入息,身安不動,寂然無覺。從其足下,出阿僧祇長者、阿僧祇婆羅門,皆悉頂冠眾寶天冠,各齎妙寶上味飲食,一切寶衣、香華、寶鬘、末香、塗香資生之具,攝諸貧窮,安慰撫接,雨眾寶物;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充滿十方。從其兩膝,出剎利婆羅門,皆悉聰慧;形色威儀,服飾莊嚴,皆悉不同;以微妙音,訓導眾生,離惡修善,住真實義,說四攝法,令眾生歡喜,充滿十方。從腰兩邊,出一切眾生數等,五通仙人;或服草衣,或樹皮衣,皆執澡瓶,持三奇杖,威儀庠序,無有變異;遊行虛空,讚歎三寶,為眾生說清淨梵行,調伏諸根,演真實義,攝取世間,令諸眾生入智慧海,又復演說世間諸論,令次第住一切善根,充滿十方。從其兩脅,出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龍女,顯現不可思議諸龍自在,攝取眾生;雨不可思議香莊嚴雲、華莊嚴雲、鬘莊嚴雲、寶蓋莊嚴雲、寶幡莊嚴雲、眾寶莊嚴雲、無價摩尼寶莊嚴雲、寶瓔珞莊嚴雲、寶座莊嚴雲、寶宮殿莊嚴雲、寶蓮華莊嚴雲、寶冠莊嚴雲、天形像莊嚴雲、天女莊嚴雲;雨如是等雲,各不可思議,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而以供養一切如來,普令眾生皆大歡喜,充滿法界。從胸德字,出無量阿僧祇阿脩羅王,示現阿脩羅王不可思議自在神力,震動一切諸大海水,及百千世界;令諸山王皆相衝擊,震動一切諸天宮殿,映蔽一切諸魔光明,悉如聚墨;降伏一切諸魔軍眾,除滅眾生,放逸高慢;離怒害心,滅不善法,壞煩惱山,棄捨戰諍;又以神力覺悟眾生,厭離諸惡,永絕生死,不著諸趣;普令眾生常樂寂滅,住菩提心,淨菩薩行,住諸波羅蜜,究竟菩薩地,照一切法,普照諸佛方便之法,充滿法界。從其背,出阿僧祇聲聞、緣覺,應以二乘化眾生故;著我見者,教不淨觀;貪慾多者,教慈心觀;瞋恚多者,教緣起觀;愚癡多者,教方便智,觀察諸法;為等分者,說無著法;著境界者,說妙願境界;樂寂滅者,教入諸趣;饒益眾生,充滿法界。從其兩肩,出阿僧祇諸夜叉王、諸羅剎王,種種惡身,長短形色,乘種種乘,各與其眾而自圍遶;其有眾生能行善者,及眾賢聖諸菩薩等,若向正道,若得果證,皆悉防衛而守護之,或作金剛力士,守護諸佛,及佛住處;若有眾生,遭諸恐怖,亦防護之,悉令無畏;諸疾病者,令得除愈;諸在難者,悉令解脫;除滅橫死,離諸熱惱,教化眾生,令得實利;壞生死輪,讚歎法輪,摧外道輪,充滿法界。從其腹,出百千阿僧祇緊那羅王,各與百千阿僧祇阿僧祇緊那羅女,眷屬圍遶;出百千阿僧祇乾闥婆王,各與百千阿僧祇阿僧祇乾闥婆女,眷屬圍遶;出百千阿僧祇天娛樂音,說實相法,讚歎諸佛,稱美菩提及菩薩行,歎菩提門,入法輪門,好樂一切自在法門、演說一切般涅槃門、攝持一切諸佛教門、歡喜一切眾生之門、嚴淨一切諸佛剎門、講說一切諸法界門、除滅一切諸障礙門、宣明一切諸善根門,充滿法界。從其口,出百千阿僧祇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四兵圍遶,放無慳光,雨摩尼寶,諸貧苦者,悉令富樂;無財施者,令得惠施;為諸群生,歎離殺盜邪婬之法,修習慈心,常說愛語,饒益眾生;除滅妄語,遠離惡口;攝取眾生,遠離兩舌;說和合語,離無義語;說甚深法,悉令眾生遠離口過;讚歎大悲,令眾生歡喜,離瞋恚心;分別世間一切正法,觀察因緣,照明真諦;拔諸群生邪見毒刺,除滅疑惑,離一切障,明法實義,充滿法界。從其兩目,出百千阿僧祇日,普照十方,滅一切闇;悉令眾生除滅垢曀,遠離一切惡道苦毒;令寒者得溫,於垢濁佛剎,放明淨光,廣說乃至普照金銀琉璃等一切世界,及眾生類;除滅眾生心之重闇,悉令歡喜;能辨眾生無量事業,莊嚴一切世界妙法境界,充滿法界。從其眉間,出百千阿僧祇天王帝釋,無量雜寶以為莊嚴;持釋王法,普照一切諸天宮殿,震動一切須彌山王;悉令諸天於天境界,生厭離心,歎功德力,明智慧力,起直心力,長深心力,嚴淨念力,堅固菩提心,遠離欲樂,讚歎樂見一切諸佛,不歎樂境界樂;歎聞法樂,離世間樂,觀察諸法智慧之樂;離阿脩羅戰鬥恐怖,滅煩惱軍,遠離死畏,願降眾魔;興妙法山,說須彌山等廣大法句,能辨眾生無量事業,充滿法界。從其額上,出無量梵天,妙色端嚴,世界無倫;威儀庠序,演出妙音,讚歎諸佛,勸請說法;令眾生歡喜,乃至能辨眾生無量事業,充滿法界。從其頭上,出阿僧祇諸菩薩眾,種種形色,相好嚴身;放無量光網,現檀波羅蜜,讚歎佈施,遠離慳吝,無所貪著;莊嚴一切世界,稱揚淨戒,遠離惡戒,安立眾生菩薩律儀,歎大乘戒,出生大悲功德之藏,說一切有皆悉如夢,說五欲樂無有滋味,安立眾生離煩惱法,稱揚讚歎金色身業;讚歎慈心,遠離殺害,滅畜生趣;歎多聞力,安立眾生於忍辱力;歎普照自在,遠離放逸,安立眾生於不放逸;歎禪波羅蜜,心得自在,拔邪見刺;讚歎正見般若波羅蜜,樂智自在,歎隨世間,遠離生死,而於諸趣自在受生;歎願力滿足,出諸通明自在壽命;讚歎一切陀羅尼力,出生願力,淨三昧力,現自在生;讚歎智慧,普照一切眾生諸根,分別演說諸心心行,照十力智;讚歎自在薩婆若,充滿法界。從其頂上,出百千阿僧祇佛,身份具足,相好莊嚴,猶如金山,普照一切;出妙音聲,充滿法界。顯現無量無邊神力自在,普雨一切甘露法云:為坐道場菩薩,雨平等法雲;為灌頂菩薩,雨普門法雲;為深忍菩薩,雨普莊嚴法雲;為童真菩薩,雨堅固山法雲;為不退菩薩,雨海藏法雲;為成就直心菩薩,雨普境界法雲;為方便道菩薩,雨自性地音聲法雲;為生貴菩薩,雨隨順世間法雲;為修行菩薩,雨厭離法雲;為治地菩薩,雨長養法藏法雲;為初發心菩薩,雨精進法雲;為信行者,雨無盡門法雲;為色界眾生,雨無盡平等法雲;為大梵天,雨普藏法雲;為大自在天,雨生力法雲;為魔天王,雨心幢法雲;為化樂天,雨淨念法雲;為兜率天,雨淨意法雲;為夜摩天,雨歡喜法雲;為帝釋天,雨莊嚴虛空法雲;為夜叉王,雨歡喜法雲;為乾闥婆王,雨自在圓滿法雲;為阿脩羅王,雨大境界法雲;為迦樓羅王,雨無量世界法雲;為緊那羅王,雨饒益眾生勝智法雲;為諸人王,雨不可樂法雲;為諸龍王,雨歡喜幢法雲;為摩□羅伽王,雨寂靜法雲;為地獄眾生,雨不亂念莊嚴法雲;為諸畜生,雨智慧法雲;為閻羅王處,雨無畏法雲;為餓鬼處,雨正希望法雲;悉令眾生向賢聖門,充滿法界。彼諸如來一一毛孔,各放阿僧祇淨光明網、阿僧祇妙色、阿僧祇莊嚴、阿僧祇境界,辨阿僧祇事,充滿十方。◎   ◎爾時,善財一心觀察海幢比丘,念彼三昧法門;思惟不可思議菩薩境界;思惟無量無作現在莊嚴普門法門;觀察法界莊嚴智慧;依佛智住,出菩薩力,建菩薩願力,增廣菩薩諸行。如是正立觀察,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六日;過此以後,海幢比丘從三昧起。   爾時,善財歎未曾有,合掌白言:「甚奇。大聖!如此三昧,最為甚深;如此三昧,最為廣大;如此三昧,境界無量;如此三昧,不可思議神力自在;如此三昧,不可稱量;如此三昧,慧光明淨;如此三昧,阿僧祇莊嚴以為莊嚴;如此三昧,境界不可壞;如此三昧,無有退轉;如此三昧,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如此三昧,具有無量義趣方便。大聖!其有菩薩入此三昧,能為一切除滅眾苦,永絕地獄、餓鬼、畜生,一切楚毒,遠離諸難;令天人趣悉得寂靜;令眾生歡喜,常樂甚深禪定境界,厭離有為,超出三界;發菩提心,長養智慧功德因緣,長養彌廣無上大悲;生大願力,照菩薩道;智慧莊嚴大波羅蜜,究竟出生大乘境界;智慧遍照普賢所行,得菩薩諸地智慧光明;具一切菩薩清淨願行,證一切智境。大聖!此三昧者,名為何等?」   「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捨得,又名清淨光明般若波羅蜜境界,又名清淨莊嚴普門。善男子!修習般若波羅蜜故,得此三昧;得此三昧時,即得百萬阿僧祇三昧。」   「大聖!此三昧,唯有此功德境界,復有餘耶?」   「善男子!此三昧者,分別一切世界,無所障礙;究竟一切世界,無所障礙;遊行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莊嚴一切世界,無所障礙;修治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嚴淨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見一切佛,無所障礙;觀一切佛功德,無所障礙,知一切佛自在神力,無所障礙;究竟一切佛力,無所障礙;度一切佛功德大海,無所障礙;雨一切佛淨妙法雲,無所障礙;度一切佛法,無所障礙;得一切佛轉法輪智,不可破壞,無所障礙;得一切佛清淨大眾海之源底,無所障礙;隨順普入十方世界,無所障礙;隨順觀察十方佛法,無所障礙;大悲攝取十方眾生,無所障礙;大慈充滿十方世界,無所障礙;見十方佛,心無厭足,無所障礙;隨順遍入眾生大海,無所障礙;了知眾生一切根海,無所障礙;分別一切諸眾生海,無所障礙。善男子!我唯知此清淨光明般若波羅蜜三昧法門,雲何能說諸大菩薩究竟之行?諸大菩薩,皆悉深入智慧大海,善能分別清淨法界;智慧究竟一切法趣,慧光無量,充滿一切;得大陀羅尼自在光明,一切三昧圓滿清淨,出生一切自在通明,深入一切無盡辯海,雷震一切諸地音聲,悉能救護一切眾生。我尚不能說彼所行,況其功德?顯其境界、說其境界、照其法門、明其積聚諸功德藏、說其正道諸三昧流平等智慧?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住處,名曰海潮;彼有園林,名普莊嚴;有優婆夷,名曰休捨。汝詣彼問雲何菩薩修菩薩道、淨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歡喜無量,於海幢比丘所,不堅固中而得堅固;於不實中而得真實;究竟功德妙藏境界,得明淨智,普照一切;逮得甚深三昧光明,到淨解脫;方便觀察一切世界,淨諸法門;明淨智慧,普照十方。頭面禮足,遶無數匝,眷仰觀察,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海幢比丘,心未曾捨,樂見無厭,顧戀聖音,目想慈顏;正念思惟其心境界、三昧境界、願行境界;正念思惟明淨智慧,敬善知識,向善知識,念善知識教;於善知識起愛恭敬。又作是念:「因善知識,得見諸佛。善知識者,開示顯現一切佛法;善知識者,是奇特法,令人得見諸佛法故;善知識者,為明淨眼,令人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為善津濟,令人於佛華池,得源底故。」漸漸南行,至海潮處,見普莊嚴園林;七寶垣牆,周匝圍遶;諸妙寶樹,行列莊嚴;一切華樹,雨華如雲,布散其地;香樹芬馨,普熏十方;鬘樹垂鬘,寶樹雨寶,遍佈莊嚴;眾寶衣樹,彌覆一切;諸音樂樹,出微妙音;以如是等諸珍玩具,而以莊嚴。此園林中,有一萬講堂,眾寶合成;一萬樓閣,閻浮檀金以覆其上;一萬宮殿,毘樓遮那寶藏莊嚴。一萬浴池,眾寶合成;七寶欄楯,周匝圍遶;八功德水,湛然盈滿;閻浮檀金沙,淨水寶珠,遍佈池底;四面寶階,端嚴齊正;寶多羅樹,周匝行列;鳧、雁、鴛鴦、孔雀、哀鸞,異類眾鳥,遊戲其中;出和雅音,覆以金網;風自然起,出微妙聲;設眾寶帳,寶樹周遍。建阿僧祇殊勝寶幢,放大光明,照百由旬百萬池沼;黑栴檀泥凝積池底;生寶蓮華,充滿其中;從彼蓮華,出大光明,普照一切。彼園林中,有大宮殿,名莊嚴幢;海藏妙寶,以為其地;琉璃寶柱,莊嚴殊妙,巍巍高大,猶若金山;眾生見者,無不喜樂。有阿僧祇淨摩尼寶,普照一切;出自然香,謂:明相香、香王香、覺悟香等,敷眾寶座,謂:蓮華藏座、照諸方藏座、明淨藏座、眾生悅樂藏座、師子藏座、離垢寶藏座、不思議藏座、普門摩尼妙寶藏座、光嚴藏座、大海藏座、金剛師子藏座;無量窗牖,妙寶莊飾。又張一萬眾妙寶帳,謂:寶衣帳、妙寶華帳、寶樹枝帳、摩尼寶帳、金帳、莊嚴帳、香帳、娛樂帳、自在龍王帳、馬王帳、釋天莊嚴寶帳;一萬寶網,絞絡其上,謂:金鈴網、珍寶蓋網、眾寶像網、海藏珠網、青琉璃摩尼寶網、師子吼網、月摩尼網、香像網、眾寶山網、寶王網;一萬光明,普照世界,謂:夜光摩尼光明、日藏摩尼淨寶光明、月幢摩尼妙寶光明、香焰光明、妙藏摩尼寶光明、缽曇摩光明、夜光摩尼淨寶光明、大燈摩尼淨寶光明、普照諸方摩尼光明。又出十種大香電光,雨十種雲,出過諸天;謂:十種黑栴檀雲、十種曼陀羅華雲、十種莊嚴雲、十種鬘雲、十種雜色衣雲、十種寶雲、十種天子雲、十種天女雲、十種菩薩雲;常樂聞法。   爾時,休捨優婆夷處金色藏座,海藏寶莊嚴網羅覆其身;吉由羅莊嚴,出過諸天;大摩尼網,莊嚴其首;師子珠寶,無量如意,淨摩尼寶,嚴飾其身;無量億眾,恭敬圍遶,合掌而住。東方無量眾生,諸梵天王,梵身大梵,梵輔他化,自在天王,乃至人及非人,一切諸王,來詣其所;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其有得見此優婆夷者,一切眾病皆悉除愈;心淨離垢,拔邪見刺,除滅障礙,淨無礙地。於彼地中,長養善根,成就諸根,方便攝一切智,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昧門,皆現在前,發一切願門,究竟一切行門,出生一切淨門;其心廣大,出生一切,通得無礙身,靡所不至。爾時,善財童子入普莊嚴園林,周遍觀察,見休捨優婆夷,處金色座;往詣其所,頭面禮足,遶無數匝,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唯願為我具足演說。」   答言:「善男子!我唯成就一法門,若見聞、念知、親近我者,皆悉不虛。善男子!若有眾生不種善根,不親近善知識,不為諸佛所護念者,彼諸眾生不能見我。善男子!若有眾生能見我者,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東方諸佛常來我所,處寶師子座,為我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諸佛悉來我所,處寶師子座,為我說法。善男子!我常見諸佛菩薩,未曾遠離。善男子!我此大眾,有八萬四千億菩薩,皆我同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此普莊嚴園林一切眾會,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善財白言:「大聖!發菩提心來,為久如耶?」   答言:「善男子!我念過去於錠光佛所,出家求道,淨修梵行,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次於離垢佛所,出家求道,淨修梵行,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次於妙幢佛、妙德佛、功德藏佛、毘樓遮那佛、普眼佛、梵壽佛、自在佛、善天佛。善男子!我於如是等三十六恆河沙佛所,出家求道,淨修梵行,恭敬供養,聞法受持,了知一切諸佛智慧。初發菩薩心,充滿法界,無量大悲攝取眾生;發諸菩薩無量大願,究竟十方法界,無量大悲普覆眾生。於一切剎、一切劫中,修習菩薩無量諸行、無量三昧力,不捨不轉菩薩正道;菩薩無量陀羅尼力,善能護持一切眾生;菩薩無量淨智慧力,方便正念,普照三世;菩薩無量諸通明力,遍遊一切諸世界網;菩薩無量諸辯才力,能以一言悅一切眾。善男子!我有菩薩無量自在神力,能以一身滿一切剎。」   善財白言:「大聖!久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不為教化一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百眾生,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轉眾生故,發菩提心;廣說如阿僧祇品,不為教化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閻浮提微塵等眾生故,不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眾生故,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眾生故,發菩提心;菩薩不為恭敬供養一如來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諸如來故,發菩提心;菩薩不為淨一剎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淨不可說不可說剎故,發菩提心;菩薩不為淨閻浮提微塵等剎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淨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剎故,發菩提心;菩薩不為護持一佛法故,發菩提心;廣說如上,菩薩不為滿一願故,發菩提心;不為莊嚴一剎故、不為知一佛眷屬故、不為受持一佛法故、不為知一眾生心海故、不為度一眾生根海故、不為知一世界諸劫次第成敗故、不為知一眾生煩惱習氣故、不為斷一眾生煩惱故、不為滿一眾生行故,發菩提心;欲教化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欲嚴淨一切佛剎、欲守護受持一切佛法、欲滿足一切大願、欲知一切佛眷屬、欲知一切眾生心海、欲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欲知一切眾生諸根輪、欲知一切世界一切劫數次第成敗、欲知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欲斷一切眾生煩惱、欲滿一切眾生行故,發菩提心。善男子!略說菩薩有如是等百萬阿僧祇方便法門,菩薩悉應究竟了知,隨順智慧;究竟修習菩薩等行,淨一切佛剎,心無倒惑。善男子!是故,我發此願,淨一切剎,我願乃滿;斷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我願乃滿。」   「大聖!此法門者,名為何等?」   「善男子!此法門名離憂安隱幢。我唯知此法門,諸大菩薩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我當雲何能知其行?諸菩薩心堅固正直,如須彌山;諸大菩薩,則為見藥,若有見者,除滅煩惱;諸大菩薩,則為淨日,除滅一切眾生癡闇;諸大菩薩,則為大地,悉能載持一切眾生;諸大菩薩,則為智風,長養一切眾生實義;諸大菩薩,則為自在,以淨智光普照一切;諸大菩薩,則為慶雲,隨其所應,雨甘露法;諸大菩薩,則為淨月,放諸功德光明之網;諸大菩薩,則為帝釋,悉能守護一切眾生。我當雲何能知其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海潮;彼有仙人,名毘目多羅,善能解說菩薩諸行,汝詣彼問。」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觀察無厭,悲泣流淚,正念思惟:「得菩提難、遇善知識難、得與上人共同止難、得菩薩諸根難、滿足菩薩正直心難、值遇同意善知識難、觀真實難、如法正教難、出生妙心難、念一切智難、長養法明難。」作是念已,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隨順菩薩正教,淨菩薩行,心能長養菩薩德力;心見諸佛;心欲菩提;心能發起長養大願;心照十方一切諸法;心見法實;心覆一切,無有散亂;心淨智慧,觀諸法界,除滅癡闇;心淨正直,除滅障礙;心能降伏一切眾魔。漸漸遊行,至海潮國,周遍推求仙人毘目多羅。時,彼仙人在大林中;阿僧祇樹莊嚴此林,寶葉普覆;諸華果樹,常以嚴飾;寶樹雨寶,遍散其地;大栴檀樹,周匝行列;諸沈水樹,常出妙香;尼拘律樹、閻浮檀樹,雨甘香果;優缽羅、缽曇摩、分陀利華,以為莊嚴。   爾時,善財見彼仙人在此林中,服樹皮衣,縈髮草坐;一萬仙人以為眷屬,如栴檀林,栴檀圍遶。往詣其所,五體敬禮:「念善知識,能開導我薩婆若門;念善知識,現真實道;念善知識,能安置我一切智地;念善知識,然智寶燈,明淨慧光,長養十力智慧光明;善知識道,即一切智無盡之藏。善知識為燈,照一切智境界故;善知識為橋,度生死故;善知識為蓋,生大慈力,覆一切故;善知識為不虛,照一切法真實相故;善知識為海潮,滿足大悲故。」作是念已,遶無數匝,合掌而立,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彼仙人觀察大眾,而作是言:「汝等當知此童子者,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請一切眾生,普施無畏,饒益一切眾生;向深智海,欲飲一切諸佛法雨;欲盡一切法海源底;欲成世間智慧大海;欲興大悲重雲;欲雨甘露法雨;欲出世間明淨智月;欲滅世間諸煩惱闇;欲長養一切眾生善根。」   爾時,大眾各持種種金色妙華,香可悅樂,散童子上;頭面禮足,曲恭敬遶,作如是言:「此童子者,悉能救護一切眾生,滅三惡道,離閻羅趣一切諸難;消竭慾海,除滅苦陰,捨愚癡闇,斷貪愛縛;能昇功德金剛圍山,建立世間智慧須彌,於世間出明淨智日,顯曜一切善根諸法、示導世間明識善惡。」   時,彼仙人告大眾言:「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得一切智,淨一切佛功德之地。」   時,彼仙人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無壞幢智慧法門。」   善財白言:「大聖!彼法門者,境界雲何?」   時,彼仙人即申右手,摩善財頂;摩已,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在於十方十佛世界微塵等佛所,見彼諸佛,相好莊嚴,以阿僧祇寶珍玩之具,莊嚴其剎。又見彼佛眷屬大海,所從聞法,悉能受持,乃至不失一句一味,分別受持正法梵輪,受諸法雲,入佛大願,淨修諸力,清淨願行,究竟諸功德藏。見彼諸佛,隨應化度一切眾生,見一切佛,清淨圓滿大光明網。見已,隨順無礙智慧光明,究竟佛力;或自見身於一佛所,一日一夜;或復自見於餘佛所,七日七夜。如是次第於餘佛所,或有半月、一月,一歲、百歲、千歲;或百千歲、百千億歲;或百億那由他歲;或半劫、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或百億那由他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或閻浮提微塵等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劫。   爾時,善財為無壞幢智慧法門照故,得明淨藏三昧;無盡法門三昧照故,得遊一切方陀羅尼光明;金剛圓滿光明法門照故,得分別智意樓閣三昧,住平地莊嚴法藏;般若波羅蜜精進照故,得佛虛空藏三昧光明;一切諸佛法輪三昧光明相照故,得三世圓滿智無盡光明。   時,彼仙人放善財手;爾時,善財即自見身還在本處。時,彼仙人問善財言:「汝憶念耶?」   答言:「唯然。大聖善知識力故。」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無壞幢智慧法門,我豈能知大菩薩行?諸大菩薩,皆得一切眾生自在三昧,於一切時輪而得自在;出生諸佛無盡智慧,證一切佛,嚴淨慧燈;於一念中,了三世事;於一切世間,現淨慧身,充滿法界,隨眾生所應,悉現其前;了知一切眾生所行,圓滿清淨,悉可愛樂。我豈能知大菩薩行,妙功德願,嚴淨佛剎,善察論機,智慧境界;甚深三昧,神力自在,解脫境界;遊戲神通,法身音聲,究竟智慧?如是等事,非我境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進求;有婆羅門,名方便命。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向菩薩道,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歡喜無量,恭敬禮已,遶無數匝,瞻仰觀察,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為無壞幢智慧法門所照,決了諸佛不可思議自在神力,善知菩薩不可思議法門。又不可思議菩薩三昧智慧,以照其心,得一切時三昧光明,得一切相三昧境界光明,得明淨智。令一切眾生,得勝妙處;得一切至處道法門;隨順世間行,心無有二;以明淨智普照境界,得一切聲聞明淨忍藏;得無生忍,知法實相;常行菩薩行,不捨菩薩心,增長薩婆若心;得十力明,普照一切;樂妙法音,心無厭足;如說修行,住薩婆若,究竟一切智境界,出生無量菩薩莊嚴心,滿足菩薩清淨大願。於一念頃,遍至一切諸佛剎網,教化成熟無量眾生海,心無懈倦;悉見菩薩無量行境界,悉分別見一切世間,見諸佛剎種種莊嚴,於微細境界,悉能安置無量世界。又能見彼種種莊嚴,悉能分別無量世界,諸語言法。又知無量眾生欲樂,知諸眾生無量所行,以無量方便,教化眾生,善知殊方,隨其所應,化度眾生,念善知識。漸漸遊行,至進求國,周遍推求彼婆羅門。時,婆羅門修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從彼山上,自投火聚。   爾時,善財詣婆羅門,頭面禮足,合掌而立,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願為我說。」   答言:「善男子!汝今若能登此刀山,投火聚者,菩薩諸行皆悉清淨。」   爾時,善財作如是念:「得人身難、離諸難難、得無難難、得淨法難、值佛世難、具諸根難、聞佛法難、遇善知識難、得與同止難、得聞正教難、得正命難、順趣正法難。此將非魔魔所使耶?非善知識而現善知識相,將非惡菩薩耶?而今為我作壽命難、作善根難、薩婆若難,此非正教險惡道耳。遠離法門,薩婆若等一切佛法。」作是念時,十萬梵天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此是大聖,具足金剛智慧光明,精進不退,悉已究竟一切境界。欲竭一切眾生貪愛大海;欲裂一切諸邪見網;欲燒一切眾生煩惱,除滅愚闇,普照一切;令一切眾生離生死險難,除滅三世愚癡闇冥,放淨光明普照一切。」   時,諸梵天及自在天,眾生主天等,諸邪見天,作如是言:「我造眾生、我為一切世間最勝、我為最上、我為第一。」是諸天等,見婆羅門修大苦行,五熱炙身;見如是已,各於諸禪不得滋味,來詣其所。時,婆羅門以自在力而為說法,令滅邪見,捨離我心;發大慈悲,普覆眾生;長養菩提正直之心;開四種道,求佛法身;隨所應化,悉能示現佛微妙音,一切悉聞,無有障礙。復有一萬魔在虛空中,以種種摩尼寶華散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此婆羅門,苦行力故,放大光明,令我宮殿諸莊嚴具,悉如聚墨。我不復樂,即與無量諸天天女,眷屬圍遶,來詣其所;為我說法,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一萬他化自在天在虛空中,各持天華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苦行力故,放大光明,令我宮殿諸莊嚴具,悉如聚墨;我不復樂,即與眷屬,來詣其所,為我說法,令我於心而得自在、於煩惱中而得自在、於受生中而得自在、除滅障礙而得自在、於一切三昧而得自在、於莊嚴具而得自在、於壽命中而得自在、乃至令我於一切佛法而得自在。」復有一萬化自在天在虛空中,以天妓樂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放大光明,照我宮殿及莊嚴具。照已,悉令我等,不樂五欲,不求欲樂,身心柔軟,與眷屬俱,來詣其所;為我說法,淨心、明淨心、善奇特心、柔軟心、歡喜心;乃至逮得清淨十力,長養離生,出生無量清淨之身;乃至得佛清淨法身;得清淨口,微妙音聲,遍至一切,無所障礙;乃至得一切智。」復有一萬兜率陀天與其眷屬,在虛空中,雨一切末香雲,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自於宮殿,不樂須臾,來詣其所;為我解說無著之法,少欲知足,長養善根,發菩提心,乃至究竟一切佛法。」復有一萬諸天,三十三天及阿脩羅,與眷屬俱,在虛空中,雨曼陀羅華雲、摩訶曼陀羅華雲,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於天樂,不須臾樂著,來詣其所。為我說法,遠離欲樂;乃至為我說無常法,變易不住,斷除一切放逸高慢,長養發起菩提之心。又,善男子!我見此婆羅門時,須彌山頂六種震動;我於爾時,心大恐怖,專求一切智。」復有一萬大龍王,伊那槃那,難陀跋難陀等,興黑栴檀香雲;諸龍王女出妙樂音,雨天華雲、天香水雲,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放大光明,普照一切龍王宮殿;令諸龍王,離熱沙苦,金翅鳥怖,滅瞋恚熱,身體清涼,發歡喜心。發喜心已,而為說法,厭惡龍趣,至誠悔過,除滅業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住一切智。」復有一萬夜叉王,種種供養此婆羅門及以善財,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及羅剎、鳩槃荼等,悉於眾生發大慈心,無所嬈害,慈心力故;不樂宮殿,與眷屬俱,來詣其所;彼婆羅門,以大慈心蔭覆我等,令我歡喜,身心柔軟,安隱快樂;為我說法,乃至令無量夜叉、羅剎、鳩槃荼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有一萬乾闥婆王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放大光明,照我宮殿,悉令我等得不思議樂;來詣其所,為我說法,乃至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復有一萬阿脩羅王在虛空中,右膝□跪,一心合掌,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一切阿脩羅宮殿,大地大海,皆悉震動;我等爾時,除滅高心,來詣其所;為我說法,遠離一切諂曲幻心,得深法忍,安住不動,具足十力。」復有一萬迦樓羅王,勇力持等,化為外道童子,在虛空中,作如是言:「乃至為我說法,安立大慈,讚歎大悲,度生死海;沒於五欲泥者,歎淨直心門,生慧方便翅,隨其所應,皆悉化度。」復有一萬緊那羅王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於我寶多羅樹中、金鈴網中、寶瓔珞中、諸寶樹中、種種樂器中,自然演出微妙音聲、佛聲、法聲、比丘僧聲、不退轉諸菩薩聲、菩提心聲。某方某國,有某菩薩,發菩提心,修行苦行,修大佈施,莊嚴道場,往詣道場,成正覺聲。善男子!我聞是聲,即大歡喜,來詣其所;為我說法,令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復有無量欲界諸天在虛空中,供養恭敬,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放大光明,乃至普照阿鼻地獄,除滅苦痛;若有眾生見斯光者,命終生天,知報恩故。捨五欲樂,來詣其所,樂觀無厭;為我說法,乃至令無量眾生發菩提心。」爾時,善財童子聞奇特法,心大歡喜,於婆羅門所,發起真實善知識心;頭面禮足,如是白言:「向疑聖教,違知識教;唯願大聖,受我悔過。」   時,婆羅門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欲求菩提者,  當順知識教,  除滅諸疑惑,  一心常恭敬。  修習於正道,  知法真實相,  安住於道場,  成就佛菩提。」   爾時,善財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安住三昧;既至火焰,復得菩薩寂靜安樂照明三昧。得三昧已,白言:「甚奇。大聖!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觸時,安隱快樂。」時,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成此菩薩無盡法門。明淨法王諸菩薩行,滿足諸願;悉滅眾生煩惱邪見,得不退轉不可盡心,離懈怠心,一切無畏;得金剛那羅延藏,究竟大境界,無有疲倦;遠離諸垢,不動如風輪,精進不退,以大莊嚴而自莊嚴,饒益眾生。如是法門,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師子奮迅;有一童女,名彌多羅尼。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觀察無厭,辭退南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八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五   ◎爾時,善財童子起不可思議恭敬之心,好樂淨法,專向大乘,求諸佛智,親近如來,觀法境界無所障礙,決定實際,住實境界,至三世際,解了三世如虛空際,決定了知三世法際,不作法際,住無礙際,不違業際,決定了知佛際非際,住如來住;滅一切妄想,不著一切佛、一切眷屬、一切世界;知一切眾生非我無實,一切音聲離語言道,解一切色猶如電光。漸漸南行至彼城已,周遍推問彌多羅女為在何所。時,有人答:「今在師子幢王宮內。」聞已,即詣門下求見彼女。時,無量人眾悉入宮中,善財問言:「諸人今者為詣何所?」答言:「我等欲詣彌多羅女聽受正法。」   爾時,善財作如是念:「此王宮門自在出入無所障礙。」善財即入,見彼女人處在明淨寶藏法堂,地玻璃色,琉璃為柱,金剛為壁,閻浮檀金欄楯窗牖,光明普照,阿僧祇摩尼寶而莊校之;又千寶藏摩尼寶鏡,圓滿莊嚴,眾生所樂,明淨妙寶以為嚴飾;又阿僧祇摩尼寶網羅覆其上,百千金鈴出微妙音;有如是等不可思議眾寶校具,莊嚴講堂。見彼女人身如真金,目髮紺色,處淨水香寶師子座,覆以金網;敷眾寶衣,大眾圍遶,以梵音聲而為說法。見已,頭面禮足遶無數匝,合掌恭敬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男子!汝諦觀此法堂莊嚴。」   爾時,善財見一一琉璃柱中、一一金剛壁中、一一摩尼鏡中、一一形像中、一一寶中、一一莊嚴中,一一金鈴中、一一寶樹中、一一寶形像中、一一寶瓔珞中,悉見法界等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功德莊嚴,成等正覺,轉淨法輪,乃至示現無餘涅槃,如淨水中見月影像。善財童子於一切境界莊嚴具中,見一切佛從初發心,乃至示現無餘涅槃,亦復如是,皆是彼女過去善根依果力故。   爾時,善財正念諸佛,恭敬合掌,白言:「大聖!此何法門?」答言:「善男子!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我於三十六恆沙佛所修此法門,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善財白言:「大聖!此法門者,境界雲何?」答言:「善男子!我入此法門,正念思惟,分別受持,生平等時,得普門陀羅尼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以為眷屬;所謂:佛剎陀羅尼門、佛陀羅尼門、法陀羅尼門、眾生陀羅尼門、過去陀羅尼門、未來陀羅尼門、現在陀羅尼門、安住實際陀羅尼門、功德陀羅尼門、功德具陀羅尼門、智陀羅尼門、智具陀羅尼門、諸願陀羅尼門、分別諸願陀羅尼門、行陀羅尼門、修集行陀羅尼門、淨行陀羅尼門、滿足行陀羅尼門、業陀羅尼門、不違業陀羅尼門、業流陀羅尼門、業所作陀羅尼門、遠離惡業陀羅尼門、向正業陀羅尼門、業自在陀羅尼門、善行陀羅尼門、善行三昧陀羅尼門、三昧陀羅尼門、隨順三昧陀羅尼門、分別三昧陀羅尼門、無壞三昧陀羅尼門、諸通明陀羅尼門、心海陀羅尼門、種種心陀羅尼門、淨心地陀羅尼門、普照重噁心陀羅尼門、心喜調御師陀羅尼門、發起眾生陀羅尼門、煩惱陀羅尼門、習氣陀羅尼門、煩惱方便陀羅尼門、欲陀羅尼門、眾生所行陀羅尼門、眾生種種業行陀羅尼門、眾生世間自性陀羅尼門、眾生相陀羅尼門、方陀羅尼門、說法陀羅尼門、大悲陀羅尼門、大慈陀羅尼門、寂滅陀羅尼門、諸言語道陀羅尼門、方便非方便陀羅尼門、隨順陀羅尼門、分別陀羅尼門、攝取陀羅尼門、無礙實際陀羅尼門、普陀羅尼門、佛法陀羅尼門、菩薩法陀羅尼門、緣覺法陀羅尼門、聲聞法陀羅尼門、世間法陀羅尼門、世界起陀羅尼門、世界滅陀羅尼門、世界形色陀羅尼門、淨世界陀羅尼門、垢世界陀羅尼門、於淨世界現垢濁剎陀羅尼門、於垢世界現清淨剎陀羅尼門、純淨世界陀羅尼門、純垢世界陀羅尼門、平等世界陀羅尼門、翻覆世界陀羅尼門、伏住世界陀羅尼門、入因陀羅網陀羅尼門、迴轉世界陀羅尼門、住相陀羅尼門、小處置大陀羅尼門、大處置小陀羅尼門、分別佛身陀羅尼門、放佛莊嚴光明網陀羅尼門、分別如來圓滿音聲陀羅尼門、佛正法輪陀羅尼門、生佛法輪陀羅尼門、分別佛法輪陀羅尼門、無壞佛法輪陀羅尼門、佛辯法輪陀羅尼門、向佛法輪陀羅尼門、能作佛事陀羅尼門、向諸佛眾陀羅尼門、分別諸佛大眾陀羅尼門、諸佛無盡大眷屬海陀羅尼門、普照佛力陀羅尼門、如來三昧陀羅尼門、如來三昧神力自在陀羅尼門、究竟佛事陀羅尼門、住佛所住陀羅尼門、佛持陀羅尼門、佛化陀羅尼門、佛知眾生心心所行陀羅尼門、佛神力自在陀羅尼門、住兜率天陀羅尼門、乃至示現入般涅槃陀羅尼門、饒益無量眾生陀羅尼門、諸甚深法陀羅尼門、諸莊嚴法陀羅尼門、菩提心色法方便陀羅尼門、菩提心起色陀羅尼門、願色陀羅尼門、行色陀羅尼門、通明色陀羅尼門、出生死色陀羅尼門、清淨智色陀羅尼門、清淨慧色陀羅尼門、菩提無量色陀羅尼門、自心淨色陀羅尼門。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諸大菩薩心如虛空,入深法界,功德成滿,安住出世法,遠離世間行;具足清淨,離癡慧眼,決定了知無量法界,智慧無量與虛空等,得無礙眼,於一切境界無所障礙,住無礙地藏,普照一切,善能分別一切法義,一切世間無能壞者,行世間行無所染著,善巧方便,饒益攝取一切眾生,隨其所應悉能示現,於一切時轉正法輪而得自在;如是功德,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救度,彼有比丘名曰善現,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甚深法門、思惟甚深法界、思惟甚深法地、思惟甚深眾生、思惟甚深諸行、思惟甚深眾生心流、思惟甚深眾生如光、思惟甚深諸法之性、思惟甚深眾生語法、思惟甚深法界圓滿莊嚴、思惟甚深種諸業行、思惟甚深世間業所莊飾。漸漸遊行,至救度國,於城都、聚落、村邑、市裡、仙人住處、山林、曠野,周遍推求善現比丘。見彼比丘在林經行,形貌端嚴顏容姝妙;其髮右旋如紺青色,頂有肉髻,身色紫金,其目長廣如青蓮華,脣口丹色如頻婆果,頸項圓直脩短得所,胸有德字勝妙莊嚴,七處平滿;其臂纖長,手指縵網金輪莊嚴,□□□洞諑□□送□楚慼慼慼慼慼熨R□□□樺□□復□□□駎□□襆□□□□□□□□□□益導□□送□□□□騪祿□□葩媊忡□□耔□□□楦□□兜□□□□導□□礸橖□□□□楚撫r□□要□□□檢□□□觶□□□□□饁□□□□饇□樓﹛慼毅剞矷慼慼慼慼潤卸S□姜敿癒慼敷瘨A□□□□□娗磻駏褐典怴慼R饋□□□騎□□□□□餖□祤囊□箋□□□□□□襴□□饐□□K□□□□□□□散□騵檳騏□詛□□□□□□□糕□□□□□□□楚慼慼慼潯活磎邢迭慼慼慼慼慼樊頇瘞鞢   爾時,善財往詣其所,頭面禮足,白言:「大聖!我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菩薩行,我聞大聖善能開導諸菩薩道,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願分別說。」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出家日近,自我生來,於三十八恆沙佛所淨修梵行,或於一佛所,七日七夜淨修梵行,或餘佛所半月、一月、一歲、百歲、億那由他歲、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歲,或一小劫、半劫、一劫、或阿僧祇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淨修梵行。彼諸佛所,聞法受持,不違其教,莊嚴諸願,究竟淨修菩薩諸行,具足六波羅蜜。知菩提境界,知種種法輪,守護佛法,乃至正法滅盡,嚴淨一切諸佛世界,出生三昧大願力故;究竟菩薩一切淨行,出生菩薩一切行願力故;淨一切佛諸波羅蜜,出生普賢諸行力故。善男子!我不離此經行處,悉見十方智慧無礙故;一切法界悉現在前,於一念中過不可說不可說諸世界故;於一念中嚴淨不可說諸佛世界,出生大願力故;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方便門悉現在前,具十力智,出生普賢菩薩行願力故;見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悉現在前,於一念中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佛,恭敬供養如來願力故;能聞受持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法雲,分別了知阿僧祇諸法趣,出生法輪陀羅尼力故;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行悉現在前,一切諸行皆悉清淨,滿足菩薩因陀羅網行願力故;不可說不可說諸三昧海悉現在前,一切三昧皆悉淨滿一三昧,出生一切三昧力故;不可說不可說諸根海皆現在前,一切根輪隨順時輪,出生安住諸根際願力故;不可說不可說時輪悉現在前,能一切時轉淨法輪,出生究竟眾生願力故;一切三世海悉現在前,分別一切世界三世,出生隨順智慧光明願力故。善男子!我唯知此隨順菩薩燈明法門,諸金剛燈菩薩生諸佛家,具足成就不死命根無盡智慧;成無壞身,肢體具足,隨其所應悉能顯現;具妙形色,世無倫匹,毒刃火災所不能害;身如金剛不可沮壞,降伏眾魔制諸外道;身真金色超出世間,隨其所應無不聞見,普觀世間雨甘露法;普照一切滅諸障礙,見者無厭,拔斷一切諸不善根,起妙善根,難遇難見。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輸那,彼有童子名釋天主,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專求菩薩莊嚴正道,菩薩諸力照心修行,菩薩無壞無盡諸功德行,成滿菩薩堅固大願,以大莊嚴而自莊嚴,一切無畏,不退堅固正直之心,受持一切菩薩行雲,受持菩薩正法之雲而無厭足,恭敬一切菩薩功德,攝取一切眾生,常欲超出生死曠野,樂欲見聞恭敬親近,於善知識心無厭倦;頭面禮足,恭敬無量,隨順教誨,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與天龍大眾眷屬圍遶,至輸那國,周遍推求釋天主童子。時,虛空中有諸天龍而告之曰:「善男子!此童子在善城門外河水之側。」   爾時,善財見釋天主與一萬童子弄沙嬉戲,即詣其所,頭面禮足,遶無數匝,合掌恭敬,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唯願解說。」   答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教我相黶子法,算數法、印法,我因知此三種法故;得一切巧術智慧法門。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知黶子、算數、印性,疾病、中毒、為鬼所著、諸魔所持悉能消伏;立大小城、都邑、聚落、善惡之相、田業商估一切眾生身肢節相、善趣惡趣行業之相,知此眾生之於善趣,知此眾生之於惡趣,此聲聞、此緣覺、此如來地諸方便相,如是等事我悉了知,普令眾生修學此法。復次,善男子!我亦了知菩薩算數之法,所謂:百千為一羅叉、百千羅叉為一拘利、百千拘利為一那由他、廣說如阿僧祇品。善男子!若有無量百由旬等大沙聚,我悉分別算知其數。善男子!如算法能知沙聚,算知東方一切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算知一切世界中一切劫、一切佛、一切法、一切菩薩、一切業,算數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四諦名號,亦復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巧術智慧法門,諸大菩薩深入一切算數法門,算數一切法深入三世算數之法;算數一切眾生、算數一切法、算數一切佛、算數一切佛名號、算數一切菩薩、一切算數轉自在輪菩薩。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發明境界,讚歎諸力,顯正直心,說功德具,說諸大願,顯現清淨諸波羅蜜,說功德藏勝妙智慧。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曰海住,有優婆夷名曰自在,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聞善知識教,歡喜無量,得未曾有奇特正直心寶,其心弘廣,普覆眾生,得算數諸佛次第出世自在法門,淨法圓滿,智慧究竟,分別顯現一切諸趣,於三世境界無所障礙,出生無盡功德海心,得大智慧自在光明,斷三界縛;頭面禮足,右遶三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心無厭足,猶如大海吞納眾流;善知識日,明淨慧光開發其心,猶蓮華敷長養一切善根,萌芽莖節枝葉功德大樹;善知識月,能以清涼教法光明,除眾熱惱;善知識者如夏雪山,眾獸所集樂;善知識心,猶如大海,眾寶充滿;善知識教長養法身,如閻浮樹華果具足,心常樂住;善知識教法譬如龍王,於虛空中神變自在;善知識教起大寶山,顯現一切;以善知識教而自圍遶,猶如帝釋降阿修羅,無能壞者。漸漸遊行至海住城,周遍推求自在優婆夷;時,有人言:「善男子!此優婆夷在此城中深宮之內。」善財聞已,往詣宮門,敬心而立;彼優婆夷所住之處,廣博嚴飾,眾寶垣牆,周匝圍遶;開置四門,阿僧祇寶以為莊嚴。善財進入,見優婆夷處師子座,年在盛美,容色殊妙,觀者無厭;除莊嚴具,素服被髮,身色光明,除佛菩薩餘無能及。於其宮內敷十億床,出過天人,菩薩宿世行業所造;衣服、飲食、眾妙寶物諸莊嚴具,常開四門,周給一切而無窮盡。一萬女眾眷屬圍遶,容色威儀悉如諸天,猶如莊嚴眾妙寶樹,口常演出天妙音聲,敬樂觀察此優婆夷,禮拜供養。彼諸女身常出妙香普熏大城,若有聞者皆得不退菩提之心、無怒害心、無怨敵心、無慳嫉心、無幻偽心、無諂曲心、無貪愛心、無瞋恚心、無懈怠心、無量心、平等心、大慈心、益眾生心、淨持戒心、無求欲心,聞彼音聲皆悉歡喜,身心柔軟,其有見者皆得離欲。   爾時,善財頭面禮彼優婆夷足,敬心右遶,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男子!我成就無盡功德藏莊嚴法門,以一器食施百眾生,隨其所欲皆得充滿千眾生、百千眾生、億眾生、千億眾生、百千億眾生、那由他眾生、百那由他眾生、百千那由他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眾生、閻浮提微塵等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眾生,隨其所欲皆悉充滿而無損減。又復施與上味美膳、輦輿、衣服、華鬘、妙香、末香、塗香、寶莊嚴具。又施床座、車乘、妙蓋、幢幡,如是等種種諸物,隨其所欲悉令充滿,皆大歡喜。善男子!於東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閻浮提微塵等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中,一切聲聞、緣覺,食我食已,悉成道果。又於東方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中,一生補處菩薩,食我食已,降魔成道;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善男子!汝見我此一萬眷屬女不?」   「唯然,已見。」   「善男子!如是等百萬阿僧祇菩薩悉我同行、同願、同善根、同修道、同欲性、同淨正念、同清淨趣、同菩提無量、同得諸根、同心依果、同境界、同正趣離生、同真實義、同明正法、同具菩薩清淨妙色、同無量力、同堅精進、同正法音、同語言道、同諸功德、同清淨業、同清淨報、同清淨大悲救護一切、同清淨業不違因緣、同清淨口業於一切佛眾隨其所應悉為說法、同恭敬供養諸佛、同決定知一切諸法、同得菩薩清淨諸地,此諸菩薩取我器食,於一念頃遍遊十方,供養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及施餓鬼,悉令滿足,而我器食無所損減。善男子!我此器食隨應諸天悉令充滿,乃至施人亦復如是。善男子!且待須臾,汝自見之。」善財即見無量人眾從四門入,彼優婆夷皆令安坐,隨所適樂悉令充悅。   「善男子!我唯得此無盡功德藏莊嚴法門,諸大菩薩無盡功德藏海猶如虛空,以無量功德熏修其心,如隨意寶,滿足一切眾生願故,大功德城悉滅一切諸貧苦故,功德須彌雨眾寶故,大功德藏開法城門故,功德燈明滅貧闇故,大功德蓋勝妙善根覆一切眾生故;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曰大興,彼有長者名甘露頂,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憶念不捨,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得無盡功德光明法門,正念思惟彼功德海,觀察彼虛空功德、趣彼功德聚、登彼功德山、攝彼功德藏、盡彼功德底、度彼功德海、淨彼圓滿功德、周遍觀察彼諸功德、隨彼功德藏、持彼功德教、淨彼功德性。漸漸遊行至大興城,周遍推求長者甘露頂,樂求善知識;以善知識熏其身心,於善知識起正直心,觀善知識常無厭足,學善知識勇猛精進,求善知識一切善根,同善知識一切善根,於善知識無嫌恨心,滿功德藏,學善知識種種方便;雖不由他悟而常親近諸善知識,長諸善根,淨修菩提正直之心,增長一切菩薩諸根,成就一切善根,滿足大願。發廣大悲,近一切智,不離諸佛;增長普賢菩薩所行,如來光明常照其心。   爾時,善財見甘露頂於彼城內,處七寶堂阿僧祇寶師子座上,金剛伊尼羅寶以為座足,離垢寶藏而以校飾,五百寶像以為莊嚴,建眾寶幢、垂寶繒幡、張眾寶帳,無量寶網羅覆其上。有人手執閻浮檀金蓋,琉璃為竿,復有執持離垢寶拂侍立左右,眾妙雜香而以熏之,雨天華雲,作五百種勝妙妓樂娛樂。城內一萬大眾,周匝圍遶,顏容姝妙,天人無倫,成就菩薩直心,莊嚴眾生,悉常隨順甘露頂教,宿世同修諸善根故。   爾時,善財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滅一切眾生苦惱,令安隱住,究竟快樂,度生死海,到法寶洲,消竭貪愛,修大悲念,除五欲渴,樂一切智,令究竟度生死曠野,常樂一切諸佛功德,超出三界至薩婆若城,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攝一切眾生?」   長者答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能發心學菩薩道、修菩薩行,此人難得;求善知識,見善知識,親近恭敬;於善知識,其心不退而無厭足。善男子!汝見我此一萬眷屬不?」   「唯然,已見。」   「我本為彼說種種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如來家,修白淨法,滿足無量諸波羅蜜,具佛十力;離世間姓、立如來姓;壞生死輪、轉淨法輪;滅三惡道、立正法趣。善男子!當知菩薩悉能救護一切眾生。善男子!我成就此如意功德寶藏法門,隨其所須悉滿彼願,謂以眾寶、車乘、象馬、僮僕、衣服、飲食、香華、末香、燈明、湯藥、幢幡、繒蓋、隨意眷屬、天冠、寶飾、一切珍玩、資生之具,盡給施之,乃至以法廣施眾生。善男子!且待須臾,汝自見之。」即時,善財見諸方國、城邑、聚落,一切眾生來詣其所,悉命令坐。時,甘露頂仰視虛空,隨諸來會一切所須,悉從空下,滿足其願;既充願已,為說正法,悉令長養諸功德藏,消生死愛,渴仰佛法,乃至具足大人味味之相;滅貧窮苦,富甘露財,降伏眾魔,無能壞者,成就十力無上智慧;如是等類,悉滿願已,皆大歡喜,隨所來方各還本處。   「善男子!我唯知此如意功德寶藏法門,諸大菩薩具足一切自在功德,成就寶手,覆一切剎,雨無量雲;謂:眾寶雲、種種色莊嚴雲、種種色寶天冠雲、種種色衣雲、種種妙聲雲、種種華雲、種種周羅摩尼寶雲、種種色香雲、種種色蓋雲、種種色幢幡雲,皆悉充滿一切世界、一切佛剎、一切諸佛及其眷屬,為教化一切眾生,令供養一切佛故;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菩薩行,顯其自在?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師子重閣;彼有長者名法寶周羅;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頭面敬禮,遶無數匝,如弟子法。作如是念:「因善知識得一切智,於善知識生無壞心,聞善知識教悉能隨順,調伏諸根。」作是念已,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如意功德寶藏法門,守護彼功德藏,淨彼功德須彌山王,得彼功德海之源底,開彼功德藏,觀彼功德藏,圓滿清淨彼功德藏,攝彼功德藏,出生長養彼功德藏力。漸漸遊行,至於彼城,周遍推求長者法寶周羅,於道遇見,頭面禮足,合掌恭敬,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彼長者執善財手,將歸其家:「善男子!且觀我家。」爾時,善財遍觀舍宅,悉閻浮檀金色,七寶為牆,周匝圍遶;琉璃莊嚴,硨磲為柱,敷赤真珠寶師子座,建師子寶幢,張琉璃寶帳,如意珠網羅覆其上,阿僧祇寶而莊嚴之;馬瑙寶池,八功德水盈滿其中;一切寶樹周匝圍遶,其宅廣大十重八門。   爾時,善財見最下重設眾餚膳,惠施一切;見第二重施雜寶衣;見第三重施惠一切寶莊嚴具;見第四重施內眷屬,悉履善行,巧於語言;見第五重乃至五住菩薩雲集其中,結集正法,離世間樂,出一切論諸陀羅尼三昧法印,分別三昧智慧光明;見第六重得般若波羅蜜菩薩充滿其中,具甚深智,得寂靜明智慧藏地無礙法門,超出三有境界無礙,念不二法,結集般若波羅蜜門,分別解說般若波羅蜜門,所謂:寂滅藏般若波羅蜜門、分別一切眾生般若波羅蜜門、不動轉般若波羅蜜門、離欲普照般若波羅蜜門、不可壞藏般若波羅蜜門、一切眾生淨眼般若波羅蜜門、海藏般若波羅蜜門、普眼般若波羅蜜門、一切無盡方便海般若波羅蜜門、隨順眾生普照無礙般若波羅蜜門、慶雲漸下般若波羅蜜門,結集如是等百萬阿僧祇般若波羅蜜門,彼菩薩眾不可說莊嚴而莊嚴之;見第七重響忍菩薩充滿其中,出方便智,悉能聞持諸佛法雲;見第八重常住菩薩充滿其中,具諸神通,遍一切剎,照一切眾生、一切法界,具足法身,詣一切佛無所障礙,悉能受持一切佛法,見第九重補處菩薩充滿其中,見第十重一切如來充滿其中,從初發心,修菩薩行,超出生死,滿足大願,神力自在,一切佛剎及其眷屬轉淨法輪,化度眾生顯現住持。   爾時,善財見如是等奇特事已,白言:「大聖!我未曾見如是清淨大眾,昔於何處種諸善根,今得如是勝妙果報?」   「善男子!我憶過去無量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彼佛入城,我以香華妓樂而供養之;供養已,持此善根迴向三處,謂:滅除貧苦、常見諸佛菩薩及善知識、恆聞正法故獲斯報。善男子!我唯知此滿足大願法門,諸大寶海菩薩得不可壞清淨法身、不可壞法雲普覆一切、具足成就不可壞功德、不可壞大功德網普覆一切、入不可壞三昧境界、具足菩薩不可壞善根、住不可壞如來所住不可壞智慧究竟三世、住一切劫而無疲倦、住不可壞普眼境界地、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實利根,城名普門,彼有長者名普眼妙香;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法寶周羅足已,辭退南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六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諸佛無量法門,逮得菩薩無量諸行,菩薩無量妙方便道,普照身心;樂求無量方便法門,成就菩薩清淨解脫,菩薩無量清淨諸根,菩薩無量諸清淨力;心隨菩薩無量諸行,出生菩薩無量大願力,逮得菩薩不可沮壞妙智慧幢,普照一切。漸漸遊行,至於彼國,求普門城,心無休息,精進不退。念善知識,讚善知識,隨順善知識,諸根專向普門法門,遠離一切諸放逸行,開淨慧眼,度生死海。見普門城,百千小城周匝圍遶,高峻堅固,妙巧無比,種種莊嚴;見普眼妙香長者於此城中,坐眾香座。往詣其所,頭面禮足,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知一切眾生病:風寒熱病及諸雜病、狂橫病、鬼著病、毒病、諸咒術病,如是等類一切諸病,我悉了知;隨其所應,皆能□□□□□祭□□□駜D飼覜駗娀導□權□□□□□騃□□□□概□□□□□馹□□騏陸□楚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慾薄慼慼慼慼慼摩獺澆吽慼慼慼慼慼慼慼慼X瑮魽慼慼慼慼撫氶摯e□訧□□□□□導□餡西□□□□□□導□馳姛訧□□饈模□導□饋□婖□□□□□蝌滿撰q兜□□餾□□導□□糯□禂□□□□倫玲□毼□□□□導□楈奻□□觀□娜□□糯□□醴診□禕導□□襤穡諑□饌櫚□露□秜D□導□□禳敵E駩□□紐蝡縑數[□娜□導□□□呂□□□楊量兜□紐n□□□娜□導□□□槄□蝡褪[□□□紐碏峔乒W□娜□導□□□槄□秭□導□紐s□槦□□娜□導□□姪觀□□□紐x□妳□娜□導□□□禷觀□□□□□秜D栗概□□□□紐鷗H靈□娜□導□□□玲□□□露□祊□□紐鬷[□娜□導□□□褸□礽□楚摩翩慼慼戮R□導□□觀□□□□櫸□□□糕□□□□紐□□娜□導□□□□□姪觀□□□□□□礸□□□埤□□祭□□□大□吝□X漰砥慼撚|□□□□□□□□□□祭□□□襖□□□纗ˇ氶慼慼慼慼撓怴慼熱u□□□飀□□飀□□飀□K試飀□覷□飀□□□飀□□□飀□□飀□□延□驦□□大□吝送□稫試飀□□□香□□□□□□□□□□□□露□穡諑□□□□□礸□秜D□□□褸□礽□楚慼慼慼慼慼潦D褽□□□□□□試香□□妻淚□送□禳□□□□福□楏□檇□□□□□□□□禳□□□飲搳慼數a□檢□馨□□□馬□□□膳□埤□駪□檢□膳□裀□驗□□□□□□□□駶□□餑□□□饅馘j□騎□□逆□驛□諑□□□□送□禳□□□□稫褽□□檇□□□□祭□□□履□□□□秜D玲□□銵樊魽慼慼慼樣r□□襤稗姎□騖□□□騁腹慼慼慼慼慼摯鞢戮均慼慼慼撥妍e□□□榜□□導□粿□馻導□稫襦□榳夾□梁導□婧□橙□□詛□□粳玲□□毼□耔□□□□礸□褙□□□鞳憮菗癒熨R□□餽玲□埤□□褓□娃□埤□□□□量□□稜□祭□□□□禖□□饟]□□涼□□□□□□□□□□鷺□娏騖飯訏騖駩□□_E驁□□□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普眼妙香長者,遶無數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次第憶念諸善知識,正念思惟善知識教;復作是念:「善知識者能攝取我,能守護我,令我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思惟,得大歡喜心、無量歡喜心、發清淨心、寂滅心、廣大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虛空心、見諸佛菩薩心、自在心、順諸法心、於一念中充滿一切佛剎心、見如來心、念十力心,不捨諸佛善知識心。漸經人眾、城邑聚落,至滿幢城,問:「滿足王今在何所?」   有人答言:「今在正殿,行於王法,教化眾生。應攝取者而攝取之,應罰者罰,應治者治;諸有諍者,斷其諍訟;有恐怖者,施以無畏;讚歎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無義語、無貪、恚、癡。」   爾時,善財遙見彼王處金剛師子座,阿僧祇寶而以莊嚴,無量寶像以為莊飾,種種香雲而普熏之,無量寶衣以敷其上;又復建立無量寶幢,無量寶幡周遍垂下,張眾寶帳;頂冠如意摩尼寶冠,閻浮檀金半月莊嚴;髮紺青色,耳普垂□□□□馱□饉飾□□楚Z□槶□嬪楅椸□□□晼慼慼慼|槂□□□□□驟□□□□□□□□餞樗蓮醷D視飀□□□□□飣祋□□□□瘈郋氶慼撚蝖歎ョ慼慼摹謘慼憐l褽□□@槎□□□祰礸□□□社□□□   爾時,善財見無量眾生犯王法者,身被五縛,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雙目,或斬身首,或投沸灰;或疊纏油灌,以火焚之;以如是等無量楚毒而苦治之。爾時,善財作如是念:「我為一切眾生故,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見此王行大惡逆,諸不善法;此乃惡中之惡,第一惡人。」   作是念時,虛空有天而告之曰:「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妙香善知識教。」   善財即時仰觀虛空而答之言:「我常憶念!」   天又語言:「若常憶念,何故疑怪?善男子!菩薩方便不可思議,菩薩智慧不可思議,攝取眾生不可思議,調伏眾生不可思議,教化眾生不可思議,愍念眾生不可思議,度脫眾生不可思議。」   爾時,善財聞天教已,詣彼王所,頭面禮足,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滿足王王事訖已,手執善財,將入宮內,命就寶師子座,而告之曰:「善男子!汝觀我家。」善財即觀廣大無極七寶垣牆,周匝圍遶;七寶講堂,無量百千眾寶樓閣而莊嚴之;乃至不可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五百侍女,端嚴如天,如上所說。   「善男子!見我此報所因業不?」   答言:「已見。」   「善男子!我成就菩薩幻化法門。我此國土殺生、偷盜乃至邪見,諸群生類,不可教化離諸惡業,我為調伏,令解脫故,化作人眾,種種苦治,令捨十不善道,一切諸惡,具足十善,得究竟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具足一切智。善男子!當知我身、口、意,乃至蟻子不生害心,何況人耶?人是福田,生諸善根。善男子!我唯知此幻化法門。諸大菩薩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有趣,皆悉如幻;知菩薩行,悉如變化;一切世間,悉如電光;一切諸法,皆悉如夢;深入無礙法界,具菩薩妙行,境界無礙,攝一切行,於無量旋陀羅尼而得自在。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曰善光,王名大光,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王智慧幻化法門。觀一切法皆悉如幻,分別諸業,專求正法,一心思惟彼王變化,救度眾生;思惟世間一切如幻,分別了知三世願行悉如幻化,入淨法界。漸經人眾、聚落、城邑、曠野諸難,心無疲倦,至善光城,問眾人曰:「此城何名?」   答言:「善光。」   爾時,善財作如是念:「我善知識在此城中,我今必定見善知識,聞菩薩行、菩薩正法及諸法門;菩薩功德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自在不可思議,平等法門不可思議,勇猛之力不可思議,我今必聞菩薩究竟境界。」作是念已,入善光城。見城七寶無量莊嚴,七重深塹周匝圍遶,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底布金沙,優缽羅、缽曇摩、拘牟頭、分陀利華遍滿其中。七寶垣牆,七重圍遶,所謂:金剛師子垣牆、不可壞金剛垣牆、精進金剛垣牆、不可壞精進垣牆、無底金剛垣牆、淨網垣牆、離欲清淨金剛垣牆;是七重垣牆,阿僧祇寶而莊嚴之。其城奇特,高峻廣大,十億街巷;一一街巷,各有無量億那由他阿僧祇人眾。阿僧祇閻浮檀金樓閣,琉璃寶網羅覆其上;不可思議白銀樓閣,赤真珠網羅覆其上;不可思議琉璃樓閣,莊嚴藏摩尼寶網羅覆其上;不可思議玻璃樓閣,離垢摩尼寶藏網羅覆其上;不可思議明淨寶樓閣,日藏摩尼寶網羅覆其上;阿僧祇因陀羅尼寶樓閣,妙寶光明網羅覆其上;阿僧祇堅固寶樓閣,夜光寶焰網羅覆其上;不可思議金剛樓閣,不可壞幢摩尼寶網羅覆其上;不可思議沈水栴檀樓閣,摩訶曼陀羅華網羅覆其上;如是等不可稱說妙寶樓閣,以種種網羅覆其上;不可思議妙寶網,不可思議金鈴網,不可思議香網,不可思議華網,不可思議衣網,羅覆其上。又張不可思議諸妙寶帳,不可思議珍妙寶蓋以覆其上,建立不可思議雜寶幢幡而莊嚴之。當此城中有一樓閣,名曰眾生樂見無厭,阿僧祇摩尼寶而以莊嚴;彼大光王常處其中。   爾時,善財於此一切嚴飾珍妙,心無染著,一心樂欲見善知識。見大光王處於法堂寶師子座,結跏趺坐,眾寶莊嚴,敷以寶衣,萬阿僧祇寶像以為莊嚴,種種妓樂而娛樂之。有二十八大人之相,八十種好而以莊嚴。身真金色,如明淨日,普照一切;如盛滿月,眾宿中明;如梵天王,處於大眾;如大海中,有眾珍寶;如雪山中,出諸良藥;如大龍王,雷震諸法實相音聲;如虛空,清淨不受塵垢;如須彌山四種寶色,普照眾生性海;譬如寶洲,智寶充滿。彼王殿前及諸街巷,城四門外,處處安置眾珍寶聚及諸寶衣;無量億那由他諸采女眾,容飾端嚴,五欲無倫,姿好巧妙,迴動天人,六十四術,無不備舉。無量乳牛,其角金色,乳味甘香,一□□□□□覜馱□飼討□□兜□XD試駙^□□□□□□□□□□覹益導□粳魯□逆□□□禱兜□驂□□餺□□□騖□□□□□穩粳魯□稀□覃□□□□D□導□姜D□導□觜D勵□導□姜D暈粿□導□□觜D□□槾囊導□駉□D露□褙□導□□D□□□□導□□□D□□□□導□觜D殮□□埤□   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大光王已,右遶一匝,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大聖善能解說,唯願敷演。」   答言:「善男子!我成就菩薩大慈幢行清淨滿足。我於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菩薩所,聞此妙法,觀察清淨,修習莊嚴。善男子!我住此行,如法治國,觀察眾生,順行世間。如法教化眾生,攝取眾生,安置眾生,饒益眾生;如法熏眾生,如法教眾生,令修善根,觀法真實。令諸眾生得慈心、大慈心、大慈力心、饒益心、離恐怖心、攝眾生心、不捨眾生心,發於大願滅諸苦心。安隱眾生令得快樂,身心柔軟,遠離心垢,捨生死樂,常樂正法,除煩惱垢,得清淨心。以一切善熏眾生心,斷生死流,入深法海,滅諸有趣;出無礙心,得一切智,淨諸心海,信力堅固,無能壞者。善男子!我以如是安住此行,如法治國,令諸人民離眾怖畏。有貧窮者來至我所,隨所求索,常開庫藏而告之曰:『恣意取之,勿作眾惡。』此城眾生悉向大乘,各見此城種種不同,或見垢穢,或見清淨,或見木石,或見琉璃,或見無壞幢牆周匝圍遶;或見不可思議樓閣,阿僧祇寶而以莊嚴;以正直心修諸善根,於諸佛所求一切智,為我宿世所攝眾生修菩薩行者,乃見此城眾寶嚴淨,餘見垢穢。善男子!此城眾生五濁惡時,行諸不善,我愍念彼,入於菩薩大慈為首順世三昧;入此定時,彼諸眾生噁心、惱心、諍心、害心皆悉除滅,所以者何?此三昧力,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汝自見之。」   時,王即入大慈為首順世三昧,入已,善光大城六種震動,諸寶垣牆、樓閣、宮殿、欄楯、窗牖、卻敵、半月、寶鈴、羅網,諸寶形像出妙音聲,讚歎彼王;其城內外一切人民,皆大歡喜,一心合掌,敬禮彼王;諸畜生等,慈心相向,亦禮彼王;山原樹林,皆悉曲躬而向彼王;河池泉流,皆悉向王;一萬龍王興黑重雲,雷震曜電,雨眾香水;一萬釋天王、夜摩天王、刪兜率天王、化自在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等,於虛空中作億那由他妓樂音聲;阿僧祇天采女,眾妙音歌頌,雨阿僧祇華雲、香雲、末香雲、鬘雲、蓋雲、雜色衣雲,阿僧祇寶幢幡蓋莊嚴虛空,供養彼王;伊那槃那龍王敷大蓮華,普覆虛空,垂阿僧祇妙綵繒帶,阿僧祇寶而莊嚴之,阿僧祇寶鬘瓔珞,天莊嚴具,諸妙華香,充滿虛空,供養彼王;阿僧祇天女,充滿虛空,稱讚彼王;阿僧祇羅剎鬼等,常在大海閻浮提住,飲血食肉,水陸惡獸,常害眾生,皆得慈心及寂靜心,明信後世,遠離諸惡,心大歡喜,五體投地,敬禮彼王,皆得無量身心快樂;阿僧祇毘捨闍鬼及四天下毒害眾生,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各百萬億那由他世界中毒害眾生,亦復如是。   時,大光王從三昧起,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大慈幢行三昧;諸大菩薩以大慈蓋普覆救護一切眾生,上、中、下品,等觀無二;慈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滿月,出功德光除眾惱熱;菩薩淨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菩薩明燈,除滅重闇;菩薩淨水珠,滅眾生心海煩惱垢濁;菩薩如意寶珠,隨眾生心,悉令滿足;菩薩疾風,速令眾生修習三昧,入一切智城。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讚歎稱量彼功德山,觀彼功德,知大願風輪,得真實地,分別了知莊嚴大乘普賢菩薩之所修行及諸三昧,讚大悲雲?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曰安住,有優婆夷名曰不動,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敬禮彼王,遶無數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大光王教,思惟菩薩大慈幢行,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出生不可思議功德願力,長養菩薩不可思議堅固智慧;思惟菩薩不共之法,思惟不可思議諸法實相,思惟菩薩不可思議眷屬,思惟菩薩不可思議眾事。作是思惟已,得歡喜心、離欲心、極踴躍心、謙下心、離垢心、明淨心、堅固心、無畏心、無盡心。作是念時,悲泣流淚。復作是念:「見善知識則能出生一切功德,起菩薩行,清淨正念陀羅尼,出生菩薩三昧光明,見一切佛雨諸佛法雲,分別解說菩薩諸願,出生菩薩不可思議智慧光明,長養菩薩堅固諸根。念善知識,能離險道;念善知識,開示正路;念善知識,順平等法;念善知識,顯摩訶衍;念善知識,究竟普賢菩薩所行;念善知識,現一切智城;念善知識,度一切法界海;念善知識,普照三世一切法海;念善知識,長養一切諸白淨法;念善知識,成滿一切諸賢聖法。」   善財如是悲心念時,如來使天隨菩薩天於虛空中而告之曰:「善男子!其有隨順善知識教,諸佛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教,近一切智!於善知識教,心無厭故,一切諸義悉現在前。善男子!汝詣安住王城不動優婆夷所,是汝知識,不久當見。」   爾時,善財從智慧光明三昧起,漸漸遊行至安住城,推問:「不動優婆夷今在何所?」   時,有人言:「善男子!不動優婆夷在其家內,父母守護,親近眷屬周匝圍遶,為無量眾演說正法。」   爾時,善財歡喜無量,即詣其門,入彼家內。見其宮殿金色光明,皆悉普照,觸斯光者,身心柔軟。爾時,善財光明觸身,即得五百三昧門,所謂:覺一切三昧門、奇特幢三昧門、寂靜三昧門、遠離一切眾生三昧門、普眼三昧門、如來藏三昧門。得如是等五百三昧門,身心柔軟,如七日胎。又聞妙香出過天人,前詣其所,合掌恭敬,一心觀察。見彼形色,天龍八部諸采女眾所不能及,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無與等者;容色妙絕十方無倫,況有勝者?唯除諸佛。其宮殿嚴飾,十方世界無與等者;口出妙香,十方世界無與等者;其莊嚴具,十方世界無與等者;其眷屬眾,十方世界無與等者,何況有勝?除如來眾。如是勝妙,不令眾生起染著心;其有見者,除滅煩惱,如梵天王,欲界煩惱不現在前。其有得見此優婆夷,一切煩惱皆悉除滅,十方眾生樂觀無厭,除明行足。   爾時,善財見彼女人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三昧,不可思議無比妙色,無量光明網,一切無障,不可思議饒益眾生,不可窮盡諸眷屬海,觀察不可思議身,無有厭足。爾時,善財以偈頌曰: 「常持清淨戒,  精進修忍辱,  譬如盛滿月,  星中獨明耀。」   爾時,善財偈讚歎已,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大聖善能解說,願為敷演。」   爾時,彼女以善語、愛語答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成就菩薩無壞法門,修學菩薩堅固之行,得一切法平等地陀羅尼,得一切法平等法門,得離有莊嚴三昧。」   善財白言:「菩薩無壞法門,乃至離有莊嚴三昧境界雲何?」   「善男子!是處難知,難說!」   善財白言:「唯願大聖承佛神力,為我解說;我當因善知識,信知分別,正念觀察,一心隨順,遠離虛妄,解了平等。」   爾時,優婆夷答言:「善男子!於過去世離垢劫中,有如來、應供、等正覺,號曰脩臂,出興於世;時,有國王名曰電光,我為王女。中夜寂靜,廢音樂時,五百侍女皆悉昏寐。我在樓上,仰觀星宿;見彼如來在虛空中,如寶山王;天、龍、八部不可思議大菩薩眾恭敬圍遶,放大光明網,普照十方。彼佛毛孔出微妙香;我聞是香,身體柔軟,心大歡喜,恭敬禮拜,一心合掌,仰觀彼佛,不見頂相,觀身左右,不見邊際,相好莊嚴,見無厭足。善男子!我於爾時作如是念:『修何等業出生如是身、長養如是身、具足如是身、清淨如是身、自在如是身,光明眷屬諸莊嚴具,功德智慧三昧陀羅尼,諸辯才藏,不可譬諭?』   「善男子!時,彼如來知我心念而告我言:『汝應發不可壞心,除滅煩惱;發勝妙心,不著一切有;發不懈怠心,隨順深入方便之法;發忍辱心,調伏眾生諸噁心海;發離癡心,遠離一切諸生死趣;發無厭心,見一切佛心無厭倦;發無知足心,悉飲一切諸佛法雲;發寂靜心,以一切佛方便,隨順世間;發守護心,護持一切諸佛法輪;發分別心,隨其所應,演說法寶,皆令歡喜。』善男子!我於爾時,從彼如來聞此法教,清淨法門,求一切智,如來十力,所言不虛,光明莊嚴,清淨法身,相好莊嚴,如來眷屬,嚴淨佛剎,如來威儀,如來壽命;我發是心時,一切煩惱、聲聞、緣覺,金剛諸山所不能壞。善男子!我發此心已,於閻浮提微塵等劫,不生欲想,何況其事?於爾所劫,自於眷屬不生瞋心,何況餘人?於爾所劫,不生我見心,況我所心?於爾所劫,不生愚癡心,不生無記心,乃至胎中常起正念,何況餘時?於爾所劫,乃至夢中見一切佛,況十眼觀?於爾所劫,聞持一切諸佛法雲,未曾忘失一句,乃至世間語言尚不忘失,況如來語?於爾所劫,悉飲一切諸佛法海,乃至世法亦分別知,出生一切方便諸三昧門,心無虛妄;於爾所劫,受持一切諸佛法輪,於法輪中不失一法,乃至無有二智,除化眾生;於爾所劫,見一切佛海及諸化佛,於彼佛所,滿足大願;於爾所劫,於一切菩薩海所,具足出生清淨菩薩行海;於爾所劫,若有眾生得見我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不生一念二乘之心;於爾所劫,於一切佛法,乃至一句一味,不生疑惑,無有二想,無虛妄想,無種種想,無染著想,無好醜想,無愛恚想。善男子!我初發心來,常見諸佛菩薩及善知識,聞佛大願,修菩薩行,諸波羅蜜智慧,諸地無盡法藏;普入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分別無量眾生界;不離清淨智慧光明,除滅一切眾生煩惱;長養發起眾生善根,隨其所應,悉能顯現;未曾捨離微妙音聲,其有聞者,皆悉歡喜。善男子!我入此無壞法門,觀察一切法平等陀羅尼,顯現無量自在神變,汝欲見不?」   「唯然,欲見!」   爾時,不動優婆夷入萬三昧門,正念觀察,所謂:專求莊嚴正法心無疲厭三昧門,離癡莊嚴三昧門,十力三昧門,佛無盡藏三昧門。住如是等三昧門時,十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六種震動,淨如琉璃;一一世界中,各見百億如來,一一如來,大眾圍遶,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或現兜率天,或現於一切世界,以妙音聲轉淨法輪,乃至示現大般涅槃。   時,優婆夷從三昧起,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此不?」   「唯然,已見。」   「善男子!我唯成就此無壞法門,為一切眾生說微妙法,皆令歡喜。諸大菩薩遊行十方無有障礙;如金翅鳥王,悉得眾生大海源底,若見眾生有菩提因,從生死海而撮取之,安置菩提;譬如商人入大寶洲,專求如來十力大寶,遊生死海,教化眾生除滅煩惱;如明淨日,消竭愛水,開敷一切眾生蓮華;譬如疾風遊行十方,摧滅一切眾生邪見煩惱樹枝;譬如大地,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轉輪王,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不可稱,城名知足,有出家外道名曰隨順一切眾生,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優婆夷是我真善知識。念彼正教,念彼所說,念彼所發,念彼所開,念彼示現,念彼所歎,念彼所明,念彼廣演,念彼修習;隨順思惟修,遍修寂靜寂滅,照明觀察。」漸漸經由城邑、聚落,於日沒時,入知足城,周遍推求:「隨順一切眾生外道今在何所?」於中夜時,見彼城北有一大山,光明照耀如日初出。爾時,善財天明出城,登彼山上,遙見外道靜處經行,成就妙色、超逾梵王,一萬梵天眷屬圍遶。往詣其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安住至一切處菩薩之行,成就普觀三昧法門,無依無作神足,以平等般若波羅蜜光明,觀察分別一切諸趣,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流轉諸有,種種雜類,形色好醜,種種欲樂,諸趣受生,所謂: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人、非人處。彼諸眾生或著邪見,或好二乘,或樂大乘,以妙智慧,種種方便饒益眾生。或教世間種種技藝,欲令眾生得諸巧術陀羅尼門;或以四攝攝取眾生,欲令一切得薩婆若;或歎諸波羅蜜,欲令眾生得一切智迴向;或歎發菩提心,欲令眾生於諸善根不可沮壞;或歎菩薩行,欲令眾生嚴淨佛剎,滿足大願,教化眾生;或說厭離法,欲令眾生知惡行果,受三塗苦;或說淨法欲,令眾生發歡喜心,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得一切智果;或歎如來、應供、等正覺,欲令眾生發弘誓願,一向專求清淨法身;或歎如來功德,欲令眾生一向樂求佛無壞身;或歎如來無比妙法,欲令眾生得佛一切無壞功德。復次,善男子!此知足城內一切人民,男女長幼,隨其所應,我悉化度,彼諸眾生莫知我誰;此閻浮提九十六種外道邪見,我悉為彼種種說法,斷其邪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一切世界諸眾生海,以種種智方便法門,種種諸事,色像音聲,化度饒益,亦復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至一切處行法門。諸大菩薩身與一切眾生數等,悉得分別一切眾生身三昧,出生變化輪,遍遊一切世界,一切諸趣,普現十方一切眾生前;其有見者,樂觀無厭,悉能長養一切善根。住一切劫,不捨大願,得因那羅莊嚴光明之行,不著一切,專求實義,隨順眾生,三世平等,照無我界,具足無盡大悲之藏。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清淨行功德智慧?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甘露味,彼有長者名青蓮華香,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外道足,遶無數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不惜身命,不著財寶,遠離熾然;不著諸趣,不著世間五欲快樂,不著眷屬勢力自在,常樂化度一切眾生,嚴淨一切諸佛世界,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心無厭足,知一切法真實之相,欲得一切菩薩功德巨海,滿足大願;於一切劫修菩薩行,詣一切佛及眷屬海,入一切菩薩三昧,悉能顯現一切菩薩神力自在;於一毛孔見一切佛,心無厭足;悉聞受持一切諸佛正法輪雲,心無厭足,專求此等一切菩薩諸佛功德。漸漸遊行,至甘露味國,詣青蓮華香長者所,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向無上道,志求一切諸佛智慧,欲滿一切諸佛大願,欲淨一切諸佛色身,欲見一切諸佛法身,欲知一切諸佛智身,欲淨滿一切菩薩諸行,欲照一切菩薩諸三昧門,欲成就一切菩薩諸陀羅尼,欲悉除滅一切障礙,欲遍遊一切諸佛世界,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生一切智?」   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能善知一切諸香、一切和香、一切熏香、一切塗香、一切末香、一切香王、一切天香,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香,除滅一切眾疾病香,滅憂惱香,生一切眾生諸喜樂香,長養諸煩惱香,除滅諸煩惱香,喜樂有為香,厭離有為香,放逸香,不放逸香,念諸佛香,順正法香,賢聖人香,分別一切諸菩薩香,一切菩薩地香,一切菩薩住香,如是等香我悉了知;彼香生起所行、成就、具足、清淨、安隱、方便、境界、行業、根本,皆悉了知。善男子!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龍鬥生,若燒一丸,興大光網雲,覆甘露味國,七日七夜,降香水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悉金色;若有眾生得聞此香,七日七夜,歡喜悅樂,滅一切病,無有狂橫,遠離恐怖危害之心,專向大慈,普念眾生。我知彼已,而為說法,令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七   「◎善男子!復有香名牛頭栴檀,從離垢山王生,若以塗身,火不能燒;復有香名不可壞,從大海生,若以塗身,出妙音聲,降伏怨敵;復有香名蓮華黑沈水,從阿耨達池四岸邊生,若燒一丸悉能普熏閻浮提界,若有眾生得聞此香,離一切惡,具清淨戒;復有香名曰明相,從雪山王生,若有眾生聞此香者,離諸垢染,心得清淨而為說法,令彼悉得菩薩離垢圓滿三昧;復有香名曰海藏,從羅剎國生,應轉輪王,若燒一丸,令四種兵列住虛空;復有香名清淨莊嚴,從善法堂生,若燒一丸,悉令諸天得念佛三昧;復有香名曰淨藏,從夜摩天生,若燒一丸,令彼諸天皆悉雲集,詣夜摩天王聽受正法;復有香名先陀婆,從兜率天生,常在補處菩薩座前,若燒一丸,興大香雲普覆十方一切法界,雨無量莊嚴,供一切佛及其眷屬;復有香名曰轉意,從化自在天生,若燒一丸,於化自在天,七日七夜雨莊嚴雨。善男子!我唯知此香。諸大菩薩遠離一切不善習氣,永離五欲,滅除煩惱,降伏眾魔,斷一切縛,離三有趣,智慧妙香而自莊嚴,一切世間無所染著,具足成就無礙戒香,除滅障礙,智慧境界,通達無滯,心常平等,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清淨戒門,身、口、意業離一切惡?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曰樓閣,彼有海師名曰自在,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長者足,遶無數匝,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向樓閣城,觀察正道,專求正道,觀夷險道、垢淨道、安危道。復作是念:「因善知識,得菩薩道,諸波羅蜜道;攝取眾生入無礙法界,隨順一切眾生,除滅一切煩惱熾然,一切邪見;拔一切不善刺,度一切生死海,必至一切智城。何以故?因善知識,得一切善根;因善知識,得一切智。」作是念已,漸漸遊行,至樓閣城,周遍推求自在海師。見在海岸船舶處住,十萬商人及無量眾而圍遶之,欲聞勝法,入大海法,佛功德海法。往詣其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諮問我大乘妙寶,度生死海,到一切智洲,得不可壞摩訶衍法,離二乘難,住寂滅樂,遠離生死洄澓流淵,逮得菩薩至處道法陀羅尼輪,菩薩莊嚴道,薩婆若道波浪,成就普法門,於一切法無所障礙,度一切智海。善男子!我成就大悲幢淨行法門,在此海邊樓閣城中,為貧窮者修諸苦行,欲令一切隨意所求悉充足已,廣為說法,皆令歡喜,發起善根,長養功德智慧之藏;利菩薩根,發菩提心,淨菩薩直心,增益菩薩深心,出生長養大悲之力,除生死苦,遊生死海而無疲倦,攝取眾生海,令住功德海,得一切法智海光明,見一切佛海,度一切智海。善男子!我住此城如是思惟,如是正念,饒益眾生。   「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一切寶相,一切生寶,一切淨寶及不淨寶;知一切寶價,一切寶器;知一切寶隨所應用;知作一切寶;知一切寶境界;知一切寶光明。知一切龍宮殿,滅一切龍難;知一切羅剎宮殿,滅一切羅剎難;知一切大身眾生宮殿,滅一切大身眾生難;知趣、知捨洄澓恐怖,能離波浪;知相水色,知日月星宿,知諸算數,知晝、知夜,知剎那羅婆摩□姤路;知去、知住,安危之法;知海船舶牢不牢法,明候風相而迴轉之,了所至處。善男子!我已成就如是智慧,利益眾生故,入於大海,因為說法,悉令歡喜,離生死怖,入一切智海,竭愛慾海,逮得三世光明智海,度一切苦海,清淨一切眾生心海,嚴淨一切諸佛剎海,遍遊一切十方界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諸根願海,隨順一切眾生行海,知一切眾生隨所應海。善男子!我成就此大悲幢淨行法門;若有見聞憶念我者,皆悉不虛。善男子!我唯知此法門,諸大菩薩行於生死煩惱大海,無所染著,離邪見海,入實法海,以善方便攝眾生海,住一切智海,滅一切眾生諸放逸海,善分別知時、非時海,善方便知化眾生海,未曾失時,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曰可樂,彼有長者名無上勝,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悲泣流淚,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增廣大慈大悲,潤澤長養功德智慧莊嚴,離煩惱垢,入平等法,心不放逸;拔不善刺,滅一切障,精進堅固修習菩薩不可思議三昧,慧光普照,寂靜快樂,功德水池,解脫華敷,滿足大願,充滿法界,無所障礙,趣一切智,一向專求菩薩正道。漸漸遊行,至可樂城,周遍推求無上勝長者。城東有林名離憂惱妙莊嚴幢;時,彼長者在此林中,無量長者周匝圍遶,理斷國事,因為說法,離我、我所及一切有,遠離嫉妒,清淨心海,安住淨心,常見諸佛,得無垢信力,受諸佛法,起菩薩力,行菩薩行,出生菩薩諸三昧力,顯現菩薩諸智慧力,演說菩薩正念之力,樂發無上菩提之心。   爾時,善財詣長者所,以敬法故,五體投地,良久乃起,白言:「大聖!我是善財,我是善財,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教化眾生,常見諸佛,諮問正法,悉能受持諸佛法雲,專向一切諸方便門,於一切世界、一切劫中,行菩薩行,知一切佛自在神力,能受一切諸佛所持,得諸佛力?」   時,彼長者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成就至一切趣菩薩淨行莊嚴法門,無依無作神足之力。善男子!何等為至一切趣菩薩淨行莊嚴法門?善男子!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阿脩羅世間,一切迦樓羅、地獄、餓鬼、夜叉、羅剎、鳩槃荼、乾闥婆、人、非人等世間,三十三天、須夜摩天、刪兜率天乃至魔天;世間欲界所住一切生趣、一切天宮、一切龍宮、一切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宮;人中國土、城邑、聚落於中說法;滅除諍訟,諸恚害心,悉解繫縛,皆令出獄,離諸恐怖,滅不善業,殺害眾生,乃至邪見,斷諸王事及國土事;遠不善法,悉令眾生除滅諸惡,教以巧術及種種論,饒益一切,皆令歡喜;隨順一切諸外道眾,現勝妙智;遠離邪見,樂於佛法;乃至梵天廣為說法。如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不可說不可說億那由他佛剎微塵等世界中廣說正法,所謂:佛法、菩薩法、眾生法、聲聞法、緣覺法,說地獄、餓鬼、畜生、閻羅趣法;現惡道苦,說諸天趣,現諸天樂,說世間法,離世間法;顯菩薩道,離生死惡,說一切智諸妙功德,滅愚癡苦及諸障礙;欲令眾生得離世樂,離諸虛妄,解真實法,遠離惡業,滅諸煩惱,轉淨法輪。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趣菩薩淨行莊嚴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諸大菩薩具足成就諸神通明佛剎等身,得普眼地,知語言道,神力自在,具足智慧,離諸諍訟,逮得大人廣長舌相,出微妙音,無能壞者,分別一切三世諸佛,亦無二想,明淨智慧,照三世法,境界無量,淨如虛空,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難忍,城名迦陵伽婆提,有比丘尼名師子奮迅,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長者足,遶無數匝,眷仰觀察,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漸漸遊行至彼國城,周遍推問彼比丘尼。時,有無量男女大眾答善財言:「此比丘尼今在王園日光林中,以法饒益一切眾生。」   爾時,善財詣彼園林,周遍觀察,見一大樹名曰滿月,放大光明,照百由旬;復見大樹名曰普覆,其形如蓋,放青光明;復見華樹名曰華藏,高如雪山,雨眾華雲,如天帝釋波利質多羅樹;復見大樹名曰柔軟,光明普照,常有果實;復見大樹名曰明淨,不可譬諭摩泥莊嚴,出阿僧祇清淨妙寶;復見衣樹,出阿僧祇妙寶衣藏;復見歡喜樹,自然演出微妙音聲;復見普莊嚴香熏樹,出一切香,普熏十方,無所障礙;復見彼園泉流淵池,栴檀行樹周匝圍遶,七寶欄楯以為莊嚴,黑栴檀泥凝渟其底,布以金沙,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優缽羅、缽曇摩、拘牟頭、分陀利華,敷榮鮮茂遍覆其上;寶樹周遍,端嚴殊妙,一一樹下各敷無量師子之座,布以寶衣,熏以眾香,張眾寶帳,白淨寶網羅覆其上,金鈴網中出妙音聲;或有樹下敷蓮華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香藏座,或有樹下敷龍莊嚴藏座,或有樹下敷寶聚師子座,或有樹下敷明淨普照藏座,或有樹下敷師子樂藏座。彼一一座各有十萬寶師子座眷屬圍遶,無量莊嚴,散無量寶,充滿其中,如海寶洲。寶衣布地,柔軟妙好,蹈則沒足,舉則還復;異類眾鳥出和雅音,超越帝釋歡喜之園;種種華樹常雨華雲,超勝帝釋照明之園;妙香普熏,超於帝釋善法講堂;寶樹樂樹出微妙聲,超過善口天女歌音;無量百千樓閣莊嚴,觀者無厭,超逾帝釋善現大城。此園一切諸莊嚴具如梵天宮,眾生樂見。爾時,善財見此園林皆是菩薩業行所成,出諸世間善根所起,供養不可思議諸佛所得,無能壞者;此皆師子奮迅比丘尼了法如幻,長養功德藏善根所成,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無量眾生悉入此園而不迫迮;何以故?此比丘尼不可思議威神力故。   爾時,善財見比丘尼遍處一切寶師子座,端嚴姝妙,威儀庠序;其心寂靜,調伏諸根,譬如龍象,如澄淨淵如意寶珠;五欲不染,猶如蓮華;心無所畏,如師子王;安住淨戒不可傾動,如須彌山;滅除眾生諸煩惱熱,如涼香王;滅除眾病,如良藥王;見者不虛,如婆樓那天;長養善根,猶如良田。見處一座淨居天眾眷屬圍遶,為說無盡法門;又見處座悅樂梵等梵眾圍遶,為說普妙音聲法門;又見處座無量他化自在天王等,天子、天女眷屬圍遶,為說菩薩清淨自在法門;又見處座化自在天王等,天子、天女眷屬圍遶,為說清淨一切莊嚴法門;又見處座刪兜率天王等,天子、天女眷屬圍遶,為說心藏旋復法門;又見處座夜摩天王等,天子、天女眷屬圍遶,為說無量莊嚴法門;又見處座釋天王等,天子、天女眷屬圍遶,為說厭離法門;又見處座娑伽羅龍王、十光明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摩那斯龍王、伊那槃那龍王、阿耨達龍王等,龍子、龍女眷屬圍遶,為說善方便救護眾生法門;又見處座提頭賴吒天王等,乾闥婆男女眷屬圍遶,為說無盡法門;又見處座摩□羅伽、阿脩羅王等眷屬圍遶,為說法界方便智莊嚴法門;又見處座大勢力迦樓羅王等眷屬圍遶,為說於生死海無畏法門;又見處座屯緊那羅王等眷屬圍遶,為說佛行光明法門;又見處座雲山摩□羅伽王等眷屬圍遶,為說佛喜法門;又見處座無量男子、女人、童男、童女眷屬圍遶,為說勝趣法門;又見處座常奪眾生命羅剎王等眷屬圍遶,為說起大慈大悲法門;又見處座樂聲聞者眷屬圍遶,為說勝智光明法門;又見處座樂緣覺者眷屬圍遶,為說明淨如來功德光明法門;又見處座樂大乘者眷屬圍遶,為說普門三昧智慧光明法門;又見處座初發心菩薩眷屬圍遶,為說一切佛大願法門;又見處座二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離垢三昧法門;又見處座三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寂靜莊嚴法門;又見處座四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一切智勢力境界法門;又見處座五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淨心華藏法門;又見處座六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明淨藏法門;又見處座七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普地藏法門;又見處座八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法界法身境界法門;又見處座九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無有無著莊嚴法門;又見處座十地菩薩眷屬圍遶,為說無礙三昧法門;又見處座金剛力士眷屬圍遶,為說智慧金剛法門。見處如是等一切諸座,一切諸趣,一切眾生眷屬圍遶。種善根者為說善根;長善根者為說增長一切善根,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乃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何以故?此比丘尼成就百萬阿僧祇般若波羅蜜門故,所謂:普眼般若波羅蜜門,說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門,分別法界般若波羅蜜門,壞散一切障礙般若波羅蜜門,出生長養一切眾生善法般若波羅蜜門,勝莊嚴般若波羅蜜門,無礙藏般若波羅蜜門,法界圓滿般若波羅蜜門,清淨心藏般若波羅蜜門,一切眾生樂藏般若波羅蜜門;得如是等百萬阿僧祇般若波羅蜜門。於此園中,所有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善財見師子奮迅比丘尼諸奇特事;所謂:園林資生之具,經行威儀寶師子座,大眾眷屬,諸妙功德,神力自在,微妙音聲,如是一切諸奇特事。又聞微妙清淨音聲,宣揚讚歎不思議法。無量法雲之所潤澤,身心柔軟,五體投地,恭敬禮已,將欲遶旋;見比丘尼遍一切座,自見己身及無量眾,樹木園林皆悉右旋,遶無數匝;如是見已,合掌恭敬,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唯願大聖為我解說。」   「善男子!我成就菩薩一切智底法門。」   「大聖!如此法門體性雲何?」   「善男子,此法門者智光莊嚴,於一念中普照三世。」   「大聖!此智光莊嚴法門境界雲何?」   「善男子!入此法門,現前正受一切法林三昧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處兜率天者,於彼一一佛所,從其自身出生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摩□摩身,恭敬禮拜;又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華、香、纓珞、諸妙寶鬘、末香、塗香、衣蓋、幢幡種種寶華雲,乃至一切莊嚴具雲,寶網、寶帳、莊嚴網等種種寶座,以如是等諸供養具供養如來,如兜率天所興供養,降神母胎,出生在宮,捨家學道,詣菩提樹,成最正覺,轉淨法輪,在諸天上、人、非人中乃至般涅槃所興供養,亦復如是。若有眾生知我供養,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其有眾生來至我所,即為彼說般若波羅蜜。我不起眾生想;不取眾生相;知一切語言而不著語言;見一切佛,不取佛相,深解法身故;受持一切諸佛法輪,而亦不取法輪之相,解了諸佛真實相故;於唸唸中悉能充滿一切法界,而亦不取法界之相,了一切法猶如幻故。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一切智底法門。諸大菩薩究竟法界,一切無著,一身結跏趺坐充滿法界;於自身內,悉能顯現一切佛剎;於一念中,悉能往詣一切佛所;於自身內,悉能顯現諸佛神力;能以一毛,舉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於一毛孔,現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成敗;於一念中,攝取不可說不可說眾生;於一念中,攝取不可說不可說劫;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城名寶莊嚴,有一女人名婆須蜜多,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比丘尼足,遶無數匝,眷仰觀察,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大慧光明以照其心,具足長養一切種智,一心思惟諸法實相,建立一切語言陀羅尼藏,廣修受持一切法輪陀羅尼,為眾生歸長大悲力,方便觀察一切種智,滿法界等清淨大願,明淨慧光,普照十方眾生,一切莊嚴諸通明力,充滿十方一切世界,究竟成滿菩薩諸業。漸漸遊行,至險難國寶莊嚴城,推問:「婆須蜜多女今在何所?」   爾時,有人不知彼女深智慧者作如是念:「今此童子,威儀庠序,其心寂靜,調伏諸根,遠離放逸、顛倒、惑亂,念慧現前,視瞻詳審,言音和雅,不著形色,正念思惟甚深法相,遠離懈倦,心如大海,此非染欲顛倒之人;無情慾想,不沒欲泥,不隨諸根,行出魔界,不服五欲,不為一切諸魔所縛,所不應作,已能不為,有何等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彼女有智慧者,作如是言:「善哉!童子得大善利,乃能推求深智女人。當知童子一向求佛,悉欲攝取一切眾生,拔諸欲刺,壞散淨想。善男子!今此女人,在此城中深宮之內。」   爾時,善財聞此語已,心大歡喜,往詣其門。見彼宮宅嚴飾廣大,十重寶牆周匝圍遶,列植十行寶多羅樹,十重深塹,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底布金沙,妙寶蓮華、優缽羅、缽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敷榮鮮茂,彌覆水上,出微妙香,能轉人心,不生垢染。眾寶宮殿,臺觀樓閣,阿僧祇寶以為嚴飾;紺琉璃地灑以香水,熏以沈香,塗以栴檀,寶網羅覆;閻浮檀金以為垂鈴,出和雅音;散眾寶華,猶如降雲;諸妙莊嚴,說不可盡;金剛摩尼真珠寶藏充滿宅內,十種園林以為莊嚴。   爾時,善財見彼女人處寶師子座,顏貌端嚴,妙相成就,身如真金,目髮紺色,不長不短,不白不黑,身份具足,一切欲界無與等者,何況有勝?言音婉妙,世無倫匹;善知字輪,技藝諸論,成就幻智菩薩方便;以阿僧祇寶莊嚴其身,寶網羅覆,首冠天冠;大眾圍遶,皆悉修善,同其願行;成就善根,不可沮壞;具足無盡功德寶藏,身出光明,普照一切,觸斯光者,歡喜悅樂,身心柔軟,滅煩惱熱。爾時,善財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男子!我已成就離欲實際清淨法門。若天見我,我為天女;若人見我,我為人女;乃至非人見我,我為非人女;形體姝妙,光明色像,殊勝無比。若有眾生,欲所纏者,來詣我所,為其說法,皆悉離欲,得無著境界三昧;若有見我,得歡喜三昧;若有眾生與我語者,得無礙妙音三昧;若有眾生執我手者,得詣一切佛剎三昧;若有眾生共我宿者,得解脫光明三昧;若有眾生目視我者,得寂靜諸行三昧;若有眾生見我頻申者,得壞散外道三昧;若有眾生觀察我者,得一切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眾生阿梨宜我者,得攝一切眾生三昧;若有眾生阿眾鞞我者,得諸功德密藏三昧;如是等類一切眾生來詣我者,皆得離欲實際法門。」   善財白言:「大聖!昔於何所種諸善根,修何等業,得此法門?」   答言:「善男子!過去有佛號曰常住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於世。彼佛哀愍饒益諸群生故,入安樂城,足蹈門閫,即時大地六種震動,其城自然奇妙廣博,眾寶莊嚴,散諸雜華,自然演出娛樂之音,放大光明,一切諸天充滿虛空,廣說如佛入城經中現奇特事。善男子!我於爾時為長者婦,名曰善女,見如是等諸奇特事,從夫長者出於道巷,奉彼如來妙寶天冠。時,文殊師利為佛侍者,為我說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唯知此離欲實際法門,諸大菩薩成就無量方便智慧,廣大智藏,智慧境界無能壞者,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首婆波羅,彼有長者名曰安住,彼常供養栴檀佛塔,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女人足,乃至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漸漸遊行至於彼城,詣長者所,乃至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男子!我已成就不滅度際菩薩法門。住此法門,普見十方一切世界去、來、今佛無涅槃者;除化眾生,方便滅度。善男子!我開栴檀佛塔戶時,唸唸正受無盡佛性三昧門,於唸唸中得無量無邊勝妙諸法。」   白言:「大聖!此三昧者境界雲何?」   答言:「善男子!我入此三昧時,見此世界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屍棄佛、毘婆屍佛、提捨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見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諸佛,閻浮提微塵等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佛。見此諸佛從初發心、神力自在、一切大願、清淨妙行、諸波羅蜜、次第成就菩薩諸地、得深法忍、降伏眾魔、長養成就自在菩提、淨諸佛剎、種種大眾、教化眾生、放大光明、轉淨法輪、神力變化,皆悉受持,正念思惟;智慧分別彼諸佛法,顯現眾生,見知未來彌勒佛等一切諸佛,現在盧捨那佛等一切諸佛,亦復如是。如此世界,見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菩薩亦復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不滅度際菩薩法門,諸大菩薩一念悉知三世諸法,念際平等而無有二;住佛所住,於一切劫而無劫想;隨順諸佛平等正法,如來及我,一切眾生等無有二;淨莊嚴智,照三世間,成就諸佛不轉威儀,分別一切法界境界;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長者足,遶無數匝,眷仰觀察,辭退南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八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彼長者教,隨順菩薩解脫之藏,正念菩薩諸憶念力,次第分別一切諸佛及諸佛法,一心正念諸佛法流,憶念受持彼諸佛法及佛莊嚴,長養菩提,思惟正念一切諸佛不思議業。漸漸遊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見觀世音菩薩住山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鬱茂,地草柔軟,結跏趺坐金剛寶座,無量菩薩恭敬圍遶,而為演說大慈悲經,普攝眾生;見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合掌諦觀,目不暫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十力妙寶;善知識者,難見難遇;善知識者,無盡智藏;善知識者,功德山王,善知識者,開發示導一切智門,能令一切入薩婆若海,究竟清淨無上菩提。」時,觀世音遙見善財,告言:「善來童子!專求大乘,攝取眾生,直心、深心、樂求佛法。長養大悲,救護一切,向普賢行,清淨成滿一切大願。欲聞受持一切諸佛、一切法雲,增長善根而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文殊師利智慧功德大海所起,成就善根,得佛勢力,光明三昧,離懈怠心,專求正法,常見諸佛,遠離眾惡,修諸善行,智慧成滿,淨如虛空。」   爾時,善財詣觀世音,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大悲法門光明之行,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常於一切諸佛所住,隨所應化,普現其前。或以惠施攝取眾生,乃至同事攝取眾生,顯現妙身不思議色攝取眾生。放大光網,除滅眾生諸煩惱熱,出微妙音而化度之,威儀說法,神力自在,方便覺悟;顯變化身,現同類身,乃至同止攝取眾生。善男子!我行大悲法門光明行時,發弘誓願,名曰:攝取一切眾生,欲令一切離險道恐怖、熱惱恐怖、愚癡恐怖、繫縛恐怖、殺害恐怖、貧窮恐怖、不活恐怖、諍訟恐怖、大眾恐怖、死恐怖、惡道恐怖、諸趣恐怖、不同意恐怖、愛不愛恐怖、一切惡恐怖、逼迫身恐怖、逼迫心恐怖、愁憂恐怖。復次,善男子!我出生現在正念法門,名字輪法門故,出現一切眾生等身種種方便,隨其所應,除滅恐怖而為說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未曾失時。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大悲法門光明之行;諸大菩薩,一切普賢大願成滿,究竟成就普賢所行,不斷一切諸善根流,不斷一切菩薩諸三昧流,一切劫流修菩薩行,未曾斷絕;順三世流,善知一切成敗,諸世界流,斷一切眾生不善根流,出生一切眾生諸善根流,除滅一切諸生死流,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爾時,東方有一菩薩,名曰正趣,來詣此土。住金剛山頂,至此山時,娑婆世界六種震動,眾寶莊嚴放大光明,映蔽日月。釋、梵、天龍八部,光明悉如聚墨,普照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滅除眾苦,斷除煩惱及諸病苦。普雨寶雨,充滿佛剎,乃至普雨一切莊嚴雲雨,供養如來。隨其所應,示現其身,然後來詣觀世音所。   時,觀世音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此眾中正趣菩薩不?」   答言:「唯然,已見。」   「善男子!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觀世音足,遶無數匝,觀察無厭,正念聖教,深入智海,辭詣正趣,頭面禮足,右遶畢,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普門速行法門。」白言:「大聖!於何佛所得此法門?所從來剎去此幾何?發來久如?」   答言:「善男子!此處難知。一切諸天、人、非人等,所不能了。唯精進不退,近善知識,佛所護念,具足善根,淨正直心,得菩薩根,開智慧眼,多聞多知菩薩境界。」   「唯願大聖為我解說!我當承佛神力、善知識力,而得信解。」   答言:「善男子!我所從來剎,名曰妙藏,佛號妙德。於彼佛所得此法門,從彼發來已經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於一念中行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步;一步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所經諸國,佛皆現在,以一切菩薩諸供養具而供養之。悉能了知彼世界中諸群生海,分別諸根,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放大光網,普照十方,出妙音聲,演說正法,饒益度脫彼諸眾生,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普門速行法門。諸大菩薩普於十方,無所不至,境界無量,無能壞者;清淨法身充滿法界,分別了知諸眾生道,滿一切剎,順一切法,等觀三世,說平等法,隨順世間,不著佛道,普至諸道,無著無礙,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婆羅波提;彼有一天,名曰大天。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正趣菩薩,遶無數匝,眷仰觀察,辭退南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菩薩無障礙行,一向專求,正趣菩薩智慧境界,出生通明境界一切功德,精進堅固,歡喜無量,得不思議遊戲神通,決定了知諸功德地、諸三昧地、陀羅尼地、諸大願地、諸辯才地、具諸力地。漸漸遊行至於彼城,推問:「大天今在何所?」   時,有人言:「善男子!在此城內大法堂上,化現其身,大眾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善財往詣其所,頭面敬禮彼大天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大天出四長臂,取四海水,澡洗其面,洗已,取諸金華以散善財,作如是言:「善男子!菩薩難聞、難見,乃是世間奇特之法。諸男子中分陀利華,為眾生歸依,攝取、饒益、載育眾生,普照一切,顯現正道,遠離愚癡;為眾生師,救護正法;為眾生將,救護安隱。悉令得至一切智城,具足成就,淨身、口業,永離眾惡;於眾生類常以愛語,隨其所應,悉現其前,未曾失時。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雲網法門。」   白言:「大聖!此法門者,境界雲何?」爾時,大天於善財前積天金聚,猶如山王。白銀、琉璃、玻璃、硨磲、碼瑙、夜光離垢藏寶、明淨寶、諸方便門摩尼寶、周羅寶、瓔珞寶、吉由羅寶、莊嚴髮寶、莊嚴童子寶、彌阿羅莊嚴寶、彌拘羅寶、赤真珠寶、莊嚴一切諸肢節寶、如意珠寶,皆悉積聚,猶若山王。一切華、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末香、一切鬘、一切衣、一切蓋、一切幢、一切幡、一切娛樂、具五欲境界,如是等積,悉如山王。又復顯現阿僧祇諸童女眾,語善財言:「善男子!汝取此諸物供養如來,惠施一切,攝取眾生,悉令眾生修檀波羅蜜,學檀波羅蜜,捨離一切。善男子!我以此物教汝惠施,教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悉令眾生以無貪善根普熏身心,近善知識,恭敬、供養諸佛菩薩,出生、長養一切善根,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貪五欲者,為彼顯現不淨境界。若瞋恚、放逸、憍慢、諍訟,如羅剎鬼飲血、食肉,悉教彼等修大慈悲,皆令永離瞋恚、放逸。若懈怠者,為現水火、盜賊、惡王、怨敵等難。善男子!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方便滅不善根,長養善根,除滅一切波羅蜜障礙、怨敵,具足成滿諸波羅蜜,超出障礙,得無礙法。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雲網法門,諸大菩薩、帝釋、天王滅一切煩惱、阿脩罹難。諸菩薩水,滅煩惱火;諸菩薩火,能燒一切眾生貪愛;諸菩薩風,能散一切諸染著心;菩薩金剛,摧滅一切吾我之想。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閻浮提內,有一國土名摩竭提;有道場地神名曰安住。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大天足,乃至辭退,趣摩竭國,詣彼道場安住地神。爾時,一萬地天各作是言:「此來童子,能攝眾生,即是佛藏;能破一切眾生無明□膜,生法王家,離垢無礙,寶繒以冠其頂,智慧寶藏摧外道輪。」時,安住地天等一萬地天,雨眾香水以灑其地,掃以香風而以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眾寶莊嚴,一切華樹開敷鮮茂,一切果樹悉成果實,一切泉源、河池流相灌注,演出種種娛樂音聲,諸天眾寶莊嚴樓閣,異類眾鳥皆悉歡喜,出哀和音,無量寶藏自然湧出。   爾時,安住地神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欲自見曾於此處所種善根果報不乎?」爾時,善財頭面敬禮彼地神足,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唯然欲見。」   時,彼地神即以足指按地,無量阿僧祇那由他寶藏開發顯現。「善男子!汝昔所種善根、果報,致此寶藏自在隨汝。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不可壞藏法門,我於然燈佛來,常護菩薩修習菩薩行,深入智慧境界,盡其源底,大願成滿,淨菩薩行,出生菩薩一切通明,具足菩薩諸力功德,成就菩薩不可壞法。遊諸佛剎,聞一切佛所授記法,轉一切法輪,一切修多羅法雲以大法光明教化眾生,受持諸佛自在神力。善男子!乃往古世,過須彌山微塵等劫,有劫名莊嚴,世界名月幢,佛號善眼。於彼佛所得此法門,修習長養淨此法門,於其中間常遇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佛,彼諸如來往詣道場,自在神力皆悉奉覲,於此佛所修集善根。善男子!我唯知此法門,諸大菩薩常能隨侍一切諸佛,悉聞受持彼諸佛法,深入諸佛祕密教法,於唸唸中出淨法身等一切佛、一切佛影藏,出一切佛法所行無壞,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閻浮提有城,名曰迦毘羅婆;彼有夜天,名婆娑婆陀。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安住地神,遶無數匝,辭詣彼城。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安住天教菩薩不可壞藏法門,修諸三昧,明諸三昧,觀察菩薩諸法律儀,菩薩自在遊戲神通,觀察菩薩一切淨法,深入菩薩甚深智慧,究竟菩薩無壞法門,隨順菩薩無壞法門,深入菩薩諸法門海。漸漸遊行至於彼城,從東門入,中城而住。爾時,善財日沒未久,隨順一切菩薩所教,一心欲見婆娑婆陀夜天,於善知識發如來想,普眼境界顯現,諸方智慧悉至,一切境界清淨,法眼普見一切諸法界海。大智慧眼觀察十方,見彼夜天於彼城上虛空中住;處寶樓閣香蓮華座,身如真金,目髮紺色,端嚴殊妙,見者無厭。身服朱衣,眾寶莊嚴,頂上結髮,猶如梵王。於其身上現一切星宿,及其光明化度無量世界眾生,遠離惡道。於一毛孔皆悉睹見所化眾生,或有生天,或得聲聞、緣覺,修菩薩行,種種方便形色、音聲、諸語言法所說,正教化度眾生。隨所經劫,諸菩薩等教化眾生,悉令修習菩薩諸行,勇猛、精進修諸三昧、諸神力門,菩薩自在神力境界,菩薩所住,菩薩光明,菩薩奮迅,菩薩法門,以化眾生。於一毛孔皆悉見聞。爾時,善財見聞此已,心大歡喜,頭面敬禮彼夜天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天神!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信解因善知識得諸佛法,唯願天神開示顯現一切智道,若有菩薩向此道者,得十力地。」   爾時,夜天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敬善知識,隨順其教。若有菩薩隨其教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光明,普照諸法,壞散眾生愚癡法門。善男子!我於惡眾生發大慈心,於不善業眾生發大悲心,於修善眾生發歡喜心,於善惡眾生發無二心,於染污眾生發清淨心,於邪道眾生發正道心,於樂不淨眾生發樂淨心,於樂生死眾生發隨順法輪心,於樂聲聞、緣覺眾生發安立一切智道心。善男子!我常如是思惟教化眾生:於夜闇人靜,鬼神、盜賊所遊行時,比丘離威儀時,重雲煙塵昏蔽、日月不見色時,若有眾生在城邑、聚落、山巖、曠野、八方、大海,乃至一切水陸眾生,於此眾生以種種方便,滅其恐怖。若有眾生,遭於海難、雲難、山難、大風洄澓,及以波浪迷惑失道,不見邊岸,遭如是等種種海難,我於爾時或作船形,或作馬王、象王、狗王、阿脩羅王、海神王形,作如是等形,方便度脫眾生海難。為陸地眾生,或作淨月及諸星宿、炬火、電光、諸寶光明、天身光明、菩薩光明,以如是等無量方便,救護眾生。發如是心:『我為一切眾生常作歸依,除滅煩惱。令畏死者,得無畏法;令貧窮者,皆得富樂。』為在山眾生,或作果樹、或作流泉、迦陵頻伽鳥等,出妙音聲;或作山神、或作平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度脫眾生。發如是心:『令諸眾生免此山難,又令一切越生死山。』為曠野眾生,種種方便令其悅樂,入正見道,除滅飢渴,於如是等無量難中,救眾生已,復作是念:『願令眾生速滅眾苦,究竟一切安隱智道。』見樂著國土眾生受諸苦惱,種種方便滅其樂著,作如是念:『願令眾生除五陰著,住一切佛薩婆若境。』見著聚落眾生受諸苦惱,種種方便而為說法,令其厭離,以法攝之,復作是念:『令一切眾生離六入空聚,超出生死,究竟得入一切智城。』   「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迷於十方,以東為西,以西為東,乃至以上為下,以下為上,為此眾生,無量方便,斷其迷惑。若欲出者,開示門戶;若失道者,示導正路;若欲度者,示以津濟;無舟楫者,而資給之;不知方域,示其樂土;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顯現開道而度脫之。發如是心:『我已照除長夜昏冥,世間眾事無不宣敘。又令眾生永滅癡闇,得清淨眼,離眾生相及諸邪見,常、樂、我、淨。』計著眾生及福伽羅陰界諸入,不了因果,行不善道,殺害眾生,乃至邪見、不孝父母,不供養沙門、婆羅門,遠離正道,行不善業,誹謗正道,欲壞法輪,毀菩薩眾,憎惡大乘,不讚菩提,毀呰賢聖,行惡人法,造五逆業,如是等類諸惡眾生,我以明淨慧光除其愚闇,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究竟普賢菩薩所行,開十力道,遠離生死,現一切智城,諸佛境界,諸佛神通,具足諸力,現法持力,安住諸佛平等正法,現一切佛悉同一身。復次,善男子!我見貧、苦、老、病眾生,種種方便而救濟之。復作是念:『以無上法攝彼眾生,滅諸煩惱,令得解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惡道諸難。近善知識,深入法界,離諸惡業,淨佛法身,置無老、病、死,常住法界。』   「復次,善男子!我見諸惡眾生,遠離正道,趣於邪徑,著諸倒見,虛妄迷惑,具行不善,身、口、意業種種放逸,依止惡法,於非正覺為正覺想,於正覺所非正覺想。近惡知識,受諸苦惱,我見此已,無量方便除其邪惑,安立正見,令於天人最為殊勝。復作是念:『令諸眾生得出世間無上正道,不復退轉,於一切智滿足普賢菩薩大願,得一切智,而亦不離菩薩諸地,不壞眾生性。』」   爾時,夜天欲重宣明此法門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即為善財以偈頌曰: 「我所成妙法,  知時諸門地,  照除愚癡闇,  普觀一切法。  無量無數劫,  我常修大慈,  普覆諸群生,  善財應速具。  成就大悲海,  出生三世佛,  除滅一切苦,  善財速究竟。  佛子心歡喜,  遠離世間惡,  超出三界苦,  受諸賢聖樂。  遠離有為惡,  聲聞智解脫,  滿足如來力,  佛子應究竟。  我以淨天眼,  普觀十方剎,  於彼世界中,  見佛處道場。  相好莊嚴身,  無量眾圍遶,  放大光明海,  普照化眾生。  睹諸群生類,  死此而生彼,  迴流五趣中,  常受無量苦。  以淨天耳海,  普聞十方音,  一切語言海,  皆悉能受持。  一切諸如來,  無量微妙聲,  所轉淨法輪,  悉聞能受持。  我以淨鼻根,  法海中無礙,  能入諸法門,  善財應究竟。  我成大人相,  清淨廣長舌,  隨應演妙法,  佛子應究竟。  清淨妙法身,  三世如如等,  隨其所應化,  一切無不現。  我心無所染,  清淨如虛空,  普攝一切佛,  而亦無所著。  了知無量剎,  群生諸心海,  分別一切根,  遠離眾虛妄。  我以神通力,  遍遊無量剎,  普覆一切眾,  調伏諸眾生。  智慧如虛空,  無比無盡藏,  供養諸如來,  饒益一切眾。  清淨廣智慧,  分別諸法海,  除滅眾生惑,  佛子應究竟。  通達三世法,  深入諸佛海,  明瞭一切法,  無能測量者。  一一微塵中,  悉見佛剎海,  又睹諸如來,  此是普力地。  見盧捨那佛,  道場成正覺,  十方剎微塵,  悉轉正法輪。」   爾時,善財童子白言:「天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幾時耶?得此法門其已久如?乃能如是饒益眾生!」   答言:「佛子!乃往古世,過如須彌山微塵等劫,有世界名寶德,劫名寂靜。有五百億佛出興於世,時有大城,名蓮華光。有轉輪聖王,名善法度;如聖王法,成就七寶。城東有林,名曰妙德;於此林中有菩提樹,名一切佛自在光明。爾時,一切法雷王佛坐此樹下,成等正覺,放大光明,普照世界。王玉女,寶名法慧月蓮華光。於彼城內有一夜天,名曰淨月,於中夜時出微妙音告此玉女:『汝應當知一切法雷王佛出興於世,稱揚、讚歎彼佛功德,顯現如來自在神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讚歎普賢菩薩一切願行。』時,王玉女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諸聲聞眾。善男子!爾時,玉女法慧月蓮華光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善男子!我於彼佛種善根力於須彌山微塵等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不生下賤之家,具足諸根,除滅眾苦。常於天人中勝,不離善知識、諸佛菩薩,不生五濁劫中,於彼諸佛菩薩所,增長善根,於八十須彌山微塵等劫,安隱快樂而未滿足菩薩諸根。   「復次,善男子!過此須彌山微塵等劫已,復過一萬劫,有劫名離憂,世界名離垢勝;有須彌寂靜眼如來、應供、等正覺等五百如來出興於世。其佛國土或淨、或穢,彼世界中有一四天下,名曰離垢,城名莊嚴。我於爾時為明勝長者女,名勝慧光,端正殊妙。彼淨月天以本願力生此城中,復作夜天,名清淨眼。時,彼夜天復於中夜來詣我家,顯現妙色,讚歎如來,又勸導我詣彼如來,放大光明在前引導。我於爾時與父母俱,及其眷屬往詣須彌寂靜眼如來所,供養、恭敬,聽佛說法,得菩薩三昧,名曰見佛。教化眾生,明淨慧光,普照三世,得此三昧已,憶念過去須彌山微塵等劫所見諸佛,又聞彼佛所說經法,得光明普照諸法,壞散眾生愚癡法門,放大光明,照十佛剎微塵等世界。見彼剎中,一切如來往詣其所,知彼眾生諸語言法、心根欲性,為彼眾生作善知識,隨其所應,顯現其身。於唸唸中長養此法門,一身充滿世界微塵等世界,乃至充滿世界海微塵等世界海。悉見彼世界海微塵等世界海中,一切如來往詣其所,彼佛說法我悉聞持,分別了知彼諸如來本事願海,彼諸如來嚴淨佛剎,我亦嚴淨。於彼世界中,隨其所應,示現其身,化度眾生,唸唸長養於此法門,與法界等。善男子!我唯知此光明普照諸法、壞散眾生愚癡法門。諸大菩薩究竟無量無邊普賢所行深入法界海,建智慧幢,得諸三昧,遊戲神通,大願成滿,守護受持十方世界一切佛法。於唸唸中悉能嚴淨一切佛剎,滿功德海;於唸唸中教化一切諸群生海,智慧淨日普照三世一切世界,教化一切眾生離垢淨月,除滅一切眾生熱惱、疑惑、癡闇;於一切有海心無所著,演出清淨圓滿妙音,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於一一微塵中顯現一切自在神力,明淨慧光普照三世,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閻浮提摩竭提國有一夜天,名甚深妙德離垢光明,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善財即以偈讚彼夜天曰: 「我見清淨身,  相好自莊嚴,  如文殊師利,  亦如寶山王。  具足淨法身,  三世悉平等,  普攝諸群生,  其心無所著。  放演淨光明,  遍照一切趣,  於一毛孔中,  悉見諸星宿。  離垢清淨心,  如空滿十方,  攝取諸法王,  明淨深智慧。  一一毛孔中,  悉放無量光,  十方諸佛所,  普雨功德雲。  一一毛孔中,  出諸變化身,  充滿十方界,  方便度眾生。  本為菩薩時,  淨不思議剎,  一一毛孔中,  皆悉得顯現。  若有見聞者,  悉獲功德利,  專求菩薩道,  成就佛菩提。  若有見聞者,  發大歡喜心,  遠離惡道難,  除滅諸煩惱。  千剎微塵劫,  讚歎其功德,  諸劫猶可盡,  功德無窮已。」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夜天足,遶無數匝,眷仰觀察,心無厭足,辭退遊行向摩竭國。◎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彼夜天神初發道心,圓滿清淨。思惟是已,即得深入諸菩薩藏,出生菩薩諸大願海,淨諸菩薩波羅蜜道,逮得菩薩圓滿諸地,住諸菩薩圓滿行業,窮盡菩薩發趣道海,善能深入一切智海;皆悉救護一切眾生,長養增廣大慈悲雲,於一切剎出生普賢諸大願行。漸漸遊行,至甚深妙德離垢光明夜天所;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天神!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修菩薩行、具足諸地?」   答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菩薩行,具足諸地!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則能具足菩薩所行。何等為十?一者、得現前三昧,見一切佛。二者、得清淨眼,見一切佛相好嚴身。三者、分別了知一切諸佛,無量無邊功德大海。四者、無量無邊佛光明海,悉能普照一切法界。五者、於一毛孔放一切眾生數等大光明海,隨其所應,度脫眾生。六者、於一一毛孔悉見一切寶光焰海。七者、於唸唸中出一切佛,變化大海,充滿法界,究竟一切諸佛境界,教化眾生而無障礙。八者、出一切佛妙音聲海,轉三世佛清淨法輪。九者、演說一切修多羅雲,究竟佛音,深入一切諸如來海。十者、現不思議佛自在神力,化度眾生。善男子!若有菩薩具此十法,則滿足菩薩一切諸行。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寂滅、定樂、精進法門,悉見三世嚴淨佛剎一切諸佛及眷屬海、無量無邊佛神力海。分別了知佛名號海,轉法輪海,知彼諸佛壽命無量,音聲微妙,法身清淨充滿法界,亦不著如來一切諸相。何以故?如來非過去,除滅世間一切取故;如來非未來,無所起故;如來非現在,無生身故;如來非滅,離語言道故;如來非實,現幻法故;如來非虛妄,饒益一切眾生出興世故;如來去無所至,滅死此生彼故;如來不可壞,法性無壞故;如來一性,離語言道故;如來無性,究竟法性故。善男子!我如是了知一切如來,開發增廣菩薩寂滅、定樂、精進法門,照明莊嚴,深入隨順、平等、堅固境界;分別了知遠離虛妄,發起大悲,攝取眾生,未曾捨離,一心寂定,正受初禪。除滅意業,得寂智力,攝取眾生,歡喜悅樂,入第二禪。捨離生死,寂滅涅槃,觀眾生性,修第三禪。滅一切眾生諸煩惱苦,修第四禪。增長一切智菩提心願,出生菩薩一切三昧海,巧妙方便,究竟菩薩一切法門海,成就菩薩遊戲神通,出生菩薩自在所行,明淨智慧,深入普門法界。善男子!我如是修習菩薩寂滅、定樂、精進法門,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在家放逸、貪慾眾生,令修不淨想、不樂想、憂惱想、逼迫想、繫縛想、羅剎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空想、不自在想、老死想,令彼眾生遠離五欲,常樂正法,信家非家,出家學道,思惟坐禪,為障亂聲,除鬼神怖。若於中夜欲出行時,為開門戶,光明照路,除滅闇冥。讚佛法僧及善知識,又復讚歎近善知識。令諸眾生未生惡法方便不生,已生惡法方便令滅,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方便增廣。行菩薩行,修波羅蜜,滿足大願,出生一切智;習大慈悲欲令眾生得人天樂,除滅妄想,增長善法,順薩婆若。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寂滅、定樂、精進法門。諸大菩薩滿普賢願,具足普賢菩薩所行,究竟得離癡闇法界,具諸善根,成就如來智力光明,於佛境界無所障礙,住生死中,心無所染,薩婆若願具足、成滿,深入一切諸佛剎海,攝取一切諸佛大海,受一切佛妙法雲海,滅一切眾生生死闇海,薩婆若光照生死夜;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去此不遠,如來右面有一夜天,名曰喜目觀察眾生。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甚深妙德離垢光明夜天欲重宣明此法門義,以偈頌曰: 「入於現前定,  普見三世佛,  離垢清淨眼,  分別諸佛海。  觀察諸佛身,  相好自莊嚴,  一念無量力,  自在滿法界。  盧捨那如來,  道場成正覺,  一切法界中,  轉於淨法輪。  最勝知法相,  寂滅無有二,  妙色相莊嚴,  顯現一切眾。  佛身難思議,  悉滿諸法界,  普於十方剎,  隨應悉現前。  一念放光明,  一切剎塵等,  無量微妙色,  普照諸法界。  如來一毛孔,  放不思議光,  普照諸群生,  除滅眾煩惱。  如來一毛孔,  出無盡化海,  充滿諸法界,  顯現眾生類。  如來一妙音,  充滿諸法界,  普雨甘露法,  令發菩提心。  無量劫修行,  攝取諸群生,  普見諸佛剎,  皆悉如電光。  如來出世間,  普現群萌類,  眾生性境界,  悉能分別知。  一切諸菩薩,  所住諸法門,  於佛一毛孔,  悉能分別知。  不遠有夜天,  名喜目觀察,  汝往詣彼問,  雲何菩薩行?」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夜天足,遶無數匝,眷仰辭退,向喜目觀察眾生夜天。◎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九   ◎爾時,善財童子專求善知識,念因善知識生諸善法;善知識者,難見難遇;見善知識,滅諸亂想;見善知識,除滅一切諸纏障礙;見善知識,得薩婆若智慧光明;見善知識,深入佛海;見善知識,得正念法雲陀羅尼,受持一切佛淨法輪雲;見善知識,具大悲海,救護眾生;見善知識,智慧明淨,悉能普照諸法界海。   時,喜目觀察眾生夜天,以威神力加善財童子,讚善知識,詣善知識,恭敬供養;善知識者,則是菩提;善知識者,則是精進;善知識者,難見難遇;善知識者,是不可壞力。因善知識,遍遊十方,斷生死流,悉能成辨一切大事;莊嚴正道,得普門法門,一切無礙;見善知識,不離本處,遍至十方一切佛所。   爾時,善財即時了知,見善知識,成滿無量諸大願海;得一切智,饒益眾生;滅除未來無量劫苦,以大莊嚴而自莊嚴。一一微塵中,修行一切諸法界法;見十方海,知未來劫諸語言法及菩薩行,究竟一切諸菩薩行;於唸唸中,得一切智,神力自在,諸莊嚴道;等三世佛淨法界流;不離法界境界,而能往詣充滿法界善知識所。   爾時,善財往詣喜目觀察眾生夜天,見彼夜天在如來所,於大眾中,處寶蓮華師子之座;正受菩薩普光喜幢法門,一切毛孔,出眾妙雲。其有見者,欣悅無厭,所謂:智慧行雲,饒益眾生,離於諍訟,不著諸法;以平等心,普攝眾生,顯三世菩薩修行佈施,悉舍內外難捨之物,十方眾生,皆悉睹見。   又於一切毛孔,出眾生數等菩薩變化身雲,充滿法界,現眾生前;顯示正受不動三昧,覺悟眾生不樂三界。遠離世間,滅除生死,現天人中種種成敗;教諸眾生,修不淨觀,除淨想倒;說有為行,無常變易,苦惱之法;令諸眾生,深入佛戒,未曾暫離,受持諸佛清淨禁戒;現無疑戒,及以香戒戒香,普熏一切眾生。   又於一切毛孔,出眾生數等妙色身雲,顯示眾生,截諸肢節,皆悉能忍,堪受眾苦;一切訶責惡罵,皆悉忍受。於彼眾生,不生恚心,恭敬讚歎,不生愛心;於一切眾生,不起我慢,顯現諸法自性之忍,顯現無盡菩提心智;除滅一切眾生煩惱,修習忍法,行菩薩行;顯現清淨金剛之身,顯現如來清淨無上色身,隨其所應,教化眾生。   又於一切毛孔,出諸趣種種色身雲,勇猛精進,現一切智;勇猛精進,現菩提境界而不退轉;勇猛精進,降伏諸魔;勇猛精進,於生死海,悉能救度一切眾生;勇猛精進,除滅一切惡道諸難;勇猛精進,壞無智山;勇猛精進,恭敬供養一切如來,心無疲倦;勇猛精進,受持守護諸佛法輪;勇猛精進,壞散一切諸障礙山;勇猛精進,嚴淨一切諸如來剎,得諸如來清淨精進,教化度脫一切眾生。   又於一切毛孔,出種種色身雲,以諸方便,除滅眾生愁憂苦惱,悉令歡喜;厭惡五欲,讚歎慚愧,調伏諸根,修行無上清淨梵行;身、口、意善,顯現世間一切所欲,皆不可樂;建立眾生,令樂正法,出生正受九次第定;除滅眾生一切煩惱,顯現菩薩諸三昧海,通明自在神力境界;令諸眾生,皆悉歡喜,身心柔軟,滅煩惱熱,得清涼樂,長養正法。   又於一切毛孔,出諸趣種種身雲,詣一切剎諸佛師長,善知識所,恭敬供養,心無疲倦。受持一切諸佛法輪;究竟一切佛海;顯現一切法海;顯現一切諸法實相;顯現一切諸三昧門,清淨智慧;分別一切眾生心海,金剛智慧;壞散一切眾生諸邪見山,出生圓滿明淨慧日。於一念中,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愚癡闇冥,令諸眾生,皆悉歡喜,得薩婆若。   又於一切毛孔,出一切眾生數等身雲,現種種色身、不思議身,隨其所應,悉現其前;以無量音,為諸眾生,演說世間功德之藏。世間行業,一切三界,皆不可樂;歎離三界諸惡邪見,遠離邪道,向一切智,超出聲聞、緣覺之地。於有為無為,心無所著;背捨生死,正向涅槃;而亦不捨諸趣往來,不捨發菩提心,成等正覺,教化眾生,得一切智。   又於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等變化身雲,普現一切諸眾生前,修普賢行,滿普賢願,讚歎究竟一切大願。於唸唸中,嚴淨一切諸世界海;於唸唸中,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於唸唸中,悉能受持一切法海;於唸唸中,一一微塵中,出生一切世界海、微塵等法界方便海,住持一切剎、一切劫,淨一切智道,未曾休息;於唸唸中,悉入一切諸如來力,究竟三世方便海。於一切剎,現自在力,令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得一切智。   又於一一毛孔,出一切眾生心等身雲,悉現一切諸眾生前,顯現無量一切智力,不可窮盡,無能壞者;修不退轉菩薩諸行,於生死法,心無所染,降伏眾魔,滅煩惱力,壞散一切障礙山力,具大悲力。於一切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倦,震動一切諸佛世界,令眾生喜,轉淨法輪,建立法幢,制諸外道;修菩薩行力波羅蜜,得一切智。   又於一一毛孔,出一切眾生心等種種色身雲,充滿無量諸眾生界,隨其所應,現菩薩行;智力精進,度眾生海,分別了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海、一切眾生諸根海、一切眾生行海;教化眾生,未曾失時,明淨智慧,究竟法性。於唸唸中,明淨智慧,充滿法界,了知一切世界成敗,及其莊嚴自在神力;詣諸佛所,恭敬供養,守護受持正法輪雲。如是顯現智波羅蜜,悉令眾生,皆大歡喜,熙怡悅樂,身心柔軟;除滅熱惱,遠離憂慼,棄捨眾惡,調伏諸根,心得解脫,於一切智,得不退轉。如顯現諸波羅蜜,化度眾生;顯現菩薩一切功德,化度眾生,亦復如是。   又於一切毛孔,顯現喜目觀察眾生夜天,從初發心所為功德,求善知識,往詣諸佛,恭敬供養,修習善根。行檀波羅蜜,難捨能施;行屍波羅蜜,棄捐天下宮殿眷屬,出家學道,淨修禁戒;行羼提波羅蜜,一切眾生,悉加惡言,無量逼切,皆悉能忍;行毘梨耶波羅蜜,修諸苦行,專求菩提,其心堅固而不退轉;行禪波羅蜜,諸方便道,滿足清淨禪波羅蜜,於諸三昧而得自在,究竟一切諸三昧海,相續次第,未曾斷絕;行般若波羅蜜,清淨菩薩圓滿智慧,出明淨慧日無盡慧藏,究竟智海;行方便波羅蜜,出生一切諸方便身、方便功德、方便清淨、方便本事;行願波羅蜜,出生一切諸願淨身,成滿諸願,隨應行願,及願波羅蜜本事;行力波羅蜜、力波羅蜜因緣功德、力波羅蜜方便海,分別演說力波羅蜜本事;行智波羅蜜、智波羅蜜出生、智波羅蜜淨身、智波羅蜜說、智波羅蜜境界、智波羅蜜所攝、智波羅蜜光明、智波羅蜜本事、智波羅蜜分別行、智波羅蜜深入、智波羅蜜攝取諸法;隨順知法、知業、知剎、知劫、知三世、知佛出世、知佛智、知菩薩、知菩薩智、知菩薩住、知菩薩功德、知菩薩迴向、知諸大願、知轉法輪、知分別法、知入法海、知方便海、知法旋流、知諸法趣;如是等一切智波羅蜜,於一切毛孔,皆悉顯現,化度眾生。   又於一切毛孔,出無量身雲,所謂:阿迦尼吒天身雲、淨居天身雲、善現天身雲、不熱天身雲、果實天身雲、遍淨天身雲、無量淨天身雲、少淨天身雲、淨果天身雲、無量淨果天身雲、少淨果天身雲、光音天身雲、無量光音天身雲、少光音天身雲、大梵天身雲、梵輔天身雲、梵身天身雲;他化自在天王,及他化自在天子、天女身雲;化自在天王,及化自在天子、天女身雲;兜率天王,及兜率天子、天女身雲;夜摩天王,及夜摩天子、天女身雲;三十三天王,及三十三天天子、天女身雲;提頭賴吒天王,及一切乾闥婆男女身雲;毘樓勒叉天王,及一切鳩槃荼男女身雲;毘樓博叉天王,及一切龍男女身雲;毘沙門天王,及一切夜叉男女身雲;緊那羅王,及一切緊那羅男女身雲;摩□羅伽王,及一切摩□羅伽男女身雲;迦樓羅王,及一切迦樓羅男女身雲;阿脩羅王,及一切阿脩羅男女身雲;閻羅王,及一切閻羅王男女身雲;人王身雲;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身雲;出如是等一切諸趣身雲。聲聞、緣覺、仙人身雲;地水火風神、海神、河神、山神、林神、樹神、穀神、味神、藥草神、園觀神、城郭神、道場神、夜神、晝神、虛空神、方神、道路神、身形神、金剛力士神,出如是等一切身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法界。   為一切眾生,現喜目觀察眾生夜天,從初發心所行功德,積集無量諸波羅蜜,次第受生,死此生彼,及其名號,近善知識,值遇諸佛,聞持正法,行菩薩行,得諸三昧,次第睹見一切佛剎,及諸如來次第諸劫;得淨智慧,深入法界,觀察眾生,知眾生海,死此生彼。得淨天耳,次第悉聞一切音聲;知他心智,次第了知眾生心念;無依神足,次第自在充滿十方;得諸菩薩次第法門,究竟菩薩諸法門海、菩薩自在、菩薩精進、菩薩得證正趣,離生眾生想、菩薩想、菩薩勝妙清淨功德。如是等類一切功德,彼化身雲悉為眾生,以諸音聲分別解說,開示顯現;所謂:風輪音聲、水輪音聲、火焰音聲、大海音聲、大地震動音聲、山王相擊音聲、天城震動音聲、天寶音聲、諸天音聲,龍王音聲,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羅伽王等音聲,人王音聲、梵王音聲、天女歌頌音聲、天樂音聲、摩尼寶王音聲、如來音聲、菩薩音聲、如來化身音聲;以如是等種種音聲,為諸眾生,分別演說喜目觀察眾生夜天,從初發心一切功德。   彼一一身雲,說此法時,唸唸中,於一一方,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無量無邊眾生滅惡道苦,無量無邊眾生成就天樂,無量無邊眾生度生死海,無量無邊眾生安立聲聞、辟支佛地,無量無邊眾生得菩薩不可思議喜幢自在法門,於唸唸中,無量無邊眾生住如來地。◎   ◎爾時,善財童子皆得見聞,如上一切諸奇特事,正念思惟,觀察分別,深入定智,安住平等。何以故?與彼夜天,先同行故,佛護念故,成就不可思議諸善根故,具足菩薩根故,生佛家故,得善知識力故,一切諸佛神力持故,盧捨那佛本願力故,善根熟故,堪受普賢菩薩行故。   爾時,善財得菩薩歡喜淨光明海,得十方一切諸如來力,得彼夜天離垢喜幢法門,即恭敬合掌,以偈讚歎彼夜天曰: 「無量無數劫,  深學最勝法,  隨應所受化,  顯現妙色身。  了知諸群生,  愚癡顛倒惑,  種種身方便,  度脫眾生類。  清淨妙法身,  除滅煩惱熱,  非二現有二,  為化眾生故。  陰入及諸界,  皆悉無所著,  具行及色身,  度脫一切眾。  不著內外法,  越度生死海,  明淨智慧光,  普照於一切。  喜目天無著,  除滅眾虛妄,  眾生樂著世,  為現佛法力。  無礙三昧力,  一一毛孔中,  出諸化身雲,  供養十方佛。  唸唸中出生,  諸佛方便力,  攝取諸眾生,  究竟一切法。  觀察諸有海,  業行莊嚴身,  演說無礙法,  令眾清淨故。  相好自莊嚴,  猶若普賢身,  隨應受化者,  顯現無量身。」   爾時,善財童子偈讚歎已,白言:「天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幾時耶?得此法門,其已久如?」   爾時,夜天以偈答言: 「憶念過去世,  無量剎塵劫,  爾時有一劫,  名曰寂靜音。  有都名香水,  其王名智慧,  十二億百千,  那由四天下。  彼聖轉輪王,  清淨妙色身,  三十二相具,  八十好莊嚴。  妙身清淨藏,  閻浮檀金色,  光明照一切,  詳步遊虛空。  彼王有千子,  勇猛身端正,  大臣有一億,  智慧悉賢明。  采女有十億,  端嚴如天後,  大慈心柔軟,  瞻奉給侍王。  彼聖轉輪王,  常以正法治,  統領諸山地,  一切四天下。  我時為寶女,  具足淨梵音,  身出金色光,  周照四萬里。  日光既已沒,  中夜閑寂然,  我當於爾時,  神瑞降善夢。  見佛出世間,  號曰功德海,  顯現自在力,  充滿十方界。  放大光明海,  一切剎塵等,  無量自在身,  充滿於十方。  大地六種動,  自然出妙音,  如來興出世,  天人悉歡喜。  一切毛孔中,  出佛化身海,  充滿十方界,  隨應而說法。  我夢見如是,  如來自在力,  聞說深妙法,  其心大歡喜。  一萬夜天神,  充滿虛空中,  讚歎彼如來,  聞已即覺悟。  彼天告我言:  『賢慧女速起,  佛已興汝國,  劫海難值遇。』  聞此音歡喜,  即見明淨光,  觀察從何來,  道場樹王所。  時見如來身,  猶若寶山王,  一切毛孔中,  放大光明海。  見佛自在力,  其心大歡喜,  即發弘誓願,  令我獲此德。  我時覺大王,  普及諸眷屬,  見彼佛光明,  歡喜心無量。  我時與彼王,  無量那由他,  眷屬四種兵,  往詣如來所。  我於二萬歲,  供養彼如來,  七寶四天下,  一切悉奉施。  時彼如來說,  功德普雲經,  大願海莊嚴,  隨應度眾生。  我發如是願,  來世作夜天,  諸有放逸者,  悉令遠離之。  爾時我初發,  無上菩提心,  生死有為中,  未曾有忘失。  從是後供養,  十億那由佛,  生死海受樂,  饒益諸群生。  初佛功德海,  第二功德燈,  第三寶幢佛,  第四虛空智,  第五蓮華藏,  六無礙音月,  第七法月王,  八圓滿智燈,  第九寶焰佛,  無上天人尊,  第十化音聲,  我已悉供養,  如是等諸佛,  十億那由他,  猶未得慧眼,  究竟生死海,  次第復有劫,  名曰天妙勝,  世界名寶光,  五百佛興世,  初佛圓滿月,  第二明淨日,  第三光明佛,  四須彌山王,  第五華焰海,  第六智慧海,  第七然燈佛,  第八天德藏,  九光明王幢,  第十普智王,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未離樂五陰,  非樂生樂想,  次第復有劫,  名莊嚴梵音,  爾時有世界,  名蓮華燈雲,  彼有無量佛,  及其大眷屬,  我已悉供養,  聞受持正法。  初佛寶須彌,  第二功德海,  法界須彌幢,  第四法須彌,  第五法幢佛,  第六法地佛,  第七法力佛,  第八虛空慧,  第九光焰山,  第十照明山,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猶未了真實,  究竟諸法海。  次第復有劫,  名曰歡喜德,  爾時有世界,  名曰功德幢,  彼劫有八十,  那由他諸佛,  無量供養具,  奉彼諸最勝。  初乾闥婆王,  二壽命樹王,  三功德須彌,  第四寶眼佛,  第五盧捨那,  六光明莊嚴,  第七法勝佛,  第八明淨德,  第九世間主,  十一切法王,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猶未得妙智,  深入法界海。  次第復有劫,  名曰寂靜慧,  爾時有世界,  名普光明雲,  有千佛興世,  無量德莊嚴,  除滅煩惱垢,  一切眾清淨。  初佛號無諍,  第二無礙力,  三法界光明,  四一切燈王,  五婆樓那天,  第六眾生歸,  七忍圓滿燈,  八法具足燈,  九光明嚴海,  第十光明王,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猶未解真法,  遊行一切剎。  次第復有劫。  名曰香燈雲,  爾時有世界,  名曰清淨起,  一億佛興世,  嚴淨一切劫,  彼佛所說法,  我悉聞受持。  初佛無量稱,  第二法海佛,  第三勇猛王,  四功德法王,  第五勝法雲,  第六天冠佛,  第七智焰佛,  第八虛空音,  第九等勝起,  第十妙德光,  供彼諸佛已,  成就八正道。  次第復有劫,  名明淨堅固,  爾時有世界,  名曰寶幢王,  五百佛興世,  彼諸如來等,  我已悉供養,  求無礙法門。  初佛圓滿德,  第二寂靜音,  第三功德海,  第四日王佛,  第五功德王,  第六須彌相,  第七法王佛,  第八功德王,  第九須彌山,  第十光明王,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我皆悉嚴淨,  一切最勝道,  猶未得具足,  究竟深法忍。  次第復有劫,  名曰為勝主,  爾時有世界,  名寂靜音聲,  八十那由他,  諸佛興出世,  我已悉供養,  於彼修正道。  初佛號華聚,  第二海藏佛,  第三功德起,  第四天周羅,  第五摩尼藏,  第六金山佛,  第七寶聚佛,  第八寂靜幢,  第九法幢佛,  第十智王佛,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次第復有劫,  名曰千功德,  爾時有世界,  名善化幢燈,  六億那由他,  諸佛興出世,  我已悉供養,  彼一切如來。  初佛寂靜幢,  第二智慧幢,  第三百燈佛,  四功德雲王,  寂靜光明王,  第六明淨日,  第七法燈佛,  第八光焰佛,  九天功德藏,  第十智慧燈,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未得無生忍,  究竟諸法海。  次第復有劫,  名無著莊嚴,  爾時有世界,  名無量勝光,  時有三十六,  那由他佛出,  如是等諸佛,  我已悉供養。  初功德須彌,  第二虛空心,  第三莊嚴智,  第四莊嚴藏,  五法音聲海,  六持法音聲,  第七化音聲,  第八功德海,  九功德海燈,  第十功德幢,  彼諸如來等,  我皆悉值遇。  功德幢如來,  出興於世時,  我為功德天,  供養彼最勝。  時佛為我說,  莊嚴大願海,  陀羅尼念力,  皆悉能受持。  我得明淨眼,  三昧陀羅尼,  於一一念中,  悉見最勝海。  出生大悲藏,  深入方便雲,  心淨如虛空,  悉得諸佛力。  觀察諸眾生,  常樂我淨倒,  愚癡闇所覆,  煩惱起虛妄。  邪見貪慾等,  無量諸惡業,  一切諸趣中,  具受不善報,  一切諸趣中,  種種業受身,  生老病死患,  無量苦逼迫。  我發無上心,  安樂彼眾生,  令至諸佛所,  成滿如來力。  滿足大願雲,  常見一切佛,  修習於正道,  具足諸功德。  一向廣專求,  無量功德雲,  法門波羅蜜,  充滿諸法界。  佛子我爾時,  即得普賢行,  分別深法界,  攝取一切法。  成滿一切地,  三世方便海,  修習無礙行,  一念具佛智。   「善男子!爾時,智慧轉輪王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童子是也;紹繼轉輪王姓,諸如來種,使不斷絕。時,王賢慧寶女者,我身是也,爾時,夜天覺悟我者,普賢菩薩所變化也。我於爾時,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道心已,於佛剎微塵等劫,不墮惡道,常生天人,睹見諸佛,乃至功德幢佛所,得此普光喜幢法門,得此法門已,饒益化度無量眾生。   「善男子!我唯知此法門,諸大菩薩於唸唸中,普詣一切諸如來所,具足成就精進大海;於唸唸中,滿足一切諸大願海;於唸唸中,出生一切未來劫,菩薩諸行;於一一菩薩行中,出生一切佛剎微塵等身,彼一一身,充滿一切諸法界海;於一一法界中,顯現一切佛剎,隨其所應,現菩薩行;於一一佛剎中,究竟一切佛剎微塵等諸佛海;於一一佛所,究竟一切法界等,如來自在神力,一一如來所,分別過去諸劫,行菩薩行;一一如來所,守護受持一切法輪,究竟三世如來諸方便海。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佛眾中,有一夜天,名曰妙德救護眾生,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具菩薩行,淨菩薩行。」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喜目觀察眾生夜天足,辭退而行。◎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普光喜幢法門,分別深入,開發顯現。隨順善知識教,一向專求見善知識,身心諸根,普遊方面;求善知識,思念善知識道,勇猛精進,乃得值遇;同善知識一切善根,具足成就深妙方便;因善知識,出生長養一切善根,發諸大願,於一切劫,不離善知識,往詣妙德救護眾生夜天所。   爾時,夜天為善財童子顯現菩薩教化一切世間法門境界,相好嚴身,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普慧焰燈淨幢,無量光明,以為眷屬,普照一切世界;照已,入善財頂,充滿其身。   爾時,善財即得菩薩離垢圓滿三昧。得此三昧已,於一切地、水、火、風微塵,眾寶微塵、香微塵、金剛微塵、摩尼微塵、碎末微塵、一切莊嚴具微塵、一切境界微塵,如是等一一微塵中,悉見佛剎微塵等世界成敗。風輪、水輪、金剛輪、地輪,種種莊嚴,眾山圍遶、無量大海,諸天宮殿,諸雜寶樹,種種莊嚴;諸龍宮殿,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城郭宮殿,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悉見五道眾生,死此生彼。分別了知彼諸世界:或有世界淨,或有世界不淨,或有世界趣淨,或有世界趣不淨,或有世界淨不淨,或有世界不淨淨,或有世界一向淨,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世界其形如伏,或有世界其形四方;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趣中,見彼夜天,於一切時,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其所應而度脫之。   為地獄眾生,滅諸楚毒;為諸畜生,滅惱害畏;為餓鬼眾生,除飢渴苦;為諸龍等,滅一切畏;為欲界眾生,除欲界苦,為諸人類,除闇冥畏、不活畏、惡名畏、大眾畏、惡道畏、死畏、失善根畏、失菩提心畏、近惡知識畏、失善知識畏、聲聞緣覺地畏、生死畏、不同意畏、非時受生畏、生惡人家畏、行惡業畏、業障畏、煩惱障畏、報障畏、諸貪著畏、諸繫縛畏,滅如是等一切怖畏。   又復教化四生眾生,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眾生,常現其前而教化之。滿大願力故,菩薩三昧力故,諸通明力故,出生普賢菩薩行力故,出生長養大悲海故,無礙大慈覆一切眾生故,安樂一切眾生故,攝取一切眾生故,深入菩薩自在境界法門故,普現一切諸佛剎中為嚴淨故,在一切法中智慧覺悟故,在一切佛所恭敬供養故,在一切佛法中守護正法故,在一切眾生心海中度脫眾生故,在一切眾生諸根中調伏諸根故,在一切眾生慾海中為除障礙得清淨故,在一切眾生愚癡闇中出生一切智光明故。   爾時,善財見彼夜天自在神力,不可思議菩薩境界,一切世界,教化眾生,成就菩薩一切法門自在神力,歡喜無量,頭面禮足,恭敬合掌,於一面住,一心觀察。爾時,夜天即捨相好妙莊嚴身,現夜天形,而不捨離自在神力。爾時,善財以偈頌曰: 「善財合掌住,  諦觀無厭足,  見無量神力,  其心大歡喜。  我見尊妙身,  相好自莊嚴,  清淨如虛空,  一切莫能壞。  所放殊勝光,  無量剎塵等,  種種微妙色,  普照於十方。  一一毛孔放,  眾生等光明,  一一光明端,  出生寶蓮華。  從華出化身,  除滅眾生苦,  放諸香光明,  普熏十方界。  雨無量華雲,  供養諸最勝,  放無量寶光,  一一如須彌。  普照一切眾,  除滅愚癡闇,  口放淨光明,  猶如無量日。  普照盧捨那,  無量之境界,  眼放淨光明,  猶如無量月。  普照群生類,  除滅愚癡曀,  妙相等眾生,  出生化身海。  充滿諸法界,  度脫三有海,  清淨微妙身,  一切無不見。  遠離水火賊,  王等一切難,  喜目觀察天,  教我詣尊所。  見尊白毫相,  演出明淨光,  普照十方海,  除滅一切闇。  顯現自在力,  從我頂上入,  光明入身已,  舉體柔軟樂,  即得離垢定,  普見十方佛。  悉能分別知,  一切諸微塵,  一一微塵中,  普見十方剎,  或有淨世界,  或有不淨剎,  不淨世界中,  眾生受諸苦。  不淨世界中,  眾生受苦故,  示現三乘像,  而往救度之。  清淨佛國土,  無量寶莊嚴,  諸佛大菩薩,  常樂於中住。  一一微塵中,  普見淨剎海,  盧捨那積劫,  令彼土清淨。  一切佛剎中,  現坐菩提樹,  得成最正覺,  而轉淨法輪。  我見妙德天,  詣彼嚴淨剎,  一切如來所,  恭敬而供養。」◎   ◎爾時,善財偈讚歎已,白言:「天神!甚奇!甚特!此菩薩法門,最為甚深;此法門者,名為何等?得此法門,其已久如?本修何行而致之乎?」   「善男子!此處甚深,一切人天、聲聞、緣覺,所不能知,何以故?滿普賢菩薩行者境界;大悲菩薩藏境界;救護一切眾生菩薩境界;除滅一切惡道諸難菩薩境界;一切佛剎中,守護一切佛法,令不斷絕菩薩境界;一切劫中,修菩薩行,滿大願海菩薩境界;具足成就明淨慧光,滅一切眾生愚癡闇障,普照一切菩薩境界;於一念中,明淨智慧,普照三世諸方便海菩薩境界。   「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承佛神力,為汝解說。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等劫,有劫名離垢圓滿,世界名明淨妙德幢;有須彌山微塵等如來,出現於世。其佛世界,七寶合成,眾寶莊嚴;其土圓滿,離垢清淨,寶網羅覆,金剛圍山周匝圍遶。有十萬億那由他四域天下:或有天下清淨,眾生亦淨;或有天下不淨,眾生不淨;或有天下淨不淨雜,眾生亦雜;或有天下清淨,一切眾生,善根具足,無諸疾患;或有天下嚴淨殊勝,但諸菩薩。彼世界東際,近金剛山,有四天下,名華燈幢;妙寶樓閣,臺觀宮殿,上味飲食,自然具足。瞻蔔華樹,普覆一切;種種香樹,出妙香雲;諸寶鬘樹,普雨鬘雲,諸雜華樹,雨不思議眾妙華雲;諸末香樹,雨末香雲;諸香王樹,雨妙香雲;摩尼寶樹,雨種種寶;諸音樂樹,微風吹動,出和雅音,充滿虛空;日月明淨,妙寶光明,普照一切。彼四天下,有百萬億那由他諸王京都。一一王都,有千渠水,微流迴映,眾華普被,自然演出天音樂聲;岸植寶樹,行列莊嚴,眾寶為地。一一水間,有十億千城;彼一一城,有十億百千那由他聚落圍遶;彼一一城及一一聚落,各有無量億那由他妙寶樓閣而莊嚴之。彼閻浮提,有一王都,名寶華燈;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此諸眾生,具足修行十善業道。   「時,彼城中有轉輪王,名曰明淨寶藏妙德;為大法王,治以正法,從蓮華生,具三十二大人之相,七寶成就。王有千子,端正勇猛,有十億大臣,王有寶女,名妙德成滿,端嚴姝妙,目髮紺色,身如天金。梵音清淨,身出光明,照千由旬。彼有一女,名妙德眼,一切諸行,皆悉具足,端正殊特,觀者無厭,有十億百千那由他諸采女眾,皆與聖王同善根行,身真金色,一切毛孔,皆出妙香,眾寶莊嚴,超逾天女。   「爾時,眾生壽命無量,或有不定,或有中夭,形色不同,長短名號,音聲善根,精進方便,亦悉不同,有好有醜,有讚有毀。爾時,有人謂一人言:『我色端嚴,汝形鄙陋。』共相陵毀,作惡業已,壽命色力,所受快樂,皆悉損減。   「時,彼城北有道場樹,名普光明;妙法音幢,眾寶為根,無能壞者,莖節枝葉,眾寶合成,皆悉齊等,出眾寶雲,普覆一切,放眾寶光,普照十方,演妙音聲,宣揚如來自在神力。於其樹前,有香水池,名寶華光明真法音雲;眾寶為岸,有十億百千那由他寶樹圍遶。彼一一樹,如菩提樹、寶瓔珞樹,周匝垂下,清淨妙寶,以為莊嚴;眾寶樓閣,無量無數,周遍道場。   「彼香池中,有一蓮華,名三世一切佛莊嚴境界雲。最初妙德幢佛,於彼華上,成等正覺,化眾生故,放大光明,名曰萬歲;眾生見者,知後萬歲,佛當出世。   「次後放光,名一切眾生離垢歡喜燈;眾生見者,知九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離垢燈妙德藏;眾生見者,悉睹妙色,知八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一切眾生業報音聲;眾生見者,分別了知自己業報,知七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起一切善根音聲;若有眾生,諸根不具,觸斯光明,皆悉具足,知六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曰顯現不可思議諸佛境界音聲;眾生見者,悉發明淨自在之心,知五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曰嚴淨一切佛剎;眾生見者,見一切如來嚴淨佛剎,知四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一切佛不可壞境界明淨燈;眾生見者,知佛自在,無所不至,知三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普照三世一切諸佛本事音聲;眾生見者,知一切如來過去本事,無量大海,知二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離癡曀智如來淨燈;眾生見者,得平等淨眼,普見一切嚴淨佛剎、一切如來、一切眾生,知一千歲,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一切眾生見諸如來長養善根;眾生見者,知後七日,佛當出世。次後放光,名一切眾生歡喜音聲;眾生見者,一心歡喜,欲見如來。   「佛子!彼佛於一萬歲中,放如是等無量光明教化眾生,滿七日已,佛神力故,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爾時,眾生於唸唸中,見一切佛剎,皆悉清淨,眾寶莊嚴。   「時,彼世界眾生,悉詣道場;一切金剛圍山須彌山王、一切諸山、一切變化、一切音聲、一切大地、一切城邑垣牆宮殿;如是等一切諸物,出微妙音,歌頌讚佛。又出一切香雲、一切寶光明雲、一切寶形像雲、一切寶衣雲、一切華雲、一切末香雲、一切寶莊嚴雲、一切如來圓滿光雲、一切如來大願聲雲、一切如來妙音聲雲、一切如來諸相好雲、顯現不可思議如來瑞應相雲;出如是等一切妙雲,供養如來。   「時,彼三世一切佛莊嚴境界雲,蓮華周匝,出生十佛世界微塵等眾寶蓮華;彼一一蓮華鬚上,有寶蓮華藏師子之座;彼師子座上,有十佛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   「爾時,妙德幢佛於一切世界,隨其所應,轉淨法輪;令無量眾生,離惡道苦;無量眾生,生人天中;立無量眾生,於聲聞、緣覺之地;立無量眾生,於勇猛精進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於離垢幢精進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於法光明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於清淨根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於平等諸力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於一向專求入正法城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於至一切處,不可破壞神力自在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於一切方便菩薩之行;立無量眾生,出生菩薩三昧,安住菩提;立無量眾生,修一切淨行,安住菩提;立無量眾生,發菩提心;立無量眾生,住菩薩道;立無量眾生,清淨諸波羅蜜;立無量眾生,於菩薩初地;乃至立無量眾生,於菩薩十地;立無量眾生,於菩薩大願殊勝之行;立無量眾生,於普賢菩薩清淨願行。何以故?如來轉不可思議自在法輪故;於唸唸中,隨其所應,以種種身、種種方便、種種說法,度脫無量眾生。   「爾時,普賢菩薩知寶華燈城王都眾生,自恃色貌,陵蔑他人;化現妙身,端嚴殊特,往詣彼城,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時,彼聖王身之光明、諸寶光明、寶女光明、寶樹光明、日月星宿光明、皆悉映蔽,猶如聚墨;在真金山,普賢菩薩身色光明,映蔽眾光,亦復如是。   「爾時,眾生各作是念:『今此光明,悉蔽我等,不復顯現;為是梵天諸天光耶?』◎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   「◎爾時,普賢菩薩在彼聖王寶宮殿上,於虛空中而告之言:『大王!當知佛興於世,今在普光明妙法音幢菩提樹下。』時,彼眾生見普賢菩薩相好嚴身,無量光明,聞妙音聲,歡喜無量,發如是願:『令我等所作善根,得此妙身,相好莊嚴,威儀無異,神力自在;除滅一切眾生愚闇,覺悟一切;佛興於世,趣趣受生,願常不離此善知識。』   「時,彼聖王與其寶女,及諸眷屬、千子、大臣,並四種兵,上昇虛空,放大光明,照四天下,普為眾生,以偈頌曰: 「『如來出世間,  普救諸群生,   汝等應速起,  往詣導師所。   無量無數劫,  或有佛興世,   演說深妙法,  饒益一切眾。   普見諸群生,  愚癡顛倒惑,   流轉生死苦,  於彼起大悲。   無量無數劫,  修習菩薩行,   為化眾生故,  發起無上悲。   頭目手足等,  難捨悉能施,   無量無數劫,  專求佛菩提。   無量無邊劫,  如來難值遇,   其有見聞者,  一切悉不虛。   如來在道場,  處佛正法座,   降伏一切魔,  得成最正覺。   觀察如來身,  放演無量光,   種種微妙色,  除滅一切闇。   一一毛孔中,  放光不思議,   除滅愚癡曀,  令眾悉歡喜。   各辨眾供具,  發大精進心,   鹹詣如來所,  恭敬設供養。』   「爾時,轉輪聖王讚歎佛已,以轉輪王功德善根,興十種雲,普覆虛空,往詣道場,供養如來;所謂:一切寶雲、一切華雲、一切衣雲、一切寶衣雲、一切寶網金鈴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如意珠雲、一切妙寶幢雲、一切寶宮殿雲、一切莊嚴雲,普覆一切莊嚴虛空,供養如來,往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無數匝,退坐普照寶藏之座。   「爾時,妙德眼女即解身上諸莊嚴具,奉散如來。時,莊嚴具於虛空中,變成寶蓋,眾寶莊嚴,悉與一切諸宮殿等,端嚴齊整,十寶莊嚴,金剛圍山周匝圍遶;其形猶如明淨樓閣,眾寶莊嚴,無量龍王悉共執持,寶樹圍遶,妙香普熏。於其蓋中,有菩提樹,枝葉榮茂,普覆法界,以無量莊嚴而莊嚴之。見盧捨那佛坐此樹下,與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大菩薩俱,皆悉具足普賢菩薩一切所行,住菩薩住,無能壞者。又見一切世界諸王,圍遶如來;又見彼佛神力自在;又見一切諸劫次第,世界成敗;又見一切諸佛次第出世;又見普賢菩薩在一切佛所,恭敬供養,教化眾生;又見彼一一世界中,悉有佛剎微塵等世界,種種安住、種種莊嚴、種種清淨、種種劫、種種如來出興於世、種種三世、種種國土、種種法界、種種諸道、種種入法界、種種虛空、種種道場、種種佛光、種種諸佛莊嚴師子之座、種種如來眷屬、種種如來方便、種種轉法輪、種種如來妙音說、種種音聲海說、種種修多羅雲。時,彼女人見聞如是,歡喜無量。   「爾時,妙德幢佛於大眾中,說修多羅,名一切如來法輪妙音,十佛世界微塵等修多羅,以為眷屬。時,彼女人聞此經已,即得一萬三昧,身心柔軟,如初受胎,又如眾生初受勝業果報,又如初生堅固吉樹。所謂:見現在一切諸佛三昧、普照一切佛剎三昧、深入三世三昧、一切如來妙音轉法輪三昧、知一切佛願海三昧、滅一切眾生生死苦惱三昧、滅一切眾生癡闇滿足莊嚴大願三昧、滅一切眾生諸苦三昧、令一切眾生具足快樂三昧、教化一切眾生心無疲倦三昧、一切菩薩無礙幢三昧、菩薩降神母胎莊嚴三昧。得如是等一萬三昧,復得淨三昧心、不動心、歡喜心、正希望心、廣大心、順善知識教心、甚深薩婆若心、隨順方便海心、一切無著心、捨離一切世間境界心、究竟如來境界心、普照一切色海心、滅瞋恚心、愛念心、平等心、無疲倦心、不退轉心、離懈怠心、觀一切法寂靜心、隨順一切法海心、隨順分別一切法心、分別一切眾生海心、救護一切眾生心、普照一切世界心、滿一切佛大願海心、壞散一切障礙山心、積集無量功德山心、向佛十力心、普照一切菩薩境界心、長養一切菩薩諸功德心、充滿一切十方海心、發平等心、成滿佛剎微塵等諸願海心、願淨一切如來剎心。如是等心,出生十佛世界微塵等法門,所謂:教化一切眾生法門;分別一切法界法門;究竟一切法海法門;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出生菩薩行法門;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住菩薩行法門;往詣一切佛所法門;值遇一切善知識法門;恭敬供養一切佛法門;於唸唸中,出生一切智,不斷菩薩行法門;出生如是等十佛世界微塵等法門,出生普賢菩薩願行,專求一切智。時,彼女人得諸如來初發心願。善男子!復於是前過十大劫,有世界名日輪光照,佛號因陀羅妙德幢,此妙德眼女,因普賢菩薩善知識故,造蓮華如來像,眾寶莊嚴,發菩提心。善男子!爾時,明淨寶藏妙德轉輪聖王者,豈異人乎?今彌勒菩薩是也;時,寶女妙德成滿者,今寂靜音夜天是也;妙德眼女者,我身是也。善男子!我以莊嚴具,供養妙德幢如來故,見佛無量自在神力,聞說正法,聞正法已,即得教化一切眾生法門,恭敬供養須彌山微塵等一切如來,聞彼諸佛所說經法,皆悉受持,於一念中,見彼一切佛剎,一切如來及菩薩眾。   「善男子!其後有劫,名大光明,世界名種種莊嚴,有五百佛出興於世,我悉恭敬供養。此諸如來,其最初佛,名大悲幢,我為夜天,恭敬供養。次後如來,名金剛那羅延幢,時我為轉輪王,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修多羅,名起一切如來性,十佛世界微塵等修多羅,以為眷屬。次後如來,名無礙妙德住,時我為轉輪王,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修多羅,名普照一切眾生諸根,須彌山微塵等修多羅,以為眷屬,悉聞受持。次後如來,名明淨焰妙德山莊嚴,時我為長者,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修多羅,名普照三世藏,閻浮提微塵等修多羅,以為眷屬,悉聞受持。次後如來,名一切法海起王,時我為阿脩羅,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經,名分別一切法界,五百修多羅,以為眷屬,悉聞受持。次後如來,名甚深妙法海光,時我為龍女,雨如意摩尼寶雲,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修多羅,名長養歡喜海,百萬億修多羅,以為眷屬,悉聞受持。次後如來,名寶焰功德山燈,時我為海神,雨眾寶華雲,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修多羅,名法界方便海,世界微塵等修多羅,以為眷屬,悉聞受持。次後如來,名功德海光圓滿妙德,時我為仙人,在雪山住,與六萬仙人俱,往詣彼佛,雨寶華雲,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修多羅,名法燈無所著,六萬修多羅,以為眷屬,悉聞受持。次後如來,名明淨妙德藏,時我為地天,名夜平等義,與無量天俱,往詣彼佛,雨一切寶、一切寶藏、一切莊嚴雲,恭敬供養;彼佛為我說修多羅,名起一切如來智藏,無量修多羅,以為眷屬,悉聞受持。佛子!如是五百如來,次第興世,其最後佛,名法界虛空寶山妙德燈;時,我為妓人,名曰善口;彼佛入城,我在空中,以一千偈讚歎如來。爾時,世尊眉間白毫相,放大光明,名普照法界莊嚴,普照十方;照已,入我身中,即得法界方便不退藏法門。佛子!如是等世界微塵等劫諸佛興世,我悉恭敬供養;彼諸如來所說正法,悉聞受持,未曾忘失一句一味。於一一佛所,得三世甚深法界清淨法身;一切智光,普照一切,攝取普賢菩薩所行。於唸唸中,悉見無量無邊諸佛,得無量無邊淨慧光明,普照一切。先未得未證普賢所行,今悉成滿,何以故?說無量無邊故。」   爾時,妙德救護眾生夜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善財應諦聽,  甚深難見法,  普照於三世,  分別深法界。  如我初發心,  專求無上道,  隨所得法門,  諦聽我今說。  過去久遠世,  佛剎微塵劫,  爾時有一劫,  名離垢圓滿。  時有世界名,  明淨妙德幢,  須彌微塵等,  如來出興世。  初佛妙德幢,  二普慧光焰,  法幢德須彌,  第四師子佛,  第五寂靜王,  六號除滅惡,  第七功德聚,  第八須彌山,  第九妙德佛,  第十明淨月,  如是十如來,  彼劫初出世。  次復有十佛,  初虛空方便,  第二普光明,  三安住諸方,  第四功德海,  第五高無上,  第六最勝雲,  第七功德佛,  第八光焰山,  第九蓮華佛,  第十法界化,  是為第二十。  初光明幢王,  第二智慧佛,  第三心義佛,  因陀羅妙德,  第五妙天佛,  第六勇猛王,  第七智慧德,  第八光明幢,  第九如來號,  超出一切世,  第十蓮華佛,  是為第三十。  第一光焰山,  第二功德海,  第三法光明,  第四妙蓮華,  第五眾生眼,  第六香光明,  七妙德寶山,  八乾闥婆王,  第九明淨智,  第十寂靜色。  初佛光智慧,  第二寶光明,  三虛空妙德,  第四妙相佛,  圓滿功德光,  第六那羅延,  第七妙須彌,  八功德轉輪,  九不可壞王,  第十寶山佛。  初佛娑羅王,  第二妙德藏,  第三光明王,  第四真實起,  第五光明德,  六陀羅尼德,  七光明甚深,  八法海音佛,  第九須彌幢,  光明妙德佛,  寶光焰如來,  是為第十佛。  初佛梵光焰,  第二虛空音,  第三法界光,  第四圓滿光,  第五分別光,  第六光明幢,  第七虛空燈,  第八樂妙德,  第九明淨光,  妙功德如來,  十寂靜妙德,  大悲雲如來。  初佛力光慧,  二眾生現前,  第三無上福,  第四妙德光,  第五法起佛,  六風速妙德,  第七淨幢佛,  第八寶蓋佛,  第九妙德佛,  十普照三世。  初佛號願海,  第二光明德,  第三金剛身,  四須彌妙德,  第五正念佛,  六幢王妙德,  第七智慧燈,  第八無量寶,  第九號方便,  明淨法界佛,  第十號法海,  明淨智妙德。  初佛號法寶,  功德轉輪王,  第三功德雲,  第四忍辱燈,  第五寂靜音,  第六寂靜幢,  第七眾生燈,  第八大願佛,  第九如來號,  不可壞幢王,  第十號智慧,  焰起妙德佛。  初佛號法王,  第二無礙智,  三照語言海,  第四妙音聲,  第五妙德音,  第六自在佛,  七十方一切,  眾生現前佛,  第八平等意,  九無上如來,  第十號自然,  賢妙德最勝。  如是等一切,  須彌塵數佛,  彼諸如來等,  我已悉供養,  佛剎微塵劫,  所出諸如來,  悉恭敬供養,  逮得此法門,  我於無量劫,  修行得法門,  善財聞思惟,  應當速究竟,   「善男子!我唯知此教化眾生菩薩法門;諸大菩薩,究竟無量無邊菩薩所行悉從種種性海中起,種種正直身心,滿諸根海,具足一切諸大願門,修行無量諸三昧門,具足成就無量神力,修行無量智慧之行,入種種智,諸法光明,普照一切;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道場,去我不遠,有一夜天,名寂靜音,處寶幢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阿僧祇諸天,眷屬圍遶。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妙德救護眾生夜天足,遶無數匝,敬心辭退。   爾時,善財童子往詣寂靜音夜天所,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天神!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依善知識學菩薩行,入菩薩行,入菩薩行地,住菩薩行住;唯願天神,為我解說。」   爾時,夜天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依善知識求菩薩道。善男子!我成就菩薩無量歡喜莊嚴法門。」   白言:「天神!此法門者,為何所作?境界雲何?何等方便?為何等行?」   答言:「善男子!我能清淨一切眾生心海;除滅塵垢,不斷清淨莊嚴之心;得不退境界堅固之心、不可動心;決定了知功德寶山,莊嚴無染著心;常現前護一切眾生心;見一切佛諸菩薩海無厭足心;清淨菩薩正直力心;普照一切智慧海心。善男子!我為眾生滅除憂惱,無量眾苦,令其永離諸惡色、聲、香、味、觸、意法,除滅眾生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及餘一切諸惡因緣,壞敗大苦,住生死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令得如來無上快樂。一切城邑聚落眾生,我悉救護,令得安樂,廣為說法,教令漸求一切種智。若見眾生在家宮殿,心樂著者,為彼說法,令知諸法真實之性;若見眾生與父母兄弟歡娛讌集,為彼說法,令與諸佛菩薩共會;若見眾生妻子歡會,為彼說法,令竭生死愛慾之海,具足大悲,等觀一切;若見眾生處王宮殿,為彼說法,悉令逮得賢聖快樂;若見眾生著境界者,為彼說法,令得如來甚深境界;若見眾生起瞋恚者,為彼說法,令得如來羼提波羅蜜;為懈怠者,演說正法,令得菩薩清淨毘梨耶波羅蜜;為亂心者,演說正法,令得如來禪波羅蜜;為邪癡者,演說正法,令得般若波羅蜜;為著三界者,演說正法,令出三有;為樂小法者,演說正法,令其滿足菩提大願;為自安者,演說正法,令具大願,饒益一切;為心劣者,演說正法,令得菩薩力波羅蜜;為無智者,演說正法,令得菩薩智波羅蜜;為無色者,演說正法,令得如來清淨色身;為危脆身者,演說正法,令得無上清淨法身;為惡色者,演說正法,令得如來清淨妙色;為苦惱者,演說正法,令得如來無上快樂;為貧窮者,演說正法,令得菩薩諸清淨藏;為園觀者,演說正法,令一向求諸佛妙法;為在路者,演說正法,令得一切智道;為聚落者,演說正法,令出三界;為國土者,演說正法,令過聲聞、緣覺及菩薩地,住如來地;為在城郭者,演說正法,令入法王城,普照一切;為在隅者,演說正法,令得三世平等智慧;為在方者,演說正法,令一切智,常現在前,觀一切法;為貪慾多者,演說正法,令觀不淨,滅生死愛;為瞋恚多者,演說正法,令得究竟大慈之海;為愚癡多者,演說正法,令得智慧,觀諸法海;為等分者,演說正法,令其分別諸勝願海,離生死樂,滅生死苦,顯佛正法,不著五陰,常行妙法;為懈怠者,演說正法,令得莊嚴勝道;為憍慢者,演說正法,令觀一切諸法平等;為諂曲者,演說正法,令得菩薩清淨直心。善男子!我以如是等無量法施,攝取眾生,滅惡道苦,處天人樂,永離三界,具諸功德種種方便而化度之,歡喜無量。◎   「◎復次,善男子!我常觀察菩薩大海種種願行、種種淨身、種種淨光、種種光焰、種種諸道,趣薩婆若,入種種三昧海;顯現種種自在神力;出生種種妙音聲海、種種妙莊嚴身、種種方便入如來海;往詣種種諸佛剎海;究竟種種諸如來海;深入種種諸辯才海;普照種種如來境界;成就種種諸智慧海;超度種種三昧印海;安住種種遊戲法門;以種種門趣薩婆若;種種莊嚴虛空法界;種種莊嚴雲普覆虛空;觀察種種諸大眾海;十方世界一切剎中,諸如來所,菩薩眷屬,普雨種種妙莊嚴雲,皆悉來會,安處種種莊嚴之座,深入如來方便大海,行諸法海,度種種智海。我見此已,起無量歡喜,與佛力等。   「又,善男子!盧捨那佛不可思議清淨色身,相好莊嚴;我見此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於唸唸中,放法界等光,普照一切諸法界海;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於唸唸中,一一毛孔,放無量佛剎微塵等光,一一光明,有無量佛剎微塵等光以為眷屬,普照一切,充滿法界,除滅眾生一切苦惱;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於唸唸中,從頂上、兩肩上,放一切佛剎微塵等寶光山雲,普照一切,充滿法界;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一一毛孔,放一切佛剎微塵等香雲,普熏十方一切佛剎;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一一相中,出一切佛剎微塵等相,充滿一切諸世界海;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等自在力雲,初發心等清淨波羅蜜,莊嚴菩薩諸地;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一一毛孔,唸唸出生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諸龍王身,為見龍身而受化故;又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諸夜叉身,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身,為見彼身而受化故;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一一毛孔,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轉輪王身雲,七寶成就,神力自在,充滿法界,為見彼身而受化故;我見是已,起無量歡喜。盧捨那佛一一毛孔,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梵王身雲,出淨梵音,為眾生說法,為見聞彼而受化故;我見是已,於唸唸中,起無量歡喜,悉與法界薩婆若等,起者非起,得者非得,見者非見,入者非入,度者非度,滿者非滿,聞者非聞。何以故?分別了知法界性故,解三世法悉一性故。佛子!此菩薩無量歡喜莊嚴法門,有如是等無量境界。   「佛子!此法門者,無量無邊,究竟方便諸法海故;此法門者,不可損減薩婆若,心不可壞故;此法門者,不可窮盡眾生妄想,不可盡故;此法門者,最為甚深寂靜智境界故;此法門者,最為廣大一切佛境界故;此法門者,不可破壞菩薩智所知故;此法門者,不可稱量,不可破壞,滿法界故;此法門者,即是普門於一相中,攝取一切自在力故;此法門者,是第一法,一切法無身,行無二故;此法門者,非生一切諸法,悉如幻故;此法門者,如電,攝薩婆若諸大願故;此法門者,如化,善能變化菩薩行故;此法門者,如大地輪,饒益一切諸眾生故;此法門者,如大水輪,以廣大悲潤眾生故;此法門者,如大火輪,消竭眾生諸貪愛故;此法門者,如大風輪,立一切眾生薩婆若故;此法門者,猶如大海,功德莊嚴一切眾生故;此法門者,如須彌山,一切功德海中起故;此法門者,如大城郭,一切法街巷而莊嚴故;此法門者,猶如虛空,三世諸佛自在,最無上故;此法門者,猶如慶雲,普雨眾生甘露法故;此法門者,猶如白日,普照一切,滅癡闇故;此法門者,猶如滿月,滿足眾生功德海故;此法門者,如如,至一切故;此法門者,如影,善能應化諸業報故;此法門者,如響,隨其所應,為說法故;此法門者,猶如電光,隨其所應,悉照知故;此法門者,猶如樹王,一切諸佛功德妙華,成就一切智果實故;此法門者,猶如金剛,一切世間無能壞故;此法門者,如隨意寶王,出生無量自在力故;此法門者,如離垢寶,悉分別知三世佛故;此法門者,猶如寶幢,出一切佛平等法輪妙音聲故。佛子!如此諸諭,非諭為諭。」   爾時,善財白寂靜音夜天言:「菩薩修何等法,得此法門?」   答言:「佛子!菩薩修行十妙法故,得此法門。何等為十?所謂:菩薩修行佈施,令一切眾生海,皆悉歡喜;修行淨戒,成滿諸佛功德大海;修行忍辱,了知一切諸法真性;修行精進,於薩婆若堅固不退;修行禪定,除滅一切眾生煩惱;修行智慧,分別了知一切法海;修行方便教化,成熟一切眾生海;修行大願,於一切佛剎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修行諸力,於唸唸中,現一切剎,成等正覺;修行無盡智,了三世法,無所障礙。佛子!是為十妙法;菩薩摩訶薩修行此法、起此法門、得此法門、淨此法門、成此法門,長養增廣,不可沮壞。」   善財白言:「天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久如耶?」   答言:「佛子!乃往古世,過二佛剎微塵等劫,有劫名普照幢;於此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東,過十世界海,有一世界海,名曰離垢眾寶莊嚴;彼世界海中,有世界性,名一切佛光明願音;彼世界性中,有一世界,名離垢光。金色莊嚴,一切寶雲而莊嚴之,眾寶為地,堅固不動,形如一切香妙德王,莊嚴樓閣皆悉清淨,諸天宮殿充滿其中。彼有王都,名曰普滿妙德藏王,彼有道場,名一切眾寶莊嚴藏月光明,其佛號不退法界妙音,於此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爾時,為菩提樹神,名功德燈無邊光幢,我見彼佛,成等正覺,顯現無量自在神力;我於爾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彼佛所,逮得三昧,名普照佛功德海。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法樹功德山;彼菩提樹神,命終之後,還生此處,為菩提樹夜天,名妙德慧功德光明,聞彼如來轉正法輪,復得無量歡喜,普照一切境界三昧。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一切法海妙音聲王;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成就一切法地。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寶光焰燈幢王;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分別一切普照雲。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功德須彌光王;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照諸佛海。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法雲妙音聲王;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一切法海燈。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智慧炬明淨燈王;時我為天女,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明淨燈,滅眾生苦。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法勇幢妙德;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三世佛普照藏。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法燈勇猛智慧師子;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明淨智,普照一切,無所障礙。彼道場上,次有如來出興於世,號智力山王;值彼如來,復得三昧,名普照三世眾生根行。   「佛子!彼普照幢劫離垢光金色莊嚴世界,如是次第,有十佛世界微塵等如來,出興於世。我於爾時,或為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羅伽王;或為人王、梵王、男子、女人、童男、童女皆悉值彼一切如來,恭敬供養;彼佛說法,悉聞受持。於彼佛剎二佛世界微塵等劫,修菩薩行,經佛剎微塵等受生,最後命終,生此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娑婆世界中,作道場夜神,值拘樓孫如來,得三昧眼,名離垢一切香王光明;次值拘那含牟尼如來,復得三昧,名隨順普照一切剎海;次值迦葉如來,復得三昧,名妙音聲海,分別一切眾生音海;今復值見盧捨那佛,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於唸唸中,顯現無量自在力海,復得菩薩無量歡喜莊嚴法門。得法門已,深入十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微塵等法界方便海。以此法界方便海,於一切佛剎微塵,一一微塵中,悉見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及彼諸佛,彼諸如來所說正法,悉聞受持。又見盧捨那佛,於唸唸中一切世界,坐於道場,成等正覺,出生無量自在神力,一一神力,滿法界海,我悉詣彼所說正法,悉聞受持。又復見彼一切諸佛,一一毛孔,出化身海,滿法界海,顯現種種自在神力,於一切佛剎海、一切世界性、一切世界、一切諸趣、一切眾生中,隨其所應,轉正法輪。我以精進聞持陀羅尼故,悉能受持,正念思惟,知味知義,明智慧藏,圓滿清淨,分別了知一切法海,觀察三世諸佛平等,出生一切方便法門;於一一方便,出生一切修多羅雲;一一修多羅雲,成就一切諸正法海;一一法海,攝取一切諸迴轉法;一一迴轉法,普出一切諸妙法雲;一一法雲,出生一切諸法波浪;一一波浪,逮得一切歡喜法海;一一歡喜法海,出生一切諸功德地;一一功德地,出生一切諸三昧海;一一三昧海,見一切佛海;一一佛所,得一切光明海;一一光明海,普照三世,得圓滿智地,普照十方,知無量佛過去行海,照一切佛無量本事海;難捨能施,持無量淨戒,行無量忍,長養清淨菩薩精進,清淨無量諸禪定海;了知如來般若波羅蜜海,普照如來無量方便海;了知如來長養功德智慧力波羅蜜,分別如來無量智波羅蜜海。普照如來過去無量菩薩諸地,無量佛地,神力自在;無量劫中,所修習起,淨無量佛過去菩薩地,修無量佛過去智地,照無量佛諸智慧地。知無量佛為菩薩時,相續善根,知無量佛為菩薩時,於一切劫海中,一切佛海,所修菩薩行;知無量佛為菩薩時,出生佛剎海,無量菩薩行充滿法界,種種方便門教化眾生。普照十方諸世界海,為諸眾生,現自在力;普照如來一切智地,轉淨法輪,悉聞受持一切法雲,顯現無量菩薩自在神力;普照諸佛相海、行海、力海,於唸唸中,知彼諸佛,從初發心,乃至無餘涅槃,遺法滅盡。善男子!汝所問我發心已來為幾時者,如上所說,乃至來生此剎,供養盧捨那佛,如此世界,供養拘樓孫佛,乃至盧捨那佛,供養賢劫未來諸佛,亦復如是;如供養賢劫諸佛,供養一切世界未來諸佛,亦復如是;而彼離垢光金色莊嚴世界,今猶現在。是故,善男子!汝當一心修此法門。」   爾時,寂靜音夜天欲重明此法門義,以偈頌曰: 「善財應諦聽,  我說此法門,  應生歡喜心,  勤修令究竟。  無量諸劫海,  修習菩薩行,  心淨如虛空,  入一切智城。  聞三世佛法,  一心樂專求,  於彼如來所,  修習諸功德。  我見過去佛,  恭敬悉供養,  聞佛說正法,  歡喜心無量。  亦已悉恭敬,  供養於父母,  一心樂專求,  究竟此法門。  老病貧窮等,  諸根不具者,  除滅彼苦惱,  悉令得安樂。  水火官賊難,  怨敵諸恐怖,  及海中諸難,  我皆救濟之。  眾生煩惱業,  種種受報苦,  摧破生死山,  救護諸群生。  一切諸惡道,  無量楚毒苦,  生老病死痛,  我當悉除滅。  我願無量劫,  安隱一切眾,  常見一切佛,  滅除生死苦。   「善男子!我唯成就此無量歡喜莊嚴法門;諸大菩薩,深入法海,分別一切劫,善知一切諸世界海成敗之事,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道場上,如來眾中,有一夜天,名曰妙德守護諸城;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善財讚歎寂靜音夜天,以偈頌曰: 「我受知識教,  來詣天神所,  見無量淨身,  安處天寶座。  虛妄取諸相,  染著一切法,  無智眾生等,  不能知境界。  清淨妙色身,  一切諸天眾,  無量劫諦觀,  其心無厭足。  遠離於五陰,  一切無所著,  超出世疑惑,  顯現自在力。  不染內外法,  無礙心不動,  明淨智慧眼,  見佛自在力。  身為正法藏,  心是無礙智,  成佛智慧光,  普照諸群生。  分別說心業,  莊飾諸世間,  知心業自性,  現身等眾生。  知世悉如夢,  了佛如電光,  一切法如響,  令眾無所著。  唸唸悉除滅,  三世眾生惑,  不取三世相,  而能演說法。  一切佛剎海,  一切諸佛海,  無量眾生海,  無著修法門。」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夜天足,遶無數匝,敬心辭退。◎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智慧分別隨順正趣修廣身證無量歡喜莊嚴法門,往詣妙德守護諸城夜天所。見彼夜天處普照一切宮殿寶師子座,不可說諸天眷屬圍遶,隨方面身、一切眾生色身,普現一切眾生前身、一切眾生無所著身、一切眾生身身、一切眾生無上身、隨順教化一切眾生身;遊十方身、至一切十方身、究竟佛身、究竟教化一切眾生身。善財見此身已,歡喜無量,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天神!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道,饒益眾生;以無上攝法,攝取眾生,順如來業,親近法王。」   時,彼夜天告善財言:「善哉!善哉!佛子!為救護一切眾生故,問菩薩行;為嚴淨一切佛剎、供養一切佛、住一切劫、救護一切眾生、守護一切如來種姓、究竟十方一切法界海平等之心,充滿一切;悉聞受持一切諸佛所轉法輪,隨其所應,雨甘露法故,問菩薩行。善男子!我已成就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是故,佛子!我為勝大法師,無所罣礙;於一切法,心無所著、分別如來一切法藏,安住如來大慈大悲。建立眾生,於菩提心,得一切利,不捨菩提心,長養一切善根。為一切眾生,調御大師,安立眾生一切智道故。於一切世界,為明淨日,照一切眾生無量善根故。等心觀察一切眾生,不捨一切眾生,出生長養一切善根,甚深智慧,觀淨爾焰,斷一切不善業,行諸善業,救護眾生,顯現一切諸佛世界,修行嚴淨諸本事業,立一切眾生清淨善根,令值一切諸善知識,無能壞者,立一切眾生佛正教故。佛子!我常以法施為首,出生長養諸白淨法,一切智心,堅固不動,如金剛藏,不可沮壞;心常依止佛力、魔力、善知識力,心壞一切諸結業山,心能專求一切智,因滿白淨法無礙法門一切種智。佛子!我以如是智慧光明,淨諸眾生無量善法,饒益一切。復次,佛子!我以十行觀察法界,隨順法界,攝取法界。何等為十?所謂:知法界無量,智慧無量故;知法界無量無邊,悉見一切諸如來故;知佛法界無量無邊,詣一切剎,恭敬供養一切佛故;知法界無分齊,於一切世界海,行菩薩行故;知法界不可壞,究竟如來不可沮壞圓滿智故;知法界一如來妙音,一切眾生無不聞故;知法界自然清淨,教化一切眾生,滿佛願故;知法界遍至眾生,深入普賢菩薩行故;知法界一切莊嚴普賢菩薩行,自在莊嚴故;知法界不可滅一切智善根,充滿法界,令諸眾生悉清淨故。佛子!我以此十行,觀察法界,增長善根,知佛奇特境界,不可思議。佛子!我如是正念思惟,以一萬陀羅尼,為眾生說法;所謂:攝取一切諸法圓滿陀羅尼,持一切法圓滿陀羅尼,一切法雲雷震圓滿陀羅尼,諸佛起住圓滿陀羅尼,轉一切佛名號輪圓滿陀羅尼,分別演說三世諸佛大願海圓滿陀羅尼,攝一切乘海圓滿陀羅尼,照一切眾生業海燈藏圓滿陀羅尼,一切法現前旋流勇猛圓滿陀羅尼,一切智勇猛圓滿陀羅尼;以如是等萬陀羅尼,為一切眾生分別說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一   「◎復次,佛子!我或為眾生說聞慧法、或為眾生說思慧法、或為眾生說修慧法、或說一有、或說一切有海、或說一佛海、或說一切佛名號海、或說一世界、或說一切世界海、或說授一記、或說授一切記海、或說一佛眷屬海、或說一切佛眷屬海、或說一佛法輪、或說一切佛法輪海、或說一修多羅、或說一切佛修多羅海、或說一會、或說一切會海、或說一薩婆若心、或說一切菩提心海、或說一乘、或說一切乘海。佛子!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為諸眾生,敷演不可說不可說法。   「佛子!我深入此無壞法界,皆悉究竟如來正法,以無上法施,攝取眾生,盡未來劫,修習普賢菩薩所行。佛子!我已成就此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於唸唸中,悉能長養一切法門,充滿法界。」   爾時,善財白夜天言:「妙哉!天神!如此法門,最為甚深,得此法門,其已久如?」   答言:「佛子!乃往古世,過轉世界微塵等劫,有劫名離垢光明,時有世界,名法界妙德雲,有四天下微塵等香須彌山莊嚴。於蓮華中,出一切佛妙願音聲,一切眾生淨業所起,眾寶合成,形如蓮華,清淨無垢,有須彌山微塵等眾妙寶樹,周匝圍遶,有須彌山微塵等眾妙寶香,以為莊嚴;有須彌山微塵等諸四天下莊嚴世界,一一四天下,各有不可說不可說城。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莊嚴幢;彼四天下,有王都城,名普寶華光;於彼城外,有道場名法王宮殿光明;其道場上,有須彌山微塵等佛,出興於世;其最初佛,號法海雷音光明王。   「時,有轉輪王名離垢光明,於彼佛所,守護正法,聞持正法修多羅海。佛滅度後,出家學道。正法欲滅,於大劫中,有惡劫起,煩惱熾盛,眾生恚怒,忿毒交諍,諸比丘眾,背功德利,心樂放逸,常好王論、賊論、女論、國論、海論、世間之論,樂如是等種種諸論。   「時,王比丘作如是念:『如來無量阿僧祇劫,修集妙法,雲何此諸比丘而共毀滅?』彼王比丘即昇虛空,放大光明雲,無量種色,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除滅一切眾生煩惱,立無量眾生無上菩提,復令正法,於六萬五千歲而得興盛。   「時,有比丘尼名法輪化光,是彼轉輪王女,十萬比丘尼以為眷屬。見父王比丘光明神變,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一切佛燈明三昧,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得已,身心柔軟,法海雷音光明王佛神力自在,一切功德,悉現在前。   「佛子!時,轉輪王隨彼如來,轉正法輪,興隆法者,豈異人乎?今普賢菩薩摩訶薩是也;法輪化光比丘尼者,我身是也。我於爾時,守護佛法,建立十萬比丘尼眾,得不退轉地;又令攝取一切如來法門三昧,法輪光明三昧,又復建立入一切法海,方便般若波羅蜜。佛子!次有如來出興於世,名離垢法山,我得值遇;次有如來,名法圓滿光明周羅;次有如來,名法日妙德雲;次有如來,名法海分別妙音聲王;次有如來,名法日圓滿燈;次有如來,名法化幢雲;次有如來,名法焰山幢王;次有如來,名甚深法妙德月;次有如來,名法智普光明藏;次有如來,名普智境界覺悟眾生;次有如來,名妙德山王;次有如來,名普門普賢須彌山;次有如來,名一切法精進幢;次有如來,名寶華妙德雲;次有如來,名寂靜甚深光明周羅;次有如來,名法焰大慈光明月;次有如來,名光焰妙德海;次有如來,名智慧日普照一切;次有如來,名圓滿普智;次有如來,名無上智覺明王;次有如來,名功德焰華燈;次有如來,名智慧師子幢王;次有如來,名普日光明王;次有如來,名須彌相莊嚴;次有如來,名勇猛日普光明;次有如來,名法網覺妙德月;次有如來,名法蓮華敷善德妙音;次有如來,名相日普光明;次有如來,名普光妙德正法音聲;次有如來,名無畏妙德那羅延師子;次有如來,名普智健幢;次有如來,名敷法蓮華身;次有如來,名功德華妙法海;次有如來,名道場覺妙德月;次有如來,名法炬妙德月;次有如來,名普照光明周羅;次有如來,名法幢燈;次有如來,名妙德海幢雲;次有如來,名名稱山妙德雲;次有如來,名栴檀妙德月;次有如來,名明淨普妙德華;次有如來,名普照眾生光明王;次有如來,名缽頭摩華妙功德藏;次有如來,名香焰光明王;次有如來,名缽頭摩因;次有如來,名明淨相山;次有如來,名普稱功德幢;次有如來,名普門光明須彌山;次有如來,名妙德法城光明,次有如來,名明淨功德山;次有如來,名勝相妙德;次有如來,名法力勇猛幢;次有如來,名法輪光明妙音;次有如來,名功德光焰樓閣智光;次有如來,名無上妙法輪月;次有如來,名明淨法缽頭摩覺幢;次有如來,名寶缽頭摩光藏;次有如來,名寶屍棄雲燈;次有如來,名智覺華;次有如來,名種種焰妙德須彌山藏;次有如來,名圓滿焰妙德王;次有如來,名功德雲莊嚴光明;次有如來,名法山雲幢;次有如來,名普明淨功德山;次有如來,名法日雲燈王;次有如來,名法雲名聲自在王;次有如來,名法圓滿雲;次有如來,名善覺明淨智幢;次有如來,名法圓滿善覺妙德月;次有如來,名金色山賢;次有如來,名明淨賢妙德須彌山;次有如來,名普智慧雲妙聲;次有如來,名法力妙德樓閣;次有如來,名香焰妙德王;次有如來,名金色摩尼山妙聲;次有如來,名白毫藏一切法圓滿光明;次有如來,名明淨法輪;次有如來,名無上清淨屍羅山;次有如來,名普精進炬光照雲;次有如來,名廣三昧海天冠光明;次有如來,名寶焰妙德王;次有如來,名法炬寶帳妙聲;次有如來,名法雲空光明師子;次有如來,名相好莊嚴幢月;次有如來,名光明焰山電雲;次有如來,名無礙虛空法光;次有如來,名樂智華敷;次有如來,名世間主光明妙聲;次有如來,名法三昧光明妙音;次有如來,名法音真寶藏;次有如來,名法光明焰妙聲海;次有如來,名普照三世相幢;次有如來,名法圓滿山光明;次有如來,名法界師子光明;次有如來,名法界師子焰;次有如來,名明淨妙德須彌山;次有如來,名一切三昧海師子;次有如來,名普智光明燈。佛子!於離垢光明劫中,如是等須彌山微塵等如來,出興於世,其最後佛,名法界城明淨智燈。彼諸如來,我悉恭敬供養,聞法受持,出家學道,守護佛法;於彼諸佛所,種種方便,入此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以種種方便,化眾生海。復次,佛子!復有佛剎微塵等劫中,諸佛出世,我亦皆悉恭敬供養。是故,佛子!一切眾生長寢生死,唯我獨覺,復能覺悟一切眾生,守護心城,離三界城,入一切智無上法城。善男子!我唯成就此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除滅眾生兩舌口過,令淨實語。諸大菩薩,決了眾生諸語言道,於一念中,覺悟一切眾生之心,深入眾生語言音海,善知眾生施設語法,分別了知一切法海,深入攝取一切諸法陀羅尼海;善巧方便,為眾生出一切法雲,究竟度脫一切眾生,攝取眾生,立無上業,隨順淨智,分別業藏,能師子吼,法施一切,得諸法地,圓滿陀羅尼。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佛眾中,有一夜天,名開敷樹華。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一切智,安立眾生於薩婆若。」   爾時,妙德守護諸城夜天欲重明此法門義,以偈頌曰: 「佛子深法門,  虛空如如性,  分別三世佛,  無量諸法界。  出生無量門,  不思議諸法,  長養無礙智,  了達三世法。  過轉剎塵劫,  劫名離垢光,  世界妙德雲,  城名寶華光。  彼劫次第有,  須彌塵等佛,  初佛號法海,  雷音光明王。  後佛法界城,  明淨智慧燈,  我皆悉供養,  聞法大歡喜。  見法海雷音,  光明王如來,  眾妙相莊嚴,  猶如須彌山。  見佛即發心,  專求一切智,  心大如虛空,  其性同如如。  充滿於三世,  諸佛菩薩眾,  大悲心普覆,  一切剎眾生。  清淨妙法身,  充滿諸佛剎,  隨其所應化,  悉為顯現身。  我初發心時,  震動一切剎,  教化諸群生,  悉令大歡喜。  次值第二佛,  聞法而供養,  即時得睹見,  十剎海塵佛。  如是次第值,  須彌塵等佛,  恭敬供養彼,  一切諸如來。  聞法悉受持,  逮得此法門,  廣度一切眾,  究竟到彼岸。  轉剎塵等劫,  諸佛興出世,  我亦悉詣彼,  恭敬而供養,  聞法悉受持,  清淨此法門。」   爾時,善財得此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入菩薩無量無邊諸三昧海,出生無量無邊陀羅尼海,得菩薩神通諸明光耀,入諸辯海,長養一切甚深法海;欲讚歎彼妙德守護諸城夜天,以偈頌曰: 「智慧海成滿,  永度生死海,  長壽智慧藏,  普照於十方。  了達內外法,  皆悉如虛空,  無礙清淨慧,  究竟於三世。  唸唸能分別,  無量無有邊,  一切諸境界,  而心無所著。  無量大悲心,  度脫眾生海,  明淨智慧眼,  了眾生無性。  深入佛法海,  窮盡其原底,  種種巧方便,  化度諸群生。  普於一切法,  了達其真性,  修習薩婆若,  令眾悉清淨。  天是調御師,  究盡一切智,  充滿諸法界,  說法化眾生。  順盧捨那願,  無礙度眾生,  安住至處道,  普見十方佛。  天心甚深妙,  除滅煩惱熱,  清淨如虛空,  離垢無染著。  攝取於三世,  佛剎諸如來,  一切菩薩眾,  一切群生類。  一念分別知,  剎那及羅婆,  晝夜月半月,  乃至無量劫,  十方諸群生,  有色及無色,  有想無想等,  知死此生彼。  除滅一切眾,  虛妄顛倒想,  善知語言法,  顯現菩提道。  出盧捨那願,  一切佛法海,  無礙法身心,  隨應現眾生。」   時,善財童子以偈讚歎彼夜天已,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敬心辭退。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增廣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往詣開敷樹華夜天所;見彼夜天在眾寶香樹樓閣之內,處寶樹芽師子法座,百萬諸天眷屬圍遶。   爾時,善財頭面敬禮彼夜天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天神!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趣薩婆若?唯願天神為我解說。」   答言:「善男子!我於日沒優缽羅缽曇摩華,皆悉還合;若諸人眾,遊園觀者,廢捨縱逸,歸其家時,為放光明;在險徑者,照示平路,令彼專求一切智道;若於山巖、深水、曠野,在如是等種種難處,悉放光照,令免眾苦,得安隱樂。又,善男子!若諸眾生,放逸五欲,為其顯現老病死苦,悉令睹見捨離放逸,修習善根;為慳貪者,讚歎佈施;若犯戒者,安立淨戒;為瞋恚者,讚歎大慈,安立忍辱;若懈怠者,教令修行菩薩精進;若亂心者,教令修習諸禪三昧;若愚癡者,令其深入般若波羅蜜;樂小法者,教以大乘;著三界者,令住菩薩圓滿無著諸波羅蜜;若諸眾生,功德羸弱,為眾結業之所逼迫,令住菩薩力波羅蜜;順無智者,令住菩薩智波羅蜜,捨離癡闇。善男子!我已成就無量歡喜知足光明法門。」   善財白言:「天神!此法門者,境界雲何?」   答言:「善男子!如來方便光明,攝取眾生。佛子!若有眾生,受快樂者,悉蒙佛力諸光明力,隨如來教,佛威神力;隨順佛道,聞佛正法,入佛善根;如來圓滿,明淨智日,如來性淨業力,普照一切,悉蒙如是功德力故,普令眾生,受諸快樂。佛子!我入此法門時,正念思惟,深入盧捨那如來、應供、等正覺過去所行菩薩行海。善男子!我知菩薩本發菩薩地心時,見諸眾生,著我、我所,無明覆蔽,入諸邪見,隨順貪愛,欲恚所縛,心亂顛倒,慳嫉所纏,貧窮逼切,於生死中,受眾苦惱,不值諸佛。見如是已,發大悲心,攝取眾生,除諸苦患,普饒益之,令得一切無染著心;於諸施物,不求果報,分別了知一切因緣,諸法實相;具足成就大慈大悲,圓滿法蓋,普覆眾生。以知足法,養智慧象,摧散一切諸煩惱山,安樂眾生,隨所應化,雨甘露法;以聖法利,等施眾生,得十力果無上快樂,成就菩薩通力自在,充滿法界。悉現一切諸眾生前,雨一切物,悉令歡喜,充足其意,救護眾生,滅生死苦,不求恩報,嚴淨一切眾生心寶,悉同一切諸佛善根,增長薩婆若,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以無上淨法,淨諸佛剎。於唸唸中,滿一切法界;以明淨智,分別三世,充滿虛空;於一切時,轉淨法輪,教化眾生,令諸眾生,生一切智,清淨諸持,覺悟一切諸佛菩提,分別一切未來諸劫;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有二;悉能遍遊一切世界,其身容受一切剎海,悉皆攝取一切世界。分別解說一切世界,種種形色、種種莊嚴、種種依住;或不淨淨、或淨不淨,或純清淨、或純垢穢,或廣、或狹,或大、或小,或覆、或仰;如是等諸世界海中,生菩薩行,證菩薩行。於唸唸中,出生菩薩諸自在行,於唸唸中,為眾生現三世諸佛清淨法身。佛子!盧捨那佛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見諸群生無智功德,愚癡所覆,著我、我所;無明曀障,不正思惟;入諸邪見,不識因果;順煩惱業,不修聖道;得無作法,常於生死險道流轉,受種種苦。發起大悲,令諸眾生出生菩薩無量諸行,修習一切諸波羅蜜;安立堅固勝妙善根,除滅眾苦,長功德藏;了知因果,不違業報,知法真實;悉分別知眾生欲樂及一切剎,守護、受持一切佛法,令不斷絕,滅不善法,滿薩婆若。佛子!以如是等無量法施,攝取眾生,令一向求薩婆若法,修行菩薩諸波羅蜜;具賢聖利,長薩婆若,滿善根海,顯現如來無量自在;以如是等種種方便,攝取眾生,顯現如來無量功德,安立眾生於菩薩諸攝智慧。」   善財白言:「天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已久如?」   答言:「佛子!此事難知、難信、難入、難說、難得;一切諸天、聲聞、緣覺所不能知,除佛神力。依善知識,成滿善根,淨正直心,遠離諂曲,滅諸染污;逮得普照智慧光明,哀愍眾生,降伏諸魔,拔煩惱樹,必欲成就一切種智,除滅生死憂悲惱海,得如來樂,入佛功德精進之海,安住佛地,滿足如來一切智力,究竟十力。如此人者,乃能信解,能知、能入、能說、能得。何以故?此佛境界,一切眾生及諸菩薩所不能知,我當承佛神力,為調伏眾生,直心清淨,廣修善根,得甚深心,樂聞此法,為如此等,隨其所應,分別解說。」   爾時,夜天欲重明此義,觀察三世諸佛境界,以偈頌曰: 「佛子此法門,  甚深佛境界,  不思剎塵劫,  說之無窮盡。  貪慾瞋恚癡,  高慢眾生等,  皆悉不能知,  最勝寂靜法。  慳嫉心諂曲,  煩惱業覆者,  一切不能知,  甚深佛境界。  著諸陰入界,  及起吾我見,  心想見顛倒,  不知佛境法。  清淨離虛妄,  如來深境界,  依住生死者,  皆悉不能知。  出生如來家,  諸佛常守護,  奉持佛法藏,  慧眼之境界。  親近善知識,  滿足白淨法,  究竟諸佛力,  聞此法歡喜。  心淨離虛妄,  猶如虛空性,  慧燈除癡闇,  是彼之境界。  以大慈悲心,  普覆諸眾生,  等心觀一切,  是彼之境界。  其心大歡喜,  等觀眾生類,  捨離於一切,  離垢之境界。  淨心離諸惡,  乃至畏微罪,  隨順諸佛法,  離垢之境界。  安住忍辱法,  其心不可動,  如實不違業,  無盡心境界。  勇猛勤精進,  安住不退心,  究竟薩婆若,  調伏之境界。  入於寂定心,  除滅煩惱熱,  深入智慧海,  寂靜起境界。  了達群生類,  諸法真實相,  深法之境界,  是慧燈法門。  覺悟眾生性,  不著諸有海,  普照一切心,  是導師法門。  悉從三世佛,  清淨願性生,  普於一切剎,  窮盡未來劫,  修習菩薩行,  是普賢法門。  入諸方便海,  遍觀諸剎海,  無礙深智慧,  悉知剎成敗。  一一塵中見,  諸佛坐道場,  成佛化眾生,  無礙眼法門。  善財至我所,  親近善知識,  聞此甚深法,  精進勤修習。  此盧捨那境,  甚深難思議,  我承佛神力,  為汝分別說。◎   「◎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等劫,有一世界海,名明淨山;彼有如來,出興於世,號智慧法界山;諸方寂靜,普照王如來、應供、等正覺。彼佛為菩薩時,淨彼世界海;彼世界海中,有佛剎微塵等世界性;彼一一世界性中,有世界微塵等佛,出興於世;一一如來,說世界微塵等修多羅;一一修多羅中,授佛剎微塵等諸菩薩記,顯現如來種種神力,無量方便;種種諸乘,教化眾生。佛子!彼世界海中,有一世界性,名普門莊嚴;彼世界性中,有一世界,名曰一切寶色妙德,普照一切寶華海,以為莊嚴;眾寶為體,狀若天城,清淨嚴飾,普照一切諸佛道場,顯現諸佛變化光明。彼世界中,有須彌山微塵等四天下;彼四天下中,有一四天下,名寶山幢;彼四天下,有閻浮提,縱廣十萬由旬;彼閻浮提內,有十萬大城;彼諸城中,有一王都,名堅固寶莊嚴雲燈,有一萬城,周匝圍遶,人壽萬歲。時,有大王名一切法師子吼圓蓋妙音,有五百大臣,六萬采女,七百王子,端正勇健。爾時,彼王威德普被一閻浮提,無有怨敵。彼大劫中,有惡劫起,五濁熾然。爾時,人民行十惡業,遠離十善,死入惡道,壽命短促,形色鄙陋,貧窮下賤,多苦少樂,更相諍訟,互相謗毀,離他眷屬,深入邪見;以諸貪著行非法故,風雨不時,卉木叢林,百穀苗稼,皆悉枯槁。彼時,人民飢饉病□□□騩□□□□言□祑□□□□□□鞳撬s□諑□□槎□楚澆鉔C□□□□饐□□□標磻□□□□樈騺□□□□楏□□祜□□樑祼□□□□□騉□□□□祏□□□□□q秎□□□糕□導□程毼□程毼□□□□□□G飯□□□□□褾□□□□切導□□覺□□□X{橀□□騶□□□□綠□□吝馱□殮□□□□□□□□□□覿□□驚□□□□秎□禘隆D說樗隸妶□□□□□□□導□褙□礹諑□□禎榴□□說楈駛□□□秜D磻餺□□□□□□□秎□隉慼潑a□□□□□□枯╮憫匊萻毆禲樊魽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毆禲j□姭駂□□黎□□□□□□□□□秜D□□□□□委玲□□□□□□褾□□□槂□□□□褾□導□糕□首痋毅牷慼慼慼潸D□□□粿□□□□囊□□□□槂□□□□□稀導□糕□駉□□祖□□□□駜D□□切□□□□□囊□兜□□槂□□□□□稀導□□誇□稚□□橋□□□駜D□□騫要□毼□□囊□兜□□槂□□□□□稀導□□露□褙□驚□□導□□駜D□□□□□□□□樔□□□槂□□□□箯栯堙鐖窗摯癒瘨E□□□駜D□□□□□毼□□槂□□□□禘鞢慼E□褙□□夾□楚慼潸D□□□覅□騫□□□□□□□□□□□椻□□□餖耔□□姪觀□□□□駜D□□□玲□□□□□□□□□椻□□□槔玲□兜□□□□諑□□駜D□□D率□□□□椻□□□□說槾□□□□礽□□□駜D□□送□祿□□□椻□□□祿飼□□□□婚□□□礸□褙□□□□□秎□□□吝膳□禂□楚慼慼慼慼慼模D□□驚□呂毼□□□□諑□□□茵檢□□□□□□鴃樂歐桯}襟j□□□□□□驖□□□□□□□檢□□□□□□□騏□□□j□□□□□埤□搳慼熱隉慼熟侚^楹□□□餞楹□□飾□楹□□□□益導□X踩鼩堙慼瞴毅□□□□諑□□s驦□□X灢V諑□□吟□□□X矷潛堙慼憐o□□□襾散□□□□□送□□稫襟j□□□□□□□□□饜□□□唌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j□□□□□□□□□□□飀□裀□□□□□□□稂□□□□□怴慼毅□飣禜□導□□□獢撕╮潸簸f□楜□□□□□□姪諑□□詛□□□|槂□□□□□樏□□碌姜齱慼慼撢b驛□□妻神□□□搾饜□毼□□□臨□□襯槶□□嬪楅椸□□□榼□□□籠□□□楨□□□□□飥□吝馱□紐□□□□□□□矩□騖□腆□□□□□□□□□□□神導□□槂□□□□榬□□□□|搾□□襌□□毼□□□□□□□零p楚|□□□□信襯楹□□□襯槶□□□□槶□□◆∪諢慼撕╮澆諢慼慼慼澆諢慼撬抖倎芊慼撓L奐□□□□榼□□□量s馭□□□□□□□□秎□奸□□兜□讀□□□□祤示□諑□□□襂□□□奻樺□□零p楚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撫氶潸簽謘潛堙撰q耔□□□□契□埤□s餞樓□□嬪楅椸□□樓□□□□聾馘銵晼慼慼毅磭醒侐D飾□槶□□□堅詈□□□□婟□□□□□□□   「爾時,閻浮提內無量阿僧祇眾生,悉來歸命,讚言大王:『王是智人,天下第一;功德須彌,功德明淨,猶如滿月;得菩薩心,等觀眾生,普施一切。』時,王見已,歡喜無量,於彼大眾,發大悲心、善知識心,隨所求者,悉令充足而攝取之。時,王即得無量快樂,釋提桓因乃至化自在天王,無量百億那由他劫,受諸快樂,所不能及;他化自在天王,不思議劫,受諸快樂,亦所不及;大梵天王,不可說劫,住梵住樂,亦所不及;乃至淨居天,無分齊劫,住寂靜樂,亦所不及。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仁慈至孝,遭世事難,違離父母,經歷年歲,後忽遇會;瞻奉親顏,欣慰踴悅,不能自勝。時彼大王,見來求者,心大歡喜,亦復如是;信心堅固,長養菩提。何以故?此菩薩專求一切智,饒益安樂一切眾生;成滿大願,遠不善法,修行諸善;救護眾生,開薩婆若門;攝一切智,滿眾生願;入一切佛諸功德海,壞一切煩惱魔業障山,隨順一切諸如來教;入深智流,不違正道,出諸法流,成滿大願;住大人法,滿足普門善根之藏;離一切惡,心無所染,了達諸法猶如虛空。復次,佛子!時,彼大王見諸眾生,發一子想、父母想、福田想、難報恩想、師想、佛想,大慈悲心悉普覆之;隨其所須,衣服、飲食、華香、末香、塗香、鬘蓋、幢幡,諸莊嚴具,床座、被褥、舍宅、宮殿、園觀、浴池、車乘、輦輿、象馬、眾寶、所住宮殿及其眷屬、內諸庫藏、城邑聚落;如是一切,悉施眾生,普令充足。時,彼會中有一童女,名寶光明;端正姝妙,顏容無倫,身如真金,目髮紺色,口演妙音,身出名香,眾寶莊嚴,常懷慚愧,正念無亂,威儀庠序,於諸師長,恭敬尊重。諸根寂定,念慧現前,所聞諸法,能持能解;宿世長養無量善根,諸妙善法,潤澤其身,近善知識,好樂大乘,心如虛空,自安安彼,常樂見佛,求薩婆若。與六十童女俱,去王不遠,一心恭敬,合掌而住,作如是念:『我得善利,見善知識,遇善知識。』於彼王所,起大師想、善知識想、慈悲人想。生此念時,歡喜無量,脫莊嚴具,置彼王前,發如是願:『今此大王,安隱無量無邊眾生,願我來世亦復如是;大王智慧、大王正道、大王所乘、大王相好、大王財寶,無能壞者,願我來世亦復如是。隨所生處,我亦隨生。』時,彼大王告此女言:『我今悉舍內外所珍,恣汝取之。』   「時,彼女人倍增歡喜,以偈頌曰: 「『大王未興世,  堅固莊嚴都,   一切不可樂,  猶如餓鬼處。   眾生相殘害,  竊盜縱婬佚,   兩舌不實語,  無義粗惡言。   貪利他財物,  瞋恚懷害心,   邪見不善行,  命終墮惡道。   如是眾生等,  愚癡所覆蔽,   種種行諸惡,  天旱不降澤。   以無時雨故,  百穀悉不生,   草木皆枯槁,  泉流亦乾竭。   大王未興世,  一切諸河池,   皆悉乾枯涸,  猶如大曠野。   大王初生時,  天興慶重雲,   降雨普流澤,  河池悉盈溢。   除滅一切惡,  遠離諸恐怖,   人民皆歡喜,  大王生世故。   往昔諸群生,  各各相殘害,   飲食人血肉,  今悉修慈心。   百穀昔不生,  卉木皆枯燥,   飢渴所逼迫,  種種受苦惱。   大王既興世,  粳米自然生,   樹出妙衣服,  王世所歸故。   昔日競微利,  強弱相陵奪,   今種種莊嚴,  如釋難陀園。   昔人貪慾重,  種種放逸行,   侵犯他妻色,  而共相危害。   今日諸人民,  眾寶妙莊嚴,   貞潔無邪婬,  猶如兜率天。   昔日諸眾生,  妄言非法語,   縱口無義言,  諂曲取人意。   今日群生類,  遠離諸惡語,   愛眼視眾生,  口發柔和音。   昔日諸眾生,  種種行邪見,   合掌恭敬禮,  牛羊犬豕類。   今聞王正法,  遠離諸邪見,   善知苦樂法,  悉從因緣起。   大王演妙音,  無不愛樂者,   梵釋等音聲,  皆悉不能及。   大王眾寶蓋,  懸處虛空中,   覆以諸寶網,  普出妙香熏。   金鈴自然出,  如來和雅音,   宣揚甚深法,  除滅眾煩惱。   次復廣演說,  十方諸佛剎,   一切諸劫中,  如來及眷屬。   又復次第說,  過去十方剎,   一切諸劫中,  如來及眷屬。   又出微妙音,  充滿於天下,   梵王諸群生,  悉聞業果報。   眾生聞音已,  自知諸業藏,   離惡修眾善,  專求無上道。   王父名淨光,  母曰蓮華光,   父於五濁世,  正法治天下。   五百蓮華池,  寶樹悉圍遶,   底布以金沙,  寶華悉敷茂。   於彼池岸上,  有諸妙法堂,   眾寶為欄楯,  種種寶莊嚴。   末世惡法起,  積年不降雨,   池流皆枯涸,  卉木悉焦然。   七日王當生,  先降靈瑞相,   諸人見歡喜,  救護出世間。   彼時於中夜,  大地六種動,   自然演妙光,  猶如明淨日。   浴池有五百,  功德水充滿,   一切諸寶樹,  如本悉榮茂。   河流諸泉原,  一切皆盈滿,   靈澤普津液,  霑洽閻浮提。   樹木諸叢林,  雜卉眾藥草,   百穀苗稼等,  生長普滋茂。   巖崿諸高山,  幽邃深險谷,   普及一切地,  自然悉平正。   山陵諸卉木,  沙礫雜穢等,   悉於一念中,  變成眾寶玉。   人見此奇特,  歡喜而發言,   快哉大善利,  我得清涼池。   時彼淨光王,  與內眷屬俱,   一切大臣等,  歡喜遊園觀。   五百浴池中,  有池名歡喜,   池上妙法堂,  王眷屬遊止。   時王語夫人,  我願悉成滿,   國土還豐樂,  人民普安隱。   時彼浴池中,  千葉寶華生,   普放清淨光,  明耀須彌頂。   明淨金剛莖,  眾寶為華葉,   閻浮檀金臺,  諸妙香為鬚。   於彼蓮華中,  出生一童子,   相好莊嚴身,  諸天悉敬禮。   王見大歡喜,  入池撫掬之,   安置後膝上,  汝子應欣慶。   寶藏普湧出,  寶樹生妙衣,   天樂奏妙聲,  充滿虛空中。   時彼諸人民,  合掌恭敬禮,   歡喜如是言,  此是世歸依。   身放大光明,  普照於一切,   若有遇斯光,  諸漏悉除滅。   一切惡鬼神,  毒害眾生類,   悉捨不善心,  自然生慈愍。   惡名失善利,  疾病鬼所持,   如是眾苦滅,  一切皆歡喜。   天下諸群生,  相視如父母,   離惡修慈心,  專求一切智。   遠離諸惡趣,  廣開天人路,   顯現無上道,  度脫諸群生。   我等得善利,  遇斯大施主,   眾生失正路,  導師今出世。』   「爾時,寶光明童女偈讚王已,頭面禮足,遶無數匝,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王讚女言:『善哉!善哉!乃能信知他人功德,是為希有;若有愚癡,不知報恩,無有智慧,濁心邪見;具如是等非法眾生,不知不信,諸佛菩薩清淨功德,一切智境。汝今專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攝取安隱,饒益眾生。』王讚女已,以無價衣,手自授與,而告之曰:『汝自著之。』時,彼女人以膝著地,敬禮合掌,頂受而著。時,王復與六十女衣,彼著衣已,與眷屬俱,遶畢辭退。諸女衣中,普出一切星宿光明,眾人見已,鹹歎之曰:『此諸女等,皆悉端正,如淨夜天,星宿莊嚴。』善男子!爾時,一切法師子吼圓蓋妙音王者,豈異人乎?今盧捨那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也;淨光王者,今淨飯王是也;蓮華光夫人者,摩耶夫人是也;時國人者,今大眾是也。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或住初地,乃至十地;大願成就,住諸法門,修方便道,求一切智,住諸解脫。」   爾時,開敷樹華夜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有清淨眼,  悉見世界海,  生死五趣中,  眾生常流轉。  見諸佛菩薩,  往詣菩提樹,  得道轉法輪,  化度諸群生。  我以淨天耳,  境界一切音,  諸佛所說法,  悉聞歡喜持。  我有無二智,  一切無等等,  能於一念中,  了眾生心海。  我得宿命智,  念一切劫海,  自身及他人,  分別悉了達。  我於一念知,  諸剎海塵劫,  諸佛及菩薩,  五道眾生類。  彼佛初發願,  專求佛菩提,  究竟悉滿足,  無量菩薩行。  覺了等正覺,  種種巧方便,  轉淨妙法輪,  顯現諸乘海。  為眾演說法,  度脫於一切,  乃至遺法住,  我悉一念知。  我於無量劫,  修習此法門,  真佛子應速,  究竟此法門。   「佛子!我唯知此菩薩無量歡喜知足光明法門;諸大菩薩,於一切佛所,修行一切諸佛行海;求一切智,清淨滿足一切大願;於一菩薩地,修行一切菩薩地海;於一菩薩行,攝取一切菩薩行海;於一法門,自在修攝一切法門。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佛子!於此道場,有一夜天,名願勇光明守護眾生。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成就眾生無上菩提,淨諸佛剎;值一切佛,修習一切如來正法。」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夜天足,遶畢辭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二   ◎爾時,善財童子往詣願勇光明守護眾生夜天所,見彼夜天在大眾中,處於普照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摩尼王網羅覆其身,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日月星宿光明以為其身,一切眾生形類色像,悉於中現;又現一切諸色海身,諸威儀身,諸方面身,應現一切眾生前身,遊行十方自在力身,於一切時現眾生前不失時身,詣諸佛所敬禮之身,長養一切諸善根身,受持一切佛正法雲不忘失身,滿足一切菩薩願身,普照一切諸世界身,除滅癡闇普照一切明淨燈身,知法如幻離垢深慧了諸法身,覺悟一切普現意身,離熾然身,不可壞身,無所依住佛行持身,無有染污清淨法身。善財見已,五體投地,起佛世界微塵等念,念彼天身;良久乃起,恭敬合掌,一心諦觀,於善知識得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得自己心,勇猛精進求薩婆若,能受持故;得具一切智法心,隨順一切正教道故;得自受生心,安住無上正法門故;得同行心,共普賢菩薩諸行願故;得具一切功德藏心,長養一切白淨法故;得勇猛心,長養諸佛大精進故;得具一切諸善根心,成滿一切諸大願故;得辨一切大利益心,具足菩薩自在力故。是為於善知識得十種心。   爾時,善財一心觀察彼夜天已,得世界微塵等菩薩共法;所謂:正念共法,念十方三世一切佛故;大慧共法,分別了知一切法海故;諸趣共法,一切佛法輪不可壞故;覺悟共法,智如虛空,普照三世一切方便海故;諸根共法,以明淨慧,普照眾生一切根海故;淨心共法,修菩薩道,得一切智無礙功德莊嚴故;境界共法,明淨智慧照佛境故;隨順方便共法,究竟一切智方便海,普照一切故;知義共法,知一切法真實性故;法無畏共法,壞散一切諸怨敵故;清淨色身共法,隨其所應現淨身故;諸力共法,於薩婆若不退轉故;無畏共法,淨正直心如虛空故;精進共法,於一切劫,行菩薩行不退轉故;辯才共法,明淨智慧,深入諸法,照一切故;無比共法,一切眾生無能勝故;語言共法,於大眾中,說淨妙法無所畏故;妙聲共法,能師子吼,出微妙聲,滿一切法海故;淨音共法,一切眾生悉樂聞故;淨德共法,令一切眾生悉清淨故;智地共法,於一切佛受法輪故;梵行共法,安住一切佛境界故;大慈共法,於唸唸中,普覆一切眾生海故;大悲共法,雨甘露法,救一切眾生故;身業共法,於一切眾生隨所作故;口業共法,分別一切語言法故;意業共法,立一切眾生薩婆若心故;莊嚴共法,嚴淨一切諸佛剎故;詣一切佛共法,見一切佛出興世故;勸請共法,請諸如來轉法輪故;供養共法,供養一切諸如來故;教化共法,度脫一切諸眾生故;光明共法,照一切法故;三昧共法,於一切眾生心海得不動故;充滿共法,諸菩薩等自在神力滿諸佛剎故;菩薩法門共法,出生菩薩自在力故;眷屬共法,樂與菩薩共同止故;深入共法,分別一切諸世界故;了心共法,廣淨佛剎故;隨順共法,入一切佛世界海故;充滿方便共法,分別了知一切世界故;無上共法,普現一切諸佛剎故;不退共法,遊行十方無障礙故;除滅一切愚癡共法,得一切佛圓滿智故;不生共法,與一切佛為眷屬故;滿一切佛剎網共法,恭敬供養一切佛故;決定智共法,分別了知諸法海故;如說修行共法,順入一切諸法門故;專求共法,欲求一切諸淨法故;清淨共法,諸佛功德莊嚴身、口、意故;淨意共法,於一切法智滿淨故;勇猛共法,究竟一切事滿善根故;淨行共法,滿足一切菩薩行故;無礙共法,分別了知諸法相故;方便共法,具足自在智法門故;淨入共法,隨其所應現境界故;菩薩門共法,修行一切諸佛法故;護持共法,一切諸佛所護持故;離生共法,次第逮得菩薩地故;安住共法,安住一切菩薩住故;演說共法,了知諸佛授記法故;禪定共法,於一念中,悉入一切諸三昧故;三昧起共法,一切佛事種種相故;淨念共法,知一切念故;菩薩行共法,盡未來劫,行菩薩行不斷絕故;淨信共法,歡喜增長佛智慧故;長養共法,除滅一切諸障礙故;不退智共法,與一切佛智慧等故;受生共法,隨時應化一切眾生故;住共法,住一切智故;境界共法,法界境界故;無著共法,心不染著一切有故;善知法相共法,等心觀察一切法故;容受共法,於己身內,受持一切諸佛法故;通明共法,分別了知一切世間故;神力共法,以少方便,遊行一切佛剎海故;陀羅尼共法,普照一切陀羅尼海故;持一切佛法輪共法,悉能受持一切修多羅法故;深入共法,解一切法如虛空故;淨光共法,普照一切諸世界故;明淨共法,隨其所應現眾生故;震動共法,動諸佛剎,為諸眾生現自在故;不虛共法,見聞念者,悉不虛故;聖道共法,滿一切願十力智故。得如是等佛剎微塵等菩薩共法。   爾時,善財入如是等菩薩共法,於善知識得無量無邊淨正直心,偏袒右肩,恭敬合掌,以偈讚歎彼夜天曰: 「我以無上心,  專求佛菩提,  今於善知識,  而起自己心。  遠離諸惡業,  成就清淨行,  由見善知識,  得無盡白法。  我見知識已,  功德莊嚴心,  盡未來剎劫,  修行菩薩道。  唯願善知識,  哀愍攝取我,  為我悉顯現,  正教真實法。  閉塞諸惡趣,  廣開天人路,  佛一切智道,  為我悉顯現。  念彼善知識,  一切功德藏,  我於唸唸得,  虛空功德海。  授我波羅蜜,  不思議功德,  長養諸善福,  智繒速冠頂。  我念善知識,  一切種智道,  依止善知識,  滿足白淨法。  具足眾善利,  功德普成滿,  究竟一切法,  成就薩婆若。  知識為大師,  安立無上法,  無量無數劫,  不能報其恩。」◎   ◎爾時,善財說偈讚已,白言:「天神向所顯現不思議法,此法門者名為何等?發道心來為幾時耶?久如當成無上菩提?」   答言:「善男子!此法門者名隨應化覺悟眾生長養善根。善男子!我入此法門,覺悟一切諸法平等,知一切法真實之相,遠離世間,無所染著,解一切色非一、非異,了色非色,而能顯現無量諸色;所謂:種種色、清淨色、莊嚴色、放一切莊嚴色、普現色、同一切眾生色、一切世間現前色、普照色、見無厭色、相好淨色、離惡色、現勇猛色、甚深色、一切世間無能盡色、歎無盡色、種種雲色、諸形像色、顯現無量自在力色、可愛樂色、一切善起色、隨應現前色、隨應度眾生色、普照無礙色、離垢色、不壞淨身色、不思議法方便光明色、非比非無比妙絕色、非明闇色、滅一切闇色、積集一切白淨法色、功德大海之所生色、過去修行恭敬生色、淨直心生如虛空色、勝廣大色、無斷無盡色、海光明色、一切世間無所依止不可壞色、充滿一切十方無礙色、唸唸色、海色、令一切眾生大歡喜色、攝取一切眾生堅固色、一切毛孔中如來功德師子吼色、淨一切眾生深心色、顯現一切法義色、圓滿光明無礙色、離垢虛空等色、不依垢無著色、普照離垢法界色、不可稱色、隨眼見色、照諸方色、隨時顯現應眾生色、寂靜色、滅一切煩惱色、一切眾生功德福田光明色、見不虛色、大智光色、無礙法身滿一切色、顯現威儀不虛色、積集大慈海色、具足功德須彌山色、普照一切趣色、淨大智色、正念一切世間色、一切寶光色、淨寶藏色、不壞淨眾生色、趣薩婆若色、悅眾生眼色、一切寶莊嚴勝光明色、不取不捨一切眾生色、無決定無究竟色、顯現自在諸持力色、一切自在神足色、佛種姓色、遠離眾惡滿法界色、悉詣一切諸佛大眾照一切色、成諸海色、善行依果色、隨化授色、一切世間見無厭色、種種光明普照色、顯現三世一切色、顯現一切海色、放一切光明海色、種種光色、過一切世間一切香光色、顯現圓滿諸日雲色、持圓滿淨月雲色、放須彌山妙華雲色、出種種鬘雲色、顯現一切缽曇摩華雲色、一切香像雲充滿法界色、散一切末香雲色、現一切佛淨願身色、一切音聲出師子吼法界海色、普賢菩薩清淨身色,於唸唸中現如是等色,充滿十方教化眾生。或見、或念、而得度脫;或現轉法輪;或現隨時應;或現親近;或現覺悟;或現自在神力;或現種種變化;或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變化,度脫眾生,滅不善法,安立善法,滿足大願,一切智勢力,菩薩法門勢力,具足成就大慈大悲。佛子!我住此法門,現無量色身,分別了達一切色海,放無量無邊法雲,普照一切諸佛世界,現無量無邊諸佛,現無量無邊自在神力,覺悟眾生長養善根,於唸唸中,令不可思議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子!如汝所問,得此法門為幾時者?我今承佛神力,為汝解說。佛子!菩薩圓滿智慧,離一切虛妄,本性清淨,一切種智,超出一切諸障礙山,隨所應化,皆悉普照。佛子!譬如日性,無有暗冥;但日沒已,天下則闇,出則大明;菩薩圓滿明淨智日亦復如是,離一切虛妄,普照一切,教化眾生。佛子!譬如淨日,出閻浮提,普照天下眾寶山樹,影現一切;大海、河、池、眾生之類,莫不對見,日亦不來入此池流,菩薩智日亦復如是,出三有海,於佛實法虛空中行,住於寂滅,應現一切趣趣生處,同眾生身而化度之,實不生死,無所染著,離一切虛妄,無脩短想。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離諸顛倒,了一切世,悉如夢幻,解真實法,無有眾生,圓滿大悲,皆悉對現一切眾生而教化之。佛子!譬如大船不依此岸,不樂彼岸,不著中流,於大海中,濟度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波羅蜜力船,於生死海,濟度眾生,不依此岸,不樂彼岸,而度眾生,於一切劫,修菩薩行,不起劫想,亦不見劫有脩短相。佛子!譬如虛空出過法界一切世界,有成、有敗,而彼虛空,本性清淨,無所染污,不可沮壞,遠離恐怖一切障礙,而能普持未來諸劫一切佛剎;菩薩摩訶薩心亦復如是,以虛空等圓滿智慧,莊嚴其心,發起一切大願風輪,持一切眾生,令滅惡道生諸善趣,心無憂喜,安立眾生一切智道,除滅煩惱生死過患。佛子!譬如化人,無有實形,生、老、病、死、飢渴等苦,菩薩出生如化智慧,不可沮壞,妙色法身亦復如是,於一切劫諸生死中,化度眾生,而無所著,亦無恐怖、無貪、無恚,除滅一切熾然煩惱,心不貪樂一切趣生。   「佛子!菩薩智慧雖復如是甚深難測,我當承佛神力,為汝解說,令未來世諸菩薩等滿足大願,成就諸力。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等劫,復過是數有劫名善光,彼有世界名曰寶光。於彼劫中,有萬如來出興於世,最初如來號法輪音聲虛空燈,彼閻浮提中,有寶莊嚴王都,彼有大林名善光明。於此林中有一道場名曰善華;彼道場上,有寶蓮花師子之座,時,彼如來於此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人民壽十千歲,殺盜、婬佚、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行如是等十不善道;時,彼如來於百歲中,坐於道場,為諸菩薩及諸天王並閻浮提宿植德者,而為說法,其餘眾生,待善根熟。爾時,國王名曰勝光,時,彼人民行十不善,貪著五欲,作種種惡,遠離善法,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有無量眾生犯王治法,囚執囹圄,受諸楚毒。   「爾時,彼王有一太子名曰善伏,端正殊特,成就妙色,具二十八大人之相,處在中宮,采女圍遶,聞彼獄人楚毒音聲,聞已憂惱,起大悲心。入彼獄中,見諸罪人,裸形亂髮,繫縛搒笞,悲號流淚,苦毒無量,太子見已,發大悲心,慰諭之言:『莫恐!莫怖!我今能令汝等解脫。』於是太子往詣王所,白言:『大王!獄中罪人願施無畏,大王哀愍,幸垂矜赦。』   「時,彼大王召諸群臣,而共參議此事雲何?群臣答言:『彼諸罪人,竊盜官物,謀弒大王,侵犯宮人,有如是罪,必應刑戮,若救彼者,罪應至死。』   「時,彼太子大悲深至救護彼故,作如是言:『我代獄囚受諸楚毒,願苦治我,我為救彼,不惜身命,欲令罪囚,悉得解脫,所以者何?若我不救此眾生者,雲何能濟三界牢獄?諸在生死牢獄眾生,悉為貪愛之所纏縛,愚癡所蔽,受種種苦,身形鄙陋,心常放逸,而不能知出要之道,無智慧光,著諸法界,無有福慧,遠離實智,染縛結垢,幽閉苦獄,隨順惡魔,生、老、病、死常為憂惱之所逼迫,我當雲何令彼解脫?我今應當捨自身命而救拔之。』   「爾時,五百大臣鹹發聲言:『大王!當知如太子意,放獄囚者,毀壞王法,危及我等,不治太子,國不久立!』王聞此言,即發威怒,令誅太子,王后聞之,毀容降服,與千采女馳詣王所,頭面禮足,如是請言:『大王!當知太子有罪,願垂慈恕賜其壽命!』時,彼大王即召太子,太子既至,復白王言:『願垂哀赦獄囚苦人,若不矜恕,我代受苦。』王言:『隨意!』   「爾時,太子即入獄中,放諸罪人,代受楚毒,曾無中悔,一向正念,一切種智,大悲為首,饒益眾生。夫人白王:『願聽太子在外,半月佈施修福,然後隨王如法苦治。』王即聽許。   「時,彼都城北,有一大林名曰日光,太子詣彼,設大施會,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車乘、華鬘、塗香、末香、幢幡、繒蓋,及餘一切寶莊嚴具,期限既滿。爾時,國王及諸群臣、長者、居士、男女、大小、並諸外道,皆悉雲集。爾時,法輪音聲虛空燈如來,知諸眾生應化時至,與大眾俱,天王圍遶,龍王供養;夜叉王守護;乾闥婆王讚歎;阿修羅王禮侍;迦樓羅王以清淨心散諸雜寶;緊那羅王歡喜讚歎,供養過去諸佛;摩□羅伽王悲泣正觀;與如是等無量大眾前後圍遶,來詣彼會。   「爾時,太子及諸大眾,遙見佛來,端嚴殊特,諸根寂定,如大象王神心澄明淨;若淵海,顯現如來自在境界,勝妙功德,相好嚴身,圓滿光明,普照一切,震動十方無量世界。一切毛孔,普出如來微妙香雲,普雨種種諸莊嚴雲,行佛威儀,除滅一切眾生煩惱。爾時,太子既見如來,歡喜無量,五體投地,合掌白言:『善來世尊!念哀取我,唯願世尊處摩尼座。』諸菩薩眾皆就寶座,周匝圍遶。時,佛坐已,除滅一切眾生苦患,離諸障蓋堪聖法器。   「爾時,如來知諸眾生應受化者,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時,彼大眾聞正法已,八十那由他眾生皆起離垢清淨法眼,得無學地,一萬眾生得大乘道,滿足普賢菩薩行願,見十方佛轉正法輪,現自在力,百佛世界微塵等眾生,具摩訶衍,滅十方世界無量眾生惡道苦難,生天人趣。時,彼太子得隨應化覺悟眾生長養善根法門。佛子!爾時,太子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我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普饒益之;不著三界,又亦不求名譽果報,捨離憍慢,不輕他人,不加彼惡,不貪財利,遠離三有,莊嚴大乘,開一切智門,普行菩薩無量諸行。   「佛子!我於爾時,得此法門。時諸大臣今五百惡人調達眷屬是也。彼諸人等,佛皆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未來世須彌山微塵等劫,成等正覺;所住世界同名寶光;國界莊嚴、父母種姓、受胎、出生、棄家學道、往詣道場、轉正法輪、說修多羅、語言、音聲、光明、眷屬、壽命、法住、及其名號,皆悉不同。其最初佛,號饒益月;第二佛號大悲師子;第三佛號救護眾生;最後如來號大醫王。   「佛子!當知本諸罪人我所救者,即拘樓孫等賢劫千佛,及百萬阿僧祇諸大菩薩,於無量精進妙德慧佛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今悉現在十方國土,行菩薩行,修習增廣,此隨應化覺悟眾生,長養善根法門者是也;佛子!時,王勝光者,今薩遮尼揵子大論師是也;時,王宮人諸眷屬者,即彼尼揵六萬弟子與師俱來共佛論義,悉降伏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是也。此諸人等,當成正覺,世界劫號,皆悉不同。   「佛子!我於爾時,救罪人已,父母聽我捨離國土、妻子、眷屬,於法輪音聲虛空燈佛所,出家學道,五百歲中,淨修梵行,於此中間得一萬三昧、一萬陀羅尼門、一萬諸明、一萬法藏、一萬薩婆若勇猛精進、一萬清淨忍門、一萬寂滅禪定、一萬方便般若波羅蜜,各於十方現前;對見一萬如來、出生一萬菩薩大願,長養菩薩一萬諸力;又得菩薩一萬神通,於唸唸中,各遊十方一萬佛剎;於唸唸中,各憶十方一萬佛海;見彼如來一萬化海,普遊十方,教化眾生;於唸唸中,見十佛世界眾生,於諸趣中,死此生彼,或好、或醜、或之善處、或入惡道,知彼眾生諸心,心法、心意所行,及諸根海行業善根,皆悉明達。   「佛子!我於爾時命終之後,即復於彼閻浮提中王宮,受生作轉輪王。彼法輪音聲虛空燈如來滅度之後,我於爾時,守護正法;次值法虛空妙德王佛;次為釋王,即彼道場值天藏佛;次為焰摩天王,即彼世界值大地功德山佛;復值法輪光音聲王佛;次為化樂天王,即彼世界值虛空燈智王佛;次為阿脩羅王,即彼世界值一切法雷震王佛;次為他化自在天王,即彼世界值不可壞力幢佛;次為梵王,即彼世界值法輪化普光音佛。佛子!於彼寶光世界善光劫中,一萬如來出興於世,我悉值遇。次復有劫名曰日光,六十億佛出興於世。時,我為王名大智慧;值最初相好功德山佛,復值妙音聲佛,次為大臣值離垢童子佛,次為阿脩羅王值勇猛精進佛,復值究竟相好佛,次為商人值離垢臂佛,次為城天值師子行佛,次為毘沙門天王值天周羅佛,次為乾闥婆王值法上名稱佛,次為鳩槃荼王值光明天冠佛,恭敬供養。佛子!我諸趣受身供養如是等六十億佛;於一一佛所,教化無量無邊眾生;我於一一佛所,得種種三昧門,種種陀羅尼門,具足諸辯,種種智慧,種種法光,照十方海,諸佛剎海,見諸佛海如一劫中;值遇諸佛,恭敬供養;於世界微塵等劫一切世界中,諸佛興世,我悉值遇恭敬供養,聞法受持,守護正法,亦復如是,於諸佛所,修此法門。」   爾時,願勇光明守護眾生夜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歡喜恭敬心,  能問甚深法,  我當承佛力,  為汝分別說。  過於不思議,  世界海塵劫,  爾時有一劫,  名曰為善光。  彼時有世界,  名曰為寶光,  於彼世界中,  十千佛興世。  我值彼諸佛,  恭敬悉供養,  於彼如來所,  修習此法門。  爾時有王都,  名曰可愛樂,  廣博悉平正,  種種妙莊嚴。  眾生雜行起,  世界有淨穢,  時彼諸眾生,  多行不善法。  爾時有大王,  號曰為勝光,  正法治天下,  等心於一切。  彼王有太子,  號名曰善伏,  端嚴甚姝妙,  相好莊嚴身。  時彼諸人民,  有犯王法者,  幽閉在牢獄,  太子悉救之。  爾時諸臣等,  俱白大王言,  太子欲危王,  宜應加苦治。  時王用臣言,  如法治太子,  諸臣送太子,  至彼刑戮處。  王后聞此已,  來白大王言,  願聽十五日,  佈施修功德。  時王即聽許,  令其修福業,  餚膳車乘等,  隨欲悉給之。  所期日已盡,  將至刑戮處,  彼時一切眾,  悲感悉號泣。  時法輪音聲,  虛空燈如來,  知眾生根熟,  往詣大眾所。  顯現自在力,  演說圓滿經,  無量諸眾生,  悉授菩提記。  爾時王太子,  即發菩提心,  願我悉度脫,  一切諸群萌。  供養彼如來,  即隨佛出家,  勇猛精進力,  專求無上道。  具足此法門,  大悲念眾生,  知法真實相,  劫海修菩提。  一切諸導師,  次第興出世,  我皆悉恭敬,  供養護持法。  剎海微塵等,  一切諸劫中,  如來出興世,  恭敬悉供養。  善伏我身是,  修習大悲心,  不惜身壽命,  救護彼苦人。  逮得此法門,  劫海常修習,  唸唸悉增長,  無量諸功德。  所見諸最勝,  方便為我說,  聞已即修習,  此寂滅法門。  無量劫修此,  不思議法門,  佛雨甘露海,  我已悉飲之。  依止此法門,  普遊十方界,  一念悉分別,  三世諸佛剎。  依此法門故,  見三世佛海,  於諸最勝所,  現身如電光。  依此法門故,  遍詣十方佛,  各現大神力,  勝妙威儀法。  依此法門故,  能為問難海,  不思議諸佛,  所說聞受持。  依此法門故,  於十方世界,  諸佛大眾中,  自在顯神變。  依此法門故,  種種現色身,  能於一身中,  顯現諸佛身。  依此法門故,  一一毛孔中,  放大光明海,  除眾生煩惱。  依此法門故,  一一毛孔中,  出化無量身,  法雨濟眾生。  此法難思議,  菩薩所修學,  依住此法門,  盡來劫修行。  除滅諸邪見,  隨應化眾生,  悉令得安住,  一切種智地。  不可思議趣,  顯現種種身,  隨其所應化,  而為演說法。   「佛子!我唯成就此法門,諸大菩薩超出世間,普照諸趣,悉能究竟一切境界,壞障礙山,了達法相,善巧方便,分別諸法,解法無我,攝取教化,度脫眾生,皆悉了知三世法界,善知一切語言道海,我當雲何能入如是大智慧海、大智境界三昧解脫法門自在?善男子!此閻浮提,有一園林名流彌尼,彼有天名妙德圓滿。汝詣彼問雲何菩薩行菩薩行?生如來家?為世間燈?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倦?」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夜天足,遶畢辭退。◎   ◎爾時,善財童子正念思惟彼夜天教,修習增長隨所應化覺悟眾生長養善根法門;漸漸遊行,至彼林中,周遍推求妙德圓滿林天,見坐眾寶樓閣之上,二萬那由他諸天圍遶,為說菩薩受生海經,生如來家,長養菩薩功德。   爾時,善財頭面禮足,白言:「天神!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菩薩行菩薩行?生如來家?為世間燈?」   答言:「佛子!菩薩有十種受生法。若有菩薩行是法者,生如來家,於唸唸中,長養善根,不退、不怖、不惱、不亂、不懈、不悔,至一切智順知法界,修解脫道;於一念中,長養一切諸波羅蜜,捨離世間,具足佛地智慧猛盛,佛法現前,順真實義,滿薩婆若。何等為十?所謂:供養一切佛,方便虛空願藏菩薩受生法;滿菩提心枝藏菩薩受生法;現前方便觀察寂滅虛空藏菩薩受生法;以淨直心,普照三世藏菩薩受生法;普照一切藏菩薩受生法;生如來家藏菩薩受生法;佛光明力藏菩薩受生法;具足分別薩婆若門藏菩薩受生法;一切法界化莊嚴藏菩薩受生法;勇猛精進至佛地藏菩薩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供養一切佛,方便虛空願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發如是願:我當恭敬供養一切諸佛,無量喜心見佛無厭,具不壞信,積集功德,供養諸佛,心無厭足。佛子!是為初受生法,薩婆若初門長養善根故。   「佛子!何等為滿足菩提心枝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起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值遇佛心常見佛故;求正法心無所惜故;大莊嚴心向薩婆若故;發大慈心,普覆攝取一切眾生故;不捨一切眾生心,薩婆若莊嚴不可壞故;離諂曲心,得實智故;如說行心,得菩薩道故;不欺一切佛心,滿足諸佛大誓願故;為薩婆若,發大願心教化未來一切眾生故;如是等佛剎微塵等菩提心枝滿足,生如來家。佛子!是為第二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現前方便觀察寂滅虛空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觀察寂滅一切法海心;究竟滿足一切智道不疲倦心;正念善法業海心;一切菩薩諸三昧海清淨心;具一切菩薩諸功德心;出生一切菩薩莊嚴道心;於無量劫勇猛精進不休息心;出生普賢行化一切眾生心;善學威儀,住菩薩德,一切諸有悉非有心。佛子!是為第三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以淨直心普照三世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淨直心界照佛菩提,深入菩薩方便法海,深心不壞猶若金剛,背一切有諸生死趣,向一切佛,具自在力趣諸勝道,增益菩薩根,離垢淨心,不可動轉,長養大願,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壞散一切諸障礙山,悉為眾生而作歸依。佛子!是為第四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普照一切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具足方便,教化眾生,不貪財利,以清淨心悉捨一切,持無量淨戒,住佛境界,具足忍法,得一切佛忍,光明法勇猛精進,究竟一切智境界,修習諸禪,具足清淨圓滿普門三昧智慧,以明淨慧日普照法界,得無礙眼,見一切佛海,深入一切諸法原底,智者所讚,令眾生歡喜,修習正法,見真實相。佛子!是為第五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生如來家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生如來家,隨諸佛教,具足一切甚深法門,同三世一切諸佛大願,同三世一切諸佛善根,同三世一切諸佛法身,遠離世間向離世間趣,長養白淨法,住大功德法門,得佛持定,見諸如來隨所應化,淨諸眾生,不捨大願,聞法受持。佛子!是為第六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佛光明力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深入佛力,遍遊十方,供養諸佛,心無疲倦,知一切法如幻如夢,色如電光,成就如化,自在通明;知一切有生趣如影;知一切佛所轉法輪皆悉如響,悉究竟說一切法界。佛子!是為第七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具足分別薩婆若門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以童子身,住菩薩住,觀薩婆若,於無量劫,觀察一一諸智慧門;劫猶可盡,諸智慧門不可窮盡,究竟菩薩自在境界諸三昧門,唸唸悉詣十方佛所,入不可壞三昧境界,不可壞法、不可壞智無邊境界,得非境界,於少境界悉具足,得不可說地,於無量中,得有量法,知諸世間名假施設,分別一切語言之法。佛子!是為第八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一切法界化莊嚴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種種莊嚴無量佛剎,究竟眾生諸變化身佛,應化身無所依止,清淨法化,悉行一切無礙法界,應受化者為彼現身,教示種種諸菩薩行,善能出生離諸障礙,一切智門淨智慧藏,教化眾生,未曾失時。佛子!是為第九受生法。   「佛子!何等為勇猛精進至佛地藏受生法?此菩薩摩訶薩悉於三世諸如來所,受灌頂法,一切世界境界無障礙,菩薩悉知三世眾生死此生彼,修菩薩行,知諸眾生心次第起;知三世佛次成正覺,善巧方便知法次第;知一切劫次第成敗,隨應眾生顯現莊嚴,成等正覺顯現次第;轉正法輪,教化無量無邊眾生。佛子!是為第十受生法。菩薩摩訶薩住是法已,種種莊嚴一切佛剎無量億劫,無量法海,無量境界,教化眾生,覺悟無量諸法界流,顯現諸佛不可思議如虛空等深法境界,無量諸行,攝取眾生,現轉法輪,於一切世界,護持佛法,悉於一切境界,以微妙音說不可說佛正法雲,住諸法門趣無礙道,以一切法莊嚴道場,隨所應度成佛興世,教化成熟無邊眾生。   「時,彼林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清淨正直心,  先發如是願,   普見一切佛,  供養無厭足,   皆悉淨莊嚴,  三世諸佛剎,   以願莊嚴心,  度脫諸群生。   修習寂滅法,  其心無厭足,   三世無障礙,  身心如虛空。   深入大悲海,  直心如須彌,   窮盡大智海,  是為人中雄。   大慈覆一切,  增廣諸度海,   教化諸群生,  此是無上人。   知法真實相,  三世佛家生,   究竟諸法海,  是為智慧者。   清淨妙法身,  其心無障礙,   己身滿十方,  具足如來力。   甚深智慧中,  逮得自在力,   專求一切智,  究竟三昧海。   嚴淨諸佛剎,  教化一切眾,   顯現自在力,  是為稱莊嚴。   深入最勝力,  長養薩婆若,   法界無障礙,  此是真佛子。』   「佛子!菩薩摩訶薩具此十法,生如來家,為世間燈。佛子!我成就此無量境界自在法門。」   爾時,善財白言:「天神!此法門者,境界雲何?」   答言:「佛子!我已具足一切菩薩受生大願,是故,我來生此林中本願力故,正念菩薩受生之法。於後百年,菩薩從彼兜率陀天降神下生,時,此林中有十種瑞相。何等為十?一者、此林忽然廣博,地平如掌。二者、土石雜穢變為金剛,眾妙莊嚴。三者、寶娑羅樹周匝行列。四者、時,此林中沈水末香,出過諸天種種莊嚴。五者、諸妙華鬘寶莊嚴具,皆悉充滿。六者、諸寶樹中,自然流出種種妙寶。七者、諸池水中,出芙蓉華。八者、時此林中娑婆世界,欲、色、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恭敬作禮,合掌而住。九者、天女乃至摩□羅伽女齎供養具,合掌恭敬,於一面住。十者、十方一切佛□礸□R馘楚慼慼敵E□粳□□□覘診鐨^□兜□□□□□□馘E□□E□礽□粳輻□諑□□樇□諑□□椏騖散量梱□諑□□□□□s驟□□□□□□蓼□礸□□AK裀□□覯□□襤駎□駟奿□榜騏騖送□□□□□□楚慼慼慼慼慼   「佛子!摩耶夫人出迦毘羅城,入此園林,生太子時,自然而有十種光明;因此光故,一切眾生得法光明。何等為十?所謂:寶芽藏光;一切香光;缽曇摩光;出微妙聲讚善生光;十方菩薩初發心光;一切菩薩得入諸地自在法光;一切菩薩諸波羅蜜大智慧光;出生菩薩無量大智願光;方便化度眾生智光;普照一切法界諸佛,受胎出生,棄家學道,成正覺光。佛子!是為十種光明,此光普照無量無邊諸眾生心。   「佛子!摩耶夫人於此林中,在畢利叉樹下坐時,現菩薩十種受生自在。何等為十?爾時,欲界一切天王、天子、天女、色界諸天及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並其眷屬,皆悉雲集,為欲供養彼菩薩故。   「爾時,摩耶夫人放大功德妙色光明,普照一切,其餘光明悉蔽不現,猶如聚墨,除滅眾生一切煩惱,一切惡道苦,又於一切諸毛孔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所障礙,是為菩薩第一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腹內,悉能容受三千大千世界,又能顯現百億四天下,於彼百億閻浮提中,王都、京邑、所住園林、名字各異;摩耶夫人遍坐彼處,諸天圍遶,悉為顯現不可思議智慧自在,是為菩薩第二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一一毛孔中,顯現如來於過去世為菩薩時,恭敬尊重供養諸佛,彼諸如來所說正法,於毛孔中,皆悉得聞,譬如明鏡淨池水中,見日月像;摩耶夫人諸毛孔中,顯現如來於過去世為菩薩時,恭敬尊重供養諸佛,彼諸如來所說正法,皆悉得聞,亦復如是,是為菩薩第三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一一毛孔中,顯現如來於過去世諸世界中,城邑、聚落、山林、河池、一切諸處,行菩薩行,隨彼諸劫所值諸佛,清淨善根壽命名號,及善知識如是等事,皆悉顯現,菩薩於彼諸受生時,摩耶夫人常為其母,是為菩薩第四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一一毛孔中,顯現如來於過去世為菩薩時,其身色相行業威儀所受苦樂,是為菩薩第五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一一毛孔中,顯現如來於過去世為菩薩時,所行佈施,身體、手足、眼耳、鼻舌、骨齒、髓腦、心血、皮肉、妻子、眷屬、城邑、聚落、宮殿、寶物、一切內外並諸受者,皆悉顯現,又聞求者所言音聲,是為菩薩第六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身中普出過去諸佛,本為菩薩最後生時,莊嚴佛剎眾生,樹林華鬘諸香、塗香、末香、摩尼寶王娛樂讚歎如是等事,充滿此林,皆悉聞見,是為菩薩第七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身中,又出諸天宮殿、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及人宮殿,眾寶莊嚴,妙香普熏,無能壞者,出過諸天,為欲供養彼菩薩故,充滿此林,是為菩薩第八受生自在。復次,佛子!摩耶夫人身中,又出十不可說億那由他世界微塵等,菩薩其身色像相好莊嚴,光明自在,及其眷屬皆悉同彼盧捨那佛是諸大士,從彼出已,讚歎菩薩,是為菩薩第九受生自在。復次,佛子!菩薩生時,於摩耶夫人前地金剛輪中,生大蓮華,金剛為莖,有十世界微塵等寶葉摩尼寶王以為其臺,眾寶香鬘,以阿僧祇寶網羅覆其上,一切天王所共執持;一切乾闥婆王普雨香雲,讚歎過去諸佛功德;一切夜叉王圍遶守護,自然出生眾妙寶華、娛樂音聲;一切阿脩羅王,皆悉降伏,頭面敬禮,一切迦樓羅王,以寶繒幡莊嚴虛空;一切緊那羅王歡喜諦觀心無厭足,讚歎歌頌菩薩功德;一切摩□羅伽王,歡喜踴躍,普雨種種寶莊嚴雲,是為菩薩第十受生自在。佛子!摩耶夫人生菩薩時,如虛空中現明淨日、如雷電光、如山起雲、如闇中燈,菩薩爾時,雖現出生,而悉解達一切諸法如電、夢幻,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佛子!我一念中,悉知菩薩此閻浮提受生自在、出生自在;亦知百億閻浮提,受生自在、出生自在;亦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剎,十佛世界微塵等佛剎,乃至悉知一切世界微塵等佛剎菩薩受生自在、出生自在,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六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三   ◎爾時,善財白圓滿妙德林天言:「天神得此菩薩受生自在法門,其已久如?」答言:「佛子!乃往古世,過億佛剎微塵等劫,有劫名可悅樂,彼有世界名一切寶。彼劫世界中,有八十那由他佛出興於世,其最初佛號不可壞自在幢王。彼世界中一閻浮提有一王都,名莊嚴幢,王名寶焰眼光第一,夫人名善喜光。如此世界摩耶夫人為盧捨那佛母,彼世界中善喜光夫人為最初如來母,亦復如是。善喜光夫人生菩薩時,與二百萬那由他諸采女眾詣金色園林,攀寶樹枝,生彼如來。時,有乳母名離垢光。諸天王等以雜香湯洗浴太子,抱授乳母,乳母敬受,歡喜無量,即得菩薩普眼境界三昧。得三昧已,見十方佛無所障礙,復得菩薩受生自在法門。佛子!譬如初受胎識,速疾無礙,得此法門,知一切佛受生自在,亦復如是。佛子!於意雲何?彼乳母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我從是來唸唸常見菩薩受生自在法海,盧捨那佛教化眾生自在神力。佛子!我唸唸中悉得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淨智慧眼,常見一切世界微塵等剎及彼諸佛,知彼如來自在受生。又復了知盧捨那佛初發大願,乃至悉知十方諸佛初發大願,亦復如是。亦恭敬供養彼諸如來,彼佛說法我悉得聞,受持修行。」   時,彼林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欲重明此一切境界菩薩受生自在法門義故,以偈頌曰: 「佛子汝所問,  最勝寂滅境,  一心善諦聽,  我今說因緣。  過億剎塵劫,  劫名可悅樂,  八十那由他,  如來出興世,  最初如來名,  無壞自在幢。  我時見彼佛,  金色林中生,  乳母離垢光,  今則我身是。  太子金色身,  天王抱授我,  敬受無上人,  觀察不見頂。  圓體難思議,  視之無厭足,  離垢清淨身,  相好自莊嚴。  我見妙寶像,  歡喜心無量,  思惟難思議,  長養功德海。  見彼自在力,  我發菩提心,  專求佛功德,  具足諸願海。  嚴淨諸世界,  遠離三惡道,  於諸世界中,  供養一切佛。  專求大願海,  除滅眾生苦,  聞彼初佛法,  成就此法門。  我於億剎塵,  一切諸劫中,  修習菩薩行,  嚴淨此法門。  彼劫中諸佛,  我已悉供養,  守護其正法,  淨修法門海。  億剎塵等劫,  諸佛出興世,  持彼正法輪,  修難議法門。  一念悉了知,  一切剎微塵,  一一微塵中,  見無量剎海。  彼佛初生時,  顯現自在力,  我於一念中,  皆悉分別見。  不可思議剎,  見彼諸菩薩,  或處兜率天,  專求佛菩提。  無量剎海中,  見彼生自在,  無量眾圍遶,  而為其說法。  一念中悉見,  無量諸剎海,  一切諸菩薩,  出家詣道場。  不可思議剎,  得成最正覺,  顯現諸方便,  除滅眾生苦。  一一微塵中,  轉無盡法輪,  無盡妙音海,  普雨甘露法。  唸唸中悉見,  一一微塵中,  億剎塵等佛,  示現般涅槃。  見無量剎海,  如來初受生,  一一諸佛所,  無量身供養。  不思議剎海,  無量諸群生,  我以諸方便,  為說甘露法。  佛子我知此,  不思議法門,  無量諸劫數,  稱讚不可盡。   「佛子!我唯知此菩薩受生自在法門,諸大菩薩能以諸劫為一念藏,顯現一切諸妙方便,供養諸佛,滿足大願,覺了一切諸佛正法,示現一切諸趣受生,生諸佛所,教化眾生未曾失時,為眾生現受生自在,於諸佛剎現自在雲,常生一切諸如來家。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諸功德?佛子!迦毘羅城有釋迦女,名曰瞿夷。汝詣彼問雲何菩薩遊生死中教化眾生?」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林天足,遶畢辭退,◎◎向於彼城。正念思惟增廣明淨菩薩受生自在法門,漸漸遊行,至菩薩會莊嚴講堂,離憂妙德天所。   爾時,彼天一萬諸天以為眷屬,來迎善財,白言:「善來大智慧人!修不思議菩薩法門,以淨直心滿足大願,廣菩薩行,向正法城,究竟菩薩無量方便。我觀仁者勇猛精進,修菩薩道,心無懈倦,威儀庠序,諸根調伏,不久必當逮得無上清淨,莊嚴佛身、口、意,相好嚴身,十力智慧莊嚴其心,遊行十方教化眾生。我觀仁者修行勇猛精進力故,必當得見三世諸佛,受諸如來一切法雲,修習菩薩禪定法門、寂滅之法,入於甚深如來法門。何以故?詣善知識,親近供養,正念思惟,善知識教,無有退轉、疲倦之心。除滅障礙,降伏諸魔,無能壞者,令一切眾生得歡喜故。」   善財答言:「如天所說,我願如是!欲令一切眾生歡喜,除滅煩惱諸不善法,具足善法得安隱樂。一切眾生以眾惡業煩惱結故,入三惡道,受無量苦,菩薩見已,起憂悲心。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重,忽有人來割截其身、肢節手足,慈父見已,悼惻悲念。菩薩若見眾生造惡業緣煩惱結故,入三惡道,受無量苦,見如是已,痛心悲念,亦復如是。菩薩若見眾生具身、口、意諸善業故,生天人中,受身心樂,見如是已,歡樂無量,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自為故求薩婆若,不貪生死、五欲快樂,不隨心想、諸見顛倒、結使纏縛、貪愛邪見,不著眾生種種樂想,不著禪味,不為結礙流轉生死。菩薩但見諸有海中,一切眾生受無量苦,發大悲願而攝取之。常以大悲大願力故,行菩薩行,供養諸佛,求薩婆若;欲令眾生遠離煩惱,淨佛世界,調伏一切噁心眾生,悉令具足清淨身心,行菩薩行而無疲倦。若有菩薩如是行者,悉能莊嚴一切眾生,出生長養天人樂故;為父母皆令安立菩提心故;為養育,皆令究竟菩薩道故;為衛護,皆令遠離三惡道故;為大船師,皆令得度生死海故;為歸依,令捨諸魔煩惱怖故;為導師,皆令逮得清涼處故;為知濟,皆令得度佛剎海故;為主藏臣,皆令得入法寶洲故;為淨妙華,令開一切佛功德華故;為大光明,普放功德智慧光故;為歡喜,皆令端嚴勝殊妙故;為所尊,遠離一切諸惡業故;為普賢,具足一切諸功德故;為燈明,常放智慧淨妙光故;為慶雲,常雨一切甘露法故。天神!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者,一切眾生悉皆愛念,樂正法故。」   爾時,善財將昇法堂,彼離憂妙德天與百萬眷屬,各各齎持妙香、華鬘及諸雜寶,散善財上,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  世燈或出現,  普為眾生故,  正求佛菩提。  無量億諸劫,  難見難值遇,  功德日今出,  照除世間闇。  見諸眾生類,  愚惑癡所覆,  廣發大悲心,  專求無師道。  清淨正直心,  不惜身壽命,  親近善知識,  專求佛菩提。  一切無所依,  不著於世間,  離垢清淨心,  無礙如虛空。  行諸菩薩行,  具滿妙功德,  放大智慧光,  普照一切世。  不離於世間,  亦不著世間,  行世無障礙,  如風遊虛空。  譬如大災起,  一切無能滅,  勇猛精進火,  求道亦如是。  勇猛大精進,  一切莫能壞,  金剛慧師子,  遊行無所畏。  一切法海中,  一切諸佛海,  親近善知識,  速見彼諸佛。」◎   ◎爾時,離憂妙德天偈讚歎已,恭敬法故,俱昇法堂,昇法堂已,周遍推求彼釋迦女。即見坐於寶蓮華藏師子之座,八萬四千眾女圍遶,皆是貴族王者之女,悉於過去彼菩薩所修行諸行,同彼菩薩一切善根,常以佈施、愛語攝取眾生,求薩婆若,利益一切,令諸眾生同佛菩提。大悲為首,普念眾生如一子想,修習大慈,普覆一切。過去已曾於菩薩所修不思議勝妙智慧,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具足成滿諸波羅蜜,心無所著,直心智慧,皆悉清淨。求薩婆若,離障蓋網,超出諸難,得淨法身。行普賢行,長養菩薩一切諸力,成就圓滿淨智慧日。   爾時,善財五體投地,敬禮瞿夷,禮已,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行生死中而無所染?覺了一切諸法實相,超出聲聞、緣覺之地,住如來地而不捨離菩薩所行?修菩薩行不離佛地,超出世間,法身圓滿,應世受生,普現種種諸方便身?知法無性,示現一切眾生之身,解甚深法,以妙音聲而為說法?知眾生空而能不捨化諸世間?知一切佛不生不滅而能供養,心無退轉?知無業報而行善業,無有休息?」   爾時,瞿夷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問諸菩薩摩訶薩所行之法,修習普賢諸行願者,能如是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承佛神力,為汝解說。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十法,則能滿足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何等為十?所謂:依善知識、廣發無量諸弘誓願、修淨勝妙正直、希望集一切智功德、聞佛出世歡喜無量、心常樂住三世佛所、隨順一切諸大菩薩、悉為一切佛所護持、清淨大悲、遠離生死,是為十法。若有菩薩成就此法,則能滿足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佛子!若諸菩薩勇猛精進,心無退轉,出生修習佛無盡法,值善知識故。佛子!菩薩有十法值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不惜身命、不求世樂、知諸法相而不捨離、一切智願、觀察法界、離三有海、無所依住、深入一切菩薩諸願、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淨修菩薩圓滿智慧,是為十法值善知識。」   爾時,瞿夷承佛神力,觀察十方,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無諂於知識,  智慧廣無量,  專求佛菩提,  利益諸眾生。  恭敬善知識,  其心如佛想,  勇猛精進力,  具因陀網行。  解脫心增廣,  其量均虛空,  攝取於三世,  佛剎及眾生。  直心如虛空,  遠離煩惱垢,  出生佛功德,  是為身雲行。  不思議智慧,  積集功德海,  清淨福業藏,  不染於世間。  一切諸佛所,  聞法無厭足,  智慧燈普照,  是為照世行。  一念皆能詣,  十方剎海佛,  聞法分別知,  是為隨順行。  見佛眷屬海,  究竟三昧海,  滿足諸大願,  是因陀網行。  未來劫修行,  諸佛所護念,  普照諸世界,  是為法光行。  大悲見眾生,  智日出世間,  法光除癡闇,  是為智日行。  見諸趣眾生,  迴流生死中,  為轉淨法輪,  是為普賢行。  智慧身無量,  隨應而示現,  普於一切趣,  度脫諸群生,  發起大慈悲,  普覆於一切,  遍照諸群生,  令得佛菩提,   「善男子!我已成就分別觀察一切菩薩三昧海法門。」   善財白言:「大聖!此法門者,境界雲何?」   答言:「善男子!我入是法門,知此娑婆世界眾生,佛剎微塵等劫中,死此生彼,作善惡業,受諸果報,在生死道出生死者,正定、邪定及不定,聚有使善根、無使善根,具足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善善根,善根攝不善根、不善根攝善根,善根所起、不善根所起,一切善惡,皆悉了知。彼諸劫中佛興於世,我悉了知。知彼諸佛初發道心,行菩薩行,出生一切諸大願海。知彼供養一切諸佛,具菩薩行,成等正覺,轉正法輪,現自在力,化度眾生。知彼眷屬聲聞、緣覺之所修行,過去修習一切善根,得明淨智,成就寂滅自在法門,顯現種種自在神力,教化眾生而般涅槃。知彼眷屬諸菩薩眾,初發道心,修習善根,出生種種諸大願行,成就滿足諸波羅蜜,種種莊嚴菩薩之道、菩薩諸地自在之力、菩薩諸地住、分別修習諸菩薩地、淨菩薩地、修菩薩地、菩薩諸地相、菩薩諸地智、菩薩諸攝智、菩薩善巧方便教化眾生、菩薩諸住、菩薩圓滿淨行、菩薩自在行、菩薩三昧海、菩薩方便,於唸唸中悉知菩薩諸三昧海,一切種智,電光法雲,得諸法忍,盡一切智底。知彼菩薩諸佛剎海,究竟法海;知眾生海,修習一切菩薩法門,滿足大願,顯現種種自在神力,如是等事,我悉了知。如此娑婆世界知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輪、世界圓滿、世界分別、世界旋、世界轉、世界蓮華、世界須彌、世界相中事,亦復如是。盧捨那佛本願力故,我悉深入分別念知,何以故?此法門者,悉知一切眾生心海;知一切眾生積集善根;知一切眾生有垢、有淨;知一切眾生性;知一切聲聞三昧自在法門;知一切緣覺菩薩諸佛三昧自在法門,如是等事,悉分別知。」   善財白言:「大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其已久如?」   答言:「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等劫,有劫名勝光明。時,有世界名離恐怖。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彼閻浮提中有一王都,名妙德樹須彌山,於八十王都最為殊勝。彼有王,名一切寶主。有六萬采女、五百大臣、五百王子,端正勇健,摧伏怨敵。其王太子,名增上功德主。顏貌殊勝,相好嚴身,與萬采女俱,持妙幢蓋,散眾寶華,作諸妓樂,乘妙寶車,詣香芽山,遊戲園林。   「時,彼道路坦然平正,種種莊嚴,散眾妙華,寶樹行列,眾妙寶帳以覆其上。於彼路側,積眾寶,聚雜種寶,衣諸莊嚴,具餚膳飲食,如是等事,隨其所須,皆給施之。時,有母人,名曰善現。將一童女,名離垢妙德,端嚴姝妙,修短得所,顏容無倫,目髮紺色,脣齒丹素,口出梵音,才能巧妙,言語聰辯,修習慈心,見者無厭,少貪恚癡,常懷慚愧,心無諂曲,乘妙寶車,采女圍遶,從母遊觀。先太子前至香芽園,太子見已,生染愛心,語其母言:『欲娉賢女以為我妻。』   「母語女言:『太子今欲求汝為妃,於意雲何?』   「女白母言:『若欲使我為彼妃者,當自殞滅。』   「母報女曰:『勿作此言!所以者何?今此太子悉已具足轉輪王相,必為聖主,有玉女寶,汝當爾時不堪給使,此處尊勝,莫生難心。』時,彼園外有一道場,名法雲光。有勝日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於世,於彼道場成無上道。時,女夢見彼如來身,於夢覺已,空中有天而告之曰:『汝夢所見是勝日光佛,成道已來始經七日,今在道場無量菩薩大眾圍遶彼佛眾會,一切天龍八部、鬼神乃至無量淨居諸天地神、風神、海神、火神、山神、樹神、叢林藥草城郭等神皆悉雲集,奉覲世尊,聽受正法。』時,彼女人聞是語已,詣太子所,合掌而立,以偈白言: 「『我色世間最,  智慧無倫匹,   才妙善言論,  觀者無厭足。   太子應當知,  我心善貞潔,   志尚心端直,  清淨無所染。   遠離於瞋恚,  貪慾及愚癡,   以真淨直心,  饒益諸群生。   我見太子身,  相好自莊嚴,   見已喜無量,  諸根悉調伏。   妙體猶淨金,  髮美紺青色,   額廣目明徹,  必為自在王。   其身逾金山,  相好自嚴飾,   我今太子所,  合掌恭敬住。   其目淨修廣,  方臆如師子,   觀者無厭足,  妙音應納我。   舌相廣長妙,  猶如赤銅色,   演出梵音聲,  聞者踴躍喜。   口方牙深固,  齒白而齊密,   若有睹見者,  一切皆歡喜。   離垢清淨身,  具相三十二,   成就此妙相,  必為轉輪王。』   「爾時,太子語彼女言:『汝是誰女?為誰守護?若先屬他,我則不宜起染愛心。』   「爾時,太子說偈問言: 「『清淨功德身,  見者無厭足,   誰為汝父母,  為誰所守護。   若先有所屬,  我不起欲想,   非分生婬心,  命終墮惡道。   不應為豪貴,  種種富樂故,   發起如是等,  放逸貪亂心。   種種生邪見,  幻誑諸諂偽,   如是造諸惡,  流轉於世間。   父母知識所,  應起恭敬心,   慈悲廣覆護,  一切諸群萌。   若於一切處,  所從聞法者,   能生諸善故,  應起恭敬心。   一切諸導師,  正法菩薩眾,   聖僧功德海,  皆悉應恭敬。   修習諸功德,  遠離一切惡,   安住於正法,  廣行菩薩道。   若無歸依者,  應起大慈心,   諸在三惡道,  應發大悲念。   一切諸法界,  有成必有敗,   捨心平等觀,  莫隨煩惱魔。   應發菩提心,  覺悟諸群生,   無量劫修行,  不起疲倦想。』   「時,彼女母說偈白言: 「『唯願太子聽,  此女從生來,   乃至今長成,  一切諸因緣。   太子所生日,  女從蓮華生,   其目淨修廣,  肢節悉具足。   我曾於春月,  遊觀娑羅園,   睹見諸卉木,  種種華榮茂。   同遊八百女,  容儀悉端嚴,   皆已具足知,  諸巧技能法。   彼園有浴池,  名曰眾莊嚴,   我於池岸坐,  采女眾圍遶。   時彼浴池中,  千葉蓮華生,   寶葉琉璃莖,  閻浮檀金臺。   眾妙寶香鬚,  普放淨光明,   遍照閻浮提,  猶若日初出。   時見此玉女,  從彼蓮華生,   睹者皆念言,  此則善業報。   目髮紺青色,  其身如紫金,   眾寶以莊嚴,  觀者心無厭。   離垢淨無穢,  肢節悉具足,   猶如真金像,  安處寶蓮華。   毛孔栴檀香,  普熏於一切,   口出蓮華香,  演妙梵音聲。   此是玉女寶,  世間所希有,   身相悉具足,  種種妙莊嚴。   一切諸技術,  世間言論法,   究竟悉縷練,  願為哀納受。   此是玉女寶,  身份悉圓滿,   功德具莊嚴,  宿行之所得。   善知眾生病,  起患之所由,   又知對治法,  除滅眾疑惑。   一切閻浮提,  眾生語言法,   種種妓樂音,  無不善通達。   此女修功德,  遠離女人法,   能轉眾生心,  唯願哀納受。   捨離嫉妒心,  不醉於五欲,   不起瞋恚心,  修習忍智慧。   精進持淨戒,  能辨一切事,   專求諸功德,  太子願納受。   若見諸貧窮,  老病眾苦逼,   無所歸依者,  大悲普慈念。   常欲利眾生,  不求自安樂,   功德莊嚴身,  饒益於一切。   於諸威儀中,  常修不放逸,   修習諸善法,  見者無不悅。   功德普莊嚴,  遠離染污心,   常求善知識,  恭敬樂供養。   修習大慈法,  棄捨怨結心,   智慧無與等,  唯願哀納受。』   「爾時,太子答言:『善女!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無量劫行菩薩行,積集一切功德智慧,淨修一切諸波羅蜜,恭敬、供養一切諸佛,護持正法,嚴淨一切諸佛世界,令如來種相續不斷,教化眾生,滅生死苦,住究竟樂。欲令眾生淨智慧眼,住菩薩道,修菩薩行,具足一切菩薩諸地。令一切眾生心大歡喜,我當盡未來劫行檀波羅蜜,悉捨一切國城、妻子、肢節、手足、頭目、髓腦,或在家佈施、出家修道,汝於爾時,莫作障礙,壞我道心。』   「爾時,太子重為彼女而說偈言: 「『哀愍眾生故,  我發菩提心,   無量無數劫,  積集智功德。   無量劫海中,  修習諸大願,   廣修菩薩行,  具足一切地。   三世諸佛所,  學六波羅蜜,   聞法能修行,  專求菩薩道。   十方垢濁剎,  我悉令嚴淨,   除滅諸群生,  三惡道苦患。   以諸方便力,  廣度一切眾,   除滅愚癡闇,  住一切智道。   供養諸佛海,  淨修一切地,   發起大慈悲,  內外一切捨。   若我施來求,  妻子諸眷屬,   在家及出家,  汝莫作障礙。   若能如是者,  我則納受汝。』   「時,女答言:『敬從來教,乃至出家不敢有礙。』即說偈言: 「『一切劫海中,  地獄火燒身,   若能眷納我,  甘心受此苦。   一切生死身,  碎末如微塵,   若能眷納我,  甘心受此苦。   無量劫頂戴,  一切金剛山,   若能眷納我,  甘心受此苦。   一切生死海,  以我施無悔,   若得法王處,  願令我亦然。   無量無數劫,  修行菩薩道,   有來求我者,  歡喜願施與。   太子見眾苦,  發起菩提心,   無量大慈悲,  攝眾生及我。   我不求豪富,  不貪五欲樂,   但願共行法,  而為太子妻。   修廣明淨眼,  慈愍觀眾生,   不起染污心,  必成菩提道。   太子遊行時,  地出眾寶華,   此相無有疑,  必為轉輪王。   我昔於夢見,  正覺勝日光,   菩提樹下坐,  大眾悉圍遶。   夢中見彼佛,  以手摩我頂,   覺已大歡喜,  踴躍無有量。   空中時有天,  名曰清淨身,   彼天為我說,  道場佛興世。   我發如是念,  若見太子者,   當為分別說,  勝日光佛興。   我昔所志願,  於今悉成滿,   唯願俱往詣,  供養彼如來。』   「爾時,太子聞彼如來出興於世,心大歡喜,踴躍無量,欲見彼佛,以五百寶散彼女人,又與妙德光藏淨周羅寶並妙衣服。時,彼女母即為太子而說偈言: 「『今此玉女寶,  功德莊嚴身,   我昔所志樂,  此願今成滿。   持戒不放逸,  智慧諸功德,   普於一切世,  最勝無倫匹。   此女蓮華生,  種姓無譏嫌,   遠離諸不善,  太子同志願。   此女身柔軟,  猶如天繒纊,   蒙彼手摩者,  眾患悉除滅。   毛孔所出香,  芬馨無倫比,   眾生若聞者,  悉住於淨戒。   其身淨無垢,  譬如真金像,   若有睹見者,  離害具慈心。   口出微妙音,  無不樂聞者,   若有聽斯音,  遠離諸惡業。   心淨無瑕穢,  質直無諂曲,   隨其所聞法,  如說能修行。   恭敬善知識,  及所尊重者,   遠離貪慾心,  專求於正法。   此女心不恃,  妙色蓮花生,   世間諸榮樂,  唯求無上道。』   「時,彼太子與此女俱,並一萬采女出香芽園,各乘寶車,往詣道場,下車步進,遙見如來相好嚴身,其心澄淨,如鏡淵渟,諸根調伏猶如象王,心大歡喜,踴躍無量。與采女眾往詣佛所,頭面禮足,恭敬供養,遶無數匝,各持五百眾妙寶華,供散彼佛,為彼如來興立五百眾香樓閣,雜寶嚴飾。時,彼如來為說普門燈明修多羅,聞說經已,於一切法中得三昧海,所謂:諸佛願海三昧、普照三世光藏三昧、對見一切諸佛三昧、普照一切眾生三昧、普照世界海淨智燈光明三昧、普照眾生根海智光明三昧、救護眾生光雲三昧、教化眾生現前智燈明三昧、聞持諸佛法輪三昧、具普賢行淨雲三昧,於一切法中得如是等諸三昧海。   「時,彼玉女於諸法中得不可壞寂靜法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時,彼太子與諸眷屬禮彼如來,遶無數匝,辭退還宮,詣父王所,頭面敬禮,白言:『大王!彼道場上勝日光佛始成正覺。』   「王問太子:『從誰聞乎?』   「答言:『從彼離垢妙德女聞。』時,王聞已,歡喜無量,猶如貧人得大寶藏,作如是念:『佛無上寶難值、難遇,能滅眾生惡道、貧苦,為無上醫;善對治法,除滅眾生諸煩惱患,為善導師;於生死海,濟度眾生,置涅槃處。』作是念已,召諸小王及諸群臣並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悉集會而告之曰:『我聞太子無上吉語云:勝日光佛出興於世。我聞是已,歡喜無量,無以酬報,今捨王位授與太子。』王捨位已,與諸眷屬往詣道場勝日光佛所,頭面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如來觀察彼王及諸眷屬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一切眾生心燈,普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王顯現如來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應受化者令彼心淨,具足不可思議功德,超出世間,其身清淨,以微妙音為大眾說離癡曀法真實燈陀羅尼門,佛剎微塵等陀羅尼以為眷屬。彼王聞已,即得廣大智慧光明,閻浮提微塵等菩薩得此陀羅尼,六十那由他人得諸漏盡,一萬眾生皆得離垢清淨法眼,無量眾生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於十方剎以三乘法化度眾生。   「爾時,彼王作如是念:『此諸功德若不出家則不能辨,我今應當於如來所出家修道。』前白佛言:『今從世尊出家學道。』佛答王言:『宜知是時。』時,王即與一萬眷屬出家修道,皆得離癡曀法真實燈陀羅尼門及世界微塵等陀羅尼。又得菩薩十明及無量辯淨無礙身,詣諸佛所,悉聞受持佛正法輪,為大法師,以神通力遍諸世界,隨所應化,為彼現身。讚歎佛法並諸過去菩薩所行菩薩本生,又讚歎佛無量無邊自在神力,守護正法。   「爾時,太子月十五日,王得道時,於其正殿,采女圍遶,七寶自至。一金輪寶,名勝自在;二象寶,名曰青山;三紺馬寶,名勇疾風;四神珠寶,名光藏雲;五主藏臣寶,名曰大財;六玉女寶,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名離垢眼。得是七寶,於閻浮提作轉輪王時,有千子,端正勇猛,能伏怨敵。時,彼人民熾盛,豐樂自在,八萬王城,城各建立五百樓閣,大僧伽藍,眾寶莊嚴,一一僧伽藍起廣大塔,一切眾寶以為莊嚴,香華繒蓋而供養之;一一王城次第請佛,以不思議眾妙供具供養如來。   「時,佛入城,無量眾生皆大歡喜,長養善根,發菩提心,以廣大悲饒益眾生,正求佛法,知真實義,平等觀察三世諸法,明淨智慧,普照三世,知三世佛次第出世,攝取眾生,向菩薩道,行菩薩行,安住菩薩平等正法,逮得如來法輪,智光深入法海,能於己身見一切剎,善知諸根,弘誓願海得一切智。爾時,如來次第受彼諸王請時,如是饒益無量眾生。佛子!爾時,太子增上功德主,豈異人乎?今釋迦牟尼佛是也。爾時,王寶主,寶華佛是也,寶華如來今在東方。過世界海微塵等世界海,有一世界海,名法界虛空光雲;中有世界,名佛圓滿光妙德燈;彼有道場,名曰一切天王光幢;彼佛始成正覺,與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大眾圍遶說法,彼寶華佛為菩薩時,淨彼剎海,彼剎海中三世諸佛出興世者,皆寶華佛為菩薩時,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女母善現者,今我母善目是也。王眷屬者,彼如來所大眾是也。皆悉具足普賢諸行,成就大願,清淨法身,普照世間,其心無壞,逮得菩薩諸三昧門,以清淨眼皆悉對見一切諸佛、一切如來,以虛空等妙音聲雲轉正法輪,悉聞受持,於諸法中得自在力,出入息頃遍遊一切諸佛世界;以微妙音為眾生說法,而未曾離一切佛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隨所應化,悉為現身。爾時,離垢妙德寶女共增上功德主轉輪王四事供養勝日光佛者,我身是也。彼佛滅度後,其世界中有六十百千億那由他佛出興於世,其最初佛號明淨身;次名淨明月普照智;次名智觀幢;次名廣智光明王;次名精進金剛那羅延;次名不壞智;次名智普緣;次名淨德智雲;次名師子智光;次名周羅光明;次名功德光幢;次名智日幢;次名開寶蓮華身;次名功德光;次名智光雲;次名普明淨月;次名莊嚴蓋妙音;次名師子勇猛智照;次名法界慧月;次名覺眾生心虛空電光;次名善鼻妙香;次名寂滅響;次名甘露山;次名法海雷音;次名無壞智音;次名覺空電光周羅;次名月光白毫相雲;次名圓面淨慧;次名善覺智華光;次名寶焰山妙德王;次名廣德夜光;次名妙寶月幢;次名具三昧身;次名勝寶光王;次名現普智光;次名焰海門燈;次名離垢妙音王;次名無等功德;次名勝幢;次名修臂;次名本願淨月;次名真實智燈;次名法上妙音;次名明淨妙德藏王;次名乘幢;次名法海蓮華。佛子!彼一劫中,如是次第六十百千億那由他佛出興於世,我悉親近、恭敬、供養,其最後佛名廣解脫光,於彼佛所得淨智眼。   「佛子!爾時,彼佛初成正覺,入城教化,我時為王夫人,與彼大王恭敬、供養,聞彼佛說如來性起燈修多羅,聞已,得淨智眼,又得觀察菩薩三昧海法門。佛子!我得此法門已,於世界微塵等劫受持修習,是諸劫中,值無量佛出興於世,我悉恭敬供養。佛子!我或一劫值一如來出興於世,恭敬供養,或二、或三、或不可說;或於一劫,值世界微塵等佛出興於世,我悉恭敬供養,而未能知諸大菩薩身量像貌及其身業、心行、智慧三昧境界。   「佛子!我若見修菩薩行者,歡喜無量,恭敬供養,以諸方便而攝取之,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子!我於世界微塵等劫,值遇諸佛,恭敬供養,彼佛說法悉聞受持。時,彼諸佛各以種種修多羅為我說此法門,我聞是已,悉於三世佛剎海中、諸如來所、佛眷屬所修此法門,又行菩薩行、菩薩大願海,種種法門中修此法門,猶未能知普賢菩薩所行法門,何以故?佛子!普賢法門猶如虛空無量無邊,又如眾生及三世海、十方剎海及諸法界無量無邊。佛子!普賢菩薩法門與諸佛身境界齊等。我於世界微塵等劫,觀菩薩身,心無厭足,何以故?我於菩薩一一毛孔中,唸唸悉見無量無邊莊嚴世界,佛坐道場,成等正覺,於大眾中以微妙音轉正法輪,說種種修多羅,種種諸乘,種種清淨。復次,佛子!我於菩薩一一毛孔中,唸唸悉見諸眾生海各有所住及其境界、諸根不同;於三世中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具大願海,淨諸菩薩無量無邊波羅蜜海,及諸菩薩本生之海,無量無邊大慈悲海;攝取眾生悉令歡喜,乃至悉見一切菩薩現處中宮,采女圍遶。佛子!我於菩薩一一毛孔中,皆悉睹見如是等事。佛子!我唯知此法門,諸大菩薩皆悉究竟諸方便海,顯現一切眾生等身,隨順世間,於一切毛孔普放一切相海光明,了法無性,諸眾生類等如虛空,一切至處皆悉如如,顯現神變,於諸法界得自在力,遊戲普門一切諸地法門海中;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爾時,瞿夷語善財言:「善男子!此迦毘羅城摩耶夫人,汝詣彼問雲何菩薩修習諸行,不染世法?供養諸佛,於菩薩行得不退轉?除滅障礙,不由他悟,入諸法門,常能應現一切佛所?攝取眾生,盡未來劫,修菩薩行而不退轉,究竟滿足大乘諸願,長養一切眾生善根?」   爾時,瞿夷承佛神力,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見樂修行,  菩薩諸行者,  歡喜心無量,  皆悉攝取之。  乃昔久遠世,  過百剎塵劫,  有劫名清淨,  世界名光明。  爾時彼劫中,  六十百千億,  那由他諸佛,  出興於世間。  最後等正覺,  號為法幢燈,  彼佛滅度後,  有王名智山。  以大自在力,  王領閻浮提,  悉能廣降伏,  一切諸怨敵。  王子有五百,  端正身姝妙,  其體淨圓滿,  見者無厭足。  深信諸佛法,  恭敬而供養,  守護正法藏,  受持樂修習。  彼王有太子,  名曰善光明,  三十相嚴身,  饒益諸群生。  五百億人俱,  出家行學道,  勇猛精進力,  護持彼佛法。  王都名智樹,  一億城圍遶,  有林名靜德,  眾寶樹莊嚴。  善光住此林,  廣說佛正法,  辯才無窮盡,  令眾悉清淨。  或為乞食故,  入彼王都城,  庠序有威儀,  見者莫不欣。  遊步如師子,  志意常安諦,  諸根悉調伏,  念慧現在前。  爾時有長者,  名曰歡喜幢,  我為長者女,  名曰隨順光。  時我於城中,  遇見善光明,  相好莊嚴身,  歡喜心無量。  次乞至我門,  我以染心施,  摩尼莊嚴具,  投彼善光缽。  雖以染愛心,  供養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  不經三惡道。  常於天人中,  尊貴王家生,  恆見善光明,  妙相莊嚴身。  於後所過劫,  二百有五十,  善現女家生,  名離垢妙德。  我見勝自在,  發起供養心,  不惜身壽命,  隨其所施與。  時與太子俱,  覲佛勝日光,  歡喜心無量,  發起菩提心。  彼劫最後佛,  名廣解脫光,  出興於世間,  我值悉供養。  從彼最後佛,  得淨智慧眼,  了知諸法相,  除滅虛妄倒。  得觀察菩薩,  三昧海法門,  一念悉睹見,  不可思議剎。  見彼諸佛剎,  或淨或垢穢,  於淨不貪樂,  於穢不憎惡。  普見諸世界,  如來坐道場,  一念見諸佛,  不思議光海。  亦見佛眷屬,  一切三摩提,  一切諸法門,  皆悉無障礙。  又知彼業行,  隨其所住地,  及諸大願海,  一念悉了知。  我於菩薩身,  見諸菩薩等,  無量劫修行,  一切莫能測。  一一毛孔見,  阿僧祇劫剎,  風輪水火輪,  一切大地輪。  種種所依住,  世界形類相,  諸妙莊嚴具,  眾生身差別。  又見世界海,  一切諸世界,  諸佛出興世,  說法度眾生。  我於無量劫,  修習菩薩行,  猶不知菩薩,  身業心智慧。」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彼瞿夷足,遶畢辭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七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四   ◎爾時,善財童子作如是念:「我當雲何見善知識?善知識者遠離世間住,無所住,不著諸入,超出障礙,趣無礙道,具淨法身、善業、化身,以明淨智觀諸世間,大願成滿,持佛法,身如意。法身非生滅身、非來去身、非虛實身、非聚散身。一切諸相即一相。身離邊見、身無所著、身無窮盡、身滅眾虛妄。如電光身、如幻夢身、如鏡像身、如淨日身,充滿一切諸方,化身於三世中無壞。法身非身之身,如是等身一切世間所不能見;唯是普賢菩薩所見彼善知識行無礙行,我當雲何能見、親近知其相貌?聞法受持?」作是念已;時,有城天,名曰寶眼,眷屬圍遶,在虛空中,為善財現妙莊嚴身,以天寶、冠寶莊嚴具供養善財,作如是言:「善男子!應守護心城,離生死故;應莊嚴心城,得十力故;應淨心城,遠離慳嫉諸諂曲故;應滅熾然猛焰心城,諸禪三昧法門相續得自在故;應照心城,常以般若波羅蜜光照如來海及眷屬故;應長養心城,攝取諸佛方便道故;應堅固心城,出生普賢諸行願故;應修心城,諸魔魔民及餘怨敵莫能壞故;應明心城,得諸如來智光明故;應修無壞心城,能受如來正法雲故;應具心城,己心悉受一切如來功德海故;應廣心城,大慈普覆一切眾生故;應蓋心城,以法普覆障不善故;應進心城,無量大悲救一切眾生故;應開心城門,正念一切三世佛故;應達心城,悉知諸佛轉正法輪、修多羅法門因緣起故;應知心城道,開示顯現一切智道故;應持心城,具三世佛諸願海故;應知心城力,長養法界功德力故;應放心城,普照光明,知一切眾生諸根、欲性、結業、習氣、諸垢淨故;應知心城自在力,攝取一切諸法界故;應瑩心城,住佛念故;應知心城實相,了達諸法無實性故;應知心城如幻,入一切智正法城故。菩薩摩訶薩若如是知諸心城者,則能積集一切善根,何以故?蠲除無量諸障礙故。所謂:見佛障、聞法障、供養佛障、攝眾生障、淨佛剎障。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有如是無障礙心,以少方便,能見一切諸善知識,究竟成就一切種智。」爾時,有天名法妙德,在虛空中,妙聲讚歎摩耶夫人,又放種種色光明網,廣照無量諸佛世界。爾時,善財見光明網,照諸佛身,遶一匝已,然後還來入善財頂,充滿其身。爾時,善財即得離垢淨光明眼,除滅一切愚癡闇障;得離翳眼,了知一切眾生實性;得離垢眼,觀一切法性;得淨慧眼,觀一切剎性;得淨光眼,見佛法身;得普明眼,觀不思議如來色身;得無礙光眼,觀察一切世界成敗;得遍光眼,見一切佛轉正法輪,出生修多羅;得普境界眼,觀察無量諸佛神力,教化眾生,得普見眼;觀一切世界隨因緣起。諸佛興世時,有守護菩薩法堂羅剎鬼王,名曰善眼;與妻子俱,一萬羅剎眷屬圍遶,在虛空中,散眾妙華,語善財言:「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十法,則能親近諸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直心清淨,遠離諂曲;不壞大悲,攝取眾生;觀察眾生非真實性,於薩婆若心不退轉;於佛大眾得堅信力;以淨慧眼觀諸法性;無壞大悲普覆眾生;明淨慧光了諸法界;善對治法,雨甘露雲除生死苦;順善知識;以明淨眼觀諸法性相續不斷。菩薩成就此十法者,則能親近諸善知識。   「復次,佛子!菩薩成就十三昧門,則能睹見諸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淨法虛空圓滿三昧;觀察一切方海三昧;分別一切境界三昧;對見十方諸佛三昧;長養功德藏海三昧;唸唸不捨善知識三昧;現前見一切如來功德善知識三昧;詣善知識三昧;常得不離一切善知識三昧;恭敬供養善知識無過失三昧。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三昧門,則能睹見諸善知識。又得諸善知識微妙音聲轉正法輪三昧法門;若有菩薩住此法門,悉知一切諸佛平等,常能睹見諸善知識。」   爾時,善財答羅剎言:「善哉!善哉!以哀愍故,方便教我見善知識。願為我說雲何往詣善知識所?於何方處城邑、聚落求善知識?」   答言:「善男子!敬禮十方求善知識,正念思惟一切境界求善知識;勇猛自在,遍遊十方求善知識;知身、知行,如夢、如電,詣善知識。」   爾時,善財隨順其教,即時睹見大寶蓮華從地湧出。金剛為莖,摩尼為葉,淨寶為臺,眾妙香鬚,以阿僧祇摩尼寶網羅覆其上。蓮華臺上有一樓觀,名曰攝取法界方藏。金剛為地,樓有千柱,一切摩尼眾寶合成,種種莊嚴,懸阿僧祇妙寶、瓔珞、阿僧祇寶以為欄楯。   爾時,善財見樓觀中有摩尼寶師子之座。眾寶莊飾;雜寶欄楯;敷眾妙衣;寶網覆上;建寶幢蓋;於金鈴中,出妙音聲,雨妙香華;諸寶鈴中出諸菩薩願行音聲;寶月幢中出佛化身;淨摩尼中顯現如來次第受生;日摩尼中放無量光,照十方剎;摩尼寶王光明幢中放一切佛,圓滿光明;明淨寶中出眾供具,一切眾生燈佛正法雲;如意寶中唸唸出生普賢自在,充滿法界;須彌幢中出天妙聲,讚歎如來。   爾時,善財見此不可思議莊嚴高座、不可思議眷屬圍遶;見摩耶夫人處彼座上,端正姝妙,具淨色身、出三世間色身、一切世間對現色身、遠離一切有趣色身、隨其所應教化色身、一切眾生不染色身、起廣大色身、與一切眾生等色身、一切眾生無等色身、一切眾生見不虛色身;種種色身,隨所應化,顯現色身、無量形像色身、普門形像色身、一切眾生對現色身、廣大自在門莊嚴色身、教化一切眾生色身、一切眾生對現垂形色身、一切時現種種不壞色身、一切眾生究竟不究竟住持色身;不去色身,於一切趣無所滅故;不來色身,於一切趣無所生故;不起色身,不起、不現故;不滅色身,離一切世間語言道故;不虛色身,隨所得故;不欺色身,隨應世間故;無所至色身,不生不死故;不壞色身,法性無壞故;無相色身,三世語言斷故;一相色身,無相善說相故;如電色身,隨應一切眾生心故;如幻色身,智幻滿故;如焰色身,持眾生想故;如影色身,一切眾生本願相續不斷故;如夢色身,隨應眾生不可壞故;究竟法界色身,淨如虛空故;現大悲色身,成就一切眾生故;顯現無礙門色身,於唸唸中滿法界故;無量無邊色身,淨一切世門離語言道故;無所依色身,教化眾生究竟願故;住持色身,能辨一切眾生事故;不生色身,幻願滿故;無比色身,出世間故;隨應色身,隨應度故;不雜色身,隨業相續故;如意珠色身,滿足一切眾生願故;離虛妄色身,一切眾生虛妄起故;離覺觀色身,一切眾生不能思察故;不究竟色身,除滅生死故;清淨色身,離如來覺觀故;如是色非色,色如電故;受非受,除滅世間苦受故;離一切想,分別一切眾生想故;出生行非行,諸業如幻故;離識境界,滿足菩薩智慧願故;空無所有,一切眾生語言斷故;色身成就,妙色不滅故。   爾時,善財見摩耶夫人隨應眾生示現如是種種無量色身眾生,或見過他化自在天王女身,乃至過四天王女身;或見過龍王女身,乃至過人王女身。爾時,善財見如是等種種色身,長養一切眾生善根,行不可壞檀波羅蜜,大悲普念一切眾生,出生如來無量功德。勇猛精進求薩婆若,知一切法皆寂滅相,入深忍海,具足一切無壞禪定,修習一切三昧境界,逮得如來圓滿禪定,滅一切眾生諸煩惱海。皆悉嚴淨一切法界,分別了知諸佛法輪,以明淨智觀一切法海,見一切佛心無厭足。次第觀察三世如來,開一切佛門,見三世佛。次第興世淨佛道,戒如如如空,攝一切眾生而教化之,得淨法身,淨一切佛剎。諸大誓願究竟,化度一切眾生。一念充遍諸佛境界,出生菩薩自在神力。顯現無量清淨色身,降一切魔力,增長功德力,生善法力,得一切佛力,具菩薩力,生一切智力。如來智慧普照一切,悉知無量眾生心海,了知眾生諸根欲性。一身充滿十方無量無邊佛剎,悉分別知佛剎成敗,開淨智眼,見三世海、諸佛法海出生一切如來功德,知一切菩薩所修功德,從初發心乃至究竟長養一切眾生善根,於一切世間讚歎一切諸佛功德,成滿一切菩薩母願。   爾時,善財見摩耶夫人有如是等閻浮提微塵等未曾有事,即變化己身,悉與摩耶夫人身等,合掌禮敬,五體投地,即得無量無邊諸三昧門。正念修習,分別觀察,隨順出生印證。證已,從三昧起;起已,敬遶摩耶夫人及諸眷屬,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言:「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往昔教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識,親近供養。我已漸求至大聖所,願為演說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答言:「佛子!我已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捨那如來母。於此閻浮提迦毘羅城淨飯王宮,從右脅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善男子!菩薩於兜率天命終時,一一毛孔放大光明,名一切如來受生圓滿功德,顯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受生莊嚴,普照一切世界;照已,來觸我頂,遍入我身一切毛孔;入已,普見菩薩受生,自在莊嚴,又見出家、往詣道場、成等正覺,菩薩、天人、大眾圍遶,恭敬供養轉正法輪。彼諸如來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於諸佛所恭敬供養發菩提心,淨諸佛剎。無量化身充滿法界,教化眾生,乃至示現大般涅槃,如是等事,皆悉睹見。又,善男子!彼妙光明來入我身,我身爾時超出世間,與虛空等,亦不過人身,悉能容受十方菩薩,莊嚴宮殿。◎◎爾時,菩薩從兜率天降神下時,與十佛剎微塵等菩薩俱,皆悉同行大願,善根莊嚴,法門智慧自在,一切諸地清淨,法身無量,色身究竟,普賢諸大願行悉皆同等。如是菩薩眷屬圍遶,又與八萬諸龍王俱,娑伽羅龍王等,及諸夜叉八部神等,恭敬供養。降神下時,放大光明普照世界;現自在力除滅一切諸惡道苦;以巧方便教化不可思議眾生,皆悉令知宿世業行;令諸菩薩修不放逸,無所染著,救護眾生,令悉睹見此菩薩身,現如是等諸奇特事:與大眾俱,來處我胎,彼諸菩薩於我胎內遊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以為一步,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以為一步。又唸唸中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所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眷屬,及四天王、忉利天王乃至梵王,如是等一切天王皆入我胎欲見菩薩,恭敬、供養、聽受正法,悉皆容受如是等眾,而胎不廣大亦不迫迮,於此世界示現如是神變,受生十方一切閻浮提中亦復如是,亦不分身種種現化,隨其所應為菩薩母。何以故?修此大願智幻法門故。善男子!我為盧捨那佛母,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彌勒佛、師子佛、法幢佛、善眼佛、淨華佛、妙德華佛、提捨佛、弗沙佛、歡喜意佛、自在佛、離垢佛、明淨月佛、執炬佛、樂靜佛、金剛楯佛、清淨義佛、阿私陀佛、度彼岸佛、高焰山佛、執燈佛、寶蓮華佛、功德稱佛、無量德持佛、妙德燈佛、莊嚴身佛、善威儀佛、妙德慈佛、善幢佛、智盛佛、無量音佛、無諍佛、散疑佛、清淨佛、廣光佛、速淨佛、妙德雲佛、莊嚴頂髮佛、樹王佛、莊嚴寶冠佛、智海佛、淨寶佛、堅天冠佛、具諸願佛、大自在佛、妙德王佛、勝妙德佛、栴檀雲佛、廣淨眼佛、殊勝慧佛、修習智佛、高王佛、自在慧佛、離色佛、師子喜佛、無上王佛、妙德頂佛、金剛智山佛、妙德藏佛、寶網嚴身佛、善慧佛、自在天佛、大地天佛、無著功德佛、眾牙佛、慧光佛、妙德天佛、無上坐佛、無上德佛、仙人伏根佛、隨順語佛、自在德幢佛、明淨幢佛、分別支佛、毘捨佉佛、放一切眾生香光明佛、金剛寶嚴佛、歡喜眼佛、滅欲塵佛、高大身佛、善天佛、無上天佛、向寂滅佛、覺智佛、離塵垢佛、光焰王佛、安住佛、毘捨佉天佛、金剛山佛、智焰盛妙德佛、安隱佛、優波提捨佛、具淨德佛、樂賢德佛、第一義勇佛、百光焰佛、一增上佛、深音聲佛、大地王佛、白淨佛、山音聲佛、殊勝佛、不可壞佛、無上醫佛、功德月佛、不違逆佛、功德聚佛、月出佛、功德天佛、光明盛佛、娑羅陰佛、藥王佛、勝寶佛、金剛慧佛、八十妙德佛、一切無壞佛、大名稱王佛、勇進持佛、無量光佛、大莊嚴焰佛、法王不虛佛、不退地佛、明淨天佛、苦行佛、淨天佛、同意佛、解脫音佛、無壞王佛、滅諂偽佛、淨薝蔔光佛、善勝月佛、執明炬佛、莊嚴身佛、不可說佛、觀眾生佛、無量光佛、無畏音佛、最勝天佛、無畏智盛佛、妙德華佛、月光焰佛、不退慧佛、離愛佛、不著慧佛、長養德聚佛、滅惡道佛、無量化師子吼佛、義不退佛、見無礙佛、降眾魔佛、不著相佛、離虛妄海佛、清淨海佛、不可沮壞須彌山佛、無著智佛、無量坐佛、與魔戰佛、隨師行佛、無上調佛、常月佛、饒益王佛、不動陰佛、饒益名佛、饒益慧佛、壽持佛、壽名佛、滿稱佛、無壞盛佛、色明淨佛、無相智佛、勇無動佛、難思妙德佛、同月行佛、無量身佛、隨順王佛、增壽天佛。佛子!如是等賢劫一切佛,於此世界成等正覺,我悉為母,亦於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   爾時,善財白言:「大聖!得此法門其已久如?」   答言:「佛子!乃往古世,過不可思議非諸菩薩通明境界不可數劫,有劫名淨光明,有世界名曰妙德須彌山王。其土清淨無諸垢穢,眾寶合成種種嚴飾,見者無厭。彼世界中有千億四天下,諸四天下中有一四天下,彼四天下中有八十億大王之都,彼王都中有一王都,名曰智幢,有轉輪王名曰勇盛。彼王都北有一道場,名月光明,其道場神名慈妙德。時,有菩薩名離垢幢,坐於道場,臨成正覺時,有惡魔名金剛光明,與眷屬俱,至菩薩所,壞其道行;時,勇盛王具足菩薩神力自在,化作兵眾,多彼魔軍而摧伏之;時,彼菩薩得成正覺;時,道場神見此事已,歡喜無量,發如是願。此轉輪王乃至成佛,我為其母。善男子!我曾於彼道場,供養十那由他佛。善男子!彼道場神,豈異人乎?我身是也。轉輪王者,盧捨那佛是也。善男子!我從爾時發願已來,盧捨那佛於一切有行菩薩行,教化眾生,乃至最後受生,我常為母。復次,善男子!現在、過去、十方、無量、無邊諸佛,放大光明來照我身、宮殿、住處者,彼最後生,我悉為母。善男子!我唯知此大願智幻法門;諸大菩薩具大悲藏,教化眾生,心無厭足,得自在法,一一毛孔現一切佛自在神力。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爾時,摩耶夫人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於此世界三十三天,有王名正念王,有童女名天主光。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敬受其教,頭面作禮,遶無數匝,戀慕瞻仰,卻行而退。遂往天宮見彼童女,禮足圍遶,合掌前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天女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礙念清淨莊嚴。善男子!我念過去有最勝劫,名青蓮華。我於彼劫中,供養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從初出家,我皆瞻奉、守護、供養,造僧伽藍營辨什物。又彼諸佛從為菩薩住母胎時,誕生之時,行七步時,大師子吼時,住童子位在宮中時,向菩提樹成正覺時,轉正法輪、現佛神變、教化調伏眾生之時,如是一切諸所作事,從初發心乃至法盡,我皆明憶無有遺餘,常現在前,念持不忘。又憶過去劫,名善地,我於彼供養十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又過去劫,名為妙德,我於彼供養一佛世界微塵等諸佛如來。又劫名無所得,我於彼供養八十四億百千那由他諸佛如來。又劫名善光,我於彼供養閻浮提微塵等諸佛如來。又劫名無量光,我於彼供養二十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又劫名精進德,我於彼供養一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又劫名善悲,我於彼供養八十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又劫名勝遊,我於彼供養六十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又劫名妙月,我於彼供養七十恆河沙等諸佛如來。善男子!如是憶念恆河沙劫,我常不捨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從彼一切諸如來所,聞此無礙念清淨莊嚴菩薩解脫,受持修行,恆不間斷,隨順趣入。如是先劫所有如來,從初菩薩乃至法盡,一切神變我以淨嚴解脫之力,皆隨憶念明瞭現前,持而順行,曾無懈廢。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礙念清淨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出生死夜,朗然明徹,永離癡冥,未嘗惛寐,心無諸蓋,身行輕安,於諸法性清淨覺了,成就十力,開悟群生。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迦毘羅城有童子師,名曰遍友。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以聞法故,身心遍悅,不思議善根流派增廣,頭面敬禮天主光足,遶無數匝,戀仰辭去。從天宮下,漸向彼城,至遍友所,禮足圍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遍友答言:「善男子!此有童子名善知眾藝,學菩薩字智。汝可問之,當為汝說。」   爾時,善財即至其所,頭頂禮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時,彼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善知眾藝。我恆唱持入此解脫根本之字,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菩薩威德各別境界;唱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平等一味最上無邊;唱波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法界無異相;唱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輪斷差別;唱多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得無依無上;唱邏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離依止無垢;唱荼(徒假反)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不退轉之行;唱婆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金剛場;唱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曰普輪;唱沙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為海藏;唱他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生安住;唱那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圓滿光;唱那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差別積聚;唱史吒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光明,息諸煩惱;唱迦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差別一味;唱娑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霈然法雨;唱摩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大流湍激,眾峰齊峙;唱伽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上安立;唱娑他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真如藏遍平等;唱社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入世間海清淨;唱室者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諸佛正念莊嚴;唱拖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觀察圓滿法聚;唱奢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諸佛教授輪光;唱佉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淨修因地現前智藏;唱叉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息諸業海藏蘊;唱娑多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蠲諸惑障開淨光明;唱壤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作世間了悟因;唱頗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智慧輪,斷生死;唱婆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宮殿具足莊嚴;唱車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修行戒藏各別圓滿;唱娑摩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隨十方現見諸佛;唱訶娑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觀察一切無緣眾生,方便攝受,令生海藏;唱訶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唱伽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持一切法雲堅固海藏;唱吒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十方諸佛隨願現前;唱拏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不動字輪聚集諸億字;唱娑頗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化眾生究竟處;唱娑迦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諸地滿足、無著無礙、解脫光明輪遍照;唱闍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宣說一切佛法境界;唱多娑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虛空法雷遍吼;唱侘(恥加反)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曉諸迷識無我明燈;唱陀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一切法輪出生之藏。善男子!我唱如是入諸解脫根本字時,此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善男子!我唯知此善知眾藝菩薩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於一切世、出世間善巧之法,以智通達到於彼岸。殊方異藝,鹹綜無遺;文字算數蘊其深解;醫藥咒術善□□G埤□騫觜D□□□□□□覆^□□□□□□□□□□□□□□穠謗朧訌討□澯□□□呤鋤□續o□¥鴃慼撮ま郤螯煄寫ㄐ寫□□f□□g□□i焨橧m□耙臥□珥級□鋨鐲□ジ□滎□□□□□□|□矩□4e□□□Ce鶠慼寬□□竇□□諍耙賢□□迴□□□櫫□□□湦□□¥擔蹬Ey□懥□□d□□□綣i□□□□i□□□□e鴥□□□e□□臐慼戮捐娷釋衡搳慼撓E湉C鯀累□□□□□¥薄慼滕秸紿鋦□□□□B□滈}□□□□□□□□麥奧嶢譯□□摧□□□□□爧□□□藥□□悅□□□□□□□熒□□‥□□□□□北h□□□□怴慼撥\□□□□□□蝖慼撚恣慼慼慼敵窗O□□醥□□|□□醥□□韋□□□|□飥□古□□□櫫□□橨□d□□橩□£□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眾藝之足,遶無數匝,戀仰辭去。向聚落城至賢勝所,禮足圍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賢勝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法門,名無依處道場,既自開解復為人說。又得無盡三昧非彼三昧法,有盡無盡以能出生一切智性眼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耳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鼻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舌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身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意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種種慧明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周遍神通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如海波濤無量功德皆無盡故;又能出生一切智性遍世間光無盡故。善男子!我唯知此無依處道場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一切無著功德行。而我雲何盡能知說?善男子!南方有城,名為沃田。彼有長者,名堅固解脫。汝可往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善財禮賢勝足,遶無數匝,戀慕瞻仰,辭退南行。到於彼城,詣長者所,禮足圍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長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著清淨念。我自得是解脫已來,法願充滿,於十方佛所無復希求。善男子!我唯知此淨念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獲無所畏大師子吼,安住高廣福慧之聚。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即此城中有一長者,名為妙月,其長者宅常有光明。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禮堅固足,遶無數匝,辭退而行。向妙月所,禮足圍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妙月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淨智光明。善男子!我唯知此智光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證得無量解脫法門,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長者,名無勝軍。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是時,善財禮妙月足,遶無數匝,戀仰辭去。漸向彼城,至長者所,禮足圍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長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盡相。我以證此菩薩解脫,見無量佛,得無盡藏。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相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限智、無礙辯才。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城南有一聚落,名之為法。彼聚落中有婆羅門,名屍毘最勝。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禮無勝軍足,遶無數匝,戀仰辭去,漸次南行。詣彼聚落,見屍毘最勝,禮足圍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婆羅門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法門,名誠願語。過去、現在、未來菩薩以是語故,乃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無已退,無現退,無當退。善男子!我以住於誠願語故,隨意所作莫不成滿。善男子!我唯知此誠語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與誠願語,行止無違,言必以誠,未曾虛妄,無量功德因之出生。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彼有童子,名曰德生。復有童女,名為有德。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於法尊重,禮婆羅門足,遶無數匝,戀仰而去。漸次南行,至於彼城,見童子、童女,頂禮其足。圍遶畢已,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以斯淨智觀諸世間皆幻住,因緣生故;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一切法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一切三界皆幻住,顛倒智所生故;一切眾生生滅,生、老、死、憂悲、苦惱皆幻住,虛妄分別所生故;一切國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教化眾生殊勝智心及諸行願之所成故;一切菩薩眾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為皆幻住,願及智所攝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善男子!我等二人但能知此菩薩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善入無邊諸事幻網。彼功德行,我等雲何能知、能說?」時,童子、童女說自解脫已,諸善根力不思議故,令善財身柔軟、光澤,自說本願。◎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八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五   ◎又作是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海□;彼有園林,名大莊嚴藏;於彼林中,有大樓觀,名嚴淨藏,菩薩往昔善根所起,菩薩諸願自在,諸通智力,巧妙方便,功德大悲法門所起。彼園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常化父母、親戚、眷屬,及同行者;又復長養其餘無量眾生善根,令住大乘。亦欲為汝顯現菩薩方便法門,欲明菩薩受生自在,欲對現教化一切眾生,令厭諸有,宣明菩薩大慈悲力,覺悟菩薩無相法門,明諸有趣,悉無自相。汝詣彼問雲何菩薩淨菩薩道、雲何菩薩學菩薩戒、雲何菩薩淨菩薩心、雲何菩薩發諸大願、雲何菩薩積功德具、雲何菩薩得菩薩地、雲何菩薩滿足一切諸波羅蜜、雲何菩薩得諸忍法、雲何菩薩住功德行、雲何菩薩近善知識;何以故?彼菩薩摩訶薩,究竟一切諸菩薩行,分別了知眾生心行,以巧便智而教化之;滿足一切諸波羅蜜,住菩薩地,得諸忍門;證於菩薩離生之法,於諸佛所而得授記;於菩薩法,自在遊戲,持諸佛持;無量諸佛,以一切智甘露正法,而灌其頂。   「善男子!彼菩薩摩訶薩,能示導汝真善知識,堅菩提心,長養善根,住正直心;現菩薩根,說無礙法平等諸地,讚歎菩薩所出生道,具諸菩薩願行功德,能廣演說普賢所行。善男子!汝不應於一善根中,生知足想;一光明法,一行,一願,一授記別,得法忍門,六波羅蜜;菩薩諸地,所淨佛剎,近善知識;於是事中,生知足想。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一向求無量善根;積集無量菩提具;積集無量菩提因緣;修習無量諸大迴向;教化成熟無量眾生,了知無量諸眾生心、諸根欲性、眾生諸行;除滅無量眾生煩惱結業習氣;除滅無量眾生邪見諸染污心;令發無量諸清淨心;拔出無量諸苦惱刺;消竭無量愛慾之海;遠離無量愚癡闇冥;壞散無量大憍慢山;解散無量生死繫縛;越度無量煩惱有流;煎竭無量受生海源;拯拔無量愛慾淤泥,於三界獄,免濟苦難;悉令安立八聖道支,普令滅除三毒熾然;斷絕無量諸魔鉤餌;遠離無量諸惡魔業;淨修無量菩薩直心;長養菩薩無量方便;出生菩薩無量諸根;淨修菩薩無量欲性;深入菩薩無量等法;修行菩薩無量勝行;清淨菩薩無量功德;淨修菩薩無量威儀;示現菩薩無量隨順世間;發起無量不壞信心;發起無量大精進力;淨修無量諸正念力;成滿無量諸三昧力;開發無量諸大慧力;堅固無量諸欲性力;積聚無量諸功德力;長養無量諸淨智力;發起無量菩薩諸力;成滿無量諸如來力;悉分別知無量法門;普入無量諸法方面;淨修無量法門;發起無量法明,照無量法,無量諸根;了知無量諸煩惱病;積集無量諸妙法藥,以善方便,療眾結病;修習無量甘露正法;詣諸佛剎,恭敬供養無量如來;遍入菩薩大眾源底,護持無量如來正法;不譏無量眾生罪咎;除滅無量惡道諸難;令無量眾生生天人中;總攝無量諸眾生類;淨修無量陀羅尼門;成滿無量諸大願行;修習無量大慈願力;不惜壽命,求無量法;修習無量寂滅法力;出生無量淨智通明;知無量眾生諸趣受生,而為應現無量化身;知無量心諸語言法;悉入菩薩無量諸行,修菩薩法;觀察菩薩甚深法門;覺悟菩薩難知境界;到諸菩薩難至之趣;攝持菩薩勇猛功德;證於菩薩離生淨妙難證之法;覺悟菩薩諸莊嚴行;於一切處,顯現菩薩自在神力;受持菩薩無壞法雲;增廣菩薩無量無邊淨智慧行;究竟無量諸波羅蜜,受於菩薩無量記別;深入菩薩無量忍門;修治菩薩不思議地諸正法門;於無量劫,以大弘誓而自莊嚴,供養諸佛,淨不可說諸佛世界,發不可說菩薩願行。   「善男子!略說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於一切劫,行菩薩行;於一切趣,應現受生;以明淨智,了一切三世;淨一切剎,滿一切願,供養一切佛;與一切菩薩,同修願行,親近一切諸善知識。是故,善男子!應一向求諸善知識,若見聞法,恭敬供養;於善知識,勿生嫌疑,身心懈厭;令一切善知識,心大歡悅。何以故?因善知識究竟一切諸菩薩行;成滿一切菩薩功德、一切菩薩大願、一切菩薩善根、一切菩薩助道法;生一切菩薩法;明淨一切菩薩法門;淨修一切菩薩禁戒,一切菩薩禪定三昧,一切菩薩堅固無上菩提之心,一切菩薩摠持辯才;淨一切菩薩功德藏;同一切菩薩大願;解一切菩薩密法,一切菩薩法寶;長養一切菩薩諸根;積集一切菩薩智;聚護一切菩薩功德法藏;清淨一切菩薩受生;聞持一切菩薩法雲;出生一切菩薩正道;發起一切菩薩道心;成就一切諸佛菩提,一切菩薩諸行;了知十方一切法界;讚一切菩薩直心功德;起一切菩薩大慈悲力;攝一切菩薩無量善根;得一切菩薩道支;得一切菩薩饒益眾生心,遠離惡道,安住大乘,修菩薩行,遠惡知識;於菩薩法,心不退轉,超出凡夫、聲聞、緣覺一切世間,心無惑亂,無所染著,廣修菩薩無量諸行;長養一切諸善功德,除滅煩惱,一切諸魔,莫能沮壞。因善知識,悉能成辨如是等事。何以故?善知識者,能令除滅諸障礙故。遠不善法,離惡知識,滅無明闇,諸邪見縛,超出生死一切世間;斷魔鉤餌,拔苦惱刺,出無智險難,邪惑山□,越度有流,諸惡邪徑;示導清淨菩提正道,教菩薩法,修習四道明淨慧眼;安立薩婆若,增長菩提心,廣大慈悲;修波羅蜜,住菩薩地,得深法忍;淨一切善根,積集一切菩薩功德,施與一切菩薩功德;見一切佛,心大歡喜,護持淨戒,解真實義;出正法門,離諸邪道,現明法門,普照一切,聞持無量諸佛法雲;滅一切煩惱,增益一切智,住一切佛法。   「復次;善男子!善知識者,則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識者,則為慈父,以無量事,益眾生故;善知識者,則為養育守護,不為一切惡故;善知識者,則為大師,教化令學菩薩戒故;善知識者,則為導師,教化令至彼岸道故;善知識者,則為良醫,療治一切煩惱患故;善知識者,則為雪山,長養明淨智慧藥故;善知識者,則為勇將,防護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則為牢船,悉令越度生死海故;善知識者,則為船師,令至一切智法寶洲故。是故,善男子!應當如是正念思惟,詣善知識。又,善男子!詣善知識,發大地心,持一切事,無疲倦故;發金剛心,堅固正直,不可壞故;發金剛山心,一切苦患,不能壞故;發無自心,隨彼意故;發弟子心,不違一切教故;發僮僕心,一切苦役,不疲厭故;發養育心,不畏煩惱所污染故;發傭作心,隨所受教,不違逆故;發卑下心,遠離自大,增上慢故;發成熟心,善知時非時故;發寶馬心,離□□祿□□□導□□稻□□□送□禕導□□稱□□□飼□囊導□□□□□□□□□諑□□□□導□□流□□□□□□導□□□□奿□□□□□導□□訧□□□□□□導□□穢西□□□□禕導□□稈餓□□□□□諑□□□□□導□□□□□□楖□娭覕囊導□□□□□□□□娭諑□□□□導□□□□□□□□囊埤□諑□□祭□□首□□□□輪□榃□□□□娭諑□□□□□□□□□□□降益妃□□視□□□□□□□□□□□娭諑□殺均慼慼慼慼慼慼慼憔癒戮□□視□□□□□□□覃□□□□娭諑□履□旅□□□□□導□禮□□□□視□□□□□□□□□□□娭諑□□□□□□□□□導□蓮□□□□□訪□□□麗□旅□□視□□□□□秪瓷慼慼慼槽]諑□羚覲驖□□駎□□□□□□□□紐□榃□□視□□□□良省□□□□□娭諑□磻禍□□□□□□導□錄z覃□□視□□□□呂壘□□□□□娭諑□屢祁妃□□□□□導□陵褻□□□視□□□□凌褓□□□□□娭諑□殺均慼慼慼慼慼撫氶摩獺毆ヾ慼憎慼慼慼撕臐毆ヾ慼撐齱慼慼慼憔晼戮□□□□娭諑□礪覽榃□□□□□導□匿□榃□□視□□□□硫□□□□□□娭諑□磻梱□□□□□□導□覦□粿□□□祭□□□□娭諑□馭□□導□□□旅□□□□導拏□觛□□□□□娭諑□詠楅榕□□蝭炕慼慼慼慼慼慼慼慼屆慼慼慼慼摩c諑□□祐銦慼撕}襋□兜□□祇□毼□訏餾□□□□□□□□奇□橖□□□穠襴□□□□橖□□□□﹛慼慼慼撐驉慼慼滕^□□□枯□觀導□□觛□□□蠐﹛慼慼慼慼慼慼慼樑第E騺□□□□□□□□祭□□□□騖饉驒樖□□娃□詠楖□娭覕餖衽□□飯□Z□□□□堅□量兜□Z□□飯□Z□□□□榷觛□□□□蝪M□□飯□Z□□□□樏騖騫□□□雜□□飯□Z□□□□樏騖騫觀□□飯□□飯□Z□□□□堅□□馳導□飯□□飯□Z□□□□堅覃□□□□飯□□飯□Z□□□□樏騖馳婖□□淚□□飯□Z□□□□堅襦散量兜□Z□□飯□Z□□□□樏騖□□□□衽□□飯□Z□□□□樏騖飣穡裀□□祭□□□□騖□□□□娭觩槫露□椏騖駩□□□椏騖馳□娜□□□椏騖饜□□□椏騖餓□□□椏騖驙□奰□□□椏騖送馘穖□□□椏騖驀□□□裀□□椏騖騿□□□□椏騖飣穡裀□□祭□□□吝送□禳導□□娭觀□□□□□娭□逆□□□娭觔□□□□娭襏檢□□□娭觙□□□□娭評逆□□□娭褽□□□□娭襾逆□□   爾時,善財聞如是等讚善知識諸菩薩行,如來正法;心大歡喜,踴躍無量,正念思惟菩薩所行。漸漸遊行,向海□國;以過去際修身業力,及清淨心,遠離惡行,超出世間虛妄惑倒;求佛法實義,長養諸根,滿足大願,具精進力;不惜身命,饒益眾生,修菩薩行,積集佛法;見諸如來,淨一切剎,供養法師,護持正法;成就菩薩諸淨願身,善知緣起,修習不可思議善根。作是念已,淨心信敬一切菩薩,如世尊想;修習諸根,心不顛倒,正念恭敬,離世間想;滿足諸願,出生無量菩薩化身,讚歎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法門;智慧覺悟,如來菩薩,一切至處自在神力;乃至一毛孔中,佛、菩薩身,皆悉充滿無礙智眼,觀十方法界及虛空界,三世諸法。爾時,善財如是恭敬供養,具諸願忍;以無量智,觀境界地。   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彼嚴淨藏高大樓觀,作如是念:「此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是諸佛塔;是如來像,諸佛菩薩、法寶住處;是聲聞、緣覺,亦是其塔;此是眾聖、亦是父母、亦是福田;此是一切法界境界。」作是念已,又復等觀,猶如虛空;等觀如法界,無有障礙;等觀如實際,至一切處;等觀如如來,除諸虛妄,無所染著;等觀如影、如夢、如電、如響,悉從緣起,非有非無,深心信解。隨諸業因,而受果報,知從信心,成等正覺。因解佛功德,供養諸佛;因恭敬心,出佛化身;因修善根,起諸佛法;因般若波羅蜜,起一切波羅蜜;因堅固願,起諸佛法;因諸迴向,起一切菩薩行。一切智境界法界,解了迴向非常、非斷,非生、非滅,非無因作。捨離有見、諸顛倒惑,謂從自在而生諸法;本有實性,次第而出;離我、我所,深達緣起;入諸法界,見有為法,猶如鏡像。離有無見,不生、不滅;滅邪癡惑,了諸法空,悉無自在;超出諸相,入無相際,而亦不違種生芽法,悉知一切從因緣生,如因印故而生印像,如鏡中像、如電、如夢、如響、如幻,各隨因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隨業受報,以善方便,潤澤諸法。   爾時,善財禮未起間,知法如是,得不思議善根;柔軟身心,稽首禮畢,敬遶十匝,合掌諦觀。復作是念:「此是解空無相願者之所住處;離虛妄者之所住處;住法界者;了知眾生非實有者;知不生者;知一切世間無所著者;方便分別一切眾生者;一切無所依者;離一切相者;知一切法無自性者;不虛妄取一切業者;了知一切心意識相者;知一切道,非出、非不出者;住一切甚深大智度者;方便充滿普門法界者;寂滅一切眾煩惱者;智慧斷除見愛慢者;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遊戲者;修一切菩薩三昧境界者;安住一切如來所者;以一劫為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為一切剎,而亦不壞諸剎相者;以一法為一切法,以一切法為一法,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為一切佛,以一切佛為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為一念,以一念為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者;得一切入者;出過眾生,為教化故,而不捨離者;不依一切剎,而遊行莊嚴一切世界,供養佛者;詣一切佛無染著者;依善知識,不味法者;住一切魔宮,不樂欲者;入一切相,而不捨離一切智者;了一切眾生身,無我、無眾生、無二觀者;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者;可尊重者;解甚深法者;達無二者;了無性者;善對治者;體法空者;住慈悲者;遠離一切聲聞、緣覺地者;超出一切魔境界者;不染一切世間境界者;究竟一切菩薩法門者;隨順一切佛法門者;厭一切生死,而不證聲聞,離生法者;知一切法無生,而亦不起不生見者;觀不淨法,不證離欲法,不染愛者;修習大慈,不為除滅瞋恚法者;觀於緣起,一切法中,無愚癡者;住於四禪,不隨生者;住四無量,不生無色,為教化者;修習止觀,不證明脫化眾生者;住空三昧,滅無見者;住無相三昧,為化眾生,不捨相者;住無願三昧,不捨菩薩一切願者;一切煩惱業中,得自在力,為教化故,示現隨順煩惱業者;離於生死,而現受生,為教化者;離一切趣,現入諸趣,化眾生者;修大慈悲,不隨愛者;修習喜心,見眾生苦,常憂慼者;修習捨心,而不捨離利他事者;得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生者;離於諸受,而不證實際者;住三脫門,而不證聲聞解脫法者;觀四真諦,而不證諸果者;觀於緣起,離邊見者;修八正道,而不永出生死難者;超凡夫地,而不墮於二乘地者;觀陰熾然,而不永滅於五陰者;離四魔道,而不永捨諸魔覺者;捨六入障,而現受者;觀真如相,而不證於實際法者;現學一切乘,而不捨離摩訶衍者。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處。」   爾時,善財以偈頌曰: 「安住大慈心,  彌勒摩訶薩,  具足妙功德,  饒益諸群生。  住於灌頂地,  諸佛之長子,  思惟佛境界,  安住此法堂。  一切諸佛子,  常履大乘行,  遊行諸法界,  安住此法堂。  施戒忍精進,  禪智方便願,  究竟彼岸者,  安住此法堂。  無礙智如空,  普照三世法,  了知一切者,  安住此法堂。  解了一切法,  真實無生相,  如鳥遊空者,  安住此法堂。  除滅貪恚癡,  一切諸顛倒,  常樂寂靜者,  安住此法堂。  三脫門道觀,  陰入界緣起,  遠離惡道者,  安住此法堂。  深入無礙智,  等觀眾生剎,  知法無性者,  安住此法堂。  三世法無礙,  猶如空中風,  無所染著者,  安住此法堂。  見眾生受苦,  無有歸依處,  大悲普濟者,  安住此法堂。  見盲冥眾生,  捨正入險路,  為示正道者,  安住此法堂。  見諸有為中,  生老病死逼,  令免恐怖者,  安住此法堂。  見眾生結患,  積集智慧藥,  悲心醫王者,  安住此法堂。  見無量眾生,  漂溺生死海,  大悲船度者,  安住此法堂。  深入生死海,  摧滅煩惱龍,  採佛智寶者,  安住此法堂。  願地慈悲眼,  觀海出眾生,  如金翅鳥者,  安住此法堂。  法界空中行,  猶如淨日月,  慧光普照者,  安住此法堂。  為一一眾生,  盡未來際劫,  荷負諸苦者,  安住此法堂。  一一諸剎中,  盡來劫修行,  金剛精進者,  安住此法堂。  一坐處聞持,  諸佛法無厭,  大智慧海者,  安住此法堂。  遍遊世界海,  及諸大眾海,  供養佛海者,  安住此法堂。  一切劫海中,  修諸願行海,  出生功德者,  安住此法堂。  一一毛孔中,  佛剎劫眾生,  無礙眼見者,  安住此法堂。  一念中遍入,  不可說諸劫,  知念無礙者,  安住此法堂。  一切剎微塵,  眾生水渧等,  生此等願者,  安住此法堂。  無量劫修行,  總持禪定願,  解脫法門者,  安住此法堂。  一切諸佛子,  出生無量德,  饒益眾生者,  安住此法堂。  成就無礙智,  通明巧方便,  隨應現生者,  安住此法堂。  從初發道心,  究竟一切行,  化身滿法界,  顯現自在力。  一念成正覺,  入無量智業,  莫能測量者,  安住此法堂。  無礙淨慧力,  遊行諸法界,  無垢智觀者,  安住此法堂。  成就無礙足,  一切無所著,  了剎無二者,  安住此法堂。  觀諸寂滅法,  皆悉如虛空,  離垢境界者,  安住此法堂。  大悲觀眾生,  諸苦所逼迫,  拔濟饒益者,  安住此法堂。  不離一坐處,  普現眾生前,  如明淨日月,  除滅魔鉤餌。  佛子住此堂,  哀愍諸群生,  出無量化身,  充滿諸法界。  佛子住此堂,  遍遊諸世界,  一切如來所,  無量無數劫。  無依入此堂,  稱量佛境界,  無量無數劫,  其心無厭倦。  佛子住此堂,  唸唸入諸定,  一一三昧門,  顯現佛境界。  佛子住此堂,  覺了一切剎,  三世一切劫,  眾生佛名號。  佛子住此堂,  諸劫為一念,  遠離妄想惑,  隨順於眾生。  佛子住此堂,  修習諸三昧,  一一心念中,  了達三世法。  佛子住此堂,  一處跏趺坐,  普現一切剎,  一切諸趣中。  佛子住此堂,  悉飲佛法海,  深入智慧海,  超度功德海。  無礙智思量,  三世無數剎,  諸劫諸如來,  無數眾生類。  佛子住此堂,  常於一念中,  了知於三世,  諸佛剎成敗。  善知諸最勝,  所修諸行願,  並眾生諸根,  修習佛境界。  一一微塵中,  見一切劫剎,  諸佛及眷屬,  一切眾生類。  佛子住此堂,  常觀一切法,  眾生剎世劫,  皆悉無自性。  觀察眾生等,  法等如來等,  願等世界等,  三世悉平等。  佛子住此堂,  教化諸群生,  供養諸如來,  思惟諸法界。  無量智慧業,  滿足諸大願,  無數劫演說,  不可得窮盡。  一切諸佛子,  具足無量德,  安住此法堂,  我合掌敬禮。  諸佛之長子,  彌勒無礙行,  我今合掌禮,  唯願慈矜愍。」◎   ◎爾時,善財讚歎樓觀諸菩薩已,合掌恭敬供養;禮訖,於門下立,欲見彌勒菩薩。爾時,遙見彌勒菩薩,與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遶,從外而來。威德特尊,普照一切;不染世法,超出一切世間眾魔境界;滅諸障礙,深入如來菩薩境界;供養諸佛,等諸佛法;冠解脫繒淨妙天冠,住大智網;於諸佛所,得一切智;甘露灌頂,生諸佛法,得薩婆若。   爾時,善財頭面敬禮,一心合掌,白言:「大聖!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既修學已,具一切佛法,隨所請眾生,悉令度脫,成就大願;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安慰一切諸天世人;不負本心,不違三寶,不欺天人,不罔眾生,不斷佛種,持菩薩家,如來正法;如是等事,唯願演說。」   爾時,彌勒觀察大眾,指善財言:「汝等見是童子,問菩薩行,具足一切功德者不?此童子者,勇猛精進,專求實義,以正直心,得不退轉,常修勝法,心無厭足,如救頭然,求善知識,親近供養,聞法受持。此童子者,昔於頻陀伽羅城,受文殊師利教,求善知識,展轉經由一百一十諸善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次來我所。如是童子,學大乘者,甚為希有,成滿大願,能辨大事,具大莊嚴,常以大慈,救護眾生,起大精進波羅蜜,示導大眾,乘大法船,度生死海,令住大道,得大法寶,長養大智。如是之人,難得聞見,親近共住,同行亦難。何以故?此童子者,發心救護一切眾生,除滅眾苦,惡道諸難,邪見險路,愚癡之闇,超出生死,壞一切趣輪,度魔境界,於一切世間,無所染著;出欲泥,解貪縛,除邪倒,摧慢幢,拔使刺,廢諸蓋,裂愛網,滅無明,竭有流,離諂幻,淨心垢,釋疑惑;度無智海,厭生死苦,乘大法船,濟四使流,於大愛河,造智慧橋;愚癡闇中,然智慧燈:於生死路,示以正道;煩惱病者,令服法藥;生老死者,授甘露法;三毒盛者,滅以定水,令得清涼;諸憂怖者,施以無畏;三有獄者,開以智門;邪見縛者,斷以慧劍;住三界城,開解脫門;在危險者,示安隱處;懼結賊者,施以無畏;墜三惡塹者,俯接令出;為陰賊害者,置涅槃城;著眾生者,示八正道;住六入空聚者,拯以慧明;失津要者,示以正濟;近惡知識者,令親善友;樂童蒙者,誘以聖法;樂住生死宅者,普令超入一切智城。救護一切眾生之類,不捨清淨,求菩提心,積集大乘,心無疲倦,飲正法雨,而無厭足;勇猛究竟諸功德事,淨諸法門,修菩薩行,心無疲懈;不退方便,出生大願,見善知識,心樂無厭;奉給所為,隨順其教,不以為苦。   「諸善男子!世間有能發起無上菩提心者,甚為希有,若發心已,如是精進求佛法者,亦甚希有;如是樂欲,淨菩薩道,具菩薩行,不惜身命,求善知識,不違其教;集菩提分,不貪利養,不捨菩薩正直之心;不著家業,不染五欲,不戀父母及諸親族,但樂專修一切種智;如是之人,倍復希有。諸善男子!若有菩薩,如是學者,則能究竟菩薩所行,成滿大願,近佛菩提,淨一切剎;教化眾生,深入法界,具足一切諸波羅蜜;廣菩薩行,畢本意性,出於魔業;值遇一切諸善知識,於一生中,能具普賢菩薩諸行。此童子者,入威儀海,諸智慧海;修菩提海,菩薩行海;成滿一切諸佛願海;詣諸剎海;見諸佛海;入眷屬海;行供養海;聞正法海;飲妙法海;成滿一切菩薩力海。顯現一切自在力雲,一切眾生,無不見者。滅一切煩惱處;入一切佛處;入諸法門處;入諸三昧處;住諸通明處;遊行法界處;如日月出,照一切眾生處。不依諸相,如空中鳥;常樂寂靜,無壞法門;遍遊因陀羅網世界,諸佛世界,如風無礙,深入法界;現諸世間,見三世佛,心大歡喜,踴躍無量;隨諸佛教,為聖法器;得諸法門,具菩薩行,現自在力。   「善財!汝今得最大利;於無量劫,難聞見者,汝悉聞見,知彼功德;所謂:得見文殊師利,積無量德,遠離一切險難惡道,安住正法;過童蒙地,住諸菩薩功德之地,具智慧地,得諸佛地,菩薩行海;成滿虛空等諸佛智藏,專求無量諸妙功德,心無厭倦。若能如是堅直心者,則能樂求諸善知識,具菩薩行;教化眾生,具不思議清淨之信;諸妙功德,正法義者,悉得睹見一切佛子。善財!汝今獲大善利,次第睹見諸佛真子;隨彼自說,願行所得,汝從聞已,皆悉具得,如是行者,於無量劫之所難辦;以是因緣,諸佛子等,次第為說,難聞見者,汝悉聞見。從彼聞法,現自在力,為一切佛之所護念,菩薩所攝;隨順彼教,得大善利,長養一切諸菩薩性,學諸功德,不斷佛種;常為諸佛甘露灌頂,不久當與諸佛子等,隨前眾生,因其修善,皆悉令獲勝妙果報。善財!汝應發大歡喜,不久當得大果報故;無量菩薩,於無數劫,修菩薩行;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直心精進力故。其有欲得如是法者,當如善財之所修學,便得究竟諸菩薩行,滿一切願,達一切法;譬如慶雲,隨所覆處,能降甘澤;隨智慧願,具菩薩行,亦復如是。善財!當知我所顯說,皆是普賢菩薩所行,應當了知,近善知識。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修習此行;於無量劫,諸有為中,受無量苦,猶不值遇過去諸佛,不具是行。善財!汝今皆得成就,聞諸佛法,行菩薩行;其有眾生,聞是行者,得大善利;成滿大願,親近諸佛,為佛真子,必成佛道;清淨解脫,除滅諸惡,遠離眾苦,積功德聚;清淨法身,遊行十方,見諸如來菩薩大眾,長養善根,如水蓮華;值遇諸佛,聞持正法,安住佛道,具諸佛願,究竟諸佛功德彼岸。」   爾時,彌勒告善財言:「汝可往詣文殊師利,問諸法門智慧境界,普賢所行;彼當為汝,分別演說。」   爾時,善財聞是語已,悲泣流淚;文殊師利即時申臂,遙授善財華寶瓔珞。善財得已,歡喜供散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即以右手摩善財頂,讚言:「善哉!善哉!佛子!汝亦不久當與我等。」   爾時,善財踴躍無量,以偈頌曰: 「無量無數劫,  難得聞見者,  我今得奉覲,  無上善知識。  文殊我所尊,  究竟功德岸,  蒙見善知識,  願速還親近。」   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彌勒菩薩,合掌白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大聖!今者已為諸佛授一生記,證於菩薩離生正法,住菩薩住;究竟一切諸波羅蜜,具足一切諸法忍門;成就菩薩一切諸地,自在遊戲,一切法門;得一切三昧,到於菩薩隨所至趣;逮得一切陀羅尼辯才,方便光明,具足成就菩薩自在;積集一切助菩提分,遊戲巧方便慧;得一切通明;隨所修學,悉已究竟菩薩諸行;具一切願,知諸乘門,持如來持,攝佛菩提,守護一切諸佛法藏;出生智寶菩薩功德,如來密教,常為菩薩大眾上首。為煩惱賊所逼迫者,以勇猛力,能為摧滅,令得安隱;生死曠野,迷正路者,示以正道;煩惱患者,治以良醫;諸眾生尊為天中天,為無上聖。勝出二乘生死海者,為作導師,而度脫之,張大教網,亙生死海;諸調伏者,攝而取之,長養善根,安立菩薩;於無礙乘,究竟一切諸菩薩事,住諸佛所。唯願大聖,為我演說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觀察善財,指示大眾,歎其功德,以偈頌曰: 「善財童子者,  淨直心智慧,  專求菩薩行,  而來至我所。  善來大悲雲,  能雨甘露法,  具足三淨眼,  菩薩行無厭。  善來正直心,  精進無懈惓,  諸根悉調伏,  專求菩薩行。  善來無壞行,  常求善知識,  了達一切法,  教化諸群生。  善來清淨道,  安住功德藏,  勇猛精進力,  逮得最勝地。  善來難見者,  諸佛功德子,  增長諸善根,  深入無量境。  善來平等者,  利衰及毀譽,  苦樂世間法,  其心無所染。  善來安樂者,  直心離諂曲,  除滅於憍慢,  瞋恚放逸法。  善來最勝藏,  觀察一切眾,  長養功德藏,  其心無疲倦。  善來三世智,  圓滿諸法界,  了佛功德藏,  其心無疲倦。  善來妙蓮華,  增長名稱雲,  諸佛子教來,  我示無礙趣。  成就智慧網,  了達不思議,  廣修菩薩行,  教化諸群生。  專求佛菩提,  修習離垢行,  聞持諸大願,  至此無疲倦。  去來現在佛,  所成諸行業,  善財欲修學,  故來至我所。  志求真法師,  演說正道法,  善教菩薩者,  故來至我所。  佛子修智慧,  具足於菩提,  親近善知識,  故來至我所。  眾生慈父母,  長養諸功德,  究竟菩提道,  故來至我所。  生老病死者,  無上良醫王,  眾生之釋天,  雨甘露法藥。  眾生明淨日,  普照諸正道,  眾生之淨月,  功德圓滿故。  譬如須彌山,  怨親心不動,  猶如大海水,  未曾有增減,  猶如海導師,  度脫無量眾,  一切無所著,  故來至我所。  勇健精進力,  拯救諸眾生,  悉令得安樂,  專求善知識。  建立正法幢,  顯現佛功德,  除滅惡道苦,  開諸善趣門。  能詣諸導師,  睹見佛妙身,  聞持彼密教,  專求黠慧師。  欲具妙智色,  託生種姓家,  究竟諸功德,  故來至我所。  無比正直心,  親近善知識,  聞其所說教,  皆悉能奉行。  因昔無量德,  文殊令發心,  隨順其教命,  專求佛菩提。  捨天宮家屬,  父母諸親戚,  世間一切樂,  謙苦求知識。  如是清淨行,  於此命終已,  得諸勝妙果,  昇入佛法堂。  善財見眾生,  生老病死苦,  為發大悲心,  專求佛菩提。  見五道輪轉,  眾苦所逼迫,  修智金剛輪,  壞散苦趣輪。  眾生田荒穢,  貪恚邪見刺,  為淨修治故,  專求利智犁。  眾生處癡闇,  盲冥失正路,  善財為導師,  慧光示正道。  忍辱為密鎧,  執持慧利劍,  乘於三脫門,  摧滅煩惱賊。  善財勇猛力,  普為三界眾,  除滅諸恐怖,  令置安隱處。  善財為海師,  造立大法船,  越度爾焰海,  令住淨寶洲。  善財為一切,  法界中淨日,  以願智慧光,  普照眾生類。  善財為覺月,  妙法悉圓滿,  慈定清涼光,  滅諸煩惱熱。  善財智海依,  直心金剛地,  菩薩行漸深,  出生妙法寶。  菩提心龍王,  昇於法界空,  興雲雨甘露,  長養白淨果。  淨信心為炷,  慈悲為香油,  正念為寶器,  然彼耀世燈。  道心迦羅邏,  慈悲為胞段,  菩提分肢節,  長養如來藏。  增益功德藏,  清淨智慧藏,  熾盛智慧藏,  成滿諸願藏。  如是大莊嚴,  救護諸群生,  一切天人中,  難聞難得見。  如是智慧樹,  根深不可動,  方便為敷茂,  饒益諸群生。  欲聞一切法,  除滅諸疑惑,  具足妙功德,  專求善知識。  摧滅煩惱魔,  消滅邪愛垢,  悉令得解脫,  專求智慧者。  安住功德道,  究竟滅三塗,  開示諸善趣,  令具涅槃道。  顯現八正路,  除滅諸邪見,  壞裂煩惱網,  消竭愛慾海。  善財明淨日,  普照群萌類,  能為調御士,  拯濟三有眾。  覺悟於一切,  永出五欲泥,  除滅虛妄想,  為開解脫門。  分別諸法界,  嚴淨如來剎,  究竟一切法,  善財應歡喜。  勇猛修方便,  信心不可壞,  積集妙功德,  成滿諸大願。  不久見諸佛,  了達一切法,  嚴淨諸佛剎,  成就佛菩提。  隨順威儀海,  究竟諸行海,  度脫於一切,  無量眾生海。  出生諸善法,  具足妙功德,  與諸佛子等,  圓滿解脫法。  成滿諸大願,  降伏一切魔,  具足清淨業,  除滅諸煩惱。  成就一切智,  了達甚深法,  除滅諸群生,  煩惱眾苦患。  一切眾生輪,  迴流生死輪,  為轉淨法輪,  除滅眾苦輪。  守護佛種姓,  淨修法種姓,  攝取僧種性,  了三世種姓。  成滿大願網,  壞散邪見網,  攫裂諸愛網,  決破眾苦網。  成就直心性,  具足智慧性,  嚴淨世界性,  度脫眾生性。  善財令一切,  無量諸群生,  諸佛及菩薩,  皆悉大歡喜。  善財淨慧光,  普照諸剎法,  一切眾生類,  皆見無量佛。  照明諸法界,  清淨眾生界,  遠離諸惡道,  除滅三有苦。  令眾離邪道,  顯現諸善道,  修習八正道,  安立解脫道。  普令諸群生,  度脫生死海,  除滅諸煩惱,  安住功德海。  消竭煩惱海,  令度三有海,  諸根悉調伏,  不染於世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九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六   ◎爾時,彌勒菩薩以如是等,讚歎善財諸妙功德,令無量眾生發道心已,告善財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專求一切佛法,饒益一切世間,救護一切眾生。善男子!汝得善利人身壽命,值遇諸佛,得見文殊師利大善知識;汝為法器,善根潤澤,長清白法,淨勝欲性,為善知識之所總攝,諸佛護念。何以故?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菩提心者,則為淨燈,普照一切諸法界故;菩提心者,則為淨眼,悉能睹見邪正道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道,皆令得入一切智城故;菩提心者,則為正濟,悉令得到出要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乘,容載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為門戶,令入一切菩薩行故;菩提心者,則為宮殿,安住修習三昧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園觀,於中遊戲受法樂故;菩提心者,則為勝宅,一切眾生所歸依故;菩提心者,則為依止,因修一切菩薩行故;菩提心者,則為守護,能滿菩薩諸大願故;菩提心者,則為慈母,增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為養育,守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為善知識,離一切惡諸恐怖故;菩提心者,則為大王,勝諸聲聞、緣覺心故;菩提心者,則為最勝,成滿一切無比願故;菩提心者,則為大海,悉能容受諸功德故;菩提心者,則為須彌山王,等觀眾生心不動故;菩提心者,則為金剛圍山,攝持一切諸眾生故;菩提心者,則為雪山,長養智慧清涼藥故;菩提心者,則為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則為虛空,諸妙功德無邊際故;菩提心者,則為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寶象,悉能調伏一切根故;菩提心者,則為寶馬,遠離諸惡□□禳□導□餾□□導□□□量□□□騃□設□驒模□導□餾□□導□□□益導□□□耙臧婦□煦□□□說慼撲屆慼慼慼澄蛂摩瓟槻l憒□□□□說慼撲屆慼撰瓷慼敵[耙臨□□□□□□說慼撲屆慼撈滿摩禳摩猁蛂舠漶慼慼說慼撲屆摹寣慼摩瓟斳釋衡搳慼慼慼慼說慼撲屆敷i□□□粻□□□□汧煦□□□說慼撲屆憚峞慼晚□□□□匭□□□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摯□□□塏□□□說慼撲屆毅p□□□纖耙臧婦□躦□□□說慼撲屆慼歎□漩□耙臨搳慼慼慼慼說慼撲屆R□急□搳慼慼摩畛{□□□□□□說慼撲屆槳荂璃q□耙臨□□吽慼慼說慼撲屆璃q□巰□□□耙臨□□橦□□□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摩砢R□□□□□□說慼撲屆慼慼樂輞堎菕慼撫d□耙臨□□□□□□說慼撲屆裙憛潦^□□珧婦□芊慼慼說慼撲屆慼暫憛潦H□Q婦□痋慼慼說慼撲屆戮恣暫憛憧芋摩猁蛂伓捸慼慼說慼撲屆慼芊慼慼慼摩砢R邐□□□□□說慼撲屆慼播潟S□級□耙臨q□左□□□說慼撲屆慼漿琚慼潑l炟畛{□□P□□□說慼撲屆慼樑R□□□稦□□□說慼撲屆撕謘慼慼慼摩珨N□□□□□□說慼撲屆慼瑩k□ョ慼慼慼砥撫V□□□說慼撲屆薄慼慼銦憚c□□□□□□說慼撲屆撕醙央慼犛P耙臧婦□下□□□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慼摩珨N婦□□□□□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潰\耙臧婦□□□□□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敵[耙臦擒墥□□□□說慼撲屆慼撳活慼撒~胤□婦□V□□□說慼撲屆慼慼撒耤慼慼摩畛{□□顰□□□說慼撲屆潭龤慼慼慼慼憚c□□蹦□□□說慼撲屆潟腹慼撲f□耙臨□□□□□□說慼撲屆澆西p□貨□耙臨□□□□□□說慼撲屆摹嶊{□礡摩畛{□□吽慼慼說慼撲屆慼撩捸潦^□耙臧□莦□□□□說慼撲屆澆式撢腄慼慼慼標K□擁躦□□□說慼撲屆璋禲慼慼潦^□耙臧□□□□□□□說慼撲屆慼諢慼慼慼模陛慼慼慼慼慼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摩畛{□□□□□□說慼撲屆慼慼潺砥撥\泌□櫫紈恩□□□□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模迭滎□□□□□說慼撲屆澆插慼撓{淦麥奸□□□□□□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摩畛{□□怦□□□說慼撲屆潦I□□□□耙臨□Q顰□□□說慼撲屆慼慼摯嚏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說慼撲屆輊搳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慼潠U□□□□□□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璋鵅撩滿慼慼慼慼說慼撲屆瑩m□□瀝m耙臦邐□□□□□說慼撲屆撥\R□□m耙臨□□□□□□說慼撲屆潰_□□磥級□□紎□□□□□□說慼撲屆憮ㄐ慼撩捸潦^□耙臨□□□□□□說慼撲屆慼瑩lQB禎□□□邦□□□芊慼慼說慼撲屆慼慼慼撫唌慼模瓷慼慼慼慼慼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敵[耙臨□□□□□□說慼撲屆慼慼慼摩禳慼暮L□氶慼慼慼說慼撲屆摯P□□鞏□耙臧齦稦□□□□說慼撲屆慼瑩u□□炟猁蛂氶慼慼慼說慼撲屆慼O□□檸e冤□逤□鐓□□□說慼撲屆慼撩捸澄蚾□Y□□腦稦□□□說慼撲屆摹寣慼憧芋摩猁蛂氶慼慼慼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摩砢R麥F□□□說慼撲屆慼慼慼炟珨N齦稦□□□□說慼撲屆憎□□□粻□婦□□□□□說慼撲屆璋鵅慼摩禳慼潮剒v逤□□□□說慼撲屆慼慼慼潑lq□□□磨□□□□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慼慼摹飶lP□□□說慼撲屆慼慼瑩k□□□□□□g磨溦麥□□□說慼撲屆慼慼慼毆W□婦□工□□□□□□說慼撲屆潦I□□□□腦稯□□P痋慼慼說慼撲屆數e宦□瑯□□□□愯□您□□□□□說慼撲屆慼璃搳澄捇眽畛{□薩擦□□□說慼撲屆慼S□□□周□□□□□□□說慼撲屆撢yB□□□耙臨雥憒□□□□說慼撲屆慼憚耤慼慼慼慼撲N□獺慼慼慼慼說慼撲屆慼慼慼慼慼憬b□□□亡Ⅶ□□□說慼撲屆慼毅W□逢□□□□□□□□□說慼撲屆慼慼慼恁摩畛{□□□□□□說慼撲屆慼慼瑩m□□□□婦□迤□l□□□說慼撲屆R蓩□□□□□噥□□□飽慼慼說慼撲屆慼慼瑩m□□□□耙臧婦□芊慼慼說慼撲屆慼憚耤慼摩猁蛂慼慼j□兣□□□□□說慼戮捂牷模迭岍蝖慼慼播撖畛{□□□橨□□芊慼慼慼慼慼慼慼癒摩禳摩畛{□□橨□□艤薨□□縈□溦兣□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自在藥,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刀不能傷、熏不能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攝薩婆若,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不為慾火所燒,諸有流水所不能漂,瞋恚惡毒所不能中,煩惱利刀所不能傷,邪覺觀煙熏不能害。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脫藥,終不橫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妙智慧藥,生死過患所不能害。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龍王藥,若有毒蟲聞其藥氣,即避遠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大龍王藥,一切煩惱諸惡毒蟲,聞其藥氣,皆悉散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不可壞藥,一切怨敵,不得其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不壞法藥,一切煩惱諸魔怨敵,所不能壞。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頻伽陀藥,能出毒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頻伽陀藥,能出三毒諸邪見刺。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善見藥王,滅一切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善見藥王,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   「善男子!譬如刪陀那大藥王樹,其有眾生在彼樹蔭,身諸惡瘡皆得除愈。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刪陀藥樹,其有眾生依蔭此樹,一切煩惱不善業瘡,皆得除愈。   「善男子!譬如藥王樹,名無壞根,以其力故,長養一切閻浮提樹。菩提心樹亦復如是,以其力故,長養一切學、無學菩薩善根。   「善男子!譬如藥草,名阿藍婆,若用塗體,身得柔澤,意離諸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阿藍婆藥,長身、口、意諸善行業。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念力藥,有所聞法,終不忘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念力藥者,聞持一切佛法不忘。   「善男子!譬如有藥,名曰蓮華,其有服者,住壽一劫。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服菩提心蓮華藥者,阿僧祇劫而得自在。   「善男子!譬如有人執翳身藥,一切眾生所不能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翳身藥者,一切諸魔所不能見。   「善男子!譬如大海有摩尼寶,名積眾寶,若不至他方,設火災起,乃至消減海水一渧無有是處。菩提之心積眾寶珠,亦復如是,處於菩薩直心海中,乃至以一善根迴向薩婆若,有忘失者,無有是處,而薩婆若無所染著,不離善根。   「善男子!譬如摩尼名淨光明,有人以此瓔珞身者,蔽餘寶光,悉如聚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摩尼寶珠瓔珞其身,映蔽聲聞、緣覺心寶。   「善男子!譬如水珠,置濁水中,水即澄清。菩提心珠亦復如是,除滅一切煩惱垢濁。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珠,瓔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沒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住水寶珠,入生死海而不沈沒。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大龍寶珠,往到龍所,龍不為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大龍寶珠,入欲界中,煩惱惡龍所不能害。   「善男子!譬如帝釋有摩尼寶,瓔珞其身,於天中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寶瓔珞者,悉於一切三界中尊。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隨意珠,除滅一切貧窮困苦。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隨意寶珠,除滅一切邪命貧苦。   「善男子!譬如火珠,因日光發,能出猛焰,得菩提心。明淨火珠亦復如是,因大慧光所感發故,出智慧火。   「善男子!譬如月珠,因月光發出清涼水,得菩提心。淨月寶珠亦復如是,因彼迴向善根,月光所感發已,出生善根諸大願水。   「善男子!譬如龍王著如意寶冠,遠離恐怖。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著菩提心大悲如意寶冠,遠離一切惡道諸難。   「善男子!譬如莊嚴一切眾生藏摩尼寶,悉能成滿一切所願,無所損減,得菩提心。妙莊嚴藏摩尼寶者,成滿菩薩,及餘眾生所欲願樂,無所損減。   「善男子!譬如轉輪王有摩尼寶,普照宮殿滅一切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摩尼寶者,悉能普照五趣宮殿,滅一切闇。   「善男子!譬如有人為紺色寶光明所觸,即同其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紺色寶光,觀察諸法,善根迴向,同薩婆若色。   「善男子!如琉璃寶於百千歲處不淨中,不為所染。菩提之心淨琉璃寶亦復如是,於百千劫住欲界中,不為五欲之所染污,其性淨故。   「善男子!如離垢光淨摩尼寶,出一切寶。菩提之心離垢光寶亦復如是,出生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功德珍寶。   「善男子!譬如大摩尼寶,悉能除滅一切諸闇。菩提心寶亦復如是,除滅一切無知闇冥。   「善男子!譬如大海有無價寶,商人船車載之入城,餘摩尼寶無與等者。菩提之心無價寶珠亦復如是,處生死海,菩薩摩訶薩以大願船載入解脫城,聲聞、緣覺諸功德寶,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離垢大摩尼寶,處閻浮提,能照四萬由旬日月宮殿,皆悉顯現。菩提之心離垢寶珠亦復如是,住於生死,照法界空,佛境宮宅,悉令顯現。   「善男子!譬如摩尼風王,能持日月所照境界,所有香華一切品類。菩提之心摩尼風王亦復如是,悉能攝持一切種智所照境界,一切天人,聲聞、緣覺,諸佛菩薩,及諸有漏、無漏善根。   「善男子!譬如海中有摩尼寶,名曰海藏,顯現海中諸莊嚴事。菩提之心海藏寶珠亦復如是,顯現一切智境諸莊嚴事。   「善男子!譬如閻浮檀金,除如意寶,勝一切寶。菩提之心閻浮檀金亦復如是,除一切智勝諸功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能咒龍,於諸龍中而得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善咒術法,於一切煩惱龍而得自在。   「善男子!譬如勇士被執鎧仗,一切怨敵所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被菩提心大莊嚴具,一切煩惱諸魔怨敵,所不能壞。   「善男子!譬如憂陀伽娑羅栴檀,若燒一銖,香氣普熏小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所不能及。菩提心香亦復如是,以妙功德普熏法界,一切聲聞、緣覺功德,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白栴檀,以塗其身,除諸惱熱,得清涼樂。菩提心香亦復如是,除滅覺觀貪恚癡熱,令智慧身悉得涼樂。   「善男子!譬如須彌山眾生品類,近彼山者,悉同其色。菩提心山亦復如是,若有近者,皆得同彼薩婆若色。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樹華香,閻浮提中,諸婆師華、薝蔔華等所不能及。菩提心香亦復如是,妙功德香,聲聞、緣覺,無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樹華,未開敷時,其香普熏閻浮提內,一切華香所不能及。菩提心華亦復如是,一切天人,有漏、無漏功德華香,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樹華,一日熏衣,薝蔔華、婆師華雖千歲熏,所不能及。菩提心華亦復如是,一日所熏功德,香徹十方佛所,一切聲聞、緣覺,以無漏心熏諸功德,於百千劫所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那利羅樹,根莖枝葉,及其華果,悉益眾生。菩提心樹亦復如是,依因菩薩大慈悲生,從初發心,乃至究竟一切佛法,常能饒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譬如一兩阿羅娑藥,變千兩銅,以為真金,於彼藥分,無所損減。菩提心藥亦復如是,攝迴向智,除滅一切煩惱業障,淨一切法,同薩婆若色,煩惱惡業,不能損減。   「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盛。菩提心火亦復如是,隨所緣法,慧火猛盛。   「譬如一燈然百千燈,無所損減。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悉然三世諸佛慧燈,無所損減。   「譬如明燈入大闇室,悉能照除一切闇冥。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心闇室,於無量劫積集癡闇,悉能除滅,具足菩薩明淨智慧。   「譬如燈炷,隨其精粗,光明亦爾,若益膏油,光明轉增。菩提心炷亦復如是,隨其本願,出智慧光,普照法界,增大悲油,教化眾生,淨佛世界,行諸佛事,無有窮盡。   「譬如他化自在天王,冠閻浮檀金自然天冠,欲界諸天,所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冠菩提心大願天冠,聲聞、緣覺所不能壞。   「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皆悉勇健,一切禽獸,遠避竄伏。佛師子吼,諸菩薩等若聞,讚歎菩提心聲,長養法身,妄見眾生,潛伏退散。   「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絃,音聲既奏,餘絃斷絕。一切如來波羅蜜身,出菩提心功德音聲,若樂五欲二乘法者,聞悉斷滅。   「譬如牛、馬、羊乳合在一器,以師子乳投彼器中,餘乳消盡,直過無礙。如來師子菩提心乳,著無量劫所積諸業煩惱乳中,皆悉消盡,不住聲聞、緣覺法中。   「譬如迦毘伽鳥在□中時,有大勢力,餘鳥弗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發菩提心功德勢力,聲聞、緣覺所不能及。   「譬如金翅鳥初始生時,其目明淨,有大勢力,大小諸鳥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生如來家,發菩提心,慧眼明淨,有大勢力;聲聞、緣覺於百千劫,修習智慧,所不能及。   「譬如健士,以那羅延金剛利箭,射堅密鎧,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智慧利箭,射諸邪見煩惱密鎧,徹過無礙。   「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奮威怒時,閻浮提人無能壞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大慈悲,修菩提心,一切世間諸魔眷屬,及煩惱業,所不能壞。   「譬如有人學大技術,雖未究竟,諸餘巧能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學菩提心願,雖未究竟,聲聞、緣覺諸餘眾生,所不能及。   「譬如有人學善射術,先自安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智地,先自安立菩提之心,必得一切佛法。   「譬如幻師,先讀幻術,然後示現一切幻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然後顯現一切諸佛菩薩正法。   「譬如幻術,非色現色。菩提心相亦復如是,顯現法界功德莊嚴。   「譬如有人著閻浮檀金莊嚴之具,映蔽一切,悉如聚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莊嚴之具,蔽諸眾生,聲聞、緣覺,所有功德。   「譬如阿夜揵多鐵,此鐵少分,悉能毀壞一切餘鐵,諸鉤鎖縛。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斷諸邪見煩惱愛縛。   「譬如疾風,隨去無礙。菩提心風亦復如是,隨所行處,除諸煩惱,悉無障礙,不住聲聞、緣覺解脫。   「譬如有人善入大海而不沒溺,摩伽羅魚所不能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入生死海,不為生死之所染污,亦不證實際聲聞、緣覺,摩伽羅魚所不能害。   「譬如有人服食甘露,一切眾患所不能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服菩提心甘露法藥,不墮聲聞、緣覺之地,修習大悲,滿足願行。   「譬如有人用翳身藥,以塗其目,自在遊行,無能見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滿足大願,自在遊行,入魔境界,一切眾魔所不能見。   「譬如有人依恃大王,不畏餘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大力法王,除滅障蓋,不畏惡道。   「譬如有人居深水內,不畏火焚。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居菩提心善根水內,聲聞、緣覺解脫之火,所不能燒。   「譬如有人依恃猛將,不畏怨敵。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菩提心,不畏諸惡。   「譬如釋天執持金剛,降伏一切諸阿脩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執菩提心摧滅諸魔,及餘外道。   「譬如有人服阿羅娑藥,不瘦不老,延壽無窮。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服菩提心阿羅娑藥,於無量劫在生死中,修菩薩行,無所染著。   「譬如阿羅娑藥,初用淨水。菩提心藥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所修行中,最為先首。   「譬如有人,諸根法中,命根為首。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諸佛正法菩提之心,最為其首。   「譬如有人命根斷故,不能利益父母親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離菩提心,不能饒益一切眾生。   「譬如大海,無能壞者。菩提心海亦復如是,聲聞、緣覺不能沮壞。   「譬如日光,諸星宿光所不能蔽。菩提心日亦復如是,圓滿大願智慧日光,聲聞、緣覺無漏慧光,所不能蔽。   「譬如太子初生,已為大臣之所尊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已,為一切聲聞、緣覺所共尊重,修大悲故。   「譬如王子年雖幼少,一切大臣皆悉敬禮。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聲聞、緣覺皆悉敬禮。   「譬如王子雖未自在,已具成就國王儀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為煩惱業障所覆,以具成就菩提心相。   「譬如目翳,見真淨寶,謂為不淨。菩提心寶亦復如是,無智不信,起不淨想。   「譬如咒藥,若有眾生見聞共住,一切眾病,皆悉除愈。菩提心藥亦復如是,長養善根,攝智慧藥,滿足大願菩薩慧身,若有眾生見聞共住,修正念者,皆悉除滅煩惱諸病。   「譬如恆娑相衣,不受塵垢。菩提心衣亦復如是,不受一切生死塵垢。   「譬如有人常持甘露,專念不散,而能分別一切諸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甘露正法,正念不散,而能教化一切眾生,令具大願,成智慧身。   「譬如犁無有扼則不堪用。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離正直心,於如來法,無有實義。   「譬如轉輪王有妙天冠,名曰象藏;洗彼冠時,四種兵眾,遊行虛空。菩提心冠亦復如是,淨諸菩薩一切善根,遠離三有,如來智慧無為境界,虛空中行。   「譬如金剛從金性生,非餘寶生。菩提心寶亦復如是,大悲救護眾生性生,非餘善生。   「譬如有樹不從根生,而能長養枝葉華果。菩提心樹亦復如是,無所依止,而能長養一切種智,通明大願,普覆世間。   「譬如金剛,非一切器盡能發明,亦非諸器盡能容持。菩提心寶亦復如是,小心慳結,無智者器不能發明,諂曲邪見眾生器中,不能容持。   「譬如金剛,能壞眾寶。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決定了知一切諸法。   「譬如金剛,能壞眾山。菩提之心亦復如是,壞散一切諸邪見山。   「譬如金剛,雖破不全,一切眾寶猶不能及。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雖小懈怠,聲聞、緣覺諸功德寶,所不能及。   「譬如破金剛,猶能除滅諸貧困苦。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雖復小失威儀趣法,猶能除滅諸貧窮苦。   「譬如小金剛,悉能破壞一切諸物。菩提之心亦復如是,緣小境界,能破一切無知癡惑。   「譬如金剛,非常人所得。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非小心眾生之所能得。   「譬如金剛,無智術者所不能識。菩提之心亦復如是,無智眾生所不能識。   「譬如金剛,無能消滅。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不能消盡。   「譬如金剛器仗,一切眾生,乃至摩訶那伽,不能執持,除那羅延力。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聲聞、緣覺不能受持,除諸菩薩摩訶薩。   「譬如金剛器仗,無不鑒徹,非餘器仗之所能為。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觀察三世,教化眾生,阿僧祇劫受無量苦,聲聞、緣覺所不能及。   「譬如金剛,餘不能持,除金剛地。菩提之心亦復如是,出生菩薩行願功德,聲聞、緣覺所不能持,除薩婆若正直心者。   「譬如金剛器中盛水,不可消盡。菩提之心亦復如是,安住勝妙迴向善根,入生死趣,諸不善法不能消盡。   「譬如金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持諸菩薩一切願行,不令墜落,沒於三界。   「譬如金剛,於百千劫,處於水中而不爛壞,亦無變異。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於無量劫,處生死中,諸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減。   「譬如金剛,一切大火不能燒熱。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生死貪恚癡火,不能燒熱。   「譬如金剛道場之座,能持菩薩,降伏諸魔,成等正覺,餘不能持。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能持一切菩薩願行,諸波羅蜜、諸忍、諸地,迴向受記,修菩提道,供養諸佛,聞法受行,一切諸心所不能持。   「善男子!菩提之心,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若有眾生發菩提心,則具如是無量功德。是故,善男子!汝得善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薩行,具足如是無量功德。   「善男子!汝先所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者?』汝今入是明淨莊嚴藏大樓觀者,則能了知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爾時,善財童子敬遶彌勒菩薩,合掌白言:「唯願大聖開樓觀門,令我得入。」   爾時,彌勒菩薩即彈右指,門自然開,善財即入;入已,還閉。   爾時,善財觀察樓觀,廣大無量,猶如虛空,眾寶為地。有阿僧祇窗牖,卻敵欄楯,七寶合成阿僧祇幡幢蓋莊嚴,阿僧祇寶瓔珞垂帶,阿僧祇大師子幢半月寶像,諸寶繒綵。又阿僧祇天冠寶衣而以莊嚴,阿僧祇寶網羅覆其上,阿僧祇金鈴,自然演出微妙音聲。又雨無量寶華鬘雲,諸妙香雲,雨阿僧祇細末金屑,放阿僧祇勝妙光明,普照一切。有阿僧祇異類眾鳥,出和雅音。雨阿僧祇優缽羅缽曇摩分陀利華,出阿僧祇摩尼寶光,普照一切。於樓觀內,具有百千諸妙樓觀,不相障礙,莊校嚴飾,亦如上說。   爾時,善財睹見樓觀不可思議眾妙莊嚴,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其心柔軟,離諸妄想,除滅一切愚癡闇障,正念思惟,專求妙趣,以無礙身恭敬作禮。禮已,彌勒菩薩威神力故,諸樓觀中,自見其身,又見無量自在神力,不思議事。或見彌勒,隨本種姓,壽命知識,長養善根,諸劫世界,一切佛所,及諸眷屬,因諸大願,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見初得慈心三昧,因以為名。   或見彌勒行菩薩行,滿足一切諸波羅蜜,諸忍、諸地,淨佛世界,見諸如來,聞法受持,守護正法,為大法師,得無生忍,知某方處,某如來所,劫數多少,而得受記。   或見彌勒為轉輪王,十善化世;或為四天王,饒益一切眾生;或為帝釋,訶責五欲;或為夜摩天王,讚不放逸;或為兜率天王,讚歎一生菩薩功德;或為化樂天王,讚自在法;或為魔王,說無常法;或為他化自在天王,讚歎菩薩莊嚴化身;或為梵王,讚歎四無量心;或為阿脩羅王,調伏眷屬,入大智海,了達諸法悉如幻化;或為閻羅王,放大光明,普照地獄,滅一切苦。   或以餚膳飲食,施諸餓鬼;或為畜生受種種身,而為說法,除其癡闇;或為四天王眷屬說法,乃至為諸梵天王眷屬說法;或為諸龍眷屬說法,乃至為人、非人等眷屬說法;或為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大眾說法;或為發心菩薩,乃至十地菩薩說法。   或見讚歎初發心菩薩,乃至十地菩薩功德;或見滿足一切波羅蜜,入於平等諸法忍門、廣三昧門、樂深法門,修禪三昧,出生通明,充滿一切,行菩薩行,隨順世間,成就大願;或見與同行菩薩俱,饒益眾生;或見與一生菩薩,諸佛現前,授記者俱。   或見彌勒於百千劫,經行誦念,書寫經卷,無有懈息;或觀法門,思惟實義;或入諸禪,四無量心,解脫三昧,一切入等;或見出生菩薩通明;或見正受變化三昧,一一毛孔出化身雲,所謂:天身雲,諸龍、夜叉,乃至摩□羅伽身雲,四天王身雲,乃至梵王身雲,轉輪聖王、王子、大臣、長者、居士、聲聞、緣覺、如來身雲,復見一一毛孔中,出一切眾生等化身雲。   或出菩薩法門,所謂:讚歎菩提心功德門,檀波羅蜜門,乃至願波羅蜜門;四攝諸禪、無量三昧、通明總持、諸諦諸辯、止觀解脫、緣起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聲聞、緣覺二乘所行、菩薩大乘、諸地諸忍、菩薩願行,現如是等一切法門。   或於樓觀,見諸如來,大眾圍遶、又知諸佛家族不同,種姓不同,其身壽量劫剎,教授無量法門,正法住世,分別了知,皆悉不同。   爾時,善財諸樓觀中,見一樓觀,高廣嚴飾,勝妙於前,包容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百億兜率天。菩薩命終降神,受胎出生,遊行七步,觀察十方,大師子吼,帝釋、梵王恭敬奉侍,現童子身,處宮殿中,出遊園觀,以薩婆若心,出家苦行,現受乳糜,往詣道場,降伏眾魔,觀菩提樹,轉正法輪,昇天宮殿,方土劫數,眷屬壽量,行菩薩行,滿足大願,演說正法,教化眾生,現分舍利,皆悉不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七   ◎爾時,善財自見己身在諸佛所,見如是等諸奇特事。又聞樓觀諸金鈴中,出不思議微妙音聲,所謂:初發菩提心聲;菩薩所行諸度願聲;恭敬供養,不可思議諸佛音聲;淨佛剎聲;佛法雲聲。諸莊嚴具,亦出如是微妙音聲。又聞某菩薩,在某世界,於某劫中,某知識化迴向善根,出生大願;於某佛所,大眾之中,發菩提心聲。又聞菩薩修習諸行劫數多小,於某剎中,成正覺聲;如是名號,壽量長短,滿足大願,化眾生聲;於諸菩薩、聲聞、緣覺、大眾之中,現般涅槃法住世聲。又聞菩薩於某世界,悉能廣行檀波羅蜜,淨持禁戒,修習忍辱,發行精進,入諸禪定,習應智慧;為求法故,捨諸珍寶、國城、妻子、頭目、手足。守護正法,為大法師,施清淨法,設大法會,建大法幢,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興立塔廟;種種莊嚴,安樂眾生,護佛法藏。又聞某佛,在某世界,於某劫中,成等正覺,眷屬多小,壽命長短,滿足大願,教化眾生。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音聲,身心柔軟,歡喜無量;即得無量陀羅尼門、辯才門、忍門、精進門、大願門、通明門、智慧門、解脫門、波羅蜜門、三昧門。◎   ◎爾時,善財於寶鏡中,見諸如來及其眷屬;諸大菩薩、聲聞、緣覺;淨世界、不淨世界、雜世界;或世界有佛、或世界無佛、或上、中、下世界;或有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有翻覆仰伏世界。又復睹見平正世界,悉分別知五道別異。又見無量阿僧祇諸大菩薩,經行禪定,觀察諸法,發大悲心,普覆眾生,造種種論,辯眾義趣、或書經卷;或問、或答,或見出生三種迴向,及諸大願,悉皆睹見如是等事。又見諸寶柱中,普放無量青黃赤白淨玻璃色,因尼羅寶閻浮檀金諸光明網;又見珠瓔珞中,出八功德香水;琉璃寶中,出無量光明。又見優缽羅缽曇摩分陀利中,生諸妙華,大如車輪;華中悉見男女、大小、釋梵四王、諸龍、夜叉,乃至人、非人等,及諸象馬、聲聞菩薩、一切眾生,種種形類,皆悉恭敬,合掌禮佛。又寶樹中,悉見種種妙色之身,所謂:如來身、菩薩身、天龍八部等身、釋梵天身、轉輪王身、四部眾身;各各執持眾供養具,尊重讚歎,恭敬禮拜。又見半月像中,放阿僧祇日月光明。又見彌勒於過去世修菩薩行,佈施頭目、髓腦、手足、肢節,一切身份、國城、妻子,種種諸物,隨其所須,盡給施之。又見彌勒讚歎諸佛,恭敬供養;或為醫王,療治眾病;失正路者,示以正道;或為大船師,導至寶洲;或為馬王,荷負眾生,令離鬼難;或為論師,造諸經論;或為轉輪王,十善化世;或見孝順父母,近善知識,不違其教;或見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形色,教化眾生;或為法師,讚歎佛法,禪思誦念,興諸福業,造立塔廟諸妙形像,以香華鬘恭敬供養;或教眾生三歸、五戒、八齋、十善,出家學道,聞法受持,正念思惟,住菩提心。又見彌勒於無量劫,行六波羅蜜,化眾生事;又見彌勒無量劫中諸善知識。   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見樓觀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不?」「唯然,已見。」譬如有人,夢中睹見山林、河池、大海、須彌諸天宮殿,四天下中一切像類,見如是已,歡喜無量。爾時,善財亦復如是,以大菩薩威神力故,遠離虛妄,見三界法皆悉如夢;菩薩智慧無礙法門,入諸菩薩莊嚴法門,究竟菩薩不可思議諸妙方便,顯現菩薩神力自在。譬如有人當命終時,見中陰相;所謂:行惡業者,見於地獄、畜生、餓鬼,受諸楚毒;或見閻羅王持諸兵仗,囚執將去;或見刀山;或見劍樹;或見利葉割截眾生;或見鑊湯鬻治眾生;或聞種種悲苦音聲。若修善者,當命終時,悉見一切諸天宮殿;或見天女,種種莊嚴,遊戲快樂。見如是等諸妙勝事而不自覺;死此生彼,但見不可思議行業境界。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於樓觀內,見諸菩薩不可思議勝業境界。譬如有人,為非人所持,見種種形類,若有問難,悉能應答;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大菩薩威神力故,悉能分別,正念思惟一切諸法。譬如有人入於龍宮,七日半月,一歲百歲,謂為須臾;善財童子亦復如是,入彌勒菩薩神力宮殿,於百千劫,謂如須臾。譬如梵宮,名莊嚴藏,於中悉見三千世界異類形像;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於樓觀中,悉見一切未曾有事。譬如比丘得一切入定,行、立、坐、臥,隨彼境界,悉現在前;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於樓觀中,隨彼境界,悉分別知。譬如人見乾闥婆城,無所障礙;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於樓觀中,見一切法,無所障礙。譬如有人昇天宮殿,見人住處,無所障礙;譬如大海,於中悉見三千世界,一切品類;譬如幻師,悉能顯現一切形色;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於樓觀中,彌勒菩薩威神力故,悉見一切未曾有事,無所障礙。爾時,彌勒菩薩攝威神力,即時彈指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從定起。」從定起已,而告之曰:「汝睹見此菩薩神力自在,大願功德,依果菩薩莊嚴,修習奇特諸深妙行;出生死道一切法門,無量莊嚴,諸佛大願,不可思議菩薩三昧;如是等事,汝悉見不?」   善財答言:「唯然,已見。蒙善知識威神力故。」   爾時,善財白言:「大聖!此何法門?」   答言:「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藏法門。善男子!一生菩薩得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   「大聖!此諸奇特妙莊嚴法,從何所來?」   答言:「菩薩神力之所出生,而亦不在神力之中;不來、不去、無積聚處。譬如龍雨,不從身心,但以發意,欲雨則雨;然彼境界,不可思議。善男子!此諸奇特妙莊嚴法,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但以菩薩神力出生。善男子!譬如幻師,現種種事,無來去處;但以幻力,現種種事。此諸奇特妙莊嚴法,亦復如是;無來、無去,無住、無著,不生、不滅,但學菩薩智願力故,現如是事。」   爾時,善財白言:「大聖!從何所來?」   答言:「佛子!菩薩無來趣、無行住趣、無所著趣、不生不死趣、不往不至趣、不離不起趣、不捨不著趣、無業無報趣、無起無依趣、不常不斷趣。善男子!菩薩但為教化救護眾生,從大慈悲來,滅眾生苦故;從菩薩淨戒道來,隨其所樂,自在生故;從菩薩大願道來,本發意故;從菩薩神通道來,滅眾生苦,住佛所故;從菩薩無增損趣來,不失身心諸善業故;從菩薩慧方便來,隨順一切眾生類故;從菩薩化身趣來,如電鏡像故。善男子!汝所問我何所來者,我從生處摩離國來;彼有聚落,名曰樓觀;有長者子,名瞿波羅,我為說法,令立菩提;我本生處諸群生等,隨所應化而為說法;亦為父母及諸親屬,隨應說法,安立大乘,而來至此。」   善財白言:「大聖!何等為菩薩生處?」   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正直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安住諸地,是菩薩生處,生諸波羅蜜家故;出生大願,是菩薩生處,生菩薩行家故;大悲,是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真實觀法,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摩訶衍,是菩薩生處,生方便波羅蜜家故;教化眾生,是菩薩生處,生菩提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隨順諸法,是菩薩生處,生三世諸佛家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大方便為父;檀波羅蜜為乳;屍波羅蜜為乳母;羼提波羅蜜為莊嚴具;毘梨耶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潔淨;善知識為師;菩提分為朋友;一切善根為親族;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說修行為家地;菩薩所住為家處;菩薩忍法為豪尊;出生大願為巨富;具菩薩行為順家法;讚摩訶衍為紹家法;甘露灌頂一生菩薩為王太子,能淨修治三世佛家。   「佛子!如是菩薩,超凡夫地,證離生法;生如來家,住佛種姓,不斷三寶;守護一切菩薩種姓,淨所生處,離諸惡道,悉為一切天人、釋梵、沙門、婆羅門恭敬供養;以生佛家,滿足一切大願藏故。佛子!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家,知一切法悉如電光,一切趣中,受生無厭;了趣如化,雖現處中而無所著,達一切法悉無有我,心無憂悔,以大慈悲教化眾生而不疲倦;了達生死皆悉如夢,於一切劫行菩薩行而不懈廢;了知五陰皆悉如幻,不畏生死,知諸法界,心無所著;了一切法如熱時焰,於一切行不生倒惑,遊戲幻法,超魔境界;得淨法身,離煩惱業,於諸趣中而得自在,無顛倒惑。善男子!我淨法身,充滿一切法界,現一切眾生等色;一切眾生等音聲;一切眾生等名號;一切眾生等威儀;現一切眾生等隨順世間;現一切眾生等受生;現一切眾生等童子身;一切眾生等想;出生一切菩薩大願,為變化身,與眾生等充滿法界。若諸同行,失道心者,還令發起菩提心故;我於此閻浮提南界,摩離國內,拘提聚落,婆羅門家種姓中生,為欲滅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親族故,於中受生。善男子!我於南方,隨諸眾生所應,示現而化度之;於此命終,生兜率天。為欲化度彼諸天故,顯現勝妙智慧功德,消欲渴愛,令知諸行皆悉無常,天趣壽命,盛必有衰,入摩訶衍一生菩薩,皆悉雲集;為欲教化諸同行故,欲開釋迦牟尼世尊所化蓮華,現彼受生。善男子!我於彼中,壽終下生,成正覺時,汝及文殊師利俱得見我。善男子!汝今往詣文殊師利,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具足成就普賢所行?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滿足無量億那由他菩薩願行,常為無量億那由他諸佛之母。又為無量億那由他諸菩薩師,勇猛精進,教化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大法師,悉為諸佛之所讚歎,安住甚深智慧法門,分別了知一切法界;於無量劫,修諸法門,究竟普賢菩薩所行。善男子!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能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善根,積功德聚;能示語汝諸善知識,滿足大願,顯現一切菩薩不可思議功德。是故,善男子!汝應一心尊重,恭敬往詣其所。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修菩薩行,滿足大願,得諸法門,皆由文殊師利威神力故。」   時,善財童子頭面敬禮彌勒菩薩,遶無數匝,辭退而行。   爾時,善財童子如是經遊百一十城,到普門城邊,思惟而住,觀察十方,一心專求文殊師利:「何當會遇,面奉慈顏?」作是念時,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百一十由旬,至普門城,摩善財頂而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憂悔心沒,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少功德,便以為足;於一善根,心生住著;不善發起菩薩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是等皆悉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所行、如是所住;若周遍知、若種種知、若盡原底、若漸趣入、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是時,文殊師利為善財童子示教誨已,慰諭令其歡喜踴躍,令得成就阿僧祇法門,得無量大智光明、無量菩薩陀羅尼、無量大願、無量三昧、無量神通、無量智慧,皆已成就;復令得入普賢所行道場之內。既置善財自所住已,文殊師利還攝不現,於是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善知識,不違其教,增長薩婆若大慈悲藏;以淨慧眼,普觀眾生,安住菩薩寂靜法門,分別了知諸法境界,入佛甚深大功德海;具解脫道,長養精進,為薩婆若修正直心,入於三世甚深法海;隨順諸佛清淨法輪,現入諸趣,於一切劫,修菩薩行,滿足大願;明淨慧光,照一切智境,淨菩薩根,以淨慧光除愚癡翳,照一切法,了達法界一切佛剎及諸眾生;壞障礙山,住無礙法,具足成就諸地法藏,修習普賢菩薩所行。善財童子得聞普賢菩薩名號,行願功德,諸地地具、地法、地得、地次第、地修、地住、地境界、地持、地共、地正道,一心欲見普賢菩薩。   爾時,善財正念起如來金剛藏道場,一切寶蓮華藏師子座心;虛空界等心;一切無著心;淨一切剎無障礙心;於一切法境界無障礙心;充滿一切十方心;得薩婆若境界無量心;莊嚴道場心;深入分別法海心;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廣大心;於一切劫,行菩薩行,究竟如來十力心。   爾時,善財起是心時,自善根力、佛威神力、普賢菩薩諸善根力;即見十種瑞相。何等為十?所謂:見一切淨剎莊嚴菩提;見一切剎無諸惡道;見一切剎淨如蓮華;見一切剎一切眾生,身心柔軟;見一切剎無量莊嚴;見一切剎一切眾生,三十二相,莊嚴其身;見一切剎莊嚴雲覆;見一切剎一切眾生成就慈心;見一切剎莊嚴道場;見一切剎一切眾生,皆悉修習念佛三昧;是為十。又見十種光相:見一切世界微塵,一一微塵中,放一切如來光明網雲,與一切世界微塵等;一一微塵中,放一切佛種種色光,與一切世界微塵等,普照法界;一一微塵中,放一切寶雲光明,與一切世界微塵等,普照法界;一一微塵中,放如來光焰輪雲,普照法界;一一微塵中,出一切香雲,普熏法界,讚歎普賢菩薩諸行,一切大願諸功德海;一一微塵中,放一切日月光雲,放普賢菩薩光明,普照法界;一一微塵中,出一切眾生等身雲,相好莊嚴,放佛光明,普照法界;一一微塵中,出一切菩薩身雲,究竟一切行,充滿法界;一一微塵中,出一切寶形像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微塵中,出一切如來身雲,與一切世界微塵等,普雨一切甘露正法,充滿法界;是為十。   爾時,善財見十種瑞相已,即作是念:「我今必見普賢菩薩,增長善根,究竟菩薩妙行;見一切佛若見普賢菩薩;得一切智想,一心恭敬,欲見普賢菩薩。」爾時,善財即見普賢菩薩,在金剛藏道場,於如來前,處蓮華藏師子之座,大眾圍遶;心如虛空,無所染著,除滅障礙,淨一切剎;以無礙法,充滿十方,住一切智,入諸法界,教化眾生;於一切劫,行菩薩行,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心無退轉;於眾生中,最勝最上,一切世間無能壞者,一切菩薩不能察其智慧境界;具不思議諸妙功德,普觀三世等諸如來。   爾時,善財見普賢菩薩一一毛孔,放一切世界微塵等光明,普照一切虛空、法界等世界,除滅一切眾生苦患,悉能長養菩薩善根;一一毛孔,出種種香雲,普熏十方一切如來及諸眷屬;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等華雲;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等諸香樹雲,出眾妙香,莊嚴法界;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妙寶衣雲,莊嚴虛空;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等種種寶樹,充滿虛空,以為莊嚴,雨種種寶,供佛大眾;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等色界天身,充滿一切法界,一切眾生界,讚歎菩提;一一毛孔,出一切梵王身雲,勸請如來,轉妙法輪;一一毛孔,出一切欲天身雲,皆悉護持諸佛法輪;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三世諸佛,充滿虛空,無依眾生為作歸依;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清淨佛剎,諸佛菩薩充滿其中,教化成熟無量眾生;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淨、不淨佛剎,充滿虛空,令染污者,皆悉清淨;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不淨淨剎,調伏不淨眾生;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一切眾生身雲,隨順世間,教化眾生;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菩薩身雲,讚歎諸佛,長養一切眾生善根;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初發心菩薩身雲,於一切剎,示現初發菩提之心;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菩薩身雲,於一一剎,讚一切佛功德願海,普賢菩薩所行妙行;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普賢所行,雨甘露法,令一切眾生修薩婆若;一一毛孔唸唸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佛,初成正覺,出興於世。   爾時,善財見如是等不可思議自在神力;見已,歡喜踴躍無量。重觀普賢一一身份、一一肢節、一一毛孔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風輪、水輪、火輪、地輪,大海寶山、須彌山王、金剛圍山,一切舍宅,諸妙宮殿,眾生等類,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處,諸天梵王,乃至人、非人等,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一切劫數,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如是等事,皆悉顯現;十方一切世界,亦復如是。如此娑婆世界,盧捨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現自在力;東方蓮華妙德世界,賢首佛所,顯現神力,亦復如是。如賢首佛所,如是東方一切世界,一切佛所,顯現神力,亦復如是;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一切佛所,顯現神力,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一切微塵,一一微塵中,現自在力,亦復如是。   爾時,善財見普賢菩薩不可思議自在神力,即得十不可壞智慧法門;何等為十?所謂:於唸唸中,能以一身遍一切剎;於唸唸中,詣一切佛所;於唸唸中,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於唸唸中,一切佛所聞持正法,得一切佛法輪智波羅蜜門;得不思議佛自在智波羅蜜門;得無盡辯智慧法門;得般若波羅蜜觀諸法門;得一切法界海大方便波羅蜜門;得知一切眾生欲性智慧波羅蜜門;得普賢所行智慧波羅蜜門。   爾時,普賢菩薩即伸右手,摩善財頂;摩已,善財復得一切世界微塵等諸三昧門;一一三昧門,各有一切世界微塵等三昧,以為眷屬;一一三昧中,見一切世界微塵等諸如來海,長養一切世界微塵等諸功德具,生薩婆若,滿大願海,安住正道;究竟一切諸菩薩行,發薩婆若,勇猛精進,為一切佛光明所照。如此娑婆世界盧捨那佛所,普賢菩薩摩善財頂,令得具足一切世界微塵等三昧門,諸妙功德;普賢菩薩在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摩善財頂,所得功德,亦復如是。   爾時,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今見我自在神力奇特事不?」   答言:「唯然,已見。此不思議莫能測者,唯除如來。」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微塵等劫,修菩薩行,專求菩提;一一劫中,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微塵等佛,修菩提心;一一劫中,於一切世界,設不可說不可說廣大施會,給施一切:或施妻子、城邑、聚落、頭目、髓腦、肢節、血肉,一切身份;不惜壽命,一向專求一切種智。於一一劫,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微塵等佛,於彼佛所,出家學道,受持正法,未曾生於貪恚癡心、我我所心、樂著生死虛妄之心、輕慢他心、諸障礙心,修不可壞佛菩提心,未曾忘失。善男子!我所修行菩薩諸行,淨佛世界,教化眾生,長養大悲,供養諸佛及善知識,護持正法,悉捨一切內外諸物,修習世間、出世間智,令一切眾生背生死苦,讚歎一切諸佛功德;如是等事,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中演說,劫猶可盡,此諸功德不可窮盡。善男子!我得如是功德具力、諸善根力、樂勝法力、修功德力、觀察諸法寂滅性力、淨慧眼力、佛威神力、諸大願力、大慈悲力、淨通明力、善知識力,得是力故,逮得本性清淨法身,三世不壞;又得無上清淨色身,超出一切世間,隨應化者,莫不睹見;遊一切剎,無處不至,現自在力,見者無厭。善男子!汝且觀我清淨法身,無量劫海行菩薩行之所成就;無量劫中,難聞、難見,種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善男子!若有眾生聞我名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若見,若觸,若迎送,若隨行,若見光明,若見震動諸佛世界;乃至夢中見聞我者,亦復如是。若思惟念我,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半月,若一月,若一歲,若百歲,若一劫,若百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劫;若一生念我,若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生念我,亦復如是。以如是等世界微塵等諸妙方便,令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轉。善男子!若有眾生聞我修習淨佛剎者,必得往生清淨世界;若有眾生見聞我身,必得生我清淨身中。善男子!汝復觀我清淨法身。」   爾時,善財於普賢菩薩相好肢節,諸毛孔中,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諸佛充滿;一一如來,以不可說不可說大菩薩眾,以為眷屬。見彼一一如來剎海,所依不同,形色各異;金剛圍山,大雲彌覆,佛興世間,所轉法輪;如是等事,皆悉不同。又見普賢菩薩於十方剎,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化身,教化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善財童子經由親近一佛世界微塵等諸善知識所得功德,於見普賢菩薩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何以故?善財童子於唸唸中,入不可說不可說佛世界海,得不可說不可說微塵等諸功德藏;知諸佛海,次第興世;菩薩眾海,眷屬圍遶;了眾生根,現自在力而化度之。或一世界於一劫中,修菩薩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劫,修菩薩行。不此世界沒,不彼世界生,而能教化無量無邊世界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善財童子能自究竟普賢所行諸大願海,不久當與一切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身等、行等、正覺等、自在力等、轉法輪等、諸辯才等、妙音聲等、方便等、無畏力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思議法門自在力等。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汝等離煩惱,  清淨心諦聽,  說佛一切行,  真實波羅蜜。  超出諸世間,  無上調御士,  遠離煩惱垢,  清淨如虛空。  圓滿智慧日,  除滅煩惱闇,  普照一切法,  安樂諸群生。  如來無量劫,  時乃出興世,  譬如優曇華,  難見難值遇。  普為諸群萌,  苦行無量劫,  隨順諸世間,  其心無染著。  時諸菩薩眾,  既聞普賢教,  敬心聽如來,  自在真實義。  普賢真佛子,  究竟一切行,  常為佛所歎,  言必不虛妄。  普賢功德華,  不染三界法,  勸發大眾聽,  無盡智慧海。  諸佛微妙智,  清淨如虛空,  明瞭一切行,  其心無所著。  一念悉了達,  三世一切法,  善知眾生根,  隨其所應化。  眾生心煩惱,  諸業善不善,  所樂皆悉知,  而為說正法。  或見如來坐,  充滿十方界,  眾生罪所障,  雖近而不見。  或見初發心,  遠離諸放逸,  無量無數劫,  修習菩薩行。  或聞諸最勝,  妙音演說法,  罪垢眾生等,  不聞佛名號。  或見大菩薩,  充滿三千界,  究竟普賢行,  如來為說法。  或見盧捨那,  無量無數劫,  嚴淨此世界,  得成最正覺。  或見賢首佛,  普賢大菩薩,  斯等悉充滿,  蓮華妙德剎。  或見阿彌陀,  觀世音菩薩,  灌頂授記者,  充滿諸法界。  或見阿□佛,  香象大菩薩,  斯等悉充滿,  妙樂嚴淨剎。  或見月慧佛,  金幢大菩薩,  斯等悉充滿,  明淨鏡妙剎。  或見日藏佛,  智灌大菩薩,  斯等悉充滿,  清淨光明剎。  或見十方界,  諸佛放光明,  為眾轉法輪,  除滅愚癡暗。  或見一毛孔,  不可說佛剎,  諸佛莊嚴身,  佛子眾圍遶,  為轉正法輪,  度脫諸群生。  或於一毛孔,  普見諸佛子,  無數億劫中,  修習菩薩行。  或於一一塵,  悉見無量剎,  或淨或垢穢,  諸行業所起,  或見盧捨那,  於彼轉法輪,  顯現自在力,  方便入涅槃。  觀察眾生類,  一切業煩惱,  顯現自在力,  化之令解脫。  如是諸法王,  十方世界中,  顯現自在力,  我今說少分。  或見釋迦文,  初成等正覺,  饒益諸群生,  一切莫能測。  或見為菩薩,  供養一切佛,  或住童子地,  顯現自在力,  或見行施戒,  忍辱勤精進,  深入諸禪定,  住慧方便地。  或見究竟住,  一切種智地,  三昧陀羅尼,  出生諸通明。  或見無量劫,  修習菩薩行,  逮得不退轉,  甘露灌頂記。  或見為梵身,  帝釋四天王,  剎利婆羅門,  示現此等身。  或見從兜率,  命終降神生,  或見住宮殿,  捨欲而出家,  或見坐道場,  降魔成正覺,  轉淨妙法輪,  涅槃後起塔。  或見無量壽,  最勝天人尊,  為授灌頂記,  成無上導師。  或見十力尊,  教化已周訖,  般涅槃已來,  無量無數劫。  或見論師月,  現處梵王宮,  亦現大自在,  魔王宮殿中。  或見兜率宮,  諸天眾圍遶,  為彼說正法,  悉令大歡喜。  或見處夜摩,  帝釋四天王,  諸龍夜叉王,  八部宮殿中。  錠光如來所,  供養得授記,  如是等方便,  教化諸群生。  光明身壽命,  淨慧及眷屬,  教化威儀聲,  皆悉不可數。  見佛同眾生,  或身如須彌,  或現跏趺坐,  充滿於世界,  或見光一尋,  或百千由旬,  或見照法界,  或照一切剎。  或現壽百歲,  百千萬億歲,  無量那由他,  不可思議劫。  無礙清淨慧,  一念知三世,  悉從因緣起,  而實無自性。  一剎成正覺,  普現諸世界,  能現一世界,  而作無量剎。  示現無量剎,  而為一世界,  安住無上道,  具足無畏力。  無礙智慧轉,  十二行法輪,  知苦習盡道,  十二支緣起。  四辯無礙智,  演說一切法,  無我無我所,  亦無有自性,  無生亦無滅,  無來亦無去,  皆悉如虛空,  而不壞諸業。  如來為眾生,  方便分別說,  轉此法輪時,  震動一切剎,  大海金剛山,  無有恐怖者。  如來一音說,  各隨所應解,  滅諸煩惱垢,  令住薩婆若。  如來一音說,  或聞施戒忍,  精進禪智慧,  慈悲及喜捨,  四念四正勤,  如意諸根力,  覺道止觀念,  神通諸法門。  如來一音說,  八部人非人,  梵釋四天王,  隨類音聲解。  若多貪恚癡,  憍慢慳嫉結,  八萬四千垢,  各聞對治法。  未修淨業者,  聞說十善道,  已修施戒者,  聞說般涅槃。  染著於生死,  懈怠諸群生,  聞說解脫門,  除滅生死苦。  少欲知足者,  樂處於閑靜,  如是等眾生,  聞說二乘音。  或修廣大心,  具諸功德藏,  親近諸佛者,  聞說大乘聲。  或有一世界,  聞說一乘音,  或二三四五,  乃至無量乘。  智慧行有異,  解脫無差別,  猶如虛空性,  無有若干相。  如來微妙音,  其性亦如是,  隨所應化者,  所聞各不同。  佛以過去行,  得一微妙音,  無心於彼此,  而能應一切。  佛口放妙光,  八萬四千數,  普照諸世界,  除滅眾煩惱。  具足智功德,  三種順眾生,  離世如虛空,  常現於世間。  雖復隨世現,  生老病死苦,  或復現住壽,  其性如虛空。  如來分別知,  一切眾生類,  諸根及性慾,  令住薩婆若。  諸佛尊導師,  示入於大眾,  隨其所應化,  善現威儀法。  為諸聲聞現,  出家威儀法,  常樂修寂滅,  無餘涅槃證。  婆羅門眾中,  示現羸老身,  縈髮而苦行,  語論無窮盡。  服氣或斷食,  五熱以炙身,  如是現苦行,  降伏諸異學。  或持異道戒,  善算多方術,  星曆地動相,  種種眾生相。  深入諸禪定,  三昧及解脫,  種種現嬉戲,  令得薩婆若。  示現樂衣服,  種種莊嚴身,  勇健善兵法,  降伏剎利故。  現知治正法,  時節諸義利,  軟語攝眾生,  降伏大臣故。  或詣四天王,  八部鬼神所,  方便為說法,  皆令大歡喜。  或現為帝釋,  安住善法堂,  諸天眾圍遶,  為彼演說法。  夜摩或兜率,  化樂化自在,  梵王至淨居,  為彼演說法。  如是現無數,  種種威儀法,  無量方便力,  度脫諸群生。  譬如工幻師,  能現種種事,  佛為化眾生,  示現種種身。  如月遊虛空,  睹者謂增損,  影現諸河池,  映蔽熒火光。  如來淨智月,  示現有增損,  處於直心水,  映蔽二乘光。  譬如深大海,  珍寶不可盡,  於中悉顯現,  眾生形類像。  甚深因緣海,  功德寶無盡,  清淨法身中,  無像而不現。  譬如明淨日,  照除世間闇,  如來淨智日,  悉除三世闇。  如龍興慶雲,  普雨於一切,  身心不降雨,  除熱得清涼。  如來亦如是,  興起大悲雲,  普雨甘露法,  滅除三毒火。  此法亦不從,  如來身心出,  如來淨法身,  三界無倫匹。  超出諸世間,  非有亦非無,  其實無所依,  不去而遍至。  譬如夢所見,  亦如空中畫,  非色非無色,  非相非無相,  非有亦非無,  其性如虛空。  如海摩尼寶,  能出種種寶,  眾生諸光明,  而光無所有。  導師亦如是,  雖有而非有,  不於一處中,  積集功德寶,  大仙現虛空,  如自性實際,  涅槃離欲滅,  皆悉是一性。  眾生心微塵,  海水渧可數,  虛空亦可量,  佛德說無盡。  聞此法歡喜,  信心無疑者,  速成無上道,  與諸如來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   華嚴經梵本凡十萬偈,昔道人支法領,從于闐國得此三萬六千偈,以晉義熙十四年歲次鶉火三月十日,於揚州司空謝石所立道場寺,請天竺禪師佛度跋陀羅,手執梵文譯梵為晉,沙門釋法業親從筆受。時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