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一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初攝頌曰。  開許用諸藥  膏油治疥病  眼藥及風癇  畢鄰婆蹉等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諸苾芻秋時染疾。身體痿黃。羸瘦憔悴。困苦無力。世尊見已。知而故問阿難陀曰。何故諸苾芻。身體痿黃。羸瘦無力。阿難陀白佛言。大德。諸苾芻等。既侵秋節遂染諸病。身體痿黃。羸瘦無力。佛告阿難陀。由是病苦。我今聽諸苾芻服食雜藥。如是世尊既聽服藥。時諸苾芻遂於時服。非時不服。身體尚衰。羸瘦無力。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曰。我已聽諸苾芻服食諸藥。然此苾芻猶故羸瘦。阿難陀白佛言。世尊聽諸苾芻服食諸藥。此諸苾芻並於時服。非時不服。所以身體痿黃。羸瘦無力。爾時佛告阿難陀。我今為諸苾芻。開四種藥。一時藥。二更藥。三七日藥。四盡壽藥。言時藥者。一□。二餅。三麥豆餅。四肉。五飯。此並時中合食。故名時藥。   言更藥者。謂八種漿。雲何為八。一招者漿(西方樹名。亦名顛咀梨。角同皂莢。其味如梅。角寬一兩指。長三四寸。時人鎮食)二毛者漿(即芭蕉子。以少胡椒粖。安在果上。手極捼之。皆變成水)三孤洛迦漿(狀如酸棗。其味一種。唯有此棗。無甜者)四阿說他果。五烏曇跋羅(其果大如李)六缽魯灑(其果狀如蘡薁子。味亦相似)七篾栗墜漿(即是葡萄果)八渴樹羅漿(形如小棗。甜而且澀。樹多獨立。形若棕櫚。此等諸漿。皆須淨洗手。淨濾漉。然後堪飲)。   內攝頌曰。  椰子芭蕉及酸棗  阿說他果烏跋羅  蘡薁蒲萄渴樹羅  是謂八種漿應識   七日藥者。酥油糖蜜石蜜。   盡壽藥者。謂根莖葉花果。復有五種膠藥。五種灰藥。五種鹽藥。五種澀藥。雲何根藥。謂香附子。菖蒲。黃薑。生薑。白附子。若更有餘物。是此體例。堪為藥者。隨意當用。莖藥者。栴檀香藥。葛柏木。天木香。不死籐。小柏若餘體例。准前應用。   葉藥者。三葉。謂酸菜婆奢迦葉(此方無)。   紝婆(棟木是也)高奢得枳(此方無)及以餘類。准前應用。   花藥者。謂婆捨迦花。紝婆花。陀得雞花。龍花。蓮花。更有餘類。應隨所用。   果藥者。謂訶黎勒果。菴摩勒果。鞞醯得枳果。胡椒。蓽茇。若有餘類。准前應用。   五種黏藥者。所謂阿魏。烏糠。紫礦。黃蠟。安悉香。阿魏藥者。謂阿魏樹上出膠。烏糠者。謂娑羅樹出膠。紫礦者。樹枝上出汁。黃蠟者。謂蜜中殘出也。安悉香者。樹膠也。   五種灰者。謂□□姁□□騶□□□□□□□§雨楊□□¥醥墦□□□□   五種鹽者。謂烏鹽。赤鹽。白石鹽。種生鹽。海鹽。雲何。五種澀藥。謂阿摩羅木。楝木。贍部木。尸利沙木。高苫薄迦木。此中時藥者。謂於時中服食。若更藥七日盡壽藥。若與時藥相和者。時中應服非時不應服。若更藥七日盡壽藥。與更藥相和者。齊初更分應服。過此不應服。若七日藥。與盡壽藥相和者。七日應服。若過七日。不應服。若盡壽藥。應盡壽守持而服。然此四藥相和。從強而服。若無病。及病差。不應服。或捨與同梵行者。應如是守持。先洗淨手。受取其藥。對一苾芻。蹲踞執藥。作如是言。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有是病緣。此盡壽藥。我今守持。為服用故。並同梵行者。如是三說。若七日藥更藥。准此守持。   緣在室羅伐城。有一苾芻。身患風疾。往醫人處。問曰。賢首。我患風疾。為我處方。時彼醫人白言。聖者。宜可服有情脂。病當除差。苾芻報曰。賢首。我今豈合食此脂耶。醫人報曰。唯有斯藥。餘不能差。時諸苾芻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佛言。苾芻有病。若醫人說唯此是藥。餘不能差者。應當服脂。時諸苾芻不知服何等脂。還問醫人。醫人報曰。汝師既是一切智人。可往諮問。自當知之。   時諸苾芻即往問佛。佛言。有五種脂。一者魚脂。二者江□脂。三者鮫魚脂。四者熊脂。五者豬脂。此等五脂。非時煮。非時漉。非時受。非時守持。不應服。時煮。非時漉。非時受。非時守持。不應服。時煮。時漉。非時受。非時守持。不應服。時煮。時漉。時受。非時守持。不應服。時煮。時漉。時受。時守持。應服。如服油法。七日服。過七日不應服。彼病苾芻因此服脂。病遂除愈。愈已殘藥。遂便總棄。時有苾芻。復患風病。詣醫人處。問曰。賢首。我患風疾。為我處方。醫人報曰。宜服脂藥。已有苾芻。服脂得差。汝應就覓。而彼苾芻即往至前服藥苾芻所。問言。具壽。汝先服脂。風得除差。醫人教我。亦服此脂。汝有殘脂。見惠於我。苾芻曰。我所殘脂。並已棄卻。告曰。汝今不善。非所應為時諸苾芻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佛告諸苾芻。服殘脂藥。不應總棄。要須收舉。我今當說收舉法式。若苾芻所用殘脂。若餘苾芻來從求索者。應即相與。若無人求者。當送病坊。病坊好為藏貯。若有須者。於彼處取。守持而服。不依教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患瘡疥。詣醫人處。問曰。賢首。我患瘡疥。為我處方。醫人報曰。聖者。宜服澀藥。當得病差。苾芻答曰。賢首。我可是耽欲人耶。醫人報曰。此澀藥能治疥瘡。餘藥不差。苾芻問曰。當服何等澀藥。醫人答曰。聖者。汝師是一切智者。具知此事。諸苾芻等往白世尊。佛言。有五種澀藥。一者菴沒羅。二者紝婆。三者贍部。四者夜合。五者俱奢摩。苾芻應知。此等諸藥。或皮或葉。並應擣碎。水煮塗身。塗已體更生瘡。佛告苾芻。應作散藥。苾芻濕擣。為作一團。不為碎粖。佛言。不應濕擣。應曝使乾。諸苾芻於盛日中曬藥。遂令無力。佛言。不應於烈日中曝藥。苾芻陰乾。藥便衣生。佛言。可於微日中曝。諸苾芻等。澀藥塗身。即便沐浴。其藥墮落。不得藥力佛言。待乾手摩。其藥入皮膚。然後沐浴。已更塗。塗已更浴。瘡病得差。彼病苾芻瘡既差已。所有殘藥。遂便棄擲。有餘苾芻。復患瘡疥。往醫人處。告曰。賢首。我患如是疾苦。為我處方。醫還令塗澀藥。並更報言。某病苾芻先亦患疥。令塗斯藥。可應就覓。苾芻即往問言。具壽。汝先用澀藥。我為醫人遣用澀藥。汝若有殘藥。見惠於我。報言。所有殘藥。我已棄擲。苾芻報曰。不應如此棄不收舉。時彼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用澀藥者。應知行法。所用殘藥。不應棄擲。若有餘病苾芻求者應與。若無求者。可送病坊。依法貯庫。病者應給。不依行者得越法罪。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患眼。遂往醫人處問曰。賢首。我今患眼為我處方。醫人報曰。聖者。宜用安膳那藥。即應得差。苾芻報曰。我豈是愛慾之人醫人報曰。聖者。此是好治眼藥。除此餘藥。不能療也。以此因緣。時諸苾芻往白世尊。佛言。若醫人言此是治眼藥。餘不能療者。應當用安膳那。然彼苾芻不知用何安膳那。便問醫人。醫人報曰。聖者。汝師具一切智。應往問之。以斯緣故。時諸苾芻往白世尊。佛言。有五種安膳那。一者花安膳那。二者汁安膳那。三者粖安膳那。四者丸安膳那。五者騷毘羅石安膳那。此之五種。鹹能療眼。是故苾芻若患眼者。應用安膳那。方得除差。病既差已。所有殘安膳那。遂便棄卻。又有苾芻。亦復患眼。同前問醫。醫令還用安膳那藥。某甲苾芻。已曾患眼。先教用安膳那藥。可應詣彼求覓。此病苾芻。依言往問。具壽。我今患眼。有殘安膳那不。然此苾芻即覓殘藥不得。報言。具壽。我之殘藥。今覓不得。以此因緣。往白世尊。佛言。苾芻。若有殘安膳那。不應輒棄而不收舉。其安膳那行法。我今為說安置法式。其安膳那。應置牢固處。花安膳那置於銅器中。汁藥安小合內。粖藥置在竹筒堙C後一一安置袋中。或以物裹。或於牆壁。釘橛繫之。持安膳那苾芻應依法式。不依行者。得越法罪緣處同前。時有具壽西羯多苾芻。遂患風瘨。隨處遊行。乃至婆羅門居士見已。自相問言。是誰家兒子。有人先識。告眾人曰。是某居士兒。眾人言曰。由是孤獨。令於沙門釋子教中出家。若不出家。親戚必當。為療風疾。以此因緣。時諸苾芻往白世尊。佛言。諸苾芻。當為西羯多苾芻問彼醫人。為療風疾。時諸苾芻往醫人處。問曰。賢首。有一苾芻。患如是病。可為處方。醫人曰。宜服生肉。必當得差。苾芻報曰。賢首。彼苾芻可是食肉人耶。醫人曰。聖者。此是治風病藥。除此藥已。餘不能療。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醫人說此為藥。餘不能療。應與生肉。時諸苾芻便與生肉。彼人眼見。而不肯食。佛言。應以物掩眼。然後與食。時彼苾芻緣與。即除掩物。然病苾芻見手有血。遂便歐逆。佛言。不應即除繫物。待彼食訖。淨洗手已。別置香美飲食。方可除其掩繫。而告之曰。汝應食此美食。病可得差。差已。每憶斯藥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病差已。如常順行。違者得越法罪。   緣在王捨城。時具壽畢鄰陀婆瑳纔出家已。多有諸疾。時諸苾芻皆來問說。具壽四體如何。答曰。甚不安隱。常有諸病苾芻報曰。具壽。汝於昔來。常服何藥。答曰。我於昔時。畜雜藥袋。須時取服。諸苾芻曰。今何不服。答曰。世尊未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應持藥袋。苾芻因此多畜諸藥。袋小不受。佛言。其藥作束。繫象牙杙上。藥便爛壞。佛言。隨時暴曬。彼於盛日之中。暴曬其藥。遂令無力。佛言。不應於赤日中暴藥。遂陰處曬。藥還爛壞。佛言。應陰乾處著。又被風雨來至。諸苾芻不敢收舉。佛言。使白衣求寂。此若無者。當自收舉。其觸著處去卻。餘者應用。勿致疑惑。為難故開。無難不得。   緣在室羅筏城。時有具壽頡離伐多。於一切時。不樂求覓。見者多疑。時諸苾芻。共號為頡離伐多。為少求故。其少求者後於晨朝。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次第行乞。遂聞壓甘蔗聲因即往見作沙糖團。以米粉相和。苾芻報曰。汝莫著粉和摶。其人問曰。可更有餘物。摶沙糖不。苾芻答曰。我實不知更有何物。然我等非時須食沙糖。所以不合著粉。報曰。聖者。時與非時。任食不食。此團除粉。餘物不中。苾芻遂去。後於一時。於非時分。眾中行沙糖團。然彼苾芻。疑不敢食。弟子問曰。鄔波馱耶。眾行沙糖。大眾皆食。何不食耶。報言。具壽。此中有時食雜故。彼諸弟子亦復不食。時諸苾芻問曰。具壽。眾食沙糖。雲何不食。報曰。我鄔波馱耶言曰。有時食雜故。聞者亦皆不食。頡離伐多遂令眾人。多不肯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由此故。而成於染。作法應爾。出處淨故。應可食之。勿致疑惑。是時具壽頡離伐多。晨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次第行至香行鋪前。見人以□塗手。遂摶沙糖。捉沙糖已。復□塗手。苾芻見已。告曰。賢首。手既塗□。勿把沙糖。我須非時食此沙糖。彼人報曰。聖者。誰複數數用水洗手。始得相觸。後彼苾芻疑不敢食弟子門人皆亦不食。事並同前。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彼本成染。即不堪食。本體淨故。食之無犯。   緣在室羅筏城。具壽舍利子身嬰風病。具壽大目揵連見其有疾。作如是念。我曾頻與舍利子看病。不問醫人。今應宜問。即往醫處。問言。賢首。具壽舍利子。患如是如是病。可為處方。醫人報曰。聖者。看其患狀。宜服鹽醋。當得除差。既求得醋。更欲求鹽。具壽畢鄰陀婆蹉報曰。我先有鹽。貯之角內。盡壽守持。若世尊許服。我當相與。時具壽舍利子聞此語已。報大目連曰。我意有疑。盡形壽藥。若和時藥。非時不應服。時大目連以緣白佛。佛言。目連。若更藥七日藥盡壽藥。與時藥相和。應作時服。非時不服。若七日盡壽。與更藥相和。應齊更分服。過此更分。不應服。若盡壽藥。與七日藥相和。應七日服。過七日。不應服。若盡壽與盡壽藥相和。應盡壽服。若不依者。得越法罪。   爾時世尊。在荻苗國。人間遊行到波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於彼城內。有一長者。名曰大軍。富貴饒財。多諸受用。彼人有妻。名大軍女。敬信三寶。賢善質直。意樂清淨。彼聞世尊於荻苗國遊行。來到波羅□斯。在仙人墮處。施鹿林中。聞已念曰。此應是我大師世尊。我雖頻為供養。由未周備。今以我現有家貲。悉持奉上無上慈尊。略申供養。作是念已。即往佛所。到已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大軍長者隨順說法。示教利喜。以種種方便。演妙法已。默然而住。   爾時大軍長者既聞法已。心大歡喜。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禮佛。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苾芻眾。受我三月夏安居請。我以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長者見佛許已。生大歡喜。禮佛而去。時彼長者供給世尊。三月安居。種種供養。及諸苾芻。無所闕乏。長者每日清旦禮世尊足。即復觀察諸病苾芻。有一苾芻。身嬰重病。往問醫人。時彼醫人令食肉羹。長者問已。歸到家中。語其婦曰。賢首。有病苾芻。醫人令食肉羹。方能療疾。汝可為辦。宜速送往病苾芻處。時彼長者即令小婢。將其錢物。往諸屠家。欲買其肉。即於此日。國王誕子。遂皆斷屠。若有犯者。與其重罪。假令貴買。亦不可得。時彼小婢具以上事。白大家知。時長者婦作是思惟。我於三月。供養世尊。及苾芻僧。所有家資。不令有乏。若今不得此藥。交恐苾芻因斯命過。是我不善。如是思已。即持利刃。入己房中。以割髀肉。授與小婢。令其細切。煮作美羹。急送與彼病苾芻食。爾時小婢即作送與。然病苾芻得已便食。病遂除愈。彼病苾芻。亦復不知是彼長者妻割身肉。便作是念。我既受此供養。不合空臥。我今宜可未得者令得。未證者令證。未解者令解。發勤精進。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差別。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   爾時世尊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將諸大眾。往大軍捨。既至彼已。於大眾前。就座而坐。告長者曰。汝之少婦。今在何處。答言。室內。世尊威力不可思議。加護彼女。令於割處所有身肉。色相無差。平復如故。時長者妻於世尊所。生歡喜心。從房出已。詣世尊所。頂禮佛足。住立一面。佛告女曰。汝有何因。能於生死險道。發菩薩行。女即合掌而說頌言。  輪迴生死中  是身易可得  百千俱胝劫  尊勝境難逢   爾時長者見佛世尊。及諸大眾。悉安坐已。即以清淨種種上美飲食。供養佛僧。皆令滿足。攝除食器。嚼齒木已。清淨洗手。是時長者更取小座。於一面坐。為聽法故。   爾時世尊。為長者說微妙法。示教利喜。無數方便演說法已。從座而起。還至本處。集諸苾芻。於大眾中。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食人肉者。眾所共嫌。於諸肉中。人肉最為臭穢可惡。故苾芻不應更食。若食人肉者。得窣吐羅底也罪。我今制眾中上座行法。然諸上座。凡眾食時。有人將肉慾行。應先問言。此是何肉。若上座老病。或無辯了或不記憶。第二上座應問。若上座不問。得越法罪。時諸苾芻心疑未了。請世尊曰。大軍長者妻自割身肉。供養苾芻。遂令病差。由此因緣。深懷慚愧。精進不懶。便得漏盡。既食人肉。眾所譏嫌。於法有違。是可訶責。以何因緣。而得漏盡。佛告諸苾芻曰。然彼苾芻。非但此生受此女人供養。於過去世無量劫中。常以身肉。供此苾芻。由是因緣。今還以肉。而為供養。然此苾芻於過去生。由此女人。獲得五通。於今生中。具足六通。證得漏盡。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說因緣。乃往昔時。波羅□斯城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仁義信順。其妻亦爾。有婆羅門。聰明博識。弟子圍繞。數盈五百。教讀明論。大富長者於彼婆羅門處。深起信心。便請此婆羅門眾至家。以諸所有而盡供養。乃至盡形。心無懈惓。是時大富長者。為性慈愍。每於晨朝。遍觀徒眾。知其安不。其婆羅門。有一弟子。身遭疾苦。往問醫人。醫人報曰。當噉肉羹。爾時長者往摩納薄迦處。申慰問已。語言。汝身病苦。醫人遣服何藥。彼便報曰。令食肉羹。時彼長者問已還家。而報婦曰。有婆羅門子病苦。要須肉羹。可令小婢。持錢往市。買肉作羹。送與令食。其日國王夫人誕子。遂敕斷屠。如有犯者。必加重罪。縱有錢物。無由買得。婢既歸還。具陳是事。其長者妻聞斯事已。便自思惟。我今已請婆羅門眾。至家供養。此病摩納薄迦童子於藥不得。必死無疑。是我之過。作斯念已。便入自房。手持利刀。即割髀肉。令婢作羹。送與病人。既食羹已。病尋除差。患者思惟。今既斷肉。無由可得。必應是此長者之妻自割其肉。而將施我。作是念已。深生慚愧。復自思惟。我所未證者令證。未得者令得。所未顯示。精進不懈。今應作之。由精勤故。便得五通。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昔時大富長者之妻施肉者。豈異人乎。今此大軍長者夫人是。昔時病人者。今病苾芻是。於過去生。因此女人施肉緣故。而獲五通。今時具足得阿羅漢果。佛告諸苾芻。若純黑業。得純黑報。若純白業。得純白報。若雜業得雜報。是故諸苾芻。應捨黑業雜業。修純白業。緣在室羅筏城。時憍薩羅主勝光大王。有第一象。忽然疫死。年當飢饉。時婆羅門長者。及諸國人。皆食象肉。六眾苾芻食時著衣持缽。入室羅伐城。次第乞食。至長者家。然彼家中現煮象肉。釜中氣出。入捨從乞。長者妻曰。我今無食。苾芻問曰釜中氣出。是何物耶。妻曰。聖者。此是象肉。仁等豈可食象肉耶。答曰。我等唯憑施主而活。若汝等食象肉者。我等亦食。可將施我。妻即持肉。授與苾芻。得已盛滿缽袋。攜之而去。有餘苾芻。見而問曰。仁缽袋中。是何物耶。盛滿過度。答言。像肉。豈可仁等食象肉耶。答言。具壽。時屬飢饉。無食可求。豈得受飢。而自死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國王大臣。於諸苾芻。鹹生恭敬。雲何食噉王家象肉。王若聞時。必作是語。由諸苾芻食象肉故。我第一象因此而亡。遂生譏醜。是故苾芻不應食象肉。若食者。得越法罪。像肉既爾。馬肉亦然。   爾時世尊。住瞻波城。揭伽池岸精舍而住。於彼池中有龍王。名曰瞻箄耶。信心賢善。每於月八日十四日。從宮而出。變作人形。詣苾芻所。受八支學處。受已於顯露處。還復本形。亦不損惱所餘眾生。時既飢饉。有羸瘦人。及牧牛羊人。並採樵人。遊行人。正道活命人。耶道活命人。此等諸人。共來剜割。持歸而食。是時六眾苾芻。著衣持缽。入城乞食。至長者家。然此家中。現煮龍肉。釜中氣出。即入捨從乞。長者妻曰。我今無食。苾芻問曰。釜中氣出。是何物耶。報言。聖者。此是龍肉。仁等豈可食龍肉耶。答言。我等唯憑施主而活。若汝等食者。我等亦食。可將施我。妻即持肉。授與苾芻。由此諸人更多取肉。時彼龍婦作如是念。由諸苾芻食龍肉故。人皆共食。欲遣我夫何時免受如斯苦痛。我以此緣。宜行問佛。既過初夜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龍女身光。周遍照耀。揭伽池邊。悉皆明徹。時龍女合掌恭敬。白世尊言。大德。我之夫主。信心賢善。每於月八日十四日。從龍宮出。變作人形。詣苾芻所。受八支學處。於顯露處。還復龍身。亦不損惱所餘眾生。時逢儉歲。月彼飢人。共割其肉。因此苾芻皆取充食。欲遣我夫何時免苦。唯願世尊。慈念哀愍。制諸苾芻。勿食龍肉。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默然而住。是時龍女知佛默許。奉辭而退。   爾時世尊至天明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苾芻曰。於昨夜中。過初更已。有瞻波龍女。光明赫奕。來至我所。既申禮敬。在一面坐。彼身威光。周遍照耀。揭伽池側。皆有光明。作如是語。大德。我之夫主。信心賢善。每於月八日十四日。從龍宮出。變作人形。受八支學。於顯露處。還復龍身。亦不損惱所餘有情。時遭儉歲。有諸飢人。割肉將食。因此苾芻亦食龍肉。欲遣我夫何時免苦。唯願世尊。制諸苾芻。勿食龍肉。生慈愍故。我聞是語。默然而住。時彼龍女見我默然。禮辭而去。是故諸苾芻不應食龍肉。食龍者。諸天龍等悉皆嫌賤。消滅善法。非釋迦子。是故諸苾芻不應食龍肉。食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二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佛在摩揭陀國。人間遊行。至王捨城。住羯闌鐸迦竹林園中。時影勝王。聞佛遊行。來到國界。聞已作是思惟。我願先時。頻供養佛。猶未曾請三月夏安居。以所有家資。總為供養。作是念已。盡其所有。請佛及僧。三月安居供養。並遣侍縛迦醫王。供給所須病瘦醫藥。時影勝王作是念已。將諸臣佐。前後圍遶。從宮而出。往詣佛所。到已。稽首作禮。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王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是時大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我三月夏安居請。於我宮內。所有資財。供身之物。悉持供養。並遣醫王侍縛迦。療諸病苦。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王慇重請世尊已。禮佛而去。還至宮中。辦諸供具。於夏三月。而為供養。爾時憍薩羅國勝光大王。聞影勝王請佛及僧。三月安居。種種供養並大醫王侍縛迦供給湯藥。聞已作是思惟。彼是大國王。能以家資。及侍縛迦等。而為供養。我今亦是大國之主。世尊若來此國。我亦當以一切家資。及醫人阿帝耶。而為供養。乃至世尊住王捨城。三月安居。作衣已竟。執持衣缽。大眾圍遶。欲往室羅伐城。漸漸遊行。遂到彼國給孤獨園。時勝光王聞佛來至。住給孤獨園。聞已往詣。到給孤獨園。見世尊已。稽首作禮。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王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時勝光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雙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世尊。及苾芻僧伽。受我三月安居請。總以一切資具。並醫人阿帝耶。而為供養。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憍薩羅主勝光大王見佛許已。頂禮佛足。奉辭而去。還至宮中。辦諸供具。並遣醫人。於三月中。供給所須。供養於佛及苾芻僧伽。時勝光王為性慈愍。每於晨朝。至毘訶羅。親禮佛足。問訊起居。遍觀大眾。知其安不。見一苾芻痔病嬰身羸瘦無力。王既見已遂便問曰。聖者。何故羸瘦無力。苾芻答曰。大王。為患痔病。是故羸瘦。時王還敕醫人阿帝耶。為之療疾。時彼醫人奉教而往然此醫人不信三寶。於其病者。不肯療治。王於後時還見病者。怪而問曰。聖者醫人不為治耶。身尚羸損。病者對曰。大王雖遣醫人。彼竟不來相為救療。時王聞已。即便瞋責。遂遣使者。追捉將來。王曰。我先令汝看病苾芻。何為至今。竟不救療。若不治者。我當奪汝官位。然此醫人素無信意。因被王責。更加瞋忿。惡言毀罵。豈為汝輩。奪我官耶。捉病苾芻。至寺門外。遂縛手足。為割痔病。時彼苾芻既遭逼迫。苦痛纏心。即便大叫復作是念。我遭極苦。世尊大慈寧不哀愍。如來常法於一切時。無不知見。由大悲力之所警覺。至苾芻所。時彼醫人遙見佛來。嗔猶未息作如是語汝來婢兒看汝弟子下部如何。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默然而去。還至本處。敷座而坐。熙怡微笑。口中出五色光。或時下照。或復上昇。其光下者。至無間獄。並處炎熱皆得清涼。若處寒冰。便獲溫暖。彼諸有情各得安樂。皆作是念我與汝等。為從地獄死。生餘處耶。   爾時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故。復現餘相。彼見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於此死。而生餘處。然我必由無上大聖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現受安樂。既生敬信。能滅諸苦。於人天趣。受勝妙身。當為法器。見真諦理。其上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並說二伽他曰。  汝等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勤求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時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還至佛所。若佛世尊說過去事。光從背入。若說未來事。光從胸入。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謗生事。光從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光從膝入。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光從齋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肩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是時光明遶佛三匝。從口而入。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  口出種種妙光明  流滿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諸剎土  如日光照盡虛空  佛是眾生最勝因  能除憍慢及憂慼  無緣不啟於金口  微笑當必演希奇  安詳審諦牟尼尊  樂欲聞者能為說  如師子王發妙吼  願為我等決疑心  如大海內妙山王  若無因緣不搖動  自在慈悲現微笑  為渴仰者說因緣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阿難陀。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現微笑。阿難陀。阿帝耶醫王。是自殘害。由於佛所。作惡罵言。雲是婢子。我念從昔大三末多王以來。乃至我身無有訶罵為下賤人。此阿帝耶惡口罵詈。乘斯惡業。卻後七日。必當吐血。而致命終。墮地獄中。多時受苦。是故苾芻。如阿帝耶無信醫人。不應令遣看病苾芻。痔病有二種療法。一者以咒。二者以藥。若苾芻有病。不應於阿帝耶等不信之類。而遣療治。若令治者。得越法罪。是時患痔苾芻。因遣阿帝耶療治。彼作方便。遂令命終。時有大臣以事白王雲。阿帝耶毀罵世尊。為下賤婢子。所療患痔苾芻。故令命終。時王大瞋。乃遣大臣。斬惡人首。大臣答曰。大王。阿帝耶先是死人。何須更殺。世尊已記。卻後七日。當吐熱血。便即命終。命終之後。當墮地獄。王曰。若如是者。驅出我國。是時大臣即便奉教。驅出國界。至娑雞多城。既到彼城。善神呵罵。極苦罵已。還驅出界。告曰。愚癡之人汝已罵三界大尊。作下賤婢子。豈容此住。從此而去。到波羅□斯城。從彼又被善神驅出。從彼到薜捨離城。還被驅出。又到王捨城。亦被驅出。又到瞻波城。更被驅出。到一樹下。暫時憩息。樹神驅出。從此至流泉池處。皆被驅擯不容止息。既被驅已。作是思惟。野干之類。於贍部洲。尚得停止。我是人流。至於樹下。乃至亦不容受彼思念已。內心焦惱。吐血而死。死已墮阿毘大地獄。爾時世尊。以此緣故。即說伽他曰。  若人生世間  從口出惡語  常以利刀斧  斬截於己身  於惡人興讚  於善人嫌毀  口生諸過失  終不招樂果  樗蒲雖失利  其過尚為輕  毀辱佛世尊  其罪極深重  若人噁心語  譭謗於諸聖  於頞部獄中  動經百千歲  又緣此惡罵  謗毀諸聖故  墮在青皰獄  經四萬二千   爾時世尊在荻苗國。人間遊行。至一村間。有舊住處先不結界。於中止宿。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風病發動。時具壽阿難陀作如是念。我常供養世尊。未曾問於醫人。今患風疾。往問醫人。至已問曰。賢首。世尊今患風疾。為我處方醫人報曰。聖者。宜用酥煎三種澀藥。服即除愈。時具壽阿難陀和合煎已。將往世尊。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此是何物。阿難陀答曰。我作是念。此常供養世尊。不問醫人。今我宜應往問醫人。問已醫人報曰。宜用酥煎三種澀藥。當得除差。故我和合。以奉世尊。佛言。阿難陀。何處煮答曰。界內。佛言。是誰煮。阿難陀曰。是我自煮。佛言。阿難陀。若界內煮。界內貯宿。此不應服。若界內煮。界外宿。不應服。若界外煮。界內宿。不應服。若界外煮。界外宿。不應服。佛言。阿難陀。苾芻自捉藥一切物。及自煮。並不應服。若苾芻自捉藥一切物。及自煮。並不應服。若界外求寂俗人煮者。苾芻應服。   緣在室羅伐城。有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是時世尊為彼長者。說微妙法。示教利喜。以種種方便。為說法已。默然而住。時彼長者從座而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低頭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及苾芻眾。明日至家。受我微請。   爾時世尊默然而受。是時長者至明日清旦。即於家中。敷設床座。以大甕器。盛置淨水。安在庭中。遣使白佛。今既時至。供養已辦。願聖知時。爾時諸苾芻眾受佛教已。著衣持缽。往長者家。依次而坐。如應受食。唯佛不去。佛有五緣。而不赴請。遣人請食。何者為五。一者為看病故。二者為觀臥具故。三者為入靜慮故。四者為諸天說法故。五者為制戒故。世尊爾時為欲制戒而不赴請。遣人請食。如來常法。若不赴請。即命阿難陀請食。時彼長者至家。嚴設飲食。施諸苾芻。其飯稍生。具壽阿難陀既受飯已。念此飯稍生豈可堪食。世尊先有風氣。若食此飯。恐更增動。復作是念。若我不受。世尊未聽。我今寧可具為受取。到本處已。重煮令熟。以奉世尊。世尊因此必應制戒遂還本處。煮飯令熟。即以缽盛。持奉世尊。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此飯與諸苾芻食者。為有異耶。為不異耶。阿難陀答曰。有異。彼諸苾芻所食之飯其飯稍生。佛又問曰。此飯何處得耶。時阿難陀具以事白。佛言。善哉善哉。阿難陀。我雖未說。汝善知時。自今已後聽諸苾芻。若受得生飯。應煮令熟而食。爾時六眾苾芻。因此緣故。自乞生米。受已煮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於飯粒中。二分熟。一分生。聽自煮食。若菜花果魚肉。先煮色令變。受已。聽自煮而食。若乳等汁物應煮三沸。然可受取自煮而食。並皆無犯。若飯米生菜花果魚肉等。色未變。乳等未經三沸。自煮而食者。得越法罪。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是時輸波羅迦城。有一長者。名曰自在。豪族富貴。多饒財寶。貨財豐足。多諸眷屬。多所攝受。如薜室羅末挐天王。於彼城中。更有同類豪族長者。唯有一女。端正姝好。時自在長者遂娉為婦。以為歡樂。其後不久。婦便有娠。由此有情於胎而住。九月滿足。而誕一男。既生子已。於三七日。歡娛受樂。過三七日。即集親族。為子立名。時彼長者問諸親族。當與此子。立何等名。而諸親族告長者曰。既是自在之子。應名安樂。後時長者於其家內。與婦交歡。又生一子。名曰守護。於後更生一子與名歡喜。乃至如自在長者有病。寢臥床席。由其患苦。性多暴急。惡罵親眷。是以妻子並棄而去。竟不供給。時彼長者先有一婢。心甚慈悲。念此長者。是我曹主。常以資財。養活於我。今既患重。豈可不看。妻兒雖不供給。我當畢命。而供養之。作是念已。往醫人處。而問之曰。賢首。識彼自在長者不。醫人報曰。我先相識。何事須問。其婢報曰。現患困篤。妻子棄之。願為處方。醫人報曰。女子。妻子既棄。何人看侍。婢便報曰。賢首。我獨看之既無親屬。資財乏少。易得之藥。願為求覓。時彼醫人即為處方。於妻子所。竊取少物。並減自料。將去買藥。為之看養。於後不久。病便得差。然此長者既得差已。而作是念。我之妻子。棄我不看。唯此婢子。存活我命。今得除差。此之恩德。我當報之。作是念已。告彼婢曰。我之妻子。鹹棄我去。唯汝獨看。因汝恩惠。我命得全。汝於今者。欲求何願。時婢白言。大家當知。我無所願。若許我者。幸請為妻。長者告曰。何用為妻。今可與汝五億之錢。賜姓而去。彼婢報曰。聖子。雖與我錢。賜姓而去。設於餘處。不免婢名。若我為妻。絕斯賤稱。爾時長者知婢決意。遂便許之。復告婢曰。汝月期將至。當自沐浴。可來見我。婢知期至。沐浴而往。長者見已。遂共交歡。便即有娠。既懷胎已。所有庫藏。悉皆充溢。月滿生男。容貌端正。諸根具足。適生子已。所有財物自然增長。集諸親族。共為立號。諸親共議。可名圓滿。遣八乳母。以為供侍。二人抱持。二人飲乳。二人洗濯。二人遊戲。此八乳母。日夜供給。並以乳酪。生酥熟酥。及以醍醐。以為所食。嚴身資具。飲食湯藥。日倍勝前。由此因緣。速便長大。如清淨池。蓮花開敷。既長大已。教令習學書算印法。及以券記。分別財物。相諸衣服。珍寶好醜。並令分別。木之善惡。像馬優劣。童男童女。貴賤等相。此之八種。並令誦習。而得通利。既了達已。復能轉教餘人。時彼長者先有三子。並皆娉婦。共為遊戲深著欲樂。所有家業。鹹悉廢失。時彼長者以手支頰。憂懷而住。三子見已。問其父曰。何故懷愁支頰而住。長者告曰。汝今知不。我於往昔。盈金十萬。爾乃取妻。至於今日。以自存活。汝今各已娶妻。耽著欲樂。所有家業。悉皆破散。我身死後。何由存濟。如斯之事。曾不籌量。時彼長者第一之子。於其耳上。先有寶珠。以為耳璫。即便脫下。便取其木飾之為璫。自立誓言。若我不能治生得利十萬兩金。終不著斯寶珠璫也。其第二子。亦復脫其耳璫寶珠。即取赤銅。飾以為璫。其第三子。復脫耳璫。取於鉛錫。飾以為璫。如是三子捨耳璫已。然第一子。先名安樂。由此因緣。世號木璫。其第二子。先名守護。世號銅璫。其第三子。先名歡喜。世號鉛璫。各取貨物。涉海貨易。是時長者第四小子。名為圓滿。而白父言。我今亦欲度海貨易。長者告曰。汝今幼小。不堪涉海。可於市肆之中。專且撿挍。小子爾時即依父命。在鋪而住。後諸子等從海而還。多獲財寶。安隱而至。既至疲息。而白父曰。我之財賄。願父觀察。   爾時其父取彼三子所得之物。一一各有十萬金直。其最小子來至父所。頂禮父足。白父言曰。我於市肆之中。所得財物。亦願觀察。父告子曰。汝不遠涉廣為求覓。所得之物。何足觀察。子又白言。我雖在近。願父哀憐。賜為撿閱。父隨子意。遂觀小子所有財貨。凡有經營。曾無欺誑。算其本利。遂倍諸子。自在長者既見是已。甚大歡喜。稱其本心。不勝欣慶。作是念曰。今我小子有大福德。曾不遠行。而能獲此如許財寶。後於異時。自在長者忽然染疾。因斯念言。我若亡後。然諸子等必當分析。我今應當預畫方便。告諸子曰。汝等兄弟。可將柴來。子聞父命。各執取柴。遂成大積。父便告曰。可共燒之。其火既盛。父告子曰。汝等可共分此火柴。鹹令相去。彼諸子等即依父命。競分柴火。於是彼火被分還滅。父告子曰。汝見此不。鹹言已見。長者於是說伽他曰。  眾火相因成光焰  若其分散光便滅  兄弟同居亦如此  若輒分析還當滅   爾時長者說是頌已。復告子曰。汝等當知。我沒之後。不應取汝妻子之語。說伽他曰。  若用妻語家便破  醒人聞叫必心摧  破國皆猶於惡臣  由多貪故斷恩愛   爾時長者說是語已。令餘三子。並出門外。留太子住。而告之曰。我之死後。最小之子。常當共居。莫有離別。所有財物。容可棄之。此之小子。不得遺棄。所以然者。此之小子。是大福德之人。說此語已。說伽他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  有命鹹歸死   說此頌已。遂便命終。長者諸子。嚴飾葬具。以五色繒綵。間錯其輿。及以種種香花。而為供養。送至屍林。既到林已。以火焚之。還至家中。修其孝行。共相謂曰。父之在日。所有衣食。皆由父力。得自存活。父今已死。應當戮力。各求財物。以家資貨。並將出息。其小弟曰。兄若出外馳求。我亦須去。其大兄曰。汝既欲行。不須遠去。可於當處。貨賣而住。我等諸人遠方貨易。作此語已。分散而去。各將財物。遠方興易。其最小弟於家而住。所有家業。一切皆知。兄既出行。妻子並在。遂令婢使於小郎處。求索所須飲食之具。是時有多商客。於小郎處。圍遶而住。遂不能進。眾散之後。方乃得見。緣此淹時。其嫂甚怪訶責其婢。其婢報曰。為多商客圍遶叔住。為此淹時。不能早見。於時長嫂怒其叔曰。此之婢子。乃作家主。我等諸人豈得安穩。告婢曰。汝令當看商客散後。復從彼索物。其婢即去。應時往彼索物。尋便速得。即來其所。便生歡喜。餘婢亦往索物。並逢眾集。物不時得。為此來遲。大家怪責是諸婢等。問前婢曰。汝往取物。何為速來。我之取物。致此淹滯。彼婢答曰。我之取物皆及其時。為此早來。汝之往彼。皆不及時。緣此遲晚。是諸婢等。遂共前婢。同往取物。應時即得。其二嫂等。共問婢曰。汝先取物皆極淹遲。何故此時而便來疾。其嫂答曰。今我當願大嫂長壽無病。由隨大嫂之婦。往彼取物應時即得其二嫂等。聞此語已。復生嫌恨。便作是念。今此婢子而知家業。豈得好耶。後於異時。兄弟三人並還到捨。遠涉諸國。從海而歸。多得財寶。既到家已。是時大兄問其婦曰。小弟於後撿挍家業。供給所須。並可意不。其婦答曰。小叔於我。至極存意。猶如親兄及己之子。其二三弟各問婦曰。我之小弟。如何供給於汝。彼婦各報夫曰。下賤婢子而知家長。豈得樂耶。彼夫便作是念。凡是婦人。皆有鬥亂。能令兄弟有愛別離。後於異時。彼之小弟。開於迦屍繒婇之庫。開訖。即有大兄之子。來至庫所。其叔遂以上服。而以與之。其二三嫂。見之得物。各遣其子而往索之。其後到。其庫已閉。更於餘庫。別出粗衣。叔見子來。即以此衣。而以與之。此諸子等。各著而去。還至本房。其母見已。告其夫曰。汝今見不。大伯之子。便得好衣我子從索。乃得粗服。是時其夫便作是念。大兄之子。必應及開迦屍衣庫。我之子等。應及餘庫。復於異時。彼之小弟。開石蜜庫。其大兄子來至庫所。其叔見已。以一裹石蜜。持以與之二三嫂等見已。即遣其子。往取石蜜。其子到已。其庫已閉。由業力故。而不得食。遇開沙糖之庫。其叔見已。遂與沙糖而去。是諸嫂等見此事已。告其夫曰。汝今見不。他子乃得石蜜。我之愛子遂得沙糖。其婦如是再三讒刺不已。其二三弟便欲分離。遂共平論。有一言曰。我等若不即分取物者。所有財物必當散失。宜即分之。有一復言。此亦未可。應喚大兄。復有說言。此亦未可即分。應共平章。若為分之。其在家物。及外莊田。以為一分。其庫藏物。及興易之物。以為一分。圓滿以為一分。若大兄取其莊田在家之物。我等當取庫藏並興易之物。足得存活。若兄取庫藏物及興易物。我等當取莊田並在家物。亦得養活妻子。其圓滿一人。我分取後。苦自治罰。共籌量訖。往至兄處而告兄曰。我等今者若不分析。皆不存活。兄報之曰。家業破散。皆由於婦。汝今應可極善思之。其弟答言。我等二人已深觀察委悉。極知應當分析。兄報之曰。若如此者。應當集取善斷事人。其弟答曰。我已籌量。分數已定。何須更喚善斷事人。以其所有。分為三分。在家之物。及以莊田為一分。庫藏之物。並興易物。分為第二分。圓滿以為第三分。其兄報曰。何故但為三分。其圓滿弟豈無分耶。二弟答曰。圓滿既是婢子。如何有分。然我已於家資之數。以為一分。兄若愛之。任兄分取。時兄思念。我父臨終。有如是語。應當守護。勿遺棄之。資財之物。尚容棄捨。此之小弟。汝應當收。作是念已。即便報曰。如汝所言。我今應當收取圓滿。既分物已。其分得宅者。即住家中。驅出其嫂。汝今速去。勿入我家。其嫂問曰。何因如此。其叔報曰。我今分得。庫藏及興易者。速至其庫。而作是言。圓滿汝出。勿復更來。圓滿問曰。何故得然。其兄答言。我已分得。時彼大嫂與其圓滿。相隨而出。往親裡家。時諸兒子。患飢啼泣。其嫂告圓滿曰。兒飢啼泣。可與小食。圓滿報曰。可與我錢。嫂曰。仁以億金。隨時興易。豈容兒子無小食錢。圓滿答曰。我豈先知遭此分散。家業破耶。若我預知者。無量億金。藏舉餘處。女人之性。多於衣角。結以惡錢。是時大嫂即以衣裹惡錢解付其叔。令買飲食。叔得錢已。即往街巷。以求飲食。遂逢一人負薪將賣。其所賣薪。乃是海中浮木牛頭栴檀。其賣木者時屬嚴寒。飢戰而住。圓滿見已。遂問之曰。汝今何故如斯戰掉。其人答曰。我今不知所以然也。學負此薪。所以寒戰。圓滿善識諸木。遂即看之。乃見束中有牛頭栴檀。即便問曰。汝今賣木。須得幾錢。彼人答曰。須得五百。圓滿報曰。我當與汝五百之錢。作是語已。遂於柴束。抽取栴檀。往至市裡。截為四分。鋸木之末。賣得千錢。將其五百。以付薪主。令其送薪至嫂之處。乃遣報言。圓滿令送。其人將薪。至其嫂所。而告之曰。圓滿使我送此薪來。其嫂見已。便即搥胸。作如是語。彼之圓滿。一何恍惚。財物既被分散。智慧因何亦無。遣求熟食。乃送生薪。亦復無物可煮。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三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輸波勒迦國王。乃患熱病。極重迷悶。有醫人處方。宜用牛頭栴檀末塗身。敕大臣等。速為求覓牛頭栴檀。彼大臣等到圓滿處。而問之曰。今須牛頭栴檀。汝今有不。圓滿答曰。我今少有。問曰。可須幾錢。答曰。須得千錢時彼大臣既與錢已。得少檀末。將至王所。研塗王身。尋得除愈。爾時彼王作如是念。若王藏庫中。無牛頭栴檀。豈是王耶。即問大臣曰。汝所將來栴檀之木何處得耶。大臣答曰。於圓滿處得。時王即遣喚圓滿來。使者往彼而告之曰。王今喚汝。圓滿念言。何故見喚豈非因此栴檀之木。而喚我耶。即持三段栴檀。裹著懷中。一段手持而去。王既見已。而問之曰。圓滿汝今有此栴檀木耶。圓滿即便以木示之。王問。此木可直幾錢。答言。此木價直一億兩金。王復問言。汝更有不。圓滿答曰。我今更有。乃持三段。以出示王。時王即便告大臣言。可與圓滿四億兩金。圓滿白王。其三段者。取王價直以其一段。將奉上王。其王即與三億兩金。而告之曰。我今於汝。甚大歡喜。汝今於我欲求何願。皆悉當與。圓滿答曰。王若歡喜與我願者。願住王國。不被欺陵。時王即便告大臣曰。自今已後。寧可制約諸王子等。不應制約此之圓滿。圓滿辭王出已。時彼城中。有諸商人。聞有五百商客。從海而來至輸波勒迦城。諸商人等共為議曰。此商客至。我等諸人須共交易。不得於中獨為貨買。其中商人報曰。圓滿亦須喚議。亦有言曰。圓滿今者貧匱無物。何須喚耶。   爾時圓滿出城遊行。聞有五百商客。從海而來。安隱至此。聞已即便往商客處。問曰。汝等今者將何貨來。彼客答曰。我今所將如是如是等物。今並在此。圓滿報曰。若乾等物。其價如何。商客答曰。商主。汝今何須更問此之價直。應自知之。圓滿報曰。雖知如此。我今自買。不應自為其價。任汝作價。我當買之。彼諸商客所有貨物。總自斷直十八億兩金。圓滿報曰。汝今且取三億兩金。物總屬我。餘欠之金。貨了方付。商客許之。即將王處所得三億兩金。而以付之。所有財物。即自封印。捨之而去。時彼城中諸商人等。遣人往問。有何貨物。彼商客曰。我今所有如是如是等物。彼使報言。如是之物。我等庫藏皆屬圓滿。商客答曰。隨汝庫藏物之多少。我今此物。先已賣訖。彼使問曰。先賣與誰。商客答曰。賣與圓滿。彼使報言。汝與圓滿。應多得直。商客答曰。圓滿所留。定價之物。今在我所。我今設欲准彼定物。以為其價。總賣與汝。我今觀汝。亦不能辦。彼使問曰。於圓滿所。先得何物。商客答曰。得三億兩金。彼使答曰。圓滿極偷兄弟之物。作是語已。歸還入城。告商主曰。彼之貨物。先已賣訖。商主問曰。彼賣與誰。使者答曰。賣與圓滿。商主報言。彼與圓滿。應多得物。彼使答曰。圓滿所留。定價之物。准彼定物。總賣與汝。亦不能辦。商主問曰。圓滿所留。是何等物。彼使答曰。留三億兩金。商主報曰。彼應極盜兄弟之物。時諸商主使人喚之。圓滿來已。而告之言。我等先共立制。不令獨往貨買。要令眾共作價。然後分之。因何汝今輒違眾制。而獨買之。圓滿答曰。汝共立制。因何不報我兄弟耶。汝等應當堅護其制。非預我事。是時商主不察其理。責而罰之。徵其六十迦利沙波拏。於時圓滿未及輸錢。遂曝圓滿於炎景中。是時國王遣人伺察。遇見圓滿被曝日中。因以白王。王敕使人喚其商主。並圓滿至。而問之曰。汝今何故以其圓滿。曝於日中。彼商主曰。大王當知。商主立制。要共交易。不許輒買。今者圓滿以違眾制。是故罰之。圓滿白言。大王。請問商主立制之日。報我知不。並喚兄不。商主答言。不報。王告諸人圓滿善說。遂放而去。乃至爾時輸波勒迦王須諸貨物。喚商主等。而語之言。我今當須如是如是等物。汝今與我。彼商主曰。大王所須。圓滿處有。王言。圓滿我先有敕。施其安樂。為此今者不從彼索。汝等今者可於圓滿處。求買將來。時彼商主。遣人喚圓滿來。圓滿報曰。我不能去。使還報已。是諸商主集圓滿處。至其門外。時守門者報圓滿曰。諸商主等並集門外。暫欲相見。圓滿高慢。數日方出。商主見已。而告之曰。大商主。我今欲求如是如是等物。幸依本價。可以與我。圓滿報曰。我是商主。本為求利。若依本價。豈是商主。彼人答曰。大商主。我今當與一倍之利。可以與我。圓滿念言。此諸商客並來至此。應當敬重已得倍價。應可與之。作此念已。尋即與之。於貨物中。但賣十五億兩金之物。以還餘債。自外之物。留在庫中。作是思念。猶如晨露。豈能盈甕。當入大海。已求珍寶。爾時商主圓滿即便遣人。詣輸波勒迦城。擊鼓集眾。而唱是言。汝等城中諸商人等。今者當知。圓滿商主欲往大海。以求珍寶。誰欲去者。共圓滿去。所往之處。不須買道。津濟之處。不酬價直得渡大海。諸樂去者。入海之物。可將來此。如是唱已。五百商人。應入海物。並將來至。時彼圓滿商主共諸商人。發吉祥願已。五百商人圍遶圓滿。而入大海。多獲財寶。安隱而還。如是六度入海。皆悉安隱。名稱遠聞。乃至室羅伐有諸商人將多貨物。來入輸波勒迦城。既止息已。往圓滿處。而白之言。商主。我等亦欲入於大海答曰。汝等曾聞六度入海。得安穩還。更可入不。諸人報曰。我等遠來。仰託仁者。安隱入海。仁若不去。我豈敢裁。時彼圓滿聞此語已。而作是念。我今雖不求物。為利彼故。應當入海。作是念已。即與商人。共入大海。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拖南頌。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之頌。眾義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圓滿聞已。而問言曰。汝等善能歌詠。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詠。圓滿問曰。是何言辭。商人報曰。是佛所說。圓滿先未曾聞有佛法名。今日得聞。身毛皆豎。深生信心。即問商人。何者是佛。答言。有沙門喬答摩。從釋迦種。剃除鬚髮。被著袈裟。正信出家。捐棄國邑。處於山林。得成無上正等菩提。此名為佛。復問彼曰。佛於今者。住在何處。答曰。今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圓滿聞已。繫念在心。與諸商人。安隱而還。時兄安樂作是思念。我弟圓滿涉海勞苦。可為取妻。作是念已。而告之曰。汝今意樂豪富長者。商主之家。誰之子女。我於今者為汝娉之圓滿答言。我今不樂取其妻也。願兄聽我出家。其兄報曰。我昔貧乏。何不出家。今饒財寶。豈欲出家。圓滿答曰。貧乏之時。不可出家。今有財物。應可出家。其兄知彼發心決定。便許言。定聽汝出家。便答兄言。入大海者。多有險難。多諸憂惱。入者極多迴者極少。必定不應更入大海。我所得者。眾多財寶。皆由福力。亦不欺誑。其二三兄所得財物。皆不清淨。若我出後。兄二弟等。共兄同住。必勿應許。如是言已。將一侍者。即往室羅伐城。至一林中。於彼而住。遣使往報給孤獨長者。圓滿商主今在林中。欲得相見。長者聞已。作是思惟。圓滿商主涉海勞倦。今既陸路來此。問使者曰。圓滿今者將幾許物來。使者報言。唯我為侍。無所將來。時彼長者復作是念。此是大福德人。不應趣爾入城。當以象馬僕從。而迎取之。作是念已。即將象馬。迎至家中。香水沐浴。設諸飲食。餅食既竟。長者問言。商主。今者何故得來。圓滿答曰。長者我今欲於如來善說法律之中。出家受戒。而為苾芻。時彼長者端身舒手歎言。甚奇希有。佛法僧寶出現世間。仁能出家。復為希有。多饒財寶。眷屬廣大。捨而出家。更為希有。時彼長者即共商主。親往佛所。   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苾芻眾會說法。見給孤獨長者。將圓滿商主。來詣佛所。見已。告諸苾芻。此給孤獨長者將無價寶。以奉於我。於佛法中。度眾生寶。無過此也。給孤獨長者與圓滿商主。頂禮世尊足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此是圓滿商主。樂欲善說法中出家。得受近圓。成苾芻性。唯願世尊令其出家。受於學處。世尊爾時默然許之。是時世尊告圓滿商主。善來苾芻。汝應修行梵行。世尊言已。圓滿即時鬚髮自落。猶如七日先剃髮者。僧伽低衣自然著身。執持瓶缽。威儀具足。如百歲苾芻無異。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世尊命善來  髮落衣缽具  諸根鹹寂定  隨念意皆成   爾時具壽圓滿。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善說法要。令我從佛。聞其法要。使我獨住於寂靜處。不復放逸。一心懃修。得安隱住。是故我今捨除家室。正信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修其梵行。於現法中。證獲通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作是語已。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請。得聞法要。乃至不受後有。是故圓滿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既有眼識。了知於色。可愛光彩。是悅意事。與欲相應。令人愛著。如是諸欲。苾芻見已。便起樂欲。讚歎愛著。由此便生喜愛之心。有喜愛已。即起貪心。由貪心故。與欲和合。由喜貪相應故。遠離涅槃。圓滿。既有耳識。了知於聲。鼻識知香舌識知味。身識知觸心識知法。可愛光彩。廣說如上。乃至遠離涅槃。圓滿。有眼了知於色。可愛光彩。是悅意事等。如前說者。能不染著。即近涅槃。此要略法。我為汝說。汝今意樂欲何所住圓滿答曰。我今聞佛要略法義。樂欲於彼輸那缽羅得伽國而住。佛告圓滿。住彼國人。多懷暴惡。兇粗獷戾。嗔恚惡罵。若彼人等於汝惡罵。嗔恚兇粗。於眾人中。陵辱誹謗。如此之事。汝意雲何。圓滿答曰。若彼罵時。乃至誹謗。我當作如是意。將彼人等。並為賢善。不以杖木瓦石拳腳等。而打於我。佛告圓滿。彼國人等。極甚暴惡。兇粗獷戾。惡毒嗔恚。若當以木石等而打汝者。於意雲何。圓滿答曰。世尊。若彼國人。以木石手等。來打我時。當作是念。彼國人等極大賢善。不以刀劍。而害於我。佛復告圓滿曰。其國人等。極懷惡毒。兇暴獷戾。若以刀劍木石。而害汝者。汝意雲何。圓滿答曰。我當作如是意。彼諸人等極大賢善。雖以刀劍。而害於我。不斷我命。佛復告圓滿曰。其國人等。甚懷惡毒。兇粗獷戾。若盡汝命。意復如何。圓滿答曰。彼人若斷我命時。當如是念。有佛聲聞弟子。尚厭報身受諸苦惱。心懷慚恥。以其刀毒。及以方便。而自斷命。彼國之人能斷我命。極為賢善。乃能令我離此穢身。自不勞苦。爾時佛告圓滿。善哉善哉。汝今乃能成就意樂柔和忍順。得住彼國。應當往彼。汝當度苦。亦應度他。汝當速得解脫。亦應解脫於人。汝當得安隱。應亦安隱於人。當得涅槃。應令他得涅槃。然具壽圓滿聞佛說已。甚大歡喜。禮佛而去。   爾時具壽圓滿於逝多林。給孤獨園。止宿而住。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飯食訖。攝持臥具。捨之而去。執持衣缽。往詣輸那缽羅得伽國。人間遊行。至於城外。而便止宿。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逢一獵師。手持弓箭。而欲出城。肆行遊獵。見圓滿已。作如是言。我今欲行遊獵。見禿沙門。甚不吉祥。便即張弓。向圓滿處。急行欲射。圓滿見已。便即褰衣。開示其腹。而報之言。賢首可射其腹。即說頌曰。  飛鳥在空鹿處林  為求飲食被羅弶  諸有鬥戰執刀劍  共相斬伐致滅亡  餓鬼飢渴苦所逼  求食鐵丸及洋銅  我從久遠由此腹  為許輪迴受諸苦   時彼獵師作如是念。此出家人。修習忍辱。今已成就。我豈當害如此人耶。即生信心。於時具壽圓滿為說妙法。遂令歸依三寶。受五學處。當此之時。別有五百男子為鄔波索迦。五百女人為鄔波斯迦。於彼城中。造五百毘訶羅。並給無量繩床木床大小臥具。圓滿即於彼住。三月夏安居。三月滿已。於此身中。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平等。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乃至異時。大兄木耳璫婆羅門。先有弟兩人。受用資財。並皆散盡。時彼二弟。詣兄白曰。彼無相者。真是寒窮。今於我家。已出離去。我等兄弟。宜復同居。和合而住。時木耳璫問其弟曰。誰是無相。二弟答曰。彼圓滿是。兄又報曰。此是勝德。如何無相。然於我家。是勝相出。非是寒窮無相也。於時二弟復白兄曰。從彼圓滿有相無相。今既去已。我但和合。一處而住。兄又報曰。汝所獲財。悉皆非法。我所得財。並是如法。然我不共汝等同居。二弟又曰。由彼婢子入於大海。往來經求。獲得財寶。皆將與兄。兄得他財。遂生讚歎。毀辱我等。兄有何力。能入大海。求覓珍財。兄聞弟語。便生恚慢。復作是念。我今更去入大海中。即乘大船。往趣寶所。暴風卒至。飄其船舶。到一洲所。於其山上。皆是牛頭栴檀。時諸商人更相謂曰。我等昔聞牛頭栴檀。今始得見。是妙水精大自在藥叉之所守護。於時藥叉不在。仁可齋心急須斬伐。時以五百具斧。一時斫截。時有藥叉。名曰作喜。見商人等以將諸斧。斬伐其林。時彼見已。即往大自在藥叉處。報言。神主栴檀林中。有五百人。斬伐其樹。仁可知之。時大藥叉眾事了已。遂懷忿怒。以其神力。放大猛風。身亦隨去。至彼洲所。於時船師見其風至。告船人曰。君等當知。昔聞黑風。今此風是。實難遭遇。須作思惟。善為方便。彼商人等。聞已怖懼。身毛皆豎。各念本所事天。而說頌言。  自在水風神  帝釋天仙等  龍王藥叉眾  阿素洛等神  我今遭此厄  唯願彼諸尊  極為大恐怖  救我此危厄  或別求帝釋  或禮大梵天  自在地樹神  諸能救護者  我今遭鬼風  唯願見救護   時彼木璫默然而住。不念天神。時商主等而問之言。我等極遭厄難。苦將逼切。何故默然而住。答曰。我弟昔雲。入大海者。皆極勞苦。多諸過患。由貪醉故。入海者多。得還者少。必勿入海。我違弟語入於大海。今遭此厄。當何所作。諸商人曰。汝弟是何人也。答曰。即圓滿是商人曰。彼圓滿聖者。是大福德之人。汝等當歸依彼。時商人等皆一心同聲。南無聖者圓滿。南無聖者圓滿。時有天女。先於具壽圓滿處。起信敬心。見彼商人齋意迴向。詣圓滿處。到已白言。聖者。仁之大兄極受苦惱。應當存念。圓滿聞此語已。便生憶念。入如是定。由定力故。從輸那缽羅得伽。人間隱沒。即至海中。於大兄船檣竿上坐。是時黑風便即迴去。如蘇迷盧之所障蔽。時大自在藥叉即作是念。昔來所有船舶。皆被黑風所漂。破壞滅沒。今此黑風何故卻迴。如蘇迷盧遮截。不能損壞。時彼藥叉處處觀察。遂見具壽圓滿於船檣竿之上。結跏趺坐藥叉見已。便即告曰。聖者圓滿。何故惱我。圓滿報曰。上首。我何惱汝。若我不獲諸功德者。必殞我兄。空留其名。大自在藥叉告曰。聖者。此牛頭栴檀林。我為金輪聖王守護。圓滿報曰。上首。汝意雲何。佛與輪王。孰為尊貴。藥叉問曰。聖者。世尊今可出世耶。圓滿答曰。今已出世。藥叉報曰。若如是者。船舶未滿。當任重載。時彼商人先被恐怖。命將欲盡。今聞此語。忽然穌息。彼商人等既得安穩。遂於圓滿聖者。起尊重心。其商人等即取牛頭栴檀。滿船而去。至輸那缽羅得伽城。到已。圓滿白兄曰。若遭海難。稱其名號。由彼念力。安穩還者。其所得物。皆合屬彼。兄今可取雜寶物等。與諸商人。我今以此牛頭栴檀。為佛造作栴檀精舍。彼兄便即取其寶物。分與商人。其牛頭栴檀圓滿欲為佛建立精舍。即召集巧工。平論價直。汝等工匠。為日取錢五百。為欲日取牛頭栴檀末一撮耶。巧工答曰。我等願欲日取一撮牛頭栴檀香末。平議既定。即便起造。不經多日。精舍成就。付工匠已。餘殘檀札。及以碎末。相和研已。用塗精舍。其圓滿。兄弟先相嫌恨。皆令和順。便作是言。今可奉請如來。及諸弟子。兄等問曰。圓滿聖者。如來世尊今在何處。聖者答言在室羅伐城。又問。此城為近遠耶。圓滿答曰可百餘里。兄等報曰。我等且欲見本國王啟請。聽不。聖者報曰。任意諮問。時彼兄等往至王所。白言。大王。我等今欲請佛及僧。而設供養。願王聽許。助我營辦。王言。隨意當作。助汝辦供。是時圓滿昇高樓上。雙膝著地。遙望逝多林園燒香散花。以金瓶水。而作潔淨。遙申啟請。而說頌言。  淨戒妙智慧  能知歸命者  善鑒無依護  願受我微請   說是頌已。由佛神力。其所散花。合成一蓋。直至逝多林所。在虛空中。住佛頂上。其所燒香。由佛神力。於虛空中。如雲重合。金瓶注水。由佛神力。如吠琉璃棒。具壽阿難陀見此祥瑞。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此祥瑞。必應請佛。及苾芻僧。我今不知從何處來。佛言。阿難陀。從輸波勒城來。又白佛言。彼城去此近遠。佛言。可百餘里。汝往將籌。告諸苾芻。明日若能受彼輸波勒迦城圓滿請者。當受此籌。阿難陀答言。如是世尊。即便取籌。於佛前而立。以次行之。佛自取籌。及諸長老苾芻亦受籌已。爾時具壽盆枕圓滿長老亦在其中。欲取其籌。時阿難陀為圓滿而說頌曰。  具壽汝當知  今非薩羅主  亦非蘇達家  及鹿母夫人  而設於飲食  從此百餘里  輸波勒迦城  得通者當往  汝應默然住   時彼長老圓滿有大智慧。不修神通。而作是念。我雖斷諸煩惱。不修神通。同諸外道所有神通。作是念已。即便發大精進。獲得神通。時阿難陀行籌至第三長老。未受籌頃。時彼盆枕圓滿。以神通力。引手取籌。而說頌曰。  不以顏貌獲神通  亦匪多聞及詞辯  但由寂靜戒慧力  身雖老病亦能證   是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此盆枕圓滿。於我苾芻聲聞眾中。最為上首。能以神通受籌。莫過此也應可先與。所謂上座盆枕圓滿。因行籌次。便證六通。是時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汝可宜應告諸苾芻。我先有說。汝等諸苾芻。所作善事。應可覆藏所作惡事。應可發露。今彼城中多有諸外道輩。是故汝等。應現神通。往詣彼城。受圓滿食。阿難陀白佛言。如是世尊。既受教已。告諸苾芻言。世尊有教。我先令諸苾芻所有善事。應當覆藏。所有惡事。應當發露。今彼城中。多諸外道。是故汝等。往彼城內。應現神通。時彼國王於其城內。掃除糞穢。以栴檀香水。而以灑地。於寶香爐燒諸妙香。懸諸幡蓋。散諸色花。周匝莊嚴。廁飾其城。於其城中有十八門。其王有十七子。一一門外。嚴諸供具。王及群臣在於大門。列諸騎從。以待世尊。其十七子。於餘小門。以待世尊。時彼圓滿木璫鉛璫亦在門外。乃至佛令差五授事。以神通力。先到其捨。何者為五。一者知其菜事。二者知其器物。三者知其食草。四者知其淨水。五者知其熟食。王見五人從空而至。問圓滿曰。此是世尊以不。圓滿報曰。此是五授事人。來此撿挍。所謂知菜等。乃至熟食。世尊未至。先現種種無量神通。諸長老等。亦皆未至。王復問曰。聖者圓滿。世尊何故未來。答曰。且令撿挍者來。世尊後至。爾時有別鄔波索迦。而說頌曰。  師子虎象及龍牛  以諸寶物嚴其坐  或有寶帳及寶山  寶樹妙車皆雜色  或有乘雲在空堙@ 放大光彩為莊嚴  以神通力處虛空  歡喜而來此城邑  或有從地而湧出  或有從空而入地  或湧空中默然坐  觀此神變不思議   爾時世尊。於其戶外洗兩足已。還入本房。敷設床座。端身正念。跏趺而坐。舉足按地。是時大地六種振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乃至擊遍擊等遍擊。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時彼國王問圓滿曰。聖者此是何相。圓滿報曰。此是世尊於本房中。以足按地。因此大地六種振動。是時如來放金色光。由此光明。照於大地。皆如鎔金。王復見此希有之相。心生喜悅。問圓滿曰。聖者。此為何事。圓滿報曰。此是如來放金色光。由此大地皆作金色。爾時世尊。既自調伏。調伏圍遶。既自寂靜。寂靜圍遶等。乃至廣說。與五百阿羅漢。往輸波勒迦城。時彼逝多林中天女手持薄拘羅樹枝。隨逐世尊。在於背後以蔭佛上。   爾時世尊。知彼天女隨眠根性意樂。隨其所樂。為說聖諦法。令彼天女得聞法已。金剛智杵摧壞二十種薩迦耶見煩惱山峰。即時證得預流果。乃至後時。有別異處五百鄔波斯迦。遙見世尊。以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威光晃耀。用莊嚴身。亦如千日光明並照。端正殊妙。猶如寶山。時彼鄔波斯迦見世尊已。甚大歡喜。譬若有人。十二年中勤修禪定。心生喜悅。應度眾生見佛世尊。心生歡喜。倍劇於彼。亦如有人無子得子。貧人得寶。凡人得王。身心歡悅。樂善根者。初見佛時。心生歡喜。亦倍於彼。   爾時世尊。知彼鄔波斯迦調伏時至。世尊即於苾芻眾中。敷座而坐。時鄔波斯迦來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知彼隨眠根性意樂已。為彼說四聖諦法。令彼鄔波斯迦得聞法已。以金剛智杵。摧壞二十種薩迦耶見煩惱山峰。即便證得預流果。見四諦理。時鄔波斯迦既得果已。鹹作是言。此皆是我世尊威力。令我獲得無上道果見聖諦理。此之因緣。非我父母。及以眷屬國王大臣。人天沙門。婆羅門等之所能作。復能令我枯竭血海。摧壞骨山。關閉惡趣。開其善趣。及涅槃門。建立天人。得超生死。我等今者歸佛法僧。受五支學。為鄔波斯迦。作是言已。從座而起。向佛合掌。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等今時修何事業。而為供養。   爾時世尊。以神變力持佛髮爪。與鄔波斯迦。彼得髮爪。便立窣堵波。時彼逝多林天神。便以百枝傘。插窣堵波中。白言。世尊。我常供養此塔。作是言已。便依塔住。時諸人等號為宅神塔。或呼為薄拘羅樹中心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四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世尊。漸復遊行。至五百仙人住處。時彼住處。華果茂盛。飲食充足。時彼仙人亦不顧戀。一切諸人來者任食。是時世尊。知彼仙人調伏時至。詣彼仙處。到已。以神力故。令彼仙人所有華果悉皆墮落。清泉美流亦皆枯涸。名華耎草變為萎黑。所居土榻自然摧壞。時諸仙眾見是事已。以手掌頰。默然愁思。爾時世尊。告諸仙曰。何故愁思而住。眾仙答曰。聖者。由汝兩足勝福田來。令我住處變相如是。見如斯苦。世尊告曰。仙眾。今者何故所居林樹。花果滅壞。汝今欲此花果還復如故耶。仙人曰。我願如故。爾時世尊。即攝神力。令彼花果復還茂盛。時諸仙人極懷希有。於世尊所。便生歸信。爾時世尊。知彼仙眾意樂隨眠。應機說法。五百仙人既聞法已。證不還果。亦得神通。於世尊前。合掌恭敬。白佛言。我等皆願於如來善說法律之中。而為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修習梵行。是時世尊便作是言。善來苾芻。可修梵行。作是言已。時彼五百諸仙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執持瓶缽。威儀齊整。乃至如百歲苾芻。而說頌曰。  世尊唱善來  髮落衣缽具  諸根鹹寂定  隨念悉皆成   時彼諸仙苾芻。勤精進故。乃至證得阿羅漢果。厭離三世。觀金與土平等無異目觀法界。如見掌中。刀割香塗。等無有異。以智慧劍。破生死□。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辯才無礙。諸有財利。貪愛供養。悉皆捨離。釋梵諸天。鹹來供養。時彼諸仙本教授師白佛言。世尊。我以仙人形貌。誑惑世人。墜墮三惡。我先調伏彼已。然後出家。   爾時世尊。與五百出家仙眾。及與諸苾芻等。如半月形。鹹以神力。騰空而行。漸至杵山。於薄拘羅仙人所住之處。安止已住。時彼仙人遙見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妙好。以自莊嚴。圓光一尋。朗逾千日。猶如寶山。端嚴周匝仙人適見。即於佛所。生歸信心。便作是念。我速下山。願見世尊。得親近故。然恐如來調伏自人已。遂即過去。我今寧可從山擲下。至世尊所。時彼仙人擲身而下。諸佛常法。終不忘念。見彼仙人。縱身擲下。即以神力。接取仙人。爾時世尊。知彼仙人意樂隨眠。應機說法。彼聞法已。證不來果。成就神通。白言。世尊。聽我於善說法中。而作出家。成苾芻性。於如來所。常修梵行。爾時世尊告曰。善來苾芻。應修梵行。佛說言已。時彼仙人。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執持瓶缽。威儀齊整。廣說如前。即說頌曰。  世尊唱善來  髮落衣缽具  諸根鹹寂定  隨念悉皆成   爾時如來。告諸苾芻曰。此苾芻於我眾中。最為上首。於聲聞中。我信解中。亦為上首。所謂著樹皮衣苾芻是。於時世尊。與千苾芻。而為圍遶。作種種神變。至蘇波羅城。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若從門而入恐諸門人生於異念。我應以其神力。從空而入。作是念已。即以神力。從空而下。入蘇波羅城中。時彼國王。及具壽圓滿。木耳璫。銅耳璫。錫耳璫。並彼十七王子。各各與其侍從。無量百千人民。皆詣佛所。是時世尊。及諸大眾。前後圍繞。往栴檀鬘宮殿處。到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入於栴檀殿已。是時大眾不見如來。遂欲毀栴檀殿。於時世尊思念斯事。此殿被毀。令斯施主福德冥沒。我今應以神通之力。變為水精。是時此殿。內外明徹。鹹見如來。如彼眾人意樂隨眠性行。應機說法。彼等聞已。無量百千有情證大殊勝。或有生解脫善根分。或有入智慧分。或有證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者。或有發聲聞菩提心。或有發獨覺菩提心。或有發無上正等覺心。彼諸有情於如來處。一心恭敬。樂聽正法。苾芻僧伽。而為上首。默然而住。爾時木耳璫等兄弟三人。種種營辦。嚴設座已。遣使啟佛。時今將至。飯食已辦。唯願世尊。知時早赴。爾時於大海中。有二龍王。一名黑者龍王。二名憍曇摩龍王。便作是念。世尊今於蘇波羅城。演說妙法。我今速往。聞佛說法。是時龍王。各與五百眷屬俱。以龍威力。化現五百流河。共趣蘇波羅城處。於時如來便作是念。此二龍王若至蘇波羅城者。令此國境盡皆沒壞。是時世尊。告目連曰。汝先急食。何以故。目連當知。有五種急緣。應為先食。何等為五。一者從遠方來。二者欲達遠處。三者有病之人。四者為看病人。五者授事之人。以此緣故。令汝先食。世尊爾時先與目連食已。速往龍王之處。到已告龍王曰。汝當愛念蘇波羅城。莫令毀壞。龍王白言。我等以善心來。不擬損害蟻子之類況欲傷蘇波羅城及有情等。爾時龍王來至佛所。世尊告龍王曰。應如是說。彼聞法已。歸佛法僧。受五支學處。   爾時世尊。授歸戒已。方赴食處。時龍王等來看佛食。各自心念。唯願世尊。先受我食。先受我水。世尊念曰。我若受一龍水。餘龍無限。應為方便。即喚目連。而告之曰。今者五百龍王。各施我水。不可一一別受。汝可持缽。於水上取一缽將來。目連受命。即往取水將來。持以奉佛。佛即受取。而為飲之。具壽目連作如是念。世尊先說父母於子。能作難作。乳哺養育。教識種種贍部洲事。假使有人。一肩擔父。一肩擔母。至滿百年。猶不能報父母之恩。又將大地珍寶玩飾之物。以奉父母。猶不能報。不為慇重。若父母不信佛法僧。漸漸教令信佛法僧。乃為報恩。若父母先無戒行。能漸教令持戒。若父母慳貪。能令捨施。若無智慧。令有智慧。如此之事。乃名報恩。是時目連作是念已。復更思念。如前佛說。我未曾作。即入定觀察。先亡之母。生於何處即以天眼。見其亡母生摩利支世界。見已思念。誰能往彼。以法教化。復自思念。唯佛能為。餘無得者。作是念已。往世尊所。白佛言。世尊。父母於子。難作能作。我之慈母。現生摩利支世界。更無餘人能往彼界。為教化者。唯願世尊為教導。世尊報曰。以誰神力。而往彼界。目連答曰。唯願大悲加被於我。以我神力。共佛世尊。往彼世界於是大目乾連以己神力與佛世尊。移其一足蹈一世界一迷盧山。如是威力經七日中。方到彼界。母見目連從遠而來。母雲。經爾許時。不見於汝。如何得來。時摩利支世界人聞斯語已。遞相言曰。此女少年。雲何子老目連報曰。此女養我。是我生母。   爾時世尊。知目連母意樂。隨眠種性。即便為說四真諦理。令得悟解。彼女聞已。得法見法。證預流果。以金剛智杵。摧滅二十薩迦耶山。破有身見由見諦理悉皆破壞。即說三種因緣。世尊利益於我。此之利益。非是父母國王天神眷屬。亦非沙門婆羅門之所能辨。是佛所作能渴血海。破壞骨山。關閉惡趣門。開示涅槃路。建立人天業。即說頌曰。  世尊威力故  關閉惡趣道  惡道多留難  開示涅槃門  世尊除過失  能令生慧眼  逮及清淨源  越茲苦海岸  世尊天人師  善除老病死  百千世難遇  今遇證斯果   說是頌已。白佛言世尊。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鄔波斯迦。乃至命在以來。我常歸依。今欲供養佛及目連。   爾時世尊。默然而受。時彼女人奉獻佛食。佛遣目連受彼女人種種飲食。食已收衣缽洗足已。端身而坐。時彼女人取小坐具。就佛而坐。為聞法故。爾時世尊。即為說法。佛令目連取缽而洗。既洗缽已。佛告目連。當還本土。目連白佛言。以誰神足。而還本土。佛告目連曰。以我神力。作是言已。便至逝多林下。目連白佛言。今已至逝多林。甚為希有。世尊。今此神通。其名雲何。佛言。名為速念神通。目連白佛言。我先不解諸佛甚深境界。我若先知如斯甚深境界。如一一油麻中。我皆教化。令得無上正遍知道。我今已取阿羅漢果。燒滅煩惱。不能得此大菩提行。時逝多林諸苾芻眾鹹悉生疑。白佛言。圓滿諸苾芻。先種何業。速證阿羅漢果。復種何業。而生貴族家。種何業緣。而於婢腹中生。種何業報。斷諸煩惱。證無生果。佛告諸苾芻。圓滿苾芻。積習作業。得道資糧。遍緣如是。漂流中住。得決定覺。圓滿苾芻。自積習業。自獲其果。非自作業令地界受。非火水風界受。但身果自受。亦非蘊界六入界受。作業成熟。如有頌言。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爾時佛告諸苾芻。於往昔時。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當爾之時。迦葉波佛出興於世。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住波羅□斯城。是時圓滿。於彼教中。而為出家。具解三藏。為諸苾芻番次撿挍事業。後乃次至一阿羅漢。知灑掃事。彼便灑掃。既灑掃已。頻被風吹塵穢覆污其地。時彼阿羅漢作是念。今且待風息。然後更掃。圓滿三藏。見地塵穢。以為不掃。發嗔怒心。惡口罵辱。今此掃地。當何婢兒。時彼羅漢乃聞此言。作是念雲。彼正嗔我。未可即見。且應默然。後陳此事。既嗔息已。彼阿羅漢即往圓滿三藏所。而告之曰。汝今識我是何等人。圓滿報曰。知汝於迦葉波佛教中出家。我亦出家。羅漢告曰。雖同出家。出家之業。我已作了。我得脫縛。汝猶被縛。汝口業不善。速應悔過。令罪消滅。圓滿三藏聞便說悔。由先過咎。應墮地獄。遂得人身。從婢腹生。以說悔故。滅地獄業。五百生中。常處婢腹。今是最後身婢胎所生。由是義故。宿緣習業生豪貴家。勤知僧事。讀誦智慧。善巧蘊界入因緣處非處。由此業故。於我教中。而為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佛告諸苾芻純黑業者。得純黑報。純白業者。得純白報。黑白業者。得黑白業報。是故苾芻純黑雜業者。應當捨離。純白業者。應當勤修。世尊說是語已。諸苾芻等信受奉行。   緣在王捨城。爾時王捨城中。有二龍王。常所居止。其二龍王。一名山。二名妙。由二龍王威德力故。常有五百淥潭。五百湧泉。所有陂湖。未嘗枯涸。雨澤以時。調和充潤。種子苗稼。靡不豐稔。當爾之時。世尊調伏難陀龍王。鄔波難陀龍王。此二龍王。常從妙高山埵下來。供養世尊。爾時山妙二龍王等。作是念已。今此難陀鄔波難陀二龍王。常從妙高山下。供養世尊。我今如何在此。曾不隨喜。此為不善。我等亦應於世尊所。作諸供養。作是念已。即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世尊為此二龍。如法教示。二龍聞已。歸依佛法僧。便受淨戒。既受戒已。身及受用之物。皆自增盛。其二龍王。後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世尊所。歸依持戒。身及受用之物。皆自增盛。願許我等移居大海。世尊告曰。汝等常依國王城邑之所居止。今若徙去。應問國王。然後可去。二龍聞已。便作是議。世尊許我入大海者。不應令我問彼國王。作是議已。便住不去。時二龍王既住不去。常作是行。若於晝時。來世尊所。作居士形。若夜來時。變為天身。將諸宮殿。隨身而行。禮佛供養。爾時頻毘娑羅王。以剎利種。貢高我慢。常作是行。若欲詣佛所。便令左右侍臣。先往佛所。告令諸人。若見王來。起立恭敬。侍臣即往佛所。宣王告命。見二居士端坐如故。使者見已。便作是念。此二居士。依止國王而住。若見王來。豈能不起恭敬。使者還曰王曰。大王。彼有二居士。在王境內之所居止。今在佛前而坐。王既念言。彼豈見我不起恭敬耶我今當往。王即往至佛所時彼二龍。遙見王來。白佛言。世尊。彼王今來。我等寧可恭敬彼王。為敬法耶。世尊告曰。龍王。恭敬於法。一切諸佛皆恭敬法。諸應供者皆恭敬法。而說頌曰。  過去諸如來  及於未來者  現在諸佛等  能除多煩惱  現行虛空中  當行虛空者  彼諸正等覺  鹹皆恭敬法  諸欲利益者  及樂盛德人  應悉生尊重  常念於佛教   時彼二龍聞此言已。便坐不起。時頻毘婆羅即生嗔恨。白佛言。願示正法。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嗔恨無清淨  忿怒或在心  諸佛所說法  不能得了知  斷諸嗔恨心  除去不淨願  若無毒害者  即堪知正法   爾時頻毘娑羅王聞佛頌已。而作是念。緣此二居士故。世尊不為我說法。作是念已。禮佛而還。既出門外。告侍臣曰。此二居士若辭佛已。汝可語雲。不須住我國境。時二居士禮佛雙足。辭佛而去。乃見王臣具陳王意。居士答曰。今依王命。不住王境。時二居士共作是念。我等常願入於大海。今得王語。甚適我願。時龍居士以龍威力。遂作瀑流。溢於小坑。及大小江河。因入大海。其二龍王既至大海。身遂長大。多諸眷屬。後於異時。為龍王入海。王捨城中五百淥潭。流泉湧出。陂湖池沼。漸見枯涸。所降雲雨。不依時節。百穀苗稼。皆不豐盛。日見饑饉。諸苾芻等乞食難得。時頻毘娑羅王見是事已。便作是念。此王捨城中。先有二龍王。在境而住。以威德故。泉池陂澤。悉皆充溢。風雨以時。百穀豐熟。今者雲何諸泉池等忽漸枯涸。風雲雨澤不依時節。五穀不登。國內饑饉。諸苾芻等乞食難得。勿此二龍為金翅鳥之所噉食。或復自死。或為長喙之鳥捉取而去。或因怕懼。逃避餘處。我今應當往問世尊。作是念已。到世尊所。禮佛雙足。退坐一面。合掌向佛。廣陳斯事。   爾時世尊。告頻毘娑羅王曰。王今當知。彼二龍王見在不死。亦不為金翅鳥之所噉食。亦不為長喙鳥而捉將去。亦不怕懼逃走餘處。由王遷移。王言。世尊。我曾不憶見此龍王。何況遷移。佛言。王今憶念。令汝省覺。大王。汝今憶不。前二居士。於我說法會中。汝曾驅遣。令出汝國。王言。我省此事。世尊告曰。此是山妙二大龍王。王言。世尊。此二龍王今何所在。佛言。今在海中。王言。世尊。我及國人。必當損減。佛言。大王。當自悔過。王及國人。後不損減。王言。彼在大海如何得謝。佛言。彼二龍王。每於月八日。作居士形。常來禮我。彼若來時。我當現相令汝自識。汝當悔謝。王曰。我為頂禮彼足。為不禮耶。佛言。但唯引手。唱言龍王當忍王聞佛告。專待此日。望龍王來。後二龍王。作居士形。來至佛所。王尋後至。如來爾時方便現相。頻毘娑羅王即便引手。告二龍曰。願當忍怒。還來此住。二龍答曰。大王應知。我於世尊所。歸依受戒。從此已來。身及受用之物。甚皆增長。今若還來此摩揭陀城。無有住處。今雖國人稍有損減。後當安隱。王言。如何後不損減。二龍答曰。王當為我作二宮殿。每六月滿。以種種供具。而常供養。我當留諸眷屬住此。常相擁護。供養之日。我身自來。其影勝王聞此語已。為此二龍。便立宮殿時二龍王留其眷屬常在中住。供養時至。彼二龍王常來受供。後於異時。彼龍王眷屬並生驕慢。惡龍得便。遂降雨雹。時王捨城中有一婆羅門。於雨雹咒術之中。最為通達。每占雹雲將欲起時。即便除滅。王捨城人所得稅利皆悉分與時南天竺國。復有一婆羅門。雨雹咒術之中。亦為最上。彼聞北天竺國。波利迦城。有王名曰超軍。正化理國。於其城中。有孫陀羅龍王宮。其龍威力勇猛無比我當往彼降伏。時咒術師漸次前行。至王捨城咒師之宅。見空中雲起。似將降雹。舊住咒師不能止得。但迴遑來去。客咒術師問舊住咒師妻曰。賢女。汝夫咒師何故迴遑出入。女人報曰。善男子。雹雲甚盛。不能止得。客咒師答曰。汝夫教師若不止得。我當為止。彼妻報曰。甚善。其客咒師即取少水。咒灑虛空。其雲即散。時王捨城中婆羅門居士等見此事已。甚生希有。皆以財貨。賞送咒師。白咒師曰。王捨城中所住人眾。極生信心。所賞財物。汝皆受取。舊咒師曰。因何以物相贈。眾人答曰。因雹雲散。故來奉賞。舊咒師曰。我不能滅除。總是客咒師能散惡雲。時彼人眾即持財物。詣客咒師所。共白咒師言。汝應此住。我等皆分稅利。供給於仁。客咒師曰。今隨汝意。便住不去時客咒師即設咒法。禁其惡雲。不復令起。雨雹遂絕。其王捨城。婆羅門居士。皆作是念。我等福力故。風雷雹雨不復再下。我等何為分其稅利。與彼咒師。便即不與。時客咒師即懷怨望。攝其咒法。進路而去。於後雨雹遂下。城中人等往問舊咒師曰。彼客咒師。今何所在。舊咒師報曰。由汝不與其利。今已去矣。諸人鹹言。彼若更來。可便報我。咒師曰爾。其客咒師既漸前行。至勝軍城界。到彼城已。見勝軍王。前敬王曰。願王長壽。語已。便白王曰。大王當知。王之境內有龍王。名孫陀羅。然彼龍宮中。有上妙藥。服者速得其力。願王視我龍宮。我若得藥。便分與王。王曰。婆羅門。彼龍極惡。莫相忤觸。必當害汝咒師曰。大王當知。我有咒力。假令滿贍部洲皆是孫陀羅龍。我猶伏得。不能壞我名字。何況一孫陀羅龍也。大王。王之國內。頗有犯罪合死者不。王曰有。咒師曰。可遣此人。向彼龍宮。視我龍處。時勝軍王即喚罪人。令隨咒師。往彼龍宮。視其龍處。爾時罪人即奉王命。與彼咒師至毒龍宮遙視龍處。雲彼樹林清謐之處。龍在其中咒師見已。前至宮中。取其龍藥。盡力將還。至勝軍王所。分與勝軍王。辭王還國。至王捨城。時舊咒師見客咒師到已。即告城中。人眾知已。各持供具。而來奉贈。白咒師曰。仁者便可住此。我等鹹皆供給。咒師答曰。汝等欺負於我。我今不住。時彼眾人慇懃請住。彼見苦留。即便住此。城中諸人。為加封直時人法爾。愛盛棄衰。處富驕逸。於自類族。取女為妻。未久之間。便生一息。名曰小山。復生一女。名為電光。諸婆羅門共與咒師立號。名為孫陀羅。妻名震雹。新婦名為勝輪惱。立名已。心懷歡悅。時彼咒師便作是念。若其令我數止其雹。甚成勞倦。不如作法頓禁雷雹。永不令起。作是念已。便設禁術。伏其雹雨。永令不起。時王捨城人眾復相議曰。我等自福力故。雷雹不降。如何分我稅利與彼客咒師。作是議已。即斷供給。彼客咒師慳其咒法。子亦不教。樂著嬉戲。自身亦不勤習。所有藥物。曾不曬曝。悉皆朽壞。後於異時。欲理其術。尋已忘失。咒師先與王捨城人。宿懷嫌恨。伺求其過。遍於異學諸師問言。有何方便。而得所求稱意之法。時彼異師或言入火即得。或言喫毒。或雲自墜高巖。或雲以繩繫頸。懸於樹枝。彼所說法。皆令捨命。不視其法。時彼咒師漸次前行。至竹林精舍。見一苾芻。白言。聖者。有何方便。所求稱意。苾芻答曰。汝可於世尊所出家。咒師報曰。令我於彼欲作何事。苾芻告曰。汝可於彼盡形修習梵行。禪思讀誦勤為學問。依教奉行。現身即能滅盡煩惱。若餘殘結未盡。身即謝滅。心有所求。於當來世。皆得成就。咒師報曰。聖者。此事難為。苾芻告曰。若不能為者。復有方便。世尊上首苾芻之眾。汝可延請供養飲食。咒師報曰。此亦難為。唯願為我別設方便。苾芻告曰。汝可請四大聲聞。盡心供養飲食。當即發願。所求皆得。何以故。四大聲聞。猶如賢瓶。若有求者。皆得隨意。咒師答曰。此事可為。爾時咒師即請四大聲聞。以飲食供養。既供養已。即便發願。我以善根。願孫陀羅龍王從其本宮。即便滅沒。令我於彼龍宮受生。與王捨事持咒師城人民大眾。而作損害。妻即問夫曰。仁者作何發願夫即答言。我作如是如是發願。妻曰。此願甚善。願我當生與君為妻。其咒師之子。即白父言。我當為子。其女白言。我當為女。其子妻言。我亦與君為婦。其咒師等既發願已。歸本房中。即便睡眠。時有五色雲起。降注大雨。浸壞牆壁。一時崩倒。爾時咒師並諸家屬。一時滅沒。以願力故生於龍宮。驅舊住孫陀羅龍王。與自眷屬六萬圍繞。而生宮中。其咒師者。因號為孫陀羅龍王。其妻名為震雹。子號為小山。女名電光。新婦名為勝輪。龍法常爾。生即悟解三種宿事。從何捨報。生於龍宮。皆由願力。因何發願樂生於此。為欲損壞王捨城人。由斯事故。復作思念。世間苗生滋盛。方可令滅。為苗生苦耶。謂元未生為苦耶。若滅滋盛者。應甚為苦。作是念已。喚諸眷屬。總令速往摩揭陀國。降清涼雨。令生苗稼。是諸龍等依命降雨。諸苗茂已。時孫陀羅龍王。乃與六萬龍等。尋至摩揭陀國。一時降雹。大如毘梨勒果。摧損苗稼。注瀉大雨。漂流根果悉皆蕩盡。於時摩揭陀國人等各相語言。今者此龍。乃至稻稈不遺。因此立名。號為無稻稈龍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五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內攝頌曰。  王城那蘭陀  波吒竹仗林  弶伽勝峰山  響聲薜捨離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羯蘭鐸迦池竹園中。是時未生怨太子由被提婆達多種種擊發。而受其語。便加殺害順法父王。自登王位。爾時此王於如來所。欲作種種毀害之事。放一大象名為護財。及惡馬惡狗。令害如來。爾時王母韋提希既聞斯事。即告子言。汝於世尊所。勿行輕毀。如來恆畏眾生起輕毀行。恐佛世尊離王捨城。此國土中失大利益。由世尊威力故。安伽國及摩揭陀國所有眾生。增長利樂。恆生歡喜。王聞此語。心懷忿怒。報其母言。餘國土中無有如來。其國豈當滅沒無有眾生。其母種種方便遮止。亦不迴心。   爾時世尊即作是念。此未生怨太子作無量罪。我當令此住無根信。今未是時。我今旦往室羅伐城。作是念已。爾時世尊與聲聞眾。漸次遊行詣室羅伐城。到彼城已。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彼鄰國王等。聞未生怨於世尊所欲行輕毀。如來懼於斯事。離王捨城。詣室羅伐城。今現到彼。鄰國王等即作念言。彼小國王。父順正法。而被殺害。由懷不足。諸天世人共所供養者。唯有如來。今此惡人更生輕毀。我等諸國共作種種方便。奪其王位。是諸王等展轉遣使。更相報已備四種兵。具全甲仗。所謂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至王捨城。四方苗稼。悉被毀壞。周營而住。是時無稻幹龍王復降大雹。更加傷損。有五百泉池。自然涸竭。天復無雨。國中飢饉。人亦不安。城外流水。鹹散毒藥。未生怨王大懷劇苦。非人得便。起大疾疫。病死彌甚。送出城門。喪車相及。是時未生怨。情懷無量。百種諸苦惱害身心。由懷憂故。以手拓頰愁歎而住。時未生怨母韋提希見子憂懷。問曰。汝何思念。即報母曰。百種劇苦悉今來現。母曰。我先語汝。實莫輕毀如來世尊。佛無所畏。唯慮輕陵。勿致世尊捨王捨城。若佛捨此。國內即現諸惡徵祥。今此是也。王曰。阿母。今復如何。母曰。於世尊處應往懺謝。王曰。阿母。我實不敢對於世尊親自見面。唯深責恨。母曰。汝曾不聞或用栴檀或以刀斧。於此二人不生異念。設復有人。以淨信心栴檀塗拭。如來於彼不起喜心。設復有人。以諸怒心將刀傷割。如來於彼不起瞋心。時未生怨王聞母此說。敕喚一臣。卿即速詣佛世尊處。為我頂禮。起居如來。尊體輕利調適安不。復啟此言。子有過患。父亦不見。唯願世尊慈悲哀愍。詣王捨城。若佛不至。國當滅盡。臣白王曰。如是如是。臣依王敕。即往室羅伐城。到世尊處。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未生怨王起居如來。具說如上。佛言。王及汝身鹹得安樂。使者白佛。未生怨王復啟世尊。子有過患。父亦不見其惡。唯願世尊慈悲哀愍。詣王捨城。若佛不至。國當滅盡。佛即默然納受。是時大臣見佛默然。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捨室羅伐城。與諸苾芻漸漸遊行。往至摩揭陀國界首。以佛威力。諸風神王起妙和風。吹去毒水。悉令涸乾。諸水神王皆湧八功德水。泉池溢滿。空注甘雨。信佛善神鹹驅疫鬼疾死休息。四方兵眾聞佛入界。各自退還。國內諸人貨易交會。外國聞已更將種種貨物。互相賣買。國內豐足。街坊巷曲人眾慶歎如來威德。諸餘外道皆悉默然。低屈而住。是諸人眾甚大歡喜。時摩揭陀國王韋提希子未生怨王。聞佛世尊至摩揭陀國界。心大歡喜。命諸臣佐。告言。汝等可於衢路寬二里半來。清淨灑掃除諸瓦石。以栴檀香水。灑其道路。復以種種上妙繒綵。奇麗莊嚴。王捨城中燒美名香。散諸雜花。祗待世尊。是諸臣佐受王教已。廣大莊飾王捨城中。及諸衢路。時摩揭陀國主韋提希子未生怨王。以自威力。將四部兵。往迎世尊。是故世尊調伏圍繞。時未生怨王與無量百千諸天。隨世尊後。詣王捨城。欲入城時。世尊已舉右腳。纔入門閫。爾時大地六種振動。乃至邊湧中沒。於此世界。光明照耀。乃至幽冥之間。現大光明。諸天空中。於佛頂上。雨種種花。所謂嗢缽羅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復散栴檀鬱金香末。及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並諸天衣。如來入城之時。現此種種奇特異相。諸小街巷自然寬廣。諸小樹林便即增長。其高大者復自低枝。像馬牛鳥。隨其類音揚聲大喜。及諸器物自然振吼。盲者得見。聾者能聽。啞者能語。不完具者鹹皆具足。有昏醉者悉得醒寤。諸食毒者亦復消除。怨害之人俱生慈心。若有懷妊皆即誕生曾無苦痛。獄囚繫禁枷鎖杻械。自然解脫。貧窮困乏獲諸財寶。有一鄔波索迦。既見如是種種利益。便說頌言。  世尊所遊國  彼國無諸畏  飢饉及他軍  風雨常調順  人眾鹹修福  安樂悉無憂  百千希有事  斯處皆成就   爾時世尊入王捨城。安慰大眾。無不蒙益。世尊即還竹林精舍。爾時摩揭陀國韋提希子未生怨王。即詣佛所。頂禮雙足。廣說乃至世尊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是時摩揭陀國韋提希子未生怨王。聞佛所說種種正法歡喜踴躍。悉皆信受。即從坐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至心頂禮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慈悲受請。及苾芻眾。於三月中受我支伐羅。並諸飲食。兼坐臥具。若有疾病。奉上湯藥。一切資具無有闕乏。於時世尊默然受請未生怨王既知世尊默然受請。便起頂禮佛足。歡喜而退。還其本宮。營辦供具。於三月中。支伐羅。及以種種飲食湯藥。坐臥資具。供養世尊並苾芻眾。無有闕少。是時王捨城中信心天神。見王如是廣為供養。所有行疫災鬼。並皆趁逐。經於那地迦村過。直至廣嚴城中。乃便停住。其城人眾。悉皆遭疫。死者極多。於衢路中。送屍靈輿相繼不絕。時彼城中。有一婆羅門。名曰都末羅。於其夢中。乃見廣嚴城內善神告言。  世尊調御師  人天最尊上  若來至此城  災害必消散   其婆羅門聞是語已。至明清旦。即告城中諸居士栗姑毘等。我於夢中。見如是事彼諸人眾聞此語已。各作是言。應作何法。復遣何人迎請世尊。至此城中安居三月。嚴飾供養得除災害。諸居士等告都末羅曰。汝可自往迎請世尊。餘無堪者。是都末羅作如是念。我往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而住。廣嚴城內諸居士等。遣我迎來。此請世尊救諸人眾。世尊不赴。彼城人眾鹹悉滅亡。不久當盡。作是念已。時婆羅門都末羅報居士言。摩揭陀國韋提希子未生怨王。長夜好殺。為性暴惡怨害極多。我若迎佛必是害我彼居士眾便說頌曰。  兩國為怨敵  有使不拘留  何況如來使  而能有傷損   是時都末羅。作吉祥善法。漸次而行。至王捨城。疲乏息已。即往佛所。歡喜問訊。退坐一面具白佛言。薜捨離城諸居士眾。頂禮世尊雙足。慰問如來。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世尊告曰汝及薜捨離人。得安穩耶。都末羅白言。唯願世尊往薜捨離城。如其世尊捨而不往。其城不久人眾凋亡。空有殘名。誰之止住。世尊告曰。我及於此諸聲聞眾。為王請留安居三月。種種資具而為供養。汝可見王具陳其事。王若許之。我即當往。時都末羅聞佛語已。遣使還國。具陳佛語。彼諸人眾。共然佛語。復遣使來。令都末羅指摩揭陀國未生怨王所。傳我等言。而慰問曰。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作是請言。唯願大王許如來往薜捨離城。王若不許世尊往者。薜捨離城不久磨滅。空有殘名而無人眾。是時都末羅布盧呬多作如是念。我今為當先見大王。為當先見大臣。復作是念。此先有教。不應先見王者。需求大臣。王設處分。臣亦能破。是故我今先見大臣。參事未久。大臣便問。何緣得來。都末羅報曰。我今為請如來。要須白王。願仁助我白王。臣曰。如是。王若問時。我必當助。時都末羅即詣摩羯陀國韋提希子未生怨王所。到已便用吉祥讚頌。而讚其王。退住一面。白大王曰。薜捨離人眾問訊大王。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王報都末羅曰。彼諸人等。並安樂耶。時都末羅復白王曰。薜捨離人眾。共作是言。願許如來向薜捨離城。大王若不許如來向薜捨離城者。此城不久磨滅。空有殘名。大王報曰。我每作是念。薜捨離城願早磨滅。是我先意。王作語已。時都末羅即便退還。是時大臣前白王曰。世尊豈有捨一有情令得苦難。王曰。仁者不也。若不。如此言謂大王於世尊處而不恭敬。縱令大王許與不許。世尊為利眾生故。必往薜捨離城。王曰。佛意非我所知。若爾應喚都末羅來。大臣奉命。便速喚來。王告都末羅曰。汝立誓言。若能如我供養恭敬世尊。如是作者我當隨許。時都末羅聞此語已。速令往薜捨離城。報彼人眾。具陳王語。彼既聞已。報使者曰。王獨一身。由能供養。我等人眾。豈不能為。唯願世尊來詣薜捨離城。我等眾人最勝供養。願王隨喜。使者承此語已。還報都末羅。是時都末羅具陳白王。爾時未生怨王親詣佛所。頂禮世尊雙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盡命存。供養世尊及聲聞眾。然而世尊常為利益諸有情故。不受我請。唯願世尊受我一日微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未生怨王知世尊默然受已。從坐而起。退還本宮。時未生怨王於其夜中。廣辦清淨飲食。至晨朝時。令使往詣佛所。告言時至。佛既知已。洗手收缽。赴王請食。王自持金鉼。於世尊所。作如是語。唯願世尊調伏所有惡龍藥叉。大德。此無稿龍王。於我多時而為損害。非怨而怨。非讎而讎。非逆而逆。已生未生苗稼。皆被損壞。唯願世尊起慈悲心。為調伏無稿龍王。世尊默然受請。又與未生怨王。施誦咒願。卻還住處。   爾時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我今欲往波吒離邑。汝可隨我。唯然世尊。我願隨從。爾時世尊於摩揭陀。人間遊行。漸次行至波吒離邑。到制多所。即於彼住。時彼村邑婆羅門居士等。聞佛世尊遊行至此波吒離制多所。於時人民互相告報。一時雲集。往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佛即告曰。汝等當知。若放逸者。有五過失。何等為五。一者此婆羅門居士。以放逸故互相鬥諍。以是因緣向官論列。由是財物悉皆散失。此是第一過失。二者復有婆羅門居士。由放逸鬥諍故。惡名流布遍滿諸方。是第二過失。三者復有婆羅門居士由放逸故心生貢高。往詣剎利婆羅門居士沙門眾中。在彼眾會每懷畏難。為非上首常作曲躬。是第三過失。四者復有婆羅門居士。由放逸鬥諍故。欲命終時。心生悔過。是第四過失。五者復有婆羅門居士。心懷放逸。由放逸貢高故。死墮惡趣。生地獄中。是第五過失。復告婆羅門居士曰。不放逸者。復有五種利益。雲何為五。一者婆羅門居士。由不放逸故。財不散失。此是第一利益。二者復有婆羅門居士。由不放逸無鬥諍故。善名流布遍滿諸方。是第二利益。三者復有婆羅門居士。由不放逸。心不貢高。往詣剎利婆羅門居士沙門眾中。常無畏懼。歡悅遊行此是第三利益。四者復有婆羅門居士。由不放逸。欲命終時。無有惡作。此是第四利益。五者復有婆羅門居士。由不放逸。命終之後往趣天中。此是第五不放逸利益。是故汝等不應放逸。爾時婆羅門居士等。既聞法已。即從坐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頂禮世尊。而白佛言。唯願如來慈愍我等。請於今夜止我館舍。爾時世尊。默然受請。彼婆羅門及居士等。既見如來默然受請。鹹共頂禮世尊雙足。辭佛而退。時行雨婆羅門。是摩揭陀國為王大臣。彼聞世尊遊行人間。至波吒離村。在波吒羅塔邊而住。復聞波吒離人民悉皆供養。彼既聞已。即乘純白草馬車輅。侍從執持寶瓶金杖。及與五百摩納婆等。前後圍遶。為欲瞻睹供養世尊。往詣波吒離村既到彼已。即下車輅。就世尊所。向佛而立。問訊世尊。修敬畢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時行雨婆羅門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向佛合掌。白言世尊唯願如來及苾芻眾。受我明日家中供養。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行雨婆羅門。既知世尊受彼請已。速即還家。爾時世尊洗足入室。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觀見波吒離村大威力天神。以繩量界欲造大城既見是已。世尊晡時從定而起出於室外並諸苾芻露地而坐。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不聞此波吒離村欲造大城。阿難報曰。我知世尊行雨婆羅門。與三十三天籌量欲造大城。世尊告曰。我在室中入定即以清淨天眼。觀見於彼波吒離村大威力天神並諸小神。及有威德諸人民等。各隨彼神愛樂而住。皆順天神所行教法。由諸天神於此住故。當知是城應為最勝。亦無鄰國之難及水火所損。時彼行雨婆羅門。即於其夜廣設供具並諸飲食。王晨朝時。令白佛眾唯願知時乃至食已。收缽已訖。時行雨婆羅門手持金瓶。盛滿清水。長跪向佛。發大誓願。今我供養佛及聖眾。所有功德。迴施波吒離所住天神。長夜安樂。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有清信人  供養諸天眾  此依大師教  是佛所稱揚  若於地方所  智者為住處  食供持戒人  並為說咒願  應敬者敬之  應供者供養  諸天護如子  常受於歡樂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即從坐起便歸本處。時彼婆羅門所應作已隨分而去。諦心正念。如是思惟。世尊所出波吒離村。我今欲為世尊用村築城。建立高門。號為喬答摩門。若渡弶伽河。我亦為造道路。名為喬答摩道。爾時世尊。知彼婆羅門心之所念即於波吒離村北面。中道而出。漸赴弶伽河。是時未生怨王韋提希子作如是念。我今親自供養世尊。執持一百支傘蓋。數凡五百。高蔭佛上。其廣嚴城諸栗姑毘等並作是念。今未生怨王。親持傘蓋。供養世尊。我等亦可修行斯事。作是念已。便即莊嚴五百傘蓋。而為供養。時有諸龍王等。便作是念。今者王及栗姑毘盛修供養。我今身墮惡趣。豈不供養世尊。作是念已。持五百傘蓋供養世尊。時有四天王眾。亦作是念。今諸人等。不見因果應報。猶自供養。況我等輩照果知因。豈不能供養。作是念已。亦具五百傘蓋。而供養佛。復有三十三天。亦作是念。諸天人等並皆供養。我今豈可不修供養。作是念已。便具五百傘蓋。來供養佛。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為諸天人。作勝因緣。令發信心。於時世尊作是念已。便現神力。令諸眾會各各生念。唯我持蓋於世尊頂上。世尊證正等覺時。有二千五百天人。傘蓋持於世尊頂上。諸苾芻等。鹹皆生疑。而白佛言。世尊作何善業。證菩提時。得二千五百天人傘蓋持於世尊頂上。佛言。汝等當知。我於過去。積集資糧。作諸善業。廣如上說。乃至終須自身受果。苾芻當知。往昔有轉輪王。名大善現。具四軍力。能摧怨敵。皆悉得勝。正法治世而為法王。七寶具足。惟少一子不得一千圍遶。王所生子。悉將隨從。王諸夫人。悉作是念。我設生子。還共分離。王性法爾。生子必將隨從。我等今者共立制約。有懷胎者不得告王。後時有一夫人。身既懷子。諸夫人等將藏隱處。不令王見。日月既滿。遂生一子。形貌端嚴。眾人愛見。身皮金色頭如傘蓋。垂臂過膝。額廣平正。眉間連合。鼻高脩直。一切支分悉皆圓滿。乃至長大。諸夫人等悉皆憐愛。如自腹生。後於異時。大王善現。從勝身洲七寶導前。八萬國王皆悉圍遶。時諸子等。左右營衛如半月形。威光照耀掩日月光。時諸夫人先藏之子。處於高樓。遙見父王。遂問諸母。來者是誰。母等答曰。是汝之父善現大王。子問母曰。父王滅後我得繼嗣紹王位不。母又報曰。王今除汝唯少一子。不滿一千。彼諸子中。王滅已後。大者紹位。汝既最小。不合登嗣。子復問曰。王若滅後。我既居小。不得紹嗣。願諸母等。許令出家。我以正信。從家趣於非家精修梵行。諸母報曰。我於兒所極生憐愛。莫發此心。時子答言。我今立志。決定出家。彼諸母等既見專心。不生退轉。皆作是言。子若如此。共我立契。當隨汝心。後獲勝果。必須來報。子即答曰。受命唯然。母皆隨許。子得遂心。詣寂靜處。無鄔波馱耶及阿遮利耶教示訓誨。自然悟得三十七道品法。現證獨覺。既獲果已。便作是念。我先許母。如證聖果。當必相報。我今可往報母等知。獨覺聖者。以身現法。為利益事。便到母前。廣現神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放大光明。種種異相。異生人等睹神變已。速發信心。時諸母等見子神變。如截樹倒。便即歸禮。鹹作是言。聖者。今能證得如是神通聖果。尊者須食。我等求福。唯願留心。在此園苑。受我供養。時辟支佛。默然受請。彼諸母等。次第送食。每日供養。時獨覺作念。而我於此壞幻之身。所作已辦。我今可入無餘涅槃。猶如鵝王翅翮具足飛騰虛空。廣現神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放大光明。現神變已便入涅槃。於時母等積疊香薪。遂即焚燒。以乳灑火。收取餘骨。置在金瓶。於園苑內起窣堵波。用以鐶釧種種莊具。嚴飾其塔。幢幡傘蓋置於塔上。後於春時。林花吐馥於其苑中。多諸勝鳥出美妙聲。王與夫人及諸婇女。前後圍遶詣林苑中。遊行觀看見獨覺塔。命守苑人。此是何物。彼答王曰。此宮內事。我今不知。便問宮人塔之所由。諸宮怖懼一時作禮。即前白言。唯願大王施與無畏。王曰。我今與汝。時諸宮人具以因緣。廣為王說。王即語言。汝等不是。彼子既求愛樂王位。何不相報令使我知。冊立為王受灌頂位。彼是大威德者。雖入涅槃。我以頭冠繒綵傘蓋。置於塔上。是時大王愛念子故。遂於塔上安置斯物。佛告。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善現王者。即我身是。我於昔時。將以傘蓋。供養緣覺窣堵波塔。由此福業。我昔已獲二千五百轉輪王位。復由彼業。今證無上正覺。於其頂上。鹹持二千五百天人百輻傘蓋。我若不證殊勝之果。更合感得二千五百轉輪王位。於我所有福業異熟。悉皆迴向施諸聲聞。若種一升真珠。還博一升粳米。於我弟子亦不少乏。苾芻當知。作純黑業。感黑異熟。作純白業。還感白異熟果。廣如上說。汝等苾芻應當用心精勤修學。佛為說已。諸苾芻等。歡喜奉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六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摩羯陀國未生怨王。及廣嚴城栗姑毘等。各造舡橋。於時諸龍便作是念。我今身墮惡趣。應修福業。各舉其頭。於弶伽河中。相續為橋。令世尊等蹈上而過。作是念已。彼諸龍等各各舉頭。相續為橋。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此三橋上。欲得過者。隨汝等心。我當與阿難陀蹈彼龍橋渡弶伽水。其諸弟子或取未生怨橋。或取栗姑毘橋。唯有世尊及具壽阿難陀。於龍橋上而渡。爾時有一近事之男。而說頌曰。  智人渡大海  乘舡不作橋  愚者海為橋  江河乘大舶  世尊已渡河  婆羅門處岸  聲聞乘筏去  苾芻但洗身  觸處水平流  何煩別求井  斷除貪愛本  更當何所求   爾時世尊渡弶伽河已。遙見高原。告阿難陀曰。汝見原不。欲識因緣。為汝宣說。阿難陀白言。唯願開示。佛言。此高原者。往昔大聲王建立寶幢之所。其寶幢量。高一千尋。復以純金眾寶嚴飾。於此幢下廣施財物。作功德已。即將寶幢棄弶伽河中。汝今欲見此寶幢不。白言世尊。今正是時。我及苾芻鹹願瞻睹。   爾時世尊以百福鞔萬字輪相施無畏手。觸彼高地。時有諸龍。便作是念。何故世尊以手觸地。即知如來為苾芻眾欲示寶幢。時彼諸龍即於地中捧出寶幢。諸苾芻眾鹹得瞻睹。時有苾芻。名拔陀離。志性閑靜。僻在一處。補糞掃衣。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等速須觀視此幢形相。其幢不久尋即滅沒。既見滅已。諸苾芻等白言。世尊。我等鹹見。唯有具壽拔陀離。性樂閑靜。而補衣服不觀。為當離貪愛故。為復先曾觀見耶。不同瞻禮。如若離欲。此亦有離欲者。若曾觀見。在於何處。佛即報言。汝等當知。此苾芻已離貪愛故。復曾瞻禮。佛言。昔時有王。名曰叫聲。與天帝釋。共為親友其叫聲王。既無子息。心懷求乞。拓頰思念。我今多有種種財寶。國位臣人悉皆充滿。今無子息。我死之後當絕繼嗣。時天帝釋見叫聲王。便即問曰。王今何故拓頰思念憂愁而住。時王答曰。我今多有種種庫藏。身若死後絕其繼嗣。所以憂愁。帝釋報言。勿須憂惱。我諸天子死相現者。勸令與王而作其子。諸天常法。有欲死者。五衰相現。雲何為五。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口出惡氣。四者脅下汗流。五者不樂本座。後時有一天子。衰相既現。帝釋勸言。仁者可於叫聲王最大夫人腹內受生。時天答帝釋言。凡是國王。多造過失。我若生彼。還造諸非。違法理人。當墮無間。不願生彼。帝釋報言。仁者。我當加被令汝省覺。時天答言。天主當知。諸天放逸。多著快樂。豈能憶我。帝釋報言。仁者。雖復如是。我終令汝憶知省覺。時彼天子聞是語已。遂往叫聲王最大夫人腹內受胎。當受胎日。王諸人眾皆喜大叫。日月既滿。遂生一子。顏貌端正。廣如上說。乃至鼻高修直。時叫聲王集會眷屬。欲立其名。與作何字。眷屬答言。此之童子。入母胎時諸人大叫。應可立名為大叫聲。其王依請。遂立其名。時大叫聲童子。授與八母。看侍長養。二為乳母。二恆洗濯。二常懷抱。二與戲樂。每與乳酪醍醐生熟酥等種種美味。而為養育。猶如蓮花速令長大。聰叡開悟乃能善閑。十八種伎藝悉皆通達。才辯智慧無不通利。凡剎利王受灌頂位。人間自在有大力勢。遠近諸王皆悉降伏。安置民人。要須具如是藝。善能調象。弄馬乘輅。施弓捻箭。於陣出入。善用鉤索。鐵箭鐵槊。踏地努拳。結髮莊束。善其射法。略有五種。一者遠射。悉皆穿穴。二者聞聲即射。皆能殺戮。三者隨其要處。悉能射之四者亦射皆中。五者射入堅牢。此之射法悉能善了。王子法爾。父王在位。其名不顯。後於異時。叫聲大王身既崩已。時大叫聲太子策立登位。初紹王位。正法理人。至於後時。還行非法。於時帝釋報言。仁者。我昔勸汝。與叫聲王為子。汝今不應行此非法而理於國。當墮地獄。時大聲王聞此語已。以正法理人不久之間復行非法。於第二迴帝釋復告。仁者。我先勸汝。與叫聲王為其太子。汝今不應行斯非法理於國位。當墮地獄。時大聲王答帝釋言。我等國王多諸放逸。貪五欲樂。聞已便忘。唯願慈悲。留一記驗。我得見已。作諸功德。   爾時帝釋。敕工巧天(梵雲毘首羯磨天)汝今可往大聲王宮端嚴道場。化作金幢舉高千尋。種種雜寶而為間錯。時工巧天既受敕已。即往大聲王宮端嚴道場內。化作金幢舉高千等。眾寶莊嚴。時大聲王既見金幢。遂造施堂。修諸功德。王令親舅。名阿輸迦專守供養。是時國人悉皆樂見。既睹幢已。還往施堂。心不捨離。來往供養。遂廢家業時王國稅。不能充足王之大臣。隨少將進時大聲王。既見物少。便即問言。汝等何故少進租庸。諸臣答曰。大王當知。贍部洲人施堂食已。即觀金幢。遂廢生業。由此因緣。租稅不足。王便報曰。宜廢施堂。諸臣奉命。遂即除毀。是時諸人自辦糧食。觀禮金幢。還不捨離。靡營家業。同前租稅不能充足。王又問言。我令汝等既毀施堂。何故今者稅猶不足。臣復答言。大王當知。彼諸人眾。自辦資糧。食已觀睹金幢。不營家業。是故租庸猶不充足。時大聲王廣作佈施。造諸功德。遂將金幢。投弶伽河內。佛告諸苾芻。勿作異念。彼大聲王親舅阿輸迦者。今拔陀離苾芻是。由昔因中守護供養。所以不來觀禮金幢。時諸苾芻鹹問世尊。此之金幢何處壞滅。佛言。於未來世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聖王。名曰餉佉。如法理世。十善化人。時王具足四種兵軍。能降一切。悉皆得勝。常修善品為大法王。具有七寶。所謂輪寶。像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王有千子。勇健多力。能破怨敵。遍四洲界。悉皆賓伏。一切人民。無有侵奪。犯罪之者。不行刀杖。以法宣令。自然調伏。時王有婆羅門。名曰善淨。是王大臣。善淨有妻名曰淨妙。常以慈心遍覆一切。後時誕子。號為慈氏。時善淨大臣。常教八萬摩納婆等四薜陀論。以摩納婆等。付與慈氏。令教習讀四薜陀論。時四天王各持伏藏及以金幢。奉獻餉佉。所謂冰竭羅伏藏從羯陵伽國來。般逐迦大藏從密絺羅國來。伊羅缽羅藏從揵陀羅國來。餉佉大藏從波羅□斯城來。時餉佉王持此金幢。施與善淨。善淨受已。施與慈氏。慈氏受已。施與八萬摩納婆等。摩納受已。各共分之。是時慈氏見此寶幢須臾無常。知一切法皆悉磨滅。心生憂惱。即趣靜林。起大慈悲。以智慧劍。截諸煩惱。證得無上菩提智。號曰彌勒應正等覺。既成佛已。即於其日。時餉佉王七寶隱沒。既見是已。遂與八萬國王。前後圍繞。亦隨出家。時王女寶名毘捨佉。亦與八萬宮人婇女。隨共出家。時善淨大臣。與八萬摩納婆等。亦隨出家。爾時彌勒佛與八萬俱胝苾芻。前後圍繞詣尊足山。向迦攝波苾芻骨鎖留身之所。指山門開。於時彌勒世尊。以其右手。擎取迦攝全身骨鎖。置左掌中。為諸聲聞廣說妙法。告諸苾芻。汝等當知。過去世時。人壽百歲。有佛名釋迦牟尼。出於世間。此之迦攝。是彼聲聞。少欲知足。杜多第一。彼佛滅後。能結集釋迦牟尼教法。時彌勒佛諸聲聞等。既見迦攝留身之骨。心生憂惱。如何此身。能證如是種種功德。時彌勒世尊。諸弟子等由生憂惱。俱時現證阿羅漢果。於時有九十六俱胝阿羅漢。能證杜多而生厭離。時彼金幢便即隱沒。諸苾芻等便白佛言。有何因緣。餉佉輪王。今與世尊同時出世。彼佛告言。由願力故。苾芻復問。雲何願力。時彌勒佛為諸苾芻說。於往昔中天竺國。是時有王。名摩娑婆。正法理民。國界豐樂。無諸諍訟。人眾充滿。常有花果。雨澤順時。五穀成熟。時北天竺國有王。名曰多財。亦正法理世。國界豐樂。無眾諍訟。人眾充滿。常有花果。雨澤順時。五穀成熟。後於異時。中天竺王有一大臣產生一子。其子生時。自然耳有寶璫。隨身而出。子既生已。即集親屬。慶喜設會。與立其名。由子初生耳有寶璫。遂從立稱。名曰寶光。時此寶光。後於異時。見老病死心懷憂惱。即棄俗緣趣於山林。當日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即號為寶光如來。復於異時。北天竺國多財之王。昇於高樓。與諸大臣。前後圍繞。告群臣曰。頗有如我國土人眾豐樂無諸諍訟雨澤順時五穀成熟常受快樂。時有商人。曾向中天竺國。前白王曰。彼中天竺有王。名摩娑婆。其國豐樂。與王相似。時多財王。聞此語已。心大瞋怒。便告大臣曰。汝等即可嚴四種兵。我今自往伐彼摩娑婆王。並破國土。時多財王。即領兵眾。一者象兵。二者馬兵。三者車兵。四者步兵。各嚴器仗。遂向中天。渡弶伽河已。南岸而住。時摩娑婆王。聞多財王領四種兵馬。至河南岸。既聞是已。亦嚴四兵。各持軍器。渡弶伽河。北岸而住。時寶光如來知此二王正堪調伏。來至弶伽河。止宿而住。於其夜中。起世間心。諸佛常法。若起念時。帝釋梵王護世善神。即知佛念。彼諸天等。既知念已。來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由彼天光赫□照彼摩娑婆王軍眾。時多財王見彼光明。心生驚怪。問諸臣曰。是何光明。照耀彼軍。群臣答曰。彼摩娑婆王國內。有佛出世。號曰寶光如來。帝釋諸天悉來供養。具大威德。有斯光明。時多財王告諸臣曰。彼摩娑婆王國內。有此佛寶二足福田。出現世間。感得梵天王等常來供養。我今豈得損彼王身國軍人眾。時多財王即遣使者。報彼王曰。王今可來共我相見。汝大福德。國中感得二足福田寶光如來應正等覺。釋梵諸天而來供養。然我今者欲得相見。執手取辭。彼此無畏。各得安穩。時摩娑婆王聞此語已。心懷不信。遂往寶光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彼多財王遣使相喚。欲得相見。執手取辭。我今不知雲何。世尊遣我去不。爾時寶光如來報曰。大王今可往看。必得安穩。時王復問佛曰。我今至彼。既相見已。如何設禮。佛告王曰。彼王有力。應先禮拜。時摩娑婆王聞佛語已。即往多財王所。欲禮雙足。時多財王即起迎接。相抱撫拍。共相慰喻。歡喜取辭。還至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時摩娑婆而白言。世尊。一切諸王。誰為最尊。合受禮敬。佛報王曰。轉輪聖王合受禮拜。王聞佛語。專記在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苾芻眾。受我等請。明日供養。於時世尊默然而受。乃至世尊食訖。嚼齒木。嗽淨水已。時摩娑婆王即於佛前。至誠發願。我今供佛並諸聖眾。所有功德。持此善根。願我當得轉輪聖王。既發願已。忽聞有吹螺之聲。爾時寶光如來便與授記。汝當來世人壽八萬歲時。汝當出世。作轉輪王。號曰餉佉。眾人聞已。出極大聲。彼多財王去猶未遠。聞此叫聲。問群臣曰。摩娑婆王國內有何因緣。出此大聲。諸臣察問。尋報王曰。寶光如來與摩娑婆王授記。於當來世作轉輪王。彼諸人等聞此記已。歡喜踴躍。為此緣故出大叫聲。時多財王聞此語已。遂即迴駕。詣寶光如來正等覺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誰合受輪王禮拜。佛告大王。唯有如來應正等覺。合受轉輪聖王禮拜供養。時多財王從坐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佛已。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苾芻僧伽。明日受我微供。乃至食訖。收缽澡嗽已。時多財王起大慈悲。普遍生界。便發願言。以此供養善根。願我當來早得成佛。為天人師。佛即報曰。大王當知。於未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佛。名曰彌勒。十號具足。佛告諸苾芻。猶此願力。佛與輪王。二寶同時出現於世。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可共我往俱胝聚落。時阿難陀遂與世尊。遊行佛栗氏國。漸至俱胝聚落。次北不遠。有勝攝林樹。佛於中住。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汝等當知。此之禁戒若破。於三摩地。亦皆隨失。汝等若能修習持戒。此三摩地。即能常住。以其智慧。修習身心。於三毒中得正解脫。如是修習。得解脫已。聖者善能了知。我生已盡。梵行成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汝可共我往那地迦聚落。阿難陀唯然。遂與如來。遊佛栗氏國。漸至那地迦聚落。群氏迦堂中。彼那地迦聚落。時有災疫。人眾多死。於時有淥目親近極精進近勝端嚴近端嚴多眾最上。並賢善現名稱施稱上稱等眾多鄔波索迦。皆已身死。時諸苾芻於晨朝時。執持衣缽。入那地迦聚落。巡門乞食。彼諸苾芻聞此聚落多有人死。然有淥目親近乃至上稱等諸鄔波索迦。皆悉身死。諸苾芻等。既聞人死。巡乞食已。還至本處。安置衣缽。詣世尊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我等諸苾芻。於晨朝時。執持衣缽。入那地迦聚落。遊行乞食。乃聞人說此聚落中多有人死。彼諸人等既並身死。各趣何道受生。佛告諸苾芻。彼淥目鄔波索迦。斷五下分結已。即受化生。於此涅槃。證不還果。於此世中。得不退轉法。餘鄔波索迦等。亦復如是。佛告諸苾芻。於彼那地迦聚落。更有二百五十一鄔波索迦。並悉身死。亦皆斷五下分結。得受化生。於此涅槃。證不還果。於此世中。得不退轉。於彼聚落。復有三百鄔波索迦。亦皆身死。斷三分結故。及貪瞋癡由有輕障。證一來果。更此受生。當斷一切諸煩惱惑。於彼聚落。復有五百一鄔波索迦身死。斷三分結故。證預流果。不墮惡趣。決定當證菩提之果於人天中七返受生。輪轉息已。斷除煩惱。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欲死者皆來問我。虛生擾亂。無有利樂。然而生者。皆歸於死。若如來出現。或不出現。生滅是常。有何奇異。然其法者。即是法界。如來由自神通。證現覺已。演說示現。分別安住。開示廣說種種妙法。所謂有此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純極苦蘊生。所謂無此有故。彼即不生。彼若滅故。此即當滅。所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純極苦蘊滅。然與汝諸苾芻等。當說法鏡經。汝等諦聽。善思念之。雲何名法鏡經。汝等當於正覺極生信樂。此名法鏡經。及於法僧伽所有聖者戒光清淨。皆生極信。此是法鏡經。苾芻當知。我所云說法鏡經者。所說是也。   爾時世尊於佛栗氏國。人間遊行。到那雉迦聚落。時菴沒羅波利夫人。聞佛至那雉迦聚落。時彼夫人。有一鸚鵡鳥。名曰圓面。善解人語。便遣此鳥。往那雉迦。頂禮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行不。世尊若欲遊廣嚴城者。願哀愍我。先至菴沒羅園。是時鸚鵡既受命已。即往佛所。至廣嚴城。遇栗姑毘童子等出城遊戲。見鸚鵡飛過。同聲唱言。菴沒羅婢鸚鵡。我等今當攢箭射殺。言已挽弓。即射鸚鵡。其箭倒下。至童子頭上。時彼鸚鵡即說頌曰。  兩國交戰時  使者不應殺  況我是佛使  一切不能傷   時諸童子亦說頌曰。  我等箭無力  汝言見有驗  此是佛威德  汝當無畏去   時鸚鵡鳥即至佛所。頭面敬禮世尊足已。具陳夫人所有誠信。佛言。善哉。當善安穩。默然受請。於是鸚鵡知佛受請。致敬而去。未至菴園。便被惡鴟空中搦殺。既捨命已即生四天王天。生彼天已。即自念言。我因何事。種何福業。而來生此。便自觀見。由作佛使。捨傍生身。得斯善報。復作是念。我今不應隔宿報世尊恩。即以嚴身之具及青蓮華。俱物頭花。芬陀利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於中夜分。至世尊所。頂禮佛足。而以供養。退坐一面。由彼天身光明力故。時那雉迦聚落非常光耀。   爾時世尊即知根性。為天說法。所謂四聖諦理。聞此法已。便以智金剛杵。摧破二十高峰煩惱薩迦耶見山。證預流果。時天子證諦理已。三歎善哉。今佛世尊。大利益我。非諸父母及諸眷屬。天主沙門婆羅門等能作斯事。唯佛世尊。能拔地獄傍生餓鬼之苦。建立天人。超度生死。枯血淚海。離骨肉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涅槃淨天之路。從無始已來。習耶見山。以金剛智慧。能悉摧壞。令我得證預流果。我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佛法僧。作鄔波索迦。永不殺生等。願佛攝受。歡喜踴躍。猶如商人獲大財利。亦如農夫苗稼滋茂。亦如勇士摧伏強敵。亦如病人離諸疾患。得神通已禮佛而去。以其神力還至天宮。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我今與汝。往詣廣嚴城中。阿難陀答言。奉命唯然。爾時世尊與阿難陀。至廣嚴城菴羅林住。告阿難陀曰。汝可往薜捨離城。腳踏門閫。說於此咒。並說此頌。咒曰。   毘娑囉他毘娑囉他毘娑囉他毘娑囉他復圖復圖路哥阿努甘笈辜阿若波夜底薩縛復陀阿奴末底提娜薩縛復陀波囉復陀阿奴末底娜薩縛阿囉漢阿奴末底娜薩縛式叉阿奴末底薩縛屍囉縛迦阿奴末底薩縛薩底縛溺(上)奴末底波囉底迦波囉摩奴末底娜迦始縛囉奴末底娜因陀囉奴末底娜提婆多奴末底娜阿素囉陀囉奴末底娜阿蘇囉畢理灑奴末底娜薩縛復陀奴末底娜毘娑囉毘娑囉毘娑囉毘娑囉復圖嚧迦奴甘□□□□□□言諢諢撬齱慼樟J□□奇□□□   世尊欲入。大自在最勝尊與帝釋及梵天欲入。世界主護世四天王與無量諸天眷屬欲入。阿蘇羅王與其眷屬諸鬼神等無量百千。於佛世尊。生大信心。亦欲來入。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汝等鬼神莫生損害。速出速出。速出速出。速去速去。汝等若欲發噁心者。今當速去。若有慈悲心者。便可聽住。無有過失。樂為擁護者。亦可聽住。大悲世尊為憐愍一切有情故。作如此說。蘇畝蘇畝。蘇畝蘇嚧 嚧畝嚧畝 畝畝嚧蘇摸嚧摸蘇摸嚧 摸嚧摸嚧摸嚧摸嚧摸嚧摸嚧摸嚧 彌理彌理 蘇嚧彌理 蘇嚧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蘇呂彌理 理理理理理理 利利利利利利 彌理彌理彌理彌理 彌利彌利 賀私彌彌理彌理私私弭 殑伽囉伽囉迦吒 殑迦囉迦囉迦遮 殑迦囉殑迦囉 殑迦囉殑迦囉 殑迦囉殑迦囉 殑迦囉殑迦囉 俱利賒殑迦囉殑迦離迦利賒理理理理理阿理破娑理 逋理逋理逋理逋理逋理逋理逋理 逋奈他奈他託離布離布那他託涅理迦車託離布離逋理涅理 車託波囉夜他 離逋離布波囉夜他。世尊憐愍世間。欲入此城。利益一切眾生故。慈悲喜捨故。此咒成就伽他。一切諸天。及一切眾生。以最勝智慧法性。說伽他曰。  斷除諸結習  遠離諸貪愛  其心常寂靜  彼能安樂汝  世間若有人  善住涅槃道  能說一切法  彼能安樂汝  生死流轉中  作諸歸依者  利益有情類  彼能安樂汝  普以大悲心  養育諸有情  慈念如赤子  彼能安樂汝  一切歸依者  在於生死中  依之獲善利  彼能安樂汝  證諸一切法  清淨無染穢  身口意寂然  彼能安樂汝  勇猛出見時  增長諸財物  成就諸義量  彼能安樂汝  在昔降誕時  大地皆震動  眾生悉歡喜  彼能安樂汝  大地六變動  證得菩提道  魔王生惱心  彼能安樂汝  善轉正法輪  名稱滿十方  說諸聖諦理  彼能安樂汝  演諸微妙法  摧伏諸外道  攝受於眾生  彼能安樂汝  願佛以安樂  及於帝釋天  一切諸鬼神  常為擁護者  以佛功德力  諸天皆歡喜  所求事願者  無有不成就  常護諸二足  及諸四足等  去者獲安穩  來者亦安樂  夜中獲安樂  晝時亦安樂  不逢諸惡事  一切皆安樂  一切世間人  及諸一切天  異道鬼傍生  悉皆無惱患  鬼神來此者  地行及空中  常以慈悲心  晝夜為善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七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菴羅夫人緣餘   爾時具壽阿難陀。從佛受咒及伽他已。即往廣嚴城。以腳踏門閫。鹹依上法。時菴羅夫人聞佛遊行廣嚴城。至我菴羅林。嚴飾侍從。前後圍遶。乘諸珍轝。從城中出。往世尊所。禮拜供養。至菴羅園林。從轝而下。遙睹尊顏。頭面禮敬。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諸苾芻眾。侍衛而坐。為說正法。遙見菴羅夫人。告諸苾芻。汝等各依所修。正念而住。菴羅夫人今當至此。雲何正念而住。先所惡業應當捨離。未生惡業抑令不生。先所善業。勿令忘失。勤加修習增長圓滿。證見智慧。作如是者名為精進。雲何正意。行住坐臥善自觀察。支伐羅衣瓶缽等。如法安置。如是觀察名為正意。雲何正定。當自觀察內身。勤修正念正意。捨離諸不善心。於一切眾生。復於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見法隨順。勤修精進。於一切有情。捨離諸惡。正念而住。今菴羅夫人欲至。教示汝等。應善修習。當依我教。時菴羅夫人便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以無量方便。為說妙法。示教利喜已。世尊默然而住。菴羅夫人從坐而起。整衣服。合掌向佛。作如是言。願佛世尊。明旦與諸苾芻。垂至我家。受我供養。世尊默然許之。時菴羅夫人知佛受已。作禮而去。爾時栗姑毘子聞佛至廣嚴城菴羅林中住。各乘車輅。將詣佛所。其車馬等。種種形類。青馬。青絡。青鞭。青輅。青傘。青巾。青劍。青寶。青扇。青衣。青塗香。青粖香。及青侍衛。黃赤白等。亦復如是。所經道路。高聲驅逐。無人當者。既出廣嚴城已。直詣世尊。爾時世尊。遙見栗姑毘等漸將欲至。告諸苾芻。汝等未見三十三天出遊戲時。汝今當看栗姑毘等。彼諸天眾以自在神通。遊戲園林亦如栗姑毘等。無有異也。時栗姑毘等。既至菴羅門外。從輅而下。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世尊爾時為栗姑毘等。以無量方便。廣演法要。示教利喜。時有一摩納婆。名曰廣飾。同至會中。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作如是言。善逝。我有辯才。又言。善逝。我有辯才。今欲歌歎。佛言。善哉善哉。爾時摩納婆說伽他曰。  央伽大王被寶甲  於摩揭陀得自在  彼王國內出世尊  名稱十方如雪山  同俱牟陀及蓮花  其花開敷甚香潔  自在慈悲出世間  善逝名稱達諸方  日光出時紅蓮開  月光出時俱牟盛  眾人見佛皆歡喜  喻若空中睹明月  共瞻如來智慧力  猶如盛火夜中觀  能發眾生眼目光  所有疑惑皆除遣   爾時諸栗姑毘等告摩納婆曰。善言善言。如汝所說。於時五百栗姑毘子。以摩納婆善讚歎故。各脫上服。持乞摩納已從坐而起。整衣服。合掌禮佛。白言。世尊。願佛世尊。與諸苾芻。至明日時。降赴宅中。受我供養。世尊告曰。我先以受菴羅夫人請已。諸栗姑毘等聞佛是言。白世尊曰。我等今被菴羅夫人最勝智者壞□於我。今由彼故。令我不獲於先往世尊所瞻禮供養。復白佛言。我等當於後時。供養如來及苾芻眾。佛言。善哉。婆斯吒等諸栗姑毘聞佛許已。歡喜而去。時摩納婆見栗姑毘去。從坐而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彼栗姑毘。以我善讚世尊。施我五百上服。我今還欲奉施世尊。願垂哀納。爾時世尊以慈悲故。受摩納婆所施之服。於是如來告摩納婆曰。如來應供正遍知。出現世間。有五種希有法。雲何為五。一者天人師出現。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法要。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此為第一希有。二者若有信心。於如來所說。聽受尊重。聞法奉持。心不散亂。此為第二希有。三者若有聞佛說者。一一奉行。此為第三希有。四者聽聞法者。即能證知。歡喜信受。生大善根。與出離相應。此為第四希有。五者若聞甚深法句。以智慧了知。此為第五希有。摩納婆。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故。有此五種希有。   爾時如來復告摩納婆曰。凡善人者。得少恩故。猶尚不忘。何況多恩。是故汝當勤修此事。爾時摩納婆聞佛所說。信受奉行。頂禮而去。時菴羅夫人於斯夜中。營辦種種飲食。乃至坐於卑座。為聽法故。爾時世尊為菴沒羅夫人。讚歎佈施功德。說伽他曰。  佈施人愛鹹恭敬  名稱遠聞香普熏  是故智者常行施  求樂除慳得無畏  長夜得生帝釋天  與諸天眾同遊戲  諸天宮殿遙相待  此滅速生於彼天  帶自光明遊喜園  與諸天女五欲樂  佛弟子眾聞斯法  必定當生於彼天   爾時世尊與菴沒羅夫人。說種種法。示教利喜已。禮佛而去。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彼栗姑毘種何緣業。若生天上。及生人間。得大威德。乃至於此。與三十三天同其福報。告諸苾芻。當知彼廣嚴城栗姑毘。以積習資糧故。廣說乃至。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攝波如來出現於世。十號具足。彼佛與二萬苾芻。前後圍遶。依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住。時彼城內。有五百鄔波索迦。各辦財貨。將欲入海共造一舡。候於便風。即入大海。至彼寶洲。競取珍寶。滿置舡上。忽遇惡風。飄至曲澗。求動無由。彼等惶懼。莫知恃怙。便為迦攝如來。於沙岸上。聚砂為窣堵波。持種種寶。而以供養。於睡眠中。遇大光明。中有聲曰。汝等當備行計。莫生放逸。於第七日時。必有海潮來至。由此海潮。必獲安樂。到於本國。彼商人等。即於晨朝。互相告言。共議此事。我等所為迦攝世尊無上福田。作諸供養。以此善根。當令我等。天上人中。有大威德猶如三十三天。等無有異。汝諸苾芻。彼五百商人者。今廣嚴城五百栗姑毘是。昔為迦攝如來。起於沙塔。以寶供養。由是因緣。天上人間。獲大威德。三十三天。等無有異。苾芻當知。造純黑業者。得純黑報。造純白業者。得純白報。造雜業者。得雜業報。是故汝等。應捨純黑業。及於雜業。修諸白業。勤加功用。無得放逸。佛說此已。諸苾芻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汝可隨我往竹林聚落。答曰。唯然世尊。爾時世尊遊行薜利支人。間至竹林聚落北。昇攝波樹林中住。於時其國飢饉。極至困弊。乞食難得。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時世飢儉。乞食難得。汝諸苾芻。如飢儉經廣說。亦如道品傳來經。六集經。及大涅槃經等法行。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隨我往無間聚落。答曰。唯然。爾時世尊行至一處。忽然微笑。諸佛常法。於微笑時。當出青黃赤白等光。從如來口。分為二道。一道直上。一道直下。其光下者。照於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熱。極熱。無間。水泡。遍泡。阿吒吒。呵呵婆。呼呼婆。嗢缽羅。缽頭摩。摩訶缽頭摩等地獄。其中熱者。遇光便冷。如其冷者。遇光便熱。所有一切極苦之事。皆悉休息。時諸罪人既得苦息。鹹作是念。我等今從此滅餘處生耶。令彼有情。心生深信故。如來化作別形。往彼教化。既見化佛。便作是念。我等不於此滅。亦不餘處受生。我亦未曾見此有情。由佛威德。令我劇苦。皆悉解脫。時彼罪人皆於如來化身。生極信心。彼等有情受業盡已。生天人中。得依正諦理其光上者。至四天王天。乃至有頂天。光所及處。皆出無常苦空無我等聲。復說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爾時光明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普皆照已。隨世尊後。若說過去事。光從後沒若說未來事。光從前沒。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沒。若說傍生事光從踝沒。若說餓鬼事。光從腳足大指中沒。若說人事。光從膝中沒。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中沒。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中沒。若說生天業。光從臍中沒。若說聲聞菩提。光從口中沒。若說緣覺菩提。光從眉間毫中沒。若說無上正等覺事。光從頂沒。爾時光明遶佛三匝。從佛頂沒。時具壽阿難陀合掌向佛。以頌問曰。  千種間雜色  束之從口出  其光照十方  猶如日光盛   復說頌曰。  貢高狂猾除  為世勝上因  蓮牙珂貝齒  無緣不微笑   復說頌曰。  此時由佛自覺法  往彼樂聞最勝者  無上牛王甚深言  能以清淨除疑惑   佛言。阿難陀。如是如是。如來應正等覺。非無因緣。而輒微笑。阿難陀。汝見此處不。白言見。阿難陀。此是過去三正等覺所坐之處。時具壽阿難陀。即敷七條衣。以為四重。請世尊坐。欲令此地。有四世尊所受用處。世尊就座。暫時而坐。告阿難陀曰。我今欲往彌替羅聚落。阿難陀白言。唯然。我願隨從。爾時世尊。於勝身城。人間遊行。至彌替羅。住莫訶提婆林中。廣如莫訶提婆。及國王相應品中說。復告阿難陀曰。我復欲往阿耨井處。廣說如上到其井傍。見一女人執持罐綆。欲來汲水。有一男子。於此女人。情生染著。其女亦於。彼男深生愛重。共行言笑。到於井傍。其女將兒。年尚幼小。隨行而至。母觀男子。欲取其水。誤繫兒頸。投於井中。兒便命過。時彼女人從生已來。未曾聞說伽他。因繫兒死。不覺辯才。誦一伽他曰。  我知欲本因  從其分別生  我若不分別  欲從何所起   爾時如來隨路而至。告阿難陀曰。汝應受彼伽他。此是過去諸佛所說。為在愚夫異生口中。令此伽他不生光耀。如佛所說。我不曾見一切法。如心速疾轉動。於時女人為其兒死。極生苦惱。禮拜世尊雙足。世尊知彼女人意樂隨眠。稱其根性。而為說法。女聞法已。證預流果。彼見實諦。遂自說言。世尊。我所證法。非父母所作。亦非王天所作。非親眷所作。廣如上說。此是世尊之力。能竭血淚海。亦超過骨山。關閉惡趣門。開天解脫路。建立天人道。令入善趣流。我今歸依佛法僧。從今已去。為鄔波斯迦。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我為菩薩時。此處往昔有仙人。名跋伽婆。請我令坐。以花果供養。在於餘處。亦作如是供養。復告阿難陀。我昔為菩薩時。天帝釋作獵師形。被一雜色衣。我時為出家故。脫於細軟上服。而與換之。有信婆羅門居士等。因從此地。建立受袈裟塔。乃至今日。諸苾芻鹹皆禮拜供養。天帝釋將我迦施迦衣。於三十三天安置。建立迦施迦會日。至今三十三天鹹皆供養。復至餘處。世尊告阿難陀言。我昔為菩薩時。以青蓮花色劍。自割我髻。擲於空中。有信心婆羅門居士。便於此地。建立割髻塔。諸苾芻。今應禮拜供養。於時天帝釋持我髮髻。於三十三大安置。建立髮髻會日。今猶不絕。佛復至餘處。告阿難陀言。我昔行菩薩道時。闡陀迦於此地。將我乾闥伽馬王。卻還本宮。有信心婆羅門居士。復於此地。立馬迴塔。諸苾芻至今供養。復漸至牛苑聚落。告阿難陀言。彼闡陀迦善男子於此而生。乃至長成。復至彼城。於彼城中。剎利力士等聞世尊欲至。老宿鹹言。使諸少年。令嚴飾道路。我等嚴飾城內。時諸少年競相嚴治道路。見其路中有一大石。將欲除去。擎不能勝。於時如來即到其傍。告言。諸波斯吒種。今欲何作。答曰。欲為世尊。嚴治道路。然除此石。不能得去。佛言。若如此者。我當除卻。彼言。願為除之。於時世尊以手擎石。擲在虛空中。其石高遠。望者不見。彼力士等。既見擲石聲勢極大。鹹皆驚怖。佛言。汝等勿懼。便以神力。遂令彼石。碎為微塵。從空而下。諸力士見已。白佛言。今此微塵從何而落。佛言。我以彼石。作此微塵。力士等白言。此為不善。佛言。汝願此微塵合成本石耶。彼言。如是。爾時世尊以解脫力。還令石合。置於本處。世尊便於石上而坐。及五百力士亦皆同坐。彼等白言。世尊用何力故。能擎此石。佛言。以父母所生之力。力士復言。用何力故。能碎斯石。佛言。以禪定力。復問言。用何力故。能合其石。以解脫力。白言。父母所生之力。凡有幾量。佛言。始從十人力。如一凡牛力。十凡牛力。如一青牛力。十青牛力。如一小象力。十小象力。如一大象力。十大象力。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如一赤象力。十赤象力。如一白牙象力。十白牙象力。如一賓陀山象力。十賓陀山象力。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如一力士力。十力士力。如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如一猛象力。十猛象力。如一章住羅夜叉力。十章住羅夜叉力。如一半那羅延力。二半那羅延力。如一那羅延力。如來節節之中。皆有那羅延力。自然而生。攝頌曰。  人牛與青牛  黃赤小大象  力士藥叉等  不及那延力   此那羅延力。是如來父母所生之力。諸力士白言。除此那羅延。及解脫力等。更有餘力不。佛言。有福德力。福德力圓滿故。如來於菩提樹下。降伏三十六俱胝諸魔鬼等。證無上覺。復白佛言。除福德力。更有餘力不。佛言。有智慧力。智慧圓滿故。從無始來積習煩惱。並皆棄擲。復白佛言。除智慧力。更有餘力不。佛言。有神通力。神通力圓滿故。能降伏耆舊無智貢高六師外道。復白佛言。除神通力。更有餘力不。佛言。有無常力。無常力圓滿故。如來父母力禪定力。解脫力。福德力。智慧力。神通力。如來此諸力。皆於雙林樹下。光明盡滅。頌曰。  禪定與解脫  福德智慧力  如斯諸力等  無常力最大   佛告諸力士。當知我身如金山峰。為無常力。不久磨滅。是故智者。當求無常不能逼處。佛告諸力士。汝等當知。今世之人。壽命漸短。色力薄劣。然此石者。是往昔人拋擲戲弄之石。汝等觀斯石傍。猶有手指擎簸之跡。時諸力士。聞佛此言。甚大驚愕。生希有心。摧伏驕慢。爾時世尊知力士等種性隨眠意樂。為說四聖諦理諸證智法。彼等聞已。無始已來積習我見。身見山以金剛智摧破。證預流果。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我今與汝。往拘屍那城。答言。唯然。既漸次行。於其中路。有梵婆城。不入此城。便即往彼拘屍那國。到彼國已。爾時世尊指娑羅雙樹。告阿難曰。我當不久於彼林下。入般涅槃。爾時世尊遊行俱盧數人間。至調伏□色王城。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知一切諸漏。說皆滅盡。我非不知。我非不見。苾芻。我今豈可不知不見既漏盡滅。所謂此色。此色積集。此色斷滅。此受想行識。乃至此識積集。此識等滅。亦復如是。若有苾芻。常修習定。便起念求。不從諸漏。而得解脫。然彼苾芻。非不從諸漏。心得解脫。何以故。為彼苾芻不修習故。應如是答。問曰。彼何不修習故。答曰。為不修習四念住故。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支。八聖道等。為不修習故。如是答。苾芻當知。如雌雞生卵。或五或六。或十二等。時彼母雞。不依時節。孚附抱其子。不溫暖之。又不轉動。然作是念。我此生子。或用於觜。或用於爪。損破其□。望得其子安隱出□。然彼雞卵。既不如法。遂不成就。能出其□。何以故。由彼母雞不依時節。孚抱其子。兼不溫暖。又不轉動。所以不生。彼習定苾芻。亦復如是。然彼苾芻不從有漏。心求解脫。彼苾芻復非不從有漏。心得解脫。何以故。由不修習故。作如是言。雲何不修習。由不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支。八聖道等。若有策勵修定苾芻。生如是念。不從有漏。而求解脫。然彼苾芻不從有漏。而得解脫。何以故。由修習故。作如是答。雲何修習。由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支。八聖道等。由此修習。作如是答。苾芻當知。猶如雞母生卵。或五或六。乃至十二。是時雞母孚抱其子。如法溫暖。不失時故。苾芻當知。彼雞母不起如是念心。其子自以□爪。損破其□。望得其子平安生長。彼子遂得成就能以□爪。摧破其□。便得平安出離其□。何以故。由彼雞母如法抱養。溫暖迴轉。不失時節。遂能成就。彼修習求定苾芻。亦復如是。然不生如是念。我不從有漏。心得解脫。彼苾芻復不從有漏心得解脫。何以故。由彼修習故。而得解脫。作如是答。雲何修習故。謂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等。而修習故。作如是答。苾芻當知。如木作師。並及弟子。常用斤斧。由常用故。遂有指痕。苾芻當知。彼木作師。並及弟子。然而不能自順正智正見。轉用斧柯。由數用故。不覺自盡。既見盡已。始生其念。知此柯盡。彼習定苾芻。亦復如是。然而不能自順正智正見而轉。不自覺知斷漏多少。後至漏盡。方始證知。何以故。由勤修習。何以能證。作如是答。雲何修習。謂修習四念住。乃至八聖道等。由修習故。作如是說。苾芻當知。猶如海舡經水六月。出於岸上。經暑夏月。風日吹曝後遭天雨。自然分散。彼修定苾芻。亦復如是。諸相應結。隨眠煩惱。諸障礙等。自然解散。何以故。彼由修習。皆能解脫。雲何修習。而能解脫。謂修習等。廣說如上。由修習故。作如是言。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有六十苾芻。不生諸漏。心得解脫。爾時世尊人間遊行。至天指城。告具壽阿難陀曰。今此城中。善覺釋迦生長此城。又至嵐毘尼園。世尊復告阿難陀曰。我於此林中。亦既生已。南行七步。不假人扶。觀察四方。便作是言。此最後身。更不受生。復至劫比羅城。告具壽阿難陀曰。彼淨飯王生於此城。長受王位。復至毘輸那羅城。是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善惡二報。汝等諦聽。善思念之。何者惡眾。謂欲瞋癡怖畏惑等。相隨計縛。是名惡眾。雲何善眾。謂不隨順諸欲瞋癡怖等。名為善眾。如上二眾。我今說已。世尊復至俱那聚落。告具壽阿難陀曰。俱那含牟尼如來。於此聚落生已。而成正覺。便於此地。而般涅槃。爾時世尊復至犁地村聚落。告具壽阿難陀曰。我為菩薩時。遊行父王聚落。至一贍部樹下。思惟入定。證得初禪無漏。又至餘處。告阿難陀曰。往昔俱那含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於此地上。安袈裟處。復至洗浴聚落。告具壽阿難陀曰。此村。往昔俱那含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於此洗浴。遂便立號。名洗浴村。復至斯迦底聚落。於聚落北。住勝攝波林。告諸苾芻。往昔有一工師。名阿吒羅。每持一竿。置肩上行。有一弟子。名迷勒迦。每蹬工師所持竹杖。在上舞戲。時阿吒羅告迷勒迦曰。汝可向我肩上。蹬竿而上。恆須下視。彼此相看。莫令失錯。更互上竿。各無傷損。既作舞已。穩審下竿。諸人既見。知我與汝。俱有勝能。既生歡喜。便共獲財。時迷勒迦白阿吒羅曰。莫作此語。何以故。師今但自防守。我今亦自用心。作舞樂已。穩審下竿。彼此既不損失。諸人睹見。兩獲財寶。時佛告言。如弟子迷勒所說。當順道理。何以故。若能守護自身。即能守護於他若欲守護於他。即便不能自守。如何自守。能守護他。由勤策勵數數修習。由隨守護。觸境現前。所以如是。自守護時。亦能護他。如何護他。不能自護由不惱他。亦不瞋他。並不損害。慈悲憐愍。所以如是。能守護他。不能自護。是故汝等苾芻。應如是學。若欲自守護時。應當修習四念住處。若欲守護若言自護。及守護他。亦應修習四念住處。雲何四念住處。所謂身受心法念等住處汝等苾芻。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到一車難伽羅聚落住一林中。告諸苾芻曰。我今於此林中。二月宴坐。諸苾芻除供養飲食人。餘者並不得來此。若至裒灑陀日。亦遣供養飲食人來取欲。於時世尊便入寂定。諸苾芻等皆無往者唯供養飲食人得至佛所。滿二月已。爾時世尊從定而起。於苾芻眾前。敷座而坐。告諸苾芻曰。若有外道。來問汝等。沙門喬答摩作何等行。於二月間。而入寂定。汝應報雲。入數息三昧。何以故。我於二月中。作數息觀宴坐而住。我作此觀時。於入息曾無散亂。如實了知。於出息亦無散亂。如實了知。長短生滅。遍身所有出息。皆悉了知。遍身所有入息。亦悉了知。輕安行出息。輕安行入息。如實了知。受了知心了知樂了知行。輕安心行而入息。如實了知。輕安心行而出息。如實了知。心能了知。令心歡喜。令心專定。心解脫而入息。如實了知。心解脫而出息。如實了知。無常見。捨離見。厭離見。滅壞見而入息。如實了知。乃至滅壞見出息。如實了知。苾芻當知。我今念知此是粗行。我今超過此行。以輕安行餘極細行而行由我超過彼粗行。以輕安數。修微細行故。爾時有三天。來詣我所而坐。一者作是言。喬答摩沙門今已滅訖。一者雲。彼非已滅。今當欲滅。一雲。彼非已滅。亦非欲滅。住於禪定。凡諸應供。皆如是定。諸苾芻。我今為汝如法而說聖者修行。諸天修行。梵天修行。無學修行。有學修行。如來修行。凡有學者。未得當得。未證當證。未得見前。當得見前。凡無學者。已得見前。當得增長。有學者當得見法安樂而住。乃至道品集經中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八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世尊於憍薩羅。人間遊行。至增長聚落。住增長林中。時蓮花莖婆羅門為聚落主。是勝軍王所施。有弟子。名菴沒羅子。博學多聞。辭峰峻發。其蓮花莖常有五百梵行弟子。讀誦四明之典。聞沙門喬答摩。於釋迦族。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正信出家。證無上覺。名稱十方。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所作已辦。初善。中善。後善。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遊行人間。至增上林。彼蓮花莖念雲。如我經說。若人有三十二相。彼人當有二趣。一者若在家。當為轉輪王。正化天下。七寶成就。所謂輪寶。像寶。馬寶。女寶。主兵臣寶。主藏臣寶。摩尼珠寶。具足千子。威德勇猛。相貌端嚴。摧伏他軍。大地山河。盡無賊盜。不加刀杖。正法理人。二者若剃除鬚髮。被福田衣。正信出家。當成正覺。既聞斯已。便告菴沒羅子曰。汝今知不。我聞喬答摩於釋迦族。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正信出家。乃至成等正覺。名稱十方。遊行人間。至增長林。我經中說。若人有三十二相者。此人當有二趣。乃至成等正覺。具如上說。告門人曰。汝可往詣喬答摩所。到已白知。如我言不。弟子答曰。唯然受命。時彼弟子。與耆舊諸婆羅門等。往詣佛所。到已在一面立。時諸耆舊婆羅門。鹹皆起居問訊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與諸耆舊婆羅門等。演說妙法。示教利喜。時菴沒羅子著一皮革。以高慢心。往來掉動。不聽佛說。輒來問義。如來雖答。猶不存意領納佛語。然於世尊。輕慢如此。   爾時世尊告菴沒羅子言。彼耆舊婆羅門等皆具三明。汝今豈可輕慢。輒相問難。時菴沒羅答曰。喬答摩。我有何問。世尊告曰。我為上首婆羅門等。說諸法要。汝今著一皮革。往來眾中。輕舉言問。我既答已。汝又不聽。菴沒羅答曰。若是婆羅門類。可與同坐言義。汝今既是剃髮沙門。非我婆羅門類。往來酬答。亦有何過。汝沙門等凡夫。行在惡路。多染惡法。如汝之輩。應合輕慢與語。故我如此。   爾時世尊告菴沒羅曰。汝來於此。為求利益。我今觀汝。不曾承事師長。時菴沒羅聞佛此言。便生嗔恨。於佛世尊。欲有誹謗輕毀。作是言曰。剎利釋種。是大愚癡梵行勝人。不知恭敬。佛告菴沒羅言。諸釋種等有何過失。菴沒羅子曰。我於昔時。有事入劫比羅城。諸釋種等在於高樓。鹹指我言。此是蓮花莖弟子。輕慢於我不生恭敬。佛言。汝見鷦鷯鳥不。在於本窠。猶為自在種種言說。況諸釋種在劫比羅城。而得自在。菴羅子曰人有四等。一者婆羅門。二者剎利。三者薜捨。四者戍達羅。此四類人。鹹皆恭敬諸婆羅門。唯汝釋種愚人。見尊勝者。不解恭敬。爾時世尊便自念雲。此菴沒羅子雲我釋種。從先世來。父是釋種。母非釋種。   爾時世尊觀彼菴沒羅昔世父母。是何種類。知是釋迦之婢所生種族。諸釋是其昔主。即問菴沒羅曰。汝今是何種姓。答曰。喬答摩我是耳輪種。世尊告曰。我尋汝種是釋迦婢所生諸釋種類是汝之主。爾時諸耆舊婆羅門等向佛言曰。喬答摩。而今不應以婢生種。譏謗於彼。何以故。此菴沒羅子。博學多聞。辯才無滯。能與喬答摩。共相論難酬答。佛告諸婆羅門。汝等意謂菴沒羅子與我言論得者。鹹且默然。觀我與彼隨問酬答。若彼不能與我立宗問難。當默而住。汝等諸人。若能與我立宗言論。便可隨意。諸婆羅門曰彼菴羅子摩納婆。多聞通達。言詞巧妙。堪與喬答摩。共為論敵。   爾時世尊告菴沒羅曰。摩納婆。昔有國王。號曰甘蔗。王有四子一曰炬面。二曰長耳。三曰象肩。四曰足釧。時彼四子因有愆過。被王放逐時彼四子既被王逐。各將親妹往他國境近雪山下。弶伽河岸邊。去劫比羅仙人住處不遠。各剪草菴。互娶別生之妹而為居住因誕男女後時甘蔗王念此四子問群臣曰我之四子今何所在。群臣答曰。王之四子。因犯愆過被王放逐。今在他境大雪山下。弶伽河岸邊。乃生男女等。時甘蔗王告群臣曰。我之四子等。能如是耶。答曰能。爾時甘蔗王從容舉其右手唱言。我兒能最極能由大威德人言極能故。因名釋迦(唐言能也)。   佛告菴沒羅曰。汝豈別聞有餘生耶。答曰。喬答摩。我聞古來釋迦之種。從此而生。佛告菴沒羅曰。昔甘蔗王有婢。名為織經。形容端正。人所喜見。時有一仙。是摩登伽種。常與此婢。一處住故。因遂私通。便生一男。其男生已。即能言語雲。且可揩拭洗濯我身。除去不淨。彼時喚鬼為迦尼婆夜那。由斯兒生即能語故。謂是生迦尼婆夜那鬼。因號此兒。為迦尼婆夜那。從此以來。迦尼婆夜那種。菴沒羅。汝頗曾聞迦尼婆種從此生耶。佛說此語已時菴沒羅便即默然。第二第三作如是問。時菴沒羅亦復默然。爾時執金剛神。手執金剛杵。其焰煇赫。色如猛火。見菴沒羅默然思惟。不答世尊。持杵擬菴沒羅頭。作是念雲今者世尊三問菴沒羅先世種姓若菴沒羅不答世尊者。我當持此火杵碎菴沒羅頭。令為七分。時菴沒羅。以佛威力故。見彼執金剛杵即便惶怖身毛皆豎。白佛言。喬答摩。我聞迦尼婆夜那從彼而生。時耆舊婆羅門等白佛言。世尊。我等昔來不信世尊所言方知菴沒羅種。是釋迦婢生。其言非謬。   爾時世尊告諸婆羅門言。汝等不應以婢生種譏謗菴沒羅。何以故。彼昔仙人有大神通威德。由甘蔗王於彼仙人曾有過失。彼便以惡咒誓法。而訶責之。王既聞已。憂愁惶怖身毛聳豎。便以種種殊珍嚴飾長女。王以左手執女右手執一金瓶。以與仙人。而為其婦。時彼仙人不受王女。時菴沒羅見世尊說是婢生種故默然憔悴。伏面下視。而無威光。思惟而住。   爾時世尊作是念曰。由我說彼菴沒羅子。是婢生種故。默然憔悴。身無威光。思惟而住。我今應與其語。作是念已告菴沒羅曰。摩納婆。猶如剎利童子與婆羅門童女。共為婚對因生一男彼男於婆羅門眾中。得共坐起得共祭水得讀典籍不。菴沒羅曰。得耳。喬答摩。佛言。摩納婆彼男得剎利灌頂以不。答言。得耳喬答摩。何以故。以是婆羅門外甥故。以是剎利姓兒故佛復告菴沒羅。有婆羅門童子。與剎利童女共為夫婦後生一男。此男於婆羅門眾中。得同坐起得共祭水得讀典籍於剎利眾中。得受灌頂不。答言。得耳喬答摩。何以故。由是婆羅門姪兒是剎利外甥故。佛言如剎利童子因犯愆過。被剎利驅逐。彼得於婆羅門眾中。共坐起不。得祭水不。得讀典籍不。答言。得耳。喬答摩。於剎利眾中。得受灌頂不。答言。得耳。喬答摩。何以故。以是親故。佛言。摩納婆。有婆羅門童子。被婆羅門驅逐。得於婆羅門眾中。得同坐起。得共祭水。得讀典籍不。答言。不得。喬答摩。得於剎利眾中。得受灌頂不。答言。不得。何以故。以犯本戒。號為婆羅門旃茶羅故。佛言。摩納婆。當知剎利生者。種族姓望。最為尊貴。婆羅門則不如此。是故梵天娑呵世主說伽他曰。  剎利承嫡者  兩足中最尊  明行具圓滿  得在天人上   摩納婆。我亦如是。重說伽他曰。  剎利承的者  兩足中最尊  明行具圓滿  得在天人上   摩納婆。於意雲何。若淨行婆羅門。嫁娶諸婆羅門。得於此中。受其祭水。及誦其典籍不。答言。得。佛言。因於嫁娶聚會。便執種姓。若有一切執著族姓。自言我是摩納婆者。此人不能見證無上明行足。若捨離我慢種姓。即能修行。證此無上明行足。時菴沒羅白佛言。如我狂醉。於世尊前。生輕慢者。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亦無此輩願為我說如是勝法。由此令我得悟明行足。佛言。諦聽。極善作意。摩納婆。諸佛出現於世。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然彼說法。初善。中善。後善。詞義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若居士居士子。聞此法者。能生信心。由信心故。即專修學。能知在家。是諸苦惱積集之處。凡是出家。趣於空野。若在家者。多被攀緣鉤繅繫縛。乃至盡形。不能修習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然我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從家趣於非家。精勤修習。抉擇知已。或多財物。或少財物。或多眷屬。或少眷屬。悉皆捨離棄俗出家。剃除鬚髮。被著袈裟起正信心。從家趣於非家。住於淨戒。披解脫衣。具足行法縱有小罪。深心怯懼。一切善品。受已修學。捨能殺生。息持刀杖。於諸有情。皆起慈悲。乃至蚊蟻。皆無害心(廣如長阿笈摩戒蘊品中說於菴婆娑婆羅門事)。   爾時世尊至葉聚落。為諸四眾。廣說四佛坐經已。復至日出聚落。為二姊妹女人。一名賢喜。二名明月。廣說如經。世尊復於憍薩羅。人間遊行。至室羅伐城。時給孤獨長者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世尊為說法要。示教利喜已。世尊默然而坐。時給孤獨長者從座而起。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諸苾芻眾明日就宅。受我微供。世尊默受。知佛受已。即辭歸家。於其夜分。嚴淨飲食。至明晨時。遣使迎佛。唯願世尊。降赴就宅。世尊既至。飯食訖。是時長者取一小座。專心而坐。時世尊為給孤獨長者。說諸法要。示教利喜已。從坐而去。諸婆羅門居士。次第供養佛及聖眾。時諸苾芻受食之時。未及自喫。先與貧兒。諸婆羅門居士皆起譏嫌。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先自食。餘施貧兒。有二乞兒。一是婆羅門童子。一是剎利童子。其婆羅門童子。不知時事。僧伽未食。先來前乞。諸苾芻等無與食者。剎利童子。食後方乞。眾多施與。剎利童子問彼童子曰。汝乞食得不。彼便報曰。我不得食。因嗔恨言。若我自在。釋迦弟子。皆斷其頭。棄之於地。剎利童子曰。若我自在。佛及苾芻。以六種味。日日供養。彼二童子各作言已。於一樹下。鹹自眠睡。時有一車輅。馬驚碾婆羅門童子。因遂頭斷。爾時世尊由此事故。說伽他曰。  意常為首  起業為最  心有所恨  速受其報  苦來逼身  輪斷其頭   爾時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所說此頌。其義雲何。佛告阿難陀曰。汝今見不。彼婆羅門童子。於佛苾芻。起不善心。出粗惡語。由此因故。輪碾頭斷。阿難陀答曰。我今已見。世尊告曰。我見此事。故說伽他。時室羅伐城有一長者。無子命終。城中婆羅門居士共相議曰。今此長者。身已亡歿。又無子息。欲令何人繼嗣於後。見前剎利童子在樹下臥。於時日光西傾。樹枝影覆童子上。而不移謝。眾人見已。便將歸捨。繼嗣長者。既嗣已。童子念雲。此由佛法僧力。我今請世尊及苾芻眾。設諸供養。作是念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取一小座。一邊而坐。爾時世尊為彼童子。說諸法要。童子聞法。從坐而起。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至明食時。與苾芻眾。至我家中。受我微供。世尊默然受請。爾時世尊至明食時。與諸苾芻。至童子家。飯食已。為彼童子。稱機說法。爾時童子證預流果。獲四諦理。無始已來薩迦邪見。以金剛杵。而摧壞之。自雲。今我信心。歸依佛法僧。乃至命存。永不退轉。世尊。為長者子。已說法要。示教利喜。其長者子即從坐起。頂禮而去。爾時世尊還至本處。於苾芻眾前說此頌曰。  意常為首  起業為最  心意清淨  即受善報   爾時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所說此頌。其義雲何。佛告阿難陀曰。汝見彼剎利童子。於佛聖眾。發大信心。由此力故。室羅伐城諸婆羅門居士等。今繼嗣為長者。今受財位。是故我說此伽他曰。  意常為首  起業為最  心意清淨  即受善報   爾時世尊至婆羅羅聚落。於此廣說四佛座經。復至聚落。名曰勝土。於此復說四佛座經。復至師子聚落。廣說四佛座經。復至新聚落。復廣說四佛座經。世尊至城。於其城中。又說四佛座經。世尊至王捨城。時有二梵志。一名為座。二名高座。彼二梵志住於摩揭陀池邊。夜分即以釣魚食之。若於晨朝。坐重敷座。常誦伽他曰。  能行正法  名為苾芻  捨離諸事  此為禪路   爾時世尊知彼梵志調伏時至。即往其所。說伽他曰。  汝所說頌  應如是證  觀汝似善  心懷不淨  寂靜調伏  勿害眾生  捨離諸惡  此為禪路  若身口意  不作諸惡  調伏自己  此為禪路   時二梵志聞世尊說頌。作是念雲。今喬答摩善知我心。即便恭敬。世尊觀彼根性。稱機為說四真諦理。時彼梵志。無始已來積集煩惱諸邪見山。以智慧金剛杵。而摧壞之。證預流果。後時諸苾芻見彼梵志重安座具。得預流果。皆悉效之。有一苾芻。在世尊前。重座聽法。而彼苾芻應見諦理。翻不得見。於時世尊觀彼苾芻。合見諦理。雲何不見。乃知為重座不敬世尊故。世尊念雲。應令諸苾芻。不得重座而坐。多過失故。因誡諸苾芻。並不應爾。爾時世尊從王捨城出。至多根樹村。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劫比羅城中。有一女人。在彼村中為婦。時彼女人。見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圓光一尋。繞旋於頂。如百千日。光輝赫奕。猶如寶山。彼女見已。便作是念。今此世尊。諸釋種中其為慶喜。於輪王族。捨諸婇女財物庫藏。出家為道。今乃乞食為活。於我乞□。我當奉施。時世尊知彼心念。持缽近前。就彼而乞。告女人曰。姊妹。汝可捨食滿缽與我。時彼女人見世尊知我心念。倍生恭敬。便施佛□。爾時世尊受已。因即微笑。諸佛常法。若有微笑。即放青黃赤白種種之光。從口而出。其光或上或下。下者救地獄苦。等活。黑繩。眾合。大叫。小炎熱。極熱。阿鼻地獄等。及八寒地獄。有皰地獄。阿吒訶。吒訶婆。呼婆呼。白蓮。青蓮。大蓮花等地獄。其熱地獄遇此光者。皆得清涼。寒地獄者。遇佛光明。皆溫煖此等眾生所有苦惱。皆蒙捨息。免其苦已。鹹作是念。我等於此捨命。生餘處耶。爾時世尊愍彼有情故。遣一化身。往地獄中。彼等有情見佛化身。鹹作是念。我等不從此滅。於餘處生。由佛威力故。令我等輩。息諸苦惱。皆發信心。苦業都盡。從地獄滅。於人天界受生。生人天已。後當遇佛。便證聖果。爾時光至上方者。其光普遍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睹史多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摩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乃至無色界四天。光所至諸處天。皆悉唱言無常苦空。說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其光普遍三千大千世界已。漸復收卷。隨世尊行。若佛世尊。欲記過去事。光從前沒。欲記未來事。光從後沒。若記地獄事。光從腳下沒。若記傍生事。光從踵沒。若記餓鬼事。光從趺沒。若記人間事。光從膝沒。若記力輪王事。光從左掌沒。若記轉輪王事。光從右掌沒。若記生天事。光從臍沒。若記聲聞菩提事。光從口中沒。若記緣覺菩提事。光從眉間沒。若記無上正等覺事。光從頂沒。於時佛光遶世尊三匝。從眉間沒。時具壽阿難陀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其伽他如餘)。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如是。阿難。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見微笑。汝見彼婆羅門女。以信心施我□不。阿難陀答言。已見。佛言。彼女以此善根。從今已往。於十三劫。不墮惡趣。在天人中。輪迴受生。於最後身。證獨覺果。號為善願。其聲普遍。其婆羅門女。由生信心。將□奉如來故。世尊。為彼女人。授記當來成獨覺菩提。其女夫主為採花薪等。往林野中。聞我妻施沙門喬答摩□。得授記成辟支佛。聞已便生忿怒。即詣世尊。作如是言。汝來向我家中不。世尊報言。實來。又言。我妻施□。汝為授記作辟支佛不。佛言。婆羅門。實爾。汝喬答摩。從轉輪王種族。捨王位出家。為乞□故。作大妄語。誰肯信汝以少種子。獲大果報。佛言。婆羅門。由是因緣。我今問汝。當隨意說。婆羅門。於意雲何。汝見希有法不。答言。喬答摩。且止餘希有法。我所於此多根樹聚落。見希有事。汝可且聽喬答摩。於此聚落東。拏瞿陀樹。廣大滋茂。於彼樹下。每有五百乘車止住。亦無相妨礙。由此樹故。聚落得名。佛言。婆羅門。彼多根樹。子大幾許。為當如稻畦大不得共篣籬。碾輪車。牛篋。篣箕。頻螺果。劫畢他果耶。答言。不也。猶如芥子四分之一。佛言。婆羅門。誰當信汝此之小子。能生大樹。時婆羅門答世尊曰。任汝信不。我自親見。然且彼地。不被傷損。沃潤甜土。子雖不大。如法安置。依時得雨。是故此樹。生長成大。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說伽他曰。  如田及種子  汝今親已見  於業及果報  如來親自證  如汝之所見  小子成大樹  如是我見此  小因成大果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廣長舌。遍至髮際。告婆羅門曰。汝意雲何。若能出舌。遍覆面者。然彼豈為百千轉輪王位。故作妄語。婆羅門答言。不也。喬答摩。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我自未曾說妄語  舌相皆由誠實增  汝今宜應如是言  幸遇如來蒙覺悟   爾時婆羅門既聞是已。生信敬心。世尊知彼意樂隨眠。應機為說四聖諦法。廣說如前。無始積集薩迦耶見。以智慧杵而摧破之。現證初果。唱言。我入預流。我今盡壽歸依佛法僧寶。受五學處。為鄔波索迦。願世尊證知。時婆羅門聞佛說已。歡喜信受。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到重毘羅聚落林中而住。此經廣說。如雜阿笈摩。世尊至一邊地聚落。彼有具壽摩訶目乾連舅。於仙人中。出家學道。具壽目連而能調伏。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當愍念汝舅。目連白言。唯然世尊。爾時目連聞佛語已。知調伏時至。即往仙人所住之處。時有仙人告目連曰且止莫入。此是婆羅門修道之處。答言。我亦是婆羅門。時彼仙人說伽他曰。  身上無梵線  不持祭祀杓  禿頭非事火  妄說婆羅門   時大目連亦以伽他答仙人曰。  漸恥為梵線  正惠具祭杓  常持淨戒水  清淨作君持  實語為然火  內心恆寂定  鎮修調伏行  斯真事火然   時彼仙人語目連曰。縱令如此。亦不容汝禿頭沙門入我住處。於時尊者大目乾連。即以神力。起大風雨。往詣池側。坐一樹下。時難陀鄔波難陀龍王侍者。住此池中。而作是念。聖者大目乾連。常為難陀鄔波難陀龍王之所敬重。然我於彼。亦應供養。時龍侍者從本宮出。至目連所。以身七重。右遶尊者。後以其首。覆目連頭而住。仙人常法。若見眾生苦切逼身。不生救念。即退仙道。時舊仙人便作是念。若出家人遭此大雨。便即捨命。我當失其仙道。生此念已。便從仙人住處而出。覓出家人。見目連被龍重繞七匝。復以其首。覆目連頭。告言。汝可入此菴中。目連答曰。大仙。汝已失其仙道。聞語聲已。知是外甥仙人問曰。聖者。汝是目連。目連答曰。時人號為目連。目連報曰。仙人。緣何事來至此。仙人答曰。見汝苦切逼身。恐損害汝。所以故來。爾時具壽目連。即將仙人。俱詣佛所。頭面禮足。退坐一面。目連白佛言。世尊。此是我舅。於仙道中出家。唯願世尊。哀愍救護。世尊知彼仙人種性隨眠意樂。應機說法。仙人聞已。便證不還果。爾時仙人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白佛言。唯願世尊攝受。聽我於善說法律中。而為出家受其圓具。成苾芻性。於世尊所。而修梵行。爾時世尊告彼仙人。善來苾芻。作是言已。鬚髮自落。僧伽胝衣著身。威儀成就。時龍童子見目連去。獨住不安。時彼聚落遂遭亢旱。其龍童子。化身為仙人。於彼仙人住處。坐禪而住。於時聚落人眾。來詣化龍仙所。頂禮白言。今此聚落。遭其亢旱。我等作何方計。仙人報曰。汝等可共來於此住。即得消災。時諸聚落所有人眾。便來住彼。由因龍子為大目連。頂上持蓋。時人遂共號為龍持蓋城。於此城中。有信心鄔波索迦。龍持蓋處建立寺捨。具足資物。於時世尊又到摩都量城。相應住中。廣說其事。   爾時世尊於俱魯城。人間遊行。至大倉聚落。於此廣說護國蘇怛羅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九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世尊行至象城。有一婆羅門。遙見世尊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圓光一尋。朗逾千日。行步進止。猶如寶山。賢善威儀。婆羅門遙見世尊。就佛讚歎世尊曰。金色之身。目淨修廣。慈愍成就。具諸功德。天中之天。調御丈夫。超渡有海。   世尊聞此讚已。便即微笑。諸佛常行。現微笑時。放大光明。乃至還入於頂。爾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以頌問曰。  世尊從面門  出千微妙光  猶如日初現  照耀於十方   復說頌曰。  捨離憍慢下劣心  諸佛世間最上因  無緣不應現微笑  降伏煩惱諸怨敵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陀。諸佛如來。非無因緣而現微笑。阿難陀。汝見彼婆羅門。以頌讚佛不。阿難陀答言。已見。佛言。此婆羅門。由讚歎我善根功德。經二十劫。不墮惡趣。常得生於天人之中。從此後身。證辟支佛。名為應讚。時諸苾芻鹹皆生疑。唯佛世尊能斷一切疑惑。便即請問。世尊告曰。汝等諦聽。此婆羅門。由讚歎我一頌伽他。我為授記。作辟支佛。佛言。非但今時由讚歎如來獲福。過去世時。此婆羅門以頌讚我。我亦施彼婆羅門五大聚落。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往昔婆羅□斯土城有王。名曰梵授。正法化世。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無諸疾疫。其王好樂才學。時婆羅□斯城。有一婆羅門。具大才學。其妻報曰。時節將寒。汝往王邊。善為讚頌。令王歡喜。賜汝冬衣。其婆羅門行詣王所。見王乘象。從城而出。時婆羅門見日。念曰。為先讚王。為先讚象。然而此象。諸人盡愛。應先讚象。時彼婆羅門以頌讚曰。  形如帝釋象  色具妙威容  大力相莊嚴  像王如是狀   王聞頌已。極大歡悅。亦復頌言。  我之愛象王  人見皆歡喜  汝能善美讚  可賜五聚落   汝等苾芻。勿作異念。昔時象王者。我今是也。婆羅門者。今此讚象婆羅門是。彼時以一伽他讚。我賜與五聚落。今時以一伽他讚我。我亦授記緣覺菩提。   爾時世尊次到大城。於此城中。廣說如前。於四佛座經中已說。   世尊行到素魯揭群城。於此城中。有一婆羅門。名因陀羅。年少多聞。自謂聰愍。於諸流輩。曾不在懷。   爾時世尊於一住處。在大眾前。為說法要。時婆羅門聞世尊至城。便作是念。曾聞喬答摩沙門。顏貌端政。我今往觀。端政於我不。即往佛所。乃見世尊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隨好光明赫奕。周遍其身。尋光嚴飾。超過千日。猶如寶山。周遍賢善。既觀察已。復作是念。喬答摩沙門。端政於我然不長於我。即觀佛頂。而不能見。便登高處。亦不能見。爾時世尊告彼婆羅門曰。汝獲勞苦。縱登妙高山頂。亦不能見。然如來頂。汝可不聞。天阿蘇羅及世間人。終不能見。汝意欲知如來身量。於汝家內。祭祀火處地下。有牛頭栴檀柱。汝當擎出量度。即知如來父母所生身。彼婆羅門復作是念。此希有事。我不曾聞。可往觀察。彼即速疾歸家。於祭祀處。掘地出柱。皆如佛說。時彼婆羅門即生信心。復作是念。喬答摩沙門。決定一切種智。我今可往承事供養。以信心故。即詣佛所於世尊前。說種種讚喜。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知彼意樂隨眠根性。廣如上說。無始以來積集薩迦耶見。以智慧金剛杵。摧破邪見山。證預流果已。唱言世尊。我已出離。我今歸依佛法僧。願與授我鄔波索迦戒。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以淨信心。歸依三寶。爾時婆羅門從坐起。整理衣服。合掌禮佛。而白佛言。若世尊許我。當建立牛頭栴檀柱。令一切知聞。佛言。婆羅門隨汝所作。於時婆羅門將栴檀柱。於寂靜處。以種種供具。建立其柱。因此復致齋會。復有餘婆羅門居士等。為求福樂。故於柱上。結吉祥草。以因陀羅婆羅門致立齋會。故名因陀羅會日。若時世尊現大神通。是時外道無色退去。天人歡喜。善人悅樂。外道迸散。投於邊地。或於婆羅門近事而住。於時世尊遊憍薩羅。人間行。往婆羅門聚落。時諸異道聞沙門喬答摩來。聞已匆忙。往詣婆羅門居士族姓家。到已。便作是語。願言增福增福。我辭去。彼諸人曰。聖者。何故而去。答言。我等以見汝等富足。我不喜見汝敗散所以且去。諸人問曰。聖者。我等有何敗散。汝等當知。喬答摩沙門。與千二百人。隨從漸來。皆雨刀雹。無量無數有子婦人。悉令無子。諸人報言。聖者。若實如是。應合住此。與我相助。豈合捨去。此是不善。我等決定壞滅。外道答言。汝等共我立契。然可住此。汝等可害喬答摩沙門。諸人言曰。我等當害。即各執刀杖弓箭。擐甲而出於衢路間。時釋種中。有一老人。見彼諸人便即問曰。汝等欲詣何處。彼即答言。為害怨故。又問。誰是汝怨。彼即答言。喬答摩沙門是也。老人報曰。世尊大師。若是汝怨。更有何人為汝親友。汝等可迴。彼諸人等。皆不肯迴。是時老人便作是念。此等之輩。不以說法。而能調伏。應設種種威力。可令押伏。是時老人便即入村。四邊放火。燒其聚落。村內諸人並皆號叫。害佛人等。既聞叫聲。並皆驚忙。共相謂曰。喬答摩沙門。去此既遠。今乃現有極大損失。聚落被燒。應可卻迴。且救其火。彼等既迴。救火不得。須臾之間。世尊便至。問諸人曰。何為驚忙。諸人答言。今被火燒。不能救得。佛便報曰。我今為汝。滅卻其火。諸人白言。唯願世尊。為我滅火。是時如來言語纔訖。佛威力故。其火並滅。時諸人等。皆生信心。而白佛言。世尊。今者何故得來。佛即報言。利益汝等。而來至此。爾時世尊。知諸人等心之意樂隨眠自性。即為說法。令證四諦。如上所說。無始時來積集煩惱薩迦耶見山。以智金剛杵。摧破耶山。令諸人等。皆悉證得預流聖果。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唯有如來。能斷疑惑。諸苾芻等白言。世尊。觀此老釋種。以貪親愛。遂燒聚落。由此業故。獲罪無量。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非但今生為貪愛故。燒此村落。已於過去無量多生。為貪愛故。已燒聚落。汝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於往昔時。有一聚落。有五百獼猴居住。所有苗稼。被諸獼猴皆悉損壞。聚落諸人。集會議論。作何方計。而息此災。其中有人。而出言曰。要須總殺。方息此災。又有人言。雲何能殺。彼即答言。聚落四邊一切樹木。皆悉伐卻。留一柿樹。四邊安棘。其柿既熟。諸獼猴等。並集樹上。欲食其果。當可殺之。是時諸人遂伐其樹。悉皆並盡。唯留一樹。四邊安棘。當留一人。常令看守。待諸獼猴悉上樹已。可報眾知。諸獼猴中。有一獼猴。告獼猴王曰。有柿今熟。應可共往。而取食之。是時獼猴總集柿樹。諸人知已。悉持刀杖共集樹下欲伐其樹。彼諸獼猴心懷怕懼。傳枝來往。其獼猴王元無憂懼。坦然食果。諸獼猴等白其王曰今遭厄難。如何食果。一無驚怖。時獼猴王而說頌言。  凡人多事者  障礙自然生  樹大卒難斫  汝須無畏食   時獼猴群中有一小獼猴子。在於聚落。先被拘繫。拓頰憂愁。時有獼猴。既見憂愁。遂便慰問同類曰。何故憂愁。拓頰而住。彼便答曰。善友當知。何得不愁。此聚落人。欲殺我等諸眷屬故。何得不愁。又復問曰。汝今何不努力。小獼猴答曰。今被拘繫。如何努力。眾復報言。我今解放。時彼被繫獼猴既得放已。於聚落內。遂放其火。周遍而燒。聚落人眾。發大鬧聲。其斫樹人。既聞叫聲。悉皆驚怖。共相語曰。此獼猴等。離我遙遠。未能為害。既有火災。應可且去為救火故。皆走奔村。彼眾獼猴。悉皆下樹。免難而去。佛告諸苾芻。汝等勿作異念。往昔小獼猴者。今此釋迦老人。是非但今生為愛親屬。燒其聚落。已於過去。亦為愛親屬故。焚燒聚落。   爾時世尊行至迦羅城。於迦羅城中。前已廣說四佛坐緣訖。   爾時世尊又至盧醯德迦城。住於象力藥叉宮內。是時藥叉巡諸藥叉眾中撿挍。時象力藥叉聞世尊入城。住於我宮即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坐於一面。世尊見藥叉坐已。為宣說法要。示教利喜。餘如上說。是時象力藥叉從坐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世尊。合掌白言。唯願如來受我微請。今夜住我宮中。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象力藥叉知佛受已。便於宮內。為世尊造五百寺。一一寺內各造五百大床小床。及諸敷具。帷幕帳蓋。既修造已。請佛世尊。及苾芻眾。受其供養。於時世尊。及諸苾芻。受其請已。時象力藥叉。有一親友藥叉。名屈底迦。在迦濕彌羅國。時象力藥叉遣使往報。我今請佛。及苾芻眾。汝之北地。所有果子應可送來。時象力藥叉發遣使已。即於其夜。備辦飲食。並五百寺內。灑掃敷座安置淨水。命執事人。令知次第。時屈底迦藥叉既奉信。盛滿□篋葡萄等果。令諸藥叉負送至寺地邊。積聚安置諸苾芻等。既見果子。悉皆不識。請問世尊。此是何果。如何服之時佛答言。北方果子。名曰葡萄。以火作淨。當可食之。時諸苾芻受得果子。一一作淨。遂延時節。佛見便訶。不應如是一一作淨。應於果聚。取一火炭。三處淨之。是時象力藥叉。以種種飲食。一一自手奉授世尊。及苾芻等。廣如上說。大眾食已。時象力藥叉。取一小座。於如來前。端坐聽法世尊為彼藥叉。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即從座起。於時葡萄食訖。由尚多殘。佛言。應可押取葡萄汁。煎汁不熟。遂便抒出。佛言。應可熟煎盛貯。供僧伽等非時漿飲。爾時世尊於住房外。既洗足已。便向房中。宴坐入定。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於此壽命短時。出現於世。涅槃時到。有多調伏事故。應可須作。我若共阿難陀苾芻。詣北天等國。為調伏事。難可得成。今者應可共金剛手藥叉。往彼調伏。爾時世尊以二伽他。命金剛手藥叉曰。  有念者賢善  存念者安寧  有念者安睡  思惟得寂靜  有念者願善  存念者安寧  有念者安睡  捨離勝負心   爾時世尊告金剛手藥叉曰。汝可共我。往北天竺。調伏阿缽羅龍王。唯然。世尊。其金剛手藥叉。共世尊乘空而往。世尊遙見青林。告金剛手藥叉言。汝見此青林不。答言。善逝。已見。復告曰。我滅度一百年後。當於此處。造僧伽毘訶羅。名曰暗林。學奢摩他者。為第一處。爾時世尊遊行。至積集聚落。時彼聚落。有住藥叉名曰覺力。心懷暴惡。此聚落人民。恆常祭祀。雖復設祭。而恆被損害。時聚落人。聞世尊至。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聚落人。說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是時聚落人眾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覺力藥叉。於其長夜。與我為怨恆常損害。唯願世尊愍我等故。調伏藥叉是時覺力藥叉。亦在眾會而坐。   爾時佛告覺力藥叉曰。再三而問。汝今聞不。時覺力藥叉答言。我聞。佛復告曰。汝今應可速捨噁心。藥叉答曰我今捨惡。更不為害。是時世尊便令受戒。歸依三寶。時彼藥叉即於此處。造立一寺。名曰稱集。諸信心人。佈施資具。悉皆充足。寺既成已。世尊便去。是時藥叉隨佛而去。世尊告曰。汝可迴還。守護此處。我今助汝。而守護之。我滅度後。以身肩骨。留於此地。後有諸人起窣堵波。號為積集窣堵波。世尊復至泥德勒迦聚落。復有藥叉。名曰法力。世尊便即調伏。是時藥叉同前起寺。名泥德勒迦寺。世尊復至信度河邊。有一舡師。是時世尊示現種種神變。而調伏之。證見諦理。並及調伏鹿疊藥叉。佛以神力。加被藥叉。今留足跡。因此時人共以立號。名為鹿疊藥叉足跡。   爾時世尊復至仙人住處。於此調伏杖灌仙人。於時婆羅門。及居士等。共以置立坐臥之處。便即號為杖灌仙人坐臥之處。爾時世尊告金剛手藥叉。汝可共我詣無稻稈龍王宮中。唯然。世尊。爾時如來。與金剛手藥叉。到龍王宮中。於時無稻稈龍王。既見世尊到於宮堙C便即瞋怒。念起害心。發諸煩惱。上昇虛空。降注雹雨。並諸土塊。於時世尊知龍瞋怒便即運想。入慈心定。既入定已。所注土雹。於如來上。變為沈檀多摩羅末香等。如雲而下。時龍既見不害世尊。便即放輪及諸兵器。尋即化為四色蓮華。空中而下。是時無稻稈龍王遂放煙雲。爾時如來以神通力。亦放煙雲。於時龍王貢高狂慢因斯除息。遂便入宮。止息而住。爾時世尊便作是念。由二種因。能得降伏一切惡龍。或令怕懼。或令瞋怒。然此龍王合受怕懼。作是念已。告金剛手藥叉曰。汝可惱觸此惡龍王。爾時藥叉受如來教。以金剛杵。擊破山峰。其山既倒壓半龍池。是時龍王憂愁怕懼。即欲逃竄。爾時世尊入火界定。令其十方。悉皆火聚。是時龍王逃走無路。唯世尊足立之處。寂靜清涼。是時龍王詣世尊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世尊。何故惱亂於我。佛即答言。我是法王。豈得惱汝。我若不獲如此勝慈。早已滅沒。唯留空名。爾時世尊以千輻輪輞縵吉祥無畏之手。摩龍王頂。便即告言。賢首當知。汝由清淨飲食供養聲聞。並施賢瓶。盛滿淨水。合於三十三天中生由邪願故。受傍生身。害諸眾生。而自活命。此身滅後。當墮地獄。時彼龍王便即白言。唯願世尊示我所作。佛告龍王。汝於我所。歸依三寶。受清淨戒。住摩揭陀一切人眾。宜施無畏。時彼龍王白佛言。世尊。我今受清淨戒。時龍妻子。並諸眷屬。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歸依三寶。受清淨戒。無稻稈龍王復白佛言。我等諸龍。多有怨害。又有龍王名箭。唯願世尊與受淨戒。令發慈心。   爾時世尊與諸龍等。受清淨戒。歸依三寶。時執金剛手菩薩見無稻稈龍王。及諸眷屬。皆悉調伏。歸依三寶。受清淨戒。歡喜踴躍。時世尊調伏無稻稈龍王六萬眷屬已。從座而去。世尊遙見綠色樹林。便告金剛手曰。汝見彼林不。白言。我今已見。佛言。金剛手。此迦濕彌羅國境。我滅度後百年中。當有苾芻弟子。彼苾芻當調伏虎嚕荼毒龍已。即從龍乞一跏趺安坐之處。以方便故。遍此國土。流傳正法。順毘缽捨那者。坐臥處中。最為第一。其國境內。當有六萬六百六十王聚落。   爾時世尊又到足爐聚落已。調伏仙人。及不發作藥叉。並諸眷屬。於揵陀聚落。調伏女藥叉。及其眷屬。   世尊復到稻穀樓閣城。於此城中。化勝軍王母。令住四諦已。世尊復到乃理逸多城。於此城中。有一陶師。倚是工巧。以自貢高。所作之器。於其輪上。待器乾已。然後方下。   爾時世尊知調伏時至。自化為一陶師。共彼陶師。自相謂言。器皿何似從輪而下。陶師答言。乾成而下。化人報曰。我亦乾成而下。汝共我同。然我有異術。獨能輪上成熟將下。陶師答言。汝技過我。化人報曰。非直輪上出成熟器。亦能更出七寶諸器。陶師見已。即便信伏。於時世尊攝化陶師。而復本身。說微妙法。令其眷屬。住四真諦。   爾時世尊次至綠莎城。於其城中。為步多藥叉。及其眷屬。說微妙法。歸依三寶。令住禁戒。於護積城中。調伏牧牛人。及蘇遮龍王。世尊次至增喜城。於此城中。王名天有。及其眷屬。令住實諦。復次調伏栴荼梨七子。並護池藥叉。並諸眷屬。於彼城側。有一大池。阿濕縛迦。及布捺婆素。於此池中。俱受龍身。十二年後。即便出現。心懷瞋怒。而自念言。世尊不為我等說法。而令我等。今墮惡趣。受此龍身。我等應毀壞彼教。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二毒龍。有大威力。我滅度後。決定必能壞我法教而作灰塵。作是念已。便往池所。告二龍曰。有足經我為汝說。令汝等知。二龍白曰。我等龍身豈能解了。作是語已。便即沒水。復作念言。世尊。為我說法。而我亦不能知解。爾時世尊於其池所。便留其影。龍見佛影。數數出現。常謂世尊猶住於此。復於其處。調伏二夜叉女。一名那利迦。二名那荼達耶。   爾時世尊至軍底城於其城中有女藥叉。名曰軍底。常住此城心懷暴惡。而無畏難。一切人民所生男女。常被食噉。然彼城中婆羅門居士等。聞世尊到軍底城側。現在其處。諸人聞已。共為集會一時出城。往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退坐一面。於時世尊。與婆羅門居士等。為說法要示教利喜已。乃至如上默然而住。   爾時婆羅門居士等。從座而起。整理衣服。於世尊前合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苾芻眾。明旦食時受我微供。乃至飯食訖。收衣缽。洗手已。即持金瓶。在世尊前。有所求乞。而作是言。世尊。彼諸毒龍。及惡藥叉。皆已調伏。然此軍底女藥叉。於長夜中。而與我等。非怨為怨。非讎為讎。我常恩義。彼常怨害。所生孩子。皆被侵奪。唯願世尊哀愍我等。調伏軍底女藥叉。爾時藥叉亦在會中。於時世尊告女藥叉曰。汝今聞此諸人語不。藥叉白言。善逝。而我已聞。復問女藥叉曰。汝今聞不。答言。世尊。我今已聞。佛言。汝久遠來。作此非法罪業。答言。諸人共我立契。若能為我造寺。即當永斷。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居士。汝等聞此女藥叉語不。諸人答言。世尊。我今已聞。佛言。汝等雲何。諸人白言。世尊。我等必為造寺。爾時世尊調伏此女藥叉。並眷屬已便捨而去。   世尊復至渴樹羅聚落。於此村中。有一童子。以土為塔。而作戲劇。世尊見已。便告金剛手。汝見此童子以土為塔。而作戲不。金剛手白佛言。我今已見。佛言。我滅度後。迦尼色迦王(此雲淨金)於此童子戲造塔處。建大窣堵波。號曰迦尼(上聲)色迦塔。廣作佛事。世尊從盧醯得聚落。乃至無稻稈龍王所住之宮。於其中間。調伏七萬七千諸有情已。還盧醯得聚落。入於寺內宴坐。至日晡時。從寂而起。告阿難陀曰。可共往古王聚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來先說。我往北天竺。當調伏無稻稈龍王。其國土中。有五勝事。今者世尊復雲。共我往古王聚落。此事如何。世尊告曰。我已共金剛手。往北天竺。記多摩娑林。乃至土塔。從盧醯得。至無稻稈龍宮。於此中間。如來調伏七萬七千有情。然於彼國。有其劣事。土地高下。豐饒荊棘。多諸瓦石。大性甚惡。婦人惡行。   爾時世尊遊行勝軍人間。漸至古王聚落。是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往昔眾許王初首於此。受灌頂位。最居第一。為王故名古王聚落。復次世尊至賢馬聚落。是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其眾許王而於此處。馬寶出現。因名此邑。為賢馬聚落。爾時世尊告阿難陀。爾可共我。往麼土羅聚落。唯然受教。時世尊漸行。往麼土羅。在路遙見。綠色樹林。即告阿難陀曰。汝見彼綠色樹林不。白言。已見。此是烏盧門荼山。我滅度一百年後。有麼土羅兄弟二人。一名那吒。二名婆吒。而於彼處。建立寺捨。當號名那吒婆吒。順奢摩他毘缽捨那者。坐臥之處。最為第一。於麼土羅聚落。當有識藥人童子。名為祕密。有子名近密。雖無相好。而同於佛。我滅度一百年後。於我法中出家。而作佛事。時有阿難陀弟子。名末田地。度彼近密。而為苾芻。傳我法者。此為最後。於那吒婆吒寺內。有窟長十八肘。廣十二肘。高七肘。由彼說法化。得證阿羅漢者。各一籌。長可四指。擲著窟中。是時近密而取滅度。彼諸門人。即便取籌。積集一處。而用闍毘。時諸苾芻皆生疑惑。問斷一切疑者。世尊有記。未來具壽近密。   佛今授記。當憐愍多有情故。而作利益。佛言。非但今時作斯利益。於過去世。亦多利益。汝當諦聽。善思念之。佛言。乃往過去。於此烏盧門荼山。有三居處。一處有五百緣覺。一處有五百仙人。一處有五百獼猴。時此獸群頭主。本懷惡性。諸獼猴中。有生子者。皆被傷殺。諸雌獼猴。為子憂愁。共相議曰。汝等當聽。我此群主。常害我子。可設方便。我若懷胎者。不須報知。至於後時。有一懷胎。諸獼猴等。將至幽處。而密藏隱。共採諸果。私相供給。日月既滿便生一男。深藏密處。令遣乳哺。長養使大。既成立已。即於眾內。驅逐群頭。令離本眾。於山別遊。以遊行故。聞獨覺聲。即便往詣。親近而住。心無怖懼。即採果實。及諸根葉。常將供給。獨覺食餘。還飼獼猴。獨覺常法。飯食已訖。即伽趺坐。獼猴見已。便即學坐。後諸獨覺。便作是念。我下劣身。應得已得。所作已辦。今可將入無餘涅槃。作是念已。便即騰空。示作神變。或身出火焰。或身灑甘雨。或身出光明已。便入無餘涅槃。而彼獼猴。心懷憂惱。便即尋覓。至舊窟中。乃見遺身。是時以手舉獨覺衣。時有天神。便作是念。今此獼猴脫獨覺衣。恐損遺身。時彼天神驅獼猴出。以石覆窟。獼猴是時見窟閉已。悲泣懊惱。懷戀而去。還至本處。而以遊行。是時獼猴。樂附近人既無人故。心不安樂。常聽人語。忽於異處。有仙語聲。獼猴聞已。如失路人。尋聲奔走。乃見仙人而修苦行。或有舉手。或翹一足。或五熱炙身。獼猴依附。長時一處。而無怖畏。恆持花果。及以齒木。供給仙人。仙人食殘。還與獼猴。是時獼猴。壞仙人威儀。令依獨覺法。見舉手者。挽令向下。便即彈指。作跏趺坐。翹一足者。挽令向下。還即彈指。於仙人前。作跏趺坐。五熱炙身者。即滅其火。便即彈指。於仙人前作跏趺坐。爾時諸仙人等白親教師曰。今有獼猴。障礙我等。廢修苦行。師便問曰。是時仙人。廣如上說。師又告曰。汝等當知。但是獼猴。皆能記事。決定曾見如是威儀修道仙人。汝可依隨。結跏趺坐。諸仙人等既聞師語。便跏趺坐昔有善根。當得現前。雖不得阿遮利耶。及鄔波□耶教示。自能生得三十七道品法。現證緣覺。時仙人等。於獼猴處。敬信隨法所得新果。及好美食。供養獼猴。然後自食。乃至後時。獼猴身死。彼緣覺等。於諸方國。取種種香。積集薪草。焚燒獼猴。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等勿作異念。往昔獼猴與緣覺同住者。今憂波掬多是。往昔之時。以多利益。今復於此。我與授記。哀愍有情。亦多利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羅步提緣   爾時世尊。於勇軍人間遊行。漸至末土羅城。其中淨行婆羅門等。聞喬答摩沙門。到末土羅城。彼極讚說。照耀覺悟。安住分析開示顯現。四種人等清淨之法。彼喬答摩沙門。若入此城。我輩利養。決定斷除。我聞喬答摩沙門。有不尊重處。而不遊行。此若有人。於彼喬答摩。不生尊重。彼定不入末土羅城。若令下劣人等。往彼輕慢。恐畏喬答摩心。不將為事。若有上首勝人。不生尊重。輕欺喬答摩。此應甚善。我等眾中。誰為上首。是時末土羅城中。有一婆羅門。名曰爾羅步提。通達四明四薜陀論。能顯己宗。摧壞他宗。所出言辭。隨實而轉。於時末土羅婆羅門等。眾共集會。往爾羅步提所。而即白言。鄔波馱耶。我等既聞喬答摩沙門。來於此城。彼極讚說。照耀覺悟。安住分析。開示顯現。四種人等清淨之法。然彼喬答摩。有不尊重處。心不樂往。若有人等。於彼喬答摩。不生尊重。彼定不入末土羅城。若令下劣人等。往彼輕慢。恐畏喬答摩心。不將為事。若有上首勝人不生尊重。輕欺喬答摩。此應甚善。除鄔波馱耶。豈復更有上首之人。能辦斯事。唯願於彼。作不尊重。以言罵辱。時爾羅步提報諸人曰。我舌隨意而轉。若堪罵辱。我即罵辱。若堪讚歎。我即讚歎。於時爾羅步提。及與耆舊諸婆羅門等。前後圍遶詣世尊所。時爾羅步提婆羅門。遙見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而自莊嚴。圓光一尋。超過千日猶如寶山。周匝善現。威儀寂靜坐一樹下。爾羅步提見世尊已。心生踴躍。便即讚言。  爾羅大歡喜  讚仙一切智  今說勝功德  人聞皆愛樂  善調伏諸根  如法淨身意  廣大功德海  我今略讚歎  論義中第一  調伏無過失  能知第一義  擊論不能動  明行得圓滿  善達諸禁戒  勝定如山王  力等那羅延   如是為首。以五百頌。讚歎世尊已。爾時世尊知彼婆羅門心生深信。便為說法。於此座下。證真諦理。爾時爾羅讚世尊已。便即辭去。卻還本城。是時城中諸耆舊婆羅門等。知爾羅步提讚歎世尊。作種種美語。而便訶責爾羅曰。我等先求鄔波馱耶。往喬答摩沙門所。作不尊重言。何故於彼。反為善讚。時爾羅步提告婆羅門曰。我豈先不說如是言。然我舌根。隨意而轉。彼人堪罵辱。我即罵辱。若堪讚歎。我還讚歎。我見喬答摩沙門。功德廣大。堪為讚歎。我即讚歎。是故汝等不應責我。爾時世尊。及諸大眾。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末土羅城乞食。於其城內。遂遇祭祀星宿會日。時星宿女神便作是念。喬答摩沙門若入此城。我之節日。必有障礙。須預設計。令其卻迴。作是念已。於世尊前。露形而住。佛告女神曰。女人之體。設嚴華服。猶不端政。何況露形。是時天女聞此語已。便生慚恥。隱形不現。爾時世尊避道一邊。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苾芻。此末土羅城。有五種過失。一者土地不平。二者處饒荊棘。三者瓦石充滿。四者人民獨食。五者多諸女人。所以不入此城。爾時世尊從坐而起。便往驢藥叉園苑。坐一樹下。大眾圍遶。寂靜而住。時末土羅城婆羅門居士。聞喬答摩沙門而欲入城。天女障礙。不得入城。現在驢藥叉苑內。依一樹下而住。彼等既聞。各各營造種種飲食。各共車載。往世尊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與彼信心婆羅門居士等。略說法要。廣如上說。乃至默然而住。時彼婆羅門等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為世尊。營辦種種清淨飲食。各將車載。來奉世尊。唯願慈悲受我等供。爾時佛告具壽阿難陀。驢藥叉宮殿之內。所有依住諸苾芻眾。並皆令集。於供養會。在中而食。阿難陀言。唯然。世尊。時阿難陀受佛教敕。所有依止驢藥叉宮殿諸苾芻等。普告令集。至彼會處。詣世尊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世尊。所有苾芻。皆悉集於會堂。次第坐已。願聖知時。世尊往詣會堂。至已。於苾芻前。敷座而坐。時末土羅城信心婆羅門居士。知佛及僧。安坐食已。廣如上說。洗手已。收缽訖。即於佛前。求願而住。作如是言。彼等毒龍。及惡藥叉。皆已調伏。此驢藥叉。常與我等。於長夜中非怨為怨。非讎為讎。非逆為逆。我等所生孩子。皆被侵奪。世尊頗為我等。生哀愍故。調伏惡驢藥叉。時彼藥叉先坐會中。於時世尊告藥叉曰。汝聞此語不。白言。世尊。已聞。復告藥叉。聞此言不。善逝。已聞。又告藥叉。此非法事。汝當厭離。藥叉白佛。眾人若能為諸四方苾芻。造毘訶羅。我當捨離。必不損害。是時世尊。告末土羅聚落信心婆羅門居士等。汝等聞斯語不。報言。已聞。世尊。我等為造。是時世尊調伏驢藥叉。及彼五百眷屬已。時婆羅門等為彼藥叉。及五百眷屬。造五百毘訶羅。如是漸次調伏池藥叉。林藥叉。訶梨迦藥叉女已。是時世尊現大神通。入摩土羅城中。調伏闇藥叉女。及五百眷屬。彼城人眾。亦為苾芻。造五百住處。是時世尊於斯城外城內。調伏二千五百藥叉已。時彼城中信心人等。亦復為造二千五百住處。   爾時世尊復至鄔達羅聚落。住鄔達羅林中。時有婆羅門。名鄔達羅延。聞世尊在彼林中。遂乘白馬車輅。手持金杖金澡罐。眷屬圍遶。從城而出。欲往佛所。車道通處。乘車而進。若不通處。即步涉而進。遂至佛所。以妙言詞。慰問世尊。退坐一面。鄔達羅延婆羅門大長者白佛言。世尊。我今少有問答。願佛聽許。世尊告曰。婆羅門。恣汝所問。時婆羅門白言。喬答摩。此之五根。種種境界。各取本界。不取別界。所謂眼耳鼻舌身根。何者界處攝。何者依處。佛言。婆羅門。若此五根。種種界處。各取本界。而不取別。所謂眼界。乃至身界。是諸根等。意能攝受。然此五根。以意為依止。婆羅門曰。意復以何為依止。佛言。以念為依止。婆羅門曰。念以何為依止。佛言。以四念處為依止。又問。四念處以何為依止。佛言。七覺支為依止。又問。七覺支以何為依止。佛言。明解脫為依止。又問。明解脫以何為依止。佛言。涅槃為依止。又問。涅槃以何為依止。佛言。婆羅門。汝今所問。此事深遠。汝不能到彼邊際涅槃。我今所修梵行。正斷苦故。盡諸苦際。   爾時鄔陀延婆羅門大長者聞世尊語已。心生歡喜。從坐而起。辭佛而去。時彼長者作如是念。如何於彼。而作損害。其長者昔聞有人以食。供養世尊。及聲聞眾。便即發願。心有所求。悉皆獲得。作是念已。還來佛所。整理衣服。合掌頂禮。而即白言。唯願世尊。及苾芻眾。明日晨朝。於我家中。願受飯食。廣如上說。是時長者知世尊食訖。洗手收缽已。於世尊前。即取小座而坐。便念惡願。此輩沙門喬答摩。及諸弟子。食我飯者。與我作牛。爾時世尊知鄔陀延心之所念。而即告曰。婆羅門。汝心違法。終不能成。此諸苾芻。已盡後有。汝今可更別發餘願。爾時世尊說施咒願已。從座而去。還至本住處。在苾芻前。敷座而坐。告諸苾芻。彼鄔陀延為求耶願。而生噁心。汝等食已。宜可速說先佛伽他。使彼耶願勿得成就。時諸苾芻說伽他已。   爾時世尊。夜分已盡。於清旦時。入鄔陀延聚落乞食。侍者具壽阿難陀隨佛左右。彼聚落中。有一老母。名迦戰羅。將欲取水。而向井邊。世尊見彼調伏時至。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今可詣彼老母所。告言世尊須水。汝可持奉。答言。聖者。我今奉水。時彼老母以滿瓶水。速往佛所見彼如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赫奕。超千日輪。如寶山行。時彼老母見世尊已。便生恭敬。如愛子心。即便舉手。欲抱世尊。唱言。子子。諸苾芻等即前遮止。莫抱世尊。佛告諸苾芻。汝等不須遮此老母。所以者何。此老母已曾五百生中。與我為母。若不令抱我身者。即吐熱血。世尊見彼心生子想。念此恩愛。生慈愍心。便即引項。令老母抱。彼既抱已。心生歡喜。聽佛說法。爾時世尊知彼根性。隨機演說。令證四聖諦理。母聞法已。以金剛智杵。摧滅二十種薩迦耶見煩惱山峰。證預流果。得見諦理。即作是言。是我世尊。如是勝利。父母兄弟。及諸天等。所不能作。廣如上說。從無始心以來。積集二十薩迦耶見山。以金剛慧。我已摧滅。得預流果。復說頌曰。  善子所應作  謂報慈母恩  我今蒙佛光  當進涅槃路  善哉希有事  永超三惡趣  我今用少功  速至無憂處   說是語已。頂禮佛足。奉辭而去。彼於異時。夫既聽許出家。詣世尊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於善說法律中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於世尊所。修諸梵行。   爾時世尊付囑大世主苾芻尼。於時大世主令彼出家。與受近圓。示以法要。懃心修學。斷諸煩惱。證羅漢果。廣如上說。天人供養。是時世尊與諸苾芻尼。略說法要已。入室宴坐。是時戰迦羅苾芻尼。所聞法要。為他廣說。於時世尊告諸苾芻。此戰迦羅。於我苾芻尼聲聞眾中。分析經法。而得第一。   時諸苾芻皆生疑惑。為斷疑故。而問世尊。彼戰迦羅苾芻尼。曾作何業。年邁出家。復以何緣。而受貧賤。於最後生。而不懷孕。復得出家。證羅漢果。說法之中。雲何最勝。佛告諸苾芻。此戰迦羅苾芻尼。先作白業故。積集資糧。乃至果報自受。苾芻當知。我於往昔行菩薩道時。曾為我母。由彼業故。年老出家。我昔行菩薩道時。母為障礙。由戰迦羅不作善故。摩耶夫人常作好業。戰迦羅為墮胎故。迦葉佛時。罵辱式叉有學苾芻尼。及無學苾芻尼。雲婢婢。由此業故。今為婢身。由迦葉佛時。出家讀誦。又聞佛說法。因蘊善巧。界處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在我教中出家。斷一切煩惱。得無學果。鄔波馱耶苾芻尼。於彼迦葉。波佛正等覺法中出家。能廣分別。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時戰迦羅苾芻尼臨命終時。作是願言。我於迦葉波佛法中。修持梵行。讚誦經典。而未得果。今迦葉波佛授鄔達羅摩納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汝於未來世。人壽百歲時。成等正覺。號釋迦牟尼。願我善根。於彼釋迦如來法中出家。得如今日鄔波馱耶。說法人中。最為第一。由彼願故今此苾芻尼。於我法中。說法第一。苾芻當知。黑黑之業。當得黑黑報。乃至汝等苾芻。當修白白業。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隨我往吠羅聚落。阿難陀曰。唯然。世尊。是時世尊。共阿難陀去。乃至到一園中。時有婆羅門。汲水灑園。其婆羅門遙見世尊。便作是念。若喬答摩沙門入此園者。污此井水。便藏罐索。佇立而住。爾時世尊以神通力。而入彼園。時有半之迦藥叉大將。遂側其井水。流滿園中。時婆羅門作如是念。此喬答摩沙門。有。大威力。能令井水湧出漫流。作是念已。即生信心。而作是言。喬答摩來。此是水罐。此是罐索。隨意取水。是時世尊即說頌曰。  諸處悉有水  井水何所用  斷此渴愛想  更復何所求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於善說法律之中出家。而受近圓。得苾芻性。廣如上說。善來苾芻。即成出家頌曰。  世尊命善來  髮落衣缽具  諸根鹹寂定  隨念悉皆成   由彼苾芻策勵勤修。斷諸煩惱。證阿羅漢。厭離三世。廣如上說。乃至釋梵諸天恭敬。   爾時世尊。於勇軍聚落。人間遊行。至鞞闌底城。在練木樹下而住時此城中。有婆羅門。名曰火授。而作國王。國土豐饒。人民安樂。居者充滿。是時彼王。聞世尊遊行勇軍人間。至此在練木樹下。便作是念。沙門喬答摩。諸大國王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我亦應可供給供養。免被鄰國譏嫌笑弄。雲火授王。如來在於境內亦能供養。我今應請世尊。及苾芻僧伽。以一切供具。而為供養。作是念已。便即告敕。嚴駕出城往詣佛所。以種種善言。慰問世尊。卻坐一面。爾時世尊即為彼王。說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時火授王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苾芻眾。受我三月雨安居四事供養飲食湯藥衣服臥具。爾時世尊默然受彼火授王請。時火授王既見世尊默然受請。心大歡喜。從坐而起。至本宮已。敕諸臣曰。卿等宜應日日廣辦十八種飯。及諸美味。復於國中。而遍告敕。汝等諸人。夏三月中。不得輒供沙門喬答摩。若輒請者。當斷其命。王告敕已。夜便睡眠夢見白帳圍繞宮城。夢已驚怖。心生愁惱。身毛皆豎。從臥速起。拓頰而坐。思惟所夢。是何災祥。不為此徵。而失王位。或當致死。至於晨朝。便告國師。具陳所夢。如是夢者。於我若為。時彼國師心生異念。今王所夢。是其善徵。我若善解。遂令彼王。於喬答摩所。倍加敬養。我今惡解彼王所夢。作是念已。而白王曰。此夢非善。王白師言。此夢非善。當有何報。師答王言。如王所夢。決定失位。或當致死。王時思念。為定失國。為致死耶。作是念已。復白師言。有何方便。得不失位。及不致死。師便答言。於一夏三月。住幽隱處。勿令人見。若能如是。定不失位。身復不死。時火授王聞是語已。此事甚易。我當告敕國內人民。不令見我。作是語已。處處遍告。王有敕令。夏三月中。一切人民。莫復見我。若輒見者。當斷其命。如是敕已。入於隱處。   爾時具壽阿難陀。於其晨朝。詣火授王宮。於王門所。見衛門人。寂然閑坐。無所營為。見已問言。汝等今者何故閑坐無所營作。彼便答言。聖者阿難陀。使我何作。阿難陀報言。彼火授王。豈不請佛。及苾芻僧伽。夏三月中。四事供養。汝等今者何得閑坐。不營飲食。及敷床座。令佛及僧伽。一日斷食耶。時彼門人白言。聖者。王雖告敕。令其廣辦五百人供。不言為誰。阿難陀告言。汝可白言。彼便答曰。聖者阿難陀。王先遍告。夏三月中。勿令人見。若輒見者。當斷其命。我等當有第二頭耶。而敢白王。時阿難陀聞斯語已。往詣佛所。具陳上事。佛告阿難陀。汝今宜可著僧伽胝。將一侍者。往大城中。市陌坊巷。四衢道中。作如是告。誰有信心於三月日。能為供給世尊。及苾芻僧伽。飲食湯藥者。今正是時。爾時聖者聞佛教已。即便往告。如上具陳。城中長者婆羅門等。作如是言。聖者阿難陀。我等各各獨能辦供。世尊上首。聲聞僧伽。於三月中供給飲食。四事無闕。但緣王有嚴敕。於三月日。不許國內人民。輒為奉施上首世尊。及苾芻僧伽。若違犯者。罪至於死。如是遍告。竟無能者。時有商主。從北方來。將五百匹馬。至此城中。作如是念。今屬雨時。若我前進。恐泥損馬者。多有漏蹄。於三月中。即便住此。自乘智馬。每日料麥二升餘者一升商主亦聞王有嚴令。時阿難陀往就商主。而為說法。彼便作是念。我非久住此王境內。念已白言。聖者阿難陀自乘智馬。每日給料大麥二升。餘者一升。世尊頗能食斯麥者。日奉佛二升。餘苾芻等各施一升。時阿難陀聞商主請已。詣世尊所。具陳上事。佛作是念。我自作業。還當自受。廣如餘說。乃至非外界受。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於時世尊說是頌已。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今可往苾芻眾中。次第行籌。作如是告。若能共佛。在此處住。於三月中。食馬麥者。可受此籌。是時聖者奉佛教已。便往行籌。世尊教主先受一籌。四百九十八苾芻各受其籌。於時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我多風疾。於三月日。不能食麥。具壽目連復白佛言。我為看侍尊者。亦當隨去。佛與四百九十八苾芻。於此夏安居。具壽舍利弗目連詣三峰山。而為安止。時天帝釋來請二尊者。於三月日。受其供給。是時商主即以馬麥。每日奉佛二升。諸餘苾芻。各施一升。佛告阿難陀。汝可為我料理此麥。時阿難陀即便持麥。往詣聚落。至一老母處。告言。姊妹。可為世尊。料理此麥。老母報曰。聖者。我年衰邁。無力料理。然此鄰家有少壯女。彼能料理。時阿難陀復詣彼所。告言。姊妹。頗能為佛。料理此麥不。女人報曰。聖者。若能與我。料理此麥已來。許我問答者。我即料理。阿難陀曰。可爾。彼即料理。是時少女問阿難陀言。聖者。佛名者。是何義耶。時阿難陀便作是念。佛義甚深。難解難測。我若顯現。必不能了。我今且為宣揚轉輪王事。告言。姊妹若於世間。轉輪聖王出現於世。七寶隨現。何為七寶。所謂輪寶。像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將寶。其輪寶等。雲何出現於世。若剎帝利灌頂轉輪聖王。於十五日。澡浴清淨。與諸臣佐。昇高樓上。從於東方。輪寶來現。千輻轂輞。皆悉圓備。如天金色。自然而成。王見作念。我曾聞說。若剎帝利灌頂大王。於十五日。澡浴清淨。登高樓上。有輪來現。必得成就轉輪聖王。我今試之。即從坐起。膝輪著地。右手捧輪。按左手掌。左手捧取。按右掌中。王即發願。勝妙輪寶。如先過去轉輪聖王所行之事。願見示現王與輪寶。及四種兵。便得昇空。如先輪王所行之處。輪所住處。王亦隨住。是時東方八萬四千諸小國王。鹹詣轉輪王所。白言。善來大天。此是王國。人民熾盛。安穩豐樂。唯願天王。安住於此。臣等侍衛。輪王敕曰。卿等各宜正法化世。有非法者勿為共住。若如斯者。侍衛於我於時輪寶。而於東方。乃至海際。悉皆降伏。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依輪寶法。昇空遍遊。還至王宮。住王殿前。姊妹。若轉輪王。出現世間。如是輪寶。必當顯現。言象寶者。作蓮花色。七支圓備。形體姝好。肥壯勇健。甚可愛樂。王若見已。心生歡悅。作如是語。像寶善賢。即令使喚善調象師。告言。此善象寶。宜速善調。善調順已。送於我所。白言。如王教敕。於一日中。所應調者。悉皆調之。而此象寶。其性賢善。能隨調法。如百歲象學調之相。見象調已即將奉王。白言。大王。像寶調善。王自知時。王欲試象。日初出時。乘象出宮。遍遊四天。食時還至本宮喫食。姊妹。若轉輪王。出現世間如此象寶。方出於世。言馬寶者。如紺青色。頭黑光悅。形狀端正。甚可愛樂。王若見之。情甚歡悅。令此馬寶。具大賢相。喚調馬者。令速調伏。即依王命。以調馬法。於一日中。皆悉教授。亦如上說。善調畢已。牽奉王前。白言。大王。馬寶調已。願王知時。王欲試馬。日初出時。亦乘馬寶。遊四天下。具如上說。姊妹。若轉輪王。出現世間。而此馬寶。方現於世。言珠寶者。有如是形色。八楞具足。紺琉璃色。清淨鮮潔。光明輝耀。破諸幽暗。姊妹。其珠寶有如是功德。轉輪王出現。珠寶方現於世。言女寶者。形儀端正。容貌超絕。不白不黑。不黃不赤。不長不短。不粗不細。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氣香潔。如青蓮花。寒時觸。即溫煖。熱時觸。即清涼。是時具壽阿難陀。為說輪王七寶。至女寶時。而彼女人料理麥了。即便頂禮阿難陀。合掌發願。願我以斯福業。當作輪王女寶。時阿難陀持至佛所。諸佛世尊無不覺了。知而故問。佛告阿難陀曰。誰料理麥耶。阿難陀白言。大德世尊。有一婆羅門女。佛復問曰。汝與彼有何言說。白言。共語。佛告阿難陀。汝與彼女。所有言語。為我說之。阿難陀奉教具陳。佛復告阿難陀曰。何故不與顯說佛德。說轉輪王耶。白言。大德。我作是念。佛德甚深。恐彼女人不能悟解。是故為彼。說轉輪王。佛言。阿難陀。汝為過失。為彼女人。若說佛德。而彼女人聞佛功德。必發無上正等覺心。而不退轉。由斯願力。然此女人。必當得作輪王女寶。是時遠近人眾。鹹聞婆羅門女料理佛麥。蒙佛記為當作轉輪聖王女寶。是時遂有五百女人。來苾芻處所。將麥料理。鹹發誓願。若彼女人。作轉輪王女寶之時。我等鹹願與彼侍衛。是時世尊欲食馬麥。具壽阿難陀悲泣雨淚。世尊遊行所至之處。國王勝貴。持佛足土。而為頂戴。於三大劫。修諸善品。何為於此城中。食斯粗麥。是時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今何故悲泣雨淚。白言。大德世尊。生在王宮。合受轉輪王位。王四天下。棄捨國榮。而為出家。經三無數大劫。廣施頭目手足。具一切智。廣受人天殊勝妙供。雲何今欲食馬麥耶。佛言。阿難陀。汝今能食如來牙齒之中一粒麥不。白言。甚欲。佛於牙中。取一粒麥。與阿難陀。即便食噉。佛問阿難陀。汝頗曾得如是甘美所食不。答言。大德世尊。我雖生在輪王族內。能自食噉已來。口未曾得如斯美味。佛言。阿難陀。如來凡所入口。皆為甘美。百味中勝。是時遠近諸國鄰王。鹹悉知聞其火授王。請佛世尊。及苾芻僧伽。三月安居。便自入密宮。而不出現。不興供養。佛喫馬麥。聞已發使報火授王。其使既此。不許入見。在門首住。時給孤長者聞斯事已。五百乘車。各載精妙粳米。封閉密蓋。擬送佛所。是時惡魔作念。我已多種惱亂沙門喬答摩。不得其便。更宜惱亂。今正得時。作是念已。即變身而為阿難陀形。往五百車處。告言。諸仁。欲何所去。答言。聖者阿難陀。我等聞火授王。請佛僧伽。三月安居。不興供養。佛及僧伽。而噉馬麥。所以給孤長者令將此米。奉獻世尊。魔曰。天龍藥叉敬重世尊。舉缽向上。三十三天精妙香饌。置於缽中。何故世尊而食馬麥。宜可急迴。諸人答曰。我既已出。詣世尊所。不欲卻迴。魔復作念。而此諸人。不受我教。可作方便。即昇虛空。起大風雨。降如車軸。令其米車。鹹半溺泥。駕者解牛。隨緣而去。是時世尊。與苾芻僧伽。而食馬麥。尊者舍利弗。及大目連。往三峰山。受天供養。其馬商主。三月既周。來請世尊。唯願哀愍。與苾芻僧伽。受我微供。佛默受請。知佛受已。於其夜中。辦種種精妙飲食。廣如餘說。乃至飯食已。收缽竟。洗漱淨已。投佛足下。而發誓願。所有善根。願我當來作轉輪王。其乘智馬。當為太子。五百匹馬。而為我子。佛所記女。為我女寶。餘五百女。為我宮婇女。於時世尊既知彼念。告言。商主。汝今所願。當來必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一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火授大王在深宮內。希見善祥之事。時阿難陀至王門首。告守宮門者。仁今為我。啟奏王知。具壽阿難陀。今在門首。欲見大王。時守門人便奏王言。大王當知。聖者阿難陀。佇立門首。冀見大王。王曰。我今思望見福祥事。阿難陀苾芻。是大尊貴豪族勝人。是即福祥。善有名稱。有善顏容。有善色相。所言皆善。修諸善品。可屈入宮。誰敢留難。其守門人。既奉王命。報阿難陀曰。王屈入宮。其時四方國使。亦與同入。時阿難陀啟王無病。坐在一邊告火授王曰。世尊慰問。遣告大王。於三月中。在王境內。夏安居已。今欲隨去。令報王知。王曰。阿難陀。我今頂禮世尊威德。一夏已來。起居安樂不。食飲豐足不。時諸國使鹹啟王言。王甚無道。既能請佛聲聞僧伽。興設供養。於三月日。自住密宮。而不見謁。世尊在境。一夏已來。食粗馬麥。王曰。聖者阿難陀。世尊僧伽於三月日。實喫粗麥耶。阿難陀曰。誠如所說。王便悶絕。從座而倒。冷水灑面。方得醒悟。喚諸臣佐。告曰。我先敕令每日供膳五百人食。種種精妙。甘美香饌。羹飯飲食耶。諸聖答言。大王但令遣造香饌。不命臣等應合與誰。臣等奉敕每日供膳。造五百人分。時火授王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世尊為彼。說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王從座起。復禮佛足。白言。世尊。我有深過。大德善逝。我有深過。由我幼少愚癡。不別良賢。闕諸善巧。先請世尊。及聲聞眾。於三月日。為夏安居。便住深宮。而不見佛。唯願世尊證知護念。哀愍於我。受我追悔。見容其過。佛言。大王。誠如王說。親請世尊。及僧伽眾。於三月日。而不來現實為幼少愚癡。不別良賢。闕諸善巧。然大王當知。若人造過。深生自悔。其罪自滅。福德增長。何因緣故。由見過罪。能生追悔。王復白佛。唯願世尊。與苾芻僧伽。盡形受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佛言。大王。壽命促時。如來出世。未調化者。其敷無量。涅槃將至。我不受王盡形供給。王復白言。大德世尊。若不受我盡形供養。唯願慈悲。受我七年。乃至七月七日供養。佛亦不受。王復白佛。唯願世尊。與苾芻僧伽。明日就宮。受我微供。佛作是念。不受王請。其王必定口吐熱血。因此命終。佛便默受王請。王知受已。頂禮佛足。奉辭還宮。敕諸臣曰。卿等有何巧計。令此眾饌。佛及僧伽。明日食盡。諸臣答言。可布地上。請佛僧伽。於上蹈過。亦同如食。王言。甚善。王於其夜。辦種種微妙清淨香饌。百味充備。眾中有一老出家者。情懷瞋恨。此無道王。於三月日。請佛世尊。及苾芻僧伽。令食粗麥。今現此食。馳逞巧能。便以腳撥。散其飲食。諸婆羅門長者。見共譏恥。聖者。此食口餐之物。何容腳撥。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由彼苾芻以腳撥食。有斯過失。從今已後。不應如是入口之物以腳蹈之。若犯者。得越法罪。時火授王見眾坐定。王自行食。皆使飽滿。飯食將畢。收缽器。淨澡漱已。取小卑座。對佛前坐。佛復為王。廣說妙法。從座而去。時諸苾芻夏安居竟。洗浣衣已。各執衣缽。悉來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共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在此。於三月日。夏安居竟。所有草菴。可毀破不。如增一阿笈摩第四品中廣說。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先作何業。經三無數大劫。捨頭目手足。廣行惠施。成等正覺。佛與四百九十八苾芻。捨諸餘務。詣受盡城。食粗馬麥。具壽舍利弗。及大目連。受天妙供。佛告諸苾芻。我於昔時。自造斯業。今還自受。廣如餘說乃此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當知。乃往古昔。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有佛世尊。出現於世。號毘缽屍如來應供正覺。十號具足。與八萬四千苾芻眾。住親惠城。王都城側。於時親惠城中。有一婆羅門。教授五百童子。國中人民。尊重供養。如真應供。毘缽屍如來至彼城邑。國中人民。而不恭敬。及不尊重。此婆羅門遂於佛所。及聲聞眾。情生嫉妒。時有眾多苾芻學無學。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王都城乞食。乞得種種微妙香饌。滿缽而出。其婆羅門見已。問曰。苾芻可來。我觀缽中。乞得何食。是諸苾芻各懷質直。便呈缽食。彼懷嫉妒。便生瞋恚。告諸學生。斯非應供。不堪受此微妙供養應令施彼極粗穬麥。時諸學生鹹共答言。如是如是。如鄔波馱耶言。合食粗麥。於彼眾中。有二童子。心懷淨信。有賢德相。作如是言。鄔波馱耶。勿出斯語。此真應供。具大尊勝。堪受天供。非論人食。佛告諸苾芻。於意雲何。乃往昔時婆羅門者。豈異人乎。我今是也。五百學生者。此四百九十八苾芻是。其二童子有信心賢善者。今舍利弗。及大目連是。汝等苾芻。由我往昔於毘缽屍如來。及學無學弟子處。懷嫉妒心。而生瞋恚。以不善言。作粗惡語。彼諸學生。悉隨我語。由斯業力。今受斯報。是故世尊。與四百九十八苾芻。食粗馬麥。其舍利弗。及大目連。此二童子。不隨我語。由善業力。今受天供。由斯義故。我常宣說。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汝等宜應勤修。當如是學。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今可來共我。詣無能敵城。時阿難陀聞佛教已。即隨佛後。遊行人間。至無能敵國。住弶伽河邊。時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在一面立。合掌恭敬。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為我。略說妙法。我聞勝法。一心領受。勤策懇勵。能為通達。由斯事故。我捨豪族。剃除鬚髮。身服袈裟。捨俗家計。而為出家。至終願求無上梵行。以自有智。得法見法。自利利他。我生已盡。梵行成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時此苾芻作斯語已。佛迴顧視。觀弶伽河。見於河中。有大方梁。隨流而下。見已。告彼苾芻曰。汝今見此河中方梁。隨水流不。答言。已見。佛言。若有苾芻。如彼方梁。不住彼岸。不住此岸。不住中流沙灘河渚。人不撈出。非人不持。不入漩渦。不壞不爛。不久之間。至大海中。而為居止。苾芻如是。不住彼此。廣說乃至。到於涅槃。時此苾芻白佛言。大德。彼此之岸。乃至不壞不爛。我未知解。善哉世尊。願為略說。令我開悟。乃至不受後有。佛告苾芻。彼此岸者。是為六處。此岸內處。彼岸外處。苾芻。雖知此內外六處。住中流者。樂為愛慾。住沙灘渚者。是為我慢。人撈捉者。是其苾芻與諸白衣。往還追感。共為憂樂。非人捉者。若有修持梵行。遂作斯願。以此善根。當願生天鬼趣等中。入漩渦者。為捨諸學處。言壞爛者。毀破淨戒。作諸惡法。鬥亂賢善。為魔所朋。非沙門為沙門。非梵行為梵行。苾芻。應如是知。此為彼此內外。廣說乃至。畢竟到於涅槃。時此苾芻聞佛善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如佛所說。而此苾芻一心記持。勤策懇勵。乃至我生已盡。梵行成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證阿羅漢果。   爾時有一牧牛之人。名曰歡喜。去佛不遠。遙聽佛說。倚杖而立。時有蝦蟆。亦在河邊。牧牛人杖。遂柱隱背上。皮肉穿穴。雖遭此苦。心生是念。我若作聲。歡喜牧人。必為散亂。聽法為難。由是忍受。於世尊處。發殷淨心。因即命過。生四天王宮。時牧牛人。擲杖一邊。詣世尊處。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合掌恭敬。白言。大德。我今不樂彼此岸住。不隨中流。不住沙灘。不令人捉。不令非人所持。不溺渦漩中。亦不爛壞。唯願世尊。許我於善說法律中。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佛問牧人曰。汝今牛群。豈可不須付彼本主耶。答言。不付。何因緣故。而不分付。答曰諸牛各有犢子。在於主邊。其母牛等戀念犢故。時至自歸。所以不付。唯願世尊。但令許我。於善說法律中。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淨修梵行。佛言歡喜。汝今且待須臾。其此牛群。雖知住處。然汝先已受他牛主衣服飲食。不應如是。於時歡喜。便禮佛足而去。高聲唱言。我有大怖畏。甚大怖畏。疾疾而走。同牧牛者。數有百人。見彼懷懼。問言。仁者。生何怖耶。答曰。生怖。老怖。病怖。死怖。諸牧牛人聞是語已。亦隨彼走。有餘牧牛人。及牧羊人。並刈草採柴。在路見者。鹹隨彼走。逆前來者問曰。汝有何所畏。答言。我怖生老病死。而此諸人聞已。皆逐欲至所住聚落。聚落中人。遙見大眾。遂生怖心。或出走者。或有收藏財物者。或有著鎧。嚴備仗者。於中有兇猛者。從聚落出。先鋒逆拓。問言。何事。彼便答曰。有怖有畏。問言。何懼。答曰。我今憂怖生老病死。時聚落人。方始安怗。   爾時具壽舍利弗在佛會坐。見牧牛人歡喜去久。白佛言。世尊。其牧牛歡喜。樂於善說法律中。而請出家。佛先何故令彼歸家。佛告舍利弗。歡喜牧人。處在家中。受五欲樂。無有是處。彼付牛已。即來於此。汝當自見。其善族姓子。剃除鬚髮。被著袈裟。以淨信心。捨俗出家。於無上梵行。至終修習。得見諦理。而以自智。見法證會。亦令他證。我生已盡。梵行成立。所作今辨。更不受後有。復於異時。其歡喜牧人。牛付主已與五百人。來詣佛所。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付牛訖。願見聽許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佛既見已。告言。歡喜。汝與五百。同來此者。皆悉許得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可修梵行。既出家已。勤修善品。乃至心得解脫。常法如是。若得生天。起三種念。一者我於何處死。生在何處。以何業故。是時蝦蟆得生天已。即便觀見。捨蝦蟆身。得生四天王宮。由於佛處。發清淨心。以斯業故。得生於此。便作是念。若先受天樂。不往見佛。甚無恩孝。我今預應往見世尊。是時蝦蟆天子。以天容儀。莊嚴身首。於中夜分。來詣佛所。弶伽河側。光明照耀。以天妙花。散如來上。頂禮佛足。對面而坐。聽佛說法。於時世尊。觀知蝦蟆天子根性隨眠意樂差別。說如是法。於四聖諦。令其開悟。彼聞法已。以智金剛杵。摧滅二十種有身見山。證預流果。超越骨山。涸竭血海。時蝦蟆天子深生歡喜。如賈客得賣主。如農夫得天雨。如陣得勝。如病得差。從坐而起。頂禮佛足。辭還天處。是諸苾芻。初夜後夜。悉皆覺了。夜見其光。而生疑念。於晨朝時。白世尊曰。於昨夜中。梵釋諸天。護世四天王。來於佛所耶。佛言。不來。然牧牛歡喜。聽我法時。有一蝦蟆。以杖隱著。皮肉穿穴。作聲恐驚牧牛歡喜聽法。而於我處。發清淨心。忍痛命終。得生四天王宮。來於我所。為彼說法。彼聞法已。辭還本宮。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牧牛歡喜。及五百人。先作何業。為牧牛者。於佛教中。而為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蝦蟆天子先作何業。生在蝦蟆。見真諦理。佛告諸苾芻。由彼自造斯業。今還自受。廣說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號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住波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其牧牛歡喜。彼佛教中。而為出家。具通三藏。為大法師。善知模軌。能持諷誦。有五百弟子。從彼受業。取其教誡。而於眾中。有諍事起。而此苾芻善和令息。是時有二苾芻。心懷我慢。不肯詣彼。起居問訊。後於異時。斯二苾芻。共眾鬥諍。方至彼所。頂禮足已。白言。尊者。有斯諍訟。願見令息。彼便作念。我若即令諍訟和息。而此苾芻不復更來。且退與僧伽。亦不違法。念已告曰。我今不知具壽諍緣。且向僧伽處。彼緣僧事。出外聚落。其二苾芻。至僧伽處。眾與和息。三藏苾芻僧事了已。從於聚落。還至本處。問弟子曰。其二苾芻。更來求我不。弟子答言。鄔波馱耶。僧伽已與息其諍訟。所有事意。具為陳說。聞已生瞋。出粗惡語。而此僧伽。如是斷事。同牧牛法。而諸苾芻。先是放牛者。方為出家。五百弟子聞已亦言。鄔波馱耶。誠如所說。僧伽和斷。如放牛人法。佛告諸苾芻。於意雲何。往時三藏苾芻者。豈異人乎。今放牛歡喜是。往時五百弟子者。今五百放牧人是。由彼諸人於往昔時。迦攝波如來弟子聲聞眾中。出粗語故。五百生中。常為放牛。由於彼佛教中。熏修蘊界。諸入緣起。處非處善根故。彼與五百人。於我教中。而作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其蝦蟆天子。亦於迦攝波如來教中出家。而常習定。遊行人間。至一聚落。住在寺中。初夜端坐。攝心欲定。持誦苾芻悉皆諷誦。聲能障定。彼既聞聲。心不能攝。便作是念。我今可於中夜入定。又於中夜。攝心欲定。持經苾芻又皆諷誦。復作是念。可於後夜。於後夜中。又復端坐。攝心欲定。時諸苾芻高聲諷誦未離欲故。有懷瞋毒。便起忿恚。作如是語。而此迦攝波教中苾芻。從暮至晚。出蝦蟆聲。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時習定苾芻者。豈異人乎。今蝦蟆天子是。彼於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聲聞弟子處。作斯惡語。由斯業故。五百生中。為蝦蟆身。而於我所。發清淨心。捨蝦蟆身。生四天王宮。於迦攝波如來教中。修諸梵行故。今見真理。由斯義故。我常宣說。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是故汝等。應捨黑業雜業。當修白業。   爾時世尊欲渡弶伽河。時有五百群鵝。五百頭魚。五百頭龜。右繞世尊。世尊爾時。為說三句妙法。告言。賢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汝等宜應發清淨心。厭傍生身。時鵝龜魚聞三句法。皆作是念。我等希聞如來三句微妙法味。不應更念自餘食想。便斷不食。傍生之類。飢火甚速。因即命過。生四天王宮。初生諸天。常法如是。若生天者。起三種念。我於何死。生於何處。由何業生。觀見自身。捨傍生趣。生四天王宮。由世尊處。得聞法要三句。廣如餘說。乃至鹹詣佛所。以妙天花。而散佛上。世尊慈父觀其根性隨眠意樂。為說妙法。於四聖諦令其開悟。聞說法已。證預流果乃至頂禮佛足。共辭還宮。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唯願世尊。說此諸鵝魚龜等。先作何業。生在傍生。又作何業。得生天上。見真諦理。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諸鵝龜魚。自作斯業今還自受。廣如上說。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今當善聽。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號迦攝波如來。十號具足。住波羅□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而鵝魚龜於波教中。而為出家。毀犯諸餘雜小學處。由斯業故。墮在傍生。由於我所。發清淨心。得生天上。住於迦攝波如來教中。修梵行故。得聞我法。見真諦理。由斯義故。我常宣說。乃至應如是學。   是時世尊。渡弶伽河已。有五百餓鬼。來現於前。骸骨黑瘦。如火燒柱。頭髮蓬亂。腹如太山。其咽如針。遍體熾然。焰火燒聚。合掌恭敬。白世尊言。大德。我等由於先身。造諸惡業。於此身中。尚不得聞漿水之名。況獲飯食。佛是大悲。施水見飲。世尊遙視其河。告具壽大目連曰。汝今飽飲此諸餓鬼。目連奉教。即欲令飲。而諸餓鬼。咽細如針。目連不能開張得飲。佛以神力。開其咽喉。目連與飲。彼緣渴想逼惱多欲。腹便脹裂。鹹於佛所。發清淨心。命終生天。乃至證果。廣如上說。時諸苾芻又皆有疑。請世尊曰。此諸餓鬼。先作何業。生於此中。又造何業。得生天上。見真諦理。佛告諸苾芻。彼自作業。今還自受。廣如餘說。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善聽。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號迦攝波如來。十號具足。住波羅□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佛聲聞眾。巡行告乞。供養三寶。後迦攝波如來。教化漸廣。乞告之者。又復甚多。後於異時。有五百鄔波索迦。而在一家。緣有事故。鹹共同集。時有眾多乞告苾芻。往至其所。從彼乞索。便懷瞋恚。發粗惡語。此迦攝波沙門徒眾。常行告乞。喻如餓鬼。佛告諸苾芻。於意雲何。乃往昔時五百鄔波索迦者。豈異人乎。今五百餓鬼是。於迦攝波如來聲聞眾處。喚為餓鬼故。由斯業力。五百生中。受餓鬼報。現於此身。而受餓鬼。而於我所。發清淨心。得生天上。由迦攝波如來教中。修梵行故。見真諦理。由斯義故。我常宣說。黑白雜業報。廣如上說。乃至應如是學。   是時世尊。渡弶伽河。左右顧視此河。時諸苾芻請世尊曰。由何事故。顧視看河。佛告諸苾芻。汝等樂聞此弶伽河緣起不。白言。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說時。唯願說之。我等樂聞。佛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有王名曰實竹。以法化世。人民熾盛。豐樂安穩。甘雨應時。花果茂實。無諸詐偽。賊盜疾疫。常以法化。至於春月。王與宮婇。出遊芳園。見一丈夫。髮白面皺。年幾朽邁。羸弱憔悴。諸根不明。倚杖而行。王見問曰。是何丈夫。廣說乃至。倚杖而行。答言。大王。少行虧盡。老苦來現。王曰。我亦如是。同此老法。答言。大王。一切皆然。王遂憂愁。前進而去。復見一人。遍體瘡潰。皮膚皴澀。腹脹如山。膿血流出。支節分離。以物纏裹。長噓喘氣。倚杖跛足。緩緩而行。王既見已。告諸臣曰。此何丈夫。廣如上說。乃至跛足而行。臣白王言。此名病者。王曰。我亦同此。答言。大王。一切皆然。由於先身。作諸惡業。受斯業報。王便作念。若如是者。凡諸惡業。而不應為作是念已。前進而去。又見一輿。以青黃赤白繒綵嚴飾。而用蓋之。吹螺打鼓。男女大小。多諸人眾。四人共輿。復持柴火。逆前而行。復多人眾。隨輿而後。悲啼號哭。唱言。父父。兄兄。主主。而作大聲。王既見已。告諸臣曰。此是何物。廣如上說。乃至而作大聲。諸臣答言。大王。此名為死。王曰。我亦同此死法。答言。大王。一切皆然。非但獨此。時王見斯老病死事。深懷憂惱。迴駕入宮。住幽靜處。於王境內。有一婆羅門。名曰應時。大貴豪族。多饒財寶。學超四典。時彼聞王見老病死。深懷憂惱。住幽靜處。與無量婆羅門眾圍遶。乘白車。駕白馬。執持金杖金瓶。來詣實竹王所。諸臣啟王。應時婆羅門來詣門首。王便出宮。昇其御座時婆羅門起居王已。就座而坐。白言。大王。何故住於幽靜之處。王即為彼。廣陳老病死緣。具如上說。應時白言。大王。世間各各自食業果。勿為憂惱。自有有情。造諸善業。自有有情。作諸惡業。自有有情。造善惡業。大王。今是轉輪聖王。常作善業。臨命終時。必得生天。大王當知。是轉輪聖王。超勝諸人。受諸安樂。得生天上。倍受安樂。然今大王應作施會。王告諸臣。卿等宜應擊鼓宣令。大王作大無遮施會。境內諸人。有所須者。皆來受食取施。諸臣受令已。嚴飾施場。須食者與食。須衣者與衣。滌米泔水。成大壕坑。汎漲流溢。名曰無熱池。經於十二年中。米泔飯汁。共為湊聚。汎流成河。是故世人號為漿水河。   是時世尊。遊至童長城中。告具壽阿難陀曰。時有國王。生長此城。名曰長淨。是故此城。號為象聲。次至頞伽爾迦城。住在一邊。佛便微笑。廣說四佛化緣事跡。次至施寶城。告具壽阿難陀曰。菩薩往昔而於此處。施多珍寶。是故此城。名為施寶。次至娑羅力樹。住在一邊。佛便微笑。亦復廣說四佛化跡。次至金升城。告阿難陀曰。於此城中。菩薩昔時為檀施會。以升量金。奉施乞者。是故此城。世號金升。次至自來城。告阿難陀曰。此自來城。有王名曰長淨。以法化世。人民熾盛。豐樂安穩。後於異時。其王頂上。遂生肉皰。柔軟如綿。而無妨惱。皰成熟破。遂生一子。形容端正顏色殊妙。深可愛樂。廣如餘說。諸根具足。是故人皆號曰頂生。時有六萬婇女。生後入宮。諸女見已。乳皆流出。鹹言我養我養。是故號為樂養。而今有人。亦云頂生。或雲樂養。頂生成大。長淨遂患。以根華葉藥。種種醫療。而不能痊。病加困重。王告諸臣。宜速將頂生。為我冊立。諸臣啟王。如王教敕。即差敕使。令取頂生。長淨大王患苦纏身。奉敕令喚。宜速急赴。欲為冊立。頂生未至。王便命過。復差一使人。報頂生曰。父王已崩。願見速至。頂生作念。父王既崩。我何須去。念已便迴。諸臣復差使。太子當來紹繼父位。頂生報曰。我有王分。在此便為。諸臣啟言。若冊立王。須多禮。備寶堂浴池。師子之座。傘蓋頭冠。於大都城。合冊立王。可來於此。報曰。我若為法王者。如此之物。不求自來。時有藥叉。名曰作日。常隨頂生。所遣皆作。便持寶池師子之座。傘蓋頭冠王都大城。自然移來。是故此城。號為自來。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二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粥井金麥緣  農夫牛緣  癩女米泔緣  勝光王緣  貧女燈緣  頂生王緣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汝今可共我。往室羅伐城。奉佛教已。即隨佛後。遊行人間。時有婆羅門。經夜不食。空腹耕墾。家女送粥。是時世尊。行至彼邊。其婆羅門遙見世尊。具三十二丈夫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圓光赫奕。超過千日。行步殊特。如妙寶山。眾賢普飾。既見佛已。心生淨信。如十二年來。靜練調順。鮮白恬寂。熙怡歡悅。如無子得子。如貧得寶。如求王者得王。若人宿有諸善根故。初見佛時。即能發此崇敬淨心。時婆羅門疾疾捧持所欲食粥。來奉世尊。白言。沙門喬答摩。哀愍我故。受此微粥。於時世尊。為婆羅門。而現涸井。令粥入井。彼便內瀉。井便溢滿。由佛威力。諸天威力。致其涸井香粥盈溢佛告婆羅門曰。仁行此粥。普與僧伽。彼便行與。一切僧伽。悉皆飽足。佛加持故。其井尚盈。是時婆羅門。於世尊處。倍生淨信。頂禮佛足。對面而坐。聽佛說法。於時世尊。觀彼根性隨眠意樂。為說妙法。於四聖諦。令其開悟。廣如餘說。乃至彼聞法已。證預流果。心懷踴躍。如商主得價。如戰得勝。如重病得愈。聞佛說已歡喜信受。頂禮奉辭。詣種麥處。見其麥苗。皆同金色。見已歡笑。生奇特想。而說頌曰。  福田功最勝  能離諸過患  纔種植種子  即招而果實   是時婆羅門。速詣王所。起居問訊。少病長壽。又白王言。大王當知。我纔種麥。生長成金。唯願大王差人取分。王便差人。而取麥分。時婆羅門收持積聚。量出王分。遂變為麥。王曰。可聚一處。更為量出。如是七遍。為聚共分。王分亦變為麥。王曰。其麥是婆羅門福報。非我所能。任隨彼意。量出我分。婆羅門以無礙意。量出王分。還成金麥。   是時世尊。從此而去。見五百農夫而為耕種。皮膚皴澀。手皴腳劈。著粗麻衣。耕墾牛犢。項傷皮破。膿血流下。喘息長噓。時諸農夫。遙見世尊具三十二相。廣如上說。乃至如宿種善根人。得見世尊。佛詣彼所。欲調伏故。而趣一邊苾芻眾中。就座而坐。而諸農夫遙見佛坐。皆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佛觀其根性隨眠意樂。廣如上說。既聞法已。證預流果。鹹從座起。合掌白言。大德世尊。唯願聽許我等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佛既見已。告言。善來諸苾芻。可修梵行。具如餘說。乃至頌曰。  世尊命善來  髮落衣缽具  諸根鹹寂定  隨念悉皆成   爾時世尊。隨機教授。彼便策勵。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時諸耕牛。挽繩令斷。皆來佛所。遶佛而住。佛為諸牛。說三句法。廣如鵝龜處說。乃至見真諦理。各還天宮。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而諸農夫。先作何業。於此生中。而為農夫。於世尊處。得為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復彼諸牛。先作何業。生在牛中。遇佛生天。見真諦理。佛告諸苾芻。先自作業。今還自受。廣如餘說。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善聽。我今為說。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現。號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住波羅□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其諸農夫。於佛教中。悉作出家。而不讀誦。亦不作意。受信施食。作諸戲論。懈怠懶惰。而不勤策。諸苾芻。於意雲何。其五百苾芻者。豈異人乎。今此五百農夫是。往時造寺施主者。今五百長者是。由彼往昔受信施食。而不讀誦。亦不作意。懈惰而不勤策。由斯業故。五百生中。而為農夫。倍債施主。由於迦攝波如來教中出家。悟諸梵行故。今於我所。亦得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而諸耕牛。亦於彼佛教。而為出家。毀諸雜小學處。由斯業故。生在牛趣。而於我處。發清淨心。得生天上。由昔梵行。得見真諦。是故我常宣說。黑白雜業。廣如餘說。乃至汝等。應如是學。   是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來可詣都異迦城。聞教隨佛。至彼城所。有一婆羅門。而為耕墾。遙見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廣如餘說。作如是念。我若往禮沙門喬答摩者。廢此事業。若不往禮。失諸福利。令事不廢。使獲福利。執鞭耕犁。遙言敬禮敬禮。佛告具壽阿難陀。彼婆羅門。自招錯咎。而於此處。有迦攝波如來全身舍利。儼然無損。若來我所。恭敬禮拜。彼便致敬二佛世尊。是時阿難陀速整衣服。合掌白言。唯願世尊。就此而坐。其地則為二佛受用。佛告諸苾芻等。樂見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全身舍利不。白言。世尊。今正是時。白言。善逝。今正是時。若我得見。心倍清淨。於時世尊起世間心。常法如是。若佛起世間心時。一切含靈悉知佛意。龍作是念。世尊。何故起世間心。即便觀見。世尊欲見迦攝波如來全身舍利。龍便捧持其佛舍利。在虛空中。佛告諸苾芻。汝等今應審觀此相。即欲隱沒。時勝光王。聞佛示現迦攝波如來全身舍利。令諸苾芻。得見其相。聞已。心生希睹。即與妃後宮人婇女王子諸臣。嚴飾儀禮。出詣往觀。喪善太子。給孤長者。仙授故舊。塼師之子。無枝鹿子母等。各與無量百千有情。皆生希見亦隨駕後。往舍利處。由其宿世善根發故。使令往彼。是時舍利便即隱沒。而諸人眾聞舍利隱。情生憂惱。互相語曰。我等空來。而無所獲。時有鄔波索迦。往迦攝波如來有舍利處。右遶恭敬。心作是念。我今繞禮。必獲福利。世尊知彼心常福利。有清淨心即說頌曰。  假令百千贍部金  積聚奉持施一切  不如有人一淨心  翹勤右遶於佛塔   是時復有一鄔波索迦。持泥置於舍利隱處。世尊為彼。亦說伽他曰。  假令百千贍部金  恆以奉持施一切  不如有人一淨心  持泥置飾於佛塔   是時有百千人眾。聞此施泥福利。鹹持泥置。或有將諸微妙花香。而散其中。佛亦為說頌曰。  假令百千贍部金  恆以奉持施一切  不如有人一淨心  香花供養於佛塔   時有諸人。持諸花鬘燈明。幢幡傘蓋。供養是處。以清淨心。而來奉施。佛知心已。各為說頌。世尊又說伽他曰。  我今所說施福田  如來功德無邊量  正覺猶如大海劫  無上導首最為勝   時諸人眾鹹作是念。佛所說福緣已滅。佛緣現在者。若興供養。有何福利。佛知念已。即說頌曰。  若有能供養  現能已成佛  其心若能等  福利無有殊  佛是不思議  妙法亦難思  清淨者亦然  果報同為一  名相亦難思  無不轉法輪  正覺功德岸  無能到其際   是時世尊。為諸人眾。說如是法。彼聞法已。無量百千有情。獲大勝利。或有發聲聞菩提心者。或有發獨覺菩提心者。或有發無上正等覺心者。或有得煖頂。或得初忍。或證預流果者。或有得一來不還果者。或有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者。餘眾多人。歸佛法僧。信敬三寶。種諸善根。時有淨信婆羅門長者居士。即於其處。設大施會。名此方地。為施水處。   爾時世尊。遊行憍薩羅國。行至室羅伐城。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給孤長者。聞佛至已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是時長者。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雙膝著地。白佛言。大德世尊。與苾芻僧伽。明日就宅。受我微供。佛默然受。知佛受已。廣如餘說。乃至明日。令使白佛。飯食已辦。唯願知時。長者覆命守門人曰。佛與僧伽。比至食了。勿令外道。入我宅中。時守門人。聞教依奉。於時世尊。與諸僧伽。著衣持缽。詣長者家。廣如餘說。乃至大眾。悉使飽足。淨漱畢已。取小卑座。為聽法故。對佛前坐。是時具壽大迦攝波。在一阿練若處。鬚髮稍長。著破納衣詣逝多林。見寺無僧。問守寺者。上首世尊。苾芻僧伽。今在何去。彼便答言。給孤長者請就宅食。大迦攝波便作是念。我今宜可就彼而食。於佛上首。苾芻僧伽。便申致敬。作是念已。速時詣彼。其守門人告言。聖者。勿入於中。大迦攝波曰。以何事故。守門人曰。長者有教。佛與僧伽。比至食了。勿令外道。入於宅中。於後亦供諸餘外道。時迦攝波作念。我今獲諸勝妙上利。淨信婆羅門。長者居士而不知我是沙門釋迦之子。我今宜往哀愍拔濟貧窮孤陋。作是念已。出遊芳園。復作是念。我今愍哀是何等類。令獲勝利。時有癩病乞兒。骨節分離。瘡膿流潰。乞求濟活。大迦攝波便詣彼所。從彼告乞。時彼癩女乞得米泔。癩女遙見大迦攝波。形容挺特。善自調伏。具諸威儀。而作是念。由我未曾施如是者。生此貧苦癩病纏身。若見聖者哀愍於我。我以米泔。當為奉施。時迦攝波觀知彼念。即便近前。舒缽令視。告言。姊妹能施米泔。可置缽中。女便瀉泔。繩落缽內。女欲指摘指便墮缽。女作是念。而彼聖者護我心故。而見受泔。豈應自食。時迦攝波知彼念已。便對其前。於牆下坐。而食其泔。彼作是念。今此聖者護我心故。雖食我泔。必應更求餘好飲食。時迦攝波觀知彼念。告癩女言。姊妹。汝今應當發歡喜心。我從今日。至明食時。以汝米泔。度一日一夜。彼甚歡悅。竊作是念。我於今日。獲勝妙利。大迦攝波受我鄙施。時此女人。迦攝波處。心生清淨。因此命終。生睹史多天。時天帝釋見此女人。以清淨心。而施米泔。因即命過。而不見知生在何趣。觀於地獄。而亦不見。餓鬼人中。護世四天。三十三天。亦復不見。天眼下觀。尚不能知。時天帝釋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頌請曰。  巡行告乞士  迦攝波大仁  施彼米泔女  今得生何趣   佛以頌答。  天名都史多  諸欲隨念有  其施米泔女  今生於彼中   時天帝釋。作如是念。而彼諸人。不知修福。而行惠施。作諸利事。我今既知修福獲利。何不惠施。修諸福業。聖者迦攝波。心懷哀愍貧窮孤陋。病苦疾者。我今應為而施一食。作是念已即便化身。詣貧窮處。羸弱孤單。隨作草菴如亂巢穴。變自形儀。作醜陋織師。頭髮蓬亂。著粗麻衣。手皴腳劈。而為織作。捨支夫人。身為織妻。以撚其綖。取天妙食。預置一邊。時迦攝波。為欲哀愍諸窮厄者。巡行告乞。次第而至。見已。情甚愍此貧弊。佇立門首。持缽從乞。時彼化天。以天妙食。滿置缽中。然迦攝波作念。觀斯活計。非常困頓。天妙飲食。從何而得。必有餘事。生此疑已。常法如是。阿羅漢若不預觀。不知前事。即便觀察。見斯天帝。告曰。憍屍迦。仁今何故於苦厄人。而為留難。於長夜中。世尊說仁無疑惑箭。及餘戲笑。拔出根栽。如佛世尊應正等覺。帝釋白言。聖者大迦攝波。我今何為留難苦者。而此諸人。不見自福不行惠施。修諸善福。我今自見。何不惠施。廣修諸福世尊豈不說是語耶。  福應常修造  無福遭苦厄  若有修福者  現受當安樂   大迦攝波。從此之後。先觀方乞。時天帝釋。於虛空中。持諸天食。來置缽中。大迦攝波翻側其缽。食便落地。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由斯事故。苾芻應持缽蓋。時諸人眾。鹹聞癩女施迦攝波臭惡米泔。命終得生睹史多天。勝光大王亦聞斯事。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佛便為王廣說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王從坐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苾芻僧伽。為聖者迦攝波故。於七日內。受我微供。佛便默受。王知佛受。頂禮佛足。奉辭而去。於斯夜中。敕諸供膳。嚴備種種精妙飲食。至明清旦。敷設床座。置清淨水。齒木及屑。令使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廣如餘說。乃至坐定。王自行食。時有乞兒。來在其中。對尊宿坐。情生淨信。深起恭敬。作如是念。王由往昔修諸福業。今處尊貴。復能惠施。供養三寶。王復自手遍行飲食。佛與僧伽。悉令飽滿。即行淨水。齒木及屑。洗漱畢已。王聽法故。取小卑座。對面而坐。佛告大王。我為王故。說施伽他。而當為彼獲大福者。王作是念。世尊今時受我供養。何得有人。而獲多福。念已白佛。唯願世尊。為獲多修福業之者。而說施願。於時世尊。為彼乞兒。而說咒願。世尊如是於五六日時。為乞兒說施願頌。王便懷憂。手拓頰住。作如是念。世尊食我供養。稱乞兒名。而說施願。諸臣見王愁憂拓頰。白言。大王。何故如是愁憂思慮。王曰。我何不憂。世尊受我微妙供養。稱乞兒名。而說施願。時有老臣。前白王言。願王安住。臣當明日致請世尊。而稱王名說咒願。是時老臣宣告供膳。明日宜應倍加營造種種飲食。行食之時。一分在缽。一分墮地。供膳之人。奉教營造。世尊上首。苾芻僧伽。眾坐定已。即行飲食。遂使一分。墮其缽中。一分落地。時彼乞兒見食在地。疾走欲捻。行食之者。遙唱不令。乞兒告曰。王財極甚。飲食無窮。似我苦難者。何不令取。在地壞爛。是時乞兒心生散亂。遂不敬崇發清淨意。佛與僧伽。飲食畢已。王對佛坐。念曰。世尊。今時為我說施。為餘人乎。佛即為王。而說施願曰。  嚴備象馬車步乘  於此國城自在食  王今不見緣何得  因施無鹽米膏力   是時具壽阿難陀。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於數度受勝光王供養。我未曾聞說如是施頌。   佛告阿難陀。汝今樂聞勝光憍薩羅王。昔施乾燥米膏業緣不。阿難陀白言。世尊。今正是時。白言。善逝。今正說時。苾芻僧伽。聞佛說此勝光大王宿昔。施膏因果業緣。必能受持。   佛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有聚落中。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即有娠。月滿生子。廣如餘說。子既長成。夫告妻曰。賢首。子今成人。能為經紀。有債償他有衣食喫用。我今將本。餘方興易。妻曰。聖子。應須如是。斯為善事。便即遊方。至前命過。家有少本。悉皆傾盡。夫去之後妻復生子。有鄰長者。告其母曰。爾子與我作。當濟衣食。母便授與。長者即使於田種處。與其食分。後於異時。節日將至。母作是念。今此長者。明旦家中。設施沙門婆羅門。供待賓客。必無有人。我今可往從彼索食。而送與子。使不飢餓。念已。即往向長者妻。具陳其事。長者妻聞。便生瞋恚。告曰。我未供養沙門婆羅門。諸尊貴客。作人何得先與其食。今日且住。明旦倍與。母復作念。我子今日。必受飢餓。家有無鹽淡膏一團。可將與子。持至子所。說如上事。又復語子。畏汝飢餓。故從家中。將此無鹽淡膏。子言。阿母。置此歸家。常法如是。世間無佛。當有獨覺。饒益哀愍諸困厄者。世間唯有而此福田。樂住空閑。是時有一獨覺。來至於此。彼遙見已。身心寂靜。威儀調伏便作是念。由我往昔不能供養如是福田。於此生中。受斯苦厄。若見受我無鹽淡膏。敢為奉施。於時獨覺觀知貧兒心之所念。舒缽向前。告言。賢首。意欲施者。可置缽中。彼便恭敬。以珍重心。置膏缽內。佛告諸苾芻。於意雲何。往時貧兒者。豈異人乎。今勝光王是。緣於往昔。奉施獨覺無鹽米膏。因斯業報。六遍常為三十三天主。六遍於此室羅伐城。為灌頂王。餘殘業報。今於此處。亦為灌頂王。其報今盡。是故我今而說其頌。  嚴備象馬車步乘  能於國城自在食  王今不見緣何有  因施無鹽米膏力   時國人民。悉聞斯事。王聞佛語。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佛即為王。說微妙法。示教利喜。王聞法已。從坐而起。合掌恭敬。雙膝著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哀愍我故。與苾芻僧伽。於三月日。受我衣食湯藥臥具。佛便默然。受王所請。王於月。每日營辦百種微妙甘美香饌。一一苾芻。價直百千衣服。復持一俱胝諸香油瓶。欲於夜中。為然燈會。由施食故。此表珍重。遂於國中起喧鬧。時有一女。貧苦憔悴。以乞濟活。聞此喧聲。問諸人曰。何故喧聲。報貧女曰。勝光大王。於三月日。佛為上首。與苾芻僧伽。供養衣食湯藥臥具。施一一苾芻。價直百千衣服。於今夜中。為然燈會。表心珍重。所以有此喧聲。時彼乞女聞斯事已。作如是念。此勝光王。修福無厭。我何能為。宜可隨處。求乞一燈。供養世尊。作是念已。捧持乞器。隨處乞油。然燈送置佛經行所。曲躬合掌。而發誓願。我念以此所有善根。如釋迦佛。百歲之時。成無上覺。如舍利弗。大目連。侍立左右前後。善賢相應。阿難陀苾芻。而為侍者。父名淨飯。母號摩耶。城名劫比羅。賢子羅怙羅。我當來有如是弟子父母國城子息。如釋迦世尊入般涅盤。分分身界。碎為舍利當同此世尊。而般涅盤。分身舍利。是時諸燈。悉皆滅盡。而此女燈。皎然明朗。常住如是。佛不止住。侍者不息。具壽阿難陀作如是念。佛燈明中。而眠臥者。無有是處。我今宜可止此燈明。即以手擿。而不能止又以衣扇。復不能滅。持扇扇之。亦不得滅。爾時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何所為。白言。世尊。我念世尊於燈明中。而不眠臥。意欲滅止。以手衣扇。擿撥吹之。竟不能滅。佛言。阿難陀。勿自疲勞。縱令無礙大風。來吹此燈。尚不能滅。況汝以手衣扇。能令吹滅。然此燈者。而彼女人。發弘大行。以無限意。方然此燈。阿難。然彼女人。當來百歲之時。必成正覺。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無上正等。十號具足。前後相應賢善弟子。亦名舍利弗大目連。侍者名阿難陀。父名淨飯。母名大摩耶。城名劫比羅。子名羅怙羅。般涅盤後。分諸舍利。是時四方遠近人眾。鹹聞斯事。以然一燈。供養世尊。蒙佛授記。當來成佛。婆羅門長者居士聞已。鹹言而此貧女。當來圓具一切諸德。皆以衣財飲食競興供養。勝光王聞生無比想。即備香油一千大瓶。以四種寶。而作燈盞。佛經行處。然燈佈置。又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為聖者大迦葉波。奉請世尊。及苾芻僧伽。七日供養。蒙佛說我往昔奉施無鹽米膏因果業緣。由斯事故。我復奉請世尊。並與僧伽。於三月日供養。一一苾芻。皆施價直百千衣服。一俱胝油瓶。而作燈會。不蒙世尊授我當來成於無上正等覺記。願見世尊記我成佛。當來應有得為導首。佛言。大王。無上等正覺。甚深難測。甚深難照。難解難悟。而不能趣。微妙難知。智者所覺。非愚夫了。非是易獲。以一施得。不以百施千施百千施。而能得之。大王。然若樂求無上等正覺。應須種種行檀惠施。修諸福利。親近善知識。謙下恭敬。頗有得成導首之期。爾時大王聞佛此語。涕淚悲泣。以衣拭目。合掌白佛言。大德世尊。往求無上等正覺時。施何等物。修何福業。佛告大王。且致餘劫。此賢劫中。為求無上等正覺故。所施之物。修諸福業。我今略說。王今諦聽。極善作意。佛告大王。乃往古昔。人壽無量歲時。有王名曰長淨。頂生肉皰。極為柔軟。猶如綿絮。皰熟自破。而生一子。顏容端正。甚可愛樂。不白不黑。如真金色。頭如傘蓋。手臂纖長。額廣平正。眉連如月。鼻高且直。具三十二丈夫相。生已入宮。宮中婇女。有八萬四千。遙見王子。乳皆流出。各各鹹願。我養王子。即以為名。號曰樂養。由頂上生。復名頂生。如中阿笈摩王法相應品中廣說。頂生王子。與諸童子。遊戲時間。經六天帝釋報盡命過。後為太子。復經六箇天帝命過。登政王位。復經六帝釋命過。於贍部洲。以法他世。內宮雨天衣服。外雨金寶。爾時廣嚴城側。有五仙人。名曰醜面。所居之處。諸鳥亂鳴。仙人不忍。遂咒誓之。使其諸鳥。翅羽皆落。時曼陀多王聞念曰。此無悲心。何容住此。便即驅遣。令出其界。仙作是念。王王四天。我何處居。便即詣於妙高山所。山下層住。時王后至西拘陀尼住。經六天帝命過。東弗婆提。北俱盧洲。亦復如是。於此自為治化。於七重金山。各亦過六天帝釋命過。於時昇上須彌山頂。其仙咒禁王軍。皆不能動。時有藥叉。名曰空居。常前而行。仙見是事為說伽陀。  淨仙請息瞋恚心  無有一切得成就  此是曼陀多大王  不同廣嚴諸鳥類   時王問曰。誰禁軍眾。答曰。是大仙禁止。王復問曰。此仙愛樂何物。答曰。愛人髮髻。時王即咒說言。願彼仙人。無頭髮髻。為我侍從。作此願已。其仙髮髻自落。手持弓杖先走。王之女寶白言。大王。此是仙人。莫為過患。願王放之。王聞此語。即放彼仙。是時仙人。心生大恨。即持戒行。不久得五神通。時難陀鄔波難陀龍王。見彼大王。及諸軍眾。意作是念。此是阿修羅。即集四兵眾來見是曼陀多王。兵眾皆悉退散。其四大藥叉。見此亦皆退走。並詣四天王所。白言大王。今有四事大軍來至。我答皆被打退。告曰。此是曼陀多王。有大福德。欲來帝釋宮所。我等非可共敵。汝等共我。將諸香花。種種供具。於前迎之。見已存問。即共往帝釋天宮。帝釋若見。即捨半座。分座而坐。於時阿修羅眾。有四兵眾。同往帝釋宮所。藥叉又來。告彼帝釋。其阿修羅將四兵眾。從地而出。已破五處。可須備辦。唯願天主知之。當可預備。於時帝釋即欲往敵。其曼陀多王告帝釋曰。汝今且住。我往對敵。答曰。如是。時王即領十八萬眾精力壯士。騰空而去。各相謂言。發大聲響。我等大威力士。其阿修羅。見彼空中。有十八萬力士。作如此聲。皆悉閉耳散走。時頂生王。復作是念。我應住此。贍部洲人。熾盛豐樂。及以三洲。皆悉屬我。今須取帝釋之位。作人天主。作此念已。即失神通。墮贍部洲。染大疾患。王即說伽他曰。  有億多財者  貪慾而無足  少樂而苦多  智人能遠離  設受天堂樂  意悅亦未足  欲知悅樂盡  唯佛聲聞眾  譬如金山聚  亦如雪山王  一人猶未足  智者如是解  緣見此苦根  諸欲不可樂  人箭是蔭根  當共學律教   時王說是頌已。作大捨施。復以伽他。而說頌曰。  我知短壽身  來世必招苦  今須作功德  以招來世樂  若樂修福者  捨施隨力分  樂修福業人  今世後世樂   爾時佛告大王。於汝意雲何。時彼曼陀多王者。即我身是。我於爾時。如是利益有情。尚不能獲無上正覺況復少施。而獲無上覺者。為有緣此因生死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三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尾施縛多羅緣   世尊復告大王。汝當諦聽。乃往古昔。我為求無上正覺利益有情。乃有轉輪聖王。名大喜見。七寶具足。獲四神通。於長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廣分別說。時喜見王倍樂正法。飯食供養五百獨覺。奉飲食已。人各別施上□一張。說伽他曰。  已證廣大心  仁者莫放逸  施與持戒人  施必得增益  此施人明達  信心得解脫  以證無罪心  當生得快樂   爾時佛告大王。勿作異念。爾時轉輪王有七寶具足。獲四神通。即我身是。我於彼時。作是捨施。雖不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此因緣。積集善根。是故而今得成正覺。佛復告大王。我為求無上正覺。作捨施功德。汝當諦聽。如往昔有一婆羅門。名曰時至。是大豪姓。每行施法。施諸婆羅門。用八十四萬大象。莊嚴金具。皆以清淨。金幢覆蓋。金網垂下。悉以金莊。此象施與婆羅門等。於毘羅摩經中說。如中阿笈摩經。作此功德。說伽他曰。  施已願彼樂  我施住無畏  以施供世間  天及諸人等  若求一切樂  捨施住無畏  能求當解脫  大富為人主   佛告大王。往時時至豪姓婆羅門。施八十四萬金莊嚴象者。即我身是。我於爾時。為捨施故。未即證無上正覺。猶彼因緣。有正信緣。是故而今功德圓滿。乃得無上正等正覺。復次大王。我為求無上正等正覺。能行捨施。作福利時。大王諦聽。乃往古昔。有轉輪王。名曰吉勝。統領四洲。具足七寶。有三神通。為無子息。因求子故。思念作千方便。時有一人來白王言。有藥名為多子。宮人食者。當即有子。彼王聞有多子藥名。即求訪覓。後時王得此藥。善細磨之。令入宮人飲已。便即妊娠。其王妃不知斯事。月滿生子。形貌端嚴。面如師子。有那羅延神力。集諸眷屬。作生日會。為立名字。號曰茅草。是時王子面前。自然而有妙螺及輪。王子若吹擊此螺。外軍聞者。皆悉退走。或有聞者。耳即便聾。若聞轉輪聲者。人皆走藏。或投屋穴。降得外境。諸王伏已。來見父王。白言。大王。所有外境諸王。我皆降已。父王聞已。甚大歡喜。即於比國。為太子娶妃。占星卜吉。集諸眷屬。為成婚禮。彼之王女。見其太子形貌可畏。怕懼卻走。是時太子即手持螺並輪及刀。隨後尋趁。在路乃見王家所有象馬。被師子食。時守象馬人等。俱來告太子曰。今象馬等。被師子食噉願見救之。我等自有私象馬等。六分之中。與太子一分。於時太子即吹螺發聲。所有師子虎狼皆悉迸走。是時太子告諸人曰。我所合得六分之一者。留待我迴。告已。趁彼王女。其太子親眷。將其兵士。隨後復趁太子。告言。卻迴。若決欲去。領取兵眾。往彼妃家。太子告曰。我今獨去。不用兵眾。說已兵迴。太子獨進。後時到彼妃國。妃父見已。告太子言。將此女去。得女即迴。至彼調象所。報調像人曰。與我六分之一。其調像人答曰。像被風吹將去。時太子說伽他曰。  盛少狂醉象  其象被風將  況復牛羊等  心思須自知   爾時太子。於時洗浴。身塗香藥。取鏡自照觀面。乃見顏貌可畏。乃作是念。我面如此。諸人見我。我今何用此身。當須自害。即入叢林。欲自害身。時天帝釋觀見太子。是賢劫中菩薩。若自害之。必受大苦。我若變令端政。即不自死。於時天帝與太子螺髻中寶珠。戴已。太子如天。形貌端嚴。獲具七寶。後時父亡。太子紹位。領四天下。如法住持。七寶具足。有大威力。轉輪聖王。六十萬城。皆立義堂。俗依法祭祠。專修佈施。經於多年。經多百千歲。施一切婆羅門已。而說伽他曰。  若多有受用  諸天及以人  發意不能施  多財而不捨  迷人慳執住  佛生須急施  持杖非是勇  能施心為猛   佛告大王。我於爾時。名茅草轉輪王。置六十萬義堂。行祭施法。廣修功德。大王。莫作異見。彼是我身。當於爾時。名茅草轉輪王。如是六十萬城。悉皆依俗。造祭祠堂。施於一切。遍修福業。佛告大王我為捨施緣分。乃成無上正等正覺。大王。莫作異念。我修此福。當證無上正覺。為因緣故。為信根故。積集善根。復次大王。我復為求無上正覺故。行施修福。大王諦聽。乃往古昔。有王名曰三螺摩騰迦。有諸眷屬。百千圍遶。其王心行慈悲。利樂有情。其國飢儉。王發實語誓願。天即降雨。是以其國。常當豐熟。其王於後。捨位出家。隨逐仙人。獲五神通。於此時中。波羅□斯有王。名為梵德。正住其位。人民熾盛。豐樂安穩。相師佔之。於後十二年中。天不降雨。其王擊鼓宣令。告諸人民。若能辦得十二年糧者。可住此國。若無能者。任向諸處。國內諸人共相議論。今既飢儉。可作何計。欲向何處。其中有人言。我聞摩騰迦國境有仙人。說實言誓。天即降雨。每常豐熟。糧食充足。時諸人等。為少食故。皆悉投於摩騰迦國。為父王出家。太子住位。所有人民投國來者。十二年中。資給食糧。悉皆充足。梵德王問群臣曰。我國內人。今何所在。大臣答曰。如上廣說。在摩騰迦仙人國中。其王復告諸臣。今時飢儉。如末劫年。我等作何方計。得免斯苦。諸臣答曰。摩騰迦天。今以出家。證其仙道。宜可迎請。其梵德王。即詣摩騰迦仙人所。啟請白言。我之國內。極大飢儉。猶如末劫。唯願大仙降至我國。發實言誓。時仙受請。即往梵德王國。發實言曰。  我生在於旃陀羅  亦無噁心損害意  三螺所說普應知  諸天及人皆悉見  如是我今真實語  熏修慈心已久行  普為法界諸眾生  願龍降雨濟飢人  從生已來所修善  久習慈心憐愍故  以此無量真實語  龍當降雨救眾生   爾時仙人。發此願已。應時婆羅□斯。天降大雨。飢儉既息。變成豐稔。城中諸人。先在摩騰迦國者。皆悉歸還。並存舊業。佛告大王。往時三螺摩騰迦王者。即我身是。我於往昔。心行慈愍。利益有情。若發實語。天即降雨。能除飢儉。常得豐熟。大王。我昔非唯以捨施故。證無上菩提。而更修無量福德因緣故。積集善根。起正信故。得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大王。我為求無上菩提故。修行佈施作諸福業。大王諦聽。乃往古昔。彌地羅國。有轉輪王名為大天。我於中阿笈摩。已廣說訖。其王自見己身有大受用。作諸祭祠之法。而說伽他曰。  若心求大富  天上及人間  隨力應行施  為畏貧窮故  施者人所奉  後必受天供  人非人歸依  如雨能成實   佛告大王。勿作異念。彼時大天轉輪王者。決向善道。常修梵行。八萬四千生中。常得轉輪王位。大王。莫作異念。爾時轉輪王者。即我身是。復次大王。我豈唯以此施。證無上覺。而更修無量福業因緣。積集善根故。起正信故。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佛告大王。我昔為求無上菩提故。修行佈施。作諸福業。大王諦聽。乃往古昔。於彌地羅城。有轉輪王。名泥彌多。我亦先於阿笈摩經中廣說。其王自見己身有大受用。作俗間祭祀之法。佈施一切。而說頌曰。  若見作善法  隨他還作善  懈怠不作者  是卑下丈夫   爾時帝釋天主。告泥彌多王曰。汝可來至我宮。受我五欲天樂。歡娛遊戲。隨意受樂。時王即以伽他答曰。  如借他器物  依限終須送  天樂亦如是  猶如暫借物  我歸彌地羅  多造諸福業  當來彼宮內  承福生天上   爾時彌地羅歸本城已。修行佈施。作諸福業。而說頌曰。  善仁讚行施  隨時而行捨  剎利梵薜捨  旃茶戍達陀  飢儉時行捨  行者令充足  當離惡趣中  必得生天上  智者知此德  施者能為捨  由施得解脫  富貴而生天   佛告大王。勿作異念。往時泥彌轉輪王。往三十三天。帝釋請分座而坐。受五欲樂。猶於彌地羅城門所置祭堂。依法祭祀。行施修諸福業者。即我身是。   佛告大王。非唯緣此行施福業。而證正覺。大王。勿作異見。而因行施故。起正信故。積聚善根故。今得正覺。   佛言。大王。我為求無上菩提故。而行捨施。修諸福業。王今諦聽。乃往古昔。有王名曰阿難陀。王有五子。其最小子。號為鏡面。後時大王。身染病患。醫人處方。用根莖葉枝果種種藥療。竟治不差。惟加困篤。臨命終時。速喚群臣。我今臨命。須立別王。臣等問曰。欲建立誰。告曰。有福德者。有天分者。置寶鞋履。宮人受語者。見六藏者。見內藏。外藏。內外藏。樹間。山間。水間藏者。可建立為王。說已命終。諸臣試練。何子堪為。唯有最小鏡面王子。堪紹王位。而有天分。既登寶位。並與寶履。令入宮中。諸宮人見。皆悉恭敬。見六庫藏。如前所說。乃至樹間藏者。王住樹下下有庫藏。若在山間。及王園苑。亦復如是。水中藏者。王若遊戲地水之中。即時有藏。群臣既見鏡面王子。有是果報。尊重貴勝。即立王位。既紹位已。以法治國。國內飢儉。十二年中。俗法祭祀。施一切人。所求皆與。知自快樂。而說頌曰。  以法得財者  智人不積聚  施者名持戒  施與受施人  沙門婆羅門  貧乏令充足  捨此身已後  必得生天上  聰達如是解  正信解脫念  於施行勇猛  無吝常行施   佛告大王。勿作異念。爾時王者。即我身是。我於爾時名鏡面王。十二年中。為飢儉故。普於一切有情。而行惠施。所須受用。俗法祭祀。皆悉能施。即我身是。非但行施福業。證無上菩提。大王。勿作此見。鏡面因行施故。起正信故。積聚善根故。今得菩提。   復次大王。我為求無上菩提故。而行佈施。造作福業。發精進波羅蜜。大王諦聽。乃往古昔。於般遮羅國。有二王。一在北界。一在南界。其北界王名曰財。城名龍閣。其王以法化世。人民熾盛。豐樂安穩。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其王以法治國。城側有一大池。烏缽羅花等。彌覆其上。復有種種眾鳥。池中有一龍子。名曰妙生。時往興雲以降甘雨。令田豐熟。多足糧貯。皆行佈施。其南界王。性行險惡兇粗。非法治國。常以枷禁打棒百姓。天不降雨。人並驚忙。捨投北界龍閣城中。以求活命。其南界王因出城遊獵。乃見村舍空閑。神廟破壞。問群臣曰。村中人物。今並何之。諸臣答曰。比為飢儉。人皆飢急。投北界王。大王施我無畏。即具說因緣。王言。恣汝無畏。臣等答言。北界有王。名曰財。以法持國。以法化世。人民熾盛。安穩豐樂。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常好佈施於諸沙門婆羅門。飲食資具。受用豐足。大王性行粗惡。枷禁打棒。百姓惶怖。走投北界龍閣城中。王曰。作何方計。令彼卻來。聚落居住。群臣答曰。若大王如彼財王。行於慈愍。饒益眾生。不久諸人皆悉奔此城邑聚落。臣復白王。彼城更有好妙勝事。城側有池。池中蓮花。彌覆其上。有好諸鳥。復有龍子。名曰妙生。依時降雨。令得豐熟。為斯彼國。人民快樂。其王復告群臣曰。作何方計。令彼龍子。來此居止。臣曰。若有持咒之人。即可來至。時王即命群臣。擊鼓宣令。若有能持明咒。令北界龍閣城中妙生龍子。來於我處者。賞金一籠。復大供給。於時有一咒師。名曰咒蛇。來詣臣所。白言。若定與我此金籠者。我能咒喚妙生龍子。來於此處。時群臣等即與金籠。咒師曰。待我咒龍至此。然後受之。是時咒師即往龍閣城中。於池四面。觀察池內。知龍住處。卻來告諸臣曰。我於第七日。龍子必來。汝等可作祭祀之法。是時龍子知彼咒蛇咒師來此。至第七日。將詣彼國。作何計免其離父母親裡眷屬。欲投何處。得免斯事。去池不遠。有二獵師居住。一名婆囉迦。二名頗囉迦。以求活計。池邊居止。網捕水陸其婆囉迦不久身死。龍子作念。頗囉迦獵師。今見命存。我須投彼。   爾時龍子變為人形。詣獵師所。告曰。汝知此城。由誰而得如是人民熾盛。豐樂安穩。無諸詐偽。盜賊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獵師答曰。我知此事。皆由大王心行慈愍。饒益一切。養活百姓。龍子告曰。如汝所言。要然由王。更緣別事。答曰。更有。為此池中。有一龍子。依時降雨。緣此人民熾盛。歡樂豐熟。多饒飲食。龍子告曰。若彼龍子。被人將去。離父母眷屬。汝見彼人。能作何事。答曰。我能害之。龍子告曰。汝識妙生龍子不。答曰。我比不識。報言。我是妙生龍子。今為南方般遮羅國師。名曰咒蛇欲來取我將去。今作祭祀結界之法。卻後七日。來此之時。釘竭地羅木橛。種種色線。繞池四邊。作法必將我去。汝可且於一處藏隱。遙見作此攪水之時。即須射箭咒師要處。速來彼令攝咒。不然斫令頭落。必須先遣解咒。然後殺之。不爾我常被咒縛。至死不脫。時獵師告龍子曰。若獨令汝利益。猶故作之。況令王城人眾皆得利益。我何不作願無憂慮。是時龍子即將獵師。視其藏隱僻處。獵師至第七日。彼彼藏處。其咒蛇師。即來作壇。祭祀結界。一依咒印法。四面釘橛。種種色線繞之。即以箭射。速來前進攪池水。爾時獵師拔刀告曰。我國之內。妙生龍子。汝欲將去。若不速解咒法。刀斫汝頭。令墮於地。時咒蛇師於此苦痛。恐懼畏死。即解攝咒。解已。獵師斷彼命根。龍子得脫。出池抱彼獵師。白言。仁者。是我父母。為來相救。我今免離父母眷屬之苦。仁可相隨。向我宮中。即共相逐。入龍子宮。施設種種妙好飲食。與上寶珠。復告父母。此是親支。所投寄者。因此之人。今免愛別離苦。是時龍子父母。即令獵師乞願。賜與無量珍寶。獵師得已。即出池中。去池不遠。有一仙人居止。林果茂盛。有雜眾鳥。出和雅音。然此仙人樂行慈愍。利益有情。斯之獵師。每日三時詣彼仙所。復於一時。具說龍子之事。時仙告曰。汝何用珍寶。求乞小願。然其龍宮。龍有不空□索。何為不取。汝可往彼。求取此索。獵師聞已。心生貪愛。即往龍宮。乃見此索。便作是念。我所求者。今此索是。入龍宮中。又見妙生龍子。更共諸龍。相隨而行。龍見獵師。心大歡喜。惠賜珍寶。獵師答曰。我寶自足。須此□索。龍曰。此索無用。我等。為懼金翅鳥故。防援自身。須畜此索。獵師答曰。汝久遠時。時往一須。我之所用。用日是常。若知恩德。當與此索。龍子便作是念。此人多垂恩德於我。我今諮啟父母。可當與索。龍子啟父母已。即與其索。其獵師得索。心大歡悅。如得大地之物。出池歸家。其城大王。共妃戲遊。久不懷妊。既無男女。以手拓頰。諦自思惟。我有無量財寶庫藏我今無子。斷息種族。諸人如知無子。建立別王。作思惟時。王諸眷屬。及沙門婆羅門等。皆怪大王生此愁惱。白言。思惟何事。王具廣說。又白王言。需求天神。當即有子。其王為求子故。即求林神園神。四衢道神。受祭祀神。隨生神。諸天善神等。願當有子。佛言。若由此事。而求得者。人人並有千子。要由三事和合。方有其子。何者為三。一父。二母。三貪愛現前。乃當有子。其王至求子故。時有賢劫菩薩。遂於國大夫人腹內受胎。智慧女人有五種智。雲何為五。一知丈夫有欲心等。如上廣說。既知得胎。歡喜白王。我今懷妊。在左腋邊。必知是男。大王聞已。甚大歡喜。夫人作念。十月滿已。當誕子。彼能建立宗族。我捨壽後。為我隨分行施。修諸福業。供養乞者。生在之時。能隨我後。妃欲產時。散放遊行。寒供煖具。熱給涼資。衣服所須。問醫方食。六味和可。眾寶瓔珞。以莊嚴身。猶如天女。亦如諸天遊歡喜園。常以床座輦輿將行。香美之處。聞樂悅聲。至妃月滿。便誕一子。形貌端嚴。人所樂見。人相具足。是時諸天擊鼓娛樂。父王聞已。甚大驚愕。諸宮白王。為王有子。天擊鼓聲。王即出敕。令城邑清淨掃灑。燒諸妙香。懸寶幡蓋。令施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貧窮孤苦。又施放大赦。作諸歡樂。復為太子。作生日福。始從一七日。乃至三七。置立名號。群臣共議。欲立何名。眾人議曰。王既名財。王子今可立號善財。給八乳母。如上廣說。是時太子。日漸長大。如蓮在水。不久長成。即令入學。學諸文字。弓射。王法。算計。識別珍寶人像馬等。工巧術法。種種技藝。六十四能。解縛能讀。聰明了達。父王為置三時宮殿。謂春夏冬。三種園苑。各依三際。善財獨在宮中閣上。吹笛作樂遊戲。是時頗羅迦獵師。因獵禽獸。至一山上。見彼山下。有仙人居住。花果茂盛。有好雜鳥。並有大池。眾妙蓮花。以覆池上。然彼諸鳥。池中遊戲。獵師遊行。至其仙所。見彼仙人。髮爪並長。身被樹皮。由其苦行。身體乾枯。在一樹下草室之內。獵師見已。合掌禮足。啟白大仙。在此苦行。經幾許時。仙人曰。我經四十年來。於此苦行。獵師問曰。爾許時中。見希有事不。於時仙人徐徐軟語。答言。賢首。汝見此池不。答曰。我見。大師答曰。此池名梵階。眾妙蓮花。彌覆其上。有諸雜鳥。居止其中。此池清冷。水如乳味。以花和之。每月十五日。有緊那羅王女名悅意。與五百眷屬圍遶。將諸香花。來此池沐浴。當浴之時。作諸妓樂。池中諸鳥。聞此美音皆悉止息。我聞之時。情甚悅豫。乃至七日。心大歡樂。賢首。我惟見是希異之事。爾時獵師便自思惟。我於龍子邊。得此不空□索。我因此索。繫取悅意。作是念已。至十五日。隱在樹間。手持龍索。其緊那羅女來。欲入池洗浴。獵師即擲索。繫彼緊那羅女。以繫縛之。其女見身被縛。忙懼作聲大叫。餘同類女。東西奔走去。悅意女方便欲走。獵師見彼端正。即手執之。女曰。汝莫捉我。不堪為夫。我堪與王為婦。獵師告曰。若不急捉。恐汝當走。其女答曰。我今不走。仁若不信。取我髻中之寶。我因此寶。隨意騰空。獵師告曰。如何得知髻寶。答曰。若寶在人邊。我隨人後。獵師手持其寶。索繫而進。於時善財童子。因獵而行。獵師遇見善財童子。面貌端嚴。人所喜見。其女端正。太子若見。必當脫將。作是念已。我寧自奉。其獵師往詣童子所。禮足白言。此之女寶。奉上太子。願見納之。   爾時善財見彼少女。形貌端嚴。人所樂見。觀察其相。有十八種女相莊嚴。具如餘說。善財見已欲力所逼。心生愛著。如蛾赴火。色境如火。亦如水浪。不可止定。亦如生牛後。亦如金翅鳥。駿不可制。如風飄物。無可能迴。如猴得樹。迷亂難止。無始已來。貪慾習性。煩惱境習。欲味樂故。欲之諸境。極穢心故。妄想念故。以此為弓。所思作處。以心為箭。說伽他曰。  善財見彼面如月  亦如雲霧中電光  心亂猶如象被射  受取悅意速歸城   爾時善財王子。歸龍閣城。廣賜獵師田宅。即將悅意。於宮樓閣。共為遊喜。其女端嚴。恣態無量。衛護善財太子。令其愛樂恆不相離。復於後時。有二婆羅門。從逝多林來至龍閣城中。一於王邊。依止王住。請婆羅門。尊以為師。多賜資具。一於善財太子所。依止而住。太子惠賜資具。是時婆羅門告太子善財言。若得大王立汝為王。得王位時。於我如何。時善財告曰。如我父王立彼為門師。諸婆羅門中尊。我亦如是。立汝為尊。其大王門師聞已。生大瞋恚。便作思念。我今作計。不令太子得位。況彼婆羅門得為尊者。復於後時。別有一國起逆。發兵往伐。卻被怨害。如是七度。令軍領兵往彼。皆被打退軍迴。臣等白王。賊軍增盛。我國有損。須集勇健之人。時王國師便作是念。今正是時。令太子征伐外境。乃令便死。即白王言。他軍強盛。無能敵者。大王答言。今我自去。婆羅門言。太子少年盛力。令作大將。往彼共敵必當剋獲王命善財。告言。汝為大將。可往曠野國中。共怨對敵。善財白父王曰。誠如所言。便入宮中。見悅意夫人。忘父王教。父王復敕善財。汝早往彼。與怨抗敵。善財受敕。還入宮中。見悅意已。便忘父王教敕。時王國師還來白王。善財太子。貪慾染著悅意。願大王令諸兵眾。皆來集會。便敕太子。於王前發。時王喚善財。領四兵眾。往彼抗敵。其善財白父王言。暫見悅意即去。王言。即發。今非是看悅意時。復白父王。我辭母去。王言。辭去。善財即往悅意夫人處。取其髻寶。往詣母邊。長跪白母曰。此之髻寶。當好防護。莫與悅意。若大苦惱。逼迫至死。當即與之。母既受已。遶母三匝。作諸伎樂。即往征伐。去城不遠。樹下暫居。時薜室羅末拏天王。領諸無量眷屬。因過其所。遂不能動。心大怪愕。我亦曾經處處遊歷。未曾有此。遂乃遙見善財童子在於樹下。是賢劫菩薩。自受疲勞。往彼鬥敵。我須佐助。可往降怨。不令損害。時薜室羅末拏天王。即敕第五藥叉。汝可速往曠野城中。為善財降彼怨畢。亦莫令損。是時藥叉奉王敕已。即變四軍兵眾。人形高大。如多羅樹。像高如大山。馬大如象。作諸器仗。種種變現。吹擊大鼓。令大恐怖。現大威力。至彼怨所。如是示現。其城四面牆壁。被藥叉威力一時俱到。人民皆怪怕懼。問曰。從何處來。天兵答曰。汝等早開門戶。善財即來。往可迎取。若更遲滯。汝等總死。無有殘餘。城人答曰。我等於王不逆。亦不逆於善財。比被王使逼迫閉門。眾人開城。以諸香花。作諸音樂。出迎善財。來入城中。押領平定。置立押官。善財歸國。其夜父王夢見鴟鳥取王腸肚。遶城四面。王身入寶室中。其王睡覺。心大怕怖。身毛皆豎。從眠起已。以手拓頰。住於怨思。我定被奪王位。必當至死。明旦即集婆羅門等。說斯夢意。其王門師。便作是念。善財決定鬥戰得勝。降得外國。我須惡解。其婆羅門即白大王。此是惡夢。決失王位。定當身死。要然於婆羅門咒法中。有□□馳奏聾□漏□□□襴鍊□□餽妖馳埤□□□□□□□□□□□椽□□□□□[玲□□□靈夾□□□槲d□□□覃□裀□模□鈴□□h□榵□□E□□埤□□□□□□□□□□□槾婖□□□p埤□孌□□□□□□觷□□婁□□飀□□□□□□泣§砵^□□c工□□□|詳邧唌慼L□□□牷梅謘瑩n□□□□□壕D醧o性齧恁情潯j禳慰D□□□嚏殺鬙t□□□□鎣壕D醧o怦□¥□蚐馣¥□Ⅶ□□|詫犩□k嶢§荂慼漿A‥晼潺﹛慝葥□履□□□□□□§□□¥□悢D□□□□噣□  捨一為諸眷  為村舍眷屬  捨村取城邑  為身棄大地  王須自牢護  及以童子身  後乃能護他  須害彼悅意   大王。為愛命故。無所不作。於時大王。聞此語已。即依所說穿池。白土泥飾。殺諸惡獸。取血滿池。其善財宮內諸宮人等。聞此事已。皆生歡喜。互相謂言。我並少年。端政容美。善財若至。我當承事。是時悅意見彼歡樂。怪問宮人。汝等有何喜樂。次第問之。有一宮人。如上具說。悅意聞已。心大苦惱。愁憂不樂。即往善財母所。啼泣白言。具說如上。母曰。汝且小止少時。我自尋訪。乃知虛實。   爾時悅意。更來白言。此事是實。時太子母告曰。汝今正是去時。我若不與汝寶。當是負心。即與悅意髻寶。及衣裳等。   爾時大王入池浴已。婆羅門以舌舐足至頂。王敕令索緊那羅脂。於時悅意身騰虛空。而說頌曰。  我染觸身故  笑樂住於此  如象得解縛  已脫騰空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四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大王。見彼女人如風而去。心生怕懼。告彼門師婆羅門曰。所應作者。悅意已走。其婆羅門白言。大王已得成就災厄已除。於時悅意在於空中。復更思惟。我今於此。受諸苦惱。皆由彼仙。若到仙所。須說此事。我身為汝。遭大苦難。作是念已。即至仙所。禮已。白仙人曰。我為大仙向人說故。遂被繫縛。為人愛慾迷亂至死。復白仙人曰。若善財相覓。取我指鐶。而授與之。報如是言。我之住處。道路極嶮。幸當迴去。更不須來。若不肯迴。願仙略視道路。於此北界。有三黑山。度此山已。更有三山。復更有三山。度九山已。有雪山王。山北復有黑山。山下水流。復有佉達羅。伊沙陀羅。金剛藏。欲色山。烏俱得迦。伊伐得迦。阿鼻縛那。彼木山那等諸山。過此山已。即入佉那羅山。山下有窟。入此窟中。入已。有大石柱。登柱上已。被鹿皮而住。當有一鳥王。來撥汝去。得過諸山。從此出已。多有諸色。於槎或作。人形羊形。羖羊形復至一窟。名賓伽羅。中有水流如粖。其中有大蟒蛇。速疾走來。汝須存意。極大超越。其槎中間。有惡鳥來。當須射破復有槎。如兩牛相鬥可打角破。便當進路。或復途槎。以鐵為人。手持鐵刀。形貌可畏。亦須打破。然即進路。復有槎。形如藥叉相。   其藥叉鐵口。汝若見之。以鐵釘釘額。復逢一井。名曰猛轉。當須手執於杖過之。若逢頭及眼黃色藥叉。當須杖刀之而過。又多度水。埵陬蹀s。其水名曰能伽。婆騰伽。多波爾。波登祇。指多囉。嗚嚧馱爾河。阿薩爾。阿施尾沙。毘陀諾爾等河。其能伽河。有藥叉女。常為居住。名曰俱波。婆騰伽河。無人能住。多波爾河。多有蛟龍。指多囉河中欲色。嗚嚧馱爾河。緊那羅婢居止。呵薩爾河中。緊那羅新婦住。阿施尾沙河中。有種種色蛇。毘陀河水。甚濁穢惡。若度能伽河時。意存勇健。若度婆騰伽河。心須超越。若度多婆那河。閉口而度。若度指多羅河時。作種歌唱。若度烏嚧馱那河。心須正定。若度呵薩那河時。默然勿語。若度阿施尾沙河時。當作禁毒蛇咒已度。若度那陀那河。手持利劍。割籐而度。如是度過此等河已。有五百藥叉。守當開門。汝須勤勇。必莫畏之。此是緊那羅王城。說是語已。禮仙之足。騰空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平定外國怨已。卻還那布羅城。是時善財。纔息定已。即拜父王。對面而坐。父王便已愛念之語安慰善財。善財答曰。以父王威力。得安穩歸。伐彼怨軍。悉皆平定。仍將寶子。置立押官。依法輸科。父王告言。我子有功。所作皆了。其善財童子。辭父王曰。欲歸宮內。父王告曰。且住共食。白父王。我久不見悅意。今欲往看。王曰。今日且住。明當往看。又白父王。我要今日須看悅意。父王默然不對。是時童子即歸本宮。乃見宮中。無有光彩。不見悅意。東西馳覓。作聲喚曰。悅意悅意。汝今何在。諸宮共集。欲亂善財。然而身心如被箭射。專向悅意。頻更重問。悅意何在。其時宮人。具說如上。善財童子聞已。甚大愁苦。宮人白言。今此宮中。更有勝者。幸除憂惱。於時善財。念知父王作無恩事。即往母邊。禮足長跪。白言。阿孃。我今不見悅意。然而悅意。形貌端嚴。具多福德。今若不見。迷亂燒心。隨彼趣方。我當求覓。若無悅意。生大苦惱。母曰。當為悅意遭命難苦。我放令去。問曰。此事雲何。其母具說。善財知彼父王無恩。復問阿母。何方而去。母曰。悅意今向此山仙人法王住處。於時善財。為離悅意。苦惱啼泣。不覺唱言悅意。母又告曰。我此宮中。更有勝彼。何故憂惱。善財答曰。阿孃。此之宮人。我不愛樂。母以善言慰誘。煩惱更加。速起尋訪。東西馳走。而作是念。可於得處更尋問。即往詣獵師所。問曰。汝先何處得悅意耶。獵師答曰。於彼山中。有仙人住。其處有池。悅意每來池中洗浴。我依仙人言教。繫捉得來。時善財卻迴宮內。又作是念。今可往仙人所。取其消息。父王亦聞童子離別悅意。極大愁惱。欲往山中仙人之所。父王告曰。善財何為迷亂至此。我今為汝。更置最勝宮人。善財聞已。白言。我無悅意。不能在宮而住。爾時大王。即出嚴敕。令四衢道諸城門所。但有要路。皆令捉搦。莫放童子出城。善財為性。夜即省睡。我聞晝中五種之人。於夜省睡。雲何為五。一者丈夫思婦。婦思丈夫。二者婦被夫瞋責。三者作賊之人。四者軍將。五者苾芻精勤苦行時。我今當一。於時童子作是思惟。我若從門而出。父母必罪守門之人。作是念已。即取花鬘。置於幢上。無人守護門關之處。從此而去。至於城外。月初出時。善財向月啼泣。思想悅意。即說伽他。而告之曰。  月滿能明夜  亦是星中王  畢星如眼愛  亦如大導師   誰見悅意眼如青蓮。作是語已。漸行思念昔共悅意。遊戲之時。逢其鹿獐。告曰。汝常食水草。無病遊行。不同我苦。問曰。見我悅意耶。說已漸行。至一方所。乃見花果茂盛。有蜜蜂於花上食氣。善財告言。青色無有垢。有金色相。在竹林間。兩色妙身。見悅意不。說已復行。見一蟒蛇。告曰。汝是黑蛇。舌如樹葉。張口及眼。俱有煙焰。我有慾火。亦復如是。無有毒心。見我悅意在於何處。說已次至一林。見百舌鳥。作其美聲。告言。汝在諸鳥中尊遊林樹間。有緊那羅王女。名為悅意。眼髮如青蓮。汝今見不。說已次行至無愁樹。名花間枝。華名吉利。樹中之王。而告之曰。憶悅意時。心即迷悶。汝名無愁。我今合掌。令我無愁。由心迷亂。種種異言。次至仙人住處。讚仙人曰。身被樹皮衣。常餐最上根。我今頂禮大仙師。幸請速報悅意處。是時仙人以安穩言。告善財。且坐。先言我見。面如滿月。目類青蓮。緣眉細長。猶如盡月。形貌可愛。人皆喜見。且餐根果。後當無惱。訪覓不難。必無疑慮。說是語已。復告善財曰。然悅意去時。遺言相囑。留此指鐶。善財若來覓我。可與指鐶。作是語已。復說險路。可報善財童子。道徑極險難行。當須迴去。若決不迴。當視道路。是時仙人告童子曰。當知悅意作是囑言。於此北方界。即有三重黑山。過已更有三重。復更有三重。過九山已。乃有雪山王。此山有藥。採取以蘇煎服。能無飢渴。多饒氣力。性念能定。並取獼猴隨其去處。以咒持之。並將弓箭及以明寶。合阿伽陀香藥。能治蛇毒。復持三鐵釘及箏。雪山王北。復有青山。乃至當報。善財作大威力。超越彼諸惡類。皆當損之。廣說如前。依次而作。時善財既聞仙人說已。一依所告。次第而作。並持藥咒。禮仙人足。退步而去。所須之事。皆悉已辦。唯不得獼猴。卻來仙所。時仙即與獼猴。爾時仙人復告善財。汝獨一身。無有伴侶。何須苦覓彼悅意耶。定當捨命。善財白言。我決須覓。月在空行。誰為伴侶。亦如獸王。以牙爪力。亦無有伴。火能燒之。誰之為伴。縱我無伴。有何所防。若見大海。可即不入。若被蛇毒。可不療治。夫大人者。精勤作事。若事不成。人無有過。爾時善財依悅意說。以諸藥草咒法。過諸山河險難之處。直至緊那羅王城。時善財遙見彼城。異常勝妙。一切園苑。林茂端正。種種妙花。並諸雜鳥。池水流渠。又見無量緊那羅女。共來取水。於時善財。問諸女等。取水何用。答曰。王女名曰悅意。比在人間。身染人氣。以水洗身。欲除人氣。善財。更問女曰。此水為同一時瀉浴為復前後依次與之。彼女答曰。次第瀉之。善財便作是念。我今善得其便。此吉利指鐶。安於瓶罐之中。信通悅意。善財即以指鐶。默擲置一水罐之中。報彼女曰。可以此水。在前授與王女洗浴。是時緊那羅女便作是念。此必有緣。即在前瀉水。王女頂上洗浴。然而指鐶落在身上。是時悅意。即喚其女。問曰。汝將水來時。更有何人。答曰。我見一丈夫。具陳相狀。然其悅意知是善財。令速藏隱。方便將入。莫使人見。依命將來。藏一處已。悅意往詣父王邊。長跪白言。阿爺。若見善財。欲作何事。父王答曰。斬為百段。分為四聚。此既是人。何所堪用。悅意復白王言。若當是人。如何能到於此。時父王聞已。瞋遂止息。王作是言。若童子來至。可與一切莊嚴之具。多與財寶及千緊那羅女。並其汝身。悉皆奉與。於時悅意聞此語已。心大歡悅。喜樂遍身。即令善財嚴飾衣服。來見父王。爾時緊那羅王遙見善財。人相具足。形貌端嚴。人所喜見。心生怪愕。欲試伎藝。置大金柱。高七多羅樹。又置七鼓。並七玄高。其善財童子。身是菩薩。若是菩薩。諸伎工巧。無不解者。凡有所作。天亦助之。不為障礙。即於王前。設大供養。吹笛。擘箜篌。彈笓笆。作種種音樂。並諸伎藝。空中諸天。亦皆助作。時善財童子。手執大刀。色如青蓮。光彩晃耀。其王殿前。有多羅柱。王令善財。以刀截柱。如截佉多唎葉碎如油麻。以箭射彼金柱。七鼓。七玄高。皆悉穿過。身若須彌。不動不搖。空中諸天。及緊那羅等。皆大吼叫。爾時緊那羅王。見聞如此希異之事。心大驚愕。即令莊嚴一千緊那羅女。姿質面貌。一如悅意。王告善財曰。汝知何者是悅意耶。於時善財即發實言。說伽他曰。  悅意是樹女  我今極愛敬  實言當速疾  徐步向前行   是時悅意不覺前行一步。緊那羅眾白大王言。此之善財有人威力。精勤超越。具有形貌。共悅意相應。何須苦逼。不與悅意將。爾時緊那羅眾。次第白王。令與悅意。其王即敕。依緊那羅法。左手持女。右手執金瓶。告言。童子。此之愛女。並千緊那羅女。侍從圍遶。以賞為妻。王曰。人當無恩。必莫棄捨。亦不得更置婦人。時善財聞王教已。即共悅意。同歸本宮。而為遊戲。歡娛作樂。善財復於後時。思憶家眷。離別父母。愁憂苦惱。即共悅意。平論斯事。君欲如何悅意。即為啟父王知。王曰。任汝共善財。相隨而去。莫行錯誤。人多詐誑。是時父王作誡敕已。即與金銀真珠等種種雜寶。而為資遣。是時善財。以緊那羅力。速疾還詣那布羅城當入城時。由緊那羅作種種香氣。遍滿城內。父王聞善財來。敕令作諸鼓樂。掃灑城邑。除瓦石砂礫。皆令鮮潔。作諸音樂。懸繒幡蓋。燒眾名香。散諸妙花。善財共諸百千眷屬圍遶。入那布羅城。止息已持諸珍寶。往詣父王所。禮足已面前而坐。向緊那羅事。具如上說。   爾時父王。知其威力第一超越。即與灌頂。建立王位。時善財便作是念。我共悅意。為夫妻故。今得紹灌頂王位。自知過去因緣。得如是福報我今須更勝於昔時。行於佈施。作諸福業。作是念已像閣城中。十二年內。依彼俗法。置祭祀堂。佛告大王。我於爾時名善財童子者。莫作異見。即我是身。當於爾時行菩薩行。名善財王。我為悅意故。精勤威力。第一超越。既得見已。於十二年中。置祭堂。依法祭祀。豈我唯此捨施福業。而證無上菩提。而更修餘福業。積集善根故。正信因緣故。而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復次大王。我為求無上菩提故。而行慧施。作諸福業。大王諦聽。乃往古昔。於尾施縛城有王。名曰尾施婆蜜多。正紹王位。以法化世。其國人民。豐樂安隱。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其王正信。能利自他。愛念國人。慈心相向。後於異時。共妃遊戲。歡娛未久。遂即有娠。十月滿已。誕生一子。形貌端嚴。眾相具足。人所喜見。作生日會。為立名號。共相議曰。此是尾施縛蜜多王子。應與名曰尾施縛多羅。授八乳母。廣如餘說。如蓮在水。速時長大。即令入學。曆數算計。工巧伎藝。王法之事。及以調馬。種種相法等。悉皆成就。廣如餘說。爾時王子性懷賢善。真實淨心。自利利他。心常慈愍。愛念世人。能行一切無餘之施。既聞常施。心無間斷。不問遠近。貧乏之人。皆來求乞。索者施與。皆令心足。然而菩薩復於後時。欲出觀望遊戲園林。七寶瓔珞莊嚴其體。又身被鹿皮。乘騎輦輿。擊大鼓樂。速趁而行。欲入苑中。時有一婆羅門。讚王子曰。剎利童子。大勝威力。即說頌曰。  無量人眾集  仁有大名聞  此輦應行施  施與堪施人   爾時王子。心生歡喜。速疾而下。以此寶輦。施彼婆羅門。而說頌曰。  我本捨此輦  歡喜而能施  願我捨三界  速證妙菩提   復於異時。王子出城。遊行園苑。以寶莊嚴白象。如白蓮華。亦如雪山象。有種上相。亦如帝釋之象。以自相好而嚴其質。功德顯現。其象日日增長。於諸象中。而為最勝。太子共諸親友眷屬圍遶。亦如眾星而圓明月。三春屆節。百卉敷榮。茂林清池。花鳥交映。孔雀鸚鵡。鵝雁鴛鴦。雜類哀鳴。群飛合響。太子於時有邊境國王。知王子遊時。與諸婇女於芳園所。隨處周旋。歡喜嬉戲。樂行佈施。令婆羅門速來乞象。其婆羅門至王子所。作美妙言詞。說伽他曰。  天人聞好施  美妙遍諸方  施我所乘象  今正是其時   爾時王子聞斯語已。心即歡喜。速從象下。而為奉施。復以伽他。而發願曰。  願我捨此象  喜施婆羅門  如是捨三界  速證妙菩提   爾時群臣來奏王曰。外境怨國遣婆羅門。來乞王子所乘最勝之象。今已施彼。大王聞已。極生瞋恚。即喚王子。種種呵責。令其出國。其王子聞父責已。作是思惟。即說伽他曰。  我修菩薩行  慈攝苦眾生  已著堅固甲  捨斯最勝象  家中一切物  隨力皆行施  要心練行林  決定當須作  捨家修苦行  當詣練行林  不作如斯語  豈有施於人   菩薩作是語已。即到妃邊。告言。賢首。所有財物。皆須佈施。可入山林。修其苦行。具如前說。其婦聞已。恐於太子。有別離憂。合掌白言。賢子。我身男女。願亦相隨。山林中住為修道。我亦不忍一念之中。而能相離。以妙伽他。答太子曰。  如雪無有月  大地無苗稼  如林涸無水  妻無夫亦然   菩薩告曰。我等必有相離。一切世間。必有離別。況汝女性。報身柔軟。食飲臥具。皆須細美。在苦林中。唯敷草地。每餐根果。以達彼草。披掩其身。妻曰賢子。雖聞此苦。心亦不退。菩薩答曰。此之誓願。常念莫忘。爾時王子即詣父王。頂禮合掌。以伽他白言。  願父懺摩我過失  施象與彼婆羅門  緣此責我往山林  當願庫藏常增長   爾時大王聞此語已。聲嘶哽咽。不忍離苦。抱王子頸。愛言告曰。願子迴住。更勿廣施。菩薩以伽他答曰。  我若復迴住  大地及諸山  身及妻奴施  此心終不改   爾時王子說此語已。跪辭父王。共諸妻子眷屬。前後圍遶。城中之人。皆大煩惱。鹹送太子出城。百千眷屬。皆乘輦輿。隨逐太子。送出城外。詣苦行林。時有一人。聞城中人眾一時大哭。怪而問曰。是何啼哭之聲。眾人告曰。汝可不知。此城王子蘇達那。被流出境。然而王子立性。愛樂佈施。大王治責。今欲入山林中。緣此城內人民啼泣。   爾時太子依法言別。以頌告諸人曰。  一切恩愛久共處  時至命盡會別離  路宿樹下且隨飛  妻子眷屬皆如是  汝等當知法如是  世間皆有別離憂  當復專趣所作事  安住不動喻須彌   爾時王子漸行去城。三十餘里。有一婆羅門。來告王子。剎帝利。我故從城出已。行三十餘里。復以伽他。告王子曰。  我聞好施名故來  於此道路極疲勞  欲令成就施本願  願汝速證妙菩提   爾時王子妃聞斯語已。出不忍言。以頌答曰。  汝婆羅門極惡人  被出山林由不放  可無少慈於我等  王子失位並由斯   爾時菩薩告妃言。賢首。汝莫於婆羅門作粗惡言。頌曰。  若無此等求財者  何處更有證菩提  於六波羅施最勝  從斯行六證菩提   爾時菩薩心生歡喜。即以車輅。施婆羅門。而說頌曰。  破我慳恚流  施輅婆羅門  猶如大仙轉  得成無漏法   爾時王子施車輅已。心生歡喜。攜抱男女。漸進而行。遠至苦行林中。既到林已。身心歡喜。而修苦行。後於異時。夫人於山谷中。採覓花果去後。爾時天帝釋。觀見菩薩在苦行林中。為欲試菩薩故。化作一婆羅門。於王子所讚言。大勝剎帝利童子。願聽我言。即以伽他。而說讚曰。  端嚴族姓子  獨在山林中  汝愛之男女  速持施我來   是時婆羅門說此語已。爾時王子愛念子故。一念思惟而住。其婆羅門又復告曰。剎帝利。我聞汝名。能施一切。求者皆與。願以二子施與我來。何假思惟。而說頌曰。  地上及虛空  皆聞好行施  汝今應速捨  滿我所求心   爾時菩薩答曰。縱捨自身。由故不吝。況捨男女。我今思惟。別有私念。即持兒女。施與婆羅門。而說頌曰。  我今捨此子  快樂住山林  不共母籌議  怨恨生憂苦  莫令人有語  童子堅固心  捨子不捨身  恐人生謗議   婆羅門曰。剎帝利童子。此亦不然。汝生於王族。大地普聞。哀愍眾生。常行慈施。尚以香象。施沙門婆羅門。於諸貧乏下賤之人。常能攝受。求者滿足。不令空過。我既遠來。勿令無益。速調心馬。幸無退轉興別異心。使我所求。不令空度。   爾時菩薩聞婆羅門語已。而復思惟。為愛子故。迷亂其心。而說頌曰。  我今持愛子  施與婆羅門  彼生於苦惱  皆由愛別離  我今若不與  苦行無由成  寧遭此別離  必令求滿足   爾時菩薩專於一心。決定當捨。即說頌曰。  人中大苦海  有情皆被溺  能渡甚為難  誓作於舟筏   菩薩說已。顏容怡悅。以右手攜兒。左手持女。施與婆羅門。是時男女。舉目盈流。悲啼哽咽。菩薩施已。復發誓言。  願我施男女  直趣菩提路  誓救諸眾生  速超生死海   爾時菩薩施此兒女。作是言已。於時大地。六種震動。為地動故。於山林中。所有修寂之人。皆生驚愕。互相謂言。今此地動。有何因緣。時有仙人。是婆悉吒種族。善能佔相。告諸仙曰。  林中小兒食果水  見令眾人心喜悅  在苦海中求出離  菩薩捨子大地動   爾時二子。知父施與婆羅門已。悲咽泣淚。禮父雙足。合掌白言。  我等不見母  今將施與彼  願暫別慈母  隨父施他將   爾時菩薩為愛念故。流淚滿目。抱兒女頸。以頌告言。  我心於汝甚憐愛  不是無慈堅固心  當為利益於人天  捨施汝等善喜見  我為無上菩提故  求證涅槃安樂處  為拔苦海諸有情  願救當離輪迴苦   是時二子。知父決定施已。作悲噎聲。合掌白言。父今決定捨施與他。阿孃來至。唯願白言。於父母處。並乞懺摩我等幼小。愚癡無識。多有愆犯。或時出語。不順恭敬。斯多過失。願見容恕。語已禮足。右遶三匝。逐彼漸行。思父所言。頻見迴顧。   爾時菩薩思戀兒子。出言慈愛。迴入草室。即發無上菩提大願。又子出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空中諸天。皆發大聲。說伽他曰。  大士要心施  決成無上事  施男並捨女  堅心無退屈   爾時諸天說是語已。其母持根果欲歸。又見地動。更加匆速。時有一天。變作母師子。守捉要路。不令得過。恐障菩薩利益之事。為一切有情。而行佈施。妃告母師子曰。  汝是獸王妻  何因守捉路  我若貞於夫  願汝速開道  汝是獸王妻  我是人王婦  依法為姊妹  汝急開其道   是時師子復本天形。即避其道。妃見惡相。一念思惟。如天鬼神。及林中聲。我之居處。必有災怪不祥之事。即說頌曰。  我今眼目瞬  怪烏作怪聲  必有別離苦  子今存與亡  復見大地動  身心更不安  定當失二子  憂心若火然   既作如是種種惡相。欲至住處。遍觀瞻視。不見二子。心即迷亂。處處尋求。又便作是念。應於餘處。共諸蟲鳥。而作喜樂。或應室內眠臥。先詣室中。唯見太子。合掌白菩薩曰。某童子等。身今何在。菩薩告曰。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然而童子。與彼人將。幸願隨喜。是時慈母聞已。如獸被毒箭。迷悶躄地。如魚離水。宛轉生苦。亦如牛等失子悲啼。哀聲不絕。而說頌曰。  我子面如花  手軟逾蓮葉  未曾經苦事  愛子今何去  當共獸兒遊  性直如獐鹿  我子今何在  誰將汝驅役  哽咽從他行  悲啼身受苦  去時不見汝  誰知生別離  於此山林內  每餐花果根  忍飢寒事他  今遭斯苦厄  捨父母親戀  眷屬亦違離  皆由彼惡人  令子受辛苦  汝生剎帝利  今時奉事誰  晝夜被驅馳  眾苦恆纏迫  由於過去罪惡業  曾令有情愛別離  我若常行真實言  一切眾生起平等  以此真實誓言故  世世常無生別離  唯願二子脫卑身  速證涅槃安樂果   爾時慈母。見子所種樹木。更懷愁惱。抱樹啼泣。復為言曰。  斯等叢林及花藥  皆是我子身營理  叢林花藥獨敷榮  唯我與爾鹹枯悴   復次漸行。見諸獸子。亦以悲啼。敘而言曰。  汝常與子遊  喜樂情無間  子今何處去  苦惱而求覓   太子夫人於子去處。四顧觀望。山崖嶮峻。路絕人行。母更悲啼。以伽他告曰。  鞭杖以驅將  路嶮山崖峻  逼迫令進前  婆羅門少慈  哽噎咽喉破  叫呼胸吐血  猶如獸驚走  足軟若為行   爾時菩薩見彼愁苦悲啼不絕。即為方便。種種勸喻。說伽他曰。  我無瞋恚心  便將二子施  利益有情故  難捨而將捨  我子及眷屬  難捨今已捨  當招大人果  無上妙菩提  我今誓捨子  為求解脫故  車輅並妻子  施與一切人   其妻聞菩薩語已。心住堅固。合掌白菩薩曰。  我無障礙意  莫生於異心  若欲將我施  隨意勿生疑  割愛捨親眷  至願求菩提  所求願滿足  拔濟救群迷   爾時帝釋天王心生怪異。然而菩薩勤修練行。為欲止息助成立故。於其夜分。將無量諸天。前後圍遶。到於菩薩所居之處。虛空中住。照曜山林。周遍赫奕。而皆大明。告菩薩曰。世人愚癡。狂迷自亂。爾時天帝釋說此說已。又作是念。然而菩薩有一妃。供給侍怙。若無斯一。甚為辛苦。我亦方便。必需求取。作是念已。到菩薩邊。化為婆羅門。白菩薩曰。  汝妻眾相具  於夫志貞潔  手持豪姓妹  可賜婆羅門   爾時菩薩妻答曰。  無羞多貪人  婆羅門下劣  習性行非法  壞我貞潔心   爾時菩薩。慈心瞻視觀察。其妻即答曰。  我不惜其身  亦不自求樂  若我隨彼去  誰能奉事君   菩薩答曰。我甚惜汝。為求無盡之法。當隨我意。可逐斯人。縱令汝去。我身當死。亦須發誓行施。說已歡喜。便自思惟。此是最後捨妻。心無執縛。即手持妻。施與婆羅門。告曰。  專須供給此尊人  純直心行身調善  我愛此妻甚珍重  婆羅門願哀納受   爾時王子為求菩提故。當捨妻時。地六震動。其妻哽咽。隨逐婆羅門。既失男女。復離賢夫。苦中生苦。愁毒纏懷。說伽他曰。  我先作是業  無始恆相續  如牛失犢苦  我苦過於是   其王子妻作是語已。爾時天帝釋還復本形。告其妻曰。我非是人。亦非婆羅門。我是帝釋。能伏阿修羅。為欲成就菩薩大願無上菩提。哀愍有情。其菩薩妻。聞天帝釋語已。踴躍歡喜合掌白言。  天帝願我子  得離奴婢身  為作善因緣  遣向父王所   說此頌已。時天帝釋至菩薩所。左手持妻。白菩薩曰。  此妻迴與汝  任意充供侍  幸勿轉與人  受寄將餘用   時彼婆羅門所將二子。帝釋迷惑。令向菩薩父王國中。然婆羅門常避其國。由帝釋故。不覺至彼城中。而賣王孫。城內群臣見王孫已。啟白王曰。  我等見王孫  兒孫及女孫  隨逐婆羅門  於此城中賣   王聞此已。心悶迷亂。良久醒已。時王即敕左右臣曰。卿等速即將見。臣等依命將至。時有一臣。先抱兒來。直見大王。王見孫子身體瘦弱。垢穢異常。衣裳破壞。迷悶躄地。諸臣扶坐。復告臣曰。  在於山林中  猶常樂佈施  卿等可速喚  我子並新婦   爾時帝釋禮菩薩已。退還本宮。國內一切人民。皆往請菩薩。卻歸本國。若王本國建立為王。時彼菩薩具一切施。所有沙門婆羅門。貧窮孤獨。親友之人。來乞求者。皆悉施與。修無量福業。說伽他曰。  為求菩薩者  廣博能施與  剎利婆羅門  毘捨首陀等  金銀珍寶物  及以諸瓔珞  奴婢並僕從  施與持戒人  所有妻兒等  奉施婆羅門  斯人獲其報  今世及後世   爾時佛告大王。然於彼時。名曰尾施縛多羅王。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諸貧窮乞丐。親友眷屬。作種種佈施。修無量福業者。大王。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於彼時。能行佈施。修無量福業。發無上菩提願。大王。非唯作此佈施福力。而證菩提。由我正信。善根積集。功德因緣。更修無量福故。而證菩提。復次大王。我為求無上菩提故。而行佈施。修諸福業。大王。乃往古昔。於婆羅□斯大城。有王名曰梵德。正紹王位。以法化世。人民熾盛。國土豐樂。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復於異時。相師占候。於此境內。十二年中。天時亢旱。其梵德即擊鼓宣命曰。所在國中人等。普告令知。相師占候於十二年中。無雨亢旱。汝等若有十二年糧者任住。如若無者。可往飲食充足之處。後豐熟時。還來境內。當於爾時。城中有一長者。名曰散彈。甚大富饒。多諸財物。受用等事及諸珍寶。牛羊稻蔗。廣大充滿。如毘沙門王。然而長者。既聞王命。即命當庫之人。告曰。丈夫。汝知我庫藏之中。有十二年糧不。守庫人曰有。長者即共眷屬安心而住。自餘人等糧食不辦。皆歸豐熟之國。若無佛出世。當有獨覺。在於人間。憐愍有情貧窮之類。於時獨覺在於曠野林中。為人應供。後於一時。其婆羅□斯。在一方所。有五百獨覺居止。復於一方更有五百獨覺居住。爾時五百獨覺。即以食時。持缽往詣散彈長者家乞食。斯獨覺等。告長者曰。汝能於十二年中。飯食供養五百出家之人耶。長者答曰。待我須問當庫之人。長者即問當庫人曰。丈夫可有糧食。得我眷屬。並五百出家人。於十二年。用足已不。答曰有。是時長者即請獨覺。十二年中。飯食供養。食訖去後。復有五百獨覺。詣長者家告曰可能於十二年施我等五百出家之人餅食耶。長者白言聖者。我已一度請訖。何勞重來。諸獨覺等告長者曰。前來者別。我等適至答曰聖者。待我問知庫人。長者告知庫人曰。丈夫。我等所有眷屬。及出家人。十二年中。供給糧食足不。答曰足其長者即請五百獨覺。並前五百十二年中餅食供養。長者復問聖者。每日何時當食。獨覺告曰。我等常於日午時食是時長者即造一住處。每日依時。請千獨覺。就寺而食。然而長者問獨覺曰。聖者。爾時飢儉。何當降雨。答曰。今可降雨。長者復白言。我之種子。今可種不。答曰任意。長者既蒙實告。所有一切。並皆入出。時天帝釋觀見斯事。便作是念。此人供養一千獨覺。施中最尊施中無過。其散彈長者。我須助成功德。作是念已。帝釋天王。應時乃降天雨。其種穀子。變生瓠蘆。其農作之人。來問獨覺。聖者。我之種子生苗稼。並是瓠蘆。不審雲何。答曰。汝但溉灌。其人即去。依時溉灌。乃生花果。一一華果。大如瓠蘆。或如大甕。其耕種人。即以斯事。復來啟白。聖者曰。汝莫輒損。時至自開。後時成熟。其果自劈。隨其種類之子。於中皆滿。飢儉自除。變為豐熟。處處人物。皆悉來投婆羅□斯有遠避飢儉之者。卻來投此城中。於時長者。常以香美飲食。供養千聖獨覺。說伽他曰。  聰明證悟心  身語亦寂靜  常施於斯等  無漏應供者  神通兼變化  端嚴有名稱  無畏之人食  眷屬並身樂  施與應供人  具足持淨戒  所種安樂業  此世並來世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五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佛告大王。當於爾時。散彈長者於十二年飢儉亢旱。供養千聖獨覺。於時帝釋助作功德。來降大雨者。大王。莫作異見。其散彈長者。即我身是。大王。我於過去。非唯以此佈施而證菩提。勿作異見。由我正信。善根積集善根功德因緣故。更修無量福業。而證無上菩提。   攝頌曰。  馬王仙作證  蛇命鳥王恩  鸚鵡尾提訶  龜蘇二商主   佛言。復次大王。我求無上菩提故。利益攝受一切有情。大王諦聽。於中阿笈摩僧祇得分藥叉經中廣說。我於爾時。作一馬王。名婆羅訶。而為利益。化諸有情。   復次大王。我求無上菩提故。攝受利益有情之事。大王諦聽。乃至古昔。於婆羅□斯。去城不遠。有仙人住。心行慈愍。悲念有情。去彼不遠有二農夫。耕墾種植。遂共相爭。互為瞋鬥。遂即相打。俱到仙所。並請為證。一人即往王邊。以事白王。王即告曰。汝等相爭。何人證見。白言。大王。我等二人爭。是誰先過。仙人答。若依轉輪王法。我為作證。若行別法。我不為證。王言如是。仙人答曰。此人瞋彼。彼人瞋此。彼既打此。此還打彼。王言若如是者。二俱合罰。仙人曰。我先有言。若依轉輪王法斷事。我以為證。汝若不依我不為證。時王白言。大仙。雲何作轉輪王法而斷事耶。仙人答曰。大王。若轉輪王法。除無益事。令住有益。其王告二人曰。汝去。更勿如是。佛告大王。爾時仙人以法作證者。勿作異見。即我身是。我於過去。雖作證見。依法為證。作真實證。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政信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又為求無上菩提故。攝受有情。菩薩爾時在不定聚。捨自身命。饒益一切有情。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大叢林中。有師子王。於中居止。復有五百商人。經過險路。由語聲故。有大蟒蛇。驚動睡覺。五百商人。悉被蟒蛇圍遶。爾時商人甚大驚怕。發聲號叫。求諸天神其師子王。聞此叫聲來至。乃見蟒蛇圍彼商人。去此不遠。有少年象。爾時師子即往象邊告言。此諸商人。今被蟒蛇圍遶欲食。汝能捨命。救彼商人耶。其象答曰。欲遣如何。師子答曰。我須上汝頭上。後腳捉頭。以我雙爪。打彼蛇腦。後之兩足。入汝頭中。汝當必死。我打蛇腦。蛇當定死。其蛇口吐毒氣。我亦應死。像曰。且為利益拔濟多人。寧顧身命。時師子王昇象頭上。擲身打彼蟒蛇。師子按足。像便命過。打彼蟒蛇。蛇亦即死。由蛇毒氣。師子身亡。三箇一時並皆捨報。諸商人等遂全身命。商人欲發。空中諸天告商人曰。此師子王。是賢劫菩薩。今為汝等。捨自身命。拔救諸人。汝等宜應供養菩薩。然後進發。時諸商人。即以種種供具。供養師子王身。遶已而去。佛告大王。爾時師子王者。勿作異觀。即我身是。我於爾時。在傍生趣。能救五百商人。捨自身命。害彼毒蛇。由我慈心攝受有情。功德因緣。積集善根。正信力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有好叢林。然有菩薩。在不定聚。傍生之中。作共命鳥。一身兩頭。一名達摩。二名阿達摩。是時達摩食好甘果。後時阿達摩便食毒果。兩俱悶亂。共相平論。一作邪願。願我所生之處。常共汝為惡友。能為損害。二者發願。願我生生之處。常行慈心。利益汝身。佛告大王。於汝意雲何。爾時名達摩者。即我身是。其名阿達摩者。即提婆達多是。我為慈悲心故。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有好流池。菩薩爾時於不定聚。作其鳥身。於五百鳥中。而為鳥王。其中有一老鳥。不能遠求食飲。常食小鳥及諸鳥卵。徐劣而行。既食飽已一足而立。時諸小鳥。常被食噉。心大愁苦。共詣王邊。作鳥語聲。白言。鳥王。具說如前。愁悲苦惱。鳥王即為尋訪斯事。是誰食噉諸鳥子等。菩薩雖在惡趣。心常無異如是訪察。乃見老鳥詐劣徐行。在池岸邊。翹足而立。於時鳥王菩薩。即便覺知是損害之者。而說頌曰。  食噉諸鳥卵  並餘小鳥等  翹足一腳立  猶如持戒者  徐徐而縮腳  微劣詐言談  曲項嬌為斯  必是多姦詐   爾時老鳥便作是念。今者鳥王既察知我。我今歸依。鳥王告曰。汝可設計。勿令諸鳥知汝怨事。老鳥聞已速即逃去。於時眾鳥安隱無憂。佛告大王。爾時鳥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為鳥王之時。由能慈攝一切有情。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正見力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叢林之中。菩薩爾時在不定聚。作鸚鵡鳥。常解人語。然於彼時。婆羅□斯有王。名曰梵德。正紹王位。以法化世。而有一鳥。欲害鸚鵡。鸚鵡飛投大王手中。告言大王。莫非法化世。時王見鳥來投手中。心生憐念。即於鸚鵡邊。而受五戒。以法化世。敕群臣曰。今於一切鳥獸。以無畏施。佛告大王。莫作異見。爾時鸚鵡。解為人語者。見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婆羅□斯。有梵德王。正紹王位。去此不遠。有尾提訶國起逆。其梵德王。常欲伐彼不臣。其梵德王。兵眾強盛。其尾提訶國。雖兵馬驅勝。而常心行慈悲於梵德王。其梵德王。貪愛其國。興舉四兵。往擊尾提訶國。其王聞梵德王四兵欲來。即令掃灑城邑。無諸瓦石。懸繒幡花。辨諸飲食。又敕諸臣等。令城內人民。出城預前二十五里。香花迎接。復作百種言詞。讚美王德。其梵德王聞此事已。瞋心乃息。便作是念。既逆善言。不相違逆。今可迴軍。時尾提訶國群臣等讚梵德王曰。願王過國。所有軍眾。廣陳設會。尾提訶王說伽他曰。  大王受懺摩  我當親奉敬  諸事隨王作  幸賜為親友   爾時梵德王。復以伽他答曰。  由忍得解脫  瞋心寂無起  為一切能故  能勝一切人   爾時二王。共為和合。其梵德王。即歸本國。尾提訶國一切人民。皆悉無畏。佛告大王。爾時尾提國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為調伏其心。由彼積集正信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菩薩爾時在不定聚。於大海中。作一龜王。復於後時。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乃被海獸打破船舶。其龜取五百商人。置於背上。渡出海中。爾時商人皆悉安隱。全其身命。佛告大王。然於彼時。大龜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為由慈攝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時毘提訶國。有五百群臣。其中有二兄弟。最為大臣。兄名蘇斯那。弟名斯那。其名斯那者。心常好覓人過。無利益心。其蘇斯那者。於一切時常行利益。為由蘇斯那常行利益故。其斯那既無利益。惱亂人民。城中眾俱來白王。說彼所作無利益事。其王即令擯出境外。便往婆羅□斯城。事梵德王。後於異時。其蘇斯那。聞弟被擯出境。在婆羅□斯梵德王所以為臣佐。即白毘提訶王言。今欲往彼婆羅□斯看弟作其和順之事。城中人眾。皆生怪愕。其弟常於兄處。作無益事。其弟。王擯出國境。此兄尚於弟處能行饒益。共為和可。佛告大王。莫作異見。於彼時中。名蘇斯那大臣者。即我身是。常為利益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有一大城。其城中有二商人居止。將五百乘車。載其寶貨。行至曠野險路。具如中阿笈摩說。其一商人。已被藥叉噉食。第二商主。平安得出曠野之中。佛告大王。其第二商主。平安得出曠野之嶮者。莫作異觀。即我身是。為慈攝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叢林之中。多饒河□。花果滋茂。爾時菩薩在不定聚。作六牙象王。在其林內。其象王妻。名曰拔陀。於母象中。為最尊貴。是時象王出群。在於閑僻之處。有別雌象。端正悅意。詣象王處。共為私竊。既為夫婦。甚加憐愛。行住相隨。意不相離。心相繫著。時拔陀母象。便生嫉妒。即自思念。作何方計。便我當得殺六牙象王並彼母象。正住思惟。心大嫉妒。無計可得。遂便發願。願我生生之處。能害二人。作是願已。於山頂上。投身而下。便即命終。生毘提國大夫人腹。而處其胎。十月滿已誕生一女。眾相具足。漸漸長大。嫁與鄰國梵德大王。為第一夫人。由彼宿業。於六牙象等。生大瞋恨。然而夫人有宿命智。即白梵德王言。於彼方所。有六牙大象。我今要此象牙。願王令取。於時王敕諸城。所有獵師。皆悉喚集。令取六牙大象。獵師集已。告曰。汝等往取象牙將來。時諸獵師。王既敕已。依命即去。其獵師大將告獵人曰。汝等並散。各歸本業。我獨自往取其象牙。是時大將即取祭祀之物。並著衣甲毒箭等物。造詣方所。見彼象王並及母象。二俱別住於閑靜處。各離象群而住。見已遠至遙望。爾時獵師。身被忍服。覆其弓箭。所有衣甲。藏在草中。欲為殺害。爾時母象遙見獵師。即告夫曰。我等速向餘處。今有人來欲殺我等。像王曰。其人作何形貌。答曰。身被忍衣。外現慈相。若如是者。當須無畏。在袈裟中。無不善事此之幢相。覆蓋之人。心住慈悲。當須無怖。勿生疑惑。如月無熱。斯人亦如是。於時母象。及以象王。並無疑惑。隨意遊行。爾時獵師既得其便。即放毒箭。射彼象王。中於要處。母象告曰。如何乃言著袈裟人。無有害心。爾時象王以頌答曰。  心非生過患  亦非衣所作  此過由煩惱  由心離慈愍  如金裹銅葉  入火銅性現  患人雖不了  智者善能知  弓箭人俱毒  鹹由彼為惡  袈裟本寂靜  皆悉由心作   爾時母象心生瞋恚。告其夫曰。  我不違君語  如君今所說  我欲碎斯人  節節令其斷   是時象王聞此語已。生如是念。作何醫療此煩惱事。若是菩薩婦。起怨害心者。此不應也。說伽他曰。  如被多鬼所著心  見醫即作非供養  醫人見彼常非恨  應生如是歡喜心   爾時母象。聞其菩薩象王所說。默然而住。時諸群像詣象王處。便作是念。勿此母象損害獵師。若菩薩在傍生趣中。常行菩薩行。是時象王往獵師邊。以人言音告獵師曰。汝莫怪畏。恐損獵師。像王以鼻。遶取獵師。抱在胸前。又令母象別向餘處。然後告曰。丈夫。母像已去。汝若須我身上物者。任意取之。是時獵師心極怪愕。此乃是人。我非人也。我是人中象。汝是象中人。汝在傍生。有是情智。我居人類。反無斯慧。悲啼泣淚。菩薩問曰。為何啼泣。獵師答曰。汝已損我。時象王聞已。作是思惟。我現相救。不曾有損。復更思惟。不是雌象而來損耶。又問獵師曰。誰損汝耶。獵師答曰。像王。汝身有無量功德。無辜加害。即是損我。汝身被箭所傷。可有治療。我心被射。愚癡無智。難可療治。而說頌曰。  我今觀察象王行  功德廣大猶如海  起害之人猶發慈  此之菩薩心難得  假說我今身是人  了無如是真智覺  但有如斯瞋害毒  身空無有少功德  莊嚴形貌似人身  不如生在傍生趣  汝在傍生有人智  像王為最象中尊  不言形貌即成人  不以傍生非是人  若有人慈功德者  彼乃當知即是人   爾時象王告曰不勞廣說多言語。不用多述巧言辭。汝今雲何箭射我。速說斯事令我知。獵師答曰。我奉王教。須汝身牙。緣此射之。像王告曰。仁所須者。幸時早取。菩薩為懷。無不捨者。任汝拔牙。將所利益。說伽陀曰。  利益一切有情等  速離漂流生死海  常證無上菩提智  唯願早入涅槃城   爾時獵師心生羞恥。告象王曰。我須汝牙。像王告曰。任意拔將。答曰。我不能拔。若令我拔。願住慈悲。我方能拔。若其不住慈悲之心。正拔之時。手必墮落。像王告曰。若汝不能拔者。我自拔與象王曰。為我牙根入肉深遠。當拔之時。白血流注。拔已欲與獵師。像王身色鮮白。如優曇缽花。血流遍身。如山雪覆。亦如□文。   爾時象王。自心睹見身相如是。恐有退轉。欲堅其心。不令嬈亂。由彼菩薩多習性故。而行其施。豈有退邪。至於死路。唯歸佛陀。於彼時中。有種種異相。為空中諸天心得滿足。便生喜悅。現希有事。然由象王作是苦行。空中有天。而說頌曰。  我等諸天見  像王行苦行  當正拔牙時  受於無量苦  內心猶喜悅  必不退菩提   別有一天。而問彼天曰。  如此拔牙身受苦  雲何能發趣菩提  猶如地獄受苦人  必不能發慈悲意   爾時象王拔牙已。默然而住。獵師念曰。雲何拔牙。執持而住。欲生悔耶。不與我耶。於時象王觀知彼意。即持優曇缽花白色六牙。引其前足。而以六牙欲捨與之。告曰。待住少時待住少時我今極痛。像王又作此念。受者現前。何須久住。如何不施。本為此牙欲殺於我。今既無牙。何慮餘事。告獵師曰。汝應善聽。說伽他曰。  賢首汝應棄惡事  所持利劍弓箭物  被此袈裟仁者衣  我今見此心歡悅  或有施淨受亦淨  或有施淨受不淨  我今觀汝淨應供  施者受者二俱淨   爾時象王。見彼被離欲衣。心自喜悅。即與六牙。告曰。  若實毒箭射我身  不生少許瞋恨意  此實願速證菩提  當救輪迴得解脫   佛告大王。於意雲何。彼時六牙大象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以慈悲苦行佈施故。而由未證菩提。由彼因緣。正見積集善根。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我曾作兔。捨其身肉。佈施與彼仙人之時。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我於往昔。父母二俱無目。常以肩背負擔。將行供養。經無量時。而由未證。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我為利益諸有情故。大王諦聽。世間邪見。而依俗法。父母將老。或令飢餓。溺在河中。或將入火燒身之事。言得生天。我設方法。並令禁斷此非法事。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更有無量因緣。並於那迦藥叉經中廣說。   大王。菩薩在不定聚。作獼猴王。於五百獼猴中為尊貴。婆羅□斯。被梵德王怕懼之時。我於爾時。捨自身命。救五百獼猴。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生於雉身。如雉本生經中廣說。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生在象中。如象本生經中廣說。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生在龍趣。名曰矚波龍子。於龍本生經中廣說。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作鵝王身。如鵝本生經中廣說。   爾時勝光大王白佛言。大德世尊。於何時初發無上菩提之願。佛告大王。乃往古昔。無量劫時。有王名曰光明。其光明王。有一象寶。身色鮮白。如優缽花。七支圓滿。形貌端嚴。人所喜見。時王即敕調象之人。令調此象。堪乘之時。將來見我。其調像人。受王敕已。即將調教。既成就已。還詣王所。王即乘象。並調像人。王在後坐。出城遊獵種種禽獸。然而像王聞母象氣。尋香而走。王見象走其疾如風。告象師曰。  我見虛空轉  四方上下迴  山地如陶輪  樹亦空中去  像足不曾移  猶如騰空去  觀前山走來  後山無不動  須勒象令住  極打令其怕  像王既未調  死生今在即   爾時調象師白王曰。  我誦大仙所說咒  並以鐵鉤鉤極打  誦咒鉤打唯加急  所用之法皆無益  無索無鉤能禁制  王知無物何能止  貪慾入心無調者  欲在心中如掘釘  此欲發時甚廣大  無有能為止息者   爾時調象師作種種法。不能止息。而令象迴。又白王言。其象走困。願王攀取樹枝。放象隨意即逢一樹王及象師。攀枝而住。喻如從死而得再生。王告象師曰。汝不調此象成就。便即將來。與我乘騎。白王曰。我調成就。然為彼象聞雌象氣。貪慾醉故。不受言教。其象雖去。思憶本處。至第七日。必還來到。所以者何。由見母象。共行欲已。思憶象坊。至第七日。其象還還來。時調像人速詣白王。王曰。汝教此象。未好成就。其人白王。我調像已。責曰。雲何調伏。白言。請王驗試。即知虛實。其調像人。即燒大鐵丸。色赤如火。令象取食。像即詣前。欲取吞食。其教像人。復白王言。像若食之。像必不活。時王告象師曰。如斯調伏。當時為迷亂我。先白王。我但調伏其身。不能調心。王曰。汝頗見有能調心者。像師白王言。有。唯佛世尊能調身心。一切有情慾調其心。由不能調。而皆卻退。有諸外道。修行苦行。貪慾叢林在心。而不能拔。亦有捨境。離欲貪處。而不堅持復還退失。阿素落等。及以天人。師子雜獸。龍蛇鳩鴿。乃至飛鵝雜類等。一切含識。皆被欲縛。無始已來。如輪迴轉。少年容貌。乃至於老。調伏其心。種種苦行。或有仙人。餐風食果。皆不調心。心雖無相。誰有天人能得自在。言大王者有大威力諸鬥戰中最能殊勝亦不調心。唯佛世尊無有貪慾心得自在。爾時大王聞佛世尊有精進力。廣行惠施。修諸福業。即發無上菩提之願。說伽他曰。  修無量福求佛果  得成善逝自在尊  若未能度彼岸者  我當誓度令至岸  聞佛離欲發菩提  復行惠施正法化  願我當來得成佛  利益有情貪慾滅   佛告大王於意雲何。彼時名光明王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我於爾時。初發無上菩提之意。   爾時勝光王復白世尊曰。最初於誰行施得證無上菩提。佛告大王。乃往古昔無量劫時。有城名曰毘訶彼地。其城有一陶輪工師。有佛出世。號曰釋迦牟尼。證無上正真等正覺。十號具足。亦有聲聞弟子。名舍利弗。大目乾連。及侍者阿難陀。時釋迦牟尼佛正真等正覺。共無量苾芻眾。俱遊行人間。至彼城中。爾時彼佛忽有風患。即告阿難陀曰。汝可往彼陶輪家乞酥油蜜漿。爾時阿難陀聞佛教敕。即往詣陶輪家。在門外立。白言長者。世尊患風強病。今須酥油蜜漿。時陶輪師。聞具壽阿難陀所說。即將酥油蜜等。長者共兒相隨。俱往佛所。以酥蜜等遍塗佛身。溫水沐浴。持沙糖水。奉上世尊。為療病故。即得痊癒。爾時陶師長跪發願。說伽他曰。  我以蘇蜜施如來  願獲廣大功德利  種族名號聲聞眾  悉如今日釋迦尊  善能調伏有情類  遠離眾苦歸圓寂   其陶輪子。亦發是言。願我當來如佛侍者。佛告大王。我於爾時。初施釋迦如來。得證無上菩提。其子者。即阿難陀是。王復問世尊曰。從初乃至成佛供養幾許諸佛而證無上菩提。佛告大王。我從釋迦如來最初阿僧企耶。乃至護世佛時以清淨心。如是供養七萬五千佛於爾許時供養不曾心異。唯求無上正等菩提。大王。第二僧企耶。我初供養燃燈佛乃至寶髻佛以清淨心。如是供養七萬六千佛。我雖經歷多生。心無有異。常以清信供養諸佛。大王。第三阿僧企耶。初供養寶髻佛。乃至安隱佛。如是供養七萬七千佛。如是又至迦攝波佛。我雖供養無有異心。常以淨信。供養諸佛。為菩薩時如是供養。皆蒙諸佛為我受記。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滿我所願。思求正覺。堅固釋持。慈攝一切有情故。爾時勝光王聞佛說已。心大歡喜。頂禮雙足。奉辭而去。   時具壽阿難陀即以伽陀。請世尊曰。  唯願世間尊  為我分別說  何處初發意  為求大菩提  更願無上士  為說本事緣  曾供養幾佛  復經幾許時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無上兩足尊  慈愍有情者  於彼發菩提  誓度三有海  聞佛心離欲  廣說醉象緣  厭離貪慾習  因發菩提心  堅固發誓願  惠施如河沙  光明王世時  專求正覺等  初見釋迦佛  我作陶輪師  酥油蜜漿等  最初為供養  亦曾為上女  正信三寶尊  我見憍陳佛  以燈油奉施  無勝佛世時  我曾作三藏  共大眾相競  惡罵僧為女  由斯口惡業  變我身為女  卻迴心淨已  還變為丈夫  乃往過去世  曾為王子時  寶髻佛兄弟  我以燈明施  三月曾供養  安隱佛世尊  佛滅度之後  以舍利起塔  曾作富長者  三月供養佛  世尊滅度後  建塔九十肘  後見有勝佛  梵志中為最  舉手合掌敬  供養人中尊  昔時作梵志  書論悉明解  我逢利益佛  施座奉如來  往修苦行時  曾住仙人法  見憍陳世尊  捉身欲山下  我曾作仙人  遇逢樂見佛  諸佛至居處  以根果供養  往昔作仙人  見善眼世尊  以著樹皮衣  持施覆其身  昔曾作人王  供養勒叉佛  頓捨四兵眾  求無上菩提  從初釋迦佛  至於護世佛  七萬五千佛  我皆盡供養  此是一僧祇  如是行供養  一心無異別  恆發菩提願  次見燃燈佛  多聞甚可愛  以七青蓮花  作梵志持供  我曾作國王  見佛名有相  於佛修行處  供養此如來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住修  以妙色珍寶  音聲而供養  我曾作國王  佛號超師子  我以寶幡蓋  供養此如來  我曾作國王  佛名安隱日  王有一千城  皆令修供養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梵志  以浴室香湯  依時沐浴佛  我昔作國王  城中而供養  三千梵志佛  及一屍棄佛  我曾作長者  於財增城中  供二十五佛  修行於梵行  我曾作長者  於彼大城中  供養屍棄佛  建立寺捨塔  其寺供七佛  奉施珍寶具  及以奴婢等  莊宅花園林  曾作王信敬  於屍棄佛所  復在彼城中  唯求正等覺  昔曾作梵志  有佛名歡喜  為求菩提故  以果先供養  曾作長者時  有佛名善眼  我以摩尼寶  供養此如來  亦曾作商主  有佛名善生  坐於菩提樹  以餅先供養  於千商人中  曾作千商主  見佛坐菩提  號名善意佛  香泥塗佛上  復以扇招涼  佛邊坐聽法  聞法心開悟  昔作商人主  有佛名釋迦  我以眾寶花  以花散佛上  昔作商人主  有佛名高登  以幡花音樂  供養如是佛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最上  超越諸有海  當施眾車輅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最尊  佛行百里內  地散諸妙花  我於過去世  聞佛欲來過  遠將勝幡蓋  並四兵圍遶  有佛欲渡河  我當作舡師  見佛心歡喜  渡佛到彼岸  我曾作商主  有佛名賢車  為佛造橋樑  令佛安隱渡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大梵  牛頭香造寺  以供養於尊  著僧伽胝衣  以覆如來上  儉世檀香浴  降雨人歸佛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淨月  國有多疾疫  供佛疫皆除  我昔作王時  有佛名調帝  請佛說妙法  為求菩提道  我昔作王時  有佛名梵尊  施佛僧伽胝  用覆如來上  當時國中儉  我以旃檀湯  沐浴如來體  豐樂人歸佛  我昔作王時  有佛名帝釋  其國有災起  王發慈止息  我昔作王時  供養調帝佛  用諸百萬寶  造食獻如來  昔為梵志信  見佛名悉達  以百千頌讚  供養天人師  昔為梵志時  佛名帝釋幢  合掌以正信  當來願如佛  始從燃燈佛  至於帝釋幢  七萬六千佛  我皆盡供養  滿二阿僧祇  供養於諸佛  不曾心有異  志願菩提處  第三阿僧祇  亦為王供養  佛名安隱日  滅度而起塔  我昔為國王  種種供養佛  滿足皆隨意  起塔名法王  昔為大商主  見佛名悉供  我以眾金花  散佛呈供養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寶髻  為佛作金網  以覆大師上  昔為商人時  佛名上蓮花  作銀花供養  散佈如來上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上稱  我以上妙室  供養於如來  昔為大國王  佛號名勝論  正證菩提日  我以四兵護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無垢  造塔並浴室  及以燃燈明  我昔作王時  見佛名合覺  坐石而入定  音樂以供養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修行  降怨度人眾  掃地令佛過  昔為商人時  聞佛名淨住  欲來造寺捨  園苑毘訶羅  昔為大國王  有佛名相師  摩尼寶供養  我時為菩薩  昔為大國王  有佛名繫都  我造法王塔  繒幡以供養  昔為大國王  有佛名捨重  我以瓶杖施  起塔並設會  我昔為商主  有佛名見義  以金寶真珠  種種香供養  我為大國王  佛名諸兵義  佛遊於人間  四兵迎供養  我為大國王  佛名他利見  欲入於城內  設樂香花供  我昔為商主  有佛名底沙  以諸莖木香  根香散供佛  我昔曾為大仙人  見晨宿佛在寶龕  但一伽他而讚佛  超過九劫修苦行  昔為梵志名最上  見佛名曰毘婆屍  兩手持苣發菩提  歡喜布散如來上  菩薩昔為商主時  見佛世尊名屍棄  並有弟子聲聞眾  三月衣食而供給  昔為商人深正信  於彼毘婆屍佛所  並諸弟子聲聞眾  三月衣食而供給  昔為商人深正信  佛名迦留村陀佛  請佛家資盡佈施  隨佛出家持梵行  昔為商人深正信  見佛迦耶迦牟尼  先造立寺生恭敬  後乃方隨佛出家  昔為梵志名最勝  於兩足尊迦葉佛  由聞喜護所說語  乃得出家修淨意  菩薩昔作國王時  於彌勒仙修供養  入定見我當作佛  時仙卻來供養我  從安隱佛至迦葉  供養七萬七千佛  一切如來皆奉侍  乃能數滿三僧祇  皆悉歡喜而供事  未曾少許心別異  皆發無上菩提願  為菩薩時供養佛  一切示現而授記  對眾鹹言當作佛  我先求願皆滿足  如先所願今思忖  此願皆令得滿足  彼佛世尊諸大德  授我無上菩提記  我昔曾作屍毘王  復為一切施主時  並及尾濫大王身  捨身捨寶行檀度  昔為商主入大海  持戒專求趣彼岸  能害自身令眾樂  皆令得度於苦海  往昔曾作仙人時  常行忍辱波羅蜜  身體手足被支解  由行忍辱心無退  如緊那羅本生說  我曾欲竭於大海  以滿精進波羅蜜  皆由口業真實語  昔名藥物大臣時  牛出梵志共論義  當滿般若波羅蜜  諸天擊鼓而助喜  昔為梵志名生然  勤修勝禪波羅蜜  頭上鳥生男女卵  定中不起鳥能飛  修行滿六波羅蜜  慈心常有思念處  我廣心求尊重願  發願願求皆滿足  彼諸大德一切佛  我皆供養天人師  三有苦海諸眾生  一切皆歸涅槃路  我為菩薩修供養  從彼光明王身後  乃至帝幢佛世尊  度得一千俱胝眾  況復成佛度無邊  世間之尊大導師  已度未度人天眾  我已置立橋船筏  堅固度於諸有情  我若入於圓寂後  由能濟度無邊人  諸有能修福德者  當來皆入涅槃城  我若入於圓寂後  而能修集於佛事  少許供養於形像  即得生天無量樂  我若入於圓寂後  遺留法寶甘露味  如若有情聞此者  皆能修習出離去  已上諸佛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六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世尊。是無上福田。恭敬尊重。能令國王。及諸臣佐。婆羅門居士。商人商主。天龍藥叉。阿素羅。迦樓羅。揵達婆。緊那落。莫呼洛伽。乃至傍蘇畢捨遮等。以諸衣服臥具湯藥諸療病物供給世尊及苾芻僧伽。爾時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諸外道。共集講堂。皆相謂言。仁者知不。我等比來。於此得諸國王群臣居士婆羅門等。尊重供養供給衣服臥具醫藥等物。今有沙門喬答摩。人間出現。所有尊重恭敬供養供給醫藥衣服臥具等。皆悉施彼。我等斷絕無有利養。今復雲何。共設何計。其中一人。作如是言。仁者應知。若持梵行者。作非梵行。時諸外道答曰。如是復有一外道。雲何得之。說曰。我等法中。有一女人。形貌端正。人所樂見。教彼女言。喬答摩沙門。共為私事。眾皆問曰。是誰端正。答曰。彼氈遮外道女。眾人即使令喚至已。告曰。小妹須知。我等往日所有利養。皆被斷絕。今時所有利養衣服。醫藥臥具等。悉皆尊重供養喬答摩沙門。汝不助我耶。棄卻我等耶。其女問曰。仁者使我便欲作何計。答曰。汝是我眷屬家小妹。可能作是言沙門喬答摩。共我私行非梵行事。若能如是。名為捍敵。世人即皆尊重供養我等。如昔無異。其女告曰。我不能謗沙門喬答摩。彼天人師。王臣敬重。威德無量。誰能輒信。時諸外道報曰。妹子。汝若不能謗沙門喬答摩。不依我等言者。我等大眾。不共汝言談話說。不得入我等家中。共擯棄汝。令汝至死。後墮地獄。女人身少智性。遂便問曰。仁者教我。欲作何事。時諸外道告曰。汝可時時往逝多林。其女依教。每日往逝多林。乃至後時。其女腹上。覆一缽盂。詣如來所。爾時世尊為無量百千大眾。前後圍遶說微妙法。然而此女來入會中。世尊既見外道女來。作是念曰。我昔曾作此業。積集成就。由如暴流。其外道魔女。面前而住。說伽他曰。  聲響令人愛  美言清巧語  染我懷妊胎  而今復說法   爾時世尊以頌告曰。  若人為妄語  當墮於地獄   外道女答曰。  若作雲不作  彼當墮地獄   世尊告曰。  二人皆墮於地獄  墮與不墮自心知  謗法之者來生苦(少句未見本)   爾時天帝釋作是思惟。彼外道女。垢穢大聖及苾芻僧伽。作是念已。即以神變解缽令墮。是時魔女大生羞恥。速即婦去。   時諸眾首苾芻白佛言。世尊。雲何勝軍大王。佛為說法。初即授記於此正真等正覺。又復我等。今欲往無熱池邊。於如來前。各自說本事。佛即默然而受其請。諸佛常法出現於世。未入涅槃教化有情。必作十事。雲何為十。一者久植善根法王太子灌頂授記。二者未曾發心有情。令彼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三者建立三寶。四者結界。五者命壽五分之中。要捨一分。六者於室羅伐城。現大神通。七者於平林聚落。現從天下。八者於父母所令見真諦。九者於無熱池中。共諸苾芻。說業報因緣。由此義故。世尊共諸苾芻。於無熱池中。說昔本業報事。告諸苾芻等。可往無熱池邊。各說自本業事。時諸苾芻聞佛教敕。鹹皆依命。佛共四百九十九苾芻眾。於室羅伐城沒。無熱池邊出。往詣野猛藥叉遊行之處。其處花果甚可悅意。然而此池流注四海。一名弶伽河。二名新度河。三名縛叉河。四名呬多河。其處嶮峻。非得通人而不能往。佛與大眾。俱到彼已。   爾時世尊起世俗心。作此心時。乃至蟲蟻皆知佛意。難陀鄔波難陀龍王。知如來意。雲何世尊起世間心。見佛欲於無熱池中。共諸苾芻。各說往昔因業。即於池中。化出大蓮花。其花千葉。猶如車輪。色如天金。寶莖花蕊。金剛所作。無量千花周匝圍遶。爾時世尊坐此花上。及諸苾芻各坐一蓮花。於時具壽舍利弗在王捨城祇利跋窶山上。縫僧伽胝衣。佛告大目揵連。往喚取汝同侶舍利弗來。白言如是。時具壽大目揵連。從無熱池沒。於祇利跋窶山現。到舍利弗前告言。具壽舍利弗。今時世尊。共九百九十九苾芻眾於無熱池住。我承佛敕。故來相喚。即可同行。答曰。具壽大目連。汝可待我縫僧伽胝了方得相隨。告曰。我共相助。縫不任意。時大目連。以神變力五指為針助縫。其舍利弗告目連曰。汝應前去。我即後來。大目連曰。仁若不去。我強力將行。時具壽舍利弗即舒戶鉤。告目連曰。汝神通為最。且取此戶鉤然後將我。時大目連即挽戶鉤。然舍利弗又作是念。彼大威德。若挽戶鉤並我將去。便以神通。以身繫著祇闍崛山。其山即動。並贍部洲地俱時皆動。難陀鄔波難陀龍王。並無熱大池之中諸大德等。鹹悉總動。時諸苾芻白佛言。此是難陀鄔波難陀龍王令動地耶。佛告諸苾芻。此非難陀鄔波難陀龍王動此地也。此是大聲聞現神通也。其舍利弗復作是念。我若繫著須彌山者。彼亦將去。我今以心繫著無熱池中。如來所坐大蓮花已。即不能動。時大目連告舍利弗曰。具壽捔神通訖。可往世尊所。舍利弗曰。汝且前去。我在後來。其大目連去已。未至佛所。舍利弗先到。禮佛雙足。於蓮花上坐已。目連方至。尊者問曰。汝於先來。何大遲之。時諸苾芻皆生疑惑。唯佛能斷。白佛言。世尊。比見大目乾連神通第一。今乃不如。佛告諸苾芻。汝等諦聽。非但今時。乃往古昔。於中天國。有一畫師。其人因事。往詣餘國至已。還向畫師家停。然而主人作一轉關木女。彩色莊嚴。令其供給看侍。對前而住。客便喚曰。來於此眠臥。其木女默然而立。斯人念曰。主人發遣此女。看侍於我。即以手挽。其索即斷。身手俱散。極生羞恥。便作是念。今者被其私堸d我。我應對眾而為恥辱。斯人即於當門牆上。畫自己身。猶如自絞入門扇後隱身而住。主人怪晚日高不起。即往看之。開門乃見自絞而死。便作是念。彼人何故自勒咽喉。復見木人聚在地上。緣我勝彼由斯致死。其國立法。有人死者。先奏王知然後殯葬。主人急告王曰。中天竺國。有一畫師。來居我家。我作轉關木女供給。彼為是人手挽索斷。斯人羞恥自懸而死。願王檢看。我願殯葬。王即敕使往看。使者告曰。汝且斫索令斷然後檢看。為是自懸而死。為是主人勒殺。是時主人即以斧斫唯加斫壁。客便告曰。為死活耶。既對王臣。深懷愧恥。佛告諸苾芻於意雲何。爾時畫師者。即舍利弗是。作機關木女者。即大目乾連是。於彼時中。由有工巧而能勝彼。今用神通還復得勝。   復次苾芻。汝等諦聽。乃往古昔。別於一方聚落之中。有二畫師。共鬥技能。皆稱我好。明解工巧。俱詣王所。白言雲。我明圖畫。第二亦云。我能圖畫。時王即令壁上各畫一面。畫已能知。我不信說。其一畫師。時經六月。乃畫一面。其第二者。但唯摩飾壁面。其畫了者。即白王言。我畫牆了。王共群臣來觀畫彩。告曰。大端正。第二畫師白王。看我畫作。由前壁畫光影現斯。以薄衣覆。王見此事。甚大怪之雲更勝彼。其人禮王足已。白言。此非我畫。由彼壁畫。於此影現。大王。為復畫者端妙。為復此處端正。王言如汝作者。甚為端正。佛告諸苾芻。汝意雲何。爾時六月磨作畫師者。即舍利弗是。時經六月畫師者。即大目連是也。於彼時中。由其工巧。而能得勝。今復神通而還獲勝。   復次苾芻。汝等諦聽。非但今時神通得勝。古昔於波羅□斯城不遠。有二仙人。一名勝佉。二名利棄多。彼於後時。天降大雨。地面多泥。其勝佉仙人。膝腳跌倒地。被打瓶破。仙人咒誓。於十二年中。天更不雨。其梵授王。及波羅□斯人眾。皆聞仙人咒誓。令十二年天不降雨。王及國人同往彼仙所。白言大仙。莫作如是。仙人告曰。我不忍之。令十二年不得下雨。梵授王等。別向利棄多仙人所。以事白言。此仙作實語。應時天降大雨。佛告諸苾芻等。爾時名勝佉仙人者。即大目連是。利棄多仙人者。即舍利弗是也。廣說如上。   復次苾芻。彼二仙人。有少惱緣。其利棄多仙人。即於勝佉邊。求而懺摩。正禮足時。其勝佉乃以腳蹋利棄多頭髻之上。被蹋之時。即作咒誓。願明日日出之時。汝頭破裂。勝佉還即咒誓。願日莫出。日既不出。世間黑闇。諸婆羅門。城中人眾。皆來白勝佉仙人曰。莫作是事。彼仙答曰。若令日出。頭決破裂。其利棄多告勝佉曰。汝可作一土頭。其仙即作土頭戴之。其日即出。土頭便破。佛告諸苾芻。莫作異見。時勝佉仙人者。即大目揵連是。利棄多仙人者。舍利弗苾芻是。於彼時中。而已勝彼。今時亦勝。   佛告諸苾芻。汝等復聽。我今為汝說。昔中天竺有一巧人。善解牙作。遂持象牙。刻為粳米一斗。以充道糧。往波斯國。既至彼國。詣一巧師家中。暫寄欲住。斯人不在。但有其妻。既見妻已。報言。將此一斗白粳米。為我作飯。其巧工妻答曰。此米留著。汝當且去。其人留米即去。彼便為煮。柴薪俱盡。米仍不熟。夫主來至家中。問其妻曰。賢首。汝今作何物耶。妻即具說。夫便看米。乃知是象牙為米。夫以誑心告曰。此水為有灰故。米不能熟。汝用淨甜水煮。米當即熟。後時留米人來。其妻報曰。汝宜取淨甜水來。其人持瓦瓶取水。預前速至。畫作水池。於其池中。畫作一死狗。其形脹爛。其取水人。至彼池已。乃見此狗。一手掩鼻。一手下瓶。以眼視狗。遂打瓶破。瓶既破已。便自羞恥。佛言。汝等苾芻。勿作異念。其昔巧工作象牙米者。大目乾連是。畫作水池者。今舍利弗是也。汝諸苾芻。如來所得之定。諸聖獨覺。名亦不知。諸獨覺所得之定。舍利子大目連。名亦不知。舍利子所得之定。餘聲聞眾。名亦不知。舍利子苾芻。具大威德。勝大目連。然而由彼多現神通。密作是說。大目乾連神通第一。   復次大迦葉波自說其業。而說頌曰。  迦葉往詣於眾前  具說前生修行法  捨施少分諸功德  獲斯無量勝福田  猶如世間師子王  無畏遊於諸山藪  今大迦葉亦復然  演說昔法心無畏  我昔曾施升秕食  當於無漏獨覺所  住最無垢三昧定  我今信受亦復然  於佛教中發大願  常聞如是最勝法  由是因緣獲果報  千度生於北鬱單  其國長壽無彼我  漸獲尊貴無闕少  由斯一業獲果報  千度得生忉利天  彼天受妙香瓔珞  色相殊好以嚴身  彼壽報盡命既終  還復天中獲安樂  由於一業發大願  多饒財寶不貪著  不求五欲受諸樂  便捨出家學佛道  我昔不遇大明師  亦不逢彼聲聞眾  見服袈裟染衣者  便即頂禮求出家  我見如是出家時  在於佛前眾中坐  從眾而起頂禮佛  說佛是我親教師  於時世尊出是言  汝是弟子我為師  若求出離諸苦難  宜應聽受淨妙法  世尊為我說妙法  發大慈悲於我處  四禪十力及六根  八支聖道令修學  我今獲致如斯法  便以漏盡不復生  今我最後受此身  與諸賢聖為同侶  如來常說真實法  持淨戒者願隨心  我所發願今得隨  更不受生最後有  我生及貪今已盡  斷諸有結更不縛  我於法中為長子  由法王力離眾苦  佛已記我為第一  於杜多中最為上  已見實諦證真法  我今惑盡獲不動  對聖尊前說本業  在於阿耨大池中  大聖慈尊加被我  安坐蓮花說斯事   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問具壽舍利子言。汝昔曾作何業。由彼業故。得大智慧。辯才無礙。爾時舍利弗以頌答曰。  我昔山林見隱人  是其獨覺寂靜者  依止空閑修淨行  身被垢弊破袈裟  我時見彼心歡悅  即便取衣為浣染  更以針線好縫治  慇勤頂禮申恭敬  彼便於我生哀愍  舉身湧在大空中  為現種種變神通  於是搖颺騰空去  時我睹斯神變已  合掌慇心發弘願  願我生生常智慧  有大勢力饒財寶  於彼榮豪族姓中  常得出家捨五欲  由斯願力得出家  五百生中離俗網  此是最後身  得生於人間  親事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我今得出家  於釋師子教  以獲安隱法  去熱得清涼  我於半月間  讀誦達彼岸  對親教大師  於僧眾宣示  而為我授記  大慧最尊者  隨順轉法輪  令眾生悟解  舍利子大慧  於僧大眾中  自記宿業報  無熱池中說   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告具壽大目連曰。其舍利子。已說宿業。次至仁說本業報緣。作是語時。大目連即以伽陀告諸耆宿。而說頌曰。  我昔為隱士  處在於山藪  時有一人來  求我欲出家  即與剃鬚髮  並沐浴染衣  授與令披著  斯人於屏處  端身結加坐  證得緣覺果  搖颺騰空去  是時我歡喜  恭敬而合掌  由斯發弘願  今獲大神通  我願得斯通  如是大仙者  由斯善根力  生處常獲福  此是最後身  得生於人道  親事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於釋師子教  而我得出家  已獲阿羅漢  去熱得清涼  世尊記別我  神通為第一  緣於施少分  今招大果報  昔時殘惡業  我說仁善聽  往因大國中  而生豪貴族  初為童子時  出門庭遊戲  入家欲飲食  遇父與母交  既見生羞恥  便以杖打我  為此懷嫌恨  發言願長大  摧其身如□□ 當發斯惡願  生黑繩地獄  受諸極苦已  得生於人中  此是最後身  由有餘殘罪  遭斯外道難  命根幾欲盡  最後罪報盡  不復更有餘  於慈父母邊  是故發清信  所有諸群生  而墮於惡趣  由心懷惡事  常見苦無樂  目連對耆德  說是宿業報  阿耨大池中  安坐花臺上   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於具壽善妙苾芻。作如是說。具壽目連。已說宿業竟。次至仁說本業報緣。作是語已。其時善妙即以伽他。而說頌曰。  我昔入寺中  見地有塵穢  即便持掃帚  除糞及塗治  因發清信心  掃灑令清淨  由斯善根故  生處端正身  父母與立名  名為妙善來  於眷屬等前  時好美名稱  眾人常樂見  見者生歡喜  親侍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我獲阿羅漢  去熱得清涼  我昔作斯願  惱盡成無漏  於贍部等洲  以繒綵掃地  若有人能掃  離欲經行處  彼人能掃除  此地並諸地  若有人能掃  四方僧住處  塔地好如掌  大如安缽許  斯人福增長  亦能自覺悟  是故汝當知  應正等妙覺  有大功德聚  宜勤供養塔  獲斯大果報  皆由往昔時  所修眾善業  方獲斯安樂  所以於佛塔  志心興供養  無上大福田  淨心應佈施  若於佛正覺  或佛聲聞處  施少獲福多  由持戒淨故  善妙大眾前  自說宿業報  無熱池安住  安坐妙蓮臺   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告具壽妙意曰。善妙已說本業果報。次至於仁。說其本業。爾時妙意便以伽陀。而說頌曰。  我昔為童子  共諸同伴侶  耳安蘇秣那  同往花林處  見佛毘缽屍  大窣睹波塔  諸天人眾等  鹹興大供養  並以清淨心  手持頂耳鬘  懸在高塔上  各發斯誓願  我見彼施花  即於大眾前  持其耳上花  懸佛大塔上  由斯善根力  生於六欲天  常得大果報  我捨一花枝  一百俱胝歲  天中受妙樂  最後證無生  大德今應知  正覺多福德  勤修勝供養  第一世間尊  佛塔應恭敬  大師並弟子  淨心施少分  獲福果無邊  我念過去世  作斯微善業  由斯福業故  常受諸天樂  親覲天尊師  無上等正覺  已獲阿羅漢  去熱得清涼  此是最後身  不得受後有  由此因緣故  名為蘇末那  解脫諸苦蘊  已度於有海  蘇摩那苾芻  對眾而宣說  昔時因業報  無熱大池中  安坐花臺上   爾時耆宿聲聞。告具壽俱胝苾芻曰。其具壽蘇末那苾芻。已說自業。次至仁說。昔作何業。由何業故。佛記於汝。精進之中。最為第一。   爾時具壽俱胝苾芻以頌告曰。  昔於親慧城  造一毘訶羅  淨心修已畢  奉施四方僧  於斯寺院內  繒綵而敷地  歡喜心調暢  發斯弘誓願  常願親事佛  獲得無上果  證第一涅槃  永離諸煩惱  我緣此福故  於九十劫中  常受人天身  快樂恆無畏  彼有餘殘業  受此最後身  生於高族家  唯有我一子  十月滿已誕  心生大歡喜  父時給財物  數有二百萬  我足有金毛  長短向四寸  微妙絕柔軟  喻若兜羅綿  已經九十劫  足常不躡地  以福因緣故  親侍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得受人天樂  既證阿羅漢  去熱得清涼  世尊已記我  精進中第一  諸漏並已盡  而獲無垢處  我俱胝二十  對眾耆宿前  說其宿業報  無熱大池中   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告具壽妙音曰。其具壽二十俱胝苾芻已說本業。次至二說。爾時具壽妙音以頌告曰。  我先種善業  經於九十劫  不墮三惡趣  而得天人身  我未識三寶  唯見是佛塔  佛名毘缽屍  而興大供養  復以三金錢  用買塗香等  安於佛塔上  一心無退轉  由斯福力故  多受人天樂  今獲阿羅漢  去熱得清涼  我於佛塔前  廣發微妙願  以斯少供養  受於無量果  大眾今應知  等覺有大福  塔前呈少供  獲果報無邊  世尊受我記  於彼伽陀中  廣宣妙辯才  多聞中第一  於斯大眾前  並及諸耆宿  已說宿業事  無熱大池中   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告具壽賓頭盧頗羅墮闍。而作是言。具壽妙音。已說本業。次至仁說。   爾時具壽賓頭盧以頌告曰。  我昔生貴家  父母邊自在  父令知庫藏  侍衛於父母  心常為慳吝  於姊妹兄弟  及以奴婢類  不給於衣食  我母亦索食  慳吝而不與  口復出惡言  可食諸瓦石  由斯惡業力  墮於大地獄  大熱及黑繩  於斯受眾苦  地獄受苦已  方得生人間  由斯惡業力  我常食瓦石  若得飲食時  食常不知足  飢渴甚逼惱  由斯恆受苦  此是最後身  人中生出家  親事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我以得出家  於釋師子教  獲得阿羅漢  去熱得清涼  世尊為我記  煩惱漏已除  於師子吼中  最名為第一  今雖得神通  由常服瓦石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耆宿今應知  我念往惡業  已受種種苦  餘業今應盡  我名賓頭盧  今在大眾前  說自宿業報  無熱大池中   爾時耆宿聲聞諸大苾芻。告具壽善來。作如是言。具壽賓頭盧。已說宿業。次至仁說。作何業報。   爾時善來苾芻以頌告曰。  我念過去世  親意大城中  生於貴族家  有無量倉庫  王名隨眾意  諸臣亦復然  端嚴人樂見  色相好容儀  於時我乘輅  大眾鹹恭敬  同詣勝園林  共受五欲樂  於彼芳林見  沙門調六根  身披垢弊衣  寂然而宴坐  我既見斯人  心生大歡喜  雖見著弊服  而心不生厭  罵此出家人  惡想不樂見  身著大癩病  食時常變吐  由斯業報故  口出於惡言  於人命終後  生於地獄中  常為飢渴逼  恆受於眾苦  厥名為遠來  復名為眾棄  身色甚大惡  受地獄苦已  方得生人聞  身著大癩病  食常為變吐  手抱人髑髏  竹葉為衣服  用草而為壁  常居此捨中  入聚落乞食  恆被他驅擯  或復被杖打  或不聽入捨  常被他嫌賤  五百生中然  不順諸人心  人天神所捨  於時我見佛  僧伽眾圍遶  欲於此眾心  志誠當說悔  遙見大眾已  便速奔馳走  即發如是言  常願足飲食  我身並大眾  佛前而聽法  無人施我食  失望而欲去  牟尼大導師  慈悲為我說  眾中遙命我  善來汝應坐  我聞心極喜  曲躬虔合掌  禮佛雙足已  退坐於一面  世尊大慈悲  應憐愍我故  為我說妙法  聞法見真諦  啼泣淚交流  而即請出家  世尊許出家  我名為善來  親事大導師  世尊受我記  處界中第一  我今大眾前  自說宿業事  安坐蓮華內  無熱大池中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有喜曰。具壽善來。已說本業。次至仁說。昔作何業。爾時具壽有喜說伽陀曰。  昔於王捨城  身受大富貴  其時遭亢旱  我設仙人食  後有一仙來  容儀甚端正  此是緣覺性  漏盡心自在  為我心慳吝  遂起斯惡念  誰能於此人  七年供給食  以馬尿煮飯  令彼仙人食  仙人既食已  由此命便終  為斯作惡業  久在地獄受  眾合及大叫  焰熱並大熱  地獄受苦已  方始得人身  多病不自在  死受於劇苦  展轉五百生  生生恆受苦  重病常不離  不免眾苦迫  此是最後身  得生於人間  親侍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我得出家已  釋師子教中  證得阿羅漢  去熱獲清涼  我入耆宿位  獲得通無漏  隨順眾病人  皆令病消殄  我苾芻有喜  對諸耆宿前  自說昔業報  無熱大池中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名稱曰。具壽有喜苾芻。說本業已。次至仁說。爾時名稱苾芻。於大眾中。說伽他曰。  昔為隱士居蘭若  為乞食故入村中  見一死女在道傍  青泡膿流並糞尿  我即如理善觀察  對此跏趺正憶念  於時我觀不淨行  一心想念不散亂  我坐不久觀斯事  然此死屍肚坼裂  當見肚裂流膿血  糞尿臭穢皆充滿  遍體膿流肉壞爛  無量蠅蛆皆唼食  我時從定起  即詣空寂處  更不行乞食  亦不思餐噉  若入聚落時  但緣求飲食  諸女甚端正  觀此不忍食  一切有情身  皆由四大合  滿中多糞尿  臭穢血膿流  如是正觀已  便得離慾想  住於四梵行  無量善觀察  從彼命終後  生於大梵天  梵天中壽終  生波羅□斯  最尊富貴族  長者家作子  一切皆具足  晝夜常受樂  夜內眠臥時  忽然驚覺見  諸綵美女等  脫去瓔珞衣  身形皆裸露  更相架枕眠  我由昔業力  想彼舊寒林  念女皆不淨  心便厭離欲  發聲稱苦哉  遍告無人應  即從高樓下  天眾為開門  出此大城中  至一河南岸  見佛在北岸  高聲而喚佛  我今被損害  聖者哀救護  大師聞我聲  便以善言答  汝來施無畏  我聞速度河  遺一寶莊履  既至大悲所  正覺無上士  世尊知我渴  種種說妙法  聞法心開悟  剃髮而出家  得見真諦理  世尊加被我  精進不放逸  後夜明星出  漏盡得清涼  我於耆宿前  名稱說本業  安坐蓮花內  無熱大池中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財益曰。具壽苾芻名稱。已說本業。次至仁說。爾時具壽財益即說業報。以頌答曰。  昔於波羅□斯城  國王名曰吉基羅  迦葉世尊滅度已  為佛造立窣睹波  我為彼王之長子  其王名稱遍諸方  於此寶塔我居先  建立殊勝妙傘蓋  由作如是勝善業  人天常得最勝福  所生之處常富貴  為大施主多倉庫  我於五百生  捨施無能數  諸來求乞者  沙門婆羅門  各各無違逆  悉令充滿足  及諸緣覺等  離欲無漏者  有五百緣覺  清淨心供養  由是善根力  得此最後身  而生富貴家  生已即能語  雲我家中有倉庫  今欲捨施諸貧士  施諸貧士無厭足  一切飲食並資具  諸賢善士今應知  為我速答此有無  諸人見我說斯語  各各驚怪皆逃走  汝為當是人  為天物藥叉  汝當為我說  速答如斯事  母今聽善說  我是慈母子  非藥叉鬼神  但由宿命智  常為長者恆佈施  母聞斯語甚歡喜  我之慈母說是言  愛子無畏常行施  母作是言已  親眷養育我  諸人鹹愛樂  見者生歡喜  始從生已來  常增益倉庫  金銀及僕從  由纔生能言  眾為立名字  因生增益財  立我名財益  彼時能施財  令求者充滿  今侍等正覺  捨家而學道  我不為避難  而求於出家  已獲六神通  清淨求出離  諸王常供養  臣等並尊貴  為是豐衣食  我財益苾芻  對諸耆宿前  說昔業報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諸大弟子說業報緣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薄俱羅曰。具壽財益。已說本業。次至仁說本業因緣。爾時薄俱羅苾芻以頌說曰。  昔於親惠城  而為賣藥人  毘缽屍住世  諸佛及僧伽  施諸療病藥  來者求皆與  根莖葉花藥  合以施眾僧  三月夏安居  隨食而供給  於諸苾芻眾  人施一訶梨  九十一劫中  不墮三惡趣  由其施藥報  獲斯殊大果  雖施少分藥  受樂轉無窮  施一訶梨勒  生天受天樂  有殘餘業報  復得生人中  生在有學家  不受信心食  於三日夜中  解了三藏教  服著垢弊衣  但唯求糞掃  常樂居閑靜  不愛俗喧林  我年百六十  不曾身有病  我憶施少分  多受天人樂  薄俱羅眾前  自說昔業報  安坐蓮花內  無熱大池中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尊者苾芻曰。具壽薄俱羅。已說昔業報。次至仁說。爾時具壽尊者。即以伽他。而說頌曰。  昔作治皮人  憶念前生事  當時逢儉歲  煮皮而用食  以此為存命  後有一沙門  從遠來求食  我當發清信  皮食施沙門  獨覺尊食已  對面昇虛空  我發清淨心  合掌申供敬  見斯神變已  更起慇重心  願我當生處  常遇如是聖  所獲殊勝果  一如今聖者  所施體無色  亦無香美味  見者心清淨  當施如是食  因雖施少分  獲果乃無量  多引生天樂  復得勝人身  此是最後身  得生於人趣  親侍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我先所發願  願證無上果  已獲阿羅漢  除熱得清涼  我名大尊者  今對斯聖眾  自說昔業報  無熱大池中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等作如是言。具壽尊者。已說昔業報。次至仁等當說。爾時三人。共以伽他。而說頌曰。  我等昔為三商主  與諸兄弟同遊戲  遇見迦葉佛滅塔  破壞摧落無多在  我等共勸商人眾  營造此塔復令新  三人於此佛塔上  各懸寶蓋同崇建  由斯殊勝善業故  得生天上受歡娛  天上福盡生人趣  獲得富貴常安樂  今逢世尊等正覺  於佛教中而出家  世尊在彼尼連側  現大神變運神通  我等皆蒙示正法  得入無上涅槃宮  斯由敬重大師教  又於佛塔懸妙傘  由斯差別種善根  能除熱惱清涼樂  優樓頻螺迦葉等  於諸耆宿尊者前  自說往昔業因緣  無熱池中處蓮坐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名稱。作如是言。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等。各說本業。次至仁說。爾時具壽名稱。即以伽他。而說頌曰。  我昔曾作賣香人  於諸藥性善分別  時有婦人將女來  買香及藥至我所  彼之少女美顏容  見者皆令貪慾染  我見是女容儀已  不覺起心生愛著  即執女手同遊戲  由斯惡業生惡趣  後得人身常手枯  經於五百生受苦  我今親事佛世尊  隨佛出家而學道  今已證獲阿羅漢  能除熱惱得清涼  大德我思先惡業  已經百劫業不亡  今已得神通  由有餘殘報  我之左臂手  不如右手臂  若男若女人  侵妻及奪夫  常墮地獄中  恆受斯劇苦  樂遠離他妻  猶如踴火炎  猶斯諸智者  與自妻歡娛  汝等當審觀  貪染他妻妾  恆於地獄受  長夜無休息  我由作是罪  隨所在生身  已受如斯報  捺落迦中生  今此最後身  得入無上位  解脫一切苦  去熱得清涼  欲求安樂處  不得婬他婦  解脫諸煩惱  受於妙喜樂  我名稱苾芻  今於尊宿前  說自昔業報  無熱大池中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火生曰。具壽名稱。已說昔業。次至仁說。爾時具壽火生以頌答曰。  我昔曾於親惠城  有佛正覺號毘缽  我時名為無所著  於眾人中最尊貴  佛有六十二萬眾  聲聞弟子共圍繞  我屈毘缽屍世尊  並諸弟子三月請  於時親惠城國王  亦請世尊並弟子  是時我與彼城王  隔日設食呈微供  至時我倍加供養  佛及苾芻聲聞眾  三月供養事已畢  我更共王同供養  當時最後設會日  親惠城王宮自辦  廣設百味妙飲食  衣服臥具及諸珍  既辦如斯上妙物  復於王苑敷高座  其座價直百千金  飲食衣服同斯量  一一苾芻所施物  算數計分不能知  所有象馬皆嚴飾  縷金線網莊嚴身  各各僧前持傘蓋  依座次第布周圓  宮內婇女莊嚴身  以次旃檀塗瑩體  各執金瓶盛德水  苾芻僧處遣祇承  於是最後興斯供  王自供養佛僧伽  我當見是王供養  一心正念作思惟  上妙飲食皆能辦  寶座嚴飾實難為  乍可辦餘上妙具  如王象馬無由得  既作如斯言念已  帝釋天主應時來  於時天帝報我言  善哉助汝興供養  天帝既述斯言已  便化最勝大園林  其園芳麗甚超絕  諸天妙座遍莊嚴  並持上妙天衣服  奉施佛及苾芻僧  先請毘缽屍世尊  並諸弟子聲聞眾  於時天帝及諸天  第一寶象而來應  各各執持天寶蓋  於僧頂上在空中  齎持天飲食  供養真聖眾  復以天衣覆  得受人天樂  九十一劫中  不墮三惡趣  由斯先世善  感得柔軟身  為大仙興供  大德毘缽屍  今此最後身  生於王捨城  影勝王宮內  最尊豪族家  王及大夫人  敬戀恩養育  諸臣鹹愛我  及所有國人  常受於天上  諸天五欲樂  既得是人身  反受諸天樂  無上大導師  正覺牟尼主  調伏人天故  而來王捨城  我當聞佛來  大師微妙覺  聞已生歡喜  即詣如來所  既見世間燈  能持流炬者  從輅投身下  足步至尊前  頂禮佛雙足  深心極喜悅  退坐於一面  瞻仰大慈尊  無量人天類  恭敬而圍遶  世尊如是告  汝斷諸纏縛  無上天尊師  慈悲故來此  為說四諦法  聞者能開悟  我聞如是請  唯正覺世尊  願許我出家  近住成圓具  無上大慈父  無有等等者  哀愍命善來  言下成圓具  精進不放逸  苦行而修習  即證無生位  得入涅槃宮  親侍大導師  無上等正覺  證得阿羅漢  除熱得清涼  能脫三有海  漂流生死河  一切憂悲苦  由斯永得除  火生之苾芻  對斯真聖眾  說自昔作業  無熱大池中  安坐蓮花臺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護國曰。具壽火生。已說本業。次至仁說。爾時護國苾芻即說頌言。  昔有王名吉基利  迦屍國主饒益人  我身是王最小子  為佛造大窣睹波  父王令其最小子  躬持傘蓋奉如來  我聞王敕心歡喜  安置寶蓋窣睹波  既安蓋已便發願  由斯善業因緣故  天上人間招快樂  常有最勝大光明  今生最後於人趣  降誕倉庫大城中  既生最勝豪族捨  世間尊貴而第一  見者歡喜常恭敬  一切國人皆慶悅  殊勝果報隨身現  色相端嚴心安靜  人間受用悉充足  一切所須無乏少  護國苾芻對尊宿  說自昔報業因緣   爾時諸大聲聞耆宿苾芻。告具壽娑底曰。具壽護國。已說業報。次至仁說。爾時具壽娑底即說頌曰。  昔於王捨城  王臣大富貴  五百仙人至  皆令共供養  當時我宣教  普令先造食  家中種種飯  給五百仙人  次第分與我  我既為尊首  最初仙供養  我家恆營辦  作飯百杓餘  於彼出家人  將此飯供給  既施飯食已  生貪作是念  我姊妹兄弟  妻男女親族  尚不施飯食  此仙三月坐  當有用度多  況於五百數  我須彼沙門  令其得命終  若得彼身死  我即無用度  無過殺於彼  及生罪心已  煎煮其馬尿  和食與彼餐  當喫此食已  乃即有病患  便即腸肚出  其時知死已  彼仙得道人  於時龍神等  皆共大聲語  大罪是商人  無過枉殺仙  得自在獨覺  寂靜無漏者  諸親皆瞋我  皆於當觀察  能生多罪業  為殺彼仙故  聞親說語已  我即起愁悲  請餘諸仙人  極生悔其過  對諸佛懺悔  現過心悔已  飯供五百仙  珍重令充足  懺其彼罪業  懺過於諸仙  以食供養已  即當發誓願  當來願如是  供養此大德  如所得解脫  願我亦離縛  生生離貧家  莫在貧窮處  忽常起慳貪  令心發其惡  捐彼獨覺人  作業即愁悲  死後墮地獄  久住千年歲  常受其苦痛  後得生人身  還受短命報  當有多財物  供養於諸人  常患腸肚出  因此即命終  即生遇大聖  乃獲出家體  依教而成住  一切貪悉捨  無熱蓮花座  說本業因緣   爾時具壽耆宿苾芻。告具壽膝多迦攝波曰。具壽娑底。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膝多迦攝波即說頌曰。  往請苾芻眾  不闕於七年  於其聚落內  時世為饑饉  我所得分者  心調意寂靜  是獨覺所尊  無惱甚清涼  我先有要誓  乞者而不與  縱是子及親  非營作不濟  如是發此意  遂為罪惡業  苾芻既不作  何故而與食  即將此苾芻  經行於田處  然始至家中  方與其飲食  由斯惡業熟  遂墮於地獄  眾活炎熱中  而受諸楚苦  地獄業報盡  所生流轉趣  鄙賤常憂苦  餐糧甚難得  此是我最後  而獲於人身  不虧調御士  正覺無上尊  淨信而出家  蠲除諸有漏  證得六神通  至於羅漢果  諸德當知我  雖證大神通  經行甚難苦  方獲而飲食  遊歷極遠處  遂有而少獲  命將欲斷絕  時可得其食  我姓膝迦攝  名為耳大威  無熱蓮花坐  言斯先業緣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周離槃陀迦曰。具壽膝迦攝波。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槃陀迦即說頌曰。  我於前生中  而為養豬者  繫其豬口已  將渡至河邊  既到河中心  欲至於彼岸  諸豬氣不通  因此皆命過  我隨水漂沒  荒迷無所為  河邊有仙住  哀愍所救濟  出我溺憂苦  而為與出家  以無相三昧  教化令調順  既於此滅已  得生於天上  天上纔捨命  下生於人趣  虔恭等正覺  捨俗為出家  頑愚極暗鈍  示敬不能持  於其三月內  方能誦一偈  既明一句義  煩惱欲悉除  我先所造業  如是思憶念  經於無量時  輪迴生死海  對於世間父  於此無熱池  我周利槃馱  說斯黑白業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蛇僕。具壽周利槃陀迦。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蛇僕即說頌曰。  迦攝佛滅度  最後為聲聞  多聞備三藏  於法甚慳吝  不為諸苾芻  諷誦而解說  恐餘諸苾芻  而有勝於我  苾芻詣我所  欲求問少義  我為懷惡色  訶詰而不理  時諸苾芻來  諫責我斯見  何不治法化  作斯非理事  我於臨終時  情生極追悔  所閑真妙法  不為他顯示  命唯有七日  時轉不久停  宜集出家士  悔謝諸過咎  我既悔罪已  息其慳法心  即於大眾中  七日常說法  既聞善說法  隨我皆聽受  互相為解釋  鹹共而談論  我緣臨終時  七日說妙法  而得生天上  諸欲悉具足  天上捨報盡  下生於人趣  而生劫比羅  釋迦王族中  資財大富貴  容儀甚可樂  人眾皆敬愛  資產無有乏  種族諸男女  捨俗而出家  我為惱欲纏  而無欣樂意  無比大丈夫  為欲哀愍故  頻至於我所  誨勸令出家  我即稽調御  無上等正覺  唯願七年中  哀愍受壇施  若見受其施  七年將過已  即隨大慧所  方可為出家  告我命危脆  不暫豈七年  宜當急捨施  出入息難保  佛語深尊重  豈敢而棄捨  白言七日內  哀愍與出家  即於七日中  隨意皆資給  於其城內外  諸親鹹守擁  最上大光明  遍耀於城墎  不思議人眾  得出於城外  於佛法教中  淨信為出家  於二十五年  心無有正悟  遂即罪心起  不欲依此住  莫能至甘露  宜退且還家  既生此怯懼  深懷大羞恥  諸親及家眷  定為譏誚我  所念非相類  審知不善事  我宜以刀害  何用此殘活  即持極利刀  跏趺而端坐  安刀於頭上  心即得解脫  心既得蠲除  口口而稱讚  奇哉佛法僧  有斯勝善法  我先有思想  凡夫便捨壽  不顧其性命  證得無上寂  我於先有中  懶惰極慳法  由斯果報故  艱難得解脫  又我於臨終  為說淨妙法  由斯業成熟  超除諸財欲  法根釋迦子  蛇奴大威德  於其無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又告具壽阿泥盧馱曰。具壽蛇奴。已說業報。次至具壽。於時阿泥盧馱即說頌曰。  我先無攝錄  貧窮負草活  歸投備名稱  奉覲大沙門  今生釋迦種  名阿泥嚧馱  善閑歌舞伎  能於諸妙曲  希逢大導師  無畏等正覺  見已心清淨  捨俗而出家  得聞所說教  樂住大師處  情無暫放逸  常自勤策勇  三明具獲已  大師教已作  觀知於宿命  所曾之事業  於三十三天  七返而受生  七返生人趣  亦為作人主  灌頂剎帝利  獨化於贍部  彼七此亦七  輪迴十四返  曾住受用處  鹹皆知其所  此類諸果報  無有而不悉  我於所生處  情極甚歡喜  觀知諸有情  生死輪迴趣  此變於餘現  一心繫思念  五趣輪迴事  天眼皆明瞭  已獲安詳道  天眼甚明淨  世間無上師  知我念所念  佛身意神通  而來於我所  我所有思念  而能增上說  大師無過咎  所說亦無非  我聞彼所說  依教而淨住  心生極精勤  常修不放逸  三明已通達  所應作已作  於生無有喜  於死亦無憂  唯知待時至  正念住威儀  廣嚴竹林村  命當於彼過  於其竹林下  而欲取歸化  我先施食故  獲此殊妙果  虔恭大導師  無比等正覺  證得阿羅漢  清涼寂靜處  諸見者記我  大福中為最  此阿泥盧馱  對佛苾芻僧  於無熱河中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又告具壽師子王迦羅苾芻。具壽阿泥盧馱。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迦羅即說頌曰。  我先押甘蔗  至於煎糖室  時有病獨覺  徐行來我所  於其七日內  糖油常奉侍  於其七日後  獨覺昇空去  我緣出不在  奴便啟我言  有斯勝福田  比受家中供  我既聞斯說  情生極淨信  速往昇空處  深為欽敬仰  往因發淨心  又緣施油糖  天上人間趣  具福心明朗  此為最後生  亦得作人身  虔恭大導師  無比等正覺  於大釋師教  希得為出家  證獲阿羅漢  清涼寂靜處  我今極獲安  利養甚豐多  衣食及臥具  湯藥無所乏  我以少緣事  要須四團糖  欲施縫衣者  糖將興供養  諸天知我念  即告影勝王  宜速施迦羅  沙糖清涼漿  由斯施漿故  王獲大勝利  宜使侍縛迦  齎菴羅及糖  即遣四大象  馱齎真美味  影勝大福王  令送於我所  王既令使送  我得此甘糖  供給千二百  五十苾芻僧  迦羅阿羅漢  具六大神通  於無熱河中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又告具壽羅怙羅曰。具壽迦羅。已說業報。次至具壽。於時羅怙羅即說頌曰。  我作先國王  在於廣嚴都  發朝依正化  令眾皆安益  時有一仙來  威德甚雄猛  詣至於我所  便發如是言  我今是盜賊  不與水而飲  請王准賊法  依教科罰我  我即報彼言  仙若法德備  泉井河江水  許隨意而飲  我所懷疑惑  不能悉蠲除  願見王罰罪  我即無思慮  即告彼仙曰  宜入芳園中  六日不應食  已後任隨去  我所作此業  實無有惡意  黑繩炎熱中  六十年受苦  業報盡後身  六年在母胎  此實無心造  亦無身口業  由此因緣故  而受諸苦果  耆宿眾前說  當知業不亡  此是羅怙羅  對於諸尊者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惡業   爾時諸耆宿苾芻。又告具壽難陀曰。具壽羅怙羅。已說業報。次至具壽。於時難陀即說頌曰。  毘缽屍佛教  時我設香湯  洗浴苾芻僧  便發如是語  願我當來世  及諸如是眾  清淨無瑕垢  煩惱漏皆除  容儀得端正  顏色過蓮花  其時命既過  得生於天上  天上甚超絕  人趣亦殊妙  隨所生流處  恆安常富貴  後持獨覺身  起塔鮮白淨  嚴飾塗香已  黃色而覆上  □跪合掌言  當願諸根具  身相如金色  善持而不變  由此善根故  生波羅□斯  與迦陀國王  而為第二子  又見迦攝塔  虔恭生淨意  於其此塔中  而懸一傘蓋  由先浴眾僧  塗塔黃色因  施塔傘蓋故  多獲諸安樂  由斯餘福業  於其最後身  生釋迦王族  與如來為弟  我今於此身  具備大丈夫  三十殊妙相  而無欠闕者  釋迦師子教  而我得出家  證極阿羅漢  除熱獲清涼  蒙佛記於我  端嚴甚可樂  我生皆已盡  至於無上處  此善者難陀  對佛苾芻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具壽實力子曰。具壽難陀。已說業報。次至具壽。於時實力子即說頌曰。  我於前身時  名捕魚商旅  因興易進發  有仙來伴去  是真大獨覺  漏盡心無礙  我相見中間  常請受微供  隨其至宿處  為敷諸臥具  洗足奉油塗  及與為然燈  同比共為伴  虔心常供侍  徐徐既前進  得至於海際  既至於海際  我即前跪曰  大德有何緣  故來於此處  我等皆欲纏  不辭諸苦惱  入於險難處  無涯大海聚  彼言我除惱  願汝常安樂  生生備大福  多財無所乏  我即以上衣  齎持而奉施  頭面禮敬足  虔心而右繞  彼哀愍我故  受我所奉衣  諸旅鹹瞻仰  便昇於虛空  諸旅睹神通  我即懷悲惱  虔躬遙合掌  作如是發願  如是大尊德  願我常相遇  其所得妙法  願我亦證悟  當來得值佛  而得為出家  供養僧伽眾  發起大神通  由此善根故  天上常歡樂  亦生於人趣  多受諸安泰  凡是諸生處  多財大富貴  天上及人間  福德恆明朗  從初受果報  此為最後身  於拘屍那城  得為壯士子  端正極可樂  顏容無有比  人眾皆敬愛  得超大富際  希遇釋師子  無上等正覺  見已心清淨  捨俗而出家  依於竹林內  及處於山間  聲聞眾來集  而惱苾芻僧  敷設臥具故  與苾芻說過  或惱或譏誚  頻頻相呵責  具此諸梵行  我即起悲心  時有我生盡  當為供侍者  而自常勤策  於教恆修習  證得阿羅漢  具備六神通  詣於大師所  曲躬頭面禮  合掌前恭敬  從無上乞願  願見聽於我  供給苾芻僧  不隨愛瞋癡  慈心皆平等  大師知我意  默然受我請  即令住寺內  對諸苾芻僧  身為慈悲業  口意亦復然  供給苾芻眾  低心常敬重  來去諸苾芻  及諸道行者  我見甚歡喜  安慰而問訊  五指放光明  如然大明炬  敷設諸臥具  顯現大神通  我所有神變  苾芻欲見故  時極將幽暗  方來於我所  次復續後來  慈心悉敬重  為敷其臥具  不生恚念心  我先有思慮  我所有誓願  清淨悉成辦  今皆得圓備  此實力聖子  漏盡心自在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近將曰。具壽實力子。說業報已。次至具壽說。於時近將即說頌曰。  我於往昔時  為獵者遊藪  為求害獐鹿  持弓及毒箭  尋山登峻險  夙夜常無倦  若逢禽獸時  情起殺害心  彎弓放毒箭  射斷其命根  時我持弓箭  遊行於林藪  見一大獨覺  住在於樹下  我睹彼沙門  情生大忿恚  彼無犯調寂  我以毒箭射  既遭毒箭苦  甚受諸楚痛  即於其樹下  捨有歸寂滅  我由斯惡業  命終墮地獄  經無量千歲  具受諸楚痛  地獄命既終  復受傍生趣  山中遭害死  還墮於地獄  生生恆怖畏  步步皆驚恐  夙夜飢困苦  羸瘦甚憔悴  而常逢獵師  懷害雄猛者  即以利毒箭  射我應時倒  彼見我墮地  命在身搖動  後以利刀截  分割肉將去  如是五百生  多受諸苦惱  又於某方處  為求諸食故  乃於其山下  見多大仙眾  具修諸苦行  有大神威德  我既睹仙眾  情便生慈念  漸漸心以慶  觀其大仙眾  由此發清淨  得生於人趣  遂見大獨覺  而來乞求食  我即常奉請  就家受微供  供養彼德已  合掌而發願  願我當來世  常逢此尊師  見佛生恭敬  而為作出家  得生無所畏  斷除諸有漏  由此善根故  得生於天上  又生於人趣  大富具多財  虔奉此大師  無比等正覺  既見大牟尼  捨俗歸出家  淨心既出家  深樂大師教  我證阿羅漢  具六大神通  大德而我今  斷除諸結縛  當入於山窟  方欲而受終  當有磣毒蛇  來墮我身上  此時我歸寂  是為證涅槃  諸德我思惟  先身所造業  受無量果報  所作業不亡  此近將苾芻  對大僧伽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賢子曰。具壽近將。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賢子即說頌曰。  昔時極飢儉  大怖皆幽闇  時有五百人  求乞而濟活  我為眾中首  而與作導師  彼乞得食已  鹹來奉於我  或精或粗食  常濟供承我  不懷諸惡意  依我教而住  時有人在市  持煎餅而賣  我即強奪取  走出於市外  衝突向前走  餅主隨後逐  我便迅疾去  莫能擒得我  急渡於大河  一邊而安住  四面遙顧望  不見有人來  欲餐其煎餅  多膩甚精味  我作如是念  今日應飽滿  時有大威仙  急來於我所  是大獨覺尊  諸根甚寂靜  我便作是念  貧苦最為楚  由先不修福  今獲飢窮報  今宜精味餅  奉施此沙門  寧可受飢死  不用貧苦活  便發志誠心  深生清淨意  即持其煎餅  奉上勝福田  大師受我施  對我前而食  欲哀愍我故  便昇於虛空  我即合掌禮  願我無窮報  當生大豪族  顏色得端嚴  如是大德類  願常得相遇  彼所證獲法  我亦當開悟  由此善根故  多受諸快樂  天上及人趣  端嚴甚光悅  天上及人間  受勝大王報  由斯施業故  不曾生惡趣  復由殘業報  今於最後有  得生大豪族  釋迦種望城  於此後生中  而處於人身  虔奉釋師子  無上等正覺  大德佛世尊  來過親族時  我與諸親眷  捨俗而出家  我先所有願  今皆已圓滿  證獲阿羅漢  寂靜清涼處  王種而出家  是其佛種族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賢鹽曰。具壽賢子。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賢鹽即說頌曰。  拘留孫佛時  有造彼佛塔  時我為傭力  常與他雇作  作此塔之時  我頻出惡語  何用斯大塔  豈有得成期  塔宜微小作  不應廣費損  省功無憂惱  而得速成就  由斯口業故  說此粗惡言  臨終既命過  墮於地獄中  地獄業報盡  於其所生處  顏色極醜陋  人眾皆棄賤  迦攝波佛時  為雄拘羅鳥  依波羅□斯  半道大林中  其世大明燈  苾芻眾圍遶  我出和雅音  於上右飛遶  我凡見佛眾  而行乞食時  出時及入時  常與右飛遶  由斯善根故  得生於人趣  虔奉調御士  無上等正覺  釋迦師子法  而得為出家  證悟阿羅漢  至寂清涼處  於諸妙教中  佛記我為最  多聞持法則  善音常演暢  四眾來我所  聽聞我說法  天及諸有情  無不皆欽仰  先作善業少  為惡業極甚  今獲其果報  當知業不亡  此賢鹽苾芻  對大僧伽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蜜性曰。具壽賢鹽。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蜜性即說頌曰。  昔於廣嚴側  我為猴中主  見多缽在彼  我便持佛缽  諸苾芻見唱  世尊即告曰  汝等諸苾芻  勿暍不損缽  即持大師缽  將昇於大樹  滿盛白淨蜜  徐徐從樹下  捧持淨蜜缽  奉獻大導師  其中有蟲故  大師不為受  我即詣一邊  觀見而有蟲  揀擇其蟲已  還持奉大師  雖至如來所  世尊亦不受  由未作淨故  善逝不納持  我即以清水  點淨其蜜上  以大至誠心  奉施等正覺  佛舒百福臂  無比無等手  持我獻蜜缽  與聲聞眾飲  情懷大欣慶  虔躬而合掌  對此法王前  舞蹈禮已去  我願捨命後  得生於人趣  常遇大導師  恆持真妙法  由此善根故  遂獲得人身  敬奉事調御  無上等正覺  於釋師子教  得為作出家  證獲阿羅漢  至寂清涼處  備六大神通  而此諸苾芻  猶呼我蜜性  名稱福遠聞  常受尊敬重  恆來供養我  與諸苾芻眾  遊行於人間  至於曠野處  大眾鹹遭渴  我便心起念  願令獲淨蜜  四方非人類  知我心所願  各持大蜜器  鹹來施與我  我見即便受  乃至隨意足  充滿苾芻眾  皆發勝上心  我於猴生中  為王供養故  纔捨傍生趣  得踐甘露地  我先所有念  及曾發深願  虔心奉大師  所作皆成辦  此是我所念  先為善業因  今受其果報  微妙極受樂  此蜜性苾芻  對大僧伽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八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諸大弟子及佛自說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因緣曰。具壽蜜性。已說業報訖。次至具壽說。於時因緣即說頌曰。  九十一劫時  我在親慧城  見毘缽屍佛  欲入大都郭  我既見大悲  妙花散於上  花開莖卓豎  佛頂上為蓋  淨心投佛足  虔恭頭面禮  十指端合掌  敬重右圍遶  不聞彼佛法  亦不受三歸  但發清淨心  隨善逝而去  我於毘缽屍  作斯善業故  經九十一劫  不曾生惡趣  常受大天身  恆受勝天樂  多生於人趣  大富多財寶  此是最後受  今得為人身  生大淨行族  大富具多財  披其祕典趣  文義及占相  章句皆通了  及大人相好  於其淨行林  教授五百人  婆羅門眾圍  出城歸林藪  時我見世尊  苾芻眾圍遶  精進甚勇猛  來入摩揭陀  既見大悲士  情便生淨信  由斯因緣故  得知其勝相  既出見世父  備足諸妙相  三十二端嚴  八十諸好飾  見此端嚴相  虔誠頂禮足  恭敬合掌立  讚歎大導師  相論所言者  唯仁得具備  必定是大師  世間無與等  勝梵過帝釋  更無有雙者  超日越地神  十方界無比  不見過佛者  豈能相比類  天上及人間  為大摧魔將  無怙中為依  無導中為導  我願作聲聞  我希依奉教  赫奕金色臂  百福莊嚴相  世父舒垂下  摩我於頂上  蒙告汝心淨  多獲諸勝利  能發淨心施  其福無邊限  於無上福田  能生淨妙意  良田下種已  摩納婆皆辦  永斷無利趣  不有惡道怖  得開甘露門  所愛悉成就  必若樂出家  隨意而來作  急宜棄鬚髮  可置婆羅門  既聞佛法音  遍告諸門徒  門徒啟告我  為禿沙門耶  雲何捨白淨  而取於黑處  棄其勝妙族  欲習卑賤類  婆羅門種類  世間最超越  梵王從胸口  化出婆羅門  汝等無開覺  汝等無所知  汝所習學教  唯我善能詠  如我所明解  文義說無窮  我隨解應作  汝等隨緣散  若無有所須  各隨其意樂  我更不為師  亦不復教示  時此諸門徒  泣淚向前來  悲涕皆憂惱  隨便四散去  大悲靜寂士  善言慰告我  可來善苾芻  我即具近圓  發正清淨心  捨俗而出家  備諸大神通  所作已成辦  我今觀先業  天眼悉明淨  知生及死相  所曾受身處  證神通竟者  竭有漏際者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尊者憍陳如言。具壽因緣。已說業報竟。次至尊者說。於時憍陳如即說頌曰。  乃往過去世  迦攝佛滅後  見諸聲聞眾  共集作是議  大悲迦攝波  應為後涅槃  出家者甚少  正法不彰明  我等所聞法  互相而教示  精進不放逸  於佛教勤修  共登於山上  布草以為座  各要漏不斷  不從座而起  由懷精進故  不惜其身命  六人證神通  便入於涅槃  我第七根劣  不能斷諸漏  有法相應心  處凡而命過  由法相應住  不捨精進念  便得生天上  於睹史多宮  遂見釋師子  牟尼大菩薩  與諸天說法  致令得開覺  我聞彼說法  一心而聽受  深樂其正法  無心暫捨離  天上業報盡  下生劫比羅  為憍陳如姓  淨行豪族中  淨飯大王子  備名稱菩薩  信心捨國出  苦行於林藪  最君大淨飯  敕我如是語  可去而出家  供承其太子  我以清淨心  即供承菩薩  將非證聖道  厭捨而方去  釋迦大牟尼  正轉法輪時  於此諸妙法  最初我證悟  迦攝波佛教  出家修梵行  今得逢正覺  證獲於無漏  憍陳如苾芻  對大僧伽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復告具壽鄔波離曰。尊者憍陳如。已說業報。次至具壽說。於時鄔波離即說頌曰。  乃於往昔時  波羅□斯都  有王名梵授  我為常供承  淨飾王髭髮  種種使端嚴  衣服皆相類  熏香而奉持  懷悲敬重心  奉事於大王  含喜於王處  說未曾聞頌  欲是極少味  而為罪根本  憂苦皆緣此  安樂無由得  若出家捨欲  得聞未曾聞  臣今情慕極  願王聽捨俗  時王告我曰  卿若能決定  出家後見我  即許卿捨俗  我啟大王言  審知決定意  願王悉臣心  出家後來見  既蒙王聽許  便詣於林藪  懷直不諂心  捨俗而出家  隨其力出家  得至於離欲  修習四靜慮  勤念不放逸  此王在世時  我名殑波羅  具大尊貴德  人眾鹹恭敬  又以正直心  詣師所頂禮  一邊而胡跪  合掌如是白  親教師存念  證我有未聞  須往梵授處  現身令正見  師告我聽詣  波羅□斯城  可存決定信  勿得招虛妄  我今聽許汝  汝當隨我語  令其王中最  興發清淨心  蒙師正直許  我即右旋遶  奉辭隨漸進  詣波羅□斯  梵授王聞至  親來於我處  及由王威德  諸天亦隨來  王從車而下  敬心頂禮我  虔仰極尊重  合掌一邊坐  我即為說法  令其斷諸欲  王聞深欽敬  頓捨諸欲事  便發猛利心  復作如是言  我今求出家  不樂諸欲事  我告王可來  詣於淨林藪  親近大仙所  而為作出家  王便冊長子  紹繼其國位  此大最勝王  捨國歸出家  王與妃宮婇  臣佐及宗親  大眾皆圍遶  詣求出家處  王以正直心  頂禮諸仙足  合掌求請遍  願與為出家  與王剃鬚髮  身披袈裟服  無量百千眾  皆捨俗出家  我求正直心  演說清妙法  令使諸聞者  得生四靜慮  我以懷慈念  恭敬大王故  命盡臨終時  生無邊光天  於彼天捨報  生來於此處  凡所生生處  大富多財寶  天上及人間  常受勝妙樂  此為最後時  斯是最後身  生劫比羅城  釋迦豪族中  常知所進趣  恆為侍釋迦  聲聞釋迦子  我為作承事  由大王威德  而得為出家  我與剃鬚髮  作如是白言  聖者不相濟  我當雲何活  所有嚴瓔珞  及諸上妙服  告言今與汝  用充為活命  我見多珍寶  心生大追悔  宜皆盡捨置  樂求為出家  我今貧困苦  持此多珍寶  若有知聞者  必來而害我  可留已調度  及此諸珍寶  即掛於樹上  亦求為出家  釋迦諸王子  聞我如是說  令我先出家  悉皆禮我足  佛哀愍我故  告善來苾芻  我既出家後  然度諸王族  彼眾禮我足  頓摧於我慢  既調為出家  證得六神通  六通阿羅漢  超際於彼岸  蒙佛記於我  持律為第一  鄔波離苾芻  對諸僧伽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於時大導師  告尊者為光  可說先業報  曾受諸善惡  彼聞佛音告  即憶先業事  白言對佛前  今說諸果報  昔在蓮花上  救世最勝尊  有塔在曠林  多饒諸惡獸  無人能往彼  恭敬申供養  在彼側近人  不知罪福報  我即詣塔所  淨除諸草木  持□遍灑掃  悉使周嚴飾  虔恭禮八方  敬重已便迴  由斯善根故  得生於天上  於三十三天  受諸勝欲樂  經三十六返  而得為天王  我所住天宮  常為金赫耀  廣有三十六  長六十繕那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下生於人趣  七返為人主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曾所受生處  身有金光耀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恆生婆羅門  剎帝利豪族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隨意乘車輿  像馬不步行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若踐荊棘林  自然皆屏息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不曾遭疾患  亦無諸撗惱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凡所遊行處  吉祥相皆現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常得尊勝貴  敬事如大天  我復有希奇  嚴淨佛塔故  不曾身有苦  及餘諸少惱  佛法無瑕穢  如是不思議  淨心獲大果  亦復不思議  若求勝妙樂  盡除生死者  應敬如來塔  奉事無上尊  大德是我念  先世為善業  得受其果報  甚深有愛樂  此為光苾芻  對大僧伽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告具壽奎宿曰。具壽為光。已說業報訖。次至具壽說。於時奎宿即說頌曰。  大德我思念  過去俱胝劫  於一切超佛  而為善品業  時佛無上尊  無邊百千億  聲聞眾圍遶  欲入大王都  我從餘村落  緣事至其處  遂見等正覺  具三十二相  如月與日照  如火電冥光  映蔽諸光輝  佛光最超耀  我常未睹此  如然大火聚  又見彼佛前  有一婆羅門  我即諮問彼  報言佛導師  人天無倫匹  無與等正覺  既聞佛音告  心生淨欣樂  深愛其顏儀  遍體得安樂  復聞天樂音  非人讚頌聲  天雨末香花  雨此上勝城  有散青蓮花  有雨贍博迦  或以旃檀末  或有但合掌  諸天在空中  虔恭上旋繞  情生深愛仰  遍禮喜盈溢  為求香鬘故  四散而馳覓  我於此時中  遍遊無一花  去我而不遠  遂見賣蓋者  手持白妙傘  鮮明如淨貝  速詣手捧持  諮請暫獻佛  見許將佛所  誠心持蓋立  蓋從手而去  自往佛頂上  大師行即動  大師住即住  不捨調寂身  自然於空中  我與諸大眾  睹斯大神變  虔恭皆合掌  誠心鹹頂禮  見等正覺相  聲聞眾儀式  至家為事業  繫心常思念  快哉獲善果  見佛有所懷  我由奉佛蓋  無上福田處  由此善根故  七寶常嚴備  後於臨終時  生三十三天  得為天中王  諸天皆敬重  復生於人趣  名為自力王  大富多勤勇  餘王鹹奉事  由斯作善品  流轉所生處  善根不斷絕  復續諸妙因  於彼勝福田  淨心而奉蓋  因此善業故  不墮於惡趣  此為最後身  生在於人趣  虔恭調御士  無上等正覺  釋迦師子教  而得為出家  證獲阿羅漢  寂滅清涼處  魔變身如山  高一踰膳那  作大恐怖形  如空中黑雲  告言是何物  敢為而惱亂  察知是其魔  故來相逼惱  報言魔波旬  隨意而現身  頭可如須彌  方來於我處  已證阿羅漢  具三明聲聞  佛所示誨法  得為安樂住  受他一揣食  在定於七日  悟解脫意樂  是我所修習  大德我思念  先世作善業  多受其果報  可樂甚精妙  此奎宿苾芻  對大僧伽眾  於無熱惱池  說斯先業報   爾時諸耆宿苾芻各各自說先世業已。白世尊言。我等已說先世業報。唯願世尊開演先業。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山石摧下躪傷足指。佛告諸苾芻。如來往昔生在異類。自作斯業。必須自受。增長熟時。緣變現前。如影隨形。必定感報。無餘代受。汝諸苾芻。若人所作善惡之業。不於外界地水火風。令其受報。皆於自身蘊界處中。而招異熟。即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又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娶妻未久。遂誕一男。年漸長大。母便命過。其父長者。娶後母來。不久有娠。復生一子。後與長兒。納娶妻房。多生兒女。後於異時。後母身死。弟投兄處。□問夫言曰。此是誰兒。報曰。是弟。妻言。聖子。當與其弟。家財分不。夫曰。當合停分。妻曰。聖子。彼是一身。我等多人。雲何停分。夫曰。賢首。世法如是。妻言。聖子。可宜殺卻。夫曰。賢首。豈容為財殺害親弟。妻復頻言。染欲心者。無惡不造。夫詣一邊。作如是念。若於村落。而殺害之。人眾咸知。可將闌若無人之處。即命弟曰。汝持器皿。可共往於闌若採花。白言。如教遂即共詣。至一山阪。摧弟墮坎。以石打殺。汝等苾芻。於意雲何。乃往昔時長者太子。而殺弟者。豈異人乎。我今即是由於往昔。為財利故。將別母弟。於闌若處。推墮山坎。以石打殺。由斯業報。於多年歲。於多百歲。於多千歲多百千歲。墮於地獄。受諸楚苦。殘業力故。成正覺後。山石摧下。傷我足指。   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紫橿木槍。刺佛足傷。佛告諸苾芻。如來往昔自作斯業。今還自受。廣說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復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有一大城。於此城中。有二商主。善能興易。縛持舶已。為求寶故。入於海際。因順風力。至其寶洲。一籌量載寶。一不籌量貪心滿舶。後入海內。不籌量者。其舶欲沒。告伴商主言。願仁救濟。容我上舶。其人斟酌。隨力量寶。安於舶內。牽取其手。令使在舶。其溺舶者。作如是念。我與共彼。同至寶洲。我所採者。舶沒皆失。豈容其人將寶歸家。穿舶為孔。令寶散失。作是念已。竊在一邊。持杖穿舶。商主遂見。告言。仁者。勿為是事。非但財寶散失。我等俱亡。彼內懷嫉。妒心熾盛。竟不納諫。同前欲穿。其伴商主。見不從諫。即持利槍。刺之令死。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昔之時。刺殺他者。豈異人乎。我今即是。由斯業故。經於多歲百歲千歲中。墮地獄中。受諸楚毒。殘業報故。成正覺後。紫橿木槍。刺我足傷。   爾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入沙羅聚落。乞食不獲。空缽而還。佛言。汝諸苾芻。如來往昔自作斯業。廣說如前。乃至說頌。果報還自受。   復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波羅□斯大城之中。有一摩納婆。佛不在世。即有獨覺。哀愍貧窮。住閑靜處。世間唯有此一福田。於時有一獨覺。名曰樂寂。出現世間。在波羅□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晨朝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於時摩納婆。亦於城中長者家乞。空無所獲。其時樂寂獨覺。亦來入此長者家乞。其摩納婆念曰。可少伺察。觀彼出家。有何所獲。即隨後入。屏立門側。時長者妻。見其獨覺身心端寂。情生淨信。即持種種精妙飲食滿缽持行。奉施獨覺。受此食已。而欲出門。其摩納婆報言。出家者。我欲樂觀仁所得食。然而獨覺。常法如是。若不觀察。不知前意。即以缽食。令其觀見。由彼懷嫉。起憎妒心。以手打缽。缽便落地。飲食傾棄。復以腳踏。獨覺問曰。賢首。何意散壞此食。仁若須之。我當奉與。其摩納婆。復出種種粗惡言詞。而住一邊。時此大人而不得食。以自調順。詣鹿林中。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古昔時摩納婆者。豈異人乎。我今即是。我因懷嫉妒之心。令其獨覺不得飲食。由斯業報。經於多歲。百歲千歲。百千歲中。常生地獄。受諸楚苦。殘業報力。雖成正覺。後入娑羅村乞食。空缽而還。   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婬女媚容。外道梵志之所教誨。來謗世尊。佛言。諸苾芻。如來往昔自作斯業。廣說乃至頌曰。果報還自受。   復告諸苾芻。乃往古昔。人壽八萬歲時。有佛世尊。號毘缽屍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其佛有二弟。一名皤私瑟吒。二名跋羅陀皤闍。其皤私瑟吒。於佛教誨。專勤修習。而不放逸。證阿羅漢果。其跋羅陀皤闍。受持三藏。諷誦通利。為大法師。後於異時。有一長者。於法師處。深生淨信。為其法師。建一住處。所須資具。悉皆嚴備。時法師啟請皤私瑟吒羅漢。願來同住。彼聞即至。長者見其身心寂然儀容挺特。倍加淨信。嚴辦種種香美飲食。而以供養。持上妙衣。用為奉施。弟生嫉妒。作如是念。我與長者。久為門師。往還來去。未曾施我如是上衣。暫見我兄敬心奉服。作是念已。即於兄處。求其長短。兄覺弟心有異。繫念觀察知弟嫉妒。即將上衣而與其弟。雖得其衣。亦於兄處更求瑕隙。後於異時。長者使女。於寺中為女工作。法師告曰。賢首。汝能為我作不。女曰。聖者。欲何所遣。法師報曰。可著此衣歸家作業。長者若問從誰得衣。報言。聖者皤私瑟吒。復若問言。因何事與。答言。男子之意。緣女人與。女著衣歸。家人問答一一同前。長者聞已。於羅漢處。生不淨心。大人之法。深慮輕慢。因從此去。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昔法師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由懷憎嫉出言輕謗。由斯業故。經於多歲百歲千歲多百千歲生地獄中。受諸楚苦。殘業力故。成正覺後。外道梵志。令婬女媚容。謗讟於我。   時諸苾芻。復白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被嘴端摩納婆女。誹謗世尊。佛告諸苾芻。如來往昔自作斯業廣說如前。乃往古昔。波羅□斯大都城中。有一婆羅門。學該明典。五百童兒。從彼受教。其波羅□斯側近人眾。鹹皆尊重。恭敬供養。猶如真阿羅漢。時有五通仙。遊行人間。至波羅□斯。城內人民。見彼仙人身心寂然容顏調順。皆生淨信。所與福業。鹹詣仙處。恭敬供養。其婆羅門。無人敬仰。利養寡薄。於仙人處。心懷嫉妒。作惡思念。告諸學童。而此仙人深懷貪慾。諸學童兒各各亦言。誠如師說。仙實懷欲。而此諸童。所去之處。鹹告諸親及餘長者婆羅門等。而彼仙人深懷貪慾。人眾聞已。心生異念。賢仙之類。多慮輕慢。捨之而去。汝等苾芻。往昔之時婆羅門者。豈異人乎。我今即是。其五百童兒者。今此五百苾芻是。由我嫉妒於仙人處說貪慾語。由斯業故。經於無量百千歲中。墮在地獄受諸苦惱。殘業報力。成正覺後。與五百苾芻俱。嘴端摩納婆女。而來誹謗。   佛復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波羅□斯大都城中。有王名曰梵授。以法治化。人民熾盛。豐樂安穩。於此城內。有一婬女。名曰賢首。衒色濟命。時有丈夫。名曰為偶。志懷惡性。其人遂送衣服瓔珞。奉彼婬女。意求交歡。賢首著衣。欲詣偶處出門遂逢別有一人持五百金錢。命言。賢首。可來同歡。女作是念。我今若往。何能獲此五百金錢。交來資儭。不應棄捨。宜可還家共為歡會。念已。便命使女。往告為偶。願仁少待。容我梳洗莊嚴身首。使女往報。持錢其人。有多營務。共彼暫歡。捨之而去。女復作念。時將稍過。我若往彼。能稱意不。念已。又告使女曰。汝可更往詣為偶處報言。聖子梳洗已畢。於何芳園。而來共戲。女往報已。彼便問曰。或言未嚴。或言已畢。是何言說。使女來往。情生忿恚。所有私竊具向彼陳。著仁衣瓔。與別男子共為交歡。所以使我有斯言說。其人聞已欲情頓息。起殺害心。起忿怒心。作如是報。可來於某芳園之中。使女既報。婬女即至。其為偶告曰。著我衣瓔。共他交會。為用耶。婬女曰。聖子。此是我咎。非仁之過。女人之類生多過惡。願仁容恕。為偶懷瞋。以毒害心拔刀斬首。時從使女見已。高聲唱叫。禍哉。殺我大家。殺我大家。人眾聞聲。鹹悉疾來。時有獨覺。名曰極樂。在此園林。樹下住定。其人恐怖。速將血刀。置獨覺前。疾走一邊。入人眾內。人眾來觀。見血污刀在獨覺前。鹹言。殺者必是此人。即共周圍。以瞋恚心各作是言。咄哉出家者。仁被法服大仙幢相。作斯惡業。獨覺告曰。我何所為。人眾報曰。共賢首婬女。而相歡合。便以刀殺。獨覺答曰。我懷寂靜。豈容作惡。雖有實陳。皆不信受。以繩反縛。送於王所啟陳上事。王不推尋。便出敕曰。既為斯過。可宜早殺。赤鬘絞頸。青衣膾子手執利刀。威仗嚴圍。遍告城中及四衢路。而此出家。為殺賢女。王敕嚴法。即將獨覺。於彼芳園而欲殺之。為偶見已。作如是念。苦哉出家。持戒德行無辜枉遭。此是我過。虛令遣他至於死處。事不應為。作是念已。速詣王所。啟言。大王。向出家人。無辜枉被。奉敕依法。此是我過。願王鑑知。具陳上事。望恩容恕。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古昔時。名為偶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由斯業故。經百千歲。常在地獄。受諸苦惱。餘殘業報。成正覺後。他來傍我。   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與四百九十八苾芻。於邊界城。而食馬麥。舍利子。大目乾連。受天供養。佛言。諸苾芻。如來往昔自作斯業。乃至果報還自受。汝等諦聽。乃往古昔。人壽八萬歲時。有佛世尊。名毘缽屍如來等正覺。十號具足。出現於世。與八萬苾芻前後圍遶。往親慧王都。於時城中。有一婆羅門。教五百童兒婆羅門法。人眾尊重。恭敬供養。事同羅漢。佛及僧伽。至王都已。其婆羅門。無人敬重供給資濟。於佛僧處。深生嫉妒。是時眾多有學無學苾芻。晨朝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獲諸精妙上饌香食。滿缽而出。婆羅門見。問言。咄哉苾芻。雲何獲食。我欲觀見。苾芻懷直。便示其食。彼增嫉妒。告諸弟子。汝等當知。此禿沙門。不應供養如此上饌。應須施與渾粗大麥。彼諸弟子聞師此語。亦各鹹言。誠如師說。應合食麥。於其眾中。有二摩納婆。情懷敬信。作如是言。報親教師。勿作是語。此諸沙門。應供天饌。非但人食。何意說言。應合喫麥。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昔之時婆羅門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由於彼佛聲聞弟子處懷嫉妒心出粗惡語。經於無量百千歲中。常食粗麥。餘業報故。成正覺後。與此四百九十八苾芻。尚食馬麥。其二摩納婆者。即舍利子。大目連是。   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六年苦行。佛告諸苾芻。如來昔時自作斯業。廣說如前。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諦聽。乃往古昔。於無比聚落。有一陶師。名曰喜護。廣如中阿笈摩王法相應品中說。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昔之時無上摩納婆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由我昔於迦攝波佛處說雲苦行未證具智。由斯業力。六年苦行不能證成無上等覺。我若當時於彼佛所。而不追悔願求當來等正覺者。縱更經三無數大劫。修諸善品。猶未成佛。   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身現痛疾。佛言。汝諸苾芻。如來往昔生在異類。自作斯業。廣如上說。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有一聚落。於聚落中。而有醫師。時有長者男。因有患請醫令療。醫與方藥。病即得損。長者將少財賄奉醫。後於異時。長者三度身遭患病。醫亦與差。長者竟無別贈恩報。醫懷忿恚。作如是念。彼人三度遭極苦患。我與除損。不能酬恩。更若遭疾。當與某藥令彼愚人內情斷絕。後於異時。長者子復宿疾發動。同前請醫。醫以噁心。與不宜藥。致令病者腸絕段段。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古昔時善醫師者。豈異人乎。我身即是。由我噁心令長者子服其毒藥。由斯業故。經於無量百千歲中。墮在地獄受諸苦惱。餘殘業報。成正覺後。身患背痛。   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他誅釋種。世尊頭痛。佛言。汝諸苾芻。如來往昔自作斯業。還自受報。廣如餘說。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流惠河邊。有五百人。捕魚為業。時大海內。忽有二大魚。流入彼河。諸人捕獲。共作是議。若斷魚命肉便臭爛。無人頓易。宜可繩繫。有須買者。續截秤賣。庶得精新。作是議已。以繩繫縛。有人買者。割截續與。當割之時。魚遭大苦。踠轉血流。河水變赤。時有小兒。見河血色。情懷喜笑而為暢適。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其捕魚師小兒者。豈異人乎。我身即是。由於往昔當殺魚時我心暢適。由斯業故。經於無量百千歲中。當患頭痛。餘殘業報。成正覺後。誅釋種時。我頭苦痛。   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先作何業。成正覺後。尚遭背患風痛。佛言。諸苾芻。如來往昔生在異類。自作斯業。今還自受。廣如餘說。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有一壯士。遊歷邦國。至一王都。其王復有一大壯士。力無敵對。二士相知。為欲賭當衣服故。即共相撲。壯士常法。相共執手。即知強弱。其外來者執王壯士手已。知彼力士不能得勝。王都壯士。報外來者。仁今當知。我族在此。長居王都。積代有名。知仁有力。勿撲於我。使族不誚。我有妙女。當嫁與君。彼聞此說。默自取弱。三度如是。竟不與女。情生不忍。至第四度。相撲之時方便高擎。以瞋恚力。擲著地上。撲王壯士脊骨折死。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往古昔時外來壯士。撲王壯士。脊骨折死者。豈異人乎我身即是。由斯惡業。經於無量百千歲中。墮在地獄受諸苦報。餘業報故。成正覺後。尚遭背痛。以是義故。我常宣說。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汝等應當捨黑雜業常修白業。如是應學。   爾時世尊。與五百阿羅漢。於無熱惱池。說先業報已。便即隱沒。於室羅伐城東鹿子母園所住處現。彼聞佛至。速詣佛所。頂禮佛足。為說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時鹿子母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慈悲。與五百聖眾明日就宅受我微供佛便默然。知佛受已。奉辭還家。嚴辦種種上妙香饌。令使白佛。廣說乃至。知眾飽已。收缽洗畢。為聽法故。取一卑席。對佛而坐。佛為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從坐而起。至於住處。就座坐已。告諸苾芻。其鹿子母。而自忘失。請佛僧伽。就家供養。不請世尊。說施伽他。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八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4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那衣事   No. 144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那衣事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爾時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眾多苾芻。在自來城。三月坐雨安居已。各持衣缽。詣世尊所。路逢泥雨。困於暑熱。野草割身。遍皆流汗。漸次遊行。至室羅筏城。時諸苾芻安置衣缽。洗足已。至世尊處。頂禮雙足。在一面坐。世尊常法。見客苾芻來。共相慰問。汝於何處安居而來至此。白言。世尊。我等於自來城。三月安居已。而來至此。問言。汝等在彼安居。於三月中。得安樂住不。乞求飲食。不難得不。答言。世尊。我等三月安樂而住。飲食不難。我等從彼擎持衣缽。所經道路。泥雨艱辛。身形疲頓。漸來至此。世尊聞已。作如是念。我諸弟子雨安居竟。人間遊行。擎持衣缽。路逢泥雨。極遭辛苦。形體疲頓。我今宜可令諸苾芻。得安樂住。並諸施主福增長故聽諸苾芻張羯恥那衣。張此衣時。有五勝利。一無過十日犯。二無過一月犯。三無過經宿離衣犯。四唯著上下二衣。得人間遊行。五得隨意多畜長衣。復有五種饒益。一得別眾食。二得數數食。三俗家不請。得往受食。四得隨意多求衣。五始從八月半。至正月半時。經五箇月所得財物。皆是羯恥那衣利養。如是開時。令諸弟子。得安樂住。即告諸苾芻。欲令汝等。得安樂住。並諸施主福增長故。雨安居眾張羯恥那衣。獲多利益。如前十種。如世尊說張羯恥那衣者。諸苾芻不知雲何張衣。佛言。三月安居。眾獲衣物。應將作衣。先以言白。告眾令知。大眾應知。今夏坐苾芻眾得此衣若大眾樂者。令將此物。為眾作羯恥那衣。至明日已鳴揵椎。集僧伽。言白已周。令一苾芻作白曰。   大德僧伽聽。此衣是此處雨安居僧伽所獲利物。僧伽今共將此衣。作羯恥那。此衣當為僧伽。張作羯恥那。若張衣已。雖出界外。所有三衣。尚無離過。何況餘衣。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將此衣。令某甲苾芻。當為僧伽作羯恥那。若張衣已。雖出界外。所有三衣。尚無離過。何況餘衣。白如是。羯磨准白成。次當差張羯恥那衣苾芻。須具五德者。應可量差。所謂無慾愛恚癡。知張與不張。若異此者。即不應差。如是應差。為前方便。眾現集已。應先問能不能。雲汝某甲能為僧伽。作張衣人不。若言能者。答言。我能。次一苾芻作白羯磨。差雲。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作張羯恥那衣人。今為僧伽張羯恥那衣。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某甲苾芻。作張羯恥那人。此某甲當為僧伽。張羯恥那衣。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作張羯恥那人。今為僧伽張羯恥那衣。僧伽今差某甲。作張羯恥那人。某甲苾芻。當為僧伽張羯恥那。若諸具壽。聽差某甲作張羯恥那人。此某甲當為僧伽張羯恥那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聽此某甲作張羯恥那人。此某甲當為僧伽作張羯恥那衣人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其次張衣苾芻應作白羯磨。當作羯恥那衣。   大德僧伽聽。此衣當為僧伽。作羯恥那衣。此苾芻某甲。僧伽已差作張衣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以此衣。作羯恥那。付某甲苾芻。白如是。羯磨准白應作。   作羯恥那衣苾芻。制其行法。作衣之處。當須在前洗浣染治。割截縫刺。乃至刺三兩針共作。復須再三作如是念。此衣當為僧迦。張作羯恥那衣。現張作羯恥那衣。已張作羯恥那衣。於此三心。但為後二。亦成作法。若不作者。得惡作罪。次至八月白半十五日。其知事人應告大眾。作如是白。諸大德。明日我當為眾張羯恥那衣。仁等各各捨舊持衣。來集某甲處。其張衣苾芻。於此衣上。布列名花。妙香熏馥。鳴揵椎集眾。言白復周。可將此衣至。上座前立。兩手擎衣。作如是白。   大德僧伽聽。此衣僧伽許張作羯恥那衣。我苾芻某甲。僧伽今差作張羯恥那衣人。我某甲是張羯恥那衣。我以此衣。當為僧伽。張作羯恥那衣。如是三說。次舒張此衣。上座前立。作如是語。上座存念。此衣僧伽許作羯恥那衣。我苾芻某甲。是張衣人。我今為大眾張此衣。上座答曰。善哉張衣。極善張衣。此中所有財利饒益。我當獲之。如是三說。乃至行末。皆作是說。善哉張衣。極善張衣。此中所有財利饒益。我當獲之。次復應知持衣人法。不持此衣。至大小便室。不入廚捨煙火之處。不安置露地。不棄衣向界外。設暫出。不應經宿。持衣苾芻若不依行者。得越法罪。其持衣人。既至正月十五日。應在眾中。作如是白。大眾應知。明日當出羯恥那衣。仁等各各守持自衣。其有利物。大眾應分。鄔波離。請世尊曰。有幾種人不成張衣。佛言。有五種人。謂無夏人。破夏人。後夏人。求寂人張衣之時不現前者。復有五種不成張衣。謂行遍住人。行遍住竟人。行六夜人。行六夜竟人。授學人。大德。有幾種人。但得財利。而無饒益。佛言。有五種人。謂無夏。破夏後夏。求寂。不現前人。復有五種人。行遍住人。遍住竟人。六夜人六夜竟人。授學人。此謂得利無饒益。大德有幾種人。利益俱無。佛言。鄔波離。有五種人。謂不見罪被舉人。重犯被舉人。不捨惡見被舉人。餘處坐夏人。僧破已後非法律人。   時有眾多苾芻。人間遊行。遭賊劫奪。漸至室羅筏城。諸苾芻見問言。善來具壽。行李安樂不。答言。何有安樂。所是衣物。皆被賊奪將。報言。具壽。今我此處多有衣利。若出羯恥那衣。得與具壽共相分給。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若有賊緣。當可為出羯恥那衣。應如是出。如常作前方便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共張羯恥那衣。今有眾多苾芻。被賊所劫無衣至此。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為此被賊苾芻。出羯恥那衣。白如是。羯磨准白成。乃至結竟。既作法已。所有利物。受衣之人皆共平分。其所得衣。各隨自意。分遺被賊無衣苾芻。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疏薄衣。惡衣。多結衣。紵麻衣。繚緣衣。破故衣。犯捨衣。死人衣。此等諸衣合作羯恥那不。佛言。不合。   大德。石碾衣。及屬別人三衣。及不滿三五肘。或不割截。或不清淨。或不差張衣人。或在界外。得張衣不。佛言。不合。夏三月中所得衣。成張衣不。佛言得。若夏三月了。所得之衣得作羯恥那衣不。佛言得。若更有眾多法非法衣。准上文意應知。   出羯恥那衣相。本有八種。雲何為八。攝頌曰。  初決去不定  決定失去衣  聞出出界疑  望斷同心出   雲何決去失。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作衣已竟。於此無戀心。遂持衣缽。欲往餘方。出界外。更不擬來。決意出者。是名決去失。雲何不定失。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未作衣。遂出界外求衣。或未作衣。或已作半。於此利物。及以住處。或有戀。或無戀。或有望。或無望。更擬還作衣。或起疑念。是名不定失。   雲何決定失。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未作衣。遂出界外求衣。作如是念。還來作衣。復作是念。我今出去。更不復來。亦復不能造支伐羅。是名決定失。   雲何失去失。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未作衣。出界外造支伐羅。起首作衣。遂失其衣。是名失去失。   雲何聞出失。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未作衣。出界外求衣。念言迴還。我當作衣。去後大眾遂便出衣。彼聞出羯恥那衣。心生隨喜。善哉出衣。是名聞出失。雲何出界疑失。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未作衣。苾芻自念。出界作支伐羅。若了若不了。或還不還。生如是心。出界便失。雲何望斷失。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作衣。作衣未竟。出界求覓。擬還作衣。既至彼方。求衣不得。望心斷絕。是名望斷失。   雲何同心出。如有苾芻。同在一處。受羯恥那衣作衣。出界外求衣。後還來住處。共眾作白二法出衣。是名同心出。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羯恥那衣事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薄伽梵。在劫比羅城尼俱律陀園中。與大苾芻眾俱。時此城中諸釋迦子。鹹共集會坐於一處。共相謂曰。若有人來問我等言。釋迦種族。誰為最初從何而生。有何繼嗣尊貴胄族。有此問者。我雲何答。然我未知如是次第。我等宜共詣世尊所問知此事。如佛所說我當奉持。作是議已。諸釋子等往詣佛所。頂禮佛足繞佛三匝在一面坐。合掌向佛具陳上事。白言世尊。若有人問我。釋迦種從何而生。誰最為先。誰為尊貴。有何胄族。雲何而答。為如是事故來請問。唯願世尊。哀愍為說。如佛所教我當奉持。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默然思惟。若我自說釋迦種族有尊貴者。恐諸外道謗言。沙門喬答摩。自讚釋種族望尊高。復生是念。我弟子中誰能說此釋迦族者。知大目連善說斯事。告目連曰。我今入定。汝為釋種說其因緣。目連默然受佛教敕。爾時世尊。取僧伽胝衣四疊枕頭。右脅而臥兩足相重。作光明想正念起想。如是作意。於時具壽大目揵連。而作是念。我今可入如是定中思惟觀察知釋迦種族。即於眾前而昇高座結跏趺坐。告諸釋曰。仁今諦聽。此之世界初成之時。爾時大地為一海水。由風鼓激和合一類。猶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結生。其海水上亦復如是。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此界成時。一類有情福命俱盡。從光音天歿而來生此。諸根具足身有光耀。乘空往來喜樂為食。長壽而住。時此世界。無有日月星辰晝夜時節。亦莫能辯男女貴賤。但相喚言薩埵薩埵。是時眾中有一有情。稟性耽嗜。忽以指端嘗彼地味。隨嘗之時情生愛著。隨愛著故段食是資。爾時方名初受段食。諸餘有情。見此食時即相學食。既食味已身漸堅重。光明隱沒悉皆幽暗。由此食量不調停故。形色損減。由色減故。互相告曰。我形光悅汝形損減。彼光悅者恃形色故。遂生憍慢起不善根。緣不善故地味遂滅。地味滅已。是諸有情共相聚集。互生怨歎悲啼愁惱。作如是語。奇哉美味奇哉美味。如今世人曾食美食。後常憶念先時香味。便作是言。奇哉美味奇哉美味。雖作是言。然猶不識其義好惡。緣何故說地味滅沒。有情業故。地餅即現。色香美味悉皆具足。如金色花。如新熟蜜食此地餅長壽而住。若少食者身有光明因相輕慢。廣如前說。乃至地餅皆沒。時諸有情共集一處。愁惱相視作如是語。苦哉苦哉。我昔曾遭如是惡事。是諸有情地餅沒時亦復如是。然不知此所詮何義。仁等當知。地餅沒已。時諸有情由福力故。有林騰出。色香味具。如雍菜花。如新熟蜜。食此林騰長壽而住。若少食者身有光明。因相輕慢。廣如前說。乃至林騰沒故。時諸有情共集一處。憂愁相視作如是語。汝離我前汝離我前。猶如有人極相嗔恨不許當前。廣如上說。林騰沒已。時諸有情有妙香稻。不種自生無糠穢。長四指。旦暮收刈。苗即隨生。至暮旦時米便成熟。雖複數取而無異狀。以此充食長壽而住。時彼有情。由段食故滓穢在身。為欲蠲除便成二道。由斯遂有男女根生。便相染著。生染著故遂相親近。因造非法。諸餘有情見此事時。競以糞掃瓦石而棄擲之。作如是語。汝是可惡有情。作此非法。咄哉汝今何故污辱有情。始從一宿乃至七宿。不共同居。擯於眾外。猶如今日初為嫁娶。皆以香花雜物而散擲之。願言常得安樂。仁等當知。昔時非法今時為法。昔時非律今時為律。昔時嫌賤今為美妙。由彼時人驅擯出故。樂行惡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為最初營立家宅。便有家室。諸仁當知。昔因貪婬故造立屋舍。彼如法作不非法作此非法為法。彼諸有情。若日暮時。若日朝時。由飢取稻每日充足。不令餘殘。有一有情。為慵嬾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將暮時稻來。至其暮時。有一同伴。喚共取稻。此人報曰。汝自取去。我旦來取稻已兼兩時糧訖。汝應自去。我不煩去。時彼同伴。聞斯語已心便讚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時亦兼二日糧稻來耳。爾時別有一伴。聞此語已復言。我取三日稻來。復有一伴。聞此語已復言。我取七日稻來。即將七日稻歸。復有一伴。來喚其人共相取稻。其人報曰。我先已取七日稻訖無煩更去。彼人聞已心復歡喜唱言。此是好便。我今日去取若半月或一月稻來。如是漸漸倍於前數。由此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諸糠穢。先初之時。朝刈暮生暮刈朝生。其實尚好。以貪愛故。一刈之後更不再生。設生之時實漸小惡。於是諸人競來收採。或有遺餘漸漸小惡。時諸有情復集一處。更相悲歎曰。我等昔時身體光悅飛騰自在。端嚴具足歡喜充食。後以地味為食。猶得香好。為食地味多故。我等諸人身即堅重。光明遂滅神通便謝。因遇種種暗損之事。諸人悲泣感生日月星辰。廣如上說。食多之者身色轉暗。食少之者身猶光悅。此二食故。遂成二種顏狀。由此二種顏狀故。遞相輕賤曰。我是端正。汝是醜陋。因此諸人互相輕毀。展轉生不善心故。爾時地味並皆滅盡。諸人悲歎。後生地餅。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我等食之長壽而住。食多之者身光轉暗。食少之者身猶光悅。由此二種顏狀故。遂成二種好惡之類。乃至遞相輕毀。由輕毀故。展轉各生不善心故。地餅盡滅。我等悲惱。如是緣故。復生林騰。色香美味亦皆具足。我等食之年壽長遠。而住於世。食多之者身光損暗。食少之者身猶光悅。乃至林騰滅故。復生稻穀。不種自生無諸糠穢。如四指大。香味具足。我等食之身體充盛。食此稻者年壽長遠。久住於世。以貪心積聚故。其稻小惡糠穢轉盛。其稻無力採收不生。或有遺餘。諸人見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爾時封量地段疆界。各各分之。此是汝地此是我地。因此義故。世間田地始為耕種。遂立疆畔。又一有情。雖自有田私盜他穀。一有情見而告之曰。汝今何故取他稻穀。此一度盜後更勿為。然其有情盜意不息。於第二日及第三日亦復盜將。眾人見之而復告曰。汝前三度私盜。頻勸不休。有諸有情。便行推捉往詣眾中具陳上事。眾共告曰。汝自有田。何以三度盜他田穀。勸此語已便即放之。其盜稻者告大眾曰。此有情等。為少稻穀今故摧我。對於大眾毀辱於我。大眾復告。何以為少稻穀。捉有情摧毀。對眾辱之。後不應然。因此盜故遞相毀辱。由此緣故大眾共集。遞相告曰。汝等具見此事。為盜他穀。對眾遞相毀辱。不知二人是誰有罪。我等意欲眾中簡一有情顏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達立為地主。有過者治罰。無過者養育。我等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爾時眾中揀得如上具足德人。便即立為地主。爾時眾人告地主言。眾中若有犯者。請如法治罰。若無犯者應當養育。我等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由此因緣立為地主。爾時地主見彼諸人。若有過者如法治罰。若無犯者如法養育。爾時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眾既同意。立為地主。故得太同意名。能擁護劣弱。故得剎帝利名。如法治國。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戒行智慧。故號為大同意王。其王立時眾人相呼。為有情大同意王。有息名意樂。即立為王。爾時有情。號為近來意樂王。有息名為善德。復次仁等。善德王時一切有情。號為黶子善德王。有息名為最勝善。即立為王。彼時有情。號為雲咽最勝善王。有息名為長淨。即立為王。彼時有情。號為多羅尚伽長淨王。頂上有一瘡皰。柔軟猶如細綿疊花。雖復增長未嘗痛惱。後漸熟破出一童子。顏貌端正。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莊嚴其身從頂上生故。名為頂生。時長淨王六萬夫人。爾時父王將頂生入於後宮。時六萬夫人見頂生已。各生愛念乳皆流出。鹹白王言。我養我養。由此義故。復名持養。即立為王彼時有情鹹皆思惟。互相諮議分別好惡。各習一藝。時彼有情審思量故。未努沙(此名人)如前六王。壽無量歲久住於世。爾時持養王。右髀有一瘡皰。柔軟如綿疊花。雖復增長未嘗痛惱。後漸熟破生一童子。形貌端正。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莊嚴其身。以端正故。名為端嚴。即立為王。有大威力。王四大洲得大自在。時端嚴王。左髀忽有瘡皰。其瘡柔軟如綿疊花。雖復增長未嘗痛惱。後漸熟破生一童子。形貌端嚴。有三十二大丈夫相。莊嚴其身。為近王端嚴故。名為近端嚴。即立為王。亦有威力。王三大洲風化自在。其近端嚴王。右足上忽生瘡皰。其瘡柔軟如綿疊花。雖日增長而不痛惱。後漸熟破生一童子。形體端正。有三十二大丈夫相。莊嚴其身。以右足生故。名端嚴足生。即立為王。威德自在。王二大洲。時端嚴足王。左足上忽生瘡皰。其瘡柔軟如綿疊花。雖日增長而不痛惱。後漸熟破生一童子。形容端正。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莊嚴其身。以左足生端嚴故。名極端嚴。即立為王。威德自在。王一大洲。此大同意王息。名意樂。意樂王息。名善德。善德王息。名最勝。最勝王息。名長淨。長淨王息。名持養。持養王息。名端嚴。端嚴王息。名近端嚴。近端嚴王息。名有端嚴。有端嚴王息。名極端嚴。極端嚴王息。名愛樂。愛樂王息。名善樂。善樂王息。名能捨。能捨王息。名為極捨。極捨王息。名為支車。支車王息。名為嚴車。嚴車王息。名為小海。小海王有息。名為中海。中海王有息。名為大海。大海王有息。名為瑞鳥。瑞鳥王息。名為大瑞鳥。大瑞鳥王有息。名香草。香草王有息。名為近香草。近香草王有息。名為大香草。大香草有息。名為善見。善見有息。名為大善見。大善見有息名為極愛。極愛有息。名為大愛。大愛有息。名為妙聲。妙聲有息。名為大妙聲。大妙聲有息。名為作光。作光有息。名為有威。有威有息。名為廣大。廣大有息。名為大彌樓。大彌樓有息。名為有彌樓。有彌樓有息。名為廣慧。廣慧有息。名為艷光。艷光有息。名為有艷。有艷有息。名為有大艷。有大艷王。其有大艷王息孫曾孫玄孫等。於富多羅城子孫更生。至於百代。其最後王名為調怨。為能調伏諸怨敵故。名為調怨王。調怨王於無鬥城中子孫更王。乃至五萬四千代。於其城中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無能勝。於波羅□斯城子孫更王。至於六萬三代於其城中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難當難當王。昔於金毘羅城中子孫更王。乃至八萬四千代。彼最後王。名為梵授。復次諸人。梵授王於象造城中子孫更王。乃至三萬二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象授。像授王於削石城中子孫更王。乃至經五千代。其最後王。名為及時王。及時王於廣肩胸城中子孫更王。經三萬二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童勝力。復次勝力王。於無勝城中子孫更王。乃至經三萬二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上勝。復次其上勝王。於妙童女城中子孫更王。乃至經一萬二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勝軍。復次諸仁。勝軍王於瞻婆城中子孫更王。乃至經一萬八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龍天。復次仁等。其龍天王於末利城中子孫更王。乃至經二萬五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人天。復次仁等。其人天王於多摩栗坻城中子孫更王。乃至一萬二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海天。復次諸仁。海天王於歡喜城中子孫更王。乃至一萬八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善惠。復次仁等。善惠王於王捨城中子孫更王。二萬五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除闇。復次諸仁。除闇王卻於婆羅□斯城中子孫更王。乃至一百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大帝軍。復次諸仁。大帝軍王於俱屍那城中子孫更王。乃至八萬四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海神。復次諸仁。其海神王於布多羅城中子孫更正。乃至一千代王法化世。其最後主名曰修行。復次諸仁。其修行王復於俱屍那城中子孫更王。乃至八萬四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廣面。復次諸仁。其廣面王。復於波羅□斯城子孫相承。乃至十萬代正法化人。其最後王。名為地主。復次諸仁。其地主王。復於無戰城中子孫相承。乃至一千代。其最後王。名持大地。如法化人。復次諸仁。其持地王。於彌恥羅城中子孫相承。乃至八萬四千代正法化世。其最後王。名為大天。復次諸仁。其大天王。復於彌恥羅城中子孫相承。八萬四千代皆名大天。並得仙通及修戒行正法化人。其最後王。名為爾彌。爾彌王有息。名正謝王。其王有息。名堅。次名佉努。次名近佉努。次名有佉努。次名極佉努。次名善見。次名正見。次名軍聽。次名悟了。次名大悟。次名悟軍。次名無憂。次名離憂。次名續果。次名善合。次名大聲。次名殺大聲。次名明旦。次名坊主。次名鬥戰。次名生怖。次名慶喜。次名鏡門。次名能生。次名普生。次名最勝。次名飲食。次名多飲食。次名難勝。次名極難勝。次名安立。次名善立。次名大力。次名勝大力。次名善慧。次名勝堅固。次名十弓。次名百弓。次名新弓。次名妙色弓。次名勝弓。次名堅弓。次名十□。次名百□。次名千□。次名妙色□。次名牢□。復次諸仁。牢□王於善議城中子孫相承。七萬七千代彼最後王。號果仙王。復次諸仁。果仙王有息。名龍護。龍護復於波羅□斯城子孫相承一百一代。彼最後王。名吉枳。爾時迦葉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出興於世。時彼釋迦牟尼菩薩。於迦葉佛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修梵行生睹史多天。復次諸仁。吉枳王有息。名善生。復次諸仁。善生王復於補多羅城子孫相承一百一代。彼最後王。名耳生。復次諸仁。耳生王有二息。一名喬答摩。一名波羅墮闍。彼喬答摩念欲出家。波羅墮闍念為國王。喬答摩見其父王。非法為法。法為非法。治化國務。便作是念。若父王歿我當為王。法為非法非法為法。如是治國我當墮地獄。既有此難。我當雲何。設何方便而得出家。得免斯苦。作是念已詣父王所。頂禮合掌白父王言。大王當知。我欲出家趣於非家。王告子言。若義利故。多有人捨施財物。供養天神事火苦行。求國王位。汝今已得。我捨命已。汝當紹位。何故汝今捨此而去。喬答摩白言。我見國王非法為法法為非法。由此罪業當墮地獄。我今怖畏願求出家。大王慈悲。從我此願。爾時彼王。知其子心畢欲出家。即便告言。我今放汝隨意而去。時彼王子。聞此語已心大歡喜。去斯不遠有一仙人。名曰黑色。時彼王子。拜跪父王及諸眷屬辭別而去。詣黑色仙所。如法□跪頂禮雙足。白仙人言。我欲出家。願仙慈悲令我出家。時彼仙人即便聽許。時彼王子既出家已。而求果子樹皮樹根以充資養。世便號為喬答摩仙。爾時父王便即捨命。第二王子波羅墮闍。即立為王。爾時喬答摩仙。因恆食果子及諸樹葉。遂便得病。白鄔波馱耶言。我今欲入於聚落中而乞飲食。黑仙報曰。仙人有法。所謂守護六根遠離六境。若在山谷。或入聚落。無有所畏。汝若能持如是仙法。隨意而去。可近補多羅城造作草舍依之而住。爾時喬答摩。頂禮親教辭別而去。詣補多羅城。於一閑林造作草舍。乞食自活。爾時補多羅城有一婬女。名曰招賢。形貌端正眾所愛著。時有一不善人。名蜜捺羅。由婬貪心。將諸瓔珞及以妙衣。送與彼女。須擬迎娶。時彼女人。著諸瓔珞及以妙衣。欲出往彼。時彼門邊見有一人。持五百銀錢與彼女人。便作是言。汝來汝來。共汝遊戲。彼女思念。我今得五百銀錢。何為不取。我若不取即不應理。即取錢已與彼遊戲。爾時婬女。使從女人往詣蜜捺羅所。而作是言。我未莊飾少時即來。彼侍從女奉此語已。詣蜜捺羅所具陳上事。時銀錢主。別有餘事須臾即去。爾時婬女復作是念。此人已去欲往先處。時亦不晚。告從女曰。詣蜜捺羅所作如是言。我莊飾了。未審與我何處園林而可相見。時彼從女。奉此語已詣彼蜜捺羅所。具陳上事。時蜜捺羅報曰。汝癡婦女人。或言未莊飾。或言莊飾了。時彼使女。先於大家有所嫌恨。便告彼曰。我之大家非未莊飾。意欲以汝瓔珞及衣莊飾其身。別看餘婿。時蜜捺羅聞此語已。欲心便息而生害意。便告侍女言。汝報婬女。莊飾既了來某園林。時彼從女。詣婬女所具陳上事。時彼婬女。聞此語已莊飾瓔珞。往詣彼林見蜜捺羅。蜜捺羅便即嗔曰。咄哉婬女。雲何持我瓔珞妙衣別看餘婿。婬女報曰。聖子。女人常有如是過失。願恕其過。時蜜捺羅即發忿恨。便拔利刀殺彼婬女。時彼從女即唱是言。賊賊殺我大家。眾人聞已皆集其所。爾時園中有喬答摩仙。於草屋坐。時蜜捺羅見眾集已。心生怖畏無處可避。遂將血刀往仙人處。置草屋前隨眾而立。爾時眾人見彼死女。尋逐蹤跡。於草屋前見其血刀。即捉仙人便作是言。汝是仙形。雲何而作如是惡業。時仙報曰。我有何咎。眾人告曰。汝與女人行於非法。復殺彼命。仙人報曰。我實不作如是惡業。眾人不信。便即捉縛將至王所。白大王言。此人與彼婬女共行非法。便殺彼女。王聞此言更不審問。令將其仙坐尖木上。以其赤鬘著於頭上。令彼旃陀羅人身著青衣。各執利刀周匝圍繞。將彼仙人。擊鼓宣示巡行城內。告諸人曰。當知彼仙犯如此罪。從南門出。而擲仙人於尖木上。時黑色仙。來覓此仙不知何在。處處求覓。乃見被擲在尖木上。情甚悲傷懊惱啼泣。問曰。汝因何事遇如此苦。時喬答摩哽咽悲泣。白鄔波馱耶曰。此是先業孰能避脫。鄔波馱耶告曰。善子。汝今被傷。於諸法行身心退不。彼報師曰。我今身雖被傷心無損害。親教告曰。我何得知。彼報師曰。我發實語曾不妄言。若我心行實不改者。願鄔波馱耶黑顏變作金色發此語已。而彼仙人變為金色。四方傳告。黑仙變為金色。其師見斯實願。心生怪喜歎為希有。時喬答摩仙復白師曰。我今捨命當得何道。師答曰。善子。如外道真婆羅門法。說無子者不得善道。汝有子不。答曰。我昔於宮內。為童子時意樂修道。便捨家宅常修梵行。從何得子。教師告曰。若如此者當念過去時事。答曰。我今被傷極至酸痛。節節支分如被刀割。唯念捨命。如何更有而起餘想。時彼親教師。以神通力興大風雨。沐喬答摩身。其所苦痛遂得蘇息。念往昔婬慾之事。於是身中遂有兩渧精血。從身落地。以業力故。便成兩卵。如餘經中說。有四種不思議事。一者諸佛境界不思議。二者龍不思議。三者世間心意不思議。四者一切有情業異熟力不思議。緣彼業力遂成於卵。其卵得日光暖故。漸漸成熟。各生一童子。去其生處不遠有一甘蔗園。其二童子遂遊彼園內。以福力故顏容日盛。其喬答摩。被日光炙遂便命終。爾時變金色仙人於明旦時來看喬答摩。見其命過。復見地上卵破。尋童子跡至甘蔗園中。見其童子。爾時仙人入定觀察。此二童子從何而來。是誰之子。即知是彼喬答摩體胤。便生愛念。將二童子還其住處。每日撫養漸漸長大。即為立名。號曰暖生。因此稱為日種。復緣喬答摩體胤故。亦名喬答摩。從本身生故。名身生。復於甘蔗園中得故。亦名甘蔗種。由此四緣故。有此四號。復於異時。婆羅墮闍王無子身死。諸臣共議。王恐無子令誰繼嗣。而有臣曰。其王有兄喬答摩。先已入山修道。據其族次正合繼位。作是議已。便往變金色仙人所。到已頂禮合掌。白言大仙。我國王兄喬答摩仙。今在何處。金仙報曰。被汝等輩先已殺訖。爾時臣等復白仙曰。其喬答摩自出家已來。元不曾見。如何得殺。金仙告曰。我令汝等當自知之。喬答摩曾無過咎。枉被汝殺。眾人復白曰。如何殺之。時彼金仙即說上事。諸人聞已鹹白仙曰。我等實是罪過。作此語已。其二童子即至金仙左右。諸人問曰。此二童子是誰種族。金仙答曰。此二童子是喬答摩子。諸人復言。如何有之。名字何等。爾時金仙即說上事。諸人聞之皆大歡喜。即於仙所請長童子。侍衛歸國便冊為王。其王治國未久之間。即便身死無有子息。爾時諸臣。復於山中迎其小弟。次紹王位。眾立王號。名甘蔗王。復次諸人。時甘蔗王。補多勒迦城(唐雲幼小)子孫相承。經一百一代。其二王皆名甘蔗種。其最後王名為軍將王。諸人當知。甘蔗軍將王亦名增長。有四大夫人。各生一男一女。其四王子。一名火炬面。二名大耳。三名象行。四名寶釧王。有四夫人並皆身亡。時甘蔗軍將王。處於宮內悲愁懊惱。諸人入宮。見軍將王憂愁不樂。前白王言。王今何故愁憂若此。王即報曰。國大夫人今皆殞歿。我今何得不生愁惱。爾時諸臣共白王曰。王若由此而懷愁者。鄰國諸王皆有好女。王應令我冊為妃後。王復告曰。我有四子並皆長大堪可繼嗣。由此義故。誰當以女與我為後。諸臣白言。王但宣令臣等。為王四方推覓。於時有一國王女。甚端正堪冊為後。群臣知已即來白王。臣等今知某國王女顏貌端正堪為王后。王曰可爾。即發國使往彼女所。見彼國王問訊起居。王問使曰。此國幽僻如何至此。爾時使者白彼王曰。我軍將王國大夫人。已終殞歿。聞王有女堪為國後。故遣我來諮論此事。彼王聞已即便聽許。復告使曰。汝王若欲與我為親。應先與我立於盟信。我女有息必令紹位。使者聞已白彼王曰。我還本國當具陳此意。爾時使者還至本國。稽首王已具陳上事。王曰我有長子。彼設生子豈令紹位。時諸群臣共王議曰。王但冊取。彼或生男。或復生女。或是石女。王今如何先憂此事。願王早索共為歡樂。王曰可爾。即令一使速往女國立先盟誓。即依國法迎歸為後。時增長王。與其夫人在深宮內。娛樂快樂貪愛恣盛。無時暫捨因即懷胎。十月滿足誕生一子。容儀端正人所愛念。時增長王。以八乳母共令養育。先取女時。王及諸臣共立誓言。此女生男。當立為王。名之愛樂。後時漸長。譬如蓮花出水。顏色敷盛。時增長王為欲冊立。長息以為太子。不冊愛樂。時後父王。聞斯語已即令使者持書。告增長王。何因今者違先立誓。若違先誓。我當興兵往罰汝國。汝當嚴兵以待於我。時增長王。見此書已集諸群臣。而告示曰。皇后父王今附書來。具陳上事我等如何設計待彼。群臣議曰。彼王有大威力。可立愛樂為太子。增長王曰。我有長子。如何立彼小者以為太子。爾時群臣復白王曰。彼之國王四兵強盛。王若不許必被相侵。今請大王。冊彼愛樂立為太子。其餘四子令出國界。時增長王告群臣曰。我之四子先無愆過。如何棄之令出國外。群臣白曰。我是王臣。欲為利益。我實不能於無過人輒便擯棄。有罪過人不可令住。王聞是已默然而住。時諸大臣總集一處共相議曰。諸仁當知。共為籌議。我等設計令王憎彼四子。因修一園掃灑田地。散諸香花懸諸幡蓋。以為嚴飾。時四王子因出遊戲。遙見其園心生貪愛。至於園門。其修園官莊嚴以畢從門而出。四子問曰。今此之園是誰所有。其官報曰。是國王園。四子聞已卻迴即去。臣復白曰。雲何迴去不入園內。四子報曰。是父王園。我等何敢得入。群臣白曰。王及王子俱得遊戲。此有何過。王子聞已即入遊戲。群臣見已馳詣王所。而白王言。大王當知。王令修園今以嚴潔。願王親往以為遊戲。時增長王即敕曰。誰為此樂。諸臣白言。是四王子在中娛樂。王聞是語即大嗔怒。汝可往彼為吾殺卻。群臣鹹皆跪白王曰。願王慈悲莫斷其命。王若嫌者且令出國。王聞依請。爾時群臣奉王命已。即喚王子來至王所。告令出國。爾時四子。四輪著地合掌白王。我等四子請乞一願。所有眷屬欲隨去者。願王懷慈許其隨去。王告子曰。隨汝所願。時四王子。各將其妹欲出國去。時國人民亦願隨去。於七日內。國中人眾隨去欲盡。爾時諸臣白王。若不閉此城門。恐百姓盡。王告臣曰。急閉城門無令盡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二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四王子。與諸人眾漸漸前行。至雪山下弶伽河側。近劫比羅仙人所住之處。時四王子與諸人眾。各剪茅草以為屋舍。依此而住。爾時眾人共相採捕以自養活。時四王子。日日三時往劫比羅仙所。親近供養。四王子等年既長大。而無妻妾形體羸瘦。仙人問曰。汝等何因漸加憔悴。王子答曰。我等少年無有妻妾。日夜憂愁豈不憔悴。時仙報曰。汝等之妹互相配適。王子白曰。我等不知合得以不。仙人報曰。既不同母通許此事。爾時王子各自思惟。我等兄弟既離本國。此處無人可為婚對。仙人此教甚適我願。即大歡喜。互相嫁娶以成夫婦。未久之間各生男女。時四王子心生喜慶。將其妻子頻至仙所。因茲便生諠鬧。仙見是已心不得定。告王子曰。汝當安此好住。我離斯處。王子白曰。何故即去。仙人報曰。汝等諠鬧亂我禪定。猶如跣腳踏棘刺上。王子白曰。願仙住此。可與我等別覓好處。我當住彼。仙曰。可爾。時彼仙人有神通力。隨其所樂皆得成就。即持金瓶盛滿中水。詣餘好處灑水為界。告王子曰。汝等可於此地安止。時諸王子奉仙人教已。即築城壁止住其內。彼仙人灑水為界。因此立名。為劫比羅城百姓漸多城先窄小。時有天神見此事已。便指餘處其地寬廣。即就此處別立一城。因號此城。名為天示。時諸王子總集籌議。為我父王娶後妻故。令我兄弟出離本國。我等諸人應共立契。自今以後唯娶一婦更不娶餘。爾時增長王問群臣曰。我之四子今何所在。群臣報曰。王諸子等因有過故。王令出國。並諸姊妹今者見在雪山之下天示城中。自廣營城邑。增長王曰。我諸子等豈能如此自成就不。群臣報曰能。時增長王即大踴躍。端坐舉手告諸臣曰。我子大能。我子大能。由大威德言大能大能故。得釋迦名。後於異時。增長王崩。愛樂太子即紹立為王。時愛樂王亦無子息。後便命終。爾時群臣相共諮議。往天示城。冊第一王子名曰炬面。以為國主。子息便死炬面無子。後便命終。復冊大耳以為國主。大耳無子復便命終。復便冊象行以為國主。像行無子。復冊寶釧以為國主。寶釧有子。名近寶釧。後紹王位。近寶釧有子。名曰天門。亦紹王位。復次諸仁。其天門王。於劫比羅大城子孫相繼。經五萬五千代正法治國。其最後王。名曰十車。十車有子。名曰百車。百車有子。名曰嚴車。嚴車有子。名曰勝車。勝車有子。名曰堅車。堅車有子。名曰十弓。十弓有子。名曰百弓。百弓有子。名曰九十弓。九十弓有子。名曰最勝弓。最勝弓有子。名曰嚴弓。嚴弓有子。名曰堅弓。復次諸仁。其堅弓王而有二子。一名師子頰。二名師子吼。此贍部洲所有一切善射之者。師子頰王最為上首。其師子頰王而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師子頰王復有四女。一名清淨。二名純白。三名純斛。四名甘露。淨飯王有二子。其最大太子。即我薄伽梵是。其第二者。即具壽難陀是。白飯王有二子。一名恆星。二名賢善。斛飯王有二子。一名大名。二名阿那律。甘露飯王有二子。一名慶喜。二名天授。其清淨女誕生一子。名曰善悟。純白有子。名曰有鬘。純斛有子。名曰勝力。甘露有子。名曰大力。我薄伽梵有子。名曰羅怙羅。始從地主大王乃至羅□羅斷其繼嗣。何以故。以羅□羅證無生果。斷生死種故。為此斷其繼嗣。尊者大目健連。為諸釋種大眾說其釋迦族已。便即退坐默然而住。爾時世尊知大目連說種族已。便從臥起端身而坐。告大目連曰。善哉善哉。汝為諸苾芻。說我釋迦昔世以來所有種類。如法說已。復告目連曰。若復有人。為他廣說釋迦種族。此善男子於長夜中得大利益恆受安樂。爾時世尊重複告諸大眾苾芻苾芻尼曰。汝等當知。應受我昔世以來釋迦種族所在餘方如法憶念為他廣說。何以故。能於汝等獲大利益。具利義故。具法義故。具梵行故。當得如上所有功德。是故汝等苾芻。應當受持讀誦為他廣說。爾時劫比羅城中諸釋種等。聞此本族次第說已皆大歡喜。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各還本處。   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等。汝等諦聽。昔時師子頰王。於劫比羅城正法化人。於其國土甚大豐熟。無有恐怖。人眾歡樂。其善悟王。於天示城正法化人。國土安隱家給年豐。無有衰惱。善悟王后。名曰妙勝。顏貌端正眾所樂見。一切有情恆得安樂。天示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吉祥。甚多財寶倉庫盈溢。園林田宅其數不少。多諸眷屬。所有珍財。如薜室羅末拏等無有異。時彼長者有一芳園。多諸花果流泉浴池。種種諸鳥出和雅聲。世所殊絕。國王王子及諸妃後。常往遊戲。時王夫人。見此園林即生貪愛。白其王曰。此園甚好。可乞我來。王即報曰。今此園者。是長者所有。我今安得輒持與汝。汝必須者。我於城內別自修造。勝於此園與汝遊戲。爾時其王為夫人故。於王城內即造一園。倍勝前者。以此園林為妙勝夫人所造故。因名此園。號為妙勝。師子頰王恆自思念。常乞一願。若得我種之內出一金輪王。甚適我願。其善悟王亦乞一願。願我得與師子頰王速為眷屬。甚適我願。時善悟王最大夫人。因即懷胎。滿足十月誕生一女。顏容端正世所希有。由此王女甚端嚴故。王及夫人後宮眷屬一切見者。無不怪仰。共相議曰。今此王女。為是人生。為是善巧天來之所化作。經三七日。即如國法作諸喜慶。令諸群臣遞相籌議。今與此女作何名字。諸臣白曰。此天示城中鹹相謂曰。由此王女先業果報。得此端正。復相議曰。今此王女非人能生。是善巧天之所化作。鹹白王曰。可名此女號為幻化。即為此女。令八乳母共相養育。至漸長大時。占相師來白王曰。今王聖女後必生兒。具足諸相有大威德。得力輪位。王聞此語甚大歡喜。後善悟王最大夫人。更復懷妊。十月滿足誕生一女。其女身光明徹城內。容顏相好世所無比。至三七日作喜慶已。即集群臣議其名字。以此小女勝幻化故。因即立名為大幻化。復為此女。令八乳母共相養育。漸至長大時。占相師來白王言。今王聖女後必生兒。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威德尊重。至轉輪王位。王聞此語倍懷歡喜。時善悟王。即令使者持書詣師子頰王報其王曰。我大夫人誕生二女。其最長者生誕之日。顏貌端正世所希有。相師佔之。後當生子得力輪位。其小女者身光倍勝。相師佔之。後必生子得轉輪位。我聞大王有最長子。名曰淨飯。二女之中願以一女為淨飯妃。故令使報。至彼具陳。王聞此言甚大歡喜。令使還國報善悟王曰。王之二女皆具相好。我今總取為淨飯妃。然我先王而有要誓。不取二妃。今且取其小女生輪王者。其大女者且勿令嫁。待我集諸群臣及諸眷屬籌議此事。時善悟王聞是語已。即以國法莊嚴小女。並令五百婇女圍繞侍從。至彼國已與淨飯王為妃。   爾時師子頰國王。有一輔庸之國。居山谷內。名般茶婆。忽然反叛。抄掠劫害鄰近諸國。時鄰境住人諸釋迦種。被其侵逼。互相奔馳告師子頰。我等村落。皆被某賊日夜侵害。願王興兵親往降伏。師子頰王曰。我今年老不任鬥戰。彼諸人曰。請王太子淨飯往彼捕捉。王即報曰。汝諸人等。若許太子求一願者。我便發遣。眾答王曰。唯然隨命。時師子頰王。於其城中擊鼓宣令。嚴敕四兵隨從太子。往彼討罰。爾時淨飯太子奉持父命。將領四兵至彼賊所共相戰害。以威力故。時彼賊眾。被太子軍或殺或縛。無有遺櫱賊既除滅。淨飯太子即領其軍還歸本國。時諸釋種既得太子平除賊已。皆大踴躍而白王言。淨飯太子為除怨害。臣等諸人不勝喜慶。王之先言太子有願。請王為臣等說。時師子頰王告諸釋曰。汝釋迦種。先立言誓不取二妻。諸釋迦曰。王今豈欲解先誓耶。王曰。不然。更須牢結。然我意者。唯為淨飯太子取其二妃。餘不應取。諸釋迦曰。此事可爾。時師子頰王。即令使者往善悟王所。而告之曰。我今與諸釋迦種等共相籌議。鹹皆許我為淨飯太子取王長女為妃。王可與我。王聞語已甚大歡喜。即以五百婇女為其侍從。種種珍服莊嚴女身。送劫比羅國。時師子頰王得其女至。即如國法。會諸群臣作倡伎樂。納娶其女為太子妃。未久之間師子頰崩。以其淨飯太子後繼父位。正法化人國土安樂。五穀豐熟無諸衰惱。其國人眾處處充滿。於異時中。與大幻化夫人登諸樓閣。後宮婇女圍遶侍衛。奏諸女樂縱逸遊戲。菩薩若在睹史多天。常有五法觀察世間。何謂五法。一者觀察生處。二者觀察國土。三者觀察時節。四者觀察種族。五者觀察所生父母。何故菩薩觀察生處。在睹史多天宮。常作是念。過去菩薩何處受生便即觀見。或於淨行婆羅門家生。或於剎帝利貴種家生。或為婆羅門師。或為剎帝利師故。當今之時。剎利為尊。我當往彼剎利家生。何以故。若我於彼貧下家生者。或有來世眾生。誹謗我故。由此因緣。菩薩以自在福力。隨其所念皆得生彼。由此義故。菩薩受生之時。先當觀察所生之處。何故菩薩觀察國土。菩薩在睹史多天。常作是念。過去菩薩生何國土即見彼國。有甘蔗粳米大麥小麥黃牛水牛家家充滿。乞食易得。無有十惡多修十善。菩薩思惟中天竺國。如是等物悉皆具足故。我今生彼中天竺國。何以故。若生邊地者。或時有情誹謗我故。是故菩薩以福德力。隨其所念皆得生彼。如佛所說無有虛也。何故觀察時節。菩薩在睹史多天宮。常作是念。過去菩薩於何時節下生人間若見彼國眾生上壽八萬歲下壽乃至百歲。菩薩爾時來生其國。何以故。若人長壽八萬已上時。諸眾生無有愁苦愚癡頑鈍憍慢。著樂非正法器難受化故。若人短壽百歲已下時。諸眾生為諸五濁昏冒重故。雲何為五。一者命濁。二者煩惱濁。三者有情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菩薩爾時作是思惟。若我惡世時出現於世。多諸外道心王誹謗。五濁增長非正法器。猶如過去一切菩薩濁惡世時不出於世。何以故。諸佛出興所說正法。皆不虛過。由是義故。觀察時節。復次何故觀察種族。菩薩在睹史多天。常作是思惟。觀察於何種族可受生者。若見有人先世以來內外親族無能謗者。即生於彼。菩薩爾時作是觀已。乃見釋迦清淨尊貴轉輪王種堪可出現。何以故。菩薩若於下賤家生世間。有情或生誹謗。菩薩於無量劫來。獲自在力。所有慾念皆得隨意。凡所說法曾無虛過。由此因緣。菩薩觀察所生種族。復次何故觀所生母。菩薩在睹史多天宮。作是思惟。如餘菩薩。於何等母而受胎藏。觀彼女人七世種族。悉皆清淨無有婬污。形貌端嚴善修戒品。堪任菩薩具足十月處其胎藏而此女人。所其生業往來進止。曾無障礙。復次大幻化夫人。曾於過去諸佛發無上願。使我來世所生之子得成種覺。由是諸菩薩。恐諸眾生作是謗言。何故菩薩。於彼無相女人胎中。而出於世。是故菩薩。從無始已來種諸善根。皆悉成就。由是義故。菩薩觀察所生之母。   爾時菩薩。作是五種遍觀察已。即慇懃三唱告六欲天。而作是言。我今從是睹史多天下生人間。於白淨王最大夫人胎中。為其太子。誕生之後證常住果。汝等諸天。願欲隨我證斯果者。可於人間同我生彼。於天眾中三告是語。爾時諸天聞此語已同聲報曰。善哉菩薩。知不。彼贍部洲。剛強難化多諸濁亂。外道六師及隨外道六聲聞等。並諸六定外道之類。遍滿其土。深著邪見難可拔濟。何謂六師。一者脯剌拏。二者末揭利子。三者珊逝移毘羅胝子。四者阿市多雞捨甘婆羅。五者腳拘陀迦旃延種。六者暱揭爛陀若提子。何謂六隨外道聲聞。一者拘達多婆羅門。二者輸那陀。三者遮彌。四者梵壽。五者蓮實。六者赤海子。何謂六定外道。一者鬱多伽囉摩子。二者囉囉哥囉摩。三者善梵志。四者最勝儒童。五者黑仙。六者優樓頻螺迦葉若胝羅(唐雲有多毛)如是等外道邪法。教化彼諸眾生。貪著邪見難可濟度。如何菩薩今欲往彼。今我睹史多宮。一一諸天聽法之座。縱廣正等十二踰膳那。當我在此說法。我等聞已深生信受。能令我等於長夜中安樂利益。彼時諸天作是語已。菩薩爾時告諸天曰。汝等諸天。宜各隨意作諸音樂。時彼天眾。即皆同時作諸音樂。其聲沸鬧。爾時菩薩即吹大螺。諸音樂響普皆摧息。菩薩爾時復問天曰。諸音樂中何聲為大。諸天答曰。螺聲最大。諸善男子。汝等當知。如大螺聲能令一切諸音樂聲悉皆摧息。我亦如是。下於贍部洲中。有所說法。能令六師外道六隨聲聞外道六定外道皆悉摧滅。令一切眾生得甘露法。皆悉飽滿。吹無常螺。令諸外道假常之計皆悉摧滅。吹大空螺。令諸外道執有之見亦皆摧滅。爾時菩薩說伽他曰。  師子能伏諸猛獸  金剛善摧一切堅  帝釋能伏阿蘇羅  一切光中日光勝   爾時菩薩。說此頌已告諸天曰。汝等若欲清淨飽滿甘露之法。可生中天竺國六大城內。爾時釋提桓因。在於座中作是思念。知釋迦菩薩必託摩耶夫人胎藏之內。我當以神通力清淨其體。令無垢穢身力強健。以待菩薩。作是念已。即以通力淨彼摩耶夫人胎藏之內。菩薩爾時於睹史多天宮五種觀察。慇懃三唱告諸天已。即於夜中。如六牙白象形。下於天竺。降摩耶夫人清淨胎內。爾時摩耶夫人。即於其夜見四種夢。一者見六牙白象來處胎中。二者見其自身飛騰虛空。三者見上高山。四者見多人眾頂禮圍繞。作是夢已。向淨飯王說如上事。時淨飯王。即召相師說其夢事。相師答曰。如我相法。王大夫人必當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莊嚴其身。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   內攝頌曰。  我降生時  四天守護  如明月珠  諸物纏裹  亦如寶線  智者明瞭  自持五戒  無諸慾念   諸菩薩有常法。從睹史天下生母胎。當爾之時。十方大地悉皆震動。有大光明並皆周遍。六趣眾生隨業之境。日月威光所不到處。普皆明徹。其中眾生各相告曰。今此光明得未曾有。將非我等別受生耶。復次菩薩降母胎時。釋提桓因即遣四天王神營衛其母。而此四神一執利刀。一執□索。一執於戟。一執弓箭。何以故。恐諸惡魔得其母便。諸菩薩降生之時。其母胎中諸血穢等。皆悉遠離而不染著。如明月珠。雖為諸物之所纏裹。而無染污。菩薩在母胎時亦復如是。諸菩薩常法。其母常見菩薩在其胎中。猶以青黃赤白等綿裹於淨寶。諸慧眼人見其寶綿分別曉了。母見菩薩在其胎中亦復如是。諸菩薩常法。在母胎時。能令其母身體和悅無有疲乏。諸菩薩在母胎時。其母自然常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諸菩薩常法。在其母胎。其母自然不貪慾愛。復次摩耶夫人。忽自思念。四大海水皆飲令盡。向淨飯王說其心願。時劫比羅城中有一外道。名曰赤眼。善諸幻術。王令使者喚其赤眼。說如上意。赤眼報曰。願與夫人登高樓上。既登樓已。即以幻術為四大海水。持其海水與夫人飲。既飲水已。爾時夫人其意即息。時摩耶夫人復更思念。一切有情被繫閉者。悉令解脫。作是思已即向王說。王聞是語。即敕獄官。所有囚閉皆令放出。爾時夫人其念即息。摩耶夫人又復思念。意欲佈施財物。作是念已即向王說。王聞是語。即為佈施種種財物。爾時夫人其念便息。又復思惟。欲往苑園遊行觀望。便向王說。王聞是已。即將夫人就諸園苑觀望。其念便息。又復生念意。欲於父王園苑中居止。便告王曰。王聞是語。即令使者往善悟王處報雲。今摩耶夫人。意欲就彼父王藍毘尼園中居止。王聞是語。便即差人。敷設掃灑。令摩耶夫人及諸侍從婇女詣藍毘尼園而為遊觀。乃見一無憂樹花葉滋茂。夫人欲生太子。便手攀其樹枝。時天帝釋。知菩薩母心懷慚恥。多人眾中不能即誕其子。便作方便。發大風雨。令諸人眾各自分散。是時帝釋。化作老嬭立夫人前。夫人即生。時天帝釋以仙衣擎取。先在腹內心多煩悶。告帝釋曰。汝放於地。時天帝釋暫少遠住。菩薩生時大地振動。天地光明乃至日月所不及處。皆令明徹。其中眾生皆得相見。各相謂言。非唯我身獨在此處生。亦有餘人共在此處。一切菩薩有常法式。從胎出時。無諸濃血及餘穢惡。其菩薩母欲產之時。不坐不臥攀樹而立。無諸苦惱後有。菩薩常法。生已在地。無人扶侍而行七步。觀察四方便作是言。此是東方。我是一切眾生最上。此是南方。我堪眾生之所供養。此是西方。我今決定不受後生。此是北方。我今已出生死大海。爾時諸天。手持白蓋及與白拂。萃寶嚴飾覆菩薩上。諸龍王等。各持二種清淨香水。所謂冷暖調和。洗浴菩薩。諸菩薩常法。誕生之處。於其母前現大池水。其母所欲澡洗。皆悉充足。諸菩薩常法。誕生之時。諸天仙眾在虛空中。以種種天妙和香。末香塗香旃檀沈水。而散菩薩。種種諸天音樂。在虛空中自然發響。爾時阿私陀仙。在吉悉枳迷山石窟之中。彼仙恆知一切世間興衰之相。其仙有一外甥。名那羅陀。彼那羅陀。時時而來恭敬供養。爾時仙人隨緣教示。報那羅陀曰。彼聞仙記深信不虛。喜溢身心。求請出家而作弟子。菩薩初誕天地光明。那羅陀睹瑞。即白仙曰。親教。頗有惡世二日雙現以不。若無二日。何故此窟有是光明。時阿私陀仙。說伽他曰。  日光極熱不明淨  此光明淨及清涼  流輝晃耀於山窟  我定知是牟尼光  菩薩神通大威德  出其母胎現此光  清淨明朗真金色  遍滿世間諸大地   那羅陀報曰。親教。我今隨從親教欲看菩薩。時仙告曰。汝今知不。彼之菩薩有大威德。天龍八部之所圍遶。我等往彼不可得見。若彼菩薩。入劫比羅城三號已。然後我往可見菩薩。菩薩生時。五百宮人各生一男。謂贊鐸迦而為上首。五百宮人各生一女。旃尼而為上首。五百大臣各生一男。鄔陀夷而為上首。有五百象各生一子。報灑陀子而為上首。五百馬各生一子。馬囉呵馬子而為上首。五百寶藏自開出現。四方諸國王等悉皆降伏。常獻種種雜物而來奉事。爾時大臣見是相已。來白大王。王聞此事便深思念。我今此子。成就一切諸善事業。因此大王號此太子。名為成就一切事。是故菩薩初得此名。時劫比羅城有一藥叉。名為釋迦增長。城內若有釋迦族類。生得男女。先將向彼藥叉。而為作禮。時彼大王。便敕臣佐。將其太子。往增長釋迦藥叉處。遣作禮拜。臣得王教。以七寶輦輿安置太子。往詣藥叉之處。劫比羅城諸釋種等。性懷獷烈心意兇猛。多起人我堅鞭惡暴。見彼菩薩皆悉寂靜。默然而住。時淨飯王作思念曰。此住劫比羅城諸釋種等。性懷獷烈心意兇暴。多起人我堅鞭惡性。彼見太子入城。皆如牟尼默然而住。以此緣故。可呼太子名為釋迦牟尼。時釋迦牟尼菩薩。至藥叉廟所。彼釋迦增長藥叉。遙見菩薩漸近廟所。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菩薩。眾人見已甚大驚怪。即往淨飯王所白言。大王。今藥叉神遙見太子。從廟而出頂禮雙足。時王聞已甚大歡喜。作如是言。若天神禮拜太子故。知是天中天。以此緣故。號為天中天。時彼大王。即將太子還於本宮。令宮乳母依時養育。彼乳母等甚大歡喜。即以雙手。於父王邊捧受太子。在宮閣內勤加養育。彼乳母等。每日香湯洗浴。塗妙好香種種莊嚴。每日將向王所。王乃抱持太子安於膝上。觀看相貌甚大歡喜。國有常法。若王宮生子。即喚梵行相師觀看相貌。王乃喚相人令佔大子。既占相已而答王曰。今此太子。實是成就三十二相。若在家者。得作金輪聖王。王四天下善法理化。具有七寶。一者金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末尼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兵將寶。具足千子。勇健端嚴降伏他軍。此大地中所有人等。無相犯者。皆悉令行勝妙善法。若當出家得法王位。如來應正等覺。名稱普聞具三十二相。王即問曰。何者是其三十二大丈夫相。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二者於雙足下現千輻輪相。三者具大丈夫纖長指。四者足跟趺圓長。五者手足細軟。六者手足網縵。七者垂手摩膝相。八者醫泥邪□□裀□□□□□□□□□奮□益說檢□□□□□襜□復□□□□駛裀□□□奸□送□□□□□□□□□□□□□□□覯□□□□□□□□□□□□祏□□□□□□□晼慼慼慼慼慼慼d□□□□□逆□□□妖□樺□□□□騶□騂□□誇□奜□□□□□奅樺□□□□□□□□□□□饖□□□□□□緄橖□□檢□□□□□□□姛□□□□□奅祛□□□概駑□□□□□□奅□□□飀□□□□奅□□I□□□□□婠福□□□□□□□奅樈□□□奾\□□賊禳慼慼慼魽慼慼慼慼憫砥滕堙慼潭峞慼慼慼慼慼慼暴倗潭珆蛂慼_□娃□姜部慼慼慼摩齉峞毅牷慼慼撮峞潤惇鍌氶撫m□□□□□奅檻d□□□膳□姝□□□□□膳□□奅橠□□繰路戈氀u□膳□□姜驖□□裀□樉□駙□□祏□□□誇□□檢□稽□□槎□□□禴□□騖□觀埤□樏騖馯□□騖餉□□□契□□露膳□飣飀□騖□觀埤□亮□樺□讀□□延褸橖□□腹慼慼慼慼慼慼慼毅氶慼撳姘隉樊魽晼慼慼熨□□□駩□椸□q祅馘荂慼慼慼澆篫E騺□□飥□□□□□z□G□□□□騖餺褥j□騖□觀埤□□□□□□□膳□飣飀□□□□埤□□□□□□□□□□□□逆□婟□□□□□□□奅樁□大飀□騖駔亮□□□楅□□□褙□逆□□□□礸橖□□檢□槎□□□□□G檢□□□婧□餺□槙□□□□□娏騖饅奊□□□j□槎□詣亮□□騙□□贊□□□滿慼慼慼毅腄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撫p□覬□V鴃慼槽`騖散□埤□□□牷慼慼撩痋犛J觩□□□□聾□奾□□□□j□□□式慼慼慼撬芊慼慼慼慼慼慼潛d□□□□秎□□堙慼撚|□橖□檢□□□秎□□□詖□□□□□□□□□□□□□ヱG□□□□騊□活慼熱u□駽{R逆□□駽式慼慼慼慼慼慼慼徥u□姷□□榬□□奪□□□駭□□□□囊夾橡□□騖飀□□□□□□□□祭□□□駜□□□婠訇H□□□□□□□餖駙□□□□□馜□□□□餛切胚□□□□□□秎□□□□□騇□騖□□□都□騖飀□□餞□□檇□詖□□□堙慼慼慼數O□□□□□□□□  如真飛龍馬  暫睡還復覺  如善營事人  睡蓋不能覆   時彼嬭母。即前捧抱太子授彼二仙。時阿私陀。便以雙手跪而承受遍體觀察。白大王曰。大王已令諸婆羅門占。相師等相太子未。父王答曰。已令相訖。阿私陀仙復白王曰。彼等諸人。占此太子當有何相。父王報曰。若紹國位。御金輪寶。聲聞十方一切國土。時阿私陀以讚頌曰。  大王今當知  相者不能測  末劫無輪王  必證菩提道  一切金輪王  相猶不炳著  我今觀太子  當取法王位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時阿私陀仙。既知太子必成正覺。即自觀身壽命長短。我今此生。得見菩薩證菩提不。既諦觀已。即睹菩薩十九出家。六年苦行獲甘露果。復知己身先時殞歿不逢菩薩度人說法。便自悲傷啼泣懊惱。時淨飯王。既見此已甚大驚愕。以頌問曰。  丈夫及女人  見者皆喜躍  大仙今何故  對此獨悲泣  將非我太子  有諸不祥相  善哉大仙人  願速為我說   時阿私陀仙。以頌答曰。  設彼虛空中  忽降金剛雨  於此太子身  不能損一毛  猛風與炎火  及諸利刀劍  毒氣嚙惡蛇  亦皆不能害  一切恐怖人  太子為擁護  雲何慈悲主  而有憂害者  自在諸梵天  皆來為侍衛  如是最尊勝  雲何而憂懼  我今恨衰老  死時將不遠  不見轉法輪  所以自悲泣  當來世間人  遇此菩薩者  必得聞妙法  證彼寂滅果   時阿私陀仙。說此頌已便懷惱恨。作如是念。由此太子威德力故。令我退失神通。不能飛行乘空來去。我今於此步出城門。眾人見我必生輕慢作是念已白父王曰。王曾發願。願阿私他仙出入城中。我今步來酬王宿念。今亦步去王應為我修理城路。爾時父王。即令大臣敕諸人眾。嚴飾街衢懸諸幡蓋。告國人曰。阿私陀仙今步出城。汝等諸人隨意觀望。時彼仙人內懷惱恨。與淨飯王及王臣佐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前後圍遶出城門外。仙白王曰。王可還宮。我今辭去。既相別已。阿私陀仙漸次前行。至莘陀山即登彼山。擇其勝地因以居住。時彼仙人遠行疲乏。既坐憩息遂入仙定。由入定故得本神通。後於他時遂便染患。仙弟子眾。以諸湯藥療治不差。眾白師曰。師今此疾藥療無痊。世間無常不可為諱。我諸弟子皆求寂靜。師既獲得常樂。豈可不留遺誨。請師示誨。令使我等有所悟入。其師告曰。我雖出家希求甘露。然由未證愧無所傳。今釋氏所生童子。必當獲得無上妙果。能以甘露滋益眾生。汝諸弟子。可詣彼出家。若出家已。勿恃豪姓種類摩納薄伽。勉勵精懃常修梵行。為得法故。專精加行。若此行成當獲甘露。作是語已說伽他曰。  從此於東方  汝當往求覓  諸佛實難遇  見已可勤修   說無常法頌曰。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會合皆別離  有命鹹歸死   時阿私陀仙。說此頌已便即命終。爾時弟子那羅陀。以種種如法供具。隨時殯葬已。便詣波羅□斯城。於彼而住。與五百摩納薄伽。為其教示婆羅門薜陀咒。其那羅陀。為是迦旃延姓。因號迦旃延。若釋迦菩薩當成正覺。迦旃延。詣於佛所。彼佛即喚大迦旃延。而便以法教示。令彼度生死大苦海。住於最上寂靜究竟涅槃。遂以名之。為大迦旃延。後當得此名甘露。爾時菩薩坐於嬭母膝上。於金槃中食香稻飯。極多不息。嬭母見多遂奪食器。菩薩以手捻其金槃。其嬭母不能奪此食器。乃至八嬭母奪此食器。亦皆不得。其嬭母等。共往白王具說上事。王及諸宮人等。共奪此器亦復不得。王復告諸群臣。令共奪此器。其諸臣等以索及鉤。牽拽食器亦復不得。諸群臣等奪不得故。便取五百大象。及以繩索牽拽此器。菩薩爾時見諸人等慇懃方便種種牽器。菩薩思念。此諸人等欲試我力。菩薩遂以指鉤其器。其象牽拽力復不如。悉皆復退。時淨飯王。見此事已便作是念。而此菩薩一指鉤器。五百大象悉皆卻退。若用兩手必敵一千。是故號之名千象力。此是菩薩第四名號。菩薩生時。有常法式。若欲入學。以五百侍從童子令隨。菩薩學習書業時。有博士名彩光甲。明解五百種書。時淨飯王。將菩薩及諸童子。詣彩光處令遣受業。爾時彩光博士。作一種書。示彼菩薩令遣學之。菩薩答曰。此一種書我先已解。次與第二般書而示菩薩令遣學之。菩薩答曰此一般書我先已解。次與第三般書而遣學之。菩薩答曰。此一般書我先已解。其彩光先生。乃至示五百般書。亦復如是我已解之。菩薩問博士曰。更有餘書與我學之。博士答曰。此五百般書世間行用。我唯解此餘皆不知。爾時菩薩。即自作一般之書。度與先生。問先生曰。此是何字。又復何名。先生答曰。我不識此般之字名也。菩薩答曰。若世間中有二種出現。一者菩薩出。二者金輪王出。此般之字隨世自出。爾時空中梵天大王。即出語曰。菩薩所說二種之現及字。必當實爾。淨飯大王及諸群臣。聞此語已甚大歡喜。爾時菩薩。即為先生開異種新書。廣為談說。梵天大王見此之異。為證此事。必當實爾。為此異故。此書號名梵天書。菩薩自解諸種書已。菩薩阿舅名摩那利。來將菩薩等。令教乘馬之法。又劫比羅城有一博士。名曰同神。明解弓射戰法。來教菩薩及餘釋迦童子。其摩那利白博士曰。此菩薩有大慈悲心。一切妙法願令教之。及諸童子亦堪教之。唯提婆達多。本自惡性無有慈心。願請博士勿教妙殺之法。何以故。此人惡性博士教之。必殺一切眾生。無有停息。為此勿教。博士得此語已。即教菩薩等法。皆悉總盡。其法妙者。不教提婆達多。菩薩當日習得五種弓法。一者射諸遠物。二者彼處有聲菩薩不見。隨其所念皆即射得。三者所欲射處無有不著。四者前人身上知有要穴。隨其所念若死不死。即射其穴悉皆隨意。五者不問遠近射之極當。菩薩明此五種等藝四方傳之。釋迦太子有如上藝。   爾時薜捨離城諸人。得一好像。形貌具足。諸人共集遞相議曰。其淨飯王有一太子。天文占相。以後之時必為金輪聖王。由彼威德現此寶象。令使數人將此寶象獻此釋迦太子。諸人當即莊嚴彼象。將向劫比羅城。漸行到彼。至於淨飯王宮門外。爾時惡性提婆達多王子。從於內出見彼寶象種種莊嚴。心貪愛念。即問使曰。此像誰許。使人報曰。釋迦太子天文占相作金輪王。為此因故。薜捨離城諸人。將此寶象獻上太子。提婆達多聞此語已。甚大嗔怒即出是言。我國太子未作金輪大王。何故汝等預將寶象來獻太子。作是語已漸近於象。嗔恚之心打像一下。其象倒地因即至死。打此像已便即卻去。當時難陀王子。次從內出。見此死象問其人等。此像誰許何人打死。諸人報曰。此象獻來。提婆達多打死。即出是言。提婆達多極是不善。難陀重思念曰。將非提婆達多自試力耶。爾時難陀執其象尾。遂即拽過三七餘步。離其大路即便過去。爾時釋迦大子從內出來。見此死象問眾人等。此像誰許。諸人說如上意。菩薩重問。此像誰人打死。諸人報曰。提婆達多王子。打此大象一下。因即至死。菩薩重問。本於何處打此象死諸人答白。此象死處在於中路。菩薩重問。此象中路誰人拽來在於此處。諸人答曰。難陀王子。一手執尾拽其大象。置於此地。菩薩重言。打死之人甚當不善。拽令遠路極是善哉。重更思之。將非二人私試自力。我亦試之。爾時菩薩。執其象鼻遙擲城外。七里墮地其地便陷。時人號為陷象之地。信心長者婆羅門。便於此處起大窣睹波。時諸苾芻悉來頂禮。便說頌曰。  天授搏殺大象王  難陀拽於三七步  菩薩擲出城塹外  如在虛空□□檳□   爾時釋迦童子遞相謂曰。我等出外。作輪刀斷樹之樂。作此語已。即出就於林中。菩薩聞諸童子往林遊戲。即領五百童子前後圍遶。至彼林中。諸釋童子競擲輪刀樹皆摧倒。爾時菩薩亦擲輪刀樹林。悉斷而無倒者。以刀刃平故。時諸童子見樹不倒。共相謂曰。我聞菩薩威猛自在。於諸五技無不達者。雲何輪刀斷樹。一不能倒。斫樹小術尚猶如此。豈況餘技。   爾時天神。見諸童子生此謗議。欲解眾疑即放猛風吹。諸林樹轟然悉倒。諸釋童子。見斯事已皆大驚愕。方伏其妙。時諸童子。復與菩薩鬥諸弓射。以七重鐵多羅樹並七鐵鼓。其間各安鐵豬。而為射垛。諸童子射不過一多羅樹。天授童子射過一多羅樹一鼓一豬。其箭便住。難陀童子射過二多羅樹二鼓二豬。其箭便住。菩薩爾時放其一箭。其箭直穿七樹七鼓七豬。並過地輪復入水際。爾時龍王即拔其箭。其箭之穴水便湧出。清香輕美。人所飲者皆稱希有。時有信心婆羅門居士等。於其水傍造塔供養。菩薩爾時作此戲已。遂乘車馬與諸童子卻還城內。其城門傍有諸相者。遙見菩薩威光殊特。競相謂曰。今此太子。若卻後十二年中不出家者。必當登彼轉輪王位。時白淨王。聞斯相語甚大喜躍。即集群臣而告之曰。我聞相者相我太子。卻後十二年中不出家者。當得轉輪王位。汝等諸人宜加防衛。滿十二年勿令出家。得使登彼金輪王位。汝等諸人宜加防衛。滿十二年莫令出家。得使登彼金輪王位。當與諸君共相圍遶。飛騰虛空觀四天下。汝等應當速立宮殿簡求美女令共娛樂。時諸臣等前白王曰。我觀太子。不樂世間聲香欲愛。雲何以諸美女而可留連。王告臣曰。我之太子縱不愛彼一切色慾。應由未見殊妙女人。自今已往汝等諸君。勤加選擇上好童女。倍數將來令太子見。任其意者必生愛樂。群臣議曰。今此太子雖無愛染。我等諸人應造種種嚴身之具。各令童女美顏容者執其香飾之物親奉太子。復令太子各賜諸女嚴好珍飾。或有愛者。便令留住共相嬉戲。作是議已。即為太子造立宮殿。百寶莊嚴敷師子座。令太子坐於其座。前積諸珍寶種種瓔珞。以成大聚。總命諸臣及餘人眾。鹹令普集所有童女。任其意願隨時莊飾。著諸瓔珞將入宮內。菩薩性愛捨施。於諸童女普賜瓔珞。時執仗釋種有一童女。名耶輸陀羅。容色端正世所希有。執仗釋種。即還家中告其女曰。今者太子。施諸童女珠寶珍奇嚴好之具。汝可往取。其女報曰。我之家中豈無此耶。何用他物。父告女曰。然彼太子雖施珍寶。或因愛樂便以為妃。女曰。若因此時便為妃者。縱取餘女我必當得為其太妃。父又告曰。必當如斯可便速去。於是耶輸陀羅。即以種種珍飾莊嚴其身。與諸從女亦復嚴好。相隨而去。路傍諸人。皆共愛仰耶輸陀羅。不觀餘者。耶輸陀羅入菩薩宮。雅步從容端身而進。不觀左右。於太子前立。時彼太子。先以珍寶施諸女盡。更無遺餘。獨有一金指環。見耶輸陀羅即舉其指。然耶輸陀羅。先與菩薩從久遠來。恆為因緣常相愛樂。即昇師子座上。從太子指取其指環。群臣諸人遞相謂曰。此耶輸陀羅。族姓尊貴顏容具足。於諸女中最為殊勝。堪為太子宮中侍衛。群臣諸人同議斯已。向淨飯王具陳此事。時王即遣二萬婇女。圍遶耶輸陀羅。入太子宮內。   復次菩薩常法。出現世界必生一樹。名曰善堅。其初生時。一夜之中便高百肘。其初生夜。未見日光形質柔軟。可以爪甲搯而令斷。見日光已即便堅硬。雖加刀斧及以猛火。不能摧損。釋迦菩薩既出世已。於劫比羅及以天示二城之間。有一大河。名盧奚多。其河岸邊而生此樹。河水汎漲洪波鼓激。流沙圮岸土石隨散。其樹善堅根鬚盡露。後因猛風摧倒。橫在盧多河中。便如大堰。堰水不流。其劫比羅城漸被侵沒。天示城中又復枯涸。天示城王見斯事已。則令使者告淨飯王曰。今此大樹橫在水中。彼此俱弊。王之國中有諸童子皆悉勇健。願王敕之令除此樹。時淨飯王報其使曰。我今何能處分斯事。劫比羅國有一大臣。名曰闡陀。前白王曰。願王令我撿校斯事。我有方便。令王子等不假王言。自除此樹。王曰可爾。闡陀大臣。即於河岸一叢林間。灑掃清淨堪為遊觀。請諸王子往林嬉戲。諸王子等各乘寶車。與諸童子前後圍遶。既至林已。各敷床座縱誕歡樂。時有一雁飛空而度。提婆達多。即挽其弓射之。令落其雁。落在菩薩座前。菩薩爾時。收捧其雁為拔其箭。以藥療之應時平復。提婆達多。即令使者告菩薩曰。今彼之雁我先射得。可還我來。菩薩爾時告彼使曰。我久發菩提心。一切有情是我先有。雲何此雁是汝先有。提婆達多。從久遠來恆與菩薩結諸怨恨。聞此語已即懷瞋恚。然菩薩此身。與一切有情。怨結已盡。唯提婆達多一人。尚有餘習。今因此雁為最後之身。與提婆達多為初首鬥諍。天示城王。既請淨飯王除樹不得。即自令其國內人眾共拔其樹。爾時諸人施功用力叫聲沸鬧。菩薩聞已問左右曰。彼是何聲。闡陀大臣具陳彼樹堰水之意。菩薩聞已即告眾人。我當往彼為除此樹。時彼菩薩並童子等。即共往彼。路傍孔中出一毒蛇。烏陀夷見此毒蛇。恐害菩薩。即拔利刀斬為兩段。蛇吐毒氣著烏陀夷身變為黑色。因此名為黑烏陀夷。是時諸童子等。爭騁勇力拽善堅樹。提婆達多。鼓氣而前盡力拽之。纔動而已。難陀童子擎少離地。菩薩以手擲置空中。其樹乃為兩段。各分兩岸。爾時菩薩告諸人曰此善堅樹。是其冷藥能除熱病。汝等各應細截斬分。若有鬼氣癰腫。將此塗之並得除差。時諸童子並即乘車。歸劫比羅城。至城門所遇占相師。作是言曰。菩薩於此日中不出家者。必登轉輪王位。時有釋迦女。名喬比迦。住鐘聲聚落。在於高閣上遊觀。菩薩入城遙見女。遂以腳指以壓其車。車便不轉。其女遙見菩薩念於心。菩薩手中先有鐵杵。以指撚之遂便微碎。喬比迦女觀視菩薩。以腳指捺樓。其閣遂穴。諸人見已作是念言。此之釋女。必能善得菩薩之心。時淨飯王聞此語已。即迎喬比迦女。並二萬婇女侍從入宮。菩薩常法。將欲遊觀園苑。即敕御者。我之好乘汝速裝飾。我欲乘之遊觀園苑。御者受教。嚴飾上乘至菩薩前。白菩薩曰。我已嚴飾上乘。唯願知時。菩薩登車遊觀。逢一老人。氣力羸弱形體損瘦。腰背僂曲行步倚杖。身體戰掉鬚髮變色。不如餘人。菩薩見已告御者曰。彼是何人。腰背僂曲形體羸瘦憔悴若此。御者報曰。此名老人。此人不久要當身死。菩薩問曰。我於後時當如是不。御者報曰。太子之身還當如是。菩薩聞已愁憂不樂。即告御者。可速還宮。我至宮中思量是事。我當雲何得免斯苦。御者依命即還宮內。既至宮已。菩薩爾時端坐思惟。作是念言。如此老法。不久之間即至我身。我雲何免。即說頌曰。  忽遇如此衰老者  形體枯瘦倚杖行  我身亦為老所縛  雲何得免斯苦事   爾時淨飯王。見菩薩卻迴宮中。問御者曰。太子出城遊觀林泉。生歡喜不。御者對曰。我見太子無有歡喜。王曰。何故不喜御者答曰我與太子出城。門外見一老人。形體羸弱顏容枯悴。倚杖前行身體戰掉。太子見已即問我曰。彼是何人一當至此。我即答曰。此名為老人。又問我曰。我於後時當如此不。我即答曰。必當如此。太子聞已命我令還思惟是事。今者現在宮內思量是事。時淨飯王聞此語已自私念言。太子生時。相師皆雲出家修道。今若如此。應是斯事。我當倍諸五欲樂具以娛樂之。作是念已。即令倍諸五欲樂具。以娛太子。頌曰。  父王既聞御者言  即自思量相師語  以諸五欲倍於前  願令菩薩不出家   菩薩常法。將欲出城遊觀。先敕御者。速當為我嚴飾車乘。我當出城遊觀。御者受命。即為嚴飾上妙車乘。既嚴飾已即白菩薩。今可遊觀。將欲出城。逢一病人。舉身羸黃瘦瘠疲睏路傍諸人皆不顧見。菩薩見已問御者曰。此是何人。身形瘦弱羸黃困篤。一切諸人皆不顧見。御者報曰。此名病人。因斯病故不久當死。菩薩問曰。如此病法。我超過不。御者答曰。此之病法亦未超過。菩薩聞已愁憂不樂。即命還宮。思惟是事。爾時御者送至宮內。既至宮已。菩薩於是端身思惟。如此病苦。時淨飯王問御者曰。太子出城遊觀。歡樂以不。御者答曰。太子不樂。又問曰。何為不樂。爾時御者具陳上事。王聞是已。乃至倍加五欲娛樂太子。頌曰。  上妙色聲香  最勝諸味觸  當受五欲樂  勿棄我出家   菩薩常法。將欲出城遊觀。先命御者嚴飾車乘。既嚴飾已出城遊觀。逢一死人。以雜色車而以載之。復有一人。手持火爐在前而行。雜色車後。多諸男女被髮哀號。見者悲切。菩薩見已問御者曰。此是何人。以種種雜色嚴飾其車。載之而去。男女哀號見者悲切。御者答曰。此名死人。太子問曰。雲何名為死人。御者答曰。此人生氣一盡。不復得與父母兄弟妻子眷屬而重相見。菩薩問曰。我亦爾不。答曰亦爾。菩薩聞已愁憂不樂。即命還宮。時淨飯王問御者曰。太子出城遊觀。歡樂以不。御者答曰。我見太子愁憂不樂。王曰何故。答曰。今者路逢死人。父母妻子悲號相送。太子問曰。我當如此不。我即答曰。皆當如此。故在宮中思惟是事。時淨飯王復加五欲。以種種微妙音樂倡伎珠珍婇女。娛樂菩薩。頌曰。  此最勝城甚嚴飾  天中天子可久住  倍加五欲能歡樂  猶如千眼歡喜園   爾時淨居諸天。皆共觀念菩薩先有大實因力。我等當為菩薩作大緣故。何以故。若有大因待大緣故。即便化作一大沙門。執錫持缽次行乞食。菩薩常法。出城遊觀先命嚴駕。既嚴駕已登車前行。於衢路中逢一沙門。淨除鬚髮被福田衣。執持瓶缽徐行乞食。菩薩見已問御者曰。此是何人。御者答曰。名出家人。菩薩問曰。雲何名為出家。報曰。此人以善心修善行。於善處住。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信心故。剃除鬚髮被如來服。捨離俗家昇涅槃路。故名出家。菩薩即便告御者曰。汝可將車近彼沙門。御者奉命。即便引車至沙門所。菩薩爾時問沙門曰。汝是何人。何故剃除鬚髮著別色衣。手持錫缽以乞自活。沙門報曰。我出家人也。菩薩又曰。雲何名為出家人也。沙門報曰。常以善心恆修善行。身口意業悉令清淨。捨離俗家昇涅槃路。故名出家人也。菩薩歎曰。善哉斯事善哉斯事。即自念言。若當如此我亦出家。即命御者。可速還宮。我至宮中思量是事。御者奉命。執御還宮。既至宮中寂然思念。時淨飯王問御者曰。今者太子出城遊觀。歡樂以不。答曰。我見太子愁憂不樂。王即問曰。何故不樂。御者答曰。太子出城逢一沙門。剃除鬚髮被福田衣。手持缽錫徐行乞食。太子問我。彼何人也。我即答曰。名出家人。便問我言。雲何名為出家。我即答曰。捨其俗家。昇涅槃路。故名出家。太子聞已。命我引車近沙門所。問沙門曰。汝是何人。剃除鬚髮被異色衣。手執瓶缽自行乞食。沙門報曰。我出家人也。太子問曰。雲何名為出家人也。彼便報曰。捨離俗家昇涅槃路。太子聞已即便歎曰。善哉斯事善哉斯事。若如此者我亦出家。即便命我令速還宮。今在宮中思量是事。時淨飯王既聞此語。慘然不樂私自念曰。太子生時相師占言。太子不登王位。必當出家。觀今相狀應出家時至。即設方便。我今當令太子往田農所。見彼人眾行來作務。心得歡喜忘出家事。作是念已。即往宮中告太子曰。我有良田令人營植。汝可檢校。太子在宮。想彼老病死人。即懷憂懼。念彼沙門復生喜戀。此心所繫無時暫捨。聞父所言不可違背。即順父言便命御者。登車即往。身雖欲往田所。心恆繫念出家。既漸前行。忽於中路。遇五百寶藏悉皆開門。中有聲曰。善哉太子。我等珍寶。是汝過去眷屬之藏。汝可盡取隨汝意用。太子報曰。此是過去眷屬愚癡資具。無時積聚莫知棄捨。我今何用汝等速去。時彼寶藏復出聲曰。汝若不取我今入海。菩薩報曰。隨汝意去。時寶藏等便入大海。爾時菩薩復漸前行。至犁田村見彼耕人。塵土坌身遍體流汗。手執牛杖盡皆有血。復見其牛。皮背穿爛飢渴所逼。羸瘦困苦喘息不住。為諸虻蠅唼食膿血。諸小蟲等滿其瘡食。或為犁刃傷割其腳。菩薩遊歷耕種之所。皆見如此諸苦惱事。菩薩從無量劫來。深種慈悲。遇此苦業便生憐愍。即喚耕田人等。而問之曰。汝屬何人。諸人報曰。我等皆屬太子。菩薩告曰。今放汝等任自存活。不須繫屬於我。耕田牛等亦便放捨。任逐水草養其軀命。於時菩薩念此苦事。從車而下。於贍部樹間。入第一無漏相似三昧。左右侍從圍繞菩薩。各坐樹下瞻侍菩薩。時淨飯王自念。食時將至。太子何為不還宮內。即欲自往看其太子。便命車輅登之而行。至耕田所周迴諸處。尋覓太子於贍部樹下。見入三昧。於時日已西傾。一切林影皆隨日轉。唯太子所坐之樹。猶蔭太子。其陰不移。時淨飯王。見是事已即自念言。今我大子甚大威德。日已西傾。一切林影皆隨日轉。唯大子所坐之樹。猶蔭大子。其陰不移。歡喜踴躍生恭敬心。曲躬低頭前禮太子。請從定起共登寶車。漸次還宮。至屍林下見諸死人。或黃或淤臭穢狼藉。太子見已重加憂念。於寶車中結跏趺坐。專心思惟。漸至劫比羅城。時曆數者即占。太子至七日內不出家者。必登轉輪王位。占知是事。即以其頌。奏淨飯王曰。  太子不出家  盡於七日中  於彼日出時  必登金輪位  七寶自在王  太子當如此  海內無勞役  怨敵自平定  太子若出家  無畏坐林間  證彼一切智  度脫諸眾生   爾時菩薩既至城內。有一釋迦種。名不過時有其一女。名曰鹿王。於樓窗中遙見菩薩。讚歎頌曰。  安樂乳母生  安樂父能養  彼女極安樂  當與汝為妻   菩薩聞此。其心寂入涅槃聲義。唯聞言曰。汝最勝人當思惟寂靜涅槃。菩薩聞此涅槃聲。愛念歡喜。聞妙聲故。即脫頸上珠瓔。擲於空中。以威力故。遂落鹿王女頸上。諸人見此皆大歡喜。白淨飯王具陳上事。王聞此語。即令二萬婇女迎鹿王女。將入太子宮內。彼時菩薩有三夫人。一名鹿王。二名喬比迦。三名耶輸陀羅。其耶輸陀羅最為上首。其三夫人各有二萬婇女。前後圍繞在於宮內。時淨飯王。聞曆數者頌。即喚甘露等兄弟四人。集居一處。遞相議彼曆數之頌。若七日內不許出家。登輪王位者。我等宜應於七日內守護太子。仍令兵眾於四城門勤加防衛。作是議已。即於劫比羅城。築七重城塹。皆安鐵門。一一門上盡掛鳴鈴。若有開閉。其鈴聲聞四面周迴各四十里。菩薩所在樓閣之上。皆令伎女作諸音樂歌舞圍遶。大臣猛將領四種兵。嚴更警候營守城外。菩薩宮中諸門常閉。縱有使命須往來者。於城樓上別置梯道。令五百人擎之來去。其內宮門開閉之時。皆出異聲令淨飯王聞。若聞門聲。諸宮女等盡執仗刃。劫比羅城外百官吏人。亦復勤加遞相防守。時淨飯王。自將四兵守城東門。其斛飯王。自將四兵守城南門。其白淨王。復將四兵守城西門。甘露飯王。亦將四兵守城北門。大名釋迦。領諸猛士巡行城內。至城東門問守門人曰。誰守此門。淨飯王報曰。是我知更。大名將曰。嚴更者好。睡眠者惡。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說此頌已。即至南門。問守門者曰。何人守此。斛飯王報曰。是我知更。大名將曰。勤加者好。睡眠者惡。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說此頌已復至西門。問守門者曰。是何人守。白飯王報曰。是我知更。大名將曰。勤加者善。睡眠者惡。復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說此頌已復至北門。問守門者曰。是何人守。甘露飯王報曰。是我知更。大名將曰。策勤者善。睡眠者不善。即說頌曰。  睡者如死人  此人屬魔王  智者常覺悟  是故勤防守   說此頌已還至中營。問守營人曰。何人知更。營人報曰。是某知更。策勤者善。睡眠者不善。即說頌曰。  策勤莫違法  實語莫妄語  妄語入黑暗  是故勤防守   大名釋迦。如此巡已即至天曉。於淨飯王所白其王曰。七日之中一夜已過。唯餘六日。王便報曰。既餘六日勤加守護。六日若過。我之太子登金輪王。我等諸人鹹皆隨從。飛騰虛空觀四天下。如此警候乃至六日。唯餘一夜。天帝釋有常法。觀念之時窮於下界。即說頌曰。  釋迦牟尼國王子  修六度行皆圓具  愛樂出俗處山林  以求無上真如道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四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菩薩。在於宮內嬉戲之處。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萬婇女。若不與其為俗樂者。恐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當與耶輸陀羅共為娛樂。其耶輸陀羅因即有娠。既懷娠已生思念曰。我於明旦報菩薩知。爾時菩薩。於其夜中約緣生理。而說頌曰。  所共婦人同居宿  此是末後同宿時  我今從此更不然  永離女人同眠宿   當此之夜。婇女倡伎悉皆疲倦。昏悶眠睡。或頭髮披亂。或口流涕唾。或復諂語。或半身露。菩薩見此。雖在深宮猶如塚間見諸死人。即自思惟。而說頌曰。  如風吹倒池蓮花  手腳撩亂縱橫臥  頭髮蓬亂身形露  所有愛心皆捨離  我今見此諸女眠  猶如死人身形變  何故我不早覺知  在此無智有情境  欲同彼泥箭毒火  如夢及飲鹹水等  當如龍王捨難捨  諸苦怨讎因此生   菩薩說此頌已便即眠睡。爾時大世主夫人。於其夜中見四種夢。一者見月被蝕。二者見東方日出便即卻沒。三者見多有人頂禮夫人。四者見其自身或笑或哭。爾時耶輸陀羅復於此夜見八種夢。一者見其母家種族皆悉破散。二者見與菩薩同坐之床。皆自摧毀。三者見其兩臂忽然皆折。四者見其牙齒皆悉墮落。五者見其髮鬢悉皆墮落。六者見吉祥神出其宅外。七者見月被蝕。八者見日初出東方便即卻沒。菩薩於夜中見五種夢。一者見其身臥大地。頭枕須彌山。左手入東海。右手入西海。雙足入南海。二者見其心上生吉祥草高出空際。三者見諸白鳥頭皆黑色。頂禮菩薩所欲騰空。不過菩薩膝下。四者見於四方雜色諸鳥。至菩薩前皆同一色。五者見雜穢山菩薩在上經行來去。見是夢已。即從臥起歡喜思念。我今此相不久之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之智。爾時耶輸陀羅。即從睡覺。便為菩薩說其八夢。菩薩爾時。恐耶輸陀羅情生憂惱。方便為解此夢。令得歡悅。見汝母家種族皆悉破壞者。今皆見在何為破壞。見汝與我同坐之床皆自摧毀者。床今見好雲何摧毀。見汝兩臂忽然皆折者。今皆無損。見汝牙齒悉皆墮落者。今亦見好。見汝鬢髮亦自墮落者。今見如故。見吉祥神出汝宅者。婦人吉神所謂夫婿。我今見在。見月被蝕者。汝可觀之。今見圓滿。汝見日出東方復遂沒者。今見夜半日猶未出。何為遂沒。時耶輸陀羅聞是解已。默然而住。菩薩爾時思惟是夢。如耶輸陀羅所見之相。我於今夜即合出家。又作思念。我應方便令耶輸陀羅略知覺我。作是念已告耶輸陀羅曰。我願出家。耶輸陀羅曰。大天。汝欲往者可將我去。菩薩思念。得涅槃時即將汝去。報耶輸陀羅曰。我有去處便將汝去。爾時耶輸陀羅。聞是語已歡喜而寢。   爾時菩薩發心欲出。大梵天王及帝釋等。知菩薩念應時而至。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心如未調馬  亦如躁獼猴  能捨五欲樂  速證涅槃明  大慈者起起  捨此大地尊  當得一切智  度脫諸眾生   菩薩報曰。天帝釋。汝不見耶。即說頌曰。  如師子王在鐵檻  猛將弓刀守其傍  像馬人眾甚繁鬧  圍繞此城若為出  父王猶如猛師子  四兵鐵甲皆全具  城塹樓閣及廊屋  種種兵仗皆充滿  見彼宮門及閤門  乃至城門亦如是  安諸鳴鈴普周遍  關拒甚難不可越  種種螺鼓圍遶我  喧聒鳴聲未曾息  宮外多諸象馬兵  勤加防衛不令出   爾時釋提桓因。即說頌曰。  昔有誓願今應思  然燈如來先授記  眾生多拘苦惱中  應速捨家求正道  我今亦能作如是  及彼梵王諸天等  當令汝得無障礙  詣樹林中修正覺   菩薩聞是頌已。其心歡喜答諸天曰。善時天帝釋即以昏蓋覆。諸兵眾及淨飯王倡伎婇女。所有一切防衛守護劫比羅城者。皆令睡眠。心無覺悟。命夜叉大將散支迦持取踏梯。便令菩薩從梯而下至車匿所。見車匿方睡。菩薩以手推覺。良久方悟。菩薩爾時即說頌曰。  起起汝車匿  速被乾陟來  過去勝者林  我往彼寂默   爾時車匿。若睡若覺。以頌報曰。  今非遊觀時  汝先無怨敵  既無怨賊來  雲何夜索馬   菩薩以頌告曰。  車匿汝昔來  不違我言教  勿於末後時  方欲違我命   車匿報曰。今夜半時我懷恐怖。不能取馬。菩薩爾時聞是語已。便自思念。我若與此車匿言酬未已。恐傍人聞廢我前去。不如自被馬王乾陟。即趨馬坊至乾陟所。時彼乾陟見菩薩來。即懷嗔怒如大猛火。跳踉來去未便受捉。菩薩手中先有百寶輪相。一切怖畏眾生見菩薩者。菩薩即以百寶手撫慰安隱。菩薩爾時。便以輪手撫其馬頭。即說頌曰。  我今末後時乘汝  速當至彼不久留  我當不久證菩提  當以法雨潤眾生   復次一切眾生有常法。有人教者即能習學。乾陟馬王聞此頌已。即便安住。菩薩歡喜便被牽出。梵王帝釋。令四天子共扶乾陟擁衛菩薩。四天子者。一名彼岸。二名近岸。三名香葉。四名勝香葉皆有威力。詣菩薩所侍立左右。菩薩問曰。誰能將我騰空而出。四天子曰。我等皆能菩薩又曰。汝等有何神力。彼岸報曰。太子當知。盡大地土我猶擎得。亦復將行。近岸復曰。四大海水及諸江河。我今亦能荷負將行。香葉又曰。一切山石我能擔負將行。勝香葉又曰。一切林樹及諸叢草。能負將行。菩薩聞已以腳案地。令四天子盡力擎之。時四天子。即皆盡力共相動挽。乃至疲乏猶動不得。時四天子盡皆驚愕。白菩薩曰。不知菩薩有大威力。我等若知有是力者。不敢擎之。爾時車匿。聞其菩薩與四天子遞相言說。即便趨行至菩薩所。菩薩爾時即乘乾陟。時四天子各扶馬足。爾時車匿一手攀鞦一手執刀。菩薩諸天威力感故。即騰虛空。宮中善神。既見是已悉皆號哭。淚下如雨車匿見之白菩薩曰。此是雨不。菩薩報曰。此不是雨。是宮中神見我今去。淚下如此。車匿爾時。聞菩薩此言。哽咽歔欷默然不語。菩薩爾時。如象旋顧望其宮中。便自思念。是我末後與諸女人共居一處。今一時別之。不復更爾。復重思念。我若不從東門與父王別。恐生嫌恨責諸兵士不加防守。即詣東門。見其父王睡眠極重。菩薩爾時。遶父王三匝跪禮父足。作是言曰。我今去者非不孝敬。但為生老病死磨滅有情。由是義故。我欲出家證菩提道救濟斯苦。作是語已即騰虛空。時釋迦大名將軍。巡行觀察至城東門。忽見菩薩騰在虛空。發聲啼哭白菩薩曰。欲何所作欲何所作。菩薩報曰。大將當知。我欲出家。大名將曰此是非法。菩薩報曰。我已曾於三阿僧祇劫。常行苦行求無上菩提。於一切眾生拔諸苦難。我今豈得在於宮中。今當一心為法而去。大名釋迦。聞是語已即復啼哭。哀哉哀哉。淨飯大王及諸釋種。苦哉苦哉。雖發大願欲留太子。徒加愛念。此事便發。釋迦大將即說頌曰。  今日淨飯王  為子生憂惱  舉手叫蒼天  悲恨大號哭  耶輸陀羅等  及諸大宮人  今別悉達已  常為苦所逼   大名釋迦。說此頌已悲淚懊惱。速至耶輸陀羅所。以手推耶輸陀羅。即說頌曰。  悉達夫欲去  應可生留戀  勿當後時憂  為憶夫愁故  今去極難見  最後相見時  苦哉無人聞  覺去勿罪我   大名釋迦。頻於內宮遍告眾人。了無覺者。悲惱忙懼。復速往彼淨飯王所。覺淨飯王。即說頌曰。  悉達今欲去  王當速制之  勿於彼後時  為子常憂惱   大名釋迦再三覺之。王猶眠睡曾不暫覺。時釋梵天等。與無量百千諸天眷屬。來詣菩薩。至菩薩所便即圍遶。大梵天王及色界諸天。儼然無聲在菩薩右。釋提桓因及欲界天在菩薩左。或有執持幡蓋並奏音樂。或於空中散諸香花供養菩薩。所謂優缽羅花。波頭摩花。分陀利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栴檀沈水香粖香和香。以散菩薩。復以種種上妙衣服散於空中。復於空中擊鼓吹螺作諸倡伎。而作頌曰。  諸天在空中  悉皆大踴躍  抃舞菩薩前  歌讚於菩薩  無邊諸天眾  揶揄彼魔軍  或有作音樂  或有引前者  或復開諸門  或以花來散  或有扶馬足  瞻仰隨從行  或復左旋繞  或復居左右  多聞及梵釋  先引菩薩路  一切威德天  無不隨從者  如月在星中  往彼聖者林   是時菩薩。出劫比羅城已。梵釋天等皆大歡喜。白菩薩曰。善哉仁者。汝昔長夜如是希求言。我何時獲無障礙在閑林中。汝昔有願。今悉圓滿。汝若證得無上道時。攝受我等。菩薩曰。如汝所願。爾時菩薩。如象王右顧觀諸天等。作是頌曰。  不證無上道  了知諸佛法  不復重來歸  入此劫比城   是時菩薩。以二更中。行十二踰膳那。從馬而下。即解瓔珞告車匿曰。汝可將馬及我瓔飾從此迴去。即說頌曰。  此馬及瓔飾  可付我親屬  我今捨貪愛  從此被法服   爾時車匿聞此語已。發聲號哭悲感懊惱。淚下如雨。而說頌曰。  獅子虎成群  蕀林惡獸跡  獨住無眷屬  聖者如何住   菩薩爾時。以頌報曰。  生者獨自生  死者亦自死  苦者還自受  生死無有伴   爾時車匿。復說頌曰。  汝昔常乘諸象馬  手足柔軟未經苦  攢搓刃石滿斯地  如何於此堪行住   菩薩以頌報曰。  假令少小憍養育  賢善及與諸孤獨  勇猛無畏人恭敬  如斯等類鹹歸死  生老病死相紛鬥  速來逼迫一切人  縱有餘願不少寬  能令須臾盡磨滅   車匿報曰。太子。淨飯大王若不見汝。必大懊惱便當至死。菩薩雖聞是。已為得菩提資糧久圓滿故。於車匿言曾不在念。爾時菩薩即於車匿手中。取其所執之刀。其刀輕利。青光湛色如青蓮花葉。既拔其刀。即自割髮擲虛空中。釋提桓因。於虛空中即便捧接。將往三十三天。每至此日。集三十三大眾旋繞供養。其割髮之地。信心長者婆羅門等營一寶塔。名曰割髮地塔。苾芻俗人常應供養。菩薩當割髮已告車匿曰。汝見我不。形容已毀心復堅固。如斯之人豈有更還在人間耶。車匿曰。不也。車匿即自思念。今此太子是剎帝利種。情多高慢。我雖苦言終不移改。作是念已禮菩薩足。乾陟馬王亦禮菩薩。便吐其舌舐菩薩足。菩薩即以百寶輪手撫其馬背。而作是言。汝乾陟去。我證菩提常念汝恩。告車匿曰。汝必不應將我乾陟入於宮內。車匿悲泣不勝哽咽。所視迷悶歸還路時顧菩薩前。以菩薩神德力故。於二更中便至於彼。及車匿還路。經七日方至本國。既到城門。車匿念言。我若與馬同入城者。當為眾人之所尤怨。我之身命或可不存。是時車匿入苑林中。且先遣馬卻入城內。是時乾陟既入城內。即便悲嘶。時城中人及宮人等。聞此馬聲鹹皆忙遽。不見菩薩。抱乾陟項悲號懊惱。然畜生有常法。於世間情無不解了。況此馬王。爾時乾陟。見諸人等號慟傷感。其氣迷絕便至於殞。然此乾陟從昔已來。於具六種勤事婆羅門家。受其胎形。若菩薩得無上道時。當言汝惡性馬。便得宿念。超於生死畏途中。登究竟涅槃岸。時菩薩須袈裟。於無比城中有一居士。財寶富盛倉庫盈溢多諸眷屬。如薜室羅末拏天王。時彼居士。於其同類種族中取女為妻。既得為婦共相娛樂。俗禮和合因生一子。如是乃至生於十子。皆悉出家證辟支佛道。爾時其母。與此十子疏布衣服。時彼十子共白母曰。我今便入涅槃不須此物。爾時十辟支佛白母言。淨飯王子釋迦牟尼。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母將此衣服可施與彼。必當獲得無量果報。作是語已。即於宮中現十八變火化而滅入無餘涅槃。其母年老困疾將死。持其衣服囑付於女。具說前事。時女後時染患將卒。復持此衣置樹空中。告樹神曰。今此衣服為我守護。待淨飯王子出家之日。當持與之。時天帝釋觀其下界。乃見此衣在樹空中便往取之身自被著。作老獵師形狀。執持弓箭與菩薩相近。菩薩告曰。此是出家人衣。我衣貴妙是俗人服。今欲相換可得以不。獵師報曰。我不相與。何以故。我若取汝好服行於人間。或有見者便言。我殺於汝取汝此衣。菩薩報曰。汝獵師當知。一切世間所有人眾。咸知我有勇猛智慧無能殺者。誰有將此能殺我者。汝不須懼。時天帝釋。即跪持衣奉與菩薩。爾時菩薩。得此衣已便即著之。衣窄身大不遍覆體。作是念言。此出家服小不堪受用。若有威力。願自寬大今覆我體。菩薩及天力之威故。其衣即大。菩薩爾時復自念雲。我今既被此衣具出家相。當應救濟諸苦惱者。即以先著細妙之衣將與帝釋天帝得已。將還三十三天恭敬供養。換衣之所。諸婆羅門居士長者。共於此地造一制底。名為受出家衣塔。爾時菩薩既剃頭被袈裟已。於林野中處處遊行。至婆伽婆仙人所。見其仙人以掌支頰思惟而住。菩薩問曰。大仙。何故作此思惟。仙人報曰我之住處有多羅樹。於先之時生金花金果。忽於今時花果自落。我於今時思念此事。菩薩報曰。此花果主。懼諸生老病死之所逼切。出家修道。所以花果自落。若花果主不出家者。當為園苑。時此仙人聞是語已。即便舉目熟視菩薩。見菩薩儀容端正。便自思念告菩薩曰。出家人者。豈汝是耶。答曰。我是。爾時仙人即大驚悅。明目直視觀睹菩薩。便屈今坐以諸花果恭敬供養。菩薩坐須臾間。問仙人曰。今此之地至劫比羅城可有幾里仙人報曰。有十二踰膳那。菩薩念曰。此處甚近城國。諸釋種子其數不少。恐相煩亂。我當渡弶伽河。作是念已即渡弶伽河。漸次遊行至王捨城。菩薩有善巧之力。具一切智。取迦囉毘囉拘那一十葉。綴作一缽。威儀寂靜入城乞食。時頻毘娑羅王在樓觀望。遙見菩薩行步端正被如法僧伽胝衣捧持一缽如法瞻視威儀庠序次第乞食。見是事已私自念言。我王捨城中諸出家人。未有若此之者。而說頌曰。  我今讚出家  如是賢善者  思惟生死故  彼人要出家  在家諸苦逼  糞穢來煎迫  出家味禪悅  智者樂出家  身心俱出家  諸惡皆捨離  口業亦清淨  正命以自活  聖遊摩竭國  漸至王捨城  攝心在禪念  次第行乞食  國主在高樓  遙見此聖者  即發歡喜心  告諸近臣曰  汝等當觀彼  勝相皆具足  形容甚端嚴  視地如法行  智者不遙視  此非賤種生  即令使者觀  彼住在何處  使者奉王命  即隨彼人行  觀此出家人  當於何處住  彼次第乞食  歷門至六家  缽中食既滿  如法捧其缽  菩薩乞食已  默然出城外  往彼般茶林  清淨自安止  使者知處已  即遣一人守  一報速還城  報彼國王曰  天王彼苾芻  今在般茶山  坐如猛虎兒  處山如師子  王聞說是言  即登諸寶輅  群臣共圍繞  速詣彼所居  至彼般茶山  王從車輅下  步行前往詣  便即睹菩薩  恭敬相問訊  王即相對坐  見彼寂靜住  便作是言曰  汝少年苾芻  今是盛壯時  端嚴多技藝  如何自乞食  汝生何族姓  我與汝園宅  並給諸婇女  種種令具足  菩薩聞是言  以頌而答曰  大王有一國  住在雪山傍  財食甚豐足  名曰嬌薩羅  甘蔗曰喬答  彼中住釋迦  我是剎利種  不樂世間欲  若人御大地  山林及海濱  具有諸珍寶  貪心猶未足  以薪投猛火  貪慾亦如是  怖畏嶮途中  御者常憂懼  諸苦欲為根  能覆於善法  我昔出家時  諸欲皆棄捨  譬如大雪山  風吹尚能動  我心依解脫  諸欲不能牽  世間欲驅馳  生死輪常轉  國主唯我能  解脫諸怖畏  我知欲愆過  見涅槃寂靜  我今當捨棄  往詣清淨樂   爾時頻毘娑羅王。聞是語已問菩薩曰。汝出家士。作此苦行欲有何願。菩薩報曰。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王曰。汝若得道者應當念我。報曰。依汝所願。說此語已。菩薩即往耆闍崛山傍仙人林下。既到彼已。隨彼仙眾行住坐臥見彼苦行。常翹一足至一更休。菩薩亦翹一足至二更方休。見彼苦行。五熱炙身至一更休。菩薩亦五熱炙身至二更方休。如是苦行皆倍於彼。仙人見已共相議曰。此是大持行沙門。猶此緣故。名大沙門。爾時菩薩問諸仙曰。諸大仙等。如是苦行欲有何願。一仙報曰。我等願得帝釋天王。更一仙曰。我等願得大梵天王。一仙又曰。我等願得欲界魔王。菩薩爾時聞是語已。便自思念。此等仙人天上人間輪迴不絕。此是耶道。非清淨道。菩薩既見仙人行垢穢道。即便棄之。詣歌羅羅仙所。既至彼已。合掌恭敬相對而坐。問彼仙曰。汝師是誰。我欲共學梵行。彼仙報曰。仁者喬答摩。我無尊者。汝欲學者隨意無礙。菩薩問曰。大仙得何法果。仙人報曰。仁者喬答摩。我得無想定。菩薩聞此私作是念。羅羅信心我亦信心。羅羅精進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羅羅仙人見得如許多法乃至無想定。如是之法我豈不得。爾時菩薩默然而去。念彼諸法。未得欲得未證欲證未見欲見。菩薩爾時獨處閑林。專念此道勤加精進。作是事已不久之間。便得證見此法。得此法已。還乃至彼羅羅仙所。白羅羅曰。今汝此法乃至無想定豈自得耶。彼仙報曰。如是喬答摩。乃至無想定我自得之。菩薩報曰。仁者。此等智慧乃至無想定。我亦得之。彼仙報曰。喬答摩。汝既得之我亦得之。我既得之汝亦得之。今我二人此弟子眾。可共教授此法。義理一種得故。此羅羅仙。即是菩薩。第一教授阿遮利耶。彼羅羅仙。以菩薩智慧故。歡喜供養親好而住。菩薩爾時作如是念。今此道法者。非智慧非證見。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垢穢道故。菩薩知已告羅羅曰。仁者好住。我今辭去。菩薩爾時遊行山林。見水獺端正仙子。舊雲鬱頭藍者此誤也。即往親近恭敬問訊。告彼仙曰。汝師是誰。我共修學。彼仙報曰。我無尊者。汝欲修學隨意無礙。菩薩問曰。汝得何道。彼仙報曰。仁者喬答摩。我得乃至非非想定。菩薩聞此私作是念。此水獺仙有信心。我亦有之。有精進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彼得如是法。乃至非非想定。我豈不得。默然而去。念彼諸法。未得欲得未見欲見未證欲證。即往閑林專修此道。勤加精進不久之間。乃至證非想非非想定。得是定已。還詣水獺仙所。白彼仙曰。今汝此法豈自得耶。答曰。如是。菩薩又曰。大仙。此智慧乃至非想非非想定。我亦得之。水獺報曰。汝既得之我亦得之。我既得之汝亦得之。今我二人可共同住教授弟子。何以故。得法同故。菩薩爾時作如是念。如此之道。非智慧非正見。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垢穢道。白彼仙曰。汝今好住。我辭而去。此是菩薩第二阿遮利耶。菩薩爾時遊行山林。時淨飯王憶念菩薩。令使尋訪相望道路。在所山林悉皆知處。既聞太子辭彼水獺無有侍者獨行山林。即差童子三百人往侍太子。天示城王既聞是事。復差二百童子往侍太子。如是五百童子圍繞菩薩。於諸山林隨意遊觀。爾時菩薩便作是念。我今欲於林間靜住。不可令其多人圍繞而求甘露。然我應留侍者五人。餘者放還。是時菩薩。於母宗親中而留兩人。於父宗親中而留三人。而此五人承事菩薩。餘者各令還國。   爾時菩薩。與此五人圍繞。往伽耶城南。詣烏留頻螺西那耶尼聚落。四邊遊行於尼連禪河邊。見一勝地。樹林美茂其水清冷。底有純沙岸平水滿。易可取汲。青草遍地。岸闊堤高。有雜花樹。在於岸上。滋茂殊勝。菩薩見此殊勝之地。作如是念。此地樹茂其水清冷。底有純沙。岸平水滿。易可取汲。青草遍地。岸闊堤高有雜花樹。在於岸上。滋茂殊勝。若有人樂修禪慧者。可居此地。我今欲於此地念諸寂定。此樹林中斷諸煩惱。菩薩作是念已。便於樹下端身而坐。以舌拄顎兩齒相合。善調氣息攝住其心。令心摧伏壓捺考責。於諸毛孔皆悉流汗。猶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摺壓捺復惱彼情。其人當即遍體流汗。菩薩伏其身心亦復如是。因此轉加精進。曾不暫捨。得輕安身獲無障礙。調直其心無有疑惑。菩薩如是作極苦苦不樂苦。雖受眾苦。其心猶自不能安於正定。   爾時菩薩復作是念。我今不如閉塞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動。寂然而住。於是先攝其氣不令出入。由氣不出故。氣上衝頂。菩薩因遂頂痛。猶如力士以諸鐵嘴□□□□□□騖驅□□散□牷慼播\□□□□量稼奮騺□□詠櫸□R□□襮□□□駖□□□□裡Xw□稀□□□祺□通楏□□□檢□□□□□E□□裀□□椸□祅妖□□□□□□埤□□q□黎□刺□埤□騖餖餽□勵埤□□□駕樽散□□□□饡翩撚|□□禓□妖□□□□□勵奷□□□饅榰□□□要□□榰□餖礡慼慼慼慼熱u□□龍□□□楦□□□□□□□¥衩捂珧R討□□□部散蕁□瞻j漦□耤慼慼慰^§□酩□邦□揧芃^‥□櫫騿撓荂慝葧嶡□□□□¥姦□□□□嶨書□□奧檥綷扥嶡□□□□□≦淣|□碤滎紂¥□若獎幣□珧□□¥嶨幣鶠戮恣慼撲U。復加功用輕安其身。隨順所修其心專定。無有疑惑。菩薩如是受種種苦受。其心猶不入於正定。由從多時染熏習故。菩薩復作是念。我今倍加入脹滿定。入此定已擁閉其氣。其氣覆上衝頂。其頂結痛。猶如力士以其繩索勒縛繫羸弱人。頭頂悉皆脹滿。菩薩受如是等最極苦已。乃至不能得於正定。何以故。由多時熏習故。菩薩復作是念。我今應當倍加功用入脹滿定。入其定已其氣滿脹。其腹結痛。如屠牛人以其利刀刺於牛腹。菩薩受如是苦受。乃至不能獲於正定。何以故。由多時染熏習故。菩薩復作是念。我今應當倍加精進入脹滿定。既入定已閉塞口鼻。其氣脹滿周遍身體。其身盛熱。猶二力士執羸弱人內於猛火。菩薩如是受種種苦受。乃至不得入於正定。菩薩復作是念。我今不如斷諸食飲。爾時諸天觀見菩薩斷諸食飲。詣菩薩所告曰。大士。汝今嫌人間食。我等願以甘露入菩薩毛孔。汝應受取。菩薩便作是念。一切諸人已知我斷人間食。今受甘露。便成妄語。若於邪見一切眾生。由妄語邪見故。身亡滅後。墮落惡趣於地獄中生。我今應當不受此事。然我今應少通人食。或小豆大豆及牽牛子。煮取其汁日常少喫。作是念已不受天語。遂取小豆大豆及牽牛子煮汁少喫。於是菩薩。身體肢節皆悉萎瘦無肉。如八十歲女人肢節枯憔。菩薩羸瘦亦復如是。爾時菩薩。由少食故。頭頂疼枯又復酸腫。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見日萎憔。菩薩頭頂亦復如是。菩薩於是。轉加精進得輕安身。隨所念修受種種苦受。乃至心不能獲入於正定。菩薩爾時。以少食故眼睛卻入。猶如被人挑去。如井中見星。菩薩眼睛亦復如是。菩薩於是。復倍精進受諸苦受。乃至不獲入於正定。何以故由從多時所熏習故。菩薩以少食故。兩脅皮骨枯虛高下。猶三百年草屋。菩薩兩脅亦復如是。菩薩爾時。轉倍勤念受諸苦受。乃至心不能獲入於正定。由從多時所熏習故。菩薩以少食故。脊骨羸屈。猶如箜篌欲起則伏欲坐仰倒欲端腰立上下不隨。菩薩困頓乃至於是。以手摩身諸毛隨落。菩薩復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見。不能至無上菩提。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五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有三天人。詣菩薩所見菩薩身。遞相議曰。其一天雲。此喬答摩是黑沙門。其二天雲。此喬答摩黕色沙門。第三天雲。非黑非黕是蒼色沙門。因天議故。菩薩遂得三名。菩薩所有身上光色。皆悉變沒。菩薩於是時中不曾聽聞。心中自生三種譬喻辯才。所言三者。一者濕木有潤從水而出火鑽亦濕。有人遠來求火。以濕火鑽鑽彼濕木欲使生火。火無出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耽欲耽愛著欲處欲悅欲伴欲。有如是等常在心中。彼諸人等。縱苦其身受諸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於無上正道。二者濕木有潤在於水邊。有人遠來求火。以乾火鑽鑽其潤木。雖欲得火火無然法。如是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於諸欲中。耽欲愛慾著欲處欲悅欲伴欲。有如是過常在身心。縱苦其身受於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至於無上正道。三者朽爛之木無有津潤在於濕岸。有人求火。雖以火鑽鑽之火無然法。如是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受於苦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於無上正道。菩薩爾時悟此喻已。自作是念。我今應當日食一麻。雖食一麻。常為飢火之所燒逼。其身肢節轉更羸瘦。為飢火不息。復日食一粳米。飢火不息。復日食一拘羅。猶還羸瘦。日食一蓽豆。猶還枯憔。復日食一甘豆。猶尚枯瘦日食一大豆。猶復困憔。   爾時淨飯王。聞此苦行懊惱啼泣。及諸宮人婇女。脫身瓔珞敷草而坐。亦復日食一麻一米及一豆等。爾時耶輸陀羅以少食故。懷娠漸損。王聞是事作如是念。若菩薩苦行不止。耶輸陀羅更聞斯語。必大憂惱其娠墮落。便至於死。我今當設方便。令不知菩薩苦行。時淨飯王告諸宮人。其菩薩苦行。勿令耶輸陀羅知。並敕往來使者。菩薩苦行。無令餘人輒知此事。淨飯王雖從使者聞菩薩苦行。以諸方便告諸宮人。菩薩今者已食。菩薩爾時所食一麻一米。乃自念言。今為此法。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於無上之道。我當別修苦行食諸穢食。復作是念。食何穢食。應取新生犢子未喫草者之所糞尿。作是念已便取而食。雖食此物。仍令食力消盡。然後復食。既而食已。便於屍林之下。枕臥死人及諸枯骨。以右脅著地蓋於兩足。內念光相如是繫念。行住坐臥曾無暫捨。菩薩若坐。有諸村野男女。見菩薩坐寂然而定。手執草莖穿菩薩耳穴。左右而出。如是戲笑去來抽挽。便語菩薩耳言。看此坌土之鬼。又復重言坌土之鬼。復以土塊瓦石擲菩薩身上。斯等雖於菩薩之身如是戲弄。爾時菩薩。不起恚心無粗惡語。菩薩如此難忍能受。是時菩薩。以發勤策不息。輕安身體未曾休廢。習續正念意無疑慮。專心於定住三摩地。   爾時菩薩復作是念。諸有欲捨苦故。勤修諸行。我所受苦無人超過。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見。非能至於無上等覺。菩薩復作是念。何為正道正智正見。得至無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憶知。住父釋迦淨飯宮內撿校田里贍部樹下而坐。捨諸不善離欲惡法。尋伺之中。生諸寂靜得安樂喜。便獲初禪。此應是道預流之行。是正智正見正等覺。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為我羸弱然。我應為隨意喘息。廣喫諸食飯豆酥等。以油摩體溫湯澡浴。是時菩薩作是念已。便開諸根隨情喘息。飲食諸味而不禁制。塗拭沐浴縱意而為。於時其五侍者互相謂曰。此沙門喬答摩。懈怠懶墮而懷多事。受用無度斷惑錯亂。今既廣喫食飲豆酥油塗拭澡浴。今不能少許證獲。必無所得。便捨菩薩漸次而行。至波羅□斯仙人墮處施鹿園中同作是願。若世間有阿羅漢者。我隨出家。此五人同住同行。因名五眾。菩薩爾時。漸加飲食身力強健。即往西那延村(唐言會軍村也)彼有村主。名為軍將。將有二女。一名歡喜。二名歡喜力。時此二女先聞。雪山南傍弶伽河側。劫比羅仙住處不遠。劫比羅城釋迦種中生一太子。端正具足眾相圓滿。一切眾生見者喜悅。相師占雲。此兒若紹王位當得轉輪王。此女聞已。於十二年中常守貞潔。人間常法。若有女人。能守貞潔滿十二年者。即合與轉輪王為妃。故彼二女。於十二年內不犯十惡。滿十二年訖作是思念。我今於十二年中作清淨行訖。應以十六轉乳粥供養苦行仙人。所謂十六轉者。一千牛乳飲一千牛。復以一千飲五百。復以五百飲五百。復以五百飲二百五十。復以二百五十飲二百五十。復以二百五十飲一百二十五。復以一百二十五飲一百二十五。復以一百二十五飲六十四。復以六十四飲六十四。復以六十四飲三十二。復以三十二飲三十二。復以三十二飲十六。復以十六飲十六。復以十六飲八。復以八飲八。復以八飲四。作是念已。即取此乳頗璃器中煮為粥。當煮之時。淨居諸天。觀見菩薩食此粥已即成菩提道。我等應當助其威力。即將上藥速得力者。置乳器中並衛護之。當時粥現種種輪相。時有一外道。名曰近行。來見此粥有種種相。作是念雲。食此粥者必證無上智慧。我應乞取喫之。念已便去。粥既熟已。時彼外道卻來告二女曰。我從遠來甚大飢乏。今此乳粥可分施我。二女報曰。我不與汝。默然而去。時二女人。從頗梨器中。瀉其乳粥於寶缽中。天帝釋來立二女前。梵天淨居天等以此遙立。時彼二女。既見帝釋在前而立。即捧其乳缽施與帝釋。帝釋報曰。施勝我者。二女問曰。今誰勝汝。答曰。彼梵天王。爾時二女。復持其乳施梵天王。梵天王報曰。施勝我者。問曰。誰勝於汝。答曰。彼淨居天。時此女人。復以乳缽捧淨居天。淨居天報曰。施勝我者。又復問曰。誰勝於汝。答曰。彼菩薩今見在尼連禪河洗浴。為無力故不能得出。彼人勝我。汝當施與。時二女人。即持其乳粥往尼連禪河。將施菩薩。爾時河岸有女樹神。見菩薩虛羸不能上岸。即從樹出半身展手欲接菩薩。菩薩問曰。汝是何身。樹神答曰。我是女人。菩薩報曰。我不能觸汝。可為我低一樹枝。我欲攀出。時彼樹神即低樹枝。菩薩攀而得出。便著衣服在於河岸樹下而坐。時二女人便持粥至。曲躬恭敬奉施菩薩。菩薩以自他利故。便受其粥。又便問曰。兼此寶器總能施不。二女答曰。聖者。今總奉施。菩薩爾時即喫其粥。洗其寶缽擲尼連河中。龍王便接其缽入於龍宮。釋提桓因既而見之。化為妙翅飛入龍宮。恐嚇龍王奪缽而去。於三十三天置一缽塔。以時供養。菩薩問二女曰。今汝施我欲有何願。二女答曰。聖者。有雪山南弶伽河側劫比羅城。釋迦種中誕一太子。顏容殊妙人所喜見。相師佔之。當為轉輪王。我今以此功德。願為彼妃。菩薩報曰。彼之太子不樂世欲今已出家。二女報曰。若已出家不貪世欲。以此功德當令彼人所願成就。便說頌曰。  彼悉達太子  世間最勝人  若欲求所願  當令速成就   爾時菩薩。見此二女說斯頌願已。告二女曰。依汝所願。時二女人聞菩薩此語。禮足而退。菩薩因食乳粥。氣力充盛六根滿實。於尼連禪河岸遊行觀察。覓清淨處將欲安止。見孤石山有雜華果莊嚴圍遶。菩薩見已即登此山。平整石上結跏趺坐。爾時此山忽自裂碎。菩薩起立作是疑念。由我惡業尚不盡故。令山碎耶。空中諸天。觀知菩薩疑念此事。即於空中告菩薩曰。世尊。昔無惡業此是。菩薩成道常法。善根功德充滿身心。一切地力不能勝載。今之此地。非是菩薩成菩提處。一切大地之力。不能負載二種之人。一者善最多者。二惡最多者。菩薩善業甚多。所以此山自然摧碎。今過尼連禪河東有金剛地。彼處過現未來諸如來等。皆於其上得最勝智。已得現得當得。菩薩聞已將往其地。舉足步步皆生蓮花。四大海水成蓮花池。來迎菩薩足所履地。地皆振動如扣銅器。有遮沙鳥及善瑞鹿來遶菩薩。主風之神。調其清涼吹去塵穢。主雨之神。微灑甘澤令囂埃不飛。菩薩既見此相。作是念雲。今見此相。我於今日必成正覺。尼連禪河龍。名伽陵伽。以先業緣住此河中。兩目皆盲。若佛出世眼即得明。若佛滅後其眼還盲。聞地震聲疑佛出世。從宮出看。忽見菩薩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如千日輝。如大寶山周遍嚴飾。龍王見已說頌讚曰。  曾見諸菩薩  成佛具威德  昔見與今見  二見無差別  我觀初行步  復睹左右相  能受世間供  今成佛無疑  又瞻被衣服  入於尼連河  河水變清淨  今成佛無疑  大堅固勇猛  行步如牛王  亦如人中王  今成佛無疑  上飛遮沙鳥  下有祥瑞鹿  身相甚端正  今成佛無疑  和風甚調暢  微雨從空下  鳥讚樹低枝  今成佛無疑  清淨光嚴相  猶如閻浮金  面端如滿月  今成佛無疑   龍王爾時。讚菩薩已便入龍宮。   爾時菩薩聞伽陵伽龍王讚已。詣金剛地作是念雲。我應須草。於時帝釋知菩薩心。即往香山。取彼柔軟吉祥妙草。即自變身作傭力者。持吉祥草至菩薩前。菩薩見已即從乞之。帝釋前跪奉施菩薩。既得草已。即詣菩提樹下欲敷草坐。草自右旋。菩薩見此相已。復自念雲。我於今日證覺無疑。即昇金剛座結跏趺坐。猶如龍王。端嚴殊勝其心專定。口作是言。我今於此不得盡諸漏者。不起此座。魔王常法。有二種幢。一為喜幢。二為憂幢。其憂幢忽動。魔王便作是念。今者憂幢忽動。決有損害之事。便諦觀察。乃見菩薩坐金剛座上。復作是念。此淨飯子坐金剛座。乃至未侵我境已來。我先為其作諸障礙。作是念已。奮眉怒目著捨那衣。化為小使者形。詣菩薩前倉卒忙遽。告菩薩曰。汝今雲何安坐於此。劫比城中。已被提婆達多之所控握。宮人婇女皆被污辱。諸釋種等已為殺戮。是時菩薩。有三種罪不善尋思。生一者愛慾尋。二者殺害尋。三者毀損尋。於耶輸陀羅喬比迦彌迦遮所。生愛慾尋。於提婆達多所。生殺害尋。於隨從提婆達多諸釋種等。生毀損尋。生此尋已便覺察曰。我今何故。生此三種罪不善尋。又便觀察。知是魔王來此惱我令我散亂。   爾時菩薩即生三種善尋。一者出離尋。二者不殺害尋。三者不毀損尋。時天魔王復更告曰。汝今何故。坐於菩提樹下。菩薩答曰。當證無上正智。魔王復曰。如何得證無上正智。菩薩答曰。罪者。汝且一度祠會。猶此緣故。得於欲界天中自在成就。況我於無數劫中。作無量百千拘胝那庾多祠會。為利益有情故。捨頭目手足血肉妻子男女金銀諸珍。為證無上智故。由是義故。我何不證無上正智。我今決定證此無上正智。菩薩作此言已。魔王復告曰。然我一度祠會。得欲界自在天主。汝今證知。汝於三無數劫中。作無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祠會。為利益有情故。捨頭目手足血肉妻子男女金銀諸珍。為求無上正智故。誰當證汝。   爾時世尊。舉輪萬網縵無量福生慰喻一切恐怖。手指於大地曰。此當證我。如於三阿僧祇劫中。作無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祠會。為利益有情故。捨頭目手足血肉妻子金銀諸珍實不虛者。當自證我。是時地神從地湧出。合掌而發聲曰。罪者。如是如是。如世尊言。實不虛也。作是語已。時魔王罪者。內懷羞愧默然而住。顏容憔悴而失威德。心懷懊惱作是念雲。我今作是方便。不能令淨飯子有少損壞。今當別設異計為其障礙。念已便去。時彼魔王先有三女。姿容妖艷皆悉殊絕。一名為貪。二名為欲。三名為愛著。種種天衣莊嚴其身。令往菩薩所。至菩薩前。作諸諂曲擬生惑亂。菩薩見已。化此三女皆成老母。即便還去。魔王見此更增懊惱以手支頰諦思是事。我復雲何。令此淨飯之子生於障礙。即遣三十六拘胝魔兵。像頭馬頭駝頭驢頭鹿頭牛頭豬頭狗頭獯狐頭鼠狼頭獼猴頭野狐頭師子頭虎頭等。如是奇怪種種頭兵。或執鏘戟。或執弓箭。或執鉞斧或執輪刀。或執□索。或執斤斲。如是種種器仗來向菩薩。魔王自執弓箭欲射菩薩。菩薩見已作是思念。凡所鬥諍皆求伴侶。我今與此欲界王諍。豈不覓伴。復更思念。我今覓除障礙方便。時魔兵眾。即發諸刃同擊菩薩。菩薩爾時入大慈三摩地。時魔兵刃。皆變成青黃赤白雜色蓮花。落菩薩左右前後。彼時魔王。復騰空中雨諸塵土。而此塵土。變成沈檀抹香及作諸花。墮菩薩上。魔王復於空中。放諸毒蜂雨金剛石。淨居諸天。化為葉屋以蓋菩薩。毒蜂石雨皆不得損。魔王見已復作是念。我能幾時圍遶嬈亂。凡諸聲者能破三摩地。我今應變菩提樹葉令為頗[皮*氐]迦。復令風吹相鼓作聲。彼若聞聲心不能定。作是念已。即為此事。時菩提樹葉相鼓作聲。菩薩聞已不能專定。時淨居天遙見是事念言。我今應助菩薩。爾時諸天。皆來至菩提樹。各把樹葉不令葉動。時彼魔軍猶不肯散。淨居天等復作是念。此罪魔軍久惱菩薩。尚不退息。即以神力。擲諸魔軍鐵圍山上。菩薩爾時住優樓頻螺聚落。於尼連禪河菩提樹下坐。於妙覺分法中。常不斷絕修習加行而住。於初夜分中。神境智見證通成就。所謂一中變為無量。無量中變為一。或隱或見牆壁及山。得無罣礙如虛空中。出沒大地如遊於水。地相如故。或趺坐虛空如居大地。或遊騰虛空如鳥飛翥。日月有大威德。或復舉手而捫摩之。乃至來往梵天身皆自在。   爾時魔王復作是念。諸禪定中唯聲能為障礙。我應作聲。即與三萬六千拘胝魔鬼神等。遙吼大聲。菩薩為此聲故。為十二踰膳那迦覃婆樹林。由此林故。不聞彼聲。菩薩復作是念。我應修天耳智證通心。天及人聲皆悉得聞。菩薩超過人耳以淨天耳。人非人聲若近若遠無不曉了。菩薩念雲。魔王三萬六千拘胝眷屬中。彼誰於我起於噁心。我何得知。菩薩復念。我如何證他心智。即於夜中便得證悟。如於有情所發尋伺。心及心心所。欲不欲心。嗔不瞋心。癡不癡心。廣不廣心。息心攝心。驕慢不驕慢心。寂靜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散心不散心。如實了知。既知是已復更念雲。此魔軍中從昔已來。誰是父親誰是母親。誰是怨害誰為親友。如何得知。復更念雲。我今應修宿命智方得了悟。於夜分中精勤存念。修宿命智便得曉了。從昔已來種種諸事。所謂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生百生千生。乃至無量百千萬生。一劫生二劫生。成劫生壞劫生。乃至無數劫生。應念了知。彼人姓某名某。及已所生之處族姓種類。及有食噉苦樂等事。皆悉了悟。如是長命如是久住。壽命長短彼滅此生。所有相貌方處種種。無量雜類靡不盡知。菩薩作念。念此魔軍誰墮惡趣誰墮善趣。如何得知。復作是念。應以生滅智通方知是事。菩薩於中夜分修生滅智通。便得天眼清淨。超越人間。以此天眼見諸眾生。死者生者。端正者醜陋者。富貴者下劣者。往善道者。往惡道者。作善業者。作惡業者。決定明瞭。復知一一眾生身口意業作諸惡事。誹謗聖者。或深著耶見。或作耶見業。由斯業故。從此沒後墮惡趣中。或見眾生。於身口意作諸善業。恭敬賢聖行正見。由此業故。從此沒後生善趣中。皆悉明瞭。菩薩復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無明漏。輪轉苦海如何得免。復更念雲。唯證無漏智通能斷此事。菩薩爾時為是義故。菩提樹下於夜分中。常以相應修習成熟。專心於覺分法中而住。發心為證無漏智通。即於苦諦如實了知。集滅道諦亦復如是。證斯道已。於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既得解脫。證諸漏盡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即證菩提。彼中謂見覺分菩提。世尊所作已辦。即入火界三摩地。此時菩薩以慈器仗。降伏三十六拘胝魔軍。證無上智。於時魔王罪者。弓從手落幢便倒地。宮殿皆動。魔王與諸三十六拘胝眷屬。心生懊惱而懷悔恨。便自隱沒。往劫比羅城告眾人曰。釋迦牟尼菩薩。修諸苦行登金剛座。於草鋪上今已捨命。時淨飯王及諸宮人群臣百寮。聞是語已。大苦惱心如火所燒。城中人眾及喬比迦等三大夫人。念菩薩德悶絕躄地。以水灑面良久乃蘇。悲泣哽咽不能自止。左右侍女勸喻裁抑。如是種種歎責無量時淨信天見魔欺妄。復知如來已成妙智。心生歡喜便普告曰。諸人當知。釋迦牟尼今不捨命。見證無上正智。時淨飯王及諸眷屬。並劫比羅城人眾。聞此語已不勝歡躍。時耶輸陀羅。聞世尊菩薩證無上智。生喜悅曰。誕一息。斛飯王亦生一息。於時月蝕。淨飯王見此盛事。甚大歡喜慶悅充滿。即敕城中除去瓦礫。以栴檀香水遍灑於地。於四衢道中置於香鑪。然諸名香。懸綵幢蓋滿於街路。以鮮潔花周布地上。於四城門及街衢中。立檀施處。於時於東城門施會。沙門婆羅門外道梵志貧窮孤獨慳貪乞求。如此等類皆悉施與。南西北門及城中街衢亦復如是。會諸群臣。為耶輸陀羅所生之息。而立其名。內宮侍女前白王曰。此子生時羅怙障月。因此應以為名羅怙羅。時斛飯王。為其子故廣施如上。亦會親屬與子立名。問諸人曰。此子當立何字。親屬報曰。此子生日。劫比羅城人眾歡喜。可名此子為阿難陀。時淨飯王。觀羅怙羅而作是言。此非我釋迦牟尼所生之子。時耶輸陀羅。聞王此語深懷恐懼。即攜羅怙羅。往菩薩澡洗池邊。有一大石。先是菩薩力戲之石。以羅怙羅置此石上。合掌誓曰。此兒若是菩薩親生子者。投於池中不至沈沒。若非菩薩親生子者。入水即沒。作是願已。即抱其石並羅怙羅拋於池中。石便浮水。時羅怙羅落在水中。坐於石上。如輕綿在水隨波來去。曾不沈沒。淨飯王聞已生希有心。將諸群臣圍繞侍衛。至彼池傍見羅怙羅。在於池中坐浮石上。歡歎喜悅。時淨飯王。自入池中抱羅怙羅。其石便沒。還於宮中倍加愛育。初菩薩以慈器仗。降伏三萬六千拘胝魔眾已。證無上正智。於時大地震動。普遍世界悉皆光明。所有大地黑暗之處。日月威光不能除者。蒙佛此光皆得明徹。其中眾生忽得相見。遞相言曰。非獨我等生於此間。更有眾生生於此處。攝頌曰。  四種觸池  父子和合  釋迦出家  護河神禮   爾時梵界有二天子。觀見世尊坐菩提樹下。共相議曰。今佛世尊。住嗢律尼連禪河岸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入火界三摩地。經於七日今猶在定。我等當共詣如來所香花供養。各說二頌歎佛。作是議已。如力士屈申臂頃即至菩提樹下。在世尊前頂禮雙足。其一天子說頌請曰。  起起大慈悲  怨賊今退散  無罪大商主  應遊行世間  說善遊勝法  廣施諸實義  無量諸眾生  聞法皆受持   第二天子復說頌請曰。  起起大慈悲  怨賊今退散  一切垢已除  應遊行世間  身心既清淨  如彼圓滿月  無量諸眾生  聞法皆受持   時二天子。說此頌已禮佛而去。爾時世尊。從三摩地起說頌曰。  欲界諸安樂  色界諸安樂  貪慾煩惱盡  此安樂最勝  我今捨重擔  永離於負重  有擔受多苦  捨擔則安樂  一切欲已捨  一切行已成  一切法已知  此人不復生   世尊在三摩地。於七日中既斷煩惱受解脫樂。無人供養。不飲不食無飢渴想。爾時有二商主。一名黃菰。二名村落。各有百兩車及多人眾。共為興販路由佛所。時二商主。先有知識命過生天。顧於商人作如是念。今佛在菩提樹下七日入定。斷諸煩惱受解脫樂。無人供養。我今應令此二商主為最初供養。於多世中受諸功德。今宜勸為此事。為知識故。作是念已。於夜分中。放大光明燭五百車。現其半身在虛空中。告二商曰。汝今當知。釋迦牟尼世尊。在寬廣尼連禪河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於七日中解脫煩惱受彼安樂。不飲不食無人供養。汝等二人。事速供養。為最初供養。獲大利益。作此語已。天遂便隱。時二商主聞此語已。共相議曰。我等當知。世尊威德甚奇。今天為彼來告我等令使供養。作是議已。於佛世尊深心敬仰。持諸供物酪漿□蜜往世尊所。到已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我等二人。多持酪漿□蜜來奉世尊。願見哀慈納我微供。爾時世尊而作是念。我今不可同諸外道以手受食。尋念過去諸佛。為益有情如何而受。時清淨天空中告曰。世尊當知。過去如來。為有情故持缽而食。世尊亦知其事如是。於時世尊。既先無缽即自邀祈。我若得缽然後受食。時四天王。知世尊心願。各持一石缽而來奉佛。然此石缽。清淨輕妙周遍細密。形色端嚴非人所作。時四天王。既各持缽至世尊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等各從石山持此石缽來奉世尊。唯願慈悲垂哀納受。爾時世尊作是念雲。今此四王。各持石缽以施於我。我若取一餘天怨望。乃至二三亦復如是。我今應可總納受之。以我神通合成一缽。將適眾願。作是念已便受四缽。以佛神力。重疊內之遂成一缽。便持此缽。為益有情故受商主供。既受供已。即為商主說諸咒願。頌曰。  所為佈施者  必獲其義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福能招樂果  所願皆成就  疾得圓寂處  當證涅槃樂  勤修福德人  所有諸災橫  及以天魔眾  皆不能侵惱  若發勇猛者  具聖慧能施  當盡苦海邊  必得無為樂   爾時四天王及二商主。聞此頌已。甚生欣慶禮足而去。爾時世尊。持此石缽於尼連禪河岸。以水泥壇如法而食。食已還菩提樹下。收缽洗足。以□酪漿蜜性冷故爾時世尊患於風氣。魔王見佛患冷風氣。來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涅槃時至。何用久住於世。可早入涅槃。世尊知為魔王所惱。告言。汝罪魔王我未入涅槃。何以故。我未有聲聞弟子聰明智慧。若有他問如法而答。善破異論廣建正法。具足四部眾。苾芻苾芻尼鄔婆索迦鄔婆斯迦。上天下界及諸十方。廣知我法修諸梵行。悉皆了知。若未如此。我未入涅槃。魔王聞佛此語。心生懊惱隱身而去。釋提桓因。見佛世尊患於風氣。即往贍部樹下。遠有訶梨勒林。於其林中取色香美味具足者訶梨勒果。速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我見世尊身患風氣故。取訶梨勒果。今以奉施。若食此果風氣即除。唯願世尊受我此藥。   爾時世尊。便受服之所患尋愈。爾時世尊所患既差。從菩提樹下起。往牟枝磷陀龍王池邊。坐一樹下念三摩地。時此池中合有七日雨下。牟枝磷陀龍王。知七日雨下不絕。從池而出。以身繞佛七匝。引頭覆佛頭上。何以故。恐佛世尊冷熱不調。諸蜂蠅等蟲惱亂世尊。時此龍王。過七日中見雨止已。方解其身變作天身。頂禮世尊足白佛言。世尊。於此七日之中。頗安隱不。我身粗弊應無亂惱。願見歡喜。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知足果安樂  多聞者知法  不害於眾生  人間大慈悲  能除世欲樂  諸惡皆遠離  我慢悉摧伏  斯人最安樂   佛說頌已。時彼龍王。頂禮世尊還本住處。   爾時世尊。復從池邊還菩提樹下。於草敷上端身結跏如法而坐。觀十二緣生循環返覆。所謂此有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爾時世尊。於七日間入三摩地已起。而說頌曰。  若此法能生  佛常在於定  若能知因法  彼義滅一切  若此法能生  佛常在於定  若能知因苦  彼義滅一切  若此法能生  佛常在於定  若能滅受盡  彼義滅一切  若此法能生  佛常在於定  若能滅緣盡  彼義滅一切  若此法能生  佛常在於定  若能滅諸漏  彼義滅一切  若此法能生  佛常在於定  普照於世間  如日在空  若此法能生  佛常在於定  降伏諸魔軍  佛能斷鉤鎖   爾時世尊作是念已。我得甚深之法。難見能見難知能知。不可思惟難可思惟。其義微妙。唯有智者能知此法。若為他說。彼不能解。我法虛授徒自疲勞。益我愁惱。我今應獨於寂靜處我所見法安樂境界思惟而住。   爾時世尊如上思惟。止心住已不念說法。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即自思惟。此世間敗壞諸眾生等。於彼苦境不能解脫。今時如來應正遍知出現世間。難逢難遇如烏曇缽羅花。佛今出世。樂自寂靜不念說法。我今應往請佛。作此念已。如大力士屈申臂頃。從梵天沒至世尊前。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即說頌曰。  快哉今此摩揭陀  而現未曾淨妙法  於諸法中覺悟者  唯願當開甘露門   世尊復以說伽他曰。  我所得法甚難遇  能令有海悉無餘  少智愚人恆逆流  由欲牽纏鎮漂沒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於此世間有諸眾生。或生或老。然其根性有上中下。利鈍不同。形相端嚴性行調順。少諸煩惑。亦少煩惑種類。由不聽正法故。所解狹劣。世尊。如嗢缽羅花缽特摩花俱沒陀花奔茶利迦花。並於水中或生或老。其花根性有上中下。一浮出水。一與水齊。一居水下。眾生亦爾。於世間中或生或老。然諸根性有上中下。利鈍不同。形相端嚴性行調順。少諸煩惑。亦少煩惑種類。由不聽正法故。所解狹劣。為是人故當說正法。時彼諸人聞說法寶。並皆悟解。   爾時世尊。聞是請已便作是念。我以佛眼觀彼眾生性差別不。作是念已。即以佛眼觀見有情。或生或老。然其根性有上中下。利鈍不同。形相端嚴性行調順少諸煩惑。亦少煩惑種類。由不聽正法故。所解狹劣。爾時世尊。即於有情起大悲心。而說頌曰。  若有於法深樂聽  我即當開甘露門  如其譏慢自輕人  大梵我終不為說   爾時大梵天王。聞此頌已作如是念。佛於今者欲說正法。心生喜躍頂禮佛足。遶佛三匝勿然不現。時佛世尊復作是念。我於今者為誰先說。又作念言。有哥羅哥。往在因中曾為我師。及以種種供給。我當為彼先說正法。   爾時空中諸天白言。世尊。其哥羅哥。命終已來經今七日。世尊亦以佛眼。觀知命終經其七日。復作念言。彼哥羅哥。不聞我法失大利益。若得聞法利益無邊。又復念言。我今當為嗢達羅摩子說法。由於因中為第二師。種種供給我故為說。空中諸天亦白佛言。此嗢達羅摩子昨夜命過。佛亦觀知昨夜命終。復作是念。彼不聞我法失大利益。若得聞法利益無邊。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欲先為何人說法。復作是念。應為彼五人先為說法。何以故。我昔苦行之時。彼等五人信心尊重承事供養。復作是念。彼等五人今何所在。爾時世尊超人天眼觀察。乃見五人在波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見已從菩提樹坐下而起。往詣迦施那國波羅□斯城。乃路逢一外道。名為親近。彼見世尊形容端嚴清淨色相善好。問曰。具壽喬答摩。諸根端正清淨顏容皮膚細滑。於何教師而得出家受誰法教。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今不從師受業  亦無比類同於我  世間所應開覺者  唯我一人善能曉  一切通達超出世  而於諸法無所著  鹹皆棄捨證解脫  自然覺悟不從師  既無有人類於我  所以自然覺一切  如來天人大導師  已證一切智力具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詣迦施那國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是時五人在彼林中。遙見世尊。各相謂言。共立一制。此沙門喬答摩。性多緩慢常為邪命斷惑數退。彼今廣餐美食。所謂酥蜜酪等。以酥油塗身香湯洗浴。彼喬答摩來至我所。我等不應起迎頂禮。亦莫喚坐。彼若坐時亦任遠坐。立制纔竟。如來漸漸近五人所。時彼五人。不勝如來威德尊重。從座而起。一人為如來安座。一人為如來取水。一人為如來安置洗足器。二人迎接為受三衣。善來喬答摩。可坐此座。世尊作是念。此愚癡人。共立章制而便自犯。作是念已就座而坐。五人供養。未知世尊得成正覺。心生輕慢。所有言說皆喚如來在俗名號。或喚喬答摩。或喚具壽。或喚種族。是時世尊。見毀呰已告五人曰。於如來處。莫喚俗姓喬答摩具壽種族名字。若如是毀呰如來者。失大利益。生生之處於長夜中而受苦惱。何以故。若復有人。頻喚如來俗姓名號等。彼無智人。生生之處失大利益。常受苦惱。汝等應知。自今以去。於如來所莫喚俗姓。五人報曰。具壽喬答摩。汝先苦行。不得正覺智慧之法。亦復不見善安樂住。汝不可得。何謂今日破戒棄捨苦行。心不能定。癡狂心亂廣受好食。所謂酥乳酪等。酥油塗身香水洗浴。一無苦行。如何乃言得成正覺。世尊報曰。汝愚癡人。不見如來前後相貌諸根差別。五人報曰。具壽喬答摩。如是相貌我見差別。爾時世尊告五人曰。出家之人不得親近二種邪師。雲何為二。一者樂著凡夫下劣俗法及耽樂婬欲處。二者自苦己身造諸過失。並非聖者所行之法。此二邪法。出家之人當須遠離。我有處中之法。習行之者。當得清淨之眼及大智慧。成等正覺寂靜涅槃。何為處中法。所謂八聖道。雲何為八。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爾時世尊。而為五人以決定心說如是教。時五人中。二人侍佛學法。三人晨時乞飯。還至本處充六人食。又於中後。三人侍佛學法。二人入村乞食。還至本處五人共餐。唯佛世尊不非時食。爾時世尊告五人曰。此苦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勤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集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道聖諦法。我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復告五人。此苦聖諦法。我未曾知。今當應知。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集聖諦法。我未曾斷。今當應斷。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聖諦法。我未所證。今當應證。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道聖諦。我未修習今當應修。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聖諦。我已遍知。不復更知。先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集聖諦。我已永斷。更不復斷。先未曾聞。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聖諦。我已作證。更不復證。先未所證。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此苦滅道聖諦。我已修習。先未所習。由如理作意精進力故。得淨慧眼智明覺生。汝等五人當知。我先未得此四諦三轉十二種。未生淨眼智明覺。不能超過人天乃至梵界諸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未證解脫出離。不離顛倒。我不證無上正智。汝等當知。我自修習此四聖諦三轉十二種。證已即生淨眼智明。了達正覺。爾時我便超過人天魔梵界及世沙門婆羅門。於天人阿蘇羅解脫。出離心所顛倒。我得於正智無上正覺。世尊說此法時。具壽憍陳如。證於無垢無塵法中得法眼淨。及八萬天眾。於法中亦證法眼。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曰。汝證法已。答曰。世尊。我已證。佛復告曰。憍陳如。汝證法耶。答曰。善逝已證。佛言。具壽憍陳如。既遍證法。以是義故。號阿若憍陳如。爾時地行藥叉眾。聞世尊語。同發聲言。仁者當知。此佛世尊。於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三轉十二行法輪。非諸沙門婆羅門人天魔梵之所能轉。令多人安樂故。令多人利益故。哀愍有情故。由是義故。天眾增益蘇羅損減。爾時空行藥叉。聞地行聲已。亦同發聲。乃至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睹史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諸梵天。皆同時同剎那同臘婆同牟呼栗多發聲。阿迦尼吒天聞是聲已亦同言曰。仁者當知。此佛世尊。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三轉十二行相法輪。非諸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之所能轉。為令多人得安樂故。為令多人得利益故。哀愍有情故。天眾增長蘇羅損減。世尊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三轉十二行相法輪故。因號此法經及此地。名為轉法輪處經。   爾時世尊復告四人曰。有四聖諦。雲何為四。所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雲何苦聖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乃至五取蘊苦。如此應知。修習八聖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雲何名集聖諦。所謂愛慾更受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欣樂染愛。為捨離故。應修習八正道。雲何滅聖諦。所謂愛慾更受後有。喜愛相應攀緣染著。為滅壞休息永沒離欲見證故。修習八正道。雲何道聖諦。所謂八聖道。應當修習。世尊說此四諦法時。阿若憍陳如。證諸漏盡心得解脫。四人於此法中。離諸塵垢證清淨眼。爾時世間中有二應供。一是世尊。二是憍陳如。   爾時世尊復告四人曰。汝等當知。色無我。若色有我。不應生諸疾苦。能於色中。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是故汝等。知色無我故。生諸疾苦。不能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應知。爾時世尊復告四人曰。於意雲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答曰。大德。色是無常。告曰。色若無常者。為苦非苦。答曰。大德是苦。告曰。色若無常苦者。即是變壞。若多聞弟子者執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答曰。不也。世尊告曰。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大德。無常也。告曰。乃至識等無常者。為苦非苦。答曰。是苦。大德。告曰。識等無常苦者。即是變壞。若有多聞弟子。執色乃至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不。答曰。不也大德。告曰。是故當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諸色非我。非我所有。非屬於我。我不在色。由如實遍知。應如是見。乃至受想行識亦如是見。汝等聲聞弟子。具足多聞觀五取蘊。離我我所。如是觀已。知諸世間實無可取。無可取故不生怖畏。無怖畏故內證圓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說此法時。彼四人等聞此法已。心得解脫證阿羅漢果。是時世間有六阿羅漢。佛為第一。   爾時佛在波羅□斯城婆羅□河邊。時彼城中有長者子。名曰耶捨。於日日中。令奏女樂受五欲樂。身心疲倦即便眠臥。諸伎女等圍遶而睡。爾時耶捨。中夜忽覺見諸伎女。九孔流溢種種不淨。頭髮蓬亂衣服垢穢。手足繁鬧囈言喧雜。見此事已作是思惟。我於今夜在屍林耶。心生驚怖起躡寶履。其履價直百千兩金。趨至門邊大聲叫喚。諸人當知苦來逼我。諸人當知苦來逼我。悲泣雨淚。時有非人。隱耶捨聲不令人覺。即為開門。爾時耶捨。出至大門亦發大聲。悲泣哽噎復作是言。諸人當知苦來逼我。時彼非人。隱耶捨聲不令人覺。便為開門。爾時耶捨。出至城門如前叫喚。時彼非人亦為開門。爾時耶捨出城門已至婆羅□河邊。爾時世尊河邊經行。耶捨見水如前叫喚。佛聞其聲。告言童子。此處無畏。汝可渡來。於是耶捨脫留寶履。渡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即將耶捨至其住處。佛就本座。時彼耶捨。禮佛足已對如來坐。爾時世尊。即為敷演妙法示教利喜。諸佛常法。先說此法。所謂佈施持戒生天之因。復說五欲所有過患。讚歎出家獨處山林。思惟觀察斷諸煩惱。演說廣大微妙之法。開示令解。諸有聽者聞說此法。歡喜清淨無有疑惑。佛觀知已更復為說出世之法。所謂苦集滅道聖諦。猶如浣衣先除垢穢。既清淨已色即易染。耶捨亦爾。初聞佛說心器清淨。便能了知四聖諦法。證預流果。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一切悕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耶捨爾時得此法已心大歡喜。從座而起整衣服。頂禮佛足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入此微妙之法獲大勝利。從今已後乃至盡形。歸佛法僧。為五戒鄔波索迦。不殺不盜不耶行不妄語不飲酒。作是語已退坐一面。時彼耶捨出城已後。妻從睡覺不見耶捨。處處尋覓莫知所在。告父長者曰。長者當知。今子耶捨不知所在。長者聞已作如是念。豈非我子被諸惡賊及以怨家將出城外作無利耶。作是念已。即於四方令諸馬使自持火炬。與諸人等處處尋覓。遂出城門漸至河側。見有寶履價直百千。便作是念。我子定非惡賊得去。既脫寶履明知渡河。長者即便渡河而去。漸至佛所於時世尊。遙見長者從外而來。即以神力令彼長者雖入眾中不見其子。時彼長者。既至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見我耶捨以不。佛言。長者。汝宜且坐。容於此處與子相見。時彼長者聞佛語已。起歡喜心得未曾有。禮佛雙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諸佛常法。凡所演說。先開佈施持戒生天之因。復說五欲所有過患。讚彼出家獨處山林。乃至令彼長者得預流果。其子耶捨。猶著俗時種種珍寶莊嚴之具。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攝神力而說頌曰。  調伏寂靜持淨戒  常以妙法自莊嚴  於諸含識無害心  是謂沙門苾芻行   於是時中。世間有七阿羅漢。佛為第一。爾時長者。忽見其子在佛前坐。見已告曰。童子汝來。共汝歸家。汝母相憶悲傷啼泣。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於意雲何。頗有已得無學智見證四諦法。彼人還家餐吐食不。長者答曰。不也大德。佛言。長者。汝今已得有學智見證四諦法不。答曰。已得。佛告長者曰。此耶捨童子。已得無學智見證四諦法。長者白言。我子耶捨獲大果利。得無學智見。證四聖諦理。所謂苦集滅道。   爾時長者白佛言。世尊。願佛世尊至明日時。與子耶捨來我宅中受我供養。爾時世尊默受其請。長者知佛許已禮足而去。   爾時世尊。至時著衣持缽。與耶捨童子到長者宅。耶捨母妻在中門傍。待佛世尊及其耶捨。既見佛來。自以其手嚴飾床具敷設座已請世尊坐。爾時世尊即就其座。時耶捨母及妻。禮世尊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即為說法示教利喜。先演佈施持戒人天之因。次演修習斷諸煩惱。乃至證預流果。爾時其母及妻。既見法證法已。即從坐起禮佛雙足白言。世尊。我於今日得此妙法。盡此形壽歸佛法僧。永持五戒作鄔婆斯迦。願佛世尊。今日食時受我供養。世尊默然而許。時耶捨母見佛許已。即於家中。辦諸清淨上妙飲食。於世尊前飾一香壇。奉諸香味而以供養。世尊食已灑掃清淨。重以香花周匝供養。在一面坐。如來爾時。重為說法即便而去。時波羅□斯城諸長者等。聞第一長者子耶捨剃除鬚髮被於法服隨佛世尊而作弟子。其第二長者子。名曰富樓那。其第三長者子。名曰無垢。第四長者子。名曰驕梵拔提。第五長者子。名曰妙肩。聞耶捨出家。鹹作是念。今耶捨童子生於貴家。富有珍寶身體端嚴。恆受快樂。捨其所好為佛弟子。將知如來甚大威德法亦微妙。我等應當剃除鬚髮侍養如來學受勝法。作是議已即共同心。從波羅□斯城至世尊所。禮世尊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願與妙法。我等出家為佛弟子。依如來教奉持梵行。   佛告諸長者子曰。今正是時。善來苾芻。汝便出家修諸梵行。作是語已彼長者子等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苾芻相。如經七日曾出家者。其所悟解如百歲苾芻。爾時世尊重為說法。汝等苾芻。獨一靜處遠離喧雜。常守自心勤修苦行。今既出家應求梵行。度於彼岸證自正智。得佛神通盡於生死。梵行建立辦於所作。勿受後有。如斯修者得無生果。時四苾芻聞佛此言。即便悟解證阿羅漢果。時此世間有十一阿羅漢。佛為第一。波羅□斯城中有五十豪族家。聞此五長者子鹹皆出家剃除鬚髮而被法服證阿羅漢果。各作是言。如來教法甚為深妙。令彼五長者子各捨豪富而為出家。我等諸人亦宜詣佛而為弟子。作是議已鹹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願聽我等於善法律中出家而為苾芻常修梵行。佛言。善來苾芻。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如經七日曾出家者。佛言。具壽。夫出家者。獨處山林遠離喧雜。常守自心勤修苦行。度於彼岸證自正智。得佛靜力盡生死際。勿受後有。如斯修者得無生果。時五十苾芻。聞佛言已心獲無礙。證阿羅漢果。時此世間有六十一阿羅漢。佛為第一。   爾時佛住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六十苾芻前後圍遶。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我今與汝。於一切天人繫縛之中。而得解脫。汝等各可隨詣諸方。為諸眾生作大利益。且令汝等各各而往。不用同行。我亦往優樓頻螺聚落。為利益故。爾時惡魔作是念言。此沙門喬答摩。住於波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為聲聞眾如是說法雲。我於一切天人繫縛中而得解脫。汝等苾芻。亦於一切天人繫縛中同得解脫。汝等應往人間廣為利益。汝等應各別行。不用同往。我亦將詣優樓頻螺聚落者。我今應當為彼作諸障礙。爾時惡魔作是念已。化為摩納婆往詣佛所。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汝不得解脫  而作解脫想  汝在繫縛中  不能解脫我   爾時世尊作是念言。今者惡魔願我散亂。世尊知已說頌答曰。  人天繫縛中  我已得解脫  罪者今當知  我已摧伏汝   爾時惡魔便作是念。此沙門喬答摩能知我心。作是念已便生懊惱。內懷懺悔便滅而去。   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曰。我於天人繫縛中而得解脫。汝等亦得解脫。汝等應往餘方作諸利益哀愍世間。為諸天人得安樂故。汝等不得雙行。我今亦往優樓頻螺聚落。諸苾芻等鹹奉佛教。唯然而去。爾時世尊。往波羅□斯城優樓頻螺聚落。既到於彼詣白疊林。在一樹下宴坐而住。時有六十賢部在聚落外。於日日中。與諸女樂共相嬉戲。有一女人。失眾所期棄而出去。時六十賢部尋覓此女。漸次往詣至白疊林。便見世尊坐一樹下顏貌端嚴。若有見者發清淨心。調伏諸根意得寂靜成就最勝。猶如金幢光明殊妙。諸人見已。便詣佛所。白言大德。頗見一女人不。世尊報曰。彼女人者是汝何親。諸人白言。我六十賢部。在聚落外於日日中。令諸女樂作於倡伎。此一女人失我所期棄我而去。我今覓來。告言。諸人。於意雲何。汝今所要。為求女身是要。為求自身要耶。諸人報曰。大德。求女身無益。尋求自身最為第一。世尊告曰。童子。汝等來坐。我今為汝宣說妙法。時六十賢部。頂禮佛足卻坐一面。佛說妙法示教利喜。諸佛常法。先說此法。所謂佈施持戒生天之因。復說五欲所有過患。讚歎出家獨處山林思惟觀察斷諸煩惱。演說廣大微妙之法。開示令解。諸有聽者聞說此法。歡喜清淨無有疑惑。佛觀知已。更復為說出世之法。所謂苦集滅道四聖諦理。猶如浣衣先除粗垢得清淨已色則易染。六十賢等。初聞佛說心器清淨。便能了知四聖諦法。證預流果。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一切希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六十賢部得此法已。心大歡喜從坐而起。整衣服頂禮佛足。雙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等入此微妙之法。獲大勝利。從今已從乃至盡形歸佛法僧。受五學處為鄔波索迦。不殺不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作是語已禮佛而退。   爾時世尊。夜既曉已於晨朝時。著衣入多軍村。作是思惟。於此村中我先為誰說法。復作是念。是時村主有其二女。一名歡喜。二名歡喜力。我先往昔欲捨苦行時。此二女人。先以乳糜及與酥蜜。供養於我。我食此故身力強健。   爾時世尊作是念已。往二女家。彼二女人遙見世尊。為佛敷設座已奉迎世尊。頂禮佛足作如是言。善來善來世尊。唯願世尊入就此座。爾時世尊而就其座。時彼女人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佛為說法示教利喜。廣說乃至於諸法中得無所畏。爾時二女。即從座起整衣服頂禮佛足雙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遇妙法獲大勝利。從今以後乃至盡形歸佛法僧。為鄔波斯迦。作是語已白佛言。世尊。今日慈悲受我微供。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彼女人見佛受已。即於佛前作其泥壇。世尊洗手足已如法而坐。時彼二女。布設種種清淨甘美飲食。自手行食。頻頻將來而為供養。世尊食已洗手收食器已。掃灑其地燒香散花。頂禮佛足卻坐一面。爾時世尊。便為說法示教利喜咒願而去。將欲出村便作是念。於此摩揭陀國。誰有最尊外道及婆羅門。聞我說法生信敬心。令眾多人得入我法。時有外道。名優樓頻螺迦攝。老年一百二十。有五百弟子。在尼連禪河邊林中住。修習苦行。時摩揭陀國一切諸人。皆生恭敬尊重供養。為勝福田如阿羅漢。我今往彼為說妙法。令眾多人獲大勝利。作是念已。往尼連禪河邊至迦攝所。其優樓頻螺迦攝。遙見世尊即嚴飾床座。佛就而坐。而作是語。善來善來大沙門。多時不見沙門來此。共相問訊曰。大德。起居輕利不。作是語已相對而坐。佛告迦攝。仁是尊重於此火捨。請覓一邊寄停一宿。迦攝波曰。我非尊重。然此石室有大毒龍。恐相損害。   佛告迦攝。我請此捨龍不損我。迦攝報曰。大沙門。若龍不損汝隨意而坐。爾時世尊。於初夜分洗手足已。便入火室。如常敷草結跏而坐。正念不動。時彼毒龍。遙見世尊心生嗔怒。便吐毒煙。時佛世尊。以神通力從口出煙遮彼毒煙。時彼毒龍見佛出煙。嗔心猛熾遍身出火。爾時世尊。為欲調伏彼毒龍故。入火光三昧遍身出火。於其石室猛火熾然。時迦攝波。於中夜分從本處出。觀其星宿。遙見石室火焰熾然。便作是念。大沙門喬答摩顏貌端政。苦哉苦哉不用我語。今被毒龍火燒成灰。告諸弟子。汝等各各將水滅火救大沙門。爾時世尊知迦攝意。便作是念。為欲調伏彼毒龍故。更入三昧。出種種火光。滅毒龍火不損龍身。時彼毒龍見種種火。心生怖畏來詣佛所。便入缽中盤身而住。世尊知龍調伏。從定而起。擎缽而去至迦攝所。迦攝見已即便問曰。大沙門汝得存邪。世尊告曰。我得平安。迦攝問曰。於汝缽中而有何物。世尊告曰。此是毒龍汝所畏者。我已調伏在此缽中。迦攝見已而作是念。沙門喬答摩。雖有大威德善能如是。然我亦是阿羅漢。爾時世尊。在優樓頻螺迦攝住處聚落林中。時迦攝波有五百摩納婆。各各供養祭祀火壇三所。其數總有一千五百火壇。彼五百摩納婆。於晨朝時欲祭祠火壇於時燃火並皆不著。其摩納婆等俱怪斯事。遂往迦攝所白言。我等今欲供養火壇。然火並皆不著。迦攝聞此語已便作是念。緣大沙門近我住處。有其威力燃火不著。作此念已詣世尊所。作如是語。沙門當知。我五百摩納婆欲祭祠火壇。燃火並皆不著。緣有斯事俱來白我。我如是思念。為大沙門近我住處有其威力。燃火不著。佛告迦攝曰。汝今欲得火著不。迦攝報曰。欲得火著。作此語已。所事火壇並皆同起鹹悉熾盛。迦攝見已而作是念。沙門喬答摩。雖有威德善能如是。然我亦是阿羅漢。爾時世尊。住於優樓頻螺迦攝修道所於樹林中。其摩納婆祭祠火已。欲滅其火不能得滅。於時摩納婆。詣迦攝所而白言。鄔波馱耶當知。我等祭祠火已。欲滅其火而不能得。爾時迦攝復作是念。大沙門喬答摩近我住處。將非彼力令火不滅。作是念已詣世尊所。而白佛言。大沙門願知。我此摩納婆等祭祠火已。欲滅其火而不能得。是故我作是念。大沙門於我近住。將為彼力致令如此。作是言已。世尊告曰。汝欲得滅其火不。迦攝白曰。大沙門。甚欲得滅。即時以佛威力盡皆滅沒。是時迦攝便作是念。希有威德。大德沙門雖能如是。然我亦是大阿羅漢。爾時世尊。住優樓頻螺迦攝修道所住林中。迦攝異時。自欲祠火而不能著。迦攝便作是念。大沙門於我近住。將非彼力致如此耶。作是念已詣世尊所。白佛言。大沙門當知。我欲於此自祭祠火。然不能著。是故我作是念。大沙門於我近住。將為彼力致使如此。作是言已。世尊告曰。汝今欲得火著以不。迦攝白言。大沙門。我欲得著。以佛神力令火匆燃熾盛炎著。時優樓頻螺迦攝復作是念。甚奇世尊希有如此。大威德力雖能如是。然我亦是阿羅漢。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七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世尊。住迦攝修道所止林中。迦攝異時。祭祀火已。欲滅其火而不能得。於時迦攝便作是念。大沙門今近我住。將非彼力火不滅耶。作是念已往詣佛所。而白佛言。大沙門當知。我於此處祭祀火已。欲滅其火而不能得。是故我作是念。大沙門於我近住。將非彼力令如此耶。作是語已。佛告迦攝。汝今欲得滅此火耶。迦攝白曰。大沙門。我意欲得除滅此火。其火即時以佛神力悉皆除滅。是時迦攝便作是念。大沙門雖能如是有大神力。然我亦是阿羅漢。爾時世尊。住優樓頻螺迦攝修道所止林中。後於異時。迦攝所居精舍屋宇。四面一時其炎俱熾。欲滅其火而不能得。是時迦攝。與其眷屬及諸大眾。同心相勵撲滅其火。亦不能得。爾時迦攝便作是念。此大沙門於我住處。將非彼力縱此炎耶。作是念已。詣世尊所白佛言。大沙門。我所居止屋宇精舍。四面匆然熾炎災起。我及眷屬與諸大眾。齊心撲滅而不能得。是故我生是念。大沙門於我近住。將為彼力致使如此。作是語已。世尊告曰。汝意欲滅其火以不。迦攝白曰。大沙門。我意願欲除滅此火。是時炎熾以佛神力盡皆滅沒。優樓頻螺迦攝復作是念。甚奇世尊。雖能如是有大神力。然我亦是阿羅漢。   爾時世尊。住於優樓頻螺迦攝修道林中。時四天王。於其夜分身光照明。如四火山。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卻坐一面。是時優樓頻螺迦攝。於其夜中因觀星曆。乃見佛前有四火聚光明遠及。便作是念。此大沙門同我事火。是故彼邊有四火聚。爾時優樓頻螺迦攝。至於明日詣世尊所。白言。大沙門。如我所見不。昨夜因觀星宿。大沙門前見有火聚。見已作念。此大沙門如我事火。佛言。迦攝。我非事火。昨夜為四天王來於我處聽法。所以有此光明。非餘火聚。爾時優樓頻螺迦攝復作是念。此大沙門雖然如是神通威德。然我亦是阿羅漢。   爾時世尊。住優樓頻螺迦攝修習林中。時梵王帝釋。於其夜分身光暉赫。如二火聚。來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是時優樓頻螺迦攝。於夜分中因觀星宿。遙見佛前有二火聚光明遠及。便作是念。此大沙門同我事火。是故彼邊有此火聚。至明往世尊處白言。大沙門。如我見不。昨夜因觀星宿。大沙門前見二火聚。即作是念。此大沙門如我事火。佛言。迦攝。我不事火。昨夜為梵王帝釋來於我處聽法。所以有此光明。非餘火聚。爾時優樓頻螺迦攝復作是念。此大沙門雖有如是神通威德。然我亦是阿羅漢果。爾時世尊。住優樓頻螺迦攝修學林中。摩揭陀國人有其時會。七日之中皆往優樓頻螺迦攝處興大供養。時既將至。迦攝作念。若摩揭陀國人來詣於此。睹此沙門如是神力。必應捨我定當隨彼。其大沙門。於七日間若不住此。斯為善事。於時世尊知其所念。遂屏身相使令不現。是時國人供養將畢。迦攝獲大利養。眾既散已。迦攝復作是念。我七日中得大所須。今若大沙門來於此處。我當供設。於時世尊知彼所念。即為現身。迦攝遙見即作是念語。大沙門。汝亦還來。佛言。迦攝。我還至此。迦攝問。大沙門。七日已來何故而去。佛答迦攝。汝先豈不作如是念耶。若摩揭陀國人來詣我處。見此沙門神力威德。人應捨我定隨彼耶。其大沙門。於七日間不住於此。斯為善事。於時我知汝念。所以於七日中而不住此。迦攝復言。既知我意而去。今何得還。佛言。汝今復作是念。我已獲得所須供物。若大沙門來於此處。我當供設。復知汝念所以卻來。迦攝言。大沙門。我實有此念。便白佛言。大沙門。汝諸飲食隨意受用。是時迦攝復作是念。此大沙門。雖有如是大威神力不可思議。然我亦是大阿羅漢。   爾時世尊。住優樓頻螺迦攝修習林中。時迦攝來請世尊曰。大沙門。願見住此。我等如法資設供給。世尊默然受之。迦攝既知世尊受請。即便自手敷辦器具而造飲食。詣世尊所告言。沙門。食飲辦訖。願自知時。世尊報迦攝曰。汝當先去。我隨汝即來。爾時世尊。迦攝去後。以神通力往贍部樹。取得其果。香美鮮色滿缽盛已。來迦攝處就座而坐。迦攝後至。見世尊已問言。大沙門。汝早至此耶。答言。已至。迦攝復問曰。大沙門。缽中是何物耶。佛言。汝向請我。汝去之後。我已定力往贍部樹。取此果來。其色香美。汝若須食而可取之。迦攝曰。願大沙門隨意自食。是時優樓頻螺迦攝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有大神力如是威德。然我亦是阿羅漢果。是時世尊。將贍部樹果。乃至菴摩羅果迦畢他。及將俱盧自然粳米皆同上說。爾時世尊。住優樓頻螺迦攝修習林中。時迦攝自手造食了已。即往請佛。世尊著衣持缽就座而坐。迦攝見佛坐已。即取佛缽置諸妙食。自手奉佛。世尊受已往別處食。至彼須水。時天帝釋知佛須水。便至佛所。以指擊地湧泉流現。   時彼迦攝後時經行見此泉水湧流。而作是念。我住此久不見其泉。今日何得忽有斯水。往世尊所白言。大沙門。我住此久不見其泉。今日何得忽現。此是誰為。佛言。迦攝。我昨日受汝飲食。來坐於此而欲喫食。為須水用。時天帝釋觀知我意。速來於此。以指擊地流泉湧出。所以有此泉水。其泉號為手擊之泉。於時迦攝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有如是神力難可思議。然我亦是阿羅漢。   爾時世尊。住於優樓頻螺迦攝修學林中。時佛世尊。晡時出遊泉所。脫諸衣服入泉沐浴。而欲出水。於其岸邊有一大樹。名遏豎那。去佛甚遠。爾時世尊。舒手欲捉其樹。即便低屈。佛攀枝出於時迦攝見此事已而作是念。其大樹先來不屈。今誰低曲。詣世尊所白言。大沙門此大遏豎那樹。先不低屈。今誰屈為。佛如上說。此樹號為手攀遏豎那樹。迦攝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有如是神力。然我亦是阿羅漢。   爾時世尊。住於優樓頻螺迦攝修習林中。佛得糞掃衣而欲浣濯。念言。用何物洗。時天帝釋知佛所念。持一大石置於泉邊。白言。世尊。願見受用。爾時如來。即浣糞掃衣已。復作念雲。用何物曬。時天帝釋觀知佛意。往餘山中取一方石置於佛前。白言。世尊。可於此曬。世尊以衣覆石之上。於時迦攝來見此石而作是念。未曾睹此二石。今何忽有。往問世尊。佛言。迦攝。我欲浣曬衣服。而念用何物。時天帝釋知我所念。持此二石。一用浣衣。一為曬服。迦攝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有如是神力。然我亦是阿羅漢。   爾時世尊。住於優樓頻螺迦攝修道林中。時往尼連禪河渚邊經行。水忽泛漲過沒人頭。世尊在彼水。即四邊波止。如來安然經行。迦攝遙見此事。念雲。其大沙門。有如是相好今被水漂。即共諸弟子乘小船入河。見世尊在中。經行之處波水不及。問言。大沙門猶得活耶。世尊答言。迦攝。我今安壽。迦攝曰。大沙門可上此船。世尊以神力。忽然不見現於船上。迦攝見是事已復作是念。此大沙門。雖有如是大威神力。然我亦是阿羅漢。爾時世尊。知優樓頻螺迦攝心欲所念。便作是言。迦攝。汝非是阿羅漢果。亦不是阿羅漢向亦不知阿羅漢道。迦攝聞是語已。便作是念。大沙門喬答摩。知我心所念。念已合掌向佛白言。大沙門。唯願聽我於大沙門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令我於大沙門法中修習梵行。世尊告曰。若欲出家。汝弟子等知汝以不。迦攝答曰。彼皆不知。世尊告言。汝名稱遠聞。眾知汝善智慧具足。是故應當告汝弟子。聽汝者隨意所樂。迦攝聞佛語已。便即往至本所住處。告諸弟子。汝等當知。我今欲於大沙門喬答摩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汝等意者所欲雲何。彼眾白曰。我等所學本依鄔波馱耶。今若去者。我當隨從修習梵行。迦攝報曰。汝等若能隨學我者。所著鹿皮樹皮錫杖祭器。悉能棄擲尼連禪河中當隨意去。諸弟子等聞是語已。所有衣服祭器等物。悉皆棄置尼連禪河。擲是物已還迦攝所。便作是言。悉令棄者今皆已捨。應作何事。唯願指授。爾時優樓頻螺迦攝及五百眷屬。往詣佛所而作是言。大沙門。我告徒眾悉已聽許。唯願度我。於善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爾時優樓頻螺迦攝。有弟二人。一名那提迦攝。二名伽耶迦攝。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先於尼連禪河岸勤修梵行處。修寂靜行。那提迦攝住尼連河下流。後於一時尼連禪河中。乃見鹿皮樹皮錫杖祭器等物並被漂沒。見是事已皆作是念。我等同修梵行者。有何災難。如是等物被漂沒耶。為是王害。為是賊侵為是火燒。為水漂損。然我等同梵行者。應當往彼尋問其事。爾時那提迦攝伽耶迦攝等。往詣優樓頻螺迦攝修道所。到已於其側近。乃見優樓頻螺迦攝被僧伽胝除棄鬚髮於大沙門所住一面坐聽受妙法。見已向優樓頻螺迦攝作如是言。具壽。此出家法勝舊法不。答言。勝彼。爾時那提迦攝伽耶迦攝作如是念。今此大沙門有大神力。必應更有勝妙上法。若不爾者。優樓頻螺迦攝耆年宿德。過百二十。摩揭陀國人尊重瞻仰。大眾鹹謂是阿羅漢。今者棄本所學依大沙門出家修道。我等亦應隨大沙門出家學道。如是念已。即共合掌頂禮佛足。唯願聽我於大沙門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令我於大沙門法中修習梵行。世尊告曰。若欲出家。汝弟子眾知汝等不。那提迦攝伽耶迦攝答言。彼皆不知。世尊告曰。汝等名稱遠聞眾所知識智慧具足。是故應當告汝弟子。若聽汝者隨意所樂。那提迦攝等聞佛語已。便即往至本所住處。告諸弟子。汝等當知。我欲於大沙門喬答摩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汝等意者所欲雲何。彼眾答曰。我等所學本依鄔波馱耶。今若去者。我等大眾悉願隨從修習梵行。迦攝報曰。汝等若能隨學我者。所著鹿皮樹皮錫杖祭器。悉能棄擲尼連禪河中者。當隨意去。諸弟子等聞是語已。所有衣服祭器等物。悉皆棄置尼連禪河中。擲是物已。還鄔波馱耶所便作是言。悉令棄者今皆已捨。應作何事。唯願指授。爾時那提迦攝伽耶迦攝。共將弟子五百人俱往詣佛所。而作是言。大沙門。我告弟子悉已聽許。唯願度我。於善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於大沙門處修習梵行。世尊告曰。那提迦攝伽耶迦攝。善來應修梵行。作是語已。那提迦攝等及五百弟子。皆得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爾時世尊。度一千被髮外道。受具足戒。於優樓頻螺地隨意住已。漸漸遊行至伽耶山。住其山頂窣堵波處。與舊被髮出家外道一千苾芻。而共居止。爾時世尊。以三種神通化一千苾芻。三神通者。所謂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神足通者。如來入三摩地。以心定故。即從本座忽然隱沒。現於東方。上昇虛空行住坐臥。入火光定。即於身內出種種光。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雙現其相。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發火光。東方既爾。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既現相已。從彼虛空沒。還復本處而現。此是世尊神足通。記說通者。所為苾芻應觀察心意識。如是應善尋伺。不應不善尋伺。此亦意念。此亦證身識。此為世尊記說通。教授通者。告諸苾芻所有諸法悉皆識然。何者一切熾然。眼熾然色熾然。眼識熾然眼觸熾然。為因眼觸內所生受。或苦或樂非苦非樂。亦是熾然。以何火熾然。貪火熾然瞋火熾然癡火熾然。生老病死愁歎憂悲苦惱。亦復如是火然。此皆為苦。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是世尊教授通。世尊說此法時。彼千苾芻不受後有故。於諸有漏心得解脫。皆得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在摩揭陀國伽耶山頂窣堵波處。與千苾芻俱。先是舊被髮外道。皆證阿羅漢果。盡諸有漏。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捨諸重擔逮得己利。斷諸有結心正解脫。摩揭陀國大眾人民。因遊行故。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在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住處。去斯不遠有占相師。善閑方術授太子記。若在家者。紹轉輪王位。能降四方以法化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千子圍繞端正勇健。摧伏他軍盡四洲界。普能王化無有怨敵。苦惱刀杖悉皆屏息。安樂而住。若出家者。以正信心捨家趣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證無上覺成阿羅漢。世間讚詠名稱遠聞。彼遊行人聞是語已。往詣頻毘娑羅王所。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我等遊行至此人間。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於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修道之處。乃至世間讚詠名稱遠聞。悉如上說。唯願大王。殺彼太子。若除滅者。大王當得國祚長遠。其王報曰。汝等諸人莫作是語。何以故。彼釋迦太子。若得金輪王位。我當隨從。若成正覺。當為執侍親近供養。爾時摩揭陀主頻毘娑羅。昇樓閣上乞五種願。願我國出大教導師。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令我於彼敬事瞻仰。所說法要令得開悟。得聞法已受持淨戒。如法而住。於時世尊在伽耶山。遙見大王聞此語已。告諸苾芻曰。此頻毘娑羅。見在樓上發五種願。悉如上說。復次摩揭陀國大眾人民。因遊行故。先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在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住處。去斯不遠有占相師。善閑方術授太子記。若在家者。紹輪王位。能降四方以法化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千子圍繞端正勇健。摧伏他軍盡四洲界。普能王化無有怨敵。苦惱刀杖悉皆屏息。安樂而住。若出家者。以正信心捨家趣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證無上覺成阿羅漢。世間讚詠名稱遠聞者。彼捨輪王位而求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見在伽耶山頂窣堵波處。與千苾芻前後圍繞。並是舊被髮外道。皆證阿羅漢果。盡諸有漏。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捨諸重擔逮得己利。斷諸有結心正解脫。聞是語已。往頻毘娑羅王所。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我等遊行至此人間。先聞彼釋迦種中生一太子。乃至成無上覺。在伽耶山。與千苾芻前後圍繞。盡諸有結心正解脫。唯願大王。親近供養彼佛世尊。若如此者。令王國土安隱豐樂。王聞語已甚大歡喜。即命一人令往佛所。如我辭曰頂禮雙足白言。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作是言已。復稽請曰唯願世尊。與諸苾芻。來就我所住王捨城。受我一生供養四事。使者受王如是語已。往伽耶山至世尊所。頂禮佛足而作是言。摩揭陀主頻毘娑羅。故遣我來稽首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佛言。王及汝等鹹得安樂。使者白言。王令稽請。唯願世尊。與諸苾芻。來至我所居王捨城。受我四事一生供養。世尊即時默然受請。使者知佛默受請已。頂禮佛足辭還本處。爾時世尊。與千苾芻圍繞前後。並是舊被髮外道。皆證阿羅漢果。乃至盡諸有結心正解脫。漸漸遊行於摩揭陀人間。至善住窣堵波竹林中住。摩揭陀王。聞佛至此千苾芻俱圍繞而住。皆已證得阿羅漢果。盡諸有漏。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捨諸重擔逮得己利。斷諸有結。心正解脫。王聞是已嚴駕善輅。與無量百千眷屬圍繞。欲往佛所禮拜供養。其王善輅。輪轂入地不得前進。王作是念。我有何咎。令此輪轂不復遊履。忽聞空中天曰。王無過犯。但王獄中無量人眾。先與大王同修善業。今若放捨可得前路。王聞是語赦及囚禁並皆放已。王欲進路。行度宮門頭冠傾側。便作是念。我於昔來造作何業。致是相耶。即聞空中天曰。大王無辜。然為無量眾生先與大王同修勝業。今皆散住邊遠村坊。王當召命可共見佛。王遂宣令遣來集會。既集會已。嚴駕車輅一萬二千。並諸兵眾馬騎雲屯十八萬眾。復有象兵一萬五千。並與無量百千萬摩揭陀人婆羅門居士等前後圍繞。出王捨城往詣佛所。到已下車。除五勝物。所謂傘蓋頭冠寶劍寶扇寶履。捨是物已。向佛合掌頂禮佛足。白世尊曰。大德。我是摩揭陀國主頻毘娑羅王。如是三白。佛告大王。如是如是。汝是摩揭陀國主頻毘娑羅王。如是三答。汝今可坐。是頻毘娑羅王聞佛語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其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一分頂禮佛足亦坐一面。一分合掌問訊。大沙門。少病少惱氣力安不。亦坐一面。一分合掌而不致問。亦坐一面。一分遠住默然而坐。於時優樓頻螺迦攝在大眾中。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見此迦攝在於眾中。便發疑念。沙門喬答摩。在迦攝處而有修習。為當迦攝向沙門喬答摩邊而學未聞。爾時世尊知眾所念。以妙伽他問迦攝曰。  迦攝汝昔見何利  捨俗出家而事火  及持此法所獲益  汝今為我說斯義   於時迦攝亦以伽他。而答佛曰。  有一說言獲益者  端嚴美女諸妙味  見彼法中有此利  因斯捨俗而事火   世尊復以伽他。重問迦攝曰。  端嚴美女諸妙味  若由事火而得此  即有人天世間樂  汝何棄捨而不顧   迦攝亦以伽他。而答佛曰。  為睹勝靜無餘句  無所有處猶不住  除此妙法更無過  情今棄彼而不顧  由我先有愚癡意  持火禁戒望解脫  於勝妙法反為顛  盲冥生死常流轉  諦觀無為最勝句  調御象師能妙說  真實益世牟尼教  獎導無倦喬答摩   爾時世尊。以斯伽他讚迦攝曰。  善來迦攝波  非有思惡處  最勝廣法中  汝今已能入   爾時世尊告迦攝曰。汝起為諸大眾現其神變。於時迦攝聞佛語已。即入三摩地。此心定故。即從本處忽然不現。即於東方。上昇虛空行住坐臥。入火光定。即於身內出種種光。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雙現其相。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發火光。東方既爾。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現是相已。從虛空沒還於本處地上而立。往至佛所頂禮佛足。作如是言。世尊是我教師。我是世尊聲聞弟子。世尊告曰。如是如是迦攝。我是汝教師。汝是我聲聞弟子。迦攝汝起可就本坐。爾時優樓頻螺迦攝。頂禮佛足還至本坐。爾時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見此事已作如是念。非沙門喬答摩在迦攝處而有修學。但是迦攝於世尊所而學所作。爾時世尊。告摩揭陀主頻毘娑羅言。色有生滅。大王。當須了知色法生滅因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大王。若能了知色法生滅異。即能了知色之自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大王。若善男子知色性已。而不愛著亦不領受。亦復不持。而能於此決定。無我及以我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善男子了此色性。不愛著不受不持。決定知此無我我所。我說此人得涅槃解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尊說此法已。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作如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亦無我者。然何等法而是其我。誰是有情。誰復是命者生者養育者。人及數取趣意生與摩納能所作及造觸受行住等。此等諸法差別悉皆無我者。更有何物。不生不滅非三世有。而能作受。若人於可所作及不應作。善惡之業所有果報。誰當受之。令捨此蘊而受彼蘊。爾時世尊。知此婆羅門居士等作如是念。即告諸苾芻曰。無智慧人不多聞故。便作是念。執我我所。不知無我及以我所。何以故。苾芻。從集生苦。證滅斷苦。從集生行。證滅行滅。彼因緣滅彼滅。彼因緣故。能生諸有情次第流轉。如是因緣有情生滅。如來了知畢竟無我。復告諸苾芻曰。我得清淨天眼過於人間。觀見有情流轉生滅。勝者劣者妙色惡色。趣善惡道。所有作業如實我知。如是見一有情。造身口意惡業。誹謗聖者執著邪見。行邪惡業。由此因緣。從此捨命墮於地獄。復見有情。造三善業不謗聖者。住正信心行正命行。由此因緣。從此捨命生於天上。如是等事我悉知見。而不曾說。有情是我壽命與生養人及數取趣意生並摩納能所作及造觸受行住等。若人於可作及以不可作。善惡等業所有果報。而捨於此蘊受於彼蘊等。皆不說是我。然是因緣。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此大五蘊聚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此大五蘊聚集滅。苾芻。如是諸行皆苦。涅槃為樂。因集故苦生。因滅故苦滅。由此相續流轉斷滅。此即苦盡。雲何是涅槃。苦盡故為涅槃。猶如火滅而得清涼。是故我說此句能捨諸蘊。貪苦盡故而得圓寂。爾時佛告摩揭陀主頻毘娑羅王曰。於意雲何。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曰。大德。色是無常。又問。若無常者。為苦非苦。答曰。是苦。又問。色若無常苦者。即是變壞。若多聞弟子執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答曰。不也。又問。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是無常也。又問。乃至識等是無常者。為苦非苦。答曰。是苦。又問。識等。無常苦者。即是變壞。若有多聞弟子。執乃至識是我。我有諸識。識屬於我。我在識中。不答曰不也。是故當知。諸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諸色。非我我所。我有諸色。非屬於我。我不在色中。如實遍知應如是見。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大王。有聲聞弟子。具足多聞。觀五取蘊離我我所。如是觀已。知諸世間實無可取。無可取故不生怖畏。無怖畏故內證圓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摩揭陀主頻毘娑羅王。及八萬天子。無量百千萬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亦復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一切希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爾時大王及居士等。得此法已心大歡喜。從座而起整衣服。頂禮佛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我今入此微妙之法獲大勝利。從今日已後乃至盡形歸佛法僧。為五戒鄔波索迦。不殺不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作是語已。便即請佛及諸苾芻。願來於我王捨城住。令我一生供養四事。世尊爾時默然受請。摩揭陀王及諸人等。知佛世尊默受請已。頂禮佛足即還本所。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而白佛言。世尊。是具一切智。能斷諸疑。我等不審。大王及諸眷屬。作何因業。由此業力得清淨眼。佛告諸苾芻。頻毘娑羅王所作之業。汝等善聽。我為汝說彼所作業若成就時因緣合會。如暴流水。所作之業決定自受。無能替者。汝等苾芻自所作業。不於外界地水火風成熟。然於自身當受其報善惡已熟必定不虛。而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過去有佛。號阿羅那鞞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出現於世。佛事周已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彼土人民。火滅已後收佛舍利於清淨處起大窣堵波。而作供養。時有金輪王名吉利枳。將十八俱胝軍將圍繞於空中過。欲向人間至窣堵波處。時有信佛天神。各以威力捉王輪寶。於空中住而不得去。時吉利枳王。見其金輪既不得轉。即作是念。我福德盡。令此輪寶不復前進。諸天神等於其空中而謂王曰。非王福盡。然以其下有佛舍利窣堵波。令王輪寶不復得去。時吉利枳王聞此語已。與諸軍將十八俱胝圍繞而下。見其佛塔由故未成。彼諸部眾各相勸勉。齊以珍寶而共莊飾。復以種種香花伎樂持以供養。□跪合掌大眾同聲而發願言。願我以此所種善根。於當來佛聞法得法眼淨。作是言已頂禮佛塔。汝等苾芻勿作異念。彼時轉輪王吉利枳及餘侍從。今即頻毘娑羅王並諸眷屬是也。是時彼王及其侍從所作供養。供世尊阿羅那鞞之窣堵波已。由此善業緣故。於無量俱胝百千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王及眷屬由願力故。今於我所得清淨眼。諸苾芻當知。黑業有純黑異熟。白業得純白異熟。黑白雜業得雜異熟。是故汝等苾芻。捨黑黑業及彼雜業。應當勤修白白之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八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而白佛言。世尊。是具一切智能斷諸疑。我等不審。優樓頻螺作何業故。以五百神變而能調伏。那提迦攝伽耶迦攝任運調伏佛告諸苾芻。彼迦攝波所集資糧業。汝等善聽。我當為說。乃至頌曰。如前。佛告諸苾芻。往古昔時。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佛世尊。號曰迦攝如來。十號具足出現於世。在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園中。時彼世尊佛事已畢而入涅槃。時有國王。名吉利枳。積諸香木而用焚燒。復以香乳灑火令滅。以四寶瓶盛其舍利。於形勝地起窣堵波。縱廣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時波羅□斯城。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豐饒多有受用。如薜室羅末拏天。而彼長者。於同類家娶女為妻。共相娛樂後生三子。長者後時忽染疾病。種種方藥不能得差。奄就命終。時彼子等。種種繒綵裝飾其輿。送彼寒林以火焚燒。號叫悲泣喪事已畢。時長兄言。所有財物吾今欲分。時彼二弟而不隨從。其兄數數言欲分之。二弟報曰。若如此者。先修福業然後聽分。兄言作何等業。弟曰。於迦攝佛窣堵波處而為供養。時兄不信。多時致難。後始隨許。其二弟以種種珍異。於迦攝佛窣堵波所作供養已。便發願言。由此善根。願我同於迦攝波佛應正等覺所。授最上記。摩納婆。汝於來世人壽百歲時。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彼佛法中而得出家。獲殊勝果。兄聞弟等發是願已。頂禮雙足即發善願。而我惡性不信正法。由此隨喜善根。亦於彼釋迦牟尼佛。與我五百神變。而見調伏令我出家。既出家已便獲勝果。汝等苾芻勿作異念。彼長兄急性不信正法者。是優樓頻螺迦攝。其二弟者。即那提迦攝伽耶迦攝等。是由願力故。以五百神變而能調伏之。其那提迦攝伽耶迦攝而易調伏。頻毘娑羅王為太子時。王捨城中有一長者。彼有園苑花果茂盛。心常愛戀。時頻毘娑羅太子出外。乃見彼園苑。見已即便生愛樂想。告長者曰。卿可與我此園苑。長者心生吝惜。竟不與之。如此三返皆不隨從。太子復告曰。與汝財物園可屬我。彼答太子曰。乍可出國終不能與。太子復告長者。當念我言。若得王位必定取之。長者答曰。汝得王位我必當出。太子曰。汝可記憶。我是頻毘娑羅太子。作是語已便即迴車。乃至後時。大蓮華王而年衰老。奄就命終。便以太子紹王。既得王位強力奪彼園苑。彼長者便生熱惱。而得心病。怨恨而死。於此園中住。作一毒蛇。其蛇常於王所伺求方便。後於芳春之月。王與宮人及諸婇女。往詣園中除去左右。與諸眷屬歡喜受樂。便即睡眠。諸女愛花皆捨王去。唯有一女。執刀而衛護王。是時彼蛇見諸女眾皆悉遊散。從穴疾出而欲螫王。王福力故。羯蘭鐸迦鳥圍遶其蛇而眾發聲。彼執刀女聞眾鳥聲。復見毒蛇而來向王。即以利刀斷彼蛇命。女為怖故便發大呼。時王從睡驚寤而起。便問女言。此為何事。女報王曰。毒蛇欲來螫王。羯蘭鐸迦鳥群聲遶蛇。我已斷訖。王聞此事。便敕太子群臣。集王捨城所有人民。在此園苑。遠近盈滿聞亂髮聲。其王善治國境內外諸人聞已皆大悲泣。王告諸人。若剎帝利灌頂王。有人救命合酬何願。群臣白王。合酬彼人半國之賞。王言。羯蘭鐸迦鳥而救我命。若如是者。宜與半國之賞。大臣復白王曰。羯蘭鐸迦鳥而非人類。縱得王賞將何所用。其此園苑。施與羯蘭鐸迦鳥。復於終身供給飲食。王曰。如卿所言。時諸群臣。令其園苑周遍蒔竹。以此緣故。號為羯蘭鐸迦竹園。爾時世尊。遊行摩羯陀人間王捨城外。在一樹下便住其處。時影勝王。聞佛到王捨城外在一樹下。與諸眷屬出王捨城。來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已默然而住。時影勝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諸苾芻。於明晨朝受我微供。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影勝王。知佛受請頂禮佛足還至本宮。敕諸眷屬。令辦種種微妙飲食敷設床座。於彼座前。寶瓶盛水安置會中。既敷設已便敕使者。往世尊所白言時到。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缽。與苾芻眾前後圍遶。入王捨城至王宮中。洗手足已敷座而坐。時王見佛與諸苾芻寂然安坐。時影勝王。自手斟酌種種美食。而為供養相續不絕。皆令飽足。飯食已訖。王自行水。佛及苾芻澡漱已畢。王取寶瓶灌世尊掌。而白佛言。我毘婆迦蘭陀園奉施世尊。唯願納受。時佛世尊即說咒願頌曰。  所為佈施者  必獲其義利  為利樂佈施  後必得安樂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與諸苾芻即便往詣羯蘭鐸迦園。止住其中。以是因緣。結集尊者於經中說。佛在此羯蘭鐸迦園。乃至舍利弗目揵連出家。得阿羅漢道。   爾時王捨城中有一長者。請佛世尊及苾芻眾於家供養。於此之時。給孤獨長者。別有緣事至王捨城。此長者家便即止宿。其長者於夜初分。即起呼諸家眷屬。賢首聖者。可起取薪然火濾水造諸飲食。掃灑塗地敷妙勝座。時給孤長者聞此語已。作如是念。此長者家。為復嫁女。為當娶妻。為復屈勝上客。為復請人。為復請國王家內設食。作是念已。復問長者向所念事。長者答曰。亦不嫁女娶妻屈客並及王等。如所敷設。明日請佛世尊及僧伽苾芻眾。如法設食。時給孤獨長者初聞佛名。遍身毛豎心生歡喜。問主長者曰。是何名佛。主即答言。有喬答摩沙門釋迦之子。從釋迦種中以正信故。剃除鬚髮被著法衣。從家趣於非家。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號之為佛。彼復問曰。何名僧伽。主復答言。有善男子。從剎利種以正信故。歸佛出家。剃除鬚髮被著法衣。從家趣於非家。名為僧伽。亦有善男子。從婆羅門種族。從薜捨種族。從戍達羅種族。以信心故。剃除鬚髮被著袈裟。從家趣於非家。出家修道。名為僧伽。我請彼佛及僧伽眾。明日於此家中以食供養。復問長者。彼佛今在何處。答曰。今在寒林棄屍之所毘訶羅住。給孤獨長者又復問曰。我可得見彼佛不。長者答曰。汝可得見然於此待。若明日世尊至。汝必得見。是時給孤長者繫念於佛。便即昏沈忽然驚寤而天未曙心作明想。行詣善自在城門。其國常法。夜分初更不閉。防外使來令無障礙。於後夜分城門亦開。用防內使無有障礙。給孤長者。見門開明隨明而出。既出城門光明即沒。是時天暗。心生怖懼身毛皆豎。我今於此。恐人及非人而見損害。作此念已即欲卻迴。時此城門所居天神即放光明。從城門外乃至寒林。於其中間而皆大明。其神復報長者曰。汝可前行。有大饒益勿生迴想。何以故。而說頌曰。  駿馬滿百匹  紫磨金百斤  馭牝兩車輪  其數皆有百  載以種種物  而用行檀施  不如發一步  向佛之功德  如是等校量  十六分中一  假使象百頭  皆以金交絡  復載妙寶帳  而用行檀施  不如發一步  向佛之功德  十六分中一  復有百美女  婇媛中最勝  頸絡妙珠瓔  臂搖眾寶釧  如是行檀施  不如發一步  向佛之功德  十六分中一   天復告曰。汝可前行。有大饒益勿生迴想。時給孤長者而白天曰。賢首。汝是何人。彼天答曰。我昔是汝善友。名摩頭肩。我於舍利弗大目揵連。甚大信心尊重禮拜。命終之後生四天王宮。為護眾生住此善自在城門。是汝昔友今故相告。汝可前行有大利益。勿生退想。   爾時給孤長者心作是念。佛者。超出異生。不同餘聖。其所說法深可尊重。是故諸天。見佛生大歡喜。念已乘天光明即詣寒林。爾時世尊。知給孤長者來故。即出寺門而以經行。給孤長者前至佛所。以居士法問訊世尊。寢膳安不。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離一切煩惱  心不染諸欲  得無漏解脫  常得安樂眠  斷一切結縛  心息熱煩惱  寂靜得心者  乃可安樂眠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與給孤長者俱還精舍敷座而坐。給孤長者頂禮佛足退坐一面。時世尊為給孤長者。演說妙法示教利喜。如佛常法。所謂先說佈施功德持戒功德。受天果報功德。不樂諸欲過失受煩惱事。讚歎出家清淨觀察殊勝功德。宗法廣為演說。世尊知給孤長者心生踴躍歡喜。心無障礙堪受勝法善能了知。是時世尊為說勝法。所謂苦集滅道。此四諦法廣大演說。猶如離垢淨衣將染受鮮好色。給孤長者亦復如是。不離本座證四聖諦。所謂苦集滅道。給孤獨長者。以見法已得法。了知法深入法。斷諸疑惑不受他教。自能了知不被他引。於師教中心無怖畏。時給孤獨長者。從座而起偏露一肩。即於佛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已入法。一心歸佛歸法及苾芻僧伽。唯願授我鄔波索迦戒。從今盡命。永斷殺生心淨歸依。爾時世尊。告給孤獨長者曰。汝名字何。長者白曰。我名蘇達多然我資給孤獨食。是故諸人號給孤獨。佛告長者曰。汝何處人。長者答曰。在此北方嬌薩羅國室羅筏城外。有邑我住彼中。唯願世尊。而受我請詣室羅筏城。受我供養。乃至盡形。及苾芻僧伽四事供養。佛告長者曰。室羅筏城中有寺以不。長者答曰。彼城無寺。世尊告曰。彼若有寺。僧伽應來往。彼既無寺。若為安置。長者答曰。唯願世尊而受我請向室羅筏城。我當造寺令苾芻眾往來安置止息思惟。世尊默然受請。是時長者知佛許已。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卻還本處。彼時長者。王捨城中事既了已。還至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唯願世尊。遣一苾芻與我為伴。往室羅筏造立住處。安置世尊及苾芻僧眾。佛作是念。苾芻眾中誰能調伏室羅筏城人及長者眷屬。世尊知舍利弗堪彼調伏。世尊念已。告具壽舍利弗言。汝應觀察給孤獨長者眷屬及室羅筏城人。應往教化造立毘訶羅。舍利弗默然受佛敕已。頂禮佛足與長者同行。爾時具壽舍利子。於夜分盡至明清旦。執持衣缽入王捨大城次第乞食。卻還本處飯食訖。攝衣缽所有臥具。襞揲一處付餘苾芻。往室羅筏城。時給孤長者資辦道糧。漸至室羅筏城外。遊諸園苑。林泉形勝可愛樂處。堪作寺捨。去室羅筏城不遠不近。寂靜無有雜聲。亦無大風復不大熱。亦無蚊虻蛇蠍等。有此勝地。為我世尊造立寺捨。給孤長者遊行。至誓多太子園林中。其園去城不遠不近。晝夜寂靜乃至無有諸毒蟲等。堪作寺捨。見此園已。入室羅筏城不歸本住。便往太子誓多宮所。而白太子言。可與我彼園。當為世尊造立寺捨。太子報曰。彼非是園而是苑林。長者復白曰。無問園苑處所與我。如是三請。太子報曰。我實不應而捨此園。縱得布金遍地。我終不與。長者復白曰。汝已定價汝可取直。其園林屬我。太子報曰。是誰定價。長者白曰。汝自定價。因即爭競不定。共詣斷事人所。爾時四天王。聞斯事已便作是念。今給孤長者為世尊造立寺捨。我當資助。作此念已。遂即各化為斷事人。於法司坐。時誓多太子給孤長者。共到其處。給孤長者及太子各具因緣白。斷事人議曰。太子。汝自定價。園屬長者。太子取金。太子既見斷已默然而去。是時給孤長者。還家敕諸僮僕。以車象牛驢擔負筐籠。運載其金。至誓多林用布其地。有少未遍。於時長者心自思惟。若取大藏金即太多。欲開小藏復恐不足。又作是念。諸藏之中何者不多不少。而得充足。   爾時太子。見長者默住思惟。即便生念。給孤長者心應生退。為一園林。豈能捨此積集多金。作是念已告長者曰。汝心應退。當卻收取金。其園還我。長者告曰。太子。我心不退。然心中所計。欲開何藏不多不少而得充足。太子聞此語已便作是念。世尊威德不可思議。其法亦不可思議。是故長者能捨積聚無量金寶。作此念已告長者曰。其地金未遍處。應收卻還。我為世尊而作寺門。長者報曰。隨意可為世尊而作寺門。爾時給孤長者。為世尊初欲造寺。諸外道眾。極生怨恨心懷熱惱。共集一處往長者所。到已便作是言。長者。汝不應為喬答摩沙門造立寺捨。何以故。我等先已分界。彼王捨城可喬答摩居止。此室羅筏城而我等住。是故不應造寺。長者報曰。汝等祇可分自國境。不應共分我園。我所造功德皆由自心。諸外道等見長者堅意不移。即詣王所具陳上事。給孤長者共對獲勝。彼外道心生忿怒面現惡相。便作是語。我終不從汝志。然喬答摩沙門上首弟子。與我等共相論議。若能勝我隨意造寺。長者報曰。可爾。然我且問舍利子。若見許可即來報汝。長者即往尊者。舍利子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而即白言。大德。諸外道等皆作是語。汝欲作寺雲我制汝。又言。喬答摩沙門上首弟子。今現在此與我論議。若能勝我聽汝造寺。未審尊者。如何當擬。舍利子聞斯語已。便即觀察此輩外道及室羅人民。頗有善根不。既觀察已知有善根。又復觀察。誰有善根堪調伏不。自心觀見我能調伏。又復觀察。幾時應來集會。觀見根器。卻後七日可能集會。作觀察已告長者曰。可隨汝意。卻後七日我當論議。給孤長者歡喜踴躍。頂禮舍利子足。往外道所。而作是言。聖者舍利弗作如是語。卻後七日應當論議。彼外道眾聞斯語已。共相謂曰。有二種因緣。何以為二。一者舍利子必應逃走。二者應覓伴侶。以此之緣延期七日。外道復相謂曰。我等亦可覓當宗知友。彼皆分頭散訪達本宗者。乃見一梵志。名曰赤眼。善能幻化。既得見已便即告曰。汝之與我同修道行。我等今呼喬答摩沙門上首弟子。共為論議。彼今已求伴侶。汝可共相資助。其梵志問曰。幾時當論。報曰。卻後七日。梵志答言。可爾。若會集時汝當報我。諸外道等恐怖煩惱每日各更求覓伴侶。期程將滿至第七日。給孤長者於廣大勝地。為具壽舍利弗。敷設師子勝妙高座。亦為外道而敷一座。諸國外道皆集其會。及室羅筏城百千萬億一切人民。亦集其處。其中或為看論議者。其中亦有善根成熟。俱來集會。爾時具壽舍利弗。與給孤長者及諸眷屬。前後圍繞而來赴會。遍觀大眾誰堪調伏。即便微笑整肅威儀。尋昇論座。一切大眾一心合掌瞻仰舍利弗。時舍利弗即告諸外道。為我立宗汝破。為汝立宗我破。外道答曰。我先立宗。舍利弗作如是念。若我先立宗。人亦不能難破。除佛世尊。況赤眼外道。便作是念報外道曰。任汝立宗。我當隨破。彼赤眼善解方術即便化作大菴沒羅樹。開花結實。具壽舍利弗。為大風雨摧樹拔根。須臾散滅。時解術者而不能見。外道又化作一蓮花大池。具壽舍利弗。化為象子踐池折花。尋復平地。外道化為七頭龍王。舍利弗化為大金翅鳥。從空飛下食龍而去。外道化為起屍鬼。令前害舍利弗。舍利弗以咒咒之。令鬼卻迴損害外道。外道怖急下座。五體投地禮舍利弗。作如是言。願救我命願救我命。時舍利弗攝咒力已。其鬼即滅。為赤眼外道說法。便發信心。從座而起頂禮雙足白言。願聽我善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求為弟子而修梵行。作是語已。時舍利弗。即令剃髮受具足戒。精勤修習不久之間。證無學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揮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供養。是時大眾見此驚怪。各各嗟仰。於舍利子處皆發信心。作如是語。聖者舍利子。破大論議師調伏外道。大眾一心合掌瞻仰舍利子。是時具壽舍利子。知彼大眾意樂煩惱。六界自性了知說法。此是證四諦。彼大眾聞已。無量百千有情得大殊勝。有發聲聞心。有發辟支佛心。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發三歸心受五戒。有證須陀洹果。有得斯陀含。有證阿那含。有得出家斷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果。是時大眾。於佛法僧所深生敬心。時舍利子。說是法已卻歸本處。給孤長者及諸眷屬。一切人民皆大歡喜。作禮而去。時諸外道心生惱恨。各相謂曰。我等不能破得舍利子。我等須作方便殺彼舍利子。先須入此寺中傭力。作諸伺候得便之處。即須斷命。時諸外道詣給孤長者曰。汝今奪我諸勝利養。我先久住不忍捨離此國。唯願慈悲。於寺中許我傭力。長者報曰。待我白舍利弗。便即詣具壽舍利弗所。到已而白尊者言。聖者。今諸外道作如是言。汝斷我諸利養。唯願垂慈。許我寺中有所傭力。由我等久住於此。不能捨離其國。舍利子聞斯語已。便即觀察。彼外道等有善根不。既觀察已知有善根。復觀察。彼等誰能調伏。觀知我能調伏。告長者曰。可然。終不相違。彼外道等。即於寺內起首傭力。時舍利子。化作二執杖當諸作人。其性甚暴驅逐彼人。舍利子知彼等調伏時至。相去不遠。於樹林下而以經行。彼外道見經行已。便作是念比來伺候今正便宜。諸人一時而來圍遶。舍利子見已。起觀察心。彼外道等擬作何意而來我所。乃見彼等為害我故一時來。此時化執杖人。即來驅迫以杖鞭撻。便即告曰。汝等應往造作。彼即同聲告曰。舍利子願救我等。舍利弗語執杖人。汝且去任彼止息。彼外道便作斯念。共相謂曰。此舍利子有大威德。我等皆發害心。此於我所而起慈心。作是言已便生信心。舍利子觀見彼等意樂。隨眠界行自性知已。隨其根器說四聖諦法。由聞法故。彼等皆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種薩迦耶見山已。現證預流果。彼等見實諦已。皆白舍利子言。大德。唯願聽我等於善教法中調伏出家受具足戒得苾芻性。我等於舍利子所可修梵行。時舍利子。度彼外道授具足戒。教應作事。彼等漸次精勤修習。見此五種生死輪轉動搖。一切行趣摧滅。破壞離散之性。既了知已。斷諸煩惱證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揮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供養。爾時舍利弗。與給孤獨長者。以手執繩量地置寺。具壽舍利子即便微笑。給孤獨長者既見笑已。尋即白言。聖者舍利子。世尊及諸弟子。無因不笑。今者微笑。有何因緣。舍利子答曰。如是如是長者。世尊及諸弟子。無因不笑。今所笑者。當爾長者執繩量地之時。彼淨居天純金宮殿早已成就。以是因緣我今微笑。長者聞已即大歡喜。告舍利弗。實若如是。更廣其繩大造立寺。便發弘願。時舍利弗。隨長者意闊引其繩。是時長者更廣發願大造其寺。時淨居天四寶宮殿還已成就。舍利弗見已歡喜復告長者。彼淨居天由汝願廣。過前宮殿四寶所成。聞此語已倍加嚴飾。更多造寺滿十六所。其置寺外。別造六十四院。悉皆重閣。既造了已。供寺所須傢俱悉足。爾時給孤獨長者。往具壽舍利子所。到已禮訖在一面立問言。聖者。世尊出遊日行幾許。舍利子曰。如轉輪王所行之法。又問曰。輪王日行幾何。報曰。輪王日行兩踰繕那半。時給孤長者。從室羅筏城於其中間。計兩驛半置四事供養。時非時食悉皆充足。建吉祥門立一首領。總知事務。嚴飾幡蓋及以寶幢。栴檀香水灑散其地。布眾名花。雜寶香爐置於衢路。作是事已告使者曰。汝今可往詣世尊所頂禮雙足。當陳我言奉問世尊。起居輕利小病少惱安樂行不。唯願世尊及苾芻眾。向室羅筏城。我以盡形四事供養。冀無闕乏。使受教已即往王捨城。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即住一面白世尊曰。彼給孤長者。頂禮世尊雙足而白世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行不。唯願世尊及苾芻眾。向室羅筏城。盡我一生四事供養。冀無闕乏。世尊告曰。給孤長者及汝己身。願常安樂。使者白世尊已。復白世尊曰。給孤長者作如是語。唯願世尊及苾芻眾。向室羅筏城來。盡我一生四事供養。世尊爾時默然而受。使者見世尊默然受已。作禮而去。爾時世尊。由自調伏故。調伏圍遶。自寂靜故。寂靜圍遶。自解脫故。解脫圍遶。自安隱故。安隱圍遶。自善順故。善順圍遶。自應供故。應供圍遶。自離欲故。離欲圍遶。自端嚴故。端嚴圍遶。猶如牛王牛眾圍遶。猶如象王小象圍遶。如師子王師子圍遶。猶如鵝王諸鵝圍遶。猶如妙翅鳥王諸鳥圍遶。如婆羅門學士學徒圍遶。猶如大醫病者圍遶。猶如大將眾勇圍遶。如大導師行旅圍遶。猶如商主眾商圍遶。如大長者諸長者圍遶。猶如國王諸臣圍遶。如轉輪王千子圍遶。猶如明月眾星圍遶。猶如日輪千光圍遶。猶如持國天王乾闥婆圍遶。猶如增長天王鳩槃茶圍遶。猶如醜目天王龍眾圍遶。猶如多聞天王藥叉眾圍遶。如淨妙王阿蘇羅圍遶。如天帝釋三十三天圍遶。如梵天王梵天圍遶。猶如大海湛然安靜。猶如大雲靉靆垂布。猶如象王屏息狂醉。調伏諸根威儀寂靜。三十二相而為莊嚴。八十種好以自嚴身。圓光一尋朗踰千日。安步徐進如移寶山。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住。無量功德皆悉圓滿。諸大聲聞及無量百千萬億人眾前後圍遶。詣室羅筏。到城外已欲入城門。纔舉一足登彼門閫。便即大地六種震動。動極動。搖極搖。震極震。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於世界中出大光明。鐵圍山間幽冥之處而皆大明。天鼓自鳴。種種妙花霏霏亂行。種種妙香如雨而下。及天妙衣服如雨而下。一切隘路自然寬廣。坑坎之地自然平坦。城中象馬及傍生等。皆發音聲。所有傢俱資身之物。一時自鳴。盲者能視。聾者能聽。啞者得語。跛者能行。根不具者皆得具足。醉者自醒。遇毒者自解。怨酬者釋結。懷胎之婦無憂自誕。獄囚繫閉自然解脫。貧乏之者種種財寶自然充足。   爾時世尊及諸大眾。既入城內。見是希奇種種異事。爾時世尊。從室羅筏城中。與苾芻眾同至寺所。敷座而坐。時給孤獨長者。並諸眷屬前後圍遶。俱詣佛所。金瓶盛水盥世尊手。其水不出。長者憂惱便作是念。我今應有宿世罪障。令水不出。爾時世尊。知彼長者心之所念。便即告言。汝無罪障。此之寺地。汝曾往昔已造毘訶羅。施佛及僧伽。汝今注水。非是昔日舊立施處。所以瓶水不為汝出。汝可移立舊施寺處。長者受教便立舊處。其水即出。世尊便出五種妙音廣為讚歎。欲咒願時。誓多太子心作是念。唯願世尊。先說我名。世尊知已。隨誓多心告諸苾芻。此誓多林給孤獨園。施佛及四方苾芻僧伽。是時誓多太子。聞世尊先稱己名。即大歡喜起大信心。為佛造立寺門四寶所成。為此因緣結集聖者蘇呾羅中說雲。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九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憍薩羅勝軍大王。聞喬答摩沙門遊憍薩羅國到室羅筏城住誓多林給孤獨園。彼世尊喬答摩沙門說雲。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軍大王聞此語已。往世尊所在佛前立。慰問世尊在一面坐。我聞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人作如是說。喬答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人豈不謗世尊耶。妄說能證。為實得耶。為正法說。為復隨順法說。若彼人眾說如是言。世尊得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復有擊難破。豈非恥辱。世尊告曰。若有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語非證。我實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論難誹謗不成。何以故。大王。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軍王答曰。喬答摩所說。我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不信。所以者何。喬答摩所是耆老外道。所謂晡剌拏末羯利珊逝移腳拘陀暱揭爛陀等六師。由雲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喬答摩沙門。小年近始出家。如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人肯信。佛告大王。有四種小。並不應欺。何等為四。一者小剎帝利。二者小毒蛇。三者小火。四者年小出家。此等不可輕欺。所以者何。小出家者得阿羅漢有大威德。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剎利具足丈夫相  父母名稱皆清淨  見小奉敬勿輕慢  智者如是不應欺  大王應當知  小者不可篾  後若紹王位  必能相躓害  恐後懷怨嫉  是故應恭敬  欲得全身命  及後利益者  當須隨彼意  奉敬不應輕  或村或野田  若見小毒蛇  不可謂其小  智者懷輕惱  其蛇為食故  處處而求覓  後若得其便  必令人損害  若欲全身命  及後利益者  當須遠離彼  是故不應輕  微火廣能焚  燒過背皆黑  彼小不應篾  智者勿懷輕  小火雖未多  薪多火自廣  炎盛損一切  城邑及村坊  若欲全身命  及後利益者  當須速遠離  是故不應輕  假使彼盛火  燒城及村落  雖焚一切苗  經宿還復生  若輕具戒者  還燒自善業  子孫及財物  一時俱散失  由如多羅樹  截苗不復生  若輕苾芻者  不久如多羅  若欲全身命  及後利益者  當須常遠離  是故不應輕  剎利具諸相  毒蛇並小火  苾芻具足戒  智者不應輕  若欲全身命  及後利益者  當須常遠離  是故不應欺   爾時憍薩羅主勝軍王等。聞此頌已心生歡喜。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俱。爾時憍薩羅國勝軍大王。遣使持書向劫比羅城。與淨飯王書曰。王應欣慶。王之太子得成正覺。獲甘露法。以微妙義普施群生。皆得充足。深助歡喜。時淨飯王得書讀已。情甚欣悅。以手掌頰默然而住。面有憂色。時王大臣。名烏陀夷。見王愁惱仰白王言。大王。何故以手掌頰心生憂惱默然而住。告鄔陀夷曰。我今雲何得不憂惱。一切義成太子修苦行時。我令使問。彼持消息。還報於我住止之處。今者遣使。竟無一人報我消息。時鄔陀夷尋白王曰。我請往彼看問太子。知其消息卻來報王。時淨飯王。卻報鄔陀夷曰。彼遣使往既至子所。見具足教便住不來。汝今請看決定彼住。鄔陀夷白言。我決定來。時淨飯王。親自作書頌曰。  從受胎以來  希佛樹長成  我親長養汝  心熱常憂惱  汝今得增長  弟子如枝葉  餘人獲快樂  我今唯憂苦   復說頌曰。  汝昔於萌芽  從小我長養  汝今得實果  不復報我恩  汝初誕生時  廣發諸誓願  我成無上覺  度無量眾生  斯事並證已  起大慈悲心  為我及眷屬  願來於我城   時淨飯王。既作書已付鄔陀夷。鄔陀夷既受得已。向室羅筏城。行經三日。詣誓多林給孤獨園。到世尊所頂禮雙足。以書奉佛白言。世尊。淨飯大王。令我持書奉與世尊。爾時世尊。開書讀已攝在一處。鄔陀夷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可往劫比羅城不。世尊告曰。我今當往。鄔陀夷於前世時已為善友故發此言。世尊若不去者。我今強將世尊往劫比羅。時世尊見此語已。以頌答曰(頌如餘處)。   鄔陀夷聞此頌已而不能報。作如是語。世尊。我今往淨飯王所報言。世尊欲來向劫比羅城。世尊報曰。鄔陀夷。如來使者不應如汝。鄔陀夷答曰。世尊使者如何。佛告曰。出家是如來使。鄔陀夷答曰。我昔於淨飯王所。已作誠言。我今往彼定將信來。佛告曰。如汝誠言不須違信。汝可出家然後卻還。為如來往昔過去無量生行菩薩行時。於父母教師鄔波馱耶及尊者處。不敢違命。是故鄔陀夷聞佛教不敢違背。時鄔陀夷聞佛教已。唯然信受。我今出家。佛言。善來苾芻。而成出傢俱足梵行。   佛復告曰。汝可卻還。不可如舊輒入王宮。於門外住使人往通。門外有釋迦苾芻。若命入者可即隨入。入已若問更有餘釋迦苾芻不。可答言有。若問悉達太子形容服飾如汝不。可答言如我無異。若令汝於宮內止宿。必不得止宿。若問悉達太子不住於宮內。汝可答言不止宮內。若問何處安住。汝可答言於阿蘭若處。若問悉達來不。汝可答曰來。若問幾時當來。汝可言七日外可來。時鄔陀夷既聞斯語。頂禮世尊雙足而白言。我今當往。世尊告曰。汝今可去。以如來神力加持。即日到劫比羅城王宮門外。時鄔陀夷在王門外。告門官曰。汝可通王。門外有一釋迦苾芻。王言。可入苾芻。入已淨飯王見鄔陀夷。即識問曰。汝得出家耶。答言。大王。我已出家。王言。更有釋迦苾芻不。答言有。王復問。悉達太子形狀與汝相似不。答言。無異。王聞此語迷悶擗地。以水灑面良久醒悟。又問鄔陀夷。悉達太子幾時當來。答言。應來。王又復問。限幾時到來。答曰。卻後七日應來。王即敕諸臣佐。可修理宮閣。悉達欲來。鄔陀夷答曰。大王。世尊不住宮閣。王又問曰。若來何處而住。鄔陀夷答曰。阿蘭若處住。王敕大臣。可修園苑。如彼誓多林一種無異。彼諸臣佐問鄔陀夷。其誓多林寺舍院宇。可有幾何。鄔陀夷曰。大院一十六所。其諸小者總六十四。諸院之中皆有重閤。諸臣聞已。即令巧工七日之中造諸院宇。如誓多林等無有異。爾時世尊告具壽大目揵連。汝可告諸苾芻。世尊欲往劫比羅城父子相見。汝可著衣持缽。若有樂見者。當共汝去。大目揵連。聞佛語已告諸苾芻。世尊欲往劫比羅城父子相見。有樂見者。可持衣缽當共汝去。爾時乃至世尊。到盧醯多河邊。及諸大眾。時淨飯王。聞悉達太子到盧醯多河邊。王敕諸臣。裝飾城郭香水灑地。散種種花燒諸妙香。從尼拘陀園。至盧醯多河。其間道路皆悉裝飾。又於園中敷師子座。及諸徒眾所坐之座。城中諸人聞太子還悉來集會。於大眾中或有先因緣。而來赴會。亦有故來看。太子先禮父王。為是父王先禮太子。有如是因皆來赴會。至第八日旦。諸苾芻澡手漱口洗浴來詣佛所。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若步行入劫比羅城。諸釋迦種皆是高心。若見步行必當恥笑作如是語。此悉達太子出家之時。無量諸天圍繞騰空而去。多時苦行得甘露味。成等正覺。今步行入城。作此念已即入三摩地。沒即現東方。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諸苾芻高六多羅樹。從空而行近劫比羅。世尊漸下至六多羅。諸苾芻漸下至五多羅。佛漸至五多羅。苾芻至四多羅。佛至四多羅。苾芻至三多羅。世尊三多羅。苾芻二多羅。世尊二多羅。苾芻一多羅。世尊一多羅。苾芻六仞。世尊六仞。苾芻五仞。世尊五仞。苾芻四仞。世尊四仞。苾芻三仞。世尊三仞。苾芻二仞。世尊二仞。苾芻一仞。世尊一仞。苾芻步涉。時淨飯王見神變已。而苾芻多。不知何者是世尊。時王呼鄔陀夷。乃至擊鼓鳴搥。宣王教令。普使投劫比羅城內家家一子隨佛出家。時斛飯王有其二子。一名無滅。二名大名。其大名常令檢校家務。無滅常樓閣中坐。婇女圍繞歡娛受樂。於時其母告大名曰。汝今知不。王有教令。於釋種中。家別一人令其捨俗。大名白母。我不出家。母言。何故。大名曰。母所愛子坐樓閣中。不遣出家。令我棄俗。母言。小子。無滅在家有大福德。汝今不應於彼生妒。大名報曰。母於無滅生愛戀心。偏意供承非其福德。母但莫送飲食。試福德不。母答雲好。令汝現見。其母將籠盛空食器。對其小兒以帛覆之。而密封閉。命執事女送與無滅。復教女曰。若問是何物。應即報言。空無一物。使者執籠而行。於時帝釋觀見下方。睹是事已便作是念。無滅往昔。曾以飲食供養烏波利瑟吒辟支佛。如何頓絕其食。我今應可與其飲食。帝釋以種種飲食。令其籠中器具悉滿。時執事女持其食籠。依前封印至無滅邊。尋問其女。此中何物。女即答報童子曰。此中無物。既聞語已便作是念。其母憐我。豈肯空遣使者來於我所。此籠之中決定此食。名為無物。即便開看。乃見住處種種資具。於其器中香美飲食悉皆充滿。香氣芬馥心生希奇。得未曾有。無滅孝養。便取好食卻奉其母。令其使者諮白母曰。唯願每日當令送此無物飲食。母得其食心生極怪。便視大名。母即告曰。子見此食不。大名報曰。我今已見。母報大名。我已先報汝。無滅有大福德。汝今不應而生嫉妒。大名報曰。母今於無滅。若有福德及無福德。我亦不能出家。母見大名。種種勸語不肯出家。往無滅處作如是語報言長子。汝今知不。王有教令。於釋種中。家別一人令其捨俗。汝今意者。為復在家為復出家。無滅報曰。今者在家。有何過失有何利益。今若出家有何利益。母報子曰。如法在家無諸過失。應感人天生。若非法住家墮三惡道。若如法出家依持聖教。得勝涅槃。若不能具足出家。即得人天身。無滅聞已尋白母曰。出家造過由勝在家精勤功德。願母放我當自出家。母即報言。放汝出家。無滅先與賢釋種王素相親近。即詣王所行至門首。時王在樓閣上撫琴作妓。琴絃忽斷歌聲遂錯。無滅善琴。在其門外知琴絃斷所以聲錯。門家白王。無滅立在門首欲見大王。誰為障礙。尋命入來。既相見已撫柏而坐。王問無滅。至此門首經幾許時。無滅報言。琴絃斷時到其門外。當爾無滅以手撫王褥上白□。當報王曰。織此□師當織之時身患熱病。王今何故向此石上而臥。王即怪之。遂揭褥看。便見底下一褥垢膩多污。賢釋種王見已。極生怪愕。呼彼織者來問言。此□汝當織時患熱病不。答言。實爾。賢釋種王告無滅言。童子。汝何故得知。答言。觸時覺熱。是故我知。彼極生怪。王又問言。何故至此。白言。大王。淨飯有教。敕諸釋種家。各許度一人。欲往出家故來辭別王言住此一宿當共籌量。無滅住彼一宿。王言。童子。我若隨汝出家。天授當為釋種王與諸釋種極為大患。可共相勸天授同共出家。即喚天授來至彼所。時王告言。天授。我等今者悉欲出家。汝何所為。聞已即心念言。我報言不出家者。賢釋種王亦不出家。我設方便應當誑彼。又復念言。當時世尊。於尼拘陀林中。以幻示現神變令諸大眾悉皆信伏。彼時我已設此計。念已告言。大王。王既出家我亦不住。即心念言。此為誑者當今大眾鹹悉聞知。時王宣敕告諸人民。我及無滅並天授等釋種五百人同共出家。汝等知聞應當歡喜。是時天授聞此語已心生苦惱。即心念言。我若定知賢王出家。我不應說同共出家。今者若不出家。是妄語人不得為王。當且出家然後為王。時王淨飯作如是念。為諸釋種設大供養。淨諸衢路除去瓦礫。以檀水灑地建立幢幡。懸諸繒蓋。燒諸名香。散雜妙花。時王與諸釋種及諸眷屬。百千萬億前後圍繞。詣師子座坐已。諸釋種女於諸窗牖。皆欲看此出家釋種威儀尊貴及供養具。諸方遠來。於巷陌中悉皆盈滿。住立瞻仰。王又召諸相師令占釋種。誰欲出家如法住誰不如法。時諸釋種各辭別父母。自以種種嚴具莊飾其身。各乘車輅賢王引前。相師見已白言。樂為承事。無滅及假和合亦復如是。天授次至。有鴟飛來撥髻珠將。相師見已白言。如此徵祥。決定於世尊身起害。當墮地獄。次瞿迦離褰那沓婆(此雲缺財)羯吒牟羅底沙海授等從城出時。聞有驢鳴。相師見已白言。此等皆緣惡口惱亂眾僧當墮地獄。次鄔波難陀乘象出來。四面迴顧珠瓔尋斷。相師見已記言。此由多貪當墮地獄。乃至如是五百釋種。悉皆出來如往園苑。各各自現尊豪嚴麗。往詣佛所到已。世尊念言。彼五百釋種。我不得總言善來出家。何以故。其中或有得羅漢者。有不得者故。我今白四羯磨令彼出家。作此念已。佛告諸苾芻言。此五百釋種汝等苾芻。應作白四羯磨令彼出家授與具戒。諸苾芻言。唯然世尊。爾時父王敕鄔波離。汝往尼拘陀園。為彼釋種賢王等五百人剃除鬚髮。時賢王等如法洗頭以次而坐。時鄔波離。欲剃賢王髮時。悲淚啼泣數數傷歎。而為剃髮。賢王見已問鄔波難。汝今何因數數啼泣。時鄔波離胡跪悲淚答賢王言。我從昔來。於贍部洲常事賢王。王今出家無所依怙。轉事惡王寧死不生。賢王語鄔波離言。我今知汝實是誠心。不須悲傷。我今令汝不事惡王。時鄔波離心生歡喜。從跪而起即剃王頭。剃王頭已。王遣使者鋪一白□。賢王起立普告五百釋種。汝等諦聽。此鄔波離昔來事我。無有資財。汝等釋種。宜可各各脫上衣及莊嚴具。隨是一物置於□上。何以故。我既出家。所有俗衣及諸瓔珞。不應更用。與鄔波離。   爾時賢王作是語已。五百釋種所有衣服及諸瓔珞。皆投白□與鄔波離。時鄔波離。次第剃髮如法洗浴。即著僧衣從此而去。   時鄔波離即便思惟。五百釋種尊貴如是。尚捨國城妻子珍寶衣服剃髮出家。況我種姓卑族昔來供事。於此衣服而生貪著。又復右手拓頰作是念言。我若不是卑族。亦合出家得阿羅漢果。爾時佛有常法。日夜六時觀諸有情。阿羅漢等亦復如是。具壽舍利子。知鄔波離心之憂惱既知見已詣鄔波離所。到已語鄔波離言。何故拓頰而懷憂惱。時鄔波離白舍利子言。大德。我今雲何不生憂惱。今見賢王及五百釋子。悉捨王位國城妻子。無量無邊珍寶衣服。今皆棄捨出家修道。我今貪著必墮惡道。大德。我若不生卑族之中。於佛所說毘奈耶中。必得出家勤加精進證羅漢果。時舍利子語鄔波離言。佛正法中不簡卑族及少聞等。但依佛教修持淨戒威儀無缺。便得出家。是佛正法。汝欲出家。於佛正法毘奈耶中。受具足戒成苾芻性。汝應與我往世尊所。如來必定令汝出家。時鄔波離聞此語已。心生歡喜。所有珍寶上妙衣服。悉皆棄捨如棄涕唾。時舍利子。與鄔波離俱往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時舍利子白言。世尊。此鄔波離。於佛正法毘奈耶中。堪得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世尊慈悲令得出家。爾時世尊告言。善來應修梵行。爾時世尊作是語已。時鄔波離。鬚髮自落法服著身。如出家已經七日者。執持應器具清淨戒。威儀圓滿如一百臘苾芻。既出家已卻住一面。爾時舍利子即說頌曰。  世尊告彼言善來  衣變迦胝鬚髮落  諸根寂靜怡然住  以佛力故具威儀   爾時五百賢王釋種。依佛正法白四羯磨。既出家已。還歸佛所禮世尊足。如是次第禮諸苾芻。至鄔波離所。是時賢王見鄔波離足。既見識已。端身瞻視告世尊曰。此鄔波離。是我給侍。合頂禮不。世尊答曰。汝善男子。出家之法。應當降伏我慢之心。以是義故。聽鄔波離於先出家。是故汝等應當頂禮。爾時賢王受佛教已。摧伏我慢禮鄔波離足。既禮足已地六種震動。如其次第禮餘四百九十九人。爾時天授。至鄔波離所便不頂禮。爾時世尊告天授曰。汝善男子。應當降伏我慢之心。應合禮拜鄔波離足。爾時天授白言。世尊。遣我禮拜鄔波離足。有何損益。我不應禮。爾時天授作是語已。第一先起破佛之意。時諸苾芻。見賢王等禮鄔波離足地六震動。心懷猶豫白世尊言。何故賢王禮鄔波離足。地六震動。佛告諸苾芻。非獨今時賢王禮足地六震動。先世禮足震動亦然。汝等諦聽。我當為說。往昔之時波羅□斯大城中。有王名曰梵授。以法化世國無飢饉。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時彼城中有一婬女。名曰賢壽。形貌端正。共餘丈夫歡愛。每共男子經一宿時。得金錢五百。城中有一摩納婆。名曰端正。往婬女家語賢壽言。我欲共宿。女言。汝有五百金錢不。端正答曰。我家貧無。其女報曰。可取五百銀錢迦利沙波拏將來。端正雖無財物。愛樂彼女。時摘採種種花果以贈彼女。其女頻得花果。心生染著。時彼城中至一節日。一切婦人皆著妙服及諸瓔珞。各共夫婿於本家中共受歡樂。是時婬女於其節日。獨無人來共為戲樂。時彼婬女作是思惟。今此節日。城中諸有婦人。皆著衣服瓔珞。各共其夫於自家中作諸歡樂。若摩納婆今來相就。不亦樂乎。作此念已。時摩納婆忽至其家。婬女見已。便記昔時花果相贈。發歡喜心作如是言。端正。汝去採花明朝可來共作歡樂。是時端正聞此語已心大歡悅。如囚得脫即歸本處。心念此女顏容端正進止威儀。從夜初分及至後夜。思念不息垂欲天明。便即昏睡都無所覺。至於晨時方始驚悟。即覓好花。是時人民採花都盡。諸處求花竟無所得。唯有一處得夜合花。即將此花到彼女家。其女見已即說頌曰。  乖鈍披皮愛慾者  好色黠慧半摩沙  此時好花處處有  今將少許夜合來   說此頌已報言。速去更別覓好花來。彼人為貪慾故。而忘艱辛。時屬極熱景當正中。從城而出往遠阿蘭若。而採好花既不辭勞。行歌自悅。時梵壽王遊獵而還。倦途暑熱詣林止息。聞彼歌聲。王既聞已即漸前行。而說頌曰。  頭上赫日炙  足下熱沙蒸  賢壽喜行歌  如何不怖熱   時摩納婆。以頌答王曰。  不怖日炙我  思欲能燒我  世欲有熱苦  日不能炙人   時梵授王聞說偈已。作如是念。當知此摩納婆。善說涼話故。時日中採花不知熱。王即下乘坐一樹下。而命摩納婆。可說涼話。我當聽之。摩納婆聞王語已。作如是念。必知王今遇熱至甚要須涼話。作此念已。即於是時。說種種涼事。王聞此語。即時身體而得大涼。心生歡悅告諸臣曰。若有人能救灌頂王命者。當與何賞。其臣答曰。當分半國而贈彼人。時王告摩納婆曰。卿可與我宮內同宿。明朝賜卿半國之賞時摩納婆與王同宿。王即具設種種淨饌上妙衣服資身臥具。令其寢息。更無伴侶。便作是念。若得半國為半國王。後宮婇女悉當屬我。隨意自在當受快樂。復作是念。半國之賞豈足在言。何如殺王而取全位。復作是念。凡尊勝位人皆共貪。我今何須半國及以全位。何以故。由貪國位欲害國王。作是念已即說頌曰。  未得財時起貪愛  求不得時生苦惱  設得財物貪不息  故知財利招無利   念此頌已便即睡著。中宵覺後心生悔恨。從床而起。取舊鹿皮敷地而臥。時梵授王。於晨朝時告使者曰。喚摩納婆來。我今當賜半國之位。使者奉教詣摩納婆所。白言。大王。我觀彼人威儀所作。無堪半國之位。王問其故。答言。大王。我向親觀棄妙床褥委身在地寢臥鹿皮。斯下之人豈當王位。王曰。彼是智人。非無緣故。當去喚來。使人復往報言。王喚。既至王所。王告之曰。何棄床褥臥鹿皮耶。彼便次第具以事答。重前啟曰。王若許者我欲出家。願王放許。王曰。先共立契我當放去。若出家後有所證悟。復來報者我當聽去。彼白王言。不敢違王命。遂便辭拜往靜林中。無親教師及軌範者。便自策勵證獨覺菩提。既證悟已復作是念。我昔與王共立言契。我今宜去滿彼宿心。卻至王所上昇虛空。放大火光現諸神變。王便頭面跪禮彼尊。而說頌曰。  見此少修證大果  得大差別殊勝位  摩納婆今獲善利  出家至此更何求   是時尊者。令梵授王生敬信已。捨之而去時梵授王有剃髮者。名天河護。令持此頌。報曰。汝於時時可說此頌。令我憶持。時天河護善能除髮。為王剃時王便睡著。剃髮將已彈指警王。睡既覺已甚大歡喜。告天河護曰。汝今有何所求。當隨汝請。白言。願王。容臣少思方即啟白。時天河護既誦伽他已。常在王前時為宣說。王聞歡喜。於諸五欲生厭離心。婇女現前都不觀視。清歌美詠耳不用聞。何況於中而生愛著。時諸婇女既失王恩心生憂惱。共相謂曰。我等失寵緣天河護。誦彼伽他轉我王心不生染愛。可共設計令速驅逐。作是計已。時一婇女往天河護所白言。阿舅。王若歡喜問舅所須。即應請王解所誦偈。後於異時。其天河護。復為王誦先所伽他。王聞歡喜還問所須。便即啟王。別無所欲。唯願為我解釋伽他。王即依請廣為開釋。天河護聞已厭離心生。便白王言。承事大王為日已久。願流慈造放我出家。王曰。我今共汝先當立契。若出家後有所證悟。卻來報我。即放汝去。若不爾者不從汝請。天河護白言。不違王命。便放出家。時天河護。即詣山林就仙人處。勤加修習遂證五通。便作是念。我昔與王共立言契。我今宜去滿彼宿心。念已即至王所。上昇虛空放大火光現諸神變。王便頭面頂禮作如是語。賢者。汝得如此功能仙人答言。大王。仙人尋即作禮。而說頌曰。  於此菴羅園  梵授王從者  捨彼剃刀具  出家得五通   時梵授王聞此頌已。以頌答曰。  莫言天河護  出家默然住  彼苦行難作  苦作得大智  苦行能摧諸惡法  苦行能超於世間  苦行能淨諸垢穢  苦行願母莫惡說   時天河護仙人心生歡喜。便即而去。佛告諸苾芻。彼梵授王者。今賢首釋迦王是。彼天河護仙人者。今此鄔波離是。今者賢首釋迦王。昔為梵授王。往日禮天河護。地皆震動。今賢首釋迦王。禮鄔波離苾芻。地還六種震動。汝等苾芻。應當知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世尊。既其為彼未生怨王廣說法要。令無根信得生起已。或時乘象出外旋遊。望見世尊在高樓上。遂於其象不覺投身崩墜於地。又於一時乘象而出。見薄伽梵不覺投身。於世尊所深生敬信。遂便告彼執仗人曰。爾等須知。始從今日。我徹歸依薄伽伐多及室羅縛迦僧伽。爾等從今。若見世尊及聲聞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須進入。時於其門戶勿為遮障。啟門令進。若見提婆達多及彼徒眾。應須掩障勿使其前。後於異時。提婆達多有緣。須入未生怨宅。時守門者而告之曰。仁應可止。無宜前進。天授問曰。忽有何緣遮不聽進。門人告曰。大王有教。始從今日。我徹歸依薄伽伐多及室羅縛迦僧伽。爾等從今。若見世尊及聲聞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須進入。時於其門戶勿為遮障。啟門令進。若見提婆達多及彼徒眾。應須掩障勿使其前。時提婆達多既被遮止。情懷不樂住於門外。於時嗢缽羅色苾芻尼。從王宮中行乞食已持缽而出。時提婆達多見嗢缽羅色。便生是念。豈不由此禿頭之女為離間事。令未生怨及中宮內並大臣宅。便於我處致此稽留。作是思已。告嗢缽羅色曰。我於爾處有何過失。由汝令吾乞食之宅皆生障礙。遂便前進打搭其尼。時尼被打。出悲苦言哀告之曰。願見清白。我有何因作如斯事。大德。既是世尊兄弟。復是捨迦上種而為出家。我實無心。敢有談說。幸能見恕乞表忠誠。假聞斯苦不齒其言。遂努大拳打尼頭破。既其未摩被損。眾苦咸集。遂乃加持壽命起勇進心。疾行詣彼苾芻尼寺。時諸尼眾見其大苦。鹹問之曰。禍哉阿離野迦。何意忽遭如斯困辱。便告眾曰。仁等姊妹。所有壽命皆悉無常。一切諸法並無其我。寂靜之處是曰涅槃。仁等鹹應於善法處可勤勗念。勿為放逸。其提婆達多。已造第三無間之業。吾今時至可入涅槃。於時便對尼眾之前。現其種種奇異神變。入無餘依妙涅槃界。時諸苾芻鹹起疑念。欲斷疑故請世尊曰。大德。頗見提婆達多。於嗢缽羅色苾芻尼處。假令悲苦告謝之時。不齒其言。拳打頭破因斯就滅。世尊告曰。非但今日作如斯事。於過去世。亦為悲苦告謝之時。不聽哀言。遂便斷命而食其肉。爾今應聽。如往昔時。於一村內有大長者。於此而居。多有羊群廣澤而牧。既其日暮牧者驅還。群中有一老弱牸羊。不及徒伴在後獨進。忽於路側逢一餓豺。問豺曰。  大舅多獨行  頗得安隱樂  常居林野內  如何得養神  豺答之曰  汝恆踐我尾  並常拔我毛  口出大舅言  欲覓逃身處  羊復告曰  爾尾屈背後  我在面前來  如何見籈E  尋常蹋仁尾  豺復答曰  四洲並海岳  鹹皆是吾尾  如其不踐蹋  爾從何處來  羊復告曰  我於親識處  聞說皆仁尾  在地不敢履  我從空處來  豺復答曰  由爾牸羊空處墜  遂使林中野鹿驚  廢我今朝所食物  豈非下過理分明   於時牸羊。雖陳哀告廣述苦言。然而罪惡業豺。不肯相放。遂斷其首並餐於肉。   世尊告曰。汝諸苾芻勿生異念。昔時豺者。即是今日提婆達多。昔時牸羊者。即是今日青蓮花色苾芻尼。往時雖述悲苦之言。不免身死。今日雖作種種悲言。亦還被害。時提婆達多復生是念。我於世尊屢為尤害。三無間業具已造之。以大拋石遙打世尊。於如來身噁心出血。此是第一無間之業。和合僧伽而為破壞。此是第二無間之業。蓮花色尼故斷其命。此是第三無間之業。然我未能獲一切智。所餘諸事亦未見成。准斯業道更無生處。決定當往捺落迦中。作是念已。以手支頰退在一邊愁思而坐。時晡刺拏有緣須過。遇到其邊而告之曰。提婆達多。爾今何意。以手支頰退在一邊愁思而住。彼便告曰。如何我今得無愁思。因瞋惱故。於世尊邊屢為尤害。並已具造三無間業。久當住在大捺落迦受無隙苦。晡刺拏曰。我常謂諸捨迦種內唯汝一箇解了聰明。豈謂汝今亦成愚憃。豈有後世令汝見憂。若有後世汝造斯業者。我亦為斯愁思而住。彼為開解天授情故。便於對面撲破己瓶。而告曰。縱天世間。不能令此更為和會。更無後世。誰往受之。作者受者並成虛說。然而可往劫畢羅伐窣睹城。自稱天子為王而住。我當作汝第一聲聞。於時提婆達多。便謗無聖邪見遂興。能令一切善根斷絕。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汝等應知。提婆達多所有善根從斯斷絕。汝諸苾芻。我若見彼提婆達多有少白法。我不授記提婆達多。汝提婆達多。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又汝苾芻。我不見彼提婆達多有少白法如毛端許。我方授記提婆達多。汝提婆達多。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譬如去村及去城邑。其路不遠有糞屎坑。深可丈餘。臭穢難近。時有一人墮斯坑內。頭及手足並皆淪沒。後有一人。每於長夜。為慕義者。為樂利者。為與樂者。為與歡者。施安隱者。其人到彼糞屎坑邊。周匝觀望情存救濟。我若見彼墮糞屎人有片身份無糞污者。我當方便引之令出。既遍觀察。不見其人有少身軀不被糞污乃至手許可拔令出。汝諸苾芻。我亦如是。我若見彼提婆達多有少白法。我不授記提婆達多。汝提婆達多。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又汝苾芻。我不見彼提婆達多有小白法如毛端許。我方授記提婆達多。汝提婆達多。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汝諸苾芻應知。天授已具三法。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何謂三法。汝諸苾芻。提婆達多。先具生其罪惡樂欲。遂便遭彼惡欲所牽。提婆達多。既生惡欲被欲牽已。此謂是彼提婆達多最初成就罪惡之法。提婆達多。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又諸苾芻。提婆達多。近惡知識。得不善伴。共惡人交。提婆達多。既近惡知識。得不善伴。共惡人交已。此謂是彼提婆達多第二成就罪惡之法。提婆達多。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又諸苾芻。提婆達多得其少分。得其下品證悟之時。便生喜足。縱有勝上更不進修。提婆達多既得少分。得其下品。證悟之時。便生喜足。縱有勝上。更不進修已。此即是彼提婆達多第三成就罪惡之法。提婆達多。生惡道者生泥黎者。當住一劫不堪救療。於時世尊說伽他曰。  勿汝世間人  生於罪過欲  由斯爾當識  惡欲所招殃  世並知天授  聰明不伏心  不能存少欲  空持美形狀  彼便行驕逸  欲陵於世尊  故我記斯人  一劫生無隙  慳貪生惡念  耶見不虔恭  定生無隙中  四門牢閉塞  若他無過失  惡謗令生過  今世若後世  自受愚癡人  若人於大海  毒瓶令水壞  溟渤寬亡際  遣惡定無緣  如斯於世尊  惡人生謗讟  常行自他利  罪謗豈能成  正見心常靜  惡緣無處生  應共為知識  親近者聰明  由斯不造惡  恭敬可依行   於是提婆達多。謗毀聖說。決生耶見定斷善根。但有此生更無後世。作是知已。於其徒眾別立五法。便告之曰。爾等應知。沙門喬答摩及諸徒眾。鹹食乳酪。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令彼犢兒鎮嬰飢苦。又沙門喬答摩聽食魚肉。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於諸眾生為斷命事。又沙門喬答摩聽食其鹽。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於其鹽內多塵土故。又沙門喬答摩受用衣時截其縷績。我等從今受用衣時留長縷績。何緣由此。壞彼織師作功勞故。又沙門喬答摩住阿蘭若處。我等從今住村舍內。何緣由此。棄捐施主所施物故。故內攝頌曰。  不餐於乳酪  魚肉及以鹽  長績在村中  是天授五法   於時溝伽畔遊歷人間。漸行次至室羅筏悉底國。時提婆達多遂生是念。我於沙門喬答摩。屢興刑害。而竟不能傷損其命。我今宜可於其妻室而為陵辱。遂便往詣劫比羅筏窣睹城。遣使報彼耶輸達羅曰。沙門喬答摩。已捨王業而作出家。我為是緣故來紹繼爾。宜與我為妻室乎。時彼得信。遂便巡事告瞿彌迦。時瞿彌迦報耶輸達羅曰。仁應遣使告天授雲。菩提薩埵我昔執手。彼力堪持汝若有能可來見就。是時天授情無羞恥。不忖己骸力。進入中宮進陛昇階。欲就其處。時瞿彌迦顧諸宮女咍然而笑。天授不覺合掌而居。時瞿彌迦有大諾近那力。遂將左手握其天授。於時十指迸血驚流。遂於菩提薩埵昔遊戲池。擲之池內。既墮池已出大叫聲。是時捨迦競來奔就。遂詳議曰。提婆達多不恃其力輒入宮內欲事欺陵。轉復尋聲見在池內。遂相告曰。斯內亂入可斷其命。復更議曰。勿於死人更加其害。世尊記此提婆達多。生惡道者墮泥黎者。無間一劫不堪救療。此即與死相似。更復何勞見害。於時人眾捨不與言。時提婆達多從池起已。於水竇中逃走而出。被其橛杙裂所著衣。白□一條遂成兩片。便作是念。善哉斯服巧稱淨儀。為我聲聞制其裙服。又於一時告捨迦種。汝等宜可策我為王。諸人報曰。菩提薩埵現有內宮。汝可秉權令其賓伏。既納妻室方可稱王。時提婆達多。於捨迦處息其猜貳。除恐怖心。遂入宮中昇高樓上。到耶輸達羅所。合掌一邊而白之曰。倖存恩澤曲見哀憐。汝為國大夫人。我乃稱王此邑。時耶輸達羅。有大缽塞建拖力。從妙寶床起就天授。捉其合掌雙膝摧地。天授十指迸血流出。婉轉於地痛不自勝。時耶輸達羅而告之曰。汝真無賴。愚憃之極。暫執其手已不堪任。況復求念以充交合。轉輪王主應作我夫。或最後生菩提薩埵。我充其室方始合儀。自外諸人全非偶配。是時天授懷恥出宮。捨迦諸人見其憂苦。而告之曰。汝今先可往世尊處求其懺摩。若見恕容方稱天子。時提婆達多。以極嚴毒填十爪中。詣世尊邊作如是念。若沙門喬答摩見恕我者。斯曰善哉。必也不容。我當就禮以其毒爪摑足令傷。既至佛邊頂禮雙足。請世尊曰。幸願哀憐見容恕我。於時世尊。觀其天授作何種心來向我所。鑒知天授為殺害情。遂以神力變雙膝下成水精石。默然而住。時提婆達多見默無語。遂起瞋心興其害意。便以毒爪爬摑世尊。於時十指並皆摧破返中其毒生大苦惱。是時尊者阿難陀而告之曰。天授。爾可歸依世尊。報阿難陀曰。大德。我今若其歸依佛者。如佛言曰。若歸依佛陀不生於惡道。捨棄人身已當生勝天上。然而世尊記我。當生惡道泥黎耶中無間一劫不堪救療。我若生天彼成虛語。若墮惡趣還是妄言。正生如是極瞋怒時。惡業既圓更無所待。無間之火遍燎其身。遂便叫喚高聲告曰。大德阿難陀我現被燒我今被炙。時阿瑜窣滿阿難陀。既見其苦極軫慈悲。又於親族更加愛念。而告之曰。提婆達多。汝今宜可極想歸誠怛他揭多阿羅漢三藐三佛陀。勿為餘念。其時天授。被無隙火燎炙其身。業報現前受嚴極苦。深心慇重口自唱言。今日我身乃至徹骨。於薄伽畔至心歸伏。說斯語已。現身墜墮無間無隙□落迦中。於時世尊告諸苾芻。汝等應知。提婆達多善根已續。於一大劫生於無隙大地獄中。其罪畢已後得人身。展轉修習。終得證悟缽剌底迦佛陀。名為具骨。當爾之時。既獲證已持缽巡家。既獲所餐還歸本處。置缽一面。洗手濯足方欲就餐。遂乃攝心觀其宿世。我緣何事久在生津。迷惑輪迴今身覺悟。遂便觀見於世尊邊造其種種惡逆之事。復見往昔世尊本行菩薩時世世生生常為怨隙。但由少許恭敬利養而至於此。既了斯事。其所獲餐一不曾食。遂昇空堜韙j光明現諸神變已。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證圓寂。時阿瑜窣滿舍利弗呾囉毛嗢揭羅演那。每於時時往□落迦。而為看行。時舍利弗呾囉告毛嗢揭羅演那曰。仁可共我往無隙獄觀其天授為慰問耶。於時舍利弗呾囉與毛嗢揭羅演那。往阿毘止既至其所。時舍利弗嗢囉命毛嗢揭羅演那曰。仁今知不。此即是其阿毘止處。上下四邊無不通徹。一焰猛火中無間隙。仁於大神大德眾內。世尊記說以為第一。應可運心觀無隙獄。受苦情類為滅火災。說是語已。時毛嗢揭羅演那。便入如是大水之定。既定心已從上注雨。渧如杵大入阿毘止。其水於空悉皆消散。復注大雨滴。若犁轅或如車軸。然其雨水亦皆消散。時舍利弗嗢囉見斯事已。遂便斂念入勝解行定。既入定已。其水滂沛遍滿獄中。受苦聲除服其本念。時阿瑜窣滿毛嗢揭羅演那。發言命曰。若是提婆達多可應前進。聞斯命已。有多千數提婆達多。競來奔就。時阿瑜窣滿摩訶毛嗢揭羅演那。報斯眾曰。若是世尊之親兄弟提婆達多者。宜應住此。時提婆達多。遂便進就阿瑜窣滿舍利弗呾囉摩訶毛嗢揭羅演那。既至其所。頂禮二尊之雙足已。二尊問曰。天授。汝今所受大地獄苦。有差別不。天授答曰。且如阿毘止內共受之苦。此不須言。然於我躬所受別苦。倖存聽察。時有鐵山火熱遍起。洪焰通為一火。來至我所磨碎我身。譬如石上磨油麻子。復有極利雙齒鐵鋸。猛焰大熱解割我身。一一肢骸片片零落。又有鐵棒遍皆熱焰。數數來至打碎我頭。復有大象從四方來。踐蹋我身。碎如米粉。時阿瑜窣滿舍利弗呾囉毛嗢揭羅演那。同告之曰。汝提婆達多如汝所云。時有鐵山大熱極熱。遍起洪焰通為一火。來至我所磨碎我身。譬如石上磨油麻子者。斯則由汝於其鷲峰山以大拋石打損如來。由波惡業招斯苦果。又復汝雲。又有鐵棒遍皆熱焰。數數來至打碎我頭者。斯則由汝於阿羅漢嗢缽羅色尼拳打其頭遂致終卒。由彼惡業招斯苦果。又復汝雲。復有大象從四方來踐蹋我身碎如米粉者。斯則由汝起大害意放護財象欲蹋世尊。由彼惡業招斯苦果。二尊命曰。提婆達多。汝今雖受如斯極苦。世尊記汝。受斯罪竟。終得證悟缽剌底迦佛陀。名為具骨。時提婆達多聞斯語已。白二尊曰。若如是者。我今情勇。能於無隙大地獄中。一脅而臥甘受其苦。作是語已忽然不現。時阿瑜窣滿舍利弗呾囉毛嗢揭羅演那。次復詣彼外道六師受苦之處。遂便見彼高迦離迦。於其舌上有一百犁周遍耕墾。於時索訶界主梵天王。亦隨二尊而往。觀見高迦離迦。而告之曰。汝高迦離迦。汝可於此二大尊者苾芻之處起極敬心。然此二師。堅守淨行智慧神通眾中第一。時高迦離迦。見彼二尊便告之曰。此二罪惡耶欲之人。何來至此。作此惡言纔發聲已。於其舌上遂有千犁而遍耕墾。時阿瑜窣滿舍利弗呾羅毛嗢揭羅演那。作是念曰。此之有情業重難救。無可奈何。捨之而去。次便往詣晡剌拏迦攝波處。既至彼已。時晡剌拏迦攝波。遂便就禮二尊雙足。而白之曰。願二大德。察我罪人。我由昔時說其耶法。矯誑時俗遮其正信。緣斯罪業有五百犁時時耕舌。又復我諸聽聞弟子。於我所重餘骨窣睹波邊呈供養時。便有大苦重來逼迫。幸能見報我所受殃。並復告知。更勿於其窣睹波處而興供養。於時二尊既然其語。遊獄事了。俱便返詣贍部洲中。於時二尊。對薄伽畔並諸大眾。具為說彼提婆達多及高迦離迦並晡剌拏捺落迦中所受苦事。既廣陳已。時諸苾芻鹹共疑念。遂便請問斷疑世尊曰。大德世尊。何故提婆達多。尊所告言不肯見用。墮阿毘止受大極苦。以至斯耶。   世尊告曰。汝諸苾芻。非但今日不用我言受斯刑酷。曾於往世。不受我言遭其苦惱。汝等應聽。我曾於昔在不定聚。行菩提薩埵行時。中在牛趣為大特牛。每於夜中。遂便於彼王家豆地隨意餐食。既其旭上。還入城中自在眠臥。時有一驢來就牛所。而作斯說。大舅。何故皮膚血肉悉並肥充。我曾不睹暫出遊放。牛告之曰。外甥。我每於夜出餐王豆。朝曦未啟返跡故居。驢便告曰。我當隨舅同往食耶。牛遂告曰。外甥。汝口多鳴聲便遠及。勿因斯響反受纓拘。驢便答曰。大舅。我若逐去終不出聲。遂乃相隨至其田處。破籬同入食彼王苗。其驢未飽寂爾無聲。既其腹充即便告曰。阿舅。我且唱歌。特牛報曰。片時忍響待我出已。後任外甥作其歌唱。作斯語已急走出園。其驢於後遂便鳴喚。於時王家守田之輩。即便收掩驅告眾人。王家豆田並此驢食。宜須苦辱方可棄之。時守田人截驢雙耳。並以木臼懸在其咽。痛杖鞭骸趁之而出。其驢被辱展轉遊行。特牛既見遂於驢所。說伽他曰。  善歌大好歌  由歌果獲此  見汝能歌唱  截卻於雙耳  若不能防口  不用善友言  非但截卻耳  舂臼項邊懸   驢復伽他而答之曰。  缺齒應小語  老特勿多言  汝但行夜食  不久被繩纏   世尊告曰。汝諸苾芻。勿生餘念。往時特牛者。即我身是。昔日驢者。即提婆達多是。往昔不用我言。已遭其苦。今日不聽吾說。現受如斯大殃。又諸苾芻。汝更應知。猶如今日提婆達多不用我言招其大苦。往昔之事宜可更聽。汝諸苾芻。昔於一村有一長者。在此而住。有一大牛眾相具足。時彼長者。延請沙門及婆羅門無依無怙貧窶商客。普設供養。行捨施已遂便解放。具相大牛隨所遊行。更無拘繫。是時大牛既蒙釋放。隨意遊行追覓水草。時行陂澤陷深泥內。自出無由。是時長者日將曛暮。方見人傳遂尋覓之。到其牛所。長者念曰。泥深牛大我獨無堪。待至明朝詳來濟拔。牛遂告曰。可以繩綣繫我角上置於前面任曉方來。如有猴貉來逼我時。我以綣繩振角驚怖。其人遂即以繩繫角長。作其綣置地而去。既屆冥宵。野猴便至。遙睹其牛作斯言曰。誰於此處偷竊藕根。牛便報曰。我被泥溺自出無由。非是竊心盜他蓮藕。猴聞是語遂與言曰。我之美膳何忽自來。遂近其牛欲為屠害。牛告猴曰。爾宜遠我莫見相陵。勿使汝身遭羅苦毒。猴雖聞告不齒其言。遂就牛邊欲為楂掣。時勃利沙婆(譯為牛王)見不用言。說伽他曰。  我非偷藕根  亦非盜蓮者  必若情存食  上背應從刳   猴曰。今正是時。應從背後次第而食。擲上牛背下口欲餐。牛角振綣□著猴項。遂便擺索空媊a身。於時大牛說伽他曰。  汝是美少年  戲者空中舞  騁伎於村田  野田無施主   是時野猴亦以伽他。而答牛曰。  我非作舞者  亦非美少年  帝釋投梯下  吾當往梵天   又復牛王。更說頌曰。  實非天帝釋  投梯往梵天  繩綣急勒項  性命此時窮   汝諸苾芻。勿生異念。昔時牛王者。即我身是。往日野猴即天授。是往昔不用我言已遭其苦。今不聽吾說現受如斯大殃。   時諸苾芻復有疑念。遂便請問斷疑。世尊。何故提婆達多。於世尊所起大嗔心。不隨正語。生阿毘止大苦燎身。世尊告曰。非但今日不用我言身遭猛火一切無救。汝諸苾芻。宜更應聽。曾於往昔有一王都。王名制底迦。敷化於此。時王福力。令其國界富饒昌熾安隱豐樂。多諸人眾無所匱乏。又復其王有大勝福。每欲坐時。有諸天眾捧其座足止在空堙C其王有一知國大臣。便生二子。大名出喜。小名眾愛。於時大兒。每見其父以法非法而教於眾。遂便念曰。我為長子職合襲官。我父終亡當大臣位。吾亦當以法及非法而教於物。緣斯惡業生捺落迦。豈若我今修出家行。遂至父所求哀出家。父遂許之。於世尊處出家離俗。後於異時。其父大臣掩隨他世。時第二子為國大臣。以法非法而化於俗。國人怨酷說其非理。時有一人。旋遊村邑不期展轉。見彼大兄修出家行。於時苾芻見其客至。而問之曰。爾從何處今來至斯。其人報曰。我住某城。遂問其弟。客人具答。彼行非法苦刻人庶。眾皆負怨無賴求生。苾芻聞已告其人曰。仁今可去勿生憂慼。我有容隙當往彼城。以理開導令行正法。冀望人庶離苦得安。其人聞已遂還本處。報其親族具述所由。展轉風聞徹其小弟。弟即便往白其王曰。我之大兄欲來至此。王便告曰。善哉。若至彼即大臣。其人白曰。我已久來事王殿下。勞誠宿著其事如何。王便告曰。我之國法太子襲臣。事不可移知欲何計。王復告曰。必汝情願。彼若來時應雲我大。既蒙王教內喜而歸。苾芻不久還其本邑。王眾見已鹹悉起迎。唯獨其弟端居而住。苾芻告曰。汝是我弟何故端居。其人報曰。爾小我大。如其不信應取證明。我長王宮王知大少。宜應共問決判真虛。於時苾芻進白王曰。我之二人誰為長子。王乃故心而妄語曰。此人當大爾為小矣。纔發言已。尋聲之後。天便放座摧之於地。即於口內臭氣外充。於時太子苾芻。見斯事已說多頌曰。  若人為妄語  諸天便捨去  口中臭氣出  失卻天堂路  王應為實語  平復還如故  若其為妄語  下道定當行  當招無舌報  猶若水中魚  若人乖法言  作其非法說  王應為實語  平復還如故  若其為妄語  下道定當行  當作非男女  定受黃門形  若人乖法言  作其非法說  王應為實語  平復還如故  若其為妄語  下道定當行  應時天不雨  非時利雨流  若人乖法言  作其非法說  王應為實語  平復還如故  若其為妄語  下道定當行  當受蛇身報  兩舌口中生  若人乖法言  作其非法說  王應為實語  平復還如故  若其為妄語  下道定當行  即如制底王  造其極惡業  當趣阿毘止  惡報處泥黎   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其大臣長子。即是我昔身。其制底迦王。即今時天授。今仍於我。起極嗔心不受其語。緣斯惡報。生捺落迦在阿毘止。   時有苾芻尚有疑念。更便請白斷疑世尊曰。大德。何故提婆達多。大慈世尊為利益語。不能信用。生捺落迦阿毘止中。受大極苦。世尊告曰。汝諸苾芻。提婆達多。非但今日不用我言受斯獄苦。又過去世時。亦不受語曾遭辛苦。汝今應聽。汝諸苾芻。於往昔時在一村內有妙巧師。機關善解在此村住。遂於相似族望之中。納女為妻。綢繆結好懽娛得意。未久妊身。八九月已便生一息。既其誕已經三七日。作其懽會為授其名。號曰巧容。如法長養漸至成立。其父不久遂爾身亡。其息於後便向餘村。更就巧師學機關技。復向餘邑轉求伉儷。有一長者。父女居門許與為妻。而報之曰。汝齊某日促赴我言。不爽斯期任為婚娶。如其不及非我之愆。巧容復往報巧師曰某村有女許我婚成。吉日時臨相期促至。如能赴節必不爽言。若也乖時非我之過。巧師報曰。必如是者。我當共汝赴彼促期。良日吉晨理難再得。取木孔雀相與俱昇。不遠遐途促赴期日。時彼村邑人物共觀。見所未曾嗟其奇巧。既呈禮贈取婦歸還。遂與三人俱昇孔雀。機關轉發俄陵太虛。未盡浹辰倏歸故邑。既其到已。於時巧師報兒母曰。此機關象汝可藏之。兒若索時必不應與。由其解去未學還歸。勿使其兒致遭苦厄。其兒於後。數數從母索其孔雀。我乘木象暫欲旋遊。欲使多人歸伏於我。母遂報曰。汝師去日固有留言。兒索象時不宜見與。但解昇去未體歸還。勿令因此致招苦厄。兒報母曰。去還之術我已並知。師有慳心不令見與。女人心軟數見求情。遂以機關持授其子。子得像已遂動發機。直上摶霄眾人歎善。其師見已而歎之曰。此兒一去不復還來。更轉機關往而不返。到大海上多雨小晴。所有機繩盡皆爛斷。雹之海內因乃命終。諸天見之說伽他曰。  諸有悲憐出益語  不從其教自隨心  木象無師強乘去  終於大海見身沈   世尊告曰。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機關師者。即我身是。其弟子者。即提婆達多是。往背利語。已遭沈沒之殃。今棄益言。現受燒身之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一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阿瑜率滿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所云僧伽破壞。復雲。僧伽和合。未知齊何名為破壞。未知齊幾名作和合。世尊告曰若復苾芻。於其非法作非法想。現有別住作別住心。作羯磨者。齊此名為破壞羯磨僧伽也。若其於法而為法想。於和合眾作和合想。為羯磨者。齊此名為僧伽和合。何謂破僧。若一苾芻。是亦不能破僧伽也。若二若三乃至於八。亦復不能破和合眾。如其至九或復過斯。有兩僧伽。方名破眾。作其羯磨並復行籌。何謂羯磨。即如提婆達多於諸苾芻告令教誨制其學處。汝等苾芻。須知有其五種禁法。何謂為五。具壽。若有苾芻。不居阿蘭若。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正出離超於苦樂。能得勝處。如是於樹下坐常行乞食但畜三衣著糞掃服。具壽。斯謂苾芻。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正出離超於苦樂。能得勝處。若具壽。諸苾芻眾忍此五種勝上禁法。是清淨是解脫是出離者。應可遠彼沙門喬答摩。應可離彼與其別居。不應親附。此是其白。如是羯磨准白應為。雲何行籌。即如提婆達多於諸苾芻告令教誡制諸學處。具壽。有五勝法。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正出離超越苦樂。能得勝處。雲何為五。具壽。若有苾芻。不住阿蘭若。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正出離超越苦樂。能得勝處。如是於樹下坐常行乞食但畜三衣著糞掃衣。具壽。苾芻行時。是則清淨是則解脫。是正出離超越苦樂。能得勝處。若具壽。諸苾芻忍此五種勝上禁法。是清淨是解脫是出離者。應可遠彼沙門喬答摩。應可離彼與其別住。不應親附。應可受籌。提婆達多並身第五。而受籌者。是名受籌。內頌曰。  非一破僧伽  至九方能破  並作羯磨事  行籌說非法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且如被捨置人。此人能作破僧伽事。及以隨順捨置之人。乃至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能捨置。非隨順捨置。非隨順隨順。為破僧事耶。為當能捨置人為破僧事。及以隨順能捨置人。乃至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被捨置。非隨捨置。亦非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耶。又復為當被捨置人。及以隨順捨置之人。為破僧事非隨順隨順。非能捨置。亦非隨此能捨置人。乃至亦非隨此隨順。為破僧事耶。為當被捨置人。及隨順隨順。為破僧事。非隨捨置。及非能捨置。並非隨能捨置。乃至亦非隨此隨順。為破僧事耶。   為當能捨置人。及隨能捨置。為破僧事。非隨此隨順。非被捨置。非隨捨置。及非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耶。   為當能捨置人。及隨順隨順。為破僧事。非隨能捨置及被捨置。非隨捨置非隨順隨順。為破僧事耶。   為當隨順被捨置人。及隨順隨順被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四耶。   為當隨順能捨置人及隨順隨順。為破僧事非餘四耶。   為當被捨置人及能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四耶。   又復為當被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為當隨此被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為當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為當能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為當隨此能捨置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為當隨此隨順之人為破僧事非餘五耶。   世尊告曰。鄔波離。斯等諸人鹹能破壞和合之眾。但唯除彼被捨置人。此一不能破僧伽故內頌曰。  三二一能破  餘非可類知  破眾三六殊  唯除被捨置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若有人破和合眾已。此人定生無間之罪。亦成無間之業者。大德。未知苾芻齊何名為破和合眾。生無間罪成無間業耶。   (無間罪者。謂若墮在捺落迦中。受罪之時曾無間隙。無間業者。謂從人道更無間隔。垂墮泥犁。無間之字。雖同其義條然自別。苦無間隙。梵雲阿毘止。無間墜墮。梵雲阿難呾利耶。若取正譯應雲無隙。無隙無間不能異。舊且後俱題無間之字。不雲無隙。事乃分疆無間。即生墮獄中無隙。或餘身方受。有斯差別故致十八不同耳)。   世尊告曰。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想。及正破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想。及正破時為其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之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想。及正破時便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法想。及正破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言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亦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而作法想。及正破時亦為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事作法想。及正破時便起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非法想。及正破時亦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亦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非法想。及正破時為其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非法想。及正破時便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法想。及正破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法想。及正破時亦為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斯乃但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作法想及正破時便起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便為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非法作猶豫心。及正破時亦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為非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便生法想。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   又鄔波離。若苾芻於法生猶豫心。及正破時亦生猶豫。於諸苾芻教誡令學。定破僧伽。鄔波離。齊此名為破和合眾。此生無間之罪。不成無間業。   鄔波離。此中總有一十八句。就中六句。由正破時作非法想而為誑說。由心重故。遂生無間罪成無間業。餘十二句。由心輕故。不成無間業。攝頌曰。  初六建首皆非法  中六初並法應知  下六初三非法心  下三是法應須識  初六中三上非法  下三法想理須知  中六中間與此同  下六中間盡猶豫  最初六句後上三  非法法想並猶豫  自餘五處鹹同此  是故便成十八殊   非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非法法法法非法法疑非法法疑法法法法法法非法非法非法法法法非法法疑非法法疑非法非法非法法法法疑疑疑疑疑疑非法法疑非法法疑。   (雖有長行及以攝頌。猶疑創學未體區分。輒復更准頌文出其題目。欲使長行易曉。無梗滯於初心。十八分明。冀不疑於後唱。復恐寫人致誤。有舛譯文故。複印以九行。庶無三豕之謬也。詳夫律教東流綿歷多代。四部譯匠並勵慇心。或親涉龍河。或傳文龜洛。至於破僧句數多並未詳。致使後人懷疑。卒歲尋文者。則疑文於節段。逐義者乃惑義於分疆。造疏出釋之家。並懷疑於先唱。是知輕身殉命振錫鶴林。亡己濟人褰衣鷲嶺。頗得詳談疑滯抉擇是非。冀補闕遺永除惶。惑望龍華之後。會得法忍於初心。福被無疆俱時啟悟)。   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是破僧。皆是僧伽擾亂。若是擾亂。即是破僧耶。佛言。自有破僧而非擾亂。應為四句。雲何破僧而非擾亂。自有僧破。而不受行十四種破壞之事。雲何僧伽擾亂而非破僧。自有受行十四種破壞之事。然非破僧。雲何擾亂而為破僧。謂受行十四種事。並為破僧。有二俱無。謂除前相。是四句。   大德。若有破僧皆別住。但有別住即破僧耶。應為四句。   爾時世尊。為阿若憍陳如及八萬天子。以施法味皆令充足。爾時苾芻鹹皆有疑。請問世尊。彼憍陳如及諸天子。先作何業令法味具足。佛告諸苾芻。汝等諦聽。我於往昔在不定聚。於大海中而作龜身。於諸龜中而復為王。後於異時。有五百商人。乘舡入海到於寶所採種種寶。既獲寶已而還本國。於其中路遇磨竭魚非理損舡。諸商人等皆悉悲號同聲大叫。時彼龜王。聞此叫聲從水而出。詣商人所作是言。汝等勿怖。宜上我背。我今載汝令得出海身命得全。於是眾商一時乘龜而發趣岸。人眾既多所載極重。住於精進心不退轉。受大疲苦既已度畢。便於岸上展頭而臥。去身不遠有諸蟻城。其中一蟻漸次遊行。聞龜香氣前至龜所。乃見此龜舒頸而臥。身既廣大復不動搖。蟻即速行至於本城。呼諸蟻眾其數八萬。同時往彼。是時彼龜睡重如死。都不覺知。蟻食皮膚困乏未覺。漸食精肉方始覺知。乃見諸蟻遍身而食。便作是念。我若動搖迴轉身者。必當害蟻。乍可棄捨身命。終不損他。作是念已。支節將散要處穿穴。便發願言。如我今世以身血肉濟諸蟻等令得充足。於當來世證菩提時。此諸蟻等皆以法味令其充足。佛告諸苾芻等。勿生異念。往昔龜王者。即我身是。彼引導蟻子。即憍陳如是。彼八萬蟻。以憍陳如引來食我血肉得使充足。即八萬諸天是。我以過去世。以血肉充足。今世成佛以法味充足。苾芻當知。如常所說黑雜二業。汝應當捨。白白之業。汝應當修。   爾時世尊。為五苾芻先說法味。皆令充足。超生死海將趣勝因究竟涅盤。爾時苾芻鹹皆有疑。請問世尊。此五苾芻先作何業。得法味具足。大師哀愍。於生死海強拔令出。方便安置究竟涅槃。唯願為說。佛告諸苾芻。此非希有。我今於此離貪瞋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悉解脫。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皆得自在。此五苾芻。以法味具足。於生死海強令出離。安置究竟涅槃。我於昔時。未離貪瞋癡生老病死。未得解脫。尚為此輩。我以身血充足已。令住五戒。此是希有。汝等諦聽。往昔波羅□斯城中有一國王。名金剛臂。正法化世國土安樂。人民熾盛五穀豐熟。其王淳信稟性賢善。樂自利他有慈悲心。具大威德樂行正法。憐愍眾生諸有財物能捨能施。於大捨中而自安住。彼王極修習慈悲。晝夜六時入慈悲定。為入定故。所有求者皆不得施。王知此事告群臣曰。於城四門各置施堂用貯財物。若有沙門婆羅門貧窮孤露遠來求者。皆悉與之。群臣聞敕即奉王命。於波羅□斯城四門。各置施堂。積貯財物及諸飲食衣服臥具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螺石珊瑚馬瑙璧玉珂貝赤真珠右旋螺貝等大物資糧安置其中為給施充足貧窮故。又於異時。多聞藥叉。從阿洛迦筏底王城驅出。吸人精氣。五藥叉處處遊行。至波羅□斯城外。乃見牧牛羊及負柴草人並店肆諸估賣人。見已即問諸人。汝等豈不怖我。諸人報曰何故怖汝。藥叉又報。何故不怖。諸人報曰。我王性大慈悲。於諸有情利樂意樂。晝夜六時入慈悲定。時彼藥叉即便化身。為婆羅門遊四施堂。既見知已。時金臂王從定而出。遂整衣服具諸威儀。時五藥叉往至王所。舉手讚歎。唯願大王。福壽長遠。白言。大王我今飢渴。唯願慈悲佈施飲食。王告侍臣當施種種上妙飲食。時五藥叉即白王言。我渴飲血飢唯食肉不喫餘食。王告侍臣。勿損眾生。當可求覓自死血肉施彼令食。時五藥叉復白王言。我今所食惟熱肉血。而不食彼自死肉血。王既聞已復作是念。不可損生施彼而食。當以我身熱血熱肉施彼食之。作是念已。即命醫人。醫既到已。王尋報言。當刺我身五處出血令五藥叉各各飲之。醫便答王。此五藥叉至極下品。我今不忍刺王出血。王善醫術皆悉明瞭。遂自以針刺其五處。令血流出令彼飽滿。復為說法令其充足。授與五戒。佛告諸苾芻。勿生異念。彼金臂王即我身是。五藥叉者五苾芻是。我於往時。施彼血肉及為說法授與五戒。我於今時。為說正法令住見諦究竟涅槃。汝諸苾芻。應如是學。   爾時世尊。為五苾芻先說法味。皆令充足。超生死海令住見諦。究竟涅槃。時諸苾芻以生疑念。為斷疑故。白言。世尊。此五苾芻有何因緣。世尊以正法味令其充足。於生死海拔之令出。令其安住究竟涅槃。佛告苾芻。此非希有我今於此。離貪瞋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悉解脫。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皆得自在。令五苾芻法味充足。於生死海拔之令出。究竟涅槃我於往昔。未離貪瞋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未得解脫。尚為此輩。以其身血令其充足。授以五戒。此為希有。汝等諦聽。往昔波羅□斯城有大王。號為慈力。如法化世人民熾盛。五穀熟成安隱豐樂。其王本性有大慈悲。具大威德。於諸有情恆常憐愍。後於異時。多聞藥叉。從阿洛迦伐底城驅出。吸人精氣。時五藥叉處處遊行。至波羅□斯城。不見諸人設於祭食。心生瞋怒。於其國中多諸疾疫。死者極眾。爾時群臣以事白王。王今國內死者極眾。時王便敕諸臣。汝等於其城內唱令遍告。王敕汝等。我於有情為欲利益。專心勤求日夜不斷。汝等諸人。於諸有情起大慈心。常修此心諸災寂靜。時諸人等奉王敕已。於諸有情發大慈心。彼五藥叉。於其國中不能為害。以諸有情發慈心故。時五藥叉。於其城外處處遊行。不能得入不能為害。城外乃見牧牛羊人負柴薪人並諸店肆估賣之者。見已即問。汝等不怖於我。彼人答曰。何故怖汝。藥叉報言。何故不怖。諸人答曰。我慈力王每常思惟我亦思惟。藥叉答曰。彼慈力王思惟何事。眾人答曰。於諸有情常修慈心。以是思惟我等亦爾。彼藥叉等聞是語已便作是念。我等今者。以此諸人修慈悲故。於此城中不能損害。彼諸藥叉。城四門外遊行求見彼慈力王。後於異時。彼慈力王因出城外。時藥叉等見慈力王。即便變身作婆羅門像。舉手歎王。福壽長遠。白言。大王。我今飢渴。唯願慈悲施我飲食。王告侍臣。當施種種上妙飲食。時五藥叉即白王言。我渴飲血飢惟食肉。不喫餘食。王告侍臣。勿損眾生當可求覓自死血肉施彼令食。時五藥叉復白王言。我今所食惟熱肉血。不食所有自死肉血。王既聞已便作是念。不可損生施彼而食。當以我身熱肉熱血施彼食之。作是念已即命醫人。醫人到已王尋報言。當刺我身五處出血令五藥叉各各飲之。醫人答王。此五藥叉至極下品。今我不忍刺王出血。時王善巧。一切方便皆悉明瞭。遂即以針刺其五處。令血流出令彼飽滿。復為說法令其充足。授以五戒。   爾時佛告諸苾芻等。勿生異念。彼慈力王即我身是。五藥叉者。即憍陳如等五苾芻是。我於往昔施彼血肉。及為說法授與五戒。我於今日為說正法。令住見諦究竟涅槃。汝諸苾芻。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先六年苦行。然後成無上覺。往詣波羅□斯城。度憍陳如五苾芻眾。次度耶捨五人。次度賢眾六十人民。是故苾芻。其眾漸多。時諸苾芻心生疑念。復白佛言。大德。世尊往作何業。今受六年苦行異熟。佛告苾芻。我自作業還自受報。   佛告諸苾芻。我於往昔人壽二萬歲時。有一聚落名為分析。其聚落中人民熾盛安隱豐樂五穀成熟。其聚落中有婆羅門。名尼拘陀。多諸眷屬富饒自在。於中為主。訖栗枳王。以此聚落施尼拘陀。彼婆羅門有一弟子。名曰最勝。父母清淨氏族高良。乃至七祖並皆殊勝。學諸異論洞徹四明。諸有字書無不通悟。顏貌端正人所樂觀。時尼拘陀有五百弟子。常教讀誦。其聚落中復有陶師。名曰喜護。歸依三寶深信四諦決定無疑。見四諦理證預流果。所有壞生營事之具。皆悉棄捨。以鼠壤土用無蟲水及無蟲木。造諸瓦器。以此器物置於門外。遍告諸人。施我米豆。將此器去多少隨意。所得米豆養盲父母。或時奉施迦攝如來。時彼最勝與其喜護。自少以來共為親友。後於異時。喜護往詣迦攝佛所。頭面禮足退坐一面。佛以種種微妙之法示教利喜。為喜護說時。彼喜護聞法歡喜頂禮而去。時彼最勝乘白馬輅。與五百弟子前後圍繞。從城而出。於其中路乃逢喜護。見已問言。賢首。汝從何來。喜護答言。我從迦攝佛所供養禮拜而從彼來。今可共汝往詣佛所禮拜供養。最勝答曰。賢首。何須見佛而修供養。何以故。作此出家正覺難得。喜護報言。賢首。勿作是言。此迦攝佛。出家不久已得正覺。具一切智正法現前。時彼喜護如是三告。我當與汝共往佛所。時彼最勝亦復三答。如是出家正覺難得。喜護即便上彼車上撮彼最勝。共往佛所瞻仰禮拜。爾時見彼撮已便作是言。彼迦攝佛。定是最勝。無上大師。所有諸法並是殊勝。何以故。而彼喜護先來賢善。而無卒暴卒爾兇猛。為彼如來而撮於我。作是念已。便告喜護。汝當放我。喜護答言。我不放汝。汝若共我往世尊所供養禮拜。我當放汝。如是三告。時彼最勝報言。喜護。乘此車輅。我當與汝俱往佛所。可通輅處乘輅而行。不通輅處便即徒步。既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喜護。從坐而起合掌白佛。而此最勝不信三寶。唯願世尊。為說妙法。令彼最勝信佛法僧。爾時世尊。默然受請。即為最勝演說妙法示教利喜。乃至默然而住。爾時最勝。告喜護言。汝聞此法何不出家。喜護答言。最勝。汝可不知。我養二盲父母。時復供養迦攝如來。最勝答言。汝若不出家者。我今決定出家。爾時喜護。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今最勝於佛善說法毘奈耶中。欲得出家。唯願世尊。聽其出家。作是語已禮佛而坐。爾時世尊。聽其最勝如法出家爾時世尊。從分析聚落往波羅□城遊行人中。漸至彼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訖栗枳王。聞佛遊行人間至施鹿林。王從城出往詣佛所。到已頂禮迦攝如來雙足退座一面。佛即為訖栗枳王。演說妙法示教利喜。乃至默然而住。時訖栗枳王。從座而起整衣服。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及苾芻眾。明日清旦受我所請。我於宮內施設供具。飯佛及僧。世尊爾時默然受請。時訖栗枳王。見世尊默然受請已。頂禮佛足從座而起。辭佛還歸。時王到已於其夜中。營事種種香美飲食。至晨朝時。鋪設勝座辦諸香水。作是事已令使白佛。日時已至唯願知時。迦攝佛於日初分。將諸苾芻。執持衣缽前後圍繞。往至其王設供養處。到已佛居眾首。餘苾芻隨次。各敷座而坐。時訖栗枳王。以種種飲食。自授世尊及苾芻眾。供養已佛及苾芻。各攝缽器澡手嗽口。王執金瓶滿中盛水。於世尊前□跪而作是言。唯願世尊。我為世尊造立大寺。數滿五百院。是一一院。各置大小諸床敷具及香稻米。供佛世尊及苾芻眾。爾時世尊告訖栗枳王。汝今能發殊勝大心。此之功德如具受之。訖栗枳王如是三請。於夏三月唯願世尊。受我種種四事供養。我為世尊造立五百大寺。是一一寺。各置大床小床几案毯褥枕。具各有五百。及上妙粳米種種珍奇。供養世尊並苾芻眾。爾時世尊告訖栗枳王。大王。今者能發此心。與辦無異。時訖栗枳王白佛言。世尊。我今無供養。世尊。有人已能如我誠心辦供養不。世尊答曰。大王。國內已有如是供養我者。王便問曰。其供養者名字是誰。世尊報曰。王之境內有聚落。名微頻持。有陶師名喜護。住彼聚落。於佛法僧信心決定歸依三寶。見實諦理證得聖果。所有壞生營事之具。皆悉棄捨。以鼠壤土用無蟲水及無蟲木。造諸瓦器。以此器具置於門外。遍告諸人。施我油麻米豆。將此器去多少隨意。所得米豆等物養盲父母。亦復將來供養於我。佛告王曰。我於一時遊行城邑。至微頻持聚落食。時著衣持缽次第行乞。至陶師喜護家門已。徐徐打門。於時喜護陶師緣事他行。唯盲父母住於家內。聞打門聲來於門所。問言。是何賢首。是何人者來打門耶。佛言。我迦攝波佛應正等覺。為食時故行乞至此。彼即開門請我令入。既入其捨。彼盲者曰。我有熟豆在盆器中。並有熟菜置於筐堙C我今不見。唯願世尊。恣意而取。盲者又曰。彼供養世尊施主。為他事暫出。爾時世尊告大王曰。我當以作北俱盧洲法。而自手取食竟而出。陶師喜護後便至家。見其豆菜有人取處。問父母曰。誰食此豆菜。彼盲父母即如上事次第而說。喜護聞已甚大歡躍。而作是念。我已得大利益。迦攝波佛入我舍內自恣取食。由此歡喜心故。跏趺七日入定。從定起已。緣是定故。正念不散。滿十五日恆無間斷。於七日中。緣定力故。家內食器飲食恆滿。供給父母而不乏少。   佛告王曰。我於異時。住微頻持聚落安居三月。於其夏初時經苦雨。我所住處屋宇霖漏。喜護陶師有造作處廠屋。皆用新草而為覆苫。我於爾時告侍者苾芻曰。汝等可共往喜護陶師有造作處。坼取彼廠苫屋新草將覆此屋。彼苾芻等聞我語已。並依其教作所為事。於時喜護緣事他行。其喜護父母聞坼屋聲。便即問曰。是何賢首是何聖者。來坼喜護新覆草屋。彼等報曰。我是迦攝波應正等覺侍者苾芻。緣佛所居屋宇霖漏故。來取此所有新草。為迦攝波應正等覺。覆苫其屋。陶師父母白聖者曰。我兒不在任聖者取。諸苾芻等遂坼廠草苫我寺屋。喜護後還家。見其作廠坼卻新草。便問父母。誰來坼我作廠新草將去。父母報曰。汝出不久。我聞坼廠。便問言。是何聖者。是何賢者坼我新草廠屋。彼即答言。我等苾芻。是迦攝波應正等覺侍者苾芻。緣佛所居屋宇霖漏故。來取此所有新草。為迦攝波應正等覺覆苫其屋。便即答言。我兒不在任意取將。時喜護聞父母說已甚大歡喜。便作是念。我已得大利益。迦攝波佛於我家內自恣無難。心既知已歡喜踴躍。跏趺七日專念相續。無時暫捨。以天福力雖於七日。其被坼屋雖大霖雨。一渧不漏。佛告大王。莫生異念。我今不受王請三月安居四事供養。猶如喜護新苫於廠。時訖栗枳王白世尊言。喜護今者獲大利益。迦攝波佛。於喜護家受用無難。時王隨喜。便說偈言。  諸祭祀中火為上  圍陀之中神為上  世間所尊王為上  一切眾流海為上  諸星宿中月為上  諸耀之中日為上  上下四維及天等  供養世尊最為上   爾時世尊。為訖栗枳王。說其妙法示教利喜已。便即而去。時訖栗枳王。便以種種諸供養具隨送世尊。出聚落已。頂禮雙足遶佛三匝卻還本宮。命一使者。令送五百乘車各載粳米付與陶師。當報喜護。此五百車所載粳米。當用供養汝盲父母及迦攝波如來。是時使者既奉王教。將米付與即宣王命。此五百車所載粳米。當用供養汝盲父母。並時時供養迦攝波佛時彼喜護見王米來。報使者曰。王多事務我不敢受。佛告諸苾芻。勿生異念。摩納婆者即我身是。由我往昔謗迦攝波佛。不得正覺名要須苦行。彼不勤苦。如何能得正等覺耶。由惡謗故。今我報得六年受苦。汝等苾芻應知。業報必須自受。廣說如前乃至。如是汝等。修學。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二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佛在室羅筏城。若彼菩薩踰城出外。當爾之時。耶輸陀羅即便有娠。菩薩六年苦行。耶輸陀羅。於王宮中亦修苦行。由是因緣胎便隱腹。是時菩薩知苦行事無有利益。即便隨意氣息長舒。遂餐美食。粳米雜飯飽食資身。以油塗體溫湯澡浴。耶輸陀羅聞是事已。宮中亦復放縱身心。事同菩薩。由斯快樂。胎遂增長其腹漸大。釋氏聞已笑而譏曰。菩薩出家極修苦行。汝於宮內私涉餘人。致使懷娠腹便增大。耶輸陀羅聞而誓曰。我無此過。未久之間便誕一息。當此之時。羅怙羅執持明月。集諸眷屬慶喜設會。請與立字。諸眷屬等共相議曰。此所誕子初生之時。羅怙羅手執於月。應與此兒名羅怙羅。時諸釋種共相議曰。此非菩薩之子。耶輸陀羅聞此語已。即便啼哭。抱羅怙羅自為盟誓以羅怙羅置於菩薩。昔在宮中解勞石上。擲置菩薩洗浴池中。而發誓言。此兒若是菩薩之胤。入水便浮。必若是虛乘當沈沒。作是言已。其羅怙羅與石俱浮。不沈於下。耶輸陀羅復告之曰。宜從此岸至於彼岸。還可復來隨意便至。眾人見之鹹生希有。母復持兒作如是念。若佛世尊六年苦行。成覺之後更住六年。滿十二歲重還於此。我令諸人目驗虛實。爾時世尊。後時還至劫比羅城。一日食在王家。一日食在宮內。時耶輸陀羅作如是念。頗有方便。能令世尊隨我所欲。時此城中有一外道女。善解術法。能令男子愛樂女人。耶輪陀羅寄與五百金錢遣使報曰。汝作術法附來與我。彼女即便將一相愛藥丸寄與宮內。其母得已。便將藥丸對諸宮人。置羅怙羅手中。作如是語。兒將此藥持與汝父。佛具一切智先能了達。知耶輸陀羅生羅怙羅招世惡謗。此之誹毀今日當除。世尊知已。化為五百。世尊佛形一等。時羅怙羅持藥巡行。雖歷多佛並皆不奉。既至世尊所遂即與藥。佛為納受已卻付羅怙羅。時子得已遂即服之。佛知食已便為咒願。從座而去時羅怙羅隨佛而行。諸婇女等不放出宮。時羅怙羅啼哭悲惱願隨佛去。世尊去已作如是念。知羅怙羅不受後有當證聖果不肯居俗。世尊知已。遂即將行。時羅怙羅宿緣所感。於五百佛。能識世尊不肯捨離。時淨飯王宮人眷屬及諸釋種。見此希奇敬重耶輸。知其昔日枉被招謗。今滅惡名生歡喜心。爾時世尊。到本處已欲度羅怙羅。淨飯王聞已。詣世尊所頂禮佛足。作如是語。世尊。若必度羅怙羅。當乞一日我申供養。世尊隨請聽將供養。時淨飯王。為羅怙羅廣設大會。並嚴高座供養羅怙羅。至第二日。共羅怙羅往詣佛所。禮世尊已作如是言。大德。任將羅怙羅出家。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曰。此羅怙羅。汝今將去與如法出家。時舍利子受佛教已。便與羅怙羅如法出家。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以何因緣。童子羅怙羅。於大眾中躬持藥丸。於五百佛所而識世尊。佛告諸苾芻曰。此羅怙羅。非獨今生而識於我。曾於過去無量劫中。在大眾中。嚴以花鬘與吾相識。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曾於過去。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取鄰人長者女。納以為妻。未經多時遂即有娠便誕一子。復告妻曰。今有此子食用我財。亦能為我等還債。我今將諸財物入海興易。汝可在後。若看此兒好知家事。妻答夫曰。一依所教。長者入海遇風舡破。並諸財物沒溺不迴。妻聞夫死。持孝修福復自傭力。並諸眷屬各相拯濟。養活於兒漸令長大。於其捨側有善織師。以彼工巧自得存活。彼長者妻見已即作是念。入海興易。不如織絡工巧為業。其入海者多死不還。夫織絡者。常得居家經求自濟。復作是念。今我此子令學織業。思惟是已。即將其子往詣織家。白織師言。大兄。此□槔□駂□□□□□□□□□□飯□駹□□業□□露□奭覈□□行□□□榩□駹□□□稻□飾禭覜□檢□□秉馭贊觔褸□□□□□□禁□列驤裀□榧□叨□|□□臨腥□□耦季□□全腥礡穡漭‥□葥f警死滿暫w‥腥□□甥我作二業汝即為一。□槔奕行埤□□□□埤□□怒□□□□□□□□榧□□稐|□□□□‥腥□□□|□蕁□□□□|葧□□□‥腤□該□|□蔥刨馣□□該□粵羆i□肣‥□□耙喚□□皓□|葦□□崥□矨`□¥□皓□粣‥腦□糠擤騿撚恣慼L腦□崨□句嶰□甥。料理竟不。答曰。已了。舅曰。料理既竟將來我看。□槔妓R□x祅樈埤□嬪□楅□□□□□□□榧□□¥唧□□□□□□鐐°□甥報曰。其兔本來有此三腳。雲何問我索第四耶。舅作是念。我先是賊。今此□槔□穩□□□□□祅楅□□匊□檢□奮饃□□□□□榧□履□□粣¥□□□甥計算酒價。□槔奠□□□奪□□□綠碌□逆□□□□□延槮稀檢□□□□□□樇□逆□□□勵埤□□覘□□□□□榧□□中□董‥□履□□□□□㊣¥□臭□甥於夜分中。穿他牆壁擬盜財物。既穿孔已。其舅即先將頭欲入孔中。□槔契□□□誇□□□埤□□奅褻奷□□妖□□□□□□□□□饅褻婁□奭□□奅褻婠□埤□□楉□□□G□□觸□□□□□□饅褻婁□埤□威ヱG□碌婁□埤□□□□□淚□□□□G□q□□□□□祭□□饅□□□□□榧□鸀p□□□紇嶨□¥□碤熒恦□捥ˍ荎D□誥嶩□□粨□尪□□邧鐠夭l唌慼慼殺荂鐠坑□□p□□該□㊣|□□□□中□□□□譥菕慼慼慝薦□□□□□p□|□該□㊣□礡慼l§鐠五憿慰D□□□□□秺窗慰D□夜□甥便思念雲。我今不應直抱舅屍。恐眾人識我。我應佯狂於諸四衢。或抱男女。或抱樹石。或抱牛馬。或抱豬狗。作是念已。便行其事。時世間人。既見其人處處抱物。咸知是狂。然賊□槔奧□□樈埤□□□□□淚□□□□□□硫□榛□襱□□露□□□□□□□□□□□□□□□□陋□□□□溜穩□□誇□飀□□轢奏檢□□□□餽□勵埤□□□□誇□□□埤□□婠訑□□綠□□□□□□崎□□□嬌□□□□□□□□臐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撚F□□□□□□□□□□□□襱□□□□硫□□□□□□□□□□□□□諒□□□□□□□□□礸□□□□□□□駕檳埤□□□□□□溜穩□□□誇□飀□□轢奏檢□□□□餽□勵埤□□□□視□□奱□□□□觥□□□奷□綠□吟□槾婖□□□□□R榵□□鶠慼慼樟C檸練□□□奪□奮駽j□□□樈□□□漏□□□襱□□塈部慼慼慼慼慼慼撥穩□□□誇□飀□□□□□□□□□餽□勵埤□□□□稈婪羈妖□椼□□□□□勵奷□□綠□□□□磻橁□□□□□羇□□楅橤見□奡祅樺□□楏槙□視□□露□駽j□奼椼□□□□□漏□□□襱□□糕奧硫□□□□□□溜穩□□□誇□飀□□□□□□□飲□□□□□檢□□槎□□褸□x雷□□□j□□椼□□□□□□褸□G□弁飀□□覜饑□□葉駉玲□G□□□□□□□□□□□□□詁□□□楥□□□餺□馱□□□□言□□襋奮襲□□□□□□□□□□膳□觛訿□□嬪□祭□累轢□檢□□穩□餽□勵埤□□□祥□□□□□□□□祽□□□□饋□□□勵奷□□□□□□□□□E□橍□□□□□□襤□□□□□□□□□□□橍□易□□□婝禳慼慼慼慼潯恣槭O□□□□□□裀□□襲□□□□橍□□轢褸□□□□穩□□□□□□□□□□□□□□□□□露□□□祈饈□□□□□□□綠□□□□□□媽□楮□□□□□婦□□□□□□□禈□□□□□□□□□□□□□□□□□言□□□□□□□□□□秧□□□□□檢□覲□□□□□□□□□饋□□規榭□□□□□□□□□□□□□首□□娙妱□□□襲□□饅堳插慼慼慼慼慼慼潯恣撓堙慼慼標情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撳迭慼慼慼憐C騃j□□□□訪委露□□□□□穩□□□省□□餽□奪□□□□□□□□□襖□檢□□勵奷□□□□樂□□□椽□□□祇□□□□□□□囊糕□□□□省□□□襜□□□練□□□□玲□□□□□□□□□□娀□□□□□□□□□□j□И式票饋□□樁□穬稿G□逆□□飼□□□□襜□□□獎穬程妘□□□□□□□□饅襆駎□糕□□□□□□ヱG□妘溜穩□□□□綠□勵埤□□妍馭□穩□□逆□□轢□□□□□□□□詀□□祠□□□□楷□□楅□□□□□□□觾□□□□□□□□□□酋□駔祭□□奠□逆□送□樀妍駍□□□□□□□□楅奠□□□□穩□楜□椸□□□□□娏□襑□楅□□□□□□視□□E□□嬪□□椻婬計礹□□糕□□□詀□□楅□穬□□轢□檢□□□□□□□□訇□□E□□妥□□埤□□□褥箋碌婬計逆□□□□□□轢駋穩□梱□□□□槾□□□□□□□□□□□□娙奈檢□瑩□□□□□□□□□□蓮□□□□妮□□□□□□□□□□秋□□香□逆□崙餾□□□參□祥□夾□□□□□飯□□椹□□□□□z□□□穩□□□□□□□□□飯□妀駾妘□□□□□□□□E□□覈□埤□□首□□E□□視□□□□z□檳埤□□□□呂□□□□□驚腆□□□   爾時耶輸陀羅作是念。羅怙羅父若入宮時。我應設諸方便承事供養令不出宮。作是念已。耶輸陀羅與喬比迦彌離迦遮等六萬美人。各各嚴飾種種莊具。熏種種妙香皆悉辦訖。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缽。與諸苾芻圍遶侍衛。為調伏有情故。入王宮內。時耶輸陀羅等三夫人。與六萬婇女。作諸音樂倡伎歌舞。整理衣服蠱媚妖艷。在世尊前止欲令染著。世尊見已便作是念。今者食時將至。我若先食。不為此諸女說法。恐調伏時過。令諸女人欲心熾盛。於四諦理不蒙利益。我今應以神通力故令彼女等皆悉調伏。作是念已。即沒於地從東方空中而見。於彼空中行住坐臥威儀自在。復入火光三昧。於其身中。放諸青黃赤白種種之光。或復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於空中沒。於諸苾芻上首師子座上忽然而見。諸艷女等見斯事已。皆於佛前倒地。如斧斫樹。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知諸女等性力意願。以四諦理廣為分別。諸女聞已得預流果。唯耶輸陀羅。為染心重故。未獲於果。便作如是心念口言。我有滋味。能令喫者心生愛著。即作種種馨香美味諸飲食等。自手執持而奉世尊。作是念已。諸苾芻皆聞以報世尊。佛言。諸苾芻當知。我昔三毒未離之時。諸有香味而無愛著。何況今者三毒已離。而能染我。耶輸陀羅縱有食味我無所懼。時諸苾芻皆疑白佛言。世尊。何故耶輸陀羅因歡喜團。於佛世尊生於染著。佛言。諸苾芻。此耶輸陀羅。非於今生欲因歡喜團而染著我。曾於過去先有是事。汝等諦聽。往昔世時有一聚落。去斯不遠。有阿蘭若林。多有花果及清流美泉。時有仙人。喫彼花果身披樹皮。作此苦行證五神通。所有禽獸不相恐懼。常來親近。後於一時欲往小便。有一女鹿隨仙人行。仙人小便失精。鹿隨後便即喫之。復以舌舐生門。有情業力不思議故。因即有胎。日月既滿。彼鹿來就本處生一男子。鹿生此兒知是於人。便棄而去。時仙人見之作是念雲。此是誰子。復更思惟知是己兒。遂收養之。後漸長大至年十二。頭生一角。因與立字。名為獨角。其父染患。獨角種種醫療。不能得差。其父漸困命將欲死。告獨角曰。我今此處。常有諸山仙人數來過往。汝可迎接問訊。若來供給花果。為我願故。說伽他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墜落  合會有別離  有命鹹歸死   乃至仙人身歿。彼獨角仙。以仙之法為葬其父。思戀父喪愁悲憂惱。便證五通。後於異時因往取水。取得水已迴至中路。遂逢天雨泥滑倒地。水瓶遂破。掬破瓶水置其掌中。以口咒向天遙散。由汝雨下打破我瓶。從今已後十二年中勿更雨下。由此仙咒力。雨便不下。波羅□城遭大亢旱。人民飢饉迸散逃亡。是時國王召諸占事問言。何故天不降雨。占事答曰。仙人瞋故天不下雨。王問占事。作何方計天下甘雨百姓豐樂。占事報言。若也敗仙戒行修道。天即甘雨。若不敗仙令犯戒行。十二年中天終不雨。時王聞已托頰思惟。宮人妃主及諸臣等。見王憂惱即白王言。何故憂惱。王即報曰。由仙咒力天不下雨。乃至廣說義如上辯。我今不知作何方計令彼仙人敗修戒行。由斯憂惱是以不樂。時彼國王有一大女。名曰寂靜。即白王言。不須憂惱。我設方計當令彼仙必敗戒行。王問女曰。有何方計。女白王言。我學婆羅門咒法。及餘婇女二十人等一處學法。願王可於水上縛舡安板著土栽樹種諸花果。一依仙人所住之處。我等乘舡至彼仙所。即能令仙敗修戒行引來至此。王聞是已。即如女說。縛舡安板栽諸花果並如上說。遂於果中蜜盛藥酒。及諸飲食並亦安藥。於是寂靜並餘婇女。假作仙儀形狀衣服。著樹皮衣披髮散後。共仙無異。從舡上下徐步詣仙。口誦婆羅門咒法。至仙人所。彼仙弟子遙見二十客仙來至。即報仙師曰。有諸客仙今來至此。時獨角仙口念善來。喚令入室。是時諸仙既入室已。時獨角仙。細看諸仙顏色有異。即說頌曰。  曾不經辛苦  行步復從容  面上不生髭  胸前有高下  是仙形貌到  此事實希奇   彼獨角仙雖有疑心。亦為客仙敷座處已。及設果實。寂靜仙曰。汝所住止有如是等多苦澀果。我今住處有好果實。猶如甘露。我今請汝至我住處。時獨角仙。即共相隨乘船泛水。於舡樹上取其椰子。諸果實中盛[女*厭]媚藥酒。奉獨角仙。彼既飲已便報假仙。共行非法。由此婬染遂失神通。戒行已虧咒力便息。浮雲四起。獨角見已舉面罵天。寂靜報言。汝身為非尚不自覺。何謂舉面由故怨天。婬染既纏默然而住。寂靜將往直至王前。白父王曰。彼咒雨仙。此人即是。王見仙至喜不自勝。雲布遍天便降甘雨。百姓豐樂五穀滋榮。爾時父王。即嫁寂靜與仙為婦。及諸美女亦賜驅馳。乃至後時棄於王女。便共餘女遂作私通。寂靜見已心生嫉妒。即共仙人甚相忿競。舉腳蹴仙履打仙面。仙作是念。我於昔時天起雲雷。由咒令息。忽纏婬慾被女欺陵。爾時仙人。厭心慾染便捨寂靜。精勤習定即證五通。乘空而行還歸本處。佛告諸苾芻。昔時仙者即我身是。王女寂靜今耶輸陀羅是。由昔食味貪著婬情。今者以歡喜團。更欲厭著於我。佛說此語已從宮而出。耶輸陀羅。既見佛知心便息念。更不尋求即昇七重高樓。不惜身命遂投於地。佛以神力接不令損。諸人既見不有傷損。心生驚怪。諸苾芻眾見便問佛。此耶輸陀羅。為愛佛心故。不惜身命投於高樓放身於地。佛告諸苾芻。耶輸陀羅。為愛我心故。不獨今生不惜身命。過去亦復為我不惜身命。告諸苾芻。汝等諦聽。往昔波羅□斯城有王。名曰梵受。於一時間。遂出遊獵廣殺眾生。行至山谷。見一緊那羅睡臥。婦在傍邊而守護之。王遂張弓射緊那羅。既著要處一箭便死。捉得緊那羅婦。欲取為妻。時緊那羅婦尋白王曰。唯願大王。放我殯葬其夫待了。即隨王去。王便作是念。此豈能走看作其禮。作此念已遂即放行。時緊那羅婦。遂積柴四面放火。追念其夫不惜身命。即投於火。夫婦俱燒。諸天空中而說頌曰。  欲求於此事  翻乃更遭餘  本希音樂天  夫婦皆身死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往昔緊那羅者。即我身是。緊那羅婦者。即耶輸陀羅是。於往昔時。為愛我故。已投於火。今為貪愛復墜高樓。佛作是念。若化耶輸陀羅者。今正是時。我宜令彼出生死海。作是念已。為耶輸陀羅說四聖諦法。彼既聞已。以智慧金剛杵。摧破二十種我見山峰。悉皆摧滅。證預流果發起信心。從家趣非家策勤修習。證阿羅漢果。是時苾芻尼耶輸陀羅。處於眾中心懷慚愧。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我一切苾芻尼眾中。耶輸陀羅苾芻尼。最具慚愧。諸苾芻眾鹹皆有疑。復問世尊。此耶輸陀羅苾芻尼。作何業報。六年懷羅怙羅。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如上說乃為頌曰。   佛告諸苾芻。往昔有村。時有老母唯有一女。多養乳牛每日作酪漿。母女相隨巡村估賣。後於一時。其女負酪忽設矯心。遂報母曰。我欲見風。願母持酪且漸前行。母即取酪擔負而去。其女乖墮諂誑心故。離於六里不趁其母。由此業故。耶輸陀羅今生招報六年懷胎。佛告諸苾芻。義如上說而說頌曰。   時諸苾芻復更有疑。請問世尊。此羅怙羅先作何業。今受此報六年處胎。佛告諸苾芻。羅怙羅自作惡業。義如上說並及頌曰。   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此波羅□斯城不遠。時有一林多諸花果。有兄弟二人。一名商佉。二名裡企多。身著樹皮常食果實及諸藥草。商佉為師。裡企多為弟子。時波羅□斯國王及諸人民。知此林中有二修道人。一名商佉。二名裡企多。後於一時。商佉平旦持滿瓶水遊山採果。其裡企多五更早起在兄前行入山。不持瓶水採得花果。於先到來渴乏須水。向己瓶中遂無水飲。便取師水而用飲之。既喫水竟。更不與師添瓶。是時商佉。日高後至乏渴須水。取己添瓶覓水而飲。見瓶無水。遂即瞋罵。是何強賊偷劫我水。時裡企多尋即報言。我是其賊我用瓶水。唯願鄔波陀耶。罰我重罪。商佉報曰。汝是我弟子。須水任飲不與汝罪。裡企多白鄔波馱耶曰。我是賊人願與重罪。若如不與心不安寧。商佉聞已遂大瞋怒。便即報言。我今不能瞋汝與罪。如索與罪。汝向國王處而索重罪。時裡企多遂向王所。至其中路逢王出獵。舉手咒願。唯願大王。長命無病常戰得勝。說伽他曰。  大王我是賊  輒盜喫他水  願王依賊法  賜我盜水罪   時王報曰。縱輒取水亦不是賊。王復問言。汝取誰水。時裡企多廣如上事具報王已。王便報曰。既是汝兄又是鄔波馱耶。雖輒飲水亦不是賊。汝今好去。不合與罪。時裡企多。又白王曰。我是賊人願與重罪。如若不與心不安寧。是時國王聞此語已。便發瞋怒。而即報言。汝今此住更勿東西。待我山遊迴來處分。王去遊獵餘路還宮。遂忘仙人不與進止。經於六日。是時仙人不敢東西。諸臣白王。彼仙奉教經於六日不敢東西。唯願大王。速與處分。王便報言。討罪六日。汝今無過。今放汝去。臣報仙人。汝今六日已罰汝了。今奉王敕。任汝東西。裡企多喜遂即歸還。佛告諸苾芻。昔梵授王今羅怙羅是。為前生時起嗔心故。不許東西。乃經六日故。今六年以業力故。在母胎中。諸苾芻若黑白業及雜染業。鹹悉有報諸苾芻。應捨黑業及雜染業修純白業。時諸苾芻鹹皆有疑。復白佛言。此具壽賢子。曾作何業。今於上首釋種之中。而為國王。佛告諸苾芻。此具壽賢子自種福業。乃至說伽他曰。   佛告諸苾芻。昔有貧人。遊行人間至波羅□斯城。於其城中有諸貧人。見此人來即生嗔恨。競爭打搭驅出城外。彼城國王有一園林。其人既被驅逐投園林中。且自居止。時彼國王。因春陽月此園林中花果茂盛好鳥競集。王與宮人婇女往園遊觀。既至園中。與諸婇女處處遊望嬉戲娛樂。時彼國王疲乏而睡。女人有常法。若見花果便生貪愛。當爾之時既見王睡。各散林中採求花果。時彼國王從睡覺起。即還城中。彼諸宮人見王還城。各速隨逐。時一宮人心即忙遽。不覺身上遺其瓔珞。宮人去後貧人見之私自念雲。我若取者。或有尋知必相苦惱。即取瓔珞懸於樹上。心自念雲。本主若來隨意將去。復遙觀之。若非主取則不擬與。彼之宮女既至宮中。覺失瓔珞念在園內。白其王言。我緣忙遽遺忘瓔珞。在彼園內。時王即告群臣。我有瓔珞遺在園內。可速覓之無令遺失。臣奉王命。將多手力散覓園中。見於瓔珞繫在於樹。眾共議言。誰繫瓔珞在此樹上。即令手力縱橫訪覓。乃見貧人在一叢下。問言。汝見何人繫此瓔珞。貧人如上具報。爾時王臣即持瓔珞還宮送王。具陳上事。王聞此言。即遣使者追取貧人。貧人既至。王便告曰。汝先因何得我瓔珞。不持將去繫於樹上。貧人答曰。大王當知此是王之貴物。我先貧窮不堪受用。王聞此語甚大歡喜。告貧人曰。汝求何願。我當與汝。貧人答曰。今此城中所有貧人。願王各施飲食並賜衣服。並令我為上首。王聞此言便告大臣。我國城中一切貧人。可施飲食兼與衣服。仍令此人為其上首。大臣奉命。於波羅□斯城擊鼓宣告。一切貧人並令集會。既集會已。施與飲食並諸衣服。宣示王命。令先貧人為其主領。所有處分鹹可隨受。時諸貧人既得衣食。悉皆慶悅。遵奉為主。諸貧人等。先在街衢掣盜他食。食主嗔恨常打罵之。後得王恩轉增奪掣。國人懼王不敢打罵。時國諸人即至王所。具論此事。王便報曰。汝等自可守護。勿打貧人。後於異時。城中有人。於筐篋中盛諸餅食。其上首貧人見已。便奪持之奔走。諸貧人等競來隨逐。欲相掣奪。其貧人主走至河岸。又被逼逐。即戴餅筐汎河而渡。到彼岸已在一樹下。   佛告諸苾芻。若佛如來未出世時。當有辟支佛出現於世利益蒼生。因行而過。彼貧人見威儀庠序。便自念雲。由我先世不知戒施不能供養此人。致令此身貧窮孤露。若彼德人受我施者。我當施與。時辟支佛觀知其念。為利益故。持缽向前乞其餅食。貧人歡喜盡持餅食而以奉施。辟支佛常法。口不說法。身現神通以相利益。得其餅已。騰踴空中現種種神變。諸異生等見此神變。速發善願五體投地。猶如樹倒。便發大願。我今供養此聖人已。當令來世得為國王。於諸國中最為上首。我於今者見辟支佛。於當來世願見如來。度生死海。發此願已。諸貧人等皆渡河至鹹索餅食。上首貧人報曰。我已施訖汝等隨喜。諸貧人曰。汝施餅食已發何願。上首報言。願我來世於諸國中得為國王。於諸國中最為上首。諸人聞已鹹皆發願。上首既得國主。我等願為最上臣佐。佛告諸苾芻。爾時上首貧人者。今賢王釋子是。諸貧人者。今五百釋子是。由彼賢子昔於辟支佛所發願施食故。今得諸釋種中而為國王。及見於我出家學道。證阿羅漢果。汝諸苾芻當知。造黑業得黑業報。造雜業得雜業報。造白業得白業報。汝等應捨黑業及雜業染業修純白業。   佛在那地迦村群蛇林中。此時多有諸苾芻缽及世尊缽。在於露地。有一獼猴。從娑羅林下來而取於缽。諸苾芻等即前打逐。佛告諸苾芻。汝等勿打。任其所取。不畏損壞。時彼獼猴至於缽傍即取佛缽。上娑羅樹須臾之間。盛滿缽蜜來供養佛。蜜中有蜂如來不受。時彼獼猴知如來心。復持蜜缽於一屏處。擇其蜂已還來奉佛。為未淨故佛又不受。獼猴復知佛意。持其蜜缽至清流傍。取水灑蜜還來供養。佛即便受。時彼獼猴既見佛受其蜜。心生歡喜合掌頂禮。踴躍跳躑不顧前後。因落井中遂即命過。當即託生那地迦村清淨婆羅門家夫人胎中。既託胎已。緣福業故。那地迦村界內天降蜜雨。時諸人等問占相者。此是何事。占者報曰。緣婆羅門婦胎中有兒業力感故。至十月滿生子之日。復降蜜雨。眷屬並集。三七日中設食供養。眷屬當問。所生孩子為立何字。家人答雲。其子懷時當降蜜雨。生時亦爾。父姓婆悉瑟吒。因茲為名未度婆悉瑟吒。此名最勝蜜。兒漸長大。因宿業力便生信心。即往佛所。佛為說法發心出家便如法度。既出家已。日日自然感三缽蜜。一缽供佛。一缽供養僧伽。一缽共親友食。時諸大眾鹹並生疑。俱往白佛。以何因緣此最勝蜜苾芻。日日如是有斯蜜應。佛言。此最勝蜜苾芻自作福業。是故日日感斯蜜報。廣說如上。   佛告苾芻。汝等昔見有一獼猴從娑羅樹下來以一缽蜜供養我不。苾芻白佛言。世尊。我等昔見。佛言。彼獼猴者。即此最勝蜜苾芻是也。由前信心施蜜因緣故獲斯報。然此苾芻。何但日能變三缽蜜。欲令四海總成蜜者。不足為難。何以故。由施佛蜜福增上故。廣說如上。應捨黑業及雜染業修純白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三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佛在劫比羅城尼瞿陀園中。當度五百釋子及鄔波離時。諸苾芻鹹皆有疑。以緣白佛。此鄔波離。昔作何業為王剃士。爾時佛告諸苾芻。往昔國王。有一剃頭人。有辟支佛來立門前。語彼人曰。善男子。與我剃頭當獲善果。彼剃頭人有一外甥。其舅告曰。我為王使。汝可於後當為此人如法而剃如國王一種。時彼外甥聞舅是言。即自思惟。遣與此人如法剃頭。必應多得功德。作是念已即便諦念。為辟支佛如法剃頭。時辟支佛復思念雲。彼人與我如法剃頭。我當護助必令此人多獲利益。時辟支佛作是念已。即騰虛空變現種種神變。彼人見已甚生希有。合掌禮敬五體投地。便發願雲。我今既與此人剃頭。如國王相似。願我來生於世世中。常得與諸國王剃頭。如我舅無異。佛告諸苾芻。彼時外甥者。今鄔波離是。由於先世與辟支佛剃頭髮願故。今與王為剃頭人。   爾時佛復告諸苾芻。此鄔波離。於先世時復有餘願。我今說之。汝等諦聽。往昔村中有一長者。取得一妻生於二男。彼時國王。有一剃頭人。與此長者共為親友。彼剃頭人甚有財寶。無有男女。常私念雲。我今多諸財物。而無子息。一旦終沒無可委付。必被國王盡取將去。時彼長者。見剃頭人愁憂不樂。即便問曰。汝今雲何愁憂如此。時剃頭人即如上答。長者告曰。我有二子。今將小者與汝為子。作是議已。便取小兒以為其子。後時長者遇病命終。長者太子。與諸童兒共相嬉戲。因或鬥罵。諸童子言。汝非族姓。何以故。汝弟見為剃頭家子。爾時此兒。既被斯言愁悴不樂。便私念雲。若我小弟不與剃頭家為子者。我今雲何被他毀辱。我今應當收奪取弟。作是念已即奪弟歸。時剃頭人心懷懊惱。便集其家剃頭種類。告彼眾曰。我養彼兒經多年歲。今奪將去。我諸眷屬自今以後。勿與此家作剃頭人。時彼兄弟不得剃頭。髮毛爪甲皆悉長醜。國王忽見即便問曰。汝今雲何髮毛爪甲作許長醜。時彼兄弟答國王言。王剃頭人制諸種類。令於我家勿為剃頭。王重問曰。彼有何故。時彼兄弟具說前事。國王聞已即便告言。父與他兒不合更奪。既奉王教。即便將弟與彼為兒。後兄議曰。由弟與彼剃頭為子。恆令我等被他毀辱。我今應當殺去我弟。必免斯語。時有人聞。往剃頭家告其弟曰。汝兄等議。恐辱種族。當欲殺汝。宜善防護。弟聞是語已告剃頭人曰。兄今欲來殺我。今宜放我出家學諸仙道。剃頭人念。我若苦留此兒不許出家。必被他殺。我今不如放令出家。父既念已告其兒曰。我今放汝出家。汝得仙法將歸教我。子便白曰。善哉奉命。爾時其子即往山林仙人住處。尋諸仙人了不相見。即自端坐繫念思惟。便證辟支佛果。既證果已即便念雲。我先與義父共言誓曰。若得善法歸來相教。作是念已即往父所。到已騰空作諸神變。其父見已心甚歡喜。合掌發願。令我世世常與國王作剃頭人。時剃頭人於後值五辟支佛。皆發斯願。令我世世為諸國王作剃頭人。復於四生值佛世尊。亦發斯願。佛告諸苾芻。彼剃頭人者。今鄔波離是。由先世時發斯願故。今為國王作剃頭人。   復次諸苾芻。復作是疑。鄔波離作何福業。證阿羅漢持律第一。佛言。其鄔波離復有因緣。汝等善聽。我今為說。乃往過昔於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佛世尊出現於世。號曰迦攝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佛有一弟子。是阿羅漢持律為最。時鄔波離為彼弟子。終身梵行不獲果利。臨終之時而發誓願。我所持戒福業善根。願我當來釋迦牟尼如來出現世時。與彼世尊作持律弟子。如我鄔波馱耶無異。其弟子者。即鄔波離是。為先發願故。今獲斯果。是故苾芻。黑業黑業報。白業白業報。雜業雜業報。應捨二業繼修白業。乃至廣說如前。   爾時世尊在菩提樹下。降伏三十六俱胝魔軍。證得無上正遍知覺。時魔即往劫比羅城於虛空中。告淨飯王及諸宮人群臣百姓曰。沙門喬答摩今夜已死。時淨飯王聞之。心懷懊惱悶絕擗地。及諸宮人群臣百姓亦皆如是悲泣懊惱。時淨居天觀察下方。乃見斯事即下空中。告迦比羅城國王人眾曰。喬答摩不死。今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遍知道。時淨飯王及宮人國臣。忽聞此言踴躍歡喜。當此之時。甘露飯王誕生一子。以諸眾人歡喜日生故。因號此兒。名曰阿難陀。既生此兒。置八乳母共養育之。時甘露王召諸相師。遣占此兒。相師報曰。今汝此兒。當與釋迦牟尼佛親為侍者。時甘露王既聞此言。便作是念。今我此子宜加守護。不應令釋迦牟尼佛見。後時佛來至於劫比羅城其王即將此子藏避於廣嚴城中。待佛去已還將歸來。世尊常法。於一切眾生。心無不見無有不知。此事於妄語戒中及十八頭魚中說並同。乃至世尊作如是念。此阿難陀童子逮最後身。合於我法中而得出家為親侍者。我所說法皆能領受。更無遺失。我涅槃後成羅漢果。為度阿難陀故。須入劫比羅城甘露王宮。令彼王宮城人不知我來。世尊作此念已。即作神通。並苾芻僧伽圍遶。入甘露王宮。如法而坐。其王聞佛到來宮內。即將阿難陀童子藏隱一房中。佛知是已即作神力。令彼房門自然開闢。其阿難陀。先至佛所禮世尊足。即便把拂在佛背後。侍立扇佛。其甘露王后來。禮世尊足已卻坐一面。佛即為王說種種微妙法已。即從坐去。其阿難陀童子。先業因緣故。還隨佛去。其王及夫人婇女眷屬。撮留阿難陀童子。亦不能留得住。佛即告王及夫人等。此阿難陀童子是最後身。汝等亦不能留。宜應聽去。王即啟佛。若當如此。世尊且放歸家。我當如法發遣。佛言。如是聽汝。時甘露王。即使諸內外一切親族及請沙門婆羅門等。設食供養。乃至貧窮下賤乞人。皆施錢財衣服。阿難陀童子。於其會中別諸親族。身著瓔珞乘七寶莊嚴象。多將侍衛前後圍遶。往尼拘律陀林中。至劫比羅城門。所乘之象見池中有諸妙蓮花。其象即往池邊。以鼻卷取蓮華。其占相師占相此事。白甘露王曰。阿難陀童子今出遊學。一聞於耳不忘於心。時阿難陀到尼拘林。從象而下步詣佛所。頂禮恭敬在一面坐。佛告十力迦葉。汝應與此大歡喜童子如法度之。十力迦葉既奉佛命。即便度之為受具戒。爾時世尊。從劫比羅城。往王捨城竹林園中。時阿難陀背上生一小瘡。佛令侍縛迦治之。即依佛教。為阿難陀治。是時世尊坐師子座。為諸大眾廣說法要。具壽阿難陀亦在此會聽法。侍縛迦作是念雲。我治阿難陀瘡。今正是時。何以故。聽法心至。割截不知痛故。作是念已。便取妙藥傅其瘡上。瘡既熟已。以刀割之出其膿血。復以妙膏傅上。因即除差。然作此法時。阿難陀以聽法故。了然不覺。佛說法已。侍縛迦白世尊曰。我於聽法坐中治阿難陀瘡。割截針決。阿難陀以聽法故。皆不覺知。具壽阿難陀報曰。我為聽佛法故。假令割截我身碎如油麻。都不覺痛。是時能治醫王。見斯事已生希有心。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尊者歡喜曾作何業。遂於背上生癰瘡耶。佛告諸苾芻。歡喜先業汝今應聽。廣說如前。乃至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乃往古昔。於一邊國。名雞羅吒。有王治化。當時無佛。唯有獨覺出現世間。時有獨覺聖者。為乞食故。至此城中詣國王宅。王見生嗔。便以彈丸打其脊背。時彼尊者降自貢高。知彼非器捨之而去。諸苾芻。昔時王者。即歡喜是。由以瞋心以彈打辟支佛故。五百生中常於背上受惡瘡報。今末後身餘報如是。苾芻。若作黑白雜業當受其報。廣說如前。具壽歡喜有常法。若與如來真身相隨行者。其心則常恭敬。若與如來化身行者。其心則少恭敬。時有一長者。請如來及諸苾芻。於其家中設諸供養。爾時世尊。至時著衣持缽。與諸苾芻前後圍遶。赴長者供。飯食訖還來本處。苾芻問阿難陀曰。汝於今日隨如來赴供。為隨真佛。為隨化佛。阿難陀報曰。我於今日。與佛世尊相隨往彼。非化身也。諸苾芻曰。以何知之。阿難陀曰。我若與真佛行者。心自恭敬內懷慚愧。若與化佛行者。則不如此。諸苾芻遞相報曰。此阿難陀甚為希有。能知真身化身差別諸相貴賤等類。於是遠近咸知阿難陀善別諸相。爾時世尊。從王捨城往室羅筏城。至誓多林中住。具壽阿難陀。著衣持缽入室羅筏城乞食。時有一婆羅門。於中路逢阿難陀。作是念雲。我先聞此沙門喬答摩弟子善能佔相。今應試之。為解不解。便問阿難陀曰。今此路傍勝葉波林。凡有幾葉。阿難陀報曰。有如許百如許千如許萬如許拘胝。報已便去。時彼婆羅門。即於林中取一把葉數之。知有七百七十七葉。棄之林外默然而住。時阿難陀乞食已。復還歸來由於舊路。彼婆羅門問曰。聖者。今此林中凡有幾葉。報曰。前者有如許百千萬拘胝。今者欠七百七十七葉。時婆羅門聞此報已。歎甚希有善解算數。時諸苾芻聞已生疑白佛言。世尊。此具壽阿難陀。先種何業善能佔相算數。佛告諸苾芻。昔種福業廣說如前。乃至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諸苾芻。往昔世時。波羅□斯城中有一婆羅門。取得一妻生得一子。生至二十一日。會諸親族設諸飲食。因為此兒立名號。曰大白。年漸長大遊行人間。學六萬頌算數之法。善得明瞭。復教他人算數之法。由此因故。五百生世明瞭。亦教他人。今最後身得此通達。時具壽阿難陀。復於一時。往波斯匿王宮中。勝軍見來。歡喜頂禮在一面坐。白尊者曰。我從生已來自然業感。常有一銀娑羅香粳米飯二頭熟雉一枚甘蔗。每以食時從空而下入銀盤中唯一頭雉常落地上不落盤中。時具壽歡喜。既聞斯言甚生希有。還至僧坊以告諸人。時諸苾芻鹹以此緣往白世尊。佛告諸苾芻。往昔此波羅□斯城有一長者。多諸珍寶及多田莊。於其莊上。送新粳米。及送死雉並甘蔗等。世間常法。若佛不出於世。當有辟支佛現教化。時有一辟支佛巡門乞食。至長者家入其門內。長者見彼威儀端正言辭柔軟。心生歡喜。便將新粳米飯及炙雉二頭並甘蔗一枚。以施獨覺。時彼獨覺以缽受之。甘蔗與飯及以一雉。得入缽中。一雉落地。由此業因受斯果報。時彼長者。今勝軍王是。於無量百千世。生於天上受諸快樂。受天報已。復生人間作王。感斯勝事。是故汝等。若欲供養僧食。應勤施與。勿令落地。時勝軍王聞佛世尊記說往昔之事。心生歡喜。於佛法僧起大信心。獨坐一處作是思念。由我前生供養辟支佛故。獲如是報。我應廣設佛法僧等。必於來世受大利益。作是念已。占事人奏曰。明日阿難陀應合得纏頭賞位及灌頂位。王聞此言默然不語。具壽阿難陀。於其夜中。額上忽然生一惡瘡。經一宿已王遂聞之。即便生念。供養有德之人獲福無量。我親供養。作此念已即敕天下。所有名醫咸集朝所。阿難陀有病。卿等往治。諸醫奉詔。適阿難陀所。便自選擇得一好手。遂即下針刺去惡血。王自執持千輻輪傘。蓋阿難陀上。刺血了已更傅好藥。王自以帛纏阿難陀首。當日瘡差王遂禮拜辭阿難陀去。眾僧見此事已鹹生疑惑。便白佛言。大德世尊。阿難陀。過去作何福業。今感國王親自承事。佛言。此阿難陀昔種福事。廣說如前。佛告諸苾芻。往昔波羅□斯城有一醫師。時有辟支佛病。往醫師所。彼醫即便盡心恭敬。白辟支佛言。尊者。所須衣食一切醫藥。我總供奉之。必至病差。如言奉事乃至病除。佛言。諸苾芻。爾時醫師者。今阿難陀是。由昔供養病辟支佛故。無量世中生天受福。五百生中常於人間受勝果報。一切國王及婆羅門諸宰貴等親自供養。今最後身。感勝軍王親執傘蓋。萬乘之主屈駕承事。如前廣說。   爾時世尊。從室羅筏城往婆羅城。漸漸遊行至於城外。到一村住。其村名曰婆羅門村。大聲聞眾圍遶世尊。不遠而住。所謂上坐阿若憍陳那。具壽馬勝。具壽賢子。長氣苾芻。大名苾芻。耶捨苾芻。圓滿苾芻。無垢苾芻。牛王苾芻。妙臂苾芻。具壽舍利弗。具壽大目揵連。具壽大迦葉波。具壽俱絺羅。具壽劫賓那。阿尼樓陀。難地迦。金卑羅。住婆羅村住。妙枕苾芻及阿難陀等。無量苾芻大聲聞眾。於日午後來詣佛所。頂禮佛足次第而坐。爾時世尊告諸苾芻。吾今年邁氣勢漸微。為諸四眾說法無力。   佛在波羅□斯城婆羅門村中間。是時舍利子大目揵連。勸請阿難陀與佛作侍者。阿難陀一依尊者教。佛即讚歎阿難陀。是時苾芻眾鹹皆生疑。即白佛言。阿難陀修何福業。今為佛作叔伯堂弟。復作侍者。聰明智慧聽聞佛語。更無忘失。佛告苾芻。汝等當知。阿難陀自作是業。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芻。往昔過去時。波羅□斯城有王。名曰日曜。於其國中作王。制禮令其人人豐樂安寧。無諸衰難。國王於后妃生一子。三七日中喚諸臣佐。朝集設會為子立名臣佐白王王名日曜。子合立名。號大日曜。其子漸長。策為太子。於後王妃更生一子。群臣立名。號為日智。其王太子。每常思念心樂出家。每見父王。或行非法或依國法。太子見是事已。遂即念言。我今於後受王國位。行如是法。即墮地獄無有出時。作是念已往詣王所。跪拜禮畢白父王言。我今願欲出家。願王垂慈放我令去。時彼父王告其子曰。有諸仙人外道。事火事天苦行持戒。作如此業。唯求來世生國王家身為王子受諸快樂。汝今此身見受果報。如何捨樂願行苦事。爾時太子復白王言。聽我出家。王知其意不求世樂遂許出家。時彼太子得王放已。即入山中仙人住處出家修道。父王即冊其弟日智紹太子位。時日曜太子。既至山中繫念思惟。證獨覺果。於後時中。身染疾患周旋消散。還至婆羅□斯城。諸人見已而白王言。日曜太子。入山修道證獨覺果。今來城內。王既聞已即迎日曜。禮其足已白言。大仙。汝須衣食我求福德。今請大仙住我園林。隨時安置所須之物。我當供給。時彼獨覺默然受請。王見受請。即敕日智太子。侍養獨覺供給所須。時獨覺仙。即於定中觀見日智太子。卻後七日當捨其命。告太子曰。弟今何故不求出家。弟言。我願出家。獨覺告曰。白父王知。日智太子往父王所白言。我願出家。願王聽許。王聞此言。遂生忿怒告太子曰。汝兄日曜今已出家。我終沒後須有繼嗣。今不放汝。時彼獨覺聞王不放其弟。即詣王所。說伽他曰。  日曜放日智  令隨我出家  出家最勝事  諸佛所讚歎   父王白言。大仙當知。汝已出家。我之國法須有紹繼。唯有日智令知國位。在家修福其事足。得何用出家。時彼獨覺。復說伽他曰。  王先別思  此事復別  卻後七日  日智命終   王問獨覺。日智太子卻後七日必不活耶。答言。如是。王言。若如是者放令出家。太子出家已。發善心供養獨覺。彼獨覺患風。手執飯缽掉動不安。其太子見。遂將金釧以承其缽。缽遂不動。太子觀已歡喜。發如是願。我今聽法亦復如是。法入我心更不傾動。往時獨覺未得果證。為弟日智。常說圓滿微妙勝法。今得證果更不說法。日智見已白獨覺言。汝未出家恆常說法。何因獲果遂即默然。獨覺報言。我實不說法。日智問曰。誰合說法。獨覺報雲。汝知應正等覺出世之時。當說種種圓滿妙法。太子聞此。發如是願願以此善根。未來之世與佛作弟。又得出家親承供養。聞法領記獲大總持。爾時辟支迦謂其弟曰。卻後七日汝當報終。常守此心莫令忘失。七日既滿未得果證。垂將告謝。重發誓言。如前所願。爾時佛告諸苾芻曰。時辟支弟。今阿難陀是。緣過去世供養辟支迦。當發願言。未來世中與佛作弟。親承供養多聞總持。所以今時為我毘季聰明第一。若水注瓶時。諸苾芻鹹皆有疑。即白佛言。其阿難陀。過去行何善業。今蒙世尊於大眾中歎美稱揚聰明莫比。總持強記領受無遺。佛告諸苾芻。阿難陀往昔自修善業。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芻。往昔之時於賢劫中。於時有情壽二萬歲。有佛世尊。號迦攝波。出現於世。在波羅□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佛有一弟子。多聞不忘聰明第一。彼有弟子。從出家來常修梵行。乃至命終不獲聖果。臨終之時一心發願。所作善根。願當來之世。與釋迦如來為親侍弟子。如今無異。於弟子之中聰明第一。願釋迦如來與我授記。如彼無異。汝諸苾芻。彼弟子者。今阿難陀是。以先世善心發願力故。今於我弟子中聰明第一。諸苾芻。若作黑白雜染業者。各獲其報。汝等應捨雜染黑業。常修白業。   佛在王捨城竹林迦蘭鐸迦園中。有五百苾芻圍遶世尊。皆是阿羅漢。唯提婆達多未得聖果。爾時國土飢荒。人民無食乞求難得。眾中有神通苾芻。即騰虛空或下贍部林中。取香美贍部之果。滿缽充足還至本處。供養四眾自亦飽足。或往蜜羅林。下迦比陀林。或下甘露園。或下阿犁勒林。取香美之果。滿缽充足還至本處。供養四眾自亦充足。或有苾芻神通自在。即騰虛空往北俱盧洲。取自然粳米香美之者。滿缽充足還至本處。供養四眾自亦飽足。或有苾芻神通自在。虛空遊行往至餘國。乞種種美妙飲食。乃至滿缽廣說如前。或有苾芻。以神通力往四天王所。或往三十三天中。取天廚精妙飲食。滿缽充足。乃至廣說如前。爾時提婆達多。見諸苾芻有如此神通取諸果食。作如是念。此國土飢荒。人民無食等。廣說如前。乃至三十三天取天廚飲食。四眾充足自亦飽足。我若有神通。即騰虛空下贍部林中。取香美贍部果。滿缽充足。我亦供養四眾自亦飽足。廣說如前。乃至三十三天。取天廚飲食。四眾充足自亦飽足。誰有與我力得見聖道。依彼教力我得神通。作是念已。從坐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而立一面。提婆達多白世尊曰。唯願慈悲。教我聖道令得神通。爾時世尊。知提婆達多起罪逆心已。告提婆達多。汝應受增戒中勤心修習。即得神通。乃至增心增智。應受心中當勤修習。即得神通及得餘法。時提婆達多聞此語已。作如是念。世尊不肯教我神通法道。作是念已從座而起。往詣具壽阿若憍陳如所。到已問阿若憍陳如曰。上座。唯願慈悲。教我聖道令得神通。爾時阿若憍陳如。觀佛知提婆達多起罪逆心。觀已告提婆達多曰。汝應增色心中勤習。即得神通及得餘法。提婆達多聞此語已。作如是念。此上坐亦不肯教我神通道法。即往詣馬勝賢子禪氣大名圓滿無垢牛王眼妙臂乃至五百上坐邊去。到已問曰。上坐慈悲。教我聖道令得神通。爾時妙臂等五百苾芻。鹹觀佛意知提婆達多起罪逆心。觀已告提婆達多曰。汝應增色心中勤習。即得神通及得餘法。乃至受想行識。汝應增意心中勤習。即得神通及諸餘法。時提婆達多聞此語已。作如是念。此五百上座等。亦不肯教我聖道神通。欲似此五百上座。先共世尊平章。不許教我聖道。何以故。今見佛等五百上座。不肯教聖道神通。復念。如是何有能教我聖道神通。當時十力迦攝波。在王捨城先尼迦窟中。我詣彼處。彼上座直心無諂。及我弟阿難陀。親教彼十力上座。能教我聖道神通。提婆達多念已。即往詣十力迦攝所。頂禮雙足於一邊立。作如是語。上座十力迦攝慈悲。教我聖道神通。爾時十力迦葉。不觀佛意及五百上座聖眾意。亦不知提婆達多發生如是逆心。以不觀故。即教提婆達多聖道神通。是時提婆達多。於初夜後夜修習善業而住。依止初禪得獲神通。即以神力。一身變作多身。多身合為一身。或現或隱。以智見力故。能如是現。復於山石牆壁。通過無礙如於虛空。於大地出沒。猶如水中。在於虛空中結跏趺坐。猶如在地。或騰虛空猶如飛鳥。或在地手捫日月。提婆達多得神通已。作如是念。我得如是神通。作諸變相神通亦得。詣贍部林中取香美果。滿缽充足供養四眾。自亦飽足廣說如前。乃至三十三天取天廚食。亦供養四眾自亦充足。復更思念。此摩揭陀國中誰人最勝。我當歸伏。因彼人故。令一切人皆恭敬我。復更思念。此國太子阿闍世。父王亡後太子為王。我應降伏。我若降得阿闍世太子。令一切人皆恭敬我。作此念已。往詣阿闍世所。即現神相化為白象。即入大門從小門出。或入小門從大門出已。自現其身更入大門。變為駿馬從小門出已。自現其身欲入小門。即為牛王從大門出已。即真身現如法。持缽詣阿闍世所。即變其身猶如小兒。身衣金瓔坐太子膝上。乍起乍坐流轉徘徊。太子知是提婆達多神通之相。或抃或抱或拍或嗚。便唾口中。提婆達多。以供養利益貪心故。即咽其唾。時阿闍世起顛倒心。作如是念。此提婆達多勝佛神通。時提婆達多自現真身。是時太子。心生恭敬便即頂禮。及諸供養將五百寶車送。提婆達多出。時阿闍世還至本處。每日兩迴參提婆達多。及承事供養。時太子遣立五百大鐺作諸飲食。送至提婆達多以為供養。時提婆達多收取自食。及五百苾芻圍遶共食。時苾芻於王捨城晨朝乞食。聞如是語。此提婆達多。得太子種種利供養。日日二時恆日不絕。及五百車輅寶車承事供養。及五百鐺作諸飲食而為供養。及將自食五百苾芻圍遶而食。諸苾芻聞此事已。次第乞食還至本處。依法食訖。收衣缽洗足已。往佛所頂禮佛足次第而坐。而白佛言。大德。我等晨朝入王捨城乞食。聞提婆達多從阿闍世太子所多得利養。廣說如上。乃至五百苾芻圍遶坐共食。佛告諸苾芻。時提婆達多受此利益供養。猶此自害及以兼害。何以故。諸苾芻。譬如芭蕉出果便即枯死。猶此自害。提婆達多。受此利養亦復如是。譬如竹葦若出花果便即枯死。如騾懷妊有子便死。諸苾芻。提婆達多。受此利益亦復如是。諸苾芻。提婆達多若受利養得。彼無智提婆達多。日夜長受惡名苦惱無利。得如是報。汝等苾芻應如是知。   爾時提婆達多廣得利養。遂起貪心更不希求。起顛倒心別生憶念。世尊今既年老力弱。今為四眾說法勞苦。世尊不如與我四眾。我自教示而為說法。世尊當可宴寂而坐。修習善法常住安樂。是時提婆達多起此念已。即失神通。自不覺知我失神通。爾時迦俱羅苾芻。習四無畏除貪念心。死生梵天。即見提婆達多遂失神通。是提婆達多亦不自知。爾時大目揵連。在揭伽國膠魚山恐怖鹿林中。彼迦俱羅梵天子。從彼天沒。如屈申臂頃。往目連處。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作如是語。大德目連。今可知。提婆達多為利養故。遂起貪心更復希求。起顛倒心別生憶念。世尊今既年老力弱。今為四眾說法疲倦勞苦。世尊不如與我四眾。我自教示亦為說法。世尊當可宴寂而坐。證習善法常住安樂。是時提婆達多起此念心。即失神通。自不覺知我失神通。大德大目揵連。起慈悲心往詣佛所。說提婆達多如上緣起。乃至失其神通自不覺知。爾時大目揵連。從梵天子默然受語。爾時迦俱羅天子。知目連受已。心生歡喜。頂禮目連雙足。忽然不現。爾時大目乾連。見梵天去。便即入如是定。從膠魚山沒。即於王捨城迦蘭鐸迦竹林園中踴現。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爾時大目乾連。所受迦俱羅天子言語。皆悉諮白。是時世尊告目連曰。汝先知提婆達多如上事耶。為復報汝始知。時目揵連白言。世尊。我先舊知。爾時世尊。共目揵連說是語時。提婆達多共四苾芻。一名迦利迦。二名褰荼達驃。三名羯吒謨洛迦底沙。四名三沒羅達多。共此四人同詣佛所。世尊遙見提婆達多等來。告目連曰。且止莫語。彼無智提婆達多等來。此無智人今對我前。如上之事。定當自說亦自讚歎。爾時大目揵連禮佛雙足。入如是定從竹林沒。往膠魚山至本處已。如法而坐。   爾時提婆達多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今既年老力弱。為四眾說法勞苦。世尊不如與我徒眾。我自教示而為說法。世尊當可宴寂而坐。修習善法常住安樂。世尊報曰。如我舍利弗大目揵連。弟子中尊聰明智慧梵行神通證羅漢果。我今尚自不以苾芻僧伽而見付囑。豈可況汝無智癡人食唾者乎。是時提婆達多聞此語已。作如是念。世尊今者讚歎舍利子目連等。憎嫌於我。罵雲無智食唾者乎。於時提婆達多。於世尊處。遂起七種逆心。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四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爾時提婆達多。遂出懊聲點頭三迴。便起而去。是時阿難陀。在佛左右搖扇而立。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今可於此竹林園內喚諸苾芻集此食堂。是時阿難陀奉命。巡喚總集食堂。是時阿難陀往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眾今已集。爾時世尊。即往食堂敷座而坐。告諸苾芻。此世間中有五種教師。何者為五。第一有教師。自不具戒稱已具戒。彼有弟子久共一處。即知我師不能具戒。共相謂曰。我若告向餘人。外既聞已。我之教師即被輕賤。我等於後。雲何見師共住承事。教師自知好惡。我等應可覆護。勿向人說。何以故。我此教師。時時供我衣服飲食湯藥臥具。是時弟子貪此供給。覆護教師。不向人說令知破戒。時彼教師。應須弟子覆護於我。如上所說。此世間中第一教師。復次第二教師。世間有一教師。用不淨之物以將充命。自將清淨之活。亦非罪失。彼有弟子久居一處。後乃得知我之教師。用不淨物以將充活。自將清淨亦當有罪。我弟子等。若說教師此事。外將輕賤。此等之緣。我諸弟子若為可活。此教師作諸種不淨罪可自知。然不關我諸弟子事。又此教師常念。我等時時供給衣服飲食湯藥臥具。時諸弟子貪著供給覆護教師。教師常思念。此弟子便覆於我。此是世間中第二教師。復次第三教師者。又世間中有如是教師。智見不淨。教師自將智淨無過。彼有弟子久居一處。乃見教師智見不淨。教師自將智淨無過。我等今向外人說陳。教師外將輕賤無禮。我等得如是教師。若為堪活。此教師作智見不淨罪可自知。然不關我諸弟子事。又此教師常念。我等時時供給飲食衣服湯藥臥具。時諸弟子貪著供給覆護教師。教師常思念。此弟子可令覆護於我。此世間中第三教師。復次第四教師者。又世間中有如是教師。妄與人授種種記。自將不妄。我與授記皆悉真實。彼有弟子久居一處。見師妄與諸人種種授記。自將不妄。我與授記悉皆真實。弟子等雲。我向外人陳說。教師必將輕賤無禮。我等得如是教師。若為同活。此教師妄與授記之罪。師可自知。然不關我弟子之事。此教師念。我等悉令覆護。此教師時時常念。我等弟子供給衣服飲食湯藥臥具。時弟子等貪著供給覆護教師。教師自念。我妄與授記。弟子可令覆護。於我常憶此念。此世間中第四教師復次第五教師者。又世間中有如是教師。常虛妄說法。自將是實。彼有弟子久居一處。見師常虛妄說法。自將為實。我等弟子向外人說。必將輕賤不禮。我等得如是教師。若為同活。此教師妄與說法之罪。師自得知。然不關我弟子之事。教師常念。我等弟子供給衣服飲食湯藥臥具。其弟子等貪著供給覆護教師。教師亦常念。我雖虛妄說法。弟子可令覆護於我。此世間中第五教師。   佛告諸苾芻。我受持戒清淨。我自將實戒清淨。自知亦無穢故。亦教諸弟子清淨戒奉行故。不用弟子為戒常覆護。我無憂此怖。我用清淨之物以將充活。我將是實淨之物故。不用諸弟子常覆護。我無憂此怖。諸苾芻。我智見實相亦將是實。我無憂此怖。不應令弟子為智見故覆護我。佛告諸苾芻。我所授記一將是實。我念實故無憂此怖。不應令諸弟子為授記故令覆護我。佛告諸苾芻。我說法如實。亦將是如實故。無憂此怖。不應令弟子為法故令覆護我。佛告諸苾芻。當知世間五種妄教師。自有過失故令弟子覆護。我不應如是。不應憂怖。亦不應於汝弟子等勢力可住。常責汝等苾芻。若有苾芻。受我嗔責。可令近住我法。若不能受我嗔責者。自令退散。譬如瓦師未燋之器以將入火。好者自現真牢。惡者自然破裂。瓦師不起惜心。亦不怖畏。善惡自現。應以可住。我亦如是。受學我法。常嗔責汝。好者可自習真。惡者任自退散。我所說法清淨故。不應怖畏。汝等當知。說此言已。即從坐起入自微訶羅中。爾時天授苾芻語四苾芻。一名孤迦利迦。二名騫茶達驃。三名羯吒謨洛迦。四名三沒達羅達多言。汝等可來與我同伴。彼喬答摩沙門。見今在世。我等五人同意。破大眾及破法輪。我等滅後名稱後世我得如是名出。具壽提婆達多等。昔沙門喬答摩在世。多有神通威力。提婆達多等五人。得破眾僧法輪。我名傳流四方。彼孤迦利迦報提婆達多曰。我等不能破於佛世尊弟子眾和合住。及彼法輪亦不能破。何以故。天授。又世尊聲聞弟子。多有神通威力。及有天眼。遠知我心。若我等平章事。他悉具知。為此者故。我等不能破其和合僧。天授報孤迦利迦等言。我有一好方便。我等往諸老宿苾芻邊啟請供養。汝等所須一切之物。我等供給不令闕少。更往於年少苾芻邊供給。無缽者施缽。無衣服者與衣服。所須者我即具給。及求法者賜法。及求教者我教之。令悉成就。孤迦利迦等報天授曰。此之方便亦得成事。爾時提婆達多。為破和合僧眾故。即往詣諸老宿苾芻說陳事意。老宿等苾芻。即知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伽作如是方便。老宿等知已遞相告曰。提婆達多。欲作方便故破僧伽事。見此因故。諸苾芻往詣佛所。說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及以法輪。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天授有意欲破僧輪。爾時世尊告諸苾芻等曰。汝等宜應別諫天授。若更有作如是流類。應可諫曰。天授。汝莫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天授。應與和合僧伽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天授。汝等今應捨作破僧伽事。時諸苾芻奉佛教已。尋即別諫提婆達多告言。天授。汝莫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天授。應與和合僧伽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天授。汝今應捨作破僧伽事。時諸苾芻別諫之時。提婆達多堅執其事。無心棄捨雲。此事真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具以此緣而白世尊。大德。我已別諫提婆達多。我等為作別諫之時。提婆達多堅執不捨。而此事真實餘皆虛妄。爾時佛告諸苾芻。汝等應與提婆達多作白四羯磨對眾諫之。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應如是諫。當敷座具次鳴健椎應先白言。復總集僧伽。集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此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時諸苾芻已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其事。不肯棄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提婆達多作白四羯磨曉諫其事。汝提婆達多。莫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提婆達多。應與和合僧伽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汝提婆達多。應捨破僧伽事。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諸苾芻已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其事。不肯棄捨雲。此事真實餘皆虛妄。僧伽今與提婆達多作白四羯磨曉諫其事。汝提婆達多。莫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提婆達多。應與和合僧伽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汝提婆達多。應捨破僧伽事。若諸具壽忍許與提婆達多作白四羯磨曉諫其事。汝提婆達多。莫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汝提婆達多。應與和合僧伽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汝提婆達多。應捨如是破僧伽事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今已作白四羯磨諫提婆達多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時諸苾芻既奉佛教已。即以白四羯磨。諫彼提婆達多時。提婆達多堅執不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時提婆達多有助伴四人。共相隨順說破僧伽事。告諸苾芻曰。大德。莫共彼苾芻所有言說若善若惡。何以故。然彼苾芻。是法語者。是律語者。依於法律。方為言說。知而說非不知說。彼愛樂者。我亦愛樂。時諸苾芻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廣說如上。乃至我亦愛樂。世尊告曰。汝等苾芻。當與助伴四人作別諫法。若更有餘如是流類。亦應呵諫。應如是作。汝孤迦裡迦褰荼達驃羯吒謨洛迦底灑三沒達羅達多。知彼苾芻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汝等共為助伴。莫相隨順說破僧伽事。莫向諸苾芻作如是語。諸大德。莫共彼苾芻所有言說若好若惡。何以故。而彼苾芻。是法語者。是律語者依於法律方為言說若好若惡。何以故。而彼苾芻。是法語者。是律語者。依於法律方為言說。知而說。非不知說。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具壽。而彼苾芻。非法律語。不依法律而作言說。不知而說。非是知說。堅執而住。汝莫愛樂破和合僧伽。當樂和合僧伽。應與僧伽和合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具壽。汝今可捨隨順破僧伽不和合事。時諸苾芻奉教而作。即以別諫諫彼四人作如是說。汝孤迦裡迦等四人。知彼苾芻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堅執而住。莫共為伴順邪違正。諸具壽。汝等勿於諸苾芻作如是語。諸大德。莫共彼苾芻論好論惡。何以故。而彼苾芻。是法律語。依於法律而作言說。知而說非不知說。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具壽。然彼苾芻。非法律語。不依律而作言說。不知而說。非是知說。具壽。汝莫愛樂破僧迦事。當樂和合僧伽。應共和合僧伽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具壽。汝今應捨隨順破僧伽不和合事。時諸苾芻別諫之時。彼助伴人不肯受語。堅執不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大德。我已別諫孤迦裡迦等。我等為作別諫之時。孤迦裡迦等堅執其事。無心棄捨而雲。此事真實餘皆虛妄。佛告諸苾芻。汝等應與孤迦裡迦等作白四羯磨對眾諫之。若更有餘如是流類。同前集眾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孤迦裡迦褰茶達驃羯吒謨洛迦底灑三沒達羅達多。知彼苾芻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隨順於彼不和合事。諸苾芻作如是諫時。汝等莫向諸苾芻作如是語。諸大德。莫共彼苾芻所有言說若好若惡。何以故。而彼苾芻。是法語者。是律語者。依於法律而作言說。知而說非不知說。彼愛樂者我亦愛樂。時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彼於其事堅執而住。作如是語。此事真實餘皆虛妄。若僧伽時至僧伽應許。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孤迦裡迦等四人。汝孤迦裡迦等。知彼苾芻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執受而住。隨順於彼不和合事。諸苾芻作如是諫時。汝等莫向諸苾芻等作如是語。大德。彼苾芻所有言說若好若惡。何以故。而彼苾芻是法語者。是律語者。依於法律而作言說。知而說。非不知而說。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彼苾芻。非法語者。非律語者。而彼苾芻。於非法律執受而住。不知而說。非是知說。諸具壽。莫樂破僧伽事。當樂和合僧伽。應共僧伽和合歡喜無諍。同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諸具壽。汝今應捨隨伴破僧伽不和合事。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諸苾芻既奉教已白言。如是。我等當諫。即以白四羯磨。諫彼孤迦裡迦等。時彼四人堅執不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以緣白佛。大德。我等以白四羯磨。諫彼孤迦裡迦等時。堅執其事無心棄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共伴四人。順邪違正。從今已去。破我弟子和合僧伽。並破法輪。有大勢力。   時提婆達多。聞是語已便作是說。沙門喬答磨與我授記。告諸苾芻曰。提婆達多共伴四人順邪違正。從今已去。破我弟子和合僧伽。並破法輪。有大勢力。即告孤迦裡迦等。當知沙門喬答磨與我授記。提婆達多共伴四人。順邪違正。從今已去。破我弟子和合僧伽。並破法輪。有大勢力。時提婆達多。於破僧事更增勇猛。諸苾芻聞具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僧伽。廣說如前。乃至世尊問提婆達多苾芻曰。汝實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堅執而住。提婆達多白言。大德。實爾。爾時世尊告提婆達多曰。汝非沙門非隨順。不清淨不應為。非出家人之所作事。若苾芻興方便欲破僧伽。皆得惡作罪。若別諫時事不捨者。皆得粗罪。若作白四羯磨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諫誨之時捨者善。若不捨者。白了之時得粗罪。作初番了時亦得粗罪。若第三番羯磨結了之時。而不捨者。得僧伽伐屍沙。   爾時世尊即於本座。為諸聲聞弟子。欲制破僧隨伴學處。告諸苾芻曰。汝諸苾芻且未須起。僧伽有少事業。世尊知而故問。廣說如前。世尊即便問孤迦裡迦等四人曰。汝等實知提婆達多欲破和合僧伽。作破僧伽方便。勸作諍事堅執而住。汝共為伴順邪違正。告諸苾芻曰。大德。共彼苾芻有所論說。若好若惡等。乃至非出家人之所應作。廣說如前。爾時具壽十力迦攝波。教提婆達多神通道法。當時諸苾芻告十力迦攝波曰。何故上座。教惡人提婆達多神通道法。十力迦攝答曰。具壽。我當不知此惡行人。我若知此人惡行。不教神字。何論教通道法。爾時眾多苾芻告提婆達多曰。汝得利益供養。悉是上座十力迦攝之德。汝得如是。應往供養十力迦攝。其大眾作此語方便。以提婆達多。往十力迦攝。令教提婆達多捨此噁心。得令行善。為說此事故。時提婆達多告諸苾芻。彼十力迦攝與我何力。我自日夜常求精進苦行。得第一禪定力。是我自求。不關十力迦攝事。時提婆達多作此無恩之語。所有神通皆悉退散。時諸苾芻。知提婆達多無恩故神通退散。爾時諸苾芻。有疑詣世尊所。頂禮佛足白世尊曰。提婆達多。於十力迦攝無恩故。所有神通皆悉退散。佛告諸苾芻。其提婆達多。非是今時無恩為此失卻神通。亦是往昔無恩之語。失卻神通。所學之法皆悉退散。汝等諦聽。佛告諸苾芻。此波羅□斯城。昔有國王名曰梵授。時彼城中有一旃茶羅善明健陀羅咒禁之法。承彼咒力飛騰虛空。詣香山中。採得非時奇妙花果持還城內奉獻國王。王見恭敬心生歡喜。即以聚落賞旃茶羅。爾時南天竺有一摩納婆。為學咒故。往波羅□斯城。問諸人眾。誰善咒法。諸人見問。報摩納婆。今此國內有旃茶羅。善能治咒。摩納聞已。便詣旃茶羅處合掌白言。我今來此奉侍親教。旃茶羅問曰。為求何事而雲供養。答曰。為學咒故。旃茶羅即說頌曰。  明咒不惠人  以咒換方與  或時得承事  或復獲珍財  若不如是者  縱死不傳授   時摩納婆報親教曰。我無珍物。唯空承事供養。幾時可得此咒。旃茶羅曰。十二年中承事供養我者由知得不。摩納婆為學咒故。一心承事供養。漸至一年。爾時旃茶羅。為親會故。身飲酒醉夜至家中。弟子摩納婆。見即作是念。今親教身醉。我於今夜。可重加親近侍衛。即與敷設床席。臥著親教得令安隱。爾時親教床上轉動。當即床桄忽折。聞床桄折聲。摩納婆自起。作如是念。親教床桄摧折。臥不安隱。我於床下脊替床桄。不令墮地。作此念已。即於床下替桄而著。不令墮地。醉人常法。可有身力盛者二更醒悟。其親教飲酒多。至於初夜不醒。嘔變變於摩納身上摩納婆自見身上變吐狼藉。即作是念。我若為變出言。親教聞已不能得睡。作此念已。桄下不言默然而住。即至半夜親教醒覺。見摩納婆於床下身上嘔變極以狼藉。親教即問。床下是誰。弟子答曰。我摩納婆。親教問曰。雲何在於床下。弟子即如上總說。親教聞此語已生大歡喜。喚摩納婆子。我於汝處甚大歡喜。起離於床下。洗浴清淨來。賜汝法。時摩納婆。即洗衣裳平旦來至。親教見已即賜咒法。時弟子依法學得咒已。其弟子為急心故。即作是念。我得此咒。宜於城中作其咒法自試神通。念已即騰虛空。往香山取非時花果。來至波羅□斯。獻奉國內大臣。大臣得已卻獻國王。國王問大臣曰。卿何處得此非時好花。大臣報曰。南天竺國摩納婆將來與臣。臣即奉獻大王。彼摩納婆。極明咒法族姓亦大。唯願大王。留此咒師摩納婆。用此旃茶羅作勿此旃茶羅是不淨行。願即趁卻。所有聚落迴與摩納婆。既作語已。爾時國王依臣所請。趁卻旃茶羅。安置摩納婆。亦迴聚落訖。其旃茶羅報國王曰。此摩納婆是我弟子。咒法可過勝我。時國王問摩納婆。汝今咒法。可是旃茶羅教不。時摩納婆答大王曰。我自苦行一年日夜不絕。求得此法。旃茶羅可虛與我。時摩納婆。無恩於親教故。當即失其咒驗。後所作法皆悉不成。佛告諸苾芻。彼摩納婆學得神咒。為無恩故咒力退散。今提婆達多身是也。為無恩故。神通退散。諸苾芻當知。所學法親教不合無恩。自今已後。無恩者獲越法罪。   爾時世尊。從王捨城詣伽耶山。時提婆達多。共五百苾芻於人間行。阿闍世王。愛樂提婆達多。即與五百車粟。奉上提婆達多。令作路糧。至於中路逢諸苾芻。苾芻問將車人曰。此是誰車。車人報曰。此是阿闍世王奉與提婆達多。苾芻聞此語已。即至佛所而說其言。時阿闍世王無智。將五百車粟。與提婆達多。以為供養。不與世尊。世尊告諸苾芻。其阿闍世王。非是今世無智亦供養無智人。往昔先世亦乃如是。汝等諦聽。乃往古昔。東天竺有一村。去村不遠有一林。其林種種花果茂盛流泉浴池。有五百仙住彼林中。常食自落之果。及取樹根以為飲食。亦取樹皮以為衣服。爾時有一阿摩果樹。枝果垂地極將豐熟。彼五百仙人。至於樹邊隨樹乞果。其樹神心貪吝果故。不令落地。是時仙眾見果不落。復留一仙令看所住之處。餘者往於餘樹更重求果。仙眾去後。有五百賊來至林中。到彼樹邊見果豐盛。遞相議曰。我等作何方便食此樹果。尊者告曰。汝等取斧截割此樹。令果落地。汝等可以食足。樹神聞尊者此語。心生悲怖吝惜其樹。時樹神搖動其身。果悉落地。其時賊眾俱共食果。食果既已。時仙即至。見樹摧果悉落盡。仙眾即問彼守林仙人。今此樹果是誰食盡。彼守仙人即以上事具答諸仙。   爾時諸仙人即責樹神。是汝無智憎善愛惡。不與善人果。與惡人果。佛告諸苾芻。昔無智樹神者。今阿闍世王是。賊中尊者。今提婆達多是。此阿闍世王。先時無智施惡人果。不供養好人。今無智與提婆達多物。不供養清淨苾芻。爾時世尊。從摩揭陀往至王捨城羯蘭鐸迦竹林園中。與大苾芻同住前後圍遶。爾時提婆達多在王捨城。於人間常行非法不善。是時城內眾人皆往白佛。是時提婆達多作諸惡不善。世尊既聞此語告阿難陀曰。汝將一苾芻隨行。入王捨城街街曲曲。人間若見婆羅門及長者居士。說如是語。提婆達多及同伴。若作非法罪惡人。不須謗佛法僧。何以故。此人非行佛法行人。若有人說提婆達多有神通威德。汝報彼。提婆達多先有神通今悉退失。無一神驗。爾時阿難陀受佛教已。即入王捨城說如上語。若後提婆達多。更作不善惡業。勿更來佛邊恥說其過。爾時世尊。為慈悲故現其身患。時醫王活命。為佛合煎酥藥。藥名那羅若藥。佛問醫王。此藥不可思議。醫王答世尊曰。實不可思議。佛復告醫王。極不可思議。答曰。實極不可思議。世尊復問醫王。汝可知不。答曰。我知。世尊。佛復告醫王。汝實不知。答曰。我實不知。佛復告醫王。何者是不可思議。答曰。牛食水草能出甘露。此酥合煎成此妙那羅若藥。佛復問醫王。何者極不可思議。答曰。佛出於世能說妙法。能令僧眾依教而行。此是極不可思議。佛復問醫王。何者是汝可知耶。答曰。一切皆歸死。除佛之外無有得脫者。佛復問醫王。何者汝實不知。答曰。我知人滅不知去處。爾時諸苾芻。聞此語已心生疑惑。遞相問曰。此侍縛迦善解佛意。   爾時諸苾芻即問世尊。看此侍縛迦善知佛意。佛即告諸苾芻。此侍縛迦。非是今世善知佛意。亦前世之中善知佛意。汝等諦聽。佛告諸苾芻。往昔一村落中有一長者。名曰善有。其家極富。後娶一妻。妊至十月乃生一女。至二十一日。集諸眷屬乞立名字。其眷屬等即與此孩女名曰善行。乃至復生一子。集諸眷屬乞立名字。其眷屬等與名。曰善德。其長者作如是念。我今有子。將諸財寶可往興生。更作思念。我若興生。於後多留財物。恐畏我妻用我財卻。作此念已便少留財。自餘貴寶。於金瓶中而滿盛之。復以真珠珓珞瓶項蓋其瓶口。將至寒林馬耳樹下。掘坑埋之。別取資財即往興易。至他同所倍加得利。便更娶妻。乃至又誕多子。其前妻子漸為長大。而問母言。我父何在。母曰。承聞。汝父今在某城。多饒財貨甚得安寧。汝可往彼。父若見汝應相濟及。子聞此語便詣父處。入於市內父子相見。父見子面即便識之。喚言。汝從何來欲何所至。其子具陳上事。父知己子將歸住處。告言。汝實莫向他言為是我子。至於住處心生憐愛。洗浣衣服重加情念。自餘妻息而問之言。此是何人。父言。此是我友之子。其餘子等見父加憐。而作是念。此必是子侵我等財。父便作念。我今宜可與彼財本令還所住。若不如此。自餘子等定有妒心。而傷害之。父復作念。若與彼財。為其物故。在此親戚恐殺害之。即作書頌而與其子。作書頌已與子遣還。諸親在道即捉問言。汝父與何等物。答曰。唯與一書。諸人等曰。必以方便令彼歸還。隨意放之便達本國。見母啟拜母問。汝於父邊得何等物。答曰。更不得物。唯與此書。母曰。汝父欺篾徒獲辛苦。子言。我父甚為智慧。實不輕蔑。即讀其頌思惟句義。而解釋之。既了知已。即詣瓶處方掘取之。將至家中成大富貴。佛言。苾芻。過去父者。即我身是。彼其子者。今侍縛迦是。我以方便而教訓之。便知我意今亦如是。爾時侍縛迦而作是念。如來大金剛體。微少酥膏何以為足。應用二斤。作是念已。即量取二斤熟酥膏。置佛缽中。世尊食已而殘少許。與諸苾芻。苾芻禮謝世尊。於時提婆達多見此事已。而作是念。我應食酥。而問侍縛迦言。沙門喬答摩。蘇食幾多。侍縛迦答曰。正有二斤。告言。我亦欲食二斤。侍縛迦曰。如來世尊大金剛體。所食酥量能使消化。非汝所及。提婆達多曰。我今亦是大金剛體。何不能消。即取二斤而便食之。至明清旦。佛所食酥皆悉消化。侍縛迦持粥來奉世尊。如來即食。提婆達多酥猶在腹。亦食其粥。腹即大痛。旋轉叫喚晝夜不安。阿難陀於自親族心有顧戀。聞其受痛情生悲愍。詣世尊所而白佛言。提婆達多。為多食酥未消喫粥。腹痛不安。爾時如來。即舒百福莊嚴功德千輻輪臂無畏相手。通徹山壁按提婆達多頂。告諸苾芻曰。我於提婆達多及羅怙羅。心生平等更無有異。提婆達多諸痛苦劇皆悉除滅。作是語已。時提婆達多眾苦頓除。從死得蘇。即觀其手方知佛臂。而作是念。此是沙門喬答摩臂。為提婆達多由無量劫來懷惡毒故。雖知承以佛威得脫劇苦。便作是語。其悉達多善能學得如是醫療。以因此法能自濟人。於是四面而出大聲。如來世尊以誠實語。救提婆達多劇苦痛惱。提婆達多眾及諸人。聞此聲時無不慶喜。皆共稱讚。世尊神力不可思議。甚為奇特。時諸苾芻。詣提婆達多處告曰。佛若不救當死無疑。提婆達多曰。佛知善術。方欲眾人皆隨己故。而作斯法。諸苾芻曰。提婆達多勿出此語。宜速默然當自心觀。豈非佛救耶。提婆達多曰。何關彼能救我。腹內酥消痛苦自除。時諸苾芻。既聞此語知無恩報。詣世尊所而白佛言。唯願如來。視聽提婆達多。世尊。於彼有大慈悲彼今無恩無報。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五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非為今時無恩無報。從昔已來亦無恩無報。汝等善聽。我當為說。攝頌曰。   佛告諸苾芻。乃往古昔。此婆羅□斯城有一大村。去村不遠有一大林。花果茂盛流泉浴池。有一仙人名憍屍迦。在彼林中。每食墮落之果。衣服樹皮心大慈悲。種種禽獸皆鹹依附。有一母像在彼林中。當產之時聞師子吼。心大驚怖失大小便。棄子而走。出於林中。時仙採果。見小象子知其失母。仙起慈心愍彼象子。尋覓其母。求不能得。遂收象子至自住處。而鞠養之如子無異。既漸長大。便壞仙處花果樹木。仙既見已遂即嗔責。像知仙瞋更不損林。像又漸大心極猛盛。後復損林。仙又訶責。像無怖懼。仙加苦嗔。像起害心欲踐仙人。仙走入室。像以鼻牙損仙。半屋。便即自走。時樹林神即說頌曰。   佛告諸苾芻。往昔仙人者。今我身是。往昔象者。今提婆達多是。往昔無恩。今亦如是無有善報。汝等當知。   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復有無恩無報之行。汝等諦聽。往昔此波羅□斯時有國王。名大帝釋軍。國土豐饒人皆快樂。王有夫人。號為月光。但所作夢皆有真實。於彼國內有一菩薩。而作鹿王。其形金色殊勝端正。人所見者無有厭足。自知端正心常怖畏。恆怕獵師常藏其身。時諸禽獸互相解語。時有一烏。詣鹿王所心生愛念。作如是語。阿舅。雲何驚怖食草。金色鹿王便即報曰。我為端正。一切獵師若見我者。恐相殺害。為此食草心常驚怖。烏尋報曰。我於夜中亦怕鵂鶹。我等與舅。從今已去更相守護。若於白日。我處高樹監察好惡。有事報王。若至夜中。王當觀視有事報我。於彼國中。有一大河在於林側。時有二人先有怨讎。忽然相逢。一人力勝。遂縛怨人擲於河中。其水流急彼人漂溺。便作是言。誰能救得我者。我與作奴。時彼鹿王。與五百眷屬。至河飲水。聞此聲已起慈悲心。便入水中欲救溺人。是時老烏來詣王所。便即告言。此黑頭蟲。都無恩義。勿須救拔。若得離難必害鹿王。時彼鹿王為慈悲故。不取烏言。往溺人所背負而出。既到岸上。以口解繩待蘇息已。便即報言。子須當知。此是歸路。汝當好去。時彼溺人胡跪合掌報鹿王言。我於王邊更得此命。願常供侍為奴。以報王恩。時彼鹿王即說頌曰。  不用汝為奴  亦不須承事  但莫說見我  恐彼取我皮   我今於汝更求一事。汝隨我願勿言見我。即是報恩。何以故。我身端嚴色相具足。恐彼人知殺我取皮。是故莫說見我在此。彼人答言。敬從王願。我定不說。即起合掌右繞三匝作禮而去。   爾時月光夫人。受五欲樂疲極而睡。於後夜中夢見鹿王。身皮金色微妙端嚴。坐師子座。為諸國王及諸人眾說甚深法。夢中思惟。我作此夢定是真實。歡喜而寤。即向於王說夢所見。王既聞已信其所夢。心生驚怪。何得有鹿處師子座為眾說法。時月光夫人。為王陳說悅意之語。王大歡喜。即便慇懃請王。為覓金色之鹿。王敕群臣。國內獵師總召令集。諸臣奉命。召諸獵師將詣王所。王問獵師。我聞國內有金色鹿。汝等見不。若有見者。以軟繩繫勿令傷損。將來見我。時諸獵師白大王言。我獵多年。不見此鹿亦不曾聞。大王。既聞鹿在何處。請為王捉。王敕諸臣。擊鼓宣令。訪有見者來報我知。我即當賞五百聚落。諸臣受教。擊鼓集眾宣王賞募。時彼溺人聞王重募。即便作念。我今貧困。為欲貪求王之重賞。為當報恩。不說其鹿。佛告諸苾芻。世間常法。一切有情五欲所繫。無惡不作。時彼溺人心貪五欲。即思往時被怨執縛。復作是念。我今背恩欲報彼怨。不懼未來如前苦事。應報其怨。作是念已詣王宮門。見種種莊嚴依王正法。使守門者白大王知。王既聞已即喚令入。其人報王。於山林中具諸花果。有一鹿王。身皮金色千鹿圍遶。至極端正。我知其處令王得見。王聞語已心大歡喜。召諸群臣將其兵眾。外國朝者見王嚴駕。亦皆隨從。其人引前往鹿王所。佈兵圍繞。時彼鹿王親友之烏。恆在高樹。遙見兵眾來漸近林中。烏即下樹報鹿王言。前被溺人是背恩者。王不須救。不用我言。鹿王問言。有何所以。烏答鹿王。前者溺人將諸兵眾。來獵鹿王。時彼千鹿聞兵眾聲。驚怖走散。是時鹿王即作是念。我今若走。彼諸兵眾尋覓於我。亦殺千鹿。我寧守死活彼千鹿。作是念已。爾時鹿王詣國王所。往時溺人遙見鹿王。即舉兩手指示王言。金色鹿王彼來者是。   佛告諸苾芻。眾生若造極惡業者。不待來生今即見受。被溺之人。由不知恩造惡業故。手指鹿訖手即墮地。王見是事怪而問言。何忽如是兩手墮落。時彼溺人苦痛悲泣。即便向王以頌答曰。  穿牆盜物者  此不名為賊  有恩而不報  是名為大賊   王聞此語即問彼人。此頌何義。我今不解。時彼溺人即便為王具說前事。王聞是已。為不知恩溺人。說頌報曰。  無恩溺人  何故汝身  不陷入地  何故汝舌  不破百分  何故金剛  執持刀杖  不殺害汝  一切鬼神  何不打汝  汝極背恩  何故少報   王知彼鹿是大菩薩有大威德。告諸臣言。應與鹿王設大供養。卿等速迴掃灑道路。懸繒幡蓋燒眾名香。我與鹿王俱來入城。諸臣聞敕具依王教。是時國王。令金色鹿在前而行。國王大臣隨鹿王后。入婆羅□斯城。於宮門前置師子座。種種莊嚴請鹿王坐。王及月光夫人。後宮婇女王子人民。圍遶而坐。是時鹿王方說妙法。王及夫人一切大眾。既聞法已。即請鹿王為受五戒。一切有情願歸菩提。王見是已心大歡喜。向鹿王言。王所遊處山林曠野。悉施鹿王。我從今後永斷殺生。亦令國人不得遊獵。願諸有情。於諸住處心無怖畏。   佛告諸苾芻。爾時鹿王者。今我身是。時無恩溺人。今提婆達多是。過去無恩今亦如是。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復有無恩無報之行。汝等諦聽。往昔婆羅□斯邊界聚落。於中有一作花鬘人其聚落傍有一河水。作花鬘人每常渡水取花來去。後於一時欲渡河水。於此河中。非時得一菴沒羅果。持詣王城與守門者。守門者得轉餉通事。通事人得便奉進王。王得其果復與王妃。妃得其果即便食之。以果香美復從王索。王復問彼通事之人。何處得果。通事人答。我於守門人邊得之。王即遣喚守門人問。果汝從何得。守門人云。我於花鬘人邊而得此果。王復遣喚作花鬘人問言。何處得果。花鬘人答。於河中得。王語作花鬘人。汝往河所更覓此果。其花鬘人既得敕已。自齎糧食復往河所。尋水而覓行至一山。於高崖上遙見果樹。其巖嶮絕。一切獼猴皆不能上。何況於人。其作鬘人多日尋覓。無有上處。糧食復盡。其人心念。我得王教令覓其果。今既不獲如何得歸。作是念已不顧身命。手攀嶮崖漸漸而上。未到果所遂便墜落。下有深□異i□椸□□□騏騖飀□□□□□□□□逆□□□□□□i覷□□稫詣□檢□騖駙□□□襐□裀□□禖餾□□□□□□□□樨裀□椸□租□婇□□□□□糖□□刺□□飀□奾祇□□□□□□□□言□□□□□□□□□拏□□榖□□□□□秦□覂騧□□j□□□□□見□□□□□□奪□□覷□□□□□□□□□□□□蓮□騖餾綠□勵埤□□□□□□祅樏□□□楏穢□□□□□行祏樏□□娏□□騖驛楛□□□穫□榑襏楅樏□□□穬□□□□□禱□輻□□□□覮訏□□□□□□□□□□□□□□□□□□□□憐□□□□□□鶴樦□設禖□□□□觭□□□□□樦□□□□利□□□□□□□□勵埤□□麟□□□姻□□□□奧駎□□馮□□□□□t殺祅娷麟逆□□量榵□□□□□□□妁囊埤□□□□埤□\□租□□□□□□詫□□□□□□□□   爾時空中有一天神。見此事已。即說頌曰。  承事恭敬  猶如善友  有如是人  不知恩報   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往昔獼猴王者。即我身是。其花鬘惡人者。今提婆達多是。非但過去不知報恩。今亦如是。苾芻當知。   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復有無恩無報之行。汝等諦聽。往昔之時有一山林。種種花果。時有一鳥。名曰啄木。其林一邊有師子王。尋常殺鹿而食。後殺一鹿遂便食噉。骨橫咽中不能得出。痛苦多時不能得食。羸劣飢瘦。彼鳥遊戲見師子王。即便問曰。阿舅。何故羸瘦如此。師子答曰。我有痛苦。時鳥問言。何故痛苦。其師子王廣如上說。鳥復報曰。我為治苦。汝是諸獸中王。能報恩不。每日之中常與我食。師子王報曰。依汝所須常能供給。鳥便思念。我作方計除卻其骨。待去卻後然始令知待師子睡方可除骨。既作念已。暫遊於樹求覓其食。時師子王。遇涼風吹。遂便美睡。鳥見睡已。以木著口審細更看。遂入口中銜骨而出。在於樹上待師子王睡眠覺。後將骨示之。時師子王須臾睡寤。遂覺喉中骨去無痛。蹲踞嚬呻。鳥見歡喜。從樹飛下以骨示之。報師子雲。阿舅。苦痛皆由此骨。師子歡慶報彼鳥雲。外甥。我久苦痛今得除差。我欲一生供養承事。唯願外甥。日日來此。鳥聞此語歡喜而去。後師子王正食鹿時。其啄木鳥被鷹所逐。驚怖飢急飛投師子。說被鷹逐飢急怖事。願舅。賜我一餐之食。時師子王。以頌答曰。  我當行殺害  惡性亦惡行  我牙齒鋒利  入我口得出  應當自忻慶  今復更何索   鳥聞此說亦以頌答。  物墮海中失  夢得寤時失  承事惡人失  救濟無恩人  此更為大失  我從汝何索   鳥說頌已即便飛去。佛告諸苾芻。往時啄木鳥王者。即我身是。彼無恩師子王者。今提婆達多是。先不知恩亦不知報。今亦如是。汝等當知。   世尊復告諸苾芻曰。提婆達多。復有無恩無報之行。汝等諦聽。往昔婆羅□斯城有一貧人。常取柴樵賣以活命。其人復於一時。執持繩斧往趣林邊。將欲伐柴。即逢非時大暴風雨。七日不息。為避風雨漸次經歷。遂至山邊見一石窟。即欲入中將至窟門。見熊在內驚怖卻走。熊見驚走便呼彼雲。善男子來。汝勿怖我其人雖復聞彼熊呼。猶懷恐怖。躊躇而立不前不卻。熊見彼住即抱入窟。不令驚懼。與諸美果堪食樹根。養經七日至第八日。熊自出外看其風雨。見風雨歇。即與美果發遣令去。其人長跪合掌白言。我蒙供養身命得活。我從今後何以報恩。熊即報曰。汝但勿向外人道說。我在此住者。即為報恩。其人即便遶熊行道經一匝已。報其熊曰。我終不敢報餘人知。說此語已便即而去。其人行至婆羅□斯城門。見一獵師欲行遊獵。先共相識。獵師問曰。汝多日不還家中。婦兒眷屬悉皆憂惱言。為被風雨漂。及虎狼食。將作汝死。已度大雨禽獸多死。汝今雲何得活。時採薪人說熊收養廣如上說。獵師問曰。彼熊今在何山何窟。願汝視我。時採柴人報獵師曰。我今縱死亦不能卻入山林。獵師報曰。多以巧言種種勸化。我若殺得。與汝多分。我取一分。其人即起貪心。遂便卻迴。視彼熊處行至窟邊。遙指熊視。是時獵師於其窟門。多積柴薪以火。熏之。時熊被煙火逼困苦欲死即說頌曰。  我此山中住  不害於一人  食果及樹根  常起慈悲念  我今命欲盡  當復作何計  自念過去業  善惡今得報   時熊說此頌已即便命終。時彼獵師知熊死已。即入窟中取熊剝皮分作三分。語彼樵人。汝取肉二分。我取一分。時採樵人以手取肉。當取肉時兩手俱落。獵師見以唱言。奇哉奇哉。獵師已肉亦不將行。便卻入城。以希奇事聞奏於王。說向國人。王既聞已親自往看。收取熊皮往詣寺中。打鍾集眾。遂將熊皮安僧眾前。王禮僧已。為諸僧眾說如上事。寺中上坐證阿羅漢果。以頌報國王曰。  大王今當知  此非實熊身  是勝上菩薩  當獲無上果  應三世供養  大王須起塔   時王聞已敕諸大臣。取種種香木。往詣熊窟所焚燒其身起塔安置種種花香懸繒幡蓋灑掃供養。國王大臣及諸人等。共立制約。每一年中同集供養。共立制已禮塔而去。一切人民若有來禮彼塔及供養者。皆得生天。佛告諸苾芻。往昔熊者。今我身是。昔採樵惡人者。今提婆達多是。昔時早已無恩無報。今時亦復無恩無愧。汝等當知。   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此提婆達多。復有無恩無報之行。汝等諦聽。往昔婆羅□斯城有一貧人。常取柴樵賣以活命。其人後於一時。執持繩斧詣於山林。至一樹邊欲採其樵。遂逢大蟲驚怕卻走。上一大樹。不覺樹上有熊。見已復怕不敢更上。熊見驚怕漸下報言。汝不須怕。但依投我。樵人聞已亦不敢近。熊見悲愍自來執抱。於其樹上選安隱處。熊抱而坐。是時樹下大蟲報其熊曰。此是無恩眾生。後殃害汝。何須守護。當可擲於樹下。我須食之。若不得食我終不去。   佛告諸苾芻。世間之法。有歸投者尚自守護。何況菩薩有來歸投而不守護。時熊報大蟲曰。此人投我。終不違信。蟲聞此語。為飢乏故亦不肯去。熊報樵人。我今抱汝疲乏暫睡。少時汝自警覺並守護我。頭枕樵人便起思念。我暫睡息。當為樵人說十頌法。作此念已熊即便睡。蟲見熊睡。報樵人曰。汝能幾時樹上而住。應可擲熊樹下我食即去。免害於汝當得還家。時採樵人聞此語已。即起惡念。此蟲好語。我於此處能幾時住。作此念已。便即擲熊樹下推落。覺已未至地間。即說十字。   說已至地。蟲既得熊。遂便食噉飽足便去。樵人聞熊說十字祕密之法。便即思念。熊有好法應說視我。遂起貪求即生煩惱。為失法故心迷狂走。說十字曰。   時樵人親屬既見癲狂。將彼歸家。更無餘語唯說十字。其親屬等既見癲狂。即覓醫人及善咒者。種種醫方療不能差。時婆羅□斯城不遠。有林多果。眾鳥皆集出美妙音。時彼林中有一仙人。具五神通。狂人親屬將視仙人。□跪禮拜便即白言。我此眷屬癲狂心亂。不說餘語唯宣十字。我等不解如何治差。仙人報曰。此人造惡都不知恩。殺大菩薩擲於樹下。而未至地間說於十字。以攝十頌。說此十字已墮地而死。被虎所食。時採樵人便即癲狂。時諸眷屬及仙門人皆白仙言。雲何十頌。復有何義。是時仙人次第解釋。便說頌曰。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等當知。往昔熊者。今我身是。時採樵人不知恩者。今提婆達多是。昔不知恩。今亦如是。汝等當知。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此提婆達多。復有無恩無報之行。汝等諦聽。昔有一城名曰寂靜。其中有王亦名寂靜。國土豐饒人民安樂。無諸賊盜不相征伐。王性慈悲。愍諸眾生等如一子。心好惠施常樂聽法。無有慳貪。供養沙門婆羅門等及諸貧病。心無厭足。王有常法。每日清旦先參父母。後看病人。然治國務。時有貧人重病極困。醫人瞻者不肯與藥。皆雲定死。病人既聞心懷苦惱。悲泣遊行至寂靜城。時王春時與諸群臣后妃眷屬。欲遊園觀行詣城門。時彼病人拄杖悲泣。跪拜王前白其王曰。唯願大王。救我救我。如是病苦令得命全。王既見已起大慈悲。迴駕還宮命大臣曰。召我國內所有醫人。臣奉王命。遂即召集一切醫人。便將見王。王喚病人躬自親看。汝等醫人必須治差。諸醫見已白大王曰。觀此人病藥極難得。王便問曰。何故難得。醫答王言。要須一生不解嗔人。而取其血煮粥治之。方可除差。如若不得其病不除。王既聞已便作是念。我既不能救一人命。用此王位及身命為。卻自觀察。我一生來無有瞋處。作是念已。命其乳母便即問曰。我幼小時不有瞋不。乳母答言。自生抱王我尚無瞋。何況王身未將為定。更問親母。兒自生來見有瞋不。母便報曰。既懷王已我尚無瞋。況王自身。王既聞已歡喜踴躍。作如是念。今得藥耶。告諸醫人。於我身上。五處下針刺取其血諸醫白王。病人卑下王是貴勝。我今不敢於王身上而輒下針。佛告諸苾芻。一切菩薩善解世間種種事業。爾時國王起慈悲心。即自下針五處出血令器皆滿。便付醫人。即令作粥與病人食。是時國人見王慈悲善養黎庶。王子臣人后妃婇女一切國人悉皆啼泣。共相謂曰。王愍一人不惜身命。棄捨我等今無依怙。王既聞已報諸人曰。汝勿懊惱。此非惡事。爾時大王於其六月日日出血供其病人。是時國王。漸加羸瘦身體無力。清淨諸天見王事已。作如是念。此是賢劫菩薩身。若遣衰亡非是好事。我等以天威力方便。毛孔之中皆入甘露。念已即與威力。王當可活病人得差。諸天加威。王得平復。病人又差。王便更與病人五大好村。時彼病人寂靜城中。與其城內王臣宰貴身為同類。八方傳號。經於六月與病人血食乃得差。及以更賞五大好村。八方既聞此號皆悉怪念。來至彼城問彼病人曰。實國王經六月中出血供養汝不。彼病惡人即作無恩無報告諸人曰。此之國王於我何益。身有惡血應合棄卻。或以施人此有何怪。然彼惡人出此語已。即於地中火出。燒此人家一切皆盡。彼之病人卻得瘦病。佛告諸苾芻。彼國王者今我身是。彼時病人無恩無報。今提婆達多是。佛告諸苾芻。此提婆達多。復有無恩無報之行。汝等諦聽。往昔過去婆羅□斯城。有一國王廣如前說。乃至王妃生一王子。顏貌端嚴。其色赤白頭面圓滿。猶如傘蓋。手臂垂下猶如象鼻。兩眉相連額廣鼻直。一切肢節悉皆圓足。彼生之時。諸吉祥事悉皆現前。生已經於二十一日。一切眷屬皆來集會作諸喜樂是時諸臣相共白言。王子生時百千吉祥皆悉現前。因此立名號為善行。廣說如上。乃至漸長。時彼善行性大慈悲。於諸有情生憐愍心。常樂佈施。濟給沙門婆羅門及諸貧窮遠行人等。爾時父王語善行言。自今已後。不應如是恆行佈施。我國庫藏不可供足。是時王妃又生一子。彼子生時。百千災厄不吉祥事。皆悉現前。乃至立號名為惡行。至彼長大。佛告諸苾芻。世間常法。行佈施者。眾人喜愛名稱普聞。有異國王。聞其善行好行惠施。遂欲嫁女為善行妻。多與珍寶車乘僮僕作書遣使。詣婆羅□斯國報其王知。王聞歡喜許共為婚。是時善行前白父王。不欲費損父王庫藏。我今入海自求珍寶。得已娶妻。王即聽許。善行見許。歡喜裝束辦糧欲去。惡行見已即作是念。今此我兄。自他國人皆悉愛敬。入海採寶忽若得來。父王大臣一切國人倍生敬重。我父必當策為國主。我無國分。我今宜可設一方便隨彼入海伺求殺之。我身得迴。樂與不樂。父必策我以為太子。作此念已。亦詣父所白父王曰。我欲隨兄入海求寶。王聞許之。惡行歡喜亦作裝束。是時善行。於其城內擊鼓搖鈴。遍告眾人。我欲入海。有能去者。應辦糧食裝束隨行。我為商主。水陸阻難我皆能護。我皆能護使無怖畏。亦不輸稅。作是語已。有五百人。至太子所白太子言。我等請隨太子。於時取吉勝日。即便同去。廣說如前。乃至入海即告弟曰。此舶海中忽逢難破。汝應捉我。不須恐怖。惡行報雲。如兄所教。舶遇好風遂至寶所。是時舶師告於太子及眾人曰。汝等昔聞有珍寶渚。今此處是有種種寶。隨其採取。眾人聞已歡喜踴躍。即便下舡取種種寶。猶如麻麥滿其船中。善行太子取如意珠。繫其腰下迴船而還。欲至此岸。逢摩竭魚打破其船。是時惡行即捉其兄船人珍寶皆悉漂失。唯有惡行。以兄威力得至此岸。善行用力既出海已疲極而睡。惡行守兄。遂見其兄腰下寶珠。即作是念。兄得好珠我失所獲。我今應可刺兄目瞎。持珠獨還。作是念已先盜取寶。便以棘針刺兄目瞎。棄之而去。善行無眼不知歸路。後牧牛人見已問雲。從何而來。是時盲人具如上說。牧牛人知即起慈心。將歸家中。善行本性極善彈琴。在彼家內時為彈琴。牧牛人妻心生愛念。即起染欲語盲人云。共我行私。盲人聞已兩手掩耳白雲。勿出此語。我不欲聞。汝是我妹。何出此言。佛告諸苾芻。世間常法。一切有情心貪慾色。若不相隨各生瞋恚。時彼婦人見不遂意。即生瞋恨起心謗染。告其夫雲。彼無目人欲婬穢我。如何家內養此惡人。佛復告諸苾芻。世間常法。一切有情於所愛妻。被人侵污心生瞋惱。此一切怨此怨為重。由此因緣其牧牛人聞妻語已。於無目人起重瞋恨復作是念。此人重罪今見無目。即是受報不須殺害。但驅令出。作此念已即便馳出。其無目人抱琴而去巡歷城邑乞求活命。後時父王既崩之後。其弟惡行即紹王位。無目之人漸次乞求。至妻國城。其妻年長。諸國王子皆從競索。女之父王告其女曰。先嫁汝時。善行王子入海船沒而死。今有王子等競來索汝。如不嫁汝。恐諸王子心懷瞋恨。是故我今共汝平章。汝心若為。女白王曰。唯願父王。敕國內人。嚴淨城邑集諸國人。女自簡選父王允女所請。遂敕境內及諸外國。我有一女今欲出嫁。集諸國人自簡駙馬。遂即嚴飾城隍。如歡喜園。即令擊鼓宣告。現在城中所有人眾。及四遠來者。王女求夫隨情選擇。君等隨力莊飾。皆來集會至明清旦嚴飾王女。與諸婇女相隨而出。如歡喜園中吉祥天女處妙花林。遂於城中百千萬數大眾之中。次第巡行自求夫主。其時善行立在一邊彈琴而住。有情業力因緣會合。共相遭遇。聞彼琴聲心生戀慕。即以花鬘遙擲其上。告言此人是我夫主。時諸大眾各生憂惱。共出嫌言。今此眾內有多豪族。諸方貴勝王子大臣年華可愛。及此城內美妙男子。如何棄此而取盲人。以為夫主。時王近臣見此事已。心懷憂惱。便入白王。王隨女情求得夫主。王問如何。答言。眼瞎。王聞愁惱。喚女來問。少女何意。今此城中多有賢人貴勝宰輔大臣及四遠來男子非一。何因不愛而取盲人。女答父雲。我愛於此。王曰。若爾宜應就彼。何故住斯。女即詣彼告言。仁是我夫。答曰。汝為非理作此思惟。共餘男子而為交耶。女曰。仁者。我無此心作如是事。問曰。如何得知。女即懇誠發實信語。仁今證實我心如念。善行王子及於仁處。情生樂欲無異心者。願仁一目平復如故。而此少女發實語時。盲人一目便即開明。告曰。賢女。我是善行。被弟惡行而於我處為無利事。女曰。何以得知仁是善行。即發實語作如是言。我被惡行刺我眼時。我心於彼而無少恨。斯言若實。我之一目平復如故。說實語時雙眼明照。是時王女。即將善行詣父王處白言。此是我夫。王乃不信。女便向王具說前事。王甚奇怪。即令大禮共成婚媾已。多嚴兵馬。令其善行還到本城。驅彼惡行。冊立善行紹繼父位。汝等苾芻。於汝意雲何。善行王子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其惡行者。今提婆達多是。非但今時無有報恩。往昔之時亦復如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六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佛言。復聽。提婆達多往昔之時無有恩報。乃往古昔有一王都。人民熾盛安隱豐樂。王有四子。一名大枝。二名副枝。三名隨枝。四名小枝。其四王子年漸長大。皆娶鄰國王女以之為妻。共於父所興逆害心。父覺知已擯令出國。各將妻去。行至曠野路糧皆盡。共立惡制。可殺一妻取肉充食。用濟身命得出長途。於時小枝作如是念。寧可自死不斷他命。更無餘計。宜將己妻密走他國。作是念已。將妻逃走飢渴所逼。妻便困乏不能前進。告其夫曰。聖子。我命將終無由涉路。小枝作念。我於羅剎惡伴存彼軀命。於此而終深可傷惜。即割髀肉與食。又刺臂血令飲。妻食肉血。漸漸徐行至一山谷。採拾根果以濟身命。於其山間有大河水。時有一人。因遭怨賊截其手足。擲著河中作苦惱聲。隨流而去。小枝因出聞苦叫聲。生悲愍心尋聲往覓。遂見一人隨水流下。即入河中背負令出。置河岸上。見手足俱無。情懷痛切。問言。善男子。爾因何事遭斯苦楚。其人具以事答。小枝報曰。汝今雖苦勿生憂怖。將根果令食。便語妻曰。可生慈念看養此人。既蒙恩養瘡苦漸差。其婦於彼情生愛著。頻頻就彼共作言談。菩薩稟性少行欲染。雖時聚會無解婬情。然此山中所有根果。由菩薩威力悉皆精妙。婦人食已彌益邪心。至其人所求行非法。彼便不許答曰。我幾命斷幸蒙見濟。共為惡事便是棄恩。汝夫若知定分身首。婦數求及被煩惱逼。遂共交通深生愛著。不欲暫離。於其本夫心無戀樂。彼雖遣去亦不見隨。便作是念。今此女人於我耽著。私通他婦乃是大怨。我定遭苦。即共籌議告其婦曰。夫若知我行非法者。必當斷命。此不須疑。女人聞說以之為然。當設餘計。女人耶智不學而知。即以衣纏頭枕石而臥。小枝採果還至其傍。見有異狀問言。賢首。有何所苦。答言。聖子。頭甚苦痛。小枝報曰。欲何所作。女密懷計生此噁心告其夫曰。我先頭痛。醫與石柏塗頭即差。小枝報曰。何處得有我往求覓。女曰。於彼崖下於山□邊。見有斯藥既其懸絕。尋索而下我在上持。彼是大人。為性質直不懷邪偽。報言。可爾。以索繫腰懸崖而下。欲採其藥。妻遂放索落崖墮水。由彼有情有長命報合紹王位。落崖不死。隨水漂流至王都所。屬彼國主無子命終。臣佐國民共為籌議。王既無子今已命終。我等立誰紹繼其位。喚諸相師。令覓一人堪為王者。時諸相師四方求覓。如有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是時小枝。由其業熟合受王位。從水而出坐在崖邊。然菩薩威德。所住之處光彩異常。時諸相師因遊至彼。見此大人有王瑞相。鹹皆歡喜往告諸臣曰。我等求得大人。具王瑞相。堪為國主。諸臣聞已。即令國人嚴飾城隍。備其大禮。選擇吉日。共冊為王。然未有國後。諸臣告令諸國貴族。若有端正好女。各令嚴飾將赴王都。稱王意者納之為後。王緣女人遭大苦惱。深生厭離無心顧眄。諸臣啟言。大王當知。國後若無斷王繼嗣。諸方美女咸集於茲。欲冊為後及諸婇女。王亦不許。說女人過患。福德有情所在之處。花果飲食悉皆甘美多有氣力。爾時菩薩落崖已後。於其山中花果根莖並悉不生設有生者苦澀無味。彼二惡人。由諸根果無氣力故。漸漸羸弱不能存濟。時彼惡女。即便荷負無手足人。從山而出。入諸聚落巡行告乞。若他見問此是何人。報言此是我夫。雖復如是形容。更無他意。然而國法。若有女人事夫貞謹。人多敬重皆為供養。此女到處多饒飲食。如是遊歷漸至王都。諸人聞已皆悉嗟歎。或有心生喜樂山外遙觀。城中諸人見斯事已。謂其方便共起譏嫌。王說女人有多過患。豈不見此貞謹婦人。無手足夫肩上擔負。巡門告乞以相濟給。時守門人見如上事。具奏王知。王聞是語敕令喚入。女人入內。王既見已即便微笑。而說頌曰。  食髀肉充飢  飲我血濟渴  肩負肉團行  何處有貞謹  惡計求石柏  冀我落崖亡  肩負肉團行  何處有貞謹   時此女人聞王斯頌。情懷羞恥即便低頭。諸臣聞頌不知其緣。白言。大王。所說之頌是何義利。王為諸臣次第廣說。城中人民嫌此女人。共唱為惡擯令出國。佛告諸苾芻。於意雲何。乃往昔時小枝者。豈異人乎我今即是。其女人者。今提婆達多是。非但今時無有恩報。過去之世亦復如然。   汝等苾芻。復當諦聽。提婆達多無恩無報。乃往古昔有一王都。王名自在友。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正法治化信重賢良。自利利他常懷大悲恆求妙法。於諸黎庶深有戀慕。後於異時。妃誕一子。形儀端正殊妙可觀。顏色光晃如真金鋌。頭有傘髻。手臂纖長。額廣平正。雙眉相連。鼻高且直。諸根具足。親族立字名自在。□付八乳母。年漸長大令遣入學。算計謀策印文祕字無不該練。工巧技藝悉皆通達。所謂象馬車步乘馭善巧工射干戈。無不備悉。其自在童子。敬信賢良情懷仁讓。自利利人是其本行。常有悲愍普愛黎元。捨去慳貪修行惠施。所有財貨無一慳心。舉國知聞悉皆傾慕。四方遠近百踰膳那。所有孤貧盡來臻湊。皆令無乏鹹起歡心。菩薩曾於一時。乘車出遊趣芳園內。其車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天帝青寶。共為嚴飾。皆以微妙栴檀而為轅軛。於其車上。皆以師子虎豹之皮而為莊嚴。點諸寶珮。見者愛樂。駕以駟馬。其疾如風趣於園所。時有聰明智慧大婆羅門。來告童子曰。  應知世間人  皆聞汝行施  寶車雖愛重  應施婆羅門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即疾下車生歡喜心。便指其車告婆羅門曰。  我今捨寶車  喜施婆羅門  願我捨三有  趣無上菩提   時婆羅門既得車馬。乘之而去。菩薩又於一時乘大白象。名曰王增長。色白如珂雪及白銀花。七支圓滿眾相具足。皆善安住。猶如帝釋翳羅跋拏。行步庠序人所樂見。與諸眷屬並諸僕從。鹹共圍遶。譬如滿月耀於星漢。又復屬以三春之際。雜花叢發泉池清澈眾鳥和鳴。菩薩於時欲往芳園暫為遊戲。時有他國怨敵。告婆羅門。令從菩薩乞大白象。時婆羅門。即從菩薩舉手而乞。並說頌曰。  諸有人天眾  鹹同好施名  所乘大白象  宜與我將去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即疾疾下象生歡喜心。便指其象告婆羅門曰。  我今捨白象  喜施婆羅門  願出三有流  速趣菩提岸   時有諸臣奏父王曰。自在太子。今以增長大象。施與他國怨仇婆羅門。王聞是語生大瞋怒。便敕使者。令喚自在太子。既至。王便告言。汝今不應住我國內。太子聞是語已便自念言。父今捨我。我今為求無上菩提利益一切。被智慧鎧捨此大象。復作念言。我今若在家者。必是不能隨情捨施。宜應往山林堅持戒行。是故今可捨其家緣獨居林藪。有往乞者誓不違逆。是時菩薩作是念已。便還本宮具告妃知。妃既聞已。恐離夫故心懷悲苦。即便合掌白菩薩言。聖子。若如是者。我亦隨去往山林中。我終不能須臾之間暫相捨離。若乖離者我命不存。便說伽他告菩薩曰。  虛空無月無光彩  大地無苗實不生  蓮花池中水流枯  婦人無夫亦如是   菩薩告曰。世間常法必有離別。汝於王宮生長。足好飲食衣服臥具。以斯養故身肉柔軟。若山林間。以草敷地於草而臥。以果為食。採花果時步遊荊棘。常持戒行。自身亦見眾人心常堅固來者供養。我亦決定隨意捨施。當施之時勿生憂惱。菩薩復告妃曰。汝應可自當善籌量。妃答言。我隨聖子意。菩薩復告曰。若如是者。心常寄念發誓願言。既立誓已。菩薩詣父王所頂禮白言。願父恕過。所施大象與他國怨仇婆羅門故。由是過失。我往山林。願王庫藏常豐不渴。王聞語已與子離別。心懷悽愴憂悲苦惱。便告子曰。汝可住此。勿向山林。隨意佈施。菩薩頌伽他。答父王曰。  大地諸山林  乍可令迴轉  我於乞求者  施心終不移   爾時菩薩。說是頌已辭父而去。於時太子妃及男女。並諸侍從數有千人。皆大泣淚共出此城。時有一人。聞是大眾泣淚哀號。問言。今此大眾因何悲泣。答曰。汝豈不聞。便以頌報。  城中有太子  自將象寶施  王責遠驅擯  由是眾悲啼   爾時太子既出城已。告諸侍從。汝等迴還。汝今應知。一切恩愛會當別離。眷屬聚集法不長久。如彼行路同息樹陰。會合片時要當分散。即說頌曰。  一切世間人  會合必離別   爾時菩薩說是語已。可行三十里。見一婆羅門。來至菩薩告言。剎帝利童子。我聞汝名稱遠聞。從三十驛故來。為求四馬車。願施與我四馬車於時太子妃。既見婆羅門來乞。心生輕慢已。粗惡言詞告婆羅門。即說頌曰。  希奇甚惡性  告言婆羅門  在於林樹間  來乞四馬車   爾時菩薩告其妃曰。汝於婆羅門勿出惡言。便說頌曰。  若無求乞人  我施誰當受  為趣菩提故  盡施去慳心  六度殊勝福  是名菩薩行  為證於菩提  圓修一切智   爾時菩薩說是頌已。心生歡喜。復說頌曰。  我今除此慳貪垢  寶輅施與婆羅門  古昔大仙皆共行  並獲無漏菩提處   爾時菩薩發此願已。心生歡喜。持此寶輅施與婆羅門。時菩薩自負其男而於肩上。又妃將女還安肩上。進路而行。積漸至於山林。既至林已心生少欲。便修戒行依止而住。後於異時。有一婆羅門來詣林間。至菩薩所為求男女。時屬曼低採果不在。時婆羅門舉手讚歎。告菩薩言。剎帝利童子。願得尊勝。便以伽他告菩薩曰。  我今無侍者  與妻諸處求  汝之此二子  願將惠施我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為離愛子便暫思惟。時婆羅門復告菩薩曰。剎利童子。我曾聞汝能施一切。今我乞求何須思忖。便即以頌告菩薩言。  汝今名稱遍諸方  能以慈悲施一切  如昔所聞能惠施  仁今應可順修行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便以伽他告婆羅門曰。  我今定可捨身命  本願不生於異心  假令以子施他人  於此終無有退轉   復告婆羅門曰。  我今棄二童  夫妻住林藪  女人性悲戀  雲何得存住  後人莫說我  無悲棄自兒  不能捨己身  而以男將施   爾時婆羅門告菩薩言。剎利童子。不應如是。汝於王種而得生長。此界大地皆共知聞。名稱十方隨順一切。於諸含識生大慈悲。種種惠施恭敬供養。猶如香象。諸沙門婆羅門師長貧士及孤寡類。皆能攝受而興供養。隨所求願咸稱本心。見者招攜無有空過。所逢惠施福不唐捐。我既遠來艱辛備盡。有所求乞幸遂希望。心馬難調無由定住。須臾翻覆不可為常。恐退本心不能惠施。令我辛苦失望而歸。仁今應可滿我本願發遣而去。即便以頌讚菩薩曰。  名聞遍十方  能施於一切  幸願垂哀愍  得遂我希望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為離愛子心生憂慼。便自念言。我今若捨二童子與此婆羅門者。我及曼低離愛子故。生大悲苦。若不捨者。於我梵行便大虧違。又婆羅門失其本望空語而去。我今定受離別愛子憂悲大苦。於此地處令我憔然。終是不能違本誓願虧我梵行。心便決定欲捨其男。而發願言說伽他曰。  我今捨此子  願獲大果利  以斯殊勝福  度苦海眾生   爾時菩薩纔施女男。而此大地六種振動。所居山側諸有仙人。見地振動並皆驚愕。互相謂曰。以誰福力復何因緣。而此大地忽然振動。今可審觀。誰之勢力而有此瑞。於仙眾中有一仙人。年最尊邁善閑占相。復解天文。便以伽他告諸仙曰。  此是菩薩樂山林  餐果飲水資身命  可愛童兒今已捨  是故大地有斯徵   時二童子。知父情捨悲號啼泣。頂禮父足合掌白言。願父哀憐莫捨於我。我今無父。而趣何依。爾時菩薩聞是語已。心懷悒悵滿目淚流便以伽他告愛童曰。  子等汝應知  我非不愛愍  為濟眾生苦  是故捨兒身  以斯殊勝福  度苦海眾生  令得出迷津  同獲菩提果   爾時二童子聞父語已。知父決定而將捨施。悲號泣淚頂禮合掌哽咽而言。以頌伽他而白父曰。  父今決定而施我  我今遺言囑我孃  我曾先有諸愆過  願母哀憐見容恕  我由幼小愚癡故  不遵奉敬親教言  今時不得報慈恩  如此之愆願容恕   爾時子等既說頌已。頂禮父足右遶三匝雙目盈淚辭父而去。於時菩薩念彼童男言詞悲切。心懷憂苦發菩提心便入草菴。是彼二子纔離草菴。此三千世界六種震動。無量百千諸天在於虛空。作如是言曰。嗚呼奇事。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希奇所施大威德  菩薩如是決定心  身生愛子二童兒  捨盡己身心不悔   爾時童子母曼低離。既採果實。獲已欲來於草菴處。見是大地六種震動。心便驚愕速急向菴。於時有一天子。化為母師子欄路而住。見菩薩欲度脫一切眾生今捨二子。恐此曼低離於檀波羅蜜心生留難。曼低離既見師子欄路。以頌伽他報母師子曰。  師子汝是獸王妻  何因欄我此道路  我今共汝悉事夫  宜速遠離隨緣去  汝是獸王師子妻  我是人主帝王妃  共仁義合為姊妹  當須開路容我去   爾時天化師子聞是語已。避道而去。於時曼低離。在路見種種惡怪。所謂在於虛空聞悲哭聲。復聞居在山林諸有情類皆啼泣淚長吁嘆息。須臾之間便作是念。我見如是等怪。決定於彼草菴有不善事。而說頌曰。  我今雙目□j□□詳奅□□□ 令我心哀切  與子定生離  如是大地動  身心並皆戰  遍身今不安  定知離別事   爾時曼低離說是頌已。思惟千種有損之事。便到草菴進入菴已。遍觀諸處不見二子。心生憂惱便作是念。我之二童不與小鹿而為遊戲。復於聚土為城而作戲耶。即往尋求。既尋不見。復作是念。由不見我入菴而睡。作是思惟。心懷恐懼欲求見子。所採花果便棄一邊。雙目盈淚頂禮夫足。而白問曰。我二幼童今何所在。爾時菩薩以頌報曰。  超越求乞者  婆羅門詣此  我施彼二童  汝可應隨喜   爾時曼低離聞是語已。猶如鹿母被毒箭傷。悶絕擗地。復如居水之魚在地婉轉。譬如鶉鳥失子哀切。亦如牛母失犢悲鳴。於時曼低離。作如是傷歎頌曰。  我之二子面如花  手足柔軟如蓮葉  同時俱受於斯苦  別我孤去獨如何   爾時天帝釋。知菩薩與曼低離夫人俱與決定希有難行之行。與三十三天共相圍遶。從虛空而下。光明照耀。至菩薩所居山林菴所。在於空中。以頌伽他。告菩薩曰(此下有頌)爾時帝釋作是頌已。令菩薩心堅固勇健。而作思惟。今菩薩唯有曼低離夫人。以為侍者。若有從乞決定捨施。便即無人可事菩薩。我今應從乞取曼低夫人還。且權寄在菩薩處已。忽然不現。時天帝釋。於後不久化作婆羅門身。至菩薩所而說頌曰。  此婦容儀極姝好  唯獨專心事一夫  如斯尊貴好夫人  幸願施之承事我   時曼低離夫人。聞是語已心生憂惱。嗔彼乞人。作如是言曰。  汝是無羞貪愛者  滿世間中極惡人  若是知法識尊儀  豈合從夫強乞我   是時菩薩。心懷悲感迴顧夫人。夫人以偈告曰。  我今心不愁  亦不憂身苦  唯憂君獨住  如何可存濟   爾時菩薩。以頌答夫人曰。  我在此處不須憂  我求堅固不壞道  汝但恭敬隨斯去  我如野獸死於林   於時菩薩說此頌已。心極歡喜重說頌曰。  我今此山末後施  夫人去後我無憂   說半頌已。是時菩薩即以一手執曼低離。以一手執持澡罐。向婆羅門而說頌曰。  此人清淨無雜染  言詞辯了巧祗承  今我以茲所重妻  奉施仁將願守護   於時菩薩既施妻已。發如是願。以此施福願早成佛。說此語時。爾時大地。六種震動。時婆羅門遂領夫人。去斯不遠。時曼低離心懷悲感。而說是語。我今已別所敬之夫及所鍾愛極好兒女。不審宿因有何罪業。於此曠野棲遑哀號。如彼母牛失於犢子。時天帝釋見此相已。還復本形向曼低離而說頌曰。  妙女我非婆羅門  亦非是人是帝釋  能壞修羅大天王  今我深心憐念汝   汝須何願。我皆與之。聞此語已心生歡喜。便即重心恭敬禮拜。而說頌曰。  千眼天主救我子  令離賤身得解脫  值見父耶常歡樂  帝釋天王我願是   說此語已。爾時帝釋天主。與彼妙女迴還至菩薩所。以右手執曼低離手。語菩薩曰。我將此女寄與聖者。常以供養看侍仁者。有來求者更不須與。此是受寄。若轉與他世人嫌恥。時天帝釋。即往將兒婆羅門處。令彼荒迷不知所措。慞惶失次。還到本城市中欲賣。大臣見已便報國主。有人將王孫子二人。大名悅意。小名黑兒。無慈心憫市中唱賣。王聞語已情甚悲怪。便遣使往追彼人來。勿令兒子入怨家手。宮人聞已。悲懷憂惱合城愁歎。使者速將王所。王見孫子命令近前。見子身著蔽破衣服飢瘦羸弱垢膩塵穢。心即迷悶。遂從師子座上。縱身投地悶絕久蘇。城內諸人大臣輔相宮中婇女。一時號哭聲振城郭從座斃地。諸臣百官並內宮人。一時號哭悲切無已。良久乃蘇告諸臣曰。我兒雖在彼山林行檀施。業猶不休。今遣使往速迎還。爾時帝釋天王。復至菩薩所。事既了已。便辭菩薩而退。不久之後父王亡沒。諸臣共議。大王今既捨化。我等諸人應迎太子。說是語已。即迎太子冊立為王。既昇王位。作大施會。內外諸有無所吝惜。廣施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貧窮乞求遠道來者並王眷屬親友人等。普皆霑洽。一切施與種種功德。即說頌曰。  為求菩提故  施與歡喜心  剎利婆羅門  薜捨達羅等  旃荼及惡類  持戒清淨人  金銀寶瓔珞  驅使奴僕者  男女妻子等  俱以捨施心  即得清淨身  今世及後世  如王救孫子  婆羅門受寶  眷屬共歡喜  如是得安隱  皆由彼王孫  雲我是最上  是人之福田  合得受供養  因此得財寶   佛言。苾芻。汝等當知。此是何事。爾時捨子王者。我身是也。時婆羅門者。提婆達多是。此婆羅門作無恩義。汝等苾芻。勿當如此得少供養。須作重心。況復多施。汝等苾芻。當如是學。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有瞻波城長者。名曰寶德。多饒財寶受用豐足。娶妻未久便即有娠。其夫遂與盛陳供侍。廣說如餘。後時長者往王捨城。月滿之後。於女星月更誕一男。形貌端嚴人所希見。於其足下毛長四指。同黃金色。即令使人疾詣王捨城報長者曰。生一男也。長者問曰。說何語。使人曰。長者生男。如是之問皆雲長者生男。時使人曰。何須多問。更不言答。長者雲。汝今何不百度而說此語。我今還與百過滿口黃金。汝三度說與三口金。令使卻迴報守庫人。與二十俱胝財寶。與男每日食。長者即向王所白大王言。我生一男。時王報言。我以瞻波城並七頭端正寶莊好像。並與汝男。寶德長者既啟王已即還本城。經三七日眷屬來會。既是女星月生應與號曰女星。付八嬭母。二人與乳。二人常抱。二人洗衣。二人共戲。種種飲食用為養飼。漸漸長大如蓮在水。其男如是年既長大即令入學。曆數別寶伎能皆悉明達。諸人將女競至求婚。其父與男修三種房室園林。謂春夏冬三時。隨用為立三種宮人。所謂上中下。其人每在上宮遊戲快樂。日用五百兩黃金作食。與男令食。爾時提婆達多。惡諫阿闍世王。汝父頭白變黃。不厭女戲種種食飲。爾今長大。不與爾位得日未期。阿闍世王問言。今欲若為。提婆達多答言。須存過人事。凡所求事無種不作。當為如來服酥。父王持粥欲往竹林至如來所。阿闍世王在於中道。以擲槊刺頻毘娑羅王打破粥鐺。其王卻歸。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皆悉預知。告目連曰。其提婆達多。勸阿闍世令墮地獄。我於頻毘娑羅索粥欲食。被打鐺破。汝當為我往瞻波城向寶德長者男邊乞粥將來。爾時大目揵連端坐入定。從王捨城沒於瞻波城現。其長者男每事日神。平旦事時。其目揵蓮從日堣U。其長者子見大目連。心極驚怪。而說頌曰。  今見日神身  從日下吾前  誰令現其身  速答是何人  為當是日耶  為是多聞天  為當是月下  為復帝釋身   爾時大目揵連審觀知彼長者子意。即說言曰。  不是千光日  我非多聞天  亦非帝釋身  我是牟尼子  甚極足威光  為乞粥來此  供養於佛身   長者子問曰何如佛耶。大目揵連以頌答曰。  芥子不可比須彌  螢火小蟲不比日  牛跡之水不比海  如諸外道不比佛   是時長者子聞是所說。問今來意欲須何事答為如來乞粥來。問曰。如來者是何族姓目連答曰。有沙門喬答摩。是族釋子。剃除鬚髮身被法服。心行正真出家修道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此是佛也。其長者子先未聞佛。當聞佛名心大歡喜。身毛皆豎所有五百金錢造得食飲。一時受奉置於缽中。爾時目連即入於定。從瞻波城沒於王捨城。出至竹林中將奉世尊。頻毘娑羅。更將粥來欲至佛所。聞食香氣普遍。意將諸天及天帝釋來供養佛。我所作粥並不堪用。白言世尊。有天帝釋及諸天來供養於佛。此竹林中。極理香好。佛言。王國界內有大城。名曰瞻波。有長者子。日用五百金錢造食。目連苾芻往彼乞來。其長者子有是福力。彼王聞已心生歡喜。欲令使喚。佛知王意即語王言。汝莫輕彼遣使往喚。又告大王。汝可頗能受我缽中殘食食不。大王白言。我是積貴摩頂授記王種。不合喫人殘食。佛是我法王。令食即喫。佛問王言。汝曾生來得如此食隨意喫不。答言。世尊。我生王宮。王宮長養。身見為王。未曾食此好美飲食。佛言。大王當知。彼長者子是大福德之人。常喫如斯上味飲食。爾時頻毘娑羅王。頂禮佛已退歸還宮。即敕群臣。當令四事具辦兵馬往瞻波城。群臣問王。因何向彼。王言。我欲往見寶德之子。臣等答言。在王國境何因往看。令使喚取。王言。其人是大福德。不可往喚。臣等答王。我作方便不用王喚其人自來。王言。可爾。任卿等意。臣即作書使人往送。令掃灑城。大王欲來。其長者子聞已歡喜。大臣又報。王子亦來。時長者子聞其王子性行兇粗。恐有費損。諸大臣等更作書報。王及王子二俱不來。汝等須作計議。擁塞弶伽令水卻流。無今一滴順河而過。長者聞已心極憂懼。當知王欲科罰我等作此書來。其瞻波城諸人聚集。共作一書馳報宰相。王頻附書。敕雲王來。復言子來。復令擁塞弶伽卻流。讀此書已。又得報雲。王及王子俱亦不來。王欲得見寶德之子。汝等速當遣來是要。時瞻波人密遣一人。往王捨城聽察虛實。其人乃知一依書事。於時城邑諸人。同往長者之宅。諮寶德言。大王欲見汝男。其國臣相實語不虛。我密遣人而往聽察。一如書事。須見長者之子寶德答言。若令我等塞弶伽河以金擁之。我男終亦不能發遣。眾人重言。長者是大富貴。亦知以金擁塞弶伽。我等貧人無計可得。要須慈愍我等。長者答言。若於城內。家出一子隨我子者。我當放去。於時人眾皆依長者所言。長者即往男所。竊語子言。城邑人眾同來啟我。影勝大王欲得見汝。子白父言。我當即去。父言必應為汝腳足之下有金色毛欲得相見。汝勿舉腳以視大王。將一寶珠往彼王所。置王足上禮拜王已。即跏趺坐。黃金色毛自然而現。於時寶德心自思惟。我今發遣子去。為當令乘象去。為復乘馬乘車。為遣乘船。更自思惟。不及乘船安穩。即令造船。船中更造種種園林。有諸好鳥出種種音。及諸婇女莊嚴身已。往王捨城。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時頻毘娑羅王。聞長者子乘舡而來。從弶伽河穿渠。直至王捨大城。五里之內滿油麻子。船至城所。敕令掃灑去諸瓦石香水灑地散諸名花。喻如天宮。作好供養。迎長者子入王捨城。其子見王頭面禮足。便以寶珠置王足上。退住一面結跏趺坐。時王見彼足下黃金毛已。心生驚愕歎言。有大功德福力之人。汝曾見佛以不。答言。未見。王言。汝可相隨見佛世尊。問王。佛騎何物。王言。出家之人不用乘騎。長者子答言。我亦步去。時諸人眾皆以脫衣覆地與長者子踏上。問言。彼佛世尊踏衣行不。答言。不踏。即令去衣。其長者子以足踏地。諸天脫衣覆地。問言。我不令著衣。何因地上有衣。傍人答言。此是天衣非我等衣。亦令去卻。天去衣訖。時長者子足踏地著。是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佛告諸苾芻。此長者子從九十一劫已來。皆以覆衣踏行。不曾露足踏地。今長者子為重法故。以足踏地因此地動。爾時長者子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隨其根性而為說法。既聞法已從座而起。頂禮佛足求願出家受持戒行。佛言。不然。長者子。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受戒。爾時頻毘娑羅王白佛言。我是國主。於彼長者庫藏資產事皆由我。王既聽許。唯願如來令其出家。佛言。善來苾芻。即時出家被僧伽胝衣手持瓶缽。威儀庠序如百歲苾芻。是時六眾苾芻共為恥笑。其長者子汝如生酥。有何所堪。今者勤勞修行梵行。有何所益。時六眾苾芻見而調弄。共作是語。此人形貌如生酥團。於佛正教勇猛勤修。當何成就。彼聞是語。即往尊者阿難陀所。白言尊者。雲何苾芻決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答言。如佛所說。受三摩地勤苦經行。速得正定。時彼聞已即往屍林。作三摩地經行。專念覺品善法思惟。竟不能證。又起一念。我今勤行精進過諸聲聞。不得證果。我今自有家宅眷屬財物現存。歸俗自須行施造諸功德。爾時世尊知其思念。告一苾芻曰。汝可往詣彼屍林所報長者子曰。汝可來此。時彼苾芻承佛命已。便往林中報曰。世尊命汝。彼既聞已共往世尊。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佛告彼長者子。汝不應在於空閑林中獨住宴。坐而作如是非理尋思。汝昔作是念。所有聲聞勤修苦行。我皆過彼。由不斷漏心得解脫。我之親屬有大資具。受用豐多。可應還家受諸欲樂。廣行佈施造諸功德。   時長者子聞佛說已。便作是念。世尊今者知我心之所念。即時驚愕恐懼憂惱身毛豎立。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復告長者子。我今問汝。隨我意答。汝昔在家常作何業。答曰。善解彈琴。又問若調絃時其絃調急。其聲和雅悅心。好聲堪用已不。答言。不也世尊。問曰。琴絃若緩。其聲和雅悅心。能發好聲堪用已不。答言。不也世尊。若琴絃不緩不急。調絃平正。其聲好不。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長者子。若復有人。極行精進心生掉舉。若多慢緩心生嬾惰。是故汝應修處中行。若如是者。汝今不久斷諸有漏心得解脫。得慧解脫見法證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長者子聞佛所說。歡喜信受諦心思惟禮佛而去。時長者子。聞佛世尊為說琴喻方便誨已。獨處閑靜修不放逸專修正念。善男子。汝所標心希求出家。剃除鬢髮被僧伽胝衣。正信出家。學無上果。梵行已立。最後獲得諸法。以自覺知證成就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知證果。時彼具壽。便自證得阿羅漢果。善得解脫已得果已。正受解脫喜樂一心。而作是念。我今正是。應詣佛所供養恭敬。作是念已。即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   爾時具壽而白佛言。凡有苾芻。得阿羅漢果諸漏得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棄諸重擔得自己利。盡諸有結。慧善解脫。心得自在。而於六種得勝解脫。所謂一者出離凡俗得勝解脫。二者利諸勝解脫。三者寂靜勝解脫。四者貪慾盡勝解脫。五者盡諸最勝解脫。六者不失正念勝解脫。白言。大德。若復有人。發少信心而求解脫。勿作是見。於貪瞋癡而得解脫出離生死。大德。若復有人。發少屍羅出離生死。而求解脫無病惱憂。勿作是見。得盡貪瞋癡。無病憂惱而得解脫。大德。若復有人。為求名利為稱譽故。行寂靜行而求解脫。勿作是見。得盡貪瞋癡離於愛取。不失正念而得解脫。大德。若有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棄諸重擔。獲得己利永斷諸有。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是彼阿羅漢。得此六種勝解脫。大德。若有苾芻。心得學處。若求無上涅槃善道。不著於色時。彼學處是淨屍羅。成就學處調伏諸根。後得漏盡。於無漏心而得解脫。得智解脫。於現前法以自覺知。而證圓滿。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時彼羅漢無學屍羅。成就諸根無學。大德。喻如童子幼小心惰樂睡。至於盛少屍羅諸根鹹悉成就。後時年老諸根以枯屍羅成就。大德。苾芻亦復如是。若有苾芻。而住學處得心自在。彼求無上涅槃善道。不著於色住於屍羅。諸根調伏。後時盡諸有漏。於無漏心得無漏慧。得解脫命。於現前法已自覺知。而得圓滿。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無學屍羅而得成就。已證得果。即見諸色心不攀緣。亦不惑亂。其心正定情無顛倒。善思修習心無增減。有惑亂之事。不能為失正念。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心知諸法。色等諸法不能惑亂。不失正念。安定不散。情無顛倒。善解脫善修習。見生滅法。   復次喻如城邑聚落。不遠有大石山。無有缺漏亦無孔隙。全為一石。或有大風從東面起。其山不動不搖亦不西傾。西南北風亦復如是不動不搖。過去色等如大暴風來於眼前。眼等心識無有顛倒亦復如是。不動不搖。其心安定無有散亂。若得解脫修習善已。見生滅法。復次耳鼻舌身意。能知聲香味觸等。此之六種惑亂身心。彼能得果不失正念。內情心等不失正念。無有散亂顛倒。善得解脫修集善已。見生滅法。具壽苾芻說是語已。便以伽陀而說頌曰。  出家解脫者  心無病惱憂  彼住寂靜地  樂盡愛貪慾  趣解脫盡者  及心不失念  了知意生法  而心得解脫  心若得解脫  寂靜見諦住  所作既作了  不應而更作  如彼大石山  暴風不能動  色聲亦復然  不能為損害  心意得定者  而見生滅法   說是頌已。時諸苾芻鹹皆有疑。世尊能斷一切疑惑。便即白問。世尊。具壽苾芻種何等業。由業力故生富貴家。而於足下有金色毛。每日常食五百種味。九十一劫已來足不踏地。纔生誕已。得二十俱胝金錢。後於世尊教中出家修學。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彼之具壽。積習善業果報成熟。喻若暴流決定自受。汝等苾芻。應知自作自受。廣說如餘。即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苾芻。乃往昔時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缽屍應正等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彼佛有六十二千苾芻前後圍遶。遊行人間漸至王城。名曰親意。爾時城中有諸居士子。聞毘缽屍應正等覺與六十二千苾芻前後圍遶遊行人間來至於此。彼既聞已。皆共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諸童子善說法要。示教利喜默然而住。   爾時眾童子等從坐而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唯願世尊。許我以四事供養三月安居佛及眾僧。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諸童子知佛許已。頂禮雙足辭佛而去。彼童子等既到城已。於議堂中共相議曰。我等雲何供養世尊。若共作一食供養。為人各作食供養。其中或有雲。眾共作食供養。廢其生業田農等事。時眾共議。人各依次一日作食供養。即隨力所辦作食供養。其中有一童子。家貧共母商量。我家貧乏依次辦食。雲何得辦。時母答言。愛子。可於最後而與供養。未至日來隨力收辦即以充足。既至日已鋪以熊皮。如來踏上行至坐處。造五百味飲食供養如來。五輪著地發大誓願。願所生之處。常得豪性富貴家生。亦願我足不踏於地。猶如如來足下有毛四指金色。行願如佛。當當來世有佛出時誓當供養。   佛告諸苾芻等。爾時貧童子者。即寶德長者子是。彼於毘缽屍如來所。發誓願業果成熟。感大富貴。足下有毛作黃金色。從九十一劫以來。不曾以足一踏於地。當生之日有二十俱胝金錢。隨其日日從地踴出。即於佛教中出家修學。得阿羅漢果。   佛告苾芻。若作黑業者當得黑報。若作白業者還得白報。諸雜業者還復如此。汝等苾芻。如雜黑業者。汝不應作。當作白業。如未生怨。為彼惡友提婆達多故。於父王頻毘娑羅所。起大惡逆。擲槊打著手指。舉國人民共為恥笑談論。如此惡者為友。未生怨王在胎中時。何不殺卻。或時有人談論。此非是阿闍世王過也。由彼惡友提婆達多過。或有說言。為佛與提婆達多出家不作擯罰致於他方自所安住。或有譏說。佛亦無過。為彼苾芻僧伽不依僧教住持故。如斯眾議父王聞已。心不起惡而雲。由我先世業故。復有說雲。是佛及僧之過。我由此說情懷憂惱。時諸苾芻各生疑心。請世尊曰。何故彼人造過令此受殃。佛告諸苾芻。非但今日有如前事。乃往過去曾亦遭此。汝等諦聽。我今為說。乃往古昔有波羅□斯城王。名梵授。人民安隱富樂豐饒。時彼城中有其二狗。一黑一白。食鞍轡皮繩。於異後時王欲出戰告其臣曰。卿速嚴仗。臣即觀見被狗咬破不堪所用。便啟王知。王聞生嗔令殺諸狗。城中諸狗既遭殺害。因即逃竄出國去者。時有他國一狗從外而來。見其諸狗怖而逃竄。問言。何意如是。城中諸狗以事具答。報曰。何故不白大王。城狗對曰。誰敢啟王。外狗報曰。仁等安住。我於此夜進詣白王。便至王所行步端儀。說伽他曰。  大王宮中有二狗  一白一黑備色力  應當誅彼不滅我  誅者不誅非是理   是時王聞此頌。告諸臣曰。卿等宜應為我覓取說伽他者。將來見我。諸臣訪察。誰於夜中為王說頌。而有白言。他國狗來為王說頌。王曰。卿等審推。實是宮中二狗食耶。為餘狗喫諸臣集議。王今令推。雲何詳審。於中有言。何假多論。但取頭髮安狗口中。若食皮者自當吐出。既安髮已。王宮二狗便吐食皮。以事白王。王曰。宜治二狗。餘狗無愆。汝等苾芻。於意雲何。昔二狗者豈異人乎。今提婆達多阿闍世王是。由彼往昔過失令他受苦。今亦如此。彼等造罪佛僧招過。汝等復聽。提婆達多無恩報事。乃往古昔於波羅□斯城。王名梵授。治化人民。時有一人入山採木。路逢師子。便即逃竄墮落井中。師子奔趁不見其井。遂墮其上。而有毒蛇逐鼠鴟欲撥鼠。此三一時俱墮井內。各起害心欲相噉食。師子曰。今此井中我有勢力。能食汝等。然而共在厄難之處。宜息噁心莫相損害。因緣會遇屬有獵師。逐鹿至此向下看井。其井中人遂發大聲唱言。丈夫。願見救濟。   是時獵師先拔師子令出井中。師子即便禮獵師足。白言。我今知汝深恩。必當報謝。其在井中黑頭蟲者。不識恩義。必莫救之。師子即去。於後獵師。所有井中人蛇蟲鳥等。次第悉皆救出。後時師子捉得一鹿。獵師因行遇至其所。救師子見來。即便以鹿授與獵師。跪拜而去。後於一時。其梵授王及諸宮人。出城遊戲至苑園中。恣意歡娛遂便睡著。時諸宮人見王睡已。心無畏懼。或有經行。或有立者。或有坐者。或有眠者。或有遠去。或有脫衣曬污。或有解脫瓔珞在其傍邊便即眠睡。墮井鴟鳥銜其瓔珞。遂將遠去。與彼能救獵師。以報恩德奉上瓔珞。時梵授王眠覺。與諸眷屬臣佐速歸入城。於時失纓絡宮人。遍觀其處不見纓絡。詣王白言。大王。在苑園中而失纓絡。時王便告諸大臣曰。在諸苑園已失纓絡。汝等須為訪覓。是誰盜將。時諸臣佐既奉王命。即便訪覓。時黑頭蟲時時往彼獵師之處。而覓方便覷其纓絡。見已便知是王纓絡今在於此。其黑頭蟲便棄恩義。遂詣王所白言。大王。所失纓絡我今具知在獵師處。王聞是語便即嗔怒。即令使者往捉獵師。時王使人至獵師所告言。汝於苑園中盜王宮人纓絡。其獵師恐懼答雲。我等實不盜王纓珞。具向使者陳說所得來由。還其纓珞。使者得已將詣王所。其獵師當處即被囚縛。於時其鼠見已急往報蛇向蛇白說。其黑頭蟲罪惡之人。不識恩德。遂令我善知識被王使者見今囚縛。蛇聞語已答言。汝報獵師。我今日為爾向王宮中螫於王身。汝當咒持。我即收毒。王當歡喜決定放汝。亦即與汝賞賜。其鼠得此語已即具報獵師。獵師雲。善哉當如是作。其蛇即螫王身。王時患苦毒遍其身。廣召醫師。誰能治我。時諸醫師無能治者。王既遍告。獵師聞已。遂遣所執當人。汝當為我白王。我能治得。其執使者具事白王。王言。即令解放將來。既至王所。獵師為治。手下即差。便即釋放。王甚歡喜重與賞賜。   佛告諸苾芻等。汝意雲何。豈是異人耶。時獵師者我身是也。彼黑頭蟲不識恩義者。提婆達多是也。往昔之時無恩無義不知恩德。今亦不知恩義。亦不知恩德。   復次佛告諸苾芻等。如是提婆達多。不知恩義亦不知恩德。汝等諦聽。我為汝說。乃往昔時有非時七日大雨不止。其鼠狼投入穴內。鼠亦入其穴中。後有毒蛇。覓避雨處亦入其穴。然而鼠狼欲害其鼠。於時毒蛇報。鼠狼曰。汝及我等遭大苦厄。汝等勿生相損害心。各自安住。其毒蛇等各立名號。毒蛇名愛君。鼠狼名有喜。鼠名恆河受。其愛君及有喜等告恆河受言。汝是勤健。當為我向餘處求覓飲食將來。其鼠性行質直心意賢善。為彼蛇及鼠狼勤來覓食。未迴來間。鼠狼報蛇言曰。彼若求食不得空來。我即食伊。其蛇聞是語已遂作是念。此鼠狼今遭此苦難。由欲擬害彼鼠。我今恐彼求食不得空來。決定被食我今預須報彼鼠知。作是念已即便附信報鼠令知作如是言。其鼠狼作如是言。如鼠無食空來必定食汝。其鼠苦求食飲不得。作是思惟。我今食既不得空去。必定食我。其鼠復附信與蛇。以頌報曰。  若人儉少無悲心  飢火逼迫遂生急  汝大有恩報此語  我今無復更來親   佛告諸苾芻等其鼠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其鼠狼者。提婆達多是也。其提婆達多。往昔之時亦無恩義。今亦不知恩德。時未生怨王。於父前擲劍。王便問言。愛子。汝因何意擲劍於我前耶。答王曰。我有瞋恚。父有受用我無受用。王聞是語便告子曰。若如是者。其瞻波城與汝受用。子得城用歡喜踴躍。便往提婆達多處。作如是言。尊者。我今得瞻波城恣情受用。時提婆達多報太子曰。汝今用功現果報力交得受用。太子答曰。聖者。我今見也。復言。汝可更用大功必得增勝。時太子遣往瞻波城。徵稅重役逼迫百姓。為被逼切各散投諸方。或有投王捨城。或投諸國。或有其中發使奏王言。太子逼迫瞻波城人散走外國。唯願大王。制其非法。   爾時父王即命太子告言。汝今何故逼迫百姓。太子答言。為兵士不能存濟。父王言。若如是者。除王捨城已外。摩揭陀國諸人民等。任子受用。太子得已。即詣提婆達多所報曰。聖者。除王捨一城已外。並是我得。提婆達多答曰。用功者今得如是果報。汝可更用功力。爾時太子。即遣使命苦役損害摩揭陀國城邑人民。時諸人民既被逼迫苦已。時諸人眾奏影勝王曰。今被太子損害摩揭陀國人民城邑。願王制約勿許使。王聞是語即命太子。太子至已父王告言。汝復何故損害摩揭陀國城邑人民。太子答言。我諸兵士其眾甚多不能存濟。王言。若如是者。我今惟留一庫財物已外。及王捨城並任汝受用。太子得已。即往提婆達多所。我今更得王捨城。唯除一庫財物已外並得。提婆達多答言。此是用功果報成熟如是。復言。凡是國王。以用庫藏為力。若有庫藏即是國王。為庫藏故須用功力。時彼太子更遣損害王捨城人。時王捨城人民眾等。並瞻波國及摩揭陀國諸人眾等。各懷恐懼。密奏王知具陳上事。被太子損害苦急。太王比來養育百姓。由如赤子。今被太子損害。我等人民多有逃散諸國。我今還欲如是。其影勝王情甚敬信慈愍有情住持正法。聞是語已即命太子。太子至已。王以理言順太子意。以手摩太子頂告言。我今所有城邑人民並付囑汝。汝今因何惱亂百姓。汝今正應合須養育。太子答曰。我為無庫藏所以如此。太王報言。若如是者。除我宮人。自餘庫藏任汝所用。然其太子性懷暴惡。雖得庫藏由不厭足。更復惱亂國內人民。不肯止息。時諸人眾還詣王處具事白王。王聞語已告太子曰。我今與汝人民庫藏。因何更復惱亂百姓。不肯止耶。太子聞是語已便太嗔怒。告諸臣佐曰。汝等應知。若有人訶罵剎帝利灌頂王者。合有何罪責罰。臣等答曰。合有極刑。今訶罵者是我父也。雲何損害。今且令付後宮囚閉。於時臣佐便即囚閉。大王被閉。宮人臣佐城中人眾。聞王囚已並悉憂惱。皆念大王往昔恩愛王囚閉也。太子即位。暴惡磣刺兇猛獷烈。無有臣佐敢諫其王。時影勝王既被囚閉。心自念言。是我宿業因緣且得。隨日時國大夫人韋提希常以餉食。時未生怨王問守門人。老王今者若為存濟。時守門人便白王言。王母每自送食將與老王。未生怨王聞是語已語守門人曰。汝當勿使更放飲食及水漿等入。告諸宮人亦勿送食。若有送者罪當極刑。時諸人等見教嚴重。更無人敢送食至老王所。於是多日更無有人得到王處。時王夫人韋提希。念王恩愛不能自忍。以酥蜜和□塗身。而以腳釧孔中盛水。將以上王。命且延日。時守當人心即猜疑。暫雖知覺。已為念王恩。其未生怨未問之間。亦不報知。後於異時。未生怨王問守當門曰。老王今者若為存在。其守門人具述。韋提夫人。以酥和□塗身。腳釧孔中盛水。奉王。王今以此存活。時未生怨王敕守當人。自今以後更勿令夫人入見老王。   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經行。當王窗牖。王遂遙見佛影。因此見佛心生歡喜。為此善根命存活。時未生怨王更問守當宮人。我已斷使餉食。老王今若為存活。門人答言。為王於窗牖中遙見世尊。世尊慈愍攝受。因此福力王得存活。王令閉塞窗牖。刺其足下令不得立。時守當人即依王敕。閉塞窗牖刺其足下。是時老王。身患疼痛苦惱急。以哽咽啼泣流淚不止。即自思惟。今在苦惱。世尊何不愍念觀察於我。如來世尊無不知見。諸佛常法。有大慈悲攝受眾生。決定擁護即住正觀。若能調伏三事。超四暴流安四神足。五支具足超過五道。住七覺分示八支道。善巧方便隨入九定。具十種力。名稱遍滿於十方界。倍勝千轉自在輪王。晝夜三時以佛眼觀諸眾生故。隨轉智慧。誰減誰增。誰逼迫誰被逼迫。誰下惡趣誰向惡趣。誰一向趣誰負重擔。我今以何方便能救離此從惡趣中置人天趣。並得解脫。未修善根者。令修習善根。已修善根未成熟者。令得成就已成就者令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大目揵連曰。汝往影勝王所可傳我語。願王無病。作如是言。佛告大王。如善知識。應所作者我已作。我今救汝。離三惡趣。令汝常得在天人中過於生死處。聞佛所說即入三摩地。從耆闍崛山沒。於王捨城王禁閉所。在王面前白言大王。佛告大王。願無病惱。時王禮敬尊者大目揵連。時大目連白王曰。佛告大王。如善知識。我於王處所作已辦。令離地獄傍生餓鬼建立人天。具如前說。由業因緣。是故大王。當知依於業因。此在於禁閉腳被刺破。又不得食苦害其身。王問大目連曰。何處有好食飲。於時目連答曰。於四天王處有好食飲。具報王已。即便化身而去。往耆闍崛山。時未生怨王子患指瘡病將詣王所。王抱懷中以手摩挲以口嗍之。其時王子啼泣不止。王既嗍其癰癤穴破。膿血在於口中。唾膿於地。太子見膿在地。更啼不絕。   時大夫人韋提希。見此事已吁嗟嘆息。時未生怨王見母噓嗟嘆息。問言。何故噓嘆。答曰。曾祖已來未有此患疹。汝亦曾有此患。王父嗍汝瘡上。有膿血便即飲。卻不唾於地。畏見膿時恐見膿時汝更啼泣。緣此王父喫汝膿血。問曰。實有如是憐愛我耶。母曰。如是憐愛汝耳。爾時未生怨王。嗔恚心止起憐愛心。語諸臣佐。如有人言。老王活者分國半位。人於老王皆生憐愛。聞王此語奔競走看。其老王遠聞走聲。極眾在獄驚懼。作是思惟。必當喚我種種苦刑。長嘆喘息迷悶於地。便即捨命。於北方天王宮。在天膝上忽然化生。時薜室羅末拏天問曰。汝是誰耶。曰我名勝仙。何故名曰勝仙。有天飲食常在面前隨念而食。是故長號名曰勝仙。時諸苾芻心生疑惑。唯佛能斷。俱白佛言。雲何影勝大王。造何等業果報成熟。有大富貴豐財受用。於王宮生。復得見佛知聖諦理。後被刺腳禁閉。身受飢渴苦困。因茲餓死。   佛告諸苾芻等。若作黑業感黑異熟。若作白業感白異熟。若作雜業感雜異熟。是故苾芻。自作其業還自受之。如有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是故苾芻。應當捨離雜業及黑業。汝等應修純白淨業。汝諸苾芻如是應學。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八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佛告諸苾芻。汝等諦聽。乃往昔時無佛出世。空有辟支佛。時時憐念貧乏。自資少於臥具飲食。時世唯有辟支佛。此時辟支佛遊行。往至波羅□斯城。居至一陶家輪捨所。亦有自餘商人等。同共止息。中有一人夜在房中。遂失大便不淨污地。夜總即去。其聲聞緣覺。若不觀察。不預知其事。辟支佛夜止宿。擬於明日平旦乞食。主人入房。乃見房中糞污不淨。然而異生愚癡之類不識善惡。便發惡念報辟支曰。汝出家人。腳不被刺。何因不出房外大便。在此房內而放不淨。於時主人以鎖鎖門口雲。汝今可於此房餓死。爾時辟支佛作是思惟。恐此主人後受苦報。我若開門自出。又恐嗔恨。默然居住至中食時。主人嗔息。命辟支曰。可來喫食。告曰。我時已過更不食也。若如是者。今夜更宿明旦食齋。辟支佛以慈愍而攝受故。便即為住。至於明旦。造淨妙食供養辟支。是時辟支為欲利益此主人故。現身變化而為說法。或現神通。或身上出火。或身下出水。種種變現。其時主人見此神變。心切悔過。猶如迅風吹其大樹連根俱拔摧折而倒。此亦如是而自摧撲口雲。大聖願暫下來。我今墮在染欲垢中。願慈拔我。佛更下來。其人禮足口發願言。於聖者邊而發惡意。願無業報。又願供養功德善根。於當來世鹹得廣大財富自在。亦常供養諸佛如來。心無厭離。佛告諸苾芻。於汝意雲何。爾時陶家人者。今影勝王是。當於爾時向辟支佛。心懷惡意口出粗語。業成熟故。今刀刺腳閉在房中飢渴餓死。由生悔心發願力故。彼業成熟。得生王宮富貴多財。於世尊所。破二十種身見山峰。以慧穿穴。證得預流果。佛復告諸苾芻等。行黑業者得黑果報。行白業者當成熟白業果。行黑白雜業者。當得黑白雜業報。汝等苾芻。當捨黑業及黑白雜業。專修白業行應如是學。時諸臣佐來白大王。其老王身今已亡。聞此語已悶落於地。於時以水灑面還得甦醒。即入室為父持孝服。無人可諫令得離愁。時臣佐共議。雲何方便王得無愁。當時南天竺國有伎樂人來。將至王所作諸伎樂。王心無樂。默然不對不與善言。伎兒總去。遊行至世尊所。告言。善哉丈夫。心生歡喜即打鼓作樂。爾時世尊自即放光微笑。出種種光又如火星。其光或上或下。其光下至無間地獄。光所到處。冷苦者即煖。熱者得清涼。諸受苦者並得止息。皆作思念。我得託生餘處。佛化一人於地獄中。告言。汝等亦不託生餘處。為有異人放光明苦得止息。諸罪人見彼化人。心生歡喜罪得消滅。皆得生人天處所。堪受聽四諦聖法。其光上至四天王三十三天。至阿迦尼吒天。光中說無常苦無我空法頌。其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還隨佛後。若世尊乃至無上菩提事。欲說往昔事時。其光合從後入。若說當來之事。光從前入。若說地獄事。其光從足下入。欲說畜生之事。光從腳跟後入。若說餓鬼之事。光從腳指中入。若說人間生事。光從腳脛中入。若說轉輪王者。光從左手中滅。若說大轉輪王者。光來至右手中滅。若說天上之事。光於臍中滅。若說聲聞緣覺之事。光從於臂中滅。若說辟支佛法。其光從眉間入。若說授記無上正真等正覺法。其光從頂入等。廣如前說。時此光明到佛所。遶佛三匝眉間而入。爾時阿難陀合掌讚佛說伽他等廣說如前。以伽他讚佛。  千妙種種色  從口一道出  遍照於十方  亦如日初出  無我而說偈  聞者除憍慢  皆作佛因緣  無緣不放光  降伏諸怨等   佛告阿難陀。汝見彼伎兒於我歡喜打鼓作樂不。阿難陀白佛言。我見也。佛復告阿難陀言。此伎兒得辟支佛果。名雅和音。爾時提婆達多語未生怨王。我以教汝今得王位。今須建立令我作佛。時王語提婆達多言。佛身有金色。汝身無金色。若為建立令作佛耶。復白王言。我身作金色。斯亦可得。其提婆達多即喚金匠報言。於我身上令作金色。金匠答曰。聖者。若能忍痛即可作得。答曰。我能忍痛。金匠即以熱油塗身。受諸辛苦著金薄塗身。別有苾芻。問孤迦裡迦苾芻曰。提婆達多今者何在。答曰。為染身金色不在。時彼苾芻聞已。即往彼看提婆達多。見受諸辛苦叫喚為身上金色。苾芻即來白佛言。其提婆達多。為身欲作金色受大辛苦。佛告苾芻言。時提婆達多。非是今時為身金色辛苦。於往昔時為金帽辛苦至死。往昔之時於婆羅□斯城。有一婦人。夫主遠行不在。有一烏鳥。來彼婦人前和美語聲。其婦人言。如汝美聲我婿平安早到與汝金帽。不久中間夫婿到來平安至家。其烏復於彼婦人前還作美聲。時彼婦人即擲金帽與烏。得已即東去西別有鴟鳥為彼金帽。打彼烏頭落地而死。佛言。爾時烏鳥者。今提婆達多是。佛告諸苾芻。於意雲何。此提婆達多。於往昔時為金帽故。有如是習性仍在。為彼金薄身受其辛苦。又提婆達多白未生怨王言。我建立王今得王位。須立我為佛。王言。如來腳下有妙輪相。若為建立得號為佛。提婆達多復白王言。我能作足下輪相。時提婆達多。即召巧工問言。汝頗能於我雙足下作輪相不。其人答曰。聖者。若欲能受痛。我當為作。提婆達多言。我能忍痛。時匠念言。其人有大氣力。若拓印時腳跟踏我。必因茲致死。便即語提婆達多言。可向房中出腳。我即印上。答匠言好。時匠即燒輪形鐵。如火色印其足下。其時受太辛苦。時有苾芻來問孤迦裡迦言。其提婆達多今見何在。答曰。今在一處作腳輪相。時彼苾芻往彼房所。看提婆達多。至彼見提婆達多。為作腳輪相。燒腳受大辛苦。痛聲叫喚。時彼苾芻。心生疑怪往如來所。唯佛能斷疑惑。白言。世尊。我見提婆達多。為作腳輪相。受大辛苦疼痛。佛告苾芻。往昔之時亦為腳受苦。習性仍在。如往昔時。雪山之中有一大象。下山飲水。有一野犴隨象後行。見象腳跡自作量度。我於此沒當生天上。因茲跳擲。忽被枯木以查其身。遂便至死。佛告諸苾芻。於汝意雲何。時彼野犴即提婆達多是。當於爾時。度量腳跡忘作觀意。今時還為腳輪受大苦痛。時佛世尊。在王捨城住耆闍崛山深遠藥叉宮中。時提婆達多白未生怨王。我今立汝為王。汝可立我為佛。然我今欲殺沙門喬答摩。王宜共我設諸方計。我今不知以何物打先打何處而令命終。時有工巧。能造拋車。從南天竺國來至城中。提婆達多聞已。即命巧工告曰。汝能造五百人所牽拋車不。答言。我今善解造此拋車。時提婆達多。便即持咽珠價直千金而與巧工。令造此車。復與一千人以為驅使。報巧工曰。佛在鷲峰山。汝今應可於其山上近佛坐處安五百人拋車。復於餘處安二百五十人拋車又復餘處令更安二百五十人拋車。告諸人曰。汝等應知。沙門喬答摩遊行來去。即以拋車打令斷命。時彼人等受提婆達多教已。即詣鷲峰山上。造五百人拋車畢。時五百人共相議曰。造此大拋車欲害世尊。悉作是言。汝等應知。寧各捨命。不害人天所共恭敬大聖世尊身。作是語已即捨拋車。便從山頂求覓僻路而下。恐提婆達多見。爾時世尊知諸人所念。便化階道。眾人見已各相議。曰此峻高山先無階道。汝等應當知。此是世尊威德。於時諸人於佛如來發大清信。便於階道而下至世尊所。爾時世尊。為彼諸人欲調伏故。經行鷲峰山。既至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欲聽法故。爾時世尊。知彼根性意樂隨眠。為說如是四諦令其開悟。彼既聞已。以智金剛杵。即能摧碎二十種薩迦耶見山。證預流果。既見諦已白佛言。大德。由佛世尊令我證得解脫之果。此非父母人王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遇世尊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當盡生死而得涅槃。超越骨山乾竭血海。無始積集二十薩迦耶見。以金剛智杵而摧碎之。得預流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受五學處。始從今日乃至命終。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索迦。是時工師情謂害佛。便持咽珠私自逃走。時提婆達多數數遙望。謂佛世尊頭以落地。見佛安然了無損害。睹五百人佛所聽法。遂起嗔恨餘路登山。乃見工師持珠私走。因此自更將五百人欲發拋車。佛作此念。是我宿業積集成熟業報來至。欲水暴流無能止息。退自作自受。若他受者無有是處。佛知業已告五百人曰。諸仁當知。提婆達多甚惡意。欲將汝等身登鷲峰山。此是我業決定須受。可共前進。時諸天等便觀下方。於時執金剛藥叉。便作是念。此提婆達多既興惡逆欲害如來。作是念已。即往金毘羅藥叉宮。報藥叉曰。提婆達多。於鷲峰山頂造大撞車。飛大拋石欲害佛身。世尊既在汝宮安住。提婆達多正發石之時。我當以金剛杵於虛空中而摧碎之。汝應相助。恐有碎石迸著佛身。汝應覆護。金毘羅曰。善哉如是。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將入深山巖穴之內。於時提婆達多。與五百人發機飛石直擊如來。時執金剛神。以金剛杵於虛空中打石令碎。其石一片欲墮佛身。時金毘羅藥叉接石不著。遂打自身。從斯迸落損世尊足。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非在虛空中  非海非山穴  無有地方所  能免於業報   時金毘羅藥叉。被石擊身自知必死。便發善念。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諸天常法。得生天已起三種念。一者今在何處。二者因何得生。三者復因何業而得生此。既審觀已知是天處。復知前世身為藥叉。於佛世尊發清淨意。得生廣勝三十三天。復作是念。我得生天。不應經宿受茲妙樂然後見佛。宜時速往敬禮世尊。作是念已。即於身手遍嚴瓔珞殊特。妙好。並持四種蔓陀羅等微妙蓮花。其天首髮柔軟香潔右旋紺青。身相端嚴不可比喻。威儀庠序下鷲峰山。以天威力光明赫奕遍照山野。詣佛所已。散華供養退坐一面。為聞法故。爾時世尊知彼根性意樂隨眠。為說如是四真諦法。令其開悟。彼聞法已。以智金剛杵。摧壞二十有身見山。證預流果。既見諦已三白言。大德。由佛世尊。令我證得解脫之果。此非父母人王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遇世尊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當盡生死而得涅槃。超越骨山乾竭血海。無始積集薩迦耶見。以智金剛杵而摧碎之。得預流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受五學處。始從今日乃至命終。更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索迦。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世尊威力彌弘廣  閉塞堅牢惡趣門  開示妙善生天路  我今獲得無為果  親承諸佛大慈悲  眾惡皆除得天眼   是時前身藥叉天神。如商人得利。如耕夫收實。如戰者得勝。如病得除。依舊威儀禮佛而去。時諸苾芻。始從初夜至後夜分。各自禪念。忽見佛前光明遍照。皆生疑惑詣佛請白。有何因緣。梵釋諸天四天大王眾。來此奉覲。佛告諸苾芻。此非梵天。亦非帝釋四天王眾來此謁我。由提婆達多於鷲峰山作大拋車飛石打。我執金剛神以金剛杵空中打碎。時金毘羅藥叉接承不得。遂打自身。因發善心命終之後。得生廣勝三十三天。緣此故來稽首於我。我為說法。得見真諦歸還天已。是故苾芻。若作黑業得黑果。作純白業得純白果。若作雜業必受雜果。宜捨黑雜業唯集白業。當如是學。時諸苾芻皆生疑惑而白佛言。金毘羅藥叉為護佛故自喪身命。佛言。非但今日為我喪命。於過去生亦為我故自喪身命。汝應善聽。乃往古昔波羅□斯國有王。名曰梵授。正法理國無諸枉濫。時世清淨人無災害。五穀豐盈萬姓安樂。當爾之時。去城不遠有別聚落。多諸園林勝妙花果。雜類諸鳥和鳴可愛。時有仙人住此林內。絕粒苦行唯食根果。被樹皮衣以禦寒暑。即於此處有一獵師。每持弓矢殺諸禽獸。而自存養。而此獵師於時林間往仙人所。仙見歲寒往來疲乏。心生愍念。乃將根果與之令食。遂結恩義共為父子。是時獵師敬事仙人。稱之為父。仙亦憐愍愛之如子。後於異時其梵授王清晨縱觀入鹿園中。時有野鹿。驚怖悲鳴急投仙人。時王即便射殺此鹿。既見命終。仙乃發憤報彼王曰。汝之惡性深非道理。彼鹿投我輒事屠害。時王聞已極生瞋恚告諸臣曰。若有世人。於灌頂剎帝王加粗惡語。合科何罪。群臣白王。非法惡人合當死罪。王曰。然此仙人輕毀於我。其時群臣欲害仙人。獵師近見便作是念。我見命存。豈彼敢害大仙人也。是時獵師即共決戰。仙人避走。時王爾時有大威勢。其時獵師便被王殺害。佛言。諸苾芻。汝意雲何。時仙人者我身是也。時獵師者。即前身藥叉天神是也。當於爾時。已為我故喪失身命。今還為我遂便致死。石打我足流血如是不絕。世尊忍痛。爾時醫王侍縛迦。每日三時來詣佛所。其王捨城人及諸國商人貧富貴賤有信心正見者。皆與醫王同往佛所。時諸眾人白醫王言。作何醫方。醫王答言。我解此方其藥難得。時阿難陀問醫王曰。是何藥草難可求得。答言。此方用牛頭栴檀香。我先已於諸處求覓不得。縱令商人有者。怕未生怨王惡性。不敢出賣。王若須者。方始將出獻王。王若須香之日。無可與王必定被殺。何以故。為曾賣栴檀香來。已知有其香故。時賣香商人在其眾中。聞侍縛迦所說。為世尊治病故。須栴檀香。便作是念。未生怨王共提婆達多親愛。於世尊相嫉。若聞我與世尊牛頭栴檀香時。定當損我。復作是念。世尊是諸人天應供。我為此縱其身命被損。亦須奉上如來牛頭栴檀香。即往取香來供養佛。□跪白言。世尊。我得栴檀香來。世尊慈愍須當受取。佛告具壽阿難陀言。此大仁邊。為受取栴檀香。依命受得。商人生大歡喜。頭面禮佛退而還去。爾時世尊微笑。有五色光現青黃赤白。皆從口出。乃至其光於眉間入。廣如上說。時阿難陀以偈讚佛。廣說如前。   佛告阿難陀。汝見彼商人心生歡喜以牛頭栴檀香供養於我不。阿難陀白佛言我見。佛告阿難陀。如彼商人。以無量善根敬信。捨施牛頭栴檀香。於未來世當證辟支佛果。名曰栴檀。因於我處生大歡喜。當得是報。爾時世尊。得此檀香塗足。血猶不止。侍縛迦復白佛言。用童女人乳汁塗點瘡上。時諸苾芻。心怪不識童女乳汁。時具壽阿難陀問侍縛迦言。何者是名童女乳汁。答曰。若婦人初妊胎生子者。是名童女乳汁。爾時四眾往詣諸處。求覓童女乳汁。在王捨城中。除提婆達多及諸近友。於餘外四眾處。皆求此乳。其提婆達多及諸惡友唱言。汝等勿與乳汁。當欲作厭魅幻化之法。自無與心障破一切人。爾時是王捨城中唯有一婦人。身自瘦小。初生孩子身亦瘦小。其母乳汁子食猶不得足。況故更與他人。時彼婦人聞佛世尊須童女乳汁。便作是念。我若以用乳供養如來。我自瘦弱多有禍起。一者子當必死。二者提婆達多與王親近。及有宿舊朋友。聞與乳必當殺我。復作是念。若我身死並我子亡。為天人應供養者。念患足指疼痛。我當持乳將供養如來。時彼婦人出乳置於銅器中。持將往如來所。頭面禮足□跪奉佛。白言。世尊。我將女乳來。聞佛須童女乳。我今將來。願佛受取此乳。佛告阿難。此女人心懷正信。汝當受取此乳。時阿難陀依命受得。婦人頭面禮佛退還而去。爾時世尊。微笑放五色光。其光遍滿三千。廣如上說。佛告阿難陀言。汝見彼女人將乳來供養我不。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見。佛復告阿難陀。此人以歡喜心捨施乳來供養於我。以此無量善根。當來之世得證辟支佛果。時佛世尊。瀝乳塗瘡血流不息。諸方苾芻及梵志等。聞佛患瘡皆來佛所。或有塗香粖香安於瘡上種種醫療竟不能差。爾時具壽十力迦攝波。以真實語發大誓願。若佛世尊。於一切眾生普作子想。實不虛者。令血止息瘡得平復。作是願已。血便止息瘡即除差。時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王捨城一切道俗。皆大歡喜踴躍無量。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並拘迦裡迦惡苾芻等。心不歡喜。口雲。得病差者誠為善哉。因此能有諸善根故。時諸苾芻皆生疑惑。唯佛世尊能斷除之。諸苾芻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十力迦攝發誓願已。血流止息瘡得除差。   佛告諸苾芻。非但今日有此因緣。過去世時亦有此事。汝應諦聽。乃往過去我被毒瘡。彼發實語已得除差。乃往昔時於一山野有一大村。去村不遠有大叢林。多饒根果。異類諸鳥在此棲遊。出和雅音甚可愛樂。有一仙人止住其中。但食根果飲清流水。被樹皮衣專持神咒。於此村內有一長者。在於宗族娶一女人。以為夫妻共為歡樂。於後不久妻便有娠。歲月滿已誕生一子。滿三七日設會立名。字之喜樂。長成已。或時經行或時坐臥。常思善事常行善業。時彼村人見彼喜樂。號名法愛。謂求善故。時時往詣仙人所承事供養。眾人見彼愛樂仙人勤修練行。復號其名以為練行。當於後時彼長者子身患毒瘡。以種種藥及諸咒法療治不差。然其父母將子共往詣仙人所白言。仙人。侍者今患瘡極困。當願療治。時彼仙人即作實語發願。今此長者子。於親於怨皆生平等無有異心。若是實言。毒當除愈。發此願已。毒瘡當時即得除愈。佛告諸苾芻。汝意雲何。爾時長者子者。即我身是。時仙人者。即十力大迦葉身是。於彼時中為發真實願故。病得除愈。今時亦復如是。時提婆達多意生悔過。我於喬答摩沙門。以石擊打不能損害。無益於事。眾人皆知虛獲惡名。其提婆達多。即於樹下結跏趺坐諦自思惟。時諸苾芻見提婆達多已。各共籌量思惟議論。提婆達多於如來所有如是嗔恨。以石擊打如來。時孤迦裡迦苾芻是提婆達多朋友。告諸苾芻。汝具壽等不能諦思非語即語。汝等不見提婆達多今在彼樹住於四禪。是大人者不作惡事。時苾芻等心生疑惑。唯佛世尊能斷疑惑。諸苾芻白佛言。如上所說。時提婆達多朋友苾芻孤迦裡迦等見白佛已。訶諸苾芻。汝等自無羞恥。即說我提婆達多雲作惡事。佛告諸苾芻。孤迦裡迦往昔之時亦復即說無羞恥事。汝等諦聽。如往昔之時。於王捨城有王。先立敕條令事王人。置兩摩捨那。一著丈夫。一著婦人。丈夫屍林著女婦。女婦屍林著丈夫。爾時後有一黃門死。將往深摩捨那。其丈夫屍林守人不令放著。其婦女屍林亦不聽著。二俱無處。於王捨城不遠。有一林所。花樹林果茂盛可愛。有諸雜鳥出和雅音。有一仙人居止其中。根果為食飲清泉水被樹皮衣。近彼方所耕地之處。有楩麻樹。其人將此死屍置楩麻樹下。時有野犴聞死屍臭。尋氣而來即食死人。有一老烏。在於楩麻樹上藏隱而住。便自思惟。我今好讚野犴。彼應與我少多餐食。老烏以頌讚曰。  汝胸如師子  腰復似牛王  我禮獸中主  與我食餐者   爾時野犴遍觀察已。以頌答曰。  誰居叢上樹  後生中最勝  身色照諸處  如寶作一團   老烏又以頌讚曰。  我多有用具  故為見汝來  今我禮獸王  有殘食與我   野犴還以頌答曰。  汝項如孔雀  烏鳥甚可愛  聲鳴最勝妙  任汝來取食   時烏下樹。共彼野犴同食死人。彼仙人見已。還作頌曰。  多時見汝等  共合無羞者  樹中最上音  所食人中賤   老烏聞此語已。復以頌答曰。  師子孔雀餐  共食最上者  禿人於此來  關爾何物事   爾時仙人嗔已。還以頌答曰。  老烏鳥中卑  野犴獸中賤  楩麻不堪樹  黃門人中下  地中三角醜  看此不識羞   時老烏起大嗔心。即往仙人祭火壇中。四邊觀望無可損處。以糞污其壇中。撥水瓶破便即走去。時彼仙人歸來。唯見祭火壇中糞穢不淨水瓶被撥打破。仙人觀察。乃知是烏糞穢及打破水瓶。即說頌曰。  如彼獰惡物  無羞多嗔者  壞我祭火壇  復打水瓶碎  是類非是類  一切莫共言  應言少共說  無言最安樂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意雲何。爾時仙人者。即我身是。老烏者。提婆達多是。彼朋友者。惡苾芻孤迦裡迦是。於此時中非是而說無羞而說。爾時諸苾芻心生疑惑。唯願世尊廣說因緣。世尊共提婆達多。宿世以來因何有惡。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等諦聽。乃往昔時。近此海邊有一共命之鳥。一身兩頭。一鳥名法。一名非法。其非法鳥當時眠睡。法鳥眠覺。見流水上有一甘果。逐流而來嘴以取之。作是念。彼既睡眠。我今欲喚睡覺共食。為復自食。復作是念。為同一身。我若食已彼亦得飽。即便食之。後時非法睡覺已。見法有異復聞香氣。怪而問曰。是何香氣。答曰。我食甘果。復問。果今何在。報言。非法為汝睡眠。此已食訖。答曰。如汝所作非是好也。我自知時。後時法鳥眠睡之次。非法見一毒果於水上流。引嘴往取食之。二俱迷悶心狂昏亂。爾時非法即設誓言。當來所生之處生生世世。共汝相害常共為怨。時法答曰。願我生生世世。常共汝為善友。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意雲何。時法鳥者即我身是。非法者即提婆達多是。於彼時中始生怨結。我常行利益之心。天授常懷損害之意。佛告諸苾芻。乃往過去於婆羅□斯有王。名曰白膠香。統化其國。其國豐熟人民熾盛。皆得安樂。近彼國界有一王女。共為婚娶。娛樂遊戲住此歡樂。後時懷妊乃生一女。其女漸漸長大。乃復有娠月滿以後便生一子。形貌端嚴人所樂見。親族聚會。為子召諸臣議論。為彼日初出時生其孩子。故號名初。付八乳母侍養孩子。(廣如前說)如是將養用諸乳酪生酥醍醐等。其子如蓮花在水速疾長大。後令入學。教其文字曆數算計。種種伎藝工巧之法。乘象之事。弓弩箭射等法。王法之事。皆悉明解。後時老王立為太子。老王先有一上宮王妃。名曰達摩。復有一大臣。名曰宰牛。老王甚大憐愛倚付其臣。時王共上宮遊戲。後時懷妊。相師佔之必生一子。當定殺王自取王位。後時王患。用諸根苗葉花果種種藥草醫療。病不能除。大王便作是念。今須建立太子安住王位。我若死後太子必殺我上宮。復作是念。我作何計挍。即喚太臣平章。多與受用資具財物。便寄達摩分付臣邊。令其覆護。告言。汝是我親近大臣。其達摩夫人者。是我親近夫人。我今自知身決定死若死已後太子正住位時。汝應慈念當須擁護。莫令殺卻。達摩夫人臣白王言。我作如是。必不令殺達摩夫人。王即說頌言。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  有命鹹歸死   說此頌已即便命終。作諸幡花寶塔。殯王已了。便建立太子為大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九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是時太子既登位已。告諸群臣曰。汝等殺卻達摩。時宰牛大臣白大王言。不作觀察。無事何故即殺達摩。身現懷妊。未審生男或是生女。若生男時方可殺卻。時王答大臣言。如是亦得。汝當自看時達摩月滿以後即生一男。其同日時。有一採魚師婦。乃生一女。與漁師錢物將男換女。其大臣即白王言。達摩生一女也。王曰。大好。我得解脫。後時漁師養育其子漸漸長大。令入學讀書。乃能綴文巧作辭章。時乃立名巧作文章。大臣私來告達摩言。汝子今大巧作辭章。達摩復白大臣言。今欲願見形貌。方便將來大臣答言。何更須見。不須看之。時大臣見彼愛戀其子。為作方便。令子手持一魚作賣魚人形。即往母所。其母遙見。相師占曰。此持魚人者。必當殺我王自住王位。其語遞相告言。轉轉乃至王所。王聞此語告諸群臣。乃可速即捉取漁師子。莫令逃逸。其語轉轉漁師子聞已即東走而避乃入一老婆家其老婆見已隱藏深處。以大黃塗身。色如死人形。人輿將往深摩捨那之所。安著林所即起而走。近有一人。於林中採取花果。遙見此人從死人中忽起而走。採果之人隨後即趁不遠便止。王使隨後即到問採果人。汝見一人作如是形容以不。其人答曰。纔見從此路去。即速趁捉。其漁師兒忙怕。入一浣衣人家。其家以衣裳重裹。馱於驢上。遠離人處河邊解放。其漁師兒起立觀察四方。遠望無人之處便即速走路逢一人。見其疾走路兒赴王訪者。王使尋復到於村中。括訪其所。見者報曰。從此走過。時人被使趁急。復投一治皮作靴家。而彼家人一一具言。被王逼迫今欲殺我等。廣如上說。復告彼家人言。願慈愍故。為我作一量鞋。鞋跟向前鞋頭向後。若尋跡者。無人知我去處。靴師答言。我先未曾作如此鞋。即說頌曰。  曾見種種靴形狀  隨彼尺樣便為作  未有如此造靴鞋  令跟向前鼻居後   時彼靴師依言即作。著鞋走出。村牆既高無處踰過。即於水竇中出。時王使者尋其腳跡。乃見入靴師家處。其漁師子。情懷怖懼投身入水。龍王見已將入宮中。爾時大王展轉聞說。漁師之子投身入水在龍宮內。王敕諸臣。於我國內。所有持咒之人。悉喚將來。時諸咒師既聞皆來詣王所。時王告言。汝等往彼龍宮。咒龍將來。聞已悉去。於別曠野有一藥叉名賓伽羅。常以魚肉為食。此藥叉住處樹木猶枯。況復人見存命。龍王被諸咒師咒已。逼迫救彼不得。即以神力。將漁師兒及諸咒師等裹為一服。將往藥叉住處曠野之中安著。龍王告諸咒師曰。汝等所作非是好事。彼漁師兒被藥叉所害。我等亦被損之。咒師問曰。作何方計。龍王答言。汝等無益之事惱亂於我。我被逼迫。將漁師兒置於曠野之中。令彼藥叉所害。汝等亦無所益。時諸咒師漸行得歸本國。白大王言。我等惱亂龍王逼迫極困。遂送魚師兒深曠野中賓伽羅藥叉所食。時王語言。汝等大好。更亦尋聽或時未死。時漁師兒在於曠野東行西行。彼賓伽羅藥叉在一方所共諸惡狗聚集一處。漁師兒遙見此狗便作是念。我今決定即死。其狗遙見彼人。覆命一狗往趁捉取。其人見已遠走上樹。狗在樹下。藥叉隨後即到。藥叉告言。彼可不聞賓伽羅人形藥叉在於曠野之所。若有人來住此者。皆當損害。汝今時到下來。其人答曰。我以盡命在此。時藥叉住。於悉柰纏結衣服。繫身而住。時人欲作計走。即往樹下向一方走。藥叉與狗同走而趁。其人事急即脫身衣擲於藥叉身上。遍覆其體。群狗謂是其人眾。共擒捉食噉。彼人便得走脫。復作是念。我有親舅。見在仙人所出家。我今可往彼也。其仙所住之處。花果園林滋茂熾盛。有種種鳥出和雅音。時漁師兒展轉尋問。乃到仙所。時大王使諸處尋訪。亦到其中。於彼捉獲漁師兒。便即投身谷下。於空中捉得頭髻。髮入人手身墮谷底。時王使者作是思惟。其人決死執得其髮。持向王所白大王。今我已誅害漁師兒訖。王大歡喜賞賜其使。時護仙人所。天來告仙言。汝外甥兒。今苦逼迫何不觀察。仙人報曰。我若不擁護必定命終。彼仙能持如是明咒。令男作女令女成男。其仙即以咒法攝受外甥。即雲。汝勿怖懼。時外甥既得仙人攝受。便化身為美女。相貌殊好特異常倫。即往波羅□斯。於王園苑而住。其守苑人既見美女。心生希有速詣王所。白大王言。今有美貌成就少女。見在苑內。王聞語已報曰。宜速將來。便即以大威儀僕從迎入王宮。時王於彼美女深生愛著。生愛著已見王暫離。便變女身而作丈夫。即戴王冠命安地大臣曰。冊我為王。於時臣佐以大儀著。冊立為王。爾時諸天說伽他曰。  頭不斷者不為害  復起能作如是業  隨宜損彼不名害  如害白膠王子者   佛告諸苾芻等。於汝意雲何。其白膠王子曰初王者。即是提婆達多。於彼時中魚師兒者。我身是也。從彼王時起此怨讎。世尊復告諸苾芻。汝等諦聽。昔時曠野有一大村。其中有二巧兒。作別寶人。其人各座一鋪市易。不得相侵。別時有一識寶貧人。將一寶器來至其所止息。三五日間持此寶器。彼一鋪人欲買其寶。酬價極下。時彼貧人不肯賣與。更將向彼別寶人邊酬價平和。即生歡喜報言。汝可買取。鋪主答言。我無爾許錢財可買。答曰。隨日所得多少與我。其人聞已即便受取。酬價少者即來共爭雲。我先見此人寶器。汝今因何奪我市易。從此已去遂至怨讎。佛告諸苾芻。彼酬價少者。即是提婆達多。於彼時中酬價多者。即是我身。乃至今時如是結怨惡意不息。復告諸苾芻。往昔之日曠野村中。有一長者居住。同族姓家娶女為婚共為歡樂。其妻有娠。月滿已後便生一子。母即命終。長者便作是念。我更娶妻共為歡樂。娶妻不久誕生一子。母亦命終。長者便作是念。我亦娶妻不久還死。我為長子索娶一女。當即娶女遊戲多生子孫。其妻問夫已。次童子者是何人也。夫主答曰。此是我弟。其妻復問夫曰。於後分我錢物已不。夫曰。世俗之事皆合兄弟有分。妻報夫曰。若當如此。汝今兒子極多。既分財物。當須殺卻爾弟。其夫聞已。凡夫之人為貪財物無不造罪。即作方計報其弟曰今者可共往入山中採取花果。至於山中。兄取大石打弟頭碎。因即命終。佛告諸苾芻。兄者即是提婆達多。弟者即是我身。於彼時中乃生怨惡。   佛告諸苾芻。我更說提婆達多共我作怨惡緣起。於往昔時。曠野中有一大村。有一居士。同族姓家婚娶一女。共為歡樂遊戲。後時懷妊一子。月滿已後便生一女。形貌端嚴人所愛樂。居士曰。有人先來從我乞者。我當與女時有一婆羅門來乞。口雲無病。居士告言。我有一女奉賞與汝。時婆羅門曰。我佔時候日星。非是穩便。我今不受。待於後時日星穩便。我當來取。說此語已便即退去。別有一時。復有婆羅門。為求乞故還至彼家。口雲無病。乞與我物。答言我有一女奉賞與汝。報言。先有一婆羅門。來乞之時何不與女。居士答言。彼為星宿不便。口雲星宿穩便來取此女。時婆羅門言。我受此女。問曰何不看星宿相宜即受。時婆羅門便為頌即受此女。受得女已即便歸還。先來乞者聞別有人來乞女去。即來詣彼婆羅門所告言。此女先受得。因何將我女歸來。答曰。汝為瞻星非是穩便。不取此女。我不看星宿穩便遂取此女。時彼婆羅門乃生怨惡嗔恚。從此即生怨害之心。佛告諸苾芻。爾時後來求乞得女婆羅門者。即是我身是也。其先來婆羅門看星宿穩便者。即是提婆達多是也。時佛世尊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未生怨王有一大象。名曰護財。極大獰惡性操常醉每日損人。諸人皆怖不敢出門。時王捨城人悉來白王。其護財像極大獰惡。每日出屋往於坊市。四道街衢損害眾人。王當處分看象之人。莫令每日出屋。須隔日出。若出之時。預擊鐘鼓令人藏避。王告言好。即敕大臣令喚看像人來。使人依命喚來。告言。王捨城中諸人眾來白我。護財大象獰惡損害諸人。汝當隔日出。若出之時預擊鐘鼓告聲象出時調像人等再拜大王已依敕即去。其王捨城中有一長者。大有財物多有受用。發心請佛及苾芻僧。時提婆達多。聞長者明日請佛並眾設齋。即持百千珍寶與調像人告言。有長者明日請喬答摩沙門並聲聞徒眾。汝可將護財惡像當面放之踐踏喬答摩沙門。答言。聖者。依命如是。又須令王知之我等依命。時提婆達多即詣未生怨王所白言。汝不能立我為佛。為汝殺父今得王位。我今殺卻佛自立一切智。大王。可令護財象出。時未生怨王語提婆達多言。汝不聞諸佛世尊未調者能令調伏。說已得即去。語調像人曰。我已白王。汝可明日將象出。時調像人持鈴擊聲告城中人。明日放護財象。汝等自當防護。時彼長者聞此事已心生愁惱。自嘆我是薄福之人。今請世尊及苾芻眾過家設供。有此事起放惡象出。若為設齋。復作是念。我今須造飲食熟已將往佛所。其夜即辦飲食。明旦向世尊所白佛言。王捨城中擊鈴告人。欲放護財惡象。各自防護。今者世尊莫入城來。所造飲食慾將就此。佛告長者。汝可作辦。我今不怕護財惡象。我共聲聞眾同來入王捨城。長者聞已歡喜即去。至家辦食鋪設座已。遙望世尊。爾時如來即持衣缽共苾芻眾入王捨城。時人即放護財象。時象見佛並諸徒眾。即生嗔怒。速走往如來邊。其提婆達多共未生怨王。上高樓頭遙望惡象。欲踐踏沙門喬答摩。提婆達多甚大喜悅。即說頌曰。  我見十力者  被象力所踏  聲聞釋種子  今日應消盡   爾時世尊以右手化作五師子。時象見師子已。當時忙怕失大便奔走而去。世尊又放大火諸方熾熱。唯佛住所足下涼冷其護財惡象東西遊走。唯逢熱火。世尊住處清淨涼冷。當見惡象。諸聲聞等皆悉迸散遠走。唯阿難陀一人不離佛邊。其象醉醒羸弱來詣佛所。世尊即以百寶莊嚴輞輪相無畏之手。摩其象頭行無畏施即說頌曰。  莫樂象身處  像趣是惡趣  當莫損害他  即得賢聖道  汝為前身業  故生在惡趣  損害諸有情  將是為歡樂  從此死已後  當生在何處  復住在何邊  賢首汝善聽  諸行是無常  諸法是無我  寂靜是涅槃  於我心生信   爾時世尊。即往長者家敷座而坐。其護財象隨佛後行。佛在長者家。其象門外立。為不見佛故。即欲推門屋倒。佛以神力變其宅舍化為水精。內外相照令遙見佛世尊食竟說施頌已從坐而去。其象隨佛後行。其國大臣具如上說。啟白大王王聞此事轉告提婆達多汝大損我。其象去已。鄰境國王聞者必起怨敵。汝大不是時提婆達多被訶責已默然而住王敕諸臣言。若佛出後當即關閉城門。莫令象出城外。勿令隨佛後去。大臣依敕。報守城門人。及語調像人。繫捉取象莫令隨佛後去。依命即欲捉象。其象見佛出城。面前不見世尊。其象以腳踏鼻氣息不通悶絕而死。當生四天王眾天。天法當生天者。有三種念起。從何處滅。生在何處。是何業報。當觀自身。從象中死已。生在於此清淨四天大王中。前生為於佛所發歡喜心。我今在此歡樂。不往如來所甚非道理。我先須共諸天圍遶詣如來所。其象生天。有身百寶莊嚴。清淨之身內外明徹。其夜即衣□盛眾妙花。往如來所竹林園中。其光遍照勝晝日。時以眾寶花散佛身上。即於前坐聽佛說法。世尊觀察隨所樂聽而應說法。其天聞已。以慧金剛杵摧破二十種我見煩惱山。即證預流果。既證果已心大喜悅白佛言。世尊。無父無母能作此事。無王能作。無天能作。無親無友亦無過去魂靈。無沙門婆羅門枯諸血海。唯佛能斷我苦惱海。超煩惱山閉惡趣門。安置人天勝妙之處。即說頌曰。  因佛閉塞惡趣門  三塗之中多損害  今蒙開闡人天路  復證微妙涅槃城  因佛斷除眾惡業  患翳之目得清淨  能證寂滅聖賢道  超過有流眾苦處  一切人天所應供  能除生老病死苦  於百千生不逢遇  果報今時得見佛  我禮大師垂瓔珞  頂禮佛足心歡喜  右遶三匝欲還歸  騰身即往天宮上   爾時彼天。如商人得利。如農夫得豐熟。如壯士鬥敵得勝。如病人得差。所將諸天下供養已。還與相隨歸於天上。於時林中有諸苾芻。於初夜念誦經行。見大光明遍照林野。心生怪愕來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於昨夜分是何因緣。釋梵諸天下世尊所。佛告諸苾芻。此非釋梵諸天來於我所。復次諸苾芻。汝曾見護財大象以不。如此獰惡奔逸欲來殺我。時苾芻等俱白佛言我等悉見。佛言。我已誨示。彼於我所生正信心起歡喜故。便即命終。得生四天王宮。其夜來詣我所。為彼說法得證見諦。卻歸本宮。諸苾芻等心生疑惑。唯佛能斷。白佛言。世尊。彼護財象。作何罪業墮傍生趣。復作何業。得生四天王宮及得見諦。佛告諸苾芻。彼護財象者。先集業報今自擔負。如暴流水必當受之。此護財自作自受。非他人受。復告諸苾芻。所作之業無地水火風為彼受之。亦非蘊處界善非善事。而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諸苾芻。過去世時。於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佛出世。名迦攝波。十號具足。住波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是時此象於彼法中出家。持戒不能堅固。復不貴重有所虧缺。常以四事供給眾僧。成就善根。所生之處食飲充足。見我正法心生歡喜。便即命終。得生四天王宮。復為在迦攝波佛時出家讀誦四諦緣起蘊處等法。由彼三業修集善根今得生天。復得遇我證獲真諦。如是苾芻。若修白業等。如餘廣說。   爾時諸苾芻等心生疑惑。佛能斷疑。白佛言世尊。彼護財醉像當來害佛時。雲何諸聲聞眾皆悉遠走。唯阿難陀一人不離如來。佛言。汝等諦聽。非但今時。於過往昔阿那婆達多河邊。有一鵝王。名曰提頭賴吒。有二子。一名滿。二名滿面。滿者大兒。滿面者小兒。其名滿者。性行極剛獰惡。常行欺打。種種惱亂自餘諸鵝。時諸鵝等每來諮白鵝王。汝子呫啄打我。鵝王便作是念。彼既粗惡獰性。若安立太子位。我死已後必損殺諸鵝。我今須作方便。即喚二子滿及滿面告言。汝等可能往詣諸池有鵝之處撿行。若先來者我即與王位。時鵝王子競意。各將五百鵝眾往於諸方。東西遊行遍觀池水。諸鵝漸行至波羅□斯。於彼時中有一國王。名曰梵德。正住王位。其國人民熾盛安隱豐熟。去城不遠有妙花池清流最勝。有諸雜色蓮花。而覆其上。其池四邊亦有千花果樹。亦有雜類諸鳥翔集。時鵝王子名滿者。共五百鵝眾下來入彼池中。心無怖畏遊戲歡樂。其滿面共五百鵝眾在虛空中。時有一鵝報滿面言。我等可下入此池中以不。答言。我且往無熱池中紹王位已。然後可來於此遊戲。當即速疾往無熱池中即紹王位。還來至波羅□斯池中遊戲。時池邊諸人。見鵝端正無畏遊戲。皆生怪愕。人所樂見鵝中之王。從何處來至此池中。身體莊嚴。其池諸鳥無有比者。人皆愛之。無畏而住在池遊戲。時波羅□斯眾人聞已俱來。皆往池邊觀望看視而住。其國臣佐白大王言。不知從何方有妙色鵝王。共無量百千諸鵝圍遶。在彼池中。身色端正。勝自餘諸鳥。人愛不足無畏而住。時王告諸大臣言。若當如此喚捕獵師來。大臣依敕。即喚集來。王言。聞我池中有勝妙鵝王至。人所樂見。不知從何方來。汝等可作方便四面圍繞繫縛將來。莫令損彼身體肢節。將來見我。其捕獵人依命即去。巧作方便緩緩繫縛已。時鵝王的知不得解脫。告諸群鵝。汝等速往無熱池中。五百群鵝皆悉走散。唯有一鵝涕淚而住。時採捕人見彼一鵝不被繫縛在鵝王邊啼泣而住。心生怪愕告言。我懼王敕繫縛汝身。汝莫啼哭。我不殺汝。即將此鵝王往波羅□斯王邊。傍邊一鵝雖不被縛。心相愛念亦隨後去。將到王邊。王告獵人。不繫鵝何因而來。其採捕人白大王言。我不繫縛彼自隨來。王生怪愕語採捕人。隨後來者。的知是夫婦相愛不離。汝解放此鵝王。從彼同去。莫令有人損害。其採捕人白大王言。恐別有人損害於鵝王。敕群臣告諸百姓。勿令損害此鵝王也。時王即喚群臣。卿今可於波羅□斯城隍之處擊鼓宣令作如是語。國中所有一切人眾。從今已去但是眾鳥不應傷損。臣即如敕普告令知。汝等苾芻。勿作異念。往時滿面王者。即我身是。彼隨鵝者。即阿難陀是。其次五百群鵝者。即是今時五百苾芻是。於彼鵝時皆悉走散。唯有阿難陀不相捨離。今時亦復如是。眾皆走散。是阿難陀不捨離我。   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等。重為汝說。阿難陀不捨離我。五百苾芻走散之事。汝等諦聽。如過往昔。於波羅□斯有王。名阿吒。正住其位。其國人民熾盛豐熟安樂。有五百臣佐為彼威德。近境諸王皆來朝拜。時有一人從南天來。名曰杖瓶然此一人當敵千人。到臣佐所。大臣即將見王白大王言聞王威德。此一人鬥已敵千人。王當攝受。時王即賜受用財物。於後時中比境有王。軍馬漸多強盛勇健。即辦象馬車步四種兵士來逼。阿吒。共為鬥戰。其阿吒王亦以四事兵馬出共鬥戰。其外境王被打陣破散走而去。各歸本所還來聚集。密遣一人諮五百群臣。我更鬥戰。汝莫共我鬥敵。若得位時多與汝等財寶。勝阿吒萬倍。其五百群臣皆悉迴意。共外境王情同密契。時王復以四事兵甲。更來鬥戰。阿吒亦以四種兵士共為鬥敵。其五百大臣共外境王同情不戰。彼南天來者。共阿吒王心大苦惱。彼人即說頌曰。  一切友捨離  多時好看侍  唯有瓶杖人  不離大王所   彼勇健人殺彼五百大臣。爾時佛告諸苾芻。勿作異念。時彼阿吒王者。即我身是也。彼敵千人勇健者。即阿難陀是。其五百群臣者。即此時五百苾芻是。其五百苾芻皆悉走散離我。唯阿難陀不捨離於我。復告諸苾芻等。汝等諦聽。阿難陀不捨離我之事。如過往昔。有一菩薩住不定聚。在一方所山中。受獸王師子身。時有五百野犴。每常隨後求拾殘食。同住山中。師子殺得蟲獸。上味血肉食已捨去。餘有殘者。野干取食多時在彼。於後時中。彼師子王夜覓蟲獸。夜闇不覺墮在枯井。其五百野犴中有一野犴。見師子墮井。不離井邊思念方便。作何計校。救拔師子得出井中。自餘野犴見五百群鹿隨後而行。其彼一野犴。傍井東西遊行。見一土堆。以腳推土置於井中。土漸滿井師子得出。爾時諸天於虛空中。即說頌曰。  皆須作親友  羸弱及強者  我見一野犴  從井救師子   佛告諸苾芻等。時師子者。我身是也。其一野犴者。阿難陀是也。昔四百九十九野犴。即此四百九十九苾芻是也。其四百九十九苾芻棄捨於我。唯阿難陀不捨而住。佛告諸苾芻等。諦聽。乃往昔時有一菩薩。在不定趣。時一方所與五百鹿為王。有一獵師欲害群鹿。於河側邊。著弶柵網索計校捕獵。時諸鹿等心無畏懼遊行至彼。然其鹿王於前而行。遂被繫縛。既見被縛。諸鹿並皆走散。有一母鹿。住於王邊而不棄捨。於時鹿王欲斷其索。而不能斷。母鹿見其鹿王不能斷索。便說伽他曰。  大威德鹿王  宜速慇懃解  安置弶柵者  獵師今欲來   爾時鹿王。便以伽他。以頌答曰。  我今作何計  無能斷此索  弶索極堅牢  縛腳令徹骨   爾時獵師。手執弓箭身著袈裟到此鹿所。母鹿見獵師欲害鹿王。於時鹿母即就鹿王。而說頌曰。  大威德鹿王  宜速慇懃解  安置弶柵者  獵師今欲來   爾時鹿王。以頌報曰。  我今作何計  無能斷此索  弶索極堅牢  縛腳令徹骨   爾時鹿母。心懷虛怯即就獵師。而說伽他曰。  汝是大獵師  宜放弓箭卻  將刀先殺我  然後殺鹿王   爾時獵師聞是語已。心大驚愕而問鹿母。此鹿是汝何等眷屬。鹿母報曰。是我夫主。獵師聞是語已。便說伽他而報彼曰。  我今不害汝  亦不殺鹿王  令汝重相愛  夫妻還得合   爾時鹿母說伽他曰。  如我與夫同歡樂  愛重夫主還相見  願汝與諸眷屬等  恆常愛重同歡樂   爾時獵師。聞是說已心大驚怪。歎言希有。便解鹿王與母鹿同去。爾時佛告諸苾芻。汝意雲何。其鹿王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其母鹿者。阿難陀是。四百九十九鹿者。是四百九十九苾芻是。其四百九十九苾芻棄我而去。唯阿難陀不捨而住。時諸苾芻鹹皆有疑。唯有世尊能斷疑惑。大德。   世尊。宜可觀察提婆達多。自為臭穢為利養故。損害其身。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非但今世以貪穢惡利養故而害其身。汝等諦聽。乃往古昔於一山中。有大花池。時有大象住在池邊。復池一邊有野犴住。身多穢臭。是時其象從池飲水而出。其野犴欲往池邊飲水。野犴告象曰。仁可避路。若不爾者可共鬥敵。像作是念。此可愍物臭穢無上。若以足踐或鼻或牙害彼。皆悉穢惡。我今還已穢惡之物方可害彼。而說頌曰。  亦不足蹋汝  復不鼻及牙  我用穢物殺  當以穢殺穢   時象復作是念。我向一邊行。彼應必隨我。後即向一邊速去。其野犴便作是念。我以口辭彼懼退走。即隨後趁象。其象見近。即以極努放糞打其野犴。便即命終。佛告諸苾芻等。勿作異念。爾時彼野犴者。即提婆達多是。當以穢物損害。今時亦穢惡利養故損害。時苾芻心皆疑惑。唯佛能斷。來白佛言。若能依佛教者。皆度生死苦難。若依提婆達多教者。墮在苦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二十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佛告諸苾芻等。如過往昔。若依我教者。皆得離大苦難。若依提婆達多者。皆在苦難之中。汝等諦聽。乃往古昔於曠野中。近有一村。其村樹花果滋茂。隨近有二群猴。一部五百各有一猴王。其中一王。夢見被五百猿猴擲此二王於熱鑊中。於此夢中。生大驚愕。身毛皆豎。便即夢覺。令喚群猴。即說此夢告言。我今所見夢者。不是好耶。我等須棄此居所住之處移往餘處。群猴白言。如大王所說。當須走離。菩薩是大威德。若見夢者必當真實。其王即喚第二王告言。我今見如是夢。須往別處住。王難信告言。凡所夢見。可即依此信耶。汝若欲往隨意所去。我今於此境界得寬。我終不去。彼王知其難信。領自管五百群猴。即移餘處。後時於彼村中。有一賤婢炒麥。有一羊來至此婢邊。欲食此麥。其婢即以火燒木打羊。火著身上被燒急已。走入王家象坊。坊內多有芻草。其羊抖擻身火便落草上。然著草木眾象被燒。其當像人告王。時王即喚醫人告言。眾象被燒。爾急作何醫療。時彼醫人便作是念。往日被群猴損暴我田農。我今得便當須酬冤。白大王言。此象被燒。須用猿猴脂塗身。方可得差。時大王敕諸群臣。汝等速須訪覓猴脂。臣等依命。即喚獵師。汝等可速覓猴將來。獵師依命。即往諸方捕捉猴。彼難信猴王並五百群猴。俱被繫縛將來王所。其醫人為久結怨恨。將彼猿猴等。活擲著於熱鑊之中。爾時諸天即於空中。而說頌曰。  近冤不可住  城及村野中  婢嗔羊食麥  猴等被銷鎔   佛告諸苾芻。汝等勿作異念。爾時見夢猴王者。即我身是。其難信猴王者。提婆達多是。所餘獼猴取我語者。免斯火怖。取提婆達多語者。悉遭劇苦。今時取我語者。並於生死大怖而得解脫。受提婆達多言教者。悉遭苦難。復次所有隨順我意者。皆得平安遠離苦難。隨提婆達多意者。悉遭苦難。汝等苾芻諦聽。乃往昔時有異方所。有二獼猴王。各有五百眷屬。其中一獼猴王。與五百眷屬遊行人間。至一聚落。於此聚落有一金波伽樹。其樹果實茂盛。時諸群猴見此果樹。白猴王曰。此樹果子繁茂。枝將欲折。我等遠來疲乏。取其果食。爾時猴王。見斯樹已。遂說頌曰。  此樹近聚落  童子不食果  汝等應可知  此果不堪食   說此頌已。諸獼猴等即便捨去。其第二獼猴王。亦與五百眷屬遊行人間。漸至此村。是諸獼猴亦入其村果實繁茂。便告獼猴王曰。我等涉路疲勞。欲食其果安穩而去。獼猴王曰。善哉。爾時五百獼猴即食其果。於時諸獼猴等。所食其果皆悉致死。汝等苾芻。勿作異念。其不食果獼猴王者。我身是。其第二獼猴王者。提婆達多是。隨順我意者。平安得達遠離苦難。隨提婆達多意者。悉遭苦難。今時諸有情等隨順我語。於生死中而得解脫。受提婆達多言教者。悉遭苦難。爾時提婆達多。以石欲擊世尊。於時諸婆羅門居士等。悉懷嗔恚鹹言。我等即殺提婆達多。其中有人。是提婆達多朋友者。即報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聞已。即於閑林樹下安禪而住。時諸婆羅門居士等。見提婆達多在於樹下安禪而住。各相謂曰。汝等應知。此提婆達多有大威德。我等雲何而得殺之。雲何今我發斯惡事。宜速各去。時諸苾芻聞提婆達多住如是威儀諸婆羅門居士等雖暫嗔怒而不殺害。是諸苾芻鹹皆有疑。唯佛世尊能斷疑惑。以緣白佛。大德世尊。今可觀察提婆達多作非法罪。於諸人眾示修善法。佛告諸苾芻。其提婆達多。非但今世作斯非法而現正法。誑惑老鼠以害其命。汝等諦聽。我為汝說。乃往昔時有異方所。有一鼠王。與五百鼠為眷屬。有一貓子。名曰火焰。其貓少年之時。所有鼠等悉皆殺害。後年老邁便作是念。我昔少時氣力強盛。以力捉鼠而食。我今年既朽邁。氣力微薄不能捉獲。設何方便而捉獲鼠。作是念已遍觀其地。乃見一鼠王與五百鼠而為眷屬住此方所。即就鼠穴詐作坐禪。時諸群鼠出穴遊行。乃見老貓安然坐禪。其鼠問曰。阿舅。今何所作。老貓答曰。我昔少年氣力盛壯作無量罪。今欲修福除其舊罪。時群鼠等聞是語已皆發善心。今此老貓修行善法。即與鼠等右遶老貓。行於三匝便入於穴。其老貓取其最末後者而食。不經多時其鼠漸少。鼠王既見此已便作是念。我鼠等漸漸數少。其老貓氣力肥盛。是事必有緣由。其鼠王即便觀察。乃見老貓。於其糞中有鼠毛骨。心即知老貓食我鼠等。我今深觀捉鼠之時。作是念已。便即於窟而看老貓。乃見老貓捉最末後鼠而食。鼠王見已避遠而立。遂說頌曰。  老貓身漸肥  群鼠積漸少  食苗實根葉  糞不應毛骨  汝今修禪不謂善  為利詐作修善人  願汝無病安穩住  我今群鼠汝食盡   佛告諸苾芻。勿生異念。時彼火焰老貓者。提婆達多是。作非法罪。於諸人眾示現修善。是諸苾芻鹹皆有疑。唯佛世尊能斷疑惑。大德世尊。思審觀察。隨世尊言教者。安穩得度生死。順提婆達多言教者。遭大苦難。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非但今世隨順我言教者得度生死。往昔亦復如是。汝等苾芻諦聽諦聽。我為汝說。乃往昔時有二導師。各有五百車乘過於磧中。或得水草。或不得水草。乃經數日。諸牛犢等極遭苦難。於後見一方所。其草青茂有多湧泉。時諸商人將諸牛犢就其水草。時諸商人入水澡浴。飲諸牛犢。既飲水已便息而住。其五百群牛之中有一牛王。告諸牛曰。此方地所青草鬱茂。有好浴泉。我等恣意飲食而住。若有商人備駕於我。便須臥地不復受使。第二牛王告群牛曰。汝等應知。其商人等有大氣力。能調伏難調之物。宜可依舊隨順人等般運車乘。恐後有損。其大牛王聞是語已。即嗔第二牛王。汝所言者。依前受他驅使。是事非法。豈有人類能見自背。復告群牛曰。汝等取我言教。不須相去。於時商人欲駕其牛。彼諸牛等見商人欲捉。便即瞋怒□地攫裂。商人見已。各執棒打。皮穿流血即令駕車。餘牛牽車而去。皆不被打。爾時空中諸天。即說頌曰。  今觀惡牛王  妄語行惡行  諸牛緣此苦  飢渴身流血  復觀善牛王  淳和出正教  由此諸牛類  度險身肥飽   佛告諸苾芻。汝等勿生異念。其最勝牛王出正教者。即我身是。時彼牛王出惡教令。令彼群牛遭苦難者。提婆達多是。昔時有能受我教者。皆得安隱。能越危苦諸險難處。諸有能受提婆達多言教者。皆遭如是苦難。非但往昔。現今能有隨我正見受其教誨。皆得安隱越度生死煩惱大海。若隨順提婆達多耶見惡行。恆遭如是諸大苦難。時諸苾芻鹹皆有疑。唯佛能斷。以緣白佛。唯願世尊。觀是提婆達多。自身愚癡眷屬亦愚。   佛告諸苾芻。提婆達多。非但今世愚癡。往時亦然。汝等諦聽。我為汝說。乃往古昔有一閑靜林野之處。有群獼猴遊住。於此時諸獼猴遊行漸至一井。乃觀井底見彼月影。既見月已詣猴王處。白言。大王應知。其月見墮井中。我等今應速往拔出依舊安置。是諸猿猴鹹讚言。善便相議曰。雲何方便可能拔月。其中或雲。不須餘計。我等連肱為索而拔出之。時一獼猴在井樹上攀枝而住。其餘一一次第以手相接。獼猴既多。樹枝低下欲折。時彼最下近水之者攪水覓月。由水渾故月便不現。樹枝便折。一時墮水被溺而死。時有諸天而說頌曰。  此諸癡獼猴  為彼愚導師  悉墮於井中  救月而溺死   佛告諸苾芻等。往昔獼猴王者。即提婆達多是。昔時由自愚癡故。以愚癡而為眷屬。今時亦為愚癡眷屬。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世飢儉乞食難得。佛告諸苾芻。我欲三月靜住。不得一人輒來見我。除取食者及長淨日。大德亦應共立明制。時舍利弗摩訶目乾連。在南山內三月安居。時提婆達多亦於夏中三月供給飲食及以雜事。滿三月已。提婆達多為諸大眾廣說妙法。苾芻當知。沙門喬答摩常說法時。讚歎在山寂靜離諸煩惱解脫最疾最速。一者乞食。二者糞掃衣。三者三衣。四者露坐。如是四人去諸塵垢證得解脫。若有人不樂如是四種修道。不樂解脫者。即合受籌出離眾外。說此語已。於時大眾五百苾芻人各受籌。隨提婆達多出離眾外行至門首。羅怙羅見語五百苾芻曰。雲何捨如來隨逐惡黨而去。諸苾芻告羅怙羅曰。我於三月安居飢餓。蒙提婆達多供給取食。並將雜物而供養之。若不祗濟我等死盡。提婆達多分破僧時大地震動。流星晃耀四方火然。一切諸天擊鼓震響高聲唱言。自今已後涅槃道息。無有得道果者。無有漏盡者。無有讀誦蘇呾羅毘奈耶阿毘達磨。心亦不著阿蘭若處。亦無修聲聞辟支佛道者。亦無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人天浩亂。三千大千世界法輪不轉。眾生隨人不隨於法。舍利子摩訶目揵連。見此奇怪斂心入定。睹見提婆達多破和合僧。便相謂曰。我等宜往滅諸諍論求令和合。三月已滿三衣已具。即往世尊所。漸漸遊行詣王捨城竹林園中。安置三衣。洗足已往世尊所。見羅怙羅在門外立。謂舍利子曰。鄔波馱耶知不。提婆達多已破僧訖。舍利子曰。我已知訖故為此來。汝勿憂愁。我當和合。便入眾中見世尊。稽首頂禮卻坐一面。而白佛言。我聞惡人提婆達多已破僧眾。我欲和合。未審世尊。垂慈許不。爾時世尊即便歎曰。善哉善哉。若能如是和合僧者。得福無量。時舍利子並大目連。白此事已奉辭世尊。便往南山詣提婆達多所。時提婆達多。作佛威儀為眾說法。孤迦裡迦在右邊坐。褰荼達驃居在左邊。時提婆達多。遙見大德舍利子目揵連來。便作是念。我已成一切智人。而此大德入我眾中。即遣左右侍從令起。即遣舍利子目健連左右而坐。時孤迦梨迦褰荼達驃。既被強移坐處心生瞋恨。善自思惟。我等有大過失助破僧眾。若欲不起恐被瞋打。便即移處。遣大目健連並舍利子居在左右而坐。提婆達多告舍利子曰。我今背痛。汝為大眾演說妙法。   爾時舍利弗默然受請。提婆達多說此語已。便疊僧伽胝支頭右脅而臥。時舍利子以神通力。令遣仰眠不令覺知。告諸大眾。汝等大師眠如孩兒。時舍利子告目連曰。汝為大眾可速現神通迴心向佛。是時大目健連。即便身騰虛空。具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光三昧。放種種光明青黃赤白。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東西南北具見四種神通。現神通已。從空而下卻坐本處。是時大眾見大目乾連具此神通。心懷悲惱。我若侍佛亦應具得神通道德。舍利子告大眾曰。諸苾芻。汝等若於佛世尊所。有赤心者可隨我去。既聞語已。即隨舍利子後往詣佛所。僧眾去後。孤迦利迦苾芻。即喚提婆達多起。令趁舍利子。時舍利子。恐提婆達多不見我徒眾故。必當懊惱吐血而死。遂便漸次緩緩遊行。使提婆達多得見我等。於時提婆達多。從睡起已拭眼而趁。舍利子以神通力當路作大深坑。提婆達多孤迦利迦褰荼達驃等五人。不覺墮坑。迷亂不知出處。復自思惟。我今既失徒眾。莫知尋覓且歸本處。時舍利子目健連及諸僧眾。漸詣佛所。到闌鐸迦竹林園邊欲見世尊。極大羞慚不能舉目。各自思惟。我等雲何作如是非法無慚愧事。漸詣佛前而立。時世尊大慈憐愍軟聲慰問。汝等苾芻。極大疲勞來至我所。今者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六根難具已具。善惡之事已具知之。我已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常演說寂靜涅槃究竟菩提。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憂悲苦惱滅。汝等苾芻。常思修學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之法。若法不善無利無樂究竟不善。及於他四輩所得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自身不善之事。不應作者莫作。但觀自身及他有利益者。常須修學。於時諸苾芻等聞此法已。心生歡喜疑網皆除。內外清淨。有異苾芻等。心生疑惑而問世尊有何因業。今被破和合僧。佛為諸苾芻說過去業。我自聚集作業今自受之。非是他受。苾芻當知。有情作業還有情受。非無情受。而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乃往過去清淨山林有一大仙。五百小仙以為眷屬。俱共修道。時有客仙來過其所。主人不與如法供給看侍。客仙心生懊惱而恨。便破和合仙眾。誘引彼諸小仙言。我善解種種道術及五神通。我當教示。汝當隨我。後時大仙知此事已。勸彼客仙莫破我眾。非是仙法。巧說善言令生歡喜。雖得如是滅諍之語。由勸不息設方便。時世有辟支佛。有大慈悲。少欲知足上勝福田。遊行世間漸詣仙所。大仙見辟支佛端嚴殊勝。心生歡喜供養恭敬。而發願言。以此供養佛功德。願我當來得大智慧神通之力。客仙雖成一切智。願我能破彼和合僧眾。結會古今。往時客仙我身是也。五百仙人中有大仙主者。提婆達多身是。為此因緣。黑業有黑業報。白業有白業報非黑非白業有非黑非白業報。諸苾芻當知。宜捨一切不善之業。修集善業。應當修學。時諸苾芻復有疑故而白佛言。世尊。彼提婆達多何故內作於外外作於內。世尊告曰。是提婆達多非是今身內作於外外作於內。過去亦復作如是惡。諸苾芻諦聽我說。往昔有一野干其性饕餮。遊行聚落處處求食。日至染家。不覺墮於藍色盆中。染主見拽出擲地。於時野犴遂宛轉灰土。既見身體污惡不淨。便即入河沐浴而去。身毛光澤似如藍色。時眾野犴。見其毛色異於尋常。而生甚怪。眾共問言。汝是何人。彼即答曰。我是帝釋天王之使。冊我作禽獸中王。時野犴作是思惟。身是野犴色非本類。時眾野犴共報師子知。師子便告大師子王。師子王遂即遣使令撿虛實。其使到已。見彼藍色野犴乘大白象。諸禽獸等普皆圍遶如事獸王。其使見已還來王所。廣說如前。大師子王聞是語已便與軍眾往彼眾所。見野犴王乘大白象眾獸圍遶。大蟲及豹大力獸等親為左右。餘小野犴遠避而住。心生懊惱便設方便。於野犴中差一野犴。令喚王母。其母問曰。於我兒所有何伴屬。野犴答曰。內有師子虎像我居外院。母曰。汝去定殺我子。並說頌曰。  我在山谷中歡喜  隨時得飲清冷水  子若不作野犴鳴  得居象上身安樂   使者還來報同類曰。彼是野犴。非是王種。我於山中親見其母。諸伴報曰。我可試看。即便就彼。然野犴法爾。若一鳴時餘不鳴者身毛墮落。餘即鳴叫。其王野犴作是念曰。我若不鳴毛便落地。若下象作聲必被他殺。我今寧可像上作聲。即便鳴叫。其象即知此是野犴。即以鼻牽下雙腳踏殺。空中天見說伽他曰。  在內翻居外  合外乃居中  斯皆不合為  如野犴乘象   佛告苾芻。汝等當知。往時內翻為外外居於中。自滅其身。野犴王者。提婆達多是也。由彼過去顛倒業故。今亦如是破和合僧。內翻為外外乃居中。時提婆達多。既趁舍利弗等不得迴還本處。生大忿怒。便打孤迦利迦等隨儻徒眾。而告彼言。良由汝等失我徒眾。時諸苾芻疑而問佛。提婆達多以何緣故。舍利弗等領其徒眾。應瞋不瞋。於自隨儻無辜。輒便漫打。佛告諸苾芻。非但今身枉作事業。亦曾過去別人衒婦枉殺他人。乃往過去有夫婦二象。居住山澤。母象婬姪與外象通。既被衒誘欲隨他去。恐其夫覺事有乖競。與其夫象入河澡浴。語夫象曰誰能沒水久住不出。夫唱我能。便共沒水。彼二伺其未出。遂私相奔走。其夫象入水多時。乃一度出看。其二象不見。復入沒水。如是再三便至困乏不已。遂便出水尋婦不見。於其水中處處討捕。因此枉踏無量眾生至死。爾時空中諸天而說頌曰。  像身雖復大  智慧甚微淺  好婦被他將  枉殺諸含識   佛告諸苾芻。時夫象者。今提婆達多是。今亦如是。別人作業別人受厄。時諸苾芻鹹皆有疑問佛。世尊是一切智。舍利子及目乾連。雲何如是能作善巧方便。勸化導誘此五百苾芻。捨邪歸正來至佛所。佛告諸苾芻。其舍利子及目連等。非但今時誑得脫彼。於過去世亦曾誑誘。乃往過去世時有一丈夫。常在山居。善能弓射諸伎藝。後生一女。長養漸大。其人心念。今我此女不應輒嫁。若有男子。弓劍業藝與我相似。方嫁與之。於後不久有二男子來習伎藝。一者學成五種伎藝。一者唯學成一餘四不得。其人遂便將女嫁與業成之者。藝不成者。心便忿恨捨離而去。便就劫道賊邊共為伴侶。以解用刀。於要路處待彼女夫。欲相屠害。於後不久其人眷屬乘車將過。路逢商人多眾將度。便問之曰。汝等諸人何故不過。答言。有賊當路。其人報言。我等但過無勞畏懼。諸人告曰。汝若不畏請在先過。我等諸人隨後而往。既聞此語馳車便去。諸賊徒等上樹遙望。見彼車來報賊主曰。今有車來。其賊逆使一人。汝今宜迴。不須來過。我於此處大有健兒。其人報雲。汝雖極健我亦甚健。於時賊主差五人來令與共戰。鹹皆致死。又差三七人來。亦都殺盡。後時總來眾戰。並俱被害。唯舊同學一人得存。最後二人交戰。然女夫放箭。皆被賊人以刀揮斷竟不能害。且五百箭皆悉放盡。唯殘一箭遷延而住。其婦問曰。何以不射。彼便報曰。今我與君二人之命。併在此箭。所以然者。我留此箭有所防護。今若放訖。他來害我並君亦死。婦人見此即便起舞。運轉之間彼賊樂觀。遂忘禁禦。其夫伺之即便放箭應箭便死。臨命終時而說頌曰。  此非彼車主  而能殺於我  由我起染心  觀他便失命   佛告苾芻。汝等當知。彼車主者。豈異人乎。今舍利子是。時彼婦者。今目乾連是。其賊主者。今提婆達多是。如彼過去車主及婦俱得賊便。今舍利子及目乾連。善能得彼提婆達多之便。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王子侍縛迦菴沒羅園。時未生怨王。曾於五月十五日夜將安居。時明月澄天光景花麗。與諸臣佐后妃婬女在高樓上。告諸人曰。今既夜月清閑圓明可愛。我及卿等欲何所作。宜各述懷啟請其事。時有婬女應聲報曰。大王人生行樂不可虛度今此良宵可以遊戲恣情受五欲樂。是王之事。復有一女言。大王。我今意欲。此王捨城一切道俗。共為歡會同受欲樂。是王之事。時王太子鄔陀夷白言。大王今此明夜大王親領四兵。罰不臣國。邊荒靜謐戰勝旋歸。是王之事。復有大臣。是外道徒黨。白言大王。此明月夜觸目清閑。當十五日將安居時。可於尊者脯剌拏等六大明師人所遵承為物稱首。各有五百人無衣徒侶。常共隨逐。現在王捨城將欲安居。堪消物利。我等宜應就彼足下奉事供養。此是王事。復有王子侍縛迦。於眾中坐。王告之曰。汝侍縛迦何故默然。一無所說。侍縛迦白言。大王。屬此芳辰。朗月澄淨人皆共愛。將安居時。然佛世尊具大威德。有聖弟子。慈悲普覆。為世導師最上福田。在我園中為安居事宜親供養。是王業也。時未生怨王聞斯說已。即整威嚴乘大香象。並將五百宮人乘五百象。各持明炬與諸眷屬詣菴沒羅園。王於中路心驚毛豎。便作是念。此是侍縛迦。將非與邊賊相知來誘引我害我命不。即問侍縛迦曰。汝佛世尊與幾多人坐園中住。報曰。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王又問曰。若非汝有異心。既有許多人眾。吾何不聞謦咳之聲。侍縛迦答曰彼佛世尊。三業寂靜心常在定。弟子亦爾以是義故。無喧雜聲。王聞此語心便決定。更無疑難。便至佛所下象馬已。見佛世尊與諸大眾諸根寂定湛然如海。遂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大慈三業寂靜。唯願善誘導訓我兒。得令似佛常無喧亂。   爾時如來以慈善心慰喻王曰。善哉大王。宜時就座。諸有疑難恣其所問。既坐定已白佛言。世尊。於世間中有種種業行。有結花鬘者。有竹作者。或有屠膾。或作販賣調伏象馬。或言話。或為弓射。或作乞求。戰鬥勇力事王。剃頭染浣縫衣。如是類各以自業求覓資財。隨情修福著五欲樂。世尊。頗有如是眾生之類。於現世中得沙門果不。時佛卻問王曰。大王。於如是義。曾問餘人以不。王白佛言。世尊。於如是義。我以曾問外道晡剌拏等訖。彼諸師答曰。於我經中說如是法。無善惡業。無善惡報。無施與祀。無施祀業。無父母。無父母恩。無有此世他世。無有修道得聖果者。無有聖人無羅漢果者。四大散已無所依止。若有人言今世後世業因業果真實有者。皆是妄言。智慧所說愚人所談。二俱皆空。時未生怨王復白佛言。世尊。我聞六師種種實義。彼皆妄答。如人問菴沒羅果。便將梨果而報答之。若問梨時便將菴沒羅答。邪見六師晡剌拏等。正問耶答。是外道等雖作如是種種耶說種種耶答。皆不入我意。亦不隨喜。捨離而去。更問諸餘六師外道末羯利俱賒離子等於今在世。一切眾生作種種業。作種種行種種技藝。侍養父母供養三寶供給悲田。於如是等眾生類中。依因此業類有得道及聖果不。彼即答曰於我經中作如是說。無因無果無善無惡。無有煩惱無有斷者。無有涅槃無有得者。三世之中所有因果皆悉空無。一切皆是自然。智者自然智。愚者自然愚。無有修者。亦無有得者。亦無自利。亦無利他。一切眾生無因生無因滅。如是師等皆作如是妄說。非善說非理說。我作東問他在西答。我雖聞如是種種邪說。不入我意。亦不隨喜。亦不領受。辭捨而退。更復詣彼散逝移所。亦作如是種種問疑如前。眾生種種行業種種技藝行生死業。於此業中。頗有眾生。因如是業。能盡煩惱證聖果不。彼即答曰。大王當知。我所說者常教眾生。自行殺生教他殺害。自斫斫他自炙炙他。自行偷盜教他偷盜。自行婬欲教他婬欲自作妄語教他妄語。自行飲酒教他飲酒。自行劫盜教他劫盜破家破國。所逢眾生地行空中悉皆殺害。若殺無量無邊眾生。若能恆河此岸。殺無邊眾生。作無邊惡。恆河彼岸。供養無量無邊眾生。作無量無邊功德。此二眾行。並無因無果無得無失無增無減。世尊。我問正義。他作如是種種妄說。我作東問他乃西答。我聞此已亦不歡喜。亦不隨喜。便捨而去。復往餘處阿市多雖捨甘拔羅所。我如前正問。他亦如前耶答。作如是說。都有七物。是七種物。體是自然。亦非他作。非是化生。不從化有。非聚非散。常是自然。何等為七。地水火風苦樂命。是七種物。無人能造亦不相妨。於善於惡及苦樂不苦不樂。此之七事作與不作。俱無記驗亦無報。無有死者亦無殺者。萬四千種樂更有六萬。三業二業一業半業等惡。若能具造如是種種諸惡。即得解脫生死苦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二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一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此雜事四十卷中。總有八門。以大門一頌。攝盡宏綱。一一門中各有別門。總攝乃有八頌。就別門中各有十頌。合八十九頌。並內攝頌向有千行。若能讀誦憶持者。即可總閑其義。   大門總攝頌曰。  磚石及牛毛  三衣並上座  舍利猛獸筋  笈多尼除塔   別門第一總攝頌曰。  磚揩剪爪缽  鏡生支蹈衣  水羅生豆珠  洗足裙應結   第一門第一子攝頌曰。  磚揩石白土  牛黃香益眼  打柱等諸線  瓔珞印應知   爾時薄伽梵。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六眾苾芻。於日初分。執持衣缽。欲入廣嚴城次第乞食。去城不遠。有栗姑毘子園。其處清閑花果茂盛。流泉交帶好鳥和鳴。如天帝釋歡喜園內。中有種種解勞之具。復有奇絕音樂器等。並有薰香澡浴雜物。是時六眾共相謂曰。難陀鄔波難陀比聞此園可愛。世尊常讚如三十三天。我等試觀有何形勝。六眾議已共入園中。便見種種長短木杵。粗細諸椎及大小石。此等皆擬擎持戲弄。令身運動散滯蠲痾能銷飲食。又見奇絕箜篌琴瑟諸鼓音樂之具。復有薰香洗浴之物。浮磚澡豆芬馥餘甘(餘甘子出廣州堪沐髮西方名菴摩洛迦果也)持用揩身並將塗髮。能令髮白更黑。六眾見已共相謂曰。此諸樂具足暢憂情。我等今於用力勞宣。歌舞洗浴先作何事。一人告曰。我等多時不為澡浴。宜可先洗。作是議已俱共入池。即取浮磚用揩身體。此六苾芻並多奇巧所有技藝無不善知。若洗浴時以磚揩體。便出種種五樂音聲。如彼技人吹彈擊拊。時有眾人從此而過。疑其奏樂側耳俱聽。各相謂曰。栗□毘園盛陳歌舞。我等宜可暫往觀瞻。眾皆言爾。即便相與競入園中。眾人入時六眾便出。問言聖者。作音樂人今在何處。答曰汝等愚人。有耳聽聲心迷好惡。豈有樂人能作如是奇妙音聲。問言聖者。向所聞聲是誰所作。答言賢首。汝所聞者。即是我等洗浴之時。以磚揩身出斯音曲。答言聖者。仁等沙門。亦有五欲惱身心耶。報言癡人。我等不惱餘人自受欲樂。無廢修道斯有何過。汝豈我師作斯譏恥。宜應默爾勿招禍患。彼聞生怖緘口而行。入廣嚴城於四衢道。各生諠議互共譏嫌。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作是念。苾芻洗浴。以磚揩身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以磚揩身為洗浴事。若揩身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許以磚揩身。時諸苾芻。腳有塵垢並生皴裂。入乞食時諸人見已。作如是語。聖者腳生皴裂復多塵垢。何不揩淨作醜形儀。答言賢首。世尊不許。彼言仁等身有垢穢豈清淨耶。苾芻默然。既得食已。還歸住處。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前是刱制今乃隨開。我今聽諸苾芻以磚揩足。非餘身份。若揩餘處者得越法罪。是時六眾見不許磚便用浮石。佛言此亦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日初分時。執持衣缽入城乞食。見諸婆羅門。以自三指點取白土。或以白灰抹其額上。以為三畫。所有乞求多獲美好。六眾見已共相謂曰。是善方便我等宜作。遂於他日額為三畫。入城乞食。不信之人見而笑曰。我今跪拜。六眾報曰。汝等愚人不閑禮式。誰合跪拜誰當敬禮。彼人答曰。我等但知見老婆羅門即雲跪拜。若見苾芻便雲敬禮。若如是者見我苾芻。何不敬禮而雲跪拜。答言聖者。我見仁等面有三畫。謂婆羅門非苾芻也。我等無知幸當容恕。六眾默然。爾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作是念。若有苾芻面作三畫。有如斯失。是故苾芻作三畫者得越法罪。佛言苾芻不應以白土作三畫者。苾芻有患。醫師處方白土塗身。苾芻不敢。以緣白佛。佛言前是刱制。此是隨開醫人處方遣塗身者。可隨醫教。作之無犯。   佛在室羅伐城。六眾苾芻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見諸婆羅門以牛黃點額。所有乞求多獲美味。見是事已共相謂曰。是好方便我等宜作。遂於他日以牛黃點額入城乞食。不信之人見其點額。輕笑而言。我今跪拜。我今跪拜。諸有問答並如上說。我見仁等面有牛黃。以自莊飾。謂婆羅門非苾芻也。我等無知幸當容恕。六眾默然。時苾芻聞以緣白佛。佛作是念。若有苾芻牛黃點額以自莊嚴。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牛黃點額。若有作者得越法罪。佛遮牛黃點額時有苾芻。額有惡瘡往問醫言。賢首。為我處方。醫人答曰。聖者於瘡四邊以牛黃塗之。即當得差。苾芻報言。世尊制戒不許牛黃塗額。醫人答曰。聖者。汝師大慈有病必許。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前是刱制今更隨開。除為病緣及以醫教。得用牛黃。若輒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身著塗香入年少眾中。告言年少。汝等可嗅我香何如。諸人答言。豈可上座身著塗香。報言我著。彼雲上座。塗香俗飾豈合著耶。答曰從合不合我今已作。彼鹹輕賤皆共譏嫌。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苾芻身著塗香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身著塗香。若有著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說不著塗香。時有苾芻身嬰患苦。往醫人處。問言賢首。為我准病而作方藥。報言聖者。可著塗香當得平復。答言賢首。豈令我今愛慾樂耶。報言聖者。此是病藥非餘能差苾芻白佛。佛言我今開許。醫人處方塗香非犯。時病苾芻身著塗香入眾中坐。與婆羅門居士等說法。或往俗舍人見譏嫌。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塗香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制。若諸苾芻。身著塗香不應入眾坐。亦不為婆羅門居士等說法。亦不往俗家。若苾芻病差。方可洗身隨意入眾。亦得為他諸人說法。此之行法不依行者。得越法罪。   時有信心婆羅門居士。等將塗香來施諸苾芻。苾芻不受。諸居士等言。聖者。佛未出時。我等諸人。悉以外道為修福處。今佛出世。我以仁等為大福田。所持供養如何不受。豈令我等棄善資糧趣於後世。願降慈悲受我微施。苾芻報曰。待我問佛。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當受。苾芻受已。對此人前棄之於地。施主報言。聖者。我等貴價買來。如何棄擲。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受得對主輕棄。可於如來制底之前塗地供養。如佛所說。當於制底前塗地供養者。時諸苾芻受斯香已。於髮爪塔前手塗供養。施主見已作如是語。聖者我豈不知有塔供養。意施仁等。其佛塔前我先奉訖。苾芻白佛。佛言受得香已塗在房中。彼便用塗住房門扇。時彼諸人。謂是佛殿即便禮拜。佛言不應爾遂塗門傍。還同前過。佛言當塗頭邊壁版之上。時時鼻嗅。但是香物嗅時。令人眼明勿致疑惑。   爾時世尊在室收摩羅山住。恐畏林鹿園之所。時菩提王子造鳥鳴樓。初成就已為申慶讚。請佛及僧就捨設食。世尊至宅。於其樓下。與諸大眾就座而食。時鄔波難陀正於食時。便以自手打其樓柱。令樓震動。時供養人報言。聖者。菩提王子新造此樓。用百一種彩畫雕飾。何意仁者欲為損破。鄔波難陀答曰。貧寒人菩提。於此起愛著心。命終之後當墮何處。汝復於此更生愛著。命終之後落大癭鬼中。彼人聞已極致譏嫌。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苾芻打柱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以手打柱。違者得越法罪。佛言不應以手打柱。六眾即便以拳肩背腳並諸磚石。打令搖動。復生譏議招過同前。佛言隨是何物皆不應打。是時六眾復打牆打地。佛言設是餘物皆不應打。違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日初分時。執持衣缽入城乞食。見諸婆羅門身著梵線。乞食之時多得美味。共相謂曰。難陀鄔波難陀。我今得好方便身安梵線。乃於他日便著梵線入城乞食。有不信人見其梵線。遂生輕賤作如是語。我今跪拜。問答同前。乃至時諸苾芻白佛。佛作是念。苾芻著梵線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著線。若有著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六眾乞食見諸婆羅門以妙香花莊嚴形體。將五色線繫之於臂。得諸餅食既飽食已。形貌充溢從捨而出。六眾相謂難陀鄔波難陀。是好方便我等可為。便於他日以五色線繫於臂上。入城乞食諸婆羅門等見。生輕賤雲我今跪拜。六眾譏弄。廣說同前。乃至諸苾芻白佛。佛作是念。若諸苾芻以五色線繫臂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以五色線繫臂。若有繫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許繫臂線者。時有苾芻身嬰患苦。詣醫人處問言賢首。我身有疾幸為處方。答言聖者取五色線。咒之繫臂必得除愈。報曰世尊不聽。彼言仁之大師慈悲為本。病緣開許理所不疑。時諸苾芻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為病因緣醫人教者。繫線無犯。佛許以線繫臂苾芻安在右臂肘前。還有譏過。佛言不應爾。遂安肘後。佛言不應復繫左手肘前。佛言不應當安左手肘後。苾芻由此遂便病癒。以所繫線隨處棄擲。非人見之皆起嫌賤。報言聖者。由其線結繫我名字。緣此咒故令得病除。今生輕慢。苾芻白佛。佛言不應隨處棄擲。若其身病未得可者。繫之衣角。如善平復。可於牆柱隙中隨意安置。   緣處同前。六眾乞食。見諸俗人。有莊嚴具瓔珞之屬。時彼苾芻取諸瓔珞手足之釧。莊飾其身。共相謂曰。莊嚴好不。時諸俗旅調言聖者。頭上剃髮腋下毛長。何處得有莊嚴妙好。豈非仁等為欲染所纏。六眾默爾。苾芻白佛。佛作是念。苾芻身著瓔珞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著諸瓔珞莊嚴手足。若故著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賊來。盜僧庫藏並及私物。為無記驗。苾芻不知何時失物。佛言苾芻可畜其印。是時六眾。便以金銀琉璃水精玉石而作其印。於指環上以寶莊飾。見諸俗人。即便舒手呈示指環。願言仁等無病長壽。諸俗問言指上何物。答言賢首此是指印。佛所開許。俗人譏笑作如是語。沙門釋子為憍慢事。眾寶嚴飾為指環印。非真沙門非婆羅門。諸苾芻聞已白佛。佛言苾芻不應著指環及寶莊飾。應用五種物為印。所謂瑜石赤銅白銅牙角。六眾印上。刻作男女行非法像。諸俗見譏仁等沙門尚有染欲心耶。苾芻白佛。佛言凡印有二種。一是大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轉法輪像。兩邊安鹿伏跪而住。其下應書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鎖像。或作髑髏形。欲令見時生厭離故。   第一門第二子攝頌曰。  剪瓜髮揩光  春時餐小果  渴聽五種藥  廣說火生緣   緣處同前。時給孤獨長者。為佛及僧。造逝多林住處。施大眾已。告剃髮人曰。汝今可往逝多林園。為諸聖眾剃除鬚髮。彼人受教即往園中。是時六眾。遞在寺門看望不絕。時鄔波難陀。在寺門前經行來去。遙見剃髮人來。告言善來善來賢首。猶如初月一何希現。彼言聖者。長者遣來為眾剃髮。問言汝解剪瓜甲不。答言聖者。此是我業。報曰汝來試看工巧。其人即前尊者舒手。工人曰。聖者欲如何剪。賢首。如稻穀形。彼即如言。又雲應作人頭形。或如剃刀勢。或如斧刃。或如半月。隨尊者教彼悉為作。後便告曰。汝愚癡人。詐言巧妙一無所知。宜可平截放爾急去。乃至日暮方始言歸。曛黃之後至長者處。長者問曰。汝與幾人剃除鬚髮。答曰何暇得與大眾除髮。官長苾芻鄔波難陀。令我除甲作種種形勢。廣說如前。乃至日暮纔蒙放出。更欲何為。長者聞已遂起嫌心。雖於善說法律出家而心不寂靜。苾芻聞已白佛。佛作是念。苾芻剪甲有如是過。由是苾芻不應剪爪。若有違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許剪爪。時諸苾芻指甲皆長。俗人見之問言。何故爪長如是。答曰世尊不許。報曰長留爪甲豈為淨耶。以緣白佛。佛言前是刱制。今更隨開。剪爪之法有其二種。一如剃刀形。二如斧刃勢。   緣處同前。給孤長者。令剃髮人入寺為眾剃髮。廣說如前。乃至問言。汝解揩爪甲不。答言聖者。此是我業。報曰汝來試看。先作黃色。次作赤色。又作白色。更作金色。隨所教者悉皆為作。彼便告曰。汝愚癡人。詐言巧妙一無所解宜可平磨放爾急去至長者處乃至更欲何為。長者聞已更起嫌心廣說如上。苾芻聞已白佛。佛作是念。苾芻磨爪有如是過。由是苾芻不應磨爪。若有違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許苾芻磨爪。苾芻染衣或復熏缽。爪有垢生形色醜惡。持缽乞食俗人見時作如是語。聖者何故指爪不淨。彼以事答。報言聖者何不除刮。答言世尊不許。報曰爪上持垢豈是清淨。以緣白佛。佛言若除垢時應可磨甲。不應為好揩使光生。   佛在王捨城。其影勝王發如是念。每至春秋節變。新穀初果必先奉佛及諸聖眾。後方自食。時彼大臣以新熟菴沒羅果。(此果大如桃。而生熟難知。有四種差別不同。菴摩洛迦大如酸棗。唯堪為藥)奉上大王。王曰可持此果先奉佛僧。臣便微笑。王曰卿何故笑。對曰大王謂臣未奉佛眾已先奉訖。王曰恐卿不知。由是因緣。我今奉施聖眾千樹果林。對曰此誠妙事臣實隨喜。即便以千樹果林。奉施四方一切聖眾。並設大會慶讚福田。此林昔時結果極繁。假使摩揭陀國所有人眾大聚會時。共食斯果亦皆充足。王以此林。施僧伽已。時諸苾芻見果小時氣味香美。悉來噉食遂令都盡。有餘國王要須此果。便令使者詣影勝王處。求菴沒羅。彼告使曰。我有果林已施僧眾。汝今可往隨眾乞求。使者往竹林園。是時六眾常在寺門。遞看無闕。時鄔波難陀門所經行。使者既至禮尊者足。白言聖者。我是某國王使。王遣我來求菴沒羅果。仁若有者幸見分張。鄔波難陀報使者曰。汝今可往詣果園所。隨欲多少任意將去。使至林所周遍觀察。唯睹空條竟無一果。遂便還白空林無果。鄔波難陀即將使者共詣林中。遍觀察已。報曰汝可昇此高樹。使者即上。既不見果。又告曰汝向東枝。南西北枝悉皆令上。彼遍昇上竟無所得。遂便下樹問言聖者。豈此樹林今歲無果。報言賢首。猶如往年結子。今歲亦然。若如是者今年風雨令子落耶。答言不爾問曰何無。答曰此果小時我等食盡。時彼使人還至王所。以事具白。王曰善哉。我本期心令聖眾食。彼使悒然辭歸本國。時摩揭陀國。因有大會眾人聚集。問苾芻曰。聖者。何故今年千樹果林鹹不結子。答言賢首。非不結實。乃至我等食盡報言聖者。比來此果成熟之時。摩揭陀境所有人眾食皆充足。只由仁等從小食盡。遂令無果斯非善事。答曰此之果林。王不與汝國內諸人但奉僧眾。由是共食斯何過焉。時諸人眾聞是語已。共生嫌恥。沙門釋子尚不知足。況我俗流。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其食果有斯過失。故諸苾芻不應食果。若食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言。不應食果。時有信心長者。將小菴沒羅香果。來施苾芻。苾芻報曰。佛不聽食。諸長者言佛未出時。我等諸人。悉以外道而為福田。廣說如上。乃至慈悲受我微施。諸苾芻白佛。佛言至核鞭時食之無犯。復有信心長者。以熟菴沒羅果。來施苾芻。廣說如前。乃至受我微施。時諸苾芻不敢受食。以緣白佛。佛言核鞭已後。乃至於熟悉皆應食。勿起疑心。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身嬰患苦。到醫人所報言。我有如是病苦。幸為處方。醫人報曰。宜可服酥令身潤膩。我當施與瀉利之藥。彼便服酥。復患於渴。醫來問曰。聖者好不。答言賢首。我更患渴。醫曰持餘甘子。苾芻手把醫見問曰。渴得除未。答言未除。醫曰聖者。豈可不持餘甘子耶。答曰現在手中。報言可著口中。即便置口。他日醫復來問。渴得可未。答曰今猶未可。醫曰豈不口中持餘甘子。答已在口中。應可嚼之。報曰世尊不許。醫曰世尊大悲必應垂許。苾芻白佛。佛言應嚼。嚼已外棄。不敢嚥下。渴猶不除。醫曰何不咽汁。報言非時食者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許。有五種果。若病無病。時與非時。食之無犯。如佛所言。有五種果若病無病時與非時。食無犯者。苾芻不知雲何為五。佛言所謂餘甘子(梵雲菴摩洛迦此雲餘甘子廣州大有與上菴沒羅全別為聲相濫人皆惑之故為注出是掌中觀者)訶梨勒。毘醯勒。畢缽梨。胡椒。此之五藥。有病無病時與非時。隨意皆食勿致疑惑。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一門第二子攝頌之餘論火生長者因緣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時此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善賢。多有貲財受用豐足。於露形外道深生信敬。娶妻未久即便有娠。爾時世尊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王捨城。次第乞食至善賢長者宅。時彼長者遙見世尊。遂將其婦詣世尊處。請世尊曰。薄伽梵。我婦有娠。為男為女。佛言長者必當是男。光隆家族。諸天妙相皆具足有。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阿羅漢果。長者聞記。即以清淨上妙餅食。盛滿佛缽持奉世尊。佛言願爾無病。從捨而出。去此不遠有露形外道。遙見世尊便作是念。我唯有此常施食家。亦被沙門喬答摩之所誘攝。我今試往問彼因緣。何所授記。既至門所問言長者。沙門喬答摩曾來此不。答言已來。我所說耶。聖者我婦懷妊。問其所誕。彼記生男。光隆家族。人天妙相皆具足有。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阿羅漢果。時彼外道善明曆數。即便觀察計算陰陽。如佛所言更無有異。便作是念。我若隨順讚實事者。長者於彼倍生尊敬。我今宜可掩實說虛。作是念已。即便反掌。翻鳴其面。長者見已。問言聖者。反掌鳴面何所為耶。報言長者。沙門所說半實半虛。長者問曰。雲何虛實。答言生男子是實。光隆家族此亦不虛。言光隆者。是火之異名此無福子。纔生之後焚燒家族。言諸天妙相皆具足有。此是妄語。長者汝頗曾見生在人中天相具足。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此亦是實。生後貧寒無衣乏食。自然歸向沙門法中。斷盡諸惑得阿羅漢果者。此亦是妄。沙門喬答摩尚不能斷一切煩惑得阿羅漢。況餘弟子。善賢長者聞斯說已。便生憂惱報言聖者。我欲如何外道言。長者。我是出家受持禁戒不妄陳說。虛實之事後自當知。遂捨而去。善賢念曰。彼腹中者可殺棄之。即便授與墮胎之藥。然而此子是最後生。雖知服毒反成良藥。長者遂便蹂婦左脅胎向右邊。蹂右脅時轉移左畔。最後生人諸漏未亡。必無容有中間命斷。既經多月。時彼女人被捼腹痛。即便大叫。時彼鄰人聞其叫聲。急來相問。何因汝婦出大叫聲。長者答曰。我婦腹痛。今欲產生。鄰人遂歸。長者念曰。我今不能害腹中物。宜可將去往空林中無人之處。斷其母命。即便共去。設惡方便令彼命終。還竊持來至其本宅。遂告親屬及以鄰人。我婦遭難今忽身死。時諸親屬鹹共盡哀。以五色疊圍彼屍骸。送往寒林焚燒之所。外道聞已皆大歡喜。不勝踴躍遂建幢幡。入王城內遍諸坊曲街衢之所。高聲唱令作如是言。汝等諸人。鹹須共委沙門喬答摩記。善賢長者其婦生男。光隆家族。人天妙相皆具足有。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阿羅漢果者。婦今身死屍送寒林。猶如大樹無有根栽枝葉花果。事將安附。世尊法爾於一切時。觀察眾生無不聞見。無不知者。恆起大悲饒益一切。於救護中最為第一。最為雄猛無有二言。依定慧住顯發三明。善修三學善調三業。渡四瀑流安四神足。於長夜中修四攝行。捨除五蓋遠離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圓滿。七財普施開七覺花。離於八難修八正道。永斷九結妙閑九定。滿足十力名聞十方。於諸自在最為殊勝。得法無畏降伏魔怨。震大雷音作師子吼。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諸世間。於善根處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陷欲泥誰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無聖財者令得聖財。以智安膳那破無明膜。無善根者令種善根。有善根者令得增長。置人天路安隱無礙趣涅槃城。如有頌言。  假使大海潮  或失於期限  佛於所化者  濟度不過時  佛於諸有情  慈悲不捨離  思濟其苦難  如母牛隨犢   爾時世尊於經行所。遂便微笑。口出五色微妙光明。或時下照。或復上昇。其光下者至無間獄並餘地獄。現受炎熱普得清涼。若處寒冰便獲溫暖。彼諸有情各得安樂。皆作是念。我與汝等。為從地獄死生餘處耶。爾時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已。復現餘相。彼見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於此死而生餘處。然我定由無上大聖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現受安樂。既生敬信能滅諸苦。於人天趣受勝妙身。當為法器見真諦理。其上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並說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時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還至佛所。若佛世尊說過去事。光從背入。若說未來事。光從胸入。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傍生事。光從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光從膝入。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眉間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是時光明繞佛三匝從口而入。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  口出種種妙光明  流滿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諸剎土  如日光明盡虛空  佛是眾生最勝因  能除憍慢及憂慼  無緣不啟於金口  微笑當必演希奇  安詳審諦牟尼尊  樂欲聞者能為說  如師子王震大吼  願為我等決疑心  如大海內妙山王  若無因緣不搖動  自在慈悲現微笑  為渴仰者說因緣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如是。阿難陀。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現微笑。汝今應可告諸苾芻。如來今欲往屍林處。若諸具壽樂隨從者。當可持衣。時阿難陀承佛教已。告諸苾芻。若諸具壽。樂欲從佛往屍林者。當可持衣。時諸苾芻鹹至佛所。爾時大師自調伏故調伏圍繞。自寂靜故寂靜圍繞。解脫解脫圍繞。安隱安隱圍繞。善順善順圍繞。阿羅漢阿羅漢圍繞。離欲離欲圍繞。端嚴端嚴圍繞。如栴檀林栴檀圍繞。猶如象王眾象圍繞。如師子王師子圍繞。如大牛王諸牛圍繞。猶如鵝王諸鵝圍繞。如妙翅鳥諸鳥圍繞。如婆羅門學徒圍繞。猶如大醫病者圍繞。如大將軍兵眾圍繞。如大導師行旅圍繞。如大國王諸臣圍繞。如轉輪王千子圍繞。猶如明月眾星圍繞。猶如日輪千光圍繞。如持國天王乾闥婆眾圍繞。如增長天王鳩槃茶眾圍繞。如廣目天王龍眾圍繞。如多聞天王藥叉眾圍繞。如淨妙王阿蘇羅眾圍繞。猶如帝釋三十三天圍繞。如大梵天王梵眾圍繞。猶如大海湛然安靜。猶如大雲靉靆垂布。猶如象王屏息狂醉。調伏諸根威儀寂靜。三十二相而為莊飾。八十種好以自嚴身。圓光一尋朗踰千日。安步徐進如移寶山。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住。無邊福智普薰修。無量功德皆圓滿。   復有尊者阿慎若憍陳如。尊者馬勝。尊者婆澀波。尊者大名。尊者無滅。尊者舍利子。尊者大目連。尊者迦攝波。尊者阿難陀。尊者頡離伐底。如是等諸大聲聞及諸苾芻並無量億人天大眾。恭敬圍繞欲往屍林。然隨佛遊行。有十八種殊勝利益。一無王怖二無賊怖。三無水怖。四無火怖。五無敵國怖。六無師子虎狼惡獸等怖。七無關塞怖。八無津稅怖。九無闕防援怖。十無人怖。十一無非人怖。十二於時時間得見諸天。十三得聞天聲。十四見大光明。十五聞授記音。十六共受妙法。十七共受飲食。十八身無病苦。是時人天大眾。隨從世尊至屍林所。於其四面有清涼風。時王捨城中有二童子。一是剎帝利種。一是婆羅門種。俱出遊戲。剎帝利童子素有信心。波羅門童子則不信敬。時婆羅門童子。報剎帝利童子曰。仁今知不。汝師如來。與善賢長者婦。授記生男。光隆家族。諸天妙相皆具足有。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阿羅漢果。彼婦身死送往屍林。豈非世尊所言虛妄。時剎帝利童子說伽他曰。  假使星月皆墮落  地山林樹上空中  海水洪波一時盡  大仙所說無虛妄   婆羅門童子曰。若如是者。共往寒林焚屍之處。驗其虛實。答曰共行。時剎帝利童子。遙見世尊說伽他曰。  牟尼除斷諸調戲  人天大眾皆雲集  當為最勝師子吼  降伏他論理無疑  大師今往屍林中  涼風周遍吹寒野  無量眾生共瞻仰  喜觀調伏運神通   時影勝王聞如是事。世尊記彼善賢之妻當生男子。光隆家族。諸天妙相皆具足有。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羅漢果。彼婦今死輿至屍林。如來大師及諸聲聞。遠近大眾鹹赴喪所。復作是念。非無因緣世尊輒向寒林之處。必是為彼善賢妻故。因斯調伏有緣眾生。我今宜往共觀其事。即令促整軍儀。及敕太子後宮妃後。並諸扈從。共出城闉。時彼剎帝利童子。遙見影勝王說伽他曰。  今觀國主出王城  並諸軍眾鹹侍從  我今思忖諸大眾  必定鹹蒙勝饒益   時諸大眾既見世尊。闢開前路。世尊微笑入大眾中。露形之儔各生是念。今喬答摩微笑入眾。豈非此子命不終耶。告長者曰。此是薄福眾生形命未盡。報言聖者。今遭此禍。其欲如何。答言長者。我出家人。奉持禁戒但知念善。後自當知。時彼長者移婦屍骸置於薪上。以火焚燎。猛焰既發身份鹹燒。唯近腹邊一無傷損。時彼母腹。遂便拆裂出青蓮花。中有孩兒儀貌端正。儼然獨坐人所樂觀。於時大眾見是事已極生希有。彼諸外道並失威光俱降我慢。爾時大師告善賢長者曰。汝可抱取火中孩子。長者猶尚觀外道面。露形報曰。仁今入火形命俱失。彼聞生怖不敢取兒。世尊覆命侍縛迦。汝可火中抱取孩子。侍縛迦便生念曰。世尊不應非處非時使我為也。我今宜可取此孩兒。以無畏心。便於火內抱出孩子。是時諸天說伽他曰。  佛教令彼入火中  抱取孩兒無所畏  由佛威神自在力  能令猛焰變清池   爾時世尊告侍縛迦曰。汝向入火身無傷損。生瘡皰耶。白言世尊。我於王宮生王宮養。曾以牛頭栴檀香摩觸身體。未如今日身受清涼。佛告善賢長者。汝今可取孩子將歸。是時長者惡見壞心。仍不起信。還復迴身觀外道面。邪黨諸人同時報曰。長者此兒極是薄福。稟性兇暴。火能食一切。此不燒者。明知定是可惡堅鞭罪苦眾生。目驗共觀更無勞說。若將至捨必見災危。汝之性命定當殞歿。人間愛重無過己身。聞有災殃遂不收採。爾時世尊告影勝王曰。王今宜可取此孩兒。王遂驚忙舒手承取。周迴顧盻請世尊曰。此兒當與作何名字。佛告大王。此兒從火中得。可號火生。佛觀大眾。隨眠意樂稱機說法。時彼眾中有無量萬億眾生。得殊勝行。或得預流果一來不還。或復出家。即斷諸惑得阿羅漢果。或得煖頂忍善根。或發聲聞菩提心。或發獨覺菩提心。或發無上菩提心。或歸依三寶。或受禁戒深起信心。時影勝大王。即以孩子令八養母而供給之。廣如餘說。   時火生童子大舅。先將財物貿易他方。聞妹有娠心生歡喜。世尊與記當必生男。光隆家族。廣說如上。乃至得果。遂即易己財貨。更收餘物歸王捨城。聞妹已死便作是念。世尊授記生男得果。豈虛妄耶。顧問鄰人我妹懷胎。蒙佛授記宿懷歡喜。今聞身死乖本希望。寧容世尊言非是實。鄰人報曰然。佛大師言無虛妄。但由彼婿用外道言。枉殺令死。所生孩子有大威神。處炎火中身無傷損。今時長養。現在王宮。舅聞是語往善賢長者處。相問訊已。報言長者汝為非理。答曰我何所作。汝用外道惡見人言。我妹有娠枉殺令死。所生孩子有大威神處炎火中身無燒損。今時長養現在王宮。此事既爾且不須說。若將兒來我當容恕。若不爾者我當總集所有鄉親。擯斥於汝。以籌置地數汝無知。於街衢處唱汝惡響。我妹無過善賢枉殺。害女人者不應共語。於法官處以罪相刑。長者聞已生大憂苦。便作是念。如說苦詞必不相放。便詣影勝王所禮足。白言大王。具說前事。乃至以罪相刑。唯願垂恩放出童子。王曰。我不從汝得童子來。是佛世尊親授於我。汝若須者可往問佛。長者即便往詣佛所。禮雙足已白言。世尊。我有親屬苦相責及。廣說其語。乃至以罪相刑。願佛慈悲與我童子。世尊念曰。若此長者不得兒者。便嘔熱血以取命終。遂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今可往影勝王處。並將長者。汝傳我語願王無病。報言大王。可還長者火生童子。若彼長者不得童子。必嘔熱血以取命終。是時尊者阿難陀。具傳佛教詣王白知。王言尊者。為我畔睇世尊足下。如佛所教我當奉行。時阿難陀。願王無病辭之而去。王告長者曰。我承佛教養此童子。情甚憐愛。共作要期然後放出。日別三時來見我者隨意將去。長者答曰。不敢違命。時王即便令著上衣具服瓔珞。載以香象送至其家。人間常事若父在者子名不彰。後長者死。火生童子自知家務。於三寶所深起敬心。便於其父害母之地。造立僧房。受用資具無不充足。施與四方一切僧眾。名曰蹂腹林。是故經雲。佛在王捨城住蹂腹林時善賢長者。曾遣商人他方興易。彼聞長者今已身亡。火生童子代知家業。於三寶所敬心彌著。商人多獲牛頭栴檀上妙之缽。便持一缽盛滿珍寶。遣使送與火生。彼既得已置高幢上。宣令普告。若有諸人。不用梯磴而取此缽。或是沙門婆羅門。有大威力神通自在。而取得者。我以此缽施與其人。時諸外道晨朝起已。出行澡浴。見高幢已告長者曰。此是何物。長者即便具告其事。外道答曰。長者比來敬釋迦子。彼當取耶言訖辭去。時有眾多耆宿苾芻。入城乞食見彼高幢。鹹問長者此是何物。彼便具答。苾芻報曰。我豈為缽自顯己能。如佛所言覆善彰惡是出家行。捨之而去。時具壽十力迦攝波。從此而過。亦問長者此是何物。彼還具答。於時尊者便作是念。我從無始生死已來。所有長養煩惱怨家。我已變吐悉皆棄捨。我今宜可受彼長者普請因緣。滿其所願。即便舒手如香象鼻。至彼幢標取栴檀缽。持還住處苾芻見問。尊者何處得此牛頭栴檀殊勝缽來。彼便具以其事告諸苾芻。諸苾芻答曰。尊者豈可為斯木缽現神通耶報言具壽。合與不合我已作訖。今欲如何。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於俗人前現其神力。若顯現者得越法罪。然缽有四種。金銀琉璃頗梨所成。復有四缽。所謂瑜石赤銅白銅諸木。前之四缽。若先無者不應輒受。若先有者應須捨棄。後之四種。若先無者即不應畜。若先有者應作藥盂隨時受用。合守持缽。有其二種。謂鐵及瓦如是應知。   後於異時火生童子。人天妙相悉皆出現。從占波城乃至王捨。於此中間有輸稅處。稅官身死生藥叉中。遂於夜夢告其子曰。我身死後生藥叉中。可於某處稅物之所。為我營葺藥叉神堂。於其門前懸一鈴鐸。若有諸人持物過時。不輸稅者鈴便震響。即喚令迴取直放去。其子他日於諸親族說其夜夢共觀要處。安置神堂外懸鈴鐸。時占波城有婆羅門妻。遂作是念。此婆羅門隨處經紀。所獲財物我常食用。端拱而坐不事生業。是所不應遂往市中。買取劫貝撚成細縷。於織師處令其好織。直千金錢既得一雙疊己。報其夫曰。此之白疊直千金錢。可往市中賣取其價。若有買者善。若無人問。報曰市上無人更向餘處。其夫持去市中賣之。言索千錢竟無酬價。便即唱言市無人物。即以其疊。內於傘柄竹筩之中。共諸商旅詣王捨城。漸至神堂藥叉稅處。與諸人眾同輸稅已。既欲登途懸鈴響發。稅官聞已共相告曰。鈴既發響稅物未周。宜更審觀無令脫漏。更迴商旅子細搜求。遍察貲財無不稅者。遂放商人。鈴還發響。復更觀察詳審再三。商人怪之各生嫌恨。報稅官曰。汝欲劫我方便擁留。是時稅官分彼商人以為兩。處於一朋中無婆羅門者無聲放去。彼一朋去。鈴還作聲。復分二朋如是去留。商人皆盡唯婆羅門一人獨住。稅官執捉不許前行。婆羅門曰。察我緣身有物隨取彼遍搜已無物放行。鈴更發聲復還捉住。報言婆羅門。汝縱有財我不取分。應為實語勿誑靈祇。我欲表知神明是聖。婆羅門曰。言不虛者我當實報。於傘柄中抽出雙疊。稅官見已驚歎希奇。善哉大神記不虛妄。時彼稅官取其一疊。開與神披。婆羅門曰。君等明言不取稅直。今看形勢總欲奪將。報言勿怖我不取物。欲表大神言無虛妄。暫將一疊用報神恩。即還汝去。彼既受已內傘筩中。隨路而去。漸至王捨城向大市中。舒張其疊索千金錢。竟無一人來共酬直。便於市中唱言無市。時火生童子從王宮出。乘大象入市中欲歸本宅。聞唱令聲問其何故。唱言無市。喚來我問。婆羅門至。問言何故雲城無市。婆羅門言。我有雙疊價直千錢。竟無一人共相酬酢。報言將來試為觀察。彼便呈現。火生報曰。一疊是新一疊曾著。曾著者酬二百五十。其未著者酬五百錢。疊主報曰。何意如此。並未曾用。火生曰。令汝自觀驗知虛實。將未用者開擲空中。如蓋而住徐徐而下。次擲用者即速墮地。疊主見已心生希有。報言長者。仁有大智神叡超群。火生童子復更報曰。其未用者置棘刺上不入而過。其曾用者被針□住。如言有實。時婆羅門更生希有。報言長者聰明智識。實未曾有隨所酬直。取疊將歸。火生報曰。仁是客行。聊申供養無勞減價。總取千錢。婆羅門取已歡喜而去。是時長者將曾用疊。與家人著。其未用者自充洗衣。後於異時其影勝王。與諸大臣昇高閣上。火生長者洗浴之服。曬在樓隅。忽被風吹墮在王處。王曰此衣乃是天所著衣。從何而至。大臣報曰。曾聞古王名曼陀多。七日之中天雨金寶。王今衣墮不久金來。王曰我聞火生長者。佛與授記有人天妙相。此妙天衣從空而墮。待彼來至我當與之。火生既來。王言童子。世尊記汝有人天妙相。此妙天衣從空而墮。爾可著之。即便舒手受取王衣。得已審觀乃是已物。遂便微笑。白言大王。王曾觸不。報言已觸。白言既捉鄙衣宜可洗手。此非天服是臣浴衣。王曰何以得知。答曰餘有一衣與家人著與此相似王可驗之。王見是已極生希異。報言童子。汝今豈可人天妙相皆出現耶。答言已出。若如是者。何不請我暫往捨中。大王若許今便奉請。王言可去備辦飲食。白言大王。若有人天妙相而出現者。彼則自然無勞營作。即宜整駕共至家庭。王即就宅見彼外門。驅使婦女。王便低目。長者白言。何故低目。王言我避汝婦。報言。是外使者非是臣婦。王言希有。次見內人。王更低目。長者復問。王如前答。報言此亦使者。非是我婦。王聞是已轉生奇異。次至中門見琉璃地湛若清池。於其門上置機關魚。影便現內。王既見已謂是水池。即便脫屣。火生白言王何脫屣。王曰今將入水恐有霑濡。火生曰。此非是水是琉璃地。王曰何因魚動。答曰非魚是機關影。王心不信。便脫指環擲之於地。指環震響轉向一邊。王更嗟甚。昇師子座。時彼內人皆來拜謁。未起之頃女皆泣淚。王問火生曰。何因內人見我流淚。答曰非是啼泣。由王衣服栴檀沈水香煙所熏。煙氣損睛致使流淚。時影勝王受。天妙樂殊勝難思。耽欲無厭不還宮內。國之機務悉皆棄捨。時諸大臣啟未生怨太子曰。國主大王入火生長者所居之宅。耽著欲樂不肯還宮。唯願太子往白其事。時未生怨即至王所。白言大天。何為住此不顧萬機。王語太子曰。汝豈不能於一日中知當國事。太子曰。大天言謂唯一日耶。自從出宮以經七日。王聞語已觀火生面。作如是語實已七日。答言實爾。王曰若爾。如何得知晝夜之別。火生白言。大天。若見花開合。寶珠光不光。鳥有鳴不鳴。知其晝夜別。王曰我仍未知。答言有花夜開晝合。自有夜合晝開。有珠夜闇晝明。自有夜明晝闇。有鳥夜便發響。自有晝日方鳴。王聞是已深生奇異。報言童子。大師世尊言無虛妄。如所記事汝悉受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火生長者之餘(攝頌在前)   爾時未生怨。入火生長者宅。見好寶珠。遂便竊取與其從人。至本宅已報從者曰。向付珠寶汝可將來。從者開拳唯見空手。報言不知寶珠何去。王遂瞋打。火生曰從者何辜輒見瞋打。答曰我是小賊此是大賊。我於汝捨竊得寶珠。今此小人轉更行盜。火生報曰非太子盜。亦非此偷。太子取後尋還本處。白言太子我宅中財是太子物。隨所須者任情將去。因何竊取。太子默然便作是念。我父歿後當總取之。時未生怨由提婆達多惡友教故。其父明王遂加逆害。便自稱為灌頂大王。作摩揭陀國主。告火生曰。汝是我弟可共分財。火生念曰。其父明王殺而自立。豈於我所能容忍乎。今此惡王欲奪我宅。先與為允。念已告言。大王我先有意。宅及財寶悉以持奉。更何所分。唯願大王。來我宅內。我向王宮幸當聽許。王言善哉隨意所作。王便移去火生入宮。宅中相好悉移宮內。如是來去經於七返。好逐火生惡隨王后。時未生怨作如是念。我今不能得火生寶。更為餘術方便取之。告竊偷者曰。汝今宜往火生舍內偷取寶珠。其人聞語。便作鐵鉤昇牆欲入。內人見已遂即高聲唱言。賊入賊入。火生聞已意不令去。遂雲汝住其賊。即便膠著牆頭不能向下。比至天曉人皆共觀。問彼賊曰何故至斯。答曰王遣我來偷火生寶。眾人皆怒此是惡人法王無辜橫加殺戮。今復令賊枉奪人財。此過尤深如何可恕。王聞是已遂令使者。詣火生處作如是語。宜當放捨勿加苦害。是時火生意欲放去。唱言賊去。遂便得脫。火生念曰尚能殺父。不害我者無有是處。豈為財寶自殞命耶。然則我奉世尊昔所授記。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阿羅漢果。我今宜可捨俗出家。於其宅中所有財寶。悉皆分給孤獨乞人。貧乏之類鹹令豐足。時火生長者。遂與諸親朋友知識。共辭別已。往詣佛所禮佛雙足。退坐一面合掌恭敬。白言世尊。唯願許我。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佛既見已告言。善來苾芻可修梵行。聞是語已鬚髮自落。如曾剪剃已經七日。法衣著身瓶缽在手。威儀整肅如百歲苾芻。頌曰。  世尊命善來  髮除衣著體  即得諸根寂  隨佛意皆成   爾時世尊隨機教授。彼便策勵方便勤修。觀知五趣生死輪迴動搖不息。有為諸行皆悉敗壞。可厭惡法常為他損。樂在暫時受苦長夜。雖有天報終歸散滅。深察知已便斷諸惑。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時諸苾芻鹹起疑念。唯佛世尊能除疑網。我今共問。即詣佛所白言。世尊。火生長者先作何業。彼業之報。生大富家受用無乏。復作何業。與母一時同燒火聚。復由何業生在人中受天妙相。復由何業。於佛法中出家修行。斷諸煩惱證阿羅漢。世尊告曰。汝等苾芻皆當善聽。火生童子先所造業。還須自受廣如上說。汝等應聽過去世時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毘缽屍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與大苾芻眾六萬二千人。次第遊行漸至一城。名曰親慧。王名有親。去斯不遠有親慧林。佛及苾芻於此而住。其王有大福德。國界安寧人民熾盛無諸鬥諍。為大法王廣如上說。於此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天分。大富多財受用豐足。與毘沙門王比其富盛。長者念曰。我雖數數請毘缽屍佛及諸聖眾設美飲食。然未曾為三月安居四事供養。我今宜可。請佛及僧。於三月中。一切資生盡捨供給。作是念已即往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佛以方便為說法要。示教利喜。既說法已默然而住。是時長者即從坐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慈悲哀愍。受我三月中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佛見請已默然為受。時彼長者見佛受已。禮足而去。時國王有親。聞毘缽屍如來與諸大眾。來至其國住在林中。便自念曰。我雖頻頻請佛及僧就捨而食。然未三月四事供養。我今欲請佛僧三月供養。即往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時佛為王說微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王起合掌致敬白佛。我雖頻頻請佛僧眾就捨而食。然未三月四事供養。唯願世尊及諸大眾。哀愍見受三月供養。四事無闕。佛言大王。我已受彼天分長者三月中請王言佛若為受天分不見許者。我共籌議彼必相許。佛言彼若許者我當為受。王聞佛語禮足而去。至宮中已。即令使者往命天分長者。至已王言長者汝今知不。我欲先請佛僧以申供養。汝次後設事亦非遲。答言大王。我已最先請佛僧訖。既有此念伏願無違。王言長者雖復如此。然汝是我國內之人。以理斟量我當先設。白言大王。雖是王人理儘先請。若王苦抑於義有違。王言長者不由情慾即得遂心。然我與汝隔日設供。若食好者即隨其請。長者言爾。時彼長者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珍奇殊勝飲食。既至天明於設食處。以大甕器多貯淨水。遣使往白飲食已辦願佛知時。時毘缽屍佛。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僧眾隨從。至天分長者家設食之處。就座而坐。長者既見佛僧坐已。即便自手持諸供養奉施佛僧。如是慇懃知眾飽足。嚼齒木澡漱訖。安置缽已。為聽法故取小座席於佛前坐。爾時世尊為彼長者。說微妙法示教利喜。稱機法已從座而去。時彼國王次當設供。便即營辦種種供養廣如前說。乃至從座而去。如是更番設妙供養。竟無優劣。時彼國王見是事已。以手支頰懷憂而住。時諸大臣見王憂色白言。提婆何故憂悒。答言今我寧得不憂。於我國內寄住之客。設供佛僧我不能勝。故懷憂耳。大臣白言。天分長者家內無樵買而作食。販柴人等皆勿聽賣。蒸薪既乏辦食無緣。王便宣令。我國中人勿賣柴草。若有犯者當出我國。時彼長者至設食日求柴不得。便用家內栴檀香木。以將炊爨。復以香油塗其疊布。用煮餅食。由是香氣遍滿城中。王怪問曰。何故今日香氣氛氳異於常日。從何而至。諸人以事具白於王。王言我今可無此事。大臣諫曰。王今何故作如斯事。長者家中更無子息。身死之後物併入官。得作如斯隨情費用。王今宜可還令賣薪。即便許賣。長者聞王許賣薪草。生忿怒心出惡語曰。隨我家中現有香木。令王並母一處焚燒。次於他日王故懷憂。諸臣重問王同前答。臣曰願勿懷憂我作方便。令彼設供不及大王。王設供日。諸臣即便於其城內。除去瓦礫掃拭街衢。遍灑香湯燒香普馥。幢幡繒蓋處處皆懸。散以名花無不充布。莊嚴可愛如歡喜園。次造食堂宏壯雅麗。復安食座眾寶嚴儀。於其座上覆以繒綵。塗香末香在處塗拭。上饌細軟如天甘露。種種滋味超世珍羞。敬奉佛僧盡心供養。時諸大臣共白王曰。我等隨力共作如是。嚴飾城隍辦其盛饌。王今宜可發起歡心。王自親觀極生希有。即命使者詣世尊處。白言食辦願佛知時。佛及大眾各持衣缽。至彼王宮詣設食處。就座而坐。其王遂令灌頂大象。持百支傘蓋佛世尊。自餘諸象各持一蓋。以蓋苾芻。國大夫人親持寶扇。為佛招涼。自餘內人扇苾芻眾。王及大臣親持供養。奉佛及僧廣如上說。時天分長者遂告家人曰。汝今可詣王設供處。竊觀飲食粗細如何。使者既至觀其盛饌。遂乃忘歸。第二第三使皆不返。是時長者親自往觀。見彼盛設深歎希有。便作是念。此諸妙供力辦可成。像及宮人我何能得。作是念已便還本居。告守門人曰。汝若見有乞人來至。須者皆與勿令輒入。長者入室懷憂而住。時天帝釋。常以天眼觀察世間。見天分長者室內懷憂。察知彼心便作是念。世間福田佛為第一。作大施主天分為先。我今宜應共彼相助。即自化作婆羅門像。至長者門。告守門人曰。汝今宜往白大長者。有憍屍迦種大婆羅門。今在門外須欲相見。門人告曰。長者令我禁守其門。見有乞人。須者皆與勿令輒入。必有須者隨意將去。何勞要見長者之身。彼人報曰。我無所求。然有要緣須見長者。使者遂入白言。外有憍屍迦種大婆羅門。雲無所求須見長者。長者報曰。可語彼人。若有所求隨意將去。何須強欲見我身耶。白言大家如所教言。我已報訖。彼雲我有要緣須見長者。告門人曰。若如是者可使入來。門人引入。時婆羅門。既見長者懷憂而住。問言長者。何緣以手支頰似帶憂容。長者聞已說伽他曰。  若人能解憂  斯人可共語  如其憂不解  共語欲何為   時天帝釋問言。長者有何憂事。我有方便能為解除。長者即便具說前事。時天帝釋即復本形。告言長者。我令上巧妙天來相借助。作是語已隱形而去。時天帝釋既至天宮。告巧妙天曰。汝今可往贍部洲中。與天分長者共相借助。答曰善哉。時巧妙天即於明日。至彼城中隨情變化。莊嚴衢路奇巧超絕。種種莊飾倍勝於王。食堂坐具妙成天巧。所有飲食並是天廚。令大象王持百支傘蓋毘缽屍佛。其餘諸象持蓋苾芻。捨之天女手執金扇為佛招涼。自餘天女扇苾芻眾。時彼國王遣一使者竊往觀察。看長者供養其狀如何。其使往觀見其奇異。遂便忘返。復遣大臣還同前住。後令太子亦復不來。王怪其事即便自往至彼門所。爾時世尊遙見王已。告長者曰。此是國王已見真諦。汝於彼所出粗惡言。今在門外汝往求謝。長者遂出求謝於王。白言大王。今請暫入自手供養。王即入見上妙天廚。極生希有。告長者曰。仁今宜可於日日中供佛僧眾。非我所望。時彼長者。既作如是奇妙盛饌供佛僧已。頂禮佛足而發願言。我今供養最上福田。願此勝因我於來世。常得生在大富貴家。珍財豐足受天妙相。獲殊勝法出離蓋纏。如是大師我當承事心無有厭。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天分長者即火生是。由於彼王出粗惡語。以栴檀火母子同燒。由彼業力。於五百生中與母同處被火所燒。乃至今時同燒一處。由於毘缽屍佛作上供養又復發願。由彼業力。常得生在大富貴家。財寶豐盈。天諸妙相自然而出。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阿羅漢果。汝等苾芻我與毘缽屍佛。神通道力悉皆平等。若於我所。供養承事生殷重心。必獲勝果如是應知。若純黑業得純黑報等。廣如上說。時諸苾芻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第一門第三子攝頌曰。  綴缽畜資具  刀子及針筩  並衣楨有三  是大仙開許   佛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其缽有穴。即便持去詣鍛師所。報言賢者。我缽有穴幸能為綴。彼作是念。諸釋迦子皆是閑人。不與價直虛相驅使。我若為作餘者續來。頻頻料理廢我生務。未有竟期。我今宜可且延時節。報言聖者。我未有暇明當可來。明日便至報雲後日。或早或晚日日如是。矯誑延時苾芻勞倦。有知識苾芻見而問曰。具壽日日常見來向此家。豈可是汝門徒親識耶。報言大德。此家非我門徒亦非親識。我有破缽令其料理。彼調誑我為此常來。答言具壽。汝可不聞。工師巧兒難得實語然我解作。若佛許者我為汝綴。以緣白佛。佛言若有苾芻解巧作者。應在屏處而綴其缽。設有見者譏醜不生。時彼苾芻既聞佛許。即便往彼巧苾芻處。報言大德。世尊開許。得自綴缽當為我作。彼言具壽。豈用我指而綴於缽。須得作具方可為綴。以緣白佛。佛言由是我今開許僧伽畜鐵作具。若有須者。可借取用事了送還。   緣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欲裁三衣。便以手裂衣財損壞。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手裂可刀子裁。世尊許已。時有苾芻欲割裁衣。往俗人處告言居士。我須刀子欲割截衣。答曰將去。既裁衣已送還彼人。居士報曰。此即相施。答言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許苾芻受畜刀子。見佛許已時諸六眾。便以金銀琉璃頗梨諸寶並餘雜色。種種奇珍莊飾其弝。時諸俗旅見而問曰。聖者此是何物。答言世尊聽畜刀子。彼言仁等尚有欲事纏繞心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畜用金銀琉璃頗梨諸寶並餘雜色。種種奇珍莊飾刀弝。若須刀子純用鐵作。彼便大長。俗人復問此是何物。答言此是刀子。世尊聽畜。彼言聖者此是大刀。不是刀子。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畜長刀。彼極小作不堪割物。佛言汝等應知。有三種刀子謂大中小。大者可長六指。小者四指。二內名中。其狀有二。一如烏羽曲。二似雞翎。不應尖直。   緣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刺三衣時。便以竹籤或用鳥翮。衣遂損壞。佛言應可用針。是時六眾便以金銀琉璃頗梨諸寶而作其針。俗人見問此是何物。答曰佛許畜針。彼言沙門釋子欲事纏心。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以金等物而作其針。然針有四種。銅鐵瑜石及以赤銅。苾芻畜針隨處安置。遂便生澀。佛言應用針筩。苾芻不解如何作筩。佛言有二種針筩。一是抽管。二以竹筩。此許用管彼二刀子。恐生鐵垢著此管中亦得。   緣在室羅伐城。佛許苾芻作僧伽胝。時諸苾芻。便於地上敷置其疊。多被蟲食有塵垢污。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安地。可作衣楨。苾芻不解以緣白佛。佛言有二種楨。或木或竹。布衣於上。牽挽來去被竹損衣。佛言先須鑽孔。次可以線繚令相著。就上刺之。如佛所說有三種衣。謂上中下。上衣宜安上楨中下二衣即不相稱。佛言應作三楨。大小隨衣。   第一門第四子攝頌曰。  照鏡並鑒水  不應用梳刷  頂上留長髮  浴室栗□毘   緣在室羅伐城。時六眾苾芻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時諸俗人。於箱篋中開諸莊具。六眾見已。便持彼鏡照面觀形。難陀鄔波難陀互相告曰。我甚端正。俗旅見譏作如是語。聖者頭上無髮腋下毛長。何處得有容儀端正。彼便默然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照鏡。若照面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說不應照鏡。即便照水同前譏笑。佛言亦復不應臨水照面。苾芻觀蟲水時。自見其面便生悔心。佛言觀水見面此非是犯。勿起疑心。若為觀瘡。或窺昔時老少形狀者。覽鏡無咎。   緣處同前。六眾乞食。見他俗家有莊飾具。便用彼梳整理頭髮。相語好不。俗人見時同前譏笑。彼便默然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梳頭。若作得越法罪。苾芻復更用刷。還同前過。佛言用得越法罪。苾芻梳刷一時俱用。佛言得罪同前。   緣處同前。時給孤獨長者。側布黃金。買逝多林。奉佛僧已。令剃髮人往入寺中為眾剃髮。其人既至。六眾問曰。汝能剪剃留頂髮不。答曰是我工巧。即令剪剃語言大作。又雲更除一分。如是更除二三四五乃至八分。報雲癡人汝元不解可總淨剃放汝歸家。日暮言歸長者見問。汝剃幾人髮來。報言無暇多剃。鄔波難陀令作頂髻。廣說乃至日暮言歸。長者聞已情起譏嫌。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頂上持髻。若有持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具壽牛臥在憍閃毘國。住水林山出光王園內豬坎窟中。後於異時其出光王。於春陽月林木皆茂。鵝雁鴛鴦鸚鵡舍利孔雀諸鳥。在處哀鳴遍諸林苑。時出光王命掌園人曰。汝今可於水林山處。周遍芳園皆可修治。除眾瓦礫多安淨水置守衛人。我欲暫往園中遊戲。彼人敬諾一依王教。既修營已還白王知。如所教敕我皆營訖。唯願知時。彼王即便將諸內宮以為侍從。往詣芳園遊戲既疲。偃臥而睡。時彼內人性愛花果。於芳園媕H處追求。時牛臥苾芻鬚髮皆長。上衣破碎下裙垢惡。於一樹下跏趺而坐。宮人遙見各並驚惶。唱言大王。有鬼有鬼。苾芻即往入坎窟中。王聞聲已即便睡覺。拔劍走趁。問宮人曰鬼在何處。答曰走入豬坎窟中。時王聞已行至窟所。執劍而問汝是何物。答言大王。我是沙門。王曰是何沙門。答曰釋迦子。問言汝得阿羅漢果耶。答言不得。汝得不還一來預流果耶。答言不得。且置斯事。汝得初定乃至四定。答並不得。王聞是已轉更瞋怒。告大臣曰。此是凡人犯我宮女。可將大蟻填滿窟中。蜇螫其身。時有舊住天神近窟邊者。聞斯語已便作是念。此善沙門來依附我。實無所犯少欲自居。非法惡王橫加傷害。我今宜可作救濟緣。即自變身為一大豬。從窟走出。王見豬已告大臣曰。可將馬來並持弓箭。臣即授與。其豬遂走急出花園。王隨後逐。時彼宮女告苾芻曰。聖者可去。王極暴惡或容相害。時彼苾芻急持衣缽。疾行而去漸至室羅伐城。時彼苾芻見已告言。善來具壽。久不相見。從何處來。答曰從憍閃毘比所住止。得安樂不。答曰有何安樂。幾被國王斷我形命。問言何故。即具說其事。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告一苾芻。汝今可往牛臥苾芻所作如是言。世尊喚汝。既受佛教至牛臥所。敬宣聖旨。彼聞教已即詣佛所。如常致敬在一面立。世尊告言。苾芻汝豈作如是非法惡形狀耶。實爾大德。汝是癡人。於彼窟所。貪心戀著深生愛樂。佛告諸苾芻曰。留長髮者有如是過。是故汝等不應長髮。故不剃者得越法罪。如佛所教苾芻不應留長髮者。蘭若苾芻無剃髮者。遂即棄彼臥具等物。來近聚落而為住止。佛知故問阿難陀曰。何故蘭若苾芻棄彼住處。來近聚落而為居止。阿難陀白佛言。如佛所制苾芻髮不應長。佛言我今開許。蘭若苾芻頭髮極長可齊二指。居聚落人量應減此。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疾病。行詣醫所告言賢首。我身有疾幸為處方。報言聖者。應作浴室。澡浴身形可得平復。報言賢首。我豈同俗受欲樂耶。報言聖者。唯此是藥餘不能蠲。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是醫人云須浴室。能除其病非餘藥者。是故我今聽入浴室。如佛所言作浴室者。苾芻還往告醫人曰。浴室除病其狀如何。醫人報曰。我曾讀誦輪王醫方。彼說浴室能除其病。然我不識其狀雲何。答曰然汝大師具一切智。仁可就問彼當教作。苾芻白佛。佛言應作浴室。彼便內迮外寬作其浴室。佛言不應如是。浴室之法內寬外迮。形如瓜瓶。於中黑闇煙不能出。佛言應可作窗令煙出外。彼近下作煙猶不出。佛言不應在下。彼便高作尚少光明。佛言不應太高太下。應處中作。烏鳥鳩鴿便入室中。佛言應作隔子窗櫺。風雨來時水渧傍入。可安門扇。風吹開者當須置扂。若難開閉作羊甲杖而開閉之。室無門扇。佛言著扇並橫扂鐶鈕。於浴室中瓨水置地。冷不堪用。佛言應在室內兩邊安垛。瓨置於上。不應太高不應太下。應與膝齊。在地然火燒損於地。佛言不應在地。應以磚石藉地。火正炎熾。苾芻入時遂便悶絕。佛言火若焰猛不應即入。待煙焰消隨意當入。彼散著火遂便速滅。佛言應聚一處。不知以何物聚火。佛言應用鐵杴。苾芻中火悶絕之時。應以少許蔓菁子油。和□置於火中。得令醒悟。便有惡氣。佛言應可燒香。眼中淚出。佛言用□團拭。淚猶未除。應以餘甘子屑。溲作小團用掩其淚。室無板坐。彼自持來被油污損。佛言應將草替。足蹈地時被塵土污。佛言應可布草。彼用乾草便被火燒。佛言應敷青者。青者難求。佛言應將水濕。時諸苾芻以油塗摩遍身皆癢。用磚石爪揩便皮破。佛言身癢不應爪搔。應用浮石。彼便利作招過同前。佛言磨卻利處然後方用。彼既用了隨處棄擲因此失落。佛言不應隨處棄失。應以繩繫掛象牙杙上。浮石油膩數數水洗。佛言不應數數水洗。可置火中。多人出入其室遂冷。佛言入時應閉。出者亦然。應令苾芻防守門戶。時諸苾芻於浴室內漫為言話。佛言不應漫話。然洗浴時有二儀式。一者法語二聖默。然於此室中苾芻洗浴遂便泥濕。佛言不應於此室內以水洗浴。應作別室於中洗浴。此還有泥(此是西方浴室制度。以複磚壘成。形如穀積。上狹下寬。中高一丈許下闊七八尺一畔開門門須扇掩。灰泥表堣聽O薄漏。可於後面安一小龕。龕置石像或是銅像。先浴像已擎向餘處。餘人後入要心供養發願常為。所費不多獲無窮福。中安地鑪深一尺許。至洗浴時於此燒炭。或可然柴。看其冷煖以適時節。室內明燈通窗煙出。西方浴法皆食前。不同此方飢沐飽浴。若欲洗時著洗裙。入室已可在一邊踞祐而坐。片時遍汗以油塗身。令人揩拭。遂得沈痾冷痺風印煩勞眾病皆除。不須餘藥。豈同湯洗去垢而已。然後移向別室。過候其時以藥湯浴身。此是帝釋浴法。佛教苾芻事異未知。恐覽者不悟聊因注出。若無病逐省者。任隨時量事。然中天熱地作者亦稀。北方寒國在處皆有)。   佛言應以物砌。苾芻不知以何物砌。佛言應用磚砌。或可布沙。水便漫溢。佛言作竇決水令出。又澆水時澆人居下浴人在上。令水污衣。佛言不應如是。可令浴人在下澆人在上。洗浴之時須用齒木及澡豆牛糞土屑。向餘處取。佛言於浴室處豫置此物。勿令遠取。既洗浴已身體虛羸。佛言任餐小食。手有油膩難卒洗除。若更延停洗時恐過。佛言應用匙食。或得熱粥亦可用匙。食時須鹽無葉請受。佛言應畜承鹽盤子。佛令作浴室不知遣何人作。佛言應使弟子門人共作。若有施主亦可憑求。洗浴之時揩摩身體。更互而作。佛言入時應將弟子。令揩摩身(承鹽盤子者。西方食法。先須行鹽下薑片。此是聖教與此方不同。盤子本擬安鹽。或將觀水。元不欲著眾生食。律雲食了無問。僧私須留一大抄許。以施眾生方有濟飢之益。此並蓋是傳者之謬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四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一門第四子攝頌之餘   爾時佛在廣嚴城。於此城中有栗姑毘子。名曰善賢。性無誑諂質直為行。每於日日敬禮世尊。後於異時欲詣佛所。實力子苾芻與友地苾芻。於世世中常為怨對。時友地二苾芻。人間遊歷至廣嚴城。忽於路次逢見善賢。問言善賢汝向何處。報言聖者欲往禮佛。彼二報曰。至世尊所語為奉獻。汝今頗有勝妙語言。奉世尊不。答曰我無報言。善賢汝至佛所作如是語。苾芻實力子無有羞恥。所行非法。身與我妻共行婬欲。作不淨行犯波羅市迦。世尊聞已必大歡喜。善賢聞已往世尊所。禮佛足已在一面立。白言世尊實力子苾芻無有羞恥。所行非法。身與我妻共行婬欲。作不淨行犯波羅市迦。作是語已辭佛而去。佛告諸苾芻。彼栗姑毘子妄為謗毀。應可為作覆缽羯磨。若更有餘如此流類。亦應同與敷座席鳴楗椎。先言告已次眾皆集。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彼栗姑毘子善賢。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實力子清淨苾芻。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善賢作覆缽羯磨白如是。   若僧伽為作覆缽羯磨已。苾芻不往其家。設往不應就座。不受飲食不為說法。佛告阿難陀。汝今可往善賢住處。報言。僧伽與汝已作覆缽羯磨。時阿難陀敬受佛教。詣善賢所。於時善賢有緣出外。阿難陀問其婦曰。善賢何在。答言聖者有緣須出。問曰因何事故須見。善賢答言。應知僧迦。已為汝家作覆缽羯磨。問言大德。雲何名為覆缽羯磨。答曰若有人家僧伽。為作覆缽羯磨者。諸苾芻眾不往其家。設往不應就座。不受飲食不為說法。女人言大德。准此即是聖眾為我。墮籌立製作不往還事。我有何過為作覆缽。答言汝夫善賢曾詣佛所。作如是言。苾芻實力子無有羞恥。所行非法。身與我妻共行婬欲。作不淨行犯波羅市迦。其婦聞已即便入室。尊者出去。於時善賢事了還家。妻曰君今知不。聖眾為君作覆缽羯磨。答曰善哉覆缽極好覆缽。妻曰君頗解此覆缽義不。答言不解。妻曰若被聖眾為作覆缽者。諸苾芻眾不往其家。設往不應就座。不受飲食不為說法。君頗曾見實力子苾芻。與我獨在屏處行非法耶。答言不見。爾今宜往禮謝大師。若大慈尊見恕者善。如不容捨勿入宅中。善賢聞已心生慚怖。尋詣佛所禮佛足已。合掌叩地白言。世尊。我有常願旦澡漱已。行禮大師。我於中路見友地二苾芻。彼問我言。汝向何處。我便報曰。欲往佛所親為禮敬。彼言汝往佛所。頗有善語。奉獻佛不。我答言無。彼教我言。至佛所已當作是言。世尊實力子苾芻無有羞恥。所行非法。身與我妻共行婬欲。作不淨行犯波羅市迦。彼二所教為傳其語。我有何過。爾時世尊告諸苾芻。善賢謗毀元非自心。應與善賢作仰缽羯磨。更有餘類。如是應作敷座席鳴揵椎。言白已周大眾皆集。令彼善賢於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言。大德僧伽聽。我善賢由惡知識所誑惑故。以不實法謗實力子。由是因緣僧伽與我作覆缽羯磨。我今從眾乞作仰缽。唯願大德僧伽。與我仰缽。慈愍故。如是三說。即遣善賢。向見處不聞處合掌而立。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彼栗姑毘子善賢。由惡知識所誑惑故。以不實法謗具壽實力子。僧伽為彼作覆缽。彼善賢今從僧伽乞作仰缽。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為善賢作仰缽羯磨白如是。   若僧伽。為作仰缽羯磨已。時諸苾芻。應往其捨就座而坐。受其飲食並為說法。   第一門第五子攝頌曰。  生支面如鏡  不為歌舞樂  許作歌詠聲  用缽有四種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專修寂定。跏趺而坐生支遂起。復於異時次行乞食。食事既了收衣缽洗足已。於一樹下端居靜思。作意現前生支復起。既被欲惱倍發瞋心。即出其根安在石上。更以石打遂便損壞。生大苦惱不能堪忍。作如是念。我遭大苦痛逼燒心。世尊大慈寧不垂愍。爾時遍覺遙鑒憂懷。尋至彼邊問言。苾芻汝作何事。即便具白。佛言汝豈不聞我教。苾芻染欲生時。作不淨觀屏息婬情。何故汝今愚癡之人。應合打此翻更打餘。苾芻聞已慚恥而默。佛因此事告諸苾芻。豈我先時不為汝說。若染欲心起時應修不淨觀。若瞋恚心起時應修慈悲觀。若愚癡心起應修十二因緣觀。若應修不修。應打不打。而更打餘者得越法罪。   於此城中有一長者。娶妻未久誕生一息。顏貌端正人所樂觀。養育隨情漸至成立。於佛法律而為出家。遇有他緣辭逝多林。人間遊歷。未久之頃面上生癰。就不善醫師以為救療。彼以針刺。其口便喎。遊歷事周還歸給苑。故時知友皆不祗承。不為安慰。問言大德。豈不識我耶。報言具壽。我忘相識。汝是何人。彼便具報往日之事我名某甲。主人怪曰。汝昔面首端正。以何緣故今見喎衰。即便具答。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人護面如護明鏡。不應輒使無識醫人而行針刺。若使作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言。不令無識醫人為救療者。時有苾芻頭面熱悶。欲於額上刺去熱血。無上醫可求。佛言必無上醫。可使中醫刺去其血。於此城中有二朋黨。一是興易人。二是婆羅門。其興易人於歌舞事勝婆羅門。其婆羅門於鬥戰事勝興易者。後於異時婆羅門朋共相謂曰。彼興易人歌舞勝我。我以鬥戰常勝彼朋。作何方便。我以歌舞亦勝於彼。有人議曰。若欲勝者我等宜應習歌舞事。復有議曰。此成好事。令我於誰學其歌舞。復有議曰。聖者六眾善閑音樂。至於歌舞尤勝餘人。我等可就親受其業。然彼多貪性愛財貨。有所須者我等供給。作此議已。即便共往六眾之處。敬禮足已請言大德。願降慈悲教我歌舞。六眾報曰。若有餅果之直相供給者。我當教汝。彼聞其告常奉餅直。遂教歌舞既善學已。於聚會時便以戰法勝。興易人復作歌舞。亦還得勝。彼便告曰。昔來我等。歌舞勝君。君於我等鬥戰為勝。如何今日兩事俱強。此有何故。答曰我於歌舞用功習學。問曰誰復相教。答曰聖者六眾慈悲教我。諸婆羅門聞是說已。共生嫌賤。沙門釋子作掉舉法。歌舞戲具教諸俗人。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因作歌舞有如是過。苾芻不應習學歌舞。作者得越法罪。世尊不許習歌舞事。時婆羅門忘其歌舞。詣六眾處求重溫習。時彼報言。世尊制戒不許歌舞。婆羅門曰。若如是者可去屏除。六眾報曰。我為屏除。即便詣彼。攝除所有歌舞之具。後時集會。婆羅門歌舞之事不如彼朋。諸婆羅門鹹生譏毀。沙門釋子深相損辱。令我不如。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攝除他人歌舞之具。若攝除者得越法罪。時婆羅門復詣六眾報言。教我戲樂。六眾不許。報言聖者若不能教。但願暫去於彼現身。我當得勝。六眾即去既往現身。彼興易人見便羞恥。不能作樂便生譏議。沙門釋子於歌舞處來現其身。佛言苾芻不應往彼歌舞之處故現其身。若苾芻身作歌舞及以諷詠。或復教人或自收攝或復現身。皆越法罪(下是尊者善和因緣)。   爾時憍閃毘有一長者。名曰大善。稟性柔和。其婦懷妊。尊者舍利子。知彼腹胎終將受化。獲勝上果。因至其宅。時彼長者素者信心。求受歸戒。從是已後數至其宅。曾於一時尊者獨行。更無侍從至長者處。問曰大德何因獨無侍從。答言賢首。豈當令我於草叢內得侍者乎。於仁等處方可獲得將為侍者。答言聖者若如是者。我婦妊娠若生男子。當與大德以為侍從。報言賢首願兒無病。便捨而去。其長者婦經八九月誕一男兒。形貌羸瘦其聲和雅。滿三七日已。召集宗親為設歡會。其父抱子從眾乞字。眾人議曰。此兒形貌羸瘦音聲和雅。復是長者大善之息。應與此子名曰善和。後漸長大以至童年。時尊者舍利子於小食時。著衣持缽入憍閃毘城。次第乞食至大善家。長者見已遂唱善來。合掌禮足便取其缽。盛滿勝上餅果飲食持以奉上。善和童子觀聖者面。尊者現相令長者憶。長者即便告其子曰。汝在母腹未誕之辰。我已將汝施與尊者而為弟子。汝今宜可隨尊者去。童子乃是最後生人易為捨俗。即隨尊者至其住處。尊者便與出家後受圓具。如法開解。遂即策勤苦行無倦。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果。是時善和苾芻。作吟諷聲讚誦經法。其音清亮上徹梵天。時有無數眾生聞其聲者。悉皆種植解脫分善根。乃至傍生稟識之類。聞彼聲者無不攝耳聽其妙音。爾時世尊因大眾集。普告之曰。汝等苾芻。於我法中。所有聲聞弟子音聲美妙。善和苾芻最為第一。由其演暢音韻和雅。能令聞者發歡喜心。未離欲苾芻鹹廢己業。於日日中聽其讚誦。後於異時憍薩羅勝光大王。乘白蓮花象與諸從者。於後夜時有事出城。須詣餘處。善和苾芻於逝多林內高聲誦經。於時象王聞音愛樂。屬耳而聽不肯前行。御者即便推鉤振足。像終不動。王告御者曰可令象行。答言大王盡力驅前不肯移足未知此象意欲何之。王曰放隨意去。彼即縱鉤便之給苑。於寺門外攝耳聽聲。善和苾芻誦經既了。便說四頌而發願言。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諸有聽徒來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於人世起慈心  晝夜自身依法住  願諸世界常安隱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業並銷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恆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花遍莊嚴  隨所住處常安樂   時彼象王聞斯頌已。知其經畢即便搖耳舉足而行。任彼驅馳隨鉤而去。王問御者曰。何故此像今隨意行。御人答曰。未知寺內是何聖者。美妙音聲諷誦經典。像聞生愛遂不肯行。王曰若如是者。宜可迴象就訪彼尊。我願親將上衣奉施。可於明日當詣彼城。御者即便奉命迴象。未至舊居。時勝鬘夫人怪王來速。請問所由。王以上緣具答其事。報言夫人。可與上疊。我欲親往奉彼經師。勝鬘夫人便作是念。豈非聖者善和。以美妙音聲諷誦經典。然彼尊者容儀醜陋。今我大王性愛瑰偉。如其見者不滿王心。若起慢情悔前敬重。可設方便勿令親往。白言大王。可往彼城。我當持疊奉施尊者。答言夫人。任將餘疊。豈由此物憍薩羅城遂便貧乏。夫人默爾。王乃持上妙疊詣逝多林。時具壽阿難陀。於寺門前經行遊履。王既見已即便下象。禮尊者足問言大德。是何尊者今日晨朝諷誦經法。答言大王。何故須問。大德我欲持衣躬親奉施。尊者念曰。具壽善和音聲美妙。諷誦經法雅韻超群。然其容儀非常醜陋。今者大王性愛妍雅。若其見者當生鄙賤起不敬心。可設方便勿令親往。白言大王。衣可與我我為奉施。答言大德世尊讚歎。自手持施最為第一。是故我今欲自持與。時具壽善和在晝日遊處。於一樹下跏趺而坐。時阿難陀引王至彼。白言大王。樹下坐人即妙聲尊者王進祇揖見其貌醜。便生輕鄙息敬信心。迴首低眉擲衣而去。善和見王如是。即說頌曰。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愛染亂彼心  不能當見我  若人但知內  而不見於外  於內而求果  此為聲所迷  若人但知外  而不見於內  於外而求果  此亦聲所迷  若人不知內  亦復不見外  凡夫皆被障  此亦聲所迷  若人善知內  復善見於外  智者當出離  此不為聲迷   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以何因緣善和苾芻。其形醜陋言音和雅。於佛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漏得阿羅漢果。世尊告曰。善和苾芻。曾所作業還須自受。廣說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等應聽。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四萬歲時。有拘留孫佛。出現世間十號具足。時彼世尊。所有佛事悉皆圓滿。入無餘依妙涅槃界。時彼國主名曰無憂。供養世尊遺餘舍利。造窣堵波。周圓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令入守當漸次修造。其人信心意樂賢善。慇懃營作不生勞倦。時有作人見窣堵波其量高大。遂生嫌慢作如是語。告同伴曰。王今造此大窣堵波。多費人功何日成就。守人報曰。汝不能作隨意當去因何輒出嫌慢之言。彼默無對。其守當人欲驅令出。彼便收謝還依舊作。塔猶未了復生嫌慢。守人與杖驅之令出。更還懺謝遣復本功。乃至塔成觀者忘倦。百千眾生悉皆歡喜。嫌者見已便自悔恨。我於往時所為不善。見塔高大作輕慢言。我今宜可辦其供養。即以比來所得雇直。造妙金鈴懸在塔上。汝等應知彼傭力人。即善和是。由於塔處生嫌慢心。今獲人身其形醜陋。由奉金鈴。言音和雅。能令聽者無不歡悅。   時諸苾芻猶有疑念。重白佛言。大德善和苾芻。先作何業由彼業力。諷誦經法聲徹梵天。世尊告曰。汝等苾芻應聽其事。於往昔時人壽二萬歲。有迦攝波佛出現世間十號具足。在婆羅□斯國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城林中間有香果樹。能鳴之鳥託此而居。時迦攝波佛執持衣缽。於小食時入城乞食。在樹邊過。是時彼鳥見佛世尊。容儀端正儼若金山。遂即嚶嚶出妙音響。遶佛三匝還隱林中。如是日日見佛行過。繞佛哀鳴。還向枝間歡喜而住。忽於他日被鷹所搏。命終之後生大婆羅門家。從是以來更不託生下惡之類。乃至今日所生之處。感得好聲響徹梵天。令人愛樂。汝等苾芻如是應知。彼能鳴鳥即是善和。時諸苾芻更復有疑。請世尊曰。大德善和苾芻曾作何業。由彼業力於佛弟子。音聲美妙最為第一。世尊告曰。善和苾芻。由發願力感得斯報。作何發願。於迦攝波佛時。善和出家。其本師主於迦攝波佛諸弟子中。唱導諷誦稱為第一。然其善和始自出家終至年邁。雖修梵行無所證獲。臨命終時作如是願。我於迦攝波佛聖教之中。出家修行竟無所獲。願我以此勝因。於迦攝波佛所授記者。於未來世人壽百歲。有佛出現號釋迦牟尼應正等覺。我於彼教而得出家。斷除煩惑得阿羅漢果。如我親教師。於佛法中讚誦弟子說為第一。我亦如是。逢彼出家唱導人中稱為第一。由彼願力。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於弟子中唱導之師說為第一。汝等苾芻應知。往業若純黑者得純黑報。若純白者得純白報。若雜業者得雜業報。汝等應可棄純黑雜業。修純白業。如餘廣說。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誦經之時。不閑聲韻隨句而說。猶如瀉棗置之異器。彼諸外道諷誦經典作吟詠聲。給孤獨長者日日常往禮覲世尊。於其路側聞諸外道誦經之聲。作如是念。此諸外道。於惡法律而為出家。諷誦經典作吟詠聲音詞可愛。我諸聖者不閑聲韻逐句隨文。猶如瀉棗置之異器。此是我事當白大師。既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白言。世尊。彼諸外道於惡法律而為出家。諷誦經典作吟詠聲音詞可愛。我諸聖者不閑聲韻逐句隨文。猶如瀉棗置之異器。若佛世尊慈悲許者。聽諸聖眾作吟詠聲而誦經典。世尊意許默然無說。長者見佛默然許已。禮佛而去。佛告諸苾芻。從今已往我聽汝等。作吟詠聲而誦經法。佛聽許已諸苾芻眾。作吟詠聲而誦經法。及以讀經。請教白事亦皆如是。給孤長者因入寺中。見合寺僧音聲喧雜。白言聖者。今此伽藍先為法宇。今日變作乾闥婆城。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作吟詠聲誦諸經法。及以讀經請教白事。皆不應作。然有二事作吟詠聲。一謂讚大師德。二謂誦三啟經。餘皆不合。佛許二事作吟詠聲。讚佛德誦三啟。有一少年苾芻。作二事時不解吟詠。但知直說如瀉棗聲。諸苾芻曰。佛許二事作吟詠聲如何不作。答曰我先不解。苾芻白佛。佛言應學。佛遣學時。苾芻隨在房中廊下門屋堂殿。悉皆學習吟詠之聲。長者入見同上譏嫌。白言聖者乾闥婆城未能捨棄。復往白佛。佛言應在屏處學吟詠聲。勿居顯露。違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於缽袋中立抽出缽。苾芻告曰。具壽勿立抽缽。答言何過。報曰墮地損壞豈非過耶。彼便默然。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立取其缽。若內袋中若洗若曝。皆不應立。違者得越法罪。   第一門第六子攝頌曰。  蹈衣並諸袋  褥及於坐具  有緣離三衣  六種心念法   佛在江豬山恐畏之處施鹿林中。菩提王子請佛及僧。於妙花樓盛設供養。於此樓上處處皆敷朝霞上疊。於時世尊既至彼已。見其衣覆不以足躡。時諸苾芻亦不敢躡。菩提王子白言。世尊。唯願世尊慈悲蹈過。佛不為履。王子見已即攝敷衣。佛方前進。外道聞已作如是語。沙門喬答摩未堪供養。王子敷疊不敢履之。佛知是已告諸苾芻。若有信心婆羅門長者居士。於道路處敷上妙衣。請苾芻曰。願降慈悲為踐蹈者。欲伏外道我慢心故。作諸行無常想而為履蹈。勿生疑慮。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手擎缽去。在路腳跌缽墮遂破。因斯闕事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手擎其缽。便以衣角裹缽而去。廢闕同前。佛言應作缽袋盛去。苾芻手攜招過如上。佛言不應手持而去。應可作襻。掛髆持行。若異此者得越法羅。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以商旅為伴人間遊行。於行伴中有婆羅門。忽染時患詣醫人所。我有如是病仁為處方。答言此病可服訶梨勒必當得差。報言涉路無處可求。醫曰沙門釋子善閑諸藥。從彼求覓必當見惠。時彼即便詣苾芻所。問言聖者有訶梨勒不。答言我有用此何為。報言我身有病醫遣服之。有時見惠。苾芻對彼。開缽袋中覓訶黎勒。先出錐刀次抽皮片。並諸雜藥淨穢交參。時婆羅門見其雜惡。報言聖者仁等苾芻。能作如是不清潔事。我寧身死不服斯藥。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應畜三種袋。一者缽袋。二者藥袋。三者雜袋。時諸苾芻。齊安三襻置之腋下。即便傍出衣下外現。不信俗人見已譏笑。報言聖者。豈可腋下挾鼓而行。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三種不應齊著。應次第安長短相稱。便安紐襻令身有損。佛言應須闊作。於內安氈以線絡之。勿令捲縮。若異此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五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一門第六子攝頌之餘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多得氈褥。便作是念。如世尊說。應持割截衣。即持褥並刀。向一樹下欲為割截。世尊因至其所問曰。汝何所作。即白佛言。如世尊說苾芻應著割截三衣。我既多有氈褥。今欲裁割將作三衣。爾時世尊讚歎持戒毀破戒者。告諸苾芻。有五種物不應割截。一切被帔。及長毛緂短毛緂並諸氈褥。破碎之物若割截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有客苾芻。緣須暫出不持坐具。來入寺中日將欲暮。其知事人告言。具壽可取臥具。彼便答曰。我無坐具以何替褥。若如是者可取單床。遂取其床。時屬寒夜徹明被凍。因斯病發。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無坐具輒出外行。違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言苾芻不應無尼師但那而出者。時諸苾芻欲暫往同城村坊之所。或詣餘寺或出經行。當日擬來亦持坐具。又諸苾芻老病身羸。去時無力能持敷具。疲苦勞心。作如是語告諸苾芻。我有緣出即擬還來。不將敷具大師不許。事欲如何。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若向晝日遊處。我暫向餘寺。或寺內經行。若詣隨近村坊即擬還者。此皆不須將尼師但那去。又復苾芻有緣暫出尋擬還來。不將坐具。既至彼已。遇有他緣遂便日暮。以無坐具侵夜方歸。遂被蟲狼及盜賊等之所傷害。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其本意即擬還來。遇有他緣不及歸者。當於彼宿不應夜行。可於同梵行者借替充事。若得者善如其無者。取七條衣疊為四重。將替席褥少睡多覺以至天明。又有苾芻從他借物。以襯臥具有不淨污。便將此服還彼苾芻。彼不肯取。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淨洗方還。苾芻洗還。彼仍不受。白佛。佛言准價應還。或作謝言勿令嫌恨。(應知文言坐具者。即是量長於身。元擬將為襯臥之具。不令敷地禮拜。敷地禮拜深乖本儀)如佛所言苾芻不應離三衣而去者。時諸苾芻欲暫往同城村坊之所。或詣餘寺內。或出經行。當日擬至皆持三衣。又諸苾芻老病羸瘦。去時無力能持三衣。困苦勞心作如是語。有緣暫出即擬還來。不將三衣大師不許。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若向晝日遊處。或暫向餘寺。或寺內經行。或詣隨近村坊。即擬還者任不將去。復有苾芻暫出擬還不持衣去。至彼日暮。恐離衣宿即侵夜歸。被蟲賊所害。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其本意即擬還來。有緣不及歸者。當於彼宿不應夜行。可於同梵行邊借餘三衣。守持充事。苾芻不解雲何當持。佛言先守持衣。應心念捨後守持新。然諸苾芻應知有六心念之法。一者長淨。二者隨意。三者持衣。四者捨三衣。五者分別長衣。六者捨別請。苾芻得衣無暇割截浣染。佛言若縫刺浣染緣未具者。直爾白疊及生絹布。計財量足持作三衣。乃至俗人衣物從彼借用守持無犯勿致疑惑。有諸苾芻不將尼師但那。向餘處宿。謂犯離衣。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制。苾芻不應輒離三衣而宿。非尼師但那。然諸苾芻不應故心而不持去。忘念者無犯。   第一門第七子攝頌曰。  水羅有五種  器共一處食  露形噉飲食  洗浴事應知   緣在室羅伐城。於時南方有二苾芻。欲往室羅伐城禮世尊足。俱無水羅。於其中路無水可得。熱渴逼身到一池所。一人報言具壽。可疾觀水欲飲除渴。即便鑒察見水有蟲。如是再三隨處皆有。二人議曰。水既有蟲飲便害命。今遭渴逼事欲如何。時小苾芻即說頌曰。  百千俱胝劫  世尊難可遇  我今宜飲水  冀禮大師足   時大苾芻亦說頌曰。  如來大悲愍含識  三有愛染皆除棄  於此教中受禁戒  我寧捨命不傷生   爾時小者不能忍渴。即飲蟲水隨路而去。大者護蟲要心不飲。即自策勵詣一樹陰端身而坐。乃至氣力未衰以來計心善事。及其力盡遂致命終。由此福力。得生三十三天勝妙之處。凡生天者。若男若女即起三念。我於何處死今於何處生。由作何業。便憶前身於人趣死。今生三十三天。由於佛教極生尊重。時彼天子便作是念。我若不往禮世尊者。是不恭敬是所非宜。於時天子作是念已。即莊嚴身著天瓔珞光明殊勝。便以衣襟盛諸妙花。嗢缽羅花。缽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迦花。曼陀羅花。過初夜分來詣佛所。便布天花申供養已。禮佛雙足在一面坐。聽受妙法。彼天光明甚大赫奕。周遍照耀逝多園林。爾時世尊隨彼天子意樂根性。為其說法。令彼得悟四聖諦理。是時天子以金剛智杵。破二十種薩迦耶見山。得預流果。既見諦已三白佛言。大德由佛世尊令我證得解脫之果。此非父母人王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遇世尊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當盡生死而得涅槃。超越骨山乾竭血海。無始積集薩迦耶見。以金剛智杵而摧碎之。得預流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受五學處。始從今日乃至命終。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索迦。即於佛前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我由佛力故  永閉三惡道  得生勝妙天  長歸涅槃界  我依世尊故  今得清淨眼  證見真諦理  當盡苦海際  佛超於人天  離生老死患  有海中難遇  我逢今得果  我以莊嚴身  淨心禮佛足  右繞除怨者  今往赴天宮   時彼天子既稱所願。猶如商主多獲財利。亦如農夫廣收田實。如勇健者降伏彼怨。如重病人除去眾疾。時彼天子辭佛而去。便往天宮。時小苾芻漸次行至室羅伐城入逝多林置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禮佛雙足在一面住。世尊常法若見客苾芻來。即便安慰問言。善來苾芻從何處來。今夏安居在何城國。爾時世尊問彼苾芻曰。汝從何處來。白言世尊。我從南方來。又問今夏何處安居。答言亦在南方。佛言汝尋遠路曾有伴不。白言有。佛言彼何處去。即具說其事。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若輕慢我戒  亦何勞見我  假令見我者  非見非供養  彼苾芻見我  由能持淨戒  汝無智愚人  不能真見我   爾時世尊便開上衣露胸令見。復說伽他曰。  汝可觀我身  父母所生體  譬如真金色  由先業力故  若不敬法身  彼不見諸佛  若了法身者  得見大牟尼  第一我法身  第二是色體  智者能知見  當善護屍羅  迦攝波佛時  苾芻犯學處  由損伊羅葉  現墮於龍中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由諸苾芻不持水羅有如是過。告諸苾芻。應畜水羅。如世尊說令畜水羅者。苾芻不知羅有幾種。佛言羅有五種。一者方羅(若是常用須絹三尺或二尺一尺。僧家用者或以兩幅。隨時大小。其作羅者皆絹。細密蟲不過者方得。若是疏薄元不堪用。有人用惡絹及疏紗紵布之流。本無護蟲意也)二者法瓶(陰陽瓶是)三者君持(以絹繫口。細繩繫項。沈放水中抬口出半。若全沈口水則不入。待滿引出仍須察蟲。非直君持但是綽口。瓶瓨無問大小以絹縵口。將細繩急繫隨時取水。極是省事更不須放生器。深為要也)四酌水羅(斯之樣式東夏元無述。如餘處即小團羅子。雖意況大同然非本式)五衣角羅(取密絹方一揭許。或繫瓶口汲水充用。或置碗口濾濟時須。非是袈裟角也。此密而且膩寧堪濾用。但為迷方日久誰當指南。然此等諸羅皆是西方見用。大師悲愍為濟含生。食肉尚斷。大慈殺生豈當成佛。假令暫出寺外即可持羅。並將細繩及放生器。若不將者非直見輕佛教。亦何以獎訓門徒。行者思之。特宜存護為自他益)。   緣在室羅伐城。有二苾芻先有嫌隙。共為伴侶人間遊行。一有水羅一無水羅。其有羅者濾水而飲。其無羅者便告彼言。具壽可借我羅。彼便不與事有廢闕。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嫌隙者。不應為伴人間遊行。設遇斯緣。應相愧謝方可同行。   緣在室羅伐城。有二苾芻人間遊行。一有水羅一無水羅。無者問彼具壽有水羅不。彼答言有。更不問言相借用不。彼有羅者濾水而飲。其無羅者從彼借用。彼便不與因此生嫌。告言汝問有無。不言借用。今雲借羅。不敬之甚故我不與。彼便闕事。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諸苾芻凡欲行時。自無水羅應問同伴。汝有羅不。若言有者應更問言。共我用不。若言共用即可同行。雲不與者即不應去。   緣在室羅伐城。有二苾芻人間遊行。一有水羅一無水羅。無者問言汝有羅不。答言我有。與我用不。答曰共用。遂即同行。於其路中遇逢商旅。彼有羅者緣須覆歸。無者告曰汝先許羅。今可相與。報言許共濾水。不擬全留。住者無羅遂便闕事。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無羅問彼有者。汝有羅不。若言我有應可覆問。汝若迴還與我羅不。若言與者善。若不與者即不應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無水羅。得向餘村及餘寺不。佛言不合。若知彼處有羅可求。事無闕者無犯。大德二人一羅。得遊行不。若事無闕者得。大德若多人一羅。及以僧眾得遊行不。無闕者得。大德若無水羅。於河岸邊得行去不。鄔波離若水流急。無別河入者。五里一觀。若有別水入者。隨用隨觀。若河不急流亦隨處觀察。大德隨觀水時。齊幾應用。佛言圓齊一尋。大德若水不觀不濾頗得用不。佛言不得用。便獲罪。大德若水濾訖不觀得用不。佛言不得。大德若水不濾。觀得用不。佛言觀察無蟲。隨意當用。大德若水濾觀。便得用不。佛言無蟲任用。佛告鄔波離。有五種淨水。一者僧伽淨。二者別人淨。三者濾羅淨。四者湧泉淨。五者井水淨。此中僧伽淨者。謂是大眾差一苾芻令觀濾水。彼便如法觀察。若餘苾芻來。以眾淨故飲用無犯。別人淨者。知彼苾芻。戒見儀命皆清淨者。彼所有水用之無犯。濾羅淨者。每用此羅曾無蟲過。不觀無犯。湧泉淨者。初出無蟲者是。井水淨者。旦取水觀清淨無蟲。至明相出。來皆隨意用。苾芻觀水目察多時。遂令眼光睹物昏亂。佛言不應久觀。應如六牛竹車迴頃。又齊心淨已來觀察無犯。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淨信居士婆羅門等。以諸食器奉施苾芻。時諸苾芻皆不為受。彼皆白言聖者。若佛世尊未出於世。我以外道為勝福田。佛出世間我以仁等為上。所有奉施仁不為受。豈令我等不持資糧而往後世。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為大眾故器物應受。佛言為眾受器物者苾芻受已置於庫中。每至食時用缽而食。時彼施主見而問曰。我將器物以奉聖者。因何不見。答言。賢首置在庫中報言。聖者豈我家內無庫藏耶。本意施時冀令受用。欲令我等獲受用福。仁等得已置在庫中。遂令我等但獲施福。無受用福。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他所施物應為受用。依佛教已即便受用。後於異時有別施主。心愛廣博以大銅盤施。有老苾芻分得此盤。躬自摩拭遂生勞苦。佛言。應差掌盤器人監知洗拭。苾芻即便不為簡擇。差知器人致令損壞。佛言。不具五法者。未差不應差。已差不令作。雲何為五。謂是有愛有恚有怖有癡行與未行不能記憶。若具五法。未差應差。已差令作。雲何為五。謂是無愛無恚無怖無癡。行與未行善能記憶。如是應差。敷座席鳴楗稚言白復周。眾皆同集。應先問言。汝某甲能與僧伽。行槃器不。自知能者。答言我能。次一苾芻作白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與僧伽行其器物。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作行器物人。當為僧伽行其器物。白如是。(羯磨准白應作)時諸苾芻受得器物。既食噉已。持不淨器付行器人。佛言。不淨之器。應與弟子門人令其洗拭。時有苾芻更無弟子。便自洗拭。佛言。此人以器付行器人。任其洗拭。若弟子門人不解洗者。此亦應可付行器人。   緣在室羅伐城。是時六眾於一缽中。六人共食。同時內手舉手之時。缽便隨上。共相謂曰。觀此黑缽能現神通。六皆歛手缽便墮破。一時大笑。苾芻見已報言。具壽。共作如是醜惡之事。應合羞恥翻為大笑。答曰。我作何事。為當飲酒為噉。蔥蒜。苾芻報曰。此事不久亦當見作。六眾曰。我雖缽破。豈陶師亦亡泥土皆盡。我當更作有何過耶。時諸苾芻恥而無對。以緣白佛。佛便念曰。由諸苾芻一處噉食有如是過。作是事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說苾芻不應同一器食。時諸苾芻隨商旅行。於時商人在一處食。苾芻亦食。然少器物不敢同處。待竟方食致延時節。不及伴徒在後而行。便被賊奪。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在。道路無器可求。雖復多人一器應食。一舉手時次一應下。不得同時上下。佛許同食。有諸求寂不敢共苾芻同食。生過如上。佛言。苾芻應先受取。以手執器。共一處食。共淨人行。事同求寂。佛言。把飯作團擲與而食。時有苾芻至生緣處。諸親命曰。久別索居。今得聚會。可來同處一盤而食。答言。汝是俗人我出家者。共盤而食是所不應。彼遂懷憂泣淚而住。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知彼慇懃喚同食者。當於屏處勿招譏議。先受其食以手執盤。同食無過。   緣在室羅伐城。六眾苾芻但著一裙而食。俗人見已共相謂曰。食者何人。一人答曰。此是沙門釋子。彼皆嫌恥作如是語。彼之教主極懷愧恥。因何弟子作此無慚。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一裙而食。有如是過。苾芻不得一裙而食。作者得越法罪。佛言。不應一裙食者。時有老病羸瘦無力。不能更披餘衣而食。佛言。應著軟滑僧腳崎衣。食時無犯。復有病者此僧腳崎衣亦不能著。佛言。若病重者。應在屏處勿外人見。但著一裙隨意當食。   緣在室羅伐城。六眾苾芻在阿侍羅河。露形而浴。俗旅見時問言。此是何人。有人報曰。是露形外道。河中洗浴。復有說言是釋迦子。彼皆嫌賤作如是說。彼之教主極懷愧恥。因何弟子若此無慚。乃至佛生是念。諸苾芻露形洗浴有如是過。故諸苾芻不露形浴。作者得越法罪。然諸苾芻應畜洗浴裙。佛言。聽畜洗浴衣者。苾芻即便兩重而作。佛言。恐有蟲入此不應持。若唯有複無單裙者。應觀其水無蟲。方浴時有但三衣者。恐成違法不著此衣。佛言。守持應畜復有餘人貧無此物。佛言。必若無者。以繩繫葉前後遮障。於隱屏處不令他見。浴時無犯。苾芻浴訖恐衣有蟲。不捩去水。佛言。一重之衣必無蟲著。然出水時方便抬舉。勿令蟲住。   第一門第八子攝頌曰。  豆生不淨地  吐食指授索  銅器不應為  盛鹽等隨畜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具壽頡離跋底苾芻。隨於何處多生疑惑。是故時人喚為多疑頡離跋底。彼於異時。曾於廁中見豆生葉。便起斯念我損生種。後於異時。僧家多作菉豆糕餅。彼不敢食。弟子報言。鄔波馱耶。僧家多有菉豆糕餅。因何不食。報言。我今豈可損生種耶。弟子曰。此事雲何。彼如所見以事告之。弟子於時亦不敢食。其餘知識亦復問言。汝何不食。彼即如師所陳盡皆向說。時頡離跋底多有門徒。展轉傳言。乃至大眾盡皆不食。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於諸豆中有不熟種。縱多時煮食已還生。此既被煮食時無過。   緣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於不淨地有果樹生。果落不淨地為得食不。佛言不應食。若不淨地有果樹生。果落淨地為可食不。佛言應食。若於淨地有果樹生。果落不淨地為得食不。佛言。若不經夜應食。大德淨地樹生果落淨地。應可食不。佛言應食。   緣在室羅伐城。有婆羅門是教導之首。獲一特牛後得牸牛。復得特牛。如是展轉牛遂成群。時婆羅門於初特牛以為祥瑞。即便放捨作長生牛。更不拘繫。後於異時老朽無力。既被渴逼就河飲水。遂遭泥陷不能自出。時舍利子在傍而過。見彼沈溺。遂便觀察有善根不。乃見其牛有繫屬己緣。即便舉出除去其泥。以水淨洗飲飼水草。說三句法。告言賢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當於我所發起淨信。於傍生趣深起厭心。說是語已捨之而去。於此夜中被野干所食。牛作是念。若阿遮利耶在我邊者。必定不遭如是等苦。於舍利子所繫心尊重。尋即命過生大婆羅門家。舍利子便作是念。我今暫往看彼老牛。作意觀察知其命過。何處受生見往婆羅門家。時舍利子為化緣故便往婆羅門家。頻頻到彼。夫婦皆來請受三歸五戒。後於異時尊者獨行至彼家內。長者問曰。尊者何故獨無侍者。廣如上說。經八九月誕一男子。面相似牛。滿月之時宗親聚會。抱持兒子請共立名。眾人議曰。此兒相貌有似牛王應與作名號為牛主。廣說同彼善和因緣。出家近圓獲阿羅漢果。由先業力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若佛未制非時食噉。便於屏處吐而復食。制戒之後吐而外棄。既無食力身形羸損。世尊見已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何故苾芻牛主。身形羸瘦憔悴異常。時阿難陀以緣具白。佛言。若宿業報生二喉者。食出之時應可再三棄之於外。次淨嗽口隨意咽之。此成無犯。有諸苾芻既飽食已。喉中卻出便生疑念。我將不犯非時食耶。佛言。若有斯類應淨嗽口。此成無犯。時牛主苾芻既出家已。多諸俗旅共生嫌賤。作如是語。沙門釋子共行非法。令牛主等可惡形相而為出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我之聖弟子德若妙高山。遂令眾人共生嫌賤。由是緣故牛主苾芻。不於中國而為安處。   爾時世尊告牛主曰。汝從今已往勿住中國。應在邊方。聞佛敕已白佛言。如是世尊即出逝多林。便往世利沙宮安隱而住。佛告諸苾芻我弟子中。住邊方者牛主為最。   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具壽牛主曾作何業由彼業力。雖處人中作牛形狀。於佛法中出家修行得阿羅漢果。佛告諸苾芻。牛主苾芻。先所作業增長成熟。還須自受廣如上說。汝等應聽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迦攝波佛出現於世。十號具足。牛主曾於彼佛法中出家修道。其親教師是阿羅漢為眾上首。年既朽老其形羸瘠不能自食。於時牛主常與其師。收歛缽器既淨洗已。共餘苾芻一處習誦。後於異時。由師食緩洗缽稍遲。彼同誦人問言。何故今來傷晚。答言。具壽。我鄔波馱耶久方食了。更於他日弟子食了。自洗器訖至本師處。見食未了便起瞋心。告其師曰。何故遲食猶如老牛。師作是念。此既盛瞋。我若言者更令忿發。候其瞋定方可告知。彼瞋息已告言。具壽。汝作何語。答曰我道師食遲緩猶若老牛。報言。具壽。汝頗知我是何人耶。答曰。我知師是迦攝波佛教法之中而為出家。我亦於此而作出家。告言聖子。此事是實然。出家人中所為之事我已作訖。我離諸纏汝便具縛。汝於我所出粗惡言。應可慇懃至心悔罪如是惡業方得滅除。時彼聞已至心悔責。汝等知不。由彼往時於阿羅漢。生粗惡言所造之業。於五百世常受牛身乃至今日殘業未盡。尚作牛形由彼勤作習誦之事。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諸煩惑證阿羅漢。時諸苾芻復請佛言。牛主苾芻復作何業。今蒙世尊令住邊方稱為第一。佛言。由發願力曾作何願。即於彼佛出家修業至盡形壽。於勝妙門竟無所獲。然其師主迦攝波佛。於弟子中住在邊方。受用衣食稱為第一。彼見此已發如是願我於佛所出家修道。至盡形壽。於勝妙門竟無所獲。願我以此勤修之業。佛所授記摩納婆汝於未來世人壽百歲。有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我於彼教當得出家。斷諸煩惑證阿羅漢。如我本師佛弟子中住在邊方。受用衣食說為第一。我於彼佛弟子之中。受邊方衣食亦復如是。由彼願力今受斯報。汝等當知由純黑業等。廣說如上。   緣在室羅伐城。六眾苾芻指授索食。與我此物與我彼物。令行食人失其次緒。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指授索食。若故作者得越法罪。若無火力索熟物非犯。若火力強者取生無過。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難陀往銅作家。問言賢首。頗能為作銅缽不。答言。此是我業何不能為。未知其缽所須大小。答言。大作。問言。聖者如斯大缽仁何所用。答言。癡人汝豈不取價直與我作耶。彼作是念。隨其大作於我何傷。即造大缽。彼見缽已報言。更作小者置大缽中。如是重重乃至於七。既作得已。即使弟子俱洗令淨。以五色線結為缽絡。次第重疊置缽絡中。即令求寂頂戴而去。但有請處每即前行。到施主家。坐已開張當前布列。時有居士婆羅門等。見而問曰。仁豈今者開銅器鋪耶。報言。癡人汝何所識。一將盛飯。二擬貯□。三用安餅。四著美團。五受羹菜。六置乳酪。七請助味。俗人告曰。若如是者更須多畜。或容飲食倍多於此。聞是譏已默爾無對。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畜銅器故。有如是過。告諸苾芻勿畜銅器。畜者得越法罪。若畜銅匙盛鹽盤子飲水銅碗。並皆無犯。若是他物用亦非過。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六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一門第九子攝頌曰。  應為洗足處  及以濯足盆  熱時須扇聽  蚊蟲開五拂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隨在何地即便濯足。遂使諸蠅在處撩亂。時有長者婆羅門等。來入寺內見洗足處。問言。聖者何故此處蟲蠅亂飛。答曰。此是我等洗足之處。彼聞嫌賤。沙門釋子皆不清淨。隨在何處而濯其足。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隨處洗足。然洗足處應在寺東南角。如佛所言安洗足處者。苾芻不知雲何應作。佛言。如龜背形。時諸苾芻作已太滑不堪揩足。佛言。應可澀作(此洗足處亦堪洗浴。西方諸寺及在處皆有。大小無定露地而作。或大如床小可半席。四畔壘磚高一尺許。中間磚砌作龜背形。以礓石灰泥水洗不去。傍通一竇令水外流。濯足洗身最是要用)。   有老苾芻身體羸弱。不能往彼洗足之處。佛言。應畜執事人令其洗足。應作洗足盆。是時六眾聞佛聽許。便以金銀琉璃作洗足器。俗人見問此是何物。答言。世尊許我作洗足器。此即是也。彼言。聖者仁雖剃髮貪染不除。答曰。腳踏汝項我畜何過。汝非我師何事相責。俗生嫌賤。苾芻白佛。佛言。洗足之器不合用寶。應以瓦作。苾芻便作如馲駝形。佛言。不合。應如象足踏地。其中稍高令得支足。或可於中作蓮臺形。當須澀鞭。苾芻用洗足已隨處而安。佛言。不應如是。若是眾物。應可覆在隱屏之處。若是私物安門扇後。   緣處同前。時屬春陽苾芻患熱。身體黃瘦羸劣無堪。俗旅見時問言。聖者。何故身體黃瘦羸劣無力。答言。時屬春陽我苦於熱。彼言。聖者何不持扇。答言。賢首世尊不許。答曰。仁之大師性懷慈愍。若知苦熱許扇無疑。苾芻白佛。佛言。我今聽許苾芻持扇。六眾苾芻聞佛聽許。便以金銀琉璃。或紫礦揩拭。及種種莊彩而為扇柄。俗旅來見便生譏恥。六眾傲慢廣說如前。乃至佛言。不用寶等而作扇柄。應知扇有兩種。一以竹作。二用葉成。時有眾多敬信俗旅。便持種種莊彩之扇。來施苾芻。苾芻不受。佛言。若為僧伽受取無犯。   緣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苾芻為蚊蟲所食。身體患蛘爬搔不息。俗人見時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廣說如前。乃至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畜拂蚊子物是時六眾聞佛許已。便以眾寶作柄。用□槉□p□□□□□示□□□□□□□□□□□□□饅褓□插慼慼熱u□□妒□□□□□□詺□□□駔觴□□□□□□覕姠□飀□□□馞□□□委襯槉餖□□□□□   第一門第十子攝頌曰。  結下裙不高  不持於重擔  若病許杖絡  服蒜等隨聽   緣處同前。如佛所言。苾芻應助營作者。有一苾芻須緣梯上。時諸上人從下仰觀。見彼形露告言聖者。我今始知聖者是男。由男根具。彼在梯上羞愧默然。苾芻白佛。佛便思念。苾芻昇梯由不結下裙。有如是過。告諸苾芻。若有營作須昇梯者。應結下裙方可昇上。又諸苾芻於營作時。高結下裙。不信俗流見而譏笑。問言。聖者欲相撲耶。答曰。我有作務。彼聞默然。苾芻白佛。佛言。若緣梯上當結下裙。平地作時不應如是(言結下裙者謂捉裙後邊下緣向前腰間急擫也)。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自擎重擔。不信者見作如是語。我為父母妻子恐不能活。是以身擎重擔。仁何所為躬自勞苦。報言賢首我有多緣。一為供養世尊。二為僧伽食事。三為病者供給所須。由是因緣身持重擔。彼默無對。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身擎重擔。作者得越法罪。   佛在王捨城鷲峰山中。有老苾芻登山上下腳跌倒地。佛言。應畜柱杖。聞佛許已。六眾即便以金銀等並雜彩物。彫飾其杖俗旅見已共生嫌賤。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有二種緣。應畜柱杖。一謂老瘦無力。二謂病苦嬰身。時有苾芻。佯作老病而柱其杖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實老病應從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與時應畜如是。應乞敷座席鳴楗稚。言白既周眾應盡集時老病苾芻於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僧伽聽。我苾芻某甲老朽瘦弱或復身病若無杖時便不能濟今從僧伽乞畜杖羯磨。願大德僧伽與我苾芻某甲畜杖羯磨。是能愍者願慈愍故。如是三說。次一苾芻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瘦弱。或復身病若無杖時便不能濟今從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苾芻某甲老朽瘦弱或復身病作畜杖羯磨白如是(羯磨淮白應作)。   若僧伽與作畜杖羯磨已。柱杖者無犯。   緣在王捨城時。諸苾芻老瘦無力。加以風疾。於鷲峰山。或時上下腳跌倒地。澡罐君持悉皆破碎。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應持網絡。六眾聞已以五色線而為網絡。俗旅譏嫌。問答因緣廣如畜杖。如若杖絡二皆須者。合作羯磨此亦無過。既得法已任持非犯。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食噉蒜已。來詣佛所禮佛隻足。在一面立。佛言苾芻。可坐一心聽我說法。時彼苾芻聞佛敕已。重禮世尊一邊而坐。佛為說法。彼聽法時數便迴面。恐有惡氣輕觸尊儀。如是再三。佛言。苾芻汝當一心聽我所說。苾芻亦復再三向外迴面。便禮佛足奉辭而去。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何故彼苾芻。聽我法時數數迴面。阿難陀言。由彼噉蒜恐觸尊儀。故數迴面。佛告阿難陀。諸苾芻輩有食蒜耶。阿難陀言有。佛言。由彼食蒜障入聖道。向不食蒜者聽我說法。以金剛智杵。摧壞二十身見大山。得預流果。是故阿難陀。從今以往制諸苾芻。不應食蒜及蔥韭類。食者得越法罪。於時舍利子在眾中坐。便作是念。今此苾芻不得見諦。明當見不。即便觀察。明亦無緣能見諦理。即更深入第四靜慮。觀其後際。亦不見彼證聖之日。即從定起而說頌曰。  由於少時間  散念不專注  令彼未來世  不見真諦理   爾時世尊。知舍利子心所念已。告言。舍利子。汝今不應於佛境界而輒思量。此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境界。然於未來有佛出世。名一切尊。此人於彼佛法之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漏得阿羅漢果。佛作是念。由彼苾芻食噉蒜故。障見真理。是故苾芻不應噉蒜。食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身嬰疾病。詣醫人所告言賢首。我有如是病幸為處方。告言。聖者應可服蒜。患得銷除。報言。賢首。佛不聽食。醫曰。此是病藥非餘能差。苾芻白佛。佛言。醫雲此藥非餘差者。服之無犯。苾芻聞已便於寺中。為病食蒜。受用房舍床榻氈席大小行處。及以眾中出入往來。或繞制底或禮香臺。經過俗人為其說法。或時受請詣施主家。或至園林天廟之處。眾人聚集輒往其中。所到之處諸人鹹聞蒜臭。共生嫌賤。作如是語。沙門釋子雖復出家。而還噉蒜臭氣相熏。與我何別。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有病。欲食蒜者。所有行法我今當說。諸病苾芻若食蒜者。應住寺側邊房。不得用僧臥具及大小行室。不得入眾。亦不為俗人說法。不遶制底。不禮香臺。不往俗家。園林天廟眾人聚處皆不應往。可於屏處而噉服之。設人見時不生譏恥。若服了時。於七日內仍住於此。服蔥可停三日。若韭一日。後方洗浴並可洗衣。香熏無氣後方入寺。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越法罪(第一門了)。   第二門總攝頌曰。  牛毛並傘蓋  披緂勝鬘緣  出家藥湯瓶  門扇鎚斤釜   第二門第一子攝頌曰。  牛毛及隱處  同床不獨披  若得白色衣  染覆方應用   緣處同前。時給孤獨長者。以逝多林施四方僧訖。令剃髮者往詣寺中剃除鬚髮。廣說如前。鄔波難陀問剃髮人曰。汝頗解作牛毛剪不。答言。是我巧工。寧容不解。便以鉸刀。作牛毛剪。髮可留二分此名牛毛剪。鄔波難陀曰。更剪一分。如是乃至末後報言。汝之癡人未解剪髮。宜可淨剃放汝歸家。廣說如前。乃至佛言。苾芻不應作牛毛剪髮。作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說不許苾芻作牛毛剪髮。苾芻頭上忽有瘡生。以刀剃時便受苦痛。苾芻白佛。佛言。可於瘡處以鉸刀剪之。餘如常剃。   緣處同前。長者令人為眾剃髮。廣如上說。鄔波難陀見而報曰。頗能與我除隱處毛不。答言。此是我工。即令剪剃。如前驅使至暮放歸。時俗嫌賤。佛言。苾芻不應剃三處毛。剃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隱處生瘡。或時蟲出痛蛘難忍。廢修善事。佛言。有病緣者應告老宿苾芻。然後更互瘡處剃除。勿致疑惑。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同一床臥。共相推倚掉舉呵笑。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共一床眠有如是過。同床臥者得越法罪。時有眾多苾芻人間遊行。至一村落從他借床。主人與一。報言。更須。主人報曰。我家多人同一床臥。如何苾芻各別從索。多人共臥理復何傷。苾芻答曰。世尊不許。苾芻白佛。佛言。若諸苾芻。性懷慚恥具修戒行。敷襯身物正念在心。中以衣袋或以缽袋。隔而方臥床既如是。自餘褥席准此應知。   緣處同前。眾多苾芻人間遊行。至一村落。從長者家求得臥處。時屬寒冷復覓臥物。時家中人。於苾芻處心生哀愍。以己臥物借與苾芻。先入手者獨披而臥。其不得者忍凍終宵。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先得獨臥。應可共用隨老者覆。後於一時鄔波難陀隨老得物。便披臥被獨起經行。餘者受寒夜遭辛苦。小者報曰。我受寒苦仁乃經行。鄔波難陀曰。誰遮汝等不起經行。彼諸苾芻忍寒經夜。苾芻白佛。佛言。眾人得被臥時通覆。必欲經行可披私物。若披眾物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當冬月苾芻苦寒。居在一邊側身而臥。時給孤長者來入寺中。見諸苾芻一邊而臥。問言。聖者大師教法務在精勤。何故仁等委脅而臥。虛度日時不修善品。苾芻答曰。心有喜樂善品可修。我現受寒何能策勵。我今被凍誰復能知。長者辭出還至宅中。以五百張厚白疊帔。與送眾僧。時諸苾芻即便披出寺外遊行。不信俗流見生嫌恥。問言。聖者豈可仁等並還俗耶。答曰。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為寒故披此俗衣。苾芻白佛。佛言。不合披俗人衣。必有他緣。於彼衣上將染色物。覆已方披。若僧祇衣帔。內以物替外將物覆。然後方披異斯招罪。   第二門第二子攝頌曰。  傘蓋無後世  歌聲不放火  遊行覓依止  毛緂不翻披   緣處同前。於此城中有一居士。常收衣物賣以自活。後於異時多獲利物。便作是念。有何方便得修福業復多獲利。此之居士素有信心。作如是念。我今宜可請佛及僧。座敷妙衣設諸飲食。衣食供養是大福田。緣此施因我多獲利。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願佛及僧。明當就捨受我微供。唯願慈悲無違所請。爾時世尊默然而受。長者知已禮佛而去。還至捨中。備辦種種上妙飲食。盛設妙座敷以上衣。即令使者馳往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於時大眾皆赴彼宅。唯佛世尊及知事人。留在寺內。諸佛世尊有五因緣。留知事人為佛取食。雲何為五。一者為欲簡靜離諸諠鬧。二者欲為諸天宣說法要。三者為欲觀察病人。四者為欲觀察臥具。五者為欲與諸弟子制其學處。今者世尊為制學處。諸苾芻眾赴彼請時。遂於中途。遭天大雨衣服皆濕。至彼家中就座而坐。隨其坐處衣皆被染。居士見已極起嫌心。作是思惟。我諸衣物並皆失利。我今宜可還持此物施與苾芻。作是念已告言聖者。所坐之物我皆奉施鹹可持將。苾芻答曰。待白世尊未知許不。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應知。非彼居士本心持施。為有譏嫌故不應受時諸苾芻奉佛教已令使往報居士。應知佛作是語。非彼居士本心持施。為有譏嫌故不應受。時彼居士聞是語已。深起敬心便作是念。我此衣物若欲賣者不得半價。若諸聖者染令壞色。披著受用正是所宜。即便持衣詣寺告聖眾曰。我本無心欲捨此物。今時有意持以奉僧。願為我受染以披著。唯願仁等當持傘蓋勿令衣濕。答言。居士待我問佛。以緣白佛。佛言。居士先時無心欲施。今時決意持奉眾僧。汝等可受染已披著。為利前人勿致疑惑。是故我今令諸苾芻應持傘蓋。若不持者得越法罪。六眾苾芻聞許傘蓋。便以金等四寶而為其柄。及餘種種紫礦畫飾。以孔雀尾而作上覆。時諸居士婆羅門等。見生嫌賤問答同前。乃至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持如是傘蓋。然有二種蓋。一竹二葉。六眾苾芻聞佛許蓋。遂便長作傘柄。在大城中擎之而過。俗旅見時作如是語。彼持蓋者是何商主。大富長者從外方來。諸人即便就彼看問。既見苾芻共生嫌恥。乃至苾芻白佛。佛言。不應長作傘柄。長齊二肘或與蓋等。又入聚落時不應持蓋。時有苾芻隨逐商旅人間遊行。至一聚落道在村內。苾芻持蓋不敢入村。於村外行遂失商旅。獨行在後便被賊劫。苾芻白佛。佛言。若道在村中不得正擎。若偏持去者無犯。時有苾芻入村乞食。以傘柄曾觸不敢持行。被雨霑衣。苾芻白佛。佛言。乞食之人淨洗傘柄應可持去。必其雨定隨處寄舉。欲出村時方可持去。   緣處同前。時有南方遊行外道。是盧迦耶黨。撥無後世。名鄔陀夷。漸次周旋至室羅伐。欲解勞乏入逝多林。先往尊者憍陳如處。告言。苾芻我就師門少學文字。欲與仁者略為談說。尊者答曰。婆羅門。激論之事非我所為。隨汝別求無宜住此。彼即往詣馬勝跋陀羅大名婆澀波名稱晡律拏牛主毘摩羅善臂羅怙羅。既至彼已一一告言。苾芻。我就師門少學文字。欲與仁者略為談說。時諸尊者答曰。婆羅門。激論之事非我所為。隨汝別求無宜住此。次復往至尊者舍利子所。還如上問。時舍利子即便入定。觀察外道有善根不。觀見知有。繫屬於誰見屬於我。更有餘人。由聞論議受調伏不。觀知更有。何時當集於七日內。如是知已報言。汝求論敵斯為善事。可於某處作論議場。即於初日尊者舍利子自昇高座。建立宗門共彼談覈。每至下時常留餘義。如是二三乃至七日於諸方國名稱普聞。共知南方有一外道。是盧伽耶黨。撥無後世。名鄔陀夷。聰明大智。漸次遊行至室羅伐。與舍利子共立論端。經今七日未有勝負。無量百千有緣眾生悉皆雲集。或發歡喜心或先善根熟。尊者舍利子便作是念。於我有緣。因聽論議而受化者。此時皆集。是時尊者盡其言義。總為眾說。時彼外道信解心開。合掌起立作如是語。大德。我於善說法律。求欲出家。願降慈悲拔濟於我。在世尊所勤修梵行。時舍利子知其心至即與出家。並受近圓如法教授。彼便策勵發勇猛心。斷盡諸漏得阿羅漢果。時彼會中一切大眾。見是事已皆生希有。鹹言。尊者舍利子如是聰明。高心外道以法摧伏令使出家。是時尊者觀彼大眾。根機差別樂欲不同。順彼宿緣為說法要。令其聽者億萬眾生得別證悟。或得預流果一來不還。或復出家得阿羅漢果。或受三歸並五學處。所餘大眾皆於三寶深起敬心。合掌慇懃奉辭而散。時此苾芻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非一切處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今聽諸苾芻。學盧迦耶等諸外俗論。時諸苾芻聞佛世尊許。學書論遂無簡別。愚昧之願亦學外書。佛言。不應愚癡少慧不分明者令學外書。自知明慧多聞強識能摧外道者。方可學習。諸明慧者鎮學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應如是常習外典。佛言。當作三時。每於兩時讀佛經。一時習外典。苾芻遂於年月分作三時。以緣白佛。佛言。人命迅速剎那無定不應年月分作三時。可於一日分為三分。苾芻朝習外典暮讀佛經。佛言。於日初分及以中後。可讀佛經。待至晚時應披外典。苾芻即便暫時尋讀。不誦其文尋還廢忘。佛言應誦。彼皆不知何時應誦。佛言。如晝三節夜亦三時。   緣處同前。時尊者舍利子。與二婆羅門子而為出家。一名牛授。二號牛主。二人悉教讀誦經教。後時此二。共遊人間至一聚落多獲利養便住此村。時彼二人先學婆羅門歌詠聲法。由串習故今時讀誦作本音詞。時彼一人遇病忽然身死。其現存者。既溺憂心。經多廢忘即便還詣室羅伐城。入逝多林既停息已。便詣尊者憍陳如所。禮敬事畢白言尊者。可共溫經。答曰。善哉我為汝誦。既誦少多。報言。尊者所誦經典。文皆謬誤聲韻不長致有所闕。答言。子我從先來如是習誦。即便辭禮更別往詣馬勝跋陀羅大名婆澀波名稱晡律拏牛主毘摩羅善臂羅怙羅。既至彼已白言尊者。共我溫經。答曰。善哉我為汝誦既誦少多。廣如前說乃至辭禮。遂詣尊者舍利子所。既禮敬已白言。鄔波馱耶。可共溫經。答曰。善哉我為汝誦。同誦之時長引聲韻。其舍利子聲更倍長。白言。大師自餘尊者誦習皆謬。唯獨親教音句無差。報言。汝愚癡人自為謬誤。謗餘智者不善誦經。彼諸大德鹹非謬誤。既被挫折默爾無言。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苾芻誦經長牽音韻作歌詠聲。有如是過。由是苾芻不應歌詠引聲而誦經法。若苾芻作闡陀聲誦經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國言音須引聲者。作時無犯(言闡陀者。謂是婆羅門讀誦之法。長引其聲。以手指點空而為節段。博士先唱諸人隨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七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二門第二子攝頌之餘   緣在室羅伐城。六眾苾芻雖復年邁常為掉舉。諸苾芻告曰。仁今年暮掉舉未休。聞已默然。遂告難陀鄔波難陀曰。諸黑缽者極為多事輒行誡勗。我等宜可作恥辱事。令其羞□j□М鞢慼慼慼撩遄慼慼潸q□楮廓z□□□厙窗摯e□□□□□□G□□礸□□□□□□□□駝□□覓臐慼慼撙飽慼潸ヾ慼慼慼慼慼慼撲ㄐ慼慼慼慼慼潮捸潤雲V騵□□□□腹慼慼慼撰j□□□□□駢馜□□□□奧□□□□□□□□□□旅□□露□□□□□□礽妀□□□□□m□□□楰□襏練□□妙□楅櫚□埤□□□□□□□切檢□□□□□遄潘]□□□□□□q秬□□□囊妒□娾□□□□z□姷□□□□□□□z□□馱□□穇j□□□□奾秪□□□夾什□□   緣在室羅伐城。有二苾芻老少相隨人間遊履。老者多有衣資。少者三衣而已。老語少曰。具壽汝可為我擎持衣袋。我今疲極暫欲息肩。少者報曰。欲致片言願不瞋責答言。任說誰復相瞋。少言。老宿豈可不見。佛法僧寶隨得奉施。何假多畜愚癡物耶。告言。賢首汝不為持誰復強逼。然我問汝。汝豈是我阿遮利耶鄔波馱耶。輒於我處而行誡勗。少者默爾。老作是念。我今宜可料理小人。至日雲暮共寄寺中。寺內眾僧舊立條制。乃至一宿無依止者不得輒住。其知事人告二客曰。仁既新來可請臥具。老者取已語言。汝可請取。少者報曰。我未依止。待得師已方請臥具。即便往詣眾首上座。既禮敬已白言。上座與我依止。報言。賢首汝共誰來。答曰。苾芻某甲。賢首汝可就彼請為依止。勿令彼人作如是語。眾首上座破我門徒。彼聞語已更就餘人。如是展轉乃至合寺。隨所至處悉皆不受。後還房所扣門喚曰。敬禮上座問汝是誰。答雲某甲。願汝無病。白言。上座知不。此合寺中大眾立制。若無依止一宿不停。可與我依止。報言。賢首實是好制。眾不作者我當為立。汝先語我雲。豈不見三尊多畜愚癡物。今言敬禮上座一何翻覆之甚。如是逋慢誰能為作。隨汝別覓依止之師。彼遂默然不為開戶。通宵坐地受苦至明。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無依止師人間行李。又諸苾芻不同師子懷堅鞭心有恨不捨。然諸僧伽不應輒作如是惡制。令他苾芻橫受苦惱。若苾芻無依止師人間遊行。作惱他心立非法制皆得越法罪。   佛在摩揭陀國人間遊行。於莫俱山薄俱羅藥叉住殿而為安處。苾芻龍護而為侍者。爾時世尊於闇夜分。天復微雨掣電流光。於空地中經行遊步。諸佛常法乃至世尊未臥已來。侍者不應在前而臥。時天帝釋便以天眼遍觀下界。見佛。   世尊在薄俱羅藥叉所住之殿。於闇夜分。天復微雨掣電流光。於空地中經行遊步。我今宜可禮覲世尊。即便變作妙琉璃殿。隨身而往上覆世尊。隨大師後而為遊步。摩揭陀國時俗諸人。若見孩兒夜啼泣者告言勿啼。薄俱羅藥叉欲來食汝。於時龍護見佛世尊。夜深不臥久作經行。我今宜可道薄俱羅藥叉而為恐怖。作是念已即披長毛大緂。於經行處告言沙門。薄俱羅藥叉現身來至。佛告龍護汝愚癡人。以薄俱羅藥叉怖於善逝。如來世尊應正等覺久離怖畏。毛豎心驚亦皆除遣。時天帝釋見彼龍護作非法事。心生嫌怪。白言世尊。於佛法中亦有如是等人。佛告帝釋汝今應知。喬答摩家極甚寬廣。於中品類乃有多途勿輕此人。亦於來世獲清淨法。時天帝釋禮佛足已便往天宮。佛作是念。由諸苾芻以毛向外而披大緂。有斯過失。我今制諸苾芻如是披者得越法罪。時諸苾芻聞是制已。隨逐商旅人間遊行。至牧牛人處。時屬寒夜得長毛緂。緂有臭氣兼多蟣蝨。意欲將毛向外而覆。彼懼犯戒不敢翻披。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毛向外披。但得端坐不合經行。違者得越法罪。   第二門第三子攝頌曰。  披緂聽不聽  惡地不置缽  衣開三種紐  應知絛亦三   緣在室羅伐城。佛告諸苾芻若得劫貝臥帔。或得長毛緂。或得高褶婆。如是等物我今聽許。若僧伽若別人皆隨意受用。若是勝上高褶婆緂僧伽聽畜不許別人。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乞食苾芻。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上衣墮落。即便疾疾置缽於地整理上衣。時居士婆羅門。見已生嫌作如是語。沙門釋子多不潔淨。隨穢惡地而置其缽。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隨地而置其缽得越法罪。然為護衣應安拘紐。苾芻便以棘針綴衣。致令衣損。佛言不應爾。復以線繫。佛言。此亦不應。可於肩上安拘胸前綴紐。苾芻不知雲何作紐。佛言。紐有三種。一如蘡薁子。二如葵子。三如棠梨子。彼於肩上緣邊安拘。能令速斷。應於緣後四指安拘。即於衣上綴拘。令衣疾破。佛言。應重作帖以錐鑽穴。拘出其內繫作雙拘。其紐可在胸前緣邊綴之。疊衣三褶是安拘紐處。若違制者得越法罪。   緣在室羅伐城同前。乞食苾芻乞食之時下衣墮落。置缽於地整理下裙。俗人見嫌作如是語。沙門釋子不簡淨穢。隨在何地而置其缽。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繫下裙方入聚落。彼以繩繫令衣速破。佛言。勿以繩繫。應用腰絛。苾芻不知其絛如何當作。佛言。絛有三種。一偏二方三圓。若異此者得越法罪。   第二門第四子攝頌曰。  勝鬘惡生事  次制諸瓔珞  金絛及彩物  斯皆畜不應   佛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爾時釋子大名有一聚落。其知營務人忽然命過。時彼眾人來白大名曰。知事之人今已身死。可遣餘人來知村務。時有一摩納婆在傍而立。大名告曰。摩納婆汝今且往撿挍村事。我當續更遣知事人。彼便即去往至村中依法撿察。所得地利送上大名。倍勝於前人無恨色。大名問曰。汝今多送租稅倍勝。常時不於眾人生逼迫。不白言大家。我並依理而稅不苦於人。於時。大名問村人曰。此摩納婆不於村邑生逼迫耶。諸人答曰。人無恨心。於時大名遂立為主。其人平均依理徵稅。不為抑奪為知事官統領村邑。時摩納婆於大婆羅門族。娶女為妻。未久之間便誕一息。復經年月又生一女。名為明月。如法長養漸至成人。智慧聰明儀容超絕。於諸村邑無不歎美。後於異時其父得病。雖加藥餌竟不瘳損。於此邑中所收年稅。鹹充藥直無有殘餘。更向外村轉貸而用。其病日篤遂致命終。時村邑人詣大名所。白言大家。彼知事官今已身死。大名告曰。於彼村邑有年稅不。答曰。於此年中多獲封稅。由彼遭病鹹充藥直。仍不能足更貸餘村。大名告曰。所有殘餘可為還債。諸人答曰。更無餘物。唯有一婦及男女二人。女名明月智識聰明儀容超絕。於諸村邑無不歎美。大名告曰。母及於兒任其自活。其女明月可喚將來。時彼邑人放其母子。遂將明月至大名所。時彼宅中有一老母。常為二事。一煮餅食。二採眾花。於時老母白大名曰。我今年邁不堪二業。此之小女與我為伴。彼言隨意。老母即報明月。汝今可往林內採花。我在家中營事餅食。彼採花已線結好鬘奉上大名。大名見喜告曰。勝妙花鬘可置而去。喚老母來問言何意。先時花少今者倍多。白言。先時大家。有近親人。來從我乞。我即分佈今時不與。又我目暗觀察不審。今小女眼明採花審諦是故花多。大名曰。若爾此女留住園中。每於日日常採多花。結作勝鬘持來與我。因號此女名曰勝鬘。女於後時。取己食分詣彼園所。遇佛世尊入城乞食。勝鬘於路見佛色相。深起敬心瞻視尊顏。渴仰而住便作是念。由我昔來於真福田未曾供養。是故我今獲斯貧賤。若佛世尊受我食者。我此飯食持將奉施。爾時世尊知彼女心。即便舒缽告言善女。如汝所念欲施食者可置缽中。於時勝鬘將己飯食。以恭敬心置佛缽內。頂禮佛足作如是言。願我此福得捨婢身。永離貧苦獲大富貴。作是願已禮佛而去。在路忽逢父之朋友。彼人善相。既見勝鬘身有異相。問曰。汝欲何之。勝鬘啼泣。又問何故憂懷若斯。答言。阿父我被大名將充婢使。告言。小女可舒手來。我與汝相彼便展手。老人見已即說頌曰。  若人於手中  有鬘鉤輪相  雖生下賤室  當作大王妃  若人於手中  有城樓閣相  雖生下賤室  當作大王妃  若人口如池  聲作鵝王響  雖生下賤室  當作大王妃  汝今勿憂愁  定離於婢使  必受上富貴  當作大王妃   於時勝鬘拜辭老父。行詣園中。乃於後時彼勝光王。嚴駕四兵出行遊獵。其所乘馬忽爾奔馳控制不禁。遂至劫比羅國入大名園內。勝鬘見已便作是言。善來大王。王問勝鬘。此是誰園。答曰。是大名園。王乃下馬。女將繫樹。王言。取水我欲洗足。女作是念。可求煖水為王洗足。遂即往取日照之水。盛以蓮葉將至王所與王洗足。王復告言。更可取水我須洗面。女又作念。溫煖之水洗目非宜。以手攪水令冷煖相得。送至王所。王洗面已復語女言。更取水來我欲須飲。女還作念要得冷水可能止渴。即詣池所深撥取水奉上於王。王既飲已即問女言。於此園中有三種水耶。答言。園無三水。本是一處。王復問言。若是一水。汝向如何得三種別。如前所作具白於王。王聞此語便即思惟。此女方便善解時機。作是念已乃告女言。我欲眠臥須汝握腳。王既臥已女為握足。王便得睡女復念言。諸王貴勝怨恨者多相憂者少。王今眠睡恐有惡人來相侵害。若不為王關閉門戶。忽有傷損我及曹主必招罪責。事須防守即關門戶。於時四兵尋覓大王。到其園所。問言。王在此耶。女聞語已不為開門。軍聲外震王乃驚覺。即問女言。此是何響。女曰。有諸人來問王所在欲得開門。王乃問女誰閉其門。答言我閉。何故閉耶。女曰。我自思念。諸王貴勝怨恨者多相憂者少。王今睡眠恐有惡人來相侵害。若不為王關閉門戶。忽有傷損我及曹主俱招罪責。因即關閉。王聞此說讚言好女甚有奇計。王曰。園主大名是汝何親。答言。我是大名驅使之人。王語女言。汝非在下。是大名女何不實說。女乃默然。   時王語女可往城中。報大名曰。勝光大王在汝園內。女即速去具報大名。大名聞已辦諸美膳及以香花。與多人眾詣其園所。見勝光王唱言。善來大王共相慰問。令王洗浴。次奉上衣塗飾香鬘。具薦芳饌。食罷言議問大名曰。此之少女是汝何親。答曰。是驅使人。王曰。非驅使人是君之女宜當與我。大名曰。更有奇妙釋種之女。勝斯數倍何不取之。王曰。此女是我所須不求餘者。大名曰。若如是者我當莊嚴備禮奉送。王曰善哉。大名即便嚴飾城隍掃灑衢路。其勝鬘女具諸瓔珞。載於大象。於康莊處。搖鈴遍告劫比羅城所有人眾。或有諸方來集會者。應知釋種大名之女號曰勝鬘。今欲送與憍薩羅國勝光大王。為第一夫人。舉城人眾鹹皆送出。時勝光王。廣備軍儀禮迎歸國。是時王母聞說取婢以作夫人。便懷忿心作如是念。此非善子徒煩我腹。生長成立終為婢夫。作是念已懷憂而住。及迎至城王告勝鬘曰。汝今可去拜謁大家。勝鬘即便往大家所。手執雙足低頭而拜。其手細軟觸彼母時。身心泰然即便睡著。須臾覺已作如是語。觀斯婢女身形美觸。必當喪我憍薩羅城。時勝光王有二大夫人。一名行雨。二曰勝鬘。若王每與勝鬘歡會聚時。即讚行雨作如是言。勝鬘當知。行雨夫人容儀超絕。勝鬘白王我於何時可得相見。王言。不久即應相見。若與行雨聚集之時。即讚勝鬘作如是言。行雨當知。勝鬘夫人肌膚細滑舉世希奇。行雨白王。我於何時可得相見。王言。不久令汝得見。王於彼二更相稱讚。令生愛重樂欲相見。後於異時三春屆節百卉敷榮。茂林清池花鳥交映。孔雀鸚鵡鵝鴈鴛鴦。雜類哀鳴群飛合響。王於一時與諸婇女於芳園所。隨處周旋歡娛嬉戲。王息眠睡宮人縱逸。貪諸花果恣意遊行。其時行雨身體勞倦。攀無憂樹枝暫時佇立。勝鬘因過到其傍邊。既見行雨作如是念。此是樹神即禮其足。勝鬘觸著行雨便睡。王既睡覺遙見勝鬘在行雨處。王即喚諸婇女還入宮中。後於異時王對行雨。讚勝鬘時。行雨白言。我於何時得見勝鬘。王言。汝已見竟。行雨答言。未曾省見。王言。我令汝憶曾相見時。汝自思念往於園中。手攀無憂樹枝暫時立住。時勝鬘來見手觸汝足。行雨白言。彼是勝鬘耶。王言是。行雨白言。知王於我深有愛念。能棄如此細軟容儀曲親於我。王復詣彼勝鬘之處。讚歎行雨。勝鬘曰。我於何時得見行雨。王言。汝已曾見。勝鬘言。我不曾見。王言。我令汝憶。汝於無憂樹下禮行雨足。勝鬘白王。彼是行雨耶。王言。是即白王曰。知王於我深有愛念。能棄如此顏容色相曲親於我。舉國人眾普皆知聞。勝光大王有二夫人。一是勝鬘。一是行雨。勝鬘軟滑超絕諸人。行雨容儀難可比類。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勝鬘行雨各作何業。由其業力一則身形細軟。二乃容貌超倫。世尊告曰。此二皆由自業所感增長成熟。廣說如餘。汝等苾芻過去世時。於大城中有婆羅門。娶妻未久便誕一息。不經多年復生一女。俱漸長大。父母遇病皆悉身亡。時彼童子既遭憂慼。念往山林即攜其妹。共至林所採拾花果以自支持。汝等苾芻。如大黑蛇有五過患。雲何為五。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惡。四者無恩。五者利毒。應知女人亦有五過。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惡。四者無恩。五者利毒。雲何名為女人利毒。凡諸女人多懷猛利染欲之心。是時童女既至成人。欲心漸盛告其兄曰。我今不能常餐花果以自存命。可往人間求諸飲食。時兄將妹共出山林。往婆羅門家而行乞食。兩聲齊喚。主人出看見而告曰。隱居之人亦畜妻室。兄曰。此非我妻是親妹也。即問兄曰。曾娉人未。報言未。若如是者何不與我。答曰。此已遠離世間惡法。女心欲盛報其兄曰。豈我林中食諸花果不能活耶。然我不堪煩惱所逼。共辭林野遠至人間。今可以我與婆羅門。兄曰。我實不能嫁娶於汝。此是惡法。非我所為汝有俗心任情所作。時婆羅門知女心已。延入家中大會宗親。納以為婦。報其兄曰。今可與我同宅而居。別為一室。兄曰。我不求欲當樂出家。妹曰。共立要契方可隨情。兄曰。是何言要。妹曰。若其證得殊勝果者。可來相見。兄曰善哉。如汝所願即便辭去。至隱士所而為出家。由彼宿世善根力故。遂於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無師自悟證獨覺果。便作是念。我先與妹共立要契。今可往看。便至其所。上昇虛空身現神變。上出火光下流清水。奇相非一縱身而下。諸凡夫人見神通時。心疾迴轉猶如大樹崩倒於地。頂禮尊足白言大兄。今得如是殊妙勝德。答言我證。白言。兄為資身須得食飲。我為求福願興供養可住於此。答曰。汝無自在可入報夫。即白夫言。仁今知不。我兄出家成就禁戒。得上妙果世間第一。我欲供養不敢自專。若見許者於三月中飲食資給。答言。賢首彼不出家。我雖不欲終須供濟。況已出家獲殊勝道。今隨汝意供養三月。其夫更有一婦見施飲食。便作是念家財共有。彼既求福我何不為。告曰。汝兄亦是我尊。我欲隔日而申供養。答言隨意。其獨覺妹護彼情故。妙食置內粗食覆上。持告舊妻我此飲食供養於兄。願當隨喜。其時舊妻至設食日。亦護彼情粗食置內精者覆上。持告新妻我此妙食奉施尊兄。願當隨喜。汝等苾芻當知。勝鬘是獨覺妹。以精妙食供養兄故。由斯福力五百生中身常細軟。其第二妻以外妙食施獨覺者。今行雨是。由斯業故五百生中容儀端正。乃至今生儀貌超絕。汝等苾芻當知。黑業得黑報。白業得白報。雜業得雜報。汝等應捨黑雜二業修行白業。廣說如上。汝等苾芻當如是學。   復於後時勝鬘夫人遂便懷妊。同於此夜大臣婆羅門婦亦即有娠。由有娠故極受辛苦。勝鬘夫人。至九月滿便誕一男。容貌端嚴人所樂見。經三七日聚會宗親。欲為其兒施立名字。王曰。可抱此兒。將現國大夫人請立何字。群臣如敕抱現夫人。時大夫人謂諸臣曰。我豈先時不作是語。觀斯婢女身形美觸。必當喪我憍薩羅城。大臣白言。誠有斯語。此子未生國大夫人先已為作不祥之記。應與此兒名為惡生。初生之日大臣之婦亦誕一男。生既滿月如上廣說。乃至總集諸親與兒立字。眾人議曰。初懷此子母受艱辛。及至生時還遭極苦。宜與此兒名為苦母。惡生太子以八養母而為供侍。廣如餘說。其苦母孩兒亦八養母而為供給。乃至長大。其婆羅門種種業藝無不學盡。後於異時惡生太子。與苦母等出城遊獵。太子乘馬忽爾奔馳。遂至劫比羅城到釋迦園所。其守園人遂告園主。惡生太子今至園中。釋子聞已互相議曰。我等速出欲殺惡生今正是時。諸人各各嚴整兵甲即欲出城。耆老見之共相問曰。汝等持兵欲向何處。答曰。惡生太子來在釋園。耆老曰。彼是客人創來至此。未相觸誤今且容忍。諸人聞已皆退入城。於後四兵尋覓太子還到園中。於其園內周遊而住。其守園人復報城人。惡生四兵來入園內破散非分。諸人聞已倍增瞋怒。更加威武鹹共出城意欲殺戮。耆老復問汝等更向何處。答曰。惡生太子乃領四兵。破損我園今欲殺戮。耆老曰。且當容忍。於時惡生知釋氏兵欲來相害。遂即引兵速歸本國。唯留一人告言住此。私聽釋子有何議論。於時釋兵既至園所。追覓不得見彼一人。問曰。婢子惡生今在何處。答曰。尋即逃迸。時諸釋子作此議論。我等若獲惡生身者。先須割手。或言截腳。或言剜心。今既私逃更何所作。遂令手力掘卻惡生行住之地。深至於膝。別以餘土填滿其坑。所倚牆壁亦皆削去。別更泥塗水乳香湯。及諸花彩灑散園內。作是事時。彼所留人皆悉具見。遂往憍薩羅城至惡生處。稽首作禮在一面立。惡生問曰。釋子於我有何議論。白言。太子其言毒害我不敢說。惡生曰。彼出惡言令其自受。汝所聞見今可實說。我欲知彼所為之事。彼人即為廣說如上。惡生聞已便懷忿恨。告左右曰。汝等憶持。父王歿後我紹位時。汝等當說斯事令我憶知。是我先怨必誅釋種。苦母曰。善哉太子快出此語。願自堅心紹位之時我當為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二門第四子攝頌之餘(說勝光王信佛因緣及惡生誅釋種等事)   後於異時惡生太子興逆害心。遂與諸臣竊為謀搆。王有大臣五百鹹共隨從。唯一大臣名曰長行。王所愛重不順其計。於後惡生謂長行曰。汝豈不欲我登王位耶。答言。太子何故作此非法之語。父王年老不久將崩。太子自當合受王位。何為坐圖逆害以陷惡名。臣雖愚鈍竊為不可。惡生曰。我試汝心故作斯語。汝當禁口莫使人聞。長行曰。不敢違命。後時勝光王共長行大臣。不將徒從遊諸聚落。既到彼已。王乃見有好蘭若處。曠望清閑無諸雜穢。堪得修定養神進業。便告長行曰。如是勝處世尊大師可住於此。雲何降屈親近供養。未審調御今何所在。對曰。臣聞世尊。在吉祥聚落釋種住處。王曰去斯遠近。對曰。去此有三拘盧捨。王曰。我今欲往親奉世尊。長行曰。敬隨王意。便即迴駕詣吉祥園。既至於彼下車步進。欲申禮謁。爾時如來在彼堂中閉戶入定。有苾芻輩於外經行。王見苾芻即前敬問。佛何所在。答曰。佛在堂中閉戶靜慮。大王若欲見世尊者。宜可就堂徐徐扣戶。佛自知時。王有五種勝妙嚴飾之具。一者寶冠。二者寶傘。三者寶劍。四者寶拂。五者寶履。時王意欲去此盛飾奉覲世尊。遂命長行。付前五物顧視其面。長行念曰。王付諸物令我執持。顧視我面。意欲省緣安心見佛。我宜住此。王乃就堂徐徐扣戶。佛即為開。便就大師鳴足頂禮。作如是言。不睹如來淹積時序。今幸於此親奉尊顏不勝欣喜。佛言。大王。何故於我。頓能降伏屈己慇懃。王言。我於世尊法起深信心。由敬信故令我如是發慇重心。然佛世尊應正等覺善說法律。令聲聞眾皆悉奉行。無違逆者。佛言。大王。於何法處起信敬心。王白佛言。世尊。我昔曾見。諸餘沙門婆羅門等。有少智慧自恃貢高。為難於他造作書論。人皆謂是能善分析。所有見解眾並隨順別豎宗量搆立問端。作是事已便自思惟。我今可往沙門喬答摩處共為談論。若不能答我便辱彼。若有解釋言如是者。我復難雲。此釋非理是不相應。作是邪念來至佛所。纔見大師威神之力。猶尚不敢正視如來。況能敵對申其談論。是故我今於世尊所起深信心。由敬信故令我如是發慇重心。又佛世尊。應正等覺善說法律。令聲聞眾皆悉奉行。   復次世尊我昔曾見。諸餘沙門婆羅門有少智慧自恃貢高。廣如上說。自造論端欲來難佛。瞻仰世尊不敢發問。歎言。大師法王人天第一。所有知見通達無餘。拔彼邪根令遵正道。是故我今於世尊所起深信心。由敬信故令我如是發慇重心。又佛世尊應正等覺善說法律。令聲聞眾皆悉奉行。復次世尊我昔曾見。諸餘沙門婆羅門有少智慧自恃貢高。廣如上說。多造論端欲來難佛。既至佛所瞻仰世尊。作不圓滿問。佛即為彼圓滿而答。彼等聞已鹹生慶悅。發大信心歸依三寶。受持學處。是故我今於世尊處起深信心。由敬信故令我如是發慇重心。又佛世尊應正等覺善說法律。令聲聞眾皆悉奉行。復次世尊我昔曾見。諸餘沙門婆羅門。少有智慧自恃貢高。廣如上說。欲來難佛。既至佛所瞻仰世尊。作圓滿問。佛即隨機作極圓滿答。聞佛妙義深生慶喜。委棄異道遵崇正法。即請出家便受具戒。勤修梵行。未久之間塵累俱盡獲阿羅漢。受解脫樂而作是念。幾虛喪我為自欺誑。昔非沙門謂是沙門。非婆羅門謂婆羅門。非阿羅漢謂阿羅漢。我於今者是真沙門婆羅門。真阿羅漢。世尊我由此故起深信心。廣如上說。   復次世尊我昔曾見。諸餘沙門婆羅門。面色黃瘦形貌羸弱。諸根缺減睹者生厭。我見是事便即思惟。豈非彼人不樂梵行。或復長病致斯羸弱。或於屏處作罪惡業。而心覆藏為此形容。人不樂睹。我便往問。仁等何緣頓無顏色。形容憔悴人不樂觀。彼答我言。大王我由欲縛致此形儀。我聞說已作如是念。不斷欲人有如是過。多行欲者愛樂欲故。應得增長色力端嚴。然無此事。何以故我是國王五欲備具自在無礙。應得色相殊勝超絕。既不如是。故知不由親近諸欲色力增長。然愚癡人悉皆愛樂。我見世尊聲聞弟子。愛樂梵行諸根明淨。面貌光澤適悅而住。常懷兢懼如鹿依林。乃至盡形純一無雜。圓滿清白梵行具足。我由此故起深信心。廣如上說。   復次世尊我念曾於正殿中坐理國事時。見有多人。皆為五欲來至我所。或於父母男女兄弟姊妹知識朋友。共相言訟爭論好惡。何況餘人。又我曾見。有二苾芻共諸苾芻。有所爭競遂便捨戒。然二苾芻於佛法僧寶。不能說其少許過失。但知自責。是極惡人是無福德。不能修習清淨梵行。依世尊教盡壽而住。心無虧犯。我由此故起深信心。廣如上說。   復次世尊我昔曾見一類沙門婆羅門。要心自靜受持梵行八九月已被欲所牽。便捨律儀作染污事。纏綿五欲以自歡娛。我見世尊。諸聲聞眾。修習梵行清淨圓滿。乃至盡形依世尊教心無虧犯。我由此故起深信心。廣如上說。   復次世尊我是國主號為勝光。於此國中統領自在。人不應死我能斷命。有合死者我能釋除。率土之內莫不遵仰。然大臣宰相。皆是豪族。大婆羅門。剎帝利長者。或為平章國政黜陟群臣。啟奏之時猶懷奢慢。禮容不足有紊朝儀。我見世尊。在於無量百千大眾之中。圍繞說法。諸天人眾各各攝心瞻仰尊顏鹹共諦聽。無有散亂座下寂然。乃至不聞謦欬啑噴之聲。況復更有諸餘諠雜。於時在會。忽有一人。謦欬發聲。比坐之人告言。仁者。願少默住勿為諠擾。汝豈不聞。世尊說法美妙當機。猶如上蜜。說斯語已彼即默然。於時我聞斯語即作是念。世尊真實有大威力。難可思議。不以刀杖嚴刑。而能調伏眾類。一切遵奉。我由此故起深信心。廣如上說。   復次世尊我有二臣。一名仙授。一名故舊。彼人所有封邑賞賜富貴名稱。皆由於我。從生以來常受安樂。彼等於我雖復念恩。然猶不及於世尊處敬心濃厚。我又一時嚴飾軍馬出行討擊。意欲試彼二臣。於我及佛其心誰重。共至密處而問彼言。卿等眠時於我及佛首足何向。時彼二臣歎佛功德。並說正法僧寶福田。緣此事故以頭向佛。以足向王。我聞此已敬重世尊。有大威力不可思議。彼等皆由我之寵祿。得大名稱富貴安樂。然彼於我。所起恭敬不如敬佛。我由此故起深信心。廣如上說。   復次世尊我是憍薩羅王。佛亦住憍薩羅。我生剎帝利種。佛亦剎帝利種。我已年事高邁。壽過八十。世尊亦爾壽過八十。我是灌頂剎帝利王。世尊亦是無上法王。我力比佛非喻能測。由斯義故起深信心。廣說乃至皆悉奉行。是時勝光王於世尊前。廣說如是諸見聞事奇妙法已。頂禮雙足奉辭而去。王去未久。佛告諸苾芻。汝等應當記憶王之所說。奇妙法聚受持讀誦。何以故文義具足故。正法相應故。成就梵行故。能得遍智等覺圓明涅槃果故。是故汝等應勤修學。爾時世尊說此語已。諸苾芻等鹹皆歡喜信受奉行攝前頌曰。  論人有四種  念欲身形瘦  二臣恭敬殊  尊王不如佛   爾時長行大臣。知王見佛便作是念。王有大臣五百皆歸惡生。唯我一人而不隨許。彼等如何能成大事。我今還國當策惡生紹繼王位。其勝鬘行雨二夫人等。驅令出宮。作是念已。棄所執守昇車而去。至室羅伐城啟惡生言。太子今欲登位不。惡生曰。是我所欲。於時長行便與諸臣共策為主。敕二夫人向老王處。於是勝鬘行雨問長行曰王今何在。答曰。王在釋迦妙光園內。時二夫人徒步而去。尋覓老王。爾時勝光大王。既至門外不見長行。問諸苾芻曰。大德。見我大臣今往何處。苾芻答曰。王入不久。長行尋即乘車而去。王既聞已徒步漸行。佛亦此時向王捨城。王於中路逢行雨等。王便問曰。汝等何故徒步遠來。答言。大王長行大臣策立惡生驅出我等。步涉而來尋覓大王。王聞此語告勝鬘曰。汝已先受夫王寵祿。今且歸還受兒王俸料。我將行雨從此卻迴。於是勝鬘遂還室羅伐城。掩淚行啼隨路而返。王與行雨趣王捨城漸漸而進。遂到城所見一園林。便即停住語行雨言。我且留此汝向城中。報未生怨王雲。憍薩羅國勝光大王。今在外園思欲相見。行雨即去見未生怨。具如上說。其未生怨王聞此語已。便大驚愕即語行雨曰。憍薩羅國勝光王者。有大威力四兵強盛。雲何忽至我等不知。行雨答曰。王今何有兵眾之盛。太子謀逆奪父稱王。唯我從王而來至此。未生怨曰若有此事。我當策彼為此國王。我自退身而為太子。即召群臣而敕之曰。勝光王者是大國主。剎帝利種灌頂之王。今忽至此應須敬待。卿等即可淨治城路。嚴整四兵領百千眾。我欲親往迎王來入。時諸臣等既奉王敕。擊鼓吹貝宣告眾人嚴事城郭。掃治衢路倍加清淨。猶如天帝歡喜之園。其勝光王久不得食。怪使來遲即出園林欲求飲食。慞惶顧眄至蘿菔園。於時園子謂是凡人。遂與蘿菔五顆。王既飢虛根葉俱食。食已患渴。即往水邊過量而飲。因成霍亂身體羸弱。思憶勝鬘涉路前行轍中倒地。口銜末土因即命終。是時未生怨王嚴從四兵詣園不見。便令馬使四面傍求。時有一騎至蘿菔園。問園子曰。汝見如是人不。答曰。我見一人暫來至此。求索蘿菔便向水邊。彼即往尋正見王屍路隅僵仆。使者即以上事告未生怨王。既聞已唱言禍哉。我於今者重受惡聲。我從先來。已有害父奪位之名。今者又雲殺父知識。即與無量營從往赴屍所。敕群臣曰此勝光王者。是剎帝利灌頂大王。今遭困苦於此命過。宜依盛禮焚葬其身。時彼諸臣如王所敕。備飾靈輿送至寒林焚燒事畢。王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不審勝光大王先作何業。因食蘿菔困苦命終。爾時世尊告言大王。彼勝光王自作其業。今受此報。廣如上說。大王乃往過去。於聚落中有婆羅門。娶妻未久便誕一息。年漸長大乞食自資。得蘿菔五顆送與其母。即白母曰。今暫洗浴留待我還以供所食。大王若時無佛有獨覺者出現世間。憐愍孤弱樂靜安居。為世福田。於時有一獨覺遊行人間。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村乞食。遂到彼家。婆羅門妻見此獨覺身相端嚴六根調靜。即持蘿菔奉施於彼。爾時獨覺受其所施。踴身虛空為作神變。凡夫之人見神通時心便調伏。即遙禮拜情甚歡喜。時婆羅門子浴已還家。便白其母。索向蘿菔。母曰適有辟支來乞我已將施。子聞此語為飢所逼。遂發瞋心起於惡念。願彼因食蘿菔霍亂而終。大王汝今當知。彼小兒者豈異人乎。即勝光王是。由彼往昔於獨覺處。發此噁心。因斯業力。於無量百千歲。墮在地獄受諸苦惱。復餘業報因緣力故。已經六返。遭霍亂病而取命終。至今七生餘殘業力。食此蘿菔霍亂而死。大王當知勝光業報。從此永畢更不復受。大王當知。白業白報。黑業黑報。雜業雜報。是故應捨黑雜二業。當修白業。勿為惡口。時未生怨王聞佛所說。喜遍身心。頂禮佛足信受而去。   是時惡生太子既得紹位。後於異時。與諸大臣大殿朝會。苦母白言大王頗念。於往日時。在大眾前作師子吼。我若登位。先當誅伐諸釋種子報我初怨。王問苦母曰。凡我出言皆應作不。苦母對曰。王今創臨寶位。宜念昔言討罰釋種。時至不為便成妄語。請下明敕卜日出軍。像馬車步四兵俱發。奮耀戈甲椎鐘鳴鼓。出室羅伐城往劫比羅國。誅滅釋種。時惡生王納苦母諫。即便下敕命將持兵。往伐彼國。世尊大師無不知見。知諸釋子必定喪亡。於兩國界大路之側。在小樹下無多枝葉端身而坐。時惡生王遙見世尊。即詣其所白言。大德有多園林蔭映滋茂。何故捨彼而住於斯。此樹少葉小蔭雲何可住。佛言。大王親族陰涼樹何足顧。爾時惡生聞世尊言。便作是念。劫比羅國諸釋枝條是佛親眷。如來愍念不可違情。作此思惟退還本國。苦母再三諫請誅滅。其後惡生與諸臣佐。於朝會時告群臣曰。劫比羅國諸釋種子。恆雲我是婢兒。罵辱既深此不可忘。然彼是如來種族。世尊憐念。每自抑忍不敢行誅。雲何能得報此怨罵。苦母對曰。我聞沙門喬答摩自雲離欲。離欲之者。無眷念心。若有眷念即非離欲。道俗各異王宜自決。又言。今日正是誅釋種時。於是惡生欲整四兵出行討罰。未去之頃佛作是念。城中釋種未見諦者。若與惡生共相戰鬥。便非見諦之器。即往劫比羅國。到已住在多根樹園。時諸釋種聞世尊來至於此。大眾集會詣如來處。頂禮雙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知諸釋種根性本緣。為說妙法。時彼眾中。有無量百千諸有情輩。得大利益。或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或有作獨覺因。或作成佛因緣。復有無量眾生。歸依三寶受諸學處奉行佛教。是時劫比羅釋種獲此法利。頂禮世尊奉辭而去。是時惡生親領四兵。於劫比羅城不遠而住。具壽大目連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癡人惡生。嚴集四兵來誅釋種。我有神力能擲兵眾遠置他方。唯願世尊賜垂哀許。復以神力變城為鐵。以大鐵網遍覆其上。令彼惡生尚不能見劫比羅城。況加誅害。佛言。我亦知汝有神通力所作皆辦。然由釋種前生業累。今應受報業若成熟。如瀑水流不可禁制。要須自受廣如上說。爾時世尊說此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大目連。故知世間皆由業力而受其報。由業力生由業力住。一切眾生皆隨業力善惡須受。於時目連不果所願禮佛而去。   是時劫比羅諸釋種子。聞惡生王將大兵眾欲來誅滅。即敕四兵。嚴整器仗出城拒敵。彼未防備衝惡生軍。是諸釋種並證見諦。不行殺害唯用鞭杖。左揮右拂而打撲之。或復以箭射彼弓絃。像馬腹帶射皆令斷。或射頭牟甲綴使落於地。或射耳邊及鞍轡絛帶。但令遺落不傷身首不損其命。於時惡生兵眾尋自敗散。諸釋種子。戰便得勝。師眾俱入閉門上城。而作制令。我等不應傷害惡生及其兵眾。若有犯者則非釋種。   爾時惡生見此釋種。鹹有仁慈具大勇力。告苦母曰。我等今者。宜可收軍且還本國。苦母對曰。大王勿憂。劫比羅釋種並是見諦。乃至不傷蚊蟻之類。況害於人。王若不信今則可驗。向者大陣無一損傷。彼復作制。不應傷害惡生之身及諸兵眾。若有犯者則非釋種。惡生聞已默然而住。有一釋種名曰閃婆。住於外邑撿挍農作。聞彼惡生親領四兵。至劫比羅欲誅釋種。不聞諸釋所作制令。又未見諦。乃嚴兵眾來襲惡生。倉卒橫擊即便大敗。惡生之軍殺傷幾盡。是時惡生告苦母曰。汝向者言。釋種見諦不傷蚊蟻。況害於人。今閃婆一人。將兵來戰殺害彌多。況劫比羅諸餘釋種。委兵來集敵對難當。若得且歸猶勝全沒。苦母對曰。大王彼閃婆者從外而來。元未得入劫比羅城。不知唱制致此卒暴起戰鬥心。內外不通願王勿慮。於時閃婆釋子心欲入城。至於門首喚言為開。時守門者問言是誰。答曰。我是閃婆汝宜可住報諸釋種。城中即便令使報曰。汝從今後非釋迦種當隨意去。何以故。緣汝毀犯城中制令。所以不得入此城門。閃婆即問眾有何制。說我毀犯。答曰。我等作制。不擬傷害惡生兵眾。若有犯者即非釋種。報曰。我實不聞願見容納。如是苦請眾皆不許。乃告眾曰。既不容入請還家口。眾出與之得眷屬已。詣世尊處頂禮雙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劫比羅城諸釋種子擯我令出。願佛慈悲賜我記念。常為供養敬奉如來。佛以慈悲。持自髮爪授與閃婆爾時閃婆以殷重心受如來髮爪。往婆具荼國。彼諸人聞豪健釋子名曰閃婆。今來至此欲為我主。我等共議可隨彼不。國人皆來於一山下籌量此事。時閃婆釋子。屏諸從者置在一處。自身詐作送書使人。腋挾利刀詣眾集處作如是語。諸君當知閃婆釋子。有大勢力勇健難當。令我齎書遺及仁等。問言何為。答曰。彼欲為王統領仁等。應當就坐共讀其書。諸人答曰。此無坐物何以安居。彼即拔刀斬諸磐石。片片為座與眾令坐。眾人見已鹹歎甚奇。問言。丈夫如汝之類彼有幾人。答曰。我是持書使者何足在言。更有餘人倍勝於我。眾聞此語皆大驚怖。共相謂曰使者尚爾何況閃婆。我等不如立彼為主。共披封已裁書卻報。仍語使言善來大王。我等欽風早希臨降。閃婆既別往舊停處。嚴飾徒侶整肅侍衛入婆具荼國。老少歡喜辦設所須鹹共盡心。選擇吉日策立為主。諸國遠聞婆具荼國中有釋迦種。名曰閃婆。共立為主。號為閃婆國。閃婆立後。遂乃敬造大窣堵波。安置如來髮爪以申供養。即號其塔為閃婆窣堵波。其妃先不信佛。下令國中遣立神廟。依俗祭祀迄至於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二門第四子攝頌勝鬘之餘   爾時惡生告苦母言。劫比羅國諸釋種子勇健難當。今閉城門上城防護。我等何能得為殺害。今且歸還。苦母答曰。大王。諸有大城以巧方便皆當破滅。我昔曾聞古仙所言。有其五事決勝於他。雲何為五。頌雲。  和好行財賄  矯詐為毒術  後當以兵力  是智人所為   准斯道理。應設方便先為矯詐。遣使詣彼持王教命而告之曰。今我於仁有愛戀心實無惡意。緣有少事要欲入城。幸為開門暫見容納。即還速出不敢停留。依計至彼傳如上說。城內諸人共集議論。為當放入為不許耶。或言放入。或言不可。或言總集一處可共行籌。若籌多者應隨其語。眾然其說。即共行籌。是時罪惡魔王作如是念。我常隨逐沙門喬答摩。覓其瑕隙不能得便。我今宜可害彼眷屬正是其時。即便變身作老釋子。居其上座先受取籌。以次諸人見彼受籌。鹹雲老宿既受。我何不取。於時眾內多人受籌。既見籌多遂即開門令王軍入。王曰我已棄捨劫比羅城諸釋迦子。任情誅殺。眾聞教已。便縱四兵。旗鼓震天。囂聲聒地。隨處誅戮無悲愍心。時釋種大名見此事已。於諸眷屬起極悲憐。頭髮蓬亂即疾往詣惡生之所白言。大王當與我願。王曰。欲須何願。白言。於諸釋種幸施無畏。王曰。諸餘釋種我不能捨。汝之家屬隨意當出。答曰。我今入池自沈水底。乃至我身未出已來。眷屬皆放。王聞是語目視諸臣。諸臣白王。此大名者是先王親友允其所願。王言。若爾少時令出。是時大名既蒙許已。悲愍眷屬憂惱纏心。疾往赴池自沈水底。即以頭髮繫著樹根。因茲而死。時諸釋種於過去時。不同業者出城而去。或往末羅國。或往泥波羅。或往其餘聚落城邑。若於昔時同惡業者。雖出東門南門還入。南門出西門入。西門出北門入。北門出東門入。諸臣見已而白王曰。今時釋種皆自燒煮。以何得知。諸門出者悉皆還入。王曰速看大名入水何久。遣使觀之。見其已死。還白王。知彼已命過。王加瞋怒即告臣曰。可設高座。我昇其上躬自瞻望。若我不見人血橫流騰波街巷者。我終不能身離此座。即登座遙望。諸勇健人被殺之時。法爾血少。諸臣議曰。仁等應知。今此惡王作大罪業。自為要契望血橫流。何處得有如斯之事。宜取紫礦煮令色赤。盛滿千瓨當街傾瀉。觀其流去與血不殊。如計便作報言血至。惡生遙見謂其是血。便作是念。我今望足宜可歸還。時惡生愚人。翿釋種七萬七千。此諸人內多是見聖諦者。殺戮如是諸賢善已。遂將釋種五百童男及五百童女。行至一園是外道住處。苦母白言。此等千人皆是怨家何不總殺。王曰雲何當殺。答曰。令群像腳踏。是時五百釋子有大勇力。撲象令倒手擎棄之。苦母見已白惡生曰。大王見此勇健人不。王曰我見。答曰。若捨此徒當與大王作無利益。王言。有實若為殺之。答曰。掘地作坑埋令頭出。上以鐵樑磨之令碎。時有二童子走至佛所。爾時世尊。欲令知業感報不虛。即以神力化缽令大合二童子。即於缽下爛熟而終。殺釋種時佛極頭痛。即告阿難陀曰。盛水滿缽持來我所。時阿難陀即授缽水。是時世尊以額上汗兩三渧許。置水缽中。即便煙出震吒作聲。如以熱鐵投之於水。是時惡生告一人曰。汝當住此。佛若於我有所記者可速來報。即將五百釋女還歸本國。時諸苾芻見此事已鹹有疑心。請世尊曰大德。因何業故令佛頭痛。劫比羅城諸釋種等。復作何業由彼為緣。實無罪犯。被愚癡惡生輒見誅戮。世尊告阿難陀曰。汝今可去告諸苾芻。鹹應集在外道園中。我當為說愚癡惡生殺諸釋種先業因緣。尊者受教即往白眾。爾時世尊與諸苾芻行詣彼園。時有婆羅門於其中路。遙見世尊作如是語。喬答摩愚癡惡生多造惡業。釋種無罪枉見殺害。佛告婆羅門如是如是。愚癡惡生造作無量尤重惡業。釋種無罪枉為屠害。佛至園中見彼被磨童男童女尚有殘命。彼見佛時悉皆號泣。世尊即便在其一面。於所敷座就之而坐。告諸苾芻曰。劫比羅城諸釋種子。已經三度被他屠殺出大叫聲。昔為漁人殺諸魚類。復於聚落傷害諸人。今於此時被惡生所殺。尚有殘命出大叫聲與昔無異。汝等苾芻頗曾聞見諸有獵師屠膾之類。以其自業活命之事。能得像馬車步威嚴熾盛不。諸苾芻言未曾聞見。如此之事。佛言。善哉苾芻。我亦未曾聞見斯事。獵射之徒得有如是熾盛兵眾。何以故由彼屠人有罪噁心伺求物命。緣斯惡業。不能獲得像馬車步熾盛威嚴多有財貨。何以故。由彼羊等禽獸之類。被殺之時。以其噁心視彼人故。由斯不獲象馬車步及諸財物。汝等苾芻彼畜生趣所有眾生惡眼看時。尚能令彼不得四兵及諸財寶。何況惡生愚癡垢重。殺彼學人具大威德持淨戒者。而能增盛象馬車步及諸財物。得安樂住不遭損滅無有是處。汝等當知憍薩羅城。譬如毒龍所顧視處悉當滅壞。此城亦爾七日之後。愚癡惡生及與苦母。被火所燒揚聲號叫。墮於無間大地獄中受極苦惱。是故汝等應如是知。於諸枯木尚息噁心。豈況其餘含識之類。   時諸苾芻見是事已。鹹皆有疑請世尊曰。此五百釋子曾作何業。由彼業力現無愆犯。被愚人惡生枉見誅戮。又因何業誅戮之時。令佛頭痛。佛告諸苾芻。彼諸釋子及我前生所作之業。汝等善聽。彼所作業因緣合會成熟之時。如瀑流水不能止遏。無代受者。廣如上說。乃至果報各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於一河邊有五百漁人依止而住。時有二大魚從海入河泝流而上。彼見二魚情生喜悅共張大網捕得其魚。見其極大共相議曰。今欲如何魚既極大。若頓殺者肉便壞爛。何所用為。或雲且殺一魚一繫在水。或雲二魚皆大。若殺一者其肉亦壞可繫於柱安在水中。勿令命斷。須肉之時生取而賣鹹言可爾。即共分割。魚受楚苦發大叫聲。是時漁人之中有一童子。見如斯事生歡喜心。時二大魚而作是念。我實無辜橫加劇苦。當來之世此等生處我亦生彼。雖無罪犯我苦殺之。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二魚者即惡生苦母是。五百漁人者即五百釋子是。由彼五百漁人令其二魚受劇苦故。今被惡生苦母掘地埋身扢以鐵樑。令諸釋子受大苦惱。諸餘釋種皆是當時隨喜之類。其漁人中一童子者即我身是。由見殺魚心生歡喜遂成其業。由彼業故我雖證得無上菩提。然猶受此頭痛之苦。我若不獲如此福聚無邊功德者。亦同彼等受其誅戮。   復次汝等苾芻應更諦聽。劫比羅城諸釋種子。過去世時所作之業。有五百群賊。至一村中劫奪財物。有二長者閣上而住。賊喚令下長者不下。賊又語雲。若不下者令汝總失。長者報言。我寧受死終不能下。賊便積柴放火燒閣。熾火上騰受焚燒苦。長者作念。我無愆犯令我受苦。於未來世隨汝生處。我亦同生報汝斯苦。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二長者即惡生苦母是。五百賊者即五百釋子是。由彼賊徒殺二長者。今此二人亦還殺彼。是故苾芻作黑業得黑報。白業得白報。雜業得雜報。是故汝等應捨黑雜二業。勤修白業當如是學。時惡生王殺釋子已。往室羅伐城欲入城時。逝多太子於高樓上。與諸婇女奏妙音聲受五欲樂。惡生聞已問曰是誰。諸臣答曰。逝多太子。王曰喚來。即承命至。責曰。我討怨家非常疲苦。汝何於此受欲樂耶。太子答曰不審。大王誰是怨家。王曰劫比羅釋子即是我怨。太子曰。若釋子是怨者誰為善友。王聞是語便大瞋怒。告諸臣曰。此亦與諸釋子為黨。急可誅戮。諸臣即殺。命終之後。得生三十三天。人間勝報尚猶未盡。天中妙樂鄰次受之。爾時世尊欲宣此義。而說頌言。  今生若喜來世喜  由其作福二俱喜  自知此喜由先業  更復轉生於善趣  今生若樂來世樂  由其作福二俱樂  自知此樂由先業  更復受樂於餘趣   爾時具壽阿難陀。聞佛說已白佛言。大德。我今不解如斯頌義。佛言。阿難陀其逝多太子無有愆犯。被愚人惡生枉見誅戮。人間勝報尚猶未盡。天中妙樂鄰次受之。我緣此事故說斯頌。時阿難陀默然信受。後於異時愚人惡生與諸婇女在宮殿中。便自誇讚。如我大力勇健難當所為究竟。於此世間有相似不。於時惡生所將五百釋女。聞其語已共說頌曰。  彼是佛家子  為戒所拘束  汝今盡誅戮  自讚欲何為   王聞釋迦女說是頌已。發大瞋怒亦即以頌告諸臣曰。  誅龍留龍女  於我生瞋毒  速宜截手足  急遣隨親去   時諸臣等即將五百釋女。於波吒羅池邊截其手足。因此號為截手足池。諸經首雲。佛在室羅伐城截手足池邊。此是其事。是時五百釋女。被截手足受大痛苦。不能裁忍便作是念。我等今時諸苦逼身痛切難堪。世尊。大慈寧不垂愍。諸佛常法無有一事而不覺了。於時世尊起大悲心。遂到其處見諸釋女露形而坐。世尊見已起世間智。諸佛常法若起世俗心。乃至昆蟻皆知佛意。若起出世心。乃至聲聞獨覺不知佛意。況餘含識而能得知。佛作是念。善哉若得捨支天女持衣及水。來至此者極為要事。佛作念已。捨支天女即知佛意。作如是念。何故如來起世間念。我知世尊。欲為五百釋女宣說妙法。須衣及水。即持五百天衣往無熱池處。以瓶取水來至佛所。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德。五百天衣及妙香水。今並持來。佛言。汝往慰問諸釋迦女。與洗身體皆令著衣。於時捨支如佛所教次第皆作。   爾時如來以神通力。令彼五百釋女苦痛皆除。告言汝等善女人。自作斯業今時成熟。必當自受無人肯代。爾時世尊說此語已。捨之而去。彼諸釋女於世尊處。發淨信心即便命過。生四天王宮。若男若女生天上者即起三念。我於何處死。今在何處生。由作何業。便憶前身於人趣死。今生四天王宮。於世尊處。極生尊重發淨信心。時彼五百釋女便作是念。我若不往禮世尊者。是不恭敬是非所宜。於時五百天女作斯念已。即各嚴身具諸瓔珞光明姝妙。便以天衣盛妙天花。所謂嗢缽羅花。缽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曼陀羅花。過初夜分來詣佛所。天花供養禮雙足已。在一面坐聽受妙法。時諸天女光明赫奕。周遍照曜逝多園林。爾時世尊隨諸天女意樂根性。為說妙法。令彼得悟四聖諦理。時諸天女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薩迦耶見山。得預流果。既見諦已。三白世尊言。大德。由佛世尊令我證得解脫之果。此非父母人王天眾沙門婆羅門親友眷屬之所能作。我遇世尊善知識故。於地獄傍生餓鬼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勝妙之處。當盡生死得涅槃路。乾竭血海超越骨山。無始積集薩迦耶見。以金剛智杵而摧碎之。得預流果。我今歸依佛法僧寶受五學處。始從今日乃至命終。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唯願世尊證知我是鄔波斯迦。即於佛前合掌恭敬。而說頌曰。  我由佛力故  永閉三惡道  得生勝妙天  長歸涅槃路  我依世尊故  今得清淨眼  證見真諦理  當盡苦海際  超出於人天  離生老死患  有海中難遇  我逢今得越  我以莊嚴身  淨心禮佛足  右繞除怨者  今往赴天宮   時彼五百天女既稱所願。猶如商主多獲財利。亦如農夫廣收田實。如勇健者降伏諸怨。如重患人除去眾病。生大歡喜辭佛而去。俱往天宮。時諸苾芻聞是說已。鹹皆有疑。請世尊曰。此五百釋女曾作何業。由彼業力於此生中。無有愆犯。愚人惡生枉截手足。又因何業得生天上。聞佛正法證真諦理。佛告諸苾芻彼諸釋女。所作之業成熟之時。因緣合會廣如上說。所有果報各還自受。汝等苾芻。乃往過去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世尊。名迦葉波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此五百釋女。於彼佛法中。出家為苾芻尼。常於學無學苾芻尼邊。作截手截足之言而為罵詈。由此業力於無量歲中。墮在地獄受燒然苦。復此餘業五百生中常截手足。乃至今生亦受此苦。由於我所起淨信故。得生天上。復由昔日作苾芻尼。受持讀誦正法教故。值我聞法證見諦理。汝等苾芻。此皆由業廣如上說。是時惡生所留之人。聽佛記已還惡生處。彼便問曰。世尊於我有何言記。彼言。大王如來說言。憍薩羅國悉當破滅。更經七日。惡生苦母被猛火燒身。墮在無間大地獄中。是時惡生聞彼所說。極懷煩惱掌頰而住。苦母見已問言。大王何故懷憂。王言。苦母我今雲何得不憂惱。世尊。有言記我及汝。於七日後猛火焚燒墮在無間大地獄中。苦母對曰。大王如乞索婆羅門入捨乞求。不得物時欲令其家。生百千種不吉祥事。何況沙門喬答摩。所有親族被王誅盡。寧無深重怨恨之言。隨其噁心而為咒咀。王若懼者於後園中池水之內。造一柱樓。王應詣彼七日居住。日滿之後方可入城。王言如是。即令造樓。將諸宮人及苦母等。昇樓而住。過一夜已苦母白言。大王一夜已過餘六夜在。當共入城。如是二三乃至七日。苦母言。今日安隱共入城中。於時四面忽然雲起。女人常事樂觀瓔珞。諸宮人等共相謂曰。莊嚴結束可往城中。即整衣服。時有一女以日光珠。置偃枕上而自嚴飾。雲去天晴。日光忽現照觸寶珠。便即火出燒其偃枕。猛焰上騰。即焚樓閣。諸宮人等四散馳走。惡生苦母皆被火燒。便欲走出時有非人。關閉其戶不能得出。於時惡生被火燒害。極苦纏心告苦母曰。禍哉我今已受燒害之苦。苦母曰。大王我亦同此。大火燒然身皆爛熟俱大號叫。便墮無間大地獄中。受諸極苦。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今生若燒來世燒  由其作罪二俱燒  自知此燒由惡業  更復轉生於惡趣  今生若苦來世苦  由其作罪二俱苦  自知此苦由惡業  更復受苦於餘趣   爾時具壽阿難陀。聞佛說已。白言。大德。我今不解如斯頌義。佛言阿難陀。愚人惡生及以苦母。被火焚燒墮阿毘止大地獄中。我因斯事密說此頌廣如上說。   時惡生王既誅釋種。於彼城中有餘瓔珞環玔嚴身之具。諸釋女等見即啼泣。心懷憂惱即自念雲。彼諸人等生存之日。敬重眾僧。宜將此物為彼追福奉施眾僧。即持佈施。時六眾苾芻得此物已便自嚴身。入劫比羅城次行乞食。釋女見之如前啼泣。白言。聖者我等不欲睹見斯物。故施仁等望息憂心。今還令我起昔追念。六眾默然。是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身著瓔珞及諸環玔並金線帶。有如是過。自今已後制諸苾芻。但是嚴飾雜彩之具。悉不應著。若有著者得越法罪。   第二門第五子攝頌曰。  出家有五利  不捉錢授學  大眾說伽陀  煙筩嗽聽許   緣在室羅伐城。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娶妻未久歡懷而住。後於異時。長者親族及以財物悉皆喪盡。便作是念。我今年老。不能求覓錢財受用。加以親族死亡略盡。我今宜可捨俗出家。作是念已。告其妻曰。賢首我已年老。不能求覓錢財產業親族喪盡。今欲出家。妻答言善。然可時時看問於我。夫報言爾。即往逝多園中詣苾芻所。禮雙足已白言。聖者我求出家。報言。賢首斯為善事隨汝意作。如世尊。說諸有智者見五利故。當樂出家。雲何為五。一者我得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二者自知我是卑賤之人被他驅使。既出家後受人恭敬讚揚禮拜。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三者當得安隱無上涅槃。是故智者應求出家。四者從此命終當生天上。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五者常為諸佛及聲聞眾。諸勝人類之所讚歎。是故智者於善法律應求出家。汝今發心斯為善事。時彼苾芻即與出家。並受圓具。經二三日教法式已。告言。賢首。鹿不養鹿。室羅伐城處所寬廣是佛境界。應行乞食以自活命。彼於晨朝執持衣缽。入室羅伐城乞食。逢一女人形似其妻。見已作念。我先共妻作是要契。得出家後時往看問。今既出家。宜存言信勿令憂惱。乞得食已還逝多林。未久時間白鄔波馱耶言。我先與故二作是要契。得出家後時往看問。願垂聽許。師曰。隨汝意去自善護心。答言可爾。奉辭而去。漸漸遊行至舊村處。其妻遙見迎前疾至。唱言。善來善來聖子。即欲捉衣提缽。苾芻曰。賢首欲何所為。答曰。欲捉取衣缽苾芻曰。勿觸衣缽。問曰何故。答曰。我奉鄔波馱耶所誡。令善護心。彼言。聖子汝自防心我豈相障。即捉衣缽敷座令坐將洗足水。問曰。欲何所為。妻曰。欲為洗足。答曰。勿觸我足。問曰何故。報曰我奉師誡令善護心。彼同前答。便與洗足。後將油來欲為塗足。苾芻見問。答言塗足。苾芻曰汝勿為塗。問答同前。鄔波馱耶誡我護心。彼問。聖子汝自防心。又將食來欲同盤食。問曰何為。答曰離別多時不同處食。意欲共食。苾芻不許。問答同前。即敷氈褥白言。聖子。遠來疲睏願少眠息。苾芻既洗足已即便臥息。時彼即來欲同處臥。苾芻曰汝欲何為。答言。聖子不同臥來時節淹久。意欲同臥。問答同前。苾芻不許。即來抱觸。女是觸毒被摩觸時。心便動亂髮諸惡念即共交會多日共住。報其妻曰我欲還寺。妻作是念。此乃共我私交外人不見。我今可使眾人知之。諸苾芻等定當擯逐。還來我處。作是念已。白言。聖子不可空去。可將多少糧直貝齒隨行。苾芻曰我不合捉金貝等物。如何持去。妻曰我今設計使不觸著。即便以物繫錫杖上。報言將去。苾芻即持錫而去至室羅伐城。六眾苾芻常法守門不令空過。時鄔波難陀門首經行。遙見彼苾芻來。頭似鴟梟眉長垂下。見已便念。是何尊者而來於此。應可相迎即逆前行。唱言。善來善來尊者。時苾芻報曰敬禮。敬禮阿遮利耶。時鄔波難陀便作是念。此必定是摩訶羅苾芻。不知鄔波馱耶。不識阿遮利耶。我今問彼從何所來。即前問曰。老叟從何所來。答曰。阿遮利耶。我看故二來。鄔波難陀曰。汝是善人情存恩惠。念昔恩者人皆共讚。世尊亦說。汝等苾芻常學報恩。少恩尚報何況多耶。汝存宿恩得見妻不。答言我見。又問曰。得安穩耶。報雲。幸承覆護甚得平安。汝錫杖上是何等物。答曰。妻為道糧與我貝齒。鄔波難陀曰。老叟汝甚福德。往見妻已得此利來。復作是念。看此舉容應有別事。我今應以軟語問之。其摩訶羅性懷愚直。所作之事具向說之。鄔波難陀曰。汝所作者。更可具向鄔波馱耶處說。彼聞歡喜。彼至師邊一一具說。師聞此語告諸苾芻。是諸苾芻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彼莫訶羅不知輕重。無故心犯。若未曾為說四波羅市迦者。彼便不犯。汝等苾芻。由此緣故受近圓已。即應為說四波羅市迦法。若不說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二門第五子攝頌之餘   緣在室羅伐城。有一苾芻名曰歡喜。住居蘭若寂靜之處。常樂坐禪。由習定故時人稱為住定歡喜。將欲入定。魔女來請共行欲事。歡喜不受。後於異時復欲入定。魔女還來坐其膝上。如是當知女人之境。是為大毒觸即害人。染心既生便共行欲。於時歡喜共行婬已。如毒箭入胸。心懷憂念。雲我愚癡毀清淨行。作婬染事即可還俗。復作是念。我實無有覆藏之心。宜往佛所具說斯事。若有軌式。仍得出家者當如法行。若其不然後當還俗。即以右手持法衣。左手遮形醜。流淚悲泣往詣佛所。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苾芻大眾演說正法。遙見彼來便作是念。我若不先告彼苾芻。言善來善來者。彼嘔熱血便即命終。作是念已告歡喜言。善來善來何故悲泣。答言。大德世尊。我先歡喜今非歡喜。佛言汝有何過作此語耶。答言。世尊。我不捨學處。毀清淨行作婬欲事雖造此過。乃至無有少覆藏心。佛言。歡喜汝能終身受學處不。答言大德。我能受持。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汝等當知歡喜苾芻。雖犯淨戒無覆藏心。非波羅市迦。汝等應與歡喜終身學處。更有此類亦當授與。應如是與敷座席鳴楗稚。言白復周眾既集已。令歡喜苾芻遍禮僧已。於上座前蹲踞合掌應如是乞。   大德僧伽聽。我歡喜苾芻。不捨學處毀清淨行作婬欲事。乃至無有少覆藏心。我歡喜苾芻。今從僧伽乞終身學處。願大德僧伽。與我歡喜苾芻終身學處。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乞僧伽。可令歡喜在眼見耳不聞處住。差一苾芻為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彼歡喜苾芻。不捨學處毀清淨行作婬欲事。乃至無有少覆藏心。今從僧伽乞終身學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彼歡喜苾芻。不捨學處毀清淨行作婬欲事。乃至無有少覆藏心。此歡喜苾芻。今從僧伽乞終身學處。僧伽今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若諸具壽聽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佛告諸苾芻授學之人。所有行法我今當說。授學苾芻不應受住本性善苾芻恭敬禮拜逢迎合掌。不同一座凡坐之時應在卑座。不同經行。設有同行應退一步。若向長者婆羅門家。不應將住本性苾芻為伴。設同去者令彼前行。不同室宿。不與他出家並受近圓。不受他依止。不畜求寂。不作單白白二白四羯磨。不應差作秉羯磨人。亦不差教誡苾芻尼。設差不應去見他苾芻。破戒破見破威儀非正命皆不應舉。亦復不得作諸制令。不同長淨及隨意事。每至晨朝常須早起。開諸門戶收舉燈臺。灑掃房院。以新牛糞隨處塗拭。可於廁上亦塗令淨。鹹可安置水土及葉勿令闕事。所須之水可適寒溫。於水竇處洗令淨潔鳴楗稚敷座席。可備眾花燒香供養。若自能者。隨時說頌讚歎佛德。若不能者。可請餘人。若是夏月應須持扇扇諸苾芻。凡欲座時於大苾芻下在求寂上。每受食時令心安靜。食若了時為收氈席。所有食器置於本處。掃灑食處。恆於眾中告知日數。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今是月一日。大眾人人鹹可用心。為造寺施主及護寺天神國王大臣師僧父母十方施主。應說經中福施妙頌。若自不能請餘人作。餘日准知。時諸苾芻共分房舍。不與授學人。佛言應與。不與利養。佛言應與。其授學苾芻不修善品。佛言應修。此之行法乃至斷盡煩惱以來。常應順行不行得罪。於時苾芻如佛所敕。次第作已。歡喜苾芻至念慇懃策勵無倦。便斷五趣繫縛煩惱。證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是時歡喜證得果已。仍依前制。所有行法不敢虧違。佛言。不應更行。應隨大小次第而坐。與住本性人而為共住。   緣在王捨城。時具壽畢鄰陀婆瑳。從出家後常嬰疾病。有同梵行者。來問言。大德起居輕利安樂行不。答言。具壽我常病苦寧有安樂。問言何苦。答言患嗽。問比服何藥。答曾吸藥煙得蒙瘳損。大德。今何不服。答曰。佛未聽服。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病者聽吸煙治病。苾芻不解安藥火上。直爾吸煙煙不入口。佛言。可以兩碗相合底上穿孔。於中著火置藥吸之。事猶未好。佛言應可作筩彼以竹作此還有過。佛言。不應用竹可將鐵作。彼作太短。佛言。勿令太短。彼作太長。佛言。不應太長。可長十二指。勿令尖利亦勿粗惡。置碗孔上以口吸煙。彼既用了隨處棄擲。佛言。不應輒棄。可作小袋盛舉。彼置於地。佛言。不應置地令壞。應掛象牙杙上或笐竿上。鐵便生垢。佛言。應以蘇油塗拭。後於用時洗拭辛苦。佛言。不應水洗。應置火中燒以取淨。   第二門第六子攝頌曰。  藥湯應洗浴  灌鼻開銅盞  乘輿老病聽  須知便利事   緣在室羅伐城。有一苾芻身遭疾苦。詣醫人處告言賢首。我身有病幸為處方。答言。聖者作藥湯洗。方可平復。答曰佛未聽許。醫言聖者世尊大悲此必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若遣作湯洗者。隨意應作。佛既聽許用藥湯洗。諸苾芻不知何藥為湯。還白醫言。佛已許我作藥湯浴。不知當用何藥。醫曰。聖者我亦不知何藥。然曾讀輪王方中見此湯名仁等大師是一切智問當為說。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但是治風。根莖花果及皮木等。共煮為湯洗身除疾。諸苾芻以湯洗時皮膚無色。佛言。以膏油摩。彼便多塗膩污衣服。佛言以澡豆揩之。復無顏色。佛言洗將了時。於其湯內置一兩渧油令身潤澤。又具壽畢鄰陀婆瑳有病。乃至苾芻問言何苦。答言我患鼻中洟出。醫問比服何藥。答曰曾為灌鼻。大德今何不灌。答曰佛未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有病者我今聽以蘇油灌鼻。苾芻直爾傾置鼻中膩污身體。佛言不應如是。苾芻復用葉盛而灌事猶未好。佛言不應用葉。又於小布中灌。有過同前。佛言不應以小布灌。可用銅鐵及錫。作灌鼻筩。苾芻便為一嘴佛言應作兩嘴。彼作尖利及以粗惡。佛言勿令尖利粗惡。苾芻不淨洗手灌鼻。佛言應淨洗手。受取藥已方灌鼻中。又復畢鄰陀婆瑳患渴。苾芻來問仁有何疾。答言患渴無物飲水。白佛。佛言畜飲水銅盞。   又復畢鄰陀婆瑳有諸親族來就聽法。聽已言歸告其妻曰。聖者畢鄰陀婆瑳說美妙法我已聽受。妻曰佛出世間仁獲利益。夫曰何故。汝等而不聽法。妻曰我是女人出外羞恥。若其聖者畢鄰陀婆蹉。得來至此為我說者。當聽受之。夫便為請。答言。賢首我身有病不能詣彼。答曰。聖者我取輿來。報曰。佛未聽許苾芻乘輿。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由是緣故聽諸苾芻有病乘輿。佛既聽已。時畢鄰陀婆瑳即便乘輿。將諸弟子詣彼請處。時六眾苾芻在路遇見。問諸弟子言乘輿者誰。答曰。是我鄔波馱耶。六眾曰。世尊聽諸苾芻乘輿耶。答曰聽許。又曰世尊大慈知諸釋子身形柔軟不能徒步。所以聽乘。時六眾苾芻互相謂曰。我等亦可莊嚴好輿。至第二日。以妙纓毛及諸鈴鐸莊飾之具。垂繫輿上乘向街衢。諸長者婆羅門見已問曰。聖者此是何物。報曰世尊聽我乘輿。報曰。豈汝沙門尚受欲樂乎。六眾默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無病苾芻若乘輿者得越法罪。有二因緣方得乘輿。一者年老衰羸。二者帶病無力。   緣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心懷正信。共無信婆羅門詣逝多林隨處觀看。至一樹下見便利處。婆羅門曰。長者沙門釋子極不淨潔。花果樹下而遺不淨。長者曰。諸聖者等皆是大德豈自便轉耶。應是白衣作無儀事。言談之際忽見一摩訶羅苾芻。以衣覆頭樹下便利。無信婆羅門見已報長者曰。仁言白衣作此不淨。看此苾芻以衣覆頭樹下便轉。豈白衣乎。於時長者極懷羞恥默然無對。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於諸樹林下大小便利。若故犯者得越法罪。佛既制已。諸苾芻等在路而行。至大林所便利來逼。以護戒故抑不便轉。更招餘疾。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道行若至大林處隨意便轉。佛既聽許道行林處而作便轉。時有苾芻在聚落中。於樹林下不敢便轉。遂於日中被炙辛苦。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但是荊棘林下隨意便轉。其鄔波難陀復以大便污他菜園。佛制苾芻不得生草上大小便利。時諸苾芻往無草處便轉糞穢狼藉。時諸長者婆羅門見已共譏笑曰。沙門釋子大好儀式。共集一食亦一處便轉。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由是緣故我今聽諸苾芻作廁。彼便寺外作夜出怖畏虎狼師子及諸賊等。以緣白佛。佛言寺內應作。諸苾芻不知何處應作。佛言。應在寺後西北隅作。復不知雲何作。佛言有二種廁。一者直捨。二者傍出。言直捨者。如方丈屋廁在其中。言傍出者。於房後簷架木傍出。周以板障令廁在中。於外可置洗手足處及著瓶處。廁安門扇並須橫扂。外置木履入時應著。時一苾芻入廁。復有苾芻重入。佛言不應如是。凡入廁時須彈指謦咳。其在廁者亦應如是。廁極臭氣。佛言。應為直次洗拭令淨。置葉土等勿損飛蟲。諸苾芻以手洗廁心懷嫌惡。佛言但直瀉水以掃篲揩。不應用手。時諸苾芻廁內洗手足久待不出。佛言。外安洗手足處。彼便遠置。佛言。近著。由是我今聽諸苾芻。若作廁時所須雜物皆可作之。佛聽作廁時。諸苾芻有小便者亦在廁中。有大便者不得疾入。久待招病。佛言。應可別作小便之處。諸苾芻不知何處。佛言近廁應作。通水令出別安門扇法皆如廁。   第二門第七子攝頌曰。  水瓶知淨觸  願世尊長壽  因斯尼涅槃  噉嚼俱開五   緣在室羅伐城。時當暑熱。有婆羅門。為渴所逼欲須飲水。行入寺中至苾芻處。告言。我渴仁可與水。苾芻持觸瓶水令飲。婆羅門見已問言。聖者此瓶為淨為是觸耶。答曰是觸。若爾何緣持此授我。報曰。瓶在一處我遂將來。報言聖者淨觸兩瓶不應渾雜別處安置。若有沙門婆羅門來求水者。濟其渴乏豈非福耶。婆羅門嫌水不飲捨之而去。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大眾應可置淨水瓶供渴乏者。佛言大眾置淨水者。時有長者聞佛許已。多以瓶瓨施於寺內。其所須者即便持去。或守園人及諸俗旅隨意將去。苾芻見時不為遮止。未久之間瓶器皆盡。時諸苾芻告彼施主曰。仁所捨器今皆破盡宜更持來。答言聖者我施多器因何速盡。苾芻以緣具報施主。彼言聖者。諸凡俗人我無不與。何不遮止令其損費。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如是捨而不問。眾應差遣掌器物人。佛聽許已。時諸苾芻不為簡擇隨意便差。佛言有五事即不應差。雲何為五。若有愛恚怖癡。亦復不知所有器物藏與不藏。復有五事應差。若無愛恚怖癡。善知器物藏與不藏。應如是差。集眾同前對眾應問。汝苾芻某甲能為大眾作掌器人不。彼言能者。令一苾芻作白二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與僧伽作掌器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為眾作掌器物人。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與僧伽作掌器物人。若僧伽許苾芻某甲作掌器物人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許苾芻某甲作掌器物人竟。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時有人來為渴須水苾芻新瓶盛水授與俗人。將舊瓶水授與苾芻。佛言不應如是。應將新器供諸苾芻舊器與俗。苾芻用訖即便收舉。白衣用了隨處輕棄。佛言皆須收取。苾芻不善防護致有損失。佛言應為庫貯。苾芻依教而作。時有商主從北方來。請佛及僧。於三月內為辦供養便作是念。我今供養。不欲從他求諸器具。我當自辦。即以白銅赤銅作多食器。於三月中以上妙飲食。供養如來及聲聞眾。期限滿已將諸器具施與眾僧。苾芻便將此器內瓦器庫中。互相掁觸致有損壞。佛言銅瓦之器應別安置時有渴乏婆羅門。來入逝多林到苾芻處。告言聖者。願與我水苾芻即持水罐及繩與婆羅門。彼問聖者。此何所為。答曰我無舊水自可汲用。婆羅門曰。仁等憐愍一切眾生。若能豫辦少多飲水極為善事。苾芻報曰。佛未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大眾宜應豫安淨水。苾芻聞已隨處安置。或在中庭或居房內簷前門側。令水不淨。佛言不應如是。應作貯水堂。苾芻聞已不知何處安置。佛言可於入寺門東邊。作停水處。室中闇黑。佛言應安窗牖。地上有泥。應以塼砌併洩水令出。應安門扇並安鈕扂。貯水瓶瓨不應置地。安木床上。若無木床應以塼垛。瓨以物支勿令傾側。水瓶不淨時時應洗。不知以何物洗。佛言應以梳帚並諸雜葉。雖頻洗刷仍有臭氣。佛言應畜多器更互盛水。一分安水一分曬乾。遂於日中曬曝。佛言陰處令乾。便不蓋口土入瓨中。佛言應須蓋覆。勿以不淨手觸應淨洗手。彼觸瓨時頻頻洗手致有勞倦。佛言若是淨銅瓦器指不觸水取亦無犯。或以乾牛糞屑揩手去膩亦得。佛既聽許豫置其水。不知使誰應作。佛言當使弟子門人。其安置水處所須之物。皆應豫辦。   佛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時大世主苾芻尼喬答彌。與眷屬苾芻尼有五百人。來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佛為說法。於時世尊忽然啑噴。時大世主喬答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壽命長遠住過劫數。其五百苾芻尼聞大世主說此語時。鹹即同聲如世主所願。有地上藥叉鬼神。聞五百苾芻尼說此語時。皆共同聲鹹說斯願。虛空藥叉神聞聲亦說斯願。如是四天王宮。及三十三天夜摩天都史多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互相聞聲鹹說斯語。唯願世尊。壽命長遠住過劫數。爾時世尊告大世主喬答彌苾芻尼曰。汝今與一切眾生作大障礙。由汝斯語。五百苾芻尼及地上空中乃至梵天。聞汝此說佛處不應如是恭敬。如是恭敬者不名為善。大世主曰。大德世尊。雲何於如來處。申其恭敬得名為善。佛言喬答彌。於如來處應作是語。願佛及僧久住於世。常為和合猶如水乳。於大師教令得光顯。喬答彌。若作如是。恭敬無上正等覺者是名善禮。時一苾芻即說頌曰。  世主喬答彌  致敬如來足  願牟尼延壽  劫住化眾生  佛母殷重心  發言申禮敬  不應於佛所  作如是願詞   時大世主喬答彌便作是念。佛於眾中讚歎和合。乃至大師現住於世。苾芻僧眾復未乖離。我今宜可入於涅槃。便詣佛所禮雙足已。白言世尊。我今意欲疾入涅槃。作是語已世尊默然。如是再三佛皆默然。爾時大世主復白言。世尊。我今意欲疾入涅槃。佛言喬答彌。汝為涅槃作此語耶。答曰為涅槃故說如是語。佛言既為涅槃說是語者。我更何言。諸行無常悉皆如是時五百苾芻尼。又白言世尊。我等意欲疾入涅槃。佛告諸苾芻尼。汝等為涅槃故作此語耶。答言如是。佛言汝等既為涅槃說如是語。我更何言。諸行無常悉皆如是。時大世主及諸苾芻尼等。聞佛說已心大歡喜。頂禮佛足詣難陀處。白言聖者。我今意欲疾入涅槃。難陀曰。為涅槃故說此語耶。同佛所說。如是復往具壽阿尼盧陀。羅怙羅。阿難陀。乃至諸上座所。頂禮白言聖者。我等意欲疾入涅槃。難陀苾芻及諸上座等問曰。為涅槃故作此語耶。答言如是。報言汝等既為涅槃說此語者。我等何言。諸行無常悉皆如是。於時大世主與五百苾芻尼。頂禮諸上座等。辭還住處到本寺中。於七日內為諸三眾演說妙法。既聞法已。令無量眾生證得廣大殊勝利益。諸苾芻尼各各出寺。就空閑處隨其次第半跏端坐。乃至五百悉皆如是。時大世主喬答彌即入三昧。以勝定力隨念所為隱身不現。即於東方上昇虛空。現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光定。即於身內放種種光。青黃赤白及以紅光一時俱現。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發火光。東方既爾。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五百苾芻尼與大世主喬答彌現相無異。時大世主復入初定。從初定起入第二定。從第二定起入第三定。從第三定起入第四定。從第四定起入於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起次第逆入至初靜慮。而般涅槃。五百苾芻尼皆同大世主喬答彌。次第順逆入諸禪已亦般涅槃。爾時大地悉皆震動。四維上下朗然明照。於虛空中諸天叫聲猶如擊鼓。是時諸有苾芻。或在妙高山或餘山中。乃至城邑聚落蘭若林間寂靜之處。睹此相已斂念觀察。見大世主喬答彌與五百苾芻尼皆般涅槃。時諸苾芻復作是念。世尊慈母既般涅槃。我等宜往相助供養舍利。作是念已各各隨力。持諸香木詣大世主喬答彌等般涅槃處。爾時世尊與憍陳如。婆澀波。大名。阿尼盧陀。舍利弗。大目連等。及餘聲聞大眾。為供養大世主喬答彌等舍利故皆來集會。時勝光大王與太子諸臣及諸眷屬。亦為供養舍利故來至其處。給孤長者仙授長者故舊長者。及鹿子母等。與眷屬俱亦至其處。復有諸國大王與其眷屬無量百千皆來集會。時勝光王將種種寶衣嚴飾之具裝五百寶輿。復持種種香花幢幡寶蓋及諸音樂。時具壽難陀。阿尼盧陀。阿難陀。羅怙羅等四苾芻。舉大世主靈輿。世尊亦以右手擎輿。自餘苾芻各舉諸苾芻尼靈輿。以殷重心廣設嚴飾。送置寬平空閑之處。爾時世尊即舉大世主喬答彌。及五百苾芻尼所蓋上衣。告諸苾芻曰。汝等看此。大世主喬答彌等壽百二十歲。身無老相如。十六歲童女。爾時勝光王等及諸大眾。各持種種香木焚燎其身。世尊為眾演說無常法已。還至寺中洗足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汝等當知。如是之事皆由見他啑噴之時。願言長壽。是故苾芻若他啑時不應言長壽。若故言者得越法罪。   時諸苾芻見是事已鹹皆有疑。白佛言世尊是大世主喬答彌。及五百苾芻尼等。曾作何業由彼業力。年百二十身無老相。如十六歲童女佛告諸苾芻。其大世主喬答彌五百苾芻尼等所作之業。汝等善聽。彼由自業乃至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世尊。名曰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出現於世。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時彼世尊化緣已盡。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時有國王名吉利枳。為供養彼如來舍利。起四寶塔縱廣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王有大妃及五百婇女。年既朽邁王便棄捨。自相謂曰。何故大王今於我等捨而不問。眾共議曰。由年衰老是故不問。時有婇女作如是語。諸姊妹修行何業得不衰邁能令願滿。王妃答曰。若供養迦攝波佛舍利塔者。所願皆遂。鹹言極善。啟王允許。即持種種末香塗香花鬘瓔珞幢幡寶蓋諸妙香饌。詣於塔所廣設供養殷重讚歎。五輪敬禮右繞行道。長跪合掌發如是願。以此供養無上福田所有善根。願我生生乃至壽終身無老相。汝等苾芻其王大妃及五百婇女者。今大世主喬答彌及五百苾芻尼是。由此福力乃至今生百二十歲無有老相。猶如十六童女。汝等苾芻當知。皆是由自業力。廣說如前。如是應學。   緣在室羅伐城。爾時世尊制諸苾芻。見他啑時不雲長壽者。於此城中有一長者。雖復娶妻竟無男女。年既衰邁錢財喪盡。告其妻曰。我今年老更無子息。意欲出家。妻雲任意。即詣逝多林於苾芻處而為出家並受圓具。後於異時佛為大眾宣說法要。時老苾芻在眾外坐。舊妻忽來聞夫啑噴。諸苾芻等無有一人願言長壽。其妻見。已心生不忍。便以左手握土。繞苾芻頭向外而棄咒願長壽。時諸苾芻共觀其事。妻前捉臂惡口罵詈。告言聖子。仁今何故於怨讎內而為出家。此逝多林常有五百青衣藥叉。由我咒願令汝長壽。若不爾者定被藥叉吸其精氣。不應住此宜可歸家。即牽共去。時諸苾芻告言摩訶羅。住此莫去彼不肯住。苾芻便捉一臂曳之。時摩訶羅唱言。我痛我痛。苾芻白佛。佛言可問摩訶羅。何邊臂痛。為是苾芻捉者痛。為是妻捉者痛。若言苾芻捉痛。彼心樂去隨意。放行。若言妻捉者痛。彼心樂住不應放去。時諸苾芻如言即問。答言仁等所捉臂痛。遂放令去。即便歸捨。因與出家近圓為大障礙。佛言年老苾芻皆樂長壽。如此之類見啑噴時應雲長壽。若不言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心懷正信。共一無信婆羅門詣逝多林。時有信長者忽然啑噴。諸苾芻不言長壽。其不信者願言長壽。告雲仁今乃於怨家之內生敬信心。此逝多林常有五百青衣藥叉。由我願言令仁長壽。若不爾者定被藥叉吸爾精氣。不應久住宜可早出。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俗人之類皆樂長壽。若見啑時應雲長壽。若諸苾芻見老者啑。小者應起一禮口雲畔睇。若小有啑噴大者應言無病。若不作者俱得越法罪。   佛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佛令五苾芻住正定位。於善說法律。既出家已。於受飲食噉嚼之類。進止威儀皆未能解。俱往白佛。其事雲何。佛言汝等苾芻有五種可嚼食。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五種可噉食。一□二飯三麥豆飯四魚肉五餅。彼復不知以何助味。佛言應共乳酪酥蜜魚肉乾脯雜菜之類。此若無者可和水食。凡潤濕滋味充人色力。得修善品。   第二門第八子攝頌曰。  安門扇鈕孔  皮替處中窗  內闊網扇樞  開扂須羊甲   緣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造作房舍不知安門。佛言安門。復不安扇廢修寂定。佛言安扇。不安門鈕開閉時難。佛言應安門鈕及鑰匙孔。開時作聲。佛言聲處可安皮替。房中黑闇。佛言應安窗牖。近下安置遭諸賊難。佛言不應近下。彼便極高同前室闇。佛言不應太高太下應須處中。苾芻作時外寬狹內。佛言應令內闊外狹。有鳥雀入。佛言張網。既著網已復不安扇。夜有蛇蠍等來入室中。佛言宜安窗扇。被風吹開。佛言應著轉樞上復安扂。開閉時難。佛言應用羊甲杖而開閉之(作小鐵叉子形如羊足甲)。   第二門第九子攝頌曰。  鐵鎚及鎗子  鐵鍤並木杴  釜床灶五百  斧鑿眾皆許   緣在王捨城。時具壽畢鄰陀婆蹉有病。諸苾芻來問尊者何疾。答曰我患風疹。大德比服何藥。答曰我先病時以熱鐵鎚置瓶水內。用此湯水揩洗身時便得瘳損。若如是者今何不為。報言世尊未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開許風病苾芻。以鐵鎚煖水洗沐身形。聞佛許已。苾芻燒鎚熱不能舉。佛言應以鐵鎖繫之待熱牽出。苾芻以鎖俱棄火中熱不堪捉。佛言鎖留在外勿置火中。可近鐵鎚以泥團裹之。捉冷處牽出置盆水中隨意用。用時諸苾芻以澡豆牛糞淨洗其鎚。佛言不應更洗置火便淨。時諸苾芻先煖觸水後煖淨水。佛言先煖淨水後煖觸水。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苾芻來問畢鄰陀婆蹉尊者何疾。答言我有如是病。大德何不醫療。報言具壽。我先曾畜小溫藥鎗子。今時闕事。是以病增。問言今何不畜。答曰佛未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病苾芻。聽畜溫鎗。   緣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願為僧伽造立浴室。於中火炭隨處縱橫。佛言聚合一處。苾芻不知用何物聚。佛言以鐵作鍤。佛既聽已。諸蘭若苾芻不能得鐵。佛言以木作杴。火便燒壞。佛言以牛糞和土作泥。塗之方用。   緣處同前。時一苾芻身有疾苦。詣醫人所問言賢首。我有如是病幸為處方。醫言聖者。應如是治療。其苾芻為煎藥故須釜。從長者借用已卻送。長者曰。我今便施聖者。苾芻曰。佛未聽許。長者曰。若爾置地而去。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聽取。於時毘捨佉鹿子母。聞佛聽諸苾芻畜釜。遂送五百口鐵釜。時諸苾芻不知雲何。佛言次第行與苾芻。佛既遣行。諸年少者不得。佛言應與瓦釜。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於冷地臥食飲不消。詣長者處從借床席用充臥具。病即得除用已卻送。長者曰。我今便施聖者。苾芻曰。佛未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受取。時毘捨佉鹿子母。聞佛聽諸苾芻受床。即送五百張床。時諸苾芻不知雲何。佛言次第行與苾芻。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須灶。從長者借用已卻送。長者曰。施與聖者。苾芻報曰。佛未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受取。時毘捨佉鹿子母。同前送五百灶。乃至次第行與苾芻。   緣處同前。時一苾芻為染衣服要須斧用。從長者借了已卻送。彼曰施與聖者。苾芻報曰。佛未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為大眾故應受其斧。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床橫忽折。從長者借鑿用已卻送。彼曰便與聖者。報曰佛未聽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為大眾故應受其鑿。   第二門第十子攝頌曰。  許斤斧三梯  竹木繩隨事  下灌造寺法  說難陀因緣   緣處同前。時一苾芻床腳忽折。為須斲斤。從長者借用已還主。廣如上說。乃至為眾應受。   緣處同前。佛在鹿子母舊園中。許諸苾芻營造寺宇及以制底。苾芻造既高大不知以何登上。佛言作梯。苾芻不知以何物作。佛言用三種物。謂竹木及繩。隨意應作。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身嬰疾苦。行之醫所問言。賢者。我有如是病苦著身。幸賜方藥。醫言聖者應為下灌必得除損。答曰世尊未許。醫曰大師慈愍聽許無疑。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有病緣。開聽下灌。   緣處同前。如佛所說。造苾芻寺。僧房應作五層。佛殿應作七層。門樓七層。若造尼寺房應三層。佛殿五層。門樓五層。苾芻不知雲何昇上。佛言可於門側角頭作曲道而上有三種道謂石板土。苾芻不解下層以木中間用土上層安石。上重下危遂令隤毀。佛言下層安石中層用土上層以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一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二門第十子攝頌之餘難陀因緣   緣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世尊有弟名曰難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妻名孫陀羅。儀容端正世間罕有。光華超絕人所樂見。難陀於彼。纏綿戀著無暫捨離。染愛情重畢命為期。世尊觀知受化時至。即於晨朝著衣持缽。將具壽阿難陀為侍者入城乞食。次至難陀門首而立。以大悲力放金色光。其光普照難陀宅中皆如金色。於時難陀便作是念。光明忽照定是如來令使出看。乃見佛至即便速返。白難陀曰。世尊在門。聞此語已即欲速出迎禮世尊。時孫陀羅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與其出家。遂捉衣牽不令出去。難陀曰。今可暫放禮世尊已我即卻迴。孫陀羅曰。共作要期方隨意去。以莊濕額而告之曰。此點未乾即宜卻至。若遲違者罰金錢五百。難陀曰。可爾。即至門首頂禮佛足。取如來缽卻入宅中。盛滿美食持至門首。世尊遂去。即與阿難陀。世尊現相不令取缽。如來大師威嚴尊重不敢喚住。復更授與阿難陀。阿難陀問曰。汝向誰邊取得此缽。答曰。於佛邊取。阿難陀曰。宜授與佛。答曰我今不敢輕觸大師。默然隨去。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難陀持缽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難陀。汝食我殘不。答言我食。佛即授與難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不。答言出家。然佛世尊昔行菩薩道時。於父母師長及餘尊者。所有教令曾無違逆。故得今時言無違者。即告阿難陀曰。汝與難陀剃除鬚髮。答曰如世尊教。即命剃髮人為其落髮。難陀見已告彼人曰。汝今知不。我當不久作力輪王。汝若輒爾剃我髮者當截汝腕。彼便大怖裹收刀具即欲辭出。時阿難陀便往白佛。佛便自去詣難陀處。問言難陀。汝不出家。答言出家。是時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頂上。淨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且為出家。暮當歸捨。既至日晚尋路而行。爾時世尊於其行路化作大坑。見已便念孫陀羅斯成遠矣。無緣得去。我今相憶或容致死。如其命在至曉方行。憶孫陀羅愁苦通夜。爾時世尊知彼意已。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去告彼難陀令作知事人。即便往報。世尊令爾作知事人。問曰雲何名為知事人。欲作何事。答曰可於寺中撿挍眾事。問曰如何應作。答言具壽。凡知事者若諸苾芻出乞食時。應可灑掃寺中田地。取新牛糞次第淨塗。作意防守勿令失落。有平章事當為白僧。若有香花應行與眾。夜閉門戶至曉當開。大小行處常須洗拭。若於寺中有損壞處即應修補聞是教已。答言大德。如佛所言我皆當作時諸苾芻於小食時執持衣缽入劫比羅城為行乞食。於時難陀見寺無人便作是念。我掃地了即可還家。遂便掃地。世尊觀知以神通力令掃淨處糞穢還滿。復作是念。我除糞穢方可言歸。放帚收持糞穢無盡。復作是念。閉戶而去。世尊即令閉一戶竟。更閉餘戶彼戶便開。遂生憂惱。復作是念。縱賊損寺此亦何傷。我當為王。更作百千好寺倍過於是。我宜歸捨。若行大路恐見世尊。作是思量即趣小徑。佛知其念從小道來。既遙見佛不欲相遇。路傍有樹枝蔭低垂。即於其下隱身而住。佛令其樹舉枝高上其身露現。佛問難陀。汝何處來。可隨我去。情生羞恥從佛而行。佛作是念。此於其婦。深生戀著。宜令捨離。為引接故出劫比羅城詣室羅伐。既至彼已住毘捨佉鹿子母園。   爾時毘捨佉鹿子母。聞佛有弟號曰難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與佛俱來。我暫往禮或容得見。是時難陀於小食時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次第巡至鹿子母家。時毘捨佉見彼容儀相好光飾與餘不等。即作是念。此豈不是佛之弟耶便起淨信禮其雙足。將手觸著彼身柔軟。女是觸毒近便損害。難陀稟性多欲便起染心。遂即流精墮毘捨佉頭上。世尊知已化彼不淨令作蘇合香油。手觸嗅之作如是念。何因此處得有如是微妙香油。是佛神通變斯香物。遂生希有歡躍之心。讚言善哉佛陀。善哉達摩。善哉僧伽。善說法律不可思議。能令如此難陀之類耽欲男子。投佛法中專修梵行。時彼難陀起追悔心。豈非我犯眾教罪耶。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言難陀無犯。若有如是多欲之人。應以皮袋子盛勿致疑惑。佛言多欲畜皮袋子者。苾芻不知以何皮作。佛言應用三種羊鹿鼠皮。即便生用遂有臭氣。佛言熟之當用洗已曬乾。曬時見女生欲染意。遂乃精洩穢污下裙。佛言應為兩枚。一曬一著。時有精多其皮濕壞。應將物襯可安沙土。時有苾芻著而噉食及繞制底。佛言解安屏處。淨洗手已噉食禮敬。後於一時難陀在石上坐憶孫陀羅。即於石上畫作其像。時大迦葉波因過其所見彼畫石。問言難陀汝何所為。答言大德。我畫孫陀羅形。報言具壽。佛遣苾芻作二種事。一者習定。二者讀誦。汝今棄此自畫婦形。聞已默然。迦葉波白佛。佛作是念。苾芻作畫有此過生。佛告苾芻。難陀癡人憶孫陀羅畫其形像。是故苾芻不應為畫。作者得越法罪。   時諸苾芻聞佛制畫。於制底處不敢塗香。佛問阿難陀。何故如來髮爪窣睹波所。不著塗香及香泥灑地。時阿難陀以緣白佛。佛言應以香泥隨意塗拭。不得畫作眾生形像。作者得越法罪。若畫死屍或作髑髏像者無犯。佛念難陀愚癡染惑。尚憶其妻愛情不捨。應作方便令心止息。即告之曰。汝先曾見香醉山不。答言未見。若如是者捉我衣角。即就捉衣。於時世尊猶如鵝王。上昇虛空至香醉山。將引難陀左右顧眄。於果樹下見雌獼猴又無一目。即便舉面直視世尊。佛告難陀曰。汝見此瞎獼猴不。白佛言見。佛言於汝意雲何。此瞎獼猴比孫陀羅誰為殊勝。答言彼孫陀羅是釋迦種。猶如天女儀容第一舉世無雙。獼猴比之千萬億分寧及其一。佛言汝見天宮不。答言未見。可更捉衣角。即便執衣。還若鵝王上虛空界至三十三天。告難陀曰。汝可觀望天宮勝處。難陀即往歡喜園婇身園粗身園交合園圓生樹善法堂。如是等處諸天苑園。花果浴池遊戲之處。殊勝歡娛。悉皆遍察。次入善見城中。復見種種鼓樂絲竹微妙音聲。廊宇疏通床帷映設。處處皆有天妙婇女共相娛樂。難陀遍觀見一處所。唯有天女而無天子。便問天女曰。何因餘處男女雜居受諸快樂。汝等何故。唯有女人不見男子。天女答曰。世尊有弟名曰難陀。投佛出家專修梵行。命終之後當生此間。我等於此相待。難陀。聞已踴躍歡欣速還佛所。世尊問言。汝見諸天勝妙事不。答言已見。佛言汝見何事。彼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見天女不。答言已見。此諸天女比孫陀羅誰為殊妙。白言世尊。以孫陀羅比此天女。還如香醉山內以瞎獼猴比孫陀羅。百千萬倍不及其一。   佛告難陀。修淨行者有斯勝利。汝今宜可堅修梵行。當得生天受斯快樂。聞已歡喜默然而住。   爾時世尊便與難陀。即於天沒至逝多林。是時難陀思慕天宮而修梵行。佛知其意告阿難陀曰。汝今可去告諸苾芻。不得一人與難陀同座而坐。不得同處經行。不得一竿置衣。不得一處安缽及著水瓶。不得同處讀誦經典。阿難陀傳佛言教告諸苾芻。苾芻奉行皆如聖旨。是時難陀既見諸人。不共同聚極生羞愧。後於一時阿難陀與諸苾芻。在供侍堂中縫補衣服。難陀見已便作是念。此諸苾芻鹹棄於我不同一處。此阿難陀既是我弟豈可相嫌。即去同坐。時阿難陀速即起避。彼言阿難陀。諸餘苾芻事容見棄。汝是我弟何乃亦嫌。阿難陀曰。誠有斯理。然仁行別道。我遵異路是故相避。答曰何謂我道。雲何爾路。答曰仁樂生天而修梵行。我來圓寂而除欲染。聞是語已倍加憂慼。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告難陀曰。汝頗曾見捺洛迦不。答言未見。佛言汝可捉我衣角。即便就執。佛便將去往地獄中。爾時世尊在一邊立告難陀曰。汝今可去觀諸地獄。難陀即去先見灰河。次至劍樹糞屎火河。入彼觀察遂見眾生受種種苦。或見以鉗拔舌拔齒抉目。或時以鋸□解其身。或復以斧斫截手足。或以牟□鑱身。或以棒打槊刺。或以鐵鎚粉碎。或以鎔銅灌口。或上刀山劍樹碓擣石磨。銅柱鐵床受諸極苦。或見鐵鑊猛火沸騰。熱焰洪流煮有情類。見如是等受苦之事。復有一大鐵鑊然湯湧沸中無有情。睹此憂惶問獄卒曰。何因緣故自餘鐵鑊皆煮有情。唯此鑊中空然沸湧。彼便報曰。佛弟難陀。唯願生天專修梵行。得生天上暫受快樂。彼命終後入此鑊中。是故我今然鑊相待。難陀聞已生大恐怖。身毛皆豎白汗流出。作如是念。此若知我是難陀者生叉鑊中。即便急走詣世尊處。佛言汝見地獄不。難陀悲泣雨淚哽咽而言。出微細聲白言已見。佛言汝見何物。即如所見具白世尊。佛告難陀。或願人間或求天上。勤修梵行有如是過。是故汝今當求涅槃以修梵行。勿樂生天而致勤苦。難陀聞已情懷愧恥默無所對。爾時世尊知其意已。從地獄出至逝多林。即告難陀及諸苾芻曰。內有三垢。謂是婬欲瞋恚愚癡。是可棄捨是應遠離汝當修學。   爾時世尊住逝多林。未經多日。為欲隨緣化眾生故。與諸徒眾往占波國住揭伽池邊。時彼難陀與五百苾芻。亦隨佛至往世尊所。皆禮佛足在一面坐。時佛世尊見眾坐定。告難陀曰。我有法要。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所謂入母胎經。汝當諦聽。至極作意。善思念之。我今為說。難陀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難陀。雖有母胎有入不入。雲何受生入母胎中。若父母染心共為婬愛。其母腹淨月期時至中蘊現前。當知爾時名入母胎。此中蘊形有其二種。一者形色端正。二者容貌醜陋。地獄中有容貌醜陋如燒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鮮白。無色界天元無中有以無色故。中蘊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復無足。隨其先業應託生處。所感中有即如彼形。若天中有頭便向上。人傍生鬼橫行而去。地獄中有頭直向下。凡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猶如天眼遠觀生處。言月期至者謂納胎時。難陀。有諸女人或經三日或經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緣經久期水方至。若有女人身無威勢多受辛苦。形容醜陋無好飲食。月期雖來速當止息。猶如乾地灑水之時即便易燥。若有女人身有威勢常受安樂。儀容端正得好飲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猶如潤地水灑之時即便難燥。雲何不入。若父精出時母精不出。母精出時父精不出。若俱不出皆不入胎。若母不淨父淨。若父不淨母淨。若俱不淨亦不受胎。若母根門為風病所持。或有黃病痰印。或有血氣胎結。或為肉增。或為服藥。或麥腹病蟻腰病。或產門如駝口。或中如多根樹。或如犁頭或如車轅。或如籐條或如樹葉。或如麥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恆血出。或復水流。或如鴉口常開不合。或上下四邊闊狹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內有蟲食爛壞不淨。若母有此過者並不受胎。或父母尊貴中有卑賤。或中有尊貴父母卑賤。如此等類亦不成胎。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貴。若業不和合亦不成胎。若其中有於前境處。無男女二愛亦不受生。   難陀。雲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淨中有現前見為欲事。無如上說眾多過患。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憎。於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大雨及雲霧想。或聞大眾鬧聲。作此想已隨業優劣。復起十種虛妄之想。雲何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昇臺殿我昇床座。我入草菴我入葉捨。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難陀其時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應知受胎名羯羅藍。父精母血非是餘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緣。為識所緣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鑽人功動轉不已。得有酥出異此不生。當知父母不淨精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復次難陀。有四譬喻。汝當善聽。如依青草蟲乃得生。草非是蟲蟲非離草。然依於草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青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牛糞生蟲。糞非是蟲蟲非離糞。然依於糞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黃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棗生蟲棗非是蟲蟲非離棗。然依於棗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赤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酪生蟲身作白色。廣說乃至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復次難陀。依父母不淨羯羅藍故。地界現前堅鞭為性。水界現前濕潤為性。火界現前溫煖為性。風界現前輕動為性。難陀。若父母不淨羯羅藍身。但有地界無水界者。便即乾燥悉皆分散譬如手握乾□灰等。若但水界無地界者。即便離散如油渧水。由水界故地界不散。由地界故水界不流。難陀。羯羅藍身有地水界無火界者。而便爛壞。譬如夏月陰處肉團。難陀。羯羅藍身。但有地水火界。無風界者。即便不能增長廣大。此等皆由先業為因更互為緣。共相招感識乃得生。地界能持水界能攝。火界能熟風界能長。難陀。又如有人若彼弟子熟調沙糖。即以氣吹令其增廣。於內空虛猶如藕根。內身大種地水火風業力增長亦復如是。難陀。非父母不淨有羯羅藍體。亦非母腹亦非是業非因非緣。但由此等眾緣和會方始有胎。如新種子不被風日之所損壞。堅實無穴藏舉合宜。下於良田並有潤澤。因緣和合方有芽莖。枝葉花果次第增長。難陀。此之種子。非離緣合芽等得生。如是應知。非唯父母非但有業及以餘緣而胎得生。要由父母精血因緣和合方有胎耳。難陀。如明眼人為求火故。將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糞而置其上方有火生。如是應知。依父母精血因緣合故方有胎生。父母不淨成羯羅藍。號之為色受想行識。即是其名說為名色。此之蘊聚可惡名色託生諸有。乃至少分剎那我不讚歎。何以故。生諸有中是為大苦。譬如糞穢少亦是臭。如是應知生諸有中少亦名苦。此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皆有生住增長及以衰壞。生即是苦住即是病。增長衰壞即是老死。是故難陀。誰於有海而生愛味。臥母胎中受斯劇苦。   復次難陀。如是應知。凡入胎者大數言之。有三十八七日。初七日時胎居母腹。如榍如癰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前熬極受辛苦名羯羅藍。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煖性風界動性方始現前。難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臥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莊熱煎熬極受辛苦。於母腹中有風自起名為遍觸。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頞部陀。狀如稠酪或如凝酥。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四界現前。   難陀。第三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刀鞘口。從先業生觸彼胎時名曰閉屍。狀如鐵箸或如蚯蚓。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難陀。第四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為內開。從先業生吹擊胎箭名為健南。狀如鞋楥或如溫石。於七日中四界現前。   難陀。第五七日廣說如前。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攝持。此風觸胎有五相現。所謂兩臂兩髀及頭。譬如春時天降甘雨樹林鬱茂增長枝條。此亦如是五相顯現。   難陀。第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廣大。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肘兩膝。如春降雨荑草生枝。此亦如是四相顯現。   難陀。第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為旋轉。此風觸胎有四相現。謂兩手兩腳。猶如聚沫或如水苔。有此四相。   難陀第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翻轉。此風觸胎有二十相現。謂手足十指從此初出。猶如新雨樹根始生。   難陀。第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分散。此風觸胎有九種相現。謂二眼二耳二鼻並口及下二穴。   難陀。第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鞭令胎堅實。即此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普門。此風吹脹胎藏。猶如浮囊以氣吹滿。   難陀。第十一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疏通。此風觸胎令胎通徹有九孔現。若母行立坐臥作事業時。彼風旋轉虛通漸令孔大。若風向上上孔便開。若向下時即通下穴譬如鍛師及彼弟子。以橐扇時上下通氣。風作事已即便隱滅。   難陀。第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口。此風吹胎於左右邊作大小腸。猶如藕絲。如是依身交絡而住。即此七日復有風名曰穿髮。於彼胎內作一百三十節無有增減。復由風力作百一禁處。   難陀。第十三七日。於母腹中以前風力知有飢渴。母飲食時所有滋味。從臍而入藉以資身。   難陀。第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線口。其風令胎生一千筋。身前有二百五十。身後有二百五十。右邊二百五十。左邊二百五十。   難陀。第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蓮花。能與胎子作二十種脈吸諸滋味。身前有五身後有五。右邊有五左邊有五。其脈有種種名及種種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勢色。有青黃赤白豆酥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雜難陀。其二十脈。脈別各有四十脈以為眷屬。合有八百吸氣之脈。於身前後左右各有二百。難陀。此八百脈各有一百道脈眷屬相連。合有八萬。前有二萬後有二萬。右有二萬左有二萬。難陀。此八萬脈復有眾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一各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有多孔隙。   難陀。第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甘露行。此風能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處所。如是兩耳兩鼻口咽胸臆。令食入時得停貯處。能令通過出入氣息。譬如陶師及彼弟子。取好泥團安在輪上。隨其器物形勢安布令無差舛。此由業風能作如是。於眼等處隨勢安布。乃至能令通過。出入氣息亦無差失。   難陀。第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毛拂口。此風能於胎子眼耳鼻口咽喉胸臆食入之處。令其滑澤通出入氣息安置處所。譬如巧匠若彼男女取塵翳鏡以油及灰。或以細土揩拭令淨。此由業風能作如是。安布處所無有障礙。   難陀。第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無垢。能令胎子六處清淨。如日月輪大雲覆蔽。猛風忽起吹雲四散光輪清淨。難陀。此業風力令其胎子。六根清淨亦復如是。   難陀。第十九七日。於母腹內令其胎子成就四根眼耳鼻舌。入母腹時先得三根。謂身命意。   難陀。第二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堅固。此風依胎左腳生指節二十骨。右腳亦生二十骨。足跟四骨膞有二骨膝有二骨。髀有二骨腰髁有三骨。脊有十八骨。肋有二十四骨。復依左手生指節二十骨。復依右手亦生二十。腕有二骨臂有四骨。胸有七骨肩有七骨。項有四骨頷有二骨。齒有三十二骨髑髏四骨。難陀。譬如塑師或彼弟子。先用鞭木作其相狀。次以繩纏後安諸泥以成形像。此業風力安布諸骨亦復如是。此中大骨數有二百。除餘小骨。   難陀。第二十一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起。能令胎子身上生肉。譬如泥師先好調泥泥於牆壁。此風生肉亦復如是。   難陀。第二十二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浮流。此風能令胎子生血。   難陀。第二十三七日。於母腹內有風名曰淨持。此風能令胎子生皮。   難陀。第二十四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滋漫。此風能令胎子皮膚光悅。   難陀。第二十五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持城。此風能令胎子血肉滋潤。   難陀。第二十六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生成。能令胎子身生髮毛爪甲。此皆一一共脈相連。   難陀。第二十七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曲藥。此風能令胎子髮毛爪甲悉皆成就。難陀。由其胎子先造惡業。慳澀吝惜於諸財物。堅固執著不肯惠施。不受父母師長言教。以身語意造不善業。日夜增長當受斯報。若生人間所得果報皆不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彼即短。若以短為好彼即長。以粗為好彼即細。若以細為好彼即粗。若支節相近為好彼即相離。若相離為好彼即相近。若多為好彼即少。若少為好彼即多。愛肥便瘦愛瘦便肥。愛怯便勇愛勇便怯。愛白便黑愛黑便白。難陀。又由惡業感得惡報。聾盲瘖啞愚鈍醜陋。所出音響人不樂聞。手足攣躄形如餓鬼。親屬皆憎不欲相見。況復餘人。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不信受不將在意。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惡業獲如是報。難陀。由其胎子先修福業。好施不慳憐愍貧乏。於諸財物無吝著心。所造善業日夜增長當受勝報。若生人間所受果報悉皆稱意。若諸世人以長為好則長。若以短為好則短。粗細合度支節應宜。多少肥瘦勇怯顏色無不愛者。六根具足端正超倫。辭辯分明音聲和雅。人相皆具見者歡喜。所有三業向人說時。他皆信受敬念在心。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諸善業獲如是報。難陀胎若是男。在母右脅蹲踞而坐。兩手掩面向母脊住。若是女者在母左脅蹲踞而坐。兩手掩面向母腹住。在生藏下熟藏上。生物下鎮熟物上刺。如縛五處插在尖標。若母多食或時少食皆受苦惱。如是若食極膩或食乾燥。極冷極熱鹹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時皆受苦痛。若母行欲或急行走。或時危坐久坐久臥跳躑之時悉皆受苦。難陀當知。處母胎中有如是等種種諸苦。逼迫其身不可具說。於人趣中受如此苦。何況惡趣地獄之中苦難比喻。是故難陀。誰有智者樂居生死無邊苦海受斯厄難。   難陀。第二十八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八種顛倒之想。雲何為八。所謂屋想乘想園想樓閣想樹林想。床座想河想池想。而實無此妄生分別。   難陀。第二十九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花條。此風能吹胎子令其形色鮮白淨潔。或由業力令色黧黑。或復青色。更有種種雜類顏色。或令乾燥無有滋潤。白光黑光隨色而出。   難陀。第三十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鐵口。此風能吹胎子髮毛爪甲令得生長。白黑諸光皆隨業現。如上所說。   難陀。第三十一七日。於母腹中胎子漸大。如是三十二七。三十三七。三十四七日已來增長廣大。   難陀。第三十五七日。子於母腹支體具足。   難陀。第三十六七日。其子不樂住母腹中。   難陀。第三十七七日。於母腹中胎子便生三種不顛倒想。所謂不淨想。臭穢想。黑闇想。依一分說。   難陀。第三十八七日。於母腹中有風名曰藍花。此風能令胎子轉身向下。長舒兩臂趣向產門。次復有風名曰趣下。由業力故風吹胎子。令頭向下雙腳向上。將出產門。難陀。若彼胎子於前身中造眾惡業並墮人胎。由此因緣將欲出時。手足橫亂不能轉側。便於母腹以取命終。時有智慧女人或善醫者。以煖酥油或榆皮汁及餘滑物塗其手上。即以中指夾薄刀子利若鋒芒。內如糞廁黑闇臭穢可惡坑中。有無量蟲恆所居止。臭汁常流精血腐爛深可厭患。薄皮覆蓋惡業身瘡於斯穢處推手令入。以利刀子臠割兒身片片抽出。其母由斯受不稱意。極痛辛苦因此命終。設復得存與死無異。難陀若彼胎子善業所感。假令顛倒不損其母。安隱生出不受辛苦。難陀。若是尋常無此厄者。至三十八七日將欲產時。母受大苦。性命幾死。方得出胎難陀。汝可審觀。當求出離。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二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二門第十子攝頌難陀因緣之餘   佛告難陀。凡胎生者是極苦惱。初生之時或男或女墮人手內。或以衣裹安在日中。或在陰處或置搖車。或居床席懷抱之內。由是因緣皆受酸辛楚毒極苦。難陀。如牛剝皮近牆而住被牆蟲所食。若近樹草樹草蟲食。若居空處諸蟲唼食。皆受苦惱初生亦爾。以煖水洗受大苦惱。如癩病人皮膚潰爛膿血橫流。加之杖捶極受楚切。生身之後飲母血垢而得長大。言血垢者於聖法律中即乳汁是。難陀。既有如是無邊極苦無一可樂。誰有智者於斯苦海而生愛戀。常為流轉無有休息。生七日己身內即有八萬戶蟲縱橫噉食。難陀。有一戶蟲。名曰食髮依髮根住常食其髮。有二戶蟲。一名杖藏。二名粗頭。依頭而住常食其頭。有一戶蟲。名曰繞眼。依眼而住常食於眼。有四戶蟲。一名驅逐。二名奔走。三名屋宅。四名圓滿。依腦而住常食於腦。有一戶蟲。名曰稻葉。依耳食耳。有一戶蟲。名曰藏口。依鼻食鼻。有二戶蟲。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脣食脣。有一戶蟲。名曰蜜葉。依齒食齒。有一戶蟲。名曰木口。依齒根食齒根。有一戶蟲。名曰針口。依舌食舌。依一戶蟲。名曰利口。依舌根食舌根。有一戶蟲。名曰手圓。依顎食顎。復有二戶蟲。一名手網。二名半屈。依手掌食手掌。有二戶蟲。一名短懸。二名長懸。依腕食腕。有二戶蟲。一名遠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有二戶蟲。一名欲吞。二名已吞。依喉食喉。有二戶蟲。一名有怨。二名大怨。依胸食胸。有二戶蟲一名螺貝二名螺口。依肉食肉。有二戶蟲。一名有色二名有力。依血食血。有二戶蟲。一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有二戶蟲。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脊食脊。有二戶蟲。俱名脂色。依脂食脂。有一戶蟲。名曰黃色。依黃食黃。有一戶蟲。名曰真珠。依腎食腎。有一戶蟲。名曰大真珠。依腰食腰。有一戶蟲。名曰未至。有脾食脾。有四戶蟲。一名水命。二名大水命。三名針口。四名刀口。依腸食腸。有五戶蟲。一名月滿。二名月面。三名暉耀。四名暉面。五名別住。依右脅食其脅。復有五蟲。名同於上。依左脅食其脅。復有四蟲。一名穿前。二名穿後。三名穿堅。四名穿住。依骨食骨。有四戶蟲。一名大白。二名小白。三名重雲。四名臭氣。依脈食脈。有四戶蟲。一名師子。二名備力。三名急箭。四名蓮花。依生藏食生藏。有二戶蟲。一名安志。二名近志。依熟藏食熟藏。有四戶蟲。一名鹽口。二名蘊口三名網口四名雀口依小便道食尿而住。有四戶蟲一名應作二名大作三名小形四名小束依大便道食糞而住。有二戶蟲一名黑口二名大口依髀食髀。有二戶蟲一名癩二名小癩依膝食膝。有一戶蟲名曰愚根依脛食脛。有一戶蟲名曰黑項依腳食腳。難陀如此之身甚可厭患。如斯色類常有八萬戶蟲日夜噉食。由此令身熱惱羸瘦疲睏飢渴。又復心有種種苦惱憂愁悶絕眾病現前。無有良醫能為除療。難陀於大有海生死之中有如是苦。雲何於此而生愛樂。復為諸神諸病之所執持。所謂天神龍神八部所持。及諸鬼神乃至羯吒布單那。及餘禽獸諸鬼所持。或為日月星辰所厄。此等鬼神作諸病患。逼惱身心難可具說。   佛告難陀。誰於生死樂入母胎受極辛苦。如是生成如是增長。飲母乳血妄生美想。及諸飲長漸至長成。假令身得安樂無病衣食恣情壽滿百歲。於此生中睡眠減半。初為嬰兒次為童子。漸至成長憂悲患難眾病所逼。無量百苦觸惱其身難可說盡。身內諸苦難忍受時不願存生意便求死。如是之身苦多樂少。雖復暫住必當謝滅。難陀生者皆死無有常存。假使藥食資養壽命得延年歲。終歸不免死王所殺送往空田。是故當知生無可樂來世資糧應勤積集勿作放逸。策修梵行莫為嬾惰。於諸利行法行功德行純善行常樂修習。恆觀自身善惡二業。繫在於心勿令後時生大追悔。一切所有愛樂之事。皆悉別離隨善惡業趣於後世。難陀。壽命百年有其十位。初謂嬰兒位臥於襁褓。二謂童子樂為兒戲三謂少年受諸欲樂。四謂少壯勇健多力。五謂盛年有智談論。六謂成就能善思量巧為計策。七謂漸衰善知法式。八謂朽邁眾事衰弱。九謂極老無所能為。十謂百年是當死位。難陀梗概大位略說如是。計準四月以為一時。百年之中有三百時於春夏冬各有其百。一年十二月總有一千二百月。若半月為數總有二千四百半月。於三時中各有八百半月。總有三萬六千晝夜。一日再食總有七萬二千度食。雖有緣不食亦在其數。不食緣者所謂瞋恨不食。遭苦不食。或求索不得。睡眠持齋掉戲不食。事務不食。食與不食而共合集數有爾許。並飲母乳。人命百年我已具說年月晝夜及飲食數。汝應生厭。難陀。如是生成長大身有眾病。所謂頭目耳鼻舌齒咽喉。胸腹手足疥癩癲狂。水腫欬嗽風黃熱印。眾多瘧病支節痛苦。難陀。人身有如是病苦。復有百一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印病百一總集病。總有四百四病。從內而生。難陀身如癰箭眾病所成。無暫時停唸唸不住。體是無常苦空無我。恆近於死敗壞之法不可保愛。難陀。凡諸眾生復有如是生受苦痛。謂截手足眼耳鼻舌頭及支分。復受獄囚枷鎖杻械鞭打拷楚。飢渴因苦寒熱雨雪。蚊虻蟻子風塵猛獸。及諸惡觸種種諸惱無量無邊難可具說。有情之類常在如是堅鞭苦中愛樂沈沒。諸有所欲苦為根本。不知棄捨更復追求。日夜煎迫身心被惱。內起燒然無有休息。如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陰苦。四威儀中行立坐臥亦皆是苦。若常行時不立坐臥即受苦無樂。若常立時不行坐臥。若坐不行立臥。若臥不行立坐皆受極苦而無安樂。難陀。此等皆是捨苦求苦。唯是苦生唯是苦滅。諸行因緣相續而起如來了知故說有情生死之法。諸行無常非真究竟。是變壞法不可保守。當求知足深生厭患勤求解脫。難陀。於善趣中有情之類。生處不淨苦劇如是。種種虛誑說不可盡。何況具說於三惡趣餓鬼傍生地獄有情。所受楚毒難忍之苦。   復次難陀有其四種入於母胎。雲何為四。一者有情正念入正念住正念出。二者正念入正念住不正念出。三者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者三皆不正念。誰是正念入住出。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愛持戒數習善品。樂為勝事作諸福行。極善防護恆思質直。不為放逸有大智慧。臨終無悔即更受生。或是七生預流或是家家。或是一來或是一間。此人由先修善行故。臨命過時雖苦來逼受諸痛惱。心不散亂正念而終。復還正念入母胎內。了知諸法由業而生。皆從因緣而得生起。常與諸病作居止處。難陀。應知此身恆是一切不淨窟宅。體非常住是愚癡物誘誑迷人。此身以骨而作機關。筋脈相連通諸孔穴。脂肉骨髓共相纏縛。以皮覆上不見其過。於熱窟中不淨充滿。髮毛爪齒分位差別。執我我所故恆被拘牽不得自在。常出涕唾穢污流汗。黃水痰印爛壞脂膩。腎膽肝肺大腸小腸屎尿可惡。及諸蟲類周遍充滿。上下諸孔常流臭穢。生熟二藏蓋以薄皮。是謂行廁汝應觀察。凡食噉時牙齒咀嚼。濕以涎唾嚥入喉中。髓腦相和流津腹內。如犬咬枯骨妄生美想。食至臍間嘔逆覆上還復卻咽。難陀。此身元從羯羅藍頞部陀閉屍健南缽羅奢佉不淨穢物而得生長。嬰兒流轉乃至老死輪迴繫縛。如黑闇坑如臭壞井。常以鹹淡苦辛酸等食味而為資養。又母腹火燒煮身根。不淨糞鍋常嬰熱苦。母若行立坐臥之時。如被五縛亦如火炙。難可堪忍無能為喻。難陀彼胎雖在如是糞穢坑中眾多苦切。由利根故心不散亂。復有一類薄福有情。在母腹內或橫或倒由其先業因緣力故。或由母食冷熱鹹酸甘辛苦味不善調故。或飲漿水過量。或多行婬欲。或饒疾病或懷愁惱。或時倒地或被打拍。由是等緣母身壯熱。由身熱故胎亦燒然。由燒然故受諸苦惱。由有苦故便即動轉。由動轉故或身橫覆不能得出。有善解女人以酥油塗手內穢孔中。緩緩觸胎令安本處。手觸著時胎子即便受大苦惱。難陀。譬如幼小男女。人以利刀削破皮肉散灰於上。由斯便有大苦惱生。胎子楚毒亦復如是。雖受此痛由利根故正念不散。難陀此胎如是住母腹中受如斯苦。又欲產時辛苦而出。由彼業風令手交合。支節拳縮受大劇苦。欲出母胎身體青瘀。猶如初腫難可觸著。飢渴逼迫心懸熱惱。由業因緣被風推出。既出胎已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皆受極苦。雖受此苦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亂。於母腹中知入住出悉皆是苦。難陀。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於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難陀。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樂持戒修習善品。常為勝事作諸福行。其心質直不為放逸。少有智慧臨終無悔或是七生預流。或是家家。或是一來或是一間。此人先修善行。臨命終時雖苦來逼。受諸痛惱心不散亂。復還正念入母胎中。了知諸法由業而生。皆從因緣而得生起。廣說如上。乃至出胎雖受如是諸極苦楚。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廣說如上。乃至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難陀。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性樂持戒修習善品。常為勝事作諸福行。廣說如上。乃至臨終無悔。或是七生預流等。臨命終時眾苦來逼。雖受痛苦心不散亂。復還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時知住出不知。廣說如上。乃至誰當樂入如是胎中。   難陀。誰是入住出俱不正念。如有一類凡夫有情。樂毀淨戒不修善品。常為惡事作諸惡行。心不質直多行放逸。無有智慧貪財慳吝。手常拳縮不能舒展濟惠於人。恆有希望心不調順。見行顛倒臨終悔恨。諸不善業皆悉現前。當死之時猛利楚毒。痛惱逼切其心散亂。由諸苦惱不自憶識。我是何人從何而來今何處去。難陀。是謂三時皆無正念。廣說如上。難陀。此諸有情生在人中。雖有如是無量苦惱然是勝處。於無量百千俱胝劫中人身難得。若生天上常畏墜墮有愛別離苦。命欲終時餘天告言。願汝當生世間善趣。雲何世間善趣。謂是人天。人趣難得遠離難處更復是難。雲何惡趣謂三惡道。地獄趣者常受苦切極不如意。猛利楚毒難可譬喻。餓鬼趣者性多瞋恚無柔軟心。諂誑殺害以血塗手無有慈悲。形容醜陋見者恐怖。設近於人受飢渴苦恆被障礙。傍生趣者無量無邊。作無義行無福行無法行無善行無淳質行。互相食噉強者□□□□騫襂□廓委廓婕程□□□楜詗礸□□觳~k□□□埤□榙□□腹慼慼潯F□□□□樟□□j□□襾馜馱□龍□□□禍詗逆□□□褸矩濾□□□□□□□妁□□部慼慼憧隉慼慼瓷慼慼憔癒E□祿□程檢□□□□馜馱□龍□□□列粿埤□□祏□□楜覷□□□□□□詻□驅□□□□樟礹□j□□褸榥□□陵□□□□□□□□□馜馱□龍□□□列粿埤□~}□驀量□標□□□□□□□□□□龤慼慼慼慼慼戮R□□□襼□j□槔□褸榃□□□□福□怒□□□□□馜馱□龍□□□魯□j□褻□馜襏□褸□□奅檸□□□□□□□□□□F□□□□□□□□覃□□福□怒□□   復次難陀。生死有海苦哉痛哉。猛焰燒然極大炎熱。無一眾生不被燒煮。斯等皆由眼耳鼻舌身意熾盛猛火。貪求前境色聲香味觸法。難陀。雲何名為熾盛猛火。謂是貪瞋癡火。生老病死火。憂悲苦惱毒害之火。常自燒然無一得免。難陀。懈怠之人多受眾苦。煩惱嬰纏作不善法。輪迴不息生死無終。勤策之人多受安樂。發勇猛心斷除煩惱。修習善法不捨善軛無休息時。是故汝今應觀此身。皮肉筋骨血脈及髓不久散壞。常當一心勿為懈息。未證得者勤求證悟。如是應學。難陀。我不共世間作諸諍論。然而世間於我強為諍論。所以者何。諸知法者不與他諍。離我我所共誰為諍。由無見解起妄執故。我證正覺作如是語。我於諸法無不了知難陀。我所言說有差異不。難陀言。不也世尊。如來說者無有差異。佛言善哉善哉。難陀。如來所說必無差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欲令世間長夜安樂獲大勝利。是知道者是識道者是說道者是開道者是大導師。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間之人無知無信常與諸根而為奴僕。唯見掌中不觀大利。易事不修難者恆作。難陀。且止如斯智慧境界。汝今應以肉眼所見而觀察之。知所見者皆是虛妄即名解脫。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莫作是語沙門喬答摩是我大師。然而但可於我自證所得之法。獨在靜處思量觀察。常多修習隨於用心所觀之法。即於彼法觀想成就正念而住。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難陀雲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如是難陀。若有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是謂隨觀內身是苦。若觀外身及內外身亦復如是。難陀。次於集法觀身而住觀滅而住。復於集滅二法觀身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無依而住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外身內外身為觀亦爾。次觀內受外受及內外受而住。觀內心外心及內外心而住觀內法外法及內外法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觀集法住觀滅法住。復於集滅二法觀法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難陀。若有丈夫稟性質直遠離諂誑。於晨朝時來至我所。我以善法隨機教示。彼至暮時自陳所得。暮以法教旦陳所得。難陀。我之善法現得證悟。能除熱惱善應時機。易為方便是自覺法。善為覆護親對我前。聞所說法順於寂靜。能趣菩提是我所知。是故汝今見有自利。見有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等法應常修學。於出家法謹慎行之勿令空過。當獲勝果無為安樂。受他供給衣食臥具病藥等物。令其施主獲大福利。得勝果報尊貴廣大。如是難陀。應當修學。   復次難陀。未有一色是可愛樂。能於後時不變壞者。無有是處。不起憂悲不生煩惱者亦無是處。難陀。於汝意雲何。此色是常為是無常。大德。體是無常。難陀。體既無常為是苦不。大德是苦。若無常苦即變壞法。我諸多聞聖弟子眾。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白言。不也世尊。於汝意雲何。受想行識是常無常。大德。皆是無常。難陀。體既無常為是苦不。大德是苦。若無常苦即變壞法。我諸多聞聖弟子眾。計受等是我我有受等受等屬我我在受等中不。不也世尊。是故應知凡是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所有諸色皆非是我。我不有色色不屬我。我不在色中。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此等亦非是我。我亦非有此等。我亦非在此中。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若我多聞聖弟子眾。如是觀察於色厭患。復於受想行識亦生厭患。若厭患已即不染著。既無染著即得解脫。既解脫已自知解脫。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爾時世尊說此法已。時具壽難陀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苾芻於諸有漏心得解脫。爾時世尊重說伽他告難陀曰。  若人無定心  即無清淨智  不能斷諸漏  是故汝勤修  汝常修妙觀  知諸蘊生滅  清淨若圓滿  諸天悉欣慶  親友共交歡  往來相愛念  貪名著利養  難陀汝應捨  勿親近在家  及於出家者  念起生死海  窮盡苦邊際  初從羯羅藍  吹生於肉皰  肉皰生閉屍  閉屍生健南  健南漸轉變  生頭及四支  眾骨聚成身  皆從業因有  頂骨合九片  頷車兩骨連  齒有三十二  其根亦如是  耳根及頸骨  顎骨並鼻樑  胸臆與咽喉  總有十二骨  眼眶有四骨  肩腢亦兩雙  兩臂及指頭  總有五十骨  項後有八骨  脊樑三十二  此各有根本  其數亦四八  右脅邊肋骨  相連有十三  左脅相連生  亦有十三骨  此等諸骨鎖  三三相續連  二二相鉤牽  其餘不相續  左右兩腿足  合有五十骨  總三百十六  支拄於身內  骨節相鉤綴  合成眾生體  實語者記說  正覺之所知  從足至於頂  雜穢不堅牢  由此共成身  脆危如葦捨  無榍唯骨立  血肉遍塗治  同機關木人  亦如幻化像  應觀於此身  筋脈更纏繞  濕皮相裹覆  九處有瘡門  周遍常流溢  屎尿諸不淨  譬如倉與圌  盛諸穀麥等  此身亦如是  雜穢滿其中  運動骨機關  危脆非堅實  愚夫常愛樂  智者無染著  洟唾污常流  膿血恆充滿  黃脂雜乳汁  腦滿髑髏中  胸膈痰印流  內有生熟藏  肪膏與皮膜  五藏諸腸胃  如是臭爛等  諸不淨居同  罪身深可畏  此即是怨家  無識耽欲人  愚癡常保護  如是臭穢身  猶如朽城郭  日夜煩惱逼  遷流無暫停  身城骨牆壁  血肉作塗泥  畫綵貪瞋癡  隨處而莊飾  可惡骨身城  血肉相連合  常被惡知識  內外苦相煎  難陀汝當知  如我之所說  晝夜常繫念  勿思於欲境  若欲遠離者  常作如是觀  勤求解脫處  速超生死海   爾時世尊說是入胎經已。具壽難陀及五百苾芻。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難陀苾芻越生死海險難之處。能至安隱究竟涅槃。獲阿羅漢果說自慶頌曰。  敬心奉澡浴  淨水及塗香  並修諸福因  獲斯殊勝報   時諸苾芻聞是說已。鹹皆有疑為斷疑故請大師曰。大德難陀苾芻。先作何業由彼報得金色之身。具三十相以自嚴飾。望世尊身但少四指。於婬欲境極生愛著。大師哀愍於生死海。強拔令出方便安置究竟涅槃。唯願為說。佛告諸苾芻。難陀苾芻先所作業果報成熟皆悉現前。廣說如上。即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諸苾芻。過去世時九十一劫人壽八萬歲。有毘缽屍佛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與六萬二千苾芻。遊行人間至親慧城王所都處往親慧林。即於此住。時彼世尊有異母弟。於婬欲境極生愛著。其毘缽屍如來應正等覺。於生死海勸令出家。方便安置究竟涅槃。時彼國主名曰有親。以法化世人民熾盛豐樂安隱。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王異母弟極耽婬染。王聞佛眾住親慧林。將諸王子親侍大臣及內宮女。人民翊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彼王眾。宣揚妙法示教利喜得殊勝解。其弟耽欲不肯出門。時大臣子及餘知友撫塵之類詣而告曰。善友知不。王及王子並諸內宮大臣人眾。往毘缽屍佛所躬行禮敬。聽受妙法獲殊勝解。人身難得汝已得之。如何今時耽著婬欲不肯出門。彼聞責已心生愧恥。俛仰相隨同行而去。時佛弟苾芻見諸徒侶共行而去。問曰何故君等將此一人共伴而去。時彼同伴具以事白。苾芻曰我是佛弟。昔在家時於諸欲境極生耽著。幸蒙大師強牽令出。安隱將趣究竟涅槃。更有如是愚癡之輩與我相似。仁等慈悲強共將去誠為大善。今可往詣無上大師。得至佛所必生深信。時彼同伴共至佛所。佛觀彼類稱根欲性而為說法。既得聞已深起信心。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大師及諸聖眾。明至我家入溫室澡浴。佛默然受。彼知受已禮佛雙足奉辭而去。遂至王所申恭敬已。白言大王。我詣佛所聞法生信於婬欲境起厭離心。奉請佛僧明至我家入溫室浴。如來大師慈悲為受。佛是人天所應供養。王今宜可灑掃街衢嚴飾城郭。王作是念。佛來入城我當嚴飾。然我之弟耽欲難諫。佛今調伏實誠希有。答言甚善。汝今可去營辦澡浴所須之物。我當隨力嚴飾城隍。弟生大喜辭王而去。王告諸臣曰。當可唱令普告諸人。明日世尊將入城內。諸舊住者。及遠方來。汝等諸人鹹當隨力。嚴飾城郭灑掃街衢。持諸香華迎大師入。臣奉王教普告令知具宣王敕。時諸人眾於彼城中。除去瓦礫遍灑香水。燒諸妙香懸眾旛蓋散花供養。如天帝釋歡喜之園。時彼王弟辦諸香湯及香油等。莊嚴浴室敷置床座。毘缽屍佛漸欲至城。王及諸臣太子后妃宮人婇女及諸人眾。鹹出奉迎遙禮佛足隨從入城。時彼王弟引佛世尊。入溫室內授香水等以充澡浴。見佛世尊身如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周遍莊嚴。見已歡喜生深信心。洗浴既竟著衣服已。即便頂禮世尊雙足。發是願言。我今幸遇最上福田微申供養。願此善因於未來世。身得金色與佛無異。如世尊弟於欲境中。深生耽著強拔令出。得趣安隱究竟涅槃。願我當來得為佛弟獲金色身亦復如是。我於欲境生耽著時。強牽令出愛染深河。得趣涅槃安隱之處。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親慧王耽欲之弟。即難陀苾芻是。由於昔時請毘缽屍佛。入浴室中香湯澡浴。淨心發願彼之善因。今為佛弟身作金色。我於耽著婬欲之境。強拔令出捨俗出家。究竟涅槃至安隱處。   時諸苾芻更復有疑。請世尊曰。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今身感得三十大丈夫相。佛告諸苾芻彼所作業廣說如前。乃往過去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資生無乏。有一苑園花果茂盛。流泉浴池林木森竦。堪出家人棲隱之處。時有獨覺出現於世。哀愍眾生樂處閑靜。世間無佛唯此福田。於時有一獨覺尊者。遊行人間至斯聚落。周旋觀察屆彼園中。其守園人既見尊者。告言。善來為解勞倦。尊者住此即於中夜入火光定。園人見已作如是念。此之大德成斯勝行。即便夜起往就家尊。告言大家。宜於今者生慶喜心。於花園中有一大德來投我宿。成就妙行具足神通。放大光明遍照園內。長者聞已疾往園中。禮雙足已作如是言。聖者仁為求食我為福因。幸住此園我常施食。彼見慇懃即便為受。住此園內入勝妙定解脫之樂。復作是念我此臭身輪迴生死。所應作者並已獲得。宜入圓寂永證無生。作是念已即昇虛空。入火光定現諸神變。放大光明上燭紅輝下流清水。捨此身已神識不生。永證無餘妙涅槃界。時彼長者取其屍骸。焚以香木復持乳汁而滅其火。收餘身骨置新瓶中。造窣堵波懸諸旛蓋。深生敬信灑三十種眾妙香水。並發大願求諸相好。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長者即難陀是。由以勝妙供養敬信業故。今受果報感得三十殊妙勝相。時諸苾芻更有疑念。重請世尊。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若不出家棄塵俗者。必當紹繼力輪王位。佛告諸苾芻。難陀先世所造之業。果報熟時必當自受。廣如上說。過去世時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迦攝波佛出現世間。十號具足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時彼城中王名訖栗枳。以法化世為大法王。廣如上說。王有三子謂大中小彼迦攝波佛施化事畢。猶如火盡入大涅槃。其王信敬取佛餘身。以諸香木栴檀沈水海岸牛頭天木香等。焚燒既訖滅以香乳。收其舍利置金寶瓶。造大宰堵波皆用四寶。縱廣正等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安相輪時王之中子親上中蓋。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時王中子者即難陀是。由於昔時敬心供養安置中蓋斯之善業。於二千五百生中常為力輪王化一洲內。今此生中若不出家者。還作力輪王得大自在。   時諸苾芻更復有疑。請問世尊。大德。難陀苾芻。曾作何業於佛弟子。善護根門最為第一。佛言此由願力。難陀苾芻於迦攝波佛時捨俗出家。其親教師彼佛法中。善護根門稱為第一。盡其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證悟於命終時便發誓願。我於佛所盡斯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所證。願我以此修行善根。此佛世尊記未來世。有摩納婆當成正覺號釋迦牟尼。我於彼佛教法之中。出家離俗斷諸煩惱。獲阿羅漢如親教師。於斯佛所善護根門最為第一。我亦如是於彼教中。守護根門最為第一。由彼願力今於我所。諸弟子中善護根門最為第一。如是苾芻若純黑業得純黑報。若純白業得純白報。若雜業者當受雜報。是故汝等離純黑雜業。修純白業如是應修。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三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三門別門總攝頌曰。  三衣及衣架  河邊造寺簷  拭面拭身巾  寺座刀應畜   第三門第一子攝頌曰。  三衣條葉量  床腳拂遊塵  行處著□□□□□垓□言□□   緣在室羅伐城。如佛所說苾芻應畜割截支伐羅。時諸苾芻即便割截。長條短條不能相似。以緣白佛。佛言長條短條不應參差。割截應須齊割。彼復不知雲何齊割。佛言長條短條應隨其量。可取竹片量截長短方定。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作支伐羅。葉不相似便不端正。以緣白佛。佛言若作衣時葉應相似。苾芻不知雲何相似。佛言可取竹片量葉寬狹。然後裁之。佛言應量葉者。時諸苾芻作葉極大。佛言不應大作。然葉相有三。謂大中小。大寬四指或如烏張足。小寬二指或如母指面。此內名中。諸苾芻於不淨地縫刺其衣遂便垢污。佛言應以牛糞淨拭其地。作曼茶羅待乾淨已。於上作衣。佛言作曼茶羅者。然牛糞難得。佛言應以水灑其地淨掃置衣。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作尖床腳遂便損地。佛言不應尖利應可平作。然猶致損。佛言應作糠袋置床腳下。或破帛纏裹。   緣處同前。有婆羅門因出城外行遊疲極。食時既至入逝多林。見其食處敷妙褥座置好飲食。見生希有發信敬心。即脫上帔敷上座坐處出門而去。後於異時衣便垢膩。其知事人敷之下座。彼婆羅門後因他事。來至寺中行詣食處。於上座所不見其衣。巡次遍觀見敷下座。彼作是念。我衣新物又是貴價。因何今日穢污若斯。且待片時察其何故。乃見知事安置座已捉衣拂地。彼見如是知其污緣。告知事曰。此之小事仁不解耶。先當灑水次掃令淨然後敷座。由不解故致損我衣。起嫌恥心捨之而去。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每於食處應先灑水次掃令淨。然後敷座方成應法。時知事人於塵土座上。敷其座褥遂多垢污。招過同前。佛言先可拂拭床座。次敷氈褥。苾芻不知以何拂拭。佛言應以一衣用拂床座。時彼知事拂以好衣。佛言應用故衣。其知事者拂以故衣。不久破碎即皆棄擲。佛言不應即棄。裂為細片繫在杖頭用拂床座。經久無堪遂還棄擲。佛言雖不堪用不應棄擲。應剉和泥及和牛糞。用填柱孔或塗牆隙。欲令施主福利久增。   緣處同前。時有年少苾芻。隨於一處而作經行。彼經行時令地損壞。時有長者入寺遍觀。至經行處便作是念。地尚如此聖者之足其狀若何。作是念已問言聖者。誰令此地有損壞耶。苾芻報曰。此即是我經行之處。長者報曰。地既如此足如之何。幸當舉足我試觀足。即便舉示其皮並穿長者見已起悲念心報言聖者。我有□□□□□□稨□褸□□□□□□□□□□稀埤□□□□□□□□樀埤□□□禍□□褚禪西□□□驒□□z□姷□□□□□□□□□□X□槭槶□□□z□駕□□□□□□□c□□巨□□□□巢‥□□苤憫曭`邪c□□婥鞳慼澎獢嬈巨□S郋紩a□□¥叨耨□□¥□□□毹零落至此。若見破處何不縫治。苾芻以緣白佛。佛言長者所說斯實善哉。見有破處即可縫治或以物補。若其碎破不堪修理。應可和泥或和牛糞。於經行處而為塗拭。能令施主增長福田。   緣處同前。有苾芻病往醫人處報言賢首。我有如是病為處方藥。彼言聖者。服如是藥當得平復。即為處方還歸住處。料理藥時須得杵石。便詣餘家暫借充用。彼人便與磨藥既了以石相還。答言聖者。此即相遺隨意將歸。答曰佛未聽畜。若如是者可置地去。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畜杵石並軸。他若施時隨意應受。   第三門第二子攝頌曰。  衣架及燈籠  勿使蟲傷損  熱開三面捨  可記難陀身   緣在室羅。伐城苾芻隨處而安衣服。便多垢膩被蟲蟻穿。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隨處而置衣服。當作衣架。苾芻即便穿壁安衣令壁損壞。佛言不得穿壁。初造寺時應出木坎上置衣竿。時諸苾芻房內置竿簷前不作。佛言簷前亦作。勿令闕事。   緣處同前。佛言應作衣架者。蘭若苾芻求竹無處佛言應將葛蔓橫繫置衣。或葛亦無。佛言以繩為笐(戶浪反)。   緣處同前。如世尊言夜闇誦經者。彼誦經時有蛇來至。少年見已驚忙大喚。唱言長脊長脊。凡夫苾芻悉皆驚怖。遂令聽者因斯廢闕。以緣白佛。佛言當可然燈以誦經典。苾芻夏月然燈損蟲。佛言應作燈籠。苾芻不知雲何應作。佛言應以竹片為籠薄疊遮障。此若難求用雲母片。此更難得應作百目瓶。苾芻不解如何當作。佛言令瓦師作如燈籠形傍邊多穿小孔瓦師難求。佛言應用瓶瓨打去其底傍穿百目。置燈盞已向下而合。若孔有蟲入應以紙絹及薄物而掩蓋之。   緣處同前。時當盛暑苾芻苦熱。身體萎黃病瘦無力。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何故諸苾芻身體萎黃病瘦無力。時阿難陀具以事白。佛言應作招涼捨。苾芻不知如何當作。佛言應近寺外為三面捨。三邊築牆架作偏敞疏徹來風。不同於寺四面有壁。苾芻即便於內安牆外置行柱。佛言中安行柱。復不開窗還遭熱悶。佛言置窗。彼著窗時或太高下。佛言應與床齊。有諸鳥雀來入房中。佛言應置窗欞勿令得入。風雨飄灑。應安窗扇。苾芻食時閉門室闇。佛言食時開門。苾芻熱時於自房內。但著下裙及僧腳崎。隨情讀誦並為說法作衣服等。於四威儀悉皆無犯。   緣處同前。爾時世尊既與難陀。剃髮出家並受近圓已。將詣香山及三十三天至捺落迦。周旋觀察還逝多林。諸客苾芻未識難陀。見彼身作金色具三十相周匝莊嚴。有老苾芻見時謂是如來便起迎接。既識知已方生悔心。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於難陀衣應為記驗。若更有此人亦為記識。此是正覺此是餘人。   第三門第三子攝頌曰。  河邊制齒木  羅怙遣出門  合訶不合訶  二行應與服   緣在室羅伐城。時勝慧河邊諸苾芻輩。以善方便策勵勤修。斷盡諸惑證阿羅漢果。時諸苾芻威儀庠序所為審諦。能使眾人敬信深重。爾時世尊告諸苾芻。勝慧河邊苾芻住處近彼村坊。所有人眾獲大善利。時具壽阿難陀聞世尊語即解其義。由近大師久為侍者。或聽其言或時睹相皆即解了。若世尊欲得見者說讚美言尊者了已。便寄信報河邊苾芻。諸具壽世尊讚歎。意欲相見仁等可來。彼既聞已更相告語。佛於我等為讚歎言。事須相見當欲如何。一人報雲。更何所作我等當去。遂不觀察所應作事。若不觀者雖阿羅漢不能預知。復共議雲去為善事。即告諸苾芻曰。仁等當知。世尊大師讚歎我等。意欲相見今者可去。諸苾芻曰。若如是者我等同行。即共相隨涉路而去。漸漸遊行至室羅伐。舊住諸苾芻出迎慰問。便於寺外有大喧聲。世尊聞已知而故問阿難陀曰。寺外何故有大喧聲。阿難陀曰。勝慧河邊諸苾芻眾。皆共來至停在寺外。寺內諸人鹹出迎接。更相問訊致此喧聲。於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往告勝慧河邊諸苾芻眾。皆可還去勿住於此。於時尊者承佛教已。詣苾芻所告言具壽當知。世尊有教。仁等還去勿住於此。時彼聞已執持衣缽遊適人間。佛告諸苾芻曰。諸有村坊所居之處。若有勝慧河邊苾芻住者。近彼村坊所有人眾獲大善利。阿難陀聞復還寄信。苾芻重來如是至三。諸苾芻執持衣缽復往人間。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曰。勝慧河邊苾芻住處人皆獲利時阿難陀聞佛頻讚復令信報。彼諸苾芻共相謂曰。具壽何故世尊讚歎我輩欲得相見。頻往佛所令我還來。應由我等普告多人致令遣去。我今宜可不告諸人默然而去。時諸苾芻。密持衣缽。詣世尊所禮佛雙足退坐一面。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汝今可覓閑房靜處。為我及彼勝慧河邊諸苾芻輩敷置座褥。尊者奉教安置既了。還至佛所白言大德。我於一處敷設已了唯佛知時。是時世尊往勝慧河邊苾芻住處。即於門外洗雙足已。於一房中就座而坐。加趺端身住現前念。時諸苾芻亦各洗足。入房而坐住現前念。爾時世尊便入初定。河邊諸苾芻亦入初定。世尊從初定出。入第二定第三第四定。次入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次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其河邊苾芻亦復如是。隨佛世尊出入諸定。世尊從非想非非想定出。入無所有定。諸苾芻亦從非想非非想定出。入無所有定。乃至入至初定。諸苾芻亦復如是入至初定。世尊念曰我入初定諸苾芻亦入初定。我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定諸苾芻亦入此定。我復從非想非非想定出入乃至初定。諸苾芻亦皆同我。我今應可作餘相狀而入初定。便非獨覺聲聞所行之境。作是念已即入其定。時諸苾芻共相謂曰。仁等當知。大師世尊住於自定。我等亦可自定而住便入自定。爾時世尊至天明已即從定出。大眾皆集。佛於眾中就座而坐。時具壽阿難陀從座而起。整衣服露右肩禮雙足。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頻頻讚歎勝慧河邊諸苾芻等意欲相見。彼諸苾芻皆來至此不蒙問及。佛言阿難陀。我已共彼諸人語訖。依聖語聖法律共相安慰。阿難陀白佛言未審。雲何名為聖語法律共相慰問。阿難陀。如我共諸苾芻。皆於門外洗雙足已。隨次入房就座而坐。各並端身住現前念。我入初定河邊諸苾芻等亦入初定。我從初定出。入第二定第三第四定。次入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次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河邊諸苾芻等亦復如是。隨我出入諸定。我從非想非非想定出。入無所有處定。我復乃至入初定。是諸苾芻亦復如是。入至初定。阿難陀我作是念。我今應可作餘相狀而入初定。便非獨覺聲聞所行之境。作是念已即入其定。時河邊苾芻自相謂曰。大師世尊住於自定。我等亦可自定而住。阿難陀。此謂聖語聖法律共相安慰。我作如是相安慰已。阿難陀白佛言。善哉大德。聖語聖法律共相安慰。極善世尊。聖語聖法律共相安慰。世尊既與河邊諸苾芻。以聖語聖法律共安慰已。其聲普遍四遠諸人共相謂曰。佛共河邊諸苾芻輩。以聖語聖法律而相安慰。既聞此事諸長者婆羅門皆來禮拜河邊苾芻。此諸苾芻即為長者婆羅門。宣說法要口出臭氣。時彼諸人左右顧眄。共相謂曰。此之臭氣從何而來。諸苾芻曰。此之臭氣從我口出。白言聖者。豈可日日不嚼齒木耶。答曰不嚼。彼曰何故。諸苾芻曰。佛未聽許。答曰聖者。若不嚼齒木得清淨耶。時諸苾芻默然無對。以緣白佛。佛言彼婆羅門長者。所作譏恥正合其儀。我於餘處已教苾芻嚼其齒木。而汝不知。是故我今制諸苾芻應嚼齒木。何以故。嚼齒木者有五勝利。雲何為五。一者能除黃熱。二者能去痰印。三者口無臭氣。四者能飧飲食。五者眼目明淨。佛制苾芻每嚼齒木。時一年少苾芻於顯露處而嚼短條。世尊至彼苾芻見佛深生羞恥。雲何不應對世尊前。吐出齒木即便吞嚥遂鯁喉中。諸佛常法無忘失念。爾時世尊便舒無量百千功德所生左手旋環萬字。能除怖畏善施安隱。捉少年頭。屈右手指內彼口中。鉤其齒木與血俱出。世尊告曰。汝何所為。苾芻以事白佛。佛作是念。在顯露處嚼齒木者有如是過。告諸苾芻曰。有一少年於顯露處。嚼短齒木有是過生。故諸苾芻於顯露處。不嚼齒木亦非短條。苾芻違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言。苾芻不應於顯露處坐嚼齒木者。時有少年苾芻。於老者前坐嚼齒木。佛言不應爾。有三種事可於屏隱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佛言不將短條充齒木者。時諸六眾便用長條以充齒木。諸苾芻見共生嫌恥。報言具壽。汝等豈可執杖戲耶。答曰佛教洗口雲何是戲。汝豈不見嚼短齒木幾將命終。蒙佛救護得存餘壽。豈可汝等於我衣缽有希願耶。令我早亡共為羯磨。然長齒木有利益處。一得然釜煮飯。二得鞭打小師。彼聞皆默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長條將充齒木。嚼長條者得越法罪。苾芻不知齒木長短。佛言此有三種謂長中短。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佛言應在屏處嚼齒木者。時有老病羸弱。不能行就隱屏之處。佛言病人應可畜洗口盆。苾芻便用隨宜瓦盆安在房內。腳觸便傾水流污地。佛言洗口之盆形如象跡。時有苾芻求盆無處。佛言應就水竇邊嚼齒木。苾芻遠嚼不近竇口。佛言應可近邊方一肘地。佛教嚼齒木時。苾芻不知刮舌其口仍臭。佛言嚼齒木已。當須刮舌。苾芻不知用何刮舌。佛言應畜刮舌篦。佛聽畜篦。六眾苾芻便以金銀琉璃玻琍寶作。諸婆羅門長者見已。問言聖者。此是何物。答曰賢首。世尊令我用刮舌篦。彼言豈汝沙門釋子貪慾樂耶。六眾默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四種刮舌篦。苾芻應畜。雲何為四。謂是銅鐵瑜石赤銅。時諸苾芻便即利作刮舌傷損。佛言不應利作。然此四難求。佛言應劈齒木屈以刮舌。苾芻劈破便用刮舌作瘡。佛言劈齒木已兩片相揩。去上籤刺然可用之。苾芻嚼齒木已不知作聲默爾而棄。遂便墮在護寺天神頭上彼生嫌恥。佛言不得默棄應可作聲。若不作聲者得越法罪。苾芻唯於齒木一事作聲而棄。大小行時涕唾吐利及吐水等。所有棄擲皆不作聲。佛言凡有如是所棄之事皆須作聲。大師既制恆嚼齒木。苾芻道行卒求難得遂不敢食。佛言不應斷食。若無齒木。應用澡豆土屑及乾牛糞。以水三遍淨漱。隨意飧食勿復生疑。   緣處同前。時具壽舍利子有二求寂。一是准陀。二羅怙羅。後於異時。尊者舍利子欲往人間。告二弟子曰。我欲人間隨意遊適。汝等二人為住為去。准陀白言。鄔波馱耶我願隨逐。羅怙羅曰。鄔波馱耶我住於此。舍利子言。若如是者以汝付誰。答言以我付囑尊者鄔陀夷。我依彼住。報言羅怙羅。彼是惡人恐行非法。答曰。鄔波馱耶。我事如父彼何為惡。即便付與行趣人間。纔去之後鄔陀夷告羅怙羅曰。汝來作如是如是事。答言不作。鄔陀夷瞋言癡物。此尚不作餘何肯為。羅怙羅言。仁豈是我親教師及軌範師耶。鄔陀夷轉更瞋盛。遂扼其項推出寺門。便於門外啼泣而住。時大世主苾芻尼與五百門人。來禮佛足見其啼泣問言。聖者羅怙羅何故啼泣。報言喬答彌。大德鄔陀夷手扼我項推令出寺。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棄佛之子而向餘處。即共門徒圍繞而立。次有憍薩羅主勝光大王。擬入園中敬禮佛足。見羅怙羅同前問答。王作是念。我今不應棄佛之子。及以佛母而向餘處。即圍繞而立。次有給孤長者。亦入園中敬禮佛足。見羅怙羅同前問答。長者作念。我今不應棄佛之子。及以佛母國主大王而向餘處。即圍繞而住。是時門外大眾雲集致有囂聲。世尊大師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何故門外多人聚集有大喧聲。尊者阿難陀。具以上事敬白世尊。佛告阿難陀實有苾芻驅他苾芻令出寺耶。答言大德。實有此事。佛告阿難陀苾芻但於已房可得為主。非於寺內不應驅他。苾芻令出寺外。違者得越法罪。世尊。既制不驅苾芻令出寺外。時諸苾芻於弟子門人皆不敢訶責。遂慢法式不肯奉行。佛言應須訶責。苾芻不知雲何訶責。佛言。有五種訶法。一者不共語。二者不教授。三者不同受用。四者遮其善事。五者不與依止。言不共語者。謂不共言語所有問答。言不教授者。於利害事皆不教詔。言不同受用者。所有供承皆不應受。衣食及法亦不交通。言遮善事者所有修行善品勝事皆不令作。言不與依止者。謂絕師徒相依止事不共同房。如佛所言應訶責者。苾芻於事不為簡擇即便訶責。佛言不應隨事即為訶責。若有五法方合訶之。雲何為五。一者不信。二者懈怠。三者惡口。四者情無羞恥。五者近惡知識。時諸苾芻具此五法方始訶責。若不具五即不訶責。佛言五法之中隨有一時即須訶責。訶弟子時諸餘苾芻遂相攝受。佛言若被親教師軌範師訶責之時。餘人攝受作離間意。是破僧方便得窣吐羅罪。佛言不應攝受。時諸苾芻皆不容許。因此難調更不恭敬。或有出國或有還俗。佛言應令苾芻教其改悔生恭敬心。彼即令其不善巧者。至彼人邊。告言具壽汝親教師喚乞歡喜。彼更高慢。佛言應令善巧苾芻教令改悔深起殷心。時彼本師見來收謝。便不簡別即相容捨。彼於善品不能增進。復有少年因斯歸俗。佛言具五種法應作懺摩。一者有信心。二者發精進。三者生恭敬。四者口出美言。五者近善知識。佛言於此五中隨有多少亦可懺摩。然諸苾芻不合訶責而訶責者得越法罪。應合訶責而不訶責亦越法罪。不合容捨而容捨者得越法罪。應合容捨而不容捨亦越法罪。   若有於前黑品五法。隨一現行心無恭敬應可驅出。若知彼懷有慈順者應可恕之。若具五黑法者即可驅出。若不驅者得越法罪。佛言驅出。即露體驅出。佛言不應露體令去。若是求寂應與水羅君持。及上下二衣然後令去。若是近圓或擬近圓者。應與六物驅其出寺。皆不得露體令去(六物者三衣坐具水羅君持君持有二謂是淨觸)。   第三門第四子攝頌曰。  造寺安簷網  廣陳掃地處  求法說二童  熱時應造捨   緣在室羅伐城。如佛所言樹下臥具者。清淨易得。苾芻依此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若得長利別房樓閣悉皆得受。苾芻造寺不安基階及以前簷。佛言先安基階可與膝齊。上置厚版立柱於上。斗枅梁棟准次而安。上布平版版上布磚。於上復以碎磚和泥。極須鞭築上安鹽石灰泥。一重既爾餘皆類知。前安欄楯橫牽釘柱勿令墮落。時諸苾芻或於此食。有鳥雀來共相惱亂。應安羅網。不知以何為網。佛言有五種網。謂麻紵芒茅及楮皮等。雖作得網不解安置。佛言於網四角安小鐵鐶。方便掛舉勿令雨爛。後於此食鳥尚入者。以物遮掩食了還開。苾芻食時犬來前住希覓殘食。苾芻不與望斷命終。苾芻白佛。佛言凡噉食時為施畜生留一抄食。時蘭若苾芻所出飲食。唯與野干遮餘烏鳥。烏便瞋恨作烏音聲告賊帥曰。林中苾芻多有金寶。賊解烏語至苾芻所從其索金。報言我無即便打罵。苾芻曰。咄哉丈夫何因打我。答言汝多有金何不相與。苾芻曰。我居林野何處得金願勿枉打。賊曰汝定有金若不見與定斷汝命。苾芻曰有瞋我者妄作此言。定是我怨幸當實報。賊曰烏向我道。苾芻曰由彼懷恨。問曰何故。苾芻具說上事。賊帥言聖者若不具言。我定枉殺知已便放。苾芻白佛。佛言苾芻局心行施有此過生。由此應知留食之時。普施群生勿拘一類可於飯上以水澆濕。餅須細擘散之於地。隨意當食不應遮止。若遮止者得越法罪。苾芻造房天雨之時。傍入簷下水流漫損。佛言應作懸障遮。苾芻不知雲何作障。佛言用版。彼便遍遮遂令處暗。佛言不應遍遮可留明處版求難得。佛言蘧蒢席等權用遮障。既遭雨濕蟲蟻便生。佛言夏雨時安餘時應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四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三門第四子攝頌之餘   緣處同前。時給孤獨長者。每於晨朝往逝多林。禮世尊足禮已掃寺內地。後於一時長者他緣不遑入寺。世尊經行見地不淨。起世俗心作如是念。如何令彼帝釋天主。從香醉山持篲來至。諸佛常法起世俗心。乃至蟻子咸知佛意。若起出世心聲聞獨覺尚不了知況餘能測。時天帝釋既觀知已。便作是念。大師何故起世俗心。乃見世尊躬欲掃除逝多林地。既知佛念便詣香醉山中。取五百上妙掃篲輕軟如綿。至佛前住。爾時世尊意欲令彼樂福眾生。於勝田中植淨業故。即自執篲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乾連大迦攝波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篲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遍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苾芻凡掃地者有五勝利。雲何為五。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後時給孤長者來入林中。聞佛世尊及大弟子。躬自執篲遍掃林中。便作是念。如來大師及諸聖眾。躬自執篲掃逝多林。我等雲何敢以足蹈。時彼長者情懷愧悚立不敢前。佛知故問諸苾芻曰。立者是誰。苾芻白言。大德。彼是給孤長者。聞佛世尊及大弟子。各親執篲掃逝多林。情懷愧悚當處而立不敢前行。佛告長者口誦經法當可前行。由佛世尊敬重法故。諸阿羅漢皆尊敬法。長者即誦伽他行詣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說妙法開示勸導讚勵慶喜。是時長者聞法踴躍奉辭而去。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希有大德。自於正法生尊重心讚歎恭敬。佛言今者如來離染瞋癡。遠生老死無憂悲苦。具一切智於一切境皆得自在。於法尊重讚歎。正法未為希有。汝等當知我於往昔。具染瞋癡未離生老病死現有憂悲苦惱。為法因緣捨自身命。汝今善聽我當為說。乃往古昔婆羅□斯城中。王名梵授。以法化世。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廣說如餘。   時梵授王深信正法。稟性賢善自利利他。憐愍一切常行惠施。有大慈悲離染著心。曾無吝惜。後於異時王大夫人忽然有娠。便生異念求聞妙法。夫人白王。王命相師問其所以。彼白王言由大夫人所孕聖胎遂生是念。爾時大王即為求法。便敕大臣盛金滿箱。周遍國界奉金求法竟未遂心。月滿生子顏容超絕眾相具足廣說如餘。王作是念。此兒端正人所樂觀。未生之時已希妙法。宗親共集與作何名。大臣白言王子未生已希妙法。應與立字名求妙法。王令八母乳養供承廣如餘說。乃至如蓮出水。年漸長大常求妙法竟未遂心。王崩之後自紹王位告諸群臣。卿當為我求於妙法。群臣受敕即持金箱遍贍部內。處處求訪無法可得。臣白王言在處遍求無法可得。時求法王不滿所願常懷憂惱。時天帝釋觀知王心為求法故而懷憂惱。即作是念。王雖如此真偽未知我應往試。遂即變身為大藥叉。舉手張目形容可畏。至王前立便說頌曰。  常修於善法  不作諸惡行  此世及後生  寤寐常安樂   王聞此頌心大歡喜。告藥叉曰仁者當重為我說此伽他。時彼藥叉即報王曰。王用我語我當為說。王曰唯然願為宣說隨意無違。時藥叉曰大王若實樂法者。可作火坑。七日七夜燒炭猛焰投身入中。我為重說王聞斯語。倍增欣躍報藥叉曰。此不敢違王即宣令遍告國中。我為樂聞妙法。七日之後當入火坑。一切有緣樂希有者可來觀我。既宣敕已舉國皆知。無量眾生至期鹹赴。由王重法至誠所感。於虛空中復有無量百千諸天。鼓樂絃歌香花供養慶希有事。重王至誠悉皆來集。時彼藥叉七日既滿。便昇虛空告菩薩曰。所期已至可入火坑。爾時大王遂立太子紹繼王位。普召群臣鹹乞歡喜。共為辭別漸近火坑。臨岸而立即說伽他曰。  如是炎熾大火坑  紅焰如日令人怖  我今歡喜投身入  為法曾無悔懼心  今我雖處火坑中  決定當求希有事  願此福利資捨識  猛火變作妙蓮池   爾時大王說伽他已。便自投身入火坑內放身纔下。時大火坑變作蓮池清涼可愛。是時菩薩身無虧損。時天帝釋見其希有人天歸敬。復帝釋身即為彼王重說前頌。  常修於善法  不作諸惡行  此世及後生  寤寐常安樂   爾時菩薩受斯頌已。即出池中書之金葉。遍贍部洲城。邑聚落。鹹悉告知普令修學。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求法王者即我身是。為求法故委棄身命。何況今時於勝妙法不生尊重。是故汝等應當修學。我於妙法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如是誠心依法而住。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苾芻聞已歡喜奉行。   如世尊說若掃地時有五勝利。時有老宿苾芻棄禪誦業。入逝多林皆親掃地。佛言我於知事人作如是說。非諸耆宿苾芻修行業者。然於我所依善法律而出家者。有二種業。一者習定。二者讀誦。苾芻聞佛為知事人密作是說。其知事人不能遍掃逝多林地。佛言隨要當掃。若月八日或十五日。應鳴揵稚總集眾僧共為灑掃。時諸苾芻既奉佛教。於掃地時談話俗事。遂使護寺天神及非人類並餘法眾。聞說戲論生嫌賤心。佛言不應爾應說法語或聖默然。時諸苾芻既掃地已。塵土坌身不信敬人見生嫌賤。佛言既掃地了除去糞穢應可洗身。若不洗者以水濕手拭去塵坌。洗手濯足如常所為。佛言每至八日十五日觀察床敷。苾芻總作。佛言不應爾。可令弟子詳審觀察。恐有蚤虱及以污穢。如佛所言見淨掃地誦經而蹈者。苾芻灑地然後淨掃作曼茶羅。餘人見時不敢足蹈。佛言應誦伽他蹈過無犯勿生疑惑。如是應知諸香臺殿旛竿制底如來形影。皆誦伽他然後足蹈。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爾時北方有一國王。送二童子與勝光王以為國信。一名馱索迦。一名波洛迦。其馱索迦能作飲食。波洛迦解敷床座。凡邊國人性多饕餮。每因遊行便入市中。取他魚飯隨意而食。爾時食主即便苦打。時二童子還至王所。白言大王。我向廛中少取魚飯。時彼家人苦打於我極困幾死。王聞語已敕告市人。汝等當知所有飲食自須掌護。我此二童不應輒打。後於異時王罷朝已暫為偃息。時二童子各在一邊。為王按摩搖動王足。見王不語一雲王睡。二雲如是。王聞起念豈非此二有私語耶。遂便佯睡伺其所說。時馱索迦告波洛迦有後世耶。答言何有。後世。時波洛迦告馱索迦曰。世間頗有阿羅漢不。馱索迦曰世間無有阿羅漢果。時王聞彼二童子語已。便作是念。此二童子俱起惡見。一是斷見。一是邪見。王告大臣。大臣轉語。遂令國內遠近咸知王二童子是邪惡見人。時給孤長者。於大眾中。分明告示震師子吼作如是言。若於我捨而命終者必得生天王聞語已作如是念。長者若來此二童子我當付囑。後於異時給孤長者來至王所。自將小童持其坐物既置座已。爾時童子即便出外。與餘童子共為戲樂。小童去後王作是念。今正是時。以二童子用相分付。即便竊告守門人曰。長者童子勿使入來。門人奉教不令其入。長者坐久心念還家。從座而起顧盻使童。王言長者何所顧耶。白言大王。我覓使童。王言長者。我有二童。今付長者可領將去。彼觀王意俛仰而取。復作是念。何因大王付我二童。復思此二先是惡見。王今試我令遣將去。是時長者即共還家。既至家已命掌庫人曰。此二童子所須之物悉皆給與。又復告彼市肆諸人。若二童子有所須者君可與之。明書價直我倍酬還。時二童子至掌庫所。求索所須皆隨意得。告掌庫者曰我所求覓君皆與耶。答言盡與。童子。復問進遣如是。答是長者。二童相謂長者於我父母無異。我所求者皆悉無違。復於異時相隨入市。諸人遙見皆喚二童汝來我處隨意所食。二童報曰。昔時遙見各掩食盤。今日遠觀悉皆喚我。非無所以幸為說之。諸人答曰汝昔強餐一無酬直。今時長者倍還其價。我等緣斯故相命食。二童聞已復相謂曰。長者慈悲深見憐愛。還白長者若有作業幸當見付。報言且住後當令作。後時長者將彼二童。入逝多林俱持篲帚令掃僧地。長者有緣須還本宅。告二童曰我緣須出。汝等且留淨掃寺中屏除糞穢。作是事已方可還家。地既淨已欲除糞掃。佛神力故令糞無盡。時此二童孝敬於主。竭誠用力除糞不停。爾時佛告阿難陀曰。為此二童應留殘食。時阿難陀留殘命食。二童作念。要除糞了我當還家。而不食此聖者殘食。佛以神力除東畔時西畔還在。除西畔時東畔還在。如是艱辛至日將暮。   佛告阿難陀。今此二童當近汝宿。汝復遍告諸苾芻等。我先所說善事當隱惡事顯露。欲令二童捨惡見故。宜現其善。汝等苾芻有得定者。如定而住至於初夜。時阿難陀宣佛教已。時諸苾芻即於初夜。或放光明或現奇相。二童見已告阿難陀曰。此是何物。阿難陀曰。彼是阿羅漢現諸神變。時二童子白言聖者。於世界中有阿羅漢耶。阿難陀曰豈汝二人不自親見何所致疑。然此二人先起邪見謂無應供。今見神通邪見便息而生正見。佛於中夜起世俗心。如何令彼釋梵諸天鹹來至此廣說如上。時諸天眾觀知佛心鹹來佛所。由彼威力有大光明。二童見已問阿難陀此是何光。答曰此是梵釋及餘天眾。來詣佛所現此光明。問言。聖者有他世耶。答曰汝既親見何所致疑。彼二童子先時邪見謂無後世。今見天眾即於此時生正見心。深自慶幸俱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稱其根性說四諦法。示教利喜令得開悟。以金剛智杵斷二十種有身邪見山。證預流果。既得果已重禮佛足。白言世尊。我今願於如來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勤修梵行。世尊即便命言。善來馱索迦波洛迦汝修梵行。時彼二人於佛言下。鬚髮自落瓶缽在手。如初剃髮經七日來。進止威儀同百歲者頌曰。  世尊命善來  髮除衣著體  威儀如百歲  隨佛意皆成   爾時世尊親教授彼二苾芻。精勤無倦。未久時間得羅漢果廣說如餘。乃至梵釋諸天所共敬重。   爾時世尊度馱索迦及波洛迦令出家已。勝光大王既聞是事情生嫌恥。如何世尊度此邪見令其出家斯非善事。由彼邪見人所共知。世尊聞已作如是念。於我眾中聲聞弟子諸惑斷盡。功德尊重同妙高山。如何國王。生輕慢想斯成大失。我今宜可彰彼二人有殊勝德。時給孤獨長者來禮佛足在一面坐。聽佛說法示教利喜。於時世尊默然而住。長者即便從座而起。合掌恭敬白言世尊。唯願大師及諸聖眾。明就我家為受微供。佛默然受。長者知已禮佛而去。   爾時佛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去告馱索迦波洛迦曰。汝等二人明日宜應至長者家為眾行水。於時尊者奉佛教已。至二人所具陳佛教。時彼二人奉佛敕已。報言尊者。如世尊教我當奉行。便作是念。何故世尊捨諸耆宿及以中年。於我二人曲為顧命令我行水。豈非世尊欲於我所彰其勝德。我等宜應滿世尊願。爾時長者即於其夜。具辦種種淨妙飲食。所謂五噉食五嚼食。即於晨朝敷設床座。及盛水器莊嚴已訖。遣使白佛飲食已辦唯願知時。爾時世尊著衣持缽。與苾芻眾詣長者家。至其食處就所設座。及諸大眾悉皆坐已。是時長者復遣使人白勝光王曰。我於今日在自家中。請佛及僧微設供養。唯願大王暫來隨喜。時王聞已便與太子及內宮人扈從相隨。至長者宅共申隨喜。既至佛所禮足而坐。   爾時具壽馱索迦於上座前立。手執瓶水神力加持。令所注水從上至下次第洗手。爾時具壽波洛迦於下座前立。執淨瓶水神力加持。亦令其水從下至上次第漱口。時勝光王見是事已。便作是念。斯何耆宿大德苾芻親於佛前敢現神力。即起尋水至下座邊。見波洛迦手持瓶水。後更尋水至上座邊。見馱索迦持瓶而立。極生希有長舒右手出讚歎言。希有佛陀希有達摩。善哉正法能於現世令馱索迦波洛迦等捨罪惡見。證獲如是殊勝之德。時彼長者既見大眾悉坐定已。便以自手行諸飲食。大眾飽已洗手漱口。嚼齒木已屏除缽器。即取小席親於佛前長跪聽法。   爾時世尊為勝光王及大長者。隨機說法示教利喜從座而去。   時諸苾芻至住處已。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此馱索迦波洛迦曾作何業生在邊地一是斷見。一是邪見。又作何業。於佛法中而為出家。斷盡諸惑得阿羅漢。佛告諸苾芻此之二人自所作業果報成熟廣說如前。乃至果報還自受之。汝等諦聽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迦攝波佛出現於世。時此二人投彼佛法而為出家。二人為伴往詣邊國。無教授師自修禪定。實無所證作證解心。臨命終時誹謗聖法。生邪見心作如是語。迦攝波佛誑惑世間。斷盡煩惱得阿羅漢。我於諸惑不能斷盡。何有餘人得阿羅漢。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二人無師習定者。即馱索迦波洛迦是。由謗聖法生邪見故。經歷多時墮於惡趣。復於多生常處邊地。起邪見心乃至今身還生邊地起邪見心。由彼二人讀誦受持蘊界處緣生道理。及處非處悉皆善巧。由斯業力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盡諸惑得阿羅漢。無師習定有如是過。是故汝等不應無師輒自習定。若輒學者得越法罪。   緣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於蘭若處造一小室。時有苾芻於此而住。時屬春陽為熱所逼。形色萎黃瘦損無相。欲移住處往白長者。仁當守護我欲他行。長者問曰有何闕少而欲他行。苾芻答曰我無闕乏然為時熱室小難居。長者答曰若畏熱者為造地窟。答言長者。佛未見聽。苾芻以緣白佛。佛言須地窟者隨意應作。長者為作。至夏月時復多濕氣便不堪住。後白長者言我欲他行同前問答。然為地濕痰印病增不堪居住。長者答曰若如是者為造大捨。苾芻告曰世尊未許。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任為大捨。長者便造。以無簷故柱危欲破。以緣白佛。佛言安簷。若恐摧者應安邪柱以釘釘之。   第三門第五子攝頌曰。  石鹽安角內  藥器用□□□ 安替誦經時  以物承其足   緣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具壽畢鄰陀跋蹉從出家後身常抱疾。有同梵行者來相問訊言。上座四大安隱不。答言我患寧有安隱。復問上座比來曾服何藥。答曰曾服石鹽。若爾今何不服。答言賢首。佛未聽許。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應畜先陀婆鹽。苾芻隨處安置遂令銷滅。佛言不應如是隨宜安置。應可畜筩。便安竹筩亦還銷失。佛言應用角筩安鹽於內。遂用新角更令臭穢。佛言應用牛糞水煮洗乾無損。佛言石鹽應安角中者。不解安蓋塵土便入。佛言著蓋。苾芻不解。佛言還應用角。時畢鄰跎跋蹉因患問答同前。須畜藥碗。佛言應畜。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娶妻未久便生一息。年漸長大。遂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但臥空床未有氈席。長者後時入寺遊觀。便見其子但臥單床更無氈席。告言聖子。自餘苾芻皆有氈席汝何故無。答曰諸人多是宿舊出家先來貯畜。我新捨俗由斯未有。答言若爾我捨有好□□□倫覕梱埤□□□□□□□□姷□□□□□□□謠□□‥□□□騆均犛轔﹛L天□□祩□□R檸c巨□奧□擁嶡P□□儴C□□句嶡□□|□禳慼慼情撚晒嘆芊掄肵牷慼P□□□漦□§□□□□實□□□□I§趑□□□□驤□□□□|□□□鞢慼慼慼L□□□磧齤□□□耩□詫灩驤□□鶋﹛L□蕁□□讀獺慼慼   緣處同前。佛言應誦經者可昇高座。其人坐師子座下垂雙足致有勞倦。佛言應作承足床。苾芻不解。佛言若座不移動應以磚作。若移轉者可用版為。雖以版作移舉時難。可於四角各安鐵鐶隨意擎去。時有求福苾芻及信心俗旅。於足趺上塗以香泥。時誦經師不敢足踏。佛言以草及葉替而方踏勿致疑心。   緣處同前。佛言作承足床。林中苾芻此物難得垂足勞倦。以緣白佛佛言以石支足。   第三門第六子攝頌曰。  拭面巾疏薄  唾盆並襯體  鐵槽砌基地  月光珠浣衣   緣在王捨城。畢鄰陀跋瑳。身常抱疾頭面垢膩問答同前。乃至上座先持何物。答曰持拭面巾。今何不持。答言佛未聽許。以緣白佛。佛言有病無病應持面巾。   緣處同前畢鄰陀跋瑳。苦熱身黃問答同前。乃至上座先持何物。答曰持疏薄衣。今何不持。答言。佛未聽許。以緣白佛。佛言熱時應著疏薄之衣。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苦患痰印於床兩邊棄其涎洟令不淨潔。天將欲曉門人入房。禮問安否洟唾污額。苾芻見問即以事答。苾芻曰我試觀之。便入房中見其洟唾床邊狼藉。告諸苾芻共生嫌恥。雲何苾芻於僧房中洟唾不淨。以緣白佛。佛言非是合棄洟唾之處不應輒棄。若在闇中不頭扣地而為禮拜。須致敬者口雲畔睇。但有請白鹹應如是。若患傷寒涎洟流出應以器承。著器物時致有傾側更多穢污。佛言可安支物。彼置圓繩然由傾側。佛言其承唾盆及洗口器。形如象跡底凸向內置地安穩。棄唾水時即便卻出。佛言盆內安物。苾芻不解。佛言應截草置中或安沙土等有多蠅附。佛言應扇去之。盆有臭氣。佛言時時應洗。洗已不曬致有蟲生。佛言曬乾。復有苾芻涎唾不止待器乾時事便廢闕。佛言應畜二盆更互而用。苾芻簷下讀誦經行若洟唾時隨處棄擲。佛言不應爾。棄者得越法罪。然於寺中四角柱下各安唾盆。若有唾者可棄於此。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名曰毛血。昔於五百世若生若死常處地獄。後生人趣處在居家。常好嚴身戲樂無厭不思地獄。後於異時在佛法中出家修行。見佛說法。於三藏教說地獄苦傍生餓鬼人天差別。聞地獄時極苦現前。身諸毛孔並血流出。衣裳點污常有臭氣。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如此苾芻應畜襯身衣。苾芻即便披在衣外遂生譏醜。佛言應在內披。其身瘙癢將此衣揩。佛言不應如是。若有濃血當以樹葉作湯徐徐洗除。其襯身衣時時浣染曬曝令乾。   緣在王捨城。具壽畢鄰陀跋蹉。身常抱疾同梵行者問答同前。乃至上座先持何物。答曰曾持鐵槽安藥湯浸。若爾何不持用。答言佛未聽許。以緣白佛。佛言病者當畜鐵槽。   緣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於夏雨時。旋繞制底有泥污足。佛言應可布磚。上以碎磚和泥打之。復安礓石灰泥。塔大難遍。佛言應齊一尋。此亦難辦。佛言安版。復更難求。佛言步步安磚。苾芻寺門及寺內地多有泥陷。佛言如上所作準事應為。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於靜林中。造一小舍苾芻寄住。時當寒節苾芻觸冷身形羸瘦來告長者曰我欲他行。答言聖者。有所闕耶。報言無乏但為苦寒。長者曰。仁住於此我與日光珠令常得火答言長者。佛未聽許答曰佛大慈悲必聽受用。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須日光珠者聽畜隨時出火。長者便與苾芻受用。時有五百群賊欲打小城。過苾芻處告言須火。報曰現無。賊曰何方得火。答曰賢首有日光珠能出於火便示其處。賊去破城迴至於此。欲奪其珠問珠何處。苾芻示珠賊取而去。苾芻患寒至長者所。報言我寒具如上說。長者曰珠在何處。答曰有賊將去。長者曰此貴價物不密舉掌。令賊將去深成可惜。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此之貴珠不應示賊。應與其火如日光珠月光亦爾。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令浣衣人洗濯衣服。時浣衣者多得他衣洗浣未了。時鄔波難陀至日晡後。便持故衣詣洗衣處報言為洗。答曰現有多衣明當為洗。便生忿怒。彼言勿瞋可留而去我今為洗。即便留衣與眾多衣一處同浸。遂令赤色染壞他衣。彼見愁惱掌頰而住。多人來見皆共譏嫌。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由浣衣故生眾譏嫌。告諸苾芻曰鄔波難陀以赤色衣污他衣物。是故苾芻不應以赤色衣令他洗浣。作者得越法罪。六眾聞已便將白衣令彼洗浣。彼便摋打令衣損破。佛言苾芻衣皆不應令浣衣人洗。   緣處同前。六眾聞佛不許令他洗浣衣物。即便持衣至浣衣處。以物纏頭於池水邊自洗衣服。眾人見譏。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至浣衣處自洗衣服。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苾芻便於大版木上。摋打浣衣令衣破壞。佛言不應爾。應在盆中以煖水浸。徐徐自手洗濯令淨。佛令手洗。苾芻不能。佛言用腳。時有手足皆悉不能。佛言令他為洗應可自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五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三門第七子攝頌曰。  拭身履蛇咽  石器生疑惑  染衣有多種  隨意畫伽藍   緣在室羅伐城。苾芻洗已濕體披衣色壞兼臭。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畜拭身巾。時有苾芻無巾可得。佛言洗已片時蹲地。以洗裙拭體然後披衣。苾芻革屣上有塵土。即便摋打令網系斷。佛言不應爾。復用水洗轉加爛壞。佛言不應爾。可將濕帛拭。是故苾芻應持拭鞋履物(言洗裙者。可用絹布一幅半長六尺許。橫繞腰髁擫勿令脫。更不安帶。是西國法也)佛在占波國揭伽池側。時有龍女信心純善。其子不信不依法律。其母遂便勸令聽法。子今宜去於聖者邊聽聞正法令汝獲福。其子不變本形而去至誦經處。少年苾芻見之驚怖便唱長腰長腰。其餘苾芻未離欲者皆生恐怖。即以毛繩繫其龍項擲於寺外。其子歸家。母見問言。汝向聖者處聽正法不。答言阿母不須說此無慈愛人。母曰彼於汝處作何非法。即便具說毛繩損項。母曰由此因緣名為聖者。若是餘類殺汝無疑。子便默爾。時彼朋友皆共譏笑。唱言破項。見調弄時身體黃瘦氣力衰弱。母見告曰何故汝身萎黃若是。答言阿母常有知識調言破項。我負羞恥致斯羸瘦。母曰由汝不變本形遂招此過。若變形去不被毛繩。今可變形往聽妙法。隨所聞見皆稱汝心。若依本形藏身而聽。彼乏信心不隨母語默然而住。母作是念聖者毛繩繫龍子項。欲聽法者與作難緣。我今為此當往白佛。過初夜分身放光明來至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面坐。由彼龍女身光明故。令揭伽池周遍照耀。龍女白佛言。大德。我子不信勸令聽法至誦經處。聖者既見便以毛繩急繫其項棄之寺外。項便傷損。彼諸朋友見而調弄唱言破項。由被戲弄身體萎黃氣力羸損。唯願世尊於諸聖眾略為遮制。勿以毛繩繫諸龍子。慈愍故。世尊知已默然受請。是時龍女禮佛而去。爾時世尊至天曉已。於僧眾前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昨夜龍女來至我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由彼威光遍照池側悉皆明朗。而白我言大德。我子不信勸令聽法至誦經處。聖者既見便以毛繩急繫其項棄之寺外。項便傷損彼諸朋友見而調弄唱言破項。由被戲弄身體萎黃氣力羸損。唯願世尊於諸聖眾略為遮制。勿以毛繩繫諸龍子。慈愍故。告諸苾芻曰。汝等何因作非法事。令彼龍神心生輕慢。能使正法遂至銷亡。故諸苾芻勿以毛繩繫龍蛇項。若見來時即可彈指告言賢首向不見處。隨言去者善。若不去者以羊甲杖緩杈其頭。置甖瓨中傍邊穿孔。口以物塞擎之出外。此杖無者以軟絛等繫項牽出。此亦無者應以杖徐按。繩索繫項舉置瓨中。如前棄外放草叢中。蛇縱瞋火焚燒此草蛇亦命終。佛言不應棄草叢內。後棄露地不久觀察。便有諸蟲來相唼食佛言棄已不應即去。可於露地棄之。待入穴已然後可去。   緣在王捨城。城中有一長者。善閑石作造諸石器。隨時貯賣多獲利物。便作是念。作何方便獲多福業。能於現世得利無窮。我今宜可請佛及僧就捨供養。於石器中而噉飲食。獲多福業得利無窮。即詣佛所廣說如上。乃至佛眾皆來就家坐定。長者便將新器行與上座。舊器授與下行。苾芻生疑不肯為受。佛言出處淨故應為受之勿致疑惑。長者供養皆令飽滿。佛為說法從座而去。   緣在室羅伐城。苾芻須染。世尊聽許。苾芻煮濕染木令染色壞。佛言曬乾然後煮用。於日中曬令染不好。佛言不應日中曬曝。於陰處曬致令醭出。佛言非在烈日復非極陰隨時曬曝又復以衣與染木同煮令衣損壞。佛言別煎染汁。一度煮已即便棄擲。佛言三煮方棄。苾芻三度煮汁皆一處安。佛言三皆別安。不能記知何者初中後。佛言書字記其次第。苾芻以汁澆在衣上。佛言不應先於盆中置染汁已然後投衣便多著汁曬時流下。佛言不應多著。或時染少令衣斑駁。佛言不得極多極少。應處中斟酌。在地曬衣塵土便污。佛言不應爾。復於草束上曬汁向一邊。佛言可於繩上或在竿上。便搭繩上中無染色。佛言。可於繩上搭衣一邊以竹夾夾定。若恐損衣以物替夾。苾芻不數翻轉汁向一邊。佛言。應數翻轉時有苾芻作重大衣。染安繩上重不能勝。佛言。敷草上曬數須翻轉。有以新汁而染舊衣。有以新衣投之舊汁。佛言。新衣新汁舊衣舊汁不應異此。有以新衣曝於陰處便以故服曬在日中。佛言。新在日中故於陰處。染衣之時以第三汁先用染衣。次中後初。佛言。先初次中及後。染衣既竟不以水捼。衣色斑駁。佛言。應以水捼。苾芻染了當日水捼。佛言。應待明日。正染衣時風雨來至。苾芻慞惶不知何處欲曬衣服。佛言。應置簷前。即於簷前染衣。令染汁污地。俗旅見問。聖者何因此處得有流血。答言。非血是我染處遂生譏醜。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染衣之處或以牛糞或用土塗拭。   緣處同前。給孤長者創造此等施佛僧已。所有牆壁未為彩畫。便作是念。我今請佛欲畫僧寺。至禮佛足退居一面。白言。大德。寺牆未畫我今欲畫。佛言隨意。長者不解來白苾芻。苾芻不知用何彩色。便往白佛。佛言善哉長者。不知汝今復問。應用四色青黃赤白及雜彩色以充圖畫。   第三門第八子攝頌曰。  造寺所須物  穿床禮敬儀  別畜剃髮衣  花鬘掛眠處   緣處同前。於此城中有一長者。施食苾芻數至其捨。遂令長者住歸戒中。後於異時因說七種有事福業。報言聖者。我欲隨一福業發意修營。苾芻答曰。善哉應作。問言。聖者我作何事。答曰。可為眾僧修營住處。聖者我今現有造寺之直。然無善伴助我修營。答言。長者仁當辦物我助修營。善哉聖者即授錢物。苾芻念曰。此物即是屬四方僧。如何費用造器具耶。我於餘處別更求覓長者錢物貯於庫中。後時長者作如是念聖者好心為我造寺。試往觀察其狀如何。往觀其處一無營造。問苾芻曰。許為造寺何意空無。答曰。既無作具用何營造。報言。施物何不營為。答曰。物在庫中。長者曰。宜用此物造諸器具。答曰。此物屬四方僧我不敢用。長者言。造寺元屬四方眾僧費用何過。答言。長者我往白佛有教當行。長者言隨意往白。便告諸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此物用造器具修營寺宇。時彼苾芻營造寺時巡家乞食。長者見怪為我造寺因何行乞。寺中錢物可充食用。如其少者我更持來。答曰。豈我一人食四方物。長者言。我意相通此有何過。苾芻曰。我問世尊苾芻白佛。佛言。營作之人應食寺物。雖聞許食尚噉粗餐。佛言。不應粗食。彼作上食。佛言。不應絕上。應觀餘寺體例為食。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忽患腹痛。數去迴轉致有疲睏。苾芻白佛。佛言。於床穿孔隨時轉易。即於好床穿破作孔。佛言。應取故床若籐織者。應割為孔若絛編者擘開為穴。若病差後隨事料理。由數迴轉下部瘡痛。佛言。於床孔邊可安軟物。不淨墮地以瓦盆承勿令高舉。糞臭外棄更覓餘盆。如是展轉無器可得。佛言。不應總棄。可畜一一盆洗而曬乾。無第二盆應安樹葉。其盆雖洗臭氣不除應用油塗。如佛所教應看病人。時有老少苾芻鹹來問疾。少至便禮病人老來病人致敬。緣此祗接病苦轉增。佛言。彼身不淨不應敬禮。自身污染不合禮他。設他禮時亦不應受。若有違者俱得越法罪。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若不清淨不應受禮亦不禮他者。大德不知總有幾種不淨污染。佛告鄔波離有二種不淨。一噉嚼不淨。二穢污不淨。言噉嚼不淨者。謂嚼齒木噉諸飲食根果餅菜之類。若食噉時及以食了。未淨漱來皆名不淨。穢污不淨者。謂大小便及以料理不淨處並剃髮時。乃至未淨洗濯漱口已來皆名不淨。有如是等不淨觸時受禮禮他鹹招惡作(金口明文此方不用致令軌則並悉湮沈)。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妙花婆羅門作如是語。白言。喬答摩。我乘車時或控馬轡。或舉鞭大□□□褥F□□吟觟媽□槾婖□騊□□□J□□橢□□埤□□□□□□飀□奾□□□騷□□□□樄□飽□榙□□□榙□□□□褥F□□□□觟媽□□□□□□□□□□飀□榙□□□訇□E□□□□□□奸□□媽楎□□□橙□□□□褥F□□□□觟媽□□□□□楰□□飥□樁榕糖□□□□□罹纂樁e檢□□□□□□□□飥□切□□纂慼慼撞痋慼慼慼慼j□矩累□□□□□妙□□□□□□逆□□矩罹p□□□□□橄□□□□□奾□□餺□纂j□□□□□□□奪□□祜□□□奅□□騅裀□□楏□□□□□活慼慼摯鞢撓堙p□□□□姽□□□奐□□□□□z□訑礽□□□□□j□□□□□□□陵□□q禍□□□□□□□參□埤□驖□□□椸□姪裀□襉□部摹魅騰□□□□□□□q禍□□□餺□妖□□□□□z□□□□□□□□□駩□羈□椸□□□□j□櫬饈□□□F□□□□赦□詡應被此衣而除鬚髮時有貧乏此衣難得。佛言。應用僧腳敧遮身而剃。除髮了時苾芻不洗。諸俗人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剃鬚髮已。不知洗浴可惡之甚。苾芻白佛。佛言。剃髮了時宜應洗浴。時有老病氣力衰微。或復有時求水難得。佛言如此之類應洗五支。謂頭及手足。   緣處同前。時有敬信婆羅門及居士等。以妙花鬘來施苾芻皆不敢受。俗人報曰。聖者廣說如上。乃至我今豈可捨諸善品往後世耶。幸當為受。苾芻白佛。佛言。見施花鬘宜應為受。彼受得已隨處棄擲。彼見嫌曰。我以貴價買得此花。供養仁等何因漫棄。佛言。不應輒棄。苾芻便用於髮爪窣睹波懸以供養。彼言。聖者豈我不見髮爪塔耶。我於先時已供養塔。今故持來奉上仁等。苾芻得已掛房門上。俗人見時謂是佛殿即便敬禮。佛言。勿安門外應置房中。彼露處安同前招過。佛言。應安屏處時復嗅香。但是香物能益眼根。苾芻不知雲何屏處。佛言。可於臥處掛在頭邊。   第三門第九子攝頌曰。  好座並床施  香泥及缽龕  油器法語行  衣袋持三索   緣在室羅伐城。佛告諸苾芻若得妙好床座。僧伽應受別人不許。得大倚床此亦是僧非別人也。   緣處同前。信敬俗人以上香泥。來施苾芻皆不敢受。俗旅報曰。聖者我今以仁為福田廣說如上。乃至我今豈可捨諸善品往後世耶幸當為受。苾芻白佛。佛言應受。既受得已對面棄地。彼起譏嫌我以貴價賈得此香仁今棄擲。苾芻白佛。佛言。不應棄擲。便將塗拭髮爪佛塔廣說如前。乃至受已應置頭邊。塗於壁上時時鼻嗅。凡諸香物能令眼明。時有信心長者請苾芻眾就捨而食。以上香泥塗苾芻足皆不敢受。報言聖者。諸有信敬婆羅門。他施香泥彼得塗頭或摩身體。我敬仁等以香塗足因何不受。苾芻白佛。佛言。為受塗足香泥。受已棄擲諸俗人見廣說如前。善哉仁等當為我受。將至寺中隨情所作。苾芻白佛。佛言。如前不應對面棄擲。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隨處安缽令其損壞。苾芻白佛。佛言。不應隨處安缽應為缽龕。時諸苾芻穿牆而作。佛言。不應如是初造寺時於諸房中作安缽處。佛言。應作缽龕者。蘭若苾芻無作龕處。佛言。應用葛蔓或以草索編籠。塗以牛糞或將泥拭置缽於中。有塵土入。佛言。應還如是作蓋合之。不應置地。宜可施繫掛在樹枝。苾芻出行隨身將去。不信者見共起譏嫌。問言聖者。所持之物。為是雞籠及安獼猴耶。佛言。若出行時不應持去可留舊處。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人間遊行。至一聚落求停止處。主人既許即便洗足復從乞油。其家有女將油來施。苾芻無器展手欲受。女人報言。聖者雖解乞油不知持器。報言。小妹佛未聽許。女人默然。苾芻白佛。佛言。應持油器。聞佛聽許。時鄔波難陀將二弟子。各持油器相隨乞油。有一婦人將油來施。見器極大搥胸。告曰。聖者誰能施滿此大油瓶。苾芻曰。奇哉慳惜隨汝意施。更有信心婆羅門等自當添滿。女人默然。苾芻白佛。佛言。不應持大油器從人乞覓。佛制大已便持小器。將以乞油所用不足。佛言。不應持極小器。然器有三種。大者二抄。小者一抄。二內名中。應如是畜。   緣處同前。有二苾芻一老一少。隨路而行說非法語。時有不信心藥叉。聞其所說而作是念。此釋迦子談說非法隨路而行。我今宜可吸其精氣。即隨後而去復作是念。前事已去此不可追。更作邪言當吸精氣。相隨去時復遇藥叉。是敬信者彼便問曰汝欲何之。以事具答彼便報曰。此二行人必論法語。汝宜且待勿逐苾芻。我今共汝且申談論。答言。知識我於此二必不相放。時二藥叉即隨後去。彼二苾芻說非法語。至歧路邊一詣給孤獨園。一向鹿子母捨。時彼小者禮上座足唱言好去。上座答言。具壽。願汝無病勿為放逸。時二苾芻各隨路去。彼不信藥叉奮迅形儀欲吸精氣。後來藥叉報言。汝今不應輒為造次。彼二苾芻已說妙法。汝自不解漫生瞋恚。彼復問雲。何者是法。汝豈不聞大雲無病勿為放逸。得無病者。佛言。大利勿放逸者眾善之本。如世尊說。  若不放逸者  能得不死處  若作放逸人  終歸於死路   彼聞法已心生歡喜隨路而歸。時後藥叉便作是念。此即是我所為之事。我今宜去白世尊知。既至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白言大德。有諸藥叉是非人主。於佛法中情懷信敬。復有藥叉專懷不信。凡藥叉眾於佛法中多不敬信。諸有苾芻隨路行時作非法語。恐藥叉聞作無利事。唯願世尊制諸苾芻應存正念。隨路行時莫非法語願慈悲故。世尊知已默然而受。時彼藥叉知佛許已禮足而去。爾時世尊藥叉去後。於大眾中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我聞藥叉作如是說。苾芻在道作非法言隨路而去。無信藥叉伺求其便爾所為非。諸出家者隨路行時作非法語。是故我今制諸苾芻隨路行時所有行法。苾芻涉路行時有二種事。一作法語。二聖默然。於止息處說聖伽他。  世間五欲樂  或復諸天樂  若比愛盡樂  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  因苦復生集  八聖道能超  至妙涅槃處  所為佈施者  必獲其義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緣處同前。苾芻作三衣竟置在肩上隨路而行。遂被汗霑並塵土污。佛言。應以袋盛置肩而去。苾芻不知如何作袋。佛言。可長三肘闊一肘半。其一肘半中疊縫之。一頭開口形如象鼻。佛言。不應如是可當中開口。不安怐紐塵土猶入。佛言。應安怐紐。苾芻以常用衣置之於下。非常用者安在於上。取時翻攪令衣雜亂。佛言。常用者在上非常用者在下。   緣處同前。時有群賊於路劫人遂入村中。諸人競出趁賊敗散隨處依投。時賊求水無綆及罐。賊帥令人上樹遙望。若有來者可隨借用。見有苾芻隨路而來。遂相告曰。有釋子來彼多著事必有罐索。若有者善彼若無者。當破其腹取血飲之。作是議已。遙望而住。苾芻來至。問言聖者。頗有井索及水罐不。答言我無。時賊聞已即便鬧亂各持刀杖左右觀瞻。眾中上首是阿羅漢即便觀察。何故諸人各持刀杖。觀見彼賊欲殺苾芻。告諸賊曰。何故仁等情生鬧亂。彼具報知。上座告曰。仁等勿憂我皆為辦。必得清水恣意飲足。即取苾芻所有腰絛共相連接。復取其缽繫使堅牢。放下井中隨意取水。觀察無蟲飽足令飲。諸人慶悅報言聖者。如其無水我於仁等相害不疑。善哉聖者當持井索。苾芻報曰。當順爾言。賊便禮足隨路而去。時諸苾芻亦皆飲水。盛滿君持並添澡罐(君持著嘴澡罐口開)俱尋前路漸至給園。苾芻見已慰問善來善來。仁等尋途得安隱不。即便具告苾芻白佛。佛言。由是我今聽諸苾芻須持井索。苾芻聞已持極長繩。佛言。不應爾。便持極短。佛言不應爾。然繩有三種。謂長中短。長者一百五十肘。短者十肘。二內名中。有處足水尚持長繩。佛言可量地勢長短隨時。   第三門第十子攝頌曰。  須剃刀應畜  及剪甲等物  支床並偃枕  香土用隨情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頭髮既長。詣剃髮人處。報言賢首。為我剃髮。彼作是念。沙門釋子強力使人。虛費功勞竟無酬直即取刀具揩拭延時作如是念。我速剃者更有人來。如是連延廢我家業。報言且去午後方來。隨言而來復言晡後。晡時既至復道明朝。常作誑言竟不為剃。有知識苾芻。問言具壽。何因數數頻來此家。為是宗親為是知識。答言不是。但為髮長欲求除剃。彼人誑我為此頻來。知識報曰。汝不聞乎。工巧之人難得實語。我解剃髮佛未見聽。苾芻白佛。佛言。若有苾芻解剃髮者。宜於屏處更互剃髮。勿使俗流致生譏笑。時彼苾芻聞是教已。至知識所報言具壽。世尊聽許仁今可來為我剃髮。答言善哉。雖佛聽許。豈以指頭為仁剃髮。須刀磨石並須鉗子及剪甲刀子。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許為僧伽故。畜剃髮刀並雜所須物。   佛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佛令釋子家別一人得出家已。床無承足臥不安寧。然彼先時支體柔軟。所臥之物悉皆華麗。今時床下身臥不安無多火力。便詣醫所。問言賢首。我無火力當為處方。醫人報曰。可相隨去觀所住房於所臥床如何安置。見其臥床頭邊低下。報言聖者。由所臥床頭邊低下。致令四大火力衰微。可於床腳下安支足物。答曰。佛未聽許。佛大慈悲必應聽許。苾芻白佛。佛言。於所臥床應安支足。彼依言作病仍不除。復問醫人與我方藥。醫曰。若眠臥時當安偃枕。答曰。佛未聽許廣說如上。佛言。臥時當安偃枕。苾芻不解雲何當作。佛言。作枕之法用物長四肘闊二肘。其四肘疊作兩重。縫以為袋。內貯綿絮可用支頭。   緣在王捨城。畢鄰陀跋蹉。性常抱疾廣說如上。乃至問言。先持何物。答言。我於先時用香熏土。報曰。今何不持。報言。佛未聽許。以緣白佛。佛言。為病因緣任持香土。   雜法第三門了。   第四門總攝頌曰。  上座及牆柵  緣破並養病  栴荼豬蔗寺  缽依栽樹法   第四門第一子攝頌曰。  上座番次說  或可共至終  濾作非時漿  處不為限齊   如世尊說半月半月應為長淨。苾芻不知遣誰說戒。佛言。應令上座。於說戒時上座常誦。有一住處上座不能。諸人報曰。說戒將至何不溫尋。答言具壽。我自無力知欲如何。苾芻白佛。佛言。上座不能第二應說。復有住處第二不能廣說如上。第二不能令第三作。復有住處第三不能廣說如上。佛言。苾芻應作番次說戒。時諸苾芻番次說時。或有能者或復不能。能者為說。其不能者不知如何。佛言。其不能者求能為說。復有住處說戒番次至不能者。轉覓餘人彼不肯與不知如何。佛言。其能說者常可豫請。如世尊言令上座說戒。上座不能可令第二。第二不能令第三作。此若不能令番次作。此復不能應求能者。或常請作有一住處無有一人總誦得戒。然其上座誦得四波羅市迦餘皆不誦。時諸苾芻便不說戒。佛言。不應總停說戒。隨所誦者即可為說。上座應可誦四他勝。次座可誦僧殘。次座誦二不定。其次三十。其次九十。其次四對說法。其次眾學。其次七滅。應作如是誦過。戒經不應不誦。   緣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時非時漿者。雲何為時雲何非時。佛言。其不濾者為時。其淨濾者為非時。仍以水渧渧之為淨。   緣處同前。是時六眾常多惡欲慳垢所纏。向餘住處非理受用。或一切時或房分齊時。或日分時或親友時。雲何一切此即是我春時住處。此是夏處。此是冬處。名一切時。雲何分齊。此是我房。此是他房。雲何日分時。此是且時住處。此是晡時住處。雲何親友時此是我軌範師處。此是親教師處。此是弟子處。此是門人處。此是知識住處。由如是故多人來往惱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於住處自作如是限齊。受用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六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門第二子攝頌曰。  牆柵尼剃具  不著打光衣  得少亦平分  汝淨儀應識   緣在室羅伐城。其給孤長者施寺之後。道俗諸人來往者眾。長者念曰。今者寺園便成大路。我今宜可遍築高牆。即往佛所白言世尊。今此寺園便成大路。欲安園牆不知得不。佛言長者。隨意應作。長者即於四面悉以牆圍。至夏雨時其水不出致令淹漬。長者後時來禮佛足。見其水滿作如是念。我先築牆不通水竇致令水滿。佛若許者為竇通出。白佛。佛言隨意通水。時諸牛犢揩損其牆或以角觸。長者見已作如是念。我雖築牆未為木柵廣說如上。佛言。應為木柵。時有惡人盜木將去。長者來見柵被賊偷隨處零落。長者以事白佛。柵外安塹。佛言隨作。長者即於柵外周匝安塹。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尼名曰底灑。頭髮極長詣剃髮人處求彼剃髮。彼作是念。諸釋迦女強使我作廣說如前。苾芻所請許尼僧。伽得畜剃髮具等。宜於屏處更相剃髮。   緣處同前。世尊既許難陀出家。時孫陀羅作好法衣打治光淨。以牙揩拭寄與難陀。難陀得已披此好衣。手擎上缽對諸大眾馳騁而行。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著好衣有如是過。告諸苾芻此是非法所不應為。難陀癡人著此衣服。手擎好缽馳騁眾前是為非法。若有苾芻著熟打衣得越法罪。世尊既制著熟打衣。有信心婆羅門居士將熟打衣施與苾芻。苾芻不受廣如上說。豈令我等無善資糧趣於後世願當受取。苾芻以緣白佛。佛言。隨意受取。既受得已。除去衣光任情受用。苾芻以手捼衣光仍不去。佛言。置於露地待潤捼之。亦不能除。佛言。以水浸去。亦不總除。佛言。若水浸已隨意受用勿生疑惑。若有信心婆羅門居士等。施與大眾熟打好衣準上應用。   緣處同前。時此城中婆羅門居士等。在於要處眾集堂中共為言話。告言。汝等知不。沙門喬答摩及聲聞弟子。所得利養不共均分不如外道。時眾會中有一婆羅門。先無淨信。告諸人曰。明日宜共君等。親觀喬答摩等是均平不。諸人曰。善。時婆羅門遂將白疊一雙入誓多林。即以其疊於上座前施四方僧。白言。聖者我以此疊施與眾僧隨意受用。上座報曰。大婆羅門願無病長壽。汝此佈施是心莊嚴是心資助。善扶勝定得妙菩提。天上人中受勝衣服。時婆羅門聞是語已。詐現恭敬禮辭而去。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汝可告諸苾芻。彼婆羅門故來入寺。欲求瑕隙施此疊衣。汝諸苾芻應可均平各取少分。或用補衣或為怐紐。或方手許隨用資身。時阿難陀受佛教已。告諸苾芻。世尊有教。彼婆羅門來求瑕隙。所施疊布汝等可應平等共分各取少分。或用補衣或為怐紐。或方手許隨用資身。苾芻聞已報尊者曰。如世尊教我等奉行。苾芻得已。便即平分如前受用。於明日旦彼婆羅門在城門立。時諸苾芻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既至門所。彼婆羅門言。聖者我施眾疊仁等作何受用。有一苾芻報大婆羅門曰。眾僧得已。平等共分。我所分得便補破衣。一人報曰。我所得者用為怐紐。一人報言。我所得者方如手許隨身受用。時婆羅門既聞斯語便作是念。我等所說並是虛言。漫相謗說沙門釋子所得利養不共均分。我今親驗知諸苾芻是具德者。實是均平心無偏黨。可於此中而為出家。時婆羅門起信心已。往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慈悲許我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於世尊所勤修梵行。佛告婆羅門善哉善哉。汝能發此勝上之心而求出家。智者了知諸出家者。有五勝利廣如下說。乃至世尊及聖智者。悉皆讚歎當求出家。世尊即命婆羅門曰。善來苾芻。便是出家即成圓具。策勤正念勇猛不息。摧破五趣生死之輪。如前廣說。斷諸煩惱獲阿羅漢果。乃至釋梵諸天悉皆恭敬。佛告諸苾芻濟及餘人知量而受獲如是利。是故苾芻若得餅食。乃至極小猶如樹葉眾共分張。若得衣物乃至極少堪作燈炷眾亦共分。   緣處同前。時此城中有一婆羅門。常樂清淨希願出家。便作是念頗有洗淨愜我心者。當依彼法而為出家。其婆羅門遊方求覓。巡歷外道及婆羅門修行之處。見便利了有不洗淨。有入池中以百土塊而洗淨者。見斯穢惡或事繁多。皆不稱心無歸依處。時婆羅門復作是念。我皆遍看無遂意者。唯有沙門釋子未往觀察。即詣逝多林乃見具壽舍利子。攜君持瓶水可受三升向便利處。見已生念此是沙門喬答摩上首弟子。我且觀察如何洗淨。即隨後去。若阿羅漢不入定時。不能觀察他人意趣。舍利子既見彼人隨從而行。遂便斂念觀此婆羅門何故隨我。乃知此人心求潔淨。欲於我所伺其善惡。復觀其人有善根不與誰相屬。遂見彼人先有善根繫屬於我。作是觀已即於上風安置法服。唯著僧腳敧及下裙而已。次於一邊磚石之上。置末土七聚以為一行各如半桃。復於此邊更行七聚。又於一畔別安一聚。持一籌片並三塊土。入廁室中不閉其門。方便令彼遠處遙見。便利既了籌用拭身。便以左手取其一土向下洗淨。復取一土洗小便處既清淨已。次將一土偏洗左手。右手持瓶至其土處。瓶安左髀令水斜出(若有三叉木者置上極要)。   先以七聚一一用洗左手。又取七土一一兩手俱淨。洗拭兩臂亦令淨潔。又取一土用洗澡瓶。事了徐去威儀寂靜。披著法衣後更。以水而洗雙足。次至房中取淨瓶水。再三漱口。方始任情隨所作務。彼婆羅門見是事已。深起信心便作是念。善哉要法餘莫能加。外道設用百土洗淨。不如釋子但須二七。作是念已。頂禮舍利子雙足。白言。聖者我今願於尊者之處。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勤修梵行作不放逸。舍利子報言。善哉善哉。婆羅門。汝能發此殊勝之心斯為善事。如佛所說諸智慧者見五利故當樂出家。雲何為五一者出家功德。是我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二者自知我是卑下之人被他驅使。既出家後受人供養禮拜稱讚。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三者從此命終當生天上離三惡道。是故智者應求出家。四者由捨俗故出離生死。當得安隱無上涅槃。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五者常為諸佛及聲聞眾諸勝上人之所讚歎。是故智者應求出家。汝今應可觀斯利益。以殷重心捨諸俗網求大功德。說是語已便與出家並十學處。次受圓具如法教誡策勵勤修。斷諸結惑證無生法。得阿羅漢果離三界染。觀金與土平等不殊。刀割香塗了無二想。如手撝空心無罣礙。能以大智破無明□。三明六通四無礙辯悉皆具足。於三有中隨處愛著。利養恭敬無不棄捨。帝釋諸天所共讚歎。舍利子。將羅漢弟子。親詣佛所俱禮雙足。具陳上事。佛告舍利子。汝能如是以善方便。引導眾生於我法中。因斯制戒為清淨事福利無邊(驗斯聖教金口親言。事合奉行理難違逆。但為昔諸律部文有闕遺。雖復少傳未盡其旨。致令學者無所准憑。遂使七百年中斯法未備。或以筒槽充事。復用帛拂拭身。或於石上揩手。元無用土之處。此則鹹非本法。求淨翻成污染。今既皎鏡灼然。行否任其恭慢)。   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由何緣業具壽舍利子以清淨事調伏引攝彼婆羅門。能令出家到圓寂處。佛告諸苾芻。非但今日調伏彼人令得安樂。於往昔時以清淨事已曾調攝令捨賊徒歸依三寶受持五戒汝等當聽乃往古昔。於一聚落有婆羅門。妻誕一女儀貌端正。年既長大處女在家。有五百群賊夜劫其村。時彼賊帥渴逼須水。入婆羅門捨見彼少女。告言。女子我今渴逼有水將來女言。且待即急然燈取水觀察。賊帥問曰。何所觀耶。答言觀水。問曰。有何可觀。答言。恐有草髮飲時致患。報曰。我是狂賊欲害汝村。准斯非理應與毒藥。何憂草髮為我患乎。女聞是語說伽他曰。  凡賊所為者  枉奪他財物  隨君作不作  我常依法行   知水淨已即便授與。是時賊帥飲水既訖。情生歡喜報言少女。汝是我妹勿起異心。女曰。我實不須。如此賊人以為兄弟。常於他物作劫奪心。物主見時射以毒箭。遭此命過苦痛難言。我聞兄亡倍生憂慼。仁今若能歸依三寶持五戒者我為仁妹。賊便美語告其女曰。汝言甚善我當作之。女即為說三歸五戒令起信心。群賊奉持共尋歸路。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賊帥即婆羅門是。彼之少女即舍利子是。昔時觀水為清淨故。令賊受戒捨惡歸依。今復以其洗淨之法。令生希有。拔出愛河登涅槃岸。長辭苦海永證無生。   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此是常行恆須在意。如是洗淨有大利益。令身清潔諸天敬奉。是故汝等從今已去。若苾芻苾芻尼學戒女求寂男求寂女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歸依於我以我為師者。鹹應洗淨如舍利子。若人不作如是洗淨者。不應繞塔行道。不合禮佛讀經。自不禮他亦不受禮。不應噉食不坐僧床。亦不入眾。由身不淨不如法故。能令諸天見不生喜。所持咒法皆無效驗。若有犯者得惡作罪。若作齋供書經造像不洗淨者。由輕慢故得福寡薄。若晨朝午後不爵齒木。即不合食亦不成齋同前得罪。汝等皆應依我言教無得自欺作不淨法。懈怠放逸為下品行當墮惡道。時諸苾芻聞佛教誨皆大歡喜如法奉行。   第四門第三子攝頌曰。  緣破須隨替  明月聞便領  依止知差別  三人共坐聽   緣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著故舊衣無心愛惜。時衣邊畔皆悉破落。苾芻白佛。佛言。隨所損處以線絡之。雖復橫絡線復下垂。更著豎線絡令牢固。佛言。當觀僧伽胝服猶若身皮。時諸苾芻更無餘衣常披大衣。於其腋下流汗霑污。臭氣不淨令衣疾破。苾芻白佛。佛言。可於腋邊別安怗緣。苾芻不知如何安怗。佛言。用物一肘半闊一張手而為其怗。佛言。不應用白物怗應以壞色。彼用袈裟色。佛言。不應(此乾陀色恐染餘衣)赤石赤土染之。苾芻縫著。佛言。應可粗絣。遂於一邊安怗。佛言。兩畔緣邊俱可安怗顛倒任披。若有臭氣時時坼洗。   緣處同前。有婆羅門娶妻未久便生一女。名為明月年漸長大。時大世主便度出家與授近圓。時大世主將五百苾芻尼。往詣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佛為說法乃至默然而住。時大世主既聞法已。從座而起整衣一肩。合掌恭敬白言世尊。已為苾芻說毘奈耶。唯願慈悲亦為尼說。佛言。無有是處。如來大師親對於尼說毘奈耶法。然於苾芻尼眾。有聞一遍即能持者我當為說。時明月苾芻尼在眾中坐。即起合掌白言世尊。唯願為說望受尊言一聞領悟。佛為彼說一領無遺。佛告諸苾芻。於我法中聲聞尼眾。一聞便領者明月苾芻尼斯為第一。佛作是念非一切處有明月可求。及相似者亦不可得。是故苾芻亦應受持苾芻尼毘奈耶為苾芻尼說。復應教詔有問為答。如是念已告諸苾芻。如所念事乃至有問為答。如世尊說由依戒故由住戒故修習於法。若定若慧如理相應。此明月尼隨順於我。由依戒故由住戒故。定慧相應發起勇猛。正勤策勵廣說如前。得阿羅漢果壞五趣輪出生死海。廣說乃至釋梵諸天皆為供養。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此明月苾芻尼。曾作何業彼業異熟。得大聰慧有大辯才。聞持之中說為第一。於佛教中出家修行。斷諸煩惱證阿羅漢。佛告諸苾芻。此明月尼曾所作業果報成熟廣說如餘。汝等苾芻乃往古昔九十一劫。人壽八萬歲有佛出世。名毘缽屍十號具足。與六萬二千苾芻。往親慧城住勝慧林中。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生一女。年漸長大其父信敬至隨意時。遂便將女往苾芻尼寺。以刀子及針行與尼眾作隨意施。時彼女子見斯善事。心生歡喜白其父曰。我亦隨情與諸尼眾作隨意事。父曰善哉隨汝意作。其女即取刀子及針金銀珍寶種種異物。奉施尼眾為隨意事。即於眾首合掌禮拜而發誓言。願我以此於尼眾中敬心福施所有善根。於未來世令我獲得大慧大辯具足聞持。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女者即明月是。由彼昔日於尼眾中行刀子等所有善根。復發弘願願我未來得大辯才聞持具足。由彼業緣今受斯報。又於迦攝波佛時。出家修行為苾芻尼。乃至盡形持戒無缺竟無所證。時親教尼於彼佛法中聞持第一。時彼弟子發如是願。我親教師於此法中。總持第一。如佛授記於未來世人壽百年。有佛出世名釋迦牟尼。於彼法中我當出家。佛亦記我於尼眾中總持第一。由昔願力今受斯報。汝等應知若純黑業得純黑報。廣說如前。是故汝等應當修學。   緣處同前。有少年苾芻共老苾芻。人間遊行至室羅伐。時老苾芻向鹿子母捨。少者詣給孤獨園。於一苾芻請為依止住少多時。白其師曰。阿遮利耶我於彼寺安置衣缽暫往取來。報言。子隨去速來。答言。彼無他事尋即旋歸。禮足而去既至彼已。眾先有制若於一宿無依止師即不應住。便詣苾芻而為依止。既至天明情慾歸去。到師房所扣門而進。白言敬禮阿遮利耶四大安不。師曰不安。彼便念曰。師今有疾我即棄去是所不應。世尊由斯制須依止互相瞻視。我今宜住待差當行。即便供給病遂瘳損。白言。觀察臥具我今欲去。報言。子汝無闕乏不。答言。我無闕乏然我本心不擬住此。但為暫來取自衣缽。此眾有制假令一宿亦須依止。我懼眾法請作依止。見師有病我作是念。師有疾病我今棄去是所非宜具陳其意。師曰。善哉善哉。具壽。共住門人於親教師及軌範師。共相瞻侍應如是作。若有諸餘共住門人。於二師處亦應如是。增長善法如蓮花出水。斯為善事汝當好去。常為謹慎勿作放逸。遂禮師足奉辭而去。漸至給園到其師處合掌禮敬。師言。善來具壽。何故遲遲。彼便以事具悉白知。師曰。善哉具壽。汝能如是。於其師處敬重相看。能令善根日夜增長如蓮處水。師作是念為前依止為更授耶。苾芻白佛。佛言。有緣暫去即擬還來。宜依舊師無勞更授。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專修靜慮。有小苾芻請作依止。即便為作生如是念。如佛所說寧作屠兒。不與他出家及受近。圓而不教誡。共住既爾門人亦然。我修禪寂無緣教授。宜付餘人令教讀誦。詣一苾芻。報言。具壽。教此讀經。答曰。共立要期我當教讀。若有乏少。能供承者我不相違。答言。若有闕少我自供給。即便教讀。後於異時彼便染患。其依止師如法供給遂便瘳差。其依止師復自染患。彼不迴顧瞻察其師。如是至三竟不看侍。報言。汝去別求依止。答曰。蒙作依止是事流恩一無闕乏今何驅遣。報曰。汝無闕乏我有闕乏。汝之病苦我自供承。我病至三不曾迴顧。汝作如是不恭敬事。若有與汝作依止者可於彼住。彼聞默然不能致答。苾芻白佛。佛言。於依止師可為供侍。當觀師主與父母無異。違者得越法罪。時有教讀阿遮利耶身嬰疾病。受法弟子不為瞻侍。及其病差還來問經。師曰汝去。我身病苦曾不相看。誰復更能教爾習讀。可覓餘人共相指示。復便無對。苾芻白佛。佛言。於依止師應為供侍。於教讀師亦為供給者。後於異時依止教讀二俱染患。不知於誰而為供給。苾芻白佛。佛言。若其能者二俱看侍。若無力者可供依止。若無教讀隨處得住。若無依止不合停居。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與他出家並受圓具。即便棄擲人間遊行。於彼弟子不以衣食及法而相攝養。此便於餘而求依止。其師即以衣食法共相資助。如世尊說有四攝事。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時彼門人於其師處。倍生敬重情無捨離。後於異時其親教師。遊行事周還來給園。少年苾芻皆起迎接。其年老者鹹唱善來。彼舊弟子見不起座。諸苾芻告曰。見尊者來少皆迎接。老唱善來。因何汝今見本師來身不移座。豈成合理。答曰。豈彼於我出家近圓。能以衣食及法共相資助。令我憶念見而迎接。苾芻報曰。勿作是語。如佛所說。若復有人依託師主。於佛法中剃除鬚髮而披法服。以淨信心出家修行。彼人於師乃至盡壽。四事供養未能報恩。汝作是言非為應理。彼便默爾苾芻白佛。佛言。弟子門人纔見師時即須起立。若見親教師依止即捨。如佛所言見親教師即捨依止者。諸苾芻不知雲何如下具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與一少年而為依止。經半月已至長淨時。來到師處白言。阿遮利耶。我今敬禮有所請白。欲守持長淨。師言。賢首。何因我得是汝之師。彼雲我以阿遮利耶而作依止。師曰。如汝傲慢不相敬重。誰與依止。隨汝意去別覓餘師。彼便默然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日不三時禮敬師主。有如是過。是故應知弟子門人。每日三時須就二師而申禮敬。即告諸苾芻曰。是故汝等弟子門人。每日三時應就二師而申禮敬。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與一少年而為依止。恩養供給愛念如子。時彼弟子遇有他緣須向餘處。白其師曰。阿遮利耶。請為觀察房舍臥具。我今欲向人間遊行。師言。子無闕乏不。答言。阿遮利耶我無闕乏。然欲人間隨處遊歷不久還來。報言。子去若於中路生追悔者即可迴來。白言。甚善奉教當還。至中路已便生追悔。作如是念。我依止師有所須者悉皆供給。我棄他行不為應理。今可迴歸遂卻還住處。師見問曰。汝今復來有所遺忘。答言。我無遺忘然我路中作如是念。我依止師有所須者悉皆供給。更求何事。在外遊行為此還來。師言。甚善師復生念。即舊依止為更與耶。苾芻白佛。佛言。若依止師有心顧戀。門人無顧戀心。是則名為不捨依止。若依止師無顧戀心。門人有顧戀心。此亦名為不捨依止。若二人俱有戀心亦不名捨。若二人俱捨名失依止。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為眾導首。有多少年來從習讀。師於異時忽染時患。諸習讀人曾不看侍。如是至三皆不顧問。後時病差弟子皆來。請其師曰。教我習讀。或雲教誦。師言具壽。我三染患。汝等無人迴顧看我。若有見汝如此傲慢能相教者。可就於彼而為讀誦。苾芻白佛。佛言。教讀誦師亦應瞻侍。彼悉皆作便虧善品。佛言。應為番次。是時有一老瘦苾芻先就依止。餘人報曰。老人明日當番。答言。何故於師作直供給。汝等安隱我常侍養。諸人報曰。斯為善事如佛所說。若看病人即是看我。汝善丈夫隨意當作。彼便供給因斯病差。來請師曰。教我讀經。報言。且住未至汝番。後請師曰。教我闇誦。答曰。未至汝番。答其師曰。看承供給是我當番。讀誦授經餘人巡次。宜當好住我出他行。師言。且住有所須者我皆為作。彼便默爾苾芻白佛。佛言。常供侍者不得同餘。勿令有廢次及餘人時有二人。一聰一懞。授聰者時以其文長。懞便事闕。佛言。應更次授。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向門徒捨。出床令坐六人同坐。其床遂破一時大笑。餘苾芻見告言。具壽。作斯非法不知慚恥仍更大笑。彼共答曰。我豈飲酒瞰蔥蒜耶。報曰。此亦不久必當見作。問曰我何非法。答曰。豈可不見床重破耶。答曰。豈可木盡巧匠身亡。彼便默爾苾芻白佛。佛言。不應一床六人同坐。彼遂五人還同前過。四人亦爾。佛言。不應四人。若於一床三人得坐。若大木枯兩人同坐。小者唯一。違者得越法罪。   第四門第四子攝頌曰。  養病除性罪  將圓不昇樹  王臣不受戒  斬手不應為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若見病人應供給者。用何等物而為供侍。佛言。鄔波離。但除性罪。餘清淨物隨意供給。   緣處同前。時具壽鄔波難陀。有一求寂欲受近圓。師即為喚作羯磨師及屏教者並餘七人。遂將求寂並持座物。先至壇中灑掃田地。敷其座席諸人未來。鄔波難陀左右顧眄。見樹開花即命求寂。汝可取花行與僧眾。彼便昇樹墮地傷手廢闕近圓。苾芻白佛。佛言。汝等應知。如轉輪王第一太子。將受灌頂次當王位。於此時中倍加守護。欲近圓人亦復如是。善加愛護。是故不應令將近圓人輒昇高樹。令昇樹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名曰廣大。是勝光王之所委寄。曾於一時因有過失被王訶責。長者便作是念。凡是國主。難久祇承宜應遠避。我今可去求作出家。如是念已詣逝多林。六眾苾芻恆令一人在門邊住。時鄔波難陀住在門首。見廣大來。即以美語告言。善來何故難睹猶如初月。答言。大德。豈可不聞。世人有語希逢致敬數見便輕。問言。廣大。何緣得來。答言。聖者。凡是國王難久承事。今雖得意終致滅身。我欲出家頗能濟度。報言。賢首。能發此心極為善事。凡出家者有五勝利廣如一說。諸佛聲聞及諸智者共所稱讚。今正是時。即便引去與出家受圓具。時勝光王問諸群臣。不見廣大為遇病耶。答言。彼無患疹。大王訶責因斯即去。詣逝多林而為出家。王曰。誰作斯事。答言。聖者鄔波難陀。王聞此語心懷瞋恨。令使往報。聖者。我所訶者即度出家。今可度我及惡生太子。勝鬘行雨皆與出家。可自稱王統領城邑。使者至寺具說王言。鄔波難陀聞王此語。報使者曰。汝持我語報汝國王。可來至寺並將惡生勝鬘行雨悉與出家。我當作王此亦何損。豈我就宅□誘廣大令其出家。彼自來求我便濟度。隨時利益獲福無邊。王聞此語更起譏嫌。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度王大臣有如是過。是故不應輒度此等。告諸苾芻曰。汝等當知鄔波難陀是愚癡人。度大臣廣大令王起嫌。是故苾芻不應度大臣出家。見來求請應須詰問。汝非王臣不。若不詰問與出家者得越法罪。佛既制已。時有外國人來無人委識。又本國王元未聽許。至苾芻所求請出家。皆生疑慮不與出家。佛言。若有此輩外國之人應與出家勿生疑惑。   緣處同前。具壽阿難陀曾於一時新剃鬚髮。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行至街衢。有一婆羅門是大學士。於好顯敞高堂之處。教授五百婆羅門子讀四明論。時彼博士傲慢自高不存禮節。情懷毒害輕蔑於人。見尊者阿難陀已。命弟子曰。汝能以手攉此禿沙門頭不。答言。我能。時彼弟子承其師命。即便以拳攉尊者頭。時阿難陀四望顧視。婆羅門更加瞋惱。復令弟子更打其頭。尊者念曰。我何顧瞻。宜可默去。既至逝多林飯食訖洗缽已。告諸苾芻。具壽。不應往某街巷處問曰。有何過患。答曰。彼有婆羅門。稟性毒害不閑禮節。教諸弟子讀誦明論。令一弟子拳攉我頭。苾芻問曰。汝何愆犯致彼瞋恨。答曰我是無過。亦是有過。問曰。其事雲何。答曰。我元無過彼令攉頭。由我顧瞻重更來打。先是無過。後是有過。時鄔波難陀聞已問言。尊者。作何言說。答曰。有片許事。鄔波難陀曰。我向略聞願更重說。即為具說。時鄔波難陀即三點頭。口中唱諾作如是念。我今自解治彼小人。使剃頭人逆順淨剃。揩摩以油。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室羅伐城。漸次至彼婆羅門教學之處。彼有餘事未睹苾芻。時鄔波難陀即在其前經行來去。婆羅門見命一弟子曰。汝去攉彼禿頂沙門。鄔波難陀聞是語已。告婆羅門曰。汝無知物何用遣他不自來打。婆羅門發大瞋心。即便自去拳打其頭。鄔波難陀即捉其臂。報言。癡物。鄔波難陀被汝所打。我今將汝共至王邊。便捉其臂牽曳前行。婆羅門發聲大喚弟子俱來。復捉一臂共相牽挽。餘人續來並皆曳去。鄔波難陀有大氣力。牽挽婆羅門及五百弟子皆至王門。六眾法爾若懷忿怒。至王門時王殿遂動。王睹相已報左右曰。出門觀察豈有聖者六眾來耶。即便出觀見鄔波難陀將五百婆羅門子俱到門所。還入白王。聖者鄔波難陀今在門外。王言喚入。彼便面見。問言。大王。向使聖者阿難陀不出家者。合受何位。王言。聖者。當作力輪王。王作何人。答言。我為從者。又曰。王先有制觀諸苾芻猶如太子。觀苾芻尼事等妃後。是事放免不並餘人。王於我等俱生愛念。然有婆羅門違王教敕。輒以拳打聖者阿難陀頭。彼復懷瞋亦打我頂。其事合不。王聞大怒。告近臣曰。卿今可去斬婆羅門手。大臣即將婆羅門到街巷處告眾人知。時彼父母並餘親族及諸知友。悉皆來至悲啼雨淚。發聲號哭作如是語。苦哉我子。苦哉我子。皆共前行白法官曰。善哉大臣。我子有愆。王令斬手。既犯國憲非是枉刑。然婆羅門以右手活命。若斬左手斯誠曲恩。大臣聞之即斬左手。後於異時婆羅門手瘡漸差。遂掩左手舉右臂點節誦書鄔。波難陀遙見舉手倍生忿怒還。至王所白。言大王。為王之法敕令無違斯成快樂。王雖知國無如是事。報言。聖者。我有何事。答言。前時出敕斬婆羅門手。彼手現全。王喚臣來。問言。婆羅門何不斬手。答言。斬訖。若爾聖者鄔波難陀見為諸人舉手教讀。大臣白言。見彼父母悲啼相勸諸婆羅門右手為活。幸當截左。為此即便截其左手。王言。為彼父母截其左畔。今由我敕更截右邊。即便往斬。時婆羅門既無兩手垂臂而住。後時鄔波難陀在傍而過。問言。何故垂手不同昔日來打我頭。彼聞懊惱默無所對。時諸婆羅門長者居士並諸人眾。皆生譏恥作如是言。沙門釋子無有慈悲遣行刑戮。作苦切事截他人手。苾芻白佛。佛作是念。苾芻斬他手時。有如是過。是故苾芻不應斬截他人手足。告諸苾芻曰。鄔波難陀愚癡之人。作非沙門法所不應為。於我法中出家捨俗作斯惡業。若有苾芻斬人手足者得吐羅底也罪。是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以何緣故。具壽阿難陀護彼婆羅門。鄔波難陀意存酬報。佛言。非但今日阿難陀起擁護心。鄔波難陀行酬報事斬截其手。汝等當聽乃往古昔。於一園中花果浴池在處充滿。時有隱人依止而住。唯食根果飲水自怡。但著皮衣更無所願。於果樹下加趺而坐思量法義。上有獼猴攀果令落打破彼頭。爾時隱人說伽他曰。  我終不起念  令汝苦身亡  由汝自作愆  當招斷命報   時彼隱人先共獵師以為知友。獵師因出至彼林中到果樹下。隱人有事棄此而去。見彼不在遂於樹下暫時停憩。時彼獼猴便將大果打獵師頭。時彼獵師頭先無髮。其果纔落頭遂血流。苦痛纏心舉頭觀樹。遂見獼猴跳擲枝上。便即援弓射以毒箭。從樹而墮因此命終。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昔時隱人即阿難陀是。往日獼猴即婆羅門是。其獵師者即鄔波難陀是。彼時為阿難陀之所擁護。鄔波難陀之所酬報。乃至今時亦復如是。一護一棄由此應知。先業因緣終不亡失。廣說如餘。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七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門第五子攝頌曰。  旃荼蘇陀夷  大衣暫時用  師謨婆蘇達  取缽己物想  阿市多護月  賊想取自衣   此頌與廣釋盜戒不異。故更不出尋彼可知。   第四門第六子攝頌曰。  豬蔗多羅果  毛緂黑喜還  安置刀子針  不用琉璃器   緣處同前。時當儉歲有竊盜者偷得他豬。往闇林中殺而噉食。骨及頭蹄棄擲而去。六眾常法。晨朝起已。昇寺閣上四方瞻顧。若遙見有煙群烏亂下。即便相命共往觀看。既見闇林煙揚烏下。遂相告曰。難陀鄔波難陀。彼處定有可噉之物。我等宜往或有所得。至彼便見豬骨頭足。共相謂曰。糞掃之物斯為足矣。可煮而食即便自煮。是時豬主尋蹤遂至。見其煮肉。報言。聖者。著大仙服作此非宜。報言。賢首。若我得作殺生事者。豈可不能取好獐鹿上妙之肉而充食耶。何容取此豬骨頭足自煮而食。有人盜得好肉已餐。餘骨頭蹄是他所棄。充糞掃物於我何辜。彼言聖者。然出家人不應作此可惡之事。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如是取糞掃物。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盜者。取他甘蔗中間食訖根梢棄去。六眾行見。遂相告曰。尊者。多有糞掃物可共收將。即便收取。時甘蔗主尋蹤來至。見彼六眾共收殘蔗。報言。聖者。著大仙服為非法事。答言。賢首。若我得為偷盜事者。豈可不能取好甘蔗隨意噉食。而復取他所棄之物。然此甘蔗有人盜來。食好棄惡。我等收取。斯有何過。彼言。聖者。此譏嫌事非出家人之所應作。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如是取糞掃物。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盜者取多羅果。於闇林中好者選食惡者棄去。六眾因行見此遺物。事同甘蔗。乃至被俗訶責。苾芻白佛。佛言。取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此城中有賣香童子。有好毛緂極生愛樂不同餘物。後因染患。雖加醫療無效將終。遂集諸親告言。我亡之後勿以火焚。將此毛緂纏裹我身棄於林野。現在諸親共安慰曰。汝不須怖。豈遭病者並悉身亡。不久之間自當平復。然命盡難留奄然氣斷。由於毛緂生重愛故。捨命之後生大癭鬼中。時彼親族以五色彩裝飾喪輿。毛緂纏屍送至林處。苾芻見已告屍林苾芻黑喜曰。具壽有賣香人因病身死。以好毛緂用裹屍骸棄在林內。是糞掃物可往取之。彼便疾往詣屍林所取其毛緂。時彼非人即便起屍。堅捉其緂作如是語。聖者黑喜。勿取我緂。凡屍林人多有胸膽。便報鬼曰。癡人。汝由愛緂生餓鬼中。今更欲往捺洛迦耶。汝今宜放。黑喜愛著共鬼相爭。以腳踏之強牽而去。往逝多林。時彼屍鬼更增瞋恚隨逐不放。報言。聖者。還我緂來。彼不採錄便入寺中。然逝多林多有天龍藥叉諸大神祇之所守護。此鬼薄福不敢前行。於寺門前啼泣而住。佛知故問阿難陀曰。何意門前非人啼泣。即白佛言。有黑喜苾芻取彼毛緂。佛作是念。看此非人深生愛著。若不得緂必歐熱血因即命終。告阿難陀曰。汝即宜去報彼黑喜還非人緂。若不與者歐血而死。既與緂已令使前行。到彼林中。報言。汝臥後以緂蓋。時阿難陀宣教語彼黑喜苾芻。廣如上說。乃至後以緂蓋。黑喜聞已告阿難陀曰。如佛所教不敢違越。即報鬼曰。愛毛緂者可在前行。至林遣臥。隨言即臥。以緂蓋上。時彼非人便以腳踏黑喜苾芻。黑喜有大力僅得免死。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隨宜輒取屍林處衣。亦復不應作如是與。若取衣時從足向頭。若與衣時從頭向足。苾芻當知。屍林處衣有五過失。雲何為五。一惡彩色。二臭氣。三無力。四多虱。五藥叉所持。若其死屍身無瘡處不應取衣。聞佛制已。六眾即便將狗而去。不信見譏。問言。聖者。仁將犬去向彼空林。豈殺畜耶。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將狗隨去。便以刀傷損而取其衣。佛言。不應如是。若有蟲蟻損傷身者。後當取衣。彼得衣已隨便即披。佛言。不得即披。可七八日置叢林中。待風日吹曬已。然後浣染方可披著。即披入寺旋禮制底。苾芻白佛。佛言。屍林苾芻所有行法我今應制。屍林苾芻披死人衣。不得入寺不禮制底。若樂禮者離一尋外。不受用僧房及床敷等。不入眾坐。不為俗人宣說法義。不往俗家。若有緣須至者。應立門外。主命入者。答曰。我住屍林。若言。我今獲大福利。幸蒙聖者勝杜多人來過我捨。聞如是語。即應入捨。不坐床座。若喚坐者。答曰。我住屍林。若說難遭。即應為坐。勿致疑惑。屍林苾芻不依教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所有刀針隨處安置被垢所損。苾芻白佛。佛言。不應隨處安置。應安針氈。苾芻不解如何當作。佛言。應用氈片或於布帛炙黃臘拭裹方刀針即不生垢。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彼先停貯假琉璃器。有尼渴逼欲求水飲。詣彼尼所。問言。聖者。我為渴逼與琉璃器欲將飲水。報言。此即是器。汝可持用。用時墮地便破。後於異時吐罹難陀。憶所借器。即從彼索。還我器來彼言。聖者。手執不牢墮地打破。別造當還。答言。與我舊物。如是多時。故相煩擾告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尼於琉璃器飲水有如是過。故尼不應於此器中飲水噉食。若受用者得越法罪。   第四門第七子攝頌曰。  寺中應遍畫  然火並洗浴  缽水不蹈葉  連鞋食不應   緣處同前。給孤長者。施園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莊飾。即往白佛。佛言。隨意當畫。聞佛聽已。集諸彩色並喚畫工。報言。此是彩色可畫寺中。答曰。從何處作欲畫何物。報言。我亦未知。當往問佛。佛言。長者。於門兩頰應作執杖藥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變。又於一面畫作五趣生死之輪。簷下畫作本生事。佛殿門傍畫持鬘藥叉。於講堂處畫老宿苾芻宣揚法要。於食堂處畫持餅藥叉。於庫門傍畫執寶藥叉。安水堂處畫龍持水瓶著妙瓔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經法式畫之。並畫少多地獄變。於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大小行處畫作死屍形容可畏。若於房內應畫白骨髑髏。是時長者從佛聞已禮足而去。依教畫飾既並畫已。時有不作意苾芻。隨處然火煙熏損畫。苾芻白佛。佛言我聽苾芻作然火堂。若有須者於此然火。非於餘處。作者得越法罪。時有病人要須然火。於房簷下不敢輒然。佛言。可寺外或寺中庭然。待煙盡方持火入。   緣處同前。苾芻於簷下洗浴濕損壁畫。佛言。不應爾。可於寺內近一角頭。面向佛像而為澡浴。或可別作洗浴之室。室中有泥。佛言。安磚應為水竇。若有不淨時時洗決。或近水渠為澡浴事。   緣處同前。於此城中有婆羅門。其子遇患。至醫人所。問言。我子有如是病。幸為處方。其人信敬。報言。仁可向聖眾處乞取缽水。用洗身形必當得差。時婆羅門聞已便去。往給園中。六眾在門。鄔波難陀見婆羅門。報言。善來。何現遲遲猶如初月。彼言。畔睇聖者。我實希來今幸相見。若數來者仁生賤心。問曰。仁何故來。答言。聖者。我子病重。往問醫人。彼言。可乞聖眾缽水洗得病除。我故來乞。幸願施與。鄔波難陀報言。且住我為取水。即便入寺食已洗缽。取殘餅□菜餅果雜葉。以水和攪持出寺外。報婆羅門曰。此是缽水。汝可取用。彼言。聖者。我兒寧死。豈能將此不淨之物用洗身耶。鄔波難陀曰。如汝信心堅固成就。其子亦應得病瘳損。時婆羅門深生輕賤。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將惡物置在缽中有如是過。是故我今告諸苾芻。不以惡物置於缽內。若有作者得越法罪。然諸苾芻授他缽水。所有行法我今當制。先可三遍淨洗其缽。盛水滿中以佛經頌咒之數遍。然後授與。若不依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每食噉時。替缽之葉便以腳蹈。俗旅見譏。沙門釋子實不清淨。安缽之葉腳蹈而食。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蹈葉而食。作者得越法罪。   佛在廣嚴城。時有苾芻著革屣食。俗旅譏雲。沙門釋子食不清淨。佛言。不應如是著鞋履食。作者得越法罪。時諸病人脫去革屣食便增病。佛言。若病人不脫革屣踏上而食。   第四門第八子攝頌曰。  無缽度大賊  安居無依止  五年同利養  負重不應為   緣在室羅伐城。鄔波難陀度一弟子無缽可與。眾人食時各自洗缽。置於淨處出行禮塔。新出家者見缽便念。比有閑缽。我今將去食後當還。即便欲取上座阿若憍陳如缽。餘人報言。具壽。此是尊者缽。汝不應將復更取餘尊者馬勝賢善等缽。苾芻問曰。汝無缽耶。答言。我無。誰先無缽度汝出家。答曰。鄔波馱耶鄔波難陀與我出家。苾芻譏恥除彼惡行。誰不與缽令他出家。苾芻白佛。佛言。不應無缽與他出家。作者得越法罪。凡欲與他為出家者。先當與辦所須六物三衣敷具缽及水羅。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知其無缽與受近圓成近圓不。佛言成。受眾得越法罪。時有苾芻。以其小缽或絕大缽。或以白缽與受近圓成近圓不。佛言成。受眾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大賊偷他物時。主既覺已棄物逃走。往逝多林道行既困。止一樹下掌頰而住。時鄔波難陀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於路見賊。問汝何人。答曰。我是貧人。問言。若爾何不出家。答曰。說我情事方論出家。我是大賊誰當攝受。答曰世尊教法慈念為先。誰不悲憐共相引接汝鬚髮意我與出家。善哉聖者。我今出俗。鄔波難陀即與出家並受圓具。報言。賢首。豈見於鹿能養鹿耶。室羅伐城處所寬廣。即是祖父所行之處。宜當乞食以自供身。聞是語已。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巡歷之時。彼諸俗人。鹹皆憶識。遂相告曰。此是大賊。今得出家。復共譏曰。善哉。沙門釋子。知是大賊亦與出家。白日巡家諳知處所。夜便作賊竊取他財。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度賊出家有如是過。告諸苾芻曰。若是大賊勿與出家。度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不知是賊而不與出家。遂作難緣乖出離道。佛言。若知是賊不與出家。若不知者隨意當與。若有人來求出家者。應先問言。汝非大賊不。不問出家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住處。有一苾芻。多有門人而來依止。此師命過無依止人。共相謂曰。我既無依欲何所作。苾芻白佛。佛言。彼諸門人應更求覓有德之人。供給好房放免知事。侍人臥具鹹令無闕。若得者善。必其無者。時諸苾芻不應於此處經第二褒灑陀。違者得越法罪。復有苾芻。於一住處欲為依止。其依止師忽然命過。諸人議曰。我欲如何。白佛。佛言。此等亦可求依止師同前供給。若得者善。若其無者。苾芻於此不應為夏。違者得越法罪。復有苾芻。於一住處作前安居。有一依止師遇患身死。諸人議曰。我欲如何。白佛。佛言。應可求覓依止師同前供給。若得者善。若其無者。時諸苾芻應向餘處求依止師而為後夏。違者得越法罪。   復有苾芻。依止一師作後安居。師遂身亡。佛言。可於兩月共相撿察謹慎而住。過兩月已有依止人同前供給。若其無者。不得更過第二長淨。可向餘處求依止師。違者得越法罪。復有苾芻。於一住處出家圓具。本師身死。不知如何。佛言。所有事業皆悉同前依止師作。如有違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於一聚落有大長者。造一住處眾事具足。捨與四方僧伽。後於異時被官拘執。苾芻聞已棄寺他行。有三寶物被賊偷去。長者得脫。苾芻知已還來相問。長者。先知棄寺而去失受用物。長者白言。何因聖者棄寺他行。答曰。我聞長者為王所執。心生惶懼遂即逃奔。答曰。我雖被禁。餘有宗親豈皆拘執。彼能供給何事匆遽。彼聞默爾。苾芻白佛。佛言。不應逃走應問寺主所有宗親。寺主被拘仁等頗能相供濟不。若能者善。若不能者。五歲以來隨緣乞食守護而住。寺主脫者善。若不脫者。於隨近寺五年之中同一利養別為長淨。應作羯磨敷座席鳴揵椎。言白。告已大眾皆集。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某住處造寺施主。若為王若為賊之所拘執。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此住處與某住處。於五年中作同利養別長淨。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今某住處造寺施主。若為王若為賊之所拘執。僧伽。今此住處與某住處。於五年中作同利養別長淨。若諸具壽聽此處彼處於五年中作同利養別長淨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處彼處於五年中作同利養別長淨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滿五年主來者善。若不來者。乃至十年如是應作同利養別長淨。主來者善。若不來者。所有臥具及諸雜物寄隨近寺牢閉寺門隨意當去。若主來時所寄之物悉當還彼。若還者善。不還者苾芻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身擎重擔。俗旅見時便生譏笑。我等俗人有父母妻子王官人事共相養育。自身負擔正是其宜。仁今為誰作斯勞苦。彼聞默爾。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身持重擔。作者得越法罪。是時六眾聞此制已。即於頭背腰髁而擎重擔還招譏醜。不應如是擎持重擔。作者得越法罪。   第四門第九子攝頌曰。  四依求六物  賊盜苾芻衣  委寄五種殊  須知染方法   緣處同前。時有婆羅門。欲求出家往逝多林。既入寺已見諸苾芻執錫持缽欲行乞食。彼見苾芻作如是念。我今問彼何處行耶。問言。聖者。欲何處去。答曰。我行乞食。問曰。豈諸苾芻皆乞食耶。答曰。諸有大德眾所知者。多諸施主持食來施。無知識者自行乞食。彼作是念。我若出家還同乞食有何殊異。來投釋子不免劬勞。復作是念。我今更可問餘苾芻。唯依乞食而作出家。為更有餘事。即詣餘人所。彼既見已問言。何故仁今得來。答言。聖者有事須來今欲請問。仁等何依而為出家。答曰。善問且當安坐。吾為汝說。其人心欲希求出家。禮已而坐。苾芻報言。於佛法中為出家者。有四依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雲何為四。佛告苾芻。著糞掃衣清淨易得。乞食活命。在樹下居。用陳棄藥清淨易得。依此出家成苾芻性。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報言。聖者。誰能依此而為活命。我之本意求覓出家。見此難行我今辭去。遂與出家近圓為大障礙。苾芻白佛。佛作是念。未出家人先告四依有如是過。由此苾芻見未出家未近圓者。不應為彼說四依法。若近圓後方可為說。預先說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誕一男。年漸長大其父瞋責。便作是念。父難承事宜可出家。便往逝多林。時鄔波難陀見而問曰。何故得來。答曰我欲出家。報言。斯為善事。如佛所說夫出家者有五勝利。廣說如前。佛所讚歎。然出家者須得六物。問言。何者為六。答曰。三衣缽盂水羅敷具。報言。我無。鄔波難陀曰。汝今且去。我為方求所須六物。彼辭而去。知父已棄。不歸本捨往親眷家。親屬知是長者之子欲求出家。便不放去即為娶妻。具壽鄔波難陀求得六物。後於異時入城乞食。見彼童子報言。賢首。我得六物汝今可來當為出家。答言。聖者。我亦求得所須六物。問曰。如何六物。答曰。所謂眼耳鼻舌身意。鄔波難陀問曰。此是何物。彼即答曰。我諸眷屬為我娶婦具足六根。由是我今不能出家。以此因緣。遂與出家近圓為大障礙。苾芻白佛。佛言。從今已後若貧人來欲出家近圓者。應可為借所須六物。何以故。於善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實難遭遇。既近圓已後自經求還他本物。   緣處同前。時有眾多苾芻人間遊行。中路遭賊劫奪苾芻所有衣物。往逝多林賣所盜物。被奪苾芻亦至林所。見自衣缽悉皆識認。即皆大聲告諸人曰。捉賊捉賊。我等衣缽是此劫來。囂聲遠聞賤便走散。苾芻各各自取衣缽隨處而住。作如是念。此等諸物更合取不。苾芻白佛。佛言。不應驚彼。其所劫者即是彼物。如佛所言其所劫者即是彼物者。復有苾芻。人間遊行賊奪其物。賊手觸著苾芻衣缽。苾芻便棄。遂於衣缽廢闕受用。佛言。苾芻失物不應造次即作捨心。乃至其賊心未安隱。作屬已心來見時應取。復有苾芻。同前遭賊。賊詣給園賣其衣物。苾芻見衣悉皆憶識。執捉其賊將付王家。即便枷棒打拷楚毒受眾苦惱。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將賊付彼官人。可為說法從其乞物。若不與者應還半價。若仍不與應全與直。何以故。成就衣缽卒難可得。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用牛糞土及以齒木並雜染汁。行出外時無顧戀心棄擲而去。時諸苾芻雖見棄去有疑惑心。皆不敢用遂便爛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作親友想用。凡是親友可委寄人有其五種。一者心相愛愍。二者近為得意。三者是所尊重。四者久故通懷。五者聞用已財心生歡喜。此五人物雖不問主用時無咎。又復觀知他所棄物。作無主想用亦無過。   緣處同前。佛許染衣。便於寺外露地及經行處而為染作。被塵土污及風雨濕。苾芻白佛。佛言。可於寺內而為染作。寺內染時染汁墮地猶如血色。俗人見時作如是語。聖者此處殺牛羊耶。答曰。非殺眾生是染汁墮地。報言。聖者染汁墮地何不掃除。佛言。可於染處牛糞及泥塗拭令淨。彼遂重塗損石灰地。佛言。石灰地處可以水洗。餘處應塗。若違者得越法罪。   第四門第十子攝頌曰。  須知栽樹法  賊緂作神通  若得上帔衣  不應割去□□   緣在王捨城竹林園中。爾時世尊於勝身山。令天帝釋得見諦已。其影勝王即於此處建大法會。盡摩揭陀所有人眾悉皆雲集。山無樹木人眾聚時為熱所困。報苾芻曰。善哉仁等。可於此處栽植樹陰。答曰。世尊未許。報言。賢首。有何違處。苾芻默然。佛言。我聽種樹。苾芻種樹便棄而去其樹便死。時諸人眾至第二年還來集會同前熱逼。問言。聖者。先栽樹耶。答曰。已種。今何故無。報言。種了棄去不為防守。致使摧殘復多枯死。俗人曰。仁等初生父母若不將養必當損壞。樹須將護待大方行。苾芻白佛。佛言。不應種樹即棄他行。苾芻不知雲何養護。冬月恐損應以草蓋。野火便燒。佛言。當於四邊壘墼遮護。復為熱傷。佛言。應通窗穴。夏雨如圌停水爛壞。佛言。夏時可除圍壁應通水穴。其樹未大棄去同前致損。苾芻白佛。佛言。種樹行法我今當制若是花樹花發隨行。若是果樹著子方去。時有苾芻有要緣務事必須行。不知雲何。佛言。應委守園人及親友者隨意而去。   緣處同前。時北方健陀羅王附上毛緂與影勝王。王既得已將奉尊者畢鄰陀婆蹉。尊者便披向阿蘭若。賊聞此事。王得上緂與尊者披在阿蘭若。共相議曰。此是好物我等如何。一人報曰。可行奪取餘更何雲。即便夜至阿蘭若處杖扣其門。尊者問曰。汝是何人。答言。聖者。我是賊徒。問曰。欲何所覓。答曰。欲取上緂若如是者窗中舒臂。賊便展手。是時尊者作念加持。勿令此緂被截被燒。出莫令盡。其賊遂即抽出一邊。拔之不已便成大聚不知窮盡。遂以刀割刀不能傷。復以火燒火不能著。告言。聖者畢鄰陀婆蹉。何因惱我。答言。癡人汝不惱我我何惱汝。盡汝勇健努力拔取我終不放。賊相謂曰。尊者有大神通我非彼敵。宜當逃竄勿被王收。便棄毛緂滅影而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披上緂住蘭若中有如是過。告諸苾芻曰。畢鄰陀婆蹉所作非理。披此上緂住蘭若中。是故苾芻不應披此上價之緂住曠野中。若有作者得越法罪。若有蘭若苾芻得斯好緂。應著村中令人守護。後有蘭若苾芻得他好緂寄在俗捨。身往林中遂被蟲食佛言。不應如是於其衣內。安苦蔘葉。或安阿魏或苦楝葉。此等若無應安架上時時曬暴。   緣在室羅伐城。給孤長者常來禮佛及諸尊者。時屬寒天見諸苾芻□脊而臥。長者既見不修善品隨處而眠。問言。聖者世尊之教一向專修。何故聖者棄其善品隨處而臥。答言。長者。我忍寒苦何暇專修。長者聞已禮而辭去。既至宅中以五百張白疊衣帔。持來寺內奉施僧伽。苾芻得已截其縷□□□□娵□□覆切□□□稀奾□榖□覈□□□□楸□□□椸□□□□□□樀埤□□□□糕□誇□□□z□奪□秭□□□□□樀埤□□大□屢□送□□□□奉□j□□觕□栥牷慼L□□齤□□□稐¥□鳳鋧驤犖□鯫厥直爾而用。割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五門總攝頌曰。  焚屍詰三轉  捨墮我身亡  界苾芻不應  不合五皮用   第五門第一子攝頌曰。  焚屍誦三啟  目連因打亡  不應廣大作  多獲諸珍寶   緣在室羅伐城逝多林。時此城中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誕一息。年漸長大。於佛法中而為出家。遇病身死。時諸苾芻即以死屍並其衣缽棄於路側。有俗人見作如是語。沙門釋子身亡棄去。有雲。我試觀之。見已便識報諸人曰。是長者子各共生嫌。於釋子中為出家者無有依怙。向若在俗諸親必與如法焚燒。苾芻白佛。佛言。苾芻身死應為供養苾芻不知雲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於此身中有八萬戶蟲如何得燒。佛言。此諸蟲類人生隨生若死隨死此無有過。身有瘡者觀察無蟲方可燒殯。欲燒殯時無柴可得。佛言。可棄河中。若無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濕多有蟲蟻。佛言。於叢薄深處令其北首右脅而臥以草稕支頭。若草若葉覆其身上。送喪苾芻可令能者誦三啟無常經。並說伽他為其咒願。事了歸寺便不洗浴隨處而散。俗人見譏。鹹言。釋子極不淨潔。身近死屍身不洗浴。佛言。不應爾應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觸屍者連衣俱洗。其不觸者但洗手足彼還寺中不禮制底。佛言。應禮制底。   緣在王捨城。具壽舍利子及大目連。於時時中往觀地獄餓鬼傍生人天五趣。巡行觀察至無間獄。時舍利子語大目連曰。具壽宜當為此無間有情息猛焰苦。時大目連聞是語已即昇虛空。於大獄上降注洪雨渧如車軸。獄中猛焰令空中雨隨處銷亡。時舍利子見是事已報目連曰。具壽且止我滅其火。答言。隨意。時舍利子入勝解三摩地降注大雨。令無間獄地並成泥。鹹得清涼皆蒙息苦。遂見外道晡剌拏。由昔為他說惡邪教。報受大身。於其舌上有五百鐵犁耕墾流血。見二尊者報言。大德。仁等若往贍部洲中。傳我所說報我門徒曰。由我生時口說邪法欺誑他故。彼惡業力墮無間中。於我舌上有五百鐵犁。耕墾流血受極苦惱。然汝供養我本塔時。我身苦痛倍更增劇。從此已後勿為供養。時二尊者聞彼語已默然而受。從地獄沒至王捨城。二人相隨共入城內。便於中路逢諸外道。並是執杖推髻之流。外道議曰。我欲打彼沙門釋子。一人報曰。今正是時。然有過方打不損勿聽。我且先問。稱我意者善。若不遂心打之未晚。舍利子在前而至。問言。苾芻。正命眾中有沙門不。舍利子作是思惟。何心見問。觀知欲打即說頌言(露形外道自雲正命)。  正命眾中無沙門  釋迦眾內沙門有  若阿羅漢有貪愛  即無凡小愚癡人   時彼外道不閑頌義。報尊者曰。汝讚歎我當隨意去。尊者即便順路而行。尊者目連前業將熟緩步而來。外道即見問言。苾芻。正命眾中有沙門不。若不豫觀雖阿羅漢智亦不行。答言。汝等眾內寧有沙門。如佛所說。此是初沙門。此是第二沙門。此是第三沙門。此是第四沙門。除此已外更無沙門。婆羅門但有空名。說是沙門婆羅門而無其實。如是我於人天之中及聲聞眾。說無誑言作師子吼。又復汝師晡剌拏由在人中說邪惡法誑惑人故。生無間獄受廣大身。於其舌上有五百鐵犁。耕墾流血受極苦惱。彼寄我言。我由人中說惡邪法誑惑眾生。今墮惡趣受耕舌苦。總報徒眾。汝等更勿供養我塔。每供養時我身苦痛倍更增劇。從此已後憶我言教。諸人聞已便生忿怒。作如是語。諸人當知。此禿頭沙門非但於我強論過失。並我大師亦被誹謗。今欲如何。一人報曰。直須熟打餘更何言。豈不平章有過方打。今既謗我大師斯為巨過打便合理。眾即以杖打尊者身。遍體爛熟由如搥□□□拏□□□□□飯□□楜襾□□□□檢□□□□□□樂□□s□尥廊□胤□□¥叨稐¥工□□□悅□□稐‥滎□□|□詳□柧復□□□‥滎□□稐¥工□‥□□□諨□□□譧豨□堊□□□□稐□□部□毣§□□|孥□□亡葦漧垥□□蕁□渙|ザ鼩□□|村滎□□□胦□□□冥嶨□□□□咦□□糯□‥□□隩□叨滎□□¥□□□磨□糯悅□§□□¥□□□□鋌□魍柣c□糯苨□菕慼慼慝村□□□叨滎□□□‥□□□諨□□□譣‥□□□□□堊□□稐§□稐¥令□□□□嶧北|孥□□□§□□□□□□□□□□泥□□鴥□蝩狦謚□珵‥□□□□□□□□|逢□□譥□銵慼慼慼慼摯謘慼漿A§□□鍤薦孥□邐□|漧垥□□蕁□渙|ザ貂漩□|詳邧□□□悅該□|□□犖褉□□鋨□‥檦□□□□□妤揣D□□噥□□□□□□□□□|□□噤軥□嬦□□‥□漥吤屆慼慼慼慝葦漦□□蕁□□□§□□□□籧□薄慼情慼Z□□Иp□¥□噥□□□嶡□□|邦□□□□禳慼慼慼L攔諍□磷嵧□悅□工纊□閒D□f謙陪水恁熟鵂D玿o祥工□□窺□¥□ㄤ□攬□□Z□□□邧紵lD譥鶩□□鏷□□鮨□¥□□□□屨銓□□□□□□c□□□t≧□魍柧□悅□寤。時舍利子自以衣裹。猶若嬰兒持至竹園。僅有殘命極受苦痛不久將死。時有百千大眾總萃竹園。諸臣白王。執杖外道共打聖者大目乾連。遍身支節碎如搥□□□□□飯□□□□駌通奭R□□□□□□□馮襑□奏程橋□□奰禭□□□□式慼播□□□行祅祰q□□□襟R稫□□□□橛□權□饜□□□□□□□□□□□□□□□□姪□□□□楦□禨飴□□i□□□□凌□□□□□□樀□□□□□□□□□□□秎□□□雷□□□□□履妒□□埤□□姞□□□梱□□□吝膳□□□□□□□□橁□□妍駍□姽禳慼慼樟J□□□□□奠□□□秎□□□餽□□鷺□□褽□□楦□□□□襜視□□鶬間摯f□□□□□□大□切誇□□□埤□妍餖褙□糕□□□□□觙□□□□□□□楥騁樀婚覆累粳裀□□□□樀娛□q禍□□LE□□□□姥牷慼慼慼撓堙慼慼慼撕蠷禲慼慼慼慼樞□□磻禍□□□榥□□□□□□z祰□□□檢□□□□檢□□□禍□□□□j□□□□□□□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我今受報知更何言。時未生怨王以衣掩淚命諸醫曰。於七日中不令聖者遍身支節平復如故者。我當奪汝現在封祿。復令大臣躬為瞻養。慇懃致敬禮尊者足奉辭而去。時大目連告舍利子曰。具壽當知。願垂恩恕。願垂恩恕。我當涅槃。舍利子聞而告曰。我等二人俱求善法。同時出家。同證甘露。同歸圓寂。舍利子言。當如是作。尊者馬勝聞大目連身遭苦楚。來至其所而申慰問。告言。具壽當知。  非山非海中  無有地方所  亦不在空堙@ 能避於先業  如影隨人去  無有安住者  善惡業不亡  無上尊所說   時大目連及舍利子。即禮尊者馬勝足已。右繞三匝白言。阿遮利耶。  所作我已辦  今是最後辭  當入無餘依  清涼涅槃界   是時尊者馬勝告舍利子曰。  汝所作事已成辦  能隨善逝轉法輪  今者樂欲入涅槃  世間法將燈明滅   彼醫人等既奉王命共相議曰。王出嚴敕我欲如何。一人告曰知何所為。聖者年尊被杖熟打。猶如搥□□□奏零□□榭□□□飣禂□□□□馭襑□□□□飀□□□□蓼□□裀□□聾□□□□□□□□□□秎□囊駸□□□□□□□誇□□□樀婁□□璘□□飥□娀埤□□楥□□i□□□□樁樀她□□□廓楮□□涼□飀□□覅覂□□餾壘□□□□□露□□□□□□□奠□□□□□大□切妱□□□□□樀姛牷敷S□奷□□姎□□菕慼鶠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澆庉o牷敷S□奷□□姎□□菕慼鶠慼慼隉慼慼毅氶播m鍊□□飀□露□奷□姥牷慼慼慼慼撫禲樟G□□j□□□龑蝖樞□銵慼慼慼慼慼撲□□□□□□□牷慼撰G□榬□□秎□□□式慼慼慼慼щ祺祇□□□檢□□□奪□□祜□褚□式慼慼慼樟C奰□稀□□□□□樀埤□□□□奾祹□□□□□姭□□□秎□騁□□  我今何用膿血身  荷負眾苦無休息  今已除盡蚖蛇毒  安隱當趣涅槃城  涅槃城中絕諸患  緣生眾苦悉皆無  佛及聖眾在中居  輪轉愚夫不能入   大王當知。是我宿業必須受報。身如搥□□□慄□□□礽累□穆□□□□□飀□□驆□□觚橇□j□□□榔堙慼慼慼ヱG□姪□□□秦}□□□□契□□□□璉眢□□奷□□□□□□□□飯□奮□□□□□妄□奅旅□牷慼潮峞慼毅苤F鶠慼慼慼滕_□妖□妧□□□孌□飯□腹牷慼慼慼慼慼慼撳f□□□□{檢□□□勵埤□旅□牷慼樟K妧□媽□綠□□□□□□聾□奜□□□□勵奷□□旅□□□□□□奻□□□□□□□楰□□□J□□□褸□□□□□楰□□□  佛教我已持  隨力為他說  聖眾已供侍  於身無愛心  勉勵自事終  已修涅槃行  身語意三業  依正道無差  我於生不愛  於死亦無憂  是故我涅槃  更無過此樂   作是語已。佛告舍利子。汝於如是殊勝法中。於後而來最初而去有何意耶。爾時舍利子。合掌恭敬說伽他曰。  不忍見佛入涅槃  殊勝目連亦如是  如來法將今事了  故我於先證圓寂  今啟大聖人中尊  我今欲往本生處  為諸親族說法要  當捨輪迴五蘊身   佛告舍利子。汝欲涅槃。白佛言世尊。我欲涅槃。又問汝欲涅槃。白佛言善逝。我欲涅槃。又告舍利子。若汝欲得入涅槃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隨汝所欲我更何言。時舍利子最後禮佛合掌恭敬。右繞三匝奉辭而去。   次至大目連處。白言具壽。我有重病。仁頗知不。我今欲往那羅陀聚落。於親族所為其說法當趣涅槃。答言具壽。隨意應作。我亦如是往林圍聚落。為諸親眷說法要已當入涅槃。次至難陀阿難陀阿尼盧陀頡離伐多跋陀迦羅怙羅等諸大聲聞。鹹與辭別雲欲涅槃。時彼尊宿告言謹慎。舍利子侍者準陀與苾芻眾詣那羅陀村(在那爛陀寺東南二十餘里許)具壽羅怙羅。亦與苾芻眾隨後而行。時舍利子便以愛語告羅怙羅曰。  若有志求於解脫  當知一切悉無常  世間無有可愛事  決定應觀莫放逸  形命無常無有樂  猶如畫水不暫停  了知一切皆如夢  危生同聚亦如是  敬佛敬法供養僧  佛正法藏為依止  汝羅怙羅如我囑  於耆宿者應親近  三藏教中有疑處  除我更無能答者  若有宜應問世尊  為汝解疑宣實義   具壽羅怙羅答曰。  我觀是次第  佛亦不久滅  如樹燒四枝  其身寧久住   時羅怙羅禮舍利子足右繞三匝。了知諸行皆悉無常即便迴去。尊者舍利子將求寂準陀以為侍者。於摩揭陀國人間遊行。漸至那羅陀村北升攝波林依止而住。為諸親屬演說法要。令住三歸受五學處。聞舍利子將欲涅槃。時有無量百千眾生悉皆雲集。尊者觀察如是人眾堪應受化。順其根性方便說法。開示勸導讚勵慶喜。令彼眾生或得煖法。或得頂忍世間第一。或得預流一來不還。或復出家得應供果。或植無上菩提種子。或植獨覺聲聞種子。是時尊者濟度親屬及諸大眾。生淨信已於日初分。上昇虛空放大光明現諸神變。入無餘依妙涅槃界。當圓寂時大地震動。四方焰起流星墮落。於虛空中天鼓發響。諸苾芻眾或在北俱盧東西二洲。或居妙高餘七山處。雪香山等諸崖坎窟江河之側。隨處禪修受解脫樂。時彼諸人見地動已便作是念。何意大地忽然震動。斂念觀察見其親教已入涅槃。皆作是念。我今不應無親教師於贍部洲安隱而住。作是念已尊者弟子有八萬阿羅漢。同時皆悉入般涅槃。   爾時大目乾連於日初分執持衣缽。以神通力支持身體。入王捨城次第乞食。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禮雙足已。白世尊言。  此身皆是膿血聚  無堅危脆常動搖  猶如毒餅我捨除  唯願大師哀愍恕   又說頌曰。  我今無有債  意將為滿足  生死海無邊  離怖昇彼岸  我伴舍利子  大智已圓寂  我今隨後去  唯願大雄知   佛告目連汝欲涅槃。白佛言世尊。我欲涅槃。又問汝欲涅槃。白佛言善逝我欲涅槃。又問若汝欲得入涅槃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隨汝所欲我更何言。時大目連最後禮佛合掌恭敬。右繞三匝奉辭而去。時大目連往林園村。為諸親族說法要已廣如前說。為受歸戒發心獲果者其數無量。尊者遂於晡時入般涅槃。所有弟子七萬七千阿羅漢同時皆悉入於涅槃。時二聖者涅槃之後。所有親屬婆羅門居士等。取其身骨造窣睹波營造。諸人皆作生天解脫勝妙之業。   時具壽阿難陀及羅怙羅。聞舍利子並大目連入涅槃已悲泣盈目。往詣佛所禮佛足已俱立一面。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  我聞身子目連滅  周遍身心皆動搖  目視諸方悉暗冥  假使聞法心迷亂   爾時世尊告彼二人曰。  汝等勿生惱  恩愛皆離別  先為汝等說  是故莫憂悲  生者不免死  世界無常定  輪迴五趣中  終無得存者   時求寂準陀為鄔波馱耶。焚燒供養已取遺骨舍利。並持衣缽詣王捨城。既至住處。置衣缽洗足已。至具壽阿難陀所。頂禮足已在一面坐。白言。大德知不。我鄔波馱耶大德舍利子已入涅槃。此是遺身並三衣缽。時阿難陀即將準陀。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  我聞身子滅  形體若癡人  不辯於方隅  聞法心無解   今求寂準陀來詣我所作如是言。大德知不。我鄔波馱耶大德舍利子已入涅槃。我已焚燒供養取遺身舍利。並持衣缽。並皆至此今欲如何。佛告阿難陀。舍利子苾芻將諸戒蘊入涅槃耶。不爾世尊。將諸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入涅槃耶。不爾世尊。又我自覺所說之法。謂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攜持此法入涅槃耶。不爾世尊。具壽舍利子不將如是無漏法蘊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入於涅槃。然具壽舍利子具戒多聞少欲知足。樂寂靜行常有勤勇。正念現前有正知慧速疾慧。出離慧趣入慧。大利慧寬廣慧。甚深慧無等慧空慧具足。開示勸導讚勵慶喜。聞悉解了。處眾宣揚情無怯弱。然我與舍利子於佛法中同共受用。今既涅槃由斯憶念。令我憂愁悲啼不樂。佛告阿難陀。汝勿憂愁悲啼不樂。無容得有如斯道理。從緣生法欲令常住者。無有是處。既知諸法性常滅壞。不應憂慼。阿難陀。我先曾於處處宣說。一切恩愛歡樂之事。悉皆無常終歸離別。譬如大樹植根深固莖幹枝條花果繁實悉皆充滿。枝聳出者必先摧折。如大寶山峰高峻者必先墮落。今亦如是。佛為上首。苾芻僧伽現住於世。而舍利子先般涅槃。又阿難陀。若舍利子所去之處。於彼方隅名稱充滿我無憂慮。是故汝今勿生憂念。世相如是終歸離別。若我現在或復去世。如是應知自為洲渚自為救護。法為洲渚法為救護。無別洲渚無別歸依。又阿難陀。汝可自為洲渚。乃至無別歸依。然於我法弟子之中。能持戒者則為第一。雲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救護。法為洲渚法為救護無別洲渚無別歸依。若有苾芻觀於內身勤行正念。知諸世間瞋恚憂愁妄生煩惱。或於外身或於內身或內外身。如是廣說。觀受心法勤行正念。知諸世間瞋恚憂愁妄生煩惱。如是名為自為洲渚乃至無別歸依。時阿難陀聞佛說已。頂禮佛足退辭而去。   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聖者目連曾作何業。被諸外道粉碎其身。世尊告曰。汝等苾芻大目乾連自所作業。無人代受。乃至廣說。乃往古昔於一城處。有一婆羅門妻誕一男。年既長大為其娶婦。兒於婦處極生愛戀。母瞋新婦兒懷忿心。於其母處不為敬重。母責子曰。汝愛其婦與我相違。婦聞是語遂生惡念。此之老母年過容華。於己婿邊未能暫離。而更於我夫主強說過非。從是已後常求母過。後於異時婦見姑嫜作私隱事。遂告其夫共生瞋忿。子告婦曰。愚癡老耄尚不息心於我少年強生言責。遂起噁心作磣害語。如何得有勇力之人。打彼身形碎如搥葦。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婆羅門子即大目連。由於父母發生惡念作無義言。於五百生中身常被打碎如搥葦。乃至今日最後生身。於我弟子聲聞眾中。神通第一尚受斯報。是故汝等當知。先所作業必須自受。無人代當。乃至廣說如是應學。諸苾芻眾聞已奉行。   時諸苾芻復請佛言。由何緣故。諸外道等。不打舍利子而害目連。佛告苾芻。非但今日放一打一。過去亦爾。汝等應聽。乃往古昔於一村邊有多童子。群聚遊戲。見二摩納婆隨路而來。遂相告曰。我今打此二人。又共議曰。無宜即打且可問之。若可意者我不行杖。如不可意方可打之。一人問曰何時有寒。一摩納婆念曰何意相問。看其形勢擬欲相打。即便答曰。  不問冬夏時  但令有風起  風生寒即有  無風寒定無   童子聞言。遂便放去。次問第二者。彼便報曰。  冬月定有寒  夏時寒不有  此事人皆識  無智共生疑   時諸童子聞已瞋嫌。熟打而去。汝等苾芻往時放去者即舍利子是。其被打者即大目連。今時亦爾。   時諸苾芻。復更有疑。請世尊曰。希有大德。具壽阿難陀生大憂惱。世尊大慈能為開解。佛告諸苾芻。我今開解慶喜憂懷未成希有。我於往昔已為慶喜除其憂慼。汝等應聽。過去世時。迦屍國婆羅□斯城。王名梵授。乃至廣說。豐樂安隱。其王有子名曰善生。善生有子顏貌端正。宗親聚會乞與立名。諸人議曰。此是迦屍國王之孫。應名迦屍孫陀羅。後於異時善生王子忽然命過。時梵授王憐愛子故。兩手抱屍悲啼號哭。搥胸大喚憂懷悶絕。時迦屍孫陀羅有方便智。作如是念。大王憂惱或致身亡。我今宜可為解憂結。即詣王所禮足。白言大王。我有所欲。王曰汝欲何物。答曰與我造車用日月為輪。裝挍精妙可疾將來。若不與者至第七日。我胸當破。而取命終。王聞是以更增憂懼。告其子曰。  誰作斯無益  是愚者所言  定知我不能  強欲令求覓   其子白言。  大王我非愚  國主是愚者  抱此臭屍肉  喚子苦悲號  日月纔出時  普照於人世  能除四方闇  開發大光明  父王今不知  子去生他趣  地獄傍生鬼  人天異道中  非處勿攀緣  人王善思察  慇懃須定意  唯法可歸依  王聞童子語  身心皆欣躍  拔除憂毒箭  便棄子屍骸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迦屍孫陀羅者即我身是。善生者即舍利子是。其梵授王即阿難陀是。即說頌曰。  王子即我身  我父舍利子  阿難陀梵授  往昔事應知   爾時世尊出王捨城。往憍薩羅國。人間遊行至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具壽阿難陀於舍利子遺身之骨香花供養。給孤長者聞舍利子已入涅槃。有遺身骨具壽阿難陀親為供養。便詣其所禮雙足已。白言。聖者知不。尊者舍利子今已涅槃。彼即是我先所尊重。長時日夜敬仰彌深。仁將彼骨隨處供養。我亦有心欲申供養。惟願見與。報言長者我亦如是。先所尊敬無由相與。廣說乃至給孤長者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惟願慈愍。與我具壽舍利子遺身之骨欲申供養。佛告阿難陀。汝於同梵行者供養遺骨。於如來所未為供養。未是報恩。於如是事若能作者。是於如來真為供養是大報恩。所謂能與他人出家及受近圓。或與依止教其讀誦。策勵禪思專求出道勿令虛度。何以故。阿難陀。如來世尊於三無數大劫之中。為諸有情備受無量百千萬種難行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阿難陀。由依止我為善知識故。令諸有情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得解脫。是故汝今應與長者遺身之骨令其供養。時阿難陀蒙佛教已。即持身骨授與長者。何故阿難陀不違佛教。如佛昔時行菩薩道。於父母師長尊重之處。所有言教曾無違逆。今有言教無敢違者。是時長者得身骨已禮佛而去。持歸本宅置高顯處。與其居家並諸眷屬。鹹以所有香華妙物具申供養。時此城內人眾。共聞尊者舍利子於摩伽陀國那羅聚落已般涅槃。所有身骨。求寂準陀持付阿難陀。尊者阿難陀持來至此。佛令授與給孤長者。持歸宅內共申供養。時勝光王及勝鬘夫人行雨夫人。並諸長者鄔波索迦毘捨佉鄔波斯迦及餘人眾。鹹持香花奇妙供具。詣長者宅俱申供養。或有曾因舍利子故得證道者。追念昔恩亦來供養。後於異時給孤長者。有緣須出鎖門而去。時諸大眾鹹持供養來至門所。見其門閉共起譏嫌。長者何因障生福路。長者迴還。家人告曰。多有人來欲申供養。見門鎖閉鹹起譏嫌。雲障福業。長者聞已便作是念。此即是緣可往白佛。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言世尊。多有人眾。於尊者舍利子遺身舍利。情生敬重持諸妙物。各申供養來至我宅。我有他緣鎖門而去。諸人來見共起嫌言。長者閉門障我福路。若佛聽者。我今欲於顯敞之處以尊者骨起窣睹波。得使眾人隨情供養。佛言長者隨意當作。長者便念。雲何而作。佛言應可用磚兩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高下上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三尺。準量大小中豎輪竿次著相輪。其相輪重數。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寶瓶。長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睹波耶。為餘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長者若為如來造窣睹波者。應可如前具足而作。若為獨覺勿安寶瓶。若阿羅漢相輪四重。不還至三。一來應二。預流應一。凡夫善人但可平頭無有輪蓋。如世尊說如是應作。苾芻不知若為安置。佛言如世尊住法處中應安大師制底。諸大聲聞應在兩邊。餘尊宿類隨大小安置。凡夫善人應在寺外。長者既為造窣睹波已。白佛言。若聽許者我為尊者舍利子。慶窣睹波設大施會。佛言隨作。時勝光王聞大長者請佛。欲為尊者舍利子慶塔設會。王作是念。我當助作。即於城中搖鈴普告。現在城中所有人物。及餘四遠商估之類。若有來觀此法會者。所賣貨物隨情交易不取其稅時有五百商人。於大海內遭遇黑風。欲破船舶。時彼諸人先於尊者舍利子所。曾受歸戒各各稱念。復賴諸天共相扶助得出洪波平安屆此。聞勝光王作如是教。鹹生是念。王由昔業受斯勝位。今復無厭更修檀捨。我等雲何而不營福。商人皆共起敬信心。即以眾多金銀珍寶真珠貝玉。於法會中盡心供養。捨之而去。苾芻受已不知如何處分其物。佛言螺貝堪吹響者。應與贍部影像處用。自餘所有珍寶應留多少。與舍利子塔修理所須。若有衣物堪懸供養者應留多少。可於齋日懸繒供養。所餘諸物衣裳疊布。及錢貝等現前僧眾應共分之。是同梵行財理合用故。此據舍利子塔物作斯處分。若是佛塔之物。皆入塔用。   第五門第二子攝頌曰。  詰問令憶念  問彼容許不  教授事不為  長淨及隨意   佛在室羅伐城。時六眾苾芻不審見聞疑。即便詰問苾芻。諸苾芻聞已各生羞恥形體羸瘦。顏色萎黃氣力減少。不能讀誦如理思惟。乃至佛告諸苾芻。從今已去苾芻不以不審見聞疑詰他苾芻。若作如是詰責他者。得越法罪。詰問既爾如是應知。憶念問訊。不為教授。長淨隨意。類此應知。皆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五門第三子攝頌曰。  佛三轉法輪  初度五人已  不喚名族等  俱屍宣略教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聖諦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知。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此苦集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斷。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此苦滅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證。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此順苦滅道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修。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知。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此苦集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斷。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此苦滅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證。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此順苦滅道聖諦。是所了法。如是已修。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汝等苾芻。若我於此四聖諦法。未了三轉十二相者。眼智明覺皆不得生。我則不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捨離煩惱心得解脫不能證得無上菩提。   汝等苾芻。由我於此四聖諦法解了三轉十二相故。眼智明覺皆悉得生。乃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捨離煩惱心得解脫。便能證得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具壽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佛告憍陳如。汝解此法不。答言。已解世尊。汝解此法不。答言。已解善逝。由憍陳如解了法故。因此即名阿若憍陳如(阿若是解了義)。   是時地居藥叉聞佛說已。出大音聲告人天曰。仁等當知。佛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廣說三轉十二行相法輪。由此能於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為大饒益。令同梵行者速至安隱涅槃之處。人天增盛阿蘇羅減少。由彼藥叉作如是告。虛空諸天四大王眾皆悉聞知。如是展轉。於剎那頃盡六欲天。須臾之間乃至梵天普聞其響。梵眾聞已復皆遍告。廣說如前。因名此經為三轉法輪。時五苾芻及人天等。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爾時佛為五人三轉法輪。令彼出家近圓成苾芻已。時五苾芻於如來處。頻喚名字及以氏族。或雲具壽。佛告諸苾芻。汝等不應於如來處喚其名字及以氏族或雲具壽。何以故。若有苾芻。於如來處喚名氏族及具壽者。此是癡人。於長夜中多受苦惱作無利益。是故汝等更不應於如來處喚名字等。若更喚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說不應於如來所喚名字等得越法罪者。時有少年苾芻。除佛世尊於餘耆宿苾芻之處。喚名字等乃至具壽。苾芻白佛。佛言年少苾芻亦復不應於耆宿處喚名字氏族或雲具壽。然有二種呼召之事。或雲大德。或雲具壽。年少苾芻應喚老者為大德。老喚少年為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佛在俱屍那城壯士生地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臨般涅槃告諸苾芻曰。我為汝等已廣宣說毘奈耶藏。未曾略說。我今更為說其略教。汝等應可諦聽善思至極作意。汝等苾芻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然於此事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清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此可奉持。勿致疑惑。   第五門第四子攝頌曰。  捨墮物不分  蚊幬隨意畜  三股杖作釜  應張羯恥那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長衣犯捨。便即持衣於上座前捨。其知事人見此衣已作如是念。今日僧伽多得利物可賣分之。遂即唱賣。眾共分張。時彼便廢闕。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犯捨之衣捨與眾僧。有如是過。由是犯衣不捨與僧。告諸苾芻。昔日苾芻犯捨衣捨與僧。遂被分張事成闕乏。由是不應捨與僧眾。可與別人。若無知者雖捨與僧亦不應分。若以長衣捨與眾僧遂即分者。此二俱得越法罪。佛言長衣捨與別人者。時有犯長苾芻。以衣捨與。無識知人既得衣已。默然而住不知還衣。苾芻白佛。佛言應遣餘人教無識者。若還者善。若不與者。應強奪取而守持之。此捨衣者乃是作法非是全與。然捨衣時求知法者。然後當捨。   緣在廣嚴城。時諸苾芻為蚊蚋唼食。爪搔癢時遍身血出。俗旅見時問其何故。苾芻具答。彼言聖者。仁等豈可不畜蚊幬耶。答曰世尊不許欲何所畜。報言世尊大悲此應聽許。苾芻白佛。佛言聽諸苾芻畜其蚊幬。苾芻不知當如何作。佛言周十二肘。於上安蓋。蓋長四肘闊二肘。隨身高下□帶懸垂。直縫留門蚊蟲還入。佛言不應盡縫應留少許。相掩作門熱應搖扇。若下邊蚊入可以氈席。或將餘物壓之。勿令得入。   緣處同前。佛言用水應漉者。時諸苾芻以手捉羅遂致勞倦。佛言繫於杖上開羅取水。如是用時仍猶勞倦。佛言持三股杖以繩繫杖。繩不肯住。佛言近上應穿為三孔以繩貫繫。或安鐵鐶寬開三股。羅繫於二開羅受水。瀉水之時溢出流地。佛言用心瀉水勿令溢出。瓨底無倦隨處傾側。佛言安棬勿令瓨動。水在羅中急過不住。令蟲悶絕。佛言應可羅中安物。苾芻不解。佛言或砂或乾牛糞。應以水濕安在羅中。水猶不住。佛言應作承水器。苾芻不知如何作器。佛言器有二種。謂銅及瓦。苾芻以手持碗遂致疲勞。佛言不應手持。可於碗邊穿作三孔。以繩繫之懸在三股叉上方便令牢。應以羅角置在器中存養蟲命。若其羅密水不下者。應以滑杖羅外打之。苾芻於不滿瓨內。而觀於水不能見蟲。佛言瀉水滿瓨令其不動已。方可觀察水上有塵。觀蟲不見。佛言去塵方察。若以小蟲示他人時將指頭示。小蟲行急見不分明。佛言應以茅端及草莛等而指示之。苾芻得蟲時於井口上而覆其羅。蟲雖落水多並悶絕或時致死。佛言應作放生器覆水在中。苾芻即用此罐滿而放下滿而引出。蟲仍依舊。佛言應以比器盛蟲放下。至水覆之空而引出。苾芻不解。應別作放生器。時有無器可得。佛言可以繩繫羅方便投下。斟酌蟲去然後牽出(其放生器者。但為西國久行人皆共解。東夏先來落漠。故亦須委其儀。若不具陳無由曉悟。其器任用銅鐵瓦木。若擬隨身將去。可用銅作受二三升。即是舊來小銅罐子。遂施銅系。令穿手得過。底傍一邊須安銅鉤。可受小竹箸頭。若乞食去時。穿在左臂以衣掩蓋。右手攜缽。乞得食已。隨至一家安置飯缽。自將淨繩一條如粗筋許。隨井深淺繫罐取水。濾以小羅斟酌得足。即以繩一頭穿鉤急繫。抬繩使起與罐子系齊。即於繩上繫小鐵鉤。鉤繫起時務令平穩勿使傾側。並豫先作了不得臨時求覓。即以小羅覆蟲罐內。徐徐放下至水縱鉤。拔繩令覆。再三下濯方牽出井。此是乞食之儀也。若在寺者。即以常用井索鐵罐覆之。如前安置少有別處。底傍著鐵鐶可容三指。以罐鉤內中抬起系齊。同前著鉤覆蟲在中。下令至水準法翻覆。假令深井亦得為之。若別畜繩恐成勞擾。若井深處或可別為盆貯。或可送往河池。寫水竟時還須滌器。斯其法也。夫以如來聖教慈悲為本。所制戒律罪有性遮。遮輕性重。性罪之內殺生最初。是故智人理宜存護。若將此為輕者何更重哉。若能作者。現在得長命果報。來世當生淨土。且神州之地四百餘城。出家之人動有萬計。於濾水事存心者寡。習俗生常見輕佛教。不可一一門到口傳。冀諸行人遞相教習。設使學通三藏坐證四禪。鎮想無生澄心空理。若不護命不免佛所訶責。十惡初罪誰代受之。且如見有屠兒牽羊入寺。不過數口放作長生。眾共看之彈指稱善。寧知房內用水日殺千生萬生。既知教理宜應細羅細察。自利利物善護善思。復有令人耕田畎植。規求小利不見大尤。水陸俱傷殺生無數。斯之罪咎欲如之何直知束手泉門任他分判。故經雲。殺生之人當墮地獄餓鬼畜生。設得為人短命多病。嗚呼此苦誰當用之。脫有能為善哉甚善。龍花初會共結慈緣。廣如別傳此不煩也)。   時諸苾芻每用羅竟不數洗濯。不捩乾不日暴不翻轉令羅疾壞。佛言凡用羅者應為洗等若不作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濾大眾水。徒眾既多遂生勞倦。佛言若眾大羅遲。水不供者應作濾水釜。苾芻不知如何作。佛言若銅鐵瓦應作釜形。底下為孔大如盞許。作蓮臺形可高四指。上安多孔大如粗箸。上以疊裹或用絹布。纏以細繩於中濾水。用了洗覆如上準為。   時諸苾芻以虱壁虱及諸蟲類。懸棄於地彼便悶絕。苾芻白佛。佛言凡是生命不應懸棄。亦不應隨處輒為棄擲。虱安故帛。此若無者可安木孔。牆隙壁虱置青草中。此若無者置涼冷處。若更有餘蟲可於所宜處安置。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濾漉之水不觀得飲不。佛言不得。由不觀故。大德不濾之水觀得飲不。佛言得。以觀察故。   緣處同前如佛所說。眾安居了應張羯恥那衣。時勝光王聞佛許已。便以羯恥那衣寄奉大眾。勝鬘夫人及行雨夫人給孤長者。及諸居士敬信之流。鹹送多衣以充僧用。時諸苾芻但取一衣作羯恥那。餘皆還主。王聞是已報言聖者。我等此物已捨與僧。如何今者更重收取。苾芻白佛。佛言由是我今聽諸苾芻受取此衣。隨彼多衣應差多人。作張衣者當取其一。作法守持餘應舉畜。當為僧伽作安居利物。   第五門第五子攝頌曰。  死後囑授別  委寄者身死  他方通委寄  若死對餘人   緣在室羅伐城。時此城中有一長者誕生三子。其最小者於佛法出家遊行人間。去後未久父便遇病。將死之際總命諸親。告二子曰。家中所有鹹可收來。彼便集聚遣為三分。二子人各與一。其餘一分與出家者。作是記已因即命終如有頌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  有命鹹歸死   時彼二子如法焚葬憂慘而居。彼出家者聞父身亡便生是念。我有兄弟今可言歸為其說法。既到捨已兄弟相見共盡哀情。兄曰弟不須哭父亡之日。遣留一分財物相與。弟作是念。如世尊說死後與者。不成善與遂不受之。苾芻白佛。佛言俗人死者有希望心。苾芻死時心無希望。此是俗人有希望心。取時無過隨意應用。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疾病。告餘苾芻曰。當好瞻侍我。我有衣缽當屬於汝。彼便看侍不久命終。彼見身死便取衣缽安已房中。時諸苾芻共來借問。亡者衣缽今何所在。答言彼已與我具告其事。苾芻白佛。佛言彼之愚人。生存在日何不相與死後方施。無如是法雲死方與。應索其物大眾共分準分應與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對彼苾芻。分別衣物忽爾身亡。彼苾芻便取其物置己房中。舁彼屍骸既焚燒已還歸房內。時知事人入亡者室。次第觀察見其衣缽及濾水羅。尋將此物來至眾內。苾芻問曰。此物且來。餘有多物何不將來。答曰房中唯此更無他物。餘人報曰。有一苾芻是其知友。若問彼者知其有無。問彼答曰對我分別我取其衣。苾芻白佛。佛言此是作法不應便留可奪取共分。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對彼分別衣。彼忽命過。此便持衣捨與僧伽。大眾問曰。此是誰物。答言我物對彼分別。彼遂身亡我持此物捨與大眾。苾芻白佛。佛言作法應爾雖對分別物不屬彼當自取用。   緣處同前。復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所對苾芻忽然歸俗。後時憶念彼某甲苾芻。曾於我所分別其衣。我雖還俗彼物屬我。我宜就索既至彼已報言聖者仁曾對我。分別衣物今可與我。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以彼苾芻為委寄者。即還對彼而作分別有如是過。是故我今制諸苾芻。不應對彼委寄之人分別衣物。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復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其所對者是鬥諍人。常與苾芻諍競紛擾。既懷瞋忿便欲出去。其分別衣人見去啼泣。報言勿去雖復苦留而不肯住。諸人謂曰。汝勿留此好為鬥諍亂惱眾人。答言如何我不留住。我常對此分別衣物。餘處無有委寄之人。苾芻白佛。佛言若委寄苾芻設居海外但令身在。遙指委寄亦無有過。時有苾芻於極遠方。指他苾芻作委寄人。彼便命過苾芻聞時。已經多日不知雲何。苾芻白佛。佛言初既聞已所有新舊物。即於餘人而作委寄。   第五門第六子攝頌曰。  界外不與欲  將行不展轉  說戒隨意事  違者並招愆   緣處同前。時六眾苾芻雖居界外亦與界內者欲。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在界外與界內人欲。見佛不許時有苾芻欲出界外。臨將發足僧伽有事。六眾即便強令說欲。苾芻白佛。佛言欲出界者不應取欲。六眾聞已遂於界外更互與欲。乃至六人展轉相與。苾芻白佛。佛言不應界外展轉與欲。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半月應說戒者。六眾便於界外欲與清淨。佛言不應如是。又取將行者欲。又於界外展轉取欲清淨廣如前說。佛言皆不應作。作者得越法罪。   如佛所說安居了時。苾芻可於三事見聞疑作隨意事。六眾苾芻便於界外作隨意事。又留將行者又界外展轉。亦如上說皆不應為。   第五門第七子攝頌曰。  應可知人數  隨意任行籌  不與俗同坐  老少應隨夏   緣處同前。時此城中有婆羅門。因事出外入逝多林。生希有心我今試問。寺中現住可有幾人。既見苾芻問其人數。苾芻報曰。我不能知。婆羅門曰。勝光大王憍薩羅國所有兵眾尚可數知。寺內僧徒何因不測。彼默無對。苾芻白佛。佛言應知人數。苾芻即便一一別數。或時屈指忘不能憶。苾芻白佛。佛言應可行籌。既總數已告眾令知。苾芻不知何時應數。佛言應於安居時數。復有長者入逝多林。見諸苾芻勤加習讀繫念靜思。見斯事已深生淨信。欲知僧數擬設中食。便問苾芻於斯住處總有幾人。彼報其數禮已而去。既至捨中報家人曰。我欲明日請佛及僧就捨而食。有爾許人隨其僧眾汝當具辦。報曰甚善。即於家中具諸供養。時彼長者於眾集時。遂至寺中報知事人曰。仁當為我敬白僧伽。某甲長者明當請佛及諸大眾就捨而食。既白知已奉辭而去。有餘苾芻從人間來至給孤園內。時彼長者即於其夜具辦種種美飲食已。敷設座席安置水甕齒木澡豆。旦令使人往白佛眾。告其時至幸願降臨。苾芻僧眾於日初分。執持衣缽詣長者家。於時大師於寺而住。令人取食。有五因緣如來大師不親赴請。雲何為五。一自宴坐。二為天說法。三為瞻病人。四觀臥具。五為制學處。此中為者欲制學處。時彼長者準計僧數。安置座物飲食亦然。及見多人來至其宅。報典座曰。聖者所告。人數多少我為準擬。既過先數其欲如何。典座報曰。有客新來爾須生喜。答曰仁若先言我當辦食。苾芻默爾。於時大眾有飽足者有被飢者。苾芻白佛。佛言典座應觀客數告施主知。復有苾芻臨中而至。佛言此亦告知我今為彼。眾首上座說其行法。上座應當先觀徒眾及以飲食。若人多食少者。應告施主曰。賢首人多食少可平等均行。若人少食多者。告言賢首大有飲食可隨意行。若其上座不善觀察。不依所制者得越法罪。又至施主家。當須觀水濾蟲及齒木土屑。並令備足勿使闕少。食前食後洗手澡漱並須如法。若不撿挍者上座次座皆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與諸俗人同座而坐。時敬信者見便譏笑。告言聖者仁是出家常修梵行。雲何乃與常行婬欲不淨之人而同一座。彼聞默爾。苾芻白佛。佛言諸信俗人言合道理。故諸苾芻不應與俗人同座而坐。坐者得越法罪。聞佛制已遂與求寂同處而坐。信者告曰。仁已近圓。因何得與小師共座。答曰此非俗人是出家者。斯有何過彼聞默爾。苾芻白佛。佛言亦復不應與未近圓者同座而坐。佛不許已。時老苾芻與少者同座。復有少者與老一處不相恭敬。苾芻白佛。佛言老少不應雜座若無夏者得共二夏者同座。一夏者得與二夏者同座。若二夏已去共大三夏者皆得同座。佛既制已。時諸苾芻在於俗捨。但得與其大三夏者同座而坐。座席難求。佛言若俗舍內座難得者。雖親教軌範亦得同座。以物隔中無致疑惑。   第五門第八子攝頌曰。  不應居貯座  不誘他求寂  不為誓賭物  亦不食虎殘   緣處同前。聽法之時應敷座席。時有求寂亦居軟座。因而睡著遂失便利污其座褥。苾芻白佛。佛言求寂不應坐軟座褥。時具壽舍利子求寂準陀來聽法時。苾芻便與鞭枮令坐。問言大德。何故與我堅硬座物。答言軟座佛遮。求寂報言大德。我豈同彼有過失耶。佛言若有用心求寂。與其軟座餘即不應。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訶責求寂。遂便遣出逝多門外啼泣而住。時鄔波難陀見而問曰。汝何意啼。答曰被師訶責。報言子來我當與汝衣缽及缽絡腰絛之類。隨所須者不令闕乏。遂喚歸房白佛。佛言於弟子處訶責之時。不應決捨可作帶韁棄。留眷念心還擬收攝。應令苾芻開語求寂。彼言我今不用彼親教師。大德鄔波難陀。我所須者鹹皆供給。我更不能往舊師處。彼師聞已作嫌罵言。我與出家而鄔波難陀遂誘將去。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誘他弟子。輒誘將者得吐羅底耶罪。是破僧方便故。   緣處同前。是時六眾有緣事時。即便引佛法僧寶而為咒誓。或引鄔波馱耶阿遮利耶而為咒誓。有信敬俗人聞咒誓時作如是語。我等俗流尚不引佛及師為誓。仁等出家何故引佛及師而作盟誓。是所不應。彼默無對。苾芻白佛。佛言俗生譏恥時合其宜。然出家者本求實語不應盟誓。若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是時六眾苾芻隨有事至。即以衣缽腰絛等物而為賭□。俗侶見時共生譏恥。告言仁等豈可同俗流耶。緣有事來便賭衣缽斯非合理。答曰有何非理。豈噉蔥蒜而飲酒耶。彼便默爾苾芻白佛。佛言俗人譏恥誠是合宜。苾芻不應賭物。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每於晨旦。於寺閣上遙望野田。或見煙浮或觀鳥下。便往其處睹有何物。曾於一時見前事已躬往觀之。於叢林處有虎殘肉。喜而持來入逝多林。其虎尋氣來至寺所。夜於門外啼叫出聲。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曰。何意虎來大聲啼叫。阿難陀曰。彼虎所藏餘肉。尊者近喜持來寺中。佛言苾芻食虎殘耶。白佛言食。阿難陀如師子王殺好麋鹿。敢其精肉飲鮮血已決捨而去。然其虎類食肉既飽藏舉殘肉。是故苾芻不食虎殘。食者得越法罪。然眾首上座所有行法。我今當制。凡是上座見行肉食。時應可問言此是何肉非虎殘耶。又非不應食物不。不問而受得越法罪。   第五門第九子攝頌曰。  不合自藏身  不為言白等  若得上價緂  賣之應共分   緣處同前。於一城中先有僧寺。時難陀鄔波難陀因行人間遇到此寺。於時大眾多獲利物。時諸苾芻雖見此二。知其惡行曾無一人為解勞者。時鄔波難陀白難陀曰。阿遮利耶此諸黑缽常生傲慢。我等宜可為作惱緣。且共潛身隱居一處。觀彼如何分張利物。答言甚善應如是作。遂即隱身竊觀分物。既見分已。報言斯分不善。是惡分張。仁可白眾言欲分衣。報曰分時不見今何處來。苾芻白佛。佛言欲分利時先白眾知。僧有利物今欲共分。所有苾芻不應輒去。時諸苾芻重聚其物。普告眾知不應出食。即分其物。時彼二人還自藏隱。及眾分了同前出告此不成分。報言先已告眾。仁何處來。二人告曰。雖言告知可鳴揵稚。苾芻白佛。佛言言白告知復打揵稚方可分物。時諸苾芻復還斂物。告眾令知復打揵稚共分其物。二人復藏分了方出。同前詰責。諸人報曰。豈可不聞告眾及揵稚聲。即便告曰。雖告眾知及鳴揵稚。仁等豈可共行籌耶。苾芻白佛。佛言言白告知復打揵稚。並可行籌方共分物。時諸苾芻復還斂物。為三事已。如前復藏分了方出同前詰責。諸人告曰。具壽何故如是故惱眾僧。告白揵稚並復行籌。故不現身待了方出。答曰仁等何故雲我惱僧。仁等豈可對眾行耶。此總不須我今出去。苾芻白佛。佛言雖作三事仍對眾行。若不現前即不須與。斯曰善分勿致疑惑。然諸苾芻不應故作惱眾僧事。若故惱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給孤長者以寺捨與四方僧竟。便用種種上妙彩色內外圖畫。此城人眾既聞長者圖畫已周。競來觀看遂有無量百千人眾皆集寺中。城內有一大婆羅門以是勝人眾所欽尚。於大王家得一毛緂。即便披服作玩好心。入逝多林周觀寺宇。發希有念便將毛緂施四方僧(此中雖言四方意與現前非常住僧也)如佛所說有現衣物乃至截為燈炷平等共分。苾芻遂便割緂為片眾共分張。時婆羅門夜作是念。彼是上緂我宜與直。贖取將來。旦起入寺至其門所。見諸苾芻問言聖者。我所施緂人作何用。苾芻報曰。仁可隨喜。我等割破大眾共分。一人告曰。我將作帽。一雲作靴一雲繳腰一雲拭缽巾。報言聖者。彼是上緂因何截破。宜應出賣既得錢貝眾可共分。苾芻白佛。佛言彼婆羅門所言稱理。是故苾芻若得如是上價緂時。賣取錢貝然後共分。   第五門第十子攝頌曰。  五皮不應用  餘類亦同然  若患痔病時  熊皮履應著   緣處同前。時六眾苾芻自相謂曰。難陀鄔波難陀於此城中所有人眾。我等皆從乞得餅直。然於王家調象師邊曾不見施。今可就覓或容見與。一人報曰。應如是作。然須豫設少多方計。應取師子皮以為鞋履。於繫象處上風而行。像聞氣時即便驚走。答曰善計。我今且去從彼乞求。若得者善若不與者怖象未遲即於晨朝詣調象師處。報言賢首。仁等何太無求福心。曾於我等不施少多餅果之直。彼言聖者我等豈可繫屬於仁。以餅果直共相供給。六眾聞已點頭唱諾棄之而去。遂於他日著師子皮鞋。於其象處上風而立。時彼群像聞師子氣。遺失便利驚怖奔馳。時彼象師鉤斸象頂不能令住。六眾遙見告言賢首。急牽急牽。答言鉤斸不住如何手牽。六眾報曰。我能令住。答言聖者。若能令住斯成大恩。六眾曰。共立盟言。若能與我餅果直者我當令住。報言即與。彼便急步至象下風。像不聞氣。即不驚走。諸調像人問言聖者。仁解咒耶。答曰我無異術。若如是者雲何令象怖不怖耶。彼便以實告彼象師。彼言聖者。仁等如何作斯非法不饒益事。若其王家最勝大象。因此驚怖走入山林。仁等必當招大罪罰。彼聞微笑默爾無言。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著師子皮鞋有如是過。即告諸苾芻曰。汝等從今不應更著師子皮鞋。若著此者得越法罪。聞佛不許便用虎皮而為鞋履。佛言此亦不應。然有五種爪牙等獸皮不應用。所謂智象智馬師子虎豹。佛不聽已。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更有餘爪牙之類皮得用不。佛言亦不應用。用者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痔病。詣醫人所告言賢首。我有痔病幸為處方。報言應用熊皮作鞋著時病差。答曰世尊未許。醫言。佛是大慈必應見許。苾芻白佛。佛言為病應著。多重難得。佛言若無。應取一重並毛替其履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六門總攝頌曰(此二頌攝至第三十一卷半)。  猛獸筋不應  燈光及勇健  馱娑度尼法  因許喬答彌  尼不前長者  可與餘臥具  不合灒水污  第六總應知   第六門第一子攝頌曰。  猛獸筋皮綖  擁前復擁後  兩角及尖頭  諸靴皆不合   緣在室羅伐城。佛言苾芻不應用五猛獸皮有爪牙者。謂智象智馬師子虎豹。是時六眾用彼獸筋還同有過。佛言不用此筋而縫鞋履。六眾便用皮綖有過同前。復用其皮補鞋。佛言皆不合用。如是應知履屨之屬。若擁前擁後兩角尖頭。麻履諸靴皆不應著。皆越法罪。除兩三重革屣(如斯之類西國人皆不著若是外國寒鄉為活命因緣持心方用)。   內攝頌曰。  四大王初誕  光明普皆照  父母因斯事  各為立其名   爾時菩薩在睹史天宮。王捨城中有王名曰大蓮花。以法化世人民熾盛。安隱豐樂無諸盜賊。室羅伐城王名梵授。唱誓尼城王名大輪。憍閃毘城王名百軍。此等四王皆是法王。以法化世廣說如餘。是時菩薩於天宮上。以五種事觀察世間。雲何為五。一觀遠祖。二觀時節。三觀方國。四觀近族。五觀母氏。六欲諸天三淨母腹。摩耶夫人因寢夢見六牙白象來降腹中。於時大地六種震動。放大光明遍滿世界勝天光明。世界中間黑闇之處。日月不照悉皆明瞭。所有眾生皆得相見。菩薩生時如下所說。四大國王皆誕太子。見大光明如鎔金色。各各自言由我生男威神力故。能令天地光曜希奇。各為立名用符靈瑞。時大蓮花王告眾人曰。我子生時如日光影。乾坤洞照勝妙希奇。應與我子名曰影勝(梵雲頻毘娑羅)其梵授王告眾人曰。我子生時。光明殊勝。普照世間。應與我子名曰勝光。其大輪王告眾人曰。我子生時如大燈光遍皆明照。應與我子名曰燈光。其百軍王告眾人曰。我子生時光如日出無不明瞭。應與我子名曰出光。各各自謂子之功能。然並不知由菩薩力。   內攝頌曰。  腹中天守護  生已蹈蓮花  舉手獨稱尊  灌洗花衣落   爾時菩薩降母腹中。天帝釋主令四天子。各持器仗守護其母。勿令人及非人輒為損害。菩薩處胎不為胎中血垢所污。譬如眾寶聚在一處不相霑污。菩薩在腹亦復如是。又如清淨妙琉璃寶置五彩上。明目之人分明見別。母觀腹內分明亦爾。母雖持胎身無勞倦。自然奉持五種學處。謂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於諸丈夫絕婬染意。十月滿足往藍毘尼林攀無憂樹枝。暫時佇立便於右脅誕生菩薩。爾時大地六種震動。放大光明與入胎無異。菩薩生時帝釋親自手承置蓮花上不假扶侍足蹈七花行七步已。遍觀四方手指上下作如是語。此即是我最後生身。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梵王捧傘天帝執拂。於虛空中龍王注水。一溫一冷灌浴菩薩。初誕生時於其母前。自然井現香泉上湧隨意受用。又於空中諸天下散嗢缽羅花缽頭摩花。拘勿頭花奔陀利花。並餘種種奇妙香末。天妙音樂自然發響。天妙衣纓從空亂墜。更有眾多奇妙靈瑞。如餘處說。   內攝頌曰。  阿私多睹相  那剌陀勸師  五百瑞現前  父王立三字   於時南方於大山中。有古仙人名阿私多。善知世界成壞時節。時有一人名那剌陀。聰明辯慧數來參謁。阿私多仙共論世間成壞之事。聞已傷歎即於仙處而為出家。後於異時共此仙人在石窟中。見光明照異相希奇。即說伽他問其師曰。  何故此光明  遍照猶如日  充滿山林處  忽現此希奇   仙人答曰。  若是日光便赫烈  今此涼冷現希奇  必是無上牟尼尊  初出母胎彰此瑞  此是菩薩出胎相  光明清淨世希有  譬如金色滿十方  騰照三有皆明徹   那剌陀白其師曰。鄔波馱耶。若如是者。今可共行往觀菩薩。師曰子今知不。菩提薩埵有大威神。無量諸天悉皆雲集。我等雖至頂謁無由。待入城中為立名已。如其重出我望逢迎。菩薩生時闡鐸迦等。五百侍者同時而生。闡稚迦等五百侍女亦同時而誕。上象廄馬皆生五百。五百伏藏自然開發。鄰國諸王皆奉信物。大臣見已白淨飯王曰。大王今日國祚興隆。王子誕生嘉瑞鹹應。五百侍男五百侍女。上象上馬各生五百。五百伏藏自然開現。諸國朝賓奇珍總集。王聞告已心大欣躍。告大臣曰。太子生後諸事皆成。宜與立字名一切事成(梵雲薩娑頞他悉陀)此是菩薩最初立字。號一切事成。是時菩薩乘四寶輿。無量百千人天翊從入劫比羅城。諸釋迦子體懷憍慢立性多言。菩薩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王見是已報諸臣曰。諸釋迦子體懷傲慢立性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與太子名曰釋迦牟尼。此是菩薩第二立名。時此城中有舊住藥叉名釋迦增長。時人敬重立廟祠祀。但是釋種生男女已。令淨澡浴抱至藥叉處而申敬禮。時淨飯王以上酥蜜滿太子口。告大臣曰。可抱太子往禮藥叉。大臣抱至。時彼藥叉遙見太子即自現身。至菩薩所頂禮其足。臣歸白王。王聞是已生希有心。今我太子於天神中更為尊勝。應與立字名天中天。此是菩薩第三立名。   內攝頌曰。  付母養太子  令觀大人相  阿私多遠至  親睹牟尼形   爾時父王便以太子付諸養母。隨時澡浴乳哺飲食。常令安隱適悅身心。養母便以上妙塗香塗摩身體。具諸瓔珞授與父王。王即抱持瞻視歡喜。即便總命諸婆羅門。國中所有解占相人知算計者令觀太子。告言君等宜可瞻察。我聞古仙作如是說。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者有其二事。若在家者當為輪王。普王四洲以法化世。七寶成就。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具足。勇健忠良能伏怨敵。周圓海內無諸患惱。人民豐樂安隱而住。若出家者剃除鬚髮。服袈裟衣成等正覺。有大名稱充滿世間。時諸相師聞王說已。悉共觀察鹹白王曰。誠如大王所說之事。三十二相若成就者。唯有二事謂輪王及佛。乃至有大名稱充滿世間。王復問曰其相雲何。時彼相師悉皆具答。一一別指三十二相。具有廣文(以共餘經及律論等事無差別故不煩譯)。   爾時阿私多仙人告那剌陀曰。摩納婆比者菩薩已入城中立三名訖。我等宜往禮拜瞻顏。各乘神通騰空而去。由彼菩薩威神之力。去劫比羅城可一驛許。遂失神通足步而去。既入城已到王門所。報門人曰。汝去白王。阿私多仙今至門首。使去白王。王曰隨入誰遮大仙。即詣王所王見仙至。遙唱善來奉吉祥事。為洗足已妙師子座安置令坐。王禮足已白言大仙。何事得來。仙說伽他曰。  國主我今至  欲見王太子  瞻仰牟尼尊  導師中第一   王言太子睡著。答曰雖睡我欲暫觀。王便抱現。睹菩薩眼雙眸不合。仙既見已說伽他曰。  良馬不多睡  半夜暫時眠  所為事未成  因何久安寢   仙復問曰。諸占相人有何記說。王言大仙彼相者雲。當作輪王化四天下。仙以伽他而答王曰。  相者語多謬  末劫無輪王  有此勝福緣  斷惑當成佛  若是化四洲  輪王相非顯  分明大師相  成佛定無疑   仙人遍觀見成佛相已。復更觀察久近當得無上甘露轉妙法輪。遂見二十九年捨王城去。六年苦行當成正覺。復觀自身得幾時住得見佛不。知不見佛便生憂惱涕淚盈目。王見懷愁說頌問曰。  若男若女來觀者  鹹悉歡喜遍身心  仁今親睹相非常  何因泣涕盈雙目  假使太子相非善  短壽多病不吉祥  唯願大仙如實言  勿令我意增憂悴   仙人答曰。  假使霹靂從空下  可畏來臨太子身  此於無上牟尼尊  如毛髮許不能損  假使烈火騰風焰  利劍如霜現在前  毒藥黑蛇一時來  至太子處皆銷散  我傷早死不見佛  流淚盈目難裁忍  棄無上法我前亡  未有事業能成就  此有大福除眾惱  證甘露法為導師  若能聞教如說行  鹹歸寂滅無為處   王聞太子證甘露法默然無語。凡諸世人皆為邪心之所擾亂。出言諂誑不能依實。時彼仙人而告王曰。比日大王每作是念。何時得令阿私多仙。足步入城與我相見。及諸人眾致敬慇懃。我哀愍故徒行至此。今時事了將欲出城。可為掃除淨修郭邑。時淨飯王敕令諸臣嚴治道路。普告城邑皆共修營。巷陌康莊塗拭清淨。灑以栴檀香水散以占博迦花。幢蓋陵空香煙滿路。見者愛樂如歡喜園。復遣搖鈴遍皆宣告。諸人當知或先住城中。或他方新至。所有人眾皆悉存心。明日晨朝看大仙出。眾既聞已各至途中。瞻望仙人步出城闕。鹹生希有悵望而歸。時阿私多仙還向本山。繫心禪寂以智方便發起神通。報命將終遂便遇患。雖加藥餌瞬息無幾。時那剌陀來禮師足。白言大師我本出家求甘露味。師所得者幸願共分。師曰我亦同汝。本出家時意求甘露。竟無所獲空處生涯。彼雪山側劫比羅城。太子興世相師共記。當成正覺號天人師稱一切智。汝當於彼而求出家。捨高慢心當自謙下。勤修梵行作不放逸。當於爾時獲甘露味。說伽他曰。  如來出世難遭遇  今得逢時甚希有  汝莫放逸至心求  當獲無生甘露味   作是語已便即命終。如有頌言。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皆別離  生者鹹歸死   爾時阿私多仙命終之後。弟子那剌陀如法焚燒。殯葬事訖割捨憂慼。遂詣婆羅□斯於諸仙內而共住止。其那剌陀先是迦多演那種族。時人因號迦多演那仙人。眾皆敬重。時嗢逝尼王所生太子名曰燈光。王付八母而為瞻養。是事無闕。乃至年漸長大技藝博通。文武所須無不綜習。   釋迦菩薩為童子戲。燈光太子亦為童戲。菩薩受太子灌頂時。燈光亦受太子灌頂。菩薩出四門觀見老病死患。遂於三夫人處生厭離心。所謂牛護夫人鹿養夫人名稱夫人。此為上首六千婇女鹹皆捨棄。於其中夜踰城而去。往空林所修出家業。依止仙人學殊勝定離欲界欲。次從曷羅摩子習無所有定。斷無所有處欲更無導者。便於六年專修苦行。不別證悟將為無益。遂即住情而為遊縱。噉好飲食酥油塗身。湯水澡浴往聚落中。於難陀難陀力二牧牛女所。食十六倍上妙乳糜。迦利迦龍王尊重讚歎。於善吉邊取吉祥草。詣菩提樹下自敷草已。端身正念加趺而坐。心念口言若不斷盡諸漏我終不解加趺。是時菩薩以慈心器仗。降伏三十六億千魔眾已證無上智。受梵天請往婆羅□斯三轉十二行法輪。時燈光王亦於此時。受灌頂大王位以法教化。嗢逝尼國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廣如餘說。由王力故百姓歌謠。歡會相次隨處供養勝上天神。穿五百池五百渠水。令人受用無有闕乏。   第六門第二子攝頌曰。  燈光得為王  有五殊勝物  因敘奇異事  廣說健陀羅   時燈光王有五勝物。雲何為五。一者勝雄象名曰葦山。二者勝母象名曰賢善。三者勝駝名曰海足。四者勝馬名曰衣頸。五者勝使者名曰飛烏。其象日夜行一百驛。母象日夜行八十驛。駝日夜行七十驛。馬日夜行五十驛。飛烏日夜行二十五驛。其王雖有如是勝物快樂安隱。然而四大不調忽有不睡之病。由此疾故於酥起憎於酒生愛。時諸醫人以種種妙藥。與酥和煎上王令服。王不肯用。時太子中宮咸知酥藥能治不睡。皆奉藥酥王更憎睡。王乃敕曰。若有人當在我前說酥名者。當斬其頭。王既無睡便於初夜。與內宮人共為歡戲。於中夜時至象馬廄而為撿閱。於後夜時觀諸庫藏自持利劍問守更人曰。誰為警覺。若第一問及二問時。不應答者乍容忍恕。至第三問不相答者。便斬其首。由斯嚴酷隱燈光名。共安餘字號曰猛暴燈光王於異時。命大夫人及內宮曰。我親警覺爾何眠睡。答言。大王我亦警覺。如是連宵不得眠睡。共白王曰。若使我等通宵不睡者。是則無由稱可王意。又此不眠廢我等業。王曰。若非爾業誰復應為。答言太子應作。時王即便行告太子曰。何不警覺。答曰我為警覺。後遂不能便白王曰。若常令我為警覺者。便廢王業此非我事。王曰。誰復應為。答言大臣應作王即便行告大臣曰。何不警覺。答曰我為警覺。後遂不能便白王曰。若常令我為警覺者。誰輔佐王如法化世此非我事。王曰誰復應為。答言散兵應作。王即便行詣散兵所。告言我自警覺汝等何因不為警覺。後遂不能便白王曰。若常令我為警覺者。如何為王共他交戰此非我事。王曰誰復應為。答言百姓應作。王即便行詣百姓所同前問答。時彼國人番次守更而為警覺。時賣香童子當其番次。念王暴惡或當殺我。遂於夜中掌頰懷憂。時彼知識見而問曰。仁何故憂。彼即以事具答知識。彼便報白。汝家不遠有人名曰健陀羅。何不相求為警覺事。童子報曰。如我惜命彼寧肯為。設使見求定不能作告言與其錢物必當為作。即往相求彼人報曰。若能與我五百金錢我當為作。即便許彼。健陀羅曰。且當與半若我命存相還未晚。如其身死此即屬君隨情所用。即便與半。彼得錢已多買酒肉及諸餅果。王執杖人並皆命食鹹令飽足。報諸人曰。王令警覺我當番次。問諸人曰。大王如何作警覺事。彼皆具報所有因緣健陀羅曰。幸願君等為我思量。答曰。我等蒙君所賜美膳。在腹未消雲何不為。問曰我等為君欲作何事。答曰若王來問誰警覺時喚我令覺。答言如是。時健陀羅。即於中夜。以毛毯縈膝坐而暫睡。王於初夜與宮人戲笑。於中夜時觀諸象馬。便於後夜問守更人。諸人告曰健陀羅。汝覺勿睡大王欲來。彼遂警覺。王便告曰。警覺者誰健陀羅聞作如是念。我若初言即為答者後時不然定當斬我頭落於地。即不言應。王更喚之誰為警覺。彼還默然。第三覆命警覺者誰。答言大天我是健陀羅。王曰健陀羅汝思何事。彼有智慧於世間事善能談說。答言大王我思世事。   內攝頌曰。  鵂鶹鶴飲乳  芒草尾身齊  斑駁與毛同  沙盆水不溢  鹽□水差別  衣瓦變成塵  是謂健陀羅  世間思十事   王曰。汝於世事何所思量。健陀羅曰。世有奇事。且如鵂鶹鳥有毛無毛。以秤秤之輕重相似。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王曰。若然者善我自親觀。健陀羅至曉得鵂鶹鳥。對王秤看後去其毛秤便相似。王曰此有何緣。答曰由風扇羽。王曰汝有妙智。答曰。由王故然。王遂默然。時健陀羅愁過一宵。以手摩頭而還舊宅。時賣香童子。持餘半物還健陀羅。是時國中但當番次皆以五百金錢雇健陀羅求其警覺。為知更次。王於後夜問言誰覺。答曰我健陀羅。王曰汝何所思。答言大王我思世事王曰雲何世事。答曰。長項白鶴以水和乳令飲。但飲其乳唯有水存。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王曰若然者善。至曉便將鶴鳥對王令飲果如所言。王曰。此有何緣。答曰。鳥口性醋。若飲乳時遂便成酪。致令水在。王言汝有妙智。答曰由王故然。王遂默然。復於他夜王問誰為警覺。如前答言我為警覺。王曰汝何所思。答言大王我思世事。王曰雲何世事。答曰世有芒草以物椎打。與不椎者若以秤秤輕重相似。餘草不然。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王曰若然者善。至曉便將芒草對王椎打。便以秤秤果如所說。王曰此有何緣。答曰椎打之時便有風入。乃至王遂默然。復於他夜王復問言。何人警覺。答曰我健陀羅。王曰汝何所思。答曰我思世事。王曰雲何世事。答曰有告靈鼠尾與身等。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王曰若然者善。至曉便將鼠來對王比度。誠如所言。王曰此有何緣。答曰。我於春時見緣樹下尾與身齊。乃至王遂默然。復於他夜王復問言。答曰我為警覺王曰汝何所思。答曰我思世事。王曰雲何世事。答曰大王我思雉鳥。於其身上隨有斑駁。還有爾許莖毛仍除其尾。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王曰若然者善。至曉即得一雉。對王果如所說。王曰汝何得知。答曰我先數知。王曰汝有妙智。答言由王故然。王遂默然。又復問言。何人警覺。答曰我健陀羅。王曰汝思何事。答言大王。如沙滿盆還將盆水添滿不溢。沙水同處兩不相礙。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至曉即以盆盛沙。瀉水令滿其水不溢。王遂默然。又王問是誰警覺。答言是我警覺。王復問言汝思何事。我思世事。雲何世事。我思以鹽一升和一升水其水不增。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至曉即以水和鹽。王親自試。王問何故。答言鹽從水出得水依舊王遂默然。王復問言。何人警覺。依前而答。王曰汝思何事。答言我思世事。王曰。雲何世事。答言我思以水一升和一升□。揣不相著。王曰此事實不。答言王當目驗。至曉取水及□對王和試。王問何故。答曰我本國人並多食□。常見如此。王雲汝能記事。答言是大王力。王遂默然。王復問言。何人警覺。同前問答。乃至雲何世事。答曰我見世人常於日夜機楙織功。所出絹布綺繡之屬不知何去。王曰我亦不知此物何去。健陀羅曰。此等諸物終歸為土。王曰誠如汝說終歸為土。王復問言。何人警覺。同前問答。乃至雲何世事。答曰我見世間諸陶師等。日夜不住多作瓦器。不知此物向何處去。時王答言。我亦不知向何處去。健陀羅曰。此等諸物化為泥土。王言。如汝所說爛為泥土。   內攝頌曰。  猛光親問母  知從蠍所生  與彼五百金  驅之令出國   爾時大王既見健陀羅。多有情智應答巧便。即更問曰汝多智慧。能了世間種種事業。我不能睡此有何因。健陀羅曰。唯願大王。寬其罪賜無畏敢為王說。王曰賜汝無畏隨意說之。時健陀羅即白王曰。王從蠍生。王曰汝今罵我。健陀羅曰王令實說豈敢相罵。如其不信待至明旦王自驗知。王報言好。至天明已。時健陀羅掘地作坑。滿填牛糞上安敷具。令王臥息即便得睡。王自證知尚疑虛實。遂入宮中問其母曰。我今有事要須問知。當可實說我從何生。母曰。大王今可與我無畏我當為說。王言與母無畏。即便報曰。汝昔父王多諸婇女。因行他國綿歷歲時。我起欲心忽見一蠍。作如是念此是丈夫。我共行欲可不樂乎。於時彼蠍變成男子。與我交通便覺有娠因茲生汝。王既聞已作如是念。彼健陀羅有大明慧。能知我本從蠍所生。我施無畏不可刑戮。今者應可重與賞賜。令其出國勿使眾人知如是事。遂即賜與健陀羅五百金錢令其出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一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內攝頌曰。  猛光侍縛迦  金光□羅缽  那剌陀得果  妙髮缽持油   爾時猛光王默自思念。我今嬰此不睡之病日覺有增。欲設何方令得瘳愈。應可召集國內醫人療我此病。作是念已所有醫人皆悉召集。王即報言。我有此病不能眠睡可共療治。諸醫白王。此病非常。我等諸人無能療者。然王捨城頻毘娑羅王。有子名侍縛迦。為大醫王眾所知識。具大智慧能療斯疾。時猛光王遣使齎書。往頻毘娑羅王所。書曰白影勝王。可令侍縛迦大醫暫來相見。欲有所療幸不見違。若不來者當須多貯草穀兵眾相迎。時頻毘娑羅王得書讀已。生大憂愁掌頰而住。作如是念若送我子後恐更來須即隨言我境便是附庸之國。若不與者彼國兵強倍相撓擾。侍縛迦見王憂色。跪而白王何故憂悒。王曰。由汝多能解此伎術。令我煩憂知更何道。又白王曰。請說其事。是時父王具陳書意。時侍縛迦聞已白王。願賜教命奉旨當行。王報言。子彼猛光王性極暴惡。不論善否但起瞋心即皆殺害。恐行無道枉戮汝身。侍縛迦曰。若不能自護己身何名醫也。唯願大王勿生憂苦我赴彼期。王曰。隨汝意行善須防護。勿令我及國人中宮大小共生憂念。重白王曰。願勿懷愁必無斯理。我觀病勢方便消息令彼不瞋。王便默然。時侍縛迦問來使曰。彼猛光王今患何病。何所宜食何不宜耶。是時使者具陳病狀。大醫聞已以酥合膏。色如酒色味如酒味香如酒香。既合成已。選擇良晨陳設嘉瑞。別其親屬與使同行。行往嗢逝尼國路次曲女城。於彼城中有一醫童。聞大醫王欲向嗢逝尼國。持一訶梨勒果奉上醫王。既得言交共申莫逆。問童子曰。彼猛光王患如是病。汝等何故不為醫療。童子答曰。彼王所患不得眠睡。宜與酥治王性憎酥。唯愛於酒又性暴惡。若有人於王前說酥即斬其首。為是醫人知王性惡。悉皆逃散無敢治者。是時醫王報童子曰。法弟當知我為彼王。以酥合膏與酒無別。汝可與我同共往彼。若我現相方便指授。汝可斟量而與其藥。汝可住看我當出去。王病差後我當賞汝亦令彼王多賜汝物。童子言好。遂共進發漸至王城。時猛光王聞醫王至便作是念。彼侍縛迦者既是王子復是醫王。應為盛禮迎入城闕。時王即令嚴飾城郭修理街衢陳設儀仗。王及太子群寮人庶皆悉出迎。是時醫王便與無量百千人眾。前後圍遶共入城中。時猛光王待彼醫王歇息之後。歡顏慶慰問醫王曰。我有警覺病不得睡眠。今時極重宜為療治。醫王答言。我當為治然須藥物。其藥多在諸國及餘城處。唯我能識餘人不知。或餘人知我不能識。或有俱識或有近者或有遠者。唯願大王。與我賢善母象隨意取騎。時王答言。善哉隨意。王命調像人曰。若大醫王須賢善象任取乘騎。汝等不應輒為遮止。告諸大臣並守門者曰。醫王或可旦出中還中出夜至。乘賢善象須有出入隨意莫障。諸臣及守門者奉王教已不敢留礙是時醫王取象乘騎。或於白日或於夜半。來往不恆人無怪者。時猛光王報醫王曰何不醫療。答言。王且洗浴。既洗浴已令王噉食。時王既食了已。侍縛迦白王。我今將得摩伽陀國上妙美酒王今可飲。時猛光王生大歡喜雲。可將來。是時醫王令伴童子現相指授取爾許來。王既得藥尋即服之。既服藥已王便睡著。是時醫王知王睡已遂乘象走。至其夜半王遂睡覺。即便噫氣遂聞酥臭。王乃大瞋令諸左右。急可捉取侍縛迦來當斬其首。是時諸人即皆往捉。既知走已便白王言。今覓不見走將遠矣。王更大怒便喚飛烏。乘葦山大象速趁醫人。繫項將來當斬其首。如若見時彼解幻術。與汝藥物皆不得受。是時飛烏既奉王命。乘第一象急往追趁。尋其象跡至菴摩羅林。飛烏趁及喚言大醫。王喚速來。答曰。汝何須急來食菴摩羅果。飛烏答曰。我奉王命。彼解幻術所與之物不須受取。報曰汝不須怖今既飢渴。我取一顆菴摩羅果各共食半。飛烏即念共食一顆豈有術乎。醫王取一菴摩羅先食半顆。餘殘半者於指甲中。先藏毒藥剖其半顆令藥入中持與飛烏。飛烏受果即食。時飛烏先患癩病既食果已藥病相當。即上變下瀉不能自持。   醫王入村告村人曰。此是猛光王第一大象。及賢善母象及飛烏使者。汝等好看勿令損失。若有參差必獲重罪。囑此語已尋路而去。諸人奉命看養飛烏令得病差。彼醫童子治猛光王既得病差。是時飛烏卻赴王所。王見問曰。醫人何在。飛烏答曰。王得醫人欲何所作。我捉得時當斬其首。答曰。王今病差臣癩復除。應合賞賜何因斬首。王聞此言善哉善哉。隨意重賞報彼大恩。飛烏即作敕書報醫王曰。仁是醫王合得重賞。何故逃走信至可來受王賞賜。侍縛迦還書報曰。我藉皇恩珍財靡闕。王若於我生歡喜者。請所賜物並迴與彼侍醫童子。是時大王多以財貨賞賜醫童。王又遣使人將大□一領價直百千兩金送與醫王。侍縛迦得衣便作是念。此合王著何人堪受。復作是念世尊乃是無上大師。是我之父宜將奉獻。即詣佛所奉上其□。世尊見施告阿難陀曰。應將此衣作支伐羅。時阿難陀即便割截。作佛三衣有餘白佛。佛言。汝及羅怙羅隨應著用。時尊者阿難陀。作上下二衣。復與羅怙羅作僧腳敧服。   復次應知□羅缽龍因緣之事。昔於睹史多天宮殿之上。有書佛語問答之詞頌曰。  何處王為上  於染而染著  無染而有染  何者是愚夫  何處愚者憂  何處智者喜  誰和合別離  說名為安樂   若佛世尊不出於世。此之頌義無人能受亦無解者若佛出現有能受持及能解義。時北方多聞藥叉天王。有緣須至睹史天宮。見斯問頌心生希有。便記其文不能解義。持至本宮書在版上。爾時得叉屍羅國。有舊住龍王名□羅缽。長夜希望何時得見世尊出世。時彼龍王有一親友藥叉名曰金光。因至北方多聞天所。於彼版上見此書頌。因即憶持不能解義。時此藥叉持往得叉屍羅國。與□羅缽龍王而告彼曰。親友此是佛說深義無人能解。汝可記此法頌並持金篋滿中盛金。遍遊諸國聚落城邑唱如是言。若有能解此頌義者。我與金篋而為供養。若處無人能解了者。即可告言此處無人不名國邑作是唱已復往餘處。龍王聞已敬受經頌即自化身為摩納婆形。並持金篋遍遊諸國城邑聚落。漸次行至婆羅□斯國於其城內四衢道中唱如是語。現在城中諸人眾等。及以外來四遠商客當聽我語。即說其頌此之問頌是我將來。若能解者即與金篋而為供養。乃有無量百千人眾悉皆雲集。其中有聰明博識情起貢高。亦有聞已心生希慕。驚怪非常然無有能為解釋者。龍王唱言婆羅□斯。既無智人此非城邑。時諸婆羅門居士等鹹報摩納婆曰。勿為斯唱此非城邑。我此城中有上智人住阿蘭若。且待彼來當解斯義。問曰。彼名字何。答曰。名那剌陀。若如是者我今且待。時那剌陀於靜林中。得信來至。時彼化龍當前而住。白言大仙我今將此問頌詞句來至於此。若人解者我與金篋而為供養。時那剌陀聞已記憶。告摩納婆曰。當為汝釋。問曰何時。答曰十二年後。白言。大仙時太長久。復言六年。答言。太久三年一年六月三月。一月半月乃至七日。白言大仙我待七日。化龍報曰。大仙隨意我且虔誠。   時那剌陀與五苾芻先為親友。往彼告曰。有一摩納婆。將此句頌及持金篋。來至我所作如是言。有人能解此句頌者。當與金篋而為供養。然彼句頌文少義多。甚深難解今欲如何。苾芻告曰。那剌陀應往佛所而為諮問。那剌陀曰。仁者佛出世耶。答曰已出。問曰住在何處。答曰。在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時彼聞已心大歡喜。馳即往詣薄伽梵所。見三十二相炳著其身。八十隨好莊嚴赫奕。圓光一尋以為映[佩-一]明逾千日形若寶山。色相殊妙心神寂怕過十二年修禪定者。既得親睹生希有心。如無子人忽得於子。如貧窮人得大寶藏。猶如太子得紹王位。如久積集善根有情初得見佛。時那剌陀深心歡喜亦復如是。漸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世尊隨彼意樂隨眠根性差別。當機為說四聖諦法令彼悟解。既聞法要以金剛智杵。摧破二十薩迦耶見山。證預流果見實諦已。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願於佛善法律中而為出家。成苾芻性堅修梵行。佛言汝先許為摩納婆解釋頌義。應先往彼為其說已然後出家。白佛言。我雖獲得如是智見。然於頌義未解宣陳。既無辯才設往何益佛言汝可往彼作如是語。汝可為我說其問頌。彼若說已應如是答。  第六王為上  染處即生著  無染而起染  說此是愛夫  愚者於此憂  智人於此喜  愛處能別離  此則名安樂   彼若告言我不能解更為說頌。  若人聞妙語  解已修勝定  若聞不了義  彼人由放逸   彼若聞頌更作是語。  汝今說佛語  我未閑其義  迷情不能了  疾可為除疑   說此語時汝可對彼以爪截葉。若更問言世尊出世。報言已出。若言何處。答曰在施鹿林中。那剌陀受佛教已。至摩納婆所作如是語。汝可說頌即以頌答。具告其事乃至報佛在鹿林中。時□羅缽便作是念。我若於那剌陀前現本龍身彼便輕我。若為婆羅門身往世尊所。此婆羅□斯有大婆羅門。解三明書及四明論彼若見我為摩納婆形共生嫌議。諸婆羅門生高貴族。何故自卑向喬答摩處。復作是念作本龍身往世尊所。龍有多怨恐為障礙。我今應可作轉輪王詣世尊所。即便化作轉輪聖王七寶導前。並九十九俱胝兵旗扈從。千子圍遶如半月形。各以種種寶物而作莊嚴。復有無量種種外道沙門梵志。百千人眾而為輔翊。於王頭上持百支傘蓋。威光赫奕猶如日月。往世尊所。爾時世尊於無量百千大眾之前而為說法。時諸大眾遙見輪王。無量百千軍眾圍遶。生希有心共相謂曰。此之輪王從何處來。世所未見豈非梵天王等來供養耶。時諸人等或有愛樂心生貪著。願此王身各生異念。王至佛所頂禮雙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言。汝愚癡人於迦葉波佛時。受佛禁戒不能護持。遂便破戒感此下劣長壽龍身。今者何故還起詐心誑我徒眾。汝今還可復其本形。龍王白言。世尊我是龍身多諸怨惡。恐有眾生共相損害。爾時世尊告金剛手曰。汝可護此龍王勿令損惱。時金剛手受世尊語已便為守護隨後而行。是時龍王從坐而起。別至一處遂復本形。身有七頭廣長無量。頭枕婆羅□斯城尾在得叉屍羅國(相去有二百驛)由先惡業一一頭上。各生一□羅大樹。被風搖動膿血皆流。霑污形骸臭穢可惡。常有諸蟲蠅蛆之類。遍其身上晝夜唼食。令他嫌恥不樂觀見。是時龍王即以本身。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時諸大眾見此龍身怨怖可畏。離貪慾人尚生恐怖。況未離者見此龍身。粗澀鱗甲皆悉劈裂。瘡潰膿流種種異色。身體凹凸高下不平。其形廣大能不驚懼。皆白佛言。此是何物來世尊前。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此是前來轉輪王身。汝等於彼生死榮華心生愛樂。此是本形彼是化作。由先惡業報受斯苦。彼諸人等聞佛說已。各懷憂惱默然而住。龍王白言。唯願世尊為我授記。當於何日捨此龍身。佛告龍王當來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號曰慈氏十號具足。為汝授記當免龍身。是時龍王即於佛前。悲號啼哭。諸頭眼中一時出淚。成十四河駃流驚注。佛復告言。汝且裁止莫大啼哭。流淚不止令國破亡。龍白佛言。而我本心不害小命。何況損國。作是語已頂禮佛足忽然不現。   是時大眾鹹皆有疑。而白佛言此龍宿世作何惡業。頭上生樹身出膿血廣說如上。佛告諸大眾。欲知此龍宿世因緣報得苦身。自作自當無餘代受。廣如上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應當一心聽我所說。乃往過去於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名曰迦葉波十號具足。在婆羅□斯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此龍於時於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閑三藏具習定門。□寂靜處。□羅樹下。而作經行以自策勵。於時□羅樹葉打著其額即便忍受。後於一時繫心疲惓。從定而起策唸經行。葉還打額極生痛苦。發瞋怒心即以兩手。折其樹葉擲之於地作如是語迦葉波佛。無情物上見何過咎。而制學處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毀戒。命終之後墮此龍中。□羅大樹生於頭上。膿血流出多有諸蟲。蠅蛆唼食臭穢非常。汝諸苾芻於意雲何。善閑三藏習定苾芻壞□羅葉者。豈異人乎今此龍是。苾芻當知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是故汝等應捨黑雜修純白業。乃至說頌如前。   爾時那剌陀仙人。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先所許者我已作訖。欲於如來善法律中出家修學。佛言善來苾芻。聽汝出家可修梵行。聞是語已鬚髮自落。如曾剃髮已經七日。法衣著身瓶缽在手。威儀整肅如百歲苾芻頌曰。  世尊命善來  髮除衣著體  即得諸根寂  隨佛意皆成   時諸苾芻見那剌陀既出家已。諸同梵行者不知雲何喚其名號。以緣白佛。佛言。此苾芻姓迦多演那。應將此姓即以為名。時諸苾芻即依此喚。爾時佛告迦多演那曰。然於世間有二依止謂有見無見。復由煩惱而作嬰纏。於此二見常為固執。煩惱不除恆懷我慢。與苦共生隨苦俱滅。汝迦多演那由無疑惑自生智慧。正見現前如佛所見。何以故世間生法正智見已。世執無見即不復生。世間滅法正智見已。世執有見即不復生。迦多演那於此二邊勿為執著。如來常依中道而為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極大苦蘊相續而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極大苦蘊悉皆散滅。於時迦多演那聞佛說已。即於座上觀知生死五趣輪迴。有為無常苦空無我。心開意悟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皆悉恭敬。因佛與名迦多演那。從是已後名大迦多演那。   爾時嗢逝尼國人多疫死。喪輿相次屍骸遍野。王及國人悉皆憂惱。臣白王曰。王今宜可修諸福業。或雲供養沙門婆羅門。或雲可作咒術藥法。王聞議已祈請攘災悉皆備作。冀除疫癘百姓安寧。告守門人曰。汝等須知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來入城中能除疫者即當報我。爾時如來大師。知此國人多遭疫病。死亡無數欲存救愍。無上世尊常法如是。觀察世間無不聞見。恆起大悲利益一切。於救護中最為第一。最為雄猛無有二言。依定慧住顯發三明。善修三學善調三業。度四瀑流安四神足。於長夜中修四攝行。捨除五蓋遠離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圓滿七財普施。開七覺花離世八法。示八正路永斷九結。明閑九定充滿十力。名聞十方諸自在中最為殊勝。得法無畏降伏魔怨。震大雷音作師子吼。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察世間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陷欲泥誰堪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無聖財者令得聖財。以智安膳那破無明眼膜。無善根者令種善根。有善根者令更增長。置人天路安隱無礙。趣涅槃城如有說言。  假使大海潮  或失於期限  佛於所化者  濟度不過時  如母有一兒  常護其身命  佛於所化者  愍念過於彼  佛於諸有情  慈念不捨離  思濟其苦難  如母牛隨犢   佛作是念。誰能調伏嗢逝尼國猛光大王。並後宮婇女及諸人庶。世尊觀知大迦多演那苾芻能調伏彼。即便告曰大迦多演那。汝可觀察嗢逝尼城。猛光大王及宮內婇女。並諸人庶令得安樂。尊者白佛。如世尊教。於時尊者至明旦已。執持衣缽入婆羅□斯次行乞食。食已執持衣缽。與五百苾芻往嗢逝尼國。路次建拏鞠社國。時此城中有一婆羅門。是尊者故舊知識。家有一女儀容端正美色超絕。髮彩光潤無與比者。因此立名號為妙髮。有音樂人從南方來。見女妙髮頭髮奇好。詣婆羅門所告言大婆羅門。此女頭髮是我所須。可賣與我以一千金錢用酬價直。婆羅門答曰。婆羅門法不應賣髮。何故汝今作非法語。彼不遂心默然而去。後於異時父便命過。母聞聖者大迦多演那與五百人。來至此國不遠而住。為夫新死心懷憂慼。聞尊者來更加思念掌頰而住。其女妙髮見母憂愁問其所以。母今何故以手掌頰懷憂而住。母曰聖者大迦多演那。是汝亡父故舊知識。今來至此汝父身故家復貧窮。不能辦得一中供養。故我懷憂。女曰若爾樂人買髮酬直千錢。可取其價以充供養。我髮後時更復生長。願母勿憂。母聞語已知有淨信。詣樂人所告言仁者。我女頭髮仁先求買酬直千錢。必其須者可還前價。答言老母當時我等要須此髮。今乃無用若其出賣可取半價。答曰任意即便酬直取髮將去。   爾時尊者行至其城於一靜處安心而住。婆羅門妻詣尊者所。頂禮足已。白言聖者。行途安不我夫在日。與尊者相識幸見慈愍。明日午時受我微請。尊者曰我眾極多卒何能濟。問言聖者。眾有幾多。答有五百人。報曰甚善。尊者默然。爾時老母知受請已禮足而去。即於家中辦諸供養。至明清旦敷設床席甕貯淨水。往白食辦願聖知時。於時尊者於小食時。執持衣缽與五百人。至女人捨就座而坐。見坐定已老母即便自手行與種種上妙飲食。食了嚼齒木澡漱訖屏除缽已。取一小席坐聽說法。尊者欲為說法。問言爾女妙髮今在何處。答曰容儀不整未敢輒來。雖阿羅漢不觀不知。即便斂念觀彼女心知極淳善。告言。彼女心善可喚將來。即命出房至尊者所以殷重心禮尊者足退坐一面。母曰此是妙髮雖知輕觸請與尊者為女。母重白言既相繫屬。要有因緣事須諮問。此女今者欲與誰家。尊者報曰我出家人不應問其俗事。然此女兒必當獲得內外莊嚴瓔珞之具數各五百。五大聚落以充封邑。母曰我是貧家誰當見與如是勝事。尊者曰勿作是語。此女福德高遠以殷淨心。於勝福田而興供養。必當獲此殊勝果報勿懷憂惱。母便默然。尊者為其母女示教利喜。說妙法已從坐起去。漸漸遊行至嗢逝尼國。纔入城中所有災患半皆除殄。時守門人往白王曰王今知不。有五百人容儀殊異。纔入城內所有災患半皆除息。王曰此誠善事應申供養。時諸婆羅門來白王曰。我於晝夜極大辛苦。作除障事是我威力。災患半銷未久之間悉當除殄。何因今說由彼苾芻。諸苾芻咒願彼王無病長壽已辭王出去。   王告臣曰門人報我。有五百人容儀殊異。纔入城內所有災疫半皆除殄。諸婆羅門言。我於晝夜極大辛苦。作除障事是我威力。災障半銷未久之間悉當除殄不由外人。我今不知是誰功力。卿等宜當將諸苾芻及婆羅門。至象廄中。於不淨地以粗米餅投醋漿水令彼俱食。食罷去時兩朋皆問。大王今日設食如何。諸臣白王如是應作。即於象廄如教設食。食了出時門人先問婆羅門曰。仁等今日受王供養其食如何。彼便大怒高聲唱曰。我等觀此非法。貧王但以粗餅惡糜澆醋漿水。設婆羅門何福之有。門人聞已默爾而住。彼去之後苾芻次來。問言聖者王所設供其味何似。答言賢首施主所惠受者應食。足得充軀以終日夜。時守門者便入見王具陳二說。王既聞已復告臣曰。卿今更可於象廄中清淨之處。設美食已還同前問。即於淨處敷好座席。敬奉名餐欲出之時。復如前問婆羅門曰。卿如剎利灌頂大王。所設精奇獲福無量。門人報曰王宮廚膳事難一准。因何今日不見嗤嫌。彼便默去。次苾芻來問如前答。門人入見以事白王。王復出教如於象廄馬廄亦然。淨穢精粗問答相似。王聞語已作如是念。諸苾芻眾是真福田非婆羅門也。便起深信即行詣彼大迦多演那處禮足而坐。爾時尊者為王說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王復禮足。白言尊者。幸願慈悲及諸聖眾。明就我宮為受疏食。尊者默許。王見受已禮辭而去。即於其夜辦上妙食。晨朝起已敷設座席安淨水器。遂令使人往白尊者。食已備辦願聖知時。是時尊者日初分時。執持衣缽將諸苾芻。詣設食處就座而坐。   王令倡妓奏諸音樂歌舞齊發。尊者僧眾整容端坐收攝諸根。鼓樂聲了王問尊者曰。管樂如何堪聽察不。尊者答言。大王其見聞者方知善惡。王曰諸根內闇容可不知。對境馳心何不聞見。尊者欲令體悉其事。作善方便而告王曰。王今頗有合死人不。王曰欲須何用。答曰王可以缽平滿盛油。置彼手內令人執刀。隨後驚怖不應損害。報言若油一渧墮於地者當斬汝首。任其遊履並復於前。多置妓女奏諸音樂。還來至此問持油人。美女容儀音樂好不。然後於我方生實信。王聞告已皆如所言。次第而作彼人來至。問曰美女容儀音樂好不。答言大王其見聞者方知好惡。王曰汝有眼耳何不見聞。答言大王若我油缽一渧墮者。彼執刀人當斬我首橫屍在地。我於爾時恐缽傾側怖頭落地。一心持捧辛苦迴來。何暇能知美女容儀歌舞善惡。王遂無言默爾而住。尊者問曰大王見不。王言已見。大王此人但為一生之命懼遭大苦。殷重正念不為縱逸善護自身。況我苾芻於諸歌舞並皆捨棄。此是多生苦痛因故。寧容輒更欲見聞耶。王觀油缽審察其情。於尊者邊倍生敬重。是時太子諸王內宮婇女。及眾士庶皆來隨喜。以種種上食供養苾芻。時眾食了嚼齒木澡漱已屏除缽器。於尊者前王居卑座。問尊者曰。餘處頗有以妙飲食供五百聖眾與我等不。尊者曰王是國主控御百城。隨念皆來無所乏少。以上飲食供五百僧豈成希有。我昨來時於一聚落。家有少女恨已貧窮。遂自剪髮賣得五百金錢。於我徒眾敬設名餐斯成希有。   王聞是語作如是念。彼女之髮價直五百。諸天婇女難以為比。當須審察彼是何人。我當取之。尊者德高理難致問。遂命使者曰。汝今可行隨尊者來處。於何村邑有女賣髮得五百金錢。奉為尊者大迦多演那設食供養。是誰之女我要須見。使知王心即行尋問。展轉遂至建拏鞠社城。既至城中周遍詢訪。知其處所適本求心。暫憩息已詣婆羅門捨於其門立。見母出來問安隱不。母便問曰仁今至此欲何所求。答曰欲求妙髮以為婚事。問言為誰。答曰為猛光王以充國後。母曰甚善。然婢財不少恐事不成。使者曰其物幾何。母曰內莊嚴具數滿五百。外諸瓔珞其數亦然。五大聚落以充封邑。得此物者我當與女。使者聞已馳還報王。白言大王。我求得女。王曰爾共何言。答曰我報其母王取充後。王曰彼索娉財。使便具說王聞報已語言。隨其所索多少皆與。使銜王命還向女家。共相許可卜選吉日。廣備禮儀前後行軍盛嚴旗鼓。從建拏城將至嗢逝尼國。既入城已即於是日。所有疫癘並悉消除。國界休寧人民安樂。因此嘉應遂共號曰安樂夫人。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二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內攝頌曰。  樓上逢增長  婬女夜觀星  因作馬鳴聲  商人抱枯骨   爾時猛光王住嗢逝尼城。此有長者娶妻未久留在本宅。自為興易持貨他方。其夫去後妻恣衣食煩惱增盛。遂昇樓閣遍觀男子。於日日中瞻望不息。後於異時其猛光王。乘妙香象於宅邊過。女人既見生欲染心。便以花鬘遙擲王處墮王肩上。王即仰觀見有少女。顏容端正光彩超絕。左右顧眄自謂無雙。王既見已知彼染意。報言少女若有愛心何不暫出。答曰妾是少婦無緣得出。王若顧念可幸蓬門。王心被惑不能前進。即便下象步入其捨。歡懷既暢便即有娠。智慧女人有其五事。一知男子有欲心無慾心。二知節候。三知受胎時知是彼人胎。四知是男。五知是女。遂白王言。王今知不我已有娠。時王即以上真珠瓔珞付而告曰。必若生女任爾自收。如其是男與此瓔珞。當送我所。女人敬諾王便捨去。後經數月娠相外現。時彼舊夫書來告曰。汝可安隱我望不久當至本鄉。女人聞已生大憂愁。遣使白王我已有娠。舊夫將至今欲如何。王遣信曰汝可寬懷。我有方便令彼不來。女便默爾。王與彼信我今要須如是之物。汝可遠向某處求來。既涉長途奄經時歲。女人月滿便誕一男。容貌可觀當代希有。天將欲曉即以酥蜜盛滿口中。箱安軟綿抱兒置內。白□通覆上絡珠瓔密合其箱朱絛急繫紫礦印上。報婢使曰可持此箱至王門所。淨拭一壇箱置於上。並安燈火在一邊住。有人將去汝可歸來。使依教作。時有眾牛隨路而出。行至箱所圍遶不進。時猛光王與安樂夫人。在高樓上望見群牛繞箱而住。命使者曰汝觀門外。何意諸牛群聚而住。使者曰門有一箱絡以朱絛紫礦封印。王曰汝急將來。夫人白王。箱中之物王當與我。王言隨意。使者持箱既至王所。即便開印乃見珠瓔及以孩子。王識珠瓔報曰此是我兒。抱付夫人云是汝子。夫人得已即咒願曰。願兒長壽今此孩子與作何名。王曰有福孩兒被牛所護。應名牛護。又安樂夫人親為撫養。母亦改號名牛護母。   於時北方得叉屍羅國王名圓勝。所治國化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廣說如餘。於諸園樹常有花果。膏雨順時乞食易得。後於異時王與諸臣。在高樓上歡娛恣意。告諸臣曰。頗有餘國如我境中。豐樂安隱得相似不。大臣白言。有嗢逝尼國王名猛光。彼亦豐樂安隱花果不絕與此不殊。彼有商人來至於此。王遣喚來既至具問。聞其富盛王生嫉心。報諸臣曰。君等嚴兵我欲伐彼。其王即自親整四兵。向嗢逝尼國漸至彼城。侵掠無度殘暴非理。人不聊生。猛光大王既聞賊至。亦嚴四兵出相拒戰猛光不如兵眾分離。遂騎單馬逃向餘處。至荒野外見一耕人。名曰增長躬自犁作。王觀容色有異餘人。即問言汝是勇健壯兒。頗曾聞道有圓勝王與猛光王戰。猛光大敗知此事不。答曰我聞此事未知虛實。答曰不虛。耕人亦不知此人是猛光王。便報之曰。猛光王身居本國彼是客來。遂被欺陵隨處逃竄。謀臣猛將何所用為。王若比來以我為爪牙者。久以長繩繫圓勝頸曳入城中。言話未畢。婦來餉食縫葉為器。夫即洗手將欲就食。顧眄王曰雄猛丈夫。略觀形勢似有飢色。我貧窮者有此粗餐。必不相嫌幸當同味。時猛光王尋作是念。我若不食飢取命終。即便下乘取替脊坐。洗手足已一處同餐。其婦便以缺緣瓦盞酌酒令飲王作是念。雖知盞缺於不缺處我當飲之。王有智策善閑時務復更思曰。於不缺處我若飲者。或恐彼人云相欺慢。我今宜於所缺處飲。令彼於我深生愛念。是時耕夫自於破處先飲辟毒。次過與王。王既得已還於破處而飲。耕夫念曰。此大丈夫情無間隔。我缺處飲同處飲之。我今宜可深生敬重。令其交道久而不喪。如是念已報其婦曰。賢首此大丈夫。是我得意親善知友。爾可將去至本貧家。以油塗身湯水沐浴。為設飲食。馬須好飲恣其水草。婦遂將歸如言皆作。情懷莫逆供給所須。於時圓勝王有餘小國名曰渴沙。來相抄掠侵漁百姓。時諸大臣作書告王。具論其事願王善自思量於其書末並為頌曰。  如王於他國  勤勞降伏彼  於己之國土  亦當勤守護   時圓勝王讀其書已作如是念。我若領兵歸本國者。諸人皆謂我被他降逃還本邑。我今宜可共其和好方歸故居。遂令信入報猛光王曰。知識事已去者更不可追。宜暫出來希欲相見。自餘勝負並不須論。望得促膝交襟共申莫逆。事同平昔我方歸故城內。諸臣得其信已共作是議。若報王無彼定欺我。宜設方便且答時情。裁書報曰知識既解來封篤好情深。事雖實然能無猶豫。兩國同聚各致狐疑。雖逆來心我無遑出。然此太子名曰牛護。是我所生令出相見。共申歡意隨情去留。是時即令牛護出見圓勝。歡懷共盡遂解兵圍旋旍本國。時猛光王諸大臣等共相議曰。他方怨敵已如雨散。自己國王急當求覓。四方遠近馬使追尋。時猛光王聞彼圓勝抽兵已去。便報耕人增長曰。我今除怖辭汝言歸。爾若入城當過我宅。答言大丈夫仁之名諱我亦未詳。如何後時相訪過宅。王曰誰復不知我所住第。汝入城時應如是問。多馬人家今在何處。作是告已驟轡而行。至本城門報守門人曰。汝今應知若有人來問多馬宅者。可將見我遂入宮中。後於異時嗢逝尼城有大節會。遠近諸人皆湊城邑。時耕夫婦報其婿曰。今日城中有大節會。我今亦往觀眾聚集。並復因便問多馬家。夫言賢首凡諸豪士。豈可言皆有實。當於三處能見其人。一謂被他戰破。二謂他所欺□□□騬□□□□□□□楜□□褽娃□□□□□□橛□□騧□□檢□□□□□□楟R逆□□□媸□□橢魯□□□詖□媸□□祭□□□□□椽樂褽娙埤□□□□□R楑□□□□祤□□□□□□□□□□□□□□j□□□□□□□□□□褌哄暴訇謘慼慼慼憫侑搳慼慼誽I□□□□□□訇□□□□□□□規□奪集f□□□娾□襟梱□□□□□駖□□□榕埤□□□□稄□□□□□詗□□□誽@□□□□楮飀□□□□□□□□□□□□□率□襄□□□奅奾□蜑﹛潔埜T福駩□□□送觔□□XZ□□□□□□訧□櫸□□□什禍楰□□飲橍ョ慼慼慼慼憮說撬^□□□奅祰吽慼慼敵R□榯□□□□□詣□□□□□□嬌奅祥□□□廬□箋□檢□□□駎□□□□□□□□□□□□梱□祤楣□槄□□□□□奪□誽@□□U□□□□□□露□奷□婦祿禁逆□□□□□□□□騾□□訓□檢□□□□□玲□□□楜□□觰鞢慼慼慼慾薄慼摩紳矷慼慼慼慼慼撙飽慼慼暴倓r□□梱□埤□□婕□駹□□□裀□□套□□□j□□□餺□□切□□□□□□□□送□屢勵婂□檢□□□覽j□□□秫□□□□襉□□□□□□□□□□□□□□□鍊□□□□□□□□□□□□□便□□饜裀□□□□覆□□□□椻□□□□□裀□□□□□□q梱□□□吝飲□餾□楢蝪f□蓮□□□□□□聯□騿慼慼慼慼慼慼潛d□騿活撐U入□□□時王問汝得好不。答曰衣食雖精。然朝官大臣並相輕賤何有好耶。王曰若如是者宰臣聚會評論之時。汝往其中無敢輕者。答言大王。我是耕夫敢狎朝貴。王曰汝但赴集我令彼敬彼便默爾。後於異時因有朝會。王意欲令宰貴諸人敬增養故。方便為問。今於國中。現有如是不安隱事。卿等如何令其懲息。時有大臣作如是議。若作斯計方能除殄。王言不可。次有諸臣各呈異見。王皆不可。乃問增養曰此欲如何。答曰。若作如是計方能消滅。王對諸臣遂然其策將為當理。諸臣見已各生是念。增養出言王皆信用。此亦不應共為輕侮。後時王又問增養好不。答曰。住處尚無餘何能好。王告諸臣曰。卿等宜可與增養覓宅。臣曰有某大臣今已身死。所有妻妾奴僕之類住在宅中。王曰可將此宅及妻子等。並餘財物鹹賜增養。既得宅已問增養曰。比得好不。答曰家中人眾以我耕夫鹹生輕慢。王曰。若如是者汝洗浴時我令使喚。汝作是語待我浴訖當去見王。增養白言。如何我得違大王命。王曰是我所教誠非過咎。又汝欲食時我令使喚。汝應答雲。待我食了自當往見。正汝食時我到汝宅與汝同餐。答言大王。我今豈敢與王共食。王曰我許非過。如是作時彼皆恭敬。增養聞命便往宅中。及正洗時王令使喚。雲有急事汝可即來。使至傳命。增養報曰。待我浴了方去。使者去後。宅內諸人相與言曰。今此宅主見拒王命。自生高慢即招殃禍。又相告曰。非宿貴人少得勢時便生傲誕。家人又曰。姊妹當知諸昇高者必當墮落。此人今日定遭王戮事乃不遲。既洗沐已不赴王期。即便就食。王復令使報雲。有事宜可急來。雖聞王教。報雲且去食罷方行。使去報王。王既聞已自乘大象至彼宅中。問言增養汝今欲食。答曰欲食。王曰不請我耶。答言。奉請宜可就餐。宅內諸人共相謂曰。我之家長與國王言戲。事若平懷各生希有舉目相看。時王即便淨洗手足一處同餐。宅內居人見是事已。悉皆戰懼互相謂曰。我比輕賤此是耕人。今者同觀與國王共食。又共議曰知欲如何。王既共餐事難輕忽。我等從今不應致慢。若不敬者定招禍患。眾然其語共生敬畏。   王於異時又問好不。答曰有一大臣是王親族。常欺罵我寧有好耶。王曰我若作言斯成有礙。至於進退汝自當知。答曰我所作者願王不責。王曰我無怪責。增養異時隨路而去。見二童子貧無親屬。持彈並丸在道而戲時有婢使頭戴水瓨在傍而過。一童子曰。我以乾丸彈瓨作孔。一人又雲。乾丸作孔此未希奇。我彈濕丸而掩其孔此成奇事。既共議訖即以乾丸彈令作孔。次彈濕丸掩之令合。於時增養遙見其事。情生希有便作是念。此二小童可令助我。伏彼王親屏除怨罵。問二童曰汝是誰家子。答曰我無親族隨時活命。報曰若爾。可於我所共汝為活。答言隨命既蒙收採。問曰我更何為。答曰汝但習彈。後若見人與我鬥諍。當以不淨塗丸彈於口內。答言我能。後時與彼王親共為爭兢。童子即以穢丸遙彈口內。彼便吐出以手掩口急走出外。因斯恥辱更不相陵。王復問言汝得好不。答言王之內人以我耕夫並生輕賤。王曰若如是者我入宮時汝來門所。問言王在何處。若言在內。汝可語言。萬機之務棄而不知。鎮處後宮何能辦事。又若見我在內住時汝於側殿在我床上垂腳而眠。我自出門為汝舉足令上。答言大王。我豈二頭令王舉足。君臣位別高下殊途。現阻人情豈有斯理。王曰是我所愛汝復何愆。如是作時中宮於汝不敢輕慢。彼便默爾。後於異時來入內宮。問王安在隨王言教。次第皆作乃至王與舉足。內人見時皆不忍可欲致□□□□□□□□麗□□□□餽娾□□檻訬□□□□□□□秎□□埤□□送□□□□妅□□□垓娀妖□□□□□ヱG□□駔女□□□□□□□□□□□□□□□□祥□□槌□駎□祿□□□□稫□□□詫□□□□□□褓□□□□□□□驠租□娙婃□侐□r□□餺□□□j□饋褓□□稓□E□□餺□謊襟i□□□□信榖□□E□□□□□□□□□□騉□讀□櫸□□埤□□餼祥□贊□□j□楦□奅馘□覘葉□□□И滿慼憐l西□□□□□□奸□□□□□□□□□□□□祇□模□□□□□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撬芊慼慼撙憛滕^□襤□□□姪裀□□□□駂□榴□□饉騺□□□□送□□饁□□晼慼敷v□□檢□□□□□楮□□榭□□□觀大□□□□餺□榮□□□埤□□□□□□蓮□□都□□駎□□□累濾□祇□椸□□□□塚□□□□勵埤□□□□V均慼j□□□玲□送槄□飥□奩□□穢□□□@榞馮□□□□榷□□覦□□□□□□□便□□奿□榷□□□□□□□□□駖□□□□□□□□橫楚慼慼潘[□□□□□□□櫸□埤□□□□□□□□□□裀□禜首餾量滋□□□□□□□□□□餺□□□□□設模□□□□□□榜饇□妥媽□□□椽委襜□□□□□襆□覃□歷祅標媽□□襭裀□□□□奮□□□□□矩糧□□褻婐婇裀□娃□□禖蓼□□□□□□□□稙媽□□□□□□祅標姎□□□□□□□裀□楋]□□□□祇□□   爾時於此牆外去斯非遠。有婆羅門住善識星文。中夜出旋仰觀天漢。其妻持水隨後而行。婆羅門告曰。汝今應知我觀星宿。王遭大難辛苦非常。妻曰國家機密何用在言。餘人若聞定遭刑戮。婆羅門曰我蒙庇□元由國王。王受艱辛我寧安隱。便於中庭遙望厄星求念而住。王於廁孔聞其語聲。盡力搖釘拔之遂出。即從孔內隨糞而行。不淨霑身辛苦出外天星遂改。時婆羅門見星改變。告其妻曰王雖受苦今已得出。既存性命我為幸甚。王便急步潛入城中。至安樂夫人處。夫人倉卒見而問曰。上天無私何意如是。王乃次第具向說之。夫人聞已泣淚橫流。即以竹篦刮去不淨。先以香土遍洗。次將種種香屑眾妙香水而沐浴之。次拭塗香著上衣服。暫時安寢以至天明。於正殿坐告大臣曰。諸陰陽師識星曆者皆應喚集。臣即總命王問之曰。我於昨夜其事如何。答曰王夜安隱更無異事。王曰於某坊處有婆羅門。善知星曆可喚將來。即令使去至婆羅門宅。報言王喚。即便著衣欲赴王所。其妻告曰我先已報。國家機密何用在言仁不聽採今遭召問。婆羅門遂觀察日辰知無惡事。告其婦曰汝不須怖皆是吉祥。行詣王所。王既遙見。高聲唱言善來大師可相近坐。婆羅門便即咒願。願王壽命延長。就座而坐少時停息。王乃問言。婆羅門汝解星曆不。答曰隨我力能薄閑多少。王言大師。我於昨夜其事如何。答言大王昨夜遭難非常辛苦。由王福力僅爾命存。王既聞已告諸臣曰。如大師說我於昨夜命幾不全。諸陰陽師未閑曆算從今已去絕其封祿婬女善賢宜將。頭髮繫惡馬足踏之令死。所居之宅以驢耕墾。其家婢使與我洗者。命入後宮令知國事。時諸大臣如王所言悉皆依作。王問婆羅門曰仁既憂我我得命存。今欲報恩汝何所願。答言大王。暫問家中來申所願。王言隨意便即歸捨告家人曰。王與我願隨意所須悉皆給與。汝等諸人各欲何事。妻曰君欲何物。答曰我欲五大聚落常為封邑。妻曰若如是者我欲牸牛百頭恆供乳酪。子曰我願上馬寶車而為乘馭。女曰我願上妙瓔珞以寶莊嚴。其婢使曰我願好磨香石是作食所須時婆羅門便作是念。既有斯事不可直說。宜作頌言從王乞願。遂至王所白大王言。如我家中所有求願。幸容其罪得盡於詞。聊作頌言以申其事。  我願五封邑  婦牛一百頭  子欲馬寶車  女愛諸瓔珞  家中有婢使  須石用磨香  有此所願求  大王哀見與   時猛光王聞其說已。還將頌答遂其所願。  與汝五封邑  婦牛一百頭  子與馬寶車  女賜諸瓔珞  家中小婢使  與好石磨香  既有此願求  悉皆令滿足   王告大臣曰隨所欲者皆可與之。王語婆羅門曰。大師與我共治國事。赤心相助平論萬機。答言大王我是婆羅門。理不應知國家之事。時王即便強立婆羅門為國大臣。王之鄰境名曰渴沙有相違背。遂令增養持兵往伐。既破彼軍多獲資物。屯兵野外方欲入城。王聞欲來整軍自出。見渴沙少女身多癬疥。問增養曰頗有丈夫與此女兒同眠宿不。答曰非直同歡枕席。終亦騎其夫背令作馬鳴。王曰豈當得有如此事耶。答曰王當目驗。是時增養即將少女付與醫人。汝可善治多酬藥直。凡所須者我無有吝。醫人為療悉皆平復。次以衣服飲食隨意資養。容顏可愛有異常倫。是時增養遂將為女名曰星光。增養告曰我若請王來宅中食。汝可具諸瓔珞好自嚴身。於王前現。女受言教。後時增養敬白王曰。我之貧宅願王暫過。王曰汝不請我何緣得去。答曰今即奉請明當就宅。王曰善哉。增養遂即廣陳盛饌具設珍羞。請王入宅香水沐浴。奉無價衣飯食將了清談而住。時女星光遂於帷內。遙擲小踘尋即褰帷。報其父曰過我踘來。王見少女顏貌超絕。遂生染愛問增養曰。此屬於誰答言臣女問。曰已與他人。答言曾未王曰何不與我。答曰王若不嫌隨意將去。王即盛陳禮事娶入後宮。世間常法得新棄故不入舊闈。愛著星光餘事皆廢。增養念曰此正是時。往日所言即今應作。問星光曰汝能騎王背上。令作馬鳴不。答曰待我思量未知能不。凡智慧女人不學自解。遂著垢衣臥破床上。王來問曰何意如是。答言大王由天瞋我今遭禍患。王曰汝曾於天何所求願。答曰王使我父往伐渴沙。當爾之時我於天所心有祈願。若父將兵降得彼國平安歸者。我若嫁時所得夫主。騎其背上令作馬鳴。王今娶我豐足內人。誰能為我報其宿願。凡為欲愛所牽無所不作。答曰夫人汝之所求。斯誠為我願無疾患。我悉作之彼默無語。王曰汝何默然豈汝於天更有祈願。答曰更無求願。然於當時復作是念。令婆羅門大臣咒願。兼使樂人彈琵琶曲。王曰此亦可得。婆羅門大臣我之自有。彈琵琶者此可方求。答曰可為求之於時健陀羅國有一商人。持諸貨物至嗢逝尼城。遂與婬女共相交涉。既生染著情亂荒迷。所有錢財悉皆費用。家人僕使隨處逃亡。是時婬女見其窮匱。報言仁者我無田地耕耘。復無底店興易。唯仰交遊聚集以為活命。若有財貨可即持來。無即須行宜容後客。答曰我貧無物若其有者更將何用。然我於汝深生愛念。且當容受勿苦相驅。許我宅中始知相愛。婬女曰若能隨言皆作且容居住。答曰我悉為之。   是時婬女情慾驅遣。既大便已遂以棗核安其糞上。報曰汝可以齒齧去棗核。彼便齧取。女即以腳踏其腰脊。報言貧寒物。如斯惡事因何口作。汝是不淨潔人當離我去。即驅出宅。其人舊業解彈琵琶。即以音聲而自存活。王報增養曰。汝女於天作斯祈願。婆羅門大臣我自先有。彈琵琶者何處可求。答曰有健陀羅人客彈琵琶以自活命。將帛掩目引入宮中。王曰當如是作。王與大臣昇七重樓上。遂命大臣具說其事。增養帛掩彼目引彼昇樓。於時星光著鮮白服騎王脊背淨行大臣為王咒願。琵琶發響王作馬鳴。時健陀羅作如是念。七重樓上寧得馬鳴。應是我儔被女人所弄。情發於衷乃為歌曰。  此事多相似  此事人共知  錢財皆散失  穢核污其齒   於時手彈琵琶口誦不歇。王即問曰。歌辭異常有何義味。彼即次第以事白王。王作是念。此人知我不宜住此。便與五百金錢遠驅出國。後時大臣諫曰。凡為國主勿被女人之所欺弄。王聞內慚一無言對。王命增養曰。婆羅門大臣見譏於我。汝頗能令其婦髡彼髮耶。答曰。我試觀之。便往宅中問其妻曰。王被婆羅門獻直譏誚。汝頗方便能令其婦髡彼髮耶。答曰。無勞豫說剃後方看。夫曰。若能作者斯為好事。長情之婿必有長情之婦。其妻即便與大臣婦共為交好。既得意已告曰。夫人。我之夫主極深相愛。隨我索者悉皆為作。答曰。雖有愛言豈能勝我。我於夫處常得自在餘莫能過。答曰。汝若於夫有自在者試髡其髮。我今疑汝定不能為。答曰。但看剃竟方知能不。其婦即便著故弊衣。臥單床上呻吟而住。大臣問曰。何意如是。答曰。天神怒我。報曰。汝豈家貧不能酬賽。令天神輩於汝生嫌。隨汝所求悉皆為作。使神歡喜患苦銷除。問曰。汝於神處何所許耶。答曰。仁先在家未有仕宦。國王初命我即求神。令我夫主王命將去。所求稱意安隱歸來。當剃其頭髮供養天神。自爾已來家道昌熾錢財巨富。我貪受樂遂忘賽神。由此慢心致令天怒。我今定死何路求生。夫曰。汝所求天便成為我。宜可聞奏悉為辦之。妻便附信報增養婦曰。我夫已許悉皆為作。婦既聞知便報增養。大臣之婦已附信來。我夫已許待暫聞奏。增養入見啟王事辦請更不疑。大臣若來願知此事。王曰。已知不勞言囑。時彼大臣來至王所。白言。大王。我有祈請須賽天神。於六月中不出庭戶。願垂恩許。得遂所求。王曰。善哉。還至宅中即便剃髮。既懷羞恥不出於外。其婦令使報增養婦曰。頭已髡訖。婦告增養。增養白王。王聞大喜。即令使者喚大臣來。於時增養教二童子。誦其歌曲歌曰。  若是端正良家女  能使丈夫隨意作  七重樓上馬鳴聲  看此大臣頭剃卻   時彼大臣聞王信喚著帽而入。既至王所命坐一邊。彼二童子即唱其歌曰。  若是端正良家女  能使丈夫隨意作  七重樓上馬鳴聲  看此大臣頭剃卻   其一童子即便近前。脫大臣帽見無頭髮。現在朝臣撫掌大笑。大臣內懷羞恥外愧於人。曲脊低頭一無言答出門而去。是時增養所為事了。便自夸誕昌言告眾曰。若被女人如是輕弄者。豈有能成國家之大事。王於屏處報大臣曰。卿頗有便能使增養受恥辱耶。答言。大王。我且觀察未知能不。其姊妹子妙閑幻術。告曰。大臣增養每於朝會常輕弄我。汝若能作辱彼事者。即是與我除大羞恥。答言。阿舅。容我籌度。其事如何。既思量已。答言。髣拂即以幻術化作廣大商侶。於大糞聚化為房室。取枯骸骨作商主婦。顏容端正人所樂觀。王之國法若有大眾商侶來至城者。或王自看稅。或令增養。時王不出令增養受稅。既至營中問言。何者是商主室。彼便指示。既入室中。見商主婦容儀可愛能惑人心。纔睹見時即便染著。報言。少女。若能與我同歡愛者。汝之商侶總放稅直。答言。隨意報雲。不應晝日可待夜中。幻師即便掩晝為夜。增養共幻女行其非法。以手抱咽因茲睡著。幻師遂乃解其術法。是時增養抱彼枯骨臥糞聚中。大臣即去白言。大王。暫迂神駕賜觀增養。王出城外既至彼已。彈指令覺。報言。增養。與女野合豈噉肉耶。增養見已自念如斯調弄是王所作。我今何用如此活為。寧當自死更不求生。復便念曰。捨命極難。我今宜去就彼尊者大迦多演那處。從求出家即行就禮。白言。大德。我欲出家。尊者即與出家授五戒十戒已。次授近圓略教誡已。令讀增一阿笈摩經。時猛光王既無增養情不能安。遂令還俗如舊安置。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三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內攝頌曰。  牛護獵師死  放宮天授歸  猛光向得叉  殺人聲八夢   時猛光王曾於寐後作如是念。牛護太子我喪之後。能有智力紹王位不。我今宜可試其智策。令使喚來。告言。我於內宮少有營務須經七日。汝可權時代知國事。太子即便受命監國。於利非利賞罰適宜。有姦非者官司執送。太子見已問男女曰。共相愛不。答言。相愛太子聞已告諸臣曰。彼既相愛何不隨情。告左右曰。自今已後勿禁姦非。諸人聞已恣。情造過。太子每於國事嚴加撿察。王經七日尋自出宮。問增養曰。我之亡後牛護太子能紹位不。增養曰。彼能紹繼。然於姦私者縱其造惡。王問何故。增養以事具答。王作是念。牛護太子為當於他女人情無妒忌。為當於己妻室亦無妒耶。我且試驗。時有北方健陀羅客寄住城中。王聞有智告曰。汝可與彼牛護大妃共行非法。彼聞即便以手掩耳。若作此非我無活路。王曰。王事須然此無有過。若不作者便成違敕。答言。大王。必須然者。此難倉卒要須漸次方可得為。王曰。隨汝所須次第當作。答言。大王。先近彼宅造大店捨。王當給我貨物之直。作斯方便望漸相親。王即依言給其錢物彼即造店收諸貨物廣列芳筵。時太子妃母有一婢使。遂來店處買諸香藥。時健陀羅問其婢曰。小女。汝為誰買。答曰。是牛護妻母令我來買。問曰。彼母何名。報言字某。答曰。彼即與我母字是同。我今看彼與母無異。即少取其價多與香物。婢至家已其母問曰。有何因緣先將此直得物全少。今乃極多。彼以上事具答其母。母言。大善。彼即我子。如是再三見其物多。遂遙歡喜。後時店主報其婢曰。汝可白母我欲參見。婢便白母。母曰任來。婢還報已。遂乃多持香物行造彼家。亦既相見抱母而哭。母曰。汝何意哭。答言。阿母。顏狀一同我母。情生悲感由是哭泣。母曰。我是汝母更無勞泣。遂令彼此愛念情深。其牛護妻在傍而立。母曰。爾來。此是汝兄。可執其足慇懃致敬。女隨言作。遂問母曰。此女何名。答其名字。報曰。我家長嫂亦如是名。形貌相似即為我嫂。母曰。善哉。從茲已後倍增憐念。既至宅已。於時店主情懷詭誑佯病而眠。時彼婢使來。買塗香。報言。少女。我病極困。母何不來暫相看也。答曰。彼不知患。我當還報。婢歸報知母即來問。問言。愛子。汝何所患。答言。我患極困。母曰。當問醫人隨病設藥。答曰。阿母。斯非藥療。我緣此病必定命終。母曰。汝勿憂愁。作何方便能令病癒。答曰。有療病藥然得之無由。母曰。但使有者我皆為辦。答言。阿母我若得與牛護大妃歡愛通者。病可得差。母聞大怒曰。汝貧寒人。欲得王妃何不命斷。彼即振衣捨之而去。是時店主復行詭詐。便作契書我身死後。宅及財物悉皆與彼太子妃母。遂將書與母。母讀書已忿怒即除。便作是念。我懷瞋色棄背而來。彼更於我倍生殷重情義無歇難得其類我緣此事為問女看。勿使因斯致傾身命。即便喚女為說店主久故恩情。彼是汝叔遇病嬰纏不暫看問。答言。阿母。豈無醫人為其療疾。母曰。彼病難治或當致死。我聞彼說若得長嫂共為歡愛者此病可除。女便怒曰此貧寒人。欲得王妃共行非者。何不即日以取命終。母曰。貴賤無定汝今頗知。大公根本是誰所生。答言。不知。母曰。從蠍所生今得為王有大兵眾。汝之夫主是長者婦生當亦為王。汝可共彼而為歡愛。若有子者當得為王此亦何損。由母勸故彼遂許通。母便遣信。報健陀羅曰。見汝慇懃女已相許。汝自知時可來相就。是時店主聞已報王。事將成辦暫令牛護出彼宅中。王作是念。我亡之後牛護為王牛護有子當紹帝業。若健陀羅共妃生子。此若為王絕我宗嗣。可與其藥令不生子。即便與藥告健陀羅曰。汝共彼女行非法時先服此藥。王報牛護曰。汝且少時勿還宅內。有別籌度彼便不去。健陀羅服藥與女交通一處而睡。王作是念。彼應事畢。報言。牛護。汝可還家。既至捨已見健陀羅與妃一處垂臂而睡。太子即舉其手並將衣覆彼二。通宵共寢乃至天明。遂作是念無人見不即便還店既至明日。王語太子。我夜夢見汝婦與外人私通。答言。大王夢見。我眼親觀。王曰。汝如何見。彼即具說。王曰。汝於女處無妒心耶。答曰。我無。王曰。此有何因。答言。大王暫聽。我從生來知宿命事。我憶往昔為商主婦。其夫持貨興易他方。我報夫曰。願欲隨行。夫曰。誰當與汝共相給侍。由斯辛苦不可相隨。婦便啼泣。餘人見已告商主曰。仁婦啼泣欲得相隨。商主具報難事。餘人告曰。但令將去。我為供給遂即將去。於險路中有五百群賊。來破商營遂殺商主。時五百賊共婦行非。時諸賊旅更破商營。得一少女皆生愛著。時婦見已起嫉妒心。此女共我爭夫主耶。便即命人擲空井中。因斯命斷。大王。往時婦者即我身是。我念往昔共五百賊。行其婬欲尚無足心。何況一男而有足日。我憶是事不復於女生嫉妒情。以此觀知世間愚人多將女婦。置於宮內共為衛護。理合男子防諸女人。豈容女人防守男子。王曰。誠如汝說。能斷妒心世間難事。雖有此理我未能行。爾時嗢逝尼城有一獵師。其妻端正情極愛重。欲去畋遊作如是念。我若留妻往山林者。恐與他人作諸非法。我若不去既無別業餬口交無。宜可攜將共行林野。即便共去同居草庵。為畋獵事殺諸禽獸賣以充糧。後於異時猛光王因獵而出。其馬驚馳至獵人處。獵人記識遙唱善來。王便下乘息一樹陰。獵人自念。我今豈得以舊宿肉奉灌頂大王。宜取新者以相供侍。即持弓箭行湊荒林。時王周眄見其少婦。儀容可愛起染著心。欲惱既纏共行非法。是時獵者獲得新肉持以歸來。見婦共王作不軌事。因生忿怒作如是念。此王違法今可殺除。復念寧容為小婦女而害大王。時有師子忽然而至殺其獵師。欲命終時便於王處起慈愍心。遂得託生四大王天。王見夫死作如是念。此之少女我與交通。無宜輕棄即便安慰置在傍邊。時王大臣周旋顧覓。共至王所。問言。此是誰女。王曰。是我境中此何足問。宜可將去置於後宮。王罷旋遊還至城闕。然王宮內多有宮人。王作是念此捕獵人將一少婦。獨住林野尚不護得。況我而能守多宮女。即便搖鈴吹角鳴鼓。普告城邑。諸人當知。若有舊住或復新來鹹應聽語。我今中宮所有內人。悉皆放捨隨其所樂。任意縱橫與外人交通不以為過。又告內人曰。我今放汝。夜出宮外隨意歡遊鼓聲纔動即須還入。若有違者當斷汝命。但是女人皆樂男子。況復王宮鎮被幽縶。時諸宮女皆夜出外。以求男子隨其所樂在處遊行。唯有安樂夫人牛護之母及星光妃。為護王情不出於外。王告安樂曰。汝可出外覓別丈夫。答曰。我實不能捨王出外別覓餘人。時王復告星光妃曰。汝何不去求外丈夫。然被年少容華情色難忍。於他男子常有愛心。雖在宮中情希出外。聞王數告默受其言。即便夜向市中見賣香男子顏容端正。告曰。汝可共我為相愛事。報言。暫為持燈。待我計算費用之數方可隨情。時彼男子取受既多卒難周悉。通宵計算乃至天明。既動鼓聲無遑更住。星光棄燈在地便欲出門。男子曰。且可須臾共為歡愛。答曰。無容更住。王有教令鼓聲亦動。不入宮者當斬其頭。我無二首寧容久住遂別而去。王見問曰。星光。汝共外人為歡戲不。答言。無暇。王曰。何意。彼便次第具說向王。王時默然。王重宣令如前告知。皆放宮人夜中任意與外交通。其嚮遠聞流遍餘處。   時憍閃毘國出光王。聞猛光王有斯教令。皆放宮內夜出私行。便問大臣瑜健那曰。我聞猛光王放諸宮人任行私好。我欲暫往共彼交歡。答言。彼猛光王於大王處常懷不忍事。若怨家聞王自來定為非義。答曰。丈夫為事好惡須決。汝宜住此我且他行。答曰。大王意正誰敢相留。幸願前途好為謹慎。時出光王極愛女色。違大臣諫便往嗢逝尼城。遂於夜中見星光女。問知是已。復觀儀容挺特舉世無雙。報言。剎帝利種美女星光。可來與我共為歡戲。答言。隨意可敷氈席。王曰。汝可敷之。時彼二人各懷高慢。不敷臥褥已徹天明。鼓聲既動女便欲去。王曰且住可共交歡。答曰。王有教令鼓聲亦發。不入宮者當斷其命。我今無暇更得久停。星光遂即於王指上。脫取金環手持而去。其出光王亦歸本邑。王問星光曰。汝得男子共交歡不。答言。不得。問其何故。彼即次第具說因緣。並出指環。此是彼物我脫將來。王讀印已告增養曰。其出光王將大軍眾。來入城內無人警覺。與我宮人密求歡愛。寧得於彼為放捨耶。答言。大王。此迴竊至我不豫知。如若重來必不相放。   時出光王還已聞知。遂告大臣瑜健那。如前所說。大臣諫曰。王前竊去彼不覺知。遂令安隱得歸本邑。今時彼王極為防衛。若重去者必不平安不去為勝。臣雖苦諫王不受語。王既發引臣亦隨行。至嗢逝尼城止一宅內。增養覺已。令多壯人於其宅邊拔劍防守。告言。此宅若有女人出者放去勿放男子。時瑜健那知其事勢。作如是念我今不應見王遭難默而棄捨。作何方便令其走出。遂即令王著婢使衣。頭戴水器令人隨後以杖驅行。雲汝取水速可歸來王待澡漱。時守衛人謂是婢使遂不禁止。既至池邊棄瓨而走。增養入宅覓王不得。但見瑜健那。即將見王。秪由此人令出光王走。時瑜健那前白王曰。我比蒙王身命存活。今令走出正是其宜。此諸臣等受王封祿。縱其走去豈成道理。王乃大責增養曰。何有敵國害王來此行私。君等公然令其走去。若餘方便獲得者善。若不得者當受極刑。聞已驚惶思求方便。時是南方有機巧師新來至此。增養問曰汝。有智力。能作如是如是機關物不。答言。我且學作望有成功。是時增養遂藏王家葦山大象。遍告城邑葦山大象走出外處莫知所在。遠近悉皆聞斯嚮已。報工人曰。應以本作葦山象形。彼即隨言作機關象。於此象中安五十人。像糞及水多貯象內。告言。汝等宜動機關可令此像往憍閃毘不遠而住。王若四兵共來看者象可迴還。若獨來者即捉其王。置於象內急走歸國。工人聞教並依言作。遂令大象至憍閃毘不遠而住是時。牧牛羊人及諸雜役者。見象奇絕鹹共觀望。有說此象從山林來。復雲此是猛光王所失大象遠來至此。有來白王說其所以。比聞猛光王有葦山大象世所超絕。由王福力自來至此。遠近都會有千億人皆來瞻視。王聞是已極生大喜。告瑜健那曰。可即鳴鼓遍告皇都。共整四兵多持□索。領諸人眾共出城闉。看縛大象。臣依王教次第皆為。扈從雲屯俱集坰野。時象內人見王兵至。遂便卻走。大臣奏曰。於縛象事王先善知。作何誘引得令相近。王曰。四兵且退我獨往看。於時眾退唯王獨行。並將妙響琵琶自隨而進。其象內人見王獨來。即便住象。王至象所。諸人便出捉王入象。遂動機關猶如疾風還歸本國。時出光王既被收執。有大兵眾俱發大聲。王被賊捉。王被賊捉。遂多加兵趁至國界。大臣告曰。既至他境。無宜更入並可還歸。王既被將別思方便。   時出光王被他所執。至嗢逝尼城。增養大臣將出光王至猛光王所。白言。大王。此是出光王王見欣喜。椎鐘鳴鼓人眾雲奔。巨億百千衢路闐噎。王敕增養曰。可依國法棄彼出光。臣曰。此出光王。於調象法善知其妙。王若殺者此法墮滅。且復令人就其受學。解盡妙術除棄不難。王曰。若如是者。卿可自學。答曰。此即便是受學大師。如何當害。既有斯事與世相違。王曰。誰堪就學。答言。王女天授稟性勤策明識通達。人皆共知。令彼就學當盡其妙。王然其計即語女曰。有一丈夫具十八種惡相。彼人善解調象文書。以幔隔障汝可就學。我當於汝後漸學習。汝亦無宜見惡人面。若其見者定死不疑。即便隔幔就學其文時瑜健那在憍閃毘國作如是念我今宜應覓王消息如其命在作解縛緣。必也不存別求紹繼。瑜健那妹名曰金鬘。機巧多情倍勝兄智。報言。小妹。汝今宜往嗢逝尼城問王消息。如其命在作解縛緣。必若身亡別興繼嗣聞已默然內思其事。即便變服為外道女形乞丐自資著故衣服。漸漸行去至嗢逝尼城。問守門人曰。出光大王今命存不。門人答曰。彼王於汝有何怨惡。答曰。殺夫並子財物收將。門人曰。王在未死。現教王女調象經書。如是展轉於王四門悉皆具問。彼並同答。遂作種種方便求及於人。匿影藏形與出光王相見。周旋四顧出細音聲。問言。大王。今得存在彼亦驚惶周迴顧眄。答言。小妹。今且未亡。復作餘緣親觀天授。問言。少女。汝今就誰學調象法。答言。阿母有一丈夫具十八種惡相。我於彼邊隔幔而學。答曰寧有丈夫具十八種惡相。此是出光大王儀貌端正。眾相具足世間希有誰復誑汝作此惡言。若謂是虛褰帷目擊。彼聞其說情喜內充。遂即褰帷睹王顏狀。心生愛染如猛風吹。報言。阿母。實如所說頗有方便能令國主與我通不母曰。我今告汝雖復遠求難逢此類。況汝自愛正是其宜。此是剎帝利王灌頂受位。我為方便令契汝心。既遣言交即便歡合。天授與王極相愛念。於時金鬘速便遣信。報其兄曰。幸當安心勿為遠慮。王女天授從出光王學調象法。兄得信已便著五種屏處瓔珞。上覆草衣自號春花。佯作癲狀即便行詣嗢逝尼城。遂於街巷康莊之所。或臥或起口出狂言。而為歌曰。  春時可遊戲  春時可為樂  我即是春花  共為遊賞事   若有人識雲此是瑜健那者。即解金瓔密相求及。若不知者雲是狂人不相齒錄。所到之處若是王家或大臣捨。皆得衣食以當朝飢。漸復窺覦得至出光王處略申言議。後時其女天授報出光曰。我父若知必為重戮。可豫為方便走出為佳。出光答曰。若爾汝今可於王處作如是語。我學調象且讀其文。走策驅馳未親目見。願王與我賢善母象。隨意乘騎看其去就與經文合不即以此議奏大王知。王語掌像人曰。賢善母象可與天授隨意乘騎。或旦出中還。或晡來昏去。或初更後夜往返無恆。或復宵歸或時晨至。時瑜健那作逃走計。背負象糞以出城門。門人問曰。春花用糞何為。答曰。王家設會充歡喜團。人謂狂言不以為意。以草裹糞於憍閃毘路。掛在樹枝。像尿瓨盛負持而出。門人見問。答曰。王家設會用作飲漿。人皆共笑竟無採錄。還於走路瓨掛樹枝。時出光王與其大臣及金鬘天授。並於某時某處期款。不移時出光王遂與天授乘其母象到所期處。大臣金鬘及妙音琵琶。一時俱發共生歡喜。王即彈琵琶。大臣唱歌曰。  共乘賢善象  和彈妙音曲  天授與春花  手舞同歸去  王自為商主  得還憍閃毘  畢我忠臣願  長歌且為樂   出光去後失其時節不入宮中。猛光王報增養曰。何故移時天授不入。增養遂覓知其已走。白王曰。其出光王乘賢善象。並將天授逃走出城。王聞驚怒告曰。汝可急乘葦山大象趁彼惡人將來見我即乘大象隨路而去。大象奔馳相望欲及。瑜健那即於樹枝取其象糞棄地而去。大象遂嗅不肯前行逡巡之間母象遂遠。經多踰繕那復還趁及。瑜健那取象尿瓨擲之於地。大象復嗅更得前行。至自邊疆情離憂怖。其時增養作如是念。此是他界宜可迴還。或此大象亦被將去。既不遂意失望而歸。至本城已。王問之曰。有何消息。答曰。已走至國無可追尋。王便掌頰憂愁而住。   爾時出光王既還本國死而復存。遂即請命沙門婆羅門商人貴勝親族知識貧窶無依。遠近星奔皆至王所。廣行檀捨為大設會。與天授夫人隨意歡樂。後於樓上共天授戲曰。我行誑術將得汝來。夫人曰。我父亦行誑術囚禁王身。僅得存命。王曰。我若不將汝父來至憍閃毘國為織師者。我即不名為出光王也。彼懷瞋忿默爾而住。   時出光王語瑜健那曰。卿頗能得解我憂耶。答曰。欲何所作。王曰。當以長繩繫猛光頸。牽來至此令學織工。答曰。將賢善象天授隨來安隱歸還。豈非憂解如王所說。我更思量未知得不。既思策已報王得去。遂便收取嗢逝尼城所須貨物。覓好商主求妙美人。瓔珞嚴身皆令具足為商主婦。作是事已商旅便發。漸至嗢逝尼城。其猛光王聞大商旅來至我城。王自出觀收其稅直。既至營所。問言。商主住在何處。引人指撝。王便到彼開門而入。直進中庭睹商主婦。顏容挺特昔所未見。莊嚴美妙迥絕人間。於此城中無與等者。王起染意。報言。賢首。共我交歡。女曰。此是床褥隨意所須。既為欲染嬰纏無所不作。即便坐臥共作交通。志意惛迷不記先後。商主即便以衣遍覆。令四人舁床。大眾歌唱。出嗢逝尼城後門而去。因即長行。時諸從者。或復搖鈴而為歌曰。  人間蚊子能食月  毘沙門王債主牽  大地及樹上虛空  婬女能將猛光去   是時城中所有商人見此歡樂。皆雲商旅欲發悉皆隨去。城中人物皆悉不知王之去處。增養怪王隨處求覓。彼諸商旅將猛光王。漸至憍閃毘國。諸臣慶賀曰。大王國位昌延所願皆遂。其猛光王將來至此。王曰。與著鎖械令學織工。仍勿使人輒報天授。後時王與天授。共在高樓隨意遊觀其猛光王因有少緣出織師捨。於時出光樓上遙見。報天授曰。汝識彼人不。王先闥額女細觀望。遂便憶識流淚交襟。作如是念。今此惡王躓頓我父到斯苦處。我若不殺此惡王者。我更不名為天授也。我雖行殺令彼不知。王性利根知其懷恨。告大臣曰。我於猛光已報怨訖。卿宜為彼洗沐身體。盛設香餐廣作威儀送其還國。彼依王教次第悉為放令歸故。是時天授作如是念。我若即今為殺方便。彼有惡智便見猜疑。且復引時更待他日。強為言笑以送愁情。天授忽然著垢弊衣臥破床上。出光見已問言。何故。答曰。天神瞋我。王曰。夫人何乏有願不酬答曰。我先所許卒不可求。王曰。汝何所許豫生憂懼。意所須者悉當為辦。答曰。我父昔日幽禁王時。遂於天神情生啟告。我若與王安隱得達憍閃毘者。我當共王七日七夜不御飲食。日既滿已。將好花鬘從足指端。纏至於頸。輿置城頭。我即為王設大施會。命婆羅門眾數滿千人盛興供養。大王今日多有內宮。豈復於我能生憂念。以此籌量定死無惑王曰。此即是汝為我祈天。更不須憂。悉皆為作。從是已後作殺方便。即於城下繫二狗兒。日日常與美肉令食。如是長大乃至食肉。與人身量等。遂即與王要心七日飲食俱斷。天授於夜私自飽餐。王於七日期心不食。身體羸瘦不自支持。既滿七日天授遂喚諸結鬘人。汝可粗線多作香鬘速將來進。敕瑜健那曰。今日大王戒期已滿。卿可嚴飾城隍廣修施會。設婆羅門一千餘眾。諸大臣輩各作驅馳。不欲令知內宮密事。時瑜健那奉敕皆作。掃拭街衢香水灑沃。香爐寶蓋無不普薰。散諸雜花在處充滿。甚可愛樂如歡喜園。處處皆有種種鼓樂。音聲遍合舞妓翩翻。當此鬧時天授遂即將王上城。令其臥地以花鬘纏繞。從足至頂間無空處。即便推下既落城根。二犬俱食血肉皆盡白骨殘餘。時有鴟烏鵰鷲野干之屬食肉。禽獸舐啄殘骸。時大城中所有人眾驚惶震懾。傳雲大王自立城上。觀其設會墮落城隅。因此命終被犬所食。人眾聞已號叫囂聲。拔髮椎胸喧滿城廓。時諸苾芻鹹皆四散。或向餘處或詣給園。諸大臣等眾聚共議。何為大王而自上城。城下何因有犬來食諸臣僉議見花鬘線。方知定是天授。豫為惡計殺我大王。既生忿怒即以紫礦作室。令天授入中以火焚燒受苦而卒。故知怨讎相報未有休日。時諸苾芻鹹起疑心請世尊曰。大德。其出光王先作何業。由彼業力生被犬食。佛言諸苾芻。此出光王昔自造業因緣會遇。成熟現前如瀑流水無能遮礙。出光作業誰當代受。諸苾芻。凡所作業。非於外四大而得成熟。但於自己蘊界處中。受苦樂報。如有頌言。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於一都城。有婆羅門大臣依彼而住。當時無佛。有獨覺者出現於世。憐愍貧窮樂居靜處。世間唯有此一福田。有一獨覺遊行人間。遇至此城於一靜林依而止宿。至天曉已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時彼大臣將諸犬等出城遊獵。見此獨覺一無愆犯有大人相。遂放犬令食。諸苾芻。於汝意雲何。勿為異念。彼大臣者豈異人乎。今出光是。於無罪過聖人之所。放犬令食。以斯業力五百生中。常遭犬食而取命終。汝等苾芻當知。若純黑業得純黑報。若純白業得純白報。若作雜業當得雜報。以是因緣應捨黑雜二業。當修白業。汝等苾芻。當如是學。   時憍閃毘國出光王死。嗢逝尼猛光王無有怨讎安樂而住。曾於一時在高殿上。與諸大臣作非法言論。問諸人曰。何處城邑聚落之中有好婬女。有雲大王。得叉屍羅城王名圓勝。於此城中有一倡女。顏容姝妙善六十四能。於此人間大地之內。未有丈夫纔相見時不生耽染。王纔聞說容顏智慧。即生愛著報增養曰。縱使遠求如斯女類卒難可得。我今宜往共彼交歡。答言。大王。彼圓勝王。於長夜中是王怨隙。彼即常在得叉屍羅。王自往者彼若知時定為非義。答曰。我今意正事不可違。卿住於斯我當行矣。答言。上命難違。去時隨意。然須謹慎。時王即乘葦山大象行向彼城。於其路中有右杵山。安象此中身詣城內。既至彼已便脫頸上勝妙珠瓔價直千萬。與彼淫女便共交通。時嗢逝尼城大臣人眾婆羅門等。怪不見王莫知去處。共相謂曰。王非凡庶去必人知。又曰。王既豐足內宮更何所覓。又曰。我等宜應共問增養。即便俱至問曰。大王今者不知去處。答曰。君等何乃疾欲見王。且復忍心不久當見。問曰何時可見。答曰。滿十二年。諸人皆忿報言。仁今殺王欲擬自立。能出如是不義之言。若七日內見王者善。若不見者當立餘王斷汝形命。增養聞已默然懷憂而住。時牛護母國大夫人。見增養愁命而問曰。卿今何故情事憂惶。答曰。夫人大婆羅門及諸臣等。作如是語具告前事。我今寧得情不憂耶。夫人曰。卿可以蜜和酥塗糠麥子。盛以金盤持至上廄馬所。當前而跪作如是語。若有能得今日行到得叉屍羅城者。可食金盤酥蜜糠麥。馬雖聞告竟無一食。是時有一瘦弱老馬。別在一邊垂耳而住。便至其所手捧金盤。具如前說。彼聞語已就盤盡食。即以此事具告夫人。夫人曰。可去被鞍。若見異狀卿不須怖。宜可對前現雄猛勢。有勇氣者物不能欺。即便往彼舉鞍欲被。馬遂奮迅變異形儀。告言。丈夫汝頗曾見如是馬耶。彼便拔刀答言。智馬藥叉。汝頗曾見如是騎馬人乎。答言。不見。報言。智馬藥叉。若能不變常則而行去者善。若不去者當斬汝首血流於地。答曰。丈夫共立要期。我當為去。勿更將我重至此間。答曰。隨意共去我不負心。即乘其馬漸至得叉屍羅城。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四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攝頌在前。   爾時猛光王。在得叉屍羅婬女之捨。見增養來問言。卿何為來。即皆以事具答。王曰。我且歡樂待七日滿當可共去。日既滿已往石杵山。自駕其象象遂大吼。去斯不遠有解相人。聞象鳴聲作如是語。我聽象鳴知其意趣。日行百驛還至南海飲水充虛。增養聞說遂即共王。同乘其象隨路而去。至一陶家有壞瓦器。像便腳踏。瓦師見憂。增養曰。有如此人依地而活。王遂心疑作如是念。增養此言見譏於我。唯我一人依國地活。斯言何義後當憶念。默然而去。復於行路見鶺鴒鳥。當道生卵象腳踏碎。鳥見悲叫。增養見已便作是語。此不應作致有憂悲。王復生念。此言還是見譏於我。行婬女捨是不應行。後當重憶尋路而去。復於路邊在一樹下乘象而過。於樹枝上有一黑蛇。縱身垂下欲蜇於王。增養見已便即拔刀。斬為敷段落地宛轉。增養曰。此不應作而強作之。王復生念此言還是見譏於我。已經三度後當憶念。復於他日象乃速行。不肯緩去方欲至城。增養白王前有相師作如是語。像行百驛還向南海飲水充虛。看此急行定不肯住。當抱樹枝縱身而下。王與增養抱枝而下。詣一園中任象走去。王語增養。卿今可去竊報安樂。雲我今至在芳園中。即行具告。彼聞告已歡悅無極。時王愧恥不向大門。即便於一水窗欲入宮內。時有二女不識是王。遂相告曰。我聞大王已至。一雲我意思量於此窗入。王聞其語便作是念。我令增養竊告夫人。彼乃隨情遍語城邑。遂於別日情懷不忍。告增養曰。汝於我處。頻作數種無益惡言而譏誚我。豈我一人受用大地。汝於某處作如是語。此諸人等受用大地。以自活命。復於某處作如是語。此不應作致有憂悲。造婬女捨我不應往。復於某處作如是語。此不應作而強作之。豈我向婬女處是不應作。又我與汝在芳園內。令汝獨去竊報夫人。雲我今來停在園內。汝便以語遍告城隍。是則於我作無利事。增養驚懼作如是語。靈祇共鑒明察我心。實不譏王。前於陶家見有壞器。像腳踏破陶師見憂。我見斯事作如是語。此諸人等依地土活。中於路次見有小鳥。於道上生卵。像行踏碎鳥遂悲鳴。我見斯事作如是語。此於不應行處而生其子。後於樹枝見蛇下樹欲螫於王。我遂斬為數段在地我作是語於不應為處而強作之。於斯等事我直說之非譏王也又雲令入宮內竊報夫人。便將此語遍告城邑者此亦不然。我唯獨入竊語夫人。豈敢於王作無利事。王曰。任汝分疏雲非是過。我於小門欲入城時。親見二女作如是說。一雲王來。一雲從此道入。若不說者彼何得知。答曰。彼是飛行魅女。潛身密聽聞王語聲。此亦非我為無益事王曰汝今無過。可自安心勿為怖懼。又復我行去後有婆羅門。雲王不來更立餘者。鹹須殺卻今正是時。答曰。婆羅門且待。先殺飛行惡人。王曰。彼何能殺答曰。我作方計殺除望得。王曰。除惡為善。時此城中有大臣子。先閑明咒。增養詣彼問曰。飛行魅女殘害生靈。如何設計得令除盡。答言。阿父我能擒得。即便斬取死人之手。變作嗢缽羅花。付人令賣。報言。汝可持此詣市中賣。若以錢來買者即不須與。如其笑者錄取其名並記形狀。其人一一依教而作。於此城中錄笑者名得五百人。王聞是已報增養曰。有此多人如何能殺。答曰。我解方便王不須憂。王曰。隨汝自作。遂於城邊料理一處。令使淨潔。復宣告令。王今欲作無遮大會求請天神。汝諸姊妹鹹可來集。女聞王命意欲求財悉皆聚集。雖無名字亦為貪來。便有五百餘人。彼大臣子皆以咒索禁縛使住增養令人持刀總殺。王曰。此妖雖殄尚有諸婆羅門。即令遍語我造無量不善之業。已殺五百飛行魅女。仁等為欲救濟我故。日日應來一處受食。彼聞歡喜皆悉來受。王敕門人曰。諸有受食婆羅門眾。汝宜好數來報我知。門人敬諾。王又告曰。汝等城邑諸人。宜作上食供養婆羅門。時婆羅門為貪好食。便受王請皆來集會。食罷欲出。門人數之總有八萬。便即白王。數滿八萬。王聞思忖。如何一時能殺多命。遂令一一婆羅門正噉食時。屠人持刀背後而立。告言。若聞我道取酪聲。汝等一時齊斬其首。如是教已。彼依言作。乃至悉斬其首。   時王既殺眾婆羅門已。即於其夜夢見地震。六字聲空出六字聲。復有八夢。地震六字者。謂六無我鄙心若空出六字者。謂諸誰平今彼我。雲何八夢。所謂一者見白旃檀香泥遍體塗拭。二者見赤旃檀香水澆灑其身。三者見頭上火然。四者見兩腋。下垂大毒蛇。五者見二鯉魚舐其兩足。六者見二白鵝飛空而來。七者見大黑山當面而來。八者見白鷗鳥頭上遺糞。是時彼王既作如斯眾多夢已。即大驚怖遍身毛豎。作如是念。豈緣此事。王位有虧身命損失。便召解夢婆羅門至而告彼。彼作是念。王此好夢我當說惡。若言好者更增高慢。長其惡見。餘婆羅門更見誅戮。作是念已共為籌議。報言。大王。此非善夢。王言。為說當有何報。答曰。此夢表王國位將虧身當殞歿。王聞是已生大憂惱。   爾時彼王復作是念。頗有方便令我身存王位不失耶。我今宜可詣尊者迦多演那處請問吉凶。豈非與我為惡兆乎。既至彼已頭頂禮足。在一面坐以夢具白。尊者答言。大王。頗於餘處問此事耶。答言。聖者。於餘亦問。於何人邊問。答曰。於婆羅門處。彼何所記。王即以彼所說。具白。尊者答曰。大王。彼等常受欲樂。欣願生天餘何所識。王之所夢是其善瑞不須驚怖。不由此故失位身亡。所以者何。如王所聞地有六聲。是何先兆。如是應知。即是於王共相警誡。令王改惡從善。昔有六王非法化世。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此最初王在地獄中受大極苦。而說頌曰。即是初六字。  六萬六千歲  地獄中燒煮  現受大極苦  未知其了時   其第二王亦說頌曰。即是第二無字。  無有苦邊際  了日終不知  我類共同然  此由前惡業   其第三王亦說頌曰。即是第三我字。  我所得衣食  或理或非理  餘人餐受樂  令我獨遭殃   其第四王亦說頌曰。即是第四鄙字。  鄙哉我形命  有物不能捨  飲食不惠人  令身無利益   其第五王亦說頌曰。即是第五心字。  心常欺誑我  鎮被愚癡牽  地獄受苦時  無人肯相代   其第六王亦說頌曰。即是第六若字。  若我生人趣  常修於眾善  由其福業力  必得上生天   故此六聲彰彼先業。又復大王。空中六聲。是誰先兆如是應知。王住宅內有大竹竿。於中多有微細蟲食。軟者皆盡。遺餘堅鞭。諸蟲不樂恐命不全。共說此頌以告宅主。即是最初諸字。  諸軟處皆食  唯有鞭皮存  願王知不樂  更別安餘者   王去舊竹別安新者。遂令多蟲而得存活。又復大王。王有掌馬人。名曰近親。先瞎一目。彼人於日日在烏巢中打破卵子。烏見子死心生怨恨。悉皆鳴叫而說此頌。即是第二誰字。  誰復能相為  刺人令眼瞎  不殺我子孫  除解心憂惱   王當遮止勿使更然。   又復大王。於王園中有遊戲池水先平滿。多有魚鱉蝦蟆所居。有一白鷺鳥常食其魚。今池乾無水。鳥見是事。遂生嗟歎而說頌曰。即是第三平字。  平地水恆滿  多有諸魚鱉  取食以充軀  今時水皆盡   王今宜可以水添之驅鳥令去。   又復大王。王此國中。有一大山名曰可畏。有雄象母象並悉生盲。唯有一子恆為供侍。為父母故出外求食。遇見雌象相隨而去漸為誘誑。將至園所遂便被縛。憶念父母悲憂內疚。不食水草而說頌曰。即是第四今字。  今父母孤獨  生盲無引導  處在深山中  無食誰看養   王今宜可令放彼象。得與父母共為歡樂。   又復大王。王住宅中。有被縛鹿既離昔群。心生憂惱而說頌曰。即是第五彼字。  彼群皆受樂  水草任情遊  唯我受拘繫  晝夜獨懷憂   王宜解放任往山林。   又復大王。於王宅中有鵝被繫。仰瞻空堙C見有群鵝飛騰而去。情生憂惱而說頌曰。即是第六我字。  鳥朋皆已去  飲啄盡隨情  我身何罪業  被繫無聊生   王起悲心亦宜解放。   又復大王夢見八事是何先兆者。如見白栴檀香泥遍體塗拭者。有勝方國王送大白緂來奉大王。今至半路。經七日後必當來至。此為先兆。   又見赤栴檀香水澆灑身者。有健陀羅國王送赤毛寶緂來奉大王。今至半路。經七日後亦當屆此。此為先兆。又見頭上火然者。有槃那國王送上金鬘來奉大王。在路而來。經七日後亦來至此此為先兆。又見兩腋下垂大毒蛇者。有支那國王送二寶劍來奉大王。隨路而行七日當至。此為先兆。又見二鯉魚舐兩足者。有師子洲國王送一雙寶履。來奉大王尋路而來。七日當至。此為先兆。   又見二白鵝飛空而來者。有吐火羅國王送二駿馬來奉大王。尋路而來。七日當至。此為先兆。   又見大黑山當面而來者有羯陵伽國王送大象王二頭來奉大王。尋路而來。七日當至。此為先兆。   又見白鷗鳥頭上遺糞者。牛護之母安樂夫人。此為先兆。王自當知。然王不應於婆羅門處更起噁心。時猛光王聞是說已。歡喜踴躍如死重穌。深生信仰禮足而去。還至宅中如尊者教皆悉奉行。別安大竹遮掌馬人。枯竭池中添水令滿。放象並鹿及被繫鵝。滿七日已如所記事皆悉到來。王見是已。更於尊者極生敬重。作如是念。但我宅中所有吉祥。皆是聖者福力所致。我今且以初得大緂奉持供養。後以王位奉禪尊者。即告使者曰。可持此緂將奉尊者迦多演那。彼便將去奉授尊者。次告安樂夫人及星光妃牛護太子增養大臣曰。仁等當知。今此諸國所有大王。鹹持國信來獻於我。汝等愛者隨意當取。時安樂夫人即取金鬘。星光少妃取赤毛寶緂。牛護太子取其二馬。增養便取二劍。大臣取其寶履。唯餘寶象王自取之。時猛光王他獻五寶皆共分訖。便往尊者處禮雙足已。在一面坐。白言。大德。慈造弘深事難具說。謹持國位奉獻尊者。唯願慈悲哀憐納受。尊者報曰。世尊有教。遮諸苾芻不受王位。王曰。若如是者。當受半國。答曰。此亦不聽。王曰。若作國主是佛所遮。受用五欲理應無損。我悉奉施。答曰。大王。所有諸欲佛皆不許。王曰。此不應者。所有受用及上受用供身資具。幸當為受隨情而用。答言。大王。待我白佛王。言。任意請佛。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住。是時大師無不知見。遂作是念。假令迦多演那。於諸受用及上受用自無所須。然為未來諸苾芻故應可受取。如是念已起世俗心。諸佛常法。若起世俗心時。乃至昆蟻亦知佛意。若作出世心時。聲聞獨覺尚不能了。何論畜類。於時世尊為斯事故。遙知迦多演那意趣。遂起世俗心。即令迦多演那天耳天眼彼此聞見。是時尊者即白言。世尊。苾芻得取受用之物及上受用不。佛言。為欲哀愍未來世中諸苾芻故。又令施主福報增故。是故我今聽為四方僧伽。得取受用之物及上受用。非是別人。此中受用謂是村田。上受用者。謂是牛羊等。於時尊者請世尊已。白猛光王曰。世尊已許。為四方僧伽得取受用及上受用。為欲哀愍未來世中諸苾芻故。又令施主福報增故。時王即為尊者。遂造大寺四事供養悉皆充足。莊田牛畜施四方僧。佛告諸苾芻我今最初許鄔波索迦。為諸聲聞四方僧眾施受用物。謂是嗢逝尼城猛光王為首。又最初許鄔波索迦。為諸聲聞四方僧眾施其餅食。謂是鷲峰山摩揭陀主影勝大王為首。又我最初許鄔波索迦。為諸聲聞四方僧眾施其臥具。謂是室羅伐城給孤長者為首。又我最初許鄔波索迦。為諸聲聞四方僧眾造毘訶羅。謂是婆羅□斯善賢長者為首。   內攝前頌曰。  猛光一切施  影勝施餅初  臥具謂給孤  善賢造僧寺   爾時猛光王曾於宮內。與安樂夫人一處夜食。王性愛酪。夫人持一酪碗在王前立。當時其星光被妙寶緂簷前而過。緂色內徹猶如電光。照王夫人悉皆明瞭。夫人見光便大驚怪。問言。大王。此何明照。為是電光。為是燈焰。答曰。此非電光亦非燈焰。然是星光披其寶緂。從此而過是彼光明。王曰如斯寶緂汝棄不取。乃取金鬘誠無識鑒。豈我宮中無金鬘也誰言。外方女能知物好惡。答言。大王。斯何得有如此智慧。豈非王教取寶緂耶。王曰。是彼自取。非我所教。王及夫人因相輕忽。便致瞋忿遂持酪碗擲王頭上。王先闥額因被碗傷。便自手摩雲我頭破血流腦出。今時定死生路無由。命未斷來且先殺卻。便敕增養曰。汝今宜可殺此安樂無用婦人。增養聞已便作是念。王極於此深生愛念。由懷忿恨忽作此言。不應造次即斷其命。待瞋定後更觀意趣方殺不難。屏處且安勿令王見。作是念已。白言。如是。我當即殺。遂便藏舉王既忿息。問增養曰。安樂夫人今在何處。答言。大王。奉敕令殺。我順王言已斷其命。王曰。斯為異事。亦當殺我及以星光牛護太子並一大臣。汝自灌頂為大國主。彼於我所作輕慢事。且為誡勗後更平章。豈合因斯即行刑戮。增養曰。王聽譬喻。諸有智者因譬喻言得閑其事。   內總攝頌曰。  文鳩死赤體  三種難不應  觀無厭不眠  總收其七頌   第一內子攝頌曰。  林內文鳩死  樹下獼猴亡  此世他世中  四盲暗應識   大王。於往昔時有一名山。泉流清泚果木敷榮。於大樹顛有二鳩鳥。為巢而住。便採好果填滿其巢。報雌鳩曰。賢首。此中貯果不應輒食。且求餘物權自充軀。若遇風雨飲食難得方可其噉。答曰。善事。遂遭風日之所吹暴。果遂乾枯巢中欠少。雄鳩問曰。我先語汝。果不應食。待風雨時方可餐噉。因何汝遂獨食果耶。答言。我不食果問曰。我先以果填滿此巢。今既欠少不食何去。答曰。我亦不知何緣欠失。二鳩皆雲不食兩諍遂致紛紜。時彼雄鳩嘴啄雌頂。因此而亡。雄鳩在傍看果而住。忽屬天雨果復盈巢。雄鳩念曰。今還巢滿。明非彼食。便就雌鳩。為懺謝曰。  可愛彩鳩宜速起  巢中欠果非汝食  今看少處滿如前  汝今恕我斯愆咎   時有諸天。空中見已。而說頌曰。  汝共好文鳩  樂在山林處  愚癡無智慧  殺後空憂惱   是時增養。復說二頌。  如彼愚癡鳩  無辜殺同類  不知形命盡  懺謝苦生憂  大王亦同彼  無辜瞋所愛  已遣加刑戮  徒自生憂惱   更說譬喻。王當曉之。又復大王。昔有長者。時屆秋天擔黃豆子詣田欲種。置於樹下向迴轉處。樹上獼猴下來偷種。把得一掬還上樹顛。緣樹上時遂遺一粒。便放滿掬尋樹而下覓一黃豆。長者見之即以杖打因此命終。時有樹神。見說頌曰。  如彼癡獼猴  棄把求一粒  由斯被他打  痛苦至身亡   王前遣我已殺夫人。為小瞋心便亡大利。今求重見其可得乎。王告增養曰。因何一語便殺夫人。答曰。王豈不聞。  大師無有二  所出唯一言  決定不參差  王言亦如是   王曰。我情闇亂。令殺夫人。汝即隨言豈成道。理增養曰。王豈不聞。世有二闇。即以頌答。  大王今應識  世有二種闇  一謂是生盲  二者不知法  此世及後生  復有二種闇  一謂罪惡見  二者壞屍羅   第二內子攝頌曰。  赤體空無用  杵臼唯應一  患害起疑心  輕賤事須漸   王語增養曰。汝殺安樂夫人。我今赤體。答曰。王豈不聞。世間有三赤體不為好相。雲何為三。  河無水赤體  國無主亦然  女人夫婿亡  所向無歸趣   王曰。汝殺夫人遂令宮內唯見空虛。答曰。王豈不聞。世間更有三種空虛。雲何為三。  鈍馬道行遲  設食無兼味  家中有淫女  是三種空虛   王曰。彼好夫人。於五欲樂全未受用。汝遂殺卻。答曰。王豈不聞。世有三事亦不被受用。雲何為三。  賣炭人好衣  浣衣者鞋履  女在王宮內  無受用應知   大王非直此三。更有三種不被受用。雲何為三。  幽澗春花發  少女守貞心  夫主遠征行  無用終朝夕   王曰。汝便造次。殺卻夫人。罪合杵臼。答曰。王豈不聞。更有餘人合當杵臼。  木匠不善察  衣工用長綖  御者不觀車  此三當杵臼   大王非直此三合當杵臼。更有三種。雲何為三。  使者更遣使  遣作令他作  少女愛倡狂  此三應杵臼   大王非直此三。更有餘三合當杵臼。雲何為三。  放牧於田內  剃髮居林藪  常在於婦家  此三應杵臼   王曰。我出一語汝便殺夫人。誠哉大苦。答曰。王豈不聞。世間更有一語為定。乃有三種。雲何為三。  王但出一語  女人一出嫁  聖者一現身  此三唯有一   王曰。汝今自造患害。得我一語遂殺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世間有三自造患害。雲何為三。  力弱者著甲  無伴有多財  年衰畜少婦  此三當自害   王曰。我今疑汝別有異心。如何一道遂殺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世有三人見時令他起疑。雲何為三。  見淺智人修上行  見勇健者無瘡痕  見衰老女說廉貞  此三能使他疑惑   王曰。汝極輕賤我。如何造次殺卻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世有三事被他輕賤。雲何為三。  無事多言語  身著垢弊衣  不請赴他家  此三被人賤   王曰。汝欲漸漸長我怨家。殺愛夫人更有何物。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三種事須漸漸。雲何為三。  食魚須漸漸  登山亦復然  大事不卒成  此三須漸進   第三內子攝頌曰。  三種愚癡人  離間有三別  下品應車裂  姦詐事應知   王曰。汝是愚人。如何殺我所愛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世間亦有三愚癡相。雲何為三。  委付不相知  供承急性者  造次便相捨  此謂三愚相   王曰。汝是離間我之親友殺卻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世間亦有三種離間。雲何為三。  知友不親近  或復太親密  非時從乞求  三種當離間   王曰。汝是下品人。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三種下品之人。雲何為三。  於他物起貪  自財生愛著  見他苦心悅  斯為下品人   王曰。汝合車裂。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三種合車裂死。雲何為三。  性拙造機關  畫不知彩色  壯兒無巧便  此三皆合死   王曰。汝大姦詐。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三種姦詐之物。雲何為三。  女人三度嫁  出家復還俗  網鳥脫籠飛  此三解姦詐   第四內子攝頌曰。  難得為他事  孤獨事多虛  相違合重打  失去行無益   王曰。難得夫人。汝今殺卻。答曰。王豈不聞。世間更有四種難得。雲何為四。  兔頭難得角  龜背難得毛  婬女難一夫  巧兒難實語   王曰。汝為他事。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為他人事。雲何為四。  為他受寄物  作保及證人  為行無路糧  愚人作斯事   王曰。汝殺夫人。令我孤獨。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孤獨之事。雲何為四。  生時唯獨來  死時唯獨去  遭苦唯獨受  淪迴唯獨行   王曰。汝之所作虛多實少。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虛多實少。雲何為四。  貧苦行他乞  魚子及棗花  秋日起重雲  此虛多實少   王曰。汝所作事深是相違。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相違之事。雲何為四。  光影及明闇  晝夜善惡法  此四於世間  常是相違事   王曰。汝合重打。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合打之事。雲何為四。  帛打生光澤  驢打即能行  婦打依隨婿  鼓打即便鳴   王曰。殺我夫人。汝可失去。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失去之事。雲何為四。  風起塵驚去  眾嚮失歌聲  承事無用人  德處行違逆   王曰。汝行不合事。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不合之事。雲何為四。  國王為妄語  醫人患霍亂  沙門起瞋恚  智者事迷愚   王曰。汝為無益。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無益之事。雲何為四。  無益日下燈  大海中降雨  飽食更重食  承事無事人   第五內子攝頌曰。  不應事不觀  不善合驅卻  驚怖不歡捨  渴憶難思憂   王曰。汝作不應事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不應為事。雲何為四。  不請強教授  他睡為說法  不應求強求  共壯兒相撲   王曰。汝不堪觀殺我夫人。答曰。我雖不堪觀。更有四種可觀之事。雲何為四。  勇士戰可觀  可觀咒除毒  親會食可觀  可觀能講義   王曰。汝殺夫人是不善事。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不善之事。雲何為四。  在家不勤務  出家有貪慾  國主不籌量  大德為瞋恚   王曰。殺我夫人汝合驅卻。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合驅之事。雲何為四。  御者令車傾  不解量牛力  牸牛多□□□□□椹□都□捊   王曰。殺我夫人見汝驚怖。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不應怖而怖。雲何為四。  鷦鷯與鶺鴒  白鷗及蒼雁  如斯四種鳥  恆常有怖心   王曰。我無夫人情不歡樂。雲何汝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不樂之事。雲何為四。  獼猴不樂村  魚鱉非石山  盜賊非禪室  狂夫厭己妻   王曰。汝合棄捨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合棄之事。雲何為四。  為家棄一人  為村一家棄  為國棄一村  為身捨大地   王曰。汝殺夫人。我之渴憶無滿足期。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不知足事。雲何為四。  火無足草期  及婬他婦女  渴時掬中飲  飲他酒難足   王曰。汝殺我夫人。是難思量事。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難思之事。雲何為四。  國主瞋難知  途中忽遇賊  家中女婦鬥  難思施物來   王曰。汝殺夫人是可憂傷。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四種可憂傷事。雲何為四。  老耄帶婬情  惡婦被夫遣  婬女年衰朽  出家有瞋恚  如斯四種事  皆悉可傷悲   第六內子攝頌曰。  無厭可愛事  不共戲奪財  不共爭噁心  無依伴不信   王曰。安樂夫人我觀無厭。汝便殺卻。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五種無厭之事。雲何為五。  國主及象王  名山與大海  世尊身相好  觀時無有厭   王曰。夫人可愛汝遂殺之。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五種可愛之事。雲何為五。  美貌出名家  溫柔不為惡  婦德皆圓滿  斯人真可愛   王曰。不應與汝共為戲樂。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五種不可共戲。雲何為五。  小兒及毒蛇  閹豎偏生子  隨宜無識者  此不應共戲   王曰。殺卻夫人即是奪我財物。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五種奪人財物。雲何為五。  舞樂與醫人  賊及於典獄  王家出入者  此五奪人財   王曰。殺我夫人汝今不堪共為爭競。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六種不共爭競。雲何為六。  大富及極貧  下賤極高貴  極遠及極近  此六不應爭   王曰。汝有噁心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六種噁心之人。雲何為六。  雖見不相看  違逆不親附  好說他過咎  望報與他財  雖施還擬索  是噁心相狀   王曰。汝殺夫人我無依怙。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七種無依怙事。雲何為七。  老病僧惡王  老家長惡口  不閑於法律  重病無醫療  不依尊者教  是七無依怙   王曰。汝殺夫人不中為伴。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七種不中為伴。雲何為七。  調戲人樂兒  博弈與婬女  耽酒賊黃門  此七不為伴   王曰。汝殺夫人不中委信。答曰。王豈不聞。更有七種是難委信。雲何為七。  深水齊至咽  獼猴及象馬  黑蛇頭髮豎  面蹙少髭鬢  於斯七事邊  應知難委信   第七內子攝頌曰。  不睡及不欲  九惱無悲心  十惡十相違  十力夫人現   王曰。汝殺夫人我不能睡。答曰。王豈不聞。世間更有八事令人無睡。雲何為八。  熱病瘦病及咳嗽  貧病思事極懷瞋  心有驚怖被賊牽  如斯八事令無睡   王曰。汝殺夫人我不欲汝。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八種不可欲事。雲何為八。  病老死飢儉  愛別怨家會  遭雹國破亡  八事人不欲   王曰。汝於我處大為憂惱殺卻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世有九種憂惱之事。如此等事現在前時當須含忍。雲何為九。  若愛我怨家  或憎我善友  及憎我己身  已作現當作  九事若現前  當須自開解  勿復生嫌恨  自惱惱他人   王曰。汝無悲心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世間有十種無悲之類。雲何為十。  屠牛屠羊屠雞豬  捕鳥捕魚獵諸獸  罝兔作賊為魁膾  斯之十惡無悲心   王曰。汝是儜惡人。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人有十惡雲何為十。  惡聲惡口無羞恥  背親棄恩無有悲  強賊竊盜食難供  常作邪言是為十   王曰。汝作相違事。是不可信。殺我夫人。答曰。王豈不聞。更有十種相違之事。是不可信。雲何為十。  所謂日月火  水童女婦人  苾芻婆羅門  露形者人糞   此中日相違者。冬時近下然不極熱。春時極遠然能毒熱。月相違者。若初少時人皆拜禮。及其圓大無有禮者。火相違者。如有熱病更須火炙。又如火炙瘡火炙方差。水相違者。如冬月時池水冰冷人皆不飲。井水雖煖然人皆飲用。春陽之月。池水溫煖人皆共飲。井水雖冷人不樂飲(此據西方國法論其違順也)童女相違者。若未嫁時常憶夫家。及其嫁去尋常啼泣而憶本捨。婦女相違者。若女少年人皆樂見。翻將衣帔蓋體而行。及至年老人不樂見。便露頭面隨路而去。苾芻相違者。若少年時所餐飲食皆有氣味。食已消化然不能得。及其年老所食飲食皆無氣味。食不能消然豐供養。婆羅門相違者。若小童子年七歲時未有欲意。而復令其受戒五年專修梵行。及至盛年欲情興盛。而不禁止方縱行非。露形相違者。如露形外道。若在室中即披衣服。及其出外翻更露形。人糞相違者。若糞濕時水上浮出。及其乾燥翻更下沈。是謂十種相違之事。王言。增養。如是諸事且不須論。我今重問。當依實答。以何勢力殺我夫人。答言。大王。我於何處。得有勢力敢害夫人。大王。當知。彼佛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今有聖者迦多演那是彼弟子。彼佛世尊所有智力無能障礙。為法輪王成就十力殊勝之處。具大智慧轉大梵輪。於四眾中作師子吼。此可方名有大勢力。雲何為十。所謂處非處如實而知智力。由能成就如是智力殊勝之處。具大智慧轉大梵輪。於四眾中作師子吼。是為初力。又於眾生三世業報。若處若事因緣異熟。如實而知。是第二力。又於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煩惱淨處。如實而知。是第三力。又於眾生所有根性差別。如實而知。是第四力。又於眾生所有勝解。如實而知。是第五力。又於種種世界。如實而知。是第六力。又於一切處遍行。如實而知。是第七力。又於前生種種生處皆悉憶知。所謂一生二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千生萬生無量萬生。成劫壞劫乃至無量成壞。悉皆憶念。如是種類如是眾生。我所住處某名某族。如是飲食所受苦樂。如是受生命有脩短死此生彼。如是方國昔時生處。悉皆追憶。如是廣說。如實而知。是第八力。又得清淨天眼。超越人間能觀眾生所有生死。形色善惡族類卑高生善惡趣隨業而往。如實而知。若有眾生作身惡行。語意惡行謗毀賢聖心生邪見。由此惡業為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在地獄。若有眾生作身善行。語意善行不毀賢聖心生正見。由此善業為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在天上。如前廣說如實而知。是第九力。又得諸漏已盡。於無漏中得心解脫。能自覺了證圓滿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前廣說。如實而知。是第十力。   成就此力殊勝之處。具大智慧轉大梵輪。於四眾中作師子吼。大王此是如來有大勢力。餘莫能加。是名有力。爾時增養說如是等諸要義已。猛光大王默然無答。增養念曰。王既默然一無言說。何用多時共相調誑。我今宜可將出夫人。即便引現流淚盈目。稽首王前敬禮雙足。以妙伽陀而陳謝曰。  王應於此了無常  展轉相承有家法  王法見惡常含忍  國大夫人幸當恕  世間妙語王先聞  我因問答聊陳說  王力能調大狂象  況此愛婦乖違事  於夫尊重婦德具  始終共聚唯此一  我比為主作沈吟  今此夫人見容恕   爾時王見生大歡喜。亦以妙伽他答增養曰。  汝宣如是美妙語  皆是於我生愛心  今賞賜汝曲女城  安樂夫人我容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五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六門第三子攝頌曰。  勇健與寶器  妙光蘭若中  因能活開醫  不度損眾者   佛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有眾多婆羅門長者等。在大集處共為議論鹹作是語。沙門喬答摩常懷耽欲。及聲聞眾亦復多貪。作是語時有勇健長者亦眾中坐。聞斯語人諸答已曰。此事未知我令仁等自當目驗。大師世尊為是多欲為是少欲。及聲聞眾亦復如是。長者歸捨總觀所有金銀器已。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奉問起居在一面坐。爾時世尊為彼長者。宣說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長者離座偏露一肩。合掌向佛白言。世尊。願降慈悲並苾芻眾。明當就宅受我微供。佛默然受。時彼長者知佛受已。奉辭而去。長者亦復請諸外道。白言。我於明日請佛及僧就捨而食。仁等亦可於彼同餐。次詣城中婆羅門諸居士等。報言。我請佛僧及外道眾。明於捨食。仁等亦可共來隨喜供奉佛僧。長者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若噉食若嚼食。於晨朝時敷設座席。安置水盆齒木豆屑所須事已。令使白佛。飲食具備願佛知時。   爾時世尊將諸聖眾。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往詣長者設供之處就座而坐。長者即共婆羅門諸居士等。持好金銀琉璃頗梨殊妙盤器。欲於佛僧次第行與。佛告阿難陀。汝今宜去告諸苾芻。此是長者意欲試察行四寶盤。汝等皆不應受。尊者慶喜受教而告。苾芻依教竟無一人輒受其器。長者見已即取赤白銅器。次第行與奉上妙食。手自供養皆令飽滿。飯食訖嚼齒木澡漱已收缽器。長者便取卑席對世尊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並說施頌鐸敧拏已從捨而去。時諸外道並作非法形儀隨情亂坐不依次第。長者即告守門人曰。若見外道持金銀琉璃頗梨寶器而出門者。汝可奪取。若言長者與我者。答曰。與仁暫食非是總施。若不還者即可打攥強奪其器。長者便以四寶盤器行與外道。彼便高聲從索與我金盤。或雲授我銀器。遂便撩亂忿競交興。杖打手擒拳歐腳踏。共相陵辱無可觀採。長者見已現瞋怖相。令其靜息次行食與。彼既食罷各持器去。門人遮止答言。長者與我。汝何見遮。答言。暫時與食非是長施可留而去。彼不肯留。門人遂打。倍更紛紜囂聲外徹。廣嚴城中所有居人男女大小。聞是事已並皆雲會。長者告諸人曰。仁等頗見佛及苾芻與外道眾差別相不。答言。我見。長者曰。佛及聖眾少欲知足。非如外道鄙惡法律而相攝誘。諸人倍更於佛僧眾深生敬重篤信彌隆。設有不信及處中人。亦於佛眾起敬信心。爾時世尊既到住處洗足已。在大眾中就如常座。既坐定後告諸苾芻曰。少欲之行有斯勝益。故諸苾芻不於金銀琉璃頗梨寶器中食。食者得越法罪。若離欲人隨施主意。若是凡夫。或往天上。或至龍宮。彼福業力設食之時。皆是金等妙寶盤器無餘雜物苾芻恐犯不敢取食。以緣白佛。佛言。若於其處無餘器物可求得者。設金寶器亦應取食勿致疑惑。   佛在室羅伐城。時此城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受用豐足。如毘沙門王。娶妻未久便覺有娠。其妻即於是日形貌光彩異於常時。月滿之後便生一女。顏容端正人所樂觀。令色妍姿眾相具足。於其誕日室中明照猶如日光。休應嘉聲流遍城邑。諸人共議。有某長者誕生一女。容儀挺特見者樂觀眾相圓滿。初生之際室有光明猶如日光。於日日中有千萬人。發希奇心集長者捨共觀希有。於時他方有一相師善閑先兆。聞其奇異亦往觀瞻。見希有已四顧而望。告諸人曰。君等知不。此女具相舉世皆無。准依相書當與五百丈夫共行歡愛。諸人報曰。看此殊相。五百未足為奇。四遠皆聞相師所記。競來觀察闐噎街衢。是時長者經三七日後為大歡會。命聚宗親為女立字。皆雲此女當作何名。鹹言。誕生之際室有明照猶如日光。應與此女名曰妙光。長者遂使養母八人共為瞻視。廣如餘說。乃至童年稍漸長大。容華雅麗庠序超倫。伎樂管絃無不備習。光彩赫奕綺服芬芳。於己宅中鮮明遍照。猶如天女處妙花園。觀此奇姿儀容可愛。威光挺特舉世無雙。假使隱遁仙人離欲之輩。尚能牽彼起染欲心。何況無始時來積集煩惱。婬欲增盛年少丈夫而不迷惑。其父晝夜及以家人。防守嚴更無由得睡。   時憍薩羅主勝光大王太子大臣。並餘國主王子之類。鹹共問親求為婚娶。由妙光女相師授記。與五百人共行欲事。皆生譏恥不共成親。然於宅中內外人滿。門窗戶牖皆共窺看。雖備守防難為禁止。長者見已恐貽家禍。情地無安即便念曰。女年長大雖非偶類求者當與。人皆恥嚮靡見祇迎。於是長者見無人取心生憂惱。病苦嬰纏身形羸損。時此城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娶妻未久即便身死。如是展轉更索餘妻。第二第三乃至於七悉皆病死。由其先世作妻短命業惡嚮流布。遂令時人與其著字名曰殺婦。時殺婦長者獨居難活更覓餘女。至彼女家問其婚事。父母報曰。豈我今欲殺自女耶。遂更思量求諸寡婦。諸人答曰。豈我今欲殺自身乎。長者諸處覓婦不得。遂於妻室斷絕求心。即往外道沙門婆羅門及諸雜類梵行人所。與之共住。長者念曰。我父先是屬佛鄔波索迦。更復何煩隨諸外道。我今宜可與佛弟子而為共住。漸申供養終當出家。即便數往逝多林中。有舊知識問言。汝數入寺求出家乎。答曰。我今無事。已是出家何勞更作。彼問其故。報曰。我一婦死更取還亡。如是二三乃至於七。世人著字喚為殺婦。並由前世惡業所招。我自思念。父先屬佛。更何所之遂。即發心投苾芻眾。知識報曰。雖知如此。然於妻室道理終須。若無男女宗胤將絕。更可求覓諸餘雜類。答曰。我欲如何。但所求者皆雲豈我欲殺女耶。若爾何不求諸寡婦。答曰。比亦見求。彼雲。我豈自殺。若如是者妙光美女何不往求。答曰。相師授記通五百人。豈令我家作婬女捨。一切丈夫悉皆捨棄。報曰。汝有信心誰復輒入。唯除苾芻時來過顧。汝今可問。答曰。彼多不肯見娶於我。報曰。彼亦憂勞或相適配。長者即去到彼家中。彼父見已唱言善來欲何求覓。對曰。中心有願未敢在言。父曰。說亦何損。答曰。欲求妙光以為婚對。報言。相與。即設盛禮以女娶之。車馬賓迎將歸室內。便以家中所有鎖鑰悉皆付與。語言。賢首。我室舊法歸依佛僧。此是福田無餘歸趣。汝可隨時數申供給。答曰。善哉。我當隨作。時彼長者於日日中延請苾芻就捨而食。妙光自手常為供養。若見苾芻顏容姝好色澤超倫者。即記在懷。是時長者有緣暫須外出。報言。賢首。我於某處有事須行。汝於福田供承莫絕。答曰。如是。長者復去報苾芻曰。我有他緣須適餘處。唯願聖者於日日中就捨受食。答言。願汝無病。我當就食。長者行後苾芻就宅。是時妙光以夫不在。於苾芻前現其姿態作嬌媚相。苾芻見已各並食訖。還至寺中更相告曰。仁等知不。過失相現今欲如何。一人告曰。我明不去彼何所為。一人復曰。我乞食人當行乞食。諸人云善。苾芻明日無一人去。後時長者事了歸家。問妙光曰。聖者福田。常來食不。答曰。一日來食後更不來。長者思量。豈非此婦於聖者前現嬌婬相彼懼過患是故不來。便向寺中慇懃重請。答曰。我是乞食人可依常法。白言。聖者。我已忖知。更不同前恐生過患。苾芻便受。彼禮而去。便於他日苾芻就食。長者遂遣妙光入室返繫其戶。長者戶外自手授食。苾芻食時妙光室內生分別想。某甲聖者如是足踹如是腰背。胸項面目乃至頭頂。如是繫念分別便生極重愛染。遂被慾火內外燒然。遍體汗流奄便命過。苾芻食訖如常澡漱。為說頌已辭之而去。長者開戶喚妙光曰。汝可出來我欲共食。彼既命終寂無言嚮。長者便入見躄於地。謂是睡著欲令警覺。以手推摩方知命過。悲啼哀慘告家人曰。我是薄福下品之人。如斯寶女忽然見棄。可報諸親雲女身死。宗親既聚悉來號哭。椎胸懊惱。自撲於地。或於長者興罵詈言。如是紛紜遂便日晚。以五色疊裝飾喪輿送至林所。是時去林不遠便有五百群賊。餘處行盜來此居停。路有一人見賊營已遂生是念。妙光美女今已身亡。四遠宗親俱送林所。勿此群賊因生過患。我宜速去報彼令知。到林告曰。去斯不遠有五百賊欲至於此。君等急去勿令相害。諸親聞已盛備喪儀。令人守護銜悲抆淚各併入城。其諸賊旅遂到林傍。防守之人隨處逃竄。諸賊遙見種種莊嚴。皆共往觀無不驚怪。去衣共閱見彼容儀。雖復神亡儼然如活。觀其容貌不異平生。共相謂曰。斯女妍華昔所未見。縱令遠覓此類難求。各起染心共行非法。即斂五百金錢置側而去。至天曉已四遠聞徹。妙光雖死餘骸尚得通五百人獲金錢五百。諸苾芻眾亦復聞知。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妙光前身曾作何業具足光明。初誕之時室皆照曜。今雖身死通五百人得金錢五百。世尊告曰。汝等苾芻。其妙光女前身作業終須自受。果報熟時無人相代。乃至一頌廣如上說。   汝等應聽。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波佛出興於世十號具足。於婆羅□斯施鹿林住。時此城中王名訖栗枳。為大法王。安隱豐樂無諸賊盜。廣說如餘。時彼世尊化緣既盡。如薪火滅入無餘依妙涅槃界。是時王及諸人。於佛遺身盛興供養。焚燒既畢收其舍利。起窣堵波縱廣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有居士女見塔形儀極生渴仰。遂以明鏡繫相輪中而發弘願。願我來世所在生處。光明照耀猶如日光隨身而出。汝等苾芻。昔居士女即妙光是。由昔懸鏡發願力故。今獲斯果身如日光。生時光曜遍滿於室。又復應知其身雖死有五百人共為交會復與五百金錢。此昔因緣汝等應聽。於往昔時婆羅□斯王名梵授。為大法王。廣如前說。當此城中有一婬女名曰賢善。顏容端正人所樂見。其王親舅先與交通。時有五百牧牛人。至芳園中共為歡戲。各相謂曰。我於園中是事皆足。唯無少女共作交歡。可覓將來。眾皆雲善。欲取誰來。皆雲賢善。即往其所報言。少女。可至芳園共為歡戲。報雲。若得金錢千文。我當共去。無者不行。答曰。且取五百。待歡戲罷五百方還。女雲隨意。諸人即與五百。報雲前去。我嚴香花著衣服已後即隨行。諸人去後女尋生念。我若與彼五百人通。得存活不。已留五百其欲如何。遂起異計。王之親舅曾與我交。若作依憑或容救濟。遂令婢使往詣舅邊作如是語。我忽失意於五百人取五百金錢許為歡戲。我若與彼五百人通理難存活。如其不去倍罰金錢。我與親舅先曾得意。如何方計得使消通。婢到具說。舅依王力不令女去。亦不還錢。於時世間無佛。有獨覺者出興於世。哀恤貧窮依下臥具隨得而食。世間唯有此一福田。時此獨覺人間遊歷。至婆羅□斯求寂靜處欲為安止。見五百人一處聚集。共見尊者身心俱寂特異常倫。此真福田卒難遭遇。宜興供養以植來因。即共籌量辦好飲食。盛使滿缽虔奉聖人。獨覺常儀口不說法。唯現身相令發善心。即騰虛空現諸神變。於身上下水火流光。凡夫見通疾生信敬。猶如大樹。崩倒全身禮彼上人。各發弘願。我於如是真實福田所申供養。以此善根願與賢善婬女假令身死酬錢五百共彼交通。汝等苾芻應知。往時賢善女者即妙光是。昔五百人即五百群賊是。由於聖者興供養故。復由發願彼之業力。於生死中受諸流轉。五百生內常與五百金錢共行非法。乃至今日妙光婬女。其命雖終於彼遺骸。還與金錢共行惡事。是故汝等當知作業無人代受。乃至一頌廣說如前。汝等應捨黑雜修純白業。如是應學。諸苾芻眾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由諸苾芻向如是家受飲食時有斯過患。告諸苾芻曰。其妙光女由於苾芻。起分別想遂令命過。是故汝等不應行詣如是人家受其供養生斯過失。若有苾芻詣如是家生過失者。得越法罪。   佛在王捨城。有一苾芻是修定者。彼便數往阿蘭若修習禪思。時有魔女生非法心。請苾芻食苾芻不受。彼作是語。聖者若不見受。我當於仁作無益事。答言。大妹。我持戒者。汝復何能作無利益。彼即對前作不忍聲。從是以後常求其便。時彼苾芻曾於靜處以衲裹身忽然睡著。魔女見已作如是念。此即是我報怨之時。即擎苾芻向影勝王所住閣上。王正睡著。即以苾芻放在王上。王遂驚覺問言是誰。答曰。我是沙門。問曰。是何沙門。答曰。是釋迦子。王曰。聖者何故來此。彼即以事具向王說。王曰。何故於此怖難之處而為居止。若我於佛未生信者。必於仁處身命不全。亦復能令聖教淪喪彼聞語已默爾而歸告苾芻眾。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此由苾芻於怖難處而為居止有斯過患。即告諸苾芻。大王影勝善說譏嫌。是故苾芻不於如是怖難處而為居止若有住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生癰痤。能治醫王因來見患即便為破。有緣別去不與安藥。於時苾芻轉增痛苦。時諸苾芻見其苦痛。更相告曰。諸具壽。若有解者可為除苦。時有少年苾芻即便為作醫王自念。我向破癰痤不與安藥今宜可與。即行問曰。我為破癰未與安藥。答言。已作。問曰。是誰。答曰。是少年者。醫王察看知是好藥報言。若於他日我不在時應如是與。答曰我且隨宜權行此法。然佛世尊未見聽許。報言。世尊大悲必應開許。苾芻白佛。佛言。若諸苾芻有善醫者。應與安藥。可在屏處勿令俗見。若敞露處作者得越法罪。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淨信婆羅門居士等。來詣寺中問苾芻曰。我有如是病當服何藥並噉何食。時諸苾芻不解醫者一無言答。其善醫者亦復生疑不為陳說時諸俗旅不樂而去。苾芻白佛。佛言。若有苾芻善解醫方。應為陳說此成無犯。   緣處同前。爾時世尊現大神變已。威伏外道慶悅人天。所有外方諸非人眾。隨其住處城邑聚落。設在世界中間。亦皆俱來詣室羅伐城。世尊大師常為天龍藥叉。憍薩羅主勝光大王勝鬘夫人行雨夫人仙授故舊毘捨佉鹿子母。更復有餘諸來大眾。飲食衣服共申供養。令諸來者皆得充足。有諸非人亦生愛著。鹹依此住不還故居。若起欲心即便變形為夫婿像。共其婦女而行欲事。所生男女作非人形。手足頭面異常人像。或有其眼赤黑。或有頭大身短。或有髮色純青。或有雜兼黃色。其母見已便大驚惶。遂於險處棄其孩子。彼非人父見其子時為加精氣。或有初生之際影嚮人形。及其大已作非人像。其母亦復同前棄擲。鬼父見時便加養育漸至成人。時六眾見已共相告曰。難陀鄔波難陀。彼諸黑缽竊我門徒。長養成人即便將去。我今攝斂如是門徒。令諸黑缽不復牽誘。時鄔波難陀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便於路次見黃髮人。即作是念如此形儀非黑缽所養。若出家者我當度脫。即便就彼問言。賢首。汝誰家子。答曰。我無依怙唯獨一身。若如是者何不出俗。答曰。誰復與我黃髮之人作出家師主。報言。賢首。大師教法以慈悲為上。汝若能者我當與汝為出家師。彼生喜悅隨至寺中。即與出家並近圓事。於數日內教行法已。報言。賢首。汝可不聞鹿不養鹿。室羅伐城土地寬廣。父所行處乞食資身以自存活。即於他日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時有女人持食出施。見彼苾芻推胸告言。誰與仁者黃髮之類而為出家。答曰。鄔波馱耶鄔波難陀。報言。除彼惡行。誰更能於世尊教法令生過患。諸不信者於衢路中村坊之所。共為譏誚。沙門釋子所為非法。黃髮之輩亦度出家。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度如是人出家有斯過失。是故苾芻不度黃髮。告諸苾芻。時諸俗旅訶誠宜應法。是故苾芻不應與彼毀法眾人而為出家。若有作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說。如是等類不與出家。苾芻不知何謂毀法眾人。佛言。有二種鄙惡毀辱法眾。雲何為二。一謂種族。二謂形相。言種族者。謂家門族胄下賤卑微貧寒庸品。客作自活飲食不充。或旃茶羅卜羯娑木作竹作浣衣酤酒獵師等類。是名種族鄙惡。雲何形相。謂髮有黃青赤白。或髮如象毛。或復無髮。或復頭粗長匾。或作驢頭。或豬狗頭。或作諸傍生耳。或復無耳。或時眼有諸病。謂黃赤太大太小等。或時眼瞎耳聾。或時牙齒有病或復無齒。或復截根二根下墜風病。或復全無。或身太粗太細。或羸瘦。或皮色可惡。或時手足不具。或疥癩等病。斯等皆是大仙所遮不應度脫。如有頌言。  汝於最勝教  具足受屍羅  至心當奉持  無障身難得  端正者出家  清淨者圓具  實語者所說  正覺之所知   時鄔波難陀持其黃髮賣與戲兒。佛言。若賣髮者。得窣吐羅底也罪。   第六門第四子攝頌曰。  馱索等三同  忘由緒並問  大神通大藥  刀子下天宮   緣在室羅伐城。時具壽鄔波離有二求寂。一名馱索迦。二名波洛迦。此二相親情懷莫逆。一告一曰。汝可近圓。我於親教並及汝身。皆為給侍不令有乏。彼聞語已亦如是說。時此二人更相護惜。竟無一人受近圓者。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得一親教師一屏教師一羯磨師得與弟子二人同時受近圓不。佛言得。此二誰大。佛言。無有大小。得與三人同受不。佛言得。此三誰大。佛言。亦無大小。得與四人同受不。佛言不得。何以故。非眾為眾而作羯磨。理相違。故若如是作者得越法罪。世尊。此等諸人既同時受無大小者。雲何致敬及為知事人並受利物。佛告鄔波離。此等諸人不應相禮。若作知事及受利物。隨他差與而領受之。   緣處同前。時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當來之世。人多健忘念力寡少。不知世尊於何方域城邑聚落。說何經典制何學處。此欲如何。佛言。於六大城。但是如來久住大制底處。稱說無犯。若忘王等名欲說何者。佛言。王說勝光。長者給孤獨。鄔波斯迦毘捨佉。如是應知。於餘方處隨王長者而為稱說。若說昔日因緣之事。當說何處。應雲婆羅□斯。王名梵授。長者名相續。鄔波斯迦名長淨。隨時稱說。若於經典不能記憶。當雲何持。佛言。應寫紙葉讀誦受持。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六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六門第四子攝頌之餘佛現大神通事   爾時薄伽梵。在王捨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住。於時國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城邑聚落所有人民商主之類。皆共尊重恭敬供養。大師世尊及苾芻眾。多獲利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資身之物。然諸外道不蒙王臣婆羅門等之所恭敬。不獲飲食乃至資身之物。時魔王波旬作如是念。我於長夜惱喬答摩不能得便。我今宜可於諸外道而為惱亂。是時六師晡刺拏等。非一切智作一切智慢。亦於王捨城依止而住。魔王波旬即便化作晡刺拏形。往末羯利瞿捨梨子處。即於其前現諸神變。身出水火降雨雷電。時末羯利瞿捨梨子問言。晡刺拏。汝能成就如是希奇殊勝之德。答言。我證如是。復往珊逝移陛刺知子處。復往阿市多雞捨甘跋羅處。復往腳拘陀迦多演那處。復往暱揭爛陀慎若低子處。皆於其前現諸神變身出水火降雨雷電又復變作末羯利瞿捨梨子形。皆往其處即於其前現諸神變。身出水火降雨雷電。彼皆問言。末羯利瞿捨梨子。汝能成就如是希奇殊勝之德。答言。我證。   又復變作珊逝移陛刺知子形。皆往其處。廣說如前。乃至答言我證。次復變作阿市多雞捨甘跋羅形。如前所說。次復變作腳拘陀迦多演那形。次復變作暱揭爛陀慎若低子形。皆於其前現諸神變。身出水火降雨雷電。彼皆問言。汝能證得如是希奇殊勝之德。答言。我證。見是事已彼皆自作如是之念。彼並具大威神有殊勝力。除我一人無斯威德。彼於異時此六大師在唱誦堂悉皆聚集共為議論。鹹作是說我等昔時皆為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商主之類。皆共尊重恭敬供養。多獲利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資身之物我等今時無復如是恭敬供養。飲食衣服悉皆斷絕。然而沙門喬答摩。為諸王等恭敬供養。資身之具悉皆豐足諸人當知。我等應以神通道力。喚沙門喬答摩。令來共我捔上人法。若喬答摩現一神變。我當現二。彼若現二我當現四。彼若現四我當現八。彼若現八我現十六。彼現十六我現三十二。但是喬答摩現上人法。我皆二倍三倍勝彼所為。時彼六師詣影勝王所。咒願王已作如是語。大王當知。我等具大神通有大智慧。沙門喬答摩亦復自稱具大神通有大智慧。願王聽許以智慧者共智慧人捔量神變上人之法。若其沙門現一變時。我當示現二倍三倍神通之事。若彼行至半路之時。我等就彼亦行半路共捔神通。時影勝王答六師曰。仁等雖活死屍無異。因何能以上人之法喚如來耶。彼聞是語皆辭而退。   後於異時王出大城。為禮敬故往至佛所。六師遂於中路見影勝王。作如是語。廣如前說。請捔神變。王曰。兩度來說事不可追。若更言者擯汝出界。彼便默去。至住處已復還共議。仁等當知。王於沙門深生敬信此不可期。憍閃毘勝光大王。為性中平無有阿曲眾所共聞。若喬答摩向彼城者。我等喚其捔神通力。後於異時世尊隨緣出王捨城。往室羅伐漸次到彼住給園中。六師外道亦隨後至。既停息已詣勝光王所。為咒願已作如是語。大王當知。我等有大神通具大智慧。沙門喬答摩亦常自謂有大神通具大智慧。願王聽許以智慧者共智慧人捔量神變上人之法。若其沙門現一神變我當現二。如是乃至三十二倍。廣如前說。若彼行至半路之時。我等亦行半路共捔神通。時勝光王答六師曰。若如是者。仁等且住待我白佛。時王即往至世尊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合掌恭敬請世尊曰。外道六師欲以神通上人之法命召世尊捔量道德。唯願慈悲降伏外道慶悅人天。令信心者歡喜踴躍。其不信者滅罪惡源大師聞已告勝光王曰。大王當知。我於聲聞弟子作如是說。汝等苾芻勿於來往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等前現其神變作上人法。然我於諸弟子說如是法。汝等苾芻於勝善法應須掩覆。罪惡之事發露為先。時勝光王如是再三勸請世尊世尊再三還如是答。佛告大王。佛有五事必定須作。雲何為五。一者未曾發心有情。令彼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二者久植善根法王太子灌頂授記。三者於父母所令見真諦。四者於室羅伐現大神通。五者但是因佛受化眾生悉皆度脫。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古昔諸佛皆於何處現大神通。見在室羅伐城。復念何時大眾雲集。見七日後。如是知已告勝光王曰。王今應去觀機應會我當作之。王曰。欲在何時。佛言。待七日後。王禮佛足奉辭而去。便詣外道處。告言。仁等當知。七日之後。如來為眾現大神通。仁等若有所為事者隨意應作。外道聞已展轉共議。沙門喬答摩。或可逃竄。或覓己朋。我等諸人欲何所作。共相議曰。沙門必定求覓己朋。我等亦可覓相知者。於時俱屍那城有一外道名曰善賢。其年衰老一百二十歲。時此城中有諸壯士。皆於善賢恭敬尊重深心供養。謂是阿羅漢。時諸六師共籌議已。即詣善賢處問言。善賢。仁是我輩同梵行者。我等欲召沙門喬答摩共捔神力現上人法。仁可相助。答言。仁等所作非宜共彼沙門捔其神變。何以故。彼是大德有大力勢。如何得知。由有理故。問言。何理。答曰。若大沙門未出世時。我念曾於曼陀枳爾大池之側隨處宴坐。於晨朝時乞食已。就無熱池邊逐靜而食。時彼池所有天神住。便自取水來相供給沙門喬答摩既出世後。彼聲聞弟子最為第一名舍利子。彼有求寂。名曰准陀。持糞掃衣就無熱池而為洗濯。時池邊諸天即為浣濯。持衣授與。其浣衣水用自灑身極生恭敬。如我惟忖。我不及彼弟子弟子仁等今欲喚彼大師共捔神力誠非善事。彼聞議曰。此亦是彼沙門朋黨。更覓餘人共為籌議。時諸六師詐現敬相即辭而去。遂便詣一寂靜之處。共為議曰。何處更欲覓我朋流。一人告曰。於某城內有一五通。宜可就彼共為計策必當相助。一人報曰。彼無力能現諸神變。然於雪山寂靜之處。茂林清池花果繁實。松風吐韻好鳥和鳴。彼有五百仙人依止而住。其中多是證得五通。我等宜可詣彼共議。既至彼處相問訊已。白言。仁等與我同修梵行。我等今欲喚彼沙門喬答摩共捔神通上人之法。仁與我等為伴助不。彼皆答曰。斯為善事。我願共成。大集之時。應現異相。見我相時即行相助。   爾時六師敬奉其說辭之而去。後於異時勝光王有異母弟王子。名曰哥羅。整服香鬘具諸瓔珞。於王宅邊近城而過。王之內人在高樓上見哥羅去愛其美貌。便以花鬘遙擲王子。花墮肩上餘人共見。有怨惡者。見是事已遂白大臣。臣白王曰。王子哥羅於王內人有私情好。王聞造次初不詳審。即令大臣刖其手足。彼承王教將詣市中。令魁膾者截其手足。時彼親族及諸人眾。皆共悲啼驚其苦切圍遶而住。時有外道在傍直過。王子諸親請外道曰。哥羅王子被王所瞋截其手足。仁等頗能以實語力令此王子所截手足平復如故耶。外道聞已默然無對。尊者阿難陀因行乞食亦來此過。諸親報曰。王子哥羅被截手足。聖者頗能令其平復同昔日乎。尊者答曰。君等且住。待我白佛還來相報。諸人聞已生大歡喜作如是語。王子今時還得壽命。時阿難陀即便疾去。往逝多林置缽飯已。詣世尊所具陳上事。佛告阿難陀。汝今宜去。令彼眷屬以王子手足如舊安置。然後方以實語請之。應如是說真實之語。所有眾生無足二足及以多足。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非想非非想。如來於中最為第一。所有諸法若有為若無為。無染欲法最為第一。所有大眾群類聚集。然於其中佛聲聞眾最為第一。所有戒禁精勤苦節。修持梵行清淨聖戒最為第一。此之實語若不虛妄。當令王子哥羅所截手足平復如故。   時阿難陀聞佛說已。白言。世尊。當如是作。禮佛足已即便往彼哥羅之處。令其眷屬以彼手足如舊安置。時阿難陀如佛所教。以實語請之作如是說所有眾生無足二足等。廣如上說。乃至清淨聖戒最為第一。此之聖言無虛妄者。即可令此王子哥羅所斷手足平復如故。作是語已王子手足即便平復。時諸人眾見是事已。悉皆踴躍出大音聲歎未曾有尊者阿難陀勝諸外道。即將王子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立。白言。世尊大德。此是王子哥羅。於時王子亦禮佛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順其根性意樂差別而說法要。王子聞法證不還果並得神通。時勝光王聞尊者阿難陀為哥羅王子說實語力手足如故。即詣哥羅所告言。王子。汝容恕我。答言。容恕。王曰。哥羅可來歸捨。答言。大王。我已離欲。今於此住奉侍如來不應歸故。王言。善哉隨情所作。時王即為於一林中造經行處即於中住。以彼支節分分相連。即名此林為分分林。時勝光王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言。世尊。若佛許者。始從城門至逝多林所作現神通捨。佛言。任作。王即造捨塗拭修營。張設百千殊妙幢蓋。灑以栴檀香水。散以無價名花。懸諸彩幡飄颻可愛。金珠曜日寶鐸和鳴。燒海岸香煙雲成蓋。猶如忉利歡喜之園。為佛世尊即以金銀琉璃頗梨瑪瑙。種種莊校盡世希奇。微妙莊嚴寶師子座。時彼外道鄔波索迦。亦各隨力為彼六師造其六座。皆以外道而為侍從在前居座。遣使報王。大王當知。我等已至可喚沙門喬答摩。王聞告已即與中宮及王大臣。並諸城邑遠近人庶。悉皆共詣神通捨所。王告使者摩納婆曰汝往禮佛當傳我語。請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安不。作如是白。此諸外道並皆集會。願佛知時。使者摩納婆受王教已。往詣佛所問安隱已。在一面坐。白言。世尊。勝光大王頂禮佛足。請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安不。佛言。願彼大王及汝自身無病安樂。摩納婆曰。勝光大王作如是白。此諸外道並皆集會。願佛知時。佛告摩納婆。汝今可去。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加被摩納婆。猶若鵝王舒張兩翼上昇虛空往神通捨。時諸大眾見乘空來。悉皆踴躍歎未曾有。王見希奇深心敬信。告諸外道曰。如來大師已現神變。仁等次第可現希奇。彼言。大王。今既無邊大眾雲集。設現神變未知是誰為是沙門為是我等。時哥羅王子以神變力往香醉山。取彼種種奇妙林樹。花果資繁好鳥和鳴。隨樹而至。於神通捨北面安置。王見是已特生希有告外道曰。如來大師已現神變仁等次第亦可現之。彼言。大王。豈不前言。今既無邊大眾雲集。設現神變未知是誰。次有貧人蘇達多長者。以神通力於三十三天取如意樹。於神通捨南面置之。王見是已倍生歡悅。告諸外道曰。如來大師已現神變仁等可為外道答曰。大眾既多誰知勝負。我及沙門未能分別。時有百千遠近方國。種種人民悉皆集會。於虛空中有百千億諸天大眾。亦皆雲聚樂觀神變。爾時世尊暫出房外。淨洗足已復入房中。就座而坐入火光定。遂於門鉤孔中出大火光。至神通捨悉皆火著。諸外道言。大王。此是沙門現神通事。所住堂捨皆被火燒。喚彼沙門來滅其火。王聞默然竟不能答。懷憂而住如是勝鬘夫人行雨夫人仙授故舊給孤長者毘捨佉母。更有諸餘淨信之類。及處中人悉皆驚愕。諸外道師並彼弟子。見大火然悉皆歡喜。時彼火光鹹悉遍燒神通之捨。除其塵垢皆令清淨。光明更甚一無所損自然火滅。由佛神力及天力故。時王見已倍發歡心如死重蘇。便命外道曰。如來大師已現神變。仁等今可出己神通。彼便默然低顏無對。   爾時世尊遂便作意。即以右足踏其香殿(西方名佛所住堂。為健陀俱知。健陀是香。俱知是室。此是香室香臺香殿之義。不可親觸尊顏。故但喚其所住之殿。即如此方玉階陛下之類。然名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順西方之意也)。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纔動正動極動。纔震正震極震。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北踴南沒。南踴北沒。中踴邊沒。邊踴中沒。由斯大地普遍動故。於雪山內五百仙人。見瑞相已悉皆驚覺。共相謂曰。彼同梵行者現斯瑞相。我等宜行。即便進發。世尊為彼所化生故。便放金色微妙光明。從世尊所至五百人。於此中間無不明照。時諸仙人遙見世尊。圓光妙彩如寶山王。千日澄輝莊嚴具足。三十二相照耀金軀。八十種好隨形炳飾。時彼諸仙見佛相已。心便澄定如久習禪。如無子得子。貧人獲寶。如樂王者受灌頂位。亦如有人宿植善根最初見佛。時諸仙人既至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爾時世尊依彼根性隨機差別。順四諦理而為說法。彼聞法已以智金剛杵摧二十薩迦耶見山獲預流果。既見諦已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言。世尊。我於佛所願得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性。於大師所而修梵行。爾時如來即命善來苾芻可修梵行。於佛言下鬚髮自落。如曾剃髮已經七日。法服著身瓶缽在手。威儀具足如百歲苾芻。即如法教授彼自策勵精勤不息。摧五趣苦輪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廣說如餘。乃至帝釋諸天所共敬重。爾時世尊與此五百仙人羅漢苾芻及餘苾芻眾天龍八部前後圍遶往神通捨。於大眾前昇師子座。時有鄔波斯迦名神仙母。來詣佛所白言。世尊。唯願大師勿煩神慮。我自與彼外道之類。共捔神通現上人法。伏諸外道慶悅人天。令敬信者心得歡悅。其不信者為結因緣。佛告神仙母曰。無煩汝意。汝雖有能得與外道共相摧伏現神通事然諸外道作如是說。非沙門喬答摩能現神變。但是聲聞女人現如是事作上人法。汝今應坐。時貧蘇達多長者求寂准陀求寂女總髻蓮華色苾芻尼。更有無量諸神通者。皆詣世尊同前啟請。佛如前答令其復坐。時大目連合掌向佛白言。世尊。願勿為慮。我共外道捔其神變現上人法。摧伏外道增長人天。佛告目連。知汝有力能摧外道。然彼外道作如是說。非沙門喬答摩能現神變。但是聲聞大目乾連。有斯威德能現神通共我為敵。汝宜復坐。佛告勝光王曰。誰請如來共諸外道捔神變事。時王即起偏露右肩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今請佛共諸外道現其神變上人之法。降伏外道慶悅人天。令敬信者倍復增長。其未信者作信因緣。令於未來沙門婆羅門人天大眾。皆蒙利益長夜安樂。佛受王請默然而住。王知受已復座而坐。   爾時世尊便入如是勝三摩地。便於座上隱而不現。即於東方虛空中出。現四威儀行立坐臥。入火光定出種種光。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如於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現其神變。既現變已即還收攝。於師子座依舊而坐。佛告王言。此是諸佛及聲聞眾共有神通。大王誰請如來對諸外道及人天眾。當現無上大神變事。王從座起還復同前。作如是說。我請世尊。為諸大眾當現無上大神通事降伏外道。廣說如前。佛便默然。王知受已復座而坐。爾時世尊便以上妙輪相萬字吉祥網鞔。其指謂從無量百福所生相好莊嚴。施無畏手以摩其地。起世間心作如是念。如何諸龍持妙蓮花。大如車輪數滿千葉。以寶為莖。金剛為鬚。來至於此。諸佛常法若起世俗心時。乃至昆蟻亦知佛意。若作出世心聲聞獨覺尚不能知。況禽獸類及以諸龍能知佛念。時彼龍王知佛意已。作如是念。何因世尊以手摩地。知佛大師欲現神變須此蓮花。即便持花大如車輪數滿千葉。以寶為莖金剛為鬚。從地踴出。世尊見已即於花上安隱而坐。於上右邊及以背後。各有無量妙寶蓮花。形狀同此。自然踴出。於彼花上一一皆有化佛安坐。各於彼佛蓮花右邊及以背後。皆有如是蓮花踴出化佛安坐。重重展轉上出乃至色究竟天蓮花相次。或時彼佛身出火光。或時降雨。或放光明。或時授記。或時問答。或復行立坐臥現四威儀。佛神力故假使童兒。亦能現見如來影像。爾時世尊現神變已。勝光大王及內宮女王子大臣。及諸城邑他方遠客無量百千無數大眾悉皆雲集。瞻仰神通目不暫捨。於虛空中亦有無量百千諸天大眾。共觀神變不改威儀。恭敬供養情無暫替。處處皆有鼓樂音聲。螺貝長鳴歌舞遞發。假令禽獸亦皆歡喜各出音聲。馬嘶象吼駝叫牛鳴。孔雀鴛鴦各為哀響。人天大眾觀佛神變歎未曾有。時彼諸天於虛空中。奏諸天樂亦散眾花。所謂缽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曼陀羅花。以天沈水栴檀香粖及以諸香悉皆散佈。以天妙衣及人間上服繽紛而下。爾時如來廣現如是神變事已。為欲調伏受化有情故說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自餘所有眾多化佛。一時宣說如是伽他。  日光若未現  熠燿粗舒光  曦輪上太虛  爝火從斯沒  如來光未顯  外道出希奇  佛光照世間  降伏師弟子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所有神變汝等憶持。大神通事今將隱沒。說是語已神變皆無。時勝光王告六師曰。大師世尊已現神變。仁等今者可作神通。時外道晡刺拏默無所答。即便以肘觸末羯利瞿捨梨子。如是向末展轉相觸。乃盡六人竟無一人敢為應對。再三王命令現神通。時彼六師還相築觸。同前默爾縮項低頭。如入深禪竟無酬酢。時金剛手大藥叉主作如是念。此六癡物久惱世尊。須作方便令其改往。更不敢然悉皆逃竄。作是念已即放猛風雨雹交注。彼神通捨隨處崩摧。外道邪徒並皆離散。或有驚怖入山穴中。林樹草叢潛藏而住。或入天堂祠室抱腹懷憂。佛神通捨一無傾動。爾時世尊觀是事已說伽他曰。  眾人怖所逼  多歸依諸山  園苑及樹林  制底深叢處  此歸依非勝  此歸依非尊  不因此歸依  能解脫眾苦  諸有歸依佛  及歸依法僧  於四聖諦中  恆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  知永超眾苦  知八支聖道  趣安隱涅槃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  能解脫眾苦   爾時世尊觀諸大眾根性差別隨眠各異為其說法。令彼聞已。無量百千億數大眾得殊勝解。或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果。或有發聲聞菩提心。或有發獨覺菩提心。或發無上菩提心。於大眾中所有眾生。皆悉至心歸向三寶。世尊為彼大眾說法示教利喜。所作事了從座而去。時有晡刺拏等弟子。與其師主在於一處。問其師曰。鄔波馱耶。何者為實。時諸六師各生欺誑。共相調弄作如是語。世間是常此為實事。又有說言。無常是實。又雲亦常亦無常。又雲非常非無常。是謂為實。又雲有邊無邊。又雲亦有邊亦無邊。又雲非有邊非無邊。又雲身中有命。又雲異身有命。又雲死後有我。又雲無我。又雲亦有我亦無我。又雲非有我非無我。唯此是實餘皆虛妄。雖說此語情多恥愧。低頭俛仰憂火燒心。欲求水飲便往池所。於其半路有一黃門見而說頌。  汝今獨行何處去  狀同相觸折角牛  釋迦妙法不能知  亦如野牛隨處走   時晡刺拏。聞此頌已亦便說頌。  死常在我目前行  我身無有強健力  諸有輪迴受苦樂  我今解脫求安處  日光極熱吐炎暉  我今身心並疲倦  汝當無諂直相報  何處得有清涼池   黃門聞已復說頌曰。  近此即有清涼處  鵝鴨鮮花皆遍滿  汝是極惡生盲者  不見芳池共相問   晡刺拏復說頌曰。  汝今非男亦非女  向池之路不相教  我速須往覓清涼  求歇身心諸熱惱   時彼黃門教其路已。晡刺拏即詣池所。既至池已以沙瓨繫頸。入水自沈因即命過。時彼弟子更相問曰。仁等頗有見我鄔波馱耶不。皆雲不見。又相問曰。仁等頗曾見。鄔波馱耶有所說不。一人答曰。見說世間皆常唯此是實餘皆是虛。又雲我說無常。又雲亦常亦無常。又雲非常非無常。又雲有邊。又雲無邊。又雲亦有邊亦無邊。又雲非有邊非無邊。如前具說。時諸弟子共相謂曰。仁等應知。所有言說悉並不同。我今宜可覓親教師問其實事。即便求覓。於其中路見童女來伽他問曰。  賢首汝頗見  晡刺拏大師  不將衣覆身  立地手中食   童女聞說。即以伽他而答之曰。  彼是地獄人  展手從他乞  手足皆白色  見在水中沈   弟子亦以頌答。  汝勿作是語  斯為不善說  以法作衣裳  牟尼依法住   童女復答。  露體人間行  誰將此為智  令他眾共見  了無羞恥心  靦面露身形  便將此為法  毘沙門王見  刀割定無疑   時諸弟子聞是語已默爾而去。即詣池所見其師主。以沙瓨繫頸沈沒而亡。弟子之中有樂戒者。共作是說。此事是實餘皆虛妄。亦以沙瓨繫頸自沈而死。所有餘眾並皆四散依止邊方。佛現如是大神變已。人天大眾悉皆歡喜。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七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六門第四子攝頌之餘明大藥事   爾時世尊。以其無上神通變化利益之法。降諸外道皆令退散。默無所說逃竄邊方。時諸苾芻見是事已。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如來大師以神通力。然正法炬摧妄見幢。降伏邪徒實成希有。善哉大聖不可思議。能作如是大利益事。世尊告曰。汝等應知。如我今者已捨三毒。具一切智得大自在。到於彼岸獲無上果。調御丈夫為人天師。令彼退散未成希有。何以故。我念過去未離染欲。瞋恚愚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具纏縛時。尚能降彼六師眷屬不敢酬答。逃竄邊方乃至淪沒。汝等苾芻宜應諦聽。乃往過去有鞞提醯國。王名善生。以法化世。廣如餘說。時王夫人容貌端嚴王極愛寵。及誕一子。人皆樂見。此子福力於其國中。風雨順時穀稼豐稔飲食易得。經三七日乃命親屬方為立名。王作是念。此兒生已飲食易得。應與此兒名足飲食。即以此子付八養母如法供給。至年長大世間技藝悉皆通達。勇健忠良人無過者。彼大夫人恃子之勢頗生怠慢。王有教令多不順從。王由是事每有憂色。時大臣等見王不悅。白言。大王何故似懷憂悒。王即為臣具說其事。臣曰若如是者。何不更娶調柔具賢德者。令大夫人漸亦和順。王曰於何處取。臣曰鄰國王女宜可娶之。王曰彼有宿嫌如何婚娶。臣曰善作方便令彼相親。王且安心。臣往觀察。大臣即去見鄰國王。既至彼已問其婚事。彼王聞已報大臣曰。若作婚姻可先立要。我女生子立作儲君。不相違者我當妻與。大臣答曰。伏從王命。王曰卿可還國報彼王知。許斯要者重來相見。答曰冊國太子皆由大臣。既有誠言敢有差二。遣信白王。時王聞已。備禮迎歸情甚相得。王曰此女調柔極相恭順。問言今何所欲。即便合掌白言。大王若賜願者。我若生子請作儲君。王聞是言遂生憂惱。作如是念。今此所求我若許者。足食王子勇健忠良。多閑技藝容貌超絕舉世無雙。雲何棄此別有建立。我於今時誠難取捨。未即相答。於時大臣觀王容色知有憂念。白言大王。何故憂色。王便以事具告大臣。臣曰此不足憂。我先求婚已共立要。今隨所欲勿間彼情。未審夫人非石女不。設令生者男女未知。彼所願求王今宜順。王告夫人隨汝所願。於後不久夫人生子端正異常。三七日後方與立字。諸親共問今此孩兒欲立何名。王曰此子未生已求王位。應與立字號曰求王。付母八人令其供侍。年漸長大仍未策立。夫人本國怪王違信。即遣使人來報王曰。先有盟要我女生子立作儲君今正是時請存言信。若不爾者我嚴四兵必相討伐。王聞驚怖計無所出生大憂愁。臣曰王何憂色。王即具告臣。臣言大王更無餘計。宜立求王以為太子。足食王子宜即可除。王曰不應如是作非法言。我曾聞有殺父之子。未曾見說殺子之父。此不仁事非我所為。臣曰不能殺者所為殘害。王曰此與斷命事亦何別。臣曰如其不然請遠驅擯。王曰善人無罪何事遷流。臣曰欲求其過豈不易得。然此王子且立儲君太子足食自當知也。時王即便選擇吉日。立彼求王以為太子。足食知已遂作是念。王棄於我住必見誅。遂謁其母具陳此意。我今欲向半遮羅國冀延形命。母聞是語心如箭射。前抱兒頸驚惶悲涕。即以伽他告其子曰。  汝本坐臥高床褥  所著衣服並鮮華  雲何獨去向他方  粗衣寢地能存活  汝比睡覺常安隱  涼宮綺觀任遊從  雲何寒熱冒飢膚  野外飄零獨辛苦  王宮象馬任乘騎  珍羞美膳隨時食  上妙衣服袪寒暑  雲何棄此往窮林  鼓樂絃歌恆遞奏  能令聽者悅心神  眾人敬仰鎮隨從  汝獨懷憂欲何去   王子答曰。  誰恆受安樂  誰復常艱苦  厄屈人皆有  倚伏必相隨  苦樂更遷變  常如星漢迴  會合憂苦生  世法皆如是   是時王子以如是等悲苦言辭。白其母已即便辭去往半遮羅將至彼國。苦於飢渴遂往路邊樹下停息。四顧慌然偃臥而睡。時半遮羅大臣因有行次。至王子所察其儀範有異常倫。佇立久之觸令睡覺。問曰汝是何人。誰家之子。答曰我是鞞提醯國王之子名足飲食。報曰何故來此。王子即便以事具答近臣知已引至王所。白言大王。此是善生。王子名足飲食。其父立少廢長出奔於此。王遂喚問子。時王子具以緣白。王既聞已悲喜交集。歡喜慰喻廣賜封邑以女妻之。未經多時生一男子。容儀可愛眾歎希奇。誕生之日令王國中飲食易得。乃命宗親與其立字此是足食王子之胤。纔生之後多足飲食。應號此兒名多足食。王付八母令其瞻侍。後既長大才藝遍通。足食王子尋便殞逝。妃常追悼悲不自勝。王見如是即便念曰。女人之性皆念丈夫我今宜可改醮大臣。並息隨去。既至被家歡懷得意。近大臣家有雞棲宿。相師見已作如是語。若其有人食此雞者當得為王。大臣聞已不問相師。便殺其雞謂其妻曰。汝可營膳待我朝還。夫人即令烹煮。時多足食從學堂來不見其母。為飢所逼見有沸鐺。便作是念。我母未來。暫觀鐺內有可食不。遂見雞頭即便截取以充小食。母既來至。問言食未。答曰且食雞頭。母即與食令歸學所。大臣既至雲我須食。夫人與肉不見雞頭即問其故。答曰兒來食訖。臣作是念。為全食肉方得為王。為少亦得。既生疑念便於行路。訪問相師見而告曰。仁於先時作如是記。若食雞肉便得為王。為當全食。少食亦得。答曰雖不全食。食頭即得。若其有人已食雞頭。若殺彼人取頭食者亦得為王。大臣聞已便作是念。可殺此兒取頭充食。若母不知此事難作。先當問母其意如何。後因語次戲問妻曰。夫主與子欲誰為王。其婦聞說遂生猜慮。作如是念。我今若道以子為王。此人即便棄擲於我。今時宜可順彼為言。答曰寧使夫主為王。此之女人聰明解慧豫審先機。雲此大臣為雞頭故欲殺我子。今正是時須為防護。可共豫計勿使身危。即於屏處報其子曰。汝食雞頭。父欲相殺。可捨此國向鞞提醯。彼即是汝祖宗舊處。親姻眷屬並悉現存。汝若至彼必受安樂。子聞告已俛仰辭母。往鞞提醯欲至彼城。於一樹下困乏而睡。於時求王身嬰重病因即命終。彼國舊法若未立嗣王。靈輿不出。王無後嗣不知立誰。時諸群臣鹹皆訪問。誰堪為主我今欲立。時大臣等於樹陰下。見彼丈夫瑰偉異常人間罕匹。日光雖度樹影不移。眾人共觀鹹歎希有。此善男子妙相端嚴更無過者。樹影留覆固是非凡。可觸令寤。彼既覺已。問諸人曰。何故相驚。答曰仁合為王故相覺耳。報曰覺王之法豈合如然。諸人問曰。其法如何。答曰先奏美音漸令覺悟。群臣聞已作如是念。此非貧子定出高門。即共問曰。仁住何方誰家之子。   時彼王子年雖弱冠。壯氣先成如師子王。高聲爽亮自述祖宗。告諸人曰。我昔先主名曰善生。子號足飲食。我是其兒。名多足食。時六大臣聞是語已。皆生踴躍鹹雲。我等今者還得本王。盛備威儀廣陳音樂。千軍萬眾從入城中。灌頂稱王化洽黎庶。舊多足食斯名遂隱。由宗重起號曰重興。年幼為王。諸臣見慢。所有敕令多不奉行。王於暇日出城遊觀。聚落居人並皆存問。此等是誰所管封邑。答曰鹹是某甲大臣所有。便生念曰。城邑聚落鹹屬大臣。我雖是王但有宮闈及食而已。自餘國產並皆無分。有乖國憲將如之何。時有天神知王所念。空中告曰。王不須憂。於此國中有一都處名曰滿財。城內有人名曰圓滿。當生一子號為大藥。成立之後與王共理。臨機制斷無遠不伏。王極快樂垂拱安神。時王令使往滿財城。訪問圓滿為有為無。若其有者應觀彼妻為有娠不。使者受命即往尋求。見其夫主問婦有娠。使還奏曰。是事非謬。彼婦懷娠。王既聞已即令使去。召圓滿來善言慰喻。即以此城賜為封邑。告曰汝婦有娠好須養護勿令傷損。月既滿已便誕一男。形貌端嚴世間無比。三七日後欲為立名。諸親議曰。未知此兒欲作何字。母便告曰。我抱宿疹。遍問諸醫。雖進湯藥竟無瘳損。及懷此子病苦即除。宜與孩兒名為大藥。母說頌曰。  於諸患苦中  大藥最為勝  此是藥中妙  可名為大藥   後時其父肩擎大藥詣池澡浴。於其道上見有魚骨。謂是寶珠蹴之令出。大藥報曰。  見地有魚骨  腳蹴謂真珠  自業不肯修  強覓他遺寶  他所棄魚骨  斯非是寶珠  豈有毘沙門  棄珠於道上   父將大藥既至池已置於岸上脫衣入水。見白鶴鳥在荷葉上。便作是念。我取此鳥。即欲前就鳥遂高飛。大藥報曰。  鳥居荷葉上  見父已高飛  無宜更近前  欲取他生命   又於他日肩持大藥。往弶伽河方為洗浴。既至河所置兒岸上。脫衣入河有大銅缽隨流東下。時有白鵝蹲踞其上。父見生疑不知何物。顧問其子。大藥報曰。  弶伽東注下  銅缽隨流去  白鵝居在上  斯非是餘物   又於他日同前澡浴。持大藥去置於岸上。時有澡瓶及草隨流浮去鳥居其上。大藥同前以頌白父。是時大藥既漸齠年。與諸童子一處遊戲。眾共議曰我等無主。可尊大藥為王。大藥立已揀諸童子將為輔佐。從是之後朋黨日多。時有老婆羅門娶得少婦。客遊他鄉隨路而去。時婆羅門行趣叢薄欲為便利。有一粗人來問女曰。彼是汝父耶祖耶。女曰非父非祖乃是我夫。粗人報曰。汝無羞恥不愧友朋。於此世間美妙丈夫遍滿大地。豈可不見因何逐此老婆羅門。汝此容華虛令喪失。宜應棄彼與我為妻。若彼老公來諍訟者。於大眾所引我為夫。其女受言。即與粗人隨路而去。時婆羅門就池洗已。覓婦不得登高四望。見人將去即便急走。至其婦所捉一手牽。時彼粗人亦牽一手。婆羅門曰。汝偷我婦。粗人曰。我能設誓。此是我妻元非汝歸。因生鬥諍各相牽引。少年強力女被將去。時婆羅門自知無力。冀有相助行於曠野。大叫高聲雲賊劫婦。是時大藥與諸童子戲野林中。聞彼大叫失婦之聲。時諸童子報大藥曰。仁既稱王有斯非理。叫雲失婦。何不相救。大藥聞已。即令諸童子執彼三人。問言向爭何事。婆羅門曰。我老無力被賊劫婦。賊曰此人妄語實是我妻。大藥問女。誰是汝夫。彼便指賊此是我夫。是時大藥見婆羅門。椎胸懊惱自撲於地。即便伺察驗彼真虛。問少年曰。汝於何處將此婦來。答曰從妻捨來。問曰有何飲食。答曰肉羹及飯加以清觴。大藥曰。若如是者我觀其食以辯真虛。即令以指抉口。竟無一物空見流涎。問婆羅門曰。爾從何來。答曰從婦家來。所食何物。答曰。酪漿及餅。加以蘿菔。告言汝可吐出。即便抉出一如所言。大藥見已知少是賊。劫彼老妻。即與重杖。掘地為阱。埋之齊咽。以孔雀膽書其額上作如是字。諸有偷婦賊者准此科罪。如是乃有偷牛羊等。數有五百皆悉同此而為治罰。   時重興王現有村城。皆被六臣之所控執。王作是念。我今力弱將欲如何。遂憶大藥思與相見。不告諸臣整軍而出。往滿財城欲看大藥。途經險阻聞有大叫遍觀求覓不見有人。王之左右周旋顧察。見五百賊埋身出頭。即報王知讀其額字。雲皆是賊。王見此事。問言誰苦楚汝。諸人答曰。此是大藥童子准法而作。不罰無辜。王聞稱善。起悲愍心。遂便釋放。是時大藥及諸童子。聞王軍至隨處而住。時滿財城所有人眾。聞王欲至悉皆營辦吉祥之物。金瓶持水幢蓋幡旗出城迎候。王慰問已。問言圓滿之子名曰大藥。今可速來。父白王曰。童子幼小未堪奉命。王曰可令前進。父便引見。王見童子嘉其容儀雅麗兼有勇略之才。以其尚小不任委寄旦留付父迴軍都邑。至本城已。作如是念。我今可試大藥童子智策才術。即令使往語圓滿曰汝可以砂挼繩長一百肘速遣將來。圓滿聞敕極大驚怖。深懷憂惱作如是念。我自生來未曾聞見。如是之事。以砂作繩。憂惱而住。大藥見父問曰。父何憂色。答曰我未曾聞如是之事。王從我索砂繩百肘。以此方便加罪於我。大藥報曰。使人何在。令我得見傳語奏王。父令使見。大藥報曰。仁當為我奏大王曰。仄陋小臣寡聞少見。又無智策仰測天心。未審大王須何色繩。王處帝都朝多□又。請垂一肘以樣示人。非直百肘短繩千尋亦應可辦。使去白王具陳其事。王曰此是父說為子言乎。對曰是大藥語。王既聞已生希有心。憶彼天神所言是實。當令我國霸王可期。   後於異時王復令使往彼城中。遣其作飯熟可將來。又告曰。其穀不得臼內舂擣。亦不令一粒米碎。不居室內不在於外。烝煮之時非火非無火。將飯來時不行於道不於非道。不得步涉亦不乘騎。勿令見日復不在陰。擎飯之人非男非女。使持王命至滿財城。便命圓滿共相慰問。具以王教告彼令知。聞更驚惶憂惱而住。大藥見憂。進白父曰。何故憂色。父遂具告。大藥曰此不足憂我當盡辦。即取稻穀多集諸人。令一一粒以指撚糠。米無有碎。既辦得米。便求煮處。即於門外簷下安釜煮之。上赫日光傍以火炙。其飯便熟持飯去時。告使者曰。汝可一足履道一足踐荒。所持飯器置於頂上。蓋疏布傘非日非陰。一足著鞋一足徒跣。此即非步非乘。使用閹人便是非男非女。持飯至已進入奉王。王問使者。彼皆具答。王聞大喜。是誰所為。答是大藥。王極驚嗟。謂使者曰。大藥謀略深遠。有大智慧善閑法式。觀其計策實為王佐之才。   後於異時復令使去。報圓滿曰。我須園苑。林池具足花果茂盛。可速將來。使至彼已具陳其事。圓滿憂惱此事難為。園苑無情不可移轉。欲令持去豈可得乎。大藥見憂。如前問答。父曰寧得不憂。王索園池如何將去。大藥曰。父不須憂。我皆為辦令王歡喜。即報使曰。   既奉王命敢不遵行。但為此處園池長自荒野。進止法式皆未諳知。若至都城恐有輕觸。伏願大王降一小園。暫來相引隨後而去。此事可成。使還具奏。王曰是誰之言。答言大藥。王倍驚歎實為希有。   後於異時復令使去。送特牛五百令彼養飼。專供乳酪勿令事闕。使至具報。圓滿憂惶。大藥見父同前問答。父曰寧得不憂。王遣特牛令供乳酪。既求非所。得之無由。若不遵王命致招重罰。大藥曰。請父勿憂我思其計。令王聞已不徵乳酪。即召父子二人具教其事。汝向王城伺王出時。相去非遠以大木盂繫於父腹。上以裙覆宛轉於地啼哭呻吟。汝以香花告諸天眾。於十方處鹹請護持。願令我父產生安隱。既受教已父子相隨。至王都處見王欲出。去之不遠如所教事。次第皆作。子啼出聲告四天王曰。願降慈悲。得令我父產生安隱。王聞其聲。令使往問。何故出聲。使見一人宛轉於地。其腹甚大號叫出聲。子以香花告諸天眾。使人問曰。汝何所為。答曰我父欲產不能安隱。為此悲啼請天擁護。使迴白王。王喚父子問作何事。即具報王。我父欲產不能得出。是以悲啼。王聞笑曰。我未曾聞丈夫生子。其子白曰。誠如王言。王知丈夫不合產孕。何故付五百特牛。令彼圓滿供於乳酪。王頗曾聞特牛生子。既無兒子乳酪何來。王笑言曰。是誰之計。使曰皆是大藥。王嗟其智。   後於異時王與大臣共相議曰。大藥多知少有儔類。更以餘事試察精神。即送一騾令圓滿養護。勿以韁繫不置室中。不餧刈草隨處而放。使到彼城。騾付圓滿。具告其事。汝應善養勿令損失。如不依教當罪汝身。圓滿聞已憂箭射心。作如是念。此之難事。天無奈何。況當人也。大藥見父問答同前。報曰父不須憂我皆為作。即於晝日田中放牧夜收入宅。於迥露處既無韁絆其事難為。專勒二十一人夜中看守。一足之下各配五人。一人乘之更遞掌執終而復始。王令人密察如何看守。使報其事。王曰若如是者騾無走路如何加罪。大臣曰可敕乘者。於夜睡時乘騾潛遁。勿使人知彼皆隨作。諸防守者至天曉已。報圓滿言騾已失矣。既聞告已恐喪形命憂惱燒心。大藥知已作如是念。如稍寬縱設計可成。臨急相迫情懷恐懼。告其父曰。略有一計為之稍難。若父不憚羞慚當希免罪。父曰。但令免死餘復何辭。大藥即便剃父頭髮以為七道。仍以青黃赤白彩色塗身。令乘一驢往至都邑。唱大音聲雲。大藥今至並將父來。剪飾形儀誠是奇異。時王大臣聞斯說已共作是語。大藥遠來此為善事。然辱其父有點憲章。王及諸人皆出城外。共迎大藥觀其所作為實為虛。王及城人觀知是實。於時大臣遂白王曰。如何大王先作是語。大藥聰慧智策過人。觀此所為一何鄙賤。王問大藥曰。何故汝今令父毀辱以至於此答言。大王今以為榮不知其辱。臣有眾多善巧智慧。今以此事供養於父。王曰。汝智與父孰為優劣。答曰。我勝。王曰。我不曾聞子勝於父。子從父生養育勞倦。以此而言父勝於子。大藥曰。惟王審察父子誰賢。王與大臣俱言父勝。大藥前進稽首白言。大王前令養騾遂便逃失。此驢乃是騾父理勝於兒。願王招領勿為重責。王及大臣聞是語已。嗟奇計智絕代希有。王極歡喜遂即廣施盛禮拜為大臣。所有國事皆委裁決聲譽日聞庶事明察遠近委信莫不歌戴。   時有婆羅門早閑書論。為娶妻故多用財賄。未久之間作如是念。我為娶妻多有所費令我宅內財物空虛獨守貧居豈能存濟。遂向他處自衒己技。求覓珍財得五百金錢持以還捨。既至村側作如是念。我婦少年顏容美麗。與之離別已歷多時。室無男子任情所作。寧知彼意可委信不。我此金錢不宜持入。於曛黃後遂往空林。多根樹下穿地埋舉便之故宅。其妻先與外人私通名曰善聽。於此夜中盛設芳饌食已同居。時婆羅門既至宅所扣門而喚。妻遙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是某甲婦聞其名遂藏善聽於臥床下。即去開門詐現喜相。引之令入共至房中。為設餘饌令其飽滿食已便念豈非此婦與外私通。因何夜中有斯美食。其夫性直問言。賢首今非好日復無節會。因何得有此上食耶。答曰。近於夢中有天告我汝夫欲至。為此我知作食相待。夫曰。我誠有福方欲至捨天遂告知。食已同寢各問安不。婦曰。君離我去年月已深。求覓財錢有所得不。答曰。薄有所得。婦遂陰言意告床下。雲我善聽須知其數。問曰。得幾許來。答得五百金錢。婦曰。安在何處而不告我。答曰。且自安隱明日將來。婦曰。我與君身事同一體。何須隱避而不告知。彼性愚直答曰。安在城外。雲我善聽須知處所。問在何處。答曰。在某林中多根樹下。婦曰。聖子行路辛苦且當安寢。知其睡已作如是語。善聽聞者可速為之。即從床出向多根樹下。取得金錢持還本宅。其婆羅門既至天曉。往藏錢處唯見空坑一無所睹。即自拍頭椎胸大哭還向宅中。諸有親屬及餘知識。共來問曰。何故憂悲。答曰。我久經求非常辛苦。得金錢五百遂於昨日曛黃之後。既絕人行藏某樹下歸捨而宿。今來欲取被賊將去。諸人報曰。此之委曲餘不能知。汝今可問大藥。彼有智略超絕諸人。汝若歸投錢應還得。自餘方便非我等知。時婆羅門行啼泣淚。至大藥所共相問訊。即以前事而告大藥。彼便問曰。仁豈向人說耶。時婆羅門悉皆具告。大藥念曰。其婦必與外人交通作斯非理。即便安慰婆羅門曰。且可忍心勿生憂惱。所失之物當為尋求。問曰。仁家頗有犬不。答言有。今可歸捨報其婦曰。我先於大自在天像前作如是願我若平安得歸故第者。當請八婆羅門為設供養。爾延其四我請四人婆羅門。既報婦已還至大藥所報言已作。大藥曰。八人來時。可於我捨將一人去令住門前。諸人入時令其瞻察。告其人曰。汝可觀彼八婆羅門。何者狗見逆面而吠。何者弭耳掉尾向前。見此相時爾當記憶。可令其婦自行飲食。觀於誰處衰盼言笑。使受教已即往其家在門而立。所謂八人次第令入狗見皆吠。唯於善聽弭耳前迎。嘔嘔作聲掉尾而喜。是時使人記識善聽。次於食時其婦行食。於善聽處揚眉共笑有異餘人。使還以事具告大藥。大藥聞已即便彈指。奇哉此人果偷他物遂令使者喚善聽來而責之曰。豈婆羅門有如是法。他人之物竊作己財。汝所取者即應還彼。答曰。敢為重誓不取他財。是時大藥告使者曰。此是惡人可禁於獄。隨常國法重加苦楚。彼聞苦語便大驚怖。白言。大臣願見救護。我當還物即取金錢。封元未開付與大藥。便以本物還婆羅門。彼得歡喜作如是念。我年衰老還得本錢者。並是大藥之力。我今宜可重報其恩。即減半錢持奉大藥。大藥受已還卻分付。告曰。我務濟人。寧求自利。於時國中善名流布。王及諸臣寮庶之類。既聞知已作如是語。我等有福感此勝人。共相保護不令枉橫輒有侵欺。   時有一人因向他方還來舊所在其城外池邊歇息。於皮袋中取□而食。忘不繫口餘處旋行。時有毒蛇入於□內。其人既至不審觀察繫袋持歸。於城門外路逢相師。告言。男子我觀汝貌命在須臾。其人雖聞不將為慮。去之稍遠悔不徵尋。便作是念。我今宜去。先問大藥。然後歸家。彼多智策能為我決。並持□袋至大藥所具陳其事。大藥念曰。豈非袋內有惡毒蛇。故彼相師作如是語。於眾人前即令置袋於地以杖抉開。有大毒蛇從中而出。張鱗吐毒躑身而去。諸人見已共歎希奇。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六門第四子攝頌大藥之餘   是時大藥。既知國事。將領四兵遍觀國界。每至城邑聚落問諸人言。此等聚落誰所管耶。諸人答曰。此是某大臣。彼是某大臣。攝之屬己將為封邑。大藥聞知所有村城。皆六大臣之所管攝。國主但唯內宮及飲食而已。既遍觀已還白王曰。何處城隍及以聚落是王所有。王曰。我今無力知當奈何。幸蒙上天豫告於我。滿財城內在圓滿家。當生一兒名曰大藥。既長成已立為大臣。端拱垂衣化洽黎庶。為是因緣汝從胎中。我奉天命諸事供給。今既成人親近於我。大臣之位汝今已得。宜可順彼天所記言。廣設智謨共宣國化。令我自在安隱為王。是時大藥稽首致敬。白言大王。伏願無慮。我當助王令得安樂。大藥即便於自國界。所有城邑屬六臣者。令使告曰。諸君當知。比為大臣不遵國令。致使賦役辛苦非常。饕餮姦邪不相存濟。我今以實相告若用語者。長受安樂不復辛苦。所課賦稅隨力有無。眷屬妻子永無勞弊。君等六城各自牢守。假令王命及六臣追無宜用語。設其自至亦勿開門。報雲。大藥臣來我當賓伏。於其國內聞斯教已。並悉依行不遵舊令。時彼諸臣共白王曰。諸城反叛其欲如何。王曰。卿等可嚴四兵隨處討伐。諸臣各至彼不見隨。臣奏王曰。我等無力王可自來。王即親行彼亦不伏。徒勞戰陣淹滯多時。諸城奏曰。我於大王無心違背。六臣暴虐由是不隨。若令大藥臣來我皆降伏。王即令使往喚大藥。彼聞敕召馳至王所。諸城百姓聞大藥至。皆悉無違開門令入。大藥即便削除虐政。更制輕科彝倫協敘。小大無怨。鹹歌再造。共喜來蘇。賑貧窮。恤孤寡。猶如父母各生慈念。國內人眾悉皆雲集。扈從大王俱至城所。聲聞鄰國遠近稱揚。王乃以女娉於大藥。雖蒙賞愛無驕恣心。時有異方貧士來投此王冀求榮祿。王不見許復求大藥。大藥哀愍遂便招納。拯以衣食令無乏短。時有婆羅門來從大藥。求索糠麥即便遣與。時掌庫者苟事遷延不即持惠。後於異時王與大臣及諸寮庶朝集一處。王告眾曰。私密之事誰可告知。有雲密事應語知識。有雲父母有雲妻子。然大藥默無所說。王曰。大藥卿何不言。答曰。言何容易。如我所見凡隱密事不可告語一切男子。況復女人。王曰。豈並如此。大藥曰。此之虛實王當目驗。後時王家失孔雀鳥。大藥捉得別處藏舉。將餘孔雀對婦前殺。報雲。汝豈不聞王失孔雀。答曰我聞。大藥曰。此鳥即是可疾料理。我欲充食不得向人共論此事。婦聞便念。我父於此委寄非常。今者如何殺鳥而食。誠哉鄙事無懼憲章。又將餘女顏容美麗。以妙莊飾引入宅中。報其婦曰。此之少女是王宮人。我愛將來勿傳斯事。婦聞此語深生忿怒。我父如何不審思察。任用仄陋無宗族人。補為大臣委以國事。豈以王宮內人將充己室。所愛好鳥殺以為羹。又復外國客人共相收納。供給衣食養為義士。婦以此事具白王知。父於其人深相委寄。我觀惡行實無以加。今可令其退歸田里。王聞此語情生異見。遂令魁膾將大藥去准法刑戮。時旃荼羅以赤穟花繫於頸下。打惡聲鼓惡人隨逐。舉刀怖懼如炎魔卒送向屍林臨將就刑無人肯殺。觀者悲泣愛若己親。各出哀言為求天佛。時外國客給衣食者。報諸人曰。我能殺此。將出城時彼婆羅門。執大藥衣裾。從索糠麥一升。是時大藥見此事已而說頌曰。  國王不可親  惡人難附近  但是隱密事  不語婦人知  我不食生鳥  不□內宮人  不憶作欺心  負他糠麥債   是時大藥。欲就刑時作如是語。使者聞已謂大藥曰。汝智過人作無義語。答曰。此無義語非汝所解。可將我語至大王處。使以此語往白王知。王雖聽言亦未能了。遂令使往喚大藥來問曰。言何無義。答曰。語深有理。王曰。其事如何。大藥白言。願王善聽略陳頌意。所言國王不可親者。王先國中所有城邑並不臣屬。但唯飲食內宮而已。我運籌策壓彼強臣。寧國安家鹹令復業。皇基熾盛率士歡謠。庫藏豐盈皆是我力。今欲殺我將報昔恩。故雲國王不可親也。言惡人難附近者。昔有貧人他鄉遊客。來投王處乞求活命。王不見納遂至我邊。我見貧寒給以衣食。得存性命不思恩分。今來殺我言隱密事不語婦人者。王昔因朝告諸人曰。若有密事誰可告知。有雲父母妻子等廣說如前。我雲皆不可親。當審觀察王當目驗。王家孔雀我實不食。別將餘鳥令婦煮羹王宮內人我無交涉。宮人瓔珞權假將來。暫借餘女居我宅內。若不信者可喚將來。王喚宮人對觀無異。言不負他糠麥者王令魁膾將殺於我。其人遂至急捉衣裾。口雲還我一升糠麥。意道無悲不知機變。昔時乞麥見死來徵。王聞頌義察其事已。知大藥無過歡喜釋放。便備盛禮拜為重臣。是時大藥稽首白王曰。觀諸女人可共密言不。所賜女者於我無用。請即收取。我今自訪言行德義氏族相當。聰慧女人以充家室。即辭王去作婆羅門像。手執淨瓶掛吉祥線。身著鹿皮面塗三畫。往本城中欲求其婦。路中日暮見婆羅門。彼便相問仁從何來。大藥答曰。我從鞞提醯城來。欲向何處。答曰。向滿財城。問曰。汝於此處頗有相識欲投宿耶。答曰先無。便將歸捨如法安置。大藥見彼婆羅門婦知非貞素。既經宿已旦便欲去。婆羅門曰。我此貧居即是君宅。往來停宿幸不為疑。大藥便許執手而別。遂於前路於麥田中。見有少女。儀容端正似出良家。便生愛念問言賢首。汝名字何。答曰。我名毘捨佉。誰家少女。答曰。聚落中尊是我之父。大藥念曰雖有容儀未識其智今可試之。大藥即往刈麥田中。高舉兩手以腳蹂麥。毘捨佉曰。已知護手。足亦宜然。大藥念曰。此女有智。即便告曰。少女耳璫可愛光彩異常。答曰。為蓋臭身有何好處。又曰。甚好容貌。答曰。父母所生非關容飾。問曰。父何處去。答曰。一身兩事。問曰。此言何義。答曰。身行取棘。斷其舊道。更通新路。母在何處。答曰。歸家取種欲植晚田。問曰。汝能與我為妻室不。答曰。此由父母非我所知。問曰。向滿財城路在何處。平直柔軟復無棘刺。汝應指示令我安行。女指曲路即自前行。往至池邊變衣而坐。眇其一目試彼大藥識知我不。須臾大藥行至池邊。遙見便識而說頌曰。  身著無縷不織衣  元非□線所成就  一眼宜應指示我  何路當往妙花城   是時少女。聞其說已微笑而言曰。  滑路宜應去  澀道不須行  遙見大叢林  近邊而可過  復見作□地  有樹著赤花  棄左右邊行  當尋此道去   大藥隨語尋路而去。至妙花城去城不遠。往毘捨佉宅不見父母。遂問城主曰。君等若能與我毘捨佉者。深成恩造。時彼諸人聞是語已。俱生忿怒。報言婆羅門。汝乞索人實無羞恥。因何造次求毘捨佉。此女儀容與天仙相似。即宜遠去離我城隅。若更重來令狗食汝。時婆羅門既乖所望。還至毘捨佉所。女遙見已遂唱善來。是時大藥具陳上事。向問諸人幾不被打。女曰。君作非理是無智計。求親之法不應如是。大藥曰。如何應作。女曰。先且相識次當親附。後可延請設諸美食。有所陳者方具說之。既聞告已。乃至設食。次第皆作。後求毘捨佉。諸人告曰。當隨汝意。論此事時。父母來至。大藥遂與城主共到彼家。告其父母婚媾之事。答曰。君等且住待我思量。諸人告曰無宜更思。此婆羅門少年端正博綜經書。四明五論無不通達。徒延歲月此輩難逢。即可娉與無宜更住。是時諸人既對大藥。誠言與女即以為定。於其父母奉以上衣。毘捨佉。亦留禮贈還向鞞醯城。欲詣中興王處。於其中路遇他設會。得糠麥一升裹在衣裾。往先投宿婆羅門處扣門而喚。其婦出問。汝是何人。答曰。是汝夫友。婦曰。我夫不在不納外人。可向餘家以求宿處。大藥便念。此有何事不容我宿。未及遠去見有餘人進入其宅。大藥又念。由有外人不令我入。如是躊躇其夫遂至即喚開門。婦聞婿聲魂神驚懾不知何計。遂以私人安小圌內。夫與大藥同時入門。大藥告曰。我此糠麥何處得安。婦曰。可瀉於地。答曰。恐鼠侵食。遂觀屋角及於床下一無所見。傍有小圌大藥思量人定在此。告其婦曰。麥置圌中。婦曰。我家所有並安於此。如其著麥物慾如何。夫曰。此儜婦女何不出物安麥圌中。彼便逆拒不許近前。婦知意止無奈之何。遂便驚怖計無所出。報言。圌濕恐當損麥。大藥曰。汝不須憂我不令損。即取柴草及乾牛糞。於圌四邊欲以火炙。其婦心急恐被火燒。即令別人報彼父曰。汝子遭厄急即可來。父聞走至知子在圌。報大藥曰。汝若須圌我當酬直可索幾多。答曰。金錢五百。如是論時四邊然火。父曰。我兒今死何用錢為遂與金錢輿圌將去。大藥明日遂分一百留與主人。所有事緣悉皆告語。汝婦惡行自可深防。遂即裁書與婆羅門。令往妙花城並附金錢四百與毘捨佉並報城主雲。我非行客是王大臣。自為求婚前至於彼。其毘捨佉善當養護。大藥便即往鞞提醯。其婆羅門持書及錢。至毘捨佉處授所持書及金錢三百毘捨佉得書雲。  四橛可成衣  少一不能織  如其杙有闕  械足可令輸   既讀書已次領金錢唯得三百。遂於床下求覓足械。使者問曰。欲何所求。答曰。今有王家罪人欲須械足。既得械已報使者曰。我不曾解若為安置。仁可引腳我暫試看。其婆羅門稟性愚直。遂便舒腳內彼械中。毘捨佉即以逆榍打令牢固。使者曰。何故禁我。報曰。彼寄四百汝偷百文。使者念曰。此真希異。二俱有智其事難欺。便以百錢依數還了。父母既來以錢呈示。報言。前求我者非貧婆羅門。乃是鞞提醯國王大臣名曰大藥。父母眷屬聞此言已皆大歡喜。我等有福得與如是第一大臣而為婚對。興隆家族冀在其人。從是已後與毘捨佉。澡浴衣服飲食床座。悉皆精妙既豐資養。儀容倍常端嚴可愛。是時大藥行到本城。王及諸臣聞大藥至鹹皆慶喜。既見王已。王問大藥。求得妻不。答言已得。王曰何如。答雲。少女容華顏貌超絕。總明多智辯慧殊倫。與我為妻是當其匹。我今啟王為將來不。王曰。卿是大臣更無過者。所須儀禮事在精奇。任意莊嚴令眾歡悅。大藥承命。即與餘臣婆羅門居士。及諸人眾象馬車步。率領四兵往妙花城。至毘捨佉處共為婚媾。禮事既畢將還鞞提醯歡樂而住。時有北方五百商人。皆為販馬來至鞞提醯。於此城中有五百婬女。儀貌端正庠序可觀。歌舞言詞並皆超絕。所有商客來至此者。凡是財貨皆令罄盡。五百倡女就五百人各為歡戲。唯商主一人未被惑亂。彼倡女中最第一者。往商主處求為親密。彼不見許更與諸人日日來至。而彼商主貞確不移。更復頻來共為言笑。商主曰。我無邪念徒勞往返。倡女曰。若君虧志與我何物。答曰。與上馬五匹。若無私過。汝當與我五百金錢。作此契已。倍興方便來相媚諂。然不能使商主傾心。諸商人曰。城中第一不可逆情。商主報曰。我於昨夜夢與交通。何勞親見。諸人聞已。共報倡女。彼女即便將諸手力。來徵商主當副前言與馬五匹。汝已虧志共我行非。商主曰。汝無羞恥誣枉好人。便詣王家斷事官所。平章至暮勝負未分。明日可來更為詳審。大藥還家遲於常日。毘捨佉曰。來何晚耶。彼即具言。猶未平斷。婦曰。君等諸人明閑道理。此尚不了。豈成智乎。大藥曰。我等未閑。汝能決不。婦曰。我試為斷觀智如何。君先奏王召諸臣眾。並牽五馬共至池邊。可於眾中喚彼倡女。問曰。商主與汝實行非法。可將實馬如其夢堙C池中影馬隨意牽歸。若言影馬無實可持者。夢中行欲事亦同然。大藥聞已。深生嗟歎。即於明日奏王召臣。集諸人眾並及倡女。共往池邊五馬牽來。於岸上立如毘捨佉計。次第鹹問。王眾既聞皆生希有。王告大藥曰。卿等昨朝作是斷者。無煩今日重集劬勞。此是誰計。答曰。是毘捨佉。我昨晚歸具陳其事。王等嗟異。雲毘捨佉有大智策。名稱流布遠近咸知。時有北方獻二草馬。一是母。一是女。形容大小毛色無殊。母之與女莫能分別。王眾同觀無人辨識。毘捨佉聞已告曰。毛鞭者是母。軟者是女。眾歎希奇。復於異時有咒蛇人。將二毒蛇來詣王所。形狀相似雄雌未識。人皆不委。大藥以事告毘捨佉。彼聞微笑。答曰君等迷此。何謂智人。王所識知虛餐封祿。大藥曰。汝能知不。答曰。深識。應以軟物繫於杖頭。向蛇脊揩拭脊若曲。動者是雄。其不動者是雌。即隨言作。目驗不虛人皆嗟善。   時有南國商人。將栴檀杖來至王所。兩頭相似本末難知。問毘捨佉同前譏笑。可將此杖置池水中。本即下沈末便上出。試果如言。人皆歎美。王作是念。我今且欲試諸大臣誰最有智。即於樓上更豎幢竿。竿頭安置光明寶珠。日光輝照影落池內。與珠不別。告諸人曰若入池中。得此珠者我當賜與。人皆入池求不能得。大藥還報毘捨佉。彼便答曰。可向上望尋得珠本。隨言而取。王曰。是誰上智。答曰。是毘捨佉。王乃與珠彌更稱善。時諸大臣見毘捨佉。儀容挺特舉世無雙。皆悉有心共為私愛。以妙珠寶通使往還。然毘捨佉曾無異念。見求不已。告大藥曰。於君國境有如斯事。見他好婦遂即私求深誠鄙惡。答曰。此是世法人皆共傳。然彼婦女是貞確者即不隨從。婦曰。我欲辱彼勿當見責。答曰。隨意。婦曰。君可稱病。我自知時。大藥如言。辭之以疾。諸臣遣使問毘捨佉。報雲。夫患我意無違。即造木人形同大藥。臥在床席覆以薄衣。報諸人云。我夫病困形命無幾可隨自力。與我相親勿令人見。遂即造六大櫃安六房中。大臣來者報雲。且藏此處恐有人知。待入中已即牢鎖閑。如是六臣鹹入於櫃。告諸人曰大藥已亡。王及諸臣中宮寮庶鹹作是念。如是勝人一朝殞歿。各生憂苦號哭失聲。時毘捨佉便舁六櫃。來至王所白言。大王。大藥身死。所有珍貨鹹在櫃內。宜親領受。並說二頌。王見悲慘。今日身亡便將物至。於時大藥從側門入。花纓飾體來詣王前。含笑而白王言。於我愛念極深。纔死不停。即收貲貨。王曰。非我索財。是毘捨佉身自持至。作如是語。  大王今當知  大藥身已謝  此是彼珍寶  聞櫃可親觀  我夫形影沒  孤寡無依附  恐有外人欺  失此王家物   大藥曰。若爾王可開看何物珍寶。既開櫃已。時六大臣各從中出。王問其故。六臣答曰。  我等由情慾  遂被女人欺  願乞大王恩  不敢更如是   王曰。世間輪轉皆由色慾。既遭此辱合受重愆。卿等且歸後別量度。王乃歎曰。嗚呼女人。能有如是貞素殊操。計策超倫。昔未曾有。大臣輔相被辱至斯。因此便能制耽欲者。王既慶悅。於毘捨佉倍加封祿。諸國普聞。   是時大王作如是念。大藥有福感得如是智慧之妻。便告大藥曰。汝當為我求一夫人具才智者。能令內外國政安寧。我唯端拱安樂而住。大藥對曰。何處可求。王曰。我聞半遮羅國王有一女。名曰妙藥。儀容絕代雅思超群。宜往求婚理亦應得。大藥答曰。彼是鄰國。事若怨讎。先以方便。然後求及。王令輔相自往言婚。時彼王臣見使到已。便共議曰。鞞提醯王多有兵力。共交婚者情事相親。彼若自來吉凶之事隨意當作。如是議已。即便許諾。卜選良晨。可於某日。宜來就此共作婚姻。使還白王。求得彼女。當於某日期以禮成。彼王至日。廣設珍饌。所有飲食皆和毒藥。時半遮羅王令使報鞞提醯曰。我已備辦當可速來。其使至已。大藥白王。未可倉卒。當善量議。鄰國為怨自古常事。每有諍陣難共相親。王曰。與誰評論。答言。大王。願不為慮。我有鸚鵡。名曰具相。有大智慧善識人情。使往彼城觀已還報。王言。任意。是時鸚鵡既受言已。翔鳴騫翥到彼城中。依於樹杪四顧觀察。誰可量議通信去來誰堪委付。竟無一鳥共為籌度。遂入王宮。於竹林中見舍利鳥巢。即至巢邊共相慰問。汝從何來。具相答曰。我從北方室利王處來。先是監園使者以舍利為婦。年少容儀端正無比。恭勤智慧善解言詞。因暫出遊被鴟擒去。我為此故憂箭中心。隨處追求聯翩至此。我無儔匹願汝為妻。答曰。我不曾聞亦所未見。鸚鵡之鳥以舍利為妻。但聞鸚鵡還將鸚鵡為婦。是時具相更以種種方便言詞。共相勸諭。而說頌言。  我是北邊王  室利守園使  舍利為我婦  智慧有言詞  暫因遊戲出  遂被鴟將去  我緣求彼故  飄颻因至斯   舍利答曰。  舍利鸚鵡妻  未曾聞是事  還將鸚鵡對  智者所共知   各說頌已。更復評論。得意相通便為妻室。既為交密情無間然。是時具相見彼王家。造作種種上妙餅食。色類眾多皆是希有。具相見已告舍利曰。何意宮中營斯盛饌。我今頗得嘗其味不。答曰。雖有如是上妙餅食。悉皆安毒。問言。何故。答曰。為鞞提醯王欲來成禮作斯飲食。然有密意害彼王軍。具相委問細察知已。而說頌曰。  鹹雲此王女  娉與鞞提醯  雖有此傳聞  未知虛與實   舍利答曰。  王不與彼女  愚者謾稱量  以此為方便  意欲行誅戮   是時鸚鵡知此事已。如大商主得上奇珍。踴躍歡欣。告舍利曰。  我今還北方  報室利國王  得好聰明婦  相似解言詞   舍利答曰。  聖子汝今去  見彼室利王  七宿早須還  無宜更遲晚   是時鸚鵡飛上虛空。不久便至大藥之所。以事具告。大藥次第悉以白王勸不須往。是時彼王知此不去。整四兵眾詣鞞提醯。四面圍合進退無從。王與大藥共為謀計其欲如何。大藥曰。不可交兵。應為離間。時彼營內有五百大臣。皆以國家珍寶而重贈遺。諸臣既得鹹生異念不隨王語。大藥與王作斯事已。令使報曰。非我不能與君共戰。既為妻父即是密親。當善思量身存為本。今至我所活不自由。若不信言當須親驗。我將某物與某大臣。其五百人皆受贈賜。可即搜問足了真虛。彼即尋求悉皆是實。彼知事異中夜收軍。既至城已遂便總殺五百大臣。諸臣之子令繼父業。大藥白王。事已如是。且無他難。我欲暫往求女為婚。得不未知須觀其意。王曰。隨去大藥將兵往半遮羅國園中停止。彼王便喚可入城來。答曰。我不入城。且宜向彼大臣家住。王曰。隨意。時諸臣子共作是議殺我等父皆由大藥。既是怨讎不應輒放。臣白王曰。鞞提醯王自無計策。興隆王業皆是大藥之功。由此不能有所侵掠。且留於此勿令四出。我將兵眾往破彼城。王乃稱善。即領四兵。至鞞提醯國圍遶其城。於時大藥。知半遮王從某道去向鞞提醯。大藥訪知彼王珍寶鹹在某處。並女妙藥一處同居。大藥即便強入宮中。將女妙藥及諸珍寶。總率兵眾別路而歸。既見王已總集朝官慶喜無量時半遮國使至奏王。珍寶及女被他將去。王得信已爰命旋師。時此國王廣施大禮。婚媾已畢。即策妙藥為大夫人。時半遮王令使齎書與妙藥曰。我懷憂悶汝豈不知。可細尋求誰傳此事。食和毒藥欲害彼王。女得書已推察其事。知是大藥鸚鵡傳通密信。令使報父父得書已。覆遣使報通此消息。皆由鸚鵡察知事已往還相報。遂致紛披喪亂家國。彼之鸚鵡可附將來。女籠鸚鵡寄與父王。王見鸚鵡倍生瞋恚。由此儜鳥亡國喪親。更勿評論即宜殺卻。鳥乃稽首而白王曰。幸願依我祖父死法。以取命終。死亦無恨。王曰。隨彼死法而斷其命。屠者問曰。死法如何。鸚鵡答曰。麻纏我尾灌以膏油。爇火令著任其自死。屠者如言作已而放。鸚鵡遂即飛上虛空。奮迅毛羽火延空室燒盡無遺。遂入池中洗沐而去。騰雲振翼往鞞提醯。大藥問曰。汝生還耶。鸚鵡具答。大藥歡喜。半遮羅王瞋心猛熾。更與女書由此鸚鵡。燒我宮室必須牢縛急送將來。女即如言還送鸚鵡。王見大怒令燖毛羽煮以沸湯。屠者去毛棄之簷外。報言。汝去飛鴟下見撮以□□□□□U□□□憐□□□□□□□□□麗□□駺□□埤□□樦□j□□妗誇□□□□騰兩褻□□□□□□□□椿□□□□□□□□都□□襾饋□□姾□□□□□□□馗婖□飽慼撬芊敵□□□□矩女餡覜□祅標埤□□□□□□駥□□□Gi□□□□□□□U□埤□□楠□祅姥s□□□裡□□□楮襤駥□□延試騊□V□□□□□□□□□□□□□□□粿□□觥R□□□□□□□矩麗□□□誇□□□□禜□□□練□妗□□□拓飀□□□業□□E□逆□□省訪□□□□飀□□設示□殺禭□I□秎□埤□□□□大□切埤□羇□□飀□□概駂□□痢□j□□□□□□倫拓飀□□□□□□□覈□□□穰□□□饎□□□□設示□□□□怒□□□腹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摯e□□□□榵埤□□□□l魽念芊滕晼慼L□櫚□□□□榖□禎□□□j□切妊□□□□□褽□□□□□w□駥□□□q駥□□□□□□□□□□□□□□□□□  凡事皆反報  無有不報者  汝落我身毛  我今還剃汝   作是語已搏霄而去至大藥所。問曰。何意遲遲令我見怪。即便具說比所經事。大藥聞已極生歡悅具白王知。王嗟希有。報言。大藥。汝真有福所感眷屬皆悉聰明。毘捨佉神智過人。鸚鵡鳥世所難及。   後於異時王作是念。於諸臣中誰最有智。於諸大臣人付一狗令其養飼。齊爾許時教作人語。諸臣將狗各還其捨。倍加養飼然無方法能令人語。大藥得狗亦將至家去。常食床不遠而繫其狗。每見大藥食時芳香芬烈餅果盈前。雖有希望不與一片。但將粗食而養餧之。支濟性命。不令其死。形容消瘦僅得存軀。王總命臣所養之狗可將來集。試復觀察解人語未。諸狗既至悉皆肥悅並不解語。唯大藥狗羸瘠異常。王曰。卿狗何瘦。答言。大王。我所食者常與同味狗便語曰。此人妄語。我常受飢幾將至死。大藥曰。此解人言王所親見。王便大喜嗟異諸人。   後於異時王試諸臣。誰有智慧便以諸羊人與一口。報言。養令肥盛不得使其肉有脂膏。諸人無智皆養令肥。大藥得羊常與飲食。令其飽足形貌肥壯。然刻木為豺時來恐怖。羊雖飽食脂膏不生。殺已共觀果如其事。王曰。何意餘羊有膏卿羊無耶。以事具答。王曰。深有奇智。   後於異時諸大臣子數有五百。同集芳園共為歡會。言論之次各相問曰。於誰室中有奇異事。或餘處見宜各說之。是時諸人悉皆說已。次問大藥之子。汝之宅中有何奇異。答曰。我家有石以咒力持。置在水中浮而不沒。諸人報曰。未曾聞見石浮水上。即共立契賭五百金錢。子還報父。我言浮石賭五百金錢。父曰。不應現石。將錢五百酬彼諸人。大藥家中教一獼猴善閑音樂。告其子曰。汝因集會可問諸人。誰復見有奇異之事。他皆說已汝當報曰。我有獼猴善閑音樂。歌舞絲築無不備解。諸人報曰。前無浮石已罰五百金錢。今若更虛倍輸千直。如其是實我出千錢。便將獼猴共至王所。令作音樂。是事皆成。彼出千錢以酬賭直。王曰。我曾不見如是之事。生大慶悅廣賜珍財。歎曰。大藥之智於諸眾中最為第一。   時此城中有婆羅門。聰明叡智學善四明。娶妻未久便生一女。顏貌端正。名為烏曇。婆羅門自立要曰。若有男子於我邊學。與我齊肩者。我此妙女當嫁與之。女漸長大。於此國中有婆羅門生一男子。形容可惡具十八種醜陋之相。父母見已極生不樂。名曰惡相。雖漸童年不教為學。此兒醜惡令我羞恥。其兒長大自恨無識。遂入城中以求學問。至彼聰叡婆羅門所。禮而致白。我來請益幸見哀憐。彼便納受。未久之間所有書論悉皆學盡。婆羅門便生是念。我先立要。如其有人學盡我業者。我當以女妻之。此兒雖復容儀醜惡難違本契。若負心者不得生天。設令諸人見笑於我我無違要。即為具禮以女娉之。其女威光儼然可畏。遂令惡相不敢近前。惡相念曰。我今為客情懷怯憚。宜將歸捨隨意所為。是時烏曇既見惡相。心生不悅作如是念我具容華夫便醜陋。為人所笑。生亦何顏。惡相遂便將還本處。於其中路道糧皆盡。至一池邊為飢所逼。時有行人和□欲飲。烏曇從乞彼便減與。惡相持將一邊自食。烏曇告曰。宜分多少聊用充虛。惡相告曰。古仙有制。女不飲□為斯不與。次於曠野忽逢遺肉。惡相取食不與烏曇。告曰。此亦古仙不許女食。烏曇念曰。我無福德。父母嫁我與此惡人深生悔恨。次至烏曇跋羅樹。惡相上樹取果而食。妻曰。可打共餐無宜獨食。遂墮生果熟者自食。報雲。可落熟者。告曰。若欲熟者上樹自取。彼為飢故即便上樹摘果而食。惡相見已便作是念。我無相分感得如斯輕躁之婦。自上高樹摘果而食。又復我身未能自濟。誰堪更養此無用妻。既生嫌賤便下取棘園樹而去。於時中興王因出遊獵至彼林邊。其女失夫情生苦惱大叫悲哭。王聞其聲。王便命曰。此既空林誰為啼哭。尋聲遂至烏曇女邊。觀彼容儀疑是天女或是諸神。問言。神仙何故來至於斯。女以頌答。  大王今當知  我非是天女  亦非諸神類  無夫受苦辛   時王使人扶令下樹。歡懷莫逆宛若平生。遂與同車將入宮內。是時惡相隨路而行起悔恨心。我為非法如何曠野獨棄少妻。可覆取之相隨歸捨。至彼樹下不見烏曇。餘人告言。國王將去。與之同乘共入宮中。惡相聞之倍生憂慼。詣王門所無由得進。見運磚人即便隨入。望見其婦與王歡戲。自念何緣暫得交語。即託餘事高聲說頌。告曰。  汝在金床上  花靨自莊嚴  不共我歡娛  巧匠持刀斧   女聞報曰。  飢渴至池邊  從君覓□飲  報言女不合  長恨可鳴鼙  同行經曠野  噉肉不相分  念此至形枯  舞時須著節  自上烏曇樹  熟果不相惠  憶此身心悴  兩嬭向前垂   惡相報曰。  汝不憶念我  碩學多才智  為人事少虧  棄我長離別  登山自墜死  服毒取身亡  殺罪汝身當  巧兒牢把鑿   女人報曰。  任意山頭死  隨情食毒亡  我愛汝見輕  奈何應打鼓   (此中諸頌第四句皆是當時取日前事而為詞句意欲迷人更無別義)。   時彼二人意託餘言共相對答。王便問曰。夫人言義何所談乎。我聞不解可為申述。烏曇即便向王具說。此是我夫父母嫁與。有大智慧洞解四明。今為相求來至於此。王曰。汝可默然無勞共語。又汝今日意欲如何。更與彼人存昔愛耶。答曰。寧有斯事。自當令彼於我生嫌。然此婆羅門多解咒術。不應造次苦責其人。王即以緣報大藥知。大藥曰願王勿憂。我令彼女於王愛重。其婆羅門身形鄙劣。夫人光彩超群不敢親附。是時大藥報婆羅門曰。仁來宮內欲何所求。答曰。我婦大王將入宮內。問曰。識汝婦不。答曰。我識。大藥曰。宮女五百皆喚來前。若是汝妻即當牽取。如其謬誤刀斬汝頭。彼言。隨教。王敕宮人並皆莊飾來至我所。即皆總集如帝釋宮五百婇女。隨從烏曇皆詣王所。大藥遂報婆羅門曰。識汝妻不。惡相既見非常嚴飾。猶如龍蛇被咒所禁一無言說。又如赫日不敢目視。時婆羅門遙望而住。諸女皆過。有一從婢。形如餓鬼。在後而行。惡相捉之雲是我婦。大藥曰。若是汝婦隨意將行。即便持取。而說頌曰。  上人還愛上  中人自愛中  我是餓鬼形  還憐汝餓鬼  棄此天宮處  相隨向鬼家  色類正相當  求餘不可得   復於異時大藥因有少過。王意不平遂不與語。王與宮女向苑園中竟日遊戲。是時夫人脫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掛樹枝上忘而不取。日暮言歸睡至中宵然後方憶。時彼真珠獼猴見之持上高樹。王令使去急可取珠。使去不獲。時有乞兒。拾殘食已將欲出園。使者遂執更無人入還我珠瓔。答曰。我是乞人。不見瓔珞。即便打拷將付禁官。乞者自念。我今應設方便。若更住此被餓而亡。告使者曰。我得珠瓔。持與某甲長者之子。使者即便收長者子。同一木枋而械其足。時長者子每至食時多持上味。乞人從覓。子乃吒曰。汝為此故引我將來不能與汝。子既食罷欲去旋迴。答曰。我時未至不能共去。彼便愛語告曰。可共我行令汝安樂。報曰。可為要誓當隨汝言。彼既設誓遂共旋行。子報家人曰。明日已後常將兩人食來。乞人因此情生歡樂。作如是念。我於昔時。遍行城郭尚不能得粗食充軀。今餐美味更何所少。然我不能獨身而臥。即引城中第一倡女。此亦共我分瓔珞珠。女既至已同處禁身。便與交歡得意而住乞人念曰。設禁我身。滿十二年亦未求出。然於五欲尚未圓滿。美妙音聲終須悅耳。復引樂人共取瓔珞。彼雖稱枉不免禁身。音樂隨情更無所乏。如是遷延遂經多月。諸人勞倦共告乞人曰。汝放我等令汝安樂。乞人自念。斯等既出豈復相憂。如我思忖。自非大藥計策鑒明。能令我身免斯幽獄。即引大藥之子亦共分珠。其子既禁。大藥便念我子被幽寧容閑住。即入白王。我雖有愆子無過咎。因何我子輒復禁身。王曰。百千兩金真珠瓔珞乞人將去於外共分。具說所由以告大藥。即白王曰。願不須憂。此妙頸珠無人將去。以臣之計必望求得。其所繫人請皆放出。王令釋放。大藥入園檢失珠處。仰觀高樹見有獼猴。念彼珠瓔是此將去。然須方便始可得之。即白王曰。還可如前宮人並出。頸下瓔珞鹹悉莊嚴。獼猴遙見取珠掛頸。大藥曰。宮人起舞。猴見亦舞。大藥曰。可並低頭。猴亦低頭。珠便墮地王見大喜。嗟其奇智捨罪策功重增封祿。時彼六臣因聚一處。共為議曰。我等昔時王俱愛重。分彊畫野並得安居。今日由斯貧賤下俚。數呈薄伎遂得當途。致令我等喪亡祿位。侵城奪邑知欲如何。一臣告曰。我等六人共為盟要。所有言契誓不相負。同心戮力杜絕怨讎。大藥及王於我無恨。可令祿位還復如先。如是議已。明日六臣共詣園所。大藥既見六臣一處同聚必有非常之議。便告具相鸚鵡曰。汝往園中觀彼聚集。作何籌議還來報我。鸚鵡即去隱影林中聽彼言說。時彼六臣既至園中。各以男女共為婚對。作如是語。既為親密無復猜疑。謀計之事勿令外洩以實相告。一雲我先曾食王家孔雀。一雲我與內人交通。餘並各述己情共為謀事。如是六人更相告語。便共同盤一處而食。鸚鵡聞已告大藥知。大藥入內具白王曰。王之大臣如是忠素。伏惟思察事欲如何。王具問知悉皆是實。即便擯斥驅逐邊方。佛告諸苾芻。汝等勿生異念。往時大藥者即我身是。中興王者舍利子是。彼六大臣者即六師是。我於昔日擯彼六臣。今為三界最尊現大神通。還驅六師外道。汝等苾芻於善知識應當親近。然由智識聰敏通明一切。內外典籍終能成就如是盛德汝當修學。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六門第四子攝之餘明佛從天下等事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既現大神通降伏諸外道。利益無量眾隨類悉歸依。一切人天鹹令歡喜。遠近城邑婆羅門等及工巧人。並皆來集室羅伐城。於世尊處而為出家。時彼諸人所有眷屬。皆來尋覓至此城中。見已告曰。仁等捨俗而來出家。欲令我等若為存活。答曰。汝若愛者。可住於斯當受其法。彼曰。善哉。我當修學即皆出家。時婆羅門等見已譏嫌。此等工人出家捨俗。我有作務欲使何人。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工巧之人來出家後。還畜昔時所有作具。由是因緣致生譏醜。告諸苾芻曰。既出家後不應更畜工巧之具。若仍畜者得惡作罪。佛制戒後。時有醫人既出家已。隨處遊行至室羅伐有舊苾芻身嬰苦病。見客苾芻來。報言具壽可為我治。答曰。佛不許我先是醫人更畜醫具。欲將何物而療病耶。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許諸苾芻輩。先是醫人得持針刺物。若是書吏得持筆墨。若剃髮人得畜剪刀子。   緣處同前。現神變後人天歡悅。佛及苾芻多獲利養。爾時世尊為欲斷其利養過故。遂昇三十三天。於玉石殿上三月安居。近圓生樹為母說法。並餘天眾具壽大目連。在逝多林而作安居。是時四眾既無世尊。鹹悉共詣大目連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尊者見來即為說法。隨機演暢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是時四眾各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白尊者曰。大德頗聞。如來大師今於何處而作安居。尊者答曰。我聞佛往三十三天。於玉石殿上而作安居。近圓生樹為母說法。是時四眾既得聞法。知世尊所在深生歡喜。禮足而去。至安居竟四眾還來。禮尊者足在一面坐。尊者為說法已。大眾各起禮足白言大德。諸人久不見佛鹹生渴仰。我等願欲奉見世尊。善哉大德。不憚勞者。願為我等至世尊處。傳我等言頂禮佛足。伏惟大師自一夏來。起居輕利無病少惱安樂住不。復更為白贍部洲內所有四眾。久違聖顏鹹希親奉。我等四眾無有神通。能至三十三天禮世尊足親覲供養。然彼天眾得來至此。願佛慈悲哀愍我等。時大目連默許其請。眾知許已禮辭而去。尊者觀知大眾去已。即入勝定猶如壯士屈申臂頃。即於此沒至三十三天現。遙見世尊於玉石殿為諸天眾無量無邊說微妙法。時大目連不覺微笑作如是念世尊至此諸天圍繞。猶如贍部四眾無邊。爾時世尊知大目連心之所念。告言。目連。此之大眾。非自能來皆由我力而有來去。是時目連既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普觀大眾白言。世尊。念此大眾甚奇希有。悉皆雲集。由彼前身於佛法僧清淨聖戒生不壞信深心成就。於彼命過來生於此。佛告目連。如是如是。此諸大眾。由彼前身於佛法僧清淨聖戒起不壞信深心成就。於彼命過得來生此。時天帝釋見佛世尊與大目連有所論說。即於佛前告大目連。重敘其事。由其敬信三寶清淨聖戒。廣說乃至得來生此。復有天子告大目連。重敘其事。廣說乃至來生於此。   復有天子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由前身於佛深信。於彼命過來生於此。復有餘天作如是語。我由前身於法於僧於清淨聖戒深生淨信具足受持。於彼命過來生於此。時有無量百千天眾。親於佛前悉皆證得預流果。各禮佛足隱而不現。   爾時目連見眾去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贍部洲中所有四眾。各並虔誠來至我所作如是語。大德。我等久不見佛鹹生渴仰。我等願欲奉見世尊。善哉大德。不憚勞者。願為我等至世尊處。傳我等言頂禮佛足。伏惟大師自一夏來。起居輕利無病少惱安樂住不。我等四眾無有神通能往三十三天禮世尊足親覲供養。然彼諸天能來至此。善哉世尊。慈悲哀愍。從彼天處下贍部洲。作此白已。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今可往贍部洲中告諸四眾。滿彼七日已。佛從天處向贍部洲。於僧羯奢城清淨曠野烏曇跋羅樹邊而下。時大目連聞佛語已。頂禮佛足即還入定。猶如壯士屈申臂頃。於三十三天沒贍部洲中出。告諸四眾。滿此七日已。佛從天處來贍部洲烏曇跋羅樹邊而下。時諸四眾各持香花。往僧羯奢城時彼城中所有人眾。聞佛將至皆大歡喜。淨除諸穢掃飾街衢。灑以香水名花遍佈。幢旛繒蓋處處莊嚴。如歡喜園誠可愛樂。於一勝處敷妙高座企想如來。是時如來為三十三天眾。說當機法示教利喜已。即於此沒。將諸天眾至夜摩天為說法已。即於此沒。復將天眾至睹史多天為其說法。如是至於化樂他化自在。梵眾梵輔大梵。少光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遍淨。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至色究竟天皆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即於此沒至善現天。如是向下乃至三十三天。是時帝釋白佛言。世尊。今欲詣贍部洲。答言。我去。白言。為作神通為以足步。答言。足步。帝釋即命巧匠天子曰。汝應化作三道寶階。黃金吠琉璃蘇頗胝迦。答言。大善。即便化作三種寶階。世尊處中躡琉璃道。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於其右邊蹈黃金道。手執微妙白拂價直百千兩金。並色界諸天而為侍從。天帝釋於其左邊蹈頗胝迦道。手擎百支傘蓋價直百千兩金而覆世尊。並欲界諸天而為侍從。佛作是念。我但步去者。恐外道見議。沙門喬答摩以神通力往三十三天。見彼妙色心生愛著神通即失足步而還。若以神通徒煩天匠。我今宜可半以神通半為足步往贍部洲。爾時世尊循寶階下。去此十二踰善那。人氣上薰如死屍臭。令彼諸天不能鼻嗅。世尊知已化作牛頭旃檀香林。令氣芬馥聞者歡喜。佛作是念。若贍部洲男見天女女見天男。情生愛染。由婬欲心極熾盛故。便毆熱血悶絕命終。我今宜可以神通力令男見天男女觀天女。如是作已不令染愛擾嬈其心。   爾時具壽須菩提。在一樹下晝日閑居。遙見世尊諸天大眾恭敬圍遶威德尊重從三十三天而來至此。便作是念。所有此等大德諸天。悉皆辭佛當往天處。此諸人眾百年之中。並皆身死。佛化緣盡亦復涅槃。斯等威嚴無不磨滅。善哉世尊。處處慇懃作如是語。諸行無常體恆變易。生滅之法是可惡事。我今於此深起厭心。於五取蘊觀察無常苦空無我。如是知已。以智金剛杵摧二十種有身見山。獲預流果得不壞信即便速疾捨加趺坐。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遙禮世尊瞻仰而住。   爾時嗢缽羅苾芻尼作如是念。佛從天上下贍部洲。作何方便我得最初禮世尊足。大眾皆集無地旋踵。若其直爾作苾芻尼形者。人皆見輕莫由進路。我今宜可現大神通。即以自身化為輪王。七寶前導。九十九億軍眾圍遶。千子具足。微妙莊嚴如半月形。詣世尊處。時有無量億眾沙門婆羅門外道內道無邊四眾。悉皆影附。歎未曾有。上持白蓋翊從雲奔。猶如白日放千光明。朗月澄輝出於星漢。如是嚴飾壯麗難思至世尊所。大眾見已皆生希有。瞻仰忘疲各生異念。何處得有如是國王軍容可愛。多是他方輪王帝主。既見是已各生求願。如何令我得受斯樂。大眾開路令彼近前。爾時鄔陀夷苾芻在斯眾會。告諸人曰。此非輪王。乃是嗢缽羅苾芻尼。自現神通來禮佛足。時眾問曰。大德雲何。知是嗢缽羅尼耶。答曰。嗢缽羅花香氣芬馥。嗢缽羅色舉眾同然。故知是彼現斯神變。時苾芻尼既至佛所便攝神通。前禮佛足在一面住。   爾時世尊既安坐已。告嗢缽羅尼曰汝今可去勿苾芻尼當我前立。尼對大師現神通者是非理事。被佛訶已便詣一邊。佛作是念。尼對佛前現神通者。有如是過。彼制諸尼於大師前不現神力。告諸苾芻曰。從今已後諸苾芻尼。不應於大師前而現神通。作者得越法罪。   爾時大眾見此輪王有大威勢。心生願樂求生人道。或見諸天光明可愛。皆生願樂求往天中。爾時世尊見斯事已。為欲遮其人天願故。隨彼機緣為說妙法。彼聞法已得豫流果。或一來果及不還果。或有出家斷諸煩惱獲阿羅漢果。或發聲聞菩提心者。或發獨覺菩提心者。或發無上大菩提心者。或發暖頂所有善根。或發中下忍心。皆令大眾歸信三寶。爾時世尊即以此緣而說頌曰。  設作轉輪王  或復生天上  雖得於勝定  不如預流果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示教利喜說妙法已。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何意具壽鄔陀夷。聞嗢缽羅香氣知是彼尼。佛告諸苾芻。非但今日聞香得知。於過去時亦曾聞香而知其事。汝等應聽。於過去世婆羅□斯城有一商主。娶妻未久便即有娠。是時商主欲入大海求覓珍寶。告其妻曰。賢首。我向他方求妙寶貨。汝看家室宜可用心。答曰。聖子。若如是者我亦隨去。答曰。誰當與汝共相供給。彼便啼泣徒伴見悲。問言。何故。答曰。欲得共我一處同行。我不見隨為此渧淚。伴曰。彼意欲去何不隨之。答曰。誰相供給。伴曰。但令共去。我為相供。即便將去。既入大海被摩竭魚破其船舶。是時商主因此命終。餘人亦死。其婦伶俜。遇得一版。幸因風便飄至海洲。有金翅鳥王於此居住。遂將此女以充妻室。未久之間昔所懷娠。誕生一子顏貌端正。後於異時復生鳥子。形如金翅。其父遂亡。是時眾鳥立子為王。母告子曰。汝承父族身得為王。此是汝兄。今可將去向婆羅□斯於眾人中立為國主。答言。國母。我當為立。時婆羅□斯城現有國王。名曰梵授。以法化世安隱豐樂。廣如餘說。王於朝集在眾中坐。時金翅鳥王以雙足爪。擒其兩臂棄於大海。諸妙瓔珞莊嚴其兄。將至王城置師子座上。告諸臣曰。此是汝王好當伏事。如有相違還令汝等俱淪大海。人皆畏懼奉教而行。臣亦不敢告令斯事。眾人皆謂是梵授王。時王報金翅鳥曰。於時時間與我相見。答言我來。後於異時王有母象。月滿生兒但現其頭身不能出。臣白王知。王曰。牽入後宮。令諸宮人作實語盟。要使其速出應如是咒。若除王外無男子者。宜令象子安隱生出。即便牽入時諸內人皆作盟誓。若我除王更無人者。像子宜出。雖作此誓像極辛苦兒不能生。人皆大叫不知如何。時有牧牛女宅去斯不遠。聞人叫聲問其所以。何故宮內有大叫聲。諸人具告。牧牛女曰。我為盟要能使象兒安隱得出。諸人聞已具告大臣。大臣白王遂喚入內。女即便以實語象前為要。我從生來除一夫外無別男子。此事實者即願象子安隱產生。作是語已像便生子而尾不出。女見微笑作如是語。此之小過亦不相容。內人問曰。爾有何過。答曰。我於先時抱他孩子。其兒失尿流入我陰。當爾之時似如受樂。緣此小過尾不隨身。由斯實語尾亦隨出。臣報王曰。像子已生。王曰。誰能令出。於時大臣以事具白。王遂傷曰。我之宮女鹹不貞良。唯牧牛人獨見清白。王曰。喚牛女來我須自問。女至。王問。汝以實言令象生子耶。答曰。如是。王作是念。母既賢善女亦應然。我試問之汝有女不。答王言有。其字如何。答名妙容。曾與人未。答未曾與。阿母若如是者。當可與我。答隨王意。即辦儀禮娶入宮中。王復念曰。宮女非貞已虧盟誓。若令住此必行非法。後因金翅鳥來。王即具告其事。弟宜晝日將我婦去安海洲上夜可持來。答言善好。遂便以婦付與金翅。如其言契晝去夜來。時彼海洲有好香花名曰去醫。婦便日日結此花鬘送與梵授。時婆羅□斯有婆羅門子。因取樵木須往山林。見緊那羅神女。遂將婆羅門子入石龕中。便與交通共相得意。其女若出求花果時。自既出已便將大石掩閉其門。人不能動。後經多時誕生一子。其子行時身形速疾。遂與立字名為速疾。父於子前每常歎說。婆羅□斯是好住處。汝今應知。子問父曰。父何處生。答曰。婆羅□斯是本生處。答曰。若爾何不還鄉。父曰。汝母若出求花果時。必將大石掩其穴口。我不能動欲逃無路。答曰。我當為開。父言。大善。子便數數取石試之。乃至力成能排大石。報其父曰。戶既得開共父逃走。父曰。汝母暫為花果須出。急即還來無由得去。若其於路逢見我者必定相害。答曰。我作方便令彼遲來。父言。好事母持果至。子便取噉嚼而吐出。母曰。何意如是豈不美耶。答曰。母懶遠去近覓苦果。誰復能餐故須棄卻。母曰。若爾我當遠去覓好果來。答曰。善哉為覓好者。母至明日即便遠去。子報父曰。今是走時無宜更晚。遂去其石父子俱逃。至婆羅□斯父生之處。其母來至見石室空虛。椎胸大哭。鄰人問曰。何意啼耶。即以事具答。鄰人曰。彼是人類走向人間亦何事憂苦。母曰。我不憂此相與別離。但恨未曾教其一伎令得活命。彼便答曰。我亦數向婆羅□斯。若有活緣汝可與我。我若見時轉授於子。其母即以箜篌授之。報言。姊妹若見我兒面親付與。語言汝可彈此箜篌以自活命。其第一絃指不應觸。若觸著者必有損害。彼即持去。時婆羅門將兒速疾付師受學。師即教詔兒。因暇日即疾入山採取薪木。遇見鄰人問速疾曰。汝比何如。答曰。常受飢苦。知欲如何。報曰。汝母相憶泣涕恆流。何不往彼。答曰。彼是藥叉誰能共住。答曰。若不能去。我今與汝活命之物。不得與他。答言不與即授箜篌。報言。彈此而為活命。其第一絃指不應觸。若觸著者必有損害。答曰。善哉我如是作。即持箜篌至學堂處見諸同侶。彼便問曰。汝來何遲。答曰。見我母友授此箜篌。諸人問曰。汝能彈不。答言。我能。汝可為彈我等共聽。彼即為彈初絃不觸。彼言。何故不觸初絃。答言。觸者必生過患。汝今但觸何過之有。即便指觸。時諸學生不能自持。悉皆起舞。緣斯日晚。至先生處。問曰。何遲。彼即具答。先生問曰。汝能彈不。答曰。我能。若爾為彈一曲。彼即為彈初絃不觸。先生曰。何意初絃不以指觸。答言。若觸恐有過生。汝但指觸斯有何過。即便彈觸。先生及婦。悉皆起舞不能自持。所居屋舍悉皆崩倒。甕器之屬盡破無遺。先生大瞋即扼其項驅出村外。既被斥逐隨處孤遊。唯彈箜篌而自活命。   時有五百商人齎持貨物慾入大海。諸人議曰。眾事皆有。但無音樂何以自娛。至大海中誰解憂悶。一人報曰。速疾婆羅門子。解擘箜篌可相隨去。即將速疾共至舶中。於大海內諸人告曰。汝擘箜篌共相娛樂。即便為彈初弦不觸。諸人問曰。何不觸弦。答曰。若觸有過。彼言。但觸能作何過。即為彈觸。其時船舶跳躑海中遂便破碎。所有商人悉皆漂沒同時命過。唯有速疾一人得存。遇版逢風天緣命活。遂便吹至金翅鳥洲。於一園中更無男子。唯見梵授王婦妙容女人。因與言交共行稠密。晝日相見夜即別離。問言。汝每於夜何處去來。彼既通懷悉皆具告。答言。賢首。若如是者。何不將我共至波羅□斯。女答言。好共汝俱行。問男何字。我名速疾。汝復何名。我字妙容。其女即便漸持小石。乃至與人輕重相似。斟酌得去即喚速疾。同乘金翅向婆羅□斯。女曰。爾可合眼開即損睛。欲至城邊聞人叫嚮。遂作是念。髣拂欲至開眼瞻望。鳥急□□□駛K吏j□□飲駽F□□梱□□□□□□□妙□□□□□F奓□□□□祰G□奜□□□□□飲饑□楜□椸□□淪q活慼慼慼熱u□□□□□□  風吹去醫花  芳香真可愛  猶如海洲上  與妙容同居   時梵授王聞此頌聲。敕內人曰。遍可觀察誰作此聲。諸人答曰。有患眼人作斯聲嚮。王便喚至問曰。汝作頌聲。答言。我作。汝應更作我試聽之。便作是念。豈非雅頌王樂聽聞。我為作之或容賞賜。即還說頌。  風吹去醫花  芳香真可愛  猶如海洲上  與妙容同居   時王問曰。言海洲者去斯遠近。以頌答曰。  妙容所居處  去斯有百驛  超過於大海  有洲真可愛   王既聞已。以頌答曰。  汝頗曾聞見  我所愛樂者  若是妙容身  汝可說其相   是時盲人以頌答曰。  腰間有萬字  胸前有一旋  常結去醫花  寄來與人主   王聞語已便作是念。此人惡行雖安海島。亦復通私既無所用。宜應與此忿恨居懷。乃為頌曰。  妙容具瓔珞  付與此盲人  宜可遣乘驢  驅之出城郭   於時二人被王擯出。盲人將婦隨處棲遑。至日暮時投大聚落。於空天廟權且居停。時有群賊五百夜入此村。諸人覺知悉皆除剪。唯有賊帥一人。走入天廟反閉其戶。村人來問廟中者誰。盲人答曰。我是客人非關賊類。諸人告曰。若有賊者即宜遣出。是時賊帥報妙容曰。汝何用此盲瞎人乎。宜可出之與我同活。妙容便許推出盲人。村人見之遂斬其首。既至天曉賊帥便將妙容而去。至一河邊無有船筏不能得渡。賊報婦曰。賢首。河既汎漲無由共過。汝且住此洗浴身體。所有瓔珞我先將過。安彼岸已還來相取。婦言。隨意便脫衣裳及諸瓔珞。與其賊帥入水而坐。即作是念豈不此人將我物走。遙告彼曰。  大河今汎漲  瓔珞汝持將  我生如是心  恐汝今偷去   賊帥聞已以頌遙報。  汝夫無過令他殺  誰信於我有親心  所有瓔珞我持行  恐汝得便還傷我   是時賊帥即便將物棄婦而行。其女遂即露體出河入草而住。去此不遠有老野干。口銜肉臠循河而去。時有一魚從水踴出擲身岸上。野干見已棄所銜肉慾取其魚。魚入水中肉被鴟撥。兩事俱失垂耳而愁。於時妙容於草叢內。遙見野干即說頌曰。  肉被鴟將去  魚復入河中  兩事並皆亡  愁苦知何益   是時野干聞頌聲已。四顧而望不見一人。乃為頌曰。  我不為歡笑  亦不作歌舞  誰在草叢中  以言相調戲   妙容聞已在草叢中。報野干曰。我是妙容。野干聞聲即瞋罵曰。汝罪過物不自羞恥。及來相調。以頌答曰。  舊婿已殺卻  新夫將物行  彼此無歸伏  愁怨草中鳴   妙容聞已即以頌答。  我今還本捨  貞心事一夫  恐損於宗族  不復作狂愚   是時野干亦以頌答。  假使弶伽水  逆流烏鳥白  贍部生多羅  汝能專守一  烏與鵂鶹鳥  同共一樹棲  彼此相順從  汝能專守一  假使蛇鼠狼  共在一穴遊  二物情相愛  汝能專守一  假使用龜毛  織成上妙服  寒時可披著  汝乃有貞一  假使蚊蚋足  可使成樓觀  堅固不搖動  汝能專守一  假使蓮花莖  作橋令眾渡  大象亦能過  汝能專守一  假使大海中  水中生火聚  諸人皆共向  汝能專守一   是時野干說是頌已告妙容曰。我且作斯戲調之語。我能令汝還得依舊。為國夫人將何酬報。答曰。知識若能令我還如昔者。我當日日供給肉食不使乏少。野干曰。若如是者當用我言。應入弶伽河內令水至咽。合掌向日念天而住。我為報王野干便去。至王聞處出大叫聲作如是語。妙容今在弶伽河中洗心練行。宜疾喚取還入後宮。王先曾學野干之語。既聞其事告大臣曰。卿今宜往弶伽河邊。我聞妙容在彼勤苦改心易操。即可將來與我相見。時諸大臣既見妙容。即以瓔珞衣服嚴身。將至王所王見歡悅。還依昔日為大夫人。遂日日中常以好肉供給野干。後便即絕。是時野干還伺王宮相近之處。叫聲告曰。妙容汝不以肉共相供者。我當令王熟打於汝與舊不殊。夫人聞怖即還給與野干之肉。汝等苾芻。勿作餘念。往時妙容者即嗢缽羅苾芻尼是。彼時速疾者即鄔陀夷是。往時聞去醫花香氣知是妙容。今聞嗢缽花香知是彼尼。汝等苾芻如是應知。一切事業皆是串習以為因緣。大眾聞已歡喜奉行。   第六門第五子攝頌曰。  度尼八敬法  尼欲依次坐  二部事各殊  還俗尼不度   佛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時大世主與五百釋女。往詣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佛即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爾時大世主既聞法已。深心歡慶從座而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頗有女人於佛法中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堅修梵行得第四沙門果不。佛言。大世主。汝應在家著白衣服。修諸梵行純一圓滿清淨無染。此能獲得長夜安隱利益快樂。如是三請佛皆不許。頂禮佛足奉辭而去。   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出劫比羅城往販葦聚落。時大世主聞佛去已。與五百釋女自剃頭髮。皆著赤色僧伽胝衣。常隨佛後隔宿而去。世尊到彼住相思林中。時大世主涉路疲極塵土蒙身。便詣佛所禮佛足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時大世主既聞法已。從座而起合掌白言。世尊。頗有女人於佛善說法律之中。出家受近圓成苾芻尼性。堅修梵行證得第四沙門果不。佛言。大世主。宜應剃髮著縵條衣。乃至盡形堅修梵行。純一圓滿清淨無染。此能獲得長夜安隱利益快樂。如是三請佛皆不許。時大世主知佛世尊頻請不許。遂於門外啼淚而立。時具壽阿難陀見已問言。喬答彌因何啼泣而立。答言。尊者我等女人。世尊不許出家作苾芻尼。是故啼泣。阿難陀報言。喬答彌可住於此。我問如來。爾時阿難陀詣世尊所。頂禮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頗有女人。於佛善說法律中。出家近圓成苾芻尼。堅修梵行證得第四沙門果不。佛言。得有。若如是者願許女人出家。佛言。阿難陀。汝今勿請女人於我善說法律之中。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何以故。若許女人為出家者。佛法不久住。譬如人家男少女多。即被惡賊破其家宅。女人出家破壞正法。亦復如是。又復阿難陀。如作田家苗稼成熟。忽被風雨霜雹所損。女人出家損壞正法。亦復如是。又復阿難陀。如甘蔗田成熟之時。遭赤節病便被損壞無有遺餘。若聽女人出家損壞正法。不得久住速當滅盡。亦復如是。具壽阿難陀復白佛言。是大世主於世尊處誠有大恩。佛母命終乳養至大。豈不世尊慈悲攝受。佛告阿難陀。實有斯事。於我有恩我已報訖。由因我故得知三寶。歸佛法僧受五學處。於四諦理無復疑惑。得預流果當盡苦際證會無生。如是之恩更為難報。非衣食等可相比喻。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為女人。求請出家成苾芻尼者。我今為制八尊敬法。盡壽修行不得違越。我此所制如種田人。夏末秋初河渠之處。堅修隄堰不使水流。溉灌田苗隨處充足。八尊敬法亦復如是。雲何為八。阿難陀。諸苾芻尼。當從苾芻求出家。受近圓成苾芻尼性。此是最初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諸苾芻尼當勤修學。   阿難陀。半月半月當從苾芻求請教授。此是第二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阿難陀。無苾芻處不得安居。此是第三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   阿難陀。苾芻尼不得詰問苾芻。憶念苾芻所有過失。謂毀戒見威儀正命。阿難陀。若苾芻尼見苾芻戒見儀命。有毀犯處不應詰責。苾芻見尼有毀犯處應為詰責。阿難陀。此是第四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阿難陀。苾芻尼不得罵詈瞋恚訶責苾芻。苾芻於尼得為此事。此是第五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   阿難陀。若苾芻尼。雖受近圓已經百歲。若見新受近圓苾芻。應當尊重合掌迎接恭敬頂禮。此是第六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   阿難陀。苾芻尼若犯眾教法者。應二眾中半月行摩那[卑*也]。此是第七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   阿難陀。若苾芻尼夏安居已。於二眾中以三事見聞疑作隨意事。此是第八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二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內攝頌曰。  近圓從苾芻  半月請教授  依苾芻坐夏  見過不應言  不瞋訶禮少  意喜兩眾中  隨意對苾芻  斯名八尊法   阿難陀。我今已制苾芻尼八尊敬法皆不應違。若大世主喬答彌。能奉持此八敬法者。即是出家受近圓成苾芻尼性。時具壽阿難陀聞佛所說八尊敬法。頂禮佛足奉辭而去。詣大世主處作如是語。大世主當知。世尊已許女人於佛所說善法律中。出家受近圓成苾芻尼性。然佛世尊制諸苾芻尼行八尊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當勤修學。我今為說世尊所制八尊敬法。今應諦聽善思念之。時大世主言。願為我說一心聽受。尊者告曰。如世尊說。諸苾芻尼當從苾芻求出家受近圓成苾芻尼性。此最初敬法事不應違。乃至盡形諸苾芻尼當勤修學。如是至終一一具告。時大世主聞尊者阿難陀說敬法已。深心歡喜頂戴奉持。白阿難陀言。大德。譬如貴族四姓家女。澡浴身體拭以塗香。淨治髮爪衣服鮮潔。時有餘人以占博迦嗢缽羅等。結作花鬘持授彼女。是時女人既見花來。歡喜而受置於頂上。大德我亦如是。以身語心頂受如來八尊敬法。時大世主受敬法時。及五百釋女。即是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爾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若大世主受持敬法。是則出家。是則圓具成苾芻尼者。未審自餘女眾其事雲何。佛告鄔波離。自餘女眾如法次第。當與出家及授近圓。時諸女人聞是教已。不知雲何是其次第。以緣白佛。佛言。大世主為首。及五百釋女受尊敬法。是則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自餘女人皆當如是。次第受之。若有女人求出家者。詣一尼所申禮敬已。彼尼即應問其障法。若無難者應可攝受。授以三歸並五學處。先禮尊像次禮其師。宜令合掌教作是語。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如是三說。師雲好。答雲善。   次授五學處教作是語。阿遮利耶存念。如諸聖阿羅漢。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學處。是諸聖阿羅漢之所學處。我當隨學隨作隨持。如是三說。願阿遮利耶證知。我是鄔波斯迦歸依三寶受五學處。師雲好。答雲善。   緣在室羅伐城。爾時世尊令大世主喬答彌及五百釋女受八尊敬法。佛聽即是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因此尼眾。轉授餘人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如是展轉更授餘人尼眾增盛。後於異時諸上座苾芻尼。詣大世主喬答彌所作如是言。善哉聖者當知。我等苾芻尼眾出家已久。諸餘苾芻年少出家近圓未久。令依大小互相恭敬。作是語已。時大世主喬答彌言。諸妹。可待須臾。我詣聖者阿難陀處諮問斯事。即往具壽阿難陀所說如上事。阿難陀曰。大世主。且待少時我往白佛。時阿難陀即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言。世尊。諸上座苾芻尼眾。出家已久有餘年少苾芻。近圓未久令依大小互相恭敬。是事得不。佛告阿難陀。汝今不應口說斯事。何以故。若其女人。不於善法律中而出家者。諸有信心長者婆羅門等。見諸苾芻鹹持美食。共相給施令無闕乏。阿難陀。復有信心長者婆羅門等。以新淨白疊敷在街衢。作如是語。願仁沙門蹈斯疊上。令我長夜獲大利益。長得安樂。阿難陀。復有信心長者婆羅門等。以髮布地作如是語。願仁沙門足蹈我髮。令我長夜獲大利益長得安樂。復次阿難陀。若其女人。於我所說善法律中不出家者。我諸弟子所有威德。假令日月具大光明不能映蔽。況餘死屍外道之類。復次阿難陀。若其女人不出家者。我之教法滿一千年。具足清淨無諸染污。由出家故減五百年。是故阿難陀。我令百歲近圓苾芻尼。應當尊重合掌迎接恭敬頂禮新受近圓苾芻。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尼。有四人眾事五人眾事十二人眾事起。彼便總集二部僧伽。事務既多遂妨教授讀誦思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二眾事別。唯除出罪近圓。及半月等法事須共為。餘皆別作。   爾時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遂即有娠。月滿生女生已父亡。母養既大其母亦終。後時吐罹難陀尼因乞食入其捨。見女問曰。汝屬於誰。答言。聖者我無依怙曾未屬人。報言。若如是者何不出家。女曰。誰與我出家。尼曰。我能與汝可隨我去。彼即隨行至尼住處。便與出家。後被煩惱之所牽纏遂便還俗。時吐罹難陀尼。因出乞食遇見其女。問言。少女如何得活。答言。聖者我無依怙辛苦存生。報言。若爾何故更不出家。答曰。我已還俗誰與出家。尼曰我能。即與出家遂行乞食。長者婆羅門見已皆共譏嫌。諸釋迦女能為善事。或時出家而修梵行。或時罷道還染俗塵。隨情所為豈非善事。諸尼聞已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還俗尼有如是過。從今已去諸還俗尼更不得出家。其長者等善為譏笑損壞我法。是故苾芻尼一捨法服已歸俗者。不應更令出家。若與出家者師主得越法罪。   第六門第六子攝頌曰。  因度喬答彌  出家有五利  可於五眾內  訶責事應知   緣處同前。爾時婆羅□斯有一長者。名瞿答摩。大富多財。娶妻未久便持財貨。往得叉城而為興易。既至彼已便詣一家而求住止。時彼主人長者號曰名稱。見唱善來歡懷命坐。因即相知共為交密。時瞿答摩。賣舊持新還歸故邑。後於異時主人長者。因為興易到婆羅□斯。遂投瞿答摩家而為停止。彼見驚喜唱言善來共申久好。時得叉長者告瞿答摩曰。作何方便我等歿後。所有子孫共為親愛不相疏隔。瞿答摩曰。善哉斯語。今可共作指腹之親。我等二家若生男女共為婚媾。彼言可爾。我意同然。時彼長者賣舊持新遂歸本宅。其婦有娠月滿生男。經三七日聚會諸親。與兒作字名曰遊方。於時婆羅□斯瞿答摩。聞彼生男情甚歡悅。便作是念。得叉長者共我交親。今既生男我當生女。彼是女夫可作嚴身瓔珞衣服。令使送去並持書曰。聞君生男情甚欣悅。今送衣服願垂納受。得叉長者得書領信。還以書答。時瞿答摩得書表意情求於女。未久之頃婦遂有娠。月滿生女雖儀貌端正而瘦減常人。諸親總集與之立字。眾皆議曰。此女形瘦。是瞿答摩女。應與立字號曰瘦瞿答彌。時彼長者聞其生女。作如是念。我友生女。豈得徒然。可奇衣瓔用申歡慶。彼即是我新婦何疑。遂裁書曰。聞君誕女慶喜交懷。聊寄衣瓔用申欣賀。幸當為受冀表不空。彼覽書已報書答曰。許作交親今皆遂願。各待成立共媾婚姻。時瞿答摩既披書已。女漸成笄教其學識。得叉長者亦復教兒令解眾藝。長者先時有私通婬女。以兒付彼令學陰書。此論女人與男女交通。私密矯誑難知之事。多時學已報言。阿母。我已學得今欲還家。其母報曰。汝可善學且勿歸家。答言。阿母我已善學憶捨須歸。母即私把紫礦綿團。告言。汝若定去不肯住者。我自打頭令破流血答言。阿母必苦相留我且未去。母曰。寒窮物自言善學陰私書者。汝尚不知。豈有我為他兒自打頭破。我擬將濕紫礦綿。於頭上按令赤汁流下。人見謂血。汝實無智。未可言歸。既聞母語遂且停留。未久之間復言。阿母我欲還家。其母報曰。汝應且住。答言。我去。母曰。汝若去者我投井死。答言。阿母必其如此我不歸家。母曰。愚癡物自言善解陰私書者。汝尚不知。豈有我為他兒自投井死。我擬井中多置草褥投身而下。人見謂死。汝實無智未可言歸。復經少時又言。阿母。我欲還家。母曰。汝已慇懃再三言去。若不住者我作乳糜。食訖方去。乳糜熟已盛銅槃中。多安酥蜜對兒盡食。食已還復吐著槃中。命言汝食。答言。阿母。吐出之食雲何復食。母便啼泣。鄰家聞已皆來共問何意啼哭。母便具告鄰人答曰。為汝作糜何因不食。報言。此是吐出雲何可食。母即槌胸大哭告諸人曰。豈有吐食持與人乎。鄰人皆集強令其食。彼兒見逼遂欲餐糜。母便捉手掌打其面。報言。癡人自謂善解陰私之書。汝實無智。寧容目擊吐食而便食之。因即驅出不與同住。時長者子既被斥逐。遂還故居自為商主。將五百商人多持賄貨南之中國。每對諸人說厭女色。漸次遊行至婆羅□斯。時諸商人往還來去。皆與婬女共作交通。由聽善言不入婬捨。婬女議曰姊妹當知。北地商人先多交往。今並離欲不復相看。一女告曰。我聞商主善解陰書。於諸女人極生厭賤。由是諸人皆絕還往。眾中有一年老婬女。問諸人曰。彼是丈夫不。答是丈夫諸根具足。報言。我女若能誘得彼者。於眾女中立為眾首。答言。如其得者立為第一。若不得者其欲如何。答曰。當酬汝等五百金錢。眾人曰善。其母即便就商主邊賃宅而住。多貯眾貨不令闕乏。商主家人時來店所有所求覓。老母問曰。汝屬誰家。報言。我屬商主。母曰。我兒持貨。亦向他方自為商主。豈不如此求及他人。汝從今日來我家中。若有所須皆隨意取。既聞此言數數來取。商主遂怪問家人曰。汝於何處得斯異物。家人白言。去此不遠。有一老母所住之家多貯眾貨。自言我兒持貨。亦向他方自為商主。豈不如此求及他人。汝等所須來隨意取。我有所須即從彼覓。商主聞已。於其母所情生愛念告家人曰。其母既能如此資給事同我母。家人往彼報其母曰。商主於母深生愛念與母不殊。老母曰。何時當得見子面耶。答曰。善哉我報商主。即便還報。商主聞已報言。善事。遂即行詣老母店中。既相見已歡笑迎接。母便問曰。汝名字何。答曰。我字遊方。母曰。我子商主亦同此名。汝即是彼體無差異。往來我處勿作他心。答言。如是情無間別。母命其女汝可進。來與兄相見。女即出來共相致問。於時商主見彼女來。儀貌端嚴舉世無匹。便生愛著如猛風吹。不自覺知何所投措。片時醒悟告其母曰。誰家少女。報言。愛子是汝之妹。問曰。已屬他不。答曰。未有所屬。報言。阿母若爾何不與我。母曰。欲令事汝不擬與他。然有一過使我懷疑。歡合暫時欲去便棄。答言。阿母頗能相與必不棄遺。母曰。若如是者所有財物將入我家。方信汝心言無有二。答言。可爾。遂將財貨運入其家。家有後門入即將出。知物盡已。告曰。宜選吉日可共成親。母即遂報諸婬女等。可於某日各自嚴身。著上妙服鹹至我家共為歡會。至成親日商主見怪。問言。阿母。何因大會。更無男子唯有女人。老母矯言。男子未至。時有一女遂共商主耳語。君可不知我等並是婬女耶。商主念曰。我被婬女之所欺誑。其女交歡已經多日。報商主曰。與我金錢。答曰。我之財貨併入汝家。更從我索何物相與。女即默然。後時商主因酒睡著。遂將蘧蒢裹束送著街衢。天曉人行即便睡覺。見身如此深生悔惱。泣淚橫流飢火所燒。為求飲食。遂往傭力人邊覓雇身處。於時瞿答摩長者更造新捨。多雇作人令往廛中。隨處求覓喚長者子來。時瞿答摩見彼容儀極為軟弱。告使者曰。我觀此人似未曾作。更覓餘人。彼聞語時重加憂惱。悲淚交流觀長者面。長者便怪問言。汝誰家子從何處來。名字何等。彼即哽咽聲嘶答言。阿父當知。我是北方。得叉邑人名曰遊方。我以天緣來至於此。我今不知何所趣向。今遭苦難死活難期。時瞿答摩見語悲哀情生愍念。問曰。汝識得叉城人名稱長者不。答言。阿父我薄福人彼即是父。時瞿答摩聞說父已。知是舊親更鐘慈愛。美言告曰。汝可無畏勿生悲慘。當作女夫是汝舍宅。既蒙安慰遂息愁懷。長者即便賜以衣服嚴身之物。澡浴塗香飲食房舍。凡是所須皆令無乏。復告婦曰。汝可為女備辦瓔珞莊飾之具。女夫既至當作婚姻。遂對宗親。告遊方曰。今是吉辰共為婚媾。遊方答言。阿父。我未成親且求財貨。長者告曰。宅中財物隨意所須。既無乏少更求何用。然遊方本意往婬女捨欲報私讎。答言。阿父我成親日廣備禮儀。豈等凡流隨宜嫁娶。長者默然。是時遊方出城遊觀。於大河中見有死屍隨流而去。岸上烏鳥欲餐其肉。舒嘴不及遙望河邊。遂以爪捉箸揩拭其嘴。嘴便長去食其死肉。食肉足已復將一箸。揩嘴令縮如故無異。遊方見已取箸而歸。遂將五百金錢往婬女捨。報言。賢首往以無錢縛我畀出。今有錢物可共同歡。女見有錢遂便共聚。是時遊方既得其便。即將一箸揩彼鼻樑。其鼻遂出長十尋許。時家驚怖總命諸醫令其救療。竟無一人能令依舊。醫皆棄去。女見醫去更益驚惶。報遊方曰。聖子慈悲。幸忘舊過勿念相負。為我治之。遊方答曰。先當立誓。我為汝治。先奪我財並相還者我當為療。答言。若令差者倍更相還。對眾明言敢相欺負。即取一箸揩彼鼻樑。平復如故。女所得物並出相還。得物歸家廣為婚會。命聚宗族娶婦成親。時瞿答摩城外有宅。報女夫曰。汝可將婦詣彼停居。彼有村坊悉皆給汝。既至彼已安樂而住。未經多日婦即有娠。欲至生時報其夫曰。我欲歸家今母看養。答言隨意。既到捨已便即生男。遂將此子還向舊居。未經多時復有娠體。欲至生日復更同前。求還母處。即將一子共夫乘車。遂於路中夫乃下車。詣一樹下縱身而睡。毒蛇來蜇因此命終。婦在車中便誕一子。生已下車便至樹邊。報夫主曰。我已生兒。君宜慶喜大喚不語。後以手觸方知命終。號哭槌胸痛惱憂塞。時有強賊盜其牛去。唯有空車重增悲咽。四向顧望不復見人。攜抱二兒卻還本所。行至中路遇大風雨。河水泛漲求進無由。即作是念。若將二子一時渡者。我及於子俱並不存。遂留大子。懷抱小兒。既得渡河置於岸上。迴取大兒浮至中流。有野干來遂銜小子。子啼作聲母遙叫喚。大子意謂其母相喚。擲身入水因即命終。母急上岸趁彼野干。遂得其兒看已命過。遂便號哭棄彼河中。復見大男隨流而去。情為猶活即入水浮。觀之知死痛切悲啼。速便上岸夫兒離背獨行曠野。唯著一衣號慟而去。椎胸懊惱不能自裁。時行時坐宛轉於地。是故苾芻當知。先業果報熟時。必須身受無可逃避。當爾之時在家父母並諸親屬。俱遭霹靂鹹悉命終。唯有一奴得存餘命。悲號啼哭急走而來。女見問之汝何行急。彼便倒地悲叫而言。所有家親鹹遭霹靂。唯我一身得全餘命。女聞號叫悲不自勝。說伽他曰。  我於先世中  曾作何惡業  夫兒及父母  眷屬一時終  我是薄福人  獨行隨處去  親族皆零落  何面欲求生  寧在於山藪  曠野無人處  不住於家宅  憂愁日夜增   說是頌已即與奴別。隨意東西唯獨一身。至一聚落遇到一家。見有老母撚劫貝線權寄停止。母遂相容便到母邊共其撚線。有一織師少年。時來母處買劫貝線。母於異時便持細縷往少年處。彼問阿母。昔日縷粗今何細妙。母曰。此非我作。問是誰為。答有客人彼能妙作。報言。阿母我獨一身。更無兼手何不見與。我以衣食相供。答言。我歸問彼知意報來。即貴價取縷設好飲食。香花莊飾令母還歸。瘦瞿答彌見而問曰。阿母。何處賣線得錢身香花彩。答言。少女非直貴價得錢。身服花彩更乃飽餐美食歡喜歸來。女曰。我怪非常為此相問。即於女前說織師好。復言。少女彼之織師未有妻室。汝能共活衣食相供。答言。阿母勿說斯語。我於家室深生厭患。隨宜活命更不求餘。母曰。女人無依理難存濟。宜覓處所以自安身。遂說百種因緣令其改嫁。女便心變從彼所求。織師既知以禮迎去。時彼織師性多毒害。雖無罪過常行杖楚。其女即往告老母曰。何意將我付與藥叉。常受苦楚知欲何計。報言。少女汝勿懷憂若有男女自相憐愛。家產資財並皆屬汝。其女未久便即有娠。其夫知已不加楚毒。妻生慢意不並尋常。織師覺已懷恨而住。後諸織師共為聚集。酒醉還家扣門而喚。其時婦屬產期閉門而坐。雖聞叫喚無由出看。織師性惡復加酒醉。懷恨在心更增忿怒。婦生子畢方與開門。告夫主曰。我已生兒君宜喜慶。夫聞斯語懷毒在心。便作是念有娠之時已慢於我。今既生子更長高心。若不殺之必為讎隙。即報妻曰。汝速然釜以油置中。見油沸已告其婦曰。汝可以兒投於釜內。妻曰。此是君兒新生無識。有何過失而欲殺之是不可也。即以粗杖打其脊上。世間憐愛無過自身。不能受苦。遂即舉兒置油釜內。夫見熟已報雲。汝今可食此肉。答曰我欲如何自餐子肉。夫遂倍常苦楚逼害。忍苦不已遂餐其肉。如世尊說。  染欲是小過  愚者亦能除  瞋癡是大殃  智者當速離   於時織師遂生悔恨。坐臥不安如火燒心。極懷憂惱煩怨睡著。妻作是念。其人殺子令我食肉。人中藥叉可宜逃避。即持道糧走出城外。時有北方商人欲還本國。便共為伴隨時活命。彼大商主見此女人。容儀端正便生愛念。問言少女。汝屬於誰欲何所適。報曰我先有夫毒蛇蜇死。一子新生被野干所害。一子兩歲溺水而亡。父母親知鹹遭霹靂。我無依託隨處遊行。且寄商人以求活命。商主念曰。此女容儀卒求難得。即便納受以為己妻。忽於中路狂賊破營。財物並將夫身被殺。賊帥見女儀容可愛。給以衣食遂納為妻。後被北方國主誅其賊帥。遂將此女為大夫人。未經多時王便崩背。於時臣佐作大禮儀。准其國法以人殉死。王及妃後葬入陵中。被賊破陵穿孔已穴。瘦瞿答彌在於墓中。土塵入鼻即便啑噴。群賊聞聲悉皆驚怖。謂起屍鬼四散奔馳。時瘦瞿答彌見墓開明方從孔出。既出外已四顧忙然。憂惱百端求生無路。加以飢渴內迫身心。因即癲狂不記先後。遍體泥塗手足皴裂。露形而去。漸漸孤行。途經萬里至室羅伐。如世尊說。眾生業報難可思議。先所作業悉皆自受。惡緣斯盡善果方生。次復前行至逝多林所。爾時世尊大眾圍遶。為說妙法。彼遙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周遍嚴身世間無匹。圓明赫奕超日千光。如寶山王觀者忘倦。女極瞻仰遂得本心。睹己形容深生羞恥。即便坐地不敢遊行。於一切時如來大師無不知見。恆起大悲饒益一切。於救護中最為第一。最為雄猛無有二言。依定慧住顯發三明。善修三學善調三業。渡四瀑流安四神足。於長夜中修四攝行。捨除五蓋遠離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圓滿。七財普施開七覺花。離於八難樂八正路。永斷九結明閑九定。滿足十力名聞十方。於諸自在最為殊勝。得法無畏降伏魔怨。震大雷音作師子吼。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諸世間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陷欲泥誰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無聖財者令得聖財。以智安膳那破無明膜。無善根者令種善根。有善根者令得增長。置人天路安隱無礙趣涅槃城如有頌言。  假使大海潮  或失於期限  佛於所化者  濟度不過時  佛於諸有情  慈悲不捨離  思濟其苦難  如母牛隨犢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向眾外可以上衣授與商主之婦瘦瞿答彌。令其披著將來聽法。時具壽阿難陀奉佛教已。即行詣彼捨衣覆之將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如來大師觀彼根性隨機說法。於四諦理令其解悟。以智金剛杵摧二十種有身見山。獲預流果。既得果已便從座起。合掌向佛歎未曾有。白言世尊。唯願慈悲。許我於佛法律捨俗出家。成苾芻尼而修梵行。世尊知已付與大世主。彼既得已即令出家。並授近圓教讀毘奈耶。如法教誨。彼即策勤一心無倦。觀知五趣輪轉不停。諸行無常畢歸磨滅。斷三界惑破五趣輪。證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於我弟子苾芻尼中。瘦瞿答彌持律第一。是時諸尼聞佛記已。有諸尼眾。詣瘦瞿答彌聽其說法。時瞿答彌欲令諸尼生厭離故。即便為說本業因緣。諸尼聞已便向苾芻廣說其事。後於異時瘦瞿答彌來禮佛足。諸苾芻見共相耳語說彼業緣。時瘦瞿答彌禮佛足已奉辭而去。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曰。是諸苾芻共相耳語為說何事。時阿難陀以緣白佛。佛告阿難陀。眾生業報難可思議。由心造作一切世間。皆因業生依業而住。凡自作業當受其報。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世尊。此瘦瞿答彌先作何業。夫被蛇蜇而死。一子野干所害。一子溺水而亡。父母親知鹹遭霹靂。自食子肉心亂癲狂。漸漸遊行來詣佛所。善法律中出家近圓。斷諸煩惱證阿羅漢。蒙佛授記於尼眾中持律第一。佛言汝等苾芻當知。此尼由先作業。果報熟時皆須自受。非外四大等。乃至說頌。廣如餘處。汝等苾芻當一心聽。往古昔時於一聚落。有長者住大富多財。娶妻經久迥無兒息心懷憂惱。我有多財了無繼嗣。身亡之後併入官收。婦問何憂。夫以事答。婦作是念。我今未知由夫薄業我無福耶。不生子息。豈非夫主於我情生異念更覓餘妻。親對我前掌頰而住。廣說愁詞我宜自行不勞他遣。告其夫曰。我有惡業不懷男女。可更覓婦男女當生。報言賢首。汝豈不聞。家有二婦欲將冷水飲□無由。於其宅中常為鬥諍。共相惱亂無有停歇。妻作矯情。報言聖子。宜可娶來。彼若年顏與妹同者。我便於彼如妹看之。與女相似如女瞻養。夫聞此語遂更求妻。於異聚落有一長者。妻生一女復有二子。女既長大父母並亡。其人遂來至二弟處求姊為妻。彼便見與作大禮儀共相婚媾。人皆法爾得新忘舊不念前妻。舊婦腹中先有惡病不生男女。見夫棄擲極生嫉妒。因即病差便即有娠。報夫主曰。我今有娠君當喜慶。夫曰賢首。汝若生子。我歿世後得為繼嗣自作家主。婦曰誠如所說。君之後妻若不藥我墮胎必有斯理。夫曰賢首。我先語汝。家有兩婦定相惱亂。汝今無事早發斯言。婦便默爾。月滿生兒。母便念曰。此子幸蒙天緣得生。必被後妻之所損害。我今付彼令養為兒。作是念已語後妻曰。小妹。此兒與汝共作養育。俱為己子情勿間然。彼言善事遂共恩養。未經多時遂生惡意。作如是念。此非我子豈繼我家。若長成日。母作夫人子為曹主。我充婢使。此必無疑。何用養怨宜當早殺。既生惡念如火益薪其焰轉熾。懷毒噁心亦復如是。遂以竹籤刺兒喉內。子患楚痛極苦號啼。問後母曰。何意孩子悲啼。答言不知。母即抱持哀憐撫拍。子懷苦楚啼泣更增。即便以嬭置彼口中。方見竹籤驚忙拔出。其兒因此便即命終母懷痛切悲啼號哭槌胸叫喚。親鄰來集問其所以。答言我兒後母嫉妒。竹籤其口苦楚命終。親鄰聞已悉皆驚集。問言何意啼淚交流。具以事答。遠近鄰伍諸人鹹萃。共瞋後母。告言小兒無過。何因苦殺。彼既聞已槌胸作誓。我若嫉心殺此兒者。當令夫主毒蛇蜇死。一子野干所害。一子溺水而亡。父母親知鹹遭霹靂。我食子肉心亂癲狂。赤體遊行無所知覺。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其長者後妻豈異人乎。此瘦瞿答彌尼是。由彼往昔極毒害心。殺他兒子重為言誓。由此業故夫被蛇蜇。一子野干所害。一子溺水而亡父母親知鹹遭霹靂。自食子肉心亂癲狂。露形而去無所覺知。又諸苾芻乃往迦葉波佛時。此瘦瞿答彌於彼佛法出家為尼。乃至命終修治梵行無所證獲。依止一尼為鄔波馱耶。彼佛法中持律第一。彼佛世尊亦與授記。瘦瞿答彌臨終發願。我於迦葉波如來無上等覺教法之中。至盡形壽修治梵行。所有善根如迦葉波佛授摩納婆。當來之世人百歲時。得成正覺名釋迦牟尼。我願於彼如來法中而得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如迦葉波佛說我鄔波馱耶。於諸尼中持律第一。我亦如是蒙佛記為持律第一。時諸苾芻復白佛言。大德。彼之父母。先作何業鹹遭霹靂。夫造何罪被毒蛇蜇。二子何愆。一被野干損害。一為溺水而亡。佛告苾芻各自作業。皆悉成熟。廣如前說。汝等苾芻當一心聽。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波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出現於世。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於此城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去城不遠。於河彼岸造一住處。諸方僧來鹹住於此。長者以財付與村人令其興易。時有一人三度將財並皆散失。長者喚問汝無智慧。三度將財並皆散失。若不還我不放汝歸。答言長者。更容一度將財興易。若不總還夫妻二子沒為奴婢。遂作明契。長者與財。復還散失。長者即便收其夫妻及子。充寺淨人在城居止。每日渡河向寺供給。身常煮飯。妻及二子雜營諸味。時有羅漢苾芻知僧撿挍。時逢天雨河水泛溢。夫妻及子並皆不至。時阿羅漢怪其不來。即往告曰。日時將至何故不行。欲令眾僧悉皆闕食。聞是語已悉生瞋恚。父母親識聞已咒言。彼人無事共相苦切。何故不遭霹靂而死。夫作是語此在路來。何不被毒蛇蜇死。一子復言。何不溺水而死。一子又言。何不被野干所殺。汝等苾芻勿生餘念。往時淨人者豈異人乎。即夫妻是。彼父母等即霹靂死者是。彼時夫者即被蛇蜇死者是。彼時二子者即溺水死。及野干害者是。此等皆由過去於羅漢處以毒害心出粗惡語。皆受斯報。汝等苾芻。由是因緣。我常宣說黑業得黑報。白業得白報。雜業得雜報。汝等應當勤修白業。離黑雜業。時諸苾芻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頂禮佛足奉辭而去。   緣處同前。爾時愚癡惡生釋子無辜鹹被誅戮。釋女尊親兄弟姊妹。及以夫主悉皆喪滅各懷憂苦。於佛所說善法律中來求出家。得出家已。譬如鈴嚮憂想漸除。後為欲纏煩惱還盛不能禁止。如世尊說。大黑毒蛇有五過失雲何為五。一者多瞋。二者結恨。三者怨讎。四者無恩。五者惡毒。女人亦爾。瞋恨多讎無恩惡毒。女人毒者。謂有一類多欲染心。時諸釋女苾芻尼共集議論。往吐罹難陀苾芻尼所。到已頂禮一邊而坐。白言聖者。欲心煩惱實難禁制。常惱女人。雲何能止。報言姊妹。更欲何為。汝等少年可捨學處。宜覓商人少年男子。多有財者共作交通。煩惱欲心自然止息。我若少年共汝同去。諸尼聞已禮足而還。遂更共議諸姊妹等。聖者吐罹難陀作如是語。我等雲何欲為安處。或有說言。吐罹難陀所言極善。我等宜行求覓其事。或有說言。諸姊妹。女人於佛善說法中。得出家者甚為難遇。宜可往問聖者瘦瞿答彌。鹹雲可爾。即共詣彼頂禮雙足。白言聖者。欲心煩惱實難禁制。常惱女人。我等雲何方便能止。報言諸妹。勿道欲名。何以故。其味甚少過患極多。如世尊說。諸有智人。於婬欲處知有五失。故不應為。雲何為五。一者觀欲少味多過常有眾苦。二者行欲之時常被纏縛。三者行欲之人永無厭足。四者行欲之人無惡不造。五者於諸欲境諸佛世尊及聲聞眾。並諸勝人得正見者。以無量門說欲過失。是故智者不應習欲。又復智人知出家者。有五勝利。雲何為五。一者出家功德是我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二者自知我是卑下之人被他驅使。既出家後受人供養禮拜稱讚。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三者從此命終當生天上離三惡道。是故智者應求出家。四者由捨俗故出離生死。當得安隱無上涅槃。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五者常為諸佛及聲聞眾。諸勝上人之所讚嘆。是故智者應求出家。汝等應可觀斯利益。以慇重心捨諸俗網求大功德。汝等姊妹。為當欲聞我於先世習欲之時所有過患。為於今生習欲苦惱。諸尼答曰。且止先世願說今生。時瘦瞿答彌即宣說。自一生來喪失父母。夫主兒子死亡。並食子肉生入墓中。癲狂迷亂次第為說。諸尼聞已悉皆愁怖身毛驚豎。便用心聽視瘦瞿答彌面。時瞿答彌觀其根性隨機說法。於四聖諦令彼開悟。彼等聞法獲預流果。廣如前說。既得果已白瘦瞿答彌。幾將失我。被吐罹難陀陷欲泥中永沈生死。瘦瞿答彌問曰。彼作何事。即具陳如上。報曰姊妹。知欲如何。彼為惡行損壞佛法。少欲諸尼共生嫌恥。雲何苾芻尼令他捨學與俗交通。時苾芻尼白諸苾芻。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尼不應教他捨其學處勸令歸俗。若相勸者得吐羅底也罪。   緣處同前。爾時有一苾芻尼訶罵苾芻。苾芻羞恥便即默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尼不應訶罵苾芻。若犯者得越法罪。如尼不得訶罵苾芻。如是亦復不應訶罵苾芻尼及正學女求寂男求寂女。如是下三眾。各低頭不應訶罵五眾。皆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一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六門第七子攝頌曰。  尼不在前行  見僧應起敬  白僧半加坐  歸俗詰無緣   緣處同前。爾時具壽大迦攝波。在鹿子母東林住處。於小食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吐罹難陀尼亦復乞食。遙見大迦攝波便作是念。我今宜可治此愚人。若迦攝波次第至家。吐罹難陀即先入其捨。在門扇後立。迦攝波來。告言聖者。宜過家無熟食。尊者即去。作是語已還至餘家。迦攝波來同前言告。如是展轉乃至多家。皆聞斯語情生怪異。若阿羅漢不豫觀者於事不知。便即入定觀誰惱我。見吐罹難陀苾芻尼。告言姊妹。汝今無愆。然是具壽阿難陀。作斯過失。強請世尊。令如是等惡行女類出家近圓。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作是念。由苾芻尼多有過患。苾芻乞食處苾芻尼不應前行。作是念已告諸苾芻。迦攝波善說其事。是故我今制諸苾芻尼。苾芻乞食尼不前行。諸苾芻尼便不敢行。因此乞求難得向苾芻說。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乞處。苾芻尼避應行。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在無量百千大眾之中而為說法。爾時具壽大迦攝波。因行至彼眾見皆起。吐罹難陀端坐不動。眾人即白吐罹難陀曰。聖者大迦攝波人天恭敬。我等遙見鹹悉驚起。聖者端然不移於座極為不善。答曰彼乃元是外道邪徒。極愚極鈍而來出家。我是釋女從佛出家。博通三藏善閑說法。契合真理問答無滯。何合見彼從坐起焉。時眾聞已皆悉譏嫌。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信心長者婆羅門等善作譏嫌。從今已後。苾芻尼遙見苾芻應從坐起。若有犯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說。若見苾芻從坐起者。後於異時蓮華色苾芻尼。於寺門首為諸大眾演說法要。時具壽阿難陀。因行乞食至尼住處。蓮華色尼遙見彼來急從座起。阿難陀來即坐其座。問言姊妹。汝為大眾說何教法。報言演說某經。於時具壽阿難陀即為大眾廣說其義。蓮華色尼一心佇立聽其說法。阿難陀為貪說法不令尼坐。久立疲倦被日照身熱悶倒地。是時眾中無信心者共相議曰。我聞蓮華色尼無諸染欲。今見阿難陀美貌容儀遂生異念。慾火燒心便即倒地。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諸長者婆羅門善說其過。從今已後。若苾芻尼於苾芻處來聽法時。應言姊妹就座而坐。苾芻若為說法忘命令坐。苾芻尼應可白知隨處安坐。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汝等苾芻。由此譬喻能解其義。汝等應聽我略教誨。言日出者。謂是如來出現於世。喻如日出放大光明。眾鳥皆鳴者。謂說法人挍量義理。農夫耕作者。謂是諸餘信施檀越。於我弟子營福智田。群賊皆散者。謂是魔軍及諸外道悉皆逃迸。如是苾芻。如來大師於諸聲聞弟子所應作者教令疾作。為欲哀愍以大悲心成就利益。所應作事我已作訖。汝等作者自可修行。當離諠鬧獨處閑居。往空林中在一樹下。或空室內或在山崖或依坎窟。或在草積。或於露地。或向塚間。或屍林處。隨宜臥具趣得支身。如是等處當可端心。勤修靜慮莫為放逸。勿於後時情生悔恨。此則是我之所教誡。時諸苾芻聞佛說已。便往山林坎窟之中。茂林清沼華果勝處。一心靜慮遠離放逸。諸苾芻尼亦近王園。於闇林中或在餘處。受用隨時供身臥具。加趺而坐宴默思惟。遂有蟲來入小便處。因生苦惱。世尊聞已告諸苾芻。諸尼不應加趺而坐。以修寂定應半加坐。是時諸尼奉教而作。尚有細蟲入身相惱。佛言應以故破衣及以軟葉而為掩蔽。方始半加當修寂定。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苾芻尼捨戒歸俗重求出家。得與出家近圓不。佛言鄔波離。一經捨戒更不應出家。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先制苾芻尼不得詰問苾芻所有過失。所謂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者。頗有餘緣。諸苾芻尼得請問苾芻諸過失不。佛告鄔波離。必無因緣。諸苾芻尼得有詰責苾芻。如前罪類所有過失。   第六門第八子攝頌曰。  長者與殘食  殘觸不相避  不問隱屑事  近圓座應知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娶妻已久不生男女。後時財物悉皆散盡。告其婦曰。我今年老不能求財。欲往逝多林為出家事。妻言聖子。君若出家。我何依託。亦去出家。夫言賢首。可共同去。長者將妻往大世主喬答彌處。頂禮雙足白言聖者。此是我婦。樂於善說法律之中而為出家。願慈納受。我今亦往逝多林所而求出家。答曰善哉男子。夫妻能發此勝妙心。俱共出家斯為好事。如世尊說。出家之人有五勝利。功德無邊聖所稱歎。五勝利者如前廣說。汝今可去我與出家。時大世主喬答彌即與落髮。長者即往逝多林處。求一苾芻為作出家。於時城中遠近鹹聞皆言。長者有福今得出家。多獲勝妙四事供食。後於異時入城乞食。妻苾芻尼亦來乞食。時世飢饉乞求難得。遇見其妻。問言仁者。若為存濟。妻曰時世飢饉乞求難得辛苦存生。便即告言。我今多得飲食供養。若佛聽者減半相與。時苾芻尼還至本處。向諸尼眾具陳其事。尼既聞已向苾芻說。苾芻白佛。佛言若諸苾芻有如此苾芻尼。時世飢饉乞求難得者。苾芻有食應可相與勿致疑惑。如世尊說。若苾芻有如此苾芻尼。時世飢饉乞求難得。有食相與勿致疑惑者。苾芻乞食得已。便即減半與苾芻尼恆來就食。乃於他日。其苾芻尼別處得食而不來就。苾芻作念。尼應餘處得食。為此不來何勞留分。思惟是已便不出分。尼於明日遂來覓食。報言仁者。昨不見來遂不出食。今雖有者已成殘宿惡觸。不堪受用。尼聞斯語禮足而還。至尼住處具說其事。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從今已後。苾芻殘觸苾芻尼得食。苾芻尼殘苾芻得食。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於僧眾中。問苾芻尼與僧不同隱屑之事。尼聞羞恥俯面而住。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問苾芻尼所有隱屑之事。然苾芻尼自可相問。苾芻若問得越法罪。苾芻又問同戒隱事。彼復羞慚。佛言可令尼隔方問彼尼。彼以其事告彼隔者。隔尼聞已方報苾芻。由不對言少羞慚故。   緣處同前。具壽舍利子等。與一苾芻尼受近圓已。說頌告言。  汝於最勝教  具足受屍羅  至心當奉持  無障身難得  端正者出家  清淨者圓具  實語者所說  正覺之所知   說是語已。時苾芻尼月期忽下。舍利子告言。姊妹。汝可起去。尼為羞恥便不肯起。時舍利子觀知所以。即便起去。諸苾芻尼曰。姊妹。纔受近圓未離壇場。豈合惱亂阿遮利耶。令起不起。答言姊妹。彼是大人。不容見我猥屑之事。仁等可不自知更責於我。我為蹲踞於前而坐。月期忽下雲何起去。諸尼聞已向苾芻說。苾芻白佛。佛言自今已後與女近圓。勿令蹲踞可坐磚上。或坐草座或復小褥子上。由諸女人身柔軟故。   第六門第九子攝頌曰。  苾芻餘臥具  應與苾芻尼  尼不蹋橋板  不著裝身物   緣處同前。爾時大世主喬答彌。與五百苾芻尼。遊行人間日將欲暮。到逝多林作如是念。時今已過日既將暮不暇入城我等宜共隨時居止。待至天曉方可入城。即於寺中露地而眠。所有衣服為塵土所污。至天曉已復作是念。若不頂禮大師至城還須重來。即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見衣服塵土所污。知而故問喬答彌曰。衣服何因被塵土污。即以事具白。於時佛告具壽阿難陀曰。苾芻所有餘長臥具。不與苾芻尼耶。白言不與。佛告阿難陀。從今已後苾芻受用餘殘臥具。應與苾芻尼。勿致疑惑。如世尊說。應與苾芻尼臥具者。時諸苾芻分臥具時皆取下惡。留上好者與苾芻尼。佛言不應好者留與苾芻尼。應與粗者。隨時供給勿令闕事。須食應與。   緣處同前。爾時具壽大迦攝波。於小食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從外而來欲入住處。遇河水泛溢。見迦攝波在板橋上。吐罹難陀作如是念。此愚鈍物今可治之。速往橋邊用力踏板。時迦攝波遂即落河。衣服並濕缽沈水底錫杖隨流。迦攝波曰。姊妹。汝無過犯。乃是具壽阿難陀作斯過失。強請世尊度如斯類惡行之女。於佛法內出家為尼。苾芻聞已以緣白佛。佛作是念。由苾芻尼多生過失。告言自今已後。苾芻尼不應共苾芻同橋上行。若行得越法罪如世尊說。苾芻尼不得共苾芻同橋行者。時有大橋安隱廣大。諸苾芻尼不敢共行。佛言。如是寬廣大橋共行無過。   緣處同前。爾時吐罹難陀苾芻尼。於小食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次第行至勝鬘夫人處。夫人見已唱言善來。即敷座令坐共為言議。時吐罹難陀尼問勝鬘曰。姊妹。何故骻粗腰細耶。答言聖者。何須問此。我但以物結束為悅王意。尼曰我今等閑且問。答言聖者。我用物纏是故粗也。尼曰由此眾人見者相愛。勝鬘默爾。尼至住處亦著此衣。諸尼問曰。此非法衣豈合尼畜。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此非法衣。著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爾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又見夫人乳房圓正。問答同前。夫人曰。我著覆乳房衣。又見夫人著承乳房衣。又見著勒腰衣。吐罹難陀見皆借問。如上具答。尼即學作著用此衣。佛言皆不合。著用者得越法罪。   第六門第十子攝頌曰。  不灒水污衣  不持死胎子  不吞於不淨  觸己子非他   緣處同前。爾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入城乞食。時大迦攝波在城乞食臨渠塹行。吐羅尼見便作是念。我今宜可治此愚人。遂持大塼速至傍邊遙擲塹內。穢惡臭水污其衣服。迦攝波曰。汝無愆犯。然是阿難陀作斯過失。具說如上。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苾芻尼。不應以穢惡水污苾芻衣服。若犯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爾時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娶妻未久。將諸財貨出外興易。妻噉好食著妙衣裳。欲心熾盛遂共一男而作私通。因即有娠。既經多月而作是念。我宜墮胎若不落者夫到之日必當害我。遂即墮胎情懷憂念。我今落訖何處安置。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因乞食入其捨。告言妙相。可與缽食。答言聖者可去。無授食人。我懷憂惱。報言妙相。可有人亡。答言無有人亡。然我墮胎不知欲棄何處。報言妙相。我若為棄。頗能常供乞缽食不。答言我與。我之侍者及知事人亦能與不。答言並與。即以大缽盛彼死胎。向空捨中而為棄擲時彼舍內先有眾多漫行男子。室中聚立見而問曰。禿頭釋女欲何所作。答曰只由汝等無賴狂夫通他婦女。造斯過失令我棄胎。男子聞已惡罵而去。時彼男子路逢諸尼。報言罪過物。汝吐罹難陀尼。現作如是棄胎惡業。諸尼默爾。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尼畜大缽有如是過。是故諸尼不持大缽。告諸苾芻。吐罹難陀作非沙門行。當知諸尼不應作此非法之事。不持大缽。若尼持大缽作如是事者。得越法罪。如佛所制尼不持大缽者。諸尼不知持何等缽。佛言苾芻小缽是尼大缽。   緣處同前。時笈多尼。既將一渧不淨置在口中。復將一渧置下根內。眾生業報難可思議。遂即懷娠生童子迦攝波。時笈多尼不敢手觸。兒便啼哭。諸親問言。何故兒哭。尼聞默爾。餘尼答曰。世尊制戒不許觸男。故不敢近為此啼哭。彼即答言。世尊大悲。雲何己子不聽手觸。母不觸者豈可命存。尼聞稱善。往告苾芻。苾芻白佛。佛言己子應觸。長養抱持無有過失。   緣處同前。佛言己子應觸長養抱持者。女人多愛便捉此兒。從肩至肩競共抱持。其兒便瘦。諸親見問何意如是。彼遂具說。鹹共譏嫌。以緣白佛。佛言諸尼不應觸他孩子。若觸得越法罪。   第七門總攝頌曰。  笈多尼不住  僧腳崎二形  道小羯磨時  沽酒尼根轉  寺外不以骨  第七攝應知   第七門第一子攝頌曰。  笈多與兒宿  王捨藥叉神  施兒衣繫項  稱名與祭食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苾芻尼不得與男同一室宿。時笈多苾芻尼。遣童子迦攝波出外令宿。子即啼哭。諸親聞已問笈多曰。童子迦攝波小兒夜何啼哭。尼默不對。諸尼報曰。世尊不令苾芻尼與男子同一室宿。為此令出由是夜啼。諸親曰。世尊大悲。若童子小兒。不與母宿當招禍患。可白世尊。諸尼向苾芻說。苾芻白佛。佛言笈多尼。應從僧伽乞與子同室宿羯磨。應如是乞。敷坐鳴揵稚尼眾集已。笈多合掌隨應致禮。於上座前。或於草坐。塼上或褥上坐。合掌而住作如是白。大德尼僧伽聽。我笈多苾芻尼生男。欲與子同一室宿。今從尼僧伽。乞與子同一室宿羯磨。願尼僧伽。與我與子同室宿羯磨。憐愍故。如是三說已。次令笈多尼離聞處著見處。須一苾芻尼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尼僧伽聽。此笈多苾芻尼。為自生男。此笈多今從僧伽。乞與子同室宿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笈多與子同室宿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笈多苾芻尼。為自生男。此笈多今從苾芻尼僧伽。乞與子同室宿羯磨。苾芻尼僧伽今與笈多與子同室宿羯磨。若諸苾芻尼僧伽。聽與笈多與子同室宿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與笈多與子同室宿羯磨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苾芻尼已蒙僧伽作與子同室宿羯磨竟。宜應與子同室而宿。勿致疑惑。其笈多伴尼亦共同宿。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其有子尼應與子宿。非是餘人。共餘人宿者得越法罪。是時笈多子年長大猶共同宿。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尼若子大不應同宿。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住。時此城內於一山邊。有藥叉神而為居止。名曰娑多。此常擁護影勝大王。中宮妃後王臣宰輔。及諸人眾由彼力故。王及諸人悉皆安樂。時降甘雨苗稼善成。華果泉池在處充滿。常無飢儉乞求易得。諸有沙門婆羅門。貧窮孤獨商估之類。悉皆來湊摩揭陀國。時此藥叉亦皆覆護。娑多遂於自類族中娶妻同住。是時北方健陀羅國。復有藥叉名半遮羅。恆住於彼亦常能擁護。令彼國中安隱豐樂。與摩揭陀境事無差異。時彼藥叉亦於同類娶妻共居。後於異時諸方藥叉共為聚會。此二藥叉得申歡愛共為親友。執別之後各還故居。娑多藥叉。取摩揭陀上妙華果。送與半遮羅。彼以北方所出華果。送與娑多。如是多時共申情好。復因聚會重得交歡。是時娑多語半遮羅曰。作何方便。我等歿後所有子孫。共為親愛不相疏隔。半遮羅曰。善哉斯語。我意同爾。娑多曰。今可共作指腹之親。我等二門若生男女。共為婚媾。彼言可爾。時娑多妻未經多時。遂有娠體月滿生女。容貌端嚴見者愛樂。其女生時諸藥叉眾鹹皆歡慶。諸親立字名曰歡喜。於時半遮羅聞彼生女。情甚歡悅便作是念。娑多藥叉是我親友。今既生女我當生男。彼即是我所愛新婦。可作嚴身瓔珞衣服。令使送去並持書曰。聞君生女情甚歡悅。今送衣服願垂納受。時娑多得書領信還以書答。然半遮羅意唯求男子。未久之頃婦遂有娠。月滿生兒與其立字。既是半遮羅子應號半支迦。時娑多藥叉。聞半遮羅生一男子。便作是念。我友生男豈得徒然。可寄衣瓔用申歡慶。彼即是我女夫何疑。遂裁書曰。聞君誕子。慶喜交懷。聊寄衣纓用申欣賀。幸當為受冀表不空。彼覽書已。報書答曰。許作交親今皆遂願。各待成立共作婚姻。時娑多藥叉婦還有娠。其時諸山出聲如大象吼。月滿生時其山復吼。諸親議曰。此之孩子。託胎之日及以生時山皆鳴吼。既是娑多之子。應名娑多山。既長大已父遂身亡自為家主。是時歡喜年既長成。報其弟曰。我今欲得遊王捨城。現有諸人所生男女悉皆取食。弟言大姊。曾聞我父於此城主及諸人眾常皆擁護。令得安樂離諸憂惱。我今宜可更加守衛。此則是我所防境界。若有餘人為損害者我應遮護。爾今何得生此噁心宜除此念。然藥叉女由於前身發惡邪願習氣力故。復告其弟說如前事。弟知姊意事難迴改。作如是念。我力不能遮其惡念。然父在日許嫁與他。我今宜可作婚姻事。即便裁書與半遮羅藥叉曰。我姊歡喜年既長成。宜可為親當速來此。彼得書已便為盛禮。至王捨城娶婦歸故。既至本城經多時已。與其夫主情義相得。作如是語。仁者當知。我意欲得王捨城中現在人眾所生男女皆取食之。答言賢首。彼皆是汝家族住處。餘來侵害尚欲相遮。寧容汝今輒為酷虐。興斯惡念勿更再言。由彼前身所發邪願熏習力故。作不忍聲懷瞋且默。後於異時便生一子。如是次第更生五百。其最小者名曰愛兒。時五百兒威勢成立。母恃豪強欲行非法。夫頻勸誨竟不受言。夫知彼心默爾而住。是時歡喜便於王捨城中隨來去處。現在人眾所生男女為次食之。爾時城中既失男女。所有人眾皆共白王。臣等男女皆被盜將。不知是誰作斯巨害。痛惱中極欲遣如何。願王慈悲善為尋察。王即敕令諸處街衢。四面城門令兵守捉。時諸兵士亦被偷將。日覺少人不知去處。婦人懷娠者鹹亦被偷。將向餘處。於時王捨城中大災盛起。諸王臣佐重啟大王。今此國中生大災難。具說上事。王聞驚怪即喚卜師問其所以。答曰斯之災橫皆是藥叉所作。宜可速辦諸妙飲食而為祭祀。王下明敕擊鼓宣令。告諸人曰。無問主客在我境者。皆須備辦飲食香華。掃灑街衢城隍聚落。種種嚴飾鼓樂音聲鈴鐸幡幢。於時王捨城人既奉王敕。各以精心備辦飲食香華等物。嚴飾街衢如歡喜園處處祭祀。雖勞備設災橫不除。苦惱憂惶莫知所計。於時守護王捨城天神。於睡夢中告諸人曰。汝等男女鹹被歡喜藥叉之所食噉。汝等宜可往世尊處。所有災苦佛當調伏。諸人報神曰。此既取我男女充食。則是惡賊藥叉何名歡喜。因此諸人皆喚為訶利底藥叉女。王捨城人聞是事已。皆往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訶利底藥叉女。於王捨城所居人眾。便於長夜作不饒益。我等於彼先無惡念。然彼於我懷毒害心。所生男女鹹悉盜去以充飲食。唯願世尊憐愍我等為作調伏。爾時世尊默然受請。彼等咸知佛受請已。頂禮雙足奉辭而去。至明清旦。佛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即往訶利底藥叉住處。時藥叉女出行不在。小子愛兒留在家內。世尊即以缽覆其上。如來威力令兄不見弟。弟見諸兄。時藥叉女迴至住處不見小兒。即大驚忙觸處尋覓。及問諸子愛兒何在。答言我等並皆不見。便自搥胸悲泣交流。脣口乾燋精神迷亂。情懷痛切速趣王城。遍行諸坊康莊道路。園林池沼天廟神堂。客舍空房皆求不得。更加痛切便即癲狂。脫去衣裳大聲號叫。唱言愛兒汝今何在。遂出城外巡歷村莊。大聚落中皆覓不得。即往四方乃至四海亦皆不見。被髮露形宛轉於地。肘行膝步蹲踞而坐。如是漸次到贍部洲。七大黑山七大金山七大雪山。無熱池香醉山覓皆不得。情懷苦惱氣咽不通。又往東方毘提訶西瞿陀尼北俱盧洲亦皆不見。便往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熱極熱。阿鼻止頞部陀尼剌部陀。阿吒吒呵呵婆呼呼婆。青蓮花紅蓮花大紅蓮花。如是等十六大地獄皆亦不見。又往妙高山處先登下層。次登第二第三層。直過多聞天宮。至妙高山頂。先入眾車園次入雜粗歡喜皆覓不見。即往圓生樹下乃至善法堂中。入善見城欲入帝釋最勝殿中。時有金剛大神。與無量藥叉守門而住。見彼來入便即驅出善見城外。情加痛切。至多聞天處。於大石上投身躄地。悲啼號哭。白言大將軍。我小子愛兒被他盜去。莫知何在願見施我。多聞天曰。姊妹。不須憂惱自作癲狂。汝今且觀近汝家室。晝日遊處誰來居止。答言大將軍。沙門喬答摩在彼而住。報曰若如是者。宜可速往彼世尊所而作歸向。彼當令汝得見愛兒。彼聞斯語情生歡喜。如死再生還來本處。遙見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圓明赫奕超日千光如妙寶山。深生渴仰憂惱悉除情同得子。既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言世尊。我久離別小子愛兒。唯願慈悲令我得見。佛告訶利底藥叉女。汝有几子。答言我有五百兒。佛言訶利底五百子中。一子若無有何所苦。答言世尊。我若今日不見愛兒。必吐熱血而取命終。佛言訶利底。五百子中不見一兒受如是苦。況他一子汝偷取食此苦如何。答言此苦倍多於我。佛言訶利底。汝既審知愛別離苦。雲何食他男女耶。答言唯願世尊。示誨於我。佛言訶利底。可受我戒。王捨城中現在人眾皆施無畏。若能如是。不起此坐得見愛兒。答言世尊。我從今已去依佛教敕。王捨城中現在諸人皆施無畏作是語已。時佛令彼得見愛兒。於時訶利底歸依如來請受禁戒。城中人眾皆得安樂離諸憂惱。時訶利底母親於佛所。受三歸依並五學處。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前白佛言。世尊。我及諸兒從今已去何所食噉。佛言善女。汝不須憂。於贍部洲所有我諸聲聞弟子。每於食次出眾生食。並於行末設食一盤。呼汝名字並諸兒子。皆令飽食永無飢苦。若復有餘現在眾生。及江山海處諸鬼神等。而應食者。皆悉運心令其飽足。佛告訶利底。又復我今付囑於汝。於我法中若諸伽藍僧尼住處。汝及諸兒常於晝夜勤心擁護。勿令衰損令得安樂。乃至我法未滅已來。於贍部洲應如是作。爾時世尊說是語已。時訶利底母五百諸兒。及以諸來藥叉等眾。皆大歡喜頂禮奉行。時諸苾芻聞佛說已。鹹皆有疑。請世尊曰。訶利底母先作何業。生五百兒吸人精氣。食王捨城人所生男女。佛告諸苾芻。汝等諦聽。此藥叉女及此城人。先所作業還須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王捨城中有牧牛人。娶妻未久遂即有娠。是時無佛但有獨覺。出現人間樂居寂靜。受用隨宜邊際臥具。世間唯有此一福田。時此獨覺遊行人間至王捨城。為大設會。有五百人各各嚴身。鹹持飲食並將音樂共詣芳園。於其路中。逢見懷娠牧牛之女持酪漿瓶。諸人告言。姊妹。可來舞蹈共為歡樂。女見相喚便起欲心。舉目揚眉共為舞蹈。由其疲頓遂即墮胎。城中諸人皆向園內。女懷憂惱掌頰而住。便以酪漿買得五百菴沒羅果。時彼獨覺來至女傍。其女遙見身心寂定。威儀庠序在路而行。情生敬仰遂即近前。頂禮雙足持香美果奉施聖人。諸獨覺者但以身化口不說法。欲饒益彼女人故。如大鵝王開舒兩翼。上昇虛空現諸神變。凡夫之人見神通時。心便歸向如大樹崩。投身於地合掌發願。我今於此真實福田所施功德。願我當來生王捨城。於此城中現在人眾。所生男女我皆取食。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彼牧牛女豈異人乎。即訶利底藥叉女是。由彼往昔奉施獨覺五百菴沒羅果發惡願故。今生王捨城作藥叉女生五百子。吸人精氣食噉城中所有男女。汝等苾芻。我常宣說。黑業黑報雜業雜報白業白報。汝等應當勤修白業離黑雜業。乃至果報還其自受。時諸苾芻聞佛說已。心大歡喜。頂禮佛足。奉辭而去。   緣處同前。時訶利底。既受如來三歸五戒已。遂被諸餘藥叉神等而作災難。即將諸子施與眾僧。若見苾芻行乞食時。皆化作小兒隨後而去。王捨城中女人見時。多生憐愛即來抱持。彼便隱沒。時諸女人白苾芻曰。此是誰子。答言訶利底兒。女人報曰。此是怨家毒害藥叉所生子耶。苾芻報曰。彼已皆捨毒害之心。為諸藥叉與作災難。為此將來施與我等。女人作念。藥叉之女。能捨噁心將子奉施。我等諸子何不施與。遂將男女施與僧伽。僧伽不受。女人白言。聖者。尚能納受毒害藥叉女兒。何故不受我等男女。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受。諸苾芻奉教雖受不為守護。縱其自意隨處遊行。諸苾芻白佛。佛言若將一男施與僧伽。一苾芻為受以故袈裟片。繫其頂上而為守護。若多施與。於上中下座隨意受之。同前守護勿致疑惑。時諸父母遂將財物。還來贖取諸苾芻不受。佛言應受。彼於後時情生愛戀。復將衣物施與苾芻希報恩故。苾芻知心而不為受。佛言應受。如世尊說應受贖兒財物者。時六眾苾芻遂從父母要索全價。佛言不應索價。應隨彼意知足受取。   緣處同前時訶利底藥叉女。既將諸子施與僧伽。夜臥患飢啼泣至曉。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晨朝應持飲食。稱其名字而祭祀之。或有欲得齋時而食。佛言應與。或有非時欲得飲食。佛言應與。或有欲得食苾芻缽中殘食。佛言應與。或有欲得食諸不淨。佛言應與。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二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七門第二子攝頌曰。  尼不住蘭若  不居城外寺  不許門前望  亦不視窗中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於此城中有一婬女名蓮華色。衒色為業以自活命。時有婆羅門來告言。少女好不。汝可與我行歡愛事。報曰汝有錢不。答言我無。女曰可去覓錢後來相見。答言我覓。便往南方隨處經紀。得五百金錢還來女處。時蓮華色由依尊者目連善知識故。因即出家近圓得阿羅漢果。隨情所樂出王捨城向室羅伐。爾時世尊未遮苾芻尼住阿蘭若。時蓮華色遂往闇林。於閑靜處宴坐入定受解脫樂。時婆羅門持五百金錢。至王捨城問諸人曰。蓮華色女今何處去。答言彼已於釋子法中。而為出家向室羅伐。彼聞告已即往逝多林問苾芻曰。聖者王捨城女名蓮華色。遊行至此今在何處。答言彼女已捨非法而為出家在闇林中專修妙觀。彼便往就報言少女。先有誠言今持錢至。汝可與我共為歡樂。報言婆羅門我已棄捨罪惡之業。汝今宜去。報言少女汝雖捨我我不捨汝。宜可起來必不相放。報言汝於我身何處支體偏生愛樂。答曰我愛汝眼。即以神力抉其兩眼而授與之。時婆羅門便作是念。此禿沙門女能作如是妖術之法。拳打尼頭棄之出去。即以此緣告諸尼眾。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苾芻尼住阿蘭若有如是過。自今已後苾芻尼。不應逐靜在闇林中及空野處。若有住者得越法罪。   緣在室羅伐城。如世尊說苾芻尼不應住阿蘭若。時諸苾芻尼便在街衢坊巷。坐修禪寂還招前過。以緣白佛。佛言苾芻尼應居寺內修習。時有信心俗人聞佛令尼於寺中修定。遂於城外為造尼寺尼來居止。還被諸賊及儜惡人來共相侵嬈。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城外安置尼寺。應在城中。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於尼寺門前佇望而立。見有人來即便調弄。時諸俗旅皆共譏嫌。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尼住門前有如是過。故尼不應住在門下。若苾芻尼在門前立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如佛所制。諸尼不應立門首者。便於窗中而望。遙相調弄起過同前。佛言此亦如前得越法罪。   第七門第三子攝頌曰。  許著僧腳崎  有男池不浴  交衢不應越  宜在一邊行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尼於寺院內。便著五衣作諸事業。熱悶疲勞因此羸弱。即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尼於寺內。應披僧腳崎作諸事業。俗人來見遂起欲意。信心者見共作譏嫌。苾芻白佛。佛言諸俗人等若嫌斯事。從今已去苾芻尼。對長者婆羅門。不應著僧腳崎而為事業。若著者得越法罪。若對俗人作者。可用僧腳崎覆兩肩臂。披五條衣然後執作。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遂往男子洗浴之處而為洗浴。有諸少年男子亦來洗浴。見尼入水共相議曰。觀此禿沙門女身如野水牛。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苾芻尼往男子浴處有斯過失。從今已去苾芻尼。不應往男子浴處洗身。若往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吐罹難陀苾芻尼。立在四衢道中。見俗人來即便調弄。諸人報曰。禿沙門女。豈合於四衢道中調弄我等。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苾芻尼。不應驀四衢道過。應近一邊取便而去。若直過者得越法罪。   第七門第四子攝頌曰。  若是二形女  或是合道類  或常血流出  及是無血人   緣處同時。時有苾芻尼。與二形女而為出家。見餘尼來便現異相彼問言。妹汝是何人。答言姊我是二形人。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此是非男非女不應出家。縱受近圓不發律儀護可速擯出。自今已去若有女人來求出家。應須先問汝非二形不。若不問與出家者。師主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尼與二道合女出家。若小行時大便俱出污其處所。餘尼來入見已問言。誰污處所。答言姊妹我本無心欲污其處。為二道合欲小行時大便俱出。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此是非男非女不應出家。縱受近圓不發律儀護可速擯出。從今已去若有女人來求出家。應須先問汝非二道合不。若不問與出家者。師主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尼與常流血女出家。裙衣點污多有蠅附。諸尼問曰。妹身常流血耶。答言我是常流血女。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此亦同前不堪共住。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尼與無血女出家。見有餘尼於時時中月期水現。遂生嫌恥。報言小妹汝有邪思不能離欲。於時時中有月期現。答言阿姊何故見嫌。此是女人常法汝可無耶。答言我無血人何有斯事。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此是黃門女。宜應擯去不生善法。若見有女求出家時。應可問言汝非無血不。若不問者得越法罪。   第七門第五子攝頌曰。  道小著內衣  近苾芻不唾  僧尼不對說  當於自眾邊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尼度道小女出家。時彼女人向小行處久而方出。餘尼問曰。何遲出耶。答曰知欲如何。我身道小根不具足是故遲耳。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此是黃門女即應擯棄。   緣處同前。時有諸尼為月期下。污衣臥具多有蠅附。雖加浣染還同前污。佛知告曰。如此色類應著內衣。諸尼便著。時吐罹難陀苾芻尼。亦著此衣入城乞食街中墮落。諸人見問。此是何物遺在地上。尼瞋答曰。惡生種。宜可速問汝家母姊當為汝說。佛言若苾芻尼著內衣。應須安帶繫腰不生此過。若不安帶繫腰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具壽大迦攝波。於小食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吐罹難陀尼見速至傍邊唾地。唱言極愚極鈍物。迦攝波曰。此非汝愆然是阿難陀過。令惡行女人於善法律中強請出家。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吐羅尼所為非沙門法。諸婬女人於苾芻處。尚不出此鄙惡之言。從今已去苾芻尼見苾芻。不應唾地唱言極愚極鈍。若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犯過。見苾芻尼來便喚令坐。彼問聖者欲作何事。報言我為犯罪今欲說悔。尼即對坐。苾芻白言。阿離移迦存念。我苾芻某甲犯某罪。我今對阿離移迦。發露說罪不覆藏。由發露故得安樂住。尼言聖者亦犯如是過耶。斯非善事苾芻默恥。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向苾芻尼邊說罪。宜於清淨苾芻見解同者發露說罪。若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尼犯罪。見苾芻來虔誠恭敬。頂禮雙足合掌請言。聖者憐愍我故願見少坐。苾芻問曰。欲何所為。答言聖者我為犯罪。今欲對說。苾芻對坐。尼即合掌白言。聖者存念我某甲苾芻尼犯某罪廣如上說。佛言苾芻尼不應向苾芻邊發露。宜於清淨苾芻尼邊說罪。若作者得越法罪。   第七門第六子攝頌曰。  苾芻作羯磨  尼可用心聽  敷座令人坐  尼座應分別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苾芻苾芻尼羯磨事別除共羯磨者。尼在僧中作羯磨時。不能無畏作法不成。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應為作羯磨。苾芻尼應聽。諸尼不知雲何諦聽。佛言至心善思念之。告言此是初羯磨竟。第二第三應如是作(謂是二眾受尼戒也)。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應可誦經者。時諸苾芻不敷座席。佛言應敷。後於異時尼來聽法便坐好座。時有一尼月期忽下。污其座褥聽訖便去。知事人來欲收舉置見多蠅附。以緣白佛。佛言尼來聽法不應令坐好座。如世尊說。苾芻尼不得坐好座聽法者。時有尼來即與小座。時大世主喬答彌。因來聽法令坐小座。大世主曰。我在俗時。尚不曾坐如此小座。況今能坐。諸苾芻言。大世主是世尊教。不令苾芻尼坐好座聽法。大世主曰。我豈同彼有可惡過。由彼前尼心不存念故有過生。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許。若苾芻尼心存念者來聽法時。應與好座勿生疑惑。   第七門第七子攝頌曰。  沽酒婬女捨  途中不觸女  隨時開內衣  歌舞不應作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於小食時著衣持缽次第乞食。見一俗女著妙衣瓔。問曰少女因何得此上妙衣瓔。答言聖者我因沽酒得此衣瓔尼便作念此好方便。心緣不捨前行乞食。又逢一女著弊故衣羸弱而去。問曰汝屬誰家。答言聖者我無所屬。但得衣食我即與作。尼曰若爾何不沽酒。答言聖者如我之類豈能沽酒。凡沽酒家須得寬宅。床榻座席盞杓盤樽。錢本多停供承如法。客來無乏方有利潤。尼曰若爾所須之物我為汝辦。所得之財能與我不。答言我與。便近尼寺造一大宅。所須調度皆悉與之。多與本錢令其沽酒。諸有飲者多來於此。餘沽酒家皆起嫉妒。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多獲財利。後時王設大會皆喚沽酒家。諸人報言。吐罹難陀苾芻尼寺邊。有大店肆多酤美酒。諸人皆飲多收利物。何不喚來偏苦我等。使者既聞往擒其女。即便大叫告言。聖者吐罹難陀。王家使人枉相牽捉願見出來。尼聞速出便即罵言。儜惡物汝何所為牽我女兒。使者答言聖者豈合置店沽酒耶。報曰我以腳蹋怨家項上。作沽酒業何關汝事。問言聖者亦有怨家乎。答曰汝即是怨將我女去因此鬥諍。諸長者婆羅門見。問言何故廣說其事共作譏嫌。諸釋迦女自為掉舉作非法事。禿沙門女不遵淨行而為沽酒。苾芻以緣白佛。佛作是念吐罹難陀尼。所為之事非釋女法。從今已去苾芻尼不應沽酒。若沽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著衣持缽次第乞食。見一婬女著好衣瓔。問曰少女何處得此上妙衣瓔。答言聖者我衒賣色而得此衣。尼作是念此好方便。我今試看得出生不。心緣此事而行乞食。遂於一處見少年女。衣服垢膩形帶飢色。行步虛羸體骨端正。問言少女汝屬誰家。答曰我無所屬但得衣食我便屬彼。答言若爾何因不作婬女業耶。彼便即以兩手掩耳。報言聖者我之家族未曾聞作如斯惡事。尼言少女凡是女人多為此業。汝非王女亦非長者。婆羅門等貴族所生。然諸女人皆愛男子。我不出家亦當自作。彼聞□誘便答尼曰。聖者若作婬女可即得耶。眾緣備具方辦其事。先須廣宅衣服鮮華。瓔珞莊嚴見者愛念。若有男子來入捨時。隨其貴賤飲食香鬘皆須供給。尼言少女凡是所須。我皆為辦與汝衣食。所得財物能與我不。答言悉與。尼於近寺造一大宅。所須之物悉皆備辦。澡浴香華衣服瓔珞皆給與之。恣口所餐容儀肥盛。諸婬女中最為第一。遂使諸人皆來臻湊。彼諸婬女見此事時共生嫉妒。吐罹難陀尼。多獲財物。後時王設大會多用塗香。使者即便集諸婬女共作塗香。諸女讒言告使者曰。吐罹難陀尼寺邊。亦有婬女宜可喚來。使者既去喚女擒來。彼便大叫告言聖者。今有王臣撮我將去。尼便疾出語使者曰。汝儜惡人將我女去。答言聖者亦作婬家。報曰我以腳蹋怨家項上。作婬女業何於汝事。廣說如前乃至佛言。從今已去諸苾芻尼不應作婬女業。若有違者得吐羅底也罪。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將一少女。於林野處大路之次。衒色為業因此求財。為他所執尼便惡罵廣說如前。乃至若有作者。得吐羅底也罪。   緣在王捨城。時六眾苾芻每於伎樂人中。共作歌舞共相議曰。諸大德我等常被樂人使作歌舞者。皆由十二眾苾芻尼。彼若不將衣缽等物。私與伎兒令惱我者。彼即不能令我作樂宜可治罰。今正是時可為計挍。鄔波難陀曰。宜可共打鹹言可爾。遂便同往遙見吐罹難陀苾芻尼。共相謂曰。此尼是頭首。宜可苦治即前共捉。或有拳打頭上。或以腳蹋腰間。或用錫杖而為打拍。遍體青腫不復能行。以油揩身臥在床席。諸尼見問何故如此。答言被打。問曰是誰。報雲尊者六眾。汝作何過。答曰彼是法兄我是法妹。共相教誨自是常途。豈比餘人何勞問過。諸尼聞已鹹共譏嫌。雲何苾芻打諸尼眾。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若打尼時觸其身體。告諸苾芻若打尼者是不應為。得越法罪。   緣在室羅伐城。如世尊說尼著內衣者。雖著此衣仍猶點血。污諸臥具多有蠅蟲。遂生厭賤憂惱居懷。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我今許尼。內衣之上更著覆裙。諸尼即便奉教而著衣仍點污。佛言於時時中當為浣染。於眠臥時常須繫念。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緣在王捨城。時有苾芻名曰本勝。身死之後舁至屍林以火焚葬。時十二眾苾芻尼。即於其傍自為歌舞。諸尼嫌恥以事白佛。佛言尼法不應自作歌舞。作者得越法罪。   第七門第八子攝頌曰。  僧尼根若轉  至三皆擯出  廣說法與緣  蓮華色為使   緣處同前。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尼若根轉其事雲何。佛言同舊近圓。及依夏次移向僧寺。復白佛言。世尊尼轉根時即依本夏送向僧寺。僧若轉根還依本夏向尼寺不。佛言此亦送向尼寺。大德此之二人至彼處已。根還復轉其事雲何。佛言隨其所應還歸本處。大德此復更轉如是至三此復雲何。佛言若至三轉即非僧尼。當須擯棄勿懷疑惑。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名曰天與。大富多財娶妻而住。復於一處有一長者名曰鹿子。彼亦大富娶妻而住。此之二家共誇財富各言己勝。後為親友暱好往來。但有異物必相贈遺。時此城中諸人有事。至芳園所悉皆集會。籌議既畢各並還家。時二長者天與鹿子。於園中住共為談說。天與告曰作何方便。我等歿後所有子孫。共為親愛不相疏隔。鹿子曰善哉斯語今可共作指腹之親。我等二家若生男女共為婚媾。彼言可爾我意同然。作此議已各還本處。後時天與妻生一女。容儀端正超絕常倫而性多啼哭。若有苾芻來至宅中為父說法。孩子不啼攝耳專聽。三七日後諸親歡會。為女立名共相議曰。此女愛法攝耳專聽。天與之女可名法與。付八養母恩慈撫育。速便長大如蓮出水。時鹿子長者聞彼生女作如是念。我友生女豈得徒然。可送衣瓔用申歡慶。彼即是我新婦何疑。並傳語曰聞君誕女慶喜交懷。聊寄衣瓔用申欣賀。幸當為受冀表不空。天與領信還以語答。彼若生男定為婚媾。於時鹿子得語表心情求男子。未久之頃婦遂有娠月滿生男。三七日後諸親歡會。為兒立名共相議曰。此兒生日屬毘捨佉星。應名毘捨佉。亦付八母抱持養育。時天與長者聞鹿子生男作如是念。鹿子長者共我交親。今既生男我已生女。彼是女夫可作嚴身瓔珞衣服。令使送去並傳語曰。聞君生男情甚欣悅。今送衣服願垂納受。彼得信已傳語報曰。久許交親今皆遂願。各待成立共作婚姻。法與長大情樂出家。跪白父曰。我今情樂善說法律而為出家。父曰小女我有先言。以汝嫁與鹿子長者子毘捨佉。彼即是夫誠為不可。蓮華色尼是其門師時來相問。法與白言聖者我於善說法律。情樂出家而受近圓成苾芻尼性。願來於此密與出家。何以故。我父遮制無由得出。尼曰善哉少女能發此心樂為出家。諸欲味少過患極多。如世尊說諸有智人。於婬欲處知有五失。故不應為。雲何為五。一者觀欲少味多過常有眾苦。二者行欲之人常被纏縛。三者行欲之人永無厭足。四者行欲之人無惡不造。五者於諸欲境。諸佛世尊及聲聞眾。並諸勝人得正見者。以無量門說欲過失。是故智者不應習欲。又復智人。知出家者有五勝利。雲何為五。一者出家功德是我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二者自知我是卑下之人被他驅使。既出家後受人供養禮拜稱讚。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三者從此命終當生天上離二惡道。是故智者應求出家。四者由捨俗故出離生死。當得安隱無上涅槃。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五者常為諸佛及聲聞眾。諸勝上人之所讚歎。是故智者應求出家。汝今應可觀斯利益。以殷重心捨諸俗網求大功德。是故我今度汝出家。且應住此我往白佛。時蓮華色尼至世尊所。頂禮雙足在一面立。合掌白言大德世尊。天與長者女名法與。於佛所說善法律中。情樂出家並受近圓成苾芻尼性。為父先擬嫁與鹿子男毘捨佉。父母遮護不聽出家。於時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往告諸尼眾。天與長者女法與情樂出家。可使蓮華色尼往法與處。告其女曰奉世尊教。與汝受三歸護並五學處。即於家中剃髮出家受其十學。時阿難陀奉世尊教告彼尼眾。諸尼共集遣蓮華色尼。至彼告言。少女今尼僧伽奉世尊教。使我於此與汝出家。先受三歸並五學處。當用心受。既為受已。告言汝今是近事女。次授十學處語言。汝已出家訖當勤修學。如世尊教依法護持。時女欣悅深生渴仰一心聽受。蓮華色尼觀其根性隨機說法。於四諦理令彼開悟。以智金剛杵。摧二十種有身見山獲預流果。時蓮華色尼來白世尊。奉大師教所作已訖。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汝往告諸尼眾。可使蓮華色尼往彼家中。授法與六法六隨法二年正學。時阿難陀如世尊教告諸尼眾。使蓮華色尼至法與處。依佛教敕授與六法六隨法。告言汝今已是正學女。應二年中奉教修學。如世尊教依法護持。復更隨機為說妙法。彼聞法已獲一來果。是時法與於二歲中。學六法六隨法。年漸長大容儀挺秀超絕常倫。時諸親族共來瞻視。鹿子長者知女長成。令使往告天與長者曰。男女成立宜共成親。可選吉辰式修盛禮。天與答曰。善哉斯事應如是為。即便召集諸陰陽師佔其吉日。其天與長者遠近親族令使告知。我女法與某日成禮。若長若幼皆須總集。共申歡慶。諸莊嚴具皆可持來。時鹿子長者亦告親知。然彼宗親眷屬廣博。鹹來集會滿室羅伐城。時憍薩羅主勝光大王。乃至中宮及諸寮庶。皆聞天與長者女法與嫁與鹿子長者兒。某日吉辰共為婚會。諸親總集闐噎城中。王告大臣卿等亦應共彼相助。於時大臣頒宣王命。令其境內聚落村坊諸貴豪族。所有嚴飾奇異之物。鹹可齎持助長者婚會。時諸貴族聞王命已。鹹持種種奇異之物皆來借助。是時城隍康莊巷陌人眾充滿。掃灑嚴飾無諸雜穢。燒香普馥散以名華。如歡喜園皆可愛樂。法與遙見怪其奇異。問家人曰。今欲非時為白花會耶。家人答曰。由汝福報。為此非時作白花會與汝成禮。女聞斯語情生憂惱。速詣父所跪白父言。我於五欲情無愛樂。願父聽我詣王園伽藍苾芻尼處。父曰汝未生日我有誠言。嫁與鹿子長者男毘捨佉。彼是汝夫今不由我。然憍薩羅主勝光大王寮庶貴賤。鹹悉知聞汝嫁與鹿子男毘捨佉。彼豈容汝詣王園寺耶。汝欲令我及諸宗親囚禁牢獄。明日婚姻勿為造次。又諸親族鹹來告言。少女汝今不應為倉卒事。汝既盛年梵行難立。彼聞告已即便策勵。作意勤修專求聖道。竟未能得離欲方便。於此時中世尊大師無不知見。諸佛常法恆起大悲饒益一切。於救護中最為第一最為雄猛。無有二言依定慧住。顯發三明善修三學善調三業。渡四瀑流安四神足。於長夜中修四攝行。捨除五蓋遠離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圓滿。七財普施開七覺華。離於八難樂八正路。永斷九結明閑九定滿足十力名聞十方。於諸自在最為殊勝。得法無畏降伏魔怨。震大雷音作師子吼。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諸世間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陷欲泥誰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無聖財者令得聖財。以智安膳那破無明膜。無善根者令種善根。有善根者令得增長。向人天路安隱無礙趣涅槃城。如有說言。  假使大海潮  或失於期限  佛於所化者  濟度不過時  佛於諸有情  慈悲不捨離  思濟其苦難  如母牛隨犢   爾時世尊於經行所。遂便微笑口出五色微妙光明。或時下照或復上昇。其光下者至無間獄並餘地獄。見受炎熱普得清涼。若處寒冰便獲溫暖。彼諸有情各得安樂。皆作是念我與汝等。為從地獄死生餘處耶。爾時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已復現餘相彼見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於此死而生餘處。然我定由無上大聖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現受安樂。既生敬信能滅諸苦。於人天趣受勝妙身。當為法器見真諦理。其上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並說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時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還至佛所。若佛世尊說過去事光從背入。若說未來事光從胸入。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傍生事光從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光從膝入。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眉間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是時光明繞佛三匝從口而入。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  口出種種妙光明  流滿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諸剎土  如日光照盡虛空  佛是眾生最勝因  能除憍慢及憂慼  無緣不啟於金口  微笑當必演希奇  安詳審諦牟尼尊  樂欲聞者能為說  如師子王震大吼  願為我等決疑心  如大海內妙山王  若無因緣不搖動  自在慈悲現微笑  為渴仰者說因緣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如是阿難陀。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現微笑。阿難陀汝見法與童女。我付苾芻尼眾。次第授與三歸五戒十戒。作式叉摩拏於二年中學六法六隨法不。明日出嫁眷屬皆集。阿難陀曰我皆已見。佛言阿難陀。無容得有住其家內食殘宿食。不久即應證不還果及阿羅漢果。汝今應往告諸尼曰。法與已於二歲正學六法六隨法。尼眾應遣蓮華色尼為使者。往彼家中作梵行本法。時阿難陀告諸尼已。尼眾共集令蓮華色。至其家內與作本法已。告法與曰。汝今不久當受近圓。又復更為隨機說法。得不還果發生神力。時蓮華色尼往白世尊。佛告阿難陀。汝往苾芻尼處。傳我所教作如是語。僧尼二眾應授法與近圓。以蓮華色尼為使者。時阿難陀承佛教已。往告尼眾並集僧伽。於二部中以蓮華色尼為使者。即於其處授法與近圓眾作法已。時蓮華色往彼。告言少女。二部僧伽已與汝受近圓竟。佛所聽許當善奉行。又為說法。彼聞法已深起厭心。於五取蘊觀察無常苦空無我。如是知已。以智金剛杵壞諸煩惱。獲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無容得有阿羅漢尼。諸漏已盡處白衣家。食殘宿食受行俗法。於時法與既得果已。白父母曰。二親當知。我已獲得阿羅漢果。今欲往詣王園尼寺。父母告曰。若如是者。恐被王法罪及我身。可為設計與佛同去。答言善哉。願為方便。時天與長者即請世尊及苾芻僧。令使復告鹿子長者曰。善友當知我女法與。不樂為俗必定出家。宜可早來強為婚媾。於時鹿子啟憍薩羅主勝光大王言。臣共天與先有誠言指腹為親。彼女今欲捨俗出家。臣將諸親強為婚媾。王曰隨意。是時長者即命宗親擬為婚事。其天與長者辦諸飲食。令使白佛供設已辦願佛知時。於時世尊著衣持缽。將苾芻眾赴天與家就座而坐。諸餘僧伽各依次坐。天與長者共諸親眷。鹹持種種上妙飲食。供佛及僧皆令飽足。時鹿子長者並諸眷屬。王子大臣及諸人眾。將毘捨佉備設禮儀。來至門首欲為婚娶。時天與長者知佛大眾飯食了澡漱訖收缽已。坐卑下席。並諸眷屬於大師前聽說法要。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時法與尼斷三界惑得無所畏。嫁娶之事復在目前。王子大臣及諸人眾。並毘捨佉與其親族。備設音樂佇立相待。時法與尼隨世尊後出至門前。時毘捨佉既見法與。遂便舒手捉法與臂。無量百千大眾俱見。於時法與即現神通。如大鵝王舒張兩翼。上昇空界為神變事。是時王臣及毘捨佉。所有眷屬並諸人眾。見神變已皆生希有。舉身投地如大樹崩。遙禮彼足而申懺謝。唱言聖女。證悟如是殊妙勝德。欲令在家受諸欲樂食殘宿食。理所不應是時法與縱身而下。為諸大眾宣說妙法。其聽法者無量百千。得殊勝解。有得預流一來不還果者。或有於佛法中出家。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果。或發聲聞獨覺大菩提心。復令大眾歸依三寶求出生死。時法與尼既獲大利。往詣佛所禮足而去。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於我法中聲聞尼眾。善說法者即法與尼最為第一。時諸苾芻聞佛說已。鹹皆有疑請世尊曰。此法與尼曾作何業。於其本宅而為出家。蒙佛開許遣使得戒。即於其處獲阿羅漢果。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唯願慈悲說其本業。佛告諸苾芻。法與前身所作之業。果報熟時還須自受非於餘處。廣說如餘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在世名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住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婆羅□斯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娶妻未久。遂即有娠月滿生女。其女長大情樂出家父母不聽。時有老尼是其門師。女即白言聖者。頗能於此與我出家。而受近圓成苾芻尼性不。尼曰我往白佛汝且安住。便至佛所以事白知。佛即使尼往至家中與女出家。授三歸依並五學處及正學法。二部僧伽亦復使尼與授近圓已。於時老尼觀彼根性隨機說法。即於家中證阿羅漢果。彼佛稱讚說法尼中最為第一。是時老尼便作是念。此女出家並受近圓。聞法解悟獲阿羅漢果。皆由依我得此勝利。作此念已便即發願。我於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教法之中。至盡形壽修治梵行。所有善根如迦攝波佛授摩納婆。當來之世人百歲時。得成正覺名釋迦牟尼。我願於彼如來法中。如此女人不離本宅。而得出家受諸學處。聞法解悟斷除煩惱獲阿羅漢。如迦攝波佛稱讚此尼。說法尼中最為第一。願我當來亦復如是。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其老尼者豈異人乎此法與是。由彼往昔迦攝波佛教法之中。至盡形壽修治梵行。所有善根迴向發願。在宅因使得為出家。受諸學處成苾芻尼。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蒙佛記為說法第一。汝等苾芻由是我說。黑業得黑報雜業得雜報白業得白報。汝等應當勤修白業離黑雜業。乃至說頌時諸苾芻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頂禮佛足奉辭而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三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七門第九子攝頌曰。  寺外不為懺  獨不令剃髮  不賃尼寺屋  磚等不揩身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尼。詣苾芻處從其受學。尼有過失訶責令去。便往寺中委脅而臥。其親教師見而問曰何因委臥。答言阿遮利耶見責於我知欲如何。師言少女更何所作。彼軌範師令法住故訶責於汝。宜應速去從乞歡喜。答曰善哉我往請謝。向逝多林房中不見。遂即求覓見在寺外隨處經行。便就禮足。彼不為受棄之而去。諸男女見謂欲染纏心。告其尼曰。我知聖者懺謝之意。彼不受者可來相就。仁有所須我當為覓。尼懷羞恥默然歸寺。尼告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不受尼懺。致使耽欲昏迷男女起惡分別。告諸苾芻苾芻尼。不應寺外從苾芻乞歡喜。苾芻應受懺謝不得棄去。若不依者俱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諸苾芻尼令剃髮人淨除其髮。尼見少年心生欲染。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尼心常躁動。若不繫心恆被誑惑。女人之性慾心猛利。從今已去苾芻尼。不應獨令他人剃髮。若剃髮時應令一尼近邊而坐。其剃髮人若生慾念現異相者。彼尼報言。賢首當知。女身骨肉假成虛妄不實。於苾芻尼勿生異念招地獄苦。若苾芻尼作邪思者。應言小妹汝已捨家棄俗緣務。汝當憶念。於二眾中受近圓時作何要誓。如世尊說諸欲染者少味多過。汝今宜可棄捨惡念存出家心。如是說者善若不告者。伴尼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勸一長者為造尼寺。有多尼眾於此居停。後於異時五百商估人。從南方來向室羅伐。欲求停處而不能得。即於街衢權且停息。日將欲暮天復降雨。各懷憂愁掌頰而住。時吐羅尼見而問曰。賢首天既降雨。何不急收所將貨物覓停寄處。答言聖者。我等客人遍求停止。今此城人不存仁義。房不肯賃知欲如何。尼曰諸子。夜既侵星天今降雨。何故不言多與價直。若不收舉所有財貨。悉皆損壞誰當肯取。答言聖者。觀此人情難為籌度。縱與倍直亦不容受。是我惡業知欲何言。忍至天明方可移覓。尼曰諸子。必能倍與可入寺中。答言善哉如聖者言。即移入寺。時吐羅尼亦入寺內。所居尼眾悉皆驅出賃與商人。諸尼散出泥雨夜黑。散向餘寺衣服濕徹。既至寺已彼尼問言。姊妹何故夜深衝雨而至。皆即廣陳上事。諸少欲尼聞如是語各共譏嫌。雲何苾芻尼施主造寺。驅尼令出賃與俗人。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以寺賃與俗人。賃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男子洗處遂入其中。以磚揩身而為洗浴。諸男子見便起欲心。共相議曰。看此禿尼學我洗浴。因生譏笑。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於此婬欲亂心愚闇人中。揩身洗浴苾芻尼磚揩身者得越法罪。   第七門第十子攝頌曰。  不以骨及石  若木或拳揩  唯用手摩身  餘物皆不合   緣處同前。佛不許尼磚揩身者。尼便以骨以石以木及拳。而揩身體還同前過。佛言應用手揩。除手已外用餘物揩身者。得越法罪。   第八門總攝頌曰。  除塔懺門前  被差不應畜  不共女由婦  寫藥三衣蛇   第八門第一子攝頌曰。  除塔損波離  僧制不應越  尼無難聽入  教誡等隨時   緣處同前。時本勝苾芻身亡之後焚燒既畢。十二眾尼收其餘骨。於廣博處造窣堵波。以妙繒綵幢蓋花鬘置於塔上。栴檀香水而為供養。又差二尼能讚唄者。於日日中常持土屑及以淨水。若見餘處客苾芻來。便與土水令洗手足。授以香花引前唄讚旋繞其塔。後於異時。有一羅漢苾芻名劫卑德。與五百門徒遊行人間。至室羅伐路在塔邊。若阿羅漢不觀察時不知前事。遙見彼塔作如是念。誰復於此新造如來爪髮之塔。我行禮敬即便往就。時彼二尼見其至已。與土及水令洗手足。授與香花讚唄前行。引五百人旋繞其塔禮已而去。去塔不遠尊者鄔波離。於一樹下宴坐而住。見而問曰。具壽劫卑德。應可觀察禮誰塔耶。便作是念具壽鄔波離。何故令我存念觀誰塔耶。即便觀察見其塔內。有本勝苾芻骸骨。由彼尚有瞋習氣故。便生不忍卻迴報言。具壽鄔波離仁住於此。佛法皰生捨而不問。鄔波離聞默然不對。時阿羅漢告諸門徒曰。具壽汝等若能敬受大師教法者。宜可共往於磚聚處。人持一磚毀破其塔。時眾門徒既奉師教。各取一磚於少時間悉皆毀壞。二苾芻尼見是事已失聲啼哭。速往告彼諸餘尼眾。時十二眾尼及餘未離欲尼。既聞毀塔高聲大哭。今日我兄始為命過。時吐罹難陀苾芻尼。便問二尼。小妹誰向彼說。答言大姊。彼是客僧無由得知。尊者鄔波離不遠而住向客人說。時吐罹難陀尼報言。小妹我纔聞說。即知是彼先剃髮人。有斯惡行雖復出俗本性不移。宜可苦治令其失壞。如世尊說壞徒眾者眾不應留。我今宜去豈得捨之。發大瞋恚便持利刀鐵錐木鑽。往尊者所欲斷其命。時鄔波離遙見諸尼疾疾而來。便作是念。觀此諸尼形勢匆速。必有異意欲害於我。宜可觀察即便入定。觀見諸尼各懷瞋恚欲來相害。於時尊者情生匆速。不以神力加被大衣。便即斂心入滅盡定。諸尼既至以刀亂斫。鐵錐木鑽遍體鑱刺。爾時尊者由定力故。更無喘息與死不殊。諸尼議曰。我等已殺惡行怨家。報讎既了宜可歸寺。作此語已捨之而去。時具壽鄔波離從定而出。見衣損壞即還住處。諸苾芻見。問言具壽。何故如此。答言具壽。諸苾芻尼幾殺於我。問言何故。尊者即便具陳上事。諸少欲苾芻。既聞斯說鹹共譏嫌。共相議曰。大德當知。若苾芻尼於苾芻處。設有瞋恨但應不禮恭敬問訊豈合造次手執利刀鐵錐木鑽往殺。具壽鄔波離。幾將斷命何有斯理。一人告曰。諸大德。此事已去不可更追。從今已往欲何所作。答曰此欲如何宜行白佛。又曰何須白佛且立條章。勿使諸尼來入逝多林內。諸人既共作明制已。諸尼既聞悉皆不入不生恭敬。時大世主常法如是。於日日中來禮佛足方隨意去。彼入寺時苾芻告曰。喬答彌。眾僧立制不許尼入寺中。遮不聽入。答言聖者。我豈同彼作大過失。報曰眾僧作制我欲如何。尼即卻迴還其住處。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曰。豈大世主身有病耶。答言無病。若爾何故不來。時阿難陀以事白佛。佛言阿難陀。是諸苾芻擅作斯制。然諸苾芻尼繫屬苾芻。若不入寺不生恭敬。從今已去諸苾芻尼。若入僧寺。應須白知守門苾芻。方可得入。亦復不應教誡於尼。如世尊說白知方入不為教授者。諸尼不知雲何為白。佛言尼入寺時當如是白。聖者當觀我欲入寺。守門苾芻應問尼言。姊妹汝不懷障難持刀錐者聽入。若不白知入僧寺者得越法罪。苾芻見尼入寺不問亦同前罪。如世尊說。苾芻不應教誡諸苾芻尼者。時六眾苾芻教誡不息。佛言若苾芻尼有過。苾芻僧伽未與歡喜輒為教誡得越法罪。如教誡法長淨隨意亦皆准此。   第八門第二子攝頌曰。  尼懺不應輕  隨意不長淨  更互當收謝  尼眾坐應知   緣處同前。時有一尼就苾芻受業。因不可意訶責令去。既至寺中師問令懺。至房請謝廣說如前。是時苾芻見來禮懺。以腳驀頭棄之而去。尼即默然還歸寺內。諸尼見問小妹從軌範師已收謝訖。答曰莫更逢見如是之師。問言何故。即以事具答。諸尼聞已皆共譏嫌。姊妹當觀輕蔑女人。乞歡喜時而不為受。又復以腳驀頭而去。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諸尼眾等正合譏嫌。從今已去尼來懺時。不應驀頭棄之而去。如是作者得越法罪。尼被責時不應造次即求懺謝。然須次第方求懺摩。彼皆不知如何次第。應可先遣苾芻若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至其師處善為方便。令彼心喜方為懺謝。   緣處同前。如佛所說當於三處。謂見聞疑為隨意事。苾芻夏罷作隨意了復為長淨。有苾芻曰我觀長淨及以隨意皆為清淨。故知長淨即是隨意。或有說雲隨意長淨二事各別。白佛佛言。二事雖殊皆為清淨。是故當知作隨意已無勞長淨。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先有瑕隙。情生不忍共相覓過。於隨意時在大眾中。更相憶念互為詰責。於戒見儀命各說犯科。於時所有得意知識。及以二師諸同學等。各為朋扇因此鬥競。大破僧伽別生異見。有處中人共相遮止。告言諸具壽。勿為鬥諍住出家心。如世尊說若於其處。有諸苾芻共為鬥諍。各相論說忿競而住者。我於其處尚不樂聞。況當往彼。事若銷停我即當往。若彼苾芻棄捨三法多作三法。雲何棄捨三法。所謂棄捨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雲何多作三法。所謂多作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彼諸苾芻即便忿競共為鬥諍。更相論說懷恨而住。若彼苾芻棄捨三法多作三法。雲何棄捨三法。所謂棄捨貪瞋癡三不善根。雲何多作三法。所謂多作無貪瞋癡三種善根。此諸苾芻即不忿競共為鬥諍。更相論說懷恨而住。是故汝等苾芻。當捨惡法修行善事。時諸苾芻鬥諍不息。有處中人共相遮止。告言具壽。勿為鬥諍住出家心。彼諸苾芻懷瞋不歇更相鬥諍。諸俗旅見共生譏恥。此禿沙門作隨意時。無出家心常懷鬥諍。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諸苾芻長者婆羅門理合譏嫌。從今已去。若苾芻知苾芻有瑕隙者。不應一處共為隨意。先須懺謝方可共為。時諸苾芻作隨意日而為懺謝。更增忿競心不能捨。佛言作隨意日不應懺謝。七八日前宜須預懺。如世尊說七八日前宜預懺者。時諸苾芻皆共懺謝。佛言一切苾芻不應為懺。於有瑕隙情相違者。而為懺謝共乞歡喜。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五年應作頂髻大會。時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各諍勝上。作無遮大會。二部僧伽悉皆雲集。如世尊說各依夏次而坐。是時諸尼依夏坐時便大喧鬧。佛言女人性貪於大會時。應二三四依次而坐。自餘諸尼於相知處隨情而坐。   第八門第三子攝頌曰。  門前不長淨  當須差二尼  若至長淨時  差人待尼白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苾芻羯磨別尼羯磨別除。共羯磨者時長淨日諸苾芻尼悉皆來至逝多林所而為長淨。苾芻與尼於大門首共為長淨。諸長者婆羅門等見其喧鬧。皆來共觀彼立而住。佛問是已告諸苾芻。勿於門首而為長淨。時諸苾芻即與尼眾寺內長淨。因共聚集多為言話。以緣白佛。佛言由是苾芻不應與尼於其寺中而為長淨。諸尼不知還來寺內。佛言尼來半路。苾芻往彼共為長淨。時諸苾芻奉教而作。時有婆羅門長者在道遊行。中路遇見苾芻與尼而為長淨。遂生異念起邪分別。共相議曰。此禿沙門男與禿沙門女談說何事。一人謂曰。且觀此意況更何所論。我等在傢俬說言語尼曾默聽。於此空處向苾芻說。苾芻聞已向王家說。王於我等所有科罰。皆是禿男禿女而為讒搆。苾芻白佛。佛言。不應半路而為長淨。於長淨日當差二尼半月半月往至僧中。告其清淨請教授事。諸尼遂遣無勢力者。往至僧中不肯申說清淨之事。佛言。應遣能者。二人難得。佛言。一人有力得往僧中。彼雖至寺見佛及僧大眾威重。欲向何人而告清淨即爾還來。是時尼眾不為長淨。白佛。佛言。應差一人尼。來白者眾雖差一尼復不知。還同前過。佛言。被差苾芻應在門下。彼來當白。先受白已當告僧伽。僧伽即應以白二法差教授人。   第八門第四子攝頌曰。  被差不避去  當問教師名  著帽為缽囊  結鬘尼不合   緣處同前。佛言。苾芻差人待尼告淨者。雖在門首尼來到時。報言。莫近我莫觸我即便走去。尼待不得還本寺中。因此尼眾不得長淨。苾芻白佛。佛言。被差苾芻不應走去。當須為受作如是語。姊妹當坐莫近觸我。可告清淨。若不為受即走去者得越法罪。   如世尊說。應可差人住在門所。待尼教授者。被差之人遲至門首。時有露形通披毛緂。於其門下觀生死輪。尼見作念。我應就彼告其清淨。即便禮足合掌蹲踞。白言聖者存念。彼即默念。我今且觀彼禿沙門女說何言語。王園寺尼故遣我來。請問頂禮逝多林中聖眾足下。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勝常安樂行不。褒灑陀曰苾芻尼眾並告清淨。外道聞已不識其言默爾而住。尼便教曰。聖者應言可爾。彼聞不解佯作[口*菴]聲點頭而去。時此二尼即還本寺。其教授尼人後至門所。暫時相待見無尼至還向房中。若說戒者作單白已。其授事人白大眾曰。誰將尼眾告淨事來。眾中無人答言是我。眾皆念曰。豈非尼眾不來告淨。更不遣人問其來不。上座誦戒作褒灑陀了。後說戒時告清淨尼復來門首。不見有人還歸本寺。苾芻尼眾長淨不成。明日諸尼悉來僧所。問言聖眾。何故不受苾芻尼眾告清淨耶。諸苾芻曰。姊妹前長淨日。差何尼來為告清淨。先時二尼即前答曰。是我等來至於門首。當見如是形儀聖者觀生死輪。我即於彼告清淨已遂還本寺。苾芻聞說彼人形儀對說清淨。即知是彼露形外道。共相議曰此苾芻尼。於外道邊告清淨事。以緣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尼來告清淨。不問教授人名有斯過失。告諸苾芻二尼無犯。從今已去若苾芻尼來告清淨。應問教授苾芻名字。問言。聖者名字雲何。如其不問告清淨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說尼告淨時須聞名者。尼來告時先相識者亦問名字。佛言。相識苾芻不勞更問。   緣處同前。時大世主喬答彌。身嬰病苦尼來看問。聖者何故不出房耶。答言。少女我身有疾問曰。先持何物病即消除。答言。我在俗時頭上著帽。若如是者今何不持。答曰。我今出家世尊不許雲何得持。白佛。佛言尼在寺中應持頂帽。   緣在王捨城。時此城中有婆羅門。巡行告乞入一家中告言我乞。主人報曰。無物當去。此人出時大世主入從其乞食。彼作是念此亦不與為獨我耶。欲求瑕隙佇立不去。主人念曰。幸蒙佛母來入我家。即疾敷床命之令坐。接敘言笑取上飲食滿缽持奉。婆羅門見嫉妒心生。便告尼曰。我觀缽中得何美味。其尼示缽即便唾中。大世主曰。子今何故污缽中食。汝若索者我當施與。時婆羅門默然不對。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女人之性少有威德。令彼愚人作惡業已多招苦報。告諸苾芻曰。從今已去尼乞食時。應持缽絡掩蓋而去。諸尼不解缽絡雲何。佛言。應作方尺布袋。提上兩角置缽在中角施短襻。將行乞食得遮塵土復易擎持(神洲比來無此缽袋。由下尖角缽不動搖不同平巾動轉流溢作時應取布小尺二尺疊使正方傍邊剪卻將作橫□□診□姐楮駩糖□磥□齘j□C|□□鋤□□□□□|□□耦邥E姨□□□□□□¥□□訌認芥晚□□丑慼憚怹宣W□□|邦□耤□□□□漘¥尨楚慼慼慼慼嬈¥嶢□g姦□晨□壕D濫□□噥奧□l‥□蕁磧吩□礡慼撫楚慼慼慝邥□D□□□□□‥□吩□□□□□□§□□滎獺潭賰N□¥□□□葧吥晨□□|葨□蕁墂□□滎譬_□□□|邥Lo□□□□□¥□鞘□奧嶨榮¥□稐¥□峨臦葩颩□¥□稐‥□□蔥n□□緦□□□釵琡D□□¥□巒□□□□¥□礞u□¥□□|□□熒唚§□□|葥判蕁磣¥□句□□□□殷榮¥□稐¥□巒□□鴩□|蔥□□□□□犖□‥□□□辦搦□葦兩□□吩□¥□稐¥□峨□□臦葧訌讓□□□臦□唚§□耦葨臣¥□□蠐資獢慼L蒨□□□□□吩□¥嶠□擁粥知嶡粘晢|□□□Ⅵ□臩颩□¥□飩□滎臧吩□¥□□□□湦□□□|邧吩□□糯嶡巒連¥□稐‥臨□□□□唚¥□稐|□怴撫F‥□菃a□□□□譣¥叨耨□唚§□□‥□□Lo□連¥□鶠慼慼樁邳m嶠□□□□□□□媦葦逤□□季¥□□□□‥□□齤□□□稐c□□急巒□□□□□|詳入□□犖牧吩□□□□讀獺慼慼慼慼潺C豥□吩□□|邥□蜀□c□□□¥~□鴥孥鴦□|邥□劇﹛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惕插憧芋T葷□□□癒慼璋悼芥﹛慼慼慼Lh□□h□嶢¥□□□芧□榩晨□¥~□□湥□□≧□恁慼情憚`□□□吩□□|村□□鄘|噸□□滎□□駢□□□□□|葧□□□□f□□c□□□□噸□□榮‥□□□□□□□熒便□諦□噣□蕁豨□□噸□□□|□□□□□□□揣¥□□□□‥□□齤□□□稐§□楫□□□藹h□‥□□□□漥□怩□|蜀□□葩巨□綸□□噸□□□挶蛨痋慼撚恣慼慼情撓狶h□珵峨□肮e‥□□活慼撚諢慼慼L□□齤□□□稐‥□洁慼慼慼慼慼慼L□□犖犛漥□怩斥□苧□戣□噸□□□□□讀獺慼慼L磧吩□□□漥甝r□□荂慼   第八門第五子攝頌曰。  不應畜銅器  變酒令平復  賃房與俗旅  誑惑作醫巫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苾芻尼。往銅器家告言。賢首。頗能與我作大銅缽不。答言。聖者是我本業何為不能。問曰。欲作大小報言。極須大作。問言。聖者何用大缽。尼曰。貧寒物汝不取價與我作耶。與汝好價宜應大作。匠者念曰。隨彼大作於我何傷。大缽見了報言。為我更作小者入斯缽內。復更為作。如是漸小乃至七重皆入缽內。吐罹難陀令求寂女揩拭令淨。以五色線為絡次第盛之。有請喚處即令小尼頂戴將去。到已開設在傍安坐。俗旅見問。聖者今日開銅器鋪耶。答言。癡人汝豈能知我所須器。大者盛飯次著羹臛。次受美團餘安雜味。答曰。若爾更復多須。有餘物來無安置處。彼便默爾。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尼畜銅缽有如是過。從今已去諸尼不得自畜銅缽。若畜者得越法罪。唯除銅匙及安鹽盤子並飲水銅碗。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妻誕一女。右眼通睛將為惡相人無娶者。有餘長者娶妻未久。便即命終如是至七。時人號為殺婦長者。更問他女欲求為妻。彼便報曰。我今豈欲殺此女耶。復索寡婦。彼雲。我豈可自欲殺身。既無妻室自知家務。時有知識來相問曰。何故自營家事。豈可不能覓妻室耶。答曰。我是薄福娶妻未久便即終亡。如是更取乃至於七悉皆身死。時人號我名為殺婦。報曰。何不更求。即便如上具說其事。若爾通睛女兒何不索取。報言。彼亦不與。答曰。我知彼家養女多時。必應嫁娶即便就覓。彼見問曰。來何所須。答曰。欲求娶女。是何女耶眼通睛者。父曰。可隨來意宜於某日共辦婚禮。家酒熱壞傍求好者。諸有酒家即皆為辦。時吐罹難陀入通睛家從其乞食。家人報曰。我辦酒忙無緣與食。尼問其故彼即具告我家酒壞。尼曰。何故不令變為好酒。答言。聖者我不曾解。仁有方法幸當惠施。尼曰。少女我今年邁不復更為。昔在少時何事不解。答言。聖者憐愍我故變酒令好。尼言。少女顧能與我美食之直令汝酒好。答言。多與。尼曰。可出酒甕我為瞻相。即便舁出。時吐羅尼上下觀甕何因酒壞。乃知由熱即開窗牖。令持濕沙安其甕下。更取青苔繞甕纏裹。扇去熱氣。因涼冷故酒便復好。所有親族悉皆來集。時諸酒家鹹悉備擬。怪不來取令人往問。何不取酒。報言。我酒變好無勞別取。問言。是誰教汝。已壞之酒還令好耶。報言。聖者吐罹難陀。於我有恩能為此事。彼即譏嫌沙門釋女作非法事。雲何奪我所作生業。苾芻白佛。佛言。此非沙門釋女之法理合譏嫌。是故諸尼不應教他變已壞酒。作者得吐羅底也罪。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樂為給施。身忽染患漸加困篤。自知形命將死不久。所有財物悉皆給施沙門婆羅門孤獨乞人善友親族。唯有一捨猶未施他時吐罹難陀苾芻尼聞來至家中。告言。長者凡諸女人利養寡薄。喜捨之次分惠少多。答曰。聖者來遲。我之財物悉皆施盡唯有此室。尼言長者我本希望舉面而來今遣空還不稱元意。報言。聖者唯有此室。仁意欲將我終不惜。尼曰。若爾我今便受願除病苦。後時長者遂便命過。諸親來集。以青黃赤白繒綵靈輿。送往屍林。時吐罹難陀苾芻尼。聞長者命終疾疾至彼。封閉其室立在一邊。時彼親族焚燒既畢。鹹悉歸來見捨封閉。問言。誰閉。尼曰。其受施者自來封閉。報言。聖者施與何人。尼曰施我。聖者若爾且賃與我。後酬價直。尼曰虛實。答言實與。尼即開門令入。時有長者婆羅門來入其捨。聞如是事皆共譏嫌。沙門釋女作斯非法。雲何將屋賃與他人。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非沙門女法理合譏嫌。從今已去諸苾芻尼。不應賃捨與人賃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長者好施。知欲命終悉皆捨訖唯有一鋪。尼聞來乞事並同前。乃至身亡尼便封閉。諸人嫌恥苾芻白佛。佛言。若賃鋪者得越法罪(恐煩故略)。   緣處同前。吐罹難陀尼入城乞食。見師巫女搖鈴繞家談說凶吉。多獲利物足得資身。即便念曰。是好方便我亦為之。求得鈴已明旦入城。即巡諸家搖鈴振響。為他男女洗沐身形。詭說吉凶妄談來兆。有病患者天緣皆差。遂使王城之內鹹共知聞。所有請祈無不啟竭。自餘巫卜人皆不問。時舊醫巫詣諸人處。問言。有事我為占相。諸人答曰。更不勞汝。我有聖師善閑眾事。占相療疾皆悉稱心。彼問是誰。答言。聖者吐罹難陀。彼聞譏恥作如是語。非法釋女妄為巫卜奪我資生。苾芻白佛。佛作是念尼作醫巫有如是過。妄為詭說招俗譏嫌。告諸苾芻我今不許尼作醫巫。若有作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四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門第六子攝頌曰。  不共女人浴  亦不逆流洗  缽底應安替  不畜琉璃盃   緣處同前。有一女人往河水中洗浴身體。洗訖上岸梳髮而住。時吐罹難陀苾芻尼。遂持澡豆往彼洗浴。見女梳髮情生瞋嫉。作如是念愚癡女子。共我爭勝故梳頭髮。謂我先來元無髮耶。宜可苦治懲其後過。設更見我不敢爭勝。遂即默持菴摩羅末。撲其頭上以手挼之。女人問言。聖者我有何過。纔淨洗髮以菴摩羅末撲我頭上。尼曰。汝作此解雲吐罹難陀先來無髮。頭既不淨可來更洗。女即譏嫌。苾芻白佛。佛言。尼為非法理合譏嫌。從今已去諸尼不應以雜末等撲他淨髮。作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與諸尼眾往河中浴。是時吐羅於駛流處。逆水而立受其觸樂諸尼問言。聖者為作何事。答言。小妹我受觸樂。諸尼報曰。聖者此非淨法。於駛流處立受觸樂所不應為。答言。此是極淨有何乖理。若不淨者誰有制處。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諸尼理合作此譏嫌。從今已去諸尼不應駛流之處。逆水而立受其觸樂。若受樂者得吐羅底也罪。   緣處同前。諸苾芻尼隨處安缽鐵遂生垢。或因打擲多有損壞。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言。諸尼不應隨處安缽。應以薄錫替缽而用。如世尊說錫替缽者。諸尼以錫遍裹其缽。俗旅見問聖者此是何物。答言仁者。世尊制令以錫替缽。報曰。聖者豈可佛令遍裹缽耶。仁今妄說。此非沙門釋女所作之事。尼聞羞恥默然不對。苾芻白佛。佛言。俗旅理合譏嫌。是故諸尼不應以錫遍裹其缽。可為小替纔承缽底。彼作種種奇異形勢。佛言不合。替有二種。一如菩提樹及多根樹葉。二如手掌。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尼得琉璃盃。時有女人為有客來便詣尼處。告言。聖者幸借琉璃盃。尼即問曰。汝何所用。答言。聖者為女夫來無盃可飲。尼與將去。彼不存心手脫便破。告言。聖者我酬價直。尼曰。小妹不須價直還我舊盃。答言聖者別買盃替。尼曰。要須舊盃。如是諍競。苾芻白佛。佛作是念。此由諸尼畜琉璃盃有斯過失。告諸苾芻。諸尼不應畜琉璃盃。若畜者得越法罪。   第八門第七子攝頌曰。  由婦制錫杖  起舞時招罪  濕餅受請食  說法伴白知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婦生一子情大歡喜。命諸親眷共為喜樂。其婦及夫別房睡著天明不起。時有乞食苾芻。見彼多門遂入家內迷其出處。遂便深入至長者房前。彼即驚覺。苾芻遂向婦邊而過。長者見雲。此與我婦共行非法。即打苾芻頭破血出缽盂亦破。婦覺報雲。苾芻無過可放令出。時彼苾芻持此容儀至逝多林。苾芻問曰。何故如是。即便具說。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乞食不應造次入多門家。應將餅□門前為記然後方入。苾芻入時默然而入。見其婦女露形走去俗人嫌恥。佛言。欲入捨時作聲警覺。彼即呵呵作聲喧鬧而入。家人報曰。仁豈小兒呵呵聲響而入我家。答曰。佛令作聲而入為此呵呵。答曰。更無方便可使作聲。唯此呵呵能為警覺。苾芻默爾。苾芻白佛。佛言。苾芻不應呵呵作聲入他人捨。佛制不聽遂拳打門扇作聲而入。家人怪問。何故打破我門。默爾無對。佛言。不應打門可作錫杖。苾芻不解。佛言。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鐶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狗便出吠用錫杖打。佛言。不應以杖打狗應舉怖之。時有惡狗怖時瞋劇。佛言。取一抄飯擲地令食。至不信家久搖錫時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無出問。佛言。不應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家中設食。苾芻僧伽皆去赴供。佛在寺中令人取食。為五因緣佛令取食。雲何為五。一者為欲閑寂。二者為諸人天說法。三者為觀病人。四者為觀臥具。五者為諸聲聞人制其學處。今此因緣為制戒故住在寺中。時彼長者權為葉捨命眾令坐。時屬寒雨。長者行粥次行乾餅。次授爐餅並與蘿蔔。時有苾芻欱粥作呼呼聲。嚼乾餅者作百百聲。喫餺爐者作獵獵聲。屋上雨下作索索聲。瓶中飲水作骨骨聲。此等諸聲殊響合。時有苾芻先能歌舞。聞其聲韻憶舊管絃抑忍不禁。即從座起隨其音曲手舞逐之。告大眾曰大德此是呼呼聲。大德此是百百聲。大德此是獵獵聲。此是索索聲此是骨骨聲。彈指相和無不合節。於大眾中有不住心者即便微笑。其用意者悉皆驚愕行食諸人無不大笑。或生譏恥施主深怪。請食苾芻情大羞恥。將食至寺置在一邊。禮世尊足。世尊法爾共取食人歡言致問。大眾頗得美食飽不。白言大德。美食雖足然施主致怪。問曰何故。以緣具白。世尊食訖出外洗足。還入房中宴坐而住。至於晡時方從定起。於苾芻眾中就座而坐。便告作舞苾芻曰。汝以何心於施主家而作舞耶。答言大德。有譏彼意。及掉舉心而作於舞。佛告諸苾芻。若苾芻作掉舉而為舞者得越法罪。若作譏彼心者無犯。汝諸苾芻。此等皆由作聲噉食致斯過失。是故苾芻不作聲食。作者得越法罪。佛既遮已。時有信心俗旅。將諸乾餅蘿蔔甘蔗來施苾芻。皆不敢受。問言。聖者佛未出時。我等皆以外道而為福田。世尊出世即以仁等福田中上。我等所有微薄施物。持來供養仁皆不受。豈令我等往後世時無路糧耶。又如佛說及時而施。但是新穀及以諸果創熟之時。先持奉施具戒具德。後自食者得福無量。唯願慈悲為我納受。苾芻白佛。佛言。此諸施物宜當為受。所有乾餅與羹餅和食。蘿蔔甘蔗截作小片食勿作聲。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就捨受食。時諸苾芻不一時去各作伴行。既到彼家更待餘者。人未盡集報長者曰。宜可行食我等前餐食飽便去。更有人來復令行食。如是展轉施主疲勞。報言。聖者待一時坐。我併行食既生擾惱。苾芻白佛。佛言。受他請時不應亂去。在前去者至門相待一時方入。若亂去者得越法罪。   如世尊言不亂去者。有病苾芻侍者食訖。方持食去待食虛羸。苾芻白佛。佛言。有五因緣。早請食來在房中食。雲何為五。一者是客新來。二者將欲行去。三者身嬰病苦。四者是看病人。五者身充知事。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大富多財情懷信敬。請佛僧眾就捨而食。世尊不去。有五因緣令人取食。廣說如上今為制戒。苾芻食訖即便歸寺。施主本心欲求聞法。無一苾芻為其說法遂生嫌恥。苾芻白佛。佛言。理合譏嫌。故諸苾芻不應食了即皆歸寺。若即去者得越法罪。當為說法。佛令說法者。苾芻不知誰當說法。佛言。應令上座為其說法。若彼不能令第二者。此亦不能令第三者。此若無堪應番次與。或隨能者當預請之。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先有信心。於時時中往逝多林聽聞正法。遂於一時請佛僧眾就家受食。苾芻皆去世尊同前。有五因緣廣如上說。此為制戒。佛不親行令人取食。如世尊說若其食了。施主樂法應為說者。眾差一人令住說法。大眾鹹去。時彼施主並諸眷屬皆來一處。有大威嚴共聽法要。請言。聖者為我說法。苾芻見彼威力大故。生畏懼心不能說法。長者念曰。我多眷屬。苾芻情懼不為宣揚。我宜為說。報言。聖者如世尊說。  佈施招大富  持戒得生天  專修斷煩惱  此是法當去   時彼苾芻聞是語已。竟無言對復道而歸。既至寺中諸苾芻問。具壽住彼為說法不。答言。諸具壽獨留於我更無伴助施主親族有大威嚴。皆來集會我生畏懼不能說法。施主見我情懷怯懼。返即為我宣揚妙法。苾芻白佛。佛言。此之苾芻所言應理。是故不應獨令說法。從今已去差四苾芻。與說法人為伴。   緣在王捨城。如世尊制。說法苾芻應與四人伴者。有請喚處差說法人及與四伴。時伴苾芻遂向生緣或出便轉。悉不白知臨時闕事。以緣白佛。佛言。與說法人為伴苾芻。向餘處時應白而去。若不白者得越法罪。   第八門第八子攝頌曰。  瀉藥齒有毒  刮舌篦應洗  由其罪業盡  證得阿羅漢   緣在室羅伐城。有一婆羅門娶妻未久。遂生一子年既長大。於善法中而為出家。後於異時身忽染患。往醫師處。告言賢首。我身有疾幸為醫療。報言聖者。仁今可服如是瀉藥病得除愈。苾芻即服纔一行痢。冷水洗淨藥即不下。醫來問言。聖者瀉藥好不。報曰。賢首藥無氣力唯一行痢。醫言。聖者冷水洗淨耶。報言如是。醫曰。聖者冷水洗淨雲何轉瀉。仁今更可服前瀉藥勿為洗淨。瀉痢將畢方可洗之。報曰。賢首佛未聽許。醫曰。聖者藥法應爾不可相違。苾芻白佛。佛言。若如是者我今聽許。瀉痢未終宜當淨拭。苾芻不知以何物拭。佛言。應用土塊或以樹葉。或將破帛故紙而淨拭之。待瀉痢畢煖水淨洗。   緣處同前。於一林中有毒蛇住。諸牧羊人放火燒林。四面火來蛇即驚怖宛轉腹行。衝火而出僅得存命。投一樹下蟠身而住。於時具壽舍利子。遊行人間因至樹下。見此毒蛇被火燒處。身形破爛受諸苦惱。便為觀察宿世因緣有善根不。尊者觀見知有善根。又復更觀與誰相屬。見身與彼宿有因緣。即以水灑說三句法。告曰。賢首當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宜於我所起殷淨心。捨傍生身當生善趣。於時尊者作是語已即便捨去。時有鴟來銜去餐食。由此毒蛇於尊者處起善心故。命終之後於室羅伐城。善解六事(一者自知設會。二者教人設會。三者善知讀誦。四者知捨施法。五者知受物法。六者善知淨觸也)婆羅門捨而為受生。時具壽舍利子知彼命過。即便觀察何處受生。見此城中善解六事婆羅門捨而為受生。為調伏故尊者頻往婆羅門家。授與夫妻三歸五戒。後於異時獨至其家。婆羅門見白言。聖者無侍者耶。尊者答曰。我之侍者。非茅草生從仁處得。婆羅門曰。我無小兒堪為侍者。我婦懷娠若其生男奉為侍者。報曰。願爾無病我已受之即便捨去。彼婦月滿便誕一男。飲母乳時爪齒損乳乳便腫大。曾與童子一處戲時。或因瞋忿若爪若齒。有傷損處悉皆瘡腫久而平復。時舍利子知彼小童出家時至。往其家中為父母說法。彼見出來尊者便念即是我侍者乎。父告兒曰。汝未生時。我許將汝供奉聖者為給侍人。今可隨行勿生顧戀。此即是其最後生人。良久佇立觀尊者面隨後而去。尊者至寺便與出家。並受近圓依教令學。後嚼齒木既刮舌已不洗而棄。蠅來附上遂便命過。次有守宮來食其蠅因此而死。次有黃□來噉守宮還同喪命。次有犬子食此黃□亦覆命終。餘有殘者諸蟻來唼悉皆致死。是時有一苾芻在傍而立。見如是等事至明日旦。時諸苾芻來於其處而嚼齒木。見狗眾蟻一處命終。怪其所以共相謂曰。狗蟻何因一處而死。或言不知。或言可共推尋誰作斯過。時彼苾芻告諸人曰。昨日婆羅門兒是尊者舍利子弟子。我見於此嚼其齒木。刮舌之篦不洗而棄。必應為此令其命終。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當知人中亦有帶毒與蛇無異。從今已去嚼齒木時既刮舌了。應以水洗方可棄之。不洗而棄得越法罪。   如世尊說嚼齒木已洗方棄者。有諸苾芻為水乏少不知如何。佛言。於灰土上揩拭棄之。後於異時帶毒苾芻。自染衣裳曬曝迴轉。於時具壽鄔波難陀來見染衣。告言。具壽我樂相助。報言。善哉隨大德意。時鄔波難陀性懷惡行。即取新衣陰乾故衣日曝。又轉乾衣日曝濕者陰乾。彼言。大德勿作如此。時鄔波難陀還同前作。如是再三遮不肯止。其苾芻遂生瞋怒欲相擒撮。鄔波難陀便即走去彼隨後逐時舍利子來見相趁。告言。具壽欲作何事。彼瞋盛故仍趁不息。鄔波難陀既被逐急。遂取樹枝遙打於彼。仍不止息。時舍利子即以軟語安慰不令趁及。鄔波難陀便遠走去。彼瞋心盛便咬其樹。齒咬樹時其葉皆落。苾芻白佛。佛言。如此之人。不應相惱令生瞋恚。如世尊說不應相惱令生瞋者。後於異時鄔波難陀次當知事。至毒苾芻所告言。具壽作如是事。彼見來告生大瞋恚。苾芻白佛。佛言。此懷毒人或先有噁心。不應自往令其作務。可使傍人報所作事。彼聞應作勿令有闕。彼毒苾芻勤修忘倦。摧五趣輪斷諸煩惱。證阿羅漢廣說如餘。乃至人天無不恭敬。諸苾芻白具壽舍利子言。尊者弟子極懷瞋毒。如此之人。尚能證得阿羅漢果甚為希有。於時尊者舍利子。為諸苾芻廣說前緣。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大德彼苾芻。先作何業捨毒蛇身生於人趣。佛言。汝等苾芻彼自作業。成熟之時還須自受。廣說如餘乃至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當一心聽。乃往過去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出現世間。住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園中。此毒苾芻彼佛法中。而為出家常修慈觀。諸苾芻見鹹皆喚言。慈觀慈觀。報言。仁等更莫喚我慈觀慈觀。如是再三喚仍不止。於諸苾芻遂生瞋恨口出惡言。我是慈觀汝是人中毒蛇。佛言。汝等苾芻於意雲何。迦攝波如來正法中。出家修慈觀者豈異人乎。此苾芻是。由彼往昔於佛聲聞弟子處。起瞋恨心作惡口故。於五百生中常作毒蛇。餘殘業力於此人中受惡毒報。由彼往昔讀誦作業修諸戒品。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得善巧故。由彼善根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汝等苾芻由是因緣我常宣說。黑業得黑報雜業得雜報白業得白報。汝等應當勤修白業離黑雜業。時諸苾芻聞佛說已。心大歡喜頂禮佛足奉辭而去。   第八門第九子攝頌曰。  三衣隨事著  蘭若法應知  浴守門妙華  不應住非處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每於寺內著僧伽胝。灑掃為壇牛糞塗地。入廁便轉染衣浣胝。如僧伽胝七條五條。亦皆同此作諸事業。諸苾芻見一人報曰。此等諸衣不作差別。隨處著用理不應為。如世尊說僧伽胝者是其大衣。豈合不作差別而用。鹹言。具壽善說斯語可共白佛。佛言。汝等苾芻。理合如是共相止諫。僧伽胝者是衣中王。是故不應隨處著用作諸事業。如世尊說。僧伽胝衣不應隨處著用者。苾芻不知何處應著。佛言入聚落時。行乞食時。隨噉食時。入眾食時。禮制底時。聽佛法時。晝夜聽法時。禮拜二師及同梵行者時。如是等處可披大衣。嗢多羅僧伽。應於淨處披著。及食等事。其安怛婆娑。任於何處隨意著用。悉皆無犯。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若日出已。眾鳥皆鳴農夫耕作如前廣說。乃至當離喧鬧獨處閑居。宜可端心勤修靜慮。時有苾芻寡聞淺識。往空閑處而作草菴。晝夜勤思唯除乞食。放牧人等皆悉共知。時有群賊被他所害。並多傷損飢渴所逼。眾共籌量不知何去。一人告曰。彼蘭若中有釋家子。凡諸沙門性多貯畜。並有悲心情無怖怯。仁等可去宜共往投必有所獲。賊眾鹹言。善哉斯語。宜可共去悉皆希望。舉面同行至蘭若中。苾芻見已便唱善來。時諸賊人情生無畏住經少時。告言。聖者我寒須火。苾芻報曰。我居蘭若無火可求。又言。聖者渴困須水。苾芻報無賊復告言。聖者須少許□。用安瘡上幸見相與。苾芻報無。賊復告言聖者。我須故物慾纏瘡處。苾芻報無。次索蘇油用塗瘡上。苾芻報無。復告言。聖者飢困須食。苾芻報無。賊復問言聖者。今是何辰屬何星宿。苾芻答言。我居蘭若不閑斯事。中有一人先知僧法。遂生瞋恚告言。聖者前事已過我更相問。仁得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耶。苾芻答曰。我居蘭若。賊言。且致是事更問聖者。得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識處空處四靜慮定耶。苾芻報雲我居蘭若。賊言。聖者仁是三藏持經律論耶。苾芻亦同前答。賊言。聖者汝字雲何。亦如前報。賊言。此是何方。苾芻亦同前報。於時群賊所問之事。苾芻皆答我居蘭若。賊便大瞋告諸人曰。我等雖賊而此苾芻乃是大賊。何以故自身名號尚不能知。詐現容儀誑惑人世。時諸賊人於苾芻處各懷瞋恨。便共苦打身體皆破。衣缽錫杖悉皆摧裂僅存餘命。賊於夜中捨之而去。時此苾芻既遭困辱。至天明已詣逝多林。諸苾芻見問言具壽。何故形容困頓若此。即以上事具告。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我為蘭若苾芻制其行法。住蘭若人須貯水火。並畜蘇油□及故帛。食留少許須識星辰。及知時節方隅所在善閑經律論。乃至自知名字。若蘭若苾芻不依制者得越法罪。   緣處同前。時有邪命外道身忽染患。往醫人處請求救療。答曰。應作浴室洗沐身體。病可得除。答言。賢首我於何處得有浴室。隨時乞食活命而已。報言。聖者沙門釋子。每於半月在浴室中洗浴。仁可往彼洗沐身形。苾芻洗時彼便入內身披赭服。謂是苾芻皆不遮止。彼疾洗已出坐曬身。時有求寂來至其所。喚言。老人可共洗浴。彼即搖頭不欲重洗。求寂即便捉臂牽去。彼作是語沙門釋子。皆不淨潔。以不淨手觸淨洗身。答曰。我是沙門汝是何物。答言。我是外道。即告諸人曰。誰將外道入浴室中。以緣白佛。佛言。若洗浴時可守門戶。見苾芻入應問其名。彼相識者亦問名號。佛言。不應爾。   爾時佛在憍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一聚落名曰欲犁。彼有園林佛於此住。於別村內有婆羅門名曰妙花。封邑極多受用無乏。勝光大王常為供養。妙花有一親教弟子名曰樹生。多聞聰辯論難無滯。與五百人於妙花處。學誦婆羅門諸要經典。是時妙花聞沙門喬答摩。釋迦之子棄捨俗業。剃除鬚髮著袈裟服。以正信心而為出家。已獲無上正等菩提。有大名稱遠近諸國無不知聞。十號圓明人天恭敬。不從師受自然證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而知演說妙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梵行。於憍薩羅國人間遊行。今來至此欲犁聚落林中而住。我先曾讀尚古之書。若人成就三十二相莊嚴身者。此人唯有二種事業。如若在家當作轉輪王王四天下。以法化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像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具足容儀端正。有大威德勇健無雙。所往之處他迎自伏。周環四海無不稟化。亦無怨敵刀杖憂苦。但以正法教被黎元。共行十善安樂而住。若出家者如上所說證大菩提。於時妙花聞此事已。告弟子樹生曰。汝今知不。我聞沙門喬答摩釋迦之子。棄捨釋種剃除鬚髮。身服袈裟而為出家。廣說如上。乃至名稱普聞人間遊行。今至憍薩羅欲犁聚落。於大林中而為居止。我先曾讀尚古之書。若人成就三十二相莊嚴身者。此人唯有二種事業。如其在家當為轉輪王。若出家者當得成佛。名稱普聞廣說如上。汝今往彼親為觀察。所聞相好為實為虛。樹生白言。如大師教。即與聚落諸耆宿婆羅門聰明博識詣世尊所。既到佛前在一邊立。諸婆羅門以種種言詞。慰問世尊即便前坐。世尊即為說微妙法。示教利喜令彼欣悅。彼摩納婆佛說法時。著皮革屣佛前經行。時來暫聽以言亂問語畢便去。於世尊前極懷高慢。情無畏敬作拒逆心。自謂超勝於時。世尊告曰。汝今豈合作如是事共解明論。大婆羅門漫為言說。問言。喬答摩我有何過。佛言。我與學識大人共言議時。汝著革屣經行不住。不識次第無恭順心。以言亂問而為違逆。彼言。喬答摩我婆羅門法。行與他人而為言說。立坐臥者皆共言談不成是過。諸禿沙門被煩惱縛不生男女。我於言次共作談論斯有何失。佛言。汝有所為來至我所。汝於尊人未受教誨。彼聞是語便生瞋恚不忍之心。欲於佛所共為詰難。即白佛言汝喬答摩。諸釋迦種如野象類。於婆羅門處不生恭敬供養尊重。佛言樹生諸釋迦子。有何過失汝作斯語。白言喬答摩我於往時。緣親教師及為己事詣劫比羅城。諸釋男女在高樓上。見我入城在道而行。悉皆遙指共相謂曰。此是樹生摩納婆。妙花婆羅門弟子。唯知遙指更無恭敬供養之心。佛言摩納婆。如百舌鳥多作聲音。住在巢中隨意言語。諸釋迦種自居宅內。隨意言談此亦何過。白言喬答摩。世間唯有四種大姓。所謂婆羅門剎利薜捨戍達羅。此等諸人。悉皆尊重供養恭敬諸婆羅門。唯此釋種無如是事。於時世尊即作是念。此摩納婆將釋迦種。類同野象毀過太甚。我今宜可為彼宣說過去因緣根源種族。令息慢心。作此念已。見摩納婆過去之世。是釋迦子婢之所生。即釋迦子是彼曹主。告摩納婆曰汝今何姓。白言喬答摩我姓箭道。佛言摩納婆我今見汝往昔之祖。是釋迦婢所生。今諸釋子是汝曹主。時餘耆宿諸婆羅門。共白佛言汝喬答摩。勿言樹生是婢所生何以故此樹生者。多聞聰辯論難無滯。共喬答摩依正法語往還論議。佛告婆羅門。若言樹生多聞大智能擊論者。汝等默然令彼言論。若不能者彼可默然汝答即說。婆羅門言樹生多智。能與喬答摩而為論難。我等且默。   爾時世尊命樹生曰。古昔有王名曰甘蔗。生其四子一名炬口二名驢耳三名象肩四名足玔。四子有過悉皆擯斥。時四童子各將己妹。相隨而去往詣他方。至雪山側於一河邊。是劫比仙舊所住處。相去非遠各葺草菴以自停息。遂捨親妹取異母者。用充妻室各生男女。時甘蔗王憶戀諸子。告大臣曰我子何在白言大王。王昔有事悉皆擯斥。具陳其事乃至各生男女。王告臣曰。我子能作如是之事答曰彼能。王即舉身長舒右手而為歎曰。我子能為如是之事由彼大臣口陳說故。因此種族號為釋迦(此雲能也)摩納婆汝頗曾聞釋迦氏族如是之事。答曰我聞。摩納婆甘蔗王家有一好婢名曰知方。容貌端正與一仙人。而為妻室遂誕一子纔生即語且莫揩身待我洗浴除不淨已往昔之時人皆喚鬼名為箭道。汝亦曾聞此種族不時摩納婆聞便默爾。如是再三悉皆具問彼默不答時金剛手神於其頂上擬金剛杵。放大火光流焰輝赫告言摩納婆佛三問時。汝作矯心不應答者。我即以杵碎破汝頭而為七分。佛威力故令摩納婆見金剛手。便大驚怖心憂毛豎。白佛言喬答摩。我先曾聞有斯種族時彼耆宿諸婆羅門作如是言。誠如喬答摩所說。我等皆信今此樹生源初種族實是婢兒。時摩納婆見雲婢子。心生憂□J礡慼撞痋慼慼慼慼□楰□□鷺□□餽□勵埤□□□□葉餡□駔碌□□□□□□□□□Xh□□X縑慼慼慼慼慼慼漿□□□詙□□檢□陋□□□駴□椸□ЮO□□□□欖碌□鈴□□□蓮□駔淚□□□□□膳□□裀□都□膳□襼□□觖□□□□□□□□襏□孌□裀□□□榛□□  昔聞大牟尼  具相三十二  我今觀佛體  一相遍身無  未睹人中尊  或容在隱處  廣長妙舌相  口中人不知  惟願為現相  除我心中疑  正覺大名聞  世人難得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五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門第九子攝頌之餘說(妙花婆羅門事)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此樹生摩納婆遍於我身欲觀三十二相。已見三十於二有疑。陰舌二相未能得見。我今方便現陰藏相令彼見已。即舒舌相長至髮際廣覆面門。彼既見已作如是念。沙門喬答摩眾相具足。有二種業。在俗作輪王出家成正覺。乃至名聞無不周遍。時摩納婆。生大歡喜辭佛而去。於時妙花婆羅門於一園中。與諸耆宿言話而坐。企望樹生。爾時樹生遙見妙花。即便往就敬禮其足及餘尊宿在一面坐。妙花告曰摩納婆。彼喬答摩有善名稱。充遍十方具諸相好其事實不。答言。大師眾所稱揚其事皆實。汝頗與彼為言論不。答曰共語。汝於彼處所有言論。悉皆次第向我陳說。時摩納婆於世尊處。所有言論具白妙花。彼既聞已發大瞋恚。即便舉足蹋彼頭上。怒雲大好使人能辦其事。亦令我身沈淪惡道。如汝共彼言論之時所有差失。彼即引我亦在過中。但為日晡不獲即往恭敬問訊。待至明日我當自去。即於夜中備辦種種上妙飲食。纔至晨朝以車運載。詣世尊所到已歡喜。共申言問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為喬答摩辦清淨食已載至此。唯願慈悲哀憐納受。時阿難陀。於世尊後執扇招涼。佛告阿難陀曰。汝今可告於此聚落所有苾芻。皆令集在常食堂中。時阿難陀既往告已。悉皆集在常食堂中。即還白佛諸人盡集願佛知時。世尊往彼就座而坐。時婆羅門見佛僧眾悉皆坐已。即以自手持妙飲食供養佛僧。大眾食竟嚼齒木洗手已屏收缽器。便取小席於佛前坐聽說法要。爾時世尊受婆羅門所設飲食。唱隨喜已說伽他曰。  祭祀火為最  初頌論中最  人中王為最  眾流海為最  眾星月為最  光中日為最  十方世界中  凡聖佛為最  所為佈施者  必獲其義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爾時眾中有一莫訶羅苾芻。聞佛說此伽他之時。食雖飽足尚咬乾餅作大音聲。婆羅門見而白佛言。喬答摩聲聞弟子依教行不。佛告婆羅門有依不依。喬答摩我今觀此。有樂法者有貪食者。喬答摩我有弟子名曰樹生。來至佛所共言論不。佛言彼來略共言論。喬答摩共彼所有問答談論。幸當為我廣說其事。佛即次第為說。時婆羅門白佛言。喬答摩其樹生者。無識寡聞心懷高慢。不生畏敬輕觸尊顏。唯願慈悲見容其過。佛告婆羅門我已容恕。時婆羅門復白佛言。喬答摩我乘車時。或控馬轡或舉鞭大□□□褥F□□吟觟埤□□槾婖□騊□□J□□□橢殺□奰□□□娼奈馰□□送□□觙□□□□□□飀□奾□□□騷切□□□樄□飽□榙□□□榙□□□□褥F□□□□□觟媽□□□□□觙□□□□□飀□榙□□□訇□E□□□□□□奸□□媽楎□□□橙□□□□褥F□□□□□觟媽□□□□□□□埤□□□飀□□槾婖□奔鈴□□□□□駩□累粳譯祅逆□□]□□□□□逆□媽□□□□秜G□□□楰□□□□勵埤□□槾婖□□穫覅□□□□□女諒□□□□橫□埤□   爾時世尊即為宣暢示教利喜。如佛世尊於尋常時說法之事。謂說佈施或說持戒。五欲少味多諸過惡。煩惱染污沈淪生死。清淨涅槃當求出離。如是等法廣為陳說。世尊知彼欣樂隨喜。發清淨心堪為法器。於殊勝事能得受持。復為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譬如淨衣易受染色。時婆羅門即於座上。證見諦理。無復疑惑得預流果。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前禮佛足作如是語。我今出離歸佛法僧受五學處。願證知我是鄔波索迦具清淨念。禮佛足已奉辭而去。   佛作是念。彼婆羅門善為譏笑。由老苾芻說施頌時喫食不止。是故不應此時噉食。告諸苾芻曰。彼婆羅門善為譏笑。由莫訶羅說施頌時。喫食不住致斯譏醜。若有苾芻說施頌時。食不住者得越法罪。如佛所制說頌之時不應食者。彼不敢食遂令行末不食時過。佛言。若有苾芻說施頌時。不聞說聲不解其義者應食無犯。設若聞聲不解義者食亦無犯。聞聲解義食者越法罪。如佛所制聞聲解義不得食者。於一住處眾坐人多。遂使末行屈來至上。彼聞施頌並皆不食日時遂過。佛言此若聞聲兼解義者且不應食。待說兩三頌訖。後食無過。   佛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於小食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有餘苾芻亦行乞食。至一園中佇立而住。見諸男女起惡尋思作邪慾念。佛見苾芻知作邪念不善相應。遂近其處告言苾芻。苾芻汝於自身。下苦種子流出臭糞。蠅蟲不食無有是處。彼既聞已作如是念。世尊今者知我邪心。即大驚怖身毛皆豎。便出園中。佛作是念苾芻非處而停住。時有如是過。即乞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入房宴坐。於日晡時從定而起。於僧眾中。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我向入城。為欲乞食見一苾芻。亦為乞食至一園中。起惡尋思作欲邪念。我知彼人作斯惡念。便就其邊而告彼曰。苾芻苾芻汝於自身。下苦種子臭糞流出。蠅蟲不食無有是處。彼既聞已作如是念。世尊今者知我邪心。即大驚怖身毛皆豎。遂出園中。是故苾芻不應非處而為住立。若住立者得越法罪。   有一苾芻聞佛說已。即從座起頂禮雙足。白言。世尊大德。於聖教中。何者名為苦惡種子。何謂臭糞流出蠅蟲皆食。佛言。苾芻苦種子者。謂是三種罪惡不善邪思量法。雲何為三。謂惡欲尋思瞋恚尋思殺害尋思。臭糞流出者。臭糞謂是五欲色聲香味觸。流出者。謂欲纏心。以其六根追求六境流動不住。蠅蟲者。謂諸世間於六觸處。無心制止起貪瞋等。憂悲苦惱作罪惡業。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不攝眼耳等  被欲之所牽  苦子種身中  臭氣常流出  若在於聚落  或居閑靜處  常於日夜中  不思於正法  由依罪惡念  遂起妄尋思  遠離樂住緣  當受於苦報  若人修寂定  於勝慧勤行  常得安隱眠  不被蠅蟲惱  親近於善友  勝人之所說  若能如是學  更不受當生   如世尊說。苾芻不應非處住立者。不知何者名為非處。佛言。非處有五。唱令家婬女家沽酒家王家旃荼羅家。是謂五處非所行境。   第八門第十子攝頌曰。  由蛇觀臥具  一衣不為禮  初至寺中時  老年應禮四   緣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欲去遊行。所有臥具於親友處囑令看守。時彼苾芻即以臥物。安置舊處而不受用。時有毒蛇來求住處。遂於褥下蟠屈而居。有客苾芻來投此而住。暫停歇已行禮佛塔。及餘苾芻日暮歸房。舊住苾芻告言。具壽。此是水土燈油先敷臥具。行來疲睏洗足安眠。由先業力不觀臥具。遂即眠睡壓著其蛇。蛇從褥出便螫苾芻。苾芻受苦宛轉蛇上。於片時間二俱命斷。至天曉已主人來喚。彼既身死無復祗承。主人念曰行來疲極且縱安眠。睡足之後自當起覺。食時欲至更來打門。喚言可起食時欲至。既無響應即取戶鑰開入房中見其身亡。次翻臥褥復見蛇死。眾共來看知被蛇螫。以緣白佛。佛作是念。不觀臥具因致俱亡。告諸苾芻曰。受他囑者應將臥具付知事人。或可隨時自為曬曝。置於架上繫不令墮。若欲眠時應須觀察。彼於夜分燈火照看。   佛言不應如是。可於白日豫為觀察。時諸苾芻無問新舊悉皆翻轉。佛言舊者應觀莫翻新者。有襯褥布時時抖擻。不爾得越法罪。   緣在室羅伐城。有二苾芻同房而住。時一苾芻度一少年弟子。弟子多睡久而方覺。師每訶責。後欲天明忽然驚起。但披僧腳敧往詣師所。其師正起欲著下裙。弟子近前禮足而起。既新剃髮戴起師裙在頭上住。弟子所披亦便墜墮。師弟二人悉皆形露。彼苾芻見報言。具壽我今善知汝等皆是丈夫男根具足。時彼二人各懷羞恥默爾而去。其師遂即訶責弟子。餘苾芻問汝有何過常被師瞋。答曰昔瞋有緣今時無過。師徒義絕我今行矣。復問何事即具告知。報言具壽汝誠有過。訶責合宜聞便默爾。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念其師訶成順法。告諸苾芻從今已後。不得著一衣禮他。亦不得一衣受禮。違者得越法罪。   緣在王捨城。如世尊言。於他苾芻。不相體悉不為解勞。時有眾多苾芻從異方來禮制底。竟無一人為解疲極。猶如被擯隨處而住或在簷前或居門屋或在樹下。時有信心婆羅門居士等。見已。問言。聖者何緣被擯隨處而住。報言賢首我非被擯。是客新來。婆羅門曰。若爾何不住在房內。我無故識誰復相容。為禮聖蹤暫來至此。隨處停住不久當還。諸人聞說皆生嫌恥。我等曾聞沙門釋子性懷平等。何處得有平等之行。見同梵行客人創來而不容止。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從今已去。凡是客僧來入寺者。先應禮拜耆宿。四人當前而立。主應好心准法安置。後於異時。有客苾芻遊行人間。時將欲暮至王捨城。先知佛制禮老年者。即問諸苾芻曰。尊者阿若憍陳如今在何處。答曰在竹林園中。便即就彼扣門而喚。時尊者憍陳如問言是誰。答曰我是客僧。尊者喚入令其歇息。客僧問言。尊者大迦葉今在何處。答曰具壽彼在畢缽羅窟。於時客僧如言往彼如前通問。尊者喚入安慰停息客僧。即問尊者准陀今在何處。答曰彼在鷲峰山。客僧便往致問。尊者命入如前令息。客僧問曰。尊者十力迦葉今在何處。答曰今在細爾迦窟。客僧便去既見尊者。同前問答令其止息。客僧答言今已天明。當須乞食不可更留。作如是語。如世尊言。客僧到處先令禮拜四耆宿者。此是方便治罰客人不令安隱。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先豈令客苾芻禮大地尊宿。唯遣禮謁當處老宿四人。   內攝頌曰。  世尊為高勝  廣說弟子行  行雨問大師  為說七六法   緣在室羅伐城。時具壽高勝於晡後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請世尊曰。弟子事師所有行法。唯願為說。佛告高勝。我今為說苾芻所有弟子門人供事之法。汝應諦聽凡為弟子於師主處。常懷恭敬有畏懼心。不為名聞。不求利養。當須早起親問二師。四大安隱起居輕利。除小便器為按摩身。其師若言我今有疾。應問所患便往醫處。具說病由請方救療。如醫所教便為療治。若師自有藥物應用和合。如其無者可問近親。親眷若多應問師曰何親處求。得師教已如言可去。若無親族應向餘家如教往覓。或詣病坊施樂之處。此若無者當緣自業。於飲食中而為將息。若病可時授以齒木。其師欲嚼齒木之處。應先淨掃作曼荼羅。安置坐枯及盛水瓶器。並澡豆土屑淨齒木刮舌篦。既澡漱已除所須物。若師患目應問醫人。為作眼藥而塗拭之。次應授衣餘衣襞疊勿使撩亂。師禮塔時當入房中灑掃其地。若有塵土應將牛糞。或以青葉而揩拭之。次應自禮尊儀及禮師主。或問安白事於日日中三時禮拜。當隨己力於同梵行者亦申禮敬。次應策勤坐禪讀誦。每於半月須觀曬床席。若至食時應洗兩缽。若是乞食苾芻自持重缽輕者與師。若在寒時以重僧伽胝。與師令著自持輕者。若於熱時輕者與師自持重者。若逆風行請師在前自身在後。若順風行自身在前令師在後。若渡河水扶侍令過。若乞食時應問師主。為當同行為當別去。若言同行即可隨去。若得乾□豆餅及酸漿水置已缽中。若得米乳酪石蜜飯餅。及沙糖安師缽內。乞得食已還至本處。作二小壇布以諸葉。可安二座踞坐飯食。若別行者所乞得食將呈師主。今得此食須者應取。師主即應知量而受。若住寺者弟子應先洗器往至廚中問知事人。今為僧伽作何飲食。其知事人敬而告知。彼還白師今日僧伽作如是食。可請取不依教持來。師應知量觀時而受。若其二師澡漱之處。應淨掃除作曼荼羅。安坐床子及以水器。並土齒木如法揩洗。若須洗足應為師洗。或但用水。或可塗油以屑揩去。更將水洗當授皮履。問其食事。又問為於此處修習善業。為復向餘閑靜住處若言可向晝日住處者。應持坐物其所住處掃灑清淨。於時時間牛糞塗拭。若學讀者應為授經。若學禪思教其作意。若還來時應觀床席。自洗足已次禮尊像及同梵行者。隨力而禮。與師置座同前洗足。若是寒時應守持心為暖湯水。若是熱時應可持扇而為招涼。師亦知時令其作業勿使空度。若衣缽等營作之時所有事業皆師物在前次營己物。佛言高勝汝今應知。諸苾芻眾所有弟子門人。供給二師如父母想。師於弟子當如子想。若有病患共相瞻侍至差至死。我今為汝略說其事應如是作。若不依者隨於其事皆得越法罪。若能如是弟子於師。以敬順心為供侍者。能令善法相續不絕。譬如蓮花處在池中日夜增長。是故汝等當如是學。時具壽高勝及諸苾芻。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緣在王捨城。住鷲峰山時。摩揭陀主未生怨王。與佛栗氏國共相違逆。未生怨王。於大眾中告諸人曰。安隱豐樂與我相違。我欲興兵。而往討罰皆令破散。王告大臣行雨婆羅門言。卿往佛所頂禮佛足。為我問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氣力安不。次復白言大德未生怨王。對諸眾前作如是語。彼國豐樂與我相違。我欲興兵而往討罰皆令破散。世尊許不。如世尊記皆當領受還來報我。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者言無虛妄。是時行雨奉王教已。乘白馬車執持金杖。掛以金瓶出王捨城。往詣佛所至下車處。足步而行登鷲峰山。至世尊所歡顏敬問。在一面坐白言世尊。摩揭陀主未生怨王。頂禮世尊足下。敬問起居輕利。少病少惱氣力安不。作是語已。佛告婆羅門願王及汝無病安樂。時婆羅門即以王語。次第白佛廣陳其事。未審世尊作何垂誨。佛告婆羅門。我不多時在佛栗氏國。曾於三月坐夏之時於彼而住。我時為眾宣說七種不退轉法。婆羅門彼國諸人護持七種不退法時。國界人民日見增長善法無損。婆羅門言我未能解大德所陳要妙之義。唯願慈悲廣為我說令得開解。   爾時具壽阿難陀。在佛後立執扇招涼。佛告阿難陀汝頗聞知佛栗氏國所有人民。數多聚集評論法義不。大德我聞彼國。人多聚集評論法義。佛告婆羅門。若彼國中。人多聚集評論法義。應知彼國日見增長善法無損(一了)阿難陀汝頗聞知佛栗氏國。人多和合同起同坐評論國事。答言我聞廣說如上。   佛告婆羅門亦具如上說。乃至善法無損(二了)阿難陀汝頗聞知彼國人眾。不應求事而不求之。所應得事不令斷絕。國之教令常樂奉行。答言我聞廣說如上。佛告婆羅門亦具如上說。乃至善法無損(三了)阿難陀汝頗聞知彼國女人及童女類。或是母護父護兄弟姊妹姑嫜親族。而相擁護有過訓罰。是他妻妾乃至授花許為其婦。不共倉卒行非法事。答言我聞廣說如上。佛告婆羅門亦具如上說。乃至善法無損(四了)阿難陀汝頗聞知彼國人眾。於其父母師長之處。恭敬供養隨順言教情無違惱。答言我聞廣說如上。佛告婆羅門亦具如上說。乃至善法無損(五了)阿難陀汝頗聞知彼國人眾。於制底處常修供養。所有古舊恭敬法式不令虧廢。廣說乃至善法無損(六了)阿難陀汝頗聞知彼國人眾。於阿羅漢敬心慇重常生正念。其未來者願皆來此。其已來者得安隱住。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所須資具皆悉給與無有乏少。廣說乃至善法無損(七了)佛告婆羅門。但令彼國所有人眾。於斯七種不退轉法修行之時。當知彼國常得增長。無有損失善法隆盛。婆羅門言大德。彼國人眾於七法中隨行其一。未生怨王不應興罰。何況七法具足奉行。婆羅門曰大德喬答摩。我有多緣且欲辭去。佛言隨意。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時婆羅門辭佛去後。佛告阿難陀。汝可遍告鷲峰山處所有苾芻。皆令集在供侍堂中。時阿難陀即便遍告諸苾芻眾盡集堂已。還至佛所。在一面立白言世尊。苾芻盡集願佛知時。佛至堂所就座坐已。告諸苾芻我今為汝說七不虧損法。汝等諦聽極善作意。雲何為七。汝等苾芻數多集會評論法義。應知苾芻福德增長善法無損(一了)汝等苾芻若和合同集。同起同坐同作法事。應知福德增長善法無損(二了)汝等苾芻不應求者而勿苦求。所應得者不令斷絕。所有正教常樂奉行。   如是當知福德增長善法無損(三了)汝等苾芻所有愛著。與貪俱生喜願未來。諸有相續由此輪轉。此若除者如是當知得安樂住。令諸苾芻福德增長善法無損(四了)汝等苾芻若有苾芻。久事出家修淨梵行滿二十夏。耆年宿德大師所讚。為同梵行者之所識知。眾皆恭敬殷重供養。所說言教樂共聽聞。如是當知福德增長善法無損(五了)汝等苾芻若有苾芻居阿蘭若。受下臥具生喜足心。如是當知福德增長善法無損(六了)汝等苾芻若有苾芻。於同梵行者殷重用心。常存正念欲令不來同梵行者而來至此。既來至已作安樂住。心不生厭於新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所須資具。皆悉給與勿令少乏。廣說乃至善法無損(七了)汝等苾芻能行如是七種法時。當知苾芻所有善法常得增長。無有虧損安樂而住。   汝等苾芻復有七種不虧損法。汝等應聽雲何為七。若諸苾芻於大師處。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如是作時得安樂住。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一了)如是應知於法於戒。於教授事不放逸事。於臥具事於修定事。生殷重心恭敬供養。如是作時得安樂住。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七了)。   汝等苾芻復有七種不虧損法。汝等應聽雲何為七。若諸苾芻不愛作業。不愛言談。不著睡眠。不樂聚集及近惡友。不貪名利。參問他人常修於定。於增上證不生喜足無退屈心。乃至證得真實諦來無暫休息。如是作時得安樂住。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七了)汝等苾芻復有七種不虧損法。汝等應聽雲何為七。若有苾芻有淨信心。有慚有愧。具大精勤。有念定慧。如是作時得安樂住。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七了)汝等苾芻復有七種不虧損法。汝等應聽雲何為七。知法知義知時知量。知自身知門徒知他人行。如是作時得安樂住。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七了)汝等苾芻復有七法。雲何為七。若有苾芻修念覺分觀時。依空閑處依止離欲。依止寂滅遠離災難。如是法勤喜安定捨。修觀之時依空閑處依止離欲。依止寂滅遠離災難。如是作時得安樂住。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汝等苾芻是謂七法。無有退轉應常修習。汝等一心慇懃守護。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   汝等苾芻復有六法令他歡喜。汝應諦聽我當為說。雲何為六。一者我今應以身業行慈。謂於大師所及諸賢聖同梵行處。起慈善心以身禮敬。灑掃塗拭作曼荼羅。布列眾華燒香供養。或復為其按摩手足。若見病苦隨時供給。如是作時令他歡喜。愛念敬重共相親附。和合攝受無諸違諍。一心同事如水乳合。二者我今應以語業行慈。謂於大師所及諸賢聖同梵行處。起慈善心以語讚歎彰其實德。他不聞者令其普知。讀誦經典晝夜無歇。如是作時令他歡喜。愛念敬重共相親附。和合攝受無諸違諍。一心同事如水乳合。   三者我今應以意業行慈。謂於賢聖同梵行處。起慈善心不生妒害慳嫉之想。於身語業所有行慈。繫念思惟無令斷絕。設在危難。亦不暫停。況復平居而乖正念。於諸含識起悲愍心。不斷其命不行楚苦。遠離煩惱至解脫處。如是作時令他歡喜。愛念敬重共相親附。和合攝受無諸違諍。一心同事如水乳合。   四者諸有所得如法利養。乃至缽中獲少飲食悉皆歡喜。共他受用不屏處食。於同梵行者情無彼此。如是作時令他歡喜。愛念敬重共相親附。和合攝受無諸違諍。一心同事如水乳合。   五者於所受戒。不破不穴不雜不垢不穢。初後淨持智人所讚。同梵行者不生輕鄙。共持淨戒法食俱同。如是作時令他歡喜。廣說乃至如水乳合。   六者能生正見無有疑惑。是聖出離無能破壞速盡苦邊。與同梵行者共同此見。如是作時令他歡喜。廣說乃至如水乳合。   汝等苾芻是謂六種歡喜之法。應常修習慇懃守護。令諸苾芻眾得增長善法無損。   時諸眾聞佛說已。皆悉歡喜信受奉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六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門第十子攝頌之二   內攝頌曰。  眾集敬大師  聞法生正信  自述年衰老  說行雨因緣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我今欲往波吒離邑。阿難陀言。如是世尊。即與諸苾芻隨從世尊。發摩揭陀國漸次遊行。至波吒離邑住制底邊。時彼邑人聞佛來至。悉皆聚會至制底處。詣世尊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曰。汝等應知放逸之事。有五過失。雲何為五。一者若婆羅門等為放逸時。以此因緣所有財寶。受用之物悉皆散失。二者若放逸人。以此因緣。凡所趣向眾會之處。情生愧□\霸稟驪□□□□□牷慼慼慼慼慼慼慼潦_□□□□□□飀□□□□牷慼慼慼慼慼慼慼滕堙慼慼慼撳f□裀□□□□牷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禳慼慼慼慼慼慼慼撬]□□窋J□j□   復次。若婆羅門等。行不放逸時。有五勝利。雲何為五。一者所有財寶受用之物皆不散失。二者凡所趣向眾會之處。情無愧□G槄□驪□□□□饖□□□□□□飀□□嬌襑□□□□廬□裀□□契□□□□練□送□祏祰馨□□館□□部慼牷撫p□□□□□楰□□□□□□襩槾婖□飀□□□嬪□□饈饖□□□規樀□□□襩槾婖□膳□j□逆□諸□□□□□祜□□□□□□□□□楰□□褽□覂□□禈□飀□□婁□銵慼憐獢慼□楰□規槂□逆□襩槾婖□駟□□禱□□□J□□騾□□□□□□□□□□□□□□神埤□□□□□□□□磻榴□□□奮□□□□□餾□□□□襤梱□□練□□□□□□□□梁楻□□□檢□□□魽撢屆慼潠未痋慼慼慼慼慼慼樊H祋□□□祤駥]□□神埤□□楰□□□□埤□□□駜□禳慼熱u□□□駥]□□神埤□□□□□{□□逆□□妶□大□□□□□□□□褸□棱誾唌慼慼慼慼慼j□□襤梱□□l唌慼撮b□□□禮□祟j□□□□□□□□□駩□襤梱□□飣褙□禬□l唌慼慼牖翕砥樊H餑□□褼□□□□神□□駜□□□襤祤駥]□□神埤□□□□□矩屢□□襤馬□魯□埤□□□R秦量祤示□□榖□椸□□□神埤□矩神誇□襤馬□魯□埤□標誇□□□信詡G榖□□□□□□□□□楟唌熬X□□玲□□饋□□□□□饋□褓□楅□□□□□□切埤□□□玲□□□□j□榜送駁□□E榐□j□□□□□□祏□檢□□□襤梱□J□楰□擭H□□□詁□□□□咩□5□趥□鐐§□□□□鋦邐□嬣‥□粥□h散蜀□連□□嬥豟Q屧□尥叩%□耩□□□□□□亦噥□□□□□□□□   爾時大臣即從座起偏露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言。喬答摩。唯願明日及苾芻僧。就我宅中為受微供。佛默然受。是時大臣知佛受已。從座而去。時行雨大臣既至宅中。告諸大小。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食既辦已至明清旦。敷設座席安淨水盆。澡豆齒木嚴辦既周。即令使人往白時至。飲食具備願佛知時。世尊即於小食時執持衣缽。將諸僧眾詣大臣家。至設食處就座而坐。行雨大臣見佛大眾次第坐已。自手奉持種種上妙飲食。供養佛僧皆令飽足。嚼齒木澡漱已收缽訖。行雨大臣即以金瓶注水在佛前立。發是願言。我此施供所有勝善等流之業當獲樂報。以斯福力願此城內舊住天神。於長夜中受勝利樂。願稱彼名而為咒願。爾時世尊於彼大臣所設供養。為隨喜故而說頌言。  若人能有淨信心  恭敬供養於大眾  常依大師真實語  則為諸佛所稱揚  若有聰明智慧人  卜居於此勝妙處  供養持戒淨行者  復為宣說願伽陀  若合恭敬佈施者  應可殷心修供養  由是天眾起恩慈  猶如父母憐赤子  既蒙諸天所守護  常得安然受勝樂  生生恆遇於善人  究竟當至無為處   是時世尊為彼大臣示教利喜說妙法已從座而去。時彼大臣了知世法終歸棄捨。即整衣服隨世尊後作如是念。世尊喬答摩從城出處。我當於彼起大門樓。渡弶伽河為作津濟。時佛世尊知彼念已。於城中道西趣郭門。北面而行向河欲過。時彼河中諸人欲渡。或將草木瓠及浮囊。憑而渡水往還不絕數有億千。世尊見已作如是念。我今為當安步中流水上而去。為以神力從此岸沒於彼岸出。即入勝定隨其所念。並諸苾芻此沒彼出。有一苾芻即於是時說伽陀曰。  諸人求渡者  往來非一數  浮囊及草木  欲越弶伽津  世尊以神力  並及於僧眾  從此至彼岸  不復起疲勞  平川水流溢  穿井復何為  心根煩惱除  豈更求餘物   時行雨大臣於佛出城處。為造門樓。名曰喬答摩門。河津階道名喬答摩路。爾時世尊既至北岸。告阿難陀曰。我今欲往小舍村北升攝波林。佛行至彼既安坐已。告諸苾芻曰。此是屍羅。此是三摩地。此是般若。由持戒力定能安穩久住不退。由修定故智慧得生。由慧力故於染瞋癡心得解脫。如是諸苾芻心善解脫得正解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所作已辦。如實而知。世尊復告阿難陀曰。我今欲往販葦聚落村外林中。白言。世尊。如是應去。既至彼已。時彼聚落人遭疫癘。有一淨信鄔波索迦。因茲命過。復有善賢名稱等諸近事男亦皆命過。時諸苾芻於小食時執持衣缽。入聚落中次行乞食。聞此村中多有諸人遭疫而死。既得食已各還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俱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言。世尊。我等入村行乞食時。聞有眾多鄔波索迦悉皆命過。未知彼等當生何處。佛言。苾芻。於此村中有二百五十諸鄔波索迦。斷五下分結。從此命過得化生身。於彼涅槃更不退轉。證不還果不復更來。汝等苾芻。復有三百餘人鄔波索迦。從此命過薄斷染瞋癡得一來果。暫來人間當盡苦際。汝諸苾芻。於此村中有五百人並已命過。能斷三結得預流果不復退轉。於七有生人天還往當盡苦際。汝等苾芻何煩致問作斯擾惱。生者必死。此為常事。若佛出世及不出世。生死之法如來悉知。為諸有情分別演說。開示十二緣生法門。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廣大苦蘊悉皆除滅。我今復為汝等說法鏡經。應可諦聽善思念之。雲何法鏡。謂佛法僧聖清淨戒。汝等於此深生尊重。恭敬供養禮拜讚歎。正信正念常不斷絕。是名法鏡。如是應持。時諸苾芻聞佛所說依教奉行。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我今欲往廣嚴城。汝可告諸大眾。時阿難陀言。如是世尊。佛及僧眾漸至城所住菴沒羅林。時此城中有一女人(舊雲奈女者非)顏容端正眾所知識。名菴沒羅。是此林主。聞世尊至住我林中。著妙衣瓔而自莊飾。命諸女屬共相隨從。乘駕寶車詣世尊處。既至林所便即下車徒步而進。爾時世尊於無量百千苾芻眾中而為說法。於時世尊遙見女已。告諸苾芻。彼諸女眾欲來至此。汝等應當繫念思惟。勿生異想聽我所說。汝等苾芻雲何名為繫念思惟。若有苾芻起罪惡念不善心時當即除遣。應生正信發起精勤。攝心令住正念不散。使善法生惡念止息。正智熏習圓滿增廣。正勤相續勿為異念。苾芻如是繫念思惟。汝等復聽。勿生異想。苾芻應知。往來所趣當善觀察屈申俯仰。著僧伽胝執持衣缽。行住坐臥語默睡眠惛沈起時。為對治法正念而住。雲何苾芻正念而住。汝今當知。謂觀內身。策起正勤應善調伏。於諸世間知是憂苦。次觀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此諸法繫念觀察攝心令住。策起正勤勇猛不息應善調伏。於諸世間知是憂苦。苾芻如是繫念思惟。是故汝等正念而住。由彼女眾欲來至此。是我慇勤之所教誨。是時女眾來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時菴沒羅女從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願哀愍與諸苾芻。明日就宅受我微供。世尊默然。知佛受已。頂禮雙足奉辭而去。時廣嚴城諸栗姑毘子。聞佛世尊遊行人間住菴沒羅林。各嚴種種駟馬寶車。馭青馬駕青車青轡勒執青鞭。戴青帽擎青蓋。帶青刀捉青拂著青衣。瓔珞塗香悉皆青色。並諸從者皆服青衣。復有栗姑毘。與諸從者別為一隊。車馬衣瓔悉為黃色。復有一隊悉為赤色。復有一隊悉為白色。如是各別前後隊仗。聲螺擊鼓出廣嚴城。皆欲親覲如來頂禮恭敬。世尊知彼欲來告諸苾芻。汝等未見三十三天遊觀芳園者。今可觀此廣嚴城中諸栗姑毘子。由其威德莊飾巧妙。與三十三天出遊芳園等無有異。諸栗姑毘子既至林所。便即下車徒步而進。詣世尊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欲聽妙法。世尊為說示教利喜各令慶悅。爾時會中有一婆羅門。名曰黃髮摩納婆。從座而起整衣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樂欲隨喜讚歎。佛告摩納婆。隨汝意說。既蒙佛許。即說頌曰。  大王身持寶裝甲  今為國主獲善利  有佛現生於此處  名稱高遠若須彌  如白蓮華處池中  於夜開敷散芬馥  如日流暉照空界  光明遍滿於世間  當觀如來智慧力  如大明炬照昏冥  常為人天作智眼  諸來見者皆調伏   時諸栗姑毘聞是說已。同聲讚言。大摩納婆。善說斯語。是時會中有五百栗姑毘子。各脫上衣持施黃髮。世尊復為大眾說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時諸栗姑毘子各從座起。整衣合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與諸苾芻明日城內受我微供。佛言。我與苾芻。已許菴沒羅女明日就食。白言。大德。我有所失不如彼女。彼有智慧先請世尊。我等不能及時親覲恭敬禮拜。我於後時當興供養。佛言。甚善。聞佛讚已情懷歡喜。頂禮佛足奉辭而去。時摩納婆見彼諸人辭佛去後少時而住。即從座起整衣合掌白佛言。大德。彼五百人聞我讚佛同聲慶喜。為妙語故各持一衣來施於我。我持奉佛。唯願慈悲哀愍納受。世尊為受。告言。摩納婆。若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有五希有事亦現於世。雲何為五。謂於世間若有大師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凡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當知此是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一希有。   復次若有聽聞如是妙法。能善作意一心審諦。攝斂諸根思念觀察。當知此是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二希有。   復次其聞法者。情生喜悅獲大善利。於世俗事生厭離心。此是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三希有。   復次若有展轉聽聞法者。皆亦漸漸依教奉持。此是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四希有。   復次諸聞法者繫念思惟。即能通達甚深妙慧。此是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第五希有。   復次摩納婆。知恩報恩名大善士。少尚不忘。何況多恩。是故汝今應勤修學。摩納婆聞佛說已歡喜信受。頂禮雙足辭佛而去。時菴沒羅女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至明清旦敷設床席。置淨水盆齒木及屑。遣使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爾時世尊著衣持缽。與苾芻眾詣彼食處。佛及大眾次第坐已。時菴沒羅女見佛大眾悉安坐已。手自奉行種種上妙飲食。普令飽滿飯食訖次授澡豆及以齒木。澡漱已收缽竟。遂取卑席於佛前坐攝心聽法。爾時世尊即為其女說施伽他曰。  若人不慳能施與  見者愛敬鹹親近  入眾會中無畏懼  得大利益具名聞  是故智人常惠施  能令長夜福增長  漸除煩惱破慳貪  三十三天受歡樂  修諸善業營功德  命終之後得生天  與諸女眾戲芳園  為佛弟子常安樂   爾時世尊復為菴沒羅女。隨機說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還至住處。告阿難陀曰。我今欲往竹林中。汝可告諸大眾。時阿難陀如佛所教。即與大眾隨佛至竹林北住升攝波林。時屬飢儉乞求難得。佛告諸苾芻。今時飢儉。汝等宜可求同意者。於薜捨離諸方聚落隨便安居。我與阿難陀於此處住。若不如是求乞難得。時諸苾芻聞佛教已。各依善友隨處安居。唯阿難陀獨留侍佛。在於樹下而作安居。佛於夏內身嬰病苦。受諸痛惱幾將命沒。作如是念。我身有疾不久遷謝。然諸苾芻散在餘處。我今不應離諸大眾而般涅槃。應以無相三昧觀察自身令苦停息。作是念已即入勝定。所受諸苦如念皆除安隱而住。時具壽阿難陀於日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合掌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向者身心迷悶莫辯好惡。所聞之法不能誦持。由見世尊受諸病苦恐將寂滅。今聞世尊未般涅槃少得醒悟。又言。若諸苾芻不總集者我不涅槃。以此惟忖故知更說希有之法。佛告阿難陀。汝作是意。謂我教導諸苾芻故不涅槃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豈可我今更欲示諸苾芻希有之法。阿難陀。我所應說皆已說竟。悉令解了內外諸法。所謂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阿難陀。諸佛如來常以此法分明為說。無有祕吝覆藏之心。然阿難陀。我身有疾將欲涅槃。便作是念。吾今病苦必定命終。諸苾芻等各在餘處。我念不應離斯大眾而般涅槃。宜自用意以無相三昧觀察其身痛惱令息。即便入定。所受諸苦悉皆除愈。得安隱住。阿難陀。我今衰邁身力羸弱年將八十。唯依二事而得存住。如朽破車亦依二事。以是義故汝今不應憂愁苦惱。但諸世間有為之法從因緣生。而不滅壞得常住者。無有是處。我先為汝常說是事。一切世間樂欲光華。愛念可意悉皆散壞。恩愛別離無留住者。是故當知。於我現在及我滅後。汝等自為洲渚自為歸依。法為洲渚法為歸依。無別洲渚無別歸依。何以故。若我現在及我滅度。若依法者樂持戒者。於我聲聞弟子最為第一。雲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依。無別洲渚無別歸依。阿難陀。若諸苾芻。能於內身善知身相。繫念觀察攝心令住發起勇猛。降伏貪瞋及諸憂惱。如是外身內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於如是處繫念觀察。攝心令住發起勇猛。降伏貪瞋及諸憂惱。苾芻若作如是觀者。此則名為自為洲渚自為歸依順法而住。   內攝頌曰。  行雨竹林內  修理波吒邑  渡河詣小村  漸向涅槃等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曰。我今欲往廣嚴城。時阿難陀聞佛教已。即隨佛後至廣嚴城住重閣堂。於小食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阿難陀隨佛而去。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澡漱畢洗足已。佛即往詣取弓制底樹下而坐。告阿難陀曰。此廣嚴城物產華麗芳林果樹在處敷榮。塔廟清池甚可愛樂。贍部洲內此最希奇。阿難陀。若有能於四神足修習多修習。欲住一劫若過一劫。悉皆隨意。阿難陀。如來已於四神足已多修習。欲住一劫若過一劫。悉皆自在。時阿難陀默然無語。如是世尊三唱前事乃至悉皆自在。阿難陀亦皆無語。佛作是念。今阿難陀。被魔所惑身心迷亂。我已再三分明告示。竟無言說能為啟請。由是定知被魔所惑。即便告曰。汝可依一樹下宴坐而住。不應與汝雜亂同居。時阿難陀聞佛教已。即往晝日宴坐之處住一樹下。爾時惡魔波卑。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合掌恭敬白言。世尊。涅槃時至。唯願善逝入般涅槃。佛告魔曰。汝今何故。雲涅槃時至請我涅槃。魔言。大德。往者一時。佛於尼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時我詣彼白言。世尊當知涅槃時至。唯願善逝入般涅槃。佛告我言。若我聖眾聲聞弟子。未有智慧通達聰明辯了以正法言。摧伏邪論顯揚聖教能流通者。又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亦未能得堅修戒品。令我梵行得廣流布。利益多人及諸天眾者。我今無宜入大涅槃。大德世尊。今聲聞眾有大智慧。具足通達辯才無礙。以正法言摧伏邪論。顯揚聖教能使流通。又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能令梵行得廣流布。利益多人及諸天眾諸事圓滿。是故我今白世尊言。涅槃時至唯願善逝入般涅槃。佛告魔曰。汝且少待。如來不久卻後三月入無餘依大涅槃界。時魔作念。沙門喬答摩。出言無二。定般涅槃。情生歡喜忽然隱沒。佛作是念。我今宜可入如是定。隨彼定力。留其命行捨其壽行。作是念已便即入定。留命行捨壽行。於時大地悉皆振動。四方熾然星光墮落。於虛空中天鼓自鳴。佛從定出說伽他曰。  諸有等不等  牟尼悉已除  由得內證定  如鳥破於□   時具壽阿難陀於日晡時從宴坐起。便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言。世尊。何因緣故大地振動。佛告阿難陀。有八因緣大地振動。雲何為八。今此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風住。風依空住。阿難陀。有時空中現大猛風水即波動。水若搖動地即振動。阿難陀。此是初因緣大地振動。   復次阿難陀。苾芻有大威德具大功用。以神通力令此大地。為小塵想入無邊水想。欲令大地悉皆振動。若苾芻尼及諸天眾大威德者。若作此想。亦使大地悉皆振動。阿難陀。此是第二因緣大地振動。   復次阿難陀。若大菩薩從睹史多天下降母胎時。大地振動。諸世界中光明晃耀倍勝天光。世間所有極幽闇處。假使日月具大威光而不能照。菩薩現生母腹之時。光明赫奕悉皆普照。諸有情類從生以來。欲見自手尚不能睹。因光照了互得相見。知餘有情亦生於此。阿難陀。此是第三因緣大地振動。   復次阿難陀。若大菩薩初生之時。大地振動。廣如上說。此是第四因緣大地振動。   復次阿難陀。若菩薩成正等覺時。大地振動。廣如上說。此是第五因緣大地振動。復次阿難陀。若如來三轉法輪時。大地振動。亦如上說。此是第六因緣大地振動。   復次阿難陀。若如來留命行捨壽行時。大地振動。四面熾然流光赫奕。於虛空中天鼓自鳴。此是第七因緣大地振動。   復次阿難陀。如來不久卻後三月。入無餘依妙涅槃界。於此時中大地振動。四維上下朗然明照。於虛空中諸天叫聲猶如擊鼓。阿難陀。此是第八因緣大地振動。   爾時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觀如來所說之事。為留命行捨壽行。因此大地悉皆振動。佛告阿難陀。如是如是。我留命行捨壽行。阿難陀言。大德。我親聞佛作如是說。若有能於四神足修習多修習者。欲住一劫若過一劫。皆得自在。大德世尊於四神足已修習多修習。唯願世尊住世一劫。唯願善逝住過一劫。佛告阿難陀。是汝之過作斯非理。我已再三分明告汝。汝自不能知其意趣。由魔波卑惑亂汝心。阿難陀。汝意雲何。諸佛如來言有二不。白言不爾。佛言。善哉善哉。阿難陀。如來大師出二言者。無有是處。我已許魔汝無宜請。阿難陀。汝今可往取弓塔邊側近苾芻。皆令普集常食堂中。時阿難陀即往遍告。眾既集已。詣世尊所。頂禮佛足合掌白言。大德世尊。諸苾芻眾鹹悉來集常食堂所。願佛知時。佛從座起至其堂內。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汝等觀察。諸行無常。是變易法。不可委信。深可厭捨而求解脫。汝等當知。有勝妙法能於現世得利樂住。未來世中亦復利樂。汝等苾芻宜於此法受持讀誦善解其義謹慎奉行。能令梵行久住不滅。如是之法便得弘廣利益有情哀愍一切安樂人天。雲何勝法能得現世利樂及後世利樂。若諸苾芻受持讀誦善解其義謹慎奉行。能令梵行久住不滅。如是之法便得弘廣利益有情哀愍一切安樂人天。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當知此是現法利樂及後世利樂。應當讀誦受持勿忘。佛告阿難陀。我今欲往重患村中。時阿難陀聞佛教已即隨佛後世尊行至廣嚴城西北園林之界。如大象王全身右顧望廣嚴城(躬行此處親為敬禮願於像末聖教流通)時阿難陀白言。世尊。如來右旋徘徊周望城郭。非無因緣。唯願為說。佛告阿難陀。我今右旋顧視。如汝所言非無因緣。阿難陀。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於最末後望廣嚴城。我今欲往力士生處娑羅雙樹入般涅槃。不復重來。所以迴顧望此城邑。時有苾芻聞佛語已說伽他曰。  最後迴顧望嚴城  正覺不復還來此  今欲詣彼雙林處  壯士生地證無餘   世尊既至重患村已住升攝波林。告諸苾芻。汝等當知。此戒定慧。由習戒故定便久住。善修定故淨慧得生。由有慧故於欲瞋癡而得解脫。於如是等心解脫處。聖弟子眾而實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次第經過十餘聚落。皆為眾生隨機說法。至受用城北林而住。於時大地悉皆振動。四維上下煙焰洞然。日月無光流星墮落。於虛空界天鼓自鳴。時阿難陀於日晡時。從宴坐起往至佛所。頂禮雙足在一面立。合掌白言。大德世尊。何因緣故大地振動。佛告阿難陀。三因緣故大地振動。雲何為三。而此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風住。風依空住。空中風擊水即波生。水若波浪地即振動。阿難陀。此是初因緣大地振動。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有大威德具大功用。以神通力令此大地為小塵想作無邊水想。能使大地悉皆振動。若苾芻尼及諸天大威德者。令大地動亦皆振動。阿難陀。此是第二因緣大地振動。如前廣說。   復次阿難陀。若如來不久入般涅槃。即大地動。如前廣說。阿難陀。此是第三因緣大地振動。時阿難陀白言。世尊。希有大德。乃能成就如是不思議事。如來應正等覺不久將欲入大涅槃。由斯義故大地振動。現希有相。如前廣說。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應正等覺。實能成就如是希有之法。阿難陀。我昔曾於無量百千剎帝利眾令彼瞻睹我於爾時隨其形量長短分齊。我即與彼形相共同。顏色音聲亦皆相似。彼所說義我亦同說。其不了者我為說之。以勝上法示教利喜令開悟已我便隱沒。彼亦不知我何所在。作如是語。彼何處去。為天為人。非我境界。阿難陀。我能成就如是無量希有之法。如剎帝利眾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眾中。悉皆如是。欲界色界乃至色究竟天。我皆往彼隨其形量長短分齊。廣如上說。乃至阿難陀我能成就如是無量希有之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七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門第十子攝頌之餘(說四黑四白法四種沙門次出廣嚴城向涅槃處)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應知教有真偽。始從今日當依經教不依於人。雲何依教不依於人。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從如來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說此律教。真是佛語。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大眾。多是耆宿善明律藏。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不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眾多苾芻。皆持經持律持母經。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不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一苾芻。是尊宿智者。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不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說。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棄捨。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從如來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說此律教。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大眾。多是耆宿善明律藏。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時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眾多苾芻皆持經律持母經。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一苾芻。是尊宿智者。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是真佛語。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撿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   復次阿難陀。初之四種名大黑說。汝等苾芻應可善思。至極觀察深知是惡。此非是經。此非是律。非是佛教。當須捨棄。後之四種名大白說。汝等苾芻應可善思。至極觀察深知是善。此實是經。此實是律。真是佛教。當善受持。阿難陀。是謂苾芻依於經教不依於人。如是應學。若異此者非我所說。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我今欲往波波聚落(波波此雲罪惡)答曰。如是世尊是時欲往俱屍那城壯士生地。漸至波波邑。依折鹿迦林而住。諸人聞已眾議同行出波波邑往詣佛所。到已禮足在一面坐佛為說法示教利喜。時此眾中有鍛師之子。名曰准陀。亦坐聽法。時諸大眾既聞法已辭佛而去。准陀即便從座而起。整衣服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唯願如來與諸聖眾。明日就宅受我微供。佛默然受。知佛受已。生大歡喜奉辭而去。即辦種種上妙香美飲食。敷設座席置清淨水土屑齒木已。遣使白佛。飲食已辦。願佛知時。世尊即於日初分時。著衣持缽。與諸大眾赴其食處。佛及僧眾就座而坐。既見坐定。准陀自手持諸供養奉佛聖眾。於時有一罪惡苾芻。遂竊銅碗藏著腋下。佛神力故不令人見。唯佛准陀見此非法。准陀知佛及僧悉飽滿已。即行淨水豆屑齒木屏缽器澡漱已。是時准陀便持小席在佛前坐。即以伽他請世尊曰。  我聞牟尼一切智  已超彼岸無疑惑  最勝導師調御士  願說世有幾沙門   世尊亦以伽他答准陀曰。  有四沙門無第五  我今為汝說次第  應知勝道及示道  淨道活命並污道   准陀復請曰。  世尊說何為勝道  雲何名為示道者  何者名為淨活命  並污道者願宣揚   世尊答曰。  能除疑箭斷諸惑  唯希圓寂非餘處  是謂天人之導師  諸佛說斯為勝道  善解第一最勝義  方便顯了微妙法  牟尼能破諸疑網  是名第二示道師  若於法句善宣說  依法少欲而活命  於無罪法善能修  是名第三正道活  身著沙門解脫衣  常為污家不羞恥  虛誑恆為不實語  是名第四污道人  於大聲聞真法眾  諸在家人當善察  非我弟子悉皆然  是故當須起深信  雲何無罪共罪居  淨與不淨同處住  由彼愚人為惡行  令於善士悉生疑  勿以色相信前人  少時同聚便委付  粗險人多詐形貌  誑惑常行於世間  如以少金飾耳璫  體即是銅無所直  內假外實如真相  多攝門徒亂善人   爾時世尊見鍛師子設供養已。為說隨喜福頌伽他曰。  若施福增長  冤讎皆止息  由善能除惡  惑盡證涅槃   佛為說法示教利喜。作利益已從座而去。   內攝頌曰。  佛出廣嚴西  迴願望城郭  經遊十聚落  最後至波波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我今欲往拘屍那城。時阿難陀聞佛告已。即隨佛後漸向波波邑。未到金河於此中間路邊暫住。告阿難陀。我今背痛。汝可以我嗢呾羅僧伽疊為四重。我欲偃臥以自消息。時阿難陀聞佛教已。即疾疊衣白言已作。願佛知時。於時世尊。自疊僧伽胝枕頭右脅而臥。兩足相重作光明想。正念安住念當速起。如是作意復告阿難陀曰。汝可速往腳俱多河取滿缽水。吾欲須飲並灑身體。時阿難陀聞已持缽詣彼河邊。時有五百乘車。纔新渡河水皆渾濁。便盛滿缽來至佛所。白言。大德。有五百乘車新渡此河。水皆渾濁。唯願世尊將洗手足不堪飲用。金河不遠清水可求。佛即受水洗足拭面。身稍安隱即起加趺。正念現前端身而住。   爾時有一壯士大臣。名曰圓滿。從此而過。見佛世尊在樹下坐。容儀端正眾所樂見。身心寂靜極善調柔。如妙金幢光明赫奕。見已就禮世尊雙足在一面坐。佛問彼曰。汝今愛樂沙門清淨法耶。為樂婆羅門法耶。大臣答言。大德。我樂迦羅摩淨法。佛告大臣。汝復何緣樂彼淨法。答言。大德。其迦羅摩。曾隨路行住一樹下。時有五百乘車於此而過。經少時間餘有人來。問彼言曰。向見五百乘車於此過不。答言。不見。又問。聞聲不。答言。不聞。又問。仁豈睡耶。答言。不睡。若不睡者。五百乘車於此而過。何不見聞。答言。我不眠睡心常覺悟。而不見聞。由定力故。彼聞是說便作是念。希有上人澄心寂慮乃能如是。又車行震響塵坌驚飛。蒙彼身衣而不聞見。故我於彼發淨信心愛樂其法。佛告大臣。汝意雲何。五百乘車所發音響。比虛空中雷震霹靂何者為大。白言大德非但五百乘。假令百千萬車作大音響。豈能大於雷震之聲。大臣當知。我於先時。在此聚落住重閣內。於小食時執持衣缽入村乞食。食已收衣缽洗足竟。於重閣中宴坐而住。忽然雷震降大霹靂。於時四牛及二耕夫。並有長者兄弟二人。聞此大聲。因斯怖懼俱時喪命。城中人民高聲大叫。我於爾時從宴坐起出閣經行。時有一人從城出外。來詣我所頂禮我足隨我經行。我便告曰。何故城中共出大聲。有大喧鬧。彼白我言。城中向來天忽雷震降大霹靂。四牛及二耕夫。並長者兄弟二人。因斯怖懼俱時喪命因此城內共出大聲。彼問我言。大德。豈可不聞此大震聲。我報。不聞。彼復白言。世尊睡耶。報言。不睡。我雖內覺而不外聞。彼作是念。希有如來應正等覺寂靜而住。大雷震吼而不聞聲。即於我所發淨信心。圓滿聞已。白言。大德。豈有於佛不生敬信。我今於佛深起淨心。是時圓滿告使者曰。汝可將我上新細縷黃金色疊奉覆世尊。使者持來。圓滿白佛言。世尊。此是上新細縷黃金色疊。唯願哀愍為我納受。世尊欲令彼獲勝利即便為受。圓滿復言。大德世尊。我當更欲供養佛僧。願見聽許。佛言。斯為善事。見佛受已歡喜踴躍。頂禮佛足奉辭而去。佛告具壽阿難陀。此金色黃疊以刀截縷我今欲著。時阿難陀聞佛教已。即便以刀截去縷□□□送楰□□□□□逆□□□□糕□□□□□饅餑飀□□□□□□□□□礸楰□□□褽□□□□襹□□□蜆J□□□葉飩□騵□埤□□□□姏齬歹U抄ㄟf□   佛告阿難陀。有二因緣。現其光相異於常日。雲何為二。一者若菩薩即於此夜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如來即於此夜入無餘依大涅槃界。於此二時現斯勝相。又阿難陀。我往金河。阿難陀聞佛教已。即隨佛後至彼河所。佛即脫衣置於岸上。唯著洗衣入河洗浴。出已拭身告阿難陀曰。准陀必當生追悔心。汝可安慰。報言。准陀。汝今多獲善利。能為最後供養。大師受斯施已入無餘涅槃者甚為難遇。應知准陀有二種因心生追悔。應為開解作如是語。准陀。我自於佛親聞是語。有二種施所受果報無與等者。為菩薩時受其食已。便證無上正等菩提。及以如來受最後食。入無餘依妙涅槃界。阿難陀。此二種施。所獲果報無與等者。阿難陀應知。准陀為長壽業為多力業。美貌生天財食貴勝眷屬等業悉皆增長。爾時具壽阿難陀白言。世尊。闡陀苾芻性懷猛惡多瞋造次。於諸苾芻常出不順粗惡言詞。佛滅度後雲何共住。佛告阿難陀。我滅度後。闡陀惡性苾芻應默擯治之。彼被治時若生憂悔起敬仰心。眾知改者共施歡喜如常共語。   世尊復告阿難陀。我今欲往拘屍那城。阿難陀言。如世尊教。即隨佛後往壯士生地。既渡金河去城不遠。於路邊住告阿難陀曰。我今背痛。汝可以我嗢呾羅僧伽疊為四重。我欲偃臥以自消息。時阿難陀聞佛敬已。即疾疊衣。白言已作。願佛知時。於時世尊自疊僧伽胝枕頭右脅而臥。具說如前。   復告阿難陀。汝當宣說覺分之法。時阿難陀白言。大德世尊於此覺分自證自覺親為我說。依於閑靜。依於離欲。依於寂滅。斷諸緣務。勤修於念擇法精進喜安定捨。此覺分法。大德世尊自證自覺之所宣說阿難陀。汝說如是七覺分法。依閑靜等若多修習勤精進者。當得無上正等菩提。說是語已。佛即起坐。正念思惟端身而住。時有苾芻。而說頌曰。  世尊自勸喻  令宣微妙法  可為諸病人  當說菩提分  大師身有疾  並為病苾芻  於覺分法門  敷演令開悟  善哉阿難陀  白法皆圓滿  聰明有大智  巧說牟尼法  於正念擇法  精勤喜覺分  輕安及定捨  善能分別說  無上調御師  樂聞覺分法  雖身有疾苦  無辭尚起聽  佛為法主尊  是能開導者  為法尚殷重  何況所餘人  復有諸賢聖  於十力教法  假令遭病苦  起聽不辭勞  此等善持經  及以明律論  尚樂聞正法  餘人何不聽  世尊離染教  聞已如說行  繫念法精勤  當得於喜分  由心有喜故  為此身輕安  由安有樂生  從樂生於定  由有妙定捨  了諸行無常  能離三有生  染著心不起  能離諸有苦  不樂於人天  證無上涅槃  如薪盡火滅  如是大利益  皆從聞法生  是故勸臨終  諦聽於妙法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陀。今可進詣拘屍那城。答言。如是。即隨佛後至於壯士生地。住娑羅林將欲涅槃。告阿難陀曰。汝今為我於雙樹間安置床敷。我當於彼北首而臥。今日中夜必入涅槃。時阿難陀如教作已。詣世尊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合掌白言。如佛所教並已安置。是時如來即往就床。右脅而臥。兩足相重。作光明想。繫意正念。觀察而住。為涅槃想。時阿難陀在佛背後憑床而立。悲啼號哭出大音聲。作如是語。苦哉痛哉。何期如來速般涅槃。何期善逝速般涅槃。何期疾哉世間眼滅。每於先時諸方苾芻來詣佛所。佛為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我因得聞甚深妙法。彼於今日聞佛涅槃不復更來。遂令如是殊勝妙法隱沒於世。佛告諸苾芻。阿難陀今在何處。白言。世尊。今在佛後憑床悲慟。作如是語。廣說如前。乃至殊勝妙法隱沒於世。佛即告阿難陀曰。汝勿憂愁悲泣懊惱。何以故。汝侍如來。作身慈業獲大利樂。唯獨一身得無邊福。作口慈業及意慈業。亦復如是得無邊福。阿難陀。過去如來皆有如是供侍之人。如汝用心供侍於我。未來諸佛亦有供侍。與汝無異。阿難陀。世相如是皆不久停。畢歸磨滅無常住者。以是義故。汝今不應悲啼涕泣生大苦惱。不見世間從緣生法常住不壞。我曾為汝廣說法要。諸有可愛稱意之事。並歸無常悉皆離別。爾時世尊大悲所熏。為令阿難陀生喜悅故。告諸苾芻。轉輪聖王成就四種希有之事。雲何為四。謂有剎帝利眾來詣王所。既得見王深生慶悅。復聞妙法倍加歡喜。如是復有婆羅門眾諸長者眾雜沙門眾。來詣王所。如上所說。乃至倍加歡喜。汝等當知如轉輪王四希有事。此阿難陀亦復如是有四希有事。何等為四。謂有四方大苾芻眾。來至其所情生欣慶。復聞妙法重增歡喜。如是苾芻尼眾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至阿難陀所亦復如是倍加歡喜。汝等苾芻。此阿難陀復有四種希有妙事。雲何為四。若阿難陀與苾芻眾說法之時。善能開解無有疑滯。諸苾芻眾鹹作是念。善哉善哉。此阿難陀宣說妙法。幸勿默然。莫辭勞倦。然諸聽眾情無厭足。時阿難陀既說法已默然而住。或為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說法亦復如是。時阿難陀聞是語已。心便喜悅即白佛言。世尊。於此地中有六大城。所謂室羅伐城。娑雞多城。占波城。婆羅□斯城。廣嚴城。王捨城。何故世尊棄捨如是形勝福地。就斯荒野磽確邊隅卑陋之所而般涅槃。佛告阿難陀。勿作是語。拘屍那城是邊鄙卑陋不可樂處。何以故。阿難陀。此拘屍那城。乃往古昔。有聖王都城。名拘奢伐底。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縱十二踰繕那。廣七踰繕那。城有七重垣院周匝圍繞。此等皆以四寶所成。謂金銀琉璃水精。城門亦以四寶合成。門門皆有大華表柱。亦以寶成。舉高七人。城外渠塹深三人半。其渠邊畔砌以寶磚。於七院中各有多羅樹而為行列。皆四寶成。金多羅樹以銀為枝葉華果。銀樹金裝。琉璃樹水精裝。水精樹琉璃裝。此等諸樹風吹動時。出微妙響悅可眾心。於此樹間皆有浴池。階基砌道亦四寶成。四邊欄楯亦四寶成。池中多有可愛之華。嗢缽羅缽頭摩俱物頭分陀利迦。極軟華極香華常生華。如是諸華人無護者隨其受用。復於池岸有占博迦華摩利迦華美意華。如是等華隨時開發。阿難陀。於林樹間多諸美女。服妙瓔珞隨意遊從。所須飲食皆能給與。又此城中所有耽著五欲樂者。於此遊觀皆遂其心。又復常有種種鼓樂。絲竹歌舞出妙音聲。皆悉勸讚修諸福業持齋戒等。又阿難陀。於此城中。有王名大善見。七寶具足具四希有。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四希有者。所謂王壽命長遠。初為王子。次為太子。次登王位。後修梵行。如是四位一一皆經八萬四千歲。是名第一希有。復次其王儀容端正世間無比。是為第二希有。又復少病少惱。所御飲食安隱適時。是為第三希有。又諸人眾忠孝事王皆生父想。王亦愛念猶如赤子。王出遊時乘車而去。敕馭者曰。汝今宜可徐徐引車令眾見我。王於人庶常生愍念。是為第四希有。   復次阿難陀。時有國人持諸金銀末尼等寶。來詣王所白言。大王。臣有此寶。謹奉大王。願哀納受。時王告曰。卿等當知。如是諸寶我自豐足誠無所須。諸人如是再三啟請。王竟不受。時彼念曰。我持此物本希奉進。王既不受將如之何。宜置王前各還本處。作是念已。置寶而去。王作是念。今此珍寶是依法得非是枉求。我今宜用修造法堂。時有八萬四千諸城小王。聞大王將建法堂。鹹詣王所白言。唯願聖王。不煩神慮。臣等望欲為王營造。爾時大王告諸臣曰。我足珍財無煩卿等。諸王如是再三啟請。王不然許。時諸小王來捧王足。或執衣襟合掌啟白。願天安住。臣等為造。王見慇勤默然而許。諸王知已各還本處。各持金銀等寶。又復人持一柱。皆以寶成。來詣王所。白言。聖王。諸有所須悉已周備。不知何處可欲興功其量大小。王曰。於此城東簡形勝地。縱廣一踰繕那。可於彼作。諸王聞已。即就其處。興建法堂如其量數。阿難陀。其堂所須椽梁枅栱。閣道鉤楯軒廊周匝。如是諸事皆用金銀琉璃水精等寶之所成就。其床敷座席氈褥偃枕几案箱篋衣服之流。皆以眾寶而為莊校。阿難陀。於堂階下。一一柱間各種一樹。樹身各列四寶枝葉華果。互以寶嚴。如前所說。微風吹動出和雅音如奏天樂。堂內悉以金沙布地。栴檀香水常為灑潤。金繩界道寶網四懸。垂諸寶鈴盡世嚴飾。是時八萬四千諸王。同建法堂莊嚴事畢。於此堂側多造浴池。皆方四十里。所有階砌悉以四寶而為嚴飾。於其池中有四種華。池外復有諸陸生華。並如前說。又於堂前處處行列四寶多羅樹。枝葉華果皆互嚴飾。風動發聲亦如前說。所在之地皆布金沙灑以香水。寶鈴和響在處皆懸。是時諸王嚴飾既畢。皆共白王。聖主當知。所建法堂及諸林泉。備盡嚴麗。願親臨幸。王聞生念。此勝法堂。我今不應先自受用。宜請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有德行者。於此堂中備盡所有如法供養。即隨所念設大施會。皆供給已。復作是念。我今不應於此。法堂放逸著樂。遂將一人以為執侍。躬自入堂淨修梵行。遂於金閣銀座之上。結加趺坐正念思惟。遠離欲界諸不善法。除去尋伺證入初禪。從金閣起次昇銀閣。坐於金座及琉璃水精。皆悉綺互而為莊飾。其王於上皆能次第證會深禪除諸障累。爾時八萬四千宮人婇女。詣寶女所。白言。大家。我等諸人承王恩念。久闕侍衛情甚渴仰。鹹願拜謁希垂聽許。時大夫人報主兵臣曰。汝今應知。我等後宮久不見王情深戀慕。將事朝謁宜時嚴駕。其臣白言。若如是者。伏請大家敕諸侍從。所有莊嚴皆為黃色。復更白言。然我今者且命八萬四千小國王等誡兵令集。諸王依命初令象駕。都八十千。以長淨象王而為上首。次嚴馬駕。以騰雲馬王而為上首。次嚴車駕以喜鳴輅車而為上首。如是二類亦八十千。皆寶莊嚴殊妙第一。國大夫人乘鳴輅車。所將婇女亦復如是。其諸營從皆乘象馬。威容嚴肅旗鼓曜日。駭天震地同往法堂。時王問曰。何因緣故。車馬繁雜出大囂聲。謁者答曰。國大夫人。及小王類並諸婇女悉著黃衣。華鬘幢蓋盡黃嚴飾。其數繁廣不可勝言。同來至此方申拜謁。王曰。汝可於此堂外敷設床座。吾將往觀。使者奉命敷金座已。而白王言。敷設已畢。   時王從臺安詳而下。次半階路遙見黃色儀駐嚴盛。遂作是念。是等威儀甚可愛樂。嚴飾鮮異何其盛哉。王既坐已。國大夫人前致敬訖。卻住一面。白言。大王。以此八萬四千寶女嚴飾美麗敬奉大王。願時哀納勿為棄捨。時小國王八萬四千眾。各以兵寶而為上首。白言。大王。今此象馬車乘。及以八萬四千城邑。拘奢跋底城而為上首。復有八萬四千樓閣。悉皆嚴飾甚為殊妙。唯願大王。哀憐納受而見覆護。王曰。姊妹當知。我先與汝極為親密。誰謂今日有若怨家。以諸非法勸喻於我。時夫人等聞彼大王喚為姊妹。泣而言曰。今觀王意似棄我等。以衣拭淚重白王言。何故大王。先於我輩意甚親密。今若怨家。時王告曰。汝等應知。人命短促生者皆死。我及諸人同歸滅壞。設有婇女無量百千。如怨詐親必能害己。雖壞愛染終當離別。臣佐車馬樓觀嚴飾。如是妙物無量無邊。一一皆有八萬四千。終歸無常不得久住。是故智者速宜遠離。勤修梵行勿生染著。時夫人等聞王此語。知不採納不稱所願。時王如法廣勸誡已。復歸金閣於銀座上結加趺坐。於諸有情起大慈意。遍滿十方布無限量。普熏修已端心而住。從慈定起次發悲心大喜大捨。於諸有情亦復如是。周遍十方其閣及座綺互眾寶。時王一一修習四梵住。諸欲皆斷。壽將盡時。為死所逼情生憂悶。命終之後得生梵天。   佛告阿難陀。拘屍那城至金河岸娑羅雙樹壯士生地繫冠制底。於此周迴十二踰繕那。如來昔為轉輪王。於此中間六度捨命。今復於此而般涅槃。是為第七。又復如來應正等覺。於十方界更無第八捨身命處。何以故。我生已盡斷諸惑業。更不於餘受後有故。   爾時具壽鄔波摩那在佛前立。佛告鄔波摩那。汝今不應對我前住。時此苾芻即離佛前。時阿難陀白佛言。我侍世尊二十餘年。未曾聞作粗訶責言如鄔波摩那苾芻。佛告阿難陀。無量百劫長壽諸天。共相嫌議作如是語。世間唯有如來大師極難出世。時乃一現如烏曇跋華。今日中夜定入無餘妙涅槃界。由此威德苾芻當佛前住。我等無暇親近世尊供養恭敬。阿難陀白言。諸來天眾其數幾何。佛言。南自金河。至拘屍那城雙林之處。來至繫冠制底。於此周環十二踰繕那。皆有大威德天排肩而住。中間無有立杖之地。時諸苾芻鹹生疑心。請世尊曰。具壽鄔波摩那。先作何業有大威德。佛告諸苾芻。鄔波摩那先自作業今還自受。廣說如餘。乃至說頌。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名迦攝波十號具足。住婆羅□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時鄔波摩那身為出家。時諸苾芻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此人次當守寺。時有黑風暴雨卒起。既屬嚴寒彼作是念。諸梵行者遭此寒苦。衣服皆濕將欲來至。我今宜應嚴辦相待。作此念已。入浴室中然火煖湯敷設床席。於其廊下繫繩為架。詣寺門首望諸苾芻。彼既至已屈入室中。取其濕衣淨浣濯已安在架上。別將淨服與苾芻著。既解勞乏身心溫煖。寒苦皆除歡喜適悅。其守寺苾芻長跪合掌。向大眾前而發願言。我今為諸同梵行者。除苦得樂。所生善根。如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授摩納婆記。於當來世人壽百歲時。成等正覺號釋迦牟尼。願我於彼佛法之中而得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然火功德當願身光天莫能近。汝等當知。由彼願力。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有大威德。為此諸天莫能逼近。   時具壽阿難陀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般涅槃後。我當雲何恭敬供養如來法身。佛告阿難陀。汝宜且止。汝所問事。當有信心婆羅門長者等自為施設。復白佛言。諸長者等。所有施設其事雲何。佛言。一一皆如轉輪王葬法。又問。轉輪王法其事雲何。佛言。汝今應知。轉輪聖王命終之後。以五百斤上妙疊絮以用纏身上下各有五百妙衣以為裝飾。於鐵棺中滿盛香油。舁王置內然後蓋棺。以諸香木焚燒其棺。次灑香乳以滅炎火。方收王骨安置金瓶。於四衢道與建大塔。幡幢傘蓋諸妙香華。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設大齋會。阿難陀。如恭敬供養轉輪聖王。於我滅後人天供養。當倍過此。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汝今宜往拘屍那城。宣我言告五百壯士。諸人當知。如來大師。必定今日於中夜時。入無餘依妙涅槃界。所應作者宜可速為勿招後悔。雲此境內大師涅槃。我等不知不為供養。時具壽阿難陀聞佛教已。持僧伽胝將一侍者。即便往至拘屍那城眾集堂所。五百壯士皆至於此共論餘事。時阿難陀傳世尊命告諸壯士曰。汝等既集鹹應善聽。如來大師今日中夜。必入無餘大涅槃界。所應作者皆可作之。勿招後悔。作如是語。如來大師於我境內入般涅槃。我等不能少興供養。時諸壯士既聞是語。各與妻子眷屬朋友僕使之類。共相招引詣娑羅林。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說妙法示教利喜。時諸壯士從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瞻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某甲等。並是拘屍那城尊貴壯士。願盡形壽歸依佛陀歸依達摩歸依僧伽並受學處。時阿難陀作如是念。彼諸壯士於世尊處。一一別受近事學者。時既淹久妨廢圓寂。我今宜請與彼一時受其學處。作是念已從坐而起。整衣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諸壯士等。並諸眷屬品類眾多。各有如是別別名號。欲歸三寶求五學處。若各別受時恐淹遲。唯願大悲一時為受。時阿難陀對世尊前。一時牒名為受歸戒。時諸壯士聞佛說法復受學處。生大歡喜頂禮佛足奉辭而去。   爾時世尊。為菩薩時在睹史多天。以五種事觀察世間。六欲天子三淨母腹。現白象相來入母胎。時天帝釋告善愛健闥婆王。汝今當知菩薩在睹史多宮。以其五事觀察世間。六欲天子三淨母腹。現白象相降神母胎。我等宜往共為衛護。時健闥婆王白言。大天可去我且於此奏諸音樂。是時菩薩出母胎時。其天帝釋復告善愛音樂王曰。汝今當知。菩薩從母胎出。我等宜往而為侍從。答乃如前。與諸童子共遊戲時。其天帝釋復告音樂王曰。汝今當知菩薩共諸童子遊戲可往侍從。答乃如前。菩薩觀知老病死已。情生憂惱依託林野修諸苦行後食二牧牛女十六轉乳糜。氣力宣通食諸飲食。沐浴形體塗拭蘇油。爾時帝釋覆命樂神。令其侍衛。答亦如前。世尊降彼三十六億天魔軍眾。成無上智。梵王來請詣婆羅□斯。三轉十二行法輪制諸學處。凡是有緣所應度者皆已度訖。詣拘屍那城最後而臥。時天帝釋覆命樂神廣如前說。乃至可往聽法。答言。我且奏諸音樂。時天帝釋復告樂神曰。汝今當知。大覺世尊最後而臥。必般涅槃可興供養。答亦同前。爾時世尊。作如是念。善賢外道能至我所而受調伏。樂神善愛無自來法。又復念曰。凡是聲聞度者如來亦度。應佛度者餘不能度。由待勝上善巧方便。我今應可度彼善愛。作是念已。即便入定。由定力故最後臥處化作一身。又復化作千絃琉璃箜篌。於臥處沒自持箜篌。詣三十三天。至善愛健闥婆王宮門而住。其時善愛自恃憍慢。於彈箜篌謂無過者。於自宮中作樂歡戲情生愛著。爾時世尊。告守門者。汝可往報善愛王言。有健闥婆來至門首欲求相見。時守門者即入具報。其王高慢報曰。除我更有健闥婆耶。答曰。更有今在門外。善愛聞已情懷不忍。即自出門告言。丈夫。汝是健闥婆耶。佛言。我今實是健闥婆王。若爾可來對奏音樂。報言。大仙。甚善我能共作。佛即對彼共彈箜篌。佛斷一絃彼亦斷一。然二音聲並無闕處。佛又斷二彼亦斷二。然其音韻一種相似。佛又斷三斷四彼亦如是。乃至各留一絃然音聲不異。佛便總斷彼亦斷之。佛於空中張手彈擊。然其雅韻倍勝於常。彼便不能情生希有降伏傲慢。知彼音樂超勝於我。世尊觀已。即便隱彼健闥婆身復本形相。時彼樂神見佛世尊。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周匝莊嚴。赫奕光明超逾千日。如寶山王觀者忘倦。見已欣悅深生敬仰。禮佛足下坐聽法要。爾時世尊。觀彼根性。隨機為說四聖諦法令得開悟。彼即能以智金剛杵。摧二十種身見邪山。證預流果既見諦已。深自慶幸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今所得。非父非母非王非天。非我眷屬及諸知識。非餘沙門婆羅門等。能為成辦如是勝事。唯獨世尊慈念哀愍。令我今者枯竭血海超越骨山。閉惡趣門開涅槃路置人天道。我今歸依佛法僧寶為鄔波索迦。始從今日乃至盡形。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受三歸依並五學處。爾時世尊。復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即便入定天宮處沒。還至雙林最後臥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門第十子攝頌說涅槃之餘   爾時。拘屍那城有出家外道。名曰善賢(梵雲蘇跋陀羅)年百二十形容衰朽。俱屍那城所有壯士。於善賢處悉生恭敬。尊重供養如阿羅漢。去斯不遠有大華池。名曰曼陀枳爾。於池岸上有烏曇跋樹。善賢梵志常遊於此。往昔菩薩在睹史天。作白象狀入母胎時。彼烏曇樹華始新出。降誕之始漸有光色。為童子時其華欲發。厭老病死遠託山林。其華稍大狀如鴉嘴。修苦行時現萎萃相。捨苦行已氣息疏通。噉諸飲食廣如前說。乃至成等正覺其華開敷。梵王來請於婆羅□斯轉法輪時。其樹及華光色榮盛。妙香芬馥遍諸方界。然佛大悲普於有緣。所在世界廣濟度已。詣拘屍那為最後臥。而此華樹形色枯萃見者驚歎。是時善賢觀斯變異而作是念。拘屍那城必有凶禍。爾時護國天神發大音聲告諸人曰。今日如來於中夜時。必入無餘妙涅槃界。善賢梵志聞其說已。作如是念哀哉苦哉。彼大沙門喬答摩氏。必於今夜當般涅槃。然我每於自所得法有懷疑惑。常自思惟我於何時。因何方便得見彼人諮啟未悟。惜哉法眼不久將滅。今宜速往親自啟問。若蒙大悲垂哀為決。於諸猶豫永得開解。作是念已出拘屍那城詣雙林所。於時阿難陀見佛日將沒。在寺門外身心憂慼露地經行。善賢見已近而告曰。汝阿難陀我聞沙門喬答摩具一切智。於諸眾生平等濟拔。然我每於自所得法有懷猶豫。比常希願聽受未聞竟不果遂。今聞天聲遍告我等。如來今夜定入涅槃。大德頗能為我諮啟。容我面奉申述疑情。阿難陀言善賢。汝今不應作如是語故惱世尊。然我大師今見背痛未能安隱。善賢如是再三諮啟竟不為白。又告曰。阿難陀。我昔曾聞古仙梵志耆年有德軌範人說。諸佛出世如烏曇華。億百萬劫時乃一現。如來今日定入涅槃。我懷迷惑願見諮問。唯希大德為我諮白。我得見佛誠為幸甚。阿難陀告言。善賢。今我大師身有乖違。甚不安隱勿故相惱。善賢再三如前苦請。尊者不允其志。阿難陀與善賢。於寺門外共言論時。佛以清淨耳超越人天。一一聞說告阿難陀曰。汝今不應遮彼善賢。任來見我隨其請問。何以故此善賢者。即是我於最後。為外道說法令生正信。親命善來為我弟子。於時善賢聞佛世尊慈悲容許。心生歡喜不勝抃躍。詣世尊所共申種種往復言談。卻住一面白言。喬答摩。我欲諮問願垂聽許為我解說。佛告梵志隨汝所問。彼即問曰。喬答摩我曾遍觀諸外道類。各別立宗所謂。晡刺拏迦攝波子。末塞羯利瞿梨子。珊逝移毘刺知子。阿市多雞捨甘跋羅子。腳具陀迦多演那子。暱揭爛陀慎若低子。此等諸師各述異宗未知誰是。爾時世尊即命善賢。為說伽他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法  又五十餘年  專行戒定慧  一心無散亂  唯求於正理  除斯真法外  無別有沙門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復告善賢曰。此是諸佛善說八聖道支。甚為希有難可值遇。除此已外欲求一二三四沙門道果終無可得。是故能於善說法律八聖道支。求沙門果必定當得。復次。善賢離八聖法。諸有外道婆羅門等各執己見。或說三世無因無果。所修福善皆空無益。是故我於沙門婆羅門眾中。大師子吼而作是言。凡有修行皆獲果報。說此法時善賢梵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於諸諦實得不壞信。超越愛河斷諸疑網。自然通達諸微妙法。即從座起整衣合掌。向阿難陀作如是語。大師尊重事難諮請。我觀大德獲大善利。幸得值遇無上法王。於諸師中灌頂最上。由師力故我亦善證。我今重希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求受近圓。成苾芻性修沙門行。時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今此善賢聞法悟解。心樂出家廣如前說。乃至成苾芻性。唯願世尊哀愍拔濟。爾時世尊。即告善賢。善來苾芻可修梵行。於佛言下如常威儀。出家近圓成苾芻性。一心勤勇不為放逸。作如是念善男子何故剃除鬢髮。而披法服正信出家。於無上道而修梵行。於現法中得自證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爾時善賢起徹到心。即便速證阿羅漢果。得心解脫復作是念。我今不忍見佛般涅槃宜可先去。作是念已詣世尊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大德世尊。我願先入涅槃。佛告善賢汝於今者入涅槃耶。答言。如是再三顧問。佛言。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汝於所作自可知時我更何言。善賢將欲入滅而作是念。我今應為五種加持方可滅度。諸來觀者皆見我身。剃除鬢髮著僧伽胝。莫令彼見外道儀式。又諸外道來舁我時勿令身舉。同梵行者方能舁去。又入浴池洗我身時。令諸外道不得其底。同梵行者能洗我身。又諸外道入水之時。當令魚鱉擾亂不安。同梵行者即無惱害。又諸外道不能燒我遺身。同梵行者方令火著。作此五種加持念已便入涅槃。時諸外道。聞善賢梵志已入涅槃。將諸音樂幢旛傘蓋。詣拘屍那城。於四衢道告諸人曰。汝等當知。彼大沙門喬答摩常作此語。唯我法中有八支聖道四沙門果。外道中無廣說如前。乃至作師子吼。然我法中同梵行者。大師善賢亦得涅槃與彼何異。諸苾芻曰。汝等若言是我徒侶。任自持去。而諸外道多人共舉竟不能動況能持去。苾芻告曰。汝等不能我等自舉。答曰。可爾。諸苾芻即共舉去外道默然。又諸外道來至浴池。諸苾芻曰。今可為汝同梵行者洗浴其身。彼入水時不得其底。又被魚鱉之所擾惱。苾芻不爾。苾芻報曰。此若是汝同梵行者。宜自焚燒。而諸外道以火焚燒竟不能著。苾芻然火遂便炎熾。時諸人眾共嗤外道。彼各懷慚低頭而去。時拘屍那城諸壯士等。見此希奇於世尊處。倍生敬仰發淨信心。各懷戀慕作如是語。大悲世尊為最後臥。現身有疾支節不安。尚能為彼善賢說法。令速證得阿羅漢果。復令拘屍那城諸壯士等皆獲善利。時諸苾芻鹹皆有疑。請世尊曰。如來今時。現身有疾支節不安。尚能令彼善賢梵志。出生死海證阿羅漢。究竟涅槃盡諸苦際。佛告苾芻。汝等當知。此未希有。我今已斷根本三毒。解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具一切智。於諸境界得大自在。令彼善賢出生死海。得最後邊住涅槃處不足為難。我於往昔在生死中。具貪瞋癡未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無有智慧能善思量。在傍生內尚能為彼善賢梵志。及拘屍那城諸壯士等自捨身命。我為汝說宜應諦聽。   乃往昔時於大山澤。有一鹿王千鹿圍繞依林而住。有大智慧預識機宜。於所居處獵者來見。而往告王。時王以兵周遍圍繞。鹿王作念我若不能救濟眾鹿。必被獵人之所屠害。爾時鹿王。四顧瞻望。而作是念我今作何方便。能令群鹿免斯苦厄。遂見深山下有□水駛流出谷。諸鹿羸弱不能浮趒。鹿王入□橫流而住。作大音聲普告群鹿。汝等速來可從此岸。擲上我背趒於彼岸。必得存活。若不爾者當遭屠害。於是群鹿次第悉踏大鹿王脊。皆越駛河得離危難。由諸群鹿蹄甲踐蹋。鹿王皮穿血肉皆盡唯餘脊骨。雖極苦痛心無退轉。悉令群鹿安隱得渡。仍懷顧戀誰未渡者。於群鹿中有一鹿兒不能趒渡。爾時鹿王雖受極苦。尚懷哀念不顧自身。從水而出遂取鹿兒。置於脊上渡至彼岸。鹿王遍觀知渡盡已。氣力將竭臨命終時而發誓願。我救群鹿及此鹿兒。救濟死厄不惜身命。願我當來得成無上正等覺時。令彼得渡生死羅網。置最後邊妙涅槃處。佛告諸苾芻。汝意雲何勿生異念。往時鹿王者即我身是。其群鹿者拘屍那城諸壯士是。其鹿兒者即善賢是。   又諸苾芻如我無智在傍生內。喘息不安受諸苦毒。皮肉支節分解之時。救濟善賢令至無畏。汝等善聽乃往古昔。婆羅□斯時有國王名曰梵授。以法化世廣如經說。王有智馬預知前事。鄰國敬畏悉來朝貢。馬既命終。時諸小王令使報曰。汝梵授王今可輸稅分與我等。若不爾者不得出城。如見違者我等同來破滅其國。王告使曰。我不送稅亦不出城。遂於國內訪求智馬。後於異處遂便獲得。時屬春序卉木敷榮。群鳥和鳴甚可愛樂。王乘智馬將諸婇女。遊適芳園歡娛受樂。時諸小王聞梵授王與諸臣佐及宮婇女。在外遊戲情無所懼。未即入城相與謀計。各嚴四兵至城門首。大臣白王。諸小國王不恭朝命。敢興逆亂來扣城門。願見警備。王既聞已敕索智馬。速嚴四兵我自討擊。時王乘馬嚴兵誓眾共彼鬥戰。王恃威力獨處先鋒。遂被賊軍以槊中馬。腸胃皆出受諸楚毒。眾苦難堪形命無幾。仍作是念王遭困厄。我若不救是所不應。宜忍苦楚令王免厄。得至城門到無畏處。作是念已周迴顧望無入城路。然此城外有大浴池。名曰妙梵近王宮闕。於其池中有四蓮華。青黃赤白皆悉遍滿。於時智馬不顧身命。騰躍池中踐荷葉上。負王渡難直入宮中。時王纔下馬便命絕。時諸小王競入園林。處處尋覓竟不能得。迴軍劫掠各還本居。時梵授王既免危厄得存性命。告婆羅□斯諸大臣等及眾人曰。若有能救剎帝利灌頂大王命者如何恩賞。諸臣白王可分半國。王曰。此之智馬能全我命。馬今既死欲何以報。諸臣答言應為智馬。於城四門宜作非時白蓮華會。廣行惠施盛修福業以資魂路。王言甚善宜時疾作。時王即令太子中宮婇女臣佐使民莊嚴衢路。布列香華幡蓋明燈。在處懸設無不充滿。如歡喜園甚可愛樂。王令擊鼓宣告遠近。我於明日欲為智馬於城四門營建非時白蓮華會。宜可告知集法場所受我供養。時至雲集隨須給與普令稱意。汝等苾芻於意雲何。彼時智馬即我身是。我為彼王受諸苦楚。身形分解不顧身命。尚能救濟令離危厄。   時諸苾芻又復有疑。請世尊曰。大德具壽善賢先作何業。今為大師最後弟子。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自所作業今還自受。廣如餘處乃至說頌。汝等苾芻乃往古昔。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出世名迦攝波十號具足。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時彼如來應正等覺。有外孫子名曰無憂。求解脫故而為出家。謂解脫果自然可得。於八正道而不勤修。經歷多時竟無果證遊行人間隨處作夏。時彼如來有緣皆度。所作已辦如薪盡火滅於其中夜將入涅槃。時彼苾芻在無憂樹下。而此樹神聞迦攝波如來當般涅槃。悲泣雨淚霑無憂身。苾芻仰觀問其神曰。有何所以如是悲啼。樹神對曰。今日中夜。迦攝波佛將入涅槃。時彼苾芻聞如是語。情懷痛切如箭入心。悲啼號哭發聲大喚。樹神問曰。何故悲啼。對曰。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是我親舅。我雖依附而不勤修去此既遠難申禮敬。我是凡夫無力速往是以悲哭。樹神報曰。然我有力令仁疾至。不知見佛得有益不。苾芻報曰。我極勇猛。若見佛者必能依行證獲果利。是時樹神以神通力。將此苾芻疾至佛所。既見佛已發清淨心起廣大願。時彼如來隨其根性。為說妙法證阿羅漢果。不忍見佛入般涅槃。是故於先而取滅度。時彼樹神。既見世尊及苾芻涅槃已。情懷戀慕作如是念。今此具壽所獲勝利皆由我得。以此功德願我來世迦攝波佛所授摩納婆記。人壽百歲得成正覺。號釋迦牟尼彼涅槃時。我得聲聞無學果已在先滅度。佛告諸苾芻於汝意雲何。時天神者今善賢是。由是義故於一切時。遠離惡友近善知識應如是學。   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如是念。善知識者是半梵行。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語。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何以故阿難陀我由善知識故。令諸有情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得解脫。若離善友無如是事。阿難陀於我所說應勤修學。   爾時佛告諸苾芻曰。由是義故從今已去。不應輒度外道出家並受近圓。除釋迦種及事火留髻外道。若披外道服來求出家及受近圓者。問無障法此人應與。何以故此是我親有機緣故。其事火人說有業用。有因有緣有策勵果故。此等不勞共住。即與出家並受近圓。若是自餘外道之類。來求出家及近圓者。其親教師應與衣服。食僧常食四月共住。若觀其人性行調柔堪濟度者。應與出家並近圓事如是應知。   復次汝等苾芻。若法能於現在及未來世生長利樂者。汝等應當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勿使廢忘。欲令梵行得久住世。安樂人天利樂饒益諸眾生故。此法是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譬喻論議。此十二分教若能受持讀誦如說行者。能於現未生長利樂。乃至慈愍群生佛法久住。汝等苾芻我涅槃後。作如是念我於今日無有大師。汝等不應起如是見。我令汝等每於半月。說波羅底木叉。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是汝依處。若我住世無有異也。又始從今日小下苾芻。於長宿處不應喚其氏族姓字。應喚大德或雲具壽。老大苾芻應喚小者為具壽。然大苾芻於小者處。應可存情哀憐覆護生慈念心。或以衣缽缽絡腰絛。共相濟給勿令闕事。或復教授讀誦禪思使有日益。如是能令我法增長。若不爾者法當速滅。又汝等苾芻此地方所有其四處。若有淨信男子女人。乃至盡形常應繫念生恭敬心。雲何為四。一謂佛生處。二成正覺處。三轉法輪處。四入大涅槃處。若能於此四處或自親禮。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比於西方親見如來一代五十餘年居止之處。有其八所一本生處二成道處。三轉法輪處四鷲峰山處。五廣嚴城處六從天下處。七祇樹園處八雙林涅槃處。四是定處餘皆不定。總攝頌曰。生成法鷲廣下祇林虔誠一想福勝千金)。   復次佛告諸苾芻。汝等有疑今悉應問。若於佛法僧寶。苦集滅道四聖諦處。有疑問者我當為答。   時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解佛所說。命諸苾芻有疑當問。然此眾中竟無一人。於佛法僧寶苦集滅道諦。有懷疑惑更須問者。佛言。善哉善哉阿難陀。汝能如實通達作如是語。於此眾內我以智觀。於諦寶中實無疑者。此是如來最後所作。爾時如來大悲愍故。遂去上衣現其身相。告諸苾芻汝等今者可觀佛身。汝等今者可觀佛身。何以故。如來應正等覺。難可逢遇如烏曇跋羅華。時諸苾芻鹹皆默然。佛言。法皆如是諸行無常。是我最後之所教誨。作是語已安心正念入初靜慮。從此起已順次第入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及滅受想定寂然宴默。時阿難陀問尊者阿尼盧陀曰。今我大師為入涅槃為未入耶。答曰。佛未涅槃但住滅受想定。阿難陀言。我曾從佛親聞此語。若佛世尊入邊際定寂然不動。從此無間世間眼閉必入涅槃。爾時世尊。從滅受想定出。逆次第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出入無所有處。次入識無邊處。次入空無邊處。次入第四靜慮。入第三入第二入初靜慮。從初禪出還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寂然不動便入無餘妙涅槃界。   爾時世尊纔涅槃後。大地震動流星晝現諸方熾然。於虛空中諸天擊鼓。時具壽大迦攝波。在王捨城羯蘭鐸迦池竹林園中。見大地動即便斂念觀察何事。便見如來入大圓寂。自念我今既無大師唯依法住。諸行法爾知更雲何。復作是念。此未生怨王勝身之子信根初發。彼若聞佛入涅槃者。必嘔熱血而死。我今宜可預設方便作是念已即命城中行雨大臣。仁今知不佛已涅槃。未生怨王信根初發。彼若聞佛入涅槃者。必嘔熱血而死。我今宜可預設方便。即依次第而為陳說。仁今疾可詣一園中。於妙堂殿如法圖畫佛本因緣。菩薩昔在睹史天宮。將欲下生觀其五事。欲界天子三淨母身。作象子形託生母腹。既誕之後踰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剛座。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次至婆羅□斯國為五苾芻。三轉十二行四諦法輪。次於室羅伐城為人天眾現大神通。次往三十三天為母摩耶廣宣法要。寶階三道下贍部洲。於僧羯奢城人天渴仰。於諸方國在處化生。利益既周將趣圓寂。遂至拘屍那城娑羅雙樹。北首而臥入大涅槃。如來一代所有化跡既圖畫已。次作八函與人量等置於堂側。前七函內滿置生酥。第八函中安牛頭栴檀香水。若因駕出可白王言。暫□神駕躬詣芳園所觀其圖畫。時王見已問行雨言此述何事。彼即次第為王陳說一如圖畫。始從睹史降身母胎。終至雙林北首而臥。王聞是語即便悶絕宛轉於地。可速移入第一函中。如是一二三四乃至第七。後置香水王便穌息。是時尊者次第教已往拘屍那城。行雨大臣。一如尊者所教之事次第作已。時王因出大臣白言。願王暫□神駕遊觀園中。王至園所見彼堂中圖畫新異。始從初誕乃至倚臥雙林。王問臣曰豈可世尊入涅槃耶。是時行雨默然無對。王見是已知佛涅槃。即便號咷悶絕宛轉於地。臣即移舉置蘇函中。如是至七方投香水。從此已後王漸穌息。   爾時如來入涅槃時。娑羅雙樹名華下散彌覆金軀。時有苾芻見斯事已而說頌曰。  世尊涅槃時  最勝娑羅樹  低枝下垂蔭  復散以名華   時天帝釋。亦說頌曰。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時梵天王。亦說頌曰。  於一切世間  生者皆歸死  無常力最大  諸行盡淪亡  大師世間眼  十力無與等  化緣既周遍  寂滅在雙林   爾時尊者阿尼盧陀。亦說頌曰。  佛無出入息  其心亦湛然  世眼今已閉  寂然安不動  世尊十力具  化盡入無餘  見聞諸有情  毛豎心驚怖  汝心莫沈沒  亦勿懷憂惱  佛證真木叉  譬如燈焰滅   時諸苾芻。見佛世尊般涅槃已各懷悲感。或有迷悶宛轉於地。椎胸大喚心生憂慘。或有尋思法理作如是說。我等今時宜自裁忍。世尊常說一切光華可愛樂事。雖是尊重終歸無常悉皆離別。   時阿尼盧陀告阿難陀曰。具壽宜應勸誘大眾。且各裁抑勿乖儀式莫大悲號。所以者何於此現有住百千劫長壽諸天。皆生嫌恥作如是語。雲何苾芻於佛世尊善說法律而為出家。不能善觀諸無常事乃生憂苦。阿難陀白言。此諸天眾其數幾何。答曰。從此拘屍那城。乃至金河及娑羅雙樹。至壯士繫冠制底。於此四邊周十二踰繕那。大威德天悉皆充滿。無有空隙可容立杖。而此諸天見佛涅槃。各懷悲感椎胸懊惱悶絕於地。亦有如前共相開解。且各裁止乃至終歸無常悉皆離別。於時尊者阿尼盧陀。為阿難陀及諸大眾。廣說法要乃至天明。時苾芻等默然聽受。阿尼盧陀復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往拘屍那城告諸壯士。昨於中夜如來大師已入無餘妙涅槃界。仁等今時所應作者宜當速辦。勿為後悔復重告曰。如來大師於汝城邑入般涅槃。爾等雲何不興供養報佛慈恩。時阿難陀聞是語已。即持天衣將一苾芻。以為侍者往壯士集堂有五百人先在堂處。尊者告曰。仁等壯士及諸大眾。如來大師已於中夜。入無餘依妙涅槃界。仁等今時所應作者宜應速辦。勿生後悔。又重告曰。如來大師於汝城邑入般涅槃。汝等雲何不興供養報佛慈恩。時諸壯士聞是告已。或有悶絕宛轉於地。椎胸大喚身體戰慄不能自持。或有高聲作如是語。我於佛所曾聞是說。世間無常悉皆離別。時諸壯士共相謂曰。宜各齎持種種華鬘塗香末香燒香。及諸妙物音聲鼓樂。速往雙林以申供養。並大臣輔相各與眷屬男女大小親友知識。出拘屍城詣雙林所。既至彼已於佛臥處。師子床前盡哀情已。各持所有上妙諸香名華。無數幢幡繒綵飲食奇珍。奏諸音樂廣供養已。白阿難陀曰。無上法王已歸圓寂。不知今者葬禮如何。尊者告曰。然我先已奉佛教敕。所有葬法如轉輪王。問曰。其法如何。答曰。以白疊絮先用裹體。次以千張白疊周遍纏身。置金棺中盛滿香油。覆以金蓋積栴檀木及海岸諸香。以火焚燎。後將牛乳澆火令滅。有餘舍利盛以金瓶。於四衢大道建窣睹波。周匝圍繞懸繒幡蓋。塗末燒香奏眾伎樂。恭敬供養設大施會。此是輪王焚葬之法。如來大師倍勝於此。   時諸壯士聞是語已。白尊者曰。我領其言。然非一二三日能辦此事。若至七日住者。如前所為方可成就。答言。可爾。是時諸人即便如前。依輪王葬法一一備具無有闕少。從拘屍那城周圍十二踰繕那。乃至繫冠制底。所有無量歸仰眾生鹹來雲集。各持香華種種伎樂供養之具。壯士眷屬皆悉出城。詣雙樹間於師子床前。陳設所有盡心供養。時壯士中有一耆宿。告諸人曰。現在大眾。女持幢幡男可擎輿。我等齎持種種華綵塗香末香燒香及諸音樂。從拘屍那城西門而入。於東門出。度金沙河。至壯士繫冠制底勝處安置以火焚燒。是時諸人聞是語已。各各爭前欲舉金棺。雖共盡力竟不能動。   爾時具壽阿難陀。白尊者阿尼盧陀曰。拘屍那城諸壯士等。雖竭筋力竟不能動如來金棺。我今不知有何所以。尊者告曰。此是諸天作如斯意。欲令壯士及諸人民。女持幢幡男捧尊輿。威儀整肅翊從如來。我等諸天共持華綵。燒眾妙香奏天伎樂廣陳供養。於西門入東門而出。度金沙河至繫冠制底。以是因緣威儀未備不能移動。是時具壽阿難陀報尊者曰。若如是者可隨天意時諸壯士即隨天願。備設如前方來持輿。即便輕舉捧戴而行。於時空中天雨嗢缽羅華拘物頭華缽頭摩華分陀利華。沈水末香栴檀末香。多揭羅多摩羅末香。及曼陀羅華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奏。諸天華蓋其從如雲。並散天衣有盈億數。時拘屍那城諸壯士等各相謂曰。天供養已我等應為。時諸壯士及餘一切貴賤男女。營辦香華威儀嚴肅。百千萬種不可勝紀。恭敬供養隨從金棺。城中而過度金沙河至繫冠制底。所散之華積至於膝。於時有一外道梵志。聞佛滅度詣娑羅林。持華數莖還波波聚落。於其中路逢大迦攝波。與五百弟子威儀整肅。將詣雙林禮大師足。遇見外道問言。汝從何來欲向何處。外道答曰。我從拘屍那來。將詣波波聚落。迦攝波知而故問。汝從彼來。知我大師釋迦牟尼如來四大安不。外道答言。我從彼來。親見大德喬答摩已入涅槃。經今七日自滅度來。所有人天皆以香華種種威儀。具申供養遺身舍利。我從彼會得此華來。大迦攝波所將五百人中。有一莫訶羅苾芻。稟性愚癡不辯好惡。聞外道語遂出粗言。快哉樂哉我等從今。免被拘制於諸戒律。雲此應作此不應作。此事皆息自今已後。能持不持皆由於我可行者行不須者棄。時彼老叟出此語時。空中諸天聞其非法。即以神力掩蔽聲響不令人聞。唯迦攝波領知斯語。是時尊者為教誨彼故。即於道傍暫時停歇。與眾俱坐告言。諸具壽。世間諸行皆悉無常。體不堅牢是難委信。不得久存並歸散滅。宜起厭離勿生愛著。且止斯事我等速往。見佛全身各並前進。時諸壯士並四眾等。先用疊絮裹如來體。次以千張白疊周匝纏身。置香油棺覆以金蓋。各持香木如法焚燒。火不能著。時阿尼盧陀告阿難陀曰。雖欲然火終無著法。問其何故。答曰。斯為諸天不令火著。復問何緣。答曰。為大迦攝波與五百徒眾隨路而來。欲見世尊金色全身親觀焚燎。為待彼故天不令燒時阿難陀即以此事普告眾知。須臾尊者徒眾皆至。拘屍那城諸人遙見尊者眾來。各持香華種種音樂。詣尊者所頭面禮足。時有無量百千大眾。隨從尊者詣世尊所。除去香木啟大金棺。千疊及絮並開解已。瞻仰尊容頭面禮足。於此時中唯有四大耆宿聲聞。謂具壽阿若憍陳如。具壽難陀。具壽十力迦攝波。具壽摩訶迦攝波。然摩訶迦攝波有大福德多獲利養。衣缽藥直觸事有餘。尊者作念我今自辦供養世尊。即辦白疊千張及白疊絮。先以絮裹後用疊纏。置金棺中傾油使滿。覆以金蓋積諸香木退住一面。由佛餘威及諸天力。所有香木自然火起。時阿難陀右繞火積說伽他曰。  如來妙體歸圓寂  自然火起燎餘身  唯留內外一雙全  所有千衣隨火化   時拘屍那城諸壯士等。欲以牛乳注火令滅。未瀉之頃其火積中忽生四樹。一金色乳樹二赤色乳樹。三菩提樹四烏曇跋樹。於此樹中乳自流出令火皆滅。是時拘屍那城諸貴賤等。共收舍利盛金瓶中置七寶輿上。以種種香華栴檀沈水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音聲伎樂廣陳供養。舁入城中安妙堂上。復更如前盛興供養。是時波波聚落諸壯士等。聞佛世尊於拘屍那城入般涅槃已經七日無量人天廣陳供養。於其聚落總集四兵。像馬車步各自嚴辦種種器仗。共詣拘屍那城欲分舍利。既至城已報諸人曰。無上法王眾生慈父。我等諸人比於長夜。供養恭敬親承訓導。受持正法今既滅度。有餘舍利我等欲取。將往波波聚落。建窣睹波安置供養。城中諸人聞斯告已鹹作是言。世尊導師是我慈父親承訓誘。既於我界而般涅槃。全身舍利應留永劫於此供養。終不分與外邑諸人。時波波人遣使答曰。若分者善如不與者。我等當以強力奪取。城人聞已告彼眾曰。徒事鬥戰終不可得。   爾時遮洛迦邑。部魯迦邑。阿羅摩邑。吠率奴邑。劫比羅城諸釋迦子。薜捨離栗姑毘子。悉皆來集。是時摩伽陀國未生怨王。既聞佛世尊於拘屍那城入般涅槃。一切人天廣設供養。既聞是事生大憂苦。遂告行雨大臣曰。卿今知不。我聞世尊已入涅槃。在拘屍城大興供養。為爭舍利諸處競來欲相侵奪。我今亦往請取身骨。臣曰。如是應裝整兵便往拘屍那城。時未生怨王遂乘大象欲往佛所。纔昇象上念佛恩深。心便悶絕從象墜墮宛轉於地。良久乃酥便乘馬去。念佛恩故不能抑止。還墮於地久穌息已。告行雨大臣曰。我今不能親往佛所。卿等今者可領四兵。往拘屍那城傳我言教。問訊壯士少病小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世尊在日接引我等。長夜慇懃是我大師。今於仁等聚落入般涅槃。有遺舍利幸與一分。於王捨城作窣睹波。冀申敬重香華伎樂種種供養。行雨白言。如王教敕。即嚴四兵詣拘屍那城。告諸壯士曰。仁等鹹聽。摩伽陀國未生怨王。問訊仁等具說如前。世尊大師於我等輩。常為饒益令得安樂。可尊可敬。今者於仁聚落入般涅槃。有遺舍利幸當與分。於王捨城建窣睹波廣興供養。諸壯士曰。世尊誠是饒益安樂一切群生。可尊可敬。然於今者在我聚落入般涅槃。有遺舍利王欲見分此誠難得。時行雨臣告諸壯士曰。若其仁等能與者善。如不見分我加兵力強奪將去。答言。任意。時諸人眾悉皆大集闐噎城隅。城中所有壯士男女並閑弓射。即便總出象馬車步。嚴整四兵欲共七邑兵交合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門第十子攝頌涅槃之餘次明五百結集事   時有婆羅門名突路拏。在於眾內見此諸人。欲爭舍利共相戰伐。恐有損傷違害佛教。自執長幡以麾大眾。告拘屍那諸壯士曰。仁等且止。今欲為君陳其損益。我比曾聞此大沙門喬答摩氏。憐愍一切諸有情故。於無數劫熾然精勤忍怨害事。長時苦已讚行忍辱。由是因緣成無上覺。心行平等猶若虛空。於諸有情普皆濟度。眾生福盡捨棄涅槃。息化以來纔經七日。即興兵戰誠是相違。唯願諸人勿為鬥競。我為平分必令歡喜。佛身舍利分為八分。各將供養饒益群生。量舍利瓶願同惠我。持還本國建窣睹波。時拘屍那城壯士聞已。報言。可爾。然大師世尊長夜修忍。不為殺害廣如前說。仁今順教為我平分斯為善事。其婆羅門既蒙許可。即分舍利而為八分。第一分與拘屍那城諸壯士等廣興供養。第二分與波波邑壯士。第三分與遮羅博邑。第四分與阿羅摩處。第五分與吠率奴邑。第六分與劫比羅城諸釋迦子。第七分與吠捨離城栗姑毘子。第八分與摩伽陀國行雨大臣。此等諸人既分得已。各還本處起窣睹波。恭敬尊重伎樂香華盛興供養。時突路拏婆羅門將量舍利瓶。於本聚落起塔供養。有摩納婆名畢缽羅。亦在眾中告諸人曰。釋迦如來恩無不普。於仁聚落而般涅槃。世尊舍利非我有分。其餘炭燼幸願與我。於畢缽羅處起塔供養。時贍部洲世尊舍利乃有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如來舍利總有一碩六斗分為八分。七分在贍部洲。其第四分阿羅摩處所得之者。在龍宮供養。又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釋處一在健陀羅國。一在羯陵伽國。一在阿羅摩邑海龍王宮。各起塔供養。時波吒離邑無憂王。便開七塔取其舍利。於贍部洲廣興靈塔八萬四千周遍供養。由塔威德莊嚴世間。天龍藥叉諸人神等。鹹皆恭敬尊重供養。能令正法光顯不滅。有所願求無不遂意(已下序王捨城五百結集事)。   爾時釋迦如來生在釋種。於摩揭陀國成等正覺。婆羅□斯轉妙法輪。拘屍那城壯士生地而取滅度。尊者舍利子。與大苾芻眾八萬人同入涅槃。尊者大目連。與七萬苾芻亦入涅槃。世尊與一萬八千苾芻亦般涅槃。時有多劫長壽諸天。見佛涅槃情懷悲感。又見諸聖悉皆滅度遂生譏議。世尊所說蘇怛羅毘奈耶摩窒裡迦。正真法藏皆不結集。豈令正教成灰燼耶。時大迦攝波知彼天意。告諸苾芻汝等當知。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連。各與眾多大苾芻眾。不忍見佛入大涅槃。並悉於前已歸圓寂。而今世尊復與一萬八千苾芻同般涅槃。然有無量劫長壽諸天。皆起歎惜復生譏議。何不結集三藏聖教。豈令如來甚深妙法成灰燼耶。鹹皆報知可共結集斯為大事。眾皆言善我等隨作。時迦攝波白僧伽曰。於此眾中誰為最小。報曰。具壽圓滿。時大迦攝波告言。圓滿。汝鳴揵稚令僧伽盡集。圓滿聞已便於靜處入第四禪。隨其定力繫念思察。既觀察已從定而起即鳴揵稚。當有四百九十九大阿羅漢。從諸方來雲集於此就座而坐。尊者大迦攝波白言。諸具壽。苾芻僧伽悉來集未。好審觀察是誰未集。時諸苾芻鹹遍觀察。報大迦攝波言。諸方苾芻悉皆來集。唯具壽牛主今未來至。時牛主苾芻在尸利沙宮閑靜而住。大迦攝波告圓滿曰。汝今可詣具壽牛主所居之處。作如是語告牛主言。苾芻僧伽大迦攝波而為上首。令告尊者得無病不。僧伽有事宜可速來。圓滿聞已入甚深定。以其定力於拘屍那城沒。尸利沙宮出。詣尊者前頂禮雙足。白尊者言。苾芻僧伽大迦攝波而為上首。願言無病作如是說。僧伽有事宜當速來。尊者雖離諸欲。仍有愛戀習氣。告圓滿曰善來具壽。將非大師釋迦牟尼如來。為有化緣向他界耶。為諸僧伽有諍事耶。為是如來所轉無上法輪。諸外道等生誹謗耶。又非外道等聚結徒黨。於我如來聲聞弟子為留難耶。不有如來諸弟子等。煩惱增盛相輕賤耶。不有沙門婆羅門違背佛教耶。非諸愚夫將破僧耶。不有惡見之人。將像似法所有文句。惑亂如來真正法耶。不有眾多同梵行者。棄廢讀誦禪思勝業。樂談世俗無益語耶。又復不有心懷疑惑猶豫二途。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律說律律說非律耶。不有諸苾芻為慳貪垢之所擾亂。棄背六種和敬之法。見有客來及同梵行者。不相愛念耶。不有惡性苾芻。令諸信心長者婆羅門等。背佛正法歸外道耶。不有苾芻習行邪命耕田賣買。諂曲事王占相禍福。盡形貯畜不淨財耶。不有苾芻於杜多正行。受下臥具生厭賤耶。不有實非沙門自言沙門。於同梵行所相惱亂耶。然汝圓滿遠來至此。應言大德世尊安隱無事。乃稱迦攝波而為上首者。將非大悲世尊捨諸含識。永入無餘大涅槃界耶。將非世間亡失船師生驚恐耶。將非十力無畏。被無常鬼之所吞耶。將非能覺一切有情。為開益者睡不覺耶。將非佛日光沈沒耶。將非如來滿月。被阿修羅怨而為障蔽隱光明耶。將非三千世界。最尊大師勝如意樹。菩提分華以為莊嚴。四聲聞果香美可愛。被無常狂象而摧折耶。將非如來智燈被無明風吹令滅耶。爾時具壽圓滿。聞是語已說伽他曰。  聲聞眾已集  智慧皆猛利  令法久住故  唯待於尊者  佛法船已沒  智慧山亦隤  大師殊勝眾  普欲歸真寂  唯願速赴彼  共結世尊教  是大事非輕  遣我來相命   是時具壽牛主告圓滿曰。且止命言。以頌報曰。  無上明燈若住世  我願往彼禮尊容  今既緣盡入涅槃  何有智人能赴彼  汝今持我三衣缽  與彼大眾應供者  我今入寂更不生  唯願聖慈鹹忍恕   說此語已即從座起。昇於虛空現十八變放種種光。化火焚身而取滅度。即於身內四道水流。第一水說伽他曰。  我等眾生福德盡  今時忽然逢棄背  世間慧日已潛暉  一切群迷無救者   第二水說伽他曰。  一切諸行剎那滅  從生至盡皆歸苦  但是凡夫虛妄計  作者受者悉皆無   第三水說伽他曰。  智者心常不放逸  於諸善法速修成  容華年命並皆亡  恆被無常所吞食   第四水說伽他曰。  我今稽首佛弟子  所應作者已成辦  敬順大師入圓寂  如牛王去小牛隨   是時具壽圓滿。供養牛主遺身舍利已。持其衣缽入甚深定。從室利沙宮沒。於拘屍那城雙林處現。詣大迦攝波及五百苾芻處隨應敬已。將其衣缽置上座前。說伽他曰。  彼聞聖主歸圓寂  所有福業亦隨行  此是衣缽我持來  唯願僧伽見容恕   是時尊者迦攝波告苾芻曰。同梵行者鹹皆善聽說伽他曰。  彼隨聖教身已滅  所餘應供多涅槃  現在和合眾同心  廣為人天當結集   時迦攝波復令大眾。志念堅固莫入涅槃。說伽他曰。  仁等勿同彼牛主  室利沙宮入圓寂  不應造次般涅槃  宜作眾生利益事   是時具壽大迦攝波。與五百苾芻共立制曰。諸人當知聽我所說。佛日既沈恐法隨沒。今欲同聚結集法藏。彼諸人眾初喪大師情各憂惱。若即於此而結集者。四方僧眾來相喧擾。心既不安事難成辦。然佛世尊在摩揭陀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法身已謝。我等今應就彼結集。有雲大善有雲我等可詣菩提樹下。時大迦攝波告諸人曰。摩揭陀國勝身之子。未生怨王初發信心。能以四事資身之具。供給大眾令無有乏。我等宜應就彼結集。時諸大眾鹹皆稱善。復有說雲我等諸人。悉皆證得阿羅漢果。唯阿難陀獨居學地。又此具壽世尊在日親為侍者。於佛法藏普能受持。果未圓備此欲如何。迦攝波曰。若如是者作簡擇法。恐餘學人情生不忍。可為方便應差慶喜作行水人。餘人自去。大眾言善。   爾時具壽大迦攝波。對大眾前告阿難陀曰。汝能為眾作行水人不。彼答言能。時迦攝波即作白二羯磨差之。大德僧伽聽。此具壽阿難陀苾芻比親侍佛。所有法藏普能受持。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阿難陀供給眾僧作行水人。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此具壽阿難陀苾芻比親侍佛。所有法藏普能受持。僧伽今差阿難陀為眾行水。若諸具壽聽阿難陀為眾行水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差具壽阿難陀為眾行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時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汝與大眾人間遊行。可詣彼摩揭陀國我取直路而去。時阿難陀與眾俱行詣王捨城。迦攝波在前而至。未生怨王於佛深信。若乘大象遙見佛時自墜於地。由佛威力身無傷損。王乘大象遙見迦攝波。憶念如來即便自墜。於時尊者以神力扶持不令有損。告言。大王應知。如來大師心常在定。聲聞弟子則不如是。若不攝念觀察不知前事有觀不觀。是故我今共王立制。若見如來聲聞弟子王乘象馬。不應造次自墜身形宜當保愛。王曰。如尊者教。聖者應知若佛在世我親供養。今既涅槃何處申敬。仁則是我所敬世尊。何以故。如來教法並皆委寄。作是語已。告大臣曰。尊者大迦攝波四事供養無令闕乏。尊者言。大王當知。佛於此國證大菩提法身成就。今於王處建立法幢結集三藏。苾芻大眾在路俱來。王言善哉我於聖眾。但有所須悉皆供給。時諸聖眾不久欲至王捨大城王聞欲至便敕諸臣。遠近貴賤一切人民。嚴飾城郭掃灑街衢。持妙華香寶幢幡蓋。及諸伎樂百千萬種。王及后妃太子。內宮綵女國內人民。皆悉出城迎諸聖眾。既入城已大眾坐定。王便致敬於上座前。合掌長跪白大德迦攝波言。今日聖眾皆來至此。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一切所須我當供給。我今不知於何處所。堪為敷設結集之會。時尊者告言。若於此城竹林園中作結集者。諸處僧來共相喧擾恐有妨廢。若向鷲峰山亦不安靜。然畢缽羅巖下堪為結集然無臥具。王聞語已深生歡喜。報迦攝波曰。若於彼處結集定者。諸有所須臥具之類我當供給。時迦攝波白大眾曰。今此大王為諸聖眾。就畢缽羅巖結集之處。諸有所須悉皆祇待令無所乏。仁等大眾宜當赴彼。王白迦攝波曰。大覺世尊入涅槃時而不告我。唯願尊者久住世間。設將圓寂幸垂預告。時迦攝波默然而許。是時尊者復作是念。於前夏中可修營房舍臥具。至後夏時當為結集。尊者即便觀阿難陀心。告具壽阿尼盧陀曰。汝今於此世尊所讚大眾之中。誰是學人有染瞋癡。具足愛取所作未辦。時阿尼盧陀入第四定觀察眾中。唯見具壽阿難陀獨居學地。具縛煩惱。所作未辦。觀已告迦攝波曰。尊者應知此大聲聞。悉皆清淨無諸腐敗。唯有貞實具大福德所作已辦。堪受人天最上供養。唯阿難陀獨居學地。具縛煩惱所作未辦。時迦攝波即便觀察。此阿難陀為是慰喻調伏。為須呵責調伏。見彼乃是以呵責言方可調伏。即於眾中喚阿難陀。汝宜出去。今此勝眾不應共爾同為結集。時阿難陀聞是語已。如箭射心舉身戰懼。白言。大德迦攝波。且止斯事幸願容恕。我不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於僧伽中亦無違犯。如何今者忽為擯棄。尊者報曰。汝親侍佛。雲何破見戒威儀正命者何成希有。雲於僧伽無違犯者。可起把籌我出其過令汝自知。時阿難陀即從坐起。當起之時三千大千世間三種震動。所謂小震中震大震。小搖中搖大搖。小動中動大動。於虛空中所有諸天。張目出聲作如是語。嗚呼大迦攝波。能得如是真言實語。此阿難陀近離世尊。即作如是出苦切言共相訶責。時迦攝波告阿難陀曰。汝雲我於僧伽無違犯者。雲何汝於僧伽得無愆犯。汝知世尊不許女人。性懷憍諂而求出家。如佛言曰阿難陀。汝勿為女人求請出家及近圓事。何以故。若令女人於我法中為出家者。法不久住。如好稻田被霜雹損竟無穀實。如是阿難陀。若令女人為出家者。法當損減不得久住。汝請佛度豈非過失。阿難陀曰。大德且止當見容恕。我無餘念請度女人。然大世主是佛姨母。摩耶夫人生佛七日便即命終。世主親自乳養。既有深恩豈得不報。又復我聞過去諸佛皆有四眾。望佛同彼。一為報彼厚恩。二為流念氏族。為此請佛度諸女人願容此過。迦攝波告曰。阿難陀。此非報恩。便是滅壞正法身故。於佛田中下大霜雹。正法住世合滿千年。由汝能令少許存在。又雲流念氏族者此亦非理。出家之人永捨親愛。又雲我聞過去諸佛皆有四眾。望佛同彼者。於曩昔時人皆少欲。於染瞋癡及諸煩惱悉皆微薄。彼合出家。今則不然。世尊不許。汝見苦求令佛聽許。是汝初過可下一籌。   又復有過。阿難陀。且如有人。於四神足。若多修習欲住世一劫或一劫餘。汝於佛所不為眾生請佛世尊住世一劫。白言尊者。我無餘念。當爾之時被魔障蔽。答曰。此是大過寧容得有。近佛世尊塵習俱盡。而被魔羅波卑而為障蔽。此是第二過可下一籌。汝復有過。世尊在日為說譬喻。汝對佛前別說其事。此是第三過可下一籌。汝復有過。世尊曾以黃金色洗裙。令汝浣濯。汝以腳踏捩衣豈非是過。阿難陀曰。更無餘人。所以足踏非是慢意。尊者曰。若無人者何不擲上。虛空諸天自當助汝。是第四過可更下一籌。汝復有過。世尊欲趣雙樹涅槃為渴須水。汝以濁水奉佛。豈非是過。阿難陀曰。我取水時。正屬腳拘陀河有五百乘車渡河。無清水可得非我之咎。報曰此是汝過。當爾之時何不仰缽向空。諸天自注八功德水置汝缽中。此是第五過可更下一籌。   汝復有過。如世尊說。我令苾芻半月半月說別解脫經所有小隨小戒。我於此中欲有放捨。令苾芻僧伽得安樂住故。汝既不問。未知此中何者名為小隨小戒。今無問處此欲如何。今且說四波羅市迦法。十三僧伽伐屍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薩祇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羅底提捨尼法。眾多學法。除斯以外名小隨小戒。有說雲。從四他勝乃至四對說法。餘名小隨小戒。有說雲。從四他勝乃至九十墮罪。餘名小隨小。有說。從初乃至三十。餘名小隨小。有說。從初乃至二不定。餘名小隨小。有說。唯四他勝。餘名小隨小。時諸苾芻悉皆不知。何者為小隨小。於此中間外道聞已。遂得其便作如是語。沙門喬答摩大為限齊。身存之日聲聞弟子教法全行。及其命終火燒已後教法隨滅。所有禁戒愛者即留。不愛便捨。多不奉行。汝何不為未來眾生請問世尊。由是合得追悔之罪。阿難陀答言。大德。我無餘心。而不請問。但為爾時離背如來生大憂苦。報言。此亦是過。汝親侍佛。豈可不知諸行無常。而生憂惱斯成大過。此是第六過可更下一籌。   汝復有過。於俗眾中對諸女前現佛陰藏相。答言大德。我無餘心。為諸女人欲染熾盛熱惱纏縛。若見世尊陰藏相者欲染便息。尊者告曰。汝無他心慧眼。寧知女人見佛陰藏欲染便息。此是第七過可更下一籌。   汝復有過。輒自開佛黃金色身示諸女人。彼見佛身即便淚落霑污尊儀。此是汝過。阿難陀曰。我非無恥。然作是念。有諸眾生。若見世尊妙色身者。皆發是言。願我身相當得如佛。迦攝波曰。汝無他心慧眼。寧知眾生發如是願。此則是汝第八過失。可更下籌。又復汝未離欲。於是身在離欲眾中。是事不可。汝宜起去。殊勝聖眾不應與汝共為結集。   時具壽阿難陀。既被尊者大迦攝波詰其八事惡作罪已。四面觀察情懷悲歎。作如是語。嗚呼苦哉。如何我今一至於此。新離如來無依無怙。失大光明欲何所告。尊者迦攝波詰彼罪時。空中諸天作嗟歎聲。互相告曰。大仙當知。天眾增盛阿蘇羅減。世尊正法必當久住。此大聲聞道鄰於佛。以其八事詰彼尊者。是大聲聞德亞於佛。是故我知佛法不滅。時阿難陀復白尊者言。大德且止願施歡喜。我如法說罪不敢更為。然佛世尊臨涅槃時作如是語。阿難陀。我滅度後。汝勿憂惱悲啼號哭。我今以汝付大迦攝波。豈復尊者見我少過而不容忍。幸施歡喜奉大師教。迦攝波曰。汝勿悲啼善法由汝。而得增長不為損減。我等必須結集如來所有聖教。汝今可去離茲聖眾。不應共汝同為結集。   時具壽阿尼盧陀。白尊者迦攝波曰。無阿難陀我等雲何而為結集。答曰。此阿難陀雖備眾德。然猶未離欲染瞋癡。有學有事不可與彼同為結集。時迦攝波復告阿難陀曰。即宜速出。所應作者當自策勤得阿羅漢果。眾可與汝同為結集。時阿難陀離別大師情懷悲戀。復被詰擯倍加憂惱。從此而出詣增勝聚落作夏安居。以村中童子而為侍者。爾時具壽阿難陀。於此時中極加勤勇。常為四眾而說妙法。是時童子作如是念。我鄔波馱耶為是學地得離欲耶。為是無學得離欲耶。我今宜可入相應定觀察其心。即便入定見尊者心是有學離欲。見已出定。詣尊者所立在一面。說伽他曰。  可依樹下幽閑處  一心當念涅槃宮  師今謹慎務勤修  不久必歸圓寂路   是時尊者見彼童子說要義已。即於晝日或坐或行。於諸障法鍊磨其心。於初夜時或行或坐。亦復堅心淨除障法。即於中夜洗足入房。右脅而臥兩足相重。作光明想正念起想。如是作意頭未至枕。斷盡諸漏心得解脫。證阿羅漢果受解脫樂。即詣王捨城至大眾所。眾知得果鹹皆讚歎是大丈夫。是時大迦攝波與五百阿羅漢。至畢缽羅巖所。既集會已告大眾曰。汝等應知。於當來世有諸苾芻。鈍根散亂。若無攝頌。於經律論不能讀誦及以受持。是故我等宜於食前先集攝略伽他事相應者。食後可集經律及論。時諸苾芻聞是語已。白尊者言。今可先集伽他。既至食後白言。先集何者。尊者告曰。宜先集經。時五百阿羅漢。各共同請大迦攝波昇師子座。尊者登座告阿難陀曰具壽。頗能簡擇結集如來所說經不。答曰能。尊者即便作白。   大德僧伽聽。此具壽阿難陀能為簡擇結集如來所說經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具壽阿難陀。為欲簡擇結集如來所說經法。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具壽阿難陀能為簡擇結集如來所說經法。僧伽今差具壽阿難陀。為欲簡擇結集如來所說經法。若諸具壽聽阿難陀為欲簡擇結集如來所說經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與具壽阿難陀為欲簡擇結集如來所說經法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時具壽阿難陀既欲說法。五百阿羅漢各各皆以僧伽胝衣敷其座上。時阿難陀四邊顧望。於諸有情發悲愍念。於正法中極生尊重。於梵行者起敬仰心。右繞高座低頭申敬。於上座前依法敬禮作無常想。以手按座正身端坐。次審觀察見諸聖眾。猶如甚深湛然大海。便作是念。我於佛所親聞是經。或有傳說或龍宮說。或天上說。悉皆受持而不忘失。我今應說。時諸天眾互相謂曰。仁等當知。聖者。阿難陀。將欲宣暢如來所說經法當一心聽。時有天子說伽陀曰。  若能建妙法  饒益三千界  聖者法無畏  猶如師子吼  仁等應至誠  聽說微妙法  所欲安樂者  知此真實義   爾時尊者迦攝波。以頌告阿難陀曰。  具壽今當宣佛語  一切法中最為上  凡是大師所說法  鹹能利益於眾生   時阿難陀聞說大師名。心生戀慕遂便迴首望涅槃處虔誠合掌。以普遍音作如是語。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此中廣說如上三轉法輪經。時具壽阿若憍陳如告大迦攝波曰。此微妙法親從佛聞。世尊慈悲為我宣說。由是經力能令我等。枯竭無邊血淚大海。超越骨山。關閉惡趣無間之門。善開天宮解脫之路。說此微妙甚深經時。我既聞已。於一切法。離諸塵垢得法眼淨。八萬諸天皆蒙利益。說是語時於虛空中。所有諸天及未離欲諸苾芻等。情生苦痛如千箭射心。悲啼號叫鹹作是語。苦哉苦哉。而說頌曰。  禍哉此世間  無常不簡別  壞斯珍寶藏  枯竭功德海  我親於佛所  聞此解脫法  今乃於他處  傳說如來言   又諸大眾聞說經時。鹹作是語。苦哉禍哉。無常力大無有簡別。能壞如是世間眼目。時憍陳如即離本座蹲踞而住。時諸羅漢見是事已。鹹起敬心皆離本座。蹲踞而住。作如是語。苦哉禍哉。無常力大。如何我等於世尊所親自聞法。今者傳聞。而說偈言。  天人龍神尊已謝  我等何因不歸寂  無一切智世間空  誰復將斯活為勝   爾時諸阿羅漢。俱入第四靜慮。以願力故觀察世間。各從定起告具壽阿難陀曰。汝為法來。答言大德。我為法來。仁等亦為法來。答曰如是。爾時摩訶迦攝波作是念。我已結集世尊最初所說經典。於同梵行處無有違逆。亦無訶厭。是故當知此經是佛真教。   復告阿難陀。世尊復於何處說第二經。時阿難陀以清徹音答言。世尊亦於婆羅□斯。為誰說耶。為五苾芻。所說雲何。答言。作如是說。汝等苾芻當知有四聖諦。雲何為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雲何苦聖諦。謂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若略說者謂五趣蘊苦。是名為苦。雲何苦集聖諦。謂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是名為集。雲何苦滅聖諦。謂此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更受後有。於如是等悉皆除滅棄捨變吐。染愛俱盡證妙涅槃。是名苦滅。雲何趣滅道聖諦。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是名趣滅道聖諦。說此法時具壽阿若憍陳如。於諸煩惱心得解脫。餘四苾芻離諸塵垢得法眼淨。時具壽阿若憍陳如。告具壽大迦攝波曰。如是等法我於佛所親自聽聞。我聞法已於諸煩惱心得解脫。餘四苾芻離諸塵垢得法眼淨。我已結集世尊第二所說經教。於同梵行處無有違逆亦無訶厭。是故當知。此經是佛真教。   復告阿難陀。世尊在何處說第三經。時阿難陀以清徹音答曰。世尊亦於婆羅□斯。為誰說耶。謂五苾芻。所說雲何。答言。作如是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婆羅□斯。施鹿林中。告五苾芻曰。汝等苾芻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廣說如前。佛告五苾芻曰。於汝意雲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白言大德。色是無常。佛言。色既無常即是其苦。或苦苦壞苦行苦。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不爾。世尊。如是汝等應知。受想行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悉皆無我。汝等苾芻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   爾時諸阿羅漢鹹作是念。我已結集世尊所說第三蘇怛羅。於同梵行無有違逆亦無訶厭。是故當知。此蘇怛羅是佛真教。復作是言。自餘經法。世尊或於王宮聚落城邑處說。此阿難陀今皆演說。諸阿羅漢同為結集。但是五蘊相應者。即以蘊品而為建立。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即以處界品而為建立。若與緣起聖諦相應者。即名緣起而為建立。若聲聞所說者。於聲聞品處而為建立。若是佛所說者。於佛品處而為建立。若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分相應者。於聖道品處而為建立。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舊雲雜者取義也)若經長長說者。此即名為長阿笈摩。若經中中說者。此即名為中阿笈摩。若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為增一阿笈摩。   爾時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唯有爾許阿笈摩經。更無餘者。作是說已便下高座。爾時具壽迦攝波告大眾曰。汝等應知。世尊所說蘇怛羅已共結集。其毘奈耶次當結集。聞是語已鹹言善哉。於時眾中唯有具壽鄔波離。於毘奈耶緣起極善解了。迦攝波便昇高座告大眾曰。汝等應知。具壽鄔波離。於毘奈耶悉皆明瞭。世尊記說於持律中最為第一。是故我請結集毘奈耶。大眾言善。爾時迦攝波告鄔波離曰。具壽。汝頗能簡擇結集如來所說毘奈耶不。答言能。尊者即便作白。   大德僧伽聽。此具壽鄔波離。能為簡擇結集如來所說毘奈耶。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設。僧伽今差具壽鄔波離。為欲簡擇結集如來所說毘奈耶。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成。時具壽迦攝波作羯磨已從座而下。鄔波離即昇師子座。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四十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門第十子攝頌之六五百之餘及七百結集事   爾時迦攝波告鄔波離曰。世尊於何處制第一學處。鄔波離以清徹音答曰。世尊於波羅□斯。此為誰說。即五苾芻其事雲何。謂齊整著裙不太高不太下。應當學。說是語已。諸阿羅漢俱入邊際定。以願力故觀察世間還從定起。爾時摩訶迦攝波作如是念。我已結集世尊所說最初學處。於同梵行無有違逆亦無訶厭。是故當知。此毘奈耶是佛所說。復告鄔波離。世尊何處說第二學處。時鄔波離以清徹音答曰。於婆羅□斯。此為誰說。即五苾芻。其事雲何。謂齊整披三衣。應當學。說是語已。諸阿羅漢俱入邊際定。以願力故觀察世間還從定起。時迦攝波作如是念。我已結集世尊第二學處。廣如上說。復告鄔波離。世尊何處說第三學處。鄔波離以清徹音答曰。於羯蘭鐸迦村。此為誰說。即羯蘭鐸迦子蘇陣那苾芻。其事雲何。謂若苾芻受禁戒。於餘苾芻乃至畜生行婬欲者。得波羅市迦罪。亦不得同住說是語已。諸阿羅漢俱入邊際定。以願力故觀察世間還從定起。時迦攝波作是如念。我已結集。廣說如前。自餘學處。世尊或於王宮聚落。為諸苾芻廣制學處。時鄔波離悉皆具說。諸阿羅漢既結集已。此名波羅市迦法。此名僧伽伐屍沙法。此名二不定法。三十捨墮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羅底提捨尼法。眾多學法。七滅諍法。此是初制。此是隨制。此是定制。此是隨聽。如是出家。如是受近圓。如是單白白二白四羯磨。如是應度。如是不應度。如是作褒灑陀如是作安居。如是作隨意及以諸事乃至雜事。此是尼陀那目得迦等。既結集毘奈耶已。具壽鄔波離從高座下。時迦攝波作如是念。後世之人少智鈍根。依文而解不達深義。我今宜可自說摩窒裡迦。欲使經律義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眾令知。眾既許已。即昇高座告諸苾芻曰。摩窒裡迦我今自說。於所了義皆令明顯。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無畏四無礙解四沙門果四法句無諍願智。及邊際定空無相無願雜修諸定正入現觀。及世俗智苫摩他毘缽捨那法集法蘊。如是總名摩窒裡迦。說是語已。諸阿羅漢俱入邊際定。次第觀已還從定起。如前廣說。是故當知。此是蘇怛羅。此是毘奈耶。此是阿毘達磨。是佛真教如是集已。   時地上藥叉鹹發大聲作如是說。仁等應知。聖者大迦攝波為上首。與五百阿羅漢。共集如來三藏聖教。由是因緣天眾增盛阿蘇羅減少。居空藥叉聞是說已。亦發大聲徹四大王眾三十三天。夜摩睹史多樂變化他化自在。梵眾梵輔大梵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少淨無量淨遍淨。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天等。須臾之間其聲上徹色究竟天。此諸天等鹹發聲言。諸天增盛阿蘇羅減少。時五百阿羅漢既結集已。此即名為五百結集。爾時大迦攝波而說頌曰。  仁等結集法王教  皆為愍念諸群生  所有言說量無邊  今並纂集無遺闕  世間愚癡不能了  為作明燈除眼曀   時具壽大迦攝波復作是念。三藏聖教我已結集。今以定力。觀察世尊所說教法得久住世。所應作者依如來說並已作了。如來法王示我正道如教奉行。我已少分報佛慈恩。誰能盡報如來恩德。世尊大師所有遺教。利益眾生並皆纂集。久離大師無復依怙。五蘊臭身荷負勞倦。涅槃時至無宜久留。作是念已而說頌曰。  我已結集牟尼教  為令正法得增長  久住利益於世間  饒益眾生離諸惑  無羞恥者已折伏  有慚愧者皆攝受  所作利益事已周  今我宜應趣圓寂   時大迦攝波告阿難陀曰。汝今知不。世尊言教付囑於我而般涅槃。我今復欲入般涅槃。轉以教法付囑於汝。當善護持。又復告曰。我滅度後。於王捨城有商主妻當生一子。其子生時以奢搦迦衣裹身而出。因即名為奢搦迦(即是麻類此方先無高共人等堪織為布舊雲商那和修者訛)後因入海求諸珍貨安隱迴還。於佛教中遂設佛陀五年大會當得出家。所有佛教轉付於彼。作是語已。時迦攝波復作是念。世尊大悲修諸苦行是真善友。無量功德共所莊嚴。遺身舍利隨所在處。我今皆當恭敬供養而入涅槃。作是念已。以神通力往四大制底。謂生處成佛處轉法輪處涅槃處。並餘舍利塔處至誠供養。即入龍宮供養佛牙已。騰空即往三十三天欲禮佛牙。時天帝釋及諸天等。見迦攝波恭敬禮拜。問言。何故得來至此。尊者報曰。我欲最後供養世尊所有舍利牙塔。時諸天等聞最後言。心生憂惱默然而住。是時帝釋即持佛牙與迦攝波。尊者受牙置於手掌。瞻視不瞬便安頂上。復以曼陀羅華及諸蓮華牛頭香末。佈於牙上以申供養。為天帝釋及諸天等略說法已。從須彌頂沒王捨城出。   爾時大迦攝波復作是念。我先已許欲涅槃時報未生怨王。作是念已便詣王宮。告門人曰。為我通王。雲迦攝波今在門首欲見大王。時守門人聞是語已。便入宮中既至王前正屬王睡。即還卻出報迦攝波曰。聖者大王現睡。尊者報言。汝宜更去為我覺王。守門人曰。王性暴惡難可侵犯。我今不敢。恐王瞋責刑戮於我。迦攝波告曰。若如是者待王覺後為我報知。大迦攝波為欲涅槃。來就王門與王取別。作是語已便往雞足山中。於三峰內敷草而坐。作如是念。我今宜以世尊所授糞掃納衣用覆於身。令身乃至慈氏下生。彼薄伽梵以我此身。示諸弟子及諸大眾令生厭離。即便入定三峰覆身。猶如密室不壞而住。復作是念。若未生怨王來至於此。山即為開。若王不見我身便嘔熱血而死。念已入定捨其壽行。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流星下落諸方赫焰。於虛空中諸天擊鼓。爾時具壽大迦攝波。踴身空中現諸神變。或流清水或放火光。遍起密雲降注洪雨。作是事已。入石室中右脅而臥重壘雙足。入無餘依妙涅槃界。   爾時釋梵說天鹹作是念。何因緣故大地震動。便共觀察乃見迦攝波入於涅槃。即與無量百千萬億天眾。各持嗢缽羅華拘勿頭華分多利華。及牛頭栴檀沈水香末。皆詣尊者身所。以種種天華及妙香末。散其身上而為供養。既供養已三山即合上皆密覆。時彼諸天既離尊者。生大悲惱作如是語。佛般涅槃憂懷未息。如何今者復屬悲哀。畢缽羅巖舊住諸天空名而已。所有勝法亦復隨行。摩揭陀國無復光彩。貧窮眾生福田斷絕。所有善法皆亦銷亡。如第二佛入般涅槃。頓於今時法山隤壞。法船傾沒法樹崩摧。法海枯竭魔眾歡喜。所有正法教化眾生。及利益事悉當隱沒。時彼諸天作如是等悲歎語已。禮尊者足欻然不現。時未生怨王於其睡中作如是夢。見宮中捨棟樑摧折忽然驚覺。其守門人見王睡覺。便以迦攝所囑之語具奏王知。王聞是語悶絕於地。時諸輔佐以清冷水灑面乃蘇。往竹林園見阿難陀。五體投地悲啼號哭作如是言。我聞尊者大迦攝波入般涅槃。時阿難陀即共王去。詣雞足山(舊雲雞足由尊者在中後人喚為尊足又嶺有佛跡然雞足尊足梵音相濫也)示尊者處。既至山已。諸大藥叉便開三山。王既見已。復見諸天以曼陀羅華。及諸蓮華栴檀沈水。種種華香而供養處。時王即便舉手悲號悶絕投地。猶如大樹斬斷其根。良久方起便欲拾薪。時阿難陀見是事已。告言大王。何為拾薪。答言。欲焚尊者告曰。勿作是語。此尊者身以定守持。乃至慈氏菩薩當來下生。與九十六俱胝聲聞。而為隨從來詣於此。取尊者遺身示諸聲聞。雲此迦攝波。是釋迦牟尼佛上首弟子。於少欲知足中行杜多行最為第一。釋迦牟尼所說教法。能為結集建立法眼。時諸聲聞當作是念。過去世中人身卑小佛身廣大。時彼世尊便持迦攝波僧伽胝衣。示聲聞眾。此是釋迦牟尼應正等覺所披僧伽胝服。時九十六俱胝聲聞聞。是語已便證阿羅漢果。皆悉勤行杜多少欲知足之行。是故尊者有此遺身。以定力持不可焚燎。可於其上造窣睹波。時王出後三山還合蓋覆其身。於上造塔。王禮阿難陀足。白言尊者。我不見佛入般涅槃。亦復不睹尊者迦攝波滅度。若聖者涅槃我當願見。尊者便許。時奢搦迦從大海中安隱來至。安置物已往竹林園。時阿難陀在香臺門首而作經行。彼既見已禮足言曰。我從大海安隱來至是三寶力。我今願設五年法會供養佛僧。世尊今者在何方處。答言。子佛已涅槃。時奢搦迦聞悶絕於地水灑穌息。又問。尊者舍利子大目乾連。及大迦攝波皆在何處。答曰並已涅槃。聞極憂慼。即便廣設五年會已。尊者言。子於佛法內四攝行中已作財攝。今者更應作法攝事。答言大德。今作何事。尊者言。子汝可於佛教中出家修行。答言。如是應作。尊者即與出家並授近圓。羯磨既了遂發誓願。始從今日乃至盡形。常著奢搦迦衣。此苾芻聰明聞持一領便受其阿難陀親於佛所受持八萬法蘊。奢搦迦盡皆領受。具足三明洞閑三藏。時阿難陀與諸苾芻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說頌曰。  若人壽百歲  不見水白鶴  不如一日生  得見水白鶴   時阿難陀聞已告彼苾芻曰。汝所誦者大師不作是語。然佛世尊作如是說。  若人壽百歲  不了於生滅  不如一日生  得了於生滅   汝今應知。世有二人常謗聖教。  不信性多瞋  雖信顛倒解  妄執於經義  如象溺深泥  彼當自損失  由其無智慧  邪解聽無益  如毒藥應知  是故諸智者  聽已能正行  煩惑漸銷除  當得離繫果   彼聞教已便告其師。師曰。  阿難陀老闇  無力能憶持  出言多忘失  未必可依信   汝但依舊如是誦持。時尊者阿難陀。覆來聽察見依謬說。報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說。時彼苾芻悉以師語白尊者知。尊者聞已作如是念。今此苾芻我親教授。既不用語。知欲如何。假令尊者舍利子大目乾連摩訶迦攝波事亦同此。彼諸大德並已涅槃。如來慈善根力。能令法眼住世千年。乃傷歎曰。  尊宿已過去  新者不齊行  寂慮我一身  猶如殼中鳥  過去親皆散  知識亦隨亡  於諸知識中  無過定中念  所有世間燈  明照除眾闇  能破愚癡惑  此等亦皆無  所化者無邊  能導者但一  如野孤制底  殘林唯一樹   時具壽阿難陀。告奢搦迦苾芻曰。尊者大迦攝波。以世尊教付囑於我已般涅槃。我今轉付於汝。而取滅度汝可守護。當於末度羅國有牟論荼山可造住處。於此國中有長者子。世尊已記當為寺主。又此國內有賣香人名曰笈多。當有一子名鄔波笈多。汝度出家。世尊記彼。名為無相好佛。然我涅槃百年之後大作佛事。奢搦迦聞是語已白言。如鄔波馱耶教。尊者報言。汝可善住。我般涅槃。並白王知。時阿難陀復作是念。我若於此般涅槃者。未生怨王與廣嚴城久相違背。我身舍利必不共分。若於廣嚴城中取涅槃者。未生怨王亦不得分。我今宜可於弶伽河流中而取滅度。作是念已即便欲往。時未生怨王。因睡夢見己之傘蓋其竿摧折。王作夢已忽然驚覺。其守門人見王睡覺。便以阿難陀所囑之語。具白王知。王聞語已悶絕於地。水灑方穌作如是言。尊者阿難於其何處而般涅槃。時奢搦迦以頌報王。  今此尊者從佛生  隨佛守護於法藏  求證涅槃斷生死  由是已向廣嚴城   爾時未生怨王聞此語已。嚴駕四兵往弶伽河邊。是時廣嚴城舊住諸天。於虛空中告諸人曰。  尊者慶喜世間燈  哀愍群生眾無量  心懷悲感將圓寂  今者來至廣嚴城   時廣嚴城栗□毘子。整四兵眾往至河邊。時未生怨王。禮尊雙足合掌白言。  世尊目若青蓮華  緣盡於斯證真滅  仁今復欲求圓寂  唯願於此為留身   時廣嚴城所有人眾。亦復遙禮請為留身。尊者見已作如是念。說伽他曰。  我今欲為未生怨  栗□毘子情生恨  若在廣嚴留舍利  王城人眾復傷悲  宜可半身與王捨  半身留為廣嚴城  兩處和解不相爭  各得隨情申供養   是時尊者將欲涅槃。此之大地六種震動。時有仙人將門徒五百。乘空而來到尊者所。合掌白言。大德。我今願於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是時尊者作如是念。雲何令我弟子今來至此。便以通力即於水中絕人行路。纔起念已有五百弟子一時俱至。尊者即於水中變為洲地四絕人蹤。與五百人出家受具。正作白時。其五百人得不還果。第三羯磨時斷諸煩惱證阿羅漢。由其大仙出家近圓。在日中時復在水中為此時人喚為日中或名水中(本雲末田地那。末田是中。地那是日。因以為名喚為日中。或雲末田鐸迦。末田是中。鐸迦是水。由在水中出家。即以為名喚為水中。舊為末田地者但出其名皆未詳所以。故為注出)是時尊者所作已了。禮阿難足作如是語。世尊最後度彼善賢先證圓寂。我亦如是前入涅槃。我不欲見鄔波馱耶般涅槃事。尊者報言。子世尊以教付迦攝波然後涅槃。大迦攝波轉付於我我今付汝。所有教法當善護持。世尊記曰。迦濕彌羅國。床臥之具所須易得。與定相應最為第一。佛復記汝。我涅槃後滿百歲時。有一苾芻名末田地那。令我教法流行此國。是故汝今應可於彼宣揚聖化。答言如是應作。尊者慶喜即現神變。如水滅火而般涅槃。遂分半身與未生怨。半與廣嚴城眾。頌曰。  以利智金剛  解自身令破  半與王城主  半與廣嚴人   時廣嚴城得半身已。造窣睹波而興供養。未生怨王於波吒離造塔供養。爾時尊者日中作如是念。我親教師囑如是語。迦濕彌羅國流通佛教。世尊亦記當來之世。有苾芻名曰日中。於迦濕彌羅國調伏毒龍。其名忽弄。流行我教。我今宜可滿大師意。即往其國加趺而坐。此國是龍之所守護。自非擾亂龍難調伏。即便入定令此國地六種震動。龍見地動便擊雷電。降注洪雨來怖尊者。是時尊者即入慈定。龍威雖盛苾芻衣角亦不能動。龍即降雹於尊者上。變成天華繽紛亂墜。龍加忿怒更下刀斧諸雜器仗。皆悉變成拘物頭華。散其身上空中頌曰。  空中下雷雹  變作妙蓮華  假使刀杖臨  悉是諸瓔珞  龍現大威怒  山峰皆墜墮  尊者雪山王  光淨無傾動   由慈定力火刀毒藥皆不能害。龍見其事生大希有。詣尊者所作如是言。聖者今何所須。答曰。汝可容我安置之處。龍曰。此事難為。尊者曰世尊令我此處居止。又雲迦濕彌羅國房舍臥具所須易求。與定相應最為第一。問曰。是佛記耶。答曰實爾。龍曰。可須幾地。答曰。加趺坐處。龍曰。此即施與。尊者加趺壓九峪口。龍曰。尊者可有幾許門徒。尊者入定觀知。有五百阿羅漢來住於此。龍曰隨意。若一人欠少我當奪地。尊者云爾。凡於其處若有受者即有施主。我今欲於此處令諸人眾共來居止。龍言任意。是時四方人至。尊者即領親自封疆城邑聚落。既安置已。諸人共來白尊者曰。我等居人且蒙安隱。活命支濟其事如何。尊者即便以神通力。將諸人眾往香醉山。告諸人曰。皆可拔取鬱金香根。時香醉山中有諸大龍。見拔香時悉皆忿怒欲降雷雹。尊者遂令調伏。具告其事。龍白言。尊者。如來教法當住幾時。尊者答言。住世千年。龍言共立盟要。乃至如來教法住世以來當隨意用。尊者曰善。即與諸人各持香根。還迦濕彌羅種植增廣。乃至佛教未滅以來不令虧失。是時尊者既令四方諸人善安置已。即現種種神通之事。令諸施主及同梵行者皆得歡喜。猶如火滅入無餘涅槃。時彼諸人各以牛頭栴檀香木焚葬餘骸。即於其處造窣睹波。時尊者奢搦迦度鄔波笈多(此雲小護)令出家已。遂令佛教廣得流布。告鄔波笈多曰。汝今應知。如來大師以其教法。付囑大迦攝波便入涅槃。時大迦攝波亦以教法。付我鄔波馱耶而入涅槃。鄔波馱耶以法付我亦入涅槃。我今以法付囑於汝當般涅槃。汝今宜於聖教。當善護持勿令虧滅。佛所制者皆應奉行。時奢搦迦作是教已。與諸施主及同梵行。方便說法令歡喜已。即現種種神變之事。上騰火焰下注清流。入無餘依妙涅槃界。   爾時鄔波笈多。以法付囑具壽地底迦(此雲有媿)此既弘通正法教已。轉付具壽黑色(梵雲訖裡瑟拏)次復轉付具壽善見(梵雲蘇跌裡捨那)如是等諸大龍象皆已遷化。大師圓寂佛日既沈世無依怙。如是漸次至一百一十年後。   爾時廣嚴城諸苾芻等。作十種不清淨事。違逆世尊所制教法。不順蘇怛羅。不依毘柰耶。乖違正理。諸苾芻等將為清淨皆共遵行。於經律中不見其事。雲何為十。   一者時諸苾芻作非法不和羯磨。非法和羯磨。法不和羯磨。是諸大眾聞此說時高聲共許。此即名為高聲共許淨法。斯乃違背佛教乖越正理。不順蘇怛羅。不依毘柰耶。時廣嚴城諸苾芻等。作不清淨將為清淨。睹斯非法。雲何捨而不問。稱揚宣說皆共遵行。二者時諸苾芻作非法不和羯磨。非法和羯磨。法不和羯磨。諸人見時悉皆隨喜。此即名為隨喜淨法。斯乃違背佛教乖越正理。不順蘇怛羅。不依毘奈耶。時諸苾芻將為清淨。稱揚宣說皆共遵行。   三者諸苾芻自手掘地或教人掘。此即名為舊事淨法。廣說如上。乃至皆共遵行。   四者諸苾芻以筩盛鹽。自手捉觸守持而用。和合時藥噉食隨情。此即名為鹽事淨法。乃至皆共遵行。   五者諸苾芻未行一驛半驛。便別眾食。此即名為道行淨法。乃至皆共遵行。   六者諸苾芻不作餘食法。二指噉食。此即名為二指淨法。乃至皆共遵行。七者諸苾芻和水飲酒。此即名為治病淨法。乃至皆共遵行。   八者諸苾芻當以乳酪一升和水攪之。非時飲用。此即名為酪漿淨法。乃至皆共遵行。   九者諸苾芻作新坐具不以故者。佛一張手重帖而自受用。此乃名為坐具淨法。乃至皆共遵行。   十者諸苾芻躬持好缽塗拭香華。即令求寂持以巡門。普告諸人。作如是語。遍廣嚴城現在人物。及四遠來商客之類。若有佈施。若金若銀貝齒之類置缽中者。得大利益富樂無窮。既多獲利。所有金寶皆共分張。此即名為金寶淨法。斯乃違背佛教乖越正理。不順蘇呾羅。不依毘奈耶。時諸苾芻作不淨事將為清淨。稱揚宣說皆共遵行。   爾時具壽阿難陀在廣嚴城。有弟子名曰樂欲(梵雲薩婆迦摩)是阿羅漢住八解脫。少欲知足省緣而住。此有弟子在婆颯婆聚落。號曰名稱(梵雲耶捨)亦阿羅漢住八解脫。與五百弟子人間遊行至廣嚴城。時諸苾芻欲分利物。授事人來告尊者名稱曰。僧伽獲利今欲共分可來受取。報言具壽。此之物利。從何而得。是誰所施。彼即如前所得物處具告其事。尊者聞已作如是念。唯於此事有惡皰生。為更有餘事。即入定觀察。乃見於戒慢緩作諸惡行。共作十種非法之事。見已欲令法久住故。即便往詣尊者樂欲處。禮雙足已。白言尊者。苾芻合作如是高聲共許法耶(實是非法見作之時大眾高聲共許為法)尊者問曰。何謂共許法。答曰此廣嚴城諸苾芻。作非法不和羯磨。非法和羯磨。法不和羯磨。而大眾高聲共許此事。此即名為高聲共許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瞻波城。復問為誰。答曰為六眾。問得何罪。答言。得惡作罪。尊者此是第一事。斯乃違背佛教乖越正理。不順蘇呾羅。不依毘柰耶。而諸苾芻作不清淨將為清淨。稱揚宣說皆共遵行。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彼聞是語默然而住。答曰。此事已知。又問。尊者合作如是隨喜法耶。尊者問曰。何謂隨喜法。答曰。此諸苾芻作非法不和羯磨。又作非法和羯磨。又作法不和羯磨。而大眾隨喜。此即名為隨喜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瞻波城。復問為誰答為六眾。問得何罪。答言。得惡作罪。尊者此是第二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又問。尊者合作如是舊事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舊事淨法。答曰。此諸苾芻自手掘地。或復教人。而大眾將為舊事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室羅伐城。復問為誰。答為六眾。問得何罪。答言。得墮罪。尊者此是第三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又問尊者。合作如是鹽事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鹽事淨法。答曰。此諸苾芻。以筩盛鹽守持而用。和合時藥噉食隨情。將為鹽淨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王捨城。復問為誰。答為具壽舍利弗。問得何罪。答言。得波逸底迦罪。尊者此是第四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又問尊者。合作如是道行淨不。尊者問曰。何謂道行淨法。答曰。此諸苾芻或行一驛半驛。便別眾食。將為道行淨。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王捨城。復問為誰。答為天授。問得何罪。答言。得波逸底迦罪。尊者此是第五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又問尊者。合作如是二指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二指淨法。答曰。此諸苾芻不作餘食法。而以二指食噉。將為二指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室羅伐城。復問為誰。答為善來。問得何罪。答言。得波逸底迦罪。尊者此是第六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又問尊者。合作如是治病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治病淨法。答曰。此諸苾芻以水和酒。攪而飲用。將為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室羅伐城。復問為誰。答為善來。問得何罪。答言。得波逸底迦。尊者此是第七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   又問尊者。合作如是酪漿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酪漿淨法。答曰。此諸苾芻以乳酪一升。和水攪之非時飲用。將為酪漿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   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室羅伐城。復問為誰。答為十七眾苾芻。問得何罪。答曰。得波逸底迦。尊者此是第八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   又問尊者。合作如是坐具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坐具淨法。答曰。此諸苾芻作新坐具。不以故者。佛一張手重帖而自受用。將為坐具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室羅伐城。復問為誰。答為六眾苾芻。問得何罪。答言。得波逸底迦。尊者此是第九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如前。乃至尊者不應縱捨如斯惡事。默然而住。此事已知。   又問尊者。合作如是金寶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金寶淨法。答曰。此諸苾芻莊飾妙缽。持以巡門。乞諸金寶貝齒之類。眾共分張。將為金寶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毘柰耶。復問為誰。答為六眾苾芻及餘苾芻。問得何罪。答言。得捨墮罪。尊者此是第十事。   又於相應阿笈摩佛語品處寶頂經中說。又於長阿笈摩戒蘊品處說。又於中阿笈摩相應品處羯恥那經中說。又於增一阿笈摩第四第五品處中說。斯乃違背佛教。尊者答曰。若如是者。汝可餘處自求善黨。我當與汝為法伴侶。時具壽名稱從尊者樂欲。聞是語已。便入第四邊際靜慮已。即向安住聚落。彼有苾芻名曰奢侘(此雲諂曲)是尊者阿難陀弟子。獲阿羅漢住八解脫。是時名稱詣奢侘所。頂禮足已白言尊者。合作如是共許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共許淨法。答曰。此諸苾芻作非法不和羯磨。非法和羯磨。法不和羯磨。共許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如是。問曰。如來何處制不許為。答曰。於瞻波城。復問為誰。答為六眾苾芻。問得何罪。答言。惡作罪。尊者此是第一事。斯乃違背佛教。如前廣說。乃至十事。尊者答曰。若如是者。汝可餘處自求善黨。我當與汝為法伴侶。彼即辭去。便往僧羯世城。彼有婆瑳尊者。是阿難陀弟子。獲阿羅漢住八解脫。是時名稱詣婆瑳所。頂禮足已白言尊者。合作如是共許淨法不。尊者問曰。何謂共許淨法。答問同前。廣說乃至十事。奉辭便往波吒離子城。彼有具壽名曰曲安。是時曲安住滅盡定。名稱復向具壽善意處。廣說十事。乃至奉辭詣流轉城。彼有具壽難勝。亦為廣說如前十事。乃至頂禮奉辭而去。詣大惠城。彼有具壽善見。亦為廣說如前十事。乃至頂禮奉辭而去。次詣俱生城。彼有具壽妙星。亦為廣說如前十事。是時具壽妙星聞其說已作如是念。而此具壽先來我處。為當亦至餘處說耶。乃知已向餘處。妙星念曰。今此具壽。遠涉長途必當疲苦。告言汝可住此且為歇息。我往求黨。是時名稱即住。妙星便往。是時廣嚴城中諸苾芻。悉皆往詣名稱弟子之處。問曰。汝鄔波馱耶今在何處。答言。往求善黨。復問曰。何故求黨。答言。為擯汝等。告曰。我等有何違犯而欲驅擯。名稱弟子廣陳其事。彼諸苾芻曰。汝鄔波馱耶所為不善。佛已涅槃於遺法中何故相惱。我等隨緣且為活計。於彼眾中有諸苾芻。共相議曰。斯言誠實不諂。汝等具壽所為。不順聲聞行違逆事。我等先聞世尊正法住一千年。時今未過令教隱沒。彼今求黨護持正法。而欲驅擯甚為妙善。由是義故令諸惡人不慢於戒惡皰不生。而諸苾芻鹹皆恐懼。莫能加報默然一邊。互相議曰。具壽名稱。已往求黨為驅擯事。何故默住。彼言。我欲何為。答曰。彼既求黨我等亦求。何能驅擯。或言。若如是者。當有諍起可共逃竄。或言欲何處去。所至之處還有斯過。可求容恕從乞歡喜。或言彼定不與我等歡喜。宜可且住於此。名稱所有弟子門人。我等當以衣缽瓶絡銅碗腰絛先相資贈。令彼情悅方乞歡喜。鹹言是善方便。或與僧伽胝衣。或與七條或與五條。或與裙僧腳欹或與襯身衣。或有與缽或與水羅。如是供給漸相容忍。住處中位。   是時具壽名稱既求善黨來至廣嚴。弟子門人頂禮足已。白言鄔波馱耶。求黨得不。報言。諸子不久善黨自來相助。諸弟子言。鄔波馱耶。此事已過願可迴心。大師既滅教亦隨去。任緣活命何為惱他。名稱聞已作如是念。我諸弟子未曾聞說如此之語。看其形勢定受他求。告言諸具壽。我於汝等未曾聞說如此之語。汝等不有受他求情耶。時諸弟子鹹皆默然。是時名稱令使往告善黨曰。惡黨漸增宜速來赴。佛法大事不可遷延。說伽他曰。  應速更遲  應遲返速  此乖正理  是愚所行  得惡名稱  遠離善友  所作衰損  如月漸黑  應遲者遲  應速者速  此順正理  智者所知  得好名稱  親近善友  所作增長  如月漸白   即鳴揵稚。便有六百九十九阿羅漢悉皆來集。鹹是具壽阿難陀弟子。爾時尊者曲安。入滅盡定不聞揵稚聲。時諸苾芻皆集會已。具壽名稱作如是念。我若稱名而白眾者。必大忿諍宜可平懷普告。即詣上座處蹲踞合掌而住時曲安尊者從滅盡定起。是時有天告聖者曲安曰。何為安然有諸同學六百九十九阿羅漢。皆來集會住廣嚴城。欲為結集令法久住可宜速往。以神通力於波吒離沒於廣嚴出便扣其門。諸苾芻問曰是誰。曲安尊者伽他報曰。  住在波吒離子城  持律沙門多聞者  於中有人來至此  佇立門首諸根寂   門內苾芻曰。於餘亦有諸根寂靜耶可道名字。曲安答曰。  住在波吒離子城  持律沙門多聞者  於中有人來至此  佇立門首斷諸疑   苾芻報曰。於餘亦有斷諸疑耶。尊者復答。  住在波吒離子城  持律沙門多聞者  於中有人來至此  佇立門首名曲安   苾芻曰。善來善來今可入來。既入院已。諸苾芻皆起相迎。問訊頂禮還依次坐。時具壽名稱。見諸尊者坐已陳說十事。白言諸具壽。合作如是共許淨法不。問曰。何謂共許淨法。答曰。如有苾芻作非法不和羯磨。又作非法和羯磨。又作法不和羯磨。名為共許淨法。是事合不。尊者曰。不應爾。問曰在何處制。答曰瞻波城。復問為誰。答為六眾苾芻。問得何罪。答得惡作罪。尊者此是第一事。斯乃違背佛教。廣說十事問答同前已。即共結集。以言白已。即鳴揵稚。住廣嚴城所有苾芻。皆來集會次第而坐。時尊者名稱復為大眾廣陳十事。論說是非悉皆共許。時有七百阿羅漢共為結集。故雲七百結集。   攝前內頌曰。  高聲及隨喜  掘地酒盛鹽  半驛二指病  酪漿坐具寶  廣嚴安住大聚落  從天下處僧羯奢  波吒離子流轉城  大惠俱生處有七  尊者樂欲及名稱  尊者奢他婆颯婆  善意曲安與難勝  善見妙星人有九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四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門總攝頌曰。  初明受近圓  次分亡人物  圓壇並戶鉤  菩薩像五門   別門初總攝頌曰。  近圓知日數  界別不入地  界邊五眾居  不截皮生肉   第一子攝頌曰。  近圓男女狀  非近圓為師  難等十無師  莫授我七歲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具壽鄔波離來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苾芻與他受近圓時。彼若根轉。得名善受不。佛言。是受近圓。應可移向苾芻尼處。   復次世尊。若苾芻與他男子受近圓時。而此男子作女人音聲女人意樂及形狀法式。此人得名為受近圓不。佛言。鄔波離。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苾芻尼與他女人受近圓時。而此女人作男子音聲男子意樂及形狀法式。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尼得越法罪。   若以不受近圓人為親教師。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身有難事。自言我有。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不名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身無難。事自言我。有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實有難事。自言我無諸難。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不名受近圓。諸苾芻無犯。   若人實無難事復自言無。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此名善受。   若苾芻與出家者。未受十戒面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受近圓時。親教師不現前。諸苾芻為受近圓。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若人受近圓時。作如是語。莫授我近圓。諸苾芻為受。此人得名受近圓不。佛言。非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如世尊說。若人年滿七歲能驅烏鳥。應與出家者。大德。若有童子年始六歲。於僧食廚能驅烏鳥。此人應與出家不佛言。許滿七歲。此不應與若滿七歲不能驅烏與出家不。佛言。不應許能驅烏故。   第二子攝頌曰。  日數每應知  告白夜須減  六日十八日  說戒不應頻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婆羅門居士等。至苾芻所問言。阿離耶。今是何日。答言。不知。諸人告曰。聖者。外道之類於諸日數及以星曆悉皆善識。仁等亦應知日數星曆。雲何不解而為出家。遂默不答。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知日數星曆。時諸苾芻悉皆學數星曆及以算法。便生擾亂廢修善業佛言。應令一人學數。雖聞佛教。不知誰當合數。佛言。應令眾首上座數之。是時上座忘失其數。使知事人亦不能憶。佛言。可作泥珠。或作竹籌。滿十五枚。每日移一。如此作時被風吹亂。佛言。應取十五枚竹片。可長四五指。一頭穿孔以繩貫之。掛壁要處。每日移一。時彼舉眾皆共移籌。佛言。上座及知事者應移。時有婆羅門居士至苾芻所問言。聖者。今是何日。彼便報曰。仁今可問上座及知事人。諸人告曰。仁等亦有計番。當直知日人耶。時諸苾芻默然無答。以緣白佛。佛言。應可作白普告眾人。時諸苾芻隨處告白。佛言。不應隨處作白。然於眾集。在上座前而為秉白。大眾應知。今是月一日。諸俗聞說復雲。仁等。豈可不說半月黑白分耶。答言不作。苾芻白佛佛言。當稱黑白月分。應如是說若於晡後大眾集時。令一苾芻於上座前合掌而立一心恭敬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今是黑月一日。仁等應為造寺施主及護寺天神並舊住天神各誦經中清淨妙頌。時諸苾芻雖復日日告白。不稱造寺施主名字。佛言。當稱造寺施主名字。亦應稱說明日設食施主名字。令彼施主所願隨意福善彌增。若更有餘施主皆同此說。及餘天眾八部之類。師僧父母皆悉稱名。普及一切眾生。皆令福利增長。時諸苾芻聞是語已。即皆各說清淨伽他曰。  所為佈施者  必獲其義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菩薩之福報  無盡若虛空  施獲如是果  增長無休息   時有施主。請諸苾芻當設供養。苾芻知已不為宣告施主名及以住處。佛言。應預宣告施主名字雲。施主某甲。明日當為大眾設食。住在某處。復有婆羅門居士。至苾芻處問言。聖者。今是何日。答言。是十五日。彼復問曰。時人皆雲十四日。如何仁等言十五耶。豈可苾芻不為減夜。答言。不作。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為減夜。時諸苾芻頻於半月而為減夜俗人問言。聖者。今是何日。答是十四。彼言。聖者。時人皆雲十五日。如何仁等頻於半月而為減夜。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不應頻於半月而減其夜。然須計時過月半已。應為減夜(謂從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為一月。從二月十六日至月盡。即是月半。令減一夜為其小月。餘皆倣此。為東西不同故)如是一歲總有六日。是十四日有六日。是十五日為長淨事。時有婆羅門居士。來問苾芻曰。聖者。今是何月。答言。今是室羅末拏月(當五月十六日已去至六月十五日)彼復問言。聖者。諸人鹹雲阿沙荼月(從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仁等乃雲室羅末拏月。豈可仁等不為閏月耶答言。不為。人皆共笑。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為閏月。時諸苾芻於每年中恆為閏月。俗人來問聖者。今是何月。答言。是阿沙荼月。彼復問言。聖者。諸人鹹雲今是室羅末拏月。仁等乃雲是阿沙荼月。豈可仁等於每年中為閏月耶。答言。如是。同前譏笑。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於年年中而作閏月。應至六歲方為閏月(即是五六當三十月。此謂古法與今不同)時有國王。至二年半便為一閏。苾芻不隨。人共嫌恥。佛言。苾芻應隨王法為其閏月。若星道行參差者。亦應隨其星道而數用之。是故汝等應可識知日月星分與俗同行。令諸外道來求過者不得其便。大德。頗有苾芻住處令授學人得說戒不。佛言。不得。   第三子攝頌曰。  界別不告淨  亦不為羯磨  乘空不持欲  解前方結後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住界內人得向界外者告清淨不。佛言。不得。住界外人。得向界內者告清淨不。佛言。不得。住界內人。得為界外者作羯磨不。佛言。不得。住界外人。得為界內者作羯磨不。佛言。不得。若有乘空持欲去時。成持欲不。佛言。不成。應更取欲。若不解前界。得結後界不。佛言不得。應以白四解前然後方結。   第四子攝頌曰。  不入界捨界  樹界有世尊  不越及可越  羯磨者身死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頗得以界入餘界不佛言。不得。有幾種界不相涉入。佛言。謂小壇場及現停水處。並苾芻苾芻尼界。此皆不入若先結界有幾種捨法。佛言。有五。一謂大眾悉皆歸俗。二謂大眾同時轉根。三謂大眾決心捨去。四謂大眾俱時命過。五謂秉白四羯磨解。得以一樹為二界標不。佛言。各取一邊得為三界標。或為四界標。量知分齊皆得成就。   爾時世尊。在迦屍國人間遊行。遇到一處遂便微笑世尊常法。若微笑時。即於口中。出五種色青黃赤白及以紅光。或時下照或復上昇。其光下者。至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然地獄。大燒然地獄。無間地獄。皰形地獄。連皰地獄。阿吒吒地獄。阿呵呵地獄。阿呼呼地獄。青蓮花地獄。紅蓮花地獄。大紅蓮花地獄。如是等處。若受炎熱皆得清涼。居處寒冰便獲溫暖。彼諸有情各得安樂。皆作是語。我與汝等。為從此死生餘處耶。   爾時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故。復現餘相。彼見相已鹹作是語。我等不於此死而生餘處。然我必由希有大人威神力故。令我身心現處安樂。既生敬信。能滅地獄所有諸苦。於人天處受勝妙身。當為法器得見真理。其光上昇者。從四大王眾天。至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乃至色究竟天。於此光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並說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時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已。還至佛所。若佛世尊說過去事。光從背入。若說未來事。光從胸入。若說地獄事。光從足下入。若說傍生事。光從足跟入。若說餓鬼事。光從足指入。若說人事。光從膝入。若說力輪王事。光從左手掌入。若說轉輪王事。光從右手掌入。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眉間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是時光明遶佛三匝從頂而入。時具壽阿難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熙怡微笑。非無因緣。即說伽他而請佛曰。  口出種種妙光明  流滿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諸剎土  如日光照盡虛空  佛是眾生最勝因  能除憍慢及憂慼  無緣不啟於金口  微笑當必演希奇  安詳審諦牟尼尊  樂欲聞者能為說  如師子王發大吼  願為我等決疑心  如大海內妙山王  若無因緣不搖動  自在慈悲現微笑  為渴仰者說因緣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如是。阿難陀非無因緣。如來應正等覺輒現微笑。阿難陀。此地方所。乃是過去迦攝波佛。為聲聞眾說法之處。時阿難陀聞是語已。疾疾取七條衣疊為四重。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座。願佛知時可於斯坐。冀令此地有二正覺受用之處。謂迦攝波佛及今世尊。佛告阿難陀曰。善哉善哉。我雖不說汝自知時。爾時世尊即便就座。復告阿難陀曰。此地方所。是迦攝波佛所住之寺。此是經行處。此是廊宇門屋洗足之處。此是淨廚地。此是浴室處。汝等應知。是時鄔波離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淨不淨地者。不知齊何名淨不淨。佛言。乃至正法住世。有淨不淨。正法若滅。悉皆不淨。世尊。齊何名正法住世。雲何名滅。佛告鄔波離。乃至有秉羯磨。有如說行者。是則名為正法住世。若不秉羯磨。無如說行。是則名為正法滅壞。   復白佛言。若無上大師在於界外。苾芻得秉羯磨不。佛言。不得。若大師在於界內。餘人得秉羯磨不。佛言。得又得以世尊足僧數不。佛言不得。佛寶僧寶體差別故。於不可越界得越過不。佛言。不得。大德。不知有幾不可越界。佛言。有其五種。謂苾芻界苾芻尼界小壇場現停水處二界中間。大德。若有深塹及以河□。不可越界。頗得越不。佛言。若常有橋樑。越之非咎。如其橋樑破壞。得齊幾時名不失界。佛言。得齊七夜。此據有心修理。無心修理隨破即失。若有苾芻。正結界時。秉羯磨者忽然命過。得成結不。佛言。若知標相。所作羯磨已秉多分。此雖命過得成結界。若未知標相。所秉羯磨未過多分。此時命終。不成結界。若苾芻尼結界成不。准此應知。   第五子攝頌曰。  地牆等秉事  結界無與欲  但於一處坐  得為四羯磨   緣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在地居人。共地居者遙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與欲得成。大德。在地之人與牆頭者共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大德。在地之人。與樹上者共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大德。在地之人。與居空者共秉羯磨。得成秉不。佛言。不成。應知以樹牆空為頭。各有四句亦如是。如世尊說。有百一羯磨。幾合與欲。幾不合與欲。佛言。唯除結界。餘並與欲。大德。若以神變幻術而作標相。得為標不。佛言。不得。神力幻術非實有故。或以日月星宿為標相者。得成標不。佛言。不得。日月星宿非定住故。若以水波浪得成標不。佛言。不得。由其波浪疾移轉故。若苾芻為他持欲淨乘空而去。此得名為持欲淨不。佛言。不成。應更取欲。若有苾芻。秉一羯磨於四住處。並得成不。佛言。得如其四界。各有四人事現前者。各於其處別置三人。時秉法者。或席或床或板或薦。壓四界上而秉羯磨。以秉法者添彼四數。鹹成作法。如是若於四界。有別事起。作七羯磨等。謂驅擯羯磨。今怖羯磨。折伏羯磨。求謝羯磨。不見罪羯磨。不如法悔羯磨。不捨惡見羯磨若作此等羯磨之時。其秉法人。在彼四界角相近處。若以席板床薦總壓而坐。秉法皆成。   第六子攝頌曰。  大界兩驛半  下水上山巔  異見明相過  五眾受七日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應結大界者。齊幾許來是大界量。佛言。大界者。齊兩踰膳那半。應可結之(言踰膳那者當三十里。是此一驛。由旬者訛也。欲令易了故有言驛之處)若過兩踰膳那半亦是界不。佛言。若過非界。向下齊何名為大界。佛言。齊至水來名為大界。兩踰膳那半外方至水者。此之剩處得名界不。佛言。不是。向上齊何名為大界。佛言。上至樹抄或齊牆頭。名為界分。大德。兩踰膳那半外方至抄頭斯之剩處得名界不。佛言。不是。若上山巔齊何名界。佛言。齊其水處。兩驛半外方至其水。亦名界不。佛言。不是。世尊。若於夏中僧伽破壞。時有苾芻。故從法黨向非法黨。為是破夏為非破耶。佛言。此之苾芻。樂其異見至惡黨處。經明相時。便即破夏。若不樂異見至惡黨處。雖過明相不名破夏。如世尊說。若在夏中有緣須出。應受七日去者。不知何人應受。佛言。所謂五眾。苾芻苾芻尼正學女求寂求寂女。此於何處應受。佛言。可於界內隨意。可向一苾芻前合掌而住作如是語。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我苾芻某甲。為僧伽事故。守持七日出界外。若無難緣還來此處。我於今夏在此安居。如是三說。或有六日事來乃至一日。准七日應受。具如餘處。   第七子攝頌曰。  五眾坐安居  親等請日去  於經有疑問  求解者應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應夏安居者。未知誰合安居。佛言。五眾合作。所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女求寂求寂女。在於屏處對一苾芻。當前蹲踞作如是說。具壽存念。今僧伽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亦於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前三月夏安居。以某甲為施主。某甲為營事人。某甲為瞻病人。於此住處。乃至若有圮裂穿壞。當修補之。我於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或前或後隨意應作。應知尼亦對尼。准苾芻作。其求寂應對苾芻。正學女求寂女對尼應作。如世尊說。苾芻坐夏之時。若有鄔波索迦等請喚之事。守持七日去者。若有外道及親族等請喚。亦得去不。佛言。此亦應去。若於三藏有疑須欲諮問。亦得去不。佛言。得去。若苾芻未得求得未解求解。未證求證及有疑心。須往開決。為斯等事。亦得守持七日去不。佛言。皆得。若受一日二日等。准此應作。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一   大唐景龍四年歲次庚戌四月壬午朔十五日景申   三藏法師大德沙門義淨宣釋梵本並綴文正字   翻經沙門吐火羅大德達磨□□設□姾鍊   翻經沙門中天竺國大德拔努證梵義   翻經沙門罽賓國大德達磨難陀證梵文   翻經沙門淄州大雲寺大德慧沼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崇光寺大德律師道琳證義   翻經沙門福壽寺主大德利明證義   翻經沙門渭州太平寺大德律師道恪證義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勝莊證義   翻經沙門相州禪河寺大德玄傘證義筆受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智積證義正字   翻經沙門德州大雲寺主慧傘證義   翻經沙門西涼州白塔寺大德慧積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右驍衛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宿衛臣李釋迦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屯衛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同正員臣翟金剛證義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大首領臣伊金羅證梵本   翻經婆羅門左領軍衛中郎將迦濕彌羅國王子臣何順證義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領軍右執戟直中書省臣頗具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龍播國大達官准五品臣李輸羅證譯   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史舒國公臣韋臣源監譯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許國公臣蘇環監譯   特進行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宋國公臣唐休璟監譯   特進太子少保兼揚州大都督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上柱國彭國公臣韋溫監譯   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李嶠筆受兼潤色   特進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公臣韋安石監譯   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越國公臣紀處訥監譯光祿大夫行中書令修文館大學士監國史上柱國郢國公臣宗楚客監譯   中書令監修國史上柱國酇國公臣蕭至忠監譯   翻經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守兵部尚書門下三品修文館大學士上柱國逍遙公臣韋嗣立   翻經學士中散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著紫佩金魚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趙彥昭   翻經學士太中大夫守祕書監員外置同正員修國史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劉憲   翻經學士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修文館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朝陽縣開國子臣岑義   翻經學士通議大夫守吏部侍郎修文館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臣崔湜   翻經學士朝議大夫守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修國史上柱國臣張說   翻經學士太中大夫檢校兵部侍郎騎尉修文館學士安平縣開國子臣崔日用   翻經學士朝請大夫守中書舍人兼檢校吏部侍郎修文館學士經車都尉臣盧藏用   翻經學士銀青光祿大夫行禮部侍郎修文館學士修國史上柱國慈源縣開國子臣徐堅貞   翻經學士正議大夫行國子司業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郭山惲   翻經學士禮部郎中修文館直學士輕車都尉河東縣開國男臣薜稷   翻經學士正議大夫前蒲州刺史修文館學士上柱國高平縣開國子臣徐彥伯   翻經學士中大夫行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李乂   翻經學士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金鄉縣開國男韋元亙   翻經學士中大夫行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馬懷素   翻經學士朝請大夫守給事中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李適   翻經學士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上柱國臣蘇頲   翻經學士朝散大夫守著作郎修文館學士兼修國史臣鄭愔   翻經學士朝散大夫行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上護軍臣沈佺期   翻經學士朝請大夫行考功員外郎修文館直學士上輕車都尉臣武平   翻經學士著作佐郎修文館直學士臣閻朝隱   翻經學士修文館直學士臣符鳳   書手祕書省楷書令史臣趙希令寫   孔目官文林郎少府監掌治署丞臣殷庭龜   判官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臣劉令植   使金紫光祿大夫行祕書監檢校殿中監兼知   內外閑廄隴右三使上柱國嗣號臣王邕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八子攝頌曰。  假令不截衣  有緣皆得著  衣可隨身量  若短作圌衣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不割截衣得守持不。佛言。不得。若有難緣者得。著不割截衣。得入聚落不。得往俗捨不。得入外道住處不。佛言。並皆不得。必有難緣著亦無犯。著不割截衣。得於外道捨坐不。佛言。不得。若外道不在捨時坐亦無犯。如世尊說。稱肘量衣方合持者。若人身大肘短。亦依肘量而作衣耶。佛言。此人應取身量為衣。設取身量仍不周遍。佛言。若不遍者。應縫作厥蘇洛迦衣而守持之(此譯為圌長四肘闊二肘。縫之使合。入中牽上。以絛繫之。述如餘處。昔雲祇修羅者。人皆不識其事。此則形如小圌。是尼五衣之數也應為裙)。   第九子攝頌曰。  不畜五種皮  由有過失故  開許得用處  齊坐臥容身   具壽鄔波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像王之皮不作鞋用者。餘之象皮得為鞋。不佛。言此亦不。得所以者。何此象亦有鼻牙力故。如世尊說。智馬之皮不應將作鞋者。餘馬之皮得為鞋不。佛言。不得。此亦能走有大力故。如世尊說。師子虎豹之皮不應用為鞋者雖非此獸是此類皮。得用作不。佛言。不得。斯等亦有爪牙力故。如世尊說。若此諸獸皮皆不應坐。餘合坐者。齊大小來而得畜用。佛言。齊容坐處應畜如世尊說。皮合臥者。齊大小皮應臥。佛言。纔可容身畜之無犯。   第十子攝頌曰。  生肉及諸醋  有五種不用  痔病爪不傷  迴施知希望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大德說。開西羯多苾芻為病因緣得食生肉者。不知於何處當取。佛言。於五屠人處取雲何為五。謂是殺羊雞豬捕鳥獵獸者。大德。誰當合取。佛言令。敬信者取。令誰授與。佛言。還遣信人。於此城中時有苾芻。身遭疾苦詣醫人所問曰。我有痟渴病。賢首。願為處方。醫人答言。宜可服酥必當平復。苾芻報曰。佛未聽許為病服酥。醫人答曰。世尊大悲。為病所須亦應開服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為病醫遣服酥者。應可服之。時病苾芻。雖已服酥仍患渴逼。醫人問曰。尊者。服酥氣力何似。苾芻答曰。猶被渴逼。醫人報曰。酥不差者。酸漿諸醋何不飲之苾芻答曰。世尊不許非時而飲。雲何得服。醫人報曰。世尊慈悲。為病所須亦應聽服。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開許。應飲醋漿。時諸苾芻不知何者醋漿。如何當飲。復往白佛。佛言。醋漿有六。皆可服用。一大醋。二麥醋三藥醋。四小醋。五酪漿。六鑽酪漿。此等酸漿若欲飲時。應以少水渧之作淨。仍用絹疊羅濾。澄清如竹荻色。若時與非時。有病無病飲皆無犯。勿致疑惑。言大醋者。謂以砂糖和水置諸雜果。或以蒱桃木榓餘甘子等。久釀成醋。麥醋者。謂磨□麥等雜物令碎釀以成醋。藥醋者。謂以根莖等藥酸棗等果釀之成醋。小醋者。謂於飯中投熱饙汁及以飯漿續取續添長用不壞。酪漿者。謂酪中漿水。鑽酪漿者。謂鑽酪取酥。餘漿水是。   於此城中時有苾芻。身患痔病。其頭下出。便以爪甲截去。極受苦痛逼切身心不能堪忍。便生是念。我遭此苦極為難忍。世尊大慈寧不哀愍。爾時世尊。由大悲力之所引故。至苾芻所問言。苾芻。汝何所苦。時病苾芻即便合掌。瞻仰世尊。憂情內感流淚哽噎。具以病苦而白世尊。佛告苾芻。豈我先時不遮汝等患痔病者不應截去。白言。世尊。佛已不許。若爾何故汝今作如是事。白言。世尊。為苦所逼。佛言。為苦逼故汝無有犯。今告汝等。雖患苦逼。不以爪甲等而截其痔。然治痔病有其二種。或時以藥或復禁咒。若有苾芻。雖遭苦痛。其痔不應自截。亦不使他截。如違教者得越法罪。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此痔病經。我於餘處已曾宣說。今為汝等更復說之。若誦持者必得除差。若有誦者。乃至盡形終無痔病共相逼惱。亦得宿命智。能憶過去世時七生之事。即說咒曰。   怛姪他 阿魯泥(去) 末魯泥鼻泥 俱麗婆鞞世沙婆鞞 三婆鞞 莎訶   汝等苾芻。若誦咒時復作是說。於此北方有大雪山王。中有大樹。名薜地多樹有三花。一名相續。二名柔軟。三名乾枯。如彼枯花至乾燥時即便墮落。我之痔病。或是風痔熱痔印痔血痔糞痔及餘諸痔。亦皆墮落乾燥。勿復血出膿流致生苦痛。即令乾燥莎訶。   又復咒曰。   怛姪他 苫謎 苫末泥(去) 莎訶   時諸苾芻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爾時世尊。於釋迦住處在那雉商人聚落。是時彼村有一長者。素有信心情懷喜捨。造一住處。奉施尊者羅怙羅。爾時尊者住未多時。執缽持衣人間遊行。長者聞去作是思惟。尊者遊行未知來不。便將此寺奉施僧伽。羅怙羅隨情遊訖執持衣缽。還詣那雉商人處。問知施僧。即往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有一長者素有信心。情生敬重造一住處。獨施於我。住少多時。我有緣出去。後不久將施餘僧。我欲如何。願佛為決。世尊告曰。汝可詣彼長者之處作如是言。仁不於我若身語意曾生片許厭噁心耶。羅怙羅奉。佛教已。詣長者處告曰。仁非於我若身語意曾生片許厭噁心耶。長者答曰。我於尊處曾無此意。羅怙羅還詣佛所具陳長者無厭捨心。爾時佛告阿難陀曰。汝往詣彼那雉村中。現住苾芻總令集在供侍堂處。時阿難陀奉佛敕已。便詣彼村至住處已。告苾芻曰。應可並集供侍堂中。時阿難陀既言告已。還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已往彼那雉村中。謹宣聖旨。現住苾芻鹹皆已集。爾時世尊。將諸苾芻及羅怙羅。至彼寺已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汝等應知。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一別人。後時復迴此物施一別人。此則施者非法。受者亦非法。名不淨受用。如是若更迴與二人。或與三人或與僧伽。斯等皆名施不如。法受不如法不淨受用。汝等苾芻。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二別人。後時復迴此物施一別人。此則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淨。如是若更迴與二人三人或與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淨。汝等苾芻。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三別人。後時復迴此物。施一二三人或與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淨。汝等苾芻。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與僧伽。後時復迴此物。施與一二三人與餘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淨。若先施苾芻僧伽。後迴與尼僧伽。或復翻此。皆名不淨。汝等苾芻。若其僧伽破為二部。先施此部。復將此物迴與彼部。乃至皆是不淨受用。汝等苾芻。若施一人不迴與一人。施者受者皆名如法。所有受用皆名清淨。如是若施二人三人僧伽。此尼此部更不迴與餘者。乃至受用皆名清淨。如上廣說。汝等苾芻。前是施後非施。汝等苾芻。地屬於王。物屬於主。房舍臥具施主為主。衣缽資具苾芻為主。所有施寺等物。若有破落。施主應自修補。不應持此迴施餘人。先施是施後非施也。汝等苾芻。應與羅怙羅先所住處。若苾芻施彼與此。除有難緣得越法罪。諸苾芻既奉佛教。即便授與羅怙羅先時住處。   如世尊說。應作五年及六年頂髮大會。時有敬信婆羅門及諸長者。皆以種種餅果飲食奉施僧伽。時諸苾芻食皆不盡。便將所餘持與求寂。時諸求寂既至明旦。還將餅果重與苾芻。苾芻問曰。汝於何處得此餅來。答言。是仁所惠。苾芻疑念。此之餅果是我食餘。今更重餐准法有罪。以緣白佛。佛言若有希望心食。與時惡作。食便墮罪若無希望心與。有希望心食。與時無犯。食便墮罪。若有希望心與。無希望心食。與時得惡作。食時無犯。若無希望心與。無希望還得其食。二俱無犯。   尼陀那別門第二總攝頌曰。  分亡及唱導  張衣授學人  重作收攝驅  求寂同牆上   第一子攝頌曰。  分亡者衣物  互無應互取  見鬥應須諫  隨頭向處分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唯有一子。年既長大愛樂出家。於正法中而受圓具。忽遇疾苦因即命終。時諸苾芻衣缽及屍悉皆同棄。諸俗人見來白苾芻。我輩流俗現有兒孫所求易得。死人之物尚不輕棄尊者既是出家。復無男女。所有資財苦求方得。於死人物何故不收。諸苾芻答曰。世尊未許收死人衣。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身亡所有衣缽不應棄擲。復有苾芻遇病而死。收取其衣露屍而送。俗人見嫌。佛言。不應露身而棄應以裙帔蓋身而送。時諸苾芻以好衣蓋。佛言。勿用好衣。時諸苾芻以破碎衣蓋。佛言。應以非好非惡處中衣蓋。時諸苾芻白佛。所餘衣缽如何處分。佛言。有貧苾芻應可與之。時六眾類常多貧乏。佛言。勿與六眾。應從上座次第行與。少年苾芻竟不曾得。佛言。眾應同集先以言白。眾既和許可賣共分。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忽然身死。所有衣缽。並寄苾芻尼邊。殯送事了。時諸苾芻知其身死。於尼處索。尼聞索時問曰。彼於何處死。答言。尼寺。尼言。在僧寺死物可屬仁。在尼寺死者。彼則是我同法兄弟。所有衣缽我合得之。尼既不還。苾芻白佛。佛言。不合與尼。苾芻應分。緣處同前。有一苾芻尼。遇病身死。所有衣缽在苾芻邊。諸苾芻尼詣苾芻所白言。尊者。尼名某甲。今已身亡所寄之衣願尊見與。苾芻聞死便作是言。彼死之尼。即我同法姊妹。彼有衣缽我合得之。以緣白佛。佛言。應可還尼。緣處同前。有一苾芻遊歷人間。到一聚落在俗人捨。忽然遇病因即命終。是時長者殯送既訖。為掌衣缽。時有諸苾芻尼遊行至此。長者見已白言。聖者。先有苾芻於我家死。彼之衣缽鹹在我邊。應可持去。時諸尼眾答長者言。亡苾芻衣。尼不合得。諸苾芻尼白苾芻知。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處無苾芻者。尼即應受。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尼。執持衣缽遊行人間。至一村內在俗人家。遇病身死。爾時家主送往屍林。為舉衣缽。有諸苾芻行至於此。長者見已白言。聖者。先有一尼於我家死。彼之衣缽鹹在我邊。仁應將去。苾芻答曰。亡尼之物我不合得。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於其處無尼眾者。苾芻應取。此亦無犯。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諸苾芻在俗人家而命過者。所有衣缽誰當合得。佛言。最初到者應得。若二人俱到。誰當合得。佛言。先索者得。若二俱索。誰當合得。佛言。二俱合得。或隨俗人情樂。與者當取。   緣處同前。有二苾芻共相鬥諍。諸餘苾芻看鬥而住。俗人見已作如是言。聖者。我是俗流。見他鬥時尚為揮解。如何尊者看鬥而住。苾芻報曰。此皆儜人好為鬥諍。誰能為解。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可止諫。不應看住。時諸苾芻。雖設言諫仍不止息。佛言。若諫不止者。應可與作捨置羯磨。有二苾芻。共為論議研覈是非。因生瞋忿懷諍而住。時諸苾芻與作捨置。時彼二人作如是說。我等論議研尋道理。仁輩何因輒作羯磨。苾芻報曰。鬥諍之人佛令捨置。由此因緣與汝羯磨。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如是為作羯磨。若現有二師者。應為諫誨。若滿十夏離依止者。諸苾芻應諫。若不止者。眾應與作捨置羯磨。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有苾芻。於兩界中而命過者此之衣缽誰當合得佛言。隨頭向處合得。若頭在兩界。此欲如何。佛言。二處俱得。   第二子攝頌曰。  唱導乘車輿  得衣應舉掌  僧伽獲衣利  凡聖可同分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此城中。先多外道於此而住。由佛來至。令諸外道無復威光利養寡少。時諸俗流信外道者。皆悉乞求為興供養。給孤獨長者每於晨朝往詣佛所。路逢外道。從長者乞。欲為外道而興供養。長者見已作如是念。外道邪徒修習惡法。尚能告乞供養己師。如佛世尊。於諸經中作如是說。若不信者勸令生信。使其調伏住正法中。如其大師見聽許者。我告眾人。於此福田而興供養。作是念已。入逝多林頂禮世尊在一面立。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唯願聽我隨情告乞供養佛僧。世尊告曰隨意應作。長者即便巡行告乞。時諸居士及婆羅門鹹白長者曰。若諸聖眾共來乞者。我等福利倍更增多。是時長者以緣白佛。佛告苾芻。應與長者共相借助。時諸苾芻既奉教已。便與長者相隨告乞。諸人告曰。若佈施時稱我名字普告知者。斯曰善哉。世尊告曰。若有施主奉物之時。當唱其名為作咒願。然後當受。便遣俗人唱其名字。諸人報曰。若令聖眾唱我名者。其福增多。佛言。應令苾芻唱其名字。時有施主。將其財物就寺而施。佛言。若來寺中者。亦為稱名咒願方受。時彼苾芻周遍宣告。唱導之時眾人雲集。共相排逼不暇近前。佛言。其唱導者應可乘車或昇高輿。若時暑熱或遭風雨。佛言。應為幰蓋遍覆其身。一面開門人多闐噎。佛言。應開四門令四人唱導。時給孤獨長者巡告之時。多獲上疊百千萬雙及餘資財其數巨億。便作是念。今我求乞多獲珍財。我今宜應設大施會。佛及聖眾普皆供養。當持此物安在眾前一時奉施。作是念已。於逝多林所以種種繒綵周匝莊嚴。三衣資具架上盈滿。各令諸人而為守護。便禮佛足白言。世尊。我欲明日廣設大會奉佛及僧。是時世尊默然而受。給孤長者即於其夜。備辦種種上妙飲食。明旦寺中敷設座褥。往白時至。佛與大眾鹹皆就座。飲食竟收缽已。嚼齒木澡漱訖。長者以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禮佛足白言。世尊。於此人間幾是福田。佛言。有二。謂學及無學。學人差別有十八種。無學之人有其九種。是謂福田。堪銷物利。雲何十八種有學人。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為九種無學。謂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慧解脫俱解脫。是名為九。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復說頌曰。  於此世間學無學  是可恭敬應供養  質直身語心清淨  施此福田招大果   時給孤獨長者。在上座前立請宣唱人。唯願聖者。作如是白。若是世尊聲聞弟子。是合恭敬是應禮拜。無上福田。堪受世間所有物利者。此之衣物隨意當受。其宣唱者。在上座前立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若是世尊聲聞弟子。是合恭敬是應禮拜。無上福田。堪受世間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隨意當受。是時大眾聞告白已。諸有遠離貪瞋癡者。作如是念。給孤長者作是宣告。若是世尊聲聞弟子。是合恭敬是應禮拜。無上福田。堪受世間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隨意當受諸阿羅漢作如是念。我是僧中獲無上果。於此物利應合受用。如世尊言。汝等苾芻自有勝善。當須內祕現粗惡相。我今如何為此衣利自揚己德。而雲我是無上離欲之人。作是念已皆默然住。諸有餘惑尚未盡者。亦作斯念。此物擬施無上福田。我惑未盡。是不應得。彼亦默住。諸有具縛異生亦作是念。此施無上福田。我今具縛灼然無分。是時眾中竟無一人取其利物。爾時長者便作是念。我今豈與諸聖凡眾覆缽事耶。須臾之頃形容憔悴面色痿黃。往世尊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即以上事具白世尊。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給孤長者以多衣物奉施大眾。何意眾中無人為受。阿難陀曰。給孤長者作如是白。於此眾中。若是世尊聲聞弟子。是合恭敬是應禮拜。無上福田。堪受世間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隨意當受。時諸大眾聞此白已。聖凡皆默。由此因緣。無人為受。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今宜去告諸苾芻。現住室羅伐城及以餘處。皆令總集供侍堂中。時具壽阿難陀。奉佛教已。便往告眾令集堂中。還至佛所禮足。白言。大眾總集。願佛知時。於時善逝便往堂中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給孤長者多施衣服。何故汝等而無受者。時諸苾芻默然無對。於時大師知而故問阿難陀曰。何故苾芻我問之時默爾無答。時阿難陀即以前事具白世尊。佛告諸苾芻。豈非汝等先以信心來投於我出家離俗求涅槃耶。諸苾芻曰。如是世尊。佛言。汝等若以信心投我出家情求涅槃修淨行者。此諸苾芻所著衣服直一億金錢。所住房舍直金錢五百。所噉飲食具足百味。如是等事我皆聽受。汝並堪銷若有苾芻破重戒者。於僧住處。乃至不銷一口之食。僧伽藍地不容一足。何以故。汝等應知。破戒之人有十種過失。自知我是破戒惡人他亦知是破戒之者。所有天神不來親附。同梵行者知法善人。鹹生輕賤。罪惡音響四遠共知。未證悟者不復能證。已證法者悉皆退失。曾所聽聞鹹皆忘念。命欲終時心生懊惱。捨命之後生地獄中。又諸苾芻。應知受用有其五種。一者為主受用。二者父財受用。三者聽許受用。四者負債受用。五者盜賊受用。雲何為主受用。謂阿羅漢永除三毒。雲何父財受用。謂諸學人尚有餘惑。雲何聽許受用。謂淳善異生於戒清淨勤修禪誦無懈怠心。雲何負債受用。謂雖防禁戒而不勤修覺品善法。雲何盜賊受用。謂於四重禁中隨犯其一。是故汝等知是事已應當修學。然此長者。所施衣物及獲餘利。大眾應可平等共分。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三子攝頌曰。  有張有不張  有出有不出  若在於界外  聞生隨喜心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頗有苾芻僧伽共張羯恥那衣在於眾中而非張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共張衣時。不與他欲而便昏睡或時入定。此人雖復處在眾中。不得名為共張衣也。然而大眾名善張衣。頗有苾芻僧伽共張羯恥那時而不領受成張衣不。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共張衣時。與他欲已或時入定或復睡眠。雖不覺知亦成張衣。頗有苾芻僧伽共出羯恥那時雖在眾中不名出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出衣之時。不與他欲而便入定。或復睡眠。此人不名出衣然而僧伽得名出衣。頗有苾芻僧伽共出衣時身在眾中心不領受名出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出衣。與他欲已或入定睡眠。然而僧伽成共出衣。若有苾芻出於界外。聞眾已出羯恥那衣。生隨喜心亦名出衣。   第四子攝頌曰。  授學等不秉  作法不成訶  十二人成訶  不淨犯根本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授學之人得秉一切羯磨法不。佛言。不得。若半宅迦等諸有難人得不。佛言。不得。其授學之人合行籌不。佛言。不得。犯四重人得行籌不。佛言。不得。如世尊說。如為彼人作如法羯磨。彼人訶不成訶者。若為彼人作非法羯磨。其人訶成訶不。佛言。此即成訶若十二種人眾差遣時作如是語不須差我。此等諸人訶成訶不。佛言。此得成訶。然此等人據其兩事。我密意說訶不成訶。謂不清淨人。大德。如世尊說。不清淨人訶不成訶者。雲何名不清淨。佛言。四他勝中隨犯一事。斯即名為不清淨人(言據兩事者。一為作如法羯磨。二是不清淨人)。   第五子攝頌曰。  更應重作法  勿使求寂行  守護善用心  見處離聞處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授學人為他作法。秉羯磨已作法成不。佛言。不成。應須更作。犯四重人亦皆如是。時有求寂欲受近圓。彼親教師為辦衣缽。二師及證皆為喚來為有他緣使令出界。彼之親族聞欲近圓。來覓求寂見便將去。妨廢勝業障礙近圓。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如轉輪王最大長子已受灌頂將登位時。晝夜令人防護看守。此之求寂亦復如是。將近圓時極須防護。凡有求寂欲受近圓。汝等不應使令出外置在見處離於聞處。向眾虔誠合掌而住。   第六子攝頌曰。  收攝於界內  於眾心降伏  截柱及門框  尼等同驅擯   緣處同前。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若為其人已作令怖羯磨。後於眾中求乞收攝為解羯磨。具足幾法應收攝耶。佛言。具其五法方為收攝。一者心有踴悅。二者於眾順伏。三者於罪請除。四者表申禮敬。五者於其鬥緣皆悉捨棄。大德。在何處所為作解法佛言。可於界內。如世尊說。鬥諍苾芻應可為作令怖羯磨。正秉法時現不相伏者。此欲如何。佛言為擎衣缽驅令出界。不肯出去。抱門柱者。所抱門柱鹹可截卻。若抱門框亦須斬截。所損柱門誰合料理。佛言。大眾或可教化共俗修營。若苾芻尼為合鬥者。此欲如何。佛言。作法驅擯一准苾芻。二眾求寂及正學女。若眾為作驅擯羯磨。不肯去者並可同前。大德。若苾芻若苾芻尼行污家時。亦應為作驅擯法耶。佛言。應作二眾求寂及正學女。皆同如是。   第七子攝頌曰。  破戒應驅逐  伏處亦皆除  惱俗願收謝  餘眾鹹同此   緣處同前。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破戒苾芻應驅擯者。誰當作擯。佛言。僧伽若不伏時。為持衣物驅之令出。抱柱門框並悉同前。大德。如世尊說。若有苾芻。與諸居士共相輕毀。應可為作求謝羯磨。若與苾芻共相輕毀。亦應與作求謝法不。佛言。應作。大德。若於尼處及下三眾為輕毀者。亦應與作求謝法不。佛言。亦作。尼及下眾。若更互相惱亦皆如是。為作羯磨及驅擯法。   第八子攝頌曰。  與求寂令怖  為受成近圓  五法成就時  五夏離依去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大眾為求寂作令怖法。後時大眾授彼近圓。得成受不。佛言。成受近圓。授者得罪應先為其人作解羯磨。如世尊說。五法成就年滿五夏得離依止隨處遊行。乃至十夏所到之處仍須依止者。如其四夏五法成就。得離依止隨處遊不。佛言。不得。令滿五夏故。已滿五夏五法仍虧。得離依止不。佛言。不得。五法虧故。年至三夏善通三藏。具證三明除盡三垢。此人亦須依止師不。佛言。此亦須依制教定故。若滿五夏五法成就許往人間隨情遊履。如其到處。得齊幾日無依止師。佛言。得至五夜。此據有心。若無心求一夜不得。於僧受用飲食之類。皆不合受。   第九子攝頌曰。  同分非同分  有齊限及無  有覆無覆殊  名一種便異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大德說。有同分罪非同分罪。何者是耶。佛言。同分罪者。謂波羅市伽望波羅市迦。名為同分若望餘部。名非同分。下之四部同分亦然。如世尊說。有齊限罪無齊限罪。何者是耶。佛言。若有苾芻。不能記憶罪及夜數。名無齊限。若有能憶知罪及夜名有齊限。如佛所說。有覆藏罪無覆藏罪。何者是耶。佛言。覆有二種。一者覆夜。二者覆心。若有苾芻。雖覆其夜不名為覆。若覆其心便名為覆。世尊。於諸罪處說有名種。何者是名何者是種。佛言。波羅市迦謂之為名。此所作事謂之為種。下之四部名種亦然。   第十子攝頌曰。  不牆上行法  非於一二三  不對破戒人  不取授學欲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若有苾芻。欲行波利婆娑及摩那[卑*也]者應可與法。時六眾苾芻棄彼界處。於垣牆上而行其法。諸苾芻問六眾言。仁何所為。六眾答曰。我行波利婆娑。諸苾芻曰。斯乃覆藏。何成行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不應於垣牆上而行其法。亦復不應於一苾芻及二三苾芻處而行其法。宜於四苾芻中。或時過此。行治罰法。時六眾苾芻。行其復本波利婆娑。於四授學人處取法而行。佛言。不應於彼授學人處行復本法。亦不應於四波利婆娑人處作其行法。不應於四波羅市迦人令其秉法受其行法。非三犯重人加一清淨人。亦非加二加三。如為一人作行覆藏法時。諸大眾並悉清淨。復須同見乃至六夜出罪。鹹須清淨。鄔波離白佛言。授學之人得與其欲不。佛言。不得。得受此人欲不。佛言。得。由是苾芻故。   尼陀那別門第三總攝頌曰。  圓壇求寂墮  一衣煙藥器  鐵椎髮及門  不應隨鐵作   第一子攝頌曰。  圓檀及天廟  兩驛半依止  無缽不度人  缽等不書字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隨處洗缽及以濯足。遂令其地多諸蠅蟻。時婆羅門及諸居士問苾芻曰。此是聖者便利處耶。苾芻答言。非是便利。是我洗缽濯足之所。居士聞已遂生譏嫌。作如是語。但諸苾芻鹹不淨潔。洗缽濯足不擇處所。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隨處洗缽濯足。汝等當知。若洗缽處應可塗拭作小水壇。時諸苾芻作圓曼荼羅。居士見已鹹作是言。諸釋迦子供養於日。世尊告曰。不應圓作。時諸苾芻作曼荼羅形如半月。居士復言。苾芻事月。佛言。壇有二種。一如槊刃。二如甕形。或可隨彼水流勢作。若作日月形曼荼羅者。得惡作罪。若為三寶隨何形勢。悉皆無犯。   爾時世尊。為摩揭陀國大臣婆羅門名曰行雨。略宣法要。說伽他曰。  若正信丈夫  供養諸天眾  能順大師教  諸佛所稱揚   時六眾苾芻即便供養羯吒布呾那摩登伽瞿利迦天。時婆羅門及諸居士鹹作是言。聖者。既於善說法律之中而為出家。寧容反更敬事天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為俗人密意而說。非是汝等苾芻所為。是故汝等。於諸天神勿為敬事。時有苾芻。於天神處便生輕賤。彼天神曰。我等於仁有何過失而見欺倰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從今於天神處。不應供養亦勿欺倰。時有苾芻。後於餘處見羯吒布呾那及摩登伽瞿利伽像。即便打破。時諸居士作如是言。此天神像無有心識。聖者。何故輒毀破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於天神像不應毀壞。有諸苾芻隨處遊行。時彼路便右繞天廟。佛言。苾芻不應右繞天廟。遂即避路。便為棘刺之所傷損。佛言。應取舊路。若因道便而右繞者。誦聖伽他謦欬彈指令其警覺。具壽鄔波離白佛言。世尊。如說大界極兩驛半。令諸弟子於親教師軌範師處每日三時請教白事。是佛親制。彼諸弟子去親教師及軌範師。有兩驛半路遙時促。未審如何。佛言。應半月就禮。若去師五俱盧捨。應七八日一去禮拜。若一俱盧捨。每日一去。若更相近乃至同處。應每日三時而為禮敬。若異此者得越法罪。時鄔波難陀無缽度人。時諸苾芻各洗缽已安置龕中。請白二師旋遶制底。鄔波難陀所度弟子有緣須缽。便往尊者憍陳如缽邊。欲取其缽。尊者告曰。此是我缽汝不須觸。時彼復往餘人缽處。同前欲取。還復見遮。時諸苾芻問曰。誰是汝師。彼便答言。鄔波難陀。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無缽度他出家及與近圓。得惡作罪。汝諸苾芻凡欲度人出家為求寂者。應與缽及小缽並以銅碗無令廢闕。時阿尼盧馱有一弟子。為師掌缽師與弟子缽形相似。彼不能識。遂生疑曰。為是師缽為我缽耶。時彼即便於其缽底。各書名字。有一長者。奉請世尊及苾芻眾。就家受食長者先與婬女有私通事。遂遣使人報婬女曰。我於今日請佛及僧。明日就家謹設供養。汝可來此手自奉食。是時婬女遇有他緣。不及親往。佛及僧伽至時赴請。餅食已訖。說施伽他從座而去。時彼長者是阿尼盧馱弟子知識。佛僧去已。唯彼弟子未出其捨。是時長者白言。大德。願以此缽暫時相借。以所餘食慾寄與人。苾芻即以師缽與之。長者以缽盛滿香饌寄與婬女。並附言曰。賢首。我請三寶奉獻斯食。佛及僧伽並已食竟。汝可隨喜。是時婬女既得缽食。置餘器中。便於缽底見尊者字。知是聖者阿尼盧馱所用之缽。便作是念。阿遮利耶乃見人天之所供養我今有幸得見彼缽。若我空然而送還者。失大福利。事不應爾。即取其缽周遍揩拭。復用香湯再三淨洗。塗以香泥置妙座上。右膝著地持妙花鬘虔誠供養。燒香普熏發願而住。時有婆羅門。亦於婬女先有相知。來至其所見女供養。問言。賢首。汝何所為。答曰。此缽乃是尊者阿尼盧馱所受用器。即是人天所共尊重。我於此缽略申供養。婆羅門曰。汝以婬染總攝諸人。沙門釋子亦不見放。時諸苾芻聞是事已。以緣白佛。佛言凡諸苾芻。於己物上書名字者。有如是過。是故不應書己名字。時諸苾芻不知何物是不應書。佛言。有五種物皆不應書。謂別解脫戒經。別解脫廣釋。及諸事等與律教相應之義。並私己物。於己物上不應書字。可作私記憶持。具壽鄔波離白佛言。世尊。若律教等皆不合書者。於當來世諸苾芻等。心無持力鹹多忘念。於諸緣起尚不能憶。如斯等事當復雲何。佛言。若如是者。應書紙葉而受持之。   第二子攝頌曰。  求寂墮缽破  開餘存念者  作二種重籠  並隨所須物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一苾芻畜一求寂。常令持缽。後於異時手脫損缽。令師廢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令彼求寂洗缽。時舍利子有一求寂。名曰准陀。常令持缽。來請師曰。鄔波馱耶願見與缽。我當洗之。舍利子言。佛為損缽已制學處。彼便白言。我豈當作如斯過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知求寂能存護者。聽其洗缽。   時有苾芻守持鐵缽。垢生損壞多有孔隙。以緣白佛。佛言。凡畜鐵缽應可熟燒。時諸苾芻多積柴薪而燒其缽。即便損破。佛言。不應如是。火燒其缽。可於籠內安置燒之。彼便不知雲何作籠。佛言。籠有二種。一者匠作。二者自為。言匠作者。謂是陶師。言自作者。或時以甕。或可用瓨截破用之。彼安在地打著便碎。佛言。盛灰令滿使人擎持。然後以釘徐徐疏孔鑿為兩段。時彼於外不以泥塗。佛言。應以草□作泥遍塗。彼不以物塗拭於內。佛言。應以麻滓作泥塗拭待乾。然所燒缽猶未受色。佛言。內安稻□以籠合之口邊泥塗。彼便以缽置地而熏。佛言。應用物支於上重安事亦同此。彼物薄小缽便相著。佛言應可高支勿令相近。仍不受色。佛言。應數數洗然後更燒。籠內煙出。佛言。應灰擁口彼以牛糞積為大聚燒便損缽。佛言。應壘牛糞從上放火。不知欲遣何人看火佛言。苾芻應自看守。若有別緣囑餘苾芻看。然後應去。地上燒缽多損諸蟲。佛言。應淨灑掃。是故我今聽諸苾芻畜熏缽籠。及隨此籠所須之物用皆無犯。   第三子攝頌曰。  一衣不互作  澡浴可遮人  於褥不剃頭  病人隨服食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施主。造立浴室奉施僧伽。六眾苾芻各著一裙互揩身體。俗人入見作如是語。此等諸人是何外道。時敬信者答言。是釋迦子。居士聞已便起譏嫌。彼之大師常有慚愧。雲何此等無羞恥耶。時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一裙互相揩洗。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在浴室內令俗人入。見苾芻等以手揩足復更摩頭。俗人譏曰。沙門釋子作斯鄙法。是不淨潔。既揩足已復用摩頭。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入浴室時無信敬人不應令入亦勿令作。若教作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在浴室內無人守護。有諸居士來入其室。見苾芻等以手揩足復將洗面。便譏嫌曰。沙門釋子實為鄙惡。以手揩足。復將洗面。佛言。若洗浴時。無令俗人入浴室內。應差苾芻為守護者。時給孤獨長者。與一無敬信婆羅門往逝多林。苾芻見已報長者曰。勿使此人入浴室內。婆羅門曰。我有何過而見遮止。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知彼人有淨信者應許入室。時有婆羅門入既被遮。見餘不障。婆羅門曰。彼諸俗人皆許入室。何故於我而獨見遮。苾芻報曰。此已歸依受諸學處。彼便答曰。我亦歸依受其學處。願聽我入。報言。可爾。便與受戒即許其入。彼既入已。見諸苾芻揩身下分復用摩頭。遂起譏曰。沙門釋子實為鄙穢。苾芻白佛。佛言。若知其人久懷信者許入。若初信者勿聽。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入室洗浴。是時世尊。將諸苾芻詣彼長者洗浴之處。見有苾芻與一苾芻揩摩身體世尊告曰。汝等見此苾芻與彼苾芻揩摩身不。白言。已見。佛告苾芻。其為揩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彼受揩者。是破戒人行罪惡法。汝等當知。不應師子與彼野干而為給事。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娶妻未久誕生一息。年既長大。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常求勝已尋義他方博學多聞。還來至此室羅伐城。父聞子至。便詣其所共相問訊。是時苾芻即為其父略宣法要。勸歸三寶受五學處。後於異時。復為其父說七有事福業功德。父聞子說深生敬信。作如是言。尊者當知。我今亦願作七有事福業功德。彼便答言。可隨意作。父便問言。先作何事。答曰。當為僧伽營理浴室。聞已還家營理事畢。來報子曰。尊者。當稱我名請佛及僧就捨澡洗。其子聞已。即詣佛所稱父名字。而為請佛。時彼長者發深信心。自為苾芻香油塗身。以米屑揩去澡浴事畢。報其子曰。我極疲勞為我塗背。其子答曰。世尊於此已制學處。父便問曰。所制學處其事雲何。答曰。勿以師子供侍野干。故我不應而為執事。父問子曰。誰是師子誰為野干。子答父言。我是師子父是野干。父曰。斯為妙事。以我野干能生師子。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是父母於其子處能為難事荷負眾苦。假令父母是極破戒。其子亦應為作供侍。是故我聽於其五處縱極破戒應為供給。所謂父母親教師軌範師及諸病人。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於阿蘭若處造立其捨。令諸苾芻隨緣乞食依此而住。時乞食者鬚髮既長。詣長者處長者見已問言。聖者。何故鬚髮如是太長。答言。賢首。無淨髮人。長者告曰。我遣人來可令除髮。其剃髮人詣苾芻所。於臥褥上令彼剃髮。時彼長者作是思惟。應觀尊者除髮以不。即往蘭若苾芻住處。到已即於臥褥上坐。髮著其衣。長者還捨。其妻遂見衣上有髮。白言。因何過彼剃髮人捨。令此衣上有其髮污。長者思惟。將非聖者於彼褥上而剃髮耶。即重往觀見其褥上有剃髮處白言。大德。可於餘處剃髮。勿令污褥。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言。不應褥上而剃鬚髮。便於淨地剃除鬚髮。佛言。凡是僧伽灑掃淨地不應剃髮。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有老病苾芻。不能出外剃髮。復遭風雨。佛言。若無力者隨處剃除。然應掃除塗拭令淨。若不爾者得惡作罪。又諸苾芻剪手足甲。隨處棄擲。佛言。僧伽淨地若棄爪甲。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重病為苦所逼。便往醫處報言。賢首。以所宜藥為我處方。彼醫答言。以水和□非時可食。答言。賢首。世尊已制。不許我等非時噉食。醫人答曰。聖者。大師慈悲。必緣此事開諸病人以緣白佛。佛言。有無齒牛食噉糠麥。後時便出其粒仍全。用此為□非時應服。時病苾芻雖服不差。醫人問曰。聖者。先時所苦得瘳損不。答曰。賢首。今猶未除。醫人曰。豈非聖者未服水□令病不差。苾芻答曰。我已服竟。醫曰。當如何服。時病苾芻具以事告。醫言。聖者。此非是藥。應用生麥□。以緣白佛。佛言。多將水攪以物濾之然後應服。病猶不差。復以此事告彼醫人。醫人答言。勿濾而服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處方令服□飲。若稠若團隨意應服。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重病。往醫人處問言。賢首。以所宜藥為我處方。彼醫答言。以大肉團非時煮飲。答曰。賢首。世尊已制。醫人答曰。聖者。大師慈悲。必緣此事開諸病者。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獸名豺。腹中腸直噉肉便出。體猶未變。應取彼肉煮而飲服。雖服不差。醫人問曰。聖者。所苦得除損不。答曰。未損。醫曰。豈可聖者未服肉汁令斯疾病而無損耶。苾芻具答其事醫言聖者。此是故物不堪為藥。應取新肉煮而飲汁。白佛。佛言。先以物濾然後飲之。病猶不差。彼以此事告彼醫人。醫人答言。勿濾而服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處方隨意應服。若乾若濕令有氣味。皆應服食。勿生疑慮。佛告諸苾芻。凡所有事。我於病人非時開者於病差後鹹不應作。若有作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四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子攝頌曰。  煙筒壞色衣  鼻筒飲水器  針筒非寶物  眼藥合併椎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白世尊言。如世尊說。開諸苾芻畜歙煙筒。不知何物是所應作。佛言。唯除寶物餘皆得畜。如世尊說開諸苾芻著壞色衣者。不知何物是佛言。以七種縷作者隨意應畜。又開諸苾芻畜灌鼻筒。不知以何物作。佛言。除寶又開諸苾芻畜飲水器。不知以何物作。佛言。除寶。又開諸苾芻畜盛針筒者。不知以何物作。佛言。除寶。又許畜眼藥椎及小藥合。不知以何物作。佛言。除寶。餘皆應畜。   第五子攝頌曰。  藥器及□□□□□□□燎□半 苾芻不應作  當擇死人衣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白世尊言。如世尊說。開諸苾芻畜貯藥器。當用何物。佛言。除諸寶物。又開諸苾芻畜用□□□□□□娀妘黎□駕□□□□□□h礽□□崙□□□詖□□z□□□□□□□□j□□□姊飀□□□□□檢□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身嬰重病。往醫人處問言。賢首。以所宜藥為我處方。醫人答言。先食膩物令其動病。然後應可服於瀉藥。長者聞已遂服酥油。時有苾芻。是彼長者常所供養。來過其捨慰問病人氣力安不答言。聖者。我仍帶病。醫人處方先服酥油後服瀉藥。時彼苾芻報長者曰。我善醫方。爾有藥直擬酬醫者宜將與我。我有瀉藥可持與汝。長者聞已答言。甚善苾芻持藥與彼令服。是時長者藥利過度。令一使人疾往醫所問言。賢首。我之家主藥利不停。彼醫問言。何人授藥。使者報曰。有一苾芻醫人聞已情生瞋忿。汝應往彼問是何藥。及其覆往苾芻處問。時彼長者便已命終。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不應賣藥。若苾芻善醫方者。起慈愍心應病與藥然諸苾芻。不應與他瀉藥捨之而去。應自觀察勿令過度。設有他行囑人看守然後應去。仍報彼言。利若過度。應以某藥為解。若有苾芻。受他價直然後與藥。及以受雇為客作者。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有一人。負長者債。因被拘留經七八日。共立要契。某日當還。時負債人便作是念。期日既逼無可還彼。我應藏避。復更思惟。捨家逃竄此事為難。我當殺彼。是時長者近逝多林。為負債人之所殺害。身有衣服。六眾見已共相謂言。今時豐足糞掃之衣。作是語已。即便共取。是時長者親族來見惡言罵曰。聖者。著大仙衣作斯非法極為鄙賤。六眾報曰。此非我殺。別有怨家來斷其命。我等今者取糞掃衣。此有何過。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不應輒取此糞掃衣。若其大眾共知棄物。是衣應取。若不爾者得惡作罪。   第六子攝頌曰。  鐵鍋並杵杓  自身不負擔  以食供父母  毛緂不充衣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白世尊言。如佛所說。為溫水故。開諸苾芻畜大鐵鍋令安鎖者。以何物作。佛言。除寶。聽諸苾芻為煎藥故畜杓器者。以何物作。佛言。除寶。   緣處同前。時六眾苾芻身自負擔。或於肩上擎持大帕。時婆羅門居士見已譏曰。聖者我等俗人。為於父母妻子眷屬。求覓衣食以身荷負。仁等為誰自為勞事。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不應頭背肩腰而為擔負擎持大帕。若有犯者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有居士。娶妻未久便誕一息。顏貌端正人所樂觀。父便為子設初生會。付諸乳母令其養育。子漸長大。於佛法出家。日初分時著衣持缽。入室羅伐城而行乞食。忽遇其父問曰。汝已出家。答言。出家。其父告曰。汝之此身由我生育。今得成長。於苦樂事須相憂念。汝棄出家誰當濟我。苾芻報曰。我豈能為俗家之事。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父母於子能為難事荷負眾苦。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時彼不知何物應與。佛言。應除衣缽餘物供給。若無餘物。可從施主隨時乞求。若乞求難得。應以僧常所得利物共相供結。若無利物。應以僧常所食之分減取其半而為供濟。若常乞食隨他活者。以己所須滿腹食內。應取其半濟於父母。   緣處同前。時有施主。於聚落中造立住處供養眾僧。有老苾芻依此而住。時老苾芻。為禮制底往逝多林。六眾苾芻為貪利故。共作製法每為番次。常遣一人在門外立。鄔波難陀次當其直。即於門外經行而住。遂遙見彼老苾芻來。便作是念。此何上座。我應就彼申其禮敬。到已問言。善來善來。彼便答曰。我今敬禮阿遮利耶。鄔波難陀即作是念。此乃是其出家老叟。非但不識根本二師。亦復未曾知其敬法。便調之曰。善來老父。因即引入逝多林中。為作解勞令其暫息。時老苾芻白言。大德鄔波難陀。我今須出彼時問曰。欲何所之。答曰。我禮制底事了還來。鄔波難陀復勸令住。彼言。大德。我先不作在外住意。遂於本處留著三衣。故我不應久為停息。鄔波難陀曰。此有三衣勿為憂慮。我當相與應守持之。即便授與大被毛緂小褥□□□□□□駩□楅誇□□□□妙□□□妤j□□U楺奪□□楅□檢□□z□□□□□□□□□□聯□U楺埤□□□□□□□□□駩□□姦纂慼慼樑縑樟C奅椸□□□褻婺□駹u□劣□□饁□□□妯□□椽□□n□禮□□□襛□□榯□□椽□禮□□□□□亮□□□□□槾埤□□□覆切□□纂慼慼慼z□□□□□□□□磻檢□□z□□褽□□□□□槾埤□娙娑禭□□□□檢□□□□□□駩□椻奮觀□□□□椽奐□□檢□z□鍊□□奪□□□□□駩□□□□□□穄□□□□□□□式撙滿慼慼慼慼慼慼熱u□□騃□□□□□□□姷□□□□□□□襛□□□飥□□j□□□z□□矩露□□襛□□飀□覂送□饁□□駩□□□□切奾□□□□□□楰□□□堅□z□褸□駕□襛□駩□□□□□□槾婖□□襱□□□誇□□□□□□□□□z□□z□淪□露□□逆□□襱□□□□□樀埤□□□楰□□□□檢□□餾碌□橁□□□□□誇楰□□觔崙□□□□□駂□□倫□□□□爦u□□駴□逆□褻□□饃襖□耛□隉潮晼慼慼慼撬芊慼慼z□姷□□□□□□□駂□祏椽□□粿□觀□□裀□妘羚□□□娖□埤□□□餽□□□□□□□漏□□襛□駉飀□霸餽□□□□餓□□□□裀□   第七子攝頌曰。  髮爪窣睹波  任作鮮白色  隨意安燈處  一畔出高簷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長者往世尊處。請世尊曰。我今願以世尊髮爪造窣睹波。唯願世尊。慈哀聽許。世尊告曰。當隨意作。復言。世尊唯願許。我於彼髮爪窣睹波上。以鮮白物而為塗拭。復於其處行列然燈而為供養。佛言。皆隨意作。長者以燈安在級上油下污塔。佛言。可於級下行列然燈。有犬食油墜損油器。長者白佛。請造燈樹。佛言。隨作。牛來觸破。長者白佛。請為燈架。佛言。應作。四面安燈便非顯望。長者白佛。請作高簷。佛言。隨意。   第八子攝頌曰。  門戶並簷屋  及以塔下基  赤石紫礦塗  此等皆隨作   爾時給孤獨長者白世尊言。唯願許。我於髮爪窣睹波中間空者。為作門戶。復安簷屋並造塔基。復以赤石塗拭其柱。於塔壁上紫礦圖畫。佛言。隨意。   第九子攝頌曰。  不應以橛釘  及昇窣睹波  開許金銀花  塔上以捨蓋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諸苾芻眾於供養時。欲以花鬘掛於塔上。即便登躡。以釘釘塔掛諸花鬘。時婆羅門居士鹹作是言。仁等大師久除釘刺。何故今者以釘釘之。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於窣睹波上尖刺釘之。若有犯者得惡作罪。然於刱始造塔之時。應出傍橛作象牙杙。時諸苾芻至供養時。遂便登上窣睹波頂。而安燈盞。佛言。不於香臺頂上而設燈明。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上窣睹波。安置幡蓋供養之物。時婆羅門居士鹹共譏嫌。不淨登躡。佛言。應使俗人。若無俗人應使求寂。若無求寂。諸苾芻等應先濯足淨以香湯或塗香泥。作如是念。我今為欲供養大師。然後昇塔。若異此者得惡作罪。若窣睹波形高大者。應可以繩繫相輪下攀緣而上。有婆羅門居士。鹹來詣髮爪窣睹波處。各持花鬘奉獻供養。所有乾花而不摒除。不能淨潔。佛言。摒除。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白。我今願以金銀花鬘供養髮爪窣睹波。佛言。隨作。塔上鳥棲不淨穢污。欲於其上造立覆捨。佛言。應作。復為無門室闇損壞。佛言。隨意開門。   第十子攝頌曰。  鐵作窣睹波  及以金銀等  許幡旗供養  並可用香油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願許我造鐵窣睹波。佛言。隨作。復言。欲以金銀琉璃水精銅等造作。佛言。應作。雖作塔上未善莊嚴。欲以幡旗並雜繒綵而為供養。佛言。應作。時彼不解造旗法式。佛言。有四種旗。謂師子旗牛旗金翅鳥旗及龍旗等。於旗旛上畫作四形復白佛言。我今先欲香油塗拭。次以紫礦鬱金栴檀等作妙香水。洗髮爪窣睹波。唯願聽許。佛言皆隨意作。第三門了。   尼陀那別門第四總攝頌曰。  戶鐶隨處用  霑衣大小便  染衣損認衣  賒衣果無淨   第一子攝頌曰。  戶鐶倚帶網  取米為眾食  寺內作私房  居人應受用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於戶扇上應安鐶鈕。苾芻不知當用何物。佛言。除寶餘物應作。如世尊說。苾芻應作倚帶。不知當用何物佛言。七種縷中隨一應為。如世尊說。聽畜網者。應用何物。佛言。茅蒯麻芒皆悉應作。世尊復說。許安窗網。當用何物。佛言。除寶餘並應用。   緣處同前。於此城中有一長者。於三寶中深生敬信。意樂賢善。遂於露形外道娶女為妻。長者告曰。賢首。無上慈父是我大師。常所供養。及諸僧伽勝上福田。衣服飲食爾應供養。時諸苾芻常依僧次。日日之中恆至此家而受其食。時彼長者。遇有他緣詣餘村邑。告其妻曰。我今有事須向彼村。如我在時。於佛僧處常為供養。勿令闕乏。答言。聖子。我依教作。時彼長者往苾芻處白言。聖者。我今有事須至餘村。唯願僧伽。恆依僧次就我家食。答言。可爾。時諸苾芻共相議曰彼長者婦先無信心。依僧次者及時早赴。時長者妻見苾芻至。恚而告曰。我未辦食座復未敷。何故仁等平旦來至。時諸苾芻自相謂曰。彼長者妻久知無信。我等早至今已見瞋。明日臨中應可就宅。時長者婦明朝凌旦。辦食敷座而待苾芻。是時僧伽臨中方至。女人報曰。聖者。我無餘事業唯作此耶。我於晨朝早已辦食並敷床座。何故仁等臨午方來。時諸苾芻互相謂曰。我等早來已見瞋責。臨中而至還復被訶。我等苾芻乞食常事。宜可巡家以自供濟。更不往彼俗家而食。時彼長者事了還家問其妻曰。賢首。我諸聖者常來食不。答曰。唯初兩日就斯受食。後更不來。長者思惟。應是我婦現慳吝相令諸聖者不來受食。時諸苾芻巡家乞食入長者門。長者見已問言。聖者。仁等何不常來受食。報言。長者。我等先是乞食之人。但持缽行足得充濟。答言。聖者。祇是我婦生慳吝心。然我田中歲禾新熟。隨意持去以充午食。苾芻報曰。佛未聽許。以緣白佛。佛言。作彼物想意。為僧伽持者。無犯。復有長者。於逝多林為諸苾芻造一別房。於其房內多置床褥及諸利養。時諸苾芻番次守護。將別房物置眾物中。以緣白佛。佛言。其別房物隨處受用。又將利養和雜眾物。佛言。不應和雜。住別房者應可受用。   第二子攝頌曰。  隨處當用物  營作人所須  器具食燈油  隨施主應用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於舊寺內別造一房。於彼房中多施床褥。及以利養並皆豐足。時諸苾芻便將別物入眾物中佛言。應隨住人而為受用。所有利養亦不應和隨本施用。時諸苾芻分眾利物。不肯分與別房住人。佛言。雖受別房亦與眾利。時諸苾芻差授事人。以見別房遂不差遣。佛言。依次應差。於此城中有一乞食苾芻。勸彼施主歸依三寶受五學處。復於一時。為彼施主。說七有事福業。讚其勝利。施主答曰。我亦能作當作何事。答言。應為僧伽造立住處。施主報曰。我有財物慾營福業。未有人助。苾芻曰。爾可將來我能助作。時彼施主持物授與。即請為造。苾芻領物安己房中。不為修造施主念曰。我暫往觀。新造住處營作了未。施主既至。不曾見有營作之處。白言。聖者。何故多時不為營作。苾芻答曰。營作之具是我所須。此物並無若為興建。施主報曰。我所施物何不充用。苾芻報曰。此物已屬四方僧伽。誰能損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施主聽者。應取此物作其器具。時此苾芻因行乞食到施主家。長者遙見作如是言。聖者。仁既日日巡家乞食我所造寺誰當撿挍。苾芻報曰。我豈忍飢為人造寺。長者答言。我所施物何不取食。報言。此物已屬四方僧伽。佛未聽許。以緣白佛。佛言。施主聽者。應用便作上妙美好飲食隨情食用。佛言。不應如是應食粗食。食粗食時無力撿挍。佛言。如僧常類苾芻食時。藏其器具內闇室中。復須燈油巡家而乞。時彼施主復見乞油問言。聖者。欲何所作。以事而答。長者報言。何不用物。具答如前。佛言。施主聽者用時無犯。彼便通夜不滅燈明。佛言。不應經夜留燈。若收物竟便可滅除。如是應知。塗足等物所緣營事。准上應用。   第三子攝頌曰。  令雨霑僧物  夜半共分床  小座並依年  敷席鹹同此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六眾苾芻。披僧伽帔既出。各分置於露處。令雨爛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大眾臥具不應經夏令雨損壞。不收舉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著僧伽衣浣染造缽令衣損壞佛言。若著眾衣染衣造缽得惡作罪。六眾苾芻人間遊行。遇到一村。於彼村中有僧住處。夜過初更方始入寺。至親友處各為解勞。六眾告曰。汝諸具壽。大師正法現住於世。仁等如何而不依教。勿令於後生悔恨心。爾可隨年授我臥具。時舊住人便於夜半。總集僧祇所有小座床褥。一處共分。六眾苾芻便取臥具隨處眠息。供給纔了遂至天明。是時六眾告諸苾芻。爾等收取臥具。吾欲進途。主人告曰。上座但求一夜自取身安。遂令大眾得黃熱病。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於夜分僧臥具。應隨親友一夜而住。若更停留可隨年與若異此者得惡作罪。時六眾苾芻遊歷人間至一聚落。於彼村中有一住處。既入寺已見舊床席。是時六眾便於大床並諸弟子各隨眠息。然此六眾並是耆年。曾無有人輒能移動。自餘耆宿便於地上隨處而臥。至天明已詣逝多林。時諸苾芻見已告言。善來善來。所有遊履得安樂不。答曰。寧有安樂。在地上臥竟夜不安。報言。具壽。爾於昨夜何處房眠。即以上事具告諸人。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大床座及餘敷褥。應從上座隨次行與。   第四子攝頌曰。  大小便利處  經行不惱他  洗足及拭鞋  釜篦不奪用   緣處同前。時六眾苾芻。常於大小便室來往經行。並共談語教授讀誦種種調戲。見他苾芻將欲入時。遂相遮止。告言。汝且莫入。我是耆年。故作稽留令他生惱。時諸苾芻起嫌賤心。以緣白佛。佛言。大小便處不應經行久住相惱。若有犯者得越法罪。時六眾苾芻於洗足處貯水甕邊。驅他令起自言。我是耆年。應合先用。佛言。於洗足處若先洗時事未了者。不應強喚令起。得越法罪。時有苾芻前入小便。六眾後至告言。我老。佛言。於先到者即可前入。此處不應隨其年次。復有苾芻。洗足欲半。六眾後來告言。我大汝應相避。佛言不應如是。凡為上座須識時宜。雖合在先看事未周不應令起。若令起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以物拭鞋可欲將半。六眾見奪報言。我老。佛言。不應依年待先用竟。未了奪者得越法罪。復有苾芻。釜中煎藥尚未煎半。六眾便奪答言。我老。此應先用。瀉之於地自將其釜。佛言。不合依年。待先事畢然後方用。若不依者得越法罪。僧祇鐵篦苾芻先用攪藥未了。六眾復奪佛言不應。若有犯者。得越法罪。   第五子攝頌曰。  染釜及水瓶  僧缽並飲器  刀石爪鼻物  支床不問年   緣處同前。有諸苾芻。用僧伽染器瓶釜等物。以煮染汁事欲將半。六眾報曰。我應先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依年。待先用竟。若強奪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先用眾缽食猶未了。六眾告曰。我是耆年應與我用。以緣白佛。佛言。待彼食了不應強取。若故奪者得越法罪。飲水器物准上應知。時有苾芻剃髮將半。六眾來至遂奪其刀。佛言。若剃未了不應取用。其磨刀石准上應知。剪甲小刀用割纔半。淨鼻鉗子現用未了。及支床物。彼臥時奪。以緣白佛。佛言。此等諸物並不依年。待彼事終。方可就取。若不依者。得越法罪。   第六子攝頌曰。  羯恥那衣幀  絣線正縫時  染汁雜物等  用時不應奪   緣處同前。是時大眾有羯恥那衣幀。有一苾芻。用此衣幀張僧伽胝等。作衣纔半。六眾來見即便強奪。我是耆宿。理應先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他用未了不應輒奪。待彼事畢方可取之。如其奪者得越法罪。如是應知。絣線縫刺纔半用時。六眾便奪。佛言。待了方取。不竟取者得越法罪。若用染汁刀子及針剃髮衣坐砧。皆不應奪。准前應知。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五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七子攝頌曰。  外道覆認衣  作記死時施  有五種親友  得法獨應行   爾時佛在王捨城住竹林園。時摩揭陀主影勝大王。聞說妙法得見諦已。遂與八萬諸天子眾。並摩揭陀國長者居士婆羅門等過百千數。於大眾中制立嚴教。擊鼓宣令普告國人。不得有人輒為竊盜。若有犯者驅令出國。所有家資庫藏財物。悉皆給與被賊之人。是時世尊。為憍薩羅國勝光大王說少年經。得調伏已。亦於國界作其嚴制。於我國中不得有人輒行竊盜。如有犯者斷其命根。所有家資庫藏財物。悉皆給與被賊之人。爾時群賊鹹悉逃竄二國中間屯營而住。摩揭陀國有諸商人。相隨而往憍薩羅國。到彼界已。時諸商主告其伴曰。我今平安仁可歸去。從者去已。賊便遙見知無護者。便共劫奪。時諸商人鹹悉走向憍薩羅國。投勝光王。既到王所。前白王曰。大王當知。於此國界先多交易。今由群賊商侶不來。時勝光王敕大將軍。名毘盧宅迦。卿可急往捕捉群賊。並所盜財將來見朕。是時大將部領四兵。勇力軍眾象馬車步。往賊營處曠野林中。彼諸群賊總集險林。放捨兵戈分所得物。爾時將軍既遙見賊。便於四面周遍列軍。戰鼓纔鳴群賊驚懾。或有奔逃或遭殘害。或時被殺或復生擒。收所盜財並諸賊黨。還至王所啟大王曰。此是彼賊並所盜財。時勝光王告諸人曰。汝之本物各任將去。商估賈客既認物已。諸外道輩亦取自財及赤石染服。並將苾芻所有衣缽。時諸苾芻後至王所。王曰。仁等亦應認取衣缽。苾芻報曰。此貨物中無我衣缽。王曰。仁等豈非先被賊劫答曰。我亦被賊。王曰。若無者。宜應喚彼外道。並將所認衣物隨來。時彼外道既聞王喚。持衣即來。苾芻見衣作如是語。此是我僧伽胝。此是僧腳敧。王告外道曰。彼是小賊。汝是大賊。強認他衣。彼默無對。王言。聖者。仁於衣物有記驗不。令我得知。此屬外道此屬苾芻。苾芻報曰。我衣無記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衣物應為記驗。不知雲何。佛言應為紐結或墨點淨。及餘記驗方乃持之。   佛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誕生一息。其妻身死更娶後妻。未久之間復生一子。其第二子為母所苦。於善法律情希出家。既出家已遊歷人間。其父後時遇遭重病。定知將死。命長子曰。我所有財應作三分。子承父命遂即分三。便報子言。此是汝分用充家業。一分屬吾以供葬事。餘之一分與出家子。便自歎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會合終別離  有命鹹歸死   說是語已遂即命終。其出家子聞父身亡。即到兄所孔懷相見。兩共哀號問訊既終。兄乃告曰。父亡之日先有遺言。留一分財可宜收取。苾芻念曰。如世尊說。死後當與此非法財。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在家者命欲終時。有攀緣心如是施財並宜收取。父分與財勿生疑慮。既受財已。於三寶中而興供養。其出家者臨終之日。無顧戀心。若言我死後與者。如是之財即不應取。   緣處同前。有二苾芻共為親友。言談得意同處而居。時一苾芻人間遊行。隨緣施化於本房中及經行等處。忘遺衣物並齒木土屑。時彼親友為收舉已。遂起疑心即往白佛。佛言。收取無犯。然而親友有其五種雲何為五一者相愛。二者心喜。三者師長。四者得意。五者彼聞用物情生悅樂。如斯五種聽許收用。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娶妻未久誕生一女。年既長大便捨俗累。於佛法中而為出家。時屬飢儉乞求難得。巡門乞食漸至父家。父見女來即前問曰。聖女。爾於今者雲何濟命。便報父曰。乞食巡門實誠難得。雖經辛苦亦不充虛。飢火所燒甚難堪忍。父聞斯語慘然不悅。便告女曰。爾若在家不出家者。設無憐愛終須供給。從今已往每日可來家中受食。既受請已。便於他日。復將一伴來詣父捨。受其請食。父報女言。我今無力能濟二人。宜可獨來而取於食。女報父言。世尊不許一女獨行。佛若許者不遭斯苦。時苾芻尼具以上事白諸苾芻。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時飢儉乞求難得不充濟者。聽苾芻尼從眾乞法於父母捨而作往還。應如是乞。敷座席鳴揵稚言白。既周尼眾集已時。乞法尼先從上座次第禮僧。於眾首前合掌恭敬蹲踞而住。應如是乞。大德尼僧伽聽。我苾芻尼某甲。今逢儉歲飲食難得。若無飲食不能存濟。我某甲。今從尼僧伽。乞於親族邊作往還住止羯磨。願尼僧伽。與我某甲於親族邊作往還住止羯磨。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羯磨白二准此應作。如百一中說。   若苾芻尼大眾。為作與諸俗親往還羯磨竟。此苾芻尼得獨行無犯。往親族家隨意而食。復至豐時即不應往。如獨往者得越法罪。   第八子攝頌曰。  賒取他衣去  及為他和市  不高下買衣  應二三酬價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於俗人處賒買他衣。將至寺內遂即身亡。時彼衣主既聞消息。急詣寺中告諸人曰。某甲苾芻今何所在。苾芻答曰。彼已身死。衣主告曰。彼於我處賒取衣來。今可還直。苾芻報曰。仁今可去詣彼屍林隨索衣直。衣主報曰。所有衣缽仁等共分。遣向林中從屍索債。如何釋子欺誑於人。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身死所有衣缽應還衣價。復有苾芻。於俗人處賒取貴衣。乃至苾芻身亡之後。是時衣主來至寺中問言。某甲苾芻今何所在。答曰。彼已身亡。衣主告曰。其人我處賒取衣來。時諸苾芻還將本衣卻付。衣主報言。彼所將物是貴價衣。今此相還全無所直。時諸苾芻不知雲何。以緣白佛。佛言。應隨現前所有之物可充衣價。應告彼言。其人已死現有斯物。今以相還宜生歡喜。時有二居士共為交易。一人問曰此衣幾價。衣主答曰。二十迦利沙波拏。買衣人曰。我今酬汝十迦利沙波拏。時鄔波難陀來至其所。彼之二人作如是念諸大苾芻出言決定。我等宜應請斷其價。二人共問鄔波難陀。大德。此之衣物價直幾多。是時鄔波難陀私問一人汝欲買衣為當賣衣。答言。我買。鄔波難陀報曰。此衣價直二十迦利沙波拏。又問第二。汝欲賣衣。報言。我賣。鄔波難陀報曰。此衣可直四十迦利沙波拏。二人交易。賣索四十。買酬二十。因致紛諍。買衣人曰。我於和市人邊聞直二十。衣主復雲。我於和市人邊聞直四十。互相謂曰。我等二人共於一處聽其斷價。兩種不同。定是彼人故為鬥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言。凡諸苾芻。不應為他俗人斷價。亦復不應於交易處輒論貴賤如和市法。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欲買衣服高下酬價。俗人報曰。我是小興生人。仁等乃是大興生人。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酬價高下。若諸苾芻欲買衣者。應令俗人酬其買價。若無俗人。應可二三得自酬價。過此酬者得惡作罪。   第九子攝頌曰。  果樹差修理  四種不應分  果熟現前分  觀時莫諠戲   爾時佛在王捨城。時頻毘娑羅王。以一千根菴沒羅林施與僧伽。時諸苾芻雖取果食不令看守。遂致摧折而便荒穢。頻毘娑羅王見林摧折。問左右曰此菴沒羅林是誰園樹。大臣答曰此是大王。先以千株菴沒羅樹施與苾芻僧伽。僧伽食已而不看守。因即摧殘致斯荒穢。然諸聖者曾不修理。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於寺基業不應棄捨。大眾應差守園之人令其修理。時守園人遂安籬柵。計諸果樹分佈與人。於樹根下而嚼齒木。或時漱口或洗手面濯足浣衣。是時林樹被溉灌已。枝葉滋榮果實豐熟。有眾多客苾芻來告舊人曰。美果新熟仁應惠我。舊人答曰。我等已分。仁何得食。報言。此是軌範師分。此是親教師分。此同親教師分。此同軌範師分。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四種物。皆不應分。雲何為四。一者四方僧物。二者窣睹波物。三者眾家病藥。四者寺資產物。若有違者得惡作罪。此等諸果應行與僧。時有賊來偷果。世尊告曰。大眾應差守護園人。既受差已專為守護。因斯闕食。佛言。更別差人應早食已替彼令食。如世尊說。菴沒羅果分與眾僧。時守園人平等分與。其果有蟲佛言應審觀察蟲者簡卻。先作淨已然後行之。諸苾芻等淨果之時。高聲諠戲口出涎唾。灒污其果。佛言。不得諠雜。應聖默然而為觀察。若諠鬧者得惡作罪。   第十子攝頌曰。  無淨人自行  自取不應食  不選開其病  結界證耕人   如世尊說。菴沒羅果應行與僧。不知誰應合行。佛言。令淨人行。若無淨人。應使求寂。求寂無者。先作淨已苾芻受取。應可自行。如世尊說。差守園人令其守護。淨人求寂纔去之後。眾鳥鹹來啄損其果。佛言。應以樹葉蓋覆。淨人求寂事畢還來。宜應指示。時六眾苾芻次差守園。簡取美好菴沒羅果。持至住處受已而食。時諸苾芻互相謂曰。美好之果久不見行。報曰。無可將來。鹹被六眾簡取。好者持至住處。令他授與皆自噉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自取而食。若有食者得惡作罪。時六眾苾芻自選好者令授而食。與此與彼遂便鬧亂。佛言。不應自選而食。若有食者得惡作罪。無犯者。若火力微應取熟者。火力強盛應可食生。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人間遊行。遇至一村於中有寺。既入寺已。不見一人舊住苾芻。先向晝日遊處。寺內皆空。時客苾芻自相謂曰。此之空寺既無苾芻。我等豈於無界之處而為居住。當共結界。先結小界。時舊苾芻遂即來至。客便告曰。善來善來具壽。仁可來此我為解勞。主人報曰。具壽。何為卻與我等解勞。我是主人。暫向晝日閑靜之處。客便告曰。我欲結界。已於此處先結小界。主人報曰。我於此處先已結界。彼此懷疑。為取先界為取後耶。以緣白佛。佛言。應取先界。後結不成。凡客苾芻至他住處。應可住經七八日。已無人來者。應共結界。若異此者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住阿蘭若處。有二耕人共為鬥諍。遂以身手互相捶打。時此二人。便以苾芻為證見者。時彼二人相牽俱至王所。各申道理。言有證人令喚苾芻。苾芻既至。王自問曰。此事如何。苾芻白言。大王。若能自立要契。如轉輪王者。我能白王。王然其契。苾芻答曰。此二鬥人更互相瞋俱行拳棒。王既聞已二皆與罪。苾芻告曰。大王。何故行罰。向者立要。如轉輪王行化於世。王曰。輪王如何行化。答曰。夫輪王者。止其無益令行有益。王曰。若如是者二俱有犯。各與輕罰兩皆釋放。是時二人各生嫌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鬥打者。苾芻不應在傍看住。若見諍者急捨而去。如不去者得惡作罪。   尼陀那別門第五總攝頌曰。  菩薩像供養  吉祥大眾食  大會草稕居  集僧鳴大鼓   第一子攝頌曰。  聽為菩薩像  復許五種旗  為座置尊儀  鐵竿隨意所   緣處同前。若佛世尊自居眾首為上座者。便有威肅眾皆嚴整。世尊不在即無上事。是時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贍部影像。唯願聽許。佛言。應作。欲安幡蓋。佛言。隨意。時彼長者不知欲造何幡。佛言。有五種旗旛。謂師子幡莫羯羅幡龍幡揭路荼幡牛王幡。長者復請為贍部影像作座。佛言。可作。又作鐵竿而懸旗旛。佛言。應作。   第二子攝頌曰。  供養菩薩像  並作諸瓔珞  塗香及車輿  作傘蓋旗旛   緣處同前。給孤獨長者白佛言。豈非佛為菩薩時廣作供養。佛言。如是。我今欲為贍部影像隨意供養。佛言。應作。世尊。為菩薩時著諸瓔珞。佛言。如是。我今欲為贍部影像作諸瓔珞。佛言。隨意。唯除腳玔耳璫。餘皆任作。我今欲作磨香塗香拭佛手足。佛言。應作。佛為菩薩時乘輿出入或乘御車。我今欲作輦輿。佛言。應作。復言。為菩薩時常持傘蓋隨從幡旗。我今欲為影像作其傘蓋並造諸幡。佛言。應作。菩薩在家常著花鬘瓔珞以為嚴飾。我今亦作用莊嚴像。佛言。如是。種種莊飾之具。我皆聽作。   第三子攝頌曰。  吉祥並供養  花鬘及香合  諸人大集時  晝開門夜閉   爾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佛為菩薩時。一切大眾以吉祥事恭敬供養佛。若聽者。我於贍部像前。為吉祥事並設供養。佛言。隨意應作。我今復欲作頂上鬘及諸香合供贍部像。佛言。應作。長者言。我因贍部像莊嚴寺宇。時諸苾芻彩畫其寺。以諸香泥花鬘燒香末香。奏諸鼓樂廣設供養。時眾人等見此希奇生未曾有。共相謂曰。此之住處極妙莊嚴。時諸苾芻見人鬧亂晝日閉門。俗人見已便起譏嫌雲障生善。以緣白佛。佛言。若有鼓樂為供養時。晝日開門至夜宜閉。   第四子攝頌曰。  大眾集會食  薜捨佉月生  香臺五六年  並應為大會   爾時給孤獨長者設供養時。眾多苾芻等七眾俱集長者見已生大歡喜。作如是念。如世尊說。苾芻有五種時施。雲何為五。一者於客來人及將行者而為給施。二者於病人及瞻病者而行給施。三者於飢儉年及在險路而行給施。四者若得新穀新果及。新節歲。先於持戒有德為供給已後當自食。五者若遇風雨寒雪之時。應持餅粥□及諸漿往施眾僧。勿令聖者冒涉艱辛。受我飲食安樂而住。我今見此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遠來至此疲於道路。若佛聽者。我當為此而設大會。即往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五種時施。廣如上說。由觀菩薩大會供養四方人眾悉皆雲集行路辛苦。若佛聽者我當設供。佛言。隨意應作。長者遂設無遮大會。   爾時長者白佛言。我今更設大會。佛言。應作。長者白佛。菩薩生時是何月日。佛告長者。薜捨佉月日月圓時是我生日。我今欲作生日大會。佛言。應作。我今欲為贍部影像而作香臺。佛言。應作。世尊。為菩薩時經於幾歲而除頂髻。佛言。五歲。我今欲作五歲大會。佛言。應作。世尊。菩薩於幾歲時重立頂髻。佛言。六歲。餘如前說。世尊。我欲為作贍部影像作佛陀大會。佛言。應作。   第五子攝頌曰。  大會為草稕  不應雜亂坐  應打揵稚鼓  告時令普知   給孤獨長者設大會時。六大都城並皆雲集。時諸苾芻亦復來至。由斯席薦並皆闕少。佛言。長者。應結草稕隨時坐食。苾芻食已不收而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食了應收草稕舉置一邊方隨意去。若作佛陀會已應須棄之。時諸苾芻不依大小。越其次第相雜而坐。令行食者久延時節。或時食竟更有人來。失其時候。佛言。應告時至。雖告時至眾鬧不聞。世尊告曰。應打揵稚。猶尚不聞。佛言。應可吹螺並復擊鼓。然未普聞。佛言。打大鐘鼓。佛令打鼓。打三下已即便長打。諸有病者及授事人致有闕乏。佛言。應待病人請得食已。並授事人食竟然後長打。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第六子攝頌曰。  集僧鳴大鼓  供了去幢幡  若多獲珍寶  隨應悉分與   如世尊說。應打揵稚及吹雙螺者。雖如是作猶不普聞。佛言。應打大鼓令響普聞。為大會時遠近咸集。設會雖竟人猶不散。世尊告曰。應除供養所設幢幡。時眾見已自然散去。作此會時苾芻僧眾多獲珍財。不知雲何。佛言。據合得者。先從上座乃至行末隨其大小准法平分。時諸苾芻猶自紛擾。佛言。眾若多者。應可千人與其一分各自分之。或復百人或二十人乃至十人。而為一分令自分取。鄔波離白佛言。十人分中若一身死。亡人之分誰合得耶。佛言。若十人內已分衣竟。亡人之分應入僧伽。如其未分。九人合得。多亦准斯。尼陀那了。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門總攝頌曰。  最初為懺謝  第二定屬物  第三資具衣  目得迦總頌   別門初總攝頌曰。  懺謝草田中  合免王影勝  狗肉盞甘蔗  糖酥根等聽   第一子攝頌曰。  懺謝非近圓  觀求寂相貌  苾芻與尼法  互秉法皆成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分作兩朋抉擇義理。便生鬥諍。其小苾芻訶責大者。時大苾芻退入房中情生忿恨。如何卑小□□□□□□□□□□□□□埤□□□□粳羚□礸□□□廓z□□□□□□□□□□□襐觴□□□程z□□□□餖□F間熱u□□勵奷□□稫□z□□□標埤□□□□飀□碌姊驖□□z□□□□□□I□□□□逆□□□餒埤□□□□□稛祐□□□□□蓮□楰□□□禂□□樇□櫸□□z□□□□□□罹活熬_□F間熱u□□□□楰□□□□□隉慼慼慼樑縑慼慼慼撳J□□□z□□□□□纂慼慼慼z□□礽□j□楰□□□□□檢□□飲餒埤□□□□□□□妳埤□□□□□檢□□□□□□瑽u□□駔磻送□□槔□□□□□□埤□羚□礸□□□櫬駟埤□吟□槄□裀□觀如馱□□□□□妧□□□□□□□禷□□□□□□量禍襂□□□稜□□□□□□□社綠□勵埤□□□□□□□楰□E□妳娀□□騰□□□□□□襂□□鶠慼慼摯f□誇□□夾淚□□□□□□楰□□醴□□□□□□飛e磻送□□□□磻騋委程奧□□概馳姈⑹窗扇鞢慼慼槽[□□□□□娙委□□□妥□□□社榭□□□□□□□襴□稚□玲□送□□□□□□禷□□□□□飯□綠□勵埤□□□□送□□□□滿慼慼慼潸獺慼慼慼敵餺□□□□飯□□礸□送□槓□p□□□逆□□□□□馘ョ摯鞢慼槭O騊□□□娊□□□□騊□橙□騊□□□吝騊□□E□□□樇□□□□□□騊□□□□□□薏_□□褸□□□□□磻飯□□散□埤□□□□祅馘羺f□□楰□□□□飯□令□觜□餘禱U埤□□□□埤□□□飯□□犓恁慼慼牖窗慼慼慼慼慼慼歐捸慼慼樑縑慼慼慼慼慼撫m欏M□騃□□鷺□□□□□裀□□□楰□襖□□埤□E粿□□□□□□□q餺□埤□玲□□餖祅□□□□□□□拌椻□匿□□□襤□□□□婁j□□□□概□□□□騺□□□□妙□□□娀□齡F□□驠□□□□楰□□□□□□褾□餞檢□駟媽□□□□□檢□□H□夾□□□□□□餞櫸□□姪□□□□飯□J□騶□□□椸饌□□椸□j□□□飲j□□□z□□□□□□樦□□瞴慼慼j□□□□祅馘ョ摯鞢撙滿撬y埤□□廉婇□襤□□□駎□□矩磻祊□飯□騩□楰□□□□腹慼慼撬y奷□□□□□□□薏_□□誇□□枯□楰□□楰□□□□恁摯e□□□□橝q祊□飯□權□□□□□□□□□驠裨榜飣襛□禈□□□□□妳誇□□□□□□□□楰□□□□□□□□粳磻送□□權□□□□□□□埤□量稦□□□□飲j□妘拏□□馘羺f□楰□□□□誇□餓□飥□□j□□□z□□拖□□□□驪□□□襮餓□□碌□□□□□q□□□騋z□□□樲□□□殺□□□楮餒埤□□N□□□□□□□□□禈□□□覃□□□□□□首□□□□殺□□飀□好□□累鈴□餒埤□   於此城中有二苾芻。共論法義遂生瞋忿。少年苾芻訶責老者。時老苾芻入房而住。起極瞋恚因即命過。生毒蛇中。爾時世尊。命具壽阿難陀曰。汝可詣彼囓毒蛇所稱我言教唱。言無病報言賢首汝已於我正法律中。而為出家。於四沙門果隨一應證。汝由前生重瞋恚故。生毒蛇中。故汝宜應容恕於彼。時具壽阿難陀承佛教已。詣毒蛇所報言。賢首。佛於仁者問言無病。復作是語。汝已於我正法律中而為出家。於四沙門果隨一應證。汝由前生重瞋恚故。生毒蛇中。是故汝應容恕於彼。是時毒蛇在於房內。詬詬作聲不忍而住。世尊。覆命具壽大目連。汝可詣彼囓毒蛇處傳我言告。廣說如前。目連至已。時彼毒蛇於戶扇孔。暫出其頭復還卻入。世尊。覆命具壽舍利子。汝可詣彼囓毒蛇處傳我言告。亦如前說。舍利子至已。時彼毒蛇於戶扇間露出半身還縮房內。是時世尊。自詣房中告其蛇曰。賢首。汝已於我正法律中而為出家。於四沙門果隨一應證。未得其一。汝由前生瞋恚重故。生囓毒中。是故汝應容恕於彼。蛇遂出房向世尊前蟠身而住。是時世尊。告彼苾芻曰。汝應求謝此囓毒蛇。白言。世尊我欲如何行懺謝法。佛言。應禮雙足白言。世尊。豈非落在傍生趣中。我今雲何禮敬其足。世尊告曰。汝心緣彼苾芻前身想在目前方禮其足。時此苾芻作是想已便禮其足。蛇即以頭覆苾芻頂如懺謝法。世尊告曰。汝諸苾芻。由瞋恚故生此過失。是故苾芻若相瞋恨。應速懺摩。晡後相瞋旦應求謝。彼懺摩時轉增瞋恚。佛言。應先致問後乞容恕。彼仍不受。佛言。應受至相近處不為禮敬。佛言。至勢分處即應致禮。彼應答言無病。若不爾者二俱得罪。   復有二苾芻。平章法義情生忿恨。是時少年訶責老者。其少苾芻自知非理。禮老者足求請懺摩。是老苾芻默然而住。少者念曰。此既極瞋不容忍我。待其瞋息後當就謝。時老苾芻往舊房內懷瞋而住。時少年者至彼房中執足頂禮告言。大德。幸見容忍。彼發大瞋告餘人曰。大德。請觀此人。故來惱我。少年便念。由佛世尊遣我懺謝。應以慈心利益心而自安住。然此苾芻。既見我來情無喜樂。我復何需求彼容恕。便不復申來就禮敬。後於異時。其老苾芻與餘苾芻。來往經行共為言話。時少年者向彼行處欲禮餘人。餘人見已告老者曰。尊者此人戒淨何不懺摩。老者答曰。此有噁心但來禮汝。時老苾芻語傍人曰。汝今目擊但禮於汝。不禮於我。親驗此人定懷惡念。時彼傍人報少者曰。此人戒淨何為不禮。時少苾芻廣說前事。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為諍者至相近處應為禮敬。彼應答言無病。不依行者。俱得惡作罪。應但合掌而為敬禮。爾時具壽鄔波離。白世尊曰。正受戒時其受戒者作如是語。具壽。不應與我進受近圓。時諸苾芻強為其受。不知此人成近圓不。佛言。鄔波離。不成受。已發言尚名捨戒。況正受時得名善受。如世尊說。求寂年滿二十應受近圓。而此求寂不知年幾。時諸苾芻亦起疑念不受近圓。是時彼人防心而住。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察彼相。時諸苾芻露彼形體。觀其隱處及以腋下。彼生羞愧。世尊告曰。可於高象牙杙上及笐竿等掛瓶缽袋或餘衣物而告彼言。汝今可取彼衣缽來當舉手時應觀腋下毛相長短。復白佛言。如諸求寂正受戒時。諸苾芻眾遂便為秉。苾芻尼羯磨而受近圓。得名受不。佛言。成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   第二子攝頌曰。  草田村略說  生心褒灑陀  賊縛不同愆  六開僧教罪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與諸商旅共伴而行。至褒灑陀日。見有空閑軟草之地。共相謂曰。諸大德。好軟草地。我等於此為褒灑陀。即便共坐為長淨事。乃至事了。勇健商人悉皆過盡。時諸苾芻隨後而去。鹹被賊劫來入寺中。時舊苾芻見此客來。便即問曰。善來大德。安樂行不。答言。何有安樂。我被賊劫僅存餘命。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貪其軟草平處而為長淨。須逐行伴至村邑已方為長淨。如世尊說。近村邑處方為長淨。時諸苾芻半已入村半在村外。便作是念。我今別住為作長淨為不作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其入村者。應集一處而為長淨。在村外者。離村勢分共集一處為長淨事。苾芻未集不應長淨。若不集者得越法罪。又諸苾芻共諸商旅。在道而行至長淨日。諸苾芻等告商人曰。賢首暫住。我今欲為長淨之事。商人告曰。此有賊怖。仁可急來。我不遑住。時諸苾芻隨伴而行。作如是語。可於此住可於此住。遂至天明。諸苾芻等以緣白佛。佛言。不應至日而不長淨。應隨道行共為長淨。彼在路行共為長淨。時諸商旅皆起譏嫌白言。聖者。我等畏賊鹹悉默然。仁等何因故高聲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廣說。應略長淨。然彼商人尚懷譏論。世尊告曰。應可心念而為守持。有六種事心念守持。三衣捨三衣分別。長衣捨別請。作長淨及隨意事。應如是說。今十四日僧伽長淨。我苾芻某甲。於十四日亦為長淨。我苾芻某甲。於諸障法自陳遍淨。我今且為守持長淨。若於後時遇和合眾。我當共和合眾而為長淨。滿諸戒聚故。如是三說。若至此日應為長淨。而不作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人間遊行被賊所執。賊相告曰。君等今可淨諸苾芻。時諸苾芻知彼賊意欲行殺害。告彼賊曰。何意仁等欲害於我。賊曰。汝等苾芻。與王大臣長者商客。並悉相知。彼於仁處情深信敬。仁當告彼。彼於我等為無利益。為此須淨。是時眾內有一苾芻。犯故妄語便自念曰。我今被殺。帶罪身亡當生惡趣。喚餘苾芻就於屏處說所犯罪。時賊見已告曰。仁者欲往何處。苾芻報言。我作少許苾芻法事。時賊復雲。汝欲逃竄耶。但可住此。不應餘去。是二苾芻即對賊前說所犯罪。大德存念。我苾芻某甲犯如是罪。此所犯罪。我今於大德前從清淨來。並皆發露說罪。我不覆藏。由發露說罪故得安樂。不發露說罪不安樂。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是時群賊見說罪已問言。仁等不作故妄語耶。答言。不作。若如是者隨意當去。慎勿告人云此相遇。時彼苾芻心生追悔。我對俗人說所犯罪。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凡諸賊者是險處貴人。汝對說罪。此名善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人間遊行為賊所執。賊相告曰。仁等今可淨諸苾芻。時諸苾芻即知其賊當欲害己。告諸賊曰。何意仁等見害於我。賊同前告。乃至為此須淨。苾芻報曰。但能放我終不說汝。是時其賊作如是語。為要契已然後相放。仁等每於月十五日大眾咸集有所宣說。其所說法應為我等而廣說之。我當放汝。時彼眾內有苾芻誦戒通利即為廣說波羅底木叉竟。賊主告曰。尊者應去。隨所至處慎勿說我。時諸苾芻既得免已。後生疑念。我等對賊說別解脫經。以緣白佛。佛言。凡是賊者林野貴人。汝對說者此為善說。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在跋蹉國遊行人間為賊所執。賊相告曰。仁等今可淨諸苾芻。是時賊中有一。先是苾芻相近住人告諸伴曰。何勞殺此應以連根茅草可急縛之。令其飢渴自餓而死。時彼群賊即以茅草縛諸苾芻。棄之而去。時跋蹉國王名烏陀延為獵而出遇到其所。告從臣曰。此是鹿熊耶。走騎觀察乃見苾芻。問言。仁是何類。苾芻答曰。是出家者。於何類中是釋迦子。何為此住答我被賊縛。以何物縛。答曰。生草。王曰。何不拔起。報曰。世尊為我制其學處。若復苾芻壞生草木者。得波逸底迦。王即下乘自手解放。各施三衣捨之而去。時諸苾芻遂生疑念。我等對王說其罪相。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必有如是剎帝利種灌頂王者。為說罪相。此為善說。復白佛言。對有犯人得說露不。佛言。不應對有犯人說露其罪。必有難緣對說無犯。然於同犯罪人。不應對其說悔。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情多愧恥堅持禁戒愛樂學處。忽於一時犯初眾教。便生懊悔情懷羞恥。形色羸黃積漸成病。有餘苾芻來慰問曰大德。何故身體痿黃有何病苦。彼默不答。後有得意苾芻來問。彼即具陳。報言。具壽。若實爾者。我今為汝白諸苾芻。答言。汝若告者我當自殺。寧向他國方陳其罪。時彼二人相隨而去。彼於半路便即命終。時伴苾芻作如是念。所為之人今已命過。我於今者不應住此。即還本處。諸苾芻見告言。善來大德。所有遊履安樂行不。昔日共伴今何所在。即便啼哭告曰。其人已死。發言而歎。雖知諸法皆悉無常。然彼苾芻帶罪而死。墮捺落迦幾時當出。由斯我憶非常惻怛。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彼釋迦子是從罪出。告諸苾芻。凡是罪者我說由心。能從罪起不由治罰。是故我聽。必有如是稟性羞愧。應對一人而說其罪。時諸苾芻。有解經者解律者解論者。犯眾教罪。彼向眾中陳說其事。有餘人見便作是言。此等大德是妙階道。彼由造罪到如是處。餘苾芻等當復如何。以緣白佛。佛言。應詣他處陳說其罪此諸苾芻同前命過。佛言。應對一人而為說露。復有大福德人。或是眾首上座。亦應對彼一人說悔。   第三子攝頌曰。  合免者應放  穿渠遣眾行  一日至四旬  皮肉皆不淨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阿難陀次當番直。爾時憍薩羅國勝光大王。來詣其處。禮雙足已在一面坐。時阿難陀於聖教中略為說法。王言。大德。我無他事為我廣說。時阿難陀更為略說。王復白言。聖者。我無他事願為廣說。如是至三。阿難陀答言。大王。王雖無事我有他緣。王言。大德。有何作務。報言。大王。我當寺直應須撿挍。王便念曰。此是我事。即便敬禮奉辭而去。往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世尊言。我是剎帝利灌頂大王。但是我所作事我即應作。若是皇后應作。若是太子及以大臣。並諸將帥群寮人庶。所合作事。各依職位而悉應作。世尊乃是無上法王。唯願世尊。應合免者放免其事。慈愍故。世尊是時默然許可。時勝光王從座而去。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等當知。我今聽許。應合免者。不應差作知僧事人。時諸苾芻。不知誰是合免之人。世尊告曰。解經解律解論者。此等應免。時六眾苾芻纔讀誦得兩三品經。遂便自說。我是持經者。我亦合免知僧事人。以緣白佛。佛言。遍持經部方免知事。復有但持一兩波羅市迦。遂便自說。我是持律者亦應免我。世尊告曰。遍持律部方免知事。復有唯讀一二小論。遂便自說。我是持論者亦應放我。世尊告曰。總持論部方免眾使。   緣處同前。時憍薩羅國勝光王邊隅反叛。王令一將持兵討罰。遂被他敗振旅而歸。如是至三被降歸國。時執政大臣遂白王曰。賊兵強盛軍將無功。自非大王親臨討罰。無由降伏。時勝光王擊鼓宣令。遍告諸人。但於國內解執刀者。鹹可從征。時王親自嚴整四兵罰彼不臣。固守而住。其城恃險卒難降伏。是時大臣復白王曰。給孤獨長者有大福德天神擁護。彼若來者此或歸降。時王遣使告長者曰。我有少緣要欲相見。長者承命即詣王軍。時彼賊徒尚未降伏。既歷多時。王問長者。仁不有心念居家不。即白王曰。我實無心緣彼家室。但有私心願見僧眾。時勝光王敕留守曰。在彼聖眾不應與教。方便遣來我欲相見。留守大臣見王教已。便作是念。我今雲何不與其教。令阿離耶得詣王處。時有老臣便相謂曰。我為方計令諸聖眾自詣王軍。而非我等與其教令。去斯不遠。有古王梵授故舊苑園並悉摧毀。詐言重修決渠穿寺。以此方便彼當自往。留守大臣將諸部從。入逝多林。便於寺內以繩絣絡決渠通水。諸苾芻等問言。賢首。汝何所作。報言。聖者。天子有敕。欲令我等於王舊苑令重修治。逝多林內通渠洩水。苾芻告曰。雲何仁等壞佛髮爪窣睹波耶。答曰。此乃王教今欲如何。我無二頭誰能拒敕。眾便告曰。幸可暫停。我自詣王共為商度。苾芻問曰。今欲往彼當日還不。大臣答言。不得。乃至七日亦未能迴。以緣白佛。佛言。若諸苾芻有大眾事者。我今聽彼齊四十夜守持應去。諸苾芻眾不知雲何守持。世尊告曰。先敷座蓆次鳴揵稚。以所為事先白眾知。眾既集已。應可勸獎情樂苾芻。汝能為僧伽。守持四十夜出界行不。彼應答言。我能。次一苾芻先為白已。次作羯磨守持而去。時具壽鄔波離。白世尊言頗得守持一夜出界行不。佛言。得。復白言。守持二夜三夜乃至十夜。或二十夜或三十夜。或四十夜出界行不。佛言。得。復白世尊。頗得守持過四十夜出界行不。佛言。不得。應須過半住於界內。如世尊說。守持一夜對誰應作。佛言。應對一人。乃至七夜鹹對一人。若過此者對僧伽受。如世尊說。皮非淨者其肉淨不。佛言。皮非淨者肉亦非淨。乃至筋骨並皆不淨。   第四子攝頌曰。  影勝王床施  王母物入僧  烏□□□□埤□□z□□騰   爾時王捨城摩揭陀國未生怨王鞞提呬子。由提婆達多極惡知識所破壞故。其父影勝如法聖王。蘌_其命。時未生怨王情懷追悔。見父床座洟淚交流。大臣報言。昔日先王深信聖眾。應以床座奉施僧伽。即遣使者送其父床施僧住處。時諸苾芻受彼床已。於門屋下而敷置之。王於一時詣僧住處。見其父床在門屋下。復增悲泣。是時大臣白言。聖者。大王本意不欲見床。為斯事故持以奉施。仁等雲何敷在門下。令王重見悲涕轉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以王臥具安在門下。彼敷廊下起過如前。佛言。不應敷在廊下。彼便以床置於房內。諸不信人便起譏謗。先王之床苾芻已賣。而為飲食。世尊告曰。於月八日或十五日。於廊簷下而為敷設。諸不信人見復謗曰。此非先王所臥之床。王所臥床苾芻已賣。共為飲食。以緣白佛。佛言。宜於床上明書其字。此是頻毘娑羅王所施之床。此床既爾。其勝光王為母施物。廣說同此。   緣處同前。於夜分時忽然降雹大傷禽獸。是諸人等悉皆夜出。所有堪食禽獸之類。鹹悉持歸。時六眾苾芻為性好樂多食久眠。晨朝起已瞻視四方。若於人家有火煙起。或於田野見鳥群翔。即往其處而求飲食。時見鷲鳥從空飛下。因即相報俱往其處。收諸自死烏□□□□□驛婷□□□□□裀□□槾婖□□□□□□□□□U□椽委覭□飀□□□□□禬□□□□饕□□□□騰柳餽□姻魯□□□□□□騰切妱□□□□□視□□□□□穰□□□□參□□姷□□□□□□□z□□騰飼□□□咬洩□粵鋩□¥意嶩□□讀獺慼慼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七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五子攝頌曰。  狗肉不應噉  並食屍鳥獸  及以同蹄畜  亦不食獼猴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屬儉年。諸俗人等多食狗肉。時六眾苾芻。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隨所至處人皆告曰。聖者可去。實無一物堪以奉施。其家釜內有營食處。六眾見已便問彼言。汝捨釜中是何飲食。答雲。狗肉。問言。仁等食狗肉耶。答言。我食。六眾報言。我依仁等而為出家。汝所食物宜應與我。彼便授與。六眾苾芻受肉而去。是時群狗既聞肉氣。共來圍繞號吠隨行。時諸居士見而告曰。聖者。何故被群狗逐。答言。我所持者。是其狗肉。問言。仁者食狗肉耶。答言。我食。因被譏嫌。以緣白佛。佛言。凡諸苾芻。不應食狗及以鴟鴞。並諸鳥獸食死屍者。鹹不應食。若有食者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有盜賊。偷憍薩羅國勝光大王廄中上馬。將入闇林遂斷其命。棄其頭尾持肉而去。六眾苾芻性多饕餮。晨朝遍望觀察四方。遙見闇林有諸鷲烏從空飛下。因即相報共往其處。見彼所棄馬尾頭蹄。因相謂曰。鄔波難陀。我今豐足糞掃之物。遂共收取。時掌馬人尋蹤而至問六眾曰。仁所著者是大仙服。如何更作斯惡行耶。問言。我作何事。答言。王廄上馬仁等偷殺。報言。此非我殺。是賊偷來殺而取肉。頭蹄及尾棄地而去。我等將作糞掃物取。馬主譏曰。此實可愛糞掃之物。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諸有同蹄之畜狐貉等類並不應食。若有食者得惡作罪。時有獼猴攀條遠躑忽然墮地。因即命終。六眾見已持還住處置於釜內自煮。時有女人失其兒子。尋逐蹤緒入逝多林。察見六眾於大釜內煮彼獼猴。女人見已搥胸叫曰。嗚呼我兒於此被煮。是時六眾挑獼猴手以示女人。女人叫曰。禍哉此是兒手。次挑其腳。女人告言。禍哉是我兒腳。次舉其頭。女人復言。禍哉是我兒頭。復舉其尾告女人曰。爾之兒子亦有尾耶。女人告曰。豈復仁等食獼猴肉。答雲。不是汝兒我食何過。諸人聞已便起譏嫌。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獼猴之貌有類人形。是故苾芻亦不應食。若有食者得惡作罪。   第六子攝頌曰。  小盞及衣角  皮葉等有過  除其鐵一種  餘物任情為   佛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身嬰重病為苦所逼。便往醫處報言。賢首。以所宜藥為我處方。醫人答曰。有下灌藥宜可用之。病速瘳愈。告言。賢首。世尊未許。答曰。仁之大師慈悲為本必緣此事開許無疑。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處方用下灌藥。當隨意作。彼以小盞而為下灌。便棄其藥。佛言。不應以盞而為下灌。彼以衣角藥如前棄。佛言。不應衣角。又以皮灌復還棄藥。佛言。不應用皮。彼將葉裹。佛言。不應。宜可作筒。彼將鐵作熱而且鞭。佛言。除鐵一種琉璃銅等。鹹隨意作。   第七子攝頌曰。  甘蔗酪肉麻  藥有四種別  大麻蔓菁粥  根等粥應飧   爾時具壽鄔波離。白世尊言。其七日藥亦得用為盡壽藥不。佛言。得。即如甘蔗。體是時藥汁為更藥。糖為七日。灰得盡形。鄔波離。酪是時攝。漿是更收。酥為七日。燒酪成灰。便為盡壽。鄔波離。肉是時藥。脂成七日。燒肉成灰。便為盡壽。隨事應服。時有苾芻。身嬰病苦往醫人處問言。賢首。我今帶病願為處方。醫人答曰。聖者。應食大麻粥。苾芻告曰。世尊未許。我雲何食。醫答同前。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處方聽食麻粥。或是蔓菁根莖花葉。及其子實併除風疾。鹹應作粥而噉食之。   第八子攝頌曰。  開許□糖飲  得為七日藥  生心為五事  益彼應共分   爾時世尊。人間遊行至一聚落。時有長者宿世因緣應受如來之所化度。爾時世尊。知彼長者受化時至。詣其住處。是時長者。即為世尊。於彼寬廣敷設床座。爾時世尊。就座而坐。時彼長者禮雙足已在一面坐。是時世尊觀彼長者意樂隨眠根性差別。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令彼長者以智金剛杵破二十種薩迦耶見山。獲預流果。既得果已白世尊曰。我今所證。非先祖父母所作。非國王作。非諸天作。亦非沙門婆羅門等作。亦非親友及宗族作。由依世尊大師力故。如是廣說。乃至受三歸依心生淨信。爾時世尊。為彼長者宣說法要。日時遂過。佛及大眾悉皆絕食。長者白佛言。我今欲作非時漿。佛言。隨意應作。即去營辦□糖等漿奉佛及僧。諸苾芻等。以其過甜不能多飲。以緣白佛。佛言。葡萄石榴及橘柚等。捼使破碎以物淨濾。勿令稠濁和攪而飲。時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其□糖飲。頗得守持經七日不。佛言。得。齊何應飲乃至澄清。未醋已來體未變者。隨意當飲。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請具壽阿難陀就捨而食。時給孤獨長者身嬰重病。世尊。聞已與侍者阿難陀。詣長者處問其疾苦。是時長者為佛敷座。世尊就座。即為長者說法要已。從座欲去。時彼長者請世尊曰。唯願哀愍今受我食。爾時世尊。默然許之。時阿難陀白佛言。先有長者已請我食。佛告阿難陀。應捨先請與餘苾芻。有五種事心念皆成。謂分別衣。守持衣。褒灑陀。隨意事。及受人請。   緣處同前。時屬儉年。諸苾芻眾乞食難得。有敬信婆羅門及諸居士。請耆宿苾芻就捨而食。時諸苾芻但受一請餘皆不受。世尊告曰。若於儉年飲食難得。隨有請喚皆應受之。身自食已。於餘苾芻鹹應共食。不被請人亦詣彼捨。施主告曰。仁不是我所請之人。便不與食。世尊告曰。其受請者。應可先受食兩三口。為表相已作如是言。居士。此諸苾芻乞食難得。我將此食迴以施之。汝可隨喜。如是二三。隨所得食皆應迴授。其最後者應自飽食。   第九子攝頌曰。  醫教應服酥  油及餘殘觸  並開服藥合  除十為淨廚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身嬰重病。問彼醫人。醫人報曰。應可服酥病當除差。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處方隨意應服。時病苾芻。於其夜分將欲食酥。無人為授。佛言。應自取服。若酥難得。應可服油。油更難得遂便廢闕。時餘苾芻有殘觸酥油。彼作是言。我有酥油。然是殘觸。佛若開者汝當取服。以緣白佛。佛言。病者貧無設是殘觸服之無犯。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汝諸苾芻。應持服藥合者其事如何。佛言。除四寶已。餘皆得畜。   爾時世尊。在薜捨離。告諸苾芻。有十種地。不應結作淨廚。所謂露地門屋下房簷前溫煖堂洗浴室官人宅制底邊外道家俗人捨尼寺中。若煮食時皆得惡作。鄔波離。白佛言。若結一室共作淨廚。既作法已上下傍邊皆成淨不。佛告鄔波離。若大眾共許。結此一處作淨廚時上下四邊勢分之內。悉皆成淨。   第十子攝頌曰。  根莖葉花果  皆應淡酒浸  水攪而飲用  並許其異食   爾時世尊。既度釋子出家。其人皆慣飲酒。由斷酒故身色痿黃。以緣白佛。佛言。但有造酒之物。所謂根莖葉花果等。並屑為末以白布裹。可於無力不醉淡酒中而為浸漬。勿令器滿而封蓋之。後以清水投中攪飲。或以麴及樹皮並諸香藥。擣簁為末。布帛裹之。用杖橫繫。懸於新熟酒甕內。勿令霑酒。經一二宿以水攪用。斯之二種。時與非時隨飲無犯。   如是能令酒渴止息。汝諸苾芻。以我為師者不應飲酒。不與不取乃至不以茅端渧酒而著口中。   如世尊說。莎底苾芻應與異食者。當雲何與。佛言。初生犢子糞尿。並崛路陀樹灰。一菩提樹灰。二劫畢他三阿說他。四鄔曇跋羅樹灰。五溺崛路及入地。四指下土相和一處攪而隨用。不知何人應取。佛言。令信敬者取。還令信敬者授。   目得迦別門第二總攝頌曰。  定物有主處  須問憍薩羅  從像預先差  大減會尼眾   第一子攝頌曰。  定物不應移  莫拾賊遺物  屍林亦復爾  隨許並應收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多饒財寶。造一住處施與僧伽。及諸臥褥供身雜物鹹持奉施。有少苾芻在此而住。共相謂曰。諸具壽臥褥資具既甚豐盈。若舉置時恐多損壞。隨足受用所有餘物。應可分與苾芻僧伽。即如其議。所有餘物悉皆分與隨近僧伽。時有乞食苾芻。遊行至此。時舊住者便為解勞。彼客苾芻問言。具壽。頗有餘長閑臥具不。答曰。此無閑物。諸客苾芻於破床上。苦臥通宵至於晨朝。執持戶鑰向俗人本寺主處。既至彼已就座而坐。即為長者宣說法要。讚歎七種有事福業。長者答曰。此之福業我今已作。苾芻答曰。仁之住處猶乏臥具。我於昨夜眠一破床。極受辛苦。其寺本主報言。我以眾多臥褥資具奉施大眾。豈非苾芻將我施物向餘處耶。苾芻問曰。識鎖鑰不。答言。我識。即與長者共往觀察。時彼長者到住處已問舊苾芻。我以眾多臥褥資具奉施大眾。今並何在。時諸苾芻即以上事具答施主。長者告曰。應可取來。我本要心施此住處。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持此處物與餘住處。應隨定處而受用之。若私與者應全酬直若不還者。得重越法罪。   緣處同前。六眾苾芻。共諸商旅人間遊行。時諸商旅鹹被賊劫。然彼賊徒。將物不盡棄之而去。時六眾苾芻。隨賊後行見其遺物。遂相告曰。難陀鄔波難陀。奇哉豐足糞掃之衣。可共持去。即取衣物。物主來至見六眾持衣便共譏曰。我所有物。賊不奪者仁復重偷。尊者。著大仙衣造斯惡行。問言。我作何事。答言。汝偷我衣。苾芻曰。賊奪汝衣棄之而去。作糞掃想我等取之。以緣白佛。佛言。賊奪商旅所遺棄物不應收取。若取物者得惡作罪。復有商主被賊所偷。持物不盡所有殘餘。諸居士等告曰。仁者隨樂收取。苾芻不取。世尊告曰。若隨聽者應取。   爾時佛在王捨城。時六眾苾芻往寒林中停屍之處。遂便共見衣裳傘蓋及以柴樵。而相謂言。難陀鄔波難陀。多糞掃物可共持去。其守屍林旃荼羅等後來至此。便作是念。誰劫奪此深摩捨那。是時六眾經七八日共相謂曰。難陀鄔波難陀。深摩捨那計應豐有糞掃之衣。可共往彼收斂其物。既至彼已。時旃荼羅遂即執捉告曰。阿遮利耶。所有王家課役之事。皆悉出在深摩捨那。雲何仁等。他所掌物而竊取之。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深摩捨那他所掌物衣蓋柴薪。並不應取。若有取者得重越法罪。復有餘處掌屍林人。既懷信敬。告苾芻曰。隨意取衣。彼不敢取。以緣白佛。佛言。若彼聽者隨意應取。   第二子攝頌曰。  有主天廟物  苾芻不應取  看病人不應  勸他捨法服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六眾苾芻與車商旅涉路而行。忽於中途其車軸折。時彼商主棄斯折軸。別將餘軸替之而去。六眾苾芻。即取折軸於四衢道中。埋令豎立。自相謂曰。此應名作車軸天尊。既建立已捨之而去。時有長者以食祭祠。復有餘人於斯乞願。若能令我稱所求者。當為天尊造立堂捨。並婆羅門眾一百八人。於日日中常來設會。作斯祈願。得稱所求。即於其所造立堂廟。時諸商旅往來至此。鹹以衣物劫貝毛等奉施天尊。六眾重來見彼天廟。商估雜踏車馬駢闐。多有資財非常豐贍。共相謂曰。車軸天尊奇豐衣物。我等今者應可取之。時守廟人見其取物白言。聖者。我於此處恆作修治。雲何仁等。有主神堂衣毛劫貝。而便輒取。六眾報曰。汝久寒賤。何處得有如此天廟。本由我等創斯建立。以折車軸將作天尊。不體來由漫生吝護。時鄔波難陀。拳打車軸以手拔出諸人告曰。設尊者造或可餘人。而我依此以為活命。如何見奪所有衣資。時諸居士鹹起譏嫌。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輒取有主天廟所有衣貲劫貝毛等。若有取者得重越法罪。有餘天廟隨意令取。時諸苾芻並不敢取。以緣白佛。佛言。若他聽者是即應取。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病苦。如世尊說。令病苾芻於僧伽中宜修福業。時瞻病者告病人曰。可於僧田少當行施。病人答曰。我無一物。今應持我三衣施之。時瞻病者持衣奉施僧伽。受已賣而共分。苾芻病差遂闕三衣。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勸病苾芻施人三衣。勸他捨者得越法罪。然僧伽不合受此三衣。假令受者不應分散。見闕當還。若有分者得惡作罪。   第三子攝頌曰。  物須問施主  眾利可平分  二大合均分  餘眾應加減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施僧尼二眾食。復以財物奉施二眾。諸苾芻等不知雲何應分其物。以緣白佛。佛言。應問施主隨語而分。   緣處同前。時有六十苾芻。人間遊行詣一村所。彼有長者久懷正信。請諸苾芻就捨而食。是時居士作如是念。彼諸苾芻各以一衣而為奉施。彼食未竟。復有六十苾芻尼眾而行乞食。諸人告曰。某長者家有諸苾芻正受供養。仁等可往尼便就彼亦受其食。長者念曰。我今雲何以衣遍施。應從老者行與。時彼長者以六十張□置上座前。苾芻不知雲何共分。以緣白佛。佛言。此是二眾利物。應共平分。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設二眾食並施財物。時苾芻等與諸求寂平等分之。時近圓者因生嫌恨。我等所要三支伐羅。彼諸求寂。上披縵條下著一裙。二衣便足。如何使我共彼平分。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苾芻尼應平等分。若求寂男求寂女三分與一。式叉摩拏二分與一。欲受戒人亦二分與一。如是應知。   第四子攝頌曰。  憍薩羅白□  佛子因餐□  室利笈多緣  廣論營造事   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苾芻。於憍薩羅國人間遊行。遇至一村。時有長者。請佛及僧並常隨徒眾就捨而食。時有六十苾芻尼。人間遊行亦到此村。巡家乞食至長者宅亦請受食。時彼長者供佛僧已。便以白□千二百五十張安上座前。諸苾芻等不知雲何分其施物。時六十尼作如是語。我等前已得半施物。今者亦應持半與我。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與尼計人分施。不應中半。   復有長者。請佛及僧就捨而食。諸苾芻等時至赴食。唯獨世尊不赴其請。令使請食寺內而住。佛有五因緣不往赴請。廣說如常。今欲為諸弟子制其學處。時彼長者敬重耆宿。行與上酥並酥煮餅。中年行油煮餅。至於下行。與油麻滓並麻滓煮菜。時具壽羅怙羅親為世尊取其缽食。持至佛所。禮雙足已於一面坐。諸佛常法於取食者歡言慰問。彼苾芻等得美好食不。羅怙羅。白佛言。諸僧伽等得好美食。極是豐足。世尊告曰。汝今何故身形羸瘦。時羅怙羅說伽他曰。  食油能有力  酥乃足光暉  麻滓及菜蔬  何能有色力   佛告羅怙羅。問汝身瘦。因何便以食事答我。羅怙羅。具以上事而白世尊。佛言。誰為僧伽上座。答言。是我鄔波馱耶。佛告羅怙羅。汝師舍利子此是惡食不名善食。何不觀察中下座食。佛告諸苾芻。僧伽上座所有行法。我今制之。為上座者。初見行食人來。應先教長跪合掌唱三缽羅佉多。上座即應告言。可平等行時彼見行美菜餅等事事來時鹹作是語便成廢闕。世尊告曰。創始行鹽即須報言。可平等行。無煩一一。若違所制得惡作罪。時具壽舍利子。聞世尊說不名善食。遂便以指抉吐其食。具壽鄔波離。白世尊言。舍利子。所受之食彼便吐出。世尊告曰。汝諸苾芻。非但今日我鄙其食彼便嘔出。於過去世我鄙其食當時已吐。汝今應聽。昔有婆羅門。常為唱讀共一婆羅門童子遊行人間。至一聚落。彼便置此童子。於聚落外息在池邊。語言。汝今於此可暫時住。我入村中乞求□食。童子遂住。時有旃荼羅種。來至池邊就水食□。時彼童子見而告曰。丈夫。仁可惠我少多□食。便報童子曰。可縫葉器。即便縫葉時旃荼羅以□授之。是時童子見□潤膩。即報彼曰。此□何故潤膩。答曰。膩器盛□因斯帶潤。是時童子尋食其□。彼婆羅門從村來至。告童子曰。汝今亦可入此村中乞取□餅。童子告曰。我已食□。彼便問曰。何處得耶。答曰。於旃荼羅處得。婆羅門曰。此是不淨惡人。汝何取□。時婆羅門遂生嫌賤。時彼童子即便吐□。佛告諸苾芻。汝等勿生異念。彼時唱讀婆羅門者。即我身是。彼童子者。即舍利子是。往時由我吐其□食。復於今日為我訶責。還吐出食。   爾時佛在王捨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住。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室利笈多。元是露形外道門徒。即是聚底色迦姊妹夫也。其聚底色迦深信三寶。作如是念。我今宜可勸室利笈多知佛僧伽是上福田。即便告曰。佛及眾僧。汝能設食親供養者。獲福無量。彼便告曰。今我供養佛及僧者。汝亦為我請晡□拏及彼弟子設食供養。時聚底色迦便作是念。我今若其不見許者。遂令彼人於勝福田有大損失。普施一切此復何違。即許為請。時室利笈多復生是念。我若先請沙門喬答摩就捨食者。彼聚底色迦。後不肯請晡□拏及諸弟子而設其食。遂報彼曰。爾可先請晡□拏等就捨而食。我於次後請佛僧伽而申供養。即便許之。尋往晡□拏處。廣申言論情歡喜已。遂便告曰。仁者晡□拏及諸弟子。願至明日就我捨食。時晡□拏便生是念。豈非此人於沙門喬答摩處。見有過失情不信樂。今於我所起慇重心。我於今者獲大利益。又此先祖是我施主。今復歸向正是其宜。即便受請。時聚底色迦。即於其夜營辦飲食。敷設座席安置水盆。晨朝遣使。往晡□拏處白言。時至飲食已辦。唯願知時。時室利笈多告晡□拏曰。聖者知不。然沙門喬答摩。但有俗捨來請命時。創到彼門。先以右腳蹈其門閫便現微笑。有侍者阿難陀。即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請曰。大德。大聖如來及如來弟子。非無因緣輒現微笑。大德。此等有何因緣。彼便答曰。如是阿難陀。非無因緣輒便微笑。然佛所至之處皆為授記。能令大眾發敬信心。仁等今往聚底色迦處入彼捨時。應如是作。亦復能令大眾生敬信心。即然其事。時晡□拏及諸弟子圍繞而去。詣聚底色迦住處。既至彼已到其門閫。遂開口大笑時。露形弟子頂禮其足合掌問曰。大德。非無因緣如是勝人輒開口大笑。彼便告曰。其實如是。非無因緣。我以天眼觀見。無醉池側有雄獼猴。逐雌獼猴隨後而走。是時腳跌從樹顛墮。因即命終。今我念曰。如此之畜無識有情。為鄙欲故受大憂苦。時聚底色迦聞此語已。遂作是念。此婬女兒。向針行塈饃賣針。我今折挫令其改肅。即為晡□拏及諸弟子敷設妙座。以上妙飲食滿盛銅缽。置餅於上下安雜味。奉露形眾。於晡□拏器。下安諸雜味。上以餅覆。而授與之。彼便念曰。我是教主合受好食。如何長者而不見與。長者請曰。何不食耶。彼便告曰。此但有餅無雜味。宜可將來。是時聚底色迦(舊雲樹提伽者訛也)長者即於其前。說伽他曰。  應合見者不能見  不合見者詐言明  尚睹池側獼猴死  如何不見碗中羹   是時長者。於缽餅下示其雜味。時彼羞愧即自念言。我被挫折。待少食訖。我為咒願。令現在未來所設福業空無果利。彼既食罷。即為咒願。說伽他曰。  若人少行惠施時  及以供養設食時  此非言難詰責時  令其善福皆無報   時聚底色迦長者有守門人。既聞事已便作是念。斯無智人受我捨食。妄陳咒願令無果報。此婬女兒。我今料理令其落節。彼遂當門傾穢水瓨。復拽門關令其半出。時晡□拏尋並出門。俱被泥達遂便倒地。頭觸門關打破流血。時守門人說伽他曰。  正是門關抽出時  及以穢瓨傾水時  打破其頭血流時  此時善福還無報   時晡□拏持其流血。詣室利笈多處。時彼見已問言。大德。何意頭破流血若斯。答曰。被聚底色迦長者躓頓於我。即便告曰。仁大有倖存命出來。我今作計。令彼喬答摩及僧伽眾入我宅中不活而出。時室利笈多遂生是念。我今宜往喬答摩處請其受食。彼若定是一切智人。必不受請。如非一切智即便見許。時室利笈多即往佛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復從座起請世尊曰。佛及僧伽。頗能明日就我舍內。受一食耶。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八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子攝頌室利笈多之餘   爾時世尊便生是念。此室利笈多。由於我處當見諦理。又彼意亂造諸惡行。若不受請。與彼聖諦而為障礙。我宜受請。爾時世尊默然而受。室利笈多即生是念。此喬答摩非一切智。此是怨家我當返報。彼即還家。便於夜半在門屋中掘作大坑。於其坑內燒炎炭聚。既絕煙焰將物棧之。覆以青草。復於其上更布薄土。便於食內置諸毒藥。時聚底色迦妹是笈多妻。見而問曰。仁今欲何所作。答曰。擬殺怨家。即問彼言。誰為怨家。沙門喬答摩即其人也妻曰。若佛大師是怨家者。誰當得作爾親友乎。時彼笈多便作是念。此是彼親生來一處。於沙門喬答摩情深敬重。將無發露我密事耶。便令入一小室反鎖其門。即命脯□拏及無衣眾。仁等可集看害怨家。我欲殺彼喬答摩眾。已設火坑食內安毒。時諸外道昇閣而坐。共相告曰。我於此處觀喬答摩被火燒害。復看食毒悶絕之時顛蹶於地。令我門徒悉皆快意。時室利笈多。晨朝起已敷設座席。安置水甕楊枝澡豆已。命使者曰。汝可往詣喬答摩處傳我言曰。喬答摩來。食已辦訖宜可知時。是時使者既承教已。詣世尊所禮雙足已。請世尊曰。長者室利笈多作如是語。飲食已辦具陳白佛。   爾時世尊命具壽阿難陀曰。汝應遍告諸苾芻等。不得一人輒爾在前入室利笈多捨。待佛先入餘隨後行。時具壽阿難陀唯然受教。即往諸苾芻所具傳佛教。爾時世尊於日初分。著衣持缽。與諸苾芻將欲詣彼長者住宅。是時竹林園內舊住天神。禮佛足已請世尊曰。願佛莫入室利笈多捨。何以故。彼有惡意欲害如來造逆害事作諸罪業。佛告天神。諸無利事我已斷除。彼復何能作其逆害。天曰。彼有惡意。門掘大坑滿中積火欲害如來。佛告天神。一切慾火瞋火癡火。我以智水今皆沃滅。於世間火何能為害。時彼天神復白佛言。彼以毒藥置在食中欲害如來。佛告天神。於諸欲毒瞋毒癡毒。我以智阿揭陀藥。已變吐棄出。諸餘凡毒何所能為。爾時世尊次入王捨城。彼城天神禮世尊足。伏願如來。莫入室利笈多捨。乃至廣說問答如上。   爾時世尊詣室利笈多宅。既至門所時。彼宅中舊住天神。禮佛足已而白佛言。唯願如來。莫入此宅。乃至廣說如上。時長者妻在幽室中作斯念曰。准計今時佛到第一門。又計今時至第二門。以其雙足俱蹈火坑。又計今時世尊大師身陷火坑。禍哉如來。今被煙薰咳嗽流淚。猛焰纏身衣隨火化。時彼女人多說苦辭迷悶而住。是時世尊。既至中門方欲舉足。缽頭摩花從坑踴出。時正遍知安庠舉足。蹈彼蓮花入笈多宅內。是時笈多見是事已生希有心。即便告彼脯□拏曰。請觀世尊神通變現。彼告長者曰。汝今隨順喬答摩所為幻術。長者曰。縱今幻術。仁等若具一切智者。亦可試作如是幻耶。時彼露形外道。懷羞帶怖俯面視地曲躬而出。是時長者深懷愧□j□□□□□□□□□契□□□□檢□□磊□槦E楰□□□□吝□□□□送楰□□□□□□□□□檢□□□稀姭□□□□檢□□騃□祰□□樀埤□櫚□報窗慼慼慼慼毅氶慼慼慼慼慼撐}娩□楰□□□□J□□□蓮□稀姘□□樂□□□□示□□□婝□□飾□□□□□□□礡慼樑縑慼慼撙滿樅禳撫k婕稀□□□□□婇□□檢□楰□□□□□□□禈□□餒埤□□玲滿慼慼敵h馭□□□槄□婠檢□稀飯□i□逆□□□□□□□□□□□□□□□□襤禂□□□□□□□樾檸□□□□□稀埤□□荂憤G□□□□□□飯j□□□餾檸亮□樨楮□履妙□□□□□榜首飯j□□逆□□□楰□□□餺□□□□□□□首稫規□餺□□□餽娃□□□駛□□□□楰□□□襛□奷□嚽S□□□□□楏□言檇j□□□稀埤□□□□□覯□□□□□□□□褽奜□□□廓姆切婦饁□□□□   爾時世尊就座而坐。所有供食置上座前。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汝可遍語諸苾芻等。若未唱三缽羅佉多已來。不應一人輒先受食。時具壽阿難陀如佛所敕。告諸苾芻。次遣一人於上座前。唱三缽羅佉多。由是力故。於飲食內諸毒皆除。是時長者便自行食。初從上座終至下行。周遍觀察作如是念。奈何今日從老至少。被毒所中悶絕於地。唯有世尊少動容色。然此眾中竟無一人為毒害者。既見此已深起信心。夫婦二人見食事了澡漱復訖。即取卑座在佛前坐為欲聽法。爾時世尊觀彼二人。隨其根性為說法要。既聞法已。以智金剛杵。破二十有身見山。證預流果。既獲果已。白言世尊。今此所證。非我父母等之所能作。乃至受三歸生淨信。廣說如上。白言世尊。我從今已往。於諸外道若男若女。永閉其門。於佛僧眾及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長開其戶。世尊令彼得見諦已即便起去。還本住處安庠而坐告諸苾芻。僧伽上座所有行法。我今制之。凡於眾首為上座者。所有供食置在眾前先令一人執持飲食。或先行鹽。在上座前曲身恭敬。唱三缽羅佉多。未唱已來不得受食。當知此言有大威力。輒違受食得惡作罪(三缽羅佉多譯為正至或為時至或是密語神咒能除毒故昔雲僧跋者訛也佛教遣唱食前今乃後稱食遍非直失於本意上座未免其愆訛替多時智者詳用)。   佛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造一住處修營纔半便即命終。長者之子次紹家業。諸苾芻等就長者宅告其子言。賢首。汝父造寺功已將半。不幸命終。所有殘功汝可修造。彼便告曰。阿遮利耶。寺極宏壯我無力造。若佛見聽減小作者。我當營造。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能大造聽其小作。復有俗人。造一住處未了而終。子繼父業時。諸苾芻同前告子。子言。我愛宏壯。若聽大者我當為作。佛言隨情大作。復有長者。造小窣睹波造半命終。子知家業。時諸苾芻往詣宅所告其子言。賢首。汝父先造窣睹波。功已半訖遂便命終。所有殘功汝宜修造。彼便告曰。聖者。我愛壯麗此塔形小。若佛見聽增大作者。我當修造。以緣白佛。佛言。如樂大者隨意大作。   復有長者。造大窣睹波。其功已半忽然命過。同前告子。子言。我今貧乏不能大作。若聽小者我當作之。佛言。隨情小作。   然造窣睹波。小者得增大。大者不應減小。若有俗人能大作者善。如不能辦。苾芻應可勸化助造。若塔相輪久故破壞。佛言。應可修營。時有先下故輪更造新者。時久不成。佛言。不應先下。造新者訖。方下故輪。若佛形像泥塑虧壞。苾芻生疑不敢營飾。佛言。或增令大。或可相似隨意而作。諸彩畫壁不分明者。苾芻生疑不敢重畫。佛言。應可拂除更為新畫。諸餘葉紙佛經磨滅。苾芻生疑不敢揩拭。佛言。應拭故者更可新書。   第五子攝頌曰。  從像入城中  受吉祥施物  旗鼓隨情設  苾芻皆不應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是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我欲奉請贍部影像來入城中廣興供養。佛言長者。今正是時。彼諸苾芻不知誰當從其像入。佛言。少年苾芻皆可從入。於時眾少不甚嚴麗。佛言。應令五眾苾芻苾芻尼正學女求寂男求寂女侍從圍繞。時有淨信婆羅門及諸居士等。以上妙瓶持吉祥水。注苾芻手並授施物曾無一人輒敢受者。世尊告曰。長宿耆年諸苾芻輩。應展右手受吉祥水並受施物。時諸苾芻無有鼓樂引像入城。佛言。應鳴鼓樂。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應鳴鼓樂者。不知誰當作之。佛言。令俗人作。復白佛言。苾芻頗得鳴鼓樂不。佛言不合唯除設會供養。佛時告樂人曰。仁者。汝今應可供養大師。不應無故擊鼓作樂。作者得惡作罪。   第六子攝頌曰。  豫先為唱令  五眾從行城  應差掌物人  尼無別輪法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世尊既許形像於節會日行入城中。時諸婆羅門居士等共告苾芻曰。阿遮利耶。形像雖入我等不知。聖者豫先為告。今者我等隨力。各辦上妙香花吉祥供養。修治道路嚴飾城隍。瞻仰尊儀式修景福。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去行城時七八日在。應可唱令普相告知。至某日某時將設法會。仁等至時各隨己力具辦香花。於某伽藍鹹申供養。於時雖在街衢而為告令。時諸人眾尚有不聞。以緣白佛。佛言。當於紙素白□明書令詞。可於象馬車輿之上街衢要路宣令告知。至行城日無多侍從。佛言。應令五眾圍繞隨從而行。時有淨信婆羅門居士等。以諸雜物施與苾芻。苾芻不知此物誰應合受。如世尊說。長宿耆年諸苾芻等應可受之。彼既受已。復自持行財物既多。遂致疲極。世尊告曰。應令少壯苾芻而擎其物。既持至寺積成大聚。遂被賊偷。佛言。應可差人守護其物。應如是差。大眾集已先問彼苾芻雲。汝某甲能為僧伽作掌衣物人不。答言。我能次令一苾芻應為白二羯磨。大德僧伽聽。此某甲苾芻。樂與大眾作掌衣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當與大眾作掌衣物人。白如是。次作羯磨。準白應知。   是時苾芻多獲施物。苾芻尼眾作如是言。大德今獲施物。應分與我。若不與者。我等尼眾別作朋行。苾芻聞已遮不許作。尼於異時。遂別為朋旅。隨意而行。時諸俗人問苾芻曰。阿遮利耶。今此行道為同為異。答言不同。俗人告曰。大師現在遂破僧輪。不相承稟別為聚會。時苾芻尼亦獲財利。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尼眾不應別作輪行。若有作者。是破僧方便。得窣吐羅罪。佛言。諸苾芻眾所得利物。亦應分與苾芻尼眾。不與者得越法罪。   第七子攝頌曰。  應差分物人  上座宜准價  不得輒酬直  索價返還衣   爾時大會事了多獲財物。諸苾芻眾不知雲何處分其物。佛言。應差分物人。當如是差。大眾集已先可問言。汝某甲。能為僧作分衣人不。彼答言能。次一苾芻應為白二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與僧伽作分財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當與眾作分財物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應作。   時分衣人。敷座席鳴揵稚為言白已。後集僧伽賣所得衣。苾芻不知誰應賣衣。佛言。僧伽上座應准衣價。是時上座遂貴准衣更無人買。佛言初准衣時應可處中。勿令太貴太賤。初准即與。佛言。不應待其價極方可與之。時六眾苾芻。見他准價故增衣價。及至與時。便作是言。我不須衣。欲為大眾多增衣價。佛言。若眾賣衣。其不買者。不應故增其價。若故增者得惡作罪。是時六眾增價得衣。便即披著。見索價直。即還本衣。佛言。未還價足不應著衣。若未還價而著衣者。得惡作罪。   第八子攝頌曰。  寺大減其層  將衣者應用  恐怖若止息  准式用僧祇   如世尊說。苾芻造寺應為五層。香臺應可七層。門樓亦作七層。苾芻尼造寺應為三層。香臺門屋並各五層者。由其重大遂便頹毀。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除上層。由尚頹毀。如是漸次應留以堪為限。從佛世尊現大神通已後。敬信之人乃至邊方亦皆造寺。苾芻住已遂被驚怖。時諸苾芻並皆逃竄。時有賊來盡收衣缽。令諸苾芻並闕衣服。以緣白佛。佛言。僧伽臥具不應令失。如要須去應可持行。時一苾芻見怖緣至。持僧祇帔與諸苾芻相隨而去。既至日暮。有耆宿苾芻告言。具壽。有僧祇帔我既年大准次合得。汝應與我。即便持與。彼取而臥至天明已告言。具壽。可取帔去。下座答言。若須披著即准耆年。有怖持行不論年幾。此僧祇帔可自持去。以緣白佛。佛言。將去者應用。後時怖息。苾芻告曰。此是僧物因何獨用。答言。佛教令我受用。佛言。我據怖時。暫聽受用僧祇臥具。恐怖既除。應如常式。   第九子攝頌曰。  若有大聚會  鳴鼓集眾僧  眾大別為行  撿挍人先食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我欲於逝多林設大法會。願見聽許。佛言。今正是時。於設會日。六大都城諸苾芻等鹹悉來集。人眾既多遂失時候。佛言。應打揵稚雖打揵稚眾鬧不聞。佛言。應擊大鼓。聞鼓聲時。應集食處時。諸苾芻可隨大小依次而坐。行飲食時未至行末日。遂過午時。諸苾芻多有絕食。佛言。人眾若多。應須量准別作行頭。各於上座安置飲食。可一時行。然諸俗人行餅果時。不能平等。佛言。應差苾芻看行餅果。彼既差已受取而行。存意觀察令其周遍。然此苾芻待眾食已。時過絕食。佛言。若撿挍人應於齋食先取其分食之無過。   第十子攝頌曰。  凡於尼眾首  應安一空座  為待餘苾芻  孤苦勿增價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眾多苾芻尼。人間遊行遇至一村。時彼村中有一長者。情懷敬信。請諸尼眾就捨而食。時窣吐罹難陀苾芻尼。親為上座。是時有一乞食苾芻。共諸商旅遊歷人間。至斯聚落巡門乞食。時有村人告言。聖者有諸尼眾。在長者家受其供養。仁今可往就彼受食。聞已詣彼。時苾芻尼白言。尊者。大眾食竟能為咒願及以說法。應居上座。若不能者。可在一邊食罷而去。時彼苾芻□鞳慼慼慼慼憤蟻O橫□妖駩□埤□□□橁□□□榗埤□□□□□鷺樀□□□訇□□夼□j□□□z□□□□□□□楖□楅旅□□□驁□祰馨□□□□□□□禜飲馨□□□z□□□□□□□□□妄□□□聾祑□□z□姷□□□□□□□誇□z□□z□□□榭□z□□誇□檢□饅襏禰□□祅檸□□褓□椸糖□□q□z□□埤□誇□z□槂□衋芊敵C襏禰□□奏穰□□□z□□□魯□埤□□□檳桌送□稙埤□堙慼慼暱P□樇□□稀□□□露□襤鞢撓堙p埤□□z□□□□姽□□□業□評稀埤□□□□稨□禜□□□□D祥□饃計禡褙□□z□□奪□埤□姷□□□□□□□饕□稀埤□□□亮□□稀姭□□□□磊屋□□□□z□□檢□蓮□□驉慼慼熱u□送□□楥□□□□R屋驁□濾□檢□□稀□□□□省□楋都□□□□□□z□姷□□□□□□□□楥□□祤□□檢□□□z□□□□P□□逆□奢P□奾□□□□□驚視□□□□西□□□模□□槂□祏檢□   目得迦第三別門總攝頌曰。  資具衣愚癡  若差不用俗  正作長者施  剃刀窣睹波  餅酪葉承水  及洗缽等事  此之千二頌  總攝要應知   第一子攝頌曰。  十三資具物  牒名而守持  自餘諸長衣  委寄應分別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人間遊行。時有苾芻。忽然遇病既乏醫藥。遂即命終。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從今已往制諸苾芻畜藥直衣。若遇病時賣以充藥。如世尊說。制諸苾芻畜藥直衣者。時諸苾芻。得已浣染守持而畜。後時買藥全不得價。以緣白佛。佛言。其藥直衣不應浣染。應持新□並留其□□忥□壓齣□耩□□湧嶧幣耙□韓。   時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諸苾芻等守持三衣。世尊復開畜藥直衣者。不知雲何。佛言。我今開許。諸苾芻等得畜十三資具衣。苾芻不知何者是十三資具衣。佛言一僧伽胝。二嗢呾羅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尼師但那。五裙。六副。裙七僧腳敧。八副僧腳敧。九拭面巾。十拭身巾。十一覆瘡衣。十二剃髮衣。十三藥直衣。是名十三資具衣。時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苾芻應畜十三資具衣者。雲何守持。佛言。隨一一衣各別牒名而為守持。應如是說。對一苾芻。具壽存念。此僧伽胝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三說。餘衣守持准此應作。其藥直衣應加為病因緣是所受用。復白佛言。此十三衣外更有餘衣。不知雲何。佛言。應於軌範師及親教師而作委寄分別持之。應如是分別。對一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有此長衣未為分別。是合分別。我今於具壽前而為分別。以鄔波馱耶作委寄者。我今持之(三說)。   第二子攝頌曰。  癡不了三藏  此等十二人  失性復本時  訶言應採錄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有幾種人不應訶言不採錄。佛言。有十二種人。雲何十二。一者愚。二者癡。三不分明。四不善巧。五者無慚。六有瑕隙七界外住。八被捨棄。九言無次緒。十捨威儀。十一失本性。十二授學人。復問世尊有幾種人應訶。佛言。有其三種。一者住本性。二言有次緒。三不捨威儀。雲何是愚。佛言。愚者謂思其惡思說其惡說作其惡作說難捨事。雲何為癡。佛言。謂不持蘇怛羅不持毘奈耶不持摩室裡迦。不分明者。謂不明三藏教文。言不善巧者。不善三藏教理。言無慚者。謂於四他勝中隨犯一。戒言有瑕隙者。謂新作鬥諍或舊有怨。嫌言界外者。謂界外住。人言捨棄者。謂是僧伽以白四法而為捨棄。言無次緒者。謂作妄語離間粗礦雜亂語。言捨威儀者。謂捨本座。言失本性者。謂作不應行事於諸學處不知修習。言受學者謂是犯重不覆藏人。眾作白四授與令學。復白佛言。失本性人訶羯磨時不須採錄訶不成訶者。如其此人還住本性。得成訶不。佛言成訶。   第三子攝頌曰。  若差十二人  斯語成訶法  受時言我俗  此不成近圓   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若為其人正羯磨時。此人許成訶者。大眾差遣十二種人作如是語。諸大德不應差我。此所出言應採錄不。佛言。並須採錄。言不成訶者。我據行治罰時作如是說。世尊。如正近圓時。其人自言我是俗人。此人得成受近圓不。佛言。設近圓已。自言是俗。尚失近圓。何況受時此等皆據有心捨戒。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九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子攝頌曰。  不用五種脂  隨應為說戒  因億耳開粥  王田眾應受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如世尊說。有五種不淨皮履不應持者。時六眾苾芻用五種不淨脂膏以塗皮履。時勝光王象聞脂氣驚怖逃奔。是時六眾作如是語。君等何不捉持此象。答曰。我不能持。苾芻報曰。我能為持。仁等若能為我持者。我今當酬餅果之直。是時六眾遂向下風。其象即住諸人報曰。聖者。仁等解明咒耶。群像驚走我等不禁。仁等如何遂令象住。六眾報曰。我實不解誦持明咒。我等但以上象脂用塗皮履。聖者。王之好像若傷損者。豈非仁等作無利事。共生嫌賤。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不應以上象脂膏用塗皮履。若有塗者得惡作罪。上象既然。上馬師子及以虎豹。悉皆不合。   爾時佛在王捨城。頻毘娑羅王詣具壽阿難陀處。頂禮雙足白言。大德阿難陀。今者豈非聽法之日。復是褒灑陀時。我得聽不。答言大王。當知褒灑陀者。但是苾芻共所作業非俗合聽。王即起去。然佛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何故王來而不聽法即便起去。彼即具答。佛言。汝有大失。向者令王得聞此波羅底木叉者。王必倍生深信恭敬。既生淨信能為信首。是故我今聽諸王等及以大臣有淨信心意樂聞者應可為說。佛言。若復有人。雖是尊貴而無敬信。如此之人亦應為說。若有貧人亦應為說。若是貧窮兼不敬信樂欲聞戒。不應為說。   爾時佛在王捨城。具壽說籠拏二十億苾芻。從小以粥長養。由出家後遂不得粥。身體羸瘦痿黃無力。是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陀曰。何故說籠拏二十億身極痿黃羸瘦無力。時阿難陀以緣白佛。佛言。從今聽許說籠拏二十億苾芻隨意食粥。時阿難陀即傳佛教。告彼苾芻曰。世尊開爾隨意食粥。彼便報曰。為是總開大眾為我一人。答曰。唯爾一人。說籠拏二十億曰。由此因緣諸同梵行譏誚於我。汝說籠拏二十億。今者出家大有所獲。昔在占波巨富無匹。捨七象王而為出家。乃於今時唯求薄粥。世尊。若許因我開聽大眾食粥。我亦隨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今因說籠拏二十億為先首故。聽諸大眾鹹悉食粥。是時淨信婆羅門居士等。多持好粥施苾芻等。時影勝王聞佛聽諸苾芻隨意食粥。王以千畝良田奉施大眾。諸苾芻不敢受田。以緣白佛。佛言。為僧伽故應可受田。所收果實眾應受用。   第五子攝頌曰。  俗人求寂等  並不合同坐  兩學有難緣  同處非成過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凡諸苾芻合與俗人同褥坐不。佛言不合。必有難緣同坐無犯。復白佛言。得與求寂同座坐不。佛言不合。若與小者及半擇迦污苾芻尼並犯五逆外道趣外道者賊住別住不共住人等。亦不合同座。必有難緣同座無犯。又問。得與授學人同褥坐不。佛言不應。必有難緣隨意同坐。得與俗人同枮床一處坐不。佛言不應。必有難緣隨意同坐。如是乃至不共住人鹹悉不合。必有難緣同坐無犯。若同床坐廣說如前。若屈氈席以為障者。坐亦無犯。   第六子攝頌曰。  正作不令起  隨年坐染盆  應共護僧園  勿燒營作木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坐小床座。作浣染縫衣治缽等事。是時六眾苾芻推起自坐令他廢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浣染等時苾芻正作。不應令起。遣他起者得惡作罪。六眾苾芻凡所至處。自恃上座排他令起。時彼苾芻不肯為起。以緣白佛。佛言。應隨年次依位而坐。如世尊說。隨年坐者。六眾苾芻見他食時。自在後至遂令他起。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彼苾芻正食之時。上座後來不令小起。令他起者得惡作罪。可隨處坐食。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正食苾芻不應令起。不知齊何名食時。佛言。下至受鹽或受食葉。皆不合起。如世尊說。苾芻受食不應起者。六眾苾芻向上座處故先受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先往上座頭坐故為受食。作者得惡作罪。凡諸苾芻。應善知座次。僧伽所有貯染汁瓨及諸盆器。有一苾芻先取染衣。六眾苾芻作如是言。具壽。我年長大先合用之。瀉卻染汁強奪將用。令彼苾芻事便廢闕。以緣白佛。佛言。但是僧伽煮染之器及以染盆。他正用時不應強奪。事訖方取。未了取者鹹得惡作。如世尊說。染器污時不應取者。是時六眾纔染片衣。故令汁污。意留染器妨彼受用。佛言。若總以衣內染色中。方名染污。不應少物故作留礙。如有犯者鹹得惡作。   緣處同前。時給孤獨長者。作其木柵圍逝多林。時諸俗人毀破木柵盜將草木。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令人遮護。既令遮護棄木逃去。無人採拾鹹悉爛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壞無用者。可入僧廚以充薪用。餘堪用者取付作人。時六眾苾芻。隨其營作所堪用木。並破燒壞以充煮染。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燒營作人要須雜木如有犯者得惡作罪。   第七子攝頌曰。  長者所施物  問已應留舉  隨處莫廢他  洗身方入寺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佛聽許者。我今更欲以逝多林重施僧伽。佛告長者。隨意應作。時彼長者。於逝多林內所有樹木。是男聲者。則為男子衣服而嚴飾之。女聲樹者。作女人服而為嚴飾。乃至寺中庭經行處門屋下浴室內眾食堂供病堂常食堂。悉皆如是為嚴飾已。捨與僧伽。時諸苾芻得此衣服。不知雲何。以緣白佛。佛言。應問長者。既往問已長者答曰。隨所施處物應屬彼。佛言。是男女聲樹。乃至遍寺所有衣服。隨其處所各以箱篋藏舉。若於後時。逝多林內人作大會。還隨其處准前嚴飾。在牆壁者。應將畫壁若在溫煖堂。應買薪以充然用。在浴室者供洗浴事。在貯水堂者以充大眾。時非時漿用。若在供病堂。應與作美膳供養。或時近院或復樓閣簷前。經行處或近門邊。現前僧應分。若寺中庭內者屬四方僧用。時諸苾芻。作斷惑禪堂靜慮之處。修諸善品。是時六眾來至此堂。喚他令起雲我耆年。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於此而作隨年令他苾芻輒為起動。若令起者鹹得越法罪。時諸苾芻從座而起暫去經行。六眾遂來坐其座處令他廢事。佛言。他先坐處不應輒坐。汝等苾芻欲經行。時先以綺帶或僧腳欹。留安坐處然後經行。復有苾芻。於廊庭柱打拍皮鞋。有餘苾芻見而嫌恥。以緣白佛。佛言。道行軌式我今當制。凡諸苾芻道路行時。欲須入寺隨有水處。安置衣缽抖擻衣已次浴身體下至手足。洗灌塵垢添淨水瓶。方以破布拂拭皮鞋。然後披衣容儀詳審。徐行入寺。   第八子攝頌曰。  剃刀並鑷子  用竟不應留  便利若了時  無宜室中住   如世尊說。剃刀鑷子應隨畜者。六眾苾芻自取僧伽剃刀鑷子。剃髮既竟他取不還。報雲後時我更須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用眾刀訖不應便留。用刀既然。石鑷刀子及承足物。應知亦爾。六眾苾芻入小便室。事既了已仍住室中。餘人欲入而故遮止。告言。莫入我當在後更擬小便。故惱於他令生嫌恥。以緣白佛。佛言。小便若了不應久住。更停住者得惡作罪。於大便處故惱他人。得罪亦爾。   第九子攝頌曰。  窣睹波圍繞  廣陳諸聖跡  濁水隨應飲  若鹹分別知   爾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我於如來髮爪窣睹波處欲為莊嚴。若佛聽者我當營造。佛告長者。隨意應作。長者不知雲何而作。佛言始從睹史多天下生贍部。化導有情乃至涅槃。本生聖跡隨意應作。時諸苾芻隨路而去。見有水渾生疑不飲。佛言。水中見面應可飲用。若不見面須人授飲如極渾者。應取羯得迦果葡萄果投中待清。或可以□而內水中。諸苾芻便投散□。佛言。宜應以水作團投之時有鹹水生疑不飲。佛言。若堪作鹽用受而方飲。若不堪者自取而飲勿致疑惑。   第十子攝頌曰。  飯酪等非污  亦可內瓶中  洗足五種瓨  齊何名口淨  葉手承注口  多疑流缽中  舉糧持渡河  縱觸非成過  洗缽應用心  他觸問方受  換食持糧等  無難並還遮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婆羅門及諸居士於逝多林相去不遠。芳園之內共為讌會。有諸殘食棄在井中。時諸苾芻欲取水用。以羅濾漉於水羅中見有飯粒。苾芻生疑不用。並貯水瓨亦生疑念。以緣白佛。佛言。不由彼緣便成不淨。濾即成淨。不應棄水。又諸苾芻池中取水。遂見有人洗酥油瓨及以酪瓶。復有苾芻。手執膩缽亦於此洗。膩浮水上漂汎而住。酪瓶餘滓片片下沈。時彼苾芻疑不敢用。以緣白佛。佛言。非彼能令水成不淨。濾即是淨。用之無犯。時諸苾芻隨路行時水極難得。至汲水輪所欲取其水。心疑不淨。因此闕事極生疲苦。方入寺中。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可取其水。先應觀察澡漱口已隨意而飲。或在非時亦不敢飲。佛言。非時亦飲。不貯瓶中。佛言。應貯。時諸苾芻。於道行時無水可得。崩崖泉水疑不敢飲。以緣白佛。佛言。應觀而飲。或於非時疑不敢飲。佛言。非時應飲。不敢添瓶。佛言。應添。時諸苾芻見黃潦水。疑不敢飲。佛言。縱令水濁觀之隨飲。或在非時亦不敢飲。佛言。時與非時飲用無犯。添貯瓶中亦皆無犯。於行路時。見皮囊貯水有其酪片。疑不敢飲。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時與非時隨意飲用。汝等苾芻。於急難時我所開者。若無難時並應遮止。若更用者鹹得惡作罪。時有眾多苾芻。遊行人間至牛營處。求水不得。彼以酪漿用充洗足。生疑不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無水之處若與酪漿。應持洗足。時彼復往牧牛人處。從借瓶器欲將取水。苾芻借得酥油之瓶。疑不敢用。事有闕乏。佛言。汝等苾芻。應知有五種瓨器。一者大便器。二者小便器。三者酒器。四者油瓨。五者酥瓨前之三器不應貯物。設令貯者遠可棄之。後之二瓨應以火燒。或以鹵土或用牛糞淨洗。瓨則成淨可用貯水。時與非時隨意飲用。時有苾芻飲非時漿。喉中膩氣遂即變出。生惡作心。世尊告曰。先淨洗手次漱脣口。既漱口已方可飲漿。如世尊說。淨漱口者。時諸苾芻便用鹵土。以揩脣吻。因即皴裂。佛言。應用牛糞淨洗脣口。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應淨口者齊何名淨。佛言。有染之口此亦何能令成無染。應以乾淨牛糞撚之令碎。或以澡豆和水揩脣除食膩氣。復以兩三掬水再三漱口。即名為淨。凡諸苾芻。若飲若噉時與非時。並應如是然後方飲。如不爾者。隨飲隨咽鹹惡作罪。復有苾芻於非時中以手捉瓶向口注水。蟻先入瓶出便被螫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以瓶注口飲水。先淨洗手及淨漱口。方注瓶水手承而飲。又復苾芻應作盛君持籠。時彼不知以何物作。佛言。應用版木或以塼石安置水瓶不令蟲入。如世尊說。先淨漱手方飲水者。道路行時有少許水。佛言。可於棄中飲。見是青葉無人摘授。佛言。枯黃落葉自取飲水。或時落葉求亦不得。就枝以葉承水飲用。或連條葉轉更難求。佛言。應就屏處淨漱口已。以瓶注口隨意而飲。其開遮事廣說如前。時具壽頡離跋底。隨在何處生疑惑心。是故時人遂共號為多疑頡離跋底。見彼瓶水流注下時。生如是念。他人瀉水連注缽中。豈非惡觸。遂便不受。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諸流物皆悉向下。不能向上。此應受用。勿生疑惑。並皆無犯。如是乳酪漿。等准此應知。乃至佛言。勿生疑惑。時有苾芻。共諸商旅隨路而行。令諸求寂持其路糧在後而來。暫停欲去。告苾芻曰。為我擎舉。時諸苾芻不敢擎舉。以緣白佛。佛言。應為擎舉。彼復告言。為我擎下。苾芻生疑。不與擎下。佛言。應與擎下。後時求寂持其道糧隨路而去。負重疲睏復白苾芻。暫為持去。我當歇息。苾芻不肯。佛言。可以繩繫令求寂執繩。可為擎持令其暫息。後遂生疑。我自手解遂不敢食。佛言。食皆無犯。   時諸苾芻與諸商旅同路而去。忽被強賊劫奪商人。求寂持糧棄之而走。時諸苾芻不取路糧亦棄而去。彼於後時告求寂曰。汝今可去取彼路糧。求寂答曰。今欲令賊殺我耶。我不能去。仁可自取。苾芻生疑亦不往取。路糧既乏遂闕行途。以緣白佛。佛言。宜應自取。既自持來生疑不食。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食無犯。時有苾芻。令求寂持路糧欲渡河水。不知雲何。佛言。應問求寂。汝能為我持糧並自渡不。答言。我但自渡無力持糧。苾芻應助擎持渡河。求寂若言。無力自渡豈暇持糧。苾芻若能擎彼求寂並持路糧者善。若不爾者。先渡其糧後擎求寂。時諸苾芻生疑不食。以緣白佛。佛言。應食無犯。如世尊言。苾芻於缽中食。有一苾芻。洗缽時見有破處。恐有所犯。佛言。應可用心再三淨洗。設有破處此亦無犯。復有苾芻。洗缽時於彼隙中見有飯粒。疑不用食。以緣白佛。佛言。應以草莛擿去將水三灌隨情受用。復有苾芻。用舊熏缽盛熱汁時。遂便膩出浮上凝住。生疑不食。以緣白佛。佛言。應去上膩宜可食之。復有苾芻。既洗缽已置於一處。至第三日而更洗用。遂即破壞。彼便生疑。缽燒未熟。以緣白佛。佛言。洗而應食。復有苾芻乞食歸來置缽而出。更有苾芻。亦乞食來即便以缽置彼缽上。時苾芻見已生疑。以緣白佛。佛言。若有授食人受而方食。必若無人掠去上食。食便非犯。   復有苾芻。乞食既還置缽而出。有俗人來遂便觸著。應可問言。爾於此食有希望耶。若言我見有蠅或見草葉拂令去者。應受而食。若言有希望心為斯觸者。應可分與受而方食。時有苾芻。乞食來已安缽一處。復有求寂。乞食後至便持缽飯置苾芻缽中。苾芻生疑遂便斷食。佛言。缽著飯處應可多除隨意而食。如世尊說。凡諸苾芻若道行時應持糧者。既無俗人又無求寂。佛言。應勸施主。施主亦無。應自持去。後見俗人共換而食。換處亦無分為兩分。告俗人曰。汝取一分。彼既入手應告彼曰。汝取我食我取汝分。換易而食。此復難求。以緣白佛。佛言。於第一日應須絕食。若至明日如有授人受取而食。若無授者。自取一彪拳許而食。至第三日還無授者。食二彪拳。至第四日復無授人。隨情自取飽食無犯。於後路糧罄盡。見有熟果墮地。佛言。應取作淨受已而食。若淨人難得者。設不作淨受已應食。授者亦無。佛言。應可自取。作北洲想持心而食。樹上果熟未落地者。佛言。應自上樹搖振令墮自取而食。汝諸苾芻如上開者。並為難緣。若無難時皆悉制斷。若有違者。鹹得惡作罪。   目得迦別門第四總攝頌曰。  與田分不應  赤體定物施  僧衣字還往  甘蔗果容裙   第一子攝頌曰。  與田分相助  車船沸自取  烏嘴蠅無慚  制底信少欲   爾時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影勝大王。以千畝田施與僧伽。時諸苾芻雖常食噉捨而不問。遂使良田並生茅荻。時影勝王。因自出遊見而問曰。此是誰田並生茅荻。大臣答曰。此是大王。以千畝田奉施聖眾。彼收田實不為修理。由此荒廢。王曰。豈可僧伽不與他分。答曰。不與。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應與俗人作其分數。時諸苾芻所有田穀。並與耕人不自取分。佛言。應准王法取分。即便取分。然諸作人既得己分。棄穀而去。佛言。應運稻穀令入寺中。時諸作人先持自分後持寺分。佛言。先持寺分己分方持。雖後運來賊還偷竊。佛言。應須掌護。勿令賊盜。般運入時唯載僧分。車欲傾覆。喚諸苾芻。願見相助。時諸苾芻見是僧車。便不敢觸。   佛言。此應相助。有病苾芻隨路而去。御車之人告苾芻曰。聖者。可乘此車。苾芻生疑而不敢乘。佛言。但避車軾乘去無犯。又復以船運載其物。船既突淺。船師告曰。聖者。願見相助共我推船。時諸苾芻以是僧船不敢相助。佛言。應可助推。時諸苾芻陸路而去。極生疲睏。是時船主告苾芻言。可共乘船。時諸苾芻疑不敢上。佛言。除其柁處隨意乘船。或時以擔而摙其分欲暫停息。告苾芻曰。我欲歇息暫來下擔。苾芻生疑不敢為下。佛言。應可為下。復有擔人中途疲睏。欲求止息告苾芻曰。為我擎擔暫解疲勞。彼諸苾芻疑不為舉。以緣白佛。佛言。以繩繫擔令持繩已。方為舉擔。或時半路棄擔而逃。時有賊來收擔將去。佛言。應可持行。苾芻不知遣誰將去。佛言。應遣俗人。此若無者可令求寂。此亦無者苾芻收取。諸苾芻等疑不敢食。由自手觸以緣白佛。佛言。應食無犯。僧祇釜鑊然火既多。於中酥酪沸騰出外。淨人若無恐虛損棄。佛言。此時淨人不應令去。必有要緣須出外者。苾芻即應抽卻薪火。沸仍不止。應以杓攪。若煮藥時藥沸騰上。類此應知。汝諸苾芻。我為難緣所開許者。於無難時並應制斷。若有行者。鹹得惡作。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2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十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一子攝頌之餘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多有商人。請佛及僧。就園林中設大齋會。商人持食列在眾前。商客行中忽然火起。彼既見已棄食奔馳。時復臨中無人授食。苾芻念曰。不知雲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彼諸施主捨心已成。作北洲想自取而食。不應生疑。時有烏來廚邊啄食。時諸苾芻疑不敢食。以緣白佛。佛言。卻嘴四邊食之無過。苾芻未食烏復來啄此又生疑便不敢食。以緣白佛。佛言。棄嘴四邊食亦無犯。時具壽頡離跋底。入廁室中。見有諸蠅唼其不淨。復向廚內而污飲食。白苾芻言。我於廁內纔見此蠅。還復飛來污其飯食。苾芻聞已鹹皆不食。佛告苾芻。凡是飛蠅。行處非處亦不成穢。宜應食之。苾芻染衣見有眾家酥油瓶器。謂是染瓨以手舉觸。觀察知已遂便棄擲。佛言。若擎上閣猶未半道。應須倒下置於地上。若過半者。宜應擎上平處安之。由不詳審瓨轉傾油。佛言。應以物支。莫令傾側。時彼苾芻以先觸故生疑不食。佛言。是淨應食。凡諸苾芻。有其二種無曾觸過。一者無慚愧人所觸。二者有慚之人非故心觸。此慚愧人由忘念故。俱淨無犯。有眾多苾芻。遊歷四方巡禮制底。時婆羅門及居士等。以諸塗香燒香末香花鬘□布。寄彼苾芻將奉制底苾芻遇緣不遂所望。便生疑念。此物如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四大制底是其定處。一者初生處。二者成正覺處。三者轉法輪處。四者入涅槃處。若施主元心奉餘制底。與此四處亦不相違若與此四有礙緣者。此四自得相通。不應餘處。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有二苾芻共生瑕隙。種種異言互相謗讟。於此二人。誰是可信誰不應信。佛言。信持戒者。二俱持戒應信多聞。二並多聞信少欲者。二俱少欲信極少欲者。二皆極少欲此當信誰。佛言。若有二俱極少欲而生瑕隙種種異言互相謗讟者。無有是處。   第二子攝頌曰。  不應令賊住  及以黃門等  乃至授學人  行籌破僧眾   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以賊住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若以五種黃門乃至別住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若以犯四重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若以授學人作行籌者。成破僧不。佛言。不成。   第三子攝頌曰。  不赤體披衣  冒雨向廚內  便利宜縫補  和泥福久增   時六眾苾芻。於僧祇臥帔赤體而眠。舒張手足蹴蹋令碎。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僧祇臥具不應赤體而眠。赤體眠者得惡作罪。凡是僧祇所有臥帔。應以物儭。或將五條用意觀察徐徐受用。時六眾苾芻。披僧臥帔露處經行。被雨霑漬遂便損壞。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披僧衣帔於空露處冒雨經行。若有用者得惡作罪。又六眾苾芻。披僧臥具來至廚中煙熏損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披僧臥具來向廚中。若有用者得惡作罪。時有苾芻。著向大小便處。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披僧臥具入大小便室。披去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見有破壞僧祇臥具被帔。遂共除棄。以緣白佛。佛言。不應除棄。若衣欲破應以長線而縫絡之。若見有孔應可補帖。若在內爛兩重幅疊。如總爛壞不堪料理者。應作燈炷。或可斬碎和牛糞作泥。用塞柱孔。或泥牆壁。如是用時。能令施主所捨福田任運增長。若三衣破爛。事亦同此。   第四子攝頌曰。  定物施此中  不應餘處食  若有將去者  並須依價還   佛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造一住處。所施資緣悉皆充足。時彼長者請餘苾芻。於此寺中為撿挍者。然此苾芻多有弟子。在餘寺住。彼為禮覲來至寺中。於時師主告弟子曰。造寺長者請我於此寺中為撿挍者。汝等且待食竟方去。弟子白師。鄔波馱耶。必有食者與我持去。至彼共食。報言。隨意。彼即持飯。或將燈油。或持皮屩。或有擎衣持蓋。或有持樵。有持根莖葉花果藥並皆將去。未久之間所有資具摙運欲盡。時此寺中諸餘苾芻。鹹詣造寺施主家。作如是語。長者知不。仁之寺內所有資生現今闕乏。是時長者報曰。無多苾芻住於寺內。僧祇資具未久之間遂言都盡。時諸苾芻即以上緣具告施主。長者曰。我豈與彼外寺苾芻耶。長者嫌恨。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於別處住將此寺食而向餘處。亦復不應將此寺物以供餘處。飯及燈油乃至花果。若施主本意。唯供此處住寺之人不通餘人者。若有來食。並須計物酬其價直。   第五子攝頌曰。  僧衣題施主  別人施私記  □□□□奪□□□□驪餿@捊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兄弟二俱出家有撿挍苾芻著僧祇帔。便以眾帔寄兄苾芻遂往餘處。其弟苾芻自披己帔來至兄邊。即以己帔與主人衣相近而置。於後去時誤持眾帔。謂是己衣遂著而去。其撿挍人後時來至見有別衣告言。具壽。今者僧伽多獲利物。答言。不得。問曰。此是誰衣答。是汝僧衣。報言。我帔寬大此衣陜小。應有餘人來至於此持我衣去。若有人來我今往問。既到彼已遂見僧衣。問其所以。答曰。我無故意而將帔來。若是僧衣仁可持去。苾芻有疑。以緣白佛。佛言。大眾之衣應為記驗。苾芻不知雲何作記。世尊告曰。若是眾物宜應書字。此是某甲施主之衣。若別人衣應為私記。時有織綵□□□□紐□□□□禮□□□□□□□秜j□樨□奪□□覜飣□□娩稄□祺□□□禮□□楰□□□□禮□□□□奪□□飥□楰□□□諾□z□□□駷□□□□□□□□□□神誇□□@檢□楅□□□□□羚□j□□□z□姷□□□□□□□□z□□飽夾□婦驠□@檢□誇□p□襾□□□□□   第六子攝頌曰。  若還往衣物  送來應為受  為眾取他財  將眾物還價   時有俗人親屬亡沒。為送屍骸往屍林處。所有幡□還將歸捨。迴施僧伽。苾芻不受以緣白佛。佛言。是送屍衣應須為受。時有貧人更復來借佛言。若貧人來借應暫與去。彼有疑心卻持還與。時諸苾芻不肯為受。佛言。卻送來時應為受取。時有撿挍苾芻為僧伽事。於俗人邊多貸財物。未久命終。時彼俗人聞苾芻死。急來徵問某甲苾芻今何所在。答言。已死。彼於我處多貸財物。苾芻報曰。汝向屍林可從彼索。俗人報曰。彼為眾事不為私緣。仁等宜應還我債直。苾芻白佛。佛言。若知苾芻為僧伽事者。應將眾物以酬前價。我今為諸營作苾芻。制其行法。凡諸營作撿挍苾芻。先報寺中所有耆宿。方可貸人。或為券記保證分明。營作苾芻不依製法。鹹得惡作罪。   第七子攝頌曰。  甘蔗等平分  不應分口腹  四事無分法  臥具夜不行   佛在室羅伐城。時諸僧伽多獲甘蔗。如世尊說。諸求寂等三分應與一者。時諸苾芻分張甘蔗三分與一。是時長行屈頭而坐。乃至行未到世尊前。時具壽羅怙羅最在行末。而食甘蔗瞻仰尊容。世尊見已告曰。羅怙羅。汝食甘蔗耶。答言。已食。佛言。汝今更有希望不。答言。有。佛言。汝得幾許。答曰。得第三分。世尊告曰。我據衣利而作斯語。不依飲食。是故我今制諸苾芻。若有食利乃至小葉。鹹悉平分。若不平分者得惡作罪。是故多得甘蔗。如世尊說。莫分食利。苾芻生疑。現得根果甘蔗。並不敢分。佛言。應分。乃至廣說。   緣處同前。時有俗人造一住處。有諸苾芻住此寺者。鹹是施主供其飲食。時諸苾芻共相議曰。諸具壽。我等不以飲食為難。然支伐羅現今闕乏。此有食直宜共貨之以充衣服。各自乞食以濟飢虛。作是議已。無一苾芻往施主家而受其食。諸苾芻等因乞食時施主見問。聖者。我為仁等每日供食。何意勞苦而行乞耶。具以上緣而告施主。長者報曰。仁等。豈合口腹之分大眾共分。遂生嫌恥。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四種物不應分。雲何為四。一者四方僧物。二者窣睹波物。三者眾家供病之藥。四者口腹之物。若有分者鹹得惡作。是時六眾遊歷人間。日沒星出方入寺中。時諸苾芻隨其親友而為解勞。時彼六眾告諸人曰。具壽。豈復仁等安然忍可世尊教法而令滅耶。若有慚愧心者。可隨年次應行臥具。時諸苾芻即依大小次第分給臥具。彼既受已各自眠臥。未至行末遂即天明。六眾報曰。具壽。收取臥具吾欲進途。諸人告曰。何意仁等。但求一夜而取身安。令我大眾極生勞苦。以緣白佛。佛言。凡諸苾芻日暮至寺。不應令他夜分臥具。強令分者得惡作罪。   第八子攝頌曰。  果由藥叉施  淨之方受食  餘者為漿飲  不燒地燈臺   爾時世尊。在賊軍國人間遊行。至赤色村。於此村中。在大力藥叉神廟而住。是時藥叉來至佛所。禮雙足已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苾芻僧。受我微請。於此廟中經宿而住。是時世尊默然而許。藥叉既見世尊許已。遂便化作五百口房床褥臥枕帔緂方褥。悉皆備足。五百火爐炎炭滿中。並絕煙焰。時藥叉神先以上房奉世尊已。復以餘房別別分與一一苾芻。時藥叉神來至佛所。而作是言。復願世尊及苾芻僧。明日於此廟中受我微供。是時世尊默然而許。此藥叉神於羯濕彌羅國。有大藥叉。名達底迦。是舊親友。即令使者報親友曰。我今請佛及僧。明日家中設其供養。北方果木口味尤多。幸願隨喜助成功德。時彼藥叉既承信已。即送葡萄石榴甘橘甘蔗胡挑渴樹羅等成滿筐籠。命餘藥叉送彼庭中令持供養。諸苾芻見而白佛言。此北方果不知如何。佛言。以火作淨然後應食。時諸苾芻一一別淨。佛言。應為一聚但三四處以火淨之。食皆無犯。行與眾已仍有餘長。佛言。應可捼碎作非時漿隨意而飲。復更有餘。佛言。煮已瓨盛餘日。當飲。苾芻寒月於塼地上隨處然火令塼壞損。佛言。不應在塼地上輒便然火。應以瓦承。尚有煙損。佛言。應作火爐。於房中作。由被煙壞。佛言。於門外作。其煙散入尚熏其目。佛言。待煙盡已以水微灑方持入房。是時僧伽得一重燈樹。佛言。聽畜。別人亦許。復得二重多重燈樹。佛言。鹹悉聽畜。別人畜亦無犯。   第九子攝頌曰。  客舊宜詳審  授受分明付  五開應總閉  肘短可隨身   時有眾多客苾芻。來入寺中。舊住苾芻為解勞已。遂便偷竊而去。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舊相識者應為解息。先未曾識勿為除勞。如世尊說。未相識者勿為除勞。時有相識苾芻既令解息。次隨其後有一苾芻先未相識忽然而至。時彼苾芻遇緣暫出。在後來者盜將衣缽。時舊苾芻作如是念。應是彼伴。遂不遮止。賊持遠去。苾芻來至見無衣缽。告主人曰。我之衣缽誰將去耶。答曰。汝伴將去。報曰。我無同伴。主人謂曰。逐汝來者豈非伴耶。彼便告曰。汝失我衣急須還我。彼既失已遂令廢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是主人見客來至。先應問彼。是汝伴不。若索衣缽與不。若言莫與而將與者應酬彼價。若言與者失不須酬。次復更有客苾芻來時彼主人為解勞已。續次更有相識苾芻亦復來至。時此主人暫出外嚼齒木。彼後來人盜取衣缽新。客苾芻作如是念。此必應是房內主人。曾不遮止遂被盜去。時彼舊人須臾來入。見無衣缽而問客曰。我之衣缽誰將去耶。答曰。房內舊人持物將去。報曰。何處得有房內舊人。汝失我衣急須還價。彼既失已遂交廢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客苾芻至他房內。應問主人。若有人來索衣缽者可與不。若言莫與而與者計直酬價。若言與者失不須酬。時客苾芻。於舊苾芻處寄衣。遇緣欲去告主人曰。有小苾芻來者。當與此衣。於後未久小苾芻來至。與所寄衣因即偷去。以緣白佛。佛言。若客苾芻囑與者。設令偷去亦不應陪。然須明作記驗方與。遂作顯露囑授之言。傍人既聞詐來索物。因此失財。佛言。宜應屏處為說記驗。分明顯示寄物之狀。然後與衣。時有苾芻隨路而行。既至河津乘船欲去。語其伴曰。過衣袋來。彼便授與授受不牢。衣便墮水。苾芻告曰。還我衣袋來。彼便不伏。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未受不應輒放。未受而放即應酬價。有持缽袋過與餘人。墮彼手中遂便落水。既失缽袋從彼索陪。以緣白佛。佛言。乃至未受不應輒放。若故放者應須陪直。守寺之人被賊偷物。大眾共議。令守寺人陪所失物。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應知。凡授事人閉寺門時。有其五別。謂上下轉鳴鎖並副鎖門關及扂。不閉賊偷准事酬直。若闕一者應還一分。乃至若總不著應可全償。若掌寺人存心守護。五並不闕者。設令損失。並不應陪。時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凡諸苾芻應取肘量作衣服者。有人肘短身長。亦依肘量而作衣不。佛言。應依身量。不應依肘。   第十子攝頌曰。  裙及僧腳敧  香泥污衣洗  取食除多分  須知十種塵   時諸苾芻裙被油污。遂令氣臭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畜副裙。乃至僧腳敧污。污亦流徹濕污大衣。佛言。應畜副僧腳敧。時諸苾芻設大供養。被諸香泥末香及油沾壞衣服。以緣白佛。佛言。若末香損者應須抖擻然後方披。香泥污者洗已應披。若被油污。應以澡豆灰等洗去油膩然後應披。時諸苾芻正受食時。未及受得遂便墮地。應更受。食授者若無。應自取已除去多分方可食之。於其羹汁別汁墮中。佛言。應多瀉卻。餘者應食。時諸苾芻入行乞食。風雨卒至塵墮缽中。生疑不食。又正食時塵入缽內。佛言。汝諸苾芻有五種塵。雲何為五。一觸塵。二非觸塵。三淨塵。四不淨塵。五微塵。此中觸塵若墮衣者。應可洗除。若墮缽中除已方食。復有五塵。一食塵。二飲塵。三衣塵。四花塵。五果塵。此等諸塵眼可見者。受已而食。不可見者隨意應食。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告諸苾芻曰。從今已去汝諸苾芻。凡有來求。善說法律情樂出家及受近圓者。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應與出家及受近圓。時諸苾芻不知有幾阿遮利耶。幾鄔波馱耶。佛言。有五種阿遮利耶。二種鄔波馱耶。雲何五種阿遮利耶。一十戒阿遮利耶。二屏教阿遮利耶。三羯磨阿遮利耶。四依止阿遮利耶。五教讀阿遮利耶。何謂十戒阿遮利耶。謂授三歸及十學處。何謂屏教阿遮利耶。謂於屏處撿問障法。何謂羯磨阿遮利耶。謂作白四羯磨。何謂依止阿遮利耶。謂下至一宿依止而住何謂教讀阿遮利耶。謂教讀誦乃至四句伽他。何謂二種鄔波馱耶。一者與其剃髮出家受十學處。二者與受近圓。如世尊言。其親教師等當與出家受戒。及受近圓者。諸苾芻不知雲何當與出家近圓。佛言。凡有欲求出家者。隨情詣一師處。師即應問所有障法。若遍淨者隨意攝受。既攝受已授與三歸並五學處。成鄔波索迦律儀護(此言護者梵雲三跋羅譯為擁護由受歸戒護使不落三塗舊雲律儀乃當義譯雲是律法儀式若但雲護恐學者未詳故兩俱存明瞭論已譯為護即是戒體無表色也)如是應授。先教求出家者。令禮敬已在本師前。蹲踞合掌。教作是語。   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如是三說。師雲。奧箄迦(譯雲好或云爾亦是方便義由此聖教為善方便能趣涅槃至安隱處)答雲。娑度(譯為善凡是作法了時及隨時白事皆如是作若不說者得越法罪梵漢任說已下諸文但雲好善皆可准此或雲後語同前)次授五學。處教雲汝隨我語(准如聖教及以相承並悉隨師說受戒語無有師說直問能不戒事非輕無容造次)阿遮利耶存念。如諸聖阿羅漢。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學處。是諸聖阿羅漢之所學處。我當隨學隨作隨持。如是三說。願阿遮利耶證知。我是鄔波索迦歸依三寶受五學處。師雲好。答雲善。次請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時俗語非是典語然諸經律梵本皆雲鄔波馱耶也)教雲。阿遮利耶(譯為軌範師)存念。我某甲今請阿遮利耶。為鄔波馱耶。願阿遮利耶。為我作鄔波馱耶。由阿遮利耶為鄔波馱耶故。我當出家。如是三說。後語同前。至第三番。應言由鄔波馱(亭夜反)耶為鄔波馱耶故(由近師位故重言耳)次請一苾芻為白眾者。彼應問本師雲。所有障法並已問未。答言。已問若問者善。若不問而白者。得越法罪。次為白眾一切僧伽。當須盡集。或巡房告知。次將至眾中致禮敬已。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語。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從苾芻某甲希求出家。在俗白衣未落鬢髮。願於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此某甲若剃鬢髮披法服已。起正信心。捨家趣非家。某甲為鄔波馱耶僧伽。為與某甲出家不(此乃但是以言白事不是羯磨單白)眾鹹言。若遍淨者。應與出家。俱問者善。如不問者。得越法罪。   次為請苾芻看剃髮者。彼便盡剃。其人後悔。佛言。應留頂上少髮。問曰。除爾頂髻不。若言不者。應言隨汝意去。若言除者。應可剃除。次與洗浴。若寒與湯熱授冷水。次與著裙當須撿察。恐是無根二根及根不全等。時有苾芻露形撿察。彼生愧恥。佛言。不應露體而為撿察。為著裙時應可私視。勿令彼覺。次授縵條教其頂受。為著衣已。師應為請苾芻。與受求寂律儀護者。教禮敬已。應在二師前。蹲踞合掌。教作是語(二師可相近坐令弟子執親教師袈裟角親見西方行法如是)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彼薄伽梵。釋迦牟尼。釋迦師子釋迦大王。如知應正等覺。彼既出家。我當隨出。在俗容儀我已棄捨。出家形相我今受持。我因事至說親教師名。親教師名某甲。如是三說。師雲好答雲善。次授十學處。教雲。汝隨我語。   阿遮利耶存念。如諸聖阿羅漢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歌舞作樂。不香鬘塗彩。不坐高床大床。不非時食。不受畜金銀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歌舞作樂。不香鬘塗彩。不坐高床大床。不非時食。不受畜金銀。亦如是。此即是我十支學處。是諸聖阿羅漢之所學處。我當隨學隨作隨持。如是三說。願阿遮利耶證知。我是求寂。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鄔波馱耶名某甲。師雲好。答雲善。汝已善受十學處竟。當供養三寶親近二師。學問誦經勤修三業。勿為放逸。   若年滿二十可授近圓。師應為求三衣及缽濾水羅臥敷具。為請羯磨師屏教師。併入壇場。諸苾芻眾既和集已。或五眾或十眾。令受戒者偏露右肩脫革屣。一一皆須三遍禮敬。然敬有二種。一謂五輪至地(謂是額輪二手掌輪二膝輪)二謂兩手執師□足任行。於一既致敬已。應請鄔波馱耶。若先是鄔波馱耶。或是阿遮利耶者。隨時稱說。若先非二師者。應雲大德。或雲尊者。若請軌範師者。類此應為。當具威儀。作如是語。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今請鄔波馱耶。為鄔波馱耶。願鄔波馱耶。為我作鄔波馱耶。由鄔波馱耶為鄔波馱耶故。當受近圓(此謂先是十戒親教師)如是三說。後語同前。即於眾中在親教師前。師與守持三衣應如是教。   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僧伽胝(譯為複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如是三說。餘同前。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嗢怛羅僧伽(譯為上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如是三說。後語同前。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安怛婆娑。(譯為內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如是三說。後語同前。若是未浣染。未割截物。若絹若布。權充衣數者。應如是守持。   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衣我今守持。當作九條僧伽胝衣兩長一短。若無障難。我當浣染割截縫刺。是所受用。如是三說。後語同前。餘衣准此(所有著衣法式如下尼五衣中具註)次可擎缽總呈大眾。恐太小太大及白色等。若是好者。大眾鹹雲好缽。若不言者。得越法罪。然後守持應置左手。張右手掩缽口上。教雲。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波怛羅。是大仙器。是乞食器。我今守持常用食故。如是三說。後語同前。次應安在見處離聞處。教其一心合掌向眾虔誠而立。其羯磨師應問眾中。誰先受請。當於屏處教示某甲。彼受請者答雲。我某甲。次問。汝某甲。能於屏處教示某甲。某甲為鄔波馱耶不。彼應答言。我能。   次羯磨師應作單白。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於屏處教示某甲。某甲為鄔波馱耶。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作屏教師。當於屏處教示某甲。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次屏教師將至屏處。教禮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語。具壽。汝聽。此是汝真誠時。實語時。我今少有問汝。汝應以無畏心。若有言有。若無言無。不得虛誑語。汝是丈夫不。答言是。汝年滿二十未。答言滿。汝三衣缽具不。答言具。汝父母在不。若言在者。聽汝出家不。答言聽。若言死者。更不須問。汝非奴不。汝非王臣不。汝非王家毒害人不。汝非賊不。汝非黃門不。汝非污苾芻尼不。汝非殺父不。汝非殺母不。汝非殺阿羅漢不。汝非破和合僧伽不。汝非噁心出佛身血不。汝非外道不(現是外道)汝非趣外道不(先已出家還歸外道更復重來)汝非賊住不。汝非別住不。汝非不共住不。(先犯重人)汝非化人不。汝非負債不。若言有者。應可問言。汝能受近圓已還彼債不。言能者善。若言不能者。汝可問彼。許者方來。汝非先出家不。若言不者善。如言我曾出家者。汝不於四他勝中隨有犯不。汝歸俗時善捨學處不。答言犯重。隨汝意去。若言無犯者善。問言。汝名字何。我名某甲。汝鄔波馱耶字何。答雲。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鄔波馱耶名某甲。又汝應聽。丈夫身中有如是病。謂癩病癭病。癬疥皰瘡。皮白痶瘓頭上無髮。惡瘡下漏。諸塊水腫欬嗽喘氣。咽喉乾燥暗風癲狂。形無血色。噎噦嘔逆。諸痔痳□尰腳吐血癰痤下。痢壯熱脅痛。骨節煩疼。及諸瘧病風黃痰印。總集三病。常熱病鬼病。聾盲瘖啞短小□□□□璘□□逆□□□□飼觝奏□觝誇□□□□□□□□□□□□□□□神奕鈴□□堅□z□□秜E□□桌橢鈴□□□□□□□□勵□□□驒□飀□□□□□□□餞槭□□□□玲□□□□□檢□楸□□□□縷□p□□□餽□飯j□□禡禮□□□□□□□□□神奷□□駤□□聾橚□埤□□□□□□□檢□□□椸□□觜_□□□婁□言婦□稜□檢□□□獎□□□□□埤□□□姽□□□□□臐慼撫喳網鵅慼慼歐O艤¥□⊥□□□□□□¥姩⊥□□□□¥□□芥□□警□□趣¥□□賢□□¥□擁□急洵齱慰D□□栜迭慼慼慼慼慰D嶡□噥諦漥□櫓口□葷□□揀□滎□□湧□□□□姤□□屨檸|□□妝閩□□鋧鶘碥叩□□粣¥□噥嶢□□□□□¥□□戣□□篩□齧□復□諢耬齥僩□╮慼L□湨檨擁嶢□‥□□□緊摦□應遙喚來。既至眾中。令於上座前蹲踞合掌。致禮敬已。乞受近圓教。作是語。大德僧伽聽。我某甲今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我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我某甲今從僧伽乞受近圓。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某甲為鄔波馱耶。願大德僧伽授我近圓。攝受拔濟。我教示哀愍。我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   次令至羯磨師前。若以磚或以物裹草。稕。支雙足跟十指踞地。蹲踞合掌。其羯磨師應作單白。問其障法。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此某甲今從僧伽乞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我於眾中撿問某甲所有障法。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次問障法。如上應知。次作白四羯磨。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是丈夫年滿二十。三衣缽具。某甲自言遍淨。無諸障法。此某甲今從僧伽乞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是丈夫年滿二十。三衣缽具。某甲自言遍淨。無諸障法。此某甲今從僧伽乞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僧伽今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若諸具壽。聽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如是三說。僧伽已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作法了時。即應量影苾芻足度其影便過。佛言。應作商矩度之。彼皆不解何謂商矩。佛言。可取細籌長二尺許。折一頭四指豎置日中度影長短。是謂商矩一一商矩所量之影。皆悉名為一人此影纔長齊四指時。看自身影與身相似。若有增減。准此應思(故僧祇律雲一人二人影者比來人皆不識)量影訖時應告彼雲汝在食前近圓。或在食後影長爾許。若一指二指。一人半人。二人三人等。如其在夜。或是晝陰。即可准酌。告之謂是初更夜半乃至天明等。次後宜應告知時節差別。彼皆不知時節有幾。佛言。有五時差別。一冬時。二春時。三雨時。四終時。五長時。言冬時者。有四月。謂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言春時者。亦有四月。謂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言雨時者。有一月。謂從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言終時者。謂六月十六日一日一夜是。言長時者。有三月。欠一日一夜。謂從六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五日(此是西方眾僧要法若不解者即非苾芻但為比來未翻致令聞者不悟此謂佛家密教與俗有殊若至西國他問不知人皆見笑不同支那記月而已)次當為說四依法。   汝某甲聽。此四依法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為諸苾芻受近圓者。說是依法。所謂依此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雲何為四。   汝某甲聽。一糞掃衣。是清淨物易可求得苾芻依此。於善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用糞掃衣而自支濟。生欣樂不。答言。欣樂。若得長利絁絹縵條。小帔大帔輕紗紵布。或諸雜物若更得清淨衣。若從眾得若從別人得。汝於斯等隨可受之。知量受用不。答言。受用。   汝某甲聽。二常乞食。是清淨食。易可求得。苾芻依此。於善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以常乞食而自支濟。生欣樂不。答言。欣樂。若得長利飯粥飲等。若僧次請食。若別請食。若僧常食。若常別施食(梵雲泥得譯為常施有別施主施僧錢物作無盡食每日次第令僧家作好食以供一人乃至有日月來不許斷絕西方在寺多有此地人不知聞。若不能作食供乳亦好)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食。若更得清淨食。若從眾得。若從別人得。汝於斯等隨可受之。知量受用不。答言。受用。   汝某甲聽。三樹下敷具。是清淨物。易可求得。苾芻依此。於善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於樹下敷具而自支濟。生欣樂不。答言。欣樂。若得長利房舍樓閣。或居坎窟草苫板覆。堪得經行。若更得清淨處所。若從眾得。若從別人得。汝於斯等隨可受之。知量受用不。答言。受用。   汝某甲聽。四陳棄藥。是清淨物。易可求得。苾芻依此。於善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用陳棄藥而自支濟。生欣樂不。答言。欣樂。若得長利酥油糖蜜根莖枝葉花果等藥時及更藥。七日盡壽。若更得清淨。藥若從眾得。若從別人得。汝於斯等隨可受之。知量受用不。答言。受用。   次說四墮落法。汝某甲聽。有此四法。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為諸苾芻受近圓者。說墮落法。苾芻於此四中。隨一一事。若有犯者隨當犯時。便非苾芻。非沙門。非釋迦子。失苾芻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譬如斬截多羅樹頭。更不能生增長高大。苾芻亦爾。雲何為四。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諸欲法。說欲是染。欲是潤澤。欲是愛著。欲是居家。欲是羈絆。欲是耽樂。是可斷除。是可吐盡。可厭息滅。是冥闇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不應輒以染心視諸女人。何況共行不淨行事。具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與諸苾芻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生。於如是事苾芻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非沙門。非釋迦子。失苾芻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此欲法。不應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起怖畏心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   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不與取離不與取稱揚讚歎是勝妙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麻糠他不與物。不以賊心而故竊取。何況五磨灑。若過五磨灑(西方撿問諸部律中皆同此名。斷其重罪。不雲五錢。此是貝齒。計八十箇名一磨灑大數總有。四百貝齒。一時離處方是犯盜。元不據錢。若譯為五錢者。全乖本文。故存梵語。通塞廣如餘說)。   具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若在聚落。若空閑處。他不與物以盜心取。如是盜時。若王若大臣。若捉若殺。若縛驅擯。若訶責言。咄男子。汝是賊癡無所知。作如是盜。於如是事苾芻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非沙門。非釋迦子。失苾芻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此盜法不得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起怖畏心。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   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於害命。於離害命。稱揚讚歎是勝妙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蚊蟻不應故心而斷其命。何況於人若人胎。具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若人若人胎。故自手斷其命。或持刀授與。或自持刀。或求持刀者。若勸死讚死。語言。咄男子。何用此罪累不淨惡活為。汝今寧死。死勝生。隨自心念。以餘言說勸讚令死。彼因死者。於如是事苾芻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非沙門。非釋迦子。失苾芻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此殺法不得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於妄語於離妄語。稱揚讚歎是勝妙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戲笑不應故心而為妄語。何況實無上人法。說言已有。具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實無知無遍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而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或言我證四諦理。或言天龍鬼神來共我語。得無常等想。得四禪四空六神通八解脫。證四聖果。於如是事苾芻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非沙門。非釋迦子。失苾芻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妄語法不得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次說沙門四種所應作法。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為諸苾芻受近圓者。說沙門四種所應作法。雲何為四。汝某甲聽。始從今日若他罵不應返罵。他瞋不應返瞋。他調不應返調。他打不應返打。有如是等惱亂起時。汝能攝心不返報不。答言。不報。汝某甲聽。汝先摽心有所希望。作如是念我當何時得。於世尊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性。汝已出家。今受近圓。得好如法親教師及軌範師等。和合僧伽秉白四羯磨。文無差舛。極善安住。如餘苾芻。雖滿百夏所應學者。汝亦修學汝所學者。彼亦同然。同得學處。同說戒經。汝從今日當於是處起敬奉心。不應厭離。於親教師應生父想。師於汝處亦生子想。乃至命存侍養瞻病。共相看問。起慈愍心至老至死。又於同梵行所上中下座。常生敬重隨順恭勤。而為共住讀誦禪思。修諸善業。於蘊處界十二緣生十力等法。應求解了。勿捨善軛。離諸懈怠。未得求得。未解求解。未證求證。乃至獲得阿羅漢果究竟涅槃。我今為汝。於要略事舉其大綱餘未知者。當於二師及同學親友善應諮問。又於半月說戒經時。自當聽受。准教勤修。為說頌曰。  汝於最勝教  具足受屍羅  至心當奉持  無障身難得  端正者出家  清淨者圓具  實語者所說  正覺之所知   汝某甲已受近圓竟。勿為放逸。當謹奉行。令在前而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大世主喬答。彌由其愛樂八敬法故。便是出家及受近圓。成苾芻尼性者。大德。餘苾芻尼眾欲遣如何。佛告鄔波離。餘苾芻尼若先出家未受近圓。可隨次第如常應作。若有在俗女人發心欲求出家者。隨情詣一苾芻尼處。尼即應問所有障法。若遍淨者。隨意攝受。既攝受已。授與三歸並五學處。成鄔波斯迦律儀護(此言護者。梵雲三跋羅。譯為擁護。由受歸戒護使不落三塗。舊雲律儀。乃當義譯。雲是律法儀式。若但雲護。恐學者未詳故。二俱存。明瞭論中已譯為護)如是應授。先教求出家者。令禮敬已。在本師前雙膝著地低頭合掌。教作是語。   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如是三說。師雲。奧箄迦(譯為好)答雲。娑度(譯為善並己注如前)次授五學處。教雲。汝隨我語。   阿遮利耶存念。如諸聖阿羅漢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學處。是諸聖阿羅漢之所學處。我當隨學隨作隨持。如是三說。願阿遮利耶證知。我是鄔波斯迦。歸依三寶受五學處。師雲好。答雲善。次請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時俗語。非是典語。然諸經律梵本。皆雲鄔波馱耶)教雲。   阿遮利耶(譯為軌範師)存念。我某甲今請阿遮利耶。為鄔波馱耶。願阿遮利耶。為我作鄔波馱耶。由阿遮利耶。為鄔波馱耶故。我當出家。如是三說後語同前。至第三番。應言由鄔波馱耶。為鄔波馱耶。故(由近師位故重言耳)。   次請一苾芻尼為白眾者。彼應問。本師雲。所有障法並已問未。答言。已問。若問者善。若不問而白者。得越法罪次為白眾。一切僧伽當須盡集。或巡房告知。次將至眾中致禮敬已。在上座前。雙膝著地低頭合掌。作如是語。苾芻尼僧伽聽。此某甲從苾芻尼某甲。希求出家。在俗白衣比未落髮。願於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此某甲若剃髮披法服已。起正信心。捨家趣非家。某甲為鄔波馱耶。苾芻尼僧伽。為與某甲出家不(此乃但是以言白事不是羯磨單白)合眾鹹言。若遍淨者。應與出家。俱問者善。如不問者。得越法罪。次為請苾芻。尼作剃髮者。彼便盡剃。其人後悔。佛言。應留頂上少髮。問曰。除爾頂髮不。若言不者。應言隨汝意去。若言除者。應可剃除。次與洗浴。若寒與湯熱授冷水。次與著裙。當須撿察。恐是無根二根及根不全等。時苾芻尼露形撿察。彼生愧恥。佛言。不應露體而為撿察。為著裙時。應可私視。勿令彼覺。次授縵條教其頂受。為著衣已。師應為請苾芻尼。與受求寂女律儀護者。教禮敬已。應在二師前。雙膝著地低頭合掌。教作是語(二師可相近坐。令弟子執親教師袈裟角親見。西方行法如是)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彼薄伽梵釋迦牟尼。釋迦師子。釋迦大王。如知應正等覺。彼既出家。我當隨出。在俗容儀。我已棄捨。出家形相。我今受持。我因事至說親教師名。親教師名某甲。如是三說師雲好。答雲善。次授十學處。教雲。汝隨我語。   阿遮利耶存念。如諸聖阿羅漢。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歌舞作樂。不香鬘塗彩。不坐高床大床。不非時食。不受畜金銀。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歌舞作樂。不香鬘塗彩。不坐高床大床。不非時食。不受畜金銀。亦如是。此即是我十支學處。是諸聖阿羅漢之所學處。我當隨學隨作隨持。如是三說。願阿遮利耶證知。我是求寂女。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鄔波馱耶名某甲。師雲好。答雲善。汝已善受十學處竟。當供養三寶。親近二師。學問誦經勤修三業。勿為放逸。   若是曾嫁女年滿十二。若童女年滿十八(應可臨時隨事稱說下皆准此)應與六法六隨法。二年令學。應如是與。先敷座已鳴犍稚。言白復周。苾芻尼僧伽隨應盡集。極少須滿十二人。於壇場中。令求寂女致禮敬已。在上座前。雙膝著地低頭合掌。作如是語。   大德尼僧伽聽。我求寂女某甲。年滿十八。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我從鄔波馱耶某甲。於二年內乞學六法六隨法。我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於二年內乞學六法六隨法。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某甲為鄔波馱耶。願苾芻尼僧伽。授我於二年內學六法六隨法。攝受拔濟我。教示哀愍我。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次一苾芻尼秉白二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此求寂女某甲。年滿十八某甲為鄔波馱耶今從苾芻尼僧伽。於二年內乞學六法六隨法。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求寂女某甲。年滿十八。於二年內學六法六隨法。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求寂女某甲。年滿十八。某甲為鄔波馱耶。今從苾芻尼僧伽。於二年內乞學六法六隨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苾芻尼僧伽。今與求寂女某甲年滿十八於二年內學六法六隨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若諸具壽聽與求寂女某甲年滿十八於二年內。學六法六隨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與求寂女某甲年滿十八於二年內學六法六隨法某甲為鄔波馱耶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次應告言。汝某甲聽。始從今日應學六法。   一者不得獨在道行。二者不得獨渡河水。三者不得觸丈夫身。四者不得與男子同宿。五者不得為媒嫁事。六者不得覆尼重罪。   攝頌曰。  不獨在道行  不獨渡河水  不故觸男子  不與男同宿  不為媒嫁事  不覆尼重罪   復言。汝某甲聽。我始從今日應學六隨法。   一者不得捉屬己金銀。二者不得剃隱處毛。三者不得墾掘生地。四者不得故斷生草木。五者不得不受而食。六者不得食曾觸食。   攝頌曰。  不捉於金等  不除隱處毛  不掘於生地  不壞生草木  不受食不餐  曾觸不應食   若二年內於六法六隨法。已修學訖。可授近圓師。應為求五衣及缽濾水羅臥敷具。為請作羯磨尼。屏教師併入壇場諸苾芻尼既和集已。極少須滿十二人。諸苾芻尼先可授其淨行本法皆令三遍禮敬。然敬有二種。一謂五輪至地。(謂是額輪二手掌輪二膝輪也)二謂兩手執師□足。於此二中任行其一。既致敬已。應請鄔波馱耶。若先是鄔波馱耶。或是阿遮利耶者。隨時稱說若先非二師者。應雲大德。或雲尊者。若請軌範師。類斯應作。當具威儀。作如是語。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今請鄔波馱耶。為鄔波馱耶。願鄔波馱耶。為我作鄔波馱耶。由鄔波馱耶。為鄔波馱耶故。當受近圓。(此謂先是受十戒親教師)如是三說。後語同前。即於眾中在親教師前。師與守持五衣應如是教。   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僧伽胝。(譯為複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如是三說。後語同前。下之四衣皆須別持。准此應說。   嗢怛僧羅伽(譯為上衣)安怛娑婆(譯為內衣)厥蘇洛迦。(譯為下裙)僧腳崎(譯為掩腋[打-丁+親]衣)若是未浣染。未割截物。若絹若布權充衣數者。應如是守持。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衣。我今守持。當作九條僧伽胝衣。兩長一短。若無障難我當浣染割截縫刺。是所受用。如是三說。後語同前。餘衣准此(此五衣者尼所要用。三衣如舊。餘二須論。厥蘇洛迦正譯名圌。意取形狀立目。即是尼之下裙。長四肘。寬二肘。兩頭縫合入中抬上過齊後掩繫以腰絛在踝上二指。此是西方尼眾著裙之儀。唯此一裙更無餘服。以是煖地充事長道不同。寒國重數須多。舊雲厥修羅。或雲祇修羅者。皆訛也。僧腳崎者。即是此方覆膊。更長一肘。正當其量。用掩肩腋。佛制恐污三衣。先用通覆兩肩。然後於上通披法服。繞頸令急。編□□□□驠□氫□□臨□□相似。衣總覆身。元不露髆。雙手下出。斂在胸前。同阿育王像。乃至禮敬三寶。及受大戒。噉食之儀。曾不輒許露出胸髆。尼在寺時法皆如是。僧亦同此。然噉食禮拜之時。僧便露髆。五天皆爾。不見僧尼披覆髆者。若在寺中無帶□□□委□□□妾□驠□□j□□騮馻□□□襉□□□露□檢□糖□憿慼慼撬芊樣r槔□褾檢□□壟□褸□□槾飀□□粘禔□□驁□樂駩□□樦樂駩□埤□□稄□j□□□粘禔□□□壟□□□□□□□□露□飀□□首□楅饐□□禔祿□檢□□□樂飀□□□率j□覭□□□□禔□□橝芊慼慼歎挹|娘禴□檢□□奩□□□□□椸□糖□□□駝K□□□□ㄧe裀□榜□□樻□□妳襤秶□□□□訊埤□□腹慼撮痋慼慼潘O□□□□□□□□□□□□埤□□□送□□□椸駩□□F□□□□祐□□稈□□□視□□魯□娀□埤□□□糖□檢□□□□□   次可擎缽總呈大眾。恐太小太大及白色等。若是好者。大眾鹹雲。好缽。不言者。得越法罪。然後守持應置左手張右手掩缽口上。教雲。鄔波馱耶存念。我某甲此波怛羅是大仙器。是乞食器。我今守持。常用食故。如是三說。後語同前。次應安在見處離聞處。教其一心合掌向眾虔誠而立。其羯磨尼應問。眾中誰先受請。當於屏處教示某甲。彼受請者答言。我某甲。次問。汝某甲。能於屏處教示某甲。某甲為鄔波馱耶不。彼應答言。我能。次羯磨尼應作單白。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能於屏處教示某甲。某甲為鄔波馱耶。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差苾芻尼某甲。作屏教師。當於屏處教示某甲。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次屏教尼將至屏處教禮敬已。如上威儀。作如是語。汝某甲聽。此是汝真誠時實語時。我今少有問汝汝應以無畏心。若有言有。若無言無。不得作虛誑語。汝是女人不。答言是。汝年滿二十未(若曾嫁女者問汝年滿十四未)答言滿。汝五衣缽具不。答言具。汝父母在不。若言在者。聽汝出家不。答言聽。若言死者。更不須問。汝夫主在不。若有若無隨時教答。汝非婢不。汝非宮人不。若言是者。應問。國主聽汝不。汝非王家毒害人不。汝非賊不。汝非憂愁損心不。汝非小道無道二道合道不。汝非身常流血及無血不。汝非黃門不。汝非污苾芻不。汝非殺父不。汝非殺母不。汝非殺阿羅漢不。汝非破和合僧伽不。汝非噁心出佛身血不。汝非外道不(現是外道)汝非趣外道不(先已出家還歸外道更復重來)汝非賊住不。汝非別住不。汝非不共住不。(先犯重人)汝非化人不。汝非負債不。若言有者應可問言。汝能受近圓已。還彼債不。言能者善。若言不能者。汝可問。彼許者方來。汝非先出家不。若言不者善。如言我曾出家者。報雲汝去。無尼歸俗重許出家。汝名字何。答名某甲。汝鄔波馱耶字何。答雲。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鄔波馱耶名某甲。又汝應聽。女人身中有如是病。謂癩病癭病。癬疥皰瘡。皮白痶瘓。頭上無髮。惡瘡下漏。諸塊水腫。咳嗽喘氣。咽喉乾燥。闇風癲狂。形無血色。噎噦嘔逆。諸痔痳□尰腳。吐血癰痤下痢壯熱。脅痛骨節煩疼。及諸瘧病風黃痰印。總集三病。常熱病鬼病。聾盲瘖啞矬小□□□□璘□□逆□□□□飼觝奏□觝誇□□□□□□□□□□□□□□□神奕鈴□□堅□z□□視□秜E□□桌橢鈴□□□□□□□□勵□□□驒□飀□□□□□□□餞槭□□□□玲□□□□□檢□□□□□□□□縷□p□□□餽□飯j□□祰□禮□□□□□□□□神奷□□駤□□聾橚□埤□□□□□□□檢□□□椸□□觜_□□婁□言埤□□稜□檢□□□獎□□□□□埤□□□姽□嶡□□□□¥﹛慼慼慼慼撐伢N□□粨□¥□瀦□□應遙喚來既至眾中令於上座前。如上威儀。當乞受淨行本法。教作是語。大德尼僧伽聽。我某甲今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我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我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受淨行本法。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某甲為鄔波馱耶。願苾芻尼僧伽授我淨行本法。攝受拔濟我。教示哀愍我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次令至羯磨師前。雙膝著地。坐小褥子。低頭合掌虔誠而住(女人坐法。與男不同。作小褥子。可方一尺厚三寸。纔得支坐。偏居帖膝低頭合掌西方受戒法皆如是)其羯磨師應作單白。問其障法。   大德尼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受淨行本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我於眾中撿問。某甲所有障法。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   次問障法。如上應知。當作白二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是女人年滿二十。五衣缽具。父母夫主悉皆聽許(有無之事如前問知)苾芻尼僧伽已與二年學六法六隨法。此於二年已學六法六隨法。某甲自言遍淨無諸障法。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受淨行本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受淨行本法。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是女人年滿二十。五衣缽具。父母夫主悉皆聽許。苾芻尼僧伽已與二年學六法六隨法。此於二年已學六法六隨法。某甲自言遍淨無諸障法。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受淨行本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淨行本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若諸具壽聽與某甲受淨行本法某甲為鄔波馱耶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與某甲受淨行本法某甲為鄔波馱耶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次當為請作羯磨苾芻。及請諸苾芻入壇場者。二部僧伽隨應盡集。苾芻極少須滿十人尼十二人。教受近圓者。令三遍禮眾。禮有二種。如前已說。於僧必須致禮。尼眾執□亦得禮訖。向上座前雙膝著地合掌而住。教乞近圓。應雲。   二部僧伽聽。我某甲今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我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我某甲今從二部僧伽乞受近圓。我因事至說鄔波馱耶名。某甲為鄔波馱耶。願二部僧伽授我近圓。攝受拔濟我。教示哀愍我。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   次令至羯磨師所。如前威儀。師作單白。問其障法。應如是說。   二部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此某甲今從二部僧伽乞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若二部僧伽時至聽者。二部僧伽應許。我今對二部僧伽問其障法。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   次問障法。如上應知。次作白四羯磨。應雲二部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是女人年滿二十。五衣缽具。父母夫主悉皆聽許。苾芻尼僧伽已與二年學六法六隨法。此某甲已於二年。學六法六隨法。苾芻尼僧伽已與作淨行本法。此女已能承事尼眾稱悅其心。清淨奉行。於尼眾中無有愆失。此某甲今從二部僧伽。乞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若二部僧伽時至聽者。二部僧伽應許。二部僧伽今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白如是。次作羯磨。   二部僧伽聽。此某甲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受近圓。是女人年滿二十。五衣缽具。父母夫主悉皆聽許。苾芻尼僧伽已與二年學六法六隨法。此某甲已於二年。學六法六隨法。苾芻尼僧伽已與作淨行本法。此女已能承事尼眾。稱悅其心。清淨奉行。於尼眾中無有愆失。此某甲今從二部僧伽。乞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二部僧伽。今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若二部僧伽聽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如是三說。二部僧伽已與某甲受近圓某甲為鄔波馱耶竟。二部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次應量影並告五時。准苾芻法作。次當為說三依法。   汝某甲聽此三依法。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為諸苾芻尼受近圓者。說是依法。所謂依此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雲何為三。汝某甲聽。一糞掃衣是清淨物。易可求得。苾芻尼依此於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用糞掃衣而自支濟。生欣樂不。答言。欣樂若得長利絁絹縵條。小帔大帔輕紗紵布。或諸雜物。若更得清淨衣。若從眾得。若從別人得。汝於斯等隨可受之。知量受用不。答言。受用。   汝某甲聽。二常乞食。是清淨食。易可求得。苾芻尼依此。於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以常乞食而自支濟。生欣樂不。答言。欣樂。若得長利飯粥飲等。若僧次請食。若別請食。若僧常食。若常別施食。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食。若更得清淨食。若從眾得。若從別人得。汝於斯等隨可受之。知量受用不。答言。受用。   汝某甲聽。三陳棄藥。是清淨物。易可求得。苾芻尼依此。於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用陳棄藥而自支濟。生欣樂不。答言。欣樂。若得長利酥油糖蜜根莖葉花果等藥時。及更藥七日盡壽。若更得清淨藥。若從眾得。若別人得。汝於斯等隨可受之。知量受用不。答言。受用(尼無獨在樹下住法是故但有三種依止)次說八墮落法。   汝某甲聽。有此八法。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為諸苾芻尼受近圓者。說墮落法。諸苾芻尼。於此八中隨一一事。若有犯者隨當犯時。便非苾芻尼。非沙門尼。非釋迦女失苾芻尼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譬如斬截多羅樹頭。不更能生增長高大。苾芻尼亦爾。雲何為八。   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諸欲法。說欲是染。欲是潤澤。欲是愛著。欲是居家。欲是羈絆。欲是耽樂。是可斷除。是可吐盡。可厭息滅。是冥暗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不應輒以染心視諸男子。何況共行不淨行事。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與諸苾芻尼。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生。於如是事。苾芻尼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尼。非沙門尼。非釋迦女。失苾芻尼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此欲法不應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起怖畏心。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   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不與取。離不與取。稱揚讚歎是勝妙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麻糠他不與物。不以賊心而故竊取。何況五磨灑。若過五磨灑(磨灑是數名有八十貝齒元非是錢廣如前注)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若在聚落。若空閑處。他不與物以盜心取。如是盜時。若主若大臣。若捉若殺。若縛驅擯。若訶責言。咄女子。汝是賊。癡無所知。作如是盜。於如是事。苾芻尼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尼。非沙門尼。非釋迦女。失苾芻尼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此盜法不得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起怖畏心。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於害命。於離害命。稱揚讚歎是勝妙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蚊蟻不應故心而斷其命。何況於人若人胎。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若人若人胎。故自手斷其命。或持刀授與。或自持刀。或求持刀者。若勸死讚死語言。咄女子。何用此罪累不淨惡活為。汝今寧死。死勝生。隨自心念。以餘言說勸讚令死。彼因死者。於如是事苾芻尼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尼。非沙門尼。非釋迦女。失苾芻尼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此殺法不得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以無量門毀於妄語。於離妄語。稱揚讚歎是勝妙事。汝某甲始從今日。乃至戲笑不應故心而為妄語。何況實無上人法。說言已有。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實無知無遍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而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或言我證四諦理。或言天龍鬼神來共我語。得無常等想。得四禪四空六神通八解脫。證四聖果。於如是事。苾芻尼犯者。隨當作時。便非苾芻尼。非沙門尼。非釋迦女。失苾芻尼性。此便墮落斷沒輪迴。為他所勝不可重收。汝從今日於妄語法不得故犯。當生厭離。慇重防護。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從目已下膝已上作受樂心。身相摩觸。若極摩觸。於如是事苾芻尼犯者。隨當作時。非苾芻尼。乃至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   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掉舉戲笑。共期現相。同處往來。在可行非處縱身而臥。於是八事共相領受。於如是事苾芻尼犯者。隨當作時。非苾芻尼。乃至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   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先知他苾芻尼犯他勝罪。而不曾說彼身死後。若歸俗若出去。方作是語。尼眾應知。我先知此苾芻尼犯他勝罪。於如是事苾芻尼犯者。隨當說時。非苾芻尼。乃至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   汝某甲聽。如世尊說。若復苾芻尼知彼苾芻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苾芻尼眾亦復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於僧伽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彼苾芻尼報苾芻言。聖者。勿於眾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我為聖者。供給衣缽及餘資具。悉令無乏。當可安心讀誦作意。時諸苾芻尼告此尼曰。汝豈不知。眾與此人作捨置羯磨。苾芻尼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起謙下心。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汝便供給衣缽等物。令無乏少。汝今應捨此隨從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苾芻尼於如是事隨當作時非苾芻尼。乃至諦察勤修作不放逸。汝於是事。能不作不。答言。不作。攝頌曰。  尼有八他勝  四同於苾芻  餘觸染男期  覆罪隨僧棄   次應為說八尊敬法。   汝某甲聽。此八尊敬法。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為苾芻尼制尊敬法是可修行不應違越諸苾芻尼乃至命存應勤修學。雲何為八(梵雲窶嚕達磨。窶嚕是尊義重義師義所恭敬義。此字既含多義。為此比來譯者。科隨其一。於理皆得也)汝某甲聽。如世尊說。一者諸苾芻尼應從苾芻求受近圓。成苾芻尼性。此是世尊為苾芻尼制初敬法。是可修行不應違越。諸苾芻尼乃至命存應勤修學。二者諸苾芻尼半月半月應從苾芻求請教授尼人。三者無苾芻處不應安居。四者若見苾芻犯過不應詰責。五者不瞋訶苾芻。六者老苾芻尼應禮敬年少苾芻。七者應在二部眾中半月行摩那[卑*也]。八者應往苾芻處為隨意事。此等八法是可修行。不應違越。諸苾芻尼。乃至命存。應勤修學。攝頌曰。  近圓從苾芻  半月請教授  依苾芻坐夏  見過不應言  不瞋訶禮少  意喜兩眾中  隨意對苾芻  斯名八敬法   次說沙門尼四種所應作法。   汝某甲聽。是諸世尊如知應正等覺所知所見。為苾芻尼受近圓者。說沙門尼四種所應作法。雲何為四。   汝某甲聽。始從今日若他罵不應返罵。他瞋不應返瞋。他調不應返調。他打不應返打。有如是等惱亂起時。汝能攝心降伏瞋慢。不返報不。答言。不報。汝某甲聽。汝先摽心有所希望。作如是念。我當何時得於世尊善說法律出家近圓成苾芻尼性。汝已出家。今受近圓。得好如法親教師及軌範師等。和合僧伽秉白四羯磨。文無差舛。極善安住。如餘苾芻尼眾。雖滿百夏。所應學者汝亦修學汝所學者。彼亦同然。同得學處。同說戒經。汝從今日當於是處起敬奉心。不應厭離。於親教師應生母想。師於汝處亦生女想。乃至命存侍養瞻病共相看問。起慈愍心至老至死。又於同梵行所上中下座。常生敬重隨順恭勤。而為共住。讀誦禪思修諸善業。於蘊處界十二緣生十力等法。應求解了。勿捨善軛。離諸懈怠。未得求得。未解求解。未證求證。乃至獲得阿羅漢果究竟涅槃。我今為汝。於要略事舉其大綱餘未知者。當於二師及同學親友善應諮問。又於半月說戒經時。自當聽受准教勤修。為說頌曰。  汝於最勝教  具足受屍羅  至心當奉持  無障身難得  端正者出家  清淨者圓具  實語者所說  正覺之所知   汝某甲已受近圓竟。勿為放逸。當謹奉行。令在前而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畜門徒白二   如世尊說。若苾芻尼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應從苾芻尼僧伽乞畜門徒羯磨。應如是乞。敷座席鳴犍稚言白既周。諸苾芻尼集。極少滿十二人。彼苾芻尼向上座前。致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尼僧伽聽。我某甲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我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門徒法。願苾芻尼僧伽與我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尼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門徒法。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法。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滿十二夏欲畜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門徒法。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法。若諸具壽聽與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與某甲滿十二夏畜門徒法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既得法已。應畜門徒。勿致疑惑。   尼畜無限門徒白二。   若苾芻尼欲畜無限門徒者。應從苾芻尼僧伽。乞畜無限門徒法。如是應乞。言白既周。敷座席鳴犍稚。作前方便。乃至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尼僧伽聽。我苾芻尼某甲欲畜無限門徒。我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無限門徒法。願苾芻尼僧伽與我某甲畜無限門徒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尼作白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欲畜無限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無限門徒法。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畜無限門徒法。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欲畜無限門徒。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畜無限門徒法。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畜無限門徒法。若諸具壽聽與某甲畜無限門徒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與某甲畜無限門徒法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芻尼既得法已。隨意多畜。勿致疑惑。   不離僧伽胝白二。   若苾芻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其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者。此苾芻應從僧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應如是乞。作前方便。下至四人。於壇場內。彼苾芻偏露右肩脫革屣。向上座前。蹲踞合掌隨應致敬。作如是白(須知西方入眾。元不著鞋履。此雲遣脫意在深防。若有著來皆須脫去。如其有病隨時准量)。   大德僧伽聽。我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我苾芻某甲。今從僧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願大德僧伽。與我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此某甲今從僧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僧伽胝衣重大不能持行。苾芻某甲今從僧伽。乞不離僧伽胝衣法。僧伽今與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若諸具壽聽與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與某甲。不離僧伽胝衣法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芻既得法已。可持上下二衣。隨意遊行。勿致疑惑。如苾芻既爾。苾芻尼准此應與。   次明結界法。   如世尊說。汝諸苾芻可於住處應須結界時。諸苾芻不知界有幾種。應雲何結。佛言。界有二種。一者小界。二者大界。可於大界摽相內無妨難處。安小界場。舊住諸苾芻應共觀小界四方。久住標相。如東方牆相。或樹或柵土封。豎石釘橛南西北方摽相隨事准知。既知相已。言白復周。作前方便。乃至眾須盡集舊住諸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摽相。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摽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若諸具壽聽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次明結大界法。舊住諸苾芻先共觀大界四方。久住標相。如東方牆相。或樹或柵籬土封。豎石釘橛。南西北方准上應知。既稱相已。敷座席鳴犍稚作前方便。眾皆盡集。舊住諸苾芻共稱大界。四方標相。眾知相已。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壽聽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於此住處。僧伽已結大界竟。此中所有苾芻應集一處。為褒灑陀及隨意事。並作一切單白白二白四羯磨。若眾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又於大界相域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應如是結。作前方便。令一苾芻先作白。方為羯磨。   結不失衣界白二。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若諸具壽聽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大界上結作苾芻不失衣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結不失衣界竟唯將上下二衣。界外遊行無離衣咎。若須解大界者。應以白四羯磨解。於大界上。敷座席鳴犍稚。眾若不集極少至四。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解大小界白四。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解大界。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解此大界。若諸具壽聽解此大界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如其小界欲須解時。應以白四羯磨解。於小界壇場中。敷座席鳴犍稚。下至四。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共解此小界場。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僧伽。今共解此小界場。若諸具壽聽解此小界場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欲小界大界一時雙結。及一時雙解者。其舊住諸苾芻眾。先安小界四方標相。先定東方牆相。或樹柵籬土封。豎石釘橛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次定大界四方標相。如前小界准知。於兩界上。集二僧伽。各敷座席鳴犍稚。言白復周眾既集已。令一苾芻應稱小界四方標相。先從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既稱相已。次稱大界四方標相。先從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既稱大界相已。其秉法苾芻於二界上。或以床或枮席等。壓兩界上。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壽聽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次後諸苾芻眾從座起。向大界中。同集一處。依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以白二羯磨。同前而結。若欲兩界一時雙解者。應二界上集二僧伽敷座席作前方便。其秉法者於兩界上。以床席枮等壓之。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並結小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解大界及解小界場。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並小界場。僧伽。今解此大界及解小界場。若諸具壽聽解此大界及解小界場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大界及解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不作法界。齊何名界。佛言。若諸苾芻在村住者。齊牆柵內。並外勢分。應集一處為長淨事。及作隨意單白白二。乃至白四。悉皆應作。若不集者作法不成。得別住罪。   大德無村之處。蘭若空田。齊何名界。佛言。周圍各齊一俱盧捨。諸有苾芻應集一處。於此界內為長淨事。乃至白四羯磨。悉皆得作。若不集者。作法不成。得越法罪(不作法界者謂不作法結舊雲自然者非)。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汝諸苾芻應結大界。諸苾芻眾未知結界。齊幾許來名為大界。佛言。結大界者。得齊兩瑜膳那半(言瑜膳那者。既無正翻義。當東夏一驛可三十餘里。舊雲由旬者訛略。若准西國俗法。四俱盧捨為一瑜膳那。計一俱盧捨可有八里。即是當其三十二里。若准內教。八俱盧捨為一瑜膳那。一俱盧捨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數。准其步數纔一里半餘。將八倍之當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驛。親驗當今西方瑜膳那。可有一驛故。今皆作一驛翻之。庶無遠滯。然則那爛陀寺南向王捨城。有五俱盧捨。計其裡數可一驛餘耳)。   大德。若過兩瑜膳那半。得為界不。佛言。但齊兩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向。下齊何名為大界。佛言。至水名之為界大德。向下兩瑜膳那半外。方至水者。亦名界不。佛言。但兩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向上齊何名為大界。佛言。若界內有樹界至樹抄。界內有牆界至牆頭。此名為界。大德。兩瑜膳那半外。方至樹杪牆頭者。此亦界不。佛言。但齊兩瑜膳那半。是其界分。大德。若界內有山。齊何名界。佛言。上至於水。大德。兩瑜膳那半外。方至水者。亦名界不。佛言兩瑜膳那半為定量故。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得不解前界。後更重結得成界不。佛言。不得。大德。頗得以界入餘界不。佛言。不得。大德。界有幾種不相涉入。佛言。界有四種。雲何為四。謂小界場現停水處。苾芻界苾芻尼界。此皆不入亦不得重結。大德。頗得以界而圍餘界不。佛言。不得。除現停水處。小界場苾芻尼界。大德。有幾法失大界。佛言。有五。雲何為五。一者一切僧伽悉皆轉根。二者一切僧伽決捨而去。三者一切僧伽悉皆還俗。四者一切僧伽同時命過。五者一切僧伽作法而解。大德。頗得以一樹為二三四住處界標相不。佛言。得應取其樹。各據一邊。大德。頗得以佛世尊足僧伽數。為秉羯磨不。佛言。不得。由佛陀寶體別故。大德。如世尊說。有淨地不淨地。未知雲何名為淨地。雲何名不淨地耶。佛言。正法住世已來。此有淨地及不淨地。若正法隱沒之後。悉皆成淨。若如是者。雲何名為正法住。雲何名正法隱沒。佛言。有秉羯磨者有順教行者。既有能秉法人及有行人。此則名為正法住世。若不作羯磨及無順教行者。名為正法隱沒。大德。頗得以界越餘界不。佛言。不得。若如是者有幾處不應越。佛言。有五處。雲何為五。一小界場。二現停水處。三苾芻界。四苾芻尼界。五二界中間。大德。若如是者有水之處。得通結界不。佛言。若諸河間有橋樑者。得通結界。異此便非。大德。橋樑若破得齊幾時不失界耶。佛言。得齊七日不作捨心。我當料理此橋。如不爾者。其界便失。大德正結界時。其秉法者忽然身死。成結界不。佛言。不成。若稱界方相作羯磨者。已秉多分。雖覆命終得成結界。若稱相已。羯磨少分不成結界。應須更結。若苾芻尼界准此應知。大德。頗有得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應四處作羯磨不。佛言。得四界各安三人。其秉法者。或以床席枮板等壓四界上。然後秉法。此之一人得應四界成其足數。若有五人法事四界。各安四人十人事。四界各安九人二十人事。四界各須十九人。但有如斯羯磨。以一秉法人應此四界。一切應秉。復有五種僧伽。為秉羯磨者。何者為五。一者四人僧伽。二者五人僧伽。三者十人僧伽。四者二十人僧伽。五者過此。若住處有四人者。應作一切羯磨。唯除隨意近圓。二十眾中出罪。餘皆得作。若住處有五人者。唯除中國近圓。二十眾中出罪。餘皆得作。若住處有十人僧伽者。唯除出罪。餘皆得作。若住處有二十僧伽。及以過者。應秉一切羯磨。勿致疑惑。若苾芻尼小界大界。及不失衣界。若解若結。作法非作法。方相限域。與大苾芻法同准彼應為故。不重出。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總有幾種。佛言。有五種。雲何為五。一者說序餘以常聞告知。(梵雲褒灑陀者。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清淨洗濯義。意欲令其半月半月憶所作罪。對無犯者說露其罪。冀改前愆。一則遮現在之更為。二則懲未來之慢法。為此鹹須並集聽別解脫經。令善法而增茂。住持之本斯其上歟。豈同堂頭禮懺而已哉。此乃但是汎兼俗侶。斂粗相而標心。若據法徒未足蠲其罪責。舊雲布薩者訛)二者說序及四波羅市迦法竟。餘以常聞告知。三者說序乃至十三僧伽伐屍沙法竟。餘以常聞告知。四者說序乃至二不定法。餘以常聞告知。五者說序乃至終。   爾時世尊。於十五日褒灑陀時。於苾芻眾中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曰。夜分已過。可為長淨。於時有一苾芻。從座而起。偏露右肩虔誠合掌。作如是語。大德。於某房內有一苾芻。身有病苦。此欲如何。佛言。可應取彼欲淨時。諸苾芻不知。誰當合取。佛言。一人取一。一人取二。一人取多。乃至但能於大眾中稱說其名。隨意多取。佛言。與欲淨人所有行法。我今當說。諸與欲淨苾芻先偏露右肩脫革屣。致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今僧伽十四日為褒灑陀。我苾芻某甲亦十四日為褒灑陀。我某甲自陳遍淨無諸障法。為病患因緣故。彼如法僧事。我今與欲清淨。此所陳事。當為我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大德。又復與欲淨苾芻有病不能起坐。以身表業而與欲淨。此得成不。佛言。斯成。善與欲淨以口表業。與欲淨者善與欲淨。如其病人身表語表並不能者。諸有苾芻。鹹應總就病人處。或舁病人將入眾中。若不爾者。作法不成。得別住罪。   如世尊說。諸取欲淨。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時此苾芻受欲淨已。不急走。不跳躑。不越坑。不在欄楯危嶮之處。於寺中閣道之上。不應一步而蹈兩階。不躡兩梯桄。不向界外。不乘空。不睡眠。不入定。復有二種鄙事。一謂無慚。二謂嬾惰。如說波羅底木叉時。作如是語。不來諸苾芻說欲及清淨。其持欲淨者。應對比坐。或就別人作如是說。大德存念。於某房中苾芻某甲身嬰病苦。今僧伽十四日為褒灑陀。彼苾芻某甲。亦十四日為褒灑陀。彼苾芻某甲自陳遍淨。無諸障法。為病患因緣故。如法僧事與欲清淨。彼所陳事。我今具說。若更有餘緣隨時稱說。若不爾者。作法不成。得別住罪。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其持欲淨苾芻既受欲淨已。便即命終。成持欲淨不。佛言。不成。應更取欲。大德。其持欲淨苾芻。若自言。我是求寂。或雲。我是俗人。或雲。是別住人。此並成持欲淨不。佛言。不成持欲淨。若在路或至眾中。其持欲淨者。忽然身死。成持欲淨不。佛言。不成。應更取欲。諸與欲淨苾芻授受之式。如是應知。於中別者。若於作褒灑陀。應雲與欲清淨。若非褒灑陀。自餘羯磨等。但與其欲不須清淨。若二俱作欲淨皆與。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有住處。唯一苾芻獨身居止。至長淨日。此欲如何。佛言。若至長淨時。於一閑靜處。以新瞿摩塗拭灑掃。敷座席鳴犍稚。作前方便竟。自誦少多經次向高迥處。四顧觀望。若見有苾芻來。既慰問已。告言。具壽。今日僧伽長淨。仁可共來一處為長淨事。若無來者。時此苾芻應居本座。心念口言。作如是說。今十四日僧伽長淨。我苾芻某甲。於十四日亦為長淨。我苾芻某甲。於諸障法自陳遍淨。我今且為守持長淨。若於後時遇和合眾而為長淨。滿諸戒聚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若一住處。有二苾芻。至長淨時並悉同前。次第作已。然須對首。更互作法若一住處有三苾芻。還復同前。更互作法。若一住處滿四苾芻者。應可如法為長淨事。不合取欲淨。若一住處有五苾芻。或復過此。應可如法廣為長淨。若有因緣。聽一人與欲淨。如十五日褒灑陀時。若苾芻憶所犯罪。應可共餘清淨苾芻。如法悔除罪已。方為長淨。又十五日褒灑陀時。若苾芻於罪有疑。此苾芻應向解三藏苾芻處。問請除疑罪。如法說悔。方為長淨。又十五日褒灑陀時。若苾芻於其眾中憶所犯罪時。此苾芻應於其罪。且心念守持雲。今僧伽十五日為長淨。我苾芻某甲亦十五日為長淨。我苾芻某甲。今於眾中憶所犯罪。我某甲於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長淨已後。對清淨苾芻。我當如法說除其罪。又十五日褒灑陀時。若苾芻在於眾中於所犯罪。心懷疑惑時。此苾芻應於其罪。且為心念守持雲。今僧伽十五日為長淨。我苾芻某甲亦十五日為長淨。我某甲憶所犯罪。心有疑惑。我某甲於此疑罪自心守持。僧伽長淨已後。向解三藏苾芻處。問請決疑罪。我當如法悔除。若說別解脫戒經。苾芻在於座上憶所犯罪。及已疑罪。同前次第自心念守持。後對清淨苾芻。當如法說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褒灑陀一切僧伽有罪單白   若十五日褒灑陀時。一切僧伽悉皆有犯。然無一人能向餘住處。對清淨苾芻如法說悔。可令我等對彼苾芻如法悔除其罪。一切僧伽但為單白羯磨。而作長淨。後向餘住處。當說其罪。次作單白。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作褒灑陀。於此住處一切僧伽悉皆有犯。然無一人能向餘住處。對清淨苾芻說除其罪。可令僧伽對彼苾芻如法說悔。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單白羯磨。為褒灑陀。後向餘住處。當如法除罪。白如是。作斯事已。方為長淨。不應廢闕。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若十五日褒灑陀時。一切僧伽於罪有疑。然無一人能向餘住處。就解三藏苾芻請決疑罪。可令我等對彼苾芻決除疑罪。一切僧伽但作單白羯磨為褒灑陀。後向餘住處。請除疑已。當如法除罪。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為褒灑陀。於此住處一切僧伽於罪有疑。然無一人能向餘住處。就解三藏苾芻請決疑罪。可令僧伽對彼苾芻。決除其罪。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單白羯磨為褒灑陀。後向餘住處。請決疑已。當如法除罪。白如是。作單白已方為長淨。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有苾芻犯罪。頗得對有犯罪人說悔罪不。佛言不合。若如是者對何人說悔。佛言。對非同分者。說除其罪。大德。雲何同分罪。雲何非同分罪。佛言。波羅市迦望波羅市迦為同分。望餘非同分。僧伽伐屍沙望僧伽伐屍沙為同分。望餘非同分。波逸底迦乃至突色訖裡多准上應知。   褒灑陀單白。   若諸苾芻有犯罪者。至褒灑陀時。既作如上法已。應說波羅底木叉戒經。既說序已。應作單白羯磨。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作褒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次應說戒(上來是大僧作法。若有苾芻尼作法准事應為)。   褒灑陀時不來白二。   若長淨時。復非結界有癲狂苾芻。不能與欲不堪扶舁。佛言。應作羯磨。令眾無犯。應如是作。若有餘事不得來集。准此應為。   大德僧伽聽。彼苾芻某甲癲狂病發。不能與欲不堪扶舁。僧伽。今與作病患羯磨。令眾無犯。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苾芻某甲病患羯磨。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差分臥具人白二。   如世尊說。汝諸苾芻至五月十六日。應夏安居時。諸苾芻不知雲何作夏安居。佛言。欲至安居日。預分房舍僧伽所有臥具諸坐枮等。下至洗足盆。並須將集。悉皆均分。諸苾芻等。不知何人應分。佛言。分臥具等有十二種人。具五法者應差。若無五法。未差不應差。已差應捨。雲何為五。有愛恚怖癡有臥具。分與不分不能辦了。其十二種人。若翻前五未差應差。已差不應捨。作前方便。如是應差。次應問言。汝某甲能為夏安居僧伽。作分臥具苾芻不。彼答言。能令一苾芻作白二羯磨差。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為夏安居僧伽作分臥具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某甲為夏安居僧伽作分臥具人。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為夏安居僧伽作分臥具人。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為夏安居僧伽作分臥具人。若諸具壽。聽差此苾芻某甲為夏安居僧伽作分臥具人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聽差此苾芻某甲為夏安居僧伽作分臥具人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差藏衣人白二。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與僧伽作掌衣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作掌衣物人。白如是。羯磨準成。   差分衣人白二。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與僧伽作分衣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作分衣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差藏器物人白二。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與僧伽作藏器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作藏器物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餘八羯磨准事成)至五月十五日。授事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授事人應掃塗房舍。令清淨已。應告白言。諸大德。明日僧伽作夏安居。所有諸事鹹應思念。其授事人看人多少可為辦籌。其籌不得粗惡曲捩。以香水洗香泥塗拭。安淨槃中鮮花覆上。以淨物覆之。鳴揵稚集大眾。籌槃安上座前。次宣告。僧伽安居制令。如律廣明。次後上座應作單白。   一切僧伽夏安居單白。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欲作夏安居。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日受籌明日安居。白如是。   其授事苾芻擎籌槃在前。收籌者。持空槃隨後。大師教主先下一籌。次向上座前住。上座離本座蹲踞合掌。受取其籌。然後置空槃上。如是至末。若有求寂阿遮利耶。或鄔波馱耶。代受取籌。次下護寺天神籌。既總行已。應數其籌白大眾言。於此住處現受籌者。苾芻有爾許求寂爾許。又分房舍人。乃至半月撿閱房舍受用軌儀。不如法者治罰之式。如律廣明。至十五日眾和集時。其授事人應為告白。諸具壽。今此住處有爾許人。明日當依某甲施主。依某村坊為乞食處。以某甲為給侍人。某甲為瞻病人。應作安居。諸苾芻眾應撿行鄰近村坊乞食之處。既觀察已。各自念言。我於此處堪作安居。及同梵行者令憂惱不生。設復生時。速能除滅。所有歡樂未生令生。已生者勸令增進。我當於此巡行之處。鄰近村坊乞食不生勞苦。若我病患有供侍人。給我醫藥。諸有所須皆悉充濟。作是念已。應向屏處對一苾芻蹲踞合掌。作如是說。   具壽存念。今僧伽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亦於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前三月夏安居。以某甲為施主。某甲為營事人。某甲為瞻病人。於此住處。乃至若有圮裂穿壞。當修補之。我於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所對苾芻應雲奧箄迦。說安居者答雲。娑度。苾芻兩眾鹹對苾芻說。苾芻尼三眾並對苾芻尼說。差看撿房舍人白二。   時諸苾芻既至夏中。於寺房廊多有諸鳥。養鶵兒卵遂生喧噪。以緣白佛。佛言。應差執竿杖。苾芻巡寺撿察巢無兒卵。應可除棄。有者待去方除。復多蜂窠。佛言。觀察無兒應棄。必有蜂兒。將線縷繫由此緣故。便不增長。如是應差。鳴揵稚眾集已。應先問言。汝某甲能為僧伽作看撿房舍人不。彼答言。能。令一苾芻作白二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為僧伽作看撿房舍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作看撿房舍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既被差已。看撿房舍苾芻應半月半月巡行房舍。觀其臥具。若有苾芻將疏薄垢膩破碎之物用替僧祇臥具氈席者。若是老宿白大眾知。奪其臥具。若是少年應白二師。方收臥具。其授事人。如我所說不依行者得越法罪。此應番次差作。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應作安居諸苾芻眾。不知誰合安居。佛言。謂出家五眾何者為五。一者苾芻。二者苾芻尼。三者正學女。四者求寂男。五者求寂女。此之五眾合作安居。如有違者。皆得惡作罪。   受日出界外白二。   爾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夏安居苾芻不應界外輒為止宿者。諸苾芻眾於其界外有三寶事。及別人事。須出界外。即便不敢出界白佛。佛言。必有因緣。我今聽諸苾芻守持七日法。出界外時。諸苾芻不知是何等事。佛言。謂三寶事。鄔波索迦事。鄔波斯迦事。苾芻苾芻尼事。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事。或是親眷請喚因緣。或為外道除去惡見。或於三藏請他除疑。或於自行未得令得。未證令證。未解令解。斯等皆應守持七日出界外。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向所說。應守持七日法出界行者。於誰邊守持。佛言。隨時對一苾芻蹲踞合掌。作如是說。   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我苾芻某甲為某事因緣故。守持七日出界外。若無難緣還來此處。我於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所對之人應雲。奧箄迦。守持日者答言。娑度。爾時憍薩羅國勝光大王。與給孤獨長者。久在邊隅為有防固。時此長者思念聖眾。便啟王知。王即令使敕留守臣曰。在彼聖眾。卿勿與教。方便請求。與吾相見。是時大臣遂懷密計。令諸聖眾自詣王軍。是時大臣至逝多園。以繩絣絡。諸苾芻眾問言。賢首汝何所作。答言。聖者。大王有敕。今欲於此穿渠洩水(其事廣說如目得迦第五卷中具述)。   苾芻報曰。仁應且住。我當白王。共為商度。苾芻問曰。今日欲去可得還不。答言。不得。二日三日乃至七日頗得還不。答言。不得。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大眾事。我聽苾芻守持四十夜出界外。如世尊說。守持四十夜出界行者。諸苾芻不知。雲何守持。佛言。先敷座席鳴揵稚。眾既集已。應可問能。汝某甲能為僧伽守持四十夜出界外行不。彼應答言。我能。若二人多人並如是問。次一苾芻先作白已。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此苾芻某甲今欲守持齊四十夜。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此苾芻某甲今欲守持齊四十夜。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僧伽。今與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若諸具壽聽與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與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為二人三人作羯磨時。當雲何作。佛言。隨名牒作。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合守持一日夜不。佛言得。如是頗得守持兩夜三夜。乃至四十夜不。佛言得。大德。頗得守持過四十夜不。佛言。不合。若如是者有何過失。佛言。一夏之中應多居界內。少在界外。   大德。守持一夜二夜三夜。乃至七夜對誰作法。佛言。應對一人。若過七夜已去。當雲何作。佛言。過七夜已去。乃至四十夜。並從僧伽而秉其法。隨有事至准其多少量緣受日。   如世尊說。若於乞食病藥所須。及看病人有廢闕者。聽隨情去。若有女男半擇迦為礙緣者。亦不應居。若有八難事有緣出界外。逢此難時。不還者不名失夏。以有障緣故。斯等諸文安居事中廣明。   差作隨意人白二。   如世尊說。夏安居已。汝諸苾芻。應於眾中以三事見聞疑而為隨意。時諸苾芻不知。雲何作隨意事。佛言。汝等苾芻去。隨意日有七八日在。當於隨近村坊預為宣告。或可言陳。或書紙葉在棚車上高聲告語。令遠近咸知。仁等苾芻苾芻尼及求寂等。諸施主輩。若老若少悉可諦聽。某寺僧伽當作隨意。仁等至時於供養事。鹹共修營。諸少年苾芻應共掃灑所居寺宇。以新瞿摩可淨塗拭。制底香臺並為莊校。諸舊住人應可營造諸好美膳。隨時供設。有解三藏苾芻及持經者。至十四日夜。應通宵誦經。至十五日宜可知時。作隨意事。勿過明相。大眾許已差。隨意苾芻或一或二。乃至眾多受。隨意苾芻要具五德。不愛不恚不怖不癡隨意非隨意。善能了別具斯五法。未差應差。已差不應捨。若翻前五未差不應差。已差應捨。如是應差作前方便。眾既集已。先應問能。汝某甲頗能為出夏。僧伽以三事見聞疑而為隨意不。彼答言能。次一苾芻應先作白已。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今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今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僧伽。今差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若諸具壽聽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聽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如世尊說。作隨意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受隨意苾芻應行。生茅與僧伽為座。若一人為受隨意者。應從上座為隨意。乃至下座。若二人者。一從上座受隨意。一人從半已下至終。若差三人者。從三處起。准義可知。   諸苾芻等並居茅座蹲踞而住。次後上座應為單白。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作隨意事。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隨意。白如是。   其受隨意苾芻。向上座前蹲踞而住。上座應就茅座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今僧伽十五日作隨意。我苾芻某甲亦十五日作隨意。我苾芻某甲對僧伽向大德。以三事見聞疑作隨意事。大德僧伽攝受教示。我饒益哀愍。我是能愍者。願哀愍故。若知見罪。我當如法如律而為說悔。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隨意苾芻應報彼曰。奧箄迦。答雲。娑度。如是次第乃至行終。若二人三人應可更互為隨意事作法。准知。作法既了。   次喚苾芻尼眾。令入眾中隨意苾芻在一邊坐。尼至其所。如大苾芻作隨意法。   次喚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一一對受隨意者。作法同前(如其不能誦得文者紙抄讀之亦成非損)其受隨意苾芻向上座前立。作如是言。大德諸姊妹。二部僧伽已作隨意竟。二部僧伽並應唱言。善哉已作隨意極善。已作隨意唱者善。如不唱者。得惡作罪。   若至此時出家五眾。或兼俗旅。各以刀子針線及巾帛等。共為解夏。供養現前眾。   其受隨意苾芻應持小刀子。或將針線。或持諸雜沙門資具等。在上座前立。作如是言。大德。此等之物頗得與安居竟。人作隨意施不。若於此處更得諸餘利物。和合僧伽應合分不。舉眾同時答雲合分。若異此者隨意苾芻及大眾得越法罪。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至隨意日有病苾芻。不能赴集。此欲如何。佛言。如十五日褒灑陀時。應與欲淨。至隨意時准長淨法。與其欲淨應如是說。具壽存念。今僧伽十五日作隨意。我苾芻某甲亦十五日作隨意。我苾芻某甲自陳遍淨。無諸障法。為病患因緣故。彼如法僧伽事。我今清淨與欲隨意。此所陳事當為我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餘如身語表業准長淨法。應知如長淨時。苾芻憶所犯罪。或有疑罪。眾中憶所犯罪。或有疑罪。或復僧伽鹹悉有罪。乃至疑罪應作單白守持。於隨意時有罪疑罪類。彼應知此中別者。隨意苾芻眾中憶罪。或是疑罪隨時說悔。   作隨意時眾中諍罪單白。   若作隨意時。眾因論說罪之輕重。諍事紛紜。僧伽應作單白共決其罪。如是應作。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作隨意事。於此眾中有諍事起。論說輕重妨廢法事。僧伽今欲求決其罪。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共決斷其罪。白如是。   作隨意時眾中決定罪單白。   既作白已。當問三藏能決斷者。依法依律決其罪事。若決定已。應更作白告眾令知。罪已決定識其輕重。不應更說。如是應作。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作隨意事。眾因論說罪之輕重。妨廢法事。僧伽。今已於罪如法決斷。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共決罪訖。更不得言。白如是。   又如一人二人三人。作褒灑陀。隨意亦爾。一人二人三人四人。鹹皆對首應作。若滿五人。即應作白為隨意事。作隨意者。應差許可。設有病人應將入眾。如有六人或復過此。鹹作單白為隨意事。作隨意時。若有病人應取欲淨。不對俗人求寂半擇迦等。並須清淨。復須同見一處應作。然我不許不為隨意。   時諸苾芻先因鬥諍共相論說。各懷嫌恨。共在一處而作隨意。佛言。不應怨嫌未息。共為隨意。先可懺摩。後當作法。   時彼苾芻於大眾中而求懺摩。鬥諍苾芻不背容恕。佛言去。隨意時有七八日在。應須更互而求懺摩。方為隨意。是時僧伽鹹相愧謝。婆羅門眾及諸俗旅便生譏議。但是苾芻皆有讎隙。佛言。有嫌恨者請求愧謝。既容恕已。隨年禮敬展轉懷歡方為隨意。無嫌隙者無勞致謝。時諸苾芻既隨意已。即於此日更為長淨。佛言隨意。即是清淨無勞說戒。   處分衣物將作羯恥那衣白二。   時有眾多苾芻。夏安居了。隨意事竟。詣逝多林。禮世尊足。路逢天雨三衣皆濕。擎持極難。至逝多林。安置衣缽。洗足已禮世尊足。佛言。住止。安樂乞食易不。白言大德。我等疲頓來至於此。佛作是念。我今雲何令諸苾芻得安樂住並諸施主福利增長。應聽諸苾芻隨意竟。至十六日張羯恥那衣。張此衣時。於五月中得十饒益。凡於其處所得利物。取一好者。作羯恥那衣。至八月十四日。白眾令知。敷座席作前方便。准上應為。令一苾芻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衣是此處夏安居。僧伽所獲利物。僧伽今共將此衣。作羯恥那。此衣當為僧伽張作羯恥那。若張衣已。雖出界外。所有三衣尚無離過。何況餘衣。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將此衣當為僧伽張作羯恥那。若張衣已。雖出界外。所有三衣尚無離過。何況餘衣。白如是。   羯磨准白成差張羯恥那衣人白二。   時諸苾芻既作法已。將此衣財。作羯恥那衣竟。白佛。佛言。差一苾芻具五德者。作張衣人。鳴犍稚。作前方便。眾既集已。先應問言。汝某甲能為僧伽。作張羯恥那衣人不。彼答言能。令一苾芻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作張羯恥那人。今為僧伽張羯恥那衣。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某甲苾芻。作張羯恥那衣人。此某甲當為僧伽張羯恥那衣。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作張羯恥那人。今為僧伽張羯恥那衣。今僧伽差此苾芻某甲。作張羯恥那人。此某甲當為僧伽張羯恥那。若諸具壽聽。差某甲作張羯恥那人。此某甲當為僧伽張羯恥那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聽。此某甲作張羯恥那人。此某甲當為僧伽作張羯恥那人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付張羯恥那衣白二。   次作白二羯磨。後持衣付張衣人。如是應作。   大德僧伽聽。此衣當為僧伽作羯恥那衣。此苾芻某甲。僧伽已差作張衣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以此衣作羯恥那。付某甲苾芻。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衣當為僧伽。作羯恥那衣。此苾芻某甲。僧伽已差作張衣人。僧伽今以此衣作羯恥那付某甲苾芻。若諸具壽聽。將此衣為僧伽作羯恥那。僧伽今以此衣作羯恥那付某甲苾芻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許。此衣為僧伽作羯恥那。付某甲苾芻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出羯恥那衣單白。   時此苾芻既受衣已。應供餘苾芻。作浣染縫刺等。諸餘軌式如羯恥那衣事中具說。時諸苾芻共受羯恥那衣。至五月滿不知雲何。白佛。佛言。至正月十五日。張衣之人白僧伽言。諸大德。明日當出羯恥那衣。仁等各守持自衣。既至明日。僧伽盡集。作前方便已。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如是應作。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共張羯恥那衣。若僧伽至時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共出羯恥那衣。白如是。時諸苾芻既出衣已。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張衣之時。得十饒益衣。既出已此事應遮。違者得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五年同利養別說戒白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於某聚落有一長者。造一住處。諸事具足。捨與四方僧伽。是時長者被王拘執。苾芻聞已棄寺他行。有三寶物及諸資具。被賊偷去。長者得脫。知寺被賊。白言聖者。以何緣故。棄寺他行。苾芻答言。我聞長者被官拘執。心生惶怖。且向他方。長者曰。我有宗親彼能供給。何事匆遽。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問彼宗親能供給者善。若不能者諸苾芻作白二羯磨。應共隨近寺。於五年中同一利養。別為長淨。先報彼寺知已。敷座席作前方便。乃至令一苾芻作白二羯磨。   大德僧伽聽。今此住處造寺。施主某甲今為王拘執。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此住處與某住處。於五年中同一利養別長淨。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今此住處造寺。施主某甲為王拘執。僧伽今此住處與某住處。於五年中同一利養別長淨。若諸具壽聽。此住處與彼住處。於五年中同一利養別長淨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聽。此住處與彼住處。於五年中同一利養別長淨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有餘緣隨事作法應知)。   告諸俗捨白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苾芻苾芻尼於諸俗家。作諸非法。令諸俗侶不生敬信。廣起譏嫌。不知雲何。佛言。汝諸苾芻應差苾芻具五德者。往諸俗家。說彼二人所行非法。如是應差敷座席作前方便已。先須問能。汝某甲能往諸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不。答言能。令一苾芻作白羯磨。如是應作。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往諸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往諸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若諸具壽聽。差此苾芻某甲。往諸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聽。差此苾芻某甲。往諸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說他粗罪單白。   時諸苾芻奉佛教已。秉白二法。差一苾芻。向諸俗家說彼二人所行非法。時廣額苾芻聞此事已。詣諸苾芻所。作如是語。仁於俗家。說我過失耶。彼便答言。我得眾法。令往俗家說汝過失。廣額答言。我能於汝作不饒益。當破汝腹。取汝中腸。繞逝多林斬截汝頭。懸寺門上。時諸苾芻聞此語已。即便白佛。佛言。彼能欺別人。不能欺眾。應作單白。合眾詳往俗家說彼過失。敷座席作前方便。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彼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於諸俗家。作諸非法。令諸俗侶不生敬信。今無別人能往諸俗家說彼過失。僧伽今共往諸俗家。說彼二人所行非法。應作是語。仁等當知。彼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虧損聖教。自身損壞。猶如燋種不復生芽。於正法律中不能增長。仁等當觀。如來應正遍知及阿若憍陳如等諸大苾芻。所有行跡。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共往諸俗家。說廣額苾芻松幹苾芻尼所行非法。白如是。既作白已。隨處當說。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諸苾芻眾為彼二人。作單白法已。告諸俗捨竟。不知雲何。以緣白佛。佛言。令諸俗侶不應供給衣食湯藥。一切所須悉不應與。   諫破僧伽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白世尊曰。大德。提婆達多為名利故。詣迦攝波所。白言大德。為我說神通事時迦攝波不觀彼心。為說神通法。時提婆達多得聞法已。初夜後夜警策修習於夜後分依世俗道證初靜慮。便發神通。既得通已。便起惡念。告四伴曰。汝等四人共我破彼沙門喬答摩和合僧伽。並破法輪。我歿代後獲善名稱流布十方。作是說已。即便共伴四人。欲破和合僧伽。並破法輪。諸苾芻眾知此事已。即便白佛。佛言。汝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不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時諸苾芻即以此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秉白四羯磨。諫彼提婆達多。若更有如是流類。應如是諫。敷座席作前方便。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此天授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不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彼天授。汝天授。莫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汝天授。應與僧伽和合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白四羯磨。諫彼天授破僧伽事。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天授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不捨。雲此真實餘皆虛妄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彼天授。汝天授。莫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汝天授。應與僧伽和合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若諸具壽聽。與此天授秉白四羯磨諫破僧伽事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彼天授破僧伽事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諫助破僧伽白四。   時諸苾芻奉佛教已。即秉羯磨。諫提婆達多。時提婆達多得羯磨已。堅執不捨。復有助伴四人。一孤迦裡迦。二褰荼達驃。三羯吒謨洛迦底灑。四三沒達羅達多。隨順提婆達多。為破僧伽事。諸苾芻即便白佛。佛言。汝諸苾芻。應作別諫諫彼四人。彼見諫時作如是語。諸大德。莫共彼天授有所論說若好若惡。何以故。彼天授是順法律語。彼聞諫時。堅執不捨。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作白四羯磨。諫彼四人。應如是諫。敷座席作前方便。次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孤迦裡迦褰荼達驃羯吒謨洛迦底灑三沒達羅達多等。知彼天授欲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時此四人隨順天授。破僧伽事。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此孤迦裡迦等四人作如是語。諸大德。莫共彼天授有所論說若好若惡。何以故。彼天授是順法律依法律語。知而說非不知說。彼愛樂者。我亦愛樂。此孤迦裡迦等四人堅執不捨。雲此是實餘皆虛妄。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此孤迦裡迦等四人。助彼天授破僧伽事。汝孤迦裡迦等四人莫助彼天授。破和合僧伽。作鬥諍事非法而住。汝孤迦裡迦等四人。應與僧伽和合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而住。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此孤迦裡迦等四人。助彼天授破僧伽事。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而為。   與作學家法單白。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彼師子長者先事外道。因詣佛所聽受法故。於其座下斷諸煩惑。證預流果。於三寶所。意樂純善深起信心。所有資財常樂惠施。以至貧窮俗侶譏嫌。諸苾芻不知雲何。佛言。汝諸苾芻。應為師子長者作學家羯磨。遮諸苾芻等莫往其家。敷座席作前方便。令一苾芻應作單白。   大德僧伽聽。彼師子長者信心慇著意樂純善。於三寶所。現有資財悉皆惠施。諸有求人亦無吝惜。由此因緣衣食罄盡。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師子長者作學家羯磨。白如是。既作法已往者。得越法罪。   與作捨學家法單白。   時諸苾芻眾為彼長者作學家法已。即不往彼家受諸飲食。時此長者勤力營農未久之間。倉庫盈溢倍勝於前。長者既見家業隆盛。思見福田同前供養。往詣佛所。慇懃啟請。佛便聽許。教此長者具以其事白上座知。令鳴揵稚。集僧伽已。於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僧伽聽。我師子信心殷著意樂純善。於三寶所。現有貲財常樂惠施。諸有求人亦無吝惜。由此因緣。衣食罄盡以至貧窮。僧伽見已生哀愍心。與我師子作學家法。令諸聖眾不入我家。我師子今時倉庫還復豐盈。今從僧伽乞解學家法。唯願大德僧伽與我解學家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既言白已。禮眾而去。是時僧伽令一人作單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彼師子長者信心慇著意樂純善。於三寶所。現有貲財悉皆惠施。諸有求人亦無吝惜。由此因緣。衣食罄盡。僧伽為彼長者作學家羯磨。令諸苾芻不往其家受諸飲食。長者今時衣食還復如故。今從僧伽乞解學家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彼長者解學家羯磨白如是。   時諸苾芻為彼長者解學家羯磨已。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得往彼家受諸飲食。悉皆無犯。   觀行險林白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夏安居了日。有諸婆羅門居士。以好飯食將獻聖眾。令諸使女隨從而行。既至半途皆被賊劫。時有苾芻於蘭若中欲行乞食。行至中路。見諸飲食。遂令露形。使女授食。諸女羞恥。時婆羅門告苾芻曰。於險林處。何不令人看守。使我送食免被賊劫。諸苾芻不知雲何。佛言以白二羯磨。應差苾芻具五法者。於險林處而為看守。作前方便。准上應知。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向險林怖畏之處。於其道路善能觀察。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於彼險林怖畏之處。作觀察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授其學法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今有苾芻名曰歡喜。不捨學處。毀於梵行作婬欲事。無有一念作覆藏心。如毒箭入胸心懷憂慼。不知雲何。   佛言。汝諸苾芻。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若更有如是流類悉皆准此。鳴揵稚。乃至教歡喜苾芻於上座前蹲踞合掌應如是乞。大德僧伽聽。我歡喜苾芻不捨學處。毀於梵行作婬欲事。我歡喜苾芻無有一念作覆藏心。今從僧伽乞終身學處。願大德僧伽與我歡喜終身學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令歡喜苾芻在眼見耳不聞處住。令一苾芻為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彼歡喜苾芻不捨學處。毀於梵行。作婬欲事。無有一念作覆藏心。今從僧伽乞終身學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彼歡喜苾芻不捨學處。毀於梵行。作婬欲事。無有一念作覆藏心。今從僧伽乞終身學處。僧伽今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若諸具壽聽。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歡喜苾芻終身學處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與實力子衣單白。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苾芻實力子和合僧伽。差令分眾臥具及知食次。彼有信心意樂純善。為眾檢校不辭勞苦。所有資生於三寶中。悉皆惠施如是施已自己三衣並皆破壞。不知雲何。佛言。汝諸苾芻眾應和集作單白法。與實力衣。如是應作。   大德僧伽聽。彼實力子有敬信心意樂賢善。為眾檢校不辭勞苦。所有資具於三寶中悉皆惠施。如是施已。自己三衣並皆破壞。今時僧伽得好白□。共將此□與實力子作衣。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將此白□與實力子作衣。白如是。   佛言。汝諸苾芻既作單白法已。應將白□。與實力子勿致疑惑。   對面輕毀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苾芻實力子被眾差令分眾臥具及知食次。時友地二苾芻積代怨讎業緣未盡。此二苾芻對實力子前而為嫌毀。諸苾芻不知雲何。佛言。汝諸苾芻。應作羯磨。訶責友地二苾芻對面嫌毀實力子。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應如是與鳴揵稚。作前方便。令一苾芻作白羯磨。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友地二苾芻知和合僧伽。差實力子分眾臥具及知食次。此友地二苾芻對實力子前而為嫌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訶責友地二苾芻對面嫌毀實力子。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友地二苾芻知和合僧伽。差實力子分眾臥具及知食次。此友地二苾芻對實力子前而為嫌毀。僧伽今訶責友地二苾芻對面嫌毀實力子。若諸具壽聽。訶責友地二苾芻對面嫌毀實力子者默然。若不許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聽。訶責友地二苾芻對面嫌毀實力子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假託輕毀白四。   時諸苾芻奉佛教已。與友地二人作訶責羯磨已。後於異時時彼二人對實力子前。不道其名而作嫌毀。諸苾芻聞是語已。即便白佛。佛言。汝等苾芻。與友地二人對實力子前。假託餘事。不道其名而為嫌毀。作訶責羯磨。如上應作。   大德僧伽聽。此友地二苾芻知和合僧伽。差實力子分眾臥具及知食次。此二苾芻對實力子前。假託餘事不。道其名而為嫌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訶責友地二苾芻。假託餘事。不道其名而為嫌毀。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友地二苾芻。知和合僧伽。差實力子分眾臥具及知食次。此友地二苾芻對實力子前。假託餘事。不道其名而為嫌毀。僧伽今訶責友地二苾芻。假託餘事。不道其名而為嫌毀。若諸具壽聽。訶責友地二苾芻假託餘事不道其名而為嫌毀者默然。若不許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訶責友地二苾芻假託餘事。不道其名而為嫌毀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時諸苾芻與友地二人作羯磨已。此二苾芻尚猶對面及假託事毀實力子。諸苾芻眾白佛。佛言。得羯磨已。若不捨者。得波逸底迦。於十二種人被眾差者。而作嫌毀得罪。應知如十二種人雖被眾差事已停止。而嫌毀者得惡作罪。   爾時具壽億耳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大德。於邊方國有迦多衍那。是我鄔波馱耶。令我敬禮世尊雙足。起居輕利乃至佛言汝諸苾芻行止安樂不。大德。我親教師謹附五事。請問世尊幸願慈悲決斷其事。大德。於邊方國少有苾芻。若受近圓。十眾難滿。大德。若有方國地多堅鞭牛跡成鏘。得著皮鞋不。若數洗浴處。得多洗不。復有邊國用牛羊皮及鹿皮等以為臥具頗得用不。有苾芻寄衣。與彼苾芻。未至身亡衣便不達過十日已。誰得泥薩祇耶。佛言。我聽邊國解毘奈耶為第五人。得受近圓。地堅鞭處聽著一重皮鞋。非二三重。若底穿者。應可補替。多洗浴處隨意當洗。用皮臥具處。隨意應用。又此苾芻寄衣與彼。未達身亡。無其捨罪。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邊方之國解毘奈耶。為第五人。得受近圓。大德。齊何為邊國。佛言。東方有國。名奔荼跋達那。城東不遠有娑羅樹。名奔荼各叉。此謂東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南方有城名攝跋羅伐底城。南有河名攝跋羅伐底。此謂南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西方有村名窣吐奴鄔波窣吐奴。二村俱是婆羅門處。此謂西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北方有山名嗢屍羅祇利。此謂北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梗概大數中間遠近東西兩界三百餘驛。南北二邊四百餘驛。雖非目擊詳而問知然東界南四十驛許到耽摩立底國寺有五六所時人殷富統屬東天此去莫訶菩提及室利那爛陀寺有六十許驛。即是昇舶入海歸唐之處。從斯兩月汎舶東南到羯茶國此屬佛逝。舶到之時當正二月。若向師子洲西南進舶傳有七百驛。停此至冬汎舶南上一月許到末羅遊洲今為佛逝多國矣。亦以正二月而達。停至夏半汎舶北行。可一月餘便達廣府經停向當年半矣。若有福力扶持所在則樂如行市。如其宿因業薄到處實危若傾巢。因序四邊略言還路。冀通識者漸廣知聞。又南海諸洲鹹多敬信人王國主崇福為懷。此佛逝廓下僧眾千餘學問為懷。並多行缽所有尋讀乃與中國不殊。沙門軌儀悉皆無別。若其唐僧欲向西方為聽讀者停斯一二載。習其法式方進中天亦是佳也)。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若苾芻得俗人曾著皮鞋。應受用者。大德未審。何者是俗人曾著皮鞋。佛言。但令俗人著行七八步。斯即名為曾受用物。若得未曾受用皮鞋履屨。及新作者此如何用。佛言。此應持與可信俗人。報雲。此是汝物。彼為己想遂著皮鞋行七八步。可擎鞋履。至苾芻所白言。聖者。此是我物。願見哀愍隨意受用。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寒雪諸國許畜富羅。未知何者是寒雪國。佛言。有霜雪處水器成凌者是。如世尊說。有四種藥應受用者。雲何為四。一時藥。二更藥。三七日藥。四盡壽藥。時諸苾芻未識其體。佛言。時藥者。謂是五種珂但尼(譯為五嚼食即是根莖花葉果意即咬嚼為義)五種蒲膳尼。(譯為五噉食即是□飯麥豆餅肉與餅此中意取含噉為名舊雲奢耶尼者全檢梵本全無此名)言更藥者。謂八種漿。一招者漿。(酢似梅狀如皂莢)二毛者漿。(即熟芭蕉子是)三孤落迦漿(其果狀似酸棗)四阿說他子漿。(菩提樹子是)五烏曇跋羅漿。(其果大如李子)六缽嚕灑漿。(其果狀如蘡薁子)七蔑栗墜漿。(是蒲桃果)八渴樹羅漿。(形如小棗澀而且甜出波斯國中方亦有其味稍殊其樹獨生狀如棕櫚其果多有將至番隅時人名為波斯棗其味頗與乾柿相似)言七日藥者。謂是酥油糖蜜也。言盡壽藥者。(謂根莖花葉果即是凡為草木藥物不過於此便是總攝諸藥品類斯終矣)及五種鹽廣如餘處。此中時藥。更藥並七日藥。及盡壽藥下之三藥。若與時藥相和者。時中應服。必若過時便不合食。下之二藥與更藥相和者齊更。應服下之一藥與七日藥相雜者。齊七日應用(舊雲四藥相和從強而服者。謂時非時自有強弱不據多少。有雲麴與薑相和。麴多時噉薑多非時者皆臆斷)其盡壽藥。若欲守持長服者。如是應作。先淨洗手受取其藥。對一苾芻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有此病患。此清淨藥我今守持至盡壽來。自服及同梵行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七日更藥准上守持其更藥者。盡日應飲。如其至夜但齊初更。(律教一夜分為三節。初之一分名曰初更。過斯不應飲用。若准五更當一更強半。舊雲非時者非正譯也)凡是三藥欲守持時。必在中前。斯為定制(問下之三藥如守持已。分局分明必不守持。齊何應用。答此之三藥。若其中前受已。過午便不合餐。過午受之初更得食。同更藥也。又此四藥既自受已。自分未過被未具者觸隨可更受而服。如過自限。若觸不觸並宜須棄。又問如其三藥。先守持已未具輒觸更得用不。答本意守持為防自取他既觸已。法則便亡理可棄之無宜復用。必其貧者開換施人。決意與他施還受取。義同新得耳)。   觀造小房地白二。   具壽迦攝波請世尊曰。大德。有諸苾芻。惱他施主數數乞求。廣修房舍。既營造已或嫌長短。或嫌闊狹。不知雲何。以事白佛。佛言。彼造房苾芻。應從僧伽乞觀房地三處清淨者聽造。雲何為三。一是應法淨處。二是無諍競處。三有進趣處。雲何長短闊狹佛言。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此是其量。彼造房苾芻鳴揵稚。准上作前方便。乃至蹲踞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我營作苾芻某甲於某處地觀察清淨。無諸妨難。欲造小房。唯願大德僧伽聽。我營作苾芻某甲。於清淨處造小房。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次令可信。二三苾芻。或僧伽共往觀察。無諸妨難。三處清淨者聽造。既觀察已。還至眾中如前方便。作如是白。   大德僧伽聽。彼營作苾芻某甲造小房地。我某甲等親往觀察。三處清淨無諸妨難。願大德僧伽聽。彼營作苾芻某甲造小房。眾既知已。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營作苾芻某甲。於某處地眾觀清淨無諸妨難。悉皆應法。今從僧伽乞造小房。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聽。此營作苾芻某甲於彼清淨無妨難處。欲作小房。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   觀造大寺地白二。   佛在憍閃毘瞿師羅園。六眾苾芻廣乞財物。復伐形勝大樹造大住處。多損生命。令諸俗侶不生敬信。時諸苾芻以事白佛。佛言。彼造大住處苾芻。應從僧伽乞觀其地。三處清淨無諸妨難。眾觀察已。三處清淨者聽造住處。餘有乞法如前小房。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營作苾芻某甲欲為僧伽造大住處。於造住處地。眾觀清淨無諸妨難。悉皆應法。今從僧伽乞造大住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聽。彼營作苾芻某甲。於彼清淨無妨難處。造大住處。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成。   與營作苾芻六年敷具白二。   若營作苾芻臥具破碎。於六年內欲造新者。鳴揵稚。眾集已。其人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乞。   大德僧伽聽。我苾芻某甲於六年內。欲更作新敷具。願大德僧伽聽。我苾芻某甲。於六年內更作新敷具。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營作苾芻某甲。於六年內乞作新敷具。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營作苾芻某甲。於六年作新敷具。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此一卷是悔眾教罪法   爾時具壽鄔陀夷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時鄔陀夷即以此緣。白諸苾芻。具壽。我鄔陀夷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我於今者欲何所作。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鄔陀夷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日行遍住法。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應如是與敷座席鳴揵稚。作前方便。准上應知。令鄔陀夷苾芻。偏露右肩脫革屣。隨其大小致禮敬已。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語。   大德僧伽聽。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我鄔陀夷苾芻。今從僧伽乞隨覆藏。日行遍住法。願大德僧伽。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隨覆藏日行遍住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此鄔陀夷苾芻。今從僧伽乞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此鄔陀夷苾芻。今從僧伽乞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僧伽今與鄔陀夷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若諸具壽聽。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初法了)時鄔陀夷苾芻行遍住時。更復重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亦復覆藏。又以此事白諸苾芻曰。具壽。我鄔陀夷苾芻正行遍住時。更復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亦半月覆藏。我於今時欲何所作。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鄔陀夷苾芻第二重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此復覆藏。隨覆藏日復本遍住。若更有餘如是流類。如是應與。敷座席鳴揵稚。作前方便已。大德僧伽聽。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我鄔陀夷苾芻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行遍住法。僧伽已與我隨覆藏日行遍住法。我正行遍住時中間重犯。是前罪類此復覆藏。我鄔陀夷苾芻今從僧伽乞復本遍住。願大德僧伽。與我鄔陀夷苾芻第二重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復本遍住。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行遍住時中間重犯。是前罪類。此復覆藏。此鄔陀夷於前罪類。今從僧伽乞行復本遍住。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鄔陀夷苾芻隨覆藏日復本遍住。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作。乃至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第二法了)。   時鄔陀夷苾芻正行復本遍住時。復更重犯僧伽伐屍沙罪。是前罪類。亦復覆藏以緣白諸苾芻。具壽。我鄔陀夷苾芻先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行遍住法。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我鄔陀夷正行遍住時。第二重犯僧伽伐屍沙罪。是前罪類亦復覆藏。我鄔陀夷苾芻已從僧伽乞行復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第二重犯復本遍住。我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僧伽伐屍沙罪。是前罪類亦復覆藏。我於今者欲何所為。時諸苾芻即以此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鄔陀夷苾芻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重收根本遍住法。若更有如是流類。應如是與。作前方便。乃至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准上應知。   大德僧伽聽。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我鄔陀夷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遍住法。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我行遍住。時第二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我鄔陀夷苾芻已從僧伽。乞行復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復本遍住。我行復本遍住時。是前罪類第三重犯。亦復覆藏。我鄔陀夷苾芻。今從僧伽乞行重收根本遍住。願大德僧伽。與我鄔陀夷苾芻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隨覆藏。重收根本遍住。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先作白已。方為羯磨。大德僧伽聽。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已從僧伽乞遍住法。行遍住時。第二重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行復本遍住。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此鄔陀夷苾芻。今從僧伽乞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鄔陀夷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白如是。   次作羯磨。廣說准前乃至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第三法了若更重犯準事訶責)。   時鄔陀夷苾芻復於異時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隨覆藏日乞行遍住法。我行遍住時。第二重犯。是前罪類。又復重行。復本遍住行。遍住時。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善行竟。白諸苾芻曰。具壽。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行遍住法。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我行遍住時。中間重犯。是前罪類。已從僧伽乞行復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復本遍住。我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重收根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第三重犯僧伽伐屍沙罪。是前罪類。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隨覆藏日行遍住竟。第二重犯。是前罪類。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善行竟。我於今時欲何所作。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鄔陀夷苾芻六夜行摩那[卑*也](卑也反)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應如是與先敷座席鳴揵稚以言告白。眾既集已。於界場內下至四人。鄔陀夷苾芻既入眾中脫革屣。隨其大小致禮敬已。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語。   大德僧伽聽。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行遍住法。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行遍住法。我鄔陀夷行遍住時第二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我鄔陀夷苾芻已從僧伽乞行隨覆藏日復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隨覆藏日復本遍住。我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行重收根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第三重犯。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隨覆藏日善行遍住。第二重犯。是前罪類。隨覆藏日復根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亦善行竟。今從僧伽。乞六夜摩那[卑*也]。幸願大德僧伽。與我鄔陀夷苾芻六夜摩那[卑*也]。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行遍住法。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隨覆藏日行遍住。正行遍住時第二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此鄔陀夷苾芻於第二重犯。已從僧伽乞行復本遍住。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隨覆藏日復本遍住。正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此鄔陀夷苾芻於第三重犯。已從僧伽乞行重收根本遍住。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善行遍住第二重犯。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善行竟。今從僧伽乞行六夜摩那[卑*也]。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鄔陀夷苾芻六夜摩那[卑*也]。白如是。次作羯磨。廣說乃至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時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隨覆藏日善行遍住。第二重犯。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復善行。六夜摩那[卑*也]。亦善行竟。以緣白諸苾芻曰。具壽。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已。從僧伽乞行隨覆藏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遍住。我行遍住時第二重犯。亦復覆藏我。鄔陀夷苾芻於前罪類。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復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是前罪類。隨覆藏日復本遍住。我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亦復覆藏。我鄔陀夷苾芻於前罪類。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法。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善行遍住。第二重犯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復善行。六夜摩那[卑*也]。亦善行竟。我欲如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隨覆藏日善行遍住。第二重犯。亦復覆藏。善行復本遍住。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重收根本遍住。亦復善行。六夜摩那[卑*也]。亦善行竟。若更有餘如是流類。如是應與敷設座席鳴揵稚言白。集眾下至二十人。時鄔陀夷苾芻偏露右肩脫革屣。隨其大小致禮敬已。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語。大德僧伽聽。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我鄔陀夷苾芻隨覆藏日乞行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遍住法。我鄔陀夷苾芻。於半月內行遍住時。第二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行復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是前罪類復本遍住。我行復本遍住。僧伽已與我鄔陀夷苾芻。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我鄔陀夷苾芻。於前罪類半月覆藏隨覆藏日善行遍住法。第二重犯。是前罪類。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及六夜摩那[卑*也]。亦善行竟。今從僧伽乞出罪。願大德僧伽。與我鄔陀夷苾芻出罪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先作白。方為訶責。後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此鄔陀夷苾芻。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遍住法。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遍住行遍住時第二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行隨覆藏日復本遍住。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於前罪類。隨覆藏日復本遍住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行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於前罪類。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善行遍住。第二重犯。是前罪類。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復善行已。從僧伽乞行六夜摩那[卑*也]。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六夜行竟。今從僧伽乞出罪。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鄔陀夷苾芻出罪。白如是。   次後應作如是訶責。汝鄔陀夷苾芻。應知有二種人。能滅法炬掩法光明。壞法燈焰。雲何為二。謂犯罪已不如法悔除。此即名為二小二癡。二不明二不善。復有二種重罪根本不肯穿掘於逆流事不勤用功。於諸瀑流不欲乾竭。不共魔戰。不折魔旗。勝妙法幢無心建立。罪惡之見不為斷除。不於大師無上正教隨轉法輪。復有二種苦毒所惱。復有二種增長有流。謂犯罪已不如法悔。汝鄔陀夷。如世尊說。於欲瞋癡常思遠離。汝今何故。作斯醜事。汝愚癡人。雲何將此兩手。受他淨心所有惠施。如何還將兩手。作醜惡事。又汝癡人。寧將兩手捉囓毒等可畏毒蛇。不故捉生支(梵雲鴦伽社哆譯作生支即是根也)為醜惡事。汝鄔陀夷。由於犯罪不說除故。退失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離食想。於諸世間作不樂想。過患想。是可斷想。不可愛想。滅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流想。破爛想。膀脹想。血流想。狼藉想。白骨想。空觀想。如是事想皆不現前。亦不得初靜慮二三四靜慮。慈悲喜捨。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悉皆不得神境通。天眼天耳通他心差別。宿住死生盡諸有流。皆不證會。汝鄔陀夷。由不說罪命終之後。當於二道隨一受生。是怖畏處。謂捺洛迦傍生。如世尊說。二障覆業能向捺洛迦傍生趣。由不信我言覆藏其罪。如是慇懃作訶責已。冀令改悔。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此鄔陀夷苾芻已從僧伽。乞隨覆藏日行遍住法。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遍住。行遍住時。第二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行隨覆藏日復本遍住。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於前罪類。隨覆藏日復本遍住。行復本遍住時。第三重犯。是前罪類。亦復覆藏。已從僧伽。乞行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於前罪類。隨覆藏日重收根本遍住。此鄔陀夷於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善行遍住。第二重犯。是前罪類。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復善行已。從僧伽乞行六夜摩那[卑*也]。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六夜摩那[卑*也]。亦善行竟。今從僧伽乞出罪。僧伽。今與鄔陀夷苾芻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隨覆藏日善行遍住。第二重犯是前罪類。復本遍住。亦復善行。第三重犯。是前罪類重收根本遍住。亦復善行。六夜摩那[卑*也]。亦善行竟。今從僧伽。乞出罪。若諸具壽聽。與鄔陀夷苾芻出罪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鄔陀夷苾芻出罪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次當如是讚喻。善哉鄔陀夷極善鄔陀夷。有二種聰慧人。有二分明人有二種善人。何謂為二。一不犯罪。二犯已能如法悔除。有二種人。能然法炬建立法幢。何謂為二。一謂不犯罪。二犯已能如法悔除。復有二種重罪。根本能為穿掘。於逆流事而勤用功。於諸瀑流能使乾竭能與魔戰。能折魔旗勝妙法幢能善建立。罪惡之見能為斷除。能於大師無上正教隨轉法輪。雲何為二。一謂不犯罪二設犯罪已如法悔除。復有二種非苦所惱。復有二種不增有流雲何為二。一不犯罪。二犯已能悔。汝鄔陀夷。汝已說悔眾罪。是應合得無常想無常苦想。廣說乃至能盡有流。汝於人天二道定得無疑。如世尊說。有二種不覆障業。便能趣向人天二道。能信我言不覆其罪。如是應知。汝鄔陀夷已出罪竟。勿為放逸。於諸善品常為修習。若更有犯者。應如鄔陀夷苾芻次第作法。次於出罪之後。應從僧伽乞悔窣吐羅底野罪。如是應乞。   大德僧伽聽。我某甲苾芻。於故洩精。有前方便窣吐羅底野罪。我某甲今從僧伽乞說悔法。願大德僧伽聽。我某甲說悔窣吐羅底野罪。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於故洩精。有前方便窣吐羅底野罪。此某甲今從僧伽。乞說悔窣吐羅底野罪。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於故洩精。有前方便窣吐羅底野罪。說悔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於故洩精。有前方便窣吐羅底野罪。此某甲今從僧伽。乞說悔窣吐羅底野罪。僧伽今與某甲於故洩精。有前方便窣吐羅底野罪說悔。若諸具壽聽。與某甲於故洩精。有前方便窣吐羅底野罪說悔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某甲於故洩精。有前方便窣吐羅底野罪。聽說悔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次後還同。如是次第所有先因眾多突色訖裡多罪。及以眾多不敬教波逸底迦罪。對一苾芻如法除悔窣吐羅底野罪有二種。一謂波羅市迦因罪。二謂僧伽伐屍沙因罪。於波羅市迦因復有二種。一重二輕。此中重者應從大眾說悔其罪(大眾者謂界內盡集)言輕者下至四人。壇場中當說其罪。僧伽伐屍沙因罪亦有二種。一重一輕。此中重者上至四人壇場應說其罪輕者應對一人如法除罪。波逸底迦突色訖裡多。前因之罪准前。應作眾多大小覆藏之罪。鹹應說悔。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悔眾教罪之餘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行遍住者。見有客苾芻來。不為告白其事如何。佛言。若有客來。應須告白。時彼苾芻見有客來。未解衣缽。遂便前作白言。具壽。我苾芻某甲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如前廣說。餘爾許日在。願具壽知。時客苾芻便現瞋相。報言。且止。癡人莫對我前說行遍住。彼便慚恥低頭默而起去。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自今以去若客苾芻新至。未解衣缽不須告白。彼於異時一一告白。如前被瞋。佛言。不應一一為白。然須眾集會時方為告白。或鳴揵稚令其俗人求寂出已。至苾芻處。而為告白。不應向無苾芻住處。設須去者亦不應宿。於日暮時須適寒溫。應作湯水與諸苾芻洗足。及以塗油。彼不欲者油應舉置。次應正念作早起想。方為臥息。若諸苾芻行遍住時。及摩那[卑*也]。如我所說不依行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正行遍住。不與其房。亦不與利。佛言。應與下房。後應取利。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行遍住及行摩那[卑*也]時。聞有苾芻是鬥諍者。是評論者。或復無慚懈怠之類。欲至於此。其人於彼欲何所為。佛言。知彼惡人欲來此者。行遍住人。應對苾芻捨其行法。如是應捨。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我某甲從僧伽乞行遍住。僧伽。已與我某甲隨覆藏日遍住。我行遍住時。聞有苾芻欲來於此。是鬥諍者。是評論者。彼欲於我作無利事。我某甲今對具壽前。捨行遍住已。行爾許竟。餘爾許在。具壽知。我是清淨苾芻。如其惡人屏息去已。還應就彼善淨苾芻。受其行法。應如是受禮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先故洩精。犯僧伽伐屍沙罪。半月覆藏。僧伽與我隨覆藏日遍住法。我行遍住時。聞有苾芻欲來於此。是鬥諍者是評論者。彼欲於我作無利事。由此緣故。捨其行法。我某甲今對具壽。受前行法已。行爾許日竟。餘爾許日在。願具壽憶知。如於遍住捨受既然。復本重收及摩那[卑*也]。悉應如是(上來明作眾教法竟)。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得以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與二人受近圓不。佛言得。即此二人以誰為大。佛言。無有大小。大德。頗得以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與三人受近圓不。佛言得。即此三人以誰為大。亦無大小。大德。頗得以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與四人受近圓不。佛言。不得。此有何過。佛言。無有。以眾秉事。大德。於將來世諸苾芻輩。寡其念力身器復羸。彼不能知世尊何處演說斯法。此欲如何。佛言。於六大城隨憶當說。或復於餘久住之處。隨一稱說此並無過。大德。諸國王名若有忘者。當欲道誰。佛言。應道勝光王。長者應雲給孤獨。鄔波斯迦名毘捨佉。大德。佛本生處忘其城邑。欲道何城佛言。應道婆羅□斯。王名梵授。長者名珊陀那。鄔波斯迦名鄔褒灑陀。隨意稱說。如世尊言。有五種事不應書者。一謂波羅底木叉。二並此廣釋。三諸餘毘奈耶。四並此廣釋。五謂諸有施主所施之物。及別人己物(但非眾物皆曰別人)大德。當來之世諸苾芻輩身心昧劣。至於由序尚不能憶。如斯之輩欲遣如何。佛言。應書紙葉隨意讀持。   畜杖白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苾芻老朽力薄無所堪能。若無杖時便不能濟。此欲如何。佛言。彼應從眾乞畜杖羯磨。應如是乞敷座席乃至白言。大德僧伽聽。我苾芻某甲老病衰朽。無所堪能。若無杖時便不能濟。我苾芻某甲。今從僧伽乞畜杖法。願僧伽。與我苾芻某甲老病衰朽無所堪能。作畜杖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先作白。方為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無所堪能。若離杖時便不能濟。此某甲為老病故。今從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老病無力畜杖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老朽無力。或復身病。若離杖時便不能濟。此某甲為老病故。今從僧伽乞畜杖羯磨。僧伽今與某甲為老病故。畜杖羯磨。若諸具壽聽。與某甲為老病故。畜杖羯磨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與某甲為老病故。畜杖羯磨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如畜杖羯磨既爾。缽絡亦然。或時杖絡兩事俱聽。又如白二差分臥具。苾芻如是分房及以分飯。十二種人一一皆爾。   與外道四月共住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外道輩始發淨心。來投正法請求出家。欲何所為。佛言。請一苾芻作鄔波馱耶。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諸苾芻眾不知雲何欲為共住。佛言。如有外道來求出家者。其鄔波馱耶應問障法。若遍淨者應可攝受。授與三歸及五學處。成鄔波索迦護(謂防身語意勿使虧失舊雲律儀但是義譯耳)現在僧伽悉應盡集。教彼外道致禮敬已。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大德僧伽聽。我某甲外道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出家。我某甲外道。今從僧伽乞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幸願大德僧伽。與我某甲外道。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令外道離聞處。在見處立。令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外道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出家。此某甲外道今從僧伽。乞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外道。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外道。從鄔波馱耶某甲求出家。此某甲外道今從僧伽。乞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僧伽今與某甲外道。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若諸具壽聽。某甲外道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某甲外道。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此外道僧伽已與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而為共住。准求寂例而作驅使。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彼外道心調伏者。方與出家。未知雲何名心調伏。佛言。應對彼外道。前讚歎佛陀達摩僧伽所有盛德。亦談彼外道所有事業。若彼外道聞讚三寶實德之時。及聞外道所有事業。情有愛樂忿怒在懷。形無喜色發起瞋恚。此謂外道未調伏心。若外道異此。乃至不生瞋恚。是謂已調伏心。   如世尊說。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止遊歷人間。雲何為五。一識犯。二識非犯。三識輕。四識重。五於別解脫經善知通塞。及能誦持。大德。若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止遊歷人間者。大德。有滿四夏。善閑五法。此人亦得離依止不。佛言。不得。以五歲為定量故。大德。有滿五夏未閑五法。此人得離依止不。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為定量故。大德。若苾芻善明三藏。證會三明已除三垢。纔滿三夏。此人亦須依止師耶。佛言。不由。未得已得。未證已證。未悟已悟。得離依止。然由順所制事。由此要須滿五夏。五法成就得離師去。若到餘住處。得齊幾時不須依止。佛言。不作歇心更求依止。得停五夜。如世尊說。若滿十夏如上五法成就得離依止。乃至得畜求寂者。   大德。若有苾芻受近圓已。生年八十滿六十夏。於別解脫經。未曾讀誦不了其義此欲如何。佛言。雖滿六十夏。亦須依止。大德。當依何人。佛言。依止老者如無老者小者亦得。大德。若於師禮此欲如何。佛言。唯除禮拜。餘悉應作。此人名為老小苾芻。   如世尊說。若滿七歲能驅烏者。得與出家。大德。有滿六歲。於僧伽食廚處。能作驅烏。彼亦合與出家不。佛言。不合。要滿七歲為定量故。大德。有滿七歲。於僧伽食廚處。不能驅烏。彼亦合與出家不。佛言。不合。要能驅烏。為定量故。大德。若有苾芻七德成就。應教授苾芻尼者。若未差應差。若已差不應捨。雲何為七。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語。五者不曾以身污苾芻尼。六於八他勝法所有開遮能廣宣說。七於八尊敬法善能開演。何謂持戒。於四他勝中一無虧犯。何謂多聞。於別解脫經皆已讀誦。何謂住位耆宿滿二十夏。或復過此。何謂善都城語。謂解當處大城談說。何謂不曾以身污苾芻尼。謂身不觸苾芻尼餘二如文可知。既具七德。如是應差。敷座席鳴犍稚。作言白已。先問能不。汝某甲苾芻能教授苾芻尼。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不。彼答言能。次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尼來請教授所有軌式如下應知上座量時以答其事)。   教授苾芻尼白二。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教授苾芻尼眾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往教授苾芻尼眾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教授苾芻尼眾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僧伽今差苾芻某甲。為教授苾芻尼眾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若諸具壽聽。差此苾芻某甲。為教授苾芻尼眾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差此苾芻某甲。往教授苾芻尼眾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此苾芻既得法已。應往教授尼眾勿致疑惑。   佛言。若無廣教授人。應為略教授所有法式。我今當說。諸苾芻尼眾每至半月應就苾芻住處禮大眾已。作如是言。大德僧伽聽。某寺苾芻尼眾和合。頂禮某寺大德僧伽足。敬問。大德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安不。我苾芻尼眾。於此半月來請教授苾芻尼人。上座報曰。姊妹。某寺苾芻尼眾並和合不。尼應答言。眾並和合。又問。於半月中無過愆不。尼答言無。姊妹須知。於此眾中無有苾芻於半月內。能往教授苾芻尼眾。汝諸姊妹。當自勤修。莫為放逸。尼應合掌答雲。娑度。   凡苾芻尼入苾芻寺時。既到門所。應白苾芻。方可前進。如不白者。得越法罪。應如是白。於一苾芻致禮敬已。應作是說。大德。我苾芻尼某甲。今欲入寺。苾芻報曰。非造過者應入。尼答言無。作是語者善。如不說者得越法罪。   諫苾芻尼雜住白四。   爾時室羅伐城有二苾芻尼。一名可愛。二名隨愛。雜亂而住。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告諸尼。應可屏諫。乃至白四羯磨。諫彼二尼。若更有如是流類。同前集眾令一尼作白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可愛隨愛二苾芻尼雜亂而住。掉舉戲笑。更相打拍。諸尼屏諫莫雜亂住。雜亂住時。令善法衰損。不得增益。應可別住。別住之時善法增益。不復衰損。彼二諫時堅執不捨。雲此法實餘皆虛妄。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可愛隨愛二苾芻尼作不捨雜住。不受諫羯磨。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諫遮別住白四。   諸苾芻尼既奉教已。秉白四羯磨。諫彼二尼豎執不捨。即不相附近。各別而住。時吐罹難陀尼詣彼二尼所。作如是語。具壽何不同居雜亂而住。若雜亂住令善法增益。不復衰損。諸尼聞已。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言。乃至白四羯磨。諫吐罹難陀尼不捨雜住惡見。若更有如是流類。應合諫者。准上而為。   大德尼僧伽聽可愛隨愛二苾芻尼雜亂而住。苾芻尼僧伽。秉白四羯磨。遮其雜住時。彼二尼即不相附近。各別而住。此吐罹難陀尼詣二尼所。告言。具壽可共同居雜亂而住。善法增長若別住者。善法衰損苾芻尼僧伽已屏諫堅執不捨雲此是實餘皆虛妄。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此吐罹難陀苾芻尼。作不捨雜住惡見。白四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   苾芻尼作不禮白二。   若苾芻與苾芻尼為雜住者。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其苾芻尼眾與此苾芻作。不應禮拜。法應如是作。敷座席鳴揵稚。尼眾既集已。令一苾芻尼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彼苾芻某甲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苾芻尼僧伽與作不禮拜羯磨。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苾芻某甲作不禮拜羯磨。白如是。大德尼僧伽聽。彼苾芻某甲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苾芻尼僧伽與作不應禮拜羯磨。苾芻尼僧伽。今與苾芻某甲作不應禮拜羯磨。若諸具壽聽。與苾芻某甲作不應禮拜羯磨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與苾芻某甲作不應禮拜羯磨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苾芻既被僧伽為作捨置羯磨已。苾芻尼眾亦復與作不禮羯磨竟。諸苾芻尼不共言談。不應禮拜。亦纔見時。即須起立。由此是上眾故。   諫隨遮苾芻尼白四。   既作法已。雖不為禮而復隨從。更應與作捨置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尼僧伽聽。彼苾芻某甲所行非法僧伽。與作捨置羯磨。此苾芻尼某甲知彼所行非法。亦知得捨置法。而復隨從親近承事。能令彼人不遵眾教。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遮此苾芻尼不令親近承事。彼苾芻某甲。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共兒同室白二。   時苾芻尼笈多生童子迦攝波已。便不共宿。孩子啼哭。諸苾芻尼以事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言。彼笈多尼應從苾芻尼眾。乞與孩子同一室宿。羯磨法敷座席鳴揵稚。言白已周尼眾既集。乃至合掌作如是語。   苾芻尼僧伽聽。我笈多苾芻尼生子。今從苾芻尼僧伽。乞與孩兒同一室宿羯磨法。願苾芻尼僧伽聽我笈多與孩兒同一室宿。法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尼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笈多生男迦攝波此笈多今從苾芻尼僧伽。乞與孩兒同室宿。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笈多與兒同宿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笈多生男迦攝波。此笈多今從苾芻尼僧伽。乞與孩兒同室宿。苾芻尼僧伽今與笈多與兒同室宿。若諸具壽聽笈多與兒同室。宿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聽笈多與兒同室宿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芻尼僧伽與笈多法已。應與孩兒同室宿。勿起疑惑。此謂是小孩權開共宿。及其長大准法還遮。   苾芻尼與俗親往還白二。   若苾芻尼遭飢儉歲。人懷苦惱乞食難得。乃至親族。作如是語而我不能供多人食。獨一身來。我當供給。此即應從苾芻尼眾。乞與俗親作往還羯磨。應如是乞。敷座席鳴揵稚言白。已周尼眾既集。乃至合掌作如是說。大德尼僧伽聽。我某甲遭飢儉歲。人懷苦惱乞食難得。我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與俗親作往還羯磨。願苾芻尼僧伽。與我某甲。與諸俗親作往還羯磨。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尼應先作白。方為羯磨。大德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遭飢儉歲。人懷苦惱乞食難得。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與諸俗親作往還羯磨。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與苾芻尼某甲與諸俗親作往還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苾芻尼僧伽聽。此苾芻尼某甲遭飢儉歲。人懷苦惱乞食難得。此某甲今從苾芻尼僧伽。乞與諸俗親作往還羯磨。苾芻尼僧伽。今與某甲與諸俗親作往還羯磨。若諸具壽聽與某甲與諸俗親作往還羯磨者默然。若不許者說。苾芻尼僧伽。已聽某甲。與諸俗親作往還羯磨竟。苾芻尼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芻尼僧伽已與作羯磨竟。此苾芻尼便得獨行而去。諸親族家隨意受食。如至豐時。即不應往。若還去得越法罪。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有苾芻尼忽爾根轉。此欲如何。佛言。應送向苾芻住處。所有次第皆依本夏。大德。有苾芻根轉此復如何。佛言。應送向苾芻尼住處。亦依本夏。大德。若更轉者此欲如何。佛言。此可依前送至餘處。若第三更轉應須擯棄。不堪共住大德。若有求寂受近圓時。其根遂轉。成近圓不。佛言。成受近圓。應送向苾芻尼住處。大德受近圓時。若有求寂。便作是語。諸具壽。莫授我近圓。此成近圓不。佛言。不成鄔波離。如受近圓訖。若作是言。應知我是求寂(此言據其有心欲捨)當爾之時。尚非近圓。何況正受之際。作如是語。大德。如正受近圓時。自言我是俗人。此成近圓不。佛言。不成鄔波離。如受近圓訖。若作是言。我是俗人。尚失近圓。何況正受之際。   如世尊說。苾芻欲捨學處者。彼應住念。決作捨心。對一苾芻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苾芻於不淨行法不能奉持。我某甲苾芻今對具壽。捨其學處。除出家相。作俗容儀。具壽。從今知我是俗人。如是三說。應言奧箄迦。若對癲狂心亂之人。而捨式叉不成捨學。餘眾准此。   令怖白四。   佛在室羅伐城時。半豆盧呬得迦等(譯為黃赤色)諸苾芻輩。是鬥諍者。是評論者。彼便數數舉眾諍事。常令僧伽不安樂住。能令諍競展轉增長。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應與半豆盧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應如是與。有五緣作令怖羯磨。是非法羯磨。是非毘奈耶羯磨。僧伽作時。得越法罪。何謂為五。一不作詰問。二不為憶念。三無其實。四不自臣罪。五不對面作。復有五緣。作令怖羯磨。是如法羯磨。是如毘奈耶羯磨。僧伽無過。先作詰問。令其憶念。其事是實。自復臣罪對面作法。如是應作。為前方便。准上應知。次令一苾芻為白四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半豆盧呬得迦等鬥亂僧伽令起諍競。彼便數數舉發諍事。常令僧伽不安樂住。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半豆盧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此苾芻半豆盧呬得迦等鬥亂僧伽令起諍競。彼便數數舉發諍事。常令僧伽不安樂住。僧伽。今與半豆盧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若諸具壽聽與半豆盧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半豆盧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芻僧伽。與作令怖羯磨已。不得與他出家。不得授他近圓。廣如上說。時諸苾芻為半豆盧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既得法已。極現恭勤。於僧伽處不生輕慢。希求拔濟恆申敬禮。界內而住。請乞收攝法。自雲。我半豆盧呬得迦。於此鬥諍長為止息。諸苾芻眾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先為半豆盧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者。今為半豆盧呬得迦等作收攝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類者。有其五法與作令怖羯磨。苾芻若未收攝不應收攝。何謂為五。一依國王。二依諸官。三依別人。四依外道。五依僧伽。如是之人不應收攝。復有五法。不應收攝。雲何為五。一承事外道。二樂親近惡友。三供養外道。四不願與僧伽和合。五不願與僧伽同住。如是之人不應收攝。復有五法。不應收攝。一罵苾芻。二瞋恨。三訶責。四行不應行。五苾芻學處而不修習。若有五法應可收攝。雲何為五。一於僧伽處自現恭勤不生輕慢。二悕求拔濟。三恆申敬禮。四界內而住請求收攝。五自雲我今於此鬥諍更不復作。是謂為五。若未收攝者。應可收攝。復有五法應可收攝。雲何為五。一不依國王。二不依諸官。三不依別人。四不依外道。五不依僧伽。是名為五。復有五法。與解令怖羯磨。雲何為五。一不於外道而作承事。二不親近惡友。三不供養外道。四願與僧伽和合。五願與僧伽同住。是名為五。復有五法。與解令怖羯磨。雲何為五。一不罵苾芻。二不瞋恨。三不訶責。四行所應行。五於苾芻學處而常修習。是名為五。既調伏已應與收攝羯磨。為前方便。准上應知。乃至半豆盧呬得迦等作如是言。   大德僧伽聽。我苾芻半豆盧呬得迦等是鬥亂者。是諍競者。我便數數舉發諍事。常令僧伽不安樂住。由是僧伽於我等輩為作令怖羯磨。我得羯磨已。於僧伽中極現恭勤不生輕慢。悕求拔濟恆申敬禮。界內而住請求收攝。我於鬥諍永為止息。願大德僧伽。與我半豆盧呬得迦等解令怖羯磨。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為白四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鬥亂僧伽令起諍競。復便數數舉發諍事。常令僧伽不安樂住。僧伽先與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作令怖羯磨。此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得羯磨已。於僧伽中極現恭勤不生輕慢。今從僧伽乞解令怖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解令怖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鬥亂僧伽令起諍競。復便數數舉發諍事。常令僧伽不安樂住。僧伽。先與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作令怖羯磨。此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得羯磨已。於僧伽中極現恭勤不生輕慢。今從僧伽乞解令怖羯磨。僧伽今與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解令怖羯磨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半豆盧呬得迦諸苾芻等解令怖羯磨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折伏白四   時有勝妙苾芻數犯眾教罪。諸苾芻與行遍住根本遍住。乃至重收根本。及摩那[卑*也]。更復重犯。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勝妙苾芻。作折伏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悉應為作。為前方便如上應知。   大德僧伽聽。此勝妙苾芻數犯眾教罪。諸苾芻為作遍住乃至摩那[卑*也]。更復重犯。今僧伽與作折伏法。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勝妙苾芻為數犯罪作折伏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乃至我今如是持。佛言。汝諸苾芻。既與勝妙作折伏羯磨。所有行法。我今當說。不得與他出家。乃至廣說。如行遍住。若不依行者。得越法罪。如是為作折伏法已。極現恭勤。於僧伽處不生輕慢。乃至從眾乞收攝法。自言我某甲於數犯罪。永為止息。廣說因緣。乃至應作收攝羯磨。如令怖羯磨作法應知。有差別者。應雲我某甲於數犯罪永為止息。餘可類知。   驅擯白四。   時具壽阿濕薄迦補□伐素。在枳吒山住處。而為污家行罪惡事作。非沙門法。或教他作。共諸女人同一床坐。同槃而食。同觴飲酒。自採花教人採花。自結花或教人結。安花髻綴作珠冠。眉上叉黃頻為點靨。自舞教人舞。自歌教人歌。或自打鼓教人打鼓。急繫其衣乍跳乍躑。轉木空中接而令住。或時轉臂。或為魚躍。或峻泥流達半路停身。或作馬鳴。或為牛吼。或作象叫。或孔雀鳴。或撫水鼓。或擲水為槊。或打口鼓。或吹口螺如孔雀聲。似黃鶯響。廣作如斯非沙門行。遂令枳吒山下婆羅門眾。鹹生薄淡退失信心。於諸苾芻各生譏議。乃至乞食。鹹不施與。阿難陀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往枳吒山。與污家苾芻阿濕薄迦補捺伐素等。為作驅擯羯磨。   汝諸苾芻。欲至彼山可於路次一處而住。差一苾芻具五德者。如常集眾。應先問言。汝苾芻某甲。能於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等行污家事不。彼答言能。如常集眾。令一苾芻作白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伐素等苾芻行污家事。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伐素苾芻等行污家事。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伐素苾芻等行污家事。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伐素等苾芻行污家事。若諸具壽聽差此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伐素等苾芻行污家事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聽。差此苾芻某甲往枳吒山詰問阿濕薄迦補□伐素等苾芻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汝諸苾芻既至枳吒山。敷座席鳴犍稚眾集已。彼詰問苾芻應問阿濕薄迦等。我欲有問汝。容許不。彼既許已。問罪虛實。答言。所問我罪其事皆實。眾應為作驅擯羯磨。為前方便。應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阿濕薄迦補□伐素半豆盧呬得迦等。廣為污家行罪惡法。共諸女人同觴飲酒。一槃而食。採花結鬘。掉舉歌舞。便作如是非沙門行。令諸俗侶皆失信心。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阿濕薄迦補□伐素半豆盧呬得迦等罪惡之人。作驅擯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作。乃至我今如是持。彼三苾芻等得擯羯磨已。不應與他出家。廣說如上。此三人等若現恭勤。於僧伽處不生輕慢。乃至從眾乞收攝法。自言。我某甲等。於污家事。永為止息。廣說其緣。乃至應作收攝羯磨。准上應為。   求謝白四。   時有勝上苾芻。於某聚落中共雜色長者言相觸忤。時此長者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勝上苾芻作觸惱俗人求謝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類。亦應為作求謝羯磨。   大德僧伽聽。勝上苾芻於某聚落共雜色長者言相觸忤。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勝上苾芻共雜色長者言相觸忤。作求謝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乃至我今如是持。   既得法已不隨順行。得越法罪。若僧伽與作求謝羯磨已。若現恭勤。於僧伽中不生輕慢。乃至從眾乞解求謝羯磨。自言。我於觸惱俗侶永為止息。廣說如前。諸苾芻等應告彼曰。汝可就彼長者而求懺摩。彼容恕已。方可收攝。如觸忤長者時為作求謝羯磨。惱他苾芻亦應為作求謝羯磨。乃至惱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准上應知。若苾芻尼觸忤俗人苾芻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亦應為作求謝羯磨。下之三眾准上應知。   遮不見罪白四。   時具壽闡陀苾芻既造罪已。諸苾芻告曰。汝見罪不。答言。不見。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闡陀苾芻作不見罪捨置羯磨。若更有餘如是流類。亦應為作。准上應知。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闡陀既犯罪已。他若問時。答言不見。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苾芻闡陀作不見罪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作。乃至我今如是持。若與解時亦應准此。其中別者。應雲我今見罪。若闡陀造罪已不如法說悔。應可與作捨置羯磨。彼為作解。並悉同前。其中別者。應言其罪我已如法說悔。   不捨惡見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苾芻。無相自生惡見作如是語。如佛所說。習行婬欲是障礙法。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彼無相作別諫遮。別諫之時堅執不捨。雲此是實餘皆虛妄。諸苾芻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作白四羯磨。諫彼無相。鳴犍稚作前方便。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無相。自生惡見作如是語如佛所說。習行婬欲是障礙法。我知此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不捨。雲我說是實餘皆虛妄。諸苾芻諫此無相言。汝無相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方便說行婬欲是障礙法。汝無相未捨惡見已來。僧伽不共言說。極可厭惡。如旃荼羅。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無相作不捨惡見。捨置羯磨。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時諸苾芻與彼無相作不捨惡見羯磨已。時彼無相堅執不捨。諸苾芻白佛。佛言。初作白時乃至第二羯磨了。若不捨者。得惡作罪。第三竟時。得波逸底迦罪。   擯惡見求寂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鄔波難陀有二求寂。曾與諸苾芻共言戲調身相摩觸。時此苾芻便生追悔。所犯之罪皆悉悔除。發勇猛心斷諸煩惑。證殊勝果。彼二求寂便生惡見。告諸苾芻曰。大德。彼諸苾芻昔與我等作非法事。雲何於今得殊勝果。我聞佛說習行婬欲是障礙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不捨。諸苾芻白佛。佛言。為作白四羯磨諫。捨者善。若不捨者。與彼二求寂作不捨惡見驅擯羯磨。作前方便。置彼二人眼見耳不聞處。令一苾芻作白羯磨。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彼利刺長大二求寂自生惡見。作如是語。我聞佛說婬欲是障礙法。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已作別諫。乃至白四羯磨。諫彼二求寂。彼二堅執惡見不肯棄捨。雲我說是實餘皆虛妄。諸苾芻語彼二求寂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餘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得與大苾芻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彼二求寂。作不捨惡見驅擯羯磨。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時諸苾芻為彼二求寂。作驅擯羯磨已。不知雲何白佛。佛言彼二求寂得羯磨已。諸苾芻不應共住。共宿違者得罪。如律應知。   收攝白四。   時薜捨離諸苾芻與高苫縛迦諸苾芻眾。得本心已。詣世尊所。作如是言。大德。我今願欲和合。佛言。娑度(譯為善成謂於其事善而能成舊雲善哉)。   汝諸苾芻。僧伽若破重令和合。能生諸福。無量無數無有邊際。猶如毛端析為百分。或千億分。還令相合如故。斯實是難。已破令和更難於彼。是故我今聽。諸苾芻被捨置者。應乞收攝。應如是乞如前。乃至作如是言。   大德僧伽聽。由我某甲等為鬥諍初首。遂令僧伽不和合住。未生。諍論令生。已生諍論因茲增長。他正諫時遂便拒諱。或言有罪。或言無罪。或雲合捨。或不應捨。或言我是犯人。或言我實非犯。緣此事故僧伽與我作捨置羯磨。擯斥於我。我某甲被捨置來。性行恭勤不生輕慢。今從僧伽乞解捨置法。願大德僧伽。哀愍攝受我。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為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為鬥諍初首。遂令僧伽不和合住。未生諍論。令生。已生諍論因茲增長。他正諫時。遂便拒諱。或言有罪。或言無罪。緣此事故。僧伽與作捨置羯磨。此某甲既得法已。改行恭勤不生輕慢。今從僧伽乞解捨置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解捨置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乃至我今如是持。   僧伽和合白四。   世尊告曰。得解捨置羯磨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此苾芻應從僧伽乞共和合。如是應乞。為前方便。准上應知。乃至合掌作如是說。   大德僧伽聽。我某甲為鬥諍初首。遂令僧伽不安樂住。僧伽與我某甲作捨置羯磨。我某甲既被捨置。改悔前非已。從僧伽乞解捨置羯磨。僧伽已與我解捨置羯磨。我某甲今從僧伽乞為和合。願僧伽與我某甲得解捨置。又乞共為和合。是能愍者。願哀愍故。三說。次一苾芻為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為鬥諍初首。遂令僧伽不安樂住。僧伽。已與某甲作捨置羯磨。此某甲既被捨置改悔前非已。從僧伽乞解捨置羯磨。僧伽。已與解捨置羯磨。此某甲今從僧伽乞共和合。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共作和合。白如是。羯磨准白而作。乃至我今如是持。   僧伽和合長淨。   世尊告曰。僧伽與彼苾芻共和合已所有行法。我今當說。彼苾芻應從僧伽乞和合褒灑陀。應如是乞。乃至作如是言。   大德僧伽聽。由我為首。廣說如前。我某甲先被捨置已。從僧伽乞解捨置羯磨。僧伽已與我某甲作解捨置羯磨。我某甲已從僧伽乞共和合。僧伽已與我某甲共住和合。我某甲今從僧伽乞作和合褒灑陀。願僧伽與我和合褒灑陀。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某甲先被捨置已。從僧伽乞解捨置法。此某甲今從僧伽乞和合褒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某甲和合褒灑陀。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而為。乃至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與和合長淨已。彼與僧伽雖非長淨日。應為長淨然諸苾芻眾不應於非長淨日而為長淨。除吉祥長淨難時長淨。和合長淨。名為吉祥。不應長淨為長淨者。得越法罪。時有苾芻身嬰病苦。無人瞻視。諸苾芻眾不知遣誰看病。佛言。若有病者。從僧伽上座。乃至小者。於時舉眾皆往。佛言。不應一時俱往。應為番次瞻視。既至病所。應借問氣力何似。如其病人困不能語。應問看病者何似。若有違者。其看病人得越法罪。若此病者並瞻病人貧無醫藥。佛言。若病人有親弟子。及依止弟子。或親教軌範師等。從覓藥直。共為供給。若全無者。可於大眾庫中取藥及藥直瞻侍。若不依者。俱得越法罪(更有廣文如餘處說)。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應於病者供給醫藥。未知何物應堪養病。佛言。但除性罪。餘皆供用。令其離苦。時有苾芻患瀉痢病。有年少者為看病人。到病者所。申其禮敬次老者來。病人起禮。既為舉動。遂便委頓。佛言。不應禮彼有染苾芻。有染苾芻亦不禮他。見彼禮時。皆不應受。違者得越法罪。   大德。雲何名為有染無染。佛言。染有二種。一者不淨染。二者飲食染(但是糞穢涎唾污身及大小行來未為洗淨身嬰垢膩泥土坌軀於晨旦時未嚼齒木正嚼齒木或除糞掃斯等皆名不淨染也。若食噉時或未漱口設令漱刷尚有餘津下至飲水未洗口已來鹹名食染也。帶斯二染未淨其身。若展轉相觸並成不淨。由此言之觸器令禮招愆何惑廣如別處也)。   時六眾苾芻於食噉時。自恃尊大。令他起避。佛言不應令起下至受藥。或復請鹽。皆不應起。令他起者。得越法罪。然諸苾芻應須善知年夏次第及坐次第。不依次食。得越法罪。具如大律。如世尊說。勝義洗淨有其三種。一者洗身。二者洗語。三者洗心。雲何此中但說不淨污身。教令洗濯。佛言。欲令除去臭氣安樂住故。又復見外道之流懷淨潔慢。令其生信。為欲令彼發深敬心入此法中改邪從正。即如尊者舍利子於憍慢婆羅門處以洗淨法而攝化之。遂令其人住於初果。見斯利益。佛言。汝諸苾芻。應可洗淨。如舍利子法。大便時至應持水缾向大便室既至室已。置衣一邊。持土十五塊。廁外安之(或此土塊屑之為末其一一聚如半桃許安在塼上或於板上近水流處土須槽盛預安圊所)仍復更須持土三塊。並拭體物。持其水缾。入於廁內。橫扂其戶(門須一扇)旋轉既訖。或以葉籌淨拭下已(廁內應安置缾土處)次應洗淨取其三土。可用左手三遍淨洗。即將左腋挾缾。右手排扂。還以右手攜去。向洗手處蹲踞而坐。老者安枮缾安左腿。以肘壓之取其七土。一一鹹須別洗左手。其餘七聚應可用心兩手俱洗。餘有一聚。用洗君持。然後向濯足處。既濯足已。取衣而去(既至房中淨水漱口)佛言。汝諸苾芻。鹹須如是為洗淨事。若異斯者。招越法罪(斯則金口分明制其淨事而有自出凡意輒作改張用筒用槽未成雅中雖復歸心淨撿而實難袪穢污由身子制未被東州蓋是譯人之疏固非行者之過)。   時六眾苾芻在大小便處。隨其夏次而入廁中。   佛言。此處不應隨夏次第。在前至者。即須先入其洗手處及洗足處。此即應須隨夏次第。若異此者。得越法罪。亦復不應於其廁處故作停留。得越法罪(廣如雜事第五卷洗淨威儀經具言)。   時有苾芻默入廁內。先在廁者。形體露現遂生慚□j□□□□□奻□□□樂觀禈棇楒□樸樂□□□□婻規楅娀埤□□□姽□□□怦釧□□□禲C   時有苾芻。於花樹果樹下大小便。佛言。花果樹下勿大小便。如有違者。得越法罪。若在棘刺林下無過。   時有苾芻既服酥已。為渴所逼。往問醫人。醫人令食菴摩洛迦果(即嶺南餘甘子也初食之時稍如苦澀及其飲水美味便生從事立名號餘甘矣舊雲菴摩勒果者訛也)。   佛言。有五種果。一呵梨得枳(舊雲呵梨勒訛)二毘鞞得迦(舊雲鞞醯勒者訛也)三菴摩洛迦。四末栗者(即胡椒也)五蓽茇利(即蒟醬也舊雲蓽苃類也)此之五果若時非時。若病無病。並隨意食。如世尊說。邊方之國。聽皮臥具於中方處由鄔波難陀即便遮卻。然於俗捨還復開聽。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制於皮處。唯聽其坐。不許臥者。齊何應坐。佛言。齊身坐處。不許臥者。齊何應臥。謂容眠處。   時六眾苾芻用師子皮。以充鞋屩著往勝軍王營。遂使大象群驚。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不應用上象上馬師子虎豹等皮。以為皮屩。得越法罪。此等筋亦不合用。凡為皮履不□□□□R□葷□鞏□□□‥□□¥讀獺慼慰D工□□□□□蜀□□¥□ヨD□蜀□□□芨□□熒□□□□‥□□□□蕁□歐□□¥□□□榮□□稐□滎□|□□□□§□□□陷□兣¥□ョ槨謎琚撩楚璃荂慼慼L□□□瑩歐□¥□□珘a□□稐□滎□|□□□□§□□鍥□□兣¥□ヨD□□□鎨□□葷□荂慼慼L警□□□悅毧□□¥薄璃荂撩a□□耤滎□|毤□□誧陷□|□□□□薄璃荂撩a□□稐□滎□中國本無靴屨為此但有鞋名)如是世尊制學處已。有獵射人情生敬信。遂將熊皮施與苾芻。苾芻不受即便白佛。佛言。獵人敬信誠實難得。宜應為受。安置頭邊。熊皮有力。能令眼明。時有苾芻眼光無力。往問醫者。醫人答曰。可用熊皮以為鞋履。以緣白佛。佛言。如醫人所說。應用熊皮以充鞋履。若其多重不可得者。下至一重。安餘皮上。以毛向身隨意應著大德。且如象馬皮是不淨肉。筋牙骨亦不淨耶。佛言。此皆不淨。   如世尊說。令畜水羅者。苾芻不知羅有幾種。佛言。羅有五種。一者方羅(若是常用須絹三尺或二尺一尺僧家用者或以兩幅隨時大小其作羅者皆絹須細密蟲不過者方得若是疏薄元不堪用有人用惡絹疏紗紵布之流本無護蟲意也)。二者法缾(陰陽缾是)。三者君持(以絹繫口細繩繫項沈放水中牽口出半若全沈口水則不入待滿引出仍須察蟲非直君持但是綽口缾瓨無問大小以絹縵口將細繩急繫隨時取水極是省事更不須放生器為深要也)。四酌水羅(斯之樣式東夏元無述如餘處即小團羅子雖意況大同然非本式也)。五衣角羅(取密絹方一揭許。或繫缾口汲水充用。或置碗內濾時須用非是袈裟角也此密而且膩寧堪濾水但為迷方日久誰當指南。然此等諸羅皆西方見用。大師悲愍為濟含生。食肉尚斷大慈。殺生豈當成佛。假令暫出寺外即可持羅並將細繩及放生罐。若不將者非直見輕佛教。亦何以獎訓門徒。行者思之。特宜存護為自他益)。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得五俱盧捨外無水羅向餘村城及餘寺不。佛言。不合。如其往彼若水若羅想無闕者。設無得去。大德。頗得無濾水羅涉江河不。佛言。不得。可隨時觀用。大德。涉河□時。一觀之後齊幾應用。鄔波離順流而去。得一俱盧捨。有別河水來。更須觀察逆流而去。隨觀隨飲不流之水。亦隨觀隨用。大德。已濾之水頗得不觀而飲用不。佛言。要須觀察方可飲用。大德。不濾之水觀得飲用不。佛言。觀察無蟲飲用無犯。阿瑜率滿阿尼盧陀以天眼觀水。遂便分明。於其水內睹見中有無量眾生。世尊告曰。不應以天眼觀水。然有五種淨水合飲。一謂別人淨。二謂僧伽淨。三濾羅淨。四井淨。五泉淨。復有明相淨。言別人淨者。謂知彼人是可委信。必定不以蟲水與人。言僧伽淨者。謂知事人存情撿察。言濾羅淨者。布絹密緻不曾蟲過井。泉淨者。未曾憶見此井泉有蟲。雖不觀察飲時無過。言明相淨者。若水或濾不濾。或復生疑。晝日觀已夜隨飲用。齊至明相。悉皆無過。時諸苾芻觀水時久遂生勞倦。佛言。齊六牛車迴轉頃可觀其水。或可取其心淨已來。審諦觀察。若苾芻有蟲水作有蟲想而飲用者。得波逸底迦。有蟲水疑而飲用者。亦得波逸底迦。無蟲有蟲想。得突色訖裡多。無蟲起疑者。得突色訖裡多。有蟲作無蟲想者。無犯(此說有部但是疑心同招本罪)齒木緣起由跋窶末底河側。諸苾芻眾世尊因制遣嚼齒木。時諸苾芻即便在顯露。及往還潔淨處嚼。佛言。有三種事。應在屏處。一大便。二小便。三嚼齒木。此皆不應在顯露處。是時六眾嚼長齒木。佛言。齒木有三。謂長中短。長者十二指。短齊八指。二內名中。時諸苾芻嚼齒木了。不知刮舌。仍有口臭。佛言。應須刮舌。由是我聽作刮舌篦。可用瑜石銅鐵。必其無者破齒木為兩片。可更互相揩去其利刃。屈而刮舌。凡棄齒木及刮舌篦。鹹須水洗謦咳作聲。或復彈指。以為驚覺。於屏穢處。方可棄之。必其少水於塵土內。揩戧而棄。若異此者。招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違惱眾教白四   爾時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具壽闡陀犯眾多罪不如法說悔。諸苾芻欲令利益安樂住故告言。具壽。汝既犯罪。應如法說悔。闡陀答言。仁自犯罪。應如法悔。何以故。仁等皆是種種族種種家生。由我世尊證大覺故。仁等皆來共相依止。而為出家。故作是語。違惱眾教。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應作羯磨。訶彼闡陀。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悉皆准此。作前方便已。為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闡陀自身犯罪。不如法說悔。諸苾芻眾欲令利益安樂住故。如法諫時。違拒眾教。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訶責苾芻闡陀違拒眾教。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闡陀自身犯罪。不如法說悔。諸苾芻眾欲令利益安樂住故。如法諫時違拒眾教。僧伽。今訶責苾芻闡陀違拒眾教。若諸具壽聽訶責苾芻闡陀違拒眾教者默然。若不許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訶責苾芻闡陀違拒眾教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時諸苾芻作羯磨訶責已。彼闡陀便生是念。由我過失。共彼諸人言相酬答。如有頌曰。  諸有智慧人  善護四種語  觀彼山林鳥  能言被籠繫   作是語已。默無言說。後於異時復更犯罪。諸苾芻告言。具壽。汝既犯罪。應如法說悔。彼便無言。默然相惱。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作白四羯磨。訶彼闡陀默然相惱。作前方便已。為白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闡陀自身犯罪。不如法說悔。諸苾芻欲令利益安樂住故。告言。具壽。汝既犯罪。應如法說悔。彼便無言。默然相惱。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訶責苾芻闡陀默然相惱。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時諸苾芻為彼闡陀。作訶責羯磨已。復還造罪。諸苾芻眾同前告語時。彼闡陀或言或默而相惱亂。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此闡陀違惱眾教。得波逸底迦。若違別人。得惡作罪。   覆缽單白。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有栗□毘善賢。為惡知識所誑惑故。謗實力子。犯波羅市迦。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為善賢作覆缽羯磨。餘亦同爾。敷座席乃至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准上應知。   大德僧伽聽。彼善賢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清淨苾芻實力子。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善賢作覆缽羯磨。白如是。   仰缽單白。   時諸苾芻為彼善賢作覆缽羯磨已。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自今已後不往其家。乃至不為說法。時此善賢聞是語已。心生慚恥。往詣佛所。禮佛雙足。白言。世尊。由惡友故。教我作如是言。苾芻實力子無有羞恥。身與我妻共行非法。犯波羅市迦。惡友所教非我本意。爾時世尊告諸苾芻。善賢譭謗非自本心。應與善賢作仰缽羯磨。餘准此作。敷座席鳴犍稚乃至教彼善賢蹲踞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伽聽。我善賢由惡知識所誑惑故。以不實法謗實力子。由是因緣。僧伽與我作覆缽羯磨。我善賢今從僧伽乞作仰缽羯磨。唯願大德僧伽。與我善賢作仰缽羯磨。是能愍者。願哀愍故。如是三說。乃至令彼在耳不聞處合掌而立。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大德僧伽聽。彼善賢由惡知識所誑惑故。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實力子。由是因緣。僧伽與彼善賢作覆缽羯磨。彼善賢今從僧伽乞仰缽羯磨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彼善賢作仰缽羯磨。白如是。佛言。汝諸苾芻。為彼善賢作仰缽羯磨已得往其捨受食。乃至並為說法。悉皆無犯。   諫粗惡語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時有苾芻犯眾多罪。親友苾芻欲令利益安樂而住。告言。具壽。汝所犯罪應如法悔。彼便答言。有追悔者我自當知。又作是語。諸具壽。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勸我莫論說我。諸苾芻不知雲何。白佛。佛言。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不捨。諸苾芻即便白佛。佛言。作白四羯磨諫。鳴犍稚作前方便。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作眾多罪。諸苾芻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正諫之時。惡性不受諫語。作如是說諸大德。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諫我莫論說我。諸苾芻為作別諫之時。堅執不捨。雲我說是實餘皆虛妄。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此苾芻某甲惡性不受諫語。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作眾多罪。諸苾芻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正諫之時。不受諫語。作如是說。諸大德。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諫我莫論說我。諸苾芻為作別諫。別諫之時堅執不捨。雲我說是實餘皆虛妄。僧伽。今以白四羯磨。諫此苾芻某甲惡性不受諫語。若諸具壽聽。諫此苾芻某甲惡性不受語者默然。若不許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結文准知。   時諸苾芻受佛教已。依法而諫。時此苾芻如前所說。堅執不捨。諸苾芻以事白佛。佛言。此苾芻得罪。如上應知。   諫說欲嗔癡怖白四。   苾芻闡陀眾作法諫時。謗雲。僧伽有欲嗔癡。眾應作訶止羯磨。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此闡陀苾芻僧伽與作如法諫時。作如是語。僧伽有欲嗔癡。僧伽。今訶止闡陀汝不應如是作非法語。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訶止闡陀苾芻作非法語。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作癲狂白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西羯多苾芻患癲狂病發動無恆。於褒灑陀時及餘羯磨。乃至隨意。或來不來。時諸苾芻將為別住秉法不成。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與西羯多苾芻作癲狂法。若不作者。便成別住。若更有餘如是流類。皆應准此。應如是與敷座席鳴揵稚。言白既周。令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西羯多患癲狂病發動無恆。於褒灑陀及餘羯磨。乃至隨意。或來不來。令諸苾芻將為別住。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西羯多苾芻作癲狂法。去住不遮不妨法事。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西羯多患癲狂病發動無恆。於褒灑陀及餘羯磨。乃至隨意。或來不來。令諸苾芻將為別住。僧伽。今與西羯多作癲狂法。去住不遮不妨法事。若諸具壽。聽與西羯多癲狂法。去住不遮不妨法事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與西羯多作癲狂法。去住不遮不妨法事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與西羯多苾芻作癲狂法竟。若作褒灑陀一切羯磨。乃至隨意悉皆得作。勿致疑惑。   與不癡白四。   又西羯多苾芻癲狂亂意痛惱所纏言行多違失沙門法。作不淨事。口流涎唾精轉瞼翻。狀同眠睡。他不見欺妄言欺我。彼於異時便得本心。諸苾芻眾以前惡事。而詰責之。諸苾芻眾即以此緣。乃至世尊告曰。汝諸苾芻應與西羯多苾芻作不癡毘奈耶。若更有餘。如前應作。乃至作如是說。   大德僧伽聽。我苾芻西羯多癲狂心亂痛惱所纏。言行多違失沙門法。作不淨事。口流涎唾精轉瞼翻。狀同眠睡。他不見欺妄言欺我。我於後時便得本心。諸苾芻眾以前惡事。而詰於我。我西羯多今從僧伽乞不癡毘奈耶。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西羯多癲狂心亂痛惱所逼。但有言行並多違犯沙門軌式。不能遵奉。口流涎唾精轉瞼翻。他不見欺妄言欺我。此西羯多得本心已。今從僧伽乞不癡毘奈耶。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西羯多苾芻不癡毘奈耶。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為。乃至我今如是持。   與求罪性白四。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訶悉多(譯之為手)苾芻於大眾中生輕慢心。既犯罪已。不臣其罪。諸苾芻詰亦復不臣。即以此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應與訶悉多苾芻求罪自性毘奈耶。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應如是與。作前方便。准上應知。次一苾芻為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訶悉多苾芻於大眾中生輕慢心。有罪不臣。諸苾芻詰復還拒諱。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訶悉多苾芻求罪自性毘奈耶。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作。乃至我今如是持。   佛言。汝諸苾芻。與彼求罪自性竟。所有行法我今當說。不得與他出家。不得授他近圓。不得作依止。不得畜求寂。不應差作教授尼人。設先差應捨。不詰苾芻。令他憶念。破戒見威儀正命。不為長淨。不為隨意。不為單白白二。乃至白四羯磨。亦不說戒。若無說戒者。應說戒。此與求罪苾芻如我所說。不依行者。得越法罪。   與憶念白四。   具壽實力子被善友苾芻尼將不實事而謗。時諸苾芻以事詰責。被詰責時遂便羞媿。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諸苾芻應與實力子作憶念毘奈耶。若更有餘如是流類。應如是與敷座席。乃至蹲踞合掌作如是說。   大德僧伽聽。我實力子被善友苾芻尼以不實事謗。諸苾芻以事詰我。我被詰時遂便羞愧。我某甲今從僧伽。乞憶念毘奈耶。願大德僧伽。與我憶念毘奈耶。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次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實力子被善友苾芻尼以不實事謗。情生羞恥此實力子今從僧伽。乞憶念毘柰耶。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實力子憶念毘柰耶。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實力子被善友苾芻尼以不實事謗。情生羞恥。此實力子今從僧伽。乞憶念毘柰耶。僧伽。今與實力子憶念毘柰耶。若諸具壽聽。與實力子憶念毘柰耶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與實力子憶念毘柰耶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簡平正人白二。   若斷諍時大眾不能平殄者應簡眾中有德平正者。若十二十上座某甲等。為其殄諍。如是應作。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比有諍事。不能除殄。僧伽。今欲於此眾中簡取平正上座若干人。為其殄諍望速止息。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欲於此眾中簡取上座若干人。為其殄諍望速止息。白如是。羯磨准白成。既作羯磨。若此等人雖為殄除。尚不止息者。可於此中更重簡平正上座。如是應作。   重簡人白二。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有諍事起。雖於眾中簡平正人望得除殄。然猶不息。僧伽。今於此中更復重簡殄諍之人。別向餘處。為其銷殄。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眾中更復重簡殄諍人。別向餘處。為其銷殄。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傳付諍人白二。   若於此眾中諍猶不息者。應將此諍人向餘眾內。如法除殄。如是應作。   大德僧伽聽。今此眾中有諍事起。多時不能殄息。為殄息故。今僧伽欲將此苾芻某甲鬥諍人付彼某甲眾內。令其除殄。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欲將此苾芻某甲鬥諍人付彼某甲眾內。令其除殄。白如是。羯磨准白成。若諍事既久不能除滅共相朋黨者。應作法籌大眾中行。如是應白。   大德僧伽聽。今此眾中有諍事起。久不殄息。僧伽。今為殄息故。欲行法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行法籌。白如是。羯磨准白成。雖作羯磨行法籌已。其諍猶不止息。共相朋黨者。滅諍之法。如大律明。   結淨廚白二。   佛言。汝等苾芻應結淨廚。時諸苾芻不知雲何結淨廚。復有幾種。佛言。總有五種淨廚。雲何為五。一生心作。二共印持。三如牛臥。四故廢處。五秉法作(此皆遍藍通結或可別結一邊)言生心作者。如一營作苾芻。或是俗人初造房宇。定基石時。生如是心。今於此住處當為僧伽作淨廚。言共印持者。如撿校營作。苾芻創起基石。將欲興功。告共住諸苾芻曰。諸具壽。仁可共知。於此住處當為僧伽作淨廚。   言如牛臥者。謂是房門無其定准。撩亂而住。言故廢處者。謂空廢處(此二中方多不見用。餘之三法在處恆行。或總結寺坊。或偏規一處。皆無妨也。且如那爛陀寺。則總結為廚。遠問北方有局結者。此乃隨樂者意。鹹俱聽許。廣如別處矣)言眾結作者。謂是大眾共許秉白二羯磨。應如是結定其處所。無妨難處。盡其界內並外勢分一尋。將作淨廚。僧伽同許者。即於此處。敷座席鳴揵稚。乃至令一苾芻應為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住處修營總了。盡其界內並外勢分一尋。結作淨廚。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住處。修營總了。盡其界內並外勢分。一尋結作淨廚。白如是。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住處。修營總了。盡其界內並外勢分一尋。結作淨廚。僧伽。今於此住處。修營總了。盡其界內並外勢分一尋。結作淨廚。若諸具壽。聽於此住處修營總了盡其界內並外勢分一尋結作淨廚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住處修營總了。盡其界內並外勢分一尋結作淨廚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僧伽共結作淨廚已。即於此住處得兩種利樂。一界外貯得界內煮。二界內貯得界外煮。並皆無過。若創造寺初絣繩時。於寺四方應置塼石。以為定處。當時如其有力廣為羯磨。或時大眾作如是言。此寺坊處並外勢分。將作淨廚。我今守持。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即成作淨。   時有師子苾芻。欲食沙糖。佛言。時與非時。若病不病。並皆隨食(然而西國造沙糖時。皆安米屑。如造石蜜安乳及油。佛許非時開其噉食。為防粗相長道資身。南海諸洲煎樹汁灑而作糖團。非時總食。准斯道理。東夏飴糖。縱在非時亦應得食。何者甘蔗時藥汁則非時。米麴雖曰在時。飴團何廢過午。祥撿雖有此理行不各任己情。稠濁香湯定非開限。蜜煎薯蕷確在遮條)。   如世尊說汝等苾芻應持割截衣。時有苾芻得重大毛毯遂持刀針往晝日住處。欲為割截。世尊因至其所問言。汝作何事耶。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諸苾芻。有五種衣。不應割截。一高褶婆(毯類也)二厚被帔(以毛織成)三粗重厚緂。四雀眼疏布(西國諸人不披百納)五謂物少截而不足。斯等五物我今聽許。諸苾芻等帖葉而持。於此五中除其第五。更以厚褥為第五。便是五種皆不可截(有以臥具為三衣者。雖曰深思。誠為臆斷。律雲。臥具乃是眠褥。如何割截用作三衣。不合截打。此文明顯。恐懷先惑。聊復註文)如世尊說。汝等苾芻不應於僧伽臥具不安襯替。而為受用。時六眾苾芻或以垢膩疏薄破碎之類。用襯僧伽臥具。爾時世尊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薜捨離而行乞食。以具壽阿難陀為侍者。世尊便見一人脊背皆黑。遂命阿難陀曰汝見此人脊背黑不。阿難陀言見。佛言。此人往昔於迦攝波如來正教中出家。遂以隨宜惡物。用襯僧伽臥具。由彼昔時黑業惡報墮於地獄。又五百生中常招黑背。由此過患。是故苾芻不應以其疏薄破碎垢膩之物。襯僧伽臥具。若是厚物應可一重。必其故薄兩重方用。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時有苾芻以雜彩物。作尼師但那守持。長留縷□□□□槾婖□□□社箋倫鶴溺□□□□□□□奅逆□餽□□□□□y□□橝□嵥彥籩□婖槶C□c□邦□鰹□□□撥□或泥(廣律解泥。謂是赤土赤石。或即是泥。然而不許純烏泥皂斯乃外道之衣)或乾陀色(梵雲袈裟野。譯為赤色)於第三分。必須截斷縫刺為葉。四邊帖緣(臥具元開本用襯替氈席。恐有霑污。所以長乃過身闊如小席。肘量之數備在廣文。元意為斯非關禮拜。是非廣述備在餘文)如世尊說有八種利。何謂為八。一界所得利。二立制所得利。三依止所得利。四安居所得利。五僧伽所得利。六苾芻所得利。七對面所得利。八定處所得利。   言界所得利者。謂於一界有其定局。或於二界。或於多界隨其處別所獲利養。各依界分舊住者共分。   言立制所得利者。謂諸苾芻或是隨黨或非隨黨。共作制要。然後安居於某處村坊街衢之內。某家屬我某捨屬汝。若得物時。依制而受。廣如大律(此言隨黨者。謂是隨順提婆達多所有伴屬。言非隨黨者。即是佛弟子。此乃由其住處。則令物隨處判處中。既非兩處故遣兩眾均分。現今西方在處。皆有天授種族出家之流。所有軌儀多同佛法。至如五道輪迴。生天解脫。所習三藏。亦有大同。無大寺捨。居村塢間乞食自居。多修淨行。胡蘆為缽。衣但二巾。色類桑皴。不餐乳酪。多在那爛陀寺。雜聽諸典。曾問之曰。汝之軌式。多似大師。有僻邪處。復同天授。豈非天授之種胄乎。彼便答曰。我之所祖實非天授。此即恐人嫌棄拒諱不臣耳。此雖多似佛法。若行聚集。則聖制分途。各自為行。別呈供養。豈況諸餘外道計斷計常。妄執自然。虛陳得一。食時雜坐。流俗無分。踵舊之徒。用為通鑒。更相染觸。溼渭同波。高尚之賓。須察茲濫。殊行各席。深是其宜)。   言依止所得利者。謂依止男女及半宅迦。而為安居。依此得利者是。   言安居所得利者。謂於此夏安居所獲利物。隨施主處分。   僧伽所得利者。謂是決定然無分局。此物施主將來決定施與僧伽就中不為分別。此與夏安居人。此與現前人。此物應問施主。苾芻所得利者。謂是決定而作分局。於此房院住者。便受其利。   對面所得利者謂是對面所獲利物。定處所得利者。謂是大師一代行化之處。總有八所。此則名為八大制底。一佛生處。在劫比羅伐窣睹城嵐毘尼林。二成佛處。在摩揭陀法阿蘭若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三轉法輪處。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四涅槃處。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五在王捨城鷲峰山竹林園內。六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七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八從天下處。在平林聚落。初之四處名為定處。後之四處名不定處。若有施物擬施生處。其物唯於生處供養。不應移轉。若無力能送三中隨一而為供養。餘之三處類此應知。餘四制底與此不同。   守持亡人物單白。   時具壽鄔波難陀身亡之後。所有資具價直三億金錢。六大都城苾芻皆集鹹言。我亦合得此物。諸苾芻眾不知雲何。以事白佛。佛言。若苾芻及五時者應與。雲何為五。一打揵稚時來集會者應與其分。二誦三啟時來。三禮制底時來。四行籌時來。五作白時來。此皆與分應如是作。敷座席鳴犍稚。眾既集已。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欲作白時。當問看病人及同住者。此人不曾負他債物。或復餘人負其債不。處分已作白。   大德僧伽聽。苾芻鄔波難陀。於此命過所有現及非現衣貲雜物。今作守持。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亡苾芻鄔波難陀所有現及非現衣貲雜物。共作守持。白如是。作單白法已。現於界內。所有苾芻合得其物。若不作法。但是世尊聲聞弟子現住贍部洲中。或餘住處。悉皆有分。此謂分亡苾芻物法式。又復應知。若逢事鬧眾難集者。開作初後法。應將十錢五錢。於上座頭及最小者與之。即為定記。   舉置亡人資具單白。   若在夏中有難緣者。應差一苾芻作掌亡苾芻衣物。人眾既集已。先應問言。汝某甲能為僧伽作掌亡苾芻衣物人不。彼答言能。令一苾芻作單白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為僧伽作掌亡苾芻衣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作掌亡苾芻衣物人。白如是。如世尊說。不和羯磨和合羯磨。雲何不和羯磨。謂諸苾芻同一界內作羯磨時。眾不盡集合。與欲者不與欲。雖皆總集。應訶者訶而不止。強為羯磨。如是名為不和羯磨。雲何和合羯磨。謂諸苾芻同一界內。作羯磨時。皆來共集合。與欲者與欲。應訶者訶。訶時便止。如是名為和合羯磨。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有幾種人。言不齒錄。訶不成訶。佛言。有十二種人。雲何十二。一無慚。二有瑕隙。三愚。四癡。五不分明。六言不善巧。七界外住。八被捨棄。九言無次緒。十捨威儀。十一失本性。十二授學人(廣如尼陀那目得迦中具解)。   大德有幾種人。言堪齒錄訶乃成訶。佛言。有四種人。雲何為四。一住本性。二在界內。三不捨威儀。四言有次緒。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3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給孤獨長者於逝多林施多衣物已。告諸大眾曰。但是世尊弟子。於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得圓滿者。應合禮敬尊重供養。無上福田堪銷物利者。於我施物隨意受之。時漏盡人鹹作是說。我復何能為此衣故。自顯其身。是時學人復作斯念。我輩有餘輕結未盡。於斯施物理不合受。異生之流亦為此說我輩鹹為具縛所拘。誠簡希望。竟無一人受此衣物諸苾芻以緣白佛。佛告諸苾芻。豈非汝等作如是念。為求解脫來至我所。修淨行耶。唯然大德。佛言。我今聽許。諸有發心求涅槃人。來詣我所。修淨行者。所著衣服價直百千兩金。所住房舍價直五百。所噉飲食六味具足。此等供養悉皆銷受。汝諸苾芻。須知有五種受用。一者為主受用。二者父母財受用。三者聽許受用。四者負債受用。五者盜賊受用。阿羅漢者是主受用。諸有學人是父母財受用。淳善異生常修定誦。不破戒人是聽許受用。懶惰懈怠之流是負債受用。諸破戒人是盜賊受用。我元不許破戒苾芻合得受用。一掬之食亦復不許。以一足跟蹈寺中地。由是我今聽諸苾芻。若得施物。大眾應分。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若諸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已出。於三衣中。隨離一衣。異界而住。除得眾法。得泥薩祇波逸底迦罪者。大德。道行苾芻未知。齊何是衣勢分。佛言。如生聞婆羅門所種七菴沒羅樹。一樹相去七尋。花果茂盛中間總有四十九尋。是行苾芻衣勢份量。大德。若住苾芻衣之勢分。復齊幾何。佛言。周圍但齊一尋。若坐若立及以臥時。皆至一尋。大德。且如苾芻在於兩界中間而臥。衣齊幾何。佛言。乃至衣之一角未離身來。名不離衣。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僧伽胝衣條數有幾。佛言。有九。何謂為九。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其僧伽胝衣。初之三品。其中壇隔兩長一短。如是應持。次之三品三長一短。後之三品四長一短。過是條外便成破納。大德。復有幾種僧伽胝衣。佛言。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豎三肘橫五肘。下者豎二肘半橫四肘半。二內名中。大德。嗢呾羅僧伽胝衣條數有幾。佛言。但有七條壇隔兩長一短。大德。七條復有幾種。佛言。有其三品。謂上中下。上者三肘。下各減半肘。二內名中。大德。安呾婆娑衣條數有幾。佛言。但有五條。一長一短。大德。此有幾種。佛言。有三。謂上中下。上者三五肘。中下同前(僧伽胝者譯為重複衣。嗢呾羅僧伽者譯為上衣。安呾婆裟者譯為內衣。西國三衣並皆刺葉令合。唯獨東夏開而不縫。詳觀律撿實無開法。長作絛絇角垂臂外。露現胸臆曾不掩肩。斯則正是遮條著脫誰代當過行之日久卒諫罕從。至如施絇著紐被服軌儀。廣如餘處)佛言。安呾婆娑復有二種。何謂為二。一者豎二肘橫五肘。二者豎二橫四。此謂守持衣。最後之量。此最下衣量限蓋三輪(上但蓋齊。下掩雙膝。若肘長者則與此相當。如臂短者不及於膝。宜依肘長為準)若衣方圓滿一肘者。即是分別衣中。極少之量。如不守持分別俱犯捨墮。如其寬中不滿長中過者。此即不勞分別。直爾持畜。   若苾芻或苾芻尼。若衣若缽。若網絡銅盞腰絛。隨是一一沙門資身之具。犯捨墮者。此中長缽應可捨與僧伽應如是捨。先可差行缽。苾芻若不具五法即不應差設令差者應捨。何者為五。謂愛恚怖癡行與不行。不能辯了。若異此者是則應差始從敷座。乃至問汝某甲能與僧伽行。有犯缽不。彼答言能。次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與僧伽作行。有犯缽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為行有犯缽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佛言。行有犯缽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其行缽苾芻。眾和合時。應為告白。諸大德。明日我為僧伽行有犯缽。諸具壽。各各盡須持缽來集。至明日已。僧伽盡集時。彼苾芻持有犯缽。上座前立。讚美其缽。白上座曰。此缽光淨圓滿堪用。須者應取。若上座取者。即持上座缽行。與第二上座。如是展轉。乃至行終。如上座不須此缽。應與第二上座。正與第二上座時。其第一上座方更索者。第一第二索時。亦不須與。三索方與僧伽上座犯惡作罪。應須說悔。如是乃至最下座三索方與。准上座應知。應須說悔。如是行時至於行末。所得之缽。宜應授與。犯捨苾芻報言。此缽不合守持。亦不應棄。徐徐受用。乃至破來常須護持。行有犯缽苾芻。不依行者。得越法罪。佛告諸苾芻。持有犯缽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行乞食時以有犯缽盛好囊中。其守持者。置之餘袋。若得精好飲食安有犯缽。粗者置守持器中。其有犯缽置在一邊。其守持器常可用食。若洗若曝若薰。或時涉路。斯有犯缽。皆好安置。乃至其破。若此苾芻持有犯缽所有行法。不依行者。得越法罪。此中且論捨缽之法。若更有餘長衣等事。應對分明。知法之人捨此犯物。應如是說。此是我物犯泥薩祇。捨與具壽應隨意用。犯捨苾芻可為間隔。此言間者。謂是經一明相。或經二明相。應持此物還彼苾芻告言。具壽。可隨意用。次彼苾芻所有泥薩祇波逸底迦。及不敬教波逸底迦。諸有方便突色訖裡多。對一苾芻如法說罪。應如是說。   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犯泥薩祇波逸底迦。及不敬教波逸底迦。諸有方便。突色訖裡多。我今對具壽前。說露其罪。我不覆藏。由發露說罪故得安樂。不發露說罪不安樂。問言。汝見罪不。答言見。將來諸戒能善護不。答言甚善護。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末後應言。奧箄迦。答曰。娑度。   次後苾芻應於其物。或守持分別。或捨施人勿起疑惑。如於此物不為間隔。設得餘物。鹹同捨罪。若苾芻及苾芻尼。若缽若衣。犯泥薩祇波逸底迦。此衣不捨不為間隔。罪不說悔。得餘物時。鹹得捨罪。由前犯物染續生故。若衣已捨復為間隔。罪已說悔。得所餘物悉得無犯。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說。苾芻應畜十三資具衣者。當雲何畜。佛言。應須一一牒名守持。何謂十三。   一僧伽胝(譯為重複衣)   二嗢呾囉僧伽(譯為上衣)   三安呾婆娑(譯為下衣。此之三服皆名支伐羅。北方速利諸人多名法衣為袈裟。乃是赤色之義。非律文典語。中方皆雲支伐羅)   四尼師但娜(臥敷具也)   五泥伐散娜(裙也)   六副泥伐散娜(副裙)   七僧腳欹迦(即是掩腋衣也。古名覆髆。長蓋右臂。定匪真儀。向使掩右腋。而交搭左臂。即是全同佛製。又復流派自久漫造祇支。繁費雖多未聞折中。既違聖撿自可思愆。雖復目擊明文。仍恐未能除改。改謂改其覆髆。除乃除卻祇支耳。廣如別處)   八副僧腳欹迦(副掩腋衣)   九迦耶褒折娜(拭身巾也)   十木佉褒折娜(拭面巾)   十一雞捨缽喇底揭喇呵(剃髮衣謂披著剃髮)   十二建豆缽喇底車憚娜(遮瘡疥衣)   十三鞞殺社缽利色加羅(藥資具衣也)   攝頌曰。  三衣並臥具  裙二帔有兩  身面巾剃髮  遮瘡藥直衣   斯等諸衣。應如三衣牒名守持。應雲此臥敷具。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餘皆准作。大德。此十三資具衣外自餘長衣。此欲如何。佛言。十三衣外自餘長衣。應於二師及餘尊類。而作委寄。應持其物對餘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有此長衣。未為分別。是合分別(舊雲說淨者取意也)我今於具壽前而作分別。以鄔波馱耶作委寄者。我今持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此中但雲。於其二師而為委寄。意道彼師之衣。表其離著。無屬已之累。然亦不須請為施主。律文但遣遙指即休不合。報知其人若死餘處任情。但有如此一途。分別衣法更無展轉真實之事。設有餘文故非斯部之教。凡言委寄者。欲明其人是可委付)。   佛告鄔波離。於障難時有其六事。心念得成。一謂守持三衣。二捨三衣。三分別長衣。四捨別請。五作長淨。六作隨意。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不割截衣。頗得守持不。佛言。不合。必有他緣。此亦合得。大德。不割截衣頗得著用。入村城不。佛言。不合。必有他緣。此便合得。大德。不割截衣頗得著入外道出家人捨不。佛言。不合。必若其人出向外者亦得。大德。不割截衣如何守持。佛言。如是守持。應雲我某甲有此衣財。我今守持。是我所望。當為七條壇隔兩長一短。必無別緣。我當浣染割截縫刺。是所受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五條准此(若有白絹白布。擬作下二衣。緣中迫促未暇為者。縱令白色衣段亦得守持。若其染色漫條灼然是合。又在壇場內守持衣時。可就身上捉衣。此亦無過。文能誦得者善書紙讀之亦得。又復求寂之徒。漫條是服。而有輒披五條。深為罪濫。神州之地久扇斯風。此成非法勿令披著)。   下明略教法。   爾時佛在拘屍那城壯士生地娑羅雙樹間。臨欲涅槃。告諸苾芻曰。我先為汝等廣已開闡毘奈耶教。而未略說。汝等今時宜聽略教(梵雲僧泣多毘奈耶)且如有事。我於先來非許非遮。若於此事順不清淨。違清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若事順清淨。違不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順行。問何意。世尊將圓寂時。說斯略教。答大師滅後。乃至聖教未沒已來。無令外道作斯譏議。世尊既是具一切智。世間有事不開不遮。諸弟子輩欲如何行。為遮斯難。遠察未來利益故制。又復欲令聲聞弟子。於事無礙得安樂住。是故須說。如世尊說。若事順不淨違淨。有順淨違不淨。應行不行者。未審此言有何義意。答若有事物。佛先非許非遮。今時若作俗生譏論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何者是耶。且如聖方諸處。時人貴賤皆噉檳榔籐葉白灰香物相雜以為美味。此若苾芻。為病因緣。冀除口氣。醫人所說食者非過。若為染口赤脣。即成不合。又如赤土染衣亦是先來非遮非許。今時著用同外道服。生俗謗說。此即合遮。理不應用(東夏黃衣事同於此)又如有事亦非許非遮。今時受用人無譏說用之無犯。即如腰絛佛說三種餘非許遮。此外諸帶用繫腰。時人無見恥。此亦無過。又如佛說染物八大色。許用三種謂青泥赤色青泥。如事可識。赤者謂是菩提樹皮。然餘染色根葉花果。非許非遮。今見有人將餘赤皮乾陀等類。及以龍花充染色。時人無譏議。用之非咎。皆是清淨(佛唯開匙。元不說箸。今時用者。是略教開。然堂上高床加趺坐食。此乃鹹非略教所許。但行之既久。固是難言)又如佛說。有三種物可用洗手。一是鹹鹵土。二是乾牛糞。三是澡豆。此是開聽。如夜合樹花木串皂莢澡豆之類。鹹堪洗沐。既非遮許。無毒無蟲。用之非過。諸如此類。思察應行(其五分律於食法中有說略教。舊來諸人不名為略教。亦未閑深旨。然文與此殊。近者親檢。五分梵本與此有部一無別處。但為前代譯有參差。致使其文有異。冀後之學者。極須諦察審觀教意。不得雷同)。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總有幾法。能攝毘柰耶。佛言。大略言之。有其三法。雲何為三。謂單白。白二。白四。若廣說者。有百一羯磨。大德。百一羯磨中單白。白二。白四。數各有幾。佛言。單白羯磨有二十二。白二羯磨有四十七。白四羯磨有三十二。言單白二十二羯磨。其事雲何。   一謂差屏教人白 二問障法白 三褒灑陀白 四褒灑陀時一切僧伽皆有罪白 五褒灑陀時一切僧伽於罪有疑白 六隨意時白 七作隨意時一切僧伽皆有罪白 八作隨意時一切僧伽於罪有疑白 九作隨意時眾中諍罪白 十作隨意時眾中決定罪白 十一僧伽夏安居日白 十二守持亡衣物白 十三守持掌亡苾芻資具人白 十四出羯恥那白 十五說他粗罪白 十六與具壽實力子衣白 十七對面輕毀白 十八假託輕毀白 十九與作學法白 二十於學家與作捨學法白 二十一覆缽白 二十二仰缽白   白二羯磨四十七者。其事雲何。   一結小界壇白二 二結大界白二 三結不失衣界白二 四褒灑陀時不能來白二 五癲狂白二 六差作隨意人白二 七差分臥具人白二 八結淨廚白二 九處分衣物將作羯恥那衣白二 十張羯恥那衣人白二 十一付羯恥那衣人白二(下是總差十二種人所有白二羯磨) 十二差分房人白二 十三分飯人白二 十四分粥人白二 十五分餅果人白二 十六分諸有雜物人白二 十七藏器物人白二十八藏衣人白二 十九分衣人白二 二十藏雨衣人白二 二十一分雨衣人白二 二十二雜驅使人白二 二十三看撿房舍人白二 二十四簡平正人白二 二十五重簡人白二 二十六傳付諍人白二 二十七行法籌白二 二十八觀造小房地白二 二十九觀造大寺地白二 三十令苾芻詰事白二 三十一不離僧伽胝衣白二 三十二與營作苾芻臥具白二 三十三行有犯缽白二 三十四告諸俗捨白二 三十五苾芻尼作不禮白二 三十六教授苾芻尼白二 三十七觀行險林白二 三十八畜門徒白二 三十九畜無限門徒白二 四十畜杖白二 四十一網絡白二 四十二於五年中同利養別長淨白二 四十三與式叉摩拏二年學六法隨法白二 四十四作淨行本白二 四十五與笈多共兒同室宿白二 四十六許苾芻尼與俗親往還白二 四十七受日出界外白二   白四羯磨有三十二者。其事雲何。   一受近圓白四 二與外道四月共住白四 三解大小界白四 四僧伽先破今和合白四 五僧伽和合長淨白四 六諫破僧伽白四 七諫助破僧伽白四 八諫欲瞋癡怖人白四 九諫粗惡語白四 十作令怖白四 十一折伏白四 十二驅擯白四 十三求謝白四 十四遮不見罪白四 十五不誨罪捨置白四 十六不捨惡見捨置白四 十七與遍住白四 十八復本遍住白四 十九重收復本遍住白四 二十意喜白四 二十一出罪白四 二十二與憶念調伏白四 二十三與不癡調伏白四 二十四與求罪性白四 二十五驅擯求寂白四 二十六收攝白四 二十七諫隨遮苾芻尼白四 二十八諫與苾芻尼雜住白四 二十九諫遮別住白四 三十犯波羅市迦人授其學法白四 三十一違惱眾教白四 三十二默惱眾教白四   復次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且如百一羯磨中幾有欲幾無慾。佛言。鄔波離鹹皆有欲。唯除結界。   大德。百一羯磨中幾是四眾所作。幾是五眾所作。幾是十眾所作。幾是二十眾所作。世尊告曰。限四十眾為苾芻尼作。出違八敬法二十眾。謂是苾芻出罪。十眾者。謂受近圓。五眾者。謂邊方近圓及隨意事。四眾者。謂作所餘事。   大德。所言羯磨者。其義何也。佛言。所由之事。謂即是因為彼作法。名為羯磨。大德。仍於此言未了其義。佛言。如為其事而作羯磨。此是因具以言秉白為羯磨。   大德。言令怖羯磨者。其義何也。佛言。此是羯磨准事立名。然此苾芻好為鬥諍。與作令怖羯磨者。意欲令彼怖懼。更不造惡。故此名為令怖羯磨。於諸羯磨准此應知。   大德。言毘柰耶者。以何為體。雲何為所緣。雲何為依處。雲何為因具。雲何為生起。雲何為自性。雲何為果報。如是七要願為宣說。佛告鄔波離。文字經卷以之為體。如說修行為所緣事。身語意業以為所依。所秉羯磨以為因具。說悔罪犯名為生起。所有諸罪以為自性。生天解脫以為果報。   佛告鄔波離。是為百一羯磨。若秉法住世。即知佛法未滅世間。爾時鄔波離及諸大眾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攝頌曰。  屏問對眾問  長淨識罪疑  隨意識罪疑  諍罪及決定  安居持死衣  持立出羯恥  謗他罪與衣  及二輕毀事  仰缽亦單白  授學法及捨  覆缽為單白  二十二應知  右是單白攝頌了  結壇場大界  不失衣長淨  隨意分臥具  五種結淨廚  處分羯恥那  差張衣付衣  下有十二人  皆是分物者  房飯粥餅果  雜物藏器衣  藏雨衣分衣  雜使看房舍  簡重簡傳付  行籌觀小房  大事詰事人  不離與敷具  行缽告諸俗  尼不禮教授  觀險畜門徒  無限畜杖絡  五年同利養  與式叉本法  開許笈多尼  共兒同室宿  尼得往俗家  受日出界外  白二四十七  皆准白可知  右是白二攝頌了  受近圓共住  解界先破和  長淨諫破僧  並諫助伴類  諫欲瞋癡人  粗惡語令怖  折伏擯求謝  不見悔捨遮  遍住復本重  意喜並出罪  與憶念不癡  求罪擯求寂  收攝諫隨遮  雜住並別住  授學兼違教  默惱三十二  右是白四攝頌了   右此羯磨言百一者。蓋是舉其大數。於大律中撿有多少不同。乃是以類相收無違妨也。又復聖許為單白成。為白二白四成。據理相應通融可足。比由羯磨本中與大律二百餘卷相勘。為此尋撿極費功夫。後人勿致遲疑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4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No. 1454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諸佛出現於世樂  演說微妙正法樂  僧伽一心同見樂  和合俱修勇進樂  若見聖人則為樂  並與共住亦為樂  若不見諸愚癡人  是則名為常受樂  見具屍羅者為樂  若見多聞亦名樂  見阿羅漢是真樂  由於後有不生故  於河津處妙階樂  以法降怨戰勝樂  證得正慧果生時  能除我慢盡為樂  若有能為決定意  善伏根欲具多聞  從少至老處林中  寂靜閑居蘭若樂   諸大德。春時爾許過。餘有爾許在。老死既侵。命根漸減。大師教法不久當滅。諸大德。應勤光顯莫為放逸。由不放逸。必當證得如來應正等覺。何況所餘覺品善法。大德僧伽。先作何事。佛聲聞眾少求少事。未受近圓者出不來。諸苾芻說欲及清淨(其持欲者各對比坐而說)誰遣苾芻尼請教授。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勤護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恆相續  別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喜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或白月十五日)作褒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諸大德。我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仁等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德清淨。如餘問時。即如實答。我今於此勝苾芻眾中。乃至三問亦應如實答。若苾芻憶知有犯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諸大德。佛說故妄語是障礙法。是故苾芻欲求清淨者。當發露。發露即安樂。不發露不安樂。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四波羅市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若作不淨行  不與取斷人  妄說上人法  斯皆不共住   若復苾芻與諸苾芻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生。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若在聚落。若空閑處。他不與物以盜心取。如是盜時。若王若大臣。若捉若殺。若縛驅擯。若呵責言。咄男子。汝是賊癡無所知。作如是盜。如是盜者。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若人若人胎。故自手斷其命。或持刀授與。或自持刀。或求持刀者。若勸死讚死。語言。咄男子。何用此罪累不淨惡活為。汝今寧死死勝生。隨自心念。以餘言說勸讚令死。彼因死者。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實無知無遍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而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諸具壽。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諸大德我已說四他勝法。苾芻於此隨犯一一事。不得與諸苾芻共住。如前後亦如是得他勝罪不應共住。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十三僧伽伐屍沙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洩觸鄙供媒  小房大寺謗  非分破僧事  隨從污慢語   若復苾芻。故心洩精。除夢中。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與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臂。若捉髮若觸一一身份作受樂心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共女人作鄙惡不軌婬欲相應語。如夫妻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於女人前自歎身言。姊妹。若苾芻與我相似。具足屍羅。有勝善法。修梵行者。可持此婬欲法而供養之。若苾芻如是語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作媒嫁事。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若為成婦及私通事。乃至須臾頃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自乞作小房無主為己作。當應量作。此中量者。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是苾芻應將苾芻眾往觀處所。彼苾芻眾應觀處所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芻於不應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自乞作房無主自為己。不將諸苾芻往觀處所。於如是處。過量作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有主為眾作。是苾芻應將苾芻眾往觀處所。彼苾芻眾應觀處所。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芻於不應法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作大住處。有主為眾作。不將諸苾芻往觀處所。於如是處造大住處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無根謗彼苾芻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以異非分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異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為譭謗。彼苾芻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興方便欲破和合僧。於破僧事堅執不捨。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具壽。莫欲破和合僧堅執而住。具壽。應與眾僧和合共住。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汝可捨破僧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勤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若一若二若多。與彼苾芻共為伴黨。同邪違正隨順而住。時此苾芻語諸苾芻言。大德。莫共彼苾芻有所論說。若好若惡。何以故。彼苾芻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諸苾芻應語此苾芻言。具壽。莫作是說。彼苾芻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彼苾芻非順法律不依法律。語言皆虛妄。汝莫樂破僧。當樂和合僧。應與僧和合。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可捨破僧惡見順邪違正勸作諍事堅執而住。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勤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眾多苾芻。於村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具壽。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汝等可去不應住此。彼苾芻語諸苾芻言。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有驅者有不驅者。時諸苾芻語彼苾芻言。具壽。莫作是語。諸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有驅者有不驅者。何以故。諸苾芻無愛恚怖癡。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具壽。汝等應捨愛恚等言。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勤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惡性不受人語。諸苾芻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不受諫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勸我。莫論說我。諸苾芻語是苾芻言。具壽。汝莫不受諫語。諸苾芻於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應受諫語。具壽。如法諫諸苾芻。諸苾芻亦如法諫。具壽。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佛聲聞眾。便得增長。共相諫誨。具壽。汝應捨此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諸大德。我已說十三僧伽伐屍沙法。九初便犯四。至三諫。若苾芻隨一一犯故覆藏者。隨覆藏日眾應與作不樂波利婆娑。行波利婆娑竟。眾應與作六夜摩那[卑*也]。行摩那[卑*也]竟。餘有出罪。應二十僧中出是苾芻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眾。是苾芻罪不得除。諸苾芻皆得罪。此是出罪法。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二不定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若在屏障中  堪行婬欲處  及在非障處  無有第三人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在於屏障堪行婬處坐。有正信鄔波斯迦。於三法中隨一而說。若波羅市迦。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彼坐苾芻自言其事者。於三法中應隨一一法治。若波羅市迦。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是名不定法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在非屏障不堪行婬處坐。有正信鄔波斯迦。於二法中隨一而說。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彼坐苾芻自言其事者。於二法中應隨一一法治。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是名不定法。   諸大德。我已說二不定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時。   諸大德。此三十泥薩祇波逸底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初攝頌曰。  持離畜浣衣  取衣乞過受  同價及別主  遣使送衣直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長衣齊十日不分別應畜。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於三衣中離一一衣界外宿。下至一夜。除眾作法。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非時衣欲須應受。受已當疾成衣若有望處求令滿足。若不足者得畜經一月。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使非親苾芻尼浣染打故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從非親苾芻尼取衣者。除貿易。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除餘時。泥薩祇波逸底迦。餘時者。若苾芻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此是時。   若復苾芻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彼多施衣。苾芻若須應受上下二衣。若過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共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及時應用。此苾芻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各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此苾芻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共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若王若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使為苾芻送衣價。彼使持衣價至苾芻所。白言。大德。此物是某甲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我送來。大德。哀愍為受。是苾芻語彼使言。仁此衣價。我不應受。若得順時淨衣應受。彼使白言。大德。有執事人不。須衣苾芻言有。若僧淨人。若鄔波索迦。此是苾芻執事人。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已語言。汝可以此衣價買順時清淨衣與某甲苾芻令其披服。彼使善教執事人已還至苾芻所。白言。大德。所示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得清淨衣。應受苾芻。須衣應往執事人所。若二若三。令彼憶念。告言。我須衣。若得者善。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往彼默然隨處而住。若四五六返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若竟不得衣。是苾芻應隨彼送衣價處。若自往若遣可信人。往報言。仁為某甲苾芻送衣價。彼苾芻竟不得衣。仁應知。勿令失。此是時。   第二攝頌曰。  高世耶純黑  分六尼師但  擔毛浣金銀  納質並賣買   若復苾芻用新高世耶絲綿。作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用純黑羊毛。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新羊毛敷具。應用二分純黑。第三分白。第四分粗。若苾芻不用二分純黑。第三分白第四分粗。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新敷具。縱心不樂應六年持。若減六年不捨故。更作新者。除得眾法。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新尼師但那。應取故者堅處縱廣佛一張手帖新者上。為壞色故。若苾芻作新尼師但那不以故者帖新者上。為壞色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行路中得羊毛。欲須應取。若無人持得自持。至三踰繕那。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使非親苾芻尼。浣染擘羊毛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種種出納求利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種種賣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第三攝頌曰。  二缽二織師  奪衣並急施  阿蘭若雨衣  迴僧七日藥   若復苾芻畜長缽過十日不分別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有缽減五綴。堪得受用。為好故。更求餘缽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彼苾芻當於眾中捨此缽。取眾中最下缽。與彼苾芻。報言。此缽還汝。不應守持。不應分別。亦勿施人。應自審詳徐徐受用。乃至破應護持。此是其法。若復苾芻自乞縷線。使非親織師織作衣。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為苾芻使非親織師織作衣。此苾芻先不受請。便生異念。詣彼織師所。作如是言。汝今知不。此衣為我織。善哉織師。應好織淨梳治。善簡擇極堅打。我當以少缽食。或缽食類。或復食直而相濟給。若苾芻以如是物與織師。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先與苾芻衣。彼於後時。惱瞋罵詈生嫌賤心。若自奪若教他奪。報言。還我衣來。不與汝。若衣離彼身自受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前三月雨安居十日未滿。有急施衣。苾芻須者應受。乃至施衣時應畜。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眾多苾芻在阿蘭若處住。作後安居。有驚怖畏難處。苾芻欲於三衣中隨留一衣。置村舍內。若苾芻有緣須出阿蘭若界者。得齊六夜離衣而宿。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春殘一月在。應求雨浴衣。齊後半月來應持用。若苾芻未至春殘一月求雨浴衣。至後半月仍持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他與僧利物。自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如世尊說聽諸病苾芻所有諸藥。隨意服食。謂酥油糖蜜。於七日中應自守持觸宿而服。若苾芻過七日服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泥薩祇波逸底迦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九十波逸底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總攝頌曰。  故妄及種子  不差並數食  蟲水命伴行  傍生賊徒請   初別攝頌曰。  妄毀及離間  發舉說同聲  說罪得上人  隨親輒輕毀   若復苾芻故妄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毀訾語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離間語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和合僧伽如法斷諍事。已除滅後。於羯磨處更發舉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句讀誦教授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粗惡罪。向未近圓人說。除眾羯磨。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先同心許。後作是說。諸具壽以僧利物隨親厚處。迴與別人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何用說此小隨小學處為。說是戒時。令諸苾芻心生惡作。惱悔懷憂。若作如是輕呵戒者。波逸底迦。   第二攝頌曰。  種子輕惱教  安床草蓐牽  強住脫腳床  澆草應三二   若復苾芻自壞種子。有情村及令他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嫌毀輕賤苾芻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違惱言教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於露地處。安僧敷具及諸床座。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不囑授。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於僧房內。若草若葉自敷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不囑授。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瞋恚不喜。於僧住處牽苾芻出。或令他牽出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諸苾芻先此處住。後來於中故相惱觸。於彼臥具。若坐若臥。作如是念。彼若生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重房棚上脫腳床。及餘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澆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於門梐邊應安擴扂及諸窗牖。並安水竇。若起牆時是濕泥者。應二三重齊撗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   第三攝頌曰。  不差至日沒  為食二種衣  同路及乘船  二屏教化食   若復苾芻眾不差遣。自往教誡苾芻尼者。除獲勝法。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雖被眾差教誡苾芻尼。乃至日沒時。而教誡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向諸苾芻。作如是語。汝為飲食供養故。教誡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衣。除貿易。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作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共商旅期行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有恐怖畏難處。此是時。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期乘一船。若沿流若泝流。除直渡。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獨與一苾芻尼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苾芻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底迦。   第四攝頌曰。  數食一宿處  受缽不為餘  足食別非時  觸不受妙食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若復苾芻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若復眾多苾芻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勤請與餅□飯。苾芻須者應兩三缽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既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應共分食。此是時。   若復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噉食。以此因緣。欲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別眾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食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若復苾芻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如世尊說上妙飲食乳酪生酥魚及肉。若苾芻無病。為己詣他家乞取食者。波逸底迦。   第五攝頌曰。  蟲水二食捨  無服往觀軍  兩夜觀遊兵  打擬覆粗罪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強安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在屏處強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餘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在軍中。經二宿觀整裝軍。見先旗兵及看佈陣散兵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打苾芻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粗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第六攝頌曰。  伴惱觸火欲  同眠法非障  未捨求寂染  收寶極炎時   若復苾芻語餘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食。令得飽滿。彼苾芻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壽。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無病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與他欲已。後便悔言。還我欲來。不與汝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勤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見有求寂。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語彼求寂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得與苾芻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知是被擯求寂。而攝受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寶及寶類。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內及白衣捨。波逸底迦。若在寺內及白衣捨。見寶及寶類。應作是念。然後當取。若有認者。我當與之。此是時。   若復苾芻半月應洗浴。故違而浴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行時風時雨時風雨時。此是時。   第七攝頌曰。  殺傍生故惱  擊擽水同眠  怖藏資寄衣  無根女同路   若復苾芻故斷傍生命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故惱他苾芻。乃至少時不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以指擊擽他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水中戲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餘資具。若教人藏。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受他寄衣。後時不問主。輒自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瞋恚故。知彼苾芻清淨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屍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道行。更無男子。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第八攝頌曰。  賊徒年未滿  掘地請違教  竊聽默然去  不敬酒非時   若復苾芻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成苾芻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   若復苾芻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別請更請慇勤請常請。此是時。   若復苾芻聞諸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彼作如是語。我實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說之言受行學處。我若見餘善閑三藏。當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若苾芻實欲求解者。當問三藏。此是時。   若復苾芻知餘苾芻評論事生求過紛擾諍競而住。默然往彼聽其所說。作如是念。我欲聽已當令鬥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知眾如法評論事時。默然從座起去。有苾芻不囑授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不恭敬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飲諸酒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非時入聚落。不囑餘苾芻。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第九攝頌曰。  食明相今知  針筒床腳量  貯花並坐具  瘡雨大師衣   若復苾芻受食家請。食前食後行詣餘家。不囑授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明相未出。剎帝利灌頂王未藏寶及寶類。若人過宮門閫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戒經中說。諸苾芻知是苾芻。若二若三同作長淨。況復過此。應語彼言。具壽。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應如法說悔。當勸喻言。具壽。此法希奇難可逢遇。汝說戒時不恭敬不住心。不殷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攝耳。不策念。而聽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用骨牙角。作針筒成者。應打碎。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大小床足應高。佛八指除。入梐木若過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以木綿等貯僧床座者。應撤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長中更增一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覆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張手。廣二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雨浴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張手。廣二張手半。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同佛衣量作衣。或復過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長佛十張手。廣六張手。此是佛衣量。   諸大德。我已說九十波逸底迦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四對說波羅底提捨尼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非親尼自受  捨中處分食  不請向學家  受食於寺外   若復苾芻於村路中。從非親苾芻尼。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我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若復眾多苾芻於白衣家食。有苾芻尼指授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諸苾芻應語是苾芻尼言。姊妹。且止少時。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人作是語者。是諸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若復苾芻知是學家僧與作學家羯磨。苾芻先不受請。便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若復苾芻在阿蘭若恐怖處住。先無觀察險難之人。於住處外受食食者。是苾芻應還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諸大德。我已說四波羅底提捨尼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是眾學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總攝頌曰。  衣食形齊整  俗捨善容儀  護缽除病人  草水過人樹   齊整著裙。應當學。   不太高不太下。不像鼻不蛇頭。不多羅葉不豆團形。著裙。應當學。   齊整披三衣。應當學。   不太高不太下。好正披好正覆。少語言不高視。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覆頭不偏抄衣。不雙抄衣。不叉腰不拊肩。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蹲行不足指行。不跳行不庂足行。不努身行。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搖身不掉臂。不搖頭不肩排。不連手。入白衣捨。應當學。   在白衣捨。未請坐不應坐。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善觀察。不應坐。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放身坐。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壘足不重內踝。不重外踝。不急斂足。不長舒足。不露身。應當學。   恭敬受食。應當學。   不得滿缽受飯。更安羹菜。令食流溢於缽緣邊。應留屈指用意受食。應當學。   行食未至不預伸缽。應當學。   不安缽在食上。應當學。   恭敬而食。應當學。   不極小摶不極大摶。圓整而食。應當學。   若食未至不張口待。應當學。   不含食語。應當學。   不得以飯覆羹菜。不將羹菜覆飯。更望多得。應當學。   不彈舌食。不[口*專]□食。不呵氣食。不吹氣食。不散手食。不毀訾食。不填頰食。不齧半食。不舒舌食。不作窣堵波形食。應當學。   不舐手不舐缽。不振手不振缽。常看缽食。應當學。   不輕慢心觀比座缽中食。應當學。   不以污手捉淨水瓶。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棄洗缽水。除問主人。應當學。   不得以殘食置缽水中。應當學。   地上無替不應安缽。應當學。   不立洗缽。應當學。   不於危險岸處置缽。亦不逆流酌水。應當學。   人坐己立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坐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行己在後行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覆頭者。不為偏抄衣。不為雙抄衣。不為叉腰者。不為拊肩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乘象者。不為乘馬。不為乘輿。不為乘車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著屐靴鞋及履屨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戴帽著冠及作佛頂髻者。不為纏頭。不為冠花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持蓋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不得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應當學。   不得青草上棄大小便及洟唾。除病。應當學。   不得上過人樹。除有難緣。應當學。   諸大德。我已說眾多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七滅諍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現前並憶念  不癡與求罪  多人語自言  草掩除眾諍  應與現前毘奈耶  當與現前毘奈耶  應與憶念毘奈耶  當與憶念毘奈耶  應與不癡毘奈耶  當與不癡毘奈耶  應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當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應與多人語毘奈耶  當與多人語毘奈耶  應與自言毘奈耶  當與自言毘奈耶  應與草掩毘奈耶  當與草掩毘奈耶   若有諍事起。當以七法順大師教。如法如律而除滅之。   諸大德。我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已說四波羅市迦法。十三僧伽伐屍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薩祗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羅底提捨尼法。眾學法。七滅諍法。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仁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應勤光顯大師聖教。令安樂住。勿為放逸。應當修學。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此是毘缽屍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此是屍棄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是毘捨浮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此是俱留孫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羯諾迦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  能救者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眾惡  惑盡至涅槃   此是迦攝波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此是釋迦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毘缽屍式棄  毘捨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攝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鹹說此戒法  諸佛及弟子  鹹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為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犛牛愛尾  我已說戒經  眾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5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No. 1455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諸佛出現於世樂  演說微妙正法樂  僧伽一心同見樂  和合俱修勇進樂  若見聖人則為樂  並與共住亦為樂  若不見諸愚癡人  是則名為常受樂  見具屍羅者為樂  若見多聞亦名樂  見阿羅漢是真樂  由於後有不生故  於河津處妙階樂  以法降怨戰勝樂  證得正慧果生時  能除我慢盡為樂  若有能為決定意  善伏根欲具多聞  從少至老處林中  寂靜閑居蘭若樂   諸大德。春時爾許過。餘有爾許在。老死既侵命根漸減。大師教法不久當滅。諸大德。應懃光顯。莫為放逸。由不放逸。必當證得如來應正等覺。何況所餘覺品善法。大德僧伽。先作何事。佛聲聞眾少求少事。未受近圓者出。不來諸苾芻尼說欲及清淨(其持欲者各對比坐而說)。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懃護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恆相續  別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喜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大德尼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或雲白月十五日)作褒灑陀。若苾芻尼僧伽時至聽者。苾芻尼僧伽應許。苾芻尼僧伽。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   諸大德。我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仁等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德清淨。如餘問時即如實答。我今於此勝苾芻尼眾中。乃至三問亦應如實答。若苾芻尼憶知有犯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諸大德。佛說故妄語是障礙法。是故苾芻尼欲求清淨者。當發露。發露即安樂。不發露不安樂。   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八波羅市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不淨不與取  斷人稱上法  觸八事覆隨  斯皆不共住   若復苾芻尼與諸苾芻尼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生。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若在聚落。若空閑處。他不與物以盜心取。如是盜時。若王若大臣。若捉若殺。若縛若驅擯。若呵責言。咄女子。汝是賊癡無所知。作如是盜。如是盜者。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若人若人胎。故自手斷其命。或持刀授與。或自持刀。或求持刀者。若勸死讚死。語言。咄女子。何用此罪累不淨惡活為。汝今寧死死勝生。隨自心念。以餘言說勸讚令死。彼因死者。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實無知無遍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而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諸具壽。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從自腋已下膝已上作受樂心。身相摩觸。若極摩觸。於如是事。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自有染心共染心男子。掉舉戲笑。指其處所。定時現相。來去丈夫。情相許可。在可行非處。縱身而臥。於是八事共相領受。若苾芻尼作如是事者。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先知他苾芻尼犯他勝罪。而不曾說。彼身死後。若歸俗若出去。方作是語。尼眾應知。我先知此苾芻尼犯他勝罪。於如是事。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若復苾芻尼知彼苾芻和合僧伽。與作捨置羯磨。苾芻尼眾亦復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於僧伽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彼苾芻尼報苾芻言。聖者。勿於僧伽處現恭敬相。希求拔濟。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我為聖者供給衣缽及餘資具。悉令無乏。當可安心讀誦作意。時諸苾芻尼告此尼曰。汝豈不知眾與此人作捨置羯磨。苾芻尼與作不禮敬法。彼苾芻起謙下心。自於界內乞解捨置法。汝便供給衣缽等物。令無乏少。汝今應捨此隨從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此苾芻尼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諸大德。我已說八他勝法。苾芻尼於此隨犯一一事。不得與諸苾芻尼共住如前。後亦如是。得他勝罪。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是二十僧伽伐屍沙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媒嫁及二謗  二染並四獨  夫棄契作解  二諍雜獨住  破僧與隨伴  污家並惡性  眾教有二十  八三諫應知   若復苾芻尼作媒嫁事。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成婦及私通事。乃至須臾頃。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尼。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無根謗。彼苾芻尼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尼以異非分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異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為譭謗。彼苾芻尼。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有染心。從染心男子共相領受。隨取何物。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向苾芻尼作如是語。隨汝無染心受染心男子物。我復何過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獨從尼寺向餘處宿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獨從尼寺晝向俗家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獨在道行者。   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獨浮渡河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知他婦女作非法事。眾人共嫌為夫所棄。並白王知度令出家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依他舊契。自為己索亡人物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知苾芻尼被苾芻尼眾。為作捨置羯磨。便出界外。為作解法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共諸苾芻尼鬥諍紛擾作如是語。我捨佛法僧非但此沙門釋女具戒具德。有勝善法。於餘沙門。亦具戒具德。有勝善法。我當詣彼修習梵行。時諸苾芻尼語言。汝可捨此罪惡之見。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共諸苾芻尼鬥諍紛擾。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姊妹。莫鬥諍紛擾。此苾芻尼作如是語。汝有愛恚怖癡。於鬥諍人有遮不遮。諸苾芻尼語言。大德。他諫誨時莫作是語。汝有愛恚怖癡。於鬥諍人有遮不遮。姊妹可止。此語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共餘苾芻尼雜亂而住。掉舉戲笑。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姊妹。莫雜亂住掉舉戲笑。汝雜亂住時。令善法衰損。不得增益。應可別住。別住之時令善法增益。不復衰損。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知餘苾芻尼樂為獨住。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大德。莫為獨住。汝獨住時令善法衰損。不得增益。姊妹。應可共住。令善法增益。不復衰損。諸苾芻尼亦應告言。大德。勿樂獨住。令善法衰損。大德。應可捨此獨住惡見。作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興方便。欲破和合僧伽。於破僧事堅執不捨。諸苾芻尼應語彼苾芻尼言。姊妹。莫欲破和合僧伽堅執而住。姊妹。應與僧伽和合共住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汝可捨破僧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若一若二若多。與彼苾芻尼共為伴黨。同邪違正隨順而住。時此苾芻尼語諸苾芻尼言。大德。莫共彼苾芻尼有所論說。若好若惡。何以故。彼苾芻尼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諸苾芻尼應語此苾芻尼言。具壽。莫作是說。彼苾芻尼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彼苾芻尼非順法律不依法律。語言皆虛妄。汝莫樂破僧。當樂和合僧。應與僧和合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可捨破僧惡見。順邪違正。勸作諍事堅執而住。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眾多苾芻尼於村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諸苾芻尼應語彼苾芻尼言。具壽。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汝等可去不應住此。彼苾芻尼語諸苾芻尼言。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尼有驅者有不驅者。時諸苾芻尼語彼苾芻尼言。具壽。莫作是語。諸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尼有驅者有不驅者。何以故。諸苾芻尼無愛恚怖癡。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具壽。汝等應捨愛恚等。言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若復苾芻尼惡性不受人語。諸苾芻尼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不受諫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勸我。莫論說我。諸苾芻尼語是苾芻尼言。具壽。汝莫不受諫語。諸苾芻尼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應受諫語。具壽。如法諫諸苾芻尼。諸苾芻尼亦如法諫具壽。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佛聲聞眾。便得增長。共相諫誨。具壽。汝等應捨此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諸大德。我已說二十僧伽伐屍沙法。十二初犯八至三諫若苾芻尼隨一一犯故覆藏者。二部僧伽應與作半月行摩那[卑*也]。行摩那[卑*也]竟。餘有出罪。若稱可二部僧伽意者。二部僧伽各二十眾。當於四十眾中出是苾芻尼罪。若少一人不滿四十眾。是苾芻尼罪。不得除。二部僧伽得罪此是出罪法。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尼無二不定法)。   諸大德。此三十三泥薩祇波逸底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初攝頌曰。  持離畜浣衣  取衣乞過受  同價及別主  遣使送衣直   若復苾芻尼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長衣齊。十日不分別應畜。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於五衣中離一一衣界外宿。下至一夜。除得眾法。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非時衣。欲須應受受已。當疾成衣。若有望處求令滿足。若不足者。得畜經一月。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非親苾芻浣染打故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從非親苾芻取衣者。除貿易。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除餘時。泥薩祇波逸底迦。餘時者。若苾芻尼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彼多施衣苾芻尼。若須應受上下二衣。若過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共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尼及時應用。此苾芻尼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各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尼。此苾芻尼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共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若王若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使為苾芻尼送衣價。彼使持衣價至苾芻尼所。白言。聖者。此物是某甲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我送來。聖者哀愍為受。是苾芻尼語彼使言。仁此衣價我不應受。若得順時淨衣應受。彼使白言聖者。有執事人不須衣。苾芻尼言有。若僧伽淨人。若鄔波斯伽。此是苾芻尼執事人。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已。語言。汝可以此衣價。買順時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尼令其披服。彼使善教執事人已還至苾芻尼所白言。聖者。所示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得清淨衣應受。苾芻尼須衣。應往執事人所。若二若三令彼憶念。告言。我須衣。若得者善。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往。彼默然隨處而住。若四五六返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若竟不得衣。是苾芻尼應隨彼送衣價處。若自往若遣可信人。往報言。人為某甲苾芻尼送衣價。彼苾芻尼竟不得衣。仁應知。勿令失。此是時。   第二攝頌曰。  捉金銀出納  賣買缽乞線  織師自奪衣  迴他病長缽   若復苾芻尼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種種出納求利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種種賣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缽減五綴。堪得受用。為好故更求餘缽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彼苾芻尼應於眾中捨此缽。取眾中最下缽。與彼苾芻尼報言。此缽還汝不應守持。不應分別。亦不施人。應自審詳徐徐受用。乃至破應護持。此是其法。若復苾芻尼自乞縷線。使非親織師織作衣。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非親居士居士婦。為苾芻尼使非親織師織作衣。此苾芻尼先不受請。便生異念。詣彼織師所。作如是言。汝今知不。此衣為我織。善哉織師。應好織淨梳治。善揀擇極堅打。我當以少缽食。或缽食類。或復食直而相濟給。若苾芻尼以如是物與織師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苾芻尼衣。彼於後時惱瞋罵詈生嫌賤心。若自奪若教他奪。報言。還我衣來。不與汝。若衣離彼身自受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與眾物。自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如世尊說。聽諸病苾芻尼。所有諸藥隨意服食。謂酥油糖蜜。於七日中應自守持觸宿而服。若苾芻尼過七日服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長缽得經一宿。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第三攝頌曰。  不著捨不捨  乞金銀染衣  得利有五殊  買藥衣二價   若復苾芻尼於半月內不著五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非時捨羯恥那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依時不捨羯恥那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乞求金銀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衣利直。將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別衣利。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臥具利。將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夏安居利。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多人利。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僧祇利物。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買諸藥物繫竟復解。解而復繫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持貴價重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持貴價輕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三泥薩祇波逸底迦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第一攝頌曰。  妄毀及離間  發舉說同聲  說罪得上人  隨親輒輕毀   若復苾芻尼故妄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毀訾語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離間語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和合僧伽。如法斷諍事已除滅。後於羯磨處。更發舉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為男子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女人。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未近圓人同句讀誦。及教授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苾芻尼有粗惡罪。向未近圓人說除眾羯磨。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先同心許。後作是說。諸具壽。以僧利物隨親厚處。迴與別人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諸具壽。何用說此小隨小學處。為說是戒。時令諸苾芻尼心生惡作惱悔懷憂。若作如是輕呵戒者。波逸底迦。   第二攝頌曰。  種子輕惱教  安床草葉敷  強住脫床蟲  過三外道處   若復苾芻尼自壞種子有情村。及令他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嫌毀輕賤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違惱言教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露地處安僧敷具及諸床座。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   若有苾芻尼不囑授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僧房內。若草若葉自敷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尼不囑授。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僧住處。知諸苾芻尼先此處住。後來於中故相惱觸於彼臥具。若坐若臥。作如是念。彼若生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僧住處。知重房棚上脫腳床。及餘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澆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大住處。於門梐邊應安橫扂。及諸窗牖並安水竇。若起牆時是濕泥者。應二三重齊橫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第三攝頌曰。  過三不餘食  勸足並別眾  非時觸不受  蟲外道觀裝   若復眾多苾芻尼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勸請與餅□飯。苾芻尼須者應兩三缽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既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尼應共分食。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足食竟。不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苾芻尼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噉此食。以此因緣欲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別眾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食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餘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第四攝頌曰。  觀軍二打擬  覆罪詣俗家  然火與欲過  說欲非障法   若復苾芻尼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軍中宿經二夜。觀整裝軍。見先旗兵。及看佈陣散兵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不喜。打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他苾芻尼有粗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語餘苾芻尼。作如是語。具壽。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飲食令得飽滿。彼苾芻尼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壽。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無病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欲已。後便悔言。還我欲來。不與汝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尼應語彼苾芻尼言。具壽。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尼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波逸底迦。   第五攝頌曰。  與惡見同宿  求寂壞色衣  捉寶洗傍生  惱指水同宿◎   ◎若復苾芻尼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見有求寂女。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尼應語彼求寂女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尼語彼求寂女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尼應語彼求寂女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女。得與苾芻尼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尼知是被擯求寂女而攝受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寶及寶類。若自捉若教人捉。除在寺內及白衣捨。波逸底迦。若在寺內及白衣捨。見寶及寶類。應作是念。然後當取。若有認者我當與之。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半月應洗浴。故違而浴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行時。風時雨時風雨時。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故斷傍生命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故惱他苾芻尼。乃至少時不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指擊擽他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水中戲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第六攝頌曰。  怖藏瞋二道  掘地四月請  拒教竊聽言  默然從座起   若復苾芻尼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尼。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餘資具若教人藏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知彼苾芻尼清淨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屍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同道行。更無女人。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別請更請。慇懃請常請。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聞諸苾芻尼作如是語。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彼作是語。我實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說之言。受行學處。我若見餘善閑三藏。當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   若苾芻尼實欲求解彼者。當問三藏。此是時。   若復苾芻尼知餘苾芻尼評論事生求過紛擾諍競而住。默然往彼聽其所說。作如是念。我欲聽已。當令鬥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眾如法評論事時。默然從座起去。有苾芻尼不囑授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第七攝頌曰。  不恭敬飲酒  入聚往餘家  明相攝耳筒  床足綿敷具   若復苾芻尼不恭敬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飲諸酒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非時入聚落。不囑餘苾芻尼。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受食家請。食前食後行詣餘家。不囑授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明相未出。剎帝利灌頂王未藏寶及寶類。若入過宮門閫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戒經中說。諸苾芻尼知是苾芻尼。若二若三同作長淨。況復過此。應語彼言。具壽。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應如法說悔。當勸喻言。具壽。此法希奇難可逢遇。汝說戒時。不恭敬不住心。不慇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攝耳。不策念而聽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用骨牙角。作針筒成者。應打碎。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大木床足。應高佛八指。除入梐木。若過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草木綿貯僧床座者。應撤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長廣中。更增一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第八攝頌曰。  覆瘡佛衣量  蒜剃洗手拍  自煮食水灑  生草棄牆外   若復苾芻尼作覆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張手。廣二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同佛衣量作衣。或復過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長佛十張手。廣六張手。此是佛衣量。   若復苾芻尼噉蒜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剃隱處毛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若洗淨時。應齊二指節。若過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手拍隱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煮生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水灑上眾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洟唾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善觀察。以不淨棄牆外者。波逸底迦。   第九攝頌曰。  為獨有五種  由耳語有四  若懷瞋恚心  椎胸皆不合   若復苾芻尼獨與男子在屏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與苾芻在屏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與男子在露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與苾芻在露處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住一房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男子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受男子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共苾芻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受苾芻耳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瞋恚故。便自椎胸生苦痛者波逸底迦。   第十攝頌曰。  咒誓不觀事  坐床以樹膠  在四白衣家  看病不同臥   若復苾芻尼以自梵行而為咒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善觀事而詰他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屏闇處。不觀床座而坐臥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樹膠作生支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白衣家說法去時。不囑授家主收攝臥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白衣家主人未許。於床座上輒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在白衣家。不問主人輒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苾芻尼先在白衣家。後來令他去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親弟子及依止弟子。見有病患不瞻侍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二尼同一床臥者。波逸底迦。   第十一攝頌曰。  二安居二怖  天祠未滿年  畜眾二嫁人  僧未與無限   若復苾芻尼夏安居未為。隨意人間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夏安居。滿不離舊處人間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王國中有賊怖處。而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彼處所有虎狼師子怖。而遊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往天祠中作論議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未滿十二歲。與他出家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僧伽未與畜眾法。輒畜弟子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曾嫁女人年未滿十二。與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曾嫁女人年滿十二。不與正學法而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僧伽未與無限畜眾法。輒多畜者。波逸底迦。   第十二攝頌曰。  度娠不教誡  不護不隨身  二童女惡人  多憂二六法   若復苾芻尼度有娠女人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出家。並受近圓不教誡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出家。並受近圓。不攝受衛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與他出家。不將隨身去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童女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童女年滿二十。不與二歲學六法六隨法。即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惡性女人好為鬥諍。與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多憂惱女人度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女人未滿二歲學六法六隨法。與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女人二歲。學六法及六隨法了。不與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第十三攝頌曰。  未放與我衣  收斂年年受  欲半月無僧  安居隨意責   若復苾芻尼知他婦女夫主未放。度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彼女人希受近圓。告雲汝與我衣。當授汝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報俗女雲。汝應收斂家業。我當與汝出家。如教作訖。不度出家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每年中。與他出家及受近圓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經宿與欲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半月半月應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無苾芻處作長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無苾芻處作安居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安居了。不於二部眾中。以三事作隨意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訶責眾者。波逸底迦。   第十四攝頌曰。  罵眾五種慳  讚家寺食法  更食給孩子  洗裙令浣衣   若復苾芻尼罵眾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見讚歎他起慳嫉心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家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寺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於利養飲食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慳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食竟更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給養他孩兒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畜洗裙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令浣衣人洗衣者。波逸底迦。   第十五攝頌曰。  上眾沙門衣  二病衣從乞  不共出不分  鬥不囑學咒   若復苾芻尼共上眾換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輒將沙門法衣與俗人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畜病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大眾病衣將私用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知是貧人。從乞羯恥那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共出羯恥那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共他分衣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知有力。見他尼鬥不勸止息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棄住處不囑授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從俗人受學咒法者。波逸底迦。   第十六攝頌曰。  教咒法賣□  營理使他尼  撚縷織蓋行  鞋瘡度婬女   若復苾芻尼教俗人咒法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賣□食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營理俗人家務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令他諸尼移轉坐床勞倦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手撚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織絡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持傘蓋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著彩色鞋履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臂上有瘡。令他數解數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度婬女出家者。波逸底迦。   第十七攝頌曰。  尼不許揩身  約人有五別  香及胡麻水  輒問俗莊嚴   若復苾芻尼使苾芻尼令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令式叉摩拏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求寂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俗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外道女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香塗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以胡麻滓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使他以水揩身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不求容許輒請問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著俗莊嚴具者。波逸底迦。   第十八攝頌曰。  相牽舞歌樂  獨出大小行  刷篦梳三假  墮罪百八十   若復苾芻尼以手相牽河中洗浴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自作舞教他作舞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唱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作樂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獨出寺外。於空宅內大小行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香草根刷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細篦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粗梳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用前三事者。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尼畜假髻莊具者。波逸底迦。   諸大德。我已說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十一波羅底提捨尼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乳酪及生酥  熟酥油糖蜜  魚肉並乾脯  得法學人家   若復苾芻尼無病為己詣白衣家乞乳。若使人乞而飲用者。是苾芻尼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尼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如是酥等乃至乾脯十事乞。皆有犯。如上廣說。   若復苾芻尼知是學家僧伽。與作學家羯磨。苾芻尼先不受請。便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芻尼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尼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諸大德。我已說十一波羅底提捨尼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眾學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總攝頌曰。  衣食形齊整  俗捨善容儀  護缽除病人  洟唾過人樹   齊整著裙。應當學。   不太高不大下。不像鼻不蛇頭。不多羅葉。不豆團形。著裙應當學。   齊整著五衣。應當學。   不太高不太下。好正披好正覆。少語言不高視入白衣捨。應當學。   若月期將至。不應往白衣捨。應當學。   不覆頭不偏抄衣。不雙抄衣。不叉腰不拊肩。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蹲行不足指行。不跳行。不庂足行。不努身行。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搖身。不掉臂。不搖頭。不肩排。不連手。入白衣捨。應當學。   在白衣捨。未請坐不應坐。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善觀察不應坐。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放身坐。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壘足。不重內踝。不重外踝。不急斂足。不長舒足。不露身。應當學。   恭敬受食。應當學。   不得滿缽受飯。更安羹菜。令食流溢於缽緣邊。應留屈指用意受食。應當學。   行食未至。不豫申缽。應當學。   不安缽在食上。應當學。   恭敬而食。應當學。   不極小團不極大團。圓整而食。應當學。   若食未至。不張口待。應當學。   不含食語。應當學。   不得以飯覆羹菜。不將羹菜覆飯更望得。應當學。   不彈舌食。不[口*((甫-、)/寸)]□食。不呵氣食。不吹氣食。不散手食。不毀呰食。不填頰食。不齧半食。不舒舌食。不作窣睹波形食。應當學。   不舐手。不舐缽。不振手。不振缽。常看缽食。應當學。   不輕慢心觀比坐缽中食。應當學。   不以污手捉淨水瓶。應當學。   在白衣捨。不棄洗缽水。除問主人。應當學。   不得以殘食置缽水中。應當學。   地上無替不應安缽。應當學。   不立洗缽。應當學。   不於危險岸處置缽。亦不逆流酌水。應當學。   人坐己立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坐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行己在後行。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覆頭者。不為偏抄衣。不為雙抄衣。不為叉腰者。不為拊肩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乘象馬車輿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著屐靴鞋及履屨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戴帽著冠及作佛頂髻者。不為纏頭。不為冠花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持蓋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不得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應當學。   不得上過人樹。除有難緣。應當學。   諸大德。我已說眾多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七滅諍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攝頌曰。  現前並憶念  不癡與求罪  多人語自言  草掩除眾諍   應與現前毘奈耶  當與現前毘奈耶  應與憶念毘奈耶  當與憶念毘奈耶  應與不癡毘奈耶  當與不癡毘奈耶  應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當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應與多人語毘奈耶  當與多人語毘奈耶  應與自言毘奈耶  當與自言毘奈耶  應與草掩毘奈耶  當與草掩毘奈耶   若有諍事起。當以七法順大師教。如法如律而除滅之。   諸大德。我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已說八波羅市迦法。二十僧伽伐屍沙法。三十三泥薩祇波逸底迦法。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十一波羅底提捨尼法眾學法。七滅諍法。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仁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慇懃光顯大師聖教。令安樂住。勿為放逸。應當修學。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此是毘缽屍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此是屍棄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是毘捨浮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俱留孫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  能救護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眾惡  惑盡至涅槃   此是羯諾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此是迦攝波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此是釋迦如來應正等覺。說是戒經。  毘缽屍式棄  毘捨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攝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鹹說此戒法  諸佛及弟子  鹹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為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槉□□y 我已說戒經  眾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6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   No. 1456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一卷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尼陀那五十二頌。   目得迦四十八頌。   大門總攝頌曰。  初明受近圓  次分亡人物  圓壇並戶鉤  菩薩像五門   別門初總攝頌曰(此有十事盡不截皮)。  近圓知日數  界別不入地  界邊五眾居  不截皮生肉   第一子攝頌曰。  近圓男女狀  非近圓為師  難等十無師  莫授我七歲   第二子攝頌曰。  日數每應知  告白夜須減  六日十八日  說戒不應頻   第三子攝頌曰。  界別不告淨  亦不為羯磨  乘空不持欲  解前方結後   第四子攝頌曰。  不入界捨界(出放光說二頌)  樹界有世尊  不越及可越  羯磨者身死   第五子攝頌曰。  地牆等秉事  結界無與欲  但於一處坐  得為四羯磨   第六子攝頌曰。  大界兩驛半  下水上山顛  異見明相過  五眾受七日   第七子攝頌曰。  五眾坐安居  親等請日去  於經有疑問  求解者應行   第八子攝頌曰。  假令不截衣  有緣皆得著  衣可隨身量  若短作圌衣   第九子攝頌曰。  不畜五種皮  由有過失故  開許得用處  齊坐臥容身   第十子攝頌曰。  生肉及諸醋  有五種不同  痔病爪不傷  迴施知希望   別門第二總攝頌曰。  分亡及唱導  張衣授學人  重作收攝驅  求寂同牆上   第一子攝頌曰。  分亡者衣物  互無應互取  見鬥應須諫  隨頭向處分   第二子攝頌曰。  唱導乘與車  得衣應舉掌  僧伽獲衣利  凡聖可同分   第三子攝頌曰。  有張有不張  有出有不出  若在於界外  聞生隨喜心   第四子攝頌曰。  授學等不秉  作法不成訶  十二人成訶  不淨犯根本   第五子攝頌曰。  更應重作法  勿使求寂行  守護善用心  見處離聞處   第六子攝頌曰。  收攝於界內  於眾心降伏  截柱及門框  尼等同驅擯   第七子攝頌曰。  破戒應驅逐  伏處亦皆除  惱俗應收謝  餘眾鹹同此   第八子攝頌曰。  與求寂令怖  為受成近圓  五法成就時  五夏離依去   第九子攝頌曰。  同分非同分  有齊限及無  有覆無覆殊  名一種便異   第十子攝頌曰。  不牆上行法  非於一二三  不對破戒人  不取授學欲   別門第三總攝頌曰。  圓壇求寂墮  一衣煙藥器  鐵推髮及門  不應隨鐵作   第一子攝頌曰。  圓壇及天廟  兩驛半依止  無缽不度人  缽等不書字   第二子攝頌曰。  求寂墮缽破  開餘存念者  作二種薰籠  並隨所須物   第三子攝頌曰。  一衣不互作  澡浴可遮人  於褥不剃頭  病人隨服食   第四子攝頌曰。  煙筒壞色衣  鼻筒飲水器  針筒非寶物  眼藥合併椎   第五子攝頌曰。  藥器及□□□□□□□鵅憧b 苾芻不應作  當擇死人衣   第六子攝頌曰。  鐵椎並杵杓  身自不負擔  以食供父母  毛毯不充衣   第七子攝頌曰。  髮爪窣睹波  任作鮮白色  隨意安燈處  一畔出高簷   第八子攝頌曰。  門戶並簷屋  及以塔下基  赤石紫礦塗  此等皆隨作   第九子攝頌曰。  不應以橛釘  及昇窣睹波  開許金銀花  塔上以捨蓋   第十子攝頌曰。  鐵作窣睹波  及以金銀等  許幡旗供養  並可用香油   別門第四總攝頌曰。  戶鐶隨處用  霑衣大小便  染衣□認衣  賒衣果無淨   第一子攝頌曰。  戶鐶倚帶網  取米為眾食  寺內作私房  居人應受用   第二子攝頌曰。  隨處當用物  營作人所須  器具食燈油  隨施主應用   第三子攝頌曰。  令雨霑僧物  夜半共分床  小座並依年  敷席鹹同此   第四子攝頌曰。  大小便利處  經行不惱他  洗足及拭鞋  釜篦不奪用   第五子攝頌曰。  染釜及水瓶  僧缽並飲器  刀石爪鼻物  支床不問年   第六子攝頌曰。  羯恥那衣□  絣線正縫時  染汁雜物等  用時不應奪   第七子攝頌曰。  外道覆認衣  作記死時施  有五種親友  得法獨應行   第八子攝頌曰。  賒取他衣去  及為他和市  不高下買衣  應二三酬價   第九子攝頌曰。  果園差修理  四種不應分  果熟現前分  觀時莫諠戲   第十子攝頌曰。  無淨人自行  自取不應食  不選開其病  結界證耕人   別門第五總攝頌曰。  菩薩像供養  吉祥大眾食  大會草稕居  集僧鳴大鼓   第一子攝頌曰。  聽為菩薩像  復許五種旗  為座置尊儀  鐵干隨意作   第二子攝頌曰。  供養菩薩像  並作諸瓔珞  塗香及車輿  作傘蓋旗旛   第三子攝頌曰。  吉祥並供養  花鬘及香合  諸人大集時  晝開門夜關   第四子攝頌曰。  大眾集會食  薜捨佉月生  香臺五六年  並應為大會   第五子攝頌曰。  大會食草稕  不應雜亂坐  應打揵稚鼓  告時令普知   第六子攝頌曰。  集僧鳴大鼓  供了去幢幡  若多獲珍財  隨應悉分與   大門總攝頌曰(目得迦四十八頌)。  最初為懺謝  第二定屬物  第三資具衣  目得迦總頌   別門第一總攝頌曰。  懺謝草田中  合免王影勝  糖酥根等聽  狗肉盞甘蔗   第一子攝頌曰。  懺謝非近圓  觀求寂相貌  苾芻與尼法  若互秉皆成   第二子攝頌曰。  草田村略說  生心褒灑陀  賊縛不同愆  六開僧教罪   第三子攝頌曰。  合免者應放  穿渠遣眾行  一日至四旬  皮肉皆不淨   第四子攝頌曰。  影勝王床施  王母物入僧  烏燕鶴鷲雕  苾芻不應食   第五子攝頌曰。  狗肉不應噉  並食屍鳥獸  及以同蹄畜  亦不食獼猴   第六子攝頌曰。  小盞及衣角  皮葉等有過  除其鐵一種  餘物任情為   第七子攝頌曰。  甘蔗酪肉麻  藥有四種別  大麻蔓菁粥  根等粥應餐   第八子攝頌曰。  開許沙糖飲  得為七日藥  生心為五事  益彼應共分   第九子攝頌曰。  醫教應服酥  油及餘殘觸  並開眼藥合  除十為淨廚   第十子攝頌曰。  根莖葉花果  皆應淡酒浸  水攪而飲用  並許其異食   別門第二總攝頌曰。  定物有主處  須問憍薩羅  從像豫先差  大減會尼眾   第一子攝頌曰。  定物不應移  莫拾賊遺物  屍林亦復爾  隨許並應收   第二子攝頌曰。  有主天廟物  苾芻不應取  看病人不應  勸他捨法服   第三子攝頌曰。  物須問施主  眾利可平分  二大合均分  餘眾應加減   第四子攝頌曰。  憍薩羅白疊  佛子因餐□  室利笈多緣  廣論營造事   第五子攝頌曰。  從像入城中  受吉祥施物  旗鼓隨情設  苾芻皆不應   第六子攝頌曰。  豫先為唱令  五眾從行城  應差掌物人  尼無別輪法   第七子攝頌曰。  應差分物人  上座宜準價  不得輒酬直  索價返還衣   第八子攝頌曰。  寺大減其層  將衣者應用  恐怖若止息  準式用僧祇   第九子攝頌曰。  若有大聚會  鳴鼓集眾僧  眾大別為行  檢校人先食   第十子攝頌曰。  凡於尼眾首  應安一空座  為待餘苾芻  孤苦勿增價   第三別門總攝頌曰。  資具衣愚癡  若差不用俗  正作長者施  剃刀窣睹波  飯酪葉承水  及洗缽等事  此之十二頌  總攝要應知   第一子攝頌曰。  十三資具物  牒名而守持  自餘諸長衣  委寄應分別   第二子攝頌曰。  癡不了三藏  此等十二人  失性復本時  訶言應採錄   第三子攝頌曰。  若差十二人  斯語成訶法  受時言我俗  此不成近圓   第四子攝頌曰。  不用五種脂  隨應為說戒  因億耳開粥  王田眾應受   第五子攝頌曰。  俗人求寂等  並不合同坐  兩學有難緣  同處非成過   第六子攝頌曰。  正作不令起  隨年坐染盆  應共護僧園  勿燒營作木   第七子攝頌曰。  長者所施物  問已應留舉  隨處莫廢他  洗身方入寺   第八子攝頌曰。  剃刀並鑷子  用竟不應留  便利若了時  無宜室中住   第九子攝頌曰。  窣睹波圍繞  廣陳諸聖跡  濁水隨應飲  若鹹分別知   第十子攝頌曰。  餅酪等非污  亦可內瓶中  洗足五種瓨  齊何名口淨  葉手承注口  多疑流缽中  舉糧持渡河  縱觸非成過  洗缽應用心  他觸問方受  換食持糧等  無難並還遮   別門第四總攝頌曰。  與田分不應  赤體定物施  僧衣字還往  甘蔗果客裙   第一子攝頌曰。  與田分相助  車船沸自取  鳥□矧□□□□□楺□□□□   第二子攝頌曰。  不應令賊住  及以黃門等  乃至授學人  行籌破僧眾   第三子攝頌曰。  不赤體披衣  冒雨向廚內  便利宜縫補  和泥福久增   第四子攝頌曰。  定物施此中  不應餘處食  若有將去者  並須依價還   第五子攝頌曰。  僧衣題施主  別人施私記  □□□□奪□□□□驪餿@捊   第六子攝頌曰。  若還往衣物  送來應為受  為眾取他財  將眾物還價   第七子攝頌曰。  甘蔗等平分  不應分口腹  四事無分法  臥具夜不行   第八子攝頌曰。  果由藥叉施  淨之方受食  餘者為漿飲  不燒地燈臺   第九子攝頌曰。  客舊宜詳審  授受分明付  五開應總閉  肘短可隨身   第十子攝頌曰。  裙及僧腳欹  香泥污衣洗  取食除多分  須知十種塵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一卷   大唐景龍四年歲次庚戌四月壬午朔十五日景申三藏法師大德沙門義淨宣釋梵本並綴文正字   翻經沙門吐火羅大德達摩秫唐證梵義   翻經沙門中天竺國大德校努證梵義   翻經沙門罽賓國大德達摩難陀證梵文   翻經沙門淄州大雲寺大德慧沼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崇光寺大德律師道琳證義   翻經沙門福壽寺寺主大德利明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太平寺大德律師道恪證義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勝莊證義   翻經沙門相州禪河寺大德玄傘證義筆受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律師智積證義正字   翻經沙門德州大雲寺寺主慧傘證義   翻經沙門西涼州白塔寺大德慧積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右驍衛翊府中郎員外置宿衛臣李釋迦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屯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同正員臣瞿金剛證譯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大首領臣伊捨羅證梵本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執戟直中書省臣度頗具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龍播國大達官准三品臣李輸羅證譯   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館國公臣韋臣源等及修文館學士二十六人同監   判官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臣劉令植使金紫光祿大夫行祕書監檢校殿中監兼知內外閑廄隴右三使上柱國嗣虢王臣邕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7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毘奈耶雜事攝頌   No. 1457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毘奈耶雜事攝頌一卷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此雜事中總有八門。以大門一頌攝盡宏綱一一門中各有別門。總攝八頌就別門中各有十頌。合九十頌。並內攝頌向有千行。若能讀誦憶持者。即可總閑其義。   大門總攝頌曰(總有八頌攝)。  磚石及牛毛  三衣並上座  舍利猛獸筋  笈多尼除塔   第一別門總攝頌曰。  磚揩剪爪缽  鏡生支蹈衣  水羅生豆殊  洗足裙應結   別門子攝頌十行。  磚揩石白土  牛黃香益眼  打柱等諸緣  瓔珞即應知  剪爪髮揩光  春時餐小果  渴聽五種藥  廣說大生緣  綴缽畜資具  刀子及針筒  並以□有三  是大仙開許  照鏡並鑒水  不應用梳刷  頂上留長髮  浴室栗□毘  生支當護面  不為歌舞樂  許作歌詠聲  用缽有四種  蹈衣並諸袋  褥及於坐具  有緣離三衣  六種心念法  水羅有五種  器共一衣食  露形噉飲食  洗浴事應知  豆生不淨地  吐食指授索  銅器不應為  盛鹽等隨畜  應為洗足處  及以濯足盆  熱時須扇風  蚊蟲開五拂  結下裙不高  不持於重擔  若病許杖絡  服蒜等隨聽   第二別門總攝頌曰(十行)。  牛毛並傘蓋  披緂勝鬘緣  出家藥湯瓶  門扇鎚斤斧   別門子攝頌十行。  牛毛及隱處  同床不獨披  若得白色衣  染覆方應用  傘蓋無後世  歌聲不放火  遊行覓依止  毛緂不翻披  披緂聽不聽  惡聲不置缽  衣開三種紐  應知條亦三  勝鬘惡生事  次制諸瓔珞  金條及彩物  斯皆不應畜  出家有五利  不捉錢授學  大眾說伽他  煙筩漱聽許  藥湯應洗浴  灌鼻開銅盞  乘輿老病聽  須知便利事  水瓶知淨觸  願世尊長壽  因斯尼涅槃  噉嚼俱開五  安門扇玸孔  皮替處中窗  內闊網扇樞  開店須羊甲  鐵鎚及鎗子  鐵□並木杴  釜床灶五百  斧鑿眾皆許  許斤斧三梯  竹木繩隨事  下灌造寺法  說難他因緣   第三別門總攝頌曰。  三衣及衣架  河邊造寺鹽  拭面拭身巾  寺座刀應畜   別門子攝頌十行。  三衣條葉量  床腳拂遊塵  行處著□□□□□O□診□□ 衣架及燈籠  勿使蟲傷損  熱開三面捨  可記難陀身  河邊制齒木  羅怙遣出門  合訶不合訶  二行應與服  造寺安簷網  廣陳掃地緣  求法說二童  熱時聽造捨  石鹽安角內  藥器用□□□ 安替誦經時  以物承其足  拭面巾疏薄  唾盆並襯體  鐵槽砌基地  日光珠浣衣  拭身履蛇咽  石器生疑惑  染衣有多種  隨意盡伽藍  造寺所須物  穿床禮敬儀  別畜剃髮衣  花鬘掛眠處  好座並床施  香泥及缽籠  油器法語行  衣袋持三索  須剃刀應畜  及剪甲等物  支床並偃枕  香土用隨情   第四別門總攝頌曰。  上座及牆柵  緣破並養病  旃荼豬蔗寺  缽依栽樹法   別門子攝頌十行。  上座翻次說  或可共至終  濾作非時漿  處不為限齊  牆柵尼剃具  不著打光衣  得少亦平分  洗淨儀應識  緣破須縫[打-丁+替]  明月聞便頌  依止知差別  三人共坐聽  養病除性罪  將圓不昇樹  王臣不受戒  斬手不應為  旃荼蘇陀夷  大衣暫時用  師謨婆蘇達  取缽已物想  阿市多護月  賊想取白衣  此與大律同  故更不煩出  豬蔗多羅果  毛緂黑喜還  安置刀子針  不用琉璃器  寺中應遍畫  然火並洗浴  缽水不蹈葉  連鞋食不應  無缽度大賊  安居無依止  五年同利養  負重不應為  四依求六物  賊盜苾芻衣  委寄五種殊  須知染衣法  須知栽樹法  賊緂作神通  若得上帔衣  不應割去□□   第五別門總攝頌曰。  焚屍詰三轉  捨墮我身亡  界苾芻不應  不合五皮用   別門子攝頌十行。  焚屍誦三啟  目連因打亡  不應廣大作  多護諸珍寶  詰問令憶念  問彼容許不  教授事不為  長淨及隨意  佛三轉法輪  初度五人已  不喚名族等  拘屍宣略教  捨墮物不分  蚊幬隨意畜  三股狀作釜  應張羯恥那  亡後囑授別  委寄者身死  他方通委寄  若死對餘人  界外不與欲  將行不展轉  說戒隨意事  違者並招愆  苾芻應知數  隨意任行籌  不與俗同坐  老少應隨夏  不應居貯座  不誘他求寂  不為誓賭物  亦不食虎殘  不合自藏身  不為言白等  若得上價寶  賣之應共分  五皮不應用  餘類亦同然  若患痔病時  熊皮履應著   第六門總攝頌曰。  猛獸筋不應  燈光及勇健  馱索度尼法  因許喬答彌  尼不前長者  可與餘臥具  不合輒灒水  是總頌應知   別門子攝頌十行。  猛獸筋皮綖  擁前復擁後  兩角及尖頭  諸靴皆不合  四大王初誕  光明普皆照  父母因斯事  各為立其名  腹中天守護  生已蹈蓮花  舉手獨稱尊  灌洗花衣落  阿私多睹相  那剌陀勸師  五百瑞現前  父王立三字  付母養太子  令觀大人相  阿私多遠至  親睹牟尼形  燈光得為王  有五珠勝物  因敘奇異事  廣說健陀羅  鵂鶹鶴飲乳  芒草尾身齊  斑駁與毛同  沙盆水不溢  鹽□水差別  衣瓦變成塵  是謂健陀羅  世間思十事  猛光親問母  知從蠍所生  與彼五百金  驅之令出國  猛光侍縛迦  金光醫羅缽  那刺陀得果  妙髮缽持油  樓上逢增長  婬女夜觀星  因作馬鳴聲  商人抱枯骨  牛護獵師死  放宮天授歸  猛光向得叉  殺人聲以夢  猛光一切施  影勝捨餅初  臥具謂給孤  善賢造僧寺  文鳩死赤體  三種難不應  觀無厭不眠  總收其七頌  林內文鳩死  樹下獼猴亡  此世他世中  四盲闇應識  赤體空無用  杵臼唯應一  患害起疑心  輕賤事須漸  三種愚癡人  離間有三別  下品應車裂  姦詐事應知  難得為他事  孤獨事多虛  相違合重打  失去行無益  不應事不觀  不善合驅卻  驚怖不歡捨  渴憶難思憂  無厭可愛事  不共戲奪財  不共爭噁心  無依伴不信  不睡及不欲  九惱無悲心  十惡十相違  十力天人現  勇健與寶器  妙光蘭若中  因能活開醫  不度損眾者  馱索等三同  忘由緒並問  大神通大藥  刀子下天宮  度尼八敬法  尼欲依次坐  二部事各殊  還俗尼不度  近圓從苾芻  半月請教授  依苾芻坐夏  見過不應言  不嗔訶禮少  意喜而眾中  隨意對苾芻  斯名八尊法  因度喬答彌  出家有五利  可於五眾內  訶責事應知  尼不在前行  見僧應起敬  白僧半加坐  歸俗詰無緣  長者與殘食  殘觸不相避  不問隱屑事  近圓坐應知  苾芻餘臥具  應與苾芻尼  尼不踏橋板  不著裝身物  不灒水污衣  不持死胎子  不吞於不淨  觸已子非他   第七別門總攝頌曰。  笈多尼不住  僧腳崎二形  道小羯磨沽  轉根寺外石   別門子攝頌十行。  笈多共兒宿  王捨藥叉神  施兒衣繫項  稱名與祭食  尼不住蘭若  不居城外寺  不許門前望  亦不現窗中  許著僧腳崎  有男不池浴  交衢不應越  宜在一邊行  若是二形女  或是合道類  或常血流出  及時無血人  道小著內衣  近苾芻不唾  僧尼不對說  當於自眾邊  苾芻作羯磨  尼可用心聽  敷座令人坐  尼座應分別  酤酒婬女捨  途中不觸女  隨時開內衣  歌舞不應作  僧尼根若轉  至三皆擯出  廣說法與緣  蓮花色為使  寺外不為懺  獨不令剃髮  不賃尼寺屋  磚等不揩身  不以骨及石  若木或拳揩  唯用手摩身  餘物皆不合   第八門總攝頌曰。  除塔懺門前  被差不應畜  不共女由婦  瀉藥三衣蛇   別門子攝頌十行。  除塔損波離  僧制不應越  尼無難聽入  教誡等相隨  尼懺不應輕  隨意不長淨  更互當收謝  尼眾坐應知  門前不長淨  當須差二尼  若至長淨時  差人待尼白  被差不避去  當問教師名  著帽為缽囊  結鬘尼不合  不應畜銅器  變酒合平復  賃房與俗旅  誑惑作醫巫  不共女人浴  亦不逆流洗  缽底應安替  不畜琉璃盃  由婦制錫杖  起舞時招罪  濕餅受請食  說法伴白知  瀉藥齒有毒  刮舌錍應洗  由其罪業盡  證得阿羅漢  三衣隨事著  蘭若法應知  浴守門妙花  不應住非處  由蛇觀臥具  一衣不為禮  初至寺中時  老年應禮四  世尊為高勝  廣說弟子行  行雨問大師  為說七六法  眾集敬大師  聞法生正信  自述年衰老  說行雨因緣  行雨竹林內  修理波吒邑  渡河詣小樹  漸向涅槃等   第三十七卷記四黑白。次明涅槃事。   第三十八說善賢外道得果事。次說諸國爭舍利事。   第三十九說婆羅門與諸國分舍利。及牛主結集事等。   第四十說五百及七百結集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略毘奈耶雜事攝頌一卷   大唐景龍四年歲次庚戌四月辛巳朔十五日景申三藏法師大德義淨宣釋梵本並綴文正字   翻經沙門吐火羅大德達摩秫磨證梵義   翻經沙門中天竺國大德拔努證梵義   翻經沙門罽賓國大德達摩難陀證梵文   翻經沙門淄州大雲寺大德慧沼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崇先寺大德律師道琳證義   翻經沙門福壽寺寺主大德利明證義   翻經沙門洛州太平寺大德律師道恪證義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勝莊證義   翻經沙門相州禪河寺大德玄傘證義筆受   翻經沙門大薦福寺大德律師智積證義正字   翻經沙門德州大雲寺寺主慧傘證義   翻經沙門西涼州伯塔寺大德慧積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屯衛翊府中郎將員外置同正員臣瞿金剛證譯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大首領臣伊捨羅證梵本   翻經婆羅門左領軍衛中郎將迦濕彌羅國王子臣阿順證譯   翻經婆羅門東天竺國左執戟直中書省臣度頗具讀梵本   翻經婆羅門龍播國大達官准五品臣李輸羅證譯   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上柱國史舒國公臣韋洰源等及修文館學士三十三人同監   判官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臣劉令植使金紫光祿大夫私書監檢校殿中兼知內外閑廄隴右三使上柱國嗣號臣王邕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初釋波羅底木叉經序  敬禮調伏除煩惱  滅眾生惑為正因  如日廣照利無邊  鹹能破盡諸冥闇  佛說廣釋並諸事  尼陀那及目得迦  增一乃至十六文  鄔波離尊之所問  摩納毘迦申要釋  比尼得迦並本母  我今隨次攝廣文  令樂略者速開悟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此中初頌意明教行難得。言別解脫者。由依別解脫經如說修行。於下下等九品諸惑。漸次斷除永不退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名別解脫。又見修煩惱其類各多。於別別品而能捨離。名別解脫。由惑漂沒三界有情。為此先應勤求解脫。經謂佛語簡外道教。聞者於他所說謂文及義。以其耳識並後決斷心而了知故。言難得者。諸佛出世時乃一逢。又善趣等極難得故。言無量俱胝劫者。謂是大劫雖經多數戒法難逢。設過於此亦難值遇。此顯難遭之極。言讀誦者。若文若義以慧領受。言受持者。謂於彼二數數憶持長時不忘。由念誦等勤相應故。言如說行者。於所作業以身語心順大師言無違犯故。更難遇者。聞讀受持斯猶易得。如說行者極為難遇。勇勵精勤方全戒行。非下劣心之所能得故。說更言彰極難也。此中明教及行。是難遭遇聞讀誦持。謂是其教。遵奉修習。即是其行。  諸佛出現於世樂  演說微妙正法樂  僧伽一心同見樂  和合俱修勇進樂   此頌意明三寶興世所有事業皆是樂因故。言諸佛出現於世樂者。謂入胎時現生時名佛出世。依將成理作如是說。雖曰菩薩受佛陀稱。或成正覺時名佛出世。由於爾時成一切智得佛陀號。是妙解脫喜樂因故。說名為樂。猶如世人名火為樂。言演說微妙正法樂者。謂契經等十二分教。言僧伽者。謂八大人等。言一心同見者。謂於戒見威儀正命眾同遵故。又明一心同事難可壞故。言和合俱修者。即是齊心俱淨屍羅故。言勇進者。於三學處勤修行故。或勇心策勵令諸煩惱究竟盡故。又心勇決於所修事進無退故並是樂因。  若見寶人則為樂  並與共住亦為樂  若不見諸愚癡人  是則名為常受樂   此頌意明親近善人遠離惡友亦是樂因故。上半下半如次應識。言寶人者。於罪惡事遠而捨棄即此寶人。有勝善德見及同住並能生樂。若不修善品。多為惡行迷於正理故曰愚癡。不應親近速當捨離。  見具屍羅者為樂  若見多聞亦名樂  見阿羅漢是真樂  由於後有不生故   此頌意明善友差別。然諸寶人有其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復二。一住定分。二住慧分。言具屍羅者。謂住定分。雖是俗寶亦能遠惡。此明因戒能發定故。言多聞者。謂住慧分。由定發慧故。下半明於定慧二法平等運心住究竟處。即是勝義真善知識。言阿羅漢者。於流轉中證不生法。謂從煩惱眾苦繫縛永得脫故。  於河津處妙階樂  以法降怨戰勝樂  證得正慧果生時  能除我慢盡為樂   此頌上半明致樂之因。下半明慧生斷惑。言河津者。謂解脫河離二邊過故。由八正道方能獲得名為妙階。喻若河津有妙階道。是行旅樂因故。言以法降怨戰勝樂者。此明以正行法為捍敵具。降伏煩惱令不更生。故名戰勝。次下半頌明以智劍斬我慢幢。破魔羅軍彰勝樂故。  若有能為決定意  善伏根欲具多聞  從少至老處林中  寂靜閑居蘭若樂   此頌述前修正行人杜多功德圓滿相應。是樂因故。言決意者。謂初發淨心為知足行。決斷策勤不希名利。撿攝身心防護外境。解脫勝果因此成故言善伏根欲者。此顯助伴清淨能與戒俱故。言具多聞者此明獲勝上果必藉多聞。智能簡擇煩惱方斷。非愚癡人堪住蘭若。是故苾芻先學多聞。設非多聞但明戒相。亦得住於蘭若之處。言從少至老等者。明決定心始終無退故。言寂靜閑居蘭若樂者。謂離誼雜方能趣理令心樂住。上之六頌是諸羅漢結集所置。自下序文總開十義。初明佛所教。二呵不總集。三不集隨聽四供養法式。五正明誡敕。六誡敕利益。七無誡過生。八正作白事。九勸至心聽。十淨其徒眾。諸大德春時爾許過餘有爾許在。老死既侵命根漸減。大師教法不久當滅諸大德。應勤光顯莫為放逸。由不放逸必當證得。如知應正等覺。何況所餘覺品善法。大德僧伽先作何事。佛聲聞眾少求少事不來。諸苾芻說欲及清淨。   初明佛所教者。即是諸大德春時爾許過等。過者是已往義。言春時者。謂三時內隨在何時。說波羅底木叉而稱其事。此中且據春時也。言三時者。謂春夏冬。言爾許者。指其限量。謂隨說戒日取數。而言餘有爾許在者。可准當時餘日而說。言老死既侵者。意明老死常在現前。老及於死名為老死然十二有支但言此一者。為於憂悲等此用最強故。欲顯修淨行者失圓滿事。此是初因然修行者圓滿之因略有二種。一謂所依。二謂行本。   言所依失者。由老死逼故無所堪能命根斷壞如其次第。言行本失者。謂大師教法不久當滅。由佛法滅退失行故。大悲世尊。以無倒義化諸有情故。曰大師法謂十二分教。世尊以此導利有情。隨有緣者悉皆受化。由此二事失圓滿行故。言莫放逸者。勸不放逸勤心勇決。光顯聖教故。所以但言不放逸者。顯不放逸諸善品中為最勝故。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謂於奢摩他毘缽捨那。雙修等運獲聖道故。由不放逸必當證得等者。此顯世尊令出家眾。求解脫者證道果故。制眾學處。言如知者。如所了事稱實知故。應者。於諸有情應受供養故。言正等覺者。謂是無倒遍了知故。言何況所餘覺品善法者。此亦配前由不放逸能趣菩提。所有善法皆悉名為覺品善法。   次明呵不總集。言大德僧伽先作何事者。此明先無別事應來共集故。下文雲。佛聲聞眾少求少事既無餘事。何故不來。又釋雲。褒灑陀時灑掃。清淨嚴設。燈花等是。前作業故。須問雲。大德僧伽先所作事並已作未。言少求少事者。少求謂少欲。少事謂知足。又少求謂意業。少事謂身語。言聲聞者。隨他聞也。隨他音聲而聽聞故以斯成眾故。言聲聞眾。眾者。同心共集不可壞故。   次明不集隨聽言不來等者於長淨時不同集會名為不來言大德者。是相敬言如世尊說。於諸苾芻若少若老。不應喚名及氏姓等。應言具壽。或言大德。若佛世尊應喚德號不爾者得越法罪。言說欲及清淨者。苾芻身有病患及修勝善品不能赴集。應與欲淨。或身表業而與欲淨。應如是與。偏露右肩脫革屣。隨其所應為敬事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今僧伽十四日為褒灑陀。我苾芻某甲亦十四日為褒灑陀我某甲自陳遍淨無諸障法。為病患因緣故。彼如法僧事。我今與欲清淨。此所陳事當為我說。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若苾芻病重不能與欲者。若堪扶去應將入眾。若不堪者。俱就病人為褒灑陀。   若不爾者。作法不成得越法罪。若非褒灑陀。作餘羯磨者。但直與欲不說清淨。其持欲淨苾芻既入眾中。應對比座。苾芻作如是言。具壽存念。於某處房。苾芻某甲身嬰疾苦。今僧伽十四日為褒灑陀。彼苾芻某甲亦十四日為褒灑陀。彼苾芻某甲自說遍淨無諸障法為病患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彼所陳事我今具說。若更有餘緣隨當時事而稱說之。所以於別人邊說欲清淨。不告大眾者。為遮延時生疲勞等諸過失故。若苾芻懈墮及為鄙法。而與欲者。得突色訖裡多罪。若羯磨陀那或現有病。或恐病將生。或遇患新差。或瞻病人。或復疲睏。或遭飢渴寒熱。或可稟性多有闇睡。修餘善品冀遣惛沈。或於靜房自誦戒本。或可於他聽受戒義。或守文句人繫心思義。恐其廢忘。或創修得妙觀現前為伏心故。或於覺分善品不令間雜。若雜餘緣恐失正念。或時見諦得初果位。斯皆與欲無犯。若與欲者。多同集者少年老苾芻。應廢餘善事。當赴集處。持欲之人既受欲已。若急走。若逃坑。若在欄楯危處。若乘空。若向界外。若登雙蹋道。若躡兩梯橫。若睡眠入定身死歸俗。或雲。我是求寂等並不成善。持欲淨應更取欲。若一人持多欲淨。隨能憶說。若在地居空互皆不成亦不應轉授欲淨。授學之人不持他欲。應與他欲。由是苾芻故。在界內住人應與界內者欲。異此不成。尼請教授有無隨說。因明界法。有其二種。一小二大。在大界內。無妨難處。安小界場。先觀標相。且如東方。或以牆樹柵籬。聚土立石釘橛崖等。餘方亦然。眾知相已言白。復周敷座席鳴楗椎。作前方便。大眾俱集。無與欲法。諸舊住苾芻共稱方相。先從東方次南西北。既知相已。次一苾芻作白羯磨。先結小界不應在後。   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小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今僧伽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若諸具壽聽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此小界場文無定制西方在處皆有其量纔可丈餘平地磚圍更無階級中安制底門向一邊)次結大界法。此中大界量者。極大橫闊兩踰膳那半。若其無水向下亦然。有水隔者齊水是界。若界內有樹有山。界隨樹山。上至水界與闊量同。若樂小界量事隨情。結大界時同前標相。舊住諸苾芻共於四方觀標相已。敷座席鳴楗椎。眾應盡集同前告知。次一苾芻作白二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今於此處所有舊住苾芻。共稱大界四方久住標相。東方某相。乃至北方某相。僧伽應許。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若諸具壽聽。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從阿蘭若至斯住處於此除村及村勢分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相域內。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結大界。此中苾芻應集一處。為褒灑陀及隨意事。並作一切單白。白二白四羯磨若眾不集作法不成。得越法罪。   若欲於此界上結作。不失衣界者。還依大界相而結。如是應作。令一苾芻應為白二。先作白已。方為羯磨。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已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若諸具壽聽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於此大界相域內。結作苾芻不失衣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僧伽已結不失衣界竟。唯將上下二衣界內行住無離衣咎。若小界大界有緣須解者。應以白四解之。於小界場中敷座席已。次鳴楗椎。若眾不集下至四人。在小界中。令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共解此小界場。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小界場。僧伽今共解此小界場。若諸具壽聽解此小界場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小界場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或可先有大界無小界。今欲結小界者。應先以白四羯磨解其大界。應如是解。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解大界。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於此住處。和合僧伽先共結作一褒灑陀。同住處法僧伽大界僧伽今解此大界。若諸具壽聽解此大界者默然。若不許者說。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伽已解大界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既解界已。先結小界。後結大界。並不失衣。如上應作。若不解舊界更結新者。後結不成。得惡作罪。若欲小界大界一羯磨人。以一白二同時結者。並以白四同時解者。於兩界上集二僧伽。應以座席壓二界上。其秉法者住此應作羯磨。又復應知。結時小界在前。解時小界在後。若欲雙解雙結。牒文作法准事應知。凡結界時不應以界而入。餘界及現停水處兼小界場。並尼住處亦不以界而越。餘界有五處不應越。謂苾芻界。苾芻尼界。小界場停水處。及二界中間。亦非解此界而餘界亦解。若以一大樹亦得為多界之相。其結界時既知方相。所作羯磨已說多分。秉羯磨者。忽然身死亦成結界。若現幻術及神通力。作界標相。不成結界。亦不應以水波星月等。而作界相。若客苾芻至空住處。不七八日待於舊人。便結界者得惡作罪。應依前界不依後結。若諸河澗有橋樑者得通結界。異此便非河澗之上橋樑壞者。若欲修治得經七夜。若至第八夜界法便失。若本無心重修理者。橋樑既破界亦隨失。有五事失大界。一切僧伽皆悉轉根。一切僧伽決捨而去。一切僧伽並皆歸俗。一切僧伽同時命過。一切僧伽作法而解。若阿蘭若及在村中非結界處。齊何名界。阿蘭若齊一拘盧捨。村中齊牆柵處並外勢分。名之為界。斯二界內苾芻同集。在手相及處。諸有羯磨鹹隨意秉。如上所說。違教作者鹹得越法罪。  合十指恭敬  禮釋迦師子  別解脫調伏  我說仁善聽   此頌明供養法式。言合十指恭敬者。謂合兩手錶恭敬相。凡於大師作供養者。有其二種。一謂致禮。二申讚歎。合掌恭敬是致禮儀。釋迦師子是讚歎德。言釋迦者。明在俗時族姓高勝非下流故。言師子者。顯出家後先所畏憚。諸外道類皆恐怖故。言別解脫者。於大師法而生恭敬。起方便時能脫煩惑。有極勝德名別解脫。現被染等煩惱所纏具縛有情。能調伏故。名為調伏。我說仁善聽者。勸聽法也。  聽已當正行  如大仙所說  於諸小罪中  勇猛亦勤護  心馬難制止  勇決恆相續  別解脫如銜  有百針極利   此頌正明誡敕。言聽已當正行等者。謂聽聞已無倒而行。不為懈怠。心常勤勇勸彼修行。捨諸非法。猶如大仙親為說教皆奉持故。大仙者。謂薄伽梵。於世俗中是尊勝故。又於聲聞獨覺之仙。是殊勝故。號為大仙。小罪。謂是遮罪。非性罪類。於小罪中勇猛防護心無懈怠。此中亦言准知已防性過。於小罪處亦遣用心。有本雲。勇猛應勤護者。即准防性罪略去亦聲。此言為表於諸犯處勿生緩慢。至意守持。言罪者謂鄙惡法。勝流之人所嫌恥故。言勤護者。於善法中起精進故。言勇決者。勤勇決列貪著諸境。如馬奔逸實可畏故。恆相續者。交馳不絕與境相近極難遮止。此言顯心是難調主故遣調心。此若善調身語隨正。由此心根生煩惱故。為此唯勸專念洗除。令善清淨。應常觀察無常無我。執我常者猶若虛空體無變易。斷惑之理不相應故。言銜者。謂是不調伏類犯戒之口。於其口中施轡勒故。言如者。謂是順理善能遠離著樂自苦二邊過故。又為稱其根欲性等故。名為如。又復如者是譬況義。有百針者。謂破戒人於現法中種種熱惱悔恨傷心。比於針刺。略舉大數。且言其百。言極利者。能於後時生犯之因割令斷故。於戒銜處兩種義成。即是心生追悔。說所犯罪。又令惡見永不生故。  若人違軌則  聞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馬  當出煩惱陣   此頌明誡敕利益。違者。謂是違犯軌則者。謂諸學處。聞教便能止者。言其不由刀杖等物而為遮制言大士者謂近圓人。若良馬者。謂賢善智馬。當出煩惱陣者。煩惱難摧喻之軍陣。大士要心欲出生死。策修淨戒破煩惱軍。言當出者。謂是當獲阿羅漢果等。  若人無此銜  亦不曾喜樂  彼沒煩惱陣  迷轉於生死   此頌明無誡過生。若人無此銜者。諸外道等心馳邪境及耽欲者。惛於欲樂。言亦不曾喜樂者。顯無涅槃性。於圓寂理無愛樂心。彼沒煩惱陣者。謂因邪教共煩惱戰。為無善轡被他降伏。名為沒陣。迷轉於生死者。由無別解脫銜。於五趣中輪迴無救。隨業而轉失正道故。◎   ◎次下明正作白事。告眾令知。大德僧伽聽。今僧伽黑月十四日作褒灑陀。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白如是。言大德僧伽聽等者。欲令勿生異想專心聽故。於所聽事正憶持故。言僧伽者。有其五種。謂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多人。此中四人僧伽者。謂除隨意出罪近圓。自餘羯磨鹹悉應作。五人僧伽者。謂除中方近圓。及以出罪餘並應作。十人僧伽者。但除出罪餘並應作。二十人僧伽及多人僧伽者。諸法皆作。言十四日者。是顯褒灑陀時。此據春夏冬三時之中。每四月內。各取第三半月盡。及第七半月盡。恆是十四日為褒灑陀。餘並是十五日。應知一年之中六是十四日。十八是十五日。又黑白月每日之中。須以日數白眾令知。或上座白。或授事人。或復餘人云。諸大德。今是黑白月某日。可為造寺施主及護寺天神並四恩類。人人各說施福伽他所以此時須告白者。一為知褒灑陀時。二防俗人來問。又復日數或依星次。或依王法。日月大小應可隨之。言褒灑陀者。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持義。謂由眾集說戒。便能長養善法持自心故。名褒灑陀。又復褒灑同前。陀是淨除義。謂增長善法淨除不善故。言時至者。謂是褒灑陀時無餘妨難。言聽者。謂問當時現座徒眾為聽許。不言僧伽應許者。僧伽應許。我為眾說戒。白如是者。謂指其事而告知也。所以不舉眾俱說者。為皆不能誦持戒故。或有雖誦不能盡熟。又聽法者理不應然。所以不於房內別別說者。由此便非大眾為褒灑陀。共集一處利益多故。又別別說。便有不聽正法之過。凡說戒日有善苾芻。誦得戒者。不應令授學人說戒。若於住處但有四人皆可共集。不應別住。亦不取欲。若於諠雜制底之處。或俗人處。或露現處。或不淨處。或憒鬧處。而長淨者得惡作罪。必無餘處。在四無犯。不應對俗。又於眠時入定時。乞食時。消息時。供養時。為長淨者得惡作罪。餘時有礙在此非過。若有苾芻在於界內。為官所拘不來共集為長淨者得別住罪。不成長淨。其被拘者。餘人應為詣官求令釋放。若不爾者得惡作罪。癲狂苾芻與癲狂法防別住故。凡苾芻等每至長淨日。先應審諦觀察自身。我不於此半月之中犯諸罪耶。若憶所犯應如法說。應往清淨人邊。隨其所應具威儀已。蹲踞合掌憶先罪名。作如是說。   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犯如是罪。此所犯罪。我今於具壽前。從清淨來。並皆發露說罪。我不覆藏。由發露說罪故得安樂。不發露說罪不安樂。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彼應問言。汝見罪不。答言。我見。將來諸戒能善護不。答言。善護。所對苾芻應云爾其說罪者。答雲善。若於罪有疑。應就持律者善決。知已後當發露。應對苾芻而說其罪。不應對苾芻尼等。若對尼等得越法罪。不應對彼犯同分罪人而為發露。謂波羅市迦望波羅市迦為同分。乃至突色訖裡多望突色訖裡多為同分。言同分者。是相似義。謂同罪者。若褒灑陀時。憶所犯罪。彼即應可心念守持雲。今僧伽於十四日為長淨事。我苾芻某甲於僧伽中。憶所犯罪。我某甲於所犯罪。自心守持。若僧伽長淨已後。對淨苾芻如法當說。疑罪准知。其誦戒人若憶若疑。類此應作。若僧伽鹹有犯者。應勸一善。苾芻向餘住處。對清淨人說除罪已。還來本處。諸有犯人對此苾芻而說其罪。若無能者可為單白。應如是作。   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四日為褒灑陀。一切僧伽悉皆有犯。然無一人能向餘處對。清淨苾芻如法說罪。可令我等對彼如法說除其罪。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褒灑陀。後向餘處當如法除罪。白如是。若復苾芻於罪有疑者。應雲於罪有疑。准前應作。若眾中有一苾芻清淨無犯。時淨苾芻應詣同意苾芻處善心告語。令憶念已。對諸苾芻前。當說其犯。冀彼眾人普知聞已。亦說其罪。必無同意自默而住。若知他苾芻情所不樂。強詰憶者得越法罪。若不知前人有罪無罪。斟酌將為清淨就其說罪者不成說罪。若別住想疑為長淨者。得越法罪。若作破壞心為長淨者。是破僧方便。犯窣吐羅罪。應更和合而為長淨。若長淨時舊住苾芻已為長淨。客來數少。應可慇懃求眾和合更為長淨。如不肯者。往小界場中自為長淨。若客來等多者。舊住苾芻應共和合更為長淨。若安居竟。為隨意時即名長淨。更不須作。其大苾芻與苾芻尼不應同處而為長淨。若苾芻尼來請教授者。當共言語。不應避去。教授之人每至長淨日。應在門屋下坐。待尼來請隨時處分。言有住處者。謂於其處有解羯磨人。言無住處者。謂於其處無解羯磨人。言有住處無住處者。謂一分解為羯磨。一分不解。若苾芻處是堪共住。至長淨日。應就其處而為長淨。若處有諍人而往就者。得惡作罪。縱無苾芻住處。有同行者堪為樂住。任往無犯。若難事將至。隨情應去。若至長淨日。弟子門人不應隨情聽向餘處。若當處無說戒者。應往餘處就說戒人而為長淨。如不往者得越法罪。若於無說戒人處坐。前安居不得過第二長淨。應向有說戒處。皆不得在俗人前而為說戒。凡安居時應與同意清淨無犯。及同見者而為長淨。若苾芻耳聾及無識解者。應共一處為長淨。事亦成足數。   若至長淨日。唯獨一身者。應於長淨之處。以新瞿摩塗拭灑掃。敷座席鳴楗椎。作前方便竟。自誦少多經已。於高迥處觀客苾芻。若有三人來共為長淨。若無來者時彼苾芻應居本座。心念口言。作如是說。今十四日僧伽長淨。我苾芻某甲。於十四日亦為長淨。我苾芻某甲。於諸障法自陳遍淨。我今且為守持長淨。若於後時遇和合眾。我當共和合眾而為長淨。滿諸戒聚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若有一二人來者。應為對首長淨。准一人法作。若苾芻行路遇到村坊。或有入村。或住村外。是長淨日。彼應各各為其長淨。住村者齊村勢分。不得別住。在村外者村勢分外。應為長淨。若與商旅同去。彼不嫌者。隨住隨行應為長淨。若彼嫌者應作心念。守持長淨有其六事。應心念守持皆成無犯。一守持三衣。二捨三衣。三分別長衣。四捨別請。五作長淨。六作隨意應為長淨。而不為者。得越法罪。不應長淨。而輒為者亦越法罪。除吉祥長淨。此由眾破重得和合。大眾歡喜為長淨故。若有苾芻先被僧伽為捨置法。後得解時。應請大眾乞作別時長淨。   說波羅底木叉。有其五種。一說序餘以常聞而告知之。二說序並波羅市迦訖。餘以常聞而告知之。三僧伽伐屍沙。四至二不定。五乃至終誰應為說波羅底木叉。謂眾中上座如不能者。應令第二第三或為番次。或可別請餘人。若上座誦得序。餘不能誦者。餘人應誦波羅市迦等。若癲狂人能說者。亦成說戒。諸大德。我今作褒灑陀。說波羅底木叉戒經。仁等諦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諸大德清淨。如餘問時即如實答。我今於此勝苾芻眾中。乃至三問亦應如實答。若苾芻憶知有犯不發露者。得故妄語罪。諸大德。佛說故妄語是障礙法。是故苾芻欲求清淨者。當發露。發露即安樂。不發露不安樂。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   次明勸至心聽。言諸大德等者。別解脫經說時欲至。若不敬仰法水不霑故。勸攝心勿生散亂。言諦聽者。總遣用心。言善思念之者。別明三義。欲明三類聽人。喻之三器。謂仰全淨堪貯用故。若覆漏穢不堪受物。如次應知。次明淨徒眾。言若有犯等者。若先有犯今默不言。更招其罪。如餘時中。他問實答。此亦如是。我今於此勝苾芻眾中者。讚美當時聽戒徒眾。言憶知者。設令有犯而不憶知。為妄語罪故。妄語者雖默不言。亦名妄語。由現身相表語業故。有雲。唯是意所犯罪是障礙法者。於二時中能為障礙。一於現世障諸善法。二於未來礙生善趣。欲求清淨者。清淨謂是涅槃。為求涅槃故。不為畏他詰責治罰而說於罪。言發露即安樂者。有五種相。一由勤策治諸懈怠故。二由無罪治諸過失故。三由敬重治慢式叉故。四由無悔治諸惡作故。五由寂定治散亂心故。戒經序者。經是略詮義。欲明略陳戒相。詮其綱目。不廣釋故。言序者。是由緒也。謂說戒時以此為先。能令餘說得生起故。所以但為三問者。離極略極廣故。若極略者。闇昧之人卒難知故。若極廣者。恐多延時令眾倦故。然於三問皆別得罪。持者是了知義。◎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總釋學處   上明由序彰說戒緣起。下述諸門指陳學處。且一一學處有二十一門。言二十一者。一犯緣起處。二能犯過人。三所犯之罪。四所犯境事。五所由煩惱。六制戒利益。七有犯無犯。八具支成犯。九生過之因。十釋罪名字。十一出罪體性。十二可治不可治。十三罪有遮性。十四作及不作。十五方便有無。十六重罪。十七輕罪。十八共相無差。十九出罪有異。二十有染無染。二十一犯罪所由。   言犯緣起處者。謂於某國某城制某學處。即名此方為犯緣起處。言犯過人者。謂由其人而制學處。言所犯罪者。即是身語所造之罪。言所犯境事者。總有二種。情及非情。一一戒中隨應思察。要而言之。有六十五事。所謂婬染事攝取事。不忍事求利事。住處事同梵行事。僧伽事受用鄙事受用法事鄔波斯迦事。(十)長衣事離衣事。望滿事因求事。受不淨財事臥具事。道行事畜缽事。求好事取衣事。(二十)受衣事置衣事。衣事迴他物事。病藥所須事違心事。出家事門徒事。起諍事說法事(三十)未近圓事戒經事。壞種子事。鬼神村事輕毀事。違惱事用水事。尼事食事詣俗家事(四十)外道事觀軍事。結伴事用火事。與欲事眠臥事。不善觀察事染衣事。隨自樂事傍生事。(五十)戲笑事女人事。近圓事壞地事。重請事輕學處事。評論事鬥諍事。受請事入聚落事(六十)針筒事床量事。衣量事法式事。詰問事(六十五)言所由煩惱者。有其二種。一者俱生。二者緣發。隨心造業多種不同。煩惱有異。於諸學處隨事說之。有二十七種。所謂。   貪煩惱  瞋煩惱  癡煩惱  婬煩惱  攝取煩惱  不忍煩惱  求利養煩惱  諍恨煩惱  住處煩惱  鄙業煩惱  邪智煩惱  家慳煩惱  求自在煩惱  過限分煩惱  廢闕煩惱待緣煩惱  譏嫌煩惱  覆藏煩惱  攝受門徒煩惱  慢法煩惱  無悲煩惱  輕毀煩惱  輕心煩惱  不收舉煩惱  不寂靜煩惱  不敬煩惱  不忍他詰煩惱   制戒利益者。謂佛大師觀察十利制於學處。言有犯無犯者。若故心犯戒名為有犯。異斯無犯。言具支成犯者。隨諸學處具足支緣。方成犯事。言生過因者。有其六種。一由身。二由語。三由心。四由身心。五由語心。六由身語心。言釋名字者。謂波羅市迦等名別不同。如下具釋。言出罪體者。凡諸造罪皆以身語故思為體。言可治者。謂授學人。不可治者謂無慚類。性謂本性是罪。遮謂因制方生。復有釋雲。性罪唯染心中作。若遮罪者通染不染。言作及不作者。作謂身語自造。不作者謂止而事成。故心而造名有方便。無心亦犯名無方便。言重罪者。於中差別有其六相。一由制故。二由事故。三由煩惱故。四由犯故。五由人故。六由時故。言由制者。謂因世尊制學處故有其重罪。言由事者。如斷傍生命得波逸底迦罪。雖眾教中罪亦不能過。由煩惱者。謂不敬教煩惱所起故重。由犯者謂數數犯故重。由人者謂不植善根。稟性愚鈍其罪遂重由時者。謂多時覆藏其罪便重。譬如小水以物偃之。澄積多時成大波浪。若翻前六種是謂為輕。言共相無差者。謂性遮學處。鹹以身語心為其共相。言出罪有異者。有其四種。一由極重治罰。方出其罪。謂波羅市迦。二由處中治罰。謂僧伽伐屍沙。三由下治罰。謂泥薩祇迦。四不由治罰。謂所餘罪。有染謂貪等為因。無染翻此。言犯罪所由者。有五種因方犯於罪。一由無羞恥性。二由無敬教心。三由情懷放逸。四由稟性癡鈍。五由忘失正念。   初部四波羅市迦法之一   攝頌曰。  若作不淨行  不與取斷人  妄說上人法  斯皆不共住   不淨行學處第一   言不淨行者。謂於十二年。苾芻僧伽未生惡皰。入十三年。薄伽梵在佛栗氏國羯闌鐸迦村。其羯闌鐸迦子蘇陣那。為母所教令求種子。由婬煩惱及婬事故。佛觀十利。制斯學處。言十利者。一為攝取僧伽。二為僧伽極善。三為僧伽樂住。四為未信者令信。五為已信者令增長。六為折伏惡人。七為懷慚者樂住。八為斷現法漏。九為斷未來漏。十為我之淨行得久住故。言攝取僧伽者。謂於剎帝利婆羅門薜捨戍達羅等。有善男子善女人。入正法中深生敬信。作苾芻等以成眾故。僧伽極善者既入善說法律之中。能令善法極增盛故。僧伽樂住者。謂依斯善法還信施債故。未信令信者。其未信者令生正信故。已信令增長者。若已信者。善護自心故。折伏惡人者。犯重之人由不護戒品。以折伏法而驅擯故。懷慚樂住者。謂異生中極淳善人。為令此等無有鬥諍安樂住故。斷現法漏者。謂是現纏令不行故。斷未來漏者。謂煩惱業種令永斷故。我之淨行當得久住者。謂如法宣說。廣利人天。展轉相教令佛正法久住世故。   若復苾芻與諸苾芻同得學處。不捨學處。學羸不自說。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乃至共傍生。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言若復苾芻者。謂指犯人。苾芻有五種。一名字苾芻。如世間人為欲呼召男女等時。與立名字喚作苾芻。二自許苾芻。實非苾芻而便自許是淨苾芻。三由乞求故名為苾芻。言苾芻者。是乞求義。諸乞求活命。皆名苾芻。四破煩惱故名曰苾芻。苾芻是破義。五以白四法受近圓者。名為苾芻。此中言苾芻者。意存第五。餘之四種名同故來。   又依七例聲述苾芻義。一作者聲。二作業聲。三所由聲。四所為聲。五所從聲。六屬主聲。七所依聲。雲何作者聲。誰是苾芻謂近圓人。作業聲者。此作何業謂同學戒。所由聲者。由何而得謂由三業。所為聲者此何所為。謂求涅槃。所從聲者。此從何得謂從師等。屬主聲者。此誰近圓謂世尊法。所依聲者。此依何處謂依欲界及善說法律等。是名七例。若加呼召聲如喚爾來苾芻。便成八轉。轉各有三。謂一二多成二十四別。   又十一種事釋苾芻義。一過去苾芻。謂已捨學處。二未至苾芻謂未受學處。三現在苾芻。謂不捨學處。四內謂內斷煩惱。五外謂外相攝持。六粗待他勸誡。七細能自要心。又粗者名字等四。細者破煩惱生。八劣謂破冗雜人不常不堅等。九勝與上相翻。十遠謂堪出家人及始生樂欲。十一近謂正受近圓。言與諸苾芻同得學處者。謂與苾芻所有學處。相似而得名為同得。假令先受近圓滿足百年。所應學事與新受不殊故言同得。言不捨學處者。謂不對他人而為捨法。捨戒之時。若對不解語人。或中邊互對。顛狂意亂痛惱纏心。癡騃啞聾熟眠入定。非人天等變化傍生。及諸形像。雖捨學處並不成捨。若因顛狂痛亂所逼。於有人處作無人想。於無人處作有人想。於無人處作無人想。或復悶亂。或不審告住性之人。亦不成捨。自有同得學處不捨學處等。應為四句。初謂苾芻愛重學處。第二謂餘六眾並受八學處。及諸外道捨於學處。第三謂是不愛重苾芻捨於學處。第四謂除前相。言學羸不自說者。對捨學處亦為四句。第一句者。捨於學處而非學羸。第二句者。如有苾芻欲捨學處。於苾芻事陳說難行而不自言我捨學處。第三句兩事俱作。第四句二俱不為。因明捨學之法。苾芻欲捨學處。對有智人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今捨學處。或言捨三寶。或捨三藏。或捨阿遮利耶。或捨鄔波馱耶。若總若別是則俱名捨於學處。或雲。證知我是俗人我是求寂。二形扇侘半擇迦污苾芻尼。作無間罪人。是外道。是趣外道者。是賊住。是別眾人。乃至說言。我今與諸具壽非同法者。非同梵行人。並名為捨。言作不淨行兩交會法者。有捨其學處並學羸而說。然不作不淨行兩交會法亦為四句。第一句者。謂於乞食行於粗食行攝斂行。不堪忍時遂捨學處。然持五學處不作不淨行。此是捨於學處不作不淨行。第二句者。以不怖心以盜賊心。不捨學處作不淨行。第三句者。善捨學處作不淨行。第四句者。謂樂住苾芻。言乃至共傍生者。謂禽獸類如獼猴等。言波羅市迦者。是極惡義。犯此罪者。極可惡故。又是他勝義。若於此罪纔犯之時。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又被他煩惱所摧勝故。出家近圓為除煩惱。今破禁戒返被降伏。言不應共住者。謂此犯人法食兩事永無其分。譬若死屍。故雲不共住。有是波羅市迦非不共住。應為四句。第一句者。謂不還果。於他勝因所有煩惱並降勝故。名他勝人。第二句者。謂眾與作捨置等法治罰之人。第三句者。謂鄙惡類造顛墜法。第四句者。住本苾芻。又釋。若者是總相說遍一切處。此中若聲局在苾芻。是同依釋。由得波羅市迦顯非餘故。言復者。是次後義。謂最初人雖作非犯已後方犯。是故言復。言苾芻者。謂近圓時身無障法。僧伽界分及以作法並無過失。方得名曰善受近圓。是真苾芻。言與者。顯共伴義。苾芻之聲。於先犯重等。亦有此名。為欲簡別故。雲苾芻。同得設更重受。雖非同得而有苾芻之名。頗有苾芻作不淨行。非犯波羅市迦耶。有謂是先時犯重人等。又苾芻者。非是尼等。由其學處不同增減異故。若爾尼轉根後便成苾芻。如何乃言不同學處。謂由根轉捨不共學同苾芻故。學者三學。謂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此中學者意明戒學。得者是已得義。如作羯磨未了之時。設其有犯不成他勝。言不捨學處者。謂無捨緣故。言不捨。捨緣有四。謂捨二形生命終並斷善。豈非護斷。即非同得。上同得言已彰其義。何煩更說。不捨學言先捨後受。亦名同得。此雖同得。非犯學者。由其捨故。然須不捨簡別犯人。此意雙顯故。無有過。學羸不自說者。謂於學處無力能持名曰學羸。內總不言故。雲不說。此據緣起相從故來。作不淨行者。行謂聖道淨。即涅槃由八正行。方能證會。作不淨行。正違彼故。不者相違義。猶如不善及不生等。兩交會法者。女男根合名為交會。又雲。兩交會者。即是兩身兩根也。據多說之。自口下門犯他勝故。此之二句彰其過重。有行不淨行。非兩交會。有兩交會。非不淨行等。為簡不受學處。而行婬法不名作不淨行。又釋於自二門名不淨行。於他處犯名兩交會。言法者。即是持自性義。此言為簡於夢交會無自性故。作謂故心受樂。言乃至者。顯最鄙惡。言此苾芻者。指犯人也。既犯戒已便非苾芻。由先形儀尚存此號。言亦得者。非但勝犯劣亦同犯。又波羅市迦者。被非法軍而來降伏。法王之子受敗於他。既失所尊故名他勝。故雲此非沙門。非釋迦子。言不應共住者。於現世中顯其過患。被同淨行所驅出故。於餘學處明失利用。義皆同此。◎   ◎此中犯相者。謂是苾芻於男女身大小便道。及在口中隨入之時。有受樂意。便得本罪。其分齊者。若於大小便道。以生支頭入過赤皮。若在口中頭過於齒。作受樂心鹹得本罪。於人女男二形半擇迦等。死活眠覺及以入定。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於此境邊作行婬意。以有隔入無隔。以無隔入有隔。以無隔入無隔。以有隔入有隔。於三瘡處體無壞損。入過分齊鹹得本罪。若損壞者得窣吐羅罪。如是應知。非人女男二形半擇迦等。並傍生類。事皆同爾。若彼女根兩邊全在。名為不壞。若內若外或時爛損。或被蟲傷。名之為損。口及下門四邊爛壞。名之為壞。與此相違。名非損壞。若苾芻或苾芻尼等。睡眠之時或復被他勸其飲酒。令使惛醉被他逼時。於初中後領受樂者。皆犯本罪。若初中後不覺知者無犯。若不睡時被他□□□□隉撫o埤□□姦□□騮□□□□□□j□□□樺□□□送□□□□□滶鞢慼潯z□□埤□禳□奸□檢□□□□□□□□□埤□櫚□□埤□□□□□□穇□□□奜襏□□空□□□□□觩□榖□□檢□槔吟□□□駔璉□□榙□□飀□搾□袱u□檟h□□□詺□□飀□楅秫駭□□楱詠□□祅誇駘□埤□襾空□□□□□□□褻□訑逆□嬪□駸□秪□□埤□□□□婇□□□妖□□祅□模□□□騋z□□婇□□□□□□□□□柳許□□覭□□裀□橾□□奏饑□□□漰恣撫l妀樀埤□襾空□□□□□榙□□□□埤□□□插慼憚禳慼慼慼敵r□□□□□□埤□□插憤楚潭峞慼慼慼慼毅駭騮□□□□□蓼□G□□□□□□□覓璘□濾□觔□□□□□□襾禜□□□□榖□馜驦□言埤□秪□□姽□□椻嬌□□祅穘禮穠奧□飀□椻娶□褉褻槔禠飀□楋□z□□□吟□□榖□騙奅礸□妠飀□椻委璉□褻槔璉□□榖□□□□飀□榖□□□□□楷□□□□瑢e姚概□□姽□□椻榬□良奏□□□□□粳璉聾嵋謘慼慼潑B□□娵□□□□□□艗騺□璉□□逆□H楏□祒觲□□埤□□禨□□□禜□□□□飥□□□□□□□駔羇□j□椻□□□飀□□□□□□□騺□□z□驕禈榜騅□□□碌委璉聾禖□□□□□□□□□諢慼慼慼潭峞慼慼慼慼慼樊寣慼慼撩笪H榳□艗饅禳□□□□□饋楉□餖□□□榠馜駗奅祥□□□□襾禜□□□□覈露□□□□埤□□□橀□□□□□□□槄□□□夼□□□□空□□□榖□□椸□饋檇□□模□s□□騭裀□□隆□姚橠羇□檢□椻□z□設逆□患□□飀□□禮□誇□祰□z□□槄榠騵禨奧□良□□□□□j□□□□□婝龤慼慼慼z□禮□□□□□□□檢□糕晏□□□奜□j□瞴慼慼慼潯恣慼慼慼慼潭ㄐ敵z□祰菉□□橢羇□埤□槂□□□I□□□逆□槔□□□□逆□婛□□□榜饅楛□□□駟埤□襦□累饉饞便□騪廓z□□□□□□量□□□□□□樓穀□□禨□□□□□□□□□量秪□□姽□□□□□□饑□□梱□□荂慼摯□□□□□□□□□□馭□□誇□飽□□□□□菉溜穊□□□□□□□飾□祰菉□□□□□□□□□駑粳璉切□□露□□□□□□□婁□□□□□□駔淪□□□荂慼慼摯諢慼慼敷﹛憐l□檢□荂慼慼慼慼潸妦_□□秪□□埤□祿□□□□吟□□□稻□□□□□孌視餾□□□□飀□□□□診□□祰□□□□□□□滶鞢慼慼潭ㄕC□P□□□秪□□埤□婁諢暴陓﹛憐l□檢□□襆□\□□部慼潮迠E□檢□□□□□□秪□□埤□□□□□秜矓`□□□粿□□□駘□□橤覓賂檢□□□□□□妳□□裀□秜矓`□□□z□延覘^□□詛□埤□楹□□□□□襴□□□□□□埤□□秪□□□z□□□□□□□□□瓷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槽d□□□□粿□□□□滶鞢慼慼慼慼慼撫瞴慼摯鞢撢均撬c秧駙□□埤□□業□□□禳夾□□□□□埤□樈榵□□□□□□□□□□□□□計嵕H詣□□□樇□襏穰切□飀□奾□□茶妼□□□□□z□□□□□□驤襾餺□□□□□褾□□禮□□箋□□逆□類椸駩□□□n埤□□飥□奪□□櫬散餽□□隉慼慼憤翩慼憫侁均慾蟆鞢慼慼撓W□駔閭□□□□模□埤□□祐□□m□□逆□□□□□裂馜□□□□□□埤□□櫬駢礽□襭觀埤□楅覬鷺□□矩□□□□槄□E□□□□□□□飀□榜驁姊栗□□□□□□□覈□隉撫o埤□□□訊媸□□□□□□□鷺□槄□□□□榜騲□□□□橇□□□槄□切埤□□□□j□樦□□□□橝G□□□榙□□□觝□□糖□□□□□□樇□□□z□□埤□櫚□□□□□□妖糕□椸□□□□禨□□□□橝龤慼慼慼摯T奅□□□□□饋□槊□□□磻程z□□□□□□□□首□□荂慼慼慼敵C裀□□視餾聾□婁R橙□□□餓□禨□□□餺□恣慼滕^□□□□量耔□□□奸□槽□□□□埤□□奸□椸□飥□□□馜饈婇□□□□□□□□離□埤□□□奸□檢□襾騃□旅□□□□□□□奸□檢□零□□零□埤□□□姊□□露□零□□□□零□□□襭□□□□□□埤□襭襼□□□□饇□□椸□吟□□首餾離□□姽□□□婠□□□禡禮□□□□娀誇□□□□□褸糕楋□榭□駟埤□屋禮□□覲馜首餾離□□姽□□□誇□□□□□娀誇□□□觿□履埤□□襭訊奈□□□□□楅禂飀□□覜饇□□□□褓□餘□□   不與取學處第二   佛在王捨城。時但尼迦苾芻盜未生怨王木。為王所執。時彼責言。汝當合死。時諸苾芻舉以白佛。佛言。王法齊何方名為賊。行刑罰耶。遂令阿離耶阿難陀往問其事。法官報雲。王法盜五磨灑合當死罪。佛言。當依王法。若苾芻盜滿五磨灑。即當擯棄。因攝取事攝取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若在聚落。若空閑處他不與物以盜心取。如是盜時。若王若大臣。若捉若殺。若縛驅擯。若呵責言。咄男子。汝是賊。癡無所知。作如是盜。如是盜者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言在聚落者。謂在牆柵內。若空閑處者。謂牆柵外。他者謂他女男半擇迦等。非親友知識相委信。人不與者。非他授與物。謂金銀等物。以盜心者。知是他物。作竊盜心。非親友想。非重還想。取者謂取屬已。若自取若教他取。如是盜者指其限齊。謂滿五磨灑。或時過五。便犯本罪。五磨灑言。據何為準。謂依一迦利沙波拏四分之一。此一迦利沙波拏。有二十磨灑。若偷五磨灑。即名犯盜(此一磨灑有八十貝齒一迦利沙波拏總有一千六百貝齒也)此據問時。國法以二十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若王法以十二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者。盜三磨灑犯重。用十六者盜四犯重。若四十者盜十犯重。若更有增減准數應知。王者謂是國主。若大臣者。謂國輔相依王而活。若捉謂執取。殺謂斷命。縛謂羈鎖等。擯謂驅令出國。斯等皆是不信王及王大臣所見狹劣。呵責者是敬信王臣。情懷寬恕。但言責而已。咄男子者。是輕賤。言汝是賊者。是總摽句。癡無所知等者。是別釋句。明是賊因及正作業。由癡無所知故。方便興盜無現法怖及未來怖。如次應知。是謂盜因也。作如是盜者。正明盜業。不告主知。若強若竊並名為盜。此中亦聲是相似義。如於初部四他勝中。非但初犯婬時即得他勝。若初犯盜亦他勝罪。下諸亦字義皆同此。前雲不捨學處學羸不說。於諸學處皆有應知。   此中犯者。謂是苾芻或自作。或遣使。或看作。有盜心起方便。是他所攝。作彼物想數滿五磨灑。舉離處作屬已想。得他勝罪。但起惡念便得責心惡作之罪。始從發足乃至未觸物來。犯對說惡作。若觸著物搖動之時。得窣吐羅罪。離處便得本罪。若數不滿。但得粗罪。即此方便得惡作罪。盜得物時。即據其方國。而斷物價。為方便時。一舉滿五。便成本罪。如頻多舉方始滿者。一一取時鹹窣吐羅。後雖滿五。不犯根本。然置物處多類不同。或在地上。或以器盛。或於牆石棚帕衣桁。或內箱篋。或掛象牙。或置戶扇。或安床座。然此地等有差殊者。平坦一段名為一處。若裂為縫。或畫或書。即非一處。若在場處色別成異。若在倉窖口平。名為一處。若物欠少及板席等隔障之時。即非一處。若在地敷據草色別。若在鞍乘據衣色異。若象身肥滿總成一處。若身瘦減隨處成別。若於象處所有鞍具。及馬車步乘諸雜輦輿。各隨其處有一異不同。若盜船時船以纜繫。或復無纜搖動之時。便得惡作。或解纜隨流。或地上曳去離見處時。便得本罪。若泝流而去者。隨所趣岸與河闊量等。便得本罪。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所付之衣。作賊心取。若從寺內卻入房中。或復從房而向簷處。或從簷詣門。或行之寺外。或從高趣下。從下至高。或從露向屏。從屏向露。或時在後退步徐行。或時在前進步而去。至不見處。皆得本罪。或風飄物墮在屋上。或墮樓隅。或復取他浣衣人物。或盜根生物謂香附子薑芋之類。及諸樹等。或盜經書皆計直犯罪。盜設利羅。世尊馱都。有人守護意欲供養。作大師想者。犯惡作罪。若作衒賣求財利心而盜取者。得他勝罪。若天祠中及以制底香臺之處。有莊嚴具若有人守護。得波羅市迦。非人護者。獲窣吐羅。無非人護。若作諸天藥叉護想。得惡作罪。若盜傍生物。得窣吐羅。若是人物傍生所偷。人想取之。亦得本罪。作傍生想。得窣吐羅罪。   若苾芻盜無足二足四足多足之類。言無足者。謂蛇蛭等人所攝養。賣以規財。二足者。謂是人鳥。若盜人時至期契處犯。盜鳥有二。一自手持去離處時犯。二引逐人來飛墮時犯。弟子門人被他偷去。已屬於彼。或未相屬。偷奪取者。隨前次第成犯非犯。苾芻被他逼掠為奴。身自逃走者無犯。四足者。謂象馬等。或群處盜。或繫處盜齊不見處。犯他勝罪。多足者。蠍蜈蚣等。此乃獄官及王大臣。或汎海商舶之所畜養。盜此等時計直犯罪。若盜有主伏藏。咒力持來。未見物時得吐羅罪。若見彼物便得他勝。無主伏藏未見已來。得惡作罪。見時粗罪。若遭旱時決彼堤水。將入己田。令他不熟至實成就。准價得罪。或時遭澇洩水下流故損他苗。亦計直成罪。水難得處數量有定。盜取水時准價得罪。盜非人水得窣吐羅。他斷河水決而自用。亦准價犯。若盜水陸所生諸花取之為束。舉離處時計直成犯。弶□網罩所繫有情。及賊偷牛繫之於柱。盜心解時離處成重。懷悲愍者得惡作罪。苾芻盜時。作如是念。若得物已即便毀壞。令彼失財不入己者。得窣吐羅。獵師逐鹿走入寺中。隨傷不傷不還無犯。若鹿被射入寺便死者。應還獵人。不應留礙。若物在河水中令物沈浮。是為異處。若在泥媥琩銗X沒。隨離處時計物成犯。若他田地及園店等意為僧伽。非理言競官斷與時。彼心未捨。得窣吐羅。心若捨時。即得本罪。官不斷與。得窣吐羅。若就王斷斷得便重。由斷事中王為上故。若餘斷官待他心息方犯。若以籬圍。或去封記。籬未合時但獲粗罪。若籬合者即犯他勝。若與賊同心示彼捨處。後時受分隨得招罪。若後生悔向彼物家。報遣防護勿令失脫。或共賊結伴心悔不行。設彼賊偷皆方便罪。後雖受分亦窣吐羅。與賊同行。欲為盜事。中路而退。但得惡作。同心作賊為他守道。分物受分者成犯。由怖為伴無心共盜。彼雖偷得。苾芻非犯。若元為結契得便屬己。由有限局。獲者成犯。若異此者。分物之時據分得罪。若苾芻或持自物。或是他物。作如是語。我欲偷稅。如是語者得越法罪。教偷稅者從異道去。得惡作罪。若作噁心指他異道。冀免稅直得窣吐羅若持他物過彼稅處。無取分心者粗罪。未至稅處。或取半分。或取全分。而未過處。得窣吐羅。若過稅處數滿本罪。若持己物到於稅處。使他越過。亦得本罪。實是己財。決心迴與父母兄等。告掌稅者。此非我物。不與汝稅。或乘空去。或口含。或衣裹。或避路。並得粗罪。若所盜物極賤極貴。價難准知。賤得吐羅。貴招本罪。若諸商人將應稅物。置苾芻衣袋中。苾芻不知攜過無犯。然諸道行苾芻所有衣物。不應無人守護。宜於物處留二苾芻。餘共乞食。供守護者雖不聽著。而強著者。若無淨人應自捉棄。告雲。汝物當自收取。苾芻單己逐伴遠行。須乞食時可於己物明為記驗。若後迴還當須撿察。若為父母及三寶事。持過稅處。應為稅官種種說法。稱讚三寶。說父母恩。彼不取稅直者無犯。若猶索直者應與。若三寶財持過稅所。應持一分酬彼稅直。後當均分。勿令偏少。若共苾芻涉路而行。問伴苾芻方為持物。不持稅財於稅道過。若是新布。應截縷頭牛糞染之。持去非犯。   若藥直衣留縷不染。為病持過者無犯。凡是遣他染衣物者。應須問彼已為染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苾芻不合將偷稅者。持付稅官。得惡作罪。若夫實不言苾芻妄說。從彼妻索隨得物時犯有輕重。多人同契偷彼一衣。隨受分時計直成犯。本偷衣袋擬簡取衣。初移袋時得窣吐羅。後選得時隨獲犯罪。若他衣物在象牙杙笐竿等處。苾芻盜時並杙等持去。但得吐羅。舉離杙等時隨事得罪。若遣苾芻某處取衣。彼作賊心而往偷取。若得物時隨事招犯作彼物心者無犯。不聞他告自為彼人偷得物時。得窣吐羅罪。已近圓令他盜非近圓獲物。得粗罪。與此相翻亦得粗罪。第三本罪。第四惡作。正近圓時亦為四句。正近圓時令他盜非正近圓時獲物。得窣吐羅罪。翻此粗罪。第三惡作。第四本罪。此兩四句通諸學處。隨事應思。盜事略有五種。一對而強取。二竊盜取。三調弄取。四因寄付取。五與更奪取。此之五種鹹是賊收。若依法取者無犯。盜他樹果以杖打取。一打數滿。便得本罪。如不滿者。隨打粗罪。   若苾芻在東西二洲。即據彼方所用錢貨。以斷輕重。北俱盧洲物非己想。無不與取故無盜罪。若於方處用鐵等為錢。而是貴價。盜此物時准價成犯。縱偷貝齒數盈萬億。一取之時但四磨灑。無根本罪。得多窣吐羅。作盜他心而起方便。後為已想。但得粗罪。翻此得重。若於己物作他物心。賊想舉移。得吐羅罪。於大穀聚破而偷去。一取數滿成重。餘輕。若偷寶等掘地埋之。意令損壞。唯得粗罪。有施物來知非己分。言我合得者。得窣吐羅罪。若受其物准數成犯。他不請食。輒去食者。得惡作罪。本師有緣須向餘處為受利者非犯。若取分時。須告他知。勿不囑言輒取他分。若為他將物擬濟病人。聞彼身亡物還本主。若及命在後方死者。此成亡物。若掌庫人自為賊意盜取他物。施與苾芻。施想受者無犯。若賊盜他物為恐怖故。持施苾芻此不應受。若作還彼主心受之無犯。若知是賊首領者。隨意應受。既受得已。刀割染壞方可畜持。本主來索者應還。若以書手字手印。以為期契而盜他物。准事成犯。若盜故廢錢貝及破缺假偽者。皆准當時價直成犯。若興方便欲盜他財。觸著之後便從主乞。主若與時得前粗罪。寶及寶類壞色方取據。後價成犯。初為貸借後欲不還。決絕之時便得本罪。若他所寄物先作盜心後時移處。得窣吐羅。並得本罪。若先移處後心決絕。亦得本罪。博弈偷子迷惑取物。准數成犯。凡是賭物皆得惡作。意偷彼物而錯得此。既乖本心但得粗罪。本偷弊服內有貴衣。後撿見時准物得罪。苾芻洗時。見寶瓶露以物蓋覆者非犯。主索應還。若此寺物有偷盜心。移向彼寺。得惡作罪。鳥棲之巢有鳥守護。取柴將染得惡作罪。若鼠盜己物見時應取。若是鼠物則不應收鼠。若持來便成施主。為彼物想應為受之。   有病苾芻遣人持物。心希福利供養僧伽不依彼言。隨情處分。得窣吐羅罪。亡苾芻物是佛弟子悉皆合得。若作法已盜此物時。數滿成重。若營作人為眾舉貸。若其身死以眾物償。他舉物時報諸耆宿。苾芻明書券契方可與之。被賊偷物已作捨心。重奪彼財。准數成犯。被他盜去。若作捨心即是屬他。不應重奪。是故苾芻被他盜時。不應倉卒輒為捨意。後見應取。若見賊來應現瞋相。恐喝令去。捉得賊者不應付官。先為說法從乞其物。若不肯與當酬半價。或復全還。已成衣缽卒難得故。苾芻若見未損死屍。或自壞或遣人壞取糞掃衣。得惡作罪。下至蟲蟻穿壞。若取此衣便成應理。於深摩捨那處。有死人衣。若有掌人不應輒取。得窣吐羅。若賊盜財不能持去。所遺棄物不可輒收。若言隨意者。取成非犯賊偷豬肉及甘蔗多羅果等。嫌不將去。對眾應取。要而言之。取糞掃衣。應須詳審。方可收拾。凡見衣物。若作糞掃衣想者。隨意應取。無賊心故非犯。若糞掃衣有不淨污者。此不應畜。淨浣染已持之。得死屍衣。停七八日。曝於籬上浣染應畜。又送死人衣主持來施。若重索者。即應持還。不還得罪。若更持來應為受之。莫生嫌恨而不為受。   有客苾芻來住房內。應相問知。若有人來可與物。不若言與者。失物不償。如雲莫與而與他者。失全償直。又客苾芻先不相識。創來至房但可言談問其安不。不應即為按摩身體解其勞倦。所有水土澡豆牛糞。及齒木等。客問主人方得取用。不問得罪。若先相識既為解勞。按摩身已澡豆牛糞齒木水等。不須問主隨意取用。若於河津船處。授受財物極須存意。不應輒放。令物損失。若損應酬直。異此無犯。凡授事人閉寺門時。有其五別。謂上下轉鳴鎖並副鎖門關。及扂不閉。賊偷准事酬直。若闕一者應還一分。乃至若總不著即應全償。若施主本心造立房寺。於此寺住者與其供養。苾芻輒將餘食計直全犯。   若苾芻等得遺落物。置顯露處。識者應還。若為病人欲覓藥者。須問病人何處求藥。應如所教處覓。苾芻有緣。為去許酬小缽後。輒自取己想無犯。凡諸苾芻不應受雇而作。若換其作業。或作福心者無過。時給孤獨長者兒被賊偷去。尊者毛嗢揭羅野那為之持來。尊者畢鄰陀婆蹉取外甥兒。及護寺家淨人意為悲憐現其神力。或咒術力取悉皆無犯。他所攝物作他想疑。盜得重罪。非他所攝。他攝想疑。便得粗罪。若有主物作無主想。若己物想。或暫用心。或告他知。或親友意者無犯。凡親友知識可委寄者。有其三種。謂上中下應如其次。為上中下而委寄之。若異此者得越法罪。此犯緣者是善淨苾芻。或自作。或使人盜想取是他物作有主心。以一方便數滿移處。為屬己想。即得他勝。若緣闕者得窣吐羅罪。又取物之時無盜心者。並皆無犯。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此乃遍通諸餘學處。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斷人命學處第三(初部四波羅市迦法之餘)   爾時薄伽梵在佛栗氏國。時諸苾芻聞佛說不淨觀。既修習已。於膿血身深生厭離。便求鹿杖外道沙門。令其斷命並自相殺。凡為殺者。並由不忍事及不忍煩惱。斷他命根。制斯學處。若復苾芻若人若人胎故自手斷其命。或持刀授與。或自持刀。或求持刀者。若勸死讚死語言。咄男子。何用此罪累不淨惡活為。汝今寧死死勝生。隨自心念。以餘言說勸讚令死。彼因死者。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此由人境及有殺心。人想方便斷命成犯。此中境者。謂是人及人胎。言人者。六根已具。人胎者。謂託母胎有身命。意根由此是人同分所攝。女男半擇迦體全不全。鹹成殺境。言故者。顯非錯誤斷他命根。前境是人起心相稱。方便有二。謂身及語。身謂以手等而行殺害。或持刀授與者知他欲自殺。便以刀等置傍。或自持刀者。謂己無力。但自執刀。令彼傍人扶手行殺。或求他人令持刀殺。語謂欲令他死行勸讚等。於不樂死則勸喻令死。若願死者。則讚歎令死言何用此罪累等者。說壽存過重死後福多。言不淨者。託不淨成故。名不淨惡活者。勝人所棄故。言死勝生者。欲令他歡喜故。隨自心念者。我勸他死當招福德。以餘言說者。非但說此。更以別言而相勸讚。言彼因死者。顯非餘事。但由勸死令他命斷。得波羅市迦。若不死者。得窣吐羅。先興方便遣殺他人。後起悔心不欲其死。前人雖死。但得窣吐羅。言斷命成犯者。謂因而致死。此中犯者。謂是苾芻以內身或外磚等。或復兩俱如執刀等。或以毒藥。或為坑阱。或將諸酒及以餘藥。令彼心亂。或作咒術遣他迷惑。或作發機。或於崖塹樓臺危險之處推令墮落。或於水火怖難惡處。詭設方便遣向其中。或於寒夜露地令凍。人女人男及扇佗等。作有命想。或復生疑起害方便。因茲致死。皆他勝罪。若不死者。得窣吐羅。或起全屍。或起半屍。令害前境。得罪輕重隨境應知。此有別者。如若彼二返害苾芻由先方便。得窣吐羅。若苾芻害彼屍鬼得二粗罪。若害化形亦得粗罪。若於母無害。胎有殺心蹂踏母腹。若胎死非母。得他勝罪。母死非胎。但得粗罪。若二俱死波羅市迦。若俱不死窣吐羅罪。如是應知。於母殺心非於胎子。准前可識。於人女腹有傍生胎及非人胎故。心墮者便得粗罪。於傍生腹知有人胎。或知人趣變作傍生。斷彼命時俱得本罪。若變己身為傍生狀。害他人時有苾芻想。亦得本罪。欲害餘人誤害父母及阿羅漢。得窣吐羅罪。由於父等無殺心故。非阿羅漢作羅漢想。或是羅漢作非羅漢想。父母亦然。或於母等為殺方便。自在前死並得粗罪。有女遺胎餘女拾取。內於己腹若殺後母。不得逆罪。若出家時應問後母。若人作人想及以生疑。皆得本罪。若於非人作人想疑殺。得粗罪。若人作傍生想。得惡作罪。作非人想亦得惡作。有情被趁苾芻見時。殺想告他隨事成犯。於眾多人一有害心誤殺餘時。窣吐羅罪。無記心中但得惡作。作戲笑心而為打拍。因斯致死。得惡作罪。未近圓時已興方便。近圓之後方始命終。兩種四句准前應作。若起方便。遣使行殺轉根為尼。亦得本罪。若二根生得前粗罪。退為求寂亦同粗罪。下諸學處准事應知。更不煩述。若見有情或被水漂火燒。或時渴逼不手接不與水。見其欲死。有力能救。或雖不願死作捨受心而不救者。彼若命終皆得惡作罪。若人被他害由此緣故。決定命終餘命尚在殺。得粗罪。不定死者得他勝罪。有急難來以身走避。情無悲愍排觸前人。無殺彼心。前人死者便得粗罪。不死惡作。若有殺心得根本罪。敬法出家保命求脫。若自殺者得吐羅罪。若元無殺心意打牆等。因此方便誤殺於人。或移轉病人不順其語。或為療疾因即命終。此皆無犯。若於病者無有殺心。然所陳說令其樂死。或時持刀。或以繩索不審思察。安病人邊。或安毒藥皆得惡作。無智之人不令瞻病。設有急事要須看者。應可善教極令存意。病人報言。莫扶我起強扶令起。若彼死者得窣吐羅。於餘威儀類斯應識。若涉路時扶輿病者。准此應知。告病者雲。先洗方起因即命過。此雖無犯。然不應為有重病人共輿而去。因致死者無犯。此亦不應造次輿去。或看病者情生勞倦。或作惡意望彼貲財。或出忿言任汝死去。我不能看因致死者。並得粗罪。現有宜食與不宜者。看病之人亦得粗罪。若無別可得者無犯。捺未熟癰死便粗罪。熟者無犯。以刀以針決開非過。先不善醫不應針刺。若治口疾行刀刺者。窣吐羅罪。無醫可求刺之無犯。患痔之人不應割截。應將藥咒方便蠲除。凡治病時應問醫者。若無醫人。問解醫苾芻。此亦無者。問曾病者。無曾病人。問諸老宿。造次授藥。得越法罪。若解醫者他來問時。應生悲念施惠方藥。無求利心無犯。若為求利是所不應。若見破傷。應於屏處而為纏裹。勿令俗人見嗤醫道。與他瀉藥不應捨去。善教所宜去亦無犯。見他苾芻病將欲死。自己衣缽更不修治。彼若身亡所有衣貲我當合得。此乃旃荼羅意。得越法罪。亦復不應作殺害意。而授人藥當興好心。欲令病差。見他授藥欲墮彼胎。不作遮止。得越法罪。苾芻行時低頭而去。觸殺前人無心非犯。不應俯面而行作損惱心。便得粗罪。殺心犯重。苾芻在路身嬰病苦不應推行。然須數息。彼有資具應代擔負。准望食時得至應去。若恐時晚應自前去。到彼寺中洗缽安座。次為請食以待病人。或可持食路中迎接。若不爾者得惡作罪。凡被傷人勿與醋飲。見他食噎愍念為椎因死無犯。椎打之時宜可存意。應問病人何處求藥。應如所教覓以相供。營作之時。苾芻擲磚傷苾芻頭致死無犯。凡運磚等以手授手。不應遙擲令破。必有破裂告知方授。若昇梯時及在上作。下裙應結勿使露身。若在餘時裙不須結。凡興造時苾芻相助。應一時作不應終日。若在春時中前應作。若於冬月。應午後作。可豫察時休其事務。令乞食人得洗手足。村坊往返不失食時。若有僧常無勞乞食。其授事人應以餘物作好飲食。供給勞人所設之餐。名悅意食。僧伽貧者。勸化餘人隨時供養。或為小食。或非時漿。或塗手足油。若不為者。授事之人得惡作罪。苾芻擎重力盡便放。遂打殺工匠。此雖無犯不應自舉重擔。必須移者間著俗人。同時擎舉同時而放。不相瞻顧放便得罪。凡人一擔苾芻兩人。若過此者不應持舉。苾芻及尼不應頭上。及於肩髁擎持於物。若擎持者。得惡作罪。若有賊來應作驚恐。現叱喝相。遙擲瓶瓨。及杵木等或在身傍。或時居後勿興害意。使有損傷。凡棄物時遣他遠避。若打著者。此雖無犯。不告而棄。得惡作罪。避牛驚走推著小兒。因此命終非故無犯。避牛之時應善用心。若以繩索縛人。或告官司斬他手足。並吐羅罪。有虎狼處喚他共住。因被傷殺者無犯。然於住處應審觀察。苾芻自打生支。佛言。理應打此翻更打餘。是無智者得惡作罪。上人鄔陀夷向白衣捨放身而坐。不善觀察壓殺他兒。凡坐不看。鹹得惡作。   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第四   佛在薜捨離跋窶末底河側。時諸苾芻為飲食故。於親族前更相讚歎。得上人法。欲令眾知為求利養事。及求利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實無知無遍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而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諸具壽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此苾芻亦得波羅市迦。不應共住。   言無知者。於所知境不了無常等及可厭患。無遍知者。謂於前境有無常等。不如其事而遍察故。於有非有不能實知。妄生邪解說非法故。又無知者。謂上人法。曾不知故。無遍知者。謂不能遍了五蘊法故。自知不得者。謂於自身知未證故。上人法者。即勝流法。謂望一切凡愚五蓋等法鄙劣惡事。是勝上故。言寂靜者。謂最妙也。言聖人者。於罪惡法能遠避故。殊勝證悟者。非由色力及以聰明。而能獲故。又釋雲。寂靜者。謂是涅槃離眾煩惱故。殊勝證悟者。謂四果聖人。言智見者。即苦法忍及苦法智。如次配之。又釋雲。智謂了知苦無常等。見謂見天龍等。言安樂住者。謂能安住諸定地中所有功德。而言我知者。謂知諦理等。我見者。見諸天等。若先作妄語罪。雖不自說。豈可不犯他勝罪耶。何須說此異時等言。但令犯戒設不自說。已得本罪。餘人於彼但可生疑。未得即作不共住事。是故須有異時等言。方成不共住。若問者他問方言。若不問者不問而說上三邊罪。理無差別。何故妄中方陳問等。若據前三。亦有此事。緣起有故唯於此說。虛者顯所陳說無有實義。誑者本所發心為求飲食。不為勝事作斯妄說。妄語者先為妄心方陳所說。   此中犯者。苾芻說言。我見提婆那伽。藥叉。健達婆。阿蘇羅。揭路荼。緊那羅。莫呼洛伽。畢麗多。畢捨遮。鳩槃荼。羯吒布單那。我時就彼。或聞彼聲。或來就我共我言說。作虛誑想。而告前人。彼若領解得波羅市迦。若言謗蘇畢捨遮鬼共為上事者。得窣吐羅罪。若雲我已獲得二十種想。謂無常想。於無常為苦想。於苦為空想。於空為無我想。厭離食想。於諸世間無愛樂想。過患想。斷除想。離欲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膀脹想。膿流想。蟲食想。血塗想。離散想。白骨想。觀空想。一一說時並得本罪。或雲。我得四定四空四無量六神通。又阿蘭若苾芻非人不惱者。即是聖人。我住於彼亦不被惱。又於彼捨。若是聖人坐勝妙座。我亦受其勝妙之座。斯等悉犯波羅市迦。我正念時得法自相。壓伏煩惱者。此得重罪。我於三果未得而退。或得而退。或為密語。我是學人學毘奈耶故。我是無學人。已學三藏故。我得無所有。無長衣缽故。我是最後生望前生說故。我是豫流入河水故。我已得果。謂得讀誦果故。或得菴沒羅果。我離五怖無過去怖故。我斷煩惱無過去惑故。佛聲聞眾所應獲事。我已得之。謂阿笈摩等法。及能善修諸根。我是大師解說法故。我是佛陀善覺惡事故。我是毘缽屍佛聲聞弟子。於諸佛邊盡歸依故。說斯等語。內有詐情矯陳密說。並窣吐羅罪。若無別意如言而說。自言。我得上人法時。並得本罪。或雲。我得豫流而非彼果。或雲。在某家者皆是聖人。我在彼家然非是聖。但是聖者皆與其衣。我亦受衣。然非彼類。他人說我得豫流果。我實不得說餘果等。類此應知。我於今日不得俗定。過斯妙定亦復未得。我於某處獲得初定。然實不與覺分相應。自書己名雲得道果。便報他雲。此作書人道我得聖果。此等皆得窣吐羅罪。又復苾芻如前所說。成波羅市迦。所有事業方便顯己。具殊勝德。雲有苾芻有如是事得果見天獲勝定等。然不自言。我即是彼。如斯語時亦皆粗罪。成窣吐羅事。說皆惡作。若前人不解語時亦准此重輕。若是聖人。應就斯座。遂便默然。受其所請。他或告曰。仁是婆羅門不。答雲。我是能除眾罪故。或於六根善防護故。若是羅漢應取食食。默然而受。皆窣吐羅罪。於去來等准此應說。又有釋雲。言所陳事以身相表。問時默然得他勝罪。對人人想。或復生疑。他領解時便得本罪。對非人說時。作人想疑。得窣吐羅罪。無人有人想。或時入定。或他眠睡。或對無知。或他不領解倉卒而說。並得窣吐羅罪。無犯者如聖者大目連記薜捨離戰勝之事。復記天雨及以生男。入無所有定。聞象王聲等。並皆無犯。何故初三他勝先婬後殺逆次而說。不如餘處殺盜婬妄而為次第。此依犯緣前後而說。又依由前引生後故。而為次第。由不淨行便行偷盜。既行盜已。遂殺怨家。殺已問時便作妄語。又復煩惱最強盛者。在前而制。此四他勝。其相雲何。謂無厭離不忍不證。然無厭離最強盛者。立為初二一於婬欲。二於貲財不忍故。行殺不證故妄語。諸大德。我已說四他勝法。苾芻於此隨犯一一事不得與諸苾芻共住。如前後亦如是。得他勝罪。不應共住。諸大德等者。欲明四他勝法。若犯一一皆不合共住。問前是俗人無苾芻分。後時犯戒與前俗人體有別不。答如前在俗不是苾芻。後犯戒時與前無異。故雲如前後亦如是。不是望其四他勝中而雲前後。結文准上得罪應知。   第二部十三僧伽伐屍沙法之一   攝頌曰。  洩觸鄙供媒  小房大寺謗  非分破僧事  隨從污慢語   故洩精學處第一   佛在室羅伐城。時鄔陀夷苾芻由染污心。自動生支而洩不淨。此依婬事及婬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故心洩精。除夢中。僧伽伐屍沙。   下之四戒亦皆同此。此初學處無女境事。雖無其事而得受樂。次二學處。謂由身語作前方便。第四矯設異途希求欲樂。第五為他婬事而作方便。精有五種謂轉輪王及灌頂太子其色青。餘子色黃。輪王大臣色赤。根已成者厚。根未成者薄。此據本性作如是說。若被女傷。或餘緣損。此五種精一人容有。言除夢中者。謂除於夢餘皆得罪。夢中雖有情識。然無揩定實事可求故。不據斯以明其犯。設於覺位有流洩心。夢中洩時亦非本罪。言僧伽伐屍沙者。一事由眾故。二體是有餘。假眾方除表非。初重僧伽是眾。阿伐屍沙是教。由奉眾教罪方除滅又初之四戒體是無餘。此是有餘。以可治故。此中犯者苾芻為樂。或為藥等。或欲試力於自內身。或外有情故流不淨。得眾教罪。有餘文說。設於外物非有情數故。出不淨。亦犯眾教。若興方便。或捉或搦。作受樂心欲出不淨。若出者僧伽伐屍沙。不出者得窣吐羅。覺為方便。夢中流洩。或復翻此作心受樂。或前興方便。後乃息心。或作方便。其精欲動即便攝念。皆得粗罪。言欲動者。謂精未離本處。即此無間不淨當流。雖精未流已有變狀。或在身中而洩出者。謂精已轉動離於本處。或故作舞樂。或空媟n身。或由打築。或因摩按。或以藥揩癢。或逆流動根。或揩氈褥。或石木瓶等。或於肉團故流不淨。並窣吐羅罪。若不洩者皆得惡作。若於頭項耳鼻及餘身份。或於青脹膿流之處洩。皆本罪。齊何名為流洩不淨。謂身中流洩。若捉他生支故出不淨。或時量度自己生支。或手捉搦為樂摩觸故令興起。並得窣吐羅罪。若有染心看自生支。得惡作罪。無犯者因搔疥癢。遂乃流洩。若趒坑若急走。若揩髀若觸衣。若念故。二若見愛境。若入浴室受揩摩時。或復倉卒觸著女身。猛盛煩惱即便流洩。如難陀苾芻。或母子相遇不覺抱持。此皆無犯。若多欲者聽畜皮囊羊鹿等皮。熟之令軟內安沙等。施帶繫腰不應著入眾中及香臺處。並制底畔睇。應洗令淨。曬曝使乾勿令臭壞。若闕事者。應更畜一屏處舉持。   觸女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伐城。時鄔陀夷苾芻有女人來。共觀房宇。因與說法便生染心。觸彼女身隨意取樂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與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臂。若捉髮若觸。一一身份作受樂心者。僧伽伐屍沙。以染纏心者。自有染心而非是纏。應為四句。第一句者。謂心生染著。第二句者。謂於前境起愛縛心。第三句者。二事俱有。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女人者。謂可共交會。於彼身份復無傷損。手謂腕前。臂謂腕後。髮謂頭髮及繫髮衣。此中犯者。先有染心堪行婬女。一一身份復無衣隔。於其九事悉皆有犯。謂觸極觸憑捉牽曳上下遍抱。觸謂以手創相觸著。極觸即是頻頻摩觸。憑謂身相倚著。捉謂以手捉持。牽謂從遠牽來。曳謂近處曳取。上謂從下舉上。下即從上擎下。遍抱即是總急抱持。若苾芻於女人處。為斯九事作受樂心。鹹得眾教。若擬行不淨行。雖無衣隔觸彼女身。得窣吐羅罪。若一身壞若二俱壞。若身多癬疥。若欲觸此而誤觸彼。若以髮毛爪齒。而觸髮毛爪齒及乾枯骨。若復生疑。為此為彼。若觸入滅盡定苾芻尼。若觸青瘀乃至骨鎖。皆犯窣吐羅罪。苾芻染心觸女。彼轉成男。或時自轉。或二俱轉。得窣吐羅等罪。或波羅市迦罪。苾芻觸男彼轉成女。得眾教罪。或時自轉或二俱轉。得罪同前。想轉不轉及尼觸女男。罪有重輕隨事廣說。如是應知。無堪小女。丈夫半擇迦無物隔者。並窣吐羅罪。若有物隔並傍生類。鹹得惡作。人女人女想。若復生疑染意觸時。並得本罪。非人女人女想疑。吐羅。人女非人女想惡作罪。二形之人若女強者。得僧伽伐屍沙。若異此者。但得粗罪。母女姊妹作受樂心觸彼身時。亦得粗罪。由羞慚境樂想不生。若無羞慚即得本罪。若於女根以腳指蹴。若土瓦打皆得吐羅。凡諸苾芻不應畫作女人形狀及餘有情。皆惡作罪。其無犯者。若圖白骨。若畫髑髏。若香泥畫地為眾花彩。若無染心觸母女姊妹等。若復於餘作母等想。或若觸時心同觸地。若復好心欲觀女身冷熱堅軟。若女墮火中。若見食毒藥持刀自害。若墮坑陷。若見水漂皆應救濟。拯溺行法今當說之。若見女人被水漂溺。自有力者應可救濟。勿生染念。作母女想而牽取之。若被溺人不能動轉。應於沙土上合面安置。然須看守不得棄去。苾芻不應逼近而住。有緣去時令他看守。其誦業者應誦經。若習定者應攝念。或囑牧人而為觀守。方行求食食已還可撿看死活。事須審諦。五種傍生可憑渡河。謂是象馬牛水牛犛牛。若牸傍生不應憑渡。若持浮囊以充利涉。囊須染熟不應彩畫。若母來抱。若女坐懷中。若卒倒地墮女人上。若於迮路口觸女肩。此皆無犯。入乞食時。應須用意。女有欲意。乞水飲時。以手逼口而飲水者。苾芻不應連注與水。或令掬飲待盡更傾。若異此者便得惡作。女無染心連注無犯。   說鄙惡語學處第三   佛在室羅伐城。時鄔陀夷苾芻見諸女人入寺中。看共為鄙語染心調弄。因招譏醜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以染纏心。共女人作鄙惡不軌。婬欲相應語如夫妻者。僧伽伐屍沙。   染纏義如上。   女人者。謂是人女。解善惡言此中為顯過失故。共相故。自相故。譬喻故。過失者。謂說鄙惡言自體及因。皆是雜染。現是鄙穢當墮惡趣故。共相者。謂作不軌。言軌則上人之所棄故。共知是非法。自相者。婬欲相應之言。譬喻者謂如夫妻。此中犯者有九種。言皆得本罪。苾芻染心對有知人女。善說惡說。直乞方便乞。直問曲問。若引事。若讚歎。若瞋罵。於斯九事一一若與鄙惡之言。合而說者。犯僧伽伐屍沙。若彼不聞或聞而不解。若無鄙惡字者。得窣吐羅罪。如是人女來對苾芻說斯九事。染心而受隨言應答。共說不軌。亦得本罪。言善說者。汝三瘡門實是可愛。言惡說者。汝三瘡門不是好物。言直乞者。汝來共我行如是如是事。方便乞者。顯有愛心我當於汝極生愛念。言直問者。若有女人作如是事。此女必為男子愛重。汝今亦可作如是事。我當愛汝。言曲問者。若有女人作如是事。為男所愛。汝今頗能為斯事。不問其委曲故。名曲問。言引事者。某甲女人已先共我為如是事。汝今共我亦應作之。言讚歎者。姊妹若能共我作如是事。當招天樂。言瞋罵者。說鄙惡語而為罵詈。謂正說交會鄙惡之言。皆得本罪。若更有餘言說。與婬欲法交會之言。相參涉者。亦得本罪。若為他作鄙惡之語。若遣使若傳說。若書印手印。若言汝根缺壞是罪惡物。可共我交。與我同臥。汝之所愛可共分張。然此不與鄙惡之字葉婆合說。若對入滅定尼。若告彼雲。姊妹與我葉縛女人解意。若見苾芻尼著好衣服。作如是語。姊妹汝著婬服。欲覓丈夫。若言少女汝若不能忍欲事者。何不以熱火頭內女根中。若復語言汝可共畜生行如是事。汝腰下物可持與我。汝所愛物宜應惠我。女人解意。答言。我今現辦。若言可與我水。女雲。無水。苾芻報言。汝即是水。如是乃至可與我餅。汝即是餅。然彼女人知曉其意。女人問言。何意不樂。答言。由欲得汝。若人稟性好為鄙語。若對大男及大扇侘。實無有女作有女想說鄙惡語。此等皆得窣吐羅罪。若小男小扇侘若傍生類。實有女人作無女想得惡作罪。若心無簡別隨有女人。即得本罪。若作局心對彼不言對斯當說。若有彼者得窣吐羅。實是鄙語作非鄙想者。無犯。鄙語鄙語想疑。人女人女想疑。僧伽伐屍沙。非人人想疑吐羅。人非人想惡作罪。有餘處說。若有女人說鄙惡語。以言領受情歡其事。雖不自說鄙惡之言。亦得本罪。若說葉縛時意道糠麥。設道葉婆之言。及餘鄙語。若於方俗不諱此言者。說皆無犯。◎   ◎索供養學處第四   佛在室羅伐城。亦由鄔陀夷苾芻從他女人求索供養。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以染纏心。於女人前自歎身言。姊妹若苾芻與我相似。具足屍羅有勝善法。修梵行者。可持此婬欲法而供養之。若苾芻如是語者。僧伽伐屍沙。   此中索供養者。謂供給身。言具屍羅者。謂戒蘊圓滿。有勝善法者。謂定蘊具足。由此清淨諸德圓滿故。如善好金。言梵行者。謂與慧蘊相應。梵謂涅槃此行能趣故言梵行。梵之行故名為梵行。又善法者。少欲等德共相應故。總論犯相。有十八種。謂自說言。我是最勝殊妙賢善應供可愛。廣博極最極。勝極殊極。妙極賢極善極。應供極可愛極廣博。意顯己身善法圓滿。於諸供中是其最故。稱揚如來弟子勝德故。餘供養中是殊異故。是質直心所生起故。是黠慧性所出生故。是樂法心所發起故。有此法人乃是王等所供養故。有好名稱遍諸方故。是勝功德所住處故。如其次第隨配前九。即於此九事有超絕。更加極言復成其九。此十八事具如廣文。若有染心說此語時。前人領解。並得本罪。屍羅等三或總或別。餘並如文。說時本罪。若無婬欲之言。但得粗罪。若無如我相似之言亦得粗罪。若無如我相似及婬欲言但得惡作罪。若對堪行婬女得根本罪。若無堪者。得窣吐羅。有堪丈夫及半擇迦。亦窣吐羅。無堪丈夫及半擇迦。諸傍生類。鹹得惡作。餘相應處准上應思。   媒嫁學處第五   佛在室羅伐城時。迦盧蜜栗伽羅子為舊知識。而行媒嫁。時諸白衣或讚或毀。外道異學復生譏論。其事同前由諍恨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作媒嫁事。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若為成婦及私通事。乃至須臾頃。僧伽伐屍沙。   有三處定。主定事定。時定成媒嫁罪。言主定者。以男意語女。以女意語男。言事定者。謂於男女婦及私通行媒嫁事。言時定者。乃至須臾。言媒嫁者。往來通信也。言婦事者。有其七種。何等為七。謂水授財娉王旗自樂衣食共活須臾。言水授者。謂其父母以水授他方付其女。言財娉者。謂其父母取財而娉。言王旗者。王自領軍征伐他國。或是餘賊打破村坊。所獲婦女用為妻妾。言自樂者。自心希願與他作婦。言衣食者。為求衣食自來作婦。言共活者。兩各有財以共活命。契為妻室結意同居。言須臾者。謂非多時為夫妻事。亦名無雜婦。言無雜者。雖有夫主守法清居異常流故。故稱無雜。言私通者。謂是未嫁或嫁夫死。欲行私事。為他遮護據能遮護。總有十種。謂父護母護。兄弟護姊妹護。大公護大家護。若無此六有餘親屬所防護者。名為親護。若婆羅門種名為種護。婆羅門氏族名為族護。無斯種族總名王法護。若有女人奉法而住貞心無雜。此名為法護。苾芻於此若七若十。作媒嫁心受言問彼返報為三。若自往若遣使。展轉遣人鹹皆使攝。若自為一遣他作兩。若自作兩遣他為一。但令和合。鹹皆眾教。若為一為二。或不和合。但得方便窣吐羅罪。凡為媒處人有尊卑。尊謂家長取言為定。翻此成卑。若受言往問及以還報三處皆尊。即犯本罪。若一尊二卑二尊一卑。應知尊處並皆粗罪。卑鹹惡作。不得卑語報彼尊人。亦得粗罪。有其三事。雖不報言亦成返報。一期處。二定時。三現相。若見我在某處住時。則知事合是謂期處。若某時見我則表事成。是謂定時。若見我持缽。或著新衣。則知事合。是謂現相。作斯三事他解了時。便成返報。又有三事。亦成媒業一言。二書。三手印。用斯三事受言問彼。及以還報。或以一事而為三者。或時間雜。皆得本罪。上來明合。次當辨離。離事不同。有其七種。一正鬥時離。二鬥後方離。三折草為契。四擲瓦作期。五對證言離。六言非我婦。七大聲遍告鄰伍咸知。初之三婦作初三離媒之使和。得惡作罪。其次三離和得粗罪。末後一離和便眾教。下之四婦及十私通隨七種離和。皆眾教。若指腹媒嫁。若生男女。若俱男俱女。若半擇迦。若媒非人傍生。若復媒尼及以苾芻。若梵行者。若自為己。若孩童女。若媒嫁時。隨一形轉或二俱轉。於其三處往返之時。一住本性。二是亂心。一是亂心兩非心亂。諸如此類並得吐羅。若有俗人來請僧伽。為作媒事。共和遣使並獲本罪。若一人獨擅為媒合者。則一人犯或已近圓。或近圓時為其三事。有兩四句。同上應知。若近圓已為其三事。便得本罪。餘兩二句由近圓故。並得粗罪。餘兩為三鹹得惡作。若告他雲何不索婦。得惡作罪。若復告雲彼家有女。何不求婚。意為媒合。便得粗罪。為他行媒作三事已。若父母變悔。若男女身亡。若遇病緣。若遭飢儉。由此緣闕。並窣吐羅若有女人。令苾芻報餘家主言。我家人物鹹悉屬君。苾芻知情而為傳報。或許為眾作施食緣。若女與男先為期契。囑苾芻曰。大德。若見彼某甲男請報。我於某處相待。作此等時。並得粗罪。若不知彼意為傳信者無犯。若女人令苾芻去拳打男肩。此無噁心故得輕罪。若言此男何不為入捨。婿若言此女何不事姑。若言此男何不別室。但是片言與媒事相應。所有言說皆惡作罪。弟子語師。我欲為他作媒嫁事。師聞此語默而許者。得窣吐羅。諸餘學處准此應知。凡為媒嫁要待男女為交會事。方得本罪。何因四學如是次第。凡諸男子未知女意。先且執手欲試其情。若聽許時。次當捉臂乃至咽腹漸更觸。餘若不許時便說鄙語。以誘其情。此對不信女人為斯二事。若信敬女知其樂福。作眾善語而勸喻之。此三據其自身染欲。次一為他因求衣食。作媒嫁事。和合男女。   造小房學處第六   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為造房舍作務繁多。由此亂心廢諸善品。又數乞求惱諸施主。因招譏醜。由住處事諍恨住處鄙業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乞作小房。無主為己作當應量作。此中量者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是苾芻應將苾芻眾。往觀處所。彼苾芻眾應觀處所。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芻於不應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自乞作房無主自為己。不將諸苾芻往觀處所。於如是處過量作者。僧伽伐屍沙。言自乞者。隨己欲樂。若草若木而自求覓。言營作小房者。若自作若使人。無主者。謂無別人與之為主。為己作者非為僧伽。當應量者。煩勞廢業不令傷大。恐迮致患不容過小。言長佛十二張手廣七張手者。計佛十二張手長中人十八肘。以中人三張手成一張手。言是苾芻應將苾芻眾等者。為防三事故。謂不將諸苾芻共觀處所。違法修營。若有蟲蟻蛇蠍等穴。是名不淨處。又復觀察若近王家。或長者宅。若外道捨。若苾芻尼寺。若斬伐大樹名有諍競處。又復觀察。若近屋邊一尋之內。有井及道。若近懸崖名無進趣處。此皆不應與法。異此應與。造房苾芻應向本處從眾乞觀。若合眾俱往。若差別人去。不應遙信便不親撿。既觀無妨。應對眾前白言。大德。應知彼處房地我已觀訖。應法清淨。宜可知時。應先作白次為羯磨。若諸事皆違造房已了堪應受用。得眾教罪。若不清淨處有諍緣邊無進趣。眾不觀許。肘量增多。此諸過中隨有其一。或時有過造而中休。若被他奪。若已興功而便命過。若作白衣若為求寂。若用己物。並窣吐羅。若有苾芻。語餘苾芻言。為我造房。勿令違法。若彼苾芻違法作者。自得其罪。若遣他者。作如是言。此處善好可為作房。我乞木等以相供濟。而實不淨。二並得罪。或時十人共造一房。同興方便十俱得罪。若令他造房。而起疑心為作不作。得窣吐羅。無犯者得先成屋及舊受用房。並大蚊幬。此皆無犯。◎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造大寺學處第七   爾時薄伽梵在憍閃毘國。六眾苾芻斬伐勝樹欲作大寺。雖為僧伽。致招譏惱。妨修善業。因起違諍。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有主為眾作是。苾芻應將苾芻眾。往觀處所。彼苾芻眾應觀處所。是應法淨處。無諍競處。有進趣處。若苾芻於不應法處。不淨處。有諍競處。無進趣處。作大住處。有主為眾作不將諸苾芻往觀處所。於如是處造大住處者。僧伽伐屍沙。   言大者。有二種大。一施物大。二形量大。若無過者為眾聽造。若有不淨等緣制不許作。言住處者。過去諸佛及聲聞眾。鹹悉受用佛所聽許。諸信敬者造而奉施。若苾芻作大寺時。限至三層。佛殿五層。因許給孤獨長者造寺法式。長者以金遍佈其地。買逝多林營飾。既周奉佛聖眾。若施主為眾造寺。更有施主。於此寺中欲為別人造房。施者應問。造寺施主方可興工。自下因明分房舍臥具法式。於夏前豫分。或至安居日。分其授事人。告大眾雲。某房有利有衣。若欲得者隨次應取。若當時不取行至第三。方更索者。一二索時。未即須與。三索應與。索者得惡作罪。房若少者應計人分之。應留一房擬客苾芻。不應盡分。若餘住處有苾芻來。及後夏者隨次應與。不及後夏此不應與。可依知識隨處而住。衣食之利應共均分授事人等不應令作。有五種人不應差。作授事等人謂解蘇呾羅毘奈耶摩窒裡迦僧伽上座。及為眾讀誦者。若於住處多有房舍。應隨當時人數多少。若一人與二或時與三。皆於此房隨時受用。或前食後食。若有破壞用僧伽物。若勸化白衣隨其力分而為修補。不應棄捨。故令損壞。若處迮狹。同臥敷量均等共分。勿令闕事。諸坐枮等應並均分。除安水瓨藥瓶之處。並置齒木土屑瞿摩耶處及眾人行處。若門屋下廊簷前上下閣道。及倉庫處並不應分。若在阿蘭若中。於顯露地可留多少。安瓶器處。眾受用地。亦不應分。若有施主樂於寺內造別房施者。住此房人應受其利。並為修理。或任施主意取何人。此人雖復受其別施。大眾分利皆亦應與。別房有施。隨住房者而共均分。若大床大座難移轉者。諸門徒等應為舉之。若為眾事。須出外行分房之時。隨次留分。阿蘭若處並乞食時。可留守人共均與食。藏門鑰時應作私記為防守。故隨意養狗。其畜狗者。須知行法。若窣睹波及房院地狗所□攫。應可平填。若遺不淨即應除去。若不修治。並得惡作。若有藥叉並猛獸處。即不應居。不兩房內而作安居。設作安居應於二處物取一分。凡出家者於諸利養皆悉不合越分貪求。聞有諍者將欲來時。應作三時豫分房舍。謂春夏冬隨意分給。復有六種分住處事。一寺。二寺勢分。三寺外房。四房勢分。五園。六園勢分。若諍者雲與我分房者應告之曰。並己分訖。若諍者去後還依常。次准法更分。若非鬥者應共同分。若不與分。得越法罪。或為日分。此是今日此是明日。或為時分。此處小食此處大食。或為尊分。此是阿遮利耶房。此是鄔波馱耶房。如此分者皆得惡作罪。若病苾芻樂舊房者非次應與不應無病詐言有病。若分房竟。後有人來。不以年高奪他房分。若夜至若暫停。夜索分房及以褥席。若其與者授受二人。鹹得惡作。若夜至人不應相惱。可隨相識權時停止。給孤獨長者為乞食人。造立停捨。六眾聞之並皆同集。共分其捨。得惡作罪。凡是非法分與並不應取。若有因緣須向餘寺。時逼到者不論坐次。隨處應食。外有食來至斯住處。欲得食者。若無限局隨意食之。若人食有限即不應食。如於寺內。隨次分房。若在樹下。若在平地。若軟草處。亦隨次分。應以白二差具五法者。令分臥具。所有大眾臥具。下至洗足盆並須聚在一處。從上座分有十二人。並須差遣。一分飯人。二分粥人。三分餅果人。四分臥具人。五分諸雜事人。六藏器物人。七藏衣人。八分衣人。九藏雨衣人。十分雨衣人。十一雜驅使人。十二看撿房舍人。若分臥具及以褥席亦隨次分。有餘長者。若客苾芻及尼來者。應與令臥。所有臥具從好行訖。餘者白眾更應分掌。勿令損壞。凡是僧伽臥具受用之時。不得隨宜將輕小坐具。及垢膩疏薄惡物。而為儭替。得惡作罪。招黑背殃。知僧事人半月半月應巡房舍觀其臥具。若老若少不依法式。用臥具者。既撿見已。若老宿者告眾令知。少者應語。二師奪其臥具。准法呵責。若寺房廊鳥雀棲宿為喧鬧者。應使人撿察巢。無兒卵應即除棄。有者待去方除。若有蜂窠無兒應除。有者以線縷纏之。由此緣故更不增長。若施主造寺施僧伽已。有事他行久不來者。住寺苾芻不應為乏飲食。故捨斯住處悉皆遠去。應共乞食而自支濟。乃至五歲尚不來者。應共鄰居比近之寺。同一利養。別褒灑陀。寺主若來隨彼情樂。若久不至具如廣文。凡寺廢毀重欲修造。或等或過不應減小。若施主力薄小亦隨聽。香臺制底等過非小。若有尊容彩畫彫毀。應可拂除。還依舊狀而更圖畫。佛語尊經字有磨滅。刮其舊墨應更書新。次明作淨廚法。凡是寺內應作淨廚。此類不同。有其五種。一生心作。二共印持。三如牛臥。四故廢處。五眾結作。言生心者。所謂隨一營作苾芻。或復俗人。初造房宇定磚石時。心念口言。今於此方處當為僧伽作淨廚。共印持者。謂撿挍苾芻創安基石。將欲興功。告共住苾芻曰。諸具壽仁可共知。於此方處當為僧伽作淨廚。如牛臥處者。謂是房門無其定准。撩亂而住故。廢處者。謂無眾僧空廢之處。眾結作者。謂大眾共和秉白二羯磨。作法結之。應如是作修營處所。悉備具已。齊於界內並外勢分。一尋將作淨廚。僧伽同樂者。即於此處敷座席鳴楗椎。乃至令一苾芻為羯磨。結此據大寺。可寺坊內結作淨廚。若隨一房小舍應知亦爾。於中通塞具如廣文。或於棚閣中層結淨。上下四邊勢分鹹淨。若作法已得二種利樂。一界外貯得界內煮。二界內貯得界外煮。並皆無過。若異此者飲噉之時。皆惡作罪。又有十種不淨處。不應熟食。所謂露地門屋。下房簷前。溫暖堂洗浴室。官人宅制底邊。外道家俗人捨。尼寺中若煮食時。皆得惡作。上因造寺遂辨餘文次釋學處。言應將餘苾芻者。謂眾多人非僧伽也。由何事故須將苾芻為防。後時諍競損惱故。此中犯相者。唯除過量。餘並如前小房戒說。若於住處有鬥諍者。有污家者有非理者。應驅擯之。   無根謗學處第八   佛在王捨城。時蜜呾羅步弭迦二人。由昔生中與實力子有怨仇。故遂共妹蜜呾羅尼。謗實力子雲。犯波羅市迦。便為舉詰。自相符證。由同梵行事及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以無根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無根謗彼苾芻。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屍沙。   言苾芻懷瞋者。謂瞋惑未斷。不捨者。謂是現纏意欲作其無益之事。言無根者。根有三種。謂見聞疑。此若無者是無根事。言謗者。謂以惡事毀呰於他。無根方犯。若有三根。即非犯類。所言謗者。謂非言諍。苾芻由瞋恚故。作是語者。謂無實想故。表由瞋恨故。便生惡謗。應知此中所謗之境。有四種人。一者清淨。二者雖清淨相似不清淨。三者不清淨。四者雖不清淨相似清淨。若謗初二十事成犯。五事非犯。何謂為十。謂不見不聞不疑妄言見等。是謂三事。或聞而忘。或疑而忘。言我聞疑復是二事。或聞而信。或聞不信而言。我見復是二事。或聞而疑。或聞不疑。或但自疑而雲。我見復是三事語。語說時鹹得本罪。五事無犯者。謂不見不聞不疑有見等想而雲見等。是謂三事。或聞而忘。或疑而忘。有聞疑想而言聞等。是為二事。此皆無犯謗。後二人十一事。犯六事非犯。謂以見而忘一事。於上兩處為第四事。餘事皆同。思之可識。前之二人體是清淨故。無見忘。若以書。若以字印手印。若遣使。若自書字。作如是言。此字說汝有其犯事。若對狂癡。若眠若定。若先犯人。若授學人。若謗苾芻尼。若於大眾作如是言。此中有人犯波羅市迦。不斥名謗。鹹窣吐羅謗之境心。句如上說。若以半擇迦男女而謗他者。皆窣吐羅。謗式叉等鹹犯惡作。復有說言。謗苾芻尼亦獲本罪。謗式叉等得窣吐羅。若以五無間謗苾芻者。並得眾教。以犯逆罪非苾芻故。有雲。於中是吐羅者。謗得輕罪。尼謗他時。准苾芻說其式叉等。得惡作罪。若鄔波索迦謗苾芻者。應與作覆缽羯磨。若惡罵俗人。不往其捨不受彼食。及以床座不為說法。若彼下心從眾求乞。性調柔者。應為作仰缽羯磨。入邪部者。為正部人。作覆缽者不成作法。翻此便成。若善俗人家作覆缽羯磨。亦不成作。若以一床等壓諸界上。一羯磨人得覆仰多缽。   假根謗學處第九   佛在王捨城時。蜜呾羅步弭迦二人。共見野鹿交會。取相似事謗實力子。毀同梵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懷瞋不捨故。於清淨苾芻。以異非分波羅市迦法。謗欲壞彼淨行。後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是異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為譭謗。彼苾芻由瞋恚故。作是語者。僧伽伐屍沙。言異非分者。異謂涅槃乖生死故。四他勝法非是彼因。名為非分。非分事謗即是其諍。若苾芻見餘苾芻犯波羅市迦時。作非犯想。或作餘罪想謗。言犯波羅市迦者。得眾教罪。若於眾教作非犯想。或作餘罪想。乃至突色訖裡多事。皆同此隨。其所謗得罪。應知說謗之時。前人領解犯眾教罪。無犯者。謂實見彼作他勝等事。◎   ◎破僧違諫學處第十   佛在王捨城。時提婆達多由貪利故學得神通化未生冤。令生信樂。至如來所求索門徒。以不得故。便起恚恨。乃與孤迦裡褰茶達驃羯吒謨洛迦底灑三沒達羅達多。以為伴黨。破和合僧。僧設諫時噁心不捨。由僧伽事及邪智煩惱。制十十一二種學處。   若復苾芻興方便。欲破和合僧。於破僧事堅執不捨。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具壽。莫欲破和合僧。堅執而住。具壽。應與眾僧和合。共住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汝可捨破僧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言和合者。謂同一味有其六種。謂形相作業戒見軌儀。及以活命。言僧伽者。總有九種。謂無恥僧伽。有恥僧伽。恥無恥僧伽。順理僧伽。非理僧伽。理非理僧伽。未脫僧伽。已脫僧伽。脫未脫僧伽。此九種中誰可破邪。除初後二餘皆可破。以其最初無羞恥。眾犯四重禁破事已成已破之者無重破故。後二聖眾破事無故。第九學人餘應准說。言欲破者。提婆達多以愚癡故。心生異見。壞彼僧伽。於形相等改佛正則。自製五事謗三淨教。勸諸愚小習行邪法。言五事者。一不食乳酪犢子飢困故。二不食魚肉由斯殺生故。三不噉於鹽多有塵土故。四不截衣□□□□□□埤□□□禮□奏禈倫罹□埤□□視餾切埤□□□□示□□□示□□□礸□言埤□□□P□□橖□□□□□□祤□□□裀□□□□□□褒稀埤□□廓姠□□{□鞳慼慼憫堊y□□□祅槽□□□□旅□駢禡祒□言埤□□q□□延□□j□矩弄禮□□屋禮□□□□槄□泥褽椻□□H□□□□□□□切埤□□□賂驤□□粳覕埤□□□□埤□□□K□□□如□埤□□□□埤□□□□□□覆□□□□□埤□□□□埤□□□□□椻□□□□□祰□□□□□□□□□□埤□□□□膳□□榕驫□□□埤□矩鍊□□覕糖□飀□□□□言埤□□耘橠椸□規□j□禍□馳□□祅□切埤□□□□□□□祿□□□□榕餖□□□埤□□馨□切埤□□□槨漰哄慼慼慼撰q禕娃□□□□□□□□埤□□□□泥褸□□□埤□□□□驒□□□□埤□□□妙□褚□□□□埤□Lw□□覕飀□騩□埤□□櫸□埤□R橝@榕埤□   助伴破僧伽違諫學處第十一   次明助伴學處與前異者隨字而釋。   若復苾芻若一若二若多。與彼苾芻共為伴黨。同邪違正隨順而住時。此苾芻語諸苾芻言。大德。莫共彼苾芻有所論說若好若惡。何以故。彼苾芻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諸苾芻應語此苾芻言。具壽。莫作是說。彼苾芻是順法律依法律。語言無虛妄。彼愛樂者我亦愛樂。何以故。彼苾芻非順法律不依法律。語言皆虛妄。汝莫樂破僧。當樂和合僧。應與僧和合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大師教法令得光顯安樂久住。具壽。可捨破僧惡見。順邪違正勸作諍事。堅執而住。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言好者。陳利益。言惡者。說無益事。言法語者。語詞圓足。律語者。合理無差。有釋能引實義名曰法語。出柔軟言名曰律語。言無虛妄者。謂曉其事方出於言。我亦愛樂者。彼所作事咸稱我心。莫作是說等者。勸隨正部捨背邪黨。此中犯者。始從隨順欲作破僧。皆得惡作罪。眾多人諫不肯捨者。得窣吐羅罪。若秉初白乃至羯磨。第二竟時。一一鹹得窣吐羅罪。第三竟時如法如律。如大師教正為開諫。違而不捨者。得眾教罪。若作非法而眾和合。或作如法眾不和合。或作非法眾不和合。或作似法眾不和等。由作諫事不稱法故。無犯若犯罪已即應說露。若不爾者。與他同秉一切羯磨。鹹得惡作。若他諫時心同惡黨。設令不語亦犯眾教。有言不同而心樂破犯窣吐羅。若雖言同作不破心。或無破心不同其事者。無犯。若生疑者獲窣吐羅。自有破而非鬧亂。應為四句。鬧亂謂是始從搆集破眾之事。或有破眾非是異住亦為四句。異住謂是異界而住。或有破僧不為別部。亦為四句。別部謂是九清淨人。別處而住。一是正主餘八名助。齊何名破。謂是天授先領四人。後破正眾。四人同彼行籌羯磨。齊是名為破僧伽竟。若授學人為行籌者及無戒人等。皆不成破。若戲笑行籌及秉羯磨。作破眾事合眾。鹹得窣吐羅罪。眾不因此而成破故。若眾破已有餘部人。在界內時。不應作長淨等事。由眾不集成別住故。若如法部共非法部。同集一處。如法部解界時成解。非法部解不成解。其處中人應共如法部。出界外作褒灑陀。不應共非法部。如法苾芻應教授尼眾。此若無者。其處中人亦應教授省緣而住。不墮二朋名處中人。尼眾若破。不應教授應告彼曰。姊妹應先和合已方求教授。若苾芻尼眾不諮稟苾芻。輒自擅意別為軌則聚徒眾者。得窣吐羅罪。諸有被責室羅末尼羅等。若餘苾芻輒供衣食而攝養者。破他門徒。得窣吐羅罪。若作好心欲令調伏權時。攝誘者無犯。憍閃薄迦諸苾芻輩。雖分二部無破眾心故。不同此破僧伽罪。隨事重輕有十八句。若苾芻於非法事作非法想。及正破時。亦為非法想者。此則生無間罪亦成無間業。若破僧時不作非法想者。但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故。   有六句重十二句輕。   非法非法非法 非法非法法 非法非法疑 非法法非法 非法法法 非法法疑 法非法非法 法非法法 法非法疑 法法非法 法法法 法法疑 非法疑非法 非法疑法 非法疑疑 法疑非法 法疑法 法疑疑   污家違諫學處第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告諸苾芻曰。若有苾芻苾芻尼。為污家者。眾應與作白四驅擯羯磨。令出住處。若鬥諍者。眾應與作令怖羯磨。應告彼曰。汝若不肯改前過者。眾當與汝更為重罰。令彼生怖故。名令怖。若見門徒欲為鬥諍。軌範師等宜應遮止。或以苫摩他事而令止息。若苾芻數數犯罪。應與作折伏羯磨。或以餘事而責罰之。乃至未捨惡事已來。令依止有德折伏而住故。名折伏。若苾芻與諸長者。及苾芻等相觸惱者。應令苾芻就長者等而求懺摩。若不肯者。眾應與作求謝羯磨。令往愧謝。若不見罪不如法悔不捨惡見。此等皆應與作捨置羯磨。由斯捨棄不同眾法故。名捨置。其捨置者若多朋黨恃怙強梁。眾應量宜勿令鬥起。於所犯罪如法為除。若不肯者不應強詰。強令憶念。若強抑與作捨置者。得窣吐羅罪。若鬥諍人各懷怨恨。雖經多日不能除滅者。有持經持律持論多聞多知識。大福德足。門徒眾所共知者。應為消殄。若冤仇者至俗家時。應隔處中人令其間坐。若於界內鬥諍紛紜。諸處中人應出外長淨。若共餘部為長淨者。不成作法。得惡作罪。凡有為他作羯磨時。不為詰問。不作憶念。或實無犯事。或有犯不忠或不對面。或秉非法皆得惡作。作法不成。若得羯磨已所有行法。應可順行。雲何行法。所謂不應與他出家近圓。及為依止不畜求寂。不應差教授。苾芻尼設先被差。亦不應去。有犯苾芻不應詰問羯磨等事。亦不應呵。若有二十法者。所作羯磨不應為解。何謂二十。謂於眾處不現恭勤。身不輕利故。或於眾處不生卑下。不蠲傲慢故。或於出離不肯隨從不順治法故。或於眾邊不行恭敬。乖行敬法故。或於界中不求解放於罪無悔故。或仗王家及斷事官。或依外道及以別人。不依於眾。著俗人衣及外道服。承事外道不應行事。而復行之。苾芻學處而不修習。或罵苾芻。或時瞋恚。或復呵叱。或令眾失利。或不欲同住。若有此二十法不應與解。   爾時世尊。作教敕已。令聖者阿難陀共諸上座苾芻。在於路中。差具五法者。往枳吒山。就彼詰責。與阿濕薄迦補□伐蘇行污家者。作驅擯羯磨。其同罪者半豆盧呬得迦等。中路聞已。遂便逃向室羅伐城。如法除罪。時彼二人後往逝多林。見此事已。作如是言。我輩同罪有驅不驅。知諸具壽隨自己情。有瞋有欲。時諸苾芻告彼二人。令其改悔。先別諫已後為羯磨。諫由其受用鄙事故。而行污家。因家慳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眾多苾芻於村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具壽。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汝等可去不應住此。彼苾芻語諸苾芻言。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有驅者有不驅者。時諸苾芻。語彼苾芻言。具壽。莫作是語。諸大德有愛恚怖癡。有如是同罪。苾芻有驅者有不驅者。何以故。諸苾芻無愛恚怖癡。汝等污他家。行惡行污他家。亦眾見聞知。行惡行亦眾見聞知。具壽。汝等應捨愛恚等言。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言村落等者。若有街巷可知人物。住處名為村。村外遠家名為落。君王都處名為城邑。言污家者。有二事能污於家。一謂共住。二謂受用。雲何共住。謂與女人同床而坐。一盤而食。同觴飲酒等。雲何受用。謂採花果等。雲何惡行。謂以粗惡法譭謗於他。及戒見等中說其毀犯。由依污家生眾罪故。見謂眼識。聞謂耳識。知謂餘識。此顯見聞知性。汝可去者是驅逐。言有愛等者。於不驅者雲有愛心。於所驅者說有瞋恚。言有癡者。於污家輩不善分別合驅不驅。言有怖者。於逃去者不敢治罰。不驅擯者。謂是半豆盧呬得迦等。言汝等應捨愛等者。謂是別人諫。言再三者。眾以白四諫。但言愛等即得惡作。別人諫時違犯粗罪。初白及二羯磨違得三窣吐羅罪。第三竟時便得眾教。若秉法和別事並同前。實有愛憎非愛憎想疑。得窣吐羅罪。若作愛憎。想者無犯。實非愛憎作此想疑。便得眾教。若未作驅擯羯磨。言愛等者。得惡作罪。由謗眾故。若於他人知無實事。自生惡念。妄說前人作離間言。得二墮罪。   惡性違諫學處第十三   佛在憍閃毘國。闡陀苾芻不忍他語違如法教。由其惡性受用法事。求自在不忍煩惱。遂生忿恨自損損他。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惡性不受人語。諸苾芻於佛所說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不受諫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少許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止莫勸我。莫論說我。諸苾芻語是苾芻言。具壽。汝莫不受諫語。諸苾芻於戒經中。如法如律勸誨之時。應受諫語。具壽。如法諫諸苾芻。諸苾芻亦如法諫。具壽。如是如來應正等覺佛聲聞眾便得增長。共相諫誨。具壽。汝應捨此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僧伽伐屍沙。   惡性者。稟性粗言不用他語。於佛所說者半月所說。言戒經中者。謂佛世尊所制學處。言如法者。謂依實事見聞疑說。言如律者。稱實而說與理相應。出柔軟語。言少許者。假令少言亦不許說。言好惡者。謂利非利。言止者。未說之言。預相遮止。莫論說我者。謂情不忍可。言佛聲聞眾便得增長者。由展轉相教。世尊聖教得久住世。言共相諫誨者。謂欲諫時先求聽許。然後方諫。若他不許不應強詰。然詰問時不以天眼見天耳聞。若他不憶應為作憶念。憶時瞋忿應求聽許。若不許者。棄莫與言。若仗託有力者。不應教授。不共長淨安居隨意。即於此日應一苾芻作如是白。我名某甲遮彼苾芻某甲為長淨等事。若此苾芻在眾中者。不應對之而為長淨及隨意事。若於所犯罪有餘無餘。無有定實而遮他者。皆成非法。若天眼天耳及聾盲無識。隨黨非黨在地居空等。或翻此四皆不成遮。於所犯罪事有定實為遮他者。是謂應法。若以不善見聞疑而遮他者。得惡作罪。若一界內有多住處。一處遮時餘皆悉遮。其能詰人雖被眾差應知軌式。有其五法。謂從座起。脫革屣整衣左肩。禮上座已合掌而住。應以五法而自稱量我。是持戒者不。有羞慚不。有追悔不。能攝伏諸根不。是樂戒不。又生五念。謂實不實等。次應告言。汝某甲我今欲詰。能容許不。彼應答曰。由何事故爾詰於我。說罪差別。如律應知。其被詰人應於五部學處。自思忖已。當聽許之。返令憶念。爾於何處知我有犯。當依實說。勿搆虛言。應告彼雲。今任汝詰。次能詰者先為安慰。方始出言。然我不以錯誤之語。及私屏語。或造次語。仁所說者我皆三問而詳審之。次應白言。汝某甲聽。僧伽令我為詰責人。問爾實事眾當為汝作羯磨法。應可善思。勿令損己。亦不應調弄清淨之人。並樂戒者耆宿有德。亦不輕慢。違此教者得惡作罪。言共相諫悔者。有所違犯心希清淨說先所犯。此中犯者。謂別人諫時不用語者。得窣吐羅罪。若初白及二羯磨。得窣吐羅罪。第三竟時得僧伽伐屍沙。惡語之人不先詰問。輒便遮止得惡作罪。餘義通塞如前所明。其諫羯磨如百一羯磨中說。   我已說十三僧伽伐屍沙法。九初便犯四至三諫。若苾芻隨一一犯故覆藏者。隨覆藏日眾應與作不樂波利婆娑。行波利婆娑竟。眾應與作六夜摩那[卑*也]。行摩那[卑*也]竟。餘有出罪。應二十僧中出是苾芻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眾。是苾芻罪不得。除諸苾芻皆得罪。此是出罪法。   言我已說者。彰其事了欲令諸苾芻重審其罪。暫舒息故。九初便犯者。謂初九戒事成獲罪。四至三諫者。即破僧等違三羯磨。方犯其罪。若苾芻隨一一等者。凡欲除罪。須有五緣。一由其罪謂所犯罪。二由意樂謂知而覆藏。三由治罪謂隨覆日與遍住等。四由行已謂令眾心喜。五由人殊謂滿二十眾。言二十者。若少不足作法不成故。以數定行遍住者。由其覆罪。覆有兩種。一謂覆夜。二謂覆心。若作覆心至過明相。是名一夜覆藏罪。若不識不憶由無覆心。雖經明相無覆藏罪。後若憶識欲說罪者。此則不須行遍住法。應說眾多惡作罪。若與聾人及不解方言。或非本性。或被治罰。如此之人雖可共住鹹不成覆。或時晝日與苾芻俱。若至夜時。無苾芻者。假使盡形亦無覆罪。若犯二罪二俱覆藏。或一覆一非覆。或二俱不覆。或兩俱憶。或一憶一不憶二俱不憶。鹹經兩月等。如是應知。於罪於日知數不知數。一罪多罪有覆無覆。或作白衣。或為求寂重受近圓。或得解法覆與不覆。或前或後。於諸罪類治法眾多。具如廣文。此不繁說。有四種人應行遍住。有知罪數不知夜數。有知夜數不知罪數。或俱不知數。或俱知數。如百一羯磨說。若其重犯是前罪類。應與復本遍住羯磨。令其調伏。謂壞前法從本更行。行時更犯是前罪類。應與重收根本羯磨。若更犯者。重收前日。可更令行。行遍住人所得之法。黑白不同。有其六種。一者總黑謂總皆非法。二多分黑遍住如法餘皆非法。三向半黑復本是法餘皆非法。四減半黑重收是法後皆非法。五少分黑意喜是法後一非法。六總是白乃至出罪悉皆如法。名善出罪。若如法行遍住法已。應與意喜。若不覆者但行意喜出罪。能令眾意皆悉歡喜。故名意喜。於六夜中若重犯者。應與復本意喜。若更重犯應與重收。六夜意喜。此謂是前罪類。言前類者。前因故洩今還故。洩餘皆准此。若非一類即不壞法。若行遍住及摩那[卑*也]時。更犯眾教。非同類者應鬚髮露。所有惡作別行遍住及摩那[卑*也]。若其初日犯初眾教。一夜覆藏。乃至十三覆十三日。若欲說罪。應據猛烈心。煩惱重者先與行法行遍住意喜。苾芻所有行法應隨順行。謂不應受善苾芻禮敬。亦復不應同一座坐。不居勝座不並肩行。若出行時。應隨他後不同室臥。不度人出家受十學處。及與近圓不受依止。不畜求寂不作羯磨。不差為使不教授尼。亦不差遣。先差應捨。不詰苾芻不捨教誡。開門然燈塗掃寺宇。大小便廁洗除糞穢。及供土葉寒時授火熱為扇涼。打楗椎嚴香火。並讚嘆佛。應在近圓。下求寂上座僧伽臥具安缽之物。應為收舉。制底香臺常應塗掃。依時巡禮。應告日數。眾集之處以所行事。告白令知不應一一為白。客苾芻來未安衣缽。應就為白。無苾芻寺不應輒往。有緣須去。不應經宿。須觀時候供給湯水。應與善苾芻。洗足塗油寺中利養。最後應受遍住意喜。作法之時不應還以遍住意喜。及授學人足其眾數。亦非此人得共同處。而行其法。不居空寺。亦非一人。非二非三。要須滿四。是清淨人同處行法。如前所說。不依教者。鹹得惡作。又正行時聞有諍者。欲來住處。應對善苾芻。為難緣故。捨行法已。同本性人諍者。若去還對苾芻受其行法。若行意喜不行遍住。若行遍住不行意喜。斯皆不應求眾出罪。若並善行當求出罪。餘如廣文說。有六種人犯眾教罪。對一苾芻說除其罪。得名清淨。何謂為六。一者遍持蘇呾羅藏。二者遍持毘奈耶藏。三者遍持摩咥裡迦藏。四者性極羞愧若說其罪懷慚致死。五者眾中最老上座。六者大福德人。何故此六許易除罪。罪滅因心不由治罰。若能於所犯罪決情斷絕。誓不更為。深生慚恥心無欺誑。是故除滅。又為耆年大德受持三藏人見治罰。謗議便生開一人悔。若犯不共眾教罪者。根轉之時過亦隨滅。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二不定法   攝頌曰。  若在屏障中  堪行婬欲處  及在非障處  無有第三人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在屏障處。與女人笈多壓膝而坐。為說法要。時毘捨佉鄔波斯迦。見是事已。心不忍可。往白世尊。此因鄔波斯迦事由婬煩惱。制初不定。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在於屏障堪行婬處坐。有正信鄔波斯迦。於三法中隨一而說。若波羅市迦。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彼坐苾芻自言其事者。於三法中。應隨一一法治。若波羅市迦。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是名不定法。   此中不定法者。謂以事處情證而為其體。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者是事。在屏障者是處。堪行婬者。是情。若有正信鄔波斯迦隨一而說者是證。言苾芻者。欲染現前近圓人也。言獨者。謂無餘苾芻及餘男子。言一者。無苾芻尼及餘女人。女人者。謂是人女堪行婬事。屏障者。謂隱覆處。堪障其形得為婬事。此有五種牆籬。及衣叢林闇夜於如是處。或男行就女。或女來就男。言堪行婬處者。於一尋內同居一席。身相逼觸得為坐臥。然彼女人或許不許。正信鄔波斯迦者。謂見諦人。有說設是異生有忠信者。言行無濫。亦信其語隨一而說者。或女人見事不忍而說。或護彼苾芻不肯自言。為證之時方隨事說。或波羅市迦者。於四重中隨一而說。或僧伽伐屍沙者。於十三中隨一而說。或波逸底迦者。於九十中隨一而說。自言者。隨所為事依實而說若者。或是窣吐羅罪。或對說惡作。此中若聲是不定義。若本意行婬同一座時。得窣吐羅罪。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者。欲顯鄔波斯迦。於罪自性及罪因起不善曉知。然見苾芻與女同座。共一器食同觴飲酒。如斯等事並應治罰。是名不定法者。言此罪體無定相故。容有多罪不可定言。此中犯相。謂行處住處同坐。隨自言事應可治之。於此三中不自言者。應與作求罪自性。白四羯磨。得羯磨已。所有行法不得度人出家受十戒等。如上所說。若不依行鹹得惡作。復應問彼舉事。女人顏色形容進止處所。若有第二人亦應問彼事。相當者如說而治。若不相當應隨苾芻語。或時漫說餘罪。或復非罪雲罪。或此罪作餘罪想斯皆取彼苾芻語治。   於第二不定中有差別者。緣在王捨城。因室利迦苾芻共蘇杜多女同處而坐。由鄔褒灑陀。鄔波斯迦見而言告。在非屏障處。不堪行婬波羅市迦。無容作故。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在非屏障不堪行婬處坐。有正信鄔波斯迦。於二法中隨一而說。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彼坐苾芻自言其事者。於二法中。應隨一一法治若僧伽伐屍沙。若波逸底迦。或以鄔波斯迦所說事。治彼苾芻。是名不定法。   第三部三十泥薩祇波逸底迦法   初攝頌曰。  持離畜浣衣  取衣乞過受  同價及別主  遣使送衣直   有長衣不分別學處第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畜衣服廢諸善品。此由長衣事及過限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長衣。齊十日不分別應畜。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作衣已竟者。由侍縛迦大醫長者。佈施衣服。世尊因此聽畜衣也。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今身形極為柔軟。但畜三衣尚得支持。況諸苾芻身非柔軟。畜三種衣而不充濟。因制苾芻各畜三衣。內得資身無盈長過。於三衣外又聽受畜十種衣物。此之衣外不應法者。皆不應畜。謂野麻衣駝毛緂樹葉衣豹皮鹿皮及小浴衣。或染青色。或復露形及以拔髮。或角鴟毛。或人髮緂。或受啞法。此等皆是外道形儀。非出家法。作者得窣吐羅罪。若更有餘外道衣服。著時鹹得惡作。若著留□□□□患□栨□|薨□妨□□|薦邧鬢□□□Q橦□|蜀□□|薨□洁槨譜o□|薧□□□丑慼暮欘Po性曄|薨灺髧皝□‥□悅詫□□□□□|諍苤慼慼L□□□□□獺慼嬈□□□煤□□臐憔P□□□|牧髡□R‥□籜磩餤犖犅□ㄣ|□翽L□□姣□   應知三衣受用各別。若作務時或道行時。及在寺內常用五條。若行禮敬及食噉時。應披七條。為遮寒入聚落乞食噉食。禮制底應著大衣。後二衣應割截作。若是貧人後必須截。為入聚落故。何故不割截衣不入聚落。然苾芻衣有其二種。與俗不同。謂彩色形狀。俗人純白不截。苾芻壞色而截。若得新衣作僧伽胝及尼師但那。兩重應作嗢呾羅僧伽。及安呾婆娑一重應作。若前二三重後二。兩重者亦聽。若以未分別物重帖之時。得惡作罪。至十一日便犯捨墮。或作是念。更覓餘衣以充其複。遂便摘去第二重者。得惡作罪。至十一日便得捨墮。若作是念為浣染已。還持此物重帖斯衣者無犯。至十一日若不帖者得捨墮罪。若得故衣造僧伽胝。及尼師但那。應四重作七條。五條應兩重作。或摘去還安准前應識。若糞掃衣及故破衣。隨意重數其條數壇。隔法者。若安呾婆娑壇隔法式。一長一短嗢呾羅僧伽兩長一短。若無容割截。或是少欲貧人衣財不足。雖不割截帖葉聽畜。或現無暇當擬縫刺等。設是縵條等守持無罪。其僧伽胝條數九種不同。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壇隔者初三兩長一短。次三三長一短。後三四長一短。過此已上便成破納。不堪持故。總有三品僧伽胝衣。謂上中下。上者自肘量豎三橫五。下者各減半肘。二內名中。嗢呾羅僧伽亦有三品。上者三五。小者各減半肘。二內名中。五條同此。復有二種五條衣。豎二橫五。豎二橫四。但蓋三輪。是謂守持衣。極小之量若身長大而肘短者。依身為量。不依肘量。若翻此者亦依身量。若身絕大者。裙應縫作厥蘇洛迦而受用之。如前衣量。若過若減不依量作者。鹹得惡作。其浣衣法。苾芻不應令客浣衣人浣洗衣服。恐壞衣故。浣衣之家亦不應往。可自為之。灰水安洗器中。若手若足徐徐浣濯。若於衣上被香泥污。或餘膩物應用湯水及灰屑等洗之。其染衣法先取木皮。洗去塵土打椎使碎。日曝令乾。三遍煮汁別安三處。先用初汁。次用第二。後用第三。欲染之時應取少汁安於器中。方可捉衣斟酌少多。令衣遍濕。不應以衣置多汁內。亦不急捩令衣壞損。既捩去汁更柔數遍。方曬曝之。曬衣法者橫繫細繩衣邊搭上。劈竹裌衣。其夾隨意多少。汁流下邊還翻向上。勿令垂渧。應可數看。若衣重大應於柴木上曬之。數數翻轉。新衣應用新樹皮汁日中曝之。故衣應用舊樹皮汁陰處而曬。待其乾後以少水濕柔。色益鮮好令色不脫。若於寺內為染作時。染汁污地牛糞塗拭。若石灰地應須水洗。   其縫刺法依稻田畦勢而為割截。葉向兩邊不應一靡。葉有三別。謂上中下。上闊四指。或如烏張足狹齊兩指。二內名中。凡為小壇。當大壇半應用竹籤。或用針等而記其處。然小壇望大壇。裁割之時更須增其半葉。一縫作了之後。方始明闇正得相應。異此非也。四邊安緣稍狹於葉。去緣四指肩隅置帖。於此帖中穿為小孔。安細絛□□□祅饁逆□□□觿□麗□□□□鍧磩□□謮a□§□□艨嵣|該□紐處。或隨身大小。紐有三種。一似蘡薁子。二似葵子。三似棠梨子。上邊既爾下緣亦然。顛倒任披並成非犯。若行出外內紐雙□□□蠀琚慼慼慼摯e□□餺□灠e□饉□□□□□□□□□訥奩檢□騬□駁□□漏□□□□楚慼慼慼慼慼慼熱J□□□□□□奏柳□n祜□□楸□訑飀□槁□□襜□駂□□□□姘□□□駔觫馜裀□吟□祰綠□贊□□□□□□□□□□□□□□□□□檢□誇□□□襾□□□□箋□觀娀□□□埤□□槄□□□餺□部慼憮滿慼慼慼慼慼慼潸薄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憫砥慼慼摯鞢潸獺慼慼慼慼慼慼撬c□□娀□□□□□□□駢□□□□□□襱□逆□□翩慼慼慼潯恣摯鞢慼慼慼翩慼慼慼慼慼翩慼慼潰h□姳翩慼慼慼q□姳翩慼慼慼慼c翩慼慼潔秭恣j□□□□□稟□療□□□□□□□□□□□□□U奏□□誇□□□□送□j□嫵□□□□□妯□□□□□駩□□饑□樿模□□□漣□□模□□□襭□□模□□□哅□□模□□□行□□祊□□□□女婂□□饇□埤□□□覘n女婂□□□樈□妳奏□□□□□礹□□□櫸□□驤□□□奼□□覘n女娀模□□夾□□□襜v□裀□□□雜□□埤□□□禮□□□襤□逆□練□ぇ塢T□□姾女婂□□□□□簎芊撫t□□埤□R示□稀埤□□姾女婂□□□□□□□□□□襼□□□□□□□饅□□z□□□□餺□□□□□□□□□埤□楅□餽□□椽□□□褓□椸駔復□勵埤□□□□禡禮□□樓□□女婂□□哄慼慾k婂□□□□□女婂□□□□餓□槂□□□櫚□□埤□誇□□奾□□□□□訊大□菉榭□□□□□□□□櫚□□□□樓□□□榖□□雜□□埤□□禮□□□げ□槂□□禡禮□□姾女婂□□□□飀□楏練□□駩□□橠弁□□□□E□□□□が鞢慼慼慼慼撚|奡檳駇□飀□□訊□餀□K□□女婂□□□□箯捸慼慼]□衋芊撙飽憔蝖慼慼慼慼慼慼慼撥X□□□禡禮□□□□□禮□□□□女婂□□□z□□□禮□□j□□姾女婂□□□□□□良姾女婂□□□□□□□□槂□禮□姾女婂□□□□□餺楦□飯□□□□□祉□□奅模□□□祑□□□□飀□□□□獎□□□□□饈驤□□婥□□□□槍□□□□魯□□芊慼撮荂慼慼慼潯活慼慾k婂□□□□祰□□奏□駁□□□□□□□□□□檢□□駷□□□姶□□□嬌□覆聯姎□閬C言埤□z□楏菉□□飽埤□穠女婂□□□□覦□埤□禮□姠□婻霸駂□□奅駜R□□□□□□祈驤□婻霸□逆□   何者衣財合張作羯恥那。於安居中多獲衣者。應取其一。為羯恥那。餘隨意分要是新衣已浣染者。未曾披著及非急施衣。若僧伽胝。或嗢呾羅僧伽。或安呾婆娑。此中隨一鹹須作了。若未了者不合舒張。五肘及過斯成應法。若體疏薄往返蓋屍帖葉縵條。先曾披著犯捨墮。物破碎被柔及以補替。並不應張。若十五日得已成者。亦得作羯恥那衣。   何人共張羯恥那衣。謂同一界。是善苾芻同共受衣。及與欲者有十種人。不合同受羯恥那衣。一未有夏人。二破夏人。三後安居人。四餘處安居人。五張衣之時不現前人。六行遍住人。七遍住竟人。八行意喜人。九意喜竟人。十授學人。復有十人。但得利物不獲饒益。謂以求寂替前第四便成十人。有五種人利及饒益悉皆不得。謂三種捨置人。餘處安居人僧伽破時。非法之黨雲何饒益。謂有十種。一畜長衣得過十日。二畜長衣得過一月。三得離衣宿。四得上下二衣隨處遊行。五得多畜三衣。六得別眾食。七得展轉食。八不受請得自往食。九得非時入村不囑授。十得法學家隨意受食。從八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是衣出時但由張衣。獲其饒益。非廢學處。此羯恥那衣如何當出。張衣之人於正月十五日。應白眾言。諸大德。明日我當出羯恥那衣。仁等各各守持自衣。既至明日。僧伽盡集秉白二羯磨而出。聞有賊來恐被劫奪。限雖未至亦得出衣。若有利物亦即應分。有八種本事。出羯恥那衣。何謂為八。   攝頌曰。  初決去不定  決定失去衣  聞出出界疑  望斷同心出   此中言決去失衣者。謂若苾芻於此無戀心。欲往餘方不擬重來。決意出界者。是不定。失衣者。謂若苾芻出界求衣。或未作衣。或已作半。於此利物及以住處。或有顧戀。或無顧戀。或有望心。或無望心更擬還來作衣。或起疑念者。是決定失衣者。同前所說。於中別者。而我今去更不重來。亦復不能造支伐羅者。是失去。失衣者。謂出界外造支伐羅。起手作時遂便失去者。是聞出。失衣者。出界求衣。遙聞大眾出羯恥那衣。情生隨喜者。是出界。疑失者苾芻自念。若衣不了。或還不還生。如是心出界便失。望斷失衣者。本心出界擬還作衣。既至彼方求衣不獲。望心決斷便是失衣。同心出衣者。謂若苾芻出界求衣。後還寺內同心共出。此中略說餘如羯恥那衣事中廣明。若眾破者。此部張衣還須此部和合共出。凡苾芻眾張羯恥那衣者。於五月中獲其饒益。不張衣者。一月饒益有何緣故。此衣名作羯恥那耶。謂是堅實精妙之義。然由大眾捨持。衣等。此能荷負令無違犯。有斯力用故。名堅實。或由此衣體精妙故。   言長衣者。謂守持衣外得所餘衣。體應淨物。是合分別。言齊十日者。限至十日。守持衣者。謂十三資具衣。一僧伽胝。二嗢呾羅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尼師但那。五裙。六副裙。七僧腳崎衣。八僧副腳崎衣。九拭身巾。十拭面巾。十一剃髮衣。十二覆瘡衣。十三藥直衣。此等諸衣各別牒名而守持之。應對一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此僧伽胝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如是再三乃至藥直衣亦如是。若得未浣染未割截物。權充衣數者。應如是守持。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此衣我今守持。當作九條僧伽胝衣。兩長一短。若無障難。我當浣染割截縫刺。是所受用。如是再三餘二同此。若無苾芻對餘四眾。亦成守持。若有緣捨三衣者。對一苾芻應如是捨。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此僧伽胝衣。是我先守持衣今捨。如是再三餘二准此。若長毛衣及重大物。不堪守持。其毛短者應守持用。長毛重大。應作委寄他心。而受用之。得重物時應心念口言。此是某甲施主物。我為彼故而受用之。不須分別。為遮寒苦為除熱故。開疏薄物毛。及苾芻紵布白□□□□掠埤□□□吟□患□祀□檢□概騁□□□誇駩□送□□馱□埤□□稂騙埤□糕姊□□□礸□雜□□□□□□□□□禱□□榴逆□□□駩□□□餽□□□□榕□□□□婛□□□□樁□□□駩□□埤□礸騂襻□□雜□□秉□□□□□□□□驠□□觕椸□□□□祅祅模□□訂送□□□□□趥□□□□¥硐□□□艨□□芣c□□□苣§□□貥停z□□□|□□潤軥囁V□兣□□牷慼慼樂z鏦兣¥□腄慼嬈工□□□□□□諧□□耩獸□□轎p姨□□□□rび□§□V□□§□□□□□□□鬥□¥□□□□|□芥鞳嬈□□巧□□璧□□□趧髹邪□□艨□□□□□□□滎情慼慼慼L□□□□□巨□¥□□□□|蜀磷薩□|薦□薩□|犛漩邇□詨□□□焨□鐐□□甥龤慼慼敵馬腮薩□□□|蜀□□□□¥嶡甥驉慼慼慼慼敷搳怴嬈□漥奩□甥□愣|□悅諢□¥工□□□|葨□□憿慼慼憧芋慝□□□襣|該□□襣|□□漩□□汨□鐐‥□□□襣□□□□汨□□甥□|□□□邪§□□□艤□悅諢□¥嶡甥驉慼慼慼慼慼慼樂m□c□□甥齱慼慼慼慼情慼熟芊撩滿慼慼慰D甥鷑S□□屩□□‥□□□襣¥甥鷑S□犖□n□□襤鋧騰¥鷅窪k揀¥甥驉慼慼樂mR§□n嶨□□□□驥□邪|□諍□□‥臥甥驉慼撓蚚格^¥嶡甥驉慼□□|□□粵抰抸蝖熟吽L□□□粣|犛□□□□甥□¥嶡甥驉撩窪k耨□□□□□北‥□□□胦□□□巨□□睹□□襣c工□□□犖□□襣§□辨□聖§□謊□兣‥□□攔□h□□§□□□□犅臣|逤□□□□□□□□□c貤□讓□‥□滎□襦□□鞏□‥□蕁□□□畤鏨□§尨□洁﹛慼慰^¥硐在□□□磻□□□耦莧墣□□□莥郙鵅敵皿g□□¥□莦ㄦ□□□莥牷慼   言畜人者佛許何人得畜長衣。謂少財利人。或生來習樂。或從意樂天墮。或身多病苦。或多垢膩。或多蟣蝨。或多寒熱處。或營作人。或於衣服性多愛玩。由開長衣能攝念故。是謂畜人。言受處者。若出家人。或在家人。雖現貧窮性樂佈施。不應從乞。設持來施亦不應受。恐闕乏故。若癲狂人施不應受。若知父母現在者應受。若矯詐人博弈人。好鬥人盜賊屠膾旃荼羅等。持物來施皆不應受。由多譏過壞淨信故。何等衣物苾芻應受。謂貴價緂。僧伽應畜。餘緂被帔苾芻得受。若在中國諸皮裘衣。及熊羆等皮。皆不應畜。是他物者受用無犯。若熟皮席應用。若在邊方聽苾芻受用諸皮。若作皮鞋底唯一重。若底穿者應補。齊何處是邊方耶。東至奔荼林。西至二窣吐奴村南至攝伐羅伐底河。北至嗢屍羅山。   攝頌曰。  東至奔荼林  西二吐奴村  南邊伐底河  北嗢屍羅山   此限域外名曰邊國。內名中方。若於獵人邊得熊皮者。受取無犯。應安佛堂門下與諸苾芻坐。或常足躡為明目故聖開受用。若在俗家得皮臥具。為利施主應坐勿臥。若患痔病及眼闇者。聽取熊皮應坐。毛上能蠲於疾。本因十二億耳苾芻。於中國開一重皮屩。由莫訶羅苾芻。復還制斷為護臥具。復更開許。若底多重者。令俗人著已受用無犯。若革屣重底蹋時出聲。或如羊角或作雜花葉形。刺繡文彩在薜捨離。悉皆制斷。又諸象馬師子虎豹豺狼之皮。並不應用。此諸獸筋不合縫物。凡是鞋屨。或作菴頭擁前擁後。並皆不合露指皮鞋。亦不應著。若寒雪國應著富羅寒國謂是冰凍成凌。若在寺中大小行處。開著木屐。若在俗家著亦無犯。若粗芒鞋及竹葉屩。並不應著。若苾芻髀腳有熱血病。得著草鞋。若巧苾芻自欲綴鞋。應在屏處勿令人見。其錐刀作具聽畜無犯。是名受處。   言避就者。若著三衣並餘衣服。應善將護。若蟲蟻食牛嚼鼠齧崖岸欲崩。火燒風飄水漬盜賊。如是之處皆不應置衣。若上價緂阿蘭若中。則不應畜。應安村內。於苦葉上時曬曝之。房無戶扇及無苾芻。不應止宿。若不將大衣不應出外。有五因緣。聽留大衣。一處有苾芻並有門扇。二疑天雨。三渡江河恐有傾覆。四在羯恥那衣時中。五得離衣法。若衣緣斷壞者。應以物帖。或用線繚。若身著衣不於澀鞭地木石糞掃無坐物處。放身而坐。應作木枮揩磨令淨。或為草稕以物纏裹。隨意大小用以為座。若作務時。應須善護勿令泥土污衣。若遊行時有蕀刺處。應可褰衣不令垂破。若應浣不浣。應縫染不縫染。皆得惡作。著僧伽胝不應作務。不在道行不裹身坐。及披而臥。不赤體披。禮拜之時。衣勿拂地。不裹膝頭。亦不於下二衣上坐臥。若無餘物。聽用為襯坐臥無犯。然於臥時少睡多覺。亦不應隨處而臥。若夢中多流洩者。應以衣物掩身繫勿令脫。在不淨地不應安衣。若有俗人苾芻不應自擔衣物。其長毛緂不應輒披。若多蟣蝨以餘衣替。所著衣服應數觀察。可委信處應寄其衣。是名避就。   言棄捨者。若人。稟性愛多衣者。三衣之外並應捨棄。由貪好衣嬈亂心故。增長耽著障道眼故。應著糞掃衣。愛細滑衣者應著氈毛衣。著糞掃衣人。及住屍林人。僧祇好物不應受用。所謂衣帔雜色褥等。凡著屍衣人不應入寺。不禮制底。若欲旋禮應離一尋。亦不應用僧伽臥具。不入眾中。亦不為俗人說法。不入俗家。設須往者。應住門外主人喚入。應告之曰。我住屍林。若言可來應隨意入。如不命坐不應就座。苾芻不割截衣不帶□□□□□饅妝□□□驛□□□奅□橁□□褓□□□□□□□□送□□□椸□妝□□□示□□□縷□□裀□□粳言埤□襮駽垂窗撓e診□□復□勵埤□□□□奿□□□□□□□□□□衛矷慼慼楚慼歎挼m□□□□□饈糕□稀□槔裀□縷□粳裀□□□□□□□□□埤□襾□□□□□□□□□□□誇□楈婦駕□婁E□埤□□z□□□□□楈埤□□觀□□□□□妘K□□□□縷□E□□□娖駥禳□襺□樀埤□槉□饃觿□騪□□□娀妘什□□□褸□□奾礸□□□□祤□□□□□夾櫬饈楈婦飲觀□榣□□誇□p嬌□□□妘K□□□□量禍襢j□□褸□奾□□□□□□奾餖□□□□□□奾□□□奈□□□□楈埤□□□□□□詛□飀□□□□□□□飀□□□□姚槊轢襢j□□□□□觺□□埤□□馗姭饇榭□駟埤□娀奐□□娖駥□□□奰□館□□□□言妘廓奷□楈□□□楈妃□□□禰m□□□□弁裀□□□□馲□□□埤□□□餞桌□□龤慼潑G□□□□□□□□□麗□糕□楏粳裀□椸□楈委襼□□□□□□勵埤□□□□□□埤□□楈楈埤□樇□□媽□楈楈娀埤□□□□廓誇□勵□□□□埤□□妗誇□□□□□□□樀□□□□□□粿□□□勵□□欖□□榃□裀□□□畛飽慼毅谻e埤□襾禜□□□□□穛□□□埤□Z□妙□□□□□□誇□覕埤□□亮□靈娖駥逆□饋蔦□□□戀□□蔦□□□□榙□□j□橠訪□□□□□轢視□襭訊埤□隉撫o埤□飯□奅□□饈□□□□□□榙□飾□□露□裀□□騁K□□□腹慼摩x亮□餞□檢□椽□□□□栗槄□□□□□□飯□□□埤□□奾祿□□□□□婤觾驀□j□褓□餘□□y   ◎離三衣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寄他衣服著上下衣。隨意遊行不善護身。受寄衣人復多營務。由離衣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於三衣中離一一衣。界外宿下至一夜除眾作法。泥薩祇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者。頗有苾芻作三衣雖竟。羯恥那不出耶。應為四句。具如廣文。於三衣中者。謂僧伽胝嗢呾羅僧伽安呾婆娑。此之三衣據守持已離方得罪。餘之十物雖同守持離宿無犯。於中別者。若不將尼師但那。不應往餘寺宿。若有礙緣應借而臥。或用嗢呾羅僧伽如法替臥。若晝日往閑靜處。或行乞食。或當日擬來者無犯。此中犯者。謂向界外不持衣去。即不還來經明相時。得捨墮罪。有三種離衣。一舉處離。二失念離。三受用離。言舉處離者。謂在障難處而舉其衣不得重觀。或因失落。言失念離者於安衣處更不重憶。言受用離者。謂暫安衣即遇緣隔不得受用。雖復離衣。若明相未出還得衣者無犯。苾芻有緣入村坊內。應持一割截衣。若不入村者不持無犯。除眾作法者。由聖者舍利子。及莫訶迦攝波。大眾與法聽離僧伽胝。或身羸老病無力。持行者捨去無犯。此中犯處者。謂一捨村等。謂山野人共為一捨長行而居。盡此室內並外一尋。是其勢分。此據常用處有別處者。下當敘之。若兩行捨事亦同此。多捨村者。謂人家亂住門無次序。據別別家而為勢分。無其共處。垣牆村者。齊何處來。是其勢分。謂六牛所牽竹車得迴轉處。或雞飛墮處。柵籬村者。齊何處來。是其勢分。謂牛羊入時。蹄坌塵土所及之處。或有慚愧人大小行處。濠塹村者。齊何處來是其勢分。謂十二橫梯所及之處。或棄糞掃時。有粗磚石所至之處。若苾芻身居村勢分衣著村中。或復翻此並成非犯。若異此者。身衣別處明相未出。便得惡作。明相出時犯捨墮罪。一村有一勢分者。謂於此村有一園林。一眾集堂一天廟處是也。多村一勢分事亦同前。一村多勢分者。謂村有多園林等門是共處。多村多勢分亦與前同。其中別者。謂無共處。如是應知。有十二處家店舖樓場堂。及外道捨伎樂。車船處或林樹應知。以下十二事。隨次而相配門門坐。床梯柱門廟幡處。軾座柁及井樹根為共處。此各有四句。隨事應思若家主一人。或兄弟不分。此處名為一勢分也。若異此者名多勢分。若外道家見情是一名一勢分。翻此成多。樹枝相交名一勢分。翻此成多場。與樹勢有差別者。揚簸之時糠所及處。是場勢分。夏至日中影所覆處。無風葉落處。並雨滴及處。是樹勢分。鋪者賣雜香物店。謂貯積產貨。餘如廣文。若苾芻身居二處衣著兩邊。或衣在二中身居異處。如其次第無犯有犯。或輕或重。准事應知。若在作法衣界身衣異處。及空地互居皆名離衣。若無衣界苾芻住處。齊牆柵等。若道行齊四十九尋。住及坐臥周匝一尋。是其勢分若兩界上臥。乃至衣角不離身者。不名失衣。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一月衣學處第三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畜長衣。或經一月。或復過此。廢修正業。因望滿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非時衣。欲須應受受已當疾成衣。若有望處求令滿足。若不足者得畜經一月。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得非時衣者。若五月一月是謂衣時。異此名非時。若在時中。得衣不分別無犯。於非時中。若衣不足更有希望處。應求令足。應受者合畜時。有望處者。謂於親友及阿遮利耶等。或五年會等。我當得衣。或時轉換。若不足者我欠爾許衣。求令滿足。若苾芻於月一日。得青黃等色衣。應法滿足。而不作衣。復生異望更得如是相似之物。我當成衣者。或無希望。於十日內無犯。至十一日得捨墮罪。若未足者。得齊一月。若過者得泥薩祇。若十日內於所望處情皆斷絕。過十便犯。有二種衣。一未用衣。謂是新衣。二曾用衣。謂於三時隨一時中已經受用。得此二衣量未滿足。畜過一月不分別者。得捨墮罪。   使非親尼浣故衣學處第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因精污裙。與故二尼笈多令浣。彼持不淨置女根內及安口中。為因求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使非親苾芻尼浣染打故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此為除婬染煩惱故。復為廢彼正業。是故因開親尼為浣。又為防其譏嫌過故。亦為數數親近女人。令自煩惱轉增盛故。為斯眾過制斷非親。言非親者。非親族類。言親族者。謂從七世祖父母已來所有眷屬。鹹名親族。異此非親。言苾芻尼者。謂受近圓非餘下眾。諸餘學處同此應知。言故衣者。謂曾經著是守持衣體。應淨法者方犯。若老病無力。或苾芻尼恭敬尊德情樂為洗。及是門徒悉皆無犯。令洗氈褥得惡作罪。浣者下至以水一浸。即名為浣。或泥污令洗染者。乃至一入染汁打者。下至將手一打一拍。實非親族。為非親想疑。令浣染打。得捨墮罪。實是親族非親想疑。令浣染打。鹹得惡作。與衣已後尼轉根者。或時歸俗得方便罪。使非親尼親尼為浣。亦得惡作。意浣此衣錯浣餘衣者。但得墮罪。無其捨法。凡見門徒為非不止。由不正教故。師亦得罪。言無犯者。或三寶衣物。或使親尼。或時自浣。或師主為浣。或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或使親尼非親為浣。斯皆無犯。令他浣衣有四種別。一者不浣。二者微浣。三者善浣。四者過浣。如是染打同有四別。犯有輕重隨事應知。有五染色。謂根皮葉花果。然非法色有其二別。一謂八種大色何者是耶。頌曰。  紫礦紅藍鬱金香  朱沙大青及紅茜  黃丹蘇方八大色  苾芻不應將染衣   二謂深緋色及淺緋色。此二種色若為玩好心著者。皆不清淨。得惡作罪。若有施主生敬重心。將大色衣持施。苾芻應用餘色壞其大色。著時無犯。凡著衣服應捨三種心生五種心。言三種者。一喜好玩飾心。二輕賤受用心。三矯覓名稱心。後謂詐著弊衣。欲令他知有德有行。希招利譽。如是三心皆不應作。但求壞色。趣得充身。順大師教。進修善品。   言五種心者。一知量。二知間隙。三知思察。四知時。五知數。言知量者。受用衣時知其新舊量度而用。徐徐緩牽勿使傷損。後求難得。言知間隙者。不可頻頻。常著一衣臭而疾破。可間用之。言思察者。心常思察此衣來處極難。非自臂力。由他施已作報恩心。受用之時勿為非法。言知時者。寒熱適時受用合度。若乖時節自損損他。自損者不益己身。損他者福不增長。言知數者。十三資具足得資身。多畜貯求長貪廢業。   攝頌曰。  知量知間隙  思察識其時  知數受用衣  自他俱利益   若衣須洗者。或時自洗。或遣門徒。或近事男。或近事女。或是可信浣衣之人。勿不用心。令衣有損。凡洗浣衣有五種利。除臭穢氣。蟣虱不生。身無瘙癢。能受染色。堪久受用。不洗衣者。翻成五失。著染色衣亦有五利。順聖形儀故。令離傲慢故。不受塵垢故。不生蟣虱故。觸時柔軟易將護故。過分浣衣有五種失。能令疾破故。不堪苦用故。受用勞心故。無益煩勞故。障諸善品故。著好染衣亦有五失。自長憍恣生他嫉心故。令他知是冶容好色故。能令求時多勞苦故。能障善品事故。過染損衣用不牢故。若過打時亦有五失。四過同前。五過打損衣用不牢故。難陀苾芻過打衣故。佛言受用衣者。不應打不極打。若於施主得極打衣。有好光色柔壞而用。仍不壞者。或置露中摩使光失。或可以水灑浸而用。若用僧伽物亦應如是。有釋准此總不聽打。又有釋雲。若爾但遮其打。何須雲極打耶。故知遮其過打不遮其打。又復遣浣染打。遮非親尼不障餘者。即知衣有許打之義。如前所說。不依行者。鹹得對說惡作之罪。   取非親尼衣學處第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波難陀苾芻從嗢缽羅苾芻尼取賊施衣。其事同前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從非親苾芻尼取衣者。除貿易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非親者。由於非親尼處取衣自濟不顧有無。若於親處懷顧念心。因制不聽非親處取除貿易者。或以衣換同體別體。或全酬價。或半價。或少或多。或劣或勝。或相似物。隨衣主意而貿易之。或觀彼意愍而為受。或為報恩。或為福德。或供養心受皆無犯。又設非貿易作如是心。我當酬直。亦名換易。若為飾玩。   若輕慢心。若矯誑意而貿易者。鹹得惡作。若無上下衣者應受。若過受者。便得捨墮境想及疑。同前學處。或不對面取。或遣書等取。或衣不現前。鹹得惡作。無犯者謂求寂女及學戒女。或施僧伽。或聽妙法情生欽重。或近圓時所有惠施。或酬價直。或共貿易。或知彼尼是福德者。彼以衣物置苾芻前。我有餘衣現無闕乏。願為受之。作是言已。捨衣而去。或親友想。或暫用想。如斯等衣受皆無犯。   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學處第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善能說法。諸俗男女深生敬信。有心供養。言許惠衣既聞語已。往就其家。即為咒願。強從索衣因生煩惱。令他不樂長自貪求。其事同前由過限廢。闕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除餘時泥薩祇波逸底迦。餘時者。若苾芻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此是時。言居士居士婦者。簡餘黃門。謂是男子女人。方得重罪。若是不男二根外道之類。但得惡作。言乞者。或自乞或使人乞。言奪衣者。謂被賊奪。或他與衣後還卻索。言失衣者。謂失落或忘處。或蟲鼠齧傷。言燒衣者。或火燒或灰汁壞。言吹衣者。謂風吹去。言漂衣者。謂水漂。將衣價色量三種不同。價謂直。五迦利沙波拏等。色謂青黃赤白等。量謂五肘等。此中犯者。謂價量滿足。乞時惡作得便本罪。於非親想疑等。准上應說。或現身相。或遣書等或時減量。或乞經緯。或取時根轉。或出諂言。或詐欺人。或現異相。或苦言求覓者。鹹得惡作。無犯者謂失奪等。或他施衣。或乞衣□□祰柳秉飀□椹}柳嵒雺撢妍鞢毅礂u□□椹活慼慼潑_□Fj□□G□□□□j□覂馱□□□   過量乞衣學處第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六眾苾芻數被賊奪。因斯過分乞上下衣。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彼多施衣。苾芻若須應受上下二衣。若過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施者。謂重重施慇懃施。真心施詐心施。勝心施劣心施。期心施隨順施。不順施自財施。他財施共他施。去時施還時施。瞋心施喜心施。串習施不串施。現相施自言施。遣他施自手施。此等施相據施主心。有斯差別。隨順施詐心施瞋心施乞得之時。得惡作罪。餘皆本罪。言上下衣者。有其二種。一苾芻上下衣。上者僧伽胝橫五肘豎三肘。下者是裙橫五肘豎二肘。二俗人上下衣。上者長十一肘闊三肘。下者長七肘闊二肘。有雲。下者謂裙及僧腳崎。上者謂三法衣。若乞苾芻上下衣。或乞俗人上下衣各依量。得者無犯。若過量求者乞時得惡作。入手犯捨墮。若乞俗人上下衣。縱少不足。不應更乞。若更乞者得罪。若有盈長不須還主。若乞苾芻上下衣不足者。應須更乞。若長應還。若不還者得捨墮罪。   知俗人許與衣就乞學處第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於俗人處強索衣價。施主俛仰情不得已。買物與之。其事同前。過限待緣譏嫌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共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及時應用。此苾芻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衣價者。謂貝齒金銀。買者非乞得物。言如是衣者。謂價直五迦利沙波拏。乃至五十迦利沙波拏。或青色等。或長五肘。乃至五十肘。言清淨者。謂非駝毛緂等由體不堪為衣用故。言及時者。謂順苾芻須用之時。或順苾芻開畜之時。言先不受請者。未曾言請。言善哉仁者。即是讚歎勸喻之辭。言為好者。更求勝大謂價色及量悉皆精妙。若過量求乞時惡作。入手捨墮。未近圓時已興方便。近圓之後方始獲財。准前應說。無犯者若從天等乞。或乞縷□□□兩□秭馱□□□   勸共作衣學處第九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各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此苾芻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為我所辦衣價。可共買如是清淨衣及時與我為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此之學處緣罪同前。然由夫婦二人別出衣價。欲各買上衣持施苾芻。苾芻勸令合作一衣。以此為異。   過限索衣學處第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王捨城大臣名勃裡沙哥羅。因有商客遂寄衣價。與鄔波難陀。聞已往取持付餘人。復從強索。彼人有事須赴眾集。苾芻不許。遂即取價相還。由去違時遂乖眾制被罰六十迦利沙波拏取不淨財不護他意致生惱亂。因受不淨財事同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若王若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使為苾芻送衣價。彼使持衣價至苾芻所白言。大德。此物是某甲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我送來。大德哀愍為受是。苾芻語彼使言仁。此衣價我不應受。若得順時淨衣應受彼使白言。大德。有執事人不須衣。苾芻言有。若僧淨人。若鄔波索迦。此是苾芻執事人。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已語言。汝可以此衣價買順時清淨衣與某甲苾芻令其披服。彼使善教執事人已還至苾芻所白言。大德。所示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得清淨衣應受。苾芻須衣應往執事人所。若二若三令彼憶念。告言。我須衣。若得者善。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往彼默然隨處而住。若四五六返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若竟不得衣。是苾芻應隨彼送衣價處若自往若遣可信人往報言。仁為某甲苾芻送衣價。彼苾芻竟不得衣。仁應知勿令失此是時。王者謂灌頂王。大臣者謂親輔佐國政。波羅門者是貴種。居士者謂諸貴人。等者謂城內外人。言此衣價我不應受者。何謂不應謂諸苾芻不應自作一國之主及半國王等。亦不受畜金銀寶等穀粟米豆。村園奴婢牛羊車乘。此金銀等僧伽應受。別人不應受。若田地園囿亦合眾畜。應與寺家淨人及餘俗人。計分徵課以供僧伽。若使淨人及傭作人。自作田者所有穀麥菜蔬果實。並皆不淨。苾芻不應食。又銅盤銅碗釜鑊甕器。鹹是僧伽。非別人畜。若須守護應差掌器具人。隨時摩拭勿令黑壞。若僧伽器物分與別人。受用無犯。若諸苾芻畜私銅器者。得惡作罪匙及飲水器並安鹽盤子衣缽臥具病藥所須。別人應畜。言僧伽淨人者。謂寺家淨人。鄔波索迦者。謂受三歸及五學處。言默然住者。有四住處。為六詰問。何謂四處。一廠處。二捨處。三田處。四店處。廠謂於中作瓦器等。及剃髮處。捨謂居宅。田謂穀蔗。田中店謂賣貨之處。言六詰問者。謂掌衣價人見苾芻來。作如是語。仁何故來。仁極善來。應坐此座。應食此餅。應噉此餅。應飲此漿。苾芻聞已尋聲答言。為衣故來。一一言時若尋聲疾答。令彼無暇作餘言者。名不圓滿詰問。若緩答時令他得作餘語者。名圓滿詰問。言遣可信者。謂弟子門人。此中犯者。若王臣送衣價來不付淨人。自受者犯捨墮。若三語六默不得衣時。更欲從索初便惡作語。得墮罪。得衣犯捨。有雲。雖自不設方便餘人為索。信而不遮。得罪如上。若執事人報雲。仁今可取衣直。苾芻應言。我已捨訖宜還本主。若雲仁可取衣。我當語彼。取時無犯。苾芻不作如是次第求衣犯墮。若以不實等事。詰彼而索衣價。及不報主知。皆得惡作。若三處並人過數索得衣者。犯捨墮。若三處並非人過數得衣者。犯惡作罪。若以人雜非人。總有八句。罪有輕重具如廣文。   攝頌曰。  三處人為一  三句人各二  三非人為一  三句兩非人  斯皆准義知  總成於八句  依教成非犯  過索罪便生   若苾芻從人乞衣價時。得惡作得便捨墮。若從非人或龍乞衣價時。得惡作。得便犯捨。若遣使書印乞衣價時。得惡作。得亦犯捨。若有俗人為苾芻以衣價寄外道及非人。如是乃至更互相望等。若過索時得惡作。得便捨墮。無犯者皆依數求得。或善方便而從索得。若索衣價。時應作如是語。先所與物可見相還。我今衣服現有闕少。   攝頌曰。  高世耶純黑  分六尼師但  擔毛浣金銀  納質並賣買   用野蠶絲作敷具學處第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用高世耶繭絲。而為敷具。殺諸生命。增長貪求。廢自善品損他正信。由臥具事過分廢闕。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用新高世耶絲綿。作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新者。有二種新一謂新造。二謂新得。此據新造高世耶者。謂純高世耶蠶絲。言敷具者。謂是臥褥。此有二種。一者貯褥。二者扞成此敷具。言二種皆取下之三戒。鹹據扞成。作者一自作。二使人作。為求好故為堅牢故。為換易故。若一繭或小團。或大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彈乃至未成。但得輕罪。竟得捨墮。高世耶高世耶想疑。得捨墮罪。非高世耶作高世耶想疑。得墮不應。捨於高世耶非高世耶想無犯。若作未成而捨棄。若為他若兩人共作。若毛若麻紵。若不淨物而和雜者。自作使人。鹹得輕罪。無犯者若得已成。或他已用。或修故物。或他施高世耶衣。或施高世耶絲令他為織。或於其處高世耶絲綿易得者無犯。或他告言。我為仁作高世耶衣意欲得故。默而不止。遂貪心故。得惡作罪。   用純黑羊毛作敷具學處第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求黑羊毛。作新敷具。由愛上色復求細軟。廢業長貪遮無益故。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用純黑羊毛。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純黑羊毛者。有四種色。一性黑。二性青。三泥染。四尨色。言新者。謂是新作於純黑色。若片若團。若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彈。乃至未成。但得惡作。成得捨墮。餘並同前。   過分數作敷具學處第十三   若復苾芻作新羊毛敷具。應用二分純黑。第三分白。第四分粗。若苾芻不用二分純黑。第三分白。第四分粗。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緣等同前。言第三分白者。謂是脅邊項邊及脊上毛。言第四分粗者。謂頭足腹毛由頭足腹是行動處。毛粗惡故。言不用者。不依兩數便得本罪。無犯者若作十斤毛褥。五斤純黑。二斤半白。二斤半粗。若更增減准此而說。凡欲作褥。應分其毛。以為四分。兩分黑一分白。一分粗黑。中分兩三四義成。隨作褥時。於後二分。或減一兩。乃至半兩。或用純黑已興方便。得惡作罪。成得捨墮。此中犯者據用黑毛由難求故。若後二分用作褥時。隨意少多無犯。若不為已。或得先成。或黑者易得。餘者難求。斤數減增。並成無犯。◎   ◎減六年作新敷具學處第十四   緣等同前遮不用故愛新好者。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作新敷具。縱心不樂應六年持。若減六年。不捨故。更作新者除得眾法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六年持者。縱不樂畜亦須年滿。如於此年造一褥。或於此年復造一褥。乃至第五年造一褥。若初造第二褥時。得惡作罪。成得捨墮。其第一褥體非是犯。若第六年更造新者。若捨前作後。或為他作者無犯。或已興方便。後便還俗。重受近圓。更復修造。或先轉根後還依舊。重造成者得惡作罪。或減六年作新褥者。眾應與法。或眾往觀。應須三請。不應隨彼樂欲便即與法。或持褥來至眾中。若長應截。若短若狹應更裨補。若薄應更毛帖。若全壞不堪料理者。應作白二與其別褥。   作新尼師但那不用故帖學處第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年老苾芻。為造尼師但那。於北方商人邊。乞得五百張大□故。尼師但那悉皆棄捨。世尊見已。令更料理。為欲遮其輕賤心故。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作新尼師但那。應取故者堅處縱廣。佛一張手。帖新者上為壞色故。若苾芻作新尼師但那。不以故者。帖新者上為壞色故。泥薩祇波逸底迦。尼師但那者。謂襯臥具。縱廣者。正方也。應取故者。謂故敷具。若無全者應合集故物而帖。言佛張手者。中人三張手為佛一張手。當一肘半帖。為壞色者。是堅牢義。由其重帖遂令受用。久堅牢故。若以故帖新於佛張手。或減一指。或減半指。此不成帖。得捨墮罪。若有故者作有故想疑並如上說。或忘故者。或復全壞不堪補治。但有新成者無犯。作尼師但那法應兩重作。或青或泥。或赤色諸雜彩色。並不應作。可疊為三分。在下一分截斷作葉。與三衣葉同於四邊。帖緣不依者。得惡作罪。   自擔羊毛過三踰膳那學處第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往泥波羅國。於彼道中遇毛車軸折。便從乞求多得羊毛。自擔而去。因道行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行路中得羊毛。欲須應取。若無人持得自持。至三踰膳那。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行路中者。謂險路中。言得者。從他乞得。言須者。謂有所用隨意應取。無人持者。謂無淨人。此中犯者謂七極微成一微塵。此七成水塵。此七成金塵。此七成兔毛塵。此七成羊毛塵。此七成牛毛塵。此七成隙遊塵。此七成蟣。此七成虱。此七成□□埤□□□□□逆□□□□禈□□裀□□覈□□□□□哄慼慼歎桮z□□□□□□禮□娙埤□□z□□□□埤□□□□□申切□□□婁E騸□□□□禍襢m□□娷列馝□埤□槶□□□□□□□□送□觛稈□□□z□□□□□□□埤□□□□□□怴潠j□□□□廓飯□觛稈□□□□□□□曆觛稈□禍襢m□□觩□□□埤□□□□□□□□□□□埤□樅□□□□樀□□□□□□□□□z□□騲□□□   使非親尼治羊毛學處第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令大世主瞿答彌治理羊毛。因廢正修。為因求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使非親苾芻尼。浣染擘羊毛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浣者下至以水一漬。染者下至一入染汁。擘者下至擘一片。於非親尼令浣染等境想同上。若遣書令作。若為他為三寶。或兩人共作。若不淨毛。鹹得惡作。餘皆同上浣故衣戒說。   捉金銀等學處第十八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諸苾芻捉金寶等。眾人議曰。若釋迦子得捉金銀等者。世五欲樂何不受之。佛言。若苾芻須薪草等應求薪草。不應因此遂求金等。復於室羅伐城。時六眾苾芻自捉金等。或令他捉。俗人外道因起譏嫌。為受不淨財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苾芻自手者。謂自執。捉教他者謂使人捉。言金銀等者。謂金銀。或貝齒或諸錢。此中犯者。若他人物。或受他寄金銀等物及諸錢貝。或復拾遺但得墮罪。而不應捨。若得己物不為淨法。自捉使人皆捨墮罪。他施金等已作心受。若自若他。未捉觸時。鹹非本罪。若教他取時。有十八種。鹹成其犯。謂告彼雲。  汝取此物  汝於此取  汝取此爾許  汝將此物  汝於此將  汝將此爾許  汝安此物  汝於此安  汝安此爾許   此之九句皆是對面教。於此三三。各初中後據物器數。如次應知。又有三三種。據不對面教。謂於前九改此為彼。即為九句。合成十八。於可得處使他取時。得惡作罪。捉便本罪。若不可得處二。皆惡作金銀等物。若成不成觸皆捨墮。若非通用錢。或缺或廢。或少分似捉皆惡作。若於水陸得遺墮物。應置顯處。隨識者應取。無主伏藏應取。於三寶中隨利益處用。若得有主伏藏。當告主知。應問記驗。與相當者。還之如不相當。亦入三寶中用。若輕慢心而捉者。亦得惡作。若金作金想疑。皆犯捨墮。非金作金想得墮無捨疑。便惡作。若金非金作非金想無犯。銀等同此。此據自物得捨墮。若他物自捉。得墮無捨。若瑜石銅鐵鉛錫捉時無犯。若被賊盜錢寶等物。自奪取時無犯。聞有難事。將欲至時。無淨人可得。若僧伽物。若窣睹波物。若法物應自掘坑密藏。舉已當去。若後時來應自出取。無難為者。鹹得本罪。若坐夏時安居。施主持衣價。與苾芻眾。即作委寄此施主心。而受取之。諸苾芻應求信敬人。若寺家淨人。若鄔波索迦為淨施主。苾芻若得金等物時。作施主物想。執捉無犯。縱相去遠得不淨物。遙作施主物心持之。乃至施主命存以來。並皆無犯。若無施主可得者。應持金銀等物。對一苾芻隨住隨立。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得此不淨財。當持此不淨財。換取淨財。如是再三應自持舉。或令人舉。若苾芻於行路中。得金銀等為道糧故。應自持去。或令淨人等及求寂持去。應知求寂於金銀等。但制自畜。不遮執捉。   出息求利學處第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波難陀共外道交易。以已粗緂換他細緂。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種種出納求利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種種者。謂作多種經求方便出納。息利者。謂以錢等而規其利。或以金銀真珠貝玉。及諸縷線。貯聚穀麥驅馳車馬。為求利故。或以成物博未成物。應作四句。未獲之時得惡作罪。得便捨墮。出物生利亦皆同犯。若他將苾芻物為生利時。苾芻貪利默而不止。得利之時得根本罪。自餘境想。或為他或轉根。如斯等句准前應說。若為三寶出納。或施主作無盡藏。設有馳求並成非犯。然此等物出利之時。應一倍納質求好保證明作契。書年終之日。應告上座及授事人。皆使同知。或復告彼信心鄔波索迦。若苾芻出息得利慾捨之時。若是苾芻所應畜財。捨與可信苾芻。若不淨財捨與信心俗人。此謂作法非是未施。若不還者。應就強索。不可唐捐。   賣買學處第二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因六眾苾芻種種賣買。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種種賣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言種種者。謂作多種販賣。或賤處賤時。多聚財貨。貴時貴處轉賣規求。或瞻相時宜預知豐儉。乘時射利。以求活命。言賣買者。謂劫貝縷線芻摩白□。酥油糖蜜米豆稻麻。銅鐵金銀真珠貝玉。及諸錢貨此等諸物。買時為利買得輕罪。賣無利心者無犯。若翻前初無犯。後得捨墮罪。俱有利心初輕後重俱無非犯。有雲。初為利買即得重罪。後賣獲利方為捨悔。此賣買財准前應捨。境想輕重類可思之。若賣買時不依實說。或以為濫斗秤欺誑於他。得妄語罪。獲物之時便犯盜罪。凡持財物慾賣買時。先須定意無求利心。隨處獲利悉皆無犯。若諸苾芻設為三衣。不應規利而作販賣。又於俗人作市易處。不應自酬價直。應令敬信俗人。或使求寂為買無犯。若無此者應自酬直。或二或三而還其價。不應過此共為高下。若現前眾物慾賣之時。上座應先為作本價。不可因斯即便唱斷。應取末後價極高者。方可與之。實不欲買妄增他價。得惡作罪。唱得衣時未還價直。即便著者得惡作罪。若施主信心持妻子施。應還問彼此欲如何。若言唱賣我當酬直者。隨施主意應賣。苾芻不應增價。若增價者得惡作罪。然亦不應問其價直。隨彼施主與價而受。若父母信心持小童子。施苾芻者。應為受取。若彼卻索應還。若酬價者任彼多少取亦無犯。此小童子在苾芻邊。以袈裟片而繫於頸。隨時濟養。後時長大。念欲報恩者持物來。施隨意應受。◎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攝頌曰。  二缽二織師  奪衣並急施  阿蘭若雨衣  迴僧七日藥   畜長缽過十日不分別學處第二十一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苾芻。由貪買缽勸六十人。人別各施六十迦利沙波拏。又六眾苾芻處處從他多乞好缽。情貪積聚。既不自用復不施人。增長煩惱妨修正業。此由缽事過分廢闕。及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畜長缽過十日不分別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長缽者。謂現有一守持缽。更畜餘者名之為長。若不分別日日。得惡作罪。過十日泥薩祇波逸底迦。若現無缽後得缽時不名為長。若不守持日日之中。亦得惡作。缽有二種。一鐵二瓦。准知石缽即是瓦類。若不爾者世尊如何受天石缽。知非清淨而自用耶。有四種缽。謂金銀琉璃水精。此若未受不應受。若受應棄。又四種缽瑜石赤銅白銅及木。此若未受亦不應受。若受應作藥盂得隨意用。若如法缽應守持。以缽置左手中。張右手掩缽口上。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此缽呾羅。是大仙器。是乞食器。我今守持常用食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若欲捨者准捨衣法。若有兩缽應持好者。餘應分別。苾芻小缽於尼成大。其缽量者後當說之。其無犯者若減量。若過量。若畜長缽擬與餘人。出家近圓。濟其所用。雖不分別。此亦無犯。若為貯羹菜。或用飲水畜二小缽。及安鹽盤子並匙。悉皆無犯。又於大缽之中隨容小缽。若順所須多畜非犯。應更畜一大缽防闕事故。此異外道縫葉為器。或於手內立拱而食。難養難供非福田相。世尊許一非多非少。善順中道資身修業。頗有苾芻畜缽。一夜得捨墮耶。有謂得缽根轉為尼。經一夜時便得本罪。持缽之法不應令未近圓人洗。若能存護者聽洗。凡於缽上不應書己名字。若作私記者無犯。別人之物皆應准此。若書名時得惡作罪。若人持物施三寶者。應於所施物上鐫題施主名字此是某甲福施之物。別人臥具應作私記。於缽袋中出內缽時。洗及曬暴並不應立。亦不置地應以物替承。不用除穢不安穢處。牛糞有沙不應用洗。若有濕潤不內袋中。若已乾者不應久曬。知量受用如護眼睛。涉路行時。不露擎去。不衣角裹。應以袋盛掛肩而去。袋有三種。一缽袋。二藥袋。三雜袋。若掛肩時應隨次第。各置一肩。不應交絡。不應齊掛傍出肩隅。如甕鼓形作襻之法。縫帶內氈以線絡之。勿令捲縮。凡安缽處。若在寺中應為龕窟。居蘭若者應編竹葦為籠。泥及牛糞塗其表堙C若欲他行不應持去。所到之處隨時更作。若苾芻自解作缽。應居屏處。勿令俗見。   乞缽學處第二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為行乞食。至於商人處。乞第二缽情貪好故。增長煩惱招物。譏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有缽減五綴。堪得受用為好故。更求餘缽。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彼苾芻當於眾中捨此長缽。取最下缽。與彼苾芻報言。此缽還汝不應守持。不應分別。亦勿施人應自審詳。徐徐受用。乃至破應護持。此是法。   言減五綴者。謂未滿五綴時。有苾芻用五片缽綴而乞食。日別料理廢修正業。或但五綴或時過此。聽畜餘缽。有五種鎔濕物不應綴缽。謂黑糖黃蠟鉛錫紫礦有五種綴鐵缽法。一以細釘塞孔。二安小鐵片打入令牢。三如魚齒四邊鉸破內外相夾。四以鐵片掩孔周圓釘之五用屑末。此有二種。一碎鐵末。二磨石末初補鐵缽。次補瓦缽用末綴時。以油和末。於鐵碗中用鐵鎚。熟研方用塞孔。即以微火燒之使鞭。若粗澀者更以油塗。依法熏之。若瓦缽有孔隙者。用沙糖和泥塞之。以火乾炙若璺破者刻作鼓腰。以鐵鼓填之上以泥塗火熏應用。汎論缽者有四圓滿。一體圓滿。謂是鐵也。二相圓滿。謂堅牢無穴無綴不受垢膩。三量圓滿。謂是大缽。四得處圓滿。謂眾中分得。或施主處得。或是舊好缽。若苾芻先有此缽。更求好者得時捨墮。於眾中者此缽應於眾中而捨。應先勸請行有犯缽。苾芻具五法者。應差始從敷座。乃至問雲。汝某甲能與僧伽行有犯缽不。彼答言能。應一苾芻作白。二羯磨差。大德僧伽聽。此某甲苾芻樂與僧伽行有犯缽。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某甲為行有犯缽。苾芻此某甲今與僧伽行有犯缽。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聽。乃至我今如是持。准白應作。佛言。汝諸苾芻行有犯缽法。我今當制行有犯缽。人眾和合時應告白言。諸具壽。明日我當為僧伽行有犯缽。諸具壽。各各持缽來集。至明日僧伽盡集時。彼苾芻持有犯缽。上座前立。讚美其缽。白上座言。此缽光淨圓滿堪用。若須者應取。若上座取者應與。即持上座缽行與第二上座。第二不用應與第三。正與第三上座時。第一上座更索者。初一索時不應與。第二索時亦不應與。三索應與。上座犯惡作罪。應須說悔。如是乃至行末。若卻索者准此應知。如是行時展轉至終所得之缽。即應授與犯捨。苾芻語言。苾芻。此缽不合守持。亦不應棄徐徐受用。乃至破來行有犯缽。苾芻不依教者得越法罪。持有犯缽苾芻若乞食時。以有犯缽盛好囊中。其守持者置餘袋內。若得好飯安有犯缽。粗者安守持缽中。有犯缽置在一邊。守持者常應用食。若洗暴舉熏。或時涉路有犯缽常好安置。乃至破來彼苾芻所有行法。不依行者得越法罪。此是汝缽不應守持者。謂先有守持缽此缽為行治罰。令其畜用。不應分別者。亦復不合分別作淨而畜。不施餘人者不應持此施與他人。應自審詳受用不應卒爾。生疲怠心故令破壞。若故壞者得越法罪。若求得多缽者。皆捨墮罪。於此缽中取一好者。眾中作法所有餘缽。隨意分施。此中犯者苾芻缽破。始從一綴齊五綴來。堪得受用不作綴法。為好故更求餘缽。覓時惡作。得便捨墮。非好好想。但得墮罪。好與不好作不好想者無犯。或為他求。或兩人共覓。或遣書等。或外道邊求得皆得惡作。若以價買得。或不為好從他求得。或轉換得此皆無犯。   自乞縷使非親織師織作衣學處第二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苾芻從撚線家求縷。令□額織師織一上疊。復依託王臣織一張疊。惱物生譏因求好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自乞縷線。使非親織師織作衣。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自乞縷者。或得半兩。或一兩餘。謂劫貝縷。或高世耶縷。或復家絲。或毛或奢搦迦。或芻摩。或野麻。或紵縷。或高詀薄迦。或阿缽闌得迦縷。若乞高世耶使非親織作敷具。便得二墮。一捨由衣體一故。若作餘衣或為偃帶等。使織之時皆得惡作。或從親乞。或非親乞。或自買得。隨以何緣而得其縷。使一非親織師。或復眾多。或令親人助織。或自助織皆犯捨墮。言無犯者。從親而乞。使親而織親為親想等。句法如上。又無犯者。若彼施主自有信心。令他為織。或以價織。若虛誑心陳己勝德。乞得物時惡作。他勝一時俱得。實有德者。得惡作墮罪。雖親織師不知時故。令他生惱。或現異相。皆得惡作。以不淨縷而相和。雜謂駝毛等。或為他織。皆惡作罪。   勸非親織師織衣學處第二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苾芻為自身故。使織師織大白□。持滿缽食與彼織師。招世譏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為苾芻使非親織師織作衣。此苾芻先不受請。便生異念。詣彼織師所作如是言。汝今知不。此衣為我織。善哉織師。應好織淨梳治善簡擇極堅打。我當以少缽食。或缽食類。或復食直而相濟給。若苾芻以如是物。與織師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先不受請者。先不隨意許其取索。便生異念者。有四種念。一念密緻。謂應好織。二念鮮白。謂淨梳治。三念精細。謂善簡擇。四念光澤。謂極堅打。初言好織亦兼廣大。言缽食者。謂與五種珂但尼食。或與五種蒲膳尼食。言缽食類者。謂以生穀米等。言食直者。謂與食價此中犯者。從初勸作。乃至衣未入手皆犯惡作。若得衣已便得捨墮。若不淨衣。或勸黃門二形作衣者。皆得惡作。   奪衣學處第二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難提苾芻以僧伽胝與達摩苾芻。後因忿諍。還奪其衣。由不忍故。生他謗議。因取衣事不忍廢闕。譏嫌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先與苾芻衣。彼於後時惱瞋罵詈。生嫌賤心。若自奪若教人奪。報言還我衣來不與汝。若衣離彼身自受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與衣者。是總摽句。若與彼衣時。告言。汝可與我作使。若不為作便奪衣者。得捨墮罪。言後時者。謂是別時。言惱者。謂以身業現惱相故。瞋者謂於內心結忿恚故。言罵詈者。由懷忿恨出不忍言故。言嫌賤者。現瞋忿相為不益事。奪者謂據本心有所希望。情既不遂而返奪之。作己物想。若異此者得他勝罪。言受用者。作屬己心。此中犯者。謂若苾芻。或身或語。或身語二。或自或他而為牽奪。乃至衣角未離身來。鹹得惡作。既離身已得捨墮罪。若諸俗人奪苾芻衣。能生無量不善之業。實未奪得作奪得想等。如前應說。若知前人性不謹慎沙門資具。恐其散失。善心奪舉者無犯。◎   ◎過後畜急施衣學處第二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於安居中共分衣利。因生違惱。為受衣事。過限廢闕。譏嫌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前三月。雨安居十日未滿。有急施衣。苾芻須者應受。乃至施衣時應畜。若過畜者泥薩祇波逸底迦。時勝光王邊境反叛。敕大將軍善劍令總師旅。伐彼不臣。是時將軍便入寺中。告諸苾芻。兵戈交戰形命難保。我今施衣。欲自親授。時諸苾芻不敢受之。爾時將軍留衣而去。聚在一處。多被蟲傷時。諸苾芻舉以白佛。佛言。應受。受已應白二羯磨。差具五德者為掌衣人言十日未滿者。謂猶有十日。未至八月十五日。言急施衣者。有五種急難施衣。謂自遭病施。為病人施。欲死時施。為死者施。將行時施。又有釋雲。急難施衣者。謂非時衣。言應受者。謂合受衣時。言應畜者。謂五月一月。若不張羯恥那衣齊九月半。若張羯恥那衣至正月半。此是世尊開饒益事。過此而畜。鹹得捨墮。若有五種急施衣時。隨受應分。若施主言我欲自手而行施者。雖未至限亦應受之。無犯者謂已差。得掌衣人。若施主作如是語。可留此衣。待我還日。自手持施者。此不應分。實未分別。作未分別想疑。句數如上。隨意之後王為閏月者。應隨舊安居日。而畜持之。   在阿蘭若處過六夜離衣學處第二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阿蘭若苾芻被賊劫奪。世尊聽許。阿蘭若苾芻於三衣中隨留一一衣。置村舍內。於蘭若處住無離衣咎。若有僧伽等事。或窣睹波事。或自事他事。須詣餘處得經六夜。離處而宿。不應更過。是時六眾便經七夜。離處而宿。由置衣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眾多苾芻在阿蘭若處住。作後安居。有驚怖畏難處。苾芻欲於三衣中隨留一衣置村舍內。若苾芻有緣。須出阿蘭若界者。得齊六夜離衣而宿。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言阿蘭若者。謂去村一拘盧捨。言後安居者。謂坐後夏人為前安居處。有迮隘等過。為避此故。詣無諍林為後安居。有驚者。謂知此處有賊欲來。有怖者。一見賊來已被傷殺。有畏難者。謂數有賊來。又有師子虎狼及非人類。應如次配。又復賊難。或師子等難。或蚊□蛇蠍。或寒熱等難。如次配前驚等四句。言三衣者謂守持衣。言置村舍者。謂有巷陌康莊堪行之處。置謂留寄他。若有緣者。謂三寶事及別人事。言須出者。謂離蘭若住處勢分。此中犯者。謂過六夜至第七夜。明相未出得惡作罪。若明相出便得捨墮。復有釋雲。本心暫去即擬還來因事。稽留不至衣所無離衣過。其無犯者有八難事。或得眾法六夜想等。如上應知。   預前求過後用雨浴衣學處第二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六眾苾芻貪求利養。多乞雨衣違出離行。此由衣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春殘一月在。應求雨浴衣齊。後半月來應持用。若苾芻未至春殘一月。求雨浴衣。至後半月仍持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春殘一月在者。謂春時三月已過餘一月在。從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於中應求雨衣。未至此日不應預求。若至雨時。不應求覓。於安居內所應作者。   今次當說。既至五月十五日。其授事人掃塗房舍令清淨已。眾集之時應告白言。明日苾芻應作安居所有諸事。鹹應思念。若眾欲得安居已分房舍臥具者。如前造寺戒中應作。至十六日授事人應看人多少可為辦籌。以香水洗香泥塗安淨槃中。鮮花布上以淨物覆之。鳴揵椎集大眾。籌置上座前。次應宣告安居製法。令知眾者巡行。告曰。諸大德。若同心樂欲者。於此安居諸苾芻眾不應夏中更相詰罪。亦不應作非法制。令諸苾芻不安樂住違者得越法罪。其行籌者擎籌槃在前。其收籌者持空槃隨後。大師教主先置一籌。次諸大眾皆捨本座蹲踞。詳審受取籌已。兩手擎籌置空槃上。若有求寂其親教師。或軌範師。應代取籌。次取護寺天神籌總知數已。應告白言。今此住處現受籌者。有爾許人。施主某甲營事人某甲。於某村坊是乞食處時。諸苾芻皆應觀察。乞食之處既觀察已。當自念雲。我於此處堪作安居。不令生苦設生能除。若有病患。有看侍人給我醫藥。齊某村坊為乞食處。飲食所須可得充濟。作是念已。應入靜處。對一苾芻具修威儀。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今僧伽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亦於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前三月夏安居以某甲為施主。某甲為營事人。某甲為瞻病人。於此住處乃至若有圮裂穿壞當修補之。我於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或前或後隨意應作。若樂於此處。前安居人至八月十五日應住。其後安居人乃至九月半應住。若於四界相近之處以床板等。壓四界上。於此床上而作安居。便成四處安居。四處利養鹹悉得分。其安居人不應出界。若有緣事須出界者。應受日去。若三寶事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及餘親族請喚之事。若為外道除去惡見。於其自行未得令得。於三藏中。為除疑故應受七日去。應對一苾芻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我苾芻某甲為僧伽事故守持七日出界外。若無難緣還來此處。我於今夏在此安居。如是三說。或有一夜事來。乃至六日准七日應受。或頻受一日。或重受七日。量事守持。悉皆無犯。若下三眾受七日等。時求寂應對大苾芻受正學女等對尼而受。若七日不了。當為羯磨守持八日而去。若八日不了。應受九日十日乃至四十夜。若欲守持四十夜者。鳴楗椎集僧伽已。應一苾芻為作白二羯磨。   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此苾芻某甲今欲守持齊四十夜出界外。為僧伽事故。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與苾芻某甲四十夜。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出界外。為僧伽事故。此人今夏在此安居。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於此住處界內。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此苾芻某甲今欲守持齊四十夜出界外。為僧伽事故。此人今夏在此安居。僧伽今與苾芻某甲四十夜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出界外。為僧伽事故。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若諸具壽聽。與此苾芻某甲四十夜。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出界外。為僧伽事故。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與苾芻某甲四十夜法。此苾芻某甲守持四十夜法出界外。為僧伽事故。此人今夏在此安居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與二三人作羯磨時。隨名牒作律。毘婆沙中作如是說。得羯磨已。更對一苾芻蹲踞合掌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於此住處或前或後三月夏安居。我苾芻某甲僧伽已許守持四十夜。我某甲今守持四十夜。當出界外。我於今夏在此安居。三說眾事既爾餘亦同。然極多唯得四十夜。不應過。如世尊言。多在界內少在界外。是故但守持四十夜。重請七日去者。應計日數。亦不得過四十夜。若有命難等不還本處。非破安居。若於乞食病藥所須及看病者。有廢闕時。亦隨意去。若有女人男子及黃門等到苾芻所。現非法相。如斯等處亦不應住。若有染心請喚苾芻亦不應往。又有八難事。謂王怖賊怖。人非人怖。猛獸毒龍水火怖處。此不應居。設出界外逢此難時。不還無犯。若房舍恐有隤壞。為損惱者。去亦無犯。若從法部。向非法部經明相者。便失安居。若有同意苾芻。欲破僧伽。應守持七日。往彼遮諫。其日雖盡不還無犯。若不往諫得越法罪。然諸苾芻安居之處。皆須灑掃塗拭令淨。若不爾者得惡作罪。復令施主福不增長。於安居中有三事應作。一修造事。二分衣事。三羯恥那衣事。寺中上座應當獎勸。修營之人若自要心向彼安居。後悔不去得惡作罪。餘義已了次釋本文。言雨浴衣者。謂著在雨中洗浴故名雨衣。或於井邊或泉池邊洗浴者。亦開用雨衣洗浴。言應求者。於何處求。謂於親戚設非親戚與者應取。或以己財而買易得。若異此便犯。從非親乞衣捨墮。若未到求時有惠施者。應分別而畜。至四月十六日守持應畜。言後半月者。謂去隨意日餘有半月在。齊此應用。過此用者得捨墮罪。   因明隨意事者。安居欲竟。去隨意日七八日在。應於隨近村坊唱告。所有老少苾芻及未近圓者。於供養事鹹共修營。至八月十四日夜。令持經者通夜誦經。明日知時作隨意事。勿過明相。應差五德。作受隨意人。鳴楗椎集僧伽問。眾許已應作白二。大德僧伽聽。此某甲苾芻今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某甲為隨意。苾芻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白如是。大德僧伽聽。此某甲苾芻今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僧伽今差某甲為隨意。苾芻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若諸具壽聽。某甲為隨意。苾芻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者默然。若不許者說。僧伽已許。某甲當為夏坐。僧伽作隨意。苾芻竟僧伽已聽許。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作隨意苾芻所有行法者。應行生茅。與諸苾芻上座應白。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作隨意事。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作隨意。白如是。其受隨意苾芻。應詣眾首蹲踞而住。爾時上座及餘下座。各各用心受得一把茅已。顛倒橫布。即移身近前。雙足俱蹈。手取少許當前舉之作如是言。大德僧伽聽。今僧伽十五日作隨意。我苾芻某甲亦十五日作隨意。我苾芻某甲對僧伽。向大德以三事見聞疑作隨意事。大德僧伽應攝受。教示我應饒益。我應哀愍。我是能愍者。願哀愍故。若知見罪。我當如法如律而為說悔。如是至三。受隨意苾芻應言爾。彼答雲善。如是次第乃至下座眾。若少者應差一人。為受隨意人。眾若多者。應差二三人。若二人者一人從上座受隨意。一人從半向下。若三人者從三處起。隨意苾芻若一人者。應對已作隨意人。而為隨意。若二三人者。應自更互為隨意事。苾芻既了次喚尼眾。令入眾中對。隨意苾芻作隨意法。次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如次一一對隨意者。同前作法。其隨意苾芻應在上座前作如是白言。大德諸妹。二部僧伽已作隨意竟。二部僧伽並應唱言。善哉已作隨意。唱者善。不唱者得惡作罪。隨意苾芻應持刀子。或持針線。或持諸雜沙門資具在上座前立作如是言。大德。此等諸物頗得與安居竟。人作隨意施不。若於此處更獲財利。和合僧伽應合分不。舉眾同時答雲合分。若異此者隨意苾芻及餘大眾皆得越法罪。若住處唯一苾芻者。隨其力分誦少多經。應自守持。如褒灑陀法。若二三人或滿四人。鹹作對首。隨意不應差人秉法。若滿五人方為眾法。然此四人不應取欲。有四種隨意。謂一說二說三說及以眾作。若患痔病不能久坐。或曬臥褥風雨將至。或時施主持利養來。或為聽法。或為除諍由斯等事夜分將終。或為王等八難事至。應須一說。若難遠應作二說。若無事者徐徐三說。若有大怖將至。即應兩兩作對首法一說而去。應如是說。   具壽存念。今十五日應為隨意。現有如是恐怖事來。不暇和合共作。若於後時與眾和合。當共彼和合。眾為隨意事。若有犯波羅市迦。應先除擯方為隨意。若犯餘罪如法悔已。然後作法應對同見之人。何謂同見。謂於大師制聽之事。其見皆同者名為同見。若隨意苾芻當時根轉者。不成隨意。詰問罪時。若前人語移轉者。此不須詰。若如實言定引罪者。應可詰之。即如所犯而治其罪。若於罪輕重有疑。應問善三藏者取決斷。己依事治之。若有鬥諍徒黨來者。方便令去後作隨意。此中犯者若前安居者。如前時節應求應畜。違便獲罪。若後安居者應隨其意。或前或後而求覓之。乃至八月盡持用無犯。若預前求者得一墮罪。此物應捨。若過後持復得墮罪。但有一捨非時非時想疑。並泥薩祇。二輕二無犯。准上應說。若是不應淨物及以疏薄。或兩人共乞及持用者。得惡作罪。若未閏時求得衣後。雖閏月畜。亦無犯。   迴眾物入己學處第二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施主以妙白□奉施僧伽。鄔波難陀苾芻遂迴入己。由迴他物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與僧利物。自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知者。或自知或由他告。言僧者。謂佛弟子。設令施物未至眾中。迴入己時。亦名迴物。僧有五種。一無恥僧。謂破戒者。二啞羊僧。謂於三藏不能解者。三和合僧。謂作羯磨者。四世俗僧。謂淳善異生。五勝義僧。謂學無學。言利物者。有二種利。一衣利。二食利。凡有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瓶缽價直。皆從他得故。言利物此中利者。據衣物利。言與者。謂施主作決定意。今我此物施與僧伽。或身或語而作施相。齊此名施。言入己者。謂攝為私物。此中犯者。或一人二人多人。或是眾物迴入己者。為方便時得惡作罪。得物屬己便犯捨墮。有雲。知他與別人物自迴入己。但犯惡作。或知他意與一別人。即便迴與一二多人及與僧伽。如是與二多僧伽。迴與餘四由不入己。得惡作罪。或知他與此處僧伽。遂便迴與餘處僧伽。及苾芻尼眾。或復知與此尼僧伽。遂便迴與彼尼僧伽及苾芻眾。或與二眾迴之與一。或可翻此。若僧伽破迴法部物與非法部。或復翻此。鹹得惡作。若房廊簷宇門戶椽梁等。違施主本心迴作餘事。或非其處亦惡作罪。或於尊像移此作餘及莊嚴具。悉皆有犯。若暫借用者無犯。如是應知窣睹波及窣睹波物。閣道階級花拱飛簷。樓觀之處制底輪蓋安置層級。隨其多少乃至寶瓶。此等互用並得惡作。報施主知隨他許者無犯。或時將食擬施貧寒。及以傍生轉惠餘者。乖本心故。亦犯惡作。求不得者無犯。如是餘趣准類應知。實迴作迴想疑。得捨墮罪。不迴迴想疑突色訖裡多。迴及不迴作不迴想無犯。知與眾物自迴入己。下至一線縫著其衣。此衣即須全將入捨。復有釋雲。見他將物施無恥。眾自觀己身福勝於彼。為益施主。便迴入己者無犯。若父母衣物及以資具。欲施僧伽迴入己者得惡作罪。若有持物施現前僧伽者。應先言白。次鳴揵椎眾既集已。或數人或行籌。然後均分。若安居人有緣出行。囑授而去應取其分。若不囑授則不應取若受囑人不為取者。應以己物准數酬還。然獲利時。總有八種。一界所得利。二立制所得利。三依止所得利。四安居所得利。五僧伽所得利。六苾芻所得利。七對面所得利。八定處所得利。言界所得利者。謂於一界有其定局。或於二界或於多界隨其處別。所獲利物各於界分。即舊住者而共分之。言立制所得利者。謂諸苾芻或是隨黨或非隨黨共作制要。然後安居於某村坊街衢之內。某家囑我某捨囑汝。若得物利依制而受名立制利。若於隨黨住處。請隨黨及非隨黨俱設食已。與隨黨利與非隨黨與吉祥水。此即隨黨合得其利。若於隨黨住處請隨黨及非隨黨。隨黨者合得其利。若於隨黨住處請隨黨及非隨黨俱設食已。將其利物置二上座中於二上座皆授吉祥水。此即隨黨者合得其利。如是應知。於非黨住處請黨非黨俱設供已。隨其一處上座之前授其施物並授其水。即非黨者合得其利。如是准上應思。又復應知。於處中處請黨非黨俱設食已。隨於一處上座之前授物授水。此即黨與非黨共受平分。言依止所得利者謂依男女及半擇迦而為安居。依此施主所獲利養是。言安居所得利者。謂於此兩安居所獲利物。隨其施主本心處分。言僧伽所得利者。謂決定利不作分局。此物決定施與僧伽。就中未為分局。為與兩安居。為與現前。此物應問施主而分。苾芻所得利者。謂決定利而作分局。即房院等於此住者便受其利。對面所得利者。謂對面所獲之利。言定處所得利者。謂世尊在日久住之處。有八大制底。一佛生處。在劫比羅伐窣睹城。嵐毘尼林。二成佛處。在摩揭陀法阿蘭若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三轉法輪處。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四涅槃處。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五在王捨城鷲峰山竹林園內。六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七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八從天下處。在平林聚落。初之四處名為定處。後之四處名不定處。若有施物擬施生處者。其物。惟於生處供養不應移轉。若無力能送者。三中隨一而為供養。餘之三處類此應知。餘四制底與此不同。若於夏內僧伽破者。應與法黨利不與非法黨利。安居過半便捨戒者應與其利。異此不應。若苾芻身死有飲食利。下至一片樹葉。其衣物利下至撚為燈炷。皆可均分。若有上好貴價衣。不應割破。應賣取直而共分之。若僧尼二眾共得衣利者。亦應均分。求寂男求寂女。應三分與一。正學女及欲近圓者。應二分與一。若飲食利無問大小。悉應平分。若苾芻數多尼數少者。應數人分。若苾芻少應中半分。若作佛陀大會等所獲利物。出家五眾應共分之。◎   爾時世尊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具壽鄔波難陀。命過所有衣貲雜物。直三億金錢。時六大城諸苾芻眾鹹皆集會。各作是言。我於此物合得其分。諸苾芻不知雲何。以事白佛。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雲何為五。一打揵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作白法應如是作。敷座鳴椎大眾集已。秉單白羯磨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苾芻某甲於此處命過。所有現及非現衣。貲雜物今作守持。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於亡苾芻某甲所有現及非現衣貲雜物共作守持。白如是。   若眾不和集。或無秉法人。應為初後法。謂取亡人少物。或一兩貝齒。於眾首上座及最下座各行與之。用為定記。然後現前僧眾如常共分。更不須作法。若作初後法竟。有人來者不應與分。若前四時有後二時無。亦應與分。若作白已。現於界內應合得者。皆應受利。若不作白不作初後法者。但是世尊聲聞弟子。所有現住贍部洲中。或餘住處悉皆有分。   總攝頌曰。  楗椎誦三啟  制底畔睇時  及以行籌時  或眾同為白  若大眾難集  可為初後記  應取亡人物  隨時行少許   問所應分物輕重雲何頌曰。  田宅店臥具  銅鐵及諸皮  剃刀瓶衣等  桁竿並雜畜  飲食及諸藥  床座並券契  三寶金銀等  成未成不同  如是等諸物  可分不可分  隨應簡別知  是世尊所說   言隨應者。所謂田宅邸店臥具氈褥。諸銅鐵器並不應分。若鐵缽小缽及小銅瓶銅碗。戶鑰針錐刀子鐵杓火爐。及斧並盛此諸袋。若瓦器謂缽小缽淨觸。君持所有貯油之器。此並應分餘不應分。其竹木器及皮臥物。剃髮之具。奴婢飲食穀麥豆等。入四方僧。若可移轉物應貯僧庫。令四方僧伽共用。若田宅村園邸店屋宇不可移者。入四方僧伽。若餘所有一切衣被。無問法衣俗衣。若染未染及皮油瓶鞋履之屬。並現前應分。大竿可作贍部影像處。懸幡之竿細者行與苾芻作錫杖竿。四足之內若象馬駝乘驢騾。當與王家。牛羊入四方僧伽。並不應分。若甲鎧之類。亦入王家。雜兵刃等可打作針錐刀子及錫杖頭。應從上座行與現前僧伽。罟網應用羅窗諸上彩色。又黃朱青碧綠等物。應入佛堂供畫像用。白土赤土及下青色現前應分。若酒已變應埋於地待成醋訖。應供眾食。若未壞酒應可傾棄雜藥草等。應安僧伽淨庫。以供病者。珍寶珠玉分為二分。一分入法。一分入僧伽。法物可書佛經並料理師子座。入僧者現前應分。若寶等所成床榻等。應賣僧伽共分。木所成者入四方僧。所有經論並不應分。當貯經藏。四方僧伽共讀。其外書出賣現前應分。所有券契之物。若能早索得者即可共分。如未得者其券當貯僧庫。後時得充四方僧用。若有金銀及成未成者。貝齒諸錢並分為三分。一佛二法三僧。佛物應修理佛堂及髮爪窣睹波。法物用寫佛經料理師子座。僧物現前應分。若更有餘物。准此應分。若苾芻在俗人家身死者。所有衣物與先至人。若俱時至與先乞者。若同時乞任俗人與者應受。或可隨他情所樂施。若苾芻死處有餘苾芻尼不應與分。苾芻尼死有餘苾芻亦不應與分。若都無者。應可互攝。若兩界中間亡者。隨頭所向處應得其分。若臥兩界上者。二處共分。若處人多應十人等為分任各自分。如其朋內得分未分。若一人身死此成死物。還於十人內應分。若已分身死者。大眾同。有被捨置人。若樂清淨者同居死物。清淨者應分。若無清淨者。被治人共分。   隨黨住處非黨苾芻。及以求寂身死者。所有衣物隨黨應分。若不樂獨分捨入大眾者此為善捨。大眾應分。如是應知。隨黨住處隨黨身死。非黨住處隨黨身死。准事應知。提婆達多說五邪法。心許可者名為隨黨。若依仗世尊名為非黨。苾芻身死看病之人。若出家五眾及餘俗人。隨在何處。若病苾芻死。於亡人物中應用六物賞瞻病者以報其恩。言六物者。三衣缽坐具濾水羅計功量授。若苾芻病作如是語。我死之後可持此物與彼人者。是俗人法不成囑授。此物應分。對面授者便為善。與其死屍應焚燒供養誦經事了。然後分物。若異此者得惡作罪若亡人寄物。即於物所在處僧伽共分。若知事苾芻身亡之後。所有資生與三寶物。共相雜亂不可簡別者。此死人物三寶共分。若人在界內作界外想疑。共分衣者得越法罪。應須盡集。若苾芻寄物與他兩俱命過。其掌財者應作法。守持隨意受用。餘如廣文。若一苾芻獲得大眾安居利物。即應受取。然受之時。應為心念守持言。此衣今至是現前僧伽。合得是可分物。現前僧伽合分受用。既無大眾。此衣是我應受。我今守持。未守持。時有人來者應與分。若不與者得惡作罪。界內得衣持向界外共分。無盜心者得惡作罪。若有賊心便得盜罪。若夏中利物。破夏者不應受分。施衣持雖過有施夏衣亦應受取。若是衣時有對面利。未有夏人亦應同受。若苾芻苾芻尼二部僧伽俱設食已。施主持物來不向上座前者。應問施主方可分之。若本為苾芻而興供養二部食訖。持物置上座前。此應中半而分。若苾芻身為眾事。夏內出行身雖不在。夏利應取。安居之人若前若後。及坐過半者。所有夏利悉皆合與。   凡為眾首。每見行食人。乃至初下一匕鹽時。應教其人。長跪合掌白眾雲。等供時至。上座尋聲告曰。可平等行。第一不言第二應告。若不言者。其上座等得越法罪。若施主於供養時。以諸繒綵纏繫其樹。為嚴飾者物應收取。每至節會還應繫此。或懸餘處隨時供養。若懸壁上者用將畫壁。在溫堂者供浴室用。在井池者供時非時漿。若在瞻病堂應為美食。隨時供養。若在戒壇及簷前樓側並門屋下。所有供物苾芻應分。若在寺中庭所懸置者。是四方僧伽物不應分用。有五種物。體不應分。一四方僧伽物。二窣睹波物。三瞻病堂物。四根本出生物。五所應食物其根果甘蔗等。雖是應食物現前應分。文雲。菴沒羅果若多有者。應分與僧伽。隨自受用。此果熟時應令苾芻默住。看守不應諠競。違者得越法罪。欲行果時應先觀蟲。次以火淨。若無未具人苾芻受取。自行無犯。若聲聞弟子制底之處。所獲利物應還修營。此諸制底。若有餘長現前應分。因明制底法者。如來制底。應圓滿作。若獨覺者上無寶瓶。若阿羅漢安四相輪。餘之三果如次減一。若淳善異眾苾芻上無輪竿。名平頭制底。若有施主施財造寺。財施主心以其財物造諸作具。及作人飲食。並塗足油燈明雜用。勿令有闕。   若有施主造立住處。先施一人便更轉施一人。或二或三或施大眾。名非法施其受用者亦名不淨。如是乃至施與大眾若苾芻眾。若苾芻尼眾。迴餘處者。初名為施後名非施。施者受者並成非法。然施主於自所施臥具等物。但可本處料理受用。不應持此更施餘處。有五種受用人。一是主受用。謂無學人。二父母財受用。謂有學人。三隨聽受用。謂持戒者。四負債受用。謂懶惰輩五盜賊受用。謂破戒人。何謂破戒。謂四重中隨犯一事。於諸飲食一口不銷。於僧伽地不容一足。如前所說。不依行者。得越法罪。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八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服過七日藥學處第三十   爾時薄伽梵在王捨城竹依園中。由畢鄰陀婆蹉。依止弟子受惡觸藥行與飲食更相雜糅或自類相染。亦復不知此等諸藥何者應捨。何者不應捨。時與非時隨意食噉。因病藥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如世尊說。聽諸病苾芻所有諸藥隨意服食。謂酥油糖蜜。於七日中應自守持觸宿而服。若苾芻過七日服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如世尊說者謂於毘奈耶中說醫藥處。言世尊者。舉教主也。病有二種。一主病。二客病。由此常應於食噉時。作療病想。然後方食。因明瞻病所有行法。若鄔波馱耶。若阿遮利耶。若親教弟子。若依止弟子。同鄔波馱耶。同阿遮利耶及親友知識。當於病者好心瞻視。若無依怙此應合眾共看。或作番次。若同界者日應三迴往問。看病之人於病者處。置諸坐物。令問疾者坐。諸問疾人不應久住。若病人貧無藥直者。師主知識等應為辦之。或施主邊求。或用僧伽物。或窣睹波物。或幡蓋等莊嚴之具。依價賣之以供藥直。若後病差應償。若無力者不還無犯。大師之子是父財故若看病苾芻供給病者。除性罪已。餘皆應作。若病者命欲終時。其看病人應移病者。置私臥具上善為方便。勿令瞋惱。若索衣缽等。應急呈現。身亡之後所有喪事。若亡者無物用僧伽物。或看病人為病者乞。若有病人為病所困。便將衣缽隨處佈施。其受施者不應即分。應於餘日問其進不。若重索者應還。若言不取者應分。然諸病人及瞻病者。所有行法隨教應作。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隨意者。謂隨順病人所宜之事。言服食者。謂聽噉嚼。言諸藥者。總有四種。一時藥。二更藥。三七日藥。四盡壽藥。然此四種皆能療疾。並名為藥。病者所須非無病者。即此四種服食之時。皆應先作療病心已。然後受用。   言時藥者。謂五正食。一□。二飯三麥豆飯。四肉。五餅及五嚼食等。此並時中合食故。名時藥。言更藥者。謂八種漿雲何為八。   一招者漿(西方樹名亦名顛呾梨角同皂莢其味如梅角寬一兩指長三四寸)。   二毛者漿(即芭蕉子以少胡椒安在果上手極捼之皆變成水)。   三孤洛迦漿(狀如酸棗)。   四阿說也子漿(是菩提樹子也)。   五烏曇跋羅漿(其果大如李)。   六缽魯灑漿(其果狀如蘡薁子)。   七蔑栗墜漿(即是蒲萄果)。   八渴樹羅漿(形如小棗甜而澀樹多獨立形若棕櫚此等諸漿皆須淨洗手淨濾漉然後堪飲)。   除此八已若橘柚。櫻梅甘蔗糖蜜等。亦聽作漿。味若甜者。應知醋及醋漿醋果。依夜分齊故。名更藥。   言七日藥者。謂酥油□糖及蜜。   言盡壽者。有其五種。謂根莖葉華果。根謂菖蒲薑藕鬚。莖謂天木旃檀。葉謂瓜葉楝葉。華謂龍華蓮華。果謂訶梨得枳菴摩洛迦鞞醯得枳胡椒蓽茇。又有五種黏藥。一阿魏。二烏糖。三紫礦。四黃蠟。五諸餘樹膠。又有五煎灰藥。一□□姁□□□□□□□□艦□□□□¥□雨楊□□□□□□□□|□□□□□舐厤邪c□□牧□¥縑慼敷□旅□耙利迴醣‥因河為名)二毘鄧伽(因水為名)三騷跋折拿(因山為名)四鶻路磨(因地為名)五三沒達拿(煮海為之)又有五種澀物藥。一菴摩洛迦。二誑婆。三瞻部。四失利灑。五高苫薄迦(此並樹名東夏既無不可翻也)斯等鹹是舉類而言。若更有餘用皆無犯。   時藥者。謂於時中食噉。不許非時。若苾芻等病困餘藥不除。醫令與食者應在屏處。非時噉食無犯。然此四藥各隨強勢而服用之。謂前前強後後弱。時長是弱時促為強。若後三藥與初相雜者。應隨勢而服。後二隨一後一隨一。時過分限皆不應服。若烏鴟鵰鷲白鷺鵂鶹象馬龍蛇獼猴犬貉食屍禽獸。並不應食。若皮是不淨其肉筋骨。亦皆不淨。不食彪殘及以人肉。若食人肉得窣吐羅罪。凡行食時。若有肉食上座應問。此是何肉觀彼答已。知是合食。方可食之。若上座不言次座應問。若不問者俱得惡作。有三種肉。是不應食。若見若聞若疑。為我殺害而噉食者。得越法罪。或有病人醫處方藥。隨病所宜聽食人肉。若性不便見時變吐者。應以物掩目令其噉食。食了除去。安餘美膳方解掩物其肉。應令敬信之。人於彼屠處而簡取之。不應飲人乳。作藥服者無犯。有五種人。聽於小食時食五正食。一病人。二看病人。三客初來至。四將欲行者。五守寺人若在儉時於小食上。亦聽食飯。若寺內無淨地處與食同宿。內煮自煮皆不應食。惟除儉年。若煮飯欲熟。魚肉果菜其色變。常煎乳三沸。若無淨人溢時須觸者食之無犯。若不食者應施貧人。若先有施主設食之時。後更有人持飯來施。問先施主方可受之。若有施主稱三寶名。以衣食等施苾芻者。應返問彼。所云佛陀即兩足尊耶。若雲如是便不應受。若彼報雲。仁即是我。佛陀者應受。達摩僧伽准此應問。凡於食處塗拭令淨地敷淨葉不應足踏葉上若至牧牛人處乏少水者。酪漿飯汁洗足無犯。或於俗家已足食竟。若有餘食更欲食者。即用前受重食無犯。若須殘食應自持去。若施主持食別在眾前。施心已成。事急須去。無人授者苾芻應作北洲想。自取而食菴沒羅果。核未成者不應食。若核成者無犯。又更藥者。有六種醋物。一大醋。二麥醋。三藥醋。四小醋。五酪漿。六鑽酪漿。此等醋物飲用之時。應以少水渧之作淨絹疊羅濾色如竹荻。時與非時病及無病隨意飲用。大醋者。謂以□糖和水置諸雜果。或以蒲萄木榓餘甘子等。久釀成醋。麥醋者。謂磨□□姭驛□飀□□晼撰□□□婆□埤□□妠騎槭□匊覣秭馞□□□□□□□□埤□□□露□姆□馱□□姻寮□□□□□□粳褸□j□□切埤□□□□聆□□□□切埤□□□□模婤□聆□□□姲槳椻□□□緄□□□□□散□觀□□□娗埤□詛□□馬□□切埤□妙□□祏檢□羇□槢腄慼慼摯鞢慼慼慼慼慼樊矷□□駐樀埤□□□□□□□□□□□□埤□□□穰□□妒□□□□□□埤□□□駐檢□□□祏檢□□□□嬌□□□□□樀□□□婁隉慼敷S□騰□□□□□婚覿E□j□□□奿婠覾□j□楅□□饇榭□駟埤□褸□娗娀埤□□禱□□□奮觀□□□□奅穰魯□□□□□駗姷□□覜□□□□榎襾馱□□□□送□奮觀□□榙□申輻□□□□□餺□G□□祰觀□□娗埤□□□鷺□□穰鷺□□駗奪□□□設禎□□□□綠□□□□槳楜詠襮騶覜□綠□姪裀□□穰□□魯□□□□姲槳楅禖□□□□□□□騰□□姽M褸□糕□□逆□婻崎稀姬駉祈諢慼慼慼摯f□魯□□□□誇□□□□□□埤□覷□禱□□□□j□□姪覷□秉驢F□□□□□□麗□□j□□穰□□榭□槭香□□□埤□□□姻栗槄□□□駟媸□奏□姛□□□隉撫o埤□□□t□□□鶠慼J醴覽□□H楏祏椽□奮觀□□□□奷嚍陊z馜□□□駗奷G□秕□□□□□□□言婦駢逆□楏葉饜觴□奠□□□□驠言□□□□裀□誇□p奾□□□□□□□婁□□饙騰□□奡稚□□□□妏騺□□□□□誾秉□□騶□□飀□□z□□祏橝□駐檢□榿{觀□椸□騰□□娜□□□禷診□□□覆驪騰□□香□覿□□□□□□奸□□藝b騄□□襡□□埤□□□□□□觛□□娀□如□娀埤□駔襉□□瞴慼慼癒慼慼慼慼撥wj□規駖姘□□□禱□逆□姍奷式慼慼慼慼慼歎捸慼摹B觝□□裀□□奪□□□□   若患眼者。醫人處方。用五安膳那注眼者無犯(但是眼藥鹹名安膳那也)一華安膳那。二汁安膳那。三末安膳那。四丸安膳那。五騷毘羅安膳那。若病差安置亦同前法。若是華藥安盆器中。汁藥安小合內。末藥置在筩堙C後二安置袋中。或可以物裹而繫之。不依教者得越法罪。不應為嚴身故莊注其眼。應畜二種注眼藥鎚。一熟鐵。二赤銅。凡曝藥時或陰乾。或日曬。天雨將至。無未近圓人自收無犯。若藥相雜簡取應用。若有病緣醫人。教服非常藥者。亦應服之為消諸毒。故令信心者為取。此有四種。一新生犢子糞尿。二掘路陀樹灰。或菩提樹灰。或烏曇跋羅樹灰。三甘草灰。四入地四指。取其下土四事和擣。或塗或服。若苾芻無病蒜胡蔥澤蒜。並不應食。為病服者無犯。凡食葷辛應知行法。若服蒜為藥者。僧伽臥具大小便處。鹹不應受用。不入眾中不禮尊像。不繞制底。有俗人來不為說法。設有請喚亦不應往。應住邊房服藥既了。更停七日待臭氣銷散。浴洗身衣並令清潔。其所居處牛糞淨塗。若服胡蔥應停三日。澤蒜一日。若欲停貯先陀婆鹽者。內牛角中還將角合。或以蠟裹能令不銷。問頗有一物成四藥耶。有謂甘蔗體是時藥汁為更藥。糖為七日灰為盡壽。自餘諸物類此應知。此四藥中或不受不守持。或受而不守持。或守持而不受。鹹不應食。若受而守持者應服。若於寺界內不淨地中。有果樹者子不合食。若淨地生墮不淨地。若經宿者亦不應食。若淨地果樹還落淨地。雖復經夜應食。諸有制聽不依行者。隨一一事得惡作罪。於藥所須器具雜物亦皆聽畜。謂函杓大缽吸咽鼻筩。此筩法。長十二指。應以鐵作。或一□雙□吸嚥入鼻可治諸疾。飲藥銅盞貯藥之合承足小枮斯等器物。鹹不得以寶作。若須煖水應作鐵鎚。安鼻著鎖燒令極熱。投之於水。先置淨水。次安觸水。病人浸身聽畜鐵槽及木槽等。煎藥所須用銅鐵釜。若營作時所須釜鑿鎌刀器物。杵石並軸須塗足等油及油器。此並應畜。器有三種。大者一抄小者半抄。此內名中。諸雜類人既出家已。不應輒顯昔時技業。亦不得畜工巧器具。若先是醫人聽畜針筩及盛刀子袋。若先書人聽留墨瓶。又諸苾芻。為遮雨熱聽持傘蓋。其蓋應織竹縫葉及用布等。不應全白狀似人王。亦不雕飾及用孔雀毛等。若無雨熱即不應持。其柄不應寶作及塗赤色。亦不大長量與蓋等。若入聚落不應正擎。應偏持而去。若乞食時恐天雨者。亦應持行柄應護淨。初入村時。應寄俗捨乞食既了。應取而還為寒熱故。開皮革屣。若有棘刺沙礫之處。底應二重。足柔軟者不令生苦。乃至六重過便不合。富羅頂帽聽著無犯。又寒雪國著立播衣及厚大帔。隨意披服。為除極熱聽畜諸扇。此有二種。謂多羅葉及以衣角。或復竹等並不應寶作。亦不用寶釘校雕裝。為遮蚊蟲聽作拂扇。或用麻紵白□破衣諸葉。其馬尾等不應為拂。若為僧伽受取無犯。為持瓶缽聽畜網絡。若患肩痛應掛杖頭荷之而行。   有二種人。開許乘輿。一謂老弱。二謂病苦。諸有病人聽帶雜香及香塗身。不應入眾及為俗人說法。設有請喚亦不應往。若後病癒並應除棄香熏之衣。鹹須淨洗並身沐浴。方可如常。無病為者得惡作罪。或有信心以馨香物持來奉施。宜應受取安在床頭。或塗戶扇時以鼻嗅。能令眼明。華亦如是。或時施主請食之時。以諸塗香塗苾芻足。應受勿遮。食了之時即應洗去。若復有時為講誦故。踞師子座几案承足。案有塗香應將物替。方以足躡餘義已了。言諸藥者。是總摽。言此中所論但唯七日。言酥者。是牛羊等。摽油者。謂苣籐蔓菁及木榓等。並五種脂。如法澄濾蜜謂。蜂蜜。糖謂蔗糖。此中酥者亦攝生酥糖攝石蜜。然諸病緣不過三種。謂風熱痰印。此三種。病三藥能除。蜜及陳沙糖能除痰印。酥與石蜜除黃熱病。油除風氣。稀糖一種能除三病。言七日者。舉其極時中間多少隨意服之。言應自守持者。謂在時中先淨洗手受取其藥。對一苾芻置左手中。右手掩上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有是病緣。此清淨藥我今守持於七日內自服。及同梵行者如是至三。應知盡壽及以更藥。皆准此法而守持之。言觸宿而服者。謂得自觸共宿而食。不須更受時。更盡壽未越期限。皆無自觸等過。藥有二種。謂時非時。從旦至中名之為時。過中已後總名非時。時與非時聽食無犯。言若過食者。八日已去名之為過。服食生犯故。此中犯者若苾芻須酥藥等。或一或多。或月一日。或於餘日得而守持於七日中應服。若日欲滿。或時全棄。或與淨人。或與餘人。或求寂。或塗足等用。若異此者隨有少多。至八日時得捨墮罪。若月一日守持七日藥。或一或多至第二日。更得餘藥。亦復守持隨意應食。至日欲滿准前處分。若不爾者至八日時盡泥薩祇。如是乃至第七日得由初日染鹹犯捨墮。既守持訖。應生心念。我此藥七日當服。若不標心服食咽咽。得惡作罪。若不須滿七日。欲少日守持者可隨日而稱。此據極時故。言七日日滿作滿想疑。得泥薩祇。不滿作滿想疑。得惡作罪。不滿不滿想滿不滿想無犯。為好容儀或著滋味。或求肥盛。或詐偽心服食諸藥。皆惡作罪。受七日藥正服之時。應告同梵行者。作如是語。我已一日服藥訖。餘六日在我當服之。乃至七日皆應准知。上來已依別別學處隨有相應略說其事。次於三十事中總決其要。若苾芻隨犯一一泥薩祇罪。其物不捨夜不為隔罪。不說悔。或於三中闕一不作。若更得餘物。或同類。或異類。謂諸衣物網絡水羅及腰絛等。但是出家沙門資具。而受畜者初入手時。即得泥薩祇罪。由前罪勢相染生故。無犯者。謂物已捨復為間隔罪已說悔。言捨物者。謂持有犯物捨與無犯。清淨苾芻言間隔者。謂今日捨衣至第三日。明相出已方名為隔。由其中間全隔一日故。有處說雲。唯經一宿其罪說悔者。謂說露其罪為三事。已方取本物捨物之時。鹹對別人不應對眾。設令對眾亦不應共分此物。除第二缽。此缽令捨與眾故。諸衣服等對近圓人。金銀等寶對未近圓人及在家俗人。其七日藥對非近圓等。瞋奪他衣還彼奪處。凡捨物時所對之人。有其四種。謂可委信不解律藏。或解律藏不可委信。或俱非俱是應持犯物。對第四人而為捨法應如是說。具壽存念。此是我物犯捨墮。今捨與具壽隨意所為。此物如前。作間隔已應還彼苾芻告言。具壽。此是汝物可隨意用。犯罪苾芻應對一苾芻。隨其所應具威儀已。應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畜長衣。犯泥薩祇波逸底迦。及不敬教波逸底迦。各有方便突色訖裡多罪(隨犯應說)此所犯罪。我今於具壽前。並皆發露。說罪我不覆藏。由發露說罪故。得安樂。不發露說罪不安樂。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彼應問言。汝見罪不。答言我見。將來諸戒能善護不。答言善護。所對苾芻應云爾。其說罪者報言善。若受舍人得他物已不肯還者。應強奪取此乃為作淨法故。捨非決心。捨諸餘捨法。准此應知。   ◎九十波逸底迦法   總攝頌曰。  故妄及種子  不差並數食  蟲水命伴行  傍生賊徒請   初別攝頌曰。  妄毀及離間  發舉說同聲  說罪得上人  隨親輒輕毀   故妄語學處第一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具壽羅怙羅諸人來問世尊。所在妄說方處以惱於他。又因室羅伐城法手苾芻共南方善論義師。剋日論義。遂便詭詐而不往赴。欺誑於彼。由違心事覆藏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故妄語者。波逸底迦。   故者是決定心。表非謬誤。言妄語者。謂對了知人違心異說。作詭誑言。名為妄語。此中妄語始從二種。極增至九。言九種者。謂五部罪及四破行。八謂三根及五部罪。七謂三根及四破行。六謂三時及以三根。五謂五部罪。四謂四破行。三謂三根。又有三種。謂妄語人生如是念。我當妄語。我正妄語。我已妄語。二謂正妄語時及妄語已。是故妄語極少。唯二無有一種成妄語者。言入波羅市迦妄語者。謂自稱言得上人法。入僧伽伐屍沙妄語者。謂以無根毀他淨行。入窣吐羅妄語者。謂在眾中非法說法。入突色訖裡多妄語者。謂說戒時自知有犯。作覆藏心默然而住。入波逸底迦妄語者。除向所說。四種妄語諸餘妄語。皆是波逸底迦。由罪事殊妄成五部。言波逸底迦者。謂是燒煮墮惡趣義。又波逸底迦。但目於墮燒煮指其墮處。雖復餘罪皆是其墮。依共許聲。斯得墮稱。猶如瞿聲目其行義。於人等處行義。亦通眾許瞿聲。於牛處轉墮亦如是。故無有過。又諸學處於方便位。皆悉許有。不敬聖教。波逸底迦。據斯少分墮義皆通。若實不見聞覺知。言見聞覺知。皆得墮罪。若忘不忘。或疑不疑於不見等處有見等想。於見等處有不見等想。起決斷心違情而說。或於見等四事之中。更互而說。或時忘一餘皆不忘。或時疑一餘皆不疑。參雜而說。意欲迷彼。一一說時。各各得罪。起心欲誑。得責心罪。乃至發言前人未解。鹹得對說惡作之罪。語所言事身亦表知。同得本罪。實見見想而言不見者。得根本罪。實見生疑便雲我見。或雲不見。得惡作罪。若實不見而有見想說見無犯。若實不見而有疑心。便雲我見。得惡作罪。此皆由想有差別故。而罪輕重。然於境事或有或無。若苾芻身著俗衣。或外道服。他有問言。汝是何人。答雲。俗人。或雲外道者。得波逸底迦。凡著外道服及作俗形者。得惡作罪。若作裸形外道容儀者。得窣吐羅罪。不由於此便成捨學。無犯者稱彼三根。依想陳說此妄語罪。四支成犯。一是苾芻。二作妄心。三說語分明。四前人領解。所餘學處與言相應者。鹹應類知。佛之弟子言常說實不應為盟自雪。表他不信故設被誣謗。亦不應作誓。   毀訾語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罵諸苾芻為攣跛等。由出家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毀訾語故。波逸底迦。   言毀訾語者。明所犯事。故者第五轉聲目因起義。由此為因得波逸底迦罪。若無故字義不相屬。諸餘故字類此應知。若苾芻作毀訾意。或由瞋忿。或因傲慢於苾芻處八種毀訾。不問前人生恥不生恥。鹹皆有罪。言八種者。一氏族。二工巧。三形相。四疾病。五破戒。六煩惱。七無戒。八非類。言氏族者謂婆羅門剎帝利薜捨戍達羅。若言汝是婆羅門剎帝利種。得惡作罪。由作毀他心故。若言婆羅門剎帝利所有工巧汝當學之。亦惡作罪。若言汝是薜捨戍達羅種或下賤所生。皆得本罪。言工巧者。營業不同。復有多種。謂捕魚人客縫人鐵瓦竹木剃髮等人。舞樂奴婢賤品傭賃。以斯等業譏罵前人。或言。汝當學此。或言。汝當營作。言形相者。謂攣跛侏儒等。言疾病者。疥癩癰疽等。言破戒者。謂五部罪等。言煩惱者。謂瞋恨惱嫉等。言無戒者。謂先犯重人。謂求寂時及近圓後而犯重禁。或近圓日眾不和合。是賊住人半擇迦類壞苾芻尼。或是非人狂心惱逼聾盲瘖啞。此等諸事毀訾他人。若實若虛他領解時。鹹得本罪。言非類者。如言汝是苾芻尼式叉摩拏。室羅末尼羅。室羅末尼離。皆得惡作罪。若毀苾芻尼乃至俗人。鹹得惡作。若苾芻尼毀苾芻尼時。亦得墮罪。若毀苾芻等得惡作罪。若求寂等於苾芻等。以上諸事而毀訾言。鹹得惡作。諸餘學處類此應知。對中方人作邊地語。對邊地人作中方語。若他解者得根本罪。若不解者得惡作罪。為書印等亦皆惡作。此事此事想。於六句中。四犯二無犯。其無犯者。若以種姓簡名而說。謂婆羅門苾芻某甲。又無犯者先非噁心錯誤而說。或為教誨意。或作饒益心。犯緣同上。   離間語學處第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因六眾苾芻依門徒事。由攝受門徒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離間語故。波逸底迦。   言苾芻離間語故者。謂作噁心令他離間。而發其語。或求資生。或作無益。或性嫉妒。或為福業事。謂讀誦依止等。若苾芻於一離一於一離二。於一離多。於一離眾。或於二離一等。乃至於眾離眾句亦如是。然於此中事有輕重。罪名無別。若苾芻有離間意。向餘苾芻作毀訾語。欲令鬥諍。言某甲苾芻曾於某處。數作如是不饒益語。作此語時得惡作罪。若以氏族等而陳說者。隨事輕重得罪不同。為離間語時。令他解了便得本罪。不要待他為離間事。或身在空前人在地。或身在地前人處空。或身在界內他在界外。或身在界外他在界內。或俱界內。或俱界外。皆得本罪。若離授學人同善苾芻。或於求寂離間苾芻。或復翻此及先犯人等。並得惡作。為離間意他不了時。但惡作罪。此事此事想。六句如上。其無犯者。作利益心。或於惡友令其離間。犯緣同上。   發舉殄諍羯磨學處第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如法羯磨。殄諍已而更發舉。由起諍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和合僧伽如法斷諍事已。後於羯磨更發舉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謂知羯磨事是如法。或自能知。或因他知。言和合者。非是別住也。謂諸苾芻界內和合現前作法。應與欲者與欲。應呵者不呵。有十四人是不應呵。一愚小者。謂思其惡思說其惡說。不應為事而強為之。二無知者。謂不持三藏。三不分明者。謂不閑文義。四不善巧者。於諸言義不善分別。五無羞恥者。謂犯波羅市迦。六有瑕隙者。謂曾鬥諍人。七在界外者。謂居界外或雖界內而離聞處。八異居者。謂居界內而處於空。九治罰者。謂在界內被眾捨置。十言無軌則者。謂具口四過。十一捨威儀者。謂從座起去。十二不住本性者。謂苾芻學處不肯勤修。於非所為而常樂作。十三盡形治者。謂授學人。十四眾為作如法羯磨。何者是應呵人。謂清淨人言有軌則。住在眾中威儀不捨。住本性人。若秉非法羯磨呵並成呵。雖為其人秉如法事。情不樂欲呵亦成呵。如差十二種。若求寂及正學女為受具時。或求寂女。與二六法及與遍住。乃至出罪。若解其事呵亦成呵。言僧伽者。謂四人等若少一人非僧伽故。作法不成。若以授學人而足眾數。或以俗人。或扇侘類。或先犯重。或壞尼者。或造無間。或是外道。或歸外道者。或賊住者。或眾不和。或不共住。或行遍住。或是聾人。或不解語。或黨足非黨。或復翻此。或眾在地彼在空中。或時翻此。用如此等足眾數者不成作法。得惡作罪。若眾為眾作羯磨者。得窣吐羅罪。以是破僧方便故。言如法者。謂如佛所說法如人和。名為如法。若異此者。名為非法。此有五種。一非法別。二非法和。三如法別。四似法別。五似法和。言非法者。謂不合解而解。或白二白四不作白而作羯磨。或復翻此。是名非法。言似法者。謂不合羯磨而作羯磨。或前作羯磨後作白。是名似法羯磨之法。過便成就。減則不成。若以授學人等為行籌者。應知此亦不成羯磨。若為作捨置羯磨。當時睡者聞白亦成。若睡眠入定人。但得聞白鹹成足數。或時合眾既作白已。並皆睡者亦成捨置。若於睡時而作白者。不成捨置。若作白時有難事起。乃至一人得聞。其白亦成捨置。乃至七種羯磨有成不成。准上應說。苾芻羯磨。望苾芻尼所作羯磨。其事皆別。唯除二部共所作法。言諍事者。事是諍所依。由託此事諍競便生。諍有四種。一評論諍事。二非言諍事。三犯罪諍事。四作事諍事。此中差別有其多種。如廣文說。言如法斷諍事已除滅者。謂事消殄。言發舉者。謂於其諍善為斷訖噁心遮止欲毀破。故名為發舉。此中犯者。若知此評論諍事。或餘諍事如法除殄。為除殄想。或復生疑而毀更發舉。得波逸底迦。不如法殄作如法想疑而遮止者。得惡作罪。法與非法作非法想。而發舉時。二俱非犯。有五種人發舉羯磨。一是主人。二秉法人。三與欲人。四述情見人。五是客人。於所秉事若初中後鹹悉知者。名為主人。當時眾內秉羯磨者。名秉法人。有緣不集名與欲人。於此諍中宣陳己見。名述情見人。有五種人非法宣陳己見。一別部住人。二未近圓人。三已被治人。四法所被人。五犯重人。此五言時鹹非應法。若於初中後不能了知。名之為客。前三發舉。便得本罪。後二破時。但得惡作。苾芻毀尼。亦得惡作。若發舉時。以言告彼前人知解。便得本罪。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學處第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善知身相。見諸女人說其陰處。有異記驗因為說法。招致譏嫌。遂便遮制。由觀利益。復更開聽齊五六句。時六眾苾芻故增句說。以獼猴等為有智人。因說法事婬染過限。待緣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波逸底迦。   言女人者。謂能解知善惡言義。言法者。謂是如來親所宣說。或聲聞所說。亦名為法。言過者。謂於五六語更多為說。言五六者。五謂五蘊如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亦復無常。六謂六根。如言眼是無常。乃至意亦無常。五六相應所有言語名五六語。此中犯者。謂過五至六過六至七。其無犯者。對有智男子。謂是人趣識善惡言。或在家人。或出家者言說容儀皆無婬濫。名有智人。又有釋雲。設對女人說亦無犯。猶如捨戒對有智男。雖曰女人智同男子。由對此女無邪說故。又無犯者。謂於閣上為說五語。下至中層足成六語。下至地時加至七語。此由處別。雖說無犯。或時彼女所誦之業過數諮問。或是聰明轉生疑問。或苾芻語吃。或性急頻言。若答若過並皆無犯。無智男子無想及疑等。若過五六語作過。五六想疑境想句數如上應思。若半擇迦等。或無識知人。或蔑戾車。或眠醉入定。或愚憃或男無慾意女有染心。或時翻此。皆得惡作。縱是聰敏。亦不應說。◎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未近圓人同讀誦學處第六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共未近圓人。齊聲讀誦。如婆羅門。諠譁雜亂致招譏損。其事同前。由慢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句讀誦教授法者。波逸底迦。   言未近圓人者。除苾芻苾芻尼。所餘人是。言人者。假而非實。由四種義假說為人。謂順世俗故。易為言說故。又聞無人生恐怖故。為陳自他得失事故。言同句者。謂同句說或先句說。或同字說。或先字說句者。所謂一伽他中四分之一。俱時而說。名為同句。若阿遮利耶未說之時。弟子在先抄說。是名先句。授謂授與。受學之人。法謂十二分教。又有說雲。此中法者。謂與毘柰耶相應之法。既遮未具具便非犯。若苾芻於所授人實未近圓作未近圓想疑。或同句或先句。或同字或先字。而授說者。得波逸底迦。於近圓人作未近圓想疑。得惡作罪。或非人傍生。或狂亂心。或苦受所纏癡聾盲等。同句說時。鹹得惡作。以同句等望未圓人。應作四句。隨事應思。法作法想疑。如前應說。若有俗人為求過失。或偷法心。或無信敬。或無所知。或是外道以與律教相應之語。令彼聽者。彼若聞時。皆得墮罪。若賊樂聞為說罪相。或令聽戒經。或在王處。或信敬人。或是首領並皆非犯。有五種人不應為說毘柰耶藏。謂性無所知。強生異問。或不為除疑而發於問。或試弄故問。或惱他故問。或求過失故問。返上五人為說非犯。無犯者。若語吃若性急。言若同誦為正文句。若教授時。先告彼言。汝勿與我同時而說。雖同無犯。若未近圓作近圓想及在後說想。並非法想。並皆無犯。因授法言。次明授受行法。四威儀中。皆得授與。其受法者具三威儀。為敬法故。不應眠受。弟子之法。若老若少。到彼師所合掌鞫躬。亦申請問。四大安不。應生敬仰。直心無諂。請決所疑一心善領。不令忘失。若無疑者如常受法。禮足而退。若師出行隨後而去。若師坐者自應蹲踞。或處卑座。其師亦應敬彼學徒。勿生輕蔑。虛心授與。於法無吝。善領善答。有忍有悲。無懷恚恨。令受業者情無疲惱。常給侍者應數教授。性愚鈍者亦應偏教。若作吟詠之聲。而授法者。得惡作罪。若說法時。或為讚歎。於隱屏處作吟諷聲誦經非犯。不應讀誦外書典籍。若為降伏異道。自知有力。日作三時。兩分勝時。應學佛法。一分下時。應習外典。不計年月以為三分。夜亦三時。初後習定誦經。中間繫心寢息。若作婆羅門誦書節段音韻。而讀誦者。得越法罪。若方言若國法隨時吟詠為唱導者。斯亦無犯。苾芻尼律亦應習學。尼來請學如法教示。若有疑問善為開釋。若講誦時忘其因緣所在方處者。於六大城隨一應說。若忘國王並大施主及鄔波斯迦名者。應隨意稱。勝光大王給孤獨長者。毘捨佉鄔波斯迦。若論昔日本起因緣者。國雲婆羅□斯。王名梵摩達多。長者雲珊陀那。鄔波斯迦雲鄔褒灑陀。又苾芻住處常於月八日及十四日。至小食時鳴健稚集大眾。設香華聽經法。有外道來應設方便令彼出去。應請耆宿情存虔敬。善威儀者宣說聖言。不應求利以為活命。得惡作罪。若說非法。上座應遮又說法人不應多領門徒以為侍從。彼自隨行者無犯。既至彼已踞師子座下垂雙足。若讀經者前置高案。用承經典。嚴設香華。說法之師。若他不請輒為人說。得越法罪。   向未近圓人說他粗罪學處第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中有一年老苾芻。犯僧伽伐屍沙罪。餘苾芻知向未近圓人說。令彼老少共相輕賤。此由未近圓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粗惡罪。向未近圓人說。除眾羯磨波逸底迦。   未近圓人者。如上說言粗罪者。謂初二部及彼方便。此中意顯與婬相應自性方便。是雜染故。名為粗惡。除眾羯磨者。因廣額苾芻松樹苾芻尼故。世尊制令與羯磨法。告諸俗眾。先問誰能。次作白二羯磨。差遣既得法已。方聽告語。若怖畏彼獨一不能者。應作單白合眾共告。由於一人易為害故。所以須告眾人知者。為遮損減三寶故。為遮破戒惡黨增故。令棄惡友近善友故。又為將護眾人心故。勿彼總謂同惡行故。亦勿總謂諸苾芻等多犯戒行相覆蓋故。又勿令其於白衣捨因斯更作無益事故。若苾芻於彼俗家他先不知苾芻粗惡罪。為不知想疑。以苾芻粗惡罪而告語者。得波逸底迦。他若先知為不知想疑而語他者。得惡作罪。此據得法而為其四。若未得法望知不知亦為其四。得罪同前。除與婬欲相應之罪。以餘犯事及壞見等。而告語他。或於自身有粗惡罪。向未近圓說。或告他時。他不領解。或向苾芻尼說己粗罪者。鹹得惡作。粗罪粗罪想等六句。如前應說。雖得眾法。於已知人有私忿心而向說者。亦得惡作罪。由此應知。出家之人所有言說。皆為利益。不應私忿道說。於他無犯者。謂遍城邑聚落之內。並悉知聞。若他不知作已知想。或見諦人說他無犯。   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學處第八   佛在薜捨離城跋寠末底河側。有諸苾芻。先所未得而今得之。以上人法向未近圓者說。其事同前。由求利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者。波逸底迦。   上人法者義如上說。於中別者。虛實重輕有差別故。前是吐羅。此得惡作。前是惡作。此還惡作。此中犯者。謂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言我得。得波逸底迦。若對非人及癲狂等。並先犯等而向說者。得惡作罪。或為書印。得惡作罪。若苾芻手中執果。他有問言。仁獲果耶。意在此果。答言得者。得惡作罪。意在聖果。答言得者。得波逸底迦。若對俗人現神通者。得惡作罪。若苾芻尼對大師前。現神變者。亦得惡作。無犯者。為顯聖教現希有事。自陳己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調伏故。雖說無罪。   謗迴眾利物學處第九   佛在王捨城。時實力子為眾營務三衣破壞。世尊因聽羯磨與衣。時蜜呾羅步弭迦二人。宿世已來。與實力子常有怨嫌。遂便惱謗。諸苾芻眾因起諍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先同心許後作是說。諸具壽以僧利物隨親厚處迴與別人者。波逸底迦。   言先同心許者。謂己情和同所作事。隨親厚者。謂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共住門人。利物者衣也。據緣起說。通言利物。亦攝於食。與者謂不與眾與餘別人。此中犯者。不迴不迴想疑。波逸底迦。迴作不迴想疑。得惡作罪。無犯者。迴及不迴而作迴想。   輕呵戒學處第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半月半月。聽波羅底木叉。聞說波羅市迦時默然而住。聞說僧伽伐屍沙等。便生不忍。出言輕毀。因波羅底木叉。事慢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何用說此小隨小學處。為說是戒時。令諸苾芻心生惡作惱悔懷憂。若作如是輕呵戒者。波逸底迦。言半月者。謂半月半月也。說戒經時者。謂從四波羅市迦。終至七滅諍法。亦是總攝諸事及雜碎等所有學處。言何用者。是輕呵相。由數犯罪。聞說罪時情生不喜。遂即輕呵。言小隨小者。謂下三部。言學處者。謂是三學所住之處。名為學處。心生惡作者。於愛非愛應作不作。心生悔恨。名為惡作。由惡作故熱惱害心。名為惱悔。情生憂慼。故曰懷憂。作是呵時便得墮罪。若於十七事尼陀那目得迦處。增五增六增十六。摩納毘迦處及於餘經與毘柰耶相應之事。而輕呵者。皆波逸底迦。若不與此毘柰耶相應經教而輕呵者。得惡作罪。若令苾芻尼等生惡作者。並得惡作。知他實無惡作等事。作無惡作等想疑。六句鹹皆有犯。無犯者。據自實心發言陳說。◎   第二攝頌曰。  種子輕惱教  安床草蓐牽  強住脫腳床  澆草應三二   壞生種學處第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苾芻。先是工師。為造寺故遂便斬伐近天神堂形勝大樹。時樹天神即於其夜詣世尊所。具陳上事。世尊知時安慰神已。告諸苾芻。汝等不應斫伐樹木。若營事苾芻須伐樹時。去七八日。應於樹下作曼荼羅讀誦三啟經。次應為作佈施咒願。又說十不善道是墜落因。修十善業獲解脫果。復應告曰。此樹若有天神居者。應向餘處。今為僧伽所須。或作窣睹波。作此告已。方可伐之。若有異相現者。更應為讚陀那功德毀慳吝業。仍現變怪更不得伐。又六眾苾芻手自誅伐草木。外道俗人見生譏嫌。無悲愍心損生住宅因種子及鬼神村事。以譏嫌無悲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壞種子有情村。及令他壞者。波逸底迦。   言種子村者。種子之村。名種子村。村是聚義。種子不同有其五種。一者根種謂香附子及薑芋等。因根生故。二者莖種。謂菩提樹及石榴等。因莖生故。三者節種。謂甘蔗竹等。因節生故。四者開裂種。謂桃杏豆等。種子開裂芽乃生故。五者異子種。謂穀麥等異類諸子是也。又釋穀麥等亦因開裂方乃生芽。是開裂種。攝其異子種者。如因牛角能生荻等。或因羊毛而生青稊。於牛糞聚生青蓮華。從異類生。名異子種。或雲子子種。從子生故。言有情村者。謂是林薄諸有鬼神鳥獸等。稟生命者託之而住。猶若人村。言有情者。謂諸禽獸蚊□蛇蠍及蜂蟻等。言及令他壞者。壞是拗拉拔掘斬截摧傷之總名也。若苾芻於諸種子及生草木有種子生草木想。或復生疑。而以刀爪及持磚石水火杵木灰汁沸湯。或是水生出令乾死。或牽柴所損。或經行處以足踏傷。隨以何緣。或自或他。故為壞損者皆得本罪。若不傷者得惡作罪。若於前境別別損壞。隨有所損皆得墮罪。於多方便皆得惡作。若以一方便壞多種者。得一惡作。得多本罪。若多方便損一種者。翻上應知。於餘學處望境望心論因果罪。准此應說。若樹葉新生及皴朽皮若華已開。或萎黃葉。或成熟果。損落此者皆得惡作。若活根若青葉若生皮。華未開果未熟者。皆得本罪。若青苔浮萍等水中搖動。鹹得惡作。舉出水時便得本罪。若地磚石有綠苔生蛇蓋菌等而損壞者。或竿笐。瓶衣生白醭而受用。損動者鹹得惡作。令他拂淨者無犯。諸有情村有生命居者。隨損得罪。窠未生卵。或時毈壞。除者無犯。若欲移諸生命者。應極詳審勿令傷損。若行動時。及有牽曳。傾瀉湯水並灑掃時無損害心。雖損無犯。然諸根種及以果菜。應合淨者先作淨已後方食用。淨法有五種。火淨刀淨蔫淨鳥淨爪淨。又有五淨。墮破淨拔出淨捩斷淨擘破淨非種淨。若蒲萄瓜果總為一聚。於三四處以火拄之。此便為淨。若刀爪一一皆須別淨。又生種中但有損者。此即是淨。然於種中有不熟種。被蒸煮已食皆非犯。若苾芻自將刀等而作淨者。食時無犯。不淨得墮罪。若以火淨有自煮過。然於不淨地中。又有內煮並不應食。使他淨時內煮同自。若涉險途無未近圓者。及飢儉世不淨非犯。   嫌毀輕賤學處第十二   佛在王捨城。時實力子大眾差分臥具並知食。次時蜜[口*(臼/工)]羅步弭迦兄弟二人數行誹謗。雖知大眾秉法呵責。仍猶對面輕毀。又作方便譏刺之言。由輕毀事輕毀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嫌毀輕賤苾芻者。波逸底迦。言嫌毀者。謂譭謗他。或時對面。或在私屏。此中對面生過者。若有苾芻被眾差已。輒於其人為嫌毀者。應作白四呵責。既得法已。於彼十二種人被眾差者。若對若背為嫌毀者。鹹得墮罪。若眾未作呵責法時。為輕毀者但得惡作。若於惡人作惡人想。而嫌毀者無犯。若惡人作非惡人想疑。對面嫌毀者。得突色訖裡多罪。若於善人作善人想疑。嫌毀者。得波逸底迦。善人惡人想者無犯。若託傍生而興譏謗。或對不解方言者。有人無人想。或復翻此或所對境無清淨苾芻者。皆惡作罪。   違惱言教學處第十三   佛在憍閃毘國瞿師羅園。時闡陀苾芻既犯罪已。諸苾芻勸令改悔。便說異言惱亂。於眾苾芻應正教誨作白四羯磨呵責。若默而惱者。亦秉法呵責。雖得眾法仍不改者。若語若默。或兩俱為由違惱事輕毀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違惱言教者。波逸底迦。言違惱言教者。謂諸苾芻如法教時。此是應作此不應作。既聞語已遂便違教。出不忍言。或時默然而不應答。如有苾芻問苾芻言。爾見如是相貌苾芻及俗男女不。便作惱心。而答之曰。如此之人我不曾見。但見兩腳從此而去。或時默惱。皆得墮罪。如是乃至片有惱心。詭誑異說。或時默然。若對僧伽及清淨苾芻違惱教時。鹹得墮罪。或他問時先語後默者。得惡作罪。若於僧伽及尊重類。稱理之教。垢心違惱亦得墮罪。非稱理教作違惱言。得惡作罪。僧伽教敕遣作此事為彼事者。亦得墮罪。於稱理教稱理想疑。違皆墮罪。不稱理教作稱理想疑。得惡作。若稱理教作不稱理想。雖違無犯。若對不解語人而違惱者。亦惡作罪。若違惱賊教者。得惡作罪。如賊遣苾芻於阿蘭若為我作食。佛言。應可為辦。若不能者移處去。若住者得惡作。有教須違。謂非理虛誑所有言說。有教須為捨受。謂彼非理帶瞋而言。有教應反開悟。謂非理不瞋言。有教當如說行。謂有犯令悔言。有教須順從。謂令持戒言。若差知眾事以垢噁心。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皆得墮罪。若無垢心。得惡作罪。若口雖不語身惱他時。遣去不去不遣去而去。喚來不來。不喚而來。有垢心無垢心。並同前墮罪。及以惡作。不犯者。若苾芻見有獵人逐獐鹿等。從邊走過。彼來問時應作是語。時寒可應向火毒熱可飲冷水。若問不休應自看指甲。而報彼雲。諾佉缽奢弭。或看太虛而報彼雲。納婆缽奢弭。或於四方周遍觀已。作如是念。一切諸行皆無有我亦無有情。然後報雲。我實不見有一有情。此皆無犯。若口有病含藥不言者無犯。   不舉敷具學處第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在空露地。安僧敷具棄而出去。是時世尊見天欲雨手自舉置。因臥具事由輕心不取舉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露地處。安僧敷具及諸床座。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不囑授。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僧伽者。有六種僧伽。一四人僧伽。二過此僧伽。三現前僧伽。四四方僧伽。五主僧伽。六客僧伽。此中僧伽謂四方僧伽。言敷具者。謂床座被褥枕囊小褥等。言床座者。謂除非法高大床座。此非苾芻所應受用。若坐臥者得惡作罪。若俗人捨為愍施主坐臥無犯。床有多種。謂鏇腳小床。踞坐繩床。眠臥繩床。褥謂臥褥。長四肘闊二肘。四邊縫合貯以毛絮。毛謂羊毛絮謂木綿。荻苔劫貝蒲薹雜絮並故破物。或糞掃衣。以如是物內在褥中。拍令平正。於中橫豎以線交絡。勿使綿絮聚在一邊。或扜毛為褥。復安表堙C被謂臥物。枕謂偃枕。因諸苾芻食不消故。世尊由此開許枕囊。言小褥者。即坐褥也。空露處者。無蔭庇處。言不囑授者。若有苾芻。應囑授安敷具處。若無苾芻。應告求寂。此若無者囑近施主。無施主者應觀四方。密藏戶鑰方隨意去。若於路中逢苾芻者。應須指的告戶鑰處。言囑授者。有其五事。告彼人曰。具壽。此是住房。此房可觀察。此是敷具。應可掌持。此是戶鑰。有五種人不堪囑授。謂無慚愧有仇隙年衰老身帶病。及未圓人。言餘緣者謂是命難及淨行難。此中犯者。謂於露地置僧敷具。或為他緣。或輕慢心。或由忘念捨之而去。乃至未過勢分。得惡作罪。若過四十九尋。便得墮罪。若初去時忘中路方憶者。應心念口言。如此之事我更不為。凡是不應作事。慢心而為得惡作罪者。犯時皆須心念口言。作如是說。如此之事我更不為。又念寺中同梵行者。見我出行亦應為舉。若於路中見苾芻來。應慇懃囑請。若苾芻路中許他為舉來至寺內。初夜不舉。乃至明相出不損而舉。得惡作罪。若損而舉者。便得墮罪。損壞有二。一風壞。謂風吹令卷。二雨壞。若表媕蓍。此據憶而不舉。若忘念者。但得惡作。若諸敷具是不淨物。謂駝牛鹿毛間雜羊毛經緯相兼。或木床過佛八指。或寶莊嚴。或先犯等人及苾芻尼物。或非寺內。謂在餘沙門婆羅門處設居寺內。或是己物。或別人物。若不舉者。鹹得惡作。於一床座二人共坐。在後起者應舉。同時而起小者應舉。若同夏者應共舉之。境想六句。初重次輕。後二無犯。用僧敷具所有行法。今次當說。若諸敷具與毒物相雜。或脂油等之所霑污。不應受用。若不能防護無儭物者。不應與敷具。於諸敷具有水火等八難事至及猛獸等緣。鹹須囑授而去。若難緣近者棄去無犯。若有彫彩雜色莊畫敷褥。僧伽應畜。別人不應畜。若有施主設供之時。遣令坐者。愍施主故。暫坐非犯。凡彩畫物若無儭替。不應坐臥。若多損壞坐亦無犯。但是僧伽被褥衣服。不應在空露處披臥。或胃雨住。或出外遊行。亦不應急走。及洗染衣並熏缽等。諸餘作務不往大小行室不向食廚。不應露體輒便披著。應加襯替徐徐受用。於五處存意勿使損傷。或牽或推。或煙或塵或垢。凡是僧伽所有衣服不將餘物而襯替者。不合受用。其所替物。或兩重或多重。亦非疏破若有不淨霑污。尋即應洗。苾芻癩病。應住下房。與下敷具。不能自濟給供侍人。若用僧伽敷具有損壞者。不應默然。捨不料理有破穿處。應須縫補。若斷壞者應為連接。若不堪修補者。用充燈炷。或為拂掃。或斬為泥及和牛糞。用塗牆壁。或填孔隙。令施福增。門人弟子每於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盡日。應觀師主臥具拂拭曬曝。若不為者。鹹得惡作。若無門徒自須料理。有賊等怖僧伽衣物不應輕棄。堪受用物應持將去。持者自用。若後怖除。應還本處。敷臥具處先灑次掃。令其淨潔。復以故衣更須拂拭。先安席已。方置氈褥□□□駉飀□駔覕祺祏□秶□□□囊訣□逆□□秶□□囊埤□{□z□橇□馗誇□榆禲飀□□□z□□□□□□□舠蝪f□□夾樇□□糕□逆□□□□埤□觜鶦哄播□訇□□□□穰露□糕□逆□□□□□□樍騑飀□□□穰□□□送□駝R楝□□□累穰□□奮□嬌□□饇楅□祰□□□□□稀□榬□□□妖□□娵秶□□□□糕□稄□j□楰祁□樀□□標埤□禮□□駷觿□□□□□□□□□□□姊□樀威□□獎□西□□櫬饃□□□□妙□□z□□槷觿□□□□椸□□□□婛□□□□□妙□□駢堙慼慼慼z□□□妙□□□駢祰□□示□□□□□□贊□訿□□□□襭襼□□椸□□逆□驛□□婝龤慼慼撕z□□饅□飣切奐□稀□□□□切誇□祛□切奐□逆□奪□亮□□□礸飣切姚□祐□逆□妊□□□□□□□橄□□□□□□龤慼慼慼慼慼慼慼潯恣撮峞慼慼慼慼潭挕F度□□□□逆□練餃稀□椸□□□□詁□□□量梱奅逆□霸饃祈檢□槄□觔裀□□□稀奈奈孌礹□□誇□□婚襴□□□□J橀□榖□□□□□蓼□□□□駍羈□□□□妘堙慼慼慼慼慼慼慼摯e□□□□□埤□餡□稀□□□□奜吟□□祤祺□禍□□□□□□□婝龤慼慼慼撓凈F切□□□□首□□□□□□□□堅□姜鬷[□言埤□z□駔濾□娵耔□覃□襼□□□□□□橁□錄□□埤□□首□□□□P逆□贊□妙□齱慼慼慼撮b□□樀獎□□誇□p婦駁□姨□□□□□□□覦祋奾□□椹□□妖□□□駧□□□奸□埤□櫬駢礹□□□□z□□□設逆□饜褸□□□□□檢□奪□□□糕□□裀□馲騆馱□□□榴逆□□□□婦駔襜領逆□觩□□威□夾□□□□驛言誇□馣□稀□□□□礹□□饅□樈□□□礸□□□□□□椿示□□□覕稨□□□覃□□饃□龤慼慼慼撓堙慼慼慼慼慼z□婀□□□□□婠訇奅褚□□礹□□□□□□祤驛言埤□飲馨送□□□□檢□□□□椸□□□埤□餅祥□檢□碌□□□□妖□□奮拖□□饃□□婀□驛規□□□□□□禍□□□□散R埤□□□□□□樦□□□□□妞礸□□□神埤□□饃□驪駂□□□□奸□□□□槸□□□□饉□□□□□輻□j□□椻□□□奸□□□令□□試檢□檇荂慼慼慼慼慼慼慼慼j□□z□□槶□□□驛□屏E□樈□□□旅□□□□妖□□□□埤□□禕馳婚視□□婝□切□□□□餿示□堅□切埤□駁□姨□妙□饎□□訇□□□驠親□□□鷾芊摩次迭z□□□□露□□□饋□□槉□送□□z□□□□首穰廓娼□稀埤□□□□□□奰秜P祺秉餖□神娀埤□什齱慼慼撈媊仱e□□□設逆□□□□裀□示□梁逆□□□□□□襠□埤□□□□埤□z□嬪□膳□礹□□誇□□奠□□□□□榙□□□□□奅逆□□□夾櫬駁□姨□R□樈飀□z□嬪□□□□□□□□□□□駩□□□榬□□□褽□□□□□□□□□姜□裀□槁□姛□□□□埤□禰□榼□櫬饇榭□□□□□□□□□埤□□□爦u□□□廓檢□□□□檢□誇□□誇□□□□□   不舉草敷具學處第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南方有二苾芻。來至寺中敷草臥具去不收舉。致損房舍。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房內。若草若葉。自敷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不囑授。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僧房者。謂四方僧伽房舍。下皆同此。若是私處但得惡作。言房舍者。於四威儀得為受用。言敷具者。若草若葉而作敷具。去時者。謂離勢分。勢分多少如上已明。又不囑授者。謂有苾芻應須囑授。然諸苾芻受他囑授。即應存心為作其事。不依言者。得惡作罪。若於寺中有草敷具是常所敷。主人遮時即不須卻。境想如前。然此草敷有二種壞一風所吹。二蟲蟻食。亦如上說。若白衣捨。當須問主依他所說或去或留。若違言者得惡作罪。阿蘭若處舉起方行。不舉動時得惡作罪。若染衣時於草上曬。問主同前。若經行時將草布地。不可日日常為收舉。然於去時總須縛束掛樹當行。於大會處草荐坐時。且應收舉置之一畔。若會了後應即除棄。牛糞土屑洗手所須。安瓦器中勿令損壞。   牽他出僧房學處第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由瞋忿故。於四方僧住處。夜牽門徒令出。其事同前。因攝受門徒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不喜。於僧住處牽苾芻出。或令他牽出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餘緣者。捨欲崩倒。牽出病人者無犯。若有苾芻是鬥諍者。先無諍事能令諍生。現有諍事令轉增長。戒見軌式多有虧損。如此之人瞋而曳出。若無善心亦得惡作。此中犯者或為貲財。或念仇隙。或因利養而生嫉妒。或由譭謗師主門徒及餘知識。生瞋恨故。若自牽若使人牽。出住處時鹹得本罪。若曳衣缽得惡作罪。若以書印等令他牽出者。得突色訖裡多。若尼住處授學人處。或先犯人。或非人等所住之處。或自私房。或求寂住處。或於空處。或外道處。於斯等處曳出清淨苾芻。得惡作罪。在僧伽處。作僧伽想境想六句。二犯墮罪。四皆惡作。無過苾芻作無過想亦有六句。初重次輕。後二無犯。若破戒人大眾應共驅出。若恐鬥諍者。應為恐愶。持其衣缽方便令出。若倚門若抱柱。鹹應斫去。並推出之。若事殄息。所斫截處僧應修補。若於門徒。或於餘人。為訶責心。冀其懲息。牽出房時無犯。然不應令出其住處。應以五事呵責門徒。謂不共語。不共受用。不受承事。遮善品。捨依止。有五過失。應呵責。無信心。有懈怠。出粗言。親惡友。不恭敬。若不應呵而呵。應呵不呵。得惡作罪。若無破戒罪。但難共語者。應為曳韁法而折伏之。應遣智人就彼開諫。令其息惡而來懺謝。捨前五事應忍恕之。不應恕而恕。應恕不恕。皆得惡作罪。   若已近圓人不行恭敬。不堪教誨者。應與六物驅令出去。若是求寂與上下二衣亦驅令去。若於住處龍蛇忽至。應可彈指而語之曰。賢首。汝應遠去。勿惱苾芻。若告已不去者。應持軟物而□去之。勿以毛繩等繫。勿令傷損。於草叢處安詳解放。待入穴已。然後捨去。若棄蚤虱等。不可隨宜輒便棄地。應於故佈帛上觀時冷熱而安置之。此若無者。應安壁隙柱孔任其自活。如前所制。不依行者鹹得惡作。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強惱觸他學處第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欲惱他故。久在門外。共人談說。夜喚開門入房強臥。自恃陵他因生惱觸。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諸苾芻先此處住。後來於中故相惱觸。於彼臥具若坐若臥。作如是念。彼若生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知諸苾芻先此處住者。或自先知。或因他報。故相惱觸者。謂故恃強力觸惱前人。臥具者。謂床座氈褥。言生苦者。謂禮敬時生苦。或承事時供養時。看病時請教時。讀誦時諮問時。與欲時飲食時。受施時坐臥等時。悉皆生苦。但使發心作惱他意。令他生苦。於僧住處皆得本罪。於餘住處鹹得惡作。設僧住處不作惱心。強臥之時亦得惡作。若有餘緣者無犯。此中犯者。若他先住作先住想疑。惱時墮罪。非先住人作先住想疑。是先住人作非先住想。故為惱亂者。亦得惡作。若令未近圓人生惱觸者。得惡作罪。於尼住處等令他惱時。亦得惡作。時鄔陀夷廣為惱觸。若見苾芻粗食不足。勸令誦經竟夜不臥。若見他得飽滿美食。令其徹曉端坐繫念。若是寒時遣居露地。以冷水灑經夜為扇。若在熱時遣居密室。近火而住。蓋以毛緂。或於住處無大便處。他置甕器擬夜所須。並皆打破。令諸苾芻事有廢闕。遂於水竇放棄不淨。便將此事遍告白衣。或故服瀉藥詐現病狀。寢臥於床。令問病人久立勞倦。又於苾芻禪思讀誦作業之處。令他起動妨彼進修。聞有怖至不許閉門。欲彼驚忙不得眠睡。苾芻不應大小行處久臥門邊。妨諸來者。凡作故心惱苾芻者。鹹得墮罪。又亦不應於大小便處久作經行。到此室時不依大小。在前至者即應先入。便利既了不應久住。洗足之處須依長幼。僧伽器物下至染器。在前用者皆待事畢。不得依年大小奪。先用者亦不應器中安少染汁。作留滯心廢他所用。讀誦經時先來已坐。不應依大小令彼起避。僧伽剃刀若用了時。應復本處。不應。留舉更備後須。此等不依行者。鹹得惡作。   故放身坐臥脫腳床學處第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由懷忿恚。坐脫腳床打傷乞食苾芻。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重房棚上脫腳床。及餘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言僧伽住處者。已如上說若於僧伽房舍。而坐臥脫腳床者。便得墮罪。若餘房者得惡作罪。言知重房棚上者。謂是草室棚閣顯非牢固。復不防備。若屋牢固為防備者無犯。脫腳床者。謂插腳床。雖是插腳逆楔牢者無犯。坐物者。謂是諸餘插腳小床。放身坐臥者。謂情懷掉戲恣放其身。得波逸底迦。非掉戲者無犯。脫腳境想六句。二墮兩輕。後二非犯。如是准知。住處住處想亦為六句。初二墮罪次皆惡作。若板棚上若腳下安替。或仰置者無犯。   用蟲水學處第十九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用有蟲水。由用水事無慈悲煩惱故。制斯學處。若復苾芻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澆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不知有蟲無犯。言有蟲者。自觀有蟲他觀有蟲。不觀有蟲。客來蟲俱生蟲。總有二種蟲。一謂眼見。二是濾得。斯等濾用。或可去蟲。或取無蟲處用。或可信人。言水無蟲斯並無犯。此中言水亦收漿醋等物。若草土牛糞塗地泥牆。自作使人並皆同犯。於有蟲水作有蟲想疑。鹹得墮罪。二輕二無犯。縱無蟲水不應輒棄。得惡作罪。應須散灑。或向竇邊齊一肘來。是其傾處。應作洗浴處並濯足處。應近井邊疊磚而作。四邊高一肘大如一床。一邊通孔。遍以灰泥中間磚砌。若老病者聽作洗足。瓦盆底稍高起。狀如象跡。若僧伽物舉處令眾共知。或水竇邊莫令虧損。若別人物安房門扇後。或覆床下。若金銀等器。鹹不應畜。凡是洗缽及洗足處。有水霑地應作曼荼羅形如槊刃。或隨水流勢。若正方正圓作者。得惡作罪。若為三寶作曼荼羅者。則形無定。制其濾水羅放生之法。廣如餘處。   造大寺過限學處第二十   佛在憍閃毘國。時六眾苾芻於一日中造成住處。不開水竇。狀若方圌。平閣三層。因雨隤毀。致招譏謗。由住處事輕心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於門梐邊應安橫扂及諸窗牖。並安水竇。若起牆時。是濕泥者。應二三重齊橫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言大住處者。有二種大。一形量大。二施物大。此據形大有主為作。凡造住處。或自作教他作。應安門樞戶扇並橫扂窗竇等事。齊橫扂處者。此出一日休息限齊。謂用濕泥為壁。或時和草。若過限齊者。便得本罪。若有別人為眾興造。告苾芻曰。我解營作。假令高大亦不傾隤。苾芻信之。斯亦無犯。或時乾墼及以熟磚木石等成便無限齊。若濕泥者於其限外著一團時。便得惡作。若遍匝者便得本罪。濕泥濕泥想疑有其六句。初重次輕。後二無犯。遣書作時。但得惡作。雖是濕泥覆以草蓆。雖遭雨水無懼崩隤。或時施主須遣急營。限齊雖過。斯皆非犯。   第三攝頌曰。  不差至日暮  為食二種衣  同路及乘船  二屏教化食   眾不差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各任自意。輒出界外共相差遣。或居界內不取他欲。或闕德強差往尼寺中。輒為教授。此由尼事貪心希望。招世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眾不差遣。自往教誡苾芻尼者。除獲勝法。波逸底迦。   此十學處起由尼者。事及煩惱與此皆同。其中別者。第三由不忍故。第八由鄔波斯迦。言不差者。謂非白二眾共差遣。有四過失差不成差。謂界日眾人。界謂界外差。日非長淨日。眾者人不集。人謂七德虧。言七德者。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語。五者不曾以身污苾芻尼。設曾身污苾芻尼者。其罪已如法悔除。六者於八他勝法所有開遮能廣宣說。七於八尊重法能善開演。言八他勝法者。四同苾芻。餘四有異。一謂眼膝中間所有身份。共染心男子相觸受樂。二謂本心為不淨行。共染心男子作期契等。乃至全身臥地。三知尼有重罪。故心藏覆。四被舉棄人隨順而住。   攝頌曰。  尼有八他勝  四同於苾芻  餘觸染男期  覆罪隨僧棄   八尊重法者。一從苾芻受近圓事。二半月半月求請教授。三無苾芻處不應安居。四見苾芻過不應詰責。五不應瞋呵苾芻。六應禮敬年少苾芻。七在二部眾中行摩那[卑*也]。八往苾芻處為隨意事。   攝頌曰。  近圓從苾芻  半月請教授  依苾芻坐夏  見過不應言  不瞋呵禮少  意喜兩眾中  隨意對苾芻  斯名八尊法   若於七德有闕者。若眾差遣眾得惡作。設令作法亦不成。差眾者。謂是一味情不乖離。苾芻尼者。謂近圓尼。言教授者。極少乃至八尊重法。他請問時。能為開釋。若處無人肯教授者。眾應隨時令一苾芻作如是語。諸姊妹等苾芻尼眾。並悉和合清淨而住。同修勝行無罪過不。今此眾中無一苾芻樂為教授。然僧伽有二教授。一廣二略。今作略教授法。爾可謹慎勤修勝法。莫為放逸。敬奉行之。言除獲勝法者。此顯朱荼半託迦獲阿羅漢。能令法俗生信敬心。設不蒙差往教無犯。於近圓尼作近圓想等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於彼先犯重等尼。或授學尼黨教非黨尼。或復翻此。為教授時。鹹得惡作。若言不相解者。亦惡作罪。   教授至日暮學處第二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難陀苾芻於非時中說法教授苾芻尼眾。於城門外經夜共住。明旦入城諸俗人見鹹作是言。諸釋迦子男女合雜同居一處。何有淨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雖被眾差教誡苾芻尼。乃至日暮時而教誡者。波逸底迦。   乃至日暮者。指其分齊。日既沒已名曰非時。雖在時中。若諸尼眾立而不坐。或復營務紛擾未息。或身有拘礙而為說者。亦曰非時。日暮日暮想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施主本意請說法師通夜說法。或尼住處近對城門。或復城門夜不關閉。或尼住處同在城中。或復尼眾在白衣捨。此皆無犯。教授尼人。一被差已盡壽教授更不須差。   謗他為飲食故教授學處第二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苾芻尼眾既蒙教授。欲求無畏。設好飲食供養教授師。時鄔波難陀見而譏謗。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向諸苾芻作如是語。汝為飲食供養故。教誡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為飲食者。謂五蒲膳尼五珂但尼。境想同上。若無噁心說言為飲食者。得惡作罪。   與非親尼衣學處第二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一苾芻以己大衣與故二尼。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衣除貿易。波逸底迦。言非親者。由非親尼多不籌量。苾芻三衣足與不足。親族之人即不如是。生顧念心。然後方受。如世尊說。若自父母貧無飲食。當於己分減半與之。或於施主勸化供給。若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衣者。謂是應法堪受持衣。非親及尼。境想六句並同前說。若尼被賊現闕衣服。設使非親與之無犯。   與非親尼作衣學處第二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為笈多尼而作法服。以五色線刺作己形。並作尼形抱頸而坐。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作衣者。波逸底迦。言作衣者。謂割刺浣染境想六句。亦同前說。   與苾芻尼同道行學第二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共十二眾苾芻尼。共期一路行。諸俗人見作如是言。男即是夫。女即是婦。足自相匹何異我乎。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共商旅期行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有恐怖畏難處。此是餘時。此中與者謂共期契。下至一苾芻尼同道而去。便得墮罪。言期行者。始從住處詣餘處所。若苾芻苾芻尼將行之時。預先一日應白二師。我今有事詣彼村坊。聽不隨師不應違逆。若無二師應白上坐。所有臥具囑他守護。於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捨棄而去。出門之時應相告曰。今日我等不有遺忘事。不應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惡進不。無令廢闕。於自同伴更相顧戀。有讎隙者不應共行。若有因緣須共行者。應懺摩已與之同去。凡涉路時應為法語。勿出惡言。或為聖默然勿令心散亂。若至天神祠廟之處。誦佛伽他彈指而進。苾芻不應供養天神。若於路次暫止息時。或至泉池取水之處。皆誦伽他。其止宿處應誦三啟。汲水繩索亦應持行。此有三種。長者一百五十肘。短者百肘。此內名中。或隨方處地勢高低。准望時宜可持而去。凡至寺外停息之處。振去衣塵洗身濯足。皆令清淨。次添瓶水行路皮鞋以破布拭。不於柱壁打令傷損。更淨洗手通披衣服。容儀詳審方入寺中。隨詣一房少作言語。自整威儀問停止處。舊住苾芻見客苾芻。若少見長應起迎逆。遙唱善來。合掌而言畔睇。客即報言極善來。為持衣缽引進房中。授座令坐。解除衣服為搦□足。以蠲勞倦。持洗足盆為其濯足。待稍勞息。方設敬儀。整衣一禮手按雙足。問其安不。若未曾相見。應問大小依位設敬。若少者來准前問答。老者令少迎接。衣缽隨時置座遣為解勞。若有恩慈老者。或時為按肩背。凡客苾芻創至他處。應先禮敬眾首上座。上座亦應唱善來等。若見客人量己有無床席臥具。隨時供給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商旅等者。若離此伴無由進路。為此聖開。除餘緣故。此中行法者。苾芻尼食。苾芻應持。若至食時更相授與。有病苾芻應共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舁。應在頭邊不應近足。若至村落隨病所須。為覓醫藥。若乞食時令人看病。持食來與。若尼有病准此應知。此中犯者半拘盧捨。得突色訖裡多。滿拘盧捨。得波逸底迦。尼作尼想境想六句。及無商旅作無商旅想。亦有六句。並悉同前。地行為契。後遂乘空現身共期。隱形而去。皆得惡作。乘船亦爾。   與苾芻尼同乘一船學處第二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六眾苾芻與苾芻尼。結契為伴同乘一船。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與苾芻尼。期乘一船。若沿波若泝流。除直渡。波逸底迦。   期乘一船者。謂無心同乘一船安危共同。名曰結契。沿波者。謂下水。泝流者。謂上水。時□槾娷□妲□禖□□□□□褒禬□□禜□□□z□□□祰□□褸□飀□□□穰□□□□□□□□□□□飯□□觛稈□□□□橇□□□僚曆觛稈□□□襺□檢□□□□□□奐□□□樿□□稈禜□□□□□榜□□□稈稿□□□□椿□□□□□□計飀□襾□□□□婁□療解逆□晏□裀□孌□□□訪j□橚視□□裀□□□□露□□□□□   獨與女人屏處坐學處第二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與女人笈多屏處同坐。因鄔波斯迦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屏處坐者。波逸底迦。言女人者。謂堪行婬境人女非餘。言獨一者。更無餘人。屏障者。堪行非處。坐者齊一尋內放身而坐。屏處屏處想疑。皆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天女龍女。藥叉健達婆。緊那羅阿蘇羅。畢麗多畢捨遮女。及半稚迦女若未堪行婬境。若聾騃等共屏坐時。鹹得惡作。雖是天女而可執持。共彼坐時。亦得墮罪。若遣女人磨藥同在門邊。門扇不掩多人出入。如此之處雖坐非犯。   獨與尼屏處坐學處第二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共故二尼笈多屏障處坐。此由尼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獨與一苾芻尼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此言坐者。據起犯緣。設餘威儀亦皆同犯。自餘輕重皆如上說。   知苾芻尼讚歎得食學處第三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窣吐罹難陀苾芻尼。知施主為尊者憍陳如等奉施飲食。彼便讚歎六眾苾芻。迴所施食自持將去。其事同前。家慳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苾芻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底迦。   言讚歎者。有二種。一讚具戒。二讚多聞。過分稱揚令他敬信言食者。謂五蒲膳尼五珂但尼。又言食者。謂吞入咽。除先意者。謂彼施主先生此念。營辦飲食。擬施其人設令讚歎具戒多聞。此亦非犯。由聞讚歎遂便不食。是故復言除先有意。此中犯者。若苾芻尼向施主捨。問食精粗。若聞粗者勸設精妙。讚彼苾芻證得四果。明解三藏善修諸定。若供養者感殊勝福。知讚而食。便得墮罪。知他讚歎境想六句。二重二輕。二句無犯。若遣書印教化得食。若讚餘人。此人輒食者鹹得惡作。無犯者依實讚德無矯妄心。或正信家。或親族捨。設知讚歎。並皆無犯。   第四攝頌曰。  數食一宿處  受缽不為餘  足食別非時  觸不受妙食   展轉食學處第三十一   佛在薜捨離。時六眾苾芻先受威嚴長者請已。復於親識家。飽食菴沒羅餅及諸雜餅。後至長者家。不能美食。爾時施主唐捐飲食。便起譏嫌。此由食事過分。廢闕不寂靜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此攝頌中與食相應者。皆應准此。展轉食者。謂此家食已餘家更食。言病時者。謂身有病。乃至若食一食不能樂住。或復為人性多飢苦。唯食一食不能濟者。鹹開數食。作時者。於僧伽地及窣睹波。隨時灑掃如牛臥處。或大如席許並牛糞塗拭。是謂作時。道行時者。若行一驛。若半驛迴還。施衣時者。謂有施主施與洗裙及餘帔服。成貝齒物等。以充衣直。若苾芻受前請有食有衣。後請或有衣或無衣。有衣有衣直。或無衣無衣直(此是第一四番也)若受前請有食無衣。後請有衣等。准前應作(此是第二四番也)若受前請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等。准前應作(此是第三四番也)若受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有衣等。准前應作(此是第四四番也)若前請有衣或有衣直。後請無衣等背前赴後受時得惡作。食時得墮罪。於諸番中應受不應受。及有犯無犯。若無衣衣直。此即有犯。異斯無犯。准事當思。若欲受後請於前所受應作心念。捨與餘苾芻者無犯。若苾芻正食之時。有餘苾芻至斟量施主可共食不。若意弘廣應喚共食。若心有局。應問施主。若於飢年多得請食。同淨行者應與共赴。量食多少均分而食。若施主遮餘人者。應自食少許。問施主已。共分而食。為手印等而受請者。但得惡作。若於一捨或在寺中。或阿蘭若為求肥盛。或樂美食而數食者。得惡作罪。若輕賤心或懷矯詐而不食者。亦得惡作。受請想等應為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   施一食過受學處第三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外道造立住處。供給外道沙門婆羅門四方客旅。時六眾苾芻遂久停留。家主出行。便縱身語。向授食女人說非法言。家主伺知漸與粗食。復與外道相打。生世譏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此由六眾制一宿一食。若過宿重食者。得惡作罪。並波逸底迦。若於此宿在餘處食。得惡作罪。若餘處宿於此處食。得波逸底迦。   若經多宿食為食想等境心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復因舍利子遇有病緣開食無犯。若是眾集及以親識施主慇懃相留與食。若天廟處。或苾芻處。或是遊行外道處。並皆無犯。   過三缽受食學處第三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於施主家已足食竟。復盛滿缽而歸住處。又婚娶家所有餅飯。盡乞持去令他闕乏。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眾多苾芻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請與餅□飯。苾芻須者應兩三缽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   既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應共分食。此是時。   往俗家者。指乞食處。然諸苾芻乞食儀式次當辯之。其乞食人。應執錫杖搖動作聲方入人捨。若村坊亂住。恐迷行次。應作私記。或飯或□置於門際。有五處不應乞食。謂唱令家。婬女捨。酤酒店。王宮內。旃荼羅家。若知女人性多婬染。亦不從乞。恐生患故。言淨信者。敬信三寶人。□謂諸□。飯謂雜飯。缽者有三種。謂大小中。大者可受摩揭陀國二升米飯。於上得安豆糜並餘菜茹。以大拇指一節鉤緣不觸其食。斯為大量。小者受一升米飯。二內名中。餘如上說。言過受者。謂大缽三。或大缽二。兼處中一。或大缽二。兼小缽一。或大缽一。兼處中二。取要言之。謂取過四升半米飯。取時輕罪。食便得墮。若取大缽一中缽一小缽一。或唯大缽二。或大缽一小缽二。或中缽二小缽一。或中缽一小缽二。或中缽三。或小缽三。悉皆無犯。還至住處者。謂至本處。共分食者。謂共餘人均分而食。若不分者。得惡作罪。無人者不犯。是故文言。若有苾芻若受過三。便得墮罪。若天龍藥叉及諸鬼類。或於外道及出家外道捨。取過三缽。或非黨隨黨互往俗家。若過取時。鹹得惡作。或遣書請。或令他取。亦惡作罪。過受過受想六句同前。若即於此座過三而食。或除□餅但將餘物。或施主歡喜隨意將去者。並皆無犯。有三種虛損信施。一施主信心知此苾芻是持戒者。輟己而施。苾芻受已。便將此物與破戒人。二知此苾芻是正見者。信心惠施。後將此物與邪見人。三過量而受不自噉食。乃至長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通意。如斯三事並名虛損信施。當招惡果。◎   ◎足食學處第三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我為一坐食能生少欲等諸功德。汝等亦應一坐而食。時諸苾芻食時見尊者來。遂便離座將為足食。不敢更食。由是世尊告苾芻曰。應飽足食。若尊者來亦不應起。既受食已。不應離座。下至行鹽及受食葉。皆不應起。復因六眾苾芻飽已。更食貪餮無厭。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苾芻足食竟者。謂食噉飽足作遮止言。心生棄捨。若心未捨縱出遮言。未成遮足。若更食時。但得惡作。若作了心唱言休足。此成遮足。然具五支。一知是食。謂五正食。二知有授食人。謂是女男半擇迦等。三知授入手。謂已受得食。四知足食。謂作食了心發言唱足。五知從座起。若更食者。得根本罪。異此五種不成遮足。若食雜不淨物者。亦不成足。餘如廣文。言食者。有五蒲膳尼。即五種可噉食。一飯二麥豆飯三□四肉五餅。魚是肉攝故不別言。又有五種珂但尼。即五種可嚼食。謂根莖葉華果。若先食五種嚼食及乳酪菜等。後食五噉食者無犯。若先食五噉食。更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名犯。遮足應知。有五未足之言。謂見他人授食之時。未即須者應報彼言。且待且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盡。若兼且聲名曰未足。若無且聲即是遮足。若未為足意設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惡作罪。由言不稱法故。不作餘食法者。若病人殘雖不作法。開食無犯。若得餘食作法食者。自身樂住施主得福。欲作法時先淨洗手。受得食已。應持就一未足苾芻。或雖已足。未離本座。對彼蹲踞。告曰。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食已遮足。今復得此噉食嚼食。我欲更食願與我作餘食法。時彼苾芻取兩三口食已報曰。此是汝物隨意應食。此據前人自未遮足。得食無犯。若自足已便不合食。應以手按告曰。斯是汝物隨意食之。有五不成作餘食法。一身在界內對界外人。二不相及處。三在傍邊。四在背後。五前人離座。翻此便成。若一人作法設餘人食。並皆無犯。若遮足已作遮足想疑。不作餘法而吞嚥者。便得墮罪。雖未遮足為遮足想疑。俱得惡作。後二無犯。若北方果。若天神藕。此是希物。或復飢年飲食難得。不作餘法食之無犯。粥若初熟豎匙不倒。□若和水指畫見跡。此皆成足。異此不成足。為足想六句如常。   勸足食學處第三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年老苾芻數數犯罪。被師呵責。生不忍心。便告師曰。阿遮利耶。此好飲食已作餘法。宜可食之。欲令他犯。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噉此食。以此因緣欲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勸令食者謂頻請白。欲令他犯者。是總摽句。彼苾芻緣斯事故。當生憂惱。是別釋句。令彼苾芻緣斯犯罪生憂惱故。若無噁心令他食者無犯。遮足想疑總有六句。不作餘長想疑。亦有六句。二重兩輕後二無犯。   別眾食學處第三十六   佛在王捨城。因天授等。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別眾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   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食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別眾者。謂不同處食。若四苾芻同一界內。餘有一人不共同食。並名別眾。此言食者。出犯過緣。謂是正食。餘食非犯。病時作時道行時者。皆如上說。船行時者。如道行說。大眾食時者。謂作世尊頂髻大會。若五年大會。若六年大會。此大會日隨施主心。各處設食。若四若五。隨意分食。雖不和同亦無別過。沙門施食者。謂諸外道廣設供養。於此時中開聽別食。雖曰外道亦稱沙門。若於界內界內想疑。別眾食時。得根本罪若在界外及居界內為界外想者無犯。如是應知別食。別食想六句應思。處有二種。一大院住處。二邊房住處。若在大院。四人已上受請之時。應問言邊房住處。頗有人來同此食不。若不問彼有人不來。別眾食時便得墮罪。若四人中一有開緣。若一求寂共三近圓。若送少食下至送鹽一匙。或草葉一握。若本施主但擬當房。於此居人我當供給。若現神力空中而食。若僧伽食。若私已食。並皆無犯。◎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非時食學處第三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苾芻遇緣斷食。便詣俗捨而行乞食。既得食已。非時而噉。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言非時者。有二分齊。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言食者。謂是時藥可噉嚼物。於非時作非時想疑。若噉咽時。便得墮罪。時非時想疑。得惡作罪。時與非時作時想者無犯。若有病緣醫人遣非時食□食肉者。應取牛糞中穀麥磨以為□。與彼令食。豺糞中肉非時聽噉。若此等物病猶不差。要食好食方除疾者。可於屏處隨所須食而授與之。贍部洲人向餘三洲。及往天上。當依本處時量而食。頗有無病苾芻在南贍部。非時食噉得無罪耶。有謂東西兩洲苾芻來此。依彼時分而食。應知食時所有行法。若大眾多於日時候難可知者。佛言。食時欲至。先鳴健稚長打一通。更打三搥。總名三下。眾既聞已。各淨洗浴。及諸大眾共浴尊像。有病苾芻即應請食。授事苾芻亦聽先噉。次打三通更打三下。總名長打。大眾方食。若聲小不聞。應打大鼓。或吹雙□。凡讀經浴像及洗浴時。皆打三下。打健稚法。復有五種。若常集眾者長打三通。大打三下。若寺家營作長打三通。大打兩下。若苾芻死長打一通。漸細便絕。若坐禪處應搖錫杖警覺。時眾若遭賊時。欲令人覺任打多少。大眾集會行食難者。隨處分坐。於上座前各安飲食。若恐行食不均平者。其撿挍人隨行觀察。若行食人少撿挍。苾芻受取飲食應可共行。不得兩人同一盤食。若於行路無器可求。共食非犯。或共求寂同食亦聽。苾芻先受取食持器勿放。然後同食。若有淨人須與食者。應遙擲與。若眷屬久離相遇。心喜欲同食者。屏處共食。准求寂法。苾芻唯著下裙。上無衣者。不應噉食。若病羸老上著小僧腳崎。或貫偃帶。屏處而食。若此亦不能著者。隨時將息。但著下裙屏處而食。若金銀水精及琉璃器。並不應用。若在天龍藥叉所居之處。無器可求隨意用食。若食時眾人坐定。未唱時至不應行食。乃至一匕鹽亦不應受。受者得越法罪。若行食人不解者。上座教唱。上座若忘次座應教。噉食之時不應隨情輒索飲食。若火力微者得索熟果。若少壯者隨意取生。設有須索應小作聲。食時踞坐好整威儀。不應顧視。當生厭想。住於正念。無掉亂心。然後方食。若異此者得越法罪。若食了時所有餘食不應輒棄。應與父母等若俗男女來乞食時。應自防心隨有而惠。若傍生類應施一掬。安缽草葉不應足蹈。不脫鞋履亦不應食。若是病人恐身有損。應踏皮革屣上。若食脆鞭餅果不應作聲。應須潤濕薄粥歠欱不得作聲。若蘿菔等擘破應食。若在俗家。上座食竟。洗漱既了。應復本座。為說施頌。說施頌時若聞聲者。即不應食。若恐時過食亦無犯。或聽一兩伽他。然後更食。為上座者常應觀察。上中下座勿令匆遽食不飽足。若食了時取一掬食。以水澆之。隨意而棄。以施傍生。若有施主來請僧時。應先行籌知數方報。臨到食時更有客來。或於數內有人他行。應報施主。若臨食時欲出行者。應留待食有緣任去。若多客來飲食少者。上座應令平等而與。若食多者隨彼施主多少行之。若大眾食了施頌復訖。應住少時觀望施主。若欲聞法應為宣說。若無心者隨意而去。苾芻食訖皆應誦念一兩伽他。報施主恩。亦不應發邪惡之願。為斷煩惱永解脫故。如上所說不依行者鹹得惡作。   食曾觸食學處第三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乞食而食。所有餘食遂即曝乾。風雨之時水漬而食。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曾經觸者。謂是自手先曾執捉。或留經夜擬自噉食。然曾經觸有其二種。一謂中前從他受得齊日中時。二謂中後受得齊初夜時。過此限分若更食者。得波逸底迦。若不受而觸齊時分內食者。得惡作罪。是名輒觸。若過時分又得曾觸波逸底迦。曾觸曾觸想疑波逸底迦。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在北洲曾觸輒觸不受。並皆無犯。由彼於物無彼我心。或於彼取向餘處者。亦無有犯。若苾芻於三處有曾觸過。謂由僧祇及由苾芻並授學人。若苾芻尼於四處有曾觸過。謂式叉摩拏。以為第四。望二種人無曾觸過。一無羞恥人謂不畏罪。二有羞慚忘失正念。若於求寂等有希望心。持食與彼。欲至食時還有望心。得一惡作。食得墮罪。有望心與無望而食。但得惡作。無望而與有望而食。唯得墮罪。俱無希望食之無犯。若曾觸缽匙盞缽袋。並支伐羅水瓶錫杖。乃至戶鑰相染觸物。及以觸口觸手而飲噉者。鹹得墮罪。苾芻若欲飲水噉食。時與非時。皆須以水再三漱口方可飲噉。若不爾者得惡作罪。若是病人無可得處。曾觸酥等食亦無罪。瀉水乳時流注向下。承之以器與觸食相連。苾芻疑不敢食。佛言。水等下流食之無犯。在路行時所有糧食。若求寂等力弱無堪。不能持者應以繩繫。令彼持繩方為擎舉。及以扶下並皆無犯。或令彼持繩暫為擎食。令其憩息。彼緣賊怖棄食逃走。可自持行無觸宿過。若越河□無餘可求。亦遣持繩共擎而渡。若此兩人無方得濟。獨持而渡。此亦非犯。僧祇米穀以車運載。若車欲覆應共扶正。若病苾芻須乘此車者。應避軾邊。若乘船者應避柁處。曬穀米等有難緣來。若無人者應自收內。若行險路無人可求。若有食糧應自持去。所到之處換易而食。必無換人分為二分。持一惠彼未近圓人。持餘一分。共易而食。此亦無者。應一日中斷食而行。至第二日食一虎拳。第三日中食二虎拳。第四日已去隨意飽食。若其糧食中途罄絕。見有飲食。無未近圓人可令授者。縱不作淨及以不受。或自上樹打果而食。並開無犯。若僧伽鎗鑊內煎酥乳等。湧沸流溢無人可使。應自撓攪勿令棄失。若苾芻曬曝藥等難至無人。設自擎舉無觸宿罪。凡因難事所有開緣。至無難時皆不應作。若酥瓶等謂是煮染。瓶器誤觸著者無犯。若錯持此瓶欲上閣者。若未半閣道應放置地。若行過半即應擎出。凡飲非時漿。先須洗手漱口令淨。然後飲之。若異此者得惡作罪。然於口中常含津觸。欲求極淨。此故無緣。應以澡豆及瞿摩等。和水揩脣周遍令淨。再三水漱飲時非犯。若缽中有隙者。應再三洗之而用。若盛熱食有膩浮上者無犯。若缽隙中有宿飯粒。應摘去之。水滌再三。設有餘津食皆無犯。苾芻及尼各有觸宿。兩相換用者聽食。若苾芻尼所有飲食。苾芻為舉作彼物心。尼將施時得食境想六句。准上應思。   不受食學處第三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多住深摩捨那處。有諸俗人祠祭先靈。所有食飲自取而食。時俗譏謗雲食人肉。惡聲流布。法眾慚恥。世尊因制他授方食。既有授人堪為明證。是時六眾受與不受。並皆取食。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不受者。謂不從授學人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並諸俗類而受得也。若猿猴熊羆有智知受非受者。此亦成受。受法有四。一須作意。二有授人。三自手受。四槃等置地手承一邊。復有五種。一身授身受。二物授身受。三身授物受。四物授物受。五置地受。謂有方國嫌惡苾芻。作曼荼羅置缽於上。遙而指授遣置其中。復有五種受法。一仰手受。二以床受。三木枯受。四衣角受。五安缽中受。有五種不成受。謂在界外若遙遠處。若在傍邊。若在背後。或時合手。與此相違便成受法。時有施主持諸供食。列在眾前。本心擬施。家中火起棄食往救。無人授食。時將欲過。佛言。應作北洲心自取而食。若受得食有不受食墮中。若有淨人更令其授。必無授者撥去食之。若汁墮中多卻方食。若先受得小兒來觸。更受方食。有五種塵。觸塵非觸塵淨塵不淨塵。及以微塵。若可了知應須更受。復有五塵。飯食衣花及以果塵。鹹須受食。凡欲受食先須用心。或置缽中。或承以葉。遣令置此遂墮餘處。更受方食。授食之人不閑軌則。而放盤上應更總受。亦不應自取持與淨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無人可得不受無犯。凡看病人要須識知。可不方與病人食。言噉咽者。謂在咽喉。又灌鼻時。先淨洗手從他受取。然後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嚥故。除水及齒木者。水若渾濁鑒面不見。亦令他授。然諸濁水應用蒱萄及蘡薁子。或以□團內濁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飲用。若鹹水鹼滷水堪為鹽用。此皆須受。若池河內有棄飯粒。取水濾用無犯。若水中有油酪膩津上覆。應撓動濾用。若行路中見有轆轤汲水。或用酪瓶皮袋盛水。時及非時濾用無犯。後為難開不應常用。有五瓶瓨謂盛大小便及貯酒器。此不應用。應遠棄之。盛酥油瓶火燒去膩。牛糞淨洗。時及非時鹹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淨。若缽中盛飯有鳥來啄。去□四邊。隨意而食。穢處□蠅觸食非犯。諸盛水瓨應用磚木為蓋。勿令蟲入。若淨水瓶傍口上穴。應用竹木蓋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應用葉飲。無人取葉用黃落葉。此若無者就連枝葉。或此亦無蹲踞一處。以瓶注口隨意飲之。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於晨旦嚼用之時。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印。三令口清淨。四樂欲飲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嚼用之時。先以澡豆土屑淨洗手已。次洗齒木。然後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棄。若乏水處於沙土中揩已而棄。此由苾芻於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棄。然棄齒木及洟唾等。應於屏處再三彈指謦咳。然後方棄。若常行處若是淨地。若好樹邊。少在老前。鹹非嚼處。有三種事應在屏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無者。應臨水竇嚼頭寸許。令使柔軟。然後徐徐揩齒齗牙。悉使周遍。次用刮舌箄屈而淨刮勿令極利。致使損傷。應用竹木瑜石銅鐵。除諸寶物。餘皆聽作。若無箄者。應擘齒木為兩片已。更互相揩。准前應用。若卒無齒木。應用豆屑。或乾牛糞淨洗口脣。然後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將淨水。洗漱口內。食津不應輒咽。此中犯者不受不受想。或復生疑。鹹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行食人少俗家酥蜜等瓶。如法受已。苾芻應行。若僧家器物則不應觸。行餅果等所有筐籠。苾芻先受俗人後捉。如其欲放苾芻在前俗人在後。苾芻行時先已成受俗人與者是新受。得諸有雜果分為三色。謂上中下。行時間取勿使不平。放果盂中墮向餘處。齊手及處自取而食。此已成受。如若更遠重應受之。   索美食學處第四十   佛在劫比羅伐窣睹國。時六眾苾芻受大名施主請。既至宅已。見其所設無堪食者。遂詣餘家求乞美膳。得乳酪等。飽足食已。還至其捨更不能食。因生譏議。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如世尊說。上妙飲食乳酪生酥魚及肉。若苾芻無病。為己詣他家乞取食者。波逸底迦。   他家者。非親族也。乞者他不先許。無病而乞無病而食。得波逸底迦及惡作罪。無病從乞有病而食乞。得小罪食時無犯。有病從乞無病而食。乞時無犯。食得墮罪。第四無犯。若乞食時欲得餘物者。他持食與報言。姊妹我飯已足。若彼問言。更何所須者。即便隨情所欲從乞者無犯。若彼施主告苾芻曰。有所須者隨意可索。或乞酪漿彼便施酪或從天龍藥叉捨乞。皆無犯。◎   ◎第五攝頌曰。  蟲水二食捨  無復往觀軍  兩夜覿遊兵  打擬覆粗罪   受用有蟲水學處第四十一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受用水時。害眾生命。由用水事無悲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   言受用者。有二種受用。一內受用。謂供身所須。二外受用。謂洗衣缽等。前之學處為營作故。局澆泥草。今此通論隨何受用。若苾芻以貪瞋等心。或由忘念。或由渴乏受由蟲水不問多少。或觀不觀有蟲無蟲。作有蟲想。心無慚恥而不濾漉。於瓶等中乃至飲一掬。便得墮罪。有說。隨以瓶等取水之時。若用盡者。方得墮罪。若起心欲取。得責心惡作。已起方便。得對說惡作。諸墮罪處類此應知。始終忘觀亦得惡作。境想六句。四犯二非犯。有說。於無蟲水作有蟲想。亦得墮罪。有五種眼不應觀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由彼天眼與人事不同故不許觀。齊幾許時應觀其水。謂六牛竹車迴轉之頃。或心淨已來觀知無蟲。設不濾漉飲亦無犯。不觀不濾鹹不合用。應知濾物有其五種。一謂方羅。二謂法瓶。三君持迦。四酌水羅。五謂衣角。若苾芻無濾羅等。不應往餘村餘寺。齊三拘盧捨。若所到之處。知無闕乏。不持去者無犯。謂知彼僧祇恆有淨水。若於河井先知無蟲。若同行伴下至一人持羅而去。然共行時應問彼雲。羅共用不。或至別路或爾迴還。能與我羅獨持去不。如其許者可共俱往。若不爾者不應共去。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順河流齊五拘盧捨。若不流河齊三拘盧捨。雖無濾羅去亦無犯。若順河流一度觀水無有蟲者。齊一拘盧捨。隨意飲用。然須中間無別河入。若不流水及逆流水。一度觀時齊一尋內得用。有五種淨水。一僧伽淨。二別人淨。三濾羅淨。四湧泉淨。五井水淨。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護生命縱不觀察。得彼水時飲用無犯。凡一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來鹹隨受用。若取水時手捉濾羅久生勞倦。應用三股立拒羅繫兩邊。若水駃不停蟲多悶死。應於羅中安沙。若牛糞末承之令住。若作瓦碗銅碗緣穿三孔。各安繩鎖繫在三竿。其水羅角置之碗內。下以盆器而承其水。瓨內觀蟲必須器滿。若觀水時蟲細難見。應草莛示勿以指示。取水既訖羅置碗中。若近河池就彼傾覆。必居原陸可放井中。不得懸虛羅翻井上。令蟲悶絕。或致損生。應為放生器。作小罐子。上下各安兩鼻。繫以雙繩羅覆此中。淨水澆瀝慇懃觀察。知無蟲已正沈井內。翻底拔之再三。縱沒勿令蟲在羅。須淨洗曬曝令乾。若羅易壞者。應以銅鐵瓦器底安花孔。闊三四指。高兩三指以絹或疊繫之而用。若於寺中安僧伽水瓨。應在便處並安木床。或為磚座常須淨潔。時時應以茅草洗刷。勿令垢穢。若有臭氣於陰處曬乾。若不淨手不應輒觸。若有飲緣須將去者。或銅瓦碗。或於葉內持去。其行水人須著淨服。勿以宿觸衣裳觸其瓨器。諸小苾芻亦聽行水。若有俗家來借瓨器。應與故者不可與新。苾芻借時隨意而與。應以一房用貯器物。銅器若少應共處安。如其多者別置一庫(其放生罐一繩亦得承水之碗或置羅中)。   有食家強坐學處第四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善解逆相預識人情。知彼男女欲行非法。即為女說法共相惱亂。由詣俗家事及婬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強安坐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識彼人心欲行交會。有食家者。女是男之食。男是女之食。謂男女行交會時更相受用。故名有食。強安坐者。不問捨主自縱己心。故雲強坐。此中犯者。謂彼男女各有婬心契合。此時欲行交會。苾芻染心強為說法。以妨其事令他瞋恨。在座坐時。便得墮罪。有食有食想六句同前。若天女及半稚迦等。鹹得惡作。為賊所逐避難潛形。無婬染心者無犯。   有食家強立學處第四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前入俗捨。居門扇後自隱其身。觀行惡法。彼人知已遂便譏罵。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在屏處強立者。波逸底迦。   言屏處者。謂唯有二人前隨屏露。以坐為儀。此但據屏以立為事。乃至少時即得本罪。若有難緣同前非犯。   與無衣外道男女食學處第四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阿難陀苾芻飯食已訖。即以殘食。與二無衣女人。彼之二女一老一少。不審觀察。老與一餅少者與二。老母語少者言。彼與二餅意有所求。汝宜備辦。由外道事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餘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言無衣者。謂露形外道。言及餘外道者。總收餘類。自手與者。謂親自手決心施與。此中犯者。謂是露形等外道男女。受者現前。苾芻授與。或墮手內。或落器中者。波逸底迦。若未墮時。得惡作罪。由自手與彼生憍慢無羞慚故。若不現前。或時棄地先出其分。後方食者。鹹得惡作。境想六句如上應知。若宗親若病苦與時無犯。若欲出家與其共住。如廣文說。   觀軍學處第四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嚴整軍旅。將欲征討。時六眾苾芻輒往觀察。由觀軍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欲將戰鬥。軍有四種謂象馬車步。此中犯者。去寺不遠有大軍眾。嚴整師旅欲挍兵旗。苾芻往觀。假使不挍為挍而觀。初見之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得多惡作。若觀天龍阿蘇羅等軍。亦得惡作。乃至故心觀鶉等鬥。並惡作罪。境想同前。不犯者。若賊軍欲至須往觀望知其遠近。若乞食遇見。若軍營近路。若軍來寺中。若有難緣縱觀無犯。   軍中過二宿學處第四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敕命軍旅。六眾見已遂久停留。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此中犯者。相去不遠。有整兵軍。苾芻有緣受請詣彼。或有衣利引起貪心。而彼軍營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觀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亦多惡作。不犯者。若為王等之所拘礙。若餘難事者無犯。   動亂兵軍學處第四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詣整兵軍所。動亂兵戈象馬逃奔。令軍慴怖。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在軍中經二宿。觀整裝軍見先旗兵。若看佈陣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謂是裝束臨將戰時。言先旗者。四種旗中見先引者。何謂四旗。一師子旗。二大牛旗。三鯨魚旗。四金翅鳥旗。兵者四種兵中見首出者。言佈陣者。陣有四種。一槊刀勢。二車轅勢。三半月勢。四鵬翼勢。言散兵者。除前所引餘雜兵戎。此中犯者。觀已整軍。即得墮罪。若未整軍得惡作罪。若觀整軍乃至散兵者。俱得墮罪。餘並同前。難緣非犯。   打苾芻學處第四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因十七眾不隨其命。遂便打之。由結伴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打苾芻者。波逸底迦。   言打者。若手指彈。若腳指蹴。若磚瓦等。若以草莛打著他者。隨其所有手指多少。及以芥子草莛數量。還得爾許波逸底迦。若不著者。亦得爾許惡作之罪。若殺心而打。得窣吐羅。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起苾芻想。或復生疑。皆得墮罪。若非苾芻作苾芻想疑。或於柱壁。或於餘事作掉亂心。而打拍者。鹹得惡作。無犯者。不以瞋心為利益事。   以手擬苾芻學處第四十九   緣與前同。以手擬為異。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者。波逸底迦。   謂作打心而擬其手。初舉手時。便得本罪。若一舉手向多苾芻。隨其多少准人得罪。若與苾芻相瞋恨時。應往詣彼求其懺摩。不應瞋心未歇往求辭謝。彼亦不得同師子行。為堅鞭心不相容恕若不肯忍。應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諍息。小者到彼瞋苾芻邊至勢分時。即應禮拜。彼應雲無病。若見苾芻鬥諍之時。無朋黨心而為揮解。俗人鬥處不應往看。恐引為證。故如上所說不順行者。鹹得惡作。   覆藏他粗罪學處第五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犯僧伽伐屍沙罪。有達摩苾芻見。恐其外說遂作是言。爾親教師我先知犯。遏惡揚善。曾不語人。汝見我非理應藏覆。達摩聞已。向諸苾芻說。其事同前。覆藏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粗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知者。謂自見知。或因他說。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皆曰苾芻。言粗罪者。謂初二部及此方便。覆藏即是掩覆其過。此中犯者。若見聞作覆藏心。至明相出。便得墮罪。自餘諸犯覆皆惡作。破戒人邊設令發露。不成發露境想准知。無犯者。若說他時令自不安。若命梵難。若破僧因緣為護此故。覆皆無犯。   第六攝頌曰。  伴惱觸火浴  同眠法非障  未捨求寂染  收寶極炎時   共至俗家不與食學處第五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時鄔波難陀與達摩苾芻。先有嫌惡。便以美言誘說。將至俗家。遂不與食。令彼飢乏。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語餘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飲食。令得飽滿。彼苾芻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壽。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言俗家者。謂婆羅門及餘俗家。言令得飽滿者。意欲不與飲食令受飢餓。此中犯者。有苾芻相作苾芻想。為惱亂心。他領解時。便得墮罪。若惱授學人及以餘人得惡作罪。若在尼寺。若天廟處。若外道家而惱亂者。皆惡作罪。若隨醫教為病令斷食者無犯。   觸火學處第五十二   佛在王捨城。因火燒樹熏出黑蛇。諸苾芻見皆悉馳走。或以火頭而遙打擲。因用火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無病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言無病者。若有病緣觸亦非犯。言為身者。非為他也。言自然者。若吹令發焰。若翻轉火薪。若教他然者。謂令他然火。若為戲謔掉弄火頭。若作半月像。若作車輪形。凡諸觸火不在時中。若然若滅。若忘念若掉舉。若氣吹若投薪。若動柴炭纔動轉時。皆得墮罪。若不解方言人。若遣書等。若現身相使然火時。鹹得惡作。若翻覆糠□火。或可於中燒餅而食。雖在時內無心守持。若髮毛爪骨洟唾血等。置火中者。鹹得惡作。無犯者。謂在時中作心守持。言時者。謂為三寶鄔波馱耶阿遮利耶。若為諸餘同淨行者。所有事業。或時為己熏缽染衣熟諸飲食。或寒或病所有營為。作心守持。乃至事訖中間忘念。觸時無犯。言守持心者。若欲觸火應心念雲。我今為作如是事。故須觸此火。及為同梵行者。若欲滅時。應雲為無事故須滅。若觸師子等得惡作罪。作觸火想有其六句。後二無犯。若放野火得窣吐羅罪。亦不應於石炭地上輒爾然火。應將磚石厚布方燒。若於廊廡及寺中庭然火之時。勿令熏屋。待煙盡已。方持入屋。若營作人所須之木。不應輒燒。若輕損時。得惡作罪。為翻火聚應作鐵鍤。夜誦經時應炳燈燭。所須燈樹應作一重若是僧物。聽作多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欲已更遮學處第五十三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大眾為作捨置羯磨。難陀知已向餘苾芻。作如是言。我先與欲是不善與。由與欲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他欲已後便悔。言還我欲來不與汝者。波逸底迦。   言與欲已者。謂僧伽有如法事先情許已。後便悔者。謂先與欲後起悔心。言還我來者。此出遮詞。誰知汝等取我欲去。反於我等作不饒益。此戒與前毀破學處有差別者。前望羯磨事已先知。此據不知。但遮其欲。此中犯者。已與他欲後生悔恨。煩惱既生心無慚恥。於所對境。作苾芻想言告彼時。便得墮罪。   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學處第五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如世尊說。常以月八日十五日。大眾同集。共聽經法。便至夜半。有老苾芻然明而臥。夢見故二遂共交通。諂言外聞遂生譏謗。因制不應與未近圓人同一室宿。亦復不得然明而臥。日月光者無犯。又因尊者羅怙羅及病苾芻。開經二夜至第三夜。令未近圓人出宿。出宿之時不應驅遣。使出寺外及離簷前。但可離其房門勢分。若恐惡苾芻為破戒緣者。至第三夜。宜令求寂向善友房。此若無者。應共驅出罪惡苾芻。或自將求寂餘處而臥。若自安居已不得往餘處者。應生心念為防護故。於三月中與求寂同宿者無犯。為於行路至出宿時。有虎豹等恐驚怖者。至第三夜。當須警覺。若其不能通夜覺者。極至明相出時。必不應睡。若猶困乏者聽睡無犯。難時聽許者無難。不應行路有驚恐。應遣在前自居其後。若行困極。當與小食。時鄔波難陀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長大。過二夜共宿。並與俗人同處。由眠臥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逸底迦。   言未近圓人者。除苾芻苾芻尼諸餘人類。鹹犯斯學。如是應知。至第三夜共女宿時。便犯兩墮。過二夜者。謂經二夜至第三夜。始從初臥即得惡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言同室者。有四種室。一總覆總障。如諸房舍及客堂樓觀等。上總遍覆四壁皆遮。二總覆多障。於其四壁少安窗戶。三多覆總障。即四面捨於四邊安壁中間。豎柱四簷內入。或低或平四多覆多障。謂三面捨。此於四面捨無其一邊。若半覆半障。或多覆少障。或簷際等。並皆無犯。若過二夜淨宿之時。與扇侘半擇迦等。經明相者。得惡作罪。於未近圓作未圓想等六句。四犯二非犯。若崖坎下。或空樹中者無犯。若與授學人同室者。亦應淨宿。此授學人。與未近圓人亦淨其宿。凡眠臥時。若有難緣無餘床席。應疊嗢呾羅僧伽為四重而臥其上。以僧伽胝疊安頭下。或用覆身安呾婆娑。以充內服。凡臥息時右脅著床。兩足重壘。身不動搖。作光明想。安住正念情無嬈惱。衣服不亂。於睡知量。念當早起。初夜後夜恆修善品。此是沙門眠息之法。若無病苦晝不應臥。若眠息時。有人相惱者。應向餘處。   不捨惡見違諫學處第五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無相苾芻生罪惡見。欲令捨故。作白四羯磨。眾開諫時猶尚不捨。由不善觀事邪智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波逸底迦。   作如是語者。謂引世尊所說。雖有妻室獲得沙門果。遂生惡見。世尊所說法者。一世尊說。二弟子說。由大聖力法興於世。雖弟子說。亦名佛說。障礙法者。謂五部罪。非障礙者。謂不能障沙門聖果。此中犯者。若苾芻心生惡見謂為正見。雲我所解最為殊勝。實不從佛聞如是語。但出自意說其文義。不生慚恥。邪說誑他。餘苾芻見時應為屏諫。若不捨者。得惡作罪。次羯磨諫作初白竟。乃至第二羯磨竟。若不捨者。一一皆得惡作之罪。第三竟時。便得墮罪。應於大眾中說悔其罪。   隨捨置人學處第五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無相苾芻僧伽與作捨置羯磨。時鄔波難陀與其同住。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言未為隨法不捨惡見者。雖得眾法不欲隨順。所陳惡見無改悔心。設未順眾。若捨惡見者。雖與同住。無其墮罪。共為言說者。謂評論善惡受白事等。共住者。與作依止師。受用者。謂受供給。同室宿者。於前四種室中作如上事。宿經明相。皆得墮罪。方便得輕。若不知是被眾捨棄。或身有病苦。或欲捨惡見。並無犯。   攝受惡見求寂學處第五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長大。作諸惡行心無羞恥。見昔朋友得羅漢果。作是念言。彼與我等舊行非法。而今獲得勝增上果。故知犯罪非障聖果。此惡見人眾應開諫。安在見處令離聞處。大眾和合秉白四法。令捨惡見。若作白已。應往告知。乃至羯磨一一皆爾。第三法竟。若不捨者。即應驅擯。不得同住。而鄔波難陀遂便攝養。與共同住。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見有求寂。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語彼求寂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得與苾芻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知是被擯求寂而攝受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言攝受者。謂與依止。為饒益者。給彼衣缽。或教學業亦名饒益。與同室宿經初二日。各一墮罪。至第三日得二墮罪。若與依止及教讀誦。皆得墮罪。凡不見罪等被捨置人。共為受用。皆得惡作餘如前說。◎   著不壞色衣學處第五十八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祇利跋寠山大節會日。遠近城邑士女鹹萃。歌管音樂並皆雲集。是時樂者作如是議。我之管曲人皆見聞。未是殊妙。宜須改異。更作新奇。時有樂人取六眾苾芻形像。變入管絃。既是新異人皆競集。自餘鼓樂無往看者。遂多得珍財。時六眾苾芻聞斯事已。自相告曰。無識倡優摸我形狀。將為舞樂。尚獲多財。豈若自為而不得物。既足衣缽無假乞求。遂於大會。眾聚之時。著俗衣裳自為歌樂。諸有看人咸集於此。自外管絃並皆息唱。是時樂人自相告曰。前為形狀多獲珍財。今彼自為我無所得。可將珍貨密贈六人。彼見哀憐必隨我欲。時六眾苾芻既受貨已。住彼作樂。苾芻不應習學歌舞及往觀聽。此由染衣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言新衣者。謂是體新非是新得名為新衣。衣有七種。具如上說。言青者。取訶梨勒。或研或擣和水成泥。塗鐵器中停經一宿。和以煖水染物成青。非深青色。若泥者。謂是泥染。文雲赤石是也。若赤者。謂是樹皮根莖枝葉花果。堪染衣者皆得壞色。言受用者。謂是披著。初擐體時。即得墮罪。此之方便皆得惡作。下至拭缽巾拂足巾缽袋濾羅腰絛等。鹹須壞色點淨而畜。若其衣體。或經或緯。是不淨物。不壞而披。皆得惡作。先壞色衣王賊奪去。後時重得舊淨已成。若不壞色為不壞色想。六句如上。若重大衣帔是僧祇物。聽留縷□□□粳襼□□椸□覟□□□□□祇□橁□□□嬪□□□□訣栗橠□□□□檢□碌□槏j□姘簦栥□□紈□|犛誥l邪‥□該襤□驧□□□甥龤慼L□□牷慝□□□□□悅諢□¥工□□□|□獥□□□憿撮縰E□□□□|葧□□□□牷憎腹情慼慼潠獺戮栘﹛慼   捉寶學處第五十九   佛在王捨城鷲峰山。爾時世尊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將尊者阿難陀。以為侍者。從鷲峰山詣王捨城乞食。遇天大雨水蕩崖崩。見劫初人所安伏藏。光色晃曜。世尊告曰。阿難陀。汝應觀。此是大害毒。阿難陀答言。大德世尊。實是可畏毒。去斯不遠。有一採根果人。聞之生念。我於先來但見齧毒。至於害毒實未曾見。勿令於夜蜇害於我。試往觀之。識其形狀。既其至已見是伏藏。光彩外發。竊生是念。願此害蛇恆蜇於我父母妻子所有眷屬。亦不辭痛。遂將葉蓋細細持歸。共諸親族隨意受用。時未生怨王見其富盛。遣使往察。徐而問之。汝於何處得王伏藏。彼人報曰。我實不得王家伏藏。捉以送王。王自問曰。汝可實說得吾伏藏耶。彼人答言。我實不得。王問諸臣。違王教敕罪合如何。答雲。合死。王言。此違我命。宜當准法。所有眷屬皆繫獄中。即將向殺處。彼人悲泣。隨屠者行高聲大喚。阿難陀此是害毒。此是害毒。將刑有言法須返奏。使持此語返報於王。王曰。言不相當必有其義。汝可喚來。我自親問。彼人具以昔緣而答。王於三寶初始生信。聞說此言不覺流淚。告彼人曰。汝緣世尊獲斯珍寶。罪雖合死我今釋放。並汝眷屬。應將此物供養佛僧。既蒙釋免遂辦上供奉請佛僧。就其住宅。佛為說法踴躍歡喜。便獲初果。緣斯不聽苾芻捉寶。又鄔波難陀往教射處。復往樂坊。怖其博士。令輸餅直。賣盡弓矢戲具之屬。終致貧窮。此是寶類。又鄔波難陀於薜捨離取他童子瓔珞雲。是藥叉神。物因受不淨財。事過限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寶及寶類。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內及白衣捨。波逸底迦。若在寺內及白衣捨見寶及寶類。應作是念。然後當取。若有認者我當與之。此是時。   言寶者。謂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虎魄。商佉右旋。及牟薩羅帝青大青。日月光等。言寶類者。謂鬥戰具。所有兵刃。或管樂所須戲具雜物。自捉者。謂自身觸。遣他者。謂教他觸。寺內者。謂苾芻住處。因鹿子母遂開舉捉。白衣捨者。謂俗人捨。捉他金囊欲為藏舉者無犯。此中行法者。凡得遺物。主若來索。應反問之。若記識同即宜還彼。若差互者此不應還。若於寺外見他物時。以葉草等蓋覆令密不得於此為輕棄心。無主來索收歸住處。私自舉掌經七八日。無人索者收貯僧庫。經五六月又無索者。應供僧伽。買牢器具。若後主索應勸喻彼令施僧伽。若不肯施。當酬本直。若索利者宜告之曰。由佛制戒還爾本物。更索其利是所不應。若寶裝瓔珞若臂釧等嚴身之具。若張絃樂器。若堪吹□□□□□□□替]箭有鏃頭。若像身中有佛舍利。如斯等類自觸教他。皆得波逸底迦。方便之罪准果應知。若嚴身具不以寶裝。及諸假寶弓無弦。箭無鏃。未張樂器。□□□□飀□□□□駂□□R逆□□□饃累□□□□□□□覕糕檢□□□觭飀□楝□楺逆□覃□□□□奐□送□診□□□□奅覘聾奈□□□鞳慼慼慼慼慼毅芊潯氬D觓□R逆□婠襟禍馜駢□饃□□□□□饃綠□禍□□□□□饃駔□綠□榕埤□誇□觀□□襾禜□□□□□駏□□奅駏□□□□□□□槄□□□妘□□□□饁秤□□婠覷□□駢逆□□証□□□檢□□櫸□餖稼婇□□□□秜蘚u□□禰m□□襛□□□縥巒縈A#'煄慼慼#$□□□欣#'□□牧數。   非時浴學處第六十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六眾苾芻在溫泉所。作諸調弄惱影勝王。由此為緣遂遮洗浴。身形臭氣時俗譏嫌。因更開聽半月中洗。復聽在時無過。由隨自樂事過限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半月應洗浴。故違而浴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行時。風時雨時風雨時。此是時。   言故違者。謂違限齊而浴。熱時者。謂春時。餘有一月半。當作安居。即是四月初至五月十五日。及夏初一月。即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此兩月半名極熱時。病時者。若不洗浴身心不安。作時等者。義如上說。風時者。謂有微風吹動衣角。雨時者。乃至天雨有二三渧墮其身上。風雨時者。謂風雨俱有。初開半月浴因大熱時。後聽隨意。更開病等。皆非是犯。此中犯者。若灌頂若入河池。若冷水若煖湯。於斯等處不作時心。守持而浴者。從上澆水流至於臍。若入河池水過臍上。得波逸底迦。若有要緣須渡河□。若繞灘磧若過橋隄腳跌墮水。或時悶絕他以水澆。若在河池為學浮故。若遇天雨並皆無犯。若在時內須數洗者。應守持心方為沐浴。苾芻住處鹹須淨掃處。若寬大修治難遍者。當於要用處而掃拭之。若至八日十五日。應鳴健稚合眾共掃。眾集之時應說法語。或聖默然。事訖應浴。禮制底已共相慰問。隨意而去。苾芻見地若淨灑掃。或牛糞塗欲履踐時。皆誦伽他。佛堂制底及幡幢竿。須蹈影過。亦誦伽他。若有方處地多暑熱。亦隨意浴。若觸死屍亦應洗浴。苾芻身死應檢其屍。若無蟲者以火焚燒。無暇燒者應棄水中。或埋於地。若有蟲及天雨應共輿棄空野林中。北首而臥。竹草支頭。以葉覆身面向南望。當於殯處誦無常經。復令能者說咒願頌。喪事既訖宜還本處。其捉屍者連衣浴身。若不觸者應洗手足。若剃髮者亦在時攝。若除爪甲應作剃刀形。或斧刃形。不得作稻粒形。人頭半月及烏鳥□。不得揩使光澤。應刮去塵垢。若剃髮者鹹須總剃。不應留頂上朱塗。不應以鉸刀翦髮。若在瘡邊隨意翦之。三隱處毛並不應剃。若蟲生或有瘡。應告上座方剃。若脛□毛近瘡應剃。蘭若苾芻髮極長時。得齊兩指。餘不應爾。剃髮之時。不應披三法服。應別畜一剃髮之衣。此若無者可披僧腳崎。若無剃髮人苾芻解者。應於屏處剃之。由此僧伽聽畜剃刀等物。須者取用。若大眾地灑掃淨處。不應於中除棄爪髮。若是老病及有風雨聽隨處剃。剃髮竟時應以牛糞塗拭其地。次洗浴身老病乏水。應洗五支。謂頭及手足。若洗浴時應觀。合不其澆水者。應著二衣。不應師子而洗野干。謂破戒人使持戒者。若是父母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此之四人縱是破戒亦應供養。不應輕慢。若洗浴時不應輒使不信之人。及初信人。入於浴室。若洗浴時要須心念守持。我今欲洗在何時中。然後方浴。不得將磚石等磨揩髀□。不應露體而浴。可畜浴裙長四五肘闊一肘半。不得複作。若複作者恐蟲住內。將欲洗時應觀其水無蟲方浴。若無裙者。應以樹葉掩身屏處而浴。若洗浴時蟲著身者。此水則不應浴。若在河池洗浴竟時。方便以手開掩浴裙。漸漸出水勿令相著。帶小蟲出。若至岸邊暫時蹲住。然後偏抽捩除其水。不應濕體披支伐羅。若拭身巾。或以洗裙拭去身水。方可披衣。如上所說。不順行者。鹹惡作罪。   第七攝頌曰。  殺傍生故惱  擊擽水同眠  怖藏資索衣  無根女同路   殺傍生學處第六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往教射堂。自現己技作五箭法。輕忽人眾。因害飛禽由傍生事。不忍無悲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故斷傍生命者。波逸底迦。   言故者。謂作傍生想故心而殺。言傍生者。謂烏禽蛇鼠等。斷命者。令彼命根身中不續。此中犯者。若苾芻以自身手。若持器仗。或擲餘物作殺心而打者。或當時死。或後命終。皆得本罪。若不死者。得惡作罪。使癲狂者行殺害時。彼雖無犯。教者本罪。若遣書信若手印等。令其行殺。命斷之時。皆得惡作。境想六句亦如上說。復有處說。實非傍生作傍生想。亦得本罪。從心結重。若故殺彼而錯殺此。得惡作罪。若無心當境者無犯。   故惱苾芻學處第六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見十七眾受近圓已作惱亂心。而告之曰。汝等雖蒙作法。實不得戒。何用勞心更求學業。由戲笑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故惱他苾芻。乃至少時不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言故惱者。謂彼本心以惡作事。令他生惱。少時不樂者。謂彼悔箭射心。言以此為緣者。謂以惱亂為緣。此中犯者。說他事時。言或稱理或不稱理。作觸惱心。謂時非時結界成不二。師有過汝可更受。汝於某處盜親教師衣。或犯重罪。說是語時。他惱悔心生與不生。言說了時。便得墮罪。除近圓事及波羅市迦。若以餘緣相惱亂者。鹹得惡作。若授學人及不解語人。欲令生惱。亦得惡作。若作饒益心隨順律教。以理開導者。皆悉無犯。境想六句。兩重四輕。於惡作事想疑等。亦有六句。如上應思。   以指擊擽他學處第六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苾芻中有一人。被惱不樂。彼十六人共來愧謝。以指擊擽因笑過分。遂致命終。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以指擊擽他者。波逸底迦。   若苾芻以一二指。乃至十指。擊擽他時。各獲墮罪。若二人身俱頑痺而擊擽者。得惡作罪。苾芻苾芻想兩重四輕。於擊擽想亦為六句。若以指頭示瘡黶處者無犯。   水中戲學處第六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苾芻在阿市羅跋底河中戲。時勝光王見生譏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水中戲者。波逸底迦。   言水中戲者。因九事生犯。謂自喜教他喜。自戲教他戲。自跳教他跳。掉舉弄影。身相打拍。此中犯相者。謂在水中若出若沒。若去若來。若拍水為鼓。若自作若共他作。若隨三業所引起事。若苾芻作戲調想。初從座起著裙披衣。去至洗處。著洗裙入水中。隨其深淺。或堪不堪。擬為戲調。一一皆得。方便惡作。若為戲笑。若浮若沒。若去若還。或□波下。或泝流上。若打水作樂畫水波文。於水瓨中。或罐器內。若於羹碗以手打拍。作絃管音者。鹹得墮罪。若指彈作聲。為戲調心。皆得惡作。若作取涼冷意騰攪水波。若渡河若學浮者無犯。如世尊說。苾芻應習浮。恐有難緣不能浮渡。若以水灑弄他時隨渧多少。鹹得墮罪。為取涼冷水灑無犯。油等渧他者。得惡作罪。除水已外。若將餘物而戲調者皆得惡作。水作水想有其六句。有說實非是水而為水想。亦得墮罪。   與女人同室宿學處第六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阿尼盧陀苾芻於無男子處。與女人同一室宿。女生染意。請就家中設食供養。強逼苾芻。欲行非法。由女人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言女人者。謂是人女。堪行非法手足相稱。言同室者。四室如前。此中犯者。苾芻與女一處同宿。至明相出。便得墮罪。若明相未出。得惡作罪。若女在閣上苾芻在下。或復翻此。若有梯除去有戶牢閉。若不去梯應安關鑰。若令苾芻等而為守護。其守護人不應眠睡。若異此者便得墮罪。或雖同室以物遮障。使絕往來。若女在室外牢閉其戶。或牧牛羊孤獨捨中遮障同前。若以柴棘周匝圍繞者無犯。若不爾者明相出時。鹹得墮罪。若天龍女可見形者。及女傍生同處宿時。鹹得惡作。小女傍生不堪行婬者無犯。若居叢薄。或在榛林。密竹間空樹內。庇崖坎蔭樹枝與女宿時。鹹得惡作。無堪之女亦得惡作。長行屋宇門各別開。隨有女處同宿得罪。女為女想。有其六句。前四得罪。後二無犯。若苾芻先臥女人後來。苾芻不知亦得本罪。有說設無女人作有女想。亦得本罪。若有父母夫主等為守護者。同宿無犯。   恐怖苾芻學處第六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披著毛緂驚恐十七眾雲。神鬼來。令生恐怖。由戲笑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下至戲笑者。雖作調弄本為惱心。此中犯者。若苾芻於餘苾芻作恐怖意。以可惡事令生畏惱。謂以色聲香味觸為驚怖事。告彼人曰。畢捨遮等欲來殺汝。隨彼怖不解其言義。便得本罪。若以可愛色聲等事。謂王欲來殺害汝者。得惡作罪。若於授學人及於餘人為驚惱者。得惡作罪。若說地獄傍生餓鬼情存化導。彼雖生怖者無犯。苾芻苾芻想有其六句。初二本罪。後四輕罪。實無怖事作無怖想。亦有六句。有說設非苾芻作苾芻想。亦得墮罪。   藏他衣缽學處第六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共六眾苾芻在水而浴。時十七眾在水中戲。沒不疾出。是時六眾收取其衣。藏草叢下捨之而去。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餘資具。若教人藏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正學女者。若曾嫁女年滿二十。若是童女年滿十八。應與正學法。作白二羯磨與之。言正學法者。謂是六法及六隨法。雲何六法。  一者不得獨在道行  二者不得獨渡河水  三者不得觸丈夫身  四者不得與男同宿  五者不得為媒嫁事  六者不得覆尼重罪   頌曰。  不獨在道行  不獨渡河水  不故觸男子  不與男同宿  不為媒嫁事  不覆尼重罪   雲何六隨法。  一者不捉屬己金銀  二者不得剃隱處毛  三者不得墾掘生地  四者不故斷生草木  五者不得不受而食  六者不得食曾觸食   頌曰。  不得捉金等  不除隱處毛  不掘於生地  不壞生草等  不受食不餐  曾觸不應食   若正學女。及求寂男女受戒法式。如廣文說。言衣者。謂應量衣。合分別者。缽謂堪得守持。言餘資具者。謂缽絡飲水器腰絛針筒等。言缽絡者。謂盛缽袋。若用布作。或用織網。若是老病聽畜杖絡。飲水器者。謂小銅盞。腰絛者。聽畜三種。一匾絛。二圓絛。三方絛。諸繩索類悉不應用。若更有餘綺飾絛帶。皆不合畜。金銀莊嚴具是不淨物。亦不應著。但是沙門合畜之物。得根本罪。不合畜者。得惡作罪。除餘緣者。若恐有王賊等難。為其藏舉者無犯。此中犯者。知是他物作故惱心。或復戲笑隨彼前人生惱不惱。藏彼物時。便得墮罪。若金銀等器。若犯捨缽等。若不淨三衣。若減量衣。若授學人物。若此部餘部互為藏舉。及餘沙門婆羅門等物。輒藏舉者。鹹得惡作。   他寄衣不問主輒著學處第六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以己三衣與依止弟子。弟子得已治染既訖。作己物心還寄師主。便往他方時。彼師主輒取而著。極令垢膩還安本處。弟子後還見衣生惱。由取衣事及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受他寄衣。後時不問主輒自著用者。波逸底迦。   衣者。謂三衣。不問者。不從他借用者披著。此中犯者。若苾芻與苾芻衣不問主。自取而著。不問不問想疑。取衣著時。二重二輕後二無犯。授學人等衣及不淨衣。不借而用。並得惡作。若親友物彼聞用時。心歡喜者無犯。有說雖實借得作不借想。亦得墮罪。   以眾教罪謗清淨苾芻學處第六十九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蜜呾羅步弭迦見實力子。披衣拂著蓮花色苾芻尼頭。遂便謗彼犯眾教罪。由同梵行事不忍。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故。知彼苾芻清淨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屍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言無根者。謂無見聞疑根。僧伽伐屍沙者。於十三中隨一一事謗者。謂非理出言。於不淨人有十一事成犯。六事非犯。於清淨人十事成犯。五事無犯。如上應知。以眾教謗便得墮罪。若窣吐羅罪謗。若謗授學人。若前人不領解語。鹹得惡作。淨與不淨作淨想疑。得波逸底迦。作不淨心。得惡作罪。有說雖非苾芻作苾芻想。而謗他者。亦得墮罪。   與女人同道行學處第七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諸苾芻從王捨城詣室羅伐悉底。時有織師與婦共鬥。其婦遂便捨家而去。苾芻見之。與為同伴。在路而行。是時織師隨後尋見。謂其□誘打之次死。由道行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道行。更無男子。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言無男子者。謂唯有女。言一村間者。謂一拘盧捨。若半拘盧捨。皆得惡作。滿拘盧捨。皆得墮罪。若無男子境想。六句同前。下二無犯。女為女想。亦有六句。若化女天女龍女半稚迦女。若二根。若未堪行婬女。同路行時。鹹得惡作。有說若無女作有女想。有男作無男想。亦得本罪。若過險路以女人為防援者。或時失道女人指示。斯皆無犯。   第八攝頌曰。  賊徒年未滿  掘地請違教  竊聽默然去  不敬酒非時   與賊同道行學處第七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苾芻共興易人偷關稅者。同路而去。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言賊者。若竊盜若強奪。若偷稅人。曲路而過。言同道者。謂是險道。犯罪分齊如前應知。若棄賊前去。若癲狂病者無犯。賊伴賊伴想有其六句。有說非賊賊想亦得墮罪。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處第七十二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尊者大目乾連。與十七眾受近圓已。不能忍飢。遂便啼哭。由近圓事攝受門徒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成苾芻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   言知年未滿二十者。由其年小飢渴逼時不堪忍故。言與授近圓者。謂能授所授進止威儀。所有行法隨次當說。言能授者。謂鄔波馱耶阿遮利耶。並餘僧伽。有二種鄔波馱耶。一初與出家。二為受近圓。滿足十夏方住師位。復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無犯。三知輕。四知重。五於別解脫經廣能開解。於諸學處創結隨開。若遇難緣善知通塞。常誦戒本能決他疑。戒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法無有虧犯。具如是德名親教師。由其親能教出離法故。若苾芻雖近圓已。於諸學處不識重輕。設六十夏。仍須仗託明德依止而住。若師小者唯除禮拜。自餘鹹作此。即名為老小苾芻。然不得與他出家。及受近圓。言阿遮利耶有其五種。一求寂阿遮利耶。謂授三歸五十學處。二屏教阿遮利耶。謂於屏處問其障法。三羯磨阿遮利耶。謂近圓時秉白四法。四依止阿遮利耶。乃至一夜依之而住。五教讀阿遮利耶。下至授彼四句伽他。此之五人並當師位。能生軌範總名軌範師。言僧伽者。有二種。一十人謂在中方。二五人謂居邊地。若於其處有十人可得。取五人者名善近圓眾。得越法罪。若但有五人。斯名善受。若眾數不足。不得以佛而足眾數。由佛陀僧伽寶體別故。若狂聾人及天授部等。將足眾數。不成近圓。   言所授者。有多種相。謂意樂損壞。所依損壞。丈夫損壞。白法損壞。繫屬他人。及有醜惡不端嚴相。言意樂損壞者。謂臨死時。或怖來逼或為活命而求出家。言所依損壞者。謂身有難療之疾。欲投三寶望得除差。丈夫損壞者。謂半擇迦此有五別。一生半擇迦。謂生來不男。二半月半擇迦。半月男半月不男。三觸抱半擇迦。他抱觸時生支方起。四嫉妒半擇迦。見他行婬妒而根起。五被害半擇迦。謂遇病傷或被刀割。此五黃門出家近圓悉皆非分。後一不定。若近圓已被傷損者。若性行不移還依舊位。若性改變應滅擯。初一黃門亦名扇侘。白法損壞者。謂諸外道崇重邪教無正信故。諸外道中除釋迦種及事火人。自餘外道四月共住。食大眾食。著親教師衣。供承作務一同求寂。若不捨舊見即應遣去。若捨舊見應與出家。污苾芻尼者。謂尼不犯八他勝法。若以不淨行污此苾芻尼時。若俱有染心。先觸尼身後行不淨行。不名污尼。由尼已犯觸男他勝故。言賊住者。不依師主輒自出家共清淨。苾芻經二三長淨。乃至同作白四羯磨。摩納毘迦中說。未近圓人與他淨眾同為白二。或白四法長淨隨意。並共眾差十二種人。並名賊住。歸外道者。謂有外道投佛法內。雖著法衣愛外道見。而還本處不捨於戒。脫去法衣經明相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噁心出佛身血。破僧伽。諸助伴人知天授言。是其非法作非法想。亦是破僧。先曾犯戒者。謂於五學及十學處。破其重戒。若四他勝中曾犯其一。此黃門等未受不應授。已受應滅擯。又有二種異住之人。一從法黨向非法黨。二者與作捨置羯磨。若已還俗重來受戒。亦不應授。言繫屬他人者。謂奴婢負債及王大將。若父母不聽者不得。若遠方者無犯。前母生已即便棄擲。餘母收養者。若出家時應問養母。若殺前母得無間罪。言不端嚴相者。謂是非人及傍生等。變形為人而來受戒。或擎旗大賊。若減二十歲。若過分青黃赤白狀異人形。若身生象毛。若無髮若大腦。若匾□若多頭。若凸眼若盲若啞。若象牛等頭。若馬猿豬形。若無耳鼻若象馬耳牙。若無牙齒若項短。若太長若太短。若傴肩若曲脊。若無生支及卵。若下墜若身極粗極細。若被截手足跛躄聾瞎若膝行若被打傷。若房室過度無所堪能。若氏族卑下。此等鹹皆非出家相。既近圓已為說二頌。  汝於最勝教  具足受屍羅  至心當奉持  無障身難得  端正者出家  清淨者圓具  實語者所說  正覺之所知   言進止威儀者。若有俗人求出家者。應隨彼心詣一師處。其師即可問於障法。若清淨者當攝受之。觀其意趣有堪能者。應授三歸並五學處。次請親教師。又請苾芻為白僧者。彼受請已。問本師雲。已問此人諸障法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眾若來集應白僧伽。若不集者巡房告知。若不白眾犯惡作罪。當白之時眾鹹語言。若清淨者應與出家。若不問者皆得惡作。次令剃髮人剃髮。剃將了時應留頂髻。而問之曰。除朱荼不。若言留者。遣隨意去。若言除者。應盡剃之。應適時候為其洗浴。洗浴既訖為著下裙。方便撿身莫令其覺。恐有二根及無根故。次著僧腳崎後授縵條。令頂戴持。方為披著。請一苾芻為受三歸並十學處。應畜缽盂。若無缽者不應出家。次教請教白事同大苾芻。若年滿二十者。師應為辦六物資緣。若自貧無。應為假借。為請羯磨師及屏教師。諸證戒者。若壇場中。若大眾中受既入壇已。安置衣缽。先教請鄔波馱耶。即令三遍一一禮僧。次令捧缽巡行。呈現大眾。一一觀已。鹹雲好缽。不道者得惡作罪。即對眾前本師為守持衣缽。次令其人向眼見耳不聞處。合掌而立。虔仰大眾。欲近圓人不應遠使。不上高樹恐有損傷。於屏障處。其屏教師問障法已。次喚入眾。乃至令其蹲踞合掌。在羯磨師前。一心領受。既羯磨竟。即應量影。折四指籌名為商矩。隨四指影皆號一人。應告日時及五時差別。即應為說四他勝法。次說四依及四聖作法。若不說者。皆得惡作罪。若先說四依者。得越法罪。有其五事不成近圓。一不稱鄔波馱耶名。二不稱己名。三不牒僧伽。四不作羯磨。五羯磨減少。翻此五非。即名善受。正近圓時轉根為女。此亦成受應送尼寺。近圓時變為男者。遣向僧寺各依自戒。又苾芻苾芻尼二眾互秉羯磨。若不問障法。若無親教師。若有而不請。若不受十戒。若不秉羯磨。鹹非近圓。無親教師。眾皆越法。得名善受。若知親教師是破戒者。不成近圓。如不知者得名為受。實有障法而自言無。實無障法而自言有。前不成受大眾無犯。後成近圓眾得越法罪。正受近圓時。雲我捨學處。或雲我不樂受皆非近圓。若重聽若蔑戾車。但解語者成受近圓。翻此不成。眾僧得罪。若鄔波馱耶及餘足數人。作法之時。根轉成尼。若聞白方轉此成近圓。異此不成。互居空地。亦不成受。問曰。齊何處所復齊幾人名受近圓。答曰。一界三人一時授與。乃至四界人各一二三同時授與。若更多界皆成近圓。   總有十種得近圓法。雲何為十。一者無師謂佛世尊。二者證智謂五苾芻。三者問訊謂鄔陀夷。四者歸依謂大迦攝波。五者五人謂是邊國律師為第五。六者十人謂在中方。七者受敬法謂大世主。八者遣使謂達摩陳那。九者二眾謂兩部俱集。十者善來謂大師親命。是名為十。世尊既開羯磨受已。餘法皆止唯除善來。由是最後生故。   既近圓已所有行法。次下當說。小苾芻等應禮大者。若初相見應問夏數及以受時。時有五別。一謂冬時四月。二謂春時四月。三謂雨時一月。四謂終時一日一夜。五謂長時三月。少一日一夜。有四種應禮。一是如來一切人天並應致敬故。二出家者不禮俗人是彼所敬故。三已近圓苾芻皆應禮敬。先受近圓者唯除尼眾。彼敬亦爾。四未近圓者應禮。近圓有十種不應禮。行遍住等四人。授學人三種。被捨置人諸在家人。及未近圓。是名為十。若一羯磨與二三人同時近圓者。此無大小之別。互不致敬。眾使巡來任他差遣。禮敬之儀有其二別。一謂五輪著地。二謂執捉□足。口雲畔睇。有說禮大師時五輪至地。若尊及尊類應手膝至地。或時曲躬低頭合掌。或捉□或蹲踞合掌。若對所餘同梵行者。若但合掌。或復低頭。或口雲畔睇。若知他身有穢觸而為禮敬。或自身有穢觸而禮他者。俱得惡作。有二種穢觸。一食竟未澡漱時觸。二便利未洗淨時觸。出家苾芻不應懷恨。設有嫌隙者。小近大時即須唱畔睇而禮拜。大者見禮即雲願無病惱。如兩不言者。俱得惡作。若大苾芻懷恨而死。墮毒蛇中。小欲懺時。應念宿形而行敬法。若唯著下裙無上衣者。不合禮他。亦不受禮。違而行者。俱惡作罪。大者啑時。小雲畔睇。小者若啑。大雲阿路祇。若不言者。俱得惡作。然不應雲願得長命。若俗老母及莫訶羅。願長壽者道時無犯。闇中禮拜不應至地。口雲畔睇。即是致敬已。辯出家受具禮敬法式。其攝受門徒共相依止。今次應說。既近圓竟。滿十夏已來在親教師邊。受學律藏及餘經論等。若親教師有緣不及自教者。應令別仗明德可委付人。依之而住。次明受依止法。凡欲受依止時。當觀彼人性行溫恭。有慚有愧。是可信用。於諸善品樂修習者。應攝受之。請依止時應整衣一肩。禮敬訖以兩手按彼雙足。作如是說。大德存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依止。願大德為我作依止。我依大德故得安隱住。如是三說。師云爾。弟子雲善。或雲極好。若無依止師。不應輒向餘處人間遊行。若滿五夏五法明解。識犯非犯知重知輕。別解脫經善知通塞。得離本師及依止師。遊方習業所到之處。經二三日且自停息。次當觀察。誰可為師。應就依止。若無依止不應停住。設阿羅漢亦須依止。況復異生。若所到處五夜已來。覓依止師。求心不息者。現前利物應與其分。異此不應。有五法不與依止。一無敬信心。二出粗惡語。三親近惡友。四性恆懶惰。五心無恭順。翻此應與應捨依止。不捨依止。於前二五如次應知。有五事捨依止。一決捨去出界外。二謂還俗。三親教師至。四從此黨向餘黨。五捨依止事。若見鄔波馱耶時。即失依止。若道行時師有心住。仍須供侍更相囑授。若依止師及以弟子。須出遊行中路而返。若經多時意擬重來者。還依舊位而作依止。由心不捨故。設於中間別依止餘人。亦不失前依止師位。若於其處依止師死。更無依止不應住。經第二長淨亦復不於此處。若前若後而作安居。後安居內師命過者。應自防心住。經兩月過此已後更不應住。若住處去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有兩踰膳那半。應當半月半月就其禮問。若五拘盧捨經六七日應往禮問。若去五里日日應往。若居界內日別三時而為禮問。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於衣缽等所有營務。皆應先作。此之二師及教授師皆應如法供侍。若依止師及教授師。二俱有病。應看何者。若有力能兩處俱看。若無力能應看依止。所以然者。若無教授在處得住。若無依止即不應停。若教授師多有弟子。應為番次而作供侍。阿遮利耶有嫌隙處。不往親附。應恭敬心給侍師長。若不白師灑掃等事。及料理衣缽。並教授他皆不應作。若有客來先不相識者。不應即與按摩解勞。以要言之。在本師邊及依止師處。於一切事不問不作。唯除五事。何謂為五。謂飲水嚼齒木大小便利。於同界中齊四十九尋內。制底畔睇。如前所說。行法軌式一一不依者。鹹得突色訖裡多罪。此等諸罪皆有不敬。教波逸底迦。及方便罪。其請教白事晨旦問安。各各別陳不得合作。若事促者併諮無犯。諮問之法晨朝早起。自嚼齒木次往房中。為師按摩身體。師既起已供水。齒木安置坐處授拭巾等。應自禮尊像。次來禮師一拜。低頭虔誠合掌作如是白。鄔波馱耶。若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請問。不審鄔波馱耶。尊體起居宿夜安不。依止師准此。師可隨時而答其事。如有病患。問知所須隨時供侍。次應隨心自修善品。欲食之時還須致禮。而請白言。鄔波馱耶。或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請白。我洗手足及缽欲食粥。或雲。我洗手足及缽欲中食。但是所有吞嚥之物飯餅果等。乃至乾薑半片胡椒一粒。飲非時漿。曛黃洗足敷設臥具眠息等事。鹹須白知。設無白事。若至午時。若在午後。皆須禮拜。若至晡時行禮制底。日欲暮時皆應禮師。每日三時常行是事。若欲出寺皆須就禮。白雲。我今有如是緣。欲往某處。師應量宜隨意遮遣。此乃略陳常行儀式。凡是弟子應勤檢察。不應恣其慢情。不為白事不修善品。如無韁馬非法自居。如世尊言。汝諸苾芻寧作屠兒。為殺害業。不與出家受近圓已。捨而不問。令我正法速時滅壞。是故苾芻於弟子處。極須撿問如不順教隨事呵責。若不可教驅令出去。已辯餘義當釋本文。言諸苾芻得罪者。謂得越法罪。此中犯相有其多種。若有人年未滿二十。為不滿想。或復生疑當問之時。並依實說。此皆不成近圓。諸苾芻眾皆得越法罪。是人不應共住。若有人年未滿二十。作定滿想。或復生疑當問之時。並依實說。若有人年未滿二十。不識其年或復生疑。當問之時默而不答。斯之二類非受近圓。若共清淨苾芻經二三長淨。便成賊住。若有人近圓時年實未滿。而作滿想。後有親屬報雲。不滿應數胎月閏月。若滿者斯名善受。若不滿者退為求寂。應更與受近圓。若不爾者同前賊住。若有人年滿十九作二十心。而受近圓。後經一年親屬來見。報雲不滿。或自憶知不滿。或年十八而受近圓。後經二歲同前憶知。斯等皆名善受。正教難逢是開聽故。若有人其年雖滿而相貌不滿。應為四句相貌滿者。謂形狀事相並成熟相。何謂形狀。謂其形狀及以言聲非小兒狀。言事相者。於腋等處皆已生毛。言成熟者。觀其意思及以性行。不同幼年。於四句中初三無犯。二四有犯。若疑年不滿者。應須方便密檢隱相方授近圓。若人年滿十五。應與出家度為求寂。若異此者得惡作罪。又下至七歲能為眾僧看守穀麥。驅烏鳥者亦與出家。若八歲不能及。六歲能者。並不應度。然苾芻不應畜二求寂。若知其人能順教者與出家。受十戒已。應付餘人。其所付人。不得因此即授近圓。須問本師方與圓具。   壞生地學處第七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手自和泥。斸掘生地。由作鄙業妨廢正修。因壞地事鄙業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   言地者。有二種。一生地。二非生地。生地者。謂未曾掘。若曾經掘被天雨濕。若餘水霑時經三月。是名生地。若無雨濕及水霑潤時經六月。亦名生地。異此非生。此中犯者。若苾芻知是生地。不被火燒未經耕墾。自掘教人掘。若打橛若剷削。堅鞭地皮崩岸隤牆。著地堅泥舉令相離。若土多沙少者。鹹得墮罪。若地皮等不堅鞭處。剷舉之時得惡作罪。生地生地想地為地想。各有六句。並同前說。無犯者。若純沙石處。或營事苾芻得好時日無驅使人。須定屋基拼繩打橛。深齊四寸者無犯。   過四月索食學處第七十四   佛在劫比羅伐窣睹城多根樹園。時六眾苾芻受莫訶男。四月供養。過此已後。更從彼索。由重請事過限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別請更請慇懃請常請。此是時。   此開四月過不應受別請者。謂別別施主請諸苾芻。興其供養。無由尊者畢鄰陀婆蹉開受王請。後更受王妹夫請食。更請者。謂諸苾芻後至王家不敢受食。王問知已重更請食。慇懃請者。或雲。王家事多。我當乞食。王更至心請彼受食。常請者。四月既滿世尊受食。諸餘苾芻皆行乞食。王曰不限時節恆常請食四月未竟。請食粗食。更求好者。得惡作罪。食便得墮。請食好食更索粗食。索時惡作。食時無犯。   遮傳教學處第七十五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世尊欲制共學處。時二部僧伽並須和集。然制前四月戒尼不現前。佛告阿難陀。令半託迦苾芻往報尼眾。時半託迦奉教而去。是時六眾見而問之。時半託迦具以事答。是時六眾便出惡言。共相遮障。由輕學處事輕毀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聞諸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彼作是語。我實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說之言。受行學處。我若見餘善閑三藏。當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   若苾芻實欲求解者。當問三藏。此是時。此中言愚者。思其惡思說其惡說。癡者。謂不持三藏。不分明者。謂不了其義。不善解者。不能如理善為抉擇。說愚等時。便得墮罪。若說實者無犯。   默聽評論學處第七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欲得作捨置法有所論說。六眾苾芻便往屏處默然而聽。由評論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餘苾芻評論事生。求過紛擾諍競而住。默然往彼聽其所說。作如是念。我欲聽已當令鬥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言評論事生者。謂見不可意事。初始評論。言求過紛擾者。求覓過失更相道說。言諍競者。情不含忍發舉其事。謂將此言說入評論諍中。自結朋黨共相扶扇。言默然往聽者。謂在屏處聽彼評論。言令鬥亂者。小事始生令成大諍。紛紜不息。若知諸苾芻在於上閣有所論說。須欲往者應彈指。或謦欬作聲者無犯。若默而去聽彼言說。初聞聲時。便得惡作。若解其義即獲墮罪。若於中閣若在簷前。若經行處隨彼而聽。鹹得本罪。評論評論想六句如前。有說實非評論作評論想。亦得墮罪。若情無向背。若忽遇聞。若聽其言欲令銷殄者。此皆無犯。   不與欲默然起去學處第七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既被六眾分離朋黨。心生不忍。便與鄔波難陀作捨置羯磨。時難陀自惟無力。恐被治罰。遂將毛緂聚置座上。默爾而出。其事同前。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眾如法評論事時。默然從座起去。有苾芻不囑授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如法事者。謂三羯磨。言默然去者。謂從座起至離聞處。不囑餘苾芻者。若病看病授事人等。有緣須去者。應與欲若輒去者。未離聞處。得惡作罪。若離聞處。波逸底迦。如法如法想六句。有說實是非法作如法想。亦得墮罪。若大小便事訖還來。若不離聞處。若眾欲作非法羯磨。默然而去。悉皆無犯。   ◎不恭敬學處第七十八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質呾羅苾芻在大眾中。見他如法殄諍之時。心生違逆。或起瞋忿。不肯隨順。由鬥諍事及不敬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不恭敬者。波逸底迦。   言不恭敬者。有二不恭敬。一不敬僧伽。謂見大眾有所論說。二不敬別人。謂阿遮利耶鄔波馱耶。若苾芻在僧伽中評論事時。或眾遣立。或勿於此坐。或時遣去。或不聽來。或遣取褥。或不令取如眾所說。不依行者。得波逸底迦。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所有言教。不依行者。得突色訖裡多。若於二師順理告白。或餘耆宿作非法言。欲令止息者無犯。復有餘說不敬之事。謂法事佛事。若尊人若弟子。若人主若流俗。於如是等不生恭敬。若語若默。有如法言不相順從。若身語心隨其所應。不敬之時。各依輕重。而得其罪。言法事者。先觀自身戒清淨不。若讀誦教授。施他法義如理作意靜慮相應。如是等事隨所應作而不奉行。心常嬾墮不修善品。不敬於戒話無益言。若盧迦耶典說無後世。如此之書若聽若讀。共相親近者皆得波逸底迦罪。言佛事者謂於尊像不勤禮敬。制底香臺不時掃拭。若見隤落有力能為。而不修補。所應作事懈慢不為。言尊人者。尊及尊類。皆名尊人。凡到尊處行住坐儀。不高不下。不通肩披衣。不豎膝蹋。足不直努。身不背面。坐不聞尊命。不應輒坐。不以髀重髀放身傲慢。不令語時不應輒語。尊人所說不應遮止。有所言教不應違逆。但應默然恭敬而住。不嫉不恚除罪噁心恆為敬養。若不修敬者。鹹得墮罪。弟子事者非時非處。輒為呵嘖。於小過失不能容忍。於獎訓事不善開喻。若有疑悔不為除殄。心無哀愍出粗獷言。不以法食共相攝受。不存濟拔有惱害心。皆得墮罪。言人主者。謂是國王王子。並諸惡佐遣來去等。不用其言。由此因緣情生不敬。或為殺害作無利益。言流俗者。於世俗人不相瞻顧。自隨情好以致譏嫌。不於道路大小便利。令俗所呵。亦不應與俗人違競。若作輕慢心欲惱他者。凡有所為。鹹得惡作。若大眾評論作評論想。不生恭敬。有六句初二墮罪。四皆惡作。   飲酒學處第七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莎揭多苾芻於俗人家。得非時漿和酒而飲。遂便大醉委臥街衢。由受請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飲諸酒者。波逸底迦。   酒者若以飯麴。或用米粉烝熟釀作。復有雜酒。謂根皮葉及以花果。少安米麴醞釀成酒。飲者謂吞嚥也。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闕一闕二而飲咽者。能令人醉。皆得墮罪。若不醉人飲得惡作。若體非酒而有酒色飲之無犯。若用器飲若手掬飲。乃至酒糟。鹹得墮罪。若噉麴若噉花果。能令人醉。並得惡作。境想六句後二無犯。有說非酒酒想亦得墮罪。如佛言曰。汝諸苾芻依我為師而出家者。不應飲酒。不與他不貯畜。乃至不以茅端渧酒置於口中。不犯者。若酒被煎煮飲不醉人。若口有病醫令含酒。若酒塗身此皆無犯。若苾芻先是耽酒人。不得酒時。遂便瘦弱者取造酒物麴及樹皮。並諸香藥擣簁為末。布帛裹之。以杖橫繫。懸於新熟酒甕之內。勿令霑酒。經一二宿。以水和攪。時與非時飲皆無犯。又無犯者酒變成醋。飲不醉人。澄清見面水解為淨。以羅濾之。同非時漿。隨意應飲。   非時入聚落不囑苾芻學處第八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非時入村。為賊所殺。由入聚落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非時入聚落。不囑餘苾芻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非時者。有二種分齊。一過午。二明相未出。言聚落者俗人所居有街巷處。餘苾芻者。若無苾芻者無犯。除餘緣者。謂身有病。若寄衣缽在村被火燒捨。須入村看。若命難淨行難。並皆無犯。非時非時想疑。波逸底迦。時非時想疑。得惡作罪。後二無犯。村作村想六句同前。若住阿蘭若苾芻。須入村中。或道由村過若路在兩村中間。若乘空入。若無苾芻囑餘俗人者無犯。   第九攝頌曰。  食明相今知  針筒床腳量  貯花並坐具  瘡雨大師衣   食前食後詣餘家學處第八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親友白衣。敬信三寶。於自家中廣設供養。以鄔波難陀為首。請苾芻眾。時鄔波難陀報親友曰。我有緣事須向某家。要待我至方可行食。既往餘處久待不來。遂令大眾多不得食。由詣俗家事過限。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受食家請食前食後。行詣餘家。不囑授者。波逸底迦。   食家請者。謂受俗家請食。若婆羅門及餘俗家。食前者。謂在中前。不囑授去行過兩家。便得墮罪食後者。謂是中後。行過三家亦得墮罪若語施主我設不來。應與僧食。勿令廢闕若施主不以此人而為先首去。並無罪。   入王宮學處第八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有緣。須詣摩利迦夫人處。侵早入宮。彼臥未起。聞尊者來遂便驚覺。著常宮內細薄之衣。以見尊者。其事同前。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明相未出。剎帝利灌頂王未藏寶及寶類。若入過宮門閫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剎帝利者。謂剎帝利種。設非斯種若得灌頂。亦名剎帝利王。明相未出者。相有三別。一者青相。謂青色現。二者黃相。謂黃色現。三赤銅相。謂光如赤銅色。未藏寶者。謂於宮內未藏其寶言門閫者。有其三種。一城門閫。二王家門閫。三內宮門閫。入初二門得惡作罪。入內宮門便得墮罪。除餘緣者。如憍閃毘城王許瞿師羅捨。與國王宮通為一處者無犯。教有五種皆不應。違雲何為五。一者謂是國王。二如來大師。三眾中上座。四阿遮利耶。五鄔波馱耶。   未曉未曉想等六句如上說。若入四天王門揭路荼宮。亦得惡作。凡入王宮有十過失。一者夫人見苾芻笑王起疑心。二宮人有娠便疑苾芻。三宮中失寶物。四王有密語聞徹於外。五太子有損。六王身有損。七黜國相。八舉大臣。九數征伐。十征伐所得王反奪將。如是等事。鹹疑苾芻。而作指撝故不應往。   不攝耳聽戒作不知語學處第八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六眾苾芻於半月說戒經時。不用心聽。作如是說。我今始知是法是善逝說。由輕學處事慢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戒經中說。諸苾芻知是苾芻。若二若三同作長淨。況復過此。應語彼言。具壽。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應如法說悔。當勸喻言。具壽。此法希奇難可逢遇。汝說戒時不恭敬不住心。不慇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攝耳。不策念而聽法者。波逸底迦。   不恭敬者。是總標句。不住心等是別釋句。顯六過失。謂無信心失。無敬心失。無樂欲失。緣外境失。心惛沈失。生勞倦失。如其次第而配屬之。若苾芻已曾再三聞說戒經。於長淨時作不知語。若由煩惱。或由忘念。若睡眠若亂意。隨一一戒不聽聞者。皆得墮罪。若聞苾芻尼不共學處。作如是語。得惡作罪。若共學處便得本罪。若老耄無所識知。依實說者無犯。長淨之時應令純熟。善誦戒經者。為眾誦之。先鳴健稚時。諸苾芻應自憶罪如法說悔。然後赴集。◎   ◎用牙角作針筒學處第八十四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巧師名曰達摩。善牙骨作以自工巧。告諸苾芻。若須牙骨作者我當施。手作時諸苾芻不知厭足。終日驅使遣作針筒。無暫停息。遂令家業終致窮困。由針筒事過分廢闕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用骨牙角作針筒成者。應打碎。波逸底迦。   言針筒者有二種。應畜一筒二管。言作者。若自作若使他作。言打碎者。謂作成入手應打碎棄之。若作未成亦應捨棄。若作成不自受。或為他作。得惡作罪。若得先成者受用無犯。若對苾芻說悔罪時。彼應問曰。所作針筒已打碎未。若不問時。得惡作罪。有四種針筒。應畜銅鐵瑜石及以赤銅。不應用金銀琉璃頗胝迦寶而作針筒亦非鏃成揩以雜色。畜針筒者。應密藏舉。若無慚苾芻及未圓人借不應與。善能愛護者應與。貯畜針刀恐鐵生垢。應以蠟布裹之。如作針筒。不應受用。令打碎者。若作自餘違法資具准此應知。刀子小印苾芻應畜。刀子有三種。謂上中下。其形如雞曲翎。或如烏曲羽。上者長六指闊一指。下者四指。二內名中(此並連身鐵弝若木弝尖直皆不見畜)印有四種。謂白銅赤銅瑜石及木。若僧伽印文應作造寺主名。上有轉法輪像。隨其大小以為記驗。若別人印作骨鎖形。或作髑髏形。見時起念作不淨觀。皆不應用。寶作境想六句可知。   過量作床學處第八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如世尊說不應床前洗足。若有老病行來疲極。應在床兩頭而洗。床腳極短亦不應眠。是時六眾便作大床腳。長十二肘安梯上下。由床量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大小床。足應高佛八指。除入梐木。若有過者應截去。波逸底迦。斯之事惱下戒鹹同。言作床者。若自作若使人作。佛八指者。謂中人一肘。除入梐木者。謂除入梐床腳木也。應截者。過須截卻方為說悔。以寶裝挍。得惡作罪。凡床腳應平截。若恐損地。應安承物。謂穀糠袋。或磚木等(言中人一肘者長笏尺一尺五寸過此是高床量用皆得罪)。   草木綿貯床學處第八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以草木綿貯僧臥床。餘苾芻臥遍身皆白。由臥具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以草木綿等貯僧床座者。應撤去。波逸底迦。   言草木綿者。有其五種。一草綿。二木綿。三劫貝。四羊毛。五諸雜絮等言貯者。謂於床褥上散佈其綿。便用布襌隨時掩覆。若以淨綿及淨布。初作之時得惡作罪。成者波逸底迦。不淨綿布。得惡作罪。凡苾芻應合用者名淨。不合用者名不淨。   過量作尼師但那學處第八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因諸苾芻作尼師但那。不依度量。由衣量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長中更增一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言長佛二張手者。謂當中人三肘量也。更增一張手者。謂肘半也。總長四肘半廣一張手。半者總廣二肘餘有六指。作尼師但那。應須割截安葉。用襯臥具事如廣文。   過量作覆瘡衣學處第八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患瘡疥。世尊聽許畜覆瘡衣。由諸苾芻過量而作。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覆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張手廣二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作謂自作及教他作。長佛四張手者。當中人六肘。廣二張手者。當三肘量。過量得墮罪。減量守持。得惡作罪。若為他作亦得惡作。   過量作雨浴衣學處第八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露身洗浴。因毘捨佉鹿子母開畜雨衣。由諸苾芻過量而作。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雨浴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張手廣二張手半。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作者或自作。或使人作。量依中人三倍減量守持。得惡作罪。   與佛等過量作衣學處第九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作大支伐羅縫刺既竟。但披一邊餘聚肩上。詣餘住處。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同佛衣量作衣。或復過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長佛十張手廣六張手。此是佛衣量。   言同佛衣量者。此舉衣量從佛衣量是得罪。分齊衣者。謂堪守持長佛十張手者。當中人十五肘。廣六張手者。當中人九肘。若減此量作衣不得本罪。若過五肘已上。皆得惡作。◎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8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部四波底羅提捨尼法   攝頌曰。  非親尼自受  捨中處分食  不請向學家  受食於寺外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第一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蓮花色苾芻尼。自發願言。我乞食時得初滿缽奉施僧伽。得第二缽自供而食。後因行乞見飢苾芻。復持第二缽以用佈施。緣斯斷食。明日又乞初缽施僧。得第二缽方欲自食。時鄔波難陀從彼乞求。便持施與。身體虛羸於大巷中悶絕倒地。諸居士見鹹生譏議。沙門釋子無悲愍意。由苾芻尼乞食。事過分廢闕待緣。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村路中從非親苾芻尼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言非親者。若是親尼受食非犯。苾芻尼者。謂已近圓是清淨行。於村路中者。若尼住處受取。若苾芻尼自為施主。食非乞得苾芻受取。悉皆無犯。自手者。謂是自受若他為受。若尼遣人送者無犯。言食者。謂五珂但尼五蒱膳尼受得便犯重。言食者。說本意也。是苾芻者。簡苾芻尼。應還村外住處者。往本住處說悔其罪。設村路中有苾芻者亦不應說。詣諸苾芻者。謂清淨人。我犯惡法者。謂是如來所遮之事。是不應為者。言非苾芻所應作事。是名對說者。各各對人說罪名字。問自餘諸罪皆對他說。雲何於此得對說名。答謂於住處現有苾芻。皆須一一別對陳說。不同餘罪故受別名。又犯罪已。即須陳說不得停息。復異餘罪。實非親尼作非親想疑得根本罪。親非親想疑得惡作罪。於親非親而作親想無犯。   受尼指授食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語窣吐罹難陀苾芻尼曰。若有施主請僧食處。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與我。爾時彼尼既受教已。於他請處多持好食偏與六眾。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諸苾芻空腹而去。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眾多苾芻於白衣家食。有苾芻尼指授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諸苾芻應語是苾芻尼言。姊妹且止少時。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人作是語者。是諸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言眾多苾芻者。二人已上乃至大眾。白衣家者。謂有門戶巷陌之處。若在寺中者。無犯。食者如上說。此與多好等者。顯勝顯多。姊妹且止少時者。謂據食竟以為少時。是故雲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苾芻作是語者。若一人遮合眾無犯。若在門外食者。應問門內無苾芻尼指授食不。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見有尼或出或入。亦應問之。若不問者亦得惡作。若尼親族家。若由彼尼而設供食指授者。無犯。   學家受食學處第三   佛在廣嚴城。僧訶將軍已見諦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庫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時教作白二羯磨。於彼舍內不應受食。若有床座應為受之。時尊者舍利子目乾連。先受彼請於舍內食。六眾見已作是念。此人初見諦時亦請我食。又因食竟。見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是學家僧。與作學家羯磨。苾芻先不受請。便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言學家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唯此學人處在居家非無學位。學家羯磨者。謂眾共許作法成就先不受請者。雖得羯磨受請非犯。若非二五羹菜等類。自手受取及得解法。並皆無犯。言解法者。謂彼貲財還復如故。應作白二捨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應知。   阿蘭若住處外受食學處第四   佛在劫比羅伐窣睹城多根樹園。時六眾苾芻。在阿蘭若住。時彼林野多諸賊寇。有信心者持供食來。欲就林中興設福會。是時六眾預往迎食。見彼女人被賊剝脫身無衣服隱在草中。六眾見已強令授食。家人後至問知非法。斷絕信心因生譏謗。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在阿蘭若恐怖處住。先無觀察險難之人。於住處外受食食者。是苾芻應還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阿蘭若者。去村一拘盧捨。有僧住處。此據緣起故作是說。若更遠處亦同此制。凡是住處若有惡魔不信天眾。可畏藥叉及諸猛獸。並不應住若險難處無看守人者。應差苾芻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應晨朝詣險難處用心觀察。若見賊時應放火煙。或道中布葉。或豎高幡令人遠見。若有施主送供食來。見此標時令其警備。或遣人迎接。其觀察人。聽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無犯。住處外者。謂離住處也。應還住處者。前三學處過由家起故。雲向村外。此一學處。過在空林故雲應還住處。實無看守作無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輕後二無犯。在阿蘭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鹹應善知。行人來往隨力供給乾□及水。量時貯畜。若見客至應唱善來。含笑先言不應嚬蹙。若女人來隨其年幾作母女姊妹等想。餘文可知。◎   第五部眾學法   總攝頌曰。  衣食形齊整  俗捨善容儀  護缽除眾病  草水過人樹   眾學法者。謂於廣釋及十七事中。所有眾多惡作惡說。鹹悉攝在眾學法中。如諸苾芻不應鼓樂。若供養時不得告雲汝可作樂。應語言汝可供養大師。不應三指點灰於自額上畫為三道。亦不以鏡及水為好觀而觀蟲之時。見面無犯。若看面瘡痕。若看頭白面皺。觀知前後容顏改變生厭離想。此皆無犯。不應以梳理髮。於諸善品不應懶惰。若為大眾種植諸樹未花未果不應捨而遠行若囑別人看守者無犯。出入門戶鹹須用心。開閉之時不應造次。若經行時勿緩勿急。應畜洗足器若見瓶空應即添水。不應以杙釘於制底。不應登上。若無求寂及以餘人者。應香湯洗足為供養事上亦無犯。若作大師形像。除腳釧耳璫。餘莊嚴具隨意應作。若菩薩像者聽。佛陀大會旋繞村城行道之時。五眾鹹應隨從圍繞其最老上座應受吉祥水。有力少年應助擎像。如是等於律所說不依行者鹹得惡作。又於苾芻尼學處。苾芻所不應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眾多學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過去諸佛雲何教聲聞眾著衣服耶。是時諸天前白佛言。如淨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觀知。如天所說無有異也。因制苾芻披著衣法。言齊整者。離不齊整著衣之過應當學者是應學事。不太高者不過膝上。此中犯者。若苾芻不依佛教。不顧羞恥欲為非法者。捉衣開張得責心惡作。若披著身得對說惡作。若苾芻有順奉心。而著衣不如法。或時忘念。或是無知非法著者唯犯責心惡作。如是於餘學處准此應知。不太下者語不下垂至地。齊何是著裙量。謂齊踝上四指。不像鼻者。不放裙邊當臍內壓下垂於地。由如象鼻。不蛇頭者。謂反出衣角。屈壓腰間。頭若龍蛇。不多羅葉者。謂捉裾邊細疊。成褶腰邊總壓。形若多羅葉。上聚下散不豆團形者。總捉上裙傍內腰裹。同俗婦女。著裙作豆團形。齊整披三衣者。亦是離不齊整著衣過。不太高者。謂不過膝上。不太下者。不垂過裙緣。好正披者。不張手足現撩亂相。好正覆者。應好覆蓋不偏露形。少語言者。不應同俗多作言說。不大叫呼如童兒類。設有須喚他不聞時。應請俗人為其大喚。不高視者。舉目視前一踰伽地是為視量。踰伽量者長四肘也。不應傍視亦不迴顧。端形直視徐行而進。牛馬犬等應預觀察。不應逼近恐有傷損。不覆頭者。不以衣物覆頭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邊露現形體雙抄者總褶兩邊置於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應遠離。不搖身者。如衒色女搖身而行。不掉臂者。猶如小兒及瘨狂類。不搖頭者。猶如象子搖動其頭。不肩排者。不以肩髆排觸於他。不連手者。不應連手在路並行。未請坐不應坐者。在室羅伐悉底城。由鄔波難陀在婆羅門捨。制斯學處。不善觀察者。亦在室羅伐悉底城由鄔陀夷不觀床座坐殺小兒。放身者緣在劫比羅伐窣睹城。由鄔陀夷習學菩薩。昔在宮時生戲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譏。故制。不壘足者。不以一腳重於腳上壘之而坐。不重內踝者謂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應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時極須存念。不應寬慢致令缽破。不得滿缽受飯者。受食之時應觀其缽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應多請。後安飯時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應遙喚。隨到受之勿生貪想。若預申缽表有貪心。缽臨食上是醜惡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說相同婬女。應善用心摶者。謂以手把飯非多非少。可口而內非是摶令相著。張口待食現饕餮相。食在口中不應言。說同白衣法。羹飯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長貪心故。應於飲食生厭離想。是為出家所應作事。隨得隨食少欲為念。不彈舌食者。施主設食其食過甜。故為彈舌詐現醋相。不[口*((甫-、)/寸)]□食者。其食實醋故[口*((甫-、)/寸)]□脣作聲而現甜相。言呵氣食者。其食過熱戲現冷相呵之使熱。吹氣食者。其食過冷戲現熱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調弄施主致招譏過。不手散食者。不如雞爬食。不齧半者。半在口中半墮缽中。不舒舌者。長舒其舌舐掠兩脣。窣睹波形者。下置□團倣其塔狀。上置蘿菔作相輪形。是地獄中脯爛拏塔。為其調戲致俗譏嫌。舐手者。手有餘食不應舌舐。手有食水不振餘人。繫心而食充軀長道。不得觀他生嫌賤心。污手捉淨水者。謂食所霑及不淨所污。凡欲食噉。皆須土屑澡豆等淨洗手已。方捉食器飲器及淨水瓶。有諸俗人從苾芻乞缽中水。為吉祥故。為除病故。時鄔波難陀以所食缽水和殘飯。持與令生嫌賤。是故聖制授缽水法。應先三遍淨洗缽已。盛滿清水誦聖伽他。可兩三遍方授與人。地上無替不應安缽者。若以樹葉等為替者無犯。不立洗缽者。恐墮破故。及危險等處皆恐損故。聽法之人先應虔敬。若懷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離憍傲相及諸兵刃方為說法。若有病者無犯。若青草上好樹下。及花果樹人所停息者。不應大小便。若棘刺叢處者無犯。若大林中行枝葉交茂。應離人行處。若涉生草田間無空處。應持乾葉布上便利。若無可得者無犯。應於寺東北角安置圊廁。其廁四邊應栽棘刺。大小行廁並須別作。各安門扇皆著傍扂。其便利處應在隱屏。凡欲入廁應脫上衣。在於上風淨處安置。向洗手處於磚版石上。先置灰土用為洗淨。其置土物長一肘闊一磔手餘。用灰及土列作兩行。行別七聚。更安一聚總十五聚。土須細末聚若半排。貯土之器應用木槽。預收備擬無令闕乏。將入廁時持土三塊。事訖可用餘物隨時去穢。一用洗身二塊遍洗左手。其籌片等不應棄於廁內。應穿小孔向外棄之。下濕之鄉別為洗處。水流外出不應停溢。若懸絕臨崖者隨事籌量。初入廁時作聲謦欬。或時蹋地。或復彈指。應掩門扇閉以傍扂。便轉既竟。左腋抱瓶右手開門。至洗淨處蹲在一邊。土近右手瓶安左髀左臂牢[(序-予+猒)/手]。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後右手撥取七土但洗左手。後之七土兩手俱洗。餘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隨洗隨流勿令停住。次向餘處別洗雙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觸瓶。以乾牛糞揩手。取淨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為淨。得作餘事。此由身子作斯洗淨。伏彼外道婆羅門故。世尊因此制諸苾芻。若不依行鹹得惡作。若小便時。但一土洗身一土洗身。如廣文說。撿挍寺人數觀廁處。見有不淨即應掃拭塗治。或水洗令淨。其小行處有不淨時。應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決通無令臭穢。若有病人不能起動者。應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瘡損除棄不淨。應畜兩盆更互淨洗。或將油拭。大小行時不應披三衣。但著僧腳崎及裙。亦不應用好者。善須詳審勿衣觸地。若苾芻大小行訖。乃至未將淨水漱口。不受他禮亦不禮他。不坐床座及噉飲食。違者皆得惡作。若飲藥湯無水可求者無犯。若服瀉藥若患苦痢。乃至未止不應數洗。須將籌等權時且用。若瀉痢竟依法而洗。鞋履霑污即應洗除。病人坐處及洗淨處勿令勞倦。若便利未至不應預去。時至不應久留。若洩下氣勿使作聲。旋溺事了不。應久住其處。於廁屋內若上座前若在淨地。及對食者皆不洟唾。凡洟唾時勿作大聲。亦不應數。若多唾者應向屏處。若有病緣聽安承器。若沙若石及草土等。安在器中勿使灒溢。應數洗之無令臭氣。不得水中者。若水闊應於木上。若無可得同上草田。不上過人樹者。恐日時過望取食人。若有虎豹聽上高樹。但有難緣並皆無犯。   此眾學法總為八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噉事。五護缽事。六說法事。七便利事。八觀望事。餘如廣文。   七滅諍法   攝頌曰。  現前並憶念  不癡與求罪  多人語自言  草掩除眾諍  應與現前毘柰耶  當與現前毘柰耶  應與憶念毘柰耶  當與憶念毘柰耶  應與不癡毘柰耶  當與不癡毘柰耶  應與求罪自性毘柰耶  當與求罪自性毘柰耶  應與多人語毘柰耶  當與多人語毘柰耶  應與自言毘柰耶  當與自言毘柰耶  應與草掩毘柰耶  當與草掩毘奈耶   若有諍事起。當以七法順大師教。如法如律而除滅之。此等皆由他詰問事。不忍他詰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七滅諍法者。於四諍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為七滅諍法。何謂四諍。一評論諍。二非言諍。三犯罪諍。四作事諍。言評論諍者。如有諍雲。凡說法時獲利養者。此物合入說法之人。有雲不合由此為緣。遂致紛競。因評論事而起諍故。名評論諍。此之諍論局在僧眾。或望別人諍根有六。若緣差別乃有十四。何謂為六。一忿恨。二覆惱。三嫉慳。四諂誑。五無慚愧。六惡欲邪見。何謂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調伏。四非調伏。五有犯。六無犯。七重。八輕。九有餘。十無餘。十一責心罪。十二惡作罪。十三惡說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對人說。又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亦是諍根。問曰。凡是評論即是諍耶。應作四句。第一句是評論而非諍。謂但有評論不入諍門。第二句是諍非評論。謂餘三諍。第三句前二合。第四句謂除前相餘之三諍。各為四句。准此應說。言非言諍者。若前人是善不應詰責而詰責者。名非言諍。非者是鄙惡義。謂以鄙惡之法而責詰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說其是鄙惡人。如以非法詰實力子而興於諍。此即是根。餘如上說。犯罪諍者。謂五部罪。由諍此罪而起於諍。此即是根。從身語心有犯。唯身如苾芻。與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臥睡已。女人後至或睡不覺。他置高床。或他然燈燭等有犯。唯語謂無故心過五六語。為女人說法有犯。唯心謂長淨時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殺生飲酒有犯。語心俱如為女說法。故心過五六語有犯。身語心俱。謂殺生飲酒發言稱歎。是謂三業犯罪差別。作事諍者。由作單白等羯磨之事而為諍根。於所作事諍得生故。已明四諍。七滅雲何。今於此中略言其要。初評論諍以二法滅。謂現前及多人語。次非言諍以三法滅。謂現前憶念不癡。次犯罪諍以四法滅。謂現前自言。求罪自性如草相掩。次作事諍和合僧伽當為除殄。言現前者。有其二種。謂人法現前。人是能殄諍。人及所為者法。謂如法如律為其除諍。言多人語者。若諍難殄。應可行籌。據籌多者。而除其諍有四種。行籌覆蓋顯露耳語。一切僧伽言憶念者。如實力子。被他苾芻非法詰時心生愧恥。眾應與作白四羯磨。憶念之法彰其無犯。言不癡者。如西羯多苾芻。瘨狂之時造眾過惡。後被他詰眾應與作不癡羯磨。言自言者。如有苾芻。既犯罪已或詰不詰。或令憶不憶。詣苾芻前如法說罪。言求罪自性者。謂在眾中初言無犯生輕慢心。後言有犯等。應與羯磨為治罰法。求罪自性言如草相掩者。兩朋鬥諍不和合時。二朋之中有尊宿者。各於自朋以理告示。於他黨處共作懺摩。其所犯罪鹹皆說悔。息高慢心求共和合。如是展轉更相愧謝。如草相掩有三種人。一舉事人。二被舉人。三處中人。此三各有十六法。及處中人八法。五法簡與重簡令就有德付使往還。殄諍法等。具如廣文。前雲因論說法誦經之時。所獲施物誰當合得共生諍競者。佛言。但說法人下至說一頌。所得利養法師合受。勿致疑惑。復次既識於諍及除滅事苾芻。要行伏煩惱法。依阿笈摩教當略言之。此別解脫經統明首末。體義大綱要有十事。謂止息忍證依仗僧伽淨信女人資生受用苾芻苾芻尼俗人之事取食受請威儀軌範共相詰事。若苾芻依此十事修行之時。由二種煩惱而生其犯。一遠二近。遠者謂由忘失正念。追尋昔事而起煩惱作其罪業。近者謂煩惱心忽然自起。於現前事作其罪業。時彼苾芻知其因已。應當遠離如避火坑。順理作意令因不起。若彼煩惱以自心力不能除者。應就尊宿及閑三藏。有德行人請對治法。作意除遣仍不除者。當於晝夜讀誦聞思簡擇其義。於三寶所及師長處。至誠供養忘自劬勞。或向他方或減食等。令彼煩惱不復現行。仍不除者。當往屍林獨居蘭若修不淨觀。為四念住無常等想。仍不除者。應生慚恥作如是念。我所為非。戒不清淨。不能一一如法護持。而復受他四事供養。諸佛世尊及得天眼諸同梵行。並天神等悉遙見我知我破戒。為此不應起煩惱心造諸惡業。當自剋責如救頭然。於清淨境說除所犯勿致後悔。如上所說。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惡作罪。若作如斯對治行時。性多煩惱未能殄息。仍起染心。雖受信施亦無有犯。當自審察。雖作種種折伏方便。然煩惱心不能除者。即應捨戒歸俗而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此諸惡業定感當來惡異熟果。如增三經廣說其事。上明四諍及七滅事了。   次明略教。   問於此廣說毘柰耶中。或時有事非佛所遮亦非開許苾芻於此當雲何行。答若有此事應觀略教。如律雜事中說。佛告諸苾芻。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者。然於此事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為遮外道雲釋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來諸弟子眾得安樂住故。總結如文。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仁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應勤光顯大師教法。令安樂住勿為放逸。言所說者。謂是文句所攝。是義有餘。謂十七跋窣睹等。所說學法鹹應修習法之隨法者。法謂涅槃清淨無累。隨法即是八聖道等。能隨順彼圓寂之處。是故名隨。餘文勸學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毘缽屍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樂苦身以為正行。又諸邪師順其情慾為說邪法但由苦行能招樂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說。往昔惡業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復作。宿業既盡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獲得常樂。作如是行方曰沙門。爾時彼佛為欲對治此邪解故。說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此頌意顯對治苦身修行之類。故說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餓苦身受諸熱惱得勝涅槃。此中忍者。謂諦察法忍。由解了法終獲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證會。復為遮彼邪見外道出家之輩。妄說異法教化他人。無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惱終無果益故。雲出家惱他人不名無沙門。沙門者是寂靜義。屍棄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後世受天妙樂。爾時彼佛為欲對治諸弟子眾。說斯略教。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如人有眼能避險難終獲安隱。此中眼者。謂是慧眼。眼有明照。與慧相應故名明眼。險途者。謂是二處。一是生天。二是惡道。雖復生天受諸勝樂。報盡之後還墮惡趣。安隱處者。所謂涅槃安隱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離因。生界者。謂是三界眾生。諸惡者。謂是愚夫殺羊祠祀求生天樂。智者了非不隨其見。修出離行遠彼邪途。   毘捨浮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於持戒心生喜足不修勝行。又常樂說他人過失。以語以意惱害於人。為遮彼故。說斯略教。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頌意明初遮口過不毀訾他次防意業不欲害彼。善護戒經等者。為對治彼不能證得沙門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淨捨諸欲樂。及以苦身不同白衣諸外道輩。離二邊過方契正修故。言飲食知止足下臥具者。謂在邊房。受粗臥具。及蘭若處常習定門。順教勤修故。雲勤修增上定此是諸佛教。   拘留孫馱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希利養慢修善品。為欲遮彼。說斯略教。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諸苾芻。行入聚落乞食之時。不應壞彼施主敬心。喻若遊蜂在於花處。少持輕蕊無損色香。趣得充虛勿生惱壞。又釋雲。苾芻之行有二端嚴。猶如妙花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資身勿虧此二。   羯諾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自談己勝毀訾於他。唯習多聞講論義理。好相違逆乖上人行。為對治彼。說斯略教。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時彼苾芻。由自持戒觀他破戒。常樂伺求他人過失。是應作是不應作。令心散亂不能證解。為對治彼說初半頌。下之兩句反上應知。正不正者。謂善惡行。   迦攝波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樂習定。心生味著更不進修。為對治彼。說斯略教。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  能救者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眾惡  惑盡至涅槃   勿著於定心者。勸勿放逸耽味於定。勤修寂靜處者。謂是涅槃。勸彼速令證入見諦。由見諦理。是妙涅槃所生處故。能救者。謂是苾芻無憂。常令念不失者。顯由見諦獲斯果利長無憂惱。假令證定暫得無憂。由定不能斷煩惱故。由有煩惱心不靜息念不圓滿。於未來世憂惱還生。若見諦理更不復退。諸餘煩惱漸次斷除。次一行頌明見諦者斷餘煩惱。次第之義初之三句。明斷欲界煩惱。除慳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漸增。又於聖人清淨屍羅及行忍等息諸怨諍。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亂噁心。惑盡至涅槃者。若三界惑盡業累俱亡。契會無生證涅槃樂。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性多煩惱造諸惡業。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時便生喜足。為三事故說其三頌。為遮惡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於十二年中為無皰僧伽。說斯波羅底木叉略教。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頌上句雲。一切惡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應作。遮其惡行事通三業。故雲一切惡莫作。所有眾善悉應奉行。故雲一切善應修。心所行處悉皆調伏。故雲遍調於自心。是則略明佛所教誡。次頌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別護三業。故雲善護身等。一一不作體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業捨惡從善。勸令盡護。即解脫眾苦故歎善哉。是故苾芻隨其力分。常善護持能證常樂。次第三頌令不忘念。然於三時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攝想現前。一於他人詰罪之時。應審護口以答於彼。勿令失念為卒暴言。故言善護於口言。二於先時所經欲境若起憶念。當善護心勿生愛著。故言亦善護於意。三於五處非所行境而作遊行。他不與物而輒自取。所不應食而強食之。或時以身觸惱於彼。離此諸過故。言身不作諸惡。此之三業常令清淨名善苾芻。方是光顯奉順聖教。能隨大師所行正道。然七佛世尊褒灑陀日。隨機設教多少不同。初則六月。一為長淨說其略教。次則五月。乃至釋迦如來半月半月說斯略教。  毘缽屍式棄  毘捨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攝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鹹說此戒法  諸佛及弟子  鹹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為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槉□□y 我已說戒經  眾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頌結集所說。初一頌彰七佛名。言天中天者。一切諸佛皆是淨天。由彼自證清淨無上法故。釋迦大師是天中天獨能於此五濁惡世調難調者。號調御師。隨機教化令得解脫。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頌讚佛勝德。諸聲聞眾尊重戒經。次有二頌是結集引經。勸希出離勤修解脫。言汝當求出離者。發心捨俗修出離行。於無常等不應樂著。於佛教勤修者。謂得見道降伏生死軍者。謂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於草舍未勞盡力。智者亦爾。壞生死獄不假多時。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斷諸結漏。於佛教中不為放逸。出煩惱海盡苦邊際證妙菩提。次有二頌亦是結集所置。初序勸誡作長淨意護戒慇懃寧死不犯。如□槉□□E□稚□□□□腹慼撬唌慼慼潦_奻□馱□□□□□□□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四波羅底提捨尼法   攝頌曰。  非親尼自受  捨中處分食  不請向學家  受食於寺外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第一   佛在王捨城竹林園中。時蓮華色苾芻尼。自發願言。我乞食時。得初滿缽奉施僧伽。得第二缽自供而食。後因行乞見飢苾芻。復持第二缽。以用佈施。緣斯斷食。明日又乞。初缽施僧。得第二缽方欲自食。時鄔波難陀從彼乞求。便持施與。身體虛羸。於大巷中悶絕倒地。諸居士見鹹生譏議。自言出家無悲愍意。由苾芻尼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村路中。從非親苾芻尼。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言非親者。若是親尼受食於彼非犯。故苾芻尼者。謂已近圓是清淨行。於村路中者。若尼住處受取。若苾芻尼為施主施食非乞得。苾芻受取悉皆無犯。自手者為是自受。若他為受。若尼遣人送者無犯言食者。謂五珂但尼五蒲膳尼。受謂受得即獲其罪。言若噉嚼者。此說本意也。是苾芻者。簡苾芻尼。應還住處者。聖制遣村外住處說悔其罪。設村路中有苾芻者。亦不應說。詣諸苾芻者。謂清淨人。我犯惡法者。謂是如來所遮之事。是不應為者。言非苾芻所應作法。是名對說者。各各對人出罪名也問曰。自餘諸罪亦聽對說。雲何於此得對說名。答曰。謂於住處現有苾芻。皆須一一別對陳說。不同餘罪故。受別名。又犯罪已。即須陳說。不得停息。亦異餘罪。實非親尼作非親想疑。得根本罪。親非親想疑。得惡作罪。於親非親而作親想無犯。   受尼指授食學處第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語窣吐罹難陀苾芻尼曰。若有施主請僧食處。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與我爾時彼尼既受教已。於他請處。多持好食偏授六眾。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諸苾芻空腹而去。由飲食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眾多苾芻於白衣家食。有苾芻尼指授。此與根果此與餅飯。此與羹菜此可多與諸苾芻應語是苾芻尼言。姊妹。且止少時。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人作是語者。是諸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言眾多苾芻者。二人已上乃至大眾。白衣家者。謂有門戶巷陌處也。若在寺中者無犯。食者如上說。此與根果等者。顯勝顯多。姊妹。且止少時者。謂據食竟。以為少時。是故雲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人苾芻。作是語者。若一人遮合眾無犯。若在門外食者。應問門內無苾芻尼指授食不。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見有尼或出或入。亦應問之。若不問者。亦得惡作。若尼親族家。若由彼尼而設供食指授者無犯。   學家受食學處第三   佛在廣嚴城。僧訶將軍已見諦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庫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時教作白二羯磨。於彼舍內不應受食。若有床座應為受之。時尊者舍利子目乾連。先受彼請。於舍內食。六眾見已作是念。此人初見諦時。亦請我就食。又因食竟。見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是學家僧與作學家羯磨。苾芻先不受請。便詣彼家自手受取珂但尼蒲膳尼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言僧伽者。謂眾已為作遮護法。言學家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惟此學人處。在居家非無學人也。學家法者。謂眾詳許善為羯磨。先不受請者。雖得羯磨受請非犯。言自手者。謂從彼手墮此手中。初墮手時便得本罪。列二五食者。欲明羹菜等類。受取無犯。若作解法竟者無犯。言解法者。謂彼貲財還復如故。應作白二。捨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應知。   阿蘭若住處外受食學處第四   佛在劫畢羅筏窣睹城多根樹園。時六眾苾芻在阿蘭若住處而住。時彼林野多諸賊寇。有信心者持供食來。欲就林中興設福會。是時六眾預往迎食。見彼女人被賊剝脫。形體露現隱於草中。六眾見已強令授食。家人後至問知非法。斷絕信心因生譏謗。由飲食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在阿蘭若恐怖處住。先無觀察險難之人。於住處外受食食者。是苾芻應還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阿蘭若者。去村一拘盧捨。有僧住處。此據緣起故作是言。若更遠處亦同此制。凡是住處。若有惡魔不信天眾可畏藥叉及諸猛獸。並不應住。若險難處無看守人者。應著苾芻。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應晨朝詣險難處。用心觀察。若見賊時應放火煙。或道中布葉。或豎高幡令人遠見。若有施主送供食來見此摽時令其警備。或遣人迎接。其觀察人聽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無犯。住處外者。謂離住處也。應還住處者。前三學處。過由家起故雲向村外。此一學處過在空林。故雲應還住處。實無看守。作無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輕後二無犯。在阿蘭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鹹應善知行人來往。隨力供給乾□及水量時貯畜。若見客至應唱善來。含笑先言不應嚬蹙。若女人來隨其年幾。作母女姊妹等想。餘文可知。   第五部眾學法   眾學法者。謂於廣釋及十七事中。所有眾多惡作惡說。鹹悉攝在眾學法中。是故總言眾多學法。如苾芻眾不應鼓樂。若供養時不得告雲。汝可作樂。應語言。汝可供養大師不。應三指點灰於自額上畫為三道。亦不以鏡及水為好觀面。觀蟲之時見面無犯。若看面瘡□。若看頭白面皺。觀知前後容顏改變。生厭離想。此皆無犯。不應以梳理髮。於諸善品不應懶惰。若為大眾種植園圃。未華未果不應捨而遠行。若屬別人看守者無犯。出入門戶鹹須用心。開閉之時不應造次。若經行時勿緩勿急。應畜洗足器。若見瓶空應即添水。不應以杙釘於制底。不應登上。若無求寂及以餘人者。應香湯洗足為供養事。上亦無犯。若作大師形像。除腳玔耳璫餘莊嚴具。隨意應作。若菩薩像者聽。佛陀大會旋繞村城。行道之時五種鹹應隨從圍繞。其最老上座應受吉祥水。有力少年應助擎像。如是等於律所說不依行者。鹹得惡作。又於苾芻尼學處。苾芻所不應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眾多學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過去諸佛。雲何教聲聞眾著衣服耶。是時諸天前白佛言。如淨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觀知。如諸天所說無有異也。因制苾芻披著衣法。言齊整者。離不齊整著衣過也。應當學者。是應學事。不太高者。不過膝上也。此中犯者。若苾芻不依佛教。不顧羞恥。欲為非法者。捉衣開張。得責心惡作。若披著身。得對說惡作。若苾芻有順奉心而著衣不如法。或時忘念。或是無知非法著者。惟犯責心惡作。如是於餘學處。准此應知。不太下者。謂不下垂至地。齊何是著裙量。謂齊踝上四指。不像鼻者。不放裙邊當齊內壓下垂於地由如象鼻故以為喻。不蛇頭者。謂反出衣角屈壓腰間頭若龍蛇。不多羅葉者。謂捉裙邊細疊成褶。腰邊總壓形若多羅葉。上聚下散者是也。不豆團形者。總捉上裙傍內腰裹。同俗婦女著裙作豆團形也。齊整披三衣者。亦是離不齊整著衣過也。不太高者。謂不過膝上。不太下者。不垂過裙緣。好正披者。不張手足現撩亂相。好正覆者。應好覆蓋不偏露形。少語言者。不應同俗多作言說。不大叫呼。如童兒類。設有須喚他不聞時。應請俗人為其大喚。不高視者。舉目視前一踰伽地。是為視量。踰伽量者。長四肘也。不應傍視亦不迴顧。端形直視徐行而進。牛馬犬等應預觀察。不應逼近。恐有傷損。不覆頭者。不以衣物覆頭。猶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邊露現形體。雙抄者。總攝兩邊置於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應遠離。不搖身者。如衒色女搖身而行。不掉臂者。猶如小兒及癲狂類。不搖頭者。猶如象子搖動其頭。不肩排者。不以肩搏排觸於他。不連手者。不應連手在路並行。未請坐不應坐者。在室羅筏悉底城。由鄔波難陀在婆羅門捨。制斯學處。   不善觀察者。亦在室羅筏悉底城。由鄔陀夷不觀床座坐殺小兒。放身者。緣在劫畢羅伐窣睹城。由鄔陀夷習學菩薩。昔在宮時生戲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譏故制。不壘足者。不以一腳重於腳上壘之而坐。不重內踝者。謂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應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時極須存念。不應寬慢致令缽破。食缽不得滿者。受食之時。應觀其缽。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應多請。後安飯時。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應遙喚隨到受之。勿生食想。若預申缽表有貪心。缽臨食上是醜惡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說相同婬女。應善用心。摶者。謂以手爬飯非多非少。可口而內。非是摶令相著張口待食。現饕餮相。食在口中不應言說。同白衣法。羹飯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長貪心故。應於飲食生厭離想。是為出家所應作事。隨得隨食。少欲為念。不彈舌食者。施主設食其食過甜故。為彈舌詐現醋相。不[口*專]□食者。其食實醋故[口*專]□脣作聲而現甜相。言呵氣食者。其食過熱戲現冷相。呵之使熱。吹氣食者。其食過冷戲現熱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調弄施主致招譏過。不手散食者。不如雞爬食。不齧半者半在口中。半墮缽中。不舒舌者。長舒其舌。舐掠兩脣。窣睹波形者。下置□團像其塔狀。上置蘿菔作相輪形。是地獄中脯爛拏塔為其調戲。致俗譏嫌。舐手者。手有餘食不應舌舐。手有食水不振餘人。繫心而食充軀長道。不得觀他生嫌賤心。污手捉淨水者。謂食所霑及不淨所污。凡欲食噉。皆須土屑澡豆等淨。洗手已方捉食器飲器。及淨水瓶。有諸俗人從苾芻乞缽中水為吉祥故。為除病故。時鄔波難陀。以所食缽水。和殘飯持與。令生嫌賤。是故聖制授缽水法。應先三遍淨洗缽已。盛滿清水。誦聖伽他。可兩三遍。方授與人地上無替。不應安缽者。若以樹葉等為替者無犯。不立洗缽者恐墮破故。及危險等處。皆恐損故。聽法之人先應虔敬。若懷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離憍傲相。及諸兵刃方為說法。若有病者無犯。若青草上好樹下及華果樹。人所停息者。不應大小便。若棘刺叢處者無犯。若大林中行枝葉交茂。應離人行處。若涉生草田間無空處。應持乾葉布上便利。若無可得者無犯。應於寺東北角安置圊廁。其廁四邊應栽棘刺。大小行廁並須別作。各安門扇皆著傍扂。其便利處應在隱屏。凡欲入廁應脫上衣。在於上風淨處安置。向洗手處。於磚版石上先置灰土。用為洗淨。其置土物長一肘闊一揭手。餘用灰及土列作兩行。行別七聚。更安一聚。總十五聚。土須細末聚若半挑。貯土之器應用木槽預收備擬。無令闕乏。將入廁時。持土三塊事訖可用。此物隨時去穢。一將拭體一用洗身。一塊偏灑左手。若有籌片兩塊。便得其籌不應棄於廁內。應穿小孔。向外棄之。下濕之鄉別為洗處。水流外出。不應停溢。若懸絕臨崖者。隨事籌量。初入廁時作聲謦咳。或時蹋地。或復彈指。應掩門扇閉以傍扂。便轉既竟。左腋抱瓶右手開門。至洗淨處。蹲在一邊土近右手。瓶安左膝。左臂牢壓。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後右手撥取七土。但洗左手。後之七土兩手俱洗。餘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隨洗隨流。勿令停住。次向餘處別洗雙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觸瓶。以乾牛糞揩手。取淨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為淨。得作餘事。此由身子作斯洗淨。伏彼外道婆羅門故。世尊。因此制諸苾芻。若不依行。鹹得惡作。若小便時。但一土洗身。一土洗手。如廣文說。檢校寺人數觀廁處。見有不淨即應掃拭塗治。或水洗令淨其小行處。有不淨時應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決通無令臭穢。若有病人不能起動者。應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瘡損。除棄不淨。應畜兩盆。更互淨洗。並將油拭。大小行時不應披三衣。但著僧腳崎及裙。亦不應用。好者善須詳審。勿衣觸地。若苾芻大小行訖。乃至未將淨水漱口。不受他禮。亦不禮他。不坐床座及噉飲食。違者皆得惡作。若飲藥湯無水可求者無犯。若服瀉藥若患苦痢。乃至未差不應數洗。須將籌土權時且拭。若瀉痢竟依法而洗。鞋履霑污即應洗除。病人坐處及洗淨處。勿令勞倦。若便利未至不應預去。時至不應久留。若放下氣勿使作聲。旋溺事竟。不應久停圊內。於廁屋中不棄洟唾。若上座前。若在淨地及食者前皆不洟唾。凡洟唾時勿作大聲。亦不應數為洟唾。若性多洟唾者。應向屏處。若有病緣聽安承唾器。若沙若以石若斬草豎安器中莫使灒溢。應數洗之。勿令臭氣。不在水中者。若水闊應於木上。若無可得同上草田。樹過人不上者。恐日時過望取食人。若有虎豹聽上高樹。但有難緣者皆無犯。   此眾學法總為八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噉事。五護缽事。六說法事。七便利事。八觀望事。餘如廣文。   七滅諍法    應與現前毘奈耶  當與現前毘奈耶    應與憶念毘奈耶  當與憶念毘奈耶    應與不癡毘奈耶  當與不癡毘奈耶    應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當與求罪自性毘奈耶    應與多人語毘奈耶  當與多人語毘奈耶    應與自言毘奈耶  當與自言毘奈耶    應與草掩毘奈耶  當與草掩毘奈耶   若有諍事起。當以七法順大師教。如法如律而除滅之。此等皆由他詰問事。不忍他詰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七滅諍法者。於四諍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為七滅諍法。何謂四諍。一評論諍。二非言諍。三犯罪諍。四作事諍。言評論諍者。如有諍雲。凡說法時獲利養者。此物合入說法之人。有雲不合。由此為緣遂致紛競。因評論事而起諍故。名評論諍。此之諍論局在僧眾。或望別人諍根有六。若緣差別乃有十四。何謂為六。一忿恨。二覆惱。三嫉慳。四諂誑。五無慚愧。六惡欲邪見。何謂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調伏。四非調伏。五有犯。六無犯。七重。八輕。九有餘。十無餘。十一責心罪。十二惡作罪。十三惡說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對人說。又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亦是諍根。問曰。凡是評論即是諍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評論。但私未入諍門。第二句是諍非評論。謂餘二諍。第三句前二諍合。第四句謂除前相餘之三諍。各為四句准此應說。言非言諍者。若前人是善。不應詰責而詰責者名非。言諍非者。是鄙惡義。謂以鄙惡之法而言詰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說其是鄙惡人。如以非法詰實力子。而興於諍。此即是根。餘如上說。犯罪諍者。謂五部罪由爭此罪而起於諍。此即是根從身語心有犯。惟身如苾芻與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臥睡已女人後至。或睡不覺他置高床。或他然燈燭等有犯。惟語謂無故心過五六語。為女人說法有犯。惟心謂長淨時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殺生飲酒有犯。語心俱如為女說法故。心過五六語有犯。身語心俱謂殺生飲酒發言稱歎。是謂三業犯罪。差別作事諍者。由作單白等羯磨之事。而為諍根。於所作事諍得生故。已明四諍七滅。雲何今於此中。略言其要。初評論諍以二法滅。謂現前多人語。及眾行籌有三種人。謂能詰所詰及處中人。此中能詰人有十六事。當審觀察。然後詰他。他信語不其事實。不是順時。不有利益。不有是聞疑根。不為身為語。若村野晝夜有餘無餘。我有力不如是稱量。自有五法成就。方始詰他。異此不應。其被詰人亦有十六事。當審觀察。容他詰問。此詰我人。是持戒不有追悔。不有多聞。不善律教。不見等十二如前已說。稱量彼人具五法不。又處中人亦具十六法。謂持戒等有慈愛心。親往二朋和諧諍事。有德有能。異此便非應。以現前法而殄其諍。有二現前。謂人及法。其稱量事有多十六法。及以八法。諸進不事其相繁多。此不詳述。   其所治人。若不肯隨順者。應連韁杙等棄而調御之。若仍不隨順者。應授與僧及簡重簡人。並具德行解三藏者。若皆不能殄息。應付上座。遮不令諍。若此亦不息者。應還付僧作行籌等。是名三法具如廣文。又非言諍如初諍說。憶念法者。如實力子應與憶念法。不癡法者。如西羯多苾芻癡狂時犯。應與不癡法。又犯罪諍。以四法除作事諍。惟對眾滅頗有諍事。不以七法除滅。得銷殄耶。有謂二人為鬥諍事隨一身死。或時歸俗。或復長病。或向他方。前雲。說法誦經之時。所獲施物誰當合得。因生諍競者。但說法之人。下至宣說一頌。所得利養法師合受。勿致疑惑。有七種事。以七法滅。雲何為七。謂所犯罪不自言事。於他所說言無犯事。制不自由曾為惡事。他詰問便諱事。若他詰時。時不自臣事。先有許言。後慢事。初謂苾芻見自言悔事。共相朋黨為傲事不臣。其罪眾應彼犯罪。對面詰問。彼臣其察彼罪非罪相。隨所犯罪。應令說悔。不令更詰。此之諍事。以現前法而除滅之。復次於他所說。具以三根而詰問時。彼雲。我不憶其事。眾應善察問。能詰者令其憶念。觀知虛實。以憶念法而除滅之。復次制不由己。曾為臣事。他詰問時雲。我癡狂不自省覺。差後不為眾應對。彼善三藏者。宣陳其事。彼當善察。於犯不犯求其實性。以求實事法而除滅之。復次他詰問時。初言有犯。後言無犯。眾應善察。彼對多人自言其犯。今雲不犯。取多人語而除滅之。復次他詰問時。不往眾中自言有罪。即如法悔。以自言法而除滅之。復次若彼此兩朋共相紛競。各執己見恃怙慢情。有善苾芻。於後此朋各令息諍。更相懺謝。說悔其罪。起卑下心不相舉發。以草敷法而除滅之。既識諍事及除滅法。苾芻要行。當總言之。此別解脫戒經統明首末。體義大綱要有其十事。謂遮止不忍不證依仗僧伽淨信女人。受用資具苾芻苾芻尼俗人相涉。取食受請。威儀軌範。共相詰問。若苾芻依此十相修行之時。有二種煩惱。或容生起由忘正念。便憶曾經遠境起染愛心。造眾過失。復由觀現前近境。起染愛心而犯眾罪。苾芻了知起犯緣已。即於此事生對治心。令其除滅。若染緣強盛。不能除遣。應就尊宿及閑三藏有德行者所請。受教誡作意蠲除。若仍不息者。當勤晝夜請誦聞思簡擇深義。於三寶所。至誠供養。師長等處。忘自劬勞。盡心供給。或遊他方。或覆滅食。於時時中制斷飲食。或往屍林獨居蘭若。修不淨觀等。或為四念住。或作無常死想。冀令煩惱因斯除滅。若仍不除者。應生慚恥作如是念。我所為非戒不清淨。犯小隨小。不能一一如法護持。而復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養。又復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梵行者並諸天人悉觀見我知我破戒。為此不應造眾惡業。當自剋責如救頭然。於清淨境說除其罪。勿致後悔。如上所說。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惡作罪。若作如前對治行時。性多煩惱。未能殄息。雖受信施者無犯。然應審自觀察。雖作種種折伏方便。仍煩惱不能除者。即應捨戒而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時更造眾多罪惡之業。定感當來苦異熟果。如經廣說。應善修持言。此是如來戒經中所說。所攝者。於戒經中所有文句。名為所說。其所有義即名所攝。謂是略教。或時有事。非是佛遮。亦非佛許。苾芻於此當雲何行。若有此者應觀。略教如律雜事中說。佛告諸苾芻。諸所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清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佛制略教有其二意。為遮外道雲佛非一切智故。又令未來諸弟子眾得安樂住故(即如用莇喫食著黃衣等是。由事無定准但以義攝之耳)言若更有餘者。謂是十七事等所說學法。鹹應修習。言法及隨法者。法謂涅槃清淨無累正行之法。八聖道等能隨順彼圓寂之處故。名隨法。餘文勸學勿為放逸。當勤奉行。   次明略教。   問於此廣說毘奈耶中。或時有事非佛所遮。亦非開許。苾芻於此當雲何行。答若有此事。應觀略教如律雜事中說。佛告諸苾芻。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者。然於此事。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為遮外道。雲釋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來諸弟子眾得安樂住故。總結如文。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仁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應勤光顯大師教法。令安樂住。勿為放逸。言所說者。謂是文句所攝是義有餘。謂十七跋窣睹等所說學法。鹹應修習法之隨法者。謂涅槃清淨無累。隨法即是八聖道等。能隨順彼圓寂之處。是故名隨。餘文勸學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毘缽屍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樂苦身以為正行。又諸邪師順其情慾。為說邪法。但由苦行能招樂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說。往昔惡業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復作。宿業既盡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獲得常樂。作如是行。方曰沙門。爾時彼佛為欲對治諸弟子故。說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此頌意顯對治苦身修行之類。故說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餓苦身受諸熱惱。得勝涅槃。此中忍者。謂諦察法忍。由解了法終獲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證會。復為遮彼邪見外道出家之類。妄說異法教化他人。無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惱終無果益。故雲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沙門者是寂靜義。   屍棄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後世受天妙樂。爾時彼佛為欲對治諸弟子眾。說斯略教。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如人有眼能避險難終獲安隱。此中眼者。謂是慧眼。眼有明照。與慧相應故。名明眼。險途者。謂是二處。一是生天。二是惡道。雖復生天受諸勝樂。報盡之後還墮惡趣。安隱處者。所謂涅槃安隱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離因。生界者。謂是三界眾生。諸惡者。謂是愚夫殺羊祠祀求生天樂。智者了非不隨其見。修出離行遠彼邪途。   毘捨浮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於持戒心生喜足。更不修餘所有勝行。又常樂說他人過失。以語以意惱害於人。為遮彼故。說斯略教。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頌意明初遮口過不毀訾他。次防意業。不欲害彼。善護戒經等者。為對治彼不能證得沙門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淨離諸欲樂。及以苦身不同白衣。及諸外道離二邊過。方能出離故。言飲食知止足下臥具者。謂在蘭若依寂靜處。常習定門順教勤修。故雲勤修增上定。此是諸佛教。   拘留孫馱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希利養慢修善品。為欲遮彼說斯略教。  譬如蜂採華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諸苾芻。行入聚落乞食之時。不應壞彼淨信敬心。喻若遊蜂在於華處。少持輕蕊無損色香。趣得充虛勿生惱壞。又釋雲。苾芻之行有二端嚴。猶如妙華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資身勿虧此二。   羯諾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自談己勝毀訾於他。惟習多聞講論義理。好相違逆乖上人行。為對治彼說斯略教。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時彼苾芻由自持戒。觀他破戒。常多伺求他人過失。是應作是不應作。令心散亂不能證悟。為對治彼說初半頌。下之兩句反上應知正不正者。謂善惡行。   迦攝波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樂習定心生味著。更不進修。為對治彼說斯略教。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  能救者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眾惡  惑盡至涅槃   勿著於定心者。勸勿放逸耽味於定。勤修寂靜處者。謂是涅槃勸彼速令證入見諦。由見諦理是妙涅槃所生處故。能救者。謂是苾芻無憂。常令念不失者。顯由見諦獲斯果利。長無憂惱。假令證定暫得無憂。由定不能斷煩惱故。由有煩惱。心不靜息。念不圓滿。於未來世憂惱還生。若見諦理更不復退。諸餘煩惱漸次斷除。次一行頌明見諦者。斷餘煩惱次第之義。初之三句明斷欲界煩惱。除慳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漸增。又於聖人清淨屍羅及行忍等。息諸怨諍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亂噁心。惑盡至涅槃者。若三界惑盡業累俱亡。契會無生證涅槃樂。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性多煩惱。造諸惡業。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時便生喜足。為三事故說其三頌。為遮惡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於十二年中為無皰僧伽。說斯波羅底木叉略教。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頌上句雲。一切惡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應作。遮其惡行事通三業故。雲一切惡莫作。所有眾善悉應奉行故。雲一切善應修。心所行處悉皆調伏故。雲遍調於自心。是則略明佛所教誡。次頌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別護三業故。雲善護身等。一一不作體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業。捨惡從善。勸令盡護即解脫眾苦故。歎善哉。是故苾芻隨其力分。常善護持。能證常樂。次第三頌令不忘念。然於三時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攝想現前。一於他人詰罪之時。應審護口以答於彼。勿令失念。為卒暴言故。言善護於口言。二於先時所經欲境。若起憶念。當善護心勿生愛著。故言亦善護於意。三於五處非所行境而作遊行。他不與物而輒自取。所不應食而強食之。或時以身觸惱於他。離此諸過故。言身不作諸惡。此之三業常令清淨。名善苾芻。方是光顯奉順聖教。能隨大師所行正道。然七佛世尊褒灑陀日。隨機布教。多少不同。初則六月一為長淨說其略教。次則五月乃至釋迦如來半月半月說斯略教。  毘缽屍式棄  毘捨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攝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鹹說此戒法  諸佛及弟子  鹹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為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犛牛愛尾  我已說戒經  眾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頌。是結集所說。初則總說七佛名。號言天中天者。一切諸佛皆是淨天。由彼自證清淨無上法故。釋迦大師是天中天。獨能於此五濁惡世調難調者。號調御師。隨機教化令得解脫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頌。讚佛勝德。諸聲聞眾尊重戒經。次有二頌。是結集引經。勸希出離勤修解脫。言汝當求出離者。發心出家修出離行。於無常等不應樂著。於佛教勤修者。謂得見道。降伏生死軍者。謂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於草舍。未勞盡力。智者亦爾。壞生死獄不假多時。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斷諸結漏。於佛教中不為放逸。出煩惱海盡苦邊際。證妙菩提。次有三頌。亦是結集所置。初序勸誡。作長淨意。護戒慇勤。寧死不犯。如犛牛愛尾不顧身命。次明所為福業迴施有情。廣利無邊俱成佛果。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   No. 145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捲上   尊者毘捨佉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創明受近圓事及苾芻等要行軌式  開闡於調伏  善閑調伏義  正住調伏中  能捨非調伏  敬禮如是師  法及於聖眾  我今隨所解  略攝毘奈耶  嬾惰少慧者  於廣文生怖  雖勤亦不樂  入斯調伏海  欲令彼趣入  不起大疲勞  結頌作階梯  勝人見津路  可讚財圓滿  能生勝梵宮  三摩地涅槃  並由於戒得  離斯毘奈耶  眾事不能淨  還如極浣衣  弗濯於清水  猶如月輪缺  夜分靡光輝  於佛教出家  屍羅虧亦爾  是故捨懈怠  當樂戒莊嚴  欲了作不作  當勤聞律教  苾芻應作意  求解毘奈耶  要由先自明  後當行教授  能於四眾中  得殷重恭敬  過未現諸佛  內藏此人持  勤求正法中  及有情利益  自防於戒蘊  善護勿令虧  他人若有犯  悉皆來請問  於決了義中  獲得於善巧  怨處能降伏  知法與法俱  常不被他輕  大眾中無畏  若所在方隅  有明律教者  佛言我無慮  由彼發光輝  牟尼如是說  律德不思議  由此應勤求  受持於律藏  苾芻滿十夏  自善護律儀  於法式明瞭  授出家圓具  戒經及廣釋  文義皆精善  為他作依止  於彼能教授  非唯少解義  淺識事多疑  要剖析分明  大師語無亂  於戒本廣釋  若不能解了  愚癡六十年  終須仗他住  當依老者住  若無依少年  師少不應禮  餘皆如小作  凡欲出家者  隨情詣一師  問難事若無  須時應攝受  若作五無間  及是賊住人  變化非人形  外道聾啞類  若是扇侘等  及污苾芻尼  猶如鹹鹵田  不生於戒種  若犯邊罪人  負債兼有病  現是王臣將  大賊及是奴  生處賤闕支  十指相黏著  手足皆攣跛  曲脊鼻匾□  被女擔所傷  及長粗小腦  並過分齲齒  瞷眼不分明  眼大小黃泡  及以紅赤類  如斯不端正  皆不許出家  略說可遮事  要唯有三種  謂色形氏族  由斯污僧眾  色謂赤髮等  形謂惡首面  又驢等耳頭  及無於耳髮  像馬獼猴狀  及鼻唯一目  無目牛馬齒  或復齒全無  族謂旃荼羅  竹師除糞等  及拐行等類  斯皆律所遮  若有淨信者  所說過皆無  遍身應審觀  問知無障法  攝取經八日  存意好瞻相  若先觀察者  無勞經一日  先授與三歸  次與五學處  應著鮮白衣  立在於僧前  僧伽既許可  當依出家法  先請軌範師  次授十學處  既受求寂法  一切眾俗侶  於彼應讚禮  由離俗纏故  破惑眾翳除  著大仙衣故  為此光暉盛  猶如日初出  如三十三天  圓生枯葉落  彼受近圓戒  眾罪悉消除  在中方滿十  苾芻減不許  邊方受具者  齊五過隨意  東境奔荼跋達那  此界有樹號娑羅  北山名曰嗢屍羅  寺名答摩娑畔那  西界村名窣吐奴  南邊城號攝伐羅  佛說此內是中方  於斯界外名邊國  苾芻戒清淨  堪授他近圓  非是螺貝鳴  腐爛空中樹  秉法者知律  餘四九清淨  受具可稱讚  諸天應敬禮  眾滿界內同  清淨者秉法  無障羯磨善  謂近圓五因  如毘婆沙說  十種得近圓  世尊一切智  是名自覺受  憍陳如上首  得定道五人  賢部諸淨心  彼悉從歸得  法與由使得  善來成苾芻  大姓迦攝波  無由敬師得  童子鄔陀夷  善能為問答  稱可大師意  佛言成近圓  中國滿十人  邊方數充五  或復過於此  秉須知法人  又因喬答彌  大世主請佛  為說八敬法  斯名得近圓  除八餘若受  皆白四羯磨  依前之所說  受具並皆聽  纔受近圓已  應告五時差  冬春雨終長  量影依人數  冬四九月半  乃至正月半  春四從正半  乃至五月半  雨一從五半  乃至六月半  終時唯日夜  六月十六日  十七旦長時  乃至九月半  三月少一日  此謂五時差  終時進近圓  同夏中最小  長時旦若受  同夏則為尊  受具從苾芻  半月請教授  近苾芻夏坐  隨意二眾中  不罵於苾芻  不詰其破戒  若犯僧殘罪  兩眾行半月  尼具雖百年  苾芻新受戒  慇懃應致禮  是名八敬法  女作男子狀  丈夫為女形  俗人及黃門  不應作親教  賊及形殘等  雖是善應遮  授彼近圓時  眾僧皆獲罪  不樂非圓具  及不了生年  形貌善觀瞻  睹相猜其歲  不滿二十年  授與圓具戒  明智計令滿  應數胎閏月  如其數胎等  不滿二十年  應置求寂中  此非成受具  或經一二歲  方憶知年減  足前年若滿  斯名善近圓  若人聞白竟  其耳忽然聾  此亦名善受  佛許開無過  正受近圓時  男形轉為女  此名為受具  應置在尼中  若鄔波馱耶  聞白已形變  此不名受具  秉法者無愆  受戒人在地  秉法者居空  二界體既殊  不名為受具  輪王養太子  宗胤得興隆  護求寂亦然  令聖教增長  如師遣求寂  有事登高樹  墜墮傷支體  由斯聖教遮  是故佛教中  出家悲作本  雖七歲亦聽  要解驅烏事  若出家受具  無缽便不許  仙器終須有  斯為乞食因  如上座近喜  求寂飢無缽  臨至於食時  從他求食器  借他衣缽等  與出家受具  勿如梵志法  是世尊聽許  若人未受具  不先說四依  聞此苦難行  梵志便歸俗  若秉一羯磨  一界四人受  此是僧為僧  不名為受法  若二若三人  同時受圓具  顏狀雖差別  斯無長幼殊  隨坐而受利  不應更互禮  若遣知事時  隨他差即作  為餘放逸者  作怖等羯磨  呵已正驅出  令生厭離心  若解三藏教  及有大名稱  能生廣大福  驅遣不應為  由此邪群鹿  怖於師子兒  能生俗淨心  如大師住世  此住有光顯  猶若大牛王  於彼行呵責  能虧於佛教  四重穢行顯  邪執守愚心  作所不應為  世俗鹹譏議  污家生鬥諍  如是破戒人  大眾共鳴稚  齊心急驅擯  抱柱即宜截  門框亦復斬  勸化應修理  或可用僧祇  調弄苾芻像  由此不應留  慇懃共驅逐  不應生鬥諍  已說如死屍  全無共住義  眾僧共驅擯  除斯垢穢人  尼不應為禮  但可致虔恭  近事不交言  乞食時應與  觸妒病生半  名五半宅家  為諸不了者  略言其相狀  若他來抱身  心貪起婬欲  智者應當識  是持抱黃門  妒謂已男勢  見他交會興  病謂因病墮  或由刀等害  生者謂生來  二根皆不現  半月男半女  名半等黃門  若於婬欲法  不能為扇荼  二根若俱有  名二形應識  邪惡見染心  應知是邪外  就彼受其法  斯名趣外人  或時自剃髮  竊法著法衣  妄作苾芻解  皆名為賊住  四重及惡見  身污苾芻尼  飲酒毀三尊  是謂求寂過  十事若有犯  斯人即須擯  若捨隨所應  出其治罰罪  若不犯邊罪  如法捨學處  還俗復重來  苾芻歡為受  無亂心捨戒  了知人現前  我捨汝應知  此名真捨學  受訖即應說  四波羅市迦  智者先告知  勿令行惡事  由心不覆藏  於一人發露  於邊罪極厭  斯名授學人  次明雜行法  是出家要儀  展轉可相教  勿令尊法滅  天時將欲曉  起必在師前  可嚼淨齒木  應先禮尊像  次可到師邊  安置於坐物  巾水土齒木  寒溫須適時  有時應早起  詳審就師邊  敬重按摩身  能生殊勝福  或於初後夜  師處問疑情  師當遣安坐  隨疑決三藏  平明問安等  禮拜生恭敬  由彼多恩益  能親教是非  常作難遭想  於彼起慇心  善灑掃房中  行處令清淨  作壇應供養  香花隨有設  日日敬三寶  斯為四諦因  或時禮香殿  右繞窣睹波  相近有尊年  隨情行禮拜  為求堅固體  役使不牢身  勵己勸他人  勿隨愚墮意  隨時供養已  讀誦後安心  不但著袈裟  情喜將為足  十四十五日  須知長淨時  和合眾應為  若乖便自作  宜應自察已  有過求清淨  乃至小罪中  常生大怖想  或可往僧廚  看其所營辦  希逢妙果食  察已告尊知  侍養恆勤敬  洗缽等皆為  於尊雖普行  師知量應受  不於破戒者  解勞及禮敬  受用皆無分  如燒死屍木  求寂尚不禮  有戒之俗人  何況大苾芻  禮俗貪婬者  苾芻得後果  若小不禮拜  況餘生死內  旋迴癡硬心  說無學為主  學人如父財  勤定讀誦人  隨許誠無過  自餘懈怠類  名為負債財  破戒者全遮  受用住處等  信心營寺宇  唯安戒行人  犯重不羞慚  投足元不許  若近於廁處  勿作諸談說  讀誦浣染等  斯皆不許為  小便大便室  入時須作聲  一二指別處  大師如是說  大小便風氣  徐出勿為聲  勢至莫強持  圊中不應語  若籌及土塊  先持拭下邊  次以二三土  多水洗令淨  左手以七土  說此名為淨  兩手後用七  斯皆別別安  更有一聚土  將用洗君持  洗臂□及足  此名為外淨  事因舍利子  異斯招惡作  兩手好用心  洗令極清淨  意在除臭氣  令身得清淨  如不依此法  百土欲何為  不合禮三尊  亦不受他禮  餘皆不應作  世尊親自遮  若不嚼齒木  及以食葷辛  其事並同前  廣如律中說  若不問二師  得為其五事  大小便飲水  並嚼淨齒木  及於同界中  四十九尋內  隨情禮制底  自餘皆白師  謂洗手足等  輒行勢分外  食噉鹹須白  總別在當時  禮一拜低頭  合掌當陳告  白鄔波馱耶  我洗手餐食  自餘但有事  准此白應為  若不諮啟時  一一皆招罪  食時宜用心  授受須依法  持衣分別等  無令事有虧  乃至十夏來  不得離依止  五歲明閑律  隨意許遊方  然於所到處  還須覓依止  若無依止者  不消衣食利   初部四他勝法   不淨行學處。  佛說三種罪  無餘不可治  有餘眾所除  餘皆別人悔  四波羅市迦  極重當恭敬  若犯一一法  便成壞苾芻  從初十二年  皎如秋水淨  此時無有皰  十三年過生  蘇陣那為子  於故二行婬  及蘭若苾芻  獼猴處犯過  佛說於學處  欲令貪等除  耽婬罪業中  雲何汝當作  見十種大益  利樂於多人  廣制眾式叉  如來大悲故  於三瘡門內  由貪故求入  波羅市迦蛇  被螫難治療  他逼共行非  具戒者耽著  於此情生染  應知犯他勝  於爛壞瘡門  或於極小境  或生支不起  此並得粗愆  寧以已生支  置於毒蛇口  不安女根內  苦報受無窮  若遭黑蛇毒  唯只一身亡  若破重禁時  永劫受辛苦  行婬相多種  犯具八支成  隨緣事不同  智者應詳察  苾芻堪行處  彼此根無損  方便入過限  受樂二心全  初二方便罪  吐羅各二殊  輕重事不同  皆如廣文說  問因雖答二  准問以酬言  如非初二因  應知非彼攝   不與取學處。  但尼迦苾芻  自為而作屋  輒取王家木  由斯作犯因  他物作盜心  移離於本處  若作屬己想  五磨灑成邊  過五鹹同犯  磨灑准當時  發意得責心  觸物吐羅罪  平坦純色地  拽去但粗罪  若剝裂異色  越過得無餘  若瞋心壞弶  網等獲吐羅  為福放有情  便得惡作罪  競地有二種  斷處或王家  他兩處得勝  苾芻獲粗罪  兩處勝於他  彼人方便捨  波羅市迦火  燒此苾芻身  咒術取他財  末尼等諸物  苾芻目遙見  便得根本罪  為己苗成就  於他不欲成  乏水堰田畦  恐損便決卻  自苗得成實  他苗實損壞  應知據子實  得重或時輕  要心遠眾罪  能益諸有情  如何作苾芻  反盜他財物  被賊偷弟子  金等奪取時  不開悟賊徒  隨事招輕重  為賊說法乞  半價或全還  將賊付官人  便獲吐羅罪  苾芻盜求寂  愍心為弟子  將去得吐羅  破僧罪流類  至王稅界分  關津合與財  自負或他持  盜心行異路  盜將便得罪  彼物可稱量  價滿五磨灑  罪必成他勝  至彼稅官處  雲為佛法僧  或雲為父母  廣讚其功德  聽開藥直衣  好物常須畜  作淨過稅處  此非應稅限  布縷宜須截  或時用泥污  世尊教作淨  稅處可持行  若借他衣等  由貪作己財  若後不還他  便得吐羅罪  若上於船上  所有缽等物  二人相授與  謹捉好存心  汝捉我今捨  告知彼損壞  准望其價直  此必定須還  他不請而食  食得惡作罪  苾芻既如此  餘眾同斯說  或時王賊與  或是委寄人  無別物主心  彼與宜應受  他財他見施  知非是大人  知時不應取  不知無有過  若見卑下與  應可善思量  於彼取非宜  由尊不許故  知事人餘人  將僧伽等物  與貧病應受  用已鎮思還  若身死無過  有命可隨緣  勵力須乞求  應還得財處  牛羊等重物  受用村田等  僧伽有隨教  別人遮不聽  住處與園田  及臥具等物  以理常守護  令其施福增  此處僧重物  不應質與他  不分不合賣  是律決定說  於寺高處立  呼召得聞聲  當於如是處  安置淨人宅  執作事業時  與衣食饒益  若病不能作  佛遣亦供看  打拷及髡割  與聖教相違  縛害惱群生  聖賢皆遠離  為福捨田地  作分數應取  受用時無過  斯成古王法  一切評論處  佛遣不須言  苾芻及求寂  於斯勿措口  從他正見得  持與邪見人  及與破戒人  名虛墮信施  受他飲食時  量腹而應取  長多名墮施  淨戒者應知  父母及病人  為取非成過  如將與餘者  終須告主知  於行處等見  刀子及針等  應與撿挍人  問狀方還主  彼物告眾已  眾中三日停  如無認識者  任充常住用  以己事換他  或可為福故  苾芻受雇作  此事佛不聽  親友及己想  多少隨時用  非盜便無過  或可語他知  親知有三種  上中下應識  純直可相知  輕浮勿親友  於三種相知  上可該中下  處中中及下  下者下應知  問病方教化  應為求醫藥  是可委寄者  勿同尼乞油   斷人命學處。  苾芻厭不淨  求鹿杖自殺  為福貪缽等  由斯大聖遮  故心非誤殺  自作或使他  勸讚人死時  便招他勝罪  若說殺方便  見他作隨喜  放火燒林野  或斬生支節  若食於人肉  斯皆得吐羅  病及看病人  若愚教法式  應可問醫人  或餘若耆叟  方授病者藥  異此得輕愆  若供給病者  如病狀應畜  餘物亦可持  清淨隨哀愍  世尊遣大眾  鹹看於病人  或可依次看  諸事皆隨順  不禮於病者  病亦不禮他  更互好心看  並安於坐物  不於病者前  讚說死是勝  病苦聞斯已  由此樂身亡  汝能行佈施  護戒無虧失  深信於三寶  當趣涅槃宮  若汝身亡過  天宮定不遙  涅槃如掌中  莫憂形命盡  苾芻作是言  便得越法罪  應雲久存壽  此疾可蠲除  壽存如法住  善人應久留  唸唸能增長  廣大福德聚  於有病惱者  解醫宜教示  善識於時處  與藥勿隨宜  故勸他人死  不論心善惡  自殺及賣人  並獲吐羅罪  缽等生貪意  起願令他死  如彼旃荼羅  斯人得惡作  縱笑不應為  以指相擊擽  往時十七眾  由此一人亡  制底等作業  無俗人相助  重擔不擎舉  緣斯殺匠人  若塼等坼裂  授他須告知  不應竟日為  猶如客作者  苾芻監作時  隨處當勸化  宜給晨朝食  欲使解疲勞  若是知事人  賊來聽鬧亂  不得故心擲  石等損眾生  可於十肘外  拋擲木石等  謹念於戒學  勿使損悲心  監知住處人  眾中老應問  若夜中說法  牢防護門等  寺捨勤防盜  關鑰應觀察  說五種閉門  為護於住處  上下二門樞  關扂鎖重鎖  隨其現前有  當直者應為  但安一二等  准次須陪直  如其總不著  計失盡須還  苾芻在路行  同伴染時病  當如父母想  敬教可持將  父老不能行  恐畏午時到  子推因致死  此事不應為   說上人法學處。  儉年諸苾芻  實無勝上德  更互虛相讚  活命佛因遮  不得言我得  殊勝增上證  除於增上慢  斯便得邊罪  自無上人法  不能得諸定  言得聖道分  將成大涅槃  言得增上證  並獲於四果  智謂苦等竟  見謂見真諦  說靜定四種  樂獨靜住故  此等事我知  我見諸天等  我見天龍等  我共彼言談  彼亦共我言  說時犯邊罪  我聞諸天聲  彼來親事我  或藥叉等類  如此悉成邊  若見糞掃鬼  此但得吐羅  為是鬼中卑  是故非邊罪  說得果通智  膿壞無常想  自將邊罪劍  不樂強傷身  說有苾芻見  謗蘇畢捨遮  意許是自身  說時但惡作  說戰勝天雨  生男聞象聲  審觀方告知  異此便粗罪◎   ◎第二部十三僧伽伐屍沙法   故洩精學處。  若離三瘡門  於自他身份  故洩其不淨  此必犯僧殘  洩謂在身中  精移其本處  創樂便成犯  不要待精流  其精欲動時  攝心居本處  此時無重過  但許得輕愆  如其移本處  流精尚在身  故洩出身中  唯招吐羅罪  精有五種異  謂薄稠並赤  黃色及青色  最後轉輪王  青輪王長子  餘子並皆黃  赤色諸大臣  稠精謂根熟  根未成女傷  斯等名為薄  如前精若洩  皆並得僧殘  牆瓶等穴處  故觸洩其精  吐羅罪所傷  過於大石打  雖動而不洩  染心量己根  於空舞動搖  或由捉搦洩  逆風逆流持  並得吐羅罪  若順風流者  得惡作應知  若以染污意  故視己生支  染心無利益  常當念除捨  浴室中摩觸  行路髀相揩  忽然精自流  及夢皆無罪  如是廣宣說  苾芻並眾教  若是求寂等  悉皆招惡作  初二部罪因  各有其輕重  初重大眾悔  輕便對四人  二因重四人  輕便一人悔  眾教要僧伽  餘罪一人得  不許對犯人  同罪而發露  無容垢除垢  可得令清潔  從犯眾教罪  若有覆藏心  還與爾許時  令行遍住法  應觀心至誠  於眾深恭敬  當與遍住法  異此不應為  若行遍住法  更被煩惱害  由彼愚癡盛  或時重作罪  此應更與法  令行本遍住  如是乃至三  依律教還與  此成可愍處  知由煩惱生  如若起大慚  或可情謙下  雖如是調伏  於惡不能改  此作留韁棄  乃至厭心生  若生厭離心  了知其意樂  意喜宜應授  僧伽應濟出  意喜水洗濯  令餘垢清淨  此中應出罪  滿二十僧伽  唯僧伽為主  僧伽知意樂  僧伽與其教  秉法者應行  眾中為羯磨  處眾教其益  由僧伽教出  故名為眾教  發露已命終  或於遍住位  雖言未出罪  當生善趣中  由斯可哀念  懷悲勿棄捨  無令自業打  惡趣苦纏身  若遍持三藏  極愧眾中尊  大福德六人  對一便除罪  須有至誠心  慇重無欺誑  一悔不重犯  斯名應法人  除咽已下毛  及為下灌法  除病緣而作  吐羅罪割身   觸女學處。  從足至於首  染心觸女人  無衣便眾教  有隔吐羅罪  若故意推牽  從象車等處  有隔無隔觸  受樂罪同前  女人來觸時  苾芻生染著  此則如前說  牽推隔等同  本作行婬意  觸著女人身  便得吐羅罪  是他勝因故  此據堪行婬  餘獲吐羅罪  小男黃門等  傍生皆惡作   鄙惡語學處。  苾芻粗惡語  全非離欲人  對女作婬言  此亦由僧救  汝身極軟滑  可愛三瘡門  或言非是好  或道醜形勢  持此物與我  汝夫是福人  雲何與汝合  令我受樂味  言時道葉婆  便犯眾教罪  葉婆若不說  但得於吐羅  若女來求時  不道粗惡語  同前理應識  粗即是婬言  此中粗惡言  謂是交會語  隨方無定說  約處以論愆  癲狂與心亂  吃及初犯人  及以痛惱纏  斯皆非犯類   索供養學處。  於自身讚歎  方便說功德  婬言對女前  眾教刀便割  殊勝者謂最  姊妹愛念言  供養謂供奉  解時便得罪  所言屍羅具  與戒蘊相應  應知善法者  定蘊相應故  與慧蘊相應  說名為淨行  兩兩相交會  可是行婬欲  苾芻染污心  假令道一句  女人若解語  此亦犯僧殘  若有女人說  非理婬欲言  雲汝清淨人  我今興供養  汝如斯具戒  常有於善法  殊勝應供者  濁劫實難逢  彼若如是說  苾芻順答言  內有染污心  便成眾教罪  女人供養者  得無量果報  不言婬欲事  此得吐羅罪  如是婬欲法  苾芻說如前  不道我如前  亦得吐羅罪  女人如是說  除於婬欲字  不言汝如斯  吐羅亦如是  或語無知者  或除婬惡作  若不說我言  女說時同此  一切染污言  苾芻皆得罪  此中染污者  謂是染著心  此據堪行欲  翻此得吐羅  丈夫扇侘等  傍生唯惡作   媒嫁學處。  自作若使人  令女男和合  持彼僧殘劍  斬傷於自身  水授財娉等  略有七種婦  私通有十數  此相今當說  七婦謂水授  財娉王旗得  自樂衣食住  共活及須臾  以水授彼故  隨事立其名  若以財取婦  是謂為財得  大賊強打取  說此作王旗  自許作他妻  是名自樂住  為衣食故來  是名衣食住  二人財共有  同為活命緣  作如是結契  是名為共活  暫時非久居  名曰須臾婦  七婦若分離  事有七種別  初離久生諍  折草為三種  或復擲三瓦  言汝非我妻  准法而遣出  或高聲唱令  如是初三婦  分離令偶合  一二三如次  突色訖裡多  四五六如次  一二三吐羅  和彼第七時  便得僧殘罪  此中私通者  夫死或他行  此若母護時  說名為母護  如是父王父  王母餘親護  此中所說親  謂是父母族  父及夫並亡  此名兄弟護  若有姊妹者  姊妹護應知  婆羅門剎利  是名為種護  婆雌俱雌也  斯則為宗護  王法護應知  有禁具法住  如斯十種護  差別謂私通  前所說私通  及末後四婦  於斯若偶合  必定得僧殘  此男何不婚  此女何不嫁  苾芻如是語  即便招惡作   造小房學處。  自為作小房  秉法觀無過  量等便無犯  異此得僧殘  於此小房處  堪作四威儀  行住坐臥時  受用令安樂  長唯許十二  謂善逝張手  廣唯七張手  是房量應知  准佛一張手  當中人三倍  合有一肘半  是正量非餘  據彼處中人  計長十八肘  廣謂十肘半  房量如是說  不淨有蛇蠍  大小蜂蟻等  有諍謂近道  好樹天王宅  近河崖井等  是謂無進趣  如斯過若除  合理房應作  無指授為作  無諍有勢分  苾芻不淨處  得罪謂吐羅  一切過鹹有  定得於眾教  眾過患悉除  此捨皆無咎  最初者或狂  心亂病苦逼  設造房無犯  此是大開緣   造大寺學處。  有主毘訶羅  本無其量數  此中言大者  謂量及珍財   無根謗學處並假根事。  說無根他勝  欲壞彼淨行  及陳像似事  此二今當說  時有蓮花色  淨信苾芻尼  因事往池邊  來禮實力子  去此處不遠  友地二相隨  取水往池邊  見兩鹿交會  既見是事已  友地更相告  苾芻苾芻尼  汝見行婬不  告言我已見  共說宿怨嫌  像似事相謀  欲壞實力子  如是等緣起  隨說有差別  諸智者應知  斯成謗他罪   破僧學處。  屏諫及眾諫  乃至第三遮  欲破一味僧  便得眾教罪  遮時不作白  說名為別諫  告言汝具壽  莫作不和合  別諫勸不止  應秉羯磨諫  謂用白四法  並諸助伴人  和合謂一心  建立二種破  隨順破壞法  十四種應知  法說為非法  非法說為法  調伏說言非  如是等應識  評論非言諍  犯諍及事諍  此中四種諍  覺慧者當知  謂種種言說  不和眾異心  緣此鬥諍生  說作評論諍  若人因忿惱  非法言相說  由斯鬥諍生  故是非言諍  有身及語心  此三各一種  或二二三種  略言其六緣  苾芻與女人  不知同室宿  未具至三夜  此是身相應  為女五六句  與彼說法時  非故心句增  應知由語罪  褒殺陀時問  有過而覆藏  此名為意罪  應知得惡作  有身及有心  故意害生命  不與取酒等  此罪由二得  五六句說已  復故心增句  此名心語二  妄語亦同然  故心興殺害  並言打彼身  說名身語心  造罪由三種  雲何善心中  苾芻犯其罪  謂於佛殿上  除草不令生  又如作好心  為供養佛故  結鬘便得罪  布列許無愆  不故違聖言  及僧伽制令  此說是無記  由其無噁心  故心違越者  斯皆是不善  翻此善應知  謂是傍乘義  如是無量種  造作於罪過  鬥諍緣斯起  謂犯諍應知  如斯白等事  說非是善等  鬥諍生諠嬈  是事諍應知  欲作破僧伽  無知招惡作  別諫若不捨  斯成惡作愆  白不捨吐羅  及說初羯磨  如是說第二  最後獲僧教   隨助破僧學處。  於此隨轉人  罪惡苾芻眾  別諫等差別  如是悉同前   污家學處。  若有污家者  說污二種殊  一名為雜居  第二謂受用  雜居與女人  作戲掉舉等  受用謂同食  及採花果類  謂眼耳意識  見等三應知  別諫等差殊  如前惡作等   惡性違諫學處。  如是惡語人  獲得眾教罪  善言不肯順  名惡語應知  遍學他勝等  說名為學處  應受教誨言  順於清淨法  已說同法等  隨順大師教  別諫等不捨  輕重等同前  如斯十三事  教因僧處得  九初便得罪  四由三諫生   二不定法  略於眾教罪  已說少相應  不定我當陳  大師言二法  苾芻鄔陀夷  與笈多親密  由斯事不定  廣制於僧伽  一苾芻一女  共坐於屏處  為婬事或無  名二不定法  靜謂無餘人  隱密事非一  牆柵夜簾障  榛叢為第五  行住及坐臥  苾芻依實言  如淨信者陳  准事應治過  若於行住等  若不依實言  應與求罪性  白等如前作  若得治罰法  不出家近圓  不共他經行  及與依止等  不應一席坐  至死行治罰  於罪不決斷  二不定名生◎   ◎第三部捨墮法   畜長衣不分別學處。  苾芻十日外  畜衣不分別  泥薩祇塵土  坌污罪人身  衣已縫刺染  是名衣已成  所言畜持衣  謂攝為己有  支伐羅成已  未出羯恥那  如是等應知  此中為四句  毛麻與落麻  羯播死並絹  高詀婆及紵  是謂七種衣  何謂分別財  最小之量度  縱橫充一肘  罪成泥薩祇  應捨而不捨  於罪不說悔  復不為間隔  墮罪不能除  三中若作一  或二非清淨  三事俱作已  方名無過人  於此罪未說  或於缽袋等  於後若得者  皆同泥薩祇  由有財可捨  復為墮罪傷  墮落惡趣故  名波逸底迦   離三衣宿學處。  常共三衣俱  無緣不別宿  除眾為作法  異斯便得罪  一二眾多捨  村外坑塹遶  牆柵遍皆圍  有一多勢分  勢分謂敝園  及天廟處等  或差別或一  名別一勢分  一行相連故  應知名一捨  野人下賊等  如一類同村  二捨兩行別  如梵志野人  置立於多門  是謂眾多捨  此中勢分者  外周寬一尋  或雞飛墮處  齊其舂處等  宅鋪店樓場  及於外道屋  船樹車園所  是一多勢分  兄弟不分別  或復唯一人  由是一宅故  說為一勢分  如前說勢分  有多勢分生  由彼別別門  應知門有共  如是多宅處  庫等許同然  諸勢分應知  皆一異差別  外道若見別  一異勢分殊  此勢分不同  謂安皮服等  於樂人等宅  諸事悉同前  外安竿鼓等  及以破竹處  若樹枝相交  斯為一勢分  影及雨渧處  於外有一尋  人衣同勢分  於此著三衣  苾芻隨處眠  斯皆無有罪  於天祠等處  大門同是一  離衣此處宿  不被罪中傷  道行時勢分  齊四十九尋  坐住臥離衣  無過一尋內   月望衣學處。  雖得支伐羅  於餘有希望  得齊於一月  不分別無犯  八半至正半  一月是衣時  於後謂非時  於親等希望  深摩捨那處  若有死人衣  送殯往還衣  他棄糞掃服  糞掃蘭若處  棄路蟻蟲穿  及以破碎衣  復有五種別  火燒或水浸  並乳母棄衣  鼠嚙及牛嚼  應知又五種  因言衣已竟  隨事釋三衣  次第辯應知  廣陳其作相  新物及曾用  是謂二種衣  苾芻欲作時  此法今當說  若新僧伽胝  兩重應截作  尼師但亦爾  餘衣並隨意  經四月服用  若作僧伽胝  此衣應四重  餘衣兩重作  若更增重疊  欲摘令相離  摘離者得持  十日當分別  大衣條不等  九條等九階  後二十五條  此各別當說  三品兩長半  三品半三長  末後三品衣  曼荼羅四半  此中三品者  是大衣壇隔  此衣量應說  上衣三五肘  下者四肘半  二內名為中  七條及五條  量數皆相似  又復說五條  橫四五豎二  貧人難得利  愍念故開聽  此據應量人  說斯等肘量  極長極短者  衣量可隨身  上中下三衣  葉量應須識  狹兩指寬四  二內者名中  減如斯肘量  守持不應法  凡是帶毛衣  不著入村內  亦不往眾內  食禮窣睹波  作施主物想  如是應分別  不截支伐羅  不著入村內  若違招惡作  有難事隨聽  惡罵無信人  好鬥難共住  被擯將行者  委寄不應為  若委寄苾芻  假令居海外  亦得作親友  應分別長衣  自國及他方  知委寄者死  於餘苾芻處  應為委寄人  若分別衣時  不近委寄者  不對求寂等  亦非親委人  若人請持物  寄與彼苾芻  若知彼身亡  此衣當與眾  於諸衣緣邊  應可為墨點  令衣無雜亂  易識不勞心  苾芻若命過  可將其六物  應賞看病者  餘外任僧分  三衣當割截  尼師但亦然  十三資具衣  略舉其名目  三衣並坐具  泥婆珊二種  僧腳崎有兩  拭面身巾二  及以剃髮衣  並遮瘡疥服  十三藥資具  此並牒名持  自餘諸長衣  各各應分別  隨所應而作  苾芻須者持  內無僧腳崎  不披於上服  愛護應受用  餘物亦皆然  合染者應染  應縫者可縫  應持者可持  作法應分別  苾芻得新衣  應為三壞色  青赤石樹皮  冀除貪染意  紫礦紅藍鬱金香  硃砂大青及紅茜  黃丹蘇方八大色  苾芻不應將染衣  疊被高褶婆  毛緂並氈褥  及以輕薄物  此不截應持  除其有毛者  彼皆帖葉持  無令少欲人  縫刺勞辛苦  若五條覆身  得營眾作務  七條於淨處  作業許無遮  僧伽胝處眾  食及禮制底  併入城隍等  此處並應披  疊被高褶婆  褥及駝毛帔  諸重疊衣服  勿濾於蟲水  臥他氈席等  襯無用七條  可疊作四重  夜中應警睡  離衣宿餘處  他衣不割截  假令非染服  權守亦開聽  無病著一衣  不許餐飲食  無衣亦不浴  有難在隨聽  詳心遣一人  借得緂帔等  均平應受用  非唯借得人  自己白色被  晝臥染遮外  受用僧祇物  內外並須遮  披緂毛向外  遊行不應著  若怖於蚤虱  坐臥在隨開  阿利耶爾緂  唯僧伽聽畜  由其出此國  即以國為名  僧伽有隨教  合用高褶婆  自餘諸雜緂  別人皆得畜  為牢於下服  佛許繫腰絛  謂遍圓及方  三種絛應識  已臥具若新  他物隨好惡  當須以衣襯  不許赤身眠  苾芻有衣服  不應僱人浣  若自使好人  盆內徐徐濯  不惜打傷衣  復令染色脫  速破便廢事  為此大師遮  若有具屍羅  好受用衣服  令其施不斷  增長福恆流  寬纔一肘半  長中有三肘  是三衣袋量  更增便不合  苾芻得他衣  舊打成光澤  水灑令虧色  方合出家儀  孫陀利得衣  好為難陀打  由斯大師制  恐生憍逸心  寬唯自張手  長可一肘半  應將赤土染  綴在僧伽胝  應可將斯物  帖在當肩頭  恐汗污大衣  敬心應受用  若近衣緣邊  微知將欲破  應以線縫刺  無令廢守持  死人身未虧  勿取其衣服  不合故傷損  將為糞掃衣  苾芻取屍服  下至蟲蟻傷  七八日曝之  浣染宜應用  凡著屍衣人  不用僧臥具  乞時住門外  不得入他家  若其他命進  報言屍處人  必更請慇懃  入捨並隨坐  若制底畔睇  周圓離一尋  不食於魚肉  亦不為捨住  若是僧祇帔  不染帶□息□ 逝多林施衣  由斯不聽染  若是僧伽物  不犯泥薩祇  別人衣有犯  捨時應准式   使非親尼浣衣學處。  為於衣上見  有不淨遺精  由斯故起貪  笈多因得子  苾芻使非親  苾芻尼浣服  若染及以打  捨墮罪傷身  若令尼浣等  隨一罪便傷  非親若有疑  此招於惡作  手掌若一打  染汁一揉衣  苾芻雖善心  亦虧於學處   取非親尼衣學處。  若非親族尼  苾芻取衣服  為無憐愍故  得時招捨墮  不與亦不取  換易便無過  買時依價直  或可任其情  苾芻尼有財  決意持相施  或聽微妙語  歡情奉法師  或時見近圓  持物來相助  被賊奪時施  為受皆無犯   從非親居士婦乞衣學處。  於非親俗人  或於俗人婦  苾芻衣現有  從乞遂招愆  乞下衣及線  便得勝上服  覓少得全衣  受取時無過   過量乞衣學處。  苾芻衣失奪  有人多施衣  但取上下衣  不應過量受  上衣肘十一  下長至七肘  此據俗人衣  名為上下服  大衣三五肘  兩重為上服  二五肘下衣  謂聖教上下  從彼乞衣時  若得盈長物  宜應還本主  更施受隨聽   非親居士婦共辦衣學處。  若俗人夫婦  欲為辦衣價  苾芻從彼覓  若得罪便傷  非親如上說  若得七種衣  衣體是堅牢  說名為淨物  從他乞衣直  或五乃至十  迦利沙波拏  色量如前說  若求此等衣  乞時招惡作  若得泥薩祇  得多便不犯  苾芻若無衣  容儀不端正  由斯世尊教  制遣著三衣   非親居士婦各辦衣學處。  衣事並如前  別與衣價異  當觀緣起處  有罪及無罪   王臣送衣價學處。  若是灌頂王  及婆羅門等  大臣並將帥  令持衣價來  見使送衣直  告言非所應  我受清淨衣  開悟於使者  應告執事者  謂是信心人  苾芻可求衣  乃至於六返  若更得餘衣  受取成清淨  過分從求得  此招根本罪  若過於六返  彼自送衣來  語言我息心  當可還衣主  若彼極慇懃  禮敬歡授與  此物應受取  用時無有過  居處有四別  謂敞捨田店  敞謂瓦作等  捨即是居家  田是營田處  謂稻蔗穀麥  店謂貯貨物  是詰處應知  說有六詰門  待語徐為答  若作急速語  便招惡作愆  彼見苾芻至  告言仁善來  或雲極善來  當於此處坐  或雲人食飯  或時命噉餅  或飲非時漿  略言斯六種  施主使淨人  三是人清淨  隨有非人者  即招於惡作  苾芻寄衣去  與彼親愛人  使於所寄人  親友用無過  在路知彼死  即是死人物  多時無長過  物如餘處辨   用野蠶絲作敷具學處。  若作新蠶褥  成時犯捨墮  有二種不同  囊成及扞作  作二皆犯罪  他與用無過  饒益施主故  令其福命增   純黑羊毛作敷具學處。  不用純黑毛  而作新臥具  求覓時難得  復妨於正修   過分用毛作敷具學處。  且如用羊毛  四斤為臥褥  黑二餘各一  是應法無罪  黑謂性烏毛  齊項名為白  在頭腹及足  謂行處應知  白尨毛若欠  乃至於半兩  若造此褥訖  必為罪相知  黑易餘難求  純黑亦聽作  若從他處得  受用當隨意   六年敷具學處。  若自作臥褥  強遣六年持  六內造時犯  除僧為秉法  若苾芻一年  更造第二褥  興功招惡作  成時得本罪  如是二三四  乃至五年終  若入於六年  縱造非遮限   不帖坐具學處。  若作新坐具  以佛一張手  帖在於新者  壞色令牢固  若於張手內  故心減片許  還遭本罪杖  楚痛此人身  舊者極爛壞  久故無所堪  或唯但有新  不帖時非犯   擔羊毛學處。  不自將羊毛  行過三驛外  少許為帽等  密持非是愆  半村擎惡作  及半俱盧捨  俱盧捨若過  越村便得墮   使非親尼擘羊毛學處。  非親苾芻尼  苾芻令浣等  持毛彼若洗  斯便損式叉  若別令洗等  或復總皆為  得罪隨所應  不為但惡作   捉畜錢寶學處。  佛遮苾芻輩  執捉金銀等  若三衣道糧  病藥當持去  苾芻應少欲  少作少營求  存心樂涅槃  知量知時受   出息求利學處。  為利作興生  財穀等出納  覓利金剛杵  便傷貪者身  遠求及期限  出利並納質  成與不成等  興生有四殊  或往他處求  莊束船車等  及覓同行伴  斯名作遠求  七倍等獲利  方始與他財  書券證保人  斯名作期限  本欲求生利  兩倍等利增  書券計時徵  斯名曰生利  末尼珊瑚等  真珠物貯收  明契作要期  斯名為納質  此中利未生  已招於惡作  如其生利得  便招於捨墮  成者謂已作  打為莊嚴具  不成即金等  此並如前說  為三寶所須  方便欲求利  應差知事者  俗法勿相違  王及諸官屬  施主勿交關  與時追索難  或可全不獲  納質善觀望  籌量可與物  善人堪委付  無質與非傷   賣買學處。  無別交易人  苾芻須自買  善觀當出語  決價但三酬  若當有賣買  元不許求利  若別有所須  賣買時無過  若為三寶事  要須有賣買  知事人應作  勿與俗相違  若人為設供  就寺為市易  當須差降與  令彼信心增  油麻穀豆等  於內有蟲出  安在陰涼處  任彼自隨緣  雖安在陰處  生蟲尚自存  置室瓨等中  密閉無令損   畜長缽學處。  畜缽有二種  謂鐵及與瓦  若持過十日  必為罪相中  若應量及減  有餘應貯畜  為濟近圓人  不分別無咎   乞缽學處。  得作五種綴  不合乞餘缽  意遮求妙好  若買則非愆  苾芻綴缽璺  不應用融物  黑糖錫紫礦  泥蠟並皆遮  綴缽有五種  謂銜鍱釘鍱  鐵釘並鐵末  及為魚齒縫  依法而轉換  若得便無罪  異此乞惡作  得時泥薩祇  所得之長缽  捨在於僧伽  轉取最後者  應如法持用  指鉤不觸食  受二升米飯  並容於菜茹  此名為大缽  受一升米飯  並□□□□屆@此兩內名中  是名三種缽  若缽有璺穴  補綴可存情  作具須者持  置於僧庫內  要有缽方行  不蒙眾秉法  除為賊恐怖  又復擬還來   自乞縷使非親織學處。  若非親織師  無價織衣犯  酬價並親族  遣織時非過   居士婦使非親織學處。  俗人令織匠  為苾芻織衣  不應至彼邊  諂心申愛語  令長刷削打  將食誘織師  彼人如為作  得便招捨墮  長者謂廣大  刷者令軟滑  削謂除縷結  打謂打令堅  乞餅與織師  五正等飲食  與其食糧者  米豆等應知   奪衣學處。  苾芻與他衣  瞋不應還奪  哀憐者無過  意欲益前人  動身是身業  言陳成語愆  於斯兩業中  隨一便招罪  乃至於衣角  未離身已來  得惡作應知  離身便犯捨   急施衣學處。  但是夏中利  坐夏者應分  此不通餘人  預分招惡作  夏無掌衣者  不合受他衣  若有難施衣  金等鹹應受  急施有五種  謂病為病人  欲死或為亡  將行故行施  隨意十日在  此時當受物  若過於衣時  斯便不合畜  若施主告言  我當自手施  受取應為舉  合眾罪皆無  若得隨意利  悉屬坐夏人  亦通無夏者  同為隨意事   蘭若離衣學處。  阿蘭若有怖  於自三衣中  俗捨寄一衣  為防其難故  於斯離衣宿  六夜許無愆  第七明相生  須還蘭若處  非前夏安居  是名為後夏  此中若有賊  謂是難應知  言有疑畏處  謂師子虎等  有怖謂□等  惱亂多眾毒   雨浴衣學處。  春餘一月在  四半至五半  若其須雨衣  此時宜可乞  去前安居日  尚有一月在  此月應守持  入夏隨情用  可於兩月半  苾芻用雨衣  早求過後持  此便招捨墮  若於隨意日  施得好衣財  秉白二羯磨  對眾前當受  眾僧既共許  慇懃各用心  一日作使成  物體須牢固  如法作衣已  花香好嚴飾  置在於眾中  張須知法者  由張羯恥那  苾芻獲饒益  謂於十日內  不須分別持  雖無僧伽胝  人間任情去  別眾食展轉  斯皆無過愆  雖不告苾芻  得入於村內  廣文具有十  此略言其五  謂從八月半  乃至正月半  齊斯五月內  名羯恥那時  行下意及了  行遍住兼出  不滿夏及破  後夏者不應  囑信並求寂  及以授學人  不受羯恥那  餘利皆須與  破屍羅行壞  大眾與作遮  及入非法朋  於餘處坐夏  如斯等五人  無利無饒益  由其不消施  持戒者應為   迴眾物入己學處。  若僧現前物  迴之將屬己  他利最難消  當受泥黎苦  他施衣金等  及以諸飲食  遮斯兩種物  名迴換應知  此眾所生利  迴與別僧伽  惡作必定招  非根本應識  或將他眾利  共迴與此僧  若物屬此時  合眾皆祇罪  佛像制底人  乃至與畜生  上下樓簷等  迴時皆惡作   七日藥學處。  受取對苾芻  守持酥蜜等  自取隨情食  齊七日無違  泥薩祇應捨  此須善苾芻  間隔要經宵  其罪應須說  第二日還衣  本主當從乞  慳心不還者  強可奪將來  三中若有一  更復得餘衣  由其未清淨  受時皆悉犯  由衣等須捨  故有捨名生  復墜墮三塗  為斯名捨墮◎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卷中   尊者毘捨佉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九十波逸底迦法   故妄語學處。  已說三十事  捨與墮相應  九十單墮罪  隨次今當說  王捨城人眾  及以諸苾芻  借問羅怙羅  佛今在何處  此中有世尊  報言在彼處  大師由此事  為說兩伽他  故作妄語人  違於一實法  現世造眾惡  當來受苦報  寧吞熱鐵丸  猛焰極可畏  不將破戒口  非法噉人食  由苾芻妄語  佛制於學處  差別有九殊  乃至於二種  於無根五法  波羅市迦等  戒見軌邪命  是九種應知  他勝等五法  見等三不同  於斯作異言  應知妄成八  戒見軌邪命  及以見聞疑  苾芻虛誑時  斯成有七種  已說正當說  不實有三時  復有見等三  說妄言有六  如是一一減  智者應可思  說語若他知  便成二種妄  何謂五種妄  他勝等應知  說上人法時  名入於他勝  若於兩種謗  不實誑前人  根與無根殊  名入於眾教  若在僧伽前  法說為非法  由其對眾重  名入吐羅中  若褒灑陀時  問言清淨不  默然而覆過  是名入惡作  作此妄言時  便成四種別  所餘諸妄說  鹹入墮中收  此五種妄說  其體重輕異  不相交雜故  各陳其入言  於不見等處  顛倒說見等  故心說他解  墮落罪便傷   毀呰語學處。  雖毀呰傍生  喚為禿角等  懷羞情不忍  何況毀於人  由斯世尊說  常饒益眾生  苾芻毀滅言  便招於墮罪  苾芻毀呰意  問婆羅門種  汝梵志出家  此便生惡作  若問剎帝利  戲心得惡作  薜捨戍達羅  若問成根本  毛木匠織師  客縫竹作等  如斯諸種類  問時便得墮  汝梵志工巧  清淨應須學  沙門汝何用  即招惡作罪  汝是剎帝利  牟槊弓射等  此事應可為  說時便惡作  如是戍達羅  薜捨所作業  織竹等雜作  便獲根本罪  汝自業應作  乞索教讀等  若作如斯語  同前得惡作  跛瞎□□□□□□籠□□H□ 毀他如是說  墮落火便燒  汝疥癩癰疽  癢瘙痔嘔逆  作如是等語  此人便得墮  汝罪不清淨  有疑悔惡作  汝有忿恨惱  得罪亦同前  苾芻毀呰意  惡說罵詈等  與鄙語相應  墮罪便相害  如是族工巧  作業形容病  罪及煩惱言  鹹名毀滅語  意欲簡前人  是何者佛護  答言剎帝利  如是等無愆   離間語學處。  苾芻離間語  欲使他分坼  由為觸惱心  定招於墮罪  汝剃髮賤人  問言誰語汝  報雲某甲道  此招於惡作  於前學處中  說族工巧等  應知罪相似  智者不應為   發舉殄諍羯磨學處。  和合眾作法  同心許其事  若更毀破者  墮罪遂便傷  大眾共一心  如法如軌則  斷除四種諍  評論等應知  同心共秉法  於事無猶豫  若雲不善時  得破羯磨罪  未作作了想  或疑而毀破  斯便得惡作  異此便無咎  若作此斷事  作餘斷事想  應知了未了  得罪並同前  主人秉羯磨  持欲及見等  並客來苾芻  是謂五差別  若識初中後  是名為主人  此中作法人  謂秉羯磨者  為他將欲者  此名持欲人  現前居眾中  是名為見等  我愛如是見  作如此平章  不識初中後  應知此名客  初三若毀破  俱得於墮罪  後二若毀時  並皆招惡作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學處。  為女說法時  唯齊五六語  除有智男子  過時得本愆  一切色無常  受想行亦爾  及識為五語  明慧者應知  眼耳鼻及舌  身意並無常  此名為六語  智者應當識  欲說於五句  故心言第六  或可擬說六  故七鹹同罪  若口吃無過  及以語匆匆  智女更問時  為說便非犯   與未近圓人同句讀誦學處。  與未近圓者  同句而誦法  隨說即招愆  同誦開無過   向未近圓人說他粗罪學處。  知他犯粗惡  告未具得罪  大眾與法者  說時無有過  何者名粗罪  謂波羅市迦  僧伽伐屍沙  非餘事應識   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學處。  前人未近圓  苾芻向彼說  實得上人法  得波逸底迦  若是五種蓋  凡人法共知  非此名上人  靜慮等境界   謗迴眾利物學處。  說他與眾物  迴將入別人  若作妄言時  便遭墮罪割   輕呵戒學處。  半月半月說  戒經長淨時  若其輕慢言  定得於本罪  何須戒經內  說此小隨小  令人惱悔生  是名輕慢戒  厭疑生惱觸  憂熱遍燒煎  能令起悔心  隨說皆招罪  但是律教中  所有諸小戒  苾芻輕慢說  亦皆成本愆   壞生種學處。  所有種子類  及以有情村  根莖節開子  自他損皆犯  若從根得生  此說名根種  謂是香附子  薑芋等應知  莖種從莖出  插地即便生  謂菩提石榴  柳等鹹應識  節種截取節  入地能生長  蘆荻蔗竹等  由斯故得名  裂種杏麻豆  子謂穀麥等  有釋異種子  牛糞等生蓮  羊毛生細稊  是一師別釋  有情蟲蟻等  總攝諸生命  村者謂樹等  有情之所依  想疑而損之  皆招於墮罪  如是種果等  稱境定招愆  別種別想疑  應知亦得罪  苾芻持五種  安在臼中舂  若種損壞時  五罪一時得  若不損壞者  但招五惡作  置火及投湯  同前皆本罪  若作故損意  青草處遊行  有壞時便墮  不傷招惡作  若於青草處  曳物而傷損  或湯粥汁等  澆瀉亦同愆  若以一方便  斬斷於一樹  便招一惡作  一波逸底迦  若以二方便  斬斷一樹等  便得兩惡作  一墮罪應知  隨方便多少  得爾許惡作  隨其事差別  悉皆招本罪  葉果未開花  諸藕諸根等  蓮梢及蘋藻  隨壞墮相中  皴皮及黃葉  蓮花等已開  若斷惡作罪  佛言輕重異  若須淨齒木  及皮葉花根  取時為淨言  不應雲斬折  水藻及浮萍  地雞並鹹鹵  青苔白醭葛  牽挽不應為  何者是淨言  雲汝應知是  解是與淨等  淨了皆無過  作淨二五殊  火刀蔫鳥甲  墮破並拔出  捩斷擘不中  營造伐樹時  應從樹神乞  以諸花果食  設祭可隨時  應為誦正法  謂三啟等經  宜應具告知  十善十惡報  行善招樂果  異斯生惡趣  顯其功德施  復說慳貪罪  歡喜等園中  天女恆遊戲  長時極樂果  唯有施能招  鎮懷飢渴火  不聞漿水名  輪迴諸趣中  受苦無窮盡  無始來串習  數為煩惱逼  自他無利益  並由慳所纏  七日不改變  復無流血等  大樹宜應截  有異不應傷   嫌毀輕賤學處。  苾芻作嫌言  及為粗罵語  所得輕重罪  略言其大綱  大眾作白二  差遣分飯粥  分房行餅果  分餘雜物人  羯恥那器具  藏守支伐羅  及以分衣人  並守雨衣者  毘訶羅波羅  斯人所遣使  行器持竿水  及以驅烏人  若遣分臥具  行餅並行利  眾差如是人  嫌時皆本罪  如斯十二類  嫌罵者招本  餘使得輕愆  善可觀其事   違惱言教學處。  違教得本罪  教謂他問時  惱謂說異言  不陳決定語  他問如是言  欲惱便餘答  除獵人來問  恐彼害前生  我視虛空爪  實理有情無  此人方便言  報彼非成咎  如其他問時  惱意默然住  由斯墮惡趣  苦逼痛方言   不舉敷具學處。  若於露地中  安僧床座等  除有人囑授  捨去罪隨行  若離於本居  欲行向界外  未離床等分  便招惡作愆  若棄出行時  雨霑得惡作  如有水濕澈  斯便得墮罪  說有三種壞  謂蟲風及雨  表堶挶l時  此說為蟲壞  被風吹反褶  是名為風壞  雨濕第二重  名雨壞應識  若在於房中  被蟲等損壞  招惡作等罪  准說並同前  初不思而去  塗中忽爾憶  自忖由癡等  當須苦責心  若遇餘苾芻  見已應相就  為護臥具故  慇懃好囑看  若彼為領知  到處不藏舉  波逸底迦箭  便中不憶人  俗人來請食  借座當須與  求寂等將去  苾芻不自持  俗侶詣伽藍  設食供僧眾  應與其座席  宜差守護人  若是看病人  病老朽破戒  又復未圓具  斯皆勿囑觀  二人同一座  小者應收舉  若彼夏相似  後起者應持  若聽法等時  上座年衰老  舉安僧座席  小者應代為  佛制諸苾芻  於尊老給侍  當為依止事  利益兩俱兼  若有難事至  牆根及樹根  著座不招愆  無緣勿斷食  行時支伐羅  所有其勢分  必無看守者  臥具准應知  讀誦正法時  應可昇高座  居處令安隱  敬重大師言  應可為高座  四足安師子  高下任時宜  正方應好作  傍邊安蹋道  前為承足花  踞坐誦尊言  讀時前置案  背後安花障  兩畔任懸繒  上蓋準時宜  置在長廊下  簷下長懸索  用擬掛花鬘  好心來聽經  當前列行坐  俗家敷寶座  欲坐者隨聽  攝念可應居  諸行無常想  當如是作意  此是施主物  雖是寶莊嚴  坐時無有過  在藥叉龍宮  天堂皆許坐  令彼福增長  此教是牟尼   不舉草敷具學處。  若其於寺中  用眾草敷具  去時無難事  自舉囑人看  此亦同前說  與褥席不殊  同彼罪應知  護戒者當識  捨中不除去  或棄主人遮  敷在毘訶羅  不除招惡作  習定者經行  敷長十二肘  勤修念誦者  亦十二應知  地鞭用草敷  不置便生病  防難為間隔  無斯致惱緣   牽他出僧房學處。  若瞋他苾芻  從住處牽出  其人得墮罪  仍除有難緣  設不自手牽  令他苾芻挽  二人俱得罪  謂波逸底迦  若令求寂等  牽苾芻出寺  苾芻招本罪  求寂得輕愆   強惱觸他學處。  若以好惡食  或冷或熱等  故惱他苾芻  令食招根本  若食堂煖捨  浴室近門傍  及閤道簷前  此分皆不合  於座及臥具  他未有心移  先住苾芻來  無令後人去   故放身坐臥脫腳床學處。  若在上房住  不坐脫腳床  以版承床足  坐時無有過  所言腳脫者  於孔中抽出  謂在故房上  多時朽爛棚  若無承足物  或可仰安床  不畏損他人  量時應受用  或時以鐵釘  釘腳不令脫  任情安逆榍  或用草繩纏   用蟲水學處。  水中有生命  將澆地樹等  自作若使人  悉皆招墮罪  蟲水有想疑  斯還得本罪  無蟲蟲想疑  便招惡作過  從他借罐綆  他與用無傷  澄濾好觀瞻  濁時安黑果  若水有濁塵  臨之不鑒面  此可慇懃濾  清淨方無咎  若井泉知淨  法瓶等緻密  眾及於別人  五水隨情用  濾羅有五種  謂澡罐君持  法瓶並水羅  及以衣角疊  澄心當好視  蟲若小毛端  並須依教看  無勞數觀察  齊幾當觀水  如轉六牛車  竹載摩揭陀  是名觀分齊  若其於水器  起心疑有蟲  宜應更善觀  無疑方可用  乃至俱盧捨  或時一驛路  彼處決知有  無羅亦可行  若即許還來  半驛去無咎  商旅有相識  傳羅隨意去  順流河岸行  一一俱盧捨  善觀應可飲  異此即不應  泝流隨取處  觀濾並如常  陂池水不流  觀於一尋內  井等取水處  說佛語伽陀  隨處有天神  應從彼求乞  將君持向口  飲水佛不聽  葉等必其無  屏處非遮限  宜應將絹布  葉繫君持口  及以蓋瓶瓨  異斯招惡作  瓨等有垢膩  用意淨洗治  隨時可曝乾  為欲令清淨  俗人所作事  求寂不應為  求寂之所為  苾芻有不合  苾芻望於尼  事有犯非犯  皆須善觀察  准教可應行  於池井等中  見有餅菜等  澄濾隨情飲  應知此名淨  俗人施水處  准法好須觀  雖在非時中  隨情應飲用  牧牛人等處  苾芻少乏水  酪漿及乳等  洗足亦隨情  盛酒大小行  此器宜應棄  若盛油等物  火炙水梳治  或令魚鱉舐  垢膩盡皆無  置水此器中  非時用成淨  女人求水時  苾芻應可授  不宜相續注  勿生癡染心◎   ◎造大寺過限學處。  造大毘訶羅  起基安水竇  著戶扉及扂  並可置明窗  若欲起牆壁  應和草作泥  壘至橫扂邊  二三重勿過  若於上更著  即招於墮罪  磚石及木成  雖多無有犯   眾不差教授苾芻尼學處。  具戒有聞持  年至二十夏  言詞善圓滿  不曾身污尼  善說八他勝  八敬能開演  具七可應差  異此便不合  善解蘇呾羅  毘奈耶母論  此合教授尼  除諍能調伏  除此更有餘  第二略教授  大眾若有教  上座可傳言  尼眾清淨不  又復和合不  此中無苾芻  於尼行教授  姊妹牟尼教  常須不放逸  無令戒損失  此是三塗因  由尊二十夏  能調所化生  於律教善明  王苾芻應識   教授至日沒學處。  被差行教授  雖可具屍羅  及明須早歸  無容侵日沒  日沒作沒想  或可生猶豫  仍為教授事  得墮罪無疑  未沒作沒想  未沒起疑心  被惡作箭中  當受於大苦  若尼門不掩  或可門相近  或為多教授  日沒並無傷  尼可作供養  應隨自己能  尊人當受食  令其福增長   謗他為飲食故教授學處。  若以嫌嫉意  輕毀教授人  由生不善心  當遭獄火焰  彼有貪染心  教尼求飲食  見實而說者  此誠無有過   與非親尼衣學處。  若是非親尼  不合與衣服  由彼心貪覓  來處不籌量   與非親尼作衣學處。  於非親尼處  不應為作衣  由作惡形儀  令俗生譏醜   與尼同道行學處。  苾芻向餘處  共尼同伴行  賊等多怖時  共行無有過  若病無人持  不應棄於路  苾芻苾芻女  展轉互相舁  尼自將路糧  苾芻得為淨  苾芻持尼淨  此並勿生疑   與苾芻尼同乘一船學處。  苾芻若與尼  乘船或上下  於斯便不許  直渡者無愆   獨與女人屏處坐學處。  緣彼鄔陀夷  共女屏處坐  因招眾譏謗  聖制不應然   獨與尼屏處坐學處。  又與笈多尼  獨在屏處坐  據緣但道一  餘三並墮愆   知苾芻尼讚歎得食學處。  苾芻知彼尼  讚歎故得食  除其先有意  食便招墮罪  讚歎有二種  具戒及多聞  具戒從預流  乃至阿羅漢  多聞蘇呾羅  毘奈耶母論  實有如斯德  讚食許無愆  若實無有德  為利受尼讚  知而噉食者  即招其本罪   展轉食學處。  苾芻無疹病  非衣作行時  足已更生貪  食時便得罪  一食不能安  此說名為病  但獲衣方肘  是謂施衣時  僧房制底處  其地如小席  掃拭及灑塗  此名為作務  若半瑜繕那  苾芻去還返  斯名道行事  更食者無罪  若得有衣請  更受無衣者  受後招惡作  食時便獲本  先得無衣請  後有支伐羅  兩處縱俱餐  此食非遮限  前得有衣請  後請亦有衣  兩處食隨情  此皆無有過  若棄無衣處  行就有衣家  開難緣及衣  非餘事應識  若知於俗捨  普請盡僧伽  授事及餘人  至時鳴健稚  苾芻於自黨  若客新來至  請處應教示  默去不應為   施一食過受學處。  外道所居處  苾芻在彼停  無病一日餐  異斯便不合  無病別日住  便得惡作罪  如更受他食  咽便招本愆  施主意平等  或是親族處  假令多日食  斯非是愆咎   過三缽受食學處。  施主非隨意  若得飯□等  二三持滿缽  若過招本罪  大缽若取三  二大及中一  兩大兼一小  二中並一大  二中兼一小  滿缽取持歸  斯皆得本愆  三小鹹無過  親族歡懷與  受多無有過  受已應持去  平分與苾芻   足食學處。  苾芻足食竟  不合更重食  不作於餘法  咽咽罪隨生  五種珂但尼  斯非是足限  正食若足已  此亦不應餐  五種蒱膳尼  米飯麥豆飯  □肉及諸餅  是正食應知  根莖葉花果  名五珂但尼  此據嚼齧義  五正通含噉  知是蒱膳尼  有授者相近  已作遮止法  從座捨威儀  於如是五處  名足食苾芻  此中隨一無  則不名為足  足罷竟去休  此說名遮足  若道且言者  聖說許無愆  若作餘食法  非側非背後  不安在懷中  非空非置地  兩手極淨洗  然後方受食  食了不離座  是未足應知  執食可蹲踞  對苾芻應告  我作餘食法  仁當憶念知  彼人當取食  若二若三口  語言持取去  隨意可應餐  若彼雖足食  然未離於座  應就彼人前  作法皆如上  彼人不合食  應告食人言  將去任情餐  名第二餘法  若得非正食  謂是乳酪類  薄粥薄□等  並非成足食  若豎匙不住  此名為薄粥  指鉤不見跡  謂薄□應知  若作足食想  及以生猶豫  食便招本罪  便開地獄門  若食雖未足  而為足食心  及起疑意時  皆招惡作罪   勸足食學處。  知他足食竟  不為餘食法  內懷於噁心  勸食便生罪  知足食想疑  慇懃勸彼足  欲令他犯過  當來苦自傷  不應以雙足  蹈於食葉上  病者便非過  無病起譏嫌  苾芻若無病  連鞋不應食  病應抽出足  蹋鞋上非愆  授食在背側  或遠或隔障  及不仰手時  斯皆不成受  授者立相近  當前無障隔  皆須仰手受  極可用心請  指食令安缽  如其墮葉盤  此即名為受  無疑應可食  微塵有多種  花果飲食衣  有觸與無觸  淨與不淨別  土塵事多種  有淨及不淨  睹色不分明  此則無勞受  塵相若分明  不受不應食  食污衣須洗  不洗便生過  若行鹽等竟  雖小不應起  及時應可坐  准次勿相排  年卑居老上  知想或生疑  突色訖裡多  日日恆增長  持食與他人  便作希望意  彼人重授與  不淨不應食  決捨絕希望  後從他獲得  此名清淨食  受時無有過  勿語益送人  與我如是食  隨行得應噉  病人非在遮  苾芻若食了  可留一大抄  普施於眾生  不應為簡別  若客至將行  撿挍人並病  及以看病者  隨情在前食  因籠拏開粥  僧眾並隨聽  由斯影勝王  施地佛聽受  因論於食法  及與藥相應  淨地等要門  隨事皆須識  飯餅及肉魚  豆飯並□等  斯謂為時藥  養命噉恆須  蒱萄及芭蕉  醋果並蘡薁  棗等烏曇跋  並曰非時漿  俗人及求寂  熟柔當淨濾  酪漿蔗醋漿  斯等非時飲  說有七日藥  酥油蜜諸糖  石蜜及沙糖  許服皆無過  又有盡壽藥  謂是根莖等  如法應守持  無限常聽服  根雞舌薑等  莖謂不死條  黃薑等可知  並諸香雜水  七葉苦爪苗  果謂胡椒等  及以三果類  准病服皆聽  紫礦及阿魏  黃蠟諸樹汁  油麻灰等五  復有五種鹽  菴末羅苦木  七葉尸利沙  如斯樹等皮  皆名盡壽藥  如是諸藥類  不擬將充食  但欲排飢渴  希心趣涅槃  蒱萄及石榴  菴婆芭蕉等  根謂蓮藕類  是時攝應知  如斯時藥等  展轉更相雜  各從前藥勢  服用者無傷  熊羆及龜鱉  並江豬等脂  並隨身治病  非時鹹可服  醫言食生肉  人蛇象不聽  魚肉若持來  問淨當隨食  門前制底捨  空露地水堂  簷下及房中  並不應煮食  作淨有五種  生心等軌則  若為作食廚  眾僧共立淨  住處絣繩墨  草創立基時  解法營作人  興心應作法  我今於此處  立作眾淨廚  三心念口言  謂是生心淨  造寺半已了  知事對僧前  我今普告知  應如是三說  此處我守持  將為淨食處  作如是告白  名為共印持  若人造寺宇  房門料亂開  室相不齊行  此名牛臥淨  若有僧住處  苾芻久棄捨  後至過便無  斯名廢故淨  若僧秉白二  羯磨眾詳許  知法並同心  名為作法淨  如是五淨廚  苾芻不作法  停食及煮食  悉皆成不淨  為淨二五殊  刀火蔫鳥甲  墮拔截擘壞  作法者無愆  火壞五鹹淨  餘損子皆成  傷皮有不成  於中驗生性  當於上座所  行食者應言  三缽羅法哆  是名行食法  上座當告言  應平等行與  須正意而食  了說願伽他  正說福頌時  苾芻不應食  若不聞聲者  食時無有過  正說伽他時  聞時應諦聽  頌了隨情食  更說非遮限  有能者應說  眾首或餘人  演法應時機  當隨施主望  凡是說法人  應須與伴助  由非獨一己  令法有光輝  為眾誦經時  夜無燈不許  護蟲為百目  或復作籠遮  所食魚肉等  與俗勝人同  他持施缽中  應食全無罪  他為作肉食  若有見聞疑  此則不應餐  為愍眾生故  得虎狼等殘  若有聞疑見  由彼心不捨  此皆不合餐  不許無悲心  耽味害他命  准法依三淨  食肉許無愆  蒜蔥等諸藥  為病在隨聽  欲令身命存  斯名善法器  病者食蒜時  當護其臭氣  選處應將息  隱密可應為  為病服食了  可洗身令淨  臭氣皆除滅  方入本房中  若服蒜蔥韭  為令身淨故  停七三二夜  如次可應知  巡家行乞食  料亂有多門  應將飯等記  無令路差失  乞食秉鳴錫  欲使施人知  及怖於犬牛  不許行撾打  苾芻於俗捨  若食餅果根  勿嚼作大聲  或時將汁飲  自非有要事  不應相觸食  食時須用心  勿濺傍邊者  儉時若得食  施主歡隨施  亦可多將去  分張與苾芻  若上座受請  食半與餘人  為濟儉年時  活諸同梵行  欲令壽命久  餘人得應食  若在牟尼教  一日實難逢  若於缽縫中  見有餘殘食  應以物擿去  三洗用無愆  食罷口應淨  用齒木土等  淨水漱三度  若過亦隨情  苾芻得食已  疑有餘人觸  應覓未具人  重受隨情食  有事須行去  無人持路糧  自攜為換想  噉時無有過  若無人可換  一日不應餐  他日噉虎拳  不合過斯食  三日兩虎拳  已後當隨意  自作宜應食  希望性命全  鬚根地可掘  欲果樹宜昇  苾芻應自取  除飢得延命  斯等是遮戒  為難暫開聽  若是性罪者  命斷不應作  親識遠方來  屏處應同食  室羅末尼羅  同餐開怖處  受已莫放器  左手急堅持  齊手可應餐  食時須用意  如其不蓋覆  置食被烏殘  近□處應除  餘者隨情食  僧祇若別人  酥油沙糖等  如其誤觸者  不應便即棄  若是四方僧  或復別人食  知淨宜應受  異此即不應  食雜沙糖等  水洗宜應食  雖在非時中  此無不淨過  糖與□相和  應將淨水投  苾芻須淨濾  非時飲水聽  苾芻自為己  於沙糖守持  隨開於五人  相知更互食  病斷食少食  熱悶及塗中  於此五人聽  餘者皆不合  勝果卒難逢  及上飲食等  苾芻雖足食  不加法亦餐  若乞食苾芻  巡家乞得食  有人請入捨  隨言使福增  捨中食餘飯  施主遣將歸  縱觸還應食  儉歲聽非過  寺三時設食  祭彼護寺神  時非時藥叉  住彼須應食  訶利底母兒  佛遣多祭食  為護於住處  令教法光輝   別眾食學處。  不餐別眾食  唯除病等緣  僧中取少多  或此送無犯  乃至一匕鹽  或一握草葉  送向於餘處  亦得表情和  有人不盡情  四人名別眾  病作道行時  事如前已說  若是乘船去  至半踰膳那  或可覆還來  食皆無有過  若眾多施主  別別供苾芻  隨彼施主心  此謂時差別  諸外道沙門  彼若施僧食  悲心應為受  由彼不信故  界中別眾食  有苾芻想疑  得罪若三人  食便無有過  有別定屬利  食時與眾乖  此順施主心  縱食非成犯   非時食學處。  從過中已後  至明相未出  苾芻不應食  若食罪侵身  有病在非時  醫人令遣食  當於隱密處  無令俗見譏   食曾觸食學處。  苾芻觸食等  此則不應餐  食前食後殊  說觸有兩別  若在食前受  食後噉便愆  若食後受持  夜分過不合  若手有雜膩  謂除眾難緣  不觸於鑰匙  及以觸衣缽   不受食學處。  飲食若不受  怖罪者不餐  食咽罪便傷  除水及齒木  葉及淨齒木  有汁還須受  若是生種者  仍須將火淨  苾芻行乞飯  有餘仍未熟  宜應自煮食  受取取應餐  得魚肉果等  先煮已色變  牛乳等三沸  更自煮非愆  他人來設食  有事便棄去  應為北洲想  觀時自取食  以藥灌鼻時  若咽當須受  若能不咽者  不受亦無傷  食有蠅蟻等  附近不成觸  觸處除應食  鼠鳥受應知  若手與手受  或物與手請  或手與物請  或物與物受  若入厭賤國  遠置亦成受  更有餘成受  謂象馬獼猴   索美食學處。  苾芻身無病  為己不應乞  生酥並乳酪  諸肉及以魚  為病故乞求  縱食而非犯  無病乞惡作  若食罪便中  俗捨巡行乞  執缽默然住  他問何所須  欲者隨情說   受用蟲水學處。  若知水有蟲  受用全不合  謂外內二種  洗浴飲應知  有蟲無蟲水  此並如前說  羅漉須依法  由是性罪故   有食家強坐學處。  苾芻在食家  不應屏處坐  令他生惱意  仍除難怖緣   有食家強立學處。  若女人丈夫  欲貪相樂著  說此名為食  屏立亦招愆◎   ◎與無衣外道男女食學處。  苾芻若自手  不與外道食  擘破與隨聽  欲令除惡見  彼槃器在地  悲心應授與  為生哀愍想  不得現虔恭   觀軍學處。  若觀軍鬥戰  苾芻皆不許  必有緣須住  此則在隨開   軍中過二宿學處。  有緣須往時  齊兩夜應宿  如其更過宿  除難便成犯   動亂兵軍學處。  軍旅象馬眾  旗王及兵力  國主及大臣  見時便得罪  軍旅謂整裝  兵力謂驍勇  若立標旗處  於此號旗王  人主大臣請  有障難及怖  假使住多時  斯亦非成犯   打苾芻學處。  不以瞋恚意  故打他苾芻  違本要期心  不遵於聖教  假令將一指  若打即招愆  況復手足拳  杖木等相害  若將掃帚打  隨有幾多莖  觸彼苾芻身  還招爾許罪  如是把豆等  隨打罪應知  若不墮彼身  准數皆惡作  若為彼椎噎  或時因誦咒  苾芻將物打  斯等並無愆   以手擬苾芻學處。  若於苾芻處  努手相擬時  即便招墮罪  還如打中說   覆藏他粗罪學處。  知他有粗罪  元不許覆藏  若有怖畏時  縱覆皆無犯  從波羅市迦  乃至眾教罪  及此重方便  覆至曉招愆   共至俗家不與食學處。  不作嫌恨心  故令他斷食  彼人無有病  必得罪相中   觸火學處。  若不是開緣  然火皆不許  及滅火觸火  有難便非過  皮毛爪洟唾  擲著火中燒  熟炭不守持  觸皆招惡作   與欲已更遮學處。  僧伽有事時  苾芻先與欲  後時便不許  墮罪必侵身   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學處。  未進近圓人  與之同室宿  此唯齊二夜  第三便墮罪  說有四種室  一是總覆障  二總覆多障  三多覆總障  四多覆多障  於此四室中  苾芻睡臥時  獲罪隨輕重  如是四種捨  至三明相出  於中罪輕重  護戒者應知  有三種明相  謂青黃及赤  青光纔現時  即得根本罪  若在高閣處  言聲不了知  及餘諸屋中  共宿成無過  不應於一床  二人等同臥  於褥權開許  衣等隔中間  燃明室中臥  有病在隨聽  及以瞻病人  餘人皆不許  無病晝日睡  嬾墮者便遮  禪誦若勤修  片時隨意臥  闇中禮尊者  不應首至地  當以虔敬心  發言稱呼睇  共求寂道行  同眠應警覺  若困不能者  起坐隨情睡  求寂一切時  慇懃當守護  猶若輪王子  斯為佛樹芽   不捨惡見違諫學處。  苾芻作邪行  說欲非障法  此能為障礙  由癡無所知  乃至於三諫  若其見不捨  此是罪中極  宜應速驅擯   隨捨置人學處。  知此惡見人  未為隨順法  及不捨惡見  皆不應共住  不共作讀誦  亦不為親友  共受法食者  得波逸底迦  為斷彼惡見  或親或病人  讀誦在隨意  受用便不許   攝受惡見求寂學處。  若是未圓人  將求圓寂處  愚癡說欲法  非障道應驅  苾芻離惡黨  益物以為心  共斯無智人  宿便招墮罪   著不壞色衣學處。  苾芻得新衣  當須為壞色  新衣謂是白  染壞色有三  青謂污色青  泥者謂赤石  樹皮花葉等  染色號袈裟   捉寶學處。  乍可觸瞋蛇  醋毒難治療  不觸於珍寶  及以寶莊嚴  末尼真珠等  珊瑚寶裝具  刀槊諸戰仗  鼓等皆不觸  寶物真珠等  觸穿皆得墮  若其觸未穿  此便成越法  鼓樂絲竹等  刀仗弓箭類  若成及未成  觸皆招惡作  若觸彈毛弓  亦得惡作罪  何況刀槊等  擎持罪不傷  像等有舍利  觸時得本罪  若無身骨者  觸時便惡作  歌舞吟詠類  觀聽皆不許  談話並相撲  斯非寂止緣  自為歌舞樂  旋遊於制底  由不護根門  步步皆招罪  由斯亂心故  不許貪聲色  唯求脫三有  終希趣涅槃  寺內見遺財  所謂金銀等  應將草等覆  護防經八日  若有主來求  記驗同應與  若無貯僧庫  藏舉勿令虧  後主來求索  化彼少智人  半價或全酬  更增便不許   非時浴學處。  若非是開緣  半月內洗浴  病道行作業  及以風雨時  若不洗不安  是病當開限  道行及作事  斯並如前說  驚飆動衣角  說此謂風時  雨滴水霑身  是雨宜應識  如其風雨雜  說此謂相兼  齊兩月半來  是名為熱節  始從脫衣服  至水未霑臍  洗浴得輕愆  過臍招墮落  渡河非是犯  悶絕水澆身  或可越陂塘  為難皆無犯  苾芻行水內  及以乘船時  若在大海中  大小便無犯  若有女人洗  王及諸兵眾  並有儜惡人  遠避不應浴  不應水中戲  游泳或沈沒  以水相澆擲  打水作音聲  若其為學浮  或時須療病  當於隱密處  雖浮亦不遮   殺傍生學處。  苾芻殺傍生  自作或遣使  當招極苦處  惡道火燒然   故惱苾芻學處。  於同梵行所  不應令悔恨  作惱心便犯  異此許無愆  汝未二十歲  不成受近圓  汝鄔波馱耶  破戒眾不集  若以惡作心  說時便獲罪  若說實事者  此成無有過   以指擊擽他學處。  少智雖一指  擊擽便招過  如無戲弄意  示靨許非愆   水中戲學處。  苾芻水中戲  此彼岸往還  於此有開遮  並如前已說   與女人同室宿學處。  若無障隔處  不共女同房  若牢關閉門  此成無有過  女於善惡言  解了名及義  此便生重罪  餘者得輕愆  全覆全障等  室相如前說  要待全身臥  是謂眠應知  若其眠睡著  波逸底迦風  能於地獄堙@ 吹火鐵床中  於樓閣有女  應可去其梯  成遣苾芻看  縱臥成無犯  若於晝日臥  與上事皆同  並須結下裙  異斯招惡作   恐怖苾芻學處。  為尊重佛教  不惱亂眾生  自作若使人  不應為恐怖  或作諸鬼形  若羅剎等像  或以聲氣觸  怖彼罪侵身  可意人主天  食香梵志等  報言來害汝  便招惡作愆  欲前人得益  現極苦令怖  說於三惡道  雖怖亦無傷   藏他衣缽學處。  藏他衣缽等  戲笑不應為  若作罪侵身  為益便無過   他寄衣不問主輒著學處。  先與苾芻衣  不語用得罪  若是同意者  雖用理無違   以眾教罪謗清淨苾芻學處。  若以眾教罪  謗他清淨人  此成燒煮過  餘皆得惡作   與女人同道行學處。  若無男子伴  共女涉道行  得波逸底迦  裡數如常說  行到一一村  即便招墮罪  若其村未至  惡作罪應知  若於險路處  女人為引道  或作防援者  此皆無有過   與賊同道行學處。  與賊同行去  即得於墮愆  若開無犯者  如前已宣說  商人偷稅道  此尚名為賊  何況破村坊  打道白劫者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處。  若年減二十  未合與近圓  由於飢渴等  不能堪忍故  若實年不滿  後為此想說  此不名圓具  苾芻皆得罪  若彼有疑心  不滿不滿想  告言年滿者  受時便有過  於滿作滿想  告言我年足  或可迷而說  此皆無有犯  近圓非一事  隨說有多門  護戒者存心  理應詳審問   壞生地學處。  於地作故心  自掘教人掘  損濕招本罪  皮壞得輕愆  說有二種地  生及與不生  若經水雨霑  三月名生地  若其無雨霑  事須經六月  此據曾耕壞  餘地不論時  生者招本罪  餘者得輕愆  砂石土及泥  輕重皆須識  若於地釘橛  便得根本罪  拔橛及搖泥  此皆招惡作  隤牆及崩岸  得波逸底迦  若損破裂者  此皆成越法  若作遊行心  崩崖動泥等  記數損地罪  不損者無過  為眾修園圃  淨語令掘地  無蟲者許為  有命皆不合   過四月索食學處。  若有四月請  苾芻應可受  除極請更請  常請及別請  所言我常請  謂恆時請食  於中別請者  應知施別人  極請謂慇懃  更請數數食  除如是請食  餘食鹹招罪  請與上妙食  苾芻索粗者  索時得小罪  食便無有過  請與粗鄙食  更乞上妙者  索時得小愆  食時便罪大  與乳便索肉  施酪反求酥  乞小食本愆  不遮於病者  或信或富人  施主有廣意  令彼福增長  久受亦無過   遮傳教學處。  汝於此學處  告言令遣學  對諸苾芻前  鄙賤雲愚小  斯將墮罪劍  自斬愚癡身  墮在惡道中  受苦常燒煮  愚謂漫思度  癡謂不了經  不分明不善  不解於經律  作愚癡等言  口說一一語  前人若聞解  得波逸底迦  問知三藏人  求解者無犯  智者言應用  闇處作燈明  如其彼妄陳  此人應反詰  縱使雲愚等  道實理無傷   默聽評論學處。  更互不為忍  瑕隙共相求  默然行竊聽  住時便得罪  他於屏房語  不作聲而聽  了義便招本  聞聲但小愆  若於簷閣中  或出或行道  噁心聽得罪  善意者無愆   不與欲默然起去學處。  若論如法言  或作單白等  不語傍人道  默然而捨去  勿為別眾法  去可語餘人  由其不囑授  獨入無邊海   不恭敬學處。  於眾及別人  不為恭敬事  慢眾得本罪  別人招惡作  大眾守寺人  違言亦得罪  別人眾中老  並及己尊師  他有違逆言  情不欲依順  宜應善開示  此則許無愆   飲酒學處。  諸酒飲若醉  茅端不滴口  不飲不與人  由斯放逸故  苾芻口有病  醫遣含無犯  假令命即死  無容輒吞嚥  諸麴等雜物  醞釀方得成  眾人共許者  是名為大酒  若以皮果花  汁等用成就  此名為雜酒  斯皆能醉人  或可以糖蜜  蒲萄等作成  並在此中收  為其昏醉故  如其於酒體  未成或可壞  飲時無有過  由其非醉困  諸有醋漿類  及以酪中漿  水和澄濾飲  非時亦無過  諸酒變成醋  飲皆無有犯  醋漿盛貯久  並是醋應知  黍秫等非制  說二酒應知  變壞或未成  明其非醉性  酒有色氣味  能醉招大愆  若不能醉人  便招三惡作  如是三二一  飲時皆得罪  隨招一二三  不醉非根本  若皮花果等  能為醉惱緣  如其麴等和  此還招惡作   非時入聚落不囑苾芻學處。  非時有苾芻  入村不囑語  有緣便罔過  無事即招愆  始從過午後  終至明相初  此即謂非時  大師如是說  苾芻若非時  生疑入得罪  時作非時想  及疑招小愆   食前食後詣餘家學處。  苾芻為請首  向俗家中食  此人曾不許  更轉向餘家  若於赴請者  告言隨意食  或主人聽去  向餘處非愆   入王宮學處。  王門或宮門  及以近門處  明相未出至  斯皆得本罪  城門與王門  及以宮門閫  去斯門不遠  此名為勢分  未曉到城門  復為未曉想  若入過門閫  便招惡作愆  若為餘想疑  並皆招惡作  言寶未藏者  謂是未舉置   不攝耳聽戒作不知語學處。  已於別脫經  半月曾多聽  言我今方了  戒科鹹在斯  此法在經中  自覺世尊說  先當令悔厭  方遣說其愆   用骨牙角作針筒學處。  角牙骨所成  針筒不合用  斯人便自入  違教罪筒中  針筒須打破  其罪應須說  棄斯憍逸緣  若留不成悔  針筒有四種  瑜銅赤銅鐵  刀子應鐵作  有三品應知  大者長八指  小者六餘中  應為烏□形  或似雞毛曲  或向餘村等  苾芻雖事急  針須將一個  為要擬縫衣   過量作床學處。  苾芻為大眾  作諸床座等  高善逝八指  越此不應為  善逝八指長  當中人一肘  長者宜應截  說罪准常途   草木綿貯床學處。  眾僧床臥具  不應貯雜綿  故欲惱餘人  罪箭便來射  蒲臺及荻苗  木綿羊毛等  斯皆須撤去  餘罪方應說  雲何名為貯  謂佈於床上  粘著苾芻衣  令他意不喜   過量作尼師但那學處。  若作尼師但  大覺三張手  廣便一手半  過此不應為  長時應截卻  其罪便須悔  問言除卻未  方可為蠲愆   過量作覆瘡衣學處。  若作覆瘡衣  長佛四張手  寬須張手二  越此遂招愆   過量作雨浴衣學處。  如其作雨衣  長佛六張手  廣應二手半  異此不應為   與佛等過量作衣學處。  怛他揭多衣  不合同量作  長十廣有六  斯名佛衣量  生在苦毒處  曾無有少樂  鎮被火燒煮  斯名訓釋辭  若諸犯戒者  墮於三惡趣  愚人罪不悔  由斯墮義成   第四部別悔法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  已說於墮罪  方陳四別悔  略言其自相  委悉可應知  非親苾芻尼  於村乞食處  自手受取食  便招別悔愆   受尼指授食學處。  若其於俗捨  苾芻正餐食  尼來指授時  與斯酥酪等  舉眾皆須報  姊妹勿為言  若不一人遮  合眾皆招罪  內中外三捨  三處苾芻餐  上座作遮言  乃至最下座  汝且莫為言  片時待食了  或可問中外  頗有遮尼不  若不問而食  家中得本愆  若一不遮時  外邊招惡作  始從於眾首  皆犯於別悔  此別別墮愆  異前波逸底  若在尼寺中  施受全無過  自己財將施  並由重信心   學家受食學處。  若於學人家  知眾與羯磨  苾芻飢渴逼  雖請不應餐  花華葉等物  縱受亦無傷  受床座誦經  並開非是過  若於他捨食  餅惠學家兒  擘破乃令餐  勿使空懸望   阿蘭若住處外受食學處。  若在阿蘭若  此中多恐怖  苾芻不應出  寺外受其餐  若無觀林者  苾芻出受食  寺中餘處餐  並悉招其罪  苾芻犯罪訖  應還至寺中  應報諸人言  我說鄙賤事   第五部眾學法  四種別悔法  如犯狀已陳  自餘眾式叉  次第今當說  下裙圓整著  不高亦不下  不像鼻蛇頭  不作多羅葉  亦不為豆團  如是應當學  支伐羅披著  好圓整應知  不太高及下  好披正覆身  少為言語聲  亦不高遠視  但睹六尺量  可長於一尋  是往俗捨像  如是應當學  俗家不覆頭  亦不偏抄服  及不雙抄舉  不叉腰撫肩  不作蹲地行  亦不足指去  不跳不庂足  不作柱身行  亦不搖身行  不掉臂而去  不作搖頭入  不連手肩排  未許不輒坐  坐須善觀察  若重放身時  此能生大過  不疊足重踝  亦不急踡腳  不得長舒足  勿使露身形  下明恭敬食  不應令缽滿  應留一指許  並羹次第餐  行食未當前  不得預張缽  缽不安食上  恭敬可為餐  團不極小大  不得預張口  如其口含食  不合輒為言  不以飯覆羹  亦不菜蓋飯  更作希望意  由此益貪心  不欱不[口*((甫-、)/寸)]□  不呵不吹氣  不以飯置脣  不應毀呰食  不脹鰓嚙半  不舒舌彈舌  不為窣睹波  後破方餐噉  不舐手舐缽  不振缽振手  當作缽中想  繫念可應餐  不為輕慢心  觀他比坐缽  污手不捉器  亦不灑餘人  不於俗捨中  棄其穢惡水  缽不除殘食  無替缽不安  不應立洗缽  不安崩墮處  逆流不酌水  是護缽應知  次明說法事  已立前人坐  或己坐他臥  無病並不應  己下他在高  人前自居後  他道己非道  覆頂等同前  他乘象馬輿  及著鞋履等  著冠帽繫頭  及以花鬘飾  持蓋仗劍甲  斯皆是慢儀  除身帶病人  說法便招罪  不立大小便  不於青草上  一二指洟唾  除病並招愆  不上過人樹  唯除有難緣  式叉羯闌尼  是悉應當學   七滅諍法  已於眾學法  略言其大綱  七滅諍相應  次第今當說  所謂評論等  有隨法能除  方便七種殊  由人有差別  應差中正人  攝斂身語者  眾內當差舉  稱理和其諍  無慾無瞋癡  並以無恐怖  及移不可移  除諍應差此  評論諍若起  可將現前除  及以法現前  當依大師教  由現前能除  故斯名現前  為少慧念者  且陳其一隅  若九人十人  是大眾差遣  此差五或過  名為差重差  凡差重差人  正直明三篋  上座不朋一  能為滅諍人  若無其五德  設已差應退  具德者應差  令作行籌者  彼可作二籌  顯法及非法  法籌應可直  香滑稱人心  非法籌須曲  臭澀情不樂  左手蓋而行  法籌應顯露  僧伽應總集  從初次第行  先呈其法籌  三語慇懃與  如其取法籌  數多於非法  是名為法滅  諍息理應知  苾芻毀破時  便招其墮罪  非法籌多此  名非法滅諍  諍雖非法滅  毀破得小愆  斯乃是多人  毘奈耶滅諍  已說評論諍  二法可應除  子細述其緣  具如廣文說  次明非言諍  以其三法滅  謂將可惡法  詰他清淨人  謂是現前事  憶念及不癡  現前如上陳  餘二今應辯  應知念調伏  如友苾芻尼  謗毀實力子  大師因此制  應與實力子  作憶念調伏  令在上座前  如是言應說  大德僧伽聽  被他妄說我  我乞憶念法  僧伽應愍聽  如斯三請已  應令一苾芻  秉法為彼人  作憶念羯磨  次作不癡法  如惡羯苾芻  由彼先癲狂  今秉不癡事  致在上座前  白言我昔日  被狂亂所惱  為非不覺知  他便數數詰  雲我為惡行  我今乞不癡  毘奈耶應與  所言犯罪諍  由四法能除  自言及現前  草掩求其性  既作於罪已  或詰或不詰  當在苾芻前  合掌除其罪  言大德存念  我今犯斯罪  問言見罪不  報言我今見  於後不犯不  報言我不犯  彼說奧箄迦  此答言娑度  犯他勝等罪  對眾而自陳  此並是自言  能令諍消殄  如哥羅苾芻  被他言所及  由衣招詰責  行向釋迦城  現前能滅諍  名為現前法  此亦是現前  重更言其軌  今說草掩法  更相鬥諍人  上座應就之  正理當教示  報言法難逢  何為作二黨  無事為諍競  輕慢大師言  言作如是事  我汝鹹有犯  陳其後邊罪  應可願蠲除  作斯言告時  如其不違逆  是名住本性  此朋應亦然  彼朋意靜息  不為違戾言  因此諍能除  名為草掩息  自言犯斯罪  對眾便言無  猶如手苾芻  說有言非有  與作求罪性  苾芻令彼臣  大聖誨親言  良由具悲性  彼亦上座前  應可從眾乞  大眾宜於此  作法並同前  欲殄作事諍  應須眾咸集  如不作違拒  是諍息應知◎   已上兩卷明波羅底木叉戒本了次下一卷明跋窣睹等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卷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5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卷下   尊者毘捨佉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下明於十七跋窣睹等中述其要事(跋窣睹是事)  若是旃荼羅  唱令及酒捨  婬女王宮處  此五非行境  外道諸典籍  習讀將為勝  及數犯罪人  所食皆成毒  常應讀佛教  是惡道良醫  開許讀外書  為欲知其過  一切智言說  美妙多譬喻  豈如外道論  無理言粗淺  多畜諸器具  彫飾皆不許  若畫坐床足  斯皆外道儀  苾芻身老病  若乘輿隨聽  杖絡及皮衣  斯皆在開限  無由帝釋請  遂開於浴室  並勤定誦人  鹹聽小食飯  不注於眼口  亦不香薰衣  不畫傘皮鞋  揩爪令光淨  傘蓋有二種  葉作葦竹成  若至村中時  不應正持入  若作於傘柄  應與傘蓋同  欠呿開口時  應將衣手掩  有緣須笑時  不得露齗齒  讚詠大師德  說法時非過  不得長作聲  宣唱牟尼典  讀誦宜依法  隨處勿相違  若學讚德聲  應在於屏處  為宣揚正法  不應生染心  苾芻及尼等  五眾許安居  若至夏罷時  五眾集隨意  苾芻苾芻尼  一切戒須學  求寂求寂女  受十戒應知  不獨在道行  亦不獨渡水  不故觸男子  不與男同宿  不為媒嫁事  不覆藏他罪  是名為六法  正學女應知  金銀不應捉  不除隱處毛  亦不掘生地  不斷於青草  不得不受食  及以殘宿食  是名為六隨  學之經兩歲  上座於日數  分明須憶知  授事在眾前  日日當陳告  可於六時中  月半減一日  減日成其月  至六成一閏  如其王作閏  月數有參差  苾芻應可隨  由王有勢力  洗手洗缽處  若作曼荼羅  不似日月形  及似塔形勢  苾芻涉路去  若過神廟堂  入彈指作聲  伽他說佛語  若至神廟所  不應為損益  苾芻若違教  便招惡作罪  苾芻等五眾  不供養天神  自作若使人  亦得惡作罪  若有餘因緣  許香花祭食  不得違時俗  損益不應為  事佛之善神  隨情應供養  於諸大經內  遣作皆無犯  於諸有情類  常擁護行慈  由有慈悲種  不生於苦趣  愛敬天神者  常好為供養  世間皆共然  由貪生死樂  皆求世間果  由是祭邪神  惱害殺眾生  引他歸惡趣  先已歸依佛  轉更事天神  供養獲果少  不知尊敬處  破戒著袈裟  欺弄苾芻像  無慚噉人食  事同剛火炭  應寫律教等  流布能生福  忘念者令憶  自身兼讀持  苾芻入浴室  須揩身體時  應令敬信人  勿使不信者  諸有持戒人  不供破戒者  不可令師子  承事於野干  此是佛法刺  正教中死屍  共住及隨行  皆成不應法  親教軌範師  及父母有病  假令是破戒  悉可為供給  父母老貧病  乞食半相供  由斯有大恩  是故應瞻養  見有闕乏處  隨事皆供給  乃至塗足油  洗沐令身淨  苾芻若用磚  唯得揩踝足  餘身份不許  若為病皆聽  不三畫插梳  及帶於咒線  應繫於左臂  為治病開聽  如其病除愈  應安柱孔中  醫人若遣為  香塗身不犯  若以香塗身  不應出房外  勿令他嫌慢  增其不信心  若有淨信者  為福施香泥  應塗戶扇邊  嗅之能益眼  淨信以香泥  塗摩苾芻足  為福宜應受  去時當洗除  必有妙香花  苾芻欲得嗅  意欲令明眼  不應生愛心  聽持鐵鑰匙  為防衣藥故  勿興煩惱意  輒捉打眾生  大眾及別人  持印皆聽許  銅鐵木礦石  磚錫等應為  別人髑髏像  或刻為白骨  大眾法輪形  此是作印相  凡食小香果  皆須待核成  欲令其福增  僧伽果須熟  不應臨水鏡  愛心觀面像  為病念無常  照時無有過  不自斷生支  亦不磚石打  宜將不淨觀  洗除婬染心  洗足盆內高  其形如象跡  竹及多羅葉  二種扇應持  若欲除蚊子  五種拂隨聽  枝梢劫貝□逆□□□□櫧□□ 若須上高梯  應結裙下緣  苾芻不擎重  應覓俗人持  苾芻之儀式  皆與俗不同  用梳等搔頭  是事鹹不可  若髮有塵垢  頭癢手揩摩  或時將故衣  此等皆無犯  寺後西北隅  安置大便室  及以小行室  皆須店門扇  西北角下房  安大眾瓶水  此據門南向  餘面准應知  若見諸俗人  及老苾芻啑  應雲久長壽  不言便得罪  大者見小啑  應告言無病  小者於尊年  即須雲敬禮  凡是噉食時  及便利未洗  或一衣在道  或立穢鬧處  或復食雖了  口猶未澡漱  斯皆不禮他  亦不受他禮  若於旦起時  齒木未淨口  禮他及受禮  並皆招惡作  見行遍住等  皆不應禮拜  佛及大苾芻  唯此二應禮  於斯聖教內  有二種畔睇  一謂以五輪  二乃搦其□  持戒者不應  毛繩繫蛇項  如其不肯去  方便好應驅  應可用軟繩  徐徐繫項棄  宜安嶮叢處  勿對於眾人  如是於鼠等  皆可興悲念  繫放無令害  慇懃善用心  護戒者悲心  蚤虱常存念  置故衣氈內  應安孔隙中  若其除壁虱  可安青草中  隨其樂處行  勿令生苦害  油器有三種  大者受一抄  小半抄餘中  隨情可持用  道行為法語  或作聖默然  住息說伽他  宿處誦三啟  聽持三種繩  長百五十肘  短百肘餘中  隨處應當用  如其井池淺  或可水平流  長短任應持  或時全不用  若為苾芻尼  演說律儀教  中間應幔障  異斯便惡作  不取賊遺物  應可善觀瞻  多人共委知  設取無愆過  苾芻若種樹  擬充僧果園  守看經五年  去時須囑授  苾芻不咒誓  若作似妄語  亦不賭衣等  博奕匪屍羅  苾芻見女人  若有染心起  或女生染意  住處捨應行  若見苾芻尼  為來聽法故  不可遣其立  與物令安坐  應與磚木枮  及草稕褥子  唯此令尼坐  餘物並不應  尼來至寺中  應與其臥具  令用中下者  上物無宜與  苾芻苾芻尼  相對不說罪  由於所犯過  愧恥難陳說  苾芻尼有疑  於罪應為決  尼須起尊敬  勿生輕慢心  尼入僧寺時  至門應遣問  報言無過者  隨意令其入  欲居蘭若人  應先善三藏  日月星行次  皆應分別知  若在蘭若住  應畜油等物  他索可相供  令賊歡喜故  先是工巧人  調度不應畜  醫及解書者  針筆等聽持  苾芻住蘭若  應可務精勤  出家勤最初  懈怠便招罪  縱使行精進  正法亦需求  離此見不明  失信乖修習  若離正教授  無宜習定門  能發狂亂心  損害禪支路  於其所住房  香花等芬馥  床服鹹應爾  異此心難定  僧家營作木  不可持燒染  若是曲爛者  許用在無傷  若為他解勞  應須觀軌式  彼人有伴屬  勘問乃相容  若見有女人  水火等漂害  苾芻應拯濟  由悲故非犯  若有人來問  雲何活命緣  苾芻隨事教  勿使違時俗  若於寺門下  或在房簷前  若有女人時  苾芻不應住  已於五欲境  捨之而不愛  是故常用心  念住勤修習  三世諸如來  獨覺聲聞眾  皆依此道去  能至涅槃城  弟子觀師德  方可請為依  師於弟子邊  問知應攝受  兩人隨有過  彼此並招愆  為斯俱用心  慇懃好相察  師須戒行全  瞻病不吝法  隨時常教授  當求如是師  弟子亦具戒  勤策性柔和  恭敬於師長  禪誦無違闕  有緣自行去  或復見本師  入外道歸俗  斯皆失依止  又復隨一人  作捨依止念  此即名為捨  進否善須知  呵責門徒時  不可便驅逐  權聽寺內住  若改命歸房  說有五種呵  不語不教授  不受其承事  遮善品捨衣  呵責及受懺  皆須准教行  此二若乖違  俱招惡作罪  嬾惰無孝心  粗言親惡友  於師不恭敬  斯人勿懺摩  若擯於求寂  隨將上下衣  並與濾水羅  師須善觀察  若已受近圓  應與其六物  必是難容忍  隨去不須留  若離本依止  一宿不應行  仍除滿五年  善明於戒律  如其向餘處  緣開五日停  勤求依止師  若無不得住  宜於彼師處  應為洗摩身  或染或縫衣  斯為弟子法  軌範於作業  知量可應為  養護起慈悲  不應令過分  教讀依止師  報恩俱給侍  然於二人處  恭敬有差殊  若無教讀師  在處住無犯  無依不應住  依止倍存心  雖斷煩惱盡  復善閑三藏  若未滿十夏  仍須伏依止  去師兩驛半  半月一度禮  此半八日禮  同處日須三  若於後夏內  依止師身亡  宜應自守心  更互相監察  若至三月滿  處無依止人  第二褒灑陀  不應於此住  既為隨意事  勿更褒灑陀  大聖順時開  即名為長淨  更互相教示  隨意聖遣為  常開長淨門  對治眾罪業  寺中有客至  主等或時多  十四五參差  應隨主人作  若處客來多  舊住人數少  主應隨彼客  共為褒灑陀  僧伽不和合  對一人守持  若一人亦無  心念應言說  如是作守持  苾芻衣及缽  並捨為分別  兼捨請應知  大眾若和合  得好人共住  理應許說戒  心念亦隨聽  必若難緣生  有事開心念  應知隨意事  准此亦應為  大眾可同心  應共作隨意  異此應須喚  同行者為之  將去隨意時  可有七八日  應為告白事  令使眾人知  壇場應秉法  界中或出外  一界不別住  眾事悉應為  二十十或五  及以四苾芻  有此四僧伽  隨應秉諸法  不得以世尊  添彼僧伽數  佛寶殊僧寶  秉法者應知  出罪須二十  近圓十人等  滿五應隨意  四為褒灑陀  若處秉羯磨  白等如法成  名住處應知  異斯非住處  苾芻不啞默  口應宣法言  是外道愚癡  誘誑諸無識  苾芻安居了  三事應隨意  如不作此事  無難不應行  雖有見聞疑  別遇難緣起  為護於身命  越海亦須行  若有王賊等  樂聞苾芻戒  難緣應為說  無難不應為  貧人有信心  富人無信敬  慇懃樂聞戒  世尊開為說  苾芻善三藏  法師及病人  眾中最大者  鹹應放知事  聞有明三藏  遠從他處來  鼓樂及幢幡  應迎兩驛半  大眾鳴揵稚  隨力悉應迎  美食解疲勞  請次宜應告  房舍及臥具  常不在分限  給淨人相供  不差知眾事  戒學佛所制  僧制眾同為  乍可乖眾言  無違世尊教  眾意有多途  雖立還復廢  豈有能迴改  無二大師言◎  ◎五月十六日  應作前安居  六月十六日  苾芻為後夏  但有此二日  合作安居事  中間但空住  不許作安居  苾芻三月內  不許外遊行  飛禽於夏時  亦不離巢去  若至五月初  逼夏須存意  可於其住處  營飾等應為  既至十五日  總收於臥具  差分臥具人  應須具德者  於欲瞋癡怖  眾過並皆無  善知分未分  此即應差遣  毘訶羅波羅  應須告僧制  冀令安樂住  勿使有虧違  諸人樂住者  不應為鬥諍  於此受籌人  當須自審察  單白告大眾  今是十五日  僧當共受籌  明作安居事  從上行籌已  次可分房舍  及以床臥具  皆從大至終  若近安居時  當須善觀察  所行乞食境  無令事有廢  若於所住處  知有同行人  具德有多聞  並淳善和合  不令煩惱起  若起即能除  有此善伴處  宜應共居止  病藥並乞食  斯皆易可求  無多婬女家  斯名善行處  當於隱屏處  蹲踞對苾芻  口說安居文  作法應如是  我施主某甲  侍人及作者  我今於此處  作前夏安居  或雲作後夏  有破裂修補  我於此夏居  餘並同前說  若於此安居  無法界外宿  現在無饒益  來世受泥犁  若為寺等事  並諸雜福業  制底眾食緣  及以出罪等  尼違八敬法  為欲除其罪  或為下三眾  受戒等須看  若諸俗人輩  有請喚等緣  苾芻察時宜  須時應往赴  三寶及父母  師主等有事  並諸病患緣  皆請七日去  一日二日等  乃至四十夜  苾芻應可去  勿令前事闕  若有如法事  察知非是虛  僧伽共許差  隨情可行去  仍於一夏中  過半不在外  為斯但四十  若過罪便傷  飲食若有闕  醫藥復難求  全無供侍人  去時非破夏  若處有八難  及婬女黃門  並惡獸等緣  行無破夏罪  若有罪惡人  聞來破和眾  恐為非樂事  出去者無傷  聞彼鬥諍人  知是己親友  不往諫得罪  停無破夏愆  若共他作契  向某處安居  至日不赴期  苾芻招惡作  苾芻若守持  七日或多日  在外如逢難  便住者隨聽  若無有餘緣  留住經多日  輒違於本限  得罪並破夏  結界有多途  略言其四種  任現所須者  隨事今當說  大齊兩驛半  減此任當時  四方應置標  山河樹等記  可於前相中  乃至於住處  除村並勢分  結大界應知  大眾盡須集  一人秉羯磨  白二無差□裀□□縷□□□□ 又為不離衣  依界秉羯磨  欲令安樂住  元由老病緣  雖復離三衣  界中別處宿  除其村勢分  隨處任遊行  於前大界內  欲作小壇場  應為白二結  先須解大界  若欲結小界  置標相同前  名曰曼荼羅  於斯任秉法  先結於小場  次結於大界  依如是次第  結界者應知  眾鹹死轉根  或時俱捨戒  或盡出界外  明相過不還  或時為白四  大眾同心捨  有斯五種別  捨大界應知  凡欲結諸界  標相復須知  一樹應兩標  分半為其界  或時以一樹  為其四界標  四分各相當  五分便不許  向下兩驛半  向上數亦然  齊山頂樹梢  或至籬牆上  種種莊嚴具  皆悉在隨聽  瑩飾大師形  令施福增長  不許安耳璫  及以足鳴釧  斯為女人飾  勿累大師形  欲使眾人散  鼓樂可潛聲  供具悉應收  無令有虧失  或時大眾集  諠鬧出高聲  不知時至中  應鳴□擊鼓  若分亡人物  眾大卒難為  十人為一朋  或至百千數  各分取大段  隨人更細分  得分未分時  若死須分別  分竟身方死  物入四方僧  若未細分時  當朋人合得  有請苾芻處  並喚苾芻尼  食罷與施時  持財安眾首  此應為兩分  或隨施主心  飲食可平分  佛亦鹹同此  苾芻分施物  等分應與尼  式叉摩拏尼  應二分與一  將欲圓具人  亦二分與一  求寂求寂女  三分一應知  若有多苾芻  苾芻尼眾少  應計人頭數  無宜中半分  若至大會日  請像入村城  能令災橫除  莊嚴為生福  遍灑康莊道  嚴儀巷陌中  散花懸妙幡  雅麗如天苑  栴檀及龍腦  沈水香普薰  隨風處處行  聞者生欽仰  鳴螺擊□鼓  撞鐘告四方  屯聚震鴻音  聽者生隨喜  鼓樂無停息  高聲出雲表  旃旐遍縈羅  斯名大法會  大旗有五種  鯨牛妙翅龍  師子畫幡旗  鹹持以供養  人眾皆陪從  法俗兩相依  如是勝莊嚴  引導如來入  由佛入村城  敬心興供養  八部天龍等  能除眾毒惡  因斯獲財利  大眾賣應分  准價上座知  善觀其好惡  若有所須人  隨情當上價  還價未了者  無宜著此衣  敬持妻子等  三寶隨一施  不可為作價  當隨施主心  歌舞伎樂處  苾芻令作時  諸有護戒人  不應言汝戲  應告言賢首  汝可好用心  供養於大師  勿生於嬾墮  窣都波掛幡  不應將物釘  元初興造日  安橛在隨聽  塔上然燈供  苾芻不自昇  有緣須上者  應可令求寂  餘人無可求  香水洗雙足  苾芻應自上  供養大師心  造寺三五層  香臺或五七  或可隨情作  小寺五三房  略論處中寺  於東西兩邊  三層各九房  房中寬丈二  後面亦三層  上取三房地  中擬安尊像  簷前不廢行  或可此簷前  從地為重閣  隨安大尊像  每日設香花  前面兩房地  從下作門樓  門在下層間  小作應牢固  入門於一角  閣道上三層  出上並平頭  四邊皆絕壁  尼寺限三層  香臺隨至五  寺中房軌則  准苾芻應知  佛像形虧壞  尊經字滅磨  拭卻可重修  令其更增勝  制底尊儀影  新壇足不蹈  必有緣須過  可誦聖伽他  苾芻乞食時  有人無簡別  佛想喚為佛  持物而相施  苾芻應問彼  詳審觀其意  汝喚我為佛  為是兩足尊  汝喚為法者  為是盡苦法  汝喚為僧者  為是真聖眾  既問決知已  隨彼所樂情  施者應受之  此皆無有過  假令唯一尼  受請向他捨  行初留一座  為擬苾芻來  苾芻應此座  求寂亦宜居  不解願伽他  苾芻尼為作  若無執事人  隨緣詣村落  獲利應須寄  得人方遣持  上明諸雜緣  多是生存事  下論身死後  焚葬事須知  苾芻身既死  告眾鳴健稚  須喚輿屍人  柴薪用僧物  香花幡鼓樂  送至焚屍林  親識及門徒  愍念相隨去  善親應可燒  薪火須豐足  助以旃檀等  隨有灌酥油  身瘡若有蟲  埋時勿令損  或安於露地  草葉覆其身  一一身軀內  八萬種蟲居  隨身共死生  雖燒亦無過  應持上下衣  覆屍令好密  自餘衣缽等  准法可應分  燒時隨處坐  略誦無常經  三啟用心聽  各須生厭離  諸行盡無常  緣生法皆滅  剎那不暫住  如露被風驚  遍觀諸世間  無有長存者  鹹趣無常海  共被死波漂  四大堅性等  此不可遷移  生者必無常  死王威力大  無常不簡擇  善惡戒多聞  一種皆歸死  不論凡與聖  諸佛及緣覺  聲聞弟子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諸凡夫  如斯法誦已  方說特崎拏  還歸洗手足  制底行旋遶  或可連身洗  更復著餘衣  去時持故衣  勿損鮮花服  諸行無常等  牟尼之所說  行思歸寺中  當息慳貪想  所有諸衣物  應隨阿笈摩  佛子共平分  作法如常制  揵稚誦三啟  禮制底行籌  及為羯磨時  五時皆得分  不應眾未聚  輒共分亡物  上座及行終  應行其兩分  作斯定記已  然後共分財  設後客人來  不應與其分  我死方持與  慳心作此言  准斯無決情  死後宜歸眾  決情無吝意  生存現付與  隨心施別人  此等成依法  俗死多悕望  出家不合然  如為顧戀心  是日增生死  若苾芻身死  自他財雜亂  宜應將缽等  置在於僧前  觀知是亡物  即應如法分  所有諸寶等  准教而處分  苾芻身若死  還合苾芻分  當時無苾芻  尼眾應分取  苾芻尼若死  苾芻尼合得  如其尼若無  苾芻應作主  俗捨苾芻死  無僧由俗人  宜可與先來  俱來與求者  兩人俱並乞  斯應與二人  或隨施主情  與者宜當受  或時近多寺  此家苾芻亡  隨其頭所指  合得亡衣缽  苾芻負他債  忽爾卒身亡  應須細問知  眾用亡衣與  若是知事人  為眾取他物  應將眾物與  還債善籌量  凡是知事人  向他邊取物  宜應告上座  保券可分明  送死幡衣等  持來施苾芻  受取理無傷  令其福增長  若彼情生悔  還來索此衣  苾芻應盡還  勿令憂火迫  被舉共好人  同居隨一死  亡衣好人得  舉者不應分  若無持戒人  被舉有人死  雖舉未蒙解  宜應共分物  既有明書券  出物與他人  為眾若身亡  眾應依契索  合入眾與眾  制底亦皆然  堪王送與王  仍除刀箭等  應用此等物  作刀子及針  餘並現前分  本物非分限  若人宣一頌  依佛所說經  由法語得財  此物宜應受  牟尼有二法  教及證應知  教是阿笈摩  施法應請分  安居若過半  便有捨戒人  此際苾芻亡  應與其人分  造佛窣睹波  蘇迷盧等量  四畔基牢固  乃至安寶瓶  輪一二三四  如次果應知  凡夫具德人  瓦頭為制底  若作佛制底  輪蓋無定數  過千妙高量  獲福乃無邊  獨覺麟喻佛  不過十三槃  於彼相輪頭  寶瓶不合置  制底中安佛  兩邊二弟子  餘聖次為行  諸凡應在外  次明看病事  更互可應為  藥直若貧無  僧物宜當與  若病人來乞  洗缽盛淨水  應誦佛伽他  三遍存心咒  苾芻為受藥  持將與病人  如其授者無  自取亦聽服  不應就病人  教化取衣缽  假令雖捨施  大眾不應分  施者及受者  教化者情貪  三俱非淨心  此不應受用  病者若樂欲  供養於佛僧  應用好衣等  守持粗惡服  若彼貧無物  教化可應為  隨情施少多  令其信增長  乃至一盤花  或可持瓶水  應隨病人語  供養使心歡  若於己財物  慳心苦難捨  宜應用心勸  令彼供三尊  或可瞻病人  為捨衣缽等  令其睹供養  引生檀施心  若於資具內  有愛著須捨  當於戒德人  隨情施衣缽  苾芻雖持戒  愛缽至身死  還生自缽中  受惡毒蛇報  若患痔漏等  勿使不信人  造次輒行醫  割除令苦惱  如其療痔病  藥咒可應治  無醫為處方  不以爪甲截  若無看病人  無弟子及藥  大眾鹹供給  藥乃出僧伽  必是孤獨類  全無供侍人  合眾並應看  或可為番次  若患疥癩病  勿污僧床褥  宜將厚衣替  鹹用己私財  簷廳及門屋  大小便捨中  不應看病人  可居安隱處  造寺主身死  被禁或他行  於斯住五年  雖貧不應棄  更可於五年  與近寺同利  別為長淨事  守護不令虧  看守滿十年  若心不樂住  宜將臥具等  移安近寺中  宜應好閉門  隨情向餘處  苾芻如樂住  任意可應居  他寺所寄物  他索即應還  必若有餘緣  受用誠無過  施主有先心  施此非餘處  迴將與他寺  宜應強奪來  若著僧衣服  及自上價衣  不應浣染等  福增無損故  若於雨雪時  不應安露地  無宜著此服  入不淨室中  若其過初夜  臥具不應分  必知長久停  宵中亦應給  應隨老次第  與床並坐枮  當留一所房  與客苾芻住  縱在阿蘭若  隨老樂應分  地樹及叢林  准次皆分給  設居於靜林  亦須留客處  為護其衣缽  異此遂招愆  若在於迮處  肘地應分臥  瓶水及齒木  藥雜器皆分  有意欲他行  戾須淨掃拭  如其故令壞  惡作罪侵身  正值分房際  不囑便外出  更令依次行  雖啼不應與  臥具及飲食  小者共平分  花果等亦然  大師法恆爾  若彼身重病  不樂出本房  乃至未差來  放免其分次  若見僧房外  臥具露地安  應可持令入  老病令人舉  見大眾臥具  被火燒水漂  護身當救持  不應為造次  先須出己財  次出於僧法  後當持佛物  是次第應知  先須請容許  次可相時宜  方於三藏中  隨情問疑處  凡為教授者  隨行住坐臥  於此四儀中  說法皆非犯  諸有受學人  先須起恭敬  但除寢臥事  餘三不在遮  教授學人時  彼愚心未曉  悲情善開喻  百遍不應辭  苾芻舉手打  屋柱樹及牆  斯皆有愆過  智者不應作  臂上不安玔  咒線任情持  若有所須時  繫臂無令現  若誦諸明咒  不得敬餘天  宜應禮三寶  持外道咒術  不於覆缽家  受飲食床座  亦不往彼捨  為其說法等  必有淨信心  敷妙衣布地  苾芻應為蹈  念諸行無常  但畜三衣者  唯開一洗裙  若更畜餘衣  便乖杜多行  若諸麥豆等  曾經蒸煮來  雖復尚堅生  鞭種皆非犯  嘔食出咽喉  吐卻淨漱口  仍除先業力  頸內有雙喉  若有彫彩扇  為眾畜時聽  苾芻所著衣  不應同一色  若是乞食人  隨衣著□□□ 於花果樹下  不棄大小便  寺角中閣道  木作石不為  重病不禮他  亦不受他禮  洗待身乾已  方可著餘衣  或手拂令乾  或用身巾拭  若得花香物  屏處隨情嗅  能使眼目明  令施福增長  孫陀利打衣  寄與難陀著  世尊聞此事  因斯制打衣  得他先打衣  水灑柔方著  依舊光華者  便招越法愆  知是賊所棄  死肉有殘餘  甘蔗等同然  對眾無宜取  若以頭背跨  持物路中行  現苦已招譏  當來更被壓  若有貴價緂  舉置被蟲穿  苦木葉餘香  裹末便不食  父母歿亡日  遺言與苾芻  此物可應收  宜將供三寶  身在他界住  與彼苾芻欲  此作法不成  仍招惡作罪  貴價高攝婆  他施應須受  賣卻同分取  割破不應為  苾芻不見蛇  被螫便命過  壓時蛇復死  為此臥觀床  眠時不照床  即便招惡作  不應令象馬  雞雀鬥傍觀  若須其偃帶  是善逝所聽  老病及風羸  隨情可應用  從斯住處去  或復擬旋歸  臥具囑方行  拂拭令清淨  被他囑授人  應須為堅守  若還應即與  存心為賞持  八日十五日  曬曝看臥具  每半月常然  異斯招越法  大小便利室  及以眾器具  先至宜應用  不應隨大小  若眾家器物  當其受用時  應與先借人  無令廢其事  上妙繩床座  眾許非別人  倚版為除勞  僧私皆悉許  若大過三夏  開聽一座坐  如未近圓人  曾不許同席  若於俗舍內  別座不可求  設令親教師  許暫同居席  如有難緣事  持眾臥衣行  將者可應眠  無怖還隨次  若恐怖止息  受用可如常  爛破孔穿時  如法應縫補  必不堪受用  乃至襯替衣  裂破作燈心  或作泥填孔  如斯受用時  欲使身安樂  復令於施主  恆為福業因  別寺有定分  餘人輒來食  計價當酬直  此不許分疏  僧祇臥具物  記誌宜須作  此是某甲施  書字好分明  枮上更安枮  苾芻重疊坐  黑耳惡作女  被壓向幽關  求寂有信心  存情恭敬戒  常住之臥具  此亦合同分  開皮臥具者  不許在中方  俗捨坐權開  用臥元非許  熊羆皮總許  若坐並承足  邊方並悉開  以皮為臥具  金銀真珠等  希奇寶莊飾  並將象牙帖  此名為大床  苾芻床上坐  垂足不至地  此即是高床  奉戒者應識  此二大高床  苾芻不許坐  俗亦遮非許  謂受褒灑陀  必是堅牢座  兩人容共坐  床亦許三人  仍須撿新舊  必欲分財物  或告或鳴稚  或可共行籌  總告僧伽眾  揵稚有五種  所為事不同  任用在當時  無違大師教  一度斂稚訖  更不打一稚  此即是凶緣  為表亡人事  作業三過斂  摋打兩下稚  如增一大稚  是謂眾常法  急難稚無定  為欲警眾人  若為警禪思  應可搖鳴錫  客人將入寺  門外洗手足  若處水難求  宜將葉拂打  既入於寺中  合掌就尊處  主唱善來已  答曰極善來  主人隨所有  斟量為解勞  並設非時漿  令彼心歡喜  無遑濯手足  即問僧常制  聞已可隨行  還如佛親說  舊住諸苾芻  所為作制令  鹹依稱理教  勿使惱眾人  不得於如知  尊極大師處  苾芻喚名族  及以具壽等  小師於大者  應喚為大德  大者於小年  應命為具壽  既被眾處分  隨力淨僧坊  八日十五日  鳴稚集弟子  大小便洟唾  及以吐血等  謦咳或彈指  再三令警覺  勿在生草上  及於清水中  好樹及淨田  無宜棄不淨  身安無病苦  不數食檳榔  為病乃無違  苾芻應噉食  非時欲受用  於諸果味中  雖不有開遮  略教宜詳悉  猶如日日中  供身恆噉食  還須安眼藥  佛說遣常為  於寺內淨地  不可輒剃頭  有病在隨聽  了時須掃拭  若於剃髮時  必須依小大  若已下手剃  喚起理不應  鬚髮隨先後  次拔鼻中毛  手足爪方除  須知其次第  苾芻剃髮時  不作牛毛剪  若有瘡病者  近處剪無傷  於三隱密處  不許輒除毛  若有病時開  報知同淨行  剪爪如斧刃  或可剃刀彎  甲上聽除垢  不合求光飾  若在蘭若處  髮不過兩指  二指便非咎  城村不合然  凡剃髮了時  遍身皆淨洗  有事便開許  但須淨五支  無俗剃髮者  應可在房中  苾芻若善閑  為剃時非犯  晨朝嚼齒木  或為說法時  及以食了時  不作便招罪  齒木有三殊  長鬚十二指  短便八指量  此內總名中  隨是何木條  大如小指許  嚼頭軟成絮  苦澀者為佳  齒木既嚼了  刮舌須存意  銅鐵赤銅瑜  刮錍隨樂作  若住村城內  四中隨一持  淨洗用灰揩  勿令生垢污  必其無此者  用前所嚼木  擘破兩相揩  刮舌貧人用  齒木卒難得  口齒終須淨  三屑隨時用  權開亦無犯  前身作毒蛇  今為長者子  出家因淨口  常須刮舌錍  既除其舌垢  置地殺小蟲  由此佛興悲  不許隨宜棄  凡是淨口時  齒木洗方棄  無水揩塵土  不然招惡作  蠅於齒木死  食此守宮亡  黃□噉斯終  狗餐還命過  苾芻有三事  宜於屏處為  謂是大小便  及以嚼齒木  苾芻許皮履  但唯開一重  不許作多重  俗淨方聽著  踏時作聲響  縱淨不應畜  為眾在隨聽  著時無有罪  若在嚴寒國  冰雪滿田中  此時開富羅  著否皆隨意  師子象馬等  五皮不合持  並及此諸筋  不可將連綴  自餘牙爪獸  豺及貓狸等  不合用其皮  由斯能作害  若在毘訶羅  總不聽著屐  得安便轉室  並開俗捨中  芒竹等為鞋  苾芻不合著  腳有風血病  須著在隨聽  若是無船處  憑牛尾渡河  像馬特水牛  此悉非遮限  租田合取分  耕業絕不聽  守看宜用心  無令損常住  險途逢難緣  自亦持將去  寺中如有賊  鬧亂可應為  若在牧牛坊  慇懃好看守  不應言穀將  方便遣如常  求寂等持糧  身羸須借助  勿令其手放  舉下並無傷  若其全困乏  苾芻應為持  袋上繫長繩  可令求寂捉  賊來驚走棄  或可渡河時  此即自收來  食時無有過  將車載糧食  險處恐摧轅  苾芻應共推  仍須防軾處  船中穀食滿  觸淺過灘渦  牽拔助舟人  無宜觸其柁  染衣須靜日  復非陰午時  好地不應為  恐污生譏過  忽爾逢風雨  塵驚恐污衣  可移簷宇中  污處應摩拭  同法諸苾芻  見鬥宜應解  彼若不用語  捨去不須看  破持戒信持  俱持取聞者  同聞信少欲  少欲有差殊  此二共鬥時  兩言俱可信  可問極少欲  二極乃無爭  若因論法相  鬥諍遂便生  如其惡不除  應須為捨置  合禮處相逢  雖鬥應行敬  大告言無病  若違俱得罪  若入浴室時  令人防守戶  洗浴事未了  少信勿令前  若用眾雜彩  繪畫在隨聽  不得畫眾生  仍開剪花葉  若在僧房壁  畫白骨死屍  或時為髑髏  見者令生厭  大門扇畫神  舒顏喜含笑  或為藥叉像  執杖為防非  畫大神通事  華中現佛形  及畫生死輪  可於門兩頰  畫香臺戶扇  藥叉神執花  若於僧大廚  畫神擎美食  庫門藥叉像  手持如意袋  或擎天德瓶  口瀉諸金寶  若於供侍堂  畫老苾芻像  應為敷演勢  開導於眾生  溫堂並浴室  畫作五天使  生老病死繫  其事准經為  若在養病堂  畫作大師像  躬持大悲手  親扶重病人  若於水堂處  彫彩畫龍蛇  若於圊廁中  應作屍林像  可在簷廊壁  畫佛本生時  難行施女男  捨身並忍事  如斯畫軌式  緣在逝多園  長者造寺成  世尊親為說  若在簷房處  不許火煙熏  必若有餘緣  無煙可持進  於好磚地上  不應輒然火  若有要緣者  宜可在爐中  佛及眾中尊老者  國王恩濟於兆庶  親教軌範二尊人  此五善教無宜越  若有苾芻所為事  世尊不開亦不遮  清淨不與俗相違  斯事應行勿疑慮  若是世間起譏議  苾芻受用不應為  略教能令弟子安  亦明佛是一切智  若毘奈耶蘇怛羅  於其緣起不能憶  六大都城隨意說  縱令差互並無愆  室羅伐城娑雞多  婆羅□斯及占波  薜捨離城與王捨  此六大城隨處說  長者謂是給孤獨  憍薩羅國勝光王  女人謂是毘捨佉  斯等臨時任稱說  婆羅□斯大城內  國主名為梵授王  近住女名褒灑陀  有大長者名相續  創在婆羅□斯國  法輪初轉濟群迷  於斯說法度五人  為報昔時先願意  第二五人鄰次度  為說色等空無我  總觀諸蘊若浮泡  生死輪迴因得出  初由五人著下裙  高低不等招譏醜  令如梵天圓整著  因斯遂制式叉門  從次牟尼方制戒  蘇陣那等作婬非  緣起學處免初人  此是生天涅槃路  大哉大德六人眾  由斯廣制式叉緣  悉皆明辯冠當時  所作事業無重犯  雖為此等制學處  因斯洗濁破屍羅  如信度河至春時  流澍平原灌眾澤  鄔波難陀阿濕迦  闡陀難陀鄔陀夷  補□伐蘇六難調  世尊教中為滓穢  若有要心不犯戒  斯則名為上智者  雖犯能悔亦勝流  長時不悔生惡趣  諸佛能超德海岸  所有施作叵稱量  宣說調伏濟眾生  於勝善人能引導  凡夫無始積無明  輪轉恆迷處長夜  唯佛能將正法手  慇懃牽使出幽冥  阿僧企耶割跛時  常習大悲熏妙智  善能調御巡生界  十種大事必須為  所謂授記當來佛  留第三分為眾生  舍利目連第一雙  佛應化者皆自度  結界之事終須作  現大神變下天宮  父母獲果說業緣  最後涅槃歸命禮  敬禮結集諸大德  牟尼隱教能彰著  寶舟沈沒重令浮  光明普照無邊海  亦禮侍者阿難陀  聞持善集於經藏  令諸品類生欣樂  煩惱繫縛得蠲除  次禮聖者鄔波離  能正宣通調伏藏  譬如善持明咒者  能除惡趣毒蛇王  次禮尊者迦攝波  善閑摩窒哩迦藏  於此世間光普照  皆令隱義盡敷揚  次於王城五百眾  結集三藏是應人  重流法雨潤生津  我悉至誠歸命禮  帝釋天王為上首  阿蘇羅眾鹹恭敬  遍滿空中悉雲集  稽首深心讚希有  爾時王捨大城側  天香普馥滿山林  諸天婇女散名花  流芳下落彌山際  次復於彼廣嚴城  獼猴池邊重結集  七百羅漢弘真軌  冀令法教得增明  大哉佛日埋光盡  遺餘法寶恐沈輝  幸蒙眾聖結微言  得使人天重歸仰  牟尼忘倦久輪迴  為求正法於生死  願欲濟斯無救者  冀令眾苦盡消除  頭目手足鹹持施  骨肉流血濟求人  男女愛如初月輪  皆隨喜捨歸圓寂  大師牟尼所宣說  乃至正法未滅來  應除懈怠斷愚癡  至願要心勤策勵  言論佛教言中勝  頌陳正法頌中尊  我毘捨佉罄微心  結頌令生易方便  若於聖說有增減  前後參差乖次第  願弘見者共相容  無目循塗能不失  我於苾芻調伏教  略為少頌收廣文  願得普共諸群生  因此能成福智業  五欲淤泥生厭背  恆持淨信作莊嚴  生生常得苾芻身  堅持佛語窮真際  若希戒品常清淨  無疑正趣涅槃宮  常於略頌憶修行  勿慮一生虛命盡  乃至世間尚煎生死熱 乃至心內恆為染火燒   大仙等教猶若弶伽流 常願久住洗濁無明垢  在那爛陀 已翻此頌 還至都下   重勘疏條 所有福因 願霑含識   專希解脫 早出生津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0 解脫戒經   No. 1460   解脫戒經   僧昉述   譯經緣起   戒律者。建定慧之妙幢。殄闇惑之明燈。度危嶮之蹊徑。開憺怕之梁津。寶殿之功罔初弗起。踰越重閣非梯靡昇。正法住滅。驗之常典。大聖泯暉。邁餘千紀。法澤遐流猶未周備。令文學之徒異論競興。薄俗之士訕音滿世。余聽斯談輒□□觶□□禔□□□□□穛檢□櫸□玲滿撮殙髣ョ潟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憔癒憤癒慼歎ョ摹□練禪□□詗埤□□□□□□麗□□□榜□□逆□□妴祿□□□榵苤慼熟互織堙慼憫芋慼慼歎搳慼慼慼慼慼慼撙間熨T□□□□飀□   羯磨中。外國雲若僧到時(漢地迴文言時到)僧忍聽(言僧至我作法時莫遮我所作故言聽)外國耳聽(遮聽言音字別漢用一字所以致或)。   解脫戒經(出迦葉毘部)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是解脫戒經  億劫難得聞  攝受正修行  斯事倍復難  有佛興世樂  興世說法樂  眾僧和合樂  和合持戒樂   諸大德。時分一月過三月在。老死欲至。佛法漸滅。當一心精進莫行放逸。所以者何。如來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善法菩提分法。眾僧和合坐。未受具戒者出。   眾僧和合先作何事。不來諸比丘說欲清淨。比丘尼遣誰來受教。  毘婆屍如來  六十八百千  阿羅漢眾中  說此解脫戒  忍辱第一義  佛說涅槃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屍棄牟尼尊  金山無與等  三十六萬眾  說此解脫戒  譬如明眼人  有足能避嶮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眾患  毘捨浮如來  永離諸煩惱  百千大眾中  說此解脫戒  不屏說人惡  不惱亂他人  常奉行於戒  衣食知止足  拘留村陀佛  知見廣無畏  四十千眾中  說此解脫戒  譬如蜂採花  但取其香味  持至所住處  比丘入聚然  不破壞他意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迦那迦牟尼  三十千沙門  羅漢大眾中  說此解脫戒  正觀莫放逸  當學牟尼法  如是無憂愁  心寂入涅槃  迦葉波如來  大智大名稱  三十千眾中  說此解脫戒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眾善  自調伏其心  此是諸佛教  世尊大智慧  釋法王牟尼  為尼羅浮眾  說此解脫戒  善護於口業  自淨其心意  身莫作眾惡  此三業清淨  僧眾甚廣大  說法亦無量  名聞大供養  說此解脫戒   大德僧聽。僧今十五日布薩說解脫戒。若僧到時僧忍聽。僧作布薩說解脫戒。白如是。   諸大德。今說解脫戒。眾集默然聽。善思念之。若有犯者當發露。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知眾清淨。如一一比丘問。如是比丘乃至三問。若比丘如是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犯。當發露。不發露得故妄語罪。諸大德故妄語罪。佛說障道法。彼比丘自憶知有犯。欲求清淨當發露。發露則安隱。不發露罪益深。諸大德。我已說解脫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四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共比丘同入戒法。戒羸不捨戒。作不淨行。習婬欲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若在聚落。若空靜地。他物不與以盜心取。若王若大臣。若捉若害。若縛若罰財。若驅出國。若與種種苦咄如是賊。汝無所知。汝癡。汝不與取。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若人若似人。故自手斷其命。若自持刀。或求持刀。教死讚死。如是說。咄男子。用此不善惡活為。死勝生。隨彼所欲心所憶念。無量種種教死讚死。彼人因是事死。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若比丘。不知不見上人法。無聖智見勝法。自稱言我知我見。彼於異時若撿問。若不撿問。欲求清淨作如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   諸大德。我已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不得與比丘共住。如前波羅夷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十三僧伽婆屍沙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憶念故出精。除夢中。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染污心。共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臂。若捉髮。若觸一一身份覺觸。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染污心說粗惡婬欲語。如男子女人迭互說。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於女人前自讚身言。姊妹。我等持戒善修梵行。應以婬欲供養我。此法供養最第一。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行媒法。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自求作房無主自為己。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十二手。內廣七手。應將餘比丘往視處所。諸比丘應觀處所。無難處無妨處。   若比丘難處妨處。自求作房。無主自為己。不將餘比丘往觀處所。若過量作。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欲作大房。有主為己作。應將餘比丘往視住處。諸比丘應觀住處無難無妨。比丘初治地作大房。有主為己作。不將餘比丘往視住處。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瞋恚故。於清淨無犯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破彼比丘淨行。彼於異時若撿問。若呵責。或不撿問。便言此事無根說。我瞋恚故作是語。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瞋恚故。於清淨無犯比丘。以相似法無根波羅夷法謗。為破彼梵行。彼於異時若撿問。若不撿問。知是異分相似比丘自說。我瞋故妄語說。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方便法。堅執不捨。諸比丘應諫此比丘言。大德。莫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堅執不捨。大德共僧和合。僧和合歡喜不諍。同一師學如水乳合。增益安樂住。大德。捨此破僧法。諸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有餘同伴群黨比丘。說隨順語。若二若三乃至眾多。語諸比丘言。長老莫諫此比丘。此比丘非噁心。何以故。此比丘所說如法如律。此比丘知說非不知說。此比丘所說我等心所欲喜樂忍可。此比丘所欲喜樂忍可。我亦如是喜樂忍可。諸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語言。此比丘所說如法如律。此比丘知說非不知說。此比丘喜樂忍可。我亦如是喜樂忍可。何以故。此比丘所說非法非律。此比丘非知說。大德。汝莫欲破和合僧。大德。當樂和合共僧和合。僧今和合歡喜不諍。同一住同一師學。如水乳合。於佛法中增益安樂住。大德。捨是破僧諍事。諸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僧伽婆屍沙。   若諸比丘依聚落城邑住。污種姓行惡行。污種姓亦見亦聞亦知。行惡行亦見亦聞亦知。諸比丘語此比丘言。長老。汝污種姓行惡行。汝污種姓亦見亦聞亦知。行惡行亦見亦聞亦知。長老。汝污種姓行惡行。汝等出去不應此中住。彼比丘語諸比丘言。諸比丘有愛有恚有癡有怖。有餘同行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丘應語此比丘言。長老。莫作是語言。僧有愛有恚有癡有怖。有餘同行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何以故。諸比丘不愛不恚不癡不怖。長老。汝污種姓。行惡行。汝污種姓亦見亦聞亦知。行惡行亦見亦聞亦知。污種姓行惡行。汝捨此有愛有恚有癡有怖。語是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僧伽婆屍沙。   若比丘惡口於戒律中學如來法中如法如毘尼。自身不受諫。語諸比丘言。長老。莫向我說若善不善。我亦不向諸長老說若善不善。長老。止莫諫我。諸比丘諫此比丘言。大德。於佛戒法中學如法如律。自身當受諫。莫不受諫。大德。如法如律諫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如律諫大德。何以故。如是具足如來應供等正覺。弟子眾得增長。種種相諫展轉相教。各各悔過。各各共語。彼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諸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僧伽婆屍沙。   諸大德。我已說十三僧伽婆屍沙法。九初犯四。乃至三諫。若比丘犯一一法。隨知覆藏。應行別宿。行別宿竟。僧中六夜行摩那埵卑下。行淨意竟。應與除罪順法。行二十僧中滅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滅是比丘罪。是比丘罪不得除。諸比丘亦有犯此法如是。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共一女人獨在覆障處無人見處。坐說欲事。有信優婆夷三法中一一法說。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屍沙。若波逸提。是坐處。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三法中應一一治。若婆羅夷。若僧伽婆屍沙。若波夜提。如有信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若比丘共一女人不覆處坐。有信優婆夷。二法中一一法說。若僧伽婆屍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二法中應一一治。若僧伽婆屍沙。若波逸提。如有信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諸大德。我已說二不定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衣已竟。出迦絺那衣。畜長衣經十日得持。若過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衣已竟。出迦絺那衣。於三衣中離一一衣。異處經一宿。除僧羯磨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衣已竟。出迦絺那衣。得非時衣欲須便受受已疾成衣。若足者善。若不足得畜至一月。若過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共與非親裡比丘尼。博衣貿易。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打故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除餘時。尼薩耆波逸提。餘時者。奪衣失衣燒衣漂衣。名餘時。   若比丘奪衣失衣燒衣漂衣。時非親裡有信居士居士婦。多與衣。是比丘當知足受衣。若過受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非親裡居士居士婦。為比丘具衣價。持此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至居士家。作如是說。居士實為我故辦衣價不。居士言。實爾。比丘言。善哉居士。當為我辦如是好色衣。為好故。若得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二居士各各為比丘辦衣價。此物作衣已。與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憶念往至彼居士家。作如是說。居士汝二人實欲為我作衣不耶。答言。實爾比丘言。善哉居士。辦如是好衣價。為我共作一衣。為好故。若得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若王若大臣。若婆羅門若長者。若居士若商主。若長者婦。為比丘送衣價。持此衣價。與某甲比丘。彼使至比丘所。作是說。大德。受此衣價。慈愍故。比丘言。我不應受此衣價。若我須衣時。得淨衣便受。使語比丘言。大德。有執事人不。須衣比丘言有。若守園人若優婆塞。此是比丘執事人。彼使詣執事人所。白言。執事。此是某甲衣價。為某甲比丘作衣已。某時當與某甲比丘。彼使與衣價已。至比丘所。語比丘言。大德。所示某甲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大德。須衣時往取。當得衣。須衣比丘往執事人所。二返三返語言。我須衣。若二返三返為作憶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返五返六返在前默然住。令彼憶念。若四返五返六返。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尼薩耆波逸提。若不得衣隨衣價所來處。若自往若遣好使。往語施主言。汝先遣使送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未曾得衣。施主還取莫使失。是名如法若比丘雜憍奢耶作臥具。若使他作成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純黑羺羊毛作臥具。若使人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作臥具。應用二分黑羊毛。第三分白。第四分尨。若使人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作新臥具當取故者。方一手褋新者上。若不著。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作臥具。應六年持。若減六年更作臥具。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行路中得羊毛。須者應取。若無人持。得自持行三由旬。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擗羊毛。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種種販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種種貿易寶物。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自手取寶。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畜長缽不淨施。過十日。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缽減五綴不漏。更求新缽。為好故。若得者。尼薩耆波逸提。彼比丘應僧中捨。若無缽比丘應受。應好持。乃至破。是法應爾。   若比丘自乞縷。使非親裡織師織作衣。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非親裡居士。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請。憶念。往織師所。語織師言。汝今當知。此衣為我織。極好織令緻好。我當多少與汝衣價。若比丘與價。乃至一食。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先與比丘衣。後瞋恚。若自奪。若使人奪取。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十日未滿。夏三月。若有急施衣。欲須便受。受已依時應畜。若過畜。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春末一月在。應求雨浴衣。半月後應用若過用。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在阿蘭若。有疑怖畏處。比丘三衣中。若留一一衣置舍內。及有因緣出界離衣。乃至六夜若過。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與僧物。自迴入己。尼薩耆波逸提。   若比丘有病聽畜酥油生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若過七日服。尼薩耆波逸提。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故妄語。波逸提。   若比丘兩舌語。波逸提。   若比丘毀呰語。波逸提。   若比丘僧如法斷事後發起。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波逸提。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同誦。波逸提。   若比丘向未受具戒人。自說得過人法實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有粗惡罪。向未受大戒人說。除僧羯磨。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施僧物。迴與知識。波逸提。   若比丘半月說戒時。作是說。何用此雜碎戒為。說是戒時。令人悔惱懷疑。輕毀戒故。波逸提十。   若比丘壞種子鬼神村。波逸提。   若比丘譏罵者。波逸提。   若比丘不受諫。波逸提。   若比丘露地置僧臥具。不自收舉。不教人舉捨行。波逸提。   若比丘僧房中鋪草鋪葉。不自舉。不教人舉捨行。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先住處。後來強鋪臥具宿。若嫌迮者自當去。以是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先瞋恚。為惱亂故牽他出房。波逸提。   若比丘房重閣上脫腳床不支持。若坐若臥。波逸提。   若比丘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教人澆。波逸提。   若比丘欲作大房。自觀視二覆三覆。至窗牖。若過。波逸提(二十外國平頭屋上開窗橫覆二三板則至牖)。   若比丘僧不差教授比丘尼。波逸提。   若比丘為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沒。波逸提。   若比丘入比丘尼寺。為無病比丘尼說法教授。波逸提。   若比丘語比丘言。諸比丘為資生故。教授比丘尼。波逸提。   若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衣。波逸提。   若比丘與非親裡比丘尼作衣。波逸提。   若比丘與比丘尼計挍同道行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若多伴行有疑恐怖。此是餘時。   若比丘與比丘尼計挍乘一船。若上水若下水。除直渡。波逸提。   若比丘獨與女人屏處坐。波逸提。   若比丘知比丘尼讚歎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提。   若比丘展轉食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此是時。   若比丘施一食處。無病比丘應一食。若過受。波逸提。   若眾多比丘於檀越家乞食。信法長者多與□□。比丘須者應取二三缽。若過取。波逸提。持至住處和合共食。此法應爾。   若比丘足食竟更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足食竟。請與食。波逸提。   若比丘別眾食。除餘時。波逸提。除餘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會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若比丘非時食可食物波逸提。   若比丘食殘宿食。波逸提。   若比丘不受食舉人口中。除水楊枝。波逸提。   若比丘得好美飲食。酥油蜜石蜜乳酪生酥。若魚若肉。無病為己索而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者。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食家直入。波逸提。   若比丘食家強坐。波逸提。   若比丘出家外道自手與食。波逸提。   若比丘往觀軍陣。除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有因緣入軍中。若過二宿至三宿。波逸提。   若比丘軍中住。若二宿若三宿。觀軍發行勢力幢麾。種種觀視心生樂順。波逸提。   若比丘瞋恚心打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瞋恚心以手擬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知他比丘有粗惡罪覆藏者。波逸提。   若比丘與欲已後還悔。波逸提。   若比丘語比丘言。長老。共入某村。當與汝多美食。是比丘至村竟。不令與此比丘食。語言。長老汝去。我共汝若坐若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非餘因緣而遣去者。波逸提。   若比丘無病因緣露地然火。若教人然。波逸提。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同室宿。至三宿。波逸提。   若比丘如是說。我知佛法義。行婬欲不障道。諸比丘應諫此比丘言。長老。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世尊無數方便說行婬欲是障道法。如是世尊說慾障道。長老捨此惡見。是比丘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彼比丘應三諫。捨是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波逸提。   若比丘知如是人未捨惡見。共宿共食。同一羯磨。波逸提。   若比丘知沙彌作如是說。我如是知佛法義。行婬欲非障道法。諸比丘應諫此沙彌言。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婬欲是障道法。沙彌捨此惡見。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比丘應語此沙彌言。汝自今已後莫言。世尊是我大師。汝非順梵行。不得隨餘比丘。如餘沙彌。得與大比丘二三宿。癡人汝今無是事。出去滅去。不須此中住。若比丘知如是擯沙彌。若畜同一止宿。波逸提。   若比丘以無根僧伽婆屍沙法謗者。波逸提。   若比丘淨施沙彌衣缽不問輒用。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同路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若比丘故斷畜生命。波逸提。   若比丘疑惱比丘。乃至少時不樂。波逸提。   若比丘擊擽比丘。波逸提。   若比丘水中戲。波逸提。   若比丘與女人同室宿。波逸提。   若比丘恐他比丘乃至戲笑。波逸提。   若比丘藏他比丘衣缽資具。若教人藏。乃至戲笑。除餘時。波逸提。   若比丘得新衣。不作壞色青黑木蘭。波逸提。   若比丘若寶若似寶。若自取若教人取。波逸提。除僧伽藍及寄宿處。若取寶莊飾具作如是念。取者當還。此是時。   若比丘半月浴。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風時雨時行時。此是時。   若比丘知是賊伴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波逸提。   若比丘知年未滿二十。與受具足戒。波逸提。   此人不得戒。眾僧有犯。此法如是。   若比丘受四月請。無病比丘應受若過受。除常請更請分請盡形請。波逸提。   若比丘自掘地若教人掘地。波逸提。   若比丘語比丘言。汝當學此戒。是比丘言。我不從汝癡愚人不正語人學戒。乃至持修多羅。持律持摩帝隸迦(居多反)我當從問波逸提。為求解者。應當問持經持律摩帝隸迦比丘。此是如法。   若比丘知他共鬥諍。默然聽此語向彼說。波逸提。   若比丘。僧說戒時。不與欲默然去。波逸提。   若比丘不恭敬。波逸提。   若比丘飲酒者。波逸提。   若比丘非時入聚落不囑比丘者。波逸提。   若比丘先受請。若前食若後食。不囑餘比丘行詣餘家。波逸提。   若比丘灌頂王夜未曉。王未出入宮門。除因緣。波逸提。   若比丘說解脫戒時。作是言。大德。我今始知是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若比丘知此比丘先已二三說戒處坐。何況多時隨彼比丘所犯罪。應如法治。更增厭離法。長老汝無利得不善。汝於說戒時。不一心聽不敬重。不作意不憶念。此名厭離。波逸提。   若比丘骨牙角作鍼筒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作繩床。若木床足應高如來八指。除入梐。若過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持兜羅綿貯繩床木床。若自作若教人作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作坐具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手廣一手半。廣長各益半手。若過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作覆疥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手廣二手。若過成。波逸提。   若比丘作雨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手廣二手半。若過成者。波逸提。   若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若過量作衣成者。波逸提。是中佛衣量者。長佛九手量廣六手量。是名佛衣量。   諸大德。我已說九十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四悔過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若比丘入村乞食。無病從非親裡比丘尼自手受食食。是比丘出至僧中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比丘在白衣家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與某甲羹。與某甲飯。與已復與諸比丘。應語彼比丘尼言。姊妹。且住待諸比丘食竟。若無一比丘語彼比丘尼如是言。諸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有諸學家僧作學家羯磨。若比丘知是學家。先不受請無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若比丘在阿蘭若。有疑怖畏處。不在僧伽藍外受食在僧伽藍內。無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悔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德悔過。是名悔過法。   諸大德。我已說四悔過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眾學法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   不高著內衣。應當學。   不下著內衣。應當學。   齊整著內衣。應當學。   不像鼻著內衣。應當學。   不多羅葉著內衣。應當學。   不□團著內衣。應當學。   不高著三衣。應當學。   不下著三衣。應當學。   齊整著三衣。應當學。   不左右觀衣除為齊整。應當學。   正直入白衣捨。應當學。   好覆身入白衣捨。應當學。   靜默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左右顧視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左右顧視入白衣捨坐。應當學。   不自傲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叉腰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通肩被衣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反抄衣入白衣捨。應當學。   有戲笑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覆頭面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蹲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叉脅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跳身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掉臂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搖頭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搖身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攜手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倚足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倚身入白衣捨。應當學。   不肩相倚入白衣捨。應當學。   待請而入。應當學。   不偃臥。應當學。   觀床而坐。應當學。   不縱身重坐。應當學。   不荷髀坐。應當學。   不懸腳坐。應當學。   不寬腳坐。應當學。   不[臬*邑](區消反)腳坐。應當學。   正意受食。應當學。   不溢缽食。應當學。   食未至不舒手索。應當學。   不以飯覆羹更望得。應當學。   不以羹覆飯。應當學。   無病不得為己索食。應當學。   正意受羹。應當學。   正缽受羹。應當學。   不嚼食作聲。應當學。   不口吹飯食。應當學。   不嗅食食。應當學。   不食上唾。應當學。   不吒食。應當學。   不出舌食。應當學。   不嚙半食。應當學。   不捏作葉食。應當學。   不舐手食。應當學。   不舐缽食。應當學。   不手稱食。應當學。   不稱缽食。應當學。   不拉餅食。應當學。   不作塔形食。應當學。   不大團食。應當學。   不小團食。應當學。   不含食語。應當學。   不張口待飯食。應當學。   不視比坐缽起慊心。應當學。   不灒污比坐。應當學。   不污手捉水器。應當學。   不以污水棄白衣捨。除問主人。應當學。   不以缽置地。應當學。   不立洗缽。應當學。   不置缽墮處險處。應當學。   不在危處洗缽。應當學。   人坐己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立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坐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坐己在非坐。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己在後。不得為說法。應當學。   人前行己在後不得為說法。應當學。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為說法。應當學。   不為騎乘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乘輿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屐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履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持杖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持刀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持蓋。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帽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花鬘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著寶冠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裹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覆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應當學。   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歐吐□娥崦□血。應當學。   不得上過人樹。除怖畏因緣。應當學。   諸大德。我已說眾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此七滅諍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若比丘有諍事起。應除滅。   應與現前毘尼。當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當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當與不癡毘尼。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   應與伏本語。當與伏本語。   應與多人宗。當與多人宗。   應與草覆地。當與草覆地。   諸大德。我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我已說解脫戒經序。已說四波羅夷法。已說十三僧殘法。已說二不定法。已說三十捨墮法。已說九十墮法。已說四悔過法。已說眾學法。已說七滅諍法。此是釋迦牟尼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說戒經。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中來。若更有餘佛。法皆共隨順和合歡喜無諍。應當學。  東北方世界  最勝兩足尊  難見難遇值  說此解脫戒  財富非久伴  愚者所喜樂  智慧能滅苦  命終常安樂  是七佛世尊  說解脫戒經  心能敬重者  則獲無上法  所以說戒經  何故淨布薩  為隨順學戒  如□槉□□y 說此戒經已  所有諸功德  願三界群生  一切皆安隱  豐樂常憺怕  隨時降甘雨  修行供養佛  令正法久住  我今說戒經  誰能聞受行  謂四眾眷屬  安隱度善濟  世尊天中天  一切無與等  合十指爪掌  敬心頭面禮  說解脫戒經  眾僧布薩竟  若為眾請者  疾辯為宣說   解脫戒經(出迦葉毘部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1 律二十二明瞭論   No. 1461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   正量部弗陀多羅多法師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本二十二明瞭論。能分別解釋律所立名。我今當說。   偈曰。毘尼毘曇文所顯。與戒及護相應人。   釋曰。由對治上心惑。應說諸護數量。三界上心惑。有二百九十四。是彼所起。非護亦有二百九十四。為對治。彼有善及無覆無記。諸護合有五百八十八。是人與此對治護相應。復有別釋。欲界上心惑。有一百三十七。從此隨一上心惑。能染污眼根地。於第四心及初至心。此眼根不護。有一百三十七。如眼根。耳根亦爾。鼻舌身根不護。各有二十五。如眼耳根。意根不護亦爾。有一百三十七為對治。彼應知。二品護合。有九百七十二。色界上心惑。有八十六。從此隨一上心惑。能染污眼根地所生不護。有八十六為對治。彼二品護各有八十六。耳根意根不護二護亦爾。色界身根不護。有十四能對治。彼二品護。各有十四。無色界上心惑有七十一。從此隨一上心惑。能染污心地所生。不護有七十一為對治。此二品護。各有七十一。三界護合。有一千六百五十八。是人與此對治護明相應。   偈曰。諸佛所讚修三學。不看他面我當說。   釋曰。若人與如此等護相應。此人能歡喜如來。由二功德相應故。是故諸佛讚歎此人。修三學者。於諸佛正法。正學有三。謂依戒學依心學依慧學。此三學生起。位在忍名相世第一見地修地中。或依三業道立三學。或依道分立三學。或依三藏立三學。或依三法身立三學。由此義。是人於名句字義及正行。心明瞭無疑。是故自在不繫屬他。故說不看他面。略釋如此。因前所說護約。正業正語正命。更釋此人功德。   偈曰。明八戒護九十六。分別差別義相應。   釋曰。雲何八。明瞭戒約道三分。分別為九十六。戒本有二種。謂身業口業。雲何分別。此為八。此中身業有四種。一離殺生。二離偷盜。三離邪婬。四離非攝。口業有四種。一離妄語。二離破語。三離惡語。四離非應語。此八種業。由身由口由心。若自受有二十四。若教他受。亦有二十四。若見他受行。生隨喜心。亦有二十四。若自行先所受。亦有二十四。此四二十四。合成九十六。復次身四種邪業。若由無瞋無癡善根所離成八。說名正業。口四種邪業。若由無瞋無癡所離成八。說名正語。身口八邪業。若由無貪所離成八。說名正命。若自受令他受。見他受行生隨喜。自行先所受。各二十四。約聖道分判此八。明瞭戒合九十六。是人與如此等戒相應。   偈曰。倍二十一千福河。流善法水洗除污。   釋曰。雲何倍二十一千福河。成四萬二千福河。律中如來所立戒。有四百二十。於婆藪斗律。有二百戒。於優波提捨律。有一百二十一戒。於比丘尼律。有九十九戒。此四百二十戒中。隨一一戒。各能生攝僧等十種功德。一一功德能生十種正法。謂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身口二護。合成四萬二千福河。由此福河。恆能洗浣破戒垢污。餘義在波羅提木叉論中應知。   偈曰。解戒五相九毘尼。   釋曰。如諸佛所立戒。於一一戒中。應了別五相。一緣起。二起緣起人。三立戒。四分別所立戒。五決判是非。此中初波羅夷緣起者。於鞞捨離國。由飢餓難事為緣起。起緣起人者。是須陳那比丘。立戒者。若比丘共餘比丘。於學處至得同命。未捨戒不顯自身羸弱。更行婬欲法。乃至於雌畜生。犯波羅夷無共住。分別所立戒者。此中何者為比丘性。謂依圓得至得。乃至由犯此罪不得共住。決判是非者。此中比丘於三處犯波羅夷。乃至說戒究竟。於一一戒。應知皆有五相。若人能如理了別此五相義。此人必定能解九毘尼義。何者為九。一比丘毘尼。二比丘尼毘尼。三二部毘尼。四罪毘尼。五惑毘尼。六有願毘尼。七無願毘尼。八一處毘尼。九一切處毘尼。比丘毘尼者。如故意出不淨。如此等相罪。但屬比丘毘尼。比丘尼毘尼者。如獨行。如此等相罪。但屬比丘尼毘尼。二部毘尼者。是二部所學處。如初波羅夷。如此等相罪。屬二部毘尼。罪毘尼者。八緣起所生諸罪。如法對治除滅。惑毘尼者。三界五部或九。永斷智及滅。有願毘尼者。是十種學處。無願毘尼者。是正羯磨竟時。四萬二千學處並起。一處毘尼者。如受戒洗浴等事。一切處毘尼者。謂一切時應共學處。若人能如理了別此九毘尼義。此人必定能解五部等義。   偈曰。解罪五部八緣起。   釋曰。律中說罪有五部。第一波羅夷部。有十六罪。第二僧伽胝施沙部。有五十二罪。第三波羅逸(羊逆反)尼柯部。有三百六十罪。第四波胝提捨尼部。有十二罪。非四部所攝。所餘諸罪共學對。及婆藪斗律所說罪。一切皆是第五獨柯多部攝。若人能如理了別五部罪。此人必定能解八緣起所生罪。罪生起因有八種。一有罪從身生不從口意生。如不閉戶共非大戒眠等。二有從口生不從身意生。如善心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等。三有從意生不從身口生。如心地諸罪。四有從身口生不從意生。如善心為男女行婬使等。五有從身意生不從口生。如故心出不淨等。六有從口意生不從身生。如染污心對女人說顯示婬欲語等。七有從身口意生。如有染污心為男女行婬使等。八有不從身口意生。如先對人說大妾語。彼人不解。此人已對治三方便。後時彼人若追解其語。此人即得波羅夷罪。若人能如理了別八緣起所生罪義。此人必定能解七罪聚等義。   偈曰。解七罪聚五布薩。   釋曰。律中說罪聚有七。一波羅夷聚。謂四波羅夷。二僧伽胝施沙聚。謂十三僧伽胝施沙。三偷蘭遮耶聚。謂一切三聚不具分所生偷蘭遮耶。四尼薩耆波羅逸尼柯聚。謂三十尼薩耆波羅逸尼柯。五波羅逸尼柯聚。謂九十波羅逸尼柯。六波胝提捨尼聚。謂四波胝提捨尼。七非六聚所攝罪。及六聚不具分所生罪及學對。如此一切入過毘尼聚攝。若人能如理了別七罪聚義。此人必定能解誦波羅提木叉布沙他。布沙他時說波羅提木叉有五種。一誦波羅提木叉緣起。二誦至四波羅夷。三誦至十三僧伽胝施沙。四誦至二不定法。五廣誦乃至戒盡。若人如理能了別五布沙他義。此人必定能解四失四得義。   偈曰。解四種失及四得。   釋曰。於佛正法中有四種失。一戒失。二行失。三見失。四命失。此四失勝相雲何。是破戒處破戒人。於佛正法中為修見諦行。是人不可拔濟。譬如樹葉已萎黃不得久住。是名戒失。行見命失相。應知亦爾。四得者。謂戒行見命極清淨。彼清淨以五根為體。能感三根。是彼極清淨如前所說。如此等處。若人能如理了別。此人於律則明瞭。不看他面。   偈曰。能善簡擇罪三角。   釋曰。此二或名三角。或名三道。此二是二不定。名諸罪三角。三道故不定者。於此中諸罪不定。譬如不定聚。能通一切罪中。故說不定。譬如第四定。是不定諸罪因故。故名不定。何以故。一切罪部聚。說緣起所生。於中皆具足。有餘師說。此二不定似律本義。律餘文句皆為釋此。若人於二不定中。能攝應律義。從此二所生罪。於律中能顯。是名能善簡擇罪三角。若人能如理了別罪三角義。此人必定能解想真實義。   偈曰。解想真實立學處。   釋曰。律中說學處有二種。一想學處。二真實學處。復有想真實學處。此中若人犯一戒觀察彼意後。方分別此罪從想生起。此罪從真實生起。此罪從二生起。此中如於初波羅夷。有想有真實。若人至癡狂法故不覺觸。或由正思惟不噉觸味。於非道起道想。於道起非道想。噉觸味。此中約想判罪。於女男黃門人非人畜生下門女根及口中。起顛倒想。此中約真實判罪。由此道理。於二判罪亦爾。於我所立波羅提木叉論中。從一切學處。想罪及真實罪。悉攝顯在此義中。為離繁文是故略說。   偈曰。自性立制所有戒。如理分別能解說。   釋曰。是前所說。想罪真實罪。由此罪門。佛所立學處有三種。一性罪。二制罪。三二罪。此中性罪者。若是身口意惡業所攝。或由隨惑及惑等流故犯。復於此過犯中。故意所攝有染污業增長。與此俱有罪相續流。是名性罪。異此三因所犯。或由不了別戒。或由失念。或由不故意過犯。此中若無惑及惑等流。又無唸唸增長。是名制罪。若具二相。是名制性二罪。若人能如理了別此學處義。此人於律則明瞭。不看他面。   偈曰。了別二部所作業。   釋曰。律中說羯磨有三種。一唯比丘羯磨非比丘尼。二唯比丘尼羯磨非比丘。三二部共羯磨。一切處與大戒羯磨。唯是比丘羯磨。和合許受大戒羯磨。唯是比丘尼羯磨。宿住摩捺(乃達反)多阿悔也那等羯磨。所有餘白四等羯磨。於自部他部。是比丘羯磨。此等羯磨。若比丘尼於自部作亦得成。若人能如理了別此三羯磨義。此人必定能解破僧因緣等義。   偈曰。解破非破類及時。   釋曰。律中佛說有十四能破僧和合因緣。如律所說次第。此中非法者。五邪道分。法者。五正道分。非毘尼者。三邪道分。毘尼者。三正道分。罪者。違如來所立制。非罪者。隨順如來所立制。重者有二種。一由罪二由制。輕亦爾。各各學處應知輕重。有殘者。僧伽胝施沙等。無殘者。四波羅夷。不可治者。四波羅夷十三中。隨一若已犯二邊。不可知僧所立最惡滅諍羯磨。如此等。翻此名可治。粗者。有二種。有由犯意。有由罪。翻此名非粗。非如來說。非如來教。彼說是如來說。是如來教。是如來說。是如來教。彼說非如來說。非如來教。是如來所作及所習。彼說非如來所作及所習。非如來所作及所習。彼說是如來所作及所習。如此等十四。能破因緣律中十四。阿毘達磨中十四。廣說在律中及阿毘達磨中。應知異此名非破因緣。時者。有二種。一問難時。二僧和合時。   偈曰。解小隨小非小戒。   釋曰。佛世尊立戒有三品。一小戒。二隨小戒。三非小戒。小戒者。僧伽胝施沙等。隨小戒者。是彼不具分罪。非小戒者。四波羅夷復次小戒者。諸戒中自性罪。隨小戒者。諸戒中所有制罪。非小戒者。四波羅夷等。   偈曰。了別入家正行方。   釋曰。家者。依世間所立人民聚名家。若比丘有因緣欲入家。先簡擇此事後方得入。謂白同戒。觀察正行。律中威儀。結腰繩。結僧伽胝紐。佛所立入聚落戒。皆應觀察為行。於死人處觀過失。為和合僧。為不相破。為受依止。為簡擇言說。為有食請。如此等事。必定應憶持。此中天廟店肆婬女處出家女外道等處。應觀察遠離。   偈曰。善解從罪三上起。   釋曰。律中說。若墮犯罪處。有三種更上起法。一提捨那。二淺薄羯磨。三壞一切罪方法。約遮相續及生對治護。立三種上起。提捨那者。了別罪因及緣起體相過失等。已於可親信人邊。如實顯示如理求受。對治護親信人云。汝見知罪不。答見知。於未來莫更犯。答善哉。汝必應更受持對治護。答善哉。是名提捨那。淺薄羯磨者。或自緣此罪起厭噁心。及起受對治護心。或於此罪不憶時數。或對人或對僧。如前具說。是名淺薄羯磨。壞一切罪方法者。正思惟簡擇無常因等境界。由此或得離欲。或得聖道果。是名壞一切罪方法。如阿毘達磨藏中廣說應知。   偈曰。及三顯示說罪方。   釋曰。若人能如理了別三種上起法。此人必定能解三種顯示說罪方。顯示方者。自心不覆藏於他說可解語。顯示此罪。此有三處。一於大眾所。二於可親信人邊。三由自心正思分別。如上起有三。顯示亦有三。   偈曰。立戒緣起減長等。依文善能分別廣。   釋曰。律中由依緣起及制戒。有三差別有制戒長依止。有等依止。有減依止。有依止長制戒。有等制戒。有減制戒。此義如律廣說應知。   偈曰。罪及非罪佛所記。如律毘曇之所判。善解一一罪非罪。   釋曰。律中判罪非罪。各有二種。罪二者。或有記或無記。非罪亦爾有記無記。此人如理能解此二。復次由別義。應了別罪非罪。如阿毘達磨中說。由了別性由界由滅。次第等差別如文言。罪為善惡無記。或惡或有覆無記。或自性無記。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攝。欲界攝。為有流無流。有流。為心法非心法。非心法。為與心相應不相應。不相應。為隨心不隨心。有隨不隨。若觀心生。生是隨心。餘非隨心。與心俱起亦爾。為有色無色非色非無色。為有教無教。或有教或無教。有緣緣無緣緣。無緣緣。為業非業。業與業相應不相應。不相應隨業。與業俱起亦爾。為先業果報非先業果報。非先業果報。應修不應修。不應修。應知不應知。應知。可證不可證。可證。可由智不可由身。可滅不可滅。可滅。由見及修。如判罪。判非罪亦爾。由了別性界滅次第。   偈曰。及上起罪五種方。   釋曰。五方者。如人犯僧伽胝施沙罪。求得出離。若人欲為彼作提捨那羯磨。此人必定應先憶持五種上起方法。後作羯磨。一觀僧伽胝施沙罪相。二為簡擇人知藏罪不藏罪相。三觀業聚學處。為簡擇四部等眾。四觀業相應學處。為行白四等羯磨。五觀於十三僧伽胝施沙中一日夜等藏不藏。為顯有藏無藏等。地立宿住摩捺多等。此中僧伽胝施沙罪相者。於故意出不淨罪中根本相。若人已受大比丘戒。若如來已制此戒。若人不至癡法。若人有欲心求出不淨。若方便已顯。於男根邊。若不淨已出。若惑熱已息。若出觸樂已生。此人則犯僧伽胝施沙罪。於餘略說相亦如此應知。具相如波羅提木叉論說。覆藏相者。若人於僧伽胝施沙罪中。起僧伽胝施沙罪見。不欲從彼上起由。無發露心藏一夜。於此人此罪已被藏。若人不知不憶或疑惑。起非罪見。故藏此罪。不被藏羯磨聚。羯磨相應宿住等地。如律本文廣說應知。此中為離繁文是故略說。   偈曰。善解棄捨四種類。   釋曰。律中佛聽許比丘四種棄捨。一由未作棄捨未作。二由未作棄捨已作。三由已作棄捨未作。四由已作棄捨已作。   偈曰。善解三衣六憐愍。   釋曰。律中佛許六種不離三衣利益。一僧和合同許羯磨所作。此有二種。一約迦絺那衣。僧和合所作。二為行路人及有病人。僧和合所作。二衣地所作。如布薩相應學處中說三不離所作。如於皮闍延多樓及剡浮提等所。四垣牆所作。謂僧伽藍摩及寺捨中。如轉車方便所顯。五約露地所作。如比丘行路四十九弓。所度處相對覆地直身申臂斜衣各捉一角。若相及許不離衣。六住處時節所作。於安居學處中廣說應知。復次小便等所逼事中。由他加行難所作。是名於三衣處憐愍。此義由轉車戒中廣說應知。   偈曰。分別律中四種罪。   釋曰。律中說罪有四種。一切罪皆入此中攝。有罪由緣起同。不由罪同。有罪由罪同不由緣起同。有罪由罪同亦由緣起同。有罪不由罪同亦不由緣起同。此義於罪緣起學處中廣說應知。   偈曰。於六戒解四親。應。   釋曰。於三十學處中。有六學處行。二事方淨。一時間次第。二罪間次第。謂過十日畜長衣。過十日畜長缽。舉酥等夏月浴衣。有難施衣。受非親比丘尼施衣。此六有二種相應。謂物相應罪相應。餘二十四。但罪相應無物相應。於中唯間罪不間物。先捨物後方顯說滅罪。親相應有四。一從母母親相應。二從母父親相應三從父母親相應。四從父父親相應。若人於此處中明瞭。此人於律則明瞭。   偈曰。於七依他得圓德。釋二圓德了別相。   釋曰。律中說依他圓德有七種。比丘有四種圓德。一由善來比丘方得。二由受三歸方得。三由略羯磨方得。四由廣羯磨方得。比丘尼有三種圓德。一由善來比丘尼方得。二由遣使方得。三由廣羯磨方得。獨覺有量功德至得。諸佛世尊無量功德波羅蜜至得。合有九種圓德。   偈曰。善解五種不實語。   釋曰。由境界故意差別。不實語有五種。一能生波羅夷罪。二能生僧伽胝施沙罪三能生偷蘭遮耶罪。四能生波羅逸尼柯罪。五能生獨柯多罪。此五應依律判其自性。   偈曰。知法自性修習類。   釋曰。法有二種。一自性法。二修習類法。自性法者。有法非加行所生。不能載出自界故。此一切定。是欲界法。色無色界法。若不能載出自界。亦是自性法。修習類法者。於色無色界定。非所噉味。或於無流法中。心與心相應諸法。於定道。五通道名想相想。世第一法有覺分心。與此心相應法。是所餘相應法一分。戒一分善根一分。諸護一分。加行一分。身輕安一分。無逼樂一分。修得天眼天耳諸境界一分。自在一分。解脫一分。出離一分。身通一分。一切智一分。非一切智一分。制入無想定滅心定涅槃至得。修得諸法老。伴類至得。有餘師說。相離一分。無失一分。定聚一分。名相出離棄捨涅槃至得。如此等名修習類法。所餘皆名自性法。若人解自性法及修習類法。此人於律則明瞭。不看他面。   偈曰。能解四種受命緣。   釋曰。律中說受攝飲食有四種。一身受非心受。如律文。若比丘申缽。心緣別事。受他施飲食。廣說如本。二有心受非身受。如律文。若人送飲食。施此比丘。比丘心受攝。以屬己。廣說如本。三有身心俱受。若比丘身心平等。欲得所施飲食。行施人至比丘邊。度與比丘非所遮。四非身心受。如律文。若比丘或以腳指。或以手指。畫地作界相。餘人送飲食置界中。此即被受。餘一切文句。從廣道應知。   偈曰。能成就受五種分。   釋曰。有五分能成就受攝飲食。一能受。二能令受。三物。四處所。五至邊。此中能受者。具戒比丘住於自性。求得在此處。能令受者。除比丘及與學。餘人非人畜生中。隨一被教不被教。若有能解此義。謂此物我應施比丘。物者。有五種。一依時量。二依更量。三依七日量。四依一期量。五依大開量。此五攝一切物皆盡。處所者。地及水。至邊者。有三種。一至身邊。二至物邊。三至器邊。如制受食戒中廣說應知。   偈曰。作殘食法有十種各各能解行彼方。   釋曰。律中說殘食有十種。一病人殘。二非病人殘。三等分殘。四非等分殘。五加行所作。六非加行所作。七遮食人所作。八非遮食人所作。九自所作。十使比丘所作。此義如廣說當應知。若人能解此義。此人於律則明瞭。   偈曰。能解七種失受因。   釋曰。佛法中物有二種。謂淨不淨失受攝因緣有七種。一決意棄捨。二他逼奪。三所變異。四度異性。五捨戒。六捨命。七正法滅沒。決意棄捨者。若人不用此物。決意棄捨與他。他逼奪者。若異自同類人。為屬己故逼奪。變異者。用聖通慧。變異別物。令成別物。度異性者。轉男成女。捨戒者。此物先是比丘受。後捨比丘戒。猶攝屬己。此物失本受。捨命者。約一切退失。故說失受。由一切滅失故受亦失。正法滅沒者。是時中若無一人生在剡浮洲中。入人道攝。或具戒或不具戒。無量壽命及轉易有生。聖人無復一在。此時正法已滅沒。由此七因緣一切受。攝皆謝。   偈曰。及三觸動未受食。   釋曰。若堪食物未受觸動有三種。一或舉。二或下。三或轉。此觸動須觀此人。決意用方可分別。   偈曰。了別五種非成食。   釋曰。非成食有五種。一有因緣受四月請食。二家邊請不具足食。三教化得食。四常食。五憐愍食。此食不礙次第傳食。   偈曰。及四摩失有五種。   釋曰。別住有十七種。一長圓別住。二四角別住。三水波別住。四山別住。五巖別住。六半月別住。七自性別住。八圍輪別住。九一門別住。十方土別住。十一四廂別住。十二二繩別住。十三比丘尼別住。十四優婆塞別住。十五籬牆別住。十六滿圓別住。十七癲狂別住。此中有五種過失。一破國土。二破僧伽藍摩。三別住相接為一相。四別住半過本別住。五以別住圍遶別住。於制布薩相應滅中廣說應知。若人能解此義。此人於律則明瞭。   偈曰。七日有難隨意行。善解三種九品類。   釋曰。若人受夏月安居行出界外。於此人有九種分別。九種者。一有事先成七日因緣。後更成七日因緣。二有事先成七日因緣。後成有難因緣。三有事先成七日因緣。後成隨意因緣。四有事先成有難因緣。後更成有難因緣。五有事先成有難因緣。後成七日因緣。六有事先成有難因緣。後成隨意因緣。七有事先成隨意因緣。後更成隨意因緣。八有事先成隨意因緣。後成七日因緣。九有事先成隨意因緣。後成有難因緣。   偈曰。解五能成夏住因。   釋曰。由五種因緣。夏月安居得成。五種因緣者。一若處所有覆。二若夏初十六日。三若東方已赤。四若人在別住中起安居心。五若此有覆中。無五種過失。夏月安居則成。   偈曰。及解夏住八種難。   釋曰。若人已受夏月安居。有八難因緣。令棄捨安居而不犯罪。一王難。二賊難。三人難。四非人難。五胸行難。六火難。七水難。八梵行難。此義於制夏住戒中廣說應知。   偈曰。於白四等五羯磨。了別功德及過失。   釋曰。律中說一切羯磨。唯有五種。一單白羯磨。二中間羯磨。三白二羯磨。四白四羯磨。五所作相貌羯磨。此中若但一白。不說羯磨言。名單白羯磨。若白一分。羯磨一分。名中間羯磨。若一白說。一羯磨言。名白二羯磨。若一白說。三羯磨言。名白四羯磨。此事必定應作。如此量時中決事及時。名所作相貌羯磨。此中白二白四二羯磨。四部等比丘眾必定應作。餘人不得作。所餘羯磨。僧及三人等。若作亦得成。此五羯磨有五種過失。一羯磨過失。二眾過失。三人過失。四作者過失。五別住過失。翻此五成五德。此義於制羯磨相應戒中應說應知。   偈曰。於遮四種學處中。善解佛意為立戒。   釋曰。律中說遮有四種。一永遮如四波羅夷。所餘諸戒。若一向無開者。彼亦是永遮。二遮所對治。如律文。比丘我聽諸比丘受如法憐愍。如法者。不犯戒淨命正行正見。所餘同此類。許遮當應知。三遮同分。如律文。房舍者。何相。若此處行。四威儀中隨一得成。於餘處由行四威儀等故成。或樹空或山巖或石蔭等。彼亦如行房舍所攝。四相似遮。如律中。偈言。於一切正行。於一切相似。是略說毘尼。或說名正行。此義廣說。如遮品中應知。於此四遮中。能解諸佛制立戒意。此人於律則明瞭。   偈曰。善解缽衣三種量。傳傳受持及依願。決缽衣量於二處。如時如罪間隔方。   釋曰。律中說缽有三品。謂下中上。此中十二半波羅米。蒸為飯置缽中。高出如龜背。是第一缽。半波羅減二十米。蒸為飯置缽中。高出如龜背。是第二缽。二十五波羅米。蒸為飯置缽中。高出如龜背。是第三缽。若略說三缽量如此。三衣量者。依波胝提捨尼數量。衣量廣二十指。長三十指。是第一衣。倍此未及如來所立極衣量。是第二衣。減如來衣九揭手長量。減如來衣六揭手廣量。是第三衣。此缽及衣。傳攝有二種。一三傳。二教他知傳受持者。唯缽及三衣。依願者。八種校具衣此二處。有罪相應及物相應。廣說如前。   偈曰。是處方便及物主。財物能成尼薩耆。如此一切如次第。能解三十所學處。   釋曰。於三十中初三。一過十日衣。二轉車衣。三待一月衣。是人於中作次第方法。自得畜用。若不用應捨與僧。若受非親比丘尼衣。如前作方便。更捨還比丘。比丘尼所浣染打衣。應捨與僧。從非親乞得衣所送衣直。直主若一人若二人。應捨還彼。若直主不在。或不肯取。應捨與僧。王衣及王臣衣。應捨與僧。一切俱捨耶部學處。所有衣等應捨與僧。過十日缽有二種用。五補缽如律文。次第應知。織師學處所得衣。應捨與僧。以多衣餉比丘。比丘若欲得。應受一著一披。若過此受此衣。成尼薩耆。應捨還物主。酥等有二種用。若與比丘衣竟。後瞋更奪取。應還與所瞋比丘。迴轉僧所應得施入己應捨還大眾夏月浴衣有難衣。及結夏所離衣。有二種用。如此成就尼薩耆事。及行對治方法。若人解此義。於律則明瞭。   偈曰。善能了別八尊法。   釋曰。尊法有八種。一一期比丘尼必定從比丘僧求得受具足戒。二若已得百夏比丘尼。若比丘是日受具足戒已。是比丘尼必應作禮拜恭敬等事。三隨半月半月。應往比丘僧處。受八尊法教。四若比丘尼犯隨一尊法。於二部僧應行摩捺多法。五比丘尼不得惡罵譭謗比丘。六比丘尼不得問難比丘及教比丘學。七若此住處無比丘。比丘尼不得結夏安居。八若比丘尼安居竟。以三處請比丘僧說。問難如法受僧正教。如此八尊法。別相通相眾名義等。於制八尊法學處中廣說應知。   偈曰。解正教相次第方。   釋曰。比丘尼教中。初若比丘與五德戒九德相應。大眾和同請此比丘。作比丘尼教羯磨。若比丘受請。僧作聽許羯磨。或比丘尼眾。或相代比丘尼正布薩時。於大眾中請此比丘。是時比丘僧亦請此比丘。此比丘為二部僧所請。此比丘若欲為比丘尼說教法布薩。界內在大眾中。應更請此比丘。此比丘作如律文所說。次第若略說。妹汝等如此教應學。若受羯磨竟不教比丘尼。犯波羅逸尼柯及獨柯多。若不受羯磨。或無如此人。大比丘眾。應向比丘尼說此言。比丘尼無人能教汝等。是故汝等。應如律如法好行令成就。   偈曰。於宿住等四地中解方。   釋曰。地有四種。一宿住地。二已行宿住地。三摩捺多地。四已行摩捺多地。   偈曰。及五依羯磨。   釋曰。所依事有五。能依羯磨亦有五。若比丘心高。不敬計他大眾。為此人作怖畏羯磨。若比丘未明瞭律中罪非罪。阿毘達磨中滅非滅。或離依止。或受沙彌依止。及作大戒依學。於明瞭人所作練磨羯磨。若比丘於僧住處起惡污行。作驅出羯磨。若比丘於在家人邊。呵毀佛法僧。作械除辭謝羯磨。若比丘不見自有罪。若見不肯行對治法。或不捨邪見。作不共住羯磨。若人解此二處方法。則於律明瞭。   偈曰。善解至得五種類。   釋曰。有物眼所至得。非身所至得入算數。有物身所至得。非眼所至得入算數。有物眼身所至得入算數。有物非二所至得入算數。有物眼身所至得不入算數。若人不許受。是名五種至得。   偈曰。解過毘尼有五門。   釋曰。過律學處罪有五門。一不明瞭。二煩惱最重起。三忌失正念。四惡知識。五無信樂心。   偈曰。依入及界所生罪。解如世間所決判。   釋曰。世間所立。法爾道理。入及界。有屬自。有屬他。有輕有重。若比丘約眼耳鼻舌身心因緣。於六塵起不如行。或犯重罪。或犯輕罪。若人食毒。或為蛇所螫。犯如此罪。若人偷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等。亦犯波羅夷。此悉從盜戒判。若人善解從入界所生罪。則於律明瞭。   偈曰。解八種拔迦絺那。   釋曰。律中說拔除迦絺那衣羯磨。有八種。一竟邊。二成就邊。三出離邊。四失邊。五間邊。六過住邊。七斷望邊。八共拔除邊。拔除迦絺那有如此八種。   偈曰。及迦絺那五功德。   釋曰。受迦絺那人有五種功德。一雜亂衣。二不離三衣。三一著一披得入聚落。四不白比丘得入聚落。五不觀因緣得共眾食。   偈曰。善解二守。   釋曰。若人已受迦絺那。出界外或不得衣。由有二種。守迦絺那功德流。一由衣守。二由住處守。   偈曰。不得戒二十人。   釋曰。佛法律中有二十人受戒不得戒。何者二十。五黃門人。五無間罪人。污比丘尼人。誓言我非比丘人。偷住人。龍夜叉。啞人。聾人。啞聾人。不乞戒人。遮人。   偈曰。及十依謝。   釋曰。律中說依止大人。由十種因緣故謝滅。一由捨戒。二由命斷。三由更轉作沙彌。四由從佛法入外道後更還入佛法。五由說誓言我非比丘。六由偷住。七由欲捨依止出界外。八由過住如法行。九由被擯。十由不在界內遇見優波陀訶。   偈曰。善解二守防惡觸。   釋曰。守是何法。謂攝意及非棄捨。為離動受所生惡觸。守有二種。一意欲守。二器盛守。意欲守者。若物離缽及食器等在別處。乃至意欲。在未作棄捨意。於如此時。此物則被受。器盛守者。若物已棄捨。及未棄捨。在缽及食器中。乃至能滅除受諸法。隨一未起未失受。攝此物如前被受。   偈曰。了四羯磨及依寂。   釋曰。律中說羯磨依。有四種。一依諍羯磨。二依善教羯磨。三依罪失羯磨。四依所作事羯磨。此四依羯磨。由七種依寂靜所滅。一現前毘尼。二憶念毘尼。三不癡毘尼。四隨誓言毘尼。五最惡毘尼。六隨多毘尼。七隨草毘尼。四依羯磨。七寂靜依毘尼。廣說如律。由七依寂靜毘尼。雲何能滅四依羯磨。若依諍羯磨起。此以於罪不同執。為相為二。依寂靜所滅。謂由現前毘尼隨多毘尼。若依善教羯磨起此以問難。為相為四。寂靜依所滅。謂由現前毘尼最惡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若依罪失羯磨起。此以牽出事次第。為相為三。依寂靜所滅。謂由現前毘尼隨誓言毘尼隨草毘尼。若依所作事羯磨起。此以一切所作羯磨。為相如應道理為七。依寂靜所滅。廣說如律應知。   偈曰。能分別四布薩業。   釋曰。布薩羯磨有四種。一四部為初布薩。名僧布薩。二三人布薩。名多布薩。三二人布薩。名雙布薩。四一人布薩。名單布薩。   偈曰。智人能了五自恣。   釋曰。自恣羯磨有五種。一五部為初自恣。名僧自恣。二四人自恣。名多自恣。三三人自恣。名雙自恣。四二人自恣。五一人自恣。皆名單自恣。   偈曰。了別沙門生具傳。   釋曰。沙門生具者。謂缽三衣酥等杖囊等。此中缽。若現前或非現前。但令他知傳得成。若衣服現前三傳。或令他知傳得成。若非現前。但令他知傳得成。酥等杖囊等。但令他知傳得成。無別傳。   偈曰。及解沙門五種淨。   釋曰。沙門淨有五種。一火觸。二刀等所傷。三自傷。四鳥等所傷。五爪等所傷。此中前二與核共淨。餘三但得噉皮肉。不得噉核。   偈曰。自他二人及非二。能解所作沙門淨。   釋曰。四大聚集所成生物有四種。一種子生。二根生。三分段生。四四大氣生。彼淨有四種。一自加行所作。二他加行所作。三自他加行所作。四非自他加行所作。此四種淨。不但約一物成。於聚中若一被淨。所餘悉被淨。若人能解此等義。於律則明瞭。   偈曰。了義能顯明瞭德。謂五五十尊師德。此人圓滿佛所讚。毘那耶師德相應。   釋曰。優波陀訶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隨得一五德。此人堪作優波陀訶及依止師。五種五十者。一解罪相。二解罪緣起相。三解非罪相。四解出離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一有戒。二多聞。三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一有戒。二多聞。三大智。四能簡擇令離諸見體用。五十夏。是第三五。一有戒。二多聞。三大智。四能令出離有難方。五十夏。是第四五。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三能令離惡作憂悔。四能簡擇令離諸見體用。五十夏。是第五五。戒病惡作諸見十夏。是第六五。戒病惡作多聞十夏。是第七五。戒病惡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戒病諸見多聞十夏。是第九五。戒病諸見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戒病難方多聞十夏。是第一五。戒病多聞大智十夏。是第二五。圓滿戒正行相應正見相應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三五。戒病多聞能令離已生未生惡作憂悔十夏。是第四五。戒正行正見諸見十夏。是第五五。戒正行正見難方十夏。是第六五。戒正行正見多聞十夏。是第七五。戒正行正見大智十夏。是第八五。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戒學十夏。是第九五。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心學十夏。是第十五。戒此合是第二五十。能教弟子於依慧學亦五。是第一五。於三中能令自身勤學十夏。此即三五。能教弟子於依正行學十夏。是第五五。能教弟子於依梵行學十夏。是第六。五能教弟子於依波羅提木叉學十夏。是第七五。於三中能令自身勤學十夏。此即三五。此合是第三五十。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有學戒十夏。是第一五。於依有學定亦五。於依有學慧亦五。於依有學解脫亦五。於依有學解脫知見亦五。於五中能令自身勤學十夏。亦五五約自他。合是第四五十。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無學戒十夏。是第一五。於依無學定亦五。於依無學慧亦五。於依無學解脫亦五。於依無學解脫知見亦五。於五中能令自身勤學十夏。亦五五約自他。合是第五五十。如此五五十功德。能顯明瞭人。若人能了別如此義。此人學佛所說。具足律師功德相應。   偈曰。於此等義心決了。由讀誦文事行師。此人於律則明瞭。佛說此人不依他。   釋曰。如前所說。如此等處。若人讀誦文句已。熟簡擇義已。成事能行人已竟。此人於律則明瞭。是故佛說。此人由無知疑心不生故。是故於三義自在。不看他面。本偈雲。毘尼毘曇文所顯。與戒及護相應人諸佛所讚修三學。不看他面我當說。此本偈是法師立誓。謂我當說此明瞭人。由此等因緣顯明瞭義。此誓已成就二十二明瞭論已。此論是佛陀多羅多阿那含法師所造。為憐愍怖畏廣文句人故。略攝律義。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   陳光大二年。歲次戊子。正月二十日。都下定林寺律師法泰。於廣州南海郡內。請三藏法師俱那羅陀。翻出此論。都下阿育王寺慧愷。謹為筆受。翻論本得一卷。註記解釋得五卷。論有二十二偈。以攝二十二明瞭義長行。或逐義破句釋之。諸句不復皆相屬著。今謹別鈔二十二偈。置於卷末。庶披文者。見其起盡也。  毘曇毘尼文所顯  與戒及護相應人  諸佛所讚修三學  不看他面我當說  明八戒護九十六  分別差別義相應  倍二十一千福河  流善法水洗除污  解戒五相九毘尼  解罪五部八緣起  解七罪聚五布薩  解四種失及四得  能善揀擇罪三角  解想真實立學處  自性立制所有戒  如理分別能解說  了別二部所作業  解破非破類及時  解小隨小非小戒  了別入家正行方  善解從罪三上起  及三顯示說罪方  立戒緣起減長等  依文善能分別廣  罪及非罪佛所記  如律毘曇之所判  善解一一罪非罪  及上起罪五種方  善解棄捨四種類  善解三衣六憐愍  分別律中四種罪  於六戒解四親應  於七依他得圓德  擇二圓德了別相  善解五種不實語  知法自性修習類  能解四種受命緣  能成就受五種分  作殘食法有十種  各各能解行彼方  能解七種失受因  及三觸動未受食  了別五種非成食  及四摩失有五種  七日有難隨意行  善解三種九品類  解五能成夏住因  及解夏住八種難  於白四等五羯磨  了別功德及過失  於遮四種學處中  善解佛意為立戒  善解缽衣三種量  傳傳受持及依願  決缽衣量於二處  如時如罪間隔方  是處方便及物主  財物能成已薩耆  如此一切如次第  能解三十所學處  善能了別八尊法  解正教相次第方  於宿住等四地中  解方及五依羯磨  善解至得五種類  解過毘尼有五門  依入及界所生罪  解如世間所決判  解八種拔迦絺那  及迦絺那五功德  善解二守不得戒  二十人及十依謝  善解二守防惡觸  了四羯磨及依寂  能分別四布薩業  智人能了五自恣  了別沙門生具傳  及解沙門五種淨  自他二人及非二  能解所作沙門淨  了義能顯明瞭德  謂五五十尊師德  此人圓滿佛所讚  毘那耶師德相應  於此等義心決了  由讀誦文事行師  此人於律則明瞭  佛說此人不依他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序品第一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南無諸佛  若人百億劫,  不可思議時,  為一切眾生,  往至疲倦處,  正為世間故,  南無大慈悲。  由法難知故,  從生生世間,  稽首頭頂禮,  甚深微妙法。  破裂壞消盡,  無明煩惱網,  若戒定智慧,  解脫具足行。  懃修功德者,  眾僧良福田,  我今一心歸,  頭面稽首禮。  歸命三寶竟,  至演毘尼義,  令正法久住,  利益饒眾生。  以此功德願,  消除諸惡患,  若樂持戒者,  持戒離眾苦。   說曰:   「律本初說,爾時,佛在毘蘭若,優波離為說之首,時集五百大比丘眾。何以故?如來初成道,於鹿野苑轉四諦法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作者已訖,於俱屍那末羅王林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餘涅槃。七日後迦葉從葉波國來,與五百比丘僧,往俱屍那國,問訊世尊。路逢一道士,迦葉問曰:『見我師不?』道士答言:『汝師瞿曇沙門,命過已經七日。瞿曇涅槃,諸人天供養,我從彼得此天曼陀羅華。』迦葉與大比丘聞佛已涅槃,宛轉涕哭悶絕躄地。時有比丘,名須跋陀羅摩訶羅言:『止,止!何足啼哭?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今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時迦葉默然而憶此語,便自思惟:『惡法未興,宜集法藏。若正法住世,利益眾生。』迦葉復念:『佛在世時語阿難:「我涅槃後,所說法戒即汝大師。」是故我今當演此法。』迦葉惟念:『如來在世時以袈裟納衣施我。』又念:『往昔佛語比丘:「我入第一禪定,迦葉亦入定。」如來如是讚嘆我,聖利滿足與佛無異,此是如來威德加我。譬如大王脫身上鎧,施與其子使護其種姓,如來當知,我滅度後迦葉當護正法,是故如來施衣與我。』   「迦葉即集比丘僧,語諸比丘:『我於一時,聞須跋陀羅摩訶羅言:「大沙門在時,是淨是不淨、是應作是不應作。今適我等意,欲作而作,不作而止。」諸長老!我等輩宜出法藏及毘尼藏。』諸比丘白大德迦葉:『大德!當選擇諸比丘,大德迦葉!佛法九關一切悉通,一切學人須陀洹、斯陀含,愛盡比丘,非一百亦非一千,通知三藏者得至四辯,有大神力得三達智,佛所讚嘆。又愛盡比丘五百少一,是大德摩訶迦葉!所以選擇五百而少一者,為長老阿難故。若無阿難,無人出法;阿難所以不得入者,正在學地。』   「大德迦葉,為欲斷諸誹謗故,不取阿難。諸比丘言:『阿難雖在學地,而親從佛前受修多羅、祇夜,於法有恩,復是耆老,釋迦種族如來親叔之子,又無偏黨三毒。大德迦葉!應取阿難足五百數,此是眾聖意也。』諸大德比丘作是思惟:『在何處集法藏?唯王捨城眾事具足,我等宜往王捨城中,安居三月出毘尼藏,莫令餘比丘在此安居。所以者何?恐餘比丘不順從故,是以遣出。』於是大德迦葉白二羯磨,於僧耆品中廣明。   「於是從如來涅槃,後七日大會,復七日中供養舍利,過半月已,餘夏一月半在,迦葉已知安居已近。迦葉語諸長老:『我等去時已至,往王捨城。』大德迦葉,將二百五十比丘逐一路去。大德阿□樓馱,將二百五十比丘,復逐一路去。賢者阿難,取如來袈裟,比丘僧圍遶,往捨衛國,至如來故住處。捨衛城人見阿難已,懊惱悲泣問阿難言:『如來今在何所而獨來耶?』諸人號哭,猶如如來初涅槃時。賢者阿難,以無常法教化諸人,既教化已,入祇樹園,即開佛房取佛床座出外拂拭,入房掃灑。掃灑已,取房中故供養花出外棄之,還取床座復安如本。賢者阿難種種供養,如佛在時無異。於是阿難,從佛涅槃後,坐倚既久四大沈重,欲自療治,一日已至三日中服乳,取利而於寺坐。   「時有修婆那婆羅門來請阿難,阿難答曰:『今日服藥不得應命,明日當赴。』至日將一長老比丘,到脩婆那家。脩婆那即問脩多羅義,是故阿鋡第十品中,名《脩婆那脩多羅經》。於是阿難,於祇樹園中種種修護已,欲入安居向王捨城。   「大德迦葉,與阿□樓馱一切比丘眾,至王捨城。爾時見十八大寺一時頹毀,如來滅後,諸比丘衣笐諸物縱橫棄散而去,是故狼藉。五百大德比丘順佛教故,修護房舍。若不修護,外道當作此言:『瞿曇沙門在世時修治房舍,既涅槃後棄捨而去。』為息此譏嫌故,宜應料理。迦葉言:『佛在世時讚歎安居,先事修護房舍。』作計校已,往至阿闍世王所,告求所須。王見比丘,頭面禮足即問:『大德何所需求?』迦葉答曰:『十八大寺頹毀敗壞,今欲修護,王自知之。』王答:『善哉!』即給作人。   「夏初一月日,迦葉等修治,修治寺中已,復往王所而白王曰:『所修護寺今悉畢竟,我等今者便演出法藏及毘尼藏。』王答:『大善!所願成就。』王復言曰:『我今當轉王威法輪,諸大德當演無上法輪。』王白眾僧:『我今政聽諸大德使令。』眾僧答曰:『先立講堂。』王問:『何處起戴?』答曰:『可於先底槃那波羅山邊禪室門邊造,此中閑靜。』王答:『甚善!』於是阿闍世王威力,猶如第二忉利天毘捨技巧,須臾之頃即立,成辦棟樑椽柱、障壁階道,皆悉刻鏤種種異妙。於講堂上,以珍玩妙寶而莊嚴之,懸眾雜花繽紛羅列,地下亦復如是,種種殊妙猶如梵天宮殿無異,□□□□□榥□□□□巧□□芯□□□□□¥癒慼慼慼慼璃u□□□□□警□□晨□□□□□□□□□□□   「眾僧語阿難曰:『明日集眾出毘尼藏,汝猶須陀洹道,雲何得入?汝勿懈怠。』於是阿難自思惟:『明日眾聖集法,我雲何以初學地入中?』阿難從初夜觀身已,過中夜未有所得。阿難思惟:『世尊往昔有如是言:「汝已修功德,若入禪定速得羅漢。」佛言無虛,當由我心精懃太過,今當疇量取其中適。』於是阿難從經行處下至洗腳處,洗腳已入房卻坐床上,欲少時消息倚身欲臥,腳已離地、頭未至枕,於此中間便得羅漢。若有人問,於佛法中離行住坐臥而得道者,阿難是也。   「於是大德迦葉至中月二日(六月十七日)中食已竟,料理衣缽集入法堂。賢者阿難欲現證所得令大眾知,不隨眾僧入。眾僧入已次第而坐,留阿難坐處。下坐眾僧從上和南,次及空處而問:『留此處擬誰?』答曰:『擬阿難。』又問:『阿難今在何處?』阿難知眾心故、現神足故,於此處沒,當坐處踴出現身。於是眾僧坐竟,大德迦葉語諸長老:『為初說法藏?毘尼藏耶?』諸比丘答曰:『大德!毘尼藏者是佛法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我等先出毘尼藏。誰為法師?』長老優波離眾有問曰:『阿難不得為法師耶?』答曰:『不得為法師。何以故?佛在世時常所讚歎,我聲聞弟子中持律第一優波離也。』眾曰:『今正應問優波離出毘尼藏。』於是摩訶迦葉作白羯磨,問優波離:『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優波離毘尼法中。白如是。』優波離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毘尼法。白如是。』如是優波離白羯磨已,整身衣服,向大德比丘頭面作禮。作禮已上高座而坐,取象牙裝扇。   「迦葉還坐已,問優波離長老:『第一波羅夷,何處說?因誰起耶?』答曰:『毘捨離結,因迦蘭陀子須提那起。』問曰:『犯何罪也?』答曰:『犯不淨罪。』迦葉問優波離罪、因緣、人身、結戒、隨結戒,有罪亦問,無罪亦問。如第一波羅夷,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因緣本起,大迦葉悉問,優波離隨問盡答,是故名四波羅夷品。復次問僧伽婆屍沙,復次問二不定,次問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次問九十二波夜提,次問四波羅提提捨尼,次問七十五眾學,次問七滅諍法,如是大波羅提木叉作已。   「次問比丘尼八波羅夷,名波羅夷品。復次問十七僧伽婆屍沙,次問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次問六十六波夜提,次問八波羅提提捨尼,次問七十五眾學,次問七滅諍法,如是已作比丘尼波羅提木叉竟。   「次問蹇陀(漢言雜事),次問波利婆羅(漢言三擯四羯磨也),如是律藏作已。   「大德迦葉一切問優波離,優波離答已,是故名五百羅漢集律藏竟。於是,長老優波離放扇從高座下,向諸大德比丘作禮,作禮已,還復本座。摩訶迦葉言:『毘尼集竟。問法藏。誰為法師,應出法藏?』諸比丘言:『長老阿難。』於是大德迦葉作白羯磨:『長老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長老阿難法藏。白如是。』阿難復作白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答大德迦葉法藏。白如是。』於是阿難從坐起,偏袒右肩禮大德僧已即登高座,登高座已,手捉象牙裝扇。   「大德迦葉問阿難:『法藏中《梵網經》,何處說耶?』阿難答曰:『王捨城、那蘭馱二國中間王菴羅絺屋中說。』『因誰而起?』『因修悲夜波利婆闍迦、婆羅門揵多,因二人起。』大德迦葉問阿難《梵網經》因緣本起。次問:『《沙門果經》何處說耶?』阿難答曰:『於王捨城耆婆林中說。』『為誰說耶?』『為阿闍世王、梵棄子等。』如是《沙門果經》因緣本起,以是方便問五部經。」   「何謂為五部?」   答曰:「《長阿鋡經》、《中阿鋡經》、《僧述多經》、《殃堀多羅經》、《屈陀迦經》。」   問曰:「何謂《屈陀迦經》?」   答曰:「除四阿鋡,餘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經》。四阿鋡中一切雜經,阿難所出,唯除律藏。佛語一味,分別有二用,初中後說其味有三,三藏亦復如是,戒定慧藏,若是部黨,五部經也。若一二分別有九部經,如是聚集有八萬法藏。」   問曰:「何以名為一味?」   「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時,於一中間四十五年,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是為一味,若一解脫性復為一味。」   「何謂為二?」   「法藏、毘尼藏。」   「何以初中後說?」   「佛初中後說,是謂為三。而說偈言: 「『流轉非一生,  走去無厭足,   正覓屋住處,  更生生辛苦,   今已見汝屋,  不復更作屋。   一切脊肋骨,  碎折不復生,   心已離煩惱,  愛盡至涅槃。』   「復有法師,解優陀那偈,此是如來初說,月生三日中得一切智慧,踴躍觀看因緣。說是偈言: 「『時法生成就,  蹇陀迦中說。』   「如來臨涅槃時敕諸比丘:『汝於我法中慎莫懈怠。』此是最後說,於兩中間,是名中說。」   問曰:「何謂三藏?」   答曰:「毘尼藏、修多羅藏、阿毘曇藏,是名三藏。」   問曰:「何謂毘尼藏?」   「二波羅提木叉、二十三蹇陀、波利婆羅,是名毘尼藏。」   問曰:「何謂修多羅藏?」   答曰:「《梵網經》為初,四十四修多羅,悉入《長阿鋡》;初根《牟羅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羅,悉入《中阿鋡》;《烏伽多羅阿婆陀那》為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羅,悉入《僧述多》;《折多波利耶陀那修多羅》為初,九千五百五十七脩多羅,悉入《鴦掘多羅》,《法句喻》、《軀陀那》、《伊諦佛多伽》、《尼波多》、《毘摩那》、《卑多》、《涕羅涕利伽陀》、《本生》、《尼涕婆》、《波致參毘陀》、《佛種性經》。若用藏者,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此是名《修多羅藏》。」   問曰:「何謂阿毘曇藏?」   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缽叉逼伽羅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曇藏。」   問曰:「何謂毘尼義耶?」   說偈答曰: 「將好非一種,  調伏身口業,  知毘尼義者,  說是毘尼義。」   問曰:「何謂種種五篇波羅提木叉?」   「波羅夷為初,五篇七聚罪,是謂為種種戒母,將成堅行寬方便,隨結從身口不善作,此是將身口業,是故名毘尼耶。」   問曰:「何謂修多羅?」   以偈答曰: 「種種義開發,  善語如秀出,  經緯與湧泉,  繩墨綖貫穿,  是謂脩多羅,  甚深微妙義。」   問曰:「何謂發義?」   答曰:「自發義能發他義。」   問曰:「何謂善語?」   答曰:「先觀人心然後善語。」   問曰:「何謂秀出?」   答曰:「譬如禾稻秀出結實。」   問曰:「何謂經緯?」   答曰:「以綖織成。」   問曰:「何謂湧泉?」   答曰:「如泉取者眾多而無窮盡。」   問曰:「何謂繩墨?」   答曰:「如直繩能去曲木。」   問曰:「何謂為綖?」   答曰:「譬如散花,以綖貫穿風吹不散。修多羅者亦復如是,貫諸法相亦不分散。」   問曰:「何謂阿毘曇?」   以偈答曰: 「有人意識法,  讚歎斷截說,  長法是故說,  是為阿毘曇。   「此是阿毘偈也,意、識、讚歎、斷截、長,此入阿毘義也。」   問曰:「何謂為意?」   答曰:「修多羅句雲,有人言極劇意雲何?是阿毘意義也。」   「何謂為識?」   答曰:「脩多羅句畫夜阿毘,此是阿毘識義也。」   「何謂讚歎?」   答曰:「王阿毘王,此是阿毘讚歎義也。」   「何謂斷截?」   答曰:「足力阿毘,此是阿毘斷截義也。」   「何謂為長?」   答曰:「阿毘於多(漢言長也),此是阿毘長義也。又曰:『生色界,慈心遍觀一方毘呵羅(漢言意義)。識者,色聲乃至觸,是識義也。讚歎者,學法、無學法、世間無上法,此是讚歎義也。斷截者,觸法成學,是斷截義也。長者,大法不可度量阿耨多羅法,是長義也。』此義應當知之。又曰:『曇者法也。』」   「何謂為藏?」   以偈答曰: 「智藏藏義味,  從義學器者,  我今合一說,  藏義汝自知,  此是藏義也。」   問曰:「何謂為藏?」   答曰:「藏者學,此是法藏也。又脩多羅句雲,如人執攬與鋘鈇而來。此是器義也。今已總說三藏,應當知是二義也。已略說毘尼藏。智藏亦言義器,脩多羅亦如是。又曰:『阿毘曇者則是藏也。』如是已知。復於三藏中,種種因緣指示佛法,語言分別隨所薄著,學除甚深相學破合離者,次第文句至義自出。今次第現此三藏。阿毘說曰:『阿毘者,意義、識義、讚歎義、斷截義、出過廣義、大義、無上義。何謂為意?憶持也。識者分別也。讚歎者,常為聖人之所讚歎也。斷截者,分別偈也。出過者,過於餘法也。廣者,於諸法中最為廣也。大者諸法之最大也。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曇者,舉義承義護義。何謂為舉?舉者,舉置眾生於善道也。承者,承受眾生不令入三惡道也。護者,擁護眾生令得種種快樂也。藏者器也。何謂為器?器者,能聚集眾義也。』」   問曰:「藏與阿毘曇,為同為異?」   答曰:「同。」   又問曰:「若同者,但雲阿毘曇自足,何須復言藏也?」   答曰:「聖人說法欲使文句具足故,更安藏字也,如是三藏義亦爾。又為指示故,為教授故,為分別故,為繫故,為捨故,為甚深相故,為離合故。若比丘隨所至處,顯現如是一切諸義,此是三藏,如是次第威德顯現正義,隨罪過、隨比類、隨教法、隨覆見纏名色差別。若人依毘尼為行則得入定,得定便具三達智,此是戒為行本,因三昧故便具六通。若人修學阿毘曇,能生實智慧,實慧既生便具四辯。若人隨順律語得世間樂。何謂為世間樂?淨戒之人人天讚善,常受世間四事供養,此世間樂除欲樂。如脩多羅說、佛所說,我已知之,不宜在家,出家學道而得道果。得道果者,戒定慧力也。隨逐惡者,皆由無智,無智故佛教妄解,妄解故誹謗如來,作諸惡業自破其身,從此因緣廣生邪見。於阿毘曇僻學者,捉心過急,則心發逸所不應思,如脩多羅,告諸比丘,有四法,不應思而思,心則發狂。」   法師曰:「如是次第破戒、邪見亂心、善不善說已。而說偈言: 「具足不具足,  隨行而得之,  比丘樂學者,  當愛重此法。   「如是藏義知一切佛語,應當知。」   「何謂為阿含?」   法師曰:「有五阿含。何謂為五?一者、《長阿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者、《鴦堀多羅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   問曰:「何謂為長阿含?」   「三品中《梵網經》為初,四十四修多羅悉入三品中,是名長阿含。」   法師問:「雲何名之為長?」   「聚眾法最多故名為長。」   又問曰:「何謂為阿含?」   答曰:「容受聚集義名阿含。如修多羅說,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以是義故,中阿含亦應知,不長不短故名為中。於十五品,根學修多羅為初,一百五十二修多羅,是名中阿含。   「七月日出法竟,大德迦葉,修理成就十力法已,於是大地如人歡喜,歎言:『善哉,善哉!』乃徹黃泉六種震動,又種種奇異妙相出現,此是五百大眾羅漢初集名也。而說偈言: 「世間中五百,  羅漢出是法,  故名五百出,  諸賢鹹共知。   「是時大眾說,大德迦葉問優波離:『波羅夷何處結耶?』   「亦問犯處、亦問因緣、亦問人身:『此問大德自知?』」   答曰:「時因人結戒,是故結戒一切次第我今當說。爾時佛在毘蘭若處。」   問曰:「何時說耶?」   答:「集五百大眾說,如是種種義出已。」   問曰:「何以優波離說?」   答曰:「為大德迦葉問是戒本已。現今誰持者?持者何處住?我當說根本。今說章句義。爾時佛住毘蘭若,此根本律藏初如是說。長老優波離佛前持,佛未涅槃時,六通羅漢無數千萬,從優波離受。世尊涅槃後,大德迦葉為初,諸大悲眾集閻浮利地中,誰能持?優波離為初,諸律師次第持,乃至第三大眾諸大德持,今次第說師名字:優波離,大象拘,蘇那拘,悉伽符,目揵連子帝須。五人得勝煩惱,次第閻浮利地中持律亦不斷,乃至第三一切諸律師,皆從優波離出,此是連續優波離。何以故?優波離從金口所聞,聚於心中開施與人。人知已,有學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大象拘是優波離弟子,從優波離口悉聞,自解至深極理,學人初受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蘇那拘,此是大象拘弟子,蘇那拘從師口受取律已,讀誦性自知律,學人初受不可計數,愛盡比丘一千。悉伽符是蘇那拘弟子,從師口受律已,於一千阿羅漢中,最勝性自知律,學人初受學不可計數,愛盡比丘非百千不可度量。爾時閻浮利地無數比丘集,目揵連子帝須神力,第三大眾欲現如是毘尼藏,閻浮利地中諸法師次第乃至第三大眾持,應當知。」   問曰:「何謂為第三大眾?」   答曰:「此是次第時已出竟,光明妙法用智慧故。而說是讚曰: 「壽命住世間,  五百智慧明,  五百中大德,  迦葉最為初,  譬如燈油盡,  涅槃無著處。」   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   「於是眾聖,日夜中次第而去。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毘捨離跋闍子比丘,毘捨離中十非法起。何謂為十?一者、鹽淨,二者、二指淨,三者、聚落間淨,四者、住處淨,五者、隨意淨,六者、久住淨,七者、生和合淨,八者、水淨,九者、不益縷尼師壇淨,十者、金銀淨。此是十非法。於毘捨離現此十非法,諸跋闍子修那伽子名阿須,阿須爾時作王,黨跋闍子等。爾時長老耶須拘迦,是迦乾陀子,於跋闍中彷徉而行毘捨離,跋闍子比丘毘捨離中現十非法,聞已:『我不應隱住壞十力法,若為方便滅此惡法?』即往至毘捨離。到已,爾時長老耶須拘迦乾陀子,於毘捨離大林鳩吒伽羅沙羅中住。爾時,跋闍子比丘說戒時,取水滿缽置比丘僧中。爾時,毘捨離諸優婆塞來詣,跋闍子比丘作如是言,語諸優婆塞:『應與眾僧錢,隨意與半錢若一錢,使眾僧得衣服。』   「一切應說,此是集毘尼義。七百比丘不減不長,是名七百比丘集毘尼義。於集眾中,二萬比丘集。長老耶斯那比丘發起此事,於跋闍子比丘眾中,長老離婆多問薩婆迦,薩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斷十非法,及消滅諍法。大德!我等輩今應出法及毘尼,擇取通三藏者,至三達智比丘擇取已,於毘捨離婆利迦園中,眾已聚集,如迦葉初集法藏無異。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依藏更問、依阿含問、依枝葉問、依諸法聚問,一切法及毘尼藏盡出。』此是大眾,於八月日得集竟,說偈讚曰: 「世間中七百,  是為七百名,  依如前所說,  汝等自當知。   「是時,薩婆迦眉、蘇寐、離婆多、屈闍須毘多、耶須、婆那參復多,此是大德阿難弟子,修摩□、婆娑伽眉,此二人是阿□留馱弟子,已曾見佛,而說偈言: 「『第二好集眾,  大法一切出,   已至重法處,  應作已作竟,   愛盡比丘者,  是名第二集。』」   阿育王品第三集法藏   「諸大德自作念言:『當來世我等師法,如是濁垢起有無耶?』大德即見當來世非法垢起,從此以後百歲又十八年中,波吒利弗國阿育王已生世,生已一切閻浮利地靡不降伏,於佛法中甚篤信極大供養。於是諸外道梵志,見阿育王如此信佛法,外道梵志貪供養故,入佛法中而作沙門,猶事外道如舊,以外道法教化諸人。如是佛法極大濁垢,濁垢欲成。於是諸大德作是念:『我等輩及當來世見垢不?』各自觀壽命不及,復作是念:『誰為當來宣傳?』諸大德觀一切人民及欲界中,都無一人。復觀諸梵天,有一天人短壽,曾觀法相。諸大德作如是念:『我等當往請此梵天人下生世間,於目揵連婆羅門家中受胎,然後我等教化令其出家,得出家已,一切佛法通達無礙三達智已,破壞外道判諸諍法,整持佛法。』   「於是諸大德往至梵天,梵天人名帝須。諸大德至,語帝須:『從此百年後十八年中,如來法極大垢起,我等觀一切世間及欲界,不見一人能護佛法,乃至梵天見汝一人。善哉,善人!若汝生世間,以十力法汝當整持。』諸大德作是言已,大梵帝須聞諸大德佛法中垢起我當洗除,聞已,歡喜踴躍答曰:『善哉!對已,與諸大德立誓,於梵天應作已罷,從梵天下。』爾時,有大德和伽婆、栴陀跋闍二人,於眾少年,通持三藏,得三達智、愛盡阿羅漢,是二人不及滅諍。諸大德語二長老:『汝二人不及滅諍,眾僧今依事罰汝。當來有梵天人名帝須,當託生目揵連婆羅門家,汝二人可一人往迎,取度出家,一人教學佛法。』於是諸大德阿羅漢,隨壽長短各入涅槃,而說偈言: 「第二七百眾,  和合滅非法,  當來法因緣,  已作令久住。  愛盡得自在,  善通三達智,  神通得自在,  猶不免無常。  我今說名字,  傳流於將來,  如是生無常,  已知生難得,  若欲得常住,  當懃加精進。   「此第二僧說:『摩呵梵魔帝須,從梵天下,託生目揵連婆羅門家。』於是和伽婆觀見帝須已入婆羅門家受胎。知受胎已,和伽婆日日往其家乞食,乃至七年。何以故?為度因緣故,於是七年乞飯不得,乞水亦不得。過七年已復往乞食,其家人應曰:『食已竟,大德!更往餘家。』和伽婆念言:『今得語已,還。』於是婆羅門從餘處還,於路見和伽婆:『咄出家人!從我家來耶?有所得不?』答曰:『得。』婆羅門還至家中,而問家人:『比丘乞食,有與不耶?』家人答曰:『都不與之。』婆羅門言:『比丘妄語,若明日來者我當詰問。』   「明日門外坐,大德和伽婆明日來,婆羅門問曰:『大德!昨言乞有所得。定無所得,何以妄語?比丘法得妄語不?』大德和伽婆答曰:『我往汝家七年,都無所得,昨始得家人語我更往餘家,是故言得。』婆羅門自思念言:『此比丘正得語,而言有所得。善哉!是知足人也,若得飲食者,便應大歡喜。』婆羅門即迴己飲食分,施與和伽婆,而作是言:『從今已去,日日於此取食。』於是和伽婆日日恆往取食。婆羅門見和伽婆威儀具足,發大歡喜心,歡喜心已,復更請曰:『大德!自今以後莫餘家乞,長來此食。』和伽婆默然受請。日日食已漸示佛法,示已而去。   「爾時婆羅門子年始十六,已學婆羅門法三圍陀書。婆羅門子初從梵天下,猶好淨潔,床席、先提悉不與人雜。若欲往師所,以床席、先提,以白潔裹,懸置屋間而去。去後大德和伽婆至,而作是念:『時今至矣!來往多年,此婆羅門子都不共語。以何方便而化度之?』即以神力,令家中床座隱蔽不見,唯見婆羅門子所舉先提。爾時,婆羅門見和伽婆來,遍求坐床了不能得,唯見其子所舉先提,即取與和伽婆坐。   「婆羅門子還,見和伽婆坐其先提,見已心生忿怒,即問家人:『誰持我先提與沙門坐?』大德和伽婆食竟,婆羅門子瞋心已息。大德和伽婆語婆羅門子:『汝何所知?』婆羅門子:『咄沙門!我無所知,誰應知也?』婆羅門子問和伽婆:『沙門知圍陀法不?』問已,此沙門必知。大德和伽婆於三圍陀中通達,及乾晝(漢言一切物名)、揩晝、伊底呵寫、文字,一切分別。婆羅門子,於狐疑法不能通達。所以爾者,由師不解。婆羅門子問和伽婆,於難解中問問盡答。和伽婆語婆羅門子:『汝問已多,我今次問汝一事,汝應當答。』婆羅門子言:『善哉,沙門!我當分別答耶?』和伽婆於雙心中,問婆羅門子:『若人心起而不滅,若人心滅而不起,若人心滅而滅,若人心起而起?』於是婆羅門子,仰頭向虛空、下頭視地,不知所以,反諮沙門:『咄沙門!此是何義?』和伽婆答:『此是佛圍陀。』婆羅門子語:『大德得與我不?』答曰:『得。』復問:『雲何可得?』答曰:『汝若出家,然後可得。』   「於是婆羅門子心大歡喜,來到父母所而白言:『此沙門知佛圍陀,我欲就學,用白衣服沙門不與,令我出家然後當得。』父母作是念已:『善哉!若汝出家學圍陀竟,當速還家。』婆羅門子心念言:『我就此沙門學佛圍陀竟者當還。』臨欲去時父母教敕:『汝能懃學,當聽汝去。』答曰:『無暇教敕。』   「於是婆羅門子往詣和伽婆所。到已,和伽婆即取婆羅門子度為沙彌,以三十二禪定法教其思惟,婆羅門子須臾之頃得須陀洹道。和伽婆思念:『此婆羅門子已得道跡,不樂還家。譬如燋穀不復更生,此沙彌亦復如是。』和伽婆復言:『若我與禪定深法,其得羅漢者恬靜而住,於佛法中不復更學。我今遣其往詣栴陀跋闍所,教學佛法並宣我意。』和伽婆言:『善來沙彌!汝可往彼大德栴陀跋闍所學佛法耶!汝到彼已,當作是言:「大德!我師遣來此教學佛法。」』栴陀跋闍答:『善哉沙彌!明日當教帝須一切佛法及義,唯除律藏。』教學已竟受具足戒,未滿一歲即通律藏,於三藏中悉具足知。和尚阿闍梨,以一切佛法付帝須已,隨壽命長短入於涅槃。爾時,帝須深修禪定,即得阿羅漢,以佛法教導一切人民。   「爾時賓頭沙羅王生兒一百。賓頭沙羅王命終,阿育王四年中殺諸兄弟,唯置同母弟一人。過四年已,然後阿育王自拜為王,從此佛涅槃已一百一十八年。後阿育王即統領閻浮利地,一切諸王無不降伏,王之威神,統領虛空及地下,各一由旬,阿耨達池諸鬼神,恆日日獻水八擔合十六器,以供王用。   「爾時阿育王已信佛法,以水八器施比丘僧,二器施通三藏者,二器供王夫人,餘四器自供。又雪山鬼神,日日獻楊枝木,名羅多,柔軟香美。王及夫人、宮中妓女,合一萬六千人,寺中比丘有六萬眾,常以楊枝恆日日供比丘僧,及王夫人宮中妓女,悉令備足。復有雪山鬼神獻藥果,名阿摩勒呵羅勒,此果色如黃金,香味希有。復有鬼神獻熟菴羅果。復有鬼神,日日獻五種衣服,悉黃金色及手巾,又日日獻賢聖蜜漿,又獻塗香及闍提花。海龍王又獻名眼藥。阿耨達池邊,有自然粳米香美,鼠剝去皮取完全者,鸚鵡日日齎九十擔獻王。又巧作堂屋,中蜜蜂結房,作蜜以供王。迦陵頻伽之鳥來至王所,作種種妙音以娛樂王。王有如是神力。   「又於一日,王作金鎖遣鎖海龍王將來。此海龍王壽命一劫,曾見過去四佛。龍王到已,賜坐師子座,以白傘覆上,種種香花供養。阿育王脫己所著瓔珞,瓔珞海龍王身,以一萬六千妓女圍遶供養。阿育王語海龍王言:『我聞如來相好殊妙,我欲見之,汝可現之。』於是海龍王受教,即現神力,自變己身為如來形像,種種功德莊嚴微妙,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譬如蓮花、鬱波羅花開敷莊嚴水上,亦如星宿莊嚴虛空,青黃赤白種種光色,去身一尋以自莊嚴,譬如青虹,亦如電光圍遶而去,譬如金山,眾寶光明而圍遶之,一切眾生視之無厭,諸梵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於七日之中瞻仰目不暫捨。   「阿育王見之歡喜。自從登位三年唯事外道,至四年中信心佛法。王所以事外道者,時阿育王父賓頭沙羅王,本事外道,日日供施婆羅門六萬人,王與夫人宮內悉事外道,是故相承事之。有一日阿育王供設諸婆羅門,王於殿上坐,見諸婆羅門左右顧視都無法用。王見如此而作是念:『我且更選試,必有法則者,我當供養。』作是念已向諸臣言:『卿等!若有事沙門婆羅門者,可請來我宮中,我當供施。』諸臣答曰:『善哉!』答已各去。   「於是諸臣依其所事事尼揵陀等諸外道,各將至王宮,到已而白王言:『此是我等羅漢。』是時阿育王,即敷施床座,高下精粗各各不同。王語諸外道:『隨力所堪,各各當座而坐。』諸外道聞王此言,仍各自量而坐,或坐先提者,或坐木段者。王觀察如此,自作念曰:『此諸外道等定無法用。』王即知已而作是言:『外道如此,不足供施。』食訖即令出。   「又復一日,王於殿上,在窗牖中,見一沙彌,名泥瞿陀,從殿前過,行步平正威儀具足。王問:『此誰沙彌耶?』左右答曰:『泥瞿陀沙彌,是先王長子修摩那之子也。』」   法師曰:「我今依次第說因緣。爾時,賓頭沙羅王病困,阿育王從所封鬱支國來還父王國,即殺修摩那太子,仍自把王國事。阿育王殺太子修摩那已,撿挍宮內。修摩那妃先已懷胎滿十月,仍假服逃出,去城不遠至栴陀羅村,村邊有樹名泥瞿陀,有一天人作此樹神。樹神見修摩那妃語言:『善來!』妃聞樹神喚,即往至樹所。樹神神力化作一屋,語妃曰:『汝可住此屋。』妃聞語已即便入屋,其夜而生一男兒,母為作字名泥瞿陀。於是旃陀羅主敬心供給,如奴見大家無異。時王女妃住樹神屋中七年,泥瞿陀年已七歲。爾時有阿羅漢比丘,名婆留那,以神通觀泥瞿陀,因緣應度,作是念:『今時至矣。』欲度為沙彌。即往詣妃所,求度為沙彌。妃即與令度。婆留那即度為沙彌,髮未落地即得羅漢。   「又一日,沙彌料理裝束已,往詣師所供養已,取缽盂袈裟往至母所,從城南入過殿前行出城東門。爾時,阿育王在殿上向東經行,王見泥瞿陀沙彌於殿前過,威儀具足視地七尺而行,心中清淨。此因緣已前說,今當廣說。於是阿育王而作是念:『彼沙彌者,屈身俯仰威儀庠序,當有聖利法也。』王見沙彌已信心歡喜,即發慈哀心。何以故?過去世時,此沙彌是阿育王兄,曾共修功德。而作偈說: 「『往昔因緣故,  今生復歡喜,   譬如鬱缽花,  得水鮮開敷。』   「於是阿育王,生慈悲已不能自止,即遣三臣往喚沙彌。諸臣極久未時得還,復遣三臣。三臣到已,語沙彌言:『沙彌速去!』於是沙彌,執持威儀安庠而來。到已,王語沙彌:『當自觀察,隨意坐也。』於是沙彌,觀看眾中都無比丘,沙彌知已,仍欲就白傘高座,而作方便令王受缽。王見沙彌作方便已,心自念言:『此沙彌者必為家主。』沙彌即以缽授王已,即就王座。王以己所食施與沙彌,沙彌自量取足而受。沙彌食竟,於是王問沙彌:『沙彌師教,沙彌悉知不?』答曰:『我知少分。』王言:『善哉!為我說之。』『善哉大王!我當為說。』沙彌而作是念,量王所堪,即為說法咒願,便說半偈: 「『不懈怠者是涅槃,  若懈怠者是生死。』   「王聞已,向沙彌言:『我知已,但說令盡。』沙彌咒願已竟,王向沙彌言:『日供養八分。』沙彌答:『善哉!我當迴與師。』王問:『沙彌師是誰耶?』答言:『無罪見罪呵責,是名我師。』王言:『更與八分。』沙彌答:『善哉!我當與阿闍梨。』王復問言:『闍梨是誰?』答:『共於善法中教授令知,是我闍梨。』王復答言:『善哉!我更與八分。』沙彌答:『此八分與比丘僧。』王復問言:『比丘僧是誰?』答言:『我師我闍梨我是依止,故得具足戒。』王聞是已倍增歡喜,王語沙彌:『若爾我更與八分。』沙彌答言:『善哉!受。』受已而去。   「明日沙彌與比丘僧三十二人來至王宮,到已中食竟。王問沙彌:『更有比丘無?』沙彌答言:『有。』『若有者更將三十二人來。』如是漸增乃至六萬。是時外道六萬徒眾失供養分。大德泥瞿陀即授王及宮內夫人諸臣,悉受三歸五戒。是時王及諸人信心倍增,無有退轉。王為諸眾僧,起立大寺安處眾僧,乃至六萬日日供養。王所統領八萬四千國王,敕諸國起八萬四千大寺,起塔八萬四千,王敕諸國造立塔寺,各受王命歡喜而造。   「復有一日於阿育僧伽藍作大佈施,佈施已,王於六萬比丘僧中坐,而作是言:『我有四種供給,湯藥、飲食、衣服、臥具,自恣與僧。』語已而作是問:『諸大德!佛所統領有幾種法耶?』比丘答言:『支法有九,法聚有八萬四千。』王聞已,至心於法。王作是念:『我當立八萬四千寺,以供養八萬四千法聚。』即日出銀錢九十六億,而喚大臣。臣到已,王語臣言:『我所領八萬四千國,遣人宣令,國起一寺。』阿育王自作阿育王僧伽藍。   「眾僧見阿育王欲起大寺,見已有一比丘,名因陀掘多,有大神力漏盡羅漢。眾僧即差因陀掘多,統知寺事。是時因陀掘多見寺有所闕短處,自以神力修治令辦,王出銀錢,羅漢神力三年乃成。諸國起寺來啟答王,一日俱到,白統臣言:『造塔寺已成。』統臣入白王言:『八萬四千國,起八萬四千寺塔,皆悉已成。』王答言:『善哉!』王語一大臣:『可打鼓宣令,寺塔已成,七日之後當大供養佈施,國中一切內外人民,悉受八戒身心清淨。』過七日已,莊嚴擬赴王命,如天帝釋諸天圍遶,阿育王國土亦復如是,莊嚴竟,人民遊觀無有厭足,人民悉入寺捨。   「爾時集眾,有八億比丘僧、九十六萬比丘尼,於集眾中羅漢一萬。諸比丘僧心作是念:『我當以神通力令王得見己所造功德,見此已然後佛法大盛。』諸比丘以神通力,王所統領閻浮利地,縱廣四萬乃至海際,其中所起塔寺,一切供養佈施種種功德,使王一時睹見。王得見已心中歡喜,而白眾僧言:『如我今者,供養如來作大佈施,心中歡喜有如我不?』於是眾僧,推目揵連子帝須令答王。帝須答王言:『佛在世時諸人供養,不及於王,唯王一人無能過者。』   「王聞帝須此語,心中歡喜不斷,而作念言:『於佛法中作大佈施,無與我等,我當受持佛法如子愛父,則無有狐疑。』於是大王問比丘僧:『我於佛法中得受持不?』爾時帝須聞王語已,又見王邊王子,名摩哂陀,因緣具足,便作念:『若是王子得出家者,佛法極大興隆。』念已而白王言:『大王!如此功德猶未入佛法,譬如有人從地積七寶上至梵天,以用佈施,於佛法中亦未得入,況王佈施而望得入!』王復問言:『雲何得入法分?』帝須答言:『若貧若富,身自生子,令子出家得入佛法。』作是言已,王自念:『我如此佈施,猶未入佛法,我今當求得入因緣。』   「王觀看左右見摩哂陀,而作是念:『我弟帝須已自出家。』即立摩哂陀為大子,王復籌量立為太子好?令出家好?即語摩哂陀:『汝樂出家不?』摩哂陀見叔帝須出家後,心願出家,聞王此言心大歡喜,即答:『實樂出家。若我出家,王於佛法得入法分。』爾時王女名僧伽蜜多,立近兄邊,其婿先已與帝須俱出家。王問僧伽蜜多:『汝樂出家不?』答言:『實樂。』王答:『若汝出家大善。』王知其心,心中歡喜向比丘言:『大德!我此二子,眾僧為度,令我得入佛法。』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二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眾僧已受,即推目揵連子帝須為和尚;摩呵提婆為阿闍梨,授十戒;大德末闡提為阿闍梨,與具足戒。是時摩哂陀年滿二十,即受具足戒,於戒壇中得三達智,具六神通漏盡羅漢。僧伽蜜多,阿闍梨名阿由波羅,和尚名曇摩波羅。是時僧伽蜜多年十八歲,度令出家,於戒壇中即與六法。王登位以來,已經六年,二子出家。於是摩哂陀於師受經及毘尼藏,摩哂陀於三藏中,一切佛法皆悉總持,同學一千,摩哂陀最大。   「爾時阿育王登位九年,有比丘拘多子,名帝須,病困劇,持缽乞藥得酥一撮,其病增長命將欲斷,向諸比丘言:『三界中慎勿懈怠。』語已飛騰虛空,於虛空中而坐,即化作火自焚燒身,入於涅盤。是時,阿育王聞人宣傳,為作供養,王念言:『我國中比丘,求藥而不能得。』王於四城門邊起作藥藏,付藥滿藏中。時,波吒利弗國四方城門邊,有四千客堂,堂日得錢五千,以供王用。爾時,王以錢一千供大德泥瞿陀,一千供養塔像華香直,取一千供給法堂,一千供諸律師,一千供眾僧。四城門邊藥藏,日一萬以用買藥直。   「爾時,佛法興隆,諸外道等衰殄失供養利,周遍乞食都無所得,為飢渴所逼,託入佛法而作沙門,猶自執本法,教化人民,此是律、此是法。既不用佛法律威儀進止,悉不得法,來入寺住,至布薩日來入僧中,諸善比丘不與其同。爾時,目揵連子帝須自念言:『諍法起已,不久當盛,我若住僧眾,諍法不滅。』即以弟子付摩哂陀已,目揵連子帝須入阿烋河山中,隱靜獨住。   「諸外道比丘,欲以己典,雜亂佛法,遂成垢濁。外道猶行己法,或事火者,或五熱炙身,或大寒入水,或破壞佛法者,是故諸善比丘不與同布薩、自恣及諸僧事。如是展轉,乃至七年不得說戒。   「阿育王知已,遣一大臣,來入阿育僧伽藍,白眾僧,教滅鬥諍,和合說戒。大臣受王敕已入寺,以王命白眾僧,都無應對者。臣便還,更諮傍臣:『王有敕令,眾僧滅諍,而不順從。卿意雲何?』傍臣答言:『我見大王往伏諸國,有不順從,王即斬殺,此法亦應如此。』傍臣語已,使臣往至寺中,白上座言:『王有敕令,眾僧和合說戒,而不順從。』上座答言:『諸善比丘不與外道比丘共布薩,非不順從。』於是,臣從上座次第斬殺,次及王弟帝須而止。帝須見殺諸比丘,即自念言:『此臣受取王敕,辟故殺諸眾僧也。』」   問曰:「帝須是誰?」   答曰:「是王弟同生。爾時,阿育王登位,立弟為太子,太子一日入林遊戲,見諸群鹿陰陽和合。太子作是念:『此諸群鹿噉草飲水,尚復如此,豈況比丘在寺房舍,床褥細軟飲食適口,當無是事!』太子遊還到王所,白王言:『我向出遊,見諸群鹿陰陽和合,畜生噉草飲水,尚有此事,諸比丘僧在寺房舍供養備足,豈無此事?』王聞語已,即自念言:『非狐疑處而生狐疑。』一日太子帝須,觸忤王意,王忿而語太子帝須:『我今以王位別汝,七日作王訖已,我當殺汝。』是時太子帝須,雖受王位,七日之中,日夜妓樂、飲食種種供養,心不染著,形體羸瘦,憂惱轉劇。所以爾者,猶畏死故。七日已滿,王喚帝須問:『何意羸瘦,飲食、妓樂不稱意耶?』帝須答言:『死法逼迫,心不甘樂。』王聞語已,語帝須言:『汝已知命七日當死,猶尚惶怖,況諸比丘出息入息,恆懼無常,心有何染著?』王語已,帝須於佛法中即生信心。   「又復一日,太子帝須出遊行獵,漸漸前行至阿練若處。見一比丘坐,名曇無德,有一象,折取木枝遙拂比丘。太子見已,心發歡喜,而作願言:『我何時得如彼比丘?』曇無德比丘自逆知帝須心願,比丘即以神力飛騰虛空,於虛空中而坐,令帝須得見,從虛空飛往阿育僧伽藍大池中,於水上而坐立,脫僧伽梨鬱多羅僧置虛空中,入池洗浴。是時太子帝須,見大德有如是神力,心大歡喜而言:『今日我當出家!』即還宮中白王言:『我欲出家,王必哀念,聽我出家!』王聞帝需求出家,心大驚怪,答言:『宮中妓女,百味餚膳娛樂快樂,何以出家?』王種種方便令其心止。志意堅固,永不肯住,而答王言:『宮中婇女歡樂暫有,會當別離。』大王嘆言:『善哉!』即遣諸臣,使平治道路,掃灑清淨,豎立幢幡,種種莊嚴。莊嚴竟已,臣白王言:『裝束已辦。』王取太子公服天冠瓔珞,莊嚴太子,千乘萬騎圍遶,奉送往至寺中。   「眾僧見太子帝須出家,心大歡喜,有辦僧伽梨者、鬱多羅僧者、安陀會者、缽盂者,擬待太子,即出家已。是時太子往到禪房,至曇無德比丘所,求欲出家。國中豪貴諸長者兒一千童子,隨太子出家。國中人民見太子出家,各自念言:『太子如此尊貴,尚捨王位出家修道。我等貧窮,何所戀慕?』念已,無數人眾,悉隨出家。阿育王登位四年,太子出家。復有王外甥阿嗜婆羅門,是僧伽蜜多知已,有一男兒阿嗜,聞太子出家,心中驚喜,往至王所,即白王言:『我今欲隨太子出家,願王聽許。』王答:『善哉!』即與太子俱日出家。如是於佛法中,多有剎利出家,佛法興隆。   「時,帝須言:『當知此臣僻取王意,殺諸比丘。』臣殺未已,帝須比丘便前遮護。臣不得殺,臣即置刀,往白王言:『我受王敕,令諸比丘和合說戒,而不順從,我已依罪,次第斬殺。殺猶未盡,帝須比丘即便遮護,不能得殺。』臣白王言:『帝須比丘為殺以不?』王聞臣言殺諸比丘,即大驚愕,心中懊惱,悶絕躄地,以冷水灑面,良久乃穌,即語臣言:『咄咄!我遣汝入寺,欲令眾僧和合說戒,何以專輒而殺眾僧?』   「王往寺中白諸眾僧:『我前遣一臣教令和合說戒,不使殺諸比丘;此臣專輒,枉殺眾僧。不審此事,誰獲罪耶?』有比丘答言:『由王故殺,此是王罪。』或有比丘言:『兩俱得罪。』有一比丘即問王言:『王心雲何,有殺心不?』王答言:『我本以功德意遣,無殺心也。』『若王如此,王自無罪,殺者得罪。』王聞如是言已,心生狐疑,問諸比丘:『有能斷我狐疑者不?若能斷我狐疑心者,我當更豎立佛法。』諸比丘答言:『有目揵連子帝須,能斷狐疑豎立佛法。』於是即遣法師四人,人各有比丘一千侍從而去;復遣大臣四人,人各有一千人將從,往迎大德目揵連子帝須,須得而歸。   「是時二部眾,往至阿烋河山中,迎取目揵連子帝須,到已而言:『王喚帝須!』帝須不去。王復更遣法師八人,人各有比丘一千侍從;大臣八人,人各一千侍從。到已復言:『王喚帝須!』帝須不去。王遲望二使,經久未反,王心狐疑。王復問諸大德:『大德!我已遣二使,往迎目揵連子帝須,使已經久而不見至?』眾僧答言:『恐迎者僻宣王意,言喚帝須!是故不來。』王復問言:『雲何作請語而得來耶?』眾僧答王,當作是言:『「佛法已沒,願屈大德來,更共豎立。」乃可得來。』   「王聞是言,更遣法師十六人,人各比丘一千侍從;大臣十六人,人各將一千人。王復問:『彼法師為老為少?』眾僧答言:『老。』『若其老者,當用輿迎。』眾僧答言:『不得乘輿。』王復問言:『彼大德者住在何處?』答言:『阿烋河山中。』『若爾,當遣舫乘往迎。』敕使者言:『汝若到已,當請大德住大舫中,可使四邊帶仗防護。』   「是時大眾、使者發去,到阿烋河山中,即以王命白大德言:『今佛法已沒,仰屈大德來共豎立。』於是大德聞使語已,言:『我出家正為佛法,今時至矣!』即取坐具而起。帝須自念言:『明當至波吒利弗國。』是時阿育王,夜夢見如是相貌,有一白象而來,以鼻摩娑王頭捉王右手。明旦王召相師曰:『我夜夢如是相貌,為吉為凶?』有一相師,即答王言:『捉王手者是沙門像也。』大王聞相師語已,即得信來白王:『大德帝須今日已至。』王聞至已,即出往迎。王自入水至膝,大德帝須欲上,王以右手捧接大德,大德帝須便捉王手。左右拔劍,欲斫大德帝須。何以故?阿育王法,若人捉王頭及手,即便斫頭,是故拔劍欲斫。爾時,王見水中拔劍影,王迴顧言:『咄咄!我昔敕臣,往至寺中令眾僧和合說戒,而僻取我意,殺諸比丘,而汝今者復欲殺耶?止止!莫作我罪。』」   法師問曰:「比丘不得捉白衣手,雲何得捉?」   答曰:「王為欲聞法,故往請來。王即是大德弟子,故得捉手。於是王將大德,往園林中住,三重防衛。王自為大德洗腳,以油磨之,磨竟於一邊而坐。王自念言:『此大德能斷我疑不?若能斷我疑者,亦能斷諍法,然後佛法豎立。』王念:『我且當試大德。』『我欲見大德神通力,願為示現。』帝須答言:『汝今樂見何等神力?』王言:『我欲見大地震動。』帝須問曰:『為欲使一邊動?一切動耶?』王復問言:『於此二種何者為難?』帝須答言:『譬如銅盤盛滿中水,有人動盤水悉動難?半動、半不動難?』王言:『半動半不動甚難。』帝須答言:『如是,大王!』王言:『欲見半動半不動。』帝須語王:『周迴四方四由旬,彈繩作界,東方安車,南方安馬,西方安人,北方安銅盤水,使各騎界上,一腳在內一腳在外,銅盤水當安界上,半入界內半在界外。』王即隨教作已。於是帝須即入第四禪,從禪定起,而向王言:『善見,大王!』大德帝須即以神力,能使四方四由旬外悉大震動,界內不動;車馬及人外腳悉動,內腳不動;水半動、半不動。於是大王,見大德神力如此,即大歡喜:『我先所疑今得斷也,於佛法中惡法得滅。』   「王即問大德帝須:『我先遣一臣到寺,令僧和合說戒;而臣專輒殺諸比丘。此罪誰得耶?』帝須答言:『大王!有殺心不?』王即答言:『我無殺心。』『若無殺心,王無罪也。』即便為王說《本生經》:『佛語諸比丘:「先籌量心然後作業,一切作業皆由心也。」』帝須欲演《本生經》:『大王!往昔有一鷓鴣鳥,為人籠繫在地,愁怖便大鳴喚。同類雲集,為人所殺。鷓鴣問道士:「我有罪不?」道士答言:「汝鳴聲時有殺心不?」鷓鴣鳥言:「我鳴伴來,無殺心也。」道士即答:「若無殺心,汝無罪也。」而說偈言: 「『不因業而觸,  必因心而起,   善人攝心住,  罪不橫加汝。』   「如是大德帝須,方便令王知已,七日在園林中,帝須教王,是律、是非律,是法、是非法,是佛說、是非佛說。七日竟,王敕:『以步障作隔,所見同者集一隔中,不同見者各集異隔。』處處隔中,出一比丘,王自問言:『大德!佛法雲何?』有比丘答言常,或言斷,或言非想,或言非想非非想,或言世間涅槃。王聞諸比丘言已,『此非比丘,即是外道也。』王既知已,王即以白衣服與諸外道,驅令罷道。其餘隔中六萬比丘,王復更問:『大德!佛法雲何?』答言:『佛分別說也。』諸比丘如是說已,王更問大德帝須:『佛分別說不?』答言:『如是,大王!』知佛法淨已,王白:『諸大德!願大德布薩說戒。』王遣人防衛眾僧,王還入城。   「王去之後,眾僧即集眾六萬比丘。於集眾中,目揵連子帝須為上座,能破外道邪見徒眾。眾中選擇知三藏、得三達智者一千比丘,如昔第一大德迦葉集眾,亦如第二須那拘集眾,出毘尼藏無異,一切佛法中清淨無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大地六種震動,所以一千比丘說,名為第三集也。」   法師問曰:「三集眾誰為律師?」   「於閻浮利地,我當次第說名字:第一、優波離,第二、馱寫拘,第三、須那拘,第四、悉伽婆,第五、目揵連子帝須。此五法師於閻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斷絕,乃至第三集律藏。從第三之後,目揵連子帝須臨涅槃,付弟子摩哂陀,摩哂陀是阿育王兒也,持律藏至師子國。摩哂陀臨涅槃,付弟子阿栗吒。從爾已來,更相傳授至於今日,應當知之。我今說往昔師名,從閻浮利地五人持律藏至師子國:第一、名摩哂陀,第二、名一地臾,第三、名鬱帝臾,第四、名參婆樓,第五、名拔陀沙。此五法師智慧無比,神通無礙得三達智,於師子國各教授弟子。   「摩哂陀臨涅槃,付弟子阿栗吒,阿栗吒付弟子帝須達多,帝須達多付弟子伽羅須末那,伽羅須末那付弟子地伽那,地伽那付須末那,須末那付伽羅須末那,伽羅須末那付曇無德,曇無德付帝須,帝須付提婆,提婆付須末那,須末那付專那伽,專那伽付曇無婆離,曇無婆離付企摩,企摩付優波帝須,優波帝須付法叵,法叵付阿婆耶,阿婆耶付提婆,提婆付私婆。如此諸律師,智慧第一,神通無礙,得三達智,愛盡羅漢,如是師師相承至今不絕。」   法師曰:「我今更說根本因緣。爾時,於波吒利弗國,集第三毘尼藏竟。往昔目揵連子帝須,作如是念:『當來佛法何處久住?』即以神通力觀看閻浮利地,當於邊地中興。於是目揵連子帝須,集諸眾僧,語諸長老:『汝等各持佛法,至邊地中豎立。』諸比丘答言:『善哉!』即遣大德:『末闡提!汝至罽賓、揵陀羅吒國中。摩呵提婆!至摩醯婆末陀羅國。勒棄多!至婆那婆私國。曇無德!至阿波蘭多迦國。摩訶曇無德!至摩訶勒吒國。摩呵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國(是漢地也)。末示摩!至雪山邊國。須那迦鬱多羅!至金地國。摩哂陀、鬱帝夜參婆樓拔陀!至師子國。各豎立佛法。』於是諸大德各各眷屬五人,而往諸國豎立佛法。   「爾時,罽賓國中有龍王,名阿羅婆樓,國中種禾稻,始欲結秀,而龍王注大洪雨,禾稻沒死流入海中。爾時大德末闡提比丘等五人,從波吒利弗國飛騰虛空,至雪山邊阿羅婆樓池中下,即於水上行住坐臥。龍王眷屬童子入白龍王言:『不知何人,身著赤衣居在水上,侵犯我等。』龍王聞已即大瞋忿,從宮中出,見大德末闡提,龍王忿心轉更增盛,於虛空中作諸神力,種種非一,令末闡提比丘恐怖,復作暴風疾雨、雷電霹靂,山巖崩倒、樹木摧折,猶如虛空崩敗。龍王眷屬童子,復集一切諸龍童子,身出煙竟,起大猛火、雨大礫石,欲令大德末闡提恐怖。既不恐怖,而便罵言:『禿頭人,君為是誰,身著赤衣?』如是罵詈,大德顏色不異,龍王復更作是罵言:『捉取打殺!』語已更喚兵眾,現種種神變,猶不能伏。   「大德末闡提以神通力蔽龍王神力,向龍王說:『若汝能令諸天世人一切悉來恐怖,我者一毛不動;汝今更取須彌山王及諸小山擲置我上,亦不能至。』大德作是語已,龍王思念:『我作神力便已疲倦,無所至到。』心含忿怒而便停住。是時大德知龍王心,以甘露法味教化示之,令其歡喜歸伏。龍王受甘露法已,即受三歸五戒,與其眷屬八萬四千俱受五戒。復有雪山鬼、夜叉、揵撻婆、鳩盤茶鬼等,聞大德末闡提說法已,即受三歸五戒。復有夜叉五人,與眷屬俱,呵梨帝耶夜叉尼有五百子,得須陀洹道。   「於是大德末闡提,喚一切夜叉及龍王,從今以後莫生瞋恚,莫殘害人民禾稻,於諸眾生生慈悲心,令得安樂。一切諸龍鬼等答言:『善哉!如大德教,即當順從。』即日龍王作大供養,龍王遣取己七寶床與末闡提,末闡提坐於床上,龍王立近末闡提邊,以扇扇末闡提。是時,罽賓揵陀勒叉國人民,常以節日集,往祠會龍王。到已,見大德末闡提,各相謂言:『此比丘神力乃勝龍王。』於是人民悉禮末闡提,禮已而坐。末闡提為諸人民說讀《譬喻經》,說已,八萬眾生即得道果,千人出家。」   法師言:「從昔至今,罽賓國皆著袈裟,光飾其境。」而說偈言: 「罽賓揵陀國,  爾時末闡提,  瞋恚大龍王,  教化令受法。  復有餘大眾,  從繫縛得解,  八萬得天眼,  出家一千眾。   「大德摩訶提婆,往至摩醯娑慢陀羅國。至已,為說《天使經》,說竟,四萬人得道果,皆悉隨出家。」而說偈言: 「摩訶提婆,  有大神力,  得三達智,  到摩醯娑。  為說《天使經》,  度脫諸眾生,  四萬得天眼,  皆悉隨出家。   「大德勒棄多,往婆那婆私國,於虛空中而坐。坐已,為說《無始經》。說已,六萬人得天眼,七千人出家,即起五百寺。」而說偈言: 「大德勒棄多,  有大神通力,  到婆那婆私,  於虛空中坐。  為說《無始經》,  眾生得天眼,  出家七千人,  五百僧伽藍。   「大德曇無德,往阿波蘭多國。到已,為諸人民說《火聚譬經》。說已,令人歡喜,三萬人得天眼,令服甘露法,從剎利種男女,各一千人出家,如是佛法流布。」而說偈言: 「大德曇無德,  有大神通力,  往阿婆蘭多,  說《火聚經》法。  令服甘露法,  眾生得天眼,  一千比丘僧,  比丘尼如是。   「大德摩訶曇無德,往至摩訶勒吒國。到已,為說《摩訶那羅陀迦葉本生經》。說已,八萬四千人得道,三千人出家,如是佛法流通。」而說偈言: 「大德摩訶曇,  有大神通力,  往摩訶勒吒,  說《迦葉本經》,  眾生得道果,  出家三千人。   「大德摩訶勒棄多,往臾那世界國。到已,為說《迦羅羅摩經》。說已,臾那世界國七萬三千人得道果,千人出家,臾那世界佛法通流。」而說偈言: 「摩訶勒棄多,  有大神通力,  往臾那世界。  說《摩迦羅經》,  眾生得道果,  出家一千人。   「大德末示摩、大德迦葉、大德提婆純毘帝須,復大德提婆,往雪山邊。到已,說《初轉法輪經》。說法已,八億人得道。大德五人,各到一國教化,五千人出家,如是佛法流通雪山邊。」而說偈言: 「大德末示摩,  有大神通力,  往到雪山邊,  說《初法輪經》,  眾生得道果,  出家五千人。   「大德須那迦那鬱多羅,往至金地國。到已,於金地中,有一夜叉尼,從海中出,往到王宮中,夫人若生兒已,夜叉即奪取而食。爾時,王夫人生一男兒,見大德須那迦來,即大恐怖,而作念言:『此是夜叉尼伴也。』即取器仗往欲殺須那迦。須那迦問言:『何以持器仗而來?』諸人答言:『王宮中生兒,而夜叉尼伴奪取而食。君將非其伴耶?』須那迦答言:『我非夜叉尼伴,我等名為沙門,斷殺生法,護持十善勇猛精進,我有善法。』   「是時夜叉尼聞王宮生兒,相與圍遶從海中出,作如是言:『今王生兒,我當往取食。』王宮中國人,見夜叉眾來,皆大驚怖,往白大德。是時須那迦,即化作夜叉大眾,倍於彼眾而圍遶之。夜叉尼等見化夜叉,而作念言:『彼夜叉者當已得國,今將欲來害食我等。』作是念已,即各走去不得迴顧。於是化夜叉眾,隨後而逐,不見而止。大德須那迦,即誦咒防護國土,使諸夜叉斷不得入,即為國人民說《梵網經》,說已,六萬人皆得道果,復有受三歸五戒者,三千五百人為比丘僧,一千五百人為比丘尼,於是佛法流通。」   法師言:「從昔至今,王若生兒,悉皆取名名須鬱多羅。」而說偈言: 「大德須那迦,  鬱多羅比丘,  有大神通力,  往到金地國,  為說《梵網經》,  眾生得道果,  三千五百僧,  一千五百尼。」   「大德目揵連子帝須,與眾僧遣摩哂陀往師子洲。摩哂陀即作是念:『此時可去以不?』摩哂陀即入定觀。『師子阿□羅陀國王,名聞茶私婆,年已老耄,不堪受化,若往化者,佛法亦不久住。我今且止,去時未至。若王命終,太子代位,我當共往建立佛法。我今且往外家,欲問訊母。』復更自念:『到母國已,當還此不?仍往師子洲也。』摩哂陀往師所,頭面禮足及比丘僧,從阿育王僧伽藍出,摩哂陀為上座,僧伽蜜多兒沙彌,須末那等六人,及一優婆塞,名盤頭迦,與共俱去,過王捨城至南山村,從此次第而去至母國也。」   法師曰:「何以故?昔阿育王封鬱支國,初往至國次第而去,即到南山,山下有村,名卑提寫。大富長者以女與阿育王為婦,到國而生一男兒,名摩哂陀。摩哂陀年已十四,後阿育王便登王位,留婦置鬱支國,在卑提寫村住。是以經文注言:『摩哂陀經六月日而至母所。』   「爾時摩哂陀,次第到母國已,母出頭面作禮,作禮已竟,為設中食,即立大寺,名卑地寫。時摩哂陀少時住寺,而作是念:『此間所作已訖,時可去不?』摩哂陀復自思念:『我今且當待阿育王遣使往師子洲,授太子天愛帝須為王竟,然後我往。使彼太子若登位者,得阿育王拜授為王,並聞如來功德,必大歡喜。我伺其出遊眉沙迦山,是時我與相見。過一月已,當往到彼。』四月十五日眾僧集布薩時,便共籌量,於是眾僧各各答言:『時可去矣。』」   法師曰:「往昔說偈讚言: 「上座摩哂陀,  大德鬱地臾,  大德鬱帝臾,  大德跋陀多,  大德參婆樓,  沙彌脩摩那,  皆得三達智;  婆塞槃頭迦,  已得見道跡,  此諸大士等。」   「爾時天帝釋,知聞茶私婆王便已終沒,即下白摩哂陀言:『師子阿□羅陀國王命已壽終,今太子天愛帝須已登為王。我念往昔佛在世時,已記摩哂陀比丘當在師子土中,興隆佛法。是故大德!今應當去,我亦侍從,俱往至彼。』天帝釋即作是言:『爾時佛在菩提樹下,以天眼遍觀世間,即見師子洲中,佛法興盛,敕語我言:「可與大德摩哂陀,俱往師子洲中,豎立佛法。」是故我今作如是言。』大德摩哂陀,已受天帝釋語已,即從卑地象山,與大眾俱飛騰虛空,到師子阿□羅陀國,往至東方眉沙迦山下,是故從古至今,名為象山。」   法師曰:「今說往昔偈言: 「住卑地寫村,  已經三十日,  時至宜應去,  往到師子洲。  從閻浮利地,  次第飛騰往,  譬如虛空雁,  羅列不失次。  如是諸大德,  根本因緣起,  國東眉沙山,  靉靆如黑雲,  即到山頂上,  徘徊而來下。」   「爾時諸大德,到師子洲中已,摩哂陀為上座。於時佛涅槃已,二百三十六歲,佛法通流至師子洲中,應當知之。爾時阿闍世王,登王位八年佛涅槃,此年師子童子,而於彼洲初立作王。又有童子,名毘闍耶,往師子洲中,安立人民,住止處竟。爾時閻浮地王,名鬱陀耶跋陀羅,登王位已十四年,此毘闍耶,於師子洲中命終,鬱陀耶跋陀羅已十五年,半頭婆脩提婆,於師子洲登王位。爾時閻浮利地,若那迦逐寫迦,登王位二十年,半頭婆脩提婆王,於彼命終,阿婆耶即代為王。閻浮利地王,名脩脩佛那迦,作王十七年,阿婆耶王二十年,有波君茶迦婆耶,起兵伐阿婆耶王得,仍即立代為王。閻浮利地王,名迦羅育,在位已十六年,波君茶迦婆耶已十八年。閻浮利地王,名栴陀掘多,作已十四年,波君茶迦婆耶命終,聞茶私婆代。閻浮利地王,名阿育,已在位十七年,聞茶私婆命終,天愛帝須代。爾時佛涅槃後,阿□樓陀王閔躕王,在位各八年,那迦逮婆迦作王十四年,脩脩佛那迦作王十八年,其兒代,名阿育,作王二十八年。阿育王有十兒,並登為王二十二年。次玫難陀代,作王二十二年。復有栴陀掘多,作王二十四年。賓頭沙羅王代,在位二十八年,阿育王代位已十八年,摩哂陀到師子洲中,即是王種次第,應當知。   「是時天愛帝須王,有星宿惡忌避出,使臣打鼓,宣令王當出。使臣打鼓,宣令王當出避,與四萬眾圍遶出城,到眉沙迦山,王欲行獵。爾時山中有一樹神,欲令王得見大德摩哂陀,樹神化作一鹿,去王不遠,示現噉草而便徐行。王見化鹿,即張弓捻箭引弓欲射。王復念言:『我當諦射此鹿。』鹿仍迴向闍婆陀羅路而走。王即逐後,到闍婆陀羅。化鹿知去摩哂陀不遠而滅。   「於是摩哂陀見王已近,而作是念:『今以神力,令王正見我一人,不見餘人。』大德摩哂陀,即喚:『帝須!帝須!汝當善來。』王聞喚已,而便念言:『今此國中誰敢喚我名者?此何等人,著赤衣服割截而成,喚我名字?』生狐疑心:『此是何等?為是人乎?為是神鬼耶?』於是大德摩哂陀,即答言:『我等沙門,釋種法王之子,為哀愍大王,從閻浮利地故來到此。』   「爾時天愛帝須王,與阿育王以有書信,遙作知識。是時天愛帝須王,功德瑞相,有山名車多迦,山邊生一竹林,林中有三竹,大如轅,一名籐杖,二名華杖,三名鳥杖。籐杖者,其色白如銀,金籐遶纏。華杖者,黃碧絳黑白華,種種雜華瓔珞華杖。鳥杖者,鷹鷂耆婆鳥,耆毘迦鳥,如是種種眾鳥。復有四足眾生,如生氣無異。」   法師曰:「今說往昔偈讚: 「車多迦山邊,  忽生一竹林,  林中有三竹,  其色白如銀,  黃白絳碧黑,  金籐圍遶纏,  眾鳥及四足,  種種雜華照。」   「海中復出珊瑚真珠摩尼金銀種種雜寶,復有八種真珠:馬珠、象珠、車珠、婆羅迦珠、婆羅耶珠、纏指珠、迦鳩陀婆羅珠、世間珠。如是天愛帝須王,遣信齎上三竹及眾寶物並八真珠,獻阿育王。到已,阿育王見大歡喜,即答餉以五種服飾、傘、拂、劍、天冠、七寶革屣及眾寶物,不可計數。何謂為眾物?檀陀迦蝝及常滿河水、騰沙迦華,頻伽色髮衣一雙、手巾、青栴檀,有土如平旦時色、阿羅勒果、阿摩勒果王女。」   法師曰:「今說往昔偈言: 「天冠拂傘劍,  七寶裝革屣,  頻伽檀陀蝝,  色髮衣一雙,  金缽儀一具,  阿耨達池水,  鮮白貴手巾,  無價青栴檀,  平旦色白土,  龍王名眼藥,  菴摩阿梨勒,  無上甘露藥,  鸚鵡所獻米,  其數五百擔,  此諸眾妙物,  阿育王功德。」   「如是諸妙物,是世間餉也。復有三寶餉,阿育王言:『我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作優婆塞,此是釋種子法,於三寶中,汝當至心,信受佛法。』阿育王遣信,答天愛帝須王餉,並授王位。天愛帝須王,以三月十五日受拜王位。經一月日,摩哂陀等來到。復聞摩哂陀說:『我是釋種子。』天愛帝須王,於獵場中即復思憶阿育王書,言有釋種子,即投弓放箭,卻坐一面,各相問訊。」   法師曰:「今說往昔偈讚言: 「投弓放箭,  卻坐一面。  大王坐已,  問訊大德,  句次有義。  時四萬人,  往到王所,  各自圍遶。」   「是時軍眾到已,大德摩哂陀即現六人。王時見已而問:『大德!此六人者何時來也?』答言:『與我俱來。』王復問:『於閻浮利地,有餘如此沙門不?』答言:『彼國土者沙門眾多,袈裟之服晃曜國內,皆三達智神通無礙,懸知人心,漏盡羅漢,佛弟子聲聞眾多。』王復問言:『諸大德等乘何來此?』答言:『我等不用水陸而來。』王自念言:『當從虛空來也。』摩哂陀復作是念:『王有智慧?無智慧耶?我當試之。』有一菴羅樹,王坐近樹。摩哂陀因樹而問:『大王!此是菴羅樹耶?』王即答言:『是菴羅樹。』『置此菴羅樹,更有樹無?』答言:『更有。』『復置此樹,更有樹無?』答言:『更有。』『復置此樹,更有餘樹無?』即答言:『有。』復問:『置餘樹更有樹無?』答:『此是菴羅樹耶?』摩哂陀答:『善哉,大王!有大智慧。』摩哂陀言:『王有宗親無?』答:『甚多。大德!』『置王宗親,餘人有宗親無?』答言:『極多。』『置王宗親,置餘人宗親,更有餘人無?』王便答言:『我即是也。』摩哂陀答:『善哉,善哉!大王聰明!自知己身非親、非餘人親。』   「於是大德摩哂陀言:『此王智慧能豎立佛法。』即為說《咒羅訶象譬經》。說已,王與四萬大眾,一時俱受三歸。是時王聽法已,遣信還國,欲取飲食。王復念言:『即今非時,非沙門食也。』飲食到已,王自欲獨食,意復疑而問:『諸大德!大德食不?』答言:『此非我等沙門食時。』王問:『何時得淨也?』答曰:『從旦至中得應淨法。』王曰:『諸大德!今可共還國?』答言:『不隨,我等住此。』『若諸大德住此,請童子隨去?』答言:『此童子者已得道果,通知佛法,今欲出家。』王言:『若爾者,我明當遣車來奉迎。』語已,即頭頂禮足而便還去。   「王去不久,摩哂陀喚沙彌脩摩那:『今應說法,時汝可唱轉法輪。』脩摩那白師言:『我今唱,令聲至何處?』答言:『使聲滿師子國。』脩摩那答言:『善哉大德!』即入第四禪已,從禪定起,自敕心已,令師子國一切人民俱聞我聲,仍便三唱,三唱已竟。王聞此聲,即遣人往到諸大德所,問:『有何等觸犯諸大德,令聲驚大乃至如是?』大德答言:『無所驚動,此是唱聲,欲演佛法。』是時地神聞沙彌聲,即大叫歡喜,聲徹虛空中,虛空諸神展轉相承,聲至於梵天,梵天聞已一切來集。是時摩哂陀,即說《平等心經》。說已,諸天無數皆得道跡;摩□羅伽、迦樓羅等,皆受三歸。如昔大德舍利弗說《平等經》,無數人得道,摩哂陀今說亦復如是。   「過夜至明旦,王遣車來迎。到已,使者白諸大德:『今車已至,願屈而去。』答使者言:『我等不乘車也。汝但先還,今當隨後。』作是答已,即飛騰虛空,往阿□羅國城東而住——是往昔諸佛住處而下,摩哂陀等既初下此處,即名初住處。   「王遣使者迎諸大德,即召諸臣共料理屋舍。諸臣聞王語已,心中歡喜。王復念言:『昨所說法,沙門法者,不得高廣大床。』王籌量未竟,迎使者還已到城門。使者見諸大德,已先在城東,衣服儼然。心大驚喜,入白王言:『大德已至。』王問使者:『諸大德為乘車不?』使者答言:『不肯乘車。』使者復言:『我在前還,諸大德在後來,今已先至住在城門。』王聞使者語已,敕言:『不須安高廣床。』王教諸臣,令敷地敷上安茵褥。教已,王即出迎諸大德,諸臣即取□□□獦巨□芣¥□譧□諨擰牷敵竣u□□□窺□□Φ□□□怤鞢慼慼慼撩猷W□£□   「王迎諸大德到已,頭頂禮足,以種種供養迎入國內。於是大德摩哂陀等,見席敷地,各自念言:『我等輩法,於此地中不復移轉,而各就坐。』王以餚膳飲食種種甘味,自手斟酌供設備足,王遣信喚宮中大夫人,名阿□羅,與五百夫人,使各齎華香供養王,仍卻坐一面。於是大德摩哂陀,即為大眾雨大法雨,說《餓鬼本生經》、《宮殿本經》,開演四諦。說已,五百夫人皆得道果。   「國中人民,先隨王到眉沙迦山中者,各相宣傳,稱嘆諸大德巍巍功德,一切國中遠近悉來,到國眾數填塞,不得看諸大德,作大叫聲。王問何物叫聲?答言:『國中民人,不得見諸大德比丘,故大叫耳。』王自念言:『此中迮狹不得悉入。』王語諸臣:『可更料理大象屋中,以白沙覆地,五色華散上,懸施帳幔,諸大德等在象王處坐。』諸臣敷施已竟,入白王言。於是諸比丘,往象屋中。到已各坐,為說《天使經》,說已,千人得道。   「於象屋中人眾轉多,復移於城南門外,園林名難陀,於中敷施薦席,諸大德比丘往到,為眾說《讀譬經》,千人得道。從初日到第三日說法,二千五百人皆得道跡。   「諸大德住難陀園,國中長者婦女來到。到已,作禮問訊,從旦至冥。諸比丘即從坐而起,諸臣驚怪而問:『諸大德!今欲何去?』答言:『我等欲還所住。』臣即白大王:『諸法師欲去,大王許不?』王即白言:『大德!今日已冥,雲何得去?』且停住此。時諸比丘答言:『不住。』王復請言:『我父王有園,名曰眉伽,去此不遠不近,可在中住,往來便易。』於是諸大德隨王請住。明旦,大王復往問訊。到已,作禮而便白言:『夜來得安眠不?起居何如?此園可住以不?』諸大德答言:『可住。』仍說脩多羅偈,佛言:『我聽諸比丘園林中住。』王聞說已,心大歡喜,即以金瓶水授摩哂舵手,水下著手。是時國土地大震動,王即驚怖,白大德言:『大德!何以如此地皆大動?』摩哂陀答:『大王!勿有恐懼,此國土者十力法興,欲造大寺在此園地,是故地為先瑞,故現此耳。』王聞語已,倍增踴躍。於是摩哂陀,明日與眾俱,往王宮中食,食訖還住難陀園中。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三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為諸人民說《無始界經》,復一日為眾說《火聚經》。如是展轉乃至七日,八千五百人皆得道果。佛法於此園中光明流布,以是即名為光明園也。七日已後,諸大德往王宮,說《不懈怠經》已,往支帝耶山。   「是時大王,與諸臣共論:『此諸比丘教化我等,極令堅固。諸大德為已去未?』諸臣答王:『諸眾僧自來今去,亦當不白大王。』於是王與二夫人共乘寶車,千乘萬騎圍遶馳奔,逐諸眾僧,到於支帝耶山。到已,置諸從眾,王自往到諸大德所,王大疲勞氣力噓吸。摩哂陀問大王:『何以如此喘息?』王即答言:『諸大德已教授我等,悉令堅固,我欲知諸大德去時?』答言:『我等不去,為欲前三月夏安居。』王問:『三月夏安居為是何等?』答言:『沙門法應三月安居。王當自知,我等無住處,又期日在近。』   「時有大臣,名阿栗抽,兄弟五十五人立在王邊,即白大王:『我等欲隨諸大德出家。』王答:『善哉!聽汝等出家。』聽已,往到摩哂陀所,即度為沙門,髮未落地即得羅漢。王:『於迦那迦庭前,造作六十八房。』語已,王即還國。摩哂陀復教化王兄弟十人,極令堅固信心佛法。諸比丘於支帝耶山迦那迦房中三月夏坐。爾時,便有六十六人得羅漢。   「於是諸比丘,夏三月後,到七月十五日,自恣白王:『夏訖,住此已久,曠絕師久,今欲還閻浮地問訊我師。』王即答言:『我用四事,供養法師,復有餘人,因依法師得三歸五戒。今諸大德何故愁憂?』大德答言:『先依師目下住,朝夕供養禮拜。今此間無師,以是愁憂。』王言:『諸大德!先雲佛已涅槃,今故言有師?』諸大德答言:『佛雖入涅槃,舍利猶在。』王言:『我已知諸大德意欲令我起塔,若如是者,願諸大德,為度量好處。』王復念言:『地處可得,舍利雲何得也?』摩哂陀答言:『王自與沙彌脩摩那共度量之。』王答言:『善哉!』於是大王,即到沙彌脩摩那所問言:『大德!我今雲何得如來舍利也?』脩摩那答言:『善哉!大王,但當淨治道路,掃灑清淨,豎諸幢幡、散華燒香,種種莊嚴,王與眷屬俱受八戒,以一切妓樂及王所乘象,以瓔珞莊嚴,上張白傘,像正向摩訶那伽園林山中,可得如來舍利。』王即答言:『善哉,善哉!』即受教敕。   「諸大德即往至支帝耶山。到已,摩哂陀語沙彌言:『脩摩那善來,脩摩那,汝今往至閻浮利地,向汝祖父阿育王,具宣我意,作如是語:「大王知識,師子國王天愛帝須,已信心佛法,今欲起塔,大王有舍利,願時賜與。」得大王舍利已,汝可更往忉利天宮向帝釋言:「帝釋有二舍利,一者右牙,留帝釋供養,二者右缺盆骨,必付汝來。」復問帝釋:「先言侍從俱往師子國,而今雲何晏然不來?」』脩摩那答言:『善哉!』受敕已,即取袈裟,執持缽器飛騰虛空,須臾往到閻浮利地波吒利弗國城門而下,往至王所而白王言:『摩哂陀故遣我來。』王聞是已,歡喜踴躍,王即受取沙彌缽已,以塗香塗缽,即開七寶函,自取舍利滿缽,白光猶如真珠,以授與沙彌。   「沙彌取已,復往天帝釋宮。帝釋見沙彌已,白言:『大德脩摩那!何因緣故而來至此?』沙彌答言:『天王先已遣諸大德至師子國,而天王至今不去。』帝釋答言:『我去何所作耶?』沙彌問帝釋:『帝釋有二舍利,一者右牙,留此;二者右缺盆骨,與我供養。』帝釋答言:『善哉!善哉!』即取戶□□□□榆□□□□□□□□□□樈□餺計稄饉驂□□   「脩摩那受已,下到支帝耶山,其名曰摩哂陀鬱地臾鬱帝臾跋陀沙參婆樓等。即取阿育王舍利,置支帝耶山,餘缺盆骨,晡時齎往摩訶那園林。沙彌先所敕令,平治道路等,諸事悉已備辦。王即乘象,手捉白傘覆舍利上,到支帝耶山。王自念言:『此是如來舍利,像自伏地,白傘自下,令如來舍利住我頭上。』王念未竟,像自伏地,白傘自下,時舍利函即上頂上。王作語時,王舉體怡悅,如得甘露味,即問大德:『大德!舍利在我頂上,今當雲何?』大德答言:『置象頭上。』於是大王,即以舍利函置象頂上。像得舍利發歡喜心,即以音聲供養舍利。是時虛空興雲澍雨,隨應眾生,大地震動乃至水際,天龍鬼神,見佛舍利已至邊地,心中歡喜,而說偈言: 「『如來真舍利,  從忉利天下,   猶如盛滿月,  來化於邊地,   正住象頂上,  以音樂供養。』   「是時作眾伎樂,圍遶大象供養殊勝,非可具宣。像面向西而縮行至東,到城門即入城內,城內人民供養恭敬。從南門出,遶取塔園西邊,到波醯闍已,迴取塔園,於塔園中。往昔三佛舍利,皆在塔園。   「往昔師子國,名區闍洲,國名無畏,王亦名無畏。支帝耶山,名提婆鳩吒。是時塔園,名波利耶園。爾時鳩留孫佛出於世間,鳩留孫佛聲聞,名摩訶提婆,與千比丘俱,到提婆鳩吒而住,亦如摩哂陀住支帝耶山。爾時區闍洲中眾生,染著苦惱。鳩留孫佛,以天眼觀看眾生如此苦惱,佛即與七萬比丘俱,行到區闍洲,滅諸疾病。疾病滅已,如來為國人說法,八萬四千人皆得道果,如來即以漉水瓶置與國中。於時如來迴還本國,人民起塔,以漉水瓶安置塔堙A名為波利耶園摩訶提婆,散華供養,於是人民住在國中。   「拘那含牟尼佛時,師子洲名婆羅洲,國名跋闍摩,王名沙滅地,支帝耶山,名金頂山。是時婆羅國大荒,一切飢儉,生大苦惱。拘那含牟尼佛,以天眼觀看世間,而見婆羅洲,如來即與比丘千人俱到洲中,以佛神通使天降雨,以時五穀豐熟,佛為國中人民說法,八萬四千人皆得道果。佛留一比丘,名須摩那,與千比丘眾圍遶而住,復留腰繩。爾時如來,與諸大眾而共還國。人民起塔,以繩置塔堥挩i。   「迦葉佛時,師子洲名慢陀,國名毘沙羅,王名支衍多,支帝耶山,名修婆鳩吒。爾時慢陀洲生大鬥諍,又多眾生,染著苦惱。如來以天眼觀看世間,見慢陀洲有大苦惱,如來與二萬比丘俱到此洲,以佛神力滅除鬥諍,佛為國中一切人民說微妙法,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佛置一比丘,名薩婆難陀,與千比丘俱,佛留洗浴衣。國王人民即起大塔,以佛浴衣置塔堥挩i,如是塔園展轉名字。往昔三佛,皆以所用留與起塔如是。三界無常,止餘空地,天人於故塔基處,悉種棘刺。何以故?斷於穢惡故。   「是時大象戴舍利,自然往至故塔園基處,王與人民,即斫伐棘刺,平治如掌。像到故塔基北,於菩提樹處,向塔而住。王欲下舍利,像不與。王復問摩哂陀:『大德!雲何得下?』摩哂陀答言:『不可得下。王當先起基與象頂等,乃可得下。』於是大眾匆匆共輦土壁,三四日中,像猶頂戴舍利而立。王作基已,復白大德:『塔形雲何?』摩哂陀答言:『猶如積稻聚。』王答:『善哉!』於塔基上起一小塔,王作種種供養,欲下舍利,舉國人民,華香妓樂來觀舍利。   「爾時大眾集已,舍利即從象頂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五色玄黃,或時出水,或時出火,或復俱出,猶如世尊在世於揵吒菴羅樹神力無異,此非摩哂陀及天人神力。何以故?往昔如來在世之時,遺敕舍利:『若我滅度後,往師子國,到塔園時,作種種神力。』如來已敕,今故現耳。」   法師言:「今說往昔偈言: 「佛不可思議,  法亦不思議,  若有信心者,  功德不可思。」   「於此師子洲,釋迦如來已三到往。第一往者,教化夜叉已,即便敕言:『若我涅槃後,我舍利留住於此。』第二往者,教化舅妹子生龍王。此前二到,如來獨往。第三往者,有百比丘圍遶,到已,摩訶支帝耶處、塔園處、菩提處、至東伽那地伽婆毘根那羅尼處,如來而入三昧。如來涅槃後,舍利最後第四往時,作神力出水,於國土中一切人民,悉被水灑除人飢渴。   「是時舍利,從虛空中下,大眾即見下王頂上而便停住。王得舍利下已,而自念言:『我今得人身者,有誠實也。』即大供養,仍取舍利安置塔中,大地六種震動。是時王弟,名曰無畏,即與千人俱共出家,國中五百童子復共出家,國內五百五人童子又復出家,如是增益,乃至三萬人出家。爾時建立塔竟,大王夫人乃與王妹,天、龍、夜叉、乾闥婆,各各供養。供養已竟,摩哂陀即還摩伽園。到已,是時阿□羅欲出家,即白王言。王聞已,心中悵然,白大德:『阿□羅夫人今欲出家,願大德為度。』摩哂陀答言:『我等沙門,不得度女人。我今有妹,名僧伽蜜多,在波吒利弗國,可往迎來。往昔三佛菩提樹,皆來種此國,今我等師菩提樹,亦應種此間。是故大王,當遣使者到阿育王所,請比丘尼僧伽蜜多,求菩提樹來此間種。』王答:『善哉!』受教敕已,即喚諸臣共議。   「王喚外甥:『汝能往閻浮利地波吒利弗國,請僧伽蜜多及取菩提樹不?』即答言:『能。』於是外甥,與王先要:『若王聽我出家者,我今當去;不者不去。』王答言:『善哉!若得僧伽蜜多比丘尼及菩提樹來者,當聽汝出家。』於是外甥,先受摩哂陀教,及受王命。受已,摩哂陀以神通力,令王外甥阿摽叉一日到閻浮俱羅渚。到已,即乘舶渡海,到波吒利弗國。是時阿□羅夫人,與童女五百人及王宮女五百人,悉受十戒,被袈裟衣出在城外,別於城邊起立房舍住止。   「阿摽叉到已,白王言:『大王兒,名摩哂陀,敕我來此,作如是言:「大王知識,天愛帝須王夫人,名阿□羅,欲求出家,無人為度。願王,賜遣僧伽蜜多比丘尼及菩提樹。」』於是使者,宣摩哂陀敕已,往到比丘尼所白言:『大德!大德兄摩哂陀,遣我來此,教作是言:「師子國王天愛帝須夫人阿□羅,與諸童女五百人及王宮女五百眷屬,俱欲出家,今請大德為師,願大德時來。」』   「比丘尼聞兄信已,即匆匆而起,往到王所,而白王言:『大王,我兄信至,天愛王夫人及諸女人,求出家為道,請我為師,今正待我。我今欲去,白王令知。』王即答言:『我兒摩哂陀、孫子脩摩那,自去之後,我常如人斷手足無異,我久不見二人,日夜憂惱不離於心,我見汝面得適我心,汝今復去,我必死矣,汝止莫去。』僧伽蜜多答言:『大王,我兄信至重,不可得違,剎利夫人阿□羅,復欲出家,今正待我,是故我今應當往彼。』王即答言:『若汝兄信如此,可去並菩提樹。』僧伽蜜多白王:『菩提樹在何處?』大王答言:『在阿蘭若處。』   「王先有心欲取菩提樹,不可以刀斧斷,雲何得取?王惘然無計,而問大臣提婆。提婆答言:『諸大德比丘應知。』王答:『善哉!為設中食。』眾僧食竟,王白諸比丘:『如來菩提樹,可往師子國不?』眾僧推目揵連子帝須,為知此事。於是目揵連子帝須答言:『菩提樹可往師子國。何以故?爾時如來在世,已有五敕。何謂為五?佛已臥床臨欲涅槃時,而作是語:「當來阿育王,取菩提樹與師子國者,使菩提樹南邊枝去,不用刀斧自然而斷,斷已來入金盆;此是一敕。若我菩提樹,是時樹即於盆中,上昇虛空而入雲住;此第二敕。若入雲已停住七日竟,自然而下,入金盆已,即便茂盛布葉結實,其葉色玄黃種種示現,不可具陳;此第三敕也。若往師子國可種,初欲種時作種種神變;此第四敕。若我舍利一鬥,到師子國即現,如我在世相貌形狀,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光明赫烈倍於日月;此第五敕。」』   「大王聞有五敕,心大歡喜,從波吒利弗國,步至菩提樹所,多將紫磨金。是時天帝釋巧匠,名毘捨,知王心已,作鍛師立在王邊,王即喚言:『鍛師,可取此金鍛用作盆。』鍛師白王:『廣大雲何?』王即答言:『此是汝業,汝自知之。』鍛師答言:『善哉!我今當作。』即便取金,以神通兩手徘徊,即成金盆,圍遶九肘,可高五肘厚八寸許,盆口團圓如象王鼻。於是阿育王部伍大眾,千乘萬騎豎諸幢幡,種種珍寶華香瓔珞妓樂莊嚴,廣三由旬長七由旬,出國圍遶而去;又將諸比丘僧,俱到菩提樹所圍遶而住。阿育大王與諸小國王千人,迎菩提樹。阿育王在中央住,諸小王等於外圍遶,於是阿育王等,仰看大樹及南面枝。   「是時樹作神力故,令樹隱蔽不現,唯餘一枝形長四肘。大王見樹神力不現,即發歡喜心,今以閻浮地一切土地,及取王公服瓔珞香華種種供養,周迴八方向樹頭頂作禮,以閻浮利地王位,拜樹為王。拜已白諸眾僧而作誓言:『許我取樹與師子國者,令樹悉現及南面一枝。』王即以七寶作師子座,以金盆上置高座上,阿育王即上高座,自執畫筆磨雄黃石,王復作誓言:『若菩提樹必許往師子國者,復以我有信心者,摩訶菩提自然落金盆中。』   「是時王作誓已,樹即復如本。是時以塗香為泥,滿金盆中,以筆畫樹枝曲處作十畫,九畫生根一畫處斷,根長四寸又生細根,交撗抽扠猶如羅網,大枝長十肘。復有五枝,枝各長四肘,五枝各生一子,復有千小枝。大王見菩提樹神變如此,心大歡喜合掌向樹,發大叫聲,眾僧唱薩。於是諸小王,及侍從者一切大眾,悉大叫喚,是時地神驚怪,復大叫聲,聲徹虛空,如是展轉,聲至於梵天。   「是時樹枝自然從本而斷,落金盆中,即有百根,直下至盆底。復有十根穿度盆下,九十細根圍遶而生,如是次第日夜增長。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於虛空中,諸天作眾妓樂,諸山樹木皆悉大動,如人舞狀,天人拍掌,夜叉鬼神皆大熙笑,阿修羅王歌唄讚詠,梵王欣悅,於虛空中雷電霹靂,四足眾生馳走鳴喚,諸鳥飛翔出種種音,阿育王及諸小王,共作妓樂,如是眾聲,上徹梵天。   「是時菩提樹子,出六色光,光明遍照滿娑婆世界,上至梵天。時菩提樹上昇虛空停住七日,七日竟,大眾唯見光明,不見金盆亦不見樹,王即從七寶師子座下,七日作供養菩提樹。七日竟,樹復放光明,照娑婆世界,上至梵天攝光還復,於虛空中雲皆清明,菩提樹布葉結實,瓔珞樹身,從虛空而下入金盆。大王見樹入金盆已,即大歡喜,復更以閻浮利地,供養小菩提樹,以閻浮利地七日供養。   「八月十五日自恣日,晡時菩提樹入金盆中,七日從金盆出,上昇虛空停住七日,從虛空下入金盆中,王以閻浮利地,拜菩提樹七日為王。九月十五日眾僧布薩日,菩提樹從其所生處一日發來,到婆吒利弗國城東,置娑羅樹下,菩提樹即生鬱茂。王見已,生大歡喜,又以閻浮利地,更拜為王。供養已,白僧伽蜜多:『時可去矣。』答言:『善哉大王!』即與八部鬼神護菩提樹,八種大臣,有八種婆羅門,有八種居士,有八具波伽人,有八鹿羅車人,有八迦陵伽人,王舁八金甕、八銀甕輦,水灌菩提樹。受王教已,依事而作。王俱與大眾,圍遶菩提樹,次第而送於路上,天人、夜叉、乾闥婆、阿修羅日夜供養。到多摩摽渚,王自擔菩提樹入水,齊頸即上舶上,與僧伽蜜多。   「王喚阿摽叉:『阿摽叉!菩提樹在我國,我以閻浮利地,三拜為王,我自戴菩提樹入水,至頸送置舶上。』便敕阿摽叉:『若菩提樹往到彼國,汝可語汝王,身自下水沒頸,迎菩提樹頂戴擔上,如我於此種種供養無異。』作是敕已,舶即發去。是時海中當舶住處,縱廣一由旬無有波浪,王自念言:『佛菩提樹今從我國去。』作是念時,流淚悲噎。舶去之後,王遙望見,種種雜華從海水出,隨從舶後以供養之。又虛空中散種種華妓樂供養,水神又以種種華香供養菩提樹。如是展轉供養,乃徹龍王宮。   「龍王即出,欲奪取菩提樹,於是僧伽蜜多比丘尼,化作金翅鳥王。龍王見比丘尼神力如是,即頭頂禮足白言:『今我欲請菩提樹及大德,還我宮中供養七日。』於是菩提樹及大眾,悉入龍王宮中。龍王以位拜菩提樹為王,七日供養,過七日已,龍王以十月生一日,自送菩提樹一日,到閻浮俱那衛渚。阿育王遙望,不復見菩提樹,啼哭而還。   「是時天愛王,輒如須摩那沙彌先敕,平治道路掃灑清淨,豎立幢幡,種種供養,從北城門到俱那衛渚,地平如掌,待菩提樹至。僧伽蜜多以神通力,令王於城內遙見菩提樹來。王即從城出,將五色華處處散,乃至閻浮俱那衛渚,一日即到,作種種妓樂入水齊頸,王自念言:『佛菩提樹今到我國。』發念未竟,於是菩提樹放六色光,王見已心大歡喜,即以頂戴上。國有耆舊十六大姓,與王共迎菩提樹,到岸上已三日,以師子洲供養菩提樹。十六大姓知王國事,三日竟至四日,擔菩提樹次第到阿□羅陀國,到已舉國人民歡喜禮拜供養。   「十月十四日過中,菩提樹從北城門入,當城中央,而復更從城南門出,從城南門去五百弓,此處如來已曾入三昧,非是釋迦牟尼一佛,過去諸佛亦皆於中而入三昧。俱那衛佛菩提樹,樹名摩訶沙利婆;俱那含佛菩提樹,樹名憂曇缽;迦葉佛菩提樹,樹名尼俱陀。於彌伽園中,沙彌修摩那,敕執作基址,都圍度量佈置門屋,及菩提樹所住之處,皆令整理於王門屋處置。是時十六大姓人,悉著王公服,圍遶菩提樹已,便於王門屋地種。始放樹,樹即上昇虛空,高八十肘,即出六色光,照師子國皆悉周遍,上至梵天。爾時眾人,見樹種種變化,心大歡喜,眾中萬人同時發心念佛,次第得阿羅漢,即共出家。日光未沒樹猶在虛空,日沒後從虛空似婁彗星宿而下至地,地皆大動。   「是時摩哂陀,與僧伽蜜多王及國人民,來集於菩提樹。時眾人見北枝有一子而熟,即從枝墮落,以奉摩哂陀。摩哂陀以核與王令栽,王即受於金盆中,以肥土壅,又以塗香覆上,須臾之間即生八株,各長四肘,王見如此驚嘆,以白傘覆上,拜小樹為王。王取一株種於閻浮拘羅衛渚,取一株薄拘羅婆門村中種,取一株種收椒門中,一株種塔園中,一株種摩醯首羅寺,一株種支帝耶山中央,一株種樓醯那村,一株種往羅村,餘四子在樹上,次第熟落,合生三十二株,悉取於由旬園種,如是展轉增生,滿師子國中,以菩提樹故,國土安隱無有災害。   「於是阿□羅夫人,與千女俱,往僧伽蜜多所,僧伽蜜多即度為比丘尼。從度之後,次第得阿羅漢。王外甥阿摽叉,與五百人出家,出家之後,次第得阿羅漢。   「又一日王與摩哂陀,往禮菩提樹,到鐵殿處,人民獻華於王,王以華奉摩哂陀法師,法師受已,以供養鐵殿,華墮地,地即震動。王見地動,即問:『大德!此地何忽動也?』答言:『大王!當來此殿眾僧說戒,是故地現此瑞也。』次第而去,到菴羅處,有人以菴羅子香味具足獻王,王以奉摩哂陀,摩哂陀噉,取核語王言:『可種此核。』王即種,以水灑地,地皆震動。王問:『何故地動?』大德言:『當來世眾僧集處,故現瑞相也。』王即散華八過作禮而去。到支帝耶處,有人以薝蔔華獻王,以奉摩哂陀處作禮,禮竟地動。王問:『何以地動?』大德答言:『當來此處,起如來大塔,故現瑞。』王言:『我今當立塔。』摩哂陀答言:『不須王立,王多諸造作,當來世有王孫子,王名木扠伽摩尼阿婆耶,當起大塔。』王問大德:『是我孫子起塔功德,我獲其福不?』大德答言:『不得獲也。』王又作方便,令入功德,即取一石柱高十二丈,而刻石柱記:『我孫子名木扠伽摩尼阿婆耶,當來此中起大塔。』   「王復問大德:『大德!佛法今根株著師子國未?』摩哂陀答言:『未。』王問:『何時著?』大德言:『若師子國人中出家,其父母悉是師子國人,不雜他國人;若出家已,便取法藏及毘尼藏,是時然後,佛法根株著師子國也。』王復問大德,大德答言:『王外甥阿摽叉,此比丘是也,於佛法極大勇猛。』王更問:『我今竟何所作?』大德答言:『當作眾僧集堂。』王答:『善哉。』   「於時大王有大臣,名彌伽槃茶。彌伽槃茶住處,於其中起作集堂屋,如阿闍世王殿無異。用王威德作已,一切種種妓樂,各各自然分佈處所。王自念言:『我今往看佛法根株下。』數百千人圍遶大王,往到塔園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爾時塔園中摩哂陀,與比丘一千人俱,敷摩哂陀坐具南向坐,又敷大德阿摽扠北向坐,大德摩哂陀,請阿摽扠為法師,阿摽扠仍依往昔大德優波離無異,摩哂陀與大僧六十八人圍遶法座。王弟比丘,名末多婆耶,與五百比丘俱欲學律藏,悉圍遶阿摽扠高座,餘諸比丘,與王各次第而坐。於是大德阿摽扠,即便為說:『爾時佛住毘蘭若那鄰羅賓洲曼陀羅樹下說律。』敘說已,於虛空中天大叫稱:『善哉!善哉!』非時而雷電霹靂,地即大動種種神變。   「於是大德阿摽扠及摩哂陀,與愛盡六十人俱,復有六萬比丘圍遶,於塔園寺中說如來功德。如來哀愍眾生三業不善,是故說毘尼藏,以制伏身口意業,如來在世為聲聞弟子說律藏竟,然後入無餘涅槃。爾時眾中,而說偈言: 「『一切別眾住,  大德六十八,   共知律藏事,  法王聲聞眾。   愛盡得自在,  神通三達智,   以無上智慧,  教化師子王。   光照師子國,  周遍無不睹,   譬如大火聚,  薪盡入涅槃。』   「諸大德涅槃後,諸弟子眷屬,名帝須達多、迦羅須末那、毘伽修摩那,此是大德阿摽扠弟子,如是師師相承展轉至今,是故第三集眾,眾中而問:『誰將律藏至師子國?』答:『是摩哂陀,摩哂陀之後阿摽扠、阿摽扠弟子,如是次第受持。譬如白琉璃器盛水,內外明徹水無漏落,諸大德持律藏,亦復如是。』乃至於今,若人有信心恆生慚愧好學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學毘尼藏。何以故?有饒益行者故。何謂饒益?若善男子好心出家,律藏即是父母。何以故?與其出家令得具足教學威儀,依止律藏自身持戒,能斷他疑,若入僧中無所畏懼,若有犯罪依律結判,令法久住。」   諸法師言:「佛語比丘:『若受持此律,有五事利。何謂為五?一者、自能持戒,二者、能斷他疑,三者、入僧無畏,四者、建立佛法,五者、令法久住。』佛說持律人即是功德根,因根故攝領諸法。」   法師曰:「佛說戒律,為欲止惡因,止惡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歡喜。因歡喜故,得生安樂。因安樂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厭污。因厭污故,而得離欲。因離欲故,而生度脫。因度脫故,得度脫智。因度脫智,次第得入涅槃。為欲言故,為欲說故,為依止故,為欲聞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脫智,是故慇懃當學毘尼。此是毘尼處說根本。」   法師曰:「而說偈言: 「『若人時何故受持,  若人將耶若處住。』   「已說此,次第今說。   「此是偈義,今當說律外序也。   「爾時為初,義非一種,我今當演毘尼義,是故律中說,爾時佛住毘蘭若。初義者,爾時尊者舍利弗從三昧起,請佛結戒。是時佛住毘蘭若。爾時者,發起義。是時者,即說其事。何以故?如律所說,爾時須提那與故二作不淨故,是時佛因須提那故,為聲聞結戒,此是初義。爾時檀尼吒比丘偷王材,是時佛於王捨城結戒亦如是。爾時者,亦是發起義,亦是因義。佛婆伽婆,後當解。住者,行立坐臥。毘蘭若者,是國名也。那鄰羅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樹故而號之。賓洲曼陀羅者,此是練木樹也。樹下者,日當中陰所覆處是也。又言:『無風時,葉落墮地處是。』」   問曰:「如來何以在此樹下住?」   答曰:「此樹鬱茂,林中第一,去城不遠,往來便易。」   問曰:「如來住毘蘭若,復言住在樹下,如來不應二處住。」   答言:「勿作此難。毘蘭若者,往來處也,樹下者,即是住處。」   問曰:「優波離何以說毘蘭若?」   答曰:「哀愍白衣故。」   問曰:「何以樹下住?」   答曰:「為諸弟子順出家法除貪慾故。」   問曰:「何以依近於國?」   答曰:「為四大故。」   問曰:「前句者,為說法故,後句者,如來欲入靜故;前句者,慈悲所牽,後句者,從苦入樂故;前句者,為安樂眾生故,後句者,自安樂身故;前句者,佈施法與眾生故,後句者,自除聖利滿足;前句者,為眾生作橋樑故,後句,為諸天人故;前句者,同眾生故,後句者,不與眾生同故;前句者,唯佛一人三界獨尊,眾生因佛故,得大安樂,是謂為一;後句者,因佛生在林中樂樹下故。」   法師曰:「此義甚廣,我今略說。與大比丘僧俱者,大者,因小有大故,所以比丘僧功德極大名為大。復有大義,最小者得須陀洹道故。復有大義,五百大眾集故。僧者,等戒、等見、等智、等眾,是為僧也。俱者,共在一處。五百比丘者,五百數也。毘蘭若婆羅門者,生於毘蘭若國,因國號之。婆羅門者,淨行也。又復婆羅者,知外道圍陀書,門者聞也。佛經言婆羅門者,能除煩惱,門者聽也,聲徹於耳,因他語故而知法。沙門瞿曇者,滅惡法也。瞿曇者,婆羅門以姓喚故。釋迦種子者,釋迦種者,指示大姓;離釋種出家,此是演發心信樂出家也。或有負債出家,或有失國出家,或有貧窮出家,或有避王使出家,如來不如此出家。如是好名聞者,如是,足句也。好者,與眾善會,復言最上。名聞者,讚歎受名,又言令他知之。   「婆伽者,此是初如來十號,令眾生信心於佛,是故法師演出如來功德。   「阿羅者,是三界車輻,漢者,打壞三界車輻,所以如來打壞三界車輻,故名阿羅漢也。又言:『阿羅者殺賊,所以如來殺煩惱賊,故名阿羅漢。』又言:『阿羅者,一切惡業。漢者,遠住。三界為車,無明愛緣行者為輻,老死者為輞,受生者為轂,諸煩惱者為軸。無始世界流轉不住,佛於菩提樹下,以戒為平地,以精進為腳足,至心為手,智慧為斧,斫斷三界車輻。』   「又言:『無始世界者為車,無明為轂,老死為輞,十惡為輻。何以故?不知苦法。若生欲界,因無明故造作三業;若生色界,造作色界業;若生無色界,造作無色界業。於欲界中,緣無明故受識,色界中亦爾,於無色界中,無明緣也。又於欲界中名色,欲界中六入緣無明;欲界中名色,色界中三入,緣於無色界中無明。色界中一入,緣於欲界中六入,欲界中六觸,緣於色界中三入。色界中三觸,緣於無色界中一入;無色界中一受,緣於欲界中六觸。欲界六樂,緣於色界中三觸;色界中三樂,緣於無色中一觸,無色中一樂,緣於欲界中六樂。欲界六樂者,生六愛,緣於色界中三樂,色界中三愛,緣於無色界中一樂,無色界中一愛,緣處處愛。生於生中,若人於五欲中,我欲行欲自受欲故,身口意不善行具足者,即入地獄。於地獄中,因業故,受生受生,此是業生也。因業生五陰,次五陰老,老者熟,壞五陰者,謂之死也。於三界中我欲,於天上行欲,起立善行,或忍辱,因善行故,得生天上,此是因善業故,而復生。有一人,我欲受梵天樂,因樂受故,憶念四法。何謂為四?慈悲喜捨。心憶已具足,得生梵天。於梵天中,生因業故,此是業生。復有一人,我欲生無色界,我次生非想非非想天,恆自入禪思惟,即生此處,此是因業得生。餘者次第汝自當知。』   「過去當來二世,皆從無明緣行,我今略說,餘汝自廣說。無明緣行,此是一品。六識、名色、六入、六觸、六樂,此是一品。愛取生,此是一品。有老死,此是一品。前品者,過去世也,中二品者,現在世,後品者老死,此是當來世也。取無明緣行者,連得愛受,此不得相離,此五法過去世也。中品六入為初,此是果報,若取愛受者,連得無明,此五法,今業生也。有老死者,一切五法,餘者六識,為初後悉入,此是當來世生。   「若分別說者,有二十四種。緣行六識,此二者中間為一品,受愛於二中間為一品,生有者於二中間為一品,合有三品四段,因品故,生二十種本起因緣。如來已見觀度,真實知故,以真實智,名為實知。見者,何謂為見?見者達故,名為見也。觀者,何謂為觀?遍知一切,故名為觀。以知觀見度,如來真實知已,生厭患想,便生離心,欲得度脫,先壞三界車輻故,名為阿羅漢。又羅漢名者是應供。」   問曰:「何謂名為應供?」   「受人天供養故,名為應供。昔有梵王,以寶大如須彌供養如來,是故名為應供。爾時世間大王,瓶沙王、拘沙羅王等,復種種供養,是名應供。佛涅槃後閻浮利大王,名阿育,復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復大種種佈施,是名應供。餘諸大眾供養者不可稱計。又言:『阿羅漢者,羅漢者覆藏義,阿者無也,名無覆藏。何謂無覆藏?譬如世人作罪恆自覆藏,如來於中永無故,名無覆藏。』   「三藐三佛陀者,善知一切法故,名三藐三佛陀。言佛陀者,法應知而知,法應棄者而棄,應出者而出,是名佛陀。又言佛陀復有別義。何者?以慧眼若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次第明見,是佛陀也。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眼記.耳記.鼻記.舌記.身記.意記,眼念.耳念.鼻念.舌念.身念.意念,眼愛.耳愛.鼻愛.舌愛.身愛.意愛,眼思.耳思.鼻思.舌思.身思.意思,五陰十觀法、十思、十念,膀脹為初,如是有十,段為初,有三十二.十二入.十八界,欲生為初,九四禪為初,慈為初。復有四無色禪,有四無色三昧,有四十二因緣,逆觀老死憂悲乃至無明,次第觀乃至老病死苦惱。老病者,苦諦;有者,集諦;從二者出,名滅諦;知方便滅,名為道諦。如來一一善知一切,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者三知,亦有八知,於《三界經》中說有八知,汝自當知。復次《菴羅樹經》,三昧知、神通知、六通,合為八知。   「行足者,或覆藏六識、飲食知足、省於睡眠、七正法、四禪,此是十五法,自當知。如來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來以此法行至涅槃,是名明行足;不但如來,聲聞亦然。如來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以知相故,如來得一切智,以行故,名為大慈悲。一切眾生惟集苦惱,如來悉知,以大慈悲故,知眾生苦惱,而能善說,令捨苦就樂故,故名善逝。是故聲聞善逝而行善逝,非惡善逝。又言:『行至善處,是名善逝。又行步平正威儀具足無缺,亦名善逝。又往常住不復更還,名為善逝。以阿羅漢道不及,名為善逝。自從錠光佛受記,哀愍眾生令得安樂,乃至菩提樹下善行如此,是名善逝。不從斷見、不從常見,身離疲苦不從斷常,名為善逝。為一切眾生說法無不應時,名為善逝。眾生不樂而不說,樂者而說,是名善逝。所說者,皆是真實義,非虛妄義,又一切眾生聞之,悉令歡喜,是名善逝。又不說無義語,所說者,皆是有義利益,是名善逝。』   「世間解者,知一切世間法,名為世間解。以集諦故,以滅諦故,以滅諦方便故,解世間故,是名世間解。如經所說,亦不生不老不死、不墮不住處,我不用行至世間彼岸,是名世間解。佛語諸比丘:『我未至世間極,我不說苦盡。』佛語諸比丘:『此身一尋稱為沙門,世間集諦,世間滅諦,世間苦諦方便我不用行,而至未至從苦而出,無有是處。』又世間者,有三。何謂為三?一者行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處世間。」   問曰:「何謂行世間?」   答曰:「一切眾生從飲食生,是為行世間。」   「何謂眾生世間?」   答曰:「常世間、無常世間,是為眾生世間。」   「何謂處世間?」   以偈答曰: 「日月飛騰,  照於世間,  光明無比,  無所障礙。   「此是處世間。又言:『一世間、二世間、三世間、四世間、五世間、六世間、七世間、八世間、九世間、十世間,如是乃至十八世間。』」   問曰:「何謂為一世間?」   答曰:「一切眾生以飲食得生,是名一世間。」   「何謂為二世間?」   答:「名.色是為二世間。」   「何謂三世間?」   答曰:「苦.樂.不苦不樂,是為三世間。」   「何謂四世間?」   答曰:「四食是為四世間。」   「何謂五世間?」   答曰:「五陰。」   「何謂六世間?」   答曰:「六入。」   「何謂七世間?」   答曰:「七識。」   「何謂八世間?」   答曰:「八世間法。」   「何謂九世間?」   答曰:「九眾生居。」   「何謂十世間?」   答曰:「有十入。」   「何謂十二世間?」答曰:「十二入。」   「何謂十八世間?」   答曰:「十八界。此是行世間。如來以一一知,名為世間解。眾生煩惱,如來亦解,行亦解,意亦解,小煩惱大煩惱亦解,利識亦解,鈍識亦解,善緣亦解,惡緣亦解,應令知亦解,不應令知亦解,生不生亦解,是名眾生世間靡所不知,是為世間解。處世間者。」   問曰:「何謂處世間?」   答曰:「鐵圍山縱廣二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迴三十七萬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那由他二萬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萬由旬,在風上,風厚六十九萬由旬,是處世間界。又須彌山根,入海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王高亦如是,以七寶纏,有七山圍遶之。而說偈言: 「由揵陀羅,  伊沙陀羅,  迦羅毘拘,  須陀蘇那,  尼民陀羅,  毘那多迦,  阿沙千那,  是七大山,  圍遶須彌,  四天王住,  天夜叉住,  高百由旬。  雪聚大山,  廣千由旬,  縱廣正等,  頂有八萬,  復有四千,  以嚴飾之。  有閻浮樹,  高二千里,  圍二百里,  枝布方圓,  覆百由旬,  因此樹故,  號閻浮地。  大鐵圍山,  根入大海,  深下八萬,  二千由旬,  高亦如是,  常住不壞,  都遶世間。  月眾星王,  方圓四十,  有九由旬,  日王方圓,  五十由旬。   「又天帝釋宮,縱廣萬由旬,阿修羅宮亦復如是,阿鼻地獄亦如是,閻浮利地亦爾。西拘耶尼,縱廣七千由旬,東弗於逮亦復如是,北鬱單越,縱廣八千由旬。一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圍遶,此是鐵圍山之內。鐵圍之外中間,悉是地獄,鐵圍無量,世界亦無量,所以佛以無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為世間解。   「無上士者,自以功德過於人天故,名無上士;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具足故,名無上士,是故無上與無上等。佛語諸比丘:『我不見梵、魔、沙門婆羅門世間戒定慧解有能及佛者,又無我師,故名無上。』   「調御丈夫者,有應調者輒而調之。何以故?譬如象馬□□兜□□□榍槄□□祿□□□褓□飥□□□□祿露□秜D□□奐□量□□□□□崙□□□□□襤□□□靈□□□諑□□襤□□襐□□埤□□□□□□切榭□埤□穭□□埤□□婧□□□□飼褸襤□□□獎□□祿□□□□□導□褸馭□□□□□襤□□□□婧□□□□□襩槾婖□□□獎□□榎詭□姭□□□龍□裀□馜飣□送襤□□□茶奩樿檢□w□□□□□導□襤□送襤□□□□□□飥□龍□襤餺□□□□□祿魯□□□q□□□□□|□諑□□□稱□□□楚撰q□襤□□晏□□送□秜D□□奅椸□稀導□椻奼禳□糖□□誇□稀導□駕椻奉□□糖□□誇□稀導□露□祒□裀□□□   法師曰:「此修多羅當如法廣說,故名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師者,亦如估客有一宗主善知嶮難。」   問曰:「何謂為難?」   「一者、賊難,二者、虎狼師子難,三者、飢儉難,四者、無水難。宗主於諸難中,皆令得度到安樂處,故名為師。如來亦復如是。何以故?如來能度眾生,令過嶮難。」   「何謂為嶮難?」   「一者、生難,二者、病難,三者、老難,四者、死難。如是諸難,如來能度脫,令得安樂處,故名為師。」   問曰:「佛何以獨為天人師,不為畜生師耶?昔如來在世亦為畜生說法,何以獨稱為天人師?」   「修多羅經說:『爾時佛在瞻婆國,於迦羅池邊,為瞻婆人說法。是時池中有一蛤,聞佛說法聲歡喜,即從池出入草根下。是時有一牧牛人,見大眾圍遶聽佛說法,即往到佛所,欲聞法故以杖刺地,誤著蛤頭。蛤即命終生忉利天,為忉利天王。以其福報故,宮殿縱廣正十二由旬,於是蛤天人,霍然而悟,見諸妓女娛樂音聲,悟已尋即思惟:「我先為畜生,何因緣故生此天宮?」即以天眼觀,先於池邊聽佛說法,以此功德得此果報。蛤天人即乘宮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為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說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攙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說偈,為四眾說法。是時眾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果。於是蛤天人得道果已,歡喜含笑而去。』故稱為天人師。   「佛婆伽婆者,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是名為佛。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又言覺悟世間,是名為佛。於《三達智經》自應當知。   「婆伽婆者,一義利益,二者、無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何以名恭敬尊重?為世間應恭敬尊重。世間有四名:一者、隨,二者、誌,三者、因,四者、號。」   問曰:「何謂為隨名?」   答曰:「如世間人喚牛小即犢子,次而丁,牛大者喚老牛,此名不定,隨時而喚。」   問曰:「何謂為誌名?」   答曰:「如人持傘持杖,即喚為有傘人、有杖人,是為誌名。」   問曰:「何謂為因?」   答曰:「譬如貧人因奴得寶,故字奴為多寶,是為因名。婆伽婆者,號名。何以故?非白淨飯王作名,非八萬眷屬作名,非天帝,亦非兜率天、梵、魔此等作名。何以故?佛語舍利弗:『我名號者,非父母作,非八萬眷屬作,非天帝,非兜率天、梵、魔天作名,次第解說,於菩提樹下,等一切智,真實觀見,唯婆伽婆,是故佛自作號。』無敢為佛作名號者。何以故?佛自觀身威德智慧故,現令眾生知而立名號。婆伽婆者,婆伽者,過;婆者有也,過有故名婆伽婆。   「又言:『貪、瞋恚、癡、顛倒心,不羞不畏、優婆那訶(漢言瞋盛)不喜,他好嫉妒、虛心曲心□□□□□□腆媧□裀□飀□漶慼慼慼慼j□□飀□□□□□□□□諑□□驒漶慼慼慼慼慼慼慼憧隉慼慼慼撚捂l□蝤韓,五蓋,念六鬥,諍、本愛聚眾生煩惱,八邪見、九愛本、十惡法道、六十二見、百八煩惱,渴疲極萬煩惱,略說五煩惱聚。天人魔梵,如此等眾,不能毀壞如來,是名婆伽婆。』又言:『如來能壞毀欲、瞋恚、諸愚癡煩惱流惡法等,是名婆伽婆。』又言:『如來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相好無比,離諸煩惱,天人世間恆欲往生。到已,佛觀眾生,心隨所樂,即便為說,是故名婆伽婆。』世間伽婆有六種,一者、領,二者、法,三者、名,四者、微妙,五者、欲,六者、念。」   問曰:「何謂為領?」   答曰:「自領心故。」   「何謂為法?」   答曰:「如來法身一切具足故。」   「何謂為名?」   答:「佛名清淨,無所不遍故。」   「何謂微妙?」   答曰:「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觀之無厭故。」   「何謂為欲?」   答曰:「佛欲有所至,應心即到,佛欲自為又欲為他故。」   「何謂念?」   答曰:「一切眾生皆以念心供養故,故名婆伽婆。又言:『婆伽婆者,分別義。』」   問曰:「何謂分別?」   答曰:「功德為初,分別諸法,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諦、六識、十二因緣,一一分別關知。苦諦逼迫不定,是為苦諦;著不捨聚,是為集諦;滅苦受,是為滅諦;因緣得出,是名道諦。如是分別故,故名婆伽婆。又婆伽婆者,婆伽者,三界,婆者,吐;吐三界煩惱故,名婆伽婆。世間有天人、梵、魔、沙門婆羅門,是名世間。天人者,六欲天人,魔者六天,梵者富樓天,沙門婆羅門者,佛法怨家。又天人者,世間諸王亦入天人。又天人者,含取欲界天人;魔者,含取天魔界;梵者,無色梵天界;沙門婆羅門者,含取世間四部眾故。所以爾者,收取上下悉入如來功德,悉能通達如此諸處,自以知說法者,自用方便而知,故名自知者;自用慧眼而知,是名為知。又言:『知者,知無障礙故,名知。』說者,覺令知,是名為說。又言:『開一切法故名說。』」   問曰:「佛何以為眾生說?」   答曰:「於一切眾生生大慈悲故,度無上安樂,為眾生說法,或一句、或一偈、或多或少,是名為說。初善、中善、後善,其義巧妙,純一無雜,一切具足,皆是一味。復言:『初品者初善,中品者中善,後品者後善。』又言:『戒者初善,三昧得道者中善,涅槃者後善。』又言:『戒者三昧初善,禪定與道者中善,果與涅槃者後善;佛者善覺,名為初善,法者善法,名為中善,僧者善隨,名為後善。』」   問曰:「何以眾僧名為後善?」   答曰:「若聞已不動不搖得聖利故,是名後善。佛菩提者,名為初善,辟支菩提者,名為中善,聲聞菩提者,為後善。初說者,聞已即離五蓋於一切諸善,是名初善;聞已而隨,名為中善;隨已漸漸得道,是名後善。如是如來,或多或少而為說法,於多少中亦有初中後善,善義、善文字。何以故?如來說法,梵行法、梵行道,以種種方便開示令知,此說有義,是名義善。又言:『善義者句,亦言開示,亦言分別,亦言不覆藏,連句相續不斷,是名善義。』善字者,能持深義指示深義,是名善字。法辯.義辯.辭辯.樂說辯,唯聰明人能知此理,非愚夫能解,其義深邃唯智者能別,是名善字。美滿具足者,義既美滿具足者,義既美滿不假卑足,故名具足,開示梵行。」   問曰:「何謂為梵行?」   答曰:「梵天人所行此法,故名梵行。何以故?開示梵行初善,有因緣故中善,義不顛倒後善,聞者歡喜而隨,是名開示梵行。」   問曰:「何以名美滿?」   答曰:「戒為初五法聚,是名為美滿。義之不雜,是故名淨。如來為眾生說法,不貪供養,是名淨。梵行者,佛、辟支佛、聲聞所行者,是名梵行。善哉如是行相,可往問訊。」   問曰:「何謂為善哉?」   答曰:「將眾萬善,故名善哉。亦言:『將安樂故,是名善哉。』如是者,以足句;行相者,行者所行;過人相者,相貌具足;可往問訊者,可往觀佛。」   問曰:「何謂為觀?」   「以兩眼視,謂之為觀。於是毘蘭若婆羅門作是思惟已,往到佛所共相勞問。婆羅門問佛:『四大堪忍不?聲聞弟子少病少惱四大輕利不?安樂住不?』是名勞問。身與婆羅門,共相問答,義味次第,心中歡喜憶持不忘。問訊已,卻坐一面。卻者,猶如日轉;坐者,身體布地;一面者,在於一邊。智慧之人往到宿德所,坐避六法,然後可坐。何謂六法?一者、極遠,二者、極近,三者、上風,四者、高處,五者、當眼前,六者、在後。」   問曰:「遠坐何過?」   答曰:「若欲共語,言聲不及。」   「大近何過?」   答曰:「觸忤宿德。」   「上風何過?」   答曰:「身氣臭故。」   「高處何過?」   「不恭敬故。」   「當前何過?」   「視瞻難故。」   「後坐何過?」   答曰:「宿德共語迴顧難故。婆羅門離此六法而坐,是故律中說卻坐一面。沙門者,伏煩惱,又言卻煩惱,又言息心。婆羅門者,世間真婆羅門父母不雜。長者者,身體長大,亦年紀長大。又言:『有威德,是名長者。』財富者亦名長者。大老者,頭髮墮落,又言生,又子孫展轉相生,是名老。朽邁者,皮膚燋皺,言語錯謬,是名朽邁。年過者,生來已經二三王代職,猶故生存,是名年過。延壽者,年過百歲,是名延壽。至年者,是最後年,是名至年。   「『咄!瞿曇沙門何以作此?』是婆羅門語。婆羅門到佛所,見佛不起、不為作禮、不施床座,故作此言。如我所聞,今正見於如來,欲自稱身而下餘人。佛以慈悲心而答婆羅門:『我不見佛於林中生時,墮地向北行七步,自觀百億萬天人、梵、魔、沙門婆羅門,無堪受我禮者。觀看已而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梵天聞菩薩唱已,即叉手而言:「菩薩三界獨尊,無有過者。」菩薩聞已,作師子吼:「唯我獨尊。」』佛語婆羅門:『爾時我未得道時,三界已自獨尊,何況於今眾善功德拜我為佛,雲何為汝作禮耶?若人受我禮者,頭即墮地,是故汝勿於佛處希望禮拜。』是婆羅門瞳矇無知,向佛而作是語。   「婆羅門言:『若如是者,色無味。何以故?有色而已,實無味。』佛欲調伏婆羅門故,答言:『汝言無味,實無味。何以故?如世間人,色.聲.香.味.觸,以此為味,如來於此已斷,譬如斷多羅樹永不復生。』婆羅門言:『若如是者便為貢高。』佛答言:『因汝語故,即有貢高,何謂我貢高?過去三世諸佛,不為世人作禮,我種如是,是故貢高。』婆羅門言:『若如此者便無所作。』佛答言:『如汝所語,我實不作。何謂不作?我不作偷盜、妄語、欺誑、婬欲、諸惡業等身口意業,我悉不為,故名不作。』婆羅門言:『此人便自斷其種耶?』佛答言:『實爾。何以故?三界中一切種種諸煩惱,我皆以斷故名斷種。』婆羅門惘然,不知以何答,更改語:『此人可薄不淨?』佛答曰:『如我意者實有不淨,有人縱心口為惡者,此是可薄不淨。』婆羅門便恚言:『此人亦聞我語,隨事而滅之。』佛又答曰:『三界諸煩惱中,我實已滅。』婆羅門又言:『此人可念,不堪共語。』佛答曰:『實有如此,我亦又念,諸愚癡人甚可憐愍,恆為惡業不念修善。』婆羅門便生瞋恚罵言:『此人當是日夜不眠,思求文章窮世間人。』佛答曰:『實有如此。何以故?我不入胎眠故,亦不入天上眠故,故名不眠。』於是婆羅門以八事譏佛已,如來法王以憐愍心故,視婆羅門眼,欲令服甘露法味而為說法。   「是時婆羅門心中清淨,譬如虛空無諸雲翳,亦如日月照諸闇冥。如來以種種方便教化令知,如來自稱:『我已得無上智慧,常住涅槃。』向婆羅門言:『汝老死至近,來到我所,於汝實有所獲。何以故?譬如雞卵,或八,或十,或十二。』」   問曰:「何以三種分別數?」   答曰:「此是足句,亦令文字美滿。」   「『雞母伏卵,隨時迴轉。伏者,以兩翅覆。至欲生時,眼見光明,以嘴啄□。出已鼓翅,鳴喚前出,為大為小?』婆羅門答:『前者為大。』佛言:『我亦如是。何以故?無明□娷郅暀T界,我以智慧嘴啄無明□,前出三界,此誰大誰小?』答言:『瞿曇即大。』餘後句無義,自當知。世間中一,一者無二。三藐三菩提者,無上菩提。」   問曰:「何謂為無上菩提?」   答曰:「若人在須陀洹道,問須陀洹果,即為說之,乃至在阿羅漢道,問阿羅漢果,即為說之,如聲聞、辟支佛、佛道,隨問而答,故名無上菩提,是故我最大。雞母伏卵隨時迴轉。佛在菩提樹下,觀四諦法,苦空無常。佛語婆羅門:『我正懃精進,而得無上最大,非懈怠放逸心,我以勇猛正懃精進,於菩提樹下以四精進——何謂為四?一者、正,二者、不急,三者、不寬,四者、不置——以法而得無上道。不柔者,不住。起心者,於所觀處行。不退者,不疲勞。三昧心者,一心。』又言:『善置心,為三昧故,即成一心,不過不逸,此是初善法。以此法故,得初禪定,從初禪定次第至三達智為極。』佛為欲出無上法故,律中說佛言:『婆羅門,我於欲中清淨,惡亦復清淨。』」   問曰:「何謂為欲?」   答曰:「貪慾欲,欲貪慾,欲思欲,此是欲名。」   「何謂諸惡法者?」   答曰:「欲狐疑,此是名惡法。如來於此二處而得寂靜。」   又問曰:「何謂欲中清淨?」   答曰:「離欲亦言棄欲。何以故?初入第一禪定者,無明是欲儻,欲是禪定怨家,已棄欲故而得禪定,是謂為怨家。欲與惡離者,禪定而來,欲惡滅已,禪定即起。如是二句,義自當知。又有三靜,身靜、心靜、覆靜,是為三靜。此三靜者,亦入前二句靜。」   問曰:「何謂為欲?」   答曰:「欲有二:一者、處欲,二者、煩惱欲。」   問曰:「何謂處欲?何謂煩惱欲?」   答曰:「處欲者,心著色處。煩惱欲者,令人至欲所。此後二句者,正著所解,前句者,為棄樂欲,後句者,從煩惱出。如是欲處、煩惱欲,於其二中心極清淨。又言:『前句除欲處,後句者除煩惱欲;前句者除因緣動搖,後句者除癡相;前句者著淨,後句止欲。如是次第,自當知之。』」   問曰:「貪慾者,貪即是欲?貪別欲別?」   答曰:「歸一。何以故?一切諸惡,法理歸一,然分別各異。又律中說,貪者煩惱,欲者欲處。亦如三昧,貪慾怨家;歡喜者,是瞋恚怨家;思者,是睡怨家;安樂者,是動疑怨家;度量者,是狐疑怨家,亦如初禪者,貪慾怨家。貪慾者含入五蓋,諸惡法者含取諸蓋。」   「何謂為諸蓋?」   答曰:「三毒根、五欲五塵邪貪;後句,著處分別諸塵瞋恚癡流法。前句者,欲流欲著欲泉欲受殺心結欲;後句者,諸流泉受著。前句者,諸愛等;後句者,無明等。前句者,貪等八心受;後句者四不善心起。如是欲中清淨,惡亦清淨。念思者。」   「何謂為念?」   答曰:「動轉。何以動轉?於觀處初置心,是名念。」   問曰:「何謂為思?」   答曰:「諸禪人以心置觀處中,心徘徊觀處。又言:『思者,研心著心連心,譬如鐘聲初大後微,初大聲者如念,後微者如思。如鳥翔初動後定,動者如念,定者如思。如蜂採華,初至如念,後選擇如思。』初禪有五支,何謂為五支?一者、念,二者、思,三者、喜,四者、樂,五者、定,是為五支。猶如大樹有華有實,亦如初禪有念有思,從靜起。」   問曰:「何謂為靜?」   答曰:「離五蓋是為靜。喜樂者,喜者滿。何謂為滿?身心喜滿怡悅,邊味是喜。樂者,棄除二苦:身苦、心苦,是名為樂,樂者著其想味。」   又問曰:「何謂為喜?」   答曰:「心肥壯,其想希好,是名為喜,樂者得而受之。又言:『兩法不得相離,若有喜者則有樂,樂則有喜。喜者含入行陰,樂者含入受陰。如人涉道渴乏無水,聞有水處即發喜心,是名為喜,到已飲水洗浴,是名為樂。』初禪定者,初者第一禪,定者善燒,亦言禪師所觀法。」   「何謂為善燒?」   答曰:「極能燒覆蓋。又言:『斷煩惱,亦言見。』」   「何謂為見?」   答曰:「觀見法相,接取威儀八三昧法。何以故?迦師那阿攬摩那(漢言三十八禪定)相,觀迦師那阿攬摩那故,名為禪定。此是見道果。何以故?為觀相故。何謂為觀相?觀無常故,以觀故成道,以果觀滅諦,是故名禪定為觀相。律中所說。」   問曰:「何謂為初禪?」   答曰:「有念、有思、有喜、有樂、有定,是名初禪。」   「如人有物,如人有眷屬,置物已,置眷屬已,有餘名無?」   答曰:「無餘名。禪定亦如是,置念、置思、置喜、置樂、置定,更無餘名,即是禪定。譬如軍陣有人兵象馬攻具,名之為軍,人兵象馬攻具散去,即無軍名;禪亦如是,置上句五法,即無禪定名。入者,至,亦言成就。住者,於菩提樹下以禪定而住。佛於菩提樹下坐觀何等?觀出息入息。」   問曰:「有餘禪無?」   答曰:「亦有。」   法師曰:「禪定法,於《靜道經》中,我若廣說,其義深遠則為紛紜,於阿毘曇毘婆沙,汝自當知。今所說者正論毘尼毘婆沙,餘者稍略說。是禪定第一品。   「念、思滅者,念、思此二法過,入第二禪定。第二禪起,此二法即滅。何以故?為過二大支故,名為第二禪定。又言:『第二禪定中,無初禪定法,有餘法。初禪定中觸法為初,此中二大支已過,即得第二禪定法。』是故律中說,念、思滅入第二禪定。內法者現。」   問曰:「何謂為現?」   答曰:「現者從身生,清者無垢也。禪亦名清。何以故?如青衣,因有青色故,名青衣;禪亦如是,因有清法故,謂之清禪。」   問曰:「何以名定清?」   答曰:「念、思是動之根也,念、思已滅,名即清淨。一相者,一法起。」   問曰:「何謂一法起?」   答曰:「為不顧念、思故,是名一法相,亦言無上。又言:『一相者,念、思已離;亦言無雙,是名一相。』」   問曰:「一法相者,何以名為一法相?」   答曰:「三昧是也。」   問曰:「何謂為三昧?」   答曰:「一心無二。亦言定,亦言不動,是故第二禪一相。何以故?為名故。」   問曰:「何謂為名?」   「非我亦非生氣,是名名也。」   問曰:「初禪無清耶?」   答曰:「有。」   「若爾者,初禪亦名一相,何以止名第二禪名一相?」   答曰:「念、思動水動浪,起不見面像,亦如第一禪,有念、思,心不清故,是名非一相。何以故?三昧不明故。」   問曰:「第二禪、三昧,何以獨明瞭?」   答曰:「為心淨故,從三昧生喜樂者,此是從初禪定三昧生喜樂也。此是第二禪定。第二者,數也。如初禪定有五支,第二禪定有四支。何謂為四?一者、清,二者、喜,三者、樂,四者、一心。若廣說有四,略說有三,如經文所說。何時三支起喜樂一心耶?」   法師曰:「我今證一句,餘自當知。此是第二禪定品竟。離喜者。」   問曰:「何謂為離喜?」   答曰:「薄喜亦言過喜、亦言滅喜,是時念、思滅已,喜又更起。」   問曰:「第二禪中以論念,念思滅已喜,何故更重而說耶?」   答曰:「欲讚第三禪故,所以說之。何以故?譬如第三道邪見不滅,於初須陀洹道以滅,今於第三道中又說。何謂為讚?第三道故,此中亦復如是。捨而住者。」   「何謂為捨?」   答曰:「捨者,是平等見、不偏見、不黨見,恆大健捨,是第三禪。又曰:『捨有十種。』」   問曰:「何謂為十?」   「一者、沙浪求捨,二者、梵魔求捨,三者、菩提等捨,四者、毘梨求捨,五者、行求捨,六者、觸求捨,七者、觀求捨,八者、末闍求捨,九者、智求捨,十者、清淨求捨也。此十種捨善,處處地人心觀因一相,以略說故。於沙利耶中、曇摩僧伽訶尼耶中、淨道道中三處中,已廣說,自當知;我若於此毘尼中廣說者,即為亂多。」   問曰:「十捨者,取何捨耶?」   答曰:「取末闍求捨。」   問曰:「何謂末闍求捨?」   答曰:「不知他事因喜而生。」   問曰:「初禪、第二禪,此二處無末闍求捨耶?正三禪有也?」   答曰:「初與第二禪亦有,然猶微不現。何以故?念、思、喜蔽故,第三禪中念、思、喜已離,故得現耳。正思知者。」   問曰:「何謂為思?」   答曰:「心多生想,故謂之思也。知者。」   問曰:「何謂為知?」   答曰:「洞達知也。」   問曰:「何謂為正思?」   答曰:「正思者,不忘;亦言識。又言:『起相知者。』」   問曰:「何謂為知?」   答曰:「擇也,亦言聚;又言廣,此略說,末闍中自當知之。」   問曰:「初禪定無思知?」   答曰:「有。何以故?若無思知者,從何往者初法也。」   問曰:「初禪中何不現思知也?」   答曰:「猶大鈍故,譬如磨刀,初鈍後利;思知亦復如是,初觀禪中猶大鈍,是故不現。亦如人□礹□□姊□□□□□餾毼□楦□□騰□□□□□□□□□□□□奮言導□□祖□諑□□奮襼□□襼稀飯□□□□□□□□妨□□□□導呂□奮覕埤□首福□□□□檳夾□□□□妨□埤□□   問曰:「何謂為身?」   答曰:「名色身,以名色身故知樂。何以故?樂與名色身合,兩理相合極為美味,以知以美味相著故,知起覺之,是故以身知樂者。善人言,捨有思住樂。」   問曰:「何謂為善人言?」   答曰:「佛、辟支佛、聲聞,為第三禪人說第三禪因緣,是名善人言。」   「何謂為言?」   答曰:「開視為說、為分別,亦言讚嘆。」   問曰:「何謂捨思住樂?」   答曰:「為欲入第三禪定故。雲何入?為極樂故。以極樂美滿故,於第三禪定而捨之,令喜止不起,是名有思。何以故?為善人所念、所入樂,樂純無雜,是善人所讚嘆。是義本說捨思住樂,善人讚嘆如是。入第三禪者,如入第一、第二,第三禪亦如是。所異者,第一有五支,第二有四支,第三有二支,如經本所說。」   問曰:「何時二支出於第三禪定中?」   答曰:「樂一心。此第三禪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棄樂棄苦者。」   問曰:「何謂棄樂棄苦?」   答曰:「於四禪定中棄樂心苦心。又言:『棄名樂名苦也。』」   問曰:「樂心苦心於第四禪言,何時得棄?」   答曰:「於第四禪定門中棄也。」   問曰:「何處身苦滅盡?」   答曰:「如經所說,佛語諸比丘:『離欲清淨已,即入第一禪,苦於此滅。』」   問曰:「苦心樂心於何處滅無餘?」   答曰:「於修滿中。佛語諸比丘:『於第四禪定滅盡無餘,苦樂喜悉於禪定門滅無餘也。』何以故?初禪定,念、思未離故心苦,念、思滅者苦亦滅,亦如第二第三第四禪定,念為初,次第而滅。喜者,於第四禪定門滅盡,樂到第四禪定,入樂住捨,起不過樂也,是故苦於第四禪中滅盡無餘,是謂不苦不樂。此法極細,不可以意取也。何以故?譬如惡牛,牧者捉之不得,乃立作欄,驅群內欄,一一牽出次第而至,至惡牛已,此即是,然後捉得。佛亦如是,先取樂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不樂,不苦心不樂心,此是不苦不樂受。」   問曰:「此不苦不樂可得捉不?」   答曰:「不可得捉。」   又問曰:「上句何以雲得捉?」   答曰:「以名知其相故,猶如捉得,語相如此,自當知之。如經文所說:『有四緣,長老以不苦不樂,以名解脫,以三昧故棄除苦樂,即入第四禪定。長老,此是四緣不苦不樂,以名解脫,以三昧故,如第三道邪見,為諸法初滅。』此讚歎第三道,此中亦復如是。」   問曰:「何謂為諸法?」   答曰:「瞋恚、愚癡為初,如是自當知。亦如第四禪定,苦樂心為初,因樂起生欲,因苦起故生瞋恚,瞋恚起故滅樂心,是故於第四禪定極遠,是名不苦不樂。」   問曰:「不苦不樂,其相雲何?」   答曰:「捨樂捨不樂。」   問曰:「其味雲何?」   答曰:「捨苦捨樂味,亦言不償味。捨識淨者。」   問曰:「何謂捨識識淨?」   答曰:「捨者令識得淨潔,此是第四禪定識淨潔;識淨潔已即生三識,悉是捨所作,非餘法作。是故律本說,捨識淨潔,譬如月光,有雲覆之其光不明,雲除去已月即光明淨潔。此中思樂亦如是,思樂離者識即淨潔。」   問曰:「前三禪定有無。」   答曰:「有。」   問曰:「何不出識?」   答曰:「為思為初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禪定捨,即是夜識即是月滿,理合者然後顯月光明。如第一禪有五支,亦如第四禪有三支捨識一心,廣說有三,略說有二,如經中所說。」   「何時起二支?」   「是第四禪定中起二支。禪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禪定者。有欲作觀地,有欲一心,又欲作通地,有欲滅諦地,有欲入生,愛盡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禪定得一心?我住樂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學,凡人從三昧起已一心諦諦,我觀是名觀地也。復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禪地已,從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萬身,如是次第自當知,是故以禪為通地。又有作八三昧已,入滅諦三昧已,七日入滅盡定,此世間涅槃。我念取七日樂,此是滅諦地。有人入八三昧,從禪定不樂,我欲生梵天,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禪定,於菩提樹下從三昧起,如來觀地禪亦言通地,亦入滅諦地,二入一切法:世間法、聖利法。」   法師曰:「今略說取如是,第四禪定次第自當知。以此法故,入第四禪定,以三昧一心諦,是故言淨,如律本所說已捨識淨。」   問曰:「何謂為淨?」   答曰:「白而不黑;亦言光明。因樂故離欲,離諸煩惱已,離竟,心即清白隨用能堪。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極處。如經文所說,若心已柔隨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鍛成柔已,隨用所堪,若欲作種種瓔珞,打之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隨。如經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我不見一法如心者,調伏非一過柔辱,堪可施用極淨而住,已住故名為不動,為精進故非懈怠,不可動一心;攝已非掉心,可動智慧,攝已非無明可蔽,為識所攝,非妄可辱,光明所攝,非煩惱闇所障,此六法所攝,非可動轉,如是心入八支已,隨所堪任分別諸法。以第四禪定三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諸蓋遠離,心無垢濁念思已過,心得清淨、得智慧故,一切諸蓋不得覆蔽,以無念故即至不動,去煩惱已名亦不動。』此句是修多羅中說,自當知之。   「宿命智者,從通地生。宿者,過去世陰。住者,生此家生彼家,此家死彼家死,更墮彼家此家,離此家往生彼家,自用智慧一一悉分別知,如是自識宿命過去。如律本所說,識宿命智,以識故,知前身所住處、受生皆悉識,或一生二生,如是展轉,心知而識之。如佛到波羅蜜,已不復有調伏,心心下而識。初學之人作已然後識。我今略說,於淨道毘婆沙自當知之。此中隨律本說。一生者。」   問曰:「何謂為一生?」   答曰:「一過入胎乃至死,是名一生。如是次第乃至無數生,三拔劫者,漢言劫滅。」   問曰:「何謂為無數三拔劫?」   答曰:「次第而滅,是為三拔劫,毘拔夷劫者,漢言劫成。」   問曰:「何謂為毘拔吒夷劫?」   答曰:「次第而生,是名毘拔吒夷劫。取三拔劫者,含入三拔扠夷劫,是扠夷根;若取毘拔劫者,即入毘拔扠夷,是劫心下而識。如經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有四阿僧祇劫。何謂為四?三拔吒、三拔扠夷、毘拔吒、毘拔扠夷。何謂三拔吒?有三三拔吒。何謂為三?火三拔吒、水三拔吒、風三拔吒。有三三拔吒處:阿婆沙羅天、修婆緊那天、卑脅破羅天。若火三拔吒起時,從阿婆沙羅天下火燒盡;若水三拔吒起時,從修婆緊那天下洪水沒盡;若風三拔吒起時,從卑脅破羅天下飄盡,廣一佛境界。』」   法師問曰:「佛境界雲何?」   答曰:「生境界、滅境界、知境界。」問曰:「何謂為生境界?」答曰:「十千世界,若佛生者,十千世界皆悉震動。佛威德百億世界,若佛說寶咒、聚咒、他闍咒、阿吒咒、無羅咒,聞不從者,即出風飄落百億世界外。知境界者,不可度量。佛三境界,滅境界與生境界,皆悉崩壞,若興盛者亦俱成立,我今略說,於淨道毘婆沙自當知。如是佛於菩提樹下得一切智,非一劫二劫,如是三拔吒劫皆悉知之。若處生者。」   問曰:「何謂若處生者?」   「若處壞劫時,或生天上或入人間,或化生、胎生或濕生,如是次第悉知,此是我姓,此是我父母名,我名或迦葉,姓或婆羅門,種或剎利種;苦樂色如是,或白或黑;飲食如是,粳米麥粟,樹木甘果美香之味,身口意業作如是行,壽命長短如是,從世間上至第一天乃至梵天受生,如是展轉,後生兜率天一生補處,於兜率與天人同姓,名斯多揩多(漢名白旗天人),身黃金色,飲食甘露,受天之樂,壽命五十七億六萬世間歲。從天宮下託生白淨飯王家,於摩耶夫人受胎,知過去世一切生處種姓、受形好醜、貧富貴賤、相貌,如是皆悉知之。」   法師問曰:「佛一人知?餘人亦知?」   答曰:「餘人亦知,辟支佛、聲聞、外道梵志各為分別。外道梵志知四十劫,此外不知。智慧狹劣故,不得遠知,正知受生而已,餘一切悉不能知。何以故?為狹劣故。大阿羅漢有八十人,知十千劫;有二上阿羅漢,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劫;辟支佛亦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餘劫,此是隨所行而得知;佛所知非可窮盡。外道梵志次第得知,若欲懸略知者不能自辨。譬如盲人行,須次第而得,若不次第無有是處。聲聞知者兩頭合得,辟支佛亦如是,諸佛知者隨意而得,從無數劫中上下反覆悉得知,此是我知婆羅門。佛語婆羅門:『我於菩提樹下得無上智慧,即知過去無央數劫,我今無明闇滅,得慧光明。從何而得?皆從精勤不惜身命得之,譬如雞子以嘴破□。』佛語婆羅門:『我宿命智為嘴,無明覆前身宿命為□,我今以嘴破□,於□前出,是故我名無上智也。』宿命智品他生隨知,以慧知眾生墮生,是故名生墮知。以天眼觀看眾生,如來已滿波羅蜜故,始觀即知,餘人皆須修行而知,今我略說,淨道毘婆沙自當知之。聖者。」   問曰:「何為聖?」   答曰:「以肉眼如聖眼無異,天人所行諸善得成此眼,離諸肉眼、離諸塵垢,能遠照故。是故律本所說,以聖眼觀慧眼者,以精懃而得,亦如聖眼無異。何以故?已住於聖然後而得,是故名慧眼為聖眼。何以故?以身依止聖故,得聖光明,心攝光故,而得遠觀,徹通石壁如真明無異,是故以清淨慧眼,觀眾生生墮落受生。是故外道梵志,見墮不見生,故生斷見,又有外道,見生不見墮,故生常見。九眾生居,佛常見亦觀、斷見亦觀。是故律本所說,以慧眼見眾生墮生。   「極淨者。如來離十一煩惱,是故名極淨。如經文所說,佛語阿□樓陀:『狐疑是心煩惱,智已而棄之。』不攝心者,是煩惱,睡心眠心亦是煩惱;驚喜施心、大心、過精勤心、極柔心、極多言心、不分別心、極觀色心,如是諸煩惱心。阿□樓陀,此十一煩惱,如來極精勤故,離此煩惱,若我見色不見光,見光不見色,如是為初,如來已過十一煩惱,亦過人眼。是故律本所說,以聖眼淨過世間肉眼觀者,眾生如肉眼無異,眾生墮落受生亦見。」   法師曰:「佛見眾生初生墮不?」   答曰:「初生墮落見,於中間不見。是故律本所說亦如是。賤者。」   問曰:「何謂為賤?」   答曰:「以愚癡行行惡法,是名為賤。又生貧窮亦是賤,人所惡賤。貴者。」   問曰:「何謂為貴?」   答曰:「以慧心受生,是故名貴。好色者從不瞋中來,惡色從瞋恚中來,善道者生至善道。或言:『多金銀珍寶亦名善道。惡道者,從慳貪而生貧窮下賤,亦名惡道。下賤者,飲食難得朝暮不供。』隨業所行,如來悉知。復觀看眾生,於地獄中受諸楚毒。如來見已而作是念:『此諸眾生種何罪根,而受是苦日夜不休?』如來觀已,此諸眾生當作惡業故乃受此報。復觀天上見諸天人,於離陀園林、眉沙園林,於波留沙迦園林,諸天人觀看遊戲。如來見已而作念言:『此諸眾生種何福業,來生此處受天福位?』種諸善業得如是報。此是行業所知,當來知亦如是,如來以聖眼知得大神通。身作惡業者。」   問曰:「何謂身作惡?」   答曰:「惡者雜穢不淨,以身作惡業如是。如來悉知口作惡業意作惡業,悉如前句說無異。譭謗善人者。」   問曰:「何謂為善人?」   答曰:「佛、辟支佛、聲聞,乃至白衣須陀洹道,亦名善人。」   問曰:「何謂譭謗?」   答曰:「滅諸善法罵詈,此是譭謗言。復有餘言:『佛、辟支佛、聲聞悉是惡法非正法,無有禪定法、無涅槃法、無道果法。』如是謗、作如是謗;或知者譭謗,或不知亦譭謗,悉入譭謗善人。如此人等造作重業,以重業故,天上門閉、開地獄門。」   法師曰:「我今說證。有一聚落有二比丘,一老一少,二人入聚落。初至一家得熱糜一稀,老比丘得糜已而作是念:『我腹中有風,此糜復熱,若服此糜當除腹堶楚C』是時有人持木一段欲作門限,擲置一邊,於是老比丘即坐木上歠糜。年少比丘見老比丘歠糜已,而薄摩呵羅作我羞恥也。老比丘歠糜竟,而還到寺已,老比丘問年少比丘:『長老!於佛法中有所得無?』答言:『有,得須陀洹道。』老比丘言:『若如是者,不須更進求餘道。何以故?為汝誹謗愛盡比丘。』於是年少比丘聞已即作悔過:『大德!我於大德作不善法,願得悔過。』即受歡喜而去。」法師曰:「若人罵詈聖人、若大比丘,作如是言:『長老!我今於長老懺悔,願長老受。』若少者頭面禮足叉手,作如是言:『大德!此是我過,於大德中我今懺悔,大德受。』若不受者,即去餘方若至餘寺。來至比丘所,若老者頭面禮足叉手而言:『大德!此是我過,願大德受。』若少者而言:『長老,此是我過,我今懺悔,願長老受。』若入涅槃者,於涅槃處作懺悔,作懺悔已,如是天道涅槃道門不閉,即如前無異。邪見者。」   問曰:「何謂為邪見?」   答曰:「顛倒見,此是邪見。已受邪見形,更教餘人,以口惡故,誹謗聖人,意惡業亦如是,已取邪見,一切諸惡業含入邪見。邪見者,是大罪業,作之逆罪。如經文所說,佛語舍利弗:『比丘持戒具足,三昧智慧具足,自身正見,轉教餘人如是。舍利弗!邪見亦如是,不離身口意,如人以土丸擲不離於土,邪見惡業不離地獄。何以故?為大罪故。』如經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我見惡業,無過邪見,極最大罪。』若身死者。」   問曰:「何謂為死?」   答曰:「死者罪墮地獄無脫時。又言:『四大壞散,亦言更受生。』」   法師曰:「若取地獄者,即塞天道解脫門。又言:『若取惡道者,餓鬼、畜生、阿修羅悉含入。』又言:『地獄者,阿鼻為初,白黑自知。』又言:『善道者,人間亦是善道。』」   問曰:「天何義耶?」   答曰:「色聲香味最勝,是名天。知者是眼知,餘者自當知,我今略說聖眼品竟。如無明覆過去宿命,宿命嘴啄故,無明覆□,亦如現在墮落知。漏盡智者,於阿羅漢道漏滅盡智,是名漏盡智。過下置心者,是觀心也;觀心能知苦,於此滅不過一切苦諦相貌味,皆悉洞達知;又觀苦諦,從何而起,從集起,此即集諦;又觀苦滅,此是滅諦,將至滅諦者,即是道。觀四諦已,相貌如是,正實無異,洞達悉知。是故佛言:『我知四諦,如是見、如是知。』欲漏者,從欲漏出,此是指示果,於果中說我今脫已,又有覆知心,觀已而知,我不復更生。是故律本所說,佛語婆羅門:『我不更生。』」   法師問曰:「為是過去不生、現在不生、當來不生?若言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言現在生,現在生已生;若言當來生,當來生未至,有何更生?」   答曰:「斷因故,是名不生。住者,於梵行而住;梵行者,凡善人與七學等共住,此是佛指示出家人。所作已作者,於四諦四道所作已竟。是故佛語婆羅門:『我所作已竟,不復還。』」   問曰:「何謂不還?」   答曰:「諸煩惱漏不還至我所,是故不還,更無精勤。如來已觀知如此,是名漏盡智。何以故?如來欲開示婆羅門,佛已得三達智過去現在當來智。」   法師曰:「如此語者不應自稱,何故如來而自譽耶?」   答曰:「佛為欲哀愍世間及婆羅門等故,作是語:『我聖人,我最長、無上尊、一切知,我不為人作禮。』婆羅門聞佛種種說,發心歡喜,即於佛前悔過言:『瞿曇沙門有如是聖利滿足,我實不知,瞿曇沙門即是前生功德具足。』婆羅門便自剋責,剋責已聞說法,即讚言:『善哉!善哉!瞿曇沙門,為指示法味。』」   法師問曰:「何故二讚善哉?」   復以偈頌曰: 「瞋滅急讚嘆,  慇懃極驚笑,  信心愁足美,  句句當重說。」   「此中讚嘆。何以故?」   「婆羅門聞佛說法心歡喜,無以謝答,為自歌詠。」   法師曰:「婆羅門心當有是思惟:『佛所說法,其義深遠、其語美味,善入人心生大慈悲,甚為悅樂。』婆羅門向佛說言:『我如覆缽,佛今說法令我得聞,如缽已仰得受甘露。如人以草木覆藏珍寶,有人指示令知,如人迷路,有人捉手指示善道,如在大闇處,有人施與燈燭令得見道,我亦如是。』」   法師曰:「婆羅門何以作是言者,我今更演此義。婆羅門心如覆缽不得受甘露味,佛今開示令受甘露。何以故?如草木覆藏,自迦葉佛後邪見為草木,覆藏正法無人指示,今佛指示令知。迷路者,外道邪見為路,於妙道中迷惑不見善道,佛以法為手,指道令得度脫。如愚癡闇不見三界,佛以法為燈燭,施與令得光明。毘蘭若婆羅門,作讚嘆已,心極清淨,白世尊言:『我今歸依瞿曇沙門。』歸依者,言隨從,又言依止,知佛殺煩惱,次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法者,如來積行得此法,不更墮落,若人隨法,法即受,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法者義受,又言聖道涅槃,道者是法。如經所說,佛語諸比丘:『法不作,有八支道,眾法之上。』」   法師曰:「我今略說。復有婆羅門,名車多摩那婆,歌詠讚佛,而作頌曰: 「『欲離欲不動,  愁憂法不作,   不逆流美味,  極好分別知。   於眾法最上,  應當受歸依,   佈施四向人,  若分別有八。   於僧中最上,  獲得大果報,   於此自歸依,  名真優婆塞。』   「如是婆羅門言:『願佛知我已受三歸。』」   法師曰:「若於此解三歸者,即成紛多。若欲知者,可於阿毘曇毘婆沙自當知。『願瞿曇沙門,知我已作優婆塞,願佛名我是佛優婆塞。』」   問曰:「何謂為優婆塞?誰為優婆塞?誰不為優婆塞?雲何有戒為優婆塞?有心為優婆塞?雲何名為優婆塞?雲何不名為優婆塞?」   法師曰:「此義甚多,此中不可說。於修陀尼毘婆沙,自當知之。『從今以去者,從今至命終不受餘師,願佛知之。若有人以刀斫斷我頭,使我言非佛、非法、非比丘僧,我頭寧當落地,不作是言。』婆羅門以身命奉託如來欲自供養,作如是言:『願世尊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前夏三月與比丘僧。』婆羅門言:『我今已作優婆塞,願如來憐愍我,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如來默然受請。」   法師問曰:「佛何不答婆羅門請?」   答曰:「已應。世間人以身口答,世尊用忍心而答。為憐愍婆羅門。知佛受請者。」   問曰:「何謂為受請?」   答曰:「若不受請者,當以口身而答。世尊默然顏色怡悅,是故知佛受請。婆羅門即從坐起,遶佛三匝,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頂上卻行,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是時毘蘭若國極大飢儉。是時者,佛受毘蘭若婆羅門前夏三月。飢儉者,飲食難得,若人不清淨至心,正有飲食不與,亦名飢儉。毘蘭若國不爾,以五穀不結實故。二疑者。」   問曰:「何謂為二疑?」   答曰:「二者二種心疑。」   「何謂二種心疑?」   答曰:「心疑於此夏三月乞食,或疑得、或疑不得,或疑可得生活、或疑不可得生活,是為二種心疑。白骨者,貧窮下賤人乞食不得,餓死棄屍骨,曠野狼藉,是名白骨。又言:『五穀不秀實白如骨,亦名白骨。』如籌者,禾始結秀而遭大旱,根株直豎如籌,是名如籌。又言:『不爾,飢儉時以籌市井,是名如籌。何以故?臨市時,強者得入、羸者不得,於外大叫,糶米人見諸羸人,生憐愍發平等心,開門令入次第坐,先受取直然後與米,隨其多少用籌計數。』   「諸比丘自念言:『此間飢儉,皆悉用籌計挍,時諸比丘入經七八聚落,或得少許或不得者。』爾時估客從北方,驅馬五百匹,向南販貨,或得二三倍利,以求利故,遍歷諸國次第至毘蘭若國,住夏四月。」   問曰:「販馬人何故不去而住四月?」   答曰:「雨水多故,不通馬行,即於城外立馬廄,並自立屋舍籬障都圍。於是諸比丘往到估客處乞食,人得馬麥各五升。」   問曰:「為信故、為不信故,而以麥與諸比丘?」   答曰:「信。販馬人入聚落,日日見諸比丘乞食,空缽而歸。見已,估客還向諸同侶說如上事,各作是念:『諸比丘乞食極大疲苦,都無所得,宜共計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不周立,我等當減取馬分,各五升與諸比丘。比丘得此馬麥便不疲倦,於我等馬不甚為損。』作是籌量已,諸估客往到諸比丘所作禮而白言:『諸大德!可受我等麥,日日人各五升及雜食隨意所作飲食。』是故律本所說,日施比丘麥,著衣服已朝行乞食。」   問曰:「何謂為朝?」   答曰:「從旦至中是名朝。著衣服者,以袈裟裹身。分衛者,毘蘭若聚落乞食不得,遍歷聚落都無一人出應對者。持麥還寺者,行乞處處得麥而還。取麥擣舂而食者,老比丘無淨人,復無為作者,躬自作糜作飯,或八或十共作竟,當分而食。賢者阿難取如來分手自磨,阿難智慧具足,作食極美味,諸天復內甘露作竟,佛受而食即入三昧,從此以後不復乞食。」   問曰:「是時大德阿難侍佛不?」   答曰:「侍。如來從菩提樹下起,二十年中侍佛者皆不專一,或時大德那伽,或大德那耆多,或大德彌耆耶,或大德優伽婆,或大德沙伽多,或大德須那訶多,如是諸大德隨意樂侍而來、不樂而去或悉去,時大德阿難來侍。」   問曰:「國中飢儉,雲何無一人作功德分割少飯供諸眾僧?又有婆羅門請世尊前夏三月,復不供養,何以故?」   「為天魔波旬蔽一由旬內,悉令一切人民心志都無供養者,蔽已而去。」   問曰:「如來心寧不知?」   「善哉!因欲制戒說法故。佛語阿難:『汝輩善人已勝,未來比丘當覓稻禾肉。』」   法師曰:「我未解此義,如來當作如是語:『阿難!汝等輩善人,於飢儉時乞食難得,已知足故護持正法,是故為勝;於飢儉時能伏貪心,是故為勝。餘聚落中禾米豐饒,甘果異味甚多,而無往者,於眾中都無一人思者、瞋者、怨言者:「何以住此?世尊!何不往到彼豐饒聚落,飲食易得。」都無此言,亦不怨恨:「毘蘭若婆羅門何以請我等來此夏坐而不供養!」復無異心思欲行求利養者,亦無更相讚嘆:「是人得道。」令人得知,希望供養如是之言,各緘口默然,但一心依止如來住耳,是故為勝。』」   問曰:「知魔蔽耶?」   答曰:「知。」   又問:「如來何不往捨衛王捨城及餘國結安居,而來此國耶?」   答曰:「若置捨衛王捨城國,政使往到鬱單越,或上忉利天,魔王亦當來蔽,不可得隱避。何以故?此年魔王大忿,如來已自遍觀,唯有毘蘭若國販馬人可依安居。」   問曰:「魔王既能蔽餘人,何意不蔽販馬人,使佛及眾僧不得食?」   答曰:「亦能蔽,何以故?魔王已去後,販馬人後至,是以不得蔽。」   問曰:「魔王何不更為蔽販馬人?」   答曰:「不得都蔽。」   法師曰:「有四種,魔不能蔽。何謂為四?一者、朝中供養,二者、湯藥不乏,三者、如來壽命,四者、如來光明。日月梵王至如來所,光明隱蔽不現,是故魔王種種方便而不能蔽。」   「一時佛聞舂臼聲者。諸比丘得馬麥還舂擣,是故有聲。知而故問、知而不問、知故問者,佛知有因緣利益眾生,是故問。知而不問者,無利益是故不問。時而問者,若問正時而問,是故時而問。不問者,如來知非時而不問。有義而問,無義不問。有二因緣問:一者、為欲說法,二者、為聲聞弟子制戒因緣或輕或重。是故問阿難:『此聲,何物聲耶?』阿難答言:『此是諸比丘舂麥聲。』佛言:『善哉,善哉!阿難。』何以佛嘆言?未來比丘住在寺中飲食易得,而生憍心,言飯粗穀、或言大熟、或言大強、或言粒碎、或言酢鹹,如是之言,即是覓禾稻肉義。   「佛語阿難:『汝等善人,當為後世比丘作善法因緣,以汝等法,未來比丘若得飲食,於好於惡不生增減。往昔法王在世,諸大羅漢猶食馬麥,況我等輩於此飲食而有嫌薄。』」   摩訶目揵連品   「爾時大目揵連。大者,於聲聞,神力智慧最大,是故名大。目揵連者,姓。白佛言者,向世尊言。」   問曰:「何以向世尊言?」   答曰:「大德目揵連出家七日即得聲聞波羅蜜,如來復讚嘆神通第一目揵連,所以目揵連有神通力,而作是念:『毘蘭若國大儉,諸比丘僧乞食難得,極為疲勞,我今當反地取地肥供與眾僧。』復自思惟:『若我反地,不白世尊者,便是與如來並神力,則乖我法。』作是思已而白佛言:『世尊!地初成時地肥,譬如生酥亦如蜜味。善哉,世尊!我欲反地,取地下肥供諸眾僧。』反者,取下還上。『何以故?為眾僧故。』   「佛不欲許,令目揵連作師子吼,佛而問目揵連:『一切眾生城邑聚落悉依止,此地復不得懸置虛空,汝雲何作?』目揵連答曰:『世尊!我今以一手化作地,受取城邑聚落一切眾生與地無異,以一手度眾生等依止地。』佛答:『止!目揵連!』」   問曰:「何以世尊不聽目揵連反地?」   答曰:「為哀愍眾生顛倒住故,或言是或言非,我住處若城邑聚落更相驚怪,此非我城邑聚落田園池林。」   法師曰:「唯有神力人能作,非無神力者。非一時儉,未來亦儉,若遭儉時誰得如目揵連?當來聲聞弟子少有神力,若入聚落乞食,諸人見已而作是言:『世尊在世,聲聞弟子持戒具足故,得神通力,即於儉時迴反大地而取地味以供眾僧。今者眾僧持戒不具,若具足者如前無異;復無少少分施。』餘人以倒見故,輕慢聖人,以輕慢故,死墮地獄。是故世尊語目揵連,勿樂反地。」   「目揵連就佛乞求反地不得,復作餘乞。『善哉!』世尊言:『且止。』」   法師曰:「從善哉文句,如前所說,汝自當知。」   法師曰:「有小異。何者?目揵連復欲牽鬱單越地還令連閻浮利地。」   問曰:「海雲何?」   答曰:「海如牛跡一步而度,令諸比丘食如諸聚落。」   舍利弗品   「優波離欲證律藏根本,於是舍利弗從靜處起,而作是念。」   問曰:「何謂為靜?」   答曰:「寂靜無聲,亦言一心寂靜。」   「雲何佛法久住?」   「從毘婆屍佛而答,餘者義自當知。」   問曰:「舍利弗何不自以神力觀看可知,而來白佛?」   答曰:「不得。舍利弗若以神力觀看,正可知諸佛久住不久住,若分別諸佛因緣不能通了。大德大蓮華言:『能。何以故?所以上羅漢十六種智,如此之理不足為難,依止如來欲顯世尊為上,是故來白佛而問。』佛答舍利弗,餘者律句次第自當知。雲何因緣者?此義易知。佛語舍利弗毘婆屍佛者,語為初,諸佛非是懈怠,或為一人二三人如是增上,乃至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說法有生異心,此眾少應略說,此眾大應廣說,亦不作高下說法,悉皆平等一種說法。譬如師子王七日一起覓食,臨捉眾生無大小,先吼而捉。何以故?若師子捉眾生時,不先大吼,用輕心故,或得脫者,是故皆吼,令眾生怖伏而捉。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無大小,皆以慇懃說之。若有略說,眾生或不勤心修習。何以故?如來為尊重法故。今我世尊說法,譬如大海水同一味,過去諸佛亦復如是,然眾生心易教授,今說一偈義令入四諦,是故過去諸佛,不廣說法修登偈耶。」   法師曰:「前句已說,故不重說。不為聲聞結戒者。」   問曰:「過去諸佛何不為聲聞弟子結戒?」   答曰:「諸聲聞弟子不犯非故,亦不結威德波羅提木叉,亦不半月半月說戒乃至六年,六年止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此說如來自說,不令聲聞說。爾時閻浮利地槃頭摩底王捨城翹摩鹿野苑,是毘婆屍佛所住處,一切比丘僧悉集,佛布薩、眾僧布薩,三人布薩、二人布薩、一人布薩。往昔閻浮利地有八萬四千寺,寺或有十萬、二十萬比丘,亦不喧鬧,皆寂靜而住。是時諸天人心,思欲聞佛說戒,恆計年歲,應到六年即集大眾,往佛所待佛說戒。是時諸比丘,若有神力者來,無神力者諸天來白:『時可去。』即取衣缽,諸比丘承天人神力,到布薩堂,往至頭頂禮足。時毘婆屍佛知眾集,即說教授波羅提木叉: 「『忍辱第一道,  涅槃佛勝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即諸佛教。   不惱不說過,  不破壞他事,   如戒所說行,  飯食知節量,   一切知止足,  常樂在閑處,   是名諸佛教。』   「以如是方便,一切過去諸佛以此偈教授波羅提木叉,此是諸佛壽命長短,是故如是說短壽。諸佛從菩提樹下,為聲聞弟子結戒,此是威德波羅提木叉,非如來說,諸聲聞弟子說,是故我等釋迦牟尼佛,從菩提樹下二十年中,皆說教授波羅提木叉。復一時於富婆僧伽藍,於眉伽羅母殿中,諸比丘坐已,佛語諸比丘:『我從今以後,我不作布薩,我不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汝輩自說。何以故?如來不得於不清淨眾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從此至今,聲聞弟子說威德波羅提木叉。是故律中說,佛語舍利弗:『過去諸佛不說威德波羅提木叉,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毘婆屍三佛不說波羅提木叉,三佛已入涅槃,聲聞弟子復入涅槃,最後聲聞弟子,姓非一種,名非一種,或姓瞿曇,或姓目揵連,或名佛無德,或名曇無德;從非一種,或婆羅門種,或居士種,或剎利種;又非一種家,或富家,或貧窮家,或下賤家,從如此種種非一家、非一姓等出家,而作梵行,為非一種姓名入正法故,而各自用其志意處當,佛法不相承受,所以佛法不久住世,為此等故。」   問曰:「諸比丘何不勤修精進,而使正法速頹滅耶?」   答曰:「先諸大德猶為不善,況我等輩各不護法藏,故令佛正法而速滅耶。不用綖貫穿者,風吹即散,貫者言縛;譬如種種花不以綖貫之,風吹即散,佛法亦如是。為不結戒故,以心先觀,然後教授聲聞。」   問曰:「其義雲何?」   答曰:「過去諸佛先觀聲聞心然後教授,緣諸聲聞易悟理故,佛亦不為廣說。怖畏林者,此林若有入者即生怖畏。如是汝等思惟者,有三思惟:出家為初,汝等當勤心思惟。汝等莫作是思惟者,有三惡法,思欲為初,汝等慎莫思。如是汝等當憶持在心,觀無常、苦、空、無我,心恆憶持。莫如是,汝等莫思憶者,無常莫思常理,不淨莫思言淨,汝等勿作是思。此是汝等應棄者,諸惡法應棄;此應起而住者,善法汝等應起,若已得者令增長。   「從不起煩惱心得脫者,心不取煩惱故而脫,亦言以滅不起滅而滅。是故律本所說,從不起煩惱心得脫,一切皆是阿羅漢,譬如蓮華日光始出即便開敷。舍利弗往昔恐怖林中者,若人未離欲入此林,林有威相故,皆悉毛豎。舍利弗,此是因緣者。」   法師曰:「次第句義易,自當知。不久住者,毘婆屍佛壽命八萬歲,諸聲聞眾亦復如是,從佛在世乃至最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六萬歲。屍棄佛壽命七萬歲,聲聞弟子壽命亦爾。惟衛佛壽命六萬歲,聲聞壽命亦如是。二佛壽命到最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四十二十萬歲,次第而數,是故佛法不久住。   「於是舍利弗,聞三佛佛法不久,聞已意欲更問佛久住,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佛法久住?』『諸佛壽命,拘那衛佛壽命四萬歲,拘那含牟尼佛壽命三萬歲,迦葉佛壽命二萬歲,釋迦牟尼佛壽命百歲,諸聲聞弟子壽命亦如是,是故佛法久住。我今世尊,應取迦葉半壽一萬歲,是時應出世,觀看眾生根無熟者;五千歲應出,次第五百歲應出,又復無根熟眾生;乃至百歲,然後有眾生可度,是故佛出世短壽,聲聞弟子亦如是。佛法久住如前,三佛法與壽命俱滅,是故名不久住,後三佛者,佛雖滅度,佛法猶在世,是名久住。』於是舍利弗聞佛說已,欲令佛法久住,而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聲聞弟子結戒。』如律本所說,舍利弗從三昧起,餘者後句次第自當知。   「佛告舍利弗:『止!止!時未至矣。』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諸弟子結戒。』佛告舍利弗:『止!止!此法非聲聞、緣覺所知,唯佛與佛乃能知耳,未垢起故。』」   問曰:「何謂為垢?」   答曰:「垢處者,於今世後世過如來法,是名為垢。未為聲聞結戒者。」   問曰:「何以不為聲聞結戒?」   答曰:「未有漏者,如來結戒,眾生生誹謗想:『雲何瞿曇沙門,如諸聲聞弟子,悉是貴姓,或是王位,捨其財物、宮殿、妻子、眷屬,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於世間無所希求。雲何瞿曇,反以波羅提木叉而繫之?是瞿曇未善別世人。』故言如此:『若我結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醫師未善治病,見人始欲生癰,雖有癰性未大成就,輒為破之,破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藥塗之瘡即還復。醫師謂曰:「我為汝治病,當與我直。」病人答曰:「此癡醫師,若是我病,可為我治,我本無病,強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責我直,詎非狂耶?」聲聞弟子亦復如是,若先結戒而生誹謗:「我自無罪,強為結戒。」是故如來不先結戒。』若漏起者。」   問曰:「何謂為漏起?」   答曰:「若漏於僧中已起者,是時如來當為諸弟子結戒,指示波羅提木叉。譬如良醫應病設藥令得除愈,大獲賞賜又被讚嘆:『此好醫王善治我患。』如來亦復如是,隨犯而制,歡喜受持無有怨言。是以律本云:『止!止!舍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為結戒。』」   法師曰:「餘句自當知之。於佛法中誰先出家?崩揵多兒,名憂波斯那。因憂波斯那制戒,未滿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憂波斯那二臘,弟子一臘,如是次第從此已,佛為制戒,告諸比丘:『自今以後,若未滿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者,犯突吉羅罪。』佛已結戒竟,復有比丘,雖滿十臘、若過十臘,癡無智慧,而與弟子授具足戒。佛又制戒,告諸比丘:『若人無智慧,與人授具足者,得突吉羅罪。』佛聽有智慧人者,十臘、若過十臘,善能教授,聽與弟子授具足戒。   「未多者,眾僧中老少未多,房舍亦未大,若眾僧多者,當有犯漏法者,是時如來然後結戒。若比丘與未受具足戒共宿,過二三宿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年年度弟子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尼年年度弟子,是比丘尼得波夜提罪。已說如是,汝自當知。大利養者,若眾僧得大供養者,便生有漏法,是時如來當結戒。若比丘受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與飲食等,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未多聞者,若眾僧中未有多聞,若比丘僧中多聞,便生漏法,若一阿含若五阿含讀誦通利,以不正心而說顛倒義,非律言是律,非法言是法,是故佛結戒,若比丘作是語:『佛所說法我已知。』作是言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次如沙彌語無異。所以如來因有漏法,我雲何為諸弟子結戒。   「雲何漏者?」   答曰:「劫賊。」   「雲何為劫賊?」   答曰:「於佛法犯戒即是劫賊。」   「雲何名為劫賊?」   答曰:「非沙門者,自言:『我是沙門。』劫四輩物。是故律中所說,未有漏法、未有劫人,亦言未有犯戒人。無罪者,言無煩惱亦言無患。無犯戒不染黑法者,黑法言破戒,亦言眾僧不破。極淨者,言極光明。住真實地者,戒三昧智慧解脫,是真實地而住。」   法師曰:「我當說次第。於毘蘭若國前夏三月,五百比丘最小得須陀洹道。」   問曰:「何謂為須陀洹道?」   答曰:「須陀洹言流。」   問曰:「雲何為流?」   答曰:「道若人入此流道,名須陀洹道。如經文所說,佛問舍利弗:『須陀洹雲何名須陀洹?』舍利弗答:『此是世尊善貫八道。何謂為八?一者、正見,二者、正思,三者、正口,四者、正行,五者、正生,六者、正勤,七者、正識,八者、正三昧。』」   復問:「何謂為須陀洹?」   答曰:「若人以八貫故,來至善道,是名須陀洹,如是名、如是姓,因道而名果,是故名須陀洹。汝自當知。不墮落法者,不言無。須陀洹人無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何以故?斷煩惱故,以道故。便迴向菩提者,迴向前三道必當至。何以故?為道故。如是大智舍利弗答如來已,於毘蘭若夏三月大自恣竟。爾時佛告阿難者,告者,語。又言覺。佛法久有此法,過去諸佛告:『受人別請竟,得去。』聲聞弟子,別與不別隨意而去。佛憐愍眾生,欲遍行諸國。佛行諸國者,佛行有三境界,一者、大境界,二者、中境界,三者、小境界,三境界隨意而行。」   問曰:「何謂大境界?」   答曰:「九百由旬。」   「何謂中境界?」   答曰:「六百由旬。」   「小境界雲何?」   答曰:「一百由旬。若佛欲大境界行時,大安居竟,九月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次第到聚落教化說法,受諸飲食,應可度者即為度之,未得度者令獲福利。九月日遊行,於夏三月中,多諸比丘行三昧法未竟,如來不大自恣,待小自恣到,九月十五日竟而去。中境界行時,八月日遊行。小境界者,先觀眾生根熟而住,次根熟而去,到十一月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七月日遊行,此三境界中處處眾生,令離煩惱得四道果,為教化故。譬如採華人遍行山中,見諸雜華有開榮者,便摘持去。如來亦復如是。又有佛法,於清旦時入禪定樂,從三昧起,以大慈悲觀看十方世界,應可度者如來即往度之。又有諸佛法,有新從餘國來者,如來便相勞問。說法因緣今欲發起,結禁戒故,此是諸佛無上道法。」   問曰:「何謂為聲聞法?」   「佛在世時二過集眾,何謂為二?一過初入夏坐欲取禪定,第二過夏坐竟現有所得,此是聲聞法故。如律本所說,佛語阿難:『宜可共往。』往者,別諸婆羅門。別者,白婆羅門言:『安居以竟,我今便欲遊行餘國。』爾時世尊即著袈裟整衣服晨朝而去。阿難侍從往到城門,到已而入,放大光明遍照城內巷陌舍宅,皆如金聚,玄黃五色猶如電光,即向毘蘭若婆羅門家。到門下立,使人忽見佛光明,入白婆羅門言:『瞿曇沙門今在門外。』婆羅門聞佛來聲,霍然而悟,即起取氍氀毾□敷置床座,躬自出迎白世尊言:『可從此路而入。』於是佛入已而坐。時毘蘭若婆羅門,本心欲坐近世尊邊,無因得坐,故於座邊叉手而立。」   法師曰:「次第後句自當知之。婆羅門白言:『世尊!應與未與。』」   法師曰:「此是婆羅門欲發起先所許供養如來者。婆羅門言:『我先請如來三月夏坐,應日日齎飯食糜粥、甘果水漿供養世尊,而便癡忘,未有一毫;非為不與,未得奉設。緣我白衣多諸事務,瞋恚愚癡逼迫迷亂,我心而忘,是故不與。』」   法師曰:「何以婆羅門作此語?不知魔王所迷,而自剋責,為白衣業故,遂忘世尊。於是婆羅門自念:『我請佛三月供養,都未施設。我今以三月供限併一日施,唯願世尊哀愍納受明日者。』婆羅門供如來明日即辦,佛觀婆羅門心極大歡喜,佛為哀愍故自念:『若我不受請者,此婆羅門當生噁心作如是言:「瞿曇沙門於三月請未得供養,今者怨恨不受我請。」當復有言:「瞿曇沙門非一切智,不能暫忍。」或當作如是言,輕賤如來獲大罪報。是故我今應當受請。』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默然者,已受請。佛告婆羅門:『汝勿繫心家業。』佛已語竟,復觀看隨其所堪而為說法,說今世後世悉現令知,於功德中,復已受持精懃修已,如來即雨法雨。雨法雨已,佛即從座而起,還向本處。是時婆羅門即集兒子孫息:『咄汝等輩,我先請佛三月安居,不得一日供設,我今以三月供限,併設明日。』語竟,即饌辦飲食,晝夜料理,至旦掃洒家內清淨,即以塗香燒香、華鬘瓔珞,懸繒幡蓋,施敷床席,皆悉精麗種種供養。備具辦已,來到佛所白佛言:『世尊!飲食已辦,時今至矣。』爾時如來與比丘僧圍遶而去。是故律本所說,佛往至婆羅門家,到已與諸比丘共坐。   「是時婆羅門供設佛及比丘僧,比丘僧中佛為上座。極美者,無上味。以手者,自手與食令飽。飽者言滿足,亦言快意。卻者言止。止有三種。何謂為三?一者、以手,二者、以眼,三者、以口。食慾竟,此亦易解。婆羅門以三衣施佛,三袈裟直金錢三千,又施五百眾僧白□各一雙,合直金錢五十萬。婆羅門雖作如是施已,心猶未止,復更施絳欽婆羅一張,又缽兜那波吒(漢言絹也)。佛與比丘截斷欽婆羅,各作禪帶及缽囊襻,又斷裂缽兜那波吒,作腰繩漉水囊二種。復有百煎藥膏,滿一器直金錢一千,以供眾僧塗身。」   法師曰:「佈施沙門者,法止四種,不與世人同,今已備足。律本所說,佈施三衣不及四種,我今故演耳。於是婆羅門作此施已,與眷屬俱頭面禮佛及比丘僧卻坐一面,爾時世尊作是念言:『此婆羅門及其眷屬,請我夏坐,三月之中為魔所嬈未聞法要,我今以其三月未聽法故,併為一日敷演解說甘露法味,令其眷屬各得飽滿。』佛為婆羅門說法竟,即起出門欲向餘國,於是婆羅門及其眷屬,各各頭面著地為佛作禮流淚而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時復一來,與我相見使不恨耳。』爾時世尊於蘭若中,停三日入佛境界,觀諸比丘九十日中日食馬麥,身體羸瘦不堪遠涉。直路而去到須離國,從須離去取波夜伽處,到已即渡大江,渡已便向婆羅那私國,到已從此而去到毘捨離城,是時世尊,便於摩呵句吒羅精舍而住。」   法師曰:「律毘婆沙,名善具足。毘蘭若因緣竟。」   迦蘭陀品。   「此毘婆沙義味具足,不雜他法分別戒相,於律中因緣根本所說甚為難解,此毘婆沙善能分別一切律藏,無有障礙,故名具足。 「世間中尊王,  哀愍眾生故,  今說毘尼藏,  令眾生調伏,  亦將眾善行,  滅除諸惡法。   「爾時毘捨離城,如是次第易可解耳,若有深奧不可解者,我當為說。   「迦蘭陀者,是山鼠名。時毘捨離王將諸妓女入山遊戲,王時疲倦眠一樹下,妓女左右四散走戲。時樹下窟中有大毒蛇,聞王酒氣出欲螫王,樹上有鼠,從上來下鳴喚覺王,蛇即還縮;王覺已復眠,蛇又更出而欲螫王,鼠復鳴喚下來覺王。王起已,見樹下窟中大毒蛇,即生驚怖,四顧求諸妓女又復不見,王自念言:『我今復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報鼠恩。時山邊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以後我之祿限,悉迴供鼠,因此鼠故,即號此村,名為迦蘭陀村。迦蘭陀子者,是時村中有一長者,有金錢四十億,王即賜長者位,因村名故,號迦蘭陀長者。」   法師問曰:「長者獨名迦蘭陀,餘人亦爾?」   答曰:「悉名迦蘭陀,律本所說,須提那者,是迦蘭陀長者子,多知識。知識者,苦樂共同。時有因緣往毘捨離,因緣者,尋覓負債人。復有法師言:『九月九日國人大集遊戲,以是之故,須提那往觀看。』」   「爾時世尊九月前十五日至毘捨離見者。」   問:「何謂為見?」   答曰:「須提那清旦食竟,見諸人偏袒右肩、齎持種種華香往至佛所,欲供養聽法從城門出,須提那見已而問:『咄善人何處去耶?』答言:『今往佛所供養聽法。』須提那曰:『善哉!我亦隨去。』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以梵音聲為眾說法,須提那到已,見佛為大眾說法故,律本名為見。」   法師曰:「此是須提那往昔福因令其發悟。須提那心自念言:『雲何因緣得入聽法?何以故?四眾圍遶至心聽法,不可移動難得入故。』是時迦蘭陀子須提那漸近眾邊。」   問曰:「何不入眾?」   答曰:「為後到故,是以近眾邊坐。」   「律本所說,迦蘭陀子須提那,往到眾所坐一處已,迦蘭陀子須提那而作是念。」   問曰:「坐已作是念?為聞法已作是念?」   答曰:「聞佛讚嘆戒定慧已作是念。」   問曰:「念何等?」   答曰:「當作是念:『佛一一分別說法,我已知,反覆思惟,戒定慧中義理一味。』作是念:『我在家修戒定慧梵行,一日得過者其事甚難,不宜在家,如磨琢者。』」   問曰:「何謂磨琢?」   答曰:「如人磨琢極能白淨,在家修如琢者亦甚難得。我今雲何得剃除鬚髮,披袈裟衣而修梵行,我得出有為家入無為家?」   問曰:「何謂有為家、無為家?」   答曰:「有為家者,耕田種植販貨種種事業;無為家者,無諸事業寂然無慾,是名出有為家入無為家。眾起未久往到佛所者,須提那眾未起時,往到佛所不求出家。何以故?若求出家者,兄弟眷屬在坐聽法,當作留難而作是言:『父母唯汝一子,若求出家,誰當侍養?』作是語已必捉將還,則作我出家艱難。須提那與眾俱退,行至數步方便而還,往到佛所便求出家。是故律本說,眾起未久,須提那往到佛所。『唯願世尊,從羅□出家之後,父母不聽出家佛不得度。』是故佛問須提那:『汝父母聽汝出家不?』」   法師曰:「此句次第易解,自當知。應作已訖者,須提那心樂出家,於遊戲處心不染著,於諸債主得與不得匆匆而還,次第易解。阿摩多多者(漢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汝者易解,一子者,唯汝一子無兄弟。」   法師曰:「父母何以作是言?為念故。住在歡樂者,從小至大不經辛苦,自初生時乳母抱養遂及長大,百味飲食恆相給□,車馬出入腳不踐地,是名住在歡樂。父告須提那:『汝小苦亦不知,不知苦者,一苦破作十分,於一分苦汝亦未經知,我至死不與汝別離者。』父母言:『我生世,若汝死亦不棄捨,況今生別無有此理。』即於此中臥地上者,言無氈席而臥地上。供養者。」   問曰:「雲何為供養?」   答曰:「男女妓樂、琴瑟簫笛、箜篌琵琶種種音聲,與諸知識而娛樂之,諸知識人方便慰喻令其心退,於五欲中食。」   問曰:「何謂為食?」   答曰:「食者,自己身與婦於五欲中共相娛樂。復作功德者,言供佛法僧,得種種佈施修治善道者作功德。默然而住者,父母種種教化令其心息,如是父母反覆至三,執志不轉,父母喚須提那知識而言曰:『此卿等知識,今臥在地上,我已三請永不肯起,卿等為我令止出家。』於是諸知識往至須提那所,三過作如是言:『知識!卿父母唯卿一子,若必出家,父母年老誰當供養?卿出家者,愁憂憔悴致死無疑,於卿何益?卿豪貴出家者,捉瓦器乞食,或粗或惡、或得或不得,日復一食而復獨眠;若修習梵行此法甚難。』如是種種方便,永無退心。諸知識議言:『今當聽其出家。』即往須提那父母所,勸放出家。聽已。是故律本說,迦蘭陀子須提那知識,往至父母所。知識向須提那言:『卿父母已聽卿出家。』須提那即從地而起歡喜踴躍,須提那七日不食,身體羸瘦,父母以香湯洗浴,以油塗身洗梳頭髮,作種種飲食餚膳,三四日中體力平復。於是須提那禮父母,於是流淚與別,往到佛所。『唯願世尊度我出家』者。」   問曰:「為是如來度,為眾僧度?」   答曰:「比丘度。是時世尊邊有一乞食比丘,佛告乞食比丘『汝可度須提那出家與具足戒。』比丘答:『善哉!世尊!』即取須提那度為沙門,即字尊與比丘,與具足戒。是故律本說,是時須提那,於佛所得出家,已受具足戒,受頭陀法。頭陀者,漢言抖擻煩惱塵垢,受者言行。阿蘭若者,棄捨聚落房舍,住阿蘭若處、乞食。乞食者,不受長利養,棄捨十四食。受糞掃衣者,不受檀越衣。次第乞食者,不越次。拔闍村者,拔闍王村財寶無量。財者,朝冥受用。寶者,恆覆藏不令人見。無量者過數。飲食豐饒者,日日恆有盈長飲食。料理房舍者,摒擋床席捲疊覆蔽。齎六十大銀盤者,一盤堪十人食,合供六百眾僧飲食,食者取也。」   問曰:「何謂為取?」   答曰:「取四大力。迴與者,捨與眾僧心不戀慕。自入乞食,家中婢將經宿殘飯不中食出外擲棄,經宿或一二夜飯醋臭。」   問曰:「為是粳米為是粟米?」   答曰:「粟飯也。大姊者,出家人不得喚為婢,故喚姊擲我缽中。」   問曰:「出家人得作是語不?」   答曰:「得。何以故?主人棄薄故,如此棄擲之物,亦可得言:『將與我,內置我缽。』」   法師曰:「有一比丘乞食,見人擔殘宿飯欲擲棄,比丘言:『若必棄者,置與我缽。』是比丘佛所讚歎。」   問曰:「唯飯一種得?餘物亦得?」   答曰:「一切擲棄之物皆得索取,勿生狐疑。手足者,乞食下缽受食露手至腕。足者,從踝上四指。音聲者,須提那喚時得聞聲。憶識者,識其三相。佛成道十二年後須提那出家,須提那在他國八年,學道八年後還迦蘭陀村,佛成道已二十年,須提那別家已經八年,婢是故不識。入白大家言者。」   問曰:「何不即問而入白大家?」   答曰:「婢見畏難故,不敢輒問,是故匆匆入白,若審爾者,諦牆邊而食者。爾時村中家家,各於牆邊作小屋貯水漿,擬乞食人止息,所須隨意。是故律本說,出門外於牆邊而食。何物人者。父問須提那:『何物人於牆邊食此殘宿飯?出家人不應如此食此宿飯。』父向須提那言:『汝在家時,餚膳飲食於中嫌呵,或言粗惡冷熱不調,汝今食此殘宿飯,如食甘露無有怨言。』」   法師曰:「須提那父應作是語,但父心中逼切,不得申如此語,師師相承作如是解。捉手俱共還家者。」   問曰:「何以與白衣捉手還家?」   答曰:「須提那為人至孝,父既捉手,不違父命,俱共還家受請。默然而住者。」   問曰:「須提那受上乞食法,何以受父請?」   答曰:「須提那當作是念:『離家既久,若不受檀越請者,檀越當生噁心,以哀愍故,為受一請。受者令知。金銀聚者。』」   問曰:「為鋌為碎?」   答曰:「錢,人者,亦不長不短。於後施幔者,疑靜處遶四周安幔。晨朝著衣缽者,應請也。」   問曰:「何不待檀越來赴而自往耶?」   答曰:「已報,律中不說。母者,能生他為義。母物者,從外家隨母來是。朝冥洗浴用直餘,我先娉汝母物限復未出,我物未出,汝祖父母物亦未出。未出者,言財物無量。汝可還俗者,父語須提那:『汝可捨棄出家衣服,還俗著好衣服、受五慾樂,汝出家非是畏王使故出家,非負債出家不能復俗者。』須提那語檀越:『我極樂梵行,我於復俗心無貪著,願檀越勿有所怪。』須提那語檀越:『我有所白願勿瞋責。』父答:『善哉,善哉!』者,父聞須提那作是語,心中歡喜故讚善哉。取麻布作大囊,以金銀內堙A堅縛囊口。十餘車,載至大江中深處棄之。   「為此因緣者,須提那語辭。用寶何為?緣此寶故能起諸煩惱,水火盜賊悉從斯生。毛豎者,或有國王,見寶物多便來求索,或有盜賊而來劫奪,或為水火之焚漂。深思惟此已,舉身震慄毛為之豎。日夜守護者,未瞑時便處分前後,佈置人力持時卓邏,關閉門戶極令堅密,勿使劫盜得入、怨家所伺,故名守護。喚新婦者,須提那父種種方便,令須提那還俗,了無從意故,喚新婦言:『唯汝先相愛念,能令其心迴。』何以故?一切財寶猶不能壞,唯有女人能令人迴轉。天上玉女端正若為者,此是新婦問須提那辭。新婦所以見諸剎利及諸貴姓,捨諸財寶及宮殿妻子眷屬,意謂諸種姓悉皆為求天玉女故而修梵行。不為天女者,不求天女。新婦聞須提那以妹相答,自謂:『先夫婦共床寢息,今喚為妹,即是共父母生之義。』故生大苦惱悶絕躄地。勿觸惱者,莫以財寶及女欲觸或我心。可留續種者,父母語須提那:『願汝恆修梵行,於虛空中而入涅槃,願汝留一子以續種姓,勿令財寶空失無有主領,我等死亡,必入梨車毘王庫藏故。請求續種耳。』須提那答:『此事甚易,我能為之。』」   問曰:「何以須提那作是言?」   「須提那心生念言:『若我不與種者,終不置我,日夜惱我;我若與子令其心息,不復嬈我,我因此故,得安住道門修習梵行。』月華者,月生水華,此是血名,女人法。欲懷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血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譬如田家耕治調熟,然大過水以穀下中,穀浮水上流出四面。何以故?水大穀不著泥故,不成根株。女人亦復如是,若血盡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捉婦臂者,此是抱將入深處共為欲事。爾時佛從菩提樹下,二十年中未為諸弟子結戒,諸弟子既新涉學故,佛未為制戒,須提那不知罪相,謂之無罪,若須提那以知罪相者,乃可沒命何敢有犯。三行不淨者,三過捉婦共作不淨,行不淨故而便有胎。」   法師曰:「有與無?」   答曰:「有。何謂有?一者身相觸,二者取衣,三者下精,四者手摩臍下,五者見,六者聲,七者香,以此七事女人懷胎。」   問曰:「何謂為摩細滑?」   「有女人月水生時嬉樂男子,若男子以身觸其一一身份,即生貪著而便懷胎,此是相觸懷胎。」   問曰:「何謂取衣?」   答曰:「如優陀夷比丘,與婦俱共出家,分別久,優陀夷往到比丘尼所,兩情慾愛不止,各相發開,欲精出污優陀夷衣,以衣與比丘尼,比丘尼得已便舐之,復取內女根中,即便懷胎。有女人華水生時觸男子衣,是名取衣。」   問曰:「何謂為下精?」   答曰:「如鹿子道士母,往昔有一鹿母行,次第至一道士處,道士小便有精氣俱下,鹿母時正華水生,嗅看小便汁,欲心著而欲飲,遂懷胎,生鹿子道士,是名下精。摩臍下者,如睒菩薩父母欲盲,天帝釋逆知,下來至其所而言:『宜合陰陽當生兒。』夫婦既悉出家為道,答言:『我等已出家,法不得如此。』帝釋復言:『若不合陰陽,可以手摩臍下。』即隨言便懷胎而生睒,是名手摩臍下。閔陀婆耶,與栴陀缽殊多,二人亦如是生。」   問曰:「何謂為見?」   答曰:「有一女人,月華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極盛,唯視男子為志,譬如王宮婇女亦復如是,即便懷胎,是名見。」   問曰:「何謂為聲?」   答曰:「譬如白鷺鳥悉是雌無雄,到春時陽氣始佈雷鳴,雌但一心聞聲便懷胎;雞亦有時如此,但聞雄聲亦懷胎,是名聲。」   問曰:「何謂為香?」   答曰:「如秦牛母,但嗅特氣而懷子,是名香。須提那不如此,實行不淨法,男女欲色俱合便託生,三事悉合然後生子,須提那如是。是時地神見須提那行不淨法,即大叫喚,一切作諸惡法無人不知。初作者,護身神見,次知他心天人知,如此之人天神俱見,是故大叫喚。展轉相承傳至於梵天者,置無色界,餘者悉聞知。時子漸漸長大與母俱共出家者,續種年八歲,與續種母出家,母依比丘尼,續種依比丘僧,各得善知識。是故律本說,即共出家,次第得阿羅漢果。即生悔心者,前既作不淨行故,恆日夜生悔心。於利我不得利者,於佛法中修習梵行得三達智,我不得此利,是名於利我不得此利。我得惡利者,餘人出家得善利,我不得善利得惡利。梵行者總持戒定慧藏,而我不得總持。羸瘦者,為自悔所行,飲食不通,是故血肉燋小。形體色變者,如樹葉萎黃欲落。筋脈悉現者,為無肉血故筋脈悉現。心亦蔽塞者,心孔悉閉也。羞恥低頭者,於清淨行自觀不善而生羞恥。時諸比丘各出房前遊戲,見須提那羸瘦而問:『先面貌休滿者,身體美滿手足平正肥壯,今何以羸瘦?』諸比丘語須提那:『汝於梵行中何所憂恨,為不樂出家耶?』須提那答:『諸長老,我於梵行非不樂,於清淨法懃心修治,為我已作惡法故。已作惡者,已得惡法,恆在眼前見。』諸比丘語須提那言:『汝所作足可狐疑。』」   問曰:「何謂狐疑?」   答曰:「於清淨法中為不淨行故,而生狐疑不得修梵行。於是諸比丘作方便,釋須提那意而作是言:『不爾,長老!佛以種種方便說法離欲者,所以佛為一切眾生,於三界中說五欲法,皆令離欲、不使得合,語異而義同。說法令愛盡者,令至涅槃不住三界,是故不令愛。佛已如是說欲,令分別不共。汝今而合者,佛說離不淨行,而汝與故二作不淨行。』此義易解。佛種種說法令離迷惑者,佛所以為眾生說法,令除迷惑斷渴愛者,所以一切眾生渴於五欲,佛說法令眾生斷除渴愛故。斷種者,佛說法令斷三界種愛盡涅槃。愛者,三界愛慾,眾生所以不得出,為愛慾所纏縛;盡者,滅為愛盡,而得涅槃者。三界中四生五道七識,住九眾生居,從此至彼、從彼還此,猶如綖繡衣孔更相貫穿纏縛,不解愛即纏縛,盡即滅也,愛盡者即涅槃也。又涅槃者,涅者言不,槃者言織,謂不織義。佛說除欲者,五塵欲、煩惱欲,皆悉令除。知欲者,一切諸欲應一一知已而調伏之,是名為知。渴欲者,於諸欲中極求欲。思欲者,有所思與欲共。思煩悶欲者,於五欲中思未得,而生煩悶。此說皆道諦所說,前句說世間法,後句說出世間法。長老是不信人不信令信者,為作惡法故,未信心人不得令信。長老信心者,更迴轉其心。迴轉心者,於法中信心而生悔恨,若人以道信心,譬如須彌山,四方風搖不能轉動,此信心者亦復如是。是故律本所說,有人如此、無人如此。   「時諸比丘以事白世尊,諸比丘以須提那所作惡法,而白佛令知,心不希佛獨譽已,亦不令佛賤薄遣須提那出於清淨法中,又不以此惡法鬥亂故,但依實理而言。諸比丘各自念言:『垢法已起。』白世尊言:『今垢法已起,願為聲聞弟子結戒。』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者,以須提那所行惡過聖人法,是故集比丘僧。佛即賤薄須提那者,若人作惡法應薄賤,如來即薄賤;有人能持戒精進者應讚嘆,如來即讚嘆。如此善惡行者,佛不覆藏。如須提那者應薄賤,是故律本所說,應薄賤,如來以慈悲心薄賤,佛言:『汝癡人空無所有。癡者,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不順從作即不淨,以不淨故,即非沙門法。』佛問:『以何因緣作如此事?』佛言:『我說離欲,一一如前說。』佛見須提那已作惡法,以慈悲之心而言癡人,譬如慈父母見子作惡,亦呵罵其子:『癡人,何以作如此事?』是故律本所說,癡人,汝可以男根內毒蛇口,勿內女根中。毒蛇口者,若人觸毒蛇口,肉即爛壞,此死為善;若人以男根內女根中者,死入地獄,無有出期,寧可以男根內蝮蛇口亦復如是,一入即爛,為此命終不墮地獄;若內女根中,輪轉地獄。寧以男根置大火聚中,不內女根,何以故?癡人,若火聚置者,或死或不死,若死者現身暫小受苦,不為此因緣墮地獄受大苦痛。不善諸法者,惡人法。山野人法者,於山野中人法。大罪者,大煩惱。末水法者,作非法竟然後用水,故名末水,於靜處者,唯有二人,可作不淨行,一切惡法為初。」   問曰:「佛何以作是言?」   答曰:「於清淨法中,而須提那作垢故,名須提那於淨法中最初犯垢。如來以種種方便者,種種薄賤。此人難養者,於覆藏法,自不能護其身,是名難養。不知足者,為住於覆藏處故,名不知足,若得珍寶如須彌山,亦不稱意故,名不知足。說身聚集一處者,共集一處而相讚嘆,或煩惱讚嘆。懶惰者,有八所作悉具足,如來方便讚嘆少欲知足易養易長;少欲者,無慳貪心,若於一供養隨其所得,若持易養者,能制六情不隨六塵,是名易養。易長者,於四供養知量知足,是名易長,若粗若細趣得而受,為少欲故,即是知足。淨者,為少欲知足,是名淨;已淨故,不染塵垢,即是抖擻,因抖擻塵垢,是名端正。又言,三業俱淨、棄除三不善業,無人毀呰,是名端正。不聚者,身覆藏煩惱,令開發、使分散,是名不聚。以不聚故,即勇猛精進。佛為諸比丘制戒,善者能信受隨應比丘。何以故?若少欲知足人者,即能受持,是故佛為說戒本,如五色華次第貫穿,亦如七寶珠貫之次第,今世後世說令恐怖。若人樂學者住於學地,而得阿羅漢,或得斯陀含、阿那含、須陀洹,若無因緣者亦得生天。若佛說長阿含短阿含,善者能信受。戒者學地。」   「何謂為學地?」   答曰:「禪定三昧法。何謂為學地?因十法。因十法故,而為結戒,令眾僧安隱。安隱者,不傾危,若人能受如來所說禁戒者,當來世極大安樂,是名安隱。佛言:『若人受我語者,我為結戒;若人不受我語,我不說戒,但說根本因緣,亦不強伏。』是故律本所說,因十法故,令眾僧安樂,此作不得罪、此作得罪,此時應作、此時不應作,為樂學故,莫令狐疑。是故律本所說,慚愧比丘,不言制不慚愧比丘。以此法故,令慚愧得安樂。何以故?不慚愧比丘,不得入眾集僧布薩自恣。慚愧比丘得安樂。何以故?得聞禪定三昧。不慚愧比丘不得,觸嬈故。故律本說,慚愧比丘得安樂,斷今世惱漏故,今世惱漏者,為不覆五情,即於今身作不淨行,或人捉或打或殺或自悔過;如是種種苦惱斷,令得度脫。制不慚愧比丘,不慚愧者,破戒。又言:『已作不善法故,而不羞恥,如此人,佛制之。』若如來制已,作惡法反問他人:『見我何所作?何所聞?我得何罪?』如是惱亂眾僧。若結戒者,眾僧以毘尼法,呵責破戒比丘,不得動轉。是故律本說,制不慚愧比丘,慚愧者,得安樂住。若有慚愧比丘樂學法戒,此應作、此不應作。斷滅未來漏者,為不斷五情故,而行惡法,後身墮地獄中,受諸種種苦毒,非直一受而已,輪轉在中無央數劫。如來為此說戒斷此因緣,未信心者令信,如來所以結戒,若善比丘隨順戒律威儀具足,若未信心見之即生信心,而作是言:『此沙門釋家種子,懃心精進、難作能作、所作極重。』見如是作已而生信心。若外道見毘尼藏而作是言:『佛諸比丘亦有圍陀,如我無異。』而生敬心。是故律本所說,未信令信,已信者令增長。   「若有信心出家,隨禁戒所說,人見所行甚為恭敬。又言:『雲何盡形壽日止一食而修梵行,護持禁戒,見如是已信心增長。』是故律本所說,已信者令增長。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三種。何謂為三?一者、學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   問曰:「何謂學正法久住?」   答曰:「學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說,是名正法。於三藏中,十二頭陀、十四威儀、八十二大威儀戒、禪定三昧,是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門道果及涅槃者,是名得道正法久住。如來結戒故,令比丘隨順;若隨順者,具足而得聖利,是故學為初正法久住。為愛重律者,有結戒故,覆藏毘尼、棄捨毘尼、調直毘尼、結戒毘尼,此四毘尼極為愛重。是故律本所說,愛重毘尼藏。」   法師曰:「以一切語句,若初中後句,汝自當知,於戒中罪福,比丘應學。是故律本說,佛語諸比丘:『汝當說戒。』問曰:『此語雲何?』佛語比丘:『我已結戒,汝當說、當持、當學、當教餘人,作如是說:「若比丘行婬欲法,得波羅夷罪,不得共住。」如是斷根法,堅固作已,初結波羅夷,為欲隨結獼猴,今說其根本。』如是佛以為聲聞弟子結戒,是故律本所說,為諸比丘結戒。」   初結品竟。   法師曰:「若句義難解者,我今當說。爾時有一比丘,此句義易解。以飲食誘獼猴者,是時大林中多諸比丘行慈悲心,為慈悲故,多畜生無所畏,獐鹿獼猴、孔雀翡翠雁雉諸雜禽獸,於禪房前經行遊戲。是時有一比丘,於獼猴群有一雌獼猴,形狀肥壯可愛,此比丘以飲食誘,共行不淨法,是比丘行不淨法。遊行觀看房舍者,諸比丘從餘國來問訊世尊,因而往到此。是時比丘早朝得阿揵多食(漢言客比丘食),食竟而作是念:『我等宜往觀諸比丘房舍。』是故律本言,往觀房舍,往至諸比丘所。是獼猴先與一比丘作不淨行,獼猴見諸比丘來,意謂諸比丘悉如先比丘無異,即往到諸比丘所,而以欲心行調,如先所共行婬比丘無異,到已便以欲根向諸比丘,現其婬相,舉尾現示待。恐諸比丘皆有婬意。於久不見,便自作其婬形狀,示諸比丘。諸比丘知獼猴欲為婬事,諸比丘言:『我等可在屏處,伺乞食道人還,當見其所行。』定是長老,定者實不虛,如劫盜人具收其藏不敢隱蔽。實為長老不作如此耶?女人欲根、畜生女根不異,佛所結戒皆為此事。人女見者,若見若捉若摩,所為不淨行者,畜生女亦如是,一切作悉是惡法。汝長老,汝以此方便而作,乃至共畜生,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若共畜生女以作不淨行,亦言成波羅夷罪。」   法師曰:「隨結令得堅固,戒有二法,一者、世間自然罪,二者、違聖人語得罪。若心崇於惡法者,即是世間自然罪法,餘者如來所結戒罪,於世法隨制,以斷結令堅固,唯除夢中,於夢中不犯。制中隨結無性罪,展轉食、別眾食,無性罪隨結,不犯如是世間法。如是如來以為諸比丘隨結戒已。」   獼猴品竟。   「今起餘法,悉是因拔闍子而起,如調達得拔闍子部黨而破和合僧,此是拔闍子起。又佛涅槃後一百歲,而作非法、非毘尼、非佛教,皆是拔闍子起。如律本所說,佛已結戒竟,拔闍子恣食恣眠已而生欲意,又不捨戒、行婬欲法,而後眷屬壞敗。壞敗者,各迸散為王所罰,或死亡別離,是名眷屬壞敗。或病苦逼迫。病者,身體羸損,以羸損故,而生大苦。『大德阿難!我等非譭謗如來者,不說如來罪,不誹謗法,不毀眾僧。我輩自毀身,無福德、無威風。今當修持正法者,三十八觀法。我等輩次第而觀菩提法者,此是阿羅漢道。慧因修集者,令增長。我等而住者,棄捨白衣所住,住清淨處無所餘作。』阿難答言:『善哉!』是時阿難不知他心,但聞發大誓言。若得如是極為大善,是故阿難答言:『善哉!』無有是處,此語斷。若應果者,即言有處,以無果故,而無是處,是故佛答阿難:『無有是處。』如來已觀拔闍子等無有因緣,若佛與拔闍子等具足戒者,此等已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是故律本所說,無有是處,若至莫與具足戒,若眾僧與具足戒者,非清淨法,不成沙門,於沙彌地而住。若住沙彌地者,尊重正法所修而得,佛以憐愍此等故,不與具足戒,亦與具足戒。何以故?為不破戒故,於清淨法中恭敬尊重,此有因不久得道。是故律本說,若出家者,與具足戒,不與具足戒,此三法已具,如來為欲結戒,告諸比丘:『汝當如是說戒。』若比丘不應共住。」   法師曰:「此律本已具,我今當分別說。若者總名,不屬一人。」   法師曰:「於戒句中、於戒本中、於問難中,若欲知者,有四毘尼應當知。諸大德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爾時集眾時。」   問曰:「何謂為四?」   「一者本,二者隨本,三者法師語,四者自意。」   問曰:「何謂為本?」   「一切律藏是名本。」   「何謂隨本?」   「四大處名為隨本。佛告諸比丘:『我說不淨而不制,然此隨入不淨,於淨不入,是名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不淨而不制,然此隨入淨,是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聽淨,然此隨入不淨,於淨不入,此於汝輩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聽淨,然此隨入淨,於汝輩淨,是名四大處。』」   問曰:「何謂法師語?」   答曰:「集眾五百阿羅漢時,佛先說本,五百阿羅漢廣分別流通,是名法師語。」   問曰:「何謂自意?」   答曰:「置本、置隨、置法師語,以意度,用方便度,以修多羅廣說、以阿毘曇廣說、以毘尼廣說,以法師語者,是名自意。」   又問:「此義雲何?」   「莫輒取而行,應先觀根本已,次觀句義,一一分別共相度量,後觀法師語,若與文句等者而取,若觀不等莫取,是名自意。從自意者,法師語堅強,法師語應觀,隨本文句俱等,應當取;若文句不等,勿取。從法師語,隨本堅強,若觀隨本文義等者,應當取;若不等,莫取。從隨本本皆強堅,不可動搖,如眾僧羯磨,亦如佛在世無異。」   法師曰:「若觀隨本不能自了者,應觀修多羅,本義疏俱等者取。」   法師曰:「有二比丘共相詰問,一比丘言淨,第二比丘言不淨,更觀本及隨本,若本與隨本,言淨者善,若言不淨莫取。若一比丘觀本已淨,又文義證多,第二比丘文義寡少,應從第一比丘語。」   法師曰:「若二比丘文義俱等者,應反覆思惟籌量義本,應可取、不可取,此是學四種毘尼人。若律師者,有三法者然後成就。」   問曰:「何謂為三?」   答曰:「一者、於本諷誦通利句,義辯習文字不忘,此是一法。第二者、於律本中堅持不雜。三者、從師次第受持,不令忘失。」   問曰:「何謂為本?」   答曰:「一切毘尼藏,是名為本。諷誦通利者,若有人不以次第句問,不假思慮隨問能答。句義辯習者,律本句義善能分別,義及義疏皆悉能解。堅持不雜者,有慚愧意,是名堅持。若無慚愧人,雖多文解義敬重供養,不依法律,是法中蕀刺。何以故?亦能破和合僧,亦能惱僧。有慚愧者,於戒中恆生慚愧,乃可沒命不為供養而破正法;緣有慚愧者,而有戒律。不雜者,於文句中不相雜亂,若有人問者,次第而答,若顛倒律本義及義疏而答,譬如人行刺蕀中難可得度。若有人以此理問者,乃以彼語而答,若能辯者有所問難,隨問而答無所脫落,如以金碗請師子膏,不得漏失,故名不雜。次第從師受持不忘者,優波離從如來受,陀寫俱從優波離受,須提那俱從陀寫俱受,悉伽婆從須那俱受,目揵連子帝須從悉伽婆受,又栴陀跋受,如是師師相承乃至於今,若知如是者,是名堅固受持。若不能得次第盡知師名者,須當知一二名字也。若能具足善三法者,是名律師。若是律師,眾僧集判諸諍事,律師於中先觀六事,安詳而答。」   問曰:「何謂為六?」   答曰:「一者、觀處,二者、觀本,三者、觀文句,四者、觀三假,五者、觀中間罪,六者、觀無罪。」   問曰:「何謂為觀處?」   答曰:「若草若樹葉,應覆身而來,若不覆身裸形入寺者,得突吉羅。如是觀罪相已,即取律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觀處。」   觀本者,問曰:「何謂為觀本?」   答曰:「若故妄語得波夜提罪,如是五篇罪,於五篇中,可一一觀罪性,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觀本。」   「何謂觀文句?」   「身未壞者得偷蘭遮,如是七聚罪相,可一一觀罪性,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各觀文句。」   「何謂三?」   「僧伽婆屍沙有三假,波夜提有三假,於三假中觀,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   「何謂為觀中間罪?」   答曰:「舉火榛得突吉羅罪,如是戒本中,觀中間罪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為觀中間罪。」   「何謂無罪?」   「不受樂,無盜心,無殺心,無妄語意,無出心,不故作不知,如是一一無罪相觀,以本為證,而滅諍法。若比丘知四毘尼法,又善三法,觀六事已成滅法。若比丘滅法不俱迴轉,如佛在世無異。若比丘犯制戒,即往律師,自有狐疑而便問言:『此事雲何?』律師先善觀,若有罪答言有罪,無罪者應答言無罪,可懺悔者語令懺悔,應與阿浮呵那者答言與。若不與當言不與,見波羅夷罪相,莫道言汝得波羅夷。何以故?初波羅夷婬欲、虛誑妄語其相易現,殺盜二戒其相難知,因細而得從細而解,是故莫向狐疑人道:『汝得波羅夷罪。』若有師者,答言:『汝今可往諮問汝師。』即便遣去,仍往到律師所,而問言:『此罪雲何?』若此律師觀其罪相可治,此比丘得律師語已,即還報律師言可治,律師言善哉,隨語而作。若無師者,教問同學,同學若答言可治,還報律師,律師答言善哉。若無同學教問弟子,弟子又答言可治,還報律師,律師言善哉,隨語而作。」   「若弟子見有罪相,莫作是言:『汝得波羅夷罪。』何以故?」   法師曰:「佛出世難得,出家亦難得,受具足戒甚難。語已律師即淨掃灑房舍,令狐疑比丘盡日坐,坐已即與三十禪法,令其自觀。若戒無病,觀者禪法即現,威儀貫通心便入定,坐在定中。若過一日亦不覺知,到瞑律師往至其所,而問言:『長老!心意雲何?』答言:『大德!我心意唯有定耳。』律師又言:『長老!出家人甚難,於沙門法慎勿懈怠,皆應修學。若破戒者,入禪心即不定,如坐棘刺。何以故?為悔過火所燒,亦如坐熱石上,不得安定,而復起去。』若律師往到其所而言:『長老!心意雲何,為定與不?』答言:『不定。』律師言:『人於世間為罪行,不可覆藏,初作時,護身善神先應觀知,又沙門婆羅門略知人心。長老!汝可隨宜覓安止處。』」   四種毘尼及律師三法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七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法師曰:「今當為解律中文句。如律本所說,名者不獨一,隨人而結,人身修習生名姓,戒寺行年紀,當以一一而知,我今分別解說。人身者,隨得一人,或長或短,或赤或黑或白,或肥或瘦。修習者,或修禪定,或修僧事,或修學問,是名修習。生者,或生剎利家,或婆羅門家,或毘捨家,或修陀家,故名為生。名者,或名佛陀勒詰多,或名曇無勒詰多,或名僧伽勒詰多,是為名。姓者,或姓迦旃延,或姓婆私叉,或姓拘私夜,是名為姓。戒者,隨其所持禁戒,故名為戒。寺者,隨其所住寺捨,是名為寺。行者,隨業而行,故名行。年紀者,或五或十或二十或三十,故名年紀。是名律中文句。   「若有比丘行,是比丘得。比丘者,是乞士,或得或不得,亦名乞士,此皆是善人之行。佛、辟支佛、聲聞悉行乞食,或貧或富捨家學道,棄捨牛犢田業及治生俗務,而行乞食資生有無,皆依四海以為家居,是名比丘。著割截衣者,衣價直千萬,比丘得已,便割截而著,壞衣價直,以針綖刺納,毀其細軟,遂成粗惡,衣先鮮白,而以樹皮壞其本色,便是故衣,名為比丘;是故律本所說能著割截衣者,是名比丘。沙彌者,亦名比丘,如有檀越來請比丘,沙彌雖未受具足,亦入比丘數,是名字比丘。長老,我亦名比丘,此是假名比丘。」   法師曰:「雲何名假名比丘?如長老阿難夜行,見一犯戒比丘而問:『咄此為是誰?』犯戒比丘應言:『我是比丘。』此是假名無堅實也。善來比丘者,有白衣來詣佛所欲求出家,如來即觀其根因緣具足應可度者,便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而成比丘。喚者,如來於納衣堨X右手,手黃金色,以梵音聲喚:『善來,可修梵行令盡苦源。』佛語未竟,便成比丘得具足戒,三衣及瓦缽貫著左肩上,缽色如青鬱波羅華,袈裟鮮明如赤蓮華,針、綖、斧子、漉水囊,皆悉備具,此八種物是出家人之所常用,自然而有,威儀具足。世尊即為和尚,亦是戒師,來至佛所頭頂禮足退坐一面。」   法師曰:「如來從初得道乃至涅槃,善來比丘其數有幾?」答曰:「如此比丘,其數有一千三百四十一人。」   問曰:「名字何等?」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次名耶輸長者子,其諸知識五十四人,拔群有三十人,闍致羅一千人,此二大聲聞二百五十人,鴦掘摩羅一人,是故律以讚一千三百四十一人。 「『一千三百,  四十一人,  有大信心,   皆來詣佛。  如來慈悲,  舉金色手,   以梵音喚。  應時得度,  衣缽自降,   皆悉善來。』   「有大智慧皆悉是善來比丘名,非但此等比丘善來,復有諸善來比丘,斯樓婆羅門與三百人俱,復有摩訶劫賓那,與一千人俱,迦維羅衛國,復與一萬人俱,又有一萬六千人,與波夜羅尼婆羅門俱共出家,悉是善來比丘。此是修多羅中說,於毘尼藏不說其名,以三歸得具足戒者,如是三過說三歸,即得具足戒。如律所說,善來比丘得具足戒,三歸得具足戒,受教得具足戒,答問得具足戒,受重法得具足戒,遣使得具足戒,以八語得具足戒,白羯磨得具足戒。」   法師曰:「善來三歸得具足戒已說。」   問曰:「何謂為受教授?」   「佛告迦葉:『汝應如是學言:「我於上中下坐發慚愧心。」』佛告迦葉:『汝今應聽一切善法入骨置於心中,我今攝心側耳聽法。』佛告迦葉:『汝應如是學念身而不棄捨,汝迦葉應當學。』大德迦葉,以教授即得具足戒。迦葉具足戒者,皆是佛神力得。答問得具足戒者,須波迦佛聽受具足戒。爾時世尊,於富婆羅彌寺經行,問須波迦沙彌,或問膀脹名,或問色名,此二法者,為是同一為是各異,因十不淨而問須波迦,即隨問而答。佛即歎言:『善哉!』又問:『汝年幾?』須波迦答:『我年七歲。』世尊語須波迦:『汝與一切智人,並善能答問正心,我當聽汝受具足戒。』是名答問得具足戒。受重法得具足戒者,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是受八重法,即得具足戒。遣使受具足戒者,半迦屍尼遣使。八語得具足戒者,從比丘尼得白四羯磨,比丘僧復白四羯磨,是名八語得具足戒。白四羯磨得具足戒者,此是今世比丘常用八語得具足戒。」   法師曰:「我取本為證。佛告諸比丘:『我聽汝等三歸竟得受具足戒。』如是佛聽諸比丘受具足戒。善者無惡,今世凡人修善乃至阿羅漢,悉名善人。何謂為善?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與五分合,是名善人。真者,戒為最真,是名為真。譬如白□以青色染之,既成色已,便喚為青□。真比丘亦爾,因戒故名為真比丘,去煩惱、內漏盡羅漢,亦名為真。學者,凡夫人與七學人學於三學,是名學比丘。無學者,學地已過住於上果,從此無復餘學,諸漏已盡,是名無學。集僧比丘者,最少集僧五人,多者隨集多少。應取欲者,取欲現前,僧既和合,無有呵者,便作和合羯磨。白四羯磨者,一白三羯磨,應羯磨者,以法而作羯磨。不惡者,人身無難白羯磨。心善眾不可壞者,無有薄故名不惡,善者,行法亦善,行如來教亦善。足者,得上相,亦言至。」   問曰:「何謂為上相?」   答曰:「比丘相是名上相,以白四羯磨得至上相,是名具足戒白四羯磨。我今於中說白四羯磨,餘者後當廣說。阿波婁加(漢言小小白眾也)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如是次第從騫陀迦到波利婆羅,以羯磨本若至句,我當廣說,若於中說者,於初波羅夷中而便亂雜,是以至句次說者令人易解。此中僧已集眾竟,白四羯磨比丘。若是比丘行不淨,得波羅夷罪,餘諸比丘悉是同名比丘,若比丘共諸比丘,盡形壽入戒法中,戒者應學,學有三學,有上戒、上心、上慧,是名三學。」   問曰:「何謂為上戒?」   「上者,言無等也,戒者學,亦名無等學。上心者,是果心。上慧者,作業以知果。」   問曰:「何謂為學?何謂為上學?何謂為心?何謂為上心?何謂為慧?何謂為上慧?」   答曰:「五戒十戒是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於世間中此戒常有。佛出世時,佛聲聞教授餘人,若未出世時,辟支佛、業道沙門、婆羅門、轉輪聖王、諸大菩薩,教授餘人身,自智慧教授沙門婆羅門。若其能學此功德者,死得生天或生人間,受諸歡樂,是名學。波羅提木叉者,名無等學,於諸光明日光為王,於諸山中須彌為最,一切世間學波羅提木叉為最,如來出世便有此法,若無佛出世,無有眾生能豎立此法,身口意行諸惡業,佛以無等學而制。」   又言:「若入此同入道果,是名上學。心者,六欲有八功德心,世間有八心三昧,是名上心。過一切世間心,唯佛出世乃有此心,是名上心,此是道果心。若有此心,便無行不淨。法慧者,有因有果,業為因、報為果,以慧而知是名慧。佛出世不出世,便有此法,佛聲聞教授餘人,若不出世時,業道沙門、婆羅門、轉輪聖王、諸大菩薩亦教授餘人,如阿拘羅十千歲作大佈施,如毘羅摩婆羅門,如脾陀羅及諸大智慧人,作大佈施功德滿具,上生天上受諸快樂。轉輪三相者,苦、空、無我,是名上慧。上學、上心此二法者,智慧最勝,是名上慧。上慧者,唯佛出世乃有此法,道果慧亦名上慧。是故比丘入於三學中,行不淨行得波羅夷罪,此三學中波羅提木叉學,若入其中,是名盡形壽。」   又言:「諸比丘非一種,各異國土鄉居不同,非一姓非一名,同一住處共一學,亦名共生。於波羅提木叉學不犯,是名盡形壽。戒羸不出者,不捨戒戒羸相不向人說,若戒羸向人說而不捨戒,戒亦不出。」   法師曰:「何不言捨戒,而雲戒羸?」   「如戒本所說,不過二三宿共宿,而得罪,言語便易,所以佛說,此戒羸亦如是。是故律本所說,言語亦善而為說法,不捨戒義已足,何須言羸?譬如大王無人侍從,復無天冠瓔珞,亦不莊嚴,人見不以為好,是以先雲戒羸,後言不出,二句既合,是名為善。有戒羸而不出,戒不羸而出,於學中心厭不持,是名戒羸,愁憂者,於佛法中厭惡不樂。或言:『今日我去、明日我去,或從此路去、彼路去。』而出氣長嘆、心散亂不專,是名愁憂。欲捨沙門法者,欲捨比丘相。厭惡者,以比丘相極為羞辱,見比丘相如見糞穢,樂白衣相。」   法師曰:「次第律中易解,我今捨佛,善哉,我當捨佛,發言令人解,如是戒羸而不捨戒?」   法師曰:「更有餘戒羸,我捨佛、捨法、捨僧,捨學、捨毘尼,捨波羅提木叉,捨和尚、捨阿闍梨,捨同學、舍弟子,捨闍梨弟子,捨共和尚同學,捨共阿闍梨和尚同學,此十四句皆是戒羸之初。我今作白衣、作優婆塞,作淨人、作沙彌,作外道、作外道優婆塞,我非沙門、我非釋種子,此八句悉是戒羸因,從此二十句,合有一百一十句,名戒羸。從此以後,我憶母為初,有十七句,田者,稻田為初。處者,從此出甘果菜茹若葉,是名為處。技巧者,或能作瓦器或能受使,如是為初。猶戀家者,我有父母今還供養,此為初有九句,從此依止,我有母應還養母,母視養我,如是為初十六句。從此作梵行人,一食一眠甚為難行,為初有八句,我不能、我不忍、我不樂,如是為初五十句,又一百一十句,又復一百六十句。」   法師曰:「次第戒羸已說,汝自當知。次捨戒句,雲何比丘者?」法師曰:「此句次第易解。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毘尼捨波羅提木叉捨同學,捨和尚弟子阿闍梨弟子,捨同和尚弟子,捨同阿闍梨弟子,捨同學,此十四句與捨語相等,而說令人解。此是欲從法下,欲從比丘僧下,而說令人解,若此人欲說佛我捨,臨發口而言:『我捨佛。』非天竺正語。隨得一語而說,我佛捨、我法捨,如是次第乃至同學,如律本所說,於聖利滿足。我欲入第一禪定,臨發口誤言:『我入第二禪定。』若如是語,此人欲捨比丘相,是故作如是言。此語若知者,即成捨戒,如帝釋、如梵魔墮無異,亦如此人從如來法墮還白衣。若是說,我已捨佛、我欲捨佛、我應捨佛,此過去現在當來語,若遣使、若書、若作手印向人說,此不成捨戒。若空誑妄語,以手現相而得重罪;此中不爾,若人捨者向人而捨,以心發言已然後說,成捨戒。若發言向一人說,若此人解者,即成捨戒,若此人不解者,邊有人解者,亦不成捨戒。若向兩人說,一人解一人不解,成捨戒,若悉解者成捨戒。若向百千人說,解者成捨戒。若比丘為婬欲所惱,欲向同學說者,復自忌畏,因在屏處作大聲而言:『我今捨佛。』隨有解者,忽有邊人解,此比丘欲捨戒,捨於如來法墮落,即成捨戒。不前不後解此比丘語,如世間語無異。若此比丘語已,未即時解,久久方思然後解欲捨戒者,不成捨戒。如空說、如粗惡語供養,身口瞋故虛語,如此等語與此間無異,若置心而解便即得;若有狐疑久久方解,而不得罪。佛告諸比丘:『如是戒羸者而成捨戒,若言白衣受我,我欲成白衣,我今成白衣,我已成白衣,而說者不成捨戒;若言今日令白衣受我,今知而置心中而說,以天竺中國語,或非天竺語,若人解此語者,便即捨戒。』」   法師曰:「如是次第,優婆塞為初,從此七句八句十四句二十二句,我不用此何為,佛於我無益,我已說此四句,汝自當知,文句雖多義理歸一。」   法師曰:「我不能盡解,次第律本汝自知。」   法師曰:「優波離言:『佛有一百名,法名亦如是,餘諸句亦如是。』我今略說。我今捨佛失戒,我捨三藐三佛陀,我捨無量意,捨無譬意,我捨菩提智,捨無愚癡,捨通達一切,如是隨號皆成捨戒。又言捨法,此名非號,即成捨戒。捨善分別,捨現身報,捨不異,捨來見,捨能濟出,捨智慧真實知。   「復言我捨無作法,捨離欲,捨滅,捨甘露法,捨《長阿含》,捨《短阿含》,捨《梵網》,捨《初本經》,捨《僧述多》,捨《鴦掘經》,捨《本生經》,捨《阿毘曇》,捨功德法,捨非功德亦非功德,捨識處,捨善置,捨神通地,捨攝領,捨勇猛,捨菩提,捨道,捨果,捨涅槃,我捨八萬四千法聚,以如此號悉成捨戒。   「我捨僧,此說非號,捨善從僧,捨正隨,捨以理隨,捨集僧,捨四雙僧,捨八輩僧,捨應供,捨叉手供養,捨無上福田,號名僧,亦成捨戒。   「我今捨戒,此說非號,成捨戒,捨比丘戒,捨比丘尼戒,捨上學上心,捨上慧,以號捨即成捨戒。捨比丘毘尼、比丘尼毘尼,捨初波羅夷第二第三第四波羅夷,捨僧伽婆屍沙,捨偷蘭遮,捨波逸提,捨波羅提提捨尼,捨突吉羅,捨頭婆和多(漢言微細罪也),如是戒號,亦成捨戒。我捨波羅提木叉,此名非號,便成捨戒。捨比丘波羅提木叉,捨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此是號,亦成捨戒。我捨學而成捨戒。捨比丘學、比丘尼學,第一第二乃至波羅提木叉學,捨三藐三佛陀學、無量意學,捨智慧學、捨離學,如是次第我今當捨。和尚人度我出家,及與具足戒,於某處,我得出家,於某處我得具足戒,此人我捨,如是說捨和尚,以號名捨和尚,戒亦得捨。我今捨阿闍梨,此語非號,戒即得捨。若人度我、若人教我、依止某處而問而學,此人我當捨,如是以阿闍梨號而說,便得捨戒。我舍弟子,此語非號,戒即得捨。若人我度,我與具足戒,於我處得出家已,得具足戒已,此人我今捨,如是舍弟子,以名號故,即成捨戒。我今捨阿闍梨弟子,即成捨戒。若人我出家,若教授諮問我者,此人我捨,以此名號,即成捨戒。我今捨同學戒,即得捨戒。若人我師度與具足戒,於我師處得具足戒,此人我捨,以同學名號,即得成捨。我今捨同學阿闍梨,戒即得捨。若人我阿闍梨度與具足戒,於阿闍梨處諮問我,阿闍梨教授令知,此人我捨,如是以阿闍梨同學名號,即成捨戒。我今捨一切同學,即得捨戒。若人與我共一學心、共一學慧,此人我捨,如是以一切同學名號,即成捨戒。   「我今作白衣,即成捨戒。我還復如故,我作估客,我今耕田養牛畜五欲,如是以白衣名號,即成捨戒。我今作優婆塞,便成捨戒。我今作優婆塞二語,作優婆塞三語;我持五戒或持十戒,我今作優婆塞,如是以優婆塞名號,戒即成捨。我今作淨人,戒即成捨。我為眾僧驅使,我今分粥分米果木果,如是以淨人名號,即成捨戒。   「我作沙彌,即成捨戒。作年少沙彌,作小沙彌,如以沙彌名號,即成捨戒。   「我今作外道,即成捨戒。作尼乾陀、阿寅婆迦,作多波須,作波利婆闍,作畔郎具,如是以外道名號,即成捨戒。我作外道優婆塞,即成捨戒。作尼乾優婆塞,作阿寅優婆塞、迦優婆塞,作多婆須優婆塞,作波利波闍優婆塞,作畔郎具優婆塞,如是以外道名號,即成捨戒。   「我非沙門,即成捨戒。我作破戒行惡法,作臭穢淨行覆法,非沙門而言沙門,非梵行而言梵行,中盛臭穢,如是以非沙門名號,即成捨戒。   「我非釋迦種子,即成捨戒。我非三藐三佛陀子,非無量意子,非無譬意子,非菩提智子,非勇猛子,非無愚癡子,非通達無礙子非勝勝子,如是以釋迦種子名號,即成捨戒。   「以此因故,以此表故,以此方便故,以佛名號故,如是說已,悉是捨戒因,置佛為初。更有餘語捨戒,無有是處。」   法師曰:「如是捨戒相,我已現耳,於不捨戒者,莫令狐疑,我今廣說捨戒,因人為初,或因人成捨戒,或因人不成捨戒。」   法師曰:「律本所說,佛告諸比丘:『雲何不成捨戒?初句說顛者,或夜叉顛狂、瞻顛狂,餘者隨顛倒心。若其捨戒,不成捨戒,若於顛狂人捨戒,意甚樂捨戒,而顛狂人不解戒,不成捨戒,失心者,如夜叉顛狂無異。』」   法師曰:「夜叉顛狂與瞻顛狂,此無罪,後當說。如是失心捨戒,而不成捨。為苦逼迫者,苦刀已觸,以心悶故,而言捨戒,戒不成捨;或向受苦者說,以苦悶故,不解此說,不成捨戒。向天神者,地神為初,乃至阿吒貳杈天神,若向此諸神捨戒,戒不成捨。向畜生者,摩□羅伽、迦樓羅、緊那羅、象、獼猴,及諸畜生,向此輩捨戒,戒不成捨。顛狂人向顛狂人,為不知故,戒不成捨。」   法師曰:「向諸神捨戒,其速知。何以故?為其大功德故,三因受胎所以速知。若此人轉心我欲捨戒,諸天神已自知,佛護人心易動勿令失戒,是故佛斷,勿向天神捨戒,於人中不斷。若共者若不共,若等例者不等例者,若向白衣若向出家,向解人捨戒,皆即成捨,若此人不解,皆不成捨。」   法師曰:「我已說此義。善語者,何謂為善語?所以善人所行,是摩竭國語,若邊地安陀羅彌國語,而不解摩竭國語,或有餘國語,展轉相語皆悉不解,而教之,汝作如是言:『若不知者,先教授令知,戲論言語,速急誤言,我捨佛癡疙。』如是諸捨戒,戒不捨,智慧人速急或誤語,而不成捨戒。不欲捨而言捨,如人讀律無異,如人聞律、如人誦律無異、教授無異,如此諸語不成捨戒。欲向說而不說,已有戒羸相,我今捨戒,不作是言,此是欲說而不說,向癡人說者,向老耄人說,向土像木像人說,或向野中小兒,或至不向說,如此語悉不成捨戒。」   法師曰:「我今斷言,以一切隨方便,我今捨佛為初,即成捨戒,餘者不成捨戒。」   法師曰:「今行不淨法為初,我今分別說義,如律本所說,行不淨法者。」   問曰:「雲何不淨法?」   答曰:「非好法、非善人法、野人法、愚癡人法,如律本說,大罪乃至捉水、於靜處二人,此惡法從句義,捉觸歷沙,悉成大罪,以水為端,是名為不淨行。於覆藏處者,靜處無人而行不淨行,二人可爾,是名不淨行。」   問曰:「何謂行不淨行?」   答曰:「二人俱欲俱樂,亦言二人俱受欲,是名行不淨行。如律本所說,以男表置女表,以女表置男表,以男根內女根,若入一胡麻,風不至處濕處,若入如此處,得波羅夷罪;女根中四面當中央此五處,四邊及中央皆犯罪,男根亦有四邊當頭屈入,此六事若一一入,犯波羅夷罪;屈者,如屈指如稱頭,高低俱犯,若男根生疣死,不受樂突吉羅,覺樂者得波羅夷;以男根毛,手指頭若入者,得突吉羅。」   法師曰:「此是行不淨法。何以故?此惡不善語。若諸長老,聞說此不淨行,慎勿驚怪。是沙門慚愧心,應至心於佛。何以故?如來為慈悲我等,佛如此世間中王,離諸愛慾得清淨處,為憐愍我等輩,為結戒故,說此惡言。若人如是觀看如來功德,便無嫌心。若佛不說此事,我等雲何知得波羅夷罪、偷蘭遮、突吉羅?若法師為人講,聽者說者,以扇遮面,慎勿露齒笑。若有笑,驅出。何以故?三藐三佛陀憐愍眾生金口所說,汝等應生慚愧心而聽,何以笑?驅出。乃至共畜生者,此是下極語,共畜生亦得波羅夷罪,豈況女人?」   法師曰:「我次第而解,有足無足畜生。無足者蛇,有足者二足,下至雞上至金翅鳥;四足者,下至貓上至犬者。取蛇者,蚺蛇一切長者,其中三處,一一入如胡麻,得波羅夷,餘不堪者突吉羅;魚者,一切魚龜鼉鱉蛤等,亦如前說三處得罪。此中有小異,蛤口極大,若以男根內蛤口而不足,如內瘡無異,得偷蘭遮;若取雞烏鳥雉鳩鳥一切諸鳥於三處,應得波羅夷者得,應得突吉羅者得;若取貓者,狐狸狗猘亦如前三處得罪,波羅夷者,退墮不如,此是比丘罪。如律本所說,佛語阿難:『佛為拔闍子結波羅夷戒已,成就如是,汝比丘得波羅夷罪,是名波羅夷。』」   法師曰:「若人犯此戒,名為波羅夷,是故於波利婆品偈言: 「『我說波羅夷,  汝當一心聽,   墮落是不如,  違背正法故,   不同一住處,  是名波羅夷。』   「此是犯波羅夷重罪,此人名為墮,亦言從如來法中墮非釋迦種子,於比丘法中不如,是名波羅夷。不共住者,不共行為初。」   法師曰:「我當次第說罪。僧有四行,於戒壇中作四法事和合,是名一行,亦言五行波羅提木叉,應一處說波羅提木叉,無慚愧人不得入,於一眾僧事不得同入,驅出在外,是名不共住。是故律本說,不共布薩及諸羯磨,是比丘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律本說竟。   「如是已說次第戒句,若處處犯者,欲知分別,是故如來結此文句已,根入根不但人女,一切女亦如是。金銀女,此女非處若處,得罪者,我今當說。三女者,於三女根中,人女有三道,黃門有三,各有三根,有三男子波羅夷,十二處人男女,此易可解,二根黃門後自解說。人女有三根,畜生女亦三根,人女有三根,非人女有三根,畜生女有三根,二根、黃門、人、非人、畜生合九,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有二合六,人男子、非人男子、畜生男子合六,都合三十。若二處乃至入如胡麻子,行不淨行,得波羅夷;非欲心不成。是故律本中說,比丘不起心,如是初說。比丘者,此是行欲比丘,穀道者,是糞道,若比丘行婬,於糞道中入如胡麻,得波羅夷罪。非但己作,亦教人作,若行時已自受樂,罪亦不免,此皆用心,非餘事得罪。善人出家,若人捉令作不淨行,此比丘不樂、一心護戒,此不得罪;後受樂,得波羅夷罪。有怨家將女人至比丘所欲壞比丘,或以飲食誘,知識眷屬至比丘所,而作是言:『大德!此是我等事,願大德為作。』夜半將一女人,捉比丘推眠,或有捉比丘手、捉頭捉腳者,而以女根穀道逼內比丘根,若此比丘三時受樂,得波羅夷罪,若精出亦犯、不出亦犯。莫作是言:『此我怨家捉而不得罪。』心受樂便犯。若具四事,何謂為四?一者初入,二者停住,三者出,四者受樂,若初入不受樂,停住、出時樂,得波羅夷。初入不樂、停住不樂,出時樂,亦得波羅夷。四時無樂,不犯。不受樂者,如內毒蛇口、如內火聚中,是故律本說,出入不受樂,不得波羅夷罪。是故比丘坐禪,觀苦空無我不計身命,女人圍遶如火遶無異,於五欲中,如五拔刀賊傷害無異,若如此者即無罪。初四事竟。   「如是四事已現,諸怨家將人女至比丘所,不但穀道得重罪,小便道口亦得罪。又時怨家將人女,或將竟夜不眠,或將醉女、顛狂女,或將死女,又怨家將女死屍野獸未食。」   法師曰:「未食何等?未食女根,又將女死屍,女根多分在或少在,不但女根,穀道及口,或多分在少分在;不但人女,畜生女亦如是,於三處多分在少分在,二根男子、二根黃門,或多分在少分在,此有四種,如是無異。」   法師曰:「人女有三道,於三道中三四,不眠女有三四,醉女有三四,顛女有三四,狂女有三四,死女多分在有三四,死女少分在有三四,死女餘少分在有三四,有二十七,非人女、畜生女亦如是,合諸女八十一。二根黃門亦如諸女人無異,合八十一。黃門男子二三道,合五十四。非人男、畜生男各有二,合五十四。女如此,都合二百七十處,此義易可解。多分在、少分在,我當分別廣說。   「於師子國有二律師,此二律師共一阿闍梨,一名大德優波帝寫,第二名大德寫寫提婆,此二法師如恐怖處護律藏無異。優波帝寫有弟子極智慧,一名大德摩訶波頭摩,二名大德摩訶須摩,摩訶須摩已曾九遍聽律,摩訶波頭摩與摩訶須摩俱共九遍聽受,復自覆九遍,是故最勝。大德摩訶須摩,九遍聽律已,捨阿闍梨渡江別住。大德摩訶波頭摩聞摩訶須摩已渡江住,而作是念:『此律師極大勇猛,其師猶在而捨師去,往住處,是名最勇猛。若師猶在,應聽律藏及廣義□,年年應受,非一過也。諷誦通利,是名律師恭敬於律。』又一日,大德優波帝寫、大德摩訶波頭摩為初五百弟子,於初波羅夷中,說此文句而坐。是時弟子問師:『大德!多分在得波羅夷罪,餘少分在得偷蘭遮,半分在雲何?得何等罪?』師答言:『長老!如來所以結波羅夷,盡結不餘,若波羅夷處結波羅夷罪,此皆是世間罪,非結罪。若是半分在,成波羅夷罪,佛便應結,不見波羅夷影,唯見偷蘭遮影。若死屍中,佛結波羅夷,多分在得波羅夷罪,少分在得偷蘭遮,從偷蘭遮不見有罪。少分者,於死屍中,應知非生,若肉如指爪根皮或筋猶在根中,得波羅夷。若壞爛肉皮無有,猶有形摸,用入男根者得重罪。若形摸盡壞爛平如瘡無異,得偷蘭遮。從此狗噉離屍肉,若肉中行婬得突吉羅。若於死屍中一切盡噉,唯餘三道中行婬得重罪,若半分在、少分在得偷蘭遮。若生身中眼鼻耳,又男根頭皮及傷瘡,若有欲心入一胡麻子,得偷蘭遮,餘身掖者得突吉羅,此是婬心。若死屍猶濕處,若於波羅夷處偷蘭遮,偷蘭遮處突吉羅,突吉羅處若有犯者,而隨犯得罪。若此屍膀脹爛臭諸蠅圍遶,從九孔膿出,若欲往而不堪,若於波羅夷處偷蘭遮,偷蘭遮處突吉羅,突吉羅處有行婬者,悉得突吉羅。畜生象馬□駉□□□□□□□□□□□□諑□祁稘□j□□秜□□□□秪□駾導□訊娀姪□駾埤□□□榿導□□□□稙奩稘□楚慼潘a娙□□切導□□樼婇□穢□□□□叫樄飥□□□□秪□駾導□祭□驠□E□□搾□□□□搾□□□□□駔禠駛見□□秪□駾埤□奩□□祥□駛見□□祁稘□j□玲□穠餟□□□□   「若比丘欲心,與女根相拄或口中,得偷蘭遮。為誰起?」   答曰:「因六群比丘。爾時六群比丘,於阿寅羅波帝夜江邊,諸□駉□榱靈導□□餖褉□□□□□□□□模□□□E□□□□□切□諑□□楈□□□□□覯□諑□{妒□率訧言導□祁稘□j□玲□□□觖穇切□毼□□□□飀□□誇□□□□廓妒□□奏□祏□□□□□□諑□秪□駾姽□□□□□□□□荅□□□奏□祏□□禮□楰覲飀□委禠騧襆□飣楈毼□屋禮□楰覲飀□□便□□□委禠騧襤楈毼□祁稘□楚慼樓砥慼模礡潘a埤□□□□R□□□□□慼慼慼慼敷S楰□□□穠□p導□□□E□□□楚慼潑_□□}社榃□□覕埤□□□□□□H姊騣駔禠駩□□□□□□□□□□□婁隉撫氶撩騉[箋櫚□□□□E□□□楚毅芊慼慼毅谻e□j□餘襮楰祥□□□□煄潠顜u□□椻姩□□□□□□□□□□□煄潛堙敷憛慼慼慼敷憛慼慼撫氶撰齱熱}□□□□妯□□飀□□   法師曰:「此事我當分別善說。有隔者,於女三道中,以物隔女根,或以樹葉,或衣或熟皮,或蠟或鉛錫,是名為隔。」   法師曰:「隨得物而用隔,有無隔而入,無隔有隔、無隔無隔、有隔有隔,有婬心作,得波羅夷罪,若犯波羅夷得波羅夷罪,若犯偷蘭遮得偷蘭遮罪,犯突吉羅得突吉羅罪。若以物塞女根,於物上行婬,得突吉羅罪。若以物纏男根,以物頭內女根中,得突吉羅罪,兩物相觸,得突吉羅罪。若以竹籚筒內女根,於筒行婬,若入觸肉者,得波羅夷罪,若破筒兩邊觸肉,亦得波羅夷罪。若以竹節遮男根頭,四邊著肉,亦得波羅夷,若於竹筒不觸者,得突吉羅。如是一切罪相,汝自當知。隔四種竟。   「如是隔四,分別說已,不但怨家將女人至比丘所,怨家將比丘至女人所,有隔無隔如前說。怨家四事說竟。何以故?比丘怨家故,而作如是,或國王為初怨家,我今當說。此諸怨家,將女人至比丘所,或賊或多欲男子,以欲事為樂,或樂走放逸人,或乾陀賊,此賊常取人心以祠鬼神。何以故?不以耕田種植供給妻子,唯破村人估客取物,以此為業。諸乾陀賊求覓,村人估客勞自防衛,不能得故;比丘在阿練若處,無人防衛,易可得故。捉得而作是念:『若殺比丘應得大罪,欲破比丘戒。』而將女人至比丘所,令其破戒。」   法師曰:「如前說無異,說四種竟。前說人女三道行婬,初說如是,今當演說斷諸迷惑,以道道者。」   問曰:「何謂以道道者?」   答曰:「女人有三道,於一一道中,以男根內,或二道合成一道,水道入從穀道出,以穀道入以水道出,從道非道出者,從水道入,水道邊有瘡,從瘡而出,以非道者,以瘡入水道出,以非道入從非道出,波羅夷偷蘭遮,二瘡道合成一道,從第一瘡入,第二瘡道出,得偷蘭遮。次說無罪,不知、不受樂者,此二我當演說。眠比丘者,若知受樂莫言我眠,而言不知不覺,言得脫。二人俱驅還俗。應問眠者:『汝受樂不?』若受樂者犯波羅夷,故作者,不須問,如是有罪悉現。今次至無罪不覺者,此比丘若眠不覺,如人入定,都無所知,是故無罪。如律本所說,白世尊:『我不覺此事。』佛語比丘:『若不覺不知即不犯罪。』覺不受者,覺已即起不受樂便無罪。如律本所說,白世尊:『我覺已不受樂。』佛語比丘:『若覺已不受樂,便無罪。』顛狂者有二,一者內瞻顛狂,二者外瞻顛狂。外瞻如血遍身,若病起時體生疥癩,合身振動,若以藥治即便得差。若內瞻起者,而生狂亂不知輕重,若以藥治都無除差。如此顛狂不犯。失心者,夜叉反心有二種,一者或夜叉現形人見可畏,是故失心,二者夜叉以手內人口中反人五藏,於是失心。如此二者,便無罪也。若此二顛狂,失本心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屎而捉如栴檀無異,如是顛狂犯戒無罪。又時失心,又時得本心,若得本心、作狂病者,隨病至處者不犯。初者,於行中之初,如須提那作,不犯波羅夷。餘者犯,獼猴比丘跋闍子波羅夷罪。」   解律本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八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戒句中欲分別令知,此是總說,汝等當知。起作識有心世間罪功德業受起者,總一切戒本,有六戒句起。」   法師曰:「後當解,今當略說耳。後戒因六種戒而起,有戒因四種起,有戒因三種起,有戒因迦絺那起,有戒因羊毛起,有戒因捨心起;於此中,因作而起,因不作而起,因作因不作而起,或因作起,或因不作起,或因作不作起;於其中有識得脫,有識不得脫,於戒中以心得脫,此是以識得脫,餘者非識得脫,更有戒無心,有戒有心。」   問曰:「何謂有戒有心?」   答曰:「有心作而得罪。」   問曰:「何謂無心?」   答曰:「與心相離而得罪,此一切世間罪。制戒罪有二,諸罪相以說,行善受者,有戒身業,有戒口業。」   問曰:「何謂為身業?」   答曰:「因身行故,從此得罪,故曰身業;因口行故,故名口業得罪。復有戒善,復有戒不善,復有不善非不善三十二心起罪。欲界八善心、十二不善心,欲界有十無記心,從善心、從無記心,有二知心,於諸心中,以善心得罪,名為善罪。餘者次第亦如是說曰:『有戒三受,有戒二受,有戒一受,於三受中,因三受得罪,名為三受。或因樂受,或因捨受得罪,名為二受。或因苦受得罪,名為一受。』如是因無記想有心性罪行善受,汝等知此雜已,於諸起中,此波羅夷因何物起,便因一種起。以支者,有二支。何謂為二?因身心起,是名為二支。行以得罪,是名因行。想者,欲想,若無慾想,便得脫。無罪者,不知不覺、不受不樂。有心者,有欲心行,然後得罪。性罪者,自然罪,若身心共作,然後得罪,以貪作,是名不善。或樂或捨,以此二法而得罪,是名二受。」   法師曰:「一切罪相,於廣說中,汝等應知。 「獼猴拔闍子,  老出家及鹿。   「此偈名為憂陀那,世尊自判,憂波離為未來世律師,易憶識故,說此偈頌,汝等應當善觀罪相。獼猴拔闍子,此事隨制。白衣者,著白衣服行婬。草衣者,外道人結茅草為衣。木皮衣者,剝木皮以為衣。木板衣者,以木板遮前後以為衣。髮欽婆羅者,織人髮以為衣。毛欽婆羅,以犛牛毛織為衣。角鴟翅衣者,連角鴟翅以為衣。鹿皮衣者,取完全合毛四腳被以為衣。」   問曰:「殺人何故不得波羅夷罪?」   答曰:「本為細滑,無殺心故,得僧伽婆屍沙罪。鬱波羅華比丘尼者,本是捨衛國長者女,此比丘尼,於過去世百千劫積眾善行,是故端正微妙,色如優缽羅華內,此比丘尼離諸煩惱,更增好色,故名優缽羅華比丘尼。染著者,從白衣以來,為男子之所染著。眠臥床上者,此比丘尼從外乞食還,開戶入戶,闇故不覺男子在內,便脫衣而眠。此婆羅門便從床下出,犯比丘尼。犯者,壞比丘尼。此比丘尼愛盡無慾,如熱鐵入身,是故不犯。此男子行欲竟去,此地能載須彌諸山王,而不載七尺惡人,是故地為之開,即入阿鼻地獄,火如羅網。世尊聞已語諸比丘:『此比丘尼不樂故,故名無罪。』佛因比丘尼,而說偈言: 「『如蓮華在水,  芥子投針鋒,   若於欲不染,  我名婆羅門。』   「第十四句成女根者,於夜半中眠熟,男子相貌牙鬚失已,而成女相貌。和上具足戒,我聽即依先,不須更請師及具足戒。臘數者,從初受戒,我聽往比丘尼僧中,依先臘數而住。不同者,故出精為初。此罪轉根即失,若更復為男子者亦無罪。」   法師曰:「此是依文句次第解已,今更廣解。此二根中,男根最上女根下。何以故?男子若多罪者,而失男根變為女根,女人若多功德,而變為男子,如是二根以多罪故而失,以多功德故而成男子。若有二比丘,同住共諮稟講說諷誦經典,而一比丘夜半轉根成女,二人悉得共眠罪。若覺知者,而煩冤哭泣向同房說同住,應作是言:『卿勿憂惱,如是三界罪,佛已開門,或比丘或比丘尼,都不閉塞善門。』如是慰喻已,而作是言:『卿可往比丘尼僧中住。』若轉根比丘尼問:『大德!有知識比丘尼不?』若有者答有,若無答無。若轉根比丘尼更作是言:『大德!可將我往比丘尼所。』同住比丘,可將轉根比丘尼付知識比丘尼。若無知識者,將至比丘尼寺。若去時不得兩人而往,若得四五比丘乃可共往。明把炬火捉杖行,我等哀愍往至尼寺,寺若遠在聚落外,度江若置眾者,此無罪也。若至比丘尼所而作是言,即說比丘名,問比丘尼知不?若比丘尼知而答知。『此比丘今轉成女根,諸比丘尼應當憐愍此比丘尼。』答言善哉。諸比丘尼應作是言:『我等當與此比丘尼共諷誦經典聽法。』諸比丘送付比丘尼已,還歸本寺。轉根比丘尼隨順尼僧意,勿有違失。若諸比丘尼無慚愧心,又無同意料理,得移餘尼寺,應覓依止師讀誦經法隨順比丘尼法律。轉根比丘尼得度弟子受依止,諸比丘尼不得譏嫌生彼此心。   「若先比丘時沙彌,付囑餘比丘。比丘時三衣缽,失受持法,至比丘尼所,應更受五衣缽。若受持外先有長衣缽者,依比丘尼法,應更說淨畜。若比丘時所受七日藥,失受法,應更受。若比丘時受七日藥,滿七日而轉根,得更受持七日。先比丘時施主,於今比丘尼不失,即為施主。又比丘時一切佈施共物,得依先分取,如律本所說,酥油蜜石蜜,若有人受七日藥未滿,有因緣事而食得罪。汝智慧人可思此理,此欲為轉根人問故。   「受者,若為失若為不失,轉根或死、罷道還俗、施人、賊所劫抄,如是捨心,是名失受。若一呵梨勒果受已轉根,即失此受。若在比丘時所有資生什物,悉得隨身,乃至私房舍悉得隨身。若先僧中所供給物,悉還僧。若先於僧有恩,欲與好房舍、臥具,未與而轉根為比丘尼,比丘僧有應與,若與比丘同。僧殘者,應半月摩那埵出罪,若比丘時行摩那埵未竟,轉根為比丘尼,尼應行半月摩那埵出罪。若行摩那埵竟,轉根為比丘尼,應與出罪。若行半月摩那埵未竟,復轉根為比丘,應與六夜摩那埵出罪。若行摩那埵竟復轉根,比丘僧應與出罪,比丘轉根因緣以說竟。   「若比丘尼時行媒嫁法覆藏不出,轉根為比丘,不須覆藏六夜摩那埵出罪。若比丘尼正行半月摩那埵,轉根為比丘,不須行摩那埵,直與出罪。若行摩那埵竟,轉根為比丘,應與出罪羯磨,若復轉根為比丘尼者,應與半月摩那埵出罪。」   法師曰:「從此次第易可知耳。弱者,此比丘先是妓兒,是故脊弱。長根者,此比丘身根最長。泥畫女像捻泥女像,畫女像者,畫為女像;木女者,刻木為女像;金銀銅錫鐵牙蠟木女,悉突吉羅罪。若欲作出精意,精出即得僧伽婆屍沙,若精不出偷蘭遮,摩觸木女人,悉突吉羅。端正微妙者,此比丘王捨城人,信心出家相貌端正,是故號為端正。此比丘在王路行,有女見此比丘形貌端正,即生欲心,以口銜比丘男根,此比丘是阿那含,不生樂想。次句諸比丘愚癡人隨諸女人語。」   法師曰:「此三偈易可解耳。口開張者,風所開也。若比丘口中行欲者,著四邊波羅夷,不著四邊及頭突吉羅。若節過齒波羅夷,若齒外皮堨蝒i羅夷,若齒外無皮偷蘭遮,若舌出外就舌行欲偷蘭遮,生人出舌就舌行欲亦偷蘭遮,以舌舐男根亦偷蘭遮。若死人頭斷就頸行婬及口波羅夷罪,若頸中行欲偷蘭遮。白骨者,若比丘初發心往,即得突吉羅,若捨取連合貪細滑者,行婬心若著,精出不出,悉突吉羅。若作出精意僧伽婆屍沙,若不出者偷蘭遮。龍女者,龍女化為人女形,或緊那羅女,比丘共作婬,悉得波羅夷。夜叉者,一切鬼神悉入夜叉數。餓鬼者,一切餓鬼,有餓鬼半月受罪半月不受罪,與天無異,若現身,身若可捉得,波羅夷罪,不現而可捉得,亦波羅夷,不現不可捉得無罪。若此鬼神,以神力得比丘,比丘無罪。」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若男根病者,男根長肉生,名為疣,與此女人共行婬,覺不覺悉得波羅夷。至女根者,此比丘與女人共行婬法,安男根不入女根而生悔心,是故得突吉羅罪。婬初法,若捉手若一一身份未入女根,悉得突吉羅,若入女根得重罪。若比丘初欲眠先閉戶。是故律本中說,佛告諸比丘:『眠不閉戶者,此是白日入定也。若比丘白日入定,先閉戶入定。』」   法師曰:「律本說,不閉戶不說有罪,開戶而眠,於乾陀迦說,佛告諸比丘:『若白日入定,應閉戶然後入定,若不閉戶者,得突吉羅罪。』優波離及諸比丘,已知佛意,是故於廣說中而說,此句有罪白日得,於夜半不得,以此文句屬著前句。」   法師曰:「若戶可閉,若戶不可閉?」   答曰:「樹枝竹枝笄作,若如是為初,餘者隨作戶扇。若扇下有臼上有縱容,若轉戶扇者,應閉牛欄戶,橫安二三木郭門,門扇安車用牽,或以板作扇,或用竹作,如店戶並扇,或竹作簾,又用布作幔,若手捉缽閉戶扇,唯除戶布幔無罪,餘者悉得突吉羅罪。若比丘白日入定,轉戶可閉,不閉得罪,餘者不閉入定及眠不得罪。」   法師曰:「可閉者,有臼及縱容關撢,此戶可閉,不閉得罪。若閉者,安撢成閉,若不安關撢,直閉著戶刺者,亦成閉,頭餘少許不至,亦成閉極小不容人頭入,如是亦善。若多有人在外,『比丘沙彌長老,汝可看。』作是言已入定無罪。或於外經行執作,此比丘應得看戶,作是念已眠無罪。於鳩淪陀者,廣說也。向優婆塞語看戶亦善,而不得向比丘尼及女人。若戶扇臼縱容破或無,或於戶前執作妨不得閉,作是念已眠無罪。若無戶扇者無罪。若門屋應舉梯,入定無罪;若不舉梯,閉下戶而眠無罪。若於房中眠應閉戶,若大房後有小房,閉大戶小房眠無罪,若後小房眠閉後戶,不閉大房戶無罪。若一房有二戶,悉閉然後眠無罪。若三重閣屋,下重上座住,中及上重比丘眠,而作是念:『上座已在下重,我眠無罪。』若有守門人而語:『汝看戶。』作是言已眠無罪。若無上座及守門人,而向諸比丘沙彌及白衣語已眠無罪。若二人乞食,前還者作是念:『後還應閉戶。』」   法師曰:「有戶扇臼縱容者,不閉得罪,餘者無罪。雖有臼縱容,屋無覆,不閉無罪。若夜半眠開戶無罪,至曉起者無罪,已起更眠得罪。若比丘眠時作念:『我至曉當起。』亦得罪。有比丘遠涉道路,或夜半得眠,足猶在地而眠熟不覺則無罪。若舉足上床眠不覺有罪。若比丘坐睡,不閉戶無罪,若房中經行睡熟於地,眠不閉戶無罪,若覺已睡眠得罪。有夜叉捉比丘強伏令眠亦得罪,於鳩淪陀廣說,非本心者無罪。」   法師曰:「大德波頭摩言:『覺不覺悉得罪。』婆□迦車迦比丘言:『不是優波離,逆取佛意判定無罪。』判已後復問佛,佛嘆言:『善哉!』」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知解。離車童子者,離車是其種姓也,因姓而立名。此諸童子婬色,捉比丘令行婬,因此行非法故,敗壞門戶,老出家,往看故二。此比丘晚暮出家,為哀愍故往,此故二向老比丘言:『大德!兒子極多無人養育,大德可還俗。』老比丘不答,故二知老比丘不還俗,即盪倒地。老比丘羸弱無力,擺撥不能得脫,故二即就上行婬,適其意而下。此比丘是阿那含人,斷三界結,是故不受樂。鹿子句易可解耳。」   一切善見,初波羅夷品廣說竟。  善見一切相,  律本無覆藏,  初中後亦善,  是名一切善。  如來化眾生,  毘尼最為上,  為憐愍眾生,  故說毘尼藏。  第二無二佛所說,  退墮不如波羅夷,  廣說今至令人知,  離先初說成不雜。   「爾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王捨城者,國名也。」   問曰:「以何因故,名為王捨?」   答曰:「初劫慢他多王、瞿貧陀王,如是聖王為初,於此地立舍宅,故名王捨。又有別解,此國若佛出世時,及轉輪聖王,此地立成國土,若無聖人出世者,此地夜叉為主,此是現行來處。又言耆闍崛山中,此是現如來住處。耆闍者鷲鳥,崛者頂也,耆闍鳥食竟還就山頂遷,是故名之耆闍崛山。又有法師解,山頂石形如似鷲鳥,是故名耆闍崛山。眾者,如律文說,三人名眾,從此以上名為僧;若以修多羅文句,三名為眾,今用修多羅文句。知識者,不堪親友住處相知,名為知識。耆舊者,親厚知識同衣食也,伊私耆梨山邊者。」   問曰:「何謂為伊私耆梨?」   答曰:「伊私者出家人,耆梨吞也。所以爾者,時有五百辟支佛,往至迦私俱娑羅國,到已乞食,得已還入此山,集眾入定。是時人民見辟支佛入山邊,而不見出,時人作是言:『此山恆吞出家人。』從此以後,號為伊私耆梨山。於山邊作諸草屋者,悉用草,入夏坐。有五百比丘,各各自作草屋,多羅葉為初。何以故?為如來已制戒故。佛告諸比丘:『若欲入夏坐者,先修治房舍,若無房舍者,得突吉羅。』是故夏坐,得現房舍者善,若無應倩人作,不得無房舍而夏坐。何以故?過去諸佛皆受房舍。諸比丘作房舍已,三月入夏坐,於三學中日夜懃學。是故大德檀尼迦,第二波羅夷為初。檀尼迦者名也,陶家者,此作瓦器業也。檀尼迦比丘在閑靜處作一草屋。夏坐已竟者,已大自恣黑月初。坼壞草屋者,悉以次第坼解,不令有損,縛束懸著樹枝不散。何以故?若有更樂住者,以此現草而作屋,臨去時作是言:『若有寺用及餘比丘作屋者,隨須而取。』何以故作此言?正為阿蘭若比丘作屋,草木難得故,是以縛束若舉置。若阿蘭若比丘住竟去者,亦更壞,取縛束懸舉,勿使蟲蛀,與當來同學用故。諸比丘行法作已而去,遊行諸國隨所樂,長老檀尼迦陶師子,即於此住。   「乃至三過者,取柴人謂言空屋,坼破將去。自有技藝,於陶家所作無所不備,檀尼迦比丘和泥作屋,窗牖戶扃悉是泥作,唯戶扇是木,取柴薪牛屎及草,以赤土汁塗外,燒之熟已,色赤如火,打之鳴喚,狀如鈴聲,風吹窗牖,猶如樂音。佛問諸比丘:『此是何等赤色?』佛知而故問。何以故問?為制戒因緣故。答世尊者,諸比丘向世尊言:『此是檀尼迦陶師子屋,色赤如火。』以無數方便呵責此比丘:『雲何癡人?於眾生中無慈悲,而殘害眾生。』無慈者,悲之前護義也。悲者,因彼苦故而心動,是名悲。不殘害者,不毀傷眾生命。因癡故,掘土蹋泥取火燒,多諸眾生,因此死故。是故律本說,汝癡人者,當來眾生而作是言:『佛在世時,比丘已作如是殘害眾生,要當無罪,勿令眾生生如是心。』如來呵責檀尼迦已,佛告諸比丘:『從今以後不得純泥作屋,若有作者得突吉羅罪。』因此瓦屋便成結戒。檀尼迦比丘若初不犯罪,餘者有過。佛語作得突吉羅罪,若住者亦得突吉羅罪。若以茅和泥者善,純泥作屋得罪。諸比丘答言:『善哉。』汝等可打破此屋者,諸比丘受佛語已,即往至屋所,以木石打破壞之。於是長老檀尼迦比丘為初說。」   法師曰:「我今次第分別說之。   「是時檀尼迦,於屋一邊白日入定,聞諸比丘打破瓦屋聲,即問言:『咄咄汝等,何以打破我屋。』諸比丘答言:『世尊使令打破。』檀尼迦聞已即受教敕,若佛使破者善。」   法師曰:「檀尼迦比丘作屋,自用物作屋成,佛何故而打破?」   答曰:「所以破者,此屋不淨故,是外道法用。復有餘義,無慈悲眾生作此瓦屋。若比丘多聞知律者,見餘比丘所用不得法,即取打破無罪,物主不得作是言:『大德已破我物,應還我物直。』若有比丘,以多羅葉作傘,內外俱五種色,以綖貫連極令精好,此傘不善;若赤若黃二色,以綖貫連內外具等,此傘傘柄以糸纏,不以為華,貪取堅牢,此善。若刻鏤作禽獸種種形狀者,此不善。有若作半月形,不得作甖銚形及竹節,如此不善;聽刻柄作鐶以繩縛,堅牢故善。若作袈裟法者,不得縫作蜈蚣腳,若作袈裟,不得繡作文章,不得作鎖形縫,可卻刺縫。若安鉤紐,紐繩得作四簾,不得十六簾。作鉤者,不得槌及伽耶形,不得作蟹眼形。袈裟角法作,可安紐繩,勿令粗現,不得用米糊汁漬袈裟。若初作者,得用為卻塵土故,若染時不得與香汁木膠油及已染袈裟,不得以□及摩尼珠種種物摩使光澤;若染,不得以腳蹋,染時不得用手摩及以袈裟打盆堙A不得手拳打,可以掌徐徐拍;若以繩安袈裟角,擬懸曬者,染竟截除。律本所說,佛告諸比丘:『我聽用袈裟角繩。』」   法師曰:「何但角緣邊亦善?為浣染故。若取此為精,不善。但割截而用。若缽法及半缽法,不得內外刻鏤,若先有,可去令漫。若熏缽不得作摩尼色,可作如油色。缽曼陀不得刻鏤,可得作牙齒者善。若水法者,傘下口及腹,不得刻作異形,傘及下口,可刻作繫縛處善。若腰繩法者,織作或一道二道,復合者得用魚口,不得如蟹眼及兩頭安縷,又如頻伽及摩竭魚口,不得作鼉頭種種精好織作文華,唯除魚骨及珂樹羅花或縵織頭,不得留多縷耳。若極多可四縷,若用完繩者,止一縛及宛轉。若有完繩兩三股纏相著善,不得作八相繩,繩頭聽安二結,如瓶形。   「若作藥筒法者,不得刻作男女及四足二足眾生、倒巨華及榛牛屎形,如是形不應作。若得如是筒,磨削去善。若用綖纏,擬堅牢故得用,或圓或方或八廉十六廉者。若筒底及口蓋,得作兩三鐶,擬縛故。藥杵法者,不得作好色,囊者亦爾。戶鑰法者,及囊不得作好色,可純一色善,不得刻鏤作禽獸形。刀子法者,不得刻鏤作禽獸形模,聽安口帶。剔爪鑿法者,中央如鑽形,火鑽弓法及承掌,悉不得作華種種刻鏤,唯除鐶。作針法者,先安鉆,鉗竟然後鑪,勿使落失,亦不得作刻鏤種種形狀,截楊枝□楚慼憔銵慼慼慼慼慼慼慼數F娀導□礽□□□□□飀□   「錫杖法者,不得作好色枝,純得作三四鐶纏,以堅牢故,頭圓形。油筒法者,用角竹胡蘆貞木,不得作男女形狀作狀、隱囊、覆地、腳巾、經行、機囊、掃帚、糞箕、染盆、漉水器、磨腳、瓦石澡洗板缽支、三杖缽支、缽蓋、多羅葉、扇,如是諸物,得作倒巨刻鏤諸變。房及房戶扇窗牖,得用七寶作,水精亦得。一切房中施案,無所禁閡,唯除難房。」   問曰:「何謂為難房?」   答曰:「有勢力王,於他戒場立作故,名難房。應向住者言:『莫於此作房。』若苟執不從,重向言:『莫於此作,我等作布薩自恣時即妨礙,縱使豎者,房亦不得安立。』如是故作不止,語至三,猶不應,若眾多比丘有慚愧者,剔壞此房,唯置佛殿及菩提樹,壞已勿用,次第舉置,遣送與住比丘,餘草使取。若取者善,不取草爛壞,或為惡人所燒,壞者無罪,住比丘不得責草直。   「如是已破檀尼迦屋,檀尼迦復念欲更作。往至守材人者,檀尼迦覓材周遍不得,是故往到城守材人所。主材者言:『此是王物,修護國者,城埵釧疰a敗,急難防豫,或為火燒,或敵國來攻,或應擬以作諸戰具,種種資用修儲,是故藏舉此材。』段段餘者,檀尼迦自用,便斫斷段段恣意用,或頭或尾。婆娑迦羅者,是婆羅門名也。摩竭國臣者,於國統領國事、財富無量。經歷者,此大臣從國出,按行城中諸材木。婆那者,是大臣豪貴。喚小者,為婆那。令人縛者,此婆羅門往白王:『審實有與檀尼迦材不?將至王所。』王答:『不與。』是故大臣而縛。   「是時檀尼迦,見守材人已被縛,見已生狐疑心:『彼人當為我取材故,而被王縛。我當自往救其令脫。』是以日夜參承。何以故?守材人遣信至檀尼迦所:『大德!及未殺我,願速來分解;若殺已方來,於我無益。』初拜為王,而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隨意取用,此是王自語,王憶識不?爾時王初登位打鼓宣令,若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隨意取用,是故我取王材。』王答:『我先語為諸沙門婆羅門有慚愧語,不為如汝無慚愧者。如此語者,令取阿蘭若處無主物,不說有主物。』為毛得脫者,所以出家著袈裟如毛也。何以故?譬如世有智慧人,欲多噉羊肉,無方從得,而作方便買取,好大有毛羊繫門外,而題羊頭令殺之。眾人見已,貪其毛故,而倍易之,羊遂得活。檀尼迦比丘亦復如是,有袈裟故,得脫罪也。諸人呵責於王前,呵責檀尼迦比丘。呵責者,言:『汝非沙門。』惡眼視之,說其所作,讚嘆令人知非沙門法,非釋種子。作梵行者,無上行也,四句已下。有一舊臣,知王舊法,出家為道。於是世尊,即問舊臣比丘。」   法師問曰:「佛是一切智,過去未來諸佛結戒,罪相輕重世尊悉知。何以故方問舊臣比丘?」   「所以佛問舊臣比丘者,若不與舊臣比丘共論,已一錢結波羅夷罪,為世人譏嫌。」   「比丘持戒功德無量,猶如虛空,亦如大地,不可度量,雲何佛已一錢故,而結重罪也?」   「佛以智慧籌量,令禁戒久住,令人信受,是故宜與舊臣籌量。」   「白衣法者,若偷一分,若殺若縛若擯出,佛雲何不毀出家?」   「出家人乃至草葉不得取,所以佛用智慧籌量,而制禁戒,不生譏嫌,是故佛與舊臣比丘,依因世法而結禁戒。觀眾者,見舊臣比丘去佛不遠,而問此比丘:『瓶沙王法,盜至幾直而縛擯殺?』摩竭國者,國名也,斯尼喻者,人像車馬悉具,謂名斯尼喻也。瓶沙者,王名。擯者,徙置餘國。」   法師曰:「次句易解。五摩娑迦一分者,爾時王捨城二十摩娑迦,成一迦利沙槃分,迦利沙槃為四分,一分是五摩娑迦。汝等自當知。此迦利沙槃者,乃是古時法迦利沙槃,非今時留陀羅王為初迦利沙槃,過去諸佛亦以一分結波羅夷,當來諸佛亦以一分結波羅夷,一切諸佛波羅夷罪無異結,四波羅夷不增不減。是故佛呵責檀尼迦比丘,以一分故,結第二波羅夷。如律本所說,不與取名盜為初,以斷根本故,結第二波羅夷竟,次隨結浣濯,更起。已說根本,如是佛為諸比丘已結戒竟。此第二隨結,亦如前結無異,汝等自當知。若今重說文句成煩,若難者至當解說。   「至浣濯處者,浣白□已曝曬此處故,名浣濯處。浣濯衣人者,是浣濯人白□,諸浣濯人晡時,縛束白□欲還入城,匆匆亂鬧不見。是時六群比丘因鬧故,以盜心取一束。聚落者,或聚落或阿蘭若處,律中已說,我今更分別演說。聚落者,一家一屋如摩羅村,此是一屋亦名聚落,以此汝自當知。無人者,夜叉所住處,或人暫避因緣後更還住。有籬者,塼為初,乃至下以草木作。依□駉□切導□覺□娙□□□椸□□褓□飽□□□□□□□□□切導□妓□□□□□□□□□□□□□□唌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撫氶慼慼篢均慼慼慼慼慼慾謙氶憤癒慼慼慼潘a婧□□餺□□□□□穖□□□概馘□禮□娙導□□□□□崙橖□□導□□□□□□□□□羚覛穘禮□妳埤□□□導□□誇□裀□□□導□□□□□□□□□□導□□檳□□騙埤□威□□□□導□辰□禰□□□妓□□□□觀奸□□□□祜覈樣□□□^奏□□□□□姬□□覭□□□□□埤□觀奸□□□奱□□□□□□驠□□□□榬□□楚慼慼慼慼慼樊瞴慼撙\□□□□□   問曰:「若本聚落廣大,今則狹小,齊何以為界?」   答曰:「取有人住屋漏所落處,中人擲石所及處以還,是聚落界。阿蘭若界者,從門闑以外五百弓,名為下品阿蘭若。」   法師曰:「此義我已分別說竟。屋界聚落聚落界,為斷惡比丘故,說此五種,於此五處有主物,盜心取一分,波羅夷。不與取者,他物若衣若食,他不以身口與,而自取一分,或從手取,或從處取。不捨者,主心不捨,若空地亦名不捨。取此物者,是名盜也,盜者,是諸罪也。」   法師曰:「我以法中不取文字,但取其義,言盜者,奪、將、舉、斷步、離本處、相要。」   問曰:「何謂為奪?」   「若比丘奪人園林,共諍時得突吉羅。令園主狐疑,得偷蘭遮罪。若園主作決定失心,比丘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將?」   「若比丘將人物以頭戴之,以偷心摩觸,得突吉羅。若以手搖動,得偷蘭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舉?」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物,舉置藏,其主還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不受汝寄。』作是言已,得突吉羅罪。令物主狐疑,得偷蘭遮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比丘得波羅夷。」   問曰:「何謂為斷步?」   答曰:「若比丘欲偷物,及人將物去,初舉一步,得偷蘭遮罪,第二步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離本處?」   答曰:「若人舉物在地上,此比丘以盜心摩觸,得突吉羅。動搖者得偷蘭遮。若離本處,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要?」   答曰:「若比丘自要言:『我至某處某處,我便將此物去。』若至某處取物,一腳在界內,一腳在界外,偷蘭遮。若兩腳俱出界外,波羅夷。若關稅處,將物過不輸稅,若過稅處一腳在稅內偷蘭遮,若兩腳俱出稅外波羅夷。」   法師曰:「此是論雜物也,若以一物論者,若奴有主或畜生,如是為初,若奪若將舉,若斷步,若離本處,若要處過,此是一種物,以此六句若分別說,成五五二十五句,汝當應知。如是說第二波羅夷,極為善說。何以故?為難知故,如律本初說,以五法偷,然後得波羅夷,物以有主為初,是為五種。」   法師曰:「如是說枝葉已,汝當取一事,有五種亦有六種。」   「若爾者不成五五?」   答曰:「不然。何以故?若處一句,取人物有五種,汝自當知。諸舊法師說,此第二波羅夷事相難解,是故不得不曲碎解釋,是故我今說此二十五句,汝當善觀察。」   問曰:「何謂為五?一者、種種物五,二者、一種物五,三者、自手五,四者、初方便五,五者、盜取五。」   問曰:「種種五及一種五,此二法亦得奪、將、舉、離本處,此初已說,汝自當知;要處足之,是名為六也。要處擲處此法俱等,是故第三句,五中亦得種種物五。一種物五已說。」   「何謂自手五?」   答曰:「自手取有五種:一者、自手取,二者、教,三者、擲,四者、能取,五者、捨心。」   問曰:「何謂自手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是名自手。教者,若比丘教他人,汝取某甲物,是名教也。擲者,若住在關稅內,而擲出外,重物者得波羅夷罪。以此句故,與要處俱等。能取者,教人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不能得且止。此人即隨教而去,若偷得此物,教者遣去,得波羅夷罪,若去者隨時而取,是名能取。捨心者,於物處置心捨,此心是名捨心。」   「何謂初方便五?」   「一者、初方便,二者、隨方便,三者、結方便,四者、要作,五者、記識。教人故,是初方便,汝等自當知。因離本處故,是名隨方便。餘三者,依律本所說。」   「何謂為盜取五種?」   「一者、盜取,二者、略取,三者、要取,四者、覆藏取,五者、下籌取,是名為五。有一比丘,為眾僧分袈裟,盜心轉易他籌而取袈裟。於轉籌處我當自說,是名盜取五種。如是五五,合已成二十五,汝等自知。於五五中,智慧律師,若諍事起,莫速判此事,先觀五處然後判斷,如往昔偈言: 「『若說往昔事,  時宜用為五,   於五處觀已,  智慧應當知。』   「處者,若我欲取此物,語已已得罪。應觀此物有主與無主,應觀若有主,捨心不捨物,主應自善見,若未捨心者而偷,應且計律罪,若已捨心得波羅夷,更還物主,此是法用。」   法師曰:「我今出根本。往昔婆帝耶王時,供養大塔。有比丘從南方來,此比丘有七肘黃衣,置在肩上。此比丘入寺作禮,是時王與大眾入寺,驅逐諸人,諸人眾多摒疊一邊,大眾亂鬧更相盪突,遂失衣不見而出,比丘作是念:『大眾亂錯如此,我衣失不可得也。』作捨心已,後有比丘來,見此衣作盜心取,取已而生悔心:『我非沙門,失我戒也,我今還俗。』往至律師所,問已然後我知。是時律師,名周羅須摩那,善解律相,諸律師中最為第一。犯罪比丘往至律師所,頭頂禮足以事具白:『我今雲何得罪與不?』律師知已,大眾法後比丘取衣,律師知此比丘罪可救,向罪比丘言:『汝能得物主來不?若能得物主,我當安置汝。』罪比丘答言:『我今雲何能得?』律師言:『汝但去,處處喚問。』罪比丘入五大寺尋覓不得,更還問律師,律師復言:『何方有多眾比丘來此?』答言:『南方來多。』『汝先取衣度量長大,目色度量竟,汝更去次第寺寺入而問。』罪比丘受教已依敕而去,逢見物主,將至律師所。律師即問物主比丘:『長老!此是汝衣不?』答言:『是。』『大德!問何處失?』比丘依事答。律師問:『汝捨心不?』答言:『已作捨心。』又問罪比丘:『汝何處取?』答言:『我某時某處取。』律師言:『若汝無盜心取者便無罪。汝噁心作取得突吉羅,汝先當懺悔,然後無罪。』語物主比丘:『汝以捨心,以衣與此比丘。』答言善。罪比丘聞律師語已,如人得甘露味,身心歡喜。」   法師曰:「如是名為觀處。時者,取時,此衣有時輕有時重,若取輕即以輕時價直得罪,若重時即以重時價應得罪。」   法師曰:「此語難解,我今取人為證。於海中間有一比丘,得椰子槃端正具足,得已而刻,刻作如□槃無異,令人心戀。此比丘常以飲水,以椰子槃置海中間。寺比丘往支帝耶山,是時有一比丘往海中間,到已入寺,即住寺而見椰殼槃,以盜心取已,復往支帝耶山,到已用槃食粥。椰子槃主比丘見而問:『咄長老!從何處得此椰子槃也?』此比丘而答:『我從海中間得。』物主比丘而言:『此非汝物,是我許,汝偷取也。』即捉到僧前具判此事,無人能判。復往至大寺,於大寺即鳴鼓,近塔集眾已,諸律師共判此事未竟。是時眾中有一阿毘曇師比丘,名瞿檀多,極知方便,大德瞿檀多而作是言:『此比丘於何處取椰子殼槃?』答云:『我於海中間取。』『彼價直幾?』答言:『彼土噉此椰子,餘殼棄破,或然作薪,都無價直。』問物主比丘:『手執作此椰子堪幾直?』答曰:『此椰子人已噉肉飲汁棄皮,比丘拾取削治作器,此堪一摩娑迦。』大德瞿檀多言:『若如是者,不滿五摩娑迦,不犯重罪。』是時眾中聞此語,即嘆言:『善哉,殊能判此事。』是時婆帝耶王,欲入寺禮拜,從城門出聞諸比丘嘆言善哉,王聞已問傍臣:『此是何聲?』臣即次第而答,王聞已便大歡喜,王即打鼓宣令,自今以後一切出家人,於事有疑,悉就瞿檀多判,此大德判事不違戒律。」   法師曰:「如是觀看隨處結直,有物新貴後賤。」   問曰:「何謂新貴後賤?」   答曰:「如新鐵缽,完淨無穿初貴,後穿破便賤,是故隨時評直。所用物者,隨身用之,如刀斧,初貴後賤。」   法師曰:「若比丘偷他人斧,應問斧主:『君買斧幾直?』『大德!我用一分買。』又問:『汝買來已用未?』斧主答曰:『我始用一日破楊枝。』或言:『破樵燒缽。』已曾經用,便成故物。如眼藥杵,亦如戶□□□姨□□□□□□□椻姓楱□諑□□□□埤□襦□□□□椸□R□□□橐□送□□槔訣驠□□槔訣馲□□□□□埤□妲饋矩□諑□標□□□□□□□□埤□檳□□□□□魯□□□□□導□□□□埤□妯□□□論嵎□□饕柳送□□□□忡□□□言娳□□□□駟埤□□鷺□導□□□□□□□□□□觿□婇□□姽□□□□   奪取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八   若以一物論者,奴有主,或畜生,如此為初。若奪,若將、舉,若斷步,若離本處,若要處過,此是一種物,以此六句若分別說,成五五二十五句,汝當應知。如是說第二波羅夷,極為善說。何以故?為難知故。如律本初說,以五法偷,然後得波羅夷罪。物以有主為初,是為五種。   法師曰:「如是說枝葉已,汝當取一事,有五種亦有六種。」   「若爾者不成五五?」   答曰:「不然。何以故?若處一句,取人物有五種,汝自當知。諸舊法師說此第二波羅夷事相難解,是故不得不曲碎解釋。是故我今說此二十五句,汝當善觀察。」   問曰:「何謂為五?」   「一者、種種物五,二者、一種物五,三者、自手五,四者、初方便五,五者、盜取五。」   問曰:「種種五及一種五,此二法亦得奪、將、舉、離本處?」   「此初已說,汝自當知。要處足之。是名為六也。要處、擲處此法俱等,是故第三句五中亦得種種物五,一種物五已說。」   「何謂自手五?」   答曰:「自手取有五種,一者、自手取,二者、教,三者、擲,四者、能取,五者、捨心。」   問曰:「何謂自手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是名自手。教者,若比丘教他人,汝取某甲物,是名教也。擲者,若住在關稅內,而擲出外重物者,得波羅夷罪。以此句故,與要處俱等。能取者,教人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不能得且止。此人即隨教而去,若偷得此物,教者遣去得波羅夷罪,若去者隨時而取,是名能取。捨心者,於物處置心捨,此心是名捨心。」   「何謂初方便五?」「一者、初方便,二者、隨方便,三者、結方便,四者、要作,五者、記識。教人故是初方便,汝等自當知。因離本處故,是名隨方便。餘三者依律本所說。」   「何者盡力擲也?」   「至石所落處,不取石勢轉處。若聚落無籬者,住屋欄水所落處擲石也。又法師解,老嫗在戶娷Y糞箕及舂杵所及處,立在此擲石所及處。又法師解,若屋無籬,於屋兩頭作欄,當欄中央擲石所及處以還,是名屋界。」   問曰:「若本聚落廣大今則狹小,齊何以為界?」   答曰:「聚有人住屋,漏所落處,中人擲石所及處以還,是聚落界。阿蘭若界者,從門闑以外五百弓,名為下品阿蘭若。」   法師曰:「此義我以分別說竟。屋界聚落聚落界,為斷惡比丘故說此五種,於此五處有主物,盜心取一分波羅夷。不與取者,他物若衣若食,他不以身口與而自取一分,或從手取,或從處取,不捨者,主心不捨,若空地亦名不捨,取此物者是名盜也,盜者是朱羅也。」   法師曰:「我以法中,不取文字,但取其義,言盜者,奪、將、舉、斷步、離本處、相要。」   問曰:「何謂為奪?」   「若比丘奪人園林,共諍時,得突吉羅罪,令園主狐疑,得偷蘭遮罪,若園主作決定失心,比丘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將?」   「若比丘將人物以頭戴之,以偷心摩觸,得突吉羅罪,若以手搖動,得偷蘭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為舉?」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物,舉置藏,其主還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不受汝寄。』作是言已,得突吉羅罪,令物主狐疑,得偷蘭遮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比丘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無斷步?」   答曰:「若比丘欲偷物,及人將物去,初舉一步得偷蘭遮罪,第二步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離本處?」   答曰:「若人舉物在地上,此比丘以盜心摩觸,得突吉羅罪,動搖者得偷蘭遮罪,若離本處,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要?」   答曰:「若比丘自要言:『我至某處某處,我便將此物去。』若至某處取物,一腳在界內一腳在界外,偷蘭遮。若兩腳俱出界外,波羅夷。若關稅處將物過不輸稅,若過稅處一腳在稅內,偷蘭遮。若兩腳俱出稅外,波羅夷。」   法師曰:「此是論雜物者教,三者擲,四者能取,五者捨心。」   問曰:「何謂自手取?」   「他物以手自偷取,是名自手。教者,若比丘教他人,汝取某甲物,是名教也。擲者,若住在關稅內,而擲出外重物者,得波羅夷罪。以此句故,與要處俱等。能取者,教人若某甲物汝能取者取,不能得且止。此人即隨教而去,若偷得此物,教者遣去得波羅夷。不捨者,主心不捨,若空地亦名不捨,取此物者是名盜也,盜者是朱羅也。」   法師曰:「我以法中不取文字但取其義,言盜者,奪、將、舉、斷步、離本處、相要。」   問曰:「何謂為奪?」   「若比丘奪人園林,共諍時,得突吉羅罪;令園主狐疑,得偷蘭遮罪;若園主作決定失心,比丘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將?」   「若比丘將人物以頭戴之,以偷心摩觸,得突吉羅罪,若以手搖動,得偷蘭遮罪,若下置肩上,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舉?」   答曰:「若比丘受人寄物,舉置藏,其主還就比丘取,比丘答言:『我不受汝寄。』作是言已,得突吉羅罪,令物主狐疑,得偷蘭遮罪,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比丘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斷步?」   答曰:「若比丘欲偷物,及人將物去,初舉一步得偷蘭遮罪,第二步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離本處?」   答曰:「若人舉物在地上,此比丘以盜心摩觸,得突吉羅罪,動搖者得偷蘭遮罪,若離本處得波羅夷罪。」   問曰:「何謂為要?」   答曰:「若比丘自要言:『我至某處某處,我便將此物去。』若至某處取物,一腳在界內一腳在界外,偷蘭遮,若兩腳俱出界外,波羅夷,若關稅處將物過不輸稅,若過稅處一腳在稅內,偷蘭遮,若兩腳俱出稅外,波羅夷。」   法師曰:「此是論雜物。」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九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過要處者,攀諸文句隨其形相,於盜戒中次第分別。隨色名色者,隨其處所也。名者,隨其名號,或一分或直一分或過一分,如是為名。何以故?一訖利沙盤分為四分,此是現不淨物,一分直者,此是現淨物也。過一分者,或淨物過一分,或不淨物過一分,此是應足第二波羅夷。地主者,主四天下如轉輪聖王。或一天下如阿育王,亦如師子王。一處有如瓶沙王、波斯匿王。一邊者,一邊地王。中間者,領一村二村,亦名為王。典法者,典知王法,隨罪輕重,若殺、若截鼻、若截手足,或大臣若太子或邊地王,悉皆得治,是名為王。殺者,斷命也,或鞭杖。擯者,遣出餘國。賊者,偷人物或少或多,皆名為賊。如是為初得罪。」   法師曰:「後次第句易可解耳。奪取為初,有六句,此說竟。若一分、若直一分、若過一分,現其所取。」   問曰:「取一分已犯罪,何須雲一分直若過一分?」   答曰:「為遮未來世惡比丘故,作此廣解。地中、地上物者,地中物者,藏置地中,此是律本中解也。」   法師曰:「此文句難解,今欲廣說之。藏者,掘地以土而覆上,或石草木,如是為初,是名地藏。若比丘言:『我欲偷地中藏物。』去時,一切方便,悉得突吉羅。」   問曰:「雲何方便?」   答曰:「臨欲去時,著衣運動至中路,作是念:『此物巨大,我不能獨取,我今更覓伴。』如是進止,皆突吉羅。若至伴所語言:『某處有寶藏,我今共長老取。』答善即起,得突吉羅。說言:『某處有大堈珍寶,今與長老共偷取。若得,共營功德用,因此故我與長老無所乏少。』如是悉得突吉羅。得伴已而求利钁,若自有利钁往取用,若無利钁,或至他比丘處,或至白衣家借,主問:『持钁何所用?』答言:『小小用。』得突吉羅。若故妄語,須钁還寺用掘地,得波夜提。又一家解,不然。悉得突吉羅。何以故?是偷方便故。」   法師曰:「故妄語得波夜提,此解善。若钁無柄,為求柄故斫死木,突吉羅,斫生樹得波夜提罪。又一家解,斫生樹得突吉羅。何以故?為偷方便故。若欲借钁,恐他人知,欲自作钁掘地,覓鐵傷地殺草,悉波夜提突吉羅。又一解,悉得突吉羅。何以故?是偷方便故。若無籃,入林斫竹及籐作籃,得波夜提,如前所說。或作得想,以此物供養三寶齋講設會,如是言去時無罪,若作偷心,去時得突吉羅。若欲至藏處,更斫草木為路,得波夜提罪,若斫死木突吉羅。於中生者。」   問曰:「何謂為於中生?」   答曰:「藏物既久,上生草木,名於中生。若斫伐此草木,得突吉羅。」   法師曰:「有八種突吉羅罪。」   問曰:「何謂為八?」   「一者、方便突吉羅,二者、共相突吉羅,三者、重物突吉羅,四者、非錢突吉羅,五者、毘尼突吉羅,六者、知突吉羅,七者、白突吉羅,八者、聞突吉羅。」   問曰:「何謂為方便突吉羅?」   答曰:「如偷人覓伴及刀斧钁,隨其方便,是名方便突吉羅,若波夜提處得波夜提罪,若突吉羅處得突吉羅。共相突吉羅者,若草木於寶藏上生,以刀斧伐之,是名共相突吉羅,此中波夜提突吉羅,波夜提罪悉成突吉羅。何以故?方便偷故。不應捉物者,十種寶、七種穀、種種器仗,若捉者得突吉羅,是名不應捉物,得突吉羅。非錢者,一切甘果甘蕉子椰子為初,若捉者得突吉羅,是名非錢突吉羅。毘尼者,若比丘入聚落乞食,坌塵入缽中,不更受而受飲食,受者得突吉羅,是名毘尼突吉羅。知突吉羅者,聞人唱已,知而不出罪,得突吉羅,是名知突吉羅。白者,若於十白中,以一白得突吉羅,是名白突吉羅。聞者,佛語諸比丘:『前亦未現滅,得突吉羅,是名聞突吉羅。』此聞共相突吉羅。何以故?如律本所說,若草木於寶藏上生,若斫伐者,得突吉羅。若正斫伐草木時,而生悔心,即還復本心,因斫伐故得突吉羅,能懺悔者得脫,若無慚愧心,能盡力掘土覓寶藏處,亦得突吉羅。一邊聚者,死土並聚一邊,得突吉羅。前突吉羅滅,若以手磨寶未動,悉得突吉羅,前聚土突吉羅,滅搖者得偷蘭遮。」   法師曰:「突吉羅偷蘭遮,此罪其義雲何?突吉羅者,不用佛語,突者惡,吉羅者作,惡作義也,於比丘行中不善,亦名突吉羅。律本中偈: 「『突吉羅罪者,  其義汝善聽,   亦名是過失,  又名為蹉跎,   如世人作惡,  或隱或現前,   說是突吉羅,  汝等自當知。』   「偷蘭遮者,偷蘭者大,遮者言障善道後墮惡道,於一人前懺悔,諸罪中此罪最大。如律本中偈: 「『說偷蘭遮罪,  其義汝諦聽,   於一人前悔,  受懺者亦一。』   「悔於一人前,此罪最為大。若搖動竟後更生悔心,而作偷蘭遮,懺悔得脫。」   問曰:「十白突吉羅中,雲何而得突吉羅?」   答曰:「未羯磨前白竟不捨,得突吉羅。一白羯磨竟不捨,初羯磨竟不捨,隨羯磨不捨,得偷蘭。取離本處者,此比丘以盜心,移轉餘處乃至一髮,得波羅夷罪。若偏舉堈一邊未犯都離者,得波羅夷罪。若堈邊豎三柱以繩懸縛,然後鑿土四面及下土,盡得偷蘭遮。若拔一柱二柱,亦偷蘭遮,三柱俱去堈落地者,得波羅夷罪。以繩繫堈著樹,然後鑿土擔堈出,隨繩長短未犯,若解繩離樹,得波羅夷;若不解繩斫樹斷者,亦得波羅夷。堈上種樹作誌,根生纏裹堈,比丘掘土斷樹根,波夜提突吉羅,如前說。樹根斷,堈隨樹起,未犯。從樹根挑取堈,離樹如毛髮許,得波羅夷。樹倒堈出塵,轉離本處,未犯。從彼離處波羅夷。堈上有石,發石開堈,未犯重,得突吉羅。內器者,堈大不可移轉,將器來取寶得一分,得波羅夷。若堈中有珠冠及金鎖牽頭,出後未離堈,得偷蘭遮,若截取一分得波羅夷。若滿堈寶,以手搦取手未離處,指迸中一分出,還落堈中,偷蘭遮,若出離堈得波羅夷。有法師解,堈坻取寶已,離堈坻未出堈口,得波羅夷。」   法師曰:「於戒律中宜應從急,一飲得波羅夷者,一飲直一分得波羅夷。又一解分別各異,有大堈重脫不得舉,以口就中飲,口未離堈得偷蘭遮,若離者得波羅夷;若持竹筒飲,入過頸一分,得波羅夷;若口含筒嗽取,口筒俱滿便舉,以手塞筒一頭,以得離堈者,得波羅夷;若以衣擲堈中,吸取堈媔p油,衣以離手得波羅夷。又法師解不然,若以衣擲已,而生悔心未舉,得偷蘭遮,若心不悔者,舉離堈得波羅夷。若擲已,主覺責直,若還直得偷蘭遮,若不還得波羅夷。若比丘自有空堈,外人來以酥油置堈堙A比丘以瞋心,捉擲出餘處,不犯;若不瞋,以盜心取擲移餘處,得波羅夷。若不移餘處,便鑽穿堈坻,令酥油一分漏出,得波羅夷。若鑽酥油堈,當鑽時酥油凝強不出,後得日炙,自然融出一分,得波羅夷。若鑽孔大,酥油如膠出,相續不斷出過一分,見已而生悔心,便更取還復堈堙A得偷蘭遮,若斷一分在外波羅夷。若移堈置木石欲倒落處者,得波羅夷。主人若以空堈置平正處,未與酥油,擬與酥油,比丘知故,便以大木石支置堈,擬作破想,主人見比丘為此事故,若破時便責備直,若還好若不還得波羅夷。若比丘不作破想,而以種種死屍及大小便內堈堙A初未著堈得突吉羅,若以著得偷蘭遮,若著已主人見責備堈直,不還得波羅夷。若不作盜心,但以瞋恚心故,或打破、或火燒、或以水澆,種種方便令主人不得作生活者,得突吉羅,應還主直,若不還得波羅夷。若以沙土石與堈堙A以水澆盈滿出外者,堈不復堪用,應還主直,若不還得如前罪。」   法師曰:「地下物今以廣說竟,地上物今當說。地上置物者,於地中或於殿上或山頂上,如是為初,若置是諸處不藏者,是名地上置物,或聚或散以器盛。」   法師曰:「前已廣明,此義今當總說。或以手搦取,汝自當知。酥油、蜜、乳酪,如水流無異,汝自當知。物之輕重,金鎖珠貫及長白□,若移離本處如毛髮,得波羅夷。」此是地上品竟。   「虛空物者,孔雀為初,於孔雀中有六種處,何謂為六?一者、孔雀口,二者、尾,三者、兩翅,四者、腳,五者、背,六者、冠。若比丘:『我欲盜取虛空中孔雀。』孔雀欲飛,比丘當前立住,孔雀既見比丘不能得飛,舒翅而住,比丘得突吉羅,舉手觸之亦得突吉羅;若搖動孔雀者,亦得偷蘭遮,若捉牽尾離頭處,得波羅夷。傍牽左翅過右翅,得波羅夷,上下亦爾。若孔雀於空中下就比丘一一身份住,若在右手,比丘以盜心,迴還左手離本處,得波羅夷;若自飛度不犯。以盜心將去,初舉一步,得偷蘭遮,第二步竟得波羅夷。若孔雀在地,比丘盜心取他人孔雀,若捧孔雀一一身份,未離地得偷蘭遮,若盡舉身份悉離地者,得波羅夷罪。若孔雀在籠,若盜心偷孔雀,而合籠將去,隨分多少得罪。若孔雀在園中食,以盜心驅出孔雀過門,得重罪,盜心捉孔雀擲園外,得波羅夷罪。若孔雀在聚落中,盜心驅出聚落界,得波羅夷。若孔雀自遊行,或至寺中或至空地,比丘以盜心,或持杖或捉石木擲孔雀,若孔雀驚怖飛向林中,或在屋上或還本處,未得罪。若盜心故驅,若離地一髮,得波羅夷罪。如是一切諸鳥犯不犯,與孔雀無異。   「衣者,迴風所吹上虛空中,比丘以盜心,捉一一衣分,得突吉羅。若捉衣動偷蘭遮,離本處波羅夷。此衣與孔雀無異,若衣從虛空落地,比丘手捉取,得突吉羅,離本處犯重罪。墮落物者,諸人以寶物莊嚴其身,寶物墮落不自覺知,比丘遙見此物從虛空下,以盜心捉取此寶,離地一髮得波羅夷。若袈裟墮落如前說無異。」虛空中物廣說竟。   「若床上置種種諸物,有可捉有不可捉,此事如地上諸物說無異。若合床將去離本處,汝自當知。若袈裟在衣架者,若比丘盜心,取架上袈裟,離本處得重罪,不關兩頭離本處亦得罪,盪至兩頭亦犯罪,合架將去得重罪。若袈裟結著衣架,盪著兩頭偷蘭遮,解結將去波羅夷。若比丘以袈裟繫四角作承塵,比丘盜心解一角乃至三角,悉得偷蘭遮,若解四角波羅夷。若袈裟置架上,一頭在架上、一頭著地,一頭離架、未離地,偷蘭遮,一頭離地未離架,亦偷蘭遮,若離架離地,波羅夷。   「若比丘以衣囊及諸雜物懸置鉤上,若比丘盜心,捧囊未離鉤偷蘭遮,出鉤外得波羅夷罪。若比丘以衣囊置橛上,比丘盜心取離橛,未離壁偷蘭遮,離壁未離橛亦偷蘭遮,若離橛離壁波羅夷。又以衣囊及諸雜物置橛上,比丘盜心欲舉取,脫落肩上,若心悔還安橛上,偷蘭遮,若重起盜心將去,波羅夷。若從橛舉物,重不能勝,落地偷蘭遮,若就地取將去波羅夷。」   問曰:「以何為橛?」   答曰:「長一肘鑽頭釘著壁,曲橛、象牙橛,一切諸橛亦復如是。若衣物在樹上,比丘以盜心取,輕重如橛上廣說。若衣在果樹上,比丘盜心搖樹取衣衣未落,比丘見果起盜心,若搖果落,直一分波羅夷,若衣果並不落,偷蘭遮。」懸物品竟。   「水處者,安置水中,畏官為初。藏置水中物,於水中不敗,銅器為初。水處者,池為初。若物置不流水中,物亦停住,若比丘以盜心水中覓物,於淺處覓,去時步步得突吉羅,若深處隨作方便,得突吉羅。入水者,沒頭為初。若未至物處,或見毒蛇大魚及鱷種種惡獸,見已怖走失無罪。」   法師曰:「捉物為初,如前說無異,汝自當知。處者,捉物六處,四邊及上下,是為六處。若池中者,蓮華為初。若比丘以盜心取華,隨直多少結罪,若折華時藕糸未斷,亦波羅夷。若盜心取藕掘地,罪輕重如前說。若水上置種種雜物,比丘以盜心要期牽物,至某處某處當取,牽未離處偷蘭遮,若舉離水處一髮波羅夷。若華束在水中漬,若盜心解束,偷蘭遮,離束波羅夷。六處境界如前說。若盜心拔華,根未斷盡偷蘭遮,根斷盡波羅夷。若池乾無水,掘華四邊斷根偷蘭遮,離本處隨直多少結罪。若池中有魚,魚有主,一池水中是其處,若比丘以盜心鉤取,或網取或安魚笱,魚未入突吉羅,魚入者偷蘭遮,若舉魚離水波羅夷。若魚跳出網上岸偷蘭遮,從岸上取離處,隨直多少結罪,龜鱉亦如是。若比丘盜心欲取魚,池大捉不能得,掘作小池引魚令入,若魚入小池突吉羅,若從小池取魚捉不得,魚還入大池偷蘭遮,若魚未至小池,亦偷蘭遮。若從瀆中及小池中取離處,隨直多少結罪。若池水涸欲盡,魚併聚一處,他與藥魚死,比丘不知,作糞掃取不犯;若知有主、盜心取,隨直多少結罪;若魚主責直應還,不還犯罪;若魚主取魚竟無守護心,比丘以盜心取偷蘭遮。」   法師曰:「此罪輕重如前說,汝自當知。」水品竟。   「船者,凡用渡江乃至用繩,此中凡能載物,盡名為船。於船中有人無人及諸雜物,如前說,若比丘以盜心欲偷船覆,自念言:『我欲取船無伴,我今覓伴去。』捉搖如前說。解繩者,若解繩,繩未離處突吉羅,繩離處偷蘭遮波羅夷。」   法師曰:「我今廣說。若繫船在急水,若斷繩,船未離處偷蘭遮,若船離處波羅夷。若不流水中,先離處後斷繩,繩斷波羅夷。若船在陸地,離處波羅夷。若以兩木支船,盜心去一木偷蘭遮,去兩木船落地波羅夷。若船在陸地,比丘以盜心,長索絞車牽離處偷蘭遮,離處解繩波羅夷。若船在水不繫,比丘以盜心上,意欲向東、風吹向西,偷蘭遮,若起盜心隨所至處取波羅夷。若悔心,為風所吹,更還本處,主索應還,若不還主波羅夷。」船品竟。   「乘者,車為初。車貯雜物,有識無識如前說。若車貯穀,比丘以盜心用器碗取,器未離處偷蘭遮,器離處者波羅夷。若車重不能牽,覓牛欲牽,初覓牛突吉羅,得牛牽車,牛舉一腳偷蘭遮,牛舉四腳波羅夷。若意欲向南,牛向東西偷蘭遮,若復還本路波羅夷。若懸車在壁,盜心取犯;不犯,如懸缽囊無異。」乘品竟。   「戴物者,以頭戴之。」   法師曰:「我欲釋此義。頭者,從咽喉後、髮際以上,是名為頭。若諸雜物在上,悉名頭戴。從咽喉髮際以下,名之為肩。若腋以下腹以上,是名荷捉突吉羅,餘如前受寄頭戴物說。餘肩腹境界亦如是,此次第句義,易可解耳。」戴物品竟。   「園者,華園果園,生諸香草,比丘以盜心掘取,隨直多少結罪。若園中樹皮盜心剝取,隨直多少結罪,華果亦如是。若諍園林者,他園林比丘強諍奪,初欲諍時突吉羅,令園主狐疑偷蘭遮,若園主作捨心,比丘波羅夷。若園主未作捨心,比丘取園,作決定得想,波羅夷。若言官行貨諍園得勝,園主作失想,比丘波羅夷。若僧中判事,僧知故違理判者,判主得波羅夷。若僧中詳依理判,諍者不如偷蘭遮。」園品竟。   「寺中者,於寺中置諸雜物,有四處舉物,如前所說。若房舍施與四方眾僧,或大或小,若比丘欲諍取此房,不成諍、無的主,故不犯重罪。若檀越施一眾乃至一人,若盜心取此房,主作失心,盜者作決定得想,犯不犯如前所說。」寺品略說竟。   「田中者,有二種田。何謂為二?一者、富槃那田,二者、阿波蘭若田。」   問:「何謂為富槃那田?」   「有七種穀粳米為初。」   「何謂為阿波蘭若田?」   「豆為初,乃至甘蔗,若比丘盜心取穀,滿一分犯重罪。若穀未收,比丘以盜心,覓鎌覓擔覓籃,種種方便得突吉羅,若以手攬捉得偷蘭遮,若刈斷與餘生者相連著,未離本處得偷蘭遮,若解脫相離,隨直多少結罪。若盜心取稻作米,前運動方便突吉羅,若刈稻打稻舂,隨一一作得偷蘭遮,若成米內器離地波羅夷。若比丘與他諍田,如前所說,若比丘偷他田地,乃至一髮大,作決定盜心,得波羅夷。何以故?地深無賈故。若此比丘來問眾僧,今取此地,僧答同者,皆得重罪。若有二標,若比丘舉一標得偷蘭遮,舉二標波羅夷。若地有三標,若舉一標突吉羅,舉二標偷蘭遮,若舉三標得波羅夷。若地有多標,舉一標得突吉羅,乃至二標皆突吉羅,餘後二標,舉一偷蘭遮,舉二波羅夷。若盜心以繩彈取他地,初一繩置一頭偷蘭遮,置繩兩頭波羅夷。若書地作名字,初書一頭偷蘭遮,書地兩頭波羅夷。若盜心唱言:『齊是我地。』田主聞已生狐疑心:『恐失我田。』是比丘得偷蘭遮罪,若田主作決定失想,得波羅夷。說田品竟。   「地者,宅地園地,有樹無樹、有籬無籬,如華園品說亦如田品說。略說地品竟。   「聚落者,律中已廣說竟。阿蘭若者,是地有主。」   法師曰:「亦有無主,雲何有主無主?」   答曰:「若草木在林中,無直不得取,是名有主。若草木在林,隨意斫伐無人呵問,是名無主。若比丘有主阿蘭若物,隨直多少結罪。有主阿蘭若處,擲去不堪用物,取者無罪。若有主阿蘭若,木柱及諸雜物,久久在中無人收拾,比丘借取用,後主來求相還,取者無罪。若比丘齎直,至有主阿蘭若林中,語守林人:『汝聽我且取材木,取竟便還汝直。』若守林人答言:『若爾隨意取。』比丘便使人入林隨意而取,取者無罪。若林主語守林人言:『有比丘取者,汝莫取直。』而守林人從索直,比丘應與。若守林人眠不覺,或餘處行不在,比丘便入林中取木,後守林人還見,從索直,比丘應與。若比丘入林取木竟,為賊虎所逐,恐怖未得還直,後應還直,若不還,隨物多少結罪。若比丘入林中,不問守林人,以盜心輒取他物,若過境界,隨直多少結罪。阿蘭若品竟。   「水者盛置在器。及乏水時,是諸家中各各盛置大器,比丘以盜心,鑽器覓鑽及微少鑽著,得突吉羅,若鑽未徹得偷蘭遮,鑽徹得水,隨直多少結罪。若器小者,比丘傾器取,隨直多少結罪。若器口大,以小器內中取者,如前偷油品所說。若他池水,比丘以盜心掘地決取,若水流出過一分,比丘得波羅夷罪。若比丘以方便,盜心掘他池邊,垂徹而置,欲使他因此處破,及小兒破或牛踐破,若水因此處出,比丘得波羅夷。若池中有大樹,比丘為求水故,便斫樹墮池中,樹帶浪起池邊崩穴,水便流出,隨多少直結罪。若比丘有二池,一池有水一池無水,各在他池兩邊,他池多水,比丘以盜心便掘穴已,有水池邊通注他池,令水流溢,灌入己無水池,若損他池水,隨直多少結罪。若比丘田近他無水池,以方便心掘池通田,天雨水從池入田,池主來索水直,比丘應還,若不還隨直多少結罪。若眾家共有一池,分水注田,比丘以盜心,斷取他水令注己田,若禾未死偷蘭遮,若禾死,隨直多少結罪。水品竟。   「楊枝者,如前園中所說。」   法師曰:「若眾僧僱人取楊枝,未還眾僧,楊枝猶在某處,猶是雇者物,比丘以盜心前選擇取,隨直多少結罪。若眾僧僱人典賞物,比丘先不白眾僧,以盜心取,隨物多少結罪。若眾僧差沙彌,次第十五日為眾僧取楊枝,沙彌擇好者與師,僧未及得分,比丘以盜心擇取,隨多少結罪。若楊枝已在僧常用處,取者無罪。取楊枝法,汝等應知。」   問曰:「雲何可知?」   答曰:「若眾僧日取三楊枝,亦隨僧取三楊枝,若入禪室及聽講,並取五六楊枝,若盡已更取亦得。何以不併多取,而取五六?為人譏嫌故。楊枝品竟。   「樹者,若閻浮菴羅樹及胡椒籐,若以盜心,以刀斫樹及籐,樹斷皮猶相連偷蘭遮,斷者波羅夷,籐斷而猶在樹波羅夷。若以盜心斫樹過半而置,若樹因此而折者,應計多少還直,不還犯罪。若以毒骨刺樹殺,亦如是。樹品竟。   「展轉偷者,若偷人取物,比丘以偷心奪取,物離偷人身份,若此人健,又於比丘奪得物還者,比丘雖不得物,亦得波羅夷罪。何以故?以決定得偷心、離本處故。若此物主不置,比丘強牽取,未離手得偷蘭遮,離手犯重。若以盜心脫人手釧鐶,出手者波羅夷,猶在手者偷蘭遮,腳亦如是。若盜剝取他衣,初捉衣突吉羅,牽衣動偷蘭遮,離身波羅夷。若牽衣斷,隨直多少結罪。若盜心偷人及身上衣,若將去,初舉一腳偷蘭遮,舉二腳波羅夷。若盜心又偷身及衣,人走突吉羅,人擲衣置地,比丘手捉亦突吉羅,若動衣偷蘭遮,離本處波羅夷。若盜心偷身及衣,人走逐不及,比丘言:『汝脫衣擲地置汝身。』若人以手初解衣突吉羅,衣解偷蘭遮,衣離身份波羅夷。若比丘盜心偷人及衣,人走解衣置地,比丘猶逐人不置,不及而反還,取衣離地波羅夷。若盜心偷人,人走荒怖脫衣擲去,比丘逐猶不置,不得人而還,見衣在地,比丘言:『此人擲去衣,我當拾取不犯。』偷人不得突吉羅,若人迴頭遙語比丘:『莫取我衣。』比丘若取衣離地波羅夷。若人以捨心擲衣走,比丘逐人既不得而還,見衣在地言:『此衣我力所得。』即便拾取突吉羅。又有一師解言,不得突吉羅。何以故?衣主以捨心故。展轉偷品竟。   「受寄者,若人寄物在比丘處,物主來求,比丘言:『我不受汝寄。』妄語應得波夜提,為是偷方便故,得突吉羅。若比丘念言:『此人寄我物無人知,我今為還為不還?』得偷蘭遮,若比丘決定心得,物主作失心,得波羅夷。若比丘言:『我惱之,彼若強諍者我還衣,不諍者我當取。』物主以失心與比丘,取此衣者波羅夷。若受人寄物,物主來求,口還而心決定不還,物主作狐疑心,比丘得波羅夷。若受寄,以盜心移物置別處突吉羅,若以物易食盡,物主來問猶突吉羅,若物主還問,不還物者波羅夷罪,若借用者無罪。   「若見他缽精好,合眾缽並與上座處,若以盜心取已,粗缽與上座處,欲易取他好缽,以方便誘彼比丘,令過夜失眠,竊起至上座處言:『我欲遠行。』取他缽相言:『我缽缽囊如是相如是形。』上座與缽,缽離本處,彼比丘得波羅夷。若上座已取缽竟,欲付盜比丘,上座言:『汝是誰,非時取缽?』盜比丘聞上座語,驚怖而走,亦得波羅夷。上座以好心取缽無罪,若上座生心言:『此比丘已走,我盜取。』此亦得波羅夷。若上座夜闇,自誤取己缽與盜比丘,盜比丘得突吉羅,若上座誤取盜比丘缽,還與盜比丘,盜比丘得突吉羅,上座無罪。復一比丘盜心禮上座言:『我是病比丘,與我缽來。』上座言:『此房無病比丘,汝當是偷。』上座又先與同房比丘共諍,上座盜心,取共諍比丘缽與賊比丘,上座及盜比丘,俱得波羅夷。若上座以盜心取諍比丘缽,不得諍比丘缽,還得賊比丘缽,與賊比丘,上座得波羅夷。若上座以盜心,取共諍比丘缽,不得諍比丘缽,上座自還得己缽與賊比丘,上座及偷比丘,俱得突吉羅。   「若上座將物與年少捉言:『我將汝至某處。』年少比丘懷盜心,捉物逐上座至所在,年少比丘默捨,上座將物走,先一步得偷蘭遮,二步得波羅夷。若上座將年少比丘,捉物入聚落乞食,年少比丘懷盜心言:『捉物逐上座入聚落。』念言:『我至聚落當去。』未至聚落,步步突吉羅,一腳界外一腳界內偷蘭遮,兩腳入界波羅夷。若從聚落中起盜心出,犯亦如是。   「若上座使年少比丘:『汝將此衣往彼聚落浣染。』年少比丘起盜心將物去,步步迴轉物皆突吉羅,若過所期處波羅夷。若至聚落,以衣易食或賣,未犯重。若還,衣主問:『衣在何處?』比丘答:『已易食盡。』主責衣直應還,若不還波羅夷。若比丘以盜心強為上座浣衣,若上座授衣與盜比丘,衣離上座手,盜比丘得波羅夷。若盜比丘生心念言:『將此物至聚落,我當取。』犯亦如是。若上座衣不淨,以衣現相欲使人浣,年少比丘以盜心問,上座言:『此衣欲浣。』年少問言:『何處浣?』上座言:『隨長老所至處浣。』若年少隨所至處突吉羅,若用物者偷蘭遮,若上座求衣不還者波羅夷。   「若上座以□寄檀越,年少比丘以盜心,詐往上座檀越家誑言:『上座教我來取□。』若寄夫夫與、寄夫婦與、寄婦夫與,隨□入比丘手,一一波羅夷。若檀越語上座言:『我欲請上座食並施白□一張。』年少比丘知,往至檀越家語檀越:『上座教我來,且前請□,食至日當受。』檀越即以□與之,上座後知,從年少索□,若不還□波羅夷。若檀越請二比丘夏坐,夏坐竟施白□二張,一粗一細不現前與,後上座遣年少比丘就檀越請□,檀越以□付年少比丘言:『細者與上座,粗者與年少。』年少將□還置一處,上座問言:『何者與我?』年少以盜心答言:『上座粗者是。』若上座取粗□,年少比丘得偷蘭遮,年少取細□離本處波羅夷。若年少比丘以盜心書□作字,細者自作己名,後上座依名取□,年少比丘得偷蘭遮,年少取□得波羅夷。   「若客比丘入寺,見舊比丘作袈裟,客比丘心念:『此舊比丘故,當為我看此缽。』默置而去。後遂失此缽,客比丘不得責缽。何以故?不付囑故。若付囑,舊比丘不解客比丘語,客比丘謂舊比丘已受付囑,後遂失此缽,客比丘亦不得責。何以故?由不了語故。若付囑缽,舊比丘答言:『善哉!』若後失缽,應責償。何以故?為付囑故。若知典缽庫比丘,若出入諸比丘缽,忘不閉戶,失諸比丘缽應償,若人穿壁偷不償。若諸比丘語典缽比丘:『長老!晨朝出缽置外,我等遣人守護。』守護人眠睡失缽,典缽比丘不須償。若典缽比丘諸比丘付缽,懶開庫而以缽置己私房,若失缽責償,若典缽庫比丘開缽庫戶,未得閉忽得卒病,不展轉付囑,失缽不償。若典庫比丘閉庫而眠,有賊來喚開戶,比丘不開,賊云:『我得戶開我殺汝。』比丘亦不開,賊而以斧斫戶,比丘念言:『我若不開,復死復失缽。』於是開戶,賊悉將缽去,比丘不得責。若知缽庫比丘,以鑰匙與客比丘,客比丘遂開庫,偷將缽去,知庫比丘應償缽。若上座向知缽庫比丘言:『我欲寄缽,庫主共長老看缽。』若開戶不開失缽,二人共償。若上座將人入庫,知缽庫比丘言:『莫將人入。』上座言:『無所苦。』失缽,上座自償。若知僧庫藏比丘,眾僧作大會出內雜物,一人不瞻若有所失,知庫比丘不償。若外利養入,知庫比丘得受兩分。   「若頭陀比丘雖住寺中,不住僧房,不食眾檀越,自為起房,眾僧不得差作維那及知事使。若比丘若於讀誦教化說法,能得利養利眾僧,眾僧不得差知僧事,有房舍衣缽,應先以好者與之,飲食果木得加分與。若比丘受用僧房舍衣缽,若慢藏失僧物,悉應償,得差看佛供養具不得辭,有所失悉償。   「失官稅者,應輸稅者不輸,以偷過官稅,若初捉突吉羅,隱藏偷蘭遮,不輸過官稅處波羅夷。若盜心擲落稅外波羅夷,落稅內偷蘭遮,若擲稅外物還展轉入稅內波羅夷。又法師說偷蘭遮。若有大木作橋,一頭稅界內,一頭稅界外,若以盜心將物從木上過,未度木偷蘭遮,過木波羅夷。若二人共稅,一人稅界外,一人在稅界內偷蘭遮,二人悉出稅界外波羅夷。若將牛馬負物過官稅處,比丘語受稅人:『隨汝稅取估直。』受稅人忘,牛遂自出稅界外,比丘不犯。何以故?已語受稅人故。若比丘將至官稅處,一人欲稅、一人言置,比丘不輸度,不犯。若比丘物至官稅處欲輸稅,受稅人言:『小小不須稅。』比丘將物度,無罪。若比丘將物至受稅人處,受稅人正蒱博戲,比丘三喚不應,比丘委去,無罪。若比丘將物至官稅處,卒有水火賊難,各驚走四出不受稅,比丘委去,不犯。稅界者,亦擲石所及處,若比丘將物不至稅界,過者不犯。」   法師曰:「我欲現偷人無罪。雲何無罪?」   答曰:「無主人故無罪。若人兒落度,父母以水灌頂遣去,或父母死亡,比丘取如是人無罪。若負他人責,比丘將去無罪。家生、或買得、或破得。雲何家生?家中奴婢生。雲何買得?以物買得。雲何破得?興軍破得。律本中說,若偷如是人得罪,初從捉突吉羅,若抱舉一腳離地偷蘭遮,若兩腳離地波羅夷。若恐怖驅去,初方便小罪,若舉一腳偷蘭遮,舉兩腳波羅夷。若他人奴,比丘語言:『汝在此辛苦,何不叛去?若至他處可得適意。』若奴聞比丘語已,初發心欲去突吉羅,若初舉一腳偷蘭遮,舉兩腳波羅夷。若奴叛,有眾多比丘語其道,催令駛去,隨語比丘得重罪。若奴使走,比丘語言:『汝如是走,可脫。』比丘無罪。若奴安徐去,比丘語言:『汝如是寬行,郎主當捉得汝。』奴聞比丘語,即便駃去,比丘犯重罪。若奴叛走已至他國,比丘語言:『汝可更餘處去,汝主求逐汝。』奴聞比丘語即叛去,比丘犯重罪。若比丘語言:『汝此處辛苦某處極樂。』奴聞比丘語即便叛去,比丘不教去無罪。有比丘作是言:『某方極樂,道路處處豐饒飲食,誰能逐去者。』奴聞此語便自隨比丘去,比丘即驅使此人,比丘無罪;若至半路虎狼賊難,比丘喚走無罪。偷人品竟。   「無足者,蛇虺;有主,世人已蛇為技,若有觀看,或與一錢乃至半錢,此人置蛇睡眠,比丘盜心將去,隨直多少結罪。蛇在函中,比丘盜心,以蝦蟆餌之,或手牽出離函,隨直多少結罪。無足品竟。   「二足者,鬼人為初,唯鬼不可偷。三種鳥,一者毛翅,二者皮翅,三者骨翅。毛翅者,孔雀、雞為初。皮翅者,蝙蝠為初。骨翅者,蜂為初。比丘盜心,隨直少多結罪,如前說無異。四足者,一切畜生,像為初。若盜心,大力能抱象離地波羅夷。若像在廄,或繫腹或繫頸或繫四足,若解縛離本處,若不繫驅出屋外,若在外驅出門,若在聚落驅出聚落界,若在阿蘭若處,驅行離四足處,若眠驅起,隨一一離處波羅夷。牛馬驢駱駝、一切四足,亦如是。若半在欄,以欄為界,解縛驅出如前所說。若以草誘去,隨離處犯罪。若喚牛名,解語隨出,犯罪亦如前。若牛眠地殺,牛主責,應還直,若不還犯重罪。四足品竟。   「多足眾生者,百足蜈蚣蚰蜒,若一舉腳九十九,偷蘭遮,若舉最後一腳,隨直多少結罪。多足品竟。   「若為賊往他人家看物處所、籬壁穿破處,還來語賊,賊聞比丘說,依事往取,隨物離處,若眾多比丘遣一比丘往,一切犯罪。若教一比丘看物處所,有比丘言:『不須遣其去,我自往看。』此比丘犯罪,教者被教者無罪。眾多比丘強將一比丘共偷得物,便驅此比丘守視,諸伴便覓物去,此守物比丘起盜心,物中好者便偷將舉,隨直多少結罪。眾多比丘者,眾多比丘作是言:『我等共往某鄉某處相與共偷。』諸伴悉同而去,一人入取物,物離本處,悉得波羅夷。於問難中四人共偷,三人得罪、一人得脫,我今問汝,汝當善思。」   答曰:「有四比丘,一是師、三是弟子,欲偷六摩娑迦,師語弟子言:『汝人各偷一摩娑迦,我偷三。』第一弟子言:『和尚偷三我偷一,汝二人各偷一。』餘二人展轉相教亦如是,師自偷三錢,偷蘭遮,教三弟子偷亦偷蘭遮。何以故?自偷異、教人偷異,是故二偷蘭。三人云何得重罪?為教他偷五摩娑迦故,是故得重罪。汝當善思者,於盜戒中,義理分別當善思。雲何善思?一種物置一處,復一種多處、多種置多處,此事汝當善識。雲何一種物置一處?有一人以五摩娑迦置店肆中,眾多比丘見,遣一比丘往取,離本處,眾多比丘悉得波羅夷。有一人五店,店安一摩娑迦,眾多比丘遣一比丘往五處取,最後處得波羅夷。種種物置一處,諸雜物置一處,或直五摩娑迦,或直過五摩娑迦置一處,眾多比丘遣一比丘取,此比丘舉物離地,眾多比丘得重罪。種種物置多處,有五人各有一店,眾多比丘遣一比丘取,最後離本處,眾多比丘犯重罪。教品竟。   「相要者,某時共去,或中前中後或夜,或今日或明日,或今年或明年,相要不絕、時剋不違,犯不犯如前所說。若不從教,教中前取而中後取,教初夜取而後夜取,教白月取而黑月取,教此年取而後年取,教者犯小罪,取者犯波羅夷。若時剋相應,俱得罪。相要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現相教取五者,眼現相為初,或眼現相,或手現相,或腳現相,或遙頭現相,或動身現相,如是種種現相教偷,犯不犯如前所說。教取此物而得此物,俱犯重。教取此物而得彼物,教者小罪,取者犯重。教語此人者,有眾多比丘,一是師、三是弟子,第一弟子名佛陀勒棄多,二名曇摩勒棄多,三名僧伽勒棄多,師行見他物起盜心,喚佛陀勒棄多語言:『汝教曇摩勒棄多,教僧伽勒棄多,往取彼物。』師教第一弟子時,師得突吉羅。曇摩勒棄多語、僧伽勒棄多受語時,師得偷蘭遮,若往取物離本處,師及三弟子俱犯重。」   法師曰:「非但四人犯罪,若百千人展轉相教,罪亦如是。教他者,師教佛陀勒棄多:『汝往語曇摩勒棄多,教曇摩勒棄多語僧伽勒棄多,汝往取物。』佛陀勒棄多見曇摩勒棄多不語,或不見,自往語僧伽勒棄多:『汝往取物。』若物離本處,師得突吉羅,曇摩勒棄多無罪,第一第三犯重。已去還者,僧伽勒棄多見人守視不得取,還報師,師語言:『隨便取莫置。』師得突吉羅,後若得物,師及弟子俱犯重。若師教弟子取物決定得,如擲物虛空必定落地,師教竟得波羅夷。若師盜心教弟子已,或一年或二年或三年乃至六年,師或死或罷道,師不犯重,偷者得罪。教已乃至三年,弟子未得偷,弟子患耳聾,師不知聾,師生悔心語弟子言罷,弟子聾不聞語故,承先教往取離本處,師及聾弟子俱犯重。若弟子不聾,答言:『善哉不取。』師及弟子不犯重,得突吉羅。教取品竟。   「今當現盜戒有五事,是故律本所說。五事者,何謂為五?一者、他物,二者、他物想,三者、重物,四者、盜心,五者、離本處。若一事二事不犯重,若具二事,偷蘭遮突吉羅,六事者,非自想、非親厚想、非暫用想,重物,盜心,離本處。非他主者,非他守護,此物糞掃想、無主想、自己想、暫用想,非盜心,無罪。己想,於他物中生自己想,取離本處,無罪。若物主責應還,若不還者犯重罪。親厚想者,如律本所說,佛告諸比丘:『有五事得取親厚物。何謂為五?一者、知識,二者、同食,三者、善語,四者、生,五者取已歡喜。』何謂為知識?一見而歡喜,是名知識。同食者,極親厚無所吝惜,是名親厚。善語者,『若我物,隨汝意取不須復問。』是名善語。生者,從今若未死,同用此物。取已歡喜,我取此物,物主聞之必當歡喜。是名五事,應知可取。親厚取復有三事:一者生知識,取已歡喜,二者生同食,取已歡喜,三者語,取已歡喜。若親厚生,取已歡喜,成親厚取。若在家若出家,前取歡喜,後因事生悔心,雖悔不得奪取。復有知識,心不樂與,口不言與不與,取已物主後有所嫌,不得奪取。又有知識言:『若汝有所須,取食用,我若有所須就汝取。』後因事相嫌,得奪取。借用者,用已當還主,如是用者,是名借用。若物主言:『不須還。』仍佈施善,若不佈施,應還其物。眾物僧物亦如是。   「餓鬼物者,四天王為初亦入其中,若比丘取諸鬼神物無罪,若天帝釋、若帝釋立店販賣,比丘天眼觀知是帝釋而取物,帝釋吝惜,還不還無罪。所以無罪,此是應化物故。若世間人以物繫樹,無人守護,取者無罪。畜生物者,龍王迦樓羅為初,若其化作人形,如帝釋所說無異。若師子若虎,殺鹿及牛而食,比丘不得奪取。何以故?虎狼瞋心恐殺比丘。若食竟,比丘驅去然後取,若得令淨人炙食,無罪。糞掃者,此是擲棄之物,作是念已取之無罪。若此物有主來求,比丘應還,若不還者犯重。顛狂者,律本廣說,最初未制戒不犯,顛狂不犯。後者,六群比丘為初盡犯。」   法師曰:「盜戒究竟發起從心,作世間罪惡業,不善者三受,汝等應當知。發起者,從身業意業發起,此是自取,教人取者,從意口業發起,自取教人,從身口意業。作者,以身作得。世間罪者,性罪。不善者,噁心作。受者,有三受:苦、樂、不苦不樂。」   法師曰:「悉前波羅夷已說。隨結者,六群比丘為初。若易解者,律本中已說。句次難解者我當廣說。凡人心恆緣於欲,未曾捨離,聖人若捨身口,以心結罪,無有得脫者,是以聖人制戒,要因身心。是故律本中說無罪者,起心不動身口,是名無罪。若起盜心,當自剋責還復好心。觸搖離本處,此易解耳。『誰偷取?』答言:『我偷取。』佛言:『比丘!汝心雲何?』比丘答言:『逐口語,實無盜心。』若爾無罪。   「鬼入者,此餓鬼見死屍有好衣,起貪心即入屍中。不受語者,此比丘聞餓鬼語:『比丘莫取我好衣。』比丘聞言亦不受語。起者,此餓鬼見比丘將衣去,起而追逐。閉戶者,比丘寺近屍陀林,比丘性強不畏鬼神,是故入房反閉戶倒地,此餓鬼見比丘閉戶已言:『我不得此衣。』擲置死屍而去。是故律本所說,倒地未爛壞者,此是新死屍也。未爛壞死屍不聽取衣,若取者突吉羅,若爛壞者取無罪。」   問曰:「雲何爛壞?」   答曰:「鷲鳥為初,或腳瓜瘡或口瘡乃至小瘡,如針頭刺取者無罪。若皮未斷者,亦不聽取。若此屍生時被瘡或炙瘡,隨一一瘡可取。若此屍膀脹爛臭,可取。若此屍完全,比丘故取衣,語守護屍陀林人:『為我取。』若無守護屍陀林人,語餘人:『汝為我取善。』若都無人者,比丘或以刀子刺作瘡可取,若如此屍比丘得取。易籌者,眾僧擲籌分衣,比丘以盜心易他好籌,犯不犯如前所說。若闇夜及晝日,不見主盜取,此是小賊;若欺誑心,治不中用物為好,或以假色易取人物對面欺人,此是大賊。若人自有力,王為初,若自有力,若依強勢逼人取物,重秤大斗如前種種,皆入偷罪。誓者,有二,一者物誓,二者處誓。雲何物誓?有比丘欲偷衣入房,若得此衣,當取餘物不取,是名誓物。雲何誓處?若比丘取他物將去,自誓言:『我至某處當取。』是名誓處。易籌竟。」   法師曰:「文句次解,我不須廣說。若寺捨空廢無人,比丘來去見樹有果,應打揵鎚,若無揵鎚,下至三拍手,然後取食無罪,若不如是食,犯盜。若聚落外有寺,賊難、惡獸難,比丘走入聚落,有客比丘來入寺,見飲食及果,以盜心而食,隨直多少結罪,次第句易解。取豬被繫者,於阿蘭若處,張□繩取野豬,比丘以盜心解放他豬,隨直多少結犯重,若以慈心解放無罪,應還直。若比丘有慈心,先以物準直繫著繩,然後解放無罪。若此豬見比丘來,輒自突走,繩斷去無罪。若豬未至繩,比丘遙驅去無罪。若他狗嚙野豬,比丘以慈心驅打狗放豬無罪,若主責直應還,若不還犯罪。野豬被□三四日不得食,體羸不能動,比丘盜心以飲食與之,食罷體健,比丘作大叫聲,豬聞之驚怖,牽□突走,比丘犯重罪,若慈心作不犯,應還主直。比丘見野豬著□,盜心割繩留少許不斷,比丘作大叫聲,豬聞驚怖突□走去,如前所說。比丘見豬著□起盜心,或安刀劍近繩,或繩邊燃火,欲使豬牽繩突刀,或火燒豬脫走去,犯不犯如前所說。若人故掘地作坑,擬取豬鹿麈獐等眾獸,若比丘盜心,壞坑及諸張具,物過不得,比丘犯重,若眾生不過,無罪。若人近寺邊安□捕諸眾生,比丘語此人:『莫近寺安□取豬鹿。』若此人不從,比丘向地主言,若地主教壞,不犯。若人作田為獐鹿所食,張□防護,捕鹿得鹿便食肉。若守護竟,主捨心,後壞若解不犯。」   法師曰:「句次易解。若人安魚笱捕魚,若盜心開放,隨直多少結罪。若先穿魚笱作孔,打水驚魚令出者犯,若不出者不犯如前。又盜心合魚笱將去離水,隨直多少犯。又飲食於笱外餌魚,魚見飲食突出,若主責應還直。若空魚笱,比丘盜心若開若破,魚從中往還,主責直應還。若比丘取魚笱移擲他處,犯不犯亦如前說。偷閻浮子及酥油器,如前所說。若比丘盜心取酥未滿一分,然後生悔心:『後我不更作。』至明更偷心,取不滿一分,復悔心後誓不作,如是展轉偷盡一器,不犯重,得突吉羅偷蘭遮。又有比丘如是偷酥,日日止取一匙,而不捨心,取滿一分便犯重。相要偷者,食堂有二種殘食,次閻浮子如前所說。   「分菴羅果者,舊比丘見客比丘來,而不分果,客比丘語淨人言:『我等為得分與不?』作是言已,客比丘便自打磬取果,便自分與舊比丘,及客俱得共食。是故律本所說,佛告諸比丘:『自今已後若有飲食應分,分食無罪。』自言己寺舊比丘,若有果有客比丘來,應共分食無罪。若客比丘去後,舊比丘然後分食,是名朱羅。是故客比丘來,舊比丘應唱鳴磬,共客比丘食果,若不打磬,客比丘打磬食無罪。若舊比丘,有眾僧園林有果樹,擬四種用,客比丘不得輒打磬而食,亦不得取將去。若舊比丘有眾僧園林,不肯守護,為偷人所取。若眾僧俱共立制,不聽僧食,此制不成,若能守護,此制則成。   「若檀越施眾僧果樹,或擬衣服或擬湯藥,眾僧不得分食。若檀越以果樹為四事佈施,比丘以盜心迴分食,隨直多少結罪。若檀越為作房舍施眾僧,迴食得偷蘭遮,應還直,若為袈裟施,應當作袈裟。若飢儉時,眾僧作白羯磨,為飲食難得,眾僧三衣已足,今且迴以食用,令眾僧得安樂,若眾僧和合食用無罪。若檀越為三衣施,若眾僧無房舍,作白羯磨迴以作房舍,眾僧和合用無罪。若檀越佈施重物作房舍,應作房舍,若飢儉時,眾僧飲食難得,或病或值國土荒亂,比丘捨寺。餘方寺捨果樹無人主領,若如此者,重物得作食用,為護住處故。又寺中房舍多,無人修治敗壞,應留好者,餘粗敗得壞賣為食用,為護住處故。若有檀越以四事佈施,不得迴以餘用,若以此直僱人守護園林,令住園中然後得用。若比丘行來過此園,見椰子、多羅樹子,守者得自與眾僧食。何以故?已令其守護故。又守護人、眾僧限分果與,應依限數取食,不得過長。若守者為眾僧販貨果蓏,得淨衣物與眾僧者,得益與守視人果食者善。若檀越佈施園,為華香燈供養塔像及修治僧房,得取少直賃人守園,若無果直者,得用佛物迴賃人,若佛無物,得用眾僧物賃令守住園中。若守者於園中販貨果蓏,如前所說。熟菴羅果者,佛語諸比丘:『得受守護園人佈施。』」   法師曰:「若守護善,若不守護不善。大德修摩那言:『若守園人眾僧日得供果,自有限,應依限與者善,若過限不善。』大德波頭摩言:『賃守園無券□者,亦得任意與眾僧果,多少得食。』又言:『若聚落童子為眾僧守園,若童子與果者,眾僧得食,若童子便自取者,不得食眾僧果或佛果。』有人先下少直贉市園果,而即守護園,若以果與眾僧者得食,若眾僧以果僱人守園者,守園人以己果分,得與眾僧食,非己分不得與。又眾僧眾多果樹,指以一樹雇守園人,是其樹限果者,得與比丘,不得取眾僧果。   「與材木者,借用無罪。眾僧材木,擬作說戒堂,或作食堂者,先白眾僧然後借用得,若眾僧材具露,無覆爛敗,或雨濕曝露,得用作房,若後有眾僧責直及材具者,應依數還。又無直及材具備者,當作是言:『眾僧物隨眾僧取用。』若作房闕無窗牖,借用眾僧材木足者,此應備還,餘材具亦如是。   「水者,若乏水時,有眾僧自取水,若去半由旬一由旬二由旬,如是水貴時,又以偷心取水,隨直多少結罪。若取一器二器,以灌菩提樹及澡洗,或作染汁者得。若眾僧立制不聽人取,又以盜心取或不得取,而以土擲內水中,隨直多少結罪。若舊比丘制極重,不聽餘人浣濯煮染,舊比丘伺不見,餘人自盜心用,客比丘若見舊比丘已用,即逐其用無罪。眾僧有三池,僧立制不聽雜用,一者飲池,二者浴池,三者雜用池,若如是者客比丘來,一一隨順舊比丘制,不得亂用,若不立制者隨用。   「若處乏土,眾僧運取土,若以盜心取一分,便犯重罪。若白眾僧然後得用土,治護佛及眾僧房竟。有須者。先白眾僧然後得用,若不白貸用亦得,石灰亦如是。茅草者,若人燒草茅不離本處,燒者得突吉羅,應還本直。若草茅田眾僧守護,以覆房舍用,若眾僧無人守護,有餘比丘欲守護得,用茅草田故,是眾僧田。又此比丘捨去,田被燒者,眾僧亦不責。」   問曰:「若此比丘就眾僧乞分者與分,若已與分遣其守護,若此比丘求增直,眾僧應與倍直。若眾僧不用者,餘人任意得用。何以故?為不用故。若眾僧與茅草與根株,若眾僧欲用,語守者:『不須復看,眾僧自看。』床者為初,有七事易可解。石柱木柱一一柱,若比丘以盜心取,隨直多少結罪者。禪房為初,眾僧無人守護,牆壁崩倒,若有盜心取柱種種材具,盜心取柱種種材具,隨直多少結罪。何以故?眾僧物,或時有眾僧,或時無眾僧,若於深野中有賊起,眾僧捨寺避去,亦如前說。若借用無罪。此比丘復移去,若死亡者應還眾僧。寺中小小用事易解。若比丘借眾僧床席□□毼□嬪□□□社櫬駢兜□□□飣□楣蠢窗慼慼慼犛陸T奎□□□觜P兜□嬌□褸□礸□兜□□婦糖□□□□□幘□襯□□□鰣□□□□w□□秒晼慼慼慼慼澆f□諢□□Φ□□□□□□□譣£□秒棆活慫V□□□葨窩i□£□□□□□□□§n□□譨□□艦氧□□□□h□g□□□薨臩□d鳩□f□□h□§紵lD譨□□□□鏸n漢言美羹)。」   法師曰:「次第易解耳。藹壽迦者,易可解。波羅□國賊所奪將去,此比丘以神通力觀檀越家,見檀越兒為賊將去,比丘以神通力往取,不犯。雲何神通力?比丘以神力令小兒自見己屋而來入中,賊不見小兒及化屋,小兒得脫。」   法師曰:「此二事易可解耳。律第二波羅夷廣說竟,名為善見。 「『第三三淨說,  諸佛善分別,   名為波羅夷,  今正當廣說,   我等善心聽。』   「爾時佛住毘捨離大林中,於高閣講堂中。毘捨離者,此是國名也,因女人相立為名,此城人民眾多三過開廣。」   法師曰:「我今廣說毘捨離根本因緣。往昔波羅□國王,王夫人懷妊,此夫人自知懷妊而白王言,王即供給侍養,皆使調適,期月已滿即入產堂。若有福德之人,平旦時生,此夫人平旦時生出肉一段,赤如木槿華,又餘夫人生兒,色如金色,此夫人見傍夫人生兒端正微妙,而生羞恥心,而作是念:『若王見諸夫人兒端正,而我生子唯一段肉,無有手足,王設見者必生惡賤。』作是念,即取盛貯器中,打金作薄以硃砂書題『是波羅□國王夫人所生』,蓋覆器頭以王印印之,以金薄書置器外,送放江中。使人棄已,諸鬼神營護,使無風浪漂沒。爾時有一道士,依止牧牛人住於江邊,此道士清朝往江邊澡洗,遙見此器而念言:『我當拾取。』此器近已而取,又見金薄書字,復見有王印印之,便開器看,唯見有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應爛臭,必有異相。』即取將歸住處,善舉一處,過半月已而成二片。道士見如是瑞相,安置好處,自爾之後復經半月,二片各生五胞,又卻後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色如黃金,女色如白銀,道士見如是相已,心生愛重,如自子無異。以慈心力故,兩手拇指自然出乳,一指飲男一指飲女,乳入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內外明徹。道士號兒,名為離車子(漢言皮薄,亦言同皮)。道士養此二子,極為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為二子覓諸飲食,日晏方還。是時牧牛人,見道士為此二子辛苦如是,來白言:『大德!出家人正應行道,何以為此二子妨廢道業?可持乞我,我等為養活。』道士言:『善哉!』於是牧牛人各還到,明日與諸同伴平治道路,豎立幢幡散雜色華,鳴鼓來迎二子。到道士處,白道士言:『今此二子時將去矣。』道士答言:『善。』道士復更付囑:『此二子者,有大福德不可度量,汝等善好料理,當以乳酪生熟酥五種而供養之。若此二子長大,還自共匹對,覓好平博處所安立住止,可拜男為王、女為夫人。』牧牛人等受教敕已,即將還本住處。二子漸漸長大,共諸牧牛人兒子出門遊戲,此二子便以腳蹋牧牛兒,牧牛兒涕泣還向父母說:『此無父母子蹋打我等。』父母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戲處,名為跋闍(跋闍者漢言避也)。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見子已長,又見平博地處縱廣一百由旬,即於中央起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與男,立為夫婦,即拜男為王、女為夫人。後懷妊一產二兒,一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兒。諸牧牛人見王子漸多,復各更為開立舍宅造諸園池,合三十二人宅舍,如是展轉乃至三倒開廣故,名為毘捨離,此是根本因緣也。   「大林中於高閣講堂者,此林無人種自然而生,從迦惟羅衛國連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閣講堂者,於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為佛作此堂也。   「種種方便讚嘆不淨觀者,以種種因緣觀身不淨。雲何不淨?從頭至足,頭髮指爪、筋肉膿血、屎尿□唾,從七孔流出不淨,此略說,汝自當知。佛告諸比丘:『此身一尋汝當善觀,於一一身份中,無有真珠珊瑚摩尼等寶及牛頭栴檀等香,唯有臭穢不淨,髮毛為初,觀髮有五種,一者色,二者形,三者氣,四者長,五者住處,毛亦如是。』」   法師曰:「我今略說,已在屈陀迦廣說。如是於一一身份,悉有五種觀。說不淨者,如來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膀脹為初內外俱觀。內者,自己身,外者,他身,如思念自利益故,是故如來讚歎有五種,失得有五種,有三善具足十相,名為得第一禪。因第一禪故,調心柔忍,而起毘婆毘婆捨那(漢言觀苦空無我)。因此觀故,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果。何因何緣為具足十相?一者、心離煩惱怨家,二者、入中三昧,三者、心不搖動極清而放,四者、已入靜放,五者、一心不越等法,六者、合成一味,七者、五根怡悅,八者、精懃執境不置,九者、增進,十者、成就堪受。是故禪從中說。初禪何者為中、何者為後?初入第一禪,極淨為初,滿捨為中,怡悅為後。」   又問:「初禪極淨者為初,淨有幾相?」   答曰:「淨有三相。何謂為三?一者、從怨家得離心淨,二者、因淨故而入,三者、已入三昧而住。此是初禪極淨三相。」   「初禪滿捨為中,中者有幾相?」   答曰:「中復有三相:一者、心淨而放,二者、入靜而住,三者、一處而住。此是初禪滿捨,為中三相,是後禪本中說中善。」   「何謂為初禪怡悅為斷,斷中幾相?」   答曰:「斷有四相:一者、不越同生法,二者、合成一味五根怡悅,三者、應足精勤生怡悅心,更足精勤怡悅,四者、增進。此是初禪怡悅,為後四相,是故禪經中說後善。如是心至真,以三相十相具足,以思觀喜樂具足,以志心至心憶念三昧智慧具足,指示讚嘆入不淨三昧者,如是更重思量分別不亂,是故如來慇懃讚嘆。說利者,所以讚其所利。雲何為利?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數觀不淨,因觀不淨故,心得離婬欲、捨婬欲、憎婬欲。比丘!譬如雞毛與筋近火,燋縮不能得伸,比丘亦數觀不淨,見欲穢污心不樂近。』佛語諸比丘:『我樂入靜,半月獨住,勿令餘人來至我所,唯聽一人送食。』樂修福德者少於語言,如是比丘乃聽來往送食,餘一切比丘及白衣,悉斷不得入。何以故?如來作如是敕。以天眼觀往昔,有五百獵師,共入阿蘭若處殺諸群鹿,以此為業。五百獵師墮三惡道,於三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間,出家為道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殃未盡,於半月中更相殺害,復教他殺,如來見已,此惡業至,諸佛所不能救,是故如來因此半月入靜室。於五百中,有凡人及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此諸聖眾生死有際,餘凡人輪轉無際,是故如來,為諸凡人說不淨觀。因不淨觀故,厭離愛慾,若其命終得生天上,若不離愛慾,死不生善處。佛自念:『此五百比丘隨我出家,因我故得生善處,是故我今當慈悲此等,為說不淨觀令生善處,本不教死。』為諸比丘說已,復作是念:『若比丘日日有死者,來白我言:「今日有一比丘死,今日二比丘死,今日三比丘死,今日四比丘死,今日五比丘死,日日如此,乃至十比丘死。」非可以我神力救護,彼我無益,是故我捨入靜處。』是故律本所說,佛告諸比丘:『我樂入靜處,是以不聽餘人入,唯聽一人送食。』如來欲息諸譏謗,勿使諸人作如是言:『佛是一切智,而不能斷諸聲聞弟子相殺,豈能制餘人。』其中有人答言:『佛入定,無人得往說如此事,是故不知。若佛知者,必當制斷,不聽相殺。』   「羞者,觀身穢污不淨,而自羞恥賤薄,厭惡此身。如年少男女,年至十六性好淨潔。莊嚴其身者,以香湯沐浴竟,復以香塗身,著上妙細□衣服,而以死蛇死狗,以繫其頸,見此穢污不淨,厭惡欲速棄捨之,比丘厭惡其身亦復如是。取刀自相殺者,各各相語:『長老,卿為度我。』答言:『我為度汝。』如是次第而共相殺。鹿杖沙門,鹿杖者,其名也,沙門者,作如沙門形,剃頭留少周羅髮,著壞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殘食以自生活,諸比丘往至鹿杖沙門所,而作是言:『善哉!慇懃汝為度我。』如此語者,是凡人也,非聖人語。血流出者,血出污手足及刀。往婆裘摩河者,世間有人言:『此河能洗除人罪。』鹿杖沙門念言:『我當往婆裘河洗除我罪。』多狐疑者,諸比丘死已,皆悉右脅而臥,身亦不動無所言說,見如是已,心生大狐疑,悔過剋責:『我無善利而得惡利。』無善利者,於我無安樂行,而長嘆息無利無利。造作惡業者,鹿杖沙門自念言:『人身難得,而我殺諸持戒具足比丘,於我極惡。』   「有一魔神者,此是邪見地神,是魔王伴儻,而自念言:『我作此言必合魔王意。』以瓔珞莊嚴其身,現變神通力,履水而行,往至鹿杖沙門所,而作是言:『鹿杖沙門,汝所作大善!未度汝度者,於三界中,未度汝為度之。』此是愚癡地神,作如是言:『死者得度。』鹿杖沙門極大懊惱,忽聞地神作如是言而念:『此神有大神力,作此語者,於我必當有利。』作此念已,更洗刀入寺,房房喚覓:『誰未度者我為度之。』未得道者聞此語,而毛自豎驚怖心中震動,已得道者,觀身無常苦空無我,而無惶怖。一日殺一比丘,有日或殺二三四五,如是增至殺五百比丘盡。   「從禪定起者,佛知五百比丘死已,而從禪定起,佛知而故問,如人不知。何以故?欲為說法故。而問阿難:『先諸比丘極多,今何以減少?諸比丘日常三時問訊諮受問法,今者都無,餘國去耶?』時阿難不知五百比丘宿業果報,唯見觀不淨故各自殺身如是。時尊者阿難答已,而作是言:『善哉世尊!願易餘觀令得羅漢。譬如大海多諸川流,佛法亦爾,多諸方便,十念十極四大梵觀,如是為初令入涅槃,惟願世尊,以此方便教諸比丘。』是時世尊,欲為諸比丘更說餘觀,而喚阿難,如是為初。依止毘捨離者,諸比丘於毘捨離中住,或一伽浮陀,或半由旬,或一由旬,令一切比丘皆悉來集講堂,阿難若近處即自往喚,若遠處者,遣年少比丘往喚,須臾之間悉集講堂,阿難往白佛:『時可為諸比丘教授說法。』佛知已,於是佛告諸比丘:『我前所說觀不淨者,令得羅漢,今以餘方便更為汝等說。』是故律本所說,阿那波那念者,佛為比丘說無上禪法,次第文句我今當說,無有漏失,汝當懃心諦聽受之。今此比丘者,佛告諸比丘:『不但觀不淨行得除煩惱,今阿那波那亦得除煩惱。』」   法師曰:「今廣說次第。阿那波那者,入息出息。如經文所說,入息相非出息相,出息相非入息相,念入息、念出息、念出入息故,便得定心,阿那波那念則是三昧,如是義汝自當知。數觀者,將養令大。更作者,已思更思,極靜好者。」   「此二法其義雲何?」   答曰:「此阿那波那不同不淨,其心不亂,不淨觀者其心恆亂。何以故?為厭故。律本所說,極靜妙不假更足安樂不止,從初發心無有惱亂,是故如來讚為靜好極,有氣味時身心怡悅,易可入耳。起者,不住不覆,惡法須臾消滅,於四道果隨其所能,譬如春中半月不雨,像馬人牛踐蹋塵起滿虛空中,夏初五月疾風暴雨,塵滅消除無復遺餘。阿那波那除煩惱,如雨淹塵。佛告諸比丘:『阿那波那念三昧者,雲何思、雲何念、雲何作,知之阿那波那念。諸比丘,若人善出家為道,若在空閑樹下山林,此是出靜處。』」   問曰:「何以出靜處?」   答曰:「離諠鬧故。譬如牧牛人有一犢子,從出生飲母乳至於長大,欲取乳時,以繩繫犢著柱,犢子念乳牽繩跳踉,無時暫停,繩堅牢故,不能得脫倚柱而息。比丘譬如牧牛人,牛母為聚落,心為犢子,乳為五欲,柱為阿蘭若,繩為阿那波那念,一切禪定念阿那波那。諸佛、緣覺、阿羅漢之所尊重,若不捨城邑聚落,難入阿那波那。若禪比丘取此定已,阿那波那第四禪定作已,而取為地,復觀苦空無我觀已,得阿羅漢果。是故佛為諸禪人,現阿蘭若住處,佛如知相地師,若欲立國邑,善能分別地相吉凶,即語王言:『此地善,可立國,若立國邑,王得大利益。』王隨語已即立國邑,如相師占便即賞之。佛亦如是,能分別禪處,即向禪人說此處善可入禪,諸禪人即隨佛教,次第得阿羅漢果,讚嘆佛亦如王供養相師。諸禪人,如師子王依住此林,隱蔽其身伺禽獸,若近其處而起,捉取得便食之。比丘亦爾住在阿蘭若,伺候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次第得者即便取之。往昔偈言: 「『譬如師子王,  隱住山林中,   伺諸禽獸近,  即便捉取食,   佛子亦如是,  隱住阿蘭若,   伺取無上道,  獲得沙門果。』   「樹下者,於樹下若坐若行。靜室者,除樹下阿蘭若處,餘一切住,皆名靜室。時節及四大和適時,所宜阿那波那念,是故律本中說,加趺而坐,此是現阿那波那念,易可解耳。結加趺坐者,易解。正身者,十八背骨骨相累,筋脈皮寬舒,若急坐者須臾疲勞,從禪定退。安念前者,念禪定法安置其前。出入息者,比丘結加趺坐念禪定已,念出入息。雲何?念喘息長、念喘息短。因長短故,而心得定,無有動搖,因不動搖念即起成,以念及智慧,然後知喘息長短。譬如兒在胎中,初從胎出,先出息長短可知。雲何可知?譬如水隨器長短而流,亦如象蛇其身長故息亦隨長,蝦蟆身短息亦隨短,坐禪比丘亦復如是,以此譬喻知息長短。以正念故,心已生樂;因樂故,極細長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因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出入息轉細長,因轉樂已生怡悅;因怡悅故,知息轉成微細,因此怡悅復增怡悅,怡悅故,倍息增微細難得分別,已生捨心,以此九法汝自當知。我出息知一切身,入息亦知一切身者,知一切身出息入息,身長短初中後,一切知現前,知知與心合,知息初後。又禪比丘見出息如散塵,此現前見、初出見,中後不得見,欲見中後心不能及,又出息止,見中不見初後,又見後出息,不見初中。又有比丘悉見初中後,何以故?心無疲倦故,若得如是,即為善出入息,於禪學者,不休息不住,恆觀出入息,若如是者,護身口意業,名為學戒定慧,若三昧心,名為學定,若能分別戒定者,名為慧,此是三學,於觀處中,以念正心已學繫心中,已作恆使不絕。從此以後,於彼若慇懃當學滅出息入息者,粗出息入息而滅,滅者住也。雲何為粗?比丘初入禪定身心疲極,是故出息入息粗,鼻孔盈滿復從口,出入息從粗。身心不疲極,漸漸細微,於出入息中,比丘而生狐疑,我出入息為有為無?譬如有人登上高山,身心疲勞氣息粗大,又從山下至平地下,有池水及大樹,入池洗浴竟,還於樹下穌息,或眠或坐身心清涼,漸漸氣息微細,比丘初入定亦復如是。初未錄身心出入息粗。何以故?為無念故,何以漸細念,錄身心故。而說偈言: 「『身心極疲勞,  出入息亦粗。』   「第一禪粗,第二禪細,第三禪轉細,第四禪定。第三禪為粗,第四禪名為細,此極處出入,若不捉息出入息粗,若捉出入息細者,不捉者,放息,捉者,於第四禪初而捉心,至第四禪而滅出息入息,此是捨摩陀法。毘婆捨那法者,不捉出息入息大粗,若觀四大即細,又觀優波陀那色細,四大成粗,復觀一切色細,優波陀那色成粗。又觀無色細,一切色成粗,又觀色無色細,無色成粗,又觀因緣細,色無色成粗。又觀因及名色細,因緣成粗,又觀觀相毘婆捨那細,因及名色成粗,觀小毘婆捨那細,觀相毘婆捨那成粗,觀大毘婆捨那細,小毘婆捨那成粗,此次第前次第前者細,後後者粗,粗細波薩提者(漢言寂靜無有疲極),於三跋陀中說。」   「雲何學滅出息入息?雲何出息?雲何入息?」   答曰:「身有入息念,學滅出息入息,如是身心不傾不危、不動不搖,寂靜極微細如無,是名學滅出息入息。如是風住,如未成阿那波那念,亦未成就觀、未成就智慧人,不入此三昧,不從此起。若學滅出息入息,如是成就風住不起,即名善開智慧人,入如是法亦從此起。雲何知之?譬如打銅器聲,初大後微,大聲已自憶識,後漸復善憶識,微聲善憶置心中,微聲已滅,猶思憶不離心中,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初粗後細憶識粗者,漸以至細,細者已滅,猶憶識心中,自此憶識故心定住,如是得風息心定住,關鍊成就,出息入息亦成就,阿那波那三昧亦成就,如是智慧人入此禪定,亦從此起。是故律本中說,滅出息入息已,隨念,更起,故名隨觀,知出息入息非隨念,隨念非出息入息,因此二法故,有知起,觀看此身,如是次第得阿羅漢果。   「如是初學禪人云何學之?善心比丘應淨四戒,淨者有三。何謂為三?一者、不犯,二者、犯已懺悔,三者、諸煩惱不壞。如是淨戒已,然後成念,應作佛房跋多菩提樹地前跋多和尚阿闍梨浴室說戒堂八十二揵陀迦跋多,有四種摩訶跋多,如是作已名為善行戒也。若比丘樂學此戒,應當滿持,若比丘言:『我持戒具足無有缺漏。』而不自念言:『我應當死。』作如是念,捨諸營作善行戒,此比丘戒滿者,無有是處。若比丘作善行戒者,此比丘戒具足美滿,因美滿故得受取三昧。何以故?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丘:『若人不習學善行戒,此人戒難得具足。』而說偈言: 「『住處寂利養,  眾業足為五,   遠親及諸病,  讀誦長為十。』   「此十戀慕法,若人能捨者,然後入禪定。禪定法者,有二種:一者、一切觀,二者、攝觀。」   問曰:「何謂為一切觀?」   答曰:「於比丘僧為初,作大慈心及念死觀不淨也。若比丘慈心,雲何初作慈心觀?比丘初觀作界心觀,先觀比丘僧,次觀天人,次觀大富長者,次觀常人,次觀一切眾生。何以先觀比丘僧者?為同住故。若慈心遍覆,比丘僧中安樂而住。何以觀天人?為護持故。若慈心遍覆天人者,天人柔心而行善法。何以觀大富長者?為行善法故。何以觀常人?為同法行故,莫自相害。何以觀一切眾生?為無艱難故。何以念死者?覓增長悲歎無懈怠故。觀不淨,此聖觀也,若觀不淨便得離欲。一切諸惡,欲為根本,是故應敬重不淨觀,能立一切諸善,是名一切觀。三十八觀隨意能修,修習不離,是名攝觀。此是阿那波那念入攝觀。」   法師曰:「我今略說,若欲知,於阿毘曇婆沙廣說。如是淨戒已,離諸緣事,而入阿那波那定。因阿那波那定,即入第四禪定。入已觀苦空無常,觀已往問阿羅漢,若無阿羅漢至阿那含,若無阿那含往至斯陀含,若無斯陀含至須陀洹,若無須陀洹往至得禪人。何以尋覓如此人?其已得禪易指示故。譬如象行,腳跡易尋不迷正路,得道得禪亦復如是。何以故?易指示故。」   法師曰:「我欲說初行。此比丘裝束輕身無餘長物,威儀具足往至師所,到已而作跋多,以下承師意,師漸以愛念應取五品。」   問曰:「何謂為五品?」   「一者取,二者問,三者起,四者著,五者相。」   問曰:「何謂為取?」   答曰:「取禪定法。」   「何謂為問?」   「問其次第。」   「何謂為起?」   「起禪定法。」   「何謂為著?」   「著禪定法。」   「何謂為相?」「分別禪定相貌,是名五品。」   「何故前取五品?」   「為身莫勞亦莫惱師故,是故先取五品,為易憶識、易從習故。若取五品已,若於師處善者住,若不善可移住,無智慧者去師一由旬,有智慧者過此亦得住,應遠離十八住處善,有五種應當取,取已斷滅小小緣事。中食已少時消息,息已先念三寶,令心歡喜,隨如師教勿有忘失,此阿那波那念善置心中。」   法師曰:「我今略說已,於阿毘曇廣說,汝自當知。憶識心中者。雲何憶識?數、隨、觸、安置觀、還淨、歷觀。數者,一二為初。隨者,隨息出入。觸,息所觸處。安置者,道也。淨者,果。歷觀者,法相。若初學者,先數安置心中,數法者,下數從一至五,置更始,不得三四。上數者,從一至十,置更始,不得八九。」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問曰:「若數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   答曰:「出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難調伏。譬如牛欄內牛極多,在欄寪竣薄A會當破欄出。若足十者,身中寬容如大欄,寬容牛故,易可守養。」   「若至八九有何不善?」   答曰:「勿使亂錯,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禪味,起迷惑心故,如是之過汝自捨離。若數息者,安徐數也。如人量穀,先滿覆竟,然後數為一,復更取量。若有塵草,選拾棄之,覆竟唱二,如是次第乃至十。坐禪比丘,數出息入息亦復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數牛,雲何數牛?黠了牧牛人,手執杖門柱上坐,驅牛出時打牛駃出,以完而數,一二三四五,如是至十。何以故?作如是數,有時四大不和,氣息駃出入,時隨出入而數,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數牛時當門關而數,不數內外,因駃數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刺住船然後定,出息入息亦復如是。何以心者如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制其令定。若息入心隨入,如肪膏入身美滿,若息出心隨出,於觀中最大,因其大故,心亦難調。除此二法,於觸處住至而數之,然後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說,莫數內外息。數何時可止者,若心不亂如息出入,便止不數。如是已,便作隨念。」   「何謂名為隨念?」   「知出入息,不假數而知。隨念有三種。」   「何謂為三?」   答曰:「齊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是名三種。若出息者,齊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若入息,鼻頭為初,心為中,齊為後。若心隨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動搖。是故律本,若心隨出息入息而內不定,而外動搖內動搖,因動搖故,不成三昧,若隨入隨出亦復如是,是故莫隨息中後出入,但安置鼻頭、住正心而住,待息出入,若斷數心憶識自定。譬如跛腳人守養小兒,以籃貯懸繫屋間,坐住攬至而盪一處,手不移動,比丘坐禪亦復如是。」   又曰:「譬如守門人,人出入不先遙問,臨到門限然後問之,亦不問所從來及所持雜物,但知其出入而已。比丘坐禪亦復如是,不先逆取知出入息,汝自當知。佛言:『若知三法心即定。』何謂為三?一者樂入,二者方便,三者得上,是名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解木,先觀木際然後用鋸解之,心恆注看鋸齒,令其正直不觀往還,出息入息亦復如是。現思禪法辦立方便,如大木在地,善觀木際如心善思,禪法如鋸往還,出入息亦爾,心注看鋸齒,如注鼻頭,比丘坐禪應知此譬,亦現禪定,亦立方便,亦至上處。」   問曰:「何謂為禪定?」   答曰:「身心精進調柔成就,此是名為禪定。」   問曰:「何謂辦立方便?」   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煩惱及滅斷思,是名辦立方便。」   問曰:「何謂至上處?」   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結使,是名至上處。此三法非一心觀成,非不知三法,心亦不動現禪定法,辦立方便往至上處,得如是者,然後按阿那波那念,名為成就。若比丘入阿那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徹世間,如月從雲得出,光明照於世間。此禪定中有人初作而現瑞相,有人用數息而現瑞相。其瑞雲何?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無有敷具,其坐處柔濡,猶如木綿華無異。何以故?已數息故,其身輕利,如是次第粗出入息滅,身心無極故,猶處虛空,出息轉細如有如無,如人打磬初粗後細,坐禪比丘數息亦復如是,是故律本中說,先大後小。」   法師曰:「此數息禪定,與餘禪定有異。餘禪定先細後粗,若此比丘入禪,禪相不現,莫從坐起,安心正坐更自思惟。雲何思惟?以知禪相不現,而言:『此出息入息,何處有何處無?誰有誰無?』而言:『人在母腹中,無出入息,於水中無出入息,長壽天無出入息,死屍無出入息,入第四禪定無出入息,色無色界無出入息,滅盡三昧無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責身:『汝智慧人,非在母腹中,亦非在水,亦非在色無色天,亦非在滅盡三昧,亦非在長壽天,亦非在死屍,亦非入第四禪定,有出息入息極細微,而不能自知。』但更正心,若長鼻者,安心鼻弗吒(漢言鼻兩邊)。若鼻短者,安心置脣上,是故勤守此處,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那禪定,非但阿那波那禪定,餘一切禪定亦如是。』若思念之,禪定即現,此阿那波那禪定極重,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用阿那波那念為地,然後得隨道念極靜,是故於此定中憶念為上及慧。譬如絹練用針綖極細,針者如憶念,綖如智慧,連勿使斷。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譬如耕田人,牛已疲極,其人亦復疲極,解牛而放,放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蘇息已,起追逐牛而不逐牛跡,入林直先往牛飲水處止,或坐或臥待牛飲水竟,取繩穿鼻以杖驅去,更還耕田。比丘禪定亦復如是,若出息入息悉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還出入,但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憶念如繩,智慧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而現禪相,身體怡悅,如木綿觸身柔弱。有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人見如星宿,有人見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珠,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焰,有人見如獼猴,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華,有人見如車輪,有人見如月圓。何以故?如修多羅說,諸比丘集眾誦經,而各各有所見異瑞,有人見如山如江如樹,如是為初。」   問曰:「如是山江樹者,從何生也?」   答曰:「從心想有,而生人憶想各異,是故想亦爾。有人觀息出,有人觀息入,有人觀禪相,若不觀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禪法。若有此三法者,成就禪定。若坐禪比丘現如是相,應往白師:『我見如是相。』師答言:『是見相,不言是禪相,不言非禪相。』作是答已更語:『長老汝更進心。』」   法師曰:「師何不向語是禪相、是非禪相也?」   答曰:「若向其分別說者,是禪相即懈怠,非禪相而心生退,是故不說,但慇懃教之,禪相自現。而說往昔偈言: 「『置心於觀後,  現相非一種,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數之,   於出息入息,  精勤不錯亂。』   「如是從禪相現已,諸蓋寂然而住,諸煩惱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正心安置,即成三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煩惱地。或因現禪支、或得初地者,此現得初三昧地。」   問曰:「著三昧與初三昧,有異?為同?」   答曰:「有異。初三昧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漢言心羸弱心眠)。著三昧心境界,一日恆入善行,不隨婆傍伽。此二法,是名有異。若禪相現已,或觀色或觀相貌,將養令長,如轉輪王在胎,父母愛重護之,令冷熱調適及諸飲食,若善守護得成其果。比丘護禪相亦復如是,不護即失。雲何護之?一者、善住處,二者、善行處,三者、親近善人,四者、飲食調適,五者、和調四時,六者、善經行立坐臥,七者、離諸憒鬧及飲食為初,是名為七,以此七法以用護之。若護如是禪相堅固而住,次第增長現之已具,諸根極清淨調伏柔弱,若欲捉心即得,若欲放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調之即調,若欲歡喜即歡喜,若欲捨之即成捨,離非禪人親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此是十法,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習當作是念:『今著三昧捨婆傍伽心,而起諦心,住剎那而滅,復起四五闍婆那(漢言分別心)。』此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學心,第三隨心,第四中間心,第五著心。若合五為四,初作學心,第二隨心,第三中間心,第四著心,此第四亦名為四,亦名為五,無六無七。初者,欲界心,著心色界心,以此心故,滅五支起五支,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禪已,即於觀中思念滅已,得第二禪,如是相滅,得第三四,如是教心乃至上。」   法師曰:「此略說也,若廣說於《淨道經》,汝自當知。如是比丘得第四禪定,善記識之,令其增長。若欲進至真處,此第四禪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者敕,四者起,五者反觀,以此五事而至真處。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觀色為初,或觀無色為初。色無色觀已,更增毘婆捨那。雲何增?此比丘從第四禪定起已,而取禪支。取已,此禪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觀四大身,從此禪支,言非色處為初,是色非色等,法而見識。從此四大為初,色共諸色等,法、識非色也。若從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是其因,見如是已,譬如鍛師有皮囊筒,因人鼓動風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見出息入息、見身、見色心等與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已,復觀其因緣。見已於三世中連續,名色不斷,因續名色而生狐疑,斷狐疑已,而觀三相,觀三相已,復觀起滅,因觀起滅故,先見光明,離十毘婆捨那煩惱,離已而起道智慧,起已捨起法見,生滅法已,唸唸相滅。若二法起已,於三界中而生厭患,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羅漢果。有十九覆觀智,知至極已,於三界中梵摩沙門婆羅門中,成無上福田,此是阿那波那念數。第一四廣說竟。   「餘三四中,與餘禪法不異,是故我今當分別說之。覺者,現離喜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現喜,以二事覺喜。何謂為二?一者、用觀,二者、用不迷。雲何用觀而覺喜?入二禪有喜,正入時欲得智慧,以觀自然覺喜,是故用觀覺喜。雲何不迷而覺喜?二禪有喜,入已從禪定起,智與喜等而觀,消滅於毘婆捨那,貫度其相而不迷,以不迷故,而成覺喜。於《波致三毘陀經》說,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亂而知生識,因識已知便即覺喜,以長出息用短入息,覺一切身滅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知識,以此二法而成覺起,以安心故,而用覺喜,以知故,以觀故,反覆觀以整心,至心而取精進,而用起識,正心安置以慧知之,應知以知,應捨而捨,應觀而觀,應現而現,即成覺喜。如是覺喜已,餘句次儀亦如是,此三禪定,便有異、有覺樂,若以四禪定而覺心增訶羅。」   問曰:「何謂為心增訶羅?」   答曰:「受二陰為初,是名心增訶羅。覺樂,此是毘婆捨那地。樂者,有二樂:一者身樂,二者心樂,於《三毘陀》中說。滅心增訶羅者,粗粗心增訶羅而滅,亦言定止。若廣說者,於身增訶羅,汝自當知。於喜文句中受亦入,若取樂者,受即覆現二,心增訶羅句中想受支多私迦,此諸法與心不離,若取心增訶羅,想與受等共入。如是觀受已,此是說四事,汝自當知。於三四中,四禪定覺心。雲何覺心?覺心歡喜、善歡喜、心極歡喜,我今覺出息入息故,有二種歡喜。何謂為二種歡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毘婆捨那。雲何以三昧而覺喜入二禪定?有喜正入,一剎那心與喜等,心中怡悅喜極喜。雲何毘婆捨那入二禪定?有喜從禪定起已,以消滅法而觸禪喜,如是於毘婆捨那,剎那作禪喜為觀而心喜如是,隨心即怡悅。我今覺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禪定,於觀處中善安置心,入禪定已從定起,以滅滅法而觀禪心。於毘婆捨那中,現觀度想一剎那心定,如是起剎那心定,為一心定故,於觀處心即善住。我覺如是解脫心者,從煩惱處即得解脫,從第二禪定離思念,從第三禪定離喜,從第四禪定離苦樂,如是從次第得脫。從定起已,見滅滅法,於毘婆捨那時見無常而捨常法,復見苦復捨樂想,復見無我復捨樂想,心不樂著,因不樂著故,而觀離欲,從欲而觀滅想,從起想而觀棄捨,從取心即解脫。是故律本說,出息入息心即解脫。如是觀心,此是說四,汝自當知。於第四四中觀無常者,無常想,應當知觀無常,應當知恆觀無常。」   問曰:「何謂無常?」   「五陰無常。」   「雲何五陰無常?」   答曰:「為生滅法。」   「雲何生滅?」   「變相法,以變相故,而生無相法,剎那剎那汝自當知,是名觀無常,其色為初。觀無常者,此恆觀無常也,因觀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滅法,是名觀無常。觀離欲者,有二離欲。雲何二離欲?一者、消離欲,二者、無餘離欲。」   問曰:「何謂消離欲?」   「一切法相剎那而滅。」   「雲何無餘離欲?」   「觀離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道處因,至已見寂滅法,見已觀捨,以毘婆捨那捨除煩惱,轉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至極處。阿那波那品竟。   「是時世尊者,此略說也。爾時世尊,以阿那波那念教諸比丘,因諸比丘觀不淨,而自共相殺,因此故,集諸眾僧。集已,世尊訶責眾僧:『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殺?賃鹿杖沙門,復殺諸比丘?』如來訶責已,而為諸比丘結第三波羅夷。若比丘故斷人命,如是為初,為聲聞弟子凡聖雜故,不得罵諸比丘言癡人。空人者,如是斷根已,次至隨結,讚死教死為初。」   法師曰:「我今說其根本。如是佛制戒已,欲縛者欲來縛心,讚歎死者言:『汝在世間多諸苦惱,汝作諸功德,死得生天已,作善者如是為初,汝已作善業,無所狐疑,死必生天。不作惡業者,汝不殺生、妄語,一切惡業汝皆悉不作,汝病極苦,用活何為?何以故?汝已作善業故,若汝從此死已,得生天上受五欲樂,惡業者令駃死。』病人聞比丘語,因語故而自取死,是名斷也。知者,此是眾生,我欲令其死,決定無疑也。眾生受人身者,從胎為初至老,是人身。初心者,初受生心,此語現五欲界,是故說初心,心與三無色陰共成。迦羅羅色者,此初立人身,名為迦羅羅。於迦羅羅色,若男女身相,合成三十色,若黃門身相二十。」   問曰:「何男女迦羅羅色?」   「初成迦羅羅時,如真羺羊色點取澄清油酥,而說偈言: 「『如油酥微渧,  澄清無垢濁,   迦羅羅初生,  色澤亦如是。』   「如是極微細以此為初,過去世人壽二千歲,迦羅羅次第長大乃至老死,此名為人身。斷命者,從迦羅羅時,或熱手搏之,或以手摩之,或以藥服之,如是種種方便斷使勿生,是名斷命。二生者,一者色生,二者無色生。於諸色中,無不可斷,色生可斷,斷色已無色亦死。何以故?為無色依止色故。」   問曰:「斷色者,為過去色現在色當來色也?」   「而說偈言: 「『過去世生非今生,  當來世生非今生,   現在世生是生生,  離過未來取現在,   斷現在生成斷生。』」   問曰:「何謂為現在?」   答曰:「一剎那相續不滅,是名現在生。」   問曰:「雲何為剎那?」   答曰:「起生老滅。」   法師曰:「若如是者則不成殺。何以故?為自生自滅,不假斷之。雲何知之?」   答曰:「現在相續、過去未滅,譬如人從外值熱而來,入室安坐已,熱氣已滅、冷氣而來,相續不斷,心亦如是,過去生相續、現在不絕,若斷之即成殺生,此是當來生因。」   法師曰:「應知眾生,應知斷眾生命,應知方便。」   問曰:「何謂應知眾生?」   答曰:「世人喚假名為眾生,論其實者生氣也。」   「雲何應知斷眾生命?」   答曰:「斷生氣勿令生也。」   「雲何應知方便?」   答曰:「有六方便:一者自,二者教,三者擲,四者安,五者咒,六者神力。」   問曰:「雲何為自?」   答曰:「自殺。」   「雲何教?」   「教餘人殺,如是汝殺。擲者,弓箭為初,隨種種方便令斷命。安者,箛蔟埳及毒藥等,安置一處,觸之即死。咒者,有二種:一者阿塔婆尼耶,二者數。」   問曰:「何謂為阿塔婆尼耶?」   答曰:「或敵國或賊咒之,令頭腹痛種種疾病,令其死。數者,依文句咒,或十二十如是至百數,是名數也。神力者,以神通,如龍王迦留羅、夜叉、天人、人王、龍王殺眾生,以眼視或嚙或吐毒即死。迦留羅者,能啄殺三十尋圍,龍夜叉天人人王者,隨其種種方便,令眾生得死。與器杖者,種種器仗乃至刀子,如此之物與,令其自斷命,而唱言:『汝用此生何?為不如死。』而取鐵鎚石木繩毒藥種種死具,而近其身讚言:『汝在世已作諸功德,死必生天,於難陀園中,與天人玉女娛樂。何以生世受此苦病?』或教使投巖,巖者,山破為二段深谷中,或教入地獄。」   法師曰:「若教人如是自殺者,得波羅夷罪,此殺人身,若餘眾生得波夜提罪。何以世尊廣制此戒?為未來世惡比丘故,餘後句次第易解。若毒藥或刺斫,種種死具不即死,後因此死者,是比丘得波羅夷罪。我今現羺羊四。雲何為羺羊四?有一比丘,見羺羊眠一處,而作憶識:『我夜當殺此羺羊。』移眠餘處。於羺羊處,或父或母或阿羅漢來補,以衣覆體而眠。此比丘往至,夜闇不別是人,言是羺羊,取刀而斫殺,或得父死,或得母死,或得阿羅漢死,得波羅夷逆罪。何以故?初作殺羊心,臨下刀時生心言:『不期是羊、不期是人,我正斷此命。』是故得波羅夷逆罪。有一比丘來補羊處而眠,殺者言:『此是。』即殺,得波羅夷罪,不得逆罪。夜叉鬼神來補羊處,殺者而言:『此是。』即殺,得偷蘭遮罪,不得五逆罪。若羊,得波夜提罪。若心期殺父母、阿羅漢,次第而得,得波羅夷逆罪。知父在軍中,望軍而射,著父死,得波羅夷逆罪,若非父波羅夷罪。   「教殺長人得短人,教殺絳衣人而殺白衣人,教者得脫重罪,殺者得波羅夷。若教言隨得而殺,隨死俱得罪。教人今日殺,受教者明日殺;若教明日殺,而即今日殺;教中前殺,中後殺,殺者得波羅夷罪,教者脫重罪。若教隨時殺,若殺俱得重罪。教言:『若有人來至此處,汝當殺。』所期人未來,教者往補,受教者不別而殺,殺者得波羅夷罪,死者初教時得突吉羅罪。若比丘教比丘,受教者心生念:『我當先殺伴。』下刀還得所期人,殺者教者俱得重罪。若展轉教殺,犯不犯亦如前,時非時亦如前。   「若比丘教比丘殺比丘,教時未得道,臨殺時此比丘已得羅漢,教者殺者俱得波羅夷逆罪。不靜謂靜者,不靜眼不見,謂言是靜。若供養時,於怨家比丘中,與諸比丘共來,於前而坐,為闇所蔽而不知來,而作是言:『此某甲名字,賊何不殺之?毒蛇何不嚙之?人何不毒藥之?我意極樂此人死。』如是之語,是名不靜而言靜。靜而言不靜者,此比丘來至供養處而坐,向者咒比丘知此比丘來,來比丘去已,不覺謂言在,如前所說咒,是名靜而言不靜,如前後所說咒令死,悉突吉羅罪。」   法師曰:「今當演說讚歎死。以身作讚歎者,隨其知,或與刀杖、或與毒藥、或與繩、或令投身山巖,如此之死,死已必當得物,或復得人身財富無量,或得生天,此是以身教之。或搖手或搖足或攝眼,唱言者,開口出聲隨意所讚,教其令死。此人知其讚歎時,得突吉羅罪,隨其讚取死,苦痛而不死,得偷蘭遮罪,若死波羅夷罪。若此人不解其讚,餘人解而言:『我死必得生天。』即取死,讚者無罪。若為二人讚者,隨死得波羅夷罪。若心無所的屬曼讚死,若有死者得波羅夷罪。若遣使讚歎使某甲死,初語得突吉羅罪,往至說竟受苦痛偷蘭遮,若死得波羅夷罪。使者聞讚歎死得生天,而不向彼人說,還自向親友眷屬說,若有死者,使者得波羅夷,教者得突吉羅罪。若使者聞語生天而自取死,教者得突吉羅罪。若作書遣使齎書,使者不知書語若死,遣者得波羅夷,使者無罪。若作書不指的,隨得人與令死,若得其父,父死者得波羅夷逆罪。   「若有殺心,自假造經書種種讚死,有人讀此經書,見經讚死生天,隨經語種種死者,得波羅夷罪,若父母死得波羅夷逆罪,若後生悔心燒經,得初作經突吉羅罪。若眾多比丘共作讚死經,若有讀經有死者,眾多比丘悉得波羅夷,若隨得其父母死,得波羅夷逆罪。若造作讚死經,有人偷取讀,因此有死者,造作比丘得波羅夷罪。若遭涵或遺落去失,有人拾得,依經取死,造經比丘得波羅夷罪。」   法師曰:「今當說斷命初事。若比丘有殺心,掘地作坑,令某甲墮中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羅罪,若墮坑受苦得偷蘭遮罪,若死者得波羅夷罪,若餘人墮死者,比丘無罪。若為一切作坑,人墮死得波羅夷,若父母墮死得波羅夷逆罪。若坑深,有人擔食糧落坑中不即死,後噉食盡必定死,無有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已得波羅夷罪。若作坑本擬殺人,人不來而自誤落坑死,初作坑時得突吉羅罪。復有人落坑,手腳折不即死,又得出坑已,後因此而死,作坑者得波羅夷罪,若因餘因緣死不犯。」   法師曰:「教人作坑,犯不犯如前所說。若作坑取鬼神,初作坑時及鬼神落中受苦,得突吉羅罪,若死者偷蘭遮,人與畜生落死不犯。若後有悔心,自填塞坑,又餘緣敗壞不犯。若作種種殺具使人死,犯不犯如前說。不故作者,或餘事作坑,有落者不犯。或說苦空無常不淨觀,人聞此而自取死不犯。廣說律本竟。   「今說殺戒因緣。或從身心起得罪,或口心作得罪,或用身心口得罪,此是性罪,身業口業害心苦受。慈悲者,有一比丘病極困,諸比丘見此比丘病重,以慈悲心而唱言:『長老!長老持戒具足,因畏死故,而受今苦,長老若死何必不生天?』病比丘聞語已而念言:『諸比丘皆讚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讚者得波羅夷罪。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比丘,慎勿讚死,正可說言:『長老持戒具足,莫戀著住處及諸衣物、知識朋友,但存念三寶及念身不淨,三界中慎莫懈怠,隨壽命長短。』若此病比丘因語而死,如是因說法死無罪。諸比丘欲坐先手按座而坐。」   法師曰:「何座先按而坐?何座不按而坐?」   答曰:「若單施席者不須按,若有□□□□□□□劫□□T癒慼L□紅別譙□U□秉巰□□□訢□□□觀□□□□嫗□□□□潀l□□□諾□□魯□□□觀飀□奉□□馯□諑□□榯□□椸□覛□□淚□□□□奏娀導□□□奏誇□□□□□導□□□□□□□姾□□□□□訪□□□□楏娀導□送□導□□奭□□樨□□~□□P□埤□蓼□□賂□導□覽楀□□□□□□□□□□□□娀導□□妨□榭□□練□P祉□P祕□□慼慼慼慼隉撮鋸W媜C□□玲□驒槾奅□□隉式摩勘牷慼慼樁o□椻□□□□奾穇□□□□□娀導□□祁稘□m□□隉潔珧e□導□□□□□訧□□□模□列送□導□□麛隉撙隆p□□□□□奾穰聾計祐□諑□□馮□□□□□□□□E□梱□□礸□拌榭□□襏妘□□□□□□□導□夾黧qq橁□□穰□□姲鶪薄慼摯癒暴恁撐}導□行婼□□□□□益念□□□楋行秕□□□楏娀奾祁稘□m□□□□導蓼□□榕導□垓妱□□馭□奾穇□□□隉慼慼撫氶慼慼慼慼慼慼   「婬慾亂心句中者,此比丘日夜思欲制其心,而不能制欲,還復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捨戒還俗?我寧可取死。』是故上耆闍崛山頂投巖取死,而巖下有斫伐人,比丘墮時堆殺伐人,無殺心無罪。佛告諸比丘:『莫自殺身,殺身者,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羅罪。』若比丘病極,若見眾僧及看病比丘料理辛苦,而自念言:『此等政為我故,辛苦乃爾。』自觀壽命不得久活,而不食不服藥,善。又有比丘,我病極苦,我壽命亦盡,我道跡如在手掌,若見如此不食死,無罪。若比丘入禪見欲得道,而不入聚落乞食,遂不得食,亦善。   「石句中者,比丘不得拼石,不但石乃至草木土,若起塔寺壘石擲打破亦得,乃至料理房舍亦得,若中食後擲飯虛空與眾鳥亦得,若有惡獸來逼,用石土擲驚勿取著亦得。於烝句者,次第義可解。作姦壞胎者,此女夫婿遠行去,婦與人私通而生胎,胎長大,就比丘乞藥令胎墮落,並婦句者,易可解。按句中女人向比丘言:『雲何得墮胎?』比丘答言:『汝可按殺,兒自墮。』比丘教按,女人以熱氣熨之,比丘無罪;若比丘教自按殺,女人喚餘人為按殺,比丘無罪;若但教按即死,隨其自按,若餘人按死者,比丘得重罪。無兒女句者,一切女人無不受胎者,何以喚為無兒?若欲受胎時,一切女人受胎,若有罪業眾生入胎,一彈指之頃即滅,是故無兒。或女人四大不和,風吹而滅,或兒處有蟲,亦生蟲噉而滅,是故名為無兒。此比丘不解,作藥令兒得住,與藥而死,比丘得突吉羅罪,是故當來比丘勿作醫師,若作醫師者,得突吉羅罪。若為出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合藥者無罪。若諸同學自有藥者為合,若無藥自有亦與,若自無者,亦可為往自恣請檀越家求藥,不得復往餘家。復有五種得與藥。何謂為五?一者父,二者母,三者人侍養父母,四者自淨人,五者畔頭波羅沙。」   問曰:「何謂畔頭波羅沙?」   「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若父母財富自有良藥,醫師不須復作,若父母猶居王位,有病不得不為合藥。若父母貧賤,病時有時將入寺看。洗浴母者,慎勿觸體,飲食得手與。食父者如沙彌無異,洗手足油塗身,悉得用手與,供養令得差愈。淨人者,雇其得入林斫伐樵薪,若得病未至家,比丘與藥,若已至家,比丘不得與藥。若有善男子,依止比丘隨驅使,若病,比丘得與藥。復有十種得與藥,一者兄,二者弟,三者姊,四者妹,五者叔姨,六者伯姨,七者叔父,八者伯父,九者叔舅,十者伯舅,此等自有藥者為合,若無可借用,若後還者善,若不還勿責,如是展轉乃至七世,得從其乞藥合藥,不犯污他家。若弟婦若姊婿有病者,可得以藥與姊與弟,令自與婿婦。若無弟無姊,雲何得與藥?可與外甥與弟子,汝自與汝父母。若和上父母在寺有病疾,弟子亦得為和上父母合藥治病。若和上無父母,自有藥,善。若無弟子,父母有藥,善。若無弟子,父母有藥,自與得。和上看弟子亦如是。若餘人有病,或賊或軍人被創,來投入寺,比丘若有眷屬,就眷屬乞藥得與,若無眷屬,有善優婆塞,就乞亦得與。若有檀越供養眾僧不異父母,若檀越有疾病,眾僧不得為合藥,亦不得與藥,又檀越但問:『大德某甲病,雲何救治?雲何合藥?』答言:『此藥得差。』若作是言善。若檀越又問比丘:『大德!我母病,願大德為處方。』比丘不得處方,作方便問傍大德:『某甲比丘病,以何藥救治?』答言:『長老用此藥,此藥得差。』檀越聞二比丘語已,還為父母合湯藥,若比丘作如是語無罪。   「爾時大德摩訶波頭摩,婆娑婆王夫人得病,夫人遣宮中一女往問,大德波頭摩默然不答,乃與傍比丘共語。此女人聞二比丘語已,還為夫人合藥即得差,夫人病得愈已,作三衣及三百迦利沙槃,又湯藥一正瞿多者,是貯衣物遣餉,而置大德前,問訊言:『夫人今以此藥,乃與大德香花之費。』波頭摩自念言:『此香是醫師得分,用淨取而作供養。』」   法師曰:「如是智慧人,能利益眾生,於己亦無罪,如是作善。若白衣言:『大德!請為某甲作咒。』比丘不得作。若言:『大德!為誦咒。』得為誦也。當作是念:『此白衣不知佛法,若我不為作咒者,當生惡念,是以為誦咒。』取水灑繩而與,若自作繩水與者,得突吉羅罪。若國王及聚落大檀越有病者,遣人至寺請比丘為說咒,比丘為說阿吒那吒,或往到病所為說法,為與戒故得往。若檀越作是言:『今某國王、某檀越喪,今葬,請比丘送喪。』不得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彼葬觀無常,因此故我或得道果。』如此去無罪。   「分衛食者,若可與,若不可與,父母可與,不得與餘人如一迦利沙槃,得與人供養父母、得與淨人、得與槃頭婆羅沙,如此人等須與,若有賊若劫人來乞者得與。」   問曰:「何人可與相勞問?何人不可與問?」   「若有人來至寺,不問貴賤劫賊,一切悉得勞問。若有喚求所須,自物者得與,若眾僧物,先白眾僧,和合者得與,若有強力惡人來乞者,守物人為護住處故,得隨意與,與竟後眾僧不得訶問守物者言:『是汝自領而輒與惡人。』何以故?為護住處故。」   法師曰:「我今說取其證。爾時於師子洲國,名阿□羅陀,於中有賊,名阿婆耶。有五百賊,侍從圍繞一處中頓住,立作壘柵,去壘四面各一由旬,而往劫奪。於隔歷句者,易可解耳。得罪者,於屈陀迦汝自當知。或舉或抑者,十七群比丘有十七人,見六群比丘有一人,十七群比丘一人取其缽盂,六人舉之令倒地,展轉如無異,各坐其上,於是老六群比丘而死,結罪已,於律中說。   「治鬼句者,殺夜叉鬼,此夜叉能捉人,比丘作誦咒令其置,而不肯置,比丘語言:『若汝不置,我能殺汝。』夜叉猶不置,於是比丘,或以米粉或以土泥,捻作夜叉鬼形,而誦咒斷其手足,手足即斷,斷其頸,頸亦即斷而死,是故得偷蘭遮罪。不但殺夜叉,殺天帝釋亦得偷蘭遮罪。惡夜叉句者,有一寺惡夜叉住中,此比丘不知房中有惡夜叉,而教一比丘來入房中,令其安樂住止,是故無罪。若有殺心令入死者犯重罪,不死犯偷蘭遮罪。不但惡夜叉,或有毒蛇虎狼等,悉入惡夜叉,犯不犯如前說。   「嶮難句者,於嶮難處多有賊,教者不知無罪,知者死犯重罪,不死犯偷蘭遮罪。殺即是者,如是初句,有一比丘與一比丘怨家,此比丘欲殺怨家比丘,自念言:『我若白日殺者,人即覺知,伺夜當殺之。』而先觀住處,知已而還,至夜往怨家比丘所,而多有伴,此比丘闇中摸索,疑是怨家,即殺已,是怨家犯重罪。有一比丘疑此而殺彼者,此怨家比丘住處,多伴共眠,於闇中摸索,言是怨家,而誤殺彼。有一比丘言彼是而殺此者,言是彼殺即得彼者,如此殺者,悉得重罪。非人句者,初言令此鬼出,而與病比丘杖,打之遂死,是故無罪。」   問曰:「若欲令鬼出者,雲何得出?」   答曰:「以多羅樹葉,或以綖縛病者手足而與杖,誦羅多那說咒竟,而言:『汝莫觸嬈持戒人,汝可去為說法者。』」   法師曰:「此句易可解耳。」   法師曰:「斫木句者,小小有異義,若此木倒時笮比丘而不犯。此比丘手中有刀斧鋘鈇,比丘寧守死,不得以此刀斧等斫木掘土以脫其命。何以故?若掘土斫木得波夜提罪,因得波夜提罪故,名為過聖人教,是故智慧人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若有餘人為掘土斫木,救出者善。若有方便得。雲何方便?有死木者,餘比丘以抄舉之善。若比丘墮坑窟,餘比丘得以繩下釣上,慎莫自斫木,得語諸白衣沙彌為斫。   「放火句者,有異義,若人放燒火來近寺,為護住處故,比丘得鏟草掘土以斷火,不犯。放燒句者,復有義,若自念言:『我今燒一切眾生。』中隨有眾生死隨得罪,五逆波羅夷、偷蘭遮、波夜提罪,若言:『我今正燒草。』得波夜提,教人燒得突吉羅,唯除護住處得燒。何以故?佛所聽故。酪汁句者,生酪汁、冷酪汁、熱酪汁,汝自當知。」   「何謂為穌毘羅漿?」   答曰:「先取阿摩羅、訶羅勒、鞞醯勒,穀者,七穀,取粳米為初作,餘甘蕉子、一切木果、一切筍、魚肉、蜜、沙糖、石鹽、三蒜,如此之物悉合和為一,或內□□楅祰陵觚□□□□導□E饛□□□奅槆□□蓮□□□□□□□□□埤□讜□驥悅詫照□蝯□□□□禎□□□邧□□□□□耙臨□祧□□□禎□□□□稐‥□紅鞳慼撩笴捸慼慼慼獺慼慼慼撥菕慼慼慼獺慼情敵央瑩k□ザ□□ 「『世尊知四諦,  善說第四重,   今分別解說,  名為波羅夷。』   「爾時佛住毘捨離國者,此義已在前,不復重演,其未說者今我當說。為白衣袪使者,或為白衣耕田及作園林,一切所作我等當作,此是亦不應作,為教授白衣,於律中已說。使者,為白衣作使。行聖利法者,於人中名為無上法也,亦言過人法,亦言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羅漢法。此比丘得第一禪,如是為初。諸比丘自共籌量已,然後向諸白衣說:『有比丘,名佛陀勒棄多,得第一禪定,曇無勒棄多,得第二禪定,僧伽勒棄多,得第三禪定。』如是向白衣說,次第乃至第四禪定,阿羅漢漏盡三達智。白衣或問或不問,諸比丘如是更相讚歎。諸白衣供養,顏色光澤和悅、氣力充足。何以故?此諸比丘得供養已,飲食美味恣意遊戲,亦不坐禪,是故顏色光澤和悅。   「婆裘河邊者,此諸比丘於婆裘河邊安居故,名婆裘河比丘。佛問比丘:『汝等住止和合安樂者。』語諸比丘:『汝等四體九孔悉安樂不?』『不以為勞也。』世尊慰喻已,而訶責婆裘河諸比丘:『汝等作如此行,便是大賊。』佛故欲因斷,當來諸比丘勿作此行,是故律本說,佛告諸比丘:『今世有五種大賊。』何謂為五?一者聚集眾多,或一百二百,如是乃至五百人主,劫城聚落、穿踰牆壁,是世間大賊,如是為初。比丘亦復如是,犯突吉羅罪、波夜提,如是展轉乃至犯波羅夷罪,受他供養尊重讚歎叉手禮拜,如是為初。今世有此惡比丘,捨師及同學,而營覓利養得利養,得利養已恣意飲食,身體肥壯氣力充足,共相調戲,或說飲食美味,或說婬欲,或說國土富樂聚落,或說園林、甘美膳,種種思憶言說,談道粗惡,放縱心意不能自制,遂成破戒,受諸信心檀越佈施衣服、飲食、湯藥、臥具、房舍床席,實非釋種子而稱釋種子,非梵行自稱是梵行,受此諸施,是名第一大賊。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二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有善比丘,或知修多羅藏,或解阿毘曇藏,或解毘尼藏,不希飲食趣得支命,持戒清淨,或為人說法,威儀具足,令人歡喜,從邑至邑,從國至國,為人敬重佛法興隆,如是比丘光揚佛法。有惡比丘,從善比丘聞受法已,為他講說,言辭柔和音聲清徹,人所樂聞眾共讚譽:『大德善說妙法,從誰稟受?』答言:『我自知之,不從他學。』如是自稱,如來積四阿僧祇劫百千劫,具足諸波羅蜜,勤苦如是得此妙法,而惡比丘因偷此法,求覓利養,是名第二大賊。   「復有大賊,精進比丘持戒具足,或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乃至阿羅漢,或凡夫比丘持戒清淨,以波羅夷法謗之,憎嫉他行,自稱己是清淨人,如是謗諸賢聖,偷竊聖法,是名第三大賊。   「重物者,如盜戒無異,乃至五摩沙迦盜取,是名重物。佛告諸比丘:『有五種重物,不應與人,僧亦不得與,眾亦不得與,一人亦不得與,若與者得偷蘭遮罪。何謂為五?一者園,二者地,三者鐵物,四者木物,五者土物,以此諸重物,不得妄與人。』佛告諸比丘:『五種不得分,僧眾一人園為初,若分得偷蘭遮罪。』」   法師曰:「分不可分,於蹇陀迦當廣說,今此略說。以取者,以此重物而取白衣意,希望白衣不可與人,而偷取以餉致白衣,佞取其意,此是第四大賊也。以此重物餉致白衣者,名污他家,因污他家得突吉羅罪,應驅出眾。復有比丘,取僧物如己物無異,行用與人得偷蘭遮罪,若以偷心取者,隨宜多少結罪,此是名為第五大賊。賊無過此賊,聖利法者,此法極細微,若金銀珍寶亦可偷取,此法不可偷取,是故律本說,聖利法者,而自說有,於身中無聖利法,自言聖利法已在我身。」   問曰:「此無離本處,雲何名為賊?」   答曰:「不能得名為賊。何以故?為因空誑妄語,而得大利養故,以方便取之。是故律本說,佛告諸比丘:『盜取人飲食者,此亦名大賊。』何以故?以無實故假名有實,言:『我是阿羅漢。』聖法在他,而假偷在己。譬如獵師欲殺群鹿,若以人形往者,鹿見必走,以方便故,以草木纏身,身非草木,而現示是草木形,諸群鹿見者謂之草木,而來就之,即殺取。比丘亦復如是,非阿羅漢,假示是阿羅漢,現阿羅漢相,信心檀越謂是真實,以餚膳飲食而供養之,亦如獵師假形謀鹿,如此比丘假形謀取諸檀越飲食,是故律本中偈讚: 「『外袈裟繞頸,  內行不淨法,   已行惡法故,  死即墮地獄。   鐵丸熱光炎,  寧可吞取死,   若有破戒者,  不應吞信施。』   「外袈裟繞頸者,以袈裟纏置肩上,此是外取聖表式,內空無所有。譬如畫器內盛臭物,如此之虛假,定無一可取。惡比丘亦復如是。第二偈者,何以如來作如是說:『寧吞鐵火丸,而不吞檀越供養施食。』何以故?吞鐵火丸肝腸爛死,不以此因緣墮於地獄,是故作如是說。訶責婆裘比丘已,告諸比丘,說戒時作如是言:『若比丘空誑妄語為初。』佛結第四波羅夷堅已,復次隨結,除增上慢者。如是佛已為比丘說隨結已,於隨結中,不見謂為已見者,以慧眼不見阿羅漢想,而謂已見,如是未至謂至,未得謂得。未得句者,以道諦未得。作真實者,以慧眼覆見真實。增上慢者,作是言:『我已得聖利法。』於中生慢,或言過慢,或言增慢,自念言:『我於阿羅漢法,我已作之。』雲何慢?以捨摩陀毘婆捨那力故,煩惱暫住,是名為慢,若後見慾境,煩惱便起,唯此人不犯。」   問曰:「何人起慢?何人不起慢?」   「聲聞羅漢不起慢,既得道果,一切諸煩惱滅故,以慧眼覆觀,無有未得謂得狐疑。」   「雲何狐疑?」   「我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為初,如是於四道果慢不起,復不起慢於破戒人。雲何不起?於聖利法無有分故。如禪人好眠為事,此人不起。起慢人者,先持戒具足而入禪定,得禪定已,未分別名色,始入毘婆捨那,三想具足心絕勇猛,或得捨摩陀,或二十年或三十年中不起,因勇猛行毘婆捨那力故,自念言:『我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增上慢如是,若能善持捨摩陀,非但二十三十年,乃至八十年百年煩惱不起。是以生增上慢言:『我得阿羅漢。』是故如來除增上慢,不入空誑妄語聖利法。」   答曰:「言禪定解脫三昧入空慧眼,如是禪定為初。一切諸法,是名為聖利法。惡比丘以此法為己有,或以己身現為法,有聖利滿足見者,世間過世間,用慧知諸法,如肉眼見無異。慧眼者,三知也。」   問曰:「慧與眼為一為異?」   答曰:「一也,慧即眼,眼即慧。」   問曰:「若爾者,何不直言慧?何須言眼,亦不須言慧?」   答曰:「不然,所以如眼不異,故名慧眼。過人法向男女說者,此是指示說處也,非天、梵、魔,亦非夜叉、餓鬼、畜生。我如是知、如是見者,此說其因緣,知如是見如是,禪定為初,如是見如是我知。若撿挍若不撿挍者,此令人知已得罪也,當時說已得波羅夷罪。已得竟,或有撿挍或不撿挍,自向他說。是故律本說,或撿挍或不撿挍。」   「雲何撿挍?」   「問長老:『何時得禪定解脫三昧三道耶?』如是方便問已,或問長老:『得三想苦空無我,或以三昧得之?或非三昧或毘婆捨那得也?或以色或以無色?或以內色或以外色?何時得也?為朝得為中得為暮得?』復問處:『何處得也?為樹下、為阿蘭若、為空閑得耶?』問已復問:『若煩惱已滅,去幾餘有幾?以何道滅之?以須陀洹道,為斯陀含道?於一一道中,汝得何法?』若有比丘得過人法,而一一答言。若不得者,問已迷亂不能自答。若人得者,現法如在手掌無異,日時處所皆一一答之,或白日或夜。若答已復問:『四道果中汝已何道?殺幾煩惱?』答者一一悉著者,復問:『汝得何法?』為得須陀洹、斯陀含?若答悉著者,若有小小異者,即不信。何以故?若有智慧聰明比丘,從師稟受一一句義,不得謬亂。復作餘問:『初入雲何?』若答不著,即聖利滿足,汝不得也而驅出,若答言:『入聖道著,久於戒定慧中,無有懈怠精勤不退,於四供養心無染著,譬如虛空。』若如此比丘說而同合,如大河水與鹽牟那水相合無異,是故佛為聲聞弟子說涅槃道,於一一說中無有謬錯,是故以種種問難怖之,若不怖者,是愛盡比丘,如霹靂著身,亦無恐怖,若有恐怖,則非阿羅漢;若不恐怖,一毛不豎,如師子王,此比丘若說聖利法善者,王及諸大臣有供養者,皆悉堪受。惡比丘者破戒也,比丘有戒者善比丘也。令人知我者,以噁心而假現聖利,無有實想,得波羅夷。已樂自令淨者,自念言:『我已得波羅夷罪,我今雲何得淨也?』如來所以結戒,比丘犯波羅夷罪,於天禪定解脫智慧住樂道者,皆悉障礙不復得。如律本中說半偈: 「『沙門不持戒,  死必入地獄。』   「若於比丘中戒不具足,還作白衣、優婆塞、沙彌戒、持五戒清信士,如此於涅槃道無有障礙,是故於白衣相淨。是故破戒比丘樂淨者,還作沙彌及白衣清信士。是故律本中說,樂欲得淨。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我空誑妄語,空誑妄語者,此無義語也,依止前三波羅夷,若人得此罪,名為波羅夷。」   法師曰:「此句易可解耳。我樂靜者,此是略說現聖利法,以不廣說而增其罪。又有異義,以方便令人得知,入禪定者,入第一禪定、第二、第三、第四禪定,慈悲禪定、不淨觀禪定、阿那波那禪定、聖人禪、凡夫禪悉入。是故律本中說,入禪定為初,若如是說,得波羅夷,言我已離煩惱、離欲、斷、不復生,得罪如前所說。若言我入三昧得道,發語知者,已得波羅夷罪。或言我得智慧,或言得三達智,或言得三十七菩提黨法,得初力、得善作、得八聖道法,如是皆得波羅夷罪。我離欲如是為初,此是須陀洹道,以第三道離瞋恚欲,以第四道離愚癡,是故律本中說,我已離欲,若如是說,得波羅夷罪。   「或言六通中我一一已得,亦得波羅夷罪。若言我前世已得六通,我今欲得,如此不得重罪。或言我得四辯犯重。或言我入滅盡三昧不犯重。何以故?滅盡三昧,非聖人定、非凡人定,若有人疑,是阿那含、阿羅漢,令人知我如是,令人知人即知。又言我已從迦葉佛時得須陀洹道,不犯重罪,何以故?如來以今世結戒,不為過去世。又言過去世入三昧亦如是。」   法師曰:「空誑妄語罪相已結定,今至有三轉,取第一禪為初,乃至離五蓋一,此是第一轉。第二轉取第二定為初,第三轉取第三定為初,我如是入如是定,如是起如是作,已如是通達無礙,有如是說,悉得重罪。」   法師曰:「妄語有三種。何謂為三?一者自念言:『我今欲妄語。』二者開口成妄語,三者妄語已自念言:『我已妄語。』是名三種妄語。復有妄語,初念言:『我今妄語。』臨發言而實語,不成妄語,如此不得重罪。復有妄語,我欲禪發言而禪,我欲入定,如此不犯重。復有妄語,初發思妄語,發口言妄語,語已妄語,如此三相具足,是妄語是為真實妄語。」   法師曰:「若如此不成妄語。何以故?心心起滅如一剎那,前心非後心,後心非前心,是故一心不具足三相。」   答曰:「不爾,所以如來結戒,心心相續如一無異,是故犯重。」   問曰:「三相何者為正?」   答曰:「初發為正。」   法師曰:「我今斷說,何者得罪?言我今正得者,即得罪,若言曾得、欲得不犯重,此三轉品竟。欲說者,我欲說第一禪定,後發語我入第二禪定,此是語誤,第三、第四禪定亦如是誤,悉犯重罪。何以故?為其地故。如言我欲捨僧,而誤捨法,我欲捨法,誤言捨佛,戒亦即失,今空誑妄語小小有異。」   問曰:「何謂為異?」   答曰:「捨戒雖現身相,戒亦不去,要鬚髮語而失。若向人說我得道人,未即解語,良久方解,不即知故不犯,不犯重得偷蘭遮罪。又有比丘向人說,此人亦不知禪想,亦未曾得禪,不解禪義,隨世間語禪定而已。若比丘說,此人聞已言:『此比丘已得禪定、已入禪定。』若如是知者,即犯重罪,欲說品竟。次方便轉者,隨律文句解說,而向白衣說者,言若人受檀越飲食衣服房舍湯藥者得阿羅漢,以方便不自說名字故,犯偷蘭遮罪,若檀越不解語犯突吉羅罪。」   法師曰:「如是種種方便,欲令人解,罪相輕重,汝自當知。我今說無罪者,除增上慢者無罪,不欲向人說、誤說無罪,實得、向、同意說不犯,最初未制戒婆裘河比丘不犯,顛狂、心亂不犯,此因緣本起從身心口,此是性罪。受者,樂受。」   法師曰:「此是律本所說,今次隨結。」   法師曰:「次第至隨結,若有難解者,我今當解說。增上慢句者,前已說,次第二人令人疑句,我今阿練若處住,人當疑我得阿羅漢,或疑我得斯陀含乃至須陀洹,以此疑故,當大得利養,若初作如是心時,得突吉羅罪,從寺往阿練若處,步步得突吉羅罪,至阿練若處起作,皆得突吉羅罪。後有人疑、無人疑,得利養及不得利養,皆突吉羅罪。又有比丘受頭陀法:『我不宜在聚落,宜在阿練若處,此是清淨處,若清淨我當得一一道果,及阿練若處若入已,不得阿羅漢果我終不出。』又自念言:『如來讚歎阿練若住處,若我在阿練若處,諸同學見我,亦樂入阿練若處。』若如是住者便無罪。第三句者,我欲入聚落乞食,著衣持缽現聖利想乃至食竟,悉突吉羅罪,若得利養若不得利養,悉突吉羅罪。又自念言:『我欲入聚落乞食學聖人法,為今世後世,諸同學見我持缽乞食,讚歎言善,此是真如來法,若我等不行此法,實有慚愧。』若生如是心乞食無罪。第四句者,向檀越言:『若人住在檀越寺。』為不說名字故,不得波羅夷罪。令人疑者,此句易可解耳。言煩惱,若向白衣說煩惱盡,隨語得波羅夷罪。若空靜處說言:『我得阿羅漢。』得突吉羅罪。若檀越所供養比丘,此比丘是阿羅漢,此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   「病句者,非人所能堪忍,唯我能忍此苦,此文句者無罪。若言非凡人所能堪忍,唯我一人能忍此苦,若作如是語者,得偷蘭遮罪。婆羅門句者,此婆羅門信心於法,是故言善來羅漢,如是飲食供養,一一皆喚為羅漢;為信心故,喚為羅漢,受如此供養供給,一一悉不犯。佛告比丘:『如此讚歎之言,應生慚愧心而受,受已當勤行道以求羅漢。』次還俗句者,如我等輩於俗法已斷,此非貢高語,是故無罪。障礙句者,於白衣法已障亦言已離,於律本罪想已說。從寺出者,若人先從此寺出,此比丘得阿羅漢。」   法師曰:「此是略說耳,今當廣說。雲何廣說?若言從寺出,或從房出,或從戒壇出,或言渡江,如是眾多僧已有制。若比丘前出者,此比丘是羅漢,若欲令人知前出犯波羅夷。若有因緣師僧遣去,及父母急難因緣出去不犯。若因此事出欲現羅漢想亦不犯。若乘車及以神力出不犯。律本中說,若步出犯,若立制已,即日出不犯。若阿練若比丘立制,若坐此樹下者得阿羅漢,若在此經行處,此比丘亦得阿羅漢,我等應以香華供養。若有惡比丘,樂欲得此供養,樹下坐者及往經行處,得波羅夷罪。若有白衣作寺,若比丘入我寺者,是阿羅漢,若有惡比丘入此寺者,犯波羅夷罪。若眾僧立制,於夏三月中,莫語莫眠、莫出莫受檀越供養,若如是非法制,不從不犯。長老勒佉□者,身相具足,如梵王身故,名勒佉□。」   問曰:「此勒佉□何時出家?」   答曰:「與千梵志同善來出家,得具足戒。」   又問曰:「此勒佉□,因聞何法而得阿羅漢?」   答曰:「因聞《光明經》即得阿羅漢,目連從出家,七日便即得道。發含笑者,是小笑也。因何而笑?已在律本,不須重說。骨骨相連者,此是餓鬼形也,非肉眼所見,唯聖眼能察。」   問:「目連既見如此眾生,何不生慈悲心而發含笑?」   答曰:「所以目連自思惟言:『以佛慧眼自念己身,如此細微眾生我今得見。』念已生歡喜心,故發含笑。復自念言:『如此餓鬼之苦,我今得脫,我得善利。』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丘:『因緣果報不可思議,若思議者則成顛狂。』是故如此因緣不可思議,如律本中說,勒佉□問目連:『以何因緣而發含笑?』目連答言:『若欲問者,於佛前而問。』骨骨相連者,其骨形長一由旬,無筋肉也。眾鳥飛逐者,為是真鳥、為化鳥?此是夜叉鬼,鬼口純鐵為嘴。發大叫聲者,此是號哭大苦惱聲也。此骨若有人來觸者,如新破癰瘡,苦痛如是。咄哉者,歎其苦也。」   法師曰:「大句次易可解耳。比丘呵責者,諸比丘言:『目連空誑妄語。』是故呵責。佛言:『目連是慧眼也。』是故律本中說,目連已成天眼,得見如是。佛告諸比丘:『我已曾見如是眾生,我於菩提樹下得一切智,我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界眾生住處,猶如手掌中見阿摩勒果。』殺牛人者,殺牛為業,殺已剔肉賣,餘骨相連懸置鉤上,以此果報久在地獄,良久得出,餘業未盡,今受此形。肉段句者,此人屠牛殺已,割肉作脯懸置鉤上,餘骨棄擲,恆以此為業,因此果報死入地獄,受果報已從地獄出,受身形如脯段,眾鳥逐,如前句說無異。   「第二句者,此是捕鳥人得鳥,先斬頭斬翅斬足剝皮,懸置鉤上,恆以此為業死入地獄,一一如前句說無異。無皮句者,此人恆殺羊,如斬鳥句一一無異。刀毛句者,此是屠豬人,恆用刀殺豬,恆以此為業,死入地獄,如前所說一一無異。槊毛句者,此人恆捕獵眾鹿,以槊刺殺,因此果報死入地獄,如前句所說一一無異。箭毛句者,此人先作國主,若人有眾罪,以種種治之,或刺或割鞭杖捶撻無道,如是為初,以此果報死入地獄,如前所說一一無異。錐毛句者,此人生時作軍士,恆以鐵錐刺馬,因此果報死入地獄,從地獄出今受此形,錐恆自刺身。針毛句者,此人生時兩舌惡口,死入地獄,從地獄出受此形,恆受針刺。陰囊□□娀導□□□劣□□評兜□□□□□□□□□□□奜□□□i□□□□稚□□福□□□□□□□□□□□□□洁慼慼慼潮w珥嶡□□□□驨□□擇□嶧□□入恁慼慰G□   法師曰:「若有智慧人作官長者,慎勿曲理,受罪果報如此。姦婬句者,此人生時好作姦婬,人所愛惜細滑,而輒與人私通,死入地獄,從地獄出受餓鬼形,恆入屎坑。要婆羅門句者,此易可解耳。無皮女句者,女人皮細滑非己有,是丈夫許,而偷與餘人,因此果報死入地獄,先觸樂後觸苦,今受如此果報。醜臭句者,律本已說。濃爛句者,此女人以火炭泥餘女人,以此果報,一一如前所說。殺賊句者,此易可解耳。比丘句者,此惡比丘受他信心供養,不護身口意業,以此果報,一佛中間在地獄,從地獄出受餓鬼形;惡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不護身口意業,受罪亦如是。河句者。」   法師曰:「此河從何處來?」   「從毘婆羅山出,去一由旬,龍王宮殿在此河下,縱廣一由旬,其城郭如忉利天宮無異。因龍王福德因緣故,所以清冷香美蓮華,大如車輪,水從此流出,經三地獄中間上過,所以熱沸,此是鑊湯地獄餘熱氣上烝,是故水沸。鬥句者,目連向諸比丘言:『長老檀越洴沙王,與離車子共鬥。長老檀越不如退走。』諸比丘心念,惜檀越故,語目連:『汝空誑妄語。』群像句者,葉毘尼江邊,葉毘尼者,江名也。安闍三昧者。」   問曰:「身心不動,此是第四禪定,何以群像渡江而叫聲?」   答曰:「有二種叫聲,一者小象欲泅渡江,見水深而畏故叫;二者大象得水而生歡喜,故大叫聲。未成就者,此禪未成,亦言垢濁不淨,是故得聞象聲。嚴好比丘憶過去五百劫者,此是一生相續憶識,不識化生也。」   法師曰:「雲何憶識五百劫生也?」「此是從外道第四禪定出定,壽終生無色界,壽盡從無色界下生人間,入佛法中得三達智,是故憶五百劫,於二中間不憶。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丘:『我聲聞弟子憶過去事,嚴好比丘第一。』諸大德已說四波羅夷竟。」   法師曰:「波羅夷有幾?」   答曰:「我今總說一切二十四波羅夷,汝自當知。」   問曰:「何謂為二十四波羅夷?」   答曰:「比丘有四,比丘尼不同波羅夷有四,十一人不得。」   「何謂十一人不得?」   答曰:「一者黃門,二者畜生,三者二根人,此三者受生無緣故,名波羅夷。然此三人不障天道,於四道果中有障礙,是故名為波羅夷,此三人不聽出家。四者賊住,五者破內外道,六者殺母,七者殺父,八者殺阿羅漢,九者壞比丘尼,十者出佛身血,十一者破和合僧,此十一人,為所作故,不得道果故,名為波羅夷。賊住、破內外道、壞比丘尼,此三人不障天道,於四道果障礙。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五重罪,此是五逆罪,天道、道果悉障。」   法師曰:「波羅夷有八合十九,復有比丘尼樂著白衣衣服,計成合為二十,此比丘尼亦不破戒,復有弱脊長根,含他人根,坐他人根,此是四,都合成二十四,最後四是隨結。」   法師曰:「何以含他人根名為婬法?此以欲意故名為婬。不得與比丘同住者,不得與布薩說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悉不得共。我今問長老,於一一波羅夷中誰清淨者?第二第三亦問如是,誰清淨者?」   法師曰:「餘文句者,易可解耳。一切善見律毘婆沙四事竟。 「波羅夷品竟,  次至十三事,  今演十三義,  汝等應當知。   「爾時世尊遊捨衛城。爾時者,為聲聞弟子結戒時,非世間時也。遊者,有四,何謂為四?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臥,以此四法,是名遊。譬如世人言王出遊,若到戲處,或行住坐臥。佛遊捨衛亦復如是。捨衛者,是道士名也,昔有道士居住此地,往古有王見此地好,就道士乞為立國,以道士名號為捨衛。如王捨城。昔有轉輪王,更相代謝止住此城,以其名故,號為王捨城。捨衛亦復如是。捨衛又名多有,何謂多有?諸國珍寶及雜異物,皆來歸聚此國,故名多有。 「捨衛甚微妙,  觀者無厭足,  以十音樂聲,  音中喚飲食。  豐饒多珍寶,  猶如帝釋宮。」   「迦留陀者,是比丘名也。欲意熾盛者,為慾火所燒故,顏色燋悴身體損瘦。」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若有難處,我今當說。亂意睡眠者,以不定意以此睡眠也。若白日眠,先念某時某時當起,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汝洗浴竟欲眠,當作是念:「我髮未燥當起。」如是眠。若夜亦應知時,月至某處當起,若無月,星至某處當起。當念佛為初,於十善法中,一一法中隨心所念,然後眠。』此癡比丘不作是念而眠,色慾所纏,是故弄出不淨,除夢中者。」   法師曰:「律本說,唯除夢中,弄與夢俱出不淨,何以除夢?」   答曰:「佛結戒制身業,不制意業,是以夢中無罪。如律本中說,佛告諸比丘:『汝當作如是說戒,若比丘故弄出精,僧伽婆屍沙。』出精者,故出、知精出,以為適樂,無慚愧心。精者,律中七種,毘婆沙廣解有十。何謂為十?青黃赤白木皮色油色乳色酪色酥色,精離本處,本處以腰為處。又言不然,舉體有精,唯除髮爪及燥皮無精。若精離本處,至道不至道及出,乃至飽一蠅,得僧伽婆屍沙罪。若有熱作行來運動,及病疾自出不犯。夢有四種,一者四大不和,二者先見,三者天人,四者想夢。」   問曰:「雲何四大不和夢?」   答曰:「四大不和夢者,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師子賊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虛不實。先見而夢者,或晝日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夢見,是名先見,此夢虛不實。天人夢者,有善知識天人,有惡知識天人,若善知識天人現善夢,令人得善。惡知識者,令人得惡想現惡夢,此夢真實。想夢者,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若福德者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母夢菩薩,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脅,此是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或佈施種種功德,此亦想夢。」   法師曰:「此夢夢中能識,不為想也?」   答曰:「亦不眠亦不覺,若言眠見夢者,於阿毘曇有違,若言覺見夢見欲事,與律有違。」   問曰:「有何違?」   答曰:「夢見欲事,無人得脫罪。又律中說,唯除夢中無罪。」   「若如此者,夢即虛也?」   答曰:「不虛。何以故?如獼猴眠。修多羅中說,佛告大王:『世間人夢,如獼猴眠,是故有夢。』」   問曰:「夢善耶?為無記耶?」   答曰:「亦有善、有不善者,亦有無記,若夢禮佛聽法說法,此是善功德;若夢殺生、偷盜、姦婬,此是不善;若夢見赤白青黃色,此是無記夢也。」   問曰:「若爾者應受果報?」   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以心業羸弱故,不能感果報。是故律中說,唯除夢中。僧伽婆屍沙者,僧伽者,僧也,婆者,初也,屍沙者,殘也。」   問曰:「雲何僧為初?」   答曰:「此比丘已得罪,樂欲清淨往到僧所,僧與波利婆沙,是名初。與波利婆沙竟,次與六夜行摩那埵,為中。殘者,與阿浮呵那,是名僧伽婆屍沙也。」   法師曰:「但取義味,不須究其文字,此罪唯僧能治,非一二三人故,名僧伽婆屍沙。若得故出精罪,應知方便、時想。應知方便者,我今出內色,欲出外色,俱出內外,虛空中動,如是方便故,名方便也。起時有五種:一者欲時起,二者大便起,三者小便,四者風動,五者蟲觸,是名五種。若欲時起男根便強堪用,過此時不起,餘四亦如是。復有朝中晡夜,亦名為時。為除病者。   「如是有十句,青色為初,亦有十故。於律本中說,戶孔為初,內色與外色觸,即成堪用,虛空中動,亦無內亦無外色,自動故得罪。蟲者,此蟲身有毛,若觸癢而起即成堪用,若作藥或佈施,或祠祀或試,或以生天或作栽種,若作如是者,皆悉得罪,若故出精離本處,得僧伽婆屍沙罪,若故出精而不出不得罪,若自流出非故出者亦無罪。」   法師曰:「次句易解,若比丘得罪,往至毘尼師所,毘尼師次第問:『先敕,勿覆藏語。先敕,我如醫師汝如病者,而實頭痛而假言腳痛,醫師設藥病亦不差。』即呵責言:『師無驗不解設藥,是故汝可一一向我說,若重結重,若輕結輕。』毘尼師先觀十一欲、十一方便。」   問曰:「何謂為十一欲?」   答曰:「一者樂出樂,二者正出樂,三者已出樂,四者欲樂,五者觸樂,六者癢樂,七者見樂,八者坐樂,九者語樂,十者樂家樂,十一者折林也。樂出樂者,若比丘欲時起心樂,欲樂故出精,精出故得僧伽婆屍沙。若故出樂,精不出,得偷蘭遮罪。若比丘心想而眠,先作方便以腳挾,或以手握根,作想而眠,方夢精出,得僧伽婆屍沙罪。若欲起觀不淨,以觀不淨而滅之,心淨無垢而眠,若夢精出無罪。是名樂出樂。正出樂者,若比丘眠而夢作欲事,正出而覺而不動根,精出無罪,若正出而動者得罪。若正出自念言:『勿污衣席,不樂出。』而以手捉塞,將出外洗無罪。若有樂心得罪,是名正樂,已復不觸無罪。若貪樂更弄出得罪,是名已出樂。欲樂者,比丘欲起而捉女人,精出無罪。何以故?為婬事故,得突吉羅罪,若至境界得波羅夷罪,若捉已貪細滑,不入波羅夷境界,精出得僧殘罪,是名欲樂。觸樂者,或內觸或外觸,內者,或以手試為強為軟,因觸故精出不犯,若有出心貪樂得罪,是名內觸。外觸者,比丘欲心觸女身,或抱或摩觸細滑精出不犯,以摩觸故,得僧殘罪,若樂觸樂、樂出精,俱得罪。癢樂者,或癬或疥蟲觸男根起癢,以手抓之精出者無罪,若根起因勢動出犯罪。見樂者,若比丘或見女根,根起而熟視精出,不犯僧殘罪,得突吉羅罪,若見已動根精出,得僧伽婆屍沙罪,是名見樂。坐樂者,比丘與女人於靜處坐,共語而精出無罪,因靜處坐得餘罪。若坐欲心起因動腰,得僧殘罪,是名坐樂。語樂者,與女人於靜處語:『女根雲何?為黑為白為肥為瘦?』作如是語精出無罪,因粗惡語得僧殘罪。若語樂有出心動犯僧殘,是名語樂。樂家者,比丘還檀越家,以念故,或母或姊妹,以手摩挲或抱,精出不犯,因觸故得突吉羅罪,若摩挲故出精犯罪,是名樂家。折林者,男子與女結誓,或以香華檳榔,更相往還餉致言:『以此結親。』何以故?香華檳榔者,皆從林出,故名折林。若女人答:『餉善,大德餉極香美,我今答後餉,令此大德念我。』比丘聞此已,欲起精出不犯。若因便故出犯罪,又因不出得偷蘭遮罪。」   法師曰:「是名為十一。毘尼師善觀已,有罪無罪、若輕若重,輕者言輕,重者說重,如律本所治者,若如是作善。譬如醫師,善觀諸病隨病投藥,病者得愈醫師得賞。故出不淨者,如是為初,心樂出而不弄不動,若精出不犯,若觸若癢無出心無罪,有出心有罪,除夢中者。若比丘夢與女人共作婬事,或夢共抱共眠,如是欲法次第汝自當知。若精出無罪,若正出而覺,因此樂出,或以手捉,或兩髀挾,犯罪。是故有智慧比丘,若眠夢慎莫動善,若精出恐污衣席,以手捉往至洗處不犯。若根有瘡病以油塗之,或種種藥磨不樂精出無罪。若癲狂人精出無罪,最初未制戒不犯。第一僧伽婆屍沙說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法師曰:「此義前已解。此摩觸戒文句者,若有難解者我今解說。於阿蘭若處住者,非真阿蘭若處,所以非真阿蘭若處,所以作非真,在給孤獨園精舍後林中故,名阿蘭若。此比丘房四面周圍當中住處善莊嚴者,其中巧妙種種翫飾,治欲謀人不思善法。一窗開者,若開一窗餘處悉闇,若閉此窗開餘窗,此處復闇。如是語已婆羅門尼自念言:『此婆羅門意欲樂出家,應覆藏而發露者。』所以發露者,欲遮婆羅門出家心故。何處高德作如是惡事?高德者,姓貴德高,亦言大富貴姓。女者,有夫女人,或無夫女,或無子女。婬亂變心者,婬欲入身,如夜叉鬼入心無異,亦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婬亂變心隨處而著,無有慚愧,或心變欲或欲變心。是故律本中說,婬亂變心,心即染著。亦言戀著,以身摩觸縛著也。始生者,是即時生也,其兒身猶濕未燥,若觸其身者,亦名犯僧殘,若過其境界波羅夷罪,若與俱在一靜處犯波夜提。如此始生亦如是,何況長大。捉手為初,摩觸細滑,此是惡行也。是故律本中說,若捉手。」   法師曰:「今當廣說。手者,肘為初,乃至爪,是名手也。」   又言:「從臂至爪,亦名為手。髮者,純髮無雜。結者,束髮也。雜絲者,是雜五色絲也。髮雜華者,瞻蔔華為初。雜金銀者,或金銀錢,或金華或銀華,及種種珍寶裝嚴,亦名雜金銀。若比丘捉如是髮者,皆得僧殘。若比丘言:『我捉雜髮。』罪無得脫。若比丘或捉一髮亦僧殘。除髮及手,餘處摩觸悉名細滑,若比丘捉一一身份悉僧殘,此摩滑戒。若捉手、若捉髮、若摩觸細滑,分別有十二種,我今當現。捉觸為初,律本中說,捉者,不摩觸者,不捉不摩,是名觸也。捉者,捻置一處,是名捉。餘句易可解耳。此諸文句今正廣說。若女作女想,比丘欲心以身相觸,律中已說,若捉能得僧殘。若捉置更捉,隨捉多少悉僧殘。若比丘以一手摩觸乃至一日僧殘。何以故?為不動手故,觸亦如是。下觸者,從頭至腳底,捉不置亦得一僧殘。若放已更捉,隨捉多少,一一僧殘。上觸者,從腳至頭亦如是。低觸者,先捉女髮低頭而嗅,隨其所作不置,得一僧殘。牽者,牽就其身。盪者,盪離其身。捉將者,捉女人去一由旬不動手,得一僧殘。若置更捉,隨一一捉得僧殘。若隔衣捉、若隔瓔珞捉,偷蘭遮。若衣穿著肉僧殘,人女作人女想僧殘,人女疑偷蘭遮,人女作黃門想偷蘭遮,人女作男子想偷蘭遮,人女作畜生想偷蘭遮,黃門作黃門想偷蘭遮,黃門疑突吉羅,男子畜生作黃門想突吉羅,男子作男子想突吉羅,男子疑突吉羅,男子作人女想、作畜生想突吉羅,畜生作畜生想突吉羅。二女者,如是為初,若捉二人,二僧殘。若捉眾多女,眾多僧殘。若眾多女聚在一處,若總捉,計女多少,一一僧殘,若中央女不著衣偷蘭遮。比丘以衣繞縛眾多女牽去偷蘭遮,中央女不著衣突吉羅,比丘以繩縛女人衣突吉羅。若女人次第坐膝膝相著,比丘捉著上頭第一女僧殘,餘女突吉羅。若合捉衣第一女偷蘭遮,第二女突吉羅,第三女以下無罪。若摩觸女人粗厚衣偷蘭遮,若女人細薄衣手出摩觸僧伽婆屍沙。若比丘與女人,髮髮相著,毛毛相著,爪爪相著,偷蘭遮。何以故?無覺觸故。」   法師曰:「以髮相繫,為得一罪,為得眾多罪?如赤身坐臥眾僧床,隨毛著一一突吉羅,此女不然,一偷蘭遮,不得多罪。今說往昔羅漢偈: 「『處想及觸欲,  真實無狐疑,   如律本中說,  重罪汝當知。』   「處者,女也。想者,是女想。欲者,摩觸細滑欲。觸者,知觸女人身。具如此事得僧殘,餘者偷蘭遮。若有欲心摩觸女身得僧殘,若無慾心觸突吉羅。有女人以青衣覆身而眠,比丘欲摩觸衣,誤得女人身僧殘。次至掩句者,無女想以手掩女人身,悉突吉羅。若女人共比丘一處坐,女人婬欲變心,來摩觸捉比丘,比丘有欲心動身僧殘。」   法師曰:「如是次第黃門男子畜生,罪有輕重汝自當知。若女人掩比丘,比丘以欲心受樂不動突吉羅,若女人或打拍比丘,比丘以欲心喜受,悉突吉羅。若比丘以形相欲心,或攝目或動身動手動足,種種婬想形相變心,悉突吉羅,若女人摩觸比丘身,比丘有欲心,身不動無罪。求脫者,若比丘有梵行難,比丘推盪牽挽分解得脫一切不犯。若女人年少力壯,卒抱比丘,比丘力羸不得轉動,隨其所作,若臨行婬時,比丘覓方便求走得脫,無罪。不故者,是不故觸女身,或女人度缽,或度種種飲食,相觸無罪。無想者,比丘於女人無想,比丘或緣餘事,行來相觸非故觸,如是無罪。不知者,若女人作男子裝束,比丘不知捉者無罪。不受者,若眾多女人共捉比丘,比丘不受樂無罪,最初未制戒、顛狂、心亂無罪。第二僧伽婆屍沙廣說竟。   「今次隨結摩觸戒。從身心起二受,樂不苦樂,是名二受。念母者,以念故,觸母身突吉羅,女姊妹亦如是。何以故?女人是出家人怨家。若母沒溺水中,不得以手撈取,若有智慧比丘以船接取,若用竹木繩杖接取得,若無竹木繩杖,脫袈裟鬱多羅僧接亦得。若母捉袈裟已,比丘以相牽袈裟而已,若至岸母怖畏未已,比丘向母言:『檀越莫畏,一切無常今已得活,何足追怖。』若母因此溺勢遂死,比丘得以手捉殯殮無罪,不得棄擲,若母於泥井中沒亦如是。女人所用衣服悉一切不得捉,若捉突吉羅,唯除佈施得取。若泥木畫女像,一切不得捉,若捉突吉羅。若人佈施隨處用,一切穀不得捉唯除米,若路遊穀田不犯。真珠摩尼車□□□駏□□□□□駒□□□□□□|概送□禍飀□姜紐□稂馜□□禍飀□□諑□誇□飫奪□□□褽□導□□□秘□祏檢□姏□□□□□瞪□禍□□婇□□□褽□奾禍□□□婇□□襒□婌□□□□□禍□□奪□□椽□□□姐駒□□□□婊□□□□□婇□□□□□馘隆說椽□□□□覬□□導□礸□□龍□□□誇□魅褻兜□□覂送□禍□□□□□奾禍飀□奪□□褻稈秜P兜□□禍□□□量酋□麆T委裀□妯□襾□□□導□□□麟翩撙集癒熨D□鞳慼\毼□奾祺易□□□□諑□□禨□褸□禍□□□□□言姌矩列□禍飀□奪□□□導□穚覆□□□□飾□娀導□□□楌樇□襤飣□□椸□禍□□妍饁稘□j□□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三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畜生女句者,龍女、迦留羅女、一切畜生女,悉不得捉,捉者突吉羅。度橋句者,或板或竹或木一切橋,比丘與女人共度橋,比丘以欲心動橋,橋動不動突吉羅。樹句者,若女人上樹或大小樹,比丘以欲心動樹突吉羅;船句亦如是。繩句者,若比丘捉繩頭,女人捉繩尾,比丘以欲心牽繩動偷蘭遮,不動突吉羅;或共捉杖竹木,一切犯不犯亦如是。觸缽句者,易可解耳;禮拜句者亦如是。第二僧伽婆屍沙廣說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時優陀夷,粗惡語教授,若讚歎亦如是。」   法師曰:「後當說。無慚愧者,女人無慚愧心,心樂者便笑其所作。答言:『善哉大德!』作種種方便,令比丘生欲心,便語或言:『大德非是男子。』或言恐是黃門,女人作如是戲笑語,不顧戒者,比丘以欲心,不思慮好惡,便說粗惡語。粗惡者,非法語也。如年少男女者,讚歎二道,得僧伽婆屍沙。二道者,穀道水道。讚歎者,汝有好相或言汝無相未犯,若言穀道水道如此,真是著女想,作是說已得罪。若毀呰言二道,或言二道合,或言長或言短或言偏,如是為初,悉得罪,或乞或求亦得罪,或言願汝父母何時持汝與我,或言我何時當得汝,作如是語,悉得罪。問句者,汝與汝夫雲何作?自答言:『汝當如是作。』亦得罪。答問句者,我當與我夫眠,雲何好夫當念我。比丘答言:『如是如是眠』,不犯。若言汝作婬事,得罪。教授句者,亦如是。毀呰句者,汝根相惡有孔無形,或言有形無孔。無血句者,汝水道燥無血。恆出者,是女人水道血恆自流出。塞句者,恆以衣塞水道,不令血出。長崛句者,汝根長崛。出兩邊者,女根中肉長出有毛,兩道合汝二根。此十一句中,長崛、共合、兩根,此三句得僧伽婆屍沙,初句穀道水道與婬法,為初六句,得僧伽婆屍沙,餘無形若以婬法相對得罪。」   法師曰:「餘文句輕重汝自當知。女作女想,於第一僧伽婆屍沙已說竟。頸以下者,從頸下至膝,上者,從腳膝至頸,從膝以下突吉羅,若讚歎衣服鐶釧瓔珞說法論義,為講無罪,若比丘為比丘尼說法,因說法中便生欲心,作粗惡語僧伽婆屍沙。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不犯。律文句廣說竟。   「今次隨結此粗惡語,因身心口起婬性罪身心業。若比丘以欲心方便,欲樂此事假說傍事,若女人解此語突吉羅。若言欽婆羅毛長,或言短或言赤或言黑突吉羅。一切因事而言,若女人解突吉羅,若不解無罪。」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粗惡語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時優陀夷,於捨衛國多諸知識者,恆往至知識家,為四供養故,飲食、衣服、湯藥、房舍。惡者,最惡恆流出外血出。唾者,便唾女根,作是言:『誰用此不淨臭處?』女言:『我有何處不淨?何處不好?為衣裳不淨,為顏貌醜陋,有何物不如餘人?』律本中說,已至女邊倚看竟,然後而唾。讚歎供養者,以婬欲法讚歎供養己身,或讚其所須婬事,此第一供養。如『我等出家,餘供養易可得耳,此婬欲供養難得故,名第一供養。』得僧伽婆屍沙。又言:『我亦剎利汝亦剎利,若共和合,正好無過此也。』若如是語無罪,若言我亦剎利,汝可以欲事與我共通,作如是語,僧伽婆屍沙。」   法師曰:「餘文句如前說無異,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不犯。今次隨結,文句次第易可解耳。第四僧伽婆屍沙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行媒戒,智慧者,大有智慧聰明,了了能療理家事,不懈怠有慚愧心。語童女者,『此男子好,汝可取為夫。』復向男子言:『此童女極好作,又忠信真實無虛邪心,汝可取為婦。』檀越答:『大德!我等不甚體悉此人,未知好惡,是誰家兒子,定是何姓何名,那得輒以女相與?若大德教我與,我當遣嫁,若不教與不敢專輒。如此婚姻事大,時剋吉凶發遣進止,後日好惡悉委大德,自知故。』二眾者,此女其夫生時,是村眾主,其夫死已,故號為故二眾。村後者,是村外村後邊住也,諸人共相推論,知優陀夷先後貫練嫁娶婚姻,善解進止,悉是其知養。看兒婦者,初至看視依兒婦無異,後便增薄猶如婢使,初至一月悉付囑家事,過一月已種種驅使。作田取水苦者,是貧窮也。於是優陀夷語檀越:『莫苦人女,如此猥使甚不可。』檀越答言:『我等不與大德共論此事,我是白衣知白衣事,大德是出家知出家法,各不相關。若知白衣家者,此人非沙門。』作如是語已仍息。優陀夷便即遣出:『汝去汝去,汝莫住此處。』   「裝嚴者,一切金銀珍寶。頭多者,漢言多色慾人也。能供養者,若女人以音聲色觸香味,如是一切妙物悉持供養其夫,是名能供養。共賭者,若我等能得此女,汝當償我,若不能得者,我即償汝。如律中所說,比丘不得戲賭。暫時者,乃至一剎那,漢言彈指頃,是名暫時。得行媒法則。何以故?隨人驅使行媒法故。男女者,女餉男子。比丘傳言:『此女人念汝。』男子答餉,比丘復往女處言:『如是如是此男子念汝。』女語比丘言:『我欲共某男子私通。』比丘受語向男子說,還來報女,乃至一交會,僧伽婆屍沙。   「女有十護,父護者,父禁制不聽出入,恐慮他事,母護亦如是,父母護檢看視,不與餘處遊戲,亦不聽行來出入。兄護、姊護、宗親護、姓護、法護、罰護,法護者,是同法人護也。罰護者,若寡女欲與餘人私通,先向官說,若許者便通,若不許者不得專輒,犯者罰金輸官,故名罰護。   「物買者,持物贖取,是名為買也。樂住者,是樂同住也。雇住者,以物雇之,家事悉以委付。衣物住者,因得衣裳承住為婦,此是貧窮女也。水得者,因共洗浴以水相灌,共作要誓為夫婦,是名水得。鐶得者,以鐶安置頭上,恆以戴物,取鐶擲去『汝來住我屋,常作我婦。』是名鐶得。婢取者,自己婢還取為婦。執作者,以直雇賃充家中執作,取以為己婦,是名執作。舉旗婦者,豎旗立軍往破他國,得他女取為己婦。   「若白衣遣比丘往他處:『某方護女,求此女為我婦。』比丘答言善,即往至女所,向女說如是事,女意善,或應或不應。比丘受如是使,還報男子信,僧伽婆屍沙。若男子語比丘教語比丘,比丘仍語父母兄弟姊妹,如此使,偷蘭遮。」   又法師言:「不然。何以故?如律本中說,意欲捨佛,誤言捨僧,意欲捨僧,誤言捨佛,於戒亦不失。比丘雖語父母兄弟姊妹,亦得僧伽婆屍沙。」   法師曰:「後文句如前無異,故不更說。若眾多女遣一比丘傳語,語眾多男子,比丘受語往說還報女,眾多僧伽婆屍沙。不犯者,最初未制戒。若僧使,若因此使往語女言:『某甲男子意欲索汝為己婦。』不犯。何以故?由不受說語故。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不犯。具六事僧伽婆屍沙,一者搖頭,二者手印,三者口受,四者搖身,五者受書,六者具此五事,是名為六事。若父母鬥諍,父遣母還本家,父後生悔心,語比丘言:『我年老,旦夕無人侍養,汝可向汝母語,還看我。』比丘受如是使,語母還報父,悉僧伽婆屍沙。此戒不問知已不知,但受語往說還報,悉僧伽婆屍沙。此是制罪,非性罪具三受。今次隨結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五僧伽婆屍沙竟。   「爾時佛住王捨城竹林迦蘭陀林中,此房舍戒。阿羅毘迦者,是聚落名也,此比丘阿羅毘迦聚落中生,故名阿羅毘迦比丘。自乞求者,是自乞求種種材具,欲營造作大房。教作者,教餘人作或自作,此比丘捨坐禪誦經恆修下業。無主者,無檀越主,但自東西乞求。自為者,自為己身不為眾僧。大房者,此房極大無有齊限,乞求絕多,或乞人或借人,或乞作器或借作器,如是種種或乞或借,除借乞得罪,不得借獵肉捕魚,二師悉斷,餘借一切皆淨。此比丘所營造作房舍既大,魚肉難得,恐其因借倩承遣捕獵,所以斷。若立房得作田,借犛牛及餘耕具無罪。若寺中有拾取殘食人,食竟共聚種種戲笑,如是人驅使無罪。若比丘欲作殿,往至鑿石家,借作石手為作殿,若得善,若得石柱,比丘問檀越言:『此柱雲何得豎?』若檀越自為豎善,若檀越更與餘柱亦得。若檀越答言:『無人。』或言:『自有事。』比丘教餘處借。比丘復言:『我無餘知識。』若檀越無人,有直與直亦好,若得直將至木師所,若須塼瓦,往至瓦師所,若須刻畫,往至刻畫師所,若有餘直可作床席衣服房舍所須。若拾殘食人作息正,得與食,若無食可入聚落乞來與善,不得與錢直。   「為房舍非時入聚落乞油,以手覆缽。若到檀越家,檀越問比丘:『欲何所須?』比丘答言:『為房舍作乞油充與作人。』食米亦如是說,若得油還付知寺事人。若比丘為折或傷或失或死,比丘悉應還直。若檀越承迴施比丘,比丘不得受,若佈施寺得受。比丘不得自取,喚淨人付之,若借車及房舍所須種種雜物,亦如牛句無異。若比丘病乞藥善,白衣見比丘來,即共念言:『此比丘已復來乞。』各走隱避,或見比丘乞食,各自閉戶。   「應量作者,雲何應量作?應量中人三磔手,當佛一磔手,作房內量,長十二佛磔手,內廣七佛磔手。若長中減一磔手,廣中益一磔手,亦不得,若減廣益長亦不得,何況長廣俱過量,未竟乃至一摶泥亦犯。若房長六磔手廣四磔手,作如是房者無主亦不犯。何以故?以非房故。若瓦房,內外上下悉泥犯,若草房不犯。」   法師曰:「定何時犯?為初作犯,為後作犯,為房成畢犯?」   答曰:「初作乃至二摶泥已還,悉突吉羅,最後第一摶泥偷蘭遮,第二摶得竟,僧伽婆屍沙。泥者,有二種,一者土泥,二者石灰泥。處者,窗牖柱樑棟桁火煙孔處,此是非泥處。比丘應將比丘指示作房處,房主應將比丘為示作房處,房主先當治地平正,猶如鼓面,然後往至僧所,請僧安處房處,第二第三亦如是請。若僧往指示善,若僧不得往,僧差智慧比丘往看無難處非妨處,此比丘往看已好,如房主所治地善。   「難處者,虎狼師子下極蟻子,若蟻有窟是中住不得作,若蟻子遊行覓食驅逐得作。何以故?為如來慈愍眾生及比丘故。妨處者,或人田園,或是道路處,或是怨家處,或是賊處,或是屍陀林處,或是王誌護處,如是一切妨處,悉不得作。遶屋四周使得迴十二桄梯,桄間一拳肘若迴草車,餘文句已在律本,不須復說。若比丘自起作大房,無主為身不處分過量,隨作房有所造作營理,一一悉突吉羅,若以塼壘壁,隨塼多少,一一突吉羅,最後二塼第一塼偷蘭遮,第二塼僧伽婆屍沙,屋成泥治竟已結罪,污灑不犯。   「若作屋餘塼泥留置,我後當成,偷蘭遮。若決定罷心,僧伽婆屍沙。若周匝壘壁上不至屋留取明,不犯。若作屋,留一摶泥處後當成,有緣事行不作,有客比丘來住,見不成為成,彼此無罪。若難處、妨處,二突吉羅。僧不處分、過量,二僧伽婆屍沙。若作屋未成,若施僧乃至一人,若打壞若擲置,不犯。若自作自成教他成,教他作教他成,悉僧伽婆屍沙。若二三人共作屋,若一比丘一沙彌悉不犯。何以故?人無一屋分故。若段段分,人得一屋分,僧伽婆屍沙。若壘塼作窟,壘石壘土壘木,若草屋乃至過量不處分,亦不犯。有房有難處妨處,僧不指示過量,不得僧伽婆屍沙。有智慧者應解此義。   「若自為身,作說戒堂溫室食堂,如此作不為自己住,無罪。若兼為自己住,僧伽婆屍沙。無罪者,最初未制戒阿羅毘迦比丘無罪。具六事,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作,三者不指示,四者過量,五者難處,六者妨處,此戒具三業三受。房舍廣說竟。   「爾時佛住俱參毘瞿私多園中,此房戒中,俱參毘者,此是園名也。瞿私多園者,此是長者子名也。孱那者,此是供養菩薩人也。令大德示房處者,有檀越語孱那比丘言:『願大德示我作房處,我為大德作。』神廟樹者,此是國邑人民朝夕供養,是鬼神住處。生樹者,作眾生想也。摩呵羅者,有主為身作大房,此房有主,為身得過量作,有主為身作大房,僧不指示、有難、有妨處,僧伽婆屍沙。餘文句如前房無異。   「爾時佛住王捨城,於竹林園中,時沓婆摩羅子。竹林園者,種竹圍遶,竹高十八肘,四角有樓兼好門屋,遙望靉靆猶如黑雲,故名竹林園,亦名迦蘭陀。迦蘭陀因緣如前說,故不重出。沓婆是比丘名,摩羅子是王名,此王子出家故,名沓婆摩羅子。此大德年七歲出家,剃髮落地即成羅漢,得三達智,具六神通、四無礙辯,一切聲聞所知無不通達,羅漢之中已是第一。入靜處者,是處寂靜無有喧鬧,故名寂靜處。從三昧起者,自言:『我所修善法今已悉訖,我當為眾僧分佈房舍及諸飲食。』」   法師曰:「大德何以作如是言?」   「此最後身,所修已極,當取涅槃,譬如然燈置於風處,不久當滅,此身亦復如是。我當為眾僧分佈房舍及諸飲食,所以為眾僧分佈房舍及諸飲食者,見善男子比丘,從遠方來問訊世尊,房舍迮狹無有住處,我當以神力化作房舍床席□□□□□氈褥等物。又一日見諸小比丘,恭敬宿德上座讓不受前請,以此因緣飲食不時,遂成疲勞。我今當令眾僧住止安樂,各得所宜,不以飲食為苦,是故分佈令其平等。」   法師曰:「大德沓婆摩羅子,於三業之中,何以獨修下業?」   答曰:「此是前身宿願所牽,故有是念。」   問曰:「此沓婆摩羅子,何時發此願也?」   答曰:「過去有佛,號波頭勿多羅,此沓婆摩羅子生一居士家。是時國邑人民,共作大會請佛入國,有六萬八千比丘圍遶,大會供養七日佈施。時有一羅漢比丘,於大眾中以神通力,分佈床席及諸飲食,是時沓婆摩羅子,見此羅漢比丘以神通如此,心大歡喜往至佛所,頭面作禮卻坐一面,而白佛言:『願我後身當來佛時,出家學道速成羅漢,為諸眾僧分佈房舍床席及諸飲食,如今羅漢神力無異。』是時世尊見當來世,此善男子所願果得成遂不?世尊觀來世已,語沓婆摩羅子言:『汝從此百千劫已,有佛號釋迦牟尼,汝年七歲得出家,剃髮落地即成羅漢,名沓婆摩羅子,汝具六神通必得此願。』沓婆摩羅子從此以後,佈施持戒得生天上,天上命終下生人間,如是展轉乃至釋迦出世,從天上下生人間,出家得道,從禪定起,而作是念。作是念已,往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今從世尊乞二種願,一者為諸眾僧分佈房舍,二者差會分佈飲食。』於是世尊答言:『善哉!汝貪瞋既盡,堪為此事,汝當為眾僧分佈床席及諸飲食。』」   「此沓婆摩羅子,何以故?從世尊乞如是願?」   答曰:「為止未來諸誹謗故。於是沓婆摩羅子,受世尊敕已,還所住處。世尊見未來慈地比丘,因沓婆摩羅子差會分房,必生誹謗。為止誹謗故,語諸比丘:『汝當請沓婆摩羅子為眾僧差會分房,請竟應作白二羯磨差。』同學者,同一法事也,亦言同一法學。若比丘共學修多羅者,為敷床座同在一處,若學阿毘曇者毘曇者共,若學毘尼毘尼者共,若說法者說法者共,若坐禪者坐禪者共。何以故?為避諠鬧故,無業無記語者共無記語者,不修三業、食已而眠,眠起洗浴、共論世間無記之語,令身體肥壯。」   問曰:「沓婆摩羅子,何以使無業好語者共在一處耶?」   答曰:「使其得住安心道故,因樂道故,得生天上。入火光三昧者,此是第四禪定,從禪定起已,放右手第二指,以為光明。須臾名聞滿閻浮利地,諸比丘從遠方來欲看神力,至已語沓婆摩羅子言:『長老,為我等安止住處敷施床座。』沓婆摩羅子問諸大德:『樂何處住耶?』諸比丘各各答言:『我樂耆闍崛山住。』又言:『我樂雪山邊住。』又言:『我樂天道士山住。』又言:『我樂鬱單越住。』如是眾多,沓婆摩羅子自隨一比丘,為安止住處敷施床座,為餘比丘安止住處,悉是化身,如真身無異。安止諸比丘已,自還竹林寺住。慈地比丘者,是六群比丘中是第一。惡食者,不得好食,不但惡食,房舍臥具皆悉得惡。」   問曰:「慈地比丘何以恆得惡房惡食?」   「坐其前身無福德故,復於眾中最小,是故得惡房惡食。善飲食檀越者,此檀越恆為眾僧作餚膳飲食。又一日善檀越入寺,至沓婆摩羅子所問:『大德!明日次誰受弟子請?』沓婆答言:『次慈地比丘受請。』檀越聞已心不歡喜,還至家中語其婢言:『汝明日為慈地比丘作食,我不知事,莫如前後食。』又語其婢言:『若慈地比丘來至,於外敷施床席供設而已,勿使其入。』昨日者,慈地比丘與同伴集在一處共論言:『我等今日應得好食。』昨日此檀越來至沓婆所,當是沓婆教語檀越,於外敷施床席及粗飲食。無風風起者,極密處而大風起。水中火者,本是水能滅火,今火從水中出。佛語沓婆:『汝憶有作是事不?今慈地比丘有如是言。』沓婆答言:『唯世尊知我,世尊是一切智,我是漏盡羅漢,何須我言耶?』佛復語沓婆言:『汝不得作如此語也,若汝有如此事者,於眾中言有,若無者,於眾中答言無。』」   法師曰:「世尊何以不直言沓婆無罪,此是慈地比丘尼妄語?」   答曰:「世尊為憐愍眾生故。世尊言作我知比丘犯波羅夷,世尊亦言我知汝犯波羅夷。若有比丘犯波羅夷者,必謗世尊。何以故?為世尊隨瞋愛,愛沓婆故,不道其罪,瞋我故,今道我罪,世尊定非一切智。因誹謗故,死墮地獄。又為當來無慚愧比丘,實有罪而言無罪,佛不在世,誰知我罪者。是故佛語沓婆言:『汝若有作答言有作,若不作答言不作。』沓婆答言:『實不作,乃至夢中亦不為此事。』滅擯比丘尼者,滅擯有三,一者滅身,二者滅不同住,三者滅罰,是名三滅擯。」   「雲何滅身?」   答曰:「滅作者,是滅身也。」   「雲何滅不同住?」   「若犯罪不出,復不捨邪見,名滅不同住。」   「雲何滅罰?」   「汝但作罪自然滅,此是滅罰也。此慈地比丘尼,於三滅中自得滅身也。佛語諸比丘:『汝等滅擯慈地比丘尼。』」   法師曰:「此慈地比丘尼身清淨,為人所教作如此謗,教者應滅擯。何以世尊,教滅擯慈地比丘尼?」   「為以其謗故擯,為以其犯罪故擯。若以其有罪擯者,沓婆摩羅子亦應有罪;以其謗故擯者,沓婆無罪。於律本中說,若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比丘,得僧伽婆屍沙。若比丘以無根波羅夷謗比丘尼,突吉羅。比丘尼謗比丘亦如是。若爾慈地比丘尼得突吉羅,妄語故波夜提。」   法師曰:「以無根波羅夷謗比丘,得僧伽婆屍沙,無波夜提罪。慈地比丘尼犯突吉羅,亦無波夜提罪,所以擯遣慈地比丘尼,以其自言犯罪故。於是世尊從坐起入房,諸比丘即教慈地比丘尼脫法服,覓白衣服與著,驅其令出。慈地比丘,見擯慈地比丘尼,語眾僧言:『我瞋瞋故,教比丘尼謗,此是我罪,莫擯慈地比丘尼。』瞋者,轉善心也。不喜者,因瞋故失喜心,是不喜亦言心垢。無根波羅夷法者,此無實波羅夷。謗者,於此處不見不聞不疑。不見者,不自以肉眼見,亦不自以天眼見。不聞者,不從人聞。不疑者,不以心疑。有見疑者,有比丘於村外入草中便曲,有女人亦入草中,比丘先從草出,女人復從此草出,比丘女人各不相知。有傍比丘見已,即便生疑心,自念言:『此兩人豈無非法意耶?』是名見疑。聞疑者,聞比丘與女人闇中語聲,因此生疑,是名聞疑。疑疑者,有男子女人,將飲食入寺,觀看遊戲去已,餘殘飲食處所狼藉不淨,未得掃除。明日朝旦有客比丘,來入寺中,見此處所即生疑心,復至舊比丘身有香氣,更復疑言:『當是昨夜,此比丘與女人飲食,共作非法婬欲也。』是名疑疑。慈地比丘不見不聞不疑,而生誹謗,是名無根波羅夷法謗。謗者,欲使彼比丘於清淨法退墮,若言汝得波羅夷罪、得僧伽婆屍沙,若教人謗,語語悉僧伽婆屍沙。若遣書如此使書無罪。謗者,有四種:一者戒謗,二者威儀謗,三者邪見謗,四者惡活謗。」   問曰:「何謂戒謗?」   答曰:「四波羅夷法、十三僧伽婆屍沙,若以一一謗,是名戒謗。餘二不定、尼薩耆、九十眾學,悉是威儀謗。邪見謗者,汝言是身有吾有我,是名邪見謗。惡活謗者,汝以因持戒覓利養,是名惡活謗。復有四種謗:一者現處,二者現罪,三者不同住,四者不共法事。現處者,汝與女人共行婬事,是名現處。現罪者,汝得重罪,是名現罪。不同住者,我不與汝共住一處,是名不同住。不共法事者,布薩說戒自恣一切羯磨不同,是名不共法事。若言汝犯重罪,非沙門非釋種子,如是之語得罪。若被謗者言:『汝何不禮我?』答言:『汝非沙門非釋種子。』若如是答者僧伽婆屍沙。若言法師自知,何假我言,如是語未犯罪。」   法師曰:「謗者被謗者後當廣說。謗者共至僧前白僧言:『願諸大德,為我等歡喜判此事,我等亦歡喜奉行。』眾僧應為判此事。若言:『眾僧為我判此事莫停,若是者我當受持,若不是者我不受。』若作如是語者,眾僧語謗者言:『汝且禮佛為其說法,後當為汝判此事。』若遷延至冥,罪人語眾僧言:『日既冥,我且還所住。』眾僧答言善,得穌息已,明朝復來僧中求判此事,眾僧答言:『且還去。』如是至三。如是滿三已,心軟折伏,僧應取此事為判。雖滿三請,心猶剛強言語粗強,眾僧語言:『此處少律師,不得為汝判此事,汝可往餘寺求判。』眾僧問言:『汝已求僧未?』答言:『已求僧,教我來此。』眾僧言:『若如是者,此處亦無律師,可餘寺更覓。』如是次第求覓不得,心軟折伏還歸本處,白眾僧言:『我等諸處覓求僧,無人判,願大德為我等判此事,我等歡喜奉行。』眾僧應依法為判。眾僧問被謗者言:『汝有此事不?』眾僧應作白羯磨和合滅此鬥諍事,若無慚愧者謗有慚愧者,被謗者有智慧,謗者無智慧。若來僧撤,應窮詰此事,此比丘癡頑答對謬僻,僧語言:『汝無知不解,何以謗人?汝應共和合還去,莫舉此事。』若謗者有智慧,以見聞疑罪於僧前能答,眾僧應問被謗者。若有罪者眾僧應為治,若無罪者僧應答言:『汝各自還去。』若有慚愧者謗無慚愧者,謗者癡。若來撤僧,僧應方便問謗者言:『汝以何謗?以戒謗?以威儀謗?』」   法師曰:「何以有慚愧者教,無慚愧者不教,眾僧便隨愛瞋怖癡?」   答曰:「不然。何以故?為欲折伏無慚愧人故,有慚愧者得安樂住故;若教無慚愧人,得勢力增長惡法故,有慚愧者無勢力,不得安樂住故,是故僧不教無慚愧人。若謗者被謗者俱有慚愧,眾僧應懦軟為說法教化言:『汝若有相觸犯,更相懺謝,汝等各還和合共住。』若相謗事,眾僧乃至滿三教化和合,猶不肯罷,眾僧應依法為判。」   法師問曰:「謗法若為初中後?」   答曰:「先作求聽,是為初,若撤僧,是為中,若有罪無罪僧為滅,是為後。」   問曰:「謗法有幾根、有幾地?」   答曰:「謗有二根、三處、五地。」   「何謂二根?」   「有根法謗、無根法謗,是名二根。」   「何謂三處?」「見、聞、疑,是名三處。」   「何謂五地?」   「一者時,二者真實不虛,三者無瞋以憐愍心,四者有義,五者不隨愛怖,是名五地。若問若不問者,以無根波羅夷法謗已,若眾僧問,若二三人乃至一人,若於僧前自說成罪,得僧伽婆屍沙。」   法師曰:「諍有四諍,相言為初。」   「諍有何義?」   「證罪為諍此事,是名為諍。」   「此相言諍,為善、為不善、為無記耶?」   答曰:「亦善亦不善亦無記。雲何善?雲何不善?善者用法論,是名善。用非法論者,是名不善。不以法不以非法論者,是名無記。」   法師曰:「餘三諍後當解說。若言:『汝沙彌、汝優婆塞,汝外道、汝尼揵陀,汝黃門、汝二根人,汝畜生,汝殺父、汝殺母、汝殺阿羅漢、汝破和合僧、汝出佛身血。』如是為初,得僧伽婆屍沙。狐疑者,於見聞狐疑,疑者二心也,亦言忘前事某時某日。」   法師曰:「餘文句易可解耳。若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僧伽婆屍沙;僧伽婆屍沙法謗,波夜提;以威儀法謗,突吉羅。若以瞋故不現前謗,波夜提。若以威儀法不現前謗,突吉羅。無罪者,最初未制戒、顛狂、心亂、痛惱所纏不犯。此戒從身心中起,是故律本中說,身業口意業性罪。謗戒廣說竟。   「爾時佛住王捨城,於竹林迦蘭陀園中,慈地比丘從耆闍崛山下,見一羊行婬。慈地比丘語諸伴言:『我等取羖羊名沓婆摩羅子,取母羊為慈地比丘尼。』諸比丘答言:『善哉,我今以此法謗沓婆摩羅子,無不為此敗。』歡喜共去往到僧所,而白僧言:『我等見沓婆摩羅子,與慈地比丘尼共作婬事。』眾僧聞慈地比丘語已,即集眾僧共判此事。眾僧問慈地比丘:『汝定何處,見沓婆摩羅子與慈地比丘尼共作婬事?』答言:『我等從耆闍崛山下,入聚落乞食,道中逢見沓婆摩羅子與慈地比丘尼共語調戲。』眾僧問沓婆摩羅子言:『此時汝在何處?』沓婆答言:『在竹林精舍。』『汝何所作?』答眾僧言:『為眾僧分佈飲食。』『誰知見汝?』答言:『眾僧知見。』問者,作白羯磨問眾僧:『某時某時,定見沓婆為眾僧分佈飲食不?』眾僧答言:『實見為僧分食。』眾僧復問慈地比丘:『汝語不相應,當是方便非真實也。』眾僧如是三問已,慈地比丘答言:『如是實是方便。』眾僧訶責慈地比丘言:『雲何以餘分事與沓婆?』」   問曰:「雲何餘分?」   答言:「餘分者,沓婆是人,羊是非人,以羊當沓婆處,是名餘分。以母羊當慈地比丘尼,亦名餘分。何以故?以事相似故。是故律本中說,若片若似片,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是名餘分。同種姓者,有一比丘,同剎利種出家,見彼剎利行婬,謗此剎利比丘言:『汝犯波羅夷。』眾僧問言:『汝實見此剎利行婬不?』答言:『實見。』語語僧伽婆屍沙。相名房舍見彼而謗此,犯不犯如前所說。無罪者,若實見犯、最初未制戒、顛狂、心亂、痛惱所纏不犯。第二謗句廣說竟。   「爾時佛住王捨城竹林精舍,此破和合僧戒中,於是提婆達多,往至拘迦利迦一吒無迦利騫陀毘耶子娑勿陀達多所,至已語諸長老言:『我等共破和合僧及如來威德。』破和合僧因緣,後騫陀迦中當說。善哉大德者,此是乞語也。願一切比丘,盡形受在阿蘭若處住,此是受頭陀法。若比丘還聚落中住犯罪,願佛為諸比丘如是結戒,餘四法亦如是。我等令人知者,佛不隨我等制,我等自行此法,令人知我等少欲知足,於是發大善心。佛聞調達乞五法欲破和合僧,佛念言:『此人為利養故,必墮地獄。』佛念言:『我若許調達五法者,多有善男子出家,若受持此法,則於道有難。』是故律本中說,止止調達,勿建此法。若善男子,或在阿蘭若處或在聚落,隨心所樂各不障道。   「頭陀乞食、捨糞掃衣、半月樹下、不食魚肉。佛言:『除三疑不食。』雲何三疑?一者見,二者聞,三者疑。雲何見?見檀越為比丘殺。雲何聞?聞檀越為比丘殺。雲何疑?疑為比丘殺。若見疑者,雲何見疑?比丘從阿蘭若處入聚落乞食,道逢見諸白衣入山行獵,明日聚落作大會,諸比丘於會得肉,心自念言:『昨日見諸檀越行獵,疑此肉當是為獵得也?』是名見疑,不得食。若檀越言:『我本為王及自為行獵,不為比丘,大德但食。』若如是者食無罪。聞疑者,比丘在阿蘭若處,聞聚落行獵設會。檀越請比丘食,比丘疑心,若食得罪。若檀越言:『我自為行獵,不為比丘。』若如是者食無罪,是名聞疑。若不見不聞不疑為比丘殺,如是食無罪,有見得食。雲何有見得食?若見人屠殺,不為比丘,後若得肉食無罪,是名有見殺得食無罪。聞者,比丘自聞殺聲,不為比丘,比丘若得此肉,比丘得食無罪,是名聞。疑得食無罪,疑者,比丘入聚落乞食,見新肉疑不敢受,若檀越言:『不為比丘殺。』得食無罪,是名疑得食。若檀越為比丘殺,若不見不聞不疑,得食無罪。若檀越請二人與食,下座心自念言:『此當為上座殺,不為我,我食無罪。』上座復自念言:『此當為下座殺,本不為我,我食無罪。』若如此者,兩各自疑為彼,上下座疑俱食無罪。若人為比丘殺,比丘不知,食竟方知,如此者無罪。若比丘得肉食,應問然後食。何以故?為欲分別淨不淨得食故。熊豬肉相似故,不但熊豬,更有相似者,是故應問。   「歡喜踴躍者,調達乞五法,世尊不與,調達歡喜自念言:『我今定得破和合僧。』拘迦利聞語已,心大懊惱,如服毒藥無異。調達教化同伴,作如是言:『汝何以懊惱?出家求道宜應精進,瞿曇沙門亦有此法,不盡形壽,我今盡形壽受持此法,何以懊惱?』同伴聞已歡喜隨從。」   法師曰:「調達癡人,已向阿鼻地獄不覺不知,歡喜禮佛而去,還向拘迦利等言:『我共汝等,當行此五法,令人知我等少欲知足。』多欲無厭足者,衣服飲食受不節量,是名多欲無厭足也。調達語同伴言:『瞿曇沙門恆自思念,我聲聞弟子雲何得衣服飲食不以為勞?此是多欲無厭足人。』佛語調達:『汝勿樂此法破和合僧,是重罪也。』若眾僧和合,如水乳合安樂行,若破如是僧者,一劫在阿鼻地獄受諸苦痛;若僧破能令更和合者,一劫在天上歡喜,受梵天福也。   「諸比丘為調達種種方便說法,諸善比丘見調達破和合僧,以種種方便教化,令其開解,心同身同與僧和合,如水乳合。心同者,心同法。身同者,身同共一和合布薩。雲何不同身?雖共一處,心行外法,是名形同心不同。堅持不捨者,執破僧事不置,是名堅持諸比丘。諫是比丘者,諸有慚愧比丘諫諸比丘,莫破和合僧,令與僧同住。諸比丘應三諫,捨者善;若不捨,第一諫不捨突吉羅罪,第二諫不捨偷蘭遮,第三諫不捨僧伽婆屍沙罪。外諫者,諸比丘聞欲破和合僧,往到其所諫言:『長老!莫破和合僧。若破僧者甚重,若捨者善。』若不捨,捉手牽至僧中語言:『汝莫破和合僧。』如是三諫。外軟語三諫,將至僧中軟語三諫不捨,悉犯突吉羅罪。若捨者善,不捨者,應作白四羯磨諫。若初白羯磨不捨,犯突吉羅罪,若作第一羯磨不捨,犯偷蘭遮罪,第二羯磨亦偷蘭遮罪,第三羯磨不捨僧伽婆屍沙。」   問曰:「第三羯磨,為初得僧伽婆屍沙,為中得,為後得?」   答曰:「最後得,最初犯者,調達是也。」   問曰:「餘戒最初不犯,調達亦應不犯?」   答曰:「以其僧三諫不捨故,所以犯罪。」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此戒具三事,身心口意業苦受。破和合僧說竟。   「爾時佛住王捨城於竹林精舍,第二破和合戒中,助破僧者,心樂隨從受持其法。別眾者,不同布薩說戒自恣,為助破和合僧,令僧不增長,是名別眾。我等可忍知者,若其所說我等皆忍皆知。諸長老,莫助破和合僧,當助和合僧,僧和合歡喜不諍,如水乳合。餘文句易可解耳。餘文句,如前破僧無異。第二破僧竟。   「爾時佛住拘參毘耶於瞿私多園中,惡性難語戒中,不善行者,種種身業口業,行不善行。『長老!何以向我作如是言?此是貢高語也。』」   法師曰:「我今解釋其義。此惡性比丘,不受諸比丘教語言:『汝等不應教我,我應教汝等。何以故?佛是我家佛。何以故?我與揵陟將佛入山學道,不見諸長老一人侍從佛者,佛得道已而轉法輪,是故佛是我家佛,法亦是我家法,是故我應教諸長老,長老不應反教我。』」   法師曰:「闡那比丘,何以不言僧是我家僧?為與眾僧鬥諍故,不得言僧是我家僧。『諸長老,譬如秋天樹葉落地,風吹聚集共在一處。又如水上浮蓱,風吹並在一處。諸長老種種出家,入佛法中亦復如是。是故諸長老不應教我,我應教諸長老。』自身作不可共語者,諸同學比丘以波羅提木叉教,以貢高故,不受其語。應可共語者,於波羅提木叉中,共說共罪中出故,是以佛法中得增長。次第文句易可解耳。惡性戒廣說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四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爾時佛住捨衛國給孤獨園精舍,污他家者,有二比丘,一名馬師,二名滿宿。於雞吒山住,此是聚落名。此二比丘,恆於此聚落寺中料理寺捨,因營理故,與諸白衣言語來往,無有慚愧。污他家比丘者,此是馬師、滿宿,於六群比丘中最是上座。馬師、滿宿本是田夫,同作田辛苦,二人共論言:『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於佛法中衣食自然。』同伴答言:『善哉可爾。』更共籌量:『我等今者就誰出家?當就舍利弗、目犍連出家。』籌量已,往到舍利弗、目犍連所求欲出家。舍利弗、目犍連,即為出家與具足戒,誦波羅提木叉竟,滿五臘更得二伴,一名黃赤比丘,二名慈地比丘。四人共論言:『此捨衛國有時豐熟有時飢儉,我等不宜聚住一處,宜應分張餘國。』三人語黃赤比丘言:『長老!汝樂何處住?』黃赤比丘答言:『我樂捨衛國住。』『此國邑內人民,有五十七萬戶,邑外屬捨衛國者,有八萬聚落,國土縱廣一百由旬。汝於此國住處,多種華果樹,名菴羅樹、波那沙樹、椰子樹,如是眾多樹,瞻蔔華樹、闍提華、末利華,如是眾多華,以華果誘□諸居士居士女,諸居士若有樂出家者,汝當度令出家,使眷屬增長。』復問慈地比丘言:『汝樂住何處?』答言:『我樂住王捨城。』『王捨城國邑人民,有八億萬戶,邑外屬王捨城者,有八萬聚落,國土縱廣三百由旬,汝於此國多種華果樹,及度人出家如前說無異。』次問馬師言:『汝何處住?』馬師答言:『我樂住黑山聚落,此聚落飲食豐饒一年三熟。』次問滿宿言:『汝樂住何處?』滿宿答言:『我樂與馬師共住。』『汝二人當好料理住處,多種華果樹,以誘□諸居士居士女。』此四比丘共相處分已,各還所住,料理住處度人出家。三住處眷屬弟子,各有五百人,合有一千五百比丘,黃赤比丘眷屬弟子,悉持戒具足,將諸弟子眷屬,從佛遊行諸國,佛所結戒護持不犯,未結戒犯。三人隨所住處,無有慚愧,佛已結戒及未結戒犯。此惡比丘,不應作而作,不應行而行,是故律本中說,種華者,自種或教人種,或一種華或眾多華,或自溉灌或教人溉灌,自掘地作池,或教人掘以用貯水,或用洗浴或用灌華,皆悉不善。若為僧作池,若自作,不得教言掘,唯作淨語不犯。若為僧作園,及自作園若種樹,為蔭涼故,皆用淨語。若種種華果,誘□白衣男女,自種教人種,悉突吉羅,若為佛僧種不犯,唯除不得掘地傷種,若為僧種果得食無罪,若無蟲水得自灌教人灌無罪。」   又法師曰:「作淨語教人種得。雲何淨語?汝使此樹活、莫令死。淨人隨時料理灌水,不得為白衣貫結華鬘,乃至散華束相著亦不得,除供養三寶。不得舞者,動身下至舉手不得。不犯者,或白衣使比丘禮佛讚經咒願,或使比丘鳴磬集眾,佈施種種法事,為白衣袪使不犯。餘文句在律中,易可解耳。若比丘疾病無湯藥,以華果及餘飲食餉人,求易湯藥,不犯。若為白衣袪使,初去時步步得突吉羅罪,若得飲食,咽咽突吉羅罪,下至為白衣傳語,隨問答悉突吉羅罪,除為五眾出家人驅使不犯。若父母疾病,若眾僧淨人疾病,為覓湯藥驅使不犯,污他家廣說竟。   「行波利婆沙已,次與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者,漢言折伏貢高,亦言下意。下意者,承事眾僧,二十僧中行阿浮呵那。阿浮呵那者,漢言喚入,亦言拔罪。雲何喚入拔罪?與同布薩說戒自恣法事,共同故,名喚入拔罪。」   法師曰:「十三僧伽婆屍沙廣說竟。   「次至二不定法。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時問者,見無人時問優婆夷:『汝不愁憂疲倦飢渴也,夫主念汝不?』如是作白衣語悉問。見時說法者,見人時便為說法。說法者,或說五戒,或說八戒,或說去還食,或說捨羅食,或說半月食,如是種種為其說法。多子者,此優婆夷生兒,有十男十女,是名多子。多孫者,此優婆夷男女兒,各有二十兒,兒孫合有四百二十人,國中人民,見毘捨佉母多兒孫男女如此,皆共評論言:『其是好。』若有嫁娶各來迎取,以為法則,此處堪行婬法。坐屏處者,或比丘共女人坐,或女人眠、比丘坐,或比丘眠、女人坐,或二人俱眠或俱坐。是故律本中說,眼屏耳屏。雲何眼屏?對無目人前。雲何耳屏?對聾人前或對聾盲人前,或對眠人前,或對女人前。可信語者,此優婆夷聲聞弟子。是故律本中說,得果人也,是名可信優婆夷。若比丘言:『我與優婆夷共坐。』若一一罪,隨比丘語治,不得隨優婆夷語治。何以故?見聞或不審諦故。」   法師曰:「我今欲說其事。於摩羅園精舍中,有一愛盡比丘,一日往檀越家入屋中坐。優婆夷對比丘,別倚床而立,外有凡夫比丘,入檀越家乞食,遙見比丘與優婆夷相對,謂言:『共同床坐諦視不已。』愛盡比丘自念言:『此比丘當言:「我與女人共床坐也。」』各還所住,乞食比丘欲舉其罪,往至愛盡比丘房求聽,打戶欲入。愛盡比丘逆知其心,即以神力從屋棟出,在虛空中坐。此比丘入已,遍求覓不得,見在虛空中坐,語愛盡比丘言:『大德!有神力如此,何以入白衣家,獨與女人共床坐也?』愛盡比丘答言:『長老!此是獨入白衣家罪,長老護我善。』」   法師曰:「此見而不諦,是故獨入白衣家罪,是故見而不可信。若比丘欲入聚落,樂與女人坐屏處,著衣持缽時突吉羅罪。若發去時,步步悉突吉羅罪。若至檀越家入屏處坐,波夜提罪。若出已更還坐,一一波夜提罪。若眾多女人共坐,眾多波夜提罪。若比丘先在屏處,女人來入禮拜問訊不犯。從身心起。第一不定法廣說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露屏處者,非覆藏處。一比丘、一女人者,此處無男子,可作粗惡語,除有知男子,餘文句如初不定法說無異。無罪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不犯。此戒性罪,從身心起,樂受、不苦不樂受所攝。二不定廣說竟。   「次至三十尼薩耆。爾時佛住毘捨離國,於瞿曇廟中,聽諸比丘受持三衣。何謂為三?一者安陀會,二者鬱多羅僧,三者僧伽梨。是名三衣。」   法師曰:「解說三衣,於騫陀迦耆婆品當廣說。用餘衣入聚落者,入房著異衣,入聚落著異衣,如是乃至九種衣。佛已聽我等畜三衣,因此語故,三衣各畜三,便成九衣。欲與長老舍利弗者,時長老阿難言:『除佛世尊,餘聲聞弟子,悉無及舍利弗者。』是故阿難,若得袈裟染治帖淨,好者奉舍利弗;若得時食,有好者先奉舍利弗;若得非時漿七日藥盡形壽藥,於中好者亦奉舍利弗。若有諸長者子欲出家,來求阿難,阿難教往舍利弗所,求作和上或作阿闍梨。夫為長者子,應供養父母。是故我今應供養世尊,阿難悉作,我今得無為而住,是故舍利弗,恆敬重阿難,若得衣服飲食,於中好者先奉阿難。是故律本中說,欲奉舍利弗,佛問阿難:『舍利弗何時當還?』阿難答言:『或九日還或十日還。』」   問曰:「長老阿難,何由知舍利弗九日十日當還?」   答曰:「所以知者,舍利弗欲遊行諸國時,來至阿難所,語阿難言:『我欲行某國某國,某時某日當還。長老當好供養世尊,慎莫懈怠。若世尊為四部眾及天龍說法,時長老好憶持,我還長老當為我說。若世尊覓我時,長老當遣人來報我。』舍利弗在諸國,或遣信來問訊世尊,問訊世尊已,往至阿難所,語阿難言:『舍利弗令問訊大德,少病少惱、安樂住不?』問訊阿難已,語阿難言:『我某日當還。』是故阿難,知舍利弗九日十日當還。是故律本中說,佛告諸比丘:『若十日聽畜長衣。』」   法師言:「若阿難言:『舍利弗一月半月當還。』如來亦應因此結戒。阿難言十日當還,是故如來聽十日內畜長衣不犯。」   問曰:「如來何故隨阿難語仍結戒?」   答曰:「此是制罪非性罪,是故隨阿難語而結。衣竟者,隨因緣得衣竟,或望衣竟或望斷作者,割截簪縫,是故名作。竟者,眾事已訖,是名竟。失衣者,若奪若失、若燒若漂、若敗壞若望斷、若迦提月過、若出功德衣,如是眾因緣亦名竟。佛告諸比丘:『有八事捨迦絺那衣。何謂為八?一者去,二者竟,三者盡,四者失,五者聞,六者望斷,七者出界外,八者共出。是為八。』」   法師曰:「此八事騫陀迦別當說。共僧捨者,作白羯磨捨。十日者,時剋也,此衣十日內聽畜,不得過十日。六種衣中若一一衣者,何謂為六?一者驅磨,二者古貝,三者句賒耶,四者欽婆羅,五者娑那,六者婆興伽。是名六衣。若一一衣十日內應說淨者,若長二磔手、廣一磔手應說淨,若不說,過十日犯捨墮。是故律本中說,我聽諸比丘說淨,衣長八指,是修伽陀指,廣四指,此是最下衣。尼薩耆者,漢言捨,此是律法,波夜提罪應懺悔。」   法師曰:「何時尼薩耆?阿留那出時,漢言明相,得罪。若多衣縛束一處,過十日得一罪。若散衣不縛束,計衣多少隨得罪,捨已然後懺悔。」   法師曰:「雲何捨?如律本中說,佛語諸比丘:『汝當如是捨。整衣服偏袒右肩來至僧中,先禮上座長跪叉手,作如是言:「大德僧憶念,我比丘某甲,故畜長衣過十日,犯捨墮,今捨與僧。」』若一衣言一,若二衣言二,若三衣、若眾多,道言眾多。眾中了了解法比丘,應作白羯磨,受彼比丘懺悔:『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故畜長衣過十日,犯捨墮。今見罪,僧中發露懺悔。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懺悔。』白如是。羯磨已問彼比丘言:『汝見罪不?』答言:『見。』『汝當來罪莫犯。』答言:『善。』然後受懺悔。若捨與一人,捨二人、捨三人中,作是言:『大德憶念,我比丘某甲,畜長財過十日,犯捨墮。今捨與諸大德,波夜提罪今懺悔。』三人中一人應白二人言:『諸長老憶念,我受某甲比丘懺悔,當憶持。』受懺悔者問彼比丘,答對如僧中無異。僧中一人應三唱,還彼比丘衣,作是言:『此尼薩耆衣,僧今捨與長老。』如是三唱,此為作法故捨。眾僧下至一人,應還彼比丘衣善,若不還者,犯突吉羅罪。若犯捨墮,衣不捨不懺悔,隨著一一突吉羅罪。若一著不脫乃至破,一突吉羅罪。若犯尼薩耆,衣無罪者,於十日內若說淨若失,是名無罪。諸比丘自作是念:『如來聽畜三衣,我今長雨衣、尼師檀、覆瘡衣、敷具、手巾、朱羅波利迦羅衣,不知當雲何?為說淨、為受持?』作如是念已,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三衣受持不須說淨;雨衣四月受持,過四月已說淨;尼師檀受持不須說淨;覆瘡衣不須說淨,瘡差已說淨;敷具受持不須說淨;朱羅波利迦羅衣受持不須說淨;手巾受持不須說淨。』」   問曰:「三衣雲何受持?」   答曰:「作竟染帖淨量足然後受持。」   「雲何量?」   「僧伽梨、鬱多羅僧量者,上者減修伽陀衣,下者長四肘一拳肘,廣二肘一拳肘。安陀會量者,長四肘一拳肘,廣二肘,若長廣減量,作朱羅波利迦羅衣,漢言雜碎衣。受持三衣者,雲何受持?若先受持僧伽梨,捨已受持新者,以身口對大德比丘說,若無大比丘,以手捉僧伽梨自說,若手不捉不成說,應道其名字。」   法師問曰:「所捨三衣,作朱羅波利迦羅衣受持,不須說淨?」   答曰:「應說淨。尼師檀受持一不得二;敷具青黃赤色有縷毛,多少隨得畜;覆瘡衣畜一不得過;手巾畜二;朱羅波利迦羅衣,隨有多少說受持不犯。床褥薦席、隱囊□□□□□□陳驤藎□□穌¥恁熟間慼慼慼慼慼撮瞴慼慼慼慼慾尺窗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艟G□   問曰:「雲何穿?」   答曰:「穿大如指甲。」   問曰:「雲何指甲?」   「最小指甲,若當穿中有一橫縷不失,若僧伽梨、鬱多羅僧,廣邊八指內穿不失,長邊一磔手內穿不失。安陀會,廣邊四指內穿不失,長邊一磔手內穿不失,長廣外穿如小指甲大失,若失已過十日犯捨墮,補竟受持。尼師檀、覆瘡衣、雨衣、敷具、手巾,若受持穿不失。若衣欲破未有穿,或一條或二條,先以物補,然後割卻故者,不失受持。若三衣有二重,一重穿一重不穿,不失。」   問曰:「袈裟背處欲破,欲轉中著兩邊,雲何轉而不失?」   答曰:「先取兩邊合刺連相著,然後以刀破背處開,然後刺緣,不失受持。若袈裟大減不失受持,若袈裟小以物裨不失受持。」   問曰:「若浣袈裟色脫,失受持不?」   答曰:「不失,若最下量物,長一尺六寸、廣八寸,此以物補應須說淨,若以小物補不須說淨。說淨有二種法,一者對面淨,二者展轉淨。」   「雲何對面淨?」   「並縛相著,將至一比丘所,胡跪作如是言:『我有此長衣,為淨故,我今施與長老,正得賞護不得用。』」   「雲何得用?」   「若施主語言:『此是我衣,隨長老用。』若作是語,得用無罪,是名對面真實淨。」   「雲何展轉淨?」   「於五眾中,隨得一人作施主,將長衣至比丘所說言:『我比丘某甲,有此長衣未作淨,為展轉淨故,施與長老。』彼受施者言:『大德有此長衣未作淨,為展轉淨故,施與我,我今受。施主是誰?』答言:『某甲比丘。』更說言:『大德有此長衣,為淨故,施與我,我已受。此是某甲比丘物,大德為某甲比丘護持,用時隨意不須問主。』是名展轉淨施。」   法師曰:「若受施已答言善,不知為說不成說淨,應更覓知法人就說與前人。」   「雲何成就?雲何不成就?」   「若言施與大德,若言捨與大德,此是真實淨成捨。」   「雲何展轉淨施成捨?」   「若言為展轉淨故施與長老,若言為展轉淨故捨與長老,若言為展轉淨故與長老隨用,一說成捨。」   「雲何不成捨?」   「若言願大德受此衣,願成就大德衣,是名真實展轉淨施,不成真實淨捨。」   「雲何成受不成受?」   「若言我取,若言我受,是名真實淨成受。」   「雲何不成受?」   「若言我當取,若言我欲取,若言作我物,若言成我物,是真實淨不成受。若請為施主,不得不受,若不受者非律行也。」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若受已,不得不還,若不還得突吉羅罪。若受已知非己物,因施方便承匿此物,隨直多少得罪。此戒從身心口起,長衣不受持不淨施,過十日得罪,不以想脫,知過十日得罪,不知過十日亦得罪,此戒三受所攝。長衣戒廣說竟。   「持鬱多羅僧、安陀會遊行諸國者,此僧伽梨置既久,而生撫壞。於是長老阿難,按行諸房見撫衣。」   法師曰:「阿難雲何見此衣?阿難按行而見此衣?」   答曰:「所以長老阿難按行諸房,若見有敗壞者及不淨,便自補治掃除。若見有疾病比丘,便隨時供養料理,是故阿難按行諸房。與不離宿羯磨者,雖離衣宿而不犯尼薩耆罪。」   問曰:「得幾時離宿?」   答曰:「隨病未差得離宿。若病比丘,僧為羯磨,離衣宿已往餘方,若病差欲還,道路嶮難不得還,恆作還意,雖病差不失衣。若決定作不還意失衣,若過十日犯長衣罪,若往餘方病差,還來至衣所病復發,更欲往餘方,承先羯磨不須更羯磨。聚落一界者,此聚落一族飲食共同置衣此聚落,身在阿蘭若處,若明相未出入聚落界,不失衣。聚落別界者,住止別,衣在此家,身在彼家宿,失衣。不離肘者,衣在十五肘內不失,若衣在地,身以神力在虛空,失衣。別聚落者,多主,如毘捨離、拘私羅那國,此是別聚落,若衣在客舍、身在外,若來離衣十五肘內,不失衣。」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重閣者,或五重或七重,各一界有別界。雲何一界?若上下重悉屬一主,衣在此重閣,不失衣,是名一界。雲何別界?此重閣多人共住,若住處各異,衣在上重,比丘在下重,比丘應往衣所,若不往衣所失衣,是名別界。車界者,若比丘置衣車上,比丘應隨逐車行,不得遠,若明相未出時,離車十五肘內,不失衣。若出十五肘外失衣,是名車界。若寄衣置車,車若翻倒或敗壞,車上物分張多聚,衣隨聚處,比丘應往衣邊,不得離。樹界者,日正中時影所覆處,若樹枝葉蔬蔭不相連接,衣在日中,比丘在樹下失衣。若樹枝偏長,衣在枝蔭下,比丘在樹根,不失。阿蘭若界者,如毘梨吒毘林無異,漢言大樹,亦如海洲,人所不及處。林界者,若衣在林中,衣在十四肘內,不失衣。海洲亦如是,方十四肘內不失衣。此林若有人來往,無十四肘界,衣應隨身,若不隨失衣。比丘在阿蘭若處,竟夜坐禪,天欲曉患眼睡,脫衣置岸上,入池洗浴,洗浴未竟明相出,此衣便成離宿,犯尼薩耆罪。若未捨未懺悔,若著突吉羅罪。若露身上岸,復犯突吉羅罪。」   問曰:「雲何得脫?」   答曰:「若無比丘未得懺悔,得著無罪。若見比丘,不捨懺悔隨著,一一突吉羅罪。若比丘有捨墮衣,欲將至比丘所捨懺悔,道路值賊奪衣,但懺悔波夜提罪。若遣沙彌或白衣,為比丘持衣行,或避路或眠熟,至明相出失衣應捨。若沙彌或白衣持衣在前入,不失衣界,比丘亦入不知,謂言界外,明相出,衣實在界內,謂失不失。依止亦如是,若弟子未滿五臘,為師持衣隨和上行,道路值人說法,因貪聞法故,至明相出,不犯離師罪。何以故?心無決定住故。和上犯離衣宿罪,此戒衣已受持,離宿故得罪。餘文句如前無異。離衣宿戒廣說竟。   「爾時有一比丘得非時衣,此比丘欲作衣不足,以水灑日曝牽挽欲令長。世尊按行房舍,見已問言:『比丘!汝作何等?』比丘答言:『此衣短,欲牽挽使長。』非時衣者,夏末一月、冬四月是時,餘七月是非時。非時施者,僧次得、眾次得、或獨得。僧者,一切眾僧。眾者,或學律眾,或學阿毘曇眾,或學修多羅眾。若不足者,小小不足,得置一月。望得者,或於僧中望得,或於眾中望得,或於親友望得,或於知識望得,或於糞掃處望得,或自物望得,是名望得。若有望處,一月內得畜,若過畜犯尼薩耆罪,若二十九日得所望衣細、先衣粗,先衣說淨,新得衣復得一月,為望同故。若望得衣粗,復得停一月,如是展轉隨意所樂,為欲同故,莫過一月。」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若二十九日得所望衣,即日應受持、若說淨。若不受持不說淨,至明相出時,尼薩耆。如是展轉乃至十日,得所望衣,即日應受持、說淨。若不受持不說淨,至十一日明相出時,尼薩耆。此戒因緣本起,如第一尼薩耆無異。廣說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時長老優陀夷,遣故二浣故衣。父母親七世者,父、祖、高祖、曾祖,如是乃至七世,母七世亦如是。父親者,伯叔兄弟乃至兒孫。母親者,舅姨乃至兒孫七世,悉是母親。若女乃至孫,悉是親也,得使出家。女乃至孫兒染,不得使出家。婦兒染。何以故?非親故。比丘尼者,從二部僧中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是名比丘尼。故衣者,下至經身,是名故衣。浣尼薩耆者,若比丘教比丘尼浣,若作灶煖水,覓□□□□□羇□□□□□□襾秪□駾姽□□妵□殺□□檢□妵□憐□□□諑□□□□□□□諑□□□□□□□襾秪□駾姽□□□楦□□□晏□綠黎□□褸□□□□襾秪□駾姽□□婝腹腹慼憎牷慼慼慼慼撬芊慼慼撫氶憬o□□□□榵□□□□□良累饉飾□□餑□□□餑□□□榆j□□□□□□□□□□籠□□□□□□□□□□□□□楏祅□□□□□駂□□□□□□襾祰□□檢□□零餑□□□累饉飾□□□□□□□□□□祅□□□蓼□□□□□襾祰□□槽□□□籠□榆j□餑□□□□□□□□□□□楏祅□□□□□□饋□□□□□□□□□覬殺□□槽□□羚□□□□□□餺楦□□□□羚□□□□□□□□□□訇□□□諑□□□□□□覬殺□□槽□□駾姽□□□隆q□腹慼慼慼慼慼慼q□□□檢□妯□□□煄慼慼慼樞驉慼慼慼慼q□□祅□□□□□□翩慼慼慼憔癒慼慼慼慼慼慼潘a姽□□□□導□妵□飽□□□□□□□樅□□□□□柳馱□□□□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此戒具足六事得罪。何謂為六?一者身,二者口,三者身口,四者身心口,五者作,六者不以想脫,此戒具三受。浣衣戒廣說竟。   「爾時佛在王捨城於竹林精舍,時鬱波羅華比丘尼,住捨衛國。於是鬱波羅華,清朝著衣持缽,入捨衛國乞食,乞食已還入安陀迦林白日入定。」   問曰:「比丘尼無獨行法,鬱波羅華雲何獨入安陀迦林?」   答曰:「如來未制獨行戒,是以鬱波羅華得獨入。已行者,已行賊法。」   「雲何行賊法?」   「穿踰牆壁劫奪人物,以此為業,是名為賊。賊主者,統領諸賊。此賊主先與比丘尼鬱波羅華相識。前行者,賊主盜前而行,見鬱波羅華比丘尼,畏諸賊侵犯,語諸伴言:『汝等可於此路去。』諸賊即隨賊主而去。從三昧起者,比丘尼初入禪時自誓言:『我某時當起。』從三昧起已,諸賊唱如是言:『若沙門婆羅門須者當與。』比丘尼心自念言:『此林更無餘人,唯我一人,必當與我。』是故比丘尼得取。在寺者,是優陀夷。」   問曰:「何以優陀夷獨自在寺?」   答曰:「諸比丘悉隨如來入聚落乞食,留優陀夷守護住處。若汝欲與我者當與我,安陀會細緻故。」   法師曰:「優陀夷於安陀會少有貪,但欲見比丘尼身故,是以乞安陀會。與已去者,優陀夷三乞已,比丘尼即脫衣與已,還所住處。交易者,律本中說,佛告諸比丘:『五眾同法得共相交易。』雲何同法?同師戒見共同,是名同法。初欲受突吉羅罪,入手尼薩耆,唯除親裡比丘尼不犯,非親裡式叉摩尼、沙彌尼、優婆私不犯。不犯者,若比丘為四眾說法,歡喜佈施無罪。若非親裡比丘尼擲去,糞掃取不犯。從一部眾受具足戒非親裡比丘尼受,突吉羅罪。從二部眾受具足戒非親裡比丘尼受,尼薩耆波夜提罪。若以少物交易得多,不犯。餘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此戒具六事,制罪具三受,如前受衣戒廣說。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憂波難陀釋迦子者,釋種出家有八萬人,憂波難陀最為輕薄,而性聰明音聲絕妙。涉遠路者,眾多比丘從娑翅多往捨衛國,於中路遇賊劫奪衣物,撿問者:『汝裸形外道乃有好心?』答曰:『我是釋種沙門,非外道也。』諸比丘聞言是沙門,往白優波離:『大德!可往撿問。』優波離即往撿問:『汝幾臘?何時受戒?師僧是誰?雲何受持三衣?』問已知是比丘,『得從非親友檀越乞衣,若無乞處,以草障身入寺,不得裸形入寺。』」   法師曰:「我今次第說。若比丘道路行見賊,持衣缽與年少令走避。若賊逐年少失衣,上座若下座,隨得一人,折取草及樹葉,付與餘人,使得遮身向寺。白衣見比丘遭賊裸身,持白衣衣與,或與五大色衣,得著無罪。是故律本中說,有比丘著白色衣,或著上色衣,或著不割縷衣,得著無罪。此是何人?若有智慧當思此義。」   答曰:「此是遭賊失衣比丘。若有比丘遭賊失衣,得著外道衣。外道衣者,若鳥毛衣或木板衣,得著無罪,然不得轉見受邪見法。若失衣比丘入寺,若有僧衣者與僧衣,若屬房衣比丘入房住,若不入房住,得以此衣與,若無衣得以敷具、隱囊坼與比丘著,若破壞不須償。若檀越施衣,應還僧衣。失衣比丘入寺,若無僧衣,得從非親裡居士乞,失衣比丘得自乞,為他乞不犯,唯不得乞金銀。」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此戒從身心起,具三受。從非親裡乞衣戒廣說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五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多將衣者,檀越聞比丘失衣,人人與衣。自恣請者,檀越語比丘言:『若有所須,隨意取是。』名自恣請。上下衣者,安陀會、鬱多羅僧,受僧伽梨。是故律本中說,若比丘失三衣,得受上下衣,餘一衣餘處乞;若失二衣,得受一衣;若失一衣不得受。若比丘尼失五衣,得受二衣;若失四衣,得受一衣;若失三衣不得受。若親友、若自恣請檀越、若自己物,隨意受。此戒具六事,非想得脫,此是制戒,身業口業具三受。上下衣廣說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衣直者,金銀錢,若檀越檀越婦,欲持直為比丘買衣,比丘知已即往勸言:『若為我作衣者,當使細緻長廣。』教益直者,下至十六分之一,教緻織者,下至增一綖,若得此衣,尼薩耆罪。若檀越欲作大,勸使小,欲多直買,勸令少直,若隨檀越作,如是得衣無罪。若親裡、若自恣請檀越,如是勸作不犯,若為他勸益不犯。」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第二非親裡居士,為比丘辦衣價,多居士為異,餘文句如前戒說。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語居士言:『汝可持此衣直買衣與某甲比丘。』如是語已,五十伐者,伐五十迦梨娑槃直。待大德者,『大德!我今日有事,願大德待過今日,明日當與。』王臣者,食王俸祿,是名王臣。遣使者,遣人送也。將者,將至比丘所。取淨者,若得淨物我當受也。淨物者,衣服湯藥,是名淨物。若守僧房者,為僧驅使人也。已令知者,我已語守房人:『若大德須衣,往其所,當與大德衣。』居士我須衣者,告令知也,隨解語知也。第二第三亦如是索。若得者善,若不得者,第一第二第三,乃至第六,在前默然。雲何默然者?口不語、立不坐。若檀越喚教坐,不得坐,若與飲食,亦不得受,乃至飲亦爾,若請說法咒願,悉不得為說。若檀越問言:『以何因緣來至此?』答言:『居士自當知。』若得者善,若不口語索,得十二默然求。若一語索,破二默然,二語索,破四默然,若三語索,破六默然,乃至六語索,破十二默然,若更往索,得衣者尼薩耆。若一日一往一索,如是得六日往。若一日一往六語索,後不得更往索,亦不得默然。若不得衣,隨衣價來處,往語言:『我於汝財竟不得用,汝自知,莫使失。』若不得衣,應自往報衣主,不得使人往報,若使人報犯突吉羅罪。」   法師曰:「執事人有二種:一者指示,二者不指示。指示有二種。何者二種?一者比丘指示,二者使者指示。不指示者,復有二種:一者自不現前,二者他不現前。是名四執事人。」   法師曰:「雲何使者指示?」   答曰:「若有居士為比丘買衣,使者往至比丘所,使者到已語比丘言:『大德!某居士遣我送衣價,願大德受。』比丘答言:『此是不淨物,比丘不得受。』使者復言:『大德!有執事人不?』比丘答言:『無。』使者自覓執事人,得已將至比丘所,語比丘言:『此人能為大德作執事人。』即持直付執事人,使者對比丘前語執事人:『汝可持此直買衣與比丘。』若有執事人,比丘語使者言:『執事人在某村某處,名某甲。』使者往至執事人所,語執事人言:『汝可持此直買衣與某甲比丘。』付已還至比丘所,語言:『大德所示執事人,我已付衣直,大德須衣往取。』使者付衣直已,若不自來報比丘,遣人來報語比丘言:『大德所示執事人,已付衣直。大德須衣往取,當與大德衣。』是名四種執事人。是故律本中說,比丘若有執事人,信心敬法,可以直付之,若汝等須衣,當往取,當取淨物,不受金銀,以此因緣方便,可得受金銀,除此無受金銀法。若使者語執事人:『可持此直買衣與某甲比丘。』比丘付執事人衣直已,不報比丘,比丘不得就執事人求衣,若求得衣突吉羅罪。若有居士,持金銀往比丘所,語比丘言:『持此金銀與眾僧,願大德受,為作僧伽藍,作食堂若園田。』比丘不得受,若受得突吉羅罪。教令付淨人,後得為處分料理。若使人不解,比丘得教淨人為受,後得隨處處用。   「若居士持金銀佈施眾僧,教作飲食、衣服、湯藥、臥具,不得自受。若眾僧受金銀,後得飲食、衣服受用,得突吉羅罪。若眾僧不受,居士不解將還,知律比丘路見語言:『汝與眾僧,何以將歸?』居士聞已解,即還付與淨人。若居士佈施隨處用,比丘不得迴換,若迴換餘用者,突吉羅罪。若施作房舍住處無食,眾僧各欲散去,無人守護,得減房直糴食,以供守房舍人食,若如此迴換用者無罪。若四方眾僧房舍物,若住處無食,眾僧欲散去,得減房物以供食用得。何以故?為守護住處故。雖爾不得盡用。若居士佈施田池,比丘不得受。雲何不得受?比丘語居士言:『比丘法不得受田池。』居士語比丘言:『此田池中能生四種淨物,用供養眾僧。』若如是者得受。若居士言:『以池佈施眾僧,使洗浴浣濯,及一切眾生飲隨意用。』若如是施池得受。若居士不解語,但言施池,比丘答言:『出家人法不聽受池,若佈施淨水當受。』居士答言:『善哉大德!本施水。』如此言得受。若居士猶不解語,但言佈施而已,於後命過,比丘不得受用。若居士有兒孫,比丘應教兒孫佈施,若斷種無兒孫,可向聚落老宿言:『此居士不解佈施,命已過,比丘不得受用。長者自知。』長者語比丘言:『弟子以水佈施眾僧。』若如是佈施者,比丘得受用無罪,不得受金銀錢。若居士持米佈施,及甘果衣服飲食,一切得受。若居士自施淨食得受,不得自為身,教居士及請人作飲食,若得亦不得食。」   法師曰:「往昔有一比丘,在質多羅山住,欲得□食,出庭前見諸居士,以水泥地現為□相,發口言:『雲何得如是□明日供眾僧?』居士即解已,便還家中作如是□,明朝持來供養眾僧。上座知不受,諸下座見上座不受,亦各不受。往昔知足比丘,現相如是,猶不得食,況今為身求而得食也!佈施園不得受,如前說無異。若佈施阿蘭若處及林得受。後人破林為田,得米甘果飲食得受,若不與不得強責。若前破林為田人罷,後人來作,應責直。何以故?為己成田故。若有人欲賃田,不得受金銀,淨物得受。若賃田人不知處所問比丘,若有知畔齊,應示處所,若不知勿妄示也。若有人佈施眾僧奴,不得受,若言施淨人或言執事人得受。若眾僧淨人,若朝為眾僧作食,中後自營覓,中前得與食,中後不得與食;衣一切不得與。若半月為眾僧驅使,得與衣食,半月自作,眾僧不得與衣食。若都不為眾僧執作驅使,自為己營覓,後得直與眾僧得受,若不與不得就責也。若施牛羊不得受,若言施乳酪等五味得受,餘一切畜生亦爾。」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解耳。王臣戒因緣本起,身心口業三受,此是制罪,不以不知故得脫。   「爾時佛住阿羅毘城。憍賒耶敷具者,平地佈置。以酢漿灑雜者,乃至雜憍賒耶一毛尼薩耆。憍賒耶毛者,糸中微細者是也,此敷具是氈作,非織物也。」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解耳。」   「爾時佛在毘捨離城於高閣講堂。純黑羺羊毛者,不雜餘毛。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純黑羺羊毛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安邊者,以少白毛置邊也。律中已解,不須廣說。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除病比丘者,若病比丘欲往餘處,嫌臥具重不能將行,眾僧為羯磨,得作新臥具。若病未差得隨意作,若病差已更發,不須更羯磨,得用先羯磨。」   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尼師檀戒中,諸比丘我欲入靜處三月日。」   法師曰:「世尊何以入靜處三月日?世尊遍觀眾生,於三月中無得道者,是以入靜處三月。『我入後當有如是事,比丘既聞我語已,必立非法制,優波斯那朋健陀子,當破此制入至我處,我見已當得讚歎。因優波斯那朋健陀子,多比丘受頭陀法,來得見我,我靜處三月竟,將諸比丘按行諸房,見尼師檀處處狼藉,因尼師檀,我當為比丘結戒。』世尊作是念已,即靜處三月日。於是優波斯那朋健陀子佛至往所者,長老優波斯那,與弟子年未滿二十受具足戒,得突吉羅罪,於騫陀迦中呵責言:『汝癡人,汝未滿十臘,雲何而輒與未滿二十年人受具足戒?』復不解教授,乃遣餘人教授,優波斯那得呵責已,禮佛而去,心自念言:『我是善男子出家,非噁心出家,雲何為弟子故,而得呵責?我當去十由旬住,教授弟子令威儀齊整,如我無異。』然後往問訊世尊,因弟子威儀如法故,而得讚歎。是故律本中說,佛問比丘:『汝心樂著納衣不?』比丘答言:『實不樂著,為隨師故著。』佛即讚言:『善哉,善哉!優波斯那!善能教授弟子威儀具足。』佛告諸比丘者:『佛見尼師檀處處狼藉。』佛告諸比丘:『信心佈施使得受用,莫令損失。』佛已種種方便者,佛已無數方便為諸比丘說法。故尼師檀者,下至一經坐,是名故也。取少許者,四邊隨取一邊,或方或圓取帖新者上,若不能帖,細擘雜新者作亦得。」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在律中,不須廣說。因緣本起如前。尼師檀戒竟。   「爾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精舍,擔羊毛戒。弄者,居士道路逢見比丘擔羊毛,問言:『大德!擔此羊毛何處去?何處販賣也?賣堪幾直?』比丘聞諸居士戲笑弄已,比丘行至寺已瞋恚擲地,諸比丘問言:『大德!何處將此羊毛來而瞋恚擲地?』比丘答言:『我為此羊毛故,為諸居士之所調弄,是以瞋恚擲地。』自擔者,以鬱多羅僧裹而自擔也。過三由旬者,自擔過三由旬,無人代也,隨毛多少,一一犯尼薩耆罪。至三由旬已放地,若以杖撥,或以腳轉,過三由旬,皆尼薩耆罪。至三由旬,若虎狼賊難擔出三由旬,悉尼薩耆罪。若三由旬內為賊劫奪,劫奪已後還比丘,比丘復得擔三由旬不犯。無罪者,欽婆羅尼師檀已成氈不犯,三由旬內不犯,至三由旬已,有人代擔過三由旬不犯。擔羊毛者,下至塞耳,過三由旬犯罪。」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此戒從身心起,不以不知故得脫。羊毛戒廣說竟。   「爾時佛在釋翅瘦迦維羅衛尼拘律園。浣羊毛戒者,妨廢坐禪誦經者,比丘尼由為六群比丘浣染擘羊毛故,是以妨廢。餘文句易可解耳。浣染擘羊毛戒竟。   「爾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金銀戒者,金者,珂琉璃、珊瑚、一切諸寶及販賣之物,是金銀種類。是故律本中說,下至樹膠錢,國土所用,皆不得捉,亦不得教人捉,悉犯。若為身捉,尼薩耆。若為僧、若為眾乃至一人、若為像捉,悉突吉羅罪。無罪者,不自受、不教人受。若居士持金銀佈施比丘,比丘答言:『不得受。』居士復言:『大德!我捨心佈施已定,不得將還。』放地而去,比丘見居士去已,比丘留守看,又有居士見比丘住此,往問言:『大德!何以住此?』比丘答言:『有居士佈施此金銀,比丘法不得受此。』居士向比丘言:『大德!大德既不得受,佈施弟子。』比丘默然,居士承取持去,後居士以此金銀,易飲食衣服淨物與比丘,比丘得受。若無解法人,金銀在屋中閉戶莫使失,若有賣衣缽人,比丘喚來示金銀,語賣衣缽人言:『貧道須此衣缽,有此金銀。居士自知。』若無賣衣缽人,有賣非時漿七日藥盡形壽藥,將來至金銀所,語言:『有此金銀,眾僧須此藥。居士自知。』得藥已,眾僧得食用。金銀主比丘不得食用,餘白衣淨人乃至畜生,悉不得食。何以故?為眾僧物故。若不得藥,金銀主置而去,更無方便得受。若見優婆塞,喚來教擲去,優婆塞言:『此金銀何以擲去,我當拾取。』比丘答言:『隨意。』若優婆塞解法,持易衣缽來與眾僧得受。若無優婆塞可教擲去,眾僧應白二羯磨,一比丘知五法者,將此金銀使閉目擲去,莫記處所,若記處所突吉羅罪。受施用有四種法。雲何為四?一者盜用,二者負債用,三者親友用,四者主用。」   問曰:「雲何盜用?」   答曰:「若比丘無戒,依僧次受施飲食,是名盜用。」   「雲何負債用?」   「若比丘受人飲食衣服,應先作念,若不先作念而受衣食,是名負債用。若有聰明智慧信心出家比丘,至受食時,口口作念,若鈍根者,未食時先作一念,若鈍根比丘受用衣時,應朝先作一念,利根者著著作念,房舍床席臥具一切受用信施,應先作念,若不先作念,是名負債用者。若不為障寒障熱及障慚恥而用衣,若不為飢渴疾病而受飲食湯藥,亦名負債。若受飲食衣服,不先作念突吉羅。」   「雲何親友用?」   「七學人受用施物,如子受父物無異,是名親友用。」   「雲何主用?」   「真人羅漢受用施物。」   法師曰:「於四種受用中,盜用最惡。復有四種受用。雲何為四?一者有慚愧用,二者無慚愧用,三者有法用,四者無法用。」   「雲何有慚愧用?」「無慚愧人親近有慚愧人受用無罪,是名有慚愧用。」「雲何無慚愧用?」「有慚愧人親近無慚愧人受用得罪,是名無慚愧用。有慚愧人親近無慚愧人,後必當隨其作惡,故名無慚愧人。無慚愧人親近有慚愧人,後必當改惡修善,是名有慚愧人。」   「雲何有法用?」   「若有慚愧人用法而得,是名有法用。」   「雲何無法用?」「無慚愧人不用法而得,若得此物,如得毒藥無異,是名無法用。」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已在律中,不須廣說。此是制罪,身口心業三受,受寶戒廣說竟。   「販賣寶戒者,非一種作者,或已成器或未成器。頭物者,華釵一切頭所用,悉是頭物。鐶釧鉗鎖種種身所裝束,是名成器。已成器易未成器,以未成器易已成器,以突吉羅易尼薩耆波夜提,以尼薩耆波夜提易突吉羅。」   問曰:「雲何以突吉羅易尼薩耆波夜提?」   答曰:「以銅錢易金錢,亦得尼薩耆波夜提,是名突吉羅易尼薩耆波夜提。以金錢易銅錢,是名尼薩耆波夜提易突吉羅。若以寶易鐵,以此鐵作缽作斧,隨作一一作器,悉不得用,若用突吉羅罪。」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易可解耳。因緣本起如前戒無異。種種販賣戒,律中已解,更無異義,不復重出。若畜長缽過十日,尼薩耆波夜提。尼薩耆缽,不捨不懺悔,若用突吉羅罪。無罪者,未滿十日、若說淨、若受持。」   法師曰:「新缽幾薰堪受持?」   答曰:「若鐵缽五薰堪用,若土缽二薰堪用,若買他缽,未還直不得受持。若缽主言:『但用,然後還直。』缽主雖作此語,亦不得受持,還直然後受持。若買缽已度直竟,缽主為薰竟報比丘,比丘不往取,過十日犯捨墮。若缽主薰竟,人知薰竟,傳向比丘道,比丘雖聞語過十日不犯。要聽缽主報,後過十日對人說受,若無人得獨說受。若失受持者,罷道、死、轉根、捨、穿,是名失受持。破穿如粟米大,失受持,若以鐵屑補得受持。因緣本起如前無異。長缽戒廣說竟。   「捨衛國五種藥者,生酥、熟酥、油、蜜、石蜜。酥者,一切淨肉乳亦可飲,酥亦中作藥。」   問曰:「七日藥蠅蟻落中,得服不?」   答曰:「漉去得服,若今日受酪說。」   「酪中酥為七日藥不?」   「即攢酥至第七日攢得酥,此第七日得服,若至第八日尼薩耆,油、石蜜亦如是。若非時受酪、非時攢,若非時受酥,不得服,油、石蜜亦如是。若鬼病須生肉生血得差,聽服,唯除人血不得服。若得酥已說,內置器中,此器已盛酥,器中有酥出,與新酥共合,應更說。若酥至第七日若失,若與白衣、沙彌,若還與酥,若沙彌佈施,得食無罪。未滿七日佈施沙彌,至第八日若有急須用,得就沙彌乞食無罪。」   法師曰:「餘文句已在律中,不須廣說。此七日藥戒廣說竟。此是制罪非性罪,從身心起。   「捨衛國佛聽雨浴衣者,於騫陀迦,因毘捨佉母故,聽受雨衣。餘一月未至夏者,應作雨浴衣浣染縫治,四月十六日雨浴衣浣染裁縫,不須說淨亦不得用。五月一日受持用竟,雨時四月合春末十五日,一百三十五日用,若春末月不得雨浴衣,又夏方得,即受持用。非求雨浴衣時者,從九月半至四月半以還,此非求雨浴衣時,若求尼薩耆。若有雨浴衣不用,裸形洗浴突吉羅罪。四月十六日求雨浴衣,不足,若有望得處得停置,為足故,若得足者應受持,若不足得停置,乃至九月半不須說淨。若受迦絺那衣,得停至正月半,不須說淨。若三衣不足,迴用作袈裟,若少不足,有望得處,得停至一月。若足者作衣,若不足,應說淨若受持,若不說淨不受持,至三十一日尼薩耆。無罪者,若少者從親裡乞,若自恣請檀越乞不犯。」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律中當廣解,不須重說。   「恐怖戒者,住阿蘭若處有二種:一者長在阿蘭若處,二者三月在阿蘭若處。比丘阿蘭若處住,衣服敗壞,得還聚落僧房住,為治護衣故。若治護竟,還復阿蘭若處住得。迦提月賊者,迦提月無雨秋賊起。見諸賊殺人奪物,比丘恐怖者,畏失三衣,三衣中隨一一衣寄聚落中。恐怖者,若自見賊、若聞人道,是名恐怖。若阿蘭若處眾多房舍堅密,不須寄衣聚落,寄衣已六夜一往看,見衣已還阿蘭若處,除僧羯磨。」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律中已說,不須廣解。迴施者,檀越飯佛及僧,欲施衣,比丘自迴向已,初教迴向已突吉羅罪,得物入手尼薩耆波夜提罪。若迴施與他乃至畜生,欲與此畜生,迴與彼畜生,得突吉羅罪。欲供養此像,迴與彼像,悉突吉羅罪。無罪者,若不知與僧。」   法師曰:「三十事廣說,究竟無遺餘。次至九十事,汝等一心聽。妄語戒中,訶多者,此是大德名也。釋種出家有八萬人,訶多亦在其中,性好談論,與外道論義時自知理屈,便違反前語,若外道好語時,便迴為己語,自知理僻,言是外道語。若剋時與外道論議,語外道言:『中後當論議,自中前來。』語諸檀越言:『即時論議。』自上高座,語諸檀越言:『外道那得不來,必當畏我,是故不來。』自下高座而去。中後外道來,覓比丘不得,便呵責言:『沙門釋子言知正法,雲何故妄語?』妄語者,口與心相違,亦名空語也。不犯者,欲說此誤說彼,妄語戒廣說竟。此是性罪。毀訾語者,欲令彼羞也。無罪者,唯除教授,此是性罪,毀訾語廣說竟。   「兩舌者,若兩舌鬥亂比丘、比丘尼波夜提,餘三眾突吉羅,白衣亦突吉羅,此是性罪,兩舌廣說竟。同誦句者,有四種。何者為四?一者句,二者隨句,三者隨字,四者隨味。何者為句?偈中句一句,是名一句。何者隨句?次第二句,是名隨句。何者隨字?隨文字而說是名隨文字。何者隨味?同字異義,是名隨味。有字義味,是名為句。若教未受具戒人諸惡莫作,未受具足戒人同聲而誦,波夜提。若師言諸惡莫作,未受具足人抄前,而誦諸善奉行,同聲而誦,師得罪。師言諸行無常,弟子言無常,亦得波夜提。若長行同者,隨字得罪。佛語者,一切律藏、阿毘曇藏、修多羅,此是佛語。聲聞語者,阿能伽那正見經,阿□摩那經,周羅卑陀羅,摩訶卑陀羅,是名聲聞語。梵志語者,一切外道梵志一品,是名梵志語。天人語者,魔王、梵王、帝釋、一切天人所語,是名天人語。同誦不犯。」   法師曰:「若佛涅槃後,迦葉為上座,五百羅漢所集三藏,若共未受具戒人同誦此法者,得波夜提罪。若法師所撰文字,共同誦者不犯。」   法師曰:「同誦戒廣說竟。不前作念者,臨欲眠時,應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無常,於六念中隨一一念,若不如是念,是名不前念。露身者,臨眠不先作念,心即散亂,是故露身種種音聲,或如鳥聲或如牛馬聲,諸優婆塞聞已皆生譏嫌:『雲何出家人作如是眠!』佛因是事,為諸比丘結戒,自今以後,不得與未受具足戒人同房宿。時羅□羅聞佛結戒,護持不犯,是故羅□羅入佛廁,以袈裟敷地而眠,羅□羅所以入佛廁屋者,以淨潔、多人以香華供養,是故入中而眠。明相未出,如來上廁先謦欬作聲,羅□羅在內亦謦欬作聲,佛知而故問:『汝是誰?』答言:『我是羅□羅。』佛因羅□羅故,念諸沙彌開得二宿。」   法師曰:「雲何房不得共宿?」   「一切覆一切障,乃至以衣幔作屋亦犯。壁者,乃至高一肘半,亦名為壁。共宿犯,若多房共一戶亦犯,除別有戶不犯。第三明相未出避去,若不避者全三宿亦不犯。第四宿初夜不得,若脅著床波夜提罪。若屋少覆多障不犯,多覆少障亦不犯。若四周屋各向媔}戶,共一大戶出入亦犯,若別有戶不犯。若過三宿比丘眠、未受具戒人眠,得波夜提罪。若未受具戒人眠已起更眠,隨眠多少得波夜提罪。若未受具戒人過三宿,未受具戒人眠、比丘眠,俱波夜提罪。若比丘起已更眠,隨眠多少,眾多波夜提罪。若屋相連接大,乃至一由旬,同一戶出入亦犯。屋若有龜鱔窟,止穿外邊、媄鉹ㄢq,不犯。若屋多覆半障突吉羅罪,多障半覆亦突吉羅罪。」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易解,不須廣說。同宿戒廣說竟。   「共女人同屋宿戒者,作福德捨,擬去來人止宿也。共女人同屋宿戒,已在律中,不須廣說。為說法者,或說三歸五戒,或說天堂地獄,除有知男子者,是人男、非鬼畜生,若有知男子過五六語亦不犯。五六語者,若比丘為說五六語無罪。五六語者,一偈一句若聲相連不斷,一波夜提,若句句斷,句句波夜提。一句經文、五句義疏,合成六句不犯,若過波夜提。有眾多女人,為一女人說法竟,復為第二第三女人說,第一女人復來聽,雖過五六語不犯。答問者,若女人問《長阿含》中事,比丘隨問而答,乃至盡阿含亦不犯。」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因緣本起如前戒。為女人說法廣說竟。此聖制戒前,第四波羅夷已廣說竟,此中不異,實得過人法,向未受具戒人說故,得波夜提。過人法向未受具戒人說竟。粗罪者,四重十三,是名粗罪。除比丘、比丘尼,向未受具戒人說,波夜提。除僧羯磨者,羯磨在某處某處說,若非所羯磨處說,波夜提。除四重十三,若說餘篇罪突吉羅。」   法師曰:「餘次第文句已在律中,不須廣說。粗罪戒竟。掘地戒者,真地非真地今當分別,真地者,無有沙石瓦礫,純土,是名真地。非真地者,多有沙石瓦礫沙土,是名非真地。若地被燒,亦名非真地。若地有沙石,雲何知?可得掘?應取少土以水淘看,若四分石一分土可得掘,若石上土厚四寸燥得取,若雨已經四月不得取,若比丘掘生地,掘掘波夜提。若比丘語淨人言:『汝為眾僧掘地及斫木。』不犯。若指示教掘是、斫是,波夜提。若畫地或作字,波夜提。若把火燒手擲地不犯。餘文句在律中,不須廣說。掘地戒廣說竟。此是制罪,從身心起。不受語,是曠野比丘不受鬼神語,因斫樹故,傷鬼子臂,鬼作是念:『不應專輒殺出家人,當往白佛,佛聞此事當為比丘制戒。』往至佛所具白此事。世尊聞已即說偈言: 「『若人瞋心起,  譬如車奔逸,   車士能制止,  不足以為難,   人能制瞋心,  此事最為難。』   「佛說偈已,此樹神即得須陀洹道。佛知樹神無住處,以天眼觀見樹無主者,語樹神言:『汝可依此樹住。』」   問曰:「此樹在何處?」   答曰:「此樹在給孤獨園。樹神得住止處,心自念言:『世尊大慈賜我宮殿,自今以後供養世尊。』爾時佛為天人說法,若有大天人後來,前小天人次第退坐,乃至海際。爾時得道樹神退,依樹而住聽佛說法,佛晝日為四部眾說法,初夜為比丘說法,中夜為天人說法,後夜為龍王說法。雲何知之?中夜天人來打戶扇上頭,後夜龍王來打戶扇下頭,是故天龍之異。樹者,生樹也。村者,此樹八微合成,名之為村。樹有五種,阿梨陀者,黃薑也;憂屍羅者,香□糖□□碌樇□□導□□□□□□福娀導□□□□□□稀導□楜□饐□□□□□導□□餾□糖□□槾婆切導□□□糖□□□□楚熨v都□□□□□視送□□□□驂□切導□樏□馰□□禜□駛褼□□□騏切導□□芊慼澆瞗慼撫|□□□奩樀導□□禭□饐□□□驆□□□磻楜□饐□□□馜餺□楚慼慼慼慼慼慼樊悜o□□□□娊□□﹛慼央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模礡潘a導□婛□□□□□□婠訏咽□□禔□馞□□醴□□毼□□□□□堙慼歎ョ憫持侻堙慼慼慼慼慼慼暱P禊□□□毼□□□□妨礡慼潛堙潑□餺襜□□□楑□□□□□稍馜覈□□□□□□賂槽□□怴慼摯f□訪楚撫氶慼慼慼慼撫氶慼撳J□□□□□□穢□□樀導□□□□□埤□□穢□導□□   法師曰:「今當釋其義。若有餘比丘問長老得罪,將至僧前共判此事,於僧前答言:『誰得罪?』餘比丘語言:『長老得罪。』答言:『我得何罪?』比丘言:『或言波夜提,或言突吉羅。』問:『我何時得罪?』語言:『汝某時某時得罪。』『我作何事得罪?』『汝作某事得罪。』答言:『汝道何事?』如是不隨問答,是名餘語。若比丘見闡那捉銀錢,比丘語言:『何以捉銀錢?』答言:『我捉錫錢非銀錢。』或見飲酒。語言:『汝何以飲酒?』答言:『我水。』語言:『汝何以與女人獨坐屏處?』答言:『有智男子。』是名餘語,或時默然不答。若知是非法,作餘語答僧,得波夜提。若狐疑是法非法,作餘語答僧,得波夜提。若實知,答僧言我不知,得波夜提。畏成鬥僧,默然不犯。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此是性罪,從身心口業起,不隨問答廣說竟。   「若譏嫌被僧差人波夜提,若譏嫌餘人突吉羅。此是性罪,身口業起,譏嫌戒竟。   「若露地敷僧臥具戒,冬時者,霜雪時也。已曝身者,寒月取眾僧床席逐日曝身。知時者,若淨人喚不舉眾僧臥具,不教他舉犯。」   法師曰:「冬日時有四月,熱時有四月,若不雨時,得敷眾僧臥具,若雨時不得敷。樹下者,若樹葉厚密,上無眾鳥聚集,得敷眾僧臥具,不犯。若比丘受上頭陀法,若在樹下、若在空地,乃至不得袈裟為屋,不得將眾僧臥具在外受用,若能賞護乃至袈裟覆莫令濕,得受用。若受中頭陀法,無雨時露地,雨時屋下、若入屋下,得受僧臥具。若檀越見比丘露住,為作眾僧臥具,比丘受已,若有比丘應付囑,若無比丘付囑,與近住處,若無近住,若空屋舉置,若無空屋,若厚密樹下,可縛舉已去,若不舉、若去時先作念:『我入聚落不久當還。』如此去者無罪。若入聚落已,有八難因緣不得來,付囑無罪。若實雨,言不雨而去,突吉羅。床有四種。何謂為四?一者波摩遮羅伽腳,二者文蹄腳,三者句利羅腳,四者阿遏遮腳。波摩遮羅床者,梐入腳。文蹄腳床者,梐與腳相連成也。句利羅床者,或作馬蹄腳,或作羊蹄腳、虎狼師子,如是是名句利羅腳。阿遏遮腳者,腳入梐。如是床在露地敷已,離中人擲石外,波夜提。若上座囑下座教敷床已,若上座置衣著床上,下座得去,若不置一物,下座應為併讜,若不併擋,囑上座已去無罪。若敷已未坐,更有比丘坐語已去無罪。若為法師敷高座,若法師未來,敷者應守護,若法師坐已,得去無罪。若先提坐蹬下至木椯,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突吉羅。若眾僧染盆水觚灑繩,去時應舉置常處而去,若不舉而去突吉羅。若他人私物,不舉亦突吉羅。自己物去時不舉亦突吉羅。若有八難因緣,去時不舉不犯。」   法師曰:「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此戒是制罪,從身心口起。房內敷僧臥具,或比次者,若皮作比次。比次者,是枕囊或坐囊。若薦席下至草敷,去時自不舉、不教人舉,若無籬障,去離一擲石外還,突吉羅,二擲石外還波夜提。若有籬,出籬外便犯。僧房內敷僧臥具戒廣說竟。   「知他比丘敷臥具竟,後來惱他比丘波夜提,若不知、若疑,亦波夜提,若八難因緣不犯。惱他戒廣說竟,是性罪。   「重閣者,下至倚立,不著頭無罪。無罪者,非重閣者不犯。重閣戒廣說竟。   「若重泥者,若戶兩邊及上頭,得二肘半重泥,若戶高下有壁,亦得重泥,窗四面亦得重泥。何以故?為開閉窗戶故。覆者,覆有二種:一者圓覆,二者縱覆。若一教罷不犯,若瓦覆過三節,得波夜提。若過三節,隨用瓦多少,一一波夜提。若石灰覆過三節,隨用搏摶得波夜提。若草覆過三節,隨用草,把把得波夜提。若覆不好、壞更覆,不犯。無罪者,語已去不犯。若空處作屋過三節,覆突吉羅,此是制罪。   「知水有蟲者,隨因緣知也。若自澆若教他澆,自澆者,隨息一一得波夜提;若教他澆,隨語語得波夜提。此是性罪,從身心口起。用蟲水戒廣說竟。   「教誡比丘尼者,大得供養者,諸大德為教誡比丘尼故,大得利養,非比丘尼與,亦非比丘尼教與,此諸比丘尼,有是國王女、大臣女,或是大富長者女,各自還家,父母問言:『誰為教授比丘尼?』答言:『諸大德教授我等。』父母聞已發歡喜心,即以四事飲食、衣服、湯藥、臥具,供養諸大德。有比丘尼還家,說諸大德持戒、精進、學問、忍辱、貴姓,父母聞已增加供養。以三種因緣,諸大德大得利養。六群比丘,見諸大德大得利養,便語比丘尼言:『我等亦能教授比丘尼。』比丘尼聞已,往六群比丘所求教授。六群比丘,為比丘尼說少法已,便多說世間國土治化飢儉豐熟城邑聚落,此等皆是三惡道語。是故律本中說,若比丘有八法堪教誡比丘尼。何者為八?一者持戒,二者守護波羅提木叉,三者威儀具足,四者見小罪生怖畏心,五者堅持,六者多聞,七者多聞堅固,八者分別說法初中後善,純一清白梵行具足,正見無邪誦二部波羅提木叉,義字分明音聲流利為比丘尼恭敬貴重,善能隨順說法,是名八法。   「持戒者,或言戒在身,或言持戒不犯,是名持戒。護持者,身口意業不犯,或言行無上法,或言受具足波羅提木叉法,是名守護持。威儀具足者,不邪命自活,不往五處:一者婬女、二者寡婦、三者比丘尼寺、四者大童女家、五者黃門,亦不往信心優婆夷家,是名威儀具足。見小罪生怖畏者,若見小罪如見大毒蛇無異,是名怖畏。堅持不犯者,於持戒中不生退心,是名堅持。多聞者,解一阿含或言二阿含,是名多聞。堅固者,所解阿含堅固不失,是名多聞堅固。初中後善者。」   法師曰:「於毘蘭若婆羅門品以說。義字分明者,為人解說無疑亂。音聲流利者,言辭辯了亦不謇吃。反覆流利者,誦二部波羅提木叉,無有滯礙,半月半月盡布薩,悉知六齋日,能為人說法;若誦一阿含二阿含亦知無礙,知沙門禪定法,乃至阿羅漢果悉知無礙。若滿二十歲,能為人受具足戒。」   法師曰:「何以不言知阿毘曇?」   答曰:「若能知阿毘曇最善,若下根者,知律及修多羅,亦得教授。」   「音聲流利女人樂聞,何以言音聲流利教授比丘尼?」   答曰:「女人多貪著音聲,然後聽法。為比丘尼敬重者,此比丘有道德故,為比丘尼所貴重,不污三眾。何以言污三眾不得教授?若教授者,此尼見者不生敬重心。滿二十歲者,若滿二十歲,持法堅固少有退敗,年少輕躁易可退敗,是故制滿二十臘,堪教誡比丘尼。掃灑房舍灑水者,所以掃灑辦水者,比丘既從遠來,宜應供給床席水漿,若無薦席,下至草敷。若為尼說法,應須一伴,不得房中說,若比丘尼於路見比丘,遠則合掌、近應和南,乃至王難路濕,亦應問訊。夏安居,去比丘寺半由旬得安居,過半由旬不得。若檀越請比丘尼夏坐,無比丘依,安居比丘尼欲去,檀越語言:『但住,弟子為請比丘來。』若請未得,至後安居,有比丘得住。若為請不得,應去。若道路有命難、有梵行難,無比丘得安居不犯。若初安居有比丘,結安居竟。若比丘有因緣去,若罷道若病,比丘尼不知後知,以結安居不得移住,無罪。若安居竟,不得無比丘自恣,應覓,半月半月應往大僧中請二法。何者二法?一者問布薩日,二者請教誡。」   法師曰:「如來何故慇懃囑授比丘尼?為比丘尼女人鈍根故,是時比丘尼僧,盡往比丘所受教誡,諸人譏嫌比丘尼,往白比丘,比丘往白佛,佛因此制。自今以去,不得多比丘尼往請教誡,聽五人往。由致譏嫌,佛言:『聽二三人往,比丘尼僧,應羯磨差二三人,往大僧中請教誡;乃至阿蘭若比丘,亦應教誡比丘尼。』雲何教誡?應作期,若樹下、若客舍中,比丘尼期往不往,得突吉羅。若比丘不至期處待,亦得突吉羅。比丘尼十四日自恣,比丘僧十五日自恣,若比丘尼請說,若不說八敬先說餘法,突吉羅。若說八敬已後說餘法不犯,除答問不犯,除為他說尼聽不犯,為式叉摩尼沙彌尼說不犯。」   法師曰:「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此是制罪,從心口起三受。若比丘僧不差,若往比丘尼寺教誡,波夜提。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今當說般陀根本因緣。般陀者,漢言路邊生也。何以故?般陀母本是大富長者女,長者唯有此一女,作七層樓安置此女,遣一奴子供給所須。奴子長大,此女便與私通,即共奴籌量:『我今共汝叛往餘國。』如是三問奴子,奴子言:『不能去。』女語奴言:『汝若不去,我父母知,必當殺汝。』奴答言:『我若往他方,貧無錢寶,雲何生活?』女語奴言:『汝隨我去,我當偷取珍寶共汝將去。』奴答言:『若如是者我共去。』此女日日偷取珍寶,與奴將出在外藏。舉計得二人重以,遣奴前出在外共期,此女便假著婢服反鑰戶而出,共奴相隨遠到他國,安處住止。一二年中即懷胎。臨欲產時,心自念言:『我今在此,若產時無人料理,思念憶母欲得還家。』共婿籌量:『我若產時,唯有我母能料理,我今欲去,君去以不?』奴婿答言:『不能去,我等叛來,雲何得歸?大家必當殺我等。』婦語婿言:『女人法雖瞋不能殺子,是以欲去。』婿答言:『若不殺汝必當殺我,不能去也。』婿入山斫樵不在,於後閉戶而去,婿還不見其婦,即問比鄰:『見我婦不?』答言:『汝婦已去。』其夫聞已即隨後逐,至半路便及其婦,已生一男,夫語婦言:『汝為欲產故去,汝今已產,何須去也?』婦聞此語,慚愧父母故,即俱還家料理生活。其後未久以復懷胎,臨欲產時,思憶母故,復叛還家,至半路復生一男,其婿追逐半路共還。其二兒於路邊生故,字為般陀。般陀兄弟,與諸同類共戲,二兒力大打諸同類,同類罵言:『汝無六親眷屬,孤單在此,何敢打我?』兒聞此呵責已,還家啼泣問母:『他人皆有六親眷屬,我等何以獨無?』其母默然不答,其兒啼哭不肯飲食。母見不食、啼哭如是,其母慈念二兒故,便語其實:『我是某國大富長者女,汝父是長者家奴,遣供給我,我便與其通不能相離,我與其逃避在此生汝。』二人聞母語已,語母言:『可送我還外家,不能住此生活。』其母不許,二兒啼泣不已,母即共婿籌量:『此兒啼哭不肯住此,我等雲何可共送還其外家?』婿言:『可爾。』即共往送。到已,父母及兒俱住門外,見家人出語言:『汝可還向長者道,長者女將兒婿今在門外。』父母聞已答言:『可使二兒入,汝不須相見。』長者即遣人迎二兒入,兒入已即以香湯洗浴,以香塗身著衣瓔珞。長者抱取二兒置兩膝上,問言:『汝母在他方雲何生活?不甚貧乏也?』二兒答言:『我父母在他方貧窮,以賣樵自活。』母聞是語心生慈念,即開庫藏以囊盛金,遣人送與女語言:『汝留二兒我自養活,汝將此金還先所住處,好自生活,不須與我相見。』二兒年已長大,為其娶婦。父母年老臨欲終時,以家業悉付二兒,其父母命終。   「爾時佛為四眾說法,爾時摩訶般陀,即往佛所聽說法,既聞法已心樂出家,還家共弟籌量:『我今欲出家,以家事付汝。』弟聞兄語心中懊惱,白兄言:『我今孤露無所依憑,兄今捨我出家,我雲何得活?』其弟如是三請,兄心堅固無有退轉,以家事付弟即便出家,出家不久即得羅漢。其弟久後心自念言:『我兄捨家業與我,如人嘔吐無異,我雲何受而生貪著?』以厭世故,即往兄所求欲出家。兄即度令出家,教其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後,兄摩訶般陀心自念言:『此人於佛法無緣,當遣還家。』即語周羅般陀言:『汝今鈍根。』即牽袈裟驅令出門,於門外啼哭不欲還家。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看眾生,見周羅般陀應可度因緣,世尊往至其所,問周羅般陀言:『何以啼哭在此?』答佛言:『我既鈍根,誦一偈四月不得,兄摩訶般陀,以我鈍根故,驅我出寺。』佛言:『汝止,莫懊惱,我當教汝。』」   法師曰:「摩訶般陀,可不見其得道因緣,何以牽其出也?」   答言:「周羅般陀非聲聞能度,唯佛能度,是以牽出。世尊安慰其心,即以少許白疊與周羅般陀,汝捉此疊向日而帑,當作是念言:『取垢取垢。』佛教已入聚落,受毘捨佉母請,佛臨中觀周羅般陀將得道,即說偈言: 「『入寂者歡喜,  見法得安樂,   世無恚最樂,  不害於眾生。   世間無慾樂,  出離於愛慾,   若調伏我慢,  是為第一樂。』   「周羅般陀遙聞此偈,即得阿羅漢果。」   問曰:「有比丘往比丘尼寺說八敬,得三波夜提不?」   答曰:「有,一者僧不差,二者往比丘尼寺,三者至日沒,是三波夜提。往比丘尼寺說餘法,得一波夜提二突吉羅。何者是?一者僧不差,二者往比丘尼寺,此二突吉羅,至日沒,一波夜提。提婆達多、三文陀達多、騫馱達多、俱伽利伽、迦留提捨讚歎者,顯其名字也。別眾食者,別眾食有二種:一者請,二者乞。雲何成別眾食?有一優婆塞,往至四比丘所,以政食請比丘,願大德受之。是名請成別眾食。一時受請,或明日或後日一時受一處食,成別眾食,四人俱得罪。一時受請已,各去至檀越家,以一時受食還各處食,得罪如故。」   法師曰:「何以故?為一時受食故。一時受請,各去各受各食,不得罪。別請別去,至檀越家一時受,得罪,是名受請得罪。雲何從乞得罪者?有四乞食比丘,或坐或立,見優婆塞,語優婆塞言:『與我等四人飯。』或一一人乞言與我飯亦如是,或俱去或各去,一時受食得,是名從乞得罪。病者,腳破沙土入中,不能行故,得受別眾食,是名病。作衣時者,若得衣裁,或先割截作衣,是名作衣時,乃至衣上安鉤紐。行者,下至半由旬,船行亦如是。飢儉時乃至食不足四人食,名大飢儉時。沙門施食者,或同法沙門、外道沙門,有七因緣得別眾食不犯:不請足四,第二乞食足四,第三未受具戒足四,第四缽盂足四,第五病人足四,此五四今當廣說。雲何不請足四?有檀越請四人,一人知已,不去至檀越家,檀越問:『上座來不?』三比丘答言:『不來。』檀越臨欲中,見一比丘,即喚入與食,四人俱食不犯,是名不請足四。何以不犯罪?一者非請故。雲何乞食足四?三人受請,一人乞食不受請,是故不得罪。沙彌足四,請三道人一沙彌不犯。缽盂足四,雲何缽盂足四?請三道人一缽請食不犯。病人足四者,請三道人一病比丘,足成四人不犯。請四人有一解律比丘,欲俱食,畏犯罪,即作方便。檀越行食時,覆缽不受,檀越問言:『何以不受?』答言:『但與三人食,我欲咒願。』三比丘食竟,後便受食不犯。若請與飯,至家與肉亦犯,請與飯,至家與粥不犯。   「若有檀越欲飯僧,遣人往寺,請僧受我等飯。僧中有解律比丘,自念言:『此僧中多有行頭陀法,使者不解法,故作是請。』解律比丘答言:『明日當知。』使者復來,故如前不解語請僧,知法比丘答言:『明日當知。』如是展轉乃至半月,若猶不解,知法比丘語言:『若檀越如是請僧者,但得沙彌不得大僧。』使者言:『諸大德亦受餘家請,今者何以不受我請?』答言:『非不受請,猶汝不知法故,但言請僧,莫言與飯□魚肉等。但言請僧,比丘得受不犯。』若如是教示,使者猶不解語,畏人譏嫌,語言:『汝但去。』眾僧明日入聚落乞食,往至所請檀越家受食不犯。別眾食戒廣說竟。此是制罪,從身心起。   「展轉食者,若比丘受請已,檀越未來,比丘畏日晚,恐檀越不來,便入聚落乞食。乞食還,見所請檀越來,比丘不食,請主問言:『大德何以不食?』比丘答言:『以受檀越請故不得食。』檀越語言:『但食。』若如是語者食不犯。若眾多檀越同一時請,如是食不犯。展轉食戒竟。此制罪,從身心起。歸婦賈客道路糧,若取一缽出,隨意自食若施人,若取二缽,一缽自食,一缽與比丘僧,若取三缽,一缽自食,二缽與比丘僧,不得與知識白衣若親裡或自恣請檀越,亦不得取過三缽。」   法師曰:「餘文句易可解。此是制罪,從身心起,不以不知故得脫。歸婦道路糧戒竟。五正食者,粳米飯、穄米飯、粟米飯、赤粳米飯、麥飯,此五種米作粥,初出釜畫成字不得食,若米合菜作粥亦如是。若少飯和多水食,以離威儀,應作殘食法。米雜肉及魚作粥肉,若現如芥子大,應作殘食法。肉爛與水無別,不須作殘食法。一切草根及樹木子作飯,不須作殘食法。乾飯者,若粟作乾飯,或粳米作、或麥作。乾飯者,日曝令燥,若以豆及樹木子作乾飯,不須作殘食法。□者,粳米□、粟米□、麥□,食竟應作殘食法。□有二種:一者散□,二者以糖蜜摶令相著□。米不碎故,是米不須作殘食法。若□穀米出食,不須作殘食法。若受五政食者,缽中手中有食,人行食,在申手內遮離威儀,應作殘食法。申手外遮不成遮,在申手內口中嚥食盡遮不成遮,若口中有飯申手內遮成遮,若不淨肉一切不中食者遮不成遮。何以故?不淨不中噉。若噉不淨肉,申手內遮不成遮。若遮與他不成遮。何以故?未罷食想。若正食,遮與他不成遮。申手內者,去身二肘半內遮成遮,二肘半外遮不成遮。若持食來置地,一申手內不授與比丘,若遮不成遮。若淨人手捉食遮成遮。若與他比丘食謂與己,若遮不成遮。遮有二種:一者身遮,二者口遮。雲何身遮?若手遮或搖頭,或以手覆缽口,遮者言罷不受。若以菜雜魚肉作羹,若言受菜羹,遮不成遮,若言受肉羹遮成遮。若正不正雜為粥,若說正名成遮,說不正名不成遮。行威儀者,唯除船車乘不犯。   「病人殘食者,或食殘或未食亦成。殘食戒廣說竟。此是制罪,從身口起。一切樹木及草不任為食,根莖花果得盡形受服。有樹草木舉體時食,有樹果心時食,餘者盡形受藥。有樹舉體盡形受藥。非時食戒廣說竟。若乞美食乳酪魚及肉,得波夜提,乞餘食突吉羅,除為病人乞不犯。乞美食戒竟。   「除水及楊枝者,若天人授食,或鬼神授食,畜生及飛鳥授食,皆成受。若頭戴食、若肩擔食,授與比丘,教比丘自取,不成受。若低身流落比丘手中成受。若擔長乃至二十尋,兩頭安食,淨人合擔授與比丘,受得一頭,一頭亦成受。若乞食值風雨,塵土落缽中,比丘作念:『當為沙彌乞食。』得食還,語沙彌言:『我今乞食,值風雨塵土落缽中,不成受。為汝乞食,今持與汝。』沙彌受已,語比丘言:『此是沙彌食,今施與大德。』如是施者得食不犯。若比丘手捉缽,食時眠睡,人持食置缽中,比丘不覺,不成受。若臨受食時睡,人持食著缽中,成受。何以故?作受食意故。若塵大,可除去食不犯,若塵細落不可除,應使人度。若二人並食,若行食,餘食迸落比丘缽中,成受。若食時,額頭汗流落缽中,應更受。若臂中汗流入手,不須受。搖擲從地轉來,落比丘手上,成受。若淨人在樹上,以繩繫果授與比丘,不成受。若人長手,乃至十由旬,度食與比丘,成受。若比丘病,沙彌若淨人抱比丘行見果,比丘從淨人乞,淨人取果已,迴手就身上,度與比丘,成受。若比丘患熱,捉果樹枝行,以為遮日,後見枝中有果莫動,教沙彌擿果,授與比丘,得受。若船或車載飲食,比丘篙船牽車動飯食,得食無罪。若眾多比丘共行,唯有一小沙彌,比丘各自擔糧,至食時各自分分,沙彌得分已,語比丘言:『今持沙彌分與大德易。』得易已,復持與第二上座易,得第二上座食已,復與第三上座易,如是展轉乃至眾多,如是食皆無罪。若沙彌不解法,比丘自持食分與沙彌易,第一上座得易已。第二上座復與沙彌易,第二上座得易已。第三上座復求易,如是展轉眾多,皆得換易食不犯。   「共宿惡觸,若比丘擔米行,沙彌小不能作食,比丘得自作,唯除不得然火。教沙彌然火,食熟已分,如前展轉與沙彌換易食不犯。自作食,若食沸湧出,比丘不得用氣吹、持物攪,皆犯突吉羅罪。若食吐,未出咽喉還咽不犯。若出咽喉入口還咽,犯波夜提。若受生薑後生芽,不失受。若火淨以後生芽,生芽處應更淨,非生芽得食無罪。先受鹽,鹽變成水,不失受。若急病因緣,大小便及灰土,得自取服。若無灰,得破樹然火作灰。雲何病?得毒若蛇嚙。」   法師曰:「餘文句易可解。此是制罪,從身口起。此二食家中坐戒,二不定法已解。與女人獨露處坐者,若二人共坐床語,彼此相解,申手內以還,得波夜提。言語不相解,申手內以還,犯突吉羅罪。釋摩男者,是佛叔之子,大佛一月日,得斯陀含道也。若檀越施藥,應作藥用,不得作食用。與油乞酥,犯突吉羅。像軍者,像上有四人,下有八人,是名象軍。馬軍者,一人在馬上,二人在下,是名馬軍。車軍者,四人逐車,是名車軍。步軍者,四人相逐,是名步軍。若酒煮食煮藥故,有酒香味,犯突吉羅,無酒香味得食。水深沒腳背水中戲,得波夜提。若搖船弄水得突吉羅。青色者,或銅青或藍青,或木蘭色。木蘭色者,泥點也。以此三種色點淨,下如麻子大,若不點淨得波夜提。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隨息咽咽波夜提罪。知水有蟲,以火熱湯澆亦如是。蟲水戒說竟。   「若比丘知他比丘粗罪已覆藏,第二比丘復覆藏,如是百千人共覆藏,皆犯波夜提。此是性罪,因身心起。覆藏他罪戒竟。若年不滿二十,欲受具足戒,聽數胎月閏月數,十四日布薩,足滿二十得受戒。與賊眾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與比丘尼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律中已說。阿栗挓邪見者,摩著細滑,不遮天道,不遮解脫道。阿栗吒所以生此邪見者,言須陀洹、斯陀含有婦兒亦不障道,牽此自比,言摩著細滑不能障道。若言細滑能障道者,一切氈褥及隱囊亦細滑,那獨言女人細滑能障道耶?阿栗吒邪見戒廣說竟。   「若學比尼者,有五德、有六德、有七德、有八德、有九德、有十德、有十一德。何謂為五德?一者身自護戒,二者能斷他疑,三者入眾無畏,四者能伏怨家,五者令正法久住。雲何身自護戒?持戒清淨無有缺漏,是名護戒。律師以六法不得罪,一者不無趣,二者無知,三者不狐疑,四者不淨言淨,五者淨言不淨,六者不迷惛。雲何不無趣?知而故作,是名無趣。如律本中說,知而故作得罪,以知而覆藏,往不應行處,是名無趣。雲何無知?此人不知戒相,欲作而作,是名無知得罪。雲何狐疑得罪?欲作心生狐疑而作,是名狐疑得罪。雲何不淨言淨?是熊肉不淨,言是豬肉而噉,是名不淨言淨。虎肉言是鹿肉,非時食言是時食,是名不淨言淨。雲何淨言不淨?實是鹿肉,作虎肉想噉,如是乃至時言非時而食,是名淨言不淨。雲何迷惛?與未受具足戒人,過二宿不知,是名迷惛得罪。有迷惛不知時與非時,離衣宿亦復不知,是名迷惛。   「雲何能斷他疑?有比丘犯罪,狐疑不能決判,若來諮問,依律為判,是名能斷他疑。雲何入眾無畏?以知律故,隨事能作,是名入眾無畏。雲何能伏怨家?如離車子起十非法,能依律除滅,是名能伏怨家。雲何令正法久住?一者身自隨法,二者能令他得法,因得法故正心持律,因持律故得入禪定,因禪定故而得道果,是名令正法久住。如律本中說,佛語阿難:『若我滅度後,毘尼即是汝大師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滅,若邊地有五人受戒,滿十人往中天竺,得與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師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   「雲何持律六德?一者守領波羅提木叉,二者知布薩,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法,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畜沙彌。是名六德。雲何守領波羅提木叉?知十四日布薩、十五日布薩、和合布薩、僧布薩、眾布薩、一人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布薩、淨布薩、敕布薩,是名九布薩,此是律師所知。有九自恣:一者十四日,二者十五日自恣,三者和合自恣,四者僧自恣,五者眾自恣,六者一人自恣,七者三語自恣,八者二語自恣,九者等歲自恣,此是律師所知。眾僧有四法:一者白僧,二者白羯磨,三者白二羯磨,四者白四羯磨,此四法是律師所知,非修多羅師、阿毘曇師所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羅、阿毘曇,不得度沙彌受人依止。   「有五德六德僧,成律師十一德。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歲,是故多諸比丘,就優波離學律。雲何學律?讀誦解義是名學律。雜碎者,從二不定乃至眾學,是名雜碎。若向大比丘毀呰戒,得波夜提,向未受具戒毀呰戒,得突吉羅罪,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毀呰戒竟。此是性罪,從身口起。打者,六群比丘恆驅使十七群比丘,以不從語故便打之,若瞋心打乃至死,得波夜提罪。瞋心打者,乃至頭破手腳折,波夜提罪,若打未受具戒下至畜生,得突吉羅,若欲心打女人,得僧殘。若虎狼師子乃至梵行難,以手打求脫不犯。手搏者,手不著身手搏也。手搏戒竟。屏處聽者,或壁障或蔭處往去,步步得突吉羅罪,往至聞處得波夜提罪,為欲自改往聽不犯。此是性罪。   「若比丘與欲竟後悔戒,無解。(七十六)若僧斷事未竟默起去戒,無解。若比丘先歡喜聽,後如是說,諸比丘隨親友迴僧物與戒,無解。佛語阿難:『入王宮有十過失。何謂為十?一者若王與夫人共坐一處,夫人見比丘而笑,比丘見夫人亦笑,王見已生疑,是比丘當與夫人共通,是名第一過失。』佛語阿難:『入王宮復有過失,若王與宮中婇女共交會而忘,後生兒,王言:「我不近此婇女,雲何有兒?當是比丘所為。」是第二過失。』佛語阿難:『復有過失,若宮中失寶物,求覓不得。王言:「更無餘人,當是比丘取。」是名第三過失。』佛語阿難:『復有過失,若王宮中私語已,聲徹於外,王念言:「當是比丘傳出於外。」是名第四過失。』佛語阿難:『復有過失,若王退大為小、遷小為大。「無人得入王宮,當是比丘教王所為。」是名第五過失。』佛語阿難:『入王宮復有過失,若王退長者位遣兒代,諸人譏嫌:「當是比丘出入王宮,教王所為。」是名第七過失。』佛語阿難:『比丘入王宮復有過失,若王非時遣軍,諸人譏嫌:「當是比丘教王所為。」是名第八過失。』佛語阿難:『入王宮復有過失,若王非時遣軍,中路退還,諸人譏嫌言:「當是比丘教王所為。」是名第九過失。』佛語阿難:『入王宮復有過失,若王調象馬車以寶嚴飾,諸人譏嫌:「當是比丘教王所為。」是名第十過失。』入王宮戒廣說竟。   「若為佛僧捉寶舉,得突吉羅罪。若僧坊內若住處內,得遺落寶,為掌護故,若去時應付與知法畏罪者,付囑言:『有主來索當還。』若久久無主來索,得為房舍用、若池井用,不得為己身用。若久後有主來索,應將示僧房、若池井:『此是檀越物。』若棄佈施善。若不佈施,欲還得本物者,比丘應入聚落向信心檀越道:『某月某日寺中得遺落寶,掌護久無人來索,以用作僧房池井。主今來索,欲還本直,檀越能以物贖,佈施眾僧不?』若能贖佈施善。若無人能贖,比丘應廣教化,求索覓直還。捉寶戒廣說竟。此是制罪,從身業起。非時入聚落戒,無解。高床戒,無解。兜羅紵坐褥戒,無解。針筒戒,無解。   「尼師檀氈,作長二磔手、廣一磔手半。益縷者,益一磔手,長六尺破頭,一磔手作三破,名為縷。修伽陀磔手尼師檀戒竟。覆瘡衣戒,無解。雨浴衣戒,無解。第一波羅提提捨尼,不解。若夫婦俱得須陀洹道,若有百千兩金佈施,亦盡由得道故,於財無有慳惜,佈施太過居家貧窮,是以佛制不得受食。屍沙者,學也。迦羅尼者,應學作或腳大或股小得下著。洗缽水棄白衣家內者,若飯粒撩與眾生,餘水棄不犯,或碎令與水合棄不犯,不得淨用水大小便。不犯者,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雖中用,曠遠無人用不犯。   「佛塔中止宿及藏物,此二戒梵本無有。所以無者,佛在世未有塔,此戒佛在世制,是故無著革屣入佛塔,手捉革屣入佛塔,著腹羅入佛塔,手捉腹羅入佛塔,佛塔下食擔死屍,塔下燒死屍,向塔燒死屍,繞塔四邊燒死屍,不得擔死人衣及床從塔下過,佛塔下大小便,向佛塔大小便,繞佛塔大小便,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處,不得佛塔下嚼楊枝,不得向佛塔嚼楊枝,不得繞佛塔四邊嚼楊枝,不得佛塔下涕唾,不得向佛塔涕唾,不得繞佛塔四邊涕唾,向佛塔舒腳,安佛置下房,此上二十戒,梵本無有,如來在世塔無佛故。   「爾時佛呵責六群比丘:『何以自在下、人在高而為說法?』佛語比丘:『往昔於波羅□國,有一居士,名曰車波加。其婦懷妊,思菴羅果,語其婿言:「我思菴羅果,君為我覓。」其夫答言:「此非菴羅果時,我雲何得?」婦語夫言:「君若不得菴羅果,我必當死矣。」夫聞婦語,心自念言:「唯王園中,有非時菴羅果,我當往偷取。」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園偷菴羅果。取果未得時明相已出,不得出園,於是樹上藏住。時王與婆羅門入園,欲食菴羅果。婆羅門在下,王在高座,婆羅門為王說法。偷果人在樹上,心自念言:「我今偷果事應合死,因王聽婆羅門說法故,我今得脫。我無法、王亦無法,婆羅門亦無法。何以故?我為女人故,而偷王果;王猶憍慢故,師在下、自在高座而聽法;婆羅門為貪利養故,自在下坐為王說法。我與王、婆羅門相與無法,我今得脫。」作是念已,即便下樹往至王前,而說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見法,    教者不依法,  聽者不解法,    為食粳米飯,  及餘諸餚膳,    為是飲食故,  我言是無法,    為以名利故,  毀碎汝家法。」   「『我為凡人時,見人在上、說法者在下,言其非法,何況我今汝諸弟子,為在高人、自在下而為說法。時偷果人者,我身是也。』眾學戒廣說竟。七滅諍法,後騫陀迦中當廣說。   「次說比丘尼戒。摩觸者,缺盆骨以下,至肘膝以上,摩觸波羅夷。若比丘尼摩觸比丘,比丘受樂不動身,比丘不得罪。若比丘來摩觸比丘尼,比丘尼身不動受樂,隨處得罪。後四波羅夷竟。若比丘尼言人共往官所,若比丘尼語居士言:『汝先說理。』若居士說理時,比丘尼得突吉羅。居士說已,比丘尼復向官說,比丘尼得偷蘭遮罪。若居士復說,比丘尼得理,犯僧殘,不得理亦犯僧殘。若居士言比丘尼,官喚比丘尼來,來已語比丘尼言:『但還去,官自判。』得理不得理,比丘尼不犯。若比丘尼至官前言人,若官問何物人,不得道名字,若教官罰物,隨直多少犯罪,應償。若官問,不道名字不犯。若官後自尋訪知主,官自罰不犯。   「若人偷比丘尼衣,不得言是賊,但言此人取貧道衣去。若人當劫奪比丘尼,得就王乞護身,不得稱名字,若道名字犯,如前說。王聞比丘尼乞護身已,王打鼓宣令:『若有犯比丘尼者,依法治罪。』後有人犯比丘尼,王自依法治罪,比丘尼不犯。若人入比丘尼寺斫伐樹木,不得奪刀斧及打壞,若打壞應還直,不還計直多少犯罪。餘文句易可解。言人戒廣說竟。度賊女戒,不解(第五)。輒出界外為解羯磨戒,無解(第六)。若比丘尼獨船渡水亦僧殘(第七)。十七僧殘竟。三十事無解。   「蒜者,唯大蒜,食咽咽波夜提,餘細蒜蔥不犯。亦得以大蒜與食中作調和不犯。若洗小便處,兩指齊一節,不得過,若一指洗,得入兩節,不得過,不得用二指洗,入便犯罪。若乞穀麥,波夜提,乞豆及菰菜不犯,為造房舍乞穀麥不犯。一切不得在生菜果樹及禾穀上大小便,得波夜提罪。一切餘果木及穀子未出芽大小便上突吉羅。往觀看伎樂者,下至獼猴孔雀共戲,往看波夜提,若寺中作伎往看不犯。若夏安居竟,應去寺六由旬,若不去波夜提罪。八波羅提提捨尼,無解。比丘尼戒竟。   「騫陀伽(漢言雜揵度)。爾時佛過七日已從禪定起,天帝釋奉呵羅勒果,如來受食已便利,天帝釋復授楊枝淨水。時賈客兄弟二人,從優加羅村來,車載財物慾往中國,至菩提樹邊,車自然而住,不肯前進。兄弟二人見車不進,以為不祥,即設飲食祠祀鬼神。時樹神即現半身,語賈人言:『汝車不去,是我留耳。賈人當知,白淨王子出家學道,今在菩提樹下得一切智,於七日中未有所食,汝可以□蜜奉上如來,令汝等長夜得利益安隱快樂。』時兄弟二人聞樹神語,即以□蜜奉上佛。此次第文句律中已說,最初受三歸者,獻佛□蜜二賈人。是兄弟受歸依已欲還,白佛言:『我等二人云何得供養佛?』佛以手自摩頭,髮即隨手落,語賈人言:『汝可供養此髮以為汝大師。』」   問曰:「先受乳糜缽,今何所在?今復受四天王獻缽?」   答曰:「佛前受乳糜缽,度尼連禪河,於時缽沒在水中,海龍王將供養,是故更受四天王獻缽,缽色如玉。若人求欲出家,父母已聽,離諸疾病,無有障礙,來至僧中。若眾集應白僧,若不集人人語令知。白僧已,先為洗浴,洗浴已和上應生兒想,不得生污賤心。何以故?若如是好心料理,弟子於和上阿闍梨,便生父想。臨剃髮,和上應為說五法。何者為五?一者髮,二者毛,三者爪,四者齒,五者皮。所以說此五法者,有人前身曾觀此五法,今為剃髮落地,即發先業,便得羅漢。是故先教五法,然後為剃髮。如羅□羅,髮落未竟便成羅漢,如癰熟須人為刺然後得破,亦如蓮花須待日出而得開敷。此欲出家人亦復如是,因說五法便得悟道。為剃髮時,當頂留五三髮置,以香湯洗浴,除白衣氣,來至和上前胡跪,和上問言:『今為汝去頂髮,許不?』答言:『爾。』和上自為剃去頂髮。剃頂髮已,在和上前胡跪,和上授與袈裟,得以頂戴受,受已還和上。如是第二、第三受。頂戴受已,和上為著,不得自取自著袈裟,要須和上授。次第禮諸比丘,往阿闍梨所,禮足胡跪合掌,阿闍梨教言:『汝當隨我語,教汝受三歸。』答言:『爾。』與三歸竟,次與十戒。」   「雲何與三歸?」   答曰:「受三歸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   「雲何別受?」   「別受者,歸依佛歸依佛歸依佛竟,歸依法歸依法歸依法竟,歸依僧歸依僧歸依僧竟,是名別受。總受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是名總受。不得先歸依僧後歸依法佛,亦不得雜說,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語不政,言歸依佛,亦成受。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言歸依佛,亦成受三歸。若師與弟子,語俱不正,言歸依佛,不成受三歸。若師教歸依佛,弟子答言爾,或語不出口,或逐語不具足,皆不成受三歸。受三歸竟,次與授十戒。受十戒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雲何別受?我受不殺我受不殺我受不殺竟,如是次第亦如是說,是名別受。雲何總受?我受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過中食;七不歌舞作唱嚴飾樂器,亦不故往觀聽,乃至鬥諍悉不得看;八不著香花瓔珞以香塗身;九不高廣大床上坐臥;十不得捉持生像。生像者,此是金與銀,及一切寶,皆不得捉。若言音不同者,如傖吳不相解,應教其義,如是不解,弟子答言能持,亦成受戒。若鈍根者,不知著衣,不知捉缽,食亦不知,行住坐臥皆悉不知,不得離和上,一一應隨和上學,和上看弟子如兒想。度沙彌法竟。   「弟子法者,明相出早起,嚼楊枝洗手面,脫革屣,往至和上所。師起已,與師三種楊枝大中小,一時授與師三種楊枝,若師日日恆取大者,置中小恆與大者。若師取中置大小,若師取小置大中。若有時取大,有時取中,有時取小,三種隨意與。應授水,水有二種:一者冷,二者溫水,若師恆用冷水,置溫水;若師恆用溫水,置冷水;若師有時用冷有時用溫,二種水隨意授與。供給水已,若和上入圊,便轉應往和上房掃除,料理床席捲牒衣裳。授僧伽梨者,先安僧伽梨襯已,度與和上,若和上將去,著衣持缽隨和上後,不得近不得遠,去和上七尺而行。師應教弟子持戒,若有犯罪,應教懺悔。有長衣缽,弟子若無應與,若弟子疾病應料理。若和上多有弟子,一人供給,餘者隨意讀誦。   「爾時婆羅門欲求出家,比丘不許,婆羅門便啼哭懊惱。時佛見婆羅門形體羸瘦,問諸比丘:『此婆羅門何以羸瘦?』比丘答言:『此婆羅門求欲出家,諸比丘不許,是故羸瘦。』佛問諸比丘:『此婆羅門與誰有恩?』舍利弗答言:『此婆羅門在王捨城,曾施我食,是故我識。』佛語舍利弗:『汝當度此婆羅門。』時舍利弗白佛言:『雲何度此婆羅門?』佛告舍利弗:『汝當為白四羯磨授此婆羅門。』爾時佛集諸比丘為說法已,語諸比丘:『自今以去斷三語受戒。』眾中有了了智慧比丘,為作白四羯磨受戒。受戒已,多作諸惡不按威儀。有少欲知足比丘,呵責言:『汝等雲何作諸惡行不按威儀?』比丘答言:『誰請大德與我戒?誰請大德為作和上?』時有少欲比丘,白佛言:『諸比丘,不請作和上、不乞戒,與受具足戒。』佛因此制戒,人不請不作和上、不乞戒,不得授具足戒,若與受得突吉羅。請和上乞戒。在律中。爾時諸比丘或二人或三人白四羯磨,為人受具足戒,中有少欲知足比丘,呵責已往白佛,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自今以去應制十僧授人具足戒,若減十人授具足,得突吉羅。或一歲或二歲,為人受具戒,不知教授,弟子不按威儀,將諸弟子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爾時佛勞問:『汝等四大調和不?乞食易得不?』答佛言:『四大調和乞食易得。』於是佛知而故問:『此諸比丘,誰弟子也?』答言:『我弟子。』問言:『汝幾歲?』答言:『二歲。』『汝弟子幾歲?』答言:『一歲。』佛即呵責言:『汝自未斷乳,雲何度人?』呵責已集諸比丘,自今以去不滿十歲,不得度人受具戒,若受戒得罪;雖滿十臘,愚癡無智慧,不得受人具戒。與受戒竟。」   法師曰:「今明失依止不失依止法。弟子與依止師共行,遙見和上失依止,若見和上作非和上想,不失依止。若和上來入界內或入屋中,弟子不知失依止。若和上來入界內或屋中,或聚落乞食,聞聲不見形,皆失依止。若聞聲作非和上想,不失依止。   「若外道初入佛法中,應與波利婆沙,得波利婆沙已,若好往五不應行處,懈怠不肯學佛法,若聞毀佛法生歡喜心,若聞毀僧生歡喜心,不得與具戒行。波利婆沙外道,修得四禪乃至能飛騰虛空,亦不得與具戒,要滿四月。若佛法中修得須陀洹道,即日為受具戒,不須與波利婆沙。若在外道,或聞說法得須陀洹道,來至僧中求欲出家,即與出家與具戒,不須與波利婆沙。若波利婆沙垂滿四月,聞毀佛法生歡喜心,聞毀外道瞋恚,好往五不應行處,應更與四月。若結髮外道、事火外道,不須波利婆沙。何以故?此二外道有業信因果,過去諸佛為菩薩時,出家波羅蜜皆於此道學。外道波利婆沙竟。   「癩者,有數癩、有白癩,有黑癩疥癬,皆入癩,亦不得出家。癩癬下至如指甲大,亦不得出家。如指甲大若在露處,增長不增長,悉不得出家。若屏處不現,增長不得出家,若不增長得出家。若瘤病在露處,增長不增長,不得出家。若屏處不增長得出家,若小時有疣病、大便失,得度出家,此非瘤病,是故得出家。若身體細起,猶如棘刺,皆入癩數,不得出家。   「度王人者。時諸比丘度鬥將出家,後有賊起,王覓諸鬥將,欲使破賊,遣人求覓至僧坊中,見諸比丘已度出家,使人來白王言:『諸比丘已度出家。』王聞已集諸臣共論,王問臣言:『度官人者其罪雲何?』臣答王言:『若和上應斫頭,羯磨師應截舌,餘臨壇人應打肋折。』時王得須陀洹道,聞諸臣語已,往至佛所白佛言:『自今以後願莫度王人。未來世王,若不信三寶者,諸比丘若度王人,便依法治罪。』若王人、大臣人,下至食王俸祿者,皆是王人。若父食王祿、兒不食王祿,父不得出家,兒得出家。若食祿有期限未盡,不得出家,食祿盡然後得出家。若必欲出家,轉祿與兄弟兒子,後得出家。若食祿白王,王聽亦得出家。   「賊者,抄劫竊盜斷道殺人,知姓字,不得度出家。若圖國賊,若捨噁心欲出家,得度出家,為國除患,王聞出家亦大歡喜。若捨惡業降出投王,王許得度出家。不得度患鞭杖瘡人,若瘡差得度。若犯罪人以鐵烙為字,不得度出家,若治護得差得出家。負債者,若自負債,若祖負債,若父負債,若兒負債,若債由己,不得出家,有人為償債,得出家。奴者,有四種奴:一者家生,二者買得,三者破得,四者自成奴。自成奴者,為衣食故自求為奴,是名自成奴。若奴主放奴出家,語諸比丘言:『奴有道心者放,若無道心還復為奴。』若如是語者,不得度出家。時有一居士家,有疫病起,初殺蠅蜈蚣百足,次殺雞豬,次殺牛羊,次及婢奴,後及好人。此疫病起時,不得從戶中出,應破壁出直去,不得反顧,若反顧即死,若不即死,至他方亦死。時父子三人破壁得出,直去不反顧,是故得活。既至他方,貧窮不能自立,往至比丘所求欲出家,比丘即度為出家。得出家已,將二兒乞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七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爾時佛從摩竭國往迦維羅國者。」   法師曰:「我今次第說根本因緣。爾時輸頭檀那大王,心自念言:『我子初出家日,自唱言:「我若成佛,當還此國。」』王憶此語,心自念言:『我子成佛已來,王恆側耳聽,聞子苦行竟,往菩提樹下得道,已往波羅□國,轉四諦法輪,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出家。今住摩竭國,我今年老及今生存,宜見我子。』作是念已,即喚一臣語言:『我聞人言,我子已成佛,今住摩竭國。汝可將千人往迎,汝至彼語我子言:「我今年老欲得相見。」』臣受王語已,即將千人前後圍遶,往摩竭國。到已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是時世尊觀千人心已,即為說法,時千人得聞法已,即得羅漢。佛喚善來比丘,即得具足戒,此千比丘得羅漢已,入果三昧受解脫樂,即於此住不復欲還。王遣信已遲望不還,又無消息,王復遣臣往,如是次第遣八臣往,一臣各將千人至佛所,皆悉出家得羅漢果,無有一人還報王者。   「王自念言:『我遣八臣去,無有一人還報我者。』王自籌量:『我今更遣誰去耶?』時有一臣,名曰迦留陀夷,與菩薩同日生,王即遣迦留陀夷往迎佛,如前遣八臣語無異。迦留陀夷先與王要:『若王許我出家者,我當往迎。』王答言善。迦留陀夷受王語已,復將千人往彼,佛為說法即得羅漢。佛喚善來比丘,得具足戒。時迦留陀夷,見禾稻結莠、草木水陸花出敷榮,時節和適,已六十偈讚歎道路。佛知而故問迦留陀夷:『汝為何事而讚歎道路?』迦留陀夷答佛言:『輸頭檀那大王,遣我來者欲有所白。』佛言:『聽汝所說。』白佛言:『父王言:「我今年老及今生存,欲見佛故,遣我來奉迎佛。」唯願哀愍大王故,時可去矣。』佛語迦留陀夷:『汝可宣令語諸比丘:「佛欲遊行,各自料理莊嚴,隨佛遊行。」』   「是時央伽摩竭國,有十千比丘,從迦維羅衛國來迎佛者有十千比丘,都合二萬比丘,皆得阿羅漢,從摩竭國前後圍繞,隨佛出城。摩竭國去捨衛國六十由旬,世尊漸漸遊行,經六十日至捨衛國。時佛日日朝中恆食父王供,所以得食父王供者,時迦留陀夷,時到著衣持缽飛騰虛空,往至捨衛國白父王言:『佛已至某處。』時王為迦留陀夷設食,以盛滿缽飯,授與迦留陀夷:『願大德,可以此缽飯奉上佛。』如是日日恆為世尊迎食。迦留陀夷食父王食已,向父王及諸釋子,讚歎如來功德。諸釋子聞讚歎佛功德,倍增信心。諸釋子即聚集,自共籌量:『佛不樂憒鬧,我等當為佛求覓靜處造立精舍。』時彌瞿陀釋子有一園,不近不遠可立精舍,時諸釋子人人各各共出財物,為佛起立精舍。   「精舍成已,父王將諸釋子,人人各齎持香花奉迎。佛到已,父王及釋子中,有大佛者,不為佛作禮,若有小佛者,為作禮。爾時佛見父王及諸釋子中,有不為佛作禮者,佛知諸釋子意,即上昇虛空作十八變,如降伏外道作神力無異。王及諸釋子見佛神力如此,自然為佛作禮。輸頭檀那王禮已,白佛言:『我今第三禮佛足。何謂第三禮佛足?一者、佛初生時阿夷相言:「若在家者,應作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必得成佛。」是時地為振動,我見神力如是,即為作禮。第二者、我出遊戲耕田,菩薩在閻浮樹下,日時已晡,樹影停住不移,覆菩薩身。我見神力如是,即為作禮。今者見佛神力如是,是名第三禮如來足。』輸頭檀王禮如來足時,一切諸釋子皆隨作禮,無有一人立住者。   「佛從虛空下坐師子座,王及諸釋子一時俱坐。時眾已定,天降雨,其色紅赤,以淹塵土。時眾意樂濕便濕,若不樂濕,雨雖著而不濕,時眾見雨神力如是,倍增歡喜。爾時佛為諸時眾說法,王及諸釋子得聞法已,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各起禮佛遶三匝而去。王及諸釋,無有一人請佛中食者。明日時到,佛及二萬比丘,著衣持缽前後圍遶,次第而去,入迦維羅衛國。到城門已,佛心自念:『過去諸佛,入眷屬村雲何乞食?應次第乞為選擇也。即觀過去諸佛皆次第乞食,無有選擇,又為未來聲聞弟子依我法故,應次第乞食。』   「時城中諸釋婦女,聞佛將徒眾入城乞食,各開窗戶看佛乞食。時羅□羅母在樓殿上,聞佛入城乞食,心自念言:『本在家時,著天冠瓔珞,乘七寶輦輿,千乘萬騎前後圍遶出入;今者剃除鬚髮著袈裟,持缽乞食,我今觀看為好以不?』作是念已,即開窗看,遙見佛放五色光,其光照地,猶若融金。耶輸陀羅見已,即入白王言:『王兒今者入城乞食。』王聞已即匆匆而出,往至佛所白言:『大德乞食令我等羞,大德徒眾我能供給,用乞何為?』佛答言:『我種如是。』王復白佛:『我剎利種無有乞食,何以言我種如是?』佛答言:『過去諸佛是我種,非今剎利種也。』佛即為大王,而說偈言: 「『起已不懈怠,  善法恆自行,   行法得安眠,  今世若後世。』   「王聞說已,即得須陀洹道。   「爾時世尊,復為大王而說偈言: 「『行法則善行,  不行於惡法,   行法得安眠,  今世若後世。』   「王聞第二偈已,復得斯陀含道。復為王說《曇摩波羅本生經》,王聞已得阿那含道。王臨命終,佛為說法,於白傘下,得羅漢果,即入涅槃。時大王從如來請缽,請佛及僧,王自導前俱共上殿,王即施設種種餚膳。佛食已竟,宮中婇女聞佛食竟,語羅□羅母言:『我等今者應往禮拜問訊世尊。』羅□羅母語諸婇女:『佛若慈愍我者,自來看我,不能去也。』諸婇女等各齎香花往禮拜佛。諸婇女去後,羅□羅母心自念言:『若佛來者,我當頭面禮足。』佛食已授缽與王,佛將二神足羅漢弟子,往至羅□羅母所,敕弟子言:『若羅□羅母禮拜供養,當隨其意,莫作障礙。』答言:『善哉!佛。』是時佛即入羅□羅母房,敷座而坐,羅□羅母見佛坐已,疾以手捧佛足,以頭摩而作禮。王見羅□羅母禮佛已,王白佛言:『世尊!羅□羅母於佛極生尊重心。』佛答王言:『羅□羅母於我生尊重,非適今也。』王問佛:『於何時生尊重?』佛即為說《緊那羅本生經》,即日以五法,欲拜王子難陀為王。何者五法?一者披髮,二者結衣,三者莊嚴殿,四者娶婦,五者豎傘。是名五法。佛以缽授與難陀,難陀意不樂去,為尊重佛故,俛仰隨去。隨佛至寺已,意不樂出家,如來觀其宿緣應得羅漢,是故強令出家。佛至迦維羅衛國二日已,方度難陀,七日已度羅□羅。」   法師問曰:「雲何得度羅□羅?」   答曰:「佛入城乞食,羅□母將羅□在閣上,羅□母於窗牖遙見佛,語羅□言:『此是汝父。』即以瓔珞與羅□著,語言:『往汝父所乞珍寶,汝父在家時大有寶藏,今不知所在,汝可往乞。白多多言:「我欲豎傘作轉輪王,多多可賜我珍寶。」』羅□受母語已,往至佛所入佛影中,白佛:『沙門影極清涼樂。』佛食已訖還本處,羅□即隨佛後,從佛乞珍寶。佛不應答,如是漸漸遂逐至寺。佛敷座坐已,語羅□言:『我於菩提樹下得此珍寶,此財寶於一切寶中最勝第一。汝欲樂得不?』羅□答世尊言:『甚樂沙門。』佛即喚舍利弗。舍利弗來已,佛語舍利弗言:『汝可度羅□出家。』舍利弗答言:『善哉世尊。』舍利弗即度羅□出家。   「輸頭檀那王聞羅□羅出家,心大懊惱,即便匆匆往至佛所,白佛言:『若有出家者,應先白父母,聽者可度出家;若父母不聽,願佛莫度。』是故律本中說,父母不聽不得出家。若父母聽出家已還俗,若後更欲出家,應白父母,父母不聽不得出家。若有人求欲出家,比丘問言:『汝父母聽出家不?』答言:『不聽。』『若不聽者,不得出家。』語比丘言:『若不度我者,我當焚燒寺捨。』若有如是難事度出家不犯。若有餘方餘國度出家,不須問父母。羅□羅出家因緣竟。   「沙彌有十惡,應滅擯。何者為十?殺、盜、婬、欺、飲酒,毀佛、法、僧,邪見,壞比丘尼。是名十惡法。唯壞比丘尼淨行,永擯不得出家,餘九戒若能改悔、不更作,得出家。此十三難人,為人作師,受具足戒,亦不得戒。教授師,若自羯磨,若他羯磨。出家有三種偷,一者偷形,二者偷和合,三者亦偷形亦偷和合。雲何偷形?無師自出家,不依比丘臘,不依次第受禮,不入僧法事,一切利養不受,是名偷形。雲何偷和合?有師出家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往他方或言十臘,或言二十臘,次第受人禮,入僧布薩及一切羯磨,依次第受人信施,是名偷和合。雲何亦偷形亦偷和合?無師自出家,依次第受臘,入一切羯磨,受人信施禮拜,是名偷形亦偷和合。偷形者,不經法事,不受信施,不受禮拜,若欲更出家受具足戒得。若有避難出家、飢儉出家,不入一切法事;過難過飢儉已,若欲出家受具足戒得。若比丘實一臘,妄言二臘,依二臘次受利養,計錢犯重。   「若比丘水中脫衣洗浴,自言裸形好,若欲往外道處,步步突吉羅,中路悔,還懺悔,突吉羅,得住。若往外道處,聞外道說法不入,其意悔,還懺悔,突吉羅,得住。若入外道聞說法,心便好樂,受外道法,下至拔一髮,患痛悔還,應滅擯,不得更出家。度外道竟。   「不得度龍者,何以故?龍不得禪定道果故。龍有五事,不得離龍身。何者五?一者行婬時,若與龍共行婬,得復龍身,若與人共行婬,不得復龍身;二者受生不離龍身;三者脫皮時;四者眠;五者死時。是為五事,不得離龍身。迦樓羅乃至釋提桓因,不得出家,不得與具足戒。龍品竟。不得度殺父母人,殺父母,於出家法如來不聽。若殺畜生父母,得出家。實是父作非父想殺,亦不得出家。不得度殺羅漢人,若有白衣得羅漢,若殺,不得出家;若殺下三果人,不障出家。若畜生想殺羅漢不犯。業障重,不得度人。   「壞比丘尼者,於三處行婬,皆名壞比丘尼。若摩觸比丘尼,不障出家。若以白衣服,強與比丘尼著就行婬,亦名壞比丘尼,不得出家。若比丘尼樂著白衣服,就行婬者不障出家。若初壞者不得出家,第二壞者不障。若壞式叉摩尼、沙彌尼,不障出家。破僧人不得度出家。雲何破僧?若執十八事,三諫不捨。二根有三種:一者自受胎能令他受胎,二者自受胎不能令他受胎,三者不能自受胎能令他受胎。此三種人悉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應滅擯。   「若無和上,不得與受具足戒,若與受具足戒,得突吉羅,是人得戒。若黃門作和上,為人受戒。得戒,師僧得罪。無衣缽受具足戒,得戒,師僧得罪。得二三人一時受具足戒,一一同等臘,等時不得相禮。同一和上、一羯磨師,一時為三人受具足戒,一時得戒臘,同無大小。和上者,外國語,漢言知罪知無罪,是名和上。受戒已應步影,步影者,正立住取住腳為初,隨身影長短步影。步影竟,教其時。其時者,或冬時或春時或夏時。竟,教日月日月時。次教受戒時眾數多少。次與四依已,次說四重。受戒已,令新受戒者在前出。受戒犍度竟。   「爾時佛住羅閱城王捨城摩竭國。此三,義一名異。漢言王捨城,羅閱城是外國音。羅者言王,閱者言捨,故言羅閱城也。摩竭者,此是外國音也。摩竭者,是初國名耳。   「界相者,若山界相,大者如須彌山,小者如象大,是為山相。石界相者,大者如牛,小者三十稱,若漫石不得作界相,應別安石作界相。林界相者,若草林、若竹林,不得作界相。何故爾?草竹體空不堅實,是以不得作界。林相者,大林相乃至百由旬,小林者下至四樹連接,亦名為林。樹界相者,不得以枯樹為相,大樹者閻浮樹,大小者高八寸,形如針大得作界相。若無自生樹,種樹亦得作界相。路界者,入田路,向井取水路,向河取水路,窮路,皆不得作界相。大路或車步路,路短者乃至經三四村,皆得作界相。蟻封界相者,大如山,小者高八寸,皆得作界相。江界相者,若好王治化,五日一雨,此雨江水不得作界相。若四月日不雨,常流不斷、水深二尺,得作界相。水界相者,若自然池水,得作界相,若通水入田,或堈盛水,悉不得作界相。此是八種界相。   「結界相有五種:一方,二圓,三鼓形,四者半月形,五者三角。若依相結界已,後若失相,界亦不失,若人掘地乃至水際,皆不失界相。若結小界,不得說欲,結布薩界,得說欲。結界場,極小容二十一人,作界場已,後起屋覆,界不失。若結小界已,於中起三層樓,從地至最上層同一界。若有石山,上廣下小,於上結界,若有比丘,在下不妨,若結界已,水盪成坑有水流,知其處所,豎柱為閣,於上作法事得。若結界已,水穿地為孔,不壞界相,神通比丘在窟堛聾丹瞴B或在地下,不得別作法事。若界場上,有大樹枝葉出界外,若作法事時,比丘不得在樹上妨作法事,應喚下。若神通比丘在露地虛空住,不妨作法事。若衣角柱地妨,應喚下。   「結布薩界,極廣得三由旬,不得過,若過不成界,得罪。除村村外界者,中人擲石以還,若比丘結界已,於比丘尼非界,比丘尼界上得更結界,比丘尼界亦不失。比丘尼於比丘界上亦得結,比丘界亦不失。阿蘭若界者,極小方圓七盤陀羅,一盤陀羅二十八肘,若不同意者,二十八肘外,得作法事。一切江河水不得結界。水中自然界者,若擲水若擲沙已外,若有比丘不妨取水,常流處深淺,皆得作自然界,潮水不得。若在船上布薩,應下碇。若下棟,不得繫著岸。若崩岸,有大樹根在水中,不得繫著樹根。若擲水,水內有樹根應斫去,若不斫去,與陸地界相連。若水中大石或樹或浮木,悉是水界所攝。   「第一句非法別眾者,雲何非法別眾?同一住處有四比丘,一人受欲,三人說波羅提木叉,或三人,一人受欲,二人說波羅提木叉,是名非法,亦名別眾,是名非法別眾。第二句非法和合眾者,同一住處有四比丘,四人應廣說波羅提木叉。不廣說,作三人法,人人對首說,是名非法和合眾。第三句雲何法別眾?同一住處有四比丘或三人,一人受欲,三人對首說,或三人,一人受欲,二人對首說,是名法別眾。第四句者,同一住處有四比丘,和合說波羅提木叉,或三比丘和合布薩三語說,是名法和合眾。十六日布薩者,此是和合布薩。梵本律,五月十六日為前安居,六月十六日後安居,若安居中有因緣移去無罪,不成安居,不得在露地,不得傘下安居。腳下生毛者,其毛紺色,猶如空青,因業所報故得如是。」   問曰:「何業所報?」   答曰:「過去世時此守籠那,與八萬人俱,於八萬人中最為長大,共諸長者子,為辟支佛起一草屋,請辟支佛三月夏坐。時守籠那,以一羊毛欽婆羅敷草屋前,與辟支佛,恆用拭腳。以此果報,腳下生毛。此八萬長者子,共供養辟支佛故,今生復為親友。守籠那往至王所,何以與八萬人俱?王若獨喚守籠那者,畏其驚怖,是以敕諸長者子八萬人俱往至王所。   「五象王者,一父像有六母象,名為象王,如是有五象王。加那腹羅革屣者,此是曼根革屣。鹿角革屣者,剋皮作鹿角形。阿羅梨革屣者,以象毛安革屣邊。腹羅跋陀羅革屣者,以木綿及諸雜物,與皮合縫,使中央起。真誓梨革屣者,以編草作。編邊革屣者,以孔雀尾編邊。多帶革屣,無解。似孔雀毛革屣者,其形似孔雀毛。   「時王捨城有一童女,字婆羅跋提,端正無比。時瓶沙王舉為婬女,王出百千金錢,諸臣長者出二百千錢,共莊束此婬女,為作屋宅衣服車乘、園林浴池、種種伎樂。耆婆者,外國音,漢言活童子。何以名之活童子?時無畏王子,晨朝乘車欲往見王,路見小兒,問傍人言:『此兒為死活?』傍人答言活,是故言活童子。王子問曰:『其母生已,何以擲置路上?』答曰:『此婬女法,若生女教習為婬女種,若生男則擲棄,是故生棄路上。』王子無畏,抱取養育漸漸長大,即立為兒。」   問曰:「耆婆童子何不學餘技術?」   答曰:「往昔有佛,名曰蓮花,時有一醫師,恆供養蓮花如來。耆婆見已心自念言:『雲何我未來世,得如此醫供養如來?』作是念已,即於七日中供養如來,往至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願我未來世作大醫師供養佛,如今者醫師供養佛無異。』作是願已禮佛而退。耆婆命終即生天上,天上福盡下生人間,如是展轉乃至釋迦出世,宿願所牽不學餘技,但學醫方。」   問曰:「耆婆所以善學醫道者,耆婆就師學時,天帝釋觀見此人,醫道若成必當供養佛。是故帝釋化入耆婆師身中,以教耆婆,於七月中得師法盡。過七月已,帝釋所教如是,滿七年醫道成就,耆婆還國。何以中路治病?其師心自念言:『此是王子,不乏財寶,若還至本國不識我恩。』作念已,即與耆婆弊故之衣,不與糧食。耆婆辭師還去,於其中路,為飢渴故,過一聚落,借問村人:『誰家有病?』村人答言:『某長者家有病。』即為治之,大獲珍寶。耆婆自念:『我治一人病,得如是珍寶,若治多人病者,當獲無量珍寶,我今所獲皆由師恩。』   「受施有十五處:一者戒場界,二者境界界,三者同布薩界,四者不失衣界,五者羅婆界,六者聚落界,七者村界,八者國土界,九者阿槃陀羅界,十者擲水界,十一者鄉居界,十二者羅那界,十三者阿羅闍界,十四者洲界,十五者鐵圍山界。此是十五界,汝今當知。戒場界者,前已說。境界界者,或在講堂,或在食堂,分衣健人二擲石已還,隨界大小,皆有擲石界,比丘入皆得分,是名境界界。同布薩界者,若入布薩界者,皆應得分,是名布薩界。不失衣界者,入不失衣界內,皆應得分,是名不失衣界。羅婆界者,若王或大臣,為比丘作住止竟,或十由旬,若豎立柱、若作標相,齊此標內,若有佈施皆屬我等,是名羅婆界。聚落界者,有市故名聚落界。村界者,無市名為村界。國土界者,有城邑名為國土界。阿槃陀羅界者,是阿蘭若處界也。擲水界者,是船界。鄉居界者,隨城東西,名鄉居界。羅那界者,是國土界也。阿羅闍界者,一王所領,是名阿羅闍界。洲界者,海中一洲,是名洲界。鐵圍界者,是一鐵圍山界。   「若人言佈施界場眾僧,屬界場眾僧,布薩界不得。若人言佈施境界者,及擲石界得。若人言佈施布薩界者,同利養界亦得。若人言佈施不失衣界,布薩界、利養界俱得,唯除布薩界中有聚落界,不得。若人言佈施聚落界者,聚落界中有布薩界,大小皆得。若人言佈施村界者,村中有布薩界及諸小界,皆得。若人言佈施國土界者,一國土界盡得。若人言佈施阿蘭若處界者,阿蘭若處得,餘界不得。若人言佈施擲水界者,入擲水界內得,餘不得。若人言佈施鄉居界者,鄉居中有界、在鄉居界中亦得。若人言佈施羅那,一國土界亦得。若人言佈施阿羅闍界者,一王所領一國土眾僧皆得。   「若人言佈施師子洲、閻浮利地洲,佈施二洲眾僧,隨有眾僧,多少應中半分,若閻浮利地五人,師子洲百千人,亦應中半分。若人言佈施界內眾僧,比丘應問:『界有多種,施何物界?』答言:『不知。』但言施界內眾僧,隨界內眾僧多少皆得。別住處同利養,隨住處得,物應共分。僧得施者,若人言佈施僧,鳴磬集眾,來及者得。若檀越擔一衣,施僧與一比丘,比丘受已言:『我應受。』此惡受。雲何善受?應受已鳴磬集僧,集僧已,以黃物畫作分數,不得破,從上座示:『此分是上座分,上座取不?』上座答言:『此分我不取,佈施長老。』如是第二第三,上座皆言不取佈施長老,乃至下座亦如是,此比丘得取,是名善受。   「若住處有一比丘,檀越將衣佈施一比丘,此比丘應鳴磬集僧,若有比丘來共分,若無比丘來得,心念口言獨受。若檀越佈施僧,受糞掃衣比丘不得受。若人入住處佈施僧,鳴磬集眾,外比丘來相連臂入,乃至百由旬,前者入界內,最後者亦得分。何以故?以相連不斷,是故得分。若人佈施二部僧,隨人多少應中半分,若有百比丘尼,有一比丘,亦應中半分,若有百比丘,有一比丘尼,亦應得半。若人施僧缽囊革屣、囊漉囊針刀子杖扇,受糞掃衣比丘得受。若檀越擔物佈施一人,復言施僧,依僧次取一分,不得別取。   「若人施佛、施比丘比丘尼,雲何分?破作二分,一分與佛,一分與比丘比丘尼共等分。若人施眾多比丘,施法師一人,施佛,雲何分?佛、一比丘、眾多比丘平等分。若人將餘食施佛及僧,以缽置佛前次第行,佛飯誰得食?若有侍佛比丘得食,若無侍佛比丘,有白衣侍佛亦得食。若檀越佈施安居竟僧,後安居者不得,破安居人亦不得。若人冬分中,檀越言佈施安居竟僧,前後安居僧悉得,唯除破安居人不得。若人言佈施某寺某房,隨檀越言得。若人言佈施安居僧,前後安居、破安居人皆得。若檀越佈施迦提月後安居人,後安居人得,前安居人不得。若人於春分中佈施安居僧,應問:『為佈施安居竟僧,當來安居僧?』答言:『佈施當來安居僧。』當來安居僧得。比丘語檀越言:『當來恐有賊難,不能掌護。』檀越教分,隨施主得分。若檀越言:『食我食,佈施衣。』不食者不得受。我施藥者亦如是。指示施者,隨指示處得衣。犍度竟。   「藥犍度。拘跋陀羅飯者,此是穄米飯也。修步者,此是青豆羹。吉羅者,此是竹筍也。那□者,此是外國藥,無解。呿闍尼者,一切果,是名呿闍尼。呵羅勒者,如大棗大,其味酢苦,服便利。鞞醯勒者,其形如桃子,其味甜,服能治嗽。阿摩勒者,此是餘甘子也,廣州土地有,其形如蕤子大。質多羅藥,是外國藥名。加婆藥者,是外國藥名。婆利婆婆者,是芥子。□□□導□楜□導□□□□□□□□飀□□□□導□遼益埤□槾婗□□樀導□□□□□□□□娀導□□□□□□□□□導□襜□□□槾婗□□導□□□魯□□□導□稚□□□□□□□□□稂送□穰□□煄慼撓e裀□礸□稂□饕□□奾礸□□□秪□駾姽□□□□駾娀導□□□□□□i異□飀□□□□導□倫誾耛毼□奼福□□□縷□□□□□□導□□靖□□□數橙□祰□□祰□導□□誾耛檢□   「邊房雲何結作淨屋?若初豎柱時,先作坑,以柱近坑,比丘圍繞捧柱而說:『為僧眾作淨屋。』如是三說,說亦竟柱亦豎。第二第三第四柱亦如是說,若說一柱亦成淨屋。若以成屋雲何作淨?應喚屋主來語言:『此屋未淨,汝為眾僧作淨。』檀越作是言:『此淨屋佈施眾僧,隨意受用。』即成淨屋。若先作屋無屋主,雲何作淨?若聚落有老宿,應喚來,『此屋未作淨,請為淨主。』若檀越不解說,比丘應教作是言:『此是淨屋,佈施眾僧,隨意受用。』即得作淨屋,受用隨意,安置飲食,無內宿、無內煮罪。   「閻浮子者,其形如沈菰大,紫色酢甜。捨樓伽者,此是憂缽羅。拘物頭花根,舂取汁澄使清,是名捨樓伽漿。波漏師者,此似菴羅果。一切木果得作非時漿,唯除七種穀不得。一切諸葉得非時服,唯除芋不得。一切諸花得作非時服,唯除摩頭花汁。一切果中,唯除羅多樹果、椰子果、波羅□子、甜瓠子、冬菰、甜菰,此六種果不得非時服。一切豆不得非時服。盛水器者,木瓦鐵,餘者不得用。若自有種子、眾僧地,應半與眾僧。若自有地、眾僧種子,應半與眾僧。藥揵度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迦絺那衣犍度。」   問曰:「幾人得受迦絺那衣?」   「下至五人,前安居人得受迦絺那衣,破安居人、後安居人不得,異住處不得。若住處不滿五人,得喚餘寺眾僧足數受得,足數,客比丘不得受。若住處有四比丘,一沙彌安居欲竟,為沙彌受大戒,得足成五人受迦絺那衣,新受戒者亦成受,一比丘四沙彌受戒亦如是。若住處有五比丘若過五,不解受迦絺那衣,得餘處請一知法比丘,使羯磨受迦絺那衣,得為羯磨,自不受亦不得衣分。」   法師問曰:「何人得與眾僧迦絺那衣?」   答曰:「七眾衣、天人衣,得受作迦絺那衣。若人不解作迦絺那衣來問,比丘應教。若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隨一一衣,得受作迦絺那衣。十六日明相出,將迦絺那衣裁來與眾僧,比丘應語衣主:『須針綖染色,作衣比丘多少。』檀越聞已,應供養作衣比丘飲食。為僧受迦絺那衣,應知受衣法用。若衣裁者,應先浣,與眾多比丘共割裁簪縫治,即日染成點淨已應受。若多有人送迦絺那衣,應受一衣,餘應分,應羯磨受。僧持迦絺那衣與誰?應與衣壞者。若衣敗比丘多,敗衣比丘中老者與。若無老者,臘數大者與。不得與慳貪者,佛告諸比丘:『當如是持迦絺那衣羯磨法。』律中以說,若衣未成,應喚一切比丘共成,不得說道德作留難,唯除病者。」   法師曰:「何以於迦絺那衣,如是慇勤?為諸佛所讚故。往昔有佛,名無蓮花,有聲聞弟子,名須闍多,作迦絺那衣未成。蓮花佛與一萬六千比丘圍繞,共作迦絺那衣。成已,持衣比丘者,捨己所受持僧伽梨:『迦絺那衣我今持。』如是三說,三說已即持置體上,偏袒右肩往至上座前,合掌向僧而說:『大德!我以法持僧迦絺那衣,願僧隨喜。』上座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僧,作如是說:『長老!以法持僧迦絺那衣,我隨喜。』乃至下座亦如是說。非僧受持迦絺那衣,非眾受持迦絺那衣,一人持迦絺那衣,僧隨喜眾隨喜,然後成持迦絺那衣。若人持三衣與眾僧,持作迦絺那衣,作是言:『若持迦絺那衣者,三衣悉屬。』隨施主語悉與受衣人,餘眾僧不得受,迦絺那衣已攝僧得施。受迦絺那衣者,輕物得分,重物屬四方僧,若同布薩界有多住處,不得別受迦絺那衣,應和合一處受一迦絺那衣法。不得縫作,應卻刺作。持所有衣者,未作持出界外。界外者,是餘寺也。」   法師曰:「受迦絺那衣已,何以出界外?為安樂住故。作不還意者,比丘出界外已,見此住處有好房舍,或有知識,作不還意,先失住處,後失功德衣。餘文句於律中已說。我亦不作衣亦不還者,作念已,住處及功德衣俱失。作衣時失所作衣者,住處先失,後失功德衣。聞失者,先失功德衣,後失住處。斷望者,先失住處,後望後望斷得。所望非望而得者,此文句前後轉易,現多文句,無有深義,於律廣說。迦絺那衣犍度竟。   「若行別住人,若有人請,或與人受戒,得停行法事,罷還續行。捨行法時當如是言:『我今捨波利婆沙。』如是三說。若別住摩那埵,當行法時,比丘去都無人,但作意言:『若比丘來我當白。』六日中都無比丘可白,亦得出罪。若寺中多有比丘來去難白,晝日得捨行法,明相未出,應得四五比丘出界二擲石外,還受行法白僧:『我行摩那埵。若干日以過,餘若干日在。』若界內有比丘,出至其處應白,若不白失夜。若比丘送受行法竟,若還者應留一人,待明相出為捨行法,共還入寺如前法,滿六夜已得出罪。出罪法,於律本已說,故不出。   「爾時拘睒彌有一住處,有二比丘,一是律師,一修多羅師。時修多羅師,入廁用洗盆竟,不去水覆盆。律師入廁,見洗盆不去水,問修多羅師言:『誰入廁不去水覆盆。』修多羅師答言:『是我。』律師言:『汝知罪相不?』修多羅師言:『我實不知罪相。』律師言:『汝得突吉羅罪。』修多羅師言:『若犯突吉羅罪,我應懺悔。』律師言:『汝故作與不?』修多羅師言:『不故作。』律師言:『若不故作者無罪。』修多羅師聞律師言無罪,律師還房語弟子言:『修多羅師不知犯,不知不犯。』弟子聞師語已,語修多羅師弟子言:『汝師不知犯不犯。』弟子聞語已,向師說如是事,修多羅師聞弟子語,語弟子言:『此律師先言我無罪,今言我有罪,律師妄語。』修多羅師弟子聞師語已,語律師弟子言:『汝師犯妄語罪。』律師弟子聞語已向師說,如是展轉成大鬥諍。律師後得修多羅師便,集眾舉修多羅師罪,為作舉罪羯磨。是故律本中說,和合舉罪。」   問曰:「佛何以從坐起,以神通力,不語諸比丘,往捨衛國?」   答言:「佛在眾中若為判者,得理者歡喜,不得理者便言:『佛朋儻彼部。』誹謗佛言隨愛瞋,因謗佛故死入地獄,是故佛從坐起去,不為其判。拘睒彌揵度竟。瞻婆揵度。無解。相言諍,用二毘尼滅,現前毘尼、多覓毘尼。憶念毘尼者,為愛盡比丘,下至阿那含人,不為凡夫。多覓毘尼者,處處多覓知法比丘判故,名多覓毘尼。摩夷者,是二部波羅提木叉。若行捨羅,非法捨羅多者收取唱言:『明日更行捨羅。』於其中間,更覓如法伴黨。若上座捉非法捨羅者,行籌者耳語,語言:『上座年老,何以捉非法籌?當捉如法籌。』七滅諍法竟。」   「比丘尼犍度,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   「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   法師曰:「千年已佛法為都盡也?」   答曰:「不都盡,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學法,復得五千歲。於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有袈裟法服而已。比丘尼犍度竟。   「重物不得分,眾僧田園池井,不得賣取餘物,唯除換易。眾僧床席器物,不得分不得賣,唯除換易。眼藥筒挑耳篦、鍼綖小刀子、戶鉤鑰、錫杖小桓鐵器杖得分,餘作器不得分,唯除斫楊枝斧。除刀子革屣,傘具得分。若人佈施竹草及土,不得分。若人佈施藥得分,箱篋不得分。若人佈施僧房中所用器物,一切不得分,唯除盛油筒。法犍度竟。」   大德舍利弗問優波離律污出品   舍利弗問優波離:  「幾罪以身得?  幾罪以口得?  覆藏得幾罪?  相觸復有幾?」   優波離以偈答舍利弗:  「以身得六罪,  口業復有六,  覆藏得三罪,  相觸得五罪。」   第二問:  「明相出幾罪?  三唱復有幾?  於此幾八事,  一切聚有幾?」   答曰:  「明相出三罪,  三唱有二種,  於此一八事,  一切聚有一。」   第三問:  「如來分別結,  毘尼有幾相?  毘尼重有幾?  復有幾粗覆?」   答曰:  「如來分別說,  毘尼有二相,  毘尼重有二,  覆粗亦有二。」   第四問:  「聚落間幾罪?  渡江復有幾?  噉肉幾偷蘭?  噉肉幾突吉?」   答曰:  「聚落間有四,  渡江亦有四。  一肉偷蘭遮,  九肉突吉羅。」   第五問:  「夜語幾得罪?  晝日復有幾?  佈施得幾罪?  受施得幾罪?」   答曰:  「夜語有二罪,  晝日亦有二,  佈施得三罪,  受施得四罪。」   第六問:  「幾罪對首悔?  幾罪須羯磨,  作已不可悔,  如來分別結?」   答曰:  「五罪可懺悔,  第六須羯磨,  一罪不可懺,  如來分別結。」   第七問:  「毘尼重有幾?  佛說身口業,  非時幾穀味?  幾白四羯磨?」   答曰:  「毘尼有二重,  身口亦如是,  非時穀一味,  一白四羯磨。」   第八問:  「波羅夷有幾?  幾同和合地?  復有幾失夜?  結二指有幾?」   答曰:  「波羅夷有二,  和合地有二,  失夜亦有二,  結二指有二。」   第九問:  「打身有幾種?  幾種眾僧破?  作初罪有幾?  作白復有幾?」   答曰:  「打身有二種,  因二破眾僧,  作初有二罪,  作白亦有二。」   第十問:  「殺生有幾罪?  重語有幾種?  罵詈有幾種?  行媒有幾種?」   答曰:  「殺生有三罪,  重語有三罪,  罵詈亦有三,  行媒有三罪。」   第十一問:  「幾人受具戒?  聚作有幾罪?  滅擯復有幾?  一語復有幾?」   答曰:  「三人不得受,  聚作復有三,  滅擯亦有三,  一語亦有二。」   第十二問:  「盜戒有幾罪?  婬戒復有幾?  正斷復有幾?  因棄擲有幾?」   答曰:  「盜戒有三罪,  婬戒有四罪,  正斷亦有三,  因棄擲有三。」   第十三問:  「教比丘尼戒,  幾波夜突吉?  於中幾有新,  衣有幾種衣?」   答曰:  「教尼戒品中,  波夜突吉羅,  有四信佛說,  與衣二種罪。」   第十四問:  「佛說尼有幾,  波羅提有幾?  食生穀有幾  波夜突吉羅?」   答曰:  「佛說比丘尼,  波羅提有八。  波夜提突吉,  因乞生穀故。」   第十五問:  「行時有幾罪?  立時有幾罪?  坐時有幾罪?  眠時有幾罪?」   答曰:  「行時有四罪,  立時有四罪,  坐時有四罪,  眠時有四罪。」   第十六問:  「波夜提有幾?  一切非一種,  非前亦非後,  同一時而得?」   答曰:  「波夜提有五,  其類非一種,  非前亦非後,  一時俱得罪。」   第十七問:  「有幾波夜提?  一切非一種,  非前亦非後,  同一時而得?」   答曰:  「有九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非前亦非後,  一時俱得罪。」   第十八問:  「有幾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以身口懺悔,  如來分別說?」   答曰:  「有五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以口業懺悔,  如來分別說。」   第十九問:  「有幾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幾以口業懺,  如來分別說?」   答曰:  「有九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一以口業懺,  如來分別說。」   第二十問:  「有幾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口語成懺悔,  如來分別說?」   答曰:  「有五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發語名字懺,  如來分別說。」   第二十一問:  「有幾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聚性成懺悔,  如來分別說?」   答曰:  「有九波夜提,  其類非一種,  聚性成懺悔,  如來分別說。」   第二十二問:  「第三罪有幾?  因食復有幾?  食時得幾罪?  因食得幾罪?」   答曰:  「第三得三罪,  因食有六罪,  食時得三罪,  因五食得罪。」   第二十三問:  「一切第三過,  至處復有幾?  復問罪有幾?  諍事復有幾?」   答曰:  「一切第三過,  罪至有五處,  善答罪有五,  諍事亦有五。」   第二十四問:  「論事復有幾?  以幾法用滅?  有幾不得罪?  有幾處成善?」   答曰:  「論事復有五,  以五法用滅,  清淨有五種,  三處中成善。」   第二十五問:  「身業夜幾罪?  身業晝幾罪?  見時得幾罪?  乞食得幾罪?」   答曰:  「身業夜二罪,  身業晝二罪,  見時得一罪,  乞食得一罪。」   第二十六問:  「見恩有幾種?  依人成懺悔,  驅出復有幾?  善行復有幾?」   答曰:  「見恩有八種,  依人成懺悔,  驅出說有三,  善行四十三。」   第二十七問:  「妄語有幾處?  七日復有幾?  波羅提捨幾?  發懺悔有幾?」   答曰:  「妄語有五處,  七日法有二,  十二提捨尼,  懺悔復有四。」   第二十八問:  「妄語有幾觀?  布薩有幾觀?  使者有幾觀?  外道有幾法?」   答曰:  「妄語有八觀,  布薩復有八,  使者亦有八,  外道有八法。」   第二十九問:  「受戒有幾語?  復有幾起敬?  幾人應豫座?  教誡尼有幾?」   答曰:  「八語受具戒,  起敬亦有八,  豫座復有八,  八法教誡尼。」   第三十問:  「幾人不應禮?  不為作叉手,  有幾突吉羅?  用衣復有幾?」   答曰:  「十人不應禮,  不為作叉手,  有十突吉羅,  用衣復有十。」   第三十一問:  「有幾作不善?  如來分別說,  於瞻婆律中,  一切不善作?」   答曰:  「十二作不善,  如來分別說,  於瞻婆律中,  一切不善作。」   第三十二問。  「隨大德所問,  我亦隨意答。  問問中即答,  無有一狐疑。   「一者身得,二者口得,三者身口得,四者身心得,五者心口得,六者身口心得。   「身業得六罪者,婬怒為初。口業得六罪者,虛誑妄語為初。   「覆藏得三罪者,一者比丘尼覆藏重罪,得波羅夷;二者比丘覆藏他重罪,得波夜提;三者比丘自覆藏重罪,得突吉羅。是名覆藏得三罪。   「相觸得五罪者,一者比丘尼摩觸,波羅夷;二者比丘摩觸,僧殘;三者比丘以身觸女人衣,得偷蘭遮;四者比丘以衣觸女人衣,得突吉羅;五者比丘指挃他比丘,波夜提。是名五罪。   「明相出得三罪者,一夜六夜七夜十夜過一,月明相出,尼薩耆波夜提;比丘尼獨宿明相出,僧殘;比丘自覆罪明相出,突吉羅。是名明相出得三罪。三唱二種:一者比丘,二者比丘尼,當說戒時三唱,有罪不發露,得突吉羅,是名三唱二罪。於律中具八事成罪者,比丘尼波羅夷,是一切聚有一者,戒序中說,憶有罪應發露。發露者,五篇戒也,故言聚有一。如來分別說者,分別戒相輕重。毘尼有二重者,身口是。毘尼重有二者,波羅夷、僧殘是也。覆粗亦有二者,一波羅夷,一僧殘。   「聚落間有四者,一比丘與比丘尼共期行,比丘初去時突吉羅,至聚落境界,比丘得波夜提罪,一腳在內一腳在外,比丘尼得偷蘭遮,二腳盡入僧殘,是名聚落間四罪。度江有四罪者,比丘與比丘尼共期船行,初去時比丘得突吉羅,上船比丘得波夜提,比丘尼一腳上岸,得偷蘭遮,二腳俱上得僧殘,是名度江四罪。一肉偷蘭遮者,即是人肉;九肉突吉羅,像馬狗等肉。夜語有二罪者,若比丘尼共男子入闇室屏處耳語,得波夜提,若比丘尼共男子一處去二肘外,得突吉羅。是名夜語二罪。   「晝日亦有二者,比丘尼共男子屏處,若二肘半內得波夜提,二肘半外,得突吉羅。是名晝日二罪。佈施得三罪者,比丘有殺心,佈施毒藥殺人,得波羅夷罪;殺非人得偷蘭遮罪;殺畜生得波夜提罪。是名佈施三罪。受施得四罪者,女人以手施與,比丘捉,得僧殘。女人以婬慾施比丘,得波羅夷。非親裡比丘尼施衣,得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尼染污心,知染心男子受食,得偷蘭遮。是名受施得四罪。五罪可懺悔者,僧殘、偷蘭遮、波夜提、波羅提提捨尼、突吉羅惡說,是名五罪可懺悔。第六須羯磨者,僧伽婆屍沙。一罪不可懺者,波羅夷是也。毘尼有二重者,一波羅夷,二僧殘。身口亦如是者,結戒不過身口。非時穀一味者,穌毘鹽以穀作,得非時服,是名穀一味。一白四羯磨者,差教誡比丘尼是。   「波羅夷有二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是也。和合地有二者,一身和合,二法和合。失夜亦有二者,一行波利婆沙,二行摩那埵是也。結二指有二者,一比丘尼洗淨,二頭髮長,不得過二指。打身得二罪者,比丘尼打身得突吉羅,啼得波夜提是。因二破眾僧有,一羯磨,二捉捨羅是。初作有二罪者,一比丘作初罪,二比丘尼作初罪是。作白亦有二者,一白羯磨,二單白。   「殺生有三罪者,人得波羅夷,非人偷蘭遮,畜生波夜提。語重有三罪者,教偷、教死、向人說得聖利法,是名語有三重。罵詈亦有三者,若欲心罵女根、穀道二僧殘,罵餘身份,得突吉羅,是名三罪。行媒有三罪者,受語時得突吉羅,往說偷蘭遮,還報得僧殘,是名三罪。三人不得受者,一遠不聞,二身份不具足,三根不具足。衣缽不具足,身份所攝;十三難人,是根不具足所攝。聚作復有三者,一別眾,二白不成就,三羯磨不成就。是名三。滅擯亦有三者,一比丘尼以身謗人,如慈地比丘尼;二沙彌壞沙彌,就他穀道行婬;三言行婬欲法不障道者。是名滅擯三罪。一語亦有三者,一羯磨三人一時得戒,是名三。盜戒有三罪者,五錢波羅夷,四錢偷蘭遮,三錢乃至一錢突吉羅,是名盜三罪。婬戒有四罪者,一女根波羅夷;死女半壞偷蘭遮;不觸四邊突吉羅;比丘尼以物作根自內根中,得波夜提。是名四罪。正斷亦有三者,一斷人命波羅夷,二斷草木波夜提,三自截男根偷蘭遮。是名三因。棄擲有三者,有殺心棄擲毒藥,若人得死波羅夷,非人死偷蘭遮,畜生死得波夜提,是名三棄擲。復有三,比丘棄擲精,僧殘;棄擲大小便生草上,得波夜提;水中淨地,得突吉羅。涕唾亦如是,是名棄擲三。波夜提突吉羅者,教誡比丘尼至日沒,得波夜提,先說法後說八敬,得突吉羅。   「有四信佛說者,一房舍,二戒,三如法作,四不如法作。是名四。與衣二種罪者,與非親裡具足比丘尼衣,得波夜提;與不具足戒比丘尼衣,得突吉羅。不具足戒者從比丘尼白四羯磨,未從大僧白四羯磨。是名與衣二。波羅提有八者,比丘尼波羅提提捨尼是。波夜提突吉羅者,比丘尼乞生穀,得波夜提,食時突吉羅。行時有四罪者,比丘與女人共期,初去時得突吉羅,至村得波夜提,比丘尼獨行去時,得偷蘭遮。至村得僧殘。立時有四罪者,比丘尼共男子立在屏處,得波夜提,申手外得突吉羅。若比丘尼,明相欲出不隨伴去,住離申手內偷蘭遮,申手外得僧殘,坐眠亦如是。   「波夜提有五者,酥、油、蜜、石蜜、脂,五器各受過七日服,得五波夜提罪。其類非一種者,酥蜜等也。非前亦非後者,取聚置一處併服,一時俱得罪。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種美食:一乳,二酪,三生酥,四熟酥,五油,六蜜,七石蜜,八肉,九魚,是名九種。其類非一、種各異也。非前亦非後者,因食時俱得罪,一時食也。有五波夜提者,其五波夜提,其類非一種,以口業懺悔,一時懺悔得滅。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種美食,得九波夜提罪,其類非一種者,酥油魚肉相異。一以口業懺者,九波夜提罪,一語懺便得滅也。有五波夜提者,發語名字懺者,列罪名而懺悔。有九波夜提者,取姓成懺悔者,列罪名而懺。第三得三罪者,隨舉比丘尼,三諫不捨波羅夷,比丘被僧三諫不捨僧殘。比丘比丘尼惡見,三諫不捨波夜提。   「因食得六罪者,雲何得六罪?一為飲食故,自稱得過人法。二為飲食故行媒。三為飲食故言:『若人住此寺者得道果。』不自道名字故,得偷蘭遮。四為飲食故,無病乞食。五為飲食故,比丘尼無病乞食,犯波羅提提捨尼。六為飲食故,比丘無病乞飯,得突吉羅罪。是名因食得六罪。食時得三罪者,比丘食人肉偷蘭遮,像馬龍狗等肉突吉羅罪,比丘尼食蒜得波夜提罪,是名食時三罪。因五食得罪者,比丘尼知男子染污心,從乞得人肉得蒜,得美食象馬肉。受染污心男子食僧殘,噉人肉偷蘭遮,噉蒜波夜提,乞美食波羅提提捨尼,像馬等肉突吉羅。是名因五食得罪。一切第三過者,比丘尼隨舉,初諫不捨突吉羅,一羯磨不捨偷蘭遮,三羯磨不捨波羅夷,是名三諫三罪。   「罪至有五處者,比丘隨舉白,不捨突吉羅,一羯磨不捨偷蘭遮,三羯磨不捨波羅夷。若欲破僧,三諫不捨僧殘。惡見三諫不捨波夜提。是名五罪。善答罪有五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五眾具有三諫不捨罪。諍事亦有五者,五眾俱有四諍。論事復有五者,論五眾諍事。以五法用滅者,五眾滅五眾諍事。清淨有五種者,五眾犯罪,懺悔得清淨。   「三處中成善者,僧處、眾處、白衣三處無諍,是名善也。身業夜二罪者,比丘尼與男子共業夜入屋,申手內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羅。身業晝二罪者,比丘尼晝日與男子共屏處,申手內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羅。見時得一罪者,比丘故看女根,得突吉羅罪。乞食得一罪者,比丘無病,不得為身乞食,得突吉羅。見恩有八種者,於拘睒彌犍度已說。依人成懺悔者,五眾悔罪,要因人得悔。驅出說有三者,一覆藏,二未懺悔,三惡見。善行四十三者,擯人行四十三法得入眾,不行此法不得入眾。妄語有五處者,波羅夷、僧殘、偷蘭遮、波夜提、突吉羅。   「七日法有二者,七日藥、受七日法出界外,是名二。十二提捨尼者,比丘尼八波羅提提捨尼,比丘四波羅提提捨尼,合十二。懺悔復有四者,提婆達多遣人害佛;供養阿□留陀;優婆夷離車子,眾僧為作覆缽羯磨;沙婆伽比丘。此四種人就佛懺悔。   「妄語有八觀者,發心欲妄、發口成妄語、妄語竟知是妄語、隱藏所知妄道餘事、前人知解邪心,是名觀也。布薩復有八者,八戒也。使者亦有八者,調達以非法欲破僧,僧差具八德人往說:『調達所作,非佛法僧,是調達所作也。』外道有八法者,外道欲出家,行波利婆沙八法者,不往五不應行處,聞讚佛法僧歡喜。八語受具戒者,比丘尼白四羯磨,比丘白四羯磨。起敬亦有八者,比丘尼八敬法也。豫座復有八者,大眾集時,上座八人次第坐,餘者隨坐。八法教誡尼者,比丘有八德,堪教誡比丘尼。   「十人不應禮: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犯戒人,眠人、食人、大小便嚼楊枝人,十人不為作者如前。十種人不得作叉手,有十突吉羅者,若為上十種人作禮及叉手,得突吉羅。用衣復有十者,十種衣聽著。十二作不善者,白不善,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法別眾。白羯磨中有四非法,白二羯磨中有四非法,白四羯磨中有四非法,三四合十二非法。」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No. 1463   毘尼母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母義今當說  汝等善聽之  是中文雖略  廣攝毘尼義  依初事演說  智慧者當知  一切經要藏  皆總在此中  律藏外諸義  母經中可得  律義入此經  如眾流入海  毘尼外諸義  如母經中得  一切諸經義  隨意皆能解  律能滅疑惑  如眾經定說  佛所制諸戒  皆在此經中   問曰。何故名母經。智者說曰。此經能滅憍慢解煩惱縛。能使眾生盡諸苦際畢竟涅槃。故名母經。毘尼者。名滅滅諸惡法。故名毘尼。今當說母經義。母經義者。能決了定義不違諸經所說。名為母經。此中解二種經。一比丘經。二比丘尼經。一切諸聚後當廣說。初十人制戒因緣增一中義。皆入此經中。因初因緣。得知初事斷人疑心。眾經中義不復惑也。若比丘欲善持毘尼母經中定解。能速除生死亦勝犯戒賊。受具足義今當說。何故名受具足。智慧人受具足已不犯。所求成就故言受具。能成就義名為受具。以是義故。成就眾善名為受具。復次能專心持戒。故言受具。能使成沙門義。故名受具。能使人成就意淨法故。名為受具。能成就寂滅法故名受具。又成就比丘法故名受具。於此律中知見達解觸證得知。名為受具。有能成就比丘五種受具。名為受具。何者五。一者善來比丘即得受具。二者三語即得受具。三者白四羯磨受戒名為受具。四者佛敕聽受具即得受具。五者上受具。何故名為上受具。佛在世時不受戒。直在佛邊聽法得阿羅漢。名上受具。是名比丘五種受具。比丘尼亦有五種受具。一者隨師教而行名為受具。二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三者遣使現前而得受具。四者善來而得受具。五者上受具。能成就不作一切諸惡。是名受具。又於毘尼藏中選擇是非能信行故。名為受具。又能成就斷五蓋法。名為受具。有能除覺。觀亦名受具。能捨愛著禪心亦名受具。苦樂憂喜以能捨故。名為受具。能過四空定故亦為受具。能知諸相滅亦名受具。又受三歸五戒亦名受具。又受八齋法亦名受具。又受沙彌十戒亦名受具。又分受戒名為受具。又能白業觀者亦名受具。成就種性地故名為受具。雲何名種性地。有人在佛邊聽法。身心不懈唸唸成就。因此心故。豁然自悟得須陀洹。須陀洹者善法之種性也。四果四向第八地見諦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乃至無師獨覺。皆名受具。成就六度亦名受具。善語亦名受具。從智慧受具乃至善語受具。皆名受具。復欲廣說。何等人應得受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無障清淨皆得受具。夫障有三種。業障報障煩惱障。清淨人者。聽其出家剃除鬚髮著法服受三自歸十戒乃至白四羯磨受具。當使出家者知四墮法不可犯也。依四依止盡形壽受行。乃至梵行營事得出家法。得法證果受樂。大功德成就。是餘眾事應問和上阿闍梨。和上阿闍梨應教毘尼中所應作不應作。又復勸與諸同學同業同行一切善法莫相違反。何故與受具者。欲使得五通樂見苦不怖少欲知足得大人覺。雲何名為得於大覺。如佛所受行於毘尼。故名為覺。   雲何名欲。如佛翹勤不惓。故名為欲。又復明欲繫念在前。如佛覺無異。以是義故名為欲也。何故名觸。得定故名觸。得善得惡亦名為觸。雲何名證。不放逸故名為證。證言知義如佛覺也。此中何者是善來比丘受具。如尊者阿若憍陳如。當爾之時世尊遊波羅□。尊者阿若憍陳如。見法得法證法深解法性。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作禮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聽我出家修於梵行。世尊告曰。善來比丘。聽汝於我法中修於梵行盡於苦際。此阿若憍陳如即得出家即得具足。如來言已。身上所著婆羅門服。乃至鬚髮即皆墮落。沙門法服自然在身。威儀庠序手執應器。如二十年學法者也。尊者阿缽祇婆犯跋提伽摩訶男等。亦如阿若憍陳如也。耶修陀同侶四人。毘摩羅修婆侯富那伽憍梵跋提耶奢童子同侶有五十人。彌低同侶亦五十人。那羅陀摩那婆跋陀跋期同侶五十人。優樓頻□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此等徒眾千人。優波提捨駒律陀而為上首。徒眾二百五十人。   如此等皆豪貴巨富本是外道出家。佛已出世受悟時至。皆來詣佛求欲出家。最後須跋陀羅如此人等。皆是善來比丘也。其所得果皆是無學後邊身者。何以故。如來自神口所說故爾。餘人邊不能得也。問曰。世尊何以不與神力加波羅伽至婆梨伽富迦羅婆利伽使善來出家。答意如此。婆醯有障道業。是故不得善來出家。富伽羅婆利伽者。此人現身無學因緣故。不得善來出家。以是義故。雖俱在佛邊。不得一切善來出家也。三語受具者。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於人天羅網皆得解脫。汝等於此網中皆得解脫。爾時惡魔聞佛此言。即語佛言。汝於人天羅網不得解脫諸比丘亦不得解脫。佛即說偈答曰。  世人於五欲  第六意識受  吾已離諸欲  惡魔汝自墮   惡魔聞此言已。知佛達其未離欲故。慚愧憂愁不樂。忽自滅去。佛告諸比丘。汝各各二人共詣諸方教化。莫獨去也。諸比丘即去。彼土諸人聞比丘說法。皆來詣佛。於其中路有生悔心者。即還歸家。以是因緣諸比丘來白世尊。佛即教使就彼三語受戒。語諸比丘。汝等各各還去。彼方若有求出家者。當為剃除鬚髮教著法服與三語受戒。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來應正覺是我師。此即三語受戒法也。爾時諸比丘生疑。雲何三語即是出家即是具足。佛為說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即是出家。第二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即是受具。以是義故出家受具成就也。有人復更生疑。何故優婆塞受三自歸。及以沙彌乃至八戒皆受三語。何故不名受具也。佛說曰。此二義各異。優婆塞者。不止在三歸。更加五戒。始得名為優婆塞也。沙彌乃至八戒亦復如是。三語受具者。與此為足更無所加。故言受具。所以無所加者。三歸有二種。一者為受五戒十戒八齋故受三歸。乃至為受二百五十戒故受三歸。二者直受三歸。所以爾者。當爾之時。佛未制二百五十戒乃至八齋。以是義故。直說三歸得受具也。佛制不聽。三語受戒已後。雖有三語不成就也。佛所以後斷三語受戒者。因一病比丘。是故斷也。於時阿若憍陳如。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等雲何得知三歸三語受具。佛告憍陳如。若人求出家者。當剃除鬚髮。教作如是言。我今盡形壽歸依佛法僧。乃至說。我今依佛出家。婆伽婆是我師也。佛告憍陳如。三語受戒如我所說解也。尊者憍陳如。聞佛所說三語受戒。心開意解。即退坐禮佛而去。尊者阿若憍陳如。遊行到毘利耆國。展轉復到毘捨離。毘捨離中有毘梨耆人。二國族姓子合在一處。一名羯羯帶遮。二名羯倫伽。三名毘斤帶遮。四名羯遲遮。五名遮賴遮。六名毘陀跋遮。七名跋陀。八名修跋陀遮。九名(本闕)十名耶奢。十一名移須多羅。十二名阿梨耶。此諸人等皆生念言。阿若憍陳如。於大沙門法。中出家行於梵行。此是大智見者。乃能隨學必有妙法。我等何為不就其出家學妙法也。彼所修行我等亦共修行。爾時族姓子共論議已。即便相將詣憍陳如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尊者言。惟願大德。聽我等於如來法中出家修於梵行。阿若憍陳如。即受其言聽其出家。為說三語受戒。受戒已。即共相隨詣於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尊者憍陳如。即白佛言。此諸族姓子等求欲出家。為其三語受戒為得戒不。佛告憍陳如。此諸人等三語受戒。具足成就善得具戒。何以故。過去諸佛亦曾與此三語受戒。未來諸佛亦當與此三語受戒。我今現在亦同彼也。是故得有三語受戒。白四羯磨者。何以要現前白四羯磨而受具者。解雲。當於爾時。佛住王捨城。優樓頻螺迦葉等師徒已出家竟。有一病比丘無供養者。病困篤已即便命終。諸比丘等見此比丘病篤命終。一無看病者。二無弟子。二俱無故苦惱如是。往白世尊。佛即集諸比丘僧。從今已去。斷三語羯磨。於十僧中白四羯磨聽使受具。如是一一受戒皆如上廣說。應當知。爾時有一惡比丘度人出家。出家者即於師邊生疑。往白世尊。世尊問言。汝先未受戒時生疑不。答言。不也。佛言。汝已得具足戒也。復有一人求師出家受具足戒。得受具已心中生疑。疑師不清淨為得戒不。往白世尊。世尊問言。汝先知師不清淨不。受戒者言。不知也。又復問言。汝先知不清淨師邊受戒不得戒不。答言。不知。佛言。汝便是得具足戒也。復有一人求師出家。師即為受具足。後心生疑往白世尊。世尊問言。汝先知汝師破戒不。答言。知也。又復問言。汝先知不清淨師邊受戒不得戒不。答言。知也。復更問言。汝先知汝師受戒時得戒不。答言。不知也。佛言。汝便得具足戒也。又復一人求師出家。師即與受具足。後心生疑往白世尊。世尊問言。汝先知不清淨師邊受戒不得戒不。答言。先知。復更問言。汝先知汝師師邊受戒不得戒不。答言。知也。佛言。三事皆知。受戒不得也以是義故。名為白四羯磨。雲何名為敕聽受具。當於爾時。佛在捨衛國比捨佉鹿母園中堂上。問蘇陀耶沙彌義。沙彌解義。如佛所解稱如來意。佛即告言。汝從今已往。若有疑惑恣汝來問。亦即與戒即得具足。故名敕聽受具。雲何上受具。如有一人盡一切漏。未滿二十已受具足。即於比丘法中自生疑心。同住諸比丘知其生疑。往白世尊。世尊語此漏盡比丘。汝數胎中年乃至閏月皆數滿不。答言。不滿。佛即問諸比丘。此比丘得阿羅漢耶。諸比丘白佛。得阿羅漢。佛言。此是上受具也。又復告言。後受戒者聽數胎中年。雲何比丘尼五種受具隨師教而行。名為師法受具。當於爾時。佛住釋種園中。時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與五百釋種女來詣佛所。到已頭面著地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等女人於佛法中得出家不。佛言。吾不欲聽女人出家。聞此語已低頭泣淚而去。世尊後時。從釋種園向捨衛國祇桓精舍。憍曇彌五百女等。聞佛向祇桓精舍。心懷悲惱自慨其身。不在佛法之次。各自剃頭著法服。隨佛後而去。到祇桓精舍在外而立。見尊者阿難。阿難即問母及諸女言。優婆夷等何為剃髮自著法衣顏色憔悴而不悅乎。母及諸女即答言。所以不悅者。但世尊不聽女人出家。是故憂色也。阿難言。且止。當為白世尊。阿難尋入即啟世尊。是優婆夷等求欲出家。願世尊聽許。佛告阿難。吾所以不聽女人出家者。如世人家男少女多家業必壞。出家法中若有女人必壞正法不得久住。阿難重白佛言。女人於佛法中修梵行得四果不。佛告阿難。能修梵行其志不退亦可得耳。阿難復白佛言惟願世尊。聽女人在佛法之次。佛告阿難。女人能行八敬法者聽其出家。若不能者不聽在道。所以為女人制八敬者。如人欲渡水先造橋船。後時雖有大水必能得渡。八敬法亦如是。怖後時壞正法故為其制耳。佛告阿難。汝今為女人求出家。後當減吾五百世正法。阿難聞此之言憂愁不樂。即出外問諸優婆夷等。佛說八敬之法能奉行不。諸女聞此語已內懷歡喜。即請阿難。還白世尊。我等今日蒙世尊施法。當奉行之。譬如有人沐浴香湯莊飾已竟。更有人來以華鬘莊其頂上。我等今日亦復如是。阿難以此之言即啟世尊。世尊言。此等已得受具。是名師法受具。白四羯磨受具者。如上病比丘經中所說。遣使受具者。亦如比丘尼經中所說。雲何名善來比丘尼受具。當於爾時。世尊在捨衛國。摩登祇女來到佛所。頭面著地禮世尊足退坐一面。佛即為說法深悟法性。得須陀洹果。求佛出家。世尊告曰。聽汝於我法中善修梵行盡諸苦際。佛言已訖。頭髮自落法服應器忽然在身。威儀庠序如久服法者。是故名為善來受具。   上受具者。盡諸有漏成阿羅漢。如上沙彌。雖未滿二十得阿羅漢故。名為上受具。此比丘尼亦復如是。是名上受具。比丘尼五種受具竟。立善法上受具者。爾時王捨城中有婆羅門。名尼駒陀。錢財珍寶巨億無量。此婆羅門家生一子。字畢波羅延。父母種姓清淨。諸婆羅門所有經書無不悉達。乃至大人之相亦能達之。此畢波羅延童子父命終後。家中有碎金九十六斛。錢有八十億勒沙十萬一勒沙也。奴婢僕使有千聚落。其婦字跋陀。顏貌殊特世之無類。故能割愛斷貪捨之而去。默生此念。世間若有應真羅漢者就之出家。詣彼苦行仙人林中修於梵行。作是念已。故能割愛斷貪捨之而去。詣彼苦行仙人林中。十二年茹菜食果飲清流泉修於梵行。得諸禪心成就五通。世尊爾時現出於世。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僧已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人俱。如此人等。皆是耆舊長宿。國之所重。諸根寂靜皆是漏盡解脫者也。世尊與諸比丘展轉遊行。到摩竭提國。入若致林中。在尼駒樹王下住。爾時世尊。以佛眼觀於世間。何等眾生生於世間。少諸煩惱有大神力。能堪聽受吾所說法。如來見畢波羅延童子在優吒林中。見已即生此念。是人堪受吾之正法。爾時世尊。欲度畢波羅延童子故。與千比丘俱。從摩竭提國向多子塔。到已在樹下止住。一日於此林中。佛神力故。光明照曜林樹焰赫而皆大明。譬如秋月無雲翳日。如來光明亦復如是。此童子十二年已。自然生心欲向多子塔。經涉嶮難山谷林藪到多子塔。到已見此林中光明殊特與世超絕。默自生念。此中或有諸天釋梵大力神仙師子王等。是故此林有異瑞相。畢波羅延童子漸漸前行。見如來足跡有千輻相輪具足分明。即尋跡前行。遙見如來諸根明淨顏貌殊特眾相具足儼然而坐。童子即時衣毛皆豎生於信心。內自默念。本出家時心中所期今此是也。諸天即復唱告語言。不須疑也。此童子復見諸比丘繫念坐禪。即生念言。本所求者今乃得見。直前詣佛。到已頭面著地。以兩手摩佛足。口復鳴之自雲。我姓迦葉字畢波羅延童子。如是三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煩惱結漏未盡。非一切智亦非人師。受成就善法人禮者。頭破作七分。吾今實是煩惱結漏盡者。為一切人作福田者。慈愍眾生者。亦是一切智者。是故受此童子禮也。爾時世尊告童子言。汝今已具足供養信心成就可退坐一面。童子即受告敕。禮佛足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彼童子種種因緣巧說諸法示教利喜。童子即悟法得道獲須陀洹果。即從座起合掌作禮前白佛言。世尊是我師。我是聲聞弟子。佛即為童子說如是言。當於四念處親近修行。廣演乃至八聖道亦如是。佛告童子言。汝入諸族姓子聚落心莫染著。猶如月照世間無所染著。汝入諸聚落心無染著亦復如是。如蜂採花入諸聚落亦應如是。童子。如真陀羅童子喻。當捨恃姓財德之心。應當謙下入於聚落。如牛群中大牛自恃角峰慢於餘者當時刖角慢心都息。汝入聚落心無染著亦應如是。佛告童子。內六入莫取想封著繫縛心也。外六入乃至中六識亦如是色陰亦不應封著取想。乃至識陰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六塵。得覺觀意觀亦應如是不取想也。譬如空中水渧。渧渧相尋無有滯礙。觀十八界十二入五陰等不取著心無罣礙亦復如是。善男子。汝如此應學。童子白佛言。奉世尊教。爾時童子聞佛世尊引諸譬喻種種說法。即悟取解。童子受法已。即從座起遶佛三匝禮佛而去。到一樹下端身繫念佛所說法七日七夜。至八日朝諸漏已盡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證阿羅漢果得阿羅漢果已。往至佛所頭面著地禮佛已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先聞如來所說法七日七夜。至八日朝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得三明六通獲阿羅漢果。譬如有人說言。有一大象高於七肘。復有一樹高六肘半。說言。此樹能蔭象者無有是處。若有得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能過我者無有是處。佛告迦葉。善哉善哉。迦葉。如汝所說。汝於我所說法中種種諸喻。深悟無生得阿羅漢果。即是受具足戒也。   爾時世尊。因是事故集諸比丘告言。我先為迦葉說如此法。汝等今日皆修行之。佛復告諸比丘。從今已去。聽汝等立善根上受具。佛告諸比丘。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皆立善根上受具。我今亦復如是。是名立善根上受具也。   爾時尊者迦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佛白佛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法中。住何等法修何等法。行法之人有何差別。佛言。善哉善哉。迦葉。汝之所問甚善。如泉湧出不可窮盡。所問住修乃至差別。言辭義理所問無滯。佛告迦葉。四聖種是住處。十二頭陀名為行處。盡諸有漏名為差別。   迦葉白佛言。四聖種十二頭陀乃至漏盡解脫。當頂戴奉行若長者若長者子。沐浴香湯以上衣服而自莊飾。更有人來以好花鬘繫其頂上。我等亦復如是。頂戴如來所告敕法。佛告迦葉。汝雲何復住四聖種中。迦葉白佛。一者隨前所得糞掃衣以為足想。二者見前人所著糞掃衣亦讚歎之。三者自見所著糞掃衣不自恃譏彼。四者得飲食乃至病瘦湯藥隨所得以為足想。又復不自恃譏彼。又於他人不生此念。彼人勝我彼人不如我。復不念言。彼人似我此人不似我。復不生心。此人卑我彼人不卑我。復不念言。彼人妙我彼人不妙我。世人皆與上相違。而我如上也。佛告迦葉。四聖種住應如是學。迦葉。雲何復欲行十二頭陀。迦葉白佛言。一者常自行空閑靜處亦當讚彼閑靜之處。二者乞食。三者糞掃衣。四者若有瞋心止不食滅已乃食。五者一坐食。六者一時受取。七者常塚間行。八者露地坐。九者樹下坐。十者常坐不臥。十一者隨得敷具。十二者齊三衣。如此等法皆應讚歎。亦不自恃譏彼。乃至少欲眾具知足。眾具廣示於人。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行十二頭陀正應如是。佛復告迦葉汝可隨吾按行林藪。迦葉答言。奉世尊告。佛起而去。迦葉即捉坐具著肩頭隨世尊後。迦葉隨佛如師子子隨大師子。爾時世尊。隨道而行到一樹下。告迦葉言。汝可為吾於此樹下敷座。迦葉即奉告。揲僧伽梨四揲敷座。如來就坐。迦葉禮佛足。世尊以右手按坐。告迦葉言。此坐甚柔軟。迦葉言。世尊。此坐實柔軟。此衣是弟子初出家時衣。此衣新時價直迦屍一國今價已退可直半國。唯願如來納受此衣。佛告迦葉。吾憐愍汝故受此衣。汝受持何等。即白佛言。我當取迦屍迦草糞掃衣中最下者求覓受持。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汝受持迦屍迦草糞掃衣者。多所利益多所安隱。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次復遊行摩竭提國。在林中善立摩拘陀樹王下坐。爾時六群比丘於靜房中共談。迦葉不如阿若憍陳如等善來受具。亦不如毘捨離拔祇子比丘三語受具。亦不如婆盧波斯那比丘白四羯磨受具。此非受具者也。   雲何與諸比丘同共布薩羯磨。世尊爾時。在樹下以天耳聞諸比丘在屏處論。佛告迦葉。為吾取水。迦葉即持缽向池取水。六群比丘見迦葉來到。六群即逆語言。汝非如五人憍陳如等善來受具亦不如毘捨離子三語受具。亦不如婆盧波斯那白四羯磨受具。汝非受具。雲何與諸比丘同共布薩羯磨。迦葉即答諸比丘言。世尊為我在多子塔建立善法上受具竟。說此言已。即持水來到佛所奉佛缽水。佛飲已餘殘持與迦葉。迦葉取水已。整衣服偏袒右肩頭面著地禮佛足合掌白佛言。六群比丘見向說言。汝非善來受具。復非三語受具亦非羯磨受具。雲何同僧法事。弟子答諸比丘。世尊為我在多子塔建立善法上受具。汝等當詣佛諮啟取足。得與不得。隨佛所說當受行之。爾時世尊。為欲斷未來諸比丘謗毀心故。告阿難言。汝往到王捨城。此城中若有諸比丘。盡集在大僧坊中。阿難即受教而去。至彼即集諸比丘在大僧坊。眾僧集已即來白佛。僧已集竟。世尊自當知時。爾時世尊。即詣僧坊安庠就座右脅而臥。如象王觀諦視迦葉。爾時迦葉從座而起。右膝著地頭面禮佛。胡跪合掌白世尊言。本在家時父終亡後。粟金有九十六□金錢有八十億勒沙自妻顏容瑰瑋世之無匹。內自思惟。若有真阿羅漢者當受之出家。思惟已。即捨愛斷貪出家求道世間若有弟子師者唯佛是也。雲何六群謗言不受具也。又復更言。世間若有奇色妙寶。不出已有。非貪財視色久已捨之。雲何方被謗。從出家已。來在彼林中十二年。得四禪心乃至五通。未有一念亂心在前。何以故。見此生死諸行。可怖畏故復次言。家父在時。用二十億金錢娉妻。一日三時隨時易服。未曾有乏。乃至病瘦醫藥。及離世八法。恃姓豪貴不曾經心。雖娉其妻各修梵行未曾有毀。迦葉白佛言。世尊。我過去世緣以食施辟支佛故。從是以來常樂出家求涅槃解脫。佛自證知。何以故。心中常自怖畏流轉五道受於生死。世尊。我初至多子塔林中。見如來即生此念。此即是本出家時所求師也。何以故。我於過去諸佛生於信心。今見世尊生於信心。等無有異。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煩惱結漏未盡。非一切智復非人師。受此成就大士禮者。頭破作七分。吾實是煩惱惑累無明闇障皆已永斷。知一切法為人作師。是故受此人禮。爾時迦葉即白佛言。諸比丘雖如此謗亦無憂惱。世尊今時。雖復種種讚歎之德亦不欣悅。何以故。我觀能讚所讚是二皆空。所以者何。我得一切無我無人諸法空觀故。從爾時世尊在多子塔。為我說月光喻水渧喻已來。心心相續常念此法更無餘想。所以爾者。常繫心在於善法不隨餘念。世尊。我未見佛時。十二年中常觀地水火風及與三界皆作空想。況於今日遇世尊說法有餘心想。亦復無有三世見聞覺知。豈於六群生異念乎。世尊為我說四聖種已來。我亦不取味觸之想。見此陰身如四毒蛇。行四威儀心不與俱。何以故爾。久知此是過患之本。觀此五陰唸唸生滅。亦如五拔刀賊。觀色集色滅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觀六入空聚落中五拔刀賊。觀於無我。世尊。我觀此身。如器盛不淨流出於外。身隨身觀。世尊。我觀此心。無常迅速如野馬疾風。心隨心觀。我觀受苦。生滅代謝如水流燈焰。受隨受觀。我觀法無我。屬諸因緣。法隨法觀。世尊。我於如來所說法中無有錯謬。當頂戴奉行。世尊。我於爾時王捨城千二百五十僧中。眾僧行籌唱言。誰是應真可捉此籌。我於爾時。即拔此籌。若不遇如來出世。應得辟支佛而入涅槃。所以爾者。曾於諸佛久種善根。我於爾時。在畢波羅。石窟中卒遇小患。世尊故來問疾。但窟小身大。我即以手舉此石窟令大。世尊。即入為我說苦空法也。   爾時我在畢波羅窟中入火光三昧。是時帝釋梵王來禮我足。復有一人捉刀欲害我。從定出觀此二人平等無異。復言我在大眾及與私房威儀無異。佛告諸比丘。威儀進止當如迦葉。我雖聞此言不以喜悅。迦葉復言。我夜經行及中時乞食。意中生念。夜短中逼。舉目上看日月。皆住不行。諸天變為人身。前後圍繞供養於我。我於爾時。於此事中都無喜歡奇特之心。我於王捨城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集一處。行籌唱言。如來滅後誰能持佛法。我於爾時即拔此籌。所以爾者。於論中辯才無制御者。是故拔籌。若有正問。於五欲中誰不重染。應說我是。何以故。於三有中善得解脫故。若有人問。於根力覺道誰能成就。我於此中能師子吼。何以故。於一切苦集滅出離。知味知過如實見之。欲如火坑乃至喻於牟戟。欲之過患亦復如是。我無愛貪永已絕矣。心緣解脫涅槃。速疾如山頂水。捨於有漏如棄涕唾。我以廣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於八解脫定自在出入。我於神通自在無礙。世尊。我於眾生有漏無漏種種諸心皆能悉達。我知眾生過去無量宿命。世尊。我以天眼過於人眼。見眾生生彼死此皆悉見之。我盡諸有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迦葉言。諸比丘及餘六群大德。莫謂我自歎其德。所有功德皆已捨之。況復其餘虛假之名。所以說者。為欲利益長夜諸眾生故。佛告迦葉。善哉善哉。迦葉。汝所利益事。除吾一人。其餘聲聞無能及者。汝可為諸六群愍其癡故。當與懺悔。   爾時優波離。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佛。問世尊言。一切諸佛皆建立善法上受具不。佛告優波離。非一切諸佛皆建立之。所以立者。為五濁眾生建立之耳。五濁者。所謂劫濁命濁眾生濁業濁煩惱濁。過去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我今五濁惡世。是故制之。優波離。問佛。幾處得建立善法上受具滿足。佛告優波離。五處滿足。何等為五。一者最後邊身。二者婆醯破羅伽至婆勒伽。先得須陀洹果者是。三者隨順蘇陀夷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四者難陀放牛兒。五者今迦葉如來受具戒。非餘聲聞。優波離。此五處建立善法上受具而得滿足。世尊。有幾處白四羯磨受具而得滿足。佛言。有五處而得滿足。一者和上如法二者二阿闍梨如法三者七僧清淨四者羯磨成就五者眾僧和合與欲。優波離。此五處不成就。不名滿足。此中有四種受具。從善來乃至白四是也。   比丘尼亦有四種受具。一者如摩登祇女是。二者師法是。三者遣使現前是。四者白四羯磨是。敕聽受具上受具。此二皆作建立善法上受具。名說比丘尼上受具。亦建立善法上受具名說。是名受具。不受具者。異於上受具。名不受具。若聲聞用善來語授人戒者。不成受具。用三語授人戒亦不得受具。白四羯磨唱不成就者。亦不得受具。非法僧亦不得受具。何者名非法僧。不就戒場先羯磨後白。又復更作餘羯磨。皆名非法僧。離佛離法離毘尼受具亦不得具。年不滿二十不得受具。若受亦不得具。若無和上若二和上若三乃至眾多作和上亦不得受具。   若受戒者若和上。隱身不現亦不得受具。十數眾僧雖滿。若一隱不現。若受戒者不現。亦不得受具外更不結大界。直結小界亦不得受具。若和上眾僧受戒人互在界內外。亦不得受具。有十三種人。不得作和上受具。若在家受優婆塞戒若毀破一。有受八齋毀一。若受沙彌十戒毀一。如此人者。後出家亦不得戒。亦不得作和上。二者若出家在家破比丘尼淨行。亦不得作和上。三者為衣食故。自剃頭著袈裟詐入僧中與僧同法事。此亦不得作和上。四者若有外道人。於佛法中出家。後時厭道。不捨戒而去。從外道中還來欲在法中。佛不聽此人在於僧中。亦不得作和上。五者黃門不得作和上。六者殺父。七者殺母。八者出佛身血。九者殺真人羅漢。十者破和合僧。十一者若非人變形為人者名為非人。十二者若畜生道變形為人者。十三者二根人。如是十三種。不任作和上。何以故。是人無戒故。   毘尼母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毘尼母經卷第二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尼遣使受戒中。佛在世時唯有一女得。所以得者。但此女顏容挺特世所無比。若往者恐惡人抄略。是故佛聽。今時若有如是比者。可得遣使受戒。其餘一切要現前得具。不現前不得。師法受具中。除憍曇彌五百諸女。其餘一切不得師法受具。上受具中。除尊者摩訶迦葉蘇陀耶。其餘一切不得建立善法上受具。若男子女人其性調善。慧亦明瞭無有諸難。得受具足。復有三人不得受具。一不自稱字。二不稱和上字。三不乞戒。此三種人不得受具。與此相違得受具足。復有五人可受具足。一成就丈夫。二不負債。三不是人奴。四年滿二十。五父母放出家。是五種人得受具足。復有五處。白四羯磨受戒滿足何者五。一者和上二者阿闍梨。三眾僧具足。四性調順。五諸根具足無諸障礙。是名五處受戒滿足。與五人相違不得受具。復有二人不聽受具。一者有業障。二者龍變為人。若先不知與受戒。後時知應擯出眾。先知不應與受戒。如上十三比類應廣知。復有一人不應受具。此身上忽生白色生已覆滅。若先知不應與受具。若不知已受具竟。後時雖知不應驅出眾。   雲何為業。思業行業可思業。故思業非可思業。可受業不可受業。少受業多受業。已受業未受業。色業非色業。可見業不可見業。有對業無對業。聖業世間業。現身受業生受業。後受業趣惡業。趣天業趣涅槃業。有三業一切諸業攝在其中。白業。白第二業。白第四業。復有四業。非法作業。法作業。群共作業。業齊集作業。復有四種業。有比丘群業。共作非法羯磨齊集業。共作非法羯磨群共業。作法羯磨齊集業。作法羯磨此中。非法業群共業。諸比丘不應作。非法業齊集業。此二業不應作。法業群品業亦不應作。法業齊集業。此二業應作。吾所聽之。此中有三種應當知。一者白業。二者擯罰業。三非白非擯罰業。雲何名為白業。白已剃髮受沙彌戒。乃至大比丘戒亦先白後受。若不聽不得受比丘法。一切皆如是。若有所作。要白眾僧。聽得不聽不得作。是故名為白業羯磨。雲何名為擯罰羯磨。若有比丘不順佛語。或自白僧或他白僧。僧集隨其罪輕重。眾訶責擯出。或有人擯罰。罪負未訖更重作之。眾僧亦更重訶責。如此之類皆名擯罰業也。雲何名為不白不擯罰。若有比丘。僧差營房舍。此業非白亦非擯罰。又復此人。僧初與羯磨立作營房人。是亦非白非擯罰。是業名為非白非擯罰。又復解羯磨非一。如羯磨亡比丘物。此羯磨非白非擯罰。是故有異。受功德衣羯磨亦如是。如結大界羯磨淨地羯磨。如此等不在白擯罰羯磨也。復有二種羯磨。一為人二為法。何等為法羯磨。如白已說波羅提木叉戒自恣。如平僧坊地差營事人差分衣缽人。如為受迦絺那衣捨迦絺那衣結界捨界離衣宿先布薩卻安居者。諸比丘檀越請安居。安居日滿比丘尼為飲食美故不去。檀越心生疲厭。諸比丘即往白佛。佛即制。安居竟比丘尼若過一日波逸提。若大比丘突吉羅。齊集自恣。問法答法。問毘尼答毘尼。問法者迦葉是。答法者阿難是。問毘尼者迦葉是。答毘尼者優波離是。俱名依法羯磨。雲何名依人羯磨。如度沙彌法先白後剃髮受戒。如行波利婆沙日未滿更犯還行本事行摩那埵行阿浮訶那與現前毘尼憶念毘尼。因闥婆摩羅子被謗故。佛制憶念毘尼。因難提伽比丘本清淨心受戒。失心所作違於毘尼。後還得本心。諸比丘謗言犯罪。此比丘自言。我本失心時所作不覺不知。佛言。癡狂心所作不犯。是故此比丘。從眾僧乞不癡毘尼。雲何名自知比丘。佛在世時常自說戒。忽至說戒日。說戒時至。初夜中夜諸比丘請佛說戒。佛默然不說。目連以天眼觀此眾中。誰不清淨。佛不說也。見一比丘不清淨。目連即起捉臂牽出。佛即告目連言。何以不審悉問之。諸比丘應自知。所以初夜中夜佛不言者。外有惡賊故爾。爾時捨衛國諸比丘鬥訟。此應滅之雲何得滅。眾中三藏比丘。當取其語和合滅之。有比丘字訶德。有風熱亂心故。與諸外道論義。言辭錯亂前後不定。為外道所笑。諸比丘白佛。佛呼此比丘在前。語言。汝莫亂心故與人論議。言應定實。現前訶責現前滅之。   爾時捨衛國諸比丘諍訟。佛告諸比丘。各各相向五體投地。如草敷地滅所諍訟。犯事後當懺悔除滅。從訶責羯磨乃至知種種雜物人羯磨。此是依人羯磨。有羯磨成事不成。有事成羯磨不成。有俱成有俱不成。羯磨者法也。事者人也。雲何名事成羯磨不成者。此人清淨一切無諸障礙。是名事成。羯磨不成者。或言語不具亦前後不次第說不明瞭。是名羯磨不成。何者名為羯磨成事不成。羯磨成者。言語具足前後次第說亦明瞭。是名羯磨成。事不成者。有人諸根不具及餘障礙。是名事不成。又俱成者。羯磨及人此二皆具。故言俱成。俱不成者。羯磨及人二俱不足。是名俱不成。應止羯磨者。諸比丘皆集。但所作不如法。應羯磨作法不羯磨作。應白作法不白作。眾中有持毘尼行清淨者。說言。此非法非律。是不應作。即止不作。是名止羯磨。不應止羯磨者。眾僧齊集。所作亦皆如法。眾中無譏慊者。是名不應止羯磨。此二章。卑犍度中廣說章。卑者國名也。擯出有二種羯磨。一永擯二為調伏故擯。調伏者。未懺悔中間。及飲食坐起言語。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擯出調伏羯磨。此人若剛強永無改悔。盡此一身不復得同僧事。尊者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禮佛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於僧事無缺。而強擯者此事雲何。佛言擯有二種。一者善擯二者惡擯。如擯十三種人者名為善擯。與此相違名為惡擯。是名擯出羯磨。復有眾僧。聽懺悔入僧次第羯磨。若比丘為調伏故擯出者。此人後時改悔求僧除罪。僧有所教敕皆順僧意不敢違逆。能使眾僧齊心歡喜。僧即聚集解擯羯磨更作。聽入僧羯磨。是名聽入僧羯磨。優波離問佛。擯出懺悔此事雲何。佛言。為調伏者聽使懺悔。永擯者不聽懺悔。何者名為訶責羯磨。有人僧中健鬥強諍。於僧法事中皆不如法。現前種種訶責乃至擯出。此訶責事。訶責犍度中廣說。有訶責者。若比丘作種種不如法事。眾僧語言。長老汝犯不如法事。此人即答僧言。我不知不見犯何等事。僧應種種苦責擯出。是名呵責羯磨。諫法應三處諫。見聞疑破戒破見破行。諫者。有五事因緣。一知時二利於前人三實心四調和語五不粗惡語。復有內立五種因緣故應諫。一利益二安樂三慈心四悲心五於犯罪中欲使速離。是名諫法緣事。雲何名為緣事。若因若緣此中從何初起。如拔陀波羅比丘經中。應當廣知。爾時世尊。在捨衛國一坐而食佛告諸比丘。吾一食已來身體調適無諸患苦。汝等亦應一食。諸比丘聞告歡喜奉行。拔陀波羅比丘不順佛告。不能一食。何以故。我常數數食以此為法。佛復告言。汝能多食者中前多乞一坐而食。復言不能。佛復欲遊諸國邑。阿難為佛縫衣。此比丘到阿難所問言。汝何所作。阿難答言。世尊欲遊諸國邑。是故為佛縫衣。汝住此或無利益。聞此語已即到佛所。五體投地白佛言。世尊。當為弟子懺悔。佛言。懺悔無益。一切沙門婆羅門皆知汝行非法。若順吾言者。四禪四空定諸通解脫皆可得耳。不用吾言者。於此諸善不可得也。復更慇懃三請世尊。世尊然後受其懺悔。復為說法。若人造惡能改悔者。於佛法中多所利益。如是廣說。此拔陀波羅比丘數數犯罪。諸比丘見已諫之。聞諫之言不以經懷。便以餘言而答。佛向拔陀波羅比丘言。有一比丘犯種種罪。諸比丘見已如法諫之。此比丘更以異言而答。復生瞋恚。佛言。此比丘雖不受諫亦應諫之。所以爾者。欲使諸沙門婆羅門一切廣聞。亦欲使其現身長夜受苦。佛說曰。調伏法有三種。一呵責二別住宿三當令依止有智慧者乃至驅出。是人因是事調伏。心意柔軟順僧法而行。能使大眾歡悅。是名調伏法。捨摩陀者(秦言名滅)何等比丘事應滅。若有比丘隨善法能除四受。一者欲受二者見受三者戒取受四者我取受。能除此四受。隨順行出離法。善者唸唸增進。惡者捨之。是名為滅。又覆滅者。從現前毘尼乃至敷草毘尼。滅此七諍亦名為滅也。不應滅者。若比丘成就五法起鬥諍事。一者常樂在家。二者常樂依國王大臣。三者不樂依僧。四者亦不依法。五者眾僧所行事皆不順之。若比丘成就此五種事。所有諍事不應滅之。復有比丘成就五法。有諍事起應當滅之。何等為五。五者與上五事相違。即是五也。成此五法。所有諍事應當滅之。又覆滅者。隨僧行法能隨順之。所有善法日日增進。其所行事常為解說。若有事能令僧喜行之不惓。是名滅法。捨戒法。若比丘愁憂不樂不樂梵行。欲歸家不樂比丘法。於此法中生慚愧心。意欲成就在家之法。出家法於我無益。在家法益我甚好。意欲捨比丘法還家。作如是語。我捨佛法僧和上阿闍梨梵行毘尼波羅提木叉戒。如是廣說。應當知是為捨戒。不捨戒者。若癡狂心亂乃至口噤不能言者。不名捨戒。如是廣說。應當知。戒羸者。比丘生念。不樂梵行樂在外道乃至作僧祇人。是名戒羸。戒羸事如上文中所說。說戒法。應如法集僧。僧集已應當一白羯磨。不應二三四白羯磨也。僧作法事如法取欲皆應默然。不應遮也。僧若不滿足者不應說戒。僧若滿足應廣說戒。時不中略說也。時者。無留難名為時。爾時世尊。於靜房中心念。我為諸比丘制戒。說波羅提木叉。乃至能使人得四沙門果。波羅提木叉者。戒律行住處。是名波羅提木叉義。爾時諸比丘用歌音誦戒。佛言。不應當以高聲了了誦戒。歌音誦戒有五事過。一心染著此音。二為世人所嫌。三與世人無異。四妨廢行道。五妨入定。是名五事過也。   佛在世時。諸比丘日日說戒。眾僧皆生厭心。佛聞即制十五日一說戒。爾時於一住處說戒。僧坊既大。諸比丘遠者不聞。是以如來為諸比丘製法。僧眾若多僧房亦大者。應當正中敷座。說戒者在此座上。當高聲了了說使得聞之。爾時諸比丘在一住處。僧眾雖大無誦戒者。法事不成。世尊聞已告諸比丘。從今已後。有出家者至五臘要誦戒使利。若根鈍者乃至百臘亦應誦之。若故不誦。若先誦後時廢忘。若復鈍根不能得者。此等三人有四種過。一不得畜弟子。二不得離依止。三不得作和上。四不得作阿闍梨。是名不誦戒者罪。有八種難得略說戒。一者王難二者賊難三者水難四者火難五者病難六者人難七者非人難八者毒蛇難。有此八種得略說戒。略有五種。一者說戒序已。稱名說言。四波羅夷。汝等數數聞。乃至眾學亦如是說。第二略者。從戒序說四事竟。後亦稱名如前也。第三略者。從戒序說至十三事。後者稱名亦如前二。第四略者。從戒序說至二不定。餘者稱名亦如前三。第五略者。從戒序說乃至尼薩耆波逸提。後者稱名亦如前四。爾時有眾多比丘。在一處皆根鈍無所知。有賊難不得就餘寺說戒。法事不成。佛聞已教諸比丘。汝等當略說戒。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名略說戒。不成說戒有四種。非法群共說戒不名說戒。非法齊集此亦不名說戒。群共此亦不成說。應一白處二白。此亦不成說戒。若有比丘於說戒時。三四別共私論起貢高心。因說戒論義生於諍訟。如此說戒不成說戒。不成有二種。一鬥訟故說戒不成。二噁心故增長煩惱。是二皆不成說戒。此事布薩犍度中應當廣知。是處應說。何者若比丘未犯罪心中生念。雲何不犯眾惡而得生善。即詣持法持毘尼持摩得勒伽藏者問之。尊者。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何者可說。何者不可說。彼師聞此語。即次第為說法。如法說不如法。不如法說如毘尼。如毘尼說非毘尼。如非毘尼說輕。如輕說重。如重說粗惡語。如粗惡語說非粗惡語。如非粗惡語說犯。如犯說不犯。如不犯說殘。如殘說不殘。如不殘說應。如應說不應。如不應說制。如制說不如制。如不如制說所說。如所說不如所說。如不如所說齊量。如齊量說不齊量。如不齊量說分別。如分別說不分別。如不分別說比丘法。食在界內無淨廚不得食。何以故。佛遊諸聚落。見諸比丘共諍。佛問比丘諍何等事。比丘白佛。昨日食已有餘殘食。是故諍之。佛言。從今已去。宿食及在大界內食。無淨廚者一切不得食。眾僧住處初立寺時。眾僧齊集。應先羯磨作淨廚處。後羯磨眾僧房舍處。若當時忘誤不羯磨作淨廚處者。後若憶還解大界後解小界。先羯磨淨廚處。結界法。先結小界後結大界。共宿食殘宿食。眾僧小界內所作食。僧自手作食。若僧值世飢饉得食。餘時不得食。受食已檀越來請。彼中食即足。應以此食轉施餘僧。彼僧得已應作殘食法而食。復有諸大師。為國主所重請食。彼中食足。餘殘將來施同住處僧。僧怖不食。佛言。聽汝作殘食法食之無過。有比丘外得果來即與淨施主。施主值世飢饉不還本主。佛因而制戒。從今已去。若飢饉世得自畜而食。池中果一切果亦如是。畜缽法。除鐵缽瓦缽。餘一切缽皆不得畜。色中上色衣不應畜。何者錦紋鬘花如此等衣不中畜。應說者。有比丘生念。雲何修諸善法。往詣諸智者所。問言。雲何名犯。雲何不犯。雲何懺悔。因何事而犯。彼師隨順毘尼為說犯不犯。如是廣應當知。問者聞師說已。心中無復憂苦。隨順師教如毘尼而行。心得清淨隨順善法。更無餘念。是名應說。又復應說者。比丘生念。厭患生死。雲何出離修道而得涅槃。生此念已。即到智者邊問之。尊者大德。雲何修四禪乃至四果。彼師次第為說。乃至阿羅漢果。是名應說。雲何名為非法說。彼師為問者說。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乃至所說名非所說。不所說名所說。限量作非限量。非限量作限量。分別名不分別。不分別名分別。從食缽乃至飲皆亦如是。又不應說者。有比丘問智者。雲何得初禪乃至四果。智者為說。汝之所問得過人法。汝犯波羅夷。是名不應說。往時有比丘。字難提伽。失性。於眾僧布薩日。或憶或不憶。憶時來不憶不來。諸比丘往白世尊。佛告言。但與此比丘作失性白二羯磨。雖不來法事成就。此布薩犍度中廣明。此比丘還得本心。心中生疑。本失性羯磨為捨不捨。往白世尊。佛言。得心者可捨之。諸比丘復疑。後還失心此復雲何。佛言。還作失性羯磨。後得本心還捨。比丘受人施不如法。為施所墮。墮有二種。一者食他人施不如法修道。放心縱逸無善可記。二者與施轉施施不如法。因此二處當墮三途。若無三途受報。此身即腹壞食出。所著衣服即應離身。應施者。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若不貧雖受三歸五戒不中施與。復有施處。一者治塔人。二者奉僧人。三者治僧房人。四者病苦人。五者嬰兒。六者懷妊女人。七者牢獄繫人。八者來詣僧房乞人。如此等人或中與或不中與。治塔奉僧治僧房人。計其功勞當償作價。若過分與為施所墮。施病者食。當作慈心隨病者所宜而施與之。若設病錯誤與食。為施所墮。嬰兒牢獄繫人懷妊者。如此人等當以慈心施之。勿望出入得報。當為佛法不作留難。如此等心施之如法。若不爾為施所墮。詣僧房乞。若自有糧不須施之。施者為施所墮。若無糧食施之無過。若比丘不坐禪不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施為施所墮。若有三業受施無過。若前人無三業。知而轉施與者。受施能施。二皆為施所墮。若比丘食檀越施以知足為限。若飽強飲食者為施所墮。若比丘作憍慢意自飲食者為施所墮。何以故。世尊。於長夜中常讚歎限食。最後乃至施持戒者。能受施能消施也。如佛說曰。施持戒者果報益大。施破戒者得果報甚少。如佛說偈。寧吞鐵丸而死。不以無戒食人信施。若食足已更強食者。不加色力但增其患。是故不應無度食也。羯磨者。有四因緣羯磨得成。一如法二僧齊集。三如法白一處白一。乃至白四處白四。白四處不三二一。白四者眾僧不來者與欲。眾中無說難者。此四法成就。是名如法羯磨。此事章卑犍度中當廣知。非羯磨者。四事不成不名羯磨。毘尼者。有種種毘尼。有犯毘尼。有鬥諍毘尼。有煩惱毘尼。比丘毘尼。比丘尼毘尼。少分毘尼。一切處毘尼。從犯毘尼。出罪毘尼。又毘尼能滅不善根。能滅障法。能滅五蓋惡行。名為毘尼。復有毘尼。能發露隨順修行捨惡從善。名為毘尼。雲何名為發露。所犯不隱盡向人說。名為發露。此事滅罪犍度中廣說。隨順者。隨順和上所說。隨順阿闍梨所說。乃至眾僧所說皆不違逆。是名隨順。雲何名為滅。能滅鬥諍故名為滅。雲何名為斷。如斷煩惱名為斷。煩惱毘尼。斷煩惱毘尼中應當廣知。又比丘說言如我所知見者。欲不能障道。餘比丘諫言。莫作是語。欲者是障道之本。所以知之。世尊種種為欲作喻。欲如火坑乃至刀喻等。雲何言不障當捨此見。諸比丘諫時。受諫者好。若不受諸比丘當為作白四羯磨憶之。是名棄捨惡見比丘過語。諸比丘集作法事。不如法眾中。有見眾僧作法事不成。此人若有三四五伴。可得諫之。若獨一不須諫也。何以故。大眾力大或能擯出。於法無益自得苦惱。以是義故。應默然不言。若入僧中應立五德一者常起慈心如掃扠喻。好惡平等皆欲令得善。二者於諸上座常起恭敬謙下之心無得慢也。三者於諸下座勿得談論而共交由。四者若僧集作法事時。大眾應請一知法者說法。五者若眾不請。應語眾令請知法說。舍利弗亦成就上五種入僧法。雲何名白。迦葉。隨比丘說言眾皆聽許默然故。名為白。白一處是。如初度沙彌。受大戒時白僧。白僧已差教授師。將出家者屏猥處。問其遮法。為欲說波羅提木叉。若自恣若缽破更受。有一比丘字闡陀。始欲犯戒。諸比丘知已諫之。此比丘語諸比丘言。汝等何所說。共誰言誰有犯者。雲何名犯。作如此異語。諸比丘白佛。佛言。與此比丘作異語別住羯磨。闡陀比丘後時復更輕弄諸比丘。諸比丘語。莫坐便坐。莫起便起。莫語便語莫來便來。諸比丘白佛。佛言。為作調弄白一羯磨。如此等及餘未列名者。皆名白一羯磨。雲何名為白二羯磨。白者。大德僧聽某甲房舍隤毀。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某甲房舍與某檀越修治及與營事比丘。白如是。大德僧聽。某房舍某房舍無檀越隤毀。僧今與某房舍與某檀越令修治及營事比丘。若僧忍者持某房舍與某檀越令修治及營事比丘。僧忍者默然不忍者便說。僧已忍。持某房舍與某檀越及營事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營僧事人分亡比丘衣缽。受迦絺那衣捨迦絺那衣。一切結界不離衣宿法。先結大界後結不失衣界。先捨不失衣界後捨大界。教授比丘尼自恣。如是等眾多。皆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者。白已三羯磨。是名白四羯磨。一者呵責。二者有比丘共白。衣鬥。眾僧勸令與檀越懺悔。擯出滅擯別住還行本事行摩那埵行阿浮呵那乃至七滅諍。有比丘大德。為巨富信心檀越所重。請其多年。隨其所須供給與之。傍人說曰。此長者巨富。由比丘故大損其財。癡失性比丘尼受戒已。來僧中乞戒。犯戒事覆缽默擯。如是等及餘未列者。皆白四羯磨。別住有二種。若有外道來入佛法中求出家者。僧應與四月別住白四羯磨。又復別住者。十三種種性。於僧殘中若犯一一。不發露覆藏。後時發露。僧與白四羯磨別住。以何義故名為別住。別在一房不得與僧同處。一切大僧下坐不得連草食。又復一切眾僧苦役。掃塔及僧房。乃至僧大小行來處。皆料理之。又復雖入僧中。不得與僧談論。若有問者亦不得答。以是義故名為別住。行本事者。別住時未竟。又復更犯。復從眾僧乞別住。僧還與本所覆藏日作白四羯磨。故名本事。雲何名為摩那埵。摩那埵者。別住苦役與前住無異。但與日限少有異耳。若犯時即發露者。亦六日六夜行之。摩那埵者(秦言意喜)前唯自意歡喜。亦生慚愧。亦使眾僧歡喜。由前喜故與其少日。因少日故始得喜名。眾僧喜者。觀此人所行法不復還犯。眾僧歎者言。此人因此改悔。更不起煩惱成清淨人也。是故喜耳。阿浮呵那者。清淨戒生得淨解脫。於此戒中清淨無犯。善持起去。是名阿浮呵那義。有犯不犯。犯者三種人犯。一不癡狂。二不散亂心。三不為苦痛所逼。是名為犯。復有犯者。一切所犯輕重。隨彼佛所制處廣應當知。不犯者亦如是。隨何篇所明。彼中廣應當知。決了犯不犯義。一切當毘尼中推之。從初法非法不知。乃至懺悔不懺悔不知。此二十二種與人受具。皆名為犯。欲決斷一切不犯者。應當毘尼中推之。有能成就二十二法者。應與人受具。是名不犯。有比丘犯非比丘尼犯。又比丘尼犯非比丘犯。又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尼犯。又比丘比丘尼犯。非沙彌沙彌尼犯。或有出家五眾犯。非優婆塞優婆夷犯。復有七眾皆犯。何等名為比丘犯非比丘尼犯。如阿練若住處所行法。比丘尼不行。比丘犯非比丘尼犯。有一比丘在阿練若處住。懈怠不能瓶中盛水。亦復無食。後時有賊來。從索水索食皆不得。瞋恚即打此比丘。如來知已後與制戒。阿練若處住者。皆應瓶盛水殘食少多留之。賊來索可與耳。如是等皆比丘法。非比丘尼所行法。何者比丘尼犯非比丘犯。若比丘尼獨渡水獨行入村。離眾獨宿或獨隨道行。或獨使男子剃髮。或獨比丘經行處行或結加趺坐。如是等所犯。比丘尼犯非比丘犯。何者名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尼犯。若比丘比丘尼不受食而食。比丘比丘尼犯。非式叉摩尼犯。何等三眾犯。非沙彌沙彌尼犯。除沙彌沙彌尼戒已。犯餘戒者是三眾犯。非沙彌沙彌尼犯。何者五眾犯。非優婆塞優婆夷犯。除五戒已。犯餘戒者是五眾犯。非二眾也。何者名七眾都犯。七眾皆持五戒。七眾若犯此五戒。皆同犯也。有犯冬有非春夏有。有犯春有非夏冬有。有犯夏有非冬春有。何者冬有非春夏有。冬四月已滿。應捨功德衣。若不捨過一日犯突吉羅。此犯冬有非春夏也。何者春犯非夏冬有。春一月殘。應乞雨浴衣。若過一月乞。若乞過長得。得已不十五日用。此三事皆犯尼薩耆波逸提。何者夏有非冬春有。比丘法應夏安居。安居有二種。前後若不安居。復不自恣。此犯夏有非冬春有。是故此三所犯。各當時而有。是名犯不犯。何者輕。犯波羅提提捨尼。此罪輕。或向一人說。若自心念。皆能滅也。自種性者。若比丘畜人皮革屣食人肉。若畜食者偷蘭遮。種性者。肉及皮即是人身故言種性。突吉羅者。不攝身威儀得突吉羅。惡口者。說言汝是工師技兒諸根不具。如此說者得波逸提。是名惡口輕犯也。   重者。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此二邊所得偷蘭遮重也。或有所犯。於比丘重比丘尼輕。或有所犯。於比丘尼重比丘輕。比丘重者。故出精比丘得僧伽婆屍沙。比丘尼得波逸提。   比丘尼重者。比丘尼婬欲心盛。手摩男子屏處。男子亦摩比丘尼屏處。俱著觸樂。比丘尼犯波羅夷。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重。覆藏不向一比丘尼說。亦得波羅夷。若比丘不隨順僧法。僧與呵責羯磨。又比丘尼言。此比丘隨順僧法。種種言說與比丘同心。諸比丘尼諫言。不須往反言語相助。不受尼諫。往返言語相助不絕。尼僧與作白四羯磨。此尼得波羅夷。比丘尼復有八事。犯波羅夷。一者尼與男子互相捉手。二者便更互捉衣。三者共男子靜屏處並坐。四者屏處共語。五者屏處身相觸。六者尼共男子獨道行。七者道中露身相觸。八者至共期行不淨處。若尼具前七事時。犯偷蘭遮。滿八事犯波羅夷。此是比丘尼重比丘輕或有犯重報輕。或有犯輕報重。或有犯重報亦重。或有犯輕報亦輕。有犯重報輕者。有比丘作使和合男女。若和合者得僧殘。不和合得偷蘭遮。若比丘私作房。不白眾僧乞羯磨。未成犯偷蘭遮。成已犯僧殘。是名犯重報輕。犯輕報重者。若比丘瞋恚心打阿羅漢。或復欲心摩觸阿羅漢起於染著。乃至打佛於佛上起染欲心。或有惡口罵阿羅漢及佛。毀呰形殘諸根不具。此得波逸提。是名犯輕報重。犯重報重者。波羅夷及二無根謗聖及凡。得僧殘罪。二無根者。一比丘瞋心遣妹尼彌勒。往謗阿羅漢陀□爵a奭□□滿慼慼樞驉慼慼慼慼慼嵕M□裀□申□□□□□□□□□□□勵埤□□禗□□□□妯□□□□□□□□□□□澦□k□§□□□粣□侹陛熟荂慼慼慼慰D□□滎捻□祥令揀‥□紅□□稐|□陳l□晼慼撚恣憎腹情摩畟y辨□葦□□‥□秒晼憎腹L□稐|葥□□篤譨□‥卡□q屨□□§釪s□遊□摩羅子。母羊即是彌勒尼。諸比丘聞此言。即共論議。此二皆無根。是名二無根謗。一污他家。二壞法輪僧方便。三隨壞法輪僧徒眾。四惡性不受人諫。得僧殘罪。此是犯重報亦重。犯輕報亦輕者若比丘入聚落不憶念攝身四威儀及口四過。忘誤犯者。一人前懺悔波逸提突吉羅。若比丘尼犯罪。先忘不發露。布薩時始憶。若欲發露恐亂僧聽戒心中默念。說戒已當懺悔。如此等皆犯輕報亦輕。有三種犯。一者事重心輕。二者事輕心重。三者事心俱重。事重心輕者。若比丘在尼寺中為尼說法。日已沒心中生疑。謂日未沒說法。此是事重心輕事輕心重者。比丘在尼寺說法。日未沒意謂日已沒說法。此是事輕心重。心事俱重者。比丘在尼寺說法。日已沒心作沒想。此是心事俱重。心輕事重心重事輕。是二俱得突吉羅。心事俱重得波逸提。波羅夷者。犯名雖同。果報有異。所以者何如婬處非一畜生及人。人中有出家有不出家。又不出家中有二種。有持戒不持戒。出家中有五種。亦有持戒不持戒乃至聖人。有如是差別。犯名雖同果報有異。第二波羅夷者所盜處非一。有出家在家。在家人中盜取他物亦有差別。出家人中盜亦有差別。是三寶中盜亦有差別。是故波羅夷名雖同果報有異。第三波羅夷者。天及人乃至聖人如此人等。若斷命根得波羅夷。斷名雖同果報亦異。第四波羅夷者。亦有差別。向在家人說得過人法重。向出家人說得過人法輕。是故得罪名雖同。果報不同也。   毘尼母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毘尼母經卷第三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雲何名殘。罪可除。是以故名殘也雲何無殘。四波羅夷。罪不可除。是故名無殘。雲何名粗惡犯。如人欲作四波羅夷事。身所作及口所說無有慚愧。因此二處必成波羅夷事。是名粗惡。又復一處濁重。僧伽婆屍沙邊成婆屍沙方便是也。是二偷蘭名濁重犯。何者非粗濁重。波逸提波羅提提捨尼自性偷蘭遮突吉羅。如此等亦是不善身口所作。但非大事方便。以是義故。非粗惡濁重也。沙彌沙彌尼犯波羅夷。得突吉羅不可懺也。有犯須羯磨有不須羯磨。有犯須羯磨者。如十三僧殘乃至惡口。此犯須羯磨得除。不須羯磨者。三波羅夷是。一波羅夷須羯磨得除。何者如難提伽比丘。常空靜處坐禪。有天魔變為女形在難提前。難提欲心熾盛隨逐此女。魔即隱形。見一死馬共行不淨。行已即悔。脫袈裟懷抱。垂淚舉手呼天大喚。我非沙門非釋子。到世尊所。如其所犯向世尊說。佛知此比丘發露心重後更不犯。即集諸比丘為作白四得戒羯磨。所以得戒者。一此人見佛。二發露心重。是以得戒。雖還得戒。一切大道人下坐。僧作法事盡不得同。是名有須不須也。   尊者薩婆多說曰。若比丘得世俗定從四禪起。天魔作女形惑亂其心。此比丘即共行不淨。行已即悔無覆藏心。唸唸相續無一念隱。亦心中不樂捨法服。如此人者。應當從僧乞滅除波羅夷羯磨。僧與此人白四除波羅夷罪羯磨。此人得戒已。如僧告敕盡形奉行。不得作和尚阿闍梨。不得作教授尼師。僧集時不得說戒。一切法事得聽。在大僧下坐。不得與僧連草食。如尊者婆奢說曰。若比丘得世俗定。從定起已。或癡狂心亂。或為方道。乃至鬼所惑。因此行不淨行。行已即悔。發露無覆藏心。復不欲捨法服。應僧中乞除波羅夷罪羯磨。奉僧所敕。盡形壽不得作和尚阿闍梨。不得作教授尼師。大眾集時不得說戒。亦不得為人作羯磨。一切大僧下沙彌上坐。不得與僧連草食。有一比丘字禪那陀。在空閑處禪定。諸檀越日日送食。中間無男子。有一女人常為送食。常來不已。便生染心共行不淨。行已即悔。脫三衣著肩上露身而走唱言賊賊。邊人問之。有何等賊。答言。為煩惱賊所劫盡。向諸檀越及眾僧發露無覆藏心。僧中智者語言。有尊者波奢善持毘尼。能除汝罪。此比丘即到波奢所。如其所犯向波奢說。波奢語言。汝欲除罪能用我語不。答曰無違。波奢遣人作大火坑滿中炎火。語言。汝欲除罪者可投此坑中。波奢先共餘比丘論。若比丘直入坑者汝等捉之。此比丘用波奢語直欲入坑。邊人捉之。波奢知此比丘心實。即為作白四羯磨除此波羅夷。此比丘從今得羯磨已。名為清淨持戒者。但此一身不得超生離死證於四果。亦不得無漏功德。然障不入地獄耳。喻如樹葉落已還生樹上無有是處。若犯初篇得證四果獲無漏功德亦無是處。此人雖與僧同在一處。但僧與其萬途隔也。如上所說。犯戒有七種。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屍沙。三尼薩耆波逸提。四波逸提。五偷蘭遮。六波羅提提捨尼。七突吉羅。波羅夷者。不生善根。永不可懺。亦無羯磨可得除罪。有偷蘭遮。不可羯磨除罪何者。如提婆達多出佛身血是。此偷蘭遮永不生無漏善根。亦無羯磨可除罪也。有波逸提。不生善根亦無羯磨可得除罪也。何者如比丘瞋心欲斷佛命打佛。得波夜提不可懺也。有突吉羅。不生善根亦無除罪羯磨。何者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四波羅夷中若犯一。此罪不可懺也。是故有犯須羯磨有犯不須。如上說也。羯磨已復羯磨者。僧殘是也。羯磨已更不羯磨者。尼薩耆波夜提九十二波夜提等是也。欲發露者要具五法。一整衣服。二脫革屣。三胡跪。四合掌。五說所犯事。如是應懺悔。若不爾不名懺悔。有五種犯易除。一者有罪。應一比丘前除。若無比丘。心中立誓亦可得除。二者犯突吉羅。若惡口向一人說得滅。三者如波夜提自性偷蘭。一人前悔亦得除滅。四者僧殘邊偷蘭波羅夷邊偷蘭。四人已上眾中羯磨除之。僧殘如上說。五者從地至地。羯磨受戒犍度中。當知有總名說。何者是從波羅夷乃至七滅諍。若有所破皆名為犯。是故名集犯。諫法者。若有比丘犯罪。餘比丘或見聞疑。應先白上座及僧。上座僧若聽。復應問犯罪者。今欲諫汝為聽不。若上座及僧犯事者與欲得諫。若二俱不聽。若一聽一不聽。皆不得諫。諫者要內立五德然後諫之。一者知時而諫。二者實心非虛偽心。三者為利益故。不為不利益故諫。四者柔軟言辭非粗惡語諫。五者慈心故諫。非不見過故諫。諫者。眾僧集已次第坐竟。有事者別一處坐。諫者從座起。詣彼犯罪人所。如其所見聞疑事。事有三處。一者波羅夷僧殘及偷蘭。此名為戒二者破正見住邪見中。三者從波逸提乃至惡口。名之為行。見聞疑於此三處起。諫者或屏處或眾中。語言。汝當憶念本所犯。不得同僧作法事。應出去。如法除罪已。後還當入僧。是名為諫憶念也。有諫法不成者。眾僧集已。犯罪者別處坐。諫者問有罪者聽諫不。答言聽。有事者聽已即起去。此不成諫。諫他者問已即去。六群比丘是。若問犯罪者。問已即去。不成諫也。何時名諫時。眾僧齊集與欲。犯罪者現前與欲。諫者現前。如此等俱名為諫。時尊者薩婆多說曰。諫者語犯罪者言。我念汝語汝諫汝。犯罪者答言。汝念我語我諫我善哉。受諫者。不應受五種人諫。一者無慚無愧。二者不廣學。三者常覓人過。四者喜鬥諍。五者欲捨服還俗。如此等五人。不應受其諫。是名不受諫。佛語諸比丘。諫者。於犯罪人邊取欲竟。不應捨去。去者得突吉羅罪。自今已去。諫者與犯罪人。共期一處僧伽藍中。若集飲甜漿若食粥。及布薩自恣。一切法事集處。應僧前諫已捨去。若無大眾。一二知見三藏比丘前。諫之捨去。尊者彌沙塞說曰。止語羯磨者。若有比丘。一破戒二破見三破行。此人眾僧應立五德故諫。若性不受人語。兼恃聰明多智徒眾甚大。復恃國王大臣之力。不受諫者。眾僧應當與作不語羯磨。是名止語。止不說戒者。佛告諸比丘。眾中若有不清淨者。止不應說戒。六群比丘聞佛語已。即遍諸寺唱言。佛止不聽說戒。世尊告曰。吾不止清淨比丘說戒。若七聚中乃至惡語。僧集時眾中。有犯者止。無犯者便說。是名止說戒止自恣者。佛告諸比丘。眾中若有不清淨止不應自恣。當作止自恣羯磨。應檢校不清淨者。若重驅出。輕者令其懺悔。然後自恣。若此不清淨者。自恃聰明多智。亦恃徒眾國王大臣力。不可驅出者。當至後自恣。後自恣時到。猶不出者。眾僧可別自恣得清淨耳。雲何名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名最勝義。以何義故名為最勝。諸善之本以戒為根。眾善得生故言勝義。復次戒有二種。一出世二世間。此世間者。能與出世作因故言最勝。復次戒有二種。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為首。是波羅提木叉布薩犍度中當廣說。復有五種廣略說戒。說戒序四事竟。餘戒皆言汝等數數聞。第二說戒序四事十三事竟。餘戒皆言汝等數數聞。第三說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竟。餘戒皆言汝等數數聞。第四說戒序乃至三十事竟。餘戒皆言汝等數數聞。第五如上廣說。比丘法要誦波羅提木叉。若不誦者。有誦毘尼處。三時就彼處住。何以故。若所犯所疑懺悔解疑得除罪也。是故佛制。比丘要誦波羅提木叉。何故名布薩。斷名布薩。能斷所犯。能斷煩惱。斷一切不善法。名布薩義。清淨名布薩。雲何名布薩羯磨。眾僧欲布薩時。眾中最小者。應掃堂敷坐具取香水灑地燃燈如此諸事皆名布薩羯磨。雲何名自恣。比丘夏坐已訖。於智慧清淨比丘前。乞見聞疑罪。所以乞者。夏九十日中欲明持戒律及與餘善皆無毀失。是故安居竟始得自恣名。何故佛教作自恣。一各各相課。二各各相憶念。三互相教授。四各各相恭敬。五語皆相隨。六皆有依非無依。是故名自恣。自恣羯磨者。眾中最下座。應掃堂敷敷具燃燈取香火。如此事皆名羯磨。若界堣ˊ~磨淨。廚處宿食沙門皆不得食。當於爾時。佛遊於跋利耆國。展轉遊行到毘離國。聞諸比丘聲高。佛問阿難。此眾僧諍何等事。阿難即往看。見比丘積聚食甚多。來白佛言。世尊。舊住比丘沙彌及淨人。欲辦食與客比丘。是以聲高。佛即告阿難言。汝往語諸比丘。從今以往。非僧集羯磨淨廚界內宿食皆不得食。復於一時。世尊在波羅□。時世飢饉。眾僧皆積聚穀米界外安止。人皆盜持去。諸比丘展轉相語。往白世尊。佛言。儉年聽穀米在界堙C乃至藥草亦如是。   復於一時。世儉穀貴人無禮義。諸比丘在界外熟食。有力者皆摶撮持去。諸比丘白佛。佛言。聽汝等界媦繾僧氻滬飽C復為沙彌淨人分減持去。復白世尊。佛言。聽諸比丘手自熟食。   爾時世尊。在捨衛國。有一病比丘常食粥。檀越為日日送。值一日中城門閉。不得來比丘失食。佛即為此病比丘。界堨掑G羯磨結淨廚處。聽此淨處煮粥食之。時諸比丘生疑。謂此比丘食共宿食界媦艨滬馱潀菃@食。佛言。非宿食非界媦繾鼠D手自作。乃至藥草亦如是。   爾時世尊。在波羅□國。時世飢荒。諸比丘隨路而行。見熟果皆落在地。不得自取待淨人頃。後有白衣來至即取持去。比丘白佛。佛言。聽汝草覆頭待淨人。草覆頭待淨人頃。復有白衣來披草見之即取持去。復白世尊。佛言。聽汝手自取之持去至淨人所著地還如法受食之。諸比丘白佛。齊穀貴已來。願世尊。聽諸比丘食殘宿食手自作食自得取果。佛言齊穀貴已來可爾若比丘中前得食。更至餘處得食已足。還來以此食施施主。時世飢儉施主即食。比丘往白佛。昨日有殘食。與施主望後日得食。施主即自食。佛言荒年聽無施主得自舉食。時有大德眾僧。為國王大臣所重。諸檀越請入聚落食。食已餘殘持來到寺。與餘比丘欲食者。若世儉時不作殘食得食至豐時與施主作殘食法然後得食。若於後時穀貴人民飢饉。諸比丘食後得果欲食者不作殘食法亦得食。後豐已不得。儉時若比丘。得種種草根及藥根可食者。無施主得自舉食。後豐時不得。雲何名受迦絺那衣如法。眾僧齊集現前無留難。檀越施新如法衣應受。如法者。非錦衣非上色衣。是名如法衣。界內眾僧病者營三寶事者與欲。然後白二羯磨。是名如法。雲何不名受。非法群品界外眾僧。是名不受。捨迦絺那衣法。五月已滿。眾僧齊集。現前無留難者。界內眾僧如法與欲。白二羯磨不作餘羯磨。是名如法捨。有八種捨迦絺那衣。一者受衣已後出園是名去後捨。二若比丘受功德衣已。出寺遊行求索在外。聞僧已捨衣竟。作是念。我當更求餘衣。是名盡時捨。三受功德衣已。出外遊行訖。聞寺上已捨衣竟。作是念。我今更不求衣。是名究竟捨。四若比丘受衣已出外求衣。得衣已賊即盜衣。聞寺上已捨竟。是名失時捨。五若比丘受衣已。出外乞索望得衣。乞不得。聞寺上已捨迦絺那衣。是名希望斷時捨。六若比丘受衣已出外求索。聞寺上已捨。作是念。我當更求三衣。是名聞時捨。七若比丘受衣已。出界外行望得。即還經多日迴在界外。聞寺上已捨衣。是名在界外捨。八若比丘受衣已出外求衣。若得不得即來還寺及僧捨衣。是名如法捨。除此八種已非法群品。皆不名受亦不名捨。   分亡比丘物。衣缽坐具針氈綖囊拘執衣毛深三指傘蓋剃刀。是名可分眾具。尊者迦葉惟說曰。分亡比丘物法。先將亡者去藏已。眾僧還來到寺。現前僧應集。集已取亡比丘物著眾僧前。遣一人分處可分不可分物。各別著一處。三衣與看病者。餘物現前僧應分。若有奴婢應放令去。若不放應使作僧祇淨人。像駝馬牛驢與寺中常住僧運致。此亡比丘。若有生息物在外。應遣寺中僧祇淨人推覓取之。得已入此寺常住僧。瓦鐵所作應可分物。鐵杓鐵鐲[金*(亡/(睪-幸+(月*奼)))]斤斧五尺刀戶鉤針筒刀子剪刀鐵杖香爐火爐槃傘蓋蓋莖香筩。如是等廣知。大銅盂小銅盂鐲[金*(亡/(睪-幸+(月*奼)))]銅杖。如是等名數皆如鐵也。何故名重衣。重有二種。一者價重。二者能遮寒。故名為重。衣者要淨受持。不淨不得。淨有二種。一染已著色名為淨。二者著色已安三點。亦名為淨。若衣作已浣染三點。諸檀越見知是沙門服非外道衣。是故名為重衣。爾時尊者畢陵伽婆蹉。眼痛隨路而行。兩腳相跋東行西倒不能進路。佛遙見之問諸比丘。何以故。爾時諸比丘白佛。眼痛不見道故。爾時佛言。聽著革屣。尊者畢陵伽婆蹉。為國人所重。或用羅網而施者。或與象馬駱駝車乘。及作一小寺施者。如此等施。佛皆聽受之。尊者眼痛故。檀越為作琉璃□□覯□觙□□□□□褸楰□□□□夼□樹駕□□□□□監□□稐|□驥□獸§□照盦全□聖¥齱慼慼慼慝□訌讓□□□□□□□□悅詫□獧驦潣□□□墣邪‥□□□潦陛毅P□螭□‥□□稦潧墣邪¥齱撚芶搳澎]驥□□滎鰱sl¥□臥l¥□□犖□□驨□□鍣¥□滎鰱sp╮慼憎腹慼慼慰^|□驥□□湥□兣□□入驉澎]驨□¥□莩獧驥□□癒慼慼樅g獧驥□驥纂慼撩滿撚情慼L□灦□□﹛敵腋搳慼撈GL蹥丑慼牖睧雩顫部糯□效□□□□珵巢§□□悅該□□湥□‥□□湥□□工□¥□迣|□警邐□騰§□鍥□滎醬□□□□湥□韣|□□□□□警□□北‥□□迭慼慼撈濄O姨□|突飯滿m□□□□芥﹛E□□□犖□l‥□□醬□□約□□鑭醥□□犖□m韣□□逤□趨□|□蜀□槤|□□□帣□蕁□ヾ慼慼潰瞗情潯O□翵腹殺h□趣□蕁□醥□臐慼戛有f□□□□稐‥□□□□□□k§嶢□□□□□□擣‥□□□□|駁峞憤m邪§恩貥□□□尤‥□□□□□擦ㄤ邪□□□該□磥趑突塞C□m韣¥□擦□□□□□|□□芨□犖□m韣|□□芨工□¥□蘆邐□□犖□l¥悅詫□□迭慼撩滿l|□耦紅齱慼熟鶠譟堙槭V|□紅鬌搳慼憮楚慼樂m巢|□□□鍥□|□耬□煦突飯毀_□|□□□驥h飼蜀□□□□器稐|□□□□驨飥□哄撢¥牧耤潦■╮慾f¥癒潼U膧□潦董□耤耤鞤鞥粣§□□嶧□□齤□╮撮磻腮逤□□□鞨□|□□□□煤珵□|詳晃□□鞨□¥齱樅熇滿澎鬎芊慼慼慼慼憎嘉搳敷嚲恝□膨鐠臨□h□□‥□滎▼梭鵅情撙獢歐k臨□h□□|□驤犖□膨□韣‥□紅齱慼慼慼熟唌慼潑l□傣¥U□紅紅□□@□□□□□□□□□□□判峞慼慝牧□□驨賢邪‥□□苤嬈□□□i犛□h□□□□□□□□□珵巢□□奔□詣□□□□□□珵巢c□□□□¥□□□□□部糧壓□奔□¥□□□□c□壓□奔□¥□□□□‥□紅m□□□騰‥恨□□□□臥l□蕁賢滎l§壓□□□巢c館磨□□耤滎l‥磨□□嶡口‥臥m蕁賢滎l|紅鞳撮龤撬騰c顫艨□□鞏颩睧斥□ㄐ慼撓琰逤熒在□¥嶠□瑩□耙臥□驤耙臩□謗珵鞏咧□咥騣¥悅□□驤犖□珚tc□邐紅鬥□澧□|□交□嶢□殣¥□□犖□嶠□□芩□迴∪i□□嚦□¥□g齤□□□噤□□□邪□□□□耙□□耬□鯀□□□□驤□□□□□衣¥□□誨□□□鯊□蘆び跣¥□□稨I□部糠□邧訌讓□兣|諍□□聖¥郩□□□□餩□蘆ぱ央嬈□鐓ば耙賢蕁□□韣|逤□郩□□§□粻擒墨竇□飾^‥□□□滎纂數k耬□|牧□郥耩餤邪□□迴趥驥耨□¥□紅齱數k耙郩□‥□紅爦唌慼慼慼慼鞢潑l纂數k稐‥□紅□蘆□衣§□驥耩□衧□珵□旅|突塞C□□試□耙訐□□ば韣‥□淤耦ば耬□□ic餩□蘆は‥□淤耤耙□噫□|該□□□□¥蠯鞢慼慰D□m□m□□□□辦邥哄慼敷暐嗝∥矷撢y歧n□D鞘□|邧礡澆am□k□□菱芣‥卡□芘C§礡慼慼慼瑩m□n稐|□詳□趣§m□k□苦蓨飼□□殣□□鋦□m□o□菕殤槥迭慼樊lm□|□肥紇f榮§m□□稐|□□紇e¥□□m□糯□□□□榮¥□滎□□‥臧m□□□□‥滎□□齤□□□□噥紇e□□□滎□□¥刨臥郩□□ˇ□|器□窺□R§□U紕央慼撬獺慼慼歐斮□該蝥郩□□ˇ□狦央慼慼慼潦俳m狣§辦邧齦褉恁L□m□k紇e¥□芩翩撲s§殤□泩%□耩□□□□□曖齤□□蜀□¥儥□粥履紇e|□m□m鼥S□癒撩楣憛慼慼慼瑩m□k紇e□□□□趧痋憔i訌譏□氶撓琡D□□□T紇j□□趣‥□□紇g劫齧趑癒晤^鏃C□滎竅e|該□□□□□¥紇h□趑蠔恣樂m蝥狤韣□   佛在俱睒彌國。五師子意欲出家。不白父母輒來到寺求欲出家。僧即為剃髮度出家。父母後時不知子所在。遍聚落求覓都不知處。復詣寺問諸沙門。皆言不見。入寺中房房求之。忽見其子已剃髮出家。父母即慊說言。沙門釋子雲何妄語。實度人子皆言不見。諸比丘即白世尊。佛言。從今已去。若出家者白父母。父母聽許。欲度沙彌者。要白僧剃髮受三歸五戒乃至沙彌戒。若僧不聽。不得度沙彌。出家度沙彌因緣毘尼中廣說。諸比丘初出家後時髮生已長。往白世尊。佛言。聽數數剃之。此是初數數剃髮因緣。爾時佛在王捨城。佛髮已長。諸比丘中恭敬心故。無剃髮者。有優波離童子。共父母來到佛所。見佛已即生此念。欲為如來剃髮。生此念已。長跪叉手白世尊言。今欲為佛剃髮。願大慈聽許。佛即令其剃髮。父母在邊白世尊言。剃髮善不。佛言剃髮。甚善但身近來逼。童子小卻身。舉頭父母復問言。剃髮善不。佛言善但舉頭。大高小復下頭父母。復問佛。剃髮善不。佛言善。但出息大粗。此童子即不出息入第四禪。佛告阿難。此童子入第四禪。汝可取其手中剃刀阿難即取。此童子所以敢剃如來髮者。有三因緣。一者愚癡故剃。二者如來神力欲令得第四禪故剃。三者欲令後代眾生知剃髮有大功德故剃。佛當欲剃髮時。告語諸人。此髮不可故衣故器盛之。當用新物。當剃髮時。瞿波羅王子來到佛所。從世尊乞髮持還國供養。佛即許之。王子即復諮啟世尊。此髮應以何等器盛之供養。佛言。應用七寶作器盛之供養。即如佛教。造七寶瓶而用盛之。復問世尊。若去時象馬車乘人肩頭上。於爾許處應乘何處去。佛言皆得。但去時應作種種伎樂將去。王子如佛教。去路上聞有別國賊來。即路中作一大塔供養佛髮。此塔名為佛髮塔也。尊者迦葉惟說曰。夫剃髮法上座應先剃。復有一說。髮長者應先剃。復有一義。先洗頭者應先剃。復有一義。有事因緣欲行者應先剃。是名如法剃髮。   復次比丘法。不應故殺眾生食。食有三處。一見二聞三疑。如此等三處不應食也。若有檀越欲祀天時作意。其有來者皆應與食。無分別心所殺眾生。俟一切來者。比丘若得如此處肉不應食也。   又於一時。佛在毘捨離。穀貴世荒乞食難得。比丘中有神力者。乘其通力至外道國乞食。諸外道人見比丘來乞。慊其不淨。以食著地捨之而去。諸比丘白佛。食難得故。乘神通力至外道國乞食。外道見之污賤。以食著地捨之而去。此當雲何。佛言。雖手不受。將來著前。已是與竟。汝等但受之。此即是受食。是名故作受用。不與毘尼合者法名非法非法名法。乃至說名非說非說名說。是名不與毘尼合。又復不合者。比丘語諸比丘言。我不能學此法。何用微細事為。大德我亦知此法入毘尼入修妒路。如是廣應知。是名不合毘尼。合毘尼者。如佛所說。此應作此不應作。此犯此非犯。如是不違佛所說。是名合毘尼義。雲何名為人養生具。眾僧淨人是。非人養生具。像駝馬驢牛。能與僧遠致者。名為非人養生具。雲何名為食果。爾時王捨城有大長者。此長者大有果樹長者遣人。持果供養眾僧語使人言。汝到寺當覓跋難陀釋子示果行與眾僧。當於爾時。跋難陀出外食比來頃。日已過中。諸比丘竟不得果食。爾時世尊。遊蜜蜂林中。有一比丘病。須服呵梨勒。諸比丘白佛。佛即聽服三果呵梨勒毘醯勒阿摩勒。隨病因緣若不差盡形服之。又於一時。毘捨佉鹿母外大得果來。此果甜美不敢自食。即請佛及僧設食。兼欲與果供養佛及僧。佛眾僧食已起去。毘捨佉鹿母事多匆務忘不行果。去後乃憶。內自思惟。本所以請佛及僧者。緣有此果欲用供養。雲何忘去。即遣人擔果詣佛及僧。僧心中生疑不敢輒受。即便白佛。佛言。當作殘食法食之無咎。僧淨地中忽生果樹。此樹長大。有枝曲向不淨地中。佛語諸比丘。遣淨人繩擊牽向淨地。後諸比丘心疑。此果本在不淨處。今牽在淨處。為得食不。佛言。若果落不淨地者不得食。不落者得食。復有果生不淨地中。但枝及蔓皆向淨地。若落淨地者得食。不落者不得食。又於一時。諸比丘大得種種果。但人少果多食不可盡。殘者不知何處用。白佛。佛言。聽捺破取汁至初夜得飲。若不至初夜。汁味有異成苦酒者。不得飲也。何以故。此酒兩已成故。有比丘不淨果而食。外道譏慊言。諸比丘無慈心此果有命雲何食生命也。為世慊故佛即制。諸比丘果要淨而食。不淨不得食。淨有五種。一火淨二刀淨三鳥淨四果上自有壞處淨五卻子淨。復有七種淨。一卻皮淨二破淨三爛淨四萎淨五刨刮淨六水所漂淨七塵土坌淨。此是淨法。   爾時世尊。在波槃國拘屍那竭城。娑羅雙樹間入涅槃。諸離車力士五百人等來到佛所。以種種香湯沐浴佛身。先用劫波纏如來身。復用五百張細軟白疊纏之。以酥油香油著鐵棺中。然後安如來身。復取種種香木聚積成□□□饈□X芊潯氯□□芣|□耙□□□□□□□邪‥□□□□葷□纂嬈邇□痋慼慼慼慝□□藎□渢□‥□□犖□□□¥□□□叩邇□粘A‥□□□晃犖□□□c邇□粘A‥□□□□□趨令□擁□苤慼情潑y辦那¥□□□□n□j□□芎□耦□迨徇□□哄瑩恁謗╮慼瑩n□|□□□□□醥□‥□□醥□□譣‥攔□趨令□賢□□鴃慼慼慼慼慼L令□叨稐¥炕熟蘩芊情漿A¥活慼慼慼D芃D鬙o稐‥擁□□□□抮a§□稐|□□大慦□貵嬲f旅‥□□□□j□□芎□□諍韣□   摩訶迦葉悲慘不樂。諸弟子等皆惋轉於地。如失水魚頭著塵土。各各而言。我等從今永失蔭覆。如是種種說辭非一。跋難陀釋子諫諸比丘。不須愁惱。世尊在時禁制非一。今入涅槃。我等自由欲作不作。各任其性何須惱也。摩訶迦葉。聞此之言倍生悲慘。而復說言。如來者是論中師子。所說法輪無能壞者。復能降伏一切外道。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法王法主如來應供正遍知。雖入涅槃其日未久。雲何惡人於大眾中無慚愧心發如此言。摩訶迦葉作此惋歎已。與五百比丘向如來所。到已語阿難言。我今欲見如來之身。阿難答言。如來身者。諸力士等。用劫貝及與白疊。纏如來身安置棺中。種種香木積聚成□□□□奏都□□□□□□□□槥W□婛騶□□j□樑駜□□橇□□饞□逆□□□□□□□橇□□□奾秈j□□□□□騫襆□□□□樇覶妧□□□麗□埤□婠□s□橇□□□□□逆□□□□樑□□□□□□j□樑驁楦□椸□□□研□j□□□□□□□□□□槫□□樑首□□□p□□□□馞蒔x□□褓□q穘茶妼□滿慼慼數[□楜□□□□s□楷□妶妧□G□煄歎ョ撥均數z□□□□□□□□□□□□□□楜褸榳奾□稟埤□□榻奾□□□□礽婠霸□□□襤橁□騋威隉j□椽□□□□□□□□楰□褸楥囊餿部慼慼撩f奾□楷□□裀□□□駕樁□患□槶□綠靈誇□埤□觾妼□□□□□驛榖□□□視□□□□樑駭□□□□□□列□□□□奾祜覭□j□觾妼□□□□□訊婦駕橢魯□□樑驒□□姈p□椽□□□泥褽聾□礸□□□P祝□□□褓□觶□槂□□□□觶□□騪□□覈□□埤□槂□□觶□□觶□□騪□□□祰□□霸□埤□槂□□□□觶□□□□稿患□□霸□埤□槂□患□□□檢□覬□榯□□□E□□觶□□□□□□□□□□□□□觶□□□□□□穘縷□霸□埤□□□穘縷□□觶□□□□□礸□縷□霸□埤□槂□□縷□□□□饛□□□□□襢p埤□槂□E□縷□□襛□觛霸飀□襛□□□霸飀□禍□□霸飀□稫襤駛霸飀□禢姎□霸飀□□飼觶□□□□□縷□□妳奏□□□騋妳□奻楦□櫸□□□Ls□魯□□□□□□□□飼觶□穛□率霸□埤□□□□□□□鷺□]□□s□益□□饕賂楈□□賂楈埤□覓□霸騙□□□□j□□□羚覛稗□□□□□f□槂□□□□   阿難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摩訶迦葉言。親從如來邊聞如是說。吾滅度後應集眾僧捨微細戒。迦葉還問阿難。汝親從如來聞如是語。微細戒者何者是。阿難答言。當爾之時為憂苦惱所逼。迷塞遂不及問。迦葉即訶阿難。汝所語非時。先何不問世尊。今乃言不問。   爾時迦葉。問諸比丘。我等宜共思惟此義。何等是微細戒。有一比丘說言。除四事餘者名微細戒。一一說乃至除九十事。餘名微細戒。迦葉說言。汝等所說皆未與微細戒合。隨佛所說當奉行之。佛不說者此莫說也。若捨微細戒者。諸外道輩當生謗言。如來滅後微細戒諸比丘皆已捨竟。瞿曇沙門法如火煙焰忽生已滅。若捨微細戒者。但持四重餘者皆捨。若持四重何名沙門。以是義故。尊者迦葉責阿難七事。因阿難為女人求出家中。彼有九事謪阿難。一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各各器盛食在道側胡跪授與沙門。二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與衣服臥具逆於道中求沙門受用。三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乘象馬車乘在於道側以五體投地求沙門蹈而過。四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在於路中以髮布地求沙門蹈而過。五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恭敬心請諸沙門至捨供養。六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見諸沙門常應恭敬心淨掃其地脫體上衣布地令沙門坐。七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脫體上衣拂比丘足上塵。八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舒髮掃比丘足上塵。九者若女人不出家者。沙門威德過於日月。況諸外道豈能正視於沙門乎。十者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應住千年。今減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堅固解脫。一百年中得堅固定。一百年中得堅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堅固多聞。一百年中得堅固佈施。初百歲中有解脫堅固法。  安住於此中  悉能達解義  第二百歲中  復有堅固定  第三百歲中  持戒亦不毀  第四百歲中  有能多聞者  第五百歲中  復有能佈施  從是如來法  唸唸中漸減  如車輪轉已  隨轉時有盡  正法所以隱  阿難之愆咎  為女人出家  勸請調御師  正法應住世  滿足於千年  五百已損減  餘者悉如本  是故五百歲  五法興於世  解脫定持戒  多聞及佈施   毘尼母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毘尼母經卷第四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諸比丘欲集法藏。時摩訶迦葉以手拍地。聲震之響喻如銅鐘。爾時王捨城中舊住五百羅漢師子阿蘭那。聞此之音共相告言。集法藏時至。尊者富蘭那。與其徒眾五百羅漢。即共相隨向王捨城耆闍崛山竹林精舍中。至摩訶迦葉所。到已語摩訶迦葉言。我等聞摩訶迦葉五百羅漢於王捨城竹林精舍中欲集法藏。我等亦欲得聞。摩訶迦葉即向富蘭那等。出集法藏因緣。富蘭那語尊者摩訶迦葉言。大德。所集法藏緣已得聞竟。甚善不可言。但於八法中我所不解。從界堭J食乃至池邊種種草根等。如此八法親從佛邊聞。如來聽畜。復言。不聽者是處不解。迦葉答言。實如汝語。佛為飢饉穀貴乞食難得。憐愍眾生故聽畜。世豐穀賤乞食易得。是故如來還不聽也。富蘭那言。迦葉。如來是一切知見者。畜時欲使人知畜時。捨時欲使人知捨時。迦葉答言。以是義故。佛知時而說。是時中應畜。是時中不應畜。富蘭那。是故我等應隨如來。制時隨制聽時隨聽。如來應供成就八種善法。一者善得金剛智。二者悉斷一切煩惱破無明闇。三者於一切法無諸障礙。四於一切處而得自在。五能善降伏外道異論。六善示眾生利不利。七能與眾生如法分別。八善能巧制犯不犯自在無礙。成此八法名法王法主。爾時摩訶迦葉。問阿難言。此事復雲何。阿難答摩訶迦葉曰。如我佛邊所聞。如迦葉答富蘭那也。若人如佛語而行者。此人能熾然佛法。是故應如法行之。尊者富蘭那徒眾。聞此語已如法而行。即是熾然佛法者。此是雪山中五百比丘所集法藏。七百比丘集法藏今當說。如來涅槃後一百年。毘捨離毘利祇子諸比丘等。如佛所說行於十法。隨順行者熾然佛法。一應用。二指抄飯食。二入聚落得食。說言飽已不言不足。後得食時不作殘食法得食。三界婺s品作法事亦得。四讚歎群品作法事善。五前人作法後人復作所作皆善。六酥油蜂蜜石蜜。以酪和之得食。七昨日受鹽今日得和飯食。八得飲奢留伽酒。九坐具不剪鬚得敷。十金銀七寶得自手捉亦得畜之。以是因緣故。迦蘭陀子耶捨。欲除滅此過患。於毘捨離集七百羅漢。眾僧集已。迦蘭陀子耶捨。問尊者離婆多言。比丘入聚落中食。得兩指抄飯食不。尊者離婆多答曰。不得兩指抄飯食。耶捨問曰。何處制此不得兩指抄飯食也。離婆多答曰。捨衛國制殘食處制之。耶捨復問尊者離婆多言。若比丘食足已不作殘食法得食不。答言不得。耶捨復問尊者。界塈@法事得不。尊者即問。界塈@何等法事。答曰群品作法事。尊者答曰不得。問何處制。答曰。王捨城中布薩犍度中制。耶捨復問。界婺s品作法事。說言好得。作如是語不。答言不得。此亦王捨城中布薩乾度中制。耶捨復問尊者。前所作事更得重作不。尊者答曰。雲何名為重作。耶捨說曰。此事今作曾作。尊者答曰。若此事以阿毘曇毘尼修妒路不合者。已作不應作。未作不應作。今作不應作。若此事與三藏合者。已作應作。未作應作。今作應作。耶捨復問尊者。得食美食不。答曰何者美食。耶捨說曰。酥油蜜石蜜與酪和之。是為美食。尊者答曰。不得食也。何處制也。捨衛國中制。殘食處制耳。耶捨復問尊者。所受鹽得食不。尊者答曰。何者所受鹽。耶捨說曰。昨所受鹽今日得和飯食不。尊者答曰不得食也。何處制也。捨衛國藥草犍度中制。復問尊者。得飲奢留伽酒不。答言不得。何處制。拘睒彌國因莎提比丘制。耶捨復問尊者言。得畜不剪鬚敷具不。答言不得。何處制之。捨衛國因六群比丘制。復問尊者。得畜金銀寶器不。答言不得。何處制之。王捨城因跋難陀釋子制。以何義故。更集法藏欲使比丘捨惡修善。若四人住處乃至眾多人住處。欲使知法如法修行佛法熾然。若和尚阿闍梨若知法人。如此人等皆能如法者。可佛法增長。有二種法不可違。一佛法不可違。二轉輪聖王法不可違。以是義故。更集七百僧集法藏也。所以言毘尼經者。諸經中與毘尼相應者。總為比丘比丘尼經。諸經中與迦絺那衣相應者。總為迦絺那犍度。比丘經。比丘尼經。一切犍度。摩得勒伽。毘尼增一。此五種總為毘尼藏。是故名毘尼經。所言大廣說者。所說事多故名廣說。我今教授大法故名為大。我今說大法大毘尼。是故名大廣說。大人所說法名之為大。何者大人諸佛世尊。名為大人此大人說故名為大人。又言廣者。有大德比丘略說經。若眾多比丘前。若四三二一比丘前。說其所解經。我親從佛邊聞如此說。上座有德知見者。應取其所說思惟此理。若與三藏相應者應語言。大德所說甚善。若有後學者應以此法教之。若不與三藏相應者語言。大德莫行此法。亦莫教人行此法也。是故名為廣說。說大調伏現前。故名廣說。   若有一人聰哲高才。自備此德捉其所解。與如來所說法競。如人捉偽金與真金並。若真偽難別者。以火燒之真偽自現。若以偽法言是如來說者。與三藏經並之。知其真偽也。如世有真醫。有人實非醫。妄稱是醫人。不別者就其治病。虛喪身命。猶如世人不識真法。隨行邪偽法者。能滅善心身命也。不滅正法者。佛所說毘尼。如佛所說行。是人能使正法熾然於世。何以故。此人知此是佛說。知此非佛說。是故能典正法。是名廣說。尊者薩婆多說曰。有四白廣說。有四黑廣說。以何義故名為廣說。以此經故。知此是佛語此非佛語。若有才辯了了能識是非為人說者。此言應受。黑廣說亦應如白廣知。四者。若眾多若三若二若一。是名為四。又比丘作如是言。世尊在浮彌城告諸比丘。汝等若村若落我親從佛邊聞說受持。此是法此是毘尼此是師教。此比丘所說非可非不可。若以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雜阿含比丘經比丘尼經諸犍度摩得勒伽與法理合者。應語言。大德此法可自勤行亦教人勤行。若不合法理者語言。大德此法不應自行亦不應教人行。此是初廣說。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亦如是說。第一大眾前。第二四人前。第三二人前。第四一人前。是名廣說。   佛告諸比丘。吾教汝一句一偈。若多若少。若應行者如語行之。不應行者如語莫行。若後世比丘所說。與三藏相應者亦應行之。若吾所說或多或少。不應行者亦莫行之。後代比丘所說。不應行者亦莫行之此法增一經中廣明。有廣說者。如來臨涅槃時告阿難言。吾滅度後汝等言。我等無依。莫作此說。吾所制波羅提木叉。即是汝依即是汝師。是故阿難。吾去世後。當依波羅提木叉而行行法。應當各各謙卑行之。汝等應當除去憍慢安心淨法。阿難。從今已去。下者應稱上座尊者。上座應稱下座慧命。阿難。若人見十二因緣。是為見法亦得見我。如來臨涅槃時。欲為利益眾生故。說是四廣。以是義故。名為廣說。佛復告言。有物和合故應畜。有物不和合故不應畜。雲何名為和合。如舍利弗外得上色納。以此納縫著條衣上。佛即聽畜之。故名和合。不和合者。上色錦上色白雖和合不應畜。故名不和合。猶如酒若和藥得飲。不和不得飲。上色與下色合得畜。不合不得畜。和合有二種。一色和合。二衣和合。色和合者。先用根染後用弱染。復有先用上色染後用下色染。此二名色和合應畜。何者名為上色。五正色名為上色。薩婆多說曰。上色者。純青純赤純黃純黑純白。是名五種上色。大色和合者。先用青染後用餘色染。先用餘色染後用青色染。五種亦如是。是色應得畜。衣和合者。若衣作淨納未作淨。縫納著衣上。若衣未淨納已淨者。縫納著衣上。此二皆名淨衣。若衣未滿十日未作淨施。納已作淨施。縫納著衣上得畜。若納十日未滿未作淨施。縫納著衣上得畜。故名衣和合。淨施法。一日得一日作淨施。若過十日不作淨施。犯尼薩耆。若復放逸故不說淨者。以心惡故。不滿十日皆犯捨墮。何者不和合應畜和合不應畜。不和合應畜者。山涉子識其留草閻婆伽毘缽優勒伽蜜苦酒閻陀林斤提力薑。如是等藥不合應畜。何以故。此藥一一別中投食。合不中投食。如煮乳令沸熟已寫置一器中。時節小久乳水各別。此乳著鹽不中食。不和鹽中食。上所列藥草和合投合。不中一一中投食。亦如乳鹽合不中食。別食甚好。是名不和合用。當於爾時。佛為病比丘聽飲蘇毘勒漿著鹽得飲不著亦得。是名和合用。   盡形受藥者。薑椒蓽茇訶梨勒鹽菖蒱。如是等皆名盡形受藥。藥草犍度中廣說。寺中應可作者。從羯磨一切法事。乃至飲食臥起。及露著泥洹僧竭支皆中。復有中者。若寺中地見金銀。知主不知主。皆應取舉之。知主者後來當還。若不知主者。應當眾僧中唱。我昨日僧地中得金銀。是誰物也。有人來言是我物者。應問。此物頭數多少及與斤兩。裹持繫縛用何等物。若言一一相應者可還之。不相應者不應與也。復有寺中可中作者。若比丘比丘尼。用木葉作蓋。用木皮作蓋。或織草作蓋。如此等皆寺中得用。復有比丘。寺中得用物富羅上。重著革皮落縮。若出聚落雨雪得著。無雨雪不得也。所著革屣四重三重乃至一單。寺堿甡陰o著。入聚落時雨雪得著。無時不得也。病時亦得著。革屣犍度中廣說。   寺中應畜鐵鑰木鑰瓢杖浴室中床。是名寺中應畜物。比丘僧差入林者。應與七日。若七日不得來者。應與十五日。若十五日不得來者。應與一月。是名應入林。   若比丘身上生瘡。比丘用粗澀散洗瘡。佛言聽。諸比丘用細末柔軟散洗瘡。舉散法。著瓶中塞口乃至著橛上。藥草犍度中應廣知。   若比丘有白癩病自裂膿血流出。諸比丘用粗澀散塗洗。佛言。當用細末柔軟散塗洗。雜犍度中應廣知。   若比丘新生瘡病痛不壞者。當用壞藥傅之。後時當畜種種愈瘡藥治之令差。   若比丘下分中有痔病者。當作裹瘡衣。莫令膿血流出污衣。隨醫師分處作衣聽畜之。   若諸比丘頭上生瘡。若面上生瘡。若脣上生瘡。若肩頭生瘡。若腋下生瘡。若脅上生瘡。若臍上生瘡。若坐處生瘡。若膝頭生瘡。若□□□律□□婠□□駘□埤□□驠□橠□妊□□□□婝□□駘□埤□□□□□□逆□楣□□□稦□□□梱□稗埤□□□駘□埤□稿□騄□□□□□□□孌□□駘□埤□□祏□□□□F□□□驠□駘□埤□□□□駘□□□椸□妊□□□□騁□驠□□□□□□祅妊□□□□婭□□駘□埤□□□□□妊□□□□婁礸□駘□埤□□□□□妊□□□□嬌□□駘□埤□□□□妴饃逆□大□□駘□埤□□妊□□□□□□嬈□□駘□□□□□v□妊□□□□尨□蘆□表□‥□□□□□□奧□□榮|詳入□□表□韣‥□□□□□□楫□□襤□□£□□□鐓物□□□D籥□□□¥□□□□□□□鐐|□□工巧□□譥□□□□□邇□|□□□□迦迨□□紅鶔D□□□□□□□□‥□□□□p□¥□竇皓□□纇c邇□□苤慼慝迦迨□邪‥□巨f紅曮r邇□稐‥□□p□ヾ慼k‥□諤滎p□□滎k□□□兣‥糯□警□□擤J□諦兣§辦□蜀□□履□□p□§□□□□篤芣□□撥□紅□¥□邇□稐|□犖迦迨□韣|突間慾J□c邇□□□□芤□齤蜀□□□□邇□¥炕撐R‥□紅鞳慼撩譬_□□|□苤播F部糧□瘤熒復□□J□□J□□¥苭屆慼熟荂慼慝□迦迤警逤□□|□□□□□‥□顴□□□銦情慼數I□|牧□l□□瀍蝖慼L□芥□邦□□騿慝牧□□□□□邪‥□□□□□□¥□□□□□‥□紅囍f□□|嵩□藎□□□□郣|該□□§獎□層□□‥□紅鞳慼慼恣潦迭慾u□□□瀣¥悅□□□¥□犅臥履□耙臦□□□部糠□□票巧□□履□|該□獎□層□□‥□秒晼瑩芩翩慼憚獡□另□□□耦紅鑫}□藏鐐¥鬙n□□蘟鵂D彌剮□□□網鵅慼憧y□橨□蒨鐐¥悅詫□鑭□古耤□|入□奧口¥句粨□□□□□犅□邪¥齱慾f|奔□□警□□榮|腦掠榮|□□□□¥黎f‥Nタ稦□□耤□口c□□□藩q|入□□‥□芤□秒晼P紅鶔DP紅謚□□耤□另掠犖穌¥悅該□叨鑭□口|詡□紅齱繪ˋq¥□□櫫醥□□□|□詩□□□□□□□蕁□l§□滎趑□□|□意□迴趑□□□   世尊說曰。若人所作不善。知慚愧者不為障道。若比丘無慚愧心亦無所知。如是所說不應受用。又復有人無慚愧心有所知解。其所說法亦不應受。復次有人雖知慚愧然無所知。若有所說亦不應受。若復有人有慚愧心能達法相。如此說者應受用之。尊者迦葉惟說曰。有諸人智慧等所見亦同。其性柔雅戒行清淨無有瑕穢。是名和雅所說應受。有應作處。何者是。尼師壇有破穿處。應用弊納補四邊蔭一寸。如是廣知。若有瘡處應治。若眾僧食處應掃。若和尚阿闍梨食處應掃。是名處所。若比丘病。佛聽煮粥食之。無淨地。眾僧當與作白二羯磨作淨處所。如是等皆名處所。   佛在世時。常在王捨城中說戒。至十五日月盡。諸比丘遠近不避疲勞。詣王捨城聽佛說戒。佛知諸比丘疲苦。即問諸比丘方所。隨其方所住處說戒。是名為方。東方塔名羅多跋陀羅。乃至北方有山。名無之羅毘羅。是名為方。如是等邊方。有律師五人得受具足。阿練若比丘應善知方所。亦應知處及時。爾時諸比丘北方受安居。安居已竟。各執衣缽往到佛所。世尊問言。從何方來。皆說所從來處。故名為方。佛聽何等國土應五人受具。阿畔提國有毘尼師。聽五人受具。有一比丘字數虜奴。少小信道欲得受具。國土無僧。尊者迦旃延有緣到彼國。此比丘求迦旃延欲受具。十二年中集僧乃得受具。迦旃延為受具已來到佛所。佛問言。迦旃延汝何故遲。迦旃延即以受戒因緣具白世尊。佛即立制。從今已去。聽邊地無眾僧處有律師五人受具。有國大熱處聽日日洗。荊棘多處聽著厚革屣。作革屣法隨土地所有厚皮聽作。有諸比丘在雪山中夏安居。手腳頭耳皆凍壞。安居已訖。各執衣持缽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退立一面。佛知而故問。汝等何故身體皆壞。比丘白佛。雪山中寒凍故是以皆壞。佛問言。應著何等不令身壞。諸比丘白佛。若腳著皮革靴上著複衣應當不壞。佛即聽著富羅。復聽著羅目伽上聽著駒執。復聽著複衣若用羊毛駱駝毛。乃至綿紵之聽著。有二婆羅門比丘。一字烏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種種郡縣人。言音不同語既不正。皆壞佛正義。唯願世尊。聽我等依闡陀至持論。撰集佛經次比文句。使言音辯了義亦得顯。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為說之。是故名為隨國應作。毘捨離飢饉如上文說。佛聽畜迦絺那衣。有五種利。一得中前數數食。二得有檀越來請得別眾食。三得畜長財不說淨。四得離衣宿。五不白得出界。是名受迦絺那衣利。作漿法。先研米與水和濾著一器中。後炊飯□□□檸鈴□礸□姶□□□□□蓮□□奏穰□□□餼□□樑粿飯□□□□露□□□□□□穰□□□□槫□□覯□襤葉飽妳埤□□騮□椰獢慼慼模魦瞗慼慼慼窗慼慼慼慼慼樁e埤□□飣秜j□飥□妊□□泥訇□□□婘立□妯□裀□椸□褓□□□饛□□騃□□□□□駛襐□□□□姜P梱□□□樇□□□□露騪□□姍褸□□□餓□奏□□□□姜P梱□□□樇□□□□露騪□□□孌梱□□□□□楰□□覯□裀□□嬌□□□送□□觙□□□□楰□□妯□褸□□樀埤□□□誇□社樀埤□□□□礸□社樀埤□□□□埤□□□□裀□□□□櫬駢禬□□□□□□姜P梱□□□□□□□□□□秜P禸姪襦□嬌□□□□□露騪□□縷□梱□□埤□餺□x梱□□埤□□□□梱□□□禡梱□□□□□□□□□駂□□嬌□□□□奏□□□□埤□□□□□□稈梱□□□□縻芊播矩行梱□□□縷□□w□□□奉□□□□□□□□□□魯□□□□□忡□埤□□馜□稀□G□j□P祰□楉□泥訇□□□樇□□□奰梱□□檢□□□□□□槂□□□□逆□□□逆□□□□檢□榍詁□□逆□□□□椸□□榬□□□□□□榬□□奏榬□埤□□□□□□□□E□社樀埤□□榬□□□□□□驛□□E□□楏榬□埤□□樀□□□□□楏榬□□□□□妏□襏馳娀埤□   爾時世尊在淨房中作是念。我今為諸比丘制說波羅提木叉戒。何以故。後學比丘欲行法者。不知何者佛制何者非佛制。乃至阿羅漢果樂。佛告諸比丘。我今說波羅提木叉。汝等當善受行之。若有所犯即應懺悔。若無所犯應繫念思惟。吾說戒時若默然者。當知皆是清淨之人。汝等屏處發露無隱。吾大眾中問無隱等無有異。第二第三亦如是問。若故作不妄語者。佛說障道。障者。障於四禪四空乃至障四果四向。若後能改悔。四禪四空四向四果皆可得取。是故名波羅提木叉法也。說波羅提木叉。有五種如上說也。布薩取欲。如上自恣取欲無異。田舍園。前所施後所施處。不應轉易更施餘處。若五錢轉施皆是惡作。復有十八種分別。復有八種阿練若處所。有若比丘尼外來所施。若有所作為人所嘆。有作為人呵擯。如是等皆名為物。雲何名呵責擯出。呵責擯出者。要示彼擯者罪相貌然後擯出。不得直驅。   爾時自恣前。有一比丘犯罪。見者欲諫。語言。我欲諫汝。聽不。犯罪者可。當欲諫時。犯罪者無。是名事在人無。若後時欲諫者。還犯罪人邊取欲得諫。不取不得也。   爾時世尊從迦屍國與五百比丘。向幽蘭精舍。此寺中有舊住五人。一名阿犯祇。二名富那婆蘇。三名半持陀路醯尼。四名伽路羅。五名帝奢。此比丘等聞世尊來。即共分此寺中房舍園田花果敷具及養生具。唯留佛一房。所以分者。恐佛共舍利弗目連諸大比丘等來。必奪我房舍及田業。是故急分。生此念已。房舍作一分。園田作一分。一切敷具作一分。一切養生具作一分。一切花果作一分。分已。世尊來到。到已告舍利弗目連言。汝語舊住比丘。客僧來到。可房房料理敷具。如佛告敕即往語之。   舊住者即答舍利弗目連言。第一房為佛拔竟。唯願如來安樂住止。餘物一切五分分竟。目連聞此語已。即傳此言具白世尊。世尊即遣目連復重語之。諸比丘答亦如前。佛即喚舊住比丘。種種因緣呵責。為說世有五賊。第一賊者。有惡比丘不持禁戒多將徒眾遊諸國邑食人信施者是。二若有比丘實不清淨自言清淨此亦是賊。三若有比丘自恃聰明多智起於憍慢訶罵比丘言無節度此亦是賊。四若有比丘為衣食故自言得過人法此復是賊也。五若有比丘用僧祇物以自資命此亦是賊。是故一切屬四方僧物不應獨用。諸比丘白佛。若有物諸比丘因此生諍訟者。此物雲何。佛言。比丘若共懺悔。此物得分。不和合不得分也。分法。要作白二羯磨。此事拘睒彌犍度中廣明。提婆達多破僧有五法。一者盡形壽乞食。二者糞掃衣。三者不食酥鹽。四者不食肉魚。五者露坐。以此五法僧中行籌。可者受籌。爾時座中有百比丘受籌。阿難即眾中脫僧伽梨擲地唱言。此是非法。有五十大上座亦脫僧伽梨擲地。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佛言。此便是地獄人。當入阿鼻地獄一劫。不可救也。此破僧犍度中廣明。上提婆達多五法不違佛說。但欲依此法壞佛法也。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諸比丘在塚間樹下。或在水邊大澤中。處處敷草露宿。有大長者晨朝出行。見諸比丘為作禮問言。昨暮何處宿。諸比丘答曰。家間樹下處處皆敷草臥。長者問言。若有檀越為作房舍得不。諸比丘答曰。佛未聽作。比丘以是因緣即往白佛。佛告諸比丘。若有檀越信心能為僧造房者聽作之。長者聞佛告已。即造六十口房施設飲食。請佛及僧供養已。捉金瓶行水竟。胡跪合掌白佛言。今為佛及僧作六十口房。願世尊及比丘僧。為弟子受用。佛因長者施房為說施房利益。一者能遮風雨。二者能遮寒熱。三者能遮惡獸毒蟲。如是種種利益盡為說之。因此房故令諸比丘得善寂安樂住。此敷具犍度中廣說。   佛在阿吒毘國。聽諸比丘私作房。諸比丘各各私作大房。所索甚多。諸檀越遙見沙門入村。皆避之不欲相見。有比丘字阿吒毘。為私作房故自伐林木。林中有神以林為捨。此鬼內自思惟。正欲打此道人。恐畏有咎。若默然者無住止處。即往白佛。佛告言。若打持戒者其罪極重。汝渡河有大樹。此樹神昨已命終。汝可依彼大樹住。因此制戒。不聽私起大房。   爾時世尊在拘睒彌國。有比丘字闡陀。與國主優填王極善。自往語之。今欲私起房乏材木。王即語言。國中所有材木隨意取之此比丘官路中有一大樹。枝條蔭覆五百乘車。國中諸人皆以此樹有命之想。闡陀比丘伐此樹。檀越慊之。比丘往白世尊。佛即因而制戒。自今已去。若有神樹。路中諸人所貴重樹不聽伐也。若伐者得波逸提。或言偷蘭遮。從此以來不聽過量私作大房。   爾時闥婆摩羅子出家。翹勤行道得阿羅漢果。內自思惟。於此身上更修何業。思惟既定。當為僧勸化中食及造敷具。於一日中有比丘。逼夜來向寺不知寺處。闥婆摩羅子即入火光三昧。舉手照明令知寺處。此比丘到已示房舍敷具大小行處。澡手水塗足油一切示處。若有客僧來到寺者。隨其所須皆供給之。心無愛憎。佛即讚歎。一切飲食敷具平等無過。闥婆摩羅子無根謗緣。因此廣知。   爾時提婆達多共阿闍世論議。汝可殺父我亦殺佛。新王新佛共治天下。世皆大平人民安樂不亦快乎。阿闍世問提婆達多。須幾兵眾可得除佛。提婆達言。得六十兵可得除之。與六十兵。得兵已先遣二人往殺佛。殺佛已從餘道迴莫著本路。復遣四人殺前二人從餘道迴。如是展轉皆欲令相殺盡。所以爾者。不欲令此惡名流佈於外。二人往見佛。自然不起噁心。即向佛說本來之意。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佛即語之。汝等迴去莫隨餘道得到提婆達多所。提婆達多聞不得殺佛。即生瞋恚自到佛所。以大石打佛。諸天即接此石擲著他山。有小石破來傷佛足。諸比丘等皆來捉杖圍繞世尊房。佛語諸比丘。假使有人捉須彌山欲壓吾者猶不能害。況提婆達多。汝等各自隨所修業安樂行之。佛未制戒前。比丘一不得與沙彌同房宿。羅□羅無別房。諸比丘驅出。羅□在廁上宿。廁中有大毒蛇。佛知有此毒蛇恐傷羅□故來到廁。知而故問。汝是誰耶。羅□答言。是沙彌羅□。佛問。汝何故此中住。答言。更無別房。諸比丘不聽共宿。佛即將入房。後日集諸比丘告曰。出家人法常應慈心。從今以後。沙彌聽共大比丘二宿。至三夜若無去處。比丘不應睡臥。當結加趺坐至明相現。若第四日復無去處。明相欲現時應遣沙彌出房外。若沙彌恐怖不能出者。大比丘應自出去。有客比丘來到寺上。舊住比丘拔房舍臥具供給之。後去時不白舊住者。經多日已。主人入房始知客比丘去敷具蟲鼠嚙壞。以是因緣比丘具白世尊。佛因而制戒。若客比丘寄寺中宿者。去時應擗揲敷具及料理坐床。當白舊住比丘去。若不爾出界外。得波逸提。   有於一時六群比丘共十七群比丘俱作客寄宿。六群是上座。十七群是下座。十七群語六群言。大德可簡取上房。六群答言。誰問好惡。十七群自取房敷坐具竟。六群即奪房取驅令出外。十七群瞋恚高聲唱叫。主人聞已。十七群為何等事。十七群如上因緣答主人。諸比丘往白世尊。佛因而制戒。從今以後。下座推上房與上座。上座不取。下座敷敷具竟。上座不得強力奪取驅出。若下座先至不知上座來。上座既至。下座應避出去。上下皆不得恃力驅出。若恃力者得波逸提。時有六群比丘。在重閣上住。意不審悉。不看閣地厚薄放身而坐。床腳陷過。傷下住比丘頭。佛因而制戒。從今以去。閣上住者。要審悉厚薄。不得直放身坐。若坐者得波逸提。   有於一時闡陀比丘。作房用有蟲水和泥。諸檀越見慊言。雲何比丘無慈心。佛因而制戒。從今已去。比丘不得用雜蟲水和泥作房。若用得波逸提。房舍竟。   爾時佛在波羅奈國。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往到佛所白世尊言。聽諸比丘何等處住敷何等敷具。佛告憍陳如。聽比丘阿練若處樹下塚間河邊山谷間空閑處住敷草木葉以為坐具。此敷具犍度中廣明。住處總明有二。一者聚落中。二者空靜處。   爾時有客比丘。寄他寺中安居。不自看房舍臥具。得下房下臥具。心中不悅修道有廢。瞋舊住比丘。有生謗之言。比丘心有愛瞋癡怖。佛聞此言告諸比丘。從今以去。夏安居時。要自看房舍臥具。然後受之。若依上座次第得房。不看無咎。若分房者語。汝自看房。懈怠不看者得突吉羅。如來所以教諸比丘護敷具者。見五種過。一不欲令風吹。二不令日曝。三不令得天雨。四不令塵土坌之。五不令蟲鳥敷具上放不淨。比丘夏安居法。差分房分敷具人。令房房看之。何等房敷具多何處無。若多處分著無處。若遍有長敷具。從上座次第賦之。是名敷具處所。營事有二種。一者作。二者覆。作者。有檀越欲為眾僧起房。僧差營事人白二羯磨令料理。若此營事人。意欲成此房己盡形受用者。僧當令其十二年住。後眾僧隨意分處。若營事人二三年中不能成房。僧當觀其力能。若堪辦者聽使作竟。若不能者更差餘人。是名作者。雲何名為覆者。若作者作牆壁已不能覆。後僧更差堪能者令覆。若覆者意欲盡形住。僧當聽六年住。後隨僧分處。是名覆處者。比丘相恭敬法。當起迎作禮執手問訊。隨其所須供給。莫違其志。   諸比丘白佛。上座於下座有所犯罪。現前應立幾法發露。佛言。當立四法。一者偏袒右肩。二者脫革屣。三者合掌。四者當說所犯罪。下座向上座悔過。所犯者現前應立五法。一偏袒右肩。二脫革屣。三胡跪。四合掌。五說所犯罪。   若客比丘到他寺中見上座。應立五法恭敬。一偏袒右肩。二脫革屣。三胡跪。四兩手捉上座足。五和南。若舊住比丘小者。亦應立五法恭敬。是法持戒犍度中廣明。治風病法。當用蘇毘勒漿。此漿作法。先遣淨人搗大麥器中盛之。著水經二三日。小酢已淨濾飲之。若和尚病。弟子應作此漿養病。弟子若病。和尚亦應如此。   有比丘尼持蘇毘勒漿隨道行。道中見一人截手足而臥。比丘尼以蘇毘勒漿灌瘡上。此人即死。佛言。從今已去。不聽持蘇毘勒漿灌瘡上。有比丘持蘇毘勒漿到屍陀林。見一病人臥地。從比丘索蘇毘勒漿飲。比丘慈悲心故施之。此人即死。諸比丘生疑。無有所犯也。佛言。憐愍心故無犯。是名蘇毘勒漿。佛為病比丘故。聽服六種散。一離畔散。二破羅私散。三怖羅羅散。四阿犯卻羅散。五波卻羅散。六阿半陀散。如是等散眾多不一。若比丘病。隨醫分處服之。   爾時離車子有寶缽。滿中盛細末旃檀。持用奉佛。佛言。吾佛法中不聽受寶器。離車子言。若不受寶。願世尊。可受旃檀香。佛即為受。有比丘用粗澡豆洗缽壞缽色。佛言。應當熟搗細物篩之然後得用。有一女人夫主已喪。婬欲熾盛。與外人交通。遂成有胎。恐事發露。語交通者求藥墮胎。此人於比丘比丘尼中求得藥即墮其胎。佛聞而制戒。不聽出家者與人墮胎藥。比丘法不得用雜香澡豆洗身。乃至病亦不得用。   毘尼母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毘尼母經卷第五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爾時佛在波羅奈。五比丘往白世尊。聽諸比丘畜何等藥。佛言。聽諸比丘畜陳棄藥。乃至流離亦聽畜。治病藥有四種。中前服藥不得中後七日終身服也。中後藥中前亦得服之。不得終身畜也。中後藥有得七日畜有不得者。終身藥中。中前中後乃至七日皆得服也。藥犍度中當廣明。有婆羅門子屍羅。持八種漿施佛。一菴羅漿。二瞻婆漿。三棗漿。四壞味漿。五多漿。六沙林毘漿。七破留沙漿。八甘漿。如此漿等。佛聽比丘得服。佛制酒者。因莎提比丘飲酒醉。是故制之不聽飲也。尊者彌沙塞說曰。莎提比丘小小因酒長養身命。後出家已不得飲四大不調。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聽甕上嗅之。若差不聽嗅。若嗅不差者聽用酒洗身。若復不差聽用酒和麵作酒餅食之。若復不差聽酒中自漬。尊者迦葉惟說曰。有漿初中飲後不中飲。有漿初中飲中後亦中飲。有漿初不中後亦不中。有漿初不中飲中後中飲。如佛毘捨離所制。麴不食苦酢酒不中飲。尊者迦葉惟曰。有八種酒不得飲。與麴和合作酒不得飲。若麵和合作酒。雖著種種藥亦不得飲。有酒酢能使人醉者亦不得飲。有酒雖甜能使人醉者亦不得飲。清酒不得飲。小酢酒亦不得飲。細末飯酒亦不得飲。有書陀酒不得飲。如是等酒甚多皆不得飲。尊者薩婆多說曰。用蒱桃穀和作酒不得飲。用蜜作酒不得飲。破穀作酒不得飲。種種果雜作酒不得飲。如是等一切酒不得飲。是名不中飲酒。著屐人不應為說法。如耶奢童子。渡波羅河脫金屐捨去。已見此屐。即知耶奢詣佛求出家。   爾時佛在捨衛國。有六群比丘著高屐入禪坊。屐聲高大。坐禪比丘聞此。謂是賊軍馬來到。生大惶怖。佛聞之因而制戒。從今已去。比丘一切不得著屐。除病者上廁。是名屐因緣。爾時有長者字流盧奴。其初生時父歡喜故。施子二十萬億金錢。即以二十億為名。此人豪貴巨富生年已來足不蹈地。後求佛出家。精勤修學得阿羅漢果。行道苦故足皆流血。佛知其小小已來。富樂足不蹈地。聽著一重革屣。流盧奴即白世尊。弟子能捨豪富如此家業。豈復貪著一革屣也。若世尊聽一切比丘著者。弟子當著。佛因此故聽一切比丘。著革屣者不得聽法。病者得著聽法。有比丘著革屣入塔。佛即制戒。不聽著革屣入塔遶塔。乃至富羅亦不得著入塔。所以爾者。彼土諸人著革屣富羅者。皆起憍慢心。是故佛不聽著也。是名著革屣因緣。阿盤提國寒故聽畜皮。除五種皮。一師子皮。二熊皮。三羆皮。四龍皮。五人皮。如是等皮皆不得畜非所應也。所應畜者。像皮馬皮駝皮牛皮驢皮。如是應畜者眾多是。出家人法。不畜盛酒大甕中盛酒大銅瓶斛。如是等生人慊疑。不應畜也。   爾時毘捨佉鹿母。施僧六種物。一者刻漏好床。二者銅盔。三者燭豎。四者扇。五者掃帚。六者大銅器。諸比丘等生疑問佛。佛言。大銅器不應受。餘五應受。有一瓦師。大作瓦器持佈施僧。僧生疑問佛。佛言。除大器餘者皆受。爾時有二賈客。去祇桓精舍不遠。一者信道一不信道。不信者言。沙門釋子為貪心故多畜大器。信者言。沙門釋子無貪心也。不畜大器。兩人相敢□金錢五百。共到祇桓見諸檀越多將大器佈施眾僧。信者不如償五百金錢。佛聞此已即制比丘。從今已去。不聽畜盛酒大器。二賈復於餘時更共諍理。不信者言。沙門今者貪心多故猶畜大器。信者言。沙門今者不畜大器。二人共諍更□千錢。不信者多將大器往施沙門。諸比丘皆不受。不信者負還償千錢。是名不應畜器。爾時婆難陀釋子。杖頭繫羊毛荷負而行。檀越見嗤笑佯問毛賣之。難陀答言。不賣也。如是展轉徹世尊耳。世尊即制。從今已去。不聽比丘杖頭繫羊毛肩上擔行。   不聽為捉杖人說法。杖頭若鐵若鹿角皆應著也。何以故。恐杖盡故。諸比丘煮染草法。作三尺杖。杖頭繫草。沸溢出時以杖攪之。若不知染草生熟者。一器中著水。取杖刺染草汁中。漉著水器中。染草若熟。染汁直沈水下。若不熟散浮水上。熟竟淨漉染衣。染竟欲曬衣時著平地。當四角莫令綣縮。欲疊衣時當纏著軸上。莫令不平。跋難陀釋子。結絡囊盛缽繫杖頭倚頭而行。諸大臣遙見謂王擎幢來到。皆遠避之。到已始知是沙門。諸臣皆嫌之。佛聞即制。不聽比丘杖頭繫缽絡倚頭而行。   六群比丘畜筩杖。俗人見之皆嫌言。沙門與國王大臣無異。佛聞之即制。不聽畜也。   若病比丘有緣入聚落須杖。應求僧乞白二羯磨。僧為作羯磨者。得持缽絡繫杖頭而行。不羯磨不得。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有比丘尼檀林中夜闇行。心生怖畏。毒蛇蟲螫諸惡獸等。因此白佛。佛言。聽諸比丘夜怖畏處。動錫杖作聲。令諸惡毒蟲遠去。如是廣知。   有謪罰杖者。呵責羯磨。擯出滅擯羯磨。依止羯磨。懺悔羯磨。僧不見犯事者羯磨。未受懺悔羯磨。不捨惡見羯磨。如是等作白四羯磨。與別住行六日摩那埵異語違返覆缽不語。五白四羯磨。二白一羯磨。是名擯罰。   雲何名為絡囊。乞食時至應安缽中置絡囊中。諸檀越施羹飯。手捉絡令瀉缽中。羹飯雖溢出缽污絡無患。但莫使熱來觸手。若有弟子乞食時至。應盛缽授與和尚阿闍梨。   爾時王捨城中有大長者。大得栴檀香木雇匠作栴檀缽。用寶作絡。庭中立高幢。掛絡幢頭。唱言。若王捨城中沙門婆羅門有神德者。能飛取申手取。取者得之。外道富蘭那迦葉。來到長者所語言。吾是真大阿羅漢現神力取之。諸六師等各各現神力不能得取。當於爾時。目連在大磐石上經行。賓頭盧語目連言。大德。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能師子吼可現神力取是缽也。目連答言。不復樂現神通不能取也。世尊亦說。大德。是大阿羅漢神通第一。能師子吼今可取之。賓頭盧即現神力立大石上。乘空而行遶王捨城。見者莫不驚怖。此石若下無有免者。長者爾時在高樓上。見賓頭盧現神足已。叉手合掌向賓頭盧禮白言。弟子已施尊者缽竟。願取此缽。賓頭盧取已。長者請入家內。取缽盛種種美食供養賓頭盧。諸比丘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喚賓頭盧問言。汝實為此缽現神力也。賓頭盧答世尊言。實爾。佛種種呵責賓頭盧。雲何為此木缽與諸白衣現神力耶。譬如婬女為半錢故示人形體。汝亦如是。從今已去。不聽畜栴檀缽。亦不得為木缽故現神力也。若為降伏諸外道故可得現耳。所以令畜絡者。沙彌淨人共外行得果。好者自食惡者與師。佛聞此已。教諸比丘令得作絡囊。得果著中堅繫口自持之。至寺內洗手如法受食。尊者薩婆多說曰。有一比丘共淨人乞食。此淨人捉食不用心。外道著毒藥不覺。比丘到住處食即命終。佛因此敕諸比丘。從今已去。各各作絡囊盛缽好自持之。以諸因緣聽畜絡也。若有老病比丘隨路行須杖。或道中有種種毒蟲之難。佛聽捉杖行。杖頭或鐵或銅或角應著之。蒜者。比丘除病。一切皆不得食。   爾時世尊在祇桓精舍。大眾中說法。有比丘食蒜。遠佛在大眾外坐。佛問阿難言。此比丘何故獨遠別坐。阿難白佛。此比丘食蒜。是以別坐。佛告阿難。如來善說法中。為此小事不聞法也。佛告阿難。自今已去。除病皆不得食蒜。有一時中。舍利弗得風病。醫分處服蒜。即往白佛。佛言。病者聽服。   爾時世尊在毘捨離。城外有一檀越大種蒜。偷罹難陀比丘尼數數過此蒜園邊行。檀越善心為福德故。問言。尊者須蒜食不。尼答言。素自不能食。得蒜下食甚善。檀越即施之。日許與眾僧五顆蒜。偷罹難陀即白尼眾。某檀越日許僧五顆蒜。僧若須者遣沙彌尼往取。有一尼須蒜。遣式叉摩尼沙彌尼往取。正值蒜主持蒜入城市易。有一淨人守蒜園。沙彌尼問。蒜主何處去。淨人答言。入城市易。沙彌尼從彼索蒜。淨人答言。我不知也。但知守蒜。沙彌尼怒曰大家見與。汝豈得護。手自掘之。此是和尚分。此是阿闍梨分。此是今日分。此是明日分。如是分處恣意持去。蒜主迴還見之。問守園人言。此蒜誰持去。守園者以上因緣具白大家。蒜主即大嫌責諸比丘尼。如是展轉世尊聞之。喚諸比丘尼種種呵責。告言。從今已去。比丘尼不得食蒜。食者波夜提。   諸比丘問佛。剃髮法應用何等刀。佛言。若銅若鐵用作刀剃髮。既作刀已無安置處。復問世尊。佛言。若銅若鐵若角若骨若竹若葦用作。安置刀處藏法。若木皮若牛羊皮裹之安置藏處。是名安置剃髮刀法。雜犍度中廣說。比丘尼剃髮法。應各各展轉相剃。若男子為剃髮者。應二比丘尼抱令剃。若比丘尼於剃髮男子有欲心。男子於尼亦有欲心者。不應令剃。乘有四種。一者象乘。二者馬乘。三者車乘。四者輿乘。爾時拘睒彌城外有大樹。名尼拘陀。此樹下有種種乘憩駕止息。是名為乘若為法來。不下乘者。不應為說法。除病。應如瓶沙王乘八萬四千象馬詣夜置林到佛聽法。當爾時亦有迦葉兄弟徒眾千人在佛邊聽法。當爾時世尊。從毘梨祇國遊行到毘捨離。菴羅女並離車子等。皆乘種種上妙御乘來至佛所而聽法。聞法已勸請世尊。至菴羅園中宿。明日受弟子微供。如是諸人所乘皆名為乘。   爾時六群比丘乘種種御乘。諸人遙見。謂是國王大臣。到已始知是沙門。諸人皆嫌之。佛聞已制戒。除老病比丘。皆不得乘乘。不得像馬乘也。病者皆得乘之。   爾時摩竭提國瓶沙王。有五種莊飾之具。一者金繩刀。二者七寶乘。三者七寶冠。四者雜七寶羅網扇。五者雜寶革屣。捨此五種嚴身之具。跣足到於佛前。頭面著地禮如來足退坐一面。爾時摩竭提國。從王來者八萬四千人。見優樓頻□迦葉兄弟皆在於坐。心中生疑。為優樓頻□迦葉就大沙門出家。為大沙門就迦葉出家。佛知諸人心中生疑。即說偈問迦葉。  於汝所行法  見於何等過  棄捨求出家  欲求何等利  本習事火法  雲何息不奉  更見異勝法  不睹而捨之   迦葉即說偈。答佛。  飲食味為最  過患之甚大  女色味之上  其患過於彼  本所事火法  未免於彼苦  出家所求法  永絕諸苦難   爾時世尊說偈。重問迦葉。  為味所繫縛  習久以成性  於天上人中  見何利解脫   迦葉還重說偈。答佛。  見三有生死  空寂無所有  諸法唸唸滅  是故捨不著   爾時摩竭提國瓶沙王諸從來者。疑猶未解。佛與迦葉各說二偈。為是誰勝。佛知此念。即告迦葉。汝持扇扇吾。迦葉即起捉扇扇佛。扇已即空中作神通。還下佛前頂禮佛足。口復嗚足說言。世尊是師我是弟子。諸人見已。始知佛是大師度迦葉也。佛知時坐心疑已解。便為說法示教利喜。王等八萬四千人。皆得須陀洹果。十億那由他諸天。亦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天帝釋四天王等。變身為婆羅門形。捉金扇扇佛。如是應廣知。   爾時六群比丘。捉珠拂自拂傷損眾生。諸檀越嫌之。雲何出家人畜此拂。為莊飾故傷損眾生。佛因而制戒。從今已去。不得捉堅□拂傷損眾生。   又比丘捉拂欲拂如來塔。佛即可之。爾時有八人在邊捉拂拂佛。一者迦葉。二者優陀夷。三者莎伽陀。四者彌卑喻。五者那迦婆羅。六者均陀。七者修那剎邏。八者阿難。如此等比丘所捉拂拂佛。名之為拂。   爾時諸比丘齊集一處。時景盛熱。佛聽諸比丘畜扇。若破壞聽補治。作扇法。若布若□若竹若□□姴□□礽□□□□飣□褓□□□□□檢□□□□□鼰鵅慼慼慼慼慼慼敷S□□酋礹□□□訪滿慼熨D礹□□□□女□羇酋□□觛□□媽□□□F□□□榛□□H□□□□□□□□酋襛□襼□□妙□□P祤穛檢□□□□□□省□礹□□□□言□□良省□礹□□秜E□襛□羇礹□□□樑駭饅□□□酋礽□□□□□逆□   爾時六群比丘。捉傘蓋著革屣隨路而行。諸檀越嫌之。雲何比丘自恣捉傘蓋著革屣隨路而行。佛因而制曰。從今已去。不聽捉傘蓋著革屣而行。若在寺中聽著革屣。木皮或草作蓋聽之。入聚落除老病。餘者一皆不聽。爾時諸離車子詣佛來時。乘馬乘車及與衣服。一切嚴身之具皆作青色。佛告諸比丘。汝欲知忉利諸天出遊觀時相貌。如今離車子等無有異。爾時跋難陀。手捉奇妙寶蓋隨路而行。諸人遙見。謂是大國王。至已知是比丘。諸人嫌言。雲何出家之人捉如此妙蓋隨路而行。佛聞已即制。不聽比丘捉蓋行除老病者。是名為蓋。   雲何名為鏡。能令身體現處名之為鏡。若病比丘面上有瘡欲塗藥者。當喚比丘令塗。若無比丘。或水或缽或壁。於面可現處照見自塗。鐵鏡中一不得照有比丘眼痛。往白世尊。佛教作三種眼藥。一者羊膽。二者其蘭禪。三者蘇毘蘭禪。石上細磨之用塗眼。若有寶入眼藥者。佛亦聽之。舉藥法。當筩盛。不聽用寶作。如是應廣知。   復有比丘。眼冥無所見。佛聽用人血塗。亦聽若人骨人髮燒令作灰細磨。亦得著眼中。如是應廣知。   天竺土地常用藥塗眼當為嚴飾。六群比丘如俗人法。日用藥塗治眼當為莊嚴。佛聞之。不聽用此藥日塗眼也。若病者聽用三種藥治眼。   爾時六群比丘尼為女人莊飾。佛聞之。喚比丘尼呵責。從今已去。不聽尼與婦女莊飾。   比丘法自不得舞。亦不得教人舞。佛所不聽。阿犯祇富那婆蘇六群比丘等。自歌舞作伎也。佛聞之制。一切比丘不得歌舞作伎也。   有六群比丘。如狗槃走法走。佛不聽也。舞法。是童蒙小兒所作。歌者似哭音。此法比丘皆不應作。露齒笑者。狂人相貌亦不聽也。   六群比丘作歌音誦經嘆佛。佛不聽也。作者有五種過。一者於此音中自生染著。二者生人染著。三者諸天不樂。四者言音不正。五者語義不了。是名音樂。花鬘瓔珞自不得著。亦不得作花鬘瓔珞與俗人著。比丘若為佛供養若為佛塔聲聞塔供養故作伎不犯。何者是作鬘瓔珞花。一優缽羅花。二婆師迦花。三瞻蔔迦花。四阿提目多迦花。五打金作花。六打銀作花。七白鑞花。八鉛錫花。九作木花。十作衣花。十一作帶花。是名花鬘花。尊者迦葉惟說曰。若為佛不為。餘眾生得作。不犯。   爾時六群比丘。用跋那香塗身。諸白衣嫌之。佛不聽。六群比丘復用香搗香塗身。而為俗人所譏。如是等眾多皆不聽也。   若比丘得種種好香。塗佛塔聲聞塔。為供養塔故。作種種形像。皆得為之。佛於一時。不聽諸比丘著死屍衣入塔。比丘言。我等皆著糞掃衣。雲何入塔禮拜。佛聞之告諸比丘。汝等得糞掃衣。水中久漬。用純灰浣令淨。用奚墨伽香塗上。然後得著入塔。諸比丘所住房內。若有臭氣不得住者。聽燒種種好香熏之。是名為香。   天竺土法。貴勝男女皆和種種好香用塗其身上著妙服。六群比丘如俗人法用香塗身。諸檀越嫌之。雲何比丘如俗人法。世尊聞已制。一切比丘不聽用香塗身。若有病者須香塗差隨宜得不犯。雲何名為坐。坐者。眾僧集會斂容整服加趺而坐。用可觀名之為坐。又復坐者。佛遊行到一樹下加趺而坐。觀者無厭名之為坐。如坐禪人一坐經劫身不動搖皆名為坐。出家人不應與女人屏覆處坐。俗人所以。共屏覆處坐者。男以女欲為食。女以男欲為食。比丘既捨。此法。不應同屏處坐。波斯匿王遣軍馬出路邊。有一小寺客僧來多。為避軍故盡入房堙C房小人多狹膝而坐。亦名為坐。尊者離跋多。來到薩婆鉗邊。薩婆鉗見離婆多來處懸遠身體疲懈。自狹坐令離婆多寬坐。離婆多內自思惟。尊者薩婆鉗。閻浮提中第一上座。雲何於其前懈怠寬縱。即斂身端坐繫念思惟。如此二人坐。名之為坐。雲何名為不應臥。不得與女人同房臥。被擯沙彌亦不得同房臥。   敷具者。床繩床草敷木葉敷及道人所有敷具。皆名敷具。   有比丘尼。遊行入聚落乞食。主人不在。尼輒入捨坐。捨主從外來。見尼坐問內人。汝等誰安此尼住此。內人答曰。尼自來無人安也。家主嫌言。雲何比丘尼不語直坐。佛聞此已制。比丘尼到檀越捨。不問不得坐也。   爾時比丘尼問佛。出家人入聚落中。若僧多房舍迮狹。人應得幾許地。佛告諸比丘。尼隨房寬狹籌量分之。   若人無病自大臥地。不應為說法。病者臥欲聞法。應為說。   爾時億耳比丘。阿槃提國迦旃延子邊出家。持戒修道翹勤不懈得阿羅漢。得果已。從阿槃提國向瞻婆國到如來所。佛見其遠來兼得阿羅漢果。以此因緣告阿難言。汝為吾敷敷具。亦為此比丘吾房內敷敷具。此比丘佛房堛蛌k。面向佛不得背佛臥。   爾時復有諸比丘。貪著睡眠樂故廢捨三業。金剛力士默作此念。如來三阿僧祇劫種種苦行乃得成佛。今諸比丘貪著睡臥樂故。不復行道。雲何得爾心念口言。諸比丘聞已。具以上事往白佛世尊。佛告諸比丘。食人信施不應懈怠。夜三時中。二時應坐禪誦經經行。一時中以自消息。是名臥具。有諸比丘露地而坐。上座長宿皆患背痛。如是展轉乃徹世尊。佛告諸比丘。露地坐背痛者。除錦上色白皮革。餘一切得用作禪帶坐。時當用帶自束。作帶法。廣一磔手。長短隨身量作。是名禪帶。   爾時比丘初出家。時佛未聽用繩繫著泥洹僧法。用兩頭接腰間。後時到檀越捨眾中忽脫落地。諸人皆笑。比丘慚愧。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從今以去。聽編長短使得再匝纏腰。餘有二尺長。若作繩令三匝直用纏腰頭。各使有一尺餘。是名帶因緣。共行弟子共宿弟子。和尚阿闍梨欲出行時。應看此繩。無蟲鼠嚙處不。審悉看已然後過授。若阿練若處比丘無弟子者。下座應如是審悉看已授與上座。若比丘頭痛者。應用腰繩急繫。若比丘腰繩頭有鬚者。不應得畜。六群比丘畜如是繩。佛即制也。   有比丘為戲笑故藏他繩。過時不與令主憂惱。佛亦不聽。   爾時舍利弗入白衣捨。值飄風急疾吹體上。袈裟落地露身而立。佛因而制曰。從今已去。比丘袈裟上皆應著紐。一邊安鉤鉤紐中。莫令衣墮。是名衣安紐鉤法。   爾時六群比丘。抄泥洹僧背上。負重低頭而行。身體露現。為白衣所嫌。佛聞之因而作制。從今已去。不聽比丘負重襞抄。若有因緣。為三寶事須襞抄者。好自料理莫令身現。是名襞抄法。比丘應畜稚弩。何以故。若有賊時。應望空放弩令賊怖去。有法。名同用異。如稚弩甘蔗。皆名憶初。有賊索憶初。知索稚弩。食時索憶初。知索甘蔗。是同名用異。有比丘經行處應敷氈□不得敷皮革。寒處得也。和尚阿闍梨經行處。弟子不得在中經行。可在邊行。有老道人。如和尚阿闍梨臘數年相似者。經行處年少比丘不得在中經行。   和尚阿闍梨若經行時。弟子有所諮問。應合掌曲躬低頭而問。有重閣。上屋欲崩向不淨地。諸比丘心疑。往白世尊。佛言。但使不壞。未落不淨處者。名為淨房。眾僧住處未有淨廚。若眾集羯磨第一好房作淨廚者。佛所不聽。應用第二房作淨廚。若先作羯磨者。應還解羯磨第二房以為淨廚。所以錦不聽敷經行處者。有檀越持國土所貴重錦。持來施僧。僧得已用敷經行地。檀越後來見之嫌言。雲何比丘無愛惜心。如此貴物雲何敷經行地。而踐蹈之。如此展轉世尊聞之。告諸比丘。從今已去。檀越所施好貴重物。不應敷經行地。   有二種比丘。不得與僧同宿。一者行事別住比丘。二者有比丘不如法。智者諫之不用其言。輒自出寺。是二人等各不得共宿。有檀越施僧地。佛聽受用。是名為地。   有五種樹。比丘不得斫伐。一菩提樹。二鬼神樹。三閻浮樹。四阿私陀樹。五尼屈陀樹。   有諸釋子出家。優波離是其家剃髮人。喚來語言。汝奉事吾已久。今欲別去。無可餘饋汝。唯有身上所著好寶衣瓔珞環玔及七寶嚴刀。盡捨與汝。優波離得已內自思惟。此人性高體貴。尚能捨去求道。況我微賤守寶受苦。即用三疊裹懸著樹上。誰須有須者隨意持去。即隨釋子詣佛出家。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有比丘樂空靜處樹下安居者。往白世尊。得樹下安居不。佛言。可得安居。心中生疑。復更問佛。大小樹下。復得安居耶。佛言。大者益好若無。極小者高於人。枝葉四布稠緻極厚。雨雪不漏日光不徹。如此樹下可得安居。有比丘樹上安居。縛木作床。即不下樹放便利樹下。此樹有大鬼。忿瞋打此比丘殺。佛言。從今已去。不聽比丘樹上安居樹下便利。佛未制戒前。比丘尼皆塚間樹下空閑處坐禪經行。花色比丘尼得無著果。行坐威儀善有法式。賊主行來會遇見之。即生信心。去餘處食已。有餘長肉。以疊裹之懸著樹上。作是願言。若有阿羅漢得道者。中前或來至此。可得中食。花色尼六通具足。遙聞此言。明日遣沙彌尼往取。爾時世尊隨路而行。到一樹下敷座而坐。值遇毘賴吒子散祇耶。六十乘車載黑石蜜供佛及僧。樹因緣如是廣知。   有比丘共一女人獨樹下坐。俗人見之嫌言。雲何沙門與女人獨樹下坐。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佛言。從今已後。不聽比丘獨共女人樹下坐。   若眾僧地中有樹木枯者。不得獨取燃火。何以故。此是屬四方僧故。若僧地中有好樹。眾和合得用作佛塔僧房。不和不得。若大眾中三四人別作大房共住。作房地中先有樹。眾僧分處與得用。若僧不分處與不得用也。若作房者。此地中自種樹得用。若本作房者無後僧住。此樹不須白僧得用。若所住房處有空地處。房主為此房故種樹。得用治房。若種樹者不在。有餘僧住。此樹不須白僧亦得用也。花樹果樹。除眾僧和合用治塔作房。私不得斫。   有五種樹不得斫。一菩提樹。二神樹。三路中大樹。四屍陀林中樹。五尼拘陀樹。除因緣。因緣者。若佛塔壞。若僧伽藍壞為水火燒。得斫四種。除菩提樹。有五種樹應得受用。一者火燒。二者龍火燒。三者自乾。四者風吹來。五者水漂。如是等樹得受用。雲何名為鬥諍。言訟鬥者。二人共競名之為鬥。徒黨相助是名為諍。往徹僧者名之為言。各說其理是名為訟。   復有四種諍。一言語諍。二不受諫諍。三所犯諍。四所作諍。是名為諍。雲何名為破。破有二種。一破法輪。二破僧。法輪者。八正道不行。邪法流布。以智為邪。用愚為正。智障邪顯。是名壞法。輪破僧者。一僧伽藍中一人布薩。乃至五人布薩。或一人為二人羯磨。乃至為大眾羯磨。大眾為大眾羯磨。是名破僧。   共提婆達多相隨者。皆得偷蘭遮。還來僧中懺悔者得除。不來者助成破僧。不得破僧罪。唯提婆達多一人得破僧罪。復有一說。無有破僧法輪。不行即是破僧。   復有二種破。一朋黨破。二見破。如拘睒彌比丘。朋黨共諍不依阿毘曇修多羅毘尼。以非為是。此是愚癡故爾。此拘睒彌犍度中廣明。見破者。如提婆達多破僧。是名破見。破僧犍度中廣明。如上所說十八種破。   爾時有一比丘獨處安居。聞有一比丘欲行破僧法。此比丘心生疑。若往諫恐破安居。若不往恐惡法流行。佛聞已告此比丘。言若為法事不破安居。比丘尼亦如是。為法不破安居也。所以諫者。畏其墮地獄受報慈心諫。復有比丘聞彼中已破僧竟。欲往和合之。恐失安居。心中疑念。佛知而告曰。若為和合破僧法者。不失安居。比丘尼亦如是。用四句法破僧。法言非法。非法言法。非毘尼言毘尼。是毘尼言非毘尼。非犯言犯。犯言非犯。輕者言重。重者言輕。以此四句或比丘心。一僧伽藍中別有徒眾。乃至布薩羯磨十八種法。皆自別作。不與僧同。比丘經比丘尼經中應廣知。是名為破。雲何為和合。為破僧者說。法如法說。非法如非法說。犯如犯說。不犯如不犯說。毘尼如毘尼說。非毘尼如非毘尼說。重如重說。輕如輕說。乃至布薩羯磨皆與僧同。不復別作。是名和合。復有五種和合。一者見法和合。二者見初和合。三者與欲和合。四者信和合。五者默然和合。以此五法能令僧和合。如是廣知。優波離問世尊。和合破僧者得何等利。   佛說曰。和合破僧者生天受一劫報。比丘白佛言。僧諍事起未懺悔名和合不。佛言。不懺悔不名和合。如法悔已乃名和合。   毘尼母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毘尼母經卷第六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若有比丘欲捨房餘行。應先掃除房內塗治令淨。擗疊敷具。以床遠壁。安敷具床上。好者著下惡者覆上。二種敷具如上應廣知。去時應白和尚阿闍梨。若聽應去。不聽當住。若過十臘有勝法事必能利益者。和尚阿闍梨雖不聽去自往無過。若去時出寺外應望去處方所。復應籌量行伴。中同行不中同行。若欲過國邏被破取稅物而去者不中共伴。若盜賊人不中同伴。若有不信邪見亦不中共伴。如是眾多今總說二三。復應思惟。同寺共結伴至道中。若有病痛能相料理不。若先知心必應好者可共去。若未相知可待後好伴。復更思惟。此同行伴。如我心中欲有所作共同不。復應思惟。其人威儀常能攝不。非是懈怠人不。此人於我為利為衰為可信不。可信若共行時為苦為樂。復應思惟。從本已來為有病也為無病也為健不健。或至道中不相捨不。如是籌量進路。是名去者。寺中上座去時。所住房內先自料理。然後應囑年少比丘。後時當料理此房如我在時。復次上座囑法。從布薩說戒乃至一切分處是也。如是囑已。然後出寺去至寺外。復問同行比丘。汝等衣缽乃至一切自隨之物無所忘不。復兼誡敕。諸比丘今當共行。汝等時言少語守攝諸根。路中處處若有見者。皆令歡喜發其善心。諸同行下座。聞上座所說誡敕。皆叉手合掌胡跪對曰。如所教敕歡喜奉行。此諸比丘隨路行時。下座常應恭敬讚歎上座前後圍遶而行。處處若有住止發時。上座應遍看無遺落物不。若有者應語令取。又復上座道中行法。下座在前上座在後。復語諸下座。各自攝心莫令散亂。若道中下座得病。上座應為說法令善心相續。雖有急難因緣不得捨去。道中行時。下座若有難事。上座應助料理。一父母難。二兄弟姊妹難。三六親難。四國王大臣難。五盜賊難。六野獸難。上座盡其筋力令得脫難。若自力不能者。應到聚落郡縣城邑有僧伽藍處國人所重有德比丘所。乃至篤信婆羅門諸檀越大臣所語令料理。若得脫者善。若不脫應躬自詣國王門前。營理使得解脫。莫使受苦。若比丘非時入聚落。應白和尚阿闍梨語比坐而入。是名入聚落法。非時集會者。除食時食粥時飲甜漿時。是餘一切作法事時。如法如毘尼如佛教。是名非時集。若非時諸比丘集。此中有上座。上座應問諸大德。何故僧非時集。諸比丘答曰。有如此等法事。應當作故集。上座應作羯磨。若白一若白二若白四。是名非時上座集法。復有二種聚會。一眾竟夜說經論議。二眾默然端坐禪思。復有五日一會法。會時有上中下三眾盡集。集已皆斂容整服端身靜坐。兼復各相恭敬。威儀法則觀者無厭。能生人善心。此是五日聚會法。聽者攝心在法更無餘緣。若說法者脫有忘誤。聽眾應各自憶之。若無忘誤。不中嫌呵言豐義滯。於法及說法者。皆應恭敬如奉帝釋。不應自輕及輕法師。於智慧人所說法中不應散亂。定心而聽。唸唸相續莫令有間。聽法時內心應立五德。一未曾聞法今始得聞。二已曾聞法還令通利。三斷我疑心。四正我所見。五增長淨心。是為內五德。此事增一阿含中應廣知。聞法有九利益。一生信心。二因信心歡喜。三歡喜愛樂。四捨貪求利養聽法無疑。五正見成就。六斷無明智慧心生。七斷心上纏縛。八於四聖諦中得法眼淨。九於五陰中得苦空無常無我觀。得此觀已內心踴躍。信心轉深不可俎壞。得離煩惱證涅槃道受解脫樂。以是義故應至心聽法。   法會座中若有上座。應先須臾靜坐。靜坐竟當自為大眾略說少法。說已觀此眾中。有七能者。上座當自請為大眾說法。上座復應觀。此法師所說法次第義味及與才辯。此文句不前後顛倒不。義相應不。文及義次第相續不斷絕不。並才了了不。所說與三藏合不。復觀法師說法稱眾情不。若所說文句及義不合三藏。乃至言說不了了者。不得譏嫌。上座應當語說法者。可略說法。眾中法師眾多。皆欲令說。若法師所說文句次第義理亦善。乃至所說才辯了了合三藏經稱大眾心。上座先應勞謝法師稱讚微妙。大眾亦應同共讚嘆隨喜。此座中有篤信檀越。上座應當廣為說聽法因緣所得利益。令增進善心轉固不退。於此座中有比丘。欲為四眾說法者。不得直爾而說。先語比坐。比坐比丘復當向上座說。上座不得輒聽說法。要先觀其所知德行。若必能者上座應當於大眾前請其說法。若知才不任默然置之。若有外道來至會中欲壞正法者。上座應當與往返論議而降伏之。如法如毘尼如佛教示其義趣。有如此之德。名會中上座。若說法者。持波羅提木叉。自攝身口意善行三業。奉和尚阿闍梨奉上座。如上文中所說。此人當成就四念處法。於微罪中。生大怖想。應善學如是隨順行法。若我所說戒行。必令前人而信受之。受法以耳聽者心緣不散如聞而行。是名為受。我若說慧若說定。若說涅槃應聽受之。善攝耳根莫著餘音。若我所說必欲令解。   復次說法比丘。先自行阿練若行。復讚歎阿練若行。若我說阿練若行。當攝耳根而善聽採。敢有所說必欲令解。乞食乃至三衣說法。說者應自行之。復應讚歎乞食乃至三衣。復教人行亦教人讚歎。若我有所說乞食乃至三衣。應善攝耳而聽受用。我今所說必欲令解。復次說法比丘。應當籌量大眾。應說何法而得受解。眾若應聞深法當為說深法。應聞淺者為說淺法。不益前人名為惡說。何故不益前人。聞此淺法不欲聽聞不求取解。何者名為深法。論持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十二因緣乃至論涅槃。是名深法。應聞深者說如是法。樂欲聽聞思求取解。是名為益。若樂淺者應為說淺。何者是淺法。論持戒論佈施論生天論。若眾樂淺。為說深不樂聽聞。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惡說。淺者為說淺法利益故。名為善說。復次若說法比丘。應知義文句男女之音。復能善巧方便說法。如其所知令前人解。復應善知文句義味次第前後不相間雜。若巧說者乃至微法。能令前人而趣向之。乃至最後行者。所以言最後行者。最後有二種。一者說法最後。名為最後。二者所說法最淺。名為最後。復就人名義。有二種最後。一者如須跋陀羅。最後得道。名為最後。二者如比丘比丘尼。此報身上得阿羅漢。此身亦名最後。復次說法者。欲說法時。應當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眾。若比丘比丘尼。應為說持戒定慧涅槃。若優婆塞優婆夷。應為說持戒佈施生天乃至清淨法。復次若說法者。應除貪心不染心不噁心不愚癡心不自輕心不輕大眾心。應慈心喜心利益心堪忍心不動心無惑心。立如此等心應當說法。復次說法者。不應用餘緣說法。應故說法。以法重難聞。此法是寶是藥能利益人。是以故說。說者應慈心悲心為人說法。乃至一四句能使前人如實解者。於長夜中利益安樂。復作此念。用此次第滿足句義。令聽眾平等得解。復次說法比丘。不應眼見利養而生貪心為人說法。不應怖心為人說法。何以故。若怖心為人說法。令身疲頓兼復所說言不比次音不辯了。若說法不妙義亦難解。若庠序安心為人說法。乃至義味皆亦明瞭。復次說法比丘。應當次第隨順說法。復應為眾說厭患法遠離法。當令前人心生歡喜求於解脫速得涅槃。若說法比丘。復應常念觀身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莫使有絕。何以故。當得十二念成聖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願得人身。四念生種姓家。五念於佛法中得信心。六念所生處不加其功而得悟法。七念所生處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現於世。九念所生處常得說正法。十念願所說法常得久住。十一念願法久住得隨順修行。十二念常得憐愍諸眾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聖法。是名故說法。從難得法乃至觀身不斷絕。說法者所說法也。   若說法眾中有上座。觀說法者乃至不稱眾情。上座應語說法者。長老不應作如是說。何以故。有五事因緣。為正法作留難。法不得久住隱沒不現。何者為五。一者所誦經文不具足。所習學法不能究盡。所教弟子文不具足。師及弟子。所說不了義亦不盡。二者若學習者盡知三藏。文義皆具所說明了。若不教四部眾弟子者。其身滅已法亦隨滅。三者若僧中上座為眾導首者。不修三業樂營世俗生死中業。其邊所習學徒眾弟子。不修三業樂營世事。如此徒眾能滅正法。四者若有比丘。性戾喜瞋不隨人語。聞善聞惡皆生瞋恚。若有國土所重知見比丘。皆捨避去不復往返是滅法之本。五者若有比丘。常喜鬥訟朋黨相助。共諍形勢利養。如此五事能速滅正法。若說法者。語言辯了殊音亦正。所習文句及義皆悉具足。復稱眾情。如此說者。一切大眾皆應稱歎隨喜。復有五法因緣。能令正法不速隱沒。一者所誦習經文句具足。前後次第所有義味悉能究盡。復教徒眾弟子同己所知。如此人者。能令佛法久住於世。二者廣知三藏文義具足。復能為四部之眾如所解教之。其身雖滅令後代正法相續不絕。如此人者。能使正法不墜於地。三者僧中若有大德上座。為四部所重者。能勤修三業捨營世事。其徒眾弟子遞代相續皆亦如是。此亦復令正法久住。四者若有比丘。其性柔和言無違逆。聞善從之聞惡遠避。若有高才智德者訓誨。其言奉而修行。是亦能令佛法久住。五者若比丘共相和順。不為形勢利養朋黨相助共諍是非。如此五事能令正法流傳不絕。是名說法中上座。爾時瓶沙王在樓上。見諸白衣皆相隨而去。王問邊人。此等諸眾欲詣何處。諸臣答曰。外道有說法處到彼聽法。王心中自念。彼此俱聽。何不詣佛聽法。爾時佛在王捨城。王即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外道日日說法。諸白衣輩日日大設供養。弟子意中願。世尊。月六齋日聚集沙門講說論議。弟子當作種種供養飯佛及僧兼得聞法。外道自言我法真正。佛若不說法。世人不識正法皆入邪道。如來以是因緣即集諸比丘。比丘集已默然而坐。諸檀越皆來集已。意欲聽法語諸比丘。比丘聞已即白世尊。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言說之辭佛雖聽。言說未知說何等法。諸比丘復諮問世尊。佛言。從修多羅乃至優波提捨隨意所說。諸比丘佛既聽說十二部經。欲示現此義復有疑心。若欲次第說文。眾大文多恐生疲厭。若略撰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爾時佛聽說法。時有二比丘。同一坐中並共說一法。如來聞之即制不聽。爾時會中復有一比丘。去佛不遠立高聲作歌音誦經。佛聞即制不聽。用此音誦經。有五事過如上文說。用外道歌音說法。復有五種過患。一者不名自持。二不稱聽眾。三諸天不悅。四語不正難解。五語不巧故義亦難解。是名五種過患。爾時瓶沙王篤信三寶。若佛及僧有所須者與欲隨意。乃至浴池皆亦如是。瓶沙王晨朝大將人眾詣池欲洗。遙聞池中言語誦經音聲極高。即問邊人。此是何人。從者白王。此是六群比丘。王即止所將侍從不聽更前。恐驚動沙門。王住極久。比丘浴猶未訖。王不得洗即迴駕還宮。如是展轉世尊聞之。即制諸比丘。從今已去聽十五日一浴。浴時不聽高聲大語。是名語法也。   爾時諸比丘聚集一處。意欲繫念思惟不樂言說。佛知諸比丘意。即告言。聽汝等默然若繫念思惟。若默然經行不言定心思義皆亦聽之。是名不語法也。養徒眾法。應教授以二事因緣當攝徒眾。一法事攝。二依食攝。隨力所能攝徒眾多少也。比丘養徒眾。主常應方便教授眷屬。莫令多求。攝令坐禪誦經修福。於此三業中應教作種種方便。一教多求法。二教莫捨。三教勤作方便而修習學。復應觀其徒眾。不樂多言不。貪著多言不。於多言中不勤作方便不。復不樂多眠不。不貪著眠不。於眠中不勤求眠緣不。復觀徒眾。不多愛樂在家不。不貪著在家不。不勤求方便多作在家緣不。復應觀徒眾。不多樂聚集調戲歡樂不。於調戲中不貪著不。復不勤方便作調戲緣不。復應觀其徒。眾中誰行如法誰行不如法。若如法者。應加衣食乃至法味數數教授。若不如法者。應語令去。後時脫有改悔心者。還聽在眾。供給衣食教其法味。是名養徒眾法。比丘眾主入大眾法。應斂容整服端身直視謙言下身恭敬前人。威儀庠序諸根寂靜觀者無厭。入僧之法應修如此德行。眾者四眾是。四眾中有如法眾有不如法眾及自己眾。如己所行入大眾法。皆應教徒眾。如此入大眾也。是名入大眾法。比丘作眾主法在眾中應觀此眾。於坐禪經行默念思惟言辭往返論說經義。樂何等法。若樂言辭論說者。隨習何經。共論其所習莫違逆之。是名眾主法。眾中上座應觀時人。當樂何法。為樂施論。為樂持戒論。為樂生天論。為樂涅槃論。隨眾樂何等論應為說之。復應觀大眾。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當樂何等法。隨眾中所宜而為說之。是名眾中說法上座法。爾時世尊在靜房中思惟。當為比丘制戒。因緣如上文中所說。五種說戒亦如上文。比丘至五臘。要誦波羅提木叉使利。比丘說戒因緣如上文廣說。一人布薩。二人三人布薩。如上文說。布薩中所作事。皆名羯磨。如上文所說。受安居法。亦如上文安居法。客比丘先語舊住者。若有難緣不聽安居。更餘處求覓不得強力而住。若安居處好。無檀越可語者。當自立心結安居法。比丘夏安居處。若僧伽藍中。若別波演中。若樹下。應先往看之。有敷具不。此住處無音聲惱亂不。無師子虎狼賊蚊蟲水等難不。此中可得安隱安居竟不。有石窟石籬不。若有者。彼中有草木。皆應料理除卻之。此石窟中復應塗治。如是廣應知。比丘夏安居時。應自思惟。此處安居飲食如意不。若病患時隨病醫藥可得不。復觀共住者。相隨如意得好共事不。同住者可信不。共住得安隱行道不。若共行住坐臥時。不為我作留難不。若病時不棄捨去不。如是籌量眾事和合已。然後安居。復觀大眾中。夏安居時此眾中。無有健鬥諍者不。不生我噁心惡語不。不能為我作留難不。復更思惟。如世尊說。夏安居要依波羅提木叉。此眾中有知法解毘尼解摩得勒伽藏不。莫使我夏安居中脫有所犯欲除滅之無所趣向。又如世尊說。愚癡無所解者。盡形壽不離依止。復更思惟。此眾中有僧如父母教訓子者不。有名德高遠道俗所敬重者。若我犯罪當詣彼生大慚愧求於懺悔。彼上座為憐愍心故。時時當教授令我不生放逸。如世尊說。破僧大惡。如堅澀苦辛無有樂者。此住處眾中。無有健鬥諍。夏安居中不起破僧因緣事不。當不為我作留難不。如是籌量無留難已。然後受安居。是名欲受安居時籌量法。諸比丘受安居法。先受安居法竟。然後受房舍敷具。房中應當修補塗治。及所坐床皆應一一料理。夏安居中若無因緣不得餘行。若為因緣者。若為佛為法為僧為病者。應受七日法出界外。還來此中安居。為飲食利養不得出界外。為缽為衣為藥為針氈。得受七日法出界外。爾時缽住王子。於佛法中出家。其父王為塔故大設供養。即遣信喚其子。可來共供養塔。夏安居中不得出行。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言。為塔故諸比丘聽受七日法。七日滿還此中安居。諸比丘夏安居法受七日。七日滿不中過。七日及夜不來到安居處。比丘夏安居法即失。前衣缽乃至針氈因緣應勤方便。未解者令解。未得者令得。未證者令證。是名受安居法。安居眾中上座。應當問大界標相處所。復問失衣不失衣處所。復應問淨處所。問布薩處所。說戒說法。差說法人咒願。差營事人。慰喻營事人。差行籌人。差僧淨人。諸比丘出界外。七日十五日乃至一月。白二羯磨教授年少比丘。應當自教語勸人教語。如此等事皆應夏安居中上座所作。復應巡房看敷具。誰如法受用。誰不如法受用。如法受用者。示教利喜讚其所行。不如法者。應諫令憶念語言。長老應如法受用。不如法受用有五事過患。如來制戒應憶念此事。安居中上座法。若中食時食粥時及飲甜漿時。眾中上座應唱言。爾許時已過。餘有爾許時在。若眾中上座。行如此等行者。是名僧父母。亦名僧師。是名安居中上座法。安居比丘自恣時得作一事。一者自恣時說見聞疑罪是也自恣後得作四事。一解大界。二還結大界。解界有二種因緣。一為大水漂標相壞不知處所。二為賊難故諸比丘皆出界外。有此二因緣故須解須結也。三受迦絺那衣。四安居竟受敷具。是事自恣後因緣。眾者有四眾。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復有四眾僧。一凡夫僧。二聖人僧。三慚愧僧。四無慚愧僧。比丘僧者。一二三不成僧。四人成僧。乃至二十人成僧。四人僧者。得作白一白二羯磨。不得自恣。不得受具。不得作阿浮呵那。除此三已。餘一切法事皆得作。五人僧者。得自恣布薩。邊地有律師得受具。中國不得。中國邊地不得作阿浮呵那。二十人僧者。一切法事皆得。十人僧。除阿浮呵那。餘一切法事得作。若四人作法事。少一人。法事不成。名為非法作法事。五人作法事處。少一人。法事不成。名為非法作法事。十人作法事處。少一人。法事不成。名為非法作法事。二十人作法事處。少一人。法事不成。名為非法作法事。是名僧事。入僧法。從斂容乃至生人善心。如上文中所說。入僧時用心法。如掃帚掃地。不見是非普起慈心。應如是心入僧。是名入僧法。   入僧中坐法。入僧中時應恭敬上座。自知坐處所。復不得寬縱多。取坐處。若僧中見作非法事欲諫者。恐僧不用其言。可憶識默然而坐。若比丘入僧中時。應籌量僧所作法事。為如法為不如法。與毘尼相應不相應。若相應者善。若不相應者。有同心如法行毘尼者可共諫之。若無默然而坐。是名入僧中事。   若僧集時。眾中上座。應觀中座下座。威儀坐起如法不。不裸露不。若坐不如法。兼有裸露者。上座應當彈指令中下座知。若猶不覺者。應遣使語之。僧中事上座皆應料理。中座比丘眾中坐時。應觀上座下座。坐如法不。衣服自覆形體不。若不如法者。應彈指令知。若猶不覺。應語知法人使往語。上座自知時。語下座言。長老自知時。於上座邊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名中座法。   下座眾中坐法。眾坐已定。應看上座中座。坐及衣服如法不。若不如法。應彈指令知。若復不知。亦遣知法人往語。大德自知時。於上中座復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下座僧中應取水灑地及塗掃令淨。僧浴室中應燃火。佛制下座僧中所應作法。皆應作之。是名下座法。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過五十臘已上。國王長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舊長宿。一切僧所行法應學。學淨持戒。淨持戒者。一切佛所制戒皆能受持。無微毫之失。故名持戒得淨戒淨。心戒者。禪戒是也。持心不散得與定合。故名得心戒也。淨慧戒者。守持此慧不令散亂得見四諦。名淨慧戒。一切人若有信心持戒者。應當作心生如是念。若犯微細戒生於怖心與重戒無異。作如是持戒者梵行清淨。所受持波羅提木叉戒亦清淨。一切應修身業口業意業令成就善行。乃至能防身口意不作十惡。是名一切人所行法。   爾時世尊在毘捨離。諸離車子等設食請僧。有種種美食。僧食過多皆患不樂。耆婆醫王觀病處藥。若得浴室此病可差。復欲令祇桓精舍中浴室得立。以是因緣比丘往白世尊。佛聽諸比丘作浴室。浴室法。應壘泥作。若土不可得處。用木作之。當以泥塗。此浴室中。一壁下燃火令熱。餘壁下敷床洗浴。入浴室洗法。隨上座須熱當閉戶須冷當開。下座不得違上座。入浴室洗時。上座應先入取好床洗浴。此入浴室中洗法。因六群比丘佛制也。又一時比丘。共俗人入浴室洗。佛聞之不聽。比丘不得與白衣一時浴室中共洗。若有篤信檀越聽之。後一時諸比丘。皆裸身入浴室中共洗。各各相視皆生慚愧。因此展轉乃徹世尊。佛言。從今已去不聽裸身共入浴室洗。復不得相洗。若一有衣一無衣。有衣得與無衣者淋水。亦得洗之。無衣者不得灌水洗他。若浴室去水遠者。聽浴室中安池水。亦得鑿井。入浴室洗法如是應廣知。入浴室洗僧中上座。若見浴室中大熱小開戶令暫冷。復應為入浴室眾僧說洗因緣。洗者不為嚴身淨潔故洗。當為說厭患身法。復為說調伏心法。當生慈心。為令得少欲知足而為說法。復更為說。此澡浴者不為餘緣。但欲令除身中風冷病。得安隱行道故洗。是名浴室中上座所作法用。共行弟子共宿弟子奉事和尚阿闍梨。和尚阿闍梨畜弟子法。此皆如上文所說。沙彌法。沙彌得除草淨地取楊枝取花果。取來已應白和尚。和尚阿闍梨應當受取受用。沙彌法應知慚愧。應善住奉事師。法中不應懈怠放恣。應當自慎身口卑已敬人。應常樂持戒。莫樂調戲。亦不應自恃才力。復莫輕躁。應知慚恥。復不應說無定亂言。敢有言說應庠序合理。常應自知淨不淨法。常應隨逐和尚阿闍梨讀誦經法。一切僧中有所作皆不得違逆。如是廣知。共伴行時前行比丘法。在前應迴顧看後者。所著衣齊整不。不參差不。不騫縮不。不攝心不。作不威儀行不。若入他家於妙色上不起染心不。若見珍琦異寶不起盜心不。有比丘僧遣比丘到檀越邊懺悔。受使比丘到檀越捨在前入。應作如是語語檀越言。此比丘眾僧已謪罰竟。可受此比丘懺悔。是名前行比丘法。所以言前行者。受僧使往先入檀越捨語。名為前行。又復同道來時。僧遣此比丘引道在前到檀越處。亦名在前。   後行比丘應成就五法。一行時不應在前而去。二不得遠在後。要次後而行。三前比丘若是和尚阿闍梨若是上座。其所言說不得違逆。若問行道誦經所修之業。皆應實答不得藏隱。除得禪得聖果。若前有所說善法。勝者應隨喜讚歎。四若有不達忘誤處。應語此處所說不合佛意。夫欲語不是處者要屏猥語。五若得如法財。及投缽中所得。皆應為取料理。是名後比丘五德。若比丘為在家人作師。教化作福田者。有五事不得。一不應依此檀越捨止住。二不應繫心貪其利養。三不應為檀越總說法示教利喜。應別教轉修餘法。餘法者。佈施持戒受八齋法。如是一一說之四不得與在家人戲樂共相娛樂。五不得繫心常欲相見。復有五事不得。一若檀越未親舊處。不得強作舊意而往。二復不得求其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得私共檀越竊言。四不中語檀越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得於親舊檀越處過度所求。比丘應成就五法。當為檀越尊重恭敬。何者為五。一者非親舊處不應往返。二不自求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共檀越竊言令他家中生疑。四不教檀越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過度所求。   比丘入檀越家。應成就五法。一入時小語。二斂身口意業。三攝心卑恭而行。四收攝諸根。五威儀庠序發人善心。是名入檀越捨五法用。比丘有九事一知檀越心不應坐說法。若比丘入他捨時。檀越雖為禮拜。知不實生恭敬心者不應坐。二雖往迎逆。心不慇重亦不應坐。三雖讓令坐。知心不實。亦不應坐。四雖請令坐。安不恭敬處。復不應坐。五設有所說。法言及非法言。心不採錄亦不應坐。六雖聞有德不信受之。亦不應坐。七若有所求索知有甚多。而少與者亦不應坐。八到其捨時。設有美食不施設之。而辦粗食亦不應坐。九雖供給所須。如市易法與。亦不應坐。復有九事。知檀越心應坐說法。一者知有敬心而禮。二知敬心迎逆。三知敬心故請入。四知重心故敷坐處高。五知心受教故。法言及非法言。皆攝受用。六知聞其德生信。七知少難得而更得多。八知先有粗食而更為辦細美之食。九知有所欲好心施與。用此九事因緣。知檀越心者。應坐為說法。   比丘若入白衣捨時。如月光喻攝心。若入聚落行時。應卑恭慚愧而行。不應高心放逸無有慚愧散亂而行。攝心之法。譬如人足蹈高山懸巖絕嶮方寸之處。唸唸生怖更無餘念。亦如有人於峻極之處臨於深淵。但生怖心更無餘念。入聚落時攝心不散亦應如此。諸比丘汝等攝心入聚落時。如迦葉入聚落行也。佛問比丘。汝等入聚落。如月徐行不。有慚愧不。汝自憶念心中所念行不。如高巖深淵喻生怖心不。攝身口意不。令放逸不。汝不如深毛羊入荊棘中隨著而住不。為六塵利養所牽住不。入聚落時如怖畏牢獄枷鎖不。汝入聚落時不生著心。如著弶鹿得脫不。憶念本處不。是故比丘入聚落時。如上種種喻應行。入聚落時如蜂採華不損色香而餌其味。入聚落時。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為其善而行聚落。如世尊說。若有比丘欲入聚落時。生如是念。檀越所有盡施於我。莫與餘人。願多與我莫與我少。願施好者莫與我惡。心恭敬故施莫不恭敬而與。作是念已入聚落中。所求種種皆不如願。於所求處皆生退心。愁憂慚愧苦惱不樂。若有比丘。欲入聚落乞時。不作如此念。檀越所有盡施於我莫與餘人。願多與我莫與我少。願施好者莫與我惡。乃至不恭敬而與。不作此念入聚落時。所得多少好惡如此等。不生愁憂慚愧苦惱之心。諸比丘。迦葉入聚落時。終不生如此等念。不生此念故。於好惡多少一切事中。不生退心。乃至不生苦惱不樂之心。  汝行時恆常  如蜂採花木  所獲好惡中  或遲或疾得  如蜂取花味  不壞其色香  仙人行世間  修善亦如是  彼此不相違  正觀其過患  應自觀其身  好惡作不作  汝敷具有不  家繫縛脫未  猶座而自纏  如蠶蟲處繭   是故如蜂喻入聚落而行。於六塵不取其味。如空中手無有礙處。入聚落時心無所礙亦應如此。如世尊說告諸比丘。汝等意謂行何等行。比丘堪為檀越家作師範耶。比丘即答佛言。世尊。是諸法根本。亦知諸法次第。亦是大醫。唯願世尊。為我等解說。諸比丘聞已然後得解。世尊即時動手於空。告諸比丘言。此手今空中迴轉無礙無繫縛。諸比丘行世心無礙無繫縛亦應如此。若人求財者作心制身然後乃得。若欲求福繫心苦身後乃得報。若有比丘。於好於噁心生平等。見他得利如已所得。心生隨喜。如此比丘堪為世人作師。諸比丘。迦葉入聚落時。不礙不縛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慾得福者求福。如自已得利歡喜。見他得利歡喜亦復同之。如手空中轉無礙無繫縛。  若善入聚落  衰利心平等  同梵共入聚  不生嫉妒心  汝所親識捨  無別親舊處  是名師行法   比丘入檀越家內所行法。不應調戲。不應自恃憍慢。不應輕躁。不應無忌難所說。不應雜亂無端緒語。不應坐處遠故低身就他共語。復不應相逼坐共談。不應偏蹲危坐。不中大笑而坐。雖執威儀不應示現有德相貌而坐。不應累髀而坐。不應累膝而坐。不應累腳而坐。不應用手左右撈摸而坐。不應動腳不住而坐。不中大甕器上而坐。不中與比丘尼獨靜房內而坐。不中與女人獨房內坐。不得下處坐為高坐人說法。比丘應一切衰利中常應忍辱。是名入家中比丘坐法。入家中上座比丘法。上座應知時知齊量知己。身知大眾知人德行高下。應教諸比丘威儀。應為諸白衣如法而說。教令聽法教令讀誦。如是應廣種種教諸善法。咒願時到復應咒願。是名家中上座法。   爾時世尊在捨衛國。憍娑羅國有一住處。眾多比丘欲夏安居。諸比丘共相議言。我等夏安居中。雲何得安隱安樂行道。復共議言。欲得安隱行道者。當共作制。不聽有所言說。欲有所須。當用手作相貌索。夏安居竟。諸比丘相隨。到世尊所禮拜問訊。佛見已知而故間。夏中得安隱歡樂行道不。諸比丘答世尊言。得安隱行道。佛復問言。汝等共作制限。答言。共作不語法限。佛言。此作冤家法限共住。乃至是苦雲何言樂。從今已後不聽諸比丘作不語制。   是眾上座布薩時。若有檀越來。應為說法慰喻。於一座中有比丘。字優波斯那。其性闇鈍不習學三藏。兼言辭訥鈍。僧聚集時有檀越來。不能為說法不能慰勞答謝。檀越心疑。不知眾僧為何緣見慊無所言說。如是展轉世尊聞之。告諸比丘。從今已去眾集時白衣來者。上座應當為說法慰喻。上座若不能者。當語第二上座。上座若不語得罪。若語第二上座。不用其言。亦自得罪。   比丘行道中。若見同出家人及見白衣。應當問來方所語言。善安隱來不。是名言語法一時有眾多比丘在路而行。身體疲極意欲止息。心疑不敢。後時往白世尊佛言。聽諸比丘遠行之時路邊止息。   若和尚阿闍梨有所犯。眾僧羯磨驅出。羯磨成已弟子即失依止。若弟子犯事。眾僧羯磨成已亦失依止。若弟子和尚阿闍梨語言。從今已去不須我邊住。心決定者。爾時即失依止。若明相未現。與和尚阿闍梨別亦失依止。若比丘僧中有所犯事。僧與謪罰。若此比丘求乞一日。假至後日者。上座應聽呵責羯磨驅出羯磨發起善心羯磨實示現羯磨覆缽羯磨不語羯磨。如此羯磨懺悔已。後眾僧與作捨羯磨。是名放捨法。經行處經行。不得餘處經行。坐禪處坐禪。不得餘處。行時不中生疲厭心。不中生散亂心而行。若經行處地不平者。應當平之莫令高下。爾時世尊在波羅祇國。告侍者那伽波羅。取吾洗浴衣來。得已著衣經行。佛經行時。帝釋化作金捨。前禮佛足白世尊言。願受此金捨經行。爾時佛在毘捨離經行。六群比丘著革屣隨佛經行。佛言。弟子法。和尚阿闍梨前著革屣經行。乃至經行處亦不得經行。況吾前著革屣。吾經行處經行耶。如是廣應知。有行摩那埵比丘。眾僧經行處經行。佛見之即制。不聽有罪比丘清淨比丘經行處經行。有比丘露地經行。值天大雨污濕衣盡愁憂不樂。佛聞已告諸比丘。聽比丘作經行捨。比丘在耆闍崛山中露地經行。值天卒風暴雨兼復日熱所逼。佛聞此因緣。聽諸比丘作經行捨。復於一時比丘尼住處。下座比丘尼在上座尼前經行。憍慢自大無恭敬心。六群比丘尼。見諸下座尼惱上座亦學。故來上座前經行。以是因緣世尊聞之。不聽下座比丘尼上座前經行。上座尼經行處。下座尼不得在中經行。有比丘體上生瘡。醫教治法。用唾塗瘡上。燒熱瓦熨之。令加脫瘡得差。醫如此分處。佛即聽之。有一時諸比丘。在僧房中新塗治彩畫。為寒故燃火。煙熏彩色皆壞。佛聞之不聽。若寒者教露地燃火自炙。諸比丘後時白世尊。露地燃火自炙。炙前後寒炙後前寒。不能令溫。佛聞之。聽房中燃火自炙。但使無煙。諸比丘住處房前巷間。處處小便污地臭氣皆不可行。佛聞之告諸比丘。從今已去不聽諸比丘僧伽藍中處處小行。當聚一屏猥處。若瓦瓶若木筩埋地中就中小行。小行已以物蓋頭。莫令有臭。有諸比丘。寒時露洗足。寒切極苦。佛聞之。聽用或銅或瓦或木作器著舍內就中洗足。諸比丘所用缽生穿破。破處飲食在中臭不可用。佛聽作熏缽爐。若麻子若胡麻子搗破用塗缽。爐上安缽在中熏之。此爐熏缽已竟。好舉莫令見雨。   若比丘用神通力在空中住。欲受戒者師及眾僧在地。不得受戒。若師在空中。受戒者及眾僧在地。亦不得受戒。若僧在空中。師及受戒者在地。不得受戒。師及弟子及眾僧皆在空中。亦不得受戒。何以故。空中無齊限可結界故。若比丘夜中著三衣肩上。乘神通向餘處去。不失衣也。若衣在地。比丘乘神通在空中。若明相未現。還下足蹈衣邊地。不失衣。若明相現。足不蹈衣邊地。失衣。何以故。空是界外故。有諸比丘。乘神通空中思欲飲水。佛聽飲之。雖聽飲水。未知何方而得飲水。若持衣入水恐落水中。若著岸上復恐失衣。佛教令取水時一腳入水一腳在岸上得取水。是名虛空法。氣有二種。一者上氣。二者下氣。出時莫當人張口令出。要迴面向無人處張口令出。若下氣欲出時。不聽眾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無人處令出。然後迴來入眾。莫使眾譏嫌污賤。入塔中時。不應放下氣令出。塔捨中安塔樹下大眾中。皆不得令出氣。師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風出聲。若腹中有病。急者應出外莫令人生污賤心。掃地法。不中眾在下。不得在上風掃地。食粥法。不得張口哈作聲。粥冷已徐徐密哈之。是名食粥法。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淨多污。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淨。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諸比丘以上因緣具白世尊。佛喚此比丘問。汝實爾不。比丘白佛。實爾世尊。佛言。汝猶尚自污其身。況復餘人。佛種種呵責此比丘已語言。應當自擁護身。若欲便利時。不得恣意用力放令出聲。應當徐徐漸漸令出。上廁去時。應先取籌草至戶前三彈指作聲。若人非人令得覺知。戶前安衣處脫衣著上。若值天雨無藏衣處。持衣好自纏身。開戶看廁內。無諸毒蟲不。看已欲便利時。應徐徐次第抄衣而上。不得忽褰令露身體。坐起法。不中倚側當中而坐。莫令污廁兩邊。欲起時衣。次第漸漸而下。不得忽放。上廁法。一一三摩兜犍度中廣明。諸比丘上廁時。坐起處危疲寄。佛聞此已。聽行來處安好板。莫令高下不平。起止已竟。用籌淨刮令淨。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淨。不得廁板梁樑上拭令淨。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不聽諸比丘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淨者。不得著淨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尊者迦葉惟說曰。得用石用瓦。曇無德不聽也。   上廁有二處。一者起止處。二者用水處。用水處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處無異。廁戶前著淨瓶水。復應著一小瓶。若自有瓶者當自用。若無瓶者用廁邊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廁用水法。嚼楊枝法。爾時諸比丘不嚼楊枝。口氣臭可惡。不嚼楊枝有五過患。一口氣臭。二咽喉中不淨。三痰印宿食風冷不消。四不思飲食。五增人眼病。嚼楊枝有五種功德。一口氣香潔。二咽喉清淨。三除痰印宿食。四思食。五眼無病。有諸比丘。嚼楊枝時。或就僧坊內。或就眾僧淨地。或在經行處。或就師前。或大德上座前。佛聞之皆制不聽。復有諸比丘。木皮作楊枝。復有諸比丘。嚼短楊枝。即入咽喉中作患。佛亦制不聽。楊枝法度。長者一磔手短者四指。弟子法。應晨朝取楊枝授與和尚阿闍梨。迦葉惟說曰。嚼楊枝法。短者四指嚼兩指。塔前眾僧前和尚阿闍梨前。不得張口大涕唾著地。若欲涕唾當屏猥處。莫令人惡賤。是名□唾法。   諸比丘食後須摘齒者。當用銅鐵骨竹木葦作。不得令頭太尖傷破。若摘齒竟應洗淨。莫令有陳宿食使他污賤。是名摘齒法。   諸比丘耳中塵垢滿。時佛聽用銅鐵骨角竹木葦作卻耳中垢。   晨起嚼楊枝竟。須刮舌者。佛聽用銅鐵木竹□□□j□縷□x□埤□   小便法。欲覺知時即應起去。不得耐久住。是名小便法。小便處應安木屐。欲小行時。當著屐屐上。莫令□唾小便污上。諸比丘住處。若有老病不堪遠上廁者。聽私屏處若大甕若木筩埋地中作起止處。好覆上莫令人見。此行來處上應安好板莫令不淨污之。雲何名為不行。受具足者名之為行。不受具足名為不行。   雲何名為行法人。受具足者名行法人。不受具足名不行法人。是名行法。又行者。佛所聽者行。名為行。佛所不聽者。雖行名為不行。   雲何復名為行。法言是法。非法言非法。輕言是輕。重言是重。是名為行。非行者。法言非法。非法言法。輕言是重。重言是輕。是名非行法。   又復行者。身三業乃至十善業是。不行者。身三業乃至十不善業是。又復行者。八正道是行。八邪道非行。又復行佛所制戒隨順行者。名之為行。不隨順行者。名為非行。是行非行法。第三事竟。略名一切章句。如是應廣知。   毘尼母經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毘尼母經卷第七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犯罪凡有三種。一者初犯罪緣。二者因犯故制。三者重制。雲何名緣。   爾時世尊在修賴吒國遊行。迦蘭陀子修提那。為續種繼後故作欲心。與其本二行欲。因此初犯。佛集諸比丘。是名為緣。雲何名為制。若比丘行非梵行。乃至畜生。犯波羅夷不共住。是名為制。雲何名為重制。   爾時世尊在毘梨祇國。有一毘梨祇子出家。後不樂道常思念欲事。歸家即共其本二行欲。行欲已訖即生悔心。制本住寺。向諸比丘說所犯事。諸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初入犯波羅夷。如毘捨離林中乞食比丘。此是重制。   爾時尊者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頂禮佛足□跪合掌。白佛言。世尊。若有人於畜生邊行婬。此為犯不。佛告優波離。初入亦犯。優波離復問。非道行婬為犯不。佛言初入亦犯。初入犯因緣。如律中廣解。   重制有二種因緣。一者急二者緩。急者。乃至畜生與人同犯。是名為急。雲何名緩。若有比丘欲捨道還俗行婬者。聽捨戒還家。若後時還樂在道者。聽出家與受具足。是名為緩。如難提伽比丘犯重。聽懺悔在大僧下沙彌上。此亦是緩。譬如國王有犯罪者一者急二者緩。重制中亦如是。一緩一急。是故三處得決所犯事。   復有三處決了非犯。一者緣。二者制。三者重制。緣者。佛未制戒時初犯者此是緣。制者。初犯者制不犯戒。是名為制。重制者。若比丘比丘尼不得自在。為強力所逼強。共行欲不受樂者不犯。是名重制。是名三處決斷不犯。復有三處決斷所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爾時世尊在王捨城。陀膩加比丘不與取。瓶沙王所護材木。如來欲令後比丘更不作過患。以此事故集諸比丘。是名為緣。若比丘若空地若聚落不與取犯波羅夷。是名為制。若自取若為他外邏教取若遣人取。是三處不與取犯波羅夷。是名重制。若他所有不作他想取犯突吉羅。此亦重制。一切所犯。如此三處決了應廣知。   重制復有二種。一者急二者緩。急者。乃至草木小葉他物不與不得取。是名為急。緩者。若他物不作他想取。是名為緩。是名三處決斷犯。   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如上說。制者。初未結戒時不犯。是名為制。重制者。他物他想不取。乃至不起盜心。是名重制。   爾時世尊在毘捨離。有比丘住跋裘河邊。起不淨想厭患此身。以衣缽雇比丘相殺。如來欲斷如此惡因緣故。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若比丘斷人命。得波羅夷。不應共住。是名為制。重制者。從受母胎乃至老時斷人命者。皆得波羅夷。是名重制。   復有重制。若人病求欲自殺。比丘若自與刀。若教人與刀。若自與藥。若教人與藥。如是等眾多方便。皆名重制。重制有二因緣。一者急二者緩。急者。一切不得殺乃至蟻子。是名為急。緩者。若人作非人想殺者不犯。是名為緩。此是三處決斷所犯。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如上說。制者。初未制戒時作不犯。是名為制。重制者。於一切眾生上不起殺心。是名重制。以是義故。名三處決斷不犯。   復有三處決斷。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爾時世尊在毘捨離跋裘河摩帝寺。諸比丘為乞食故。故妄語。如來斷此因緣。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若比丘自稱得過人法。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是名為制。重制者。自稱得身念處。乃至自稱言得果。是名重制。重制復有二種。一急二緩。急者。一切不得妄語乃至戲笑。是名為急。緩者。若欲故作妄語。語不成令人不解者得偷蘭遮。是名為緩。是名三處決斷所犯。   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即如上說。制者。初未制戒時所作不犯。是名為制。重制者。如增上慢比丘。實未得道。聞邊人說其得道。意謂實得。後翹勤不已。得阿羅漢果。知其本謂得者不實。心疑問佛。佛言不犯。是名重制。此是決斷三處不犯。如是乃至眾學。皆以此三法推可知。   復次應推緣。一缽二衣三尼師檀四針筩五道行人六人七房。缽緣者。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王捨城有一長者。其家中有大栴檀木作缽。乃至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不應畜栴檀缽。是名為制。重制者。不應為諸白衣現神通力。是名重制。復有重制。比丘不應畜木缽石缽金缽銀缽寶缽珠缽。不應架上安缽。不應泥團上安缽。乃至不應濕缽置缽囊中。此雜犍度中廣明。是名三處決斷犯。不應坐缽上。不應臥缽上。不應缽中盛水洗手足。一切處不應用。除病。不應用缽除糞。不應不愛護缽。敬之如目。除病。是名三處決斷犯。   復有三處。應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   爾時世尊在波羅奈。諸比丘白佛。我等應當畜何等缽。是名為緣。制者。聽諸比丘畜籠口缽更豎缽。是名為制。重制者。聽諸比丘畜鐵缽蘇摩缽乃至赤缽。皆應畜之。是名重制。復有重制。若缽掛肩腋下使破者。聽作筐盛之。若蘇摩缽破者。劫波縷麻縷綴之。乃至用落沙膠之。若鐵缽生穿破。應打鐵令薄補熏受用。長缽不應過十日畜。缽破未過五綴。不應捨更求餘缽。比丘尼得缽。即日作淨施。不應過夜。此亦是重制。   衣緣者。一緣二制三重制。   爾時世尊在捨衛國。六群比丘畜上色衣。佛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不聽畜上色衣。是名為制。重制者。不得畜錦衣白衣。不聽畜有鬚衣羅網衣。是名重制。又復不聽裹頭行。又復不聽畜革行纏除因緣。不得用僧伽梨裹木新麵牛屎草土。不得腳躡僧伽梨。不得揲僧伽梨敷坐。不得襯身著僧伽梨。不得不愛護僧伽梨。如自護其皮。是名重制。此是三處決斷所犯。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   爾時世尊在波羅奈。有諸比丘。白佛。我等應當畜何等衣。是名為緣。制者。聽諸比丘畜糞掃衣。是名為制。重制者。聽畜十種乃至糞掃衣。又復比丘畜長衣不過十日。若有水火盜賊失衣者。有檀越大持衣來施。得受三衣不得過取。比丘得新衣。應作三點淨。若比丘衣破聽著衲。是名三處決斷不犯。尼師壇。有三處決斷所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   爾時世尊在捨衛國。時六群比丘畜尼師壇。長廣過度。佛因是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若諸比丘畜尼師壇過量。是名為犯。齊量者。長二修伽陀揭手半。廣一修伽陀揭手半。重制者。不應畜上色尼師壇錦尼師壇帛尼師壇革尼師壇。不得用尼師壇裹木柿□乃至裹土。護尼師壇法如護身皮。是名重制。此三處決斷所犯。   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如上說。制者。如佛齊量作。是名為制。重制者如佛度量作十種袈裟。衣財中染作袈裟色亦得作。是名重制。此三處決斷不犯。   針筩。有三處決斷。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有針筩工師。信心三寶請眾僧。常施針筩。常施不已。貧不自活。佛聞已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不聽比丘畜骨牙角針筩。是名為制。重制者。有諸比丘用上色作針氈。錦帛革作針氈。佛不聽用上色乃至革作針氈。是名重制。此針氈筩。應好祕密藏之。不聽與白衣持行。何以故。有一比丘。共賈客同路而行。爾時比丘語賈客言。我有因緣須下道行。可為我持此針筩去。須臾相及。道人去後。持直百千兩價金珠著針筩中。道人來還。與針筩不語令知。至稅處過已。還喚來撿挍。稅主針筩中得此寶珠。種種呵責道人。極受苦惱。佛聞之制曰。從今已去不聽與白衣持針筩行。是名重制。此是三處決斷所犯。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雲何名緣。緣者如上說。制者。如初未制戒不犯。是名為制。重制者。用銅鐵鉛錫竹葦木泥石作針筩聽畜。復聽比丘用十種衣裁作針氈受用。是名重制。此是決斷三處不犯。   復有三處決斷所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爾時六群比丘常行諸國。夏時或值天雨水漲漂失衣缽。或傷眾生乃至踐蹋生草。諸檀越慊言。外道持戒者。畏傷殺眾生。夏猶不行。況佛弟子慈心者冬夏所求無有厭足。鳥依林樹。野獸依山。皆有住時。雲何比丘無暫時息。以是因緣世尊聞之。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不聽比丘夏安居中行。是名為制。重制者。有一比丘。夏安居時。結安居已無緣而出。夫安居法。結安居竟。不得無緣而出。如婆難陀釋子杖頭掛毛毳而行。皆不聽也。   又如六群比丘。共比丘尼同路而行。復不中共盜賊同路而行。乃至不得如婆難陀釋子擎寶蓋著道而行。復不得掛缽絡幢頭而行。一切行路中所不應作。如是應廣知。是名重制。此是三處決斷所犯。   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如上說。制者。若不及前安居。及後安居者。此亦不犯。復非無緣出行。此亦不犯。復有比丘。受七日法出到家中。知日盡欲來。母不聽之。過七日已作失安居想。往白世尊。佛言。若心決斷欲來。母不聽者不失安居。若比丘夏安居竟。應移餘處住。若有緣。不得去者不犯。若無緣。安居竟出外一宿還來亦不犯。是名重制。此是三處決斷不犯。復有三處決斷所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   爾時世尊在王捨城。中有童子十七群。最大者年十七。下者十二。上富者。有八十億萬錢下貧者。有八十萬錢。此童子中。一者父母所愛。字優波離父母生念。我唯有此一子。我百年後。雲何得令此子長命老壽無苦常得安樂。意欲令學書誦經。恐複眼勞受苦。若欲教畫。恐立久腳疼。若教天文算計。恐勞身心。又復思念。沙門釋子常處閑靜志求無為。此乃是大樂。可安著沙門中。復有十七群童子。是其伴侶。數數來喚相隨出家。於是父母放令出家。師即為受具足戒。但年小晝二時食。夜未曉復啼索食。佛以天耳聞其啼聲。即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年滿二十聽受具足。是名為制重制者。年未滿二十而不得受戒。復有十三種人受戒不聽。於十三種中。若受一人戒。知不應與受戒。而與受戒者。受戒師亦有所犯。是名重制。此三處決斷所犯。   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如上說。制者。如未制戒前不犯。是名為制。重制者。年滿二十與受戒不犯。若不知年未滿二十。受戒者亦不自知。與受戒不犯。有一沙彌。年未滿二十受具。心中生疑。為得戒不。往白世尊。佛言。聽汝數胎中年。若不滿者聽數閏月。若復不滿者。聽數十四日布薩。數十四日布薩復不滿。佛問諸比丘。此人得阿羅漢果未。諸比丘白佛言。實得阿羅漢果。佛語諸比丘。此是上受具。若如此者。雖未滿二十得具足。不犯。如耶輸陀善男子等受戒得戒不犯。乃至珊闍耶伽優婆提捨拘律陀等。二百五十人及餘人等受戒得戒。是名重制。此是三處決斷不犯。   復有三處決斷所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爾時世尊在王捨城。聽阿羅毘比丘作私房。此阿羅毘比丘作房廣長。所須甚多求索非一。此比丘住處村舍諸人。遙見比丘皆避入捨不欲相見。佛聞此因緣集諸比丘。是名為緣。制者。比丘無主私乞作房。應量作若過犯僧殘。是名為制。重制者。如尊者闡陀私作房。從王索材。王言自恣聽取。即伐路中一切人所貴重樹。世人慊言。雲何比丘無慈心斷樹生命。佛因是制戒。私作房不得伐路中大樹。是名重制。   復於一時。世尊在拘睒彌國。闡陀比丘私作房。用有蟲水和泥作房。作房竟有餘長泥。盡取□□覈露□□淚□j□□□□櫚□□□□□□祿□露□禨飀□□□覜□□□□埤□□□□□□□芣|該□獥趣□   爾時尊者羅□羅。在那羅伽波寧。有一檀越篤信三寶。於尊者羅□羅邊生恭敬心。為羅□羅私起房。作房竟即請羅□羅受用。羅□羅數時受用。捨向餘方教化。房主復用此房施多人。羅□羅後時來到。聞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佛教羅□羅。汝到檀越邊問之。檀越見我身口意有何等過。檀越答言。不見有過。羅□羅還到佛所。具說檀越之言。佛因此即集諸比丘。或有施如法施如法受如法用。或有施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檀越。自出意作房施一人。若後時轉施與眾多人。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人自意作房施與一人。後時轉施與眾僧。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出意自作房施眾中一人。此眾後時分作二部。若迴此房與一部。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檀越自出意作房施眾多人。後時轉施一人若轉施大眾。此皆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如法者。若施一人一人受用。施眾多人眾多人受用。施眾僧眾僧受用。若僧分作二部。施一邊一邊受用。是名如法受用。是名重制。此三處決斷所犯。   復有三處決斷不犯。一緣二制三重制。緣者即如上說。制者。如初未制戒時所作不犯。是名為制。重制者。若眾僧示作房處。所作齊量無諸妨難。若復作塔為僧作房舍不犯。是名重制。王捨城中有檀越。為僧起六十口房。皆不犯。是名重制。此三處決斷不犯。一切不犯者。順佛教而行是也。犯者。違佛教行是也。比丘法。佛所聽者應作。佛所不聽不應作。如初中後亦如是。雲何名毘尼。毘尼者。凡有五義。一懺悔二隨順三滅四斷五捨。雲何名為懺悔。如七篇中所犯。應懺悔除。懺悔能滅。名為毘尼。雲何名為隨順。隨順者。七部眾隨如來所制所教。受用而行無有違逆。名為隨順毘尼。雲何名滅。能滅七諍。名滅毘尼。雲何名斷。能令煩惱滅除不起。名斷毘尼。雲何名捨。捨有二種。一者捨所作。二者捨見事。捨作者。十三僧殘是也。就十三中。九事作即成不得諫。四事三諫不受。僧為作白四羯磨。罪成。成已若白三羯磨悔事不成。如此十三名捨作法。見者。如阿梨吒比丘說言。我親從佛聞。行欲不能障道。捨是見故名為捨也。此二種名捨毘尼。總有二種。一可發露。二不可發露。可發露者。比丘十三僧殘。比丘尼十九僧殘。六三諫此有羯磨可除罪。名可發露。不可發露中。尼有一事可三諫。如比丘犯罪。僧羯磨擯出。有比丘尼。常來佐助言語比丘尼。比丘尼諫言。此不須佐助。乃至三諫不止。僧為作白四羯磨。至三羯磨時悔者罪猶可除。至第四羯磨。事成。不復可除。是名不可發露。如是比丘四。比丘尼七。皆無諫也。是名捨毘尼。此五總名毘尼義。雲何為犯。犯有二種。一者犯重。二者犯輕。犯重者。欲作惡時煩惱火盛。能燒善心令滅惡事得成。名為燒義。成惡事已後改悔時。心生苦惱善心熾盛。能滅噁心。亦名燒義。犯輕者。起煩惱心微。隨犯微罪滅微善心。不得自存名為炙義。後改悔時。起微善心炙小噁心。亦名炙義。   雲何名犯。能使眾生輪迴三有。名為犯義。雲何復名犯。所不聽作而作。名之為犯。   雲何名犯。犯所持戒。所犯受果。不可貪樂。故名為犯。   雲何復名為犯。過患苦惱觸逼切身。皆名犯義。能斷善法。名為犯義。又言犯者。人及六欲天四禪四空三界中所作不善。皆名為犯。又言犯者。瞋心現前。名為犯。又煩惱染心。亦名為犯。又復犯者。煩惱在道中增長。名為犯義。又煩惱滿足。亦名犯義。   雲何煩惱名為犯義。如器中著水然火。溢出煩惱火。能令身口放逸。作不善業。是名為犯。又復犯者。七聚法中所不應作。作者皆名為犯。何故名波羅夷。波羅夷者破壞離散名波羅夷。又波羅夷者。為他刀槊所傷。絕滅命根。名波羅夷。佛法中波羅夷者。與煩惱共諍。為惡所害。名波羅夷。又復波羅夷者。為三十七住道法所棄。為四沙門果所棄。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一切善法所棄者。名波羅夷。   又波羅夷者。於毘尼中正法中比丘法中。斷滅不復更生。名波羅夷。世尊說言。有涅槃彼岸。不能度到彼岸故名波羅夷。波羅夷者。如人為他斫頭更不還活。為惡所滅不成比丘。名波羅夷。尊者迦葉惟說曰犯最重惡。於比丘法中更無所成。名波羅夷。又波羅夷者如人犯罪施其死罰更無生路。犯波羅夷永無懺悔之路。於比丘法中更不可修。名波羅夷。如人欲到彼岸。愚癡故中道為他所誑而失彼岸。於佛教中。為煩惱所誑。失涅槃彼岸。是名為墮。  惡中婬欲最  不與取為最  斷人命為最  過人法亦最  於善中翹勤  最能方便斷  背捨諸功德  是名波羅夷  雖假著法服  入僧次而坐  與梵者超隔  故名波羅夷  受他施濟命  行非功德器  能劫國土賊  是名波羅夷   雲何名僧殘。僧殘者。所犯僧中應懺悔。不應一人邊。乃至二三人邊不得懺悔。眾中懺悔名為僧殘。一切比丘所懺悔事。皆應僧中。僧為作是名僧殘。又言僧殘者。殘有少在不滅。名為僧殘。又復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名之為殘如二人共入陣鬥。一為他所害命絕。二為他所害少在不斷。不斷者若得好醫良藥可得除差。若無者不可差也。犯僧殘者亦復如是。有少可懺悔之理。若得清淨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無清淨大眾不可除滅。是名僧殘除滅罪法。教令別住。行六日行摩那埵行阿浮呵那。行阿浮呵那得清淨竟。於所犯處得解脫。得解脫起已更不復犯。是名僧殘。   雲何名為波逸提。波逸提者。所犯罪微故。名波逸提。又復波逸提者。非斷滅善根罪枝條罪。名波逸提。又復波逸提者。如被斫者少傷其皮不至損命。波逸提罪亦復如是。此罪傷善處少。名波逸提。   雲何名為波羅提提捨尼。波羅提提捨尼者。犯即懺悔。數犯數悔故。名波羅提提捨尼。又復名波羅提提捨尼者。忘誤作非故心作故。名波羅提提捨尼。   雲何名為偷蘭遮。偷蘭遮者。於粗惡罪邊生故。名偷蘭遮。又復偷蘭遮者。欲起大事不成。名為偷蘭遮。又復偷蘭遮者。於突吉羅惡語重故。名為偷蘭。一食人肉偷蘭。二畜人皮偷蘭。三剃陰上毛腋下毛偷蘭。四用藥灌大便道偷蘭。五畜人髮欽畔羅偷蘭。六裸形行偷蘭。七畜石缽偷蘭。八瞋恚破衣偷蘭。九瞋恚破房偷蘭。十瞋恚破塔偷蘭。是名自性偷蘭。突吉羅者。名為惡作。犯身口律儀名為惡作。惡語二種。一者妄語二者非時語。非時語者。釋摩男釋子作平等心持藥佈施眾僧。六群比丘謗言。好者與上座惡者與我等。施主答言。我當市上更買好藥與尊者。六群比丘謗他故名惡語。所說不當時。名非時語。   應初夜受用者。一甘蔗漿。二水和甘蔗漿。復有八種漿。一菴羅果漿。二瞻波漿。三拘羅漿。四咒提漿。五元提漿。六捨林毘漿。七破樓屍漿。八蒲桃漿。如此等漿氣味未變。至初夜得飲。變不得飲。二日二夜相應者。受具足人。與未受具足者共宿。至第三夜。具足者明相未現時應起坐。復有二夜相應者。若犯罪者應發露別。住別住處有畏難不得住者。聽二夜覆藏。復有二時相應法。初夜時後夜時。應翹勤坐禪經行。何故不勸三時。行者中夜一時以自消息。是故不得教竟夜行。所以勸初夜後夜者。欲令行道不懈。是名二時相應。   夜應作者。夜中露地得臥晝日不得。欲曉時還入房中眠臥。若夜中經行時。為熱故不得具著衣者。直被袈裟得經行。若竭支大者。不著泥洹僧袈裟亦得。著革屣取水與人若池邊取水。夜得晝不得。中前所應者。從明相現至中。此時中應食無犯。有中所應食。五種正食是。非餘不正食也。不正食中前得數數食。中前入聚落食法。若無檀越請。不語比座得入聚落乞食無過。若受請者。不語比座去有過。何以故。如拔難陀釋子。處受請不語比座。晨朝向一受請處去。後更餘處請檀越來至。喚拔難陀兼喚餘比丘。比丘待拔難陀。日時已過不得中食。以是因緣佛制。比丘有請處。應語比座令知。中前病比丘得食粥。復有中前應入聚落。不應語比座。為佛為法為四方僧為塔為病得入聚落。   共行弟子一切入聚落。皆應白和尚。若有比丘。入聚落見檀越者應語比座令知。   後食者。食已竟後更得食。日時未過作殘食法食。是名後食。病者。後食得數數食無過。看病者。作殘不作殘皆得食後食。若有檀越請應語比座。若無檀越請不語無過。若比丘晝相應夜不相應者。教授比丘尼時。晝日應教夜不應教。   若比丘尼受教誡法。十五日語教誡師。若即得白僧者。十五日暮尼得布薩。若晝日僧不集不得白僧者。至暮布薩時當白僧。得教誡已至十六日。比丘尼教誡師邊取教誡。取教誡已即得布薩。若十五日比丘尼就大僧中受教誡。僧集時即乞教誡。更不須後時來乞。若比丘尼。比丘尼僧中受具足竟。即晝日大僧中受具足。不應夜來也。   若比丘尼得長缽。即日施人及作淨施。至明相未現不犯。   若比丘尼得所用器聽畜。十六種器中各畜一。若長者亦即日施人及作淨施。至明相未現已來不犯。復有晝日相應者。若比丘貪樂坐禪。坐處無有依止師。依止師住處但使一日得往還。遙依止不失。若兩寺相去一日得往還。若有守僧伽藍者。亦得遙依止不失。若比丘同布薩結大界處。極遠聽一日往還結大界。是名晝相應法也。晝夜所應作法。受具布薩自恣與欲與清淨欲自恣欲受安居受功德衣受三衣不離宿。是名晝夜相應法也。復有二日二夜相應法。受具足人與未受具人。二日二夜同宿第三夜受具者。明相未現時應起坐。若客比丘到他寺上。請房舍臥具受已。不語舊住者出外再宿。至第三夜明相未現時。若自來若遣人來。語舊住者善。若不語至明相現得罪。   若比丘在軍中再宿。至第三夜明相未現時。若有時。可與相識者別。若無時。直去出軍外明相現不犯。若與相識者辭知不放者。可直去不須辭也。是名二日二夜相應法也。   三夜相應法者。受具足者。與未受具足者。三夜同房。至第四夜明相未現時。未受具足者應出界外。若不能出。受具足者應出界外。是名三夜相應法也。復有五日五夜相應法。若比丘有盜賊難軍賊難。不得持三衣自隨者。應持三衣寄知舊白衣捨五日。至六日明相未現。應來看衣手自捉之。若過六日至明相現。尼薩耆波逸提。若比丘作親意。不語取他衣著。過五日至六日明相現突吉羅。   若比丘自三衣。至五日應撿挍。無蟲鼠傷壞不。若過五日至六日明相現。得突吉羅。是名五夜相應法。   六夜相應法者。若比丘離衣宿。至六日明相現失衣。復有六夜所行法。六夜行摩那埵是也。是名六夜相應法。七夜相應法者。酥油生酥蜜黑石蜜。為病者七日應畜。明相現至八日不應畜。若比丘夏安居中。若為佛法僧塔病。如是等眾多受七夜法。尊者薩婆多說曰。若比丘受依止竟。乞七日法出界外。七日滿還來到寺不失依止。是名七夜相應法。   毘尼母經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3 毘尼母經   毘尼母經卷第八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十夜相應法者。若比丘畜長衣。不作淨施不過十日。畜長缽不作淨施。亦不過十日。是名十夜相應法。半月相應法者。夏安居前一月求浴衣。得衣已要半月著。至夏安居中半月一用浴。若比丘尼犯僧殘。二部僧集半月行摩那埵。比丘尼半月中從僧乞教誡法。二部眾半月應洗。半月應布薩。比丘夏安居中有緣出界外。遠者應受十五日法。為持戒令清淨故。名半月相應法。一月相應法者。比丘三衣中若少一衣。求衣財得已。一月中要割截染治縫竟受持。若過一月尼薩耆波逸提。自恣後一月離衣宿。春一月殘應求浴衣。浴衣法。長六肘廣二肘半。夏安居中所為事。七日十五日竟應求一月。受迦絺那衣法。七月十六日應受。若事緣不及乃至八月十五日故得受。過是不得受。是名一月相應法。   二月相應法者。不剃髮極遲。得滿二月不得過。是名二月相應法。三月相應法者。三月夏安居竟。應一宿出外。是名三月相應法。四月相應法者。夏四月中用雨浴衣。若檀越施僧四月藥令服者。僧即應受用。不得過四月。若外道詣諸僧求出家。應四月令別住觀其行跡。不覓僧過故來也。不偽心求出家不。心意調和不。知其行已然後剃髮度令出家。   復有四月相應者。四月是冬。四月是春。四月是夏。是名四月相應法。五月相應法者。自恣後滿五月。捨迦絺那衣。是名五月相應法。十二月相應法者。受大道人具足戒已。十二月中教授。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然後更有受具足者當為受。未滿十二月不得受也。沙彌受大戒已。後更得受一沙彌。沙彌尼受戒式叉摩尼戒二年。不得度沙彌尼。式叉摩尼受具足已得度沙彌尼。比丘尼亦如大僧十二月中教其所應作法竟。後若有式叉摩尼欲受具足。聽與受具足。是名十二月相應法。依止法亦十二月竟。得受人依止。不得一時並受二人依止。一歲相應法。即上十二月相應法是。二歲相應法者。若度童女年十八者。受沙彌尼戒。即得受式叉摩尼二年學戒。若女人十歲已有夫主者。度令出家受沙彌戒。滿二年後。得與受式叉摩尼戒。復滿二年後。得受具足戒。是名二歲相應法。三歲相應法者。一臘比丘得與五臘者同床坐簡三歲。是名三歲相應法。五歲相應法者。比丘滿五臘。要誦戒令利。誦白一白二白四三羯磨皆令使利。未滿五臘比丘不離依止。五種失依止如上說。是名五歲相應法。六歲相應法者。尼師壇滿六年應畜。若過不滿破應用施人。若著衲得自畜。若不破亦應自畜。若房先已有四邊牆上未覆。僧羯磨差人令覆竟。滿六年在中住應還僧。不得過也。是名六年相應法。十歲相應法者。比丘滿十臘。得為人作和上受具足。得受人依止。得受沙彌。十歲女人有夫主者。受沙彌十戒二年。得受式叉摩尼戒。是名十歲相應法。十二歲相應法者。若比丘有檀越主。欲為僧作房。僧差比丘令營房。房成已十二年在中住。後還僧不得過也。是名十二年相應法。十八歲相應法。度沙彌尼年滿十八。受式叉摩尼戒。是名十八歲相應法。二十歲相應法者。童女受沙彌戒。二歲學戒年滿。二十得受具足。是名二十歲相應法。一人相應法者。胡床唯得一人坐。故名一人相應法也。二人相應法者。繩床唯受二人。是名二人相應法。三人相應法者。大床唯容三人。是名三人相應法。四人相應法者。若極大床得安四人。是名四人相應法。五相應法者。五正食是。七相應法者。夜中離衣七七四十九弓地一弓四肘。是名七相應法。八相應法者。作床法。一切床腳。除上入梐。下八指。是名八相應法。十相應法者。聽用十種衣財作衣。是名十相應法。二十相應法者。二十眾作阿浮阿那。是名二十相應法。一相應法者。受具足時惟一和上。是名一相應法。二相應法者。受具足時唯二阿闍梨。是名二相應法。三相應法者。受具足時先辦三衣。若少不得受具。是名三相應法。四相應法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是名四相應法。五相應法者。無五種遮得受具足。是名五相應法。七相應法者。取欲者語一人。如是展轉語第七人。皆得取欲清淨。是名七相應法。八相應法者。若有長財。廣佛四指長八指。應作淨施。是名八相應法。十相應法者。受具時有十人得受具。是名十相應法。二十相應法者。年滿二十而得受具。是名二十相應法。   一相應法者比丘尼織繩一匝。是名一相應法。二相應法者。不織繩一匝織繩一匝。是名二相應法。三相應法者。織繩一匝不織繩二匝。是名三相應法。四相應法者。四迦羅沙畔是也。天竺國十六銅錢。是一迦羅沙畔。冬天遮寒極重價衣。用四迦羅沙畔作不過。是名四相應法。五相應法者。比丘尼五衣具足得受具足。是名五相應法。七相應法者。七種飯是。是名七種相應法。八相應法者。有檀越請比丘尼食。比丘尼去時晚至。彼中尼多問臘次第。日已逼中食不得足。世尊聞已因而制戒。從今已去比丘尼大眾集時。聽上座八人問次第餘者隨意而坐。十相應法者。比丘成就十法。僧羯磨差令作教誡比丘尼師。何者十。一成就波羅提木叉戒。二多聞。多聞者。誦三藏文義皆利。是為多聞。三誦比丘比丘尼經。四口中常說微妙好語。心中起悲語了了可解。五諸根完具相貌殊特人所愛敬。六族姓子若剎利居士婆羅門。七有好才辯為尼說法示教利喜。八為比丘尼所貴重。九於比丘尼三業無失。十若二十臘若過二十臘。是名十相應法。二十相應法者。二十臘是。   一相應者。阿練若比丘獨在一處。僧布薩日心念口言。眾僧今日布薩我亦布薩。二相應法者。二比丘共展轉言。長老。今日眾僧清淨布薩。我亦布薩清淨。是名二相應法。三相應法者。三人亦展轉相語。是名三相應法。四相應法者。一人白已然後布薩。是名四相應法。五相應法者。邊地無僧。通律師五人得受具。是名五相應法。七相應法者。七滅諍是。是名七相應法。八相應法者。比丘尼八敬法是。是名八相應法。十相應法者。比丘成就十法得正說戒。是名十相應法。二十相應法者。如上童女說。一相應法者。一比丘自恣是。二相應法者。二比丘展轉自恣法是。三相應法四相應法。皆展轉自恣是。五相應法者。五人羯磨差一人作自恣者是。是名五相應法。七相應法者。成就七法。是名七相應法。八相應法者。在家白衣篤信三寶成就八非法。僧為作覆缽羯磨。捨八非法已。僧還為捨覆缽羯磨。是名八相應法。十相應法者。不成就十法。不得與人受具。是名十相應法。二十相應法者。若比丘三衣不具盡力求索滿二十日作辦割截縫受持。若不辦至三十日得辦者割截縫受持。若過三十日不辦應作淨施。若不淨施犯捨墮。一相應法者。二比丘共住。一者命過。在者作是念。此亡比丘物應屬我。此人即得。後來者不得。是名一相應法。二相應法者。三人共住。一人命過。二人應展轉相語。大德憶念。此物應屬我等。二人如是展轉。是名二相應法。三相應法者。四人共住一人終亡。三人展轉如上所說。是名三相應法。四相應法者。五人共住一人終亡。四人作羯磨分之。是名四相應法。五相應法者。五人羯磨分亡比丘物。四人羯磨施一人。一人還施眾。然後得共分之。是名五相應法。七相應法者。恭敬七法。是名七相應法。八相應法者。比丘成就八法。僧應差令發檀越信心懺悔。是名八相應法。十相應法者。有說十人作法事得如法。若說九人十一人不如法。是名十相應法。二十相應法者。二十人拔籌。是名二十相應法。一相應法者。若比丘獨住。自知有所犯。無懺悔處。應作心憶持。後見一比丘即懺悔。是名一相應法。二相應法者。比丘犯罪已向一人發露。若不除後至眾中更懺悔。是名二相應法。三相應法者。比丘犯罪已向二比丘發露。若不除後至僧中更懺悔。是名三相應法。四相應法者。若比丘犯罪。向四人懺悔作羯磨得除。是名四相應法。五相應法者。五種懺悔法是。是名五相應法。七相應法者。比丘成就七法得止說戒。八相應法者。如來見八種過患。是名八相應法。十相應法者。聽畜十種糞掃衣。是名十相應法。二十相應法者。若比丘欲作新敷具。應用二十兩羊毛作。是名二十相應法。中前相應者。五正食九種似食。及餘中前相應者是。是名中前相應法。初夜相應者。如蒲桃漿乃至水解漿等。是名初夜相應法。七日相應者。五種藥及餘藥。是名七日相應法。盡形壽相應法者。一山涉子。二識留三留草。四善善。五盧破羅。六胡椒。七薑。八毘缽。九屍羅折勒。十真浮留。十一填力。十二伽倫拘盧喜。如此等眾多。是名盡形相應法。養生眾具相應者。三衣缽敷具針氈筩盆瓶篋。如是等比丘所須物。名為養生具相應法。缽與人相應者。鐵缽蘇摩缽如是等眾多。是名與人相應法。衣與人相應者。十種衣財如法染治割截得受持。是名與人相應法。敷具相應者。如齊量作。是名與人相應法。針氈筩與人相應者。如上文說。是名與人相應法。乞食相應者。乞食時得食與缽平不得多受。乞衣時檀越雖大有所施。少三衣者取不得過取。是名乞衣相應法。爾時世尊。乞食已還住處。執衣擗揲著一處。是名衣相應法。敷具相應者。如敷具揵度中廣明。是名敷具相應法。齊量者。泥洹僧。長四肘廣一肘半。是名齊量。缽衣敷具針氈筩行道人房。如是等一切物。如佛說者名為齊量。不如佛語名不齊量。染色相應者。諸比丘衣色脫。佛聽染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果。八佉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淨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淨衣。威儀相應者。所著衣服齊整。乃至不應立大小便。是名威儀相應法。所應差人者。白二白四羯磨差人。先結不淨地。次結眾僧房舍。後結十界。結大界已當問眾僧。何處作淨廚。僧所可處結作淨廚。後結布薩處。最後結不失衣界。解界時。先解不失衣界。後解布薩界。復解眾僧淨廚界。次解大界。次解僧房舍界。次解不淨地界安雜物處。教授比丘尼。自恣行籌僧使。為四方僧營事。從檀越信心分粥分前食。乃至寺中淨人。不聽篤信檀越家乞食。作制狂亂失性為尼受大戒。如是等及餘未列名者。差人作羯磨。是皆名差人相應法。處所相應者。若塔若衣壞破穿。皆應修補塗治。是名處所相應。和尚住處。阿闍梨住處。眾僧住處。僧布薩處。爾時世尊。為病比丘羯磨淨地作食處。若客比丘來到。寺主人應語。不淨處。僧房處。結大界處。淨廚處。布薩處。不失衣界處。飲水處。是名處所相應法。方相應者。若和上眾僧。隨師僧向何方。是名方所。又復方者。佛在王捨城中。月盡十五日說戒時眾僧皆來集。佛問。汝等從何處來。諸比丘說其方所是名為方。東方有羅□跋陀塔。南方有處所名多奴。西方有處所。名書毘陀樓陀。北方有處所。名無至羅毘闍。此四處最是邊方。通律師得五人受戒。是名方所相應法。國土相應法者。阿槃提國通律師五人得受具足。阿犯乾提熱得數數洗。亦聽兩三重皮作革屣著。爾時諸比丘雪山中夏安居。身體剝壞來到佛所佛聞已如此國土。聽著富羅複衣。有二比丘。一名烏嗟羅。二名三摩跎。來到佛所白言。諸比丘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樸不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爾時世尊在毘捨離。世儉穀貴乞食難得。諸比丘乘神通力至豈伽國乞食。彼國人惡賤道人。持食著地不過手中。有諸比丘往白世尊。佛言。雖非手受施心已竟可取食之。是名國土相應法。自恣相應法者。一人心念口言。二人三人四人皆展轉相語。五人羯磨自恣。是名自恣相應法。自恣與欲相應法者。有五種與欲。一我與自恣。二我自恣。三為我故作自恣。四手作相貌自恣。五口作相貌自恣。若此五種不成。不名與自恣欲。是名自恣相應法。自恣取欲相應法者。僧差人令取欲。取欲者。若父母病難非梵行難。如是眾多難。當與餘人令持欲去。與欲法。語持欲去者言。大德憶念我某甲。今日眾僧自恣我亦自恣。與眾僧清淨欲。是名與欲相應法。取欲比丘若未得還。忽大水來及師子虎狼難不得往自恣。出界外自恣者亦得清淨。去者亦得清淨。是名取欲人自恣相應法。   波羅提木叉相應者。爾時世尊。在靜房中作是思惟。今為諸比丘制聽集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我若不為制者。新學比丘欲學波羅提木叉者。雲何得聞何所修集。爾時世尊從靜房起告諸比丘。從今已去汝等當集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欲說戒時先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集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白如是。名波羅提木叉戒相應法。說波羅提木叉相應者。有五種略說波羅提木叉。文如上說。復有說波羅提木叉相應者。文如上母經中說。是名說戒相應法。布薩相應者。乃至三人展轉語布薩。如法布薩者。四人已上一白然後布薩。布薩處下座比丘應掃灑地。是名布薩相應法。欲相應者。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唱淨。唱淨已今日眾僧布薩。有病比丘不來者聽與欲遣人取之。是名欲相應法。若有緣與欲無緣應去。與欲有五種。如上文說。取欲人相應者。若取欲有眾難不得來取欲者。清淨眾僧清淨。是名取欲人相應。清淨相應者。若病不得來自說清淨。是名清淨相應布薩。自恣中得言與清淨欲餘欲直言與欲。不言清淨。是名與欲清淨。取欲者。有難不得去。名清淨取欲。是名取欲人清淨相應法。上來所說種種制者。比丘經。比丘尼經。摩得勒伽經。增一經。諸乾度經。如此等經中推求之。若與五經義合者。應受持莫捨。若不與合者。置而莫行。復應推法。一緣二制三重制。總略犯不犯。要與五種經相應。五經中緣制重制。對而求之。雲何名為總。比丘即名一切比丘。是名為總。雲何名為略說。初中後說但令義顯。是名為略。廣說者。若有比丘向比丘說其所解。我從佛邊聞如是說。聞此者即不得非其所說。亦不得即取持。此所解與五部經對之。若與經相應者。應語言。長老所說甚善。好自受持莫令廢捨。常應為人如是廣說。若不與五經相應者應諫之。長老所說不應受持。亦莫廣為人說。更求勝解。是名第一廣。第二廣者。自雲。從眾僧邊聞。亦向他人說其所解。聞者亦如上。不非不受取。五經驗之。是名第二廣。第三廣者。若有比丘自雲。從三人邊聞。亦向餘比丘說其所解。此聞者受不受亦推五部經中驗之。是名第三廣。第四廣者。復有比丘自稱。我從二大德比丘邊聞如是說。亦向餘人說其所解。彼聞比丘受不受亦應如上驗之。是名第四廣。廣有二種。一者廣文。二者廣義。是名為四廣。復更略明應不應義。應者鐵缽瓦缽。優伽國缽。優伽奢國缽。毘捨離國黑缽。捨衛國赤缽。缽雖有六種。其實鐵瓦二也。是名缽相應缽。不相應缽者。栴檀缽屍捨婆木缽。石缽金缽銀缽。琉璃缽玉缽七寶缽。是名不相應。是故言相應不相應也。彼人應此人不應。應者。比丘畜長缽得滿十日。不應者。比丘尼畜長缽不得過一日。是名不應。此是彼人應此人不應。爾所人應爾所不應者。若缽破過五綴更求新缽受持者。要四人中白二羯磨受持。三人已下不得。是名爾許人應爾許人不應。齊量應不齊量不應。應者。升半已上至二升半。是名應。不應者。不滿升半過二升半。是名不應。以是義故。言齊量相應不相應也。是色應是色不應者。受熏色應。不受熏色不應。是名色相應不相應。   或時應或時不應。應者。若為賊劫水□若墮地破若失。如是人者應語父母親裡眷屬索。是名應。若不為水□賊劫墮地破失。語父母親裡眷屬索者。是名不應。是名人應不應。衣相應不相應。應者。十種衣財應。不應者。上色衣錦衣白色衣著□衣。如是等眾多皆不相應。是名衣不應。三衣獨受持一衣亦不應。乃至頭有□欽婆羅衣亦不應。有時中應有時中不應。若為賊急水□火燒若忘失。如是時中應語父母兄弟親裡。若不如此不應語求索也。是名是時應是時不應。僧竭支相應者。極短過繫腰下一揭手作。法令覆兩乳柱腋下。是名相應。不相應者。過限短作不相應。襯身衣者。暮臥時齊咽覆腳。但使莫污外淨衣。是為齊量。覆瘡衣長四肘廣二肘。雨浴衣長二揭手半。淨體巾長一揭手廣一揭手。淨面巾長結捲一肘廣亦結捲一肘。淨眼巾縱廣皆自一揭手。是名此應此不應。爾所人應爾所人不應。應者。四人三人。二人不應。是名爾所人應爾所人不應。或時應或時不應。應者。從自恣後一月中得受迦絺那衣。過是不得受。是名或時應或時不應。有色應有色不應。佛所聽者應。佛所不聽者不應。是名有色應有色不應。有齊量應有齊量不應。應者。泥洹僧踝上三指應。過是長不應。是故名應不應。行路法。前安居後安居。隨向何處好應行向安居處。安居處後有緣乞七日法是亦應行。安居前後一月是亦應行。不應行者。夏中無緣不應乞七日。冬中無緣不應行。是名應行不應行。人應不應者。過度長過度短。有諸難師僧不具。是名不應。應者。不長不短年滿二十。無諸難師僧清淨具足。是名應。是故名人應不應。房應不應。應者。僧如法施地。地處無諸難。作應齊量。是名應。不應者。僧不如法與地。地處有諸難。作過量所求甚多。令檀越譏嫌。是名不應。此是房應不應。犯毘尼者。七聚犯乾度。是此七聚法應一一推其所犯緣。復應推此罪。當雲何懺悔而得滅除。復應知起此罪時。初夜竟夜何時中起。復是二夜中起耶。復應更推前食後食晝日犯。所起犯。為因人為因法。初夜所犯者。不應受用而受用是也。夜犯者。比丘為比丘尼說法犯也。二夜犯者。共未受具人過二夜。明相未現不起不出。是名為犯。中前犯者。中前洗足以油塗足入聚落除病犯也。後食犯者。先受人請中食。後更餘處受請。不語比座去。是名犯也。晝日犯者。若比丘晝日露處脅著地臥。是名為犯。復有晝日犯者。不著泥洹僧僧竭支。單著袈裟經行。又復弟子與和上阿闍梨。過食取食不中著革屣。是名晝日犯。從法所起犯者。得過人法。不得向白衣說。若同出家人知舊言不相違者可向說。不應向餘者說。復有因法犯者。若授前人經若並誦。授經者授前句。受者接後句誦。如此人者不應授經。不並誦者。上座誦前句竟。下座次應誦上座所誦句。若同時誦不得。不得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不得為覆肩覆頭。如是等眾多不得為說法。是名因法所犯。因人所犯者。長短過度不滿二十。有遮法師僧不具亦不清淨。非法群品受戒。虛空中受戒。界外受戒。若授十三種非法人戒。受戒不得戒者。一切皆名因人犯也。所犯因六處起。應推六處懺悔。有犯因身起非心口。有犯因口非身心。有犯因心非身口。有犯因身心起。有犯因心口起。有犯因身口心起。有犯因貪慾起。有犯因瞋恚起。有犯因愚癡起。有犯是身口愚癡所害。有犯是身口瞋恚所害。有犯是身口貪慾所害。有犯因身非心口者。初波羅夷故弄陰出精。有犯是不善。有犯是無記。離三衣宿若故以杖手打人等。比丘皆名身犯。從口所起犯者。第四波羅夷。若共女人婬欲心粗濁語若瞋恚心語。若自稱歎己身以婬欲供養我。若以二無根謗。若毀呰他種姓形貌。妄語兩舌。如是等及餘口業所犯者。是名口業所起犯。從身口所起犯者。第二波羅夷。為人行媒。若為房事。此等及餘。是名身口所犯。因心所起犯者。如三十事中。金銀施主所與。手雖不捉心作己有。語淨人持著某處。不語淨人言任汝所為。如比丘見他所犯。覆藏不向人發露。是為心犯。身心所起犯者。如上身心所犯是也。從身口心所起犯者。如上身口心所犯是也。從貪慾所起犯者。初波羅夷。故弄陰出精。身觸口讚歎己身。如是等是也。從瞋恚所起犯者。第三波羅夷二無根謗是也。從愚癡所起犯者。若比丘惡性不受人諫。如是比皆因愚癡所起犯也。身貪者。初波羅夷身觸故弄陰出精。及餘身貪所起者是也。口貪者。粗濁語為婬欲故讚歎己身乃至及餘。如此比皆名口貪也。身口貪者。如有母子二人出家。子常來供養母。母子各生貪心。母語子言。此是汝本所出處。今還看之有何咎也。子用母言即行不淨。是名身口所貪也。如此比眾多略說之耳。從身瞋生者。手自斷他命。及杖打他。復有比丘共白衣諍。決他穀田中水。令穀得死。如是等瞋。是名從身瞋所生。從口瞋所生者。若比丘語人言。為我斷某甲命若遣書。如是等非一。是名從口瞋所生。   從身口瞋所生者。乘瞋心若身若口害他惱他。是名從身口瞋所生從身愚癡所生者。若比丘取床敷臥具。露地敷坐。去時不自舉。是名從身愚癡所生。從口愚癡所生者。若客比丘受眾僧房舍臥具。去再宿不自來語不教人來語。是名從口愚癡所生。從身口愚癡所生者。若受眾僧房舍床敷。去時不教人舉不自舉。是名從身口愚癡所生。   從身貪所害者。有一比丘名能加僧提。僧差令守寺。後有一小女來至寺中。即捉共行不淨。此女年小根壞而死。諸比丘心疑。殺婬於此二處何中犯罪。往問世尊。佛言。婬邊得罪也。是名身貪所害犯也。從口貪所害犯者。爾時白衣疾病而臥。其人有妻顏貌端正。有一比丘往到問疾。語彼妻言。可共行欲事。女人答言。我有夫主不得自從。比丘即為病者說法語言。若作罪行久住於世。後世受罪甚久。若有福德命終即受天樂。何用此惡活為。此病者即因此厭身方便取死。諸比丘白佛。佛言。此人犯波羅夷。是名從口所貪犯也。從身口所染害者。即身口貪是也。爾時有優婆夷蘇毘耶。語比丘言。若共我行欲者。不淨欲出時應捨起去不犯。比丘即用其言共行欲。謂為不犯。如是展轉世尊聞之。佛言。此是身口所貪犯也。又復身口所貪犯者。有一比丘為弟子受戒。白四羯磨受戒已。不為說戒相。直捨來向寺。弟子在後見其本二。問言君何所作。答言。師將此中受大戒。婦即語言。持戒日長。今因便相見可共行欲。夫即用婦言共行不淨。此人所以行不淨者。不識戒相故爾。佛聞已制戒。從今已去受戒已。即為受戒者說戒相令知。是名身口所貪犯也。身瞋恚所害者。乘瞋心手自斷他命。是名身瞋心害犯也。口瞋害犯者。遣使殺人。是名口瞋害犯也。身口瞋恚所害者。身自殺口語人殺。是名身口瞋所害犯也。身愚癡所害者。若屬他木。若果若樹。不語主輒取。是名身愚癡所害犯也。口愚癡所犯者。若有比丘。見比丘所作不是。語言。長老此所作不如法。不須重作。答諫者言。我不用大德語。當更問有智慧者。此名口愚癡所犯也。復有口愚癡所犯者。眾僧說戒時語言。何用說此微細戒為。此亦是口愚癡所犯也。   復有人僧說戒時作如此語。汝等所說我等數數聞。他何須重說也。此是口愚癡所犯。   身口愚癡所犯者。若二三人教一人令殺。去者言可爾即往殺之。是名身口愚癡所犯也。不善犯者。是凡夫人故作所犯。及學人故作所犯是。何者犯是無記。凡夫人非故心作忘誤作。學人及阿羅漢忘誤作。名為無記有犯。憶念懺悔者。若知而故作者重。若愚癡不解作者輕。重者若一人前若眾僧前懺悔得除。輕者心念口言除也。此是犯突吉羅惡口罪也。一切不善無非突吉羅。   突吉羅者。皆名惡作也。死人未壞屍上取糞掃衣。穿牆壁出死屍置外屍上取糞掃衣籬上有衣謂糞掃衣取。皆輕。心念懺悔即除。是身所犯。若有所犯。說戒時至不得懺悔。當自憶持說戒竟然後懺悔。有忘誤犯者。心念自責滅也。心念自責滅者。眾學中不故作者是。故作下者。一人前懺悔者。是名輕也。故作中者。自性偷蘭。波逸提。波羅提提捨尼。是名中犯。一人前悔也。重者。十三僧殘。僧殘邊偷蘭。波羅夷邊偷蘭。此是懺悔中重者。不可悔者。四重突吉羅波逸提偷蘭。此罪不可悔也。若比丘共諍欲除罪者。先共鬥者懺悔。如草敷泥上令人過不污。共和合懺悔。覆惡上得生善。然後悔所犯也。阿浮呵那懺悔。如上文所說滅鬥諍言訟毘尼者。相打惡罵。是名為鬥。諍者。朋黨相助。是名為諍。言者。徹斷事官。故名為言。訟者。各說事理是非。名為訟也。鬥有三種。善不善無記。復應推諍緣因何而起。雲何懺悔而得滅也。此諍為初夜起中夜起後夜起。為前食起後食起中後起。為二夜起。為因法起。為因人起也。因初夜起者。此初夜漿。或言過初夜中飲。或言不中乃至長短非法群品受具。或言得或言不得。因是起鬥。如是一切皆如上犯毘尼文中說。此諍緣根本有六分別十八。何者為六。一者瞋恚。二者惱害。三者幻偽。四者慳嫉。五者見取。六者邊邪二見。瞋者。面色變異令人可怖。惱害者。能害他令惱。幻偽者。心不真實詐作虛事。是名幻偽。慳嫉者。貪前物不欲與人。名之為慳。嫉者。見他所得生惱。是名為嫉。見取者。取已所見為是。他見為非。是名見取。邊見者。見續為常見滅為斷。邪見者。謗無因果。是名六處所起。何者十八種分別。上起從法非法乃至說非說。十八種上起鬥。是名諍根本聚也。此鬥聚有二因緣滅。一者人現前。二者推求所起處。如六群比丘住捨衛城。向阿梨跋提河上浴。脫衣著岸上。後迦留陀比丘來。脫衣著六群衣上。出來不審諦。著六群比丘衣去。六群謗迦留陀盜衣。即屏處為作羯磨。迦留心疑往白世尊。佛言。汝取衣時作何等心取。迦留言作已想取。佛言。若如是者不犯盜也。因此即制。從今已去要具二緣。一推其緣。二人現前。然後作滅毘尼。是名滅諍毘尼。斷煩惱毘尼者。此毘尼斷欲界色界無色界見諦修道使纏。是名滅煩惱毘尼。使者。隨逐行人不令修善。是使義。久來所習難捨。是使義。能使人沈沒惡道。是使義。繫縛行人在生死中。是使義。能使人受身相續不絕。是使義。不斷煩惱是使義。怨家是使義。方便不捨是使義。作惡不斷是使義。十使者。見使疑使戒取使欲染使恚使色染使無色染使無明使慢使掉使。纏者。無明纏瞋恚纏懈怠纏睡纏掉纏悔纏疑纏自貪己物纏復貪他物纏。從是生鬥諍競訟。因此後生害心。纏縛行人不令解脫。是名纏義。又復纏者。我見纏疑纏戒取纏欲纏恚纏慳纏嫉纏無明纏慢纏掉纏。此十纏即是十結。是故名纏。欲界所攝十二居止。色界二十二居止。無色界四居止。見諦所斷。身見戒取疑。何者修道所斷。薄欲界貪慾瞋恚無明。得斯陀含果斷欲界貪慾瞋恚無明盡。得阿那含果。斷色無色界貪慾無明盡。得阿羅漢果。此所起煩惱應推求。何處起何處滅。起處者。於結使起處。生貪著染心。能生一切煩惱。何者結使起處。眼見身色生愛著心。計以為常亦計我。乃至意法亦如是。外六塵中六識內六觸。六受六愛六覺六觀。乃至五陰十二入四大識眷屬。觀此以為我以為常。因此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上起我起常故。能生結使一切煩惱。凡有五百故言一切也。是名所起處聚。滅聚者。於煩惱起處法中。生過患想。眼見身色乃至意法。作無常無我觀。識眷屬。作無常苦病癰毒箭在身空無我觀。作此觀已。能斷一切煩惱。是名滅聚處也。欲斷煩惱要作五種觀行。無常行苦行無我行寂滅法。空行。無常行者。唸唸不住病壞所加。是名無常。苦者。如癰如病如箭入心如物壞生苦。是名苦行。空者。觀我我所皆如幻化無有實法。是名為空。無我行者。觀一切諸法皆無有我。無常苦二行總觀一切有漏法。空無我二行。通觀有漏無漏法寂滅義。無有生死變易。故名寂滅法也。是故行者。常應繫心在五行觀也。所觀境界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乃至作六念處觀。及寂滅法身念處。安般念處乃至四無量心念處。食不淨想乃至斷想。雜阿含中應廣知。若作骨想壞想。從足至頂作不淨觀乃至散滅想。此是心所緣境界。若住三空中。隨用何門觀而斷結使。是名住三解脫門。若行人住地中時。應觀六地。一者白骨觀地。二者性地。三者八人地。四者薄地。五者離欲地。六者已作地。是名住地。見諦中所應斷者。有六。一身見。二疑。三戒取。四向惡道欲。五向惡道恚。六向惡道癡。修道所應斷。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無色染。五無明。六慢。七調。斷如此七煩惱。便得證果。斷三結得須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斷故得阿那含。一切結盡故名阿羅漢。是故言。此等斷故得果。以果分別於人。得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洹。得斯陀含果故名斯陀含。得阿那含果故名阿那含。得阿羅漢果故名阿羅漢。是名斷聚集處。比丘毘尼受具足者。或應或不應乃至齊量。或應或不應或聽或不聽。應齊量聽不應不聽。有犯不犯。如法者不犯。不如法者犯。如此次第應推。缽乃至房。應不應如上文所說。一切受具足人相應者。缽囊革屣針筒禪帶袈裟鉤紐繩腰繩盛眼藥筩藥□□畚詠□□□□飀□□吝駉馜□送□飀□縷□□覯□□□□□□□□埤□祅□□□□□櫬饋椸□騋婽□切誇□□□□□切姊□□櫬馬□□□□□□□□延覯□□□稚□□□奏息□□□言□□□視□婁□示□□妳妴饃禡秫□復□□□□樣□s□□□□□□□□□□□□□□□□□觶□□□□累饉飾□梱□檸□□□奏矩づ哤齱慼憎市濫氶潠諢慼慼撮]裀□縷□□□□□□□□榯□□埤□□覜餺□G□□埤□□□□餺□滶鞢撞秺D飾□□襛□□□埤□橙□□檸□累楷□□ヾ暴哤齱慼潸薄慼慼撥Q□□逆□□□饋□□矩聾褓□□□□縷□□榯□□□□稙妯□□埤□□禷觀□□西□□覅禈□駕業裀□□□d□□□飥□□□□□□□槫碌□□□□□妏□襏饋□量禸姪裀□□稚□□□□□□稜□□□驚詠模□□□□□□□□□榆Q□□逆□駕橙□□□□□□□□□□□□□□縷□示□□□□   推求所犯輕重聚。及起處緣可滅不可滅經。   毘尼母經卷第八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No. 1464   鼻奈耶序   釋道安述   阿難出經。面承聖旨。五百應真。更互定察。分為十二部。於四十九年之誨無片言遺矣。又抄十二部為四阿含。阿毘曇鼻奈耶。則三藏備也。天竺學士罔弗遵焉。諷之詠之。未墜於地也。其大高座沙門則兼該三藏。中下高座則通一通二而已耳。經流秦地。有自來矣。隨天竺沙門所持來經。遇而便出於十二部。毘曰羅部最多。以斯邦人莊老教行。與方等經兼忘相似。故因風易行也。道安常恨。三藏不具。以為闕然。歲在壬午鳩摩羅佛提齎阿毘曇抄。四阿含抄。來至長安。渴仰情久。即於其夏出阿毘曇抄四卷。其冬出四阿含抄四卷。又其伴罽賓鼻奈。厥名耶捨。諷鼻奈經甚利。即令出之。佛提梵書。佛念為譯。曇景筆受。自正月十二日出。至三月二十五日乃了。凡為四卷。與往年曇摩寺出戒曲相似。如合符焉。於二百六十事疑礙之滯。都謏然焉。上聞異要。煥乎可觀焉。二年之中於此秦邦三藏具焉。然世尊制戒必有所因。六群比丘生於貴族。攀龍附鳳。雖貪出家。而豪心不盡。鄙悖之行。以成斯戒。二人得道。二人生天。二人墮龍。一入無擇明恃貴不節。自貽伊戚。向使中門家子。遇佛出學。雖不能一坐成道。何由如此之困乎。然此經是佛未制戒時。其人所犯穢陋行多。既制之後。改之可貴。天竺持律不都通視。唯諸十二法人堅明之士。乃開緘縢而共相授耶。捨見囑見誨諄諄。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言切至乃自是也。而今而後。秦土有此一部律矣。唯願同我之人。尤慎所授焉。未滿五歲。非持律人。幸勿與之也。   鼻奈耶卷第一(鼻秦言去奈耶秦言真也去若干非而就真故言真也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三戒。無上戒戒。無上意戒。無上智戒。彼雲何無上戒戒。於此比丘比丘持戒。以戒解脫自嚴飾。習行成見。纖芥事即恐懼。應戒中戒。此謂無上戒戒。雲何無上意戒。於此比丘除婬乃至四禪思惟正受。此謂無上意戒。雲何無上智戒。於此比丘知此苦諦。知此苦習諦。知此苦盡諦。知此苦道諦。此謂無上智戒。以此三戒得立順真恆沙等過去當來今現在佛。佛藏佛寶佛祕要。以訓三乘聲聞各佛三耶三佛。   佛世尊。在鞞貰羅城(秦言廣博)獼猴江邊石臺園觀。去鞞貰羅不遠。名迦蘭陀鈐波。迦蘭陀子名須達多於彼止富財無際限。田業盈豐舍宅成就。像馬駝牛驢。錢穀珍寶。金銀真珠琉璃貝玉虎魄碼瑙硨渠珊瑚。即捨趣如來聽受法奧。得信樂意。以此信樂意得正受。剃除鬚髮捨家為道。共無限比丘。到拘薩羅城竹園結歲坐。當爾時穀貴飢餓。穀霜雹所殺離少遺脫。為蟥蟲所食。乞求甚難得。於是須達迦蘭陀子作是念。今穀貴飢餓。穀霜雹所殺雖少遺脫。為蟥蟲所食。乞求甚難。諸賢聽我所言。我有鞞貰羅國知識家親裡家。富貴無限。錢財田業無量。珍寶雜物豐盈。我等可共到彼福度親裡。諸比丘亦可得安身。及時可向鞞貰羅國。到彼已。比丘當供食飯漿湯藥衣被。於是須達多迦蘭陀子。於拘薩羅城結坐。結坐已竟。三月補納衣裳。一日竟衣已辦。即著衣持缽向鞞貰羅。將諸眾前行。漸漸到鞞貰羅。趣鞞貰羅獼猴江邊石臺。所作諸飯食飯諸比丘。自手斟酌。爾時須達多迦蘭陀子。到時著衣持缽趣鞞貰羅國親裡家乞食。乞食已即速出去。於時門外迦蘭陀家婢女子見須達多迦蘭陀子入親裡家。何以速出還。見迦蘭陀婦跽白此意。向者貴族須達多迦蘭陀子入親裡家還出甚速。將無疾病意愁耶。為不樂梵行犯戒。捨道就俗法乎。須達多母聞此語已。歡喜無量。不能自勝。即往須達多所。告須達多。身體輕健不。意無餘想婆。意有犯梵行耶。為欲犯戒捨道就俗法乎。若有此心速來。須達多捨戒習俗不妨佈施作諸功德。何以故。於佛眾中持戒甚難。學道亦難。聞此已。即報母言。我無疾患。亦無他想。無犯梵行。意不犯戒捨道就俗法。母復答曰。須達多汝當知此意。汝前婦端正無雙。若不欲捨道就俗者。可住續種繼後吾種姓熾盛。一旦無繼者錢財珍寶。盡為拘薩羅王所奪。須達多答曰。若聽我為道者。此事可隨。爾時須達多母語須達多婦言。我今敕汝。若月期三日後。著初嫁衣服好自嚴飾來白我。須達多婦即隨其教。月期三日後。著夫前所敬服。往須達多母所。即如事白。月期三日。今正是時。於是須達多母將此婦到須達多所。語須達多言。當知此婦端正無雙。可續種繼後莫使吾種姓繼斷。錢財珍寶為拘薩羅王所奪。留婦已即避出去。爾時須達多前抱此婦將屏處作不淨行。須臾間乃至三。當爾時帝釋降神處其胎。爾時須達多婦八月外九月堨籵k兒。面首端正無雙。前所言續種。母即名之為續種。爾時須達多作此惡行已。慚愧為人所辱。爾時須達多與比丘同學等體者結坐。結坐已。今方竟故來問訊。汝忍意。常不壞婆。氣力輕健不。結坐中供養充足不出乞食婆。無疾患婆意無若干想乎須達多答言。諸賢當知有忍意結坐盡充足。亦不出乞食。亦無疾患。唯意有他想。諸比丘答。若卿有忍意結坐竟盡充足。復無疾患。何故有他想。須達多前所犯。盡具向諸比丘說。即時彼諸比丘極好共責須達多。世尊以無數方便說婬之惡露。向婬念婬婬意熾盛。世尊說婬惡露如此。向婬犯貞念婬婬意熾盛。如是諸比丘極好責數已。即往世尊所。頭面著地在一面坐。以此所犯具白世尊。佛知即告須達多。汝審犯此事耶。答審犯世尊。世尊言。我以若干方便為癡人說婬之惡露。向婬念婬婬意熾盛。說婬之惡露如是。佛以若干方便。為沙門結戒。觀比丘十德當與戒。何等十眾德。持眾德養眾德行道(一) 不信戒者教令入信(二) 常自慚愧省己短(三) 犯邪者教令入正(四) 正者欲令重正(五) 現身學道滅結欲使後身無結(六) 後身欲使結滅不起(七) 習諸淨行(八) 得梵行欲不失(九) 欲使梵行久住(十) 沙門當共知。爾時世尊因此事因此義。集諸和合僧。結此戒。若比丘比丘犯戒。不捨戒戒羸。不自悔無淨行犯婬法者。此比丘波羅移菩提阿薩婆肆(阿薩婆四者不受僧不客也)。   佛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爾時有異比丘。拘薩羅國去城不遠有園觀。於中夏坐去園不遠。有雌獼猴。於彼止住。雌獼猴數數到比丘所。此比丘數數與彼獼猴食。如是獼猴不畏難彼比丘。比丘與獼猴為不淨行。彼大比丘眾中有同學共檀者。拘薩羅國結坐。結坐已補納衣。一日所成衣著衣執缽。到此比丘所。語比丘言。夏坐來不有患苦不。出乞食婆。意無若干想婆。比丘答。諸賢有忍意。於夏坐中無所患苦。亦無亂想。彼獼猴從外來逕趣此比丘。在前踞熟視比丘踞視。比丘已迴面。復看餘比丘。看餘比丘迴面看是比丘於是比丘前迴身背比丘。此比丘羞諸比丘不從獼猴。亦不眄視。獼猴見比丘不眄視。便起惡意。迴身攫掣比丘頭面傷壞便去。諸大比丘語此比丘言。向者獼猴來到此間。前舉目視卿。復視我等。便迴身背卿。見卿不語不眄視。便起恚意。攫掣卿頭面破便去。諸大比丘好切責數。得諸比丘責數已。即便自首。諸比丘語。雲何比丘。世尊竟不說無數方便說婬惡露耶。向婬念婬婬意熾盛。世尊盡說婬之惡露。向婬念婬婬意熾盛。卿雲何不觀此婬行。而為此惡行。如是諸大比丘責數此比丘已。即往詣佛所頭面著地。禮佛足在一面坐。彼比丘眾如前所見盡白佛。佛知告此比丘。審實爾不。比丘慚愧面顏失色。如被塵坌。右膝著地偏袒右肩。長跪叉十指白佛世尊。審實世尊。爾時世尊語此比丘。雲何比丘我豈不為癡人無數方便說婬之惡露。向婬念婬婬意熾盛。我盡說婬之惡露如是。佛世尊無數方便說婬。因此事因此義。集和合僧觀有十德。乃至梵行久住。世尊為諸比丘結此戒。若比丘比丘犯戒。婬意起不還捨戒戒羸。不自悔為不淨行。下及畜生有形之屬。犯者不受棄捐。彼雲何為戒。戒名者若比丘持二百五十戒無上戒戒。是謂戒戒。雲何不還戒。不還戒名愚癡亂意痛惱。捨戒者。為不還戒啞聾相向。還戒者。為不還戒。音聲不相關者。還戒不為還戒。若獨還戒者。不為還戒。佛塔前沙門塔前還戒。不為還戒。若離佛和上和上友阿闍梨阿闍梨友。離盡不依附。我不佛法中住。向諸比丘言。我今已往不為道。諸比丘語。汝不為道耶。答不為道。此為還戒。婬女色三處成棄捐。近常產道。是一棄捐法。近穀道是二棄捐法。若近口是三棄捐法。近男兒有二棄捐。近穀道近口。是二棄捐。不成男亦二事。有男有女二形者。有三與女同近。畜生有二。除口與女。同畜生雄者一棄捐。畜生捐者亦爾。畜生中有雄雌形者。二棄捐。雞鶚如上二非人女三處與女人同。此不淨行婆羅移。   佛世尊在羅閱祇鷲山。與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弟子。彼時比丘收拾薪草持用作庵捨。彼諸比丘入羅閱祇城乞食。後羅閱祇城中男女大小出城。壞諸庵捨。持去供用。諸比丘乞食後。還見諸庵捨。為人所壞。諸比丘復更取薪草作庵捨住。諸比丘復入羅閱祇乞食。羅閱祇城中男女大小復壞庵捨持去。如是至三。諸比丘見此已作是念。羅閱祇城中男女大小數出壞庵捨。彼眾中有比丘。名檀貳迦。瓦窯家子。便起此意。我等取此薪草持用作捨。吾等入城乞食後城中男女出壞吾等庵捨。我於城中有木工師。是我親裡。我當往從乞材木持用作捨。檀貳迦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祇城。向木工師捨語木工師。卿知不。王阿闍貰兜賜我材木。卿當與我木工。答曰。若王賜賢木隨意取。彼檀貳迦比丘自取材木官之要。好材盡取斫截。聚著一處守。羅閱祇城人按行羅閱祇城。到大聚材木所。見官所禁材木段段聚在一處。見已尋向木工所。即問。木工何誰取官材段段截聚著一處。木工尋答。達貳迦比丘來敕我官賜吾材。卿當與我。此比丘取材木段段截聚著一處。爾時守城人即遙瞋阿闍貰王。即往阿闍貰王所。白王言。大有惡材木不用。乃取好材與比丘為王答。吾無此教。爾時王阿闍貰敕使人召木工。即奉王教走召木工。王阿闍貰有教召卿。木工即時隨信到王所。中路值達貳迦比丘。木工見達貳迦比丘已。即前禮言。坐尊人故。將我到王所。比丘答言。並且在前吾尋後到。爾時木工即到王所。王見木工。即問。卿非人。何以自由官好材木取與比丘。木工尋對。大王當知達貳迦比丘來到材所。作是語言。官賜我材。卿當與我。即對比丘王審賜卿。便隨意取。王問木工言語未竟。達貳迦比丘來到王所王遙見比丘來。便敕傍人將此木工。權著下房。前此比丘。聞王教令。將木工去。前比丘。王問比丘。今至誠時官好材木輒取。段段截聚著一處。比丘答王。王賜我材。我省無此教。比丘答王。王不憶初作王時那。爾時持薪草水三事。佈施沙門波羅門乎。王見比丘作此詭言。王答。比丘我所施者。乃及無主。不及有主去。比丘往受王法。爾時阿闍貰王瞋恚熾盛。憶世尊功德。須臾頃默然不語。敕比丘去還。所止。莫復更為。爾時阿闍貰王傍臣百官皆放聲大言怪。此比丘於死得脫。爾時達貳迦比丘還詣大眾所。語大眾言。諸賢當知。向者大王欲取我殺尋復放我。諸比丘問。有何事故。此達貳迦比丘具向眾說。其中有頭陀乞食比丘。聞此語各懷羞恥。往詣世尊。白如此比丘所說。爾時世尊顧謂阿難。速去阿難。入羅閱城住四徼道頭。告作此語。若比丘盜五錢以上盜直五錢衣。若盜此者。阿闍貰兜有何刑罰。爾時阿難受世尊教。頭面禮足遶三匝。共二比丘入羅閱祇城。到四徼道頭。告中行人。若比丘盜五錢直五錢衣。有盜此者。阿闍貰王有何刑罰。爾時羅閱祇城四徼道人。即報之言。若比丘盜五錢直五錢衣。王阿闍貰有教非沙門。爾時阿難尋出羅閱祇。還詣佛所。即白佛言。羅閱祇城中問諸行人。若比丘盜五錢直五錢衣。王阿闍貰有教非沙門。爾時世尊因此事。和合僧聚觀有十德。世尊為沙門結戒。乃至梵行久住沙門當知此事。若比丘於村落城郭有盜意。不與取以此形像不與取事。若王若王大臣捉比丘打縛。驅著界外。或作是語。咄比丘。汝非賊。汝非小兒。汝不癡。作此形像。不與取波羅夷。不受多捨比丘住。拘薩羅處。彼處近關。商人來到語比丘。與上人少物。令我得過關。此物與上人半。彼比丘受此物已而反悔我不犯棄捐不受。彼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告彼比丘。若比丘度關過物者。至五錢直五錢物。取賈客。顧已為成棄捐不受。除賊飢餓嶮道。時彼村籬柵及塹牆壁。圍彼牧象馬駝牛驢。以繩連繫。若比丘畜生中。盜解其繩而度籬柵波羅夷。度塹棄捐。度桓牆成棄捐不受。若出牆外。為成棄捐不受。若外空澤中驅來入牆。為成棄捐不受。入塹為成棄捐不受。入柵內為成棄捐不受。若家家轉當得水分。若比丘以盜意決水。放下至五錢。為成棄捐不受。若手若腳。若木若鍬。盜決為成棄捐不受。彼比丘在水浴。浴未竟決溝放。彼居士瞋恚言。此比丘詐浴而決溝放。彼比丘各懷疑。我等不成棄捐不受耶。彼比丘以此事而白世尊。世尊告曰。若以盜心決者。下直五錢。而決為成棄捐不受。及池水或有主或無主。中有鳥。以鳥故施羅網。若比丘以盜意。若網內若網外而盜鳥。下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網內網有主也網外池有主也二事互有主也)鳥或有主或無主。若比丘以盜心取鳥。為成棄捐不受。若居士以身瓔珞。曝著日中在屋上。若鳥有主無主。彼鳥若撥珠瓔及諸瓔珞持去。若比丘奪之。若以盜意奪有主鳥。下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若比丘以新染衣屋上曝。若風吹墮地。若比丘持入捨而反悔。我不成棄捐不受盜婆。彼比丘白世尊。世尊告曰。若以盜意。為成棄捐不受。若不以盜意。不成棄捐不受。如是衣若中閣墮下地。若下地至中閣。中閣至上閣。若以盜意。為成棄捐不受。如是及種種物。及麻米豆錢。大麥小麥。黑豆芥子為首。若以盜意取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彼園果樹胡桃□子椑桃梨為首。若比丘取食。便懷疑意。我不侵眾僧及不與取。不成棄捐不受婆。彼以事白世尊。世尊告曰。不成棄捐不受。若非僧結界堙C其有沙彌取果無苦也。師子竹園外殺鹿食肉飲血而眠餘殘。若比丘取食。是師子覺已求而不得。遍求鳴吼。佛知已問阿難言。何故師子繞園鳴吼。阿難以事具說。佛告。若比丘師子所食殘。下直五錢而食。為成棄捐不受。虎亦如是。及羆熊獼猴至豹畜生食肉。及兩足鷲鴟鵠鷹鷂為首。所食肉奪者。世尊告。若鳥以取食而奪。為成棄捐不受。若驚走來欲護令不取。不成棄捐不受。若比丘親裡屠兒不與肉而取。便懷疑我不犯棄捐不受婆。彼白世尊。世尊告。若以盜意取者。為成棄捐不受。若以親裡取。不成棄捐不受(王捨國竟)佛在捨衛國與大比丘俱。從拘薩羅來至捨衛國薩羅槃園間遇賊。彼賊或以王力。或以村力捕得奪彼賊衣缽還比丘。彼比丘各懷疑意。我不成棄捐不受婆。以事白世尊。世尊告。若比丘在賊許以力奪衣。為成棄捐不受。若王力村力奪與者。不成棄捐不受(以不口告故若言而奪不受)一比丘從拘薩羅來道中。為賊所剝。彼比丘以親裡力而還奪賊衣缽。奪已。比丘便懷疑意。我不成棄捐不受婆。彼比丘以事白佛。佛告。賊已得不可以力奪。若以力奪教他奪。為成棄捐不受。若比丘與直贖得取。於是尊者優波離白世尊。若比丘眾僧財不與取。是誰物不與取。世尊告。若財以入面門。今當食負去者。為成棄捐不受。如是財物當分是取。為成棄捐不受。尊者優波離若眾僧物眾僧所須。彼比丘不與取。是誰棄捐不受。世尊告。眾僧物難賞。若檀越與財物彼功德斷。是故棄捐不受。優波離復白世尊。佛塔寺綵幡蓋。若比丘不與取。是誰棄捐不受。世尊告。若佛塔寺物取者。為成棄捐不受。聲聞塔亦爾。謂檀越施與塔寺斷彼施主福。為成棄捐不受。盜塔寺物入地獄。佛世尊住那竭國揵抵越園(園主名也)有優婆塞。自以信自在自悲自意。開作講堂已。私施與尊者羅雲。於是尊者羅雲受是講堂已。出行兩月。彼優婆塞聞尊者羅雲受講堂已行至兩月。彼優婆塞聞已。持講堂施與招提僧。於是尊者羅雲行至兩月已還到那竭。羅雲聞檀越持講堂施與招提僧。聞已到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尊者羅雲以事而白世尊。佛告。汝羅雲。至彼優婆塞所。到已作如是說。我於汝優婆塞作不可事苦事。非事不淨事。非沙門事。不隨順耶。於是尊者羅雲受世尊所說。極受持。受持已從坐而起。遶佛而去。於是尊者羅雲盡夜已早起著衣持缽。入那竭乞食。入那竭乞食已。往到彼優婆塞所。彼賢者眼遙見羅雲來。見已從坐起。一向著衣。又十指。至羅雲所白曰。善來羅雲。善哉羅雲。久乃來就此坐。隨所施坐。羅雲坐之。坐已告優婆塞言。優婆塞。我不於汝不可事苦事。非事不淨事。非沙門事。不隨順耶。如是說已。優婆塞言。汝於我無有非事。乃至不隨順。聞是語已。羅雲從坐起還至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如事白佛。於是世尊以此事和合僧會已。世尊告諸比丘。有十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施一比丘已奪持與二。是非法施。是非法受。是非法用。施二已奪二與二。是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奪二以與多者。是非法施受。是非法用。施多已奪與一。是非法施受用也。施一已奪與二。奪多施與僧。與僧已奪與他僧。與二僧已奪。與比丘尼僧。奪比丘尼僧已。與他比丘尼僧。僧鬥作二分未合。奪一眾與一眾。或助一或不助一。是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前施是施。後施非施。檀越施雖得自在。正可守護。王是地主。即床臥主。衣缽在比丘。此應用。如是佛說不與沙門結戒。即於蒲萄園中有主。有比丘上樹不與果上樹取果。取果波逸提。若取果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如是一切生果一切生花。在甘蔗園。園有主。若比丘不與截取持去。波逸提。果滿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藕根有主無主。若比丘取有主者掘地。為波逸提。截為波逸提。下直五錢。成棄捐不受。如是及一切根比丘食處而受兩分。下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言二人犯妄言)及請飯兩分亦如是。若近國界比丘教王。各各相伐為成棄捐不受。若自將導成波羅夷。相伐起軍波逸提。所得下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   ◎佛世尊在跋署村(金剛)跋渠沫江(秦言槃曲)與大比丘僧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觀諸惡露極觀莫疲坐。觀食不淨想不忘。何以故。觀惡露者得大果功德福。爾時諸比丘作是念言。世尊說惡露不淨行。乃至坐觀食不淨行。不淨行觀此行已。當得大果大功德報。諸賢當共勗勉觀不淨行。乃至坐觀食不淨行。我等觀此行已。當得大果大功德報。是諸比丘觀不淨行。極觀不淨行。乃至坐觀食不淨行。作是觀行時。厭此臭身眾惱集會。還自慚愧。用此身為。何時當脫此苦。譬如壯夫端正無雙。以諸珍寶瓔珞其身。隨時澡浴香熏塗身。頭著寶冠及花鬘飾。身被天衣不受塵土。手腳柔軟髮紺青色。鬚髭奮吒。為人中最。若以死蛇及狗。死人青膀膿爛食不盡。段段異處。便血塗染臭處不淨。以此三屍瓔此人頸。人甚穢惡眾惱集會。還自慚愧。何時當早脫此患去。如是諸比丘觀諸不淨。乃至坐觀食不淨行。厭此臭身意自念言。何時當死。爾時眾中有一比丘。觀不淨行。乃至自患厭即捨本位。往獵師種沙門崛比丘所(沙門崛其名也)語沙門崛言。賢嚴比丘能殺我者。當雇卿三衣。爾時沙門崛比丘手執利刀斷其命殺此比丘已。執刀詣跋渠末水坐洗其血。時水上有立魔天(現神足在水上也)讚沙門崛比丘言。善哉善哉。賢嚴成大功德。能取精進比丘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泥洹者令般泥洹。時沙門崛比丘作是念。誠如天言。我大得功德。令諸比丘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泥洹者令般泥洹。既度沙門加得三衣。喜自慶賀。爾時沙門崛比丘信此倒見已。執向者刀。還至眾中房房告。令我能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泥洹者令般泥洹。時諸比丘觀不淨行。乃至自厭臭身穢惡。房房中諸比丘出。詣沙門崛比丘所。作是語。能取我輩殺斷命者。當雇卿三衣。時沙門崛比丘執利刀殺一二三四五乃至六十比丘斷其命。爾時世尊十五日說戒。在大眾中敷高座坐具。坐定遍觀眾比丘竟。見諸比丘坐少不足言。世尊知問阿難。雲何阿難。今日眾僧坐何以希集會說戒。時阿難承世尊所說。善受持右膝著地。偏袒右肩整衣服。叉手向佛。白世尊言。世尊。敕諸比丘觀不淨行。乃至厭身臭處行不淨行。坐觀食想。已得大果大功德。爾時諸比丘各自相語。諸賢當知。世尊說觀不淨行。行不淨行已。得大果大功德。我等當共觀不淨行。行不淨行已。得大果大功德。爾時諸比丘觀不淨行。行不淨行已。厭此臭身。譬如壯夫端正無雙。以諸珍寶瓔珞其身。隨時澡浴香熏塗身。頭著寶冠及花鬘飾。身被天衣不受塵土。手腳柔軟髮紺青色。鬚髭奮吒為人中最。若以死蛇及狗。死人青膀膿爛。食不盡。段段異處。便血塗染臭處不淨。以此三屍瓔此人頸。人甚穢惡眾惱集會。還自慚愧何時當早脫此患去。如是眾比丘觀諸不淨。乃至坐觀食觀不淨行。厭此臭身。意自念言。何時當死。爾時眾中有一比丘。觀不淨行。乃至自患厭即捨本位。往獵師種沙門崛比丘所。語沙門崛言。賢嚴比丘能殺我者。當雇卿三衣。爾時沙門崛比丘手執利刀斷其命。殺此比丘已。執利刀詣跋渠沫水坐洗其血。時水上有立魔天。讚沙門崛比丘。善哉善哉。賢嚴。成大功德。能取精進比丘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時沙門崛比丘作是念。誠如天言。我得大功德。令諸比丘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既度沙門加得三衣。喜自慶賀。爾時沙門崛比丘信此倒見已。執向者刀還至眾中房房告。令我能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時諸比丘觀不淨行。乃至自厭臭身穢惡。房房中諸比丘出。詣沙門崛比丘所。作是語。能取我輩殺斷命者。當雇卿三衣。時沙門崛比丘執利刀殺一二三四五乃至六十比丘斷其命。以是之故比丘僧說戒希少。善哉世尊。願說餘方便。使諸比丘得無量智慧之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安般念廣修其行。食息之頃莫失安般念行。何以故。行安般念廣修其行。後得大果有大功德報。於此比丘中。比丘若在村落。若在城郭依彼止住。到時著衣持缽。入村落乞食。將護其身。專定六根莫失至行。若眼見色不興起想染著之意。作如是行。則成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不興起想染著之意。意不適彼則成意根。若於村落乞食之後。取衣缽著房中。先洗腳舉尼師壇著肩上。求無人處。向彼閑靖樹下露精草廬。園外平處塚間山谷巖窟。依彼止住。若至閑居。若至樹下布尼師壇。結加趺坐。平坐不傾猗。繫念在門(鼻也)比丘念息頃息出亦念。息入亦念。息出長亦知長。息入長亦知長。息出短亦知短。息入短亦知短。身諸毛孔息出盡覺知。身諸毛孔息入盡覺知。若意定覺滅出息。覺滅入息。身口意覺滅出息。覺滅入息(出息為安入息為般)譬如旋作輪。若旋弟子。牽旋長亦知。牽旋短亦知。(此土亦作此輪作南土名之為勃勃作大品衍中輪同此)比丘如是行安般念廣修其行。乃至意念學滅出息入息。作是行安般念廣修其行。得大果有大功德報。爾時諸比丘各自相敕。世尊憐愍卿等。說安般念。欲使我等廣修其行。行安般念廣修其行。已得大果報有大功德。卿等來共至所在。行安般念廣修其行。不失安般念。何以故。行安般念廣修其行。得大果報有大功德。爾時諸比丘行安般念廣修其行。逮無量智慧。證得阿羅漢道。爾時尊者阿難詣世尊所。頭面禮佛足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曰。世尊。廣說安般念行。乃至廣修其行。諸比丘承佛聖教行安般念。皆得無量智慧。證得阿羅漢道。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以是妙行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諸比丘當防此事。若比丘若人人形之類。自手念斷其命。若持刀。若使他持勸他使死。若稱譽死。或作是語。咄此男子用此苦生為。汝生不如死。彼人心從此心作是念。無數方便勸他使死。若稱譽死。設使此人就死者。如是比丘棄捐不受比丘。在避屏處。持弓刀弩關機(機射科)及阱用是殺人者波羅移不受。比丘向官讒言以官勢殺人者。波羅移不受。比丘鞞陀路婆(鬼著屍也使起殺人)若作咒若作藥持用殺人。波羅移不受。比丘作弶□人頸殺。波羅移不受。比丘和合吐下藥。若灌鼻若從下灌。若鍼灸出血。若著眼散持用殺人者。波羅移不受。若復比丘女人懷妊。有殺心持手按腹。若教他人按。若兒女人死。波羅移不受。若一死二死俱波羅移不受。若比丘懷殺心教人投火赴水投巖。作是殺人者。波羅移不受(外道多爾故戒)比丘懷殺心密作書。讒使持書人云有重罪。令殺彼。若殺者。波羅移不受。在母胞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比丘若於彼懷殺意咒墮人胎。作是殺者。波羅移不受。佛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爾時。尊者薄佉羅處鍜作園中(鍛作人立此園故以為名)止房中遇患病苦。尊者分尼侍扶給水漿。爾時薄佉羅語分尼。往詣佛所。持我名字頭面禮世尊。聖體康強輕利不。起居有力得行道不。往作是語。近日薄佉羅比丘在鍛作園止房中遇病困。此比丘遙禮世尊。聖體康強輕利不。起居有力得行道不。薄佉羅比丘欲來覲世尊。但患身無氣力。至世尊所問訊。善哉世尊。願屈意至鍛作園。為薄佉羅比丘。爾時分尼比丘速疾速疾受薄佉羅比丘語。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具如是白。善哉世尊。願屈意往到鍛作園薄佉羅比丘所。為薄佉羅比丘故。世尊默然不答。爾時分尼見世尊默然可。便從坐起。頭面禮足遶佛三匝而去。爾時世尊見分尼去不遠。食後從禪起。往至鍛作園薄佉羅比丘所。薄佉羅比丘遙見佛來。欲從坐起。然無氣力得起。爾時世尊語薄佉羅比丘言。不須起但臥。更有餘坐。吾當昇座。坐定後。世尊告薄佉羅比丘。堪忍漿粥得消化不。體中苦痛疼有除降不。除降覺增覺損不。薄佉羅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不堪忍漿粥無有消化。有苦痛疼。但增無損。覺增不覺損。譬如世尊有力之人以索纏頭此人如是頭苦痛痛疼。如是世尊。我頭痛疼亦如彼人無異。以是故。不堪忍漿粥無有消化。但有增無損。覺增不覺損。譬如世尊。有力之人手執利刀頭而讚頂上。如是頂上患苦疼痛。我今頭痛。世尊亦爾。但覺增無損。譬如世尊有力之人執刀刺牛腹患。此腹疼痛不可言。我今如是。腹疼痛亦如彼。譬如世尊有兩健人捉一羸者。各持手腳於火坑上轉旋。此人疼痛不可言。我今世尊身如是。以是故。不堪忍漿粥。但覺增不覺損。我今世尊欲持刀自刺殺。不堪取生。佛言。我還問卿。汝當答我。雲何薄佉羅。夫言色者有常無常耶。答無常也。雲何苦無常者為苦為樂耶。答苦世尊雲何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或復於此聞諸道證言是我所非我所。有信者不。不也世尊。雲何薄佉羅。痛想行識有常無常。無常也世尊。若無常者。苦耶樂耶。答苦也世尊。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或復於此聞諸道證言是我所非我所有信者不。不也世尊以是之故。薄佉羅所有色過去當來今現在。內外大小善惡。若遠若近。此一切我所非我所盡。無觀諸法等。以是故。薄佉羅。痛想行識過去當來今現在。乃至觀諸法等。薄佉羅聞說諸道證。覺色空無所有則得解脫。得解脫已智慧生。我今生死盡逮淨行。所作已辦不復處胞胎。如是痛想行識不復更。乃至不處胞胎。以是故。薄佉羅。莫恐莫。怖汝不復入惡道。不生惡道中。去處不遇惡。世尊說已。逕還精舍中即日夜半有二天人。色像無雙。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其一天人前白佛言。尊者薄佉羅得護解脫(第三軟根也)次第二天前白佛言。尊者薄佉羅於解脫得解脫(二解脫一時解脫二無疑解脫時是信無疑法也各於三時鈍根法利根而其人云六阿羅漢無疑解脫四以下時解脫第五能通六火氣四以下不能通也其人云爾實三已下時四已上法耳此人三已下人故曰護也)。諸天作是語禮佛而去。◎   鼻奈耶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二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爾時世尊即於其夜。告諸比丘。向者有二天來問此義。尊者薄佉羅得解脫護。第二天問。於解脫得解脫。受解而去。佛告一比丘。往詣鍛作園薄佉羅比丘所(祇洹牆埵酗遜泵鷘臟馱@也)作是語。君聽世。尊教及天問。莫恐莫怖。不生惡處。不於惡處生。所生處無有惡。此世尊教。昨夜有二天來至我所。一天者問。尊者薄佉羅得護解脫不。第二天問。尊者薄佉羅於解脫得解脫不。此薄佉羅是天語。比丘聞佛教已。往詣鍛作園。時薄佉羅語侍病比丘。諸賢共舉我著床上舁出門。不堪取活。我今持刀欲自刺死。諸比丘即著床上舁出門。時大比丘眾於門外經行。彼佛所遣比丘詣經行比丘所。作是語。薄佉羅比丘住何所。欲往問訊。眾比丘答。薄佉羅比丘今舁出門。持刀欲自刺死。若欲問訊。便往。時此比丘逕至薄佉羅所。薄佉羅遙見一比丘來。即語侍病比丘。小停床住待此比丘來。即便停床。彼比丘至語薄佉羅。如佛所教具向說之。乃至此是佛教。此是天語。薄佉羅答。我所得者世尊亦知。我所見者世尊亦知。是故我無疑。於色有常無常乃至行識。若復無常。苦空變易之法。及於諸法聞沙門證。是我所非我所悉無。如其實等見。我所知者諸天亦知。我所見者天亦見。是故我不疑有常無常。乃至等見無疑。宿對見逼持刀自斷命。作是語已。便舉刀自刎。諸侍病比丘皆自疑。我等不犯波羅移不受婆。我等共舁出者往問佛。佛答。若厭患殺意授刀與者。若教使死有殺意。舁出者。波羅移不受。若有慈悲喜護。隨意不逆病者。不有波羅移不受。   拘薩羅界有諸比丘止住。此比丘數數鬥。二國王有比丘。驛使送書。若導軍前殺人教他殺。波羅移不受。   佛世尊在羅閱城竹園迦蘭陀處。爾時調婆達兜十二年誦經學道。稟受教授無有休懈。於其間聞佛所說經。盡皆諷誦。親近巖穴無事樹下空處塚間。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難提。金鞞羅比丘等共侶。此調達於世尊不起惡意時。初不犯戒如毫毛。後正起噁心於世尊。於是便犯戒。彼諸堂室地盡布坐具。世尊先以結戒不洗足不得入。爾時調達不洗足而入。時有優缽色比丘尼。語調達。雲何調達。世尊制戒言。不洗足不得入。調達答。何弊惡比丘尼。汝知戒能勝我耶。即以力士力拳打比丘尼頭上。比丘尼即命過。諸比丘如狀向世尊說。世尊告曰。愍此惡人得無限罪。此比丘尼得阿羅漢道。時世尊緣此事集和合僧結戒。若比丘若男若女。自手斷命犯者。波羅移不受。   佛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目犍連為執杖梵志(手所持杖似人頭)所打如壓竹筒乃命盡。彼國人民即知。尊者目犍連為執杖梵志所殺。身體碎爛如壓竹筒。馬師弗那跋二人聞師為人所殺。瞋恚熾盛毛衣盡豎。以大力士力盡取執杖梵志殺。佛觀此事知而告馬師弗那跋比丘。我今與卿等說四句法義婆。(四諦)時馬師弗那跋慚愧無顏。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我等罪重不敢聞此深法義也。世尊慇懃問。乃至再三。世尊愍此惡人。離我遠離深法遠。即因此事為諸沙門結此戒。若比丘自手殺人。教他殺者。波羅移不受(此二人墮龍中。在揵陀越國西失利虎頭山水中瞋佛昔不與說法。欲出水壞佛法。輒有化佛在其前。立曰汝。汝欲聞四深法義婆。恚便止。如是非一。此二人佛從弟)。   佛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耶捨比丘。將從弟子二百五十。尊者跋陀西.跋檀陀兒將從弟子。亦二百五十人。從拘薩羅國來至捨衛國。欲覲世尊問訊。諸比丘在祇洹門外談論。聲徹門內。世尊聞大聲。世尊知而問阿難。門外有何等人談論聲高乃徹此間。時阿難具白世尊。是諸比丘論義之頃。眾人雲集語聲遂高。即遣阿難。語耶捨眾及跋陀先眾。世尊告卿等。不得於此捨衛國夏歲坐。時阿難承佛教。即詣耶捨眾及跋陀先眾所。世尊告卿等。不得在捨衛國夏坐。時尊者耶捨及跋陀先眾。即詣跋渠末江水邊。作廬舍結夏坐。當於爾歲人民飢餓。霜雹飛蝗食穀。乞求難得。時諸比丘作是念言。卿等知不。今穀貴時霜雹飛蝗食穀。乞求難得。我等共詣鞞捨離國諸長者家。各各相稱譽。長者知不。此某甲比丘名是姓是。得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亦逮慈悲喜護。得四空定止觀安般守意。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共同此語各相讚歎。然後於此國當得供養。國王大臣長者婆羅門行道庶民。當得衣被乞食床臥病瘦醫藥。時諸比丘入鞞捨離國。諸長者前各相稱譽。長者當知。此某甲比丘名是姓是。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時諸長者皆信。謂呼得道。隨時供養眾僧衣裳飯食。諸佛常法。眾僧集會。有二時節春後月(外國三時分一年春三月坐後一月詣佛詣師二時亦爾)往詣佛所禮覲稟受佛所說法。吾等當學於夏坐中諷誦。歲後月夏坐訖。三月中補納衣。一日竟衣。執缽往詣佛所。此二時節眾僧大會。爾時跋渠末江水邊夏坐比丘。三月補納衣。一日竟衣至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詣佛所。諸佛常法有遠來比丘。先問於夏坐中。善得誦經行道。得無惓耶。時世尊以此句以此義告比丘曰。諸比丘等誦經行道得無惓耶。諸比丘答言。我等世尊。無有疲極。跋渠末江水夏坐沙門身體肥盛。血脈隆脹。其捨衛國夏坐沙門。身體羸瘦顏色無光。氣力微少。江水邊諸沙門語捨衛國比丘。卿等何以羸瘦顏無光澤。答曰。卿不知耶。此國穀貴乞求難得。以是故。身體羸黑顏無光澤。卿等何以獨肥盛顏光暉暉。此諸比丘如狀具說。羸比丘聞是語。甚怪所以。雲何卿等以少臭食故。言是上人法。此諸比丘極甚責數諸比丘。雲何比丘。世尊無數方便說妄語之罪。不妄語者歎其德。諸比丘各詣佛所。頭面禮足坐一面。即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知而問曰。諸比丘實為此事耶。諸比丘慚愧兩膝著地。叉手向佛。審爾世尊。世尊告曰。雲何比丘。我前不為癡人無數方便說妄語罪。不妄語歎其德。卿等雲何種此罪根。佛以無數方便。因是事緣和合集僧備十功德。為沙門結戒。使諸沙門得知此義。若比丘不知不見上人法。我得諸德。我知我見善處無為。我知是見。是此比丘若於餘時。若有人問。卿是阿羅漢非。答言。非我無狀。前作是語。當淨其過。憶所作事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妄語誑言不淨。除過而故為者。比丘波羅夷不受。   佛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年少學道日淺。不悉法去真念根未定。行無節度。若至他家自稱上。人法。時大比丘眾執缽著衣。入捨衛國分衛。聞年少比丘自稱言我是上人法。諸比丘聞得食出城去。往詣年少比丘所語言。卿莫數數至他家。莫自稱言是上人法。年少比丘答曰。諸長老比丘常至他家。況我何不得至他家耶。如是諫不從。長老比丘語諸長老比丘。往詣佛所。具白此事。世尊告曰。譬如比丘大空曠深山有泉水處。中有龍象下入泉水。選取藕根。洗泥土卻極令使淨而取食噉。此諸龍象食各飽滿。氣力強壯歡樂不暴。不相殺害無有死苦。大象群中諸小龍象。若下入深泉水澤。取藕根竟不洗淨。合泥土食。食已氣力轉微無復歡樂。緣是故。共相殺害而有死苦。如是長老比丘婬怒癡離。久修淨行。又不數至諸檀越家。以不數至檀越家故。不信法而來求信。信者重令信。若得咒願物意不染著。不懷嫉妒。若受信施而得消化。不相謗苦無邪偽意。此諸長老比丘。眾中有年少比丘。學道日淺未解法去真。自相稱譽言上人法。所至到處。不信法者增其不信。若常信者損其本心。所得信施懷染著意。嫉妒結友不解無常。而取食之。食之已顏無光澤。無有氣力。以是故而有死苦。時世尊緣此事集和合僧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至長者家。恆自稱譽言上人法者。比丘波羅移不受。   佛世尊在羅閱城竹園迦蘭陀所。時調達初求作沙門。齎三百千兩金。所乘象亦直金百千兩。像之乘具亦直金百千兩。調達所著衣裳服飾亦直金百千兩。出家剔除鬚髮著袈裟。捐棄國土入山行道。誦經稟受。於其間世尊說經法盡誦上口。彼亦有大神足比丘。往以閻浮樹名故。此地名閻浮提。諸神足比丘往取閻浮果。持來食噉。去閻浮樹不遠。有大呵梨勒園大阿摩勒園(各相去五十由旬)或至鬱怛曰取自然粳米。持來食噉。或至兜術天上。取天甘露持來食噉。或至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種種變化飛騰虛空。調達見如是起憎嫉意。我當何時有此大神足。往詣閻浮樹下。取甘果來食。乃至飛騰虛空無所罣礙。便生念言。我今先當往詣佛所問神足道。便往佛所問神足道。世尊知此調達當為此不救罪。於此佛法作無益事。是故佛語調達。去不須問神足道。但思念無常苦空無我。思此事。調達聞此不入神懷。意故念神足。復作是念。舍利弗者大智慧人。當往問神足道。當不逆我。即往問舍利弗神足道。見佛不然故不向說。復作是念。此目揵連者於聲聞中大神足第一。當往問神足道。便往問神足道。目揵連亦不與說。復作是念。此阿難者是我小弟。世尊亦說。於聲聞中多聞第一。當往問神足道。必向我說神足道。往詣阿難所問神足道。時阿難未得神通不慮此事。又己垢未盡。所聞神足便向說。時調達從阿難稟受神足道不忘。便向空靜處樹下深山園果處所。習行此法晝夜不懈。便得世俗四禪。依此禪便得神足。以前所言誓往詣閻浮樹下取果來食噉。乃至兜術天取天甘露。無數方便變化非一。時調達便起妒嫉意。向如來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生處種姓不能勝我。此亦釋種我亦釋種。有何差降。所以人來供養者以其神足。我今亦當以神足教化受化者多。彼復作是念。今王頻婆娑羅。以在沙門瞿曇道。阿惟越致聲聞。我不能以神足化此。調達至聰明翻揵。天文地理虛空星宿盡明達知。遍觀眾人唯太子阿闍世王相備具。此太子必作王無疑。我今當往以神足化太子。使此居門當受我教。時調達化身為象。往至阿闍世太子所。從壁入門中出作若干變化。欲使阿闍世太子知是調達。復化身為馬出入無礙。或從門入從非門出。或化諸珍寶以作寶冠。在阿闍世太子膝上。太子便取冠之。雖爾知是調達變化所作。復化作小兒金銀瓔珞其身。在太子膝上坐。太子抱弄唾哺嗚口。亦復知是調達變化。時阿闍世太子便起嫉妒恚意。調達神足乃欲勝佛。便興供養衣服飲食床臥病瘦醫藥。日送五百釜飯。至調達所。嚴五百乘車。將從自至調達所。亦有五百比丘。在調達所坐食。時諸大比丘眾。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分衛。時諸比丘聞阿闍世太子供養調達無能過者。乃至嚴五百乘車。至調達所。調達所將從五百比丘坐食。諸比丘聞已。往詣佛所。具白此事。世尊告曰。汝等莫詣調達所受供養。莫興起羨意。何以故。如飲毒藥豈有不死者耶。既自飲毒復飲他人。譬如比丘建陀利樹果生枝折。竹葦子生則死。如騾懷軀二命俱死。如是比丘。調達供養既自飲毒。復飲他人。譬如比丘。大力之人執杖打惡狗或破頭鼻。狗遂惡不。比丘答言。唯然世尊。如是調達所得供養。意遂熾盛。念此愚人長夜受太山罪。時調達便興此念。我今供養勝於如來。如來何以禁固眾僧。不使來受供養。調達興念適竟便失神足。當於爾時。尊者目揵連在羅閱城迦陵伽峪。時目揵連同學比丘名陜浮陀。拘利長者子。修四等心生梵天上。陜浮陀梵即以天眼見調達失神足。時陜浮陀梵如人屈申臂頃。從梵上至目揵連所迦陵伽峪前。白尊者目揵連。尊者知不。調達已失神足。目揵連可往白世尊。調達以失神足。目揵連便興此意。坐入三昧觀調達心。時目揵連便入三昧。知調達已失神足。時目揵連默然可天所白。天便還天上。時目揵連見天去不久。即坐三昧至竹園所。去佛不遠。從三昧起。整頓衣服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如陜浮陀梵言。調達失神足。如是語頃。調達將從五人瞿婆離騫陀羅婆婆迦留陀帶三文陀羅[口*系]頭(戶摭反)世尊遙見調達將從五人來。世尊顧語目揵連止止。護口不須作是語。此癡人來當自有言。時目揵連便作是念。我今入三昧正受。於此間坐。使調達不見我。時調達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今世尊老大氣力微弱。年已時過。善哉世尊。敕諸眾僧受我供養。世尊答曰。如舍利弗目揵連等大神足人。來索眾僧。吾尚不與。況汝在懷抱受他唾哺。當與眾僧。時調達便興此念。雲何世尊獨歎舍利弗目犍連。而閼絕我德。時調達便起惡意。向佛及舍利弗目揵連不辭。即從坐起去。世尊告諸比丘。信施甚重。比丘墮人冥中。不得言得。前所誦者今懈不諷。不得證言得證。譬如力士切筋作索用纏腳膊兩頭互牽。此索傷皮及肉肉盡傷筋。筋斷至骨。徹骨及髓。如是比丘當知。信施亦復如是。墮人冥中不得言得。前所誦者今懈不諷。不得證言得證。其有比丘受信施者。味著以為己有。傷皮乃徹骨髓。善哉比丘。從今以去當學。所得信施不味著以為己有受。當如所施受心無狐疑。比丘當作是學。時世尊因此事緣。乃至備十功德。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若依俗禪起神足及自稱譽。言上人法。此比丘波羅移不受。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其有比丘。以衣裳飲食床臥病瘦醫藥故。非阿羅漢言阿羅漢。若復比丘作賊導師。將從百人二百三百。乃至千人。此二大賊有何差降。比丘答曰。將從百人及千人者。此常小賊。此第二賊。天上人中梵魔眾沙門婆羅門。以衣裳飯食床臥醫藥故。非阿羅漢言阿羅漢。此賊中之大賊。   時尊者優婆離問世尊曰。波羅移者。義何所趣。世尊答曰。一切根力覺道登道樹下得果。諸結盡都棄。是故言棄。譬如比丘人有過於王所。盡奪養生之具。舍宅捐棄。如是於四波羅移展轉犯事。一切功德盡捐棄。雲何不受名。若說戒受歲。其眾僧祕事比丘不受。不受非沙門。非釋種子。   鼻奈耶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三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僧殘法之一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迦留陀夷。(迦留陀夷黑光也阿難從弟也)於祇桓歲坐掃灑房室。於中敷床前著澡罐。外復有澡罐。到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城分衛。得食而還。入房舉衣缽息。迦留陀夷婬意偏多。憶向所見得食之家婦女。婬意熾盛。以手弄陰精墮。即便洗手澡浴掃灑房室。如是再三。乃至竟夏坐。時諸比丘是迦留陀夷知識。在拘薩羅結夏坐。坐已具補納衣。一日竟衣著衣持缽。來至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往詣迦留陀夷比丘所。各各相向禮拜問訊已。在一面坐。雲何優陀夷體履健不。於夏坐中無苦不。乞求婆。優陀夷答。我於此間掃灑房室。乃至弄陰具。向諸比丘說。諸比丘答。雲何優陀夷無數方便。世尊說婬不淨。向婬念婬婬熾盛。說婬之惡露。卿雲何於中起婬意。如是諸比丘極苦責諫。責諫已便起去。往詣世尊。如事具白世尊。世尊知而自問優陀夷。審為此事耶。時優陀夷內懷慚愧外則恥眾。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言。審爾世尊。世尊告曰。雲何癡人我不以無數方便說婬之不淨。向婬念婬婬熾盛婬之惡露。雲何癡人而以此手受長者信施。復以此手而捉此形弄耶。如是佛世尊無數方便誨責。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諸沙門當共防此。若比丘憶念弄陰墮精。僧伽婆施沙(秦言眾決斷)。   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在祇桓夏坐。此比丘於夢中失精。覺已便懷狐疑。我不犯僧伽婆施沙耶。便問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何報。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夢中失精無罪。若比丘弄陰失精。除其夢中。僧伽婆施沙。時尊者優波離問世尊。失精有幾處。是僧伽婆施沙。世尊告曰。左右手弄者僧伽婆施沙。使他手弄亦爾。他兩曲肘弄者。及屈膝間兩掖間臍兩邊。及岐間尻溝間。兩肩上項間。現身上屈申處衣塈邞怴C伏床褥弄者。畫女像木女像作處所弄失精者。僧伽婆施沙。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難陀婬意偏多入捨衛城分衛。有一長者婦。以手接難陀足作禮。女人手濡。難陀便失精墮此人手上。女人即舉手塗頂上。我今得大利。乃使尊者難陀婬意熾盛。梵行全碩。意不犯戒。難陀便懷狐疑。我不犯僧伽婆施沙。便問諸比丘。諸比丘不知報。即往具白世尊。時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世尊知而問難陀。實如此事不難陀時尊者難陀。內懷慚愧外則恥眾。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言。審爾世尊。爾時世尊於眾人前歎難陀言。善哉善哉。難陀。乃能作是全梵行能爾。行梵行者得大果報。得大功德。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族姓子見難陀者。誰能呰言不端政乎。身體柔濡筋力勝人。婬意偏多。誰能勝難陀也。如是比丘難陀族姓子閉塞根門。飲食知足。夜不失時。念定不亂(此上四句其人名曰修妒路是本明也)難陀能盡形壽淨修梵行。彼難陀族姓子雲何能閉塞諸根門。於此難陀族姓子。眼見色者意無染著。設使見色眼根不具者。當念無明憂惡不善法。意不向者則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知已不起染著。設使意根不具者。當念無明憂惡不善法。意不向者則護意根。此是難陀族姓子閉塞根門。彼難陀族姓子雲何飲食知足。於此難陀族姓子摶飯食知足。無有貪餮。不求顏色氣力無細滑意。所以食者欲使身體久住。以滅故病新者不興樂得行道。譬如有人有瘡痍病。以膏塗之。所以塗者何。欲使瘡愈。如是難陀族姓子飲食知足。無有貪餮。乃至樂得行道。譬如有人以脂膏車。所以膏者何。以其重載故。如是難陀族姓子飲食知足。無有貪餮。乃至樂得行道。此是難陀族姓子飲食知足。彼難陀族姓子雲何是夜不失時。於此難陀族姓子晝日經行坐禪。夜亦經行坐禪。初夜時經行坐禪。降伏心不使睡眠。中夜之時襞憂多僧使四疊而敷坐上。舉僧伽梨著頭前右脅著地。累足更互。申腳繫想在明。何時當曉。後夜即起經行坐禪。降伏心法。此是難陀族姓子初夜後夜不失時。彼難陀族姓子雲何念定不亂。於此難陀族姓子。若欲視東。正身思惟而視東。無有亂意。若欲視南西北。正身思惟而視無有亂意。於是難陀族姓子。若欲有痛想終不失智。行識亦爾。痛想未起不令使興。若痛想有起次第滅之。此是難陀族姓子念定不亂。是故難陀失精無罪。若復當有如是失者。亦復無罪。諸比丘從今以去。當著捨勒(半泥洹僧)弄陰者義何所趣獨處興意念想。若己若彼身體相近弄陰。是弄義也。   佛遊釋羈瘦迦惟羅越那拘陀園。爾時尊者迦留陀夷當五日。直有諸長者婦女來至園中諸房間觀。時尊者迦留陀夷手執鑰牡在門外立呼言。諸姊來前。入此園遊觀。中有浴池泉源時諸婦女即入園遊觀開諸房戶。使入觀看。歷陰室內。捉諸婦女抱鳴捻挃身體。諸婦女或欲從者。或不從者。其不從者出語諸比丘。常無畏處安隱處。而更大有恐畏。諸比丘問有何恐畏。即以所見事具白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何報。往詣世尊具白此事。世尊知而問尊者優陀夷。審為此事耶。時優陀夷內懷慚愧外則恥眾。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世尊言。審爾世尊。世尊告曰。雲何我前不為癡人無數方便說婬不淨。向婬念婬婬意熾盛婬之惡露。雲何憂陀夷。我前不向憂填王說婬不淨耶。王憂填問我。瞿曇。此諸比丘年少端正新來入法鼻奈。諸根善具眼鼻充澤。皮濡如桃花。安詳不犯他婦女。盡命淨修梵行。爾時我語王。諸比丘其像母者。當呼言母。其像姊妹者。當呼言姊妹。像女者。亦當呼言女。以是義理故。大王使諸比丘年少端正者乃至不犯女色。盡形命得修梵行。王復問。世尊。人心多想。設使我等像母言母。乃至像女言女。心故走世法。頗更有餘義。使諸年少比丘盡命淨修梵行不。世尊告曰。我以語諸比丘。大王。諸比丘當觀此身。從足拇指上至髮際。觀種種惡露不淨。此身中有髮毛爪齒塵垢皮肉血筋脈骨髓心肝脾腎肺腸胃腹屎溺肪膏膽涕唾涎腦膜以是義故。大王使諸年少比丘盡命得修梵行。王復問。世尊。此心多想。說使我等觀此惡露。故謂是淨頗更有餘義。使諸年少比丘盡命得修梵行不。世尊告曰。我前以說大王。諸比丘當閉諸根門。守念不忘。意不分散。設眼見色心不染著。設眼見色有染著者。心念無明憂惱不善之法使不近者。則守念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無有染著。假有染著意心念無明憂惱不善之法。使不近者則守念意根。以是義故。大王。使諸年少比丘盡命得修梵行。王白世尊。儻有此義。諸年少比丘盡命得修梵行。若我入宮堮氻護身念根。意不端一則心走向婬意世法。若護身念根。意端一心無分散。不向婬世法。是故世尊可奇可特。誰聞沙門瞿曇此語。能不具諸根。我今自歸佛歸法歸比丘僧。願世尊聽為優婆塞盡命不殺生受三自歸。爾時世尊告優陀夷。此世人常能爾。癡人而不防此。像母者。當言母。乃至女亦如是。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誨責優陀夷。集和合僧備十功德。為比丘結戒。若比丘婬意熾盛。手摸女人。若執手捉臂捉髮。及諸身體腕節摩抆把持犯者。僧伽婆施沙。時尊者優波離問佛。把持女人幾處。是僧伽婆施沙。世尊告曰。若比丘以婬意熾盛。從堂上抱女子著象上。僧伽婆施沙。若象上抱下著馬上。馬上抱著車上。車上抱著輿上。輿上抱著床上。床上抱著繩床上。繩床上抱著機上。機上抱著地。若復從地抱展轉還至堂上者。僧伽婆施沙。除其母姊妹病人無染著意者。不犯戒。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眾比丘。於拘薩羅國夏坐。夏坐已補納衣一日成衣著衣持缽。來至捨衛。去捨衛不遠。有江名阿脂賴跋提。南岸止住。水流駃疾。時有諸婦女白比丘言。諸嚴賢等渡我等。諸比丘答。諸姊當知。世尊不許得渡女人。諸女人各相執手。便入水中為水所漂。即稱怨言。諸賢諸賢。誰有慈心能勝釋子。我今沒溺。願來見救。諸比丘愍念。往執手救。諸比丘各懷疑。不犯僧伽婆施沙。即問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何報。往白世尊。世尊告曰。無染著意不犯罪。以慈心往救。若復當有溺沒者。若捉髮執衣不得持體。火厄亦爾。有一女人行嶮峪側時比丘捉手過。比丘便疑。我不犯僧伽婆施沙。往白世尊。世尊告曰。無染著意不犯罪。若復當更有如此者。以衣裹手往捉臂過。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迦留陀夷於祇桓止住。有諸長者婦女來至浴池房園觀看。執鑰牡開諸房戶。呼曰。諸姊來入浴池觀看。婦女至浴池園觀。優陀夷共諸婦女談語經時。說婬快樂相娛樂事。其中婦女或有然可。或不然可。其不然可者。出白諸比丘。常聞無畏安隱處。而更恐畏。諸比丘問有何恐畏。諸婦女具白比丘。時優陀夷以出語諸比丘亦爾。諸比丘諫責優陀夷。世尊不以無數方便說婬不淨。向婬念婬婬意熾盛婬之惡露。諸比丘苦諫已。往白世尊。世尊知而問尊者優陀夷。審為此事。如諸比丘所白不。優陀夷內懷慚愧外則恥眾。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言。審爾世尊。世尊告曰。我不以無數方便說婬之不淨。向婬念婬婬意熾盛。婬之惡露。卿雲何歎婬相娛樂事。世尊無數方便誨責。集和合僧。備十功德。為比丘結戒。若比丘婬意熾盛。向女人歎婬相娛樂事。惡語相向惡眼相視。若大若小女人犯者。僧伽婆施沙。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各行乞食至揭貳迦村(婬聚)諸長者見嫌其到彼。此諸釋子吉無不利。自知稱好而入此婬聚。如彼婬人。入者以婬故。亦入諸女家大童女家。如欲娶婦者。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比丘有五事不應行。雲何五。入婬種家。入大童女家。若寡婦不端者家。沽酒家。偷賊家。比丘此五不應行。比丘不得入。若其入者此比丘為犯罪。為有重過。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彼有一婆羅門生女。顏色姝好端正無雙。以其端正故母字為善光。初生之日為相師婆羅門見記。此女人當與五百人通。遂長十六歲。諸人聞記當與五百人通。無有娶者有一入海商人。與共比村。遙見此女端正。便起婬想。即問此誰家女。答者言。婆羅門女。復問為嫁未。答未也。若爾者我當娶為婦。答者言。此女盡好有一不可。問是何事。答者具語。初生之日相師梵志記。當與五百人通。商人復作是念。我捨無有人入。唯有釋子。然釋子無有此意。商人便娉為婦娶之。未遠有商人入海採寶。彼國常法其有商人數入海者。常使導前。若自不肯王逼之。時商人來語此商人。君次應在前採寶。商人便敕守門者。我今入海採寶。莫使異人於此止宿。除其釋子。所以爾者釋子無有婬意。即日發引入海。有沙門婆羅門。至此家乞食者。婦便共調戲說婬之歡樂。可來與我作不淨行。諸比丘不知當何報。各懷疑往詣世尊。具白此事。世尊告曰。如此家者比丘不得入乞食。若入乞食者。不得坐不得與言語。何以故。如此家壞人梵行。設坐聽受語者。僧伽婆施沙。彼女人婬意熾盛。即日向暮便死。莊嚴服飾輿棄塚間。時有五百群賊從塚間過。見此女屍便起婬意。向五百人盡為不淨行。如前婆羅門所記。其語不虛。坐與沙門婆羅門調戲故。由此因緣生三惡趣。天竺國北泉水名毘怛吐作龍妻。有五百龍常與共通。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諸長者婦女。來至房舍園觀觀看。時六群比丘語諸長者婦女言。我等國王子端正無雙。身體香潔精進無比。於法中最上者。汝等可與我戲笑相娛樂。能以身施者於檀中最尊。其中婦女或然可者。不然可者。其不然者出語諸比丘。常無恐懼安隱之處。而更有恐懼。諸比丘問有何事。諸婦女具白比丘。比丘不知當何報。往白世尊。世尊知而問六群諸比丘。審為此事耶。比丘內懷慚愧外則恥眾。偏袒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佛言。審爾世尊。世尊告曰。雲何癡人我不說婬如蛇毒□□□□欨篩寧為蛇毒虺毒黑蟒毒所□□□□祉U□v槾婖□蝯}姨v楥□□□□□駉玲□□馜□搳慼慼潑龤慼樟J□□示□□□□□□□□稿□□□欨篩放火然大聚薪火炎熾盛寧身投入中不與剎利種婆羅門長者婦女交接娛樂。我不說婬如深火坑(修妒路)大深坑盛滿火。但有赤炭無有煙氣。寧投身入不與剎利婆羅門長者種婦女交接娛樂。婬如狗咬(五巧反)骨。如鳥銜肉。肉既少少受苦多也。如蜜塗刀婬亦復爾。如王有教取彼罪人。日三時拷拷則矛刺百瘡。婬亦復然。亦如畫瓶中盛臭處。如毒花香向鼻則死。寧飲毒漿而不向婬。如人彈琴。但有空聲。亦如劍樹上下刺人。如怨家盜賊常無善意。如沸屎灰河地獄。婬亦復然。我不說婬義因緣婬本末鬥諍。縣官佞讒眩惑欺誑。作種種無數惡法。皆由婬起。我無數方便說婬不淨。向婬念婬婬意熾盛婬之惡露。卿等雲何於中造惡。時世尊無數方便誨責。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比丘結戒。若比丘婬意熾盛。於女人前自歎身端正。又言精進比丘。於法中最上淨行。作如是法行者。僧伽婆施沙(一跋難陀。二難陀。生天迦留陀夷。闡怒闡怒車匿也。佛去世已於阿難許得道二人般涅槃。馬師弗那跋生龍中六人也。皆從弟。闡觸綿反。怒奴故反)。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平旦著衣持缽。入捨衛城分衛。分衛已還出城。爾時甚熱夏後月暑盛。時尊者阿難行路中道焦渴。彼中道有旃荼羅女。名缽吉蹄。於井汲水。時阿難詣井乞水。語大妹。我今須水。施我少水。時女報阿難。我是摩鄧伽種。阿難語。我不問是義旃荼羅非旃荼羅也。我今須水。但施我水。女報。君母種成就。沙門瞿曇第一弟子。王波斯匿所敬末利夫人阿闍梨。我是旃荼羅種不敢持水相與。阿難語女。我不問汝旃荼羅非旃荼羅。我今須水。速以水見與。女答。若須水者便取。時女先掬水澆阿難足。復掬水澆阿難手。澆手足已。復生婬意。時尊者阿難飲水已。便前進路。時缽吉蹄女見阿難前行不遠。捉水瓶還家。啟白父母。阿母願以沙門阿難為夫婿。母答。此阿難者轉輪王家子。剎利釋種。姓瞿曇。國王大臣盡識知。沙門瞿曇弟子。是波斯匿所敬末利夫人師。我等小家旃荼羅種。當雲何得阿難以為夫婿。女報母。若不得阿難為夫婿者。我若當飲毒以刀自刺。若自絞死。母報女曰。此間亦有摩鄧伽神語符咒。能移日月以墮著地。復能移著。彼亦能咒。因帝梵天使下。況不能得沙門。阿難使來。或能以一事不可得。若死若生不能婬。設復為沙門瞿曇所護者。我不能得除此可得。女聞此語歡喜踴躍。便起澡浴莊嚴身體。著白服飾敷臥具思想而望來。時母亦藻浴著白服飾。以牛屎塗地。以五色綖結縷盛滿四瓶水。盛滿四碗血。盛滿碗四種香水。盛滿四碗□漿。以四口大刀豎牛屎四角頭豎四枚箭。然八明燈。取四死人髑髏。種種香塗其上。以花布地。捉熨斗燒香繞三匝。向東方跪而誦摩鄧伽咒術。時阿難於祇桓意便恍惚。為咒所縛。如魚被鐵鉤。如象隨鉤。時尊者阿難隨咒術至旃荼羅家。母便語女。阿難已至。從卿所為。時缽吉蹄女見阿難。踴躍歡喜前抱阿難。坐著床上牽掣衣裳。捻挃阿難。譬如力人手捉長毛小羊從其人手。爾時尊者阿難見十方盡闇冥譬如日月為羅□阿須倫手所障。無復有明。如是阿難為大咒所厭不得動。於是阿難有大力人力(當十大力士力拘夷力亦如阿難)為咒術所厭。不能得動。時尊者阿難聖道諦力念還得寤。我今困厄世尊不慈愍我。世尊知阿難為旃荼羅咒術所縛。便誦佛語。  佛者最極尊於世間  諦無有能過佛之前  佛者最極尊於人天  諦諸法之王無上田   阿難以此實義。於旃荼羅捨得解。  法者最極尊於世間  諦無有能過法之前  法者最極尊於人天  諦斷諸縛結永息田   阿難以此實義。於旃荼羅捨得解。  僧者最極尊於世間  諦無有能過僧之前  僧者最極尊於人天  諦美福第一無上田   阿難以此實義。於旃荼羅捨得解。誦偈適竟。旃荼羅家內所設咒具。刀箭碎折瓶甕破壞。燈滅髑髏迸碎。黑風起展轉不相見。旃荼羅咒術不行。母便告女。此必瞿曇沙門神力所為。眾物碎散咒術不行。時阿難便作是念。此將是世尊恩力。時尊者阿難得解。譬如大象王盛年六十醉暴兇惡。身大牙長從鐵靽得解。從城走向空閑處。阿難亦爾。乃尊誦佛語從旃荼羅捨得解。還向祇桓。時此女人逐阿難。至祇桓門。並作是語。阿難是我夫阿難是我夫。如犢隨母不離須臾。時此女人逐阿難後。不離須臾時尊者阿難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我於諸法中不見幻惑誑人如女人者。人亦復爾。何以故。以其婬繫意故。是故阿難當覺意方便。不為六欲所牽。時尊者阿難平旦著衣持缽。入捨衛分衛。此女人亦逐其後。語諸長者。阿難是我夫。阿難是我夫。時阿難分衛竟。還至佛所。前白佛言。此女去處語諸長者。污染人不審當何為。世尊告曰。汝往共語。如姊妹相向。何以故。此女人應當作比丘尼。時此女人來到佛所。白世尊言。願世尊還我沙門阿難。用作夫婿。世尊告曰。若須阿難者。於我法中為比丘尼。當與汝阿難。時此女人歡喜踴躍。爾時世尊當為道。世尊當為道。如來世尊問。有父母不。辭父母未。女報。有父母而未辭父母。汝往辭父母還。時此女人即從坐起。詣父母所。而以此事具白父母。父母聞此語已。歡喜踴躍。本殖善根各應得道。母告女。欲為道者便為我等。亦欲共往見世尊。時父母及女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時世尊為此女故。廣與大眾說法。無數方便現諸法義。柔濡義檀義屍義天義。說婬不淨義。增長生根諸結義。出家義諸道品義。時世尊說四聖諦苦習盡道。時此女人即在坐上解四聖諦。父母得阿那含道。女得須陀洹道。譬如純帛□衣易為作色。彼聞法亦爾。時父母叉手白佛。從今以往歸佛歸法歸眾。聽為優婆塞。盡命不殺歸命。時缽吉蹄女現世得果。頭面禮佛足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所犯過者世尊含容。願如來不尤責。如小兒如癡。如無善所向。阿難作不善意。願恕聽入道為比丘尼。得依世尊修行梵行。時世尊告阿難汝往。阿難將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夏坐比丘尼所。摩訶缽柘缽提瞿曇彌。世尊有教以此女為道。授具足戒。時阿難受此教已。將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詣缽柘缽提瞿曇彌所。世尊有教。使此女為道授具足戒。大愛道問阿難。雲何阿難。世尊許旃荼羅女為道耶。阿難報。瞿曇彌。此女人以得道果。何以不得為道。時大愛道即與剔髮為道。授具足戒。教威儀禮節。得八解脫禪。得阿羅漢道。時大愛道將此女人及五百比丘尼。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立。時世尊觀缽吉蹄女人意語言。汝今須阿難為夫不。時比丘尼慚愧羞恥。長跪白佛言。尊者阿難是我兄。同一法同一水乳。時阿難意懷狐疑。我不犯僧伽婆施沙不。即問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雲何答。往白世尊。世尊告曰。阿難不犯罪。此乃摩鄧伽咒所惑。若復當有被咒術者。彼亦無罪。   鼻奈耶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四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僧殘法之二媒嫁戒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名迦留鹿園子(母字)於中止住。廣有知識。國王大臣長者梵志所求衣食臥具病瘦醫藥。時大有長者婦女。便作是念。此迦留比丘廣有知識。國王大臣長者梵志無不識者。所求盡得。我等共往誘訹迦留比丘。使至他家。時諸婦女即往詣迦留比丘所。白比丘言。尊者。廣有知識國王大臣所求盡得。欲相勞屈為我等行。至某甲家。聞汝女端政。我兒亦復端政。可嫁卿女為我子婦。門族種姓亦不相減。我雇君。君為我往。時此比丘即隨是語。即往媒嫁女人。復有一寡婦。囑比丘言。往至某甲長者家。作是語。此某甲婦端政無雙。可為作夫。若不作婦可與私通。此比丘即媒此事。復有一長者。語比丘言。尊者廣有知識。國王大臣長者梵志為我故。往至某甲家。語某甲婦女。卿又無夫。我既無婦。我是大長者。能與我作婦不。諸長者囑及比丘。如是非一。時此比丘即往至諸婦女家。具傳此事。其中婦女或有從意者。或不從者。其不從者展轉語諸親裡。諸長者聞是語。各各怨恨。此沙門釋子自稱譽精進。今方似商人販賣媒嫁男女。諸長者聞是語。其中有行十二法比丘。諸比丘聞愁罔。不知當何答。往白世尊。世尊知而問迦留比丘。審為此事不。答審然世尊。世尊告。汝違比丘行。汝出家學道媒嫁女人。以為歡樂。有死亡時汝亦在中。歡樂時汝亦在中。汝非沙門行。汝為沙門執奴僕使。世尊無數方便誨責已。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用心。媒嫁女與男。媒男與女。媒嫁寡婦與傍夫。僧伽婆施沙。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彼迦留比丘廣識諸長者。導諸長者。施設福事。諸長者夫婦自共鬥諍。此比丘往教使和解。牽捉使共宿。餘長者親裡笑此比丘所為。我等所應和解者。反更比丘為。諸長者懷嫉妒心。即往語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何報。往至佛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諸比丘不得至彼家和合合偶。時世尊緣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用心。媒嫁女與男。媒男與女媒。若嫁寡婦與傍夫。下及和解合偶。僧伽婆施沙。男有三婦。一劫掠得。二財買得。三結髮婦。若比丘於此三婦中語其夫。可與此婦臥置。彼婦鬥諍和解。僧伽婆施沙。若比丘解放畜生合其牝牡。僧伽婆施沙。   佛世尊遊羅閱祇竹園迦蘭陀所。時達貳比丘瓦陶家子。便作是念我工陶作。無與我等者。我既盛壯前造木捨。阿闍世王欲取吾殺。我今當作瓦捨於中住。便和泥造大捨。瓦戶瓦閾。瓦楣額瓦窗牖。瓦龍牙杙瓦衣架。時此比丘收拾薪草枝葉蓬蒿。放火燒此壞捨。火炎盛熾。國人無不見者。燒瓦捨竟周行分衛。六十日我所乞者集會諸比丘入捨。佛見此事知而告阿難曰。汝著衣來我欲至某處觀看。時世尊將阿難至達貳比丘瓦捨所。世尊遙見瓦捨火炎熾盛。世尊知而問阿難。此是何物炎火乃爾熾盛。時尊者阿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汝往阿難。壞此瓦含。所以然者。當為後世人故。於吾此法初不見有作瓦捨者。時阿難即往壞此瓦捨。達貳比丘二月分衛。還到羅閱城。達貳遙見瓦捨壞。就看起恚意。問比住比丘誰來壞此瓦捨。答世尊來壞。達貳言。審世尊壞者。當復如之何。   佛世尊遊釋羇瘦(釋種)迦維羅越尼拘陀園。爾時迦維羅越釋種新造大堂捨。新成不久。量度尺寸不失其法。門向東方。迦維羅越諸釋種聞佛已至在尼拘陀園。便作是念。我等造作此捨。新成不久。量度尺寸不失其法。戶向東方。未有住者。沙門婆羅門釋種。釋種子先當請佛及比丘僧入捨。施設飲食留佛一宿。及比丘僧。當得大福利。時諸釋種出迦維羅越城東門。詣尼拘陀園。爾時世尊與無數眾圍繞說法釋種遙見世尊坐樹間端政無比。身如金山。諸天人師最尊第一。三十二相自莊嚴身。釋種見已。各下車馬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與諸釋種說法。使意歡喜。時世尊與諸釋種說法已默然。諸釋種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我等世尊。於迦維羅越造大堂捨。新成不久。量度尺寸不失其法。戶向東方。然未有住者。沙門婆羅門釋種子。願世尊將比丘僧到彼觀看。當使我得大福利。時世尊默然可之。時諸釋種見世尊默然可已。從坐而起。頭面禮足各繞三匝如去。至新堂捨。鏟治掃灑敷諸坐具。氍毹□□白□。休持□□□□□□檻□□□□奧□覲駙□□□逆□□禘孋ョ慼歎w□□□裡□裀□餖□楰□□□□□□□□□□□□楰□□□K□□檢□□□蓮□□□楰□量□□□□□□□□□□褒逆□□□□□□□□襤榴□□□嫵□□□□□□□□□穫襺逆□降□□埤□□褒示榴□□嫵□□□□□□北□□□□□□□□□i襤榴□□□嫵□□□□□□縷□□□□楰□□□□□□□芊慼慼慼慼慼摯鞢慼撐躞H飯□奷□□楰□□□□□□Z□□□腹慼慼慼慼慼j□秦J□□□□□楰□□□□□[□□埤□□覯□西□□□楯□檟楯□檢□□奾s□XE馘逆□楰□□劓□□□楯□檟楯□檢□□觜獢暴s□XE馘逆□H□鈴□□□褒□□埤□□□□□□□□□埤□□龤慼J□禕饔□規楯□檢□□楰□□□窗慼潑祺□□□禮□訑穠□□□□梱奸□□逆□暴□□觔□□□□勵妘J妙□榛飀□□□姛龤慼慼澗z□裀□□婝□□楰□飀□J□累禭□□□F□滶鞢慼慼撲W□s□□□□□言s□□□□妯□規□s□□□□□□褸□□□裀□姜□□□娉□□□礸□埤□□□□□□□褸□□□□□□褉□□□檢□□□覃□□□神□埤□褸□誇□禜驤規□訊埤□□□□規□s□□娉□□梗□娀□□□飀□□□□□□□□奿娉□娑逆□□娉□妳埤□□露□褸□□□□□□褉□□□椸□□覃□□□神□埤□褸□誇□禜驤規□訊埤□□□□西□靈娑耔□s□□□龍□部摯鞢慼撓煄樞鷚遄慼鰍鷝V□□姜□□□□□□秜□□□□□□□都□□婭□祅箋□□□□□覜糖[騑楏□□娟煄慼樟J□□□□飀□覜送□樀夾j□□羚□□姜□□□□□□秜□北鰍鷝V□□□切□□□□靈婭□祅箋□□□羚□觀□□□□□□□□降□□饑□□□埤□□觀□□□□□□□□靈埤□□□□□□□□□□□□□旅□埤□□□□旅□埤□粳飼觥□蝖j□□通槔切□□□□□羚□覭□□□s□□□□妯□言s□□□□□□褸□□□姜□□□娉□□□逆□□娉□□□□□祰褸□□祿□□□□韓智慧解脫(觀也)如實知法所生處。即滅不起得有餘無餘處。此謂比丘若眼見色聞。則能行眼見色。不著聲香味細滑法。念色法不著不念色法。已離心得專一。則得意解脫智慧解脫。如實知惡法所生處。即滅不起得有餘無餘處。此謂比丘意法知聞則能行。如是比丘作是行者。魔在在處處不得其便。不能壞敗。譬如有人造作石捨。若堂復重泥塗其上四面。執炬燒之而不能然。如是比丘在在處處眼見魔。魔不能得便。耳鼻舌身意魔不得便。此則比丘能降伏色不為色所降。如是聲香味細滑法。比丘能降伏法不為法所降。不造來世惡法。眾結不與生老病死苦斷。此謂比丘聞則能行。時世尊從臥起。脊痛間結跏趺坐。時世尊告尊者摩訶目犍連。汝向為諸比丘說無聞之聞法耶。答唯然世尊。時世尊歎目揵連。善哉善哉目連。汝數數與諸比丘說法。莫使斷絕。是時世尊告諸比丘。奉持無聞之聞法誦習。為眾生故。演此句義。諸天世人得聞此法。時世尊以達貳比丘故。告諸比丘。此釋種長者造作堂捨。量度尺寸不失其法。門正向東世人尚爾。況汝達貳於吾法中所不許而作瓦捨。世尊因此事備十功德。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自用如達貳作瓦捨者。僧伽婆施沙。自為自作主。當有限量。彼捨限量者長十二肘。是如來舒手(右指盡兩端)廣七肘。於其間呼持法比丘。持法比丘當以法量。不以婬怒癡量。若以婬怒癡量者不得作捨。比丘自求索作捨。自為自作主。又不呼持法比丘。過限量者。僧伽婆施沙(上自為已下是戒語非鼻奈經)。   佛世尊遊羅閱祇耆闍崛山。爾時有一摩訶羅比丘。於四徼道頭。斫大白楊樹用作講堂。時彼樹神抱男負女。更三子從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於世尊有摩訶羅比丘。斫大樹臥四徼道頭。此樹是我捨。於今向寒竹園葉落。將此兒子當向何所。時世尊以大慈悲告語一天將此樹神安隱所宜。使過大寒。彼國街巷無不聞者。皆傳此摩訶羅比丘四徼道頭。斫大樹臥持用作堂捨。彼諸長者聞此已。皆嫌比丘所作。此諸釋子比丘皆言精進不犯嬈人。而斫此大白楊樹。持用作堂捨。與我俗人當有何異。時頭陀沙門聞此不馨問。往白世尊。世尊知而告此摩訶羅比丘曰。汝實斫此樹那。時摩訶羅比丘內懷慚愧外則恥眾。右膝著地叉手白世尊言。審然世尊。世尊告曰。汝為比丘常當慈心。雲何斫他四徼道神祀大樹。持用作堂捨。世尊以無數方便誨責。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摩訶羅比丘起大堂捨。僧伽婆施沙。若起堂捨當呼持法比丘。並呼檀越。持法比丘來當語尺丈不使增減。若摩訶羅比丘起大堂不呼持法比丘及檀越。自用意作者。僧伽婆施沙(量從檀越也)。   佛世尊在羅閱祇耆闍崛山。爾時王頻毘沙羅吉御車者。汝往嚴駕羽寶車。我欲往世尊所禮拜世尊。時侍御史即往嚴駕車。來詣王門白王敕嚴羽寶車。今已在外。時王頻毘(光澤)沙羅(第一)乘羽寶車。出羅閱城。詣耆闍崛山。往世尊所。下車上山。剎利王法卻五威儀。解劍卻蓋脫珠冠。去玉柄拂及金鏤屣。從人留後少將步人。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其諸從人中有禮佛者。揖讓者。有合手敬者。有遙觀佛者。爾時世尊。與王說法。諸人寂然無聲。時王頻毘沙羅。聞佛說法。即從坐起。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叉手白世尊言。明日設淨微食。願世尊及僧臨顧。須臾世尊默然受。頻毘沙羅請。時王見世尊默然可。從坐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而去。還詣所在。即於其夜具好飲食敷好坐具。告一傍臣。汝往世尊所。持我名字問訊世尊。飲食已辦。今正是時。時此臣受王教已往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世尊。飲食已辦。今正是時。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及比丘僧往詣王宮。各次第坐。時王頻毘沙羅見佛比丘僧坐定。自行澡水次行種種飲食。自手斟酌不以為勞。眾食已訖。王在一面坐。須臾從坐起叉手向佛。白世尊言。願世尊及比丘僧受我夏坐。於此羅閱祇城。近為世尊立一講堂。尺量應法戶東向西壁。大窗門戶端直。復為比丘僧起五百房。五百床。五百領薦席。五百拘遙枕各五百。有好供具香粳米。王藏中有病瘦醫藥。持用供佛及比丘僧。時世尊默然可王所說。時世尊與王達嚫。梵志事火(終身恆續不從他求也)續為目佉(門也向也前也首也)梵經四部。  章句為首  諸人民中  以王為首  眾水流河  以海為首  星列空中  月為其首  眾熱之中  以日為首  上下四域  所有諸方  兩足人天  三佛為首   世尊如是說達嚫已還去。食後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告諸比丘。此比丘王者種把持人民為一切主。住大土界。為國事得大力勢。此王見四道神樹猶不斫作講堂。作講堂不過量。善量善度戶向東方西壁。窗牖門戶正直。何故比丘不限作捨。   佛世尊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當爾時尊者比丘名陀□芊憔晼慼慼慼O奈標姻□□奈標□□埤□堅覯□詣□□□□□□□□襆□□□□露□□□□□□□□□□□□□埤□□饐□□□樂□□裀□□騲祰檸□□□□詣旅□□□□□勵埤□□□檢□□□□□□□□□□□□省□□奷□楚戮□□□□褓□奠□□裀□□勵□□馣□□礹□□□□□□覜飥馯□□□□□□□逸瓤韓彼比丘尼到彼比丘所。到已接足禮卻住一面住已。彼比丘不共語。不讓坐。彼比丘尼便作是念。今我不犯此諸賢耶。不有苦不有過耶。而此諸賢今日不共我語。不讓我坐。諸比丘語妹。汝不知耶。我輩為彼末路子。差我惡食而觸嬈。我汝不助。我以是故不共汝語。不讓汝坐。比丘尼答。我當雲何。彼比丘曰。妹汝去至世尊所。作如是白。於此世尊有何平等。有何可貴。陀□芊憔晼慼潦A□□□□吟□□□□□□□□□□媽□棇秜醴覯□裀□□□□馜□□□埤□槂□□檢□□觭□□□誇□□□□埤□□□禱□□稨□j□□□□□□綠□飯j□槂□□□□□□觭□□□□□櫚□饅訇□□□□□□□樇□□□覯□襾□□□□□□□□褸□□□□□□妯□□□□□□□□褸□□□□□楰□□□□□楰□餽她□飀□餽奏□□□□澦秒欻R葥屧□犖稨□ㄦ□□§辦邥□□紅爦堋鴃摩牷撳蓁鴃慰D悅紅□□稐|葧□□北§辦邥□□遊□比丘在世尊後執拂拂佛。時世尊顧謂陀□煄歎ョ慼慼慼慼慼撳J□□□□□□羚□□□□餽她□飀□餽奏□□□□澦秒欻R葧□犖稨□ㄦ□c遊□比丘白曰。唯如來知。唯世尊知。世尊告曰。汝今陀□j□□餅媽□□飀□□復□檳奔露楰□埤□妝槂□□樨□□□誇□槂□□樨□□□□□觙□□□□椹露楰□□□椹復□檢□□楰□□□□覛□□□□澦紅鞳敵掤□□欨篦紅□窨稐|□該□詳ㄦ□□蜀□□粥哄摹_c□奩□鵅捫壔哄秒晱d蜀□l葷酣|帨□□欨篦紅□¥愨□□﹛慼紅鶘□□□擇遊□比丘過不。何時見雲何見。從何誰聞言見。如是諸比丘數責問其情實。同情比丘答。自用意瞋恚癡。陀□煄慼慼憤輻峞慼慼煄滕堙慼慼撳J□嬌□覆吏□□□騬逆□□驒□□澦突間撓ˋq¥悅該□艨□帥□□紅鶠慼潺﹛熨r□   聞如是一時。佛遊羅閱祇竹園迦蘭陀所。當於是時尊者陀□煄歎ョ慼慼撢f賂椻襝□□□□□覆□□□□□□□□□E□□□E□□□□□獎□□□□禜騫□□禎□檢□□□□□□倫玲□埤□□槔□粳□□□□□澦紅鶠L鐓葧□□□擣|葧□嶨臧□嶩□□□□□□ㄦ□□□□詳兣‥□□葧唌撈S□諢□□c遊□比丘信清淨梵行。爾時世尊。從靜室起。還講堂比丘僧前坐。時諸比丘叉手向佛。具白世尊言。向者如來入室不久。善責蜜妒路地比丘。汝等雲何見何時見。從何誰聞言見。蜜妒路地言。自用意瞋恚癡。說此語。世尊告曰。雲何比丘我本不說此義耶。念陀□煄熨D□□□□□羚□□□□□□馘淚□牷慼慼慼樑縑慼慼慼撚砥撰q逆□□□驖□□□□妯□覆x飥□祽□姪覯□裀□□龍□馣□□埤□騬禈□楢隉慼慼慼慼憫砥慼慼慼慼慼慼慼潘V□□□襛□褸□□埤□禮□榖□飀□   佛世尊遊羅閱城耆闍崛山。當於爾時。尊者陀□煄潠轀飽慼慼慼慼慼慼澗z□覬□□驒□□□□□□□澦紅鞳撮躨嘉Z紅□|村□紅□h糠遊□比丘所。時諸蜜妒路地同情比丘。以前飲食怨故。常求過失。伺比丘尼出入。石室諸比丘在一石龕中。遙看便生是念。是諸比丘尼乍出乍入。此陀□煄憐銵澄□飀□祅□□j□□□訪j□□□椸□□□陋□覯□裀□□穈□□褾錄□□j□□□□言И式慼慼牖窗慼慼慼憔\□楰□□□楰□□鷺□□楒□褒祂膳□量逆□□□驖□□□□妯□覆x飥□□姪覯□裀□禰E□吟□□□殺□E□念□□□□念□□□妖□□□□□□□□奏□□誇□□□夼□殺□j□□□榵p埤□禮□榖□飀□   佛世尊遊羅閱城耆闍崛山。時尊者舍利弗摩訶目揵連平旦著衣持缽。從耆闍崛山入羅閱城分衛。道逢暴雨。入石室避雨。有牧牛女人先入中避雨。臥夢失精。舍利弗等見即尋出去。時瞿婆離比丘調達弟子。見舍利弗目揵連出。尋入石室見此女人。便生念言。此舍利弗目揵連必與此女人為不淨行。時瞿婆離入城。語諸比丘。諸君常言舍利弗目揵連污清淨行。我向者具見此事。諸比丘不知當何答。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此癡人成大重罪。清淨比丘淨行以無根本棄捐謗。此癡人長夜受苦墮地獄。時瞿婆離比丘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告瞿婆離。瞿婆離比丘。汝宜及時悔心。向舍利弗目揵連。何以故。此等梵行全。瞿婆離白佛。知如來信彼人意淨。但為眼見舍利弗目揵連為惡。世尊復再語瞿婆離。瞿婆離。汝宜及時悔心。向舍利弗目揵連。何以故。此等梵行全。瞿婆離白佛。知如來信舍利弗等。但為眼見舍利弗目揵連為惡。佛如是三語瞿婆離。瞿婆離。汝宜及時悔心。向舍利弗目揵連何以故。此等梵行全。瞿婆離白佛。知如來信彼人意淨。但為眼見舍利弗目揵連為惡。時瞿婆離比丘佛三語不受。便從坐起而去。去不久身體生瘡。狀如芥子。漸漸長大。轉如蜱豆行如大豆。轉如雌豆。(如棗核許)轉如阿摩勒果。轉如勒路(如百子瓠)潰爛一切身膿血流出。時瞿婆離比丘即夜命斷。墮婆曇暮地獄。即夜有一天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瞿婆離(牧牛)比丘起惡意。向舍利弗目揵連謗言犯梵行。墮摩訶婆曇暮地獄。白世尊已。禮足沒還天上。佛告諸比丘。昨夜有天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我言。瞿婆離比丘起惡意。向舍利弗目揵連謗言犯梵行。死墮婆曇暮大地獄。此比丘因小事作。大誹謗清淨比丘梵行。若比丘作是誹謗者。僧伽婆施沙。時世尊若諸比丘。欲聞婆曇暮大地獄眾生壽命長短不。今正是時。願世尊說婆曇摩大地獄。諸比丘聞當承受奉行。譬如比丘摩竭大斗十二斛。胡麻子簞盛滿麻子上使盛鋒。有人百年取一麻子。諸比丘尚可數知。麻子之數無知。阿浮地獄人命不可數知如二十無實地獄。不如一空無實地獄。如二十空無實地獄。不如一喚呼地獄。如二十喚呼地獄。不如一使河地獄。如二十使河地獄。不如一須犍提地獄。如二十須犍提(甚香)地獄。不如一摩頭犍提地獄(蒲陶酒香)如二十摩頭犍提地獄。不如一優波羅地獄。如二十優波羅地獄。不如一拘勿豆地獄。如二十拘勿豆地獄。不如一分陀離地獄。如二十分陀離地獄。不如一婆曇摩地獄。彼瞿婆離比丘調達弟子。謗舍利弗目揵連生其中。   鼻奈耶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五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等譯   僧殘法之三破僧戒   佛世尊遊羅閱祇迦蘭陀竹園。彼調達受供養衣被飯食床臥病瘦醫藥。大子阿闍世所貴重。隨時供給。日送五百釜飯。嚴五百乘車。將從連日至調達所。調達初現將從有百。漸二百三百四百五百。用惑王眼。坐食時調達欲壞亂比丘僧。誘[言*木]諸比丘。與衣缽戶鑰鍼筒革屣大小鍵□□纊□顫韓及餘什物。語諸比丘。此亦釋種瞿曇。我亦釋種瞿曇。此亦母族成就。我亦母族成就。此亦生釋家。我亦生釋家。此族姓與我無殊。爾時國界飢饉乞求難得。時眾多比丘著衣持缽。入羅閱祇城乞食。乞食已聞調達欲壞亂比丘僧。誘[言*木]諸比丘。與衣缽戶鑰鍼筒革屣大鍵□□□尨鰹¥~□騰‥□□□□□□□屧□□□§□□突黃T□粣¥級o汥H散蜀□連c□□潰泥□耩□□‥□紅爦堋鴃漿A¥□奧E膨□‥□□□□□□紅□¥□秒晼慼數I□□□□□□□□該小鍵□□□□□飀□楰□□□□□馯□討□□□□□□□□□埤□覯□襯穰□□□□□□□□□□□□□□騰□褓□□□□□褻妝櫸□□□□j□□妯□覭□榵□□□□龍椸楰□□□羚□覭□□□祤□程槄□駪式慼慼撢b□□□楣煄播⑧^□j□蓮□楣_□褒逆□褽□楰□觀埤□妖□蓮□□褒旅j□□E□□裀□□椸□□□□□□□□□□□裀□□□□□□□□□□□累饉飾□□□□□餑□□□□□餑□□□□□□□□□□□□□□榆j□□□□□□耔□□□□飀□□□餽□□□□饜□祆□餺□□j□□榳奐□朗瞴慼播ヶf□誇□□言埤□饜□□檢□□□餅□劓□□慼慼慼_□褒逆□式慼慼樑縑慼慼慼□□褸□□□□□楰□□□□□姠□_□褒逆□□□□□□□□□□□褒逆□楰□□□餅□劓□□□量□□□□蓮□□□□餅□劓□□庖逆□□□□J□饌□□□□□□□□□□□□□□□矩穫襺□□埤□覯□褒祜□檢□□驨□□□檢□榜騿桌駾妏□□□□諢□□祺□□□海義捉拂在後調達遙見舍利弗目揵連來。歡喜踴躍不能自勝。是沙門瞿曇上足弟子。今來至我所。如世尊見舍利弗目連等法。唱言善來比丘。調達亦復唱言善來舍利弗目揵連。起右騫陀。坐舍利弗。起左迦留陀。坐目揵連。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目揵連與諸比丘說法。我今患脊疼欲得小息。調達亦復告舍利弗目揵連。與諸比丘說法。我今患脊痛欲小息。如世尊四褻襞優多僧布床上。僧伽梨著頭前右脅。倚臥。師子座互屈伸腳。繫意念明。何時當曉。調達亦復爾。時調達眠。首陀會天來下厭其身。甚欲得覺。竭力不能得。覺喘息粗惡。或時□語手腳不住。捫摸四壁作種種變。不能得覺。時尊者舍利弗歎譽佛法及比丘僧。時目揵連作若干變化。東沒西出南沒北出。坐臥虛空。或坐三昧。於三昧中放種種光明。或青或黃。或赤或黑。或琉璃色。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西南上下作若干變化。無所罣礙。放諸光明普有所照。時五百比丘見目揵連現諸變化。各共相語。我等不墮顛倒見婆。雲何捨如來依倚調達。復作是念。此必然不疑。時尊者舍利弗目揵連與說法言。便心開意解起慈心。向如來悔前所為。時舍利弗目揵連。及五百比丘來詣世尊所。調達座上盡空無人。唯有調達及四弟子。時騫茶陀婆比丘以左腳蹋調達。使覺捉起調達。舍利弗目揵連將五百人去座席盡空。時調達覺見座上空無復有人。便從座上自投於地。其弟子以水灑面。還坐床上。爾時世尊。從靜室起。出至外堂。床上布尼師壇結跏趺坐。時五百比丘遙見如來於堂上結跏趺坐。內懷慚愧外則恥眾。前行詣如來。如來亦見五百比丘來。顧語阿難。若我不與語者。沸血當從面孔出。時如來以大悲意。欲度彼人。便與共語。善來比丘如來難遇時時乃有。雖如來出世聞法亦難。欲求滅度亦復難得。欲入泥洹當行此法。癡緣行生。行緣識生。識緣名色生。名色緣六入生。六入緣更生更緣痛生。痛緣愛生。愛緣受生。受緣有生。有緣生生。生緣老病死生。老病死緣憂悲苦惱生。如是則成五陰苦。癡不覺行行不覺識。識不覺名色。名色不覺六入。六入不覺更。更不覺痛。痛不覺愛。愛不覺受。受不覺有。有不覺生。生不覺老病死。老病死不覺憂悲苦惱。成五陰病說是十二緣法時。五百比丘得阿羅漢道。八十百千天女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備十功德。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有壞亂和合僧。僧伽婆屍沙。調達犯此無救入地獄。   佛世尊遊王捨城耆闍崛山金毘羅閱叉所住處。有大石室。爾時調達。欲害世尊。以四千兩金雇四力人。共此四人。上耆闍崛山。抱大石當石室上立。伺如來出。時佛出石室。將經行。調達共此四人山上下石。堆如來。時金毘羅閱叉在世尊後。仰視大石來下。兩手接之。以擲南山。彼時此石碎散有小假。縱廣七十步迸來。向世尊。時如來為眾生故。現宿對有報。即坐三昧飛昇虛空。石亦逐後。眾生盡見南西北方。石皆逐後。時如來入大海水中。石亦逐後。時如來昇須彌頂。石亦隨之。時如來上四王尼耶山上天宮。石亦隨之。時如來上三十三天焰魔兜率涅磨羅那提波羅尼蜜婆捨跋提梵伽夷梵福婁醯陀波栗多婆阿婆嘬羅阿男斃弗如缽羞多毘頗羅宿呵宿呵阿施那宿呵訖栗那阿迦尼吒天。石亦隨後。時世尊以神足力還石室戶。此石堆世尊右足趺。破腳血流。此調達及四力士為無救罪。時世尊。患腳疼痛。自力說偈曰。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得脫宿罪殃   時眾多比丘在石室左右。乍坐乍行。恐調達害如來。時如來遙見知。而問阿難。彼眾多比丘石室外何等作為。乍行乍坐。阿難白佛。遙看如來恐調達害。是故在彼乍行乍坐。世尊告阿難曰。如來出世調達終不能害。汝頗聞如來為人所害不。不也世尊。時世尊仰視時。四力士見如來視。心懷恐懼衣毛皆豎。欲走腳不移。時諸沙門一一捉得。來詣佛所。時如來語四力士。善來童子。我與汝說法。時四力士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法語解悅其意。各使歡喜。童子汝還本捨。勿向向者來處。時調達見此四人遲不時到更以八千兩金。雇八大力士。汝往殺此四人。使根本斷。時世尊。遙見八力士來。告曰。善來童子。我與汝等說諸法言。時八力士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法解悅其意。各使歡喜。童子汝還本捨。勿向向者來處。時調達見此八人復遲不至。復以十六千兩金。雇十六力士。汝往殺彼八人斷其根本。世尊遙見十六人來。告曰。善來童子。我與汝說法。時十六人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法解悅其意。各使歡喜。告曰童子。汝還本捨。勿向向者來處。時調達見十六人復不時至。更雇三十二人。汝往殺十六人斷其根本。世尊遙見三十二人來。世尊告曰。善來童子。我與汝說法。時三十二人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為說法解悅其意。各懷歡喜。童子汝還本捨。從其所宜。時三十二人承世尊命從座起。頭面禮足而去。時世尊見三十二人去不久。顧語阿難。汝往入羅閱城。往大市四街巷頭。作是唱言。若調達所作行身口意所為。莫呼佛法僧教。使為調達自有親信弟子。時阿難白佛。前歎譽調達。今復說其惡。眾人有譏者。當雲何答。世尊告阿難曰。有此語者。以此語答。本雖習善今複習惡。何足怪耶。時阿難將一比丘。即詣羅閱城。住大市街巷頭。告諸行人。調達所作行身口意所為者。莫呼佛法僧教。調達自有親信弟子。時阿闍世大子其左右傍臣事親調達者。聞說調達惡名。還相謂言。沙門瞿曇甚為憎嫉。謗賢調達。調達豈有身口過耶時調達亦聞此聲。沙門瞿曇遣信入羅閱城。住大市道頭。作是唱言。若調達信行身口意所為。莫謂佛法僧教。調達自有親信弟子。時調達加瞋意熾盛。往詣阿闍世大子所。語作是言。卿自殺父我殺沙門瞿曇。汝作摩竭大王。我當作佛。於摩竭界堙C新王新佛不亦快耶。王聞是語歡喜。時王頻婆娑羅乘羽寶車。詣後園觀。時阿闍世大子腰帶利劍。自匿在門間。待父王。王竟日戲駕駟馬車還宮。適入門時。大子以劍遙擲。馬去□竟不中。王時大子便走四人逐得四人。問曰。大子欲何所為。大子答言。我欲殺王。四人復問。伴黨是誰。是賢調達。及四弟子。時四人議曰。若實爾者。當盡取沙門釋子殺。或復議曰。置沙門釋子。但取調達。將從殺。復有議曰。亦莫殺沙門釋子。亦莫殺調達將從。何以故。此王頻婆娑羅吉祥良善。繫牢獄應死者。常赦宥之。況當殺沙門釋子及調達將從耶。旦往白王。王自當處斷。我等何為於此自作怨咎。即往白王。王於明日出殿上坐。遣信往呼大子阿闍世。大子至即問。童子子欲何為。我欲殺王。汝何以弒吾。大子言。王有鳴鼓我無鳴鼓。王有曲蓋我無曲蓋。王有鹵薄我無鹵薄。王告大子。汝代我處鳴鼓曲蓋鹵薄。盡隨汝後。時鳴鼓曲蓋鹵薄。即隨大子後。時大子佞諂傍臣。便作是語。若審爾者。大子就位。就位已取父王弒。一以自由。時大子可其所白。即遣旃陀羅往收父王。閉著獄中。即往收王繫獄。王素仁慈於民。數千萬人送食餉王。阿闍世問傍臣。父王故活耶。答言。故活。何由活。答人民送食來餉故活。王敕莫使人得前。時諸夫人送食往餉。阿闍世問。父王故活耶。答言活。復敕門家。莫令夫人得前。時第一夫人以飲食塗身外著衣裳。不令現入見王使王就身上食。王復問。父王故活耶。答言活。敕莫令夫人入所繫獄門。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與比丘僧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崙陀。難提金鞞羅。上山下山。王得道跡。見比丘僧歡喜。無有飢渴想。王阿闍世問傍臣。父王猶活乎。答言。王活。王問傍臣。以何故。活傍臣嫉妒答言。曰向如來謁拜。以是故活。王告曰。汝促往築高牆障獄前。莫令見耆闍崛山。即往築令不見。諸去來現在佛常法。若欲入城有諸瑞應。像鳴鼻面舉馬亦皆鳴。牛吼鳧雁鴛鴦孔雀鸚鵡。白鵠千秋[雀*鳥]盡皆和鳴。箜篌箏鼓琵琶築笛不鼓自鳴。諸長者庫藏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渠馬瑙不觸自作聲。盲者得目。聾者能聽。瞎跛躄癭諸苦痛者皆得休息。伏藏自發。世尊入城有此瑞應。時王頻婆娑羅知佛入城。踴躍歡喜。於獄孔隙瞻視世尊及比丘僧。王得道跡。見世尊除飢渴想。時王阿闍世問諸傍臣。父王猶活耶。答言。故活。問以何故活。諸臣嫉妒。答王言。父王於獄孔隙瞻視世尊入城使其活耳。卿往以利劍削足下。勿令得行。重加桎梏即往削足。重加桎鎖。王日羸瘦。時阿闍世入宮與夫人共食。阿闍世有幼子。在外鬥雞戲。王阿闍世問夫人幼子所在。答在外鬥雞戲。王語夫人。呼來共食時幼子即抱雞入而不肯食。王問。何故不食。若此雞不食我終不食。時阿闍世語夫人言。奈此幼子何。我今大王欲令共雞食。夫人答言王何所嫌。或有人以兒故食雞肉。王聽夫人所白。憶本父王執辛苦不。王問夫人。有何辛苦。夫人答王。王小時患左手母指。晝夜患痛不得眠寐。時父王抱王膝上。取王痛指。含著口中。指得暖氣。王得小睡。時指膿潰於王口堙C王作是念。若我出指去膿。或能疼痛。即便咽膿而不出指。汝父有是辛苦。不揚於外。願王見原。莫殺王。王聞是語。默然不言。時夫人謂呼以原。即出堂戶唱言原王。命展轉遍城內。至獄數千萬人。皆悉歡喜。稱善稱善。皆奔走獄所。王已得脫。王已得脫。王聞是語已。我子兇惡無孝順心。知當更加何事固不原我。即從床上自投於地。王即命終。時王阿闍世弒父得無救罪。   佛告諸比丘。前遣阿難。於市唱說調達身口意所作者。正以今日事故。殺父者不得為道。被法服不得作比丘。不得作比丘尼。不得作優婆塞。不得作優婆夷。不得聽入八關齋。何以故。此人無有道跡。得果證不。但殺父殺母亦爾。若比丘知而容使為道者。與上壞僧同。   佛世尊遊王捨城耆闍崛山。與摩訶比丘五百俱。爾時調達。欲壞亂比丘僧。時舍利弗目連等欲往曉喻。調達勿壞亂比丘僧。何以故。僧和合一水乳一稟受。爾時調達弟子騫陀陀婆迦留羅提施三門陀羅系頭。語舍利弗等。諸君莫語調達作是語。何以故。調達如法去趣真。調達所說我等盡奉行。舍利弗等語騫陀陀婆等。莫作是語。言調達如法毘尼。諸君莫隨調達教。鬥亂比丘僧。莫助欲鬥亂者。何以故。僧和合一水乳一稟受。是故莫鬥亂僧。莫相佐助。此比丘語彼比丘。彼比丘不從語故。往隨調達教。時舍利弗等不知當如何。往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有壞亂僧者。於中相佐助。僧伽婆屍沙。   佛世尊遊王捨城耆闍崛山。與五百大比丘俱。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從耆闍崛山來入王捨城分衛。分衛已還詣耆闍崛山。於石室結跏趺坐。七日不起。入種種正受。過七日已著衣持缽。從耆闍崛山入王捨城分衛。時調達聞沙門瞿曇遊王捨城。耆闍崛山將從弟子五百人。至時著衣持缽。從耆闍崛山入王捨城分衛。分衛已還入石室一跏趺坐。七日乃起。阿闍世王有象。名望伽婆(暮藏反)兇惡暴橫邊國諸王無此惡象。如阿闍世王望伽婆時調達懷五百兩金。詣望伽婆象師所。語象師言。汝知我阿闍世王許有力勢不。對曰知。若我使人富貴能不。答曰有是力。時調達將五百兩金。以此雇卿。辦我此事。亦當語王。與汝田業。不審何事。調達語。此沙門瞿曇遊王捨城。耆闍崛山將從弟子五百人。到時著衣持缽來至王捨城分衛。分衛已還耆闍崛山。結跏趺坐七日不起。若入羅閱祇城時。汝將此望伽婆象與醇清酒使飲。解鋼鐵絆。放使殺沙門瞿曇。像師答言。此是小事不足慇勤。若我事辦後願不見忽。時象師日日屈指數待七日。七日已至。以醇清酒飲望伽婆象。以鋼鐵絆絆使不動。隱城門間。以待如來。諸佛常法若欲入城。有諸瑞應。像鳴舉鼻馬鳴牛吼。鳧雁鴛鴦孔雀鸚鵡白鵠千秋鶴盡皆和鳴。箜篌箏鼓琵琶築笛不鼓自鳴。諸長者庫藏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渠馬瑙不觸自作聲。盲者得眼。聾者得聽。瞎跛躄癭諸苦痛者。皆得休息。伏藏自發。世尊入城有此瑞應。時御象師知佛欲至城門。便解像鋼鐵絆放。數千萬人各各奔走求所安處。人民怖懼或入舍內。或復上屋閣上立。像奔如來所。人民愕看。各各唱言。其中不信佛者。咄咄殺是沙門。其信佛者。此小象無如佛何。有一長者遙見象走。便乘一象。先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此望伽婆象以清酒飲。使令醉解鋼絆卻使來害世尊。善哉世尊。願入此捨避。若還出城。此象狂醉備害如來。世尊告曰。此象終不害我。世尊終不為他所殺。像遙見如來及比丘僧。蹋地瞋吼噤切牙齒。張郭兩耳擎鼻揵尾。急走向世尊所。時諸比丘僧見象走趣毛衣皆豎。棄遠如來。唯有阿難一人不去。時象至如來前。世尊仁慈意向象。醉勢解無瞋怒心。兩膝跪地。以舌舐如來足。時世尊出金色臂摩象頭。如父告子而說偈言。  汝莫起嗔恚  害心向如來  其嗔恚向佛  終不生善處  伊羅缽那象  在於二天宮  如須彌山側  諸象王處中  彼靈山之頂  阿耨達象王  皆稽首正覺  汝種害佛殃  諸象修善本  而得在彼處  汝今醉懷害  安得生彼數   時望伽婆象悲泣墮淚。頭面禮足。便去七日不食草。命過即生第四天上。時數千萬人見如來此變化。盡來至佛所。爾時世尊。顧語阿難。汝往取床及水。我欲洗足。時阿難承佛教。即布床備水。阿難右膝著地白世尊言。床水已辦。願如來往洗腳。洗腳已。爾時世尊。坐三昧現種種變化。東沒西湧北沒南湧。坐臥虛空身放光明。青黃白黑。或琉璃色。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作種種變化已還復本坐。結跏趺坐。爾時人民見世尊變化。心開意解。時世尊觀眾生意種種說法。各得所願。其中人民或發神足意者。或發信根。或發法忍。或得道跡果頻來果不還果。發無上正真道意。辟支佛聲聞意。拘利人得度。爾時世尊。不及中食。右肱挾阿難飛還耆闍崛山。時五百比丘迸走諸谷。羌虜中乞食。乞食已各還精舍。舉衣已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眾多比丘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是阿難見大象來。不捨世尊左右。世尊告曰。不但今日聽我說。昔久遠世時有鹿王。名失利末。與五百鹿在雪山止。時有獵師散飯草間張大繩弶。鹿王在前左足墮弶。鹿王便作是念。若我告諸鹿墮弶者。諸鹿不得食想。諸鹿食足。便告言。我今墮弶。諸鹿聞是語皆各迸走。唯有一鹿不捨失利末王走。時此鹿白鹿王言。努力求脫。今獵師至。答我今竭力求脫繩粗入網。知當奈何。獵師至前。此一鹿言。寧執刀前殺我身。卻乃殺王。獵師作是念。怪其能語此畜奇復欲代他死便語鹿言。我不殺汝亦不殺汝。王我今解弶放。汝王去便解弶放之。佛告諸比丘。爾時鹿王者。即我身是。爾時五百鹿者。今五百比丘是。爾時亦棄我今復棄我。爾時獵師者。今望伽婆像是。本不觸我。今復不觸。爾時一鹿者。今阿難是。本不捨我今亦不捨我。爾時世尊。因此事重說往昔所更。去波羅奈斯不遠。有池水名吉雨。水湧出豐多魚鱉。多雁鴛鴦。彼有雁王。名蹄提賴晝。將從五百雁。於池水戲。爾時獵師。張羅捕雁。時雁王墮羅網中。便作是念。若我說墮羅網者。諸雁驚不得食。諸雁食足。便言。我墮羅網。諸雁聞驚各各飛散。有一雁名須默。獨住不去。時雁王。語須默。我今墮羅網。汝代我作王。須默答。我不堪任代王處。王問何故不堪須默以偈答曰。  寧與王俱死  不失王獨活  生死牽連久  不敢獨解脫   時雁王方便求脫。不能得解。獵師已至。時須默以偈語獵師。  雁王血肉  與我無異  汝先殺我  願赦王罝   時獵師便作是念。此雁可奇可特。乃欲代他死。以偈答雁曰。  汝為鳥獸形  忠主代身當  我今不殺汝  亦不害爾王  今當解網放  隨卿意所向   時獵師便解網放。時雁王小退還相對談。此人大慈於死生。我若當殺我者誰當來救。獵師來問。汝說何等。我今放汝何不早飛。答不為不能飛。所以議者欲小報恩。獵師問。汝為鳥獸。何能報恩。雁王答曰。將我二雁往婆羅奈城梵摩達王所。到彼當相報恩。獵師問。到彼儻傷害。汝等當作何計。雁答不足慮此。但將我去。時獵師各挾一雁。入城從大市中詣王門坐。肆諸商人見雁可愛。或以五錢十錢二十錢與此獵師。比到王門。以得數千。時獵師抱此雁。放於王門。時雁王語守門者。蹄提賴吒雁王在門求見。時守門者即奏於王。王教使入。時梵摩達王與敷金床。雁王就坐。須默隨侍。其後時雁王以偈問訊。王安隱不。王康強不。國界士馬健不。民順化不。時梵摩達王以偈答雁。卿從遠來飛越山海。經歷悠長身不疲怠不。爾時二王共談說五百偈。時雁須默默然不語。梵摩達王問。汝何默然。須默答曰。一是人王。二是雁王。二王高談不敢間預。時梵摩達王語雁王言。可受我請。此間園池樹木可於此住。所須飲食當相供給。雁王答不敢受請。梵摩達問。何故不受。雁王言。王飲酒醉敕廚烹雁。若無餘者取我等殺。以是故。不敢留耳。時五百雁聞雁王在梵摩達王所。相率飛來在宮上翔。王問此是何雁。鴈王答。是我將從。王問審欲去乎。答言去。欲須何物。雁王言。我無所須。唯有此人抱我達此。願王賜金銀珍寶飲食所須。作是語已。便即高翔。佛告諸比丘。爾時蹄提賴吒雁王者。今我身是。爾時五百雁棄我逝者。今五百比丘走者是。爾時王梵摩達者。今輸頭檀釋是。爾時教我使去。今復放我出家。爾時獵師者。今望伽婆像是。爾時不害我。今亦不觸。爾時須默雁侍我後者。今阿難是。昔不棄我飛。今故不棄我也。比丘重聽。去此久遠有師子王。遊於雪山。將五百師子。師子王年耆根熟兩目無所見。時師子王在諸師子前行。墮空井。五百師子盡棄去。去井不遠。有野狐見師子王墮井。便作是念。有此王時我常飽滿飲食。我今當思方策使得出井。去井不遠。有大河水。即掘窟通水使來入井。水漸漸多師子轉上。遂得出井。山神以偈歎曰。  人之有朋友  不必擇弱猛  如彼小狐獸  師子出深井   說此偈已。便不復現。佛告比丘。爾時師子王者。今我身是。爾時五百師子棄去者。今五百比丘是。爾時野狐者。今阿難是佈施精進不修惡事。其發意向道者。所生處不逢惡對。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馬師弗那跋比丘。遊那竭提國迦羅園。止往白衣家。修行惡事。比居村落無不聞者。爾時佛遣尊者阿難。詣罽屍國分衛六十日。阿難去後。佛昇天上與母說法竟四月。爾時尊者阿難十日分衛。漸漸還過那竭提國。平旦著衣持缽入城分衛。分衛無所得。空缽而出。爾時優婆塞名劫不(夫鉤反)來入城堙C遙見尊者阿難出城。便前頭面接足禮。叉手白阿難言。久違顏色。分衛教化勞婆何時來此。時尊者阿難語劫不優婆塞。賢者知不。朝著衣持缽來入乞食。乞食空缽無所得。此間無釋種子。壞敗優婆塞。作非沙門行。犯身口意那。賢者答。此間迦羅園中有二比丘馬師弗那跋。數至白衣家止宿。作諸惡事。比居村落無不。聞見者。或共婦女一床席坐。同一器食。同一器飲。襞僧伽梨著架上。共婦女歌舞彈琴敲節琵琶。搏頰弄口著花鬘。或插花鬢上。或帶香瓔著綵色衣連臂。至婬種家。牽配男女。或著俗服弄五兵。或復射戲。或習擲拖連絕高赴投挾入案。或共角走。或乘象馬出入園觀。須臾不住日時已到。善哉願尊者阿難到捨小食。時尊者阿難默然受請。到捨就座行水。自手斟酌布淨食飲。阿難食訖行澡水。時尊者阿難與劫不說法已。從座而去。漸漸分衛至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世尊為沙門結戒。若比丘住白衣家。作上惡事。僧伽婆屍沙。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比丘闡(支栴反)怒執心剛強甚難可化。語諸比丘。諸君無說吾善言惡言。我亦不說若善言惡言。   時諸比丘語闡怒(耨暮反)君不說我善言惡言者。我亦不說君善言惡言。汝所知善法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善法毘尼亦當向君說。若其爾者長益佛種。諸比丘展轉相授展轉相教。君為惡者莫從君意剛強莫執是心。時闡怒比丘不從諸比丘語。此闡怒甚難可化。諸比丘不知當如何。往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喻婆怒比丘自心剛強不受諫誨者。僧伽婆屍沙。佛告諸比丘。置闡怒(當車匿)比丘。吾涅槃後自當受化。優婆離問。世尊。雲何僧伽婆屍沙。僧伽婆屍沙者。有怖於比丘僧。有怖於聖道。有望於果證。有怖於悔過。若悔過時集二十僧。當自悔過六宿。五體布地所犯過不得藏匿。僧決斷原如是。故曰僧伽婆屍沙。   鼻奈耶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六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二不定及三十捨墮法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迦留陀夷數至浮帶優婆夷捨。無人屏猥處共坐。時浮多優婆夷欲為不淨行。共一處坐。時迦留陀夷可其意。復恐犯戒而不從之。時比捨長者見還私相語。此沙門釋子自稱歎我精進無疇匹。今與婦女在屏猥處坐。必當有以。諸頭陀比丘往具白世尊。世尊知而問優陀夷。審為此事不。優陀夷白佛。審爾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與沙門結戒。若比丘與婦女屏猥處坐。受婦女語。說棄捐說僧決斷說貝逸提。比丘坐聽此三法棄捐僧決斷捨。墮此者。阿尼竭。時迦留陀夷復更至浮帶優婆夷捨。共露地敷坐而坐。時是優婆夷露處欲牽捉迦留陀夷身。共一處坐。時迦留陀夷意念欲隨。復恐犯戒。諸長者見私相告語。此沙門釋子常自稱歎精進無疇匹。今共婦女露地共坐語。必當有以。諸頭陀比丘聞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共婦女露地敷坐聽婦女語。說二法僧伽婆施沙貝逸提。若比丘聽此二法者。阿尼竭。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貯畜衣裳積久朽敗。蟲蠹鼠嚙。諸長者見各懷嫌恨。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衣裳節儉。而今貯畜衣裳積久朽敗。蠹蟲鼠嚙。時諸長者見便告諸頭陀比丘。諸比丘不知當何報。便往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有三衣及一日成衣。得終身持。若過者尼薩耆貝逸提。佛世尊遊王捨城竹。園迦蘭陀所。時摩呵罽葉住耆闍崛山。時摩呵罽葉有僧小緣。不著僧迦梨。至竹園時天霖雨不得還。上耆闍崛山明日還石室。便自懷疑我不失僧迦梨。婆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著三衣及一日成衣。至他家一宿者。不持僧迦梨憂多羅僧安陀羅衛去者。除其僧使尼薩耆。波逸提。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達慕提那比丘尼。共諸比丘尼。於捨衛夏坐。時王波斯匿力人近此比丘尼園止住。此力人於波斯匿王所得廩食。日日博戲輕用不足供身。諸婦女衣不蔽形。此比丘尼日日聞戲笑聲。明日比丘尼便往。至力人婦女家。語諸婦女。衣何粗惡不足蔽形。婦女報。官所賜粟纔足供口。不足衣帶比丘尼語。汝所得賜半用作衣食。半用佈施。諸婦女答諾。如來教時官有賜輒留半衣食。半用佈施。時力人家漸漸大富。衣食豐盈。所著衣裳與人有異。諸婦女各相謂言。我等所有錢財是達慕提那比丘尼恩力。當共相率報恩。時婦女便語其夫。我等富足由達慕提那比丘尼。欲請夏四月坐一處供養。設好淨飯。夫報妻大佳。時諸力人往詣達慕提那比丘尼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比丘尼與說法。說法已默然不語。時力人從坐起。長跪叉手白比丘尼言。從今以去歸佛歸法歸比丘僧。願聽為優婆塞盡命不殺生。願諸阿姨受夏四月請。諸比丘尼答。今佛近在祇桓。先請佛者當往受請。力人報。當往請。力人便往詣祇樹給孤獨園。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為說種種法。說法已須臾退坐。白世尊言。願世尊及比丘僧。於此園受貧鄙。夏四月坐。時世尊默然受請。諸力人見世尊默然許可。從坐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還家。為佛比丘僧辦具飲食。供四月調。世尊知夏坐日逼。將比丘僧至彼夏坐四月。時諸力人供佛比丘僧衣裳飲食病瘦醫藥四月竟。諸力人得信佛非漉水不飲。常持漉水器繫弓鞬側。時王波斯匿邊界叛逆。召諸力人某處叛逆。汝等當往攻伐。諸力人拜。唯如王命。時諸大臣白王言。王遣力人至彼攻伐。不能剋辦。王問。何故不辦。臣答。諸力人非漉水不飲。小蟲尚不殺。何況能攻伐。彼王問。諸力人汝等將不誤我事耶。力人答不審何事。王曰。聞汝等非漉水不飲。於小蟲尚爾。況能攻伐大者。力人答。此小蟲無過於王。若當犯王法者亦殺不置。時王便作是念。或有人淨潔非漉水不飲。時諸力人便相謂言。前供養世尊比丘僧竟。未施衣。若當征行。或沒不還。今曼時可共施比丘僧衣。便撾揵[木*遲]比丘雲集。唯佛不來。時諸力人以衣施比丘僧。比丘僧不受。恐犯長衣。諸力人強施。諸比丘不知何答。往白世尊。世尊告曰得受衣以慈悲受。時世尊因此事。與沙門結戒。若比丘有三衣及一日成衣。若得長衣。此比丘自手受得。一月著過一月與人。若過一月自畜者。尼薩耆波逸提。時諸力人以得慈意便往征伐。兩敵相對即坐慈三昧。外敵便退。其入慈三昧者。火不能燒刀斫不入。飲毒不死不為他所殺。王波斯匿聞此力人征伐有功。重增田業。加廩賞二倍。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羅鞞比丘尼平旦著衣持缽。入捨衛分衛。分衛已還出城舉衣缽洗足。尼師壇著肩上往詣安陀婆山。以尼師壇布一樹下結跏趺坐。爾時有賊劫人已得財物。逃此山中。時有賊主信佛法眾。遙見比丘尼坐樹下。禪顏貌端正諸根恬息。時此賊主見比丘尼已。倍歡喜踴躍。持一段肉來。佈施比丘尼。比丘尼答。我今一食過時不餐。賊主益復歡喜。以極細白□一端。裹此肉懸著樹。若有沙門婆羅門取者永以施之。作是語已。便還出山。時比丘尼便思惟。賊主作此語。留□肉者為我故。明日平旦。比丘尼持此肉入祇樹給孤獨園。持肉付廚供。眾比丘食還持白□。著肩上來出。跋難陀釋子見問。阿姨何所得。此白□鮮明淨好從何許得。可以見惠。比丘尼不逆。即以此□與跋難陀釋子。語諸比丘。比丘尼以此□施我。時比丘尼便作是念。故來入城不見世尊便還者。非我禮。即往世尊所。衣裳弊壞。世尊遙見比丘尼來。顧語阿難。汝取一捨衣與此比丘尼。時阿難即以捨衣與比丘尼。比丘尼取著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世尊為說法。說法已。世尊告曰。汝還所在今正是時。即頭面禮佛足而去。比丘尼去不久。佛問阿難。此比丘尼衣何以弊壞。阿難白佛。此比丘尼向有一端白□。跋難陀奪去。爾時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告諸比丘。雲何比丘此比丘尼衣裳弊壞。而奪其□。世尊無數方便誨責已。與沙門結戒。若比丘非親裡比丘尼奪衣取衣。及從丐者。除其貿易。尼薩耆波逸提。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迦留陀夷往與崛多比丘尼知識。別行二月分衛。二月分衛已。漸還至捨衛。時崛多比丘尼聞迦留陀夷分衛已訖還至捨衛。比丘尼便澡浴身體。以香油塗首粉黛菢情C治齒鵠白著新衣裳。往詣迦留陀夷所。頭面禮足在其前坐。熟視迦留陀夷。迦留陀夷亦復熟視比丘尼。迦留陀夷從坐起。單著泥洹僧在前行。時比丘尼亦單著一衣。逐迦留陀夷後行不欲身相觸。何以故。畏犯戒。迦留陀夷婬意熾盛。便踞地失精。污泥洹僧。比丘尼以知失精。時比丘尼更取一泥洹僧。貿持去浣。迦留陀夷更著衣已。便與使浣。比丘尼取此衣屏處浣。取浣汁飲半半從下灌。即覺有娠。還所在身漸漸大。諸比丘尼罵。咄惡比丘尼。汝非晚作比丘尼。小小入道。此何由而得。諸比丘尼善責數之。時崛多比丘尼具說本末。諸比丘尼不知當何為。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汝等莫呼此崛多比丘尼犯戒。何以故。此清淨梵行莫惡意向崛多比丘尼。逕八月九月中生一男兒。顏貌端正。諸比丘尼聞生男兒。往具白世尊。世尊因此與比丘尼結戒。一比丘尼不得獨宿。有二比丘尼得宿。不得與男子宿。得與崛多比丘尼共宿。諸比丘尼白佛。世尊。向者教不得與男子同室宿。此今有兒當雲何宿。世尊。世尊告曰。兒未斷乳得與宿。斷乳後不得與宿。諸比丘尼受教已退還。時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非親裡比丘尼。與故衣浣者染碾令光出者。尼薩耆波逸提。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數數至長者家。丐衣裳。諸長者嫌其數煩。還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自言精進。我等先既未許當與衣裳。數數至此丐衣裳。十二法比丘聞便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非親里長者長者婦。強逼丐衣。捨墮。或得丐衣被賊。或失衣或被火。或衣朽敗。或王奪得。至長者長者婦家丐衣。如所失取。比丘若長取者。捨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婦。與跋難陀釋子作衣。時跋難陀聞某甲長者婦與我作衣。即往至其家。作是語。卿若與我作衣極令好。持用施我。時長者即好作而與。來至房中自譽語諸比丘。某甲長者與我作此好衣。諸比丘默然不知當雲何答。便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聞他與作衣先未許。便往經營。教令極好。作與我而取者。捨墮。   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二家長者。與跋難陀作衣。時跋難陀聞二家長者與作衣。往至彼家。便作是語。善哉長者。若與我作衣者不足。各作可合作一領佳者。時長者壞二為一。成而與之。還至僧中。自貢高語諸比丘。某二長者破二衣作一衣。持用施我。諸比丘不知當何答。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非親里長者婦女。先來許與作二領衣。使破為一而取者。捨墮。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憂填王聞捨衛比丘衣被儉惡。即遣婆羅門。使持衣直至捨衛與諸比丘。諸比丘不取。世尊不許取衣。直已成衣者便取。使人問比丘。諸賢無有人能買衣者那。諸比丘答無人。比丘不知當雲何。即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世尊告比丘。比丘欲買衣。當借近知識守園人。若五戒賢者。此比丘言。此買衣人。此非買衣人。因直詣市市衣。此人若至市若錢肆。金銀肆。銅鐵肆。綿絹絲肆。使人於中坐。比丘當四往五往六往。默然在前立。得者善。若過六更往求者。捨墮。若不得衣當自往。若遣信至得物家前所施衣直。因信來者。某甲比丘竟不得還自往索。莫謂比丘得。莫費散物。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取拘施用作新臥具。諸長者見此。沙門釋子不貪好取。拘施作此臥具。與王長者有何異。諸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以拘施新作臥具者。捨墮(拘施絲布)此六群比丘純用黑羊毛。作新臥具。世尊告曰。不得用純黑羊毛作臥具。作臥具者。捨墮。時六群比丘復以純白羊毛作臥具。世尊告曰。不得以純白羊毛作臥具。若作臥具者。兩分黑羊毛。三分白羊毛。四分牻若違限作者。捨墮。此六群比丘棄故臥具。作新臥具諸十二法比丘聞便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作臥具當滿六歲。六歲已還捨更作者。捨墮。若大壞敗。當白眾。眾許者得作。若不許而作者。捨墮。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新作尼師檀。故者捐棄。諸比丘見便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新作坐具。取故者緣。緣四邊以亂其色。若不取故緣。緣四邊者。捨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憂陀夷。與眾多比丘從拘薩羅至捨衛國。道逢賈客。驅車策馬大載毳至捨衛國。時道中多賊寇。諸比丘語賈客。我等欲與汝為伴至捨衛國。諸賈客報亦相貪為侶。諸比丘畏塵土坌體。常在後行。有一賈客車軸折。語諸同伴。汝等眾眾與我致少毳。諸同伴語。吾己分尚不能致。況能致汝物。便捨前進。時此賈客對毳愁悶坐。須臾間。諸比丘至。時此賈客以毳佈施比丘僧。諸比丘各各分持而去。時此路當由一城媢L。路側人民語比丘言。此毳為索幾許毳為貴賤。貿易何物。辛苦簷負獲何等利。其中十二法比丘聞此語。不知當何答。前至捨衛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行路人施羊毛。得持行三由延。若過者。捨墮。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所得毳分與諸比丘尼。與我浣擇染為色。迦留陀夷波斯匿王善知識。末利夫人阿闍梨。諸比丘尼不違語。與取毳浣擇染妨誦經稟受。大愛道瞿曇彌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非親裡比丘尼。與羊毛浣擇染者。捨墮。佛世尊遊鞞捨離獼猴江石臺所。時跋難陀釋子平旦著衣持缽。入鞞捨離分衛。時鞞捨離城內有諸童子。住街巷頭。遙見跋難陀釋子來。還相謂言。此跋難陀是兇橫惡比丘。我等取金銀試著道頭。若取者我等當捉牽向耆老。時跋難陀釋子尋到其所。便取此金銀。諸童子來前牽捉。汝為比丘。何以不與取金銀。跋難陀答。我亦不盜此落墮地。我取之。便將詣耆老所。童子語耆老。此比丘盜我金銀。諸耆老盡信佛法眾。語此童子言。此沙門釋子信不盜汝金銀。復語跋難陀。賢嚴還捨莫復更為。跋難陀即還。語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何答。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若手捉金銀。教他捉者。捨墮。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坐肆販賣金銀求利。諸長者嫌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自坐肆販賣金銀求利。與彼賈客有何異。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坐肆販賣金銀求利。與世人不別者。捨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復俠雜物分一為二而行貨賣。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自稱精進。懷雜物而行貨賣。欲活誰命。十二法比丘往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為沙門結戒。若比丘俠種種物行市貨賣者。捨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跋難陀釋子與一坐肆賣香。小兒相識。肆上有一摩尼缽。跋難陀釋子見語小兒言。此缽甚好。可以施我。即以盛滿飯而施。持此缽詣祇桓。語諸比丘。我每出行吉無不利。過香肆前有一小兒。以此缽佈施我。諸比丘聞語。雲何比丘當畜長缽。即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得長缽不得過十宿。若過十宿不捨者。捨墮。   佛世尊遊王捨城竹園迦蘭陀所。爾時長者樹提遣子弟入海採寶。得牛頭栴檀一枚還來詣家。子弟便作是念。我當持往獻長者樹提。即以上之。長者藏中栴檀甚多。雖得此栴檀不以著意。即敕巧師刻以作缽。豎大長木去地十仞。舉缽置上。發心念言。其有沙門婆羅門。不施梯閣能得取者。便以與之。時富蘭迦葉聞長者樹提與我作好栴檀缽。即往詣其捨。便語樹提長者。審作栴檀缽。用施我耶。長者報。我不為一人作。今豎大長木去地十仞。缽在其上。其有沙門婆羅門。不施梯閣能得取者。便以施之。富蘭迦葉便作是念。無此神足能得彼缽。即從坐起振迅頭而去。尋後摩呵離瞿耶樓阿夷湍波休迦栴先毘盧持尼犍弗。來詣樹提長者捨。語長者言審與我作栴檀缽耶。長者答我不為一人作。今豎長木去地十仞。缽在其上。其有沙門婆羅門。不施梯閣能得取者。便以施之。六師復作是念。無此神足得取彼缽。即從坐起振迅頭去。時尊者賓頭盧。聞樹提長者作栴檀缽。豎大長木去地十仞。若有沙門婆羅門。不施梯閣能得取者。便以施之。時尊者賓頭盧。往詣尊者目犍連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賓頭盧曰。目犍連當知。樹提長者造栴檀缽。豎大長木去地十仞。以缽置上。若有沙門婆羅門。不施梯閣能得取者。便以與之。世尊常嘆聲聞之中目犍連神足第一。可往取之。時目連答。以木缽故現神足乎。以是故。我不往取。時尊者賓頭盧。即還房中。明日平旦著衣持缽。上下齊整不左右顧視。如擎油缽。念不分散端攝五根。如牛被駕。往詣樹提長者捨。長者遙見尊者賓頭盧來行步安詳。被僧伽梨捉缽持杖。即起出迎。叉手白言。善來賓頭盧。久不來。此聖體輕強不。可於此坐。時尊者賓頭盧即坐。樹提長者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賓頭盧問長者。聞汝作栴檀缽。豎大長木舉缽著上。其有沙門婆羅門。不施梯閣能得取者。便以施之。為實爾不。長者答曰。審有此語。時賓頭盧不起於座。遙申手取缽。長者見此神變歡喜踴躍。長者白言。願借此缽入捨盛飯。即入盛滿羹飯授與賓頭盧。賓頭盧即起詣竹園迦蘭陀所。語諸比丘。我向者至樹提長者家。大長木頭取此缽。諸比丘聞不知何答。往具白世尊。世尊知而問賓頭盧。汝審為此事耶。審爾世尊。世尊告曰。雲何比丘坐小木缽。自現神足。賓頭盧。我今擯汝。終身不得般泥洹。不得住閻浮提。時尊者賓頭盧受世尊擯。從坐起。頭面禮足遶三匝而去。時世尊見賓頭盧去不久。集和合僧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恆自食缽破為五分綴用。若更求好者。捨墮。比丘得新缽。當持故者還比丘僧。比丘僧持新者。授此比丘。終身持壞乃止。時賓頭盧還房收攝什物。即坐三昧沒閻浮提。出拘耶尼。於彼夏坐中授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戒。五百弟子授具足戒。起五百塔婆。五百房薦席床。拘遙枕各五百賓頭盧於拘耶尼。而作佛事。佛在釋祇瘦迦維羅衛尼拘陀園。時諸釋種別有織衣坊。時六群比丘從諸長者乞求綖來至親裡釋家。語可敕織坊與我織成作衣。時諸織人既不得價。又不得食。各怨恨言。此沙門釋子強以力逼迫。使我織衣。十二法比丘便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詣長者家。乞綖縷強使非親裡織作衣者。捨墮。佛在釋祇瘦迦維羅衛尼拘陀園爾時迦維羅衛釋種與跋難陀釋子織衣。跋難陀聞釋種與我作衣。即往詣織坊。語織人言。汝知不。與我織此衣極令好妙。我分衛飯食以相供給。時跋難陀語諸比丘。比丘不知當何答。便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先未然許。竊至作房語織人言。好織此衣極令使妙。我當分衛以相供給。若得衣者。捨墮。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跋難陀有一弟子。戒行純備。跋難陀素性喜治生賈販。作是念。我此弟子足供手力。即以衣一領佈施弟子。爾時世尊於夏坐竟。將諸比丘著衣持缽。普行分衛。跋難陀弟子辭索從佛。而不肯放。弟子報是非當去。跋難陀語弟子。我所以與汝衣者。事須手力故。若欲去者留此衣。即前強奪。弟子涕泣。詣如來所頭面禮足。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與比丘衣。後便瞋恚強力還奪。若教人奪比丘取此衣來。我不與汝。此比丘當還衣。彼比丘取衣者。捨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及比丘僧在捨衛夏坐。爾時比丘於歲堣H施衣。諸比丘不取。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於歲堣H施衣。當善意受莫逆檀越意。佛因此事。世尊為沙門結戒。十日未至歲比丘得衣。即當受。若得新衣應停至歲。過十日當用施人。若留者捨墮。佛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婆覆常阿練兒(空處也)留僧伽梨入捨衛國。還所在失僧伽梨。便語諸比丘。我入捨衛城後失僧伽梨。諸比丘不知當雲何答。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三月後一月阿練兒。比丘住空閑處。欲有所至前有虎狼盜賊。此比丘從空閑處。以三衣送寄城內。此比丘行得六宿離三衣。若過六宿。捨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毘捨佉無夷羅母請佛及比丘僧。即夜施設飯具。明日敷坐。遣一使人至祇樹給孤獨園。白佛及僧。飯食已辦今時已到。時此使人即到祇桓。值諸比丘露地洗浴像尼揵子。使人便作是念。此間無有沙門釋子。純尼揵子滿祇桓中。即還白。無有沙門釋子。一切盡尼揵子滿祇桓中。毘捨佉得道跡聰明人。便作是念。比丘僧必當露地浴。復重遣往白佛及僧食具已辦。今正是時。使便往白佛。將比丘僧至毘捨佉捨。各次第坐。坐定自手行澡水布種種食。比丘僧食竟。行澡水已在一面坐。以向者事具白世尊。願世尊聽施比丘捨賴。世尊即許。佛達嚫而去到祇桓。因此事為比丘結戒。春一月過比丘當作遮雨捨賴。半月一月得持。若過者捨墮(少未至歲一月)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夜捨與大比丘僧遊拘薩羅界。長者婆羅門普識夜捨。供養比丘僧飯餅甘饌及白□。施比丘僧。達嚫所得物夜捨持入已。諸比丘見自相謂言。此比丘雲何取比丘僧物。即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知是比丘僧物。自入已檀越欲施比丘僧物。求以入已。捨墮。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必陵伽婆蔡患兩眼痛。諸長者婆羅門送飯食供具四種藥酥麻油蜜黑石蜜。貯積日日服。諸比丘見往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積貯四種藥。不得過七日。過者。捨墮。優波離白佛。雲何名尼薩祇。世尊。世尊告曰。若三失三衣更不得受。亦不得著。若貿易若丐人。此名尼薩祇貝逸提。名燒聖道根渚人。不得生三昧。此名捨墮。   鼻奈耶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七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等譯   波逸提法之一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羅芸於眾人中戲笑妄語。諸比丘誨責。汝為佛子雲何妄語。諸比丘往具白世尊。世尊告羅芸。曰汝何為戲笑妄語以偈誨責羅芸。  妄語地獄近  作之言不作  二罪後俱受  是行自牽去  法衣在其身  為惡不自禁  苟為惡行者  命逝墮地獄  無戒受供養  街巷乞不慚  死噉燒鐵丸  極熱劇赤火   如是世尊誨責已。為沙門結戒。若比丘戲笑妄語者。貝夜提。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種類罵諸比丘。諸比丘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種類相罵者。貝夜提。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常與十七群比丘共諍。此間聞語。便往告彼。彼間聞語便來告。此諸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調戲兩舌鬥亂彼此者。貝夜提。   佛世尊遊拘捨彌瞿師羅園。彼拘捨彌比丘喜鬥。繫閉坐眾耆老。事以得解。六群比丘還揚舉本事。諸君以何事諍不使我等斷。諸比丘聞六群比丘事解。還揚舉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諍如法事止還揚舉者。貝夜提。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獨入宮。與末利夫人說法。王諸大臣自相謂言。雲何比丘獨入宮說法。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獨與女人說法。不得過五六語。除其有人。貝夜提。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向沙彌說毘尼語。諸比丘見。雲何向未受大戒者說戒。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說一句戒法。貝夜提。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入沙彌聚。自稱譽言。我得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護。諸比丘見即往責數。雲何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自稱得禪。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人自稱譽言。我知是見是實者。貝逸提。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語不受大戒人。某甲比丘犯僧伽婆施沙貝逸提。諸比丘聞便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人說。犯僧伽婆施沙貝逸提者。除其僧使。貝逸提。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長者來詣園房觀看。若還去者身飢不能得達。便語十二法比丘。此沙門釋子常食人供。而到園了無待賓。比丘語六群比丘。此諸長者詣園觀看。若還去時飢不能得。至可聽少糴穀米以供賓客。六群比丘答言。大善。後比丘多糴穀米以待賓客。六群比丘語諸比丘。誰使汝等大散僧物糴穀米以待賓客。比丘答君前自許。復言我不許。汝諸比丘不知當何答。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先共要後作是語。汝減比丘僧物。用違前要者。貝逸提。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十五日撾揵□。比丘僧集說戒。尊者闡怒語諸比丘。半月用說是雜碎戒。為使諸比丘愁憒不得行道。諸比丘聞便往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說戒之日作是語。半月用說此雜碎戒。為彈卻戒者。貝逸提。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六群比丘斫樹作床。樹神瞋往語十二法比丘。我所居捨盡斫壞。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有神依樹根。有神依樹岐。有神依樹枝堙C有神依樹皮堙C有神依樹皮裂中。有神依樹蓓蕾。有神依樹葉。有神依樹花住。有神依樹果。一切藥草樹木盡有神。神所以依住者食其香故。若比丘自斫樹教他斫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六群比丘常與十七群比丘共諍。十七群比丘不能忍。卒便瞋恚。諸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卒瞋恚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撓擾激動阿練兒。諸君已得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盡生死修梵行。諸比丘聞便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激動人使瞋者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於露地敷床廌席拘柘竟。日坐論便起去。時天大雨盡污濕座具床廌席拘拓。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我等減損子孫分。以供比丘僧。此比丘不慚取他信施。使雨澆爛。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於露地敷比丘僧床廌席拘拓。若坐若臥。起後不自收。不教他人收者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於房中敷臥具。起去後不收坐具蟲食。諸長者來房中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夜臥已不收臥具。使蟲噉食。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比丘僧坐具於房中敷。若坐若臥。起後不自收。不教人收者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耶捨將五百眾從拘薩羅至捨衛國。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小避須此比丘掃灑房室。敷坐具已。我等當往問。君為幾歲。彼自當說。爾許歲。答言。我等大君若不出者。當強驅出。伺諸比丘掃灑房室敷坐具已。即往問。君為幾歲。答我爾許歲。六群比丘言。我大君促出去不須住。此諸比丘不知當雲何。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至比丘房詐為瞋恚驅他使出。若使人驅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眾多比丘。於講堂前夜敷坐具。或禪或臥。迦留陀夷從後至。亦敷坐具臥。時迦留陀夷詐囈喘喘息粗惡如厭。喚呼手腳煩擾。諸坐禪比丘不住。即皆收坐具避去。諸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於房中先敷臥具。若後有來強敷坐具。若不喜我者。自當出去。及煩擾者墮。   佛世尊遊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時新成重閣。重閣上敷義足床閣下有一比丘。禪跋難陀釋子。於閣上放身疾坐床上床足下陷蹄比丘頭破。禪比丘即失聲。喚眾比丘集問。汝何以頭破。具陳所由。諸比丘不知當雲何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上重閣上作尖足繩床縱力坐。若臥者墮。   佛世尊遊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尊者闡怒以有蟲水灑地和泥。諸比丘語闡怒。汝無以蟲水灑地和泥。闡怒佷戾不隨諫語。諸比丘不知當如何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知有蟲水灑地。若教人灑自和泥。若教人和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摩訶盧比丘。取檀越百千兩金。作大講堂。一日累塗覆即夜崩壞。其長者聞驚怪愁憂。用乃爾所錢竟不成講堂。即往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比丘作大講堂。先作閾窗牖得通日光。細泥塗地再三覆之(重草蓋之)若過三者貝逸提。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次未應。與比丘尼說法。自往與說法。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比丘僧次未差。與比丘尼說法。自往說法者墮。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比丘次第與比丘尼說法。尊者難陀次應直往而不肯行。摩訶愛道瞿曇彌。將五百比丘尼。詣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時世尊與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說微妙法。說法已今正是時。各還所在。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頭面禮足。右繞三匝而去。去不久顧問。阿難次應誰與。比丘尼說法耶。阿難白佛言。比丘僧已周。次應難陀難陀不肯行。時難陀亦在座上。時世尊告難陀。汝可往為比丘尼說法何以故。我之說法汝之說法。有何等異。難陀聞佛教。默然而受。時尊者難陀平旦著衣持缽。入捨衛分衛。分衛已還出城。舉衣缽舉座布。著肩上入房坐禪。時比丘尼眾聞難陀次來說法。自相謂言。難陀於夏四月讀一偈不能得。欲雲何與比丘尼說法難陀出竫室在堂前敷座具。結跏趺坐。時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詣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尊者難陀則入三昧。以三昧力東沒西踴西沒東踴。坐臥虛空身放種種光。青黃赤白或琉璃色。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如是變化不可稱數。還於本座上結跏趺坐。難陀告諸比丘尼。與汝說法。善思念之。雲何諸妹眼有常無常耶。答曰。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為苦不苦耶。答曰。苦也。難陀若無常苦為變易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耶。不也。難陀雲何諸妹耳鼻舌身心有常無常耶。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今如諦等智見眼無常。眼識苦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無常。意識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眼所識苦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無常。意識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雲何諸妹。眼因緣有識彼眼識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心因緣有識生心識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見眼無常。眼色識無常。眼識起想苦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無常。心識因緣生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色眼識無常。眼識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無常。心識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諸妹。眼因緣色色因緣識三事。共會有更。雲何諸妹。更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耶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眼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雲何諸妹。眼因緣色色因緣識三事合為更。更因緣痛彼更痛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所生痛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痛眼更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痛無常。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善哉善哉。諸妹。如汝所言。眼無常色眼識眼更眼更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痛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雲何諸妹。眼因緣。色色因緣。識識因緣。更更因緣。痛痛因緣。愛彼眼愛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如是耳鼻舌身心法心識心更心更痛。愛彼痛愛者有常無常。無常也。難陀。若無常者苦不苦。苦也。難陀。若無常苦變易法者。彼見諦人作是求言。是我所非我所不。不也。難陀。何以故如諦等智觀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善哉善哉。諸妹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如是諸妹。六情因緣起想苦樂不苦不樂。亦復無常。諸妹。譬如屠牛人若屠牛弟子執利刀殺牛。剝皮取筋肉段段置著一處。還以其皮覆上雲何諸妹。還得成牛不。比丘尼答。不也。難陀。何以故。牛以分離實不像本。所以引斯喻者。當解此義。如是諸妹。牛者六情相因起想。苦樂不苦不樂。常住不滅。無變易法。作是等求者。為可得道。何以故。如諦等智觀不見彼法法生。不見彼法法滅。所以引喻者。觀意不聚。如牛者六情無異。如彼筋肉六塵。是彼利刀者等智是。何以故。諸妹等智刀盡斷一切生死結。不復生彼此界斷等斷。善哉諸妹。當作是學。於染著法心不染著。欲得息於牽連法。心不隨瞋恚愚癡息。次當學四意止七覺意八聖道八解脫門。是故當學。諸妹。如是學者諸多陀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從中出。無數善法皆從三十七品中出。常等心身無令中絕。說是法時。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道。見始變化時。二百五十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其二百五十比丘尼迦葉佛時。曾聞此法故。今聞法得果。難陀語諸妹。今正是時。各還所在。時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頭面禮足而去。明日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平旦著衣持缽。詣如來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世尊觀諸比丘尼盡得道須臾。佛告諸比丘尼。今正是時。各還所在。諸比丘尼作禮已還去。世尊告曰。難陀。明日復次與比丘尼說法。時難陀默然受教。難陀明日著衣持缽。入捨衛分衛。分衛已還出城。舉衣缽洗手足。以尼師檀著肩上。入室坐禪。出室於堂前敷座具。結跏趺座。瞿曇彌大愛道將五百比丘尼。詣難陀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尊者難陀與說種種微妙法。說法已竟。今正是時。各還所在。諸比丘尼禮足而去。時日入城門已閉。或依樹下宿。或住阜邊宿。或依池水宿。或依流水宿。或依城池宿。明日門開諸比丘尼入城。其守門者。自相謂言。諸比丘尼是沙門婦。城外共宿。清旦來入。其十二法比丘聞以是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比丘僧次第與比丘尼說法。不得至暮還至暮者墮。   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與比丘尼同道行。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與諸比丘尼同道行。是沙門婦。若非婦者何由同道行。其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共比丘尼同道行。從一村至村落內者墮。或應共行者。若有賈客前有虎狼賊寇得共行。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從拘薩羅國。來至捨衛。時阿脂羅江須舡爾乃得渡。六群比丘與比丘尼同舡。或逆水上。或隨水下。經時日已沒。便渡水各散去。時比丘尼為賊所劫。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與比丘尼同舡。或逆水上。或隨水下除直渡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與崛多比丘尼衣著。諸比丘尼問。所由得此衣。答迦留陀夷見施。諸比丘尼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非親裡比丘尼。持衣施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使崛多比丘尼作衣。諸比丘尼問與誰作衣。答言。迦留陀夷作衣。諸比丘尼不知當雲何。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非親裡比丘尼使作衣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與崛多比丘尼屏處坐。諸比丘尼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獨與比丘尼屏處坐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與佛陀優婆夷露處坐。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雲何與婦人露處坐。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獨與婦人露處坐者墮(上比丘尼妹)。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優婆夷。請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時長者婦饌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時瑜罹難陀比丘尼。先與長者婦善知識。平旦著衣持缽。來詣此家。見饌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即問長者婦。欲請阿誰。作是好飲食敷好坐具。長者婦答。請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比丘尼語。捨龍象而請騾驢。長者婦問。誰是龍象。比丘尼答。尊者調達騫陀達婆迦留羅提施三文陀糸頭。此上人是。迦葉最大先前入捨。瑜羅比丘尼見來入語長者婦。善哉優婆夷。所謂龍象以至。時長者俱聞此語。便作是言。惡比丘尼。先言騾驢。今言龍象耶。去惡比丘尼莫復入此捨。時長者見賢嚴坐定。自行澡水。布種種飲食。飲食已竟。重行澡水。已在一面坐。聽達嚫摩訶迦葉。說達嚫已。即從坐起去。詣如來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知比丘尼譽一比丘僧毀一比丘僧。往彼飯者(調達婆兒阿難妹也)波逸提。   佛世尊遊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所。當於爾時。人民飢饉乞求難得。諸長者或請一比丘。或請兩比丘。其不請往者。或四或五。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知厭足無有慚愧。其請一者五三自往。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請強往者墮。或時應往。或病或執僧事作衣。此應食。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拘薩羅界有一長者起招提僧捨。其有客比丘。得一日食。時尊者舍利弗遇病從拘薩羅至捨衛國。過此僧捨。住三宿食。時舍利弗便發去。至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便懷狐疑。我不過食。招提僧食耶。往自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無病得一宿住食。若過食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多比丘。從拘薩羅詣捨衛國。有長者中道請飯豐饒酥酪。時六群比丘兩三缽盛下行。比丘不得。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重疊兩三缽盛下行。比丘不得。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請入捨。長者設好食酥酪豐饒不得。兩三缽盛。犯者墮。若兩三缽取出外當等分與。不得比丘。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捨衛國。有一長者。居門衰喪。唯有一少男兒在後。此少兒聞其飯佛及比丘僧者。得生三十三天第二天。我當往行出筋力。作所得錢財當飯佛及比丘僧。即往詣比捨。語一長者作是語。我欲客作為可爾不。長者答。須幾許物。少兒言與我五百兩金。自當竭力作使。長者便思惟。如今人飢饉乞求難得。乞一食者尚不可得。況爾所兩金。長者問。少兒能何等作為。少兒答。能坐金銀銅鐵綿絹絲肆。要不取價。竟十月已。長者便作是念。或有人先索價卻作使。今此少兒先與人使。卻乃索直。即使知金銀肆。是少兒宿有福德。常人坐肆。得一倍利。此少兒得八倍十倍。長者便作是念。得此少兒是我之幸。常人坐肆得一倍利。此少兒坐肆得八倍十倍利。次使知銅鐵綿絹絲肆。皆爾獲利。次使知田業。常人耕種得一倍利。此少兒得八倍十倍利。十月期盡。即從長者索直。時長者不為不欲與。正欲與恐少兒去。復重再三索。為欲與我不。長者問。得此金用作何等。少兒答。我聞飯佛及比丘僧得生三十三天。所以客作欲飯佛及比丘僧。願見時與。長者便作是念。怪此少兒為佛及比丘僧。執此勤勞。即問。少兒汝欲飯佛耶。答言。飯佛。奈得薪草釜灶器皿及人力。可即於此間飯佛及比丘僧。二人俱時得福。少兒答。亦可爾耳。長者語。汝自往請佛及比丘僧。即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與說法。說法已默然。時少兒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欲設微供。願佛及比丘僧臨顧須臾。時世尊默然受請。少兒見如來默然可之。即起頭面禮足而去。即夜具種種飯食敷好座具。往白世尊。飲食已辦。今正是時。比丘僧往世尊住別送食來。僧詣長者家。各次第坐坐定。少兒自手行水。布種種食。時是月八日國俗此日食先亡者。以殘食施諸比丘僧。諸比丘僧食已。至少兒家略不食。諸比丘同聲語。行食人稍下。少兒見飲食不減。便作是念。比丘僧不食者。我必不生三十三天。涕泣詣如來所。白世尊言。比丘僧食少不多。比丘不食者。我必不生三十三天。世尊告曰。汝往稍益食必生三十三天無疑。少兒復作是念。如來廣長舌言。必得生三十三天。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頭面禮足繞佛三匝而去。往詣比丘僧所。比丘僧食竟。行澡水已。在前長跪。受咒願。上坐咒願已便去。即日有五百賈客。入海還歸。最大導師入城求食。問行路人。誰家有食賣。行人答言。某長者家。今日飯佛及比丘僧。必有飲食。導師即詣此捨。語守門者言。汝往白長者。外有入海導師。欲得相見。守門者即為白長者。出迎共相問訊。揖引入坐。須臾起語長者言。承有飲食賣當送直。時少兒在一面坐。長者答。此非我食。指言此檀越食也。復問少兒。有食見與。當送直。答言。我食不賣。若須者便相呼入坐。當相供給。不須直即往。呼伴入坐。少兒自手行水。布種種食。賈客食訖。少兒還就床坐。去少兒不遠。有拘薩羅碼瑙揵茨(拘薩羅國外大故稱)時大導師語諸賈人。此少兒飯食我等皆令充足。我等各各共報其恩。諸商檷善。時大導師語少兒。過此揵茨來。即過與導師開頭巾堣@明珠。直百千兩金。著揵茨缽中。其餘商人。或直九十千兩金珠。或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下至直十千兩金珠。流溢揵茨持與少兒。少兒不取曰。薄食不賣自相施耳。導師復語。計此珠價百千萬倍。勝汝飲食。意欲相遺。幸莫見逆。少兒便作是念。我若取者不生三十三天上。少住此間聽我往問世尊。還即詣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汝往受之。此並花報果實在後。少兒歡喜踴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便退去。去不久佛與沙門結戒。若比丘先食重往食者墮。時此長者往詣婦所。作是語。此少兒門戶種姓不減我族。計一珠價足得我田業。可嫁此女與為夫婦。婦曰善。即嫁女與。俄爾長者夫婦盡喪亡。王波斯匿聞彼長者亡。問傍臣。頗有兄弟兒息不。答言無。唯有女夫在家。王敕召來。即往召至。王遙見容顏甚歡敬之。即封戶一千使知邊城。日出就位。即名日出相國。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眾多比丘從捨衛國。詣拘薩羅界。時跋難陀弟子欲與諸比丘伴。至拘薩羅來辭跋難陀。今比丘去弟子欲共行。跋難陀以前恐故。即語卿少住食。弟子對先以食。跋難陀語。知卿已食。意欲使卿更食去。言語留連。諸比丘已去。跋難陀弟子後去不及。伴為賊所劫。即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以知比丘食強勸使食。犯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失梨崛長者事外道常狐疑。世尊是佛非佛耶。是法非法耶。是比丘僧非比丘僧耶。我當施設飯食。往請佛試之。即往詣世尊所。擎拳問訊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種種微妙法。佛說法已默然住。長者失梨崛白佛言。欲請沙門瞿曇及比丘僧。時世尊默然可之。失梨崛從坐起。擎拳而退。於門中鑿坑盛滿炭火。無有煙焰。以沙薄覆上。興起此念。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一切未然事。自當知。若無一切智。自當墮火。及沙門眾。堂上設不纍繩床偽敷坐具。復作是念。若沙門瞿曇有一切智者。自當知。若無一切智者當墮床。及沙門眾為人所笑。復設雜毒食。復作是念。若沙門瞿曇有一切智者。自當知。若無一切智食此毒飯自當死。及諸沙門。即往白佛食具已辦。今正是時。世尊著衣持缽。及比丘僧來至失梨崛捨。世尊顧語阿難。汝往語諸比丘。盡不得先如來前入失梨崛捨。阿難即往告諸比丘。不得先如來入失梨崛捨。時如來足躡火坑。自然成浴池。中生憂缽拘物波頭摩分陀利花。鳧雁鴛鴦和聲悲鳴。時世尊足登花上。入失梨崛捨。花琉璃色花紺碧色。如來黃金色。色色相奪。時繩偽床自然成寶床。時此長者見二變化。心開意解。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此食雜毒願小頃留。更設好食。世尊告曰。但行此食無苦。時失梨崛自手行水。布種種食。佛語阿難。此諸比丘盡不得於此間食。當詣阿耨達所。時世尊與失梨崛男女說法施義戒義十善義生天義。貪婬墮惡出家得道。時世尊復與說法苦習盡道。失梨崛即得道跡。如純白□易染為色。失梨崛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從今以去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聽為優婆塞。盡命不殺生。世尊及五百阿羅漢盛滿缽飯。即入三昧。從失梨崛門盡飛陵虛。詣阿耨達宮。時阿耨達亦知如來來化。五百蓮華大如車輪。復為如來化作一華最妙。如來坐上。五百阿羅漢各次第坐。如來五百阿羅漢比丘僧食已。廣說阿耨達經。時如來及比丘僧入三昧。從阿耨達宮沒還至祇桓。時毘捨佉無夷羅母聞佛及五百阿羅漢受失梨崛請。詣阿耨達食廣說阿耨達經。今來捨衛。我當別請佛及五百阿羅漢。即往詣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世尊廣為毘捨佉說法。說法已。毘捨佉即長跪請佛及五百阿羅漢。世尊默然可之。毘捨佉頭面禮足而去。即夜辦饌具好食敷好坐具。重開門戶。手擎香爐叉手禮言。飲食已辦。今正是時。諸比丘往。或從地踴出。或從壁入。或從空下。唯如來住。別留佛食。毘捨佉見比丘坐定。自手行水。布種種食。食已竟。復行澡水。在前長跪受咒願。上坐咒願已而去。阿難來取佛食。世尊知而問阿難。有幾比丘。在毘捨佉捨食。阿難白佛。前所至阿耨達宮食。五百阿羅漢盡在彼食。世尊告曰。雲何阿難。頗有一比丘。於比丘僧中唱使行不。不也世尊。世尊告曰。愍此毘捨佉不獲一福。雲何不食一比丘。彼阿難毘捨佉母。食一比丘僧者。得大福獲大果報世尊告曰。若比丘眾中不唱私去會者。犯者墮。有應得去。若道路行。若乘舡若大節會。若沙門普會。此應去。時舉國人民聞佛言飯一比丘僧達嚫勝飯五百阿羅漢。長者婆羅門盡得信佛淨比丘僧(三十六竟)。   鼻奈耶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八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波逸提法之二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未結過中食戒。尊者迦留陀夷日下晡。著衣持缽入捨衛殯陀跋陀。天陰夜黑厚雲。掣電霹靂光亙然明。有一妊娠婦女。出外汲水。尊者迦留陀夷至門欲入分衛。電光中見迦留陀夷。大驚怖懼。便失聲言。毘捨支。(毘捨支鬼也)迦留陀夷答。我是沙門非鬼。婦人答。若沙門者不殺汝父不害汝母。而墮我娠。時此婦人往語十二法比丘。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日過中食者墮。時尊者婆特婆梨。聞世尊結過中食戒。便作是語。二食中最好最妙無過暮食。而沙門瞿曇斷我此食。諸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此著味來日久。不但今日聽我說。往昔無數劫時。劫盡天地融爛。後此地有肥甚甘美肥。如弱石蜜。有一阿婆最羅天子來下此地。以指嘗地肥甚甘美。意愛樂喜還上天上。語諸天子。將諸天子來下教使嘗此地肥。至三日身重不復能飛。地肥漸沒地生鹵土曝。後漸自然粳米出而食之。爾時此人亦著味。今復著味。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畢陵淚跋昔患目痛。諸長者婆羅門送酥油蜜黑石蜜及諸生食。諸弟子常停食經宿而食。時十二法比丘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無病停食。經宿而食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不受水不受食而食。十二法比丘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受水不受食而食。投面門除其水楊枝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所至村落見酪乳酥魚肉脯。輒乞自入。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太乞魚脯用為。往白十二法比丘。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知彼村落有好酥乳酪出魚肉脯。若比丘無病往彼乞者。波逸提。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二比丘。住拘薩羅界深山中。住未曾見佛。常懷企望欲得見佛。二人共議。便發進路來見世尊。時春後月極熱。野馬像水日以向中。值曠野中了無水漿。身體燋渴。二人處處求水。值小潭水水少蟲多。其一比丘語一比丘言。飲此蟲水。度此曠澤得覲世尊。一比丘答言。受世尊戒。雲何當壞。時一人飲一人不飲。其不飲水者命終。生三十三天。著百寶冠來詣世尊。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時世尊與說法。使得見諦。其飲水者在後至。世尊遙見比丘來。脫憂多羅僧示黃金體。汝為癡人。用觀是四大身為純盛臭處。其見法者則見我身。世尊告曰。若比丘知雜蟲水而取飲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請佛及比丘僧。時六群比丘先前至飯食廚間止。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先來是間妨作飯食。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先至請飯食家坐若臥。弄小兒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請比丘僧。長者出行不在。長者婦獨在後作食。時尊者迦留陀夷先至長者家坐。諸長者見自相謂言。雲何比丘釋子獨與婦人一處坐。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先至請食家與婦人獨處坐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五百人俱。爾時鞞羅然村有婆羅門。名阿耆達兜。大富饒錢財田業成就。時來至捨衛住一長者家。語長者言。卿此間頗有沙門婆羅門聰明智慧。將諸徒眾眾中人師者不。有此人者我欲時往禮拜問訊。使我心開意解。長者答。此間有沙門瞿曇。是釋種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服三法衣。今成阿耨多羅阿惟三佛。欲往見者今正是時。可往問訊。婆羅門問。瞿曇今為所在。欲往問訊。時長者答。今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欲往便往。時阿耆達兜婆羅門明日出捨衛詣祇桓。爾時世尊與無數億百千人說法。時阿耆達兜婆羅門遙見世尊端正無比諸根具足身黃金色。即前至佛所擎拳稱善在一面坐。世尊為說種種微妙法。說法已默然住。時婆羅門白世尊言。願沙門瞿曇及比丘僧。受我夏坐九十日。爾時世尊億往昔對而不可避。即默然受婆羅門請。時婆羅門從坐起。擎拳辭退。從捨衛國即往鞞羅然。與佛比丘僧辦四月夏坐。種種飯食至夏坐。初敕守門者。我今於四月中在內。欲不出行。莫令有人入。若有苦樂吉凶事。亦莫白我。守門者即奉教命。爾時世尊夏坐時到。集和合僧。世尊告曰。汝等各各收治衣缽。當詣鞞羅然所。時五百比丘從世尊著衣持缽。至鞞羅然。時鞞羅然無有堂捨。北有大失利。沙山山谷曠大草木深邃。種種華樹若干種鳥。爾時世尊及比丘僧。於彼山宿。時鞞羅然純婆羅門人民飢饉乞求難得。世尊即夜集和合僧。告諸比丘。比丘當知。此鞞羅然純婆羅門種人民飢餓乞求難得。諸比丘欲於此間夏坐者坐。不者各隨所宜。時舍利弗即退至阿茂訶山頂。受釋提桓因須夷阿須倫女請(帝釋夫人)四月食天廚。時世尊於鞞羅然。一不滿五百比丘結夏坐。其長者婆羅門信佛者。或作四食五食六食便止。諸比丘乞求不能得。時尊者目犍連白佛言。所以名閻浮提。因閻浮提果名。東方去此無數千里。取閻浮果。與比丘使食。去果不遠。有呵梨勒阿摩勒國。至鬱單曰取自然粳米。至三十三天取天甘露。與諸比丘使食。取此地肥以左手反此地。右手取地肥。與諸比丘使食。世尊告目犍連曰。知汝有此神力。此諸比丘宿對因緣。欲置何所。世尊不許鞞羅然界饒軟水草。有馬子驅馬於中放。見諸比丘乞求無所得。語比丘言。此間穀貴乞求難得。我無有熟食□乾飯。唯有馬麥。須當相施。諸比丘答。世尊不許。當食馬麥。往白世尊。世尊告曰。雖知是馬麥。隨時飲水飽生草可取食耳。時馬有五百匹。比丘僧少一不滿五百。馬日食麥一鬥。養馬人日食麥二鬥。分人馬麥各半。以施佛比丘僧。時阿難持世尊分及己分。入鞞羅然。求人熟見一婦人。歎佛功德。世尊有此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智。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圓光七尺(佛尋竟手足覆四支不啻七尺)身黃金色視之無厭。剔除鬚髮被袈裟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耶三佛。救眾生厄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出家學道者。當作轉輪王。七寶前導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長者寶主兵寶。當有千子。雄健勇猛。典四天下不加刀杖。我及汝等皆當臣屬。受請至此鞞羅然夏坐。大妹能以此麥與作□不。婦人答言。我家阿難役務事多。自尚不供。況當供他。去此不遠。有一婦人聞歎佛功德甚奇甚特便作此念。世間乃有是人耶。即呼阿難持此麥來。我與作□。從今日始佛阿難及餘梵行者麥來。我與作□。時此婦人即磨麥持與阿難。阿難持□。詣佛所行澡水授佛□。佛便食之。阿難見佛食□悲泣墮淚。復作是念。佛世尊是國王子。常食好食未曾食惡食。雲何今日食此麥□。那得氣力。時世尊知阿難心所念。語阿難言。汝能食此□不。對曰能食。世尊即授與一揣使食。天甘露味。阿難復作此念。世尊食此必有氣力。世尊食已澡缽行水。白佛。向者倩一婦人作□。而不肯作。有一婦人不倩而自作。願聞其意。世尊告曰。其不作者設當為作。當為轉輪聖王。第一夫人不使而作者。獲大功德。雖不更作餘福。種阿耨多羅三耶三佛根。對未畢日。無有聞佛及比丘僧食馬麥者。有天魔波旬化作比丘僧。擔囊盛乾餅石蜜。摸持九百葉餅於街巷間行。諸長者問諸比丘。從何所來。諸比丘答。從鞞羅然來。佛及比丘。僧無所乏婆。化比丘答。飲食豐饒不能食盡。今送餘至捨衛往。對償畢。其時十六大國皆聞佛及比丘僧在鞞羅然。三月食馬麥。諸富長者婆羅門積財一億。及入海導師車馬駱駝。載負種種供具往迎世尊及比丘僧。餘有七日當新歲。佛知而問阿難。新歲餘有幾日。阿難白佛。餘有七日。佛語阿難。將二比丘入鞞羅然邑。語阿耆達兜婆羅門。佛已受卿請九十日今竟欲普人間分衛。時比丘白佛。阿耆達兜意不一飯佛。何以故告別。世尊告曰。雖不設飯交是請主法應當別。時尊者阿難承佛教。將二比丘入鞞羅然。住阿耆達兜門。語守門者。汝往白阿難。在外欲得相見。時阿耆達兜在中庭。沐頭被白□衣踞繩床上。時守門者即白答。語使入。阿難即入。徐徐就坐默然須臾。婆羅門問。以何事來。阿難報言。世尊語婆羅門已受卿請九十日。今欲入人間普分衛。婆羅門問。雲何阿難。瞿曇於此夏坐耶。阿難答。卿前請夏坐而忘耶。婆羅門問。九十日中雲何得食。阿難答。大困大厄。世尊及比丘僧三月食馬麥。時婆羅門憶請佛及比丘僧辦夏坐具敕守門者莫令人來。阿耆達兜婆羅門復作是念。四方遠近皆當聞。我為此惡事。阿耆達兜請佛比丘僧。無有供養。復語阿難。可留瞿曇沙門得懺悔不。阿難答曰。不得留。時阿耆達兜愁憂懊惱自投於地。時親裡眾以水灑而起。坐親裡語阿耆達兜言。汝莫愁憂。我等當詣瞿曇沙門所。與汝悔過。若不住者持此種種飲食。使人舁往當隨後行。住處有乏當以供養。時阿難與婆羅門及親裡眾。詣世尊所悔過。世尊遙見來。若我不住者沸血當從面孔出。以大慈悲更住七日。前所辦夏坐四月飲食盡舁來。豐饒盈溢。時跋嗜(邵脂反)人民聞佛當來六十日。普行分衛各辦供具。以待如來。時世尊於鞞羅然具補納衣。一日衣竟。著衣持缽詣跋嗜國。阿耆達亦載飲食。隨如來後有所乏者。即供足之。知如來所投頓輒在前供辦。並作是語。我今日我明日請佛。時跋嗜人民聞阿耆達載飲食隨如來後。此必妨我不得飯佛。即集會自作限制。其作食飯佛者作小食。復作蜜漿。勿聽婆羅門得作飯食。其有見阿耆達者。當罵言。惡婆羅門將佛及比丘僧。九十日與馬麥食。今復載飯食妨他耶。時婆羅門愁悶在一面立。看諸人民供具少者。輒供足之。唯見無豆鬻。即以胡麻子蘇子豆。擣阿摩勒鞞醯勒蓽茇薑作鬻。奉上世尊。世尊告曰。分與比丘僧。比丘僧不受。世尊不許當食此鬻。時婆羅門來白世尊。諸比丘不受此鬻。世尊告諸比丘。從今以往有病無病。常服此鬻。有五事。益於身體除飢不渴。無風寒病腸胃通利。生食病熟。阿耆達復作是念。我夏四月辦種種飲食載飲食來。復不得飯佛及比丘僧。我今當如祭神法布食著地。使諸比丘腳履上過。則為己食。世尊告曰。此非腳所履物。此是口所食具。世尊與婆羅門說法。說法已婆羅門即還去。時世尊著衣持缽。還捨衛國。有一外道梵志身體肥大。從世尊後。有一婆羅門著道來。問此梵志此間飲食可得不。答言可得。復問由誰得。答言。從是禿長者得。婆羅門言。咄去去。汝為惡言。汝得肥壯皆由瞿曇沙門。而反更罵。若瞿曇沙門聞當為沙門結戒。不復與外道飲食。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此外道異學長夜習顛倒。此等若被打中毒橫羅官事。謂呼沙門瞿曇為。時世尊故未與沙門結戒。前至捨衛國。捨衛國長者與佛及比丘僧。作酥餅百葉脆餅。諸佛世尊常法飲食不足終不起坐。要當食足。若檀越少者以佛力一切充足。有二婆羅門婦來。語尊者阿難。見施少餅。時以兩番餅。與一人。一番餅與一。人得一番者。問彼一人。汝得幾番。答言。得二番。反問。汝得幾番。答得一番。汝長得一番。當與我分答各自得分。不與汝分。一人言。阿難必是汝婿。二人共相捽搣大喚。世尊知而問阿難。此人何以共鬥。阿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自手與婆羅門。婆羅門婦餅者墮。食有五種。一根食。根食者。藕盧蔔繫婆陀(根小而甜)二莖食。莖食者。竿炙叔基(酢莖)諸所食菜。三為葉食。諸所食葉。四為華食婆婆羅梨華(波波羅酸棗)婆婆。五為果食。諸所食果蒲萄甘橘。復有五食。粟米糜米青麥豌豆粳米。若食此食時有五婆羅門來乞。當言此非我食。有索水者當言非我水。索果者當言非我果。盡不得與。除其父母病人。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波斯匿與阿闍世常共鬥。時興兵相伐。六群比丘自相謂言。共往看軍馬。即往看軍馬。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出家為道。方觀軍馬。以此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軍馬欲發就往看者墮。◎   鼻奈耶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九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波斯匿大臣伊沙多富蘭那□跋提見諦人。將諸比丘往看軍馬。諸比丘亦有親裡。在軍中留。比丘住三日。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出家為道。必當傳彼此語。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在軍中不得過再宿。若過者墮。拘薩羅波斯匿王講武戲軍。諸比丘往看。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非其所習而來觀看。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講武戲軍。若觀軍鹵簿幢麾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常與十七群比丘共諍。六群比丘自恃豪姓。打十七群比丘。諸長者見自相謂言。雲何比丘比丘自相打。十二法比丘聞往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瞋比丘打者墮。時六群比丘瞋舉杖相恐。以手相搏。十二法比丘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得舉杖相恐以手相搏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弟子難陀語跋難陀弟子言。我欲有所至可逐我到彼。便然共往。路逢一女人。難陀便將覆屏處為不淨行。跋難陀弟子見還語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見犯罪藏匿經一宿者。貝夜提。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便作是念。此弟子辱我小弟。今當報之。便語弟子言。我欲有所至著衣持缽隨我來。亦當語檀越好供養汝。即相隨去。處處將行。從一家至一家。視日欲中。撾揵稚。時過便語弟子。汝還捨衛。我不喜與汝共行。即還向祇桓。日已過中。比丘食已竟。即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語比丘。作是語。我欲有所至共我到彼。當語檀越好供養汝。將去之後復作是語。汝去。比丘。我不喜與汝共行。我樂獨行。作如是調誑者墮(非上難陀同字耳)。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從捨衛欲詣拘薩羅界。中道無有村落。依一山宿。有一摩訶羅比丘。負大腐木來欲然火。有黑虺蛇木中來出。比丘怖懼便失聲喚。諸比丘聞謂為被賊。即前問。何以驚喚。比丘如事答。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病於露地聚薪草牛屎糠樹葉然火。若自然。教他然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舍利弗來辭佛及比丘僧。欲六十日普行分衛。時加羅檀提比丘聞舍利弗欲六十日普行分衛。即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迦羅檀提白世尊言。尊者舍利弗懈慢不辭別世尊及比丘僧。欲於人間普行分衛。時世尊即敕一比丘僧。汝往詣舍利弗所。世尊來呼汝。時比丘即從坐起。頭面禮足而去。詣舍利弗所。世尊使我來呼舍利弗。舍利弗與此比丘詣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告舍利弗言。汝向者去不久。有此比丘來言。舍利弗不辭佛及比丘僧欲於人間普行分衛。舍利弗白佛言。所周行處未曾失旨。無不辭眾而行。但此比丘所白事誤。譬如髦牛截兩角。卻將人間行。無復觝突人意。我亦如是。未曾懈慢。不辭眾而行。譬如此地含容穢惡。大小行地亦不作此言。當載此置此。我亦如是。與地無異。豈當懈慢不辭眾而行。時迦羅檀提比丘從坐起。禮舍利弗足悔過。舍利弗。悔過願恕。我如癡不及。我今雲何謗舍利弗淨行。我自前犯此妄語。願舍利弗受我悔過。時世尊告舍利弗言。時受悔過。勿令此比丘於此座上頭破七分。時舍利弗承佛教。即受其悔過。世尊告曰。若比丘比丘僧常法辭比丘僧。僧聽使行。後比丘證言不如法辭比丘僧。初可後違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沙彌羅雲舍利弗弟子夜不聽使房中宿。所向諸房皆不聽宿。唯有一客比丘房無人。羅雲於中宿。臥未久復有一客比丘。至言。汝是沙彌。避我大沙門去。即牽曳出。時羅雲墮淚。行詣如來廁。入廁屋持如來一隻屐。枕頭如眠。有一惡蛇。常居此廁。先出求食。中夜暴風雨蛇走來趣廁。諸佛常法夜三時觀眾生。誰應得度見。羅雲正爾。當為惡蛇所害。時世尊即以三昧力。往至廁上。時如來三彈指。羅雲即覺。世尊問汝是誰沙彌。答是羅雲。世尊問。何以於此眠。羅雲具白世尊。時如來左肘擁羅雲頭。將至石室。平旦世尊集和合僧。告諸比丘言。此沙彌無父無母。唯仰和上阿闍梨。隨時看視。不看者誰當看。從今已往聽沙彌與大比丘再宿。過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闡怒比丘生此惡念。觀如來說法。我悉知犯。此惡法者不足以為罪。時眾多比丘聞闡怒比丘生此惡念。觀如來說法。我悉知犯。惡法者不足為罪。時眾多比丘往至闡怒比丘所。語闡怒比丘言。審有是語。觀如來說法我悉知犯。惡法者不足為罪耶。闡怒比丘答言。此事信然。世尊說法我悉知犯。惡法者不足為罪。諸比丘語。止止闡怒。莫作是語。亦莫謗如來。謗如來者現世不得善。世尊無數方便說犯罪惡。汝今闡怒捨此倒見。諸比丘諫而不肯隨。諸比丘不知當雲何。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生此惡念。觀如來說法。我悉知犯。惡事者不足為罪。善比丘再三諫從。諫者可。不從諫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闡怒比丘故習惡見。不親近比丘僧。與六群比丘為伴。受六群教。諸比丘見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習惡見已擯出。若與坐臥言語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目揵連有二沙彌。不持戒習惡法。在祇桓外各各為惡。諸比丘見語沙彌言。世尊無數方便說婬不淨。向婬念婬婬意熾盛婬之惡露。汝等雲何習此不淨。時沙彌答。我等亦見如來說法其習婬者無有罪。諸比丘復語。汝為沙彌莫作是語言。世尊說法犯婬無罪。莫謗如來。其謗如來現身不得善。汝今沙彌可捨惡見。時沙彌不從比丘諫。諸比丘不知雲何。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沙彌作是語。如來說法犯婬無罪。時比丘來諫。汝沙彌莫作是語。世尊說法犯婬無罪。莫謗如來。謗如來者現身不善。若沙彌從諫者善。不從者比丘當語沙彌作是語。從今以往不得禮如來世尊。亦不得逐比丘行。如諸沙彌。應得與大比丘再宿。汝今無是。汝今促去。不復得住此。若比丘知此沙彌已被擯。將行作使。若同止一宿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毘捨佉無夷羅母。著百種金瓔珞。往詣世尊所。毘捨佉無夷羅母中道便作是念。我今往見世尊著瓔珞非我禮。即脫瓔珞。白□裹付一婢使時。無夷羅母前禮佛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說種種微妙法。說法已即從坐起。禮佛而去。時此婢使忘金瓔珞。時阿難見即取舉之。便懷狐疑。我不犯墮婆。即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手捉金寶瓔珞。若教人取者墮。除其僧園中得金寶。當遍令無人取者。停九十日停九十日復令無人取者停三歲。復令無人取者。以供僧事。若三歲後有主來索者。持僧物償此是應取。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不染新衣而著。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出家學道。不染衣而著。與俗人何異。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得新衣當染。作三色青皂木蘭。若比丘不染作三色青皂木蘭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波斯匿別作浴室。問諸阿逸。今日應浴不。諸比丘答曰。今日應浴。王語比丘。於我浴室浴諸比丘。或早食時浴。或食後浴。或夜浴。波斯匿王夜來欲浴。諸比丘洗王不得。浴竟夜欲曉。方乃得浴。王便作是念。我不見如來。即還城者非是我宜。時王波斯匿即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佛知而問王。時猶未曉。王從何來。王具白世尊。時佛為王說種種法默然住。王聞說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而去。世尊見王去不久。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世尊與沙門結戒。若比丘半月一浴過者。貝逸提。此應時春後一月半歲前一月。此應得浴。除其熱風雨。僧作著路行此常得浴(六十竟)。◎   ◎佛世尊遊鞞捨梨獼猴江石室所。當於爾時。鞞捨梨諸童子等在城門埵荇g。筈筈相拄。時尊者迦留陀夷平旦著衣持缽。入鞞捨梨分衛。遙見諸童子共射筈筈相續。即往詣射所。語童子言。汝等共射雖為奇特。不如我工。諸童子即授弓箭。迦留陀夷問。欲使我射何等物。當於爾時。有一鴟在上飛。諸童子言。仰射此鳥。迦留陀夷即以四角叉箭射鴟。叉箭叉鴟令住空不得飛。童子復言。不殺此鳥。何以為工巧。迦留陀夷問。欲射何處。童子言。射右眼。即射右眼。鳥墮地死。諸童子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斷眾生命者墮(佛及洴沙王迦留陀夷三人無比射也)。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六群比丘常與十七群比丘共諍。二群共著道行。六群比丘語十七群比丘言。汝等前行蹈殺蟲犯貝逸提。可時來向我悔過。時此十七群比丘即向悔過。諸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殺蟲。證言殺蟲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比丘在靜室坐禪。時天甚熱。各各欲睡。諸比丘以指相挃。驚禪比丘覺。欠復以指挃口中。諸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禪以指挃驚覺欠。復以指挃口中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在靜室坐禪。時天甚熱。各各欲睡。諸比丘以水相灑。驚禪比丘。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得以水相灑驚禪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拘薩羅界夏坐。夏坐已著衣持缽。詣捨衛國中道過一邑。問中人此間得止宿不。人指示一寡婦家。此中得住。尊者阿那律即往此家語言。大妹。此間得住不。阿那律面首白淨。婦人見婬意起。答言得宿。即與淨掃房室敷床使坐在內。辦種種飲食。日已向暮。持水來洗手持食來。沙門可食。阿那律答。我今一食不向暮飯。婦人便作是念。今雖不食暮必與我臥。更好布床使臥。婦人自食已。然油明燈。時此婦人即床頭立。前牽引阿那律衣裳。欲作不淨行。阿那律答。梵行淨不得從汝意。世尊無數方便說婬不淨。向婬念婬婬意熾盛。婦人竟夜擾阿那律。婦人便作是念。此必清淨沙門。非不淨人。便心開意解。向阿那律。阿那律為說種種深法。即時婦人壞二十億惡。得須陀洹。見諦得果。即從坐起頭面禮阿那律足。我今日已往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聽為優婆夷。盡命不殺生。願尊者阿那律受我請。於此間食。阿那律默然受請。婦人入內。辦種種食。行清淨水手自授食。食已行水在前。長跪白阿那律言。盡命受我請衣被飲食床臥病瘦醫藥。阿那律默然受請。阿那律為說法已。即從坐起而去。詣捨衛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佛問阿那律。於夏坐中無所乏少婆。阿那律白佛。無所乏少。時阿那律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告曰。阿那律。譬如四毒蛇同一室住。寧與惡蛇同處。不與女人同床坐。譬如有明人王教令之守此四蛇。食飲不失時節。若一蛇瞋殺汝不疑。語此人從汝所宜。時此人便捨去。復值五拔刀賊欲殺雲何。阿那律此人畏四蛇得脫。復值五賊趣得免之。復值六怨家。常伺其便。今適相逢殺汝不疑。復得脫去。前有空捨欲入中藏。見捨空無所有。捫摸四壁值瓶器皆空。有一人來語此人言。今有賊來可時避去。適出門遇賊。復得免去。前值山水流駛墮水死者無數人。所立處復有狼虎。欲來害人。意欲渡水無有舟船。便作是念。我以何方便得渡此水。即收草木縛以為筏。手足排水得到彼岸得脫。四蛇五賊六怨家空捨賊。山水虎狼得度。婆羅門得活。佛告阿那律。所以引喻者。當解此義。蛇所居以喻此身。身肥白好由父母得長。此亦無常是壞敗法。四蛇者。是四大。地界水火風界各各增則死不疑。五賊者。喻五陰色痛想行識。六怨家者。喻六入。空聚者。喻六情眼耳鼻舌身意處。觀眼眼空。觀耳鼻舌身心心空。出門見賊者。外六塵。山水者。四使欲界欲使不可使。癡使。見使。河水者。三愛是欲愛色愛無色愛。所住處有虎狼者。謂五道生死。度彼岸者。謂泥洹。筏者。八聖道。手足排水者。是勇猛婆羅門。得活者。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告阿那律。我與汝等勤苦學道。正可爾耳。是以之故。阿練兒常處樹下空處禪思莫懈。時世尊因此事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與婦人同共室宿者墮。   佛世尊遊白善山時。佛中夜起室前經行。時須那剎多比丘協掣子反被拘執。來恐世尊曰。我天地大神汝避我去。世尊告曰。十八億魔來恐我不能動一毛。豈當畏反被拘執遙來恐我耶。明旦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自恐人。教人恐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取十七群比丘衣缽。藏揵槌以鳴。比丘僧入坐。十七群比丘索衣缽不知所在。比丘僧會罷還其衣缽。十七群比丘語。汝為沙門何以盜人衣缽。六群比丘答戲耳不盜。諸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戲藏衣缽戶鑰鍼筒革屣及種種物。自戲藏若教人藏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賒賣衣。與比丘尼。後從藉著既著衣壞。復責他直。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賒賣衣與比丘。若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還藉著既著衣壞。復責其直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摩訶拘致羅從拘薩羅國來。至捨衛國中路依他聚宿。爾時村中夫婦共鬥。時婦逃走。尊者摩訶拘致平旦著衣持缽。出此村詣捨衛國。道逢此婦人。問沙門欲何所至。答言。至捨衛國。婦人語沙門言。貪為伴至捨衛國。答言隨意。時夫覓婦不知所在。逢一人隨道來。即問。行人頗見有婦人西向行耶。行人答言。有一婦人共一沙門西去。即瞋恚往逐捉。得沙門。汝為比丘將我婦欲何所至。時比丘答。我不將行此自著路行。即熟打沙門。放使去。至捨衛國。向諸比丘說。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與婦人同道行。從一村至一村者墮。   佛遊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所。慈地比丘數數證尊者沓婆犯僧迦婆施沙。諸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若比丘證言犯無根僧迦婆施沙法者。貝逸提。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比丘。從拘薩羅詣捨衛國中道至□□奜□□穠□□幘□□□飼譯□□□□□□□□□□□□□□□驖□K忡□□□□□□□□□□□□□□□□祤榵□□□□娭示□□飀□奪□n□□□□□驖□椽□□檢□□□□椽□□□□□檢□□□□樀□□□□□□□□樀□□□□稨□□□驖□□□□□□□□J漏□□□□j□□□訇□□□□□踐z□裀□覯□襾□□楰□□楰□□□□妯□觟姾□□祅□□□E□□□□□奢j□   佛世尊遊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所。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將羅閱城內十餘童子為道。集諸年少沙彌七八十人。年未滿二十。次第授具足戒。竹園門外諸沙彌少氣多飢喚呼索食。世尊知而問阿難。喚呼涕泣者誰。阿難白佛。尊者目揵連在外授諸沙彌。七八十人具足戒。飢不得食。是以喚呼。世尊知而問目揵連。年未滿二十。汝授具足戒耶。答審爾世尊。世尊告曰。年未滿二十者。不耐寒熱飢渴。亦不堪行道。年滿二十者。耐寒熱飢渴。復能行道。若比丘沙彌年未滿二十授具足戒者墮。若授具足戒則非得戒。授者諸沙門犯慚愧罪。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手自掘地。復教人掘地。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雲何自手掘地。復教人掘地。與耕人何異。諸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是置是者墮。   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請佛及比丘僧夏坐四月。供養供給衣裳飲食病瘦醫藥。諸比丘往詣長者所。請夏坐四月病瘦醫藥。或有比丘長請四月外者。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我等許比丘齊四月塈騕L餘調。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受四月夏坐。往請衣裳病瘦醫藥。除其長請。或時時別請。或本一日請。若長請物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十五日撾揵搥比丘僧集說戒。尊者闡怒語諸比丘。我不學此戒。當先問博學毘尼法師。此戒有何義。諸比丘不知當雲何答。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說戒日。便作是言。我不學此戒。當先問博學毘尼法師。此戒有何義者墮。世尊告諸比丘。若不解戒。當學問比丘。博學毘尼法師此不犯。   佛世尊遊拘捨彌瞿師羅園。拘捨彌比丘喜鬥諍訟罵詈誹謗。時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此等比丘罵詈誹謗。我等誦習明日向說之。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共諍默然誦習。明日向說者墮。   佛世尊遊拘捨彌瞿師羅園。時瞿捨彌比丘集二十僧。於中悔過。時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默然起去。使不得悔過。即從坐起去。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比丘僧斷事未竟默然起去。不囑比坐比丘者墮。   佛世尊遊王捨城耆闍崛山。時六群比丘於大眾中高聲大喚擾亂眾僧。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得高聲大喚擾亂人。若擾亂者墮。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海從拘薩羅至□□祤□□□□□居□□藎□|□間憮{□褙H|□□□¥綦□□□□□滎鎬圈f鐐‥□□睧雩顴□滎臏繁□□滎癒槨薄慝邥□□□偈妒平旦著衣持缽。入□□祤□□模□□[□E□□□駕□□列□□□□□□□□□□□祈□標埤□□□□□□椸□祈□標埤□奪椸□祜褸□□□模□□□□j□駩□□□□饃□□稂送□□□□□□□送□褸□逆□□□□□□□□□□□□列□□□□斑Z輻□□□秞□□□楰□妵衽□誇馘逆□□□臇瓷撫m□□□□□□□□□□營□顴o顰□□□□迴膩迴詣|□□□□怴慰D□□□偈化蛇作青蓮傳飾。化蠆成詹蔔鬘。化龜鱉為百葉華鬘。龍復雨擲牟刀戟。海化成甘蔗石蜜蒲萄。取而食之。時龍便作是念。此必大神人欲度我故來坐此耳。時龍心開意解。不懷瞋恚。捨形化作婆羅門。來至海前頭面禮足。叉手白言。我歸於君。海答言。汝莫歸我。如我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汝當從我。時龍叉手受教正爾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聽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盡命不殺生。時國界人民聞海降此惡龍。長者婆羅門聞爭來供養。比丘僧□□□褾樇□□□□禨騮業□襜□□送□□□逆□隉慼瑩侹陛慼播Hj□¥鳦禰□偈著衣持缽。至此優婆夷家。是優婆夷見坐已定。頭面禮足行清淨水。自手斟酌布種種食。海語優婆夷言。大妹。行來渴有漿水不。優婆夷便作是念。若當與黑石蜜蒲萄漿苦酒漿者。恐發腹內風。即盛酒似水。亦如水味。時□□褸□□□□□□□□□□檢□襉□□埤□□□□□‥□□粵k‥糧處□婩怩擣c咦□徇勘槶C□鍣‥福逢篥□□艨□颩□□□□□□耨鐐□□泌□□邇□□|□□□芞i級處□瀣|□蜀□□邇□級處□尤c□拰□偈醉臥路側。三衣缽缽囊錫杖各在一處。世尊知而問阿難曰。此是何人。阿難白佛。尊者□□裀□楰□□□□□□□□禡□□□覯□觛□榜□□□□□□□綠□飀□□姥禡□□覯□裀□梱□□檢□□楰□□覯□裀□□妯□詠稦□O□□□紅□□絢a‥撥□耨揀‥□□耨□蜀□□□□□□紅鶔D□□□□□鍤耨□_□榮‥□□□飽紅□□蕁□蜀□□蜀□□□¥悅詳紅鞳慼憐\珵□□‥□紅炕撐婁d滎ヾ憧§□咩□咧□咨□□|□□□訃‥□□□□□□□□□□x□屎□□□□苦酒)華漿。取要言之。其漿似酒。亦如酒味。飲而醉者。世尊曰。皆不得飲。其漿似酒亦如酒味。飲而不醉者。世尊曰。得飲其漿不似酒味。不似酒飲而醉者。世尊曰。亦不得飲。其漿不似酒。亦不如酒味。飲而不醉者。世尊曰。得飲(八漿皆中前飲其中有中後得飲者)。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迦留陀夷以得阿羅漢道。便作是念。我本未得道時。與此六群比丘在此捨衛國多觸惱諸長者家。多犯諸事。我今當教化用補前愆。即於捨衛教化九百九十九家。少一不滿千家。其婦得道而夫不得者。不在數。其夫得道婦不得者。亦不在數。夫婦同得者乃數。有一婆羅門。夫婦應從迦留陀夷得道。時迦留陀夷平旦著衣持缽。入捨衛。殯陀跋陀不失次第。至此婆羅門家。時婆羅門出行不在。婆羅門婦閉門在內作食。迦留陀夷即三昧正受。從灶前地中踴出。婆羅門婦見便作是念。此必從我乞食。若空中倒懸我不與食。迦留陀夷即空中倒懸。婆羅門婦復作是念。眼大如釜口我不與食。時迦留陀夷眼即大如釜口。婆羅門婦復作是念。若戾口著額上。我不與食。時迦留陀夷即戾口著額上。婆羅門婦復作是念。正爾在我前死。我不與食。迦留陀夷即在前死。婆羅門婦大驚怖言。此沙門釋子廣有知識。是波斯匿王善知識。末利夫人阿闍梨。備當聞於此婆羅門家死。則誅我門族。今當活者。從意所索不逆其意。時迦留陀夷小頻申起。婆羅門婦見起復作是念。著釜燋飯當與其食。即以杓酌終不得燋飯。但得好飯。時釜飯流來向缽。婆羅門婦見此變化。心開意解。此大神人來此間者正欲度我。不來求食。即擎缽飯授優陀耶。優陀耶答。妹不用此飯。可持往施比丘僧。此婆羅門婦。於前先佛種善根。語迦留陀夷。共往欲持此釜飯。盡飯比丘僧。優陀耶言。隨意。時婆羅門婦負此釜飯詣祇桓。鳴揵搥集比丘僧。以飯施比丘僧。頭面禮迦留陀夷。在一面坐。優陀耶即為說種種法。破二十拘利惡。得須陀洹果。時此婦人已得見諦。頭面禮優陀耶。從今日始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聽為優婆夷。盡命不殺生。時此婦人頭面禮迦留陀夷足。便去還詣家。語婆羅門言。尊者迦留陀夷至此分衛。作若干變化。我即釜飯佈施。比丘僧與我說法。得須陀洹道。君今及時可速往聽法。時婆羅門在先佛種善根。即往詣迦留陀夷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迦留陀夷與說法。破二十拘利惡。得須陀洹果。時婆羅門得見諦。從坐起頭面禮足。從今日始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聽為優婆塞盡命不殺生。時優婆塞聞說法已。從坐起頭面禮足而去。到捨語其婦言。迦留陀夷最是我等善知識。斷我等生死根。閉地獄門。得度彼岸。所須衣被飯食病瘦醫藥。使此間取。時婦語婆羅門。若往請。即往頭面禮迦留陀夷足。在前白言。所須衣被飯食病瘦醫藥。願到我家取莫有疑難。迦留陀夷默然受之。所須常到彼取。此婆羅門唯有一子。即與取婦呼子。與婦二人在前。約敕子言。若我夫婦死後。汝看迦留陀夷如我在時。兒跪答言。奉教。後漸漸父母死。七日後澡洗著衣。往詣迦留陀夷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優陀耶言。迦留陀夷則是我父母。所須衣被飲食病瘦醫藥。至我家取。迦留陀夷有所乏少。常往取之。時此婆羅門子出行不在。時有五百賊。外劫人已持財。入捨衛城。時群賊中有一魁首。端正無雙。婆羅門子婦屋上遙□□□□□□□量□j□連□□裀□□□稈□□□□楮檢□祩槾婖□□槂□□吟□□□□桌驙□祰□樇□□□□□□□姪覷□□□X鶠慼慼慼潰h□姪覷□□褸□□□□□□埤□□□□□□□麗□瓷慼慼慼潤卦u□槾婖□箋綠□勵埤□□驖□□□□□□□裀□□□磻飀□□樦□□□□吟□□視□□□□□□□□□橫隉慼摯鞢慼慼慼慼慼戮僤S□禕□□□隉慼慼慼慼牖R□□□□橫□□□□□樦□□□□吟□□視□□□□□□□□□楑□□□埤□□□□□□□□□褓□埤□槾婖□樨□□楏榮□□□□□□禮□□褓□綠□□誇□禮□□□□□□磻□t□業□□□樓稜□娭裀□□飣□□□□□誇□禮□□樨□□椽□餾□□□□婁□□□□桌驙□逆□量□□□□□□樇□□檢□□□□□褸□□□□桌驙□稈□□埤□□奷□□□□槾婖□槙□□□崙騎□□□□□諢慼慼摯鞢慾j□亮j□桌驙□□□□□□埤□妲□□□□祈饈□□襾□□□□□□逆□行□□□E□□榗妘淚□□□□□□彊詳嶉峞慼慼慼慼慼樊哿窗澗╮瑩o尤‥□滎獎□擭迭慼慰D□□獵噩迴□葷芊情慼撳鳩Y問。有囑授不。答言無。時簸□□誇□□褓□埤□□□楰□□楰□□□□覯□褽橫□□□桌驙□禱□□妴飀□□□□鷺□j□楰□桌驙□禍觀□□□娭裀□□奈垓□□□楰□□□樑□□□□□祤襛□觜R孌□□□□□□□腹慼慼慼慼戮僤S□稚□□□□□□j□覯□褻□□□□□□□□□□□□q檢□□□□□Xz□餾□□□□□j□□I蛂慼潼撱憿慼慼慼慼慼慼撈祁祩檢□□□樓度}□□桌驙□□□□槾婖□□□□□奩槾婖□檢□楏□飯□□檢□奪□禳慼慼慼慼慼慼潭怴摯e□□楰□□□□楒□褒逆□膳□量逆□□□驖□□□□妯□褸□□楏□□裀□□婂□□埤□□規□□覯□觙□□□□□桌驙□禜□□妃□□□穘茶妼□埤□□□槾婖□櫸□□□楰□□□□桌驙□□□□婁□□□□駥□□□餺□n□□□□□秉飀□□孌□□□□□n□□□□□□□□槥□飀□駥□□□禭□□□□□□n□□□□□□埤□□禡□送□□n□□□□□駥□□穠□□埤□□桌驙□禘□□□穘茶妼□□□殺□□□□埤□□槾婖□矩□□□楰□□桌驙□禘□□□□覯□言J□□□□□□p□□□y   鼻奈耶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4 鼻奈耶   鼻奈耶卷第十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宿所請佛比丘僧處。平旦至彼家坐抱小兒弄。時天甚熱。長者婦女脫衣與比丘。僧辦食羞六群比丘時。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無有禁忌。眾僧未來先至此坐。妨人辦食。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請小食中食。先至彼坐。於大眾前弄小兒者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自恃王家子。雞未鳴入宮堙C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自恃王家子。雞未鳴入宮。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天未明未藏舉寶。王未著衣服。過城門閾除官急呼犯者墮。有十事不得入王家。若比丘入宮王第一夫人出笑。向沙門作禮。比丘亦笑向。王見便生惡念。此沙門必與我婦通。此初不可入王家。或時王與夫人共宿。後忘與宿而夫人有娠。比丘入宮。王便生噁心。此沙門數來入宮。必當與我婦通。此比丘第二不得入王家。或時王家失珍寶。比丘入宮。王便生噁心。此沙門數數入宮。或能偷珍寶去。此比丘第三不可入王家。或時王謀議欲殺太子及諸宗親。王未有教而事漏洩。比丘入宮。王便生惡念。更無餘人。正此比丘傳漏此事。此比丘第四不可入王家。或時太子欲謀殺王。比丘入宮與太子坐起言語。王便生惡念。此比丘數至太子所。必當與共同謀。此比丘第五不得入王家。或時王欲殺大臣。王未有教而聲漏出。比丘入宮。王便生惡念。更無餘人。此必比丘傳漏此語。此比丘第六不得入王家。或時王欲以賤人作大臣。王未有教而聲漏出。比丘入宮。王便生惡念。此比丘傳漏此語。此比丘第七不得入王家。或時王欲攻伐他國。非人閱叉傳此語。比丘入宮。王便生惡念。此必比丘傳漏此語。此比丘第八不得入王家。或時王左右大臣。或不喜見比丘。比丘入宮。大臣不喜見。是比丘第九不得入王家。或比丘數數入宮。留宿不得出。妨不得坐禪誦經稟受。此比丘第十不得入王家。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十五日撾揵搥。比丘集會說戒。時闡怒比丘自作是語。所有教誡我盡誦習上口諸比丘謂呼闡怒比丘誦戒上口。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說戒時作是語我知此法半月次來說戒。我解此法。諸比丘謂此比丘數數來聽。或曾聞此戒。或處處聞。如法悔過。教令一心聽戒。是比丘不解言解者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比丘以象牙骨角作鍼筒。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貪好。雲何持象牙骨角用作鍼筒。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得持象牙骨角作鍼筒。作者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比丘不知作床。作床施高腳。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作床足高八指。除入梐。過者墮(佛指也)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收取樹綿及蒲臺。用貯臥具。未經幾日便生蟲。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持樹綿蒲臺用貯充臥具者墮(樹綿野蠶綿也)佛世尊遊捨衛國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作雨被。不知長短。十二法比丘往白佛。佛告曰。若比丘作雨被布長六肘。廣二肘半。過者墮。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衣被單薄。世尊聽著犍□□□□□□□勞□□諸比丘不知當雲何作。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作犍□□□□祛□裀□□騂裀□p奢j□□楰□□□□□禨騮業□襜□□楰□□□□□□□覯□褸□□褓□□□□□□楰□□楰□□□□妯□褽□□□□示□襻□□雜□□□槷□□p奢j□□楰□□□□□禨騮業□襜□□□□□□覘露楰□不覯□□□璉龍□飀□□送膳□□裀□□□送膳□裀□楰□□□□□□□□□櫸□□□□評稀□□詁□□□□檢□□復□檢□□j□稿j□□□楈□□□□妘□□□М鞢慼澆啪瞴慼慼慼慼憬o□襾□□楰□□楰□楒□褒逆□膳□量逆□□□驖□□□□妯□褽□駩□福□槭□埤□□規□□□模□婕礹□裀□□□裀□□復□模□秒晼慼慼慼熟間慼慼慼慾E十竟。◎◎   □□福□□□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年旱穀貴乞求難得。諸比丘顏色憔悴。瞿曇彌提恕比丘尼。廣有知識。所索從意。諸長者不逆。見諸比丘顏色憔悴。所得飯食。盡施比丘而自餓不食。連三四日不食。平旦欲來入城。至城門頭懸臥路側。有一優婆塞。遙見即入家。遣一婢使汝往扶彼比丘尼來。時婢使即往扶比丘尼將來至捨。即煮粥飯比丘尼。優婆塞問阿姨。有何患苦。於路側臥。時比丘尼具說此事。諸長者聞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知厭足。乃使提恕比丘尼不食三四日甚為苦哉。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不病入邑落。從非親裡比丘尼自手取食飯。此比丘當向善比丘悔過。我為可恥。如法悔過。此悔過法。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施設淨食請眾多比丘僧。吐罹難陀比丘尼亦於彼家食。大呼求欲得益。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比丘尼於大眾中。何以高聲喚呼。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坐食。比丘尼於眾中大呼索食。比丘不得食當默然住。諸比丘當語比丘尼言。大妹。小住須比丘食竟。其眾中不有一比丘語比丘尼小住者。此比丘當向諸比丘悔過。我為可恥。如法悔過。此悔過法。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捨衛國波斯匿王大臣失梨羯怒財富無數。大有田業。持戒精進智慧聰明。見諦得果請佛及比丘僧供給衣食床臥病瘦醫藥。佈施作福。作福不已。後稍稍貧。妻息奴僕衣裳不覆形體。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知厭足。數來失梨羯怒捨。奪妻息分為比丘食。妻息裸形行。十二法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告曰。知見諦家請不得長至彼家食。若比丘於彼見諦家雖先受請不得過一宿。若過一宿往。自手取飲食。此比丘當向善比丘悔過。我為可恥如法悔過。此悔過法。佛世尊遊迦維羅衛釋種尼拘類園。迦維羅衛釋種常為佛比丘僧。別出飲食分。然後自食。時釋種婦女負飲食來。垂垂欲到為賊所奪。六群比丘聞釋種婦女為賊所奪。自相謂言。我等共往逆嗤弄之。即往語婦女言。飲食為所在施。我少食。諸婦女悉失衣裳恥。答言。為賊所劫。世尊知而問阿難曰。園外是何等人語言聲高。阿難白佛。釋種婦女負飲食來。為賊所劫。又六群比丘往嗤弄之。是故聲高。世尊告阿難曰。汝往取拾長白□與使被來。阿難受教。即取白□與使被來。前諸釋種婦女即被白□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世尊與諸婦女說法。說法已默然。諸婦女見佛默然。即起禮佛而去。爾時世尊見諸婦女去不遠。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戒。阿練兒所居處。遠道路嶮難多寇賊。若比丘知阿練兒所居處。遠道路嶮難多賊寇。若比丘僧先不差出。園外園內以食。出外復索飲食。此比丘當向善比丘悔過。我為可恥如法悔過。此悔過法。   屍叉罽賴尼   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著泥洹僧下曳。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泥洹僧下曳。與婦女何異。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下曳。若下曳者。為不應屍叉罽賴尼。彼六群比丘復高著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泥洹僧高。與婦女何異。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不得高著泥洹僧。若高著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偏曳一角著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泥洹僧偏曳一角。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偏曳一角。偏曳一角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著泥洹僧。細攝帶上下垂。似斧刃。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泥洹僧。細攝帶上下垂。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細攝其上下攝。其上下垂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多勒樹葉著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泥洹僧。如多勒樹葉。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如多勒樹葉。如多勒樹葉著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象鼻著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如象鼻著泥洹僧。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如象鼻。如象鼻者。不應戒行(六一角當前下垂)彼六群比丘麥飯揣著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泥洹僧。如麥飯揣。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如麥飯揣。如麥飯揣者。不應戒行(偏捉一角而上臿之不著帶)彼六群比丘罽羅婆著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泥洹僧。如罽羅婆。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如罽羅婆。如罽羅婆者。不應戒行(八細攝上枉臿如草束束胡言罽羅婆)彼六群比丘輾泥洹僧作光著。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輾泥洹僧作光著。世尊告曰著泥洹僧不得輾作光著。輾作光著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屯頭著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屯頭著泥洹僧。世尊告曰。不得屯頭著泥洹僧。屯頭著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著細縷泥洹僧。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著細縷泥洹僧。世尊告曰。不得著細縷泥洹僧。著者不應戒行。世尊告諸比丘曰。當整齊著泥洹僧不整齊著者。不應戒行。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垂曳三衣一角。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垂曳三衣一角。若垂曳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高著三衣。世尊見而告曰。不得高著三衣。高著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垂三衣前角。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垂三衣前角著。著者不應戒行(不抄著肩上垂之臂上肘前)世尊告曰。諸比丘當齊整著三衣。不齊整者。不應戒行。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不靜寂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當靜寂行入室。不靜寂行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不靜寂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當靜寂入室坐。不靜寂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不諦視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當諦視行入室。不諦視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不諦視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當諦視入室坐。不諦視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大張目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大張目行入室。若張目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大張目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大張目入室坐。大張目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呵叱人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呵叱人行入室。呵叱人行入室者。不應戒行(仰頭與呵叱意同也)彼六群比丘呵叱人行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呵叱人入室坐。呵叱人入室坐者。不應戒行(似自大也)彼六群比丘喚呼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喚呼行入室。喚呼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喚呼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喚呼入室坐。喚呼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高聲大呼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高聲大呼行入室。高聲大呼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多戒一對)彼六群比丘高聲大喚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高聲大喚入室坐。高聲大喚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蹲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蹲行入室。蹲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蹲行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蹲行入室坐。蹲行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三衣覆頭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三衣覆頭行入室。三衣覆頭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三衣覆頭行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三衣覆頭行入室坐。三衣覆頭行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三衣纏頭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三衣纏頭行入室。三衣纏頭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三衣纏頭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三衣纏頭入室坐。三衣纏頭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著三衣。開臆現胸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開臆現胸行入室。開臆現胸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著三衣。開臆現胸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開臆現胸入室坐。開臆現胸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垂三衣覆足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垂三衣覆足行入室。垂三衣覆足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垂三衣覆足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垂三衣覆足入室坐。垂三衣覆足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著三衣。左右抄著臂上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著三衣。左右抄著臂上行入室。左右抄著臂上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著三衣。左右抄著臂上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著三衣。左右抄著臂上入室坐。左右抄著臂上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反抄三衣著左肩上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反抄三衣著左肩上行入室。反抄三衣著左肩上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反抄三衣著左肩上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反抄三衣著左肩上入室坐。著左肩上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少戒右也)彼六群比丘三衣內掉左右臂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三衣內掉左右臂行入室。掉左右臂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三衣內掉左右臂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三衣內掉左右臂入室坐。掉左右臂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手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手行入室。搖手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手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手入室坐。搖手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多戒)彼六群比丘搖肘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肘行入室。搖肘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肘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肘入室坐。搖肘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多戒)彼六群比丘搖肩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肩行入室。搖肩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肩行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肩入室坐。搖肩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頭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頭行入室。搖頭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頭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頭入室坐。搖頭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身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身行入室。搖身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搖身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搖身入室坐。搖身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攜手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攜手行入室。攜手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攜手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攜手入室坐。攜手入室坐者。不應戒行(連臂斷道輿車馬於上度)彼六群比丘翹一腳跳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翹一腳行入室。翹一腳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翹一腳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翹一腳入室坐。翹一腳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雙腳跳行入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雙腳跳行入室雙腳跳行入室者。不應戒行(多戒)彼六群比丘雙腳跳入室坐。世尊見而告曰。不得雙腳跳入室坐。雙腳跳入室坐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累足趺坐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累足趺坐室。累足趺坐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交腳坐室。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交腳坐室。交腳坐室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拄頰坐室更相笑。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拄頰坐室更相笑。更相笑者。不應戒行。佛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請佛及比丘僧。佛及比丘僧坐定。自手行水。布種種飲食。長者婦女盡來行食。時六群比丘仰視長者婦女。飲食漏落不入缽中。諸長者見自相謂言。雲何沙門視婦女顏色。飲食不入缽中。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當用意端視受食。不用意端視受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不用意端視受羹菜。世尊告曰。當用意端視受羹菜。不用意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溢缽受飯世尊告曰。當平缽受飯。溢受飯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挑飯中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偏飯中食。偏飯中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捻缽大指入飯中食。世尊告曰。不得捻缽大指入飯中食。捻缽大指入飯中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揣飯食。世尊告曰。不得揣飯食。揣飯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處處撮飯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處處撮飯食。處處撮飯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縮鼻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縮鼻食。縮鼻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震手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振手食。振手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吸飯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吸飯食。吸飯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舐手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舐手食。舐手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曲指抆缽舐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曲指抆缽舐食。曲指抆缽舐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吐舌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吐舌食。吐舌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不嚼飯而吞。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不嚼飯而吞。不嚼飯而吞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捻缽大指污膩而以取漿。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大指污膩而以取漿。大指污膩而以取漿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大揣飯掌按內口中。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大揣飯掌案內口中。大揣飯掌案內口中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揣飯過四指本食。世尊告曰。不得揣食過四指本。過四指本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大張口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大張口食。大張口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揣飯未至大張口待。世尊見而告曰。揣飯未至不得大張口待。大張口待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含飯語。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含飯語。含飯語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不病請羹飯。世尊見而告曰。不病不得請羹飯。請羹飯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以飯覆羹上更索羹。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以飯覆羹上更索羹。飯覆羹上更索羹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左右顧視比坐缽飯多少。世尊見而告曰。不得左右顧視比坐缽飯多少。左右顧視比坐缽飯多少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不視缽而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不視缽而食。不視缽而食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擇人受食。世尊見而告曰。不得擇人受。擇人受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澡缽餘食不語施主而棄。世尊見而告曰。澡缽餘食主人不聽不棄。棄者不應戒行。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王波斯匿自作限制盡命。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自要日往謁拜世尊。若我一不去大臣謫吾五百兩金。語諸大臣掃灑祇桓。今日欲往禮覲世尊。諸臣聞王教而不從命。王復再三。語諸臣掃灑祇桓。今日欲往禮覲世尊。諸臣聞教而不從命。王波斯匿便瞋恚。語諸大臣。敕掃灑祇桓。何以不從我教。不掃祇桓。不從我教不掃祇桓者。盡梟其頭首。次著道上。足躡至祇桓門。諸臣聞此語。自相謂言。此王凶暴無有慈心。能取我等。爾耳。便往掃灑祇桓。即來白王。掃灑已訖。大王今是時。王波斯匿便敕御者。汝往嚴羽寶車。我今欲往禮覲世尊。時御者即往嚴車駕在門外。來入白王。嚴車已竟。大王今正是時。時王波斯匿乘羽寶車。從捨衛城至祇桓門外。下車卻五威儀。去蓋脫冠珠柄拂刻鏤屣解劍。將步從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王波斯匿聞非人間香。世尊與王說法不入王意。意但在香上。世尊知而問王波斯匿。王今日何以不大聽法而有二心。王波斯匿白世尊曰。少小生長深宮。八歲知王事。遍庫藏中有種種香。木榓青木栴檀蔑錢雞舌聞香盡識。初不聞此非人間之香。此是誰香。願世尊告。世尊告曰。大王欲見此香乎。唯然欲見。時世尊出右臂百相莊嚴。以手按地。有骸骨出長五丈六(七人人八尺)上昇虛空坐臥飛行。或坐三昧放種種光。青黃赤白。或琉璃色。東湧西沒四方皆爾。身下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若干變化。還沒於地。舉一祇桓聞此骸骨香。王波斯匿白佛。此誰骸骨。世尊告王曰。是辟支三佛骨。王白世尊。本作何功德有此妙香。世尊告曰。去此久遠無數劫時。人壽二十千歲。有迦葉多陀阿竭三耶三佛出世。廣與眾生說法。於無餘泥洹而般泥洹。是時有王名執鞞(音蒲迷反)王載香華幡蓋幢麾螺鼓。作倡伎樂種種供養。而闍維之。時王執鞞便作是念。欲與迦葉如來作偷婆。何者為妙。爾時四城門內有四大龍王。從水而出。化作婆羅門形。來住王前。擎手問訊。各一面坐。不審大王。為迦葉作何等偷婆。王答言。當築土作。時四人白王。凡常人死與築土為墳。況此世尊而築土耶。王問。四人欲雲何作。四人報言。用四寶作。時王報言。舉閻浮提賣不得一寶。況四寶乎。時四人便作是念。王必不識我是龍王。即白王曰。我是龍王非凡常人。住此城四門內。所有宮殿或金或銀或琉璃水精。王遣巧手於四城門塈@塹。其有金者則成金塹。其有銀水精琉璃。皆成銀水精琉璃塹。時王即遣人於四城塈@塹。皆成四種寶塹作迦葉偷婆。縱一由延廣一由延高一由延。上剎帝隸剎帝隸(蓋承露盤最上)去案[跳-兆+奈]一拘恕(一鳴八千尺四之由延)作迦葉偷婆竟。而欲□夜泥(打□}□□蛂慼慝漥H□□□□□嶨□□□□飥B尤|葧嶨臧□|□耩巨□□¥蹤飥鬧譏鬨鰹|邦□□□□耙顫□□巨□□□□苤慼罍嚝雂蛂L□□□□□臩擇尤|□巨□□哤v□尤¥□口|諢□§□稐|詡巨□□¥□口|□□抮a§□稐§□□‥□□□□滎颶矷慝□巨□□鞢撓荂慝□D譨□□□□滎□壕D□令□□□醬譨□鎣壕D□e獎令□□醣§□□齣□□□□|祥磷□¥I怩扣¥活慼慼慝飥鬧讓尤¥顫礞f|諢□§□□c巨□□¥□髐f|□□抮a§□稐|□□c擇急□鍣¥□大□□臥鬧譏馣□譥□□□¥□莨□□耙臧□衣¥您□□衣|□□□您□□‥□意□□‥□惱迦□□‥□惱砥慼撥N□□□□‥□□濦□□□健紂|邦□鬥馥□□纇□□□□□譣¥嶡顴□稐□滎□§嶡□嶧趣|邥□□h□嶧趣‥□□□□□g□□¥嶧趥□矷慼撬恫|□e¥□□□櫨□稐|□□□□詳□□嶢□□邦□‥□櫧□稐§嶩□靨婧雩□□□¥嶧趥另□□□c櫧□□楫婧□□□□楫婧□□□楫婧□揨□¥嶧□鞢撓荂慝邐□□□□□鬥馨榮§雩□□□嶡□□□|□蕁□牷L□□檁猧□□葨唌慼慰D□豁漇獺掖腹慼慼慼撥恁澗懁漧□芧□§煨□口|□□□□¥嶧趧□□§□□衣¥嶡□齧趣|葦□□□獸‥福葨□□□隱牷情潺C□□葧煦□§趑臚f|諍□獧□¥嶡□工□□齣c□□□靨婦□□潦董¥□□□□臣c□趑ョ漿絣洏O□□□醣¥□□□□e□楫婧雩□□□□鞢潺﹛慼Li迴q令□□□□|□□晥□□¥嶩□孥婦□芨令□□□鐙蝖漿A§墂該□琚慼慼慾魽撬ㄐ慰D□□□芤□譣|□T魽慼慼滕蝖憚¥□村□□□□¥n村□i□竇□□¥T□儐□楫□楫□芣§嶧□鋦票□□□蕁□□□□晢¥□芥□儐□□□擣□耤耦ぱ□□□□□晢¥紇g□□魽慼慝漧□□□始□謦□糾‥謦□□粵迡瓷樂慼慼慼嬈□□犖□|亡□□□薤鋩晢□□□處□□□嶩晢‥□諢□那|帥□□□鼨魽慼慼慰D□恁捫魽憧芋慼慼慼魽慼慼慼播婺鴃撒N痋慼慼L□□□□□□□§辦邧唌慼慼哄摹_c□□□潰□k□陡P□□□蕁□C|邥□紅纚皊恣慼撙{□□¥□□□秒椈翑g齤蜀□□蜀□□□□滎鬚樆恣慼慼慼慼L賢阨□□□□□□犖犛蒨□¥□□紅纚荂毅t窺□W臨□□□蜀□□□□□□戣窺□S犖牧□□□‥□□□□犖犛蒨□¥□□紅鶠殺荂慼熟蚥唌慼慼慼慼慼慼撓鴃慼慼慼慼慼慼熟蚥唌慼慼撩漯炕慼慼慼L□□□□犖犛蒨□¥□□紅纚荂熨魽慼慼慼慼撓鴃慼慼慼慼慼紅齱撩漯炕慼慼慼L□□□□犖犛蒨□¥□□紅籥□□□§荂慼慼慼慼慼慼撓鴃慼慼敷唌慼慼慼慼慼慼撩漯炕慼慼慼L□□□□犖犛蒨□c餥嶧煣¥□□紅纚祩矷撙{□□□蜀□□□□□憩□犖牧□□□‥□□□□犖犛蒨□¥□□紅纚捸慼撙{□□□蜀□□□□□□□犖牧□□□‥□□□□犖犛蒨□¥□□突間撓R□□艨□臨□□□蜀□□□□□祺□□艨□犖牧□□□‥□□□□犖犛蒨□¥□□突間慼慼熟間撬鶬{□□□蜀□□□□□□艨□□犖牧□□□‥□□□□犖犛蒨□¥□□突間慼獗G艨□芨璧□□□□□□蜀□□□□□□G艨□芨□滎纂慼慼慼L□□□□犖犛蒨□c餧煣¥□□突間禳熟間慼慼槨螟{□□□蜀□□□□□禳熟間慼慼槨繳漯炕慼慼慼L□□□c□稌c餧煣¥□□突間熟間慼璋虩灺臨□□□蜀□□□□□艨□□虩炤犖牧□□□‥□□□□犖犛蒨□¥□□紅□□票臨□□□蜀□□□□□福紅□犖牧□□□‥□□□□犖犛蒨□¥□□突間慼慼慼撙{□□□蜀□□□□□□□□犖牧□□□‥□□□犖犛蒨□¥□□突間慼慼慼慼慼慼慼撓鴃慼慼慼慼慼慼慼撩漯炕慼慼慼L□□□□犖犛蒨□¥□□突間慼慼潮w□臨□□□蜀□□□□□□□憨□犖牧□□□‥□□□□犖犛蒨□¥□□突間慼慼撙{□□□蜀□□□□□□□犖牧□□□‥□□□□犖犛蒨□¥□□突間慼撚桂R□□□蜀□□□□□□耤耙賢滎纂慼慼慼L□□□□犖犛蒨□¥□□突間慼憤K□□臨□□□蜀□□□□□□便□□耙賢滎纂慼慼慼L□□□□犖犛蒨□¥□□突間慼潯{臨□□□蜀□□□□□□鞤犖牧□□□‥□□□□犖犛蒨□鉞與禪帶皆曰阿喻呵音相似)彼六群比丘於淨園菜地大小便涕唾。世尊告曰。不得於淨菜草上大小便涕唾。大小便涕唾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長者所食水。於中大小便涕唾。世尊告曰。不得於淨水中大小便涕唾大小便涕唾者。不應戒行。彼六群比丘立小便。諸長者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立小便與尼犍子何異。往白世尊。世尊告曰。不得立小便。立小便者。不應戒行。唯除其病。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請佛及比丘僧。彼六群比丘十七群比丘。次直留守。自相便安。十七群比丘住守。六群比丘為往請分。時六群比丘即往中道自相謂言。我等若得飯食。徐徐在比丘僧後。須日過中當持食往。比丘僧食竟。與請食分。在比丘後。徐徐往在祇桓門外。或在城下。或在樹下。彷徉不入。時十七群比丘年少不耐飢。出門外望不見。便登大樹望。便見皆在樹下城下坐。諸長者見上樹。來白世尊。世尊告曰。不得上樹過一人。上樹過一人者。不應戒行。除其恐怖虎狼盜賊。佛世尊遊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斯瞿。好喜鬥諍不避尊卑。觸人罵詈。諸比丘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恕此比丘。如恕癡人有七悔過法。前為過即教誨之(一也)端汝心意勿令有失(二也)若愚人為過教令為默(三也)不知法者教令知法(四也)有所犯過。於比丘僧中如草布地悔過重悔過(五也羊皮四布)夫誨責比丘有五法。先自無瑕。然後責彼。己既不淨。不能自淨。先自淨然後淨人。誨責比丘。於此初法端一心意。然後誨責人(一也)彼誨責比丘口所說不淨。己口不淨。不能自淨。先自淨己然後淨人。誨責比丘。於此二法端一心意然後誨責人(二也)彼誨責比丘。己心不淨不能自淨。先淨己心然後淨人。誨責比丘。於此三法端一心意然後誨責彼(三也)誨責比丘行來無度。不能自禁。先自淨己而後誨人。誨責比丘。於此四法端一心意然後誨彼(四也)誨責比丘。不多聞不聰明。宿無學業。先自懃學。然後教人。誨責比丘。於此五法端一心意然後誨彼(五也)復當學五法恭敬。世尊法比丘僧戒淨行。此為五法。有所犯過。上座比丘當向下座懺悔。下座比丘當向上座懺悔。當相恕過。不得經宿不悔過。若經宿不悔過者。於鼻貳法不得鼻貳法。諸比丘意已無善有所犯過。上座比丘下座比丘當共懺悔。於鼻貳法得鼻貳法。諸比丘則得安身行道。世尊告諸比丘曰。有過不悔。不應戒行。(於戒七法。少長老年少二事。其人以後二五事為七。後五中上下相向悔足了之也) 泥洹僧中律戒不同二(律雲。細攝其上。戒雲。細攝頭麥飯。揣反捲也)三衣中(前四同戒。後六對多一抄右肩上)說法(己卑坐人高座) 搖手至食(律多搖手雙腳二對。戒多住頓) 受食(律惟平合為一大張口捻缽大指入飯不嚼吞大揣掌推。戒抖擻指探獲飯於咽博□也) 入內(律張目呵叱高聲喚呼。戒自大仰視然也)。   鼻奈耶卷第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5 舍利弗問經   No. 1465   舍利弗問經   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羅閱祇音樂樹下。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名聞十方結盡解脫。八部鬼神等願聞法要。   舍利弗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隨眾生欲散說法教。令諸天人恭敬奉持。或聞傳聞。或行不行。雲何名行法者。雲何名不行法者。佛言。善哉善哉。汝能為諸眾生。作如是問諦聽諦聽。吾為汝說。夫行法者。有聞而持。有傳聞而持。皆名曰僧。如寶事比丘。聞佛所說諸行無常。即觀生滅斷諸有漏。真吾弟子是行法者。其傳聞者。如觀身比丘聞汝說。迦留陀夷說。飲酒者開放逸門。於行道者作大留難。即入無諍三昧。得見道斷集。行我法者不行非法。行非法者是名不行是非法人。非吾弟子。入邪見稠林。舍利弗白佛言。雲何世尊。為諸比丘所說戒律。或開或閉。如為忽起長者設供。斷諸比丘不聽朝食。如為社人請。復聽食飯□□□飀□□□□□□□□□送□□□綠檸豬□埤□□□□楨□姎□□□騁□□□□□□□□□□□騫□□騁□□榕覕詣□□椸□穰□□襦□□j□□榯□覯□□□□榆Q□□逆□□奧饁□□□□□□□□埤□縷□診□□覭□□□駩□□j□襴□□□駩□□j□奈駩□姚櫬饑饁□□□□妴飀□稿樑駭駕楅□楈埤□□□覯□□□□社□□□□□□□□樑□□詘□□□□□糕覜□□□□□□□糕計□□槧□□□□槧□□襄□□襤□□□槬襤□□□飯□□覟硫□□樓觶□□□業□□□禲騜□□埤□□□□□祕茶□□□□□□□□□□埤□□騇□□□列餺□□□姭駂□□□楦□覦□□□□□□□□襂i□餾□□餞檢□□椸□□□奅椸□j□驪□□□□□□妳埤□襮□勵□□j□□褓□□□□楥□□□□□□□□□□□□□堳窗撚怴慼毅鞳慼慼撰□□□□□□□□□□□□□□餺□□□□□]□奜□□穩□橀□□□G□□□套靈□申□□□□呂□□□□□婩婀□奰礹□□□□□□□□祑□□□j□□覯□□□餑□餑□□累饉飾□□□□楰□□穛榜□□鍊□□n□□□□楞K□□□□□□觚楋北j□□□禱□□歇痐薄慼慼撓S漏□□□□誇□□□□□□□□殺□逆□□□□□□褐芋慼慼禴D□□□□□□□騁□累□□□□□□□楛□□□橞□□□□n妼□□□□□□□□穚□□□□□□□□姎□□□穩援蛞謘慼暴哿窗憧說慼慼慼撚砥慼慼慼穄癵L□□□□□□例□□□□椽□□鷺□□馱□羚□覯□□□□□娙奏穇□□襺□露□秩□□□□□呂□□□□□怴憬d姛□□□□□□□□□□□□□□禐□□□□□□□□□□檸□\□□□□□騖糕姥牷慼慼撰□□□□□祤飀□□□駑□□□□吽慼慼慼慼j□觴□□□□□□□逆□□□□禳埤□奧□礹□輻□□□□□□c□□□祤□□褻□□□□□姜E□□榭□□□業□□□□□□□□□駎□□粳□稜□□□□騖饌椽□駙[奭□□□□□□妱□□□□G□n妼□\禳□飀□□倫祥□饅□□檢□□羚□覯□□□□馻□□□妼□□飀□奏槶□□□□□□□□馯□襐□□□j□輝妼□□祜□□□櫚□□□□□□裀□□□褾橛□□   時有一長老比丘。好於名聞亟立諍論。抄治我律開張增廣。迦葉所結名曰大眾律。外採綜所遺誑諸始學。別為群黨互言是非。時有比丘。求王判決。王集二部行黑白籌。宣令眾曰。若樂舊律可取黑籌。若樂新律可取白籌。時取黑者乃有萬數。時取白者只有百數。王以皆為佛說。好樂不同不得共處。學舊者多從以為名為摩訶僧祇也。學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名。為他俾羅也。他俾羅部。我去世時三百年中。因於諍故。復起薩婆多部及犢子部。於犢子部。復生曇摩尉多別迦部。跋陀羅耶尼部。沙摩帝部。沙那利迦部。其薩婆多部。復生彌沙塞部。目揵羅優婆提捨。起曇無屈多迦部。蘇婆利師部。他俾羅部。復生迦葉維部。修多蘭婆提那部。四百年中。更生僧伽蘭提迦部。摩訶僧祇部。我滅度時二百年中。因於異論生。起鞞婆訶羅部。盧迦尉多羅部。拘拘羅部。婆收婁多柯部。缽蠟若帝婆耶那部。三百年中。因諸異學。於此五部。復生摩訶提婆部。質多羅部。末多利部。如是眾多久後流傳。若是若非。唯餘五部各舉所長。名其服色。摩訶僧祇部。勤學眾經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衣。曇無屈多迦部。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衣薩婆多部。博通敏達以導法化。應著皂衣迦葉維部。精勤勇猛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衣。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衣。是故羅旬喻比丘分衛。不能得食。後以五種律衣更互而著。便大得食。何以故。是其前世執性多慳。見沙門來急閉門戶雲。大人不在。見他佈施歡喜攝念。發心願作沙門。是故今身雖得出家窮弊如此。我法出家。純服弊帛及死人衣。因羅旬踰故。受種種衣也。舍利弗言。如來正法。雲何少時分散如是。既失本味雲何奉持。佛言。摩訶僧祇其味純正。其餘部中如被添甘露。諸天飲之。但飲甘露棄於水去。人間飲之水露俱進。或時消疾或時結病。其讀誦者亦復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捨。諸愚癡人不能分別。舍利弗言。如來先雲。若寒國土。聽諸比丘身著俗服及覆頭首。迦那比丘行大林聚落。值天大寒鳥獸死盡。村人與其俗衣。世尊令其懺悔何耶。佛言。聽著染色置在衣埵捸C舍利弗言。雲何世尊常言。諸比丘不得以缽布地。當擎以淨物。若無淨物。當以草葉木葉。君輸柯比丘。與其眷屬受日難王請。行淨板擎缽。雲何世尊。而罵之言。是惡魔行非行法者。我言以清淨物不受染。若淨無者。乃用草木之葉。一用即棄。不得用木皮木肉。以其體中本有膠故。若膠若漆。以受塵故若已枯燥。本是有故。濕熱更流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聽諸比丘受施主請食及僧家常食。雲何蘭若提比丘。受無畏長者。請食如來罵雲。是土木人。不應食人食也。佛言。以破壞威儀行食之。時但以眼視不以手受。外道梵志尚知受取。況我弟子而不受食。何況於食。一切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寶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猶應授與體上之衣。若貯金器受則判施。舍利弗白佛言。雲何世尊。說遮道法不得飲酒。如葶藶子。是名破戒開放逸門。雲何迦蘭陀竹園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經年危篤將死。時優波離問言。汝須何藥。我為汝覓。天上人間乃至十方。是所應用我皆為取。答曰。我所須藥是違毘尼故。我不覓以至於此。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優波離言。汝藥是何。答曰。師言須酒五升。優波離曰。若為病開如來所許。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懷慚。猶謂犯律。往至佛所慇懃悔過。佛為說法。聞已歡喜得羅漢道。佛言。酒有多失開放逸門。飲如葶藶子。犯罪已積。若消病若非先所斷。舍利弗又白佛言。雲何如來常言。不得殺眾生乃至蟻子。而以臘月八日。於捨衛國長水河邊。與輸麗外道捔術。先逼以神通力令墮負處。其生慚羞投水自盡。眼視沈沒而不拯救。不亦殺乎。方復告眾言。輸麗持此惡法惑亂眾生。前世善熟滅此惡身轉生善見不亦快乎。我諸弟子。當於此日設清淨浴洗。浣身垢念除倒見身。若清淨心亦清淨。似結使人無有慈悲。佛言。大智。汝能為諸未通達者。問斯誠要。輸麗外道。於無量世中積習邪見。誓障正法。往昔燈明佛時。我行菩薩道。遇一村落。人多癘病。死者縱橫。我採眾藥隨宜救濟皆得除愈。其中一人名曰不戴(吳音)是梵志學自負多能。不肯信服。臨欲終時方復求我。我語之雲。汝先可治與藥不取。今將氣盡方復有求。如汝即時非藥能治。不戴曰。我今不能復判優劣。願未來世共決勝負。我若負者當殺身。求生為汝弟子。汝若不如為我走使。時我報雲。善哉善哉。故今生此土與我相值。臨終善熟共契所會。發言失據恥其眷屬。投水自害。身雖死亡。心發善故。生我法中。有勝進故我不救也。舍利弗言。雲何於訓戒中。令弟子偏袒右肩。又為迦葉村人說城喻經雲。我諸弟子當正被袈裟。俱覆兩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齊平現福田相行步庠序。又言。勿現胸臆。於此二言雲何奉持。佛言。修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時。應覆兩肩。現田文相。雲何修供養。如見佛時問訊師僧時。應隨事相。若拂床。若掃地。若卷衣裳。若周正薦席。若泥地作華。若揵高足下。若灑若移種種供養。雲何作福田時國王請食。入裡乞食。坐禪誦經巡行樹下。人見端嚴有可觀也。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而常聞正法。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故生於惡道。二以善故多受快樂。又問。善惡二異可得同耶。佛言。亦可得耳。是以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天神者。其之先身。以車輿舍宅飲食。供養三寶父母賢勝之人。猶懷慳儉諂嫉妒者故。受天神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虛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夜叉神者。好大佈施。或先損害。後加饒益。隨功勝負。故在天上空中地下。乾闥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佈施。以青蓮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阿修羅神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偽之人。作諸邪福。傍於邪師。甚好佈施。又樂觀他鬥訟。故受今身。迦婁羅神者。先修大捨。常有高心。以倰於物故受今身。緊那羅神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行。故得今身。摩□羅伽神者。佈施護法性好瞋恚。故受今身。人非人等。皆由依附邪師行諂惡道。以邪亂正俱謂是道。以自建立。夫出世道者。不雜魔邪諂悅之語。諂悅之語非出生死。是入惡道。諂悅邪人所可言說。大觀似道細則睒鑠。當依正法及行正法者。當得佛法僧力解脫無為。若依相似法。依行邪導師。繫縛生死永淪惡趣。是無知人非求出世。入邪見網。邪導師者。雖讀眾經。以邪事業矯製邪科。出邪諂法誑惑凡人。以求敬仰非人所知。說雲我知。非人所得。說雲我得。或人難曰。那知那得。答曰。空界天神幽中知識。密以語我。或雲。某年某月有利有害。逆相開示應防應救。此滅彼興我得汝失。如是欺誑薄俗之人。不能深思德本。隨逐邪末失其正見。興造邪業生顧錢帛。死入惡道。拔舌吞銅百千萬歲。後作畜生亦無量歲。復生為鬼。或在山林曠野河海舍宅。益懷諂誑無有休息。或迷謗行人使失道徑。或示語邪巫言。先亡形服恐動百端。甚可惡賤求人飲食。無有終極。值我弟子心懷正直不失正念者。聞即呵叱終敢復為。若我弟子。心懷怯弱易失心者。從其求免踰得其便。千端萬緒求索無厭。如是之人無丈夫相。為邪所動。死墮惡趣。甚可悲念。舍利弗復白佛言。八部鬼神。依空為空神。依地為地神耶。佛言別有地神。如淨華光等。過去世時好修佈施。多瞋難滿嗜酒喜歌舞。故作此神。著純白之衣。潔淨無垢。舍利弗。復白佛言。雲何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天大王雲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不能感致諸佛弟子。雖專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時一念之善。其極慊至無復二向。汝為證信。隨事厚薄為現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夢想。令其堅固。彌勒下生聽汝泥洹。舍利弗復白佛言。如來現世二十年前。度諸弟子無有常施隨有便施。自二十年後。施多定物。是義雲何。佛言。有長者子。名曰分若多羅。宿有善根。生婆羅門家。樂欲捨家修無上道隨大目犍連。於巴連弗邑天王精舍。求受具戒。目連語雲。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淨。無諸妨障者。我當為汝從僧中乞。分若多羅言。雲何得知妨障已滅。雲何得知我受得戒。仰願諸佛。加我威神。令我罪滅得見得戒之相。佛言。汝但勤誠。誠至自見。分若白佛。謹奉尊教。懇惻日夜到第五夕。於其室中雨種種物。若巾若帊若拂若帚若刀若斧若錐若鏟次第分別墮其目前。分若多羅。生歡喜心。生得果心。滿七日已。具白目連。目連問我。我語之曰。是離塵相拂割之物也。當以嚫師。師其緣也。夫受戒者。隨其力辦可以為施。不限於此不必備此。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僧。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復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復得福不。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為破戒。是大劫盜。是即餓鬼。為罪窟宅。非時索者。以時非時非時輒與。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惡魔。是名三惡道。是名破器。是癩病人。壞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況我弟子知法行法。而當爾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我法利。著無法人。盜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酢。死墮燋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生餓鬼。還伽藍中處。都圊內噉食糞穢。並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人所棄惡。所可言說人不信用。不如盜一人物其罪尚輕。割奪多人故。良福田故斷絕出世道故。舍利弗復白佛言。如來宗親多有出家。為自發心。為佛神力耶。佛言。諸釋憍慢著樂。何能願樂。特是父王宣勒。宗室生二子者。一人隨我。阿那律久積善根深樂正法。攜率釋子跋提難提金毘罹難陀跋難陀阿難陀提婆達多優波離。澡浴清淨來至我所。欲求出家。時有上座名毘羅茶。別度阿難阿難陀。次一上座名婆修羅。別度提婆達多跋難陀。唯阿難修不忘禪。宿習總持。於少時中得佛覺三昧。積百萬川水。攬以為雨。雨水奔流入於大海。阿難手從海中取以分別色味。不雜。還置本源。無有漏失。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來常言。其於聲聞中智慧第一。不謂小心能問要義。佛言。其久種明悟。發揚我法。以諸慧利利眾生故。雲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又言。當何名斯經。佛言。當名菩薩問喻。以廣大故。又名舍利弗問。爾時四眾聞說是已。五十新學比丘。信根成立法眼清淨。舊德天人八部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舍利弗問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6 優波離問佛經   No. 1466   優波離問佛經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   彼時佛世尊。遊捨衛祇樹給孤獨園。於是賢者優波離。往世尊所。稽首畢一面坐。一面坐已。白世尊言。唯世尊。比丘成就幾事。盡命非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何謂五。不知布薩。不知布薩劍暮。不知戒。不知說戒。減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何謂五。知布薩。知布薩劍暮。知戒。知說戒。五歲過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復次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何謂五。不知倩歲。不知倩歲劍暮。不知戒。不知說戒。減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何謂五。知倩歲。知倩歲劍暮。知戒。知說戒。五歲過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復次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何謂五。不知犯非犯。不知犯輕重。不知犯有殘無殘。不知犯惡非惡。減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何謂五。知犯非犯。知犯輕重。知犯有殘無殘。知犯惡非惡。五歲過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何謂五。不知一制。不知二制。不知偏制。不知一切制。減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非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何謂五。知一制。知二制。知偏制。知一切制。五歲過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五事。盡命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六事。盡命非不依止。何謂六。不知犯非犯。不知犯輕重。不知犯有殘無殘。不知惡非惡。不廣利二部戒分別分部決定順經。減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六事。盡命非不依止。優波離。我比丘成就六事。盡命不依止。何謂六。知犯非犯。知犯輕重。知犯有殘無殘。知犯惡非惡。廣利二部戒分別分部決定順經。五歲過五歲。此優波離。我比丘成就六事。盡命不依止。   四棄捐法。   維耶離。迦蘭陀子。須提難故。一制(次復二制)婬犯三事。婬未食身。波羅夷。婬大食身。土羅遮。口掁男根入不掁觸。突吉羅。不犯者。不知。不聽。狂。心亂。病。先作。   復次制。羅閱祇。瓦師子。達貳迦故。一制(次復一制)不與取。犯三事。不與偷數取五錢。五錢餘直。波羅夷。不與偷數取一錢。餘減五錢直。土羅遮(土羅遮重罪也)不與偷數取一錢。減一錢直。突吉羅(突吉羅者惡作)不犯者。己想。同意。有暫用。餓鬼所有。畜生所有。糞掃想。狂。先作。   故斷人類命。犯三事。為人當墮死掘坑者。突吉羅。墮生苦痛。土羅遮。死者波羅夷。不犯者。不故。不知。不欲殺。狂。先作。   不真實稱過人法。犯三事。欲著故不真實稱過人法。波羅夷。說彼精舍住比丘阿羅漢。解者土羅遮。不解者。突吉羅。不犯者。增上慢。不欲稱說。狂。先作(四事竟)。   十三事。   弄失精。犯三事。故弄失。僧伽婆屍沙。故弄不失。土羅遮。方便突吉羅。不犯者。夢中。若不欲。狂。先作。   女人身相近犯三事。身摩身。僧伽婆屍沙。身摩身衣。土羅遮。身衣摩身衣。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不聽。狂。先作。   與母人惡口語。犯三事。極稱說。呰毀大小便道。僧伽婆屍沙。除二道已極稱說呰毀下雙膝上。土羅遮。極稱說呰毀身衣。突吉羅。不犯者。為義。為法。為解。狂。先作。   自歎供養。犯三事。向母人自歎供養。僧伽婆屍沙。向不成男自歎供養。土羅遮。向畜生自歎供養。突吉羅。不犯者。說衣食床座。病緣藥具供給。狂。先作。   使行。犯三事。受思說。僧伽婆屍沙。受思不說。土羅遮。受而不思不說。突吉羅。不犯者。為僧。為福。為病行。狂。先作。   自作屋。犯三事。方便作突吉羅。一摶泥未至。土羅遮。彼泥至。僧伽婆屍沙。不犯者。窟屋草菴屋。為他除住屋。一切不犯。狂。先作。   作大捨。犯三事。方便作突吉羅。一塼泥未至。土羅遮。彼泥至。僧伽婆屍沙。不犯者。窟屋草菴屋。為他除住屋。一切不犯。狂。先作。   無根波羅夷法軀棄。犯三事。不問作欲殯說者。僧伽婆屍沙。突吉羅。問作欲罵說者。犯於形相事。不犯者。淨見淨。狂。先作。   比丘有少毫片異事受波羅夷驅棄。犯三事。不問作欲殯說者。僧伽婆屍沙。突吉羅。問作欲罵說者。犯於形相事。不犯者。如想語。教語。狂。先作。   破僧比丘至三諫不捨。犯三事。白者突吉羅。再語土羅遮。語竟僧伽婆屍沙。不犯者。不諫而捨。狂。先作。   助破比丘至三諫不捨。犯三事。白者突吉羅。再語土羅遮。語竟僧伽婆屍沙。不犯者。不諫而捨。狂。先作。   辱族比丘至三諫不捨。犯三事。白者突吉羅。再語土羅遮。語竟僧伽婆屍沙。不犯者。不諫而捨。狂。先作。   戾語比丘至三諫不捨犯三事。白者突吉羅。再語土羅遮。語竟僧伽婆屍沙。不犯者。不諫而捨。狂。先作(十三事竟)。   三十事。   餘衣過十日。犯一事捨墮。不犯者。滿十日受。若施送與。失壞燒奪。同意取。狂。先作。   一夜離衣宿。犯一事捨墮不犯者。若向曉捨送與。失壞燒奪。同意取。比丘要。狂。先作。   取非時衣過月。犯一事捨墮。不犯者。滿一月受。若施送與。狂。先作。   取非親裡尼衣。犯二事。方便取突吉羅。取已捨墮。不犯者。親裡貿易。少易多。多易少。比丘同意取暫取。除衣餘物取。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非親裡尼浣故衣。犯二事。方便浣突吉羅。浣已捨墮。不犯者。親裡浣親裡。非親弟子不語而浣。未著而浣。除衣餘具浣。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非親裡居士婦求衣。犯二事。方便求突吉羅。求已捨墮。不犯者。時故親裡。若請。為他。自物。狂。先作。   過足求衣。犯二事。方便求突吉羅。求已捨墮。不犯者。餘殘。不為奪作與。不為失作與。親裡。若請。為他。自物。狂。先作。   非親裡居士居士婦。本不請為衣往自親。犯二事。方便自親突吉羅。自親已捨墮。不犯者。親裡。若請。為他。自物。欲好作教不好作。狂先作。   二非親裡居士。本不請為衣往往自親。犯二事。方便自親突吉羅。自親已捨墮。不犯者。親裡。若請。為他。自物。欲好作教不好作。狂。先作。   過三返語過六返住成衣與。犯二事。方便成與突吉羅。成與已捨墮不犯者。三返語六返住。減三返語減六返住。不語而與。主語與。狂。先作。   繡所雜作臥敷。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捨墮。不犯者。作帳覆地。拘執褥枕。狂。先作。   純黑羊毛作臥敷。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捨墮。不犯者。作帳覆地。拘執。狂。先作。   不取等白等牻作臥具。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捨墮。不犯者。取等白等牻作。取多白多牻作。取純白純牻。作帳覆地。狂。先作。   未六年而作臥敷。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捨墮。不犯者。六年作。過六年。為他作教作。他作得用。作帳覆地。拘執褥枕。比丘要。狂。先作。   不取故臥敷緣善逝尺作新坐具臥敷。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捨墮。不犯者。取故臥具緣善逝尺作。無有取少作。都無有不取作。他作得用。帳覆地。狂。先作。   取羊毛過三由延。犯二事。初腳過三由延突吉羅。兩腳過三由延捨墮。不犯者。三由延。減三由延。三由延還。奪更得。棄更得。教他領直。狂。先作。   非親裡尼浣羊毛。犯二事。方便浣突吉羅。浣已捨墮。不犯者。親裡浣非親裡弟子不語而浣。未用而浣領。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取銀。犯二事。方便取突吉羅。取已捨墮不犯者。或園內園邊自取教取舉。彼有者當取。狂。先作。   種種賣銀行。犯二事。方便行突吉羅。行已捨墮。不犯者。非銀。非銀相似者。不犯。狂先作。   種種販賣行。犯二事。方便行突吉羅。行已捨墮。不犯者。問價直示語作淨者。是我物我須是我須是。狂先作。   長缽過十日。犯一事捨墮。不犯者。滿十日受。若施送與。失壞奪取。同意取。狂先作。   減五綴缽更作新缽。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捨墮。不犯者。失缽。破缽。親裡。若請。為他。自物。狂先作。   自乞縷織師織衣。犯二事。方便織突吉羅。織已捨墮。不犯者。縫衣禪帶缽囊腰帶肩帶漉水物。親裡。若請。為他。自物。狂先作。   非親裡居士本不請。為衣往織師所自親。犯二事。方便自親突吉羅。自親已捨墮。不犯者。親裡若請。為他自物。欲好織教不好織。狂先作。   自與比丘衣。瞋不可意奪者。犯二事。方便奪突吉羅。奪已捨墮。不犯者。彼與。同意取。狂先作。   取本衣過衣時。犯一事捨墮。不犯者。當時受。若施送與。失壞燒奪。同意取。狂先作。   三衣隨其衣舉著家內過六夜離。犯一事捨墮。不犯者。六夜離。減六夜離。六復至村內宿而去。六夜向曉捨送與。失壞燒奪。同意取。比丘要。狂先作。   過春餘月求雨被衣。犯二事。方便求突吉羅。求已捨墮。不犯者。春餘月求。春餘半月持。減春餘月求減春餘半月持。至夏捨浣舉。奪衣失衣。時著急事。狂先作。   知物向僧自求。犯二事。方便求突吉羅。求已捨墮。不犯者。問與誰。隨君施法。用可得善利。隨君心與。狂先作。   取藥過七日。犯一事捨墮。不犯者。滿七日受送與。失壞燒奪同意取。至成棄與。未具戒得服。狂先作(三十事竟)。   九十二事。   知而妄語。犯五事。欲著故。不真實。稱過人法。波羅夷。無根波羅夷法驅棄。僧迦婆屍沙。說彼精舍住比丘阿羅漢。解者。土羅遮。不解者。突吉羅。知而妄語。波逸提。不犯者。本說。誤說。狂先作。   形相。犯二事。形相未具足。突吉羅。形相具足。波逸提。不犯者為義。為法。為解。狂先作。   兩舌。犯二事。具足所兩舌。波逸提。未具足所兩舌。突吉羅。不犯者。不欲作別離。狂先作。   知如法止更舉。犯二事。方便舉突吉羅。舉已波逸提。不犯者。非法群黨。知非劍暮作劍暮故舉。狂先作。   母人說法過五六語。犯二事。方便說突吉羅。句句波逸提。不犯者。有可知男。說五六語。減五六語。起更坐說。為異母人問事答事。為他說母人聽。狂先作。   未具足說句法。犯二事。方便說突吉羅。句句波逸提。不犯者。教誦。狂先作。   實上人法。向未具足人說。犯二事。方便向說突吉羅。向說已波逸提。不犯者。向具足實。狂先作。   向未具足說比丘所犯罪。犯二事。方便向說突吉羅。說已波逸提。不犯者。向說床。不事事。若說非床。比丘要。狂先作。   同僧與衣後違法。犯二事。方便違突吉羅。違已波逸提。不犯愛恚癡畏與。破不成與故違。狂先作。   知物向僧求與人(梵本雲與私也)犯二事。方便求突吉羅。求已波逸提。不犯者。問與誰。隨君施法。用可得善利。隨君心與。狂先作。   毀呰律。犯二事。方便毀呰突吉羅。毀呰已波逸提。不犯者。不欲毀呰言。誦經偈阿毘曇已。然後當誦律。狂先作。   斫鬼村二事。方便斫突吉羅。下下波逸提。不犯者。知此與此。取此須此此語淨作。不念不知。狂先作。   呵責比丘。犯二事。方便訶責突吉羅。呵責已波逸提。不犯者。姓愛恚癡。作恐怖故呵責。狂先作。   餘語犯二事。事未成餘語突吉羅。事成餘語波逸提。不犯者。不知問疾不答。打僧罵諍故。破僧競故。非法黨故。非劍暮作劍暮故不答。狂先作。   僧床榻褥拘執。露地佈置。不舉不別去。犯二事。初腳過土突吉羅。兩腳過土波逸提。不犯者。舉去。教別去。曬去。緣礙急事。狂先作。   僧堂捨佈置宿。不舉不別去。犯二事。初腳過閾突吉羅。兩腳過波逸提。不犯者。舉去別去緣礙暫出。住彼白緣礙急事。狂先作。   比丘瞋不可意驅出僧房。犯二事。方便驅出突吉羅。驅出已波逸提。不犯者。無暫故驅出教驅。彼物具出教出。狂故打罵諍亂。作鬥僧故。弟子不如法故驅出教驅。彼物具出教。狂先作。   知比丘先住相近宿犯二事。方便臥突吉羅。臥已波逸提。不犯者。病故住。寒熱故住。急事。狂先作。   僧房重閣屋。尖腳床榻用力坐。犯二事。方便用力坐突吉羅。用力坐已波逸提。不犯者。非閣屋團腳牢。無有住者立過取物。狂先作。   知蟲水澆泥草。犯二事。方便澆突吉羅。澆已波逸提。不犯者。不故。不知。不念。狂先作。   過是再三重治者。犯二事。方便治突吉羅。治已波逸提。不犯者。再三重。減再三重。窟屋草屋。為他自物。除住居。一切不犯。狂先作。   不差教比丘尼。犯二事。方便教突吉羅。教已波逸提。不犯者。問誦師語誦。問事答事。為他說尼聽。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教比丘尼日入者。犯二事。方便教突吉羅。教已波逸提。不犯者。問誦師語誦。問事答事。為他說尼聽。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往尼捨教。犯二事。方便教突吉羅。教已波逸提不犯者。時故問誦師語誦。問事答事。為他說尼聽。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說貪食教尼。犯二事。方便說突吉羅。說已波逸提。不犯者。說衣床座病緣藥具供順。敬重供養故教。狂先作。   共尼同一道行。犯二事。方便行突吉羅。行已波逸提。不犯者。時故不相隨去尼隨去。比丘不隨不要去急事。狂先作。   共尼同船上。犯二事。方便上突吉羅。上已波逸提。不犯者。度不相隨上尼隨上。比丘不隨上不要上急事。狂先作。   與非親裡尼衣。犯二事。方便與突吉羅。與已波逸提。不犯者。親裡貿易。少易多。多易少。尼同意取暫取除衣餘物取。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縫非親裡尼衣。犯二事。方便縫突吉羅。針針波逸提。不犯者。親裡。除衣縫餘物教縫。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共一尼一處坐。犯二事。方便坐突吉羅。坐已波逸提。不犯者。有可知男伴。立不坐。無異坐。狂先作。   共一母人一處坐。犯二事。方便坐突吉羅。坐已波逸提。不犯者。有可知男伴。立不坐。無異坐。狂先作。   知尼歎飯食。犯二事。當食而受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舊檀越。六法尼。沙彌尼。除五種食。一切不犯。狂先作(曇摩羅叉雲。五種食者。□飯魚肉煮麥飯也)展轉食。犯二事。當食而受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時故彼二請一處一食。舉村請已隨彼食。眾人請已隨彼食。請時比丘言當去。常食籌食。月半說戒。月朝。除五種食一切不犯。狂先作。   過是所住食。犯二事。當食而食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病故。不病食去已。更來食者。主請為設食。若不足。除五種食一切不犯。狂先作。   過滿兩三缽取。犯二事。方便取突吉羅。取已波逸提。不犯者。滿兩三缽。減再三缽。親裡若請。為他自物。狂先作。   請食已不囑食而食。犯二事。當食而受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囑而食囑已當食而受。為他受。時須七日(梵本七日者皆言七時無日字)終身因緣食。狂先作(譯者解雲。因緣食者食已不囑。後飢須當自求乞一缽食。授與彼囑食比丘。比丘即或一口或五三口食已。還授與得噉也)比丘請食已不囑食強請食。犯二事。彼言當受食者突吉羅。食竟波逸提。不犯者。與囑者食。為他與去。時須七日。終身因緣與食。狂先作。   群食犯二事。當食而受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時故兩一處食。乞共一處食。常食籌食。月半說戒月朝。除五種食一切不犯。狂先作。   非時所食所噉者。犯二事。當食而受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時須七日。終身。狂先作。   舉所食。噉食噉者。犯二事。當食而食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隨時隨時食。時須時須食。七日七日食。終身食。狂先作。   不受著口中犯二事。當食而取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水及齒木。狂先作。   自為求好食食。犯二事。當食而受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病為病者求。不病食病者殘。親裡若請。為他自物。狂先作。   知水蟲飲。犯二事。方便飲突吉羅。飲已波逸提。不犯者。知飲水蟲不死而。狂先作。   有食捨相近坐。犯二事。方便坐突吉羅。坐已波逸提。不犯者。大家行床撿手足坐。小家床不相接坐。比丘有伴。俱出俱婬罷。非宿屋。狂先作。   屏障處共母人床坐。犯二事。方便坐突吉羅。坐已波逸提。不犯者。有可知男伴。立不坐。無異意坐。狂先作。   自手與無衣異學夫婦食。犯二事。方便與突吉羅。與已波逸提。不犯者。教與不自與。放地與。狂先作。   去視軍發行。犯二事。當去突吉羅。立彼視波逸提。不犯者。住精舍見。比丘或立坐臥來去見。因緣急事。狂先作。   過二夜軍宿。犯二事。方便宿突吉羅。宿已波逸提。不犯者。二夜宿。減二夜宿。三夜向曉復宿。病故為病軍將逼留緣礙急事。狂先作。   去視戰陣犯二事。當去突吉羅。立彼視波逸提。不犯者。住精舍見。比丘或立坐臥來去。有所作去。急事。狂先作。   比丘瞋不可意與手捲。犯二事。方便與突吉羅。與已波逸提。不犯者。觸嬈欲脫故與。狂先作。   比丘瞋不可意舉手相恐。犯二事。方便舉突吉羅。舉已波逸提。不犯者。觸嬈欲脫故舉。狂先作。   知比丘犯罪覆藏犯一事。波逸提不犯者。打僧罵故群諍故不向說。破僧競故不向說。剛強害命復梵行。不見餘好比丘。不欲覆藏。知自現故。狂先作。   比丘若來村邑食。彼人已或與或不與遣者。犯二事。方便突吉羅。遣已波逸提。不犯者。俱一處不足故遣。見貴物相打起貪法故遣。見母人起不樂故遣。病守精舍與食而遣。欲作非威儀故遣。狂先作。   燃火炙。犯二事。方便然突吉羅。然已波逸提。不犯者。病故他作而炙油火蛇窟。因緣急事。狂先作。   法事可作已後違法。犯二事。方便違突吉羅。違已波逸提。不犯者。非法黨故。知非劍暮作劍暮。狂先作(五十五)。   未具足過二夜同宿犯二事。方便臥突吉羅。臥已波逸提。不犯者。二夜住。減二夜住。三夜向曉復住。一切覆不障。一切障不覆。都不覆不障。未具足臥比丘坐。比丘臥未具足坐。俱坐。狂先作。   惡見至三諫不捨。犯二事。白者突吉羅。語竟波逸提。不犯者。不諫而捨。狂先作。   知是非法語比丘不捨所見共止。犯二事。方便共止突吉羅。共止已波逸提。不犯者。知未舉。若罷捨見。狂先作。   知是擯沙彌安處。犯二事。方便安處突吉羅。安處已波逸提。不犯者。知不擯捨見。狂先作。   取寶犯二事。方便取突吉羅。取已波逸提。不犯者。寶似寶者。或園內園邊自取教取舉。彼有者當取。似寶者。同意取暫取。糞掃想取。狂先作。   不取三惡色作新衣。著犯二事。方便著突吉羅。著已波逸提。不犯者。取著作淨已失脫滅。以淨縫牒不淨。補緣。狂先作。   減半月浴。犯二事。方便浴突吉羅。浴竟波逸提。不犯者。時故半月。過半月。卒行浴。邊國中。狂先作。   故斷眾生命有四種。為當墮死掘坑者。突吉羅。人墮死。波羅夷。閱叉餓鬼畜生人像者墮死。土羅遮。畜生墮死。波逸提。不犯者。不故不知。不欲殺。狂先作。   故弄比丘悔。犯二事。方便弄突吉羅。弄已波逸提。不犯者。不欲弄悔。知不滿二十與具足。知過時食。知飲酒。知與母人共屏處坐。知此教誨。狂先作。   指挃笑。犯二事。方便笑突吉羅。笑已波逸提。不犯者。不欲笑。有事故。狂先作。   水戲犯二事。沒水下戲突吉羅。在水上戲波逸提。不犯者。不欲笑。有事入水。或沒或出。渡故去急。狂先作。   母人同宿。犯二事。方便臥突吉羅。臥已波逸提。不犯者。一切覆不障。一切障不覆。都不覆不障母人臥比丘坐。比丘臥母人坐俱坐。狂先作。   比丘恐怖。犯二事。方便怖突吉羅。怖已波逸提。不犯者。不欲怖。有賊惡蟲毘捨遮故。示色聲香味細滑。狂先作。   藏衣缽坐具鍼筒腰帶。犯二事。方便藏突吉羅。藏已波逸提。不犯者。不欲笑惡處與舉。若舉說法已與。狂先作。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彌沙彌尼所。自求衣著不與直。犯二事。方便著突吉羅。著已波逸提。不犯者。彼與。同意取。狂先作。   比丘無根僧殘法驅棄。犯二事。方便驅突吉羅。驅已波逸提。不犯者。如想語教語。狂先作。   知盜共一道行。犯二事。方便行突吉羅。行已波逸提。不犯者。不相隨去。人隨去比丘不隨去。要急事。狂先作。   共母人一道行。犯二事。方便行突吉羅。行已波逸提。不犯者。不相隨去。母人隨去比丘不隨去。不要去。狂先作。   知人年減二十與具足。犯二事。方便與具足突吉羅。與具足已波逸提。不犯者。年減二十想滿與。年滿二十與具足。狂先作。   掘地犯二事。方便掘突吉羅。下下波逸提。不犯者。知此與此。須此取此。此語淨作。不故不念。不知。狂先作。   過是求藥。犯二事。方便求突吉羅。求已波逸提。不犯者。請是藥求是藥。請中夜者求中夜。請我此藥。我少此藥。示須此藥。親裡若請。為他自物。狂先作。   比丘說法時語。若我不學此所學戒。當問餘真持律比丘。犯二事。方便語突吉羅。語已波逸提。不犯者。言當知當學。狂先作。   知比丘相打罵諍立聽。犯二事。當去突吉羅。立聽已波逸提。不犯者。聽此已當捨止息。當自避故去。狂先作。   僧斷事時不囑起去。犯二事。輕而離突吉羅。離已波逸提。不犯者。打僧罵故。亂鬥諍故去。破僧競故去非法群黨。非劍暮作劍暮。若病為病急大小便。不欲壞劍暮。正爾當還故去。狂先作。   作擾動。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如我師所受問若說。狂先作。   飲酒犯二事。當飲而取突吉羅。口口波逸提。不犯者。非酒似酒氣味。在羹中。狂先作。   有比丘不白非時入村。犯二事。初腳過障突吉羅。兩腳過波逸提。不犯者。急有所作。有比丘白去。無比丘不白去。精舍去。尼捨去。異學處去。道由村過。急事。狂先作。   請食時有比丘不白。食前食後彼捨中行。犯二事。初腳發過突吉羅。兩腳過波逸提。不犯者。時故有比丘白而入。無比丘不白入。家邊道他家去。園內去。尼捨去。異學處去。急事。狂先作。   先未通入王門。犯二事。初腳發過突吉羅。兩腳過波逸提。不犯者。先通。非王種。不拜為王。王夫人俱出。宿屋。狂先作。   貢高犯二事。事未成貢高突吉羅。事成貢高已波逸提。不犯者。不欲貢高。不廣聞。減再三返聞。狂先作。   骨牙角作鍼筒。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禪鎮攢。藥筒藥匕(梵本用柿藥著眼中物。不名匕也)斧拂柄。狂先作。   過量作床榻(梵本不言榻也音似名小床也)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如量作。減作他作。過量得截用。狂先作。   綿纏結作床榻。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禪帶腰帶缽囊。漉水物作枕他作得破用。狂先作。   過重作兩被。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如量作減作。他過量作得截用。狂先作。   過量作泥洹僧。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如量作減作。他過量作得截用。狂先作。   過量作坐具。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如量作減作。他過量作得破用。狂先作。   知如來衣量作衣。犯二事。方便作突吉羅。作已波逸提。不犯者。減作。他過量作得截用。狂先作(九十二事竟)。   四悔過法(譯者解雲。四悔者。或言應說法。或言應發露者也)。   入家內自手取非親裡尼食。犯二事。當食而取突吉羅。口口是悔過。不犯者。親裡。教與不自與。放地與。精舍內與。時須七日。終身因緣。六法尼。沙彌尼。狂先作。   比丘尼索不訶而食。犯二事。當食而受突吉羅。口口是悔過。不犯者。自有食教與不自與。他有食與不教與。教與未得食者。六法尼沙彌尼。除五種食一切不犯。狂先作。   拜為學家中自手取食。犯二事。當食而取突吉羅口口是悔過。不犯者。若請若病。請者病者。殘常食。時須食。七日終身。因緣。狂先作。   阿練若住處中。先不差園外自手取食。犯二事。當食而取突吉羅。口口是悔過。不犯者。若差若病。差者病者殘。山所生根皮葉花果。時須七日終身。狂先作(四悔過竟)。   眾多法。   前後參差著泥洹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前後參差披衣。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露身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露身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眠急事。狂先作。   呵責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呵責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   病急事。狂先作。   左右視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左右視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狂先作。   作大高聲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作大高聲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狂先作。   蹲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覆頭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眠急事。狂先作。   覆頭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眠。狂先作。   現胸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現胸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眠急事。狂先作。   下垂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   病眠急事。狂先作。   抄衣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抄衣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   病眠急事。狂先作。   搖臂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搖身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眠急事。狂先作。   搖頭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狂先作。   搖頭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眠急事。狂先作。   弄手腳入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弄手腳坐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不端一受飯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左右視受飯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多取羹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若種種親裡若請。為他自物。急事。狂先作。   堆受飯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攫堆飯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攫殘著一處食。急事。狂先作。   不端一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處處採飯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採與他採出。急事。狂先作。   多羹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種種親裡若請。自物急事。狂先作。   大作摶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若餅果。急事。狂先作。   長作摶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餅果急事。狂先作。   摶未至張口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含飯語突吉羅。不犯者。狂先作。   一切手入口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作□□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作吸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舐脣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吐舌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縮鼻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狂先作。   截摶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若餅果。急事。狂先作。   作吐出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若餅果。急事。狂先作。   舐手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狂先作。   放缽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放殘著一處食。急事。狂先作。   振手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作酪飯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膩手取水器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當洗教洗故取。急事。狂先作。   自為索羹飯食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親裡若請。為他自物。急事。狂先作。   羹味覆飯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主覆與不欲更得。急事。狂先作。   呵想視他缽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不呵想視。急事。狂先作。   澡缽水有飯瀉家內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撩去若破瀉外。急事。狂先作。   為騎乘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狂先作。   後行為前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道外為道中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地坐為床上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卑床為高床坐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急事。狂先作。   立為坐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狂先作。   為臥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為覆頭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露頭急事。狂先作。   為纏頭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露髮急事。狂先作。   為垂衣坐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狂先作。   為著屣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狂先作。   為著屐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狂先作。   為持杖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為持蓋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狂先作。   為持刀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知。狂先作。   為持器仗(梵本音不言器仗也更有名難轉也)說法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狂先作。   生草上作大小便涕唾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知病。非生草用拭。急事。狂先作。   水中作大小便涕唾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水邊洗。急事。狂先作。   立作大小便突吉羅。不犯者。不故不念不知。病。狂先作(眾多七十四竟)。   優波離問佛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7a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No. 1467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目連。晡時從禪定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時尊者大目連。白佛言。世尊。意有所疑今欲請問。唯願聽許。佛告目連。聽汝所問。當為汝說。目連。即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是犯波羅提提捨尼。波夜提。偷蘭遮。僧伽婆屍沙。波羅夷。得幾所不饒益罪。唯願解說。佛告目連。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若比丘比丘尼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天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佛告目連。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波羅提提捨尼。如三十三天壽一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佛告目連。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十億四十千歲佛告目連。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佛告目連。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屍沙。如不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佛告目連。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時尊者目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爾時尊者目連。即說偈言。  因緣輕慢故  命終墮惡道  因緣修善者  於此生天上  緣斯修福業  離惡得解脫  不善觀因緣  身壞入惡道  比丘謹慎樂  放逸多憂譴  變諍小致大  積惡入火□捊 持戒福致喜  破戒有懼心  永斷三界漏  爾乃得涅槃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為人長  眾遠三惡道  戒慎除恐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龍蛇毒害  不犯持戒人  神仙五通人  造世諸咒術  為諸慚愧者  斷諸無慚愧  如來制禁戒  半月半月說  已說戒利益  稽首禮諸佛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7b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目連。晡時從禪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時尊者大目連白佛言。世尊意有所疑今欲詰問唯願聽許。佛告目連聽汝所問當為汝說。目連即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無慚愧心輕慢佛說犯眾學戒。如是犯波羅提提捨尼波羅提偷蘭遮僧伽婆屍沙波羅夷得幾不饒益罪。唯願說之。佛告目連。諦聽當為汝說。若比丘比丘尼。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梨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佛告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提提捨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梨中。於人間數三億六千歲。佛語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墮泥梨中。於人間數二十億四十千歲。佛告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梨中。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佛告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屍沙。如不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梨中。於人間數二百四十億千歲。佛告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梨中。於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九十千歲。時尊者目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爾時目連即說頌曰。  因緣輕慢故  命緣墮惡道  因緣修善故  於此生天上  因斯修善業  離惡得解脫  不善觀因緣  身壞入惡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8 佛說目連所問經   No. 1468   佛說目連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捨城竹林精舍。爾時尊者大目犍連。於夜後分。從自住處往詣佛所。到已投地頂禮佛足於一面坐。   彼時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行非法行。世尊彼等雲何而得其福。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行非法行。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等四大王天五百年。計人間歲數九百萬歲。尊者大目犍連。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不依說法。彼等雲何而得其福。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若不依說法。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等忉利天一千歲。計人間算數三俱胝六百萬歲。   尊者大目犍連。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行波逸提法。彼等雲何而得其福。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行波逸提法。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等夜摩天二千歲。計人間算數一十四俱胝四百萬歲。   尊者大目犍連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犯吐羅缽底法。彼等雲何得多福利。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犯吐羅缽底法。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命兜率陀天四千歲。計人間算數五十七俱胝六萬歲。   尊者大目犍連。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犯僧伽婆屍沙法。彼等雲何得多福利。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犯僧伽婆屍沙法。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等化樂天八千歲。計人間算數二百三十俱胝四百萬歲。   尊者大目犍連。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犯波羅夷法。彼等雲何得多福利。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犯波羅夷法。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等他化自在天一萬六千歲。計人間算數九百一十五俱胝六百萬歲。尊者大目犍連。聞佛說已。心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目連所問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69 佛說迦葉禁戒經   No. 1469   佛說迦葉禁戒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摩訶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二千人。是時佛語摩訶迦葉比丘言。比丘有二事。身墮地獄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養。比丘復有二事。一者反聽外道。二者多欲積衣被袈裟缽。比丘復有二事。一者與白衣厚善。二者見好持戒沙門反嫉之。比丘復有二事。墮鑊湯中。一者常念愛慾。二者喜交結知友。比丘復有二事。一者自有過不肯悔。二者反念他人惡。比丘復有二事。當墮泥犁中。一者誹謗經道。二者毀傷經戒。比丘復有二事。一者於都犯戒。二者於法中無所得。比丘復有二事悔。一者強披法衣袈裟。二者身不持戒不承事持戒沙門。比丘復有二事。實難愈。一者心邪亂。二者止人作菩薩道。   佛語迦葉。沙門何故。正字沙門。有四事為沙門。一者形容被服像類沙門。二者外如沙門內懷諛諂。三者但欲求索承事名譽自用貢高。四者行戒不犯。是為真沙門。何等為形容被服者。除鬚髮。被法衣。持應器。心不自政。但欲作惡。喜學邪道。是為外被服像類沙門。內諛諂者。安徐而行徐出徐入。外衣食粗惡。內欲甘美。外居山間草苗為廬。內無信意自寬賈。若內嫉忠直。從因緣多索財物。成其承名。是為諛諂不持戒。不持戒者。但欲令人稱譽。諛諂屏處。欲令人稱譽。不自剋責趣求度脫。但有諛諂之態。是為不持戒。何等為真沙門。持戒行道不惜壽命。捐棄身體。不索萬物不求供養。若有比丘守空行者。常觀淨法本無瑕穢。自作慧行不從他人得。於佛法中得泥洹。是為真沙門。   佛語迦葉。欲求道當於是真沙門。莫效承名沙門諂諛沙門。譬如貧人稱名大富。但有富名內無所有。佛問迦葉。是人應有不。迦葉言不應。佛言如是。雖有沙門名者。不行沙門法。如貧人稱大富。譬如有人為水所沒漂反渴欲死。沙門雖多諷誦高才智慧。不去情慾。為是情慾飢渴欲死。坐是入泥犁禽獸薜荔中。譬如賢醫師。滿一器藥。不能自愈其病。雖多諷經。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墮不淨中。雖多諷經。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銀珍寶。身不持戒。反著袈裟像類沙門。譬如長者子被服莊飾。著好新衣中外潔淨。多諷經不持戒如是。   佛語迦葉。有四事像持戒人。何等四事。一者有比丘。禁戒所。語言我不犯。雖有是語。為有著自呼有善。二者若有比丘。悉知深經著行。自言是我所行。三者若比丘多著言是我所著。四者自言我常行等心。著恐畏於生死。是為沙門自稱譽為持戒。佛語迦葉。禁戒無形。不著三界。無常無吾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無稱。無化無教作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形無滅。無身無所犯。無口無所犯。無心無所犯。無世間無計。無世事無所住。亦無戒亦無所念。亦無敗壞。是名為禁戒。是時佛說禁戒無瑕穢亦無所著。戒者無諸瞋恚。安定就度世道。如是為持戒。不愛身形。不愛壽命。亦不樂於五道。悉曉了入於佛道中。是為持戒。亦不在中。亦不在邊。不著亦不轉。譬如虛空中風。是為持戒。是乃名為無種人有定心。亦無所著亦無我。為天人相。而曉是者。是為淨持戒。不轉於禁戒。不自貢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無有而過者耶。無有是人信於空者。隨佛所行不染污。從世間冥中。入照入明。適無所住立。亦莫於三界。是戒法。佛說是戒法。三萬三千諸天人民。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沙門。從是因緣意解得度。行智慧如是。   佛說迦葉禁戒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0 大比丘三千威儀   No. 1470   大比丘三千威儀捲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弟子者。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者。初受五戒為本。遮三惡趣求人天福。以未能永捨家眷屬緣累故。更加三戒助前五戒。一日一夜。種未來世永出因緣。出家者。行有始終上中下業下出家者。先以十戒為本。盡形受持。雖捨家眷屬因緣執作於俗人等。是出家。於具戒者。故是在家。是名下出家。其中出家者。次應捨執作緣務。具受八萬四千向道因緣。雖捨作業緣務。身口行意業。未能具足清淨。心結猶存未得出要。上及不足下比有餘。是名中出家。上出家者。根心猛利。次應捨結使纏縛。捨結使纏縛者。要得禪定慧力。得禪定慧力。心得解脫。得解脫者。名淨身口意業。出於緣務煩惱之家。永處閑靜清涼之室。是名上出家。中出家者。始受具戒。沙門儀法未能周悉。要須依止長宿有德行者。是以優波離問佛。成就幾法盡令不依止耶。佛答。凡成就二十五法。不依止廣而言之。二十五法取要言之。但能知二部戒為本。今但成就十法。一者不知廣利二部戒共議。共議者。當一篇中。或同或異。或僧戒中輕。尼戒中重。或尼戒中輕。僧戒中重。或前篇中有。或後篇中無。或戒本中有。或餘戒中無。或餘戒中無。或餘戒中有或戒本中無。如是等戒不知分部。是名不知戒。二者。不知是罪非罪。或是佛法罪非世界罪。或世界罪非佛法罪。或亦佛法罪亦世界罪。或非佛法罪非世界罪。佛法罪非世界罪者。制戒後長財離衣等是。世界罪非佛法罪。未制戒前殺盜等是。亦佛法罪亦世界罪者。制戒前制戒後犯婬欺戒等是。或非佛法罪非世界罪。制戒前殺草木等是。若比丘觸食夜食。比丘失食宿。觀能作此三事。若食此食。是罪。若可信人共食宿食。是非罪。如是等事不知。是名不知是罪非罪。三者。不知輕不知重。不知輕者。如與戒。沙彌一犯婬戒極慚愧。死不更犯。終身易位不受人請。眾中慨惻。願聽我為比丘。終身勸化作福。如是人等。現世雖不得道種。將來世受罪輕微是名不知輕。不知重者。如掐樹葉比丘。迦葉佛時墮龍中。至今受報未盡。不知犯輕戒而罪重。是名不知重。四者。不知有殘無殘罪。如盜一人五錢後還主。如殺旃陀羅等。是不知無殘罪中有殘。是名不知有殘。不知無殘者。如三十事中。親厚意中索好衣。衣主還索。若不還五錢以上。犯波羅夷。不知如是比丘中有殘無殘。是名不知無殘。五者。不知一制者。有戒始終不開。或有一因緣一開。是名不知一制。六者。不知二制。或有戒二三因緣合為一戒。或有因緣二開乃至六開。是名不知二制。七者。不知偏制。是名淨國不受食。如事外國不洗大小行便。如寒雪國聽著複衣。如是比不犯。餘國便犯。是為不知偏制。八者不知一切制。如殺等無國不遮。是名不知一切制。九者。不知布薩羯磨。布薩者。秦言淨住義言長養比丘和合。若作百一羯磨。而不知和合。是名不知布薩。十者。不知請歲羯磨。請歲者。求人出己之過。若見聞疑語我。若五人以上。作百一羯磨。廣自恣要差二人。所以二人者。僧自恣竟自相向出罪。不得求餘人自恣。餘人僧不差故。二三四人三語自恣。一人心念口言。若不知是者。名不知請歲若成就十法不知上事者。雖滿五歲若過。盡令依止宿長有德者。若不依止。日日犯突吉羅。若知上下十法者。若滿五歲得離依止師。離依止師已。當學作師法。滿十歲當得度人。若不知五法。盡令不得度人。   五法者。一者廣利二部戒。二者能決弟子疑罪。三者弟子遠方力能使弟子來。四者能破弟子惡邪見。及教誡勿使作惡。五者若弟子病能好看視如父養子。若有五法成就滿十歲。得與人作和上。若不知事者。終身不得度人。度人者得突吉羅罪。既離依止已得度人。度人者當與徒眾者。應知聚眾法。眾中無知法者。百人千人不得一處住。是以優波離問師。雲何比丘寓一處住如啞羊。佛言。若比丘不知四法。一者不知說戒。不知戒事者。未知廣利共議決定順經。二者不知說戒事。十四日十五日宜廣宜略。四人以上行籌廣說。二人三人三說戒。一人心念口言。若說戒時有事難起。始說戒序第二第三篇竟。應作一白羯磨。今有事起。已說戒序竟。餘者僧常聞。若僧問不知上事者。是名不知說戒事。三者不知羯磨。應白一更白二。應白二更白四。非法別眾。非法者。先羯磨後白。有事人不現前。設現前不語有此事便唱。別眾者。應囑授不囑授。有事人界外羯磨。界內眾僧亦爾。結內界竟方結外界。是非法別眾。或非法眾聚一處。或眾和合布薩非法。如是比。是名不知會羯磨。四者不知會坐。說戒自恣時。有客比丘來。應更說不應更說。應次第聽不使次第聽。先比丘應出界。而出客比丘或時客來少。雖不應更說。設客有重德。若剛強能作鬥亂事。應更說而不說。如是比是名不知會坐。若眾中不知上四法。不得一處住。應當請知法人來。若請不能得。應舉眾依他知法眾住。若不請不依他知法眾住者。舉眾得突吉羅罪。已得離依止。復得度人。徒眾使得次。應淨身口淨衣食。淨身者。洗大小便剪十指爪。淨口者。嚼楊枝漱口刮舌。若不洗大小便。得突吉羅罪。亦不得僧淨坐。具上坐及禮三寶。設禮無福德。若不嚼楊枝。若食若服藥若飲。得三突吉羅罪。若不淨衣向聚落。得突吉羅罪。淨食者。非大僧觸。非是不可信人共食宿。非是不淨器者。非不澡豆洗缽器。不用木器及以內食。亦不自種作及販賣得。如是等是淨衣。所以淨衣者踞坐。食者。佛始成道食糜家女糜竟。自念若有出家弟子者。雲何坐。雲何食。觀諸佛法。皆著淨衣。偏踞坐食一坐食。我弟子法亦如是。所以著淨衣者。欲作限礙能防眾戒故。所以踞坐。為淨衣故。亦反俗法。亦為草坐食易故。因踞坐不如法。得九突吉羅罪。一者腳前卻。二者闊腳。三者搖動。四者豎立。五者交。六者垂三衣覆足。七翹。八累腳。九累髀。盡皆犯突吉羅。因不踞坐。得三突吉羅罪。所以坐受香者。達波國有比丘住處。婦女行香觸比丘手。因起欲心即時罷道。師問所以。即說因緣。因是白佛。佛即制戒。若立受香者。得突吉羅罪。所以不得數數食一食者。若作若乞及以盪器。即妨半日之功。亦長婬怒癡結。復不異於俗人。是以一食上。雖知沙門儀法種種別異。未論出家人所作業務。業務者。一者坐禪。二者誦經法。三者勸化眾事。若具足作三業者。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或有受苦之因。   若比丘成就是十法。得度人授人具足戒。成就威儀畏慎小罪。多聞能持師所說法。善誦二部律分別其義。能教弟子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能除弟子疑亦能使人除其疑。能治弟子病亦能使人治其病。若弟子生惡邪見能教令捨亦能教人使令捨。若弟子國土覺起能迴其意亦能使人迴之。若滿十歲。若過十歲有成就十法。應授人具足戒。知重罪知輕罪。知粗罪。知有餘罪。知無餘罪。知有羯磨罪。知無羯磨罪。因緣。滿十歲。若過十歲有成就五法。應授人具足戒。能教弟子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所行審諦繫念在前有成就五法。三法如上。聰明辯才。有成就五法。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有成就五法。自住戒教人住戒。自住定教他住定。自住慧教他住慧。自住解脫教他住解脫。自住解脫知見教他住解脫知見。又成就五法。成就無學戒眾。無學定眾。無學慧眾。無學解脫眾。無學解脫知見眾。又成就五法。能教弟子增上戒。增上梵行。知犯不犯。知悔過未悔過。滿十歲若過十歲。應授人具足戒。度沙彌為作依止亦如是。上下比丘僧皆明聽。今日歲節四方皆會。佛難得見。法難得聞。賢者會難。歲節易竟。今諸賢者。自見若干生若干死。已得生法中。已得受戒。已得聞法。已得好行。從前歲中至今所犯。若貪婬若瞋恚若愚癡。今日皆當說所犯罪過相。忍愚癡不得匿藏。所犯罪人於眾人中。因欺便為妄言。墮不中止罪。便輕戒自毀。犯婬比丘字迦留多。犯殺比丘字迦留。犯盜比丘字迦留桓。犯妄語比丘字迦桓。皆在捨衛國中起室比丘字迦留。在捨衛國中弄陰出精比丘字迦留多。在羅閱祇國中。有比丘字迦留多將五百弟子在尼衍國中。十三事中。有三事不應懺。何等三抱持匿地不應懺。不真相助不應懺。婬戲檀越婦女及青衣不應懺。是為三不應懺。其餘十事皆應懺。若犯過一日即悔。應作三日懺。若過三日不悔。應作七日懺。過七日不悔。應作十五日懺。若過十五日不悔。應作三十日懺。若過三十日不悔。當更受戒。不者非沙門。若欲懺者。當得二十人。不滿二十人。不應懺(言過三十日更受戒者律無此文竟不知出何典)三十事皆應懺。當滿七人比丘少一人不應懺。若犯一日即悔。應作三日懺。若過三日不悔。應作七日懺。若過七日不悔。應作十五日懺。若過十五日不悔。應作三十日懺。若過三十日不悔者。當作九十日懺。   九十事皆應懺。若犯過一日即悔。應作三日懺。過三日不悔。應作七日懺。過七日不悔。應作十五日懺。過十五日不悔。應作三十日懺。過三十日不悔。應作九十日懺。若懺當滿四人。   有十事應作羯磨羯磨德。一者久正戒。二者名聞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能起功德。六者有德。七者當可比丘僧。八者可檀越。九者能致檀越。十者當滿十歲。   復有四事應行。一者捨屋敗。二者無檀越。三者饒蚊虻毒蟲。四者國君嫉妒道。   復有四事應行。一者塔使。二者比丘僧使。三者三師使。四者學盡三師所知。應從師求盡至明者。   所有四事到他國不著袈裟無罪。一者無塔寺。二者無比丘僧。三者有盜賊。四者國君不樂道。   有七事不應止。一者鬧門間。二者屠殺處。三者祠祀處。四者橋下。五者橋頭。六者四徼道。七者空閑處。此七處惡鬼所止處。   臥起欲出戶有五事。一者起下床。不得使床有聲。二者著履先當抖擻。三者正住著法衣。四者欲開戶先三彈指。不得使戶有聲。五者戶中有佛像不得背出。當還向戶而出。出不得住與人言。   澡嗽有五事。一者不得蹲。二者不得向佛塔亦莫背。三者不得向和上阿闍梨諸師亦莫背。四者不得於瀆上若淨地。五者不得中與人共語。亦莫受人禮。   用楊枝有五事。一者斷當如度。二者破當如法。三者嚼頭不得過三分。四者疏齒當中三嚙。五者當汁澡自用。   刮舌有五事。一者不得過三返。二者舌上血出當止。三者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者棄楊枝莫當人道。五者常當著屏處。   取袈裟著時有五事。一者手搔身不得便著當更澡手。二者手未澡不得便持袈裟。三者袈裟不得從上牽下。當以右手逆排左手從下受。四者以下持袈裟。當先抖擻之乃申著。五者不得從前掉著臂上。   復有五事。一者當先到等。不得令下著地。二者當下兩頭。不得令著足。三者著袈裟不得正向佛塔亦莫背。四者不得向上坐若三師亦莫背五者襞袈裟。不得以口銜。亦不得以兩手奮。   繞塔有五事。一者低頭視地。二者不得蹈蟲。三者不得左右顧視。四者不得唾塔前地上。五者不得中住與人語。   當念有五事。一者當念佛功德。二者當念佛經戒。三者當念佛智慧。四者當念佛恩大難報。五者當念佛精進乃至泥洹。   復有五事。一者當念比丘僧。二者當念師恩。三者當念父母恩。四者當念同學恩。五者當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一切苦。   復有五事。一者當自念學慧。二者當念除三毒。三者當念求要道。四者視塔上草生。念以手去之不得捉拔。五者見有不淨即分除。   復有五事。一者天雨當脫履塔下乃上禮佛。二者已當從次第坐依大小坐當問訊。三者僧有眾事。若使行即當行。四者欲出行。當有所報師令知。五者聞揵槌聲即當出會。   暮入戶有五事。一者欲入當住。三彈指入不得使戶有聲。二者履污泥當於外脫去。三者當如法解袈裟著常處。四者當取履拭持著屏處。五者已當澡洗卻住隨意所願。   欲上床有五事。一者當徐卻踞床。二者不得匍匐上。三者不得使床有聲。四者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聲。五者洗足未燥當拭之。   在床上有五事。一者不得大欠。二者不得吒□賂p□喈。三者不得歎息思念世間事。四者不得倚壁臥。五者欲起坐當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本即起。   經行有五事。一者當於閑處。二者當於戶前。三者當於講堂前。四者當於塔下。五者當於閣下。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於閣上坐。二者不得持杖寺中行。三者不得臥誦經。四者不得著屐。五者不得大舉足蹈地使有聲。   臥有五事。一者當頭首向佛。二者不得臥視佛。三者不得雙申兩足。四者不得向壁臥。亦不得伏臥。五者不得豎兩膝更上下足。要當枕手撿兩足累兩膝。   夜起讀經有五事。一者不得念我經戒利。餘人不如我。二者設不利。不得言我經戒不利。正為某比丘事故亂我意。三者不得坐念人惡。四者設明日欲問所疑。不得說餘。直當說不解者所知而已。五者不得念言。當持是經中語以行問人使窮。但有是念非賢者法。   在寺中有五事。一者不得持捨後履上塔上。二者不得逆塔行。三者不得背佛出門戶。四者不得唾塔上。五者不得行塔欄木坐上。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取非物著非處。二者捨後還不得過用摩摩德水澡手。三者不得妄用眾家手巾。四者不得於眾家井上澡足。五者不得妄取眾家一切人物。有所取當報主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與白衣共調譺相罵。二者與人共語不得頷頭。三者不得於上座床上坐。四者不得於上座前踞。五者不得與和上阿闍梨並坐。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上樹。二者不得持梨擲與人。三者不得持水灑人。四者水中有蟲不得飲若洗。五者人罵比丘。比丘不得報。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瞋恚撾罵畜生。二者不得惡口罵人作畜生。三者不得坐臥令使有畫床上。四者不得花香脂粉自著身上。五者不得歌詠作唱伎。若有音樂不得觀聽。   飯時有五事。一者比丘以飯不得言。我知何時當死。但復自飽飯來。二者比丘飯已。飽人復持飯來與。比丘不得受。三者比丘飯有餘。不得持擲人。亦不得以擲草上。四者飯有餘當持瀉淨地。五者人有少所餘請比丘去飯不應住行應請飯。復有十事。一者住當彈指直入。二者當視席坐。三者席下有錢刀果蓏不應坐。四者若兵器衣物在坐下。若承塵土不得坐上。五者若金銀好漆器在前。不得把持形相。六者不得數顧視檀越家婦女。七者當如法坐。八者未食不得為人說法。九者不得飯上有所求索。十者飯未飽不得語。   不應作禮有五事。一者至捨後還。不得中道為人作禮。亦莫受人禮。二者上座臥不得為作禮。亦莫受人禮。三者上座澡嗽口。不得為作禮。自嗽口亦莫受人禮。四者上座收槃未竟。不得為作禮。自前槃未收亦莫受人禮。五者上座飯。不得為作禮。自飯亦莫受人禮。   不應作禮。有五事。一者若讀經若持經。不應為上座作禮。二者上座在下處。自在高處。不應作禮。三者上座在前若已去。不應從後作禮。四者不得座上為上座作禮。五者不得著帽為佛作禮。若三師比丘僧上座。其罪重比丘著泥洹僧有五事。一者不得到持下著上。二者當使四邊等。三者襞頭當近左面。四者結帶當於右面。五者帶當三繞。不得垂兩頭。   露著泥洹僧。有十事。一者上無僧迦支不得著袈裟。二者不得持上塔佛像前。三者不得持入講堂中。四者不得持三師前住。五者不得上座共說經。六者不得持與上座共並坐。七者不得持至摩波利床上坐。八者不得持入上座室中。九者不得持入食堂中若僧前。十者上無僧迦支。不應出門下樓三尺。   著三法衣有五事。一者著泥洹僧上無中尼衛。不得著安陀會。二者著中尼衛上無安陀會。不得著鬱多羅僧。三者著安陀會上。無鬱多羅僧。不得著僧伽梨。四者三衣當令中外等。五者不得過三色。如法行步。是為道法。   持缽有五事。一者當令帶堅。二者當著左腋下。三者行時當使外向。四者不得使下扈相近。五者飯已持缽當還使自向。   澡缽有五事。一者當用澡豆若皂莢。二者不得於淨地。三者不得向塔比丘僧若三師。四者不得跳擲棄水。五者不得以污巾拭中外。各當有常巾。手摩燥為善。急欲出會時。當著日中使燥向火。   持戶鑰有五事。一者欲出時常當先所披貫臂著指。二者欲閉戶不得並持鑰。牽大戶當諦視。三者欲開戶。不得並持鑰大排戶。當徐脫之。四者著常處取持自近。五者至七日當拭去鉎持。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與女人連席坐。二者若賢明醫師不得從問諸藥諸事。三者不得與世人諍語。四者母人與比丘對坐。不得妄說不急事。五者設見因緣不可意。即當起去。   行至人家讀經有五事。一者當四人俱。二者往當隨次如法坐。三者當視因緣。可讀經不。不可讀經不。四者若坐席人不欲聞經。當退止。五者若座中有醉者。惡言形相經者不應復讀。   比丘至郡國縣長吏。有三事應往。一者為三師事故。二者為病死亡。來呼比丘讀經故。三者請比丘飯故。   有七事不應往。一者不得妄往候事。二者不得事事往到。三者不得強往從請事。四者設往不得為說諸藥事。五者若呼比丘。問世間事。若難異經。六者呼比丘教相星宿視歲善惡。七者比國起兵。欲呼比丘宜軍事。如賢者不應往。   上高座讀經有五事。一者當先禮佛。二者當禮經法上座。三者當先一足躡阿僧提上正住坐。四者當還向上座。五者先手安座乃卻坐已。   坐有五事。一者當正法衣安坐。二者犍搥聲絕當先讚偈唄。三者當隨因緣讀。四者若有不可意人。不得於座上瞋恚。五者若有持物施者。當排下著前。   不應說經有五事。一者人不敬三師。二者人犯戒。三者誹謗佛道。四者比丘問經不如法。五者不應為白衣說比丘戒經。得罪。   復有五事。一者相牽連臂。二者同小床。三者人知少所經。欲來難比丘。四者說經人不聽。五者人病酒。皆不應為說法。   欲坐禪復有五事。一者當隨時。二者當得安床。三者當得端坐。四者當得閑處。五者當得善知識。   復有五事。一者當得好善檀越。二者當有善意。三者當有善藥。四者當能服藥。五者當得助爾乃得猗。隨時者。謂四時。安床者。謂繩床。軟座者。謂毛坐。閑處者。謂山中樹下。亦謂私寺中不與人共。善知識者。謂同居。善檀越者。謂令人無所求。善意者。謂能觀善。善藥者。謂能伏意。能服藥者。謂不念萬物。善助者。謂禪帶。   禪帶有五事。一者當廣一尺。二者當長八尺。三者當頭有鉤。四者當三重。五者不得用生草。亦不得用金鉤。   有五事不應用坐。一者眾坐時。二者入城時。三者九十日竟時。四者與三師同處為恭敬。五者至白衣家若客舍皆不應獨自一室中安隱時得用作私匿。   有五事。一者當用熟韋。二者當如法作。三者不過再重。四者不得絲綴之。五者著當如法。不得使濕著。   有五事。一者不得著禮佛。二者不得著入眾坐。三者不得著上佛塔上。四者不得著經行。五者天雨不得著自得分衛。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著入三師室。二者不得持問經。三者不得著持為和上阿闍梨作禮。四者不得著為眾僧作禮。五者日暮不得用洗。   有五事應相入室。一者問訊。二者病瘦往瞻視。三者問經。四者有所借。五者眾人使往呼住有五事。一者當於外彈指。二者入當脫帽。三者當作禮。四者當正住人教坐乃坐。五者不得忘持入經。   問經有五事。一者當如法下床問。二者不得共坐問。三者有不解直當問。四者不得持意念外因緣。五者設解頭面著地作禮反向。出戶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教買某來我欲飯之。二者不得持果蓏與沙彌。汝持授我我欲食之。三者不得調譺臥人床上。四者不得唾人淨地。五者人如法呵之。不得怒去。是為恭敬。   和上當有十五德。一者當知戒。二者當持戒。三者當不犯戒。四者當知經。五者當自守。六者當教經。七者當教誡。八者當教習意。九者當教稍稍受。十者當教法則。十一者當自有隱德。十二者能致檀越。十三者不得有獨匿心。十四者人持物來。當言皆為眾人物。十五者占視病瘦。當令差。   復有十五事。一者有弟子當能衣食。二者當能經紀。三者當能解經令知義。四者有深經好語。皆悉當教弟子。五者有所問當能報語。六者當能分別。為說三惡道罪。七者當能教黠慧如我勝我。八者當教持戒分別知所行。九者當教曉戒隨說。十者當審弟子意節度與。阿闍梨當有五德。一者當有四阿含。二者當有戒具德。三者當有慧德。四者當有大德。五者當自守。   復有五事。一者作師當自持戒。二者設弟子衣被破敗當能給與。三者弟子病瘦。當能瞻視。四者當致佈施。分別為說罪福。五者十歲應作和上。所知當具悉。   復有五事。一者當教學慧。二者當教多誦經。三者當教能解經。四者當教深經。五者當教莫與人諍經。   復有五事。一者當教誡。二者當教稍稍受。三者當教知戒。四者當教持戒。五者當教。隨和上。十歲盡所知事。事師有五事。一者當畏敬師。二者。當隨師教誡。三者當隨順師意。四者當識師語。五者不得違師教。   復有五事。一者朝暮往問訊安否。二者往當著袈裟脫帽。三者往至戶前當三彈指。不得縱橫入。四者當頭面著地作禮。前長跪問消息。五者若師言賢者某人來。說卿所作不如法。汝自知犯過不。設有即當悔過。言某實愚癡。若無有不得還語。師教去即起作禮。還向出戶。   復有五事。一者當為師取賓揵澡槃。出淨洗著水持還。二者當拂拭床席次襞被杭。三者當為師襞袈裟著常處。四者自卻住。師教坐不得便坐。師三言坐。乃應坐。若問卿經利不。若不教誦不應便誦。五者若自問經戒。視時可問不應問。   復有五事。當報。一者沐浴剃頭。二者澡洗。三者出行。若近讀。四者若作眾事。五者病瘦服藥。有弟子事師二十事。若比丘作法衣服。有五事。一者當頭面著地作禮。二者當如事說。某到。某今持作。某白如是。三者師默然不報。當起作禮去。四者若聽使作。當如法受教。五者師若言是未可作。某使廣若干長若干。當隨師教不得違。   復有五事。一者三衣不具。急當具足。二者已具不復多作。三者法衣破敗應當作。四者衣未極敗不應作。五者作法衣當如度。得作三色青黃木蘭。是為衣服。   染法衣有五事。一者當用淨器。二者當屏處。三者當令竿堅。四者不得離去。五者當數持視。   著法衣有五事。一者至檀越家。不得開胸前入門。二者不得以法衣掛肘入。三者不得摸法衣入門。四者不得擔法衣入門。五者不得左右顧視。   行到時著法衣。有五事。一者道中見三師。當出右肩。二者覆兩肩。當從喉下出右手。三者覆兩肩。得從下出右手。四者行泥中。得持一手斂衣。五者還入戶恐污衣。得兩手斂衣。   不應著僧伽梨。有三事。一者作塔事。二者作招提僧事。三者作比丘僧事。   復有十事。一者補未訖。二者浣未燥。三者沙彌持鑰出未入。四者大風。五者雨墮。六者大水。七者大火。八者縣官。九者盜賊。十者與女人事。   復有五事。一者泥濕。二者霜露。三者大陰。四者入出。五者遠行。   曝法衣有五事。一者風起不得曝。二者六日當還一曝。三者不得當人徑。四者不得太久。五者不得即襞。且當盡起。   浣法衣有五事。一者不得持足蹋。二者不得兩手著擩。三者不得兩手捉提。四者不得持衣披戲人。五者不得襞著席下居。   復有五事。一者著淨巾上。二者欲襞持入。當從人受。三者持入當著常處。四者不得持餘衣著上。五者不得襞法衣臥上。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無三法衣入眾僧坐。二者法衣不具。不得入寺中止。三者至捨後未淨手不得著衣。四者至捨後未用水不得上塔。五者至捨後。當脫袈裟僧迦支。   沐浴剃頭報有五事。一者從十五日至十五日報。具沐浴剃頭應報。二者澡洗當報。三者除手足爪應報。四者自知常。若小小不應報。五者自知不應時。皆不應報。欲出行報有五事。一者當頭面作禮。二者當正住如事說。三者已可當禮。四者若師可止不得違。五者。欲還入室讀經。   入浴室有二十五事。一者當低頭入。不得上向。二者當隨次踞。勿當日前。三者不得讀經狂語。四者日達嚫。不得以水洗。五者不得取日水用。六者不得持水澆火。七者不得呵火多少。八者不得多用人水。九者不得於中浣手巾衣。十者浴已即出去十一者和上阿闍梨在中不得入。十二者三師浴。當入迴之。十三者三師浴。當持衣住外待。十四者已出易衣。當取浴布浣之。十五者自入浴當報。十六者入當著麻油。十七者當用土。十八者用澡豆。十九者當用灰。二十者當用湯已乃用水。二十一者當多少誦經二十二者當持水澡浴處。二十三者不得住上座前二十四者設無日當達嚫禮越主二十五者出。不得當風住急入室。   入溫室有二十五事。一者當隨次坐。二者各自讀經。三者當思惟念道。四者不得妄起至上座前。五者不得與下座共說世事。六者聞揵槌聲當先禮佛。七者當禮比丘僧。八者不得至上座處坐。九者不得左右顧視語。十者不得唾污淨地。十一者不得呵叱下座。十二者不得呵人火。十三者不得數起出入。十四者行不得使足有聲。十五者出當牽戶反閉之。十六者設戶已閉當彈指。十七者不得大排戶使有聲。十八者已彈指安心讀經。十九者。自讀經不得中語。二十者人讀經不得妄語。二十一者讀經未竟。不得數起使床有聲亂人意。二十二者讀經未竟。不得先去臥。二十三者達嚫未已。不得便開戶去。二十四者當禮佛。二十五者當禮上座。   入堂室有五事。一者當禮上坐。二者不得解袈裟著上座前捨起。三者不得大聲。四者不得聚語笑。五者上座說經。當一意聽。   復有五事。一者人說經時有是非不得中斷人語。二者已竟徐起問疑。三者不得諍經以惡意相向。四者不得瞋恚臥人坐上。五者當思惟自責。   對問經。有三事應問。三事不應問。一者人身安隱應問。二者人歡喜時應問。三者人自說經隨時因緣應問。人身不安隱不應問。若不歡喜不應問。人說他事不應問。   大比丘三千威儀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0 大比丘三千威儀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十二頭陀者。一者不受人請。日行乞食。亦不受比丘僧一飯食分錢財。二者止宿山上。不宿人捨郡縣聚落。三者不得從人乞衣被。人與衣被亦不受。但取丘塚間死人所棄衣。補治衣之。四者止宿野田中樹下。五者一日一食一名僧迦僧泥。六者晝夜不臥。但坐睡來起經行。一名僧泥沙者傴。七者有三領衣。無有餘衣。亦不臥被中。八者在塚間。不在佛寺中。亦不在人間。目視死人骸骨。坐禪求道。九者但欲獨處不欲見人。亦不欲與人共臥。十者先食果蓏。卻食飯食已。不得復食果。十一者但欲露臥。不在樹下屋宿。十二者不食肉亦不食醍醐。麻油不塗身。   持錫杖有二十五事。一者為地蟲故。二者為年老故。三者為分衛故。四者出入見佛像。不得使頭有聲。五者不得持杖入眾。六者日中後不得復持杖出。七者不得擔著肩上。八者不得橫著肩上以手懸兩頭。九者不得手掉前卻。十者不得持杖至捨後。十一者三師已持杖出。不得復持杖隨出。十二者若四人共行。一人以持杖出。不得復持杖隨後。十三者至檀越家。應杖不得離身。十四者至人門時當三欬嗽不出。應當便去至餘處。十五者設人出。應當杖著左肘挾之。十六者杖在室中。不得使著地。十七者當持自近臥床。十八者當取拭之。十九者不得使頭有生。二十者欲持杖出。當從沙彌受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瘦家宿。應得暮杖二十二者遠送過去。當得暮杖。二十三者遠請行宿。應得暮杖。二十四者行阿其雲。應得暮杖。二十五者常當以自近。不得指人若畫地作字。   至優婆塞家。有五事應往。一者為僧使。二者分衛。三者阿其雲。四者請飯。五者疾病死亡。其餘一切皆不應往。   比丘為優婆夷說經。有五事。一者優婆夷抱小兒來問經。不應持婬意向說。二者設婬意起。不得前取小兒摩弄。三者不得牽坐著邊。四者優婆夷使比丘說麻油術經。當令男子持楊枝與比丘。當持男子手中楊枝者善不應說。五者若優婆塞。與優婆夷俱來問經。若優婆塞先去比丘亦應出。不者非法。   新至比丘有十德。一者禮佛已。當卻住問摩摩德姓字。比丘僧幾人日持為姓字。二者上座當禮下座問訊。三者不得問所止處。四者人與比丘床席臥具。不得呵好醜。五者當求依止阿闍梨。六者當亦供養。七者不得呵經。八者不得自在出入。九者欲掃塔上當報摩波梨。十者欲出去有臥具當寄主人。   復有五事一者當憂眾事。二者不得妄用。寺中淨水。三者不得妄至人戶。四者不得逆行。五者不得踰越寺中杖木上。   當以十事待新至比丘。一者當避與房。二者當給所須。三者當朝暮往問訊。四者當語國土習俗。五者當教避諱。六者當語乞丐處。七者當語僧教令。八者當語其可食。九者當語縣官禁忌。十者當語賊盜。某許可逃。某許不可逃。新至比丘。欲到賢者所自歸持作依止阿闍梨。當先自說言。今我為某遠離三師。各去是若干裡。今某獨來在此。本意欲學。連遇國君不安故。來到是今自歸賢者。當為我作依止阿闍梨賢者用某自歸故。受某甲為弟子。當與某甲共止作弟子當依某甲與共居。為某甲弟子。賢者當用法故。當為某甲作阿闍梨師。已頭面作禮因言。阿闍梨。為用三尊故。已受某甲為師作。當教某甲所行出入法若有強共某諍某。阿闍梨當有某甲作弟子。若阿闍梨若某。欲去止俱得自在。設某去後。復從彼面來還。阿闍梨故當受某為弟子。如是說至三。師當言報賢者某聽今我所說。令卿得道常當行。如佛語當護戒。當忍辱當精進。當一心念道當念慧。當止身口意滅毒。當為三法事。已作佛弟子。不得念行世間事。能如法行者。會當得道度世耳。說竟。起作禮持頭面著師足去。還取衣缽往上師從受衣。若比丘受衣缽三衣。阿闍梨比丘當自說亡失。若水火盜賊壞敗因緣。比丘先自歸言。明賢者。慧行淨戒是某三師為某。如是便三說本因緣已。三說便上。若缽若衣受阿闍梨。便說教誡。某賢者聽人有六情。當護當念清淨。雖世間淨潔。不能到清淨行慧者道。當護內外清淨。不垢不漏內外相應。是為能致清淨道者。是故當依當攝當護。是為缽事依者。當言數持視數著以時浣。比丘譬如賢者。亦世間處身。樂沐浴薰香衣服臥具。寧欲令身不安隱意不安隱。所有可意有破服。不設具堅安隱。亦不能致清淨慧者道中。若漏濕為蟲所食腐。譬身若一處腐爛。從是不安隱。不致慧者道。譬身若一處。為蟲所食瘡。若痛若癢。從是不安隱。不致慧者道。從上至竟依護內外洗淨。是為除貪亦少欲。使致賢者清淨。是為依事。   依止阿闍梨教弟子。有十五事。一者比丘僧會時。當教如法視上下。二者比丘僧有令語使莫犯。三者當教隨順僧上下。四者當教令恭敬。五者當語國土方俗忌諱。所可食飯應爾不應爾。六者當語丐處。某處可往。某許不可往。七者若有賊盜。某處可逃。某處不可逃。八者病瘦當占視之。九者衣被破壞當給與。十者若有去住不得留難。十一者當相視人意。十二者當隨方便所住。十三者來有問當答讓。十四者欲澆灑地常當謙讓。十五者有過不得言我不復與卿語。是為依止阿闍梨法。   弟子依止阿闍梨。有五事。一者當數往。二者往至戶當三彈指。三者入當頭面禮。四者長跪問消息。五者去當還出戶。   復有五事。一者旦夕往問訊。二者師呼即著袈裟往。應不得單身著屐入。三者當掃地具澡水拂拭床席。四者若自有所作。若出入行止當報。五者往受經問解得不得。不應有恐意。是為五事。自依止阿闍梨法。   賢者比丘不應畜七種藥。一者辟穀藥。二者消穀藥三者吐下藥。四者強中藥。五者服食藥。六者毒藥。七者兵瘡藥。無有病一切不應服藥。亦不得與他人使服。墮罪。   比丘欲起沙彌法。有五事。一者當知四阿含。二者當知戒。三者當知經。四者當知有慧。五者當有德。   復有五事。一者當持戒。二者當不犯戒。三者當能解經。四者當忍辱。五者當自守一切。具有是行者。乃可舉沙彌。不悉知不應起沙彌比丘有沙彌。當教行五事。一者沙彌作眾事未竟。不得呼使。二者不得令沙彌求賢者長短。三者不得信沙彌語。四者不得於眾中大聲罵沙彌。五者不得獨使令當給眾事。   有三事不應與沙彌共居。一者愛端正好。二者見之欲瞋。三者疾病。   有三事應逐去。一者言犯戒無罪。二者言無佛法僧。三者行向人說和上阿闍梨善惡若欲遠行。持沙彌寄人。有五事。一者先問沙彌某可汝意不。二者汝承事主能可人意不。三者設呵罵汝不得言非我阿闍梨罵我為非。四者承事主如視我。五者如法教汝不得捨去。持沙彌至主許寄時。有五事。一者當教頭面禮。二者教自歸。三者當言卿視。我沙彌如卿沙彌。四者我從彼來還。自當歸我。五者若我無常長屬卿。   受人寄沙彌。有五事。一者當教讀經二者教莫犯戒。三者當教隨眾上下。四者當教行步法則。五者教恭敬眾人。   比丘僧飯時。有五事。一者上座未坐不得先坐。二者上座未受案不得先受。三者上座未飯不得先飯。四者上座飯未訖不得先止。五者上座未起不得先起。   受案有五事。一者當持手巾並受。二者當決闊尺六。三者當持手巾連案若機足。四者當卻膝。五者兩肘不得離膝。   復有五事。一者已受莫離。二者不得狂左右顧視。三者已離當從上座受。四者設人不應不得食。五者若人宿與不相便。可當自作方便。若自呼人。   復有五事。一者左右手不得有所攜持。二者不得大呼有所求索。三者授人缽當視上下相前人。四者授缽當右手撫上。五者當護所受。   復有五事。一者人來授物。手近當更澡手。二者不得持上著缽中。三者若見不可意不應食。亦不得使左右人知。四者食中不得唾上座前。五者不應飯而飯之。墮罪。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以手摩抆面目。二者左手已污。不得近右手。三者若手已污不得獲缽水。四者不得已污手正袈裟。五者不得持手巾拭膩手。   復有五事。一者前杯著設橫當正之不正者不得食。二者食具已墮不應復食。三者若人來有所益。常當以指墮柱之。四者不見來時不應食。五者飯食在前不得嘗味。   復有五事。一者飯時不得於坐上失風。二者飯未已不得中唾前地。三者急欲唾唾履下。四者已澡手不得復持履。五者已持履自知手污。不取拭者不得以持袈裟右飯食四十條事。   飯食上澡漱。有五事。一者不得挼手杯上。二者不得手指挑撩口中。三者不得涕鼻大唾缽中。四者漱口不得令有飯吐缽中。五者不得大奮手污濺左右人。   復有五事。一者持手巾不得教軟。當先熟歷手。二者不得奮濕取燥。三者不得以手拭面目鼻口。四者不得言我自有不取持去。五者當如法用之。   復有五事。一者以拭手燥即當藏棄膝上巾。二者已即當正袈裟。不得羅左右人。三者下座澡未已。不得呵令使來。四者日達嚫不得亂語。五者達嚫未竟不得妄起。   復有五事。一者若上座為檀越說經。當正坐聽。二者若急欲去作眾事。當過白摩波利。三者急欲東西使。當語下坐人。四者若得錢分即當撿藏之。五者若有所還若欲寄人。不得以足推徙。亦不得遙擲與。   飯上有十事。左右顧視無不有罪。一者當視上座受案未。二者當視上座前具未。三者視下座亦爾。四者人皆飯。當復視之上座前少。何等有盡者。為呼益。五者視下座亦爾。六者飯未已。當復中止視。上座欲得何等。七者視下座亦爾。八者當視上座已未設自先已。以手持前所有不得坐視人。九者視下座亦爾。十者不得先取案。當排之當持待人。   比丘持賓揵澡槃。有二十五事。一者手不淨不得擭上飾手。二者手不淨。不得擭上蓋。三者手不淨。不得擭前口。四者手不淨。不得使益水。五者手不淨。不得擭前頸。六者當從下捧腹。七者水少但當小洗手使淨。八者當出益水還入善澆。九者欲益澡水當先澆水三洗令淨。十者欲著水。當三倒易水滿持入。十一者欲持入不得當道住。十二者安著屏處。十三者下常當使有枝。十四者安正上蓋。十五者當宿盛水令滿。十六者持澡槃不得曳有聲。十七者不得使上邊污。十八者不得使中有飯。十九者棄不淨水。二十者棄水不得遠手徐徐瀉之。二十一者澡槃當先澡內外使澡淨。二十二者持澡槃手不淨。不得中止持漱口。二十三者持澡槃手污。不得擭賓揵上拭若口。二十四者不得取灶下水用澡賓揵。二十五者中外各當三更水澡乃得持入。欲持賓揵著槃中。不得大投使有聲。   當用手巾有五事。一者當拭上下頭。二者當用一頭拭手。以一頭拭面目。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膩污當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體。若澡浴各當自有巾。   若著僧伽梨時。持手巾有五事。一者不得使巾頭垂見。二者不得持白巾。三者當敗色令黑。四者不得拭面。五者飯當用覆膝上。飯已當下去。設不去若有來作。禮若起去先取襞去之比丘僧有七人。不應作摩波利及直日。一者年老不任事。二者病疹瘡不淨潔。三者久病羸極。四者眾人共使養病。五者上座日。六者摩摩德。七者直歲是。七人皆不應作。若有強揵如反。不欲作者不應訶問。自是後世珍寶藏也。   作缽泥僧摩波利。當行百六十德。作直月。當行六十德。作直日。當行十德。作摩摩德。當行三十德。作直歲。當行十德此上五人如上行者。久會至無為度世道矣。   缽泥僧摩波利。有十五德。一者用佛故。二者用法故。三者用比丘僧故。四者當惜眾物。五者當惜招提僧物。六者當惜比丘僧物。七者當知佛事。八者當知招提僧事。九者當知比丘僧事。十者不得持塔物著招提僧物中。十一者不得持塔物著比丘僧物中。十二者不得持招提僧物著塔物中。十三者不得持招提僧物著比丘僧物中。十四者不得持比丘僧物著塔物中。十五者不得持比丘僧物著招提僧物中復有十五德。一者欲有所作。當白報眾人。二者不得割奪眾物獨匿自入。三者不得持眾人物私意饒益親厚。四者不得斷取眾家物以匿施用作名字。五者當數護理眾家臥具。六者若有病痛當占視隨所思持與之。七者當恭敬瞻視比丘僧。八者為比丘僧作飯食當令淨潔。九者當隨婆羅門意。十者譬如事鬼神無有異。十一者不得自瞋喜。十二者欲行清淨不得露身於灶下作事。十三者日暮常當自起按行門戶。視諸比丘戶皆閉。不設見異人。不得即呵問言。卿為是沙門。許當復待明日。十四者不得掃寒著熱。十五者不得掃熱著寒。是為十五事。   營事維那。飯時於堂中當行。二十五德。一者已布空案。當自身行遍視下竟皆遍淨不。二者不得先布空案。三者上座已有應分飯。四者一切有所分佈。皆當至沙彌若白衣受五者三師在中不得持增益。六者作分上下當使平等。七者分飯自當更手令平。八者欲分羹當三迴杓乃斟。九者令汁滓調。十者不得即以釜中羹著人缽中。皆當先更分著器中。十一者所有分不得於上語笑。十二者不得遙大呼言取某來。十三者眾中有不食羹者。為取所便與之。十四者若眾中有不相便可者。不得即於坐中呵罵。十五者急當念養病。十六者飯時人持物來。當即分佈盡之。不得言當遺後日。十七者急先益羹。十八者急當益中飯盡。十九者不得中止踞視僧。二十者不得遠離僧於前捨出。二十一者皆已飯。當自視中所不具者。復視多少益。二十二者不得住大呼從人撿挍食具去。二十三者蓋藏無令有聲捐棄著地。二十四者當教人豫具掃帚澡水手巾。二十五者當住待僧達嚫竟。自當白畢竟乃出去灶下有二十五德。一者為缽泥僧盡力忍辱。二者當佛法行恭敬等視上下。三者若人從有所索。有即當一切與。不得逆言無有。四者當早起行視當一切具。五者一切使人行。若有所買不得施乞之。六者欲呼使不得遙大作聲呼。七者一切有所作。不得使物器大有聲。八者一切當可眾人意。不得自在直行強。九者若人持飯來若餘物多少。即當白眾人使達嚫。不得獨受便遣令去。十者即分佈令遍。設使過時當藏棄不得便先當視。十一者若檀越來言欲作飯。未見所有。不得即對人說。若主人持錢來。作比丘僧飯。若缽泥僧與主人。若白賢者。共議所當兩作。不得獨自可。十二者汲水不得大投瓶井中令水濁。十三者不得自擇米。十四者澡釜三易水令淨。十五者勿持釜中熱湯澆瀆中。十六者不得自然灶。十七者不得自掃生草斷去根。十八者不得以生菜根葉著火中。十九者不得持食飯注瀆中。二十者一切飯具當覆上。不得使受塵坌。二十一者不得教人作長分。設僧不食當自置棄之。二十二者不得持眾物猗身以作恩惠。二十三者蓋藏自當行視令堅。二十四者不得分今日食遺旦日。二十五者不得持旦食遺今日。   有七事以待新至比丘。一者來至即當問消息。二者當為次座上下。三者當給與房室。四者當給臥具被枕。五者當給與燈火。六者當語比丘僧教令。七者當語國土習俗。   教人市買有五事。一者當教莫與人諍。二者當教買淨者。三者莫使侵人。四者不得走促人五者當護人意。   買肉有五事。一者設見肉完。未斷不應便買。二者人已斷餘乃應買。三者設見肉少不得盡買。四者若肉少不得妄增錢取。五者設肉已盡。不得言當多買。   教人汲水有五事。一者當使先淨澡器。二者當使著屏處。三者當覆上令淨。四者不得持膩汁污。五者若人有污不得復用。   教人破薪有五事。一者莫當道。二者先視斧柄令堅。三者不得使破有青草薪。四者不得妄破塔材。五者積著燥處。   教人擇米有五事。一者當自量視多少。二者不得有草。三者擇去鼠屎。四者不得令有穬。五者向淨地。教人洮米有五事。一者當用堅器。二者用淨水。三者五易水令淨。四者內著屏處。五者覆上令密。   澡釜有五事。一者不得持汁大衝釜底。二者當使蓋器受污水出棄之。三者當添滿水。四者淨澡木蓋覆上。五者日暮覆上看令堅。燃灶有五事。一者燃火不得橫薪。二者不得燃生薪。三者不得燃釜倒逆薪。四者不得自以口吹火燃。五者不得持熱湯澆火滅。   教人炊米有五事。一者當教待氣出而莊之。二者隨氣上米稍稍炊之。三者安正甑不得令氣洩。四者著米甑中隨覆之。五者已熟下之。亦當覆上莫使露也。   擇菜有五事。一者當去根。二者當令等。三者不得令青黃合。四者當使澡淨。五者皆當令向火知之乃得布用。   作羹有五事。一者當教如次內物。二者當令熟。三者令味調適。四者當自視令淨潔。五者已熟當去下火覆之。   教人澡案一切食具有五事。一者皆當三易水使淨。二者拭使淨。三者布案使相去二尺。四者皆當案正下橙令堅。五者不得令污比丘僧衣。   揵椎有五事。一者常會時。二者旦食時。三者晝飯時。四者暮投槃時。五者一切無常。   復有七法。一者縣官。二者大火。三者大水。四者盜賊。五者會沙彌。六者會優婆塞。七者呼私兒。   當復知十二時揵椎。常會時先從小起稍至大大下擊二十。稍小二十一下。小小十下復大三下。旦食大下八。晝食一通。投槃亦一通。會沙彌三下優婆塞三下無常者隨視時。縣官水火盜賊亦隨時。呼私兒一下。持一通至比丘揵椎無後音有百六十事缽泥僧會。摩波利所當行。缽泥僧會時。有五事。一者當禮佛。二者當禮僧。三者隨次坐。四者不得大踞床有聲。五者遺上座處。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諍坐上下。二者當恭敬上座。三者當隨眾法令。四者若摩波利次直日若使作即當如法受。五者已畢。   起坐當過白和上阿闍梨已。受直日有五事。一者當先受戶鑰。二者當數銅佛像。三者當數銅香爐。四者當數銅燈。五者當正坐席自承比。   掃塔上有五事。一者不得著履上。二者不得背佛掃塔。三者不得取上墡土持下棄。四者當下佛像上故花。五者當且過澡手自持淨巾還。拭佛像復有五事。一者當堅持。二者常拭令淨。三者不得以手摩近面目羅手指。四者當自出錢買花。五者當布與人令散佛上。   掃塔下有五事。一者當先灑地。二者當使調。三者當待燥。四者不得逆掃。五者不得逆風掃。   掃除又有五事。一者不得去墡土。二者當自手拾草。三者當取中土轉著下處。四者不得令四角掃處有跡。五者掃塔前六步使淨。設大比丘僧會時。掃除講堂中有七事。一者當早起行視門戶開未。二者當撿空燈當摒之。三者當掃拭佛像去前宿花。四者當燒香著佛前。五者當作大燈火著堂中央。卻正比丘僧坐席。六者僧比丘事畢去徐當灑地。七者當更淨掃地。   有五事灑地。一者當卻行。二者當輕手。三者當令遍。四者當待燥。五者不得濺人衣。掃塔地有五事。一者不得背佛。二者不得不掉手污人足。三者不得掃去墡土。四者當自手除出棄之。五者不得當人道。亦莫棄水中及圊中。   撿燈有五事。一者不得滅中炷。二者當瀉中餘膏作大燈燃著佛前。三者當取空燈內著常處。四者不得妄破碎。五者若亡物皆當應買償著常處。   燒香著佛前有三事。一者易中故火。二者當自出香。三者當布與人。整頓比丘僧床席有三事。一者當安隱視床足使堅。二者當下意掃拭令淨。三者拂拭席當使遍。不得令污比丘僧衣。   具香爐有三事。一者當先除去故火。拾取中香聚一面。二者當拭令淨乃著火。還取故香著中。三者著火不得大熾火不得少令灰火疾滅冥。燃燈有五事。一者當持淨巾拭中外令淨。二者當作淨炷。三者當自作麻油。四者著膏不得令滿。亦不得令少。五者當護令堅。莫懸妨人道污人。是直日法。如上行之得福。右六十事直日所行。   摩摩德有十五德。一者用佛故。二者用法故。三者用比丘僧故。四者用和上阿闍梨故。五者用我棄家作沙門故。六者用作主人耐忍四遠故。七者當待四遠故。八者眾中人有過。不得於前言當擅罰之。九者眾中一人有過。眾人欲罰。當下座請之。不得獨匿。十者當有德。十一者當能致檀越。十二者四遠比丘來衣。被破壞當為乞丐補納之。十三者飯食一切當共用。十四者占視病瘦當等。十五者聞外有病比丘。當往看視之。   復有六事。一者不得招提僧物著塔物。二者不得持招提僧物著比丘物。三者不得塔物著招提僧物。四者不得塔物著比丘僧物。五者不得持比丘僧物著塔物。六者不得持比丘僧物著招提僧物。   復有三事。一者一切從如毛髮。至無數不得有匿。二者從沙彌上至日。若有疾病衣被壞。當買與易。不得持作恩惠求名聞。皆當使作平等。三者一切塔有物。若招提僧所有物。不得行來出入。如此輩不得先受彼福。能護是事者。可為摩摩德。   復有四事。一者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當與比丘僧共對計具視凡□白。如是已計眾人皆知要。當所餘視皆現在分明。二者槃泥僧從十五日至十五日。若摩波利若僧。共計視□念非常。是為四行。三者若比丘欲到彼面。設宿從問三法事等。問塔若佛像若僧數雜物。若比丘僧。若日名檀越姓字一切所問。皆當報語使得具知。四者若國尊長者寺主檀越。持物多少來。即白僧令知。具聞如是四事賢者所值已不惜。是為摩摩德功效。自淨得度世道。   直歲有十德。一者為三法盡力。二者若有比丘從遠方來當逆安隱。三者當給與床席若燈火三日至七日。四者設房皆滿。當自避持處與之。五者當數往問訊占視。六者當為說國土習俗。七者當憂所不具足。八者若中有共諍者。不得有所助。常當和解令安隱。九者若宿與不相便安。不得於眾中呵罵。亦不得呼人使共作某令主不可。十者不得與摩波利共諍求長短。數於眾中若行說之。亦不得取三法中所有物持行作恩惠。如法行者可作直歲。萬物何因緣生。   有五事。一者四時五行。二者種性。三者自然。四者施與。五者功德。直歲以是五事。會當得佛。   都摩波利揵椎有五事。一者當會。二者常會讀經。三者布薩。四者會僧飯。五者一切非常。復有五事。一者撾揵椎時當先視早晚。二者常當報上座。三者當復待檀越視般泥僧具未。四者當可眾人意。五者當次僧坐處。不得數起僧。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正對僧坐。二者不得先自檀罰人。三者語但順人意。四者白事不得增減人語。五者若有所分皆當調等。   復有五事。一者若僧中不如法者。不應便自於眾中呵罵。二者不得違僧正令。三者不得數捨僧出妄行。四者事畢當從僧悔。若語言不可分佈不等乞除罪。五者白彼已不得先出去。   復有五事。一者朝暮當行視病瘦。二者當日行問訊上座諸大人。三者當時往至檀越家勞問。四者若有遠許比丘來當安隱之。五者若同學中有命盡。當占視遠送之。是都摩波利二十五德。   從是五德。一者後世在所從生。若有被病著床。當有自然持神藥往瞻視護汝。二者後世若在厄難處無所聞知。當有自然呼者。三者後世若在無穀水漿之處。當有自然持香甘美食往與之。四者後世若在不安隱處地飢渴。當有自然持甘露與之。五者已受是福。後世會當得道神足。   當會揵椎。當先從小起。大下三十。次下二十。次下十。小小下五。如是至三。後大下三。會沙門時。便大下四十。次下三十。次下二十。次下十。小小下五。上三通。後三大下。若布薩時。先小小下七。大下五十。次四十。次三十。次二十。次小小下十。亦三通。大下三。僧飯時。先大下四。□直下二十。次下十。小小下亦十。次下五。後再通。先數隨時。趣三通當視因緣。非常時無數。先急後緩或時先緩後急。是都摩波利揵椎法。當會有五事。一者聞揵椎聲。即當著袈裟出戶如法。二者於講堂戶外當止住正袈裟脫帽乃入。三者有佛像者當頭面著地作禮卻禮僧。四者當隨次向上座。五者當遺上座處。上座隨坐踞隨踞。   踞坐有五事。一者不得交足。二者不得雙前兩足。三者不得卻踞兩手掉捎兩足。四者不得支柱一足申一足。五者不得上下足。   正坐有五事。一者不得倚壁。二者不得以兩手前據。三者不得以肘據床。四者不得伏臥以兩手捧頭。五者不得以手指拄頰。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倚左右人肩。二者不得妄起至上座前邊坐三者不得妄咄叱摩波利若下坐。四者不得解袈裟著上座捨出。五者不得坐自搖使床有聲。   復有五事。一者欲出當先正袈裟。不得參差。二者欲正袈裟。視左右不得令拂人面。三者起時視地。不得過六尺。四者起出不得使袈裟被地。五者行直視前。不得左右顧視。   復有五事。一者上座說經。不得從下是正。二者設有上座自共諍語。不得從下有所助。三者下座共諍語。若有所白。不得強呵止。四者摩波利來前。有所白使行。上座者即當起。下床坐當言諾。五者不得言上座某次當行。下座某常示為。我前自以作某。   復有五事。一者已白彼去。不得於後說某今日所作為強自用耳。二者不得言我今日欲難某。但欲用某故置之耳。三者和尚阿闍梨有所過當隨。若教先去有所取。當如教受語。四者若自共歸。不得先歸入門。當隨後倚右面。若行日中不得蹈師影。五者人欲止留飯者。當報師以去。不得使留止飯。   復有五事。一者設人堅坐留飯不得報師。飯已即當求去。不得坐至冥。二者若至冥歸。當如事自說悔過三者不得屏處自譽言。某今日獨留我止飯。無所不有。四者不得於人前言。我今日自當還飯。某強留我飯。使我腹中不安隱。五者還且當經行入室思惟念道。不得妄至人室中說世間事。   布薩時入眾有五事。一者不得著靼□入眾。二者不得拄錫杖入眾。三者不得持入竹扇持白手巾入眾。四者不得白履入眾。五者不得著屐入眾。   復有五事。一者比丘僧會。不得但著結袈裟入行眾中。二者不得當講堂戶中觀僧。三者不得踞戶外聽僧語。四者不得住戶中大呼留上人。五者設講堂戶已閉。不得排開。急欲入當三彈指。   復有五事。一者已讀經戒。不應復作禮。二者當低頭從上下至坐。三者不得排奪人處。四者勿道口說外因緣事。五者已安坐。不得語比丘僧。今日會何大早。   復有五事。一者眾人議事不得戲語。二者不得妄唾前地。三者不得持手捧膝。四者不得持手捧頭睡臥。五者不得大張口欠。   至捨後。有二十五事。一者欲大小便。當行時不得道上為上座作禮。二者亦莫受人禮。三者往時當直低頭視地。四者往當三彈指。五者已有人彈指不得逼。六者已止住三彈指乃踞。七者正踞中。八者不得一足前一足卻。九者不得令身倚。十者斂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者不得大咽使而赤。十二者當直視前不得顧聽。十三者不得唾污四壁。十四者不得低頭視圊中。十五者不得視陰。十六者不得以手持陰。十七者不得持草畫地作字。十八者不得持草畫壁作字。十九者用水不得大費。二十者不得污濺。二十一者用水不得使前手著後手。二十二者用土當三過。二十三者當澡豆。二十四者三過水。二十五者設見水草土。盡當語直日主者。若自手取為善。   不應用水有十事。一者作塔事。二者作比丘僧事。三者大寒。四者行道。五者不與女人共圊。六者欲起經。七者寫經。八者作法衣。九者染衣。十者遠行應請。是皆不得用水。若有香草得用水。   陰起有十事。五事有罪。五事無罪。一者見色起。二者聞因緣起。三者思念女人端正。四者思念故宿因緣。五者手持起。有罪無罪。一者謂臥臏申。二者常習。三者臥頻申。四者體有瘡手把近。五者欲行小便逼捉不得陰起無罪從八月十六日至臘月十五日為一時。百二十日屬冬。從臘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為一時。百二十日屬春。從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為一時。百二十日屬夏為長歲盡。從八月十六日至臘月十五日即屬冬。作沙門不更夏。雖得缽和蘭不得歲。或有十五日得歲者。或十六日得歲者沙門。   薩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導利法化。應著絳袈裟。曇無德部者。奉執重戒斷當法律。應著皂袈裟。迦葉維部者。精勤勇決拯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玄幽應著青袈裟。摩訶僧部者。勤學眾經敷演義理。應著黃袈裟。   昔佛在此時。眾被服唯純直。不衣雜白。自後起比丘羅旬踰。每行分衛輒飢空還。佛知其宿罪。欲視殃福示後世明戒故。眾僧分為五部。著五色袈裟。於是遂相承製。直至佛度世後。立號稱名舉取長。名其被色。諸人集會悉共忍聽。今比丘規度四方。諸可瑞應及施餘業。眾僧時會。皆共和忍。於是同辭專精禁戒。修行平等淨護諸學。今者結界。此之言教悉共忍聽。與並規度四方。以說禁戒。結精舍界。堪能爾鹹共寂然。若能忍便說。不可眾僧會。以共專精平等結界。已說禁戒。眾僧可之。便默然持。   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1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   No. 1471◎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序   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之。本君臣父子非禮不立。防邪止姦非禮不禁。和國崇婚非禮不定。遜悌鄉邑。非禮不通。師徒朋友非禮不敬。弔喪問疾非禮不行。昔先賢垂範。永以為軌則。喪祭之儀世務之急。是以信行之機旦夕之要。今世浮遊。或輕或重。或深或淺。不諧法則。以致譏論。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一卷   失譯附東晉錄   佛語舍利弗。汝去度羅□羅出家。舍利弗言。我當雲何度。佛教言。我羅□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盜。盡形壽不邪婬。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佛婆伽婆出家。我某甲因和上某甲。隨佛出家(如是三說)佛婆伽婆出家。捨俗服著袈裟。我某甲。因和上某甲。隨佛出家。捨俗服著袈裟。   盡形壽不殺生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盜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婬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妄語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飲酒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坐高廣大床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非時食持沙彌戒。   盡形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持沙彌戒。   汝今已受沙彌十戒竟。當盡形壽頂戴奉持。終身不得犯。應供養三寶。和上阿闍梨一切如法教。不得違逆。上中下坐心常恭敬。勤求方便坐禪誦經學問勸助作福。閉三惡道開涅槃門。於比丘法中增長正業。得四道果。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殘殺傷害人物。當念所生及師友恩。精進行道欲度父母。慎無慍訟。推直於人。引曲向己。蠉飛蠕動蚑行之類。無所剋傷。施恩濟乏使其得安。心念為人。言無及殺。見殺不食。聞聲不食。疑殺不食。若見殺時當起慈心。誓吾得道國無殺者。草木不用慎無毀傷。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偷盜。圭合銖兩一無欺人。心存於義口不教取。販賣僕使奴婢。借賃僮客。或有惠施一不得取。無服飾珍玩高床幃帳。衣趣蔽形無以文綵。食趣支命不得嗜味。無得貯畜穀糧。藏積穢寶人與不受。受則不留轉濟窮乏。常為人說不貪之德。寧就斷手不取非財。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取婦畜養繼嗣。防遠女色禁閉六情。莫睹美色。目不瞻眄。心無念婬。口無言調。華香脂粉無以近身。好聲邪色一無視聽。寧破骨碎心焚燒身體不得為婬。雖婬姪而生垢穢。不如貞潔而死。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誠信為本。不得兩舌惡罵妄言綺語。前譽後毀證人入罪。徐言持政無宣人短。為人說法思合議理。見有諍者兩說和善。夫士處世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不慎言者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飲酒。無得嘗酒。無得嗅酒。亦無粥酒。無以酒飲人。無飲藥酒。無止酒捨。酒為毒水眾失之原。殘賢毀聖招致禍殃。四等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寧飲洋銅。慎無犯酒。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習弄兵仗手執利器。畜養六畜籠繫飛鳥。車輿騎乘快心恣意。馳騁遊獵彈射禽獸。無得放火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得破決湖池堰塞派瀆。鉤釣魚網殘害水性。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習弄盓賦搎Z博塞。諍於勝負弄舞調戲。吟詠歌音手執樂器。琴瑟箜篌箏笛竽笙。以亂道意。無得墾掘山澤耕犁田畝。修治園圃種殖五穀。船車賈作於市販買。與百姓諍利。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不得學習奇技巫醫蠱道。時日卜筮占相吉凶。仰觀曆數推步盈虛。日月薄蝕星宿變怪。山崩地動風雨旱澇。歲熟不熟有疫無疫。一不得知不得論說。國家政事平量優劣。出軍行師攻伐勝負。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男女有別居。不同寺跡不相尋。無同船車俱載。逢無道談。若持異物無察視之。遠嫌避疑。無書□往來。假借裁割浣濯衣服及所乞求。彼若惠己亦不宜受。若欲往時必須耆年。慎無獨行。無止坐宿。有犯斯戒非沙彌也。   沙彌之戒。盡形壽。非賢不友。非聖不宗。不孝之子。屠兒獵者。偷盜嗜酒之徒。志趣邪僻。履行兇嶮。不得交遊往來之藝濁虧損道行。法服應器常與身俱。非時不食。非法不言。食則無語臥則無談。精勤思義溫故知新。坐則禪思。起則諷誦。戒行如是真佛弟子(說戒已竟次說威儀)。   已受沙彌十戒。為賢者道人。次教之當用。漸漸稍從小起。當知威儀施行所應。當知和上幾歲三師名字。當教識知初受戒時歲日月數。當知事和上有幾事。亦當知隨事阿闍梨有幾事。亦當知給楊枝澡水有幾事。亦當知授袈裟攝袈裟及持缽有幾事亦當知捉錫杖持履有幾事。與和上阿闍梨俱應請時。若至國王家時。若至迦羅越家時。若至婆羅門家時。若連坐飯時。若別坐飯時。若俱入城乞食時。若俱還時。至故處時。若日晚時。若止水邊飯時。若道邊時。若樹下飯時。若自先去住相待時。若合缽食時。若轉貿缽時。若俱共對飯時。若前後飯時。若飯已澡漱時。若澡缽去時。各當具知有幾事。當知給眾僧作直日時。各當知有幾事。年滿二十欲受具足戒時。皆悉當知設為賢者。比丘所問不具對者。不應與受具足戒。何以故。作沙彌乃不知沙彌事所應施行。沙門事大難作甚微妙。賢者沙彌。卿且去熟學當悉聞知。乃應授與具足戒。所以卿不知沙彌法者。但未諦知身苦故。不伏意耳。而反欲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者。人謂佛法易行沙門易作。不知佛道至妙。罪福運行法律交互。以是數日之中相之。是故當先問。設能具對能如法者。三師易得耳師教沙彌有五事。一者當敬大沙門。二者不得呼大沙門名字。三者大沙門說戒經時不得盜聽。四者不得求大沙門長短。五者大沙門誤失時。不得轉行說。是為沙彌威儀。   又教沙彌有五事。一者不得屏處罵大沙門。二者不得輕易大沙門於前戲笑。效其語言形相行步。三者見大沙門過。即當起住若讀誦經。若飯時若作眾事。不應得起。四者行與大沙門相逢。當下道止住避之。五者若調戲時。若見大沙門即當止謝言不及。是為施行所應爾。   沙彌事和上有十事。一者當早起。二者欲入戶當先三彈指。三者具楊枝澡水。四者當授袈裟卻授履。五者當掃地益澡水。六者當襞被□滿慼慼慼慼慼憐l□□□□□禍覈露□□□□□橀楏蔦訣聾□F□□□□□驁_□□□□覕騪□□□穗□橫j□□□椽礡撩蛂[□□□□□□□□□奇□桌□□□橖糖□□蓼□□□□埤□馲餑□□□□覜餺□□□□嬪橘□□裀□□秕楦□櫚□□□誇□□麗□□□□□姽妱□□□穗□j□□□□鈴□□□襙裀□□祔瓷慼慼慼憮FE□饉糖□□蓼□□□□觀夾□□   事阿闍梨法。沙彌事師。當早起具楊枝澡水。有六事。一者斷楊枝當隨度數。二者當破頭。三者當洗使令淨。四者當易故宿水。五者當淨澡軍持。六者當滿中水。持入不得使有汙湔有聲。是為具楊枝澡水法。   授袈裟有四事。一者當徐徐一手排一手捉下授之。二者當次視上下。三者當止住持師衣已。四者當上著師肩上。是為授袈裟法。   攝袈裟有四事。一者當視上下。二者不得使著地。三者當著安常處。四者覆上。是為攝袈裟法。   持缽有四事。一者當洗令淨。二者拭令燥。三者帶令堅。四者不得使有聲。是為持缽法。   持錫杖有四事。一者取拭去生垢。二者不得著地使有聲。三者師出戶乃當授。四者師出還當受取。若俱行若入眾若禮佛。亦當取持。是為持錫杖法。   持履有四事。一者當先抖擻之。二者當視次比之。三者當澡手。不得便持袈裟。四者師坐當取次比之。是為持履法。   若俱應請連坐飯時。有四事。一者坐當離師六尺。二者當視師達嚫竟乃應授缽。三者不得先師食飯。四者師飯已當起取缽自近。是為連坐飯時法也。   別坐飯時有四事。一者當立住師邊。二者師教食去乃當坐去。三者頭面著地作禮。四者食飯不得倨坐。上戲飯已當至師邊住。師教還坐乃應坐。是為別坐飯時法也。   入城乞食時有四事。一者當持師缽。二者當隨師後。不得以足蹈師影。三者於城外當取缽授師。四者入城欲別行當報師。是為行乞食時法。   俱行還至故處有四事。一者當先徐開戶出坐具敷之。二者澡師手已乃卻自澡。三者當授師缽自卻叉手住。四者當豫具澡豆手巾等。是為還歸飯時法。   過水邊飯時有四事。一者當求淨地。二者當求草作坐。三者當取水澡師手已還自洗手。已乃卻授師缽。四者師教使飯。當作禮卻坐。是為水邊飯時法。   止陰樹下飯時法。有四事。一者當持缽掛著樹上採取葉作坐。二者取水澡師手。設不得水。取淨草授與師。三者還取缽授師四者當豫具淨草澡師缽已。卻以草熟拭缽乃去。是為樹下飯時法。   道中相待有三事。一者持缽著淨地作禮如事說。二者當視日早晚。可疾還歸若道止。三者當取師缽。並持隨師後去。是為道中相待時法。   合缽飯時有二事。一者若師缽中無酪酥漿。當自取所得缽飯授師。若師不取。旦當卻住。二者徐取師缽中半飯。出著淨地樹葉上。卻自取缽中半飯。著師缽中卻住。是為合缽飯時法。   轉貿缽飯時有三事。一者若師缽中得美膳者。自得不如者便當授師。二者師欲貿缽當讓不受。三者師堅呼貿缽當取再餐。便當拭缽還授師。是為貿缽飯時法。   對飯時有三事。一者當授師缽乃卻坐飯。二者當數視師所欲得。即當起取與。三者食不得大疾亦不得後竟以起。當復問欲得何等。師言持去乃當取去。是為對飯時法。   前後飯時有三事。一者授師缽具已。當卻至屏處住。聽師呼聲即當應之。二者當豫取澡水著一邊。三者師飯畢當澡師手卻住。師教去飯。乃當作禮去飯。是為前後飯時法。   飯已澡缽有三事。一者澡漱已。當先取師缽澡。令淨已著樹葉上。二者卻自澡缽已。亦著樹葉上。先取師缽已手摩令淨。燥內著囊中付師。三者還自取缽拭令燥。亦內著囊中帶之止住。是為燥缽時法。   澡缽去時法有三事。一者師言我今欲過某許賢者某自先歸。二者頭面著地作禮便去。三者獨還去。不得過餘聚落中戲笑。直歸故處誦經。是為澡缽去時法。   沙彌入眾有五事。一者當明學。二者當習事。三者當給眾。四者當授大沙門物。五者欲受大戒時。三師易得耳。   復有五事。一者當禮佛。二者當禮比丘僧。三者當問訊上下坐。四者當留上座坐處。五者不得諍坐處。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於坐上遙相呼語笑。二者不得數起出。三者若眾中呼沙彌某甲。即當起應。四者當隨眾僧命。五者摩摩帝呼有所作。當還白師。是名入眾時法用。   沙彌作直日有五事。一者當惜眾僧物。二者不得當道作事。三者作事未訖。不得中起捨去。四者若和上阿闍梨呼不得便往。應當報摩摩帝。五者當隨摩摩帝教令不得違戾。是為作直日法。   擇菜有五事。一者當卻根。二者當齊頭。三者不得使有青黃合。四者洗菜。當三易水令淨。已當三振去水。五者作事畢竟。當掃處令淨。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私取眾僧物。二者若有所欲取。當報摩摩帝。三者盡力作眾僧事。四者當掃除食堂中。乃卻布席空案。五者當朝暮掃除捨後。益水棄灰土。   汲水有十事。一者手不淨。不得便用汲水。當先澡手。二者不得大投罐井中使有聲。三者當徐徐下罐。不得大挑擊左右著使有聲。四者不得使繩頭還入井中使有聲。五者不得持履覆井欄上。六者不得持罐水著入釜中。七者不得持罐置地。八者當洗澡器令淨。九者舉水入當徐徐行。十者著屏處不得妨人道中。   澡釜有五事。一者當澡釜緣口上。二者當澡釜緣堣T者當洗腰腹。四者澡堜部C五者當三易水。   吹灶有五事。一者不得蹲吹火。二者不得然生薪。三者不得倒然濕薪。四者不得然腐薪。五者不得以熱湯澆火滅。   掃地有五事。一者當順行。二者灑地不得有厚薄三者不得有污湔四壁。四者不得蹈濕地壞。五者掃已即當自撮草糞棄之。   比丘僧飯時沙彌掃地。有五事。一者常卻行。二者不得挑手持。三者過六人土作聚。四者悉掃令遍為善。五者即當自手掃除持出棄之。   持水澡罐瀉水。有五事。一者一手持上。一手持下。不得轉易二者當近左面堅持直視前。三者當視人手澆下水。不得多不得少。正當投人手中。四者下水當去人手四寸。不得高不得下。當相視水多少。設水少不足一人。當益水不得住人手。五者以澡手還著袈裟如法。   持當盤有五事。一者不得曳盤使有聲。二者當兩手堅持左面。三者當隨人手高下。不得左右顧視。四者澡盤中水滿當出棄之。不得澆人前地。五者已當過澡手還著袈裟如法。   持手巾有五事。一者當左手持下頭右手持上頭授人。二者去坐二尺。不得倚人膝。三者持手巾。不得隨障人口。四者人拭手未放巾不得引去。以下竟當持付主若著故處。五者已當澡手還著袈裟如法。   布履有五事。一者當先抖擻去中所有。二者當從上座起。三者當從澡盤後示主令自識。四者不得持左著右。皆當下意沙彌。五者已竟當還澡手著袈裟如法。   沙彌澡缽有七事。一者缽中有餘飯。不得便取棄之。二者欲棄中飯當著淨地。三者當用澡豆若草葉。四者澡缽不得於淨地當人道中。五者澡缽當使下有枝。六者當更益淨水。不得遠棄污湔人。七者欲棄缽中水。當去地四寸。不得使有高下。   拭缽有五事。一者當更澡手拭令燥。二者當持淨手巾著膝上。三者當拭堥狨瞗C四者手已拭表。不復得拭堙C五者缽已燥。即當持淨手巾並覆。著囊中安常處。   行會飯時教沙彌持缽。有五事。一者不得置地。二者不得累使有聲。三者不得持楊枝著缽中。四者人來授案。不得持缽榰著人案上。五者不得從人後授缽。當正從前亦不行眾中。視師飯已當起取缽還坐。是為持缽法。   為師遣行答謝人。有七事。一者當直往二者當直還。三者當識師所語。亦當識人報語。四者不得妄有所過。五者若所索不得止留宿。六者不得調譺。七者出行當有法則。   沙彌給比丘僧使未竟。不得妄入大沙門戶。有三事得入。一者若和上阿闍梨暫使往。二者若倩有所取。三者欲往問經應得入。   欲入門戶有七事。一者當三彈指乃得入。二者不得當人道住坐若障火光。三者不得妄語他事。四者當叉手如法說。五者若教坐不得交腳。六者不得調譺。七者不得障人先。欲出戶當向戶出。迴面向戶卻行而出。不得背去。   獨使沙彌遠出行當教上頭。有三事。一者彼人問卿和上名何等。便報言字某甲。二者復問卿和上作沙門來幾歲。便報言若干歲。三者復問卿和上是何許人。便報言某郡縣人。設復問卿阿闍梨名何等人。便報言字某甲。復問卿阿闍梨年幾許。便報言年若干。復問卿阿闍梨是何許人。便報言是某國縣人。若復問賢者名何等字。便報言字某甲。復問卿作沙彌已來幾時。便報言若干歲若干月若干日若干時。是為知和上阿闍梨亦自知時名字歲日月數。   入浴室有五事。一者低頭入。二者入當避上座處。三者上座讀經時不得狂語。四者不得以水互相澆。五者不得以水澆火滅。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調譺。二者不得破中盆□。三者用水不得大費。四者不得潘中澡豆麻油。五者當疾出去不得止中浣衣。   沙彌至捨後行有十事。一者欲大小便即當行。二者行不得左右顧視。三者至當三彈指。四者不得迫促中人使出。五者已至上復三彈指。六者不得大咽。七者不得低頭視陰。八者不得弄上灰土。九者不得持水澆壁。十者已還當澡手。未澡手不應持物。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正唾前壁。二者不得左右顧視望。三者不得持草畫壁地。四者不得持火□畫地及壁。五者不得久固圊廁上。當自下去。設當逢人不得為作禮。當避道去。   說沙彌威儀式竟。   沙彌七十二威儀。總有十四事。   師與語有二事。一者不得報語。二者不得自理。   沙彌為師作禮有十事。一者師頭前有盤不應作禮。二者師坐禪不應作禮。三者師經行不應作禮。四者師食不應作禮。五者師說經不應作禮。六者與師相逢左面不應作禮。七者師梳齒不應作禮。八者欲入戶。作禮應彈指三返。師不應應去。九者不得離師七步。十者師戶開應作禮。早起入戶有五事。一者整理衣被。二者出甌。三者掃地。四者問經五者與物。襞三衣有五事。一者不得當前。二者當於左面。三者當識衣表堙C四者不得倒襞。五者當置常處。隨師行有五事。一者不得過歷人家。二者不得止住道與人共語。三者不得左右顧視。四者當低頭隨師後。五者到檀越家。當住一面師教應坐。   給師所須有五事。一者當得楊枝。二者當得澡豆。三者不得宿水。四者當更汲。五者手巾用應浣淨。沙彌洗有五事。一者不得向塔。二者不得向和上。三者不得向阿闍梨。四者當於屏處。五者當自取水。不得取他人成事水。暮入戶有五事。一者當掃除床。二者當理衣被。三者當內甌。四者當然燈。五者教臥應去出者當背向。牽戶閉。沙彌從師受經。有五事。一者整衣服。二者當叉手作禮。三者不得前卻。四者兩足當齊。五者當小僂。沙彌授師三衣。有五事。一者當洗手。二者當與安陀衛。三者當與憂多羅僧。四者當與僧伽梨。五者當與手巾。沙彌洗缽有五事。一者當得牛糞灰。二者當得澡豆。三者去地七寸。四者不得有聲三易水欲捐水不得灑地。五者當令燥。沙彌掃地有五事。一者不得背師。二者不得逆掃。三者當令淨。四者不得有跡。五者當即時棄卻。沙彌隨師至檀越家。有五事。一者當持缽。二者當持手巾。三者當搏戶。四者到檀越家索淨水洗缽。五者師坐捉手巾缽授與師。乃應還自坐。沙彌入浴室。有五事。一者不得先師入。二者不得在坐前。三者師未獲水不得動。四者設欲揩背先當擬之。五者浴已當先取可著衣。沙彌禮節威儀又朝晡。問訊禮敬。有十三事。一者當早起澡漱。二者當整頓衣服。三者問訊起居。四者師若在內欲進之法。當先脫頭上所著物及足所著物。五者不得躡跡。六者當住外立三彈指呼前乃進入。七者當頭面著地稽首為禮。八者若命令坐三讓乃坐。九者坐必端嚴。十者有問即對應聲分明。十一者無雲即默。十二者事必宜退稽首如初。十三者欲出戶時。當迴身還向去。沙彌又持師澡罐。有十五事。一者淨洗澡瓶。二者當有常處。三者當令淨水滿器。四者不得宿水。五者豫具楊枝。六者治楊枝當令如法。七者澡瓶去膝一尺。八者執澡瓶。當左手持上右手捧下。九者瀉水調適當得其多少。十者不得令有聲。十一者手巾必有常處。十二者持巾左執其手巾右以授師。十三者棄不淨水當有常處。十四者無令澆灒淨地。十五者用巾已當復常處。又灑掃拂拭床有八事。一者常向於尊。二者不得背。三者灑地當輕手裁水多少。四者用糞箕當以自向。五者棄糞當有常處。六者掃拭床席。七者襞衣被□j□□妎□□□□□騁□□觀□□列膳□□□□□□楅禷□j□□□□□□栗桌楅□□礸□□□□檻□□□□娷□妎贊□□□誇□榵□□示□□□□□婀□露□禜騁□□□奇□□□□崙橁饅楯□□□□點鰣□嶢□稦□□靨□□□□□x□□□¥□□□z□蹤鐐¥□耨□吽慼慰D□□□□墦意騥□□蛁D□艨□□□□艣¥□□□活昫葛珝N踦□¥o□□﹛慝□□□□耨□嶡祺□嶢芥□□嶢苣□□□嶨□□陛慼熟間潮f守ˇ□□滎薄慼慼憎腺D□□滎獺慼慼慼慼慼慼慼灚k蹤鐐¥孱□□羨憤芣□□□n□嶡劫□□邪¥嫨□滎薄慼慼慼慼敷漶慼慼澆f□□□¥□□□嶡灚k蹤鐐‥□o□騥苤慝□瑾□□耨□劫□□□穌□□□嶡婦鋦□嶢苣□艨□窺n譜纇¥□□□嶧□□R□□□□□塊□漦鋤警怊D孱□□□□嶨□芊樂熟牷慼慼慼慼慼慼潮a旅¥嫨□塊□灚k蹤鐐‥□r□□□胤□□耨□□哄慼撚q□□□滎蟑W□□□艨□滎薄慼敷搳慼慰D□□□□□□□□□嶡婦鋦□邪¥孱□嶨□□陛慼慼慼撮[□鷘嫄鵂D馭矷樊郩□□嶨□□□|□□□□□耨□□□□嬥□迴ョ慼慼慼慼樣芊慼熟間慼潦^崥鵂D□□左稦鯦□□□□嶡別巧□P恁央慼慰D孱□□o稦珵群□□□吤忽翩慰D嫨□嶧□□漥□□□□□□靨□□q□x□□蹤鐐¥□□□□□□嶡j□旅¥□耨□□□□□□逤□□滎薄Qk¥□□□□□y灚k蹤鐐¥縑摹寣慼慼憮N□□耨□□稦□皓萣□□□□□m鶠慼熟間潮fザ□□□¥□□□晨□牧耤樞禳慼慼慼摹漼寡|□□□□¥孱□□皓蕭□□窨氣□□□橋□嶨□蹤鐐¥嚏牖騿播@□□耨□n內□□□□□□爧螢□穌□艨□嶨□□□□¥□□□褉□□□□葷□□□帥g□邪¥孱□□□穨巨斨□□□□□□□□□纊□□□□□櫓□□□□¥嫨□橋□搳慼慼熟鵅L□□恁o劦G|□皰□□耨□□軥句嶢轟□□□□軧嶡□□□襝垣□艨□q□〧G□滎獺慼慼慼慰D□□漩□篧嶧□i□□□□滎羹\□□貣¥孱□譧□□□□|厧□賢□□□□□□□□姨窺鋨□¥□□□□閒D嫨□□□□□□□芥□狣□靨□嶡pΨ□¥□邐□□滎禳慼慝□□瑾□□耨□紇獎□盷k劫齥□□□□□□鶠澆k劫齥□□艨□□□氦□□嶡劫齥□¥□□□□□氦□□§嶡劫齥□峞慼慼慼慼殤銦慼慼澆k劫齥□¥孱□□□郩□劫嶧齥□□□□□澧煦□祧嶡劫齥□¥嫨□□□□□□嶡劫齥□k□靨□□□灦□巧□□鋨□嶡劫齥□¥□□□□巧攬□嶡劫齥□¥□耨□□□□驦□潣¥劫齥□粥l¥□□□籧驦□潤□§嶡劫齥□¥諨□□W臣¥□艨□□宣唌慼慼潦∮谾k劫齥□¥諨□□U□臣¥□□□籦□炕慼慼慼情潮a齥□¥諨□k¥□□□□齤珵□劫崨□□軒斧□殣¥□孱□□嶨□薤蕁□§□□□嬧軒斤□殣¥□□□鳦邐□北¥□嫨□滎獺慼慼慼敷楬k翩慰D恨迭憫OX□|□□孤□□耨□□崨□□□□□□□耨樊踥□牧□c□□□□珵群鋨□□艨□□□R¥□□□□嶡□□□□□□□貥嶡鍣¥孱□滎ヾ熟挼憛慼慼慼慼潑l獺撚矷慼慰D嫨□諨□□□□迴p嶡□嶢恁慼敷漶慼澆k意□器□¥□□厧□紜噣¥□耨□諨□□□□□抨□擣¥□嶧軒□□s□¥□□□□□穩□¥□艨□厧□噥艟D□□□□謹□殥古□劫崨□□¥□□□嶢□□□□軒斤□殣¥□孱□殥諨窺意踦□‥□□□f□剮澣|□皰□□耨□嶢□□尤§嶧□□$珵□|□尥□嶡□‥譧□尥□滎怴慼慼慼慼潮f斥嶡□譧□□d□□□艨□□□□剮舉嶡妠_那¥□□厧□□□□鋨□□□□□□噫□c□□邦□□鋩□§□□□嶡□□¥孱□怴╳□□□□□□□¥嫨□□□□澩□□稦邥趥ヾ敷漶慼澆Q您芣‥□漩□篨臥諧□□|□孤□□耨□嶡劫崨□□□□□嶨□□□□艨□殥諧嶧軒斨□苣¥□□□□□R□□□諨□窺襆o嶧軒□□s□¥孱□□蕁臥諧□□|□□殧sx□意踣‥□□□□□那¥□孤□□耨□□□蚨□□□崨□□□□□嶡□□□d□□苣□艨□□{□□¥□□□哄T謗鞢慼慝厥□耬□□迴}□□□□芤□□攬□□§□□□嬦厧□□□¥孱□□□珵蝣§嶡劫n□芤苣□□□□□□□□□□□V□¥嫨□□□□彥□□靨□滎癒慼慼慼慰D□□厧□□□¥□耨□滎癒慼敷顫譣¥□□□滎矷憧n案上。十三者不得求益。十四者不得以食私所與若摘與狗。十五者有來益食不得言不用。十六者說已飽當以手讓卻之。又眾僧說經。有十三事。若法會說經在溫室及清涼室若浴室。一者當整理衣服。二者當平視直進。三者無得道中與人語笑。四者以次禮所尊。五者卻入偶坐席。六者上座說經及位便坐。七者坐必端嚴。八者慎無亂語。九者無大欬唾。十者無唾淨地違禮律。十一者若次應說經即當說。十二者為眾人所差上高座。當先審所舉措慎莫失儀。十三者若坐中有失義。當遏惡揚善。慎無苟且現之過。又眾僧說經十三事。若番次直日朝晡行禮。一者聞揵稚聲豫具香火。二者賦香如舊。三者整所宜次四者淨拂床席。五者掃灑如法。六者若法會出所領分明付授檀越諸宜用。七者事畢領受畢令如初。八者門鑰相付。早關晚開一以為常。九者若有異賓當師邊聽所須當付。十者若有賓宿皆當整衣服住其常位。十一者有即對應聲分明。十二者住必端嚴無令失儀。十三者若欲暫出輒者。令人自代無令處空重呼。又直日所領知後十事。若為直日宜軌所修。其有眾事功夫。一者起塔。二者講堂設僧諸事。三者若作佛像常早起憂識事。四者當選所宜。用錯斧鋸必使常處。五者若所畫朱彩膠墨豫具所得。無令臨時有乏。六者畢宜選錄復有常處(經本元少七者)八者數所領受。分明付授無令差趺。九者居有所市求。皆問於摩摩帝。十者出用令餘宣陳列令有本末。又獨行分衛十六事。若行分衛。一者務與人俱。二者若無人俱當知所可行處。三者應器常在左脅。四者帶應器之宜出時當以外向。五者以食來還當以內向。六者到人門戶宜審舉措。七者家無男子慎無入門。八者若欲坐當先瞻視座席。九者設座有刀兵不應坐。十者設有寶物不應坐。十一者若設有婦女衣被嚴具之輩不應坐。都無此者然有及坐。十二者主人設食。十三所食者便當咒願。十四者不得問食好醜。十五者不先食說經。十六者雖欲說經。當知所應說時不宜說時。又市所求有九事。一者當低頭直往直還。二者若睹異物慎無察視。三者無諍貴賤。四者無坐女肆。五者若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從求直。六者賣買若於誠諦送直。無言來取致及反覆。七者已許某甲物。雖復更賤。無捨彼取此令主有恨。八者若見四輩人有賣買賤直。不令己任如當言法不得爾。九者慎無保任致愆負。又到比丘尼寺中有九事。若師使到比丘尼寺中。一者當與俱。二者遶塔作禮一如常法。三者若有異座訖無異座不得坐。四者疾病欲問經。當說所宜說。五者不得為非時之說。六者不得反人之非。七者若坐以珍異衣服巾履施惠一不得受。八者若還不得說其好醜。九者餘人不得言但用供養某。又講經誦法有八事。一者必令詳審所見不同。或左右各有所習。二者慎無專知據言此是彼非。三者同學變諍務令和解無令頗。四者眾事役勞。慎無自代顯己之功。五者大沙門說戒慎無矚之。六者知己有過犯於眾人。即當言悔與共和解。七者師若問言。某說卿有過。即當如事道之。八者無得隱蔽以成愆負。有論語有十事。常晝夜三時誦經行道。一者整衣服。二者若經行必令有常處。三者當於中。四者講堂中。五者或於塔下。六者亦飯堂中。七者不得躡革屣。八者不得木履。九者不得持杖。十者慎無臥誦經。又誦經行有十事。房室中常法。一者寢息各異不相涉入。二者受經句讀。三者論經義。四者問訊疾病。五者或為便往。六者不得說不急之事。七者不得示人之非。八者不得轉相評論。九者借取與必分明。十者無違期約以失道信。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一卷   五德者。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十數者。一者一切眾生皆依飲食而存。二者名色。三者三受。四者四諦。五者五陰。六者六入。七者七覺分。八者八正道。九者九眾生居。十者十一切入。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2 沙彌威儀   No. 1472   沙彌威儀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已受沙彌十戒。為賢者道人。次教之當用。漸積從小起。當知威儀施行。應當知和上幾歲三師名字。當教識知初受戒時歲日月數。當知事和上有幾事。亦當知隨事阿闍梨有幾事。亦當知給楊枝澡水有幾事。亦當知授袈裟攝持缽有幾事。亦當知捉錫杖持履有幾事。與和上阿闍梨俱應請時。若至國王家時。若至迦夷羅越家時。若至婆羅門家時。若連坐飯時。若別坐飯時。若俱入城乞食時。若俱還至故處時。若日晚過止水邊飯時。若共於樹下飯時。若自先去往相待時。若合缽食時。轉貿缽時。若其對飯時。若前後飯時。若飯已澡漱時。若澡缽去時。若當具知給眾僧作直日時。有當知有幾事。年滿二十欲受戒時。習悉當知之。設為賢者。比丘所問不具對者。不應與具足戒。何以故。作沙彌乃不知沙彌所施行。沙門事大難作甚微妙。賢者沙彌卿且去。熟學當悉聞知。乃應授具足。所以卿不知沙彌事悉者。俱來諦知身善故。不知不伏意耳。而返欲返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謂佛法易行沙門易作。不知佛道致深罪福運行法律交互。以是日中數相之。是故當先問。設其主具對能如法者。三師易得。師教沙彌有五事。一者當敬大沙門。二者不得喚大沙門字。三者大沙門說戒經不得盜聽。四者不得求大比丘長短。五者大比丘誤時不得轉行說。是為威儀法當教行五事。一者不得於屏處罵大比丘。二者不得輕易大比丘於前戲笑。效其語言形相行步。三者見大比丘過。則當起住若讀經。若飯時者作眾事不應起。四者行與大比丘相逢。當止住下道避之。五者若調戲。若見大比丘。即當止謝言不及。是為施行所應爾。沙彌事和上有十事。一者當早起。二者欲入戶當先三彈指。三者具楊枝澡水。四者當授袈裟卻授履。五者掃地更益澡水。六者當辟掃拭床席。七者師出未還不得中捨戶去。師還逆取袈裟內襞之。八者若有過。和上阿闍梨教誡之。不得還逆語。九者當低頭受師語去。當思惟念行之。十者出戶當還牽戶閉之。是為事和上法。沙彌事阿闍梨有五事。一者視阿闍梨一切當如視我。二者不得調戲。三者設呵罵汝不得還語。四者若使出不淨器不唾不得怒惡恚。五者暮宿當按摩之。是為事阿闍梨法也。沙彌事師當早起具楊枝澡水有六事。一者斷折楊枝當隨度。二者當破頭。三者當澡使淨。四者當易故宿水。五者當淨澡罐。六者當滿中水持入。不得使有聲。是為給楊枝澡水法。授袈裟有四事。一者當徐徐一手捉下授之。二者當次視上下。三者當正住持師衣已。四者當上著肩上。是為袈裟法。褻袈裟有四事。一者當視上下。二者不得使著地。三者當著常處。四者覆上。是為褻袈裟法。   持缽有四事。一者當洗令淨。二者拭令澡。三者帶令堅。四者不得有聲。是為持缽法。   持履有四事。一者先抖擻之。二者當視次比之。三者當澡手不得便持袈裟。四者師坐當取次比之。是為持履法。   持錫杖有四事。一者當取拭去生垢。二者當取不得著地使有聲。三者師出戶乃當授。四者師出還當逆取。若俱行若入眾若禮佛當取持。是為持錫杖法。   俱應請連坐飯時有四事。一者若坐當離師六尺。二者視師大嚫竟乃授缽。三者不得先師食。四者食已當起取缽自近。是為連坐飯時法。   別坐飯時法有四事。一者當立住師邊。二者教飯乃當坐去。三者頭面著地作禮。四者去飯不得倨坐上戲。飯已竟當至師邊住。師教還坐乃應坐。是為別坐飯時法。   入城乞食時有四事。一者當持師缽。二者當隨不得以足蹈師影。三者於城外當取缽授師。四者入城欲別行當報師。是為行乞食法俱還至故處飯時有四事。一者當先徐徐開戶出布坐具。二者澡師手已乃卻自澡。三者授師缽卻自叉手住。四者當預具澡豆手巾。是為還歸飯時法。   還水邊飯時有四事。一者當求淨處。二者當求草作座。三者當取水澡師手乃卻授缽。四者師教使飯當作禮卻坐。是為水邊飯時法。   止於樹下飯時有四事。一者持缽著樹枝取葉作座。二者取水還當澡師手。設不得水求取淨草授師。三者還取師缽授師。四者當預具淨草。淨師缽已。卻熟拭缽乃去。是為樹下飯時法。   住於道中相待有三事。一者持缽著淨地作禮如事說。二者當視日早晚。可自還歸若道上。三者當取師缽並持隨後去。是為道中相待法。   合缽食時有三事。一者若師缽中無酪酥漿。當自取所得缽授師。不受且當卻住。二者徐取缽中半飯出著樹葉上。三者卻自取缽中半飯著師缽中卻住。是為合缽食時法。   轉貿缽時有三事。一者師缽中得善自取不如者便當授師。二者師欲貿缽當讓不受。三者師堅呼貿缽當取一再食。便當拭缽還授師。是為貿缽時法。對飯時有三事。一者當授師缽乃卻自飯。二者數視師所欲得即當起取與。三者食不得大疾。亦不得後已起。當復問欲得何等。師言持去乃當持去。是為對飯時法。   前後飯時有三事。一者持師缽具已當卻至屏處住。聽師呼聲即當應之。二者當預取澡水著一邊。三者師飯畢。當澡師手卻住師教去飯。乃當作禮去飯。是為前後飯時法。   飯已澡漱有三事。一者澡漱已當先取師缽澡令清淨已著樹葉上。二者卻自澡缽已。亦著樹葉上。先取師缽以手摩令澡。內著囊中付師。三者還自取缽拭令燥。內著囊中帶之止住。是為澡缽時法。   澡缽去時有三事。一者言我今欲過某許賢者某甲。二者頭面著地作禮便去。三者獨還去不得過餘聚落中戲笑。直歸故處讀經。是為澡缽去時法。   沙彌入眾有五事。一者當明學。二者當習諸事。三者當給眾。四者當授大沙門物。五者欲受大戒時三師易得耳。   復有五事。一者當禮佛。二者當禮比丘僧。三者當問訊上座。四者當留上座處。五者不得諍坐處。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於坐上遙相呼語笑。二者不得數起出。三者若眾僧喚沙彌某甲即當起應四者當隨眾僧教令。五者若摩摩諦喚。有所作當還白師。是為入眾法。   沙彌作直日有五事。一者當惜眾僧物。二者不得當道作事。三者事未竟已不得中起捨去。四者若和上阿闍梨喚。不得便往。應當報摩摩諦。五者當隨摩摩諦教令。不得違戾。是為作直日法。擇菜有五事。一者當卻根二者當齊頭。三者不得使有青黃合。四者洗菜當三易水令淨已。當三振去水。五者作事畢竟。當還掃除使淨。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私取眾僧物。二者若有所欲取。當報摩摩諦。三者盡力作眾僧事。四者當掃除食堂中。乃卻布空案。五者當朝暮掃除捨後益水。   汲水有十事。一者手不淨。不得便用汲水。當先澡手。二者不得大投罐井中使有聲。三者當徐徐下罐。不得大挑擊左右著使有聲。四者不得使繩頭還入井中。五者不得持履伏井欄上。六者不得持罐水入著釜中。七者不得持罐置地。八者當洗澡器令淨。九者舉水入當徐徐行。十者著屏處。不得妨人道中。   澡釜有五事。一者當先澡釜緣上。二者當洗釜堙C三者當澡中腰腹。四者當澡堜部C五者皆當三易水。   吹灶有五事一者不得。蹲吹火。二者不得燃生薪。三者不得倒吹濕薪。四者不得然腐薪。五者不得熱湯澆火滅。   掃地有五事一者順行。二者灑地不得有厚薄。三者不得污濺四壁。四者不得蹈濕上壞地。五者掃已即當自擇草分棄之。   比丘僧飯食沙彌掃地有五事。一者卻行。二者不得掉臂手。三者過六人止作一聚。四者悉掃遍為善。五者即當自手除持出棄之。   持水澡罐瀉水。有五事。一者一手持上一手持下不得轉易二者當近左面堅持直視前。三者當視人手澆下水。不得多亦不得少。正當投人手中。四者下水當去人手四寸。不得高不得下。當相視水多少。設水少不能足。一人當益不得住人手。五者已澡手還著袈裟。   持澡盤有五事。一者不得使盤有聲。二者當兩手堅持當倚右面。三者當隨人手高下。不得左右顧視。四者澡盤中滿當出棄之。不得澆人前地。五者已當過澡手還著袈裟。   手巾有五事。一者當右手持上左手持下一頭授人。二者當去坐二尺。不得前倚人膝。三者當持巾不得隨障人口。四者人拭未放巾。不得引去。已下竟當報主若著故處。五者已當澡手還著袈裟。   授履有五事。一者當先抖擻去中所有。二者當從上座起。三者當隨澡缽後示主令自識。四者不得持左著右。皆當下竟沙彌。五者已竟當還澡手還著袈裟。   沙彌缽有七事。一者缽中有餘飯。不得便取棄之。二者欲棄飯當著淨地。三者當用澡豆若草葉。四者澡缽不得於淨地當人道中。五者澡缽當使下有榰。六者當更益淨水。水不遠棄污濺人地。七者欲倒棄缽中水。當去地四寸不得高下。   拭缽有五事。一者當澡手拭使燥。二者當持淨手巾著膝上。三者當拭堥狨瞗C即當持淨巾並覆著囊中著常處。   行會飯時教沙彌持缽有五事。一者不得置地。二者不得累使有聲。三者倩下著地。四者人未授缽。不得持缽置案上。五者不得從人後授缽。當正從前。亦不得眾中。視師飯已。當起取缽還坐。   沙彌為師持書行答謝人有七事。一者當直往。二者當直還。三者當識師所語。亦當識人報語。四者不得妾有所過。五者若有所借。不得止留宿。六者不得調譺。七者行出當有法則。   沙彌給眾僧使未竟。不得妄入。大沙門戶有三事得入。一者和上阿闍梨暫使往。二者若倩有所取。三者自往問經應得入。   欲入戶有七事。一者當三彈指乃得入。二者不得當人道作。三者不得妄說他事。四者當叉手如法說。五者教倨不得交腳。六者不得調譺。七者不得障人先欲出。當還向牽戶。   獨使沙彌遠出行當教上頭有三事。一者彼人問卿和上名何等。便報言和上字某甲。二者復問言卿和上作沙門幾歲。便報言若干歲。三者復問卿和上何許人。便報言某郡縣人。設復問阿闍梨名何等。便報言字某甲。復問卿阿闍梨年幾何。便報言年若干。復問阿闍梨是何許人。便報言某郡國人。若復問賢者何許人。便報言某郡縣人。復問賢者名何等。便報言字某甲。復問卿作沙彌已來幾何時。便報言已若干歲若干日月若干時節。是為知和上阿闍梨。亦自知時字歲日月數。   入浴室有五事一者當低頭入。二者當避上座處。三者上座讀經不得狂語。四者不得以水更相洗。五者不得持水澆火滅。   復有五事。一者不得調譺。二者不得破中盆甕。三者用水不得大費。四者不得濁中澡豆麻油。五者自出去不得止浣衣。   至捨後有十事。一者欲大小便即當行。二者行不得左右視。三者至當三彈指。四者不得迫促中人使出。五者已至復當三彈指。六者不得大咽。七者不得低頭視陰。八者不得弄上灰土。九者不得持水澆壁。十者已當還澡手未澡不得持物。復有五事一者不得正唾前壁。二者不得左右顧視。三者不得持草畫地。四者不得持火炷畫地及壁。五者不得久固。上已當疾下去。設逢人不得為作禮。下道避之。   沙彌十數。一者一切眾生皆因飲食而存。二者二諦。三者三受。四者四諦。五者五陰。六者六入。七者七覺分。八者八聖道。九者九眾生居。十者十一切入。是名十數。   沙彌。一者發心離俗。懷[佩-一]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滴莫故。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敬白四坐大德眾僧。沙彌某甲。合有爾許人等。稽首和南。蓋聞道。太陽垂暈。則倉生蒙朗。真尊演教有懷開悟。崇和時眾照陽聖化。洪法之遵博暈像運。皆僧集堂布薩說戒。戒能滅惡。為萬善之基。因生妙行解脫之本。沙彌聞之踴躍歡喜。意欲佈施。為無財寶。且持楊枝五百淨籌一千。仰奉清眾。表心單誠。除印去穢。幸煩德僧。慈納咒願。   沙彌威儀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3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   No. 1473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計七十二頌)   西天譯經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頂禮一切智  妙法及聖眾  略說沙彌行  令發出家心  於彼釋迦教  堅持於禁戒  持戒如護身  防守勿令犯  夜臥從早起  淨口及牙齒  念誦至天明  頂禮正等覺  參近於師房  以手輕擊門  入已問訊師  身體安樂不  如是所作已  復作曼拏羅  供養而恭敬  早晨觀水內  中後時亦然  甕器盂缽等  水蟲有大小  志心恆觀照  以羅淨濾水  審觀而可用  食飲懷慈愍  勿令殺害蟲  乃至草木上  塗壇牛糞中  如是受用時  救護於含識  或彼床座內  田地糞土中  一一子細觀  是名出家行  一切承事師  洗缽令清淨  依時三作禮  合掌向師前  問師何所食  作食治飢病  如是若為食  用前清淨水  以水灌手淨  如法默然食  食已說二偈  迴向於信施  如說而依行  增長正念行  信解淨戒法  依法而修持  正觀自相應  出家心安樂  若人自犯戒  他見生輕毀  二人皆得罪  持者須一心  持戒或破戒  乃至病患人  說法不當機  他聞心不重  命終得大苦  若人行毒藥  及行咒法等  令他得命終  又復以種種  方便而行殺  如是破戒因  永沈三惡道  地獄鬼畜生  如次受罪報  及彼諸天輩  若或亦殺生  還墮惡趣中  受彼諸惡報  若有出家者  恣用身口意  誤殺螻蟻類  於其三業中  而得三種罪  若人以拳棒  土石及塼瓦  打擲於有情  駝騾禽獸等  亦得破戒罪  駝騾象馬類  而欲輒乘騎  往來逼迫他  亦得破戒罪  若有出家者  不得行偷盜  若自若教他  偷得於財物  迦哩沙波拏  四分中一分  如是破戒因  而成最重罪  飲食穀米等  花果草木類  地生或水生  而行於偷竊  或偷官稅利  私過於關律  及盜於有情  二足與多足  或彼出家人  受用雖具足  貪心復盜財  俱獲於重罪  若自衣缽等  被賊所劫盜  勿得強取之  說法方便化  或復而迴買  不允隨他意  是名出家心  不動三業瘡  戒性自成就  若有出家者  不得行婬欲  女男及黃門  自來相慕欲  愚迷而愛著  得彼根本罪  若彼故行婬  如蛇如毒藥  損壞於自身  得大地獄苦  障礙於涅槃  不出於生死  正覺非如是  未曾身犯戒  持戒獲大利  若有出家者  不得出妄語  若言見天人  與我同言語  大人所住處  我自亦曾到  乃至乾闥婆  恭伴龍夜叉  摩□羅伽輩  毘捨緊那羅  缽哩哆鬼等  與我恆言話  此皆為妄語  或言得五通  正道及四果  曉了甚深法  未得言為得  如斯之妄語  永沈於惡趣  不得起兩舌  離別他善友  及彼粗惡言  綺說非與是  設被他毀罵  勿得酬對他  種種鬥諍言  一一須忍受  若彼不依行  而得犯戒罪  智者一心持  獲離口業過  若以穀米等  為酒醉於人  不得而故飲  或以甘蔗花  蒲萄果實等  修醞可醉人  不得而故飲  自飲教他飲  迷亂而失念  增長放逸心  飲者得重罪  是故世尊言  若人以草葉  滴酒於口中  增長於過失  歌舞兼倡妓  故往而觀看  而得犯戒罪  香油塗飾身  旃檀鬱金等  及以好花鬘  金銀珠寶類  種種莊嚴身  而得犯戒罪  若於眼目上  點畫令端正  而得犯戒罪  座床臥床等  量高可一肘  亦不作莊嚴  復不令廣大  放逸不依行  而得犯戒罪  佛說出家人  過失宜遠離  若受齋食時  不得過中午  日出至午前  可許受齋飯  非時而喫食  佛說得重罪  如有比丘病  治病救於身  可許中後食  無病不依時  而得犯戒罪  金銀珍寶等  出家不得觸  受者生於貪  而得犯戒罪  若有檀信施  供養佛法僧  為彼興福利  可許而受用  一切快樂具  勿得生愛著  若有貪著者  彼人須擯出  所有戲笑等  沙彌不得作  作者得犯罪  若有呵欠時  以手遮蓋口  不依而得罪  上座作啑噴  不審而頂禮  新戒等啑噴  上座須咒願  長壽無其病  沙彌向師前  不得於洟唾  不得刷牙齒  不得向師前  經行及對座  耆年宿德者  如法而尊重  若入觸溷時  如有後來者  低聲而警覺  所濾無蟲水  用添於淨瓶  淨手安詳行  不失出家行  師自座臥床  恆用淨襯褥  所有床椅等  不得沙彌座  師自若不在  依止清淨僧  明瞭律儀者  承事而侍奉  勿更依別僧  違者而得罪  比丘若出行  而為求緣事  五日內復歸  得利同行眾  眾得利亦然  復與外來者  如過五日後  二俱各無分  沙彌大小便  須問佛僧地  不得亂往來  行依自界分  一切凡所作  合掌先問師  如是所作為  不失於正行  日沒禮佛塔  禮已復問師  與師濯雙足  事畢一心聽  顒望於所須  初夜及後夜  持誦勿須停  中夜睡眠時  如彼師子臥  所說一切法  志心而依行  薰識賢種子  煩惱自斷除  速成無上覺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4 沙彌尼戒經   No. 1474   沙彌尼戒經   在後漢錄   沙彌尼初戒。不得殺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動猶如赤子。何謂不殺。護身口意。身不殺人物蚑行喘息之類。而不手為亦不教人。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疑殺不食。為我殺不食。口不說言當殺當害報怨。亦不得言死快殺快。某肥某瘦。某肉多好。某肉少也。意亦不念當有所賊殺。於某快乎。某畜肥某瘦。哀諸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為沙彌尼始學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盜竊。一錢以上草葉毛米。不得取也。主不手與不得取。口不言取。心不念取。目不愛色。耳不愛聲。鼻不盜香。舌不偷味。身不貪衣。心不竊欲。六情無著。常立權慧。則曰不盜。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婬泆。何謂不得。一心清潔身不婬泆。口不說婬。心不念婬。執己鮮明。如虛空風無所倚著。身不行婬。目不婬視。耳不婬聽。鼻不婬香。口不婬言。心不存欲。觀身四大本無所有。計地水火風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何所婬泆。何所著乎。志空無相願。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兩舌惡言。言語安詳。不見莫言見。不聞莫言聞。見惡不傳。聞惡不宣。惡言直避常行四等。無有非言。言輒說道。不得論說俗事。不講王者臣吏賊事。常歎經法菩薩正戒。志於大乘不為小學。行四等心。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嘗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皆悉由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敬三尊。輕易師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故不飲酒。欲離五陰五欲五蓋。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持香華自熏飾衣被履縷。不得五色。不得以眾寶自瓔珞。不得著錦繡綾羅綺縠。不得綺視。當著粗服青黑木蘭及泥洹埵蝘C頭而行。欲除六衰。以戒為香。求誦深法以為真寶。三十二相以為瓔珞。得殖眾好以為被服。願六神通無礙。六度導人。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坐金銀高床綺繡錦被寶綩綖。不得念之。不得教求索好床榻席五色畫扇上好□拂。不得著臂釧指鐶。直信戒慚愧施。博聞智慧一心精專。常求三昧以為床榻。心不動搖。眾慧自然以為坐具。七覺不轉志於道心。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聽歌舞音樂聲拍手鼓節。不得自為亦不教人。常自修身順行正法。不為邪行。一心歸佛誦經行正。以為法樂。不為俗樂。聽經思惟深入大義。自不有疾。不得乘車馬象。當念輕舉八不思議神通之達。以為車乘度脫八難。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積聚珍寶。不得手取。不得教人。常自專精以道為寶。以經為上。以義為妙。解空無相無願為本。至於三脫不求貪慾。欲離九惱。住道甚久無窮無極。無有邊際亦無所住。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食不失時。常以時食不得失度。過日中後不得復食。雖有甘美無極之味。終不復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無上自然食來。亦不得食也。若長者國王過日中後。亦不服食。終死不犯。常思禪定。一切飲食雖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達願。得十種力以為飲食。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已受十戒。原道思純。能行是十事。五百戒自然具足。譬如人頭手足眼耳鼻口身意腹背不毀。諸根具足腸胃肺肝五藏諸節筋脈悉具。譬如樹根安隱具足不枯腐朽。莖節枝葉華實自然弘茂。沙彌尼如是。能備十戒之本。其五百戒皆悉周滿可逮神通無所不達。譬如好田種不腐敗。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民得治。沙彌尼如是能尊十戒。五百戒則為舉矣。譬如國君風化普平萬民安寧。沙彌尼如是。若能具十戒者。五百之戒自然普備。若父母慈和。子孫眷屬奴客婢使自然率從。   又沙彌尼常尊三寶敬師和上。過於父母百千萬倍。父母一世。和上度無極無限。念報反覆不造反逆。常厭穢身如人閉獄墮墜溷廁。不貪女身不燒色慾。如於大火。譬若處賊。心念一切。如父如母如子如身。常慚本行懷態不快。乃獲斯身。當解本無。猶如幻化。無男無女從行得之。本無五道。況男女乎。求大乘者。了一切空如幻化夢影響野馬芭蕉深山之響緣對而生。本無所有。信色如影。痛癢如芭蕉。思想如野馬。生死如泡。識如幻非我。因緣合成無緣則無。獨來獨去。無一隨者。欲為道者。權慧為父母樂法為兄弟。不離深義以為和上。慈悲喜護諦住正法。以為男女。六度無極以為伴黨。神通之慧以為車乘。不違經戒思惟空義。以為屋宅。又沙彌尼不得獨行。同類為伴。二人若三人。若無沙彌尼。當與清信女俱行。若婢使不得與大沙彌男子同床座坐。不妄語。又不得比寺居止。自不疾病。不得數往反檀越。請讀經乃說。不得自用。等輩相教隨年恭順。不得慢恣轉相導說。若有過失屏處相諫。莫於眾中說聞善見善乃可宣揚。聞惡見惡不得傳說。唯可白和上。不得語餘人。常自剋責。見善思及。見惡自察。悲哀彼人意不及故。若作沙彌尼求和上者。當得好聰明智慧奉順法者。世世能度人。譬若有船完具牢堅在所能度至於彼岸。若師不聰明。行不應法。非是大師。持作和上。譬如壞船乘欲度海中路而沒。既溺眾人。師亦併命無有遺餘。其初持法授人經戒。正則為師。聞大師欲以為和上。本作沙彌尼。不得彼者。遙稱名禮之以為師。未必面見。心近則近。心遠則遠。身雖相近心乖不同。相去億里沙彌尼行路。不得與男子共行同道相隨。不得與男子沙門比房同寺。各各別異法之大節焉。   沙彌尼戒經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5 沙彌尼離戒文   No. 1475   沙彌尼離戒文(沙彌尼戒經)   東晉失譯   善女人字某言。某所受穢惡之身。充弊人流不堪下行。剋己自悔。願為弟子。受持正戒終身奉行。   用何等故。作沙彌離。用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故。用剃頭被袈裟故。幾戒沙彌離。有十戒。   一盡形壽不得殺生。不得教人殺生。   二盡形壽不得盜。不得教人盜。   三盡形壽不得婬。不得教人婬。   四盡形壽不得嫁。不得教人嫁。   五盡形壽不得妄語。不得教人妄語。六盡形壽不得歌舞。不得教人歌舞。不得彈箏吹笛。   七盡形壽不得著香華脂粉。不得教人著脂粉。   八盡形壽不得於高好刻鏤床上臥。不得教人作好床臥。   九盡形壽不得飲酒。不得教人飲酒。   十盡形壽過日中不得復食。不得教人食。   威儀七十事。  不得著繒綵衣  不得作綵衣與人  不得惡口相調  不得教人作不急語   不得與優婆夷相看形體大笑。   不得於避處裸形自弄身體。   不得照鏡摩抆面目畫眉。   不得瞋恨羞慚恚語。   不得思念與男子共交會問優婆夷何如。   不得坐毛綿上。不得著靴履。不應作履。   不得貪家錢財強索人物。   不得坐。他婦女床上開器視衣言是好彼醜十六以上應作沙彌離。素無瑕穢貞良完具。無所毀辱。父母見聽乃得為道。素不貞良不應為道。石人匿病不應為道。   不得與比丘僧同室宿。不得共坐。不得相形笑。不得臥沙彌離衣被中。不得錯法衣共器誤著僧衣。不得手授男子物。設欲與物。當置著地卻使取之。不得與優婆夷露浴。不得獨至僧房問義。不得說浴事。不得笑經語。不得左右顧視。不得手據機上。   受經有五事。當與長老尼共行。去坐六尺。長跪。但得問義。當識句逗。   省師病有四事有親應得省。三人共行。去床六尺。長跪問訊語訖應去不得論事。   夜臥有五事。當頭輸佛。當傴臥不得申腳。不得仰向頻申。不得袒裸自露。不得手近不淨處。   至檀越家有五事。當先到精舍禮佛。次禮師僧優婆夷請乃應入。當報師僧。直視六尺當獨坐床。   止檀越家。有五事不應法。不得至婦女房中語戲。不得至灶下坐食。不得與婢共私語。不得獨至捨後。不得與人共上廁。不得上男子廁上。   入浴室有五事。不得與優婆夷共洗。不得與婢使共洗。不得與小兒共洗。不得取他成事水。不得自視形體隱處。   燒香有五事。不得左右遠視。不得獨與優婆塞共燒香。不得獨與婢使。不掣腳。不得背像。朝起有五事。先當清淨卻著法衣。先禮經像。卻禮師僧。去六尺問訊。卻行出戶。師與語有五事。問經戒義不知當請。若見責當即自悔過。不得覆藏。不得自理。不得惡眼視師。   浣衣有四事。當於屏處當長跪。當棄惡水於屏處。不得於人道徑中。當待燥燥應收。不得令墮地。   行道有五事。當與三人共行。當與大尼共行。若當與優婆夷共行。當視前六尺。當著法衣。師雲。女人受性大出雜態姿。則喜好婬泆無禮。故為女人。今以自覺。得蒙釋迦文佛大恩。普三界開視道地得值法。其有自識本行。歸念佛者少。   佛言。觀見人間。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皆苦無樂。故結戒以訓後生。佛告諸弟子。為道至難。鮮能去家斷絕六情。受佛重戒捐棄愛慾。有其然者少。   佛告諸弟子。汝慎莫妄度沙彌離。女人姿態難保悅。在須臾以復更生惡意。譬如水泡一起一滅。無有常定。能見人根觀其大行。見其宿罪。今以盡度。便得道者急當度之。自非菩薩阿羅漢。不可度尼。   除覲說戒節度。   維那先具捨羅籌香火戒文。淨掃除精舍。卻鳴揵槌。燒香禮佛唄咒願意。咒願鬼子母。各便就坐。整法服叉手靜默。維那便行香火人。各說一偈。維那在戶堣T唱。白衣出除覲布薩竟。三彈指令白衣遠去。莫令聞說戒音聲訖。開戶維那唱言。靜坐除覲默今布薩。亦三過唱訖。便維那捉籌。上座尼前長跪。布薩人與一籌。亦自取訖。便還斂籌。別著一處。還取未布籌。手捉從上座尼前問。誰脫不受籌。未得者便當言未。已得者當默訖竟。維那數籌有幾人。數知少多。維那唱言。除覲等若干人。隨年號月。十五便言十五日。月盡便言三十日。於某州某郡某縣某檀越精舍中說戒。願持說戒功德歸流。大檀越眷屬一切安隱。命過者生天人中增益功德。十方厄難普使解脫。各咒願訖。維那長跪上座尼前。請能說戒人令說戒。復請一人三唄讀經。讀經竟唄。唄訖。上座普咒願。下座尼皆長跪受咒願。維那唱。皆共禮佛禮般若訖。下坐尼皆禮大尼訖。便維那長跪唱言。隨所安。   請說戒讀經人。共別坐一床上。   沙彌尼離戒文   按此戒名。國本宋本及開元錄。皆雲沙彌尼離戒文。丹本即雲沙彌尼雜戒文。今撿正文。諸本皆非。何則。按此譯之離字。與他譯之尼字。但梵音楚夏耳。曾不是沙彌尼之離戒文。亦不是沙彌尼之雜戒文。並乖正文。故今可直雲沙彌離戒文。乃正耳。然無所據。不敢即正。直書其意。以待好古雅正君子焉。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6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No. 1476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唯願世尊哀酬我志!」   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   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爾時佛為淨飯王種種說已,王聞法竟,前禮佛足,遶佛而去。佛以是因緣告諸比丘:「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   諸比丘僉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份,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不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鑞、假鉛、錫假,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槊、弓箭、白鑞、假鉛、錫假、木假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褥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復有作無煙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阱殺、觸殺、毘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無煙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煙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煙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毘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毘陀羅殺也。   「半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咒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毘陀羅殺。   「斷命者,二十九日牛□□祜□□匊□崎礸□□槁□□□崎禰□□□奿□奏□□□□□□□□□s□□□□埤□姁□妙□□□□覷埤□累襾餺□□□導□□□□□□咩□□譯□瑾□邐□諢慼慼慼慼漿V□□□□□□腹慼慼慼獎e□□□穫□Υ悅□□□□□□□□‥□□□邯□□□□□£□騿慼撬S禎□雰□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   「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   「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迦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餘犯同如上說。   「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豬,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獐鹿等,偷賊魁膾,咒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戒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雲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差,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若居士作方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   「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   「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噁心瞋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餘如上說。   「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蟲想用者,亦犯。   「有居士起新捨,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日暮入嶮道值賊,賊欲取之,捨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   「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   「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   「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擽,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擽人令笑。』   「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   盜戒第二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份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輕慢取;三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離本處者,若織物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皮衣物,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毛褥者,一重毛名一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名諸處。居士為他擔物,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移右手著左手,如是身份,名為異處。車則輪軸衡軛,船則兩舷前後,屋則梁棟椽桷四隅及隩,皆名異處。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皆犯不可悔。   「盜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隨水流下,居士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盜心捉木令住,後流至前際,及以盜心沈著水底,若舉離水時,皆犯不可悔。   「復次有主池中養鳥,居士以盜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若舉離池水,犯不可悔。若人家養鳥,飛入野池,以盜心舉離水,及沈著水底,皆犯不可悔。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在樓觀上,諸有主鳥銜此物去,以盜心奪此鳥者,犯不可悔。若見鳥銜寶而飛,以盜心遙待之時,犯中可悔。若以咒力令鳥隨意所欲至處,犯不可悔;若至餘處,犯中可悔。若有野鳥銜寶而去,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待野鳥時,犯小可悔。又諸野鳥銜寶而去,諸有主鳥奪野鳥取,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犯不可悔;若待鳥時,犯中可悔。餘如上說。又諸有主鳥銜寶物去,為野鳥所奪,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餘亦同上。   「若居士蒱博,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犯不可悔。   「若有居士以盜心偷舍利,犯中可悔;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師。』清淨心取者,無犯。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犯不可悔,計直輕重。   「夫盜田者,有二因緣,奪他田地:一者,相言;二者,作相。若居士為地故,言他得勝,若作異相,過分得地,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有諸居士,應輸估稅而不輸,至五錢者,犯不可悔。復有居士至關稅處,語諸居士:『汝為我過此物,與汝半稅。』為持過者,違稅五錢,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異道,使令失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若稅處有賊及惡獸或飢餓,故示異道,令免斯害,不犯。   「又有居士,與賊共謀破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盜無足眾生者,蛭蟲於投羅蟲等,人取舉著器中,居士從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選擇如上。盜二足、三足眾生者,人及鵝、雁、鸚鵡鳥等,是諸鳥在籠樊中,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   「盜人有二種:一者,擔去;二者,共期。若居士以盜心,擔人著肩上,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過二叟步,犯不可悔;餘皆如上說。   「盜四足者,像、馬、牛、羊也。人以繩繫著一處,以盜心牽,將過四叟步,犯不可悔。若在一處臥,以盜心驅起,過四叟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牆壁籬障內,以盜心驅出過群四叟步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盜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時,我當盜取。』發念之機,犯中可悔。若殺者,自同殺罪,殺已取五錢肉,犯不可悔。   「復有七種: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輕物,犯中可悔。   「又有七種:一者,己想;二者,同意;三者,暫用;四者,謂無主;五,狂;六,心亂;七,病壞心。此七者,取物無犯。   「有一居士種植蘿蔔,又有一人來至園所,語居士言:『與我蘿蔔。』居士問言:『汝有價耶,為當直索?』答言:『我無價也。』居士曰:『若須蘿蔔,當持價來。我若但與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與我耶!』主曰:『吾豈得與汝!』客便以咒術令菜乾枯。迴自生疑:『將無犯不可悔耶?』往決如來。佛言:『計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莖、葉、華、實皆與根同。』   「有一人在祇洹間耕墾,脫衣著田一面。時有居士四望無人,便持衣去。時耕者遙見,語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聞,猶謂無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隨後捉之,語居士言:『汝法應不與取耶?』居士答言:『我謂無主,故取之耳!豈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將無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諮質此事。佛知故問:『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謂言無主。』佛言:『無犯。自今而後取物者,善加籌量,或自有物,雖無人守而實有主者也,若發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滿五錢者,犯中可悔,取而滿五錢,犯不可悔。』」   婬戒第三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淨惡業。是中犯邪婬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   「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婬,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婬,犯中可悔。   「若優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於中行邪婬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   「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   「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婬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婬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   「若優婆塞共婬女行婬,不與直者,犯邪婬,不可悔;與直,無犯。   「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婬,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   「若優婆塞自受八支,行婬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   「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妄語戒第四   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向、羅漢。』者,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須陀洹乃至向須陀洹。若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無色定、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薜荔毘捨闍、鳩槃荼、羅剎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   「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亂不覺語者,無犯。」   酒戒第五   佛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是處有惡龍,名菴婆羅提陀,兇暴惡害,無人得到其處,像、馬、牛、羊、驢、騾、駝駝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   長老莎伽陀,遊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波提,過是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名菴婆羅提陀,兇暴惡害,人民、鳥獸不得到其住處;秋穀熟時,破滅諸穀。聞已,乞食訖到菴婆羅提陀龍住處泉邊樹下,敷坐具大坐。龍聞衣氣,即發瞋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瞋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復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復雨雹,莎伽陀即變雨雹作釋俱□、髓餅波波羅□。龍復放霹靂,莎伽陀變作種種歡喜丸□。龍復雨弓箭、刀槊,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花、波頭摩花、拘牟陀花。時龍復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花瓔珞、瞻蔔花瓔珞、婆師花瓔珞、阿提目多伽花瓔珞。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如是現德已,不能勝故,即失威力光明。長老莎伽陀知龍力勢已盡,不能復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兩眼出已,從鼻入,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   爾時龍見如是事,心即大驚,怖畏毛豎,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歸依佛。」龍言:「我從今歸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是龍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便不復作如先兇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所,秋穀熟時,不復傷破,如是名聲流布諸國。   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折伏令善,諸人及鳥獸得到龍宮,秋穀熟時不復破傷。因長老伽莎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傳請之。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長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為辦名酥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門噉是名酥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是莎伽陀不看飲。飲已,為說法便去,過向寺中。爾時間酒勢便發,近寺門邊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缽、杖、油囊、革屣、鍼筒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   爾時佛與阿難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座床,辦水,集僧。阿難受教,即敷座床,辦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丘:「曾見聞有龍,名菴婆羅提陀,兇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像、馬、牛、羊、驢、騾、駝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穀。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上。」   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聞者言:「聞,世尊!」佛語比丘:「於汝意雲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佛種種呵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穀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花果,用種種子、諸藥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穀酒,咽咽犯罪;若飲酢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噉麴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噉酒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澱,隨咽咽犯;若飲似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皆不犯。」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7 佛說戒消災經   No. 1477   佛說戒消災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衛國。   爾時有一縣,皆奉行佛五戒、十善,一縣界無釀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遠賈販,臨行父母語其子言:「汝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受教而行。往到他國,見故同學、親友相得歡喜。將歸,出蒲萄酒,欲共飲之。辭曰:「吾國土奉佛五戒,無敢犯者,飲酒後生為人愚癡,不值見佛。且辭親行,父母相誡,以酒蒸仍違教犯戒,罪莫大也。知識區區,別久會同,心雖悅喜,不宜使吾犯戒,違親教也。」   主人言:「吾與卿同師,恩則兄弟,吾親則是子親,父母相欽,豈可違之!若吾在卿家,必順子親。」事不獲已,乃聽飲之。醉臥三日,醒悟,心悔怖懼。   事訖還家,具首於親,父母報言:「汝違吾教,加復犯戒,亂法之漸,非孝子也。無得說之,為國作先。」便以所得物逐令出國,無宜留此。   子以犯戒,為親所逐,乃到他國,住客舍家。主人所事三鬼神能作人,現對面飲食、與人語言。主人事之,積年疲勞,居財空盡,而家疾病、死喪不絕,患厭此鬼,私共論之。   鬼知人意而患苦之,鬼自相共議:「此人財產空訖,正為吾耳,未曾有益,令相厭患。宜求珍寶以施與之,令其心悅!」便行盜他方國王庫藏好寶,積置園中,報言:「汝事吾歷年,勤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饒富,此乃快乎?」主人言:「受大神恩。」鬼曰:「汝園中有金銀,可往取之,方有大福,令得汝願。」主人欣然入園,見物奇異,負摙歸捨,辭謝受恩:「明日欲設飲食,願屈顧下。」施設餚饌皆辦,鬼神來詣門,見捨衛國人在主人捨,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請還:「今設微供皆已辦具,大神既已顧下,委去何為?」神曰:「卿捨尊客,吾焉得前。」重複驚走。   主人還歸坐自思惟:「吾捨之中,無有異人,正有此人耳!」即出語言,恭設所有,極相娛樂,飲食已竟,因問之曰:「卿有何功德於世?有此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說佛功德、五戒、十善;實犯酒戒,為親所逐,尚餘四戒,故為天神所營護,卿神不敢當之。主人言:「吾雖事此神,久厭之,今欲奉持佛五戒。」因從客受三自歸、五戒、十善,一心精進,不敢懈怠。問佛所在,可得見不?客曰:「佛在捨衛國給孤獨園中,往立可見。」   主人一心到彼,經歷一亭,中。有一女人端正,是噉人鬼婦也。男子行路迥遠,時日逼暮,從女人寄止一宿,女即報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問曰:「用何等故,將有意乎?」女人報曰:「吾已語卿,用復問為?」男子自念:「前捨衛國人,完佛四戒,我神尚為畏之乃爾,我已受三自歸、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懼乎!」遂自留宿。噉人鬼見護戒威神徘徊其旁,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   明日男子進路,見鬼所噉人骸骨狼藉,衣毛為起,心怖而悔,退自思惟:「我在本國,家居衣食極快足用,空為此人所化,言佛在捨衛國,未睹奇妙,反見骸骨縱橫,惡意更生。」自念不如還彼女人,將歸本土,共居如故,不亦樂乎。即時迴還還至亭所,因從女人復求留宿。女人謂男子:「何復還耶?」答曰:「行計不成,故迴還耳,復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噉人鬼,方來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去,心更迷惑,婬意復生,不覆信佛三自歸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無復護之。鬼得來還,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甕中,鬼聞人氣謂婦言:「爾得肉耶?吾欲噉之。」婦言:「我不行。何從得肉?」婦問鬼:「卿昨夜何以不歸?」鬼言:「坐汝所為而捨尊客宿,令吾見逐。」甕中男子踰益恐怖,不復識三自歸意。婦言:「卿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為汝捨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於今不安,故不得肉。」婦聞默喜,因問其夫:「佛戒雲何悉所奉持?」鬼言:「我大飢極,急以肉來,不須問此,此是無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說也。」婦言:「為說之,我當與卿肉。」   鬼類貪殘,欲食無止,婦迫問之,因便為說三自歸、五重戒:一曰慈仁不殺;二曰清信不盜;三曰守貞不婬;四曰口無妄言;五曰孝順不醉。鬼初說一戒時婦輒受之,五戒心執口誦,男子於甕中識五戒,隨受之。天帝釋知此二人心自歸佛,即選善神五十人,擁護兩人,鬼遂走去。   到明日,婦問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識佛。」婦言男子:「昨何以迴還?」答曰:「吾見新久死人骸骨,縱橫恐畏,故屈還耳。」婦言:「骨是吾所棄者也,吾本良家之女,為鬼所掠,取吾作妻,悲窮無訴,今蒙仁恩,得聞佛戒,得離此鬼。」婦言:「賢者今欲到何所?」男子報言:「吾欲到捨衛國見佛。」婦曰:「善哉!吾置本國及父母,隨賢者見佛。」便俱前行,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問訊:「諸賢者從何所來,欲到何所?」答曰:「吾等從佛所來。」問言:「卿等已得見佛,何為復去?」報言:「佛日說經,意中惘惘故尚不解,今還本國。」   兩賢者具說本末,以鬼畏戒,高行之人,意乃開解,俱還見佛。   佛遙見之,則笑,口中五色光出,阿難長跪:「佛不妄笑,將有所說。」佛語阿難:「汝見是四百九十八人還不?」對曰:「見之。」佛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師,來見佛者,皆當得道。」五百人至佛所前,為佛作禮,一心聽經,心開意解,皆作沙門,得阿羅漢道。   佛言:「犯酒戒者,則是客舍主人,與此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也。世人求道,要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爾乃解耳。」   佛說經竟,諸比丘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戒消災經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8 大愛道比丘尼經   No. 1478   大愛道比丘尼經捲上   附北涼錄   爾時佛遊於迦維羅衛釋氏精盧。與諸大比丘眾俱。是時大愛道裘曇彌。行到佛所。稽首作禮遷住一面。叉手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欲出家為道。佛言。且止裘曇彌。無樂以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憺然。無邪念欲。心與空寂為娛樂。時大愛道。即復求哀言。如是行者為可不乎。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不肯聽之。便復前作禮遶佛而去。去後未久。佛與諸大比丘俱。從釋氏精盧行入迦維羅衛。時大愛道。聞佛從諸弟子來入國中。心大歡喜。即行到佛所。叉手前稽首。禮佛足下卻坐。須臾起長跪叉手。前復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使得無上正真之道。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如是樂欲出家為道。佛言。止止裘曇彌。無樂以母人入我法律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憺然。無邪念欲。心與空寂為娛樂。時大愛道。即復求哀言。如是行者為可不乎。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復不肯聽之。前後作禮遶佛而去。自感愁毒悔過悲哀。淚出不能自止。自念。作女人情態罪患乃當如是。即便作大願。願一切諸菩薩及人非人。莫復更此女人想態也。今要當求佛。盡形壽終不懈倦。佛時與大比丘留止是國。避雨三月補納成衣已著衣持缽出國而去。大愛道即與諸老母等。俱行追佛。佛轉到那和縣頓止河上。大愛道便前稽首作禮遷住。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如是樂欲出家為道。佛言。止止裘曇彌。無樂令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憺然。無邪念欲。心與空寂為娛樂。時大愛道。即復求哀言。如是行者為可不乎。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復不肯聽之。便復前作禮遶佛而去。退住於外門被弊敗之衣。踱跣而立。淚出如雨。面目顏色垢穢流離。衣服污塵身體疲勞。歔欷悲啼不能自勝。自悔恣態惡有八十四。迷亂丈夫使失道德。佛知深諦實如是審。天下男子。無不為女人所惑者。甚難甚難。我今用是態欲故。要當潔己不敢厥廢也。唯子當度母耳。終不失子本願也。賢者阿難。見母大愛道如是不樂。即問言。裘曇彌。何因著弊衣踱跣。面目流離身上蒙塵。疲勞悲涕乃爾耶。大愛道答言。賢者阿難。今我用母人。故不得受佛法律。是故自悲傷耳。阿難言。止止裘曇彌。且自寬意。莫復悲懷乎。待我今入當向佛說是事。令母得安隱。使母歡喜。大愛道報言。阿難。唯賢者當見過度使得成立。賢者阿難即入。叉手長跪稽首佛足下。三自歸命。前白佛言。我從佛聞。母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今大愛道。以至心欲受佛法律。其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自審欲態。深知已諦。今欲出家為道。願佛許之。佛言。止止阿難。無樂使母人入我法律為沙門也。所以者何。必危清高之士故。譬如阿難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者。當知其家欲微矣。為已弱衰。不得大強盛也。今使母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法地清淨梵行不得久住也。復譬如稻田禾稼且熟而有惡露災氣。則令善穀傷敗。令使母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法地清淨梵行大道不得久興盛。何以故。阿難。復譬如好良田持蒺□種散其中。必敗良田。今使母人入我法。譬如是。母人入我法律中者。無有成我法時。但猗我法欲壞敗清淨梵行。使墮欲中立罪之根耳。阿難復言。今大愛道。多有善意於佛。佛初生時乃自育養至於長大。皆從大愛道善樂之德也。佛言阿難。有是。大愛道信多有善意。於我有大恩。我生七日而母亡。大愛道育養我至於長大。今我天上天下最尊。自致作佛。號名如來無上正真覺。亦念多有恩德於我。我念大愛道其恩大重。大愛道。但由是恩故。得來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又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不復疑苦。不復疑習。不復疑盡。不復疑諦。乃成其道成其信。成其禁戒。成其名聞。成其佈施。成其智慧。亦能自禁制。不殺生。不盜竊於他人。不婬姪於女欲。不妄語證人罪。不飲酒迷亂。如是阿難。正使人終身相給施與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因緣醫藥。不及此恩德也。億百千分也。佛告阿難。假使母人欲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當盡形壽學而持之。自紀信解專心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其已能如是者。可得入我法律戒中也。何謂為八敬。一者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戲故輕慢之。調欺咳笑說不急之事。用自歡樂也。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門勞精進乎。今日寒熱乃爾耶。設有是語者。便為亂新學比丘意。常自恭敬謹敕自修。勸樂新學遠離防欲憺然自守。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設相與並居同止者。為不清淨。為欲所纏。不免罪根。堅當自製明斷欲情憺然自守。四者三月止一處自相撿挍。所聞所見當自省察。若邪語受而不報。聞若不聞。見若不見。亦無往反之緣憺而自守。五者比丘尼不得訟問自了。設比丘以所聞所見。若比丘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自現其欲態也。當自撿挍憺而自守。六者比丘尼有庶幾於道法者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但得說般若波羅蜜。不得共說世間不急之事也。設說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為道也。是為世間放逸之人耳。深自省察憺而自守。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法律之戒。當半月詣眾僧中自首過懺悔。以棄憍慢之態。今復如是自恥慚愧。深自省察憺而自守。八者比丘尼雖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當以謙敬為作禮。是為八敬之法。我教女人。當自束修不得踰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假令大愛道。審能持此八敬法者。聽為沙門。賢者阿難受佛語已。以熟諦思惟深而且要。便起作禮而出。報大愛道言。裘曇彌。勿可復愁憂也。已得捨家之信。去家就道。亦甚安隱矣。佛說。女人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但當終身勤意學而行之耳。持意當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爾時阿難。便一一為母說佛教敕八敬之事言。能如是者。可得入佛法律。於是大愛道。聞是語即大歡喜而言。唯諾阿難。聽我一言。譬如四姓家女。沐浴塗香衣被莊嚴之事。而人復欲利之。如是寧當益安隱不。對曰無不安隱也。復以好華香珍寶結為步瑤。持與女人。豈不愛樂頭首受乎。今佛所教敕八敬法者。我亦觀心。願以頭頂受而行之。遂樂所業萬不惟恨。自約如是無不悅豫。   爾時佛便授大愛道十戒為沙彌尼。沙彌尼奉戒者。斷之根也。不得殺生禽獸蟲蛾斫樹生折草華。終無害心。不得盜不得偷。不得貪人財物。或娛色慾。軟細語言令人迷亂。貪得佈施以為家業。此利墮貪盜之中。比丘尼當慎莫豫也。   爾時大愛道。便受十戒為沙彌尼。何等為十戒。為賢者道。當以慈心不起毒意。盡形壽不得殘殺群生傷害人物。常念所生當慈念之。精進行道。欲度父母及一切人。慎無溫訟求直害彼。蜎飛蠕動蚑行之類。一不得傷害。恆欲濟生慈心於道。及見殺者為其墮淚。聞聲不食。常當悲哀之。自誓婬欲之根。乃致是哉乎。作是得是不與他人。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二者盡形壽不得偷盜。不得貪財。買賤賣貴圭合銖兩。一不得欺人。心存於道靜志自守。口不教人買使奴婢借倩僮客。或人惠施財寶及男子衣被。一不得取。若受者為不清淨。是為勃亂。不得服飾衣珍寶之衣。不得著珠環瓔珞。不得坐高床幃帳之中。若有此想為不清淨。衣取蓋形。莫用文采。飯取充口。立其四大。莫著味。積穢惡寶人與莫受。惡從何得前耶。若設受者為不清淨。為人說經。前歎罪惡地獄之患。賢者當知。天上之福不可稱量。違說世間生死之事也。若設佈施者。寧就斬手不取非財也。寂然自守堅離色慾。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三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婬。不得畜夫婿。不得思夫婿。不得念夫婿。房遠男子禁閉情態。心無存婬。口無言調。華香脂粉無以近身。常念欲態垢濁不淨。自念婬惡萬事百端。寧破骨碎心焚燒身體死死無婬。非婬姪而生。不如守貞潔而死。婬姪之態。譬如須彌山。溺在海中無有出期。婬姪之欲。沒在泥犁中。甚於須彌山。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四者沙彌尼。盡形壽至誠有信。心直為本。口無二言。不得兩舌說道姦非。不得惡罵詈中傷他人。妄言綺語前譽後毀證入人罪。不得誹謗於他人。是不是好不好。徐語惟正乃宣。不正無宣也。若人說法一心聽之。思念要義意以為慶。大士處世。斧在口中。所以殺身皆由惡言。恣心快語乃致禍患。撿身口意災當何緣。智者所達自守節一心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五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飲酒。不得嘗酒。不得嗅酒。不得粥酒。以酒飲人。不得言有欺藥酒。不得至酒家。不得與酒客共語言。夫酒為毒藥。酒為毒水。酒為毒氣。眾失之原眾惡之本。殘賢毀聖敗亂道德。輕毀致災立禍根本。四大枯朽去福就禍。靡不更之。寧飲煬銅。不飲酒味。所以者何。酒令人失志迷亂顛狂。令人不覺入泥犁中。是故防酒耳。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六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乘車馬輿快心恣意可口罵詈咒咀自可。不得戲故五歲男兒。不得引掌觸雄畜生。不得撾捶雄畜生。不得摸□□□□□□□□梱□漶樁k□□□褻姩□□□□□□□穠□龍□□□埤□□祅樂餺□送□穰□□訇□□□□□□裀□□□西□□□祰□□□練麗□摜薄慼慼慼   七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采畫。不得金縷繡。不作織成衣與他人。不得坐高床上低帷而坐。不得照鏡自現其形相好不好。不得施床襜衣。不得倨床而吟。不得大笑而語。不得高聲大語。語時當軟聲。不得彈琴手執樂器。不得歌舞自搖身體。不得顧視而行。不得邪視而行。不得市買百姓諍欲利害使人誹謗。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八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學習巫師不得作醫蠱飲人不得說道日好日不好。占視吉凶仰觀歷數。推布盈虛日月薄蝕。星宿變殞山崩地動。風雨水旱占歲寒熱。有多病疾一不得知。不得論說國家政事。某國強某國弱。某國人健某國人劣。可出軍行師攻伐勝負。可得財利以為家業。不得道說某家富樂某家貧苦。不得相人某相富某相貧。不得行伐生樹自治屋室。不得自手折生華以散佛上。若人持華來上佛應受。當為三反咒願。當愍傷於人。此華化華耳。不得久立。一切人亦復如化。皆從女人生形。而不久立。坐之苦痛。生老病死更相哭弔。憂惱意亂。善神日遠邪鬼復嬈。身當復死。是以如化而不久立。有犯斯者非沙彌尼也。   九者沙彌尼盡形壽男女各別不得同室而止。行跡不與男子跡相尋。不得與男子同舟車而載。不得與男子衣同色。不得與男子同席而坐。不得與男子同器而食。不得與男子染作采色。不得與男子裁割作衣。不得與男子浣濯衣服。不得從男子有所求乞。若男子進貢好物。當重察觀之。當遠嫌避疑慎所思名。不得書疏往來。假借倩人使。若有佈施亦不宜受。若欲行者必。須年耆。慎莫獨行。行必有所視。視設見色為不清淨。不得別行。獨止一室而宿也。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十者沙彌尼盡形壽身不犯惡。口不犯惡。心不犯惡。言行相應。非賢不友非聖不宗。何以故。非賢不友也。夫賢者心無起滅故。何以故。非聖不宗也。夫聖無縛著之色。滅斷種姓貪垢已盡故。不宗不孝之子。屠兒賊寇嗜酒之徒。志趣邪冥履行兇危。慎莫交遊往來。往來者與之滓濁毀損道行。堅當自持無大笑戲調。不得奔走著長者前。不得仰頭而行。不得數與國王相見。若道街裡有伎樂。不得攀垣牆視之。不得倚壁而視。不得交腳而坐。不得展腳而坐。不得伏坐上而語。常當自羞恥女人惡露。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爾時比丘尼裘曇彌。受佛十戒。一一不失。如十戒行之。無有漏缺。常在佛左右。遂爾三年。聰明智慧博覽眾經。歡喜不亂志如大山。心端意正平直無邪。恆自愍傷及一切人。蜎飛蠕動蚑行之類。莫不悲歎。勸化善法終離惱患。三年之中未常短愆。復還詣佛稽首陳情。叩頭悔過靡所不言。佛有慈慧告訴罪患。以見成立以脫惡愆。萬不惟恨。願啟一言。十戒便止。復有殘餘十戒。微少不足設心。願告異戒令心酸勤。當學問無有懈慢。當如法律行菩薩焉。   佛告比丘尼裘曇彌。汝行十戒如法者。有大戒名具足。真諦行之疾得作佛。凡有五百要事。若且復行十事可得道場。若不能行者不得至。終不能得是大具足戒也。爾時裘曇彌。見佛說是語。大歡喜。前以頭面著地。稽首禮佛足下。卻長跪叉手。白佛言。受恩使復受十戒之慧。佛告沙彌尼。已作沙彌尼。依其法律。奉行十事。可疾得入。何等十。一者常有慈心。內外清白無傷害意。二者思念佈施無愛慳惜。不畜餘遺無竊盜意。三者常自淨潔。靜志自守無婬邪垢。四者常當至誠。口無異言。五者常當自清淨。終離蜜酒無醉亂意。六者常自守志。無惡口罵人。七者常謙卑。無貢高坐珍寶高床。八者常持齋日中乃食。九者常持等心無嫉妒意。十者當觀菩薩及諸師如視佛想。心常柔軟無瞋怒意。是為沙彌尼十事法律也。   沙彌尼復有十事法。何謂為十。一者當敬佛至心無邪。持頭腦著地。常自懺悔宿世罪行惡。二者常敬法心存於道慈孝於經。三者常敬於僧心平不廢至誠有信。四者晝夜事師心不懈惓如事佛。五者視一切眾生。心皆平等如自視其師。六者還自視諸沙彌尼。心敬愛之如視父母。七者視一切悉以等心。如視兄弟姊妹。八者視一切畜獸。心愍傷敬愛。如視夫主兒子。九者視一切置心樹草木芭蕉。敬之視之無厭如視身。十者當念十方天下蠕動蚑行勤苦不可言。是為沙彌尼十事法律也。   沙彌尼事師。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當敬於師常附近之如法律行。二者當如師教常當和順。三者常當早起勿後師起。自敬其心勿令師呼。四者常誠信於師心直有實。五者慈孝於師。心存左右不去食息。六者若行國中見怪異之事。當啟語師問其變異。七者從師受經。當端心至實。身心口意無差特如毛髮。八者師設使行所至到。當疾去疾來還。設有人問。沙彌尼汝師在不。當默然而去。不當共相應和也。九者設有過惡。尋當疾向師首過言無狀。十者一切當信向師。若聞人說師即當呵之。是為沙彌尼十事法律。行之得道。佛言。已說沙彌尼十戒。復說行十事具足。無毛髮之缺。可師意無增無減。一心持之。時沙彌尼裘曇彌。即頭腦著地作禮而去。   爾時裘曇彌。自檢挍奉持十行事。無一缺減行。如中事一心行之。終無差特。意無退轉。精進誠感應時。佛知沙彌尼至誠有信。佛語阿難。汝見是沙彌尼瑞應百鳥侍之不也。阿難對曰。蒙佛恩。時沙彌尼復來到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須臾前叉手頭腦著佛足下。復白佛言。佛道恩慈多所過道。前受佛十戒為沙彌尼。次行十事悉具足。不審如行不也。佛言。大愛道。汝自當知之。大佳耳。大愛道復白佛言。人命無常恍惚之間。如大愛道輩。旦日當過去。恐不及佛時。願佛愍念。授我大戒。令至無上之覺一切蒙度也。   佛告沙彌尼裘曇彌。汝欲受具足戒大善。爾時大愛道便更正衣服。叉手作禮遶佛十匝卻住一面。爾時佛便授大愛道裘曇彌大具足戒。為比丘尼奉行法律。遂得應真道。且睹生死本際。所見已諦。眼能徹視。耳能通聽。鼻能禪息。心知他人意所念。身能飛行。然後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俱。行詣佛賢者阿難。而問言。阿難。是諸長老比丘尼。受大戒皆已久矣。勤修梵行且已見諦。雲何阿難。甫當使我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作禮也。阿難言。小住且待。須我問之。須臾阿難即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大愛道比丘尼言。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以見諦。雲何甫使當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作禮也。   佛言。止止阿難。當慎此言。勿得說。是汝所知。何以薄少也。汝尚未知一焉能知二。汝所知似不如我知諦耶。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外諸梵志及諸居士。皆當以衣被用持佈施。以頭腦著地求哀於諸沙門。當言。賢者有淨戒志。願以足行此衣上。令我長夜得其福德。不可稱量皆從心計。如其所願皆得其證。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皆當解髮布地。以頭腦著地。求哀於諸沙門。皆言。賢者有淨戒聞慧之行。願以足行此髮上。令我長夜身得安隱福德。無量。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當豫具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因緣醫藥賑給。願諸沙門當自來取之。使我國土人民無啼哭者。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奉事諸沙門。當如事日月。當如事天神。過踰於外道異學者上。沙門亦清淨不可沾污。如摩尼珠。若國中有沙門者。國中常安隱。勝於餘國土。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佛之正法當住千歲興盛流布。歸留一切悉蒙得度。今以女人在我法中為沙門故。當除減五百歲壽法消衰微。所以者何。阿難女人有五處。不得作沙門。何等為五處。女人不得作如來至真等正覺。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女人不得作第七梵天王。女人不得作飛行皇帝女人不得作魔天王。如是五處者。當皆丈夫得作為之尊。丈夫得作佛。得作轉輪聖王。得作天帝釋。得作魔天王。得作梵天王。得作人中王。如是阿難。諸女人譬如毒蛇。人雖取殺之。破其身出其腦。是蛇以死。復有人見之。心中驚怖。如此女人雖得沙門。惡露故存。一切男子為之迴轉。用是故。令一切人不得道。佛言。如是女人。政使作沙門持具足戒。百歲乃至得阿羅漢故。當為八歲沙彌作禮。何以故。沙彌具足亦得阿羅漢。身中能出水火。以足指按須彌山頂。三千大千國土皆為六反震動。如是女人雖得阿羅漢道。不能動搖一鍼大如毛髮也。雲何阿難。女人坐貢高。以陰不淨。以倰男子。用是故不得道也。佛言。夙夜不學。目無所見。動入罪中。宛轉益深自沒其體。其亦苦辛往而不反。投命太山地獄之罪。難可堪任。生時不學死當入淵。老不止婬塵滅世門。呼吸而盡何足自珍。能自改悔守身良真。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貧。常多疾病面目萎黃。行步須人臥亦不安。甫能自悔深遠之端。今入我法律。得全人身。卻後無數亦得自然。   爾時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聞佛說經如是。皆大愁憂不樂。淚下如雨。前頭面著佛足下。白佛言。如是女人為不可度耶。佛報言。有女人作沙門。精進持戒具足無缺減。不犯如毛髮。現世得化成男子身。便得無量決得作佛。無所罣礙自恣所作。若所求者皆可得。大愛道裘曇彌比丘尼。復問佛言。寧有比乎。佛言有。乃前過去佛時。有女人持金花散佛上佛即授決。卻後如恆沙數劫。當得作佛。號名金花佛。其女人名恆竭優婆夷。受決已大歡喜。踴在虛空中。化成男子身。時我上佛華五莖。佛亦授我決。卻後無數劫。當得作佛號字釋迦文。今我身是也。我為釋迦文佛時。爾時恆竭優婆夷來生我國土。為女人身。號字須摩提。誰能當此慧為文殊師利瑞應故。化成男子。為作八歲沙彌。如是分明當勤精進。可得無上正真之道。佛言。復有明比前過去迦葉佛時。國王家有七女人。從生至長大。不樂綺飾。六情斷滅無餘垢欲。行觀死人。分別身中惡露。愁悲不樂。乃徹第七梵天。時第二釋提桓因來下問訊之。欲求何願乎。吾皆能得之。時七女各各說願。乃願摩訶衍不可思議事。爾時釋提桓因了不能得是願。天神語之。迦葉佛近在此。可往問之也。七女即從諸女人。共到佛所。稽首佛足下。釋提桓因叉手白佛言。七女願如是我不能得之。願佛開解之使得安隱。佛言。如是七女前過去佛時。世世作功德。今得生國王家。當得受決此願。阿羅漢辟支佛尚不能及知。何況諸天釋梵也。爾時七女踴躍歡喜。踴在虛空中。皆成男子身。卻後亦當受決。當得作佛。今大愛道輩。常行大慈大悲。卻後亦當成男子受決作佛。大愛道聞佛說是語。頭腦著地作禮而去。   大愛道比丘尼經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8 大愛道比丘尼經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   附北涼錄   爾時大愛道。及長老比丘尼。語阿難言。如是佛以為授我決已。願佛當復授我法律。入出房室。行步威儀。止住處所。檀越請食之法。入禪思之慧。大行小行之禁。願樂欲聞。當奉行之。賢者阿難言。且待。我須臾入白之。阿難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大愛道裘曇彌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言。佛以為授我決。以其恩無量。願佛復授我法律。入出房室。行步威儀法則。止住處所。檀越請食之法。入禪思之慧。大行小行之禁。願樂欲聞當奉持之。佛言阿難。是法律大重甚難甚難。能持者自然成男子身。可得作佛。賢者阿難即出語大愛道比丘尼。佛說法律。大重甚難甚難。持之疾得作男子。可得作佛。大愛道歡喜。即禮阿難而去。   佛告比丘尼。出家求道滅斷陽欲。陰氣已盡。既隆勸進建立大乘。修恂道德精修佛戒。行如佛行住如佛住。視如佛視無以虛危捐除俗網正修進度。可勉女身受金剛志。作福一日受無量德。無以綺飾幽妙之姿。育養媚色迷惑丈夫。自纏入罪十死有餘。不念道法專作罪根。思之思之慎莫復婬。積功累德可得全身。是為比丘尼立德之本法也。   比丘尼以捨家立法。當如法行如法立德。如法立志如法立行。卻情慾態心常良潔。滅除妖惑。入深微妙之法。□□□禳埤□娃□□楈□□□□□□□茵妻孌梗□規檢□蓼□□□□□夾□□□□□□□妍襮槫□□□□□□□訇□□穠偽鞢慼慼撞說慼慼慼慼樂禳慼慼慼慼j□□□榵□辰□駔玲□穢□幘□□□□□□□Ыf□□□□馱□□□□□□□□□□魽摯f□□妍襮模□□驖□□稫覃□橁□□□□□蓼□□□□□礹□□□□   比丘尼已受具足戒有三法。何等為三。一者常供養於佛。無有懈惓心。常用大悲大慈救濟眾生。二者常敬慎於法行無失宜。直言至誠所說常諦。依按法律不以憍慢。三者當敬比丘僧。視之如見佛。至心恭敬是為三尊也。敬之得道終離惱患。不更三處自然生天。莫不離欲其福永安。是為比丘尼立德之本也。   比丘尼已受具足戒。有三事。何謂為三。一者自念惡露不淨潔。二者自念多欲。妖惑一切人。皆令意亂。三者自念多恣態。嬈亂正法皆令敗壞。自謂姝好天下無雙。不知罪至欲來纏身。是為比丘尼觀欲之本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當如法行當如法食。有三事。一者不得與比丘僧共會坐而食。二者不得與優婆塞共會坐食。三者不得貪持食用啖年少優婆塞也。是為比丘尼食法也。比丘尼若檀越請食。不得受宿請。何以故。有宿昔思想故。受請即當進道。不得留遲。若失一時。不應復往也。違時行者。是為犯盜食。為犯禁法。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詣檀越家。當大小更相撿挍行。當低頭直去。不得在右顧視戲笑直行也。若於道上見大比丘若沙彌平等觀之。當直作禮而去。不得與相視顏色。若視顏色者。心為不淨。亦不得問訊起居。欲至何所。設相問訊者。必有情態起。何以故。用心意識想故。雖不得交其心亂矣。正爾為兩墮已。若有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當先淨心無餘結恨。靜修齋戒無缺如毛髮。心思經道無懈怠意。當自洗心無起滅意。常有慈心無瞋怒意。是為比丘尼。為行大慈食也。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當如法食。若時到當食。上坐當令下坐皆起。呼檀越來各布香訖。三偈禮佛訖還坐。檀越下手巾竟下食訖。悉平等乃咒願達嚫而食。食不得有聲。不得左右顧視也。不得含飯而戲笑。亦無含飯而語。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受檀越食訖。上座當教語下坐。各出澡手漱口還坐。各說一偈訖乃辭去。行當低頭視地。不得過三尺。口誦咒願徐徐安詳而行。行不得踰地而行。不得跳地而行。不得雙腳而行。不得一腳而行。不得搖頭行。不得搖身行。不得掉兩臂行。不得跳尻行。不得邪身行。不得語笑行。不得與男子並行。不得與男子語行。不得與男子笑行。行當如佛行。住當如佛住。視當如佛視。語如佛語。不得高足行。不得奔走行。不得遲行。不得卑足行。行應舉足足去地三寸半。應三為一步。還到塔寺當禮佛。禮佛竟還室。禮經像自懺悔惡露不淨。今食檀越某食。當使十方天下人非人無女之態。檀越家門現世得安隱。早得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具足一切蒙度。得福無量皆發大道意等正覺乘。作是願者。乃是比丘尼耳。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受檀越食訖。還歸入室靜修厥德。學六度無極。共相撿敕絕欲情態。無有沾污意在空寂。無餘結縛志淨如是。可疾得道。若無請者。自頭其食亦無驚怪。今日無食非道不言。非時不食過日中後。無得行來經於街裡。過中之後一不得復食。深密在室經行如法。有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比丘尼入室。有十三事法。何等為十三事法。一者常當自念惡露不淨。迷惑於人純纏罪根。不能自勉二者常當自念過惡。不能自還。三者常當自念罪原。深不能自出四者常當自念多婬欲態。不能自淨。五者常當自念婬欲。乃亂清淨道志。不能自拔。六者常當自念破壞道意。不能遠離。七者常當自念心。如水中船多欲載人。忽然沒水中。盡亡其人不能自全。八者常當自念。口舌丹赤迷惑人心。心亂意惑目無所見。九者常當自念。身體是錦綵之囊。用盛臭屎表甚姝好。其人利之近之必污。不淨流出臭不可當。十者常當自念態惡妖治姿。則貢高自快欲動人心。十一者常當自念弱態。欲令人哀之。不能自止。十二者常當自念。受女人形為欲態自纏不能自免。十三者常當自念恃怙。惡露不淨不能自解。是為入室十三者。匿事真為極大罪。若有勇猛□□r□□□□□□□□□□□□□□□□□禪□□□□□□□□□□□□□馳奾□_□騩□□□□□□□淪倒r□祭□□□鶴覕奭裀□散□□飀□延漶慼慼撰q穠詙□飀□楏量禖□□□□□□□□□璉綠□□□誇□□飀□□□□□櫚□□□□   比丘尼入室。有四事法。何等為四。一者當自伏意。無起滅心。心存於道。二者當自撿挍心。常束修志存於法。三者當自念惡露欲滅意患。無放逸心自捐睡臥。謹敕修身不自憍恣約己自守。四者當建立戒法。使眾人樂從無猗著佛法放縱其心。迷亂色慾。或於清淨道士。妖冶自媚求豫聲名。令人墮墜遭值凶患。當自慎護眾獲大安。有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有四事法。何等為四。一者當直低頭而前。不得左右顧視有所比像。二者不得欬唾室中淨地及四壁。三者不得卻踞所止床。不得傍臥床上。不得伏床上。不得偃臥床上。四者不得背所止床立。不得背經像立。不得背火立。是為。比丘尼入室四事。諦自挍計可得自然。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有四事法。何等為四。一者當禮經像及自所止床。二者當安坐自思念恣態。多當自慚愧。三者當讀經行道無懈倦。時斷諸邪念。四者淡然自守身口心意亦爾。常念欲除此惡露之患。是為四。有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復有四事法。何等為四。一者常端坐不得猗臥熟視戶中。二者當默然靜息思唸經道。三者當閉目閉耳閉鼻閉口閉身閉意安心著空中。四者當堅自持。不得放心恣意。身伏坐上發衣爬搔。現露形體及諸垢惡不淨。令鬼神見。設鬼神見為無禮敬。是為四。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比丘尼入室。復有四事法。何等為四。一者當直視其前。端正心意無有邪想。二者當端正而坐。不得自搖身體。不得搖頭搖手。不得搖足。若自搖者。其心悉搖情態起矣。三者當自守志守眼守耳守鼻守口守身守意守心。守是八者。能自致得道。四者不得與伴輩相呼談笑論說世間不急之事。小語大笑動亂道德清淨之志。常當自重不妄出戶三尺。罪何從得入耶。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小便大便當樹鈴師。即遣沙彌尼二人往整衣服。沙彌尼乘掌袈裟堙C識還頭出。當禮師下漏而去。行不得留遲。還至師所漏。無餘闕失禮師而去。還到室戶當三彈指。沙彌尼皆還至師所坐當經行。是為比丘尼出室法。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至捨後。有十事。一者欲大小便即當行。不得自難滀在身中。二者行不得左右顧視及自身陰。三者至圊廁上。當三彈指。四者當先問沙彌尼。此無人耶。沙彌尼言無也。乃當前。若有人不得迫促人也。五者已至廁上。當三彈指。便訖復三彈指乃下。六者不得大咽。七者不得低頭熟自視陰。八者不得弄廁上掘土。九者不得持澡水澆壁。十者已澡手未燥不得持物。若犯斯者。是為非法。   比丘尼。若小便還當澡手漱口。禮經像深自懺悔。及自禮床。乃當還坐經行。如法思尋要義。自己行之。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有三事應得出。何等為三。一者詣師受經。二者若人欲來見者。被師教即當出禮師徐與相見。不得離師所二丈。三者日中食訖。當起禮師。三事應出。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戶。有三事法。何等為三。一者出戶當低頭直出。不得舉頭四向顧望。二者當默聲而行。不得自縱大咳唾。三者當徐出戶。當自慚愧受女人身惡露不淨。欲態怨仇為之患厭苦。如是女人甚難。若犯斯者。非賢者比丘尼也。   已說出入房室三十九事。如初從月至月。受持戒法無令有失。默然而持之。次說奉之。令人疾得道。   賢者阿難叉手長跪。前白佛言。佛所說比丘尼法律亦自備足。莫不得度者。恐佛般泥洹後。當復有女人沙門者。便可比丘尼作師不也。佛語阿難。若長老比丘尼戒法具足可爾。雖爾當由比丘僧。若眾可得耳。一比丘不肯。不得作沙門也。   阿難復問佛言。爾為故為故。當得比丘僧以成女沙門乎。佛言爾。阿難。所以者何。女人多欲態。但欲惑色。益畜弟子。亦不欲學問。但知須臾之事。是故當須比丘僧耳。阿難復問佛言。便當令比丘作師耶。佛言不也。當令大比丘尼作師。若無比丘尼者。比丘僧可。阿難復問佛言。願佛說女沙門幾歲應受大戒。幾歲應作沙彌尼師。幾歲應作沙彌尼和上。幾歲作小阿祇梨。幾歲應作大阿祇梨。幾歲應作和上也。幾歲應就檀越請食。所止處所為。可在塔寺中不也。   佛告阿難。汝所問大深多所過度。諦聽諦聽。我當具為若說之。阿難言。當諦受思。是時阿難及諸長老比丘尼。大愛道裘曇彌。志性比丘尼。皆一心叉手而聽。佛告阿難已受女人作沙門。緣是後世。亦當有女人作沙門。今為汝說沙彌尼法。教授當來及新發意者。欲作沙門念欲度已遠離罪門。當得眾比丘僧五十人比丘尼三十人。若無比丘尼者不滿其數。從師所請比丘眾皆會坐。其女人皆作禮畢竟叉手卻住。師呼女人剃頭竟。授袈裟及履□訖。即授十戒為沙彌尼。皆禮眾僧當言。不直眾付。便其師。年滿七十應具足。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五年。應作沙彌尼阿祇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應作沙彌尼和上。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應具足戒作威儀阿祇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五年。應具足戒作大阿祇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二十年。應具足戒作和上。   佛言。比丘尼正使年過七十。有若幹事不得受具足戒。何等為若幹事不應具足戒。情慾未斷。不應得具足戒。喜瞋恚。不應受具足戒。喜行來。不應受具足戒。喜美酒食。不應受具足戒。喜貢高洪聲大呼。不應受具足戒。能自慎如法律者。疾得男子身轉當作佛。阿難復問言如是誠為難矣。佛言。不難也。但女人自作罣礙耳。阿難復問佛言。如是大愛道裘曇彌志性比丘尼。為應在山中樹下。若石窟中止不也。應在丘澤塚間人中私寺止不乎。應受檀越請歸食不。應療救勞一切人病不。願佛一一解說其大要。使立生死之本。令後世當來悉皆聞知。成立大法如佛在時。莫不得度。佛告阿難。亦有二因緣諦聽諦聽。我當具為汝說之。善持內著心中。若比丘尼倚來在我法中。因不能自還。若居山中樹下。樹即枯死。若居石窟中。舉石燋旱。樹木枯燥禽獸飢餓。水泉竭盡眾魔亂矣。若居丘澤。草木園果悉閉不生。若居塚中。死人更相刻校。天地為動。若居人中。國土不安賊寇撗出。兵不息甲。人民呼嗟皆有飢色。若居私寺。使諸沙門迷惑於色。貪著財寶飲酒啖肉。身衣繒綵欲令身好。綺行雅步亡失經道。轉相誹謗更相愁惱。若受檀越請食。檀越不得福德。便多疾病錢財消散。若勞人病。鬼神更興。災禍日增。何以故。用是兩罪相向故。疾者當何從得愈也。是故裘曇彌志性比丘尼等。入我法中卻五百歲壽。如是阿難。女人過患如是。汝諦奉持。阿難復更長跪叉手白佛言。甚可怪之怪哉。何以故。比丘尼罪乃如是乎。佛語阿難。此是我小說耳。女人凡有八萬四千匿態。迷惑清淨道士。使墮泥犁中。動有劫數。不能自免。然外態有八十四。亂清淨道士。迷憒惑欲亡失經道。夫為女人所惑者。皆是泥犁薜荔禽獸地獄也。爾時阿難聞佛說是語。大驚怪恐怖。不如是何言。低頭不樂淚下如雨。不能復自動搖。佛告阿難。莫恐怖也。我當具為若說之。使汝開解得至泥洹。   佛告阿難。若比丘尼居山中樹下。樹為枯死者。用女人多恣態嫈嫇。細視丹脣赤口坐樹下亦不念道。但念身好。欲惑他人。壞人善心。令其顛狂亡失道德。用是故。樹死不生。比丘尼若居山窟中。舉山燋旱樹木枯燥禽獸飢餓水泉竭盡者。用女人多欲態愚惑自癡。不念思道。但念婬欲之事。心不自安。嗟歎涕泣劇於念道。外說經中義。內有情慾之心。有人嗟歎者。是愚者所見也。夫智者深知此女人不念大道也。但念他男子耳。是故致乾旱水泉竭盡不生。比丘尼若居澤中。澤中禽獸更相噉食。荊棘百草悉枯不生。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專行妖惑。思念臥起之原本末。其心意起永不見道。亡失本業從欲致結毒意一起目無所見。諸魔悉作皆為震動。用是之故。並令荊棘草木枯死不生。比丘尼若居塚間。塚中死人悉坐榜笞丘墓柏柏皆便枯死。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靜不念道。但念色慾。婬姪之心婬態一起。天地悉動。鬼神百獸悉為恐懼。用是故。丘墓松柏死不生。比丘尼若居人間。國中不安蟥蟲數出。賊寇數起兵甲不息。人民呼嗟皆有飢色。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貪著色慾婬姪之垢。欲令人敬。都不念道。但念男子相好不好。某男子健某男子不健。晝則談笑。暮則思臥起之事。用是故令人民窮困不安隱。比丘尼若居私寺。使諸沙門迷惑於色。貪著財寶飲酒噉肉。身衣繒綵欲令身好。綺行雅步亡失經道。轉相誹謗更相愁惱。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亦不讀經行道。但作細軟音聲。迷惑丈夫使令心動。未得道者其心亂矣。更相占視睹其惡露。劇於洞視悉見所有。其心歡喜計利一時。即墮生死。十五劫中當作黃門。用是使比丘相憎耳。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檀越不得其福。錢財日盡。又多疾病何以故。用是女人多恣態亦不如法食。但作恣則欲令人觀。亦不以食為味。但相他人男子中婿不中婿也。如是檀越欲作福施。更合大罪。所以者何。用此比丘尼心意。亦不用法來食。而但持婬姪意來食耳。用是故。使檀越不得安隱也。比丘尼若行勞疾病者不愈。鬼神更興災禍日增。何以故。用女人多恣態。不能自端心。焉能端他人心。尚不能自度。焉能度人身。自在罪中。焉能脫他人罪也。何以故。用多欲有所希望故。用是故。不能愈人病。令鬼神亂。   佛告阿難。我法中今有比丘尼。即卻壽五百歲。我般泥洹後。當復有三千比丘尼有千八百比丘。奉持是法律。皆得阿羅漢。未世時當有八萬比丘尼。有七百六十比丘尼。奉是法律經皆得阿羅漢。其餘者卻後百三十劫。當復奉是法律。當復得阿羅漢。爾時阿難問佛言。比丘尼當雲何行得道也。當用何法行之乎。佛語阿難。夫天下欲婬垢大重。若能斷是態者。便可得道。女人身譬如珠寶。其像大好不可久立。迷亂道德亡失人身。何以故。用珠寶好故。當入深海中。求之不止。殺身不久。女人求道。但坐外八十四態。還自纏身。有墮八十四態者。如入大深海。必沒其身。有能除此八十四態者。即是阿羅漢也。阿難。復叉手長跪前白佛言。何等為八十四態。令人不得道也。願佛加威神解說。威德現敬。使眾人開解信樂其義。終日習聞令脫罪患。使得正真即皆歡喜。及後當來皆使開解。佛言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內著心中。我當具為若說之。如是阿難。諦受奉持之。為當來過去今現在比丘尼。布說其要使奉持之。行如是法者。疾令人得道。佛言。女人八十四態者。迷惑於人使不得道。何等為八十四態女人喜摩眉目自莊。是為一態。女人喜梳頭剃□。是為二態。女人喜。傅脂粉迷惑丈夫。是為三態。女人喜嫈嫇細視。是為四態。女人喜丹脣赤口。是為五態。女人喜耳中著珠璣。是為六態。女人頸下喜著瓔珞金珠是為七態。女人喜著珠寶繒綵之衣。是為八態。女人喜著糸履。是九態。女人喜掉兩臂行。是十態。女人喜邪視。是十一態。女人喜盜視。是十二態。女人欲視男子見之復卻縮。是十三態。女人見男子去復在後視之。是十四態。女人欲見男子見之復低頭不語。是十五態。女人行喜搖頭搖身。是十六態。女人坐喜搖頭搖身。是十七態。女人坐低頭摩手爪。是十八態。女人坐喜含笑語。是十九態。女人喜細軟聲語。是二十態。女人喜捫兩眉。是二十一態。女人坐喜大聲呵狗。是二十二態。女人設見男子來外大瞋恚內自喜歡。是二十三態。女人貢高自可憎妒他人。是二十四態女人欲得夫婿適見陽瞋怒。是二十五態。女人見夫婿陽瞋恚之。設去復愁憂心悔。是二十六態。女人見男子來。共語陽瞋怒罵詈。內心歡喜。是二十七態。女人設見男子去。口誹謗之。其心甚哀。是二十八態。女人輕口喜罵詈疾快遂非。是二十九態。女人喜歡縱撗非他自。是為三十態。女人慢易孤弱以力勝人。是三十一態。女人威勢迫脅語欲得勝。是三十二態。女人借不念還貸不念償。是三十三態。女人喜曲人自直惡人自善。是三十四態。女人怒喜無常愚人自賢。是三十五態。女人以賢自著惡與他人。是三十六態。女人以功自與專己自可名他人功。是三十七態。女人己勞自怨他勞歡喜。是三十八態。女人以實為虛喜說人過。是三十九態。女人喜以富憍人以貴□□□□拏□□□□□□媧福□□娳□媧□□拏□□□□□□□騮□□□□奾梱□□□拏□□□□□□□囊示□□易□荂摯f□拏□□餡□□□□駧□□樿禭□□□拏□□□□□□□驙□祫飥□□□祋□□拏□□□□□□□權□騭□忡□示□□拏□□□□□□□□訪□禭□□姪襼□□□□G□□拏□□□□□□□饁□□租□示□襤□□拏□□□□□□□□□□□□□□□□□拏□□□□□□□駢示□□□□□□□羇□□鷺□□□□□□騇□□□娩訟□□□鷺□□□□□□□餽□楪□□□□□□鷺□□□□□□G□□□□□馭□□鷺□□餡□□□□饁□□匊橤□□□□□□飀□鷺□□□□□□□騿□孌□□襜西□逆□鷺□□□□□□□騇□褸□婼□□□□□□窺□|諍□□學勣¥嶠□皓揥姨檥□□□鋤□鼩□漩□□|諍□□胦勣¥嶠□晨窺□綸□□□熒□舥□|諍□□嫦勣¥嶠□晨竇擒□□□□‥□秺u晦□□□古邪|諍□□靦勣¥嶠□晨□□鋨□¥聯譨□□|□□□□□辭舥□|該孥□勣¥嶠□晨□鬥厭□欣¥□摥□□□揚T□|該孥□耦勣¥嶠□晦□□鯊□□潰窨□詳□|該孥□□勣¥嶠□晚木耦□□藎□檥□|該孥□艦勣¥嶠□晦捨躨竇□‥□蓨e□□□芤苦該孥□□勣¥嶠□晨窺□□勩朦矨耨□□□|該孥□□勣¥嶠□晥彥眧□藎□恦□|該孥□學勣¥嶠□皓恥□舥□滎鬚憛撚恣撲f□|該孥□胦勣¥嶠□皓陴辨□□‥□r舥□耤藎□厴|該孥□嫦勣¥嶠□晥□□窺謘慼慼慼槳徑該孥□靦勣¥嶠□晥□□□□s□□□‥□□翥釦□□□ヤ諍胥□勣¥嶠□晨□□□□□□蕁溣|諍胥□耦勣¥嶠□晨□□獺慼慰D鞳摹遄鞳慼慰D□侯□□□耙栥□|諍胥□□勣¥嶠□皓□戶□□□□□□|□□彥謘慼憫O閏諍胥□艦勣¥嶠□晦噤□□□犖□□□|諍胥□□勣¥嶠□晥□鴥□□§□□巧□□□□榮|諍胥□□勣¥嶠□晨□貥y□□□□□|諍胥□學勣¥嶠□晦□□舥□□□□□蕁□窩□|諍胥□嫦勣¥嶠□晥賨□閥□斥□□□|諍胥□靦勣¥嶠□皓□□□摧胖釨□窺□□□□|該嫥□勣¥嶠□晦噤□m馦□□□□|該嫥□耦勣¥嶠□晦噤□□□□□捨□峗該嫥□□勣¥嶠□晦噤□□□□蟣§□耬襉E顴□鬢扣|該嫥□艦勣¥嶠□晥□捥Ω□¥□□□□□卡鞳嚏慼慼慼慼慼憤銦敵芊慼慼慼樞歔A¥嶠□□□古韣|詫□嫥□□勣|莧嶧磻邪¥嶠□□粻□嫥□□勉□§□滎癒慼情潑lヾ慼情潑l薄熨r‥□□邇□齤□稐¥悅該嶠□鬥□勣§□□餤葷鎣□□□邇□|□勉竇該嶠□逤□□¥嶠□□竇□□|嵥□獺慼慝□□|詫□薩陳l□韣c邇□齤□稐¥□芥□苨棳滿暫w§鶠潸l□□癒慼嬈□□嶡磨□□粻勦□鋦□□□□□□□紅□□じ瑙均   佛言。善哉阿難。諦聽我所說。善思念之內著心中。奉持如法為報佛恩。不如法者勞女人耳。諦聽諦聽。阿難及諸長老比丘尼。皆同聲言諾。受思歡喜。叉手而聽。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79 佛說苾芻五法經   No. 1479   佛說苾芻五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如來應正等覺。在捨衛國。為彼未來觀察而住。是時無量諸天及人。知佛世尊是人天師。恭信供養尊重讚歎。利樂名稱而得最上。各各奉上名衣妙饌臥具湯藥。爾時世尊以利樂故。鹹皆受用而無染著。如蓮在水。但令人天諸有情眾。獲勝福果得妙莊嚴。為彼人天而降甘露。使彼人天久久依住。復令無量俱胝那由他百千有情獲得甘露。乃至令度生老病死輪迴苦難。乃至令脫地獄大險難故。使得安樂寂靜平正。無怖無畏獲得涅槃。又復不離摩伽陀國。縛[口*(曰/羅)]曼隸國。迦屍國。憍薩羅國。俱嚕半左羅國等。縛嗟王。麼蹉王。戍[口*(曰/羅)]細那王。屍尾王。那捨囉拏縛王。是諸王等見已。以佛智力彼皆降伏。又復能於天經行處行。梵經行處行。聖經行處行。空經行處行。寂靜經行處行。佛佛經行處行。師師經行處行。能知者經行處行。正遍知經行處行。得心開解。得最上波羅蜜多。世尊。復次一切所有經行處。彼所求經行悉能經行。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言。有五種法當住。具足當來苾芻常行。何等五法。此苾芻不知阿缽帝不知非阿缽帝。不知輕阿缽帝。不知重阿缽帝。是新戒是減五年。苾芻此五種法具足者。此苾芻不合住。勸事苾芻五種法具足知者。是苾芻合住勸事。何等五法。此苾芻知苾芻阿缽帝。知非阿缽帝。知輕阿缽帝。知重阿缽帝。得滿五年得餘五年。苾芻此五種法具足者。得住勸事。苾芻。復有五法具足者。是苾芻不得離依止住。何等五法。此苾芻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說波羅提木叉。不知結界。不知結界事。是新戒是減五年。此苾芻具此五種法不得離依止住苾芻。此五法具足者。是苾芻得離依止住。何等五法。此苾芻知苾芻波羅提木叉。知說波羅提木叉。知結界。知結界事。是滿五年是五年餘。如是苾芻。此五法具足者。得離依止住。苾芻。別有五法具足者。是苾芻不得離依止住。何等五法。此苾芻不知寶沙他。不知寶沙他事業。不知結界。不知結界事業。是新戒是減五年。苾芻此五種法具足者。不得離依止住。苾芻此五法具足者。是苾芻得離依止住。何等五法。此苾芻知苾芻寶沙他。知寶沙他事業。知結界。知結界事業。是滿五年是餘五年。苾芻具足此五法者。得離依止住。復次苾芻有五正念。雲何為五正念。謂行報應命終不為財利念出世。苾芻。此為五正念。復次苾芻。別有五依止正念。何等為五。謂飲食禮事不過師界師同住五年分明。此是五依止正念。苾芻。此五依止正念報應等。當知阿缽帝。知何等阿缽帝。當知五阿缽帝。何等為五。謂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戒。當知各四種說。五知阿缽帝。如是知阿缽帝。復次知非阿缽帝。雲何知非阿缽帝相。常行非阿缽帝。如是知非阿缽帝。復次知輕阿缽帝。雲何知輕阿缽帝。謂行深怖輕阿缽帝。雲何行。謂行四波羅夷法輕阿缽帝。行十三僧伽婆屍沙法輕阿缽帝。行三十捨墮波逸提法輕阿缽帝。行九十二波逸提法輕阿缽帝。行九十二波逸提法清淨。各四說輕阿缽帝。其餘五十戒法輕阿缽帝。如是所行。得輕阿缽帝。如是知輕阿缽帝。次知重阿缽帝。雲何知重阿缽帝。所行之行得重阿缽帝。其餘行五十戒法重阿缽帝各四說。九十二波逸提法重阿缽帝所行清淨。九十二波逸提法清淨。三十捨墮波逸提法重阿缽帝所行清淨。三十捨墮波逸提法清淨。十三僧伽婆屍沙法重阿缽帝所行清淨。十三僧伽婆屍沙法清淨。四波羅夷法重阿缽帝。如是所行之行。得重阿缽帝。如是知重阿缽帝。是五年是滿五年是五年餘。如是得信依止。復次知波羅提木叉。雲何知波羅提木叉。此是波羅提木叉。思惟見前行住坐臥。過去見在身口意等觀察妙行。如是知波羅提木叉。次知說波羅提木叉。雲何知說波羅提木叉。有七波羅提木叉。何等為七。當雲何說。說四波羅夷法。餘所聞當說。此第一說波羅提木叉。次說四波羅夷法十三僧伽婆屍沙法。餘所聞當說。此第二說波羅提木叉。次說四波羅夷法十三僧伽婆屍沙法三十捨墮波逸提法。餘所聞當說。此第三說波羅提木叉。次說四波羅夷法十三僧伽婆屍沙法三十捨墮波逸提法九十二波逸提法清淨。餘所聞當說。此第四說波羅提木叉。次說四波羅夷法十三僧伽婆屍沙法三十捨墮波逸提法九十二波逸提法清淨。各四法解說。其餘所聞當說。此第五說波羅提木叉。次說四波羅夷法十三僧伽婆屍沙法三十捨墮波逸提法九十二波逸提法等清淨。各四說五十戒法。餘所聞當說。此第六說波羅提木叉。次一一廣說。此是第七說波羅提木叉。如是說波羅提木叉。如是知說波羅提木叉。知結界。   雲何知結界。謂今眾十四日十五日結界。如是知結界。次知結界事。雲何知結界事。一受持。二請名。三請。四請五眾結界。如是知結界事。是五年是滿五年是五年餘。如是知得念依止。次知寶沙他。雲何知寶沙他。今眾十四日十五日寶沙他。如是知寶沙他。次知寶沙他事。雲何知寶沙他事。一受持。二請名。三請。四請。五眾寶沙他。如是知寶沙他。次知結界。雲何知結界。謂五種。五種集結界。如是知結界事。雲何知結界事。捨墮不得結界。當低小座飲食。當辦食飲已所作應作。如是知結界事。是五年是滿五年是餘五年。如是得念依止。又行道。雲何行道。謂阿闍梨行道。自行道。如是是念依止。次分別行道。雲何分別。知阿闍梨說戒。知自說戒。如是得念依止。又分別過時。雲何過時。謂阿闍梨過時。自過時。如是得念依止。如是過時不為財利。雲何不為財利。謂彼僧伽藍住阿闍梨不為財利。如是得念依止。如是不為利養半月行。雲何半月行。謂阿闍梨半月半月同懺悔。如是得念依止。如是半月行無阿缽帝。雲何無阿缽帝。謂阿闍梨令去某甲處受依止。如是得念依止。又言行。雲何言行。謂依阿闍梨言不用汝依止行。如是得念依止。如是依行不犯師界。雲何不犯師界。謂不犯師聚落界。如是得念依止。如是不犯師聚落界。同師懺悔。雲何同師懺悔。謂半月半月同師懺悔。如是得念依止。如是同師懺悔五年分明。得念依止。苾芻。當具足此五種法。此苾芻法當依行。彼法無阿缽帝。彼所有戒法。當日日得訥瑟訖哩(二合)多。   爾時世尊。說是五種法已。諸苾芻眾及諸人天。瞻奉旋遶作禮而退。   佛說苾芻五法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0 佛說苾芻迦屍迦十法經   No. 1480   佛說苾芻迦屍迦十法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 詔譯   如來應正等覺。在捨衛國。與諸苾芻眾俱。是時如來廣為時會人天及彼未來而說師範。   爾時如來告苾芻眾言。苾芻當具足十種法得度人出家受戒。為苾芻得一生不依止住。得與他人為依止。何等為十。一者得慚愧樂戒。二者得多聞法。三者得毘奈邪多聞。四者得力正行犯生戒。依法依毘奈邪正行。五者得力正行犯生罪邪行邪見。依法依毘奈邪正行。六者得力正行看病安住。七者得力正行愛樂定法。及毘奈邪法自說令他說。八者得力正行說身行戒。九者得力正行說出家梵行戒。十者得十年得十年滿得十年餘。苾芻。此十種法當具足住。   雲何苾芻得慚愧樂戒。謂此苾芻如是得。雲何我未得阿缽底。不速疾得阿缽底。如法如毘奈邪作為苾芻。是為得慚愧樂戒。   雲何苾芻得多聞知法。謂此苾芻得法藏所說。得多聞說。為得知法力。週四聖諦廣略解說。苾芻。是為得多聞知法。   雲何苾芻得多聞知毘奈邪。此苾芻所說二毘奈邪說者。週二別解脫廣念誦。於行住坐臥口念心思微。細觀察。苾芻。是為得多聞知毘奈邪。   雲何苾芻得力正行犯生戒依法依毘奈邪正行。謂苾芻知阿缽底。知非阿缽底。知輕阿缽底。知重阿缽帝。知因業阿缽底。知非因業阿缽底。知中阿缽底。知前阿缽底。知後阿缽底。知已起阿缽底。知未起阿缽帝。阿缽底起已一一能知。苾芻。是為得力正行依。法依毘奈邪正行。   雲何苾芻得力正行犯生罪邪行邪見依法依毘奈邪正行。苾芻。此得力正行。謂周緣生廣略解說。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得此一大苦蘊集。此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此如是滅。則得一大苦蘊滅。苾芻。是為得力正行生罪邪行邪見依法依毘奈邪正行。   雲何苾芻得力正行看承病安住。苾芻。此得力正行看承病安住。謂隨其病疾而與湯藥。滿自住房而不嫌厭。苾芻。是為得力正行看承病安住。   雲何苾芻得力正行愛樂定法及毘奈邪法自說令他說。苾芻。此得力正行。謂愛樂相非相法。自說令他說。及滿樂欲說。苾芻是為得力正行愛樂定法及毘奈邪法自說令他說。   雲何苾芻得力正行說身行戒。苾芻。此得力正行。謂觀犯過犯已觀察觀見。謂見威儀開僧伽梨。及受持缽受飲食。乃至語言愛等。苾芻。是為得力正行說身行戒。   雲何苾芻得力正行說梵行戒阿缽底。苾芻。此得力正行。謂四念處四正滅四神足四無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捨摩他微缽捨那念戒無煩惱無我。如是苾芻。是為得力正行說梵行戒阿缽底。   雲何苾芻得十年得十年滿得十年餘。苾芻。如是年滿。是名具足。   苾芻。此十種法具足。是苾芻得度人出家受戒。得一生不依止住。得與他為依止。若苾芻此十種法減。度人出家受戒不依止住。復與他為依止。彼日日戒得訥瑟訖哩(二合)多。彼所有法彼一一減。得阿缽底。彼所有法彼一一減。彼日日戒得訥瑟訖哩(二合)多。苾芻。此十年戒。當信重持三法一心行。何等為三。謂度人依止不依止。如是世尊應正等覺。說此十種法戒過犯報應已。是會大眾苾芻等。歡喜奉持。禮佛而退。   佛說苾芻迦屍迦十法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1 佛說五恐怖世經   No. 1481   佛說五恐怖世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有五當來恐怖。未到未成且來不久可畏。當善思惟以方便遠離之。何謂五一者謂後當來比丘。身無行無戒意不拘無慧從身。自無行無戒意不拘至無慧內。彼人為學至與大戒。從其學以師之。自可戒自從意自明慧。本從上學類至後。學者法先頭學如上。從後毀律言謗法經真慧所遠。比丘。是為第一未來恐怖可畏。且來不久。當善思惟方便避之。   二者謂後當來比丘。身無行無戒意不拘無慧。為彼稱說有藏寶以非次內。無戒違尊令彼學謂從是可到岸為以遠流是。為第二未來。可畏且來。不久。當善思惟方便避之。   三者謂後當來比丘。身無行無戒意不拘無慧。本無明師受不正法。比丘從受法。失法律義。是為第三未來可畏。且來不久。當善思惟方便避之。   四者後當來比丘。身無行無戒意不拘無慧。從身無行無戒意不拘無慧。比丘聚會講律說義。後語現之在中。中語現之在後。從是失明就冥。不能自覺遠離正法。是為第四未來可畏。且來不久。當善思惟方便避之。   五者後當來比丘。身無行無戒意不拘無慧。從身無行無戒意不拘無慧。世之所造巧言放語悉受。意善見彼誦之意為悅樂。尊所說合十二因緣苦空非常。意態不樂悉捨不受。聞彼之說意疑。不然亦不悅喜。是為第五未來可畏。且來不久。當善思惟方便避之。佛說如是。   佛說五恐怖世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2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   No. 1482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第一(捲上)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以一千阿僧祇世界眾生所有功德。成佛一毛孔。如是成佛一毛孔功德。遍如來身毛孔功德。成佛一好。如是成就八十種好功德。增為百倍。乃成如來身上一相。所成就三十二相功德。增為千倍。乃成如來額上一白毫相。以一千毫相功德。增為百倍。乃成如來一頂骨相。一切飛天所不能見頂。如是不思議清淨功德聚。成就佛身。是故如來於天人中最為尊勝。佛言。往昔諸佛所說。汝等比丘。若見十二因緣生相。即是見法。若能見法其則見佛。說如是語其義何也。其義者。以是因緣。見十二因緣生相有生無生。即是見法。若能見法有生無生。即是見佛。以隨從慧。復次何者為十二因緣名。往古諸佛皆說以二義故。說十二因緣生。一從因二從緣。復應作二義觀之。一外二內。其外因緣從因義。何者一切過去未來諸佛種智。同說如是以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幹。從幹生枝。從枝生萼。從萼生花。從花生子。若無子則不生芽。如是無花則不生子。有子故得生芽。如是有花故得生子。如此子亦不言我能生芽。芽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是一切法如理而安。以是義故。外因緣從因義。應如是觀。此是觀因義。觀緣義者何。如地性水性火性風性空性。其地性者。能受種子。水性者能潤種子。火性者能熟種子。風性者能增長種子。空性者能為種子作無礙。若離此緣則種子不生。如地性能受種子。水性能潤種子。火性能熟種子。風性能增長種子。空性能無礙種子。賴時節故種子增長。種子增長故生芽。其地性者亦不言我能受種子。水性者亦不言我能潤種子。火性者亦不言我能熟種子。空性者亦不言我能為種子作無礙。種子亦不念言我藉此等緣能得增長。若離此緣。種子則不能生芽。其此芽亦非自作。亦非共作。亦非自在天作。亦非無因生。皆從地水火風空種子時節故生芽。此外因緣應作五事觀察。非常非斷非傳度。藉緣故果實增廣。從相似生。言非常者。此種滅故言非常。即此時種滅。即此時芽生。以無障礙故。如稱低起。故言非斷。種與芽亦不相似。故言非傳度。所種種少收子滋多。故言藉緣故果實增廣。如所種種即生。相似果。此是從相似生。是亦不然。如是從花故生子。應如理安。如是外因緣。應二種觀察。如是內因緣義。亦應二種觀察。一從因二從緣。其內緣從因義何也。所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次第增長。如是等苦陰聚集增長。如是有無明故行增長。如是乃至有生故老死增長。若無無明則不生行。若無生則無老死。如是有無明故有行增長。如是有生故有老死增長。其無明亦不念言。我能造行。行亦不念言。我為無明所造。乃至生亦不言。我能造老死。老死亦不言。我為生所造。如是有無明故有行增長。乃至有生故有老死增長雲何名無明。所言無明者。依六種性稱為男女。何者為六種性。如是地性水性火性風性空性識性。其地性者。堅相能成身使身不敗。水性亦能持能潤能軟能濕。火性亦能持所飲噉食味能令成熟。風性亦能持歔吸噫氣喘息吐等。此等四大所成。內孔即是空大。乃至成名色。喻如束荻緣由。則是識性。其地性非我非眾生非命非男非女非自非他。如是乃至識性。如是六性緣具故。有眾生想常想恆想有想吾我想婬欲想我想。如是等類種種無知。稱為無明。有此無明故。於境則生愛著則生瞋恚則生癡。此等貪瞋癡依境故起則稱為行。隨事分別故名為識。從此識故復生四陰。即是名色。依名色故有諸根。以此稱為六入。此聚集故有觸。覺觸故想。想後故愛。愛增廣故取。依取故生後有。業有生故有有。以業為因故有陰。陰起故生。陰熟故老。陰壞故死。內煩熱故憂。思想故悲。身識陰和會故苦。意識陰和會故不適。如是等名隨煩惱分。其闇義故無明。其造作義故行。識義故識。堅立義故名色。入門義故六入。觸義故觸。領取義故受。愛取義故取。更生後有義故有。起義故生。熟義故老。壞義故死。煩熱義故憂。思想義故悲。逼惱身義故苦。逼惱心義故不適。隨煩惱分義故苦惱。如是不隨實相故則隨邪行。無知故則無明。如是無明故生三種行。則是善不善無記。故言無明緣行。有如是等行故。有善識不善識無記識。以是故行緣識。以有善從識故。則生從善名色。不善及無記亦如是生。識緣故稱為名色。名色增長故。有六門作所應作等知智。名色緣故稱為六入。六觸入故生六觸。緣此六入故稱為觸。此觸生故故生受。故稱緣觸生受。領取諸緣味著故名受。緣受故稱為愛。歡悅耽著好色染味名色不能捨離。深更貪求此等稱為愛。緣愛故取。欲更希求後有因身口意業。故稱取緣有。依業故生陰。此是緣有故生。此陰生起故有熟壞。故稱生緣老死。如是十二因緣生。更相因賴更相生長。無始輪轉無有斷絕。復次業及識等。次生十二因緣故生四支。此隨因義。何者為四。無明愛業識也。其識種子有為因其名色者業及田為因。無明愛為煩惱因。無此業煩惱故。識種子不生長。則此因業識種子為田。無明故散識種子。愛故潤識種子。其無明亦不生念言。我能散識種子。愛亦不念言。我能潤識種子。業亦不念言。我於識為田用。識種子亦不念言。我緣此等故生。復次識種子安住業田中。為愛所潤漬。無明為密覆故種子生長。生名色芽於一切無生陰。則此名色芽。亦非自造。亦非他造。亦非俱造。亦非自在天造。亦非無因生。有如上業煩惱故。識種子增長生名色芽。亦不從此世度於後世。而有隨從業果因緣備足故。警如明鏡睹見面像。面亦不離身度於鏡中。而有相似形像。藉因緣備足故如是。此身於此處滅於彼處生。有業因緣隨逐備足故。譬如月輪於三萬二千由旬形現於此。以缽盛水睹見月形。月亦不從空墜落於此。亦不度來。而有月形像。因緣具故。譬如持火以密器盛貯。火然不滅焰亦不離焰去。隨因故然。如是業煩惱生識種子。從此生入相續。生名色芽於無主法。因緣具故如是。一切有支如理而安如是。內因緣從因義如是。觀如是從緣義。從因義如是。從緣義如是。如修多羅中說。如是緣起如是緣集如是緣。如是阿毘曇中今當說妙勝相。如男女聚集有婬欲時節俱會相續。識種子於女人腹內起名色芽。如眼緣色藉明生意緣生眼識。如是色為眼識緣境。明為開導空為不礙。如是生意。無如是緣則識不生。若眼入無□逆□□飣榆奉□□□□□鞢慼j□□□□飀□濾立□社□黎□□□□隆□□Y□濾立□□覕委隆□裀□禭□□椸□□□□□□□□褽□□□□椸□□□□□□□□褽□□□□G椸□□□□□□□褽□}j□□椸□□□□□□□□褽□□飀□濾立□椸□□□□□□□□褽□立□□□□椸□□□□□馭□駷□□□□□馭□□粳隆□裀□□切□□□□鶴裀□□楻□□飯□□餽輦E□□累□委濾立□□□糧□□□□聾祛□□g□飀□飥□□□楅祛□□飀□餽□□□□□□均禳O□檢□駷□妞□楢炕慼K褼□□□□椸□檢□□娀□埤□覭□□□□婝抄ョ慼慼慼慼慼慼摯鞢慼慼歎晼慼慼慼慼慼慼慼ヶf□婝酈f□婝K褼□奾U□□□屢□□□婝O□檢□□□殮□祤祰□□□姨□駷□妞□楢炕慼慼慼慼撓R□累□褼□□□姨□K褼□□□□椸□檢□妘拏□□□飯□□□□□列駔龍□□□禖□□□□委褸□覜□□□□h□楉稃□飀□椻妙□飀□椻契□飀□□姏V□飀□□□□飀□□都□□□堅覭□省□□□都□埤□嬪□飯□都□□□襾插慼澆媄J夾□□□拏□□□□列駔龍□□□□□□檢□□□堅橛堅檢□□拏□□娃□□□□□□楉稦□□檢□延橁□檢□□都□□堅覭□省□□□□褽□□襾氯奉粳勵□埤□□□□埤□□娀大□餺□□□□□□□□率襆□玲□□□鶴□□□□□□□□□□□□飼覭□省□□□□檢□□勵□□□□櫬餾□□□埤□□□□□□秜{檢□□□□龍□餿□□□□楖□□□□滶鞢慼慼|楖□□駽j□禖□奾祠□□□□□輻□楖□□□羚覛秶□□□礸□程檢□娃□襾Z□稜□j□禖□粳龍□餿□□□□堅榕奾禸妊□□□□穛□□□□□槭飀□觖□□概餉□□□□玲□省□稦□□楅祛□□饛□□穛□駺麗□詙□飀□馱□□奐□□□□□練□□□□□□□□媽□□□□□練□□□□□□□諢撞痋慼E□□□□寣慼慼慼撞O□□□□□□練□馞□□□□□□□□規□]飀□禜□□□□驖□□□□茶妼□列驤覶妧□□□弁詛□覜飀□襾妙□□□^□□□□□□覶妧□□□□□□□率裀□檳□□□榕埤□穠詙□首□□□□□□茶妼□□□□秏V□□□磻□飽慼撞v裀□□□飼檢□□□□□率襏□楛□飼檢□□褉□□□□妒□□□□□□□□飼檢□□□餿□□□□□驖□□□□□□□覶妧□□羚覛秶□□□□□□率裀□□□□□馳大□□□□□□□裀□□楰□□駕□□騾錄n□搾□夾暽暌芊慼慼慼慼慼慼樑縑慼慼摩炕熱u□□祿□覷□□□□□礸□□埤□□□□祖□埤□□□□橛□楚慼慼慼慼□禱□梱□裀□□稫訶□□祈婛□□覓粿□□□□□□□□□騫証□□玲□□j□襾□□蝪f□□□V□□□糕□褉□□□□饌檢□□禳慼慼慼慼潸D□□楰□□□□□□駂□埤□磻禳威□□□□LD綠□□□□□祰蘭W椻□□祰j□□□□□□□□□祕椸□□□婁□娃□□□□□磻穆□□□□□□□□□□□□□□禜□□□□驖□禲驖□梱□驖□□□□□□瘚□□□□禘x秜□□逆□□J□餃槔玲□逆□□糕□飀□□□□□□□□□□香□□祋秋□禖□□票□逆□穛□粘q祊□祰祰j□楰□□□□楰□□□□□楰□馳娞□□婼□□□她□□她□榳姇裀□瓷慼慼慼慼慼慼潮晼慼慼潮晼慼慼慼慼慼慼熱}□□□□□□姥牷慼慼慼暴恘禲撓堙模D勵□□□觀婛詡拏□□□□□奈□□馘鐖耋芊慼樅□□□駽LD磻驁□□□□□□□楺椻檢□□□□檢□□飲糕楷□妧□妧□檢□□楰□餽撚餼□□□襉~□逆□餼□□□□楨□埤□E楰□祤襛□觜Z□□□□矩行□襤橁□□□亮□□□□□檢□□□□□倥哄熱u□□覜騮□□□□椸□□褉□□□□式摩恣樟C姜j□飣票□□□姎□□埤□□□□□□訐□□□□R姜j□耔□觙Z□餼□□□槾婖□□□□□□迭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熬恁慼暴恁慼慼慼慼撬芊慼慼樟C奜□□□□□楨□姎□□□□□□□□~□□□說模□□訓□楊□□□羇禎橝飽□□□餼□□□□楨□埤□諸□□饐□□□□□□□□E□□□□□□□逆□□撚餼□□□□楨□埤□□露□□□□□□□□□撚餼□□□□楨□埤□楦□露□□□秎□□□□□□大□□□餼□□□□楨□埤□J□□□□□□□□餼□□□槾婖□□□□□褸□奪槦J□□□褸□□□□餼□□□槾婖□□□□□□□□X插慼撞\□□□□□□餼□□□槾婖□□□□□□□□□Z□□□□□□餼□□□槾婖□□□□□□□□規樀□□□□□□□訞□樑飀□□□秜E□訿□□□□□餼□□□槾婖□□□□□勵□□□□玲□禲驖□諢慼樅怴撮棤熊□□□寮□□訞□隉熟↖R□詁□□□□□餼□□□槾婖□□□□□□埤□□□□□訞□樑騪□襴□□□  汝漚樓毘螺  何所因見故  而捨供養火  而從此學道  如是等所以  應當向我說  汝所供事火  雲何乃捨置   漚樓毘螺迦葉答言。  飲食等諸味  貪嗜此三種  如是等過患  我深見所以  是故捨事火  心不生安樂   佛言。  汝心不安樂  飲食等諸味  雲何心不樂  人天中勝道  汝今應答我   迦葉言。  我見無餘滅  道最為第一  於世間欲樂  心不生貪著  更無別異相  故不從餘教  是故捨事火  心不生安樂  供養並事火  我昔心邪盡  緣此得解脫  我實大盲闇  隨從生死流  不識正真道  今始見無為  如來實善說  大眾所歸依  世尊為軍主  我今已覺了  瞿曇實諦理   佛言。  善來修行道  爾所念皆是  善分別法相  其最勝已得   迦葉汝當決眾疑。時長老漚樓毘螺迦葉即入三昧。如所起心。於東方住於空界。現四威儀行住坐臥。身內出火。長老漚樓毘螺迦葉。身出種種光焰。青黃赤白紅水精色。現變神相身下分然。身上分出清冷水。如是南西北方種種示現神通變化竟。攝還合掌向佛作禮。而白佛言。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如是三說。如是迦葉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是我弟子。迦葉。汝坐於汝座。隨意坐。時長老漚樓毘螺迦葉還本座坐。時摩伽陀國婆羅門居士作如是念。定非大沙門從漚樓毘螺迦葉學道。乃是漚樓毘螺迦葉從大沙門學道。時佛世尊告摩伽陀王頻婆娑羅。大王。色亦生亦滅。此生滅相應。當知識想受行亦生亦滅。此生滅相應。當知大王。色生滅法。善男子。知是事已識想受行生滅法。大王。善男子。知是事已知是識已。大王。善男子。知色不著不取不住不入。計識想受行為我。善男子。知是已不著不取不住不入。大王。善男子。計色為我不著不取不住不入作無我心。我說。是人則得無量無邊解脫生死。時摩伽陀國婆羅門居士。各作是念言。若色非我。識想受行非我。即是誰當成我人眾生自體。能作所作能起所起能知所知。如上等事則應不生。不有在在處處所作善惡業果。誰當為受誰捨此陰誰受後陰。爾時世尊。知摩伽陀國婆羅門居士心中所念。告諸比丘有稱我者。皆是凡愚無知。隨從他語。皆無我無我所。苦生故生。苦滅故滅。行生故生。行滅故滅。依如是等因緣故。生眾生身行。如來知眾生接續及生滅。諸比丘我皆見。以勝眼清淨過人中眼。若眾生生滅善色惡色。若勝若劣若生善道若生惡道。如從業法我皆如實知。此等眾生具身惡業。具口意惡業誹謗賢善。具邪見法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即墮惡趣生地獄中。又此眾生具身善業。具口意善業。不誹謗賢善。正見隨造正見業法。此因緣故身壞命終。即墮善道生天中。如是等我皆知見。我亦不說言。此是我此是眾生。此是命此人。此作此能作。此生此能生。能起所起能知所知。如上等事則應不生不有。在在處處受所作善惡業果。捨此陰受後陰別法相賴。其法相賴者。此法有故是法生。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起如是等大苦陰聚集。此等無故此等滅。此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等滅。如是等大苦陰滅。如是比丘。有為皆苦涅槃寂滅。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本則不復續。不相續故滅。如是極於苦邊。比丘雲何名滅。即處有苦。滅故即寂滅。即寂滅即盡已。此是寂靜處。若離一切煩累。則愛盡離欲寂滅涅槃。時佛世尊。重複告摩伽陀國頻婆娑羅。大王。是色為常為無常。無常世尊。此苦為常為無常。苦是無常。世尊是生滅法。然聲聞正弟子作如是想。隨從我此是我。此我物此是我所。是事不然世尊。大王汝意雲何。識想受行。為常無常。無常世尊。此等苦為常無常。苦皆無常。世尊若此苦是無常。則是生滅法。然聲聞正弟子作如是想。隨從我此是我。此我物此是我所。是事不然世尊。以如是等故。大王。若有小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廣大若微細。若增若劣若近若遠。此等一切非是我我所。以如是如實應以正智觀。若有受若有想。若有行若有識。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廣大若微細若增若劣若近若遠。此等一切非我我所。如是如實應以正智觀。如是正弟子。如是知見故。厭色受想行識等。亦生厭厭故離厭離故稱得解脫。解脫故得見慧。我生已盡諸漏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說如是等法時。摩伽陀王頻婆娑羅。無復諸染離諸垢穢。於法得法眼淨。時八萬諸天無量千數摩伽陀國婆羅門居士。於法得法眼淨。時摩伽陀王頻婆娑羅。見法得法解法入甚深法。度希望心度諸疑網。不從他教更無餘信。於佛教法中得無畏。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我已得過。我今已得過已。我今歸依世尊及比丘僧。憶持我為優婆塞。從今日乃至盡形壽。歸依不殺生業清淨。願世尊來王捨城。我盡形壽供養世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供具。願世尊與比丘僧俱受我請。摩伽陀王頻婆娑羅請已。時佛世尊默然而住。摩伽陀王頻婆娑羅。知佛默然受請頭面接足禮辭佛而退。   爾時世尊向王捨城。次第行已至王捨城。住王捨城柯蘭陀所住竹林。時王捨城有道士。名刪闍夷。出化未久其等承習師始適無常。其有二伴將領徒眾。一名優婆底沙。一名古利多。領諸徒眾。其等二人共作是約。若有先得甘露勝果者。必相分遺。時長老阿說耆。於晨朝執持衣缽入王捨城乞食。時優波底沙道士。於王捨城出行。道路有小緣事故。優波底沙道士遠見長老阿說耆。心生歡喜。鄭重觀視執持衣缽。見已心作是念。在此王捨城內。出家學道者。不見有人威儀如是。此出家人我今宜問。乞士誰是汝師。汝何所為而出家耶。汝從誰法。欲訊訪故於路而立。待長老阿說耆至。時優波底沙道士。問長老阿說耆言。乞士誰是汝師。汝為誰出家。汝從誰法。長老。有瞿曇沙門是釋種子。剃除鬚髮著壞色衣。有於正信捨離有為。出家學道無上正遍知正覺道。此世尊是我師。我為其出家。我從其法。長老。為我說其法耶。長老。我年尚幼稚。學日復初淺。是故我未能說如來無上正遍知甚深廣大法。我今且略說法中之少義。願為說之。我唯須義不須文字。時長老阿說耆而說偈言。  若法從因生  如來說此因  滅如是等因  如是世尊教   說如是等法時。道士優波底沙。無染離垢。於法得法眼淨。時優波底沙道士。見法已得法已解法已。入甚深法。度諸希望心度疑網。不復餘信不從他教。於佛世尊法中得無畏。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長老阿說耆作禮。重作是言。如是等深法。世尊教所說。無動無憂惱。無數那由他劫昔來未聞見。世尊今在何處住。即在此王捨城柯蘭陀住處竹林。時優波底沙道士。聞長老阿說耆語已。心生歡喜。頭面禮阿說耆足已而退。時優波底沙道士。往詣古利多道士。古利多遙見優波底沙道士已。作如是言。汝諸根乃爾清悅。面色清淨皮光白色。長老。汝已得甘露耶。如是長老。長老為我說法。時優波底沙道士。而說偈言。  若法從因生  如來說此因  滅如是等因  如是世尊教   長老更為我重說。  若法從因生  如來說此因  滅如是等因  如是世尊教   說如是等法時。古利多道士無染離垢。於法得法眼淨。時古利多道士。見法已得法已解法已。入甚深法。度希望心度諸疑網。不復餘信不從他教。於佛世尊法中已得無畏。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優波底沙。作禮重作是言。如是等深法世尊教。所說無動無憂惱。無數那由他劫昔來未聞見。世尊今在何處住。即在此王捨城柯蘭陀住處竹林。便可共往詣世尊。於世尊所修行梵行。宜往觀詣彼眾。彼亦有智人如我等者。時優波底沙與古利多道士。告諸婆羅門弟子言。我等欲於佛世尊所修行梵行。汝等今何所作。答言。我等若有所知皆藉師教。師若依世尊修行梵行。我等亦隨師出家。汝等婆羅門。當知今正是時。時優波底沙古利多。各有眷屬二百五十人。出王捨城往世尊所。於是時中。佛世尊為無數百千眾生說法。世尊遙見優波底沙古利多二道士。各有二百五十眷屬導從。遠見是以即告諸比丘。汝等觀視此二伴。各領徒眾在眾首行來詣此。優波底沙古利多等如是世尊。此二人當成我第一調從弟子。一者神通第一。二者智慧第一。時眾中有比丘。而說偈言。  見此二人來  優波底沙等  及古利多來  未至此竹林  世尊今懸記  無邊佛智慧  諸根過世人  滿足波羅蜜   世尊於世中最上。彼眾二人來應為大弟子。世尊已懸記。一神通第一。二智慧第一。時優波底沙古利多等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我等願得於世尊所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於世尊所修行梵行。優波底沙古利多等道士。於自然法教得出家受戒作比丘已。時諸比丘於晨朝時。執持衣缽入王捨城乞食。時王捨城人民。見刪闍夷道士徒眾出家受戒。見此比丘已訶責。而說偈言。  佛至王捨城  摩伽陀勝國  何故不盡化  刪闍夷眷屬   時諸比丘默然無對。未解無有辯才。時諸比丘於王捨城次第乞已飯食訖。仍還本處安置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坐已。時諸比丘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與諸比丘。於晨朝時執持衣缽入王捨城乞食。時王捨城人民。見刪闍夷道士眷屬出家受戒。並訶責說偈言。  佛至王捨城  摩伽陀勝國  何故不盡化  刪闍夷眷屬   時諸比丘默然無對。未解無有辯才。若王捨城人作如是言。汝等比丘應如是答。  大雄所將度  如來以正法  善法攝眾生  誰無知當怪   若作是說時。王捨城人民即當默然。無對皆失辯才。時諸比丘復於晨朝。執持衣缽入王捨城乞食。時王捨城人民。見刪闍夷道士眷屬。復訶責而說偈言。  佛至王捨城  摩伽陀勝國  何故不盡化  刪闍夷眷屬   時餘比丘。即說偈言。  大雄所將度  如來以正法  善法攝眾生  誰無知當怪   如是說已。王捨城人民。即默然退失辯才。時佛世尊告諸比丘。及外道形服不應度出家。世尊即制戒。外道形服不得度出家。時有比丘不知。雲何度外道出家。以是事白佛。佛言。是故比丘應當更尋。於是時中。姓犢子外道住在王捨城。時犢子外道。故往詣佛世尊所。對佛已問訊。種種語論已。卻坐一面。坐已姓犢子外道。而白佛言。我今欲問瞿曇少義願開許我為我解說。說是語已。世尊默然。第二第三亦作是言。姓犢子外道白佛言。我今請問瞿曇大德少義。唯願開許為我解說。第二第三作如是言。世尊默然。時姓犢子外道白佛言。我共在此夜已淹久。世尊瞿曇。我今請問少義。願開許我為我解說。時佛念言。此姓犢子外道。長夜無諂曲無欺誑。性淳直。若有所問已解其意。非為惱亂我。當如阿毘曇密義。如律密義。有問當為敷說。知姓犢子外道心念已。佛言。犢子可問隨汝所樂。雲何瞿曇。善不善為有為無。犢子。有善有不善。善哉世尊瞿曇。願為我說善法不善法。令我識善不善。犢子。我當種種分別為汝說善不善。然當略說。犢子諦聽。欲染不善。離欲染是善。恚癡不善。離恚癡是善。殺生是不善。捨離殺生是善。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言慳貪邪見是不善。正見是善。犢子。我已說如是三種是善三種是不善。若我弟子如是不善如實知。三種善十種不善如實知。十種不善所餘知欲盡知恚盡知癡盡。欲盡恚盡癡盡漏盡故。得無漏心解脫得智解脫。自然見法證法成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無復後有。瞿曇。頗有一比丘。於此法中得盡諸漏。於無漏法心得解脫。如上所說不受後有耶。犢子。非一比丘。非二非三非五非百。如是無數比丘。於此法中漏盡得無漏。如前說不受後有。瞿曇。且置一比丘。頗有一比丘尼。於此法教中漏盡得無漏心得解脫。如前所說不受後有耶。犢子。非一比丘尼。非二非三非五非百。如是無量比丘尼。於此法中盡漏得無漏心得解脫。如前所說不受後有。瞿曇。且置比丘尼。頗有優婆塞。修行梵行於此法中。度希望度疑網耶。犢子。非一優婆塞。非二非三非五非百。乃有無量優婆塞。於此法中於五別分纏。得解脫化生。即於中涅槃。不復退還。法應不還此界。瞿曇。且置比丘。且置比丘尼。且置優婆塞修行梵行。頗有優婆夷修行梵行度希望度疑網。犢子。非一非二非三非五非百。乃有無量優婆夷。於此法中於五別分纏得解脫化生。即於中涅槃不復退還。法應不還此界。瞿曇。且置比丘。且置比丘尼。且置梵行優婆塞。且置梵行優婆夷。頗有一優婆塞。受五欲樂於此法中。度希望度疑網。犢子。非一優婆塞。非二非三非五非百。乃有無量。於此法中。有諸妻子臥具居家著香花瓔珞著妙好衣及諸塗身畜諸金寶驅策奴婢僕使。解脫三纏薄婬怒癡。得斯陀含。一往來此世界。盡諸苦邊。瞿曇。且置比丘。且置比丘尼。且置梵行優婆塞。且置梵行優婆夷。且置受五欲樂優婆塞。頗有優婆夷。受五欲樂於此法中度希望度疑網。犢子。非一優婆夷。非二非三非五非百。乃有無量。於此法中。育養兒子如前策使奴婢僕使。解脫三纏逆生死流。得不退墮法必證正覺。受此七有七生天上。還依人身盡諸苦邊。若爾瞿曇法成正覺。若比丘皆得。及比丘尼優婆塞修梵行者。優婆夷修梵行者。優婆塞受欲樂者。優婆夷受欲樂者。世尊瞿曇。教法如是故。則應不成滿足。以是故。如瞿曇法所成正覺。比丘皆得。及比丘尼優婆塞修梵行者。優婆夷修梵行者。優婆塞受欲樂者。優婆夷受欲樂者。如是故。瞿曇教法以如是故滿足。瞿曇。我今意欲說譬。犢子。今正是時。如是瞿曇。如天雨雨水隨下流。如是世尊瞿曇。教一切男女童男童女若老若少。隨涅槃下隨涅槃流隨涅槃低。隨從說涅槃隨從已。奇哉善覺。奇哉善說法。瞿曇。若有外道出家道士。若來若希求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幾久依比丘共住。犢子。若外道出家道士。若來若希求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則應依比丘比丘和上所四月日披袈裟試之。然取兩彼究悉。我已說如是。瞿曇。若外道出家道士來。若希求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則應依比丘和上所四月日披袈裟試之。我今願欲非唯四月亦能四年依從。我今願樂。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我依世尊瞿曇所修行梵行。犢子。然我先不已說二彼究悉。汝瞿曇已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度姓犢子道士出家受具足戒。姓犢子道士得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已。長老姓犢子受具足戒已。得半月已乃至學慧。應學應觀應至應覺。是等慧已見已知已覺已證世尊正法。時長老犢子作如是念。我所應學慧。應學應觀應至應覺。此等一切慧。已見已知已覺已證世尊正法。我今正是時。應往至世尊所。時長老犢子往詣世尊所。至世尊所已頂禮世尊足已卻住一面。卻住一面已。長老犢子白世尊作如是言。世尊。我乃至學慧。應學應觀應至應覺。此等一切慧已見已知已證世尊正法。善哉世尊為我說法。使我親近無放逸。乃至如本不知有後。以是故汝犢子。應親近二法觀察。廣修如是等二法。親近觀察廣修。則得性慧覺了諸性。已知種種性覺種種性。知無量性覺無量性。犢子。若比丘欲作是念。快哉我離諸欲。我離諸惡不善法。有希望有籌量。寂靜安樂安住初禪。為滅希望滅籌量。令內喜則一心。無希望無籌量。安住第二禪。離喜故安住捨中。安念覺了覺身樂。則證正諦捨念安樂。安住三禪。離樂離苦。滅憂喜無苦無樂。具捨安念清淨。安住四禪。慈悲喜捨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快哉我已離三纏得須陀洹。離三纏已薄婬怒癡成斯陀含。離五別分纏故成阿那含。成就種種神力。淨眼根淨耳根淨意根至於本處。脫生死盡諸漏皆具如是。具種種神通力。以一身能為無量身。以無量身能作一身。能作明作闇具觀諸慧。過石過壁離障身無礙。而過於大地中猶如虛空。能出能沒於大地。猶如在水能出能沒。住於虛空結跏趺坐。去行猶如飛鳥。日月有大威光。手能摩捉。乃至身昇梵天。以如意通皆得自在。於自法門所有希望。快哉我是比丘。以清淨耳過人中耳聞二種聲。若天若人若近若遠。隨以所念即得現前。於自法門若有希望。快哉我是比丘。知他眾生知他人所有希望。所有籌量心心所念。如實而知。如是有欲心如實而知。如是離欲心離欲想。如實而知。如是有欲離欲。如是有恚離恚有癡離癡。如是攝心縱心。高心不高心。靜心極靜心。作意心不作意心。解脫心不解脫心。如實而知。隨心所向能得如意。於自法門所有希望。快哉我是比丘。無量種分別憶念知前時事。如是一生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生。如是無量百千生。如是無量過去未來劫數。此悉憶知。如曾有某眾生名某甲。我於彼時名某甲。如是種姓如是飲食。如是覺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長。如是壽命極盡。我從彼死復生某處。又於彼死今於此生。如相貌如處所。種種分別憶知往昔所更事。隨心所向此得如意。於自法門所有希望。快哉我是比丘。以清淨眼根過人中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若增減。若趣善道若趣不善道。隨事隨業眾生。如實而知。此等眾生具身惡業。具口意惡業誹謗賢善。邪見具邪見業法習因緣。以此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道生地獄中。復有此等眾生。具身善業。具口意善業。不誹謗賢善。正見具正見業法習因緣。以此因緣故。身壞命終往趣善道生於天上。隨心所向皆得如意。於自法門所有希望。快哉我是比丘。已盡諸漏心得無漏解脫。得慧解脫已具足證自然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無復後有。隨心所向能得如意。於自法門所有希望。所覺之法喜樂為證。隨心所向能得如意。於自法門是等比丘。如是二法應親近。應觀察應廣修。已修此等二法已。親近觀察廣修。則成就性慧性覺。具種種性慧無量性慧無量性覺。時長老犢子聞佛說已。歡喜踴躍頂禮世尊足已辭佛而退。時長老犢子已得最勝第一法。無放逸無煩熱心。得自在安住。若善男子所欲為者。剃除鬚髮披壞色衣。有正信心捨離有為。向於無為出家。此無上梵行白法。自知已具足證法。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覺了竟。是長老得阿羅漢果心得解脫。時眾多比丘懃求欲見世尊供養世尊。時長老犢子見眾多比丘。復作是言。長老欲何處去。我欲往世尊所欲見世尊欲供養世尊。希長老。傳我語禮世尊足問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長老犢子作如是說。我已安立世尊。我已久習歡樂。非不歡樂。如是世尊弟子所應作事。供養世尊我歡喜作。非不歡喜。時諸比丘往詣佛所。至佛所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坐一面已。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長老犢子頂禮世尊足問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行來氣力安隱無障礙安樂行。長老犢子作如是說。我已安立世尊。我已久習世尊。歡樂非不歡樂。如是世尊。弟子所應作事。供養世尊我歡喜作。非不歡喜。諸比丘。諸天先已向我說是事。次汝等後說。如來無上慧知見行。如是彼比丘。亦是大神力大威德。時佛世尊說稱讚長老犢子已。如是說。諸比丘不依作者。得娑底娑羅。若外道道士等來求出家者。若比丘不與共住仍度出家。即得娑底娑羅。雲何與外道共住。若有外道來希求出家。即應於僧求四月日住和南大眾。我某甲外道。希求如來所覺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我某甲外道。於僧乞求四月日住。願大德僧。與我四月日住。慈愍故。第二第三作如是說。羯磨師應白眾。   大德僧聽。某甲外道。希求如來所覺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此某甲外道。從僧乞四月日住。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若與某甲外道四月日住。白如是。應作羯磨。   大德僧聽。此某甲外道。希求如來所覺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此某甲外道。從僧乞四月日住。僧若與某甲外道四月日住。誰諸長老忍。與某甲外道四月日住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初羯磨。如是第二羯磨。如是第三羯磨。僧與某甲四月日住。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其人飲食若為僧作務。隨僧分中與食。若不為僧作應語言。汝自當覓食。此外道應自乞食。諸比丘應一日之中三過於外道前毀呰外道作如是說。外道無敬信。外道犯戒。外道無羞恥。外道是墮落。外道邪見。長老應作如上說。於時復應讚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五種功德。外道應言。如是長老如是長老。外道實不敬信。乃至雲外道實邪見。願長老濟拔我。願長老濟度我。憐愍慈愍故。於四月日共住試已。得諸比丘意已。應度出家受具足戒。若餘外道作白衣形來。亦應如是共住試已方聽出家受具足戒。若有外道雖復解法。亦應如上共住試已方聽出家受具足戒。若外道不經共住及如上試。不得度出家受具足戒。若比丘不試度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2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第二(卷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佛世尊。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恭敬尊重供養世尊。已得善利已得心願滿足。離一切不善法。具足一切善法。無愛無取離吾我想。於一切種智慧。已得自在已斷諸趣。已斷別離無諸煩惱。已解脫能解脫。轉諸輪迴生死輪種。諸後善增長前善現前善根。令得解脫舒所教化。佛現於世莊嚴善利眾生。世尊為眼為慧為義為法。是大法聚。於三種眾生。佛為軍師。將導教化令人將導。為師令人為師。為大商主。能知道徑能說善道。是大醫王。無上轉輪人中最勝人雄。受最後身。沙門大沙門得至沙門。無垢無穢明淨遍見。能與明與眼除闇。作明作光度生死海。未安令安具足無等。懃具足無等智。大勇猛大斂攝大威德。大雄大神大力大將導。世尊為初。世尊為最上。世尊吹法螺擊法鼓豎法幢掛法幡然法燈。遮惡趣示善趣。除世間惡除世間險。蔽惡道開天道。示解脫道。以神通力除以慧力。滅一切眾生心惑。雨法雨顯四無畏。如日初出光明照世。挫諸異道。安置眾生天道及解脫果。己度度他。己解脫解脫他。己安安他。己涅槃涅槃他。   佛世尊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於是時有諸比丘。善來度人出家。所出家人。披著衣服不齊整。佛言。比丘不得善來度人出家。若度出家者得娑底娑羅。十緣起二十先因緣已廣說。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以三歸授人為具足戒。所受戒人。威儀衣服皆不齊整。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以三歸為具足戒。威儀衣服皆不齊整。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以三歸授為具足戒。若授為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為白衣形服授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為白衣形服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以白衣形服受具足戒。若為白衣形服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為著瓔珞人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為著瓔珞人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為著瓔珞人受具足戒。若為著瓔珞人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為無男根人如女人為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為無男根人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為無男根人受具足戒。若為無男根人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為密人出家受具足戒。密人是男子音聲如女人為。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密人出家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得度密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密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密人出家受具足戒。此密人者是男子根無用。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密人出家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得度密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密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不經共住人出家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不經共住人出家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得度不經共住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不經共住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閹人出家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閹人出家受具足戒。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閹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閹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不能男子出家受具足戒。不能男者其有六種。一生二斷三捼。四不觸五嫉六半月。何者生不能男。生而無男根。何者斷不能男。斷其種子。何者捼不能男。捼其種子。何者不觸不能男。不為人所觸動則不能。為人所觸動則能。何者是嫉不能男。見他作事方能男。何者半月不能男。半月成男半月不成男。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不能男出家受具足戒。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不能男出家。若度不能男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不白為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不白為受具足戒。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不白為受具足戒。若不白為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說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無和上為人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無和上為人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無和上不得為人受具足戒。若無和上為人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次第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無阿闍梨為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無阿闍梨為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無阿闍梨為人受具足戒。若無阿闍梨為人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說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一一人各作羯磨。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此事。雲何是等比丘。一一人各作羯磨。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一一人各作羯磨。若一一人各作羯磨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說滅諸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未被許人出家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未被許人出家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未被許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未被許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不問而為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不問而為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不問而為受具足戒。若不問而為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作人出家受具足戒。時有少欲比丘訶怪是事。雲何此等比丘。度作人出家受具足戒比丘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作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作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偏頭人出家受具足戒。時多人訶怪是事。雲何比丘。度偏頭人出家。夫出家者。皆應形體端正。諸比丘聞是事已。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偏頭人出家。若度偏頭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比丘度大頭人出家受具足戒。時多人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大頭人出家受具足戒。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此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大頭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大頭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牛頭人出家受具足戒。時多人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度牛頭人出家受具足戒。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是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牛頭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牛頭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獼猴頭人出家受具足戒。時有多人訶怪。雲何是等比丘。度獼猴頭人出家受具足戒。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是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獼猴頭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獼猴頭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無脣人出家受具足戒。時人訶怪是事。雲何是等比丘釋子。度無脣人出家受具足戒。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是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無脣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無脣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紋身人出家受具足戒。時人訶怪。雲何是等比丘。度紋身人出家。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是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紋身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紋身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殘跛人出家受具足戒。時人訶怪。雲何是等比丘。度殘跛人出家受具足戒。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是事已。即以此事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殘跛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殘跛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傴人出家受具足戒。時人訶怪。雲何是等比丘。度傴人出家受具足戒。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是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傴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傴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佛世尊恭敬供養。乃至廣滅惡法。世尊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比丘度短人出家受具足戒。時人訶怪。雲何是等比丘。度短人出家受具足戒。夫出家者形體端正比丘聞是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比丘不得度短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短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於今比丘與誰受具足戒。雲何為受具足戒。諸比丘聞是事已即以白佛。佛言。次第為受具足戒。其事雲何。若有人來希求出家。應先問言。汝欲出家汝心雲何。我心發如是。即應勸獎。應歎說佛德。應歎說法僧德。若必清淨。應授與三歸。與三歸法應如是。   大德憶念。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大德憶持。我是優婆塞。盡形壽歸依不殺生業清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應授與五戒。復應作是事。   大德憶念。我某甲。從今日始盡形壽捨離殺生。盡形壽捨離盜。盡形壽捨離邪婬。盡形壽捨離妄語。盡形壽捨離飲酒。此等五法。如諸正阿羅漢戒法。我皆隨從作隨從學隨從方法。以此因故。願不生地獄。願不生餓鬼。願不生諸生死中。得涅槃處不老不死。證涅槃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爾時遍問方法已。欲出家者。應白知。大德僧聽。此某甲。某甲希求出家。未剃除鬚髮。今希於自然法教剃除鬚髮披壞色衣。正信捨有為趣無為。此某甲剃除鬚髮著壞色衣。正信捨有為趣無為欲出家。一切諸比丘應問言。已說清淨不。答言已說清淨即應為剃髮。剃髮已應與袈裟。希求出家者。應右膝著地。方應與袈裟。此是汝袈裟。今與汝無垢累。此人應作是言。身口意業頂戴受持。與披三袈裟竟。方授以戒。復應作是事。先禮佛次禮和上次禮闍梨次禮諸比丘竟。次就阿闍梨請求出家。作如是言。   大德憶念。我某甲。從大德乞出家。願大德度我出家。憐愍我慈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闍梨即應與戒。應作是言。   大德憶念。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歸依無上釋尊最勝釋王如來應供正遍知出家。我隨從出家捨離居家服。受持出家衣服。大德憶持我是沙彌。以義因緣故。稱和上名。某甲是我和上。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闍梨憶念。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歸依無上釋尊最勝釋王如來應供正遍知出家。我隨從出家捨離居家服。受持出家衣服。闍梨憶持我是沙彌。以義因緣故。稱和上名。某甲是我和上。為我出家持受三歸已。次為說戒。   闍梨憶念。我某甲。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殺生。如阿羅漢盡形壽已捨離殺生。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盡形壽捨離殺生。我以此初品如阿羅漢戒。我亦隨作隨從學。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不與取。如阿羅漢盡形壽已捨離不與取。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不與取。我以此第二品如阿羅漢戒。我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非梵行。如阿羅漢盡形壽已捨離非梵行。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非梵行。我以此第三品如阿羅漢戒。我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妄語。如阿羅漢盡形壽捨離妄語。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妄語。我以此第四品如阿羅漢戒。我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飲酒遨逸處。如阿羅漢盡形壽捨離飲酒遨逸處。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飲酒遨逸處。我以此第五品如阿羅漢戒。我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作倡伎樂歌舞。如阿羅漢盡形壽捨離作倡伎樂歌舞。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作倡伎樂歌舞。我以此第六品如阿羅漢戒。我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著香花塗身瓔珞。如阿羅漢盡形壽捨離著香花塗身瓔珞。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著香花塗身瓔珞。我以此第七品如阿羅漢戒。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高廣大床。如阿羅漢盡形壽捨離高廣大床。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高廣大床。我以此第八品如阿羅漢戒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非時食。如阿羅漢盡形壽捨離非時食。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始乃至盡形壽捨離非時食。我以此第九品如阿羅漢戒。亦隨作隨從學。   闍梨憶念。我盡形壽捨離受蓄金銀寶物。如阿羅漢盡形壽捨離受蓄金銀寶物。我某甲亦如是。從今日乃至盡形壽捨離受畜金銀寶物。我以此第十品如阿羅漢戒。亦隨作隨從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從今日始受三歸具足十品。闍梨憶念持我是沙彌闍梨應作是說。如是善安念勿放逸。次為受戒。一切眾僧聚集坐已。若是中國十人聚集。若是邊地律師五人。得受具足戒和上。應覓缽及三衣。應請阿闍梨。應請眾。應觀視戒壇。應看羯磨文離五過失。一切具足已。應請和上作三拜禮。應受持袈裟。應受持缽。復應作如是請。   大德憶念。我弟子。請大德為和上。願大德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為和上受具足戒。第二第三作如是說。   和上憶念。我弟子。請和上為和上。願和上為我作和上。我依和上受具足戒。和上答言。甚善。   和上憶念。我弟子此袈裟。此袈裟僧伽梨割截成堪常用今受持。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是。   和上憶念。我弟子此袈裟。此袈裟鬱多羅僧伽割截成堪常用今受持。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是。   和上憶念。我弟子此袈裟。此袈裟安多會割截成堪常用今受持。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是。   和上憶念。我弟子此是我缽。此缽應量。是仙人器是乞食器今受持。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是。   爾時眾僧。應安欲受戒者離聞處著見處面向僧。時戒師應差覓教授師。汝可為作教授師。教授師應言其名字何。其名某甲。和上名某甲。汝能為某甲作教授師不。教授師應答言能。   大德僧聽差此某甲。為某甲作教授師。此某甲。能為某甲作教授師。和上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聽某甲為某甲作教授師和上某甲白如是。   善男子聽。今是真誠時。是實語時。我今問汝。隨所問汝。汝當答我。實當言實。不實當言不實。汝是男子不是男子。年已滿二十未年滿二十。三衣缽具足不具足。汝父母存在不在。父母聽許不聽許。汝非奴不。汝非偷不。汝非關屬人不。非被罪不。非被捉不。非王臣不。非王怨不。非欲為王作不利益不。汝不為王作損惱及令人作不。汝不負人債不。汝不關涉他物若多若少不。汝非不能自安立。汝非轉根人不。汝無餘匆務事不。汝非閹人不。汝非不能男不。汝非外道不。汝非厚狎外道不。汝非雜住不。汝非無住不。汝非賊住不。汝非畜生不。汝非化作不。汝非非人不。汝非退道不。汝非惡性不。汝不污比丘尼不汝不殺母不。汝不殺父不。汝不殺阿羅漢不。汝不破和合僧不。汝不出佛身血不。並答言不。善男子諦聽。男子身內身上有如是等病。病癩癰疽白癩。疥癬瘡黃瘦羸瘠氣嗽。乾枯癇熱血瘺陰頹。筋脈盤結尰血流癖多肉。口病口膏口熱身熱胸熱。骨節疼痛噦吐喘。寒熱體痛脅痛背痛。瘧一日二日三日四日。眾病結痛骨碎齒痛。汝身內無如是等病及餘病不。答言無。汝先已經出家未。答言未。若答言已經出家。應作是問。汝持戒無有損缺不。答言不心力懈惰如法捨戒。汝昔曾出家名字何等。答言我名某甲。汝和上名何。答以義因緣我稱和上名某甲。眾中亦當問。子如上事如我即所。問汝於彼實當言實。不實當言不實。且住此聽喚方來。戒師即來眾中。我已教誨某甲竟。眾中並應言。若自說清淨便可來。即應求受具足戒。大德僧聽。我某甲。以義因緣稱和上名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從大德僧乞受具足戒。以義因緣稱和上名某甲。願大德僧與我具足戒。願大德僧容受我願。大德僧接取我。憐愍我憐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從大德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我今於僧中問某甲諸難事。和上某甲。白如是。即應問。長老聽。今是真誠時。是實語時。我今問汝。隨所問汝。汝當答我。實當言實。不實當言不實。汝是男子年已滿二十三衣缽具足不具足。汝父母存在不在。父母聽許不聽許。汝非奴不。汝非偷不。汝非關屬人不。非被罪不。非被捉不。非王臣不。非王怨不。非欲為王作不利益不。汝不為王作損惱及令人作不。汝不負人債不。汝關涉他物若多若少不。汝非不能自安立不。汝非轉根人不。汝無餘匆務事不。汝非閹人不。汝非不能男不。汝非外道不。汝非厚狎外道不。汝非雜住不。汝非無住不。汝非賊住不。汝非畜生不。汝非化作不。汝非非人不。汝非退道不。汝非惡性不。汝不污比丘尼不。汝不殺母不。汝不殺父不。汝不殺阿羅漢不。汝不破和合僧不。汝不出佛身血不。並答言不。善男子諦聽。男子身內身上有如是等病。病癩癰疽白癩。疥癬瘡黃瘦羸瘠氣嗽。乾枯癇熱血瘺陰頹筋脈槃結尰血流癖多肉。口膏口熱身熱胸熱。骨節疼痛噦吐喘。寒熱體痛胸痛背痛。瘧一日二日三日四日。眾病結病骨碎齒痛汝身內無如是等病及餘病不。答言無。汝先已經出家未。答言未。若答言已經出家。應作是問。汝持戒無有損缺不。答言不心力懈惰如法捨戒。汝昔曾出家名字何等。答言我名某甲。汝和上何名。答以義因緣我稱和上名某甲。即應作白。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某甲是男子。年滿二十。三衣缽具。自說清淨無諸難事。此某甲。從大德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僧授某甲具足戒和上某甲。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上某甲求受具足戒。是男子。年滿二十。三衣缽具。自說清淨無諸難事。此某甲。從僧乞受具足戒。和上某甲。僧今受某甲具足戒。和上某甲。誰諸長老忍某甲受具足戒和上某甲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第二亦如是說。如初第三亦如是說。如初此第三羯磨。   某甲已受具足戒竟。和上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次應量度影。   汝某甲聽此四。世尊知者見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正覺。如是出家受具足戒。比丘說此四依。依此四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此等少易得如法。無礙第一無染本來所制。何等為四。比丘衣糞掃衣。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汝某甲。能盡形壽著糞掃衣。答言能。若有長施。絹衣白□簡衣。輕衣糸衣納衣芻磨衣(細軟衣也)憍奢耶衣(野蠶繭織為衣也)奢那衣(奢那樹似麻取皮織為衣)傍伽衣(准主樹雜古貝樹花織為衣也)駱駝毛衣。長毛冗古貝衣。□(穌懺反)寐(無誄反)底衣(野蠶繭作緯麻紵作經麻紵似此間麻也)。阿力多柯衣(織古貝庸磨之多毛也)。波兜羅衣(有蟲著波兜羅樹葉為窠子取此窠糸織為衣也)。提婆田底衣(提婆田底樹取皮織為衣作驢毛色)。高磨利衣(古貝花憍奢耶波兜羅三種雜織為衣也)。紙底衣(憍奢耶為經古貝花為緯也)。迦梨迦衣(織古貝花作衣以蠟染之作斑色也)。阿叛那衣(庫麻雜古貝衣也)。如是等衣。或從僧中得。或自得。汝應知量受畜。汝能如是不。答言能。汝某甲聽。比丘依樹下住止。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汝某甲。能盡形壽依樹下住止。答言能。若長得供養。房舍龕室重閣堂殿。懸簷如月形。上向遍開。四方半片內龕相向。或遍有窗。或有行處或無行處。草菴室或樹葉菴室。或草屋或葉屋或木室。或草覆或葉覆。或刺覆或席覆。或土龕或石龕。或有高基或無高基。有如是等。從僧中得或自得。汝於此應知量受畜。汝能如是不。答言能。   汝某甲聽。比丘依乞食。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汝某甲。能盡形壽依乞食自供。答言能。若長得供養。或飯或果。或常得處。或別請得處。或月八日。或月十四日。或月十五日。或聚得。或從僧得。或自得。汝應於此等知量受。汝能如是不。答言能。   汝某甲聽。比丘依塵棄藥。於自然法教。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汝某甲。能盡形壽依塵棄藥自治。能如是不。答言能。若長得供養。或根藥或莖藥。或葉藥或花藥或子藥。或酥油蜜石蜜。或朝藥或晚藥。或七日藥盡形壽。或從僧中得自得。汝於此應知量受。汝能如是不。答言能。   汝某甲聽。此四是世尊知者見者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所說墮落。若比丘從此墮落。非比丘非出家人。非釋子失比丘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不能持沙門法。如伐多羅樹。不復生芽增長青翠。如是比丘於此四法。若於一一處從此墮。非比丘非出家人。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不能持沙門法。何者為四。世尊種種知者見者如來應供正遍知。訶責婬欲堀室。婬欲津染。婬欲究竟貪著。極貪著耽染堀室。究竟無窮。如是婬欲。空誑虛妄無明法。誑惑愚人臭穢不淨。能違背若離欲所說斷。無慾寂滅究竟。汝某甲。從今日始。以愛著心眼亦不得觀視女人。況復二人共俱和合作婬欲法。某甲。世尊已說。若比丘與比丘共學戒。不捨戒若羸戒覆藏。作非梵行作婬欲法。乃至共畜生。以是事故墮比丘法。非比丘非出家人。非釋子墮比丘法。破沙門行。則墮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不能持沙門法。如伐多羅樹。不復能青不能增長長大。如是比丘。於是事於是處墮。則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不能持沙門法。汝從今日始不應違犯。不過此墮法。心懃加憶念。守護繼念。慎勿放逸。若有是處是事。汝勿隨從。   長老。是世尊種種知見知者見者如來應供正遍知。訶責不與取。稱讚捨離不與取。汝某甲。從今日始。他物不與乃至糠麻。起盜心不應取。況復取五錢或過五錢。長老。世尊已說。若比丘於村邑於曠野。於他物不與。起盜心取。是物不與取。為王所捉。或王臣捉。或打或縛或擯。其作如是言。咄汝男子。汝偷汝愚汝癡汝盜。若比丘於是處墮。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則不能持沙門法。如伐多羅樹不能復青。不能增長不能廣大。如是比丘。於此處墮。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不能持沙門法汝從今日始。不應違犯。不過此墮法。心懃加憶念。守護繼念。慎勿放逸。若有是處是事。汝勿隨從。汝某甲。是世尊種種知見知者見者如來應供正遍知。訶責殺生。稱讚廣歎捨離殺生。汝某甲。從今日始。乃至蚊蚋蟻子等蟲。不應作意起心故斷命。況復當殺人及人類。某甲。世尊已說。若比丘起意思惟。手殺人若人類。或持刀與。或令人殺。或隨喜殺。或讚歎殺。作如是言。咄男子。何用汝此罪苦不淨惡活為。咄男子。汝死當勝生。或心隨喜。或作念思惟。以種種因緣勸讚死。若此人因是事死。若比丘於此處墮。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則不能持沙門法。如伐多羅樹。不能復青。不能增長不能廣大。如是比丘。於此處墮。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墮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不能持沙門法。汝從今日始不應違犯。不過此墮法。心懃加憶念。守護繼念。慎勿放逸。若有是處是事。汝勿隨從。某甲。是世尊種種知見知者見者如來應供正遍知。訶責妄語。稱讚廣歎捨離妄語。汝某甲。從今日始。不應故作言說妄語乃至戲笑。況復於無中而說為有過人法過聖法智慧。或稱自證或稱自見。作如是言。我知是見是。某甲。世尊已說若比丘不知不經知無有說有。說過人法。已得勝聖境。或證或見。我知是見是。何所知。知苦知集知滅知道。何所見。見天見龍見夜叉。見阿修羅。見迦樓羅。見乾闥婆。見緊那羅。見摩□羅伽。見餓鬼見鬼。見俱槃茶乃至糞掃鬼。天亦見我。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餓鬼鬼俱槃茶。乃至糞掃鬼亦見我。我亦往詣天。諸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餓鬼鬼俱槃茶乃至糞掃鬼。天亦來詣我。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餓鬼鬼俱槃茶乃至糞掃鬼亦來詣我我共天語。更相問訊共言論。我亦共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餓鬼鬼俱槃茶乃至糞掃鬼語。更相問訊共言論。天亦共我語。更相問訊言論。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餓鬼鬼俱槃茶。乃至糞掃鬼亦共我語。更相問訊言論。某等所得我亦得。如是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不淨想青想白艾想。膀脹血塗想分離想。厭想離欲想。滅想骨想。觀空想。某等得如是。我亦得如是慈悲喜捨等。得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等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神足力等天耳天識宿命漏盡。我是阿羅漢得八解脫禪。若比丘於此處墮。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則不能持沙門法。如伐多羅樹不能復青。不能增長不能廣大。如是比丘於此處墮。非比丘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破沙門法。則墜失則斷則迴轉則墮落則退還。不能持沙門法。汝從今日始。不應違犯不過此墮法。心懃加憶念守護係念。慎勿放逸。若有是處是事。汝勿隨從。   此四是世尊知者見者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出家受具足戒比丘。說所作沙門法。為滿足沙門故。是故比丘。盡形壽應修學。何等為四。汝某甲。聽罵不應報罵。此是初沙門法。汝於此處。盡形壽應修學。瞋不報瞋。此是第二沙門法。汝於此處。盡形壽應修學。毀不報毀。此第三沙門法。汝於此處。盡形壽應修學。打不報打。此第四沙門法。汝於此處。盡形壽應修學。此四應學法。汝應修學。汝某甲聽。汝所長夜希望。於自然教法。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若人出家。得如法和上。得如法阿闍梨。得如法眾白四羯磨無動如法處。若比丘百年出家受具足戒作比丘。如所學應如是學。即日出家受具足戒者。如百年出家所學戒法。一等無異同戒。同學同一說波羅提木叉。汝於此處。應親近。不應遠離。汝從今日盡形壽。應供養和上。和上汝有所病。亦當瞻視。汝於和上至於命終起臥。於和上所應作父想。和上亦於汝所應作子想。汝從今日。於同學所。應生恭敬生歡喜。應畏慎隨從於上座下座所。從今日皆應從學讀誦持為說。應善學。分別陰善。分別界善。分別入善。分別十二因緣。應置重擔。未得為得故。未解為解故。未證為證故。汝應修學。應盡諸漏。   汝某甲聽。我今於僧眾中。為汝說此最勝戒。其餘等。汝和上闍梨。當別為汝說。其餘同學比丘等共語共話。更相讚歎歡喜。同和上同阿闍梨者。亦當為汝說。又於半月半月中說戒。汝亦於中聞。汝已受具足戒。於勝智法中。汝應善親近。遭遇此甚難端正者。出家清淨者。受戒所說。此實名正覺善知見。汝某甲。已受具足戒。汝善守護。慎勿放逸。   世尊與比丘說受具足戒如是。時有比丘。始一臘為人受具足戒。此中別有緣起。應作本事。如是二臘四臘五臘。為人受具足戒。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一臘不得為人出家受具足戒。乃至九臘不得為人出家受具足戒。若度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然十臘得為人出家受具足戒。時比丘世尊許十臘得度人出家受具足戒。時比丘滿足十臘者。度人出家受具足戒。此十臘比丘甚愚甚訥未明無方便。某等自亦未調而欲調他。無有是處。佛言。十臘未明解者。不得度人出家受具足戒。若為人出家受具足戒者。得娑底娑羅。   然十臘明解堪任。得為人出家受具足戒如是不如說修行者得娑底娑羅。   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3a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   No. 1483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五篇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是時目連。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問。唯願世尊。為我演說。佛言。善哉。汝所問者。能大利益無量眾生。恣汝所問。目連。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輕慢佛語犯眾學戒。雜用三寶物。當墮何處。爾時佛告目連。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若比丘。無慚愧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犯波羅提提捨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十億千歲。犯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   犯僧伽婆屍沙。如不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梨中。於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問佛事品第二   問曰。佛物先在一處。有比丘齎至餘處作佛事。犯何事。答犯棄。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動。若有事難。眾僧盡去。當白眾。若眾聽。得齎至餘處。無罪。   問曰。佛物得買供養具不。答得。   問佛物造堂與直可賃不。答一切佛物得買不得貸。   問比丘作佛事。得佛奴牛驢馬。得借使不。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不知得。以非法得故。   問僧地起塔。用佛物作障擁。攡堨i住不。答若知而故入犯墮。不知不犯。若知故住。過三諫。犯決斷過四諫。轉犯重。   問先佛堂壞。主人更出私財作堂。用故財施僧僧得取不答不得。   問僧地。佛物用作障擁。擁堨有井果菜。可食不。答不得。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井菜施僧。得食。不要不得食。若買五倍價。若知不買而食。計錢多少皆犯罪。   問佛塔上掃。得土棄之有罪不。答得棄。不得餘用也。問久負佛物雲何償。若直償本物。以佛不出入故。故不加償。雖爾故入地獄。昔佛般泥洹後。一比丘精進聰明。有一婆羅門見比丘精進聰明。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比丘即受。其女端正。比丘後生染意。便共生活用佛法僧物。各一十萬錢用衣食之。而此比丘極大聰明。能說法使人得四道果。自思惟罪大深重。便欲償之。即詣沙佉國乞。大得錢物還欲償之。道路山中為七步蛇所螫。比丘知七步當死。六步堳K向弟子處。分償物。遣還本國言。汝償物已還。我住此待汝。弟子償物訖還報之。即起七步便死。墮阿鼻地獄中。初入溫暖未至苦熱。謂是溫室。便大舉聲經唄咒願。獄中諸罪人鬼聞經唄者。無數千人得度。獄卒大瞋。便舉鐵杈打之。命終生三十三天。以此驗知。負佛法僧物不可不償。雖復受罪。故得時出矣。   問佛物出與人。取子自用有罪不。答與佛物同體俱犯重。合子與佛。猶故無福。以壞法身而為形故。   問佛圖主。遣佛奴小兒給比丘可使不。答不得使。以是佛物故。   問比丘與佛作得食佛食不。答不得。比丘無客作之理。況復得取佛物衣食用耶。   問白衣與佛作得佛物。用此物作食請僧。僧得食不。答不得食。   問佛事法事得捉金銀錢不。答不得。捉犯捨墮。問人施佛牛驢馬奴。造作佛事法事。可受不。答得受使用。但不得賣弓刀軍器。一不得受。問人施佛光明室宅。未用可寄住不。答不得。便是佛物故。   問續佛光明晝可滅不。答不得。若滅犯墮。雖佛無明闇。施者得福故。滅有罪耳。問非佛堂。佛像在中。可在前食臥不。答得。若佛在世猶於前食臥。況像不得耶。但臥須障。若有燈明。不得從光中過住。若自有燈明得。   問上佛圖佛塔佛牆遠望。犯何等事。答不知不犯。若必急難事上亦不犯。知而慢上犯墮。過三諫犯決斷。過四諫故上犯棄。問指物慾造佛經。更得他物。不用前物得爾不。答不得以許便是故也。   問形相佛像犯何事。答一切佛像。不問好惡不得形相。其罪甚重必不可為。   問得買佛上繒作衣不。答不得。   問人作佛像鼻不作孔。後人得作不。答不得。   問佛牆得持物倚不。答不得。犯墮。昔有一比丘。欲入寺禮佛。有一婆羅門知相。相比丘有天子相。便語比丘言。我有一女嫁與比丘。比丘言。須我禮佛還。比丘便持錫杖倚佛圖牆。入寺禮塔已還出。婆羅門便不復與語。比丘問。故與我女不。婆羅門言。不與。比丘問。向言與。爾何以不與。婆羅門言。向見比丘有大貴相故與。今無復此相是故不與。所以爾者。消功德故。是以佛塔及牆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無量功德。   問佛物得作人天及畜生像不。答佛邊作得。   問比丘度人不問本末度。後知是佛奴。而不發遣。犯何事。答知是而度。犯重。若先不知。知便發遣。若不發遣亦犯重。問其人是大道人不。答曰非。   問有私財雇比丘作佛像。作者得取物不。答不得。   問先上佛幡。得取用作佛事不。答佛事得用。若檀越不聽不得。   問得通禮過去七佛不。答得。以法身同故。   問若人先許佛三會。然後作一會。或三行香。或三佈施。得了不。答不得。自違言獲罪。   問比丘犯決斷。得佛地中懺悔不。答不得。   問久遠故寺。都無垣障。不知佛地近遠。若欲作者。雲何得知齊畔。答不知當以意作齊畔。以不知故增損無罪。   問佛物作鬼子母屋及形像。有罪不。答罪同以佛物施人。   問比丘自手斷樹掘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不。答尚不免地獄受大罪苦。何有福耶。以故犯戒故。   問佛塔前得禮比丘不。答不得。犯墮。   問比丘賣佛像有何罪。答罪同賣父母。   問法事品第三   問高座說法前人。著俗服。可與說法不。答聽說法者二俱犯眾多。過三諫不改犯突吉羅。復經三諫犯決斷。復過三諫犯棄。若使不諫經三說戒轉增。   問為說法者如法。餘聽法者不如法。得說法不。答同上。   問僧坐先寄佛在上。後可於上坐不。答佛坐不得。先是僧坐得。   問請人說法。先高座上帳□□□菉□□□飀□禖□□□□□□□□誇□履誇□逆□   問若人請比丘。讀經及說法。施物得受不。答有希望心受犯捨墮。若無貪心受不犯。若無衣缽受不犯。   問僧中說法高座上得憑機捉麈尾不。答不病憑機捉麈尾犯墮。非尾翅者皆得。   問祕經及戒律有犯不。答曰。犯墮。   問師具著俗服得向說法禮不。答得禮不病不得為說法。   問白衣頭上有帽。得為說法不。答除有病必須覆頭。餘悉不得。   問經上有塵土草穢得吹去不。答不得。   問比丘得書經取物不。答不得。取犯捨墮。   問經上食食犯何事。答若有慢意故為犯決斷。不慢意犯墮。   問戒律不。用流落得燒不。答不得。不知有罪。燒犯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亦如燒父母。   問結界法品第四   問結界法雲何。答結界法。若山澤無人處隨意遠近。若在城邑聚落不得遠結。亦不得夜結。結時要須比丘在四角頭立。不得使外人入。外人入則界不成。先結界場。僧家白衣奴子。盡著界場上。然後規度四方。結界時除四處。一者聚落。二者聚落外俗人田地常作事處。三者若阿練若獨處山澤。恐說戒羯磨時。有種種事難不得來。白眾求別結小界。眾若聽可。彼無五人眾。當遣僧與結別界。此謂阿練若坐處。四者受戒場。先結界不均。除結界場。除是結界。以是其事。或先結大界。後結戒場。於中受戒。如卑公所云。恐無所獲。然雲不知同於未制賴通。此路可有僥倖。其人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僧中。求索別一屋中結界。僧亦應聽。先解大界與結別界。結別界訖然後還結大界。一切比丘夜不持衣不得入中。有一住處有界。一比丘亦可打揵椎廣說戒先。向四方僧懺悔。然後說亦可三語。三語者。謂三說。   問結界得通佛地結不。答不得於中受戒。若先不知法已受得戒。師僧若知故違有罪。問行舟船上得結界不。答得。若有沙彌白衣。驅著岸上。然後結界。若不驅出。當障隔著一處。然後結界。結界後比丘夜不持衣不得入水中。   問大僧盡行。唯有沙彌在界。為得不。答但有一清信士。界便不壞。況復沙彌。盡無一宿界壞。若僧盡去不還。亦不須解。   問賊來界堭比丘界壞不。答不壞。   問一二三四人行道。或在白衣家。得結界不。答不得。五人以上得結界。   問結界得通流水池水結不。答一切停水盡得。分流不得。以不知齊畔故。   問結界後不打揵椎界壞不。答不壞。   問結界得通王路結不。答得。當結界時遣人。兩頭斷行人。然後得結。   問無主地可結界不。答得。便如鬱單越法。   問先結界後有大水。或掘坑長十五步。或復於中行欲。此界壞不。答盡不壞。其人云。假使有掘大坑深廣一由旬。界猶不壞。況小小坑耶。   問比丘得尼界堭J不。答得。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內耳。   問僧結界竟。後來僧共住。不持衣失衣不。答不失。當結界時以通三世僧故。   問僧不盡集得結界不。答若有事囑授得。無事不得。   問一結界得經幾時。答不限年數。若施主更增地。乃更結耳。   問先僧結界不解而去。後來僧得於中結界不。答不得。   問結戒場時。要須集一切僧。為隨意多少。答五人以上得。以無大界故。眾不集無犯。   問結戒場要須至場上。亦得遙結耶。答要須至場上。乃得結耳。   問二眾結界得互相叉結不。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結耳。   問一界堭o鳴二揵椎不。答得。但不得二處說戒及以羯磨種種僧事。唯得燒香飲食而已。   問大僧得與尼通結界不。答得。   問歲坐事品第五   問夏坐幾日得結坐。答從四月十六日。盡五月十五日。日日可結。此謂坐初有事難不得結。或五四三日。乃至一月盡。不失前坐。此名三十日結坐一日受歲。後坐人唯得一日結坐。過七月十五日。有事難日日可受歲。盡八月十五日。此名一日結坐三十日受歲。   問結坐受七日法。為坐初受。為行時受。答若坐初受者好。臨行時受亦得。夫受七日法。行不滿七日還。後行不復更受。計滿七日。乃復更受。若慮忘亦可日受。   問夏坐中。不受床座房舍十二物。得坐不。答不須受。   問夏中若三寶事。若疾病種種事難。得移坐不。答得。坐初當白眾眾中受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法已有一事便出界三十九日。三十九日滿得還好。若不得還。亦可於彼處受歲無犯。若坐初不受臨行時受亦得。若坐已滿三十九日者。有事便出界。不須復受。若事不得還亦可於彼處受歲。   問結坐而不坐得歲不。答若先不知坐法受歲得。若知故違不得。   問都不結不坐受歲得不。答若先不知有結。不知有坐法。受臘得。知便應向眾僧懺悔。若先知法。故違不得。   問不結而坐得歲不。答同上事。   問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答界內盡得。若受七日行過水亦得。   問夏坐中犯決斷不悔。受歲得不。答雖有罪得歲。所以爾者。是比丘故。   問受歲不和合得歲不。答要先懺悔然後受歲。若其人不悔擯出得受。若不肯出眾當三諫。過三諫不受犯決斷。過四諫犯重。若力能驅。逼出界好。若其不出。當牢閉著一房中。然後受歲無苦。以其非復比丘故。若惡人多眾所不擯當避出界。若共受歲不得歲。   問夏坐中得捉扇拂不。答一切毛尾總翅不得捉。葦竹扇得捉。   問夏坐中得為亡師造福不。答得。但不得手自造事耳。   問後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歲起去不。答不得。若先不知已受歲得。若知法故違不得。若已和合。僧就受籌而已。若後坐人受歲時。前坐人亦爾。   問二人同臘。小者前坐。大者後坐。前坐者已受歲。後坐者未受。於一月中何者應大。答先大者故大。計本日故。   問夏中不受七日法。暫小小出界故得坐不。答懺悔得。   問夏中一因緣得三受七日不。答言得。   問夏中不坐人。或十或五。欲來寄住共受歲。得共住共受歲不。答若及後坐當結。若不及後坐不得。此人若全不知有坐法得容。若知有故違不得。   問不結坐或不受七日。已受臘得夏不。答不知法。已受。得臘。不得夏。若已夏。僧一諫還取好。過三諫不取。犯戾語決斷懺。還取得。當取時白眾然可乃得。   問比丘不受歲犯何事。答若一比丘不受歲。眾諫使受。一諫至三受好。若過三不受犯決斷。過四不受非沙門。以不肯受法故。   問夏坐新受戒人。日中後結坐得歲不。答得。唯後夜不得。   問夏坐中忘不受七日。一出行得坐不。答憶即悔得。一坐中不得過三悔。過三悔不得歲。   問受歲時。若天雨得屋下受歲不。答得。   問規至某方結坐。有礙不達。得進得遙結坐不。答不得。正可到彼結後坐。若道路有僧住處。便應就坐結。二三日治房室。然後受三十九日得去。若無僧住處。五人以上共結界坐。然後留一二人守界。滿三十九日乃得去。若後人不滿三十九日去者。前去人不知不失坐。後人失。   問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結坐不。答不得。五人以上得結。   問一人靜處得結坐不。答先有結界二人以上得。一人不得。無人共受坐故。無界盡不得。若欲別坐。當更請僧結界坐然後得。   問比丘夏坐中。受他淨施。及受他寄物。或經十日至三月。得爾不。答作不貪意受。不限時節。   問夏坐中界內作有為事。得應坐不。答福事得指授。餘不得。   問受夏坐文雲房舍破當補治。為謂始坐坐訖時耶。答三月中破即治。   問受歲時尼來界內求索受歲。應與受歲不。答二尼已上得。一不得所以爾者。以尼獨行出界故犯重故。   問度人事品第六   問一人得度沙彌不。答二人乃得。   問度沙彌得遙請和上不。答不得。   問未滿五臘度人犯何事。其弟子為得戒不。答若知非法而度犯墮。過三諫不止犯決斷。若弟子不知是非法得戒。若知不得。   問比丘都不誦戒。又不知種種僧事而多度人。或作三師有所犯不。答此人尚不應食人信施況復度人。   問若人父母王法不聽。比丘盜將人去度。犯何事。答犯重。若官人走奴投比丘為道。比丘若知而安止。未度尚犯重。   問若兒先出家。父母後出家。來投其兒。兒得度不。答得。   問犯戒比丘得度人不。答犯重者。無復度人之理。若犯決斷事。同上未滿五臘者。若犯餘輕戒。法要須懺悔。然後得度。   問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更為請和上戒師。所投比丘故是師非。答非師若後從受法者。可為法師。若依隨者。可為依止師。   問比丘多度弟子。或作三師。都不教誡。犯何事。答犯墮。昔迦葉佛時有一比丘。度弟子不教誡。弟子多作非法。命終生龍中。龍法七日一受對時火。燒其身肉盡骨在。尋復還復。復則復燒。不能堪苦。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苦如此耶。便觀宿命。自見本作沙門不持禁戒。師亦不教。便作毒念。恚其本師。念欲傷害。會後其師與五百人乘船渡海。龍便出水捉船。眾人即問。汝為是誰。答我是龍。問汝何以捉船。答汝若下此比丘放汝使去。問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餘人獨索此比丘者何。龍曰。此比丘本是我師。不教誡我。使我今日受如此苦痛。是以索之。眾人事不得止。便欲捉此比丘下著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不須見捉。即便投水喪滅身命。生諸苦處受罪無量。以此驗之度人事大不可不教誡。   問受戒事品第七   問沙彌犯十戒。或一二三不悔。受大戒得不。答若憶而不懺不得。都不憶。又不知法已受得。夫受戒法師應問沙彌。汝犯戒不。若言犯即應教懺。若本師不問壇上師應問若都不問師犯墮。   問已受大戒。得悔沙彌時所犯不。答得悔悔法同沙彌時悔法。   問沙彌壇上欲受大戒或著俗服。腳著履屣。或衣缽不具假借。當時為得戒不。答唯俗服。師不問不得。其除盡得。師僧犯墮。   問若有比丘不捨戒。或作沙彌。或即大道人。而更受戒為得戒不答不得。   問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答在。   問後師故是師不。答非。   問多人受戒。而並請一人為師。可得十人五人一時受戒不。答無此理。   問沙彌受大戒。請一比丘為大戒師。而此比丘不知羯磨及受戒法更轉請一人與受戒。以何當為師。答與受戒者是師。無戒法與者非師。   問壇上師僧或著俗服。或犯戒。受戒者得戒不。答若受戒人知是非法不得。不知便得。   問受戒。時眾僧不和。或相打罵為得戒不。答若壇上僧和得。不和不得。   問受戒為有時節不。答唯後夜不得。初夜中夜無燈燭亦不得。要須相睹形色乃得。   問受戒時。或值天雨更移戒場。屋下受戒得戒不。答不得。若欲移戒場。當先解大界更結戒場。乃得受戒。不爾者不得。   問受戒時。或有事難不得究竟。是大比丘非。答但三羯磨訖便是。   問受戒盡十三事。後諸戒師和上不續教誡。得具戒不。答若師不教誡經十五日。說戒時專心聽受。便得具足。   問受戒時三衣不具。有持衣□。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得當衣不。答盡不得。   問受戒時眾僧難得限齊。幾僧得受大戒。答除三師五人以上得。   問沙彌。曾詐稱為大道人。受大比丘禮。後得受大戒不。答不得。   問沙彌辭師行。事難不得還。輒於彼處請依止師受戒。得戒不。答得戒。   問若比丘誘他沙彌。將至異眾與受大戒。犯何事。彼眾知應聽不。答若其師有非法事。沙彌及將去者。無罪。若無非法將去者。犯重。壇上師僧犯墮。昔有長老比丘。唯有一沙彌瞻視。有一比丘。輒誘將沙彌去。此長老比丘無人看視。不久命終。因此制戒。不得誘他沙彌。誘他沙彌犯重。若有比丘見他沙彌瞻視老病人。教使捨去。此比丘亦犯重。   問受施事品第八   問比丘受檀越請。四事供養所受物。得以施人不。答得。   問已受四事長請。小小緣事出行。得食外食服外藥不。答施主聽得。   問他人欲施比丘物先問比丘有無。比丘實自有。以貪心欺彼言無。他即施物。犯何事。答貪取犯捨墮。妄語犯墮。   問若眾僧食。偏與上座。上座得食不。答上坐貪心犯墮。   問比丘不病稱有患苦。求索好食。既得食之犯何事。答犯重。   問不著三衣受食犯何事。答犯墮。問檀越適請二三人。須眾唱不。答須唱。   問大比丘羯磨分物時。尼來界內。應得分不。答應得。   問有人寄物施一處僧。物至後更有一比丘來。分時在坐。應得分不。答打揵椎應得。不打不得。   問比丘行道中。婦人施物得受不。答是親裡若相識得取。   問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取不。答施眾得取。非眾不得犯墮。   問供僧齋米。僧去。齋主得用供後僧。後人得食不。答打揵椎得食。若不打揵椎食一飽犯棄。   問四月八日嚫物。七月十五日本僧已去。寺主取與後僧。後僧分取者犯何事。答打揵椎現僧共分無罪。若不打揵椎分者犯盜。   問白衣有餘嚫物。本道人去。與後人。後人得取不。答應問主人本道人當來不。若言永不來。便咒願取。若言或來不得取。活取犯捨墮。知死取犯棄。是僧物故。   問比丘治生得物施比丘衣食。得衣食不。答取衣犯捨墮。若窮厄無食處。彼使白衣作可食。治生道人若白眾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爾可食。若主不白眾食犯墮。二三人亦可白。若道人施使人。使人言。是我物此可食。   問比丘得出物不。答不得犯捨墮。   問長受百日請中間得受他一食二食不。答施主聽得。不聽不得。   問乞食長得與人不。答先無貪心取。長得施眾生。若無眾生舉著樹頭。有眾生噉好。若無眾生。明日還自受水取食。不得棄之。以信施至重故。所以還得自取者。以更無主故如鬱單越取食法。   問比丘食。或捨一口飯吐之取一揣飯棄之。犯事不。答犯墮。   問主人慇懃得長受請不。答若其處得行道。無眾難無乏短得往。   問主人請食。得遣人代不。答若主人意無在得。若主人慊代去者犯墮。   問鬼子母食可食不。答咒願然後可食。   問主人施比丘牛馬奴供食。直得取不。答得取用。不得賣唯。一切凶器仗皆不得受。   問人自出物供齋。齋竟去。餘物後僧來得食不。答打揵椎得食不。打椎犯盜。   問比丘共槃食他分犯何事。答若問聽無罪。不聽食取犯墮。若不問亦犯墮。所以不犯盜者。以共仰手受故。   問比丘乞前人問是好。比丘非答。是得物犯何事。答實好言好犯墮。不好言好犯棄。   問比丘一切長物。施人言。我後須還自取。得爾不。答得與可信者。然後更語一人。我物施與某比丘。若取還語不得輒取。   問疾病事品第九   問比丘病時得離缽食不。答重病得。小小輕者皆不得。   問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事。答大困無所識知得。有覺知不得。   問看病人不語病者。私用錢與他病人。作衣食湯藥。犯何事。答若用五錢犯棄。若後語病者。病者歡喜不犯。若病者瞋慊。不償亦犯棄。   問為病故主人日供一百錢。五十便足。餘者得與餘病人作食藥不。答病者自與便得。   問病比丘無人看比丘得與作食不。答山澤無人處日中不得往還得作。七日先淨薪米受取得作。   問病人須酒一二升下藥可與不。答若師言必差。聽和藥服不得空服。   問比丘病得服氣不。答不得。以同外道故。   問比丘腫病得使人唾吮不。答不得。   問比丘病困。或闕衣缽施眾。或賣用作福犯何事。答若更得弊故即受得。無者犯捨墮。   問比丘死亡事品第十   問亡比丘物。都不打揵椎不羯磨而分。犯何事。答界堣Q人以上。盡得打揵椎而羯磨。若不打揵椎而羯磨。若打揵椎而不羯磨盡犯棄。所以爾者一切亡比丘物盡屬四方僧故。不得輒分。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須打揵椎。以無界故。四人以下不得羯磨分。若分犯棄。當齎詣僧中。若自取齎去至異眾。初入界不犯。出則犯棄。如是復至餘眾。一出界一犯棄。弟子持師物去亦爾。   問比丘亡。弟子不持師物與眾。輒自分處供養僧。僧可食不。答其弟子先知法者有罪。僧不打揵椎不羯磨。而食犯捨墮。   問若師亡。僧羯磨分物。弟子應得分不。答應得。即是僧故。   問若師亡更無餘僧。唯有弟子。或五或十。得羯磨分物不。答得分。即是僧故得分。要打揵椎羯磨。不爾不得。   問病者無常。供病餘物。得與餘病者不。答此是僧物。不得輒餘。直五錢犯棄。   問師徒父母兄弟死得哭不。答不得。一舉聲犯墮。正可小小泣淚而已。   問或比丘死時在。羯磨時不在。或死時不在。羯磨時在。各應得分不。答及羯磨盡得。死時在。羯磨時不在。不得。   問比丘死。後人與買棺木衣服。葬埋與者犯何事。答白僧。僧與泥洹僧僧祇支自覆。自餘盡入僧物。一切不得埋。埋滿五錢犯棄。若弟子私物得。若亡者不知法。以自分處與者無罪。   問父母諸親死。比丘得與辦衣棺木埋不。答都不得。若父母亡者。若病無人供養。得與乞食與半。若自能小小紡績綜事不得與食。與食犯墮。與衣犯捨墮。況復棺木葬埋耶。   問病者無常。衣缽先與看病者竟不羯磨。看病者賣為飯僧。僧得食不。答眾未羯磨食眾犯捨墮。若看病者不知法已作羯磨得食。若未作眾當語法。   問比丘借人物。前人死。得還自取不。答一切不得。還自取犯突吉羅。白眾。眾還得取。若眾不與犯墮。   問比丘得為亡師起塔不。答自物得用。師物作不得。   問比丘得向師塚作禮不。答得。難曰。生是我師。已死尚非比丘。唯枯骨而已。何由向禮耶。答佛在世應供養恭敬。般泥洹後亦是枯骨而已。何以故供養耶。師生以法益人。死後敬禮有何過也。   問分物時羯磨已訖。更有僧來。應得分不。答若三羯磨訖不與無咎。若及後一羯磨者。猶故得分。   次問三衣事品第十一   問三衣浣要須捨不。答須捨若不捨犯墮。當施人人還乃得更受。   問三衣盡得徐成不。答大衣得。中衣小衣不得。   問小衣得著燒香上講不。答無中衣得。若不近身淨潔亦得。   問浣衣出帛得用米□送□□□□年異j□   問三衣應施堣ㄐC答堿I不施皆得。   問大衣得著上講亦得禮拜不。答無中衣得。   問三衣得用生絹作不。答一切絹衣不見身者得著。   問比丘瞋忿自壞衣缽錫杖犯何事。答瞋惱自壞三衣缽犯捨墮。壞錫杖犯墮。壞他物計錢犯事。   問三衣得借人不。答不得。出界經宿。若同界內不限日數。   問入聚落中不著大衣犯何事。答著肩上去不犯。若僧使或為病人。不持去皆不犯。   問三衣破補便得受。須復施他人耶。答破容貓子腳便應施人。人還乃得補受。若先補後施人亦得。   問缽事品第十二   問缽雲何失。答若緣缺若穿穴若破裂若油不捨。儘是失。緣缺穿穴不可復持。裂者綴。已施人。人還更受。油不捨亦爾若棄出界經宿不失。   問缽得覆著壁上不。答若巾裹得令淨處若囊盛懸壁。好不得覆著壁上。六群比丘覆缽壁上墮地即破。佛因此制戒。自今以後不得覆缽壁上。覆缽壁上者犯墮。墮地破犯捨墮。   問早起得用缽食。不用有何咎耶。一切食皆應用缽。若一日都不用缽犯墮。   問比丘食飯欲盡得側缽刮取飯不。答得。   問食飯已訖更敢餘果。手得離缽不。答得。若食未訖亦得暫離。   問比丘食缽要當擎。亦得放地耶。答要當擎。若有必緣放他無犯。   問比丘以器盛飯。停著缽中。得了用缽食不。答不得犯墮。   問缽得借人不。答得除自食。   問缽得炊作食不。答不捨炊捨墮。   問雜事品第十三   問比丘。或被劫盜物。未出界主見本物。不知誰盜得取不。答得取。即同九十事中寶相似者。當先作念。若有人認者不得取。無認者。白眾得取。若無眾作界內物取。不以為己物故取。   問眾僧打揵椎食。而限外人不與食犯何事。答便是失利得突吉羅。   問先比丘教化作百人齋。長一人至十人應受。不教化比丘有犯不。答若打揵椎食應受教化者無犯。所以者何。打揵椎請僧僧多何過。夫打揵椎法要作意請四方僧。僧來若多若少。一切分財飲食無咎。   問比丘教化白衣供養眾僧。若有外人來乞索。得與一升五升不。答不得。若知非法故。私與滿五錢犯棄。若白眾眾聽得。   問主人供養僧。長請一日百錢。用五十自供。殘者得餘用不。答打揵椎得。若無衣缽不打揵椎。眾和合得減用。若自損施客僧最善。   問主人請比丘。十日供十日食。殘用作五三日好食犯何事。答不犯。但不得更索。索犯墮。若不滿十日去亦犯捨墮。   問主人請比丘供十日食。自裁作一月食得不。答打揵椎得。若不打揵椎。僧有出去者。若不施後人食。後人食己分盡食他分。一飽犯棄。不飽犯墮。   問父母兄弟破壞得乞物贖不。答得。但不得自稱己。須乞稱為父母兄弟得。若用訖長者不得自入。還屬所贖人。若自用其所親不慊者犯捨墮。若慊不償犯棄。   問得酤酒家乞食乞財不。無事得空語不。答酤酒門一切不得入。若入者犯墮。若更有餘門得入。若請比丘會當問。能受一日戒不。答言能。與受戒得往。若不能受戒但能一日不酤酒得往。屠家亦爾。   問勸人飲酒犯何事。答強勸不飲突吉羅。若飲犯墮。   問比丘寄白衣物。此人過期不還。與餘比丘得取不。答不得取。若活是有主物。若死是僧物。   問比丘夜得把火行不。答冬得。夏燈燭亦得。若把火犯墮。   問本物直一匹。因行至他方賣得五三匹可取不。答不得犯捨墮。   問一切戲取物及與犯何事。答盡犯捨墮。若不與強奪犯棄。   問比丘嘗食得食不。答不得。知而食犯墮。前嘗食人亦犯墮。若不即懺其罪日增。昔有一執事比丘。恆知處。當僧家飲食。常手柱器言。取是用是。日日常爾而不懺命終後墮餓鬼中。有一無著。於夜上廁。聞呻喚聲。問汝是誰答我是餓鬼。問本作何行墮餓鬼中。答於此寺中為僧執事。問汝本精進何由墮餓鬼中。答持不淨飲食與眾僧故。   問雲何不淨。答眾僧有種種器物。見以指柱器。教使取是用是物。犯墮。三說戒不悔。轉增乃至重。以是故墮餓鬼中。兩手擘胸。裂皮破肉[口*((甫-、)/寸)]吹□□□綠□妓訃裀□□□騺□□埤□綠□囥□((甫-、)/寸)]□吹□□□□奏□□□□埤□   問何以呻喚。答餓極欲死故。問欲食何物。答意欲食糞而不能得。問何故不得。答以諸餓鬼多見推排不能前。無著言。我知奈何。鬼言。願眾僧見為咒願。答可爾。無著即還向眾說。彼人墮餓鬼。眾僧問。本行精進何故墮餓鬼中。答雲本以不淨飲食與僧而不悔故。願眾僧與彼咒願即為咒願。便得食糞不復呻喚。以是證故知大比丘。不得以手自造飲食及柱觸僧器物。若非僧器。若受得行與僧無犯。   問師命弟子販賣作諸非法。得遠離師不。答得違捨去。弟子有四因緣應住。一者與法與食。不與衣缽應住。二者與法與衣缽。不與食應住。三者與法與衣缽與食應住。四者與法不與衣缽。不與食應住。若師都不與法不與衣缽食法應去。   問夫淨何者須淨。淨有幾事。答果菜須刀手火淨。唯穀米須火淨。果已淨食子無苦。   問禮拜得著靴履鞋不。答淨潔者得。   問比丘畜奴牛驢馬犯何事。答犯捨墮。不悔轉增如上。   問比丘教他販賣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畫作幡華賣得物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白衣投比丘為道未度得。食僧食不。答白僧得。不白犯墮。   問比丘為僧乞食在道路。己身得食眾僧食不。答若去時先白僧。僧聽得。若去時不白。還白聽亦得。若不聽還償。若不償計錢直犯重。   問若他人持食具寄屋中經宿有犯不。答不犯。   問續明油一升二升得著自房中不。答得。   問藥酒得著自房中不。答病得七日。   問都不用楊枝有犯不。答犯墮。   問未曉得楊枝不。答明星出後得用犯墮。   問中食後口得用楊枝不。答得用。若不用純灰皂莢。計都不用犯墮。過中亦犯墮。中後除藥。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犯墮。   問若無楊枝。口得用一切餘木不。答盡得。   問貧乏得入市乞不。答中前得。中後不得。亦不得乞錢。若欲乞錢。當將一白衣沙彌亦得。   問人捉比丘賣得走不。答初時得經主不得。   問比丘戲得物作食請。比丘得食不。答不得犯墮。   問比丘尼不精進。可勸罷道不。答無此理。   問合藥施人。而不知裁節。服者死。犯事不。答好心與無犯。噁心與犯重。   問比丘或十臘五臘竟不誦戒。犯何事。答若不誦或食人信施。日日犯盜。若先不知猶得懺悔。   問一切鬼神屋可寄宿不。答行路得宿。有觸擾意住犯墮。   問比丘噉生肉犯何事。答犯墮。   問二男行欲不竟犯何事。答犯決斷。   問二男欲口戲擬便止。犯何事答犯墮。成者犯決斷。   問床席他人於上行欲。其處可住不。答見處淨可住。   問已唱僧跋。上坐未食。下坐先食。犯何事。答聞唱便食不犯。   問比丘不具六物犯何事。答不乞作犯捨墮。若乞不能得不犯。   問比丘大寒得通衣臥不。答著衣得。   問比丘自稱貴姓及持戒強力乞得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姊妹有腫病。或有痛處。比丘手案此處可治。犯何事。答若起心犯決斷不起犯墮。   問妹姊無兒息。語比丘。教我方術。比丘即教犯何事答犯決斷。   問寄比丘物與。人竟不與。犯何事。答自取不過犯重。著故壞還。計直輕重。   問聚落中都不著衣犯何事。答犯墮。   問比丘噪犯何事。答若聚落眾中一作犯墮。三諫不休犯決斷。   問聚落中。持弓刀看。犯何事。答先不知法無犯。知突吉羅。   問比丘騎乘犯何事。答雄者一往犯過。三諫不止犯決斷。雌者一載犯決斷。問聚落中。比丘看白衣鬥。犯何事。答犯墮。   問比丘暫捉痐l弄。而戲犯何事。答犯墮。   問聚落中三歲小兒抱嗚口。犯何事。答犯墮。   問聚落中合白衣相撲。犯何事。答犯突吉羅。   問聚落中看白衣合畜生。犯何事。答知非法故看。犯墮。不知不犯。內起婬心。口有染污言。犯決斷。   問比丘食不足。得囑未具戒者不。答得唯除婆羅門。   問山中曠野中。見一無主器物。可取用不。答得用。要須語王。若王家之人。若語餘人得用。不得持去。犯捨墮。   問道人作醫得取物不。答若慈心治得作。噁心不得。無衣缽前人與得取。若有衣缽。前人強與。為福事得取。若人不與。亦不得為福乞犯捨墮。   問食巾或少多。將菜飯捉墮上。要須浣不。答不污亦須曰浣。若有沙彌白衣付之曰從受。不犯。若已付著室中無苦。若不付又不浣。犯捨墮。   問比丘私房小小出不閉戶有犯不。答犯捨墮。   問比丘私房內拍手笑。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比丘得躑過小水小坑不。答不得。犯墮。昔有一優婆塞。請一比丘欲與作一領好衣。比丘即隨去。中道有一小水。比丘便躑度。此優婆塞便嫌心念。我謂是好比丘。欲與一領好衣。而更趒躑溝坑。我歸當與半領衣。此是無著人。即其人念。前行見水復故躑過。賢者復念。我歸當與一張粗□。前行見水復躑過。賢者復念。我歸當與一頓食。無著復知其念。前行見水便舉衣涉渡。賢者問比丘。何以不躑渡。比丘言。卿前與我一領衣已。一躑過水。正得半領。復一躑正得一張粗□。復一躑正得一頓食。我今所不躑者。恐復失食。賢者乃知是得道人。便向懺悔將歸大供養。以此驗之知。比丘不得躑過坑水。   問比丘走犯何事。答犯墮。有急事不犯。   問有人出家之後。還來盜本家物。犯何事。答犯棄。所以爾者。初出家時一切盡捨。非己物故。   問比丘本在俗時。共父母兄弟藏物。出家後家人盡死。比丘還自來取物。犯何事答若自取犯棄。若有所親白衣。可語使取作福應分半與官。所以爾者。此物無主。應屬官。不得全取。取犯重。   問師更受戒小弟子。弟子得下臘下戒及在下行不。若不下得為作禮不。答都無此理。   問比丘行他田地中或有苗或無苗。有事不。答有苗犯墮急事不犯。無苗盡得。   問大悔人已發露。或五三日。或有難眾僧分散。罪得決不。答更求眾乃決問王者問比丘吉凶事。比丘為說。然後供養。犯何事。答若得食犯墮。得衣犯捨墮。若說征伐得供養犯重。   問比丘有緣事俗田行得不。答得。   問比丘未滿五臘不依止。犯何事。答不依止師。若飲水食飯日日犯盜。若先不知法。猶得懺悔。   問若比丘或十臘不誦戒。答同上依止。   問比丘市賣。自譽己物過價。前人信貴買。犯何事。答犯盜。   問比丘行迥路。有食無人受。雲何得食。答正得舒一手下向一捉食便止過。犯墮。   問比丘船行水大不得下。得水中便利不。答得。   問比丘書經竹木上誦訖。拭去犯事不。答犯墮。   問未滿五臘。得併入誦律不。答不得為可粗教誡而已。若誦犯墮捨大戒不滅沙彌戒故。是沙彌非。答非。   問比丘晝眠犯何事。答開戶不得犯墮。   問比丘得倚墮伏地不。答私戶得。眾中不得犯墮。   問比丘舍內都不著三衣。犯何事。答坐禪誦經不著。犯墮。   問比丘行道著泥洹僧。得繫腳不。答大寒得。   問比丘畜漆器。犯何事。答漆木器盡不得用。用犯墮。   問比丘已食手。或搪飲食污手。更得受食不。答得。   問比丘至上房中不坐輒坐犯何事。答犯墮。   問比丘旋塔。或比丘尼優婆夷隨後旋。有犯不。答若有優婆塞不犯。   問比丘生菜已淨。有根得食不。答得。   問弟子遠行寄師物。或師寄弟子。過期不還。或經年歲。可取用不。答若去時無言不得用。若知在是有主物。若死是僧物。   問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亡人。為是理不。答非。假使父母不食敬心供養。亦得其福。   問眾中得共師並坐不。答不接得共盤食。   問比丘不寒。三衣禮佛。犯何事。答眾多突吉羅。   問比丘得手自合藥不。答被淨草得。   問比丘休道意已。著俗服經時向其尊禮拜之體。然後還來投眾。求服常位。為應聽不。答若不捨戒者。應聽。   問比丘知其父母兄弟破落屬人。而不購贖。有罪不。答若為行道不贖無罪。   問若人白僧。稱言聖眾。得然可不。答不得然可。   問若人持物施僧。言施聖眾。應受不。答若不言。得分得取。以眾通有俗故。   問行道過水。使人負渡。犯何事。答若不老病。犯墮。   問眾僧家奴。比丘得小小請使不。答小小取與得。大事不得。   問比丘養爪甲長。犯何事。答犯墮。   問上坐比丘未浴。下坐於前浴有犯不。答犯墮。   問比丘器中忽有異物。或復弊故。不知誰許。可取用不。復可棄不。答與僧不得私用。   問有一住處。多去來僧。所有遺亡。或是新或是弊衣。永無取用者。可取不。答與眾僧。眾僧停一月一歲。後得用。若後主來。僧物償。若是貴珍寶。眾後不能償者。勿用。   問比丘有知舊白衣來造。己得語上坐維那持僧食與不。答僧先令得。不令不得。   問比丘捨道還俗。後更出家。前師故是師非。答非是。   問臨壇諸師僧可呼言師不。答無此理。不從受法者。盡不得為師。   問一切師得呼為和上不。稱為弟子不。答不得。正可敬重。如俗中之尊。   問三自歸事品第十四   問三自歸趣得人受。復有不應受者不。答除五逆罪得。   問三自歸斯行何事。答身口意不行邪事。及不隨邪見師。   問雲何犯三歸。答好邪見。隨外道師。   問若犯三自歸雲何悔。答向本師悔。若無本師向餘比丘亦得。   問若不能持得還不。答得。   問若還。還雲何答向本師若一比丘言我從今日以後。不復能歸佛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若不滿三。故成就三歸。   問或人受三自歸。乃悔宿命惡逆。為是理非答無此理。   問三歸正得從一人受。復得從三人。各得受一歸不。答不得。   問受三歸法要終身。復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不。答隨意多少。   問若從師受一年半年自歸。曰滿後故是師非。答一從受法。終身是師。   問三自歸。得但受一二歸不。答不得。   問受三歸現前無師。得逢從文受不。答不得。   問先受三歸犯不悔。過得更受不。答不得。要當悔。若欲當受。捨先所受若不捨。更受者。不得。   問五戒事品第十五   問不受三歸。得受五戒不。答不得。   問若受三歸。犯而不悔者。得受五戒不。答不得。   問受五戒法。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不。答隨意多少。   問犯五戒。不悔得更受不。答不捨不得更受。不悔亦不得捨。   問五戒盡得悔不。答若殺人。婬其所尊及比丘尼。盜三尊財。盡不得悔。餘得悔。   問五戒若不能持。得中還不。答得還。若欲都還五戒者。合三自歸還言。從今日佛非我尊。我非佛弟子。如是至三。法僧亦爾。若還一二三四者。但言。我從今日不能復持某戒。如是至三。若不滿三。戒猶成就。   問五戒可從五師各受一戒不。答得。   問既受五戒偏所重。可但分還一二不。答得。   問五戒可但受一二三不。答得隨意多少。   問比丘犯重戒或犯酒戒得不。答得。   問頗有八戒白衣不。答無。唯有八關齊。   問十戒事品第十六   問不受五戒得受十戒不。答若先三自歸得。以十戒中即有五戒。亦不復受。   問犯五戒不悔。得受十戒不。答不得。若先不知悔已。而受不悔不得。   問若師犯重戒。從受十戒得不。答不得。   問若犯重戒。受十戒得不。答不得。   問沙彌犯十戒。盡得悔不。答同上五戒。   問沙彌品第十七   問悔須眾不。答不須眾。但向本師得了。若現在無師。向餘一比丘亦得。   問沙彌半月一說戒不。答無此理。所以爾者。以沙彌戒不函俗。人然終已可。說須十五日一集。   問沙彌犯。戒得還向沙彌悔不。答不得。   問沙彌得著俗服不。答不得。   問師有種種違法事。沙彌得捨更求師不。答得。   問沙彌叛師。以白衣師綜謂俗。竟不捨戒。或經年月。還來投師。故是沙彌非。但悔過而已。不須更受戒。耶答故是沙彌。但向師懺。本不捨戒不得更受。受亦不得戒。   問沙彌為賊所抄。經歷年月。或轉經主。得逃不。答轉經主不得。   問沙彌犯禁。師僧已擯。謝得更出定不。答若不捨戒。故是沙彌可懺而已。   問白衣時。從沙彌受五戒。然後出家受大戒。本師故是沙彌。得呼為師不。答得呼為師。但不得為禮。沙彌應作禮。白衣時從尼受五戒。然後出家亦爾。   問比丘貪資之物。其罪甚重。昔有一比丘。貪著一銅鐃。死後作餓鬼。眾分物竟便來其身絕。大黤黮如純黑雲。諸比丘驚怪。此是何物。眾中有得道者言。是死比丘貪著鐃故。墮餓鬼中。今故貪惜來欲索之。諸比丘即以鐃還。既得便捉。舌舐放地而去。諸比丘還取之。而絕臭不可近。復使人更鑄作器。猶臭不可用。以此驗之。知貪為大患。比丘貪著衣服。乃有自焚之酷。昔有一比丘。喜作衣晝夜染著。得病困篤。自知當死。便舉頭視衣。內起毒想言。我死後誰敢著我此服者。不久便命終。作化生蛇。還來纏衣。眾舁死比丘出燒葬訖。遣人往取衣物。見蛇纏衣。延咽吐毒。不敢近。即還白眾具說所見。諸比丘便共往看之。都無敢近者。有一比丘。得道。便入四等觀毒不中。便往近之語言。此本是汝衣。今非汝有。何以護之。便即捨去。不遠入一草。毒火出然草。還自燒身命終。即入地獄火燒一日之中三過被燒皆由貪害。   歲坐竟懺悔文第十八   若僧聽多薩阿竭。所受歲坐比丘應爾。我從歲始至今歲竟。六月中多所違失。違失者戒事。除二鼻貳事。餘不除是。世尊集和僧所教。敕。今我是思念。共諸君發露陳說。所違失事。君各忍受。我若九十日。無世尊定。無世尊智。無世尊戒故多犯。無世尊智。無世尊戒故犯。無世尊戒故犯。無世尊智故。多失教事。無世尊定故。多犯亂意。或念欲法。不行欲事。或念盜法不行盜事。或念殺法不行殺事。或念欺法不行欺事。或念僧伽婆屍沙法。不行僧伽婆屍沙事。   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儀。   問白衣欲出家。比丘即受。更為請師。故是師非。答非師。若從受法者可為師。若依隨者可為依止師。   問若有比丘不捨作沙彌。即大道人。而更受戒為僧不。答得。   問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答在。   問後師是非。答非。   問多人受戒。而並請一人為師。可得十人五人一時受不。答無理。   問沙彌受大戒。請一比丘為大戒師。而此比丘不知羯磨及受戒法。轉請一人與授。以何者為師。答與戒者為師。是無法非師。授五戒比丘唯。得授婆羅門。於餘者尼。授比丘不得。問中間事問者。犯僧殘。   問一切所有。王者不全施得不。答王者不嫌便得。   問見人行欲不呵。犯事不。答前人可諫。不諫犯墮。若不可諫。向一比丘好發露。   問比丘先犯事。更受戒得共住不。答犯重。不得更受戒。決斷悔過得。更作不悔亦不得。況得共住。   問有急事。比丘持弓箭上船。可隨去不。答主犯重。寄載犯捨墮。   問比丘官逼作非法。犯何事。答不得作。   問二男共戲便止。犯何事。答成犯決斷。   問比丘盜聽二男行欲。犯何事。答無慾心。聽犯墮。有欲心聽身不失犯不失突吉羅。   問比丘病不能得行乘車馬不。答雄者盡得。雌者無想犯墮。有想犯決斷。不知是雌無罪。   問比丘嫌經不好。賣去更作好者。犯何事。答賣經如賣父母罪同。   問二男角力。犯何事。答犯墮。   問畜生行欲。比丘驗令全別離。犯何事。答犯墮。   問著小衣行留大衣得受人施不。答言得。   問比丘夏中得受僧物不。答若施僧物。即應分不得亭。   問比丘有好知家。結事委任之。更異比丘從乞得物。犯何事。答觀主人意惡不得。犯捨墮。知主意好得取。   問鳩雀於人舍內作窠。比丘破。或塞鼠孔。犯何事。答鳩雀未有子得去。有子不得。鼠穴唯有一孔不得塞。若有內外孔。得塞內者。   問比丘得與師及同學得作書不。答在他方情通。異國不得。   問人出家。王法父母不聽。為得戒不。答不得。   爾時目連。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快說毘尼。於如來滅度後。誰能受持如是毘尼。佛告目連。思學毘尼者。當知是人。能修行如是毘尼。佛告目連。吾滅度後。若有比丘比丘尼誹謗如是毘尼者。當知是人是魔朋侶。非吾弟子。如是人輩。世世學道不成。不出三界。吾今憐愍諸眾生輩。是時目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   按文國本有三百六十七問。丹本同此。則宋本只有二百二十問者。脫之甚矣。今取二本補之。然亦不滿五百。今疑譯本不足。或恐題舉大數標為三百。而傳寫者。錯三為五焉。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3b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捲上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五篇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是時目連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問惟願世尊。為我演說。佛言。善哉汝所問者。能大利益無量眾生。恣汝所問。目連白佛言。世尊。末世比丘。輕慢佛語犯眾學戒。雜用三寶物。當墮何處。爾時佛告目連。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若比丘無慚愧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犯波羅提提捨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犯波夜提。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十億千歲。犯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犯僧伽婆屍沙。如不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五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問佛事品第二   問佛物先在一處。有比丘齎至。餘處作佛事。犯何事。答犯棄。一切佛物都不得移動。若有事難。眾僧盡去。當白眾。若眾聽。得齎至餘處。無罪。   問佛物得買供養具不。答得。   問佛物造堂。與直可賃不。答一切佛物得買。不得賃。   問比丘作佛事。得佛奴牛驢馬。得借使不。答若知本是佛物不得。不知得。以非法得故。   問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籬籬堨i住不。答若知而故入犯墮。不知不犯。若知故住。過三諫。犯決斷過四諫。轉犯重。   問先佛堂壞。主人更出私財作堂。用故財施比丘。比丘可取不。答言不得。   問僧地。佛物用作都籬。籬堨有井果菜。可食不。答不得。若是檀越物作佛事。先要以果並菜施僧。得食。不要不得食。若買五倍價。若知不買而食。計錢多少犯罪。   問欠負佛物。物雲何償。答直償本物。以佛不出入故不加償。雖爾故入地獄。昔佛泥洹後。一比丘精進聰明。有一婆羅門見比丘精進聰明。持女施比丘。作比丘尼。比丘即受。其女姝好。比丘後生染意作不淨行。共生活用佛法僧物。各一千萬錢用衣食。而此比丘極聰明。能說法使人得四道果。自惟罪深重。便欲償之。即詣沙佉國乞。大得錢物還欲償之。道路山中為七步蛇所螫。比丘知七步當死。六步堳K向弟子言。何處償物。遣還本國言。汝償物已還。我住此待汝。弟子償物訖還報之。即起七步便死。墮阿鼻地獄中。初入溫煖未至大熱。謂是溫室。便舉大聲經唄咒願。獄中諸罪人鬼。聞經唄者數千人得度。獄卒大瞋。便舉鐵扠打之。即命終生三十三天。以此驗之。佛法僧物不可不償。雖復受罪。故得時出矣。   問佛塔上掃得土棄之有罪不。答得。棄不得餘用。   問佛物出與人。取子息用犯罪不。答與佛物同體俱犯重。出入合子與佛。由故無福。以壞法身而為形故。   問佛圖主。遣佛奴小兒給比丘。可使不。答不得使。以是佛物故。   問比丘要與佛作。得食佛食不。答不得。比丘無客作之理。何況取佛物衣食用耶。   問白衣與佛作得佛物。用此物作食請僧。僧得食不。答不得食。   問佛事法事。得捉金銀錢不。答不得捉。犯捨墮罪。   問人施牛驢馬奴。造佛事法事。可受不。答得受使用。但不得賣弓刀軍器。一不得受。   問人施佛屋宅未用。可寄住不。答不得。便是佛物。   問續佛光明。晝可滅不。答不得。若滅犯墮。雖雲佛無明闇。施者得福故。滅有罪。   問非佛屋。佛像在中。可在前食臥不。答得。若佛在世猶於前食臥。況像不得但臥須障。若有燈光明。不得足光中過住。若自有燈得。   問上佛圖佛塔佛牆遠望。犯何等事。答不知不犯。若必急難事上亦不犯。知而上犯捨墮。過三諫犯決斷過四諫故上犯棄。   問指物造佛經。更得他物。不用前物得爾不。答不得。以許便是。   問得買佛上繒作衣不。答不得。   問形相佛像犯何事。答一切佛像。不問好惡不得形相。其罪甚重必不可為。   問人作佛像鼻不作孔。後人得作不。答不得。   問佛牆。得持物倚不。答不得。犯捨墮。昔有一比丘入寺禮佛。有婆羅門知相。相比丘有天子相。便語比丘。我有一女嫁與比丘比丘言。須我禮佛還。比丘便持錫杖倚佛圖牆。入寺禮佛已還出。婆羅門便不復與語。比丘問。故與我女不。婆羅門言不與。婆羅門言。向見比丘有貴相故與。今無復此相。是故不與。所以爾者。消其功德故。以是佛牆及塔壁。不可持物倚。既犯戒又消其無量功德。   問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答佛邊得作。   問比丘度人不知本末後度。知是佛奴而不發遣。犯何事。答知而度犯重。若先不知。知便發遣。若不發遣。犯重。問其人是大道不答非。   問自有私財。顧比丘作佛像。作者得取物不。答不得。   問先上佛旛。得取用作佛事不。答佛事得用。檀越不聽不得。   問得通禮過去七佛不。答得。以法身同故。   問若人先許佛三會。然後作一會。或三行香三佈施。得了不。答言不得。自違言有罪。   問比丘犯決斷。得佛地中懺悔不。答不得。   問久遠故寺。都無垣障。不知佛地遠近。若欲作者。雲何得知齊。畔答不知當以意作齊畔。以不知故增損無罪。   問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像。有罪不。答同以佛物施人。   問佛塔前得禮比丘不。答不得犯捨墮。   問比丘賣佛像有何罪。答同賣父母。   問比丘自手斷樹掘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不。答尚不免地獄受大罪苦。有何福耶。以故犯戒故。   問法事品第三   問高座說法。前人著俗服可與說法不。答聽法說者二俱犯眾多。過三諫不改犯突吉羅。問復過三諫犯墮復過三諫犯決斷。復過三諫至棄。若使不諫經三說戒。轉增。   問為說法者如法。餘聽者不如法。得說不。答同上。   問請人說法先高座上有帳蓋是供養佛物得於下坐不。答都不知不犯知不得。   問僧坐先寄佛在上。後可於上坐說法不。答佛坐得。先是僧坐不得。   問若人請比丘。讀經及說法。施物得受不。答若有希望心受。犯捨墮若無貪心受不犯。若無衣缽受不犯。   問僧中說法。高座上得備機捉塵毛尾不。答病得備機。捉塵毛尾犯墮。非毛得。   問祕經及戒律。有事不。答犯捨墮。   問師具著俗服。向說法得禮不。答得不病。不得為說法。   問白衣頭上有帽。得為說法不。答除有病必須覆頭。餘悉不得。   問經上有塵土草穢。得吹去不。答不得。   問比丘得書經取物不。答不得。取捨犯墮。   問經上有飯食。犯何事。答有慢意故為。犯決斷。不慢意犯墮。   問戒律不用流落可燒不。答不得。不知有罪。燒捨墮。若知燒有罪。故燒犯決斷。與方便破僧同。亦如燒父母。   結界法品第四   問結界為雲何。答結界法。若山澤無人處隨意遠近。若在城邑聚落不得遠結。亦不得夜結。結時要須比丘在四角頭立。不得使外人入。外人入則界不成。先結界場。僧家白衣奴子。盡著界場上。然後視度四方。結界時除四處。一者聚落。二者聚落外俗人田地常作事處。三者若有阿練若獨處山澤。恐說戒羯磨時有種種事難不得來。白眾求別結小界。眾若聽可。彼無五人眾。當遣僧與結別界。此謂阿練若坐處。四者受戒場。先結界文均。除結戒場。除是結界以是其事或先結大界。後結戒場。於中受戒。如界公所云。恐無所獲。然雲不知同於取別顯通。此路可有僥倖。其人云。若有病比丘。不能得往僧中。求索別一屋中結界。僧亦應聽。先解大界與結別界訖。然後結大界。一切比丘不持衣夜中得入中。   有一住處有界。一比丘亦可打揵槌廣說戒。先向四方僧懺悔。然後說亦可三語。三語者謂三說。   問結界得通佛地結不。答不得。於中受戒。若先不知法已受得戒。師僧若知故違有罪。   問行船船上得結界不。答得。若有沙彌白衣。驅著岸上。然後結界。若不驅出。當障隔著一處。然後結界。結界後比丘夜不持衣不得入中。   問大僧盡行。唯有沙彌在界。為得不。答但有一清信士。界便不壞。況沙彌。盡無一宿界壞。若僧盡去不還。亦不須解。   問賊來界堭比丘。界壞不。答不壞。   問一人三四人行道。或在白衣家。得結界不。答不得。五人以上得結界。   問結界得通流水池水結不。答一切亭水盡得。分流不得。以不知齊畔故。   問結界後不打揵槌。界壞不。答不壞。   問結界得通王路結界不。答得。當結界時遣人兩頭斷行人。然後結界。   問無主地可得結界不。答得。便如鬱單越法。   問先結界後有大水。或掘坑長十五步。或復於中行欲此界壞不。答盡不壞。其人云。假使掘大坑深廣一由旬。界猶不壞。況小小坑耶。   問比丘得比丘尼界堭J不。答得。亦不得失衣。但不得入其房內耳。   問僧結界竟。後來僧共住。不持衣失衣不。答不失。當結時已通三世僧故。   問僧不盡集。得結界不。答若有事囑授得。無事不得。   問一結界得幾時。答不限年數。若施主要增地更結耳。   問先僧結界不解而去。後來僧得於中結界不。答得。   問結戒場時。要須集一切僧。為隨意多少。答五人以上得。以無大界故。眾不集無犯。   問結界場。要須至場上。亦得遙結耶。答要須至場上。乃得結耳。   問二眾結界。得互相叉結不。答不得相叉得共通結耳。   問一界堙C得鳴二揵槌不。答得。但不得二處說戒及以羯磨種種僧事。唯得燒香飯食而已。   問大僧得與尼通結界不。答得。   問歲坐事品第五   問夏中幾日得結坐。答從四月十六日。盡五月十五日。日日可結。此謂坐初。有事難不得結。或五三四日。乃至一月盡。不失前坐。此名三十日結坐一日受歲。後坐人唯得一日結坐。過七月十五日。有事難日日可受歲。盡八月十五日。此名一日結坐三十日受歲。   問結坐受七日法。為坐初受。為臨行時受。答若坐初受者好。坐初不受亦可臨行時受夫受七日法。行不滿七日還。後行不復更受。計滿七日。乃復更受。若慮忘亦可日受。   問夏坐中。不受床坐房舍十二物。得坐不。答不須受。   問結坐而不坐。得歲不。答若先不知坐法。受歲得。若知故違。不得。   問都不結不坐。受歲得不。答若先不知有結。不知有坐法。受臘得。有結知便應向僧悔。若先知法。故違不得。   問不結而坐。得歲不。答同上事。   問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答界內盡。得若受七日行過水亦得。   問夏中。犯決斷不悔。受歲得不。答雖有罪得歲。所以爾者。故是比丘故。   問受歲不和合。得歲不。答要先懺悔。然後受歲。若其人不悔。擯出得受。若不擯出。眾當三諫。過三諫不受。犯決斷。過四諫犯重。若力能驅逼出界好。若其不出。當牢閉著一房中。然後受歲無苦以其非復比丘故。若惡人多眾所不敵。當避出界。若共受不得歲。   問夏坐中得為亡師造福不。答得。但不得手自造事。   問夏中得捉扇拂不。答一切毛不得捉。竹扇得。   問後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歲起去不。答不得。若先不知已受。得歲。若知法故違不得。若已和合。僧就受籌而已。若後坐人受歲時。前坐人亦爾。   問二人同臘。小者前坐。大者後坐。前坐者已受歲。後者未受。於一月中何者應大。答先大故。大計本日故。   問夏中不受七日法。暫小小出界故得坐不。答懺悔得。   問夏中一因緣。得三受七日不。答言得。   問夏中不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來寄住共受歲。得共住共受歲不答若及後坐當結。若不及後坐不得。此人若全不知有坐法。得容。若知有故違。不得。   問夏中坐。若為三寶事若疾病種種眾難得移坐不。答得坐當白眾中受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已有事便出界。三十九日法三十九日滿得還。一若不得亦可彼處受歲無犯。若坐初不受臨行時亦得受。若坐已滿三十九日者事便出界。不須復受。若不還亦得於彼處受歲。   問不結坐。或不受七日。已受臘得不。答不知法。已受。得臘。不得夏。若以夏。僧一諫取好。過三諫不取。犯戾語決斷懺。還取得。當取時白眾然可得。   問比丘不受歲。犯何事。答若一比丘不受歲。眾諫使受。一諫至三受好。若過三不受。犯決斷。過四不受。非沙門。以不肯受法故。   問夏坐新受戒人。日中後結坐得歲不。答得。唯後夜不得。   問夏中坐忘。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不。答憶即悔得。一坐中不過二三悔。過二三悔。不得歲。   問受歲時若天雨。得屋下受歲不。答得。   問既至某方結坐。有礙不達。得進遙結坐不。答不得。正可到彼結後坐。若道路有僧住處。便應就坐住。二三日治房室。然後受三十九日去。若無僧住處五人以上共結界坐。然後坐留一二人守界。滿三十九日乃得去。若後人不滿三十九日去者。前去人不知不失坐。後人失。   問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結坐不。答不得。五人以上得。   問一人靜處得結坐不。答先有結界。二人以上得。一人以不得。無人共受坐故。無界盡不得。若欲別坐。當更請僧結界坐然後得。   問比丘夏坐中。得受請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經十日至三月。得爾不。答作不貪受。不限時節。   問夏坐中。界內作有為事。得應坐不。答福事得指授。餘不得。   問受夏坐人。雲何房舍破當補治。為謂始坐坐訖時耶。答三月中破即治。   問受歲時尼來界內求索受歲。應與受不。答二尼以上得。一不得。所以爾時。以尼獨出界犯重故。   度人事品第六   問一人得度沙彌不。答二人得。   問度沙彌。得遙請和尚不。答不得。   問未滿五臘度人。犯何事。其弟子為得戒不。答若知非法而度。犯捨墮。過三諫不止。犯決斷若弟子不知是非法。得戒。若知不得。   問比丘都不誦戒。又不知法種種僧事。而多度人。或作三師。有所犯不。答此人尚不應食人信施況復度人。   問若人。父母王法不聽。比丘盜將去度。犯何事。答犯重。若官人走奴。投比丘為道。比丘若知而安止。未度亦犯重。   問若兒前出家。父母後出家。來投其兒其兒得度不。答得。   問犯戒比丘。得度人不。答若犯重無復度人之理。若犯決斷同上未滿五臘者。若犯餘輕戒。要須懺悔然後得度。   問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更為請和尚戒師。所投比丘故是師非。答非師。若後從受法者。可為法師。若依隨者。可為依止師。   問比丘多度弟子。或作二師。都不教戒。犯何事。答犯捨墮。昔迦葉佛時。有比丘度弟子不教戒多作非法。命終生龍中。龍法。七日一受對時火。燒其身肉盡骨在。尋後還復則復燒。不能堪若。便自思惟我宿何罪致如此若耶。便觀宿命。自見本作沙門不持禁戒師亦不教。便作毒念。瞋其本師。念欲傷害。會後其師。與五百人來。乘船渡海。龍便出水捉船。眾人即問。汝是誰。答我是龍問汝何以捉船。答汝若下此比丘。放汝使去。問此比丘何豫汝事。都不索餘人。而獨索此比丘者何。龍曰本是我師不教戒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眾人事不得止。便欲捉此比丘著水中。比丘曰我自入水不須見捉。即便投水喪命。以此驗之。度人不可不教戒。   問受戒事品第七   問沙彌。犯十戒一二三不悔。受大戒得不。答若憶而不悔不得。都不憶若不知法受得。夫受戒法。師應問沙彌。汝不犯戒不。答若言犯。即教懺悔。若本師不問壇上師應。   問。若都不問。師犯捨墮。   問以受大戒。得悔沙彌時所犯不。答得懺悔法。同沙彌時悔法。   問沙彌壇上欲受大戒。或著俗服。腳著履屣。或衣缽不具。假借。當時為得戒不。答唯俗服。師不問不得。其餘盡得。師僧犯捨墮。   問若有比丘。不捨戒作沙彌。或即大道人。而更受戒不。答不得。   問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答在。   問後師。故是師不。答非。   問多人受戒。而並請一人為師。可得十人五人一時受戒不。答無此理。   問沙彌更受大戒。請一比丘為大戒師。而比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與請一人與受戒。以何當為師答與。受戒者是師。無戒法與者非師。   問壇上師僧。或著俗服。或犯禁戒。受戒者得戒不。答若受戒人知是非法不得。不知得。   問受戒時。眾僧不和合或相打罵。為得戒不。答若壇上僧和合便得。不和不得。   問受戒為有時節不。答唯後夜不得。初夜中夜無燈燭亦不得。要須相睹形色乃得。   問受戒時。或值天雨。更移場屋下。受戒得戒不。答若欲移戒場。當先解大界更結界場。乃得受戒。不爾者不得。   問受戒時。或有事難不得究竟。是大比丘不。答但三羯磨訖。便是。   問受戒盡十三事。後諸戒師和尚。不續教戒。得戒具不。答若師不教誡。至十五日說戒專心聽受。便得具足。   問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得當衣不。答盡不得。   問受戒時。眾僧難得限齊。幾僧得受大戒。答除三師五僧。以上得。   問沙彌。曾詐稱為大道人。受大比丘禮。後得受大戒不。答不得。   問沙彌辭師行。事難不得還。輒於彼處。請依止師受戒。得戒不。答得戒。   問若比丘。誘他沙彌。將至異眾。與受大戒。犯何事。彼眾知應聽不。答若其師有非法事。沙彌及將去者。無罪。若無非法將去者。犯重。壇上師僧犯捨墮。昔有一長老比丘。唯有一沙彌瞻視。有一比丘。輒誘將沙彌去。此老比丘無人看視。不久命終。因此制戒。不得誘他沙彌。誘他沙彌犯重。若有一比丘。見他沙彌瞻視老病人。教使捨去。沙彌若去此比丘犯重。   受施事品第八   問比丘受檀越請。四事供養所受物。得分施人不。答得。   問以受四事長請。小小緣事出行。得食外食得服外藥不。答施主聽得。   問他人欲施比丘物。先問比丘有無。比丘實自有。以貪心欺彼言無。他即施物。犯何事。答貪取犯捨墮。妄語犯墮。   問若眾僧食。偏與上座。上座得食不。答上座貪心。犯捨墮。   問比丘不病。稱有患苦。求索好食。既得食之。犯何事。答犯重。   問不著三衣受食。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檀越適請二人三人。須眾唱不答須唱。   問大比丘羯磨分物時。尼來界內。應得分不。答應得。   問有人寄物施一處僧。物至。後更有比丘來。分時在坐。應得分不。答打揵槌應得。不打不得。   問比丘行道中。婦人施物得受不。答親裡若相識。得取。   問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受不。答施僧得受。非眾不得。   問供僧齋米。僧去。齋主得供後人得食不。答打揵槌得食。若不打食一飽。犯棄。   問四月八日嚫物。七月十五日本僧已去。寺主取與後僧。後僧分取者。犯何事。答打揵槌。現在僧共分無罪。若不打揵槌。分者犯盜。   問白衣有貰嚫物。本道人去。與後人。後人得受不。答應取。   問主人本道人當來不。答言永不來咒願取。若言或來。不得取取犯捨墮。知取犯棄。是僧物故犯。   問比丘治生得物。施比丘衣食。得受不。答取衣犯捨墮。窮厄無食處。彼使白衣作可食。治生道人若白眾言。此物非我物。是使人物。若爾可食。若主不白眾食。犯墮二三人亦可白。若道人施他人。他人言。是我物可食。   問比丘得出物不。答不得犯捨墮。   問長受百日請。中間得受他一食二食不。答施主聽得。不聽不得。   問比丘食或唅一口飲吐之取一摶飯棄之犯事不。答犯捨墮。   問乞食長得。與人不。答先無貪心取。長得施眾生。若無眾生。舉著樹頭。有眾生噉好若。無明日還自受水取食。不得棄以信施重故。所以還得自取者。以更無主故。如鬱單越取食法。   問主人慇懃得長受請不。答若其處得行道。無難無短乏得往。   問主人請食。得遣人代不。答主人意無在得若主人嫌代去。犯捨墮。   問鬼子母食。可食不。答咒願然後可食。   問主人施比丘牛馬奴供食。直得取不。答得取用。不得賣。弓刀一切兇器仗。皆不得受。   問人自出物供齋。齋竟去。餘物後僧來。得食不。答打揵槌得不打犯盜。   問比丘共盤食他分。犯何事。答若問聽無罪。不聽取食犯墮。若不問亦犯墮。所以不犯者。以共仰手故受。   問比丘乞。前人問好。比丘非答。是得物至。犯何事。答實好言好犯墮。不好言好犯棄。   問比丘一切長物。施人言。我後須還自取。得爾不。答得與可信者。然後更語一人。我物施某比丘。若取還語。不得輒取。   疾病事品第九   問比丘病得離缽食不。答重病得。小病不得。   問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事。答大困無所識知得。有覺知不得。   問看病人不語病者。私用錢與他病人。作食湯藥。犯何事。答若用五錢犯棄。若後語病者歡喜。不犯。若病人恚不償。犯棄。   問為病故。主人日供一百錢。五十便足。餘者得與餘病者作食不。答病者自與便得。   問病比丘無人看。比丘得與作食不。答山野無人處日中不得往還得作。七日先淨薪米。受取得作。   問病人須酒。一升二升下藥可與不。答若師言必瘥。得和藥服。不得空服。   問比丘病得服氣不。答不得。同外道故。   問比丘腫病。得使人唾咒不。答得。   問比丘病。困或闕衣缽施眾。或賣用作福德犯何事。答若更得弊故。即受得。無有犯捨墮。   死亡事品第十   問亡比丘物。都不打揵槌。不羯磨而分犯何事。答界堣@人以上。盡得打揵槌羯磨。若不羯磨而打揵槌亦不羯磨。盡犯棄。所以爾者。亡比丘物。盡屬四方僧故。不得輒分。若界外五人以上。得羯磨分。不打揵槌。以無界故。四人以下不得羯磨分。若分犯棄。當齎詣僧中若自取齎去。至異眾。初入界不犯。出則犯棄。如是復至餘眾。一出界一犯棄。弟子持師物去。亦爾。   問比丘亡。弟子不。持師物與眾。輒自分處供養僧。僧可食不。答其弟子先知法者有罪。僧不打槌不羯磨而食。犯捨墮。   問若師亡。僧羯磨分物。弟子應得分不。答應得。即是僧故。   問師亡。更無餘僧。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得羯磨分此物不。答即是僧故得分。但打揵槌羯磨。不打不羯磨不。得。   問病者無常。供病餘物。後人得與餘病者不。答此是僧物。不得輒與。直五錢犯棄。   問師徒父母兄弟死。得哭不。答不得。一舉聲犯捨墮。可小小泣涕而已。   問或比丘死時在。羯磨時不在。或死時不在。羯磨時在。各應得分不。答及羯磨盡得。死時在。羯磨時不在。不得。   問比丘死。後人與買棺木衣服。葬埋與者。犯何事。答曰白僧與泥洹僧僧祇支自覆。自餘應入僧師物。一切不得埋埋過五錢犯棄。若弟子私物得。亡者知法。已得分處分者。無罪。   問父母諸親死。比丘與辦衣棺木埋不。答不得。若父母亡日。若病無人供養乞食與半。若自能繩線不得與食。犯捨墮。與衣犯捨墮。況復棺木葬埋耶。   問病者無常。衣缽先與看病者竟不羯磨。看病者賣為飯僧。得食不。答眾未得羯磨食眾犯捨墮。若看病者不知法。已作羯磨得食。若未作眾當語法。   問比丘借人物。前人死。得還自取不。答一切不得自取取犯突吉羅。白眾。眾還得取。眾不還犯突吉羅。若眾不與。強取犯捨墮。   問比丘得為亡師起塔不。答自物得用。師物作不得。   問比丘得向師塚禮不。答得。難曰生是我師。已死尚非比丘。唯枯骨而已。何由向禮。答若佛在世應供養恭敬。泥洹後亦是枯骨何以供養耶。師生以法益人。後亦應恭敬禮拜有何過也。   問分物時羯磨已訖。更有僧來得分不答若羯磨訖。不與無咎。若及後羯磨猶故得分。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3b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卷下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問三衣事品第十一   問三衣事浣要須捨不。答須捨。若不捨犯捨墮。當施與人。還乃得更受。   問三衣盡得條成不。答大衣得。中衣小衣不得。   問小衣得著燒香上講不。答無中衣得。若不近身體淨潔亦得。   問浣衣出帛。得用米粘不。答不得犯捨墮。日日從沙彌白衣受乃得著。   問三衣應施堣ㄐC答堿I不施亦得。   問大衣得著上講禮拜不。答無中衣得。   問三衣得用生絹作不。答一切生絹衣不見身者得著。   問比丘瞋忿。自壞衣缽錫杖。犯何事。答瞋惱自壞三衣缽。犯捨墮。壞錫杖犯捨墮。壞他物。計錢犯事。   問三衣得借人不。答不得出界經宿。若同界內得不限日數。   問入聚落中不被大衣。犯何事。答著肩上去不犯。若僧使或為病人持去。不犯。   問三衣破補便得受須。復施他人耶。答破容貓子腳。便應施人。人還乃得補受。若先補後施人亦得。   缽事品第十二   問缽雲何失。答若緣缺。若穿穴。若裂。若油不捨。儘是失。緣缺穿穴不可復持。裂者綴已施人。人還更受。油不捨亦爾。若棄出界經宿不失。   問缽得合覆著壁上不。答若巾裹得。合淨處。著若囊或懸壁好。不得覆著壁上。昔六群比丘覆缽壁上墮地即破。佛因此制戒。自今已後不得覆缽壁上。覆缽壁上者犯捨。墮地者犯捨墮。   問比丘早起得用缽食不用有何咎耶。答一切食皆應用缽。若一日都不用缽。犯墮。   問比丘食飯欲盡。得側缽括取飯不。答得。   問食後已訖。更噉餘果。手得離缽不。答得。若食未訖亦得暫離。   問比丘食缽要當擎。得放地不。答要當擎。若放地亦不犯戒。   問比丘以器盛飯。停著缽中。得互用缽食不。答不得。犯捨墮。   問缽得炊作食不。答不得炊。犯捨墮。   問雜事品第十三   問比丘或被劫盜物未出界。主見本物不知諸物。得取不。答得取。即取即用九十事中寶相似者。當先作念。若有人認者不得取。無認者白眾得取若無眾。作界內物取。不以為已取物。   問眾僧打揵槌食。而限外僧來不與食。犯何事。答便是失利。得突吉羅。   問先比丘教化作百人齋。長一人以上應受不。教化比丘有犯不。答打揵槌食應受。教化者無犯。所以爾者打揵槌謂僧多過失。揵槌法。要作意請四方僧。僧來若多若少。一切分財飲食其於無咎。   問比丘教化白衣供養眾僧。若有外人來乞索。得與一升五升不。答不得若知非法故與過五錢犯棄。若白眾聽得。   問主人供養諸僧。長請一日百錢。用五十自供。殘者得餘用不。答打揵槌得。若無衣缽。不打揵槌。眾和合得減用。若自損施客僧最善。   問主人請比丘。十日供十日食。殘用作五三日好食犯何事答不犯。但不得更索。索犯捨墮。若不滿十日去。亦犯捨墮。   問主人請供十日食。自裁作一月食得不。答打揵槌得。若不打揵槌。僧有出去者。若不施後人食。後人食己分。盡食他分一飽。犯棄不飽犯捨墮。   問父母兄弟破壞。得乞物贖不。答得。但不得。稱已。須乞父母兄弟得。若用訖有長不。得自入。還屬所贖者。若語聽用犯墮不聽用而用。犯棄。   問至酤酒家得乞財不。無事得坐語不。答酤酒門一切不得入。若入犯墮。更有餘門得入。若請比丘會。當問能受一日戒不。若言能。與受得住。若不受但能一日不酤酒得住。屠家亦爾。   問勸人飲酒。犯何事。答強勸不飲犯突吉羅。若飲犯墮。   問道人寄白衣物此人過期不來。與餘比丘得取不。答不得取。若活是有主物。若死是僧物。   問比丘暮得捉火行不。答曰冬得夏然燭亦得。若把火犯墮。   問本物直一匹因行至他方賣得五三匹可取不。答不得犯捨墮。   問一切戲負他物不償犯何事。答戲。取物及與盡犯捨墮。   問比丘嘗食得食不。答不得。知而食犯捨墮。前嘗食人亦犯墮。若不即懺。其罪日增。昔有一執事比丘。恆知處分當作飲食。常手拄器言。取是用是。日日常爾。不懺命終。後墮餓鬼中。有一比丘無著。於夜上廁。聞呻喚聲。問汝是誰。答我言是餓鬼。問本作何行墮餓鬼中。答於此寺中為僧執事。問汝本精進。何由墮餓鬼中。答不淨食與眾僧無著。問雲何不淨。答眾僧有種種盆器。器盛食見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物。犯墮。三說誡不悔。轉至重。以是故。墮餓鬼中。兩手擘胸。裂皮破肉摶喉吹□□□綠□妓訃裀□□□騺□□埤□綠□□楖饐□連□□□譨□入鶔D古□□□氣§□□塏□□兣¥另□□□騰§□□□□□‥□蕁□壕D古□晃滎嚏情慼慼慼慼骰C□鍧□□稐|葧復□□c□稐c□□□擰□□□§□□辣§□□□□□□□¥□□□□□§□□口|□□□□□□□棣§□□□犖□□臥□‥□犖┤兣c□臥□□□ヾ慼慼潑l驉戮臐慼潺﹛慾澈K□紅鶠潑l鏡l□□□╮澎搳潟敵芊L□□□騣|珵禳憚蛂慼情慼慼   問師令弟子販賣作諸非法。得遠離師不。答得捨去。有四因緣應住。一者與法與食。不與衣缽應住。二者與法與衣缽。不與食應住。三者與法衣缽與食應住。四者與法。不與衣缽不與食應住。若師都不與法不與衣缽食應去。   問夫淨。何者須淨。淨有幾事。答果菜須刀手火淨。唯穀米須火淨。果已淨子。無苦。   問禮拜得著靴鞋履不。答淨者得。   問畫作旛華賣得物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比丘教他販賣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比丘畜奴牛驢馬。犯何事。答犯捨墮。不悔轉增。   問比丘授人為道。未度得食僧食不。答白僧得。不白犯墮。   問為僧乞食道路。己身得食不。答若去時先白僧。僧聽好。若不白。還白聽亦好。若不聽還償。若不償犯重。   問若他人持食具。寄屋中經宿有犯不。答不犯。   問續明油一升二升。得著自房中不。答得。   問藥酒得著自房中不。答病得七日。   問都不用楊枝。有犯不。答犯捨墮。   問未曉得用楊枝不。答明星出後得用。   問中食後口。得用楊枝不。答得用。若不用。純灰皁莢汁。都不用犯墮。過中亦犯墮。中後除藥。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犯捨墮。   問若無楊枝。口得用一切餘木不。答盡得。   問貧乏得入市乞不。答中前得。中後不得。亦不得乞錢。若欲乞錢。當將一白衣。沙彌亦不得。   問人捉比丘賣。得走不。答初時得。經主不得。   問比丘戲得物得作食請。比丘得食不。答不得。犯捨墮。   問比丘尼不精進。可勸罷道不。答無此理。   問合藥施人。而不知裁節。服者死。犯何事。答好心與無犯。噁心與犯重。   問比丘或十臘五臘。竟不誦戒。犯何事。答若不誦戒食人信施日日犯盜。若先不知。猶得懺悔。   問一切鬼神屋。可寄宿不。答在路得宿。有觸擾意住。犯墮。   問比丘噉生肉。犯何事。答犯墮。   問二男行欲不竟。犯何事。答犯決斷。   問二男欲口戲擬便止。犯何事。答犯墮。成者犯決斷。   問床席。他人於上行欲。其處可住不。答見處淨洗可住。   問以唱僧跋。上座未食。下座先食。犯何事答聞唱便食不犯。   問比丘不具六物。犯何事。答不乞作。犯捨墮。若乞不能得。不犯。   問比丘大寒得通衣臥不。答著衣得。   問比丘自稱貴姓及持戒強力乞得。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姊妹有腫病。或有痛處。比丘手按此處可治。犯何事。答若起心。犯決斷。不起犯捨墮。   問妹姊無兒息。語比丘教我方術。比丘即教犯何事。答犯決斷。   問寄比丘物與。人竟不與。犯何事。答自取不過。犯重。著故壞還。計直輕重。   問聚落中都不著衣。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比丘啼。犯何事。答若聚落眾中一作。犯捨墮。三諫不休。犯決斷。   問聚落中持弓刀看。犯何事答先不知法無犯。知突吉羅罪。   問比丘騎乘犯何事。雄者一住犯過。三諫不止犯決斷。雌者一載犯決斷。   問聚落中。比丘看白衣鬥。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比丘暫捉痐l五木而戲。犯何事。答犯墮。   問聚落中。三歲小兒抱嗚口。犯何事。答犯墮。   問聚落中。合白衣相撲。犯何事。答犯突吉羅。   問聚落中。看白衣合畜生。犯何事答知非法故看。犯捨墮。不知不犯。內起婬心。口有染污言。犯決斷。   問比丘食不足。得囑未具戒者不。答得。唯除婆羅門。   問山中曠野中。見一無主器物。可取用不。答得用。要須語王。若王家之人。若語餘人得用。不得持去。犯捨墮。   問道人作醫得取物不。答若慈心持得作。噁心不得。無衣缽。前人與得取若有衣缽。前人強與為福事得取。若人不與亦不得為福乞。犯捨墮。   問食巾或少多。醬菜飯羹墮上。要須浣不答不污亦須日浣。若有沙彌白衣付之日從受。不犯若已付著室中無苦。若不付有不浣。犯捨墮。   問比丘私房小小出不閉戶。有犯不。答犯捨墮。   問比丘私房內拍手笑。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比丘得躑過小水小坑不。答不得。犯墮。昔有一優婆塞。請一比丘欲與作一領好衣。比丘即隨去。中道有一小水。比丘便躑度。此優婆塞便嫌。心念。我謂是好比丘。欲與一領好衣而更跳躑溝坑。我歸當與半領衣。此是無著知其人念。前行見水復故躑過。賢者復念。我歸當與一張粗□。前行見水復躑過。賢者復念。我歸當與一頓食。無著復知其念。前行見水便舉衣涉渡。賢者問比丘。何以不躑渡。比丘言。卿前與我一領衣已。一躑過水。正得半領。復一躑。正得一張粗□。復一躑正得一頓食。我今所不躑者。恐復失食。賢者乃知是得道人。便向懺悔。將歸大供養。以此驗之。知比丘不得躑過坑水。   問比丘走。犯何事。答犯墮。有急事不犯。   問有人。出家之後。還來盜本家物。犯何事。答犯棄所以爾者。初出家時。一切盡捨。非己物故。   問比丘本在俗時。共父母兄弟藏物。出家後家人盡死。比丘還自來取物。犯何事答若自取犯棄。若有所親白衣。可說便取作福應分半與官。所以爾者。此物無主。應屬官。不得全取。取犯重。   問師更受戒小弟子。弟子得下臘下戒及在下行不。若不下得為作禮不。答都無此理。   問比丘行他田地中。或有苗或無苗有事不答有苗。犯墮。急事不犯。無苗盡得。   問大悔人已發露。或五三日。或有難。眾僧分散。罪得決不。答更求眾乃決問王者。   問比丘吉凶事。比丘為說。然後供養。犯何事。答若得食犯墮。得衣犯捨墮。若說征伐得供養。犯重。   問比丘有緣事。俗田行不。答得。   問比丘未滿五臘不依止。犯何事。答不依止師。若飲水食飯。日日犯盜。若先不知法。猶得懺悔。   問若比丘或十臘不誦戒。答同上依止。   問比丘市賣。自譽己物過價。前人信貴買。犯何事。答犯盜。   問比丘行迴路。有食無人受。雲何得食答正得舒一手下向一捉食便止。過犯捨墮。   問比丘船行。水奔不得下。得水中便利不。答得。   問比丘。書經竹木上。誦訖拭去。犯事不。答犯捨墮。   問未滿五臘。得併入誦律不。答不得為。可粗教誡而已。若誦犯捨墮。大戒不滅沙彌戒故是沙彌非。答非問比丘晝眠。犯何事答開戶不得。犯墮。   問比丘得倚壁伏地不。答私房得。眾中不得犯墮。   問比丘舍內都不著三衣。犯何事。答坐禪誦經不著。犯墮。   問比丘行道著泥洹僧。得繫腳不。答大寒得。   問比丘畜漆器犯何事。答漆木器盡不得。用犯墮。   問比丘已食手。或搪飲食污手。更得受食不。答得。   問比丘至上房中不坐輒坐犯何事。答犯墮。   問比丘旋塔。或比丘尼優婆夷隨後從。有犯不。答若有優婆塞。不犯。   問比丘生菜已淨。有根得食不。答得。   問弟子遠行寄師物。或師寄弟子。過期不還或經年歲。可取用不。答若去時無言不得用若知在是有主物。若死是四方僧物。   問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亡人。為是理不。答非。假使父母不食。敬心供養。亦得其福。   問眾中得共師並坐不。答不接得共盤食。   問比丘不褰三衣禮佛。犯何事。答眾多。   問比丘得手自合藥不。答被淨草得。   問比丘休道意已。著俗服經時。向其尊禮拜然後來投眾。求復常位。為應聽不。答若不捨戒者。應聽。   問比丘知其父母兄弟破落屬人。而不購贖。有罪不。答若為行道不贖。無罪。   問若人白僧稱言聖眾。得然可不。答不得然可。   問若人持物施僧。言施聖眾應受不。答若不言。得分得取。以眾通有俗故。   問行道過水使人負渡。犯何事。答若不老病。犯墮。   問眾僧家奴。比丘得小小倩使不。答小小取與得。大事不得。   問比丘養爪甲長。犯何事。答犯墮。   問上座比丘未浴。下坐於前浴。有犯不。答犯墮。   問比丘器中忽有異物。或復弊故不知誰許。可取用不。復可棄不。答與僧。不得私用。   問有一住處多來去僧。所有遺亡。或是神。或是弊衣。永無取用者。可取不。答與眾僧。眾僧停一月一歲。後得用。若後主來。僧物償。若是貴珍寶眾後不能償者。勿用。   問比丘有知舊白衣來造已。得語上座維那持僧食與不。答僧先令得不令不得。   問比丘捨道還俗。後更出家。前師故是師非。答非是。   問臨壇諸師。僧可呼言師不。答無此理。不從受法者。盡不得為師。   問一切師。得呼為和尚不。稱為弟子不。答不得。正可敬重。如俗中之尊。   三自歸事品第十四   問三自歸趣得人受。復有不應受者答除五逆罪得。   問三自歸斯行何事。答身口意不行邪事。及不隨邪見師。   問雲何犯三自歸。答好邪見。隨外道師。   問若犯三自歸。雲何悔。答向本師悔。若無本師。向餘比丘亦得。   問若不能持。得還不。答得。   問若還。還雲何。向本師若一比丘言。我從今日已後。不復能歸佛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若不滿三。故成就三歸。   問或人受三自歸。乃悔宿命惡逆。為是理非。答無此理。   問三歸正得從一人受。復得從三人。各得受一歸不。答不得。   問受三歸法。要終身。復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不。答隨意多少。問若從師受一年半年自歸。日滿後。故是師非。答一從受法。終身是師。   問三自歸。得但受一二歸不。答不得。   問受三歸現前無師。得逢從文受不。答不得。   問先受三歸犯不悔。得更受不。答不得。要當悔。若欲當受。捨先所受。若不捨。更受者。不得。   五戒事品第十五   問不受三歸。得受五戒不。答不得。   問若受三歸。犯而不悔者。得受五戒不。答不得。   問受五戒法。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不。答隨意多少。   問受五戒不悔。得更受不。答不捨不得更受。不悔亦不得捨。   問五戒盡得悔不。答若殺人。婬其所尊及比丘尼。盜三尊財者不得悔。餘得悔。   問五戒若不能持。得中還不。答得還。若欲都還五戒者。合三自歸還言。從今日佛非我尊。我非佛弟子。如是至三法。亦爾。若還一二三四者。但言。我從今日不能復持某戒。如是至三。若不滿三。戒猶成就。   問五戒可從五師各一戒不。答得。   問既受五戒遍所重。可但分還一二不。答得。   問五戒可但受一二三不。答得隨意多少。   問比丘犯重戒。或犯酒戒得不。答不得。   問頗有八戒白衣不。答無。唯有八關齋。   十戒事品第十六   問不受五戒。得受十戒不。答若先三自歸得。以十戒中即有五戒。亦不復受。   問犯五戒不悔。得受十戒不。答不得。若先不知悔已受。而不悔不得。   問若師犯重戒。從受十戒得不。答不得。   問若犯重戒。從受十戒得不。答不得。   問沙彌犯十戒。盡得悔不。答同上五戒。   問沙彌品第十七   問悔須眾不。答不須眾。但向本師得了。若現在無師。向餘一比丘亦得。   問沙彌半月一說戒不。答無此理。所以爾者。以沙彌戒不成俗人。然終已可說。須十五日一集。   問沙彌犯戒。得還向沙彌悔不。答不得。   問沙彌得著俗服不。答不得。   問師有種種違法事。沙彌得捨更求師不。答得。   問沙彌叛師。以白衣師綜習俗。竟不捨。或經年月。還來投師。故是沙彌非。但悔過而已。不須更受戒耶。答故是沙彌。但向師懺本。不捨戒不得更受。受亦不得戒。   問沙彌為賊所抄。經歷年月。或轉經主。得逃不。答轉經主。不得。   問沙彌犯禁。師僧已擯。謝得更出家不。答若不捨戒。故是沙彌。可懺而已。   問白衣時。從沙彌受五戒。然後出家受大戒。本師故是沙彌。得呼為師不。答得呼為師。但不得為禮。沙彌應作禮。白衣時從尼受五戒。然後出家亦爾。   問比丘貪資之物。其罪甚重。昔有一比丘。貪著一銅鐃。死後作餓鬼。眾分物竟。便來現其身。絕大黤黮如純黑雲。諸比丘驚怪。此是何物。眾中有得道者言。是死比丘。貪著鐃故墮餓鬼中。今故貪惜來欲索之。諸比丘即以鐃還既得便捉。舌舐放地而去。諸比丘還取之。而絕臭不可近。復使人更鑄作器。猶臭不可用。以此驗之。知貪為大患。比丘貪著衣服。乃有自焚之酷。昔有一比丘。喜作衣晝夜染著。得病困篤自知當死。便舉頭視衣。內起毒想言。我死後誰敢著我此服者。不久便命終作化生蛇。還來纏衣。眾與死比丘出燒。葬訖。遣人往取衣物。見蛇纏衣。近胭吐毒。不敢近。即還白眾具說所見。諸比丘便共往看之。都無敢近者。有一比丘得道。便入四等觀四等觀。毒不中。便往近之語言。此本是汝衣。今非汝有。何以護之便即捨去。不遠入一草。毒火出然草。還自燒身命終。即入地獄。地獄一日之中三過被燒。皆由貪害。   歲坐竟懺悔文   若僧聽多薩阿竭。所受歲坐比丘應爾。我從歲始至今歲竟。六月中多所違失。違失者。戒事。除二鼻貳事。餘不除是。世尊集和僧所教敕。今我是思念。共諸君發露陳說。所違失事。君各忍受。我若九十日無世尊定。無世尊智。無世尊戒故。多犯。無世尊智。無世尊戒。故犯。無世尊戒故犯。無世尊智故。多失教事。無世尊定故多犯亂意。或念欲法。不行欲事。或念盜法不行盜事。或念殺法不行殺事。或念欺法不行欺事。或念僧伽婆屍沙法。不行僧伽婆屍沙事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儀。   問白衣欲出家。比丘即受。更為請師不。故是師非。答非師。若從受法者可為師。若依隨者。可為依止師。   問若有比丘。不捨作沙彌戒即大道人。而更受戒。為僧不。答得。   問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答在。   問復師。是非。答非。   問多人受戒。而並請一人為師。可得十人五人一時受不。答無此理。問沙彌受大戒。請一比丘為大戒師。而此比丘。不知羯磨及受戒法。受轉請一人與受。以何者為師。答與戒者為師。是無法非師。   授五戒比丘。唯得授婆羅門。於餘者尼。授比丘不得。問中間事問者。犯僧殘。   問一切所有。王者不全施得不。答王者不嫌。便得。   問見人行欲不呵。犯事不。答前人可諫。不諫犯捨墮。若不可諫。向一比丘好發露。   問比丘先犯事。更受戒得共住不。答犯重。不得更受戒。決斷講過得。更作不悔。亦不得。況得共住。   問有急事。比丘持弓箭上船。可隨去不。答主犯重。寄載犯捨墮。   問比丘官逼作非法。犯何事。答不得作。   問二男共戲便止。犯何事。答成犯決斷。   問比丘盜聽二男行欲。犯何事。答無慾心聽犯捨墮。有欲心聽。身不失犯突吉羅。   問比丘病不能行得乘車馬不。答雄者盡得。雌者無想犯捨墮。有想犯決斷。不知是雌無罪。   問比丘嫌經不好。賣去更作好者。犯何事。答賣經。如賣父母罪同。   問二男角力。犯何事。答犯墮。   問畜生行欲。比丘驗令全別離。犯何事。答犯捨墮。   問著小衣行留大衣。得受人施不。答言得。   問比丘夏中。得受僧物不。答若施僧物。即應分。不得停。   問比丘有好知家。結事委任之。更異比丘從乞得物。犯何事。答觀主人意惡不得。犯捨墮。知主意好得取。   問鳩雀於人舍內作窠。比丘破。或塞鼠孔。犯何事。答鳩雀未有子。得去。有子不得。鼠穴唯有一孔。不得塞。若有內外孔。得塞內者。   問比丘得與師。及同學得作書不。答在他方情通。異國不得。   問人出家。王法父母不聽。為得戒不。答不得。   爾時目連。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快說毘尼。於如來滅度後。誰受持如是毘尼。佛言。目連。思學毘尼者。當知是人。能修行如是毘尼。佛告目連。吾滅度後。若有比丘比丘尼。誹謗如是毘尼者。當知是人是魔朋侶。非吾弟子。如是人輩。世世學道不成。不出三界。吾今憐愍諸眾生輩。是時目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4 梵網經   No. 1484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萬行起於深信之宅。是以天竺法師鳩摩羅什。誦持此品以為心首。此經本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什少踐於大方。齊異學於迦夷。弘始三年淳風東扇。秦主姚興。道契百王。玄心大法。於草堂之中。三千學士。與什參定。大小二乘五十餘部。唯梵網經最後誦出。時融影三百人等。一時受菩薩十戒。豈唯當時之益。乃有累劫之津。故與道融別書出此心地一品。當時有三百餘人誦此一品。故即書是品八十一部。流通於後代持誦相授。囑諸後學好道君子。願來劫不絕。共見龍華。   梵網經序   沙門僧肇作   夫梵網經者。蓋是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是以。如來權教。雖復無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為指南之說。是以秦主。識達圜中。神凝紛表。雖威綸四海。而沾想虛玄。雖風偃八荒。而靜慮塵外。故弘始三年淳風東扇。於是。詔天竺法師鳩摩羅什。在長安草堂寺。及義學沙門三千餘僧。手執梵文。口翻解釋。五十餘部。唯梵網經。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是時。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薩戒。人各誦此品。以為心首。師徒義合。敬寫一品八十一部。流通於世。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蹤以悟理故。冀於後代同聞焉。   梵網經盧捨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說蓮花臺藏世界盧捨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是時釋迦身放慧光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花臺藏世界。其中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爾時眾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為何等相。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眾。還至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見盧捨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時釋迦佛及諸大眾。一時禮敬盧捨那佛足下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眾生。為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為何等相。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爾時盧捨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眾。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號為盧捨那。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我化為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已為本原名為盧捨那佛。   爾時蓮花臺藏座上盧捨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為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如是一切眾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為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爾時蓮花臺藏世界盧捨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花上佛千百億佛一切世界佛。是座中有一菩薩名華光王大智明菩薩。從坐而立白盧捨那佛言。世尊佛。上略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名相。其一一義中未可解了。唯願說之。唯願說之。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如來百觀品中已明問。   爾時盧捨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雲何義者。發趣中。   若佛子捨心者。一切捨。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為諸物一切捨無為無相。我人知見假會合成。主者造作我見十二因緣。無合無散無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陰。一切一合相無我我所相。假成諸法。若內一切法外一切法不捨不受。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現前。故捨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戒心者。非非戒無受者。十善戒無師說法。欺盜乃至邪見無集者。慈良清直正實正見捨喜等。是十戒體性。制止八倒一切性離一道清淨。   若佛子。忍心者。有無相慧體性。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名無生行忍一切處得名如苦忍。無量行一一名忍。無受無打無刀杖瞋心皆如如。無一一諦一相。無無相。有無有相。非非心相。緣無緣相。立住動止我人縛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若佛子。進心者。若四威儀一切時行。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山。而見一切有無如有如無。大地青黃赤白一切入。乃至三寶智性。一切信進道。空無生無作無慧。起空入世諦法亦無二相。續空心通達進分善根。   若佛子。定心者。寂滅無相。無相人爾時入內空。值道心眾生。不道緣不見無相.無量行無量心三昧。凡夫聖人無不入三昧。體性相應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縛見性是障因緣。散風動心不寂而滅空空八倒無緣。假靜慧觀。一切假會唸唸滅。受一切三界果罪性。皆由定滅而生一切善。   若佛子。慧心者。空慧非無緣。知體名心。分別一切法假名主者。與道通同。取果行因入聖捨凡滅罪起福。縛解儘是體性功用。一切見常樂我淨煩惱。慧性不明故。以慧為首。修不可說觀慧入中道一諦。其無明障慧非相非來非緣非罪非八倒。無生滅慧光明焰。為照樂虛。方便轉變神通。以智體性所為慧用故。   若佛子。願心者。願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願心連願心連相續。百劫得佛滅罪。求求至心無生空一。願觀觀入定照。無量見縛以求心故解脫。無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無量功德以求為本。初發求心中間修道。行滿願故佛果便成。觀一諦中道非照非界非沒。生見見非解慧。是願體性。一切行本原。   若佛子。護心者。護三寶護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嬈正信。滅我縛見縛無生。照達二諦觀心現前。以護根本無相護。護空無作無相。以心慧連入無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護觀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無如無。法體集散不可護。觀法亦爾。   若佛子。喜心者。見他人得樂。常生喜悅。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為不無寂然。大樂無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見。玄假法性。平等一觀心心行。多聞一切佛行功德。無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靜照。樂心緣一切法。   若佛子。頂心者。是人最上智。滅無我輪見疑身一切瞋等如頂。觀連觀連如頂。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勝上如頂。如人頂。非非身見六十二見。五眾生滅。神我主人動轉屈申。無作無受無行不可捉縛者。是人爾時入內空值道。心眾生不見緣不見非緣。住頂三昧寂滅定。發行趣道。性實我人常見八倒生。緣不二法門。不受八難。幻化果畢竟不受。唯一眾生。去來坐立修行滅罪。除十惡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薩達觀現前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種性中。生生入佛家。不離正信。上十天光品廣說。盧捨那佛言。千佛汝先問。長養十心者。若佛子。慈心者。常行慈心生樂因已。於無我智中樂相應觀入法。受想行識色等大法中。無生無住無滅如幻化。如如無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輪。化被一切。能生正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眾生得慈樂果。非實非善惡果。解空體性三昧。   若佛子。悲心者。以悲空空無相。悲緣行道自滅一切苦。於一切眾生無量苦中生智。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著我緣。故常行不殺不盜不婬。而一眾生不惱。發菩提心者。於空見一切法如實相。種性行中生道智心。於六親六惡親惡三品中。與上樂智。上惡緣中九品得樂。果空現時自身他一切眾生平等。一樂起大悲。   若佛子。喜心者。悅喜無生心時。種性體相道智空空。喜心不著我所。出沒三世因果無集。一切有入空觀行成等喜一切眾生。起空入道捨惡知識。求善知識示我好道使諸眾生入佛法家。法中常起歡喜入法位中。復令是諸眾生入正信。捨邪見背六道苦故喜。   若佛子。捨心者。常生捨心。無造無相空法中如虛空。於善惡有見無見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體性不可得為大捨。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如幻化水流燈焰一切捨。而無生心常修其捨。   若佛子。施心者。能以施心被一切眾生。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教導一切眾生內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無念財物。受者施者亦內亦外無合無散。無心行化達理達施。一切相現在前行。   若佛子。好語心者。入體性愛語三昧第一義諦法語義語。一切實語者皆順一語。調和一切眾生心無瞋無諍。一切法空智無緣常生愛。心行順佛意。亦順一切他人。以聖法語教諸眾生。常行如心發起善根。   若佛子。利益心者。利益心時。以實智體性廣行智道。集一切明焰法門。集觀行七財。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現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動大世界。一切所為所作。他人入法種空種道種中。得益得樂。現形六道。無量苦惱之事不以為患。但益人為利。   若佛子。同心者。以道性智同空無生法中。以無我智同生無二。空同原境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滅。世法相續流轉無量。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入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無生。我同無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   若佛子。空心者。復從定心。觀慧證空心心靜緣。於我所法識界色界中。而不動轉。逆順出沒故。常入百三昧十禪支。以一念智作是見。一切我人若內若外眾住種子。皆無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慧心者。作慧見心。觀諸邪見結患等縛。無決定體性。順忍空同故。非陰非界非入非眾生。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焰明明見虛無受。其慧方便生長養心。是心入起空空道。發無生心。上千海明王品。已說心百法明門。   盧捨那佛言。千佛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若佛子。信心者。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見心。諸見名著。結有造業必不受。入空無為法中。三相無。無無生。無生無住。住無滅滅無。有一切法空。世諦第一義諦智。盡滅異空。色空細心心空。細心心心空故。信信寂滅。無體性和合亦無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無得集相。故名無相信。   若佛子。念心者。作念。六念常覺乃至常施第一義諦。空無著無解。生住滅相不動不到去來。而於諸業受者。一合相迴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滅。焰焰無常。光光無生。無生不起。轉易空道變前轉後。變變轉化。化化轉轉。變同時同住焰焰一相生滅一時。已變未變。變變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若佛子。迴向心者。第一義空。於實法空智照有實諦。業道相續因緣中道。名為實諦。假名諸法我人主者。名為世諦。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無去來。幻化受果而無受。故深深心解脫。   若佛子。達照心者。忍順一切實性。性性無縛無解無礙。法達義達。辭達教化達。三世因果眾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無實用無用無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達空。名為通達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若佛子。直心者。直照取緣神我入無生智。無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無。而不壞道種子。無漏中道一觀。而教化一切十方眾生。轉一切眾生皆入薩婆若空真性真性真行於空。三界主者結縛而不受。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雜長養諸見。亦復不起習因相似我人。入三界業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脫於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際無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觀智如如相續。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淨。為不退一道一照。   若佛子。獨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運任用任載任一切眾生。度三界河結縛河生滅河。行者坐乘任用載用。智心趣入佛海。故一切眾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若佛子。無相心者。忘想解脫。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一切結業三世法如如一諦。而行於無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者。一切賢聖是我同學。皆同無生空。故名無相心。   若佛子。如如慧心者。無量法界無集無受生。生生煩惱而不縛。一切法門。一切賢所行道。一切聖所觀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論邪定功用。幻化魔說佛說皆分別。入二諦處非一非二。非有陰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若佛子。不壞心者。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道正門。明菩提心。伏忍順空八魔不壞。眾聖摩頂諸佛勸發。入摩頂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儀神。出沒自在動大千界。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中觀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見佛無量國土。現為說法。爾時即得頂三昧。登虛空平等地。總持法門聖行滿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一切相滅得金剛三昧門。入一切行門。入虛空平等地。如佛華經中廣說。   盧捨那佛言。千佛汝先問。十地者有何義。若佛子。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真實法化一切行華光滿足。四天果乘用任化。無方理化。神通十力十號十八不共法。住佛淨土。無量大願。辯才無畏。一切論一切行我皆得入。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礙凡夫因果畢竟不受。大樂歡喜。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從一劫入無量劫。不可說法為可說法。及照見一切法。逆順見一切法。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眾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說法。而身心不變。以一智知十二因緣十惡種性。而常住善道。以一智見有無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禪支行三十七道。而現一切色身六道。以一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報。而心心無縛。光光照一切。是故無生信忍空慧常現在前。從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間一切法門一時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如海一渧毛頭許事。   若佛子。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所謂慈悲喜捨慧。一切功德本從初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見諸眾生無非苦諦皆有識心。三惡道刀杖一切苦惱緣中生識。名為苦諦三苦相者。如身初覺。從刀杖身色陰二緣中生覺。為行苦緣。次意地覺緣身覺所緣得刀杖及身創腫等法故。覺苦苦緣。重故苦苦。次受行覺二心。緣向身色陰壞創中。生苦覺故。名為壞苦緣。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為苦苦。一切有心眾生。見是三苦起無量苦惱因緣故。我於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現一切色身於六道中。十種辯才說諸法門。謂苦識苦緣刀杖緣具。苦識行身創腫發壞。內外觸中或具不具。具二緣中生識識作識受觸識。名為苦識。行二緣故心心緣色。心觸觸惱受煩毒時。為苦苦。心緣識初在根覺緣。名為苦覺。心作心受觸識覺觸。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逼迮生覺如□檳□□□□□□奿委僚埤□□□祌a□檢□□□g□□榕□□□□□□祿奾□□□祿□□□裀□蓼□{檢□駕□□程堅檢□騧□□罿O□勵□□□祺□□觺□詀□□□楛□□□□堅檢□□□□□□□□□□□□□妙□□□檢□□馞□□□饛□□姪褸□穫□逆□香□□誇□檢□祓□□□□飀□□禪稟滋秩□□□□賂□□飀□□□□褸□稻□逆□□□祹□駩□裀□□□□□觀姩□□□□□□□□衽□饜□□□□ョ慼慼歎俶矷慼慼慼潠央撙\纂慼慼樞禲慼撙\ョ慼慼慼憎ㄐ慼撢延□縷纂慼潠鞳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滕纂慼慼慼敷S□祛□祈榮誇□覕□□□蓼□襓□□□□□馬□□□□椸□秜D□□示□馨□Z□□□瞴慼慼憧O□福騏露馘禨□□□□□□□□□□妅襓□□□□騖驅□輦樂□□□□□□□□□她□送□榙□□□□□□□□□□礸桌□□Y槄□靈□□□□□秜D磻騏肋□□□   若佛子。菩提薩埵光明體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門。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誦。記別。直語。偈。不請說。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談說。是法體性名第一義別。是名味句中說一切有為法。分分受生。初入識胎。四大增長色心名六住。於根中起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又覺苦樂識名三受。連連覺著受無窮。已欲我見戒取善惡有。識初名生。識終名死。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觀。是行相中道。我久已離故。無自體性。入光明神通。總持辯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國土中養神通。禮敬佛前諮受法言。復現六道身。一音中說無量法品。而眾生各自分分得聞心所欲之法。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國土不同身心別化。是妙華光明地中略開一毛頭許。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說。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地中。爾真焰俗。不斷不常。即生即住即滅。一世一時一有。種異異現異故。因緣中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惡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是名為世諦。其智道觀。無一無二。玄道定品。所謂說佛心行初覺定因。信覺思覺靜覺上覺念覺慧覺觀覺猗覺樂覺捨覺。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是人住定中。焰焰見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愛。順道道法化生。名法樂忍住忍證忍寂滅忍。故諸佛於入光光華三昧中。現無量佛以手摩頂一音說法。百千起發而不出定。住定味樂定。著定貪定。一劫千劫中住定。見佛蓮花座說百法門。是人供養聽法。一劫住定。時諸佛光中摩頂。發起定品出相進相去向相故。不沒不退不墮不住。頂三昧法上樂忍。永盡無餘。即入一切佛土修行無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善權方便。化教一切眾生能使得見佛體性常樂我淨。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門漸漸深妙華觀智入體性中道。一切法門品滿足。猶如金剛。上日月道品已明斯義。   若佛子。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法有十種力生品。起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別行。處力品。善作惡作業智力品。一切欲求願六道生生果欲力品。六道性分別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處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見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於一切生煩惱滅一切受無明滅解脫力品。是十力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眾生因果分別。而身心口別用。以淨國土為惡國土。以惡國土為妙樂土。能轉善作惡轉惡作善。色為非色非色為色。以男為女以女為男。以六道為非六道。非六道為六道。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從一切眾生而見不可思議。下地所不能知覺舉足下足事。是人大明智。漸漸進分分智。光光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能於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眾生種種變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眾生身。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眾生苦樂音聲。非非音。非非聲。一切法聲。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於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國土中微塵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眾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眾生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一切眾生宿世苦樂受命。一一知命續百劫。以天解脫智知十方三世眾生解脫斷除一切煩惱。若多若少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眾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定方法有所攝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覺智知一切眾生已成佛未成佛。乃至一切六道人心心。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說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眾生受命命久近。以天願智知一切眾生賢聖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願。若求苦樂若法非法。一切求十願。百千大願品具足。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現無量身心口分別用。說地功德。百千萬劫不可窮盡。而爾所釋迦略開神通明品。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若佛子。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入是法中十八聖人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謂身無漏過。口無語罪。念無失念。離八法。一切法中捨。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復從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欲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法門。所求滿故進心足。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眾生事。以一心中一時知故念心足。是二諦相。六道眾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發趣人中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解脫足。是一切眾生知他人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習故。以智知他身解脫足。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隨六道眾生心行口辯說無量法門品。示一切眾生故。隨一切眾生心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動虛空化華故。能令眾生心行。以大明具足。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眾生心。以無著智。見現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以神通智。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眾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住是十八聖人中心心三昧。觀三界微塵等色是我故身。一切眾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我皆已入故。於一切佛國土中。示現作佛成道轉法輪。示入滅度。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定門常現在前。華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謂內空慧門。外空慧門。有為空慧門。無為空慧門。性空慧門。無始空慧門。第一義空慧門。空空慧門。空空復空慧門。空空復空空慧門。如是十空門下地所不知。虛空平等地。不可說不可說。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別異。而入無量佛國土中。一一佛前諮受法。轉法度與一切眾生。而以法藥施一切眾生。為大法師為大導師。破壞四魔。法身化化入佛界。是諸佛數。是諸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百千陀羅尼門。百千三昧門。百千金剛門。百千神通門。百千解脫門。如是百千虛空平等門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時行。劫說非劫非劫說劫。非道說道道說非道。非六道眾生說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說非六道眾生。非佛說佛佛說非佛。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反照順照逆照。前照後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義諦照。是智唯八地所證。下地所不及。不動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滅。是地法門品。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今以略開地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羅漢品中已明。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花嚴體性地。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王定。出入無時。於十方三千世界中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轉法輪乃至滅度。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時示現一切眾生。一切色身。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自在樂虛空同。無量大悲光明相好莊嚴。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現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說無量法門。而能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復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佛性入眾生性。眾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明焰明焰。無畏無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脫涅槃無為一道清淨。而以一切眾生作父母兄弟。為其說法盡一切劫得道果。又現一切國土。為一切眾生相視如父如母。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住是地中從生死際起至金剛際。以一念心中現如是事。而能轉入無量眾生界。如是無量。略說如海一渧。   若佛子。菩提薩埵入佛界體性地。其大慧空。空復空空復空。如虛空性。平等智有如來性。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相體性無為。神虛體一法同法性。故名如來。應順四諦二諦盡生死輪際。法養法身無二。是名應供。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聖解脫智。知一切法有無一切眾生根故。是正遍知。明明修行佛果時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去佛去時善善來時善善。是名善逝。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間中教化眾生。使眾生解脫一切結縛。故名世間解脫。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儀形如佛大士行處。為世間解脫。名無上士。調順一切眾生。名為丈夫。於天人中教化一切眾生。諮受法言故。是天人師。妙本無二佛性玄覺常常大滿。一切眾生禮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人諮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故。名佛界地。爾時坐寶蓮花上。一切與授記歡喜。法身手摩其頂。同見同學菩薩異口同音讚歎無二。又有百千億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薩。一時雲集。請轉不可說法輪。虛空藏化導法門。是地有不可說奇妙法門品。奇妙三明三昧門陀羅尼門。非下地凡夫心識所知。唯佛佛無量身口心意可盡其原。如光音天品中說十無畏與佛道同。   梵網經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4 梵網經   梵網經菩薩戒序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眾集默然聽。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即安樂。不懺悔罪益深。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眾清淨。諸大德優婆塞優婆夷等諦聽。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時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得差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則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雲。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代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梵網經盧捨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盧捨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捨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捨那佛放光光。告千花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捨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捨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品竟。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我本盧捨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捨那  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  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捨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是盧捨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眾生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大眾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佛大乘戒。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咒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噁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上阿闍梨大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飲酒而生酒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共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教誨過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毘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捲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疾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養令差。而菩薩以噁心瞋恨。不至僧房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及惡網羅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餘一切眾生。若故畜一切刀杖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品中當廣明。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噁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自作況教人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噁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噁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噁心瞋心。橫教他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物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學誦戒者。日夜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噁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報讎。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心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噁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正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後。為說法主為僧房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訟。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先在僧房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房舍宅城邑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以男女供給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房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不差客僧。僧房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房問知事人。今欲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噁心故為利養故。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蠱毒。都無慈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噁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解。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販賣輕秤小鬥。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貓狸豬狗。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噁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將劫賊等鬥。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摴蒲圍眭i羅賽戲彈痐輒晥蝎A擲石投壺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唸唸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三寶。願得好師同學善友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唸唸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遍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悉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不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房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應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報七逆八難。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婬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讀誦講說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說。   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蕑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噁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上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師不應與受戒。無七遮者得受。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罪滅。不同七遮。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受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歸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花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犯輕垢罪。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製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七佛戒。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弟子作繫縛事。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時。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百劫。而不用一聞惡言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諸佛子諦聽。此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花臺藏世界盧捨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千百億世界蓮花藏世界。微塵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花光王品中說。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佛行處  智者善思量  計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盡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處  悉由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隨順說  福德無量聚  迴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網經盧捨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之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5 菩薩瓔珞本業經   No. 1485   菩薩瓔珞本業經捲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重遊於洴沙王國道場樹下成正覺處。復坐如故。昔始得佛光影甚明。今復放四十二光。光光皆有百萬阿僧祇功德光為瓔珞。嚴好佛身彌滿法界。湛若虛空凝神照寂。樂常住性窮化體神。大用無方法王法主。於一切眾生而作父母。自然百千寶蓮華師子之座。古昔諸佛所坐皆爾。道德威儀相好如一。身意清淨福行普具。光明所徹金剛寶藏。出化無極照人剎土。去來現在無復障礙。化及一切度法與人三世悉等。圓明獨達一切佛等。   爾時大會菩薩盡一生補處。神通妙達周遍十方。法身無極導利眾生。開佛法藏示現佛性妙果。寂滅無為要教都入人根。以宿命智訓化。以漸心入無際。解內外要始終無極。等諸佛土無所分別。以大悲口讚揚佛名不可勝極。六道之事靡不貫達。所化之處至皆歎言。佛念吾等建立大志。乃悉現我諸佛世界所有好惡殊勝之土。佛所遊居闡隆導化。光明神足教誨我等開示我意。佛本業瓔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為我說要斷我瑕疵及諸疑妄。悉為我現佛土佛身佛神佛力佛定。無量變化四等無畏無罪三業三六不共。一切功德無上道法眾事敷教。流入十方一切國土。東去無極有香林剎。佛名入精進。菩薩字敬首。南去無極有樂林剎。佛名不捨樂。菩薩字覺首。西去無極有花林剎。佛名習精進。菩薩字寶首。北去無極有道林剎。佛名行精進。菩薩字慧首。東北無極有青蓮剎。佛名悲精進。菩薩字德首。東南無極有金林剎。佛名盡精進。菩薩字目首。西南無極有寶林剎。佛名上精進。菩薩字名首。西北無極有金剛剎。佛名一乘度。菩薩字法首。下方無極有水精剎。佛名大精進。菩薩字智首。上方無極有欲林剎。佛名至精進菩薩字賢首。如是一切法光流入靡不周遍。爾時牟尼佛歎十方諸菩薩等。皆彼國第一。各與無數上人俱來入此大會。頂禮佛足坐千寶蓮華座。時彼土眾中第一菩薩。名曰敬首。以佛聖力歎言。快集此會觀其所止。佛國清淨至於法服。如來德式修行妙善。四十二賢聖之因。演說經法得佛變通。隨剎清濁度人無極。分流道化靡不周匝。於是他方佛國亦說瓔珞本業無二無別。所開道法與今釋迦所說無異。是時敬首菩薩入十方剎諸佛神力大師子吼。發問一切佛一切菩薩無量大寶藏海金剛瓔珞法門。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至樹下。觀視十方法界眾生根緣現故。放大光明悉照佛界上至四空一時來下入法會中。十八天六天四天皆悉集會。無量國土。其一國者一須彌山日月圍繞照四天下。東弗於逮南閻浮提西句耶尼北鬱單越。大海鐵垣圍繞國界。上有二十八天。如此者為一小國。周匝十方合有百億國土。是時佛光悉現其中。及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梵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水行天水微天水無量天水音天約淨天無相天遍淨天淨光明天守妙天微妙天極妙天福果天果勝天大靜天空住天識住天無所有住天非想非無想住天。如是諸天皆有大池水蓮華中生。故名水天。四非色眾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輪際。是為一佛剎。名為大忍法界。釋迦文佛分身百億悉遍其中。為彼國說賢聖本業瓔珞之行。時諸大眾天人。視彼小國佛及菩薩。若近相見皆來集此金剛寂滅道場樹會。   菩薩瓔珞本業經賢聖名字品第二   爾時他方敬首菩薩以佛神力故。復以大眾皆是龍王師子王。二十八天王眾皆大根大行。受佛神通力故發小問問佛。大師。本何修行成佛聖道。身口意淨金剛不壞。一切眾生不得其過。內性明照常住不滅。過一切菩薩之上。出生端正色相無比。圓極自然無為清淨。二種常身度人無量。現六道中常為釋梵所敬。除闇昧如燭火。明天地如日月。度天人如船師。豎過三界為妙覺尊。欲成斯道當如何行。一切賢聖名字何等。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言。佛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我先天上人中廣開一切菩薩無量行願。是法亦是十方三世諸佛快說。決定了義瓔珞佛所行道。今當為此大眾十四那由他一切人根。開瓔珞本業。汝心可念。志願高遠極大悲化。慈及十方一切眾生。佛言。佛子。欲成斯道當先正三業。習三寶教信向因果。然即所問悉可得入一切佛教。為菩薩者得佛不久。必諦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決定了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共同說一而無二。   佛子。所謂留伽度(秦言發心住).留諦迦度(秦言治地住).留羅伽(秦言修行住).留摩阿(秦言生貴住).安婆沙(秦言方便具足住).毘跋致(秦言正心住).阿毘跋致(秦言不退住).必叉伽(秦言童真住).必阿羅(秦言法王子住).流止迦(秦言灌頂住).度伽阿(秦言歡喜行).度安爾(秦言饒益行).度只羅(秦言無瞋恨行).度和差(秦言無盡行).度利他(秦言離癡亂行).度生婆諦(秦言善現行).度沙必(秦言無著行).度阿訶(秦言尊重行).度佛何(秦言善法行).度叉一婆(秦言真實行).羅諦流沙(秦言救護一切眾生迴向).羅曇沙(秦言不壞迴向).必白伽(秦言等一切佛迴向).法必他(秦言至一切處迴向).佛度陀(秦言無盡功德藏迴向).羅叉必(秦言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師羅叉伽(秦言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波訶諦(秦言如相迴向).波羅提弗陀(秦言無縛解脫迴向).達摩邊伽(秦言法界無量迴向).鳩摩羅伽(秦言逆流歡喜地).須阿伽一波(秦言道琉璃離垢地).須那迦(秦言流照明地).須陀洹(秦言觀明炎地).斯陀含(秦言度障難勝地).阿那含(秦言薄流現前地).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阿尼羅漢(秦言變化生不動地).阿那訶(秦言慧光妙善地).阿訶羅弗(秦言明行足法雲地).摩訶一和沙(秦言無相無垢地).娑伽婆伽婆佛陀(秦言妙覺者無上地)。   佛子。是故名門攝一切功德行。佛及菩薩無不入此名門。一切神通一切因果一切境界亦入此名門。佛子。是名門十方諸佛所說道同。不增不減決定師子吼說。當以誓自誓受持讀誦解釋義味。願一切眾生同入我法同我等佛。應如是修學。   佛告敬首菩薩。佛子。吾今略說名門中一賢名門。所謂初發心住。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門。所謂十信心。心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門。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得人習種性中廣行一切願。  發住賢人  發廣大願  今生至佛  一切願入  在我願中  無不成就  自致得佛  已願為本  我今行施  當願眾生  捨貪慾意  入空道位  法戒常行  當願眾生  攝行不破  得正解脫  六忍常奉  當願眾生  得無諍心  寂法忍住  大精進力  當願眾生  常行不住  入自覺果  住禪定心  當願眾生  具足神通  無為自安  修正法智  當願眾生  入慧海流  紹菩薩位  行無相願  當願眾生  一切願滿  流入佛海  大慧方便  當願眾生  法河無礙  到二諦際  大力神通  當願眾生  變化在我  得無所畏  邊際智滿  當願眾生  金剛智成  登道場果  入無垢地  當願眾生  坐佛道樹  教化一切  我今已覺  當願眾生  解相續假  滅計斷心  覺照法化  當願眾生  悟法緣成  滅計常心  我得滿體  當願眾生  悟相待法  滅計我心  無緣大悲  當願眾生  解假因生  滅見盜心  第一滅度  當願眾生  悟實法緣  滅戒盜心  得十力果  當願眾生  悟二諦照  滅邪見心  以金剛力  當願眾生  悟十二緣  滅疑見心  獨照無方  當願眾生  識法無常  滅貪慳心  五眼三達  當願眾生  修三明覺  滅癡闇心  無礙和合  當願眾生  紹三寶解  滅瞋諍心  得大明慧  當願眾生  入一切空  滅無明藏  三十二相  當願眾生  相相嚴好  滅依報果  得應身用  當願眾生  乘大法船  入佛法海  我因果願  悉已具足  一切行願  攝在其中  二十四願  攝無量行  信願始門  終大慧本  今於諸佛  前受大願  願今已滿  修進餘行  其中功德  行百千劫  我願乃捨  入無量界  一切菩薩  若入是願  無不得入  薩婆若海   佛子。住是位中發大願已。過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今復修行無量功德。所謂十波羅蜜三空無相無作有無空空觀成就。即除我人主者眾生漸捨諸見。常樂我淨三界繫縛無明漸破。伏斷一切業習故。厚集一切善法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諸法門攝我心中唸唸不去心。   佛子。有十不可悔戒。應受應持。一不殺人乃至二十八天諸佛菩薩。二不盜乃至草葉。三不婬乃至非人。四不妄語乃至非人。五不說出家在家菩薩罪過。六不沽酒。七不自讚毀他。八不慳。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謗三寶。若破十戒不可悔過入波羅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萬四千。滅八萬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發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薩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由此十戒法門得賢聖果者。無有是處。是初住相習種性中第一人。如是下九人法行漸漸增廣。乃至九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亦漸增廣不可思議行。佛子。吾今略說如海一渧。   菩薩瓔珞本業經賢聖學觀品第三   爾時敬首菩薩白佛言。雲何菩薩學觀名字義相。及心所行法復當雲何。佛言。佛子。汝之所問。同十方佛土中一切佛皆坐道場時能問者。皆名敬首所問無異。諦聽諦聽思念正觀如法修行。佛子。一切諸佛皆說六明焰三三昧門。我亦如是說。六種性者。是一切菩薩功德瓔珞。嚴持菩薩二種法身。菩薩所著百萬阿僧祇功德行為瓔珞。若一切菩薩不入瓔珞功德門。得入正位者。無有是處。   佛子。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復名六堅。亦名堅信亦名堅法亦名堅修亦名堅德亦名堅頂亦名堅覺。復名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復名六慧。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復名六定。習相定性定道慧定道種慧定大慧定正觀定。復名六觀。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佛子。一切菩薩及佛。無不入此六種明觀決定了義實相法門。   佛子。汝先言名字者。所謂銅寶瓔珞。菩薩字者。所謂習性種中有十人。其名發心住菩薩治地菩薩修行菩薩生貴菩薩方便具足菩薩正心菩薩不退菩薩童真菩薩法王子菩薩灌頂菩薩。   佛子。銀寶瓔珞。菩薩字者。性種性中有十人。其名歡喜菩薩饒益菩薩無瞋恨菩薩無盡菩薩離癡亂菩薩善現菩薩無著菩薩尊重菩薩善法菩薩真實菩薩。   佛子。金寶瓔珞。菩薩字者。道種性中有十人。其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菩薩不壞菩薩等一切佛菩薩至一切處菩薩無盡功德藏菩薩平等善根菩薩順觀眾生菩薩如相菩薩無縛解脫菩薩法界無量菩薩。   佛子。琉璃寶瓔珞。菩薩字者。聖種性中有十人。其名歡喜菩薩離垢菩薩明慧菩薩焰光菩薩難勝菩薩現前菩薩遠行菩薩不動菩薩慧光菩薩。法雲菩薩。   佛子。如是百萬阿僧祇功德瓔珞。嚴持菩薩二種法身。是四十人名為學行。入法流水中以自灌注。   佛子。摩尼寶瓔珞。菩薩字者。等覺性中一人。其名金剛慧幢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諦一諦一合相。復住壽千劫學佛威儀。像王視觀師子遊步。復修佛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化導之法。是故一切佛法皆現在前。入佛行處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等覺諸佛二諦界外。非有非無無心無色因果二習無有遺餘。現同古佛但有應名。現諸色心教化眾生。現同古昔諸佛常行中道。大樂無為而生滅為異。而實非佛現佛神通常住本境。佛子。水精瓔珞內外明徹。妙覺常性湛然明淨。名一切智地。常處中道一切法上超過四魔。非有非無一切相盡。頓解大覺窮化體神。二身常住為化有緣。是故佛子。吾今略說賢聖名字。汝等受持現行化人。   佛子。汝先言雲何心所行法者。所謂十心。一發心住。二治地心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貴心住。五方便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頂心住。   復次即十觀心所觀法者。一厚集一切善根。所謂四弘誓。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佛子。二修習無量善行。所謂四念處觀。身受心法。若四皆空四倒則無不壞。假名一切法故。皆如幻化者。五陰色識受想行六大識空。四大一切法。無自相無他相如虛空故。   佛子。三善習佛道法。所謂觀十一切入。四大四色空處識處。皆如寶相故。佛子。四一切佛前受法而行。所謂八勝處。內實五陰中廣相略相二勝處。外假眾生法中廣相略相二勝處。四大法廣略四勝處。如是觀一切法空無相故。   佛子。五修諸清白法。所謂八大人覺。少欲知足寂靜精進正念正定正慧不諍論。順一切法故。   佛子。六為諸佛所護。所謂八解脫觀。聞慧得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脫思慧。內五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脫修慧。六觀具足色界五陰空。三解脫四空五陰及滅定觀皆不可得故。五解脫如相故。   佛子。七廣正法。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同入此法和。畢竟空故。住不退位故。   佛子。八信喜大法。所謂三空。一切因空故無作。一切果空故無相。因空果空復空故空空。如是法如虛空故。   佛子。九心住四等法。所謂化眾生教四諦法。三界非樂為苦。無明習因受生無窮。三空道品無為寂滅。四諦無二一合相故。   佛子。十好求佛功德。所謂六念。佛法僧戒捨天。得一切佛功德。唸唸入不幻三昧。常所習現前修故。佛子。吾先忉利天說十觀名。初十住凡夫行。若一切菩薩無不入此門向薩婆若海。   佛子十行心者。一歡喜心行。二饒益心行。三無瞋恨心行。四無盡心行。五離癡亂心行。六善現心行。七無著心行。八尊重心行。九善法心行。十真實心行。   復次即十觀心所觀法者。一為自得一切種智故。所謂四正法。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廣。惡法未生方便令不生。惡法已生方便令斷。菩薩爾時為求佛果故。   佛子。二為得自身有大力故。所謂四如意足。念守境。精進馳求。定檢攝。慧照境。得法無生自在法故。   佛子。三願無畏具足故。所謂五根。信念精進定慧。皆無相故。   佛子。四求具足三寶故。所謂五分法身。戒除形非。定無心亂。慧悟想虛。解脫無累。無累知見一切眾生無縛。為知見解脫故。諸法虛空無二故。   佛子。五為化一切眾生故。所謂八正道。從師生慧名正知見。得法生思名正思惟。策勵不倦名正精進。出家受道得三道分。名正語正業正命。入法性空名正定正慧。於無生無二觀一合相故。   佛子。六得大慈悲故。所謂七觀擇法念法精進法護法喜法定法慧法是名觀門入一相故。佛子。七為得四無礙故。所謂五善根。正觀暖觀頂觀忍觀三界空第一觀。能生十地無相大明慧故。聖人胎未變故。第一空平等故。佛子。八入一切佛國中行故。所謂四化法。法辯議辯語辯樂說辯。是四名慧性。照一切法無生。入第一義諦中行故。   佛子。九為於一念中照一切法故。所謂三世十二因緣。過去二無明諸行。現在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未來生滅。皆假合會成。性實不可得故。   佛子。十為自在轉大法輪故。所謂菩薩三寶。菩薩爾時於第一義中道。智為覺寶。一切法無生動與。則用為法寶。常行六道與六道眾生和合。故名僧寶。轉一切眾生流入佛海故。   佛子。吾於焰天。為諸天說凡夫十行。今於此眾略說法要汝等受持。一切佛亦同是說。   佛子。十迴向心者。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相迴向心。二不壞迴向心。三等一切佛迴向心。四至一切處迴向心。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心。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心。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心。八如相迴向心。九無縛解脫迴向心。十法界無量迴向心。   復次十觀心所觀法者。一二諦正直。所謂學習第一義諦。觀一切法相如不可得故。以慈悲喜捨教授六天人。剃頭被三寶衣。出家菩薩共一切僧佛法無二故。第一清淨故。   佛子。二深第一義智。所謂五神通。是慧性差別用故天名神心。是以天身通。天眼見三世中一切法。見微細色等。天耳得聞十方聲等。天他心智知一切人心故。天宿命智知三世六道命分故。以無生智見一切法故。   佛子。三淳至。所謂於無生慧中四不壞淨。於佛法僧戒中。信不壞故。   佛子。四量同佛力。所謂三相。諸法本無假名生。已有還無假名滅。不空有法假名住。是故一切通達空而不二。名世諦相空。空一諦相故。   佛子。五善計量眾生力。所謂五陰色者。異空色集。成大色分故。色相空。剎那剎那成心故。心相空。受想行識無集無散。一相無相故。   佛子。六佛教化力。所謂十二入。外六境到內六根。為識所入處。故名為入。其慧觀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一切法無自無他故。   佛子。七趣向無礙智。所謂十八界。六境六根六識一合相。一切法亦一合相故。   佛子。八隨順自然智。所謂因果。善惡名因。苦樂名果。所由為因。所起為果。由起相待通為因果故。因果二空無生無滅。皆一合相故。   佛子。九能受佛法僧故。所謂二諦空。因緣集故謂之有非。曰有是有。因緣散故謂之無非。曰有是無。故有無無。無般若解脫無二相故。佛子。十以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觀慧轉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無相法中行於中道而無二故。   佛子。是三十心入一乘信。一乘因法非近行可得。廣行大心三阿僧祇劫行伏道忍方始滿足。   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恆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佛子。吾先第四天中廣開此凡夫十向法。今在此樹下略說法要。汝諸人等善自受行。   佛子。十地心者。一四無量心。二十善心。三明光心。四焰慧心。五大勝心。六現前心。七無生心。八不思議心。九慧光心。十受位心。   復次十觀心所觀法者。一歡喜地住中道第一議諦慧。所謂二十歡喜心。十無盡願。現法身入十方佛土。作五神通入如幻三昧。現作佛化無量功德。不受三界凡夫時果。常入一乘位一心四諦集苦道滅。二種法身變易受生。三觀現前常修其心入百法明門。所謂十信一信十故。百法明門十三故。煩惱畢竟不受。心心寂滅法流水中。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佛子。二金剛海藏法寶。所謂自行十善。教人行十善。讚歎行十善者。讚歎十善法。現千佛土教化一切眾生。無相達觀皆成就故。   佛子。三入如幻三昧。所謂十二門禪。初覺觀喜樂一心五支為因。第六默然心為定體。喜樂倚一心四支為因。第五默然心為定體。樂護念智一心五支為因。第六默然心為定體。不苦不樂護念一心四支為因。因名方便。第五默然心為定體。禪名支林。定名撿攝。經劫不散故名為定。四空定同有五支。體用相似故方便道同。支者想護正觀一心五支為因。第六默然心為定體。從定生四無量心。名四無量定。聖人現同凡夫法故。以自在力。復過是法入無量定。百千佛土教化一切眾生故。   佛子。四遍行法寶藏。所謂身受心法正進如意足根力八正七覺。是菩薩大行。現億法身化一切眾生故。   佛子。五入法界智觀。所謂十六諦。有諦無諦中道第一議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相諦差別諦視成諦。說諦事諦生起諦。盡無生諦入道諦如來智諦。五明論一切法。盡在一念心中一時行。現無量身一切佛土。受佛法化故。佛子。六達有法緣故起智。所謂十十二因緣十種照。一我見十二緣。二心為十二緣。三無明十二緣。四相緣由十二緣。五助成十二緣。六三業十二緣。七三世十二緣。八三苦十二緣。九性空十二緣。十縛生十二緣。逆順觀故現無量身。入一切佛土化一切眾生故。   佛子。七盡果報無障無礙智。所謂以三空智觀三界二習。色心果報滅無遺餘。一切行功德功用造作以竟。一切變通所為所作不一不二。無不滿足修行開發。一切功德行功用開發。乃至上地一切功德行已修竟。開發功用亦悉具足一切行根本已。十度為本。施戒忍進定慧願方便通力無相慧。十度行法功用已竟無為無作法流水中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故。   佛子。八不思議無功用觀。所謂無相大慧方便大用。無有色習無明亦盡。百萬劫事無量佛土事。已一念心一時行。現如佛形一切眾生形。一念心中一時行已。無功用故。   佛子。九入法際智。所謂四十辯才一切功德行皆成就。心習已滅無明亦除。一切佛藏一切變通藏。已一心中一時行。無量大千世界中。作佛形作眾生形。教化無量眾生法故。   佛子。十無礙智觀。所謂無量法雲雨澍及一切眾生。二習無明今已盡滅受大職位。神變無量不可具說。現同如佛無相用故。   佛子。如是一切賢人。同入此門修行成覺。   佛子。吾先第六天說十地導化天人。今故略開。汝等受行。   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復次心所行法者。所謂勇伏定入法光三昧。入此定中修行十法。一學佛不思議變通。二集菩薩眷屬。三重修先所行法門。四順一切佛國問訊一切佛。五與無明父母別。六入重玄門。七現同如佛現一切形相八二種法身具足。九無有二習。十登中道第一義諦山頂。是故無垢菩薩從發心住來。至此一地經無量劫。修四十心無量功德法門。復從喜地修行二種法身無量功德。經百千劫法藏始滿。入相盡三昧成就一切智位。常行佛行故。佛子。吾先於第三禪中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百萬億偈。今以略說一偈之義。開眾生心。汝等受持。   佛子。第四十二地名寂滅心妙覺地常住一相。第一無極湛若虛空。一切種智照達無生有諦始終。唯佛窮盡眾生根本有始有終。佛亦照盡乃至一切煩惱一切眾生果報。佛一心念稱量盡原。一切佛國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薩神變。亦一念一時知住不可思議二諦之外獨在無二。   佛子。吾先在此樹下說法界海時。有八萬無垢菩薩現身得佛故。今為此大眾略開佛果行處。汝應頂受。   敬首菩薩白佛言。世尊。從初地至後一地。有果報神變二種法身。一法性身。二應化法身。為何色相為何心相。佛言。   佛子。出世間果者從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於第一義諦法流水中。從實性生智故。實智為法身。法名自體集藏為身。一切眾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法身能現應無量法身。所謂一切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身。國土亦然。   佛子。土名一切賢聖所居之處。是故一切眾生賢聖。各自居果報之土。若凡夫眾生住五陰中為正報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報之土。初地聖人亦有二土。一實智土前智住後智為土。二變化淨穢經劫數量應現之土。乃至無垢地土亦如是。一切眾生乃至無垢地。盡非淨土住果報故。唯佛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是故我昔於普光堂上。廣為一切眾生說淨土之門。   佛子。初地一念無相法身智身。成就百萬阿僧祇功德法。雙照二諦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識思量二種法身。何況二地三地乃至妙覺地。但就應化道中。可以初地有百身千身萬身乃至無量身。有縛有解。其法身處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上不見一切佛法一切果報可求。下不見無明諸見可斷眾生可化。但以世諦應化法中。見佛可求諸見可斷眾生可化。佛子。亦可得言修三堅法入聖人位。但法流水中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佛子。乃至三賢十地之名。亦無名無相。但以應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佛子。汝應受持一切佛法等無有異。   佛子。世間果報者。所謂十住。銅寶瓔珞銅輪王。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佛學行教二天下。銀寶瓔珞銀輪王。五百福子為眷屬。生二佛國中受佛教行化三天下。金剛寶瓔珞金輪王。千福子為眷屬。入十方佛國中化一切眾生。處四天下。   歡喜地。百寶瓔珞七寶相輪四天王。萬子為眷屬百法身為百佛國中化十方天下。千寶瓔珞八寶相輪忉利王。二萬子為眷屬。萬寶瓔珞九寶相輪焰天王。眷屬亦然不可稱數。億寶瓔珞十寶相輪兜率陀天王。眷屬亦然不可稱數。天光寶瓔珞十一寶相輪化樂天王。眷屬亦然。摩尼寶光瓔珞十二寶相輪他化天王。眷屬亦然。千色龍寶光慧瓔珞十三寶相輪梵天王。眷屬亦然。梵師子寶光瓔珞大應寶相輪光音天王。眷屬亦然。不可思議寶光瓔珞白雲光寶相輪淨天王。眷屬亦然。百萬神通寶光瓔珞無畏珠寶相輪靜居天王。眷屬亦然。千萬天色寶光瓔珞覺德寶光相輪三界王。一切菩薩為眷屬。無量功德藏寶光瓔珞千福相輪法界王。一生補處菩薩為眷屬。佛子。是上瓔珞相輪。一切佛及菩薩。動止俱遊常隨其身。亦化一切眾生。故有如是果報之名數法。佛子。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粗業道粗相續果。亦不起粗。是見道喜忍伏三道業道。離忍伏人中業道。明忍伏六天業道。焰忍伏諸見業道。勝忍伏疑見業道。現忍伏因業道。無生忍伏果業道。不動忍伏色因業道。光忍伏心因業道。寂滅忍伏心色二習業道。無垢忍伏習果道。習前已除而果不敗亡。是故佛子。三賢名為伏斷喜忍。以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   佛子。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業果。是故我言。從無明藏起十三煩惱。所謂。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七見。見一切處求故說見。從見復起六著心。貪愛瞋癡欲慢。於法界中一切時起。   佛子。一切煩惱以十三為本。無明與十三作本。是以就法界中別為三界報。佛子。見著二業。迷法界中一切色慾心。所起報故。分為欲界報。   佛子。見著。二業迷法界中一切色心故。色心所起報。分為色界報。   佛子。見著二業迷法界中一切定心故。定心所起報分為無色界報。   是故於一法界中。有三界報。一切有為法。若凡若聖若見著若因果法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然後為復來入法界藏中。為無明眾生。示一切善惡道果報差別無量。   佛子。前三賢伏三界無明。而用粗業。何以故。當受生時。善為緣子愛為潤業故。受未來果故名息用而不斷愛用。又十一人亦伏法界中三界業果故。初地乃至七地。三界業果俱伏盡無餘。八地乃盡故。從此以上示現作佛。王宮受生。出家得道。轉法輪滅度。亦現一切佛界。故無子愛三界之報。唯有無明習在。以大願力故變化生。是以我昔天中。說生不生義業生變生。佛子。聖位中二種業。一慧業。無相無生智。心心緣法性而生無照。是名慧業。二功德業。實智出有諦中。有為無漏集百萬阿僧祇功德。故名為功德業從初聖以上而現受生。以變易故畢故不造新。以願力故住壽百劫千劫變化生一切。   菩薩瓔珞本業經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5 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釋義品第四   佛告敬首菩薩。汝先言義相雲何者。所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義相今當說。佛子。是金剛海藏瓔珞經中。釋賢聖相義。義出體。體者菩薩體。義名功德如是二法。一切菩薩為體為義。故名體義。   佛子。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未識三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以果。一切不識不解不知。佛子。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其人略行十心。所謂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向心護法心捨心願心。復行十心。所謂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是人復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報。上善有三品。上品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   集無量善業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識學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爾者常沒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說。佛子。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三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空理智心習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為地但得名住。佛子。治地住者。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白故。名治地住。佛子。長養一切行故。名修行住。佛子。生在佛家種性清淨故。名生貴住。佛子。多習無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住。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故。名不退住。佛子。從發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住。佛子。從佛王教中生解。當紹佛位故。名法王子住。佛子。從上九觀空。得無生心最上故。名灌頂住。   是故佛子。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故名中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為外道邪論所倒入正位故。名歡喜行。佛子。得常化一切眾生皆法利眾生故。名饒益行。佛子。法實得法忍心無我無我所故。名無瞋恨行。佛子。常住功德現化眾生故。名無盡行。佛子。命終之時無明鬼不亂不濁不失正念故。名離癡亂行。佛子。生生常在佛國中生故。名善現行。佛子。於我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名無著行。佛子。三世佛法中常敬順故。名尊重行。佛子。說法授人動成物則故。名善法行。佛子。二諦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實行。   是故佛子。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二空平等無別。一觀相一合相。學習百萬億般若波羅蜜空觀故。迴易前後心心。觀唯明明寂滅。長養上地明觀法故。迴因向果。復以無量心不捨不受故。十向法如是。佛子。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迴易轉化故。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佛子。觀一切法但有受但有用但有名。唸唸不住故。名不壞迴向。佛子。三世諸佛法。一切時行故。名等一切佛迴向。佛子。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國中。供養一切佛故名至一切處迴向。佛子。以常住三寶授與前人故。名無盡功德藏迴向。佛子。習行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佛子。以觀善惡父母無二。一相一合相故。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佛子。常照有無二諦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迴向。佛子。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平等。過去一合相現在一合相未來一合相故。名無縛解脫迴向。佛子。覺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照相故。名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三十心義釋無量無邊。非一切凡智所能思量。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之所遊路。   佛子。汝先言雲何名地。佛子。地名持。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佛子。捨凡夫行生在佛家。紹菩薩位入聖眾中。四魔不到。有無二邊平等雙照大信始滿。習學無生中道第一義諦觀。上至二地三地乃至十一地。明觀法門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一相無相二身無方通同佛土故。名歡喜地。佛子。以正無相善入眾生空。現萬佛世界六通變化空同無為故。名離垢地。佛子。光慧信忍。修習古佛道。所謂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毘伽羅那。伽陀。憂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憂波提捨。以此法度眾生。光光變通故名明地。佛子。大順無生起忍。觀一切法二諦相。上觀佛功德。下觀六道眾生。大慈觀故說法授樂。大悲觀救三苦眾生。大喜觀喜前人受樂。大捨觀一切眾生。皆入平等入七觀法。故名焰地。佛子。順忍修道。三界無明疑見。一切無不皆空。八辯功德入五明論。所謂四辯因果內道外道辯。五論者內外方道因果鬼師無不通達。故名難勝地。佛子。上順諸法。觀過去一切法一合相。現在一切法一合相。未來一切法一合相。法界因緣寂滅無二。故名現前地。   佛子。無生忍諸法。觀非有煩惱非無煩惱。一生一滅一果。三界最後一身一入一出。集無量功德。常向上地唸唸寂滅。故名遠行地。佛子。是故菩薩無生觀。捨三界報變易果。用入中忍無相慧。出有入無化現無常。自見己身當果。諸佛摩頂說法。身心別行不可思議。故名不動地。佛子。復入上觀光光佛化無生忍道。現一切佛身。故名妙慧地。   佛子。菩薩爾時入中道第一義諦。大寂忍下品中行。行佛行處。坐千寶相蓮華。受佛記位學佛化功。二習伏斷大信成就。同真際等法界。二諦一相。具一切功德入眾生根。無量瓔珞功德。一時等現一切形相。故名法雲地。   佛子。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功行滿足登大山臺。入百千三昧。集佛儀用唯有累果。無常生滅心心無為。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其智見二常無常一切法境。當知如佛名為學佛。下地一切菩薩。於此菩薩不能別知。於佛名菩薩。於下菩薩名佛。所以者何。是菩薩以大變力。住壽百劫萬劫現作佛化。初生得道轉法輪。入無餘滅度。說八法輪。似佛非佛。一切佛等故。威儀進止一切法同。住是百千三昧中。如是佛行。故入金剛三昧。一相無相寂滅無為。故名無垢地。佛子。妙觀上忍大寂無相。唯以一切眾生緣生善法。亦自持一切功德。故名佛藏而寂照一切法。自佛以下一切菩薩照寂。是故佛子。吾昔第四禪中為八億梵天王。說寂照如來無心。無色而寂照一切法。佛子。吾今略說義句。為此大眾開善法行。   菩薩瓔珞本業經佛母品第五   爾時敬首菩薩白佛言。佛及菩薩二。初照智從何而生。寂照寂照之義復雲何。二諦法性為一為二。為有為無。第一義諦復當雲何。佛言。佛子。所謂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乃至一切法。亦是諸佛菩薩智母。所以者何。諸佛菩薩從法生故。佛子。二諦者。世諦有故不空。無諦空故不有。二諦常爾故不一。聖照空故不二。有佛無佛法界不變故不空。第一無二故不有。無佛有佛法界二相故不一。諸法常清淨故不二。諸佛還為凡夫故不空。無無故不有。空實故不一。本際不生故不二。不壞假名諸法相故不空。諸法即非諸法故不有。法非法故不二。非非法故不一。佛子。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而二相即聖智無二。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佛子。十方無極剎土諸佛。皆亦如是說。吾今為是大眾略說明月瓔珞經中二諦要義。   爾時敬首菩薩白佛言。諸佛菩薩大方便平等慧照諸法界。為頓等覺。為漸漸雲何。無明藏與心。為一為異。劫量久近復當雲何。佛言。佛子。汝於過去七佛法中一一已問。非為不知。直為此大眾十四億人。於此法中便欲令得決了故問。佛子。吾今為十四億大眾。以金剛口說決定了義。佛子。我昔會有一億八千無垢大士。即坐達法性原。頓覺無二一切法一合相。從法會出各各坐十方界。說菩薩瓔珞大藏。時坐大眾見一億八千世尊。名頓覺如來。各坐百寶師子吼座。時無量大眾亦坐一處。聽等覺如來說瓔珞法藏。是故無漸覺世尊。唯有頓覺如來。三世諸佛所說無異。今我亦然。   佛子。汝先言。無明心一者。是事不然。苦解與無明諸見一相者。應無縛解凡佛非二。所以者何。煩惱同一體相故。何以故。而共一心生滅一時。不別不異故。佛子。若縛解一相者。四大可為一。六味應不異。而大異而味異故。縛解亦如是。佛子。一切菩薩為凡夫時具足一切結。而斷時粗分先去細分後除。若一心煩惱一者。不應明闇有二。佛子。復以近況遠。凡夫善心中尚無不善。何況無相心中而有無明。佛子。而言善惡一心者。是洴沙王國中外道安陀師偈。明闇一相善惡一心。   佛子。我法正義。而可得言善惡同一行者。有縛有解有凡有佛。相續百劫同一行者。而不得善惡同一心。古佛常說。無相智火滅無明闇。而善惡二別。而言同一果者。亦無是處。一切善受佛果。無明受有為生滅之果。是故善果從善因生。是故惡果從惡因生。故名善不受生滅之果。唯受常佛之果。佛子。若凡夫聖人一切善。皆名無漏不受漏果。而言受漏果者。佛化眾生行善背惡故。緣因而發有為果報。非為無漏。因者無明業受果故。是名三受三苦。苦苦行苦壞苦。苦受樂受捨受。二受善緣因果。苦受惡因果。一切皆苦無明為本。佛子。汝先言。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廣亦然。以梵天衣重三銖。即梵天中百寶光明珠為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為中劫。又八百里石方廣亦然。以淨居天衣重三銖。即淨居天千寶光明鏡為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祇劫。佛子。劫數者。所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盡。名一里劫二里劫。五十里石盡。名五十里劫。百里石盡名百里劫。千里石盡名為千里劫。萬里石盡名為萬里劫。佛子。一切賢聖入是數量。修一切法門。時節久近得佛果。其數百劫乃得等覺。若一切眾生入是數者得佛不久。若不入者不名菩薩。佛子。法門者。所謂十信心。是一切行本。是故十信心中。一信心有十品信心。為百法明門。復從是百法明心中。一心有百心故。為千法明門。復從千法明心中一心有千心。為萬法明門。如是增進至無量明。轉勝進上上法故。為明明法門。百萬阿僧祇功德。一切行盡入此明門。   菩薩瓔珞本業經因果品第六   敬首菩薩白佛言。賢聖正法已說具足。因果二相復當雲何。佛言。佛子。三世諸佛所行之因。所謂十般若波羅蜜是百萬阿僧祇功德本。佛及菩薩亦攝在中。是故十法為金剛智慧海藏。出一切光明功德之行。   佛子。十般若波羅蜜者。從行施有三緣。一財。二法。三施眾生無畏。戒有三緣。一自性戒。二受善法戒。三利益眾生戒。忍有三緣。一忍苦行。二忍外惡。三第一義諦忍。精進有三緣。一起大誓之心。二方便進趣。三勤化眾生。禪有三緣。一定亂相不起。二定生一切功德。三定利眾生。慧有三緣。一照有諦。二無諦。三中道第一義諦。願有三緣。一自行願。二神通願。三外化願。方便有三緣。一進趣向果。二巧會有無。三一切法不捨不受。通力有三緣。一報通。二修定通。三變化通。無垢慧有三緣。一無相智。二一切種智。三變化智。佛子。從十智生一切功德行。七財。信施戒聞慧慚愧。資用成佛故說財。四攝。利益濡語施法同事。法辯義辯語辯樂說辯。於此四辯法中無障無礙。故名無礙。從無礙智生智名依故。依了經不依不了經。依法不須人。依義不須語。依智不須識。從智生十力四無畏六通三明百萬億阿僧祇功德。次第生智。能緣八世諦一切法四諦二諦十二緣。諸法緣成。假法無我。有法相待。一切相虛。相續名一。空不可得。因生集起。即法非緣。實實集有名生成法。法假造法。受名起用名聚法。是故八有為法。一切法本智所照處。復從是智能除五蓋貪瞋睡掉疑。四食觸識思段食。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十惡五逆。八倒三障。八難十三煩惱。六道三界。六十二見。四流四縛四取。九煩惱七識住四結。一切所除皆名不善。佛子。十智境所除一切功德。皆名佛因。汝應受應行。佛子。汝先言果者。是五賢菩薩修諸道法。證一大果為法性體。其體者。非有非無非大非小。非身非心非相非三世。非天非人非名字。非常樂我淨。非六道非六識入。非數量法過一切法相。非福田非鬼神。非動靜非生滅。非第一非五色。非六大非土田。非法界非三界。非縛解非明闇非得法。寂然無為一切法外。心行處滅其處難量。就有諦中修劫量行而有果報。佛子。有二法身。一果極法身。二應化法身。其應化法身如影隨形。以果身常故應身亦常。佛子。古昔諸佛二身道同。佛子。一切菩薩二身俱是無常身。佛子。一切凡夫亦有二身。一報身二方便身。報身不共有。方便身共一切眾生有。佛子。一切菩薩一切眾生皆有二身。一切諸如來常作如是說。故名決定了義。佛子。佛義功德身者。諸佛道同果法不異。所謂十號。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佛陀。具向十德故。為一切眾生所供養。復次十八不共法。所謂身無失。念無失。口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心念無減。欲無減。精進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身業隨智慧行。口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智知過去未來現在無礙無障。復有十力。是處非處力業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果力天眼力宿命力結盡力。慈悲喜捨我是一切智人。我漏已盡無漏。出煩惱道煩惱障道。天身天眼天耳漏盡宿命他心。五眼五分法身。無罪三業佛寶法僧。滅諦解脫靈智一乘。金剛寶藏法身藏自性清妙藏。三達三無為三明。一諦一道獨法大樂無為。佛子。一切聖果無量功德藏中。不可說不可說果。是果一道。佛子。果體圓滿無德不備理無不周。居中道第一義諦清淨國土。無極無名無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體非無體。其一照相一合相一體相一覺相。淨明無二。佛子。是果獨法圓滿常住。一果體相有無量義。義有無量德。德有無量名。義果者。所謂滅諦常樂我淨。十八不共一切功德。皆名義果。故名果果。佛子。義德名是三。皆教化故。有如是三句之義。若賢人一切眾生。有解是三句者。是人已為三世諸佛受佛職位。佛子。其果不可說不可知。而就名相法中說名相法。是故一果名體。義名果果。是義果者。出圓果故。名果果。佛子。吾說此因果。百千劫說不可盡。汝諸大眾。善自受持。   菩薩瓔珞本業經大眾受學品第七   爾時敬首菩薩敬禮於諸佛。奉承大眾教。略問於要義七會之所說。信順三寶藏。為法法不絕。不為世名利。願令法久住。白佛言。世尊。佛上已說若因若果若賢若聖一切功德藏。今此大眾有十四那由他人。誰能不起此坐受學修道。從始至終一一具行次第。入菩薩位者。時釋迦牟尼佛頂髻。放一切佛光一切菩薩光。復集十方各百億佛土其中佛及菩薩。一切皆集已。即於是眾中告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法慧菩薩。功德林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藏菩薩。善才童子菩薩言。汝見是大眾中敬首菩薩。能問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一切菩薩所修明觀法門。汝等七菩薩。各領百萬大眾。應受觀學如是法門。佛子。我今更重說如是明觀法。所謂六入次第道。諦聽善思修諸智慧。戒敕於眾受用伏行。佛子。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佛子。始行菩薩若信男若信女中。諸根不具黃門婬男婬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皆有心向故。初發心出家欲紹菩薩位者。當先受正法戒。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惡。所謂七見六著。正法明鏡。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   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佛子。是三攝受三種受戒。過去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   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是諸佛正法戒。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入此法戒門。得無上道果虛空平等地者。無有是處。佛告諸佛子。今正說正戒。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先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佛。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如是三禮已。法僧亦然。佛子。復敬受四不壞信。依止四依法。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法戒。如是三說已。佛子。次當教誨過三世罪。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如是悔過已。三業清淨如淨琉璃內外明照。即與授十無盡戒。汝等善聽。佛告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盜。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沽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慳。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瞋。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自讚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謗三寶藏。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為畜生名為邪見。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稱量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菩薩十重八萬威儀戒。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八萬威儀戒盡名輕。有犯得使悔過對首悔滅。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但解語得戒不失。佛子。三世劫中一切佛常作是說。我今在此樹下為十四億人說。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佛子。是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佛子。當先為諸大眾受菩薩戒。然後為說瓔珞經同見同行。爾時眾中有百億人。即從坐起受持佛戒。其名梵陀首王共無數天子修十戒滿足。入初住位。   佛子。復從是住修行百法觀門所謂十信十進十發趣十乘十金剛十隨喜十戒十願十護十迴向。以是百法觀達三界空假名皆空。一切法無我無人無受無因皆無定性。即滅十三縛。所謂七見六著。如實相入初行位。佛子。復從是行觀修千法明門。所謂十信乃至十向。轉轉入法。法無我法集法起法道法滅皆無人受法法如虛空如幻如城如焰。一切法無相百千生滅皆不可得。入初迴向位。佛子。復從是向明明轉照。照智學相似平等觀。觀名無得。無得假得。喻如然燈有炷。非初焰者非初焰有時中有燒。非離初焰者非初焰無。時中有燒。後亦如之。直以有為諸法二諦皆迭遷。假號故燒故知始焰非今。今燋非始。今燋非始故。於今方有。始焰非今故。於今無燒。無燒於今今燒假燒得平等觀亦復如是。非初心有中有得。亦非初心無中有得。後心亦然。是故始心非今心。今起非始起。今起非始起故。於今方有。始心非今心故。於今無得。無得於今。今得假得。中道第一義諦心。唸唸寂滅入萬法明門。從十信乃至十向。自然流入平等道。無得一相真實觀。一照相入初地道。   佛子。復從是地正觀一照智中。入百萬阿僧祇功德門。於一相觀中一時行。乃至第十地。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無垢地。佛子。復從是地以一照智。了一切業因業果法界無不一觀。以智知一切眾生識始起一相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名惑。以此二為住地故。名生得善生得惑。因此二善惑為本。起後一切善惑。從一切法緣生善惑名。作以得善作以得惑。而心非善惑。從二得名故善惑二心。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故。為始起四住地。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金剛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終。而不知其始前有法無法雲何。而得知生得一住地作得三住地。唯佛知始知終。是無垢菩薩一切智齊知自地。常住第一義諦中。自然流入妙覺海地。佛子。住是妙覺地中。唯現化可名。有無量義有無量名其出一體所謂妙果常住清淨至若虛空。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名數。不可名入界分可得。   佛子。我說菩薩次第六入法門無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門一切菩薩無不入者。我今此座有十四億人。不離本座入此六入法門。佛子。我本初得道時。在此樹間說十世界海法門。有九十億人亦入此六入明門。復至普光堂說十佛國土。有百萬億人入此六入明門。復至帝釋堂說十。住有五百萬人入此六入明門。復至焰寶堂說十。行有千萬人入此六入明。門復至第四天法光堂說十迴。向有十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復至第六摩尼堂說十地。有百萬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復至祇洹林說入法界品。有十二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今復至此第八會座。為十方無極大眾敬首菩薩一切眾。說六入明門一切大眾受持若一無二無別。   菩薩瓔珞本業經集散品第八   佛告敬首菩薩及此會十四億那由他人大眾。汝聞上四十二賢聖因果明觀法門。一切大眾皆應發三菩提心。如是三告佛子。應受應持應發心時諸大眾中有百千天子。聞是法門發初住心。捨凡夫法修行伏忍。得入十住明觀法。復有十千信男信女。入清淨十行法門。復有八萬大梵天王。得初地明觀法。復有八部阿須輪王。各捨本形入十信心行十善行。復有八萬第十地人現成正覺。佛子。爾時十方無極佛剎一切大眾。聞佛說瓔珞中六入法門所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各各發無上菩提心還歸本國。復有色界無色界。各各還修神通歸本所住處。轉宣菩薩瓔珞法門化授天人。復有六欲天人還歸本天。廣為諸天人說本行無量。時諸大眾各各受持讀誦解其義味。還本土說菩薩之本行諸佛之本業受持已竟。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慧海金剛藏道華等八千菩薩。皆為十方諸佛國中第一弟子。汝應為十方無明眾生。受持讀誦解其義味。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開空慧道入法明門。爾時有五十萬大菩薩皆一生補處。從座而起受持佛語經劫不滅。復有萬梵天王亦即從座起受持佛語。復有無量天女從座而起受持佛語。爾時他方無極剎菩薩此國菩薩。已變化神通入如幻三昧。踴在虛空歡喜無量。得聞受持瓔珞功德經。心心受行成佛不捨眾賢聖門。時佛復現百萬變化神通無量光無量清淨身。重囑此金剛藏海瓔珞經。汝諸大眾。受持受此經法。是經是過去無量百千佛心中所行法。汝等受持供養。是時一切大眾。一時從座放千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歡喜受持菩薩不可思議瓔珞經。頂受供養禮佛而退。復有六欲天子十千國王聞佛法座離散。一時號泣涕出流慟聲滿三千。無不悲泣從座而去。復有八十億大菩薩。皆以四無量心有無一等無為無相受持佛語。各入無盡法化三昧歡喜而退。復有十千始行賢者。入九觀定四禪四空定盡滅定七淨十戒心入定見道度疑。正道行知見行斷知見。得入法故禮佛而退。   爾時座中有八千菩薩各從座起。一金剛華菩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說經菩薩法輪下。其聽法者受化奉行法用。復當雲何。佛言。佛子。快發斯問。佛子。先當為聽法者與授菩薩法戒。然後為說菩薩之本行六入法門。佛子。次第為授四歸法。歸佛歸法歸僧歸戒。得四不壞信心故。然後為授十戒。不殺不盜不妄語不婬不沽酒不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不慳不瞋不自讚毀他不謗三寶。是十波羅夷不可悔法。佛子。受十戒已。復為聽者教供養法師。常以天上無量華香。百千燈明百千天衣瓔珞。百千妓樂百味飲食屋宅經書。一切所須之物皆悉給與。弘通法師。當如敬佛如事父母。如事火婆羅門法。佛子。如事帝釋父母師僧。日日三時禮敬為法捨身沒命。乃是佛子。如是求法之人。乃可為說菩薩之本行。百千萬佛轉授瓔珞法門。時十億大眾歎言。未來世中無法無三寶無賢人。時劫從惡世起故。其說法者其聽法者甚難甚難。復從坐起各各悲泣。號聲大慟地轉海波。三千倒覆。二十八宿日月不現。是時大眾還攝神力僉然而敬。受持讀誦解說義句。十劫不滅無窮無盡。各各歡喜奉行。作禮而退。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6 受十善戒經   No. 1486   受十善戒經   後漢失譯人名   十惡業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陀林須達長者美稱夫人精舍中,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以慈梵音告舍利弗:「今為汝等說除十惡不善業報。諦聽,諦受!一心憶持,慎莫忘失!   「十惡業者:一,殺生業;二,偷盜業;三,婬欲業;四,妄語業;五,兩舌業;六,惡口業;七,綺語業;八,貪慾業;九,瞋恚業;十,愚癡業。舍利弗!汝今應當普教眾生,清淨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五體投地,歸依和上,誠心懺悔此三惡業;如是三說。既懺悔已,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次第應當自稱其名,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如是三說。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復應問言:『善男子、善女人!汝能持不?』若言能持,復應問言:『汝今身心無過患耶?身過患者,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誹謗斷善,逆佛正法不?』若言不者,復當問言:『汝心中念欲作五逆謗正法不?汝曾偷盜佛物、法物、賢聖僧物、現在僧物、招提僧物不?於母、姊、妹、比丘尼邊作不淨不?』若言不者,復當更教:『汝今如是身心清淨,大德憶念,我今欲受十善業戒,十不善業我已懺悔,唯願大德,慈愍我故聽我受持!』爾時應教:『優婆塞某甲,優婆夷某甲,汝今應當一心數息,繫念在前,過去七佛、現在釋迦牟尼尊佛,及彌勒等未來諸佛。』   「教念佛已,應作是言:『七佛僧聽,釋迦牟尼諸佛僧聽,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賢聖僧聽,某甲優婆塞,某甲優婆夷,身、口、意淨,堪為法器。今欲乞受十善心戒及八戒法。』如是三白,然後教言:『我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如是三說。『弟子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某甲憶念,堅持汝身,持身如佛,持身如法,持身如僧,身三業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欲,如是身三汝當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終身。』若言能持,復當問言:『汝今欲作少分善不?多分善不?滿分善不?』   「若言能者,復當白言:『事實如是,當隨師教。弟子某甲,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如是三說。『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某甲憶念,堅持汝口,持口如佛,持口如法,持口如僧。口四業者:一、不妄語,二、不兩舌,三、不惡口,四、不綺語。如是口四,汝當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終身。』若言能持,復當問言:『汝今欲作少分善不?多分善不?滿分善不?』   「若言能者,復當白言:『事實如是,當隨師教。弟子某甲,歸依於佛,歸依於法,歸依於僧。』如是三說。『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某甲憶念,堅持汝心,持心如佛,持心如法,持心如僧。意三業者:一者、貪慾,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如是意三汝當受持,一日十日乃至終身。』若言能持,復當問言:『汝今欲作少分善不?多分善不?滿分善不?』   「若言能者,復當白言:『事實如是,當隨師教。若受十善,不持八戒,終不成就;若毀八戒,十善俱滅。弟子某甲,從今清旦至明清旦,大德憶念,大德當為我作和上,八戒法者,應當至心堅持八戒。歸依於佛,持心如佛;歸依於法,持心如法;歸依於僧,持心如僧。』如是三說。『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大德憶念,從今清旦至明清旦欲受八戒,唯願大德慈愍聽許!』復應告言:『汝能受持八戒齋不?』若言能者,『汝當持心,心如諸佛及阿羅漢。』若言能者,復當告言:『汝從前際至於今際,於其中間,若身、口、意犯捨墮法不?如此之罪乃至根本最大重罪,今於三世諸佛、阿羅漢前、和上僧前,至誠發露,五體投地,懺悔諸罪,是名行布薩法。既布薩已,名清淨住,堪為法器。次當受持如來八戒。汝能持不?』如是三問。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製出家法: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高廣大床;七者,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不著香熏衣;八者,不過中食。應如是受持。 「不殺亦不盜,  不婬不妄語,  遠酒避花香,  高床過中食。  聖人皆遠離,  如是等八法,  汝等應受持。   「持此受齋功德,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恆生梵天,值佛出世,請轉法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為讚歎此法,而作頌曰: 「若能行十善,  隨順正法教,  生生常見佛,  身意悉開解,  永離諸苦縛,  疾成無上道。  若人持八戒,  隨律順毘尼,  如諸佛正法,  受持不毀犯,  當知身與意,  俱時得解脫。  此名涅槃路,  諸佛之所行。」   說是偈已,告舍利弗:「汝好受持十善、八戒,慎莫忘失,破滅法種,普為一切天、人廣說。」舍利弗白佛言:「如是,如是,當謹受持!」   時舍利弗及會聽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受十善戒經十施報品第二  佛告舍利弗:  「汝今應當知,  一切受生者,  無不愛身命,  是故應行施,  普慈等眾生,  視眾如眼目,  是名不殺戒。  過去來今佛,  一切智所說,  恕己可為喻,  勿殺勿行杖,  若見殺生者,  如刀刺其心。 「普視眾生己無異,  持是不殺生天上,  常值諸佛菩薩眾,  所以受持不殺戒。  為施一切無畏故,  命終生於忉利天,  像馬玉女相娛樂,  梵天摩尼琉璃殿,  色如白銀黃金花,  常坐七寶妙座上,  金機寶器七寶花,  無量天女作妓樂,  捧足舉宮遊虛空,  頭戴寶冠坐正殿。  捨除貪婬入正受,  值遇諸佛說四諦,  悟解疾得須陀洹,  或有踴躍發大心,  未來當成菩提道,  亦生兜率焰摩陀,  首陀會天阿祇多,  梵輔富樓光遍淨,  上至阿迦膩吒天。  往反遊戲諸天園,  與大慈悲菩薩俱,  坐臥進止同甘膳,  晝夜六時常聽法,  彌勒天王常為說,  不退轉行大法輪。  未來必當見彌勒,  降魔成佛轉法輪,  於彼佛法得出家。  復見賢劫千如來,  毘樓至佛為授記,  阿耨多羅三菩提,  是名不殺最勝果,  亦名慈悲梵行本。  一切諸佛之所說,  一切諸佛之所行。 「一切愛眼目,  愛子亦復爾,  愛壽命無極,  是故不殺生,  名為梵行最。  不殺無殺想,  亦不噉於肉,  見殺者如賊,  必知墮地獄。  噉肉者多病,  斷命自莊嚴。  當行大慈心,  奉持不殺戒,  必成菩提道。」   告舍利弗:「汝今當知,殺生之業當知極重!我昔與汝遊巴連弗邑,彼大城中有長者女,名提婆跋提。生一男兒,端正無雙,如紅蓮花,天女無比。母甚憐念,抱至我所,而白我言:『世尊!我兒可愛,如天童子。我愛此兒,過於我身,百千萬倍。』我時告言:『善女當知!一切凡夫自愛壽命,如海吞流終無厭足。汝今雲何自言愛子,以何為證?』   「時女白言:『世尊!我愛此子,設使火起焚燒我身,終不放捨。』   「爾時世尊為化彼女,以神通力作四夜叉,各擎火山從四面至,火在遠時,女自以身及隨身服障蔽此子,火漸漸近,舉手覆面以兒遮火。佛告善女:『汝言愛子,雲何持子障火自救?』時彼女人白言:『世尊!唯願救我,不惜此子。』佛攝神力,母子清涼,即發無上正真道心。   「佛告女人:『汝愛自身及愛汝子。雲何自殺及教他殺?當知殺生受大惡報,必定當墮極劇苦處阿鼻地獄,繫屬法律閻羅王所。何等名為極重法律?彼閻羅王晝夜六時說殺生報有十惡業:   「『一者,殺生之業恆生刀山焰熾地獄,刀輪割截,節節支解,作八萬四千段。一日一夜六十億生、六十億死。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二者,殺生之業必定當生劍林地獄,有八萬四千劍樹,各高八萬四千由旬,一一樹生八萬四千劍枝,一一枝生八萬四千劍花,一一花生八萬四千劍果,此殺生人尋劍樹上,心遍一切諸劍樹頭,其餘支節遍可劍林,一一節遍八萬四千劍枝,削骨徹髓,劍花、劍果無不周遍,身體碎壞,如葶藶子。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三者,殺生之業生鑊湯地獄,百千萬沸,肉盡出骨,置銅柱上,自然還活,百千棘刺化為鐵刀,自割肉食,還落湯中。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四者,殺生之業生鐵床地獄,有一鐵床,縱廣正等五十由旬,四方鐵鋩俱來射心,大鐵網車轢其頂上,劈足而出。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五者,殺生之業生鐵山地獄,四方鐵山狀如鐵窟,窟中出火從四面來。有五夜叉,斫罪人身,分為四段,擲於火中,四山便合,碎散如塵。火鳥卒起,鐵嘴諸烏及以鐵蛇,從支節入,破骨出髓。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六者,殺生之業生鐵網地獄,有大鐵山,高百千由旬,滿中鐵湯,鐵網在上,一一網間鐵嘴諸蟲無量無邊從頂上入,貫骨徹髓,劈足而出。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七者,殺生之業生赤蓮花地獄,有一蓮花,八萬四千葉,一一華葉狀如刀山,高五由旬,百億劍林同時火然,罪人坐中,花一葉開,一葉開時,火山劍林燒肉破骨,苦痛百端,此相合時,百千刀山同時切己。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八者,殺生之業生五死五活地獄之中,有五大山,五百億刀輪在山頂,上有大水輪在刀輪上,罪人在中,身如華敷,臥寒冰上,五山刀輪從五方來,唱言活活,分為五段,五死五活,碎身如塵。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九者,殺生之業生毒蛇林地獄之中。有無量恆河沙熱鐵毒蛇,一一蛇長數千由旬,口中吐毒,如熱鐵丸,從罪人頂入,遍身中一一支節;有無量蛇,吐毒吐火,焚燒罪人。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十者,殺生之業生鐵械枷鎖地獄之中,十二由旬鐵山為械,六十由旬鐵柱火網為鎖,八十由旬鐵狗口中吐火為杻,虛空鐵箭自落射心,杻械枷鎖化生銅丸,從眼而入,遍體支節,從足而出。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八萬四千死,殺生之業其事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殺生,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殺生之業在地獄中,雖復受苦,此名華報;方生人中,多病短命;復生四生諸眾生中,受種種苦,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雲何名不盜戒?不盜戒者,普施一切眾生財物、外命,是故諸佛說不盜戒,名為甘露清涼安隱,護持是戒名生天路、名得道處、名涅槃衣、名解脫命。是故諸佛讚歎不盜,斷餓鬼因。   「偷盜果報有十種惡:   「一者,盜報必定當墮肉山地獄,肉山罪人項如大山,有百千頭,於一一頭頰生肉埠,百千鐵狗從鐵山出,啀喍嗥吠爭取食之。有諸鐵釘從狗口出,入罪人頂從足跟出,剝取其皮敷百千由旬鐵刺之上,身皮俱苦經八萬四千歲,心如刀割苦痛難處,是名第一偷盜果報。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二,盜報生餓鬼中,身極長大五十由旬,行如五百車聲,節間火然,如十火車,饑噉鐵丸,渴飲融銅,髮如鐵刺,自纏身體,百千萬歲受無量苦,耳不曾聞水穀之聲,是名第二偷盜果報。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三,盜報生於寒冰地獄之中,百千萬歲八方冰山以為衣服,如蓮花敷,自噉其肉,火箭入心,是為第三偷盜果報。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四,盜報生羅剎中,女如天女,面貌端正,男有千眼,以鐵羇頭,狗牙上出,耳端生火,女作姿時,舉體火然,飲血噉肉、噉火噉炭,食膿食吐,百千萬歲受羅剎身,極大苦惱,是為第四偷盜果報。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五,盜報生鐵鹿地獄,受鐵鹿形,有百千頭,有百千手、百千尾、百千蹄甲、百千重皮。五百億鐵虎、百千億鐵師子剝取其皮,一一皮間生無量鐵刺,猶如刀劍,削骨徹髓,苦痛無量,百千萬歲受苦無極,是名第五偷盜果報。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六,盜報生在人中,裸形黑瘦,眼目角睞,口氣臭穢,常處牢獄,執除糞穢,為王家使,雖生人中,狀如牛馬,父不愛子,子不孝父,母不愛子,子不孝母,百千萬歲苦痛無量,是名第六偷盜果報。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七,盜報生刀劍花大地獄中,刀林劍林無量無邊,有諸罪人身如鐵甕,縱廣正等百千由旬,獄卒驅蹴,如風吹花,生劍花端,百千劍花,分剝其皮,作無數段,削骨徹髓,從空而落;生刀花上,刀花諸刺,分剝其皮,作無量段,劈破其骨,為無數段,徹髓刺心,求死不得;四方鐵山化生無量鐵蒺□刺,如大弩箭,同時射心,無量億歲受如此苦,是為第七偷盜果報。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八,盜報生於火山大地獄中,受大獄形有百千頭,於其背上擔負五百火形獼猴,手執火刀以剝其皮擲火山上,心生火狼嚙骨徹髓,身如火聚四方逃走,經火山中終不得脫,受苦萬端求死不得,百千萬歲受如是苦。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九,盜報生於穿鼻大地獄中,穿鼻獄者有十二鐵鉤,鉤其眼耳及鼻口舌,打棒折齒,剝其面皮,化為肉段,內置口中,成大火箭,射心至足,求死不得,百千萬歲受苦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第十,盜報生屠剝獄,臥鐵機上,獄卒以刀剝皮割心,終不肯死,百千萬歲受苦如是。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偷盜,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雲何名不婬戒?不婬戒者,有五功德利,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之所讚歎。不婬者,住佛威儀身香如佛。何等為五?   「一者,不動眼識,不視婬色,設見色時如見糞蟲,如刀入心,如火燒眼,心不起愛,無常所切,眼火橫動,何愛之有!   「二者,不聞婬聲,設聞婬聲,不動耳識,悅可耳根,愚癡音聲,動毒蛇林,為愛種子,此名賊風,從耳根出,妄見所起,如夜叉吟,何愛之有!此是幻響,愚夫愛之,鼓動諸根是露人聲,從癡愛河順五欲流,深知是賊,不動耳識。   「三者,鼻根嗅香,當知是香從八風起,癡風鼓動,愛風吹來,花等諸香從妄想生,顛倒橫有,從鼻識起,橫言是香或稱美味,鼻識驚動,草木眾花皆稱是香,如來攝身,不嗅香臭,體解非真,不讚香觸。   「四者,不動舌識,不說世利,不讚婬事,口終不說婬欲觸樂,不住狂惑黐膠屋宅,亦不樂說可愛樂事,增長無明五賊癡愛,是故諸佛不動舌識。   「五者,意寂不動,不起婬心,不念婬事,不想婬樂,不動婬根,婬識不轉,如解脫心,住寂滅處,處常樂城,安隱無為,隨學佛心,住真如際,一向入於十八大空、九種涅槃。   「佛及菩薩得五功德,身形清淨常生蓮花,身淨無垢心亦淡泊,是故諸佛說不婬戒,最勝清淨,無上功德,具足五利,讚歎稱美,為解脫因,不可窮盡。婬為極重無索繫縛,譬如老象,溺五欲泥,普為一切諸罪根本。婬欲之罪吾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婬濁惡萬行,  沒溺諸禪定,  障蔽解脫道。  善男子女等,  欲求解脫道,  遠離三界獄,  火坑五欲河,  湯火寒冰山,  解脫生死畏,  持心如諸佛,  當持不婬戒。  欲求長壽天,  壽命無量劫,  梵天轉輪王,  富有七財寶,  持心如諸佛,  當持不婬戒。  欲得見諸佛,  聞法證道果,  具足六神通,  遊諸十方國,  持心如諸佛,  當持不婬戒。   「婬有十過患。何等為十?   「一者,貪婬之人,雖生天上,為天帝釋,受五欲樂,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沒於五欲駛流河中。   「二者,貪婬之人,雖為人王,威力自在,作恩愛奴,野人所使,多得財寶,如火受薪,不知厭足,亡身喪國,死墮惡道。   「三者,貪婬之人,恆繫屬他,六賊驅策,無常大象躡其背上,心如猿猴,不知眾難,慾火焚燒,不識父母、兄弟、姊妹,猶如豬狗,更相荷擔,無復慚愧。   「四者,貪婬之人,常飲不淨女人膿血,於無量劫常處胞胎,生藏、熟藏、子藏,諸蟲以為衣服,唼□便□□□觀□□□□   「五者,貪婬之人,心如利刀,眼如火車,割截燒滅功德行藏。   「六者,貪婬之人,到剎利眾,然結使火、起貪慾薪,意欲剝奪猶如羅剎;到婆羅門眾不生慚愧,猶若幻人,但作妖祥說不淨事;到沙門眾不知歸依,動諸情根如膠著草,欲染諸使圍繞意根,六情火起燒善種子,破滅先世梵行白業,舉手動足猶如利刀,眼如猛火口如羅剎,遍體毛孔婬火所使。   「七者,貪婬之人,造八種業,殺生、作殺生具刀劍杖等、和合男女、作大妄語、飲酒、歌頌作婬境界,或復偷盜一切寶器、莊嚴蟲聚,為心王所使,眼根惡狗偷噉臭穢。   「八者,貪婬之人,為婬所使,心如大火亦如鐵聚,直當陷墜,破滅梵行,必墮地獄。   「九者,貪婬之人,身壞命終如擲貝珠頃,必定當墮赤銅地獄。赤銅地獄縱廣正等七千由旬,如銅花林,下有鐵床,床上復有百千由旬熱銅八楞柱,柱端有鏡,鏡中自然有諸女像或作男形,婬人愛念,動諸情根,同時火起,銅花化為大熱鐵釘,銅柱變成沸銅,鑊湯鐵床火然,女化為狗,男化為刀,驅蹴罪人受無量苦,噉熱鐵丸,吞飲洋銅,求死不得,經無量歲,壽命一劫。   「十者,貪婬之人,不得見佛,如重雲障,破梵行故,必定當墮阿鼻地獄,身滿獄中壽命一劫,左右宛轉復經一劫。時閻羅王呵責罪人:『汝樂婬欲,今受此苦。是事樂不?汝今復當百千萬劫償他人債,終不可盡。』   「地獄命終,生鳩鴿中,受龍蛇身,污梵行故,百生千生不見於佛,不聞於法,終不得道!」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婬欲不斷絕,  相續生眾生,  無明為根本,  老死刀所切。  橫受毒蛇林,  血盛囊不淨,  如糞蟲樂屎,  貪婬者亦然。  九孔流慾火,  恩愛如毒刺,  顛倒妄見起,  幻惑故生愛。  一切女色滑,  如樹生狂花,  顛倒風所吹,  萎花為蟲聚。  女人如畫瓶,  渧渧膿血流,  瓶滿復淋漏,  不淨盈於外,  眼見不淨汁,  如偷狗貪婬。  當自滅諸愛,  一心觀不淨,  服飲於甘露,  住大涅槃城。」   佛告舍利弗:「若有持心、持身不造婬欲,持眼不視婬色,持耳不聽婬聲,持鼻不嗅婬香,持舌不觸婬舌,如此名為具足智慧,行八正路。不婬淨身心,喻如蓮花,不著塵垢,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無上大道,皆從不婬清淨故得。   「口四業者,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讚歎邪見語: 「若能不妄語,  說不妄語戒,  持口如佛口,  常說誠實語。  是人生天上,  口香熏諸天,  若生於世間,  謂諸香莊嚴,  猶如香山水,  流入涅槃河。  若能不兩舌,  心亦無二種,  舌如諸佛舌,  蓮花葉覆面,  五種雜色光,  從於舌相出,  常說大人法,  至誠不兩舌。  若能不惡口,  是名大丈夫,  人中端正者,  一切皆樂見。  如栴檀雜香,  若能不綺語,  口常出妙香,  猶如優缽羅。  生處得值佛,  口業如實淨。  若不讚邪見,  不說邪見業,  生處常出家,  正命常具足,  如佛住涅槃,  皆從實語得。」   佛告舍利弗:「口四過者,有十大惡業。何等為十?   「一者,妄語人誹謗人,不聞言聞,不得道果言得道果,不見言見,如此惡人,雖不得病,猶如癩狗。」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一切天人中,  猛火燒鐵丸,  燒破一切人,  此賊不為勝。  何等為大賊?  唯有一種人,  寧使節節火,  骨化為融銅,  吞噉於刀山,  鑊湯刀鋸解,  碎身作火聚,  此苦不為惡。  妄語大毒害,  燒壞天人福,  遊行阿鼻獄,  刀輪為腳足,  鐵毒蛇為舌,  口火燒大千,  眼如迸鐵丸,  雨大鑊湯雨,  燒滅善根花,  畢定墮惡道,  無量億千劫,  求出無由脫。  如是大惡人,  舉身是火山,  燒壞一切善。   「惡口者,口雖含香,臭如死屍,恆樂說他諸不善事,口所吐說如刺、如刀、如劍、如戟、如屎、如尿、如蟲、如膿。天、人中香,無過善語;三界中臭,無過惡口。   「二者,惡口之人,口有所吐,如雨鐵丸,燒壞他家,此人未來墮大地獄,熱鐵燒身,飲熱鐵汁;設生世間,作病癩狗及病癩人,無量劫中常食膿血,心所念者,純是不善與惡相應。   「三者,兩舌,其兩舌人猶如水火,不作言作,他人作善,實言淨語,狂橫言非,他所不作,橫為他作,一切世人常不樂見,必定當墮大惡道中,銅鋸解舌,為數千段。   「四者,綺語,綺語者反上作下,反下作上,調戲無節,巧言利辭,說無益語、說不利語、說無義語,讚歎五欲語、心不明瞭語、黑暗語,如刺、如林,鉤□眾生。此人惡報命終,當墮刺林地獄,百千鐵刺鉤其舌,出作百千段。   「五者,讚歎邪見,邪見之人,口如盛火,燒諸善根,無父、無母、無佛、無法、無比丘僧、無阿羅漢、無辟支佛、無師、無友、無善知識。心如疾風,吹崩一切諸善根樹,此是大賊。說無因果,口如大水,漫流三界,婬欲無度,調弄同類,造五無間,斷絕般若,犯四重禁,至無間罪,皆從邪見、顛倒噁心。邪風吹動惡不善口,阿鼻獄火鐵刺舌生。如此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讚歎邪見,此大惡人雖在世間,四大所成、五陰嚴飾,當知地大即是鐵山、刀林、劍樹,百千鐵刺,無數鐵蟲、鐵嘴、諸烏、鐵網、蒺車轢絕其身,當知水火即是融銅,無數鑊湯是熱鐵丸,沸屎鐵河以流節間,當知大小節節自然,猶如銅柱,眾火同時從六根起,燒壞身心,墮大地獄,當知風大猶如雹雨,無數刀林百千劍樹,動於支節從溪谷生,當知五陰即是五賊,十八羅剎繫屬獄種閻羅王民,識為熱鐵,狀如融銅,滿阿鼻獄,自高強健,多力惡口,罵詈誹謗毀呰人者,今安所在。」   佛告舍利弗:「惡口、妄語、兩舌、綺語、讚邪見者,此人不為一人作賊,普為一切諸天、世人作大劫賊。譬如群賊威力自在,燒破一城,殺害一切及四天下一切人民。此人所得罪報,為多少耶?」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人所得罪,如須彌山不可稱量。」   佛告舍利弗:「此人雖復獲大罪報,不如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讚歎邪見,須臾所造獲大重報,身壞命終墮大地獄,經無量劫受苦無窮,百千諸佛不能得救。諸佛觀此謗法罪人,與十方界地獄俱生地獄俱滅,是故智者當攝身口!」   佛告舍利弗:「若有受持此十善戒,破十惡業,上生天上為梵天王,下生世間作轉輪王,十善教化,永與地獄三惡道別,譬如流水至涅槃海;若有毀犯十善戒者,墮大地獄,經無量世受諸苦惱。舍利弗!汝好受持十善戒羯磨法,破十不善業。」   時舍利弗及諸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受十善戒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7 佛說菩薩內戒經   No. 1487   佛說菩薩內戒經   宋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師利正衣服,以頭腦著佛足,起長跪,白佛言:「若有初發意菩薩,於道於俗當用何等功德,以開化一切眾生,使各得成其功德?唯佛當以漚和拘捨羅為我曹分別說之!」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若所問甚深、甚深,多所過度、多所安隱。若諦聽、諦受,吾當為若具說其要,各自以意施行之。」諸在會者及文殊師利皆言:「受教!」   佛言:「當先三自歸三尊,當言:『某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自歸菩薩、自歸摩訶薩、自歸文殊師利菩薩、自歸摩訶般若波羅蜜。某身作惡、口言惡、意念惡,不知故作,後不復作。菩薩道十萬劫常行四等心,某從十萬劫以來,身作惡、口言惡、意念惡,不知故作,後不復作。某先世時,不行菩薩道,今這行菩薩道。以棄惡故,從今以往晝夜作善,不敢復犯諸惡。』   「波藍質兜波初發意菩薩,當行六波羅蜜。何謂六?第一檀波羅蜜:佈施意行;第二屍波羅蜜:持戒意行;第三羼提波羅蜜:忍辱意行;第四惟逮波羅蜜:精進意行;第五禪波羅蜜:一心意行;第六般若波羅蜜:智慧意行。若見人分檀佈施,政心代其歡喜;若見人持戒,政心代其歡喜;若見人忍辱,政心代其歡喜;若見人精進,政心代其歡喜;若見人坐禪,政心代其歡喜;若見人智慧說經,政心代其歡喜。   「菩薩當知三願乃為菩薩。何謂三?一,願我當作佛,我當作佛時,令國中無有三惡道者,皆有金銀、水精、琉璃七寶,人民壽無極,皆自然飯食、衣被,五樂、倡伎、宮殿捨;二,願我往生阿彌陀佛前;三,願我世世與佛相值,佛當授我□。是為三願,合會為十五戒,具菩薩所當奉行。和闍名明師,阿祇利名文殊師利,前已過去菩薩,皆從波藍質兜波發意行菩薩道,自致得作佛;無有菩薩道亦無有佛,是故當行菩薩道,當作佛。   「菩薩入松寺有五事:入松寺,不得著葌入松寺;不得持繖蓋入松寺;當禮佛,繞塔三匝,入松寺;若見不淨污穢當掃棄,入松寺;見諸沙門皆當作禮。   「菩薩行道路有二事:若天熱、若雨時,見有樹木、屋舍,當讓人先坐;若見井水、泉水、若見人持水,當讓人飲,若見大溪水極自飲。是為二事。   「菩薩得人飲食時有三事:視上下皆令等;若不等得,當分令等;飯已,得水飲,當讓上座先飲,若飲已,不得先起去,當與眾人俱起。是為十法則。」   第一時   「南無佛!今受屍四十七戒。何謂四十七?   「一者,菩薩不得殺生,身、口、意不得念殺生,念殺生者不得為菩薩也。   「二者,菩薩不得盜他人財物。   「三者,菩薩不得淫姪他人婦女。   「四者,菩薩不欺怠人。   「五者,菩薩不得飲酒。   「六者,菩薩不得兩舌。   「七者,菩薩不得惡口。   「八者,菩薩不得妄言。   「九者,菩薩不得綺語。   「十者,菩薩不得嫉妒。   「十一,者菩薩不得瞋恚。   「十二者,菩薩不得癡疑。   「十三者,菩薩不得信邪魔道。   「十四者,菩薩不得持惡行教人。   「十五者,菩薩當廣方便益佈施。   「十六者,菩薩不得慳貪。   「十七者,菩薩不得貪利他人財物。   「十八者,菩薩不得邪心賊害人。   「十九者,菩薩不得讒擊人。   「二十者,菩薩不得撾捶人。   「二十一者,菩薩不得掠取良民作奴婢。   「二十二者,菩薩不得販賣奴婢。   「二十三者,菩薩不得賣妻子與人。   「二十四者,菩薩不得男女更相婬戲。   「二十五者,菩薩不得至博戲婬女捨。   「二十六者,菩薩不得至黃門家。   「二十七者,菩薩不得相欺詐。   「二十八者,菩薩不得持重稱侵人。   「二十九者,菩薩不得持輕稱欺人。   「三十者菩,薩不得持大斗侵人。   「三十一者,菩薩不得持小斗欺人。   「三十二者,菩薩不得持長尺侵人。   「三十三者,菩薩不得持短尺欺人。   「三十四者,菩薩不得斷棄牛馬五陰。   「三十五者,菩薩不得賣牛馬。   「三十六者,菩薩不得賣象駝。   「三十七者,菩薩不得賣騾驢。   「三十八者,菩薩不得賣豬羊。   「三十九者,菩薩不得賣雞犬畜生。   「四十者,菩薩不得賣經法。   「四十一者,菩薩不得至邪魔道家。   「四十二者,菩薩不得至擔死人種家。   「四十三者,菩薩不得入死喪家。   「四十四者,菩薩不得入酒捨。   「四十五者,菩薩不得入羹飯捨。   「四十六者,菩薩得人飯時心念言:『我何時當佈施與人,令飽滿如我今日。』   「四十七者,菩薩相見心當歡喜,如見父母兄弟,見他人亦爾,無有異。若見人作菩薩道行,當等心視之,不得言某人善、某人惡。   「是為四十七戒具菩薩。身、口、意不得犯十惡,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勸勉人犯之。晝夜思惟:『我持是戒,堅住不動,會當得三術:一者,得阿惟越致;二者,得阿惟顏;三者,當得作佛。』」   第二時   「南無佛!今受羼阿惟越致法四門。何謂四?佛二十因緣、法二十因緣、身二十因緣、摩訶般若波羅蜜二十因緣。   「何謂佛二十因緣?是為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耶三佛陀術闍,發心所念,天眼洞視,豫知他人心中所念;遮蘭那身、口、心所行三般術闍,遮蘭那三般是三蓋,乃成須迦頭,須迦頭是泥洹;由迦庇多,世間之父;阿耨多羅,天上天下無有在其上者;浮溜沙,勇猛男子;曇摩沙羅祁,曇摩者法,沙羅祁者馭法世;多提和摩耨沙那,教天上、天下人佛陀;波迦和,政蹈地足下平;行時直舉足;手足指間肉相連;紫磨金色;兩手兩肩項上有浮肉;頰車如師子;四十齒正白平;出舌入耳、入目、入鼻、自覆面;肉髻。是為佛二十種因緣。   「何謂法二十因緣?阿術闍本癡;僧迦羅所為;惟然那知眾事;那摩留波,那摩名,留波,眼所見;沙羅耶多那,福罪法來至;波利,眼、耳、鼻、口、身、意;痛癢和檀那,若病未差時和毒痛,若病已差快痛三根:那迦摩怛那,波和怛那,惟波和怛那;男子、女人所愛樂;願欲作天、作人,願令我身富貴無有極;傴波他那,師使弟子授教作波和,其事成耶祁天下人生;闍羅摩羅那,闍老,摩羅那死。是為十二因緣生死。四意。何謂四?身意念、痛癢意念、心意念、法意念,是謂四意念。四神足,欲、精進、意、慧,是為四神足。是為法二十種因緣。   「何謂身二十因緣?三事身所作。何謂三?殺、盜、婬。身自不殺,不得教人殺;身自不盜,不得教人盜;身自不淫,不得教人淫。四事口所作。何謂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口自不兩舌,不得教人兩舌;自不惡口,不得教人惡口;自不妄言,不得教人妄言;自不綺語,不得教人綺語。三事意所作。何謂三?嫉妒、瞋恚、癡疑。意自不嫉妒,不得教人嫉妒;意自不瞋恚,不得教人瞋恚;意自不癡疑,不得教人癡疑。身、口、意不得犯是十事,不得教人犯。是為身、口、意法二十種因緣。   「何謂摩訶般若波羅蜜二十因緣?先世所念,欲令一切天下人皆作佛,欲令一切天下人皆洞視,欲令一切天下人皆徹聽。波羅質然知人意,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人意。阿耨沙耶阿耨沙耶然那,知一切天下人意所念,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一切人意所念。因利耶波利浮利耶然那,眼、耳、鼻、舌、身、意,因利,佛所知,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佛現威神然那,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摩訶迦留祁然那,佛慈心念一切天下人,欲令一切天下人。薩和浮然那,皆知一切天下人事,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一切人事。阿那恕羅然那,佛智慧一切天下鬼神、天神、龍神皆不能禁制,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是智慧。是為摩訶般若波羅蜜二十種因緣,合會為八十種因緣阿惟越致菩薩法。以過去、當來、今現在菩薩,是為八十種因緣皆合會,是為菩薩法。」   第三時   「南無佛!今受惟逮法二十因緣,行之自知宿命。何謂二十?有五因緣多福。何謂五?檀那福多、屍福多、念福多、所作善無量福多、治政松寺無量福多。是五多福。   「有五因緣護身。何謂五護?身護、口護、意護、屍護、戒護。是為五因緣護身。   「菩薩有五意。何謂五?屍意、好心善意、佈施意、念善道意、慧意。是為五意。合會為二十種因緣,行之自知宿命,乃致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何謂阿耨多羅?天上天下無有在其上者。」   第四時   「南無佛!今受四禪法。何謂禪法?菩薩坐禪一心念佛,佛空、無所有,意便止。復念貪婬五所欲,已無貪婬五所欲,便得一禪;菩薩坐禪一心念法,法亦空、無所有,意便無瞋恚痛癢,已無瞋恚痛癢,如是便得二禪;菩薩坐禪一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意便無愚癡,如是便得三禪;菩薩已得三禪,諸惡已盡,無所復念,意清淨不動不搖,便得四禪。一心不復轉,自然得五旬,是為菩薩行禪法。」   第五時   「南無佛!今受般若三昧法。何謂三昧法?菩薩三昧,慈哀念一切十方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債主、泥犁、薜荔、畜生,諸在厄難勤苦及人非人、薩和薩,皆欲令解脫勤苦,得出生人道,奉行六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是為菩薩三昧法。   「菩薩三昧,等心護一切十方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債主、泥犁、薜荔、畜生中人及非人、非薩和薩,皆欲令解脫勤苦,富樂安隱,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是為菩薩三昧法。   「菩薩三昧,等意慈心哀愍念一切十方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債主、泥犁、薜荔、畜生中人非人、薩和薩,視之護之,如母視護赤子,一切平等無有異意,已平等是為三昧法。從是自然得五旬。菩薩坐起晝夜思惟,常當平心等意,爾乃為菩薩三昧法。」   第六時   「南無佛,南無菩薩,南無摩訶薩!今受三昧法,如菩薩摩訶薩。今我持心,所作當如虛空,今持虛空作平,是故行菩薩道,持心視天下萬民如一,當如視父母兄弟妻子無異,當等心視之。今我歡喜為十方天下人民作善,是為文殊師利菩薩三昧。持是三昧戒具者,文殊師利菩薩當來與共語:『持是三昧戒具者,是為諸菩薩中最尊。』是為文殊師利菩薩三昧菩薩摩訶薩。   「文殊師利三昧菩薩坐欲起時,叉手念腹中所願言:『我是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我所作分檀佈施用,是故我得菩薩道。若人從菩薩求目,菩薩當以目與之;若人從求身,菩薩以身與之;若人求財物,菩薩當以財物與之!』常當念言:『我是菩薩,文殊師利亦是菩薩,今我當諦持是身與不妄。菩薩常當念使十方天下人民安隱富樂,如使十方人民勤苦,我當念令安隱富樂解脫。菩薩當諦持身法,行菩薩道,菩薩當急欲作沙門,當持禪波羅蜜,我急當至阿彌陀佛所,我持是三昧,急欲與水精、琉璃、金銀共會相娛樂。』文殊師利菩薩和闍名阿提波羅,阿祇名阿提調。」   第七時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南無諸摩訶薩,南無洹那鳩溜菩薩!三昧道住止,是故念:『十方天下人民若在冥中者,我何時當作大光明如日月,為十方人民作光明,如菩薩當為十方天下人民作大光明?』是三昧諦持心,當政要安心平心,當為十方天下人民,如日月作光明。是菩薩三昧道,當為十方天下人民,心作平。今十方有菩薩,十方菩薩行三昧,這等用是月三昧,如他菩薩亦用是三昧,如洹那鳩溜菩薩問釋迦文佛:『是三昧雲何?』釋迦文佛默然無所語。洹那鳩溜復問三昧,釋迦文佛復無所語。洹那鳩溜菩薩自念:『佛何等心?』洹那鳩溜知佛心,洹那鳩溜便起往為佛作禮,洹那鳩溜便撾揵椎,十方三昧菩薩皆來會,六萬菩薩皆前為佛作禮已,皆坐。洹那鳩溜問佛:『當為十方天下人民平心三昧,名為何等為月三昧?』佛語:『六萬菩薩皆平心已平心,諸拘樓檀皆動搖不能住持,佛威神安天下,是三昧名月三昧,已得聞是三昧者,皆當平心行之。』」   第八時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南無諸菩薩,南無摩訶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我自念命前世時已行菩薩道,自念我已奉事三百億佛,自念我前世為菩薩時,常以慈悲喜護之心愍傷一切人、非人及蜎蜚蠕動之類,恆為之感痛,我常以經道勸勵開導之,使得入正法,遠去惡為善。耳不受善惡之聲,眼不視好醜之色,鼻不嗅臭香之氣,口不嚐味味之味,身不求粗細之飾,意不求可欲之欲,我自斷六。   「我自斷三,六事不得起:耳得定,不聞善惡之聲;眼得定,不視好醜之色;鼻得定,不嗅臭香之氣;口得定,不貪著五味;身得定,不知寒溫之痛癢;意得定,無復往來之思想。身行檀波羅蜜,但欲佈施;眼為屍波羅蜜,但欲持戒;耳為羼提波羅蜜,但欲忍辱;鼻為惟逮波羅蜜,但欲精進;口為禪波羅蜜,但欲一心;意為般若波羅蜜,但欲智慧。我常以是六事救濟施惠一切,我今來生復得見佛經戒,復得奉事三尊。我今當復以六事教化一切,廣利法門,開導眾人,使成大道,為一切人非人作唱導。   「時當死不犯淨戒;時當死,死不為欲惑;時當死,死不為可不可動,是我平願,人來索身當以與之,制其所索我不逆也,是為菩薩。九時之戒以平等心持之,是為持戒。所以爾者,我為十方諸佛故,我為諸經法故,我為諸比丘僧故,我為諸菩薩摩訶薩故,我為十方天下人非人、蜎蜚蠕動之類故,我持是諸事憂念眾生,以故我今得菩薩道,行諸菩薩法。是故菩薩道難值難聞,聞之者,皆得阿惟越致。我今持我身命,歸十方諸佛,一心不復退轉。」   第九時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南無諸菩薩,南無摩訶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菩薩道甚難,我以身命救濟一切眾生無所愛惜。菩薩不作罪,亦不畏罪,宿命到來、怨家債主至,菩薩歡喜畢罪,亦不怖懅。菩薩持法如法,持戒如戒,菩薩以信故得作佛。菩薩博讀眾經,悉入諸道,順化眾生。菩薩常行慈心,言語儒軟,不中傷人意。菩薩與妻子並居,如養怨家,常護其意。菩薩視女人如虎狼師子如毒蛇,菩薩不畏;愛慾不能動菩薩意,菩薩捨欲故,愛慾不能得沾污菩薩清淨之行。如蓮華不於高山、陸地生也,菩薩於愛慾中生,如蓮華雖淤泥中生,不為泥塗所污也。菩薩戒內不戒外也,外行如地,內戒如水,水以清淨濡軟為行,地以多容多受為功德也。一切百草、樹木皆從地得生長,一切萬物皆從水得生活,是故菩薩功德如地如水。菩薩山居獨處,亦不恐懼。菩薩雖居家畜養妻子,常如獨處,恬然安定,無復痛癢思想之念。以故菩薩功德尊大、巍巍堂堂,無端無底、無邊無限,功德難稱難量,是為菩薩十時之戒。   「菩薩常行四等心,平等無異,已信功德便得一住,已得一住便得二住,已得二住便得三住,已得三住便得四住,已得四住便得五住,已得五住便得六住,已得六住便得七住,已得七住便得八住,已得八住便得九住,已得九住便得十住,已得十住便得作佛,便度一切眾生,是為菩薩積累功德自致得道。其有人隨我諷誦是經者,既卻諸惡,得佛疾也。見者、聞者一時歡喜者,既卻己身無央數之罪,令得十住信心,以致得道。常當以月十五日,一日一夜誦讀是經,其福蓋於三界中;莫作限礙縛著之行,是則遠離功德,不為菩薩道也。」   第十時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南無諸菩薩,南無檀那鳩溜菩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菩薩常慈心愍念一切人民,見貧者、富者、豪者、貴者、卑賤者,強健、羸瘦、怯弱者,心常念之,欲使齊等。常願使十方平如水,無山坑,人民貧富等等無異,壽命長短等等無異,豪貴卑賤等等無異,求道同心,常願俱發大乘之業,一切人非人,皆發無上正真之道,悉有智慧,悉行佈施,無有慳貪,悉持經戒,悉能忍辱,皆能精進,一心入定,見化三昧皆有漚和拘捨羅。見迷惑者,願使之疾見正道;陰冥者,得睹光明。疾者,皆使除愈;強健,各現色力。陸行,願使人、馬、車牛肥壯,人手足,筋力強健,財物安隱;船行者,東西南北、上水下水各得其願,船車安隱,帆行條利。賈市百倍千倍萬倍,住止得處,賣買便利,貴賤各得所願。居家者,妻子、父母、公嫗皆使安隱,水火、盜賊、疾病、縣官無有。居官者,常得安隱,慈心愛育人民,家人富饒,無有貧窮、憂厄、苦劇者。是為菩薩十一時戒平等之行。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歡喜,皆得阿惟越致。諸天神、地神、山神皆來侍衛帶持是經者,一切災害不敢干犯,是為菩薩已得神通。」   第十一時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南無諸菩薩摩訶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菩薩從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以次得道,得須陀洹,得斯陀含、阿那含,得阿羅漢、辟支佛,皆不於中住;得佛道,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金色,十種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八種大音聲,亦不於中住。菩薩發大乘之業,以僧那僧涅度脫一切人非人,以波羅蜜示現眾人,以慈悲喜捨救濟眾人,菩薩以儒軟伏諸剛強,菩薩以漚和拘捨羅和合眾人,菩薩以謙恭慈仁安慰眾人,菩薩以和悅歡喜降伏諸惡逆,菩薩以道力度諸愚癡,菩薩以貞潔度諸愛慾,菩薩以大慈愍念眾生,菩薩以省約絕諸財寶,菩薩以清淨斷諸醉酒,菩薩以訥言正心口忍辱,菩薩以經行立於精進,菩薩以少食絕於睡臥,菩薩以無慾輕身強健,菩薩以無瞋怒養於道德,菩薩以無嫉妒合聚眾人,菩薩以功德歸流一切人非人,是為菩薩十二時戒平等之行,救濟一切眾生,是為飛行菩薩功德具足。   「有善心、好意樂聞是經,諷誦讀是者,是為十住阿惟顏。菩薩入水不沈,入火不燒,索頭與頭,索眼與眼,索耳與耳,丐鼻與鼻,投身虎口,不惜身命,是為菩薩大士尊貴功德,難稱難量,無端無底,無端無限,不可度量。各尊承世尊經戒,以自衛身行,與是經合者,舉厝得所,善加精進,善遠諸惡,莫犯是,犯是者非為菩薩也。是為菩薩具足正戒,一生補處,旦暮朝晡,當得作佛,光明相好皆已照現,是為功德成滿,諸善已現,威神具悉,一切皆敬,伏無敢當菩薩者。」   佛說菩薩功德十二時正戒竟,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來會神通菩薩、飛行菩薩、成就菩薩、現化菩薩,及八方上下諸菩薩,□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越兜菩薩、那迦達菩薩、深彌菩薩、摩訶須菩薩、和菩薩、因提達菩薩、和輪稠菩薩等,合七萬二千人,皆大踴躍歡喜,各現光明,展轉相照,各各起正衣服,前以頭腦著地,為佛作禮。   第十二時   佛說菩薩戒十二時竟,文殊師利白佛言:「菩薩用何功德得是十住?唯願天中天,分別說之。」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多所愛念,多所安隱,吾當為若具說其要,諦聽諦受。」文殊師利言:「受教!」   佛言:「有十住菩薩功德,各有高下自有次第。」文殊師利言:「何等為十?」   「一住波監質兜波菩薩法住。」佛言:「上頭見師端正無比,視面色無有厭、無有逮者,尊貴無有能過者,所教授無有能踰者,見佛威神儀法如是,便稍入佛道中轉導之,皆隨其意教度脫之,見勤苦者皆愍傷之,稍稍解曉佛語信向之,新發起意學佛道悉欲得了知,佛智十難處悉欲逮得之。何等為十難處?佛十種力是:一者,當供養佛;二者,當隨其所樂當教語之;三者,所生處皆尊貴;四者,天上天下無有能及者;五者,佛智慧悉逮得;六者,世世所生處,得見無央數佛;七者,佛經悉逮得;八者,悉過度諸生死;九者今脫去不久;十者,悉度脫十方人。   「二住何等為阿闍浮菩薩法住?」佛言:「有十意,念十方人。何等為十意?一者,悉念世間善;二者,潔淨心;三者,皆安隱;四者,柔軟心;五者,悉愛等;六者,心念但欲佈施與人;七者,心悉當護;八者,念人與我身無異;九者,心念十方人我視如師;十者,心念十方人視如佛。阿闍浮菩薩法當多學經;多學經已,當獨處山;獨處山,當與善師從事;與善師從事,當在善師邊,當易使,當隨時,隨時所作為勇;所作為既勇,當學入慧,中心所受法當悉持;既悉持,悉持法當不忘也;既不忘者,當安隱處山。所以者何?益於十方人故。   「三住何等為喻阿闍菩薩法住者?」佛言:「入於諸法中,用十事。何等為十事?一者,諸所有皆無常;二者,諸所有皆勤苦;三者,諸所有皆虛;四者,諸所有皆非我所;五者,諸所有皆無主;六者,諸所有皆無利也;七者,諸所有皆無所止;八者,諸所有皆無所處;九者,諸所有皆無所著;十者,一切無所有諸法,悉入一法中,一法悉入諸法中。是為喻阿闍菩薩教法。   「四住何等為閻摩期菩薩法住者?」佛言:「常願於佛處生,有十事:一者,不復還;二者,多深思於佛;三者,深思於法;四者,念比丘僧視十方人;五者,思惟萬物皆無所有;六者,十方佛剎皆虛空;七者,宿命所作了無所有;八者,所有如幻皆虛空;九者,諸所勤苦無所有;十者,泥洹虛空亦無所有,用是故生於佛法中。是為閻摩期菩薩教法。   「五住何等為波喻三般菩薩法住者?」佛言:「所作功德悉度十方人,有十事:一者,悉護十方人;二者,悉念十方人善;三者,悉念十方人悉令安隱;四者,悉愛十方人;五者,悉哀念十方人;六者,悉念十方人莫使作惡;七者,悉引十方人著菩薩道中;八者,悉清淨於十方人;九者,悉度脫十方人;十者,悉使十方人般泥洹。是為波喻三般菩薩教法。   「六住何等為阿者三般菩薩法住者?」佛言:「有十法,深哀慈心:一者,用人說佛善噁心無有異;二者,說經法善噁心無有異;三者,說菩薩善噁心無有異;四者,求菩薩道人共相道善噁心無有異;五者,人言十方人有多少心無有異;六者,睹十方人展轉相道善噁心無有異也;七者,中有人說言十方人易脫難脫心無有異;八者,若有人言說法多少心無有異;九者,有人說法壞心無有異;十者,有法處無法處心無有異。是為阿者三般菩薩教法。   「七住何等為阿惟越致菩薩法住者?」佛言:「有十事,堅住不動:一者,言有佛、無佛不動還;二者,有法、無法不動還;三者,有菩薩、無菩薩不動還;四者,有求索菩薩、無求索菩薩道者不動還;五者,持法得不動還;六者,有諸過去佛、無諸過去佛不動還;七者,有諸當來佛、無諸當來佛不動還;八者,有現在佛、無現在佛不動還;九者,佛智慧盡、不盡不動還;十者,當來、過去、現在世事呼若干種不動還。是為阿惟越致菩薩教法。   「八住何等為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者?」佛言:「菩薩於十事中住:一者,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悉淨潔;二者,無有能得長短者;三者,心一反念在所欲生何所;四者,十方人知誰慈心者;五者,十方人所信用悉知;六者,十方人若干種悉知;七者,十方人所作為悉知;八者,十方諸佛剎土成敗悉知;九者,得神足念飛在所至到;十者,諸悉淨潔。是為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教法。   「九住何等為喻羅闍菩薩法住者?」佛言:「用十事得:一者,十方人所出生悉知;二者,十方人所繫恩愛悉知;三者,十方人所念本末、所從來悉知;四者,十方人所作宿命所趣向悉知;五者,若干種諸法悉知;六者,十方人所念若干種變化悉知;七者,諸佛剎善惡壞敗悉知;八者,過去、當來、現在無央數世事悉知;九者,十方人等不等悉知;十者,教授十方人說虛空法悉知。是為喻羅闍菩薩教法。   「十住何等為阿惟顏菩薩法住者?」佛言:「菩薩入於十智中能分別知,有十事:一者,何因當感動十方諸佛剎中;二者,當明無央數佛剎中;三者,我日日當署置無央數佛剎中菩薩;四者,我日日當度脫無央數佛剎中民人。五者,我當安隱無央數佛剎中眾生;六者,十方人莫不聞我聲歡喜得度脫者;七者,悉念十方人民使得佛道,皆捨家作沙門;八者,十方人所思想善惡我悉知之;九者,十方人我悉當內著佛道中,悉使發菩薩意;十者,十方人我悉當度脫。是阿喻羅闍菩薩了不能及知阿惟顏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所作為,了不能及知阿惟顏菩薩事,亦不能知神足念,不能知飛行,亦不能逮知阿惟顏菩薩當來、過去、今現在事。是為阿惟顏菩薩教法。」   佛說菩薩內戒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8 優婆塞戒經   No. 1488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五百乞兒。爾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言。若能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命之與財。何以故。東方之土屬於帝釋。有供養者釋提桓因則為護助。南方之土屬閻羅王。有供養者。彼閻羅王則為護助。西方之土屬婆樓那天。有供養者。彼婆樓那則為護助。北方之土屬拘毘羅天。有供養者。彼拘毘羅則為護助。下方之土屬於火天。有供養者。火天則為護助。上方之土屬於風天。有供養者。彼亦為護。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東方則是檀波羅蜜。何以故。始初出者。為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屬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波羅蜜。則為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屍波羅蜜。何以故。屍波羅蜜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北方即是毘離耶波羅蜜。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下方則是禪波羅蜜。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無上。無上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是六方者屬眾生心。非如外道六師所說。如是六方誰能供養。善男子。唯有菩薩乃能供養。世尊。以何義故名為菩薩。佛言。得菩提故名為菩薩。菩提性故名為菩薩。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為菩薩者。若未供養彼六方時。雲何得名為菩薩耶。若以性故名菩薩者。誰有此性。有此性者則能供養。若無性者則不能供養是故如來不應說言。彼六方者屬眾生心。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薩。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薩。亦非性故名菩薩也。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眾生無人天性。師子虎狼狗犬等性。現在世中和合眾善業因緣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業因緣故。得師子等畜生之身。菩薩亦爾。和合眾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薩。若有說言一切眾生有菩薩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則不應修善業因緣供養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則無初心及退轉心。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善男子。有諸眾生受行外道。不樂外典顛倒說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住寂靜處內善因緣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觀生死過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惡聞惡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深知自身貪慾瞋恚愚癡慳嫉為呵責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欲知世間有邊無邊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見聞如來不思議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生憐愍故發菩提心。或有眾生愛眾生故發菩提心。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種。謂下中上。若言眾生定有性者。雲何說言有三種耶。眾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眾生勤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退。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轉。如是菩薩則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轉。是故我記是大喜地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三種菩提無有定性。若有定性。已發聲聞緣覺心者。則不能發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眾僧無有定性。是三種性亦復如是。若有說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諸外道等無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善男子。或有人說菩薩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緣發故得為金用。菩薩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說。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樹。眼有火石。是故梵志無因無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樹。當知即是梵志因果。是義不然。何以故。因細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則被燒。眼若被燒雲何能見。眼中有石。石則遮眼。眼若有遮復雲何見。善男子。如梵志說。有即是有。無即是無。無則不生。有不應滅。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說性。性不說金。善男子。因緣故則有和合。緣和合故本無後有。如梵志言。無即永無。是義雲何。金合水銀金則滅壞。若言有不應滅。是義雲何。若說眾生有菩薩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緣故而有金用。菩薩之性亦復如是。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善男子。譬如眾生先無菩提後乃方有。性亦如是先無後有。是故不可說言定有。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切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退轉。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業者。名不退轉。若未能修。是名為退。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薩奉持八重具足清淨。是名不退。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淨。亦名不退。善男子。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優婆塞戒經發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言世尊。眾生雲何發菩提心。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財物。復有二事。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復有二事。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恆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復有二事。一者作諸善業。二者作已不失。復有二事。一者為勝一切人天果報。二者為勝一切二乘果報。復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復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恆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是故發心。復有二事。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二者勤心求索無上果故。復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二者欲令眾生解脫。勝外道等所得果報。復有二事。一者不捨一切眾生。二者捨離一切煩惱。復有二事。一者為斷眾生現在苦惱。二者為遮眾生未來苦惱。復有二事。一者為斷智慧障礙。二者為斷眾生身障。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瞋恚心。三者隨師教誨。四者生憐愍心。五者勤修精進。復有五事。一者不見他過。二者雖見他過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見他善業不生妒心。五者觀諸眾生如一子想。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有智之人為三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見惡世中五濁眾生。二者見於如來有不可思議神通道力。三者聞佛如來八種妙聲。復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眾生苦如己受苦。為斷彼苦如己無異。善男子。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能禮六方增長命財。不如外道之所宣說。   優婆塞戒經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師等不說因果。如來今說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說發菩提心。為是生因。是了因耶。善男子。我為眾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三因。或說四因。或說五因。或說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煩惱業器。言四因者。所謂四大。言五因者。未來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如法華說。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經說。言十因者。如為摩男優婆塞說。十一因者。如智印說。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緣。善男子。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有智之人欲盡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來名一切智。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世尊。雲何而得修於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沈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雲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飢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飢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噁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捨施。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優婆塞戒經解脫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雲何為體。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施一乞兒。能得如見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槃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吒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聞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亦非無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身口故。是法體者是身口意。鬱單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是解脫分三人能得。所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若不能得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地獄人。若復有人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能得如是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於鬱頭藍弗生哀愍心。於提婆達多不生憐念心。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法。雖爾猶勝緣覺根利。善男子。是法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聲聞。中者緣覺。上者佛也。善男子。有人勤求優婆塞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獲得解脫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善男子。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色無色界。常願生於益眾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迴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施戒修定。善男子。若聲聞人得解脫分。不過三身得具解脫。辟支佛人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得解脫分。雖復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不退轉心出勝一切聲聞緣覺。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脫分法。雖復少施得無量果。少戒少聞亦復如是。是人假使處三惡道。終不同彼三惡受苦。若諸菩薩獲得如是解脫分法。名調柔地。何故名為調柔地耶。一切煩惱漸微弱故。是名逆流。若善男子。有四種人。一者順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順不逆。四者到於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於聲聞人名柔軟地。於諸菩薩亦名柔軟復名喜地。以何義故名為喜地。聞不退故名為喜地。以何義故名為菩薩。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讚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增長熾然菩提種子。復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為無上福田。如是菩薩出勝一切世間之事及諸眾生。善男子。雖有人言。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然此佛道甚為難得。何以故。世界無邊眾生亦爾。眾生無邊佛亦如是。假使佛道當易得者。一佛世尊則應化度一切眾生。若爾者世界眾生則為有邊。善男子。佛出世時能度九萬九那由他人。聲聞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諸眾生猶不可盡。故名無邊。是故我於聲聞經說無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諸眾生輕佛道故。諸佛聖道非世所攝。是故如來說無虛妄。如來世尊無有妒心。以難得故。說無十方諸佛世尊。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薩道。若人難言。若有現在無量諸佛。何故經中但說過去未來二世有無量佛。不說現在無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國說過去未來有恆沙佛。現在世中唯一佛耳。善男子。真實義者能得佛道。無量眾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轉。時有一人乃能得度。如菴羅花及魚子等。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為難。在家得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為佛者。何以故。聲聞辟支佛人不名為佛。若覺法性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覺法性。以何緣故不名為佛。若一切智名為佛者。聲聞緣覺亦一切智。復以何故不名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諦。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以是義故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像則盡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善男子。疑有二種。一煩惱疑。二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善男子。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于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善男子。譬如淨物置之淨器。表堶挐b。聲聞緣覺智雖清淨。而器不淨。如來不爾智器俱淨。是故名佛。善男子。淨有二種。一者智淨。二者行淨。聲聞緣覺雖有淨智。行不清淨。如來世尊智行俱淨。是故名佛。善男子。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雲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見。其城縱廣滿十萬里。宮室百萬。諸天一千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時。釋提桓因欲往波利質多林中歡娛受樂。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羅缽那。具足七頭。帝釋發念象知即來。善見城中所有諸天。處其頭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勝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像一萬八千。其力唯敵佛一節力。是故身力出勝一切眾生之力。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如來心力亦復無邊。是故如來獨得名佛。非二乘人名為佛也以是義故。名無上師。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師子龍王調御示導。名大船師。名大醫師。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淨蓮花。無師獨覺。為諸眾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門。大婆羅門。寂靜持戒勤行精進。到於彼岸獲得解脫。善男子。聲聞緣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名佛。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優婆塞戒經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善男子。菩薩修集如是業時得名菩薩。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復有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善男子。菩薩從修三十二相業。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多聞無厭。菩薩摩訶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善男子。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復不得及無見頂相。善男子。菩薩常於無量劫中。為諸眾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業。是故如來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轉輪聖王雖有是相。相不明瞭具足成就。是相業體即身口意業。修是業時非於天中北鬱單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薩摩訶薩修是業已。名為滿三阿僧祇劫。次第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於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祇劫。善男子。我於往昔釋迦牟尼佛所。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供養無量恆沙諸佛。種諸善根。修道持戒精進多聞。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三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其業雖定。修時次第不必定耶。或有人言。如來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樂以善眼和視眾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餘相。或有說言。如來先得八梵音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恆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無見頂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頭頂禮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或有說言。如來先得白毫毛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不誑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先得眉間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餘無能說如是相業。善男子。或復有人次第說言。如來先得足下平相。餘次第得。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佈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是故先得足下平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足下輪相。何以故。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纖長指相。何以故。為菩薩時。至心受持第一第四優婆塞戒。是故次得。纖長指相足跟長相。得是相已次第獲得身□□率裀□□□埤□□騖香□□禍□秈榯□□□□饋□埤□□妒□稚□ひ□□¥繪牷撙C□鏡r泥□滄赧□□□□兣§□□橦那□□□□□□□□兣|詳亡□鏡r泧滄赧□¥繪牷撙C□□□鏡r□陛慼慼慼慼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薤□鋦□□譜巧趑ョ嬈餥mQ颩晦□□邪|詳亡□鏡r注□□¥繪牷撙C□禳數啋耤慼慼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蜀踥□□□□□□潦蒤耙臥憒□|詳亡□蟻奜薄慼慰D繪牷撙C□□□ヾ璃痋慼慼慼慼慰^§□□橦那‥糯說慼敵z說慼慼情慼慼慼慼慼慼慰^|詳亡□ヾ璃痋慼慰D繪牷撙C□□□禳歐L□□¥意□□邐蹧恁慼慼慰^§□□橦那|漧□寶蜀踦潤耙臧□□煨旅|詳亡□禳歐L□□¥繪牷撙C□□□鏡l□芒□□□□兣§□□橦那§載犖□□耙臨□□趑鏽苳u□膋c□|詳亡□鏡l□芒□¥繪牷撙C□禳璃袧罥笳陛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薨攔□叨□□□周□¥滿潯礡潺C□□□愨憤□□|詳亡□禳樞d珧□¥繪牷撙C□禳慼潦*牷慼播〤蛂慼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薨檨i□□胖□胖□‥□磷膚□|□□□篩餥n□躣|詳亡□纂撫陛潦*牷慼播〤蛂慼慰D繪牷撙C□□□禳慼撳X□□□□兣§□□橦那|漧□寶蜀踦潧□□迨蕁祥鞏□□爦莣|詳亡□ヾ撳T□□¥繪牷撙C□□□薄熟銵慼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蜀□祏r鏷熒□閏□潧□□□□奔□|詳亡□薄熟銵慼慰D繪牷撙C□□□纂慼慼慼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蜀愨□□襆憤滎愧□‥耬□□□蕁□□鶔D□矧v□□踥插慼潑l□荂潑l□情慝詳亡□纂慼慼慼慰D繪牷撙C□薄慼慼撚恣槨縑慼慼慼慼慼慼情撥N□□□□□兣§□□橦那|漧□寶薤譨□□綸茦噤□熒□|詳亡□簧捐堙慼慰D繪牷撙C□薄慼慼摩牷慼慼慼慼敷i褉□□艩□搳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薤□□憒□噥□□□§□□迮滿慼潮耦D踦胚豦礡慼慼ヤ詳亡□簧捐堙慼慰D繪牷撙C□□□癒殤ˍj□□□□兣§□□橦那|漧□寶薤□□匭劫□□憒□|詳亡□癒殤ˍj□¥繪牷撙C□癒敵窗憚耤慼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薤滎l□菕U湦潣|詳亡□癒慼憚耤慼慰D繪牷撙C□薄慼慼撚恣慼慼慼慼慼憧芋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薨糯恁慼澆式撫瑰情慼慼慝詳亡□簧捐堙慼慰D繪牷撙C□獺慼慼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薨□犖□□噤□熒□|詳亡□獺慼慼慼慰D繪牷撙C□譯婀捰踼X□□□□□兣§□□橦那|漧□寶薧□□別愨□□檦兣|詳亡□譯婀捸慼慰D繪牷撙C□霰i□□□□□兣§□□橦那|漧□寶蜀插慼慼撳恣潺C難|詳亡□霰i□劇□¥繪牷撙C□纂撫隉情慼慼慼慰^§□□橦那|漧□寶薩□§殦□耙臨□□譜巧趑瞽D□獨獢慼撬j□|詳內□纂撫隉情慰D愧□□‥□橤□訃□耨□□e□□□紇e¥紇j□橤□悅詳季|諍熒□□¥□f鋤□|諍鄖□□□□□兣¥□f鋤□□□□墂□□□兣¢□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8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二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發願品第七   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業誰能作耶。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世尊雲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業。願為眾生將來得果一切共之。菩薩摩訶薩常親近佛聲聞緣覺善知識等。供養恭敬諮問深法受持不失。作是願言。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寧無量世受大苦惱。不於菩提生退轉心。眾生若以噁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惡念。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復願令我身有自在力為他給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驅使我。願令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國邊裔之處。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財寶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凡有所說聞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離身口意一切惡業。常為眾生作大利益。為利眾生不貪身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利眾生時莫求恩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能壞眾生惡見惡業。一切世事所不能勝。既得勝已復以轉教。善治眾生身心重病。見離壞者能令和合。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護已為說種種之法。令彼聞已心得調伏。見飢施身令得飽滿。願彼不生貪惡之心。當噉我時如食草木。常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宿德。於怨親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無我想十二因緣。無三寶處樂在寂靜修集慈悲。一切眾生若見我身聞觸之者遠離煩惱。菩薩雖知除菩提已不求餘果。為眾生故求以弘利。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立願。當知是人即是無上法財長者。是求法王未得法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復有三事。一者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無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時不生憍慢。復有三事。一者為諸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禪樂。二者見他得利不生妒心。三者所作善業不為生死。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受苦如已無異。二者所修善事悉為眾生。三者善作方便令彼離苦。復有三事。一者觀生死樂如大毒蛇。二者樂處生死為利眾生。三者觀無生法忍多諸功德。復有三事。一者捨身。二者捨命。三者捨財。捨是三事悉為眾生。復有三事。一者多聞無厭。二者能忍諸惡。三者教他修忍。復有三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善覆他罪。三者樂修慈心。復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攝攝取眾生。三者口言柔濡不粗。復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財施。三者以此二施勸眾生行。復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眾生。二者常修轉進增上之行。三者於諸眾生不生輕想。復有三事。一者雖具煩惱而能堪忍。二者知煩惱過樂而不厭。三者自具煩惱能壞他結。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三者於下乘中不生足想。復有三事。一者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見有求者終不言無。三者終不生念我勝一切。善男子。菩薩若能觀因觀果。能觀因果能觀果因。如是菩薩能斷因果能得因果。菩薩若能斷得因果。是名法果。諸法之王法之自在。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名義菩薩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雲何名為假名菩薩。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粗穬悔恨放逸。於己身所生自輕想。我不能得無上菩提。於煩惱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貪嫉妒瞋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樂處無明不信六度。不樂修福不觀生死。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是名假名菩薩。善男子。復有眾生發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無量劫苦行修道然後乃得。聞已生悔。雖修行道心不真實。無有慚愧不生憐愍。樂奉外道殺羊祀天。雖有微信心不堅固。為五欲樂造種種惡。猗色命財生大憍慢。所作顛倒不能利益。為生死樂而行佈施。為生天樂受持禁戒。雖修禪定為命增長。是名假名菩薩。實義菩薩者。能聽深義樂近善友。樂供養師父母善友。樂聽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思義。為法因緣不惜身命妻子財物。其心堅固憐愍一切。口言柔濡先語實語。無有惡語及兩舌語。於自身所不生輕想。舒手惠施無有禁固。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於大眾所不生恐怖。常教眾生菩提易得。能令聞者不生怖心。勤修精進輕賤煩惱。令彼煩惱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為涅槃果持戒精進。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隱歡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見退菩提心生憐愍。能救一切種種苦惱。能觀生死所有過罪。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信心堅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報。於怨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捨身亦爾。知無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為諸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動如須彌山。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善者心終不忘。於三寶所不生疑心樂為供養。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富者。樂讚人善為開涅槃。所有伎藝欲令人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恆為他人。是名實義菩薩。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善生言。世尊。義菩薩者。雲何自知是義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苦行時先自誡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薩道時。先從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無退轉。無量世中以灰塗身。唯食胡麻小豆粳米粟米□□馗奐□□□□□覃□□□襜□□□□奅逆□□齱撓L□□娗埤□□魯□□□□騺□□牢□□□□祄□□□楏稍騰裂騰□檸崎騰咽□樂□□詣□□□□吝騫□模□□□□□樺□□□駛□□褥榕奿□□□飀□□□□祤橁□模□□□祭□□□□□□□□□妍覣□□□□□□□□D飼覓粿□埤□□□□□D累祰馨□埤□□□□□□纂撓X□埤□□□□□榯□□□囊埤□騖騋娃□□□□□□□□□妘茶騏騖飀□□祭□□□□□□□□□埤□□□□褸膳□□j□□□□□□粿□□樦□□□□觜D量祺樄□埤□□□□誇□□□驅□□祅□□餺□□□□□龍□驀□飀□□奾□□槾騏騖飀□□奐□□□呂□□□縷□騖送□呂□□□覈□□□□□□埤□□□□□診□楏□衽□□檢□□□□□秅粿□□樦□檢□□觜D量祺樄□埤□□□□誇□□□飀□縷□騖送□呂□□□覈□□□□□□妣□覘□□□□□□□秅粿□□樦□檢□□觜D量祺樄□埤□□□□誇□□□飀□縷□騖送□呂□□□□祭□□□□□□覓粿□□□□□騖驁□□□□□□□埤□□祇□□□香□禭□夾□□□□姅粿□□□覕埤□騖香□禭□奅□□□□姅粿□□□□□□□□□□□飥□□□□祭□□詛□粿□□□祏□□糖□□□□娏騖驛槏瓷慼慼潮怴慼戮□□□□飯□□□□妘□□□□□診□□□□祿諒□□□埤□騖駏\秕□□□□□□奪□漶|橫E□□□E□□騪j□□覆□□瞴樅禳慼熬W砢ョ撙\□騖送□呂□□□□祭□□□□□□稈□□□楅秅粿□□粿□□□□□□□□□□埤□禭□□埤□□□□□□D□□□禭□□部慼慼慼模禲慼慼慼慼澆堙慼慼慼撓X□□□□□□嫿□□□□□□□□□槾□□飯□□□□樟逆□□福□□姍診□□□楅秅粿□□粿□□□□□□□□□□埤□禭□□妝□□D□□□禭□□部慼慼慼慼撞翩慼慼慼摯e櫚□□穡裀□□□□奏祤穭□□□□觜D□□□□□□麗□□□荂摯□□□□j□F□榙□駉□穡裀□□□□□□□妨飀□覜駗娀嬪□嶇礡慼慼戮v□□驪詫□□如驙□裀□□祭□□騖饉驒樖□福□廓□□□□飀□縷□騏騖飀□騖餿部慼慼戮R□□□□□妱□□□娜□□□椻奈駛□D蓼□□□騖□□委玲□情慼慼憫哄慼慼潸D累祰馨□埤□騖餺檳□□□馨□玲□情慼慼憫芋慼撙\□騖送□呂□□□騖□□□□□□□□禁糖□奸漶慼慼慼慼撞翩慼慼模D兩□□□飀□騖□□□□□糕檢□縷□騖送□呂□□□騖饉驒樖饅□□粿□□□□□□□饈駛□□縷□騖送□呂□□□□祭□□延襤橁□檇D蓮□□椻妃□臐慼樊銦撫|□□□□□□祿□□騖送□Y檇D蓮□□□□□N□f□j□列驢□L說椹□LD度式慼慼趷峞慼赶@埤□□祭□□騖首□□□驛楰□□□□遄慼撩|□□□縷□騖送□呂□□□騖囊饌檻□H樣□□□□□□D蓮□□□□□□□縷□騖送□呂□□□□祭□□騖馜饛□□呂□□□□□□□□騃□妖□□□□奅稫覓粿□□□□□□□婛□F□s□□□裀□□嬌觥□□□□□糖□□縷□騖饛□□呂□□□馜送餺□□呂□□□□契媧□□秅粿□□□娙姅粿□□□□襼□□□婛楅秅粿□□粿□□□□砢ョ撙\□騖送送□呂□□□馜送餺□□呂□□□□奧□□□□□玲□□□□妖□□□椸□□□□□□妖□□□□□廬□裀□縷□騖送送□呂□□□□祭□□騖饉驒樖餽□□□□□□□□□□縷□騖糖□□騏騖糖j□D廓娃□□□鷺□□檳妘鷺□□騏騖糖□□□祭□□騖馜餺□j□□奜襮檢□□奇□檢□□樏騖餽□□鷺□□露□□□□襮樏騖駂□□鷺□□魯□□□□□□埤□襮椹□□□□□□□粒襤鞢y   優婆塞戒經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言。世尊。雲何菩提。雲何菩提道。佛言。善男子。若離菩提無菩提道。離菩提道則無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勝一切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善生言。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雲何言勝。善男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為勝。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二部經為最第一。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故。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復如是。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學。即是學果。雲何名學。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轉心。是名為學。已得不退。是名學果。未得定有。是名為學。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學果。初阿僧祇劫猶故未能一切慧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第二阿僧祇劫雖一切施。未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如是二處。是名為學。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是名學果。善男子。菩薩修行施戒忍辱進定智時。是名為學。到於彼岸。是名學果。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不名為施。有亦惠施亦波羅蜜。有非惠施非波羅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一切凡夫外道異見。菩薩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波羅蜜非惠施者。如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羅蜜者。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非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羅蜜。是名為學。亦施亦波羅蜜。是名學果。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盡智無生智也。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為學。得菩提已。是名學果。自調諸根次調眾生。是名為學。自得解脫令眾生得。是名學果。修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名為學。具足獲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學果。為利自他造作諸業。是名為學。能利他已。是名學果。習學世法。是名為學。學出世法。是名學果為諸眾生不惜身財。是名為學。為諸眾生亦不吝惜。身財壽命。是名學果。能化眾生作人天業。是名為學。作無漏業。是名學果。能施眾生一切財物。是名為學。能行法施是名學果能自破壞慳貪嫉妒是名為學。破他慳貪嫉妒之心。是名學果。受持五根修行憶念。是名為學。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學果。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已復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命財不生慳吝。是名自利。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提教化眾生。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惱自處安樂。如是菩薩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聞。雖復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菩薩若能自具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兼利謂不放逸。復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聞。二者思惟。復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憐愍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念心。復有四法能自他利。謂四威儀。復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四者佈施。五者智慧。復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謂六念。復有七法能自他利。謂壞七慢。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樂善友者能自他利。不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一樂供養。二不樂供養。樂供養者能自他利。不樂供養不能兼利。樂供養者復有二種。一能聽法。二不能聽。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聽則無兼利。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能問二不能問。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能問義者復有二種。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至心持者復有二種。一者思惟。二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能思惟者復有二種。一者解義。二不解義。能解義者能自他利。不解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解義之人復有二種。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如法住者復有二種。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聞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善男子。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不清淨。不清淨者復有五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三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疑說。清淨說者復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為說。二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為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善男子。不淨說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污辱。亦名錯謬。亦名失意。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說。聽者有四。一者略聞多解。二者隨分別解。三者隨本意解。四者於一一字一一句解。如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為二種。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現在調伏。生者未來調伏。善男子。譬如樹林凡有四種。一者易伐難出。二者難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難伐難出。在家之人亦有四種。一者易調難出。二者難調易出。三者易調易出。四者難調難出。如是四人分為三種。一者呵責已調。二者濡語而調。三者呵責濡語使得調伏。復有二種。一者自能調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請他令調。復有二種。一者施調。二者咒調。是調伏法復有二時。一者喜時二者苦時。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為其給使。善男子。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若不知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歎善友德呵惡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讚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善男子。有道有道莊嚴。道者所謂法行。道莊嚴者所謂在家。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在家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誦。二者教。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受施誦教。如是名為自利利他。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眾生。菩薩不為貪身命財。護身命財皆為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亦復三種。謂下中上。下根菩薩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薩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薩能三種化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種姓。五者多饒財寶。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語辯了。八者無大眾畏。善生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得壽命長。乃至大眾不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憍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雲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迴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淨。雲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力財。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雲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福田淨。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緣故八法具足。善男子。菩薩所以求於長命。欲為眾生讚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令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為欲持戒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所以求男子身。為欲成器成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語故。菩薩所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法故。善男子。是故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實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樂以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是而生憍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多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如是菩薩終不為他作惡因緣。何以故。慚愧堅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雖復後生無三寶處。終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善男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煩惱過故。二者不隨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惡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不為諸苦一切煩惱之所傾動。善男子。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惡。三者親近正法。四者憐愍眾生。五者常識宿命。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八法。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憍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祕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已思欲大報。於已怨者恆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愍。見他偷時默然不動。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何以故。知果報故。於諸煩惱應生怨想。於善法中生親舊想。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尋能觀察貪之過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雖復久與惡人同處。終不於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不同居止。終不於彼而生遠想。雖復供養父母師長。終不為是而作惡事。乏財之時見有求者不生惡想。雖不親近兇惡之人。而其內心常生憐愍。惡來加已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身業清淨持四威儀。即以是法用化眾生。口業清淨誦讀如來十二部經。即以是法用化眾生。意業清淨修四無量。亦以是法開化眾生。假身受苦令他受樂甘樂為之。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所學之事世中最勝。雖得通達心無憍慢。以已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逕世不絕。於親友中不令作惡。樂以上八法教化眾生。說因說果無有錯謬。愛別離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善男子。菩薩具足如上八法。則能施作如是等事。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是八法。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二莊嚴品第十二   善生言。世尊。雲何菩薩自他莊嚴。佛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緣故得二莊嚴。善男子。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復有六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法僧名智莊嚴。念戒施天名福莊嚴。善男子。菩薩具足是二莊嚴。能自他利為諸眾生受三惡苦。而其內心不生憂悔。若能具足是二莊嚴。則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善男子。福德莊嚴即智莊嚴。智慧莊嚴即福莊嚴。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獲得財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有智之人所學世法於學中勝。以是因緣便得財富及大自在。菩薩具足如是二法。則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別世法及出世法。世間法者。一切世論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陰入界。菩薩知是二法因緣。故能二世自他利益。善男子。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善男子。是二莊嚴有一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雖復流轉生死苦海心不生悔。復次菩薩具足二法。而能莊嚴無上菩提。一者不樂生死。二者深觀解脫。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財命增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一切施時不生憂悔。見眾惡事而能堪忍。菩薩施時觀二種田。一者福田。二貧窮田。菩薩為欲增福德故施於貧苦。為增無上妙智慧故施於福田。為報恩故施於福田。生憐愍故給施貧窮。捨煩惱故施於福田。成功德故施於貧窮。增長一切樂因緣故施於福田。欲捨一切苦因緣故施於貧窮。菩薩若施所親愛處為報恩故。若施怨讎為除惡故。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則名為施波羅蜜。菩薩施時離於慳心。名屍波羅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羅蜜。所施之物手自授與。名精進波羅蜜。至心繫念觀於解脫。名禪波羅蜜。不擇一切怨親之相。名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如諸眾生貪心殺時。一念具足十二因緣。菩薩施時亦復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莊嚴。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造作不共法之因緣。名福莊嚴。教化眾生悉令獲得三種菩提。名智莊嚴。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調伏眾生。名智莊嚴。同於眾生受諸苦惱。名福莊嚴。菩薩能令一切眾生離於惡見。名智莊嚴。能教眾生住信施戒多聞智慧。名福莊嚴。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則能莊嚴無上菩提。何等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讀誦世論不生疲厭。五者學諸世業亦不厭之。善男子。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自知罪過。二者不說他過。三者樂瞻病人。四者樂施貧人。五者獲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時中常至心修六波羅蜜。善男子。復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樂化怨讎。二者化時不厭。三者要令成熟解脫。四者盡已所知世語世事。以化眾生心不貪著。五者能忍一切惡事。六者終不宣說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見破戒者及弊惡人。心不瞋恚常生憐愍。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是七相。則能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二莊嚴。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多有諸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8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三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攝取品第十三   善生言。世尊。菩薩具足二莊嚴已。雲何得畜徒眾弟子。善男子。應以四攝而攝取之。令離諸惡增諸善法。至心教詔猶如一子。不求恩報。不為名稱。不為利養。不求自樂。善男子。菩薩若無如是等事畜弟子者。名弊惡人。假名菩薩非義菩薩。名旃陀羅臭穢不淨破壞佛法。是人不為十方諸佛之所憐念。善男子菩薩若能隨時教戒。所言時者。貪恚癡時。起貪結時。當為種種說對治法令得除貪。餘二亦爾。次當教學十二部經。禪定三昧分別深義調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法。瞻養病苦不生厭心。能忍惡口誹謗罵辱。苦加身心亦當堪忍。設其有苦能為救解。除其弊惡疑網之心。善知利根中根鈍根。教鈍根人令生信心。中根之人能令純淑。利根之人令得解脫。若能如是勤教詔者。名義菩薩。是名善人。分陀利花。人中香象。調御丈夫。名大船師。善男子。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善男子。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薩有一弟子。所謂在家。出家菩薩教出家者十二部經。隨所犯罪諭令懺悔。教習八智。何等為八。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別智。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教詔調伏出家弟子。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如是師徒能增三寶。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養師長和上耆舊有德。能受善語能勤讀誦。兼為法施心不放逸調伏眾生。能瞻病苦給施貧乏。善男子。出家菩薩若有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養父母諸師和上耆舊有德施於安樂。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受寄不抵。見恚能忍。惡口惡語及無義語終不為之。憐愍眾生於諸國王長者大臣。恆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調伏妻子眷屬。分別怨親不輕眾生。除去憍慢不親惡友。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鬥諍之處身不往中。乃至戲笑不說惡語。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出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先當教造不放逸法。受苦樂時常當共俱。設在窮乏有所須者。六物之外有不應惜。病時當為求覓所須。瞻病之時不應生厭。若自無物應四出求。求不能得貸三寶物。差已依俗十倍償之。如波斯匿王國之正法。若不能償。復當教言。汝今多負三寶之物不能得償。應當勤修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若能至心發菩提心。若教千人於佛法中生清淨信。若壞一人慇重邪見。出家菩薩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復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欲行之人及遠至者。所有僮僕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又復教令信向三寶。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飢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在家菩薩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善男子。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離諸惡修行善法。見作惡者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瞋惡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經言柔軟。又能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財物常行慧施。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善能守護身命財物。能化眾生不令作惡。見貧窮者生大憐愍。自於國土常修知足。惡人讒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求覓財物。如法護國遠七種惡。一者不樂樗蒲圍痐輒捸C二者不樂射獵。三者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五者不樂惡口。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常樂供養出家之人。能令國人常於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不生嫉妒。見己勝他不生憍慢。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讚歎善人呵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自無力勢如法屬他。取他國時不舉四兵。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受法者軟言調之。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畜二弟子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畜一弟子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薩雲何得受優婆塞戒。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父母還以五事報之。一者至心愛念。二者終不欺誑。三者捨財與之。四者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言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供養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尊重讚歎恭敬禮拜。早起晚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南方。是師復以五事報之。一者速教不令失時。二者儘教不令不盡。三者勝己不生妒嫉。四者將付嚴師善友。五者臨終捨財與之。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瓔珞服飾嚴身之具。是人則是供養西方。妻子復以十四事報之。一者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常為瞻視賓客。六者淨其房舍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僮使軟言教詔。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言北方者即善知識。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與之。恭敬軟言禮拜讚歎。是人則能供養北方。是善知識復以四事而還報之。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離惡法。三者有恐怖時能為救解。四者放逸之時能令除捨。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不罵不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奴婢復以十事報之。一者不作罪過。二者不待教作。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主雖貧窮終不捨離。六者早起。七者守物。八者少恩多報。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惡事。言上方者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沙門婆羅門。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痛醫藥。怖時能救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拜恭敬尊重讚歎。是人則能供養上方。是出家人以五種事報。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聞。若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得增長財命。能得受持優婆塞戒。善男子。若人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財命。先當諮啟所生父母。父母若聽次報妻子奴婢僮僕。此輩若聽次白國主。國主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便往其所頭面作禮軟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惟願大德。愍憐故聽受。是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曾負佛法僧物及他物也。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身中將無內外身心病也。若言無者。復應問言。汝不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盜法人不。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非二根無根人。壞八戒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將不殺發菩提心人。盜現前僧物。兩舌惡口。於母姊妹作非法耶。不於大眾作妄語乎。若言無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至心受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汝能如是至心歸依於三寶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人歸依於三寶者。是人則為施諸眾生無怖畏已。若人能施無怖畏者。是人則得優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諸眾生無怖畏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秏減眷屬分離。賢聖呵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羅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飢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秏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飢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善男子。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飢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外物一切資產減少。善男子。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鬥諍。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飢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臭爛。善男子。若復有人樂為邪婬。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婬現在惡果。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飢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是五惡法。汝今真實能遠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應作。何等為四。無貪因緣不應虛妄。為瞋恚癡恐怖因緣不應虛妄。是四惡法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所不應遊。屠兒婬女酒肆國王旃陀羅捨。如是五處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五事所不應作。一者不賣生命。二者不賣刀劍。三者不賣毒藥。四者不得沽酒。五者不得壓油。如事五事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三事。所不應為。一者不作羅網。二者不作藍染。三者不作釀皮。如是三事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二事所不應為。一者摴蒱圍痐輒捸C二者種種歌舞伎樂。如是二事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近。一者硈捸C二者飲酒三者欺誑。四者喜酤酒。如是四人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應作。何等放逸。寒時熱時飢時渴時。多食飽時清旦暮時。懅時作時初欲作時。失時得時怖時喜時。賊難穀貴病苦壯少年衰老時。富時貧時為命求財時。如是時中不修善法。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博。留餘一分藏積擬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付。汝能離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說。是四惡人汝能離不。若言能者。應令是人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復應至心觀其身四威儀。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大德僧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已滿六月中淨四威儀。至心受持淨莊嚴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說。僧若聽者。智者復應作如是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終當墮三惡道中。善男子。優婆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雖受五欲。而不能障須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為不可思議。汝能憐愍諸眾生故受是戒不。若言能受。爾時智者次應為說三歸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受三歸已名優婆塞。爾時智者復應語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如來正覺說優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名優婆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若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意授。既授戒已。復作是言。優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優婆塞受持戒已雖為天女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二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三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婬。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四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過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五重。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六重。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邊界。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髮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復一心受持不毀。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污惡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分與空遣還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諸優婆塞優婆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月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臥具床座。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蟲故便飲之。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嶮難之處無伴獨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畜貓狸。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淨施未受戒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為身命須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稼處。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秤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捨賤趣貴。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處非時行欲。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穀果菰菜茹。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輒自作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諸比丘前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中賦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之。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而捨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善男子。若優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為優婆塞中分陀利花。優婆塞中微妙上香。優婆塞中清淨蓮花。優婆塞中真實珍寶。優婆塞中丈夫之人。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淨戒品第十五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雲何當令是戒淨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淨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復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無貪心。四者未有恩處先以恩加。復有五法。一者先於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見怖懅者能為救護三者求者未索先開心與。四者凡所施處平等無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緣。復有四法。一者終不自輕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時其心堅固。三者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復有四事。一者自學善法學已教人。二者自離惡法教人令離。三者善能分別善惡之法。四者於一切法不取不著。復有四法。一者知有為法無我我所。二者知一切業悉有果報。三者知有為法皆是無常。四者知從苦生樂從樂生苦。復有三法。一者於諸眾生心無取著。二者施眾生樂其心平等。三者如說而行。復有三法。一者能施眾生樂因。二者所作不求恩報。三者自知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法。一者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間不息。雖受是苦心終不悔。復有三法。一者未除愛心。能捨所愛施與他人。二者未除瞋恚。有惡來加而能忍之。三者未除癡心。而能分別善惡之法。復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二者知善方便。能教眾生令修善法。三者化眾生時心無疲悔。復有三法。一者為令眾生離身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二者為令眾生離心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三者教化眾生修善法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復有三法。一者自捨己事先營他事。二者營他事時不擇時節。三者終不顧慮辛苦憂惱。復有三法。一者心無妒嫉。二者見他受樂心生歡喜。三者善心相續間無斷絕。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慧輒思多報。三者於無量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無退轉想。復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諸過咎。猶故不捨一切作業。二者見諸眾生無歸依者為作歸依。三者見惡眾生心生憐愍不責其過。復有三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厭。三者至心諮受善知識教。復有九法。遠離三法。三時不悔。平等慧施三種眾生。復有四法。所謂慈悲喜捨。善男子。菩薩若以淨法淨心要在二時。一佛出世時。二緣覺出時。善男子。眾生善法有三種生。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修生。聞思二種在二時中。從修生者不必爾也。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是淨戒是不為難。在家淨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息惡品第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雲何得離。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世尊。當雲何修。善男子。當觀如來有七勝事。一者身勝。二者如法住勝。三者智勝。四者具足勝。五者行處勝。六者不可思議勝。七者解脫勝。雲何身勝。如來身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所嚴飾。一一節力敵萬八十伊羅缽那香象之力。眾生樂見無有厭足。是名身勝。雲何如法住勝。如來既自得利益已。復能憐愍救濟利益無量眾生。是名如法住勝。雲何智勝。如來所有四無礙智。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智勝。雲何具足勝。如來具足行命戒見。是名具足勝。雲何行處勝。如來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行處勝。雲何不可思議勝。如來所有六種神通。亦非聲聞緣覺所及。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是名不可思議勝。雲何解脫勝。如來具足二種解脫勝。除智慧障及煩惱障。永斷一切煩惱習氣。智緣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脫勝。是故舍利弗於契經中。讚歎如來具七勝法。如來從觀不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莊嚴地至解脫地。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是故如來名無上尊。如來世尊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皆悉為利諸眾生故。如來正覺發言無二。故名如來如往。先佛從莊嚴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來。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呵。能受一切人天供養。名阿羅呵。覺了二諦世諦真諦。名三藐三佛陀。修持淨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復生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名世間解。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能令眾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離苦受樂。是名天人師。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復觀如來行戒定慧為益眾生。久於無量無數世中怨親等利無有差別。悉斷一切無量煩惱。一一皆知一一眾生為一煩惱。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為眾生故。難施能施難忍能忍。佛有二淨。一莊嚴淨。二果報淨。如是二淨因緣力故。從初十十至後十十。無有人天能說其過。如來具足八萬音聲。眾生聞之不生厭離。以是因緣如來出勝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優婆塞戒欲淨戒者。當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則離內外諸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貪瞋癡斷具足成就一切善法。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念佛心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供養三寶品第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復當雲何供養三寶。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如來世尊是二種福田。一者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種田。眾僧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菩薩已受優婆塞戒。應當至心勤供養三寶。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應當至心勤心供養生身滅身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人作時心生歡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一綖至無量綖。若以一花至無量花。若以一香至無量香。若以一偈讚至無量偈讚。若以一禮至無量禮。若遶一匝至無量匝。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及涅槃後。等無差別。見塔廟時。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之所壞處。亦當自治。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銀銅鐵土木。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有垢污以香水洗。若作寶塔及作寶像。作訖當以種種幡蓋香花奉上。若無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訖亦當幡蓋香花種種伎樂而供養之。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花臭爛悉當除去。蛇鼠孔穴當塞治之。銅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銀琉璃頗梨等像。常當洗治任力香塗。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泥。作塔像已。當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綵綿鈴磬繩鎖而供養之。畫佛像時綵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花貫散花妙紼明鏡。末香塗香散香燒香。種種伎樂歌舞供養。如晝夜亦如是。如夜晝亦如是。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見像毀壞應當至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若自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佐助之。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直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無差別。所謂如來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大力。心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種法門十一種空觀十二緣智無量禪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羅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讚歎佛者。是人則名真供養佛。雲何名為供養於法。善男子。若能供養十二部經。名供養法。雲何供養十二部經。若能至心信樂受持讀誦解說。如說而行。既自為已復勸人行。是名供養十二部經。若能書寫十二部經。既書寫已種種供養如供養佛。唯除洗浴。若有供養受持讀誦如是經者。是則名為供養法也。供養法時如供養佛。又復有法謂菩薩。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諦。若信是者名供養法。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僧。若有人能如是供養佛法僧寶。當知是人終不遠離十方如來。常與諸佛行住坐臥。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說多少供養如是三福田者。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多受利益。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供養三寶是不為難。在家供養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8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供養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羅蜜。是人則能增長財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財物。常於他人作利益事。念於佈施樂行佈施。隨有隨施不問多少。當行施時於身財物不生輕想。淨施不擇持戒毀戒。讚歎佈施見行佈施歡喜不妒。見有求者心則悅樂。起迎禮拜施床命坐。前人諮問若不諮問。輒為讚歎佈施之果。見恐怖者能為救護。處飢饉世樂施飲食。雖作是施不為果報。不求恩報施。不誑眾生。能讚三寶所有功德。不以斗稱雜餘異賤欺誑於人。不樂酒博貪慾之心。常修慚羞愧恥之德。雖復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施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常修軟心不作罪過。設誤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業得惡果報。所修善事心生歡喜。於小罪中生極重想。設其作已恐怖憂悔。終不打罵瞋惱眾生。先意語言。言輒柔軟。見眾生已生愛念心。知恩報恩。心不慳吝不誑眾生。如法求財樂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見窮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憐愍一切。見作惡者能為遮護。見作善者讚德說果。復以身力往營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遠離瞋恚之心。或時暫起覺生愧悔。實語軟語。遠離兩舌及無義語。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戒波羅蜜。善男子。若人能淨身口意業。眾生設以大惡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終不惡報。若來悔謝即時受之。見眾生時心常歡喜。見作惡者生憐愍心。讚歎忍果呵責瞋恚。說瞋果報多有苦毒。修施忍時先及怨家。正觀五陰眾緣合和。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觀瞋恚乃是未來無量惡道受苦因緣。若暫生瞋則生慚愧恐怖悔心。見他忍勝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忍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事功德力時。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飢渴寒熱。時與非時不輕自身。大事未訖不生悔心。作既終訖自慶能辦。讚歎精進所得果報。如法得財用皆以理。見邪進者為說惡果。善教眾生令修精進。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時不隨他語。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進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樂處空閑若窟若山樹林空捨。不樂憒鬧貪著臥具。不樂聽說世間之事。不樂貪慾瞋恚愚癡。先語軟語常樂出家。教化眾生。所有煩惱輕微軟薄離惡覺觀。見怨修慈樂說定報。心若逸亂生怖愧悔。見邪定者為說罪過。善化眾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禪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於貪瞋癡心不貪樂。不狂不亂憐愍眾生。善能供養父母師長和上長老耆舊有德。修不放逸先語軟語不誑眾生。能分別說邪道正道及善惡報。常樂寂靜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已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憂受樂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般若波羅蜜。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調伏眾生。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於財不生慳惜。亦不分別怨親之相時與非時。是人則能調伏眾生。於財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離慳吝之惡。是名離對。欲施施時施已歡喜不生悔心。是故未來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能令他人離於飢渴苦切之惱。故名利他。戒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復得遠離惡戒無戒。是名離對受持戒已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鹹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忍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能離瞋惡。是名離對。忍因緣故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忍因緣故人生喜心善心調心。是名利他。進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精進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善法時離惡懈怠。是名離對。因是善法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教眾生修善令離惡法。是名利他。禪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如是禪定力故。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因是禪定修無量善離惡覺觀。是名離對。修捨摩他因緣力故。常樂寂靜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斷諸眾生貪慾瞋恚狂癡之心。是名利他。智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智慧故遠離無明。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是名離對。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得調伏。是名利他。善男子。或有說言離戒無忍離智無定。是故說有四波羅蜜。若能忍惡不還報者。即名為戒。若修禪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離慧無定離定無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離戒無進離進無戒。是故戒即精進。精進即戒。離施無進離進無施。是故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故知無有六波羅蜜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佈施是果。精進是因持戒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與果不得為一。是故應有六波羅蜜。若有說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義不然。何以故。戒從他得忍不如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惡。為眾修善忍無數苦。無量世中代諸眾生。受大苦惱心不悔退。是故離戒應有忍辱。善男子三昧即是捨摩他也智慧即是毘婆捨那。捨摩他名緣一不亂毘婆捨那名能分別。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定慧異當知定有六波羅蜜。如來所以最初先說檀波羅蜜。為調眾生施時離貪。是故次說屍波羅蜜。施時能忍捨離之心。是故次說忍波羅蜜施時心樂不觀時節。是故次說進波羅蜜。施時心一無有亂相。是故次說定波羅蜜。施時不為受生死樂。是故次說智波羅蜜。善男子。雲何名為波羅蜜耶。施時不求內外果報。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財心不吝惜不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乃至惡人來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為忍波羅蜜三月之中一偈讚佛不休不息。是故名為進波羅蜜。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名為禪波羅蜜善男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具足成就六波羅蜜。是故名為智波羅蜜。善男子。菩薩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淨六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能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雜品第十九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修六波羅蜜。能為眾生作何等事。善男子。如是菩薩能拔沈沒苦海眾生。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得癡貧報。是故菩薩修行佈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讎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善男子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陰。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佈施若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佈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餘果。施果三種。有勝財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以是物施故得勝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財饒寶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真珠珊瑚。像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報。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先所說。得是財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善男子。有人說言。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辯。無受者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佈施。是故應得如是五報。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實無受學。而亦獲得無量果報。施塔像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善男子。如人種穀終不生菰。施於塔像亦復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是故我說田得果報物得果報主得果報。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菩薩修行如是二施。為二事故。一令眾生遠離苦惱。二令眾生心得調伏。善男子。復有三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為壞邪見說於正法。能分別說實非實等。宣說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若有眾生怖畏王者師子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為救濟。名無畏施。自於財寶破慳不吝。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奴婢僕使。水牛駝驢車乘輦輿。瓶甕釜鑊繩床坐具銅鐵瓦器。衣服瓔珞燈明香花。扇蓋帽履機杖繩索。犁鎒斧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若起僧坊及起別房。如上施與出家之人。唯除象馬。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慳貪心。二不修施。三輕小物。四求世報。如是四累二法能壞。一修無我。二修無常。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慳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樂佈施。樂施之人獲得五事。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三者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稱。五者莊嚴菩提。善男子。菩薩之人名一切施。雲何名為一切施也。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法求物持以佈施。名一切施。恆以淨心施於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愛之物破慳能捨。名一切施。施不求報名一切施。施時不觀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親等施名一切施。菩薩施財凡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於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薩佈施由憐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切施。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鎖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終不以施。不施病人不淨食藥。不劫他物乃至一錢持以佈施。菩薩施時雖得自在終不罵打令諸僕使生瞋苦惱。如法財施不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無所求。施貧窮時起悲愍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親友時不生放捨心。若見乞者。則知所須隨相給與不令發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   ◎善男子。施主有三。謂下中上。不信業果深著慳吝恐財有盡。見來求者生瞋礙想。是名為下。雖信業果於財生慳恐有空竭。見來求者生於捨心。是名為中。深信業果於財物所不生慳吝。觀諸財物是無常想。見來求者有與則喜無與則惱。以身□物而用與之。是名為上。復有下者。見來求者□面不看惡罵毀辱。復有中者。雖復施與輕賤不敬。復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與。復有下者為現報施。復有中者為後報施。復有上者憐愍故施。復有下者為報恩施。復有中者為業故施。復有上者為法藏施。復有下者畏勝故施。復有中者等己故施。復有上者不擇怨親。又復下者有財言無。又復中者多財言少。又復上者少索多與。施者無財亦復三種。最下之人見來求者噁心瞋責。中品之人見來求者直言無物。上品之人見來求者自鄙無物心生愁惱。善男子。又復下者常為聖賢之所呵責。又復中者常為賢聖之所憐愍。又復上者賢聖見已心生歡喜。善男子。智人行施為自他利。知財寶物是無常故。為令眾生生喜心故。為憐愍故。為壞慳故。為不求索後果報故。為欲莊嚴菩提道故。是故菩薩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慮財盡。不輕財物不輕自身。不觀時節不觀求者。常念乞者如飢思食。親近善友諮受正教。見來求者心生歡喜。如失火家得出財物。歡喜讚歎說財多過。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復語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遠離慳貪之心。皆由於汝來乞因緣。即於求者生親愛心。既施與已復教乞者。如法守護勤修供養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樂行施已。則得遠離一切放逸。雖以身份施於乞者。終不生於一念噁心。因是更增慈悲喜捨。不輕受者亦不自高。自慶有財稱求者意。增長信心不疑業果。善男子。若能觀財是無常相。觀諸眾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於乞者。善男子。是人不為慳結所動。如須彌山風不能動。如是之人能為眾生而作歸依。是人能具檀波羅蜜。善男子。有智之人為四事故樂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煩惱二者因施發種種願。三者因施得受安樂。四者因施多饒財寶。善男子。無貪之心名之為施。雲何無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為業。為作具足佈施。名為無貪。因於佈施破煩惱者。既行惠施破慳貪嫉妒瞋恚愚癡。雲何因施發種種願。因是施已能發種種善惡等願。因善惡願得善惡果。何以故。誓願力故。雲何因施得受安樂。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上樂。雲何因施多饒財寶。因是施故。所求金銀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者放逸。四者慳吝。五者瞋礙。離是惡已心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塵煩惱故墮於地獄。雖處惡處不飢不渴。以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須易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飢渴常得飽滿。若得人身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多聞智慧勝於一切。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終不隨受。於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勝。善男子。有智之人為二事故能行佈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怨瞋心。如來因是名無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怖畏。不求善人來見親附。亦不求望天人果報。觀於二事。一者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二者終不隨順慳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沒不隨我去。是故應當自手施與。我今不應隨失生惱。應當隨施生於歡喜。善男子。施者先當自試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調已次施內物。因是二施獲得二法。一者永離諸有。二者得正解脫。善男子。如人遠行身荷重擔疲苦勞極捨之則樂。行施之人見來求者捨財與之。心生喜樂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於施。復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繫心常樂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懅。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也。誰有一日食三揣□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除佈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餘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秏減。不得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雲何慳惜不佈施也。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善男子。除佈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復作是觀。雖復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佈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善男子。若有說言。施主受者及受樂者皆是五陰。如是五陰即是無常。捨施五陰誰於彼受雖無受者。善果不滅。是故無有施者受者。應反問言有施受不。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復應語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五陰。若言施陰此處無常誰於彼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種子常耶是無常乎。若言常者。雲何子滅而生於芽。若見是過。復言無常。復當語言。若無常者。子時與糞水土等功。雲何而令芽得增長。若言子雖無常以功業故而得芽果。應言五陰亦復如是。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糞為作了因。是義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無增減。多則多住少則少住。而今水糞芽則增長。是故本無今有。若言了因二種一多二少。多則見大少則見小。猶如然燈明多見大明少見小。是義不然。何以故。猶如一種多與水糞。不能一時一日增長人等過人。若言了因雖有二種。要待時節。物少了少物多了多。是故我言了因不增。是義不然。何以故。汝法時常。是故不應作如是說。善男子。子異芽異。雖作得異相似不斷。五陰亦爾。善男子。如子業增芽。芽業增莖。莖業增葉。葉業增花。花業增果。一道五陰增五道陰。亦復如是。若言如是異作異受。是義汝有。非我所說。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復不說異作異受。受不殺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緣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無因作者無果。有如是過。若言我作身受。我亦如是此作彼受。復應問言。汝身我異。身受飲食被服瓔珞。妙食因緣得好色力。惡食因緣得弊色力。是好惡色。若屬因緣我何所得。若言我得。憂愁歡喜。雲何不是異作異受。譬如有人為力服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羸瘦見之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作事我雲何得。何以故。不相似故。我法不爾。陰作陰受相似不斷。善男子。若言五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妨。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作無受。即作即受者陰作陰受。異作異受者人作天受。無作無受者。作業因緣和合而有。本無自性何有作受。汝意若謂異作異受。雲何復言相續不斷。是義不然。何以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故能害人。五陰亦爾。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無作無受者。若離五陰者無我我所。一切眾生顛倒覆心。或說色即是我。乃至識即是我。或有說言色即是我其餘四陰即是我所。乃至識亦如是。若有說言離五陰已別有我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我佛法中色非我也。所以者何。無常無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陰不名我所。乃至識亦如是。眾緣和合異法出生。故名為作實無異作。眾緣和合異法出生。名為受者實無異受。是故名為無作無受。若汝意謂異作異受。何故此人作業不彼人受俱有五陰。是義不然。何以故。異有二種。一者身異。二者名異。一者佛得。二者天得。佛得天得身名各異。是因緣故身口應異。身口異故造業亦異。造業異故。壽命色力安辯亦異。是故不得佛得作業天得受果。雖俱五陰色名是一。受想行異。何以故。佛得受樂天得受苦。佛得生貪天得生瞋。是故不得名為相似色名雖一其實有異。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為一義者。一人生時。應一切生。一人死時應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義者。是故不得異作異受。汝意若謂汝亦異作異受。我亦如是異作異受。若異作異受。應同我過。何故不見自過而責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我異二種。一次第生亦次第滅。二者次第生不次第滅。是生異故滅亦復異。是故我言異作異受。此作此受不同汝過。譬如有人欲燒聚落。於乾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緣故。能燒百里至二百里。村主求得即便問之。汝弊惡人。何因緣故燒是大村。彼人答言。實非我燒。何以故。我所放火尋已滅盡。所燒之處一把草耳我今當還償汝二把。其餘之物我不應償。是時村主復作是言。癡人因汝小火次第生火。遂燒百里至二百里。辜由於汝雲何不償。雖知是火異作異燒。相續不斷故彼得罪。善惡五陰亦復如是。受報時陰雖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續而生。是故受報。譬如有人與他共□。執炬遠行至百里外。若不至者當輸罰負。如其到者汝當輸我。執炬之人至百里已。即從責物。他言。汝炬發跡已滅。雲何於此從我索物。執炬者言。彼火雖滅次第相續生來至此。如是二人說俱得理。何以故。如是義者亦即亦異。是故二人俱無過失。若有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俱無過失譬如此彼二岸中流。總名恆河。夏時二岸相去甚遠。秋時二岸相去則近。無常定相或大或小。雖復增減人皆謂河或有說言此不是河智人亦說有異不異五陰亦爾。智人亦說。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汝意若謂。二岸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神是河何故復言河清河濁。有此岸彼岸中流深淺。到於大海可度不度。譬如有樹則有神居。若無樹者神何所居。河之與神亦應如是。是故彼此二岸中流次第不斷。總名為河。是故可言。即之與異五陰亦爾。譬如有人罵辱貴勝因惡口故腳被鎖械。是腳實無惡口之罪。而被鎖械。是故不得決定說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譬如器油炷火人護。眾緣和合乃名燈明。汝意若謂燈明增減。是義不然。何以故滅故不增來故無減。以次第生故言燈增減。汝意若謂燈是無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油無常故有盡有燒。如其常者應二念住。若二念住誰能燒盡。是故智人亦復說言。燈明即異。五陰亦爾。明即六入油即是業。油業因緣故。令五陰有增有減有彼有此。如有人說阿坻耶語。是阿坻耶久已過去不在今日。世人相傳次第不滅。故得稱為阿坻耶語智者。亦說是阿坻耶語非阿坻耶語。雖復是非俱不失理。五陰亦爾。亦可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有人巨富。繼嗣中斷身復喪沒財當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財物應當屬我。官人語言。是財雲何異作異屬。是人復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孫。次第不斷。雲何是財不屬我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智者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汝意若謂五陰作業。成已便過是身猶在。業無所依。業若無依便是無業。捨是身已雲何得報。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過業待體待時。譬如橘子因橘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橘故種殖是子。是子根莖葉花生果皆悉不酢。時到果熱酢味則發。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身口意業。亦復如是。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時待器得受果報。如人服藥經於時節。藥雖銷滅時到則發。好力好色。身口意業亦復如是。雖復過滅時到則受。譬如小兒初所學事。雖唸唸滅無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亦不亡失。是過去業亦復如是。雖無住處時到自受。是故言非陰作陰受。亦復不得非陰受也。若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上果。◎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8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雜品之餘   ◎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身命財慳吝不施。是名為慳。護惜慳人不施之心。不生憐愍留待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苦。或說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垢能污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能施。況出自物。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佈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善男子。菩薩佈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見。四者慳吝。復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淨施。觀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佈施。是名淨施。為破煩惱故行佈施。是名淨施。為淨自心因緣故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佈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若行施時於福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於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愍心。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破憍慢施柔濡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佈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惡。雲何說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施主乃得如是妙果。雲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財饒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雲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已淨物施已。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樂。雲何說言受惡果報。若未施時生於信心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捨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雲何說言得惡果也。復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吝。受者用時破他慳吝。是故說言從用生福。又復從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不以能起煩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曰涅槃。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若能隨順求者意施。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物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恆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復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恆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若為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玔嚴身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若有說言離於佈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慳惜成佈施者。亦無是處。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施求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為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佈施不名為施。若人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物持以佈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秏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若人如法以財佈施。是人未來得無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恆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復微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人天。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上。雲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心明瞭。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是故法施勝於財施。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己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吝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咒願令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諸餓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污嘔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以不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護竟不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以施主心慈憐愍故。若有祀祠誰是受者。隨其祠處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捨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復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應用香花乳酪酥藥。為亡追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種種資生。佈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家人效在家人歲節之日棄飲食者。隨世法故非真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份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議施。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瞋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種人名不思議。善男子。一切佈施有三根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人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長來世貧苦。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若人無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佈施。智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財物能捨施人當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吝不能捨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得財物以佈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四天下中閻浮提人有三事勝。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不見果報能預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財已。能壞慳吝捨已思施。既捨施已心不生悔。復能分別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善男子。施已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諮承邪見。三者見受者過。復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責。二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受諸衰惱。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復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財。信因果者復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復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貪著財復有二事。一觀無常。二不自在。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是故我先說。有佈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佈施。有亦佈施亦波羅蜜有非佈施非波羅蜜。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捨外物。二者舍內外物。三者施內外已兼化眾生。雲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於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復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說二事。唯不能說諸法無我。復應語言。汝若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所選擇。名大施主。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物時。應當如是修行佈施。如其無財。復當轉教餘有財者令作是施若餘施主先知此法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窮無物應誦醫方種種咒術。求錢湯藥須者施之。至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時知損。復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知如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或生瞋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復瞻養慎無責恩。差已猶看恐後勞復。若見平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當為殯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藥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瞻養治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是醫方。作瞻病捨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不淨。嶮處所須若板若梯。若緣若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為畜豎柱。負擔息處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為作橋磴。津濟渡頭施橋船筏。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無筋力者。自手攜將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花果樹。見怖畏者輒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嶮處。輒前扶接令得過嶮。若見失土破亡之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無床座以草為敷。熱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自為之若教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說非道多諸患難。見人靴量衣裳缽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蝨毒蟲能為除遣。施人如意摘抓耳鉤。縫治浣濯招提僧物。謂坐臥具廁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自造作衣服缽器。先奉上佛並令父母師長和上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見遠至者濡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塗足。香花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毘缽羅捨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復以種種香花丸藥散藥。飲食漿水隨所須施。復施剃刀漉水囊等。針縷衣納紙筆墨等。若不能常隨齋日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亡失財物父母喪沒。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因緣故受三歸依。雲何名為三歸依也。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雲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雲何說有四不壞信。得三歸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雲何具足。所謂歸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謂如來歸依於法。善男子。得三歸者無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善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雲何為異。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各異。是故為異。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若有說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善男子。菩薩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僧。觀有為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味。故名為佛。一切無漏無為法界。故名為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說十二部經。故名為僧。若有問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為歸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僧。依過去佛亦復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故差別為三。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供養果報無有差別。受歸依者亦復如是。如佛在世為諸弟子立諸要制。佛雖過去有犯之者亦獲罪報。歸過去佛亦復如是。猶如如來臨涅槃時。一切人天為涅槃故多設供養。爾時如來未入涅槃猶故在世。懸受未來世供養事。歸過去佛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遠。是人或時瞋罵得罪。或時恭敬讚歎得福。歸過去佛亦復如是。是故我說。我若在世及涅槃後所設供養。施者受福等無差別。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淨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庠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渴愛飢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嶮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斷除。以是因緣應歸依法。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吝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讚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為供養三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雖復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為優婆塞。若有說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說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說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戒齋法亦復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優婆塞雲何得戒。實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若不具受雖不名齋。可得名善。善男子。若能淨潔身口意業受優婆塞戒。是名五陰。雲何五陰。不受邪見不說邪見。信受正見說於正見修行正法。是名五陰。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已。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如是之人亦復不失歸依之法。雖復禮拜所說邪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雲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說投淵赴火自餓捨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雲何說言得遠離苦。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緣自受果報。復有說言一切萬物時節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雲何受現在造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雲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雲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者。或有天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復有諸王同時同宿俱共治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外道等亦復說言。若有惡年惡宿現時。當教眾生令修善法以攘卻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緣智者雲何受於外道邪錯之說。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眾生親近。復為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善男子。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皆由造惡業因緣故。墮於地獄。非因年宿得是報也。鬱頭藍弗邪見因緣。未來當墮大地獄中。善男子。一切善法欲為根本。是欲因緣得三菩提及解脫果。入出家法破大惡業及諸有業。能受持戒親近諸佛。能一切捨施於乞者。能作定性壞惡果報。滅大惡罪得決定聚。離於三障善能修集壞煩惱道。是欲因緣能受三歸。因三歸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見修道過於聲聞。若有畏於師子虎狼惡獸等類。歸依於佛尚得解脫。況發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脫。阿那邠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善男子。諸外道說。一切世間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復說言。未來之世過百劫已當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雲何能破歸依自在天儀。若自在天不能作佛。雲何說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復說。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毘紐天主。悉皆是一。復說生處各各別異。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屍婆。是一一名各有異事。亦求解脫亦即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眾生造作諸有。作善惡業及業果報。作貪瞋癡繫縛眾生。復言眾生得解脫時悉入身中。是故解脫是無常法。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無常者雲何得名為解脫也。如婆羅門子還得壽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種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毘紐大天為作解脫。以是義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脫是無常者。當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復有說言。見微塵者是名解脫。復有說言。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見四真諦。是人乃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真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三歸依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歸齋戒。是人當得何等果報。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善男子。迦陵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女。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毘提呵國有七寶藏名半陸迦。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波羅□國有七寶藏名曰蠰佉。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羅缽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於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勝出彼藏所有寶物。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如是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受。何因緣故。一人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復不永失。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雖復一時。以戒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敕作惡。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輒便受齋者。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是故我為鹿子母說善女若娑羅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教眾生淨八戒齋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教他清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8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優婆塞戒亦復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眾生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三業惡不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緣我受三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智者當觀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缽龍受於義戒。鴦掘魔羅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缽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飲酒亦復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受於義戒。善男子。後世眾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復有於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說言可斷命處乃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戒之果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圍遶是戒常得增長。如恆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覺觀。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遠離一切身口意惡。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於後世成無作戒。唯愛難斷故不得成。以是因緣婬欲纏綿。應當至心慎無放逸。若有說言。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緣不制而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飲酒慚愧心壞。於三惡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緣。則不能受其餘四戒。是故過去諸佛如來制不聽飲。若有說言如來已說酒多過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為遮重。不為性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善男子。如來先說。白黑月中各有三齋。隨外道故。諸外道輩常以此日供養諸天。是故如來說有三齋。善男子。如因帳窗帳勒故不墮。三齋之法亦復如是。眾生若有發心受持。終不墮於三惡道中。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剋罰。是人福德日夜增長。如恆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種果。一者無作果。二者報果。三者餘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脫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當知是人得是五果。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諮問法味。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眾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不名堅固如法住也。若優婆塞雖不自作五惡之業。教人作者。是優婆塞非如法住也。若優婆塞先取他物許為了事。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典知官津稅賣估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計價治病治已賣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違官私制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自不作惡不教他作心不念惡。名如法住。若優婆塞因客煩惱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慚愧悔心。非如法住。若優婆塞為身命故作諸惡事。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為人。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觀一切法皆是無常無我我所。於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能如是觀是名人身。若人能觀欲界無常。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無常。以是因緣不求三惡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已見三不堅。以不堅身易於堅身。禮拜供養來迎去送。自手施與親執福事。是名以不堅身易於堅身。以不堅財易於堅財。能自食用亦以佈施。供給病瘦行路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下賤。是名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以不堅命易於堅命。修於六念慈悲喜捨。證四真諦。善能觀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惡業之果報。定知恩愛當有別離。一切眾生不得自在。未得聖道生死力大。一切世樂常與苦俱。雖復受之心不染著。猶如寒月求火自煖。雖復為之終不作惡。修忍二施以潤眾生。深觀苦樂其性平等。凡所發言言則柔軟。善化眾生令如法住。遠離惡友心無放逸。飲酒博弈射獵之事悉不為之。是名以不堅之命易於堅命。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飲食臥具衣服病藥而供養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修金剛三昧電光三昧。觀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是故我於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復請佛及五百阿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極惡比丘。猶得無量福德果報。何以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無戒多聞不修善法。亦能演說三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法僧寶。執持如來無上勝幡。正見無謬。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若人施時不求果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修菩提道。能得未來無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為破他苦自捨己樂。未得菩提心無憂悔。雖聞菩提久遠難得。而其內心初無退轉。為諸眾生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亦不疲厭。樂如法行不求世樂。樂處寂靜出家修道。未得出家雖在家居。如解脫人不作眾惡。得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屍波羅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雲何菩薩趣向菩提其心堅固。善男子。菩薩堅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時。終不捨離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處貧窮常樂施與。四者盛壯之年常樂出家。若有菩薩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心堅固。菩薩具足如是四法。復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復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天樂。若受戒已。所不應作而故作之。所不應思而故思惟。懈怠懶惰樂於睡眠。念惡覺觀邪命惡願。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樂。多諸放逸不生憐愍。是名污戒。若畏貧窮若為恐怖。若為失財若畏作役。若為身命若為利養。若為愛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善男子。若人不樂久處生死深見過罪。觀人天樂阿鼻獄苦平等無差。憐愍眾生具足正念。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使得成道。為具無上菩提道故。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觀過去未來現在身口意業。知輕知重凡所作事。先當繫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時亦復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煩惱時暫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觀犯輕如重。觀已生悔及慚愧心。怖畏愁惱心不樂之。至心懺悔。既懺悔已心生歡喜。慎護受持更不敢犯。是名淨戒。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當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為。二者為世。三者為法。雲何自為。我自證知此是惡事。知作惡業得如是果。知作善業得如是果。所作惡業無有虛妄。決定還得諸惡之果。所作善業亦無虛妄。決定還得諸善之果若是二業無虛妄者。我今雲何而自欺誑。以是因緣我受戒已。不應毀犯當至心持是名自為雲何為世。有智者觀見世間之人。有得清淨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惡是人必當見聞知我。若見聞知我。當雲何不生慚愧而作惡耶。復觀諸天具足無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於人人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等天當見聞知。若是天等了了見我。我當雲何不生慚愧故作罪耶。是名為世。雲何為法。有智之人觀如來法。清淨無染得現在利。能令寂靜度於彼岸。能作解脫不選時節。我為是法故受持戒。我若不能先受小制。雲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制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無上樂。我受身來所以未得證解脫者。實由不從過去無量諸佛如來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來定當值遇恆河沙等諸佛。深觀是已生大憐愍至心受戒。受已堅持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無量諸眾生故。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德。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業。多聞佈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則名為莊嚴菩提。若受戒已能讀如來十二部經。是名無上大法之藏。勤加精進欲得具足屍波羅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後雖不受成無作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戒。有戒有波羅蜜。有非禁戒非波羅蜜。是戒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辟支佛戒。是波羅蜜非是戒者。所謂檀波羅蜜。是戒是波羅蜜者。如昔菩薩受瞿陀身時。為諸蟲獸及諸蟻子之所唼食。身不傾動不生噁心。亦如仙人為眾生故。十二年中青雀處頂不起不動。非戒非波羅蜜者如世俗施。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屍波羅蜜時。所受眾苦誰能說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憐愍諸苦眾生。當知是人不能具足屍波羅蜜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當知是人則能增長屍波羅蜜。莊嚴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無量眾生故。無量果報故。無量戒禁故。以是因緣莊嚴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既受戒已。口不說惡耳不樂聞。不樂說世亦不樂聞。終不放心在惡覺觀不親惡友。是故得名寂靜淨戒。菩薩若見破戒惡人不生噁心。為設種種善巧方便而調伏之。若不調伏當生憐愍。不為身命破戒捨戒。食已先修慚愧之心不放逸心。為治身命如療惡瘡。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攝護諸根修集正念。觀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於我。若人作罪亦因於我。是故我得大供養時不應生喜。得衰苦時不應生瞋得少供養應作是念。我今信戒施聞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少供養。是故今我不應生於愁苦之念。我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為增他福。二者為增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惡物。不應生惱。久住遲得輕罵已得。爾時復當自責其身。是我宿罪非眾生過。是故我今不應生惱。若受戒已為他作罪。亦應說言。如是所作實非是道。何以故。十二部經不說諸惡為菩提道也。是故我今獲得雜報。若能如是深觀察者。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善男子。若有人能攝護諸根。身四威儀不作諸惡。能堪眾苦不作邪命。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若於輕重戒中等生怖畏。雖遭惡時不犯小戒。不令煩惱穢污其心。修集忍辱。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若離惡友令諸眾生遠惡邪見。知恩報恩。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若為善事不惜身命。罷散自事營成他事。見罵詈者不生噁心。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若見如來所開之處如本持之。護眾生命不惜財命。乃至命終不犯小戒。雖得微妙七珍之物。心不生貪不為報恩。以善加人為憐愍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發大願。願諸眾生悉得淨戒。當知是人則能具足屍波羅蜜。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具屍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傢俱足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業品第二十四之一   善生言。世尊。諸佛如來未出世時。菩薩摩訶薩以何為戒。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無能分別說者。過去佛說流轉至今。無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眾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諮承佛故。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雜心。雜心因緣有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雜業因緣受於雜有。雜有因緣受於雜身。善男子。一切眾生得雜身已見於雜色。見雜色已生惡思惟。是惡思惟名為無明。無明因緣生於求心。名之為愛。因愛所作名之為業。是業因緣獲得果報。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內煩惱。外有因緣則能繫縛。修十善已則能解之。是故如來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分別演說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間則有善行惡行善有惡有乃至解脫。是故眾生應當至心分別體解十善之道。若有風雲為持大水阿修羅宮大地大山餓鬼畜生地獄四天王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悉因眾生十業道故。轉輪聖王所有四輪金銀銅鐵。七眾受戒求三菩提。亦因十善業因緣故。是十善業道因緣故。一切眾生內外之物色之與命。皆有增減。是故智者應當具足修十善道。若諸眾生少壯老時。春秋冬夏所起煩惱各各別異。小中大劫所起煩惱亦復如是各各別異。眾生初修十善業時。得無量命色香味具。因貪瞋癡一切皆失。是十惡業道因緣故。時節年歲星辰日月四大變異。若人能觀如是事者。當知是人能得解脫。眾生皆由苦因緣故則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觀善惡。如是觀已修十善法意行。十處故名十道。   身三道者。謂殺盜婬。口四道者。惡口妄語兩舌無義語。心三道者妒瞋邪見。是十惡業。悉是一切眾罪根本。若諸眾生異界異有異生異色異命異名以是因緣應名無量不但有十如是十事三名為業不名為道身口七事亦業亦道。是故名十。是十業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亦是眾生善惡因緣。是故智者尚不應念。況身故作。若人令業煩惱諸結得自在者。當知即是行十惡道。若有能壞煩惱諸結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十善道。若人始設方便。若先不思惟當時卒作是人不得業所攝罪。是故智者應當勤修十善業道證四真諦亦復如是。作期為惡若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應修十善。因是十善眾生修已。增長壽命及內外物。煩惱因緣故十惡業增。無煩惱因緣故十善業增。善男子。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根本者。若有他想有眾生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相或口說殺。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索。是名方便。殺已手觸稱量提持。若自食噉若與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是他財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人取。若以疑心移置異處。是名根本。若壞垣牆諮問計數。置梯緣牆入捨求覓。乃至手觸是名方便。若得物已負擔藏隱。任意施與賣用賜遺。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是婦女繫屬他人起於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自眼見。若與信物。若以手觸。若濡細語。是名方便。若事已竟遺以瓔珞。共坐飲食歡喜受樂。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於大眾捨離本相。若於三時若二時中虛妄說之。是名根本。若於先時次第莊嚴搆言語端。或受他語起往彼說。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於憍慢。是名成已。是妄語中雜有兩舌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說他過及餘惡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者則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離受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變容色惡口罵詈。是名根本。若聞他罪莊嚴辭章。起去到彼欲說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已還受他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說欲事非時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頌無義章句。隨人所喜造作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還受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於他財物生貪慾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財任意施與。歡喜受樂復向餘說。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打罵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問其過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誹謗業因果真諦賢聖之人。是名根本。若讀誦書寫信受邪書讚歎稱譽。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別演說。增其邪見受邪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讚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或復有人於十業道。一時作二。妄語兩舌。或一時三。所謂妄語兩舌惡口。又復有三。所謂邪見惡口妄語。如是說者即是無義。是名為四。瞋之與貪不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雲何一時。六處遣使。自作二事。一者婬他妻婦。二者謂無業果。先作期要一時得業。是十惡業。或得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若無方便及成已者。則得作色無無作色。若有莊嚴及成已者。則得作色及無作色。是十業道有輕有重。若殺父母及辟支佛。偷三寶物。於所生母及羅漢尼作非梵行。妄說壞僧是名為重。善男子。是十業道各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若為貪利故害命者。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名從瞋。殺老父母是名從癡。劫盜他財亦復三種。自為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而往劫奪。是名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瞋。劫奪下姓是名從癡。邪婬亦三。若為自樂行非梵行。是名從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癡。妄語三種。若為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若畏他死是名從癡。兩舌三種。為財利故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破壞和合邪見之眾。是名從癡。惡口三種。為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貪。故向怨家說所惡事。是名從瞋。說他往昔先人過罪。是名從癡。無義語亦三種。若為歡樂歌叫諠譁。是名從貪。為勝他故歌叫諠譁。是名從瞋。為增邪見歌叫諠譁。是名從癡。從貪生者是名為妒。從瞋生者是名為瞋。從癡生者是名邪見。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解脫。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鬼或有畜生。餘果則得人中短命。貧窮乏財。婦不貞廉。有所言說人不信受。無有親厚常被誹謗。耳初不聞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衰微無有真實。惡風暴雨爛臭敗壞。土地不平無有七寶。多有石沙荊棘惡刺。時節轉變無有常定。果蓏少實味不具足。若欲破壞如是等事。應當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下具或有戒攝。或非戒攝。北鬱單曰唯有四事。地獄有五。餓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攝欲界六天無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夫業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殺者可殺俱死。是則不得根本業果。若作莊嚴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莊嚴已便得殺者。得根本罪。如其殺已不追成已無無作罪。若殺者一念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不得根本業罪。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敕之者得無作罪。若惡口敕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其殺已心善無記。亦得作罪及無作罪。若有說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雲何名殺。一念不殺微塵不壞。若一不殺多亦不能。雲何言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能遮未來使不起故。故得名殺。以是義故。不可以見一處無殺舉一切處悉便無殺。有人刺手則便命終。或有截足而命全者。頭則不爾刺截俱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業道。三業自得七業自他。若無作者亦無無作。或有說言。身業三事有作無作。口不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口有作無無作者。口敕殺已不應得罪。是故口業亦應有作及以無作。心則不爾。何以故。賢聖之人不得罪故。何因緣故。名作無作。是業墮於三惡道故。生於人中壽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餘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相似。受果報時在活地獄黑繩地獄。餓鬼畜生人中三處受於餘果。若於一人作殺莊嚴。作莊嚴已有二人死。當知唯於本所為人得作無作。若有說言。色是無記命亦無記。如是無記。雲何殺已而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噁心器。若壞是器遮於未來善噁心故。是故得罪。若王敕殺。侍臣稱善。是王與臣罪無差別。獵亦如是。若有垂終其命餘殘有一念在。若下刀殺是得殺罪。若命已盡而下刀者。不得殺罪。若先作意規欲撾打。然下手時彼便命終不得殺罪。若作毒藥與懷妊者。若破歌羅羅。是人則得作無作罪。若自刑者不得殺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無瞋恚心故。非他自因緣故。或有說言。若心在善不善無記。悉得殺罪。猶如火毒。雖復善心不善無記。觸食之者悉皆死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有人捉火不燒食毒不死。非噁心殺亦復如是。不得殺罪。如諸醫等或有說言。婆藪仙人說咒殺人殺羊祀天不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斷他命故。癡因緣故。若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罪。見他殺已心生歡喜出財賞之。亦復如是。若使他殺。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種種苦毒而殺戮之。口敕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以無作。若發噁心奪取他物。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數時取。若寄時取。因市易取。亦得偷罪。若自不取不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欲偷金取時得銀。出外識已還置本處。是人不得偷盜之罪。若欲偷金。得已即念無常之想心生悔恨。欲還本主而復畏之。設餘方便還所偷物。雖離本處不得偷罪。奴僕財產先悉生意與主同共。後生貪想輒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復思是物同共無異。雖離本處不得偷罪若人行路為賊所剝。既至村落村主問言。汝失何物我當償之。若說過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偷罪。若有發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雲不須二。輒還留者是得偷罪。若人發心欲以房舍臥具醫藥資生所須施一比丘。未與之間更聞他方有大德來。輒迴施之是得偷罪。若取命過比丘財物。誰邊得罪。若羯磨已從羯磨僧得。若未羯磨從十方僧得。若臨終時隨所與處因之得罪。若偷佛物從守塔人主邊得罪。若暴水漂財物穀米果蓏衣服資生之物。取不得罪。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婬。唯三天下有邪婬罪。鬱單曰無。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繫獄。若亡逃若師婦。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為邪婬。出家之人無所繫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罪。惡時亂時虐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出家剃髮。還近之者是得婬罪。若到三道是得婬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為父母兄弟國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或先受財。或先受請。木泥畫像及以死屍。如是人邊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婬。如是邪婬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若有疑心若無疑心。若見若聞若覺若知。若問不問異本說者。是名妄語。若言不本見聞覺知。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破相說無覆藏相。是非妄語。若異音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顛倒語若發大聲不了了語。若有所說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兩舌惡口。若壞前人不壞前人。作已得罪。無義語亦復如是。如是七事亦道亦業。其餘三事是業非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於自他得大罪故。或有說言。一切微塵次第而住。亦唸唸滅。滅已無住。若無住者。尚無有作。況有無作。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因有果無因無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離面無像。作亦如是從身有作。從是作法則出無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譬如有人發噁心故則惡色現。發善心故則善色現。作以無作亦復如是。若因善業得善妙色。若因惡業得粗惡色。作以無作亦復如是。若以唸唸常滅無有作無作者。如先所說燈河等喻。雖唸唸滅。以二諦故說作無作。微塵雖復次第不住。亦復不破世諦法也。正以微塵次第得名。父母羅漢。其有殺者得無量罪。父母羅漢及以他人。陰界入等等無差別。所以得重。以是福田報恩田故。如說二字不得一時。然此二字終不和合義不可說。雖唸唸滅亦名妄語不破世諦。猶如射箭。雖唸唸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到不到處。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舞獨樂。雖唸唸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而能動轉。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旋火輪。雖唸唸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火得圓匝初發心異方便心異。作時心異說時心異。眾緣和合故得名。作以作因緣生於無作。如威儀異其心亦異。不可得壞故名無作。從此作法得無作已。心雖在善不善無記。所作諸業無有漏失。故名無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當知是人獲得雜果。若身善業有作無作。口不善業唯有有作無有無作。當知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惡果。是故經中說七種業有作無作。如人重病要須眾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須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8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業品第二十四之餘   善男子。眾生作罪凡有二種。一者惡戒。二者無戒。惡戒之人。雖殺一羊及不殺時。常得殺罪。何以故。先發誓故。無戒之人。雖殺千口殺時得罪。不殺不得。何以故。不發誓故。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因根本故說。諸比丘犯有二種。一者身犯。二者口犯。無心犯也。如是戒者。時不具足支不具足。則不得戒。譬如鑽火。有燧有力有乾糞草。然後得火。若少一法則不得火。戒法亦爾。如是戒者。若得若捨若持若毀。皆隨於心。如來了了知諸法性。是故制之。若復有人。因於善業思惟力故不造諸惡。名如法戒。若從他得名為受戒。若離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惡獸師子虎狼應得功德。然實不得。以是因緣。受善戒者得無量福。受惡戒者得無量罪。是故經中說惡律儀。一者畜羊。二者畜雞。三者畜豬。四者釣魚。五者網魚。六者殺牛。七者獄卒。八畜獵狗。九作長弶。十作獵師。十一咒龍。十二殺人。十三作賊。十四兩舌。十五以苦鞭撻枷鎖押額鐵釘燒炙加人。國王大臣受寄抵謾不知恩者。惡性噁心大惡村主典稅物者。毀戒比丘心無慚悔。如是之人皆無戒也。雖復不名不善業道。而得大罪。何以故。盡壽作故。如是等事。若不立誓不從人受。則不成就。如是惡戒四時中捨。一者得二根時。二者捨壽命時。三者受善戒時。四者斷欲結時。或有說言。如善戒具足惡戒亦爾。是義不然。何以故。惡戒易得故。一因緣得故。所謂立誓。善戒不爾。有五方便。所謂五根。是故難得。以難得故要須具足。若有說言。優婆塞戒無無義語兩舌惡口。是故優婆塞戒八戒齋法。沙彌比丘不具足得。是義不然。何以故。我今受持淨口業故。若有說言。我受五戒淨身口意心若不淨。當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人受惡戒已雖不殺生。是人常有惡戒成就毀禁。比丘亦復如是。何以故。受持戒已。一一戒邊多業多果故。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物無量故戒亦無量。是善惡戒俱有三種。謂上中下。若不受惡戒雖多作罪不名惡戒。若有難言。何緣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法一日一夜。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作如是說。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二種。一功德田。二報恩田。壞此二田名五逆罪。是五逆罪有三因緣。一者有極噁心。二者不識福德。三者不見正果。若人異想殺阿羅漢不得逆罪。父母亦爾。若無慚愧不觀報恩心無恭敬。但作方便不作根本。雖非逆罪亦得大報。善教授故。生憐愛故。能堪忍故。難作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報恩田。若復有人殺父母已。雖復修善是善無報。是故我說。人所蔭處乃至少時。慎勿毀折枝條花葉。善男子。我涅槃後有諸弟子當作是說。若以異想異名殺父母不得逆罪。即曇無德。或復說言。雖以異想殺於父母故得逆罪。即彌沙塞。或復有說。異想異名殺於父母俱得逆罪。即薩婆多。何以故。世間真實是可信故。父母真實想亦不轉。噁心殺之即得逆罪。實是父母無父母想不發噁心。父母雖死不得逆罪。何以故。具足四事乃得逆罪。一者實是父母作父母想。二者噁心。三者捨心。四者作眾生想。具是四事逆罪成就。若不具者則不成就。若為憐愍故。若為恭敬故。若為受法故。若為怖畏故。若為名稱故。授與死具雖不手殺亦得逆罪。若為他使令殺父母。啼哭憂愁而為之者。如是罪相初中後輕。欲殺父母誤中他人不得逆罪。欲殺他人誤中父母亦復如是。欲殺母時誤殺相似。殺已藏刀。復中母身不得逆罪。母有異見兒有異殺。但得殺罪不得逆罪。是五逆罪殺父則輕殺母則重。殺羅漢重於殺母。出佛身血重殺羅漢。破僧復重出佛身血。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物重意輕。如無噁心殺於父母。物輕意重者。如以噁心殺於畜生。物重意重者。以極噁心殺所生母。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如是惡業。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輕。有方便根本輕成已重。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輕。有根本輕方便成已重。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善男子。有人以食慾施於我。未與我間轉施餓狗。我亦稱讚如是人者。是大施主。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選擇而施與者。是人獲得無量福德。何以故心善淨故。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漢果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寶破壞惡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輕後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輕作重。眾生若作一種二種乃至種種。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後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已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不信因果。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惡之時有善圍遶。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惡之時惡來圍遶。復有作已不具足者。雖作眾惡人中受報。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惡地獄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復有作已亦具足者。無有念心。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悔。如惡善亦如是。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一意摸身身既成就有無量意。摸身初意即是善也。身既成就得二種果。雜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地獄眾生惡意摸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餓鬼畜生亦惡意摸身。身既成已雜善不善。善惡中陰以善惡摸身。身既成已俱得雜報善以不善。歌羅羅時乃至老時。亦得雜報善以不善。是故經說有四種業。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不黑不白是業無報。黑業黑報所謂地獄。白業白報所謂色天。雜業雜報所謂欲天人中畜生餓鬼。不白不黑無報所謂無漏。善男子。若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業因緣者。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善男子。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貪因緣故。色聲妙好威儀詳序。瞋因緣故色聲粗惡威儀卒暴。如瞋癡亦如是。無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獄處。無量畜生無量餓鬼皆因業。作人天亦爾。無量眾生獲得解脫。亦因於業。善男子。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煩惱。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長戒。如除毒藥凡有三事。一者阿伽陀藥。二者神咒。三者真寶。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別善惡。當知是人決定能修十善業道。若多放逸。無有慚愧及以信心。當知是人決定能作十不善業道。是十業道復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上。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善男子。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是十業道三法圍遶。所謂無貪恚癡有貪瞋癡。是十業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捨戒有六。一者斷善根時。二者得二根時。三者捨壽命時。四者受惡戒時。五者捨戒時。六者捨欲界身時。或復說言。佛法滅時便失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斷身口意惡故名戒戒。根本四禪四未到禪。是名定戒。根本四禪初禪未到名無漏戒。捨身後世更不作惡。名無作戒。守攝諸根修正念心。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不生放逸。名攝根戒。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善男子。或時有人具足一戒。所謂波羅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無漏戒。或具四戒加攝根戒。或具五戒加無作戒。善男子。波羅提木叉戒現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復有人欲受戒時。至心能觀生死罪過解脫功德。信心歡喜。是人兼得作無作戒。如是戒者隨命長短。命長長得。命短短得。是無作戒三因緣捨。一者小莊嚴故。二者心放捨故。三者作不堅故。不捨因緣復有三事。一者有本願故。二者作業堅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善男子。除十善業及十惡業善戒惡戒。已更有業戒所不攝者。謂善惡法。如是善惡有作無作。有人具足作及無作。若現在作善未捨之頃。具作無作。第二念中成就過去作無作。作已過去唯有無作無有作也。若人得戒雖作不善。是人現世成就二法。惡法有作善法無作。是作無作二因緣捨。一者所施物盡。二者心捨善作。二世成就過去現在無作。三世定戒二因緣捨。一者退時。二者斷善根時。復有三時。一者捨身時。二者退時。三者生上時。無漏戒有三時捨。一者退時。二者轉鈍作利時三者得上果時心善業一時失。謂上生退時身口意善。斷善根時一時俱失。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無漏戒攝根戒。是人了瞭解十業道。善男子。因十業道眾生。壽命有增有減。減者壽命十年。增者至無量年。北鬱單曰定壽千年。此壽百年。東西二方二百五十。此壽無量彼亦無量。四天王壽人數九百萬歲。命亦不定如三天下三十三天壽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焰摩天上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兜率天壽七千二百萬歲。除後身菩薩。餘一切命皆亦不定。化樂天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上一年。即熱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化樂天上一年。即是大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獄壽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不定。兜率天一年。即是小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七千二百萬歲。命亦不定。焰天一年。即眾合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三十三天一年。即是黑繩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一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獄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九百萬歲命亦不定。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大熱地獄壽命半劫。唯此二處壽命決定。人中五百年。是餓鬼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鬼壽命萬五千歲。命亦不定。畜生道中除難陀婆難陀。其餘一切命亦不定。阿鼻地獄一年。即是非想非非想處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天壽命八萬大劫。無所有處六萬劫。識處四萬劫。空處二萬劫。若有發起輕微煩惱愛著空定。當知是人生四無色。從十年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年。如是增減滿十八反。名為中劫。穀貴三災。疾病三災。刀兵一災。名一小劫。水火二災各五段過有一風災。五風災過名一大劫。閻浮提中刀兵起時。東西二方人暫生瞋。此病起時。彼小頭痛力少微弱。此穀貴時彼則念食。如是惡事鬱單曰無。因不殺故壽命增長。偷因緣故壽命減少。有二種劫。一者水劫。二者火劫。火劫起時地獄眾生。若報盡者悉得出離。若未盡者移至他方大地獄中。若此世間八大地獄空無眾生。是名眾生脫於地獄。四大海中所有眾生。業若盡者悉皆得脫。若未盡者悉轉生於他方海中。若是海中無一眾生。是名得脫。閻浮提地直下過於五百由延。有閻羅王城。周遍縱廣七萬五千由延。如是城中餓鬼眾生。業已盡者悉得出離。業未盡者轉生他方閻羅王所。若是城中乃至無有一眾生者。是名得脫。爾時有人內因緣故獲得初禪。得已即起大聲唱言。初禪寂靜初禪寂靜。諸人聞已即各思惟。一切皆共獲得初禪。即舍人身生初禪地。時初禪中復有一人。內因緣故修得二禪。得已即起大聲唱言。二禪寂靜二禪寂靜。眾生聞已各自思惟。復獲二禪。捨初禪身生二禪處。當爾之時從阿鼻獄上至初禪。乃至無有一眾生在。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唯一日現。賴之熟成百穀草木。火劫起時七日都現燒燃一切百穀草木。山河大地須彌山王。乃至初禪。二禪眾生見是火災心生怖畏。彼中復有先生諸天。語後來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見如是火災。齊彼而止不來至此。如諸眾生增十年壽至八萬歲。減八萬壽還至十年。經爾所時如是火災熱猶未息。是時便從中間禪處降注大雨。復經壽命一增一減。眾生業行因緣力故。為持此水。其下復出七重風雲。是時雨止水上生膜猶如乳肥。四天下中須彌山王漸漸生現。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種種種子。是時二禪復有一人短命福盡。業力故墮生世間壽無量歲。光明自照獨處經久。心生愁惱而自念言。我既獨處若我有福。願更有人來生此間與我為伴。發是念已是時二禪有諸眾生薄福命盡。業因緣故便來生此是人見已心生歡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化生即是我作我於彼人有自在力彼人亦念。我從彼生彼化作我。彼於我身有自在力。以是因緣。一切眾生生我見想。善男子。陰界入等。眾生世界國土世界。皆是十業因緣而有。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觀如是十業道者是不為難。在家觀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說檀波羅蜜屍波羅蜜。菩薩雲何而得修集忍波羅蜜。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飢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薩若值他人打罵輕賤毀呰惡口罵詈。是時內心無加報想。菩薩雖作如是忍事。不為現在但為後利。有善報之惡則不反。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羅蜜。有非忍辱非波羅蜜。是忍辱非波羅蜜者。所謂世忍。聲聞緣覺所行忍辱。是波羅蜜非忍辱者。所謂禪波羅蜜。亦是忍辱亦波羅蜜者。所謂若被割截頭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羅蜜屍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忍辱非波羅蜜者。所謂聲聞緣覺持戒佈施。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應當先破憍慢瞋心癡心。不觀我及我所相種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觀。當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歡喜。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覆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唸唸不停。若不停住誰當受罵。然彼罵者即是風氣。風亦二種有內有外。我於外風都不生瞋。雲何於內而生瞋也。世間罵者亦有二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瞋。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為自作自受苦報。是故說言一切善惡皆因我身。善男子。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人軟言淨身口業。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能觀一切苦樂因緣。當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修空三昧。觀諸眾生悉是無常受苦等想彼罵辱時。能觀罵者如狂如癡稚小無智當知是人能修忍辱。智人當觀勝我者罵我不應瞋。何以故。我若瞋者或奪我命。若不如者瞋亦不應報。何以故。非疇匹故。我若報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毒與他人無責者。如其自服人則嗤笑。我亦如是。若瞋彼者當於未來受大苦惱。一切聖人悉當責我。以是因緣。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瞋。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雲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雲何獲得如是正果。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睹之無厭。於受化者心不貪著。智人見怨以惡來加。當發善願。願彼怨者未來之世。為我父母兄弟親戚。莫於我所生憎怨想。復當觀察。若人形殘顏色醜惡。諸根不具乏於財物。當知皆從瞋因緣得。我今雲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緣。智者應當深修忍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忍辱時。常樂觀察生死罪過。樂修法行勤於精進。讀誦書寫如來正典。供養師長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於慈悲憐愍一切。見苦惱者能令遠離。常樂出家乃至盡壽。持戒精進攝持六根。不令得起煩惱因緣。寧捨身命終不毀戒。若他有事樂為營理。常有慚愧樂讚忍德。為調眾生堪忍眾苦。於怨尚能忍於惡事。況復親所。能忍二瞋。一眾生瞋。二非眾生瞋。捨己樂具令眾得樂。不念多惡不忘少善。遠離兩舌前後默然。不說彼短說煩惱過。令眾得離他所不喜不為說之。淨身口意了諸罪業。若客煩惱因緣作罪。作已慚愧心生悔恨。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忍辱是不為難。在家修忍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優婆塞戒經毘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能修六波羅蜜。誰為正因。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廣。勤修精進是名精進。如是精進。即是修行六波羅蜜之正因也是勤精進能脫一切諸煩惱界。善男子。若能受於三惡道苦。當知是人真實能修毘梨耶波羅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緩。精進二種。一正二邪。菩薩遠離邪精進已修正精進。修信施戒聞慧慈悲名正精進。至心常作三時無悔。於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學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進也。菩薩雖復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修善法時心無懈息。失身命時不捨如法。若能到於六事彼岸。悉是精進之因緣也。若自讀誦書寫思惟十二部經。名自為法勤行精進。若能以是轉化眾生令調伏者。名為他法勤行精進。若為菩提修菩提道。佈施持戒多聞智慧。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德之人。修捨摩陀毘婆捨那。讀誦書寫十二部經。復能遠離貪恚癡等。名為菩提勤行精進。如是悉名為正精進。是名六波羅蜜之正因也。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時一切佈施不能持戒。勤行精進攝心念定。忍於惡事分別善惡。是故我言六波羅蜜因於精進。善男子。有勤精進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勤精進。有亦精進亦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精進非波羅蜜者。如邪精進善事精進。聲聞緣覺所有精進。有波羅蜜非精進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有亦精進亦波羅蜜者。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等五波羅蜜。有非精進非波羅蜜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佈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及餘善法。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勤精進是不為難。在家修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優婆塞戒經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禪波羅蜜。雲何禪定。善男子。禪定即戒慈悲喜捨。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禪定。善男子。若離禪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攝諸根戒斷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時心無休息。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惟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淨身淨不親惡友。不與惡交不樂世事。知時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勤。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知覺有為多過。若人樂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攢火以不息故火則易得。善男子。若離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無有是處。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緣應當攝心。如人執鏡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也。受身心樂名為三昧。不增不減名等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緣。一者從欲。二者從精進。三者從心。四者從慧。是四緣故得無量福增一切善。復有三種。一者從聞。二者從思。三者從修。從是三法漸漸而生。復有三時。所謂生時住時增時。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緣得三菩提。是三昧者有退住增。若在四禪性則堅固。從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次第。如是根本禪中則有喜樂。非中間禪六通亦爾。在於根本不在餘處。是三昧名菩提莊嚴。因是三昧能得學道及無學道。四無量心三解脫門。自利利他無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調眾生。無量智慧五根三昧。轉鈍為利斷於一切生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種智。見諸法性如羅縠視。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得無量純善法故。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眾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緣於欲界名欲界慈。善男子。眾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於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如是三聚名為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觀既成都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緣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緣亦救。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須。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緣。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樂因緣。若能修慈。當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緣。能行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當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若人能觀生死過罪涅槃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糞土應當頂戴。是人難忍能忍。難施能施。難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禪四空及八解脫。復作是念。一切眾生身口意惡。未來若受苦惱報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報者。悉令眾生同我受之。如是慈悲緣廣故廣緣少故少。慈悲三種。謂下中上。復有三種。一者緣親。二者緣怨。三者緣中。復有三種。一者緣貪。二者緣眾生。三者緣非眾生。如是緣者悉名三昧。悲喜捨心亦復如是。善男子。有禪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禪。有亦是禪亦波羅蜜。有非禪非波羅蜜。是禪非波羅蜜者。謂世俗禪。聲聞緣覺所有禪定。是波羅蜜非禪定者。所謂施戒忍辱精進。亦是禪亦波羅蜜者。謂金剛三昧。非禪非波羅蜜者。謂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從聞思惟所生善法。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於淨禪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優婆塞戒經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言。世尊。菩薩雲何修淨般若波羅蜜。善男子。若有菩薩持戒精進多聞正命修於忍辱。憐愍眾生心多慚愧遠離嫉妒。真實了知諸善方便。為眾受苦不生悔退。樂行惠施能調眾生。善知所犯輕重之相。勤勸眾生施作福業。知字知義心無憍慢。親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寶諸師和上長老有德。於身菩提不生輕想。能觀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惡相知世出世一切聲論。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當知是人能得智慧。如是智慧有三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修生。從字得義名從聞生。思惟得義名從思生。從修得義名從修生。能讀如來十二部經能除疑網。能讀一切世論世事。能善分別邪正之道。是名智慧。能善分別十二部經。陰界入等因果字義。毘婆捨那捨摩他相。上中下相。善惡無記。及四顛倒見道修道。能善分別如是等事。是名智慧。善男子。有智之人求於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常親近佛及佛弟子。世無佛法樂在外道出家修學。雖處邪道樂求正要。常修慈悲喜捨之心及五通道。得五通已觀不淨想及無常想。能說有為多諸過罪。為正語故教諸眾生令學聲論。能令眾生離身心病。樂以世事教於他人。所作事業無能勝者。所謂咒方種種醫藥能善求財。得已能護用以道理如法惠施。雖知一切不生憍慢。得大功德不生知足。能教眾生信施持戒多聞智慧。知善不善無記方便善知學行因緣次第。知菩提道及道莊嚴。知諸眾生上中下根。知外聲論心不存著。知眾生時隨宜調伏。知眾生世及國土世。知從具足六波羅蜜。善男子。有是智慧。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智慧。有是智慧是波羅蜜。有非智慧非波羅蜜。是智慧非波羅蜜者。所謂一切世間智慧。聲聞緣覺所行智慧。是波羅蜜非智慧者。無有是義是智慧是波羅蜜者。所謂一切六波羅蜜。非智慧非波羅蜜者。所謂一切聲聞緣覺施戒精進。善男子。若人有能勤修如是六波羅蜜。是人名為供養六方能增財命。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淨智慧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   說是法時。善生長者子等千優婆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即從坐起。禮佛而退辭還所止。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89 清淨毘尼方廣經   No. 1489 [No. 1490]   清淨毘尼方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祇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及欲色界天淨居天子。爾時世尊與諸無量百千大眾。恭敬圍繞而演說法。時有天子名寂調伏音。來在會坐。是時寂調伏音天子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世尊言。是文殊師利為住何處今此大眾渴仰欲見。是善丈夫從其聞法。如是問已時佛告彼寂調伏音。天子東方過此十千佛土彼有佛國名曰寶主是中有佛號曰寶相如來應正遍覺現在說法文殊師利住在彼土。為諸菩薩摩訶薩而轉說法。時彼天子白世尊言唯願現相令文殊師利來詣此土。何以故。世尊。若從一切聲聞緣覺有所聞法。不如從於文殊師利所聞法也唯除如來。其餘說法無有勝者文殊師利若演說法。一切魔宮皆悉闇蔽。一切眾魔悉能摧伏去增上慢。滅增上慢。若有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已發心者住不退轉可攝者攝可捨者捨。順如來欲令正法久住。爾時世尊知寂調伏音天子心已放白毫藏光普遍照此佛世界已東方過於十千佛土。普照遍彼寶主世界。時寶主世界菩薩摩訶薩見此光已白寶相佛言世尊。是何光相有此光明遍照此界。如是問已。寶相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西方去此十千佛土有國名娑婆。其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現在說法。彼如來放毫藏一光。是光通徹。十千佛土來照此界。是諸菩薩白世尊言。以何因緣故。彼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覺。放毫藏一光。時佛報言。彼釋迦牟尼如來國。有無量千億菩薩皆悉集會。及釋梵護世一切四眾。欲見文殊師利童子從其聞法。以是緣故。請彼釋迦牟尼如來放毫藏一光。時寶相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往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應正遍覺喜欲見汝。及諸大眾欲見聞法。文殊師利。白彼世尊。我今亦知如是光瑞。時文殊師利法王之子。與十千菩薩俱。頭面敬禮寶相佛足。譬如壯士屈申臂頃。與十千菩薩沒寶主界到娑婆界。住虛空中而不現形。雨種種花以供如來普及大眾。積至於膝。雜色妙好色香適意。一切大眾見雨此華。白世尊言。是何先相大雨此花。佛言。諸善男子。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與十千菩薩俱。來到此娑婆世界。住虛空中而不現形。雨花供我。時諸大眾俱共同聲白世尊言。我等欲見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及諸菩薩摩訶薩睹其形容。時文殊師利及十千菩薩從空而下。頂禮佛足右遶已畢。各以神力化作座已卻坐一面。時寂調伏音天子白世尊言。願問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建立言論眾所欲聞。佛告天子。汝今自問文殊師利法王之子。隨汝所疑。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彼寶相佛土。雲何說法汝樂於彼。文殊師利報言。天子。不生貪慾不滅貪慾。不生瞋恚不滅瞋恚。不生愚癡不滅愚癡。不生煩惱不滅煩惱。何以故。無生之法終無有滅。天子問言。雲何文殊師利。彼土眾生不生貪瞋愚癡煩惱又不滅耶。答言。不也天子。天子問言。彼佛說法為何所斷。答言。為不生不滅而演說法。何以故。彼佛剎土不知斷不修證。彼諸眾生重第一義諦。非重世諦。天子問言。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第一義諦。文殊師利言。天子。彼不住生又不住滅。無有處相非無處相。非相非無相。非相非虛空。色相非可相。非不可相。非盡可盡。無盡無有能盡。如是說名第一義諦。天子。義者非心非心相續。非言說句。無此無彼亦無中間。如是說名第一義諦。天子。又復義者。而不可得無文字行。是名第一義諦。何以故。佛說一切所有音聲皆是虛妄。天子言。文殊師利如來所說可虛妄耶。天子。如來所說無實無虛妄。何以故。如來無二相。無住心無言說。非有為法非無為法。非說實非說虛。無二相。天子。於意雲何。如來化人若有所說。為實為虛妄。答言。非實非虛妄。何以故。如來化人無有實故。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一切諸法無成就者。如來所說無實無虛妄。故名無二。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如來說第一義諦。文殊師利言。天子。無有能說第一義諦者。何以故。是無言說無能說者。說是法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二百天子逮得法忍。爾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第一義諦甚為難解。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天子。第一義諦實為難解。不正修行者實為難解。天子問言。文殊師利。雲何菩薩名正修行。文殊師利言。若不說言。知是斷是修是證是。何以故。若有相者。是貪是著是戲論。若有說言。是應知應斷應修應證。是不名為正修行也。天子問言。文殊師利。雲何菩薩正修行也。天子。如如等法界等五逆等。如法界等諸見亦等。如凡夫法等。學法亦等。無學法等。如聲聞法等。緣覺法等。菩薩法等。佛法亦等。如生死法等。涅槃法等。煩惱亦等。諍訟亦等。天子問言。文殊師利。雲何諍訟等煩惱亦等。文殊師利言。空故等。無相故等。無願故等。何以故。空無分異故。天子。如寶器空泥器空。其中空界等無有異。無有種種以無二故。如是天子。如煩惱空及諍訟空。無有別異等無有二。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頗修於聖諦不。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其菩薩不修聖諦。雲何能為聲聞說法。又復天子。菩薩修聖諦有觀。聲聞修聖諦無觀。菩薩修聖諦有閑。聲聞修聖諦無閑。菩薩修聖諦有緣。聲聞修聖諦無緣。菩薩修聖諦。而正觀之不證實際。菩薩修聖諦有善方便。不背生死向於涅槃。菩薩修聖諦觀一切佛法。天子。譬如有人捨大伴主。獨一無侶欲過曠路。心甚驚怖不敢復還。如是天子聲聞亦爾。怖畏生死不還世間。捨一切眾生不還生死。不觀佛法無善方便。獨一無二修行聖諦。天子。如大伴主多諸眷屬多諸財產。資糧豐饒大獲生利慾過曠路。天子。菩薩如是為大伴主。多諸眷屬成大法利。多法資糧具足六波羅蜜成四攝法。普悉觀緣一切眾生。觀生死迴流正觀佛法。從於佛土至於佛土。具善方便修於聖諦。天子。如疏薄物。若以瞻婆須曼婆師花所熏之香。香氣速出。如是天子。聲聞修諦速疾如是。不滿所願中入涅槃。彼亦不出於佛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之香。又亦不能斷煩惱習。天子。如迦屍衣若以天寶沈水香熏。經百千年清淨美香人天敬重。如是天子。菩薩百千萬億劫中常修聖諦。不中入涅槃欲滿本願。出佛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之香。能斷結習。為諸人天阿修羅乾闥婆等之所敬重。寂調伏音天子。又問文殊師利。彼寶相如來應正遍覺。是佛國土諸聲聞眾為何如也。如樂於彼。文殊師利言。天子。彼土聲聞不住於信。不教他信不護法界。非八人出過八邪。非須陀洹出過惡道。非斯陀含往來教化一切眾生。非阿那含一切諸法無去來故。非阿羅漢受於一切三千界供。亦非聲聞能持一切佛所說法。不斷於欲不為欲熱。不斷於瞋不為瞋熱。不斷於癡不為癡熱。於一切法離諸暗障。不斷煩惱勤行精進。斷於一切眾生煩惱永無有生。過一切生隨心欲生。無有我人眾生之相。而教化眾生無取無與。一切眾生清淨福田。無思無念而修正念。不生不滅而修正斷。遠離身心而出生神足。知於一切眾生諸根到於彼岸。而修行根。摧一切結而修於力。遍知一切而修於覺。得於無為不證於道。到於實際而修於定。至於法界而修於慧。盡於無明而生於明。無有二行而證解脫。肉眼悉見一切眾生一切佛國一切諸佛。天眼悉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慧眼觀見一切眾生生死無來無去。法眼見於諸法平等。佛眼明見一切佛界。天耳悉聞一切佛法。能受能持。一心能知一切眾生所有心行。悉知宿命過去際劫。百千萬億神通能過無量佛剎。煩惱悉盡不證解脫。雖復可見然非色身。雖有言說無有文字。雖有思念而心無動。形色尊妙眾相莊嚴。功德瓔珞威德難當。名聞高遠淨戒塗香。世法不污煩惱不染。無粗惡言遊戲神通。多聞增廣辯才震吼善知變化。調伏闇冥大慧明照。所說無滯總持究竟。常為諸佛之所護念。聲聞所念常恆專念。菩提之道其念如海。定如須彌忍如大地。勇健降魔猶如帝釋。無能輕者寂靜如梵。無有等等猶如虛空遍入一切。天子。彼寶相佛土聲聞如是。所有功德復過於此。說是法時。於是會中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千天子向聲聞智。說如是言。世尊。我等願為彼寶相如來作聲聞眾。文殊師利言。善男子。非聲聞心能生彼土。汝等可發無上道心得生彼土。諸生彼者皆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是等即發無上正真道心。如來悉記當生彼土。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雲何名為菩薩毘尼。雲何名為聲聞毘尼。文殊師利言。天子。怖畏三界毘尼。是聲聞毘尼。受無量生死欲化一切諸眾生等生於三界毘尼。是菩薩毘尼。輕毀功德莊嚴毘尼。是聲聞毘尼。自集功德莊嚴毘尼。是菩薩毘尼。自斷一切諸煩惱結。是聲聞毘尼。欲斷一切眾生煩惱。是菩薩毘尼。不念成熟一切眾生一切佛法。是聲聞毘尼。念欲成熟一切眾生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非為一切諸天所識。是聲聞毘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天識知。是菩薩毘尼。一切魔捨是聲聞毘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哭。一切眾魔生於怨憎生摧伏想。是菩薩毘尼。唯獨照明是聲聞毘尼。普欲照明一切世間。欲照明成就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自觀之心是聲聞毘尼。觀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漸次毘尼是聲聞毘尼。一念悉知是菩薩毘尼。斷三寶種是聲聞毘尼。持三寶種是菩薩毘尼。如破瓦器不可修補。是聲聞毘尼。如金銀器破還可修治。是菩薩毘尼。無善方便是聲聞毘尼。成就方便是菩薩毘尼。無有十力四無所畏。是聲聞毘尼。成就十力四無所畏。是菩薩毘尼。少水果樹是聲聞毘尼。園林堂閣法樂可樂。是菩薩毘尼。無六波羅蜜無四攝法。是聲聞毘尼有六波羅蜜具四攝法。是菩薩毘尼。不斷一切習是聲聞毘尼。滅一切習是菩薩毘尼。又復天子。略說有限所攝。有少法功德有少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聲聞毘尼。無量無量所攝。無量功德。無量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菩薩毘尼。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快說此菩薩毘尼。文殊師利。聽我少說成滿汝義。文殊師利。譬如二人。一讚大海二歎牛跡。文殊師利。於意雲何。是人能讚是牛跡中幾所功德。文殊師利白言。世尊。大海無量。牛跡甚少。當何所讚。佛言如是知聲聞毘尼猶如牛跡小無功德無可讚歎。聲聞乘人亦復如是。文殊師利。於意雲何。彼第二人能讚大海功德不也。文殊師利言。世尊。而是大海有無量功德無量可歎。佛言。當知菩薩毘尼亦復如是。譬如大海無量功德無量可歎。當知大乘亦復如是。說是法時。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說是言。世尊。我等亦當修學如此菩薩毘尼。調伏無量一切眾生。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汝今修學何等毘尼。聲聞毘尼。緣覺毘尼。菩薩毘尼。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雲何。頗有大海不納眾水。天子答言。文殊師利。無有大海不納眾水。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菩薩毘尼猶如大海。所有毘尼無不納受。所謂聲聞毘尼。緣覺毘尼。菩薩毘尼。一切毘尼。天子言。文殊師利。所言毘尼。毘尼者為何等義。文殊師利言。天子。毘尼毘尼者。調伏煩惱。為知煩惱故名毘尼。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當修調伏煩惱。雲何知煩惱。文殊師利言。若自妄想。若他妄想。自他妄想不正憶念。自想他想顛倒不實。諸見所縛無明為首。如是則能發生煩惱。若不自妄想。不他妄想。不自他妄想。專正憶念不自想他想。斷於顛倒不住諸見。除去無明不行二行。如是則便不起煩惱。煩惱不起是畢竟毘尼。天子。是名畢竟毘尼。若以聖智知於煩惱。虛妄詐偽是無所有。無主無我無所繫屬。無來處去處。無方非無方。非內非外非中可得。無聚無積無形無色。如是名為知於煩惱。天子。如人知於毒蛇種性。能寂彼毒。如是若知結使種性。能寂煩惱。天子問言。雲何名為煩惱種性。文殊師利言。妄想是煩惱種。若不妄想則便不起。若其不起則非煩惱。若無煩惱則無窟宅。若無窟宅則無所燒。亦無所住。若無所住名畢竟毘尼。如是名為知煩惱種性。天子問言。雲何文殊師利。是調伏煩惱。為實為不實。文殊師利言。天子。如人夢為毒蛇所螫。以苦痛故服於毒藥。蛇毒消除苦痛便差。天子。於意雲何。如彼人者為蛇所螫。為實不實。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此是不實。無有實故。當除何毒。文殊師利言。毒蛇不實除亦不實。應如是知。諸聖毘尼亦復如是。天子。汝作是言雲何是調伏煩惱。為實為不實。天子。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若我實者煩惱亦實。是中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都不可得。若如是者當何調伏。何以故。天子。一切法寂以無生故。一切法寂不可取故。一切法寂無形相故。一切法盡無所有故。一切法無盡以無生故。一切法無生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滅無有堅實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一切法無作無有我故。一切法無我以無主故。一切法無主如虛空故。一切法無來以無體故。一切法無去以無際故。一切法無住無住處故。一切法無住無生滅故。一切法無為以無漏故。天子。一切法無與畢竟調伏故。寂調伏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諸法以何為門。文殊師利言。不正修門增生死故。正修行門獲涅槃故。正修行門得自在故。不正修門不得自在故。疑惑門闇障礙故。達解門無暗障故。妄想門增煩惱故。無妄想門無煩惱故。識門有結使故。無識門無結使故。覺門多事務故。寂門一切寂靜故。見門增憍慢故。空門滅憍慢故。惡知識門生諸惡法故。善知識門生諸善法故。邪見門生諸苦本故。正見門生諸善本故。慳惜門貧窮故。佈施門大財封故。毀戒門諸惡道故。持戒門諸善處故。諍訟門障諸法故。忍辱門增勝法故。懈怠門令心垢故。精進門心無垢故。覺觀門多亂鬧故。禪定門心一處故。無智慧門如癡羊故。智慧門三十七助道分故。慈門不障智故。悲門質直無虛偽故。喜門集法寶故。捨門離愛憎故。正念門不失本善根故。斷門修正行故。神足門身心輕故。根門信為首故。力門摧伏一切諸煩惱故。覺門順覺諸法故。八聖道門出過一切諸非道故。復次天子。菩提心門一切佛法故。攝一切法門於一切法得自在故。攝眾生門演說法故。善方便門處非處故。慧度門到於一切眾生心行之彼岸故。六波羅蜜門大乘故。六神通門慧光明故。法施忍門不隨他智故。天子又問。文殊師利。何等為法界門。文殊師利言。天子。普遍門是法界門。天子言。何界是法界。文殊師利言。一切眾生界是法界。天子言。文殊師利。法界有邊際不。答言。天子。於意雲何。虛空有邊際不。不也。文殊師利。天子。猶如虛空無有邊際。法界亦爾無有邊際。天子言。文殊師利。汝知法界耶。答言。天子。法界不知法界。天子言。文殊師利。汝知何法有如是辯。答言。天子於意雲何。響知何法而出音聲。天子言。響無所知而出音聲。以因緣故而有音聲。如是天子。菩薩緣眾生故。而有所說。天子言。汝住何處能有所說。答言。天子。猶如如來化人所住。而有所說。我住亦爾。天子言。如來化人無有住處。答言。天子。如來子人無所住而有所說。一切諸法亦無所住。而有所說。天子言。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無住。汝住何處成無上道。文殊師利言。天子我住無間。成無上道。天子言。無間為住何處。答言。無間住無根本。天子言。文殊師利。住無間者必墮地獄答言。天子如是如是如來所說造五無間必墮地獄。天子。我今亦住於五無間。天子。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何等為五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求無上道。中間不墮聲聞緣覺地。是初無間。我應救濟一切眾生中間無懈。是二無間。捨一切物中間無慳。是三無間。知諸法無生。中間不與諸見共住。是四無間。若知若見若斷平等正覺。以一念相應慧而覺知之。中間不起必成正覺。是五無間。若菩薩住是五無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凡夫住五無間墮於地獄。菩薩亦住此五無間。成於無上正真道耶。答言有。天子言。以何因緣故。答言。天子。一切法空。解於空故名得菩提。一切諸法。無相無願非有為。無生無起因緣生。覺是因緣故名覺菩提。   天子言。文殊師利。誰信此法。答言。天子。若佛如來尚不生信。況復聲聞。天子又問。誰解是法。答言。不行我相者。又問誰信是法。答言。不住此彼岸者。天子言。若不住此彼。誰想是法。答言。於一切法無憶想者。又問誰持。答言。不持一切結使者持。天子又問。此經當至何等人手。答言。至與一切眾生法者之手。又問。彼何形色。答言。天子。彼有法色。非陰界入色。又問。彼有何行。答言。彼有空行無相行無願行。又問。彼趣何處。答言。天子。彼當趣向一切至處。到於一切眾生心行。至無所至。天子問言。文殊師利。菩薩退不。答言。天子若菩薩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天子言。誰為退者。答言。一切諸煩惱退。一切聲聞緣覺地退又問。誰是不退。答言。三昧等者是無有退。天子言。文殊師利。何等為三昧。答言。無二無別異。天子言。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無有別異。誰為別異。答言。天子。不知一切法平等者。分別為二。彼行二行墮於二行。若知平等不行別異。若知平等彼趣平等。天子又問。文殊師利。頗有菩薩具於煩惱成菩提耶。答言有。天子又問是誰。答言。天子。若菩薩斷結使是聲聞。若菩薩知一切眾生煩惱結使。大悲增盛發於無上正真道心。是有菩提。天子問言。頗有慳吝成檀波羅蜜耶。答言有。問言是誰。答言。天子。若菩薩不捨菩提之心。攝護眾生。如是慳吝是檀波羅蜜。天子又問。頗有毀戒名屍波羅蜜耶。答言有。問言是誰。答言。天子。若菩薩多益一切眾生不自觀戒。如是毀戒名屍波羅蜜。文殊師利。頗有菩薩捨於堪忍名忍波羅蜜耶。答言有。問言。是誰。答言。天子。若菩薩捨外道禁戒堅住佛戒。是名羼提波羅蜜。文殊師利。頗有懈怠成精進波羅蜜耶。答言有。問言是誰。答言。天子。若菩薩於聲聞緣覺地生於懈怠。勤加修習無上正道。是名毘梨耶波羅蜜。文殊師利。頗有不定心名禪波羅蜜耶。答言有。問言是誰。答言。天子。菩薩夢中不生聲聞緣覺地心。是菩薩不定心。是名禪波羅蜜。文殊師利。頗有無慧名菩薩般若波羅蜜耶。答言有。問言是誰。答言。天子。謂無慧者而是菩薩。不作一切世間蠱道諸惡咒術厭鎮顛狂。苦於一切眾生法慧。是菩薩成就具一切智。是名般若波羅蜜。是時世尊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說菩薩應作不應作。汝如是說。文殊師利。聽吾少說。文殊師利。如人飢羸寧忍飢苦。終不服於雜毒之食。菩薩如是。寧慳貪毀戒瞋諍懈怠。亂心妄念愚無智慧。不住聲聞緣覺地中。正念施戒忍進禪慧。何以故。菩薩於中應生怖畏。天子問佛。菩薩不怖畏結使耶。佛言。應怖。天子。但菩薩於聲聞地中倍應生怖。天子。於意雲何。如人護命。為畏斬頭畏斬手足。天子白佛。彼畏斬頭不畏手足。何以故。世尊。人斬手足能修福業。以是因緣得生天上。世尊。若人斬頭失於壽命。不修德行。佛言。如是。天子。菩薩寧當毀犯禁戒。終不捨於一切智心。寧為菩薩具諸煩惱。終不作於漏盡羅漢。天子歎曰。希有世尊。是菩薩所行勝餘世間。世尊。諸聲聞持戒勤加精進。即是菩薩毀禁懈怠。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天子。如貧人食是轉輪王毒。如是天子。聲聞勤進斷諸煩惱。尚不安樂閻浮眾生。況復一切諸眾生也。天子。如大商主多財封邑。大捨勤進多所利安多所養育。菩薩如是行大慈悲。於一切眾生興起大悲修行。精進養育無量一切眾生。令得世間出世間樂。是時長老大迦葉白世尊言。諸聲聞人證無為法。菩薩唯得有為之法。雲何有為菩薩。勝無為聲聞。佛言。迦葉。我今為喻。諸有智者因是得解。迦葉。譬如有人破析一毛以為百分。是人復以此一分毛。點滿四大海中之酥。迦葉。於意雲何。是人毛分取四海酥。能作是念。我所取多非海中者。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言。迦葉。汝意雲何。於此二分。何者為勝。何者為大。何者為多。何者大價。迦葉白言。假使令取千億由旬。餘者猶勝猶大猶多有於大價。況以毛分唯取一渧。佛言。迦葉。如毛百分以一分毛取一點酥。聲聞所有無為智慧。亦復如是。佛智所知。迦葉。如滿四大海中之酥。菩薩有為善根功德。亦復如是。用以迴向無為智故。迦葉。譬如蟻子含持一粒。猶如秋月成熟穀滿大地。迦葉。於意雲何。何者為勝。世尊。秋月成熟穀滿大地。有無量穀。救濟養育無量眾生以為資糧。世尊。蟻持一粒無所利安。迦葉。蟻持一粒。如諸聲聞解脫之果亦復如是。如秋穀成熟滿於大地。當知菩薩六波羅蜜四攝之法。善根功德亦復如是。成熟養活無量眾生。安置世樂出世間樂及涅槃樂。迦葉。如有百千水精珠擔而來入城。若一無價琉璃寶珠置之船上。若其安隱達閻浮提。救護一切貧窮困苦。迦葉。於意雲何。是百千擔水精入城。是無價寶一琉璃珠可為比不。不也世尊。迦葉。是百千擔諸水精珠來入城者。喻於聲聞無為功德。亦復如是。如一無價寶琉璃珠船上安隱。至閻浮提多所安樂。菩薩如是不斷三寶種。發於一切智寶之心多所安樂。時大迦葉白世尊言。未曾有也。如來善說。諸菩薩等發於一切智寶之心。出過一切聲聞緣覺。爾時寶主世界菩薩諸與文殊師利來者。聞說是已白世尊言。一切言說皆是戲論。是差別說呵責結使說。世尊。寶相佛土無有是說。純明菩薩不退轉說。無差別說。世尊難有。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覺能忍是苦。得一切法無有差別無上中下。一味法性安置三乘。是諸菩薩即以天花散供佛上。語文殊師利。我等可還寶主世界。文殊師利言。汝等可去宜知是時。諸菩薩言。汝不去耶。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世界皆悉平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眾生等。我住於彼。何所為作。諸菩薩言。以何事故。一切世界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眾生等。文殊師利言。諸善男子。一切剎土如虛空故等。諸佛法界不思議故等一切諸法虛偽故等。一切眾生無我故等。以是義故我如是說。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諸眾生等。時文殊師利現神通力。以神力故令娑婆界。如寶主界等無差別。令世尊釋迦牟尼。如寶相如來等無差別。彼諸菩薩各作是念。我等已到寶主世界。於釋迦牟尼佛生寶相佛想。即白佛言。誰使我等來至此土。佛言。誰將汝去。諸菩薩言。文殊師利童子將我等去。佛言。彼將汝來。爾時文殊師利語諸菩薩。善男子。汝等各各入定觀之。誰將汝來。誰將汝去。時諸菩薩各入定觀各作念言。我等不動娑婆世界去。我等自謂至寶主界。世尊。未曾有也。文殊師利以神通力三昧之力。使我等謂到寶主界。猶故不動是娑婆界。世尊。願令一切眾生。悉得如是神力如文殊師利。爾時佛告寶主世界諸來菩薩。善男子等。如金器銀器頗梨器琉璃器水精器鐵器金剛器栴檀器寶器瓦器木器。其中空界。器雖種種其空無異。如是一法性一如一實際。然諸眾生種種形相各取生處。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謂地獄色畜生色餓鬼色。天色人色。聲聞色緣覺色菩薩色佛色。以平等故色等如。如等故色等如。空等故色等。善男子。文殊師利以是事故說。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眾生等。是故說言我今不往。是時世尊以如是法。示教利喜諸菩薩已。頭面禮足遶佛三匝出眾不遠。沒娑婆界往寶主界。是時佛告阿難。汝受此經持讀誦說。於大眾中為人廣說。大德阿難白世尊言。我已受持。世尊。當何名斯經。雲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寂調伏音天子所問。亦名清淨毘尼。亦名一切佛法。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寂調伏音天子。文殊師利等一切菩薩。大迦葉等一切聲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清淨毘尼方廣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0 寂調音所問經   No. 1490 [No. 1489]   寂調音所問經(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   宋三藏法師法海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遊王捨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及欲界色界淨居諸天子等。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寂調音。承佛威神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法王子今在何所。此諸大眾為聞法故。渴仰欲得見彼賢士。爾時世尊告寂調音。東方去此過萬佛土。有世界名曰寶住。佛號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文殊師利法王子為彼諸菩薩摩訶薩如應說法。時寂調音天子白佛言。世尊。願現微相令彼賢士而來會此。所以者何。世尊。唯除如來一切聲聞辟支佛。無能說法如彼文殊師利法王子者。何以故。以世尊文殊師利法王子說法力故魔不得便。令諸魔宮隱蔽不現。悉能降伏群邪異學增上慢者離於慢心。未發菩提心者令其發心。已發心者得不退轉。可攝受者即便攝受。未任攝受方便調伏。令佛正法得久住世。爾時世尊受寂調音天子請已。於大丈夫白毫相中放一光明。此勝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徹照萬佛剎已遍照寶住世界。彼諸菩薩摩訶薩見此光已。白寶相佛言。是何瑞相。令此世界大光普照。彼佛告言。善男子等。西方去此過萬佛土。有世界名曰娑婆。彼有如來名釋迦牟尼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是彼如來所放白毫相光。此光徹過萬佛剎已。來照此世界。彼諸菩薩白其佛言。釋迦牟尼如來。以何緣故放此光明。彼佛告大眾言。善男子等。釋迦如來與無量百千億菩薩釋梵護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眾。為聽法故渴仰欲見文殊師利聞其說法。是故彼佛放此光明。爾時寶相如來應正遍知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男子。汝詣娑婆世界。彼釋迦牟尼如來及諸大眾。遲欲見汝聞所說法。時文殊師利白彼佛言。唯然世尊。已見光明。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即與萬菩薩俱。頂禮彼佛右遶三匝已。猶如力士屈申臂頃。與萬菩薩於彼世界忽然不現。至娑婆界住於空中。為供佛故即雨第一淨花。其花香氣普遍大眾積至於膝。是時大眾怪未曾有。而白佛言。世尊。是誰神力雨此妙花。佛告大眾。此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與萬菩薩。從寶住世界來至娑婆。為供佛故於上空中雨此妙花寂調音天子白佛言。世尊。願樂欲見文殊師利及彼菩薩摩訶薩眾。世尊。彼善丈夫是無救者救。作是語已。即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與萬菩薩。從上空中忽然而下。頂禮佛足遶七匝已。文殊師利即坐己力所化蓮花師子座上。及萬菩薩亦頂禮佛足右遶七匝。於世尊前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寶相如來應正遍知敬問世尊。少病少惱氣力康耶。時彼菩薩作是語已。各坐己力所化座上。是時寂調音天子白佛言。世尊。今此大眾渴仰欲聞文殊師利法王子所說妙法。唯願世尊。聽我少問。佛告天子。有所疑者恣聽汝問。時寂調音天子以恭敬心向文殊師利。作是問言。寶相如來世界以何說法仁者樂彼。文殊師利言。天子。彼所說法不為生貪慾故。不為盡貪慾故。不為生瞋恚故。不為盡瞋恚故。不為生愚癡故。不為盡愚癡故。不為生煩惱故。不為盡煩惱故。所以者何。夫法無生則無有盡。天子言。文殊師利。彼土眾生無貪慾等諸結使生與滅耶。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言。若如是者。彼佛說法為何所斷。文殊師利言。法本無生為何所盡。所以者何。彼佛世界眾生無知無斷無修無證。彼界眾生貴第一義諦。不貴方便諦。天子言。文殊師利。何者第一義諦。何者方便諦。文殊師利言。天子。義者不以生故得稱。不以壞故得稱。無處所相無非處相。非一相非無相。無影響相。不可相非不可相。不可盡非不可盡。非墮落非不墮落。是名第一義諦。天子。義者無心無心相續。非跡非不跡。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是名第一義諦。無名稱無文字處。是名第一義。所以者何。世尊說一切音聲悉皆虛妄。天子言。文殊師利世尊所說亦盡虛妄耶。文殊師利言。世尊。不說實不說虛妄。所以者何。世尊。住離二邊離心意言。說於有為無為法中。不說實不說虛。是故無二。天子。於汝意雲何。如來所化化人。若有所說為實為虛。天子言。二俱無也。所以者何。如來所化化人無身無成就。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如來說一切法同於化性。不說實不說虛。是故無二。天子言。文殊師利。如來雲何說第一義諦。文殊師利言。天子。第一義諦不可言說。何以故。不可言說。何以故。不可喻不可說不可名。是名第一義諦。說此第一義諦時。五百比丘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寂調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第一義者難可究盡。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第一義諦不正精進者難可究盡。天子言。雲何菩薩正精進耶。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不為知不為斷不為修不為證而精進者。是名正精進。所以者何。若謂此應知此應斷此應修此應證者。此則有相。此則取著。此則戲論。此則有作。若如是行不名正精進。天子言。若如是者。復雲何名正精進耶。文殊師利言。如如等法界等即與無聞等。如如等法界等即與見等。凡夫法等學法無學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佛法等。即諸行等涅槃等垢等淨等。如是平等精進者名正精進。天子言。文殊師利。何等如與垢淨等。文殊師利言。空無相無願如。所以者何。涅槃空故。天子。如瓦器中空寶器中空無二無別。如是天子。垢空淨空俱同一空無二無別。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於諸聖諦應精進不。文殊師利言。天子。若菩薩不於諸諦起精進者。雲何當為聲聞說法。所以者何。菩薩修諦必有所為。聲聞修諦則無所為。菩薩修諦有善方便。聲聞修諦無善方便。菩薩修諦有所觀察。聲聞修諦無所觀察。菩薩修諦為一切眾生而不證實際。菩薩修諦方便堅固。而不捨生死及涅槃門。菩薩修諦為一切佛法故。天子。喻如有人離大商主獨度曠野心懷驚怖劣乃得過。天子。聲聞之人亦復如是。畏懼生死心懷驚怖。於此世界無有還心。亦復無有為眾生心觀生死曠遠。於諸佛法無有方便。獨一無二而修諸諦。天子。如彼商主多諸財寶資產豐實。度曠野已廣利眾生。如是天子。菩薩之人如大商主。具足大慈大悲。成就法利具於寂滅。善御巧便調伏資產。乘六度船。執四攝弓箭。成就方便。為於佛法而修諸諦。天子喻如狗皮以須漫瞻蔔婆師迦而用熏之。雖變為香一切人天所不愛樂。聲聞修諦亦復如是。願不滿足中般涅槃。不能出生多聞定慧解脫知見之香。亦不能斷依煩惱習緒。不為人天之所愛樂。天子。喻如天迦屍迦衣。以多竭流阿竭流旃檀婆師迦等百千種淨香常以熏之。一切人天之所愛樂。菩薩亦復如是。於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修諦法而自熏修。於其中間不般涅槃。諸願滿足。廣能出生無上淨香多聞定慧解脫知見功德之香。斷依煩惱習緒。一切人天阿修羅等之所愛樂。   寂調音天子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彼寶相如來世界諸聲聞眾德行雲何。仁能與其俱共樂彼。文殊師利言。彼聲聞眾非堅信。非不隨他信。非堅法。非異法界。非八人而度八邪。非須陀洹而離一切惡道畏。非斯陀含為化眾生示有去來。非阿那含去至過去一切法中。非阿羅漢應受三千世界利養實。非聲聞而能解了諸佛所說。不離欲染然復不為慾火所熱。於取著處離諸希望。不離瞋恚不為恚惱所惱。於一切眾生不起恚礙。不離愚癡不為愚癡所蔽。於一切法離諸暗冥。不離煩惱勤為眾生斷諸煩惱。未昇決定而不受生。化度眾生而無我相。無所受取而畢報施恩。無恩無念而修諸念處。無生無滅而修諸正勤。離於身心而起諸神足。為滿足一切眾生神通故而修諸通。為增長一切眾生根故而修諸根。為摧滅一切煩惱故而修諸力。為覺了平等智故而修諸覺。為度一切邪徑故而修諸道。為得道故而證無為。為入實際故而修於通。為入法界故而起知見。為盡無明故而起於明。為離二邊故而修解脫。能以肉眼悉見諸佛及世界世界眾生。以天眼見一切眾生生死。以慧眼領知一切眾生心行。以法眼見諸法平等。觀三世一切眾生平等。以佛眼照明佛法。以天耳解一切佛所說。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行。以憶念智念過去劫際。以神足過無邊佛剎。諸漏已盡而於無生心得解脫。雖復可見而不成就色身。雖有文字而無言說。心不思議言辭無礙。顏色端嚴善可樂見。具諸相好功德莊嚴。威德難視名聞高遠。體具稱譽。世法不染。不為眾惱所惱。不為惡言所污。遊戲諸通多聞應辯。智見誦悅滅暗冥黑。熾然智慧說法無礙。深入總持諸佛顧念。非聲聞辟支佛所見念如大海。定如須彌。堪任如地。神足變現如因陀羅。心得自在喻如梵王。無等等與空等。遍一切處入一切處。天子。彼寶相如來世界諸聲聞眾德皆如是復更成就無量功德說此法時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千天子等。未昇決定者各作是言。我等願欲樂往彼土寶相如來諸聲聞眾。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等。不可以聲聞心得生彼土。是故汝等宜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可得生。時諸大眾為生彼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土。世尊即說當得往生。   寂調音天子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彼土以何法調伏聲聞調伏菩薩。文殊師利言。天子。以三乘性調伏聲聞。以攝無量生死等安慰一切眾生故受身調伏菩薩。以毀呰功德資產調伏聲聞。以不厭廣積功德資產利益眾生調伏菩薩。以不願斷一切眾生煩惱調伏聲聞。以樂斷一切眾生煩惱調伏菩薩。以捨一切眾生不為成就一切佛法調伏聲聞。以大悲心念一切眾生為成就諸佛之法調伏菩薩。以少分行調伏聲聞以遍一切世間行調伏菩薩。以捨眾魔調伏聲聞。以怖一切世界眾魔摧伏異論調伏菩薩。以成就已心調伏聲聞。以成就無上菩提心調伏菩薩。以照明已照調伏聲聞。以照明一切世界眾生身及佛法調伏菩薩。以次第方便調伏聲聞。以一剎那心方便調伏菩薩。以斷三寶種調伏聲聞。以長養三寶種調伏菩薩。以治破瓦石器調伏聲聞。以治破金銀器調伏菩薩。以不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調伏聲聞。以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調伏菩薩。以不成就六波羅蜜方便四攝調伏聲聞。以成就六波羅蜜方便四攝調伏菩薩。以獨處林藪樂於遠離調伏聲聞。以樂園林臺觀樂於法樂調伏菩薩。以斷煩惱習調伏聲聞。以不斷煩惱習調伏菩薩。以有量有思議有等有數調伏聲聞。以無量不思議無等無數調伏菩薩。是名調伏。   爾時世尊嘆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善說此菩薩調伏。汝今聽我說喻更明此義。文殊師利。喻如一人終身嘆說牛跡中水。復有一人嘆大海水。文殊師利。於汝意雲何。如此二水可相比不。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牛跡甚少其歎亦少。大海無量歎亦無量。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喻如牛跡水少其歎亦少。聲聞調伏亦復如是。喻如大海水既無量歎亦無量。菩薩調伏亦復如是。說是法時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作是言。世尊。我等亦欲學菩薩調伏。當以調伏無量眾生。寂調音天子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仁者學何調伏。為學聲聞調伏緣覺調伏菩薩調伏耶。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汝意雲何。頗有大海不受眾流者不。天子言。無也。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諸菩薩調伏喻如大海。於諸調伏勤作方便。修聲聞調伏緣覺調伏菩薩調伏。天子言。文殊師利。調伏句者是何義耶。文殊師利言。若知煩惱斷煩惱者。謂是調伏。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調伏煩惱。雲何知煩惱。文殊師利言。若妄想分別憶想。不善順思惟計有彼我。斷俱行見纏顛倒無明等。如是為煩惱縛著。若不妄想不分別不憶想善順思惟。不計彼我俱行見纏顛倒。離無明等。是名滅煩惱。無憶想及究竟調伏。天子。是名究竟調伏。菩薩若復以智如是知煩惱微小。虛誑不堅牢。空無主無我無所屬。無所從來去無所至無方處。非內非外非兩中間。非積聚物。無色無形無相無貌無處所。如是煩惱究竟滅。天子。喻如有人能識毒蛇種性所生則能滅毒。如是天子。若知煩惱種性所生能滅煩惱。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為煩惱種性所生。文殊師利言。天子。從妄想生煩惱。若無妄想則無煩惱。無煩惱故則無禪窟。無禪窟故則無所住。無所住故則無惱害。無惱害故則究竟調伏。天子言。文殊師利。為有煩惱故調伏。為無煩惱故調伏。文殊師利言。天子。喻如有人夢為毒蛇所螫。此人為苦所逼。即於夢中而服解藥。以服藥故毒氣得除。天子。於汝意雲何。此人實為蛇所螫不耶。天子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彼毒實為除不耶。天子言。文殊師利。如實不被螫除亦如是。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賢聖調伏亦復如是。天子。汝作是言。為有煩惱故調伏無故調伏者。天子。如我與無我。有煩惱無煩惱亦如是。如我無我亦無。如是有煩惱無煩惱亦爾。以我即無我故。有煩惱無煩惱。此處餘處無有煩惱可調伏。所以者何。一切法寂靜。不可愛故。一切法寂靜。不可取故。一切法究竟寂靜。不可生故。一切法無盡。以不生故。一切法無生。無成就故。一切法無成就。無作者故。一切法無我作者。以無我故。一切法無我。以無主故。一切法無主。與虛空等故。一切法無來。無所依故。一切法無去。無禪窟故。一切法無住。無所安立故。一切法無安立。生即滅故。一切法無為。以無漏故。一切法無受。究竟調伏故。   寂調音天子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諸法以何為最。文殊師利言。生死所習不善順為最。趣涅槃界善順為最。於障礙中不精進為最。於正覺中精進為最。於諸蓋中疑網為最。種種相中得解觀為最。諸煩惱中妄想為最。無煩惱中不妄想為最。於諸覺中多事為最。於滅心中禪定為最。於諸見中增上慢為最。於空法中無增上慢為最。諸不善法中惡知識為最。諸善法中善知識為最。一切苦法中邪見為最。一切樂法中正見為最。於貧窮中慳貪為最。於大富中佈施為最。於惡趣中破戒為最。於勝趣中持戒為最。於垢心中瞋恚為最。於淨心中忍辱為最。於退善法中懈怠為最。於修善法中精進為最。於散亂中諸覺為最。於一心中禪定為最。無智慧中愚癡為最。於三十七助道法中般若為最。於慈心中無礙為最。於悲心中專念不諂為最。於喜心中樂法樂為最。於捨心中離愛憎為最。於念處中不忘宿善根為最。於正勤中正方便為最。於如意足中身心輕為最。於諸根中信首為最。於諸力中摧伏煩惱為最。於諸覺中悟平等為最。於八聖道度一切邪道為最。於佛法中菩提心為最。於攝法中財法為最。導化眾生中說法為最。於方便中處非處智為最。於般若波羅蜜中知一切眾生心行相續到彼岸為最。於六波羅蜜中大乘為最。於求空中慧明為最。於法忍出離中不由他為最。   寂調音天子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法界以何為最。文殊師利言。天子法界以平等為最。天子言。文殊師利法界以何為界。文殊師利言。法界以一切眾生界為界。天子言。文殊師利。法界頗有分齊不。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汝意雲何。空界頗有分齊不。天子言無也。文殊師利言。天子。如空界無分齊。法界亦如是。無有分齊。天子言。文殊師利。法界若爾。仁者雲何知法界耶。文殊師利言。法界即無法界。法界不知法界。天子言。文殊師利。若如是者仁知何法辯乃如是。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汝意雲何。呼聲響為知何法而有應聲。天子言。呼聲響無所知。但以因緣合故便有聲出。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以緣眾生為境界故。諸菩薩便有應辯。天子言。仁者。為住何處而說法耶。文殊師利言。天子。如如來所作化人所住說法。我所說法亦復如是。天子言。文殊師利。如來所化無所住故而有所說。文殊師利言。我亦如是。無所住故而有所說。天子言。文殊師利。若一切處無所住者。仁住何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我住無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子言。彼無間復何所住。文殊師利言。天子。無間者無根本無所住。天子言。文殊師利。成就無間業者。如來不說趣無間獄耶。文殊師利言。天子。有無間業者如來說趣無間獄。如是天子。菩薩住五無間。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五。若菩薩專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於其中間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復次若廢捨一切所有心時。於其中間不與慳垢心俱。復次我應當救一切眾生。於其中間不生下劣心。復次知一切法無生已。我生法中得忍。於其中間不與諸見俱。復次所應知應見應證處應正覺了。如是一切悉以一心一剎那勤方便慧。正覺了至得一切智。於其中間終不懈廢。天子。是名五無間。菩薩住是無間。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凡夫愚人住無間罪趣無間獄。菩薩即住是無間。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耶。文殊師利言有。天子言。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法以諸入空空故。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順緣起故則是菩提。天子言。文殊師利。此法不可見。誰當信耶。文殊師利言。若不信順如來者。雲何當信聲聞耶。天子言。若如是者。雲何當得解脫耶。文殊師利言。若不行我者。若不受一切煩惱者。若復受持如是經典者。若以大悲授一切眾生法手者。曰彼等有何相貌。曰彼等當有相貌陰界入相貌。曰彼等當有何行。曰當有空無相無願行。曰彼等當何所趣。曰彼等當趣一切智。當趣一切眾生心行。曰文殊師利。退轉菩薩雲何。曰天子。若退轉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曰於何退轉。曰於一切煩惱及聲聞辟支佛地。曰雲何不退。曰若與平等等。曰文殊師利。平等句者有何義。曰此是不異之說。曰文殊師利。若如是者雲何知一切法差別。曰天子。不知平等者。於平等中生差別。行差別故趣於差別。若知平等者則不行差別。以不行差別故即趣平等。謂趣無差別。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有煩惱菩薩有菩提不。曰有。曰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若菩薩無煩惱如聲聞者則無受生。天子。菩薩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起大悲發菩提心。名有菩提。文殊師利。頗有菩薩有慳有菩提不耶。曰有。天子言。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不捨菩提心。而化度眾生攝受諸法。是菩薩有慳成就檀波羅蜜。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菩薩捨戒成就屍波羅蜜不。曰有。天子言。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以化度眾生故為於眾生是菩薩無戒成就屍波羅蜜。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菩薩捨忍成就羼提波羅蜜不。曰有。天子言。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若菩薩捨一切異道忍修佛法忍。是菩薩捨忍成就羼提波羅蜜。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菩薩捨於精進成就毘梨耶波羅蜜不。曰有。天子言。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若菩薩捨聲聞辟支佛精進趣等正覺菩提。是菩薩捨精進成就毘梨耶波羅蜜。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菩薩忘念成就禪波羅蜜不。曰有。天子言。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乃至夢中不生聲聞辟支佛念。常定不捨等正覺心。是菩薩忘念成就禪波羅蜜。天子言。文殊師利。頗有菩薩無智慧成就般若波羅蜜不。曰有。天子言。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一切世間蠱道起屍諸惡咒術。於中無慧。唯為成就攝一切智。是菩薩無慧成就般若波羅蜜。   爾時世尊嘆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說菩薩摩訶薩所應行所不應行。又文殊師利。吾當為汝說喻重明此義。文殊師利。譬如有人飢渴羸瘦。彼人寧忍飢渴終不食於雜毒之食。何以故。食。可畏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寧慳嫉破戒惡名懶惰忘念無慧。終不希求聲聞辟支佛地。所以者何。以可畏故。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不畏煩惱耶。佛告天子。應畏煩惱。畏聲聞辟支佛地復過於彼。又天子。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天子。於汝雲何。樂生之人當畏何處。為畏斬首斬支節耶。天子白佛言。世尊。畏於斬首。所以者何。斬支節能修福業生於勝處。其斬首者無有壽命不能修福。佛告天子。如是菩薩寧毀禁戒終不捨見。寧有煩惱終不昇於聲聞決定。天子白佛言。希有世尊。菩薩所行世所難信。所以者何。聲聞之人持戒精進。乃是菩薩破戒懶惰。佛告天子。如汝所言。如貧人食是轉輪王毒。如是天子。聲聞之人持戒精進。即是菩薩破戒懶惰。天子。喻如有人庸作自活。其人尚自不能資眾眷屬令得快樂。況復餘人。如是天子。聲聞精進為自斷結以此精進。不能令閻浮提人得樂。況餘一切。天子。如大商主多饒財寶。常樂賑給精進不息。則能利益一切眾生。如是天子。菩薩專心精進成就悲愍。則能利益一切眾生。為無量眾生而作樂因。能授世間出世間之樂。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聲聞之人證無為法。菩薩之人到於有為。到有為者。雲何輕蔑到無為者。佛告迦葉。吾當為汝說喻以明此義。迦葉。喻四大海滿中生酥。有人析於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取酥一渧。迦葉。於汝意雲何。一分毛渧能輕滿四海生酥不。迦葉白佛言。世尊。不能輕也。佛告迦葉。於汝意雲何。此二酥中何者為多。何者價貴。迦葉復白佛言。世尊。一大海生酥億百千分之一尚多尚勝。況復四海。迦葉。如百分毛一所舉酥渧。當知聲聞無為智亦爾。迦葉。如四大海生酥。當知菩薩有為善根百千阿僧祇劫迴向一切智亦復如是迦葉喻如蟻子取一粒穀比秋月穀成熟之時。一切大地所有諸穀。迦葉。於意雲何。如此二穀何者多勝。迦葉白佛言。世尊。秋月熟時無量眾生各得受用。此為多勝。如是迦葉。如蟻子所取一粒之穀。當知聲聞解脫果亦復如是。迦葉。猶如秋月一切大地苗稼成熟。當知菩薩具六波羅蜜。四攝善根此成熟已則能利益無量眾生亦復如是。迦葉。喻如百千馱水精器來入城邑。復有一無價琉璃寶珠。於大海中載船舫上。安隱得至閻浮提界到已則能除人貧乏窮患。迦葉。於汝意雲何。諸水精器頗能輕此無價琉璃寶不。迦葉白佛言。不敢輕也。迦葉。如水精馱入城邑者。當知聲聞無為亦復如是。如無價琉璃大寶。當知菩薩紹三寶種使不斷絕。生一切智寶心亦復如是。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說一薩婆若心寶。菩薩則勝一切聲聞辟支佛。爾時寶相如來剎土諸來菩薩。聞說此法已鹹懷希有。白佛言。世尊。此諸所說皆是戲論。有種種垢淨起諸異說。彼寶相如來剎土。唯說菩薩不退轉法。無煩惱纏希有難及。釋迦如來應正遍知乃能堪忍如是煩惱。於無分別一味法中說上中下。顯示三乘差別之異。爾時諸菩薩以諸天花供養如來已。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我等欲還寶住世界。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等。宜知是時。諸菩薩言。仁者。不俱去耶。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剎土平等。佛法及眾生平等處。我欲樂是當趣是處。諸菩薩曰。文殊師利。以何方便。文殊師利言。一切剎土平等無盡故。諸佛等正覺不可思議。一切法空眾生自性無我。諸善男子。我觀平等性如是故。作是說言。一切剎土平等。一切佛法眾生平等。故我趣是處。於是文殊師利即入三昧。變此世界如寶住世界。一切大眾鹹悉得見無增無減。亦見世尊釋迦牟尼色貌形體如寶相如來諸聲聞眾皆如彼菩薩形色相貌。時彼菩薩見是相已。皆謂已到寶住世界。鹹謂釋迦牟尼佛即是寶相如來。而白佛言。世尊。誰將我等還此世界。佛告諸菩薩。善男子等。雲汝等去時誰將汝去。諸菩薩言。文殊師利法王子。佛告諸菩薩。亦彼將還。時文殊師利從三昧出謂諸菩薩言。善男子。各念三昧。時諸菩薩各各念已。所得三昧現在前已。而作是念。希有希有。我等今者猶在於此。乃謂已到寶住世界。時諸菩薩怪未曾有。而白佛言。甚奇世尊。文殊師利法王子乃能有是不可思議神通定力。世尊。願諸眾生得神通力。如文殊師利。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等。喻如金銀頗梨金剛栴檀等寶器及瓦器等。是諸器等皆受空界。空界遍在諸器。以空界平等故。如是善男子等。若法如際及空。此等諸法即一無差。入第一義空故。而彼眾生以作種種行故。受種種生示現千種。我分化成若干千色。所受地獄畜生餓鬼人天色。聲聞辟支佛菩薩佛色。此等諸色雖皆可見。平等色如色空等一無差無有別異。善男子等。以是義故當如是知。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一切剎土等無別異故。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眾生等。無差別故。時諸菩薩受世尊如法教法。深生厭離心得喜悅。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離世尊已。即於娑婆世界不現。還至寶住世界。爾時世尊告慧命阿難言。阿難。此勝經典汝當受持讀誦廣令通利。所以者何。若能以此經典廣為人說。若能故聽受者則得無量福聚。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已受持。當何名此經。雲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當名寂調音所問。如是受持。又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受持。佛說經竟。寂調音天子文殊師利法王子。長老摩訶迦葉慧命阿難。及諸時會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護世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寂調音所問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1 菩薩藏經   No. 1491   菩薩藏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千菩薩。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佛,白佛言:「世尊!雲何善男子、善女人懺悔滅罪,速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言:「人欲學三藐三菩提,或聲聞乘人,或緣覺乘人,或大乘人,或餘眾生,應誦十方十世界十佛名號,然十千燈,若酥、若油、香及磨香,亦隨燈數,種種花、種種果、種種葉,作大供養,行大佈施。盛十頻伽水,盛十坩水,沐浴清淨,以香熏身,著新淨衣,更洗手足,兩手各持十枚蓮華,應當菜食,給使、僕人皆令淨潔。於十方面各施佛座(上方佛座宜須小高),懺悔之人於十方面隨便設座,即於坐處禮十方佛,口自發露懺悔從來所作行業,亦悔無始生死以來所造眾惡,改往修來,誓不復作!」佛言:「舍利弗!東方名阿輸歌世界(此謂無憂),於彼有佛,名月勝吉;南方難陀世界(此謂歡喜),於彼有佛,名旃檀吉;西方跋陀羅世界(此謂賢),於彼有佛,名無邊光明;北方饒益眼世界,於彼有佛,名幢吉;東南方月光世界,於彼有佛,名無憂吉;西南方有幢世界,於彼有佛,名寶剎;西北方有鳴世界,於彼有佛,名花德;東北方安隱世界,於彼有佛,名三勇猛;上方有月世界,於彼有佛,名大功德吉;下方大名世界,於彼有佛,名光明吉。一日一夜六時行道禮拜,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此言:『我禮一切諸佛.如來,彼現在十方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轉法輪,現光明法輪,現取法輪,現雨法雨,現擊法鼓,現吹法螺,現建法幢,現然法炬,現以法施充足眾生,隨一切眾生所樂,皆悉為說,能多利益,安隱眾生,為慈悲世間,為饒益諸天、人眾,我今頂禮彼諸如來。彼諸如來彼佛尊重,應當供養。諸佛是大智慧,是世間眼,能為世間作證,主領世間,現知現見。我以身、口、意敬禮彼佛。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所造惡業,為一切眾生障礙,或起貪、或起瞋、或起癡,不識佛、法、僧,不識善、不善法,或以惡身、口、意出佛身血,或誹謗正法,或破和合僧,或殺真人羅漢,或殺父母,或備起十不善道,或已作、今作、當作,或見他作讚歎隨喜,或以身三、口四、意三業行造作眾惡,惡口、罵詈、誹謗他人,或斗秤欺誑於人,或生六道,惱亂父母,或取塔寺物,或用僧物,或用四方僧物,或破佛所制戒,或不隨和上阿闍梨語,或瞋或罵,或誹謗聲聞、緣覺、大乘,或因慳嫉造諸惡業,或惡罵如來,或法說非法,或非法說法,如是一切諸惡,我今於十方諸佛發露懺悔!彼諸如來現見、現知、現證,我於佛前一心發露,不敢覆藏;發露已,後誓不敢作。是諸罪業應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或經八難,願此諸罪現前消滅,未來不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發露之後,誓不敢作。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如彼所懺悔,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發露之後,不敢復作;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我亦如是懺悔發露,發露之後誓不更作;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提,已懺悔、當懺悔、現懺悔,我亦如是懺悔,誓不敢作。』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當如是懺悔。   「是故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於一切諸法清淨,無有障礙,應當如是懺悔諸惡業障;既發露已,誓不更作。若樂生剎利、富貴種姓,多饒財寶,種種具足,形貌端正,欲得大乘者,當如是懺悔;若欲得四天王處,當如是懺悔;若欲得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應如是懺悔;若欲得梵身天、梵富樓天、大梵天、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受福無罣礙天、果實天、無想天、不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當如是懺悔。若樂生無色界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當如是懺悔。若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當如是懺悔。若欲得聲聞三明、六通、神力自在、聰明利智;若欲得緣覺菩提,當如是懺悔;若欲得一切智清淨智、不可思議智、無等等智、正遍智,如是當懺悔。   「舍利弗!何以故?一切諸法由因緣生,如來所說有法從緣生,有法從緣滅,以因緣展轉,於彼法過去,彼已滅、已轉,彼業無障礙,彼諸法未生,亦無障礙。舍利弗!何以故?一切諸法如來所說,皆悉空寂,無眾生、無壽命、無人,不生不滅。舍利弗!一切諸法自身所造,自身者亦是有。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此法慧,所謂無真實眾生,此謂說滅一切業障。」懺悔品竟。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聲聞乘、緣覺乘、大乘,或有餘人修功德,雲何當生隨喜善根?」   爾時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欲隨喜,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如是當說此言:『若有眾生於十方已作功德事,若佈施、若持戒、若修行,我於彼一切隨喜,以第一隨喜、勝隨喜、最上隨喜、無上隨喜、無等隨喜、無等等隨喜,我悉如是隨喜。若有眾生於十方當作功德,若佈施、若持戒、若修行,我於彼一切隨喜,以第一隨喜、勝隨喜、最上隨喜、無上隨喜、無等隨喜、無等等隨喜,我悉如是隨喜。若有眾生於十方今現作功德,若佈施、若持戒、若修行,我於彼一切隨喜,以第一隨喜、勝隨喜、最上隨喜、無上隨喜、無等隨喜、無等等隨喜,我悉如是隨喜。   「『若彼諸菩薩初發菩提心功德,若彼菩薩已於百劫修行功德聚,若彼菩薩已得無生法忍功德聚,若彼菩薩已得不退地功德聚,若菩薩從一地次第至十地功德,我於彼一切隨喜,以第一隨喜、勝隨喜,乃至無等等隨喜。若菩薩先已修行六波羅蜜相應功德善根,我悉隨喜,以第一隨喜乃至無等等隨喜。若未來菩薩當修行六波羅蜜相應功德善根,我悉隨喜,以第一隨喜乃至無等等隨喜。若現在諸菩薩今修行六波羅蜜相應功德,我悉隨喜,以第一隨喜乃至無等等隨喜。   「『以過去如來.應供.正遍知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轉法輪,為饒益眾生,為安隱眾生,為慈悲眾生,為以義饒益眾生及諸天、人、聲聞、緣覺、菩薩所造功德,我悉隨喜。未來如來當得阿耨三菩提,當轉法輪,為饒益眾生,為安隱眾生,為慈悲眾生,為以義饒益眾生,及諸天、人、聲聞、緣覺、菩薩所造功德,我悉隨喜。現在十方諸佛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轉法輪,現燃法炬,現擊法鼓,現吹法□,現建法幢,現以法施充足眾生、饒益眾生、安隱眾生,慈悲世間,以義饒益一切人、天,若彼聲聞、緣覺、大乘所造功德,我悉隨喜,以第一隨喜乃至無等等隨喜。』   「舍利弗!此謂隨喜功德聚。以此隨喜功德聚,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功德,此功德果報不可數、不可量。舍利弗!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乃至恆河沙等世界眾生,悉皆漏盡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四事盡壽供養,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是隨喜功德,勝此功德無量無邊。是故,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隨喜,若女人欲得男子當隨喜。」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已說隨喜,為現在、未來菩薩光明,雲何勸請?」   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聲聞乘、若緣覺乘、若大乘、若餘眾生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說如是言:『我禮一切諸佛.世尊,今現在十方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轉法輪。我已禮彼佛,我今勸請轉於法輪,願諸佛.世尊轉法輪,願燃法燈,願開法眼,願燃法炬,願興法雲,願吹法□,願擊法鼓,願建法幢,為饒益眾生,安隱眾生,為慈悲世間,以義饒益一切天、人!』舍利弗!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說如是言:『我禮一切諸佛.世尊,若十方諸佛欲入涅槃,我當勸請彼佛願久住世,為饒益眾生安隱眾生,慈悲世間以義饒益一切天人,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此勸請!』   「舍利弗!此謂勸請聚。此勸請聚,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不可數量。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佈滿七寶佈施如來,若善男子、善女人前勸請功德勝此功德無量無邊。舍利弗!若恆河沙等世界佈滿七寶佈施諸佛,若善男子、善女人前勸請功德勝此功德無量無邊。如是勸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我勸請,舍利弗!此謂勸請聚。以此勸請聚,若善男子、善女人現勸請,彼功德不可思量。何以故?舍利弗!我先修行菩提行,我已如是勸請諸佛為轉法輪,以此功德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帝釋諸天、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等,亦勸請我轉於法輪,為多所饒益安隱世間,乃至以義饒益一切天人。舍利弗!我先勸請諸如來為法久住,我以此功德根故,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得四無礙辯,得大慈大悲,我已入泥洹,我法當久住!」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聲聞乘、若緣覺乘、若大乘、若餘眾生,當行迴向善根為一切智?」   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聲聞乘、若緣覺乘、若大乘、若餘眾生,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作如是言:『我於無始生死所作功德善根,或於佛、或於法、或於僧,或一人乃至施與畜生一摶食,或懺悔、或勸請、或隨喜,或歸依三寶、受戒功德,一切和合,迴施與一切眾生,如諸佛.世尊現智、無著智迴施與一切眾生,我亦如是迴施一切眾生。如手捉寶珠施與一切,如雲降雨潤益,無盡無減,為眾生富貴無減,為功德無減、法無減、智慧無減、樂說無減,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得一切智,我以此功德施與眾生,一切和合、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此善根願令一切眾生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   「『如先諸菩薩,為菩提修行善根修行迴向為一切智;我亦如是,迴向為一切智,以此善根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未來諸菩薩,當修行迴向善根為一切智;我亦如是,以迴向善根為一切智。如現在諸菩薩,修善根為一切智;我亦如是,迴向善根為一切智。以此善根,願一切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   「『如先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住不可思議無垢定,降伏惡魔,所有諸法可知、可見、可覺,於夜後分明星出時,以一念相應慧行滅苦道,得證醍醐;我亦如是,一切眾生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無量光明如來、勝光明如來、清淨光明如來、功德光明如來、師子如來、百光如來、高明如來、網光如來、珠光如來、火光如來、光王如來、莊嚴如來、寶幢如來、法幢如來、身勝如來等應供.正遍知,如餘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轉法輪,為饒益多眾生,為安隱諸眾生,為慈悲世間乃至以義饒益一切天、人;我亦如是,為一切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為饒益眾多眾生,為安隱眾生,為慈悲世間乃至以義饒益一切天、人。』   「舍利弗!此謂迴向功德聚。此功德聚,勝前佈施功德聚,百分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為他廣說,所得功德無數無量。舍利弗!若有人能令三千大千世界雜類眾生,於一念頃俱得人身已,復能令得緣覺菩提,常以四事供養,施與一一緣覺七寶,如須彌山,如是日日乃至入涅槃,入涅槃已起七寶塔,花香、幡蓋種種供養。舍利弗!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是故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所得功德復多於彼,願此功德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功德比先功德,百分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信此經,勸請十方諸佛為轉法輪,如我所說法施勝於財施!」   爾時四眾一萬人俱從坐起,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此言:「世尊!我等當受持此經,為人廣說當信。何以故?世尊我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成就如是善根、如是善法!」   是時帝釋天王散以天花,供養世尊及此經法,而說此言:「世尊!此經有大功德,為增長諸菩薩善根,為滅業障。」   是時佛告帝釋:「如是,如是!憍屍迦!何以故?天王!我念過去阿僧祇劫,是時有大光聚如來.應供.正遍知出現於世。天王!大光聚如來.應供.正遍知,壽六十八億歲,初始說法有百千萬億弟子,彼一切皆阿羅漢盡諸有漏;第二說法有九十九千億弟子,亦皆漏盡得阿羅漢;第三說法有九十八億百千弟子,諸漏已盡,得阿羅漢。天王!彼大光明聚如來.應供.正遍知,為一切世間諸天、梵王、沙門、婆羅門故,住經六十八億歲。是時帝釋天王及四眾,從光明聚如來受持此經,為多利益一切世間,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天女,名竭伽陀,受持此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厭離女人,得丈夫身,常生人、天之中,不經惡趣,八萬四千世作轉輪王。憍屍迦!於汝意雲何,至此彼竭伽陀女人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我昔於億百千世界值無數佛,同名光明聚如來,於彼佛所悉聞此經。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如來名,必定當得大般涅槃。若有女人聞此光明聚如來名者,當轉女身,壽命終時,無有疑亂,不更受女身。憍屍迦!此經大功德恩,能攝受諸菩薩摩訶薩善根,能滅諸業障礙。」   是時帝釋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雲何受持?」是時佛告帝釋:「憍屍迦!此經名「滅業障礙」,汝當受持;亦名「菩薩藏」,汝當受持;亦名「斷一切疑」,如是受持。」   佛說經已,帝釋、天王及長老舍利、弗比丘眾,及諸菩薩、天、人、阿修羅、乾闥婆,一切世間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菩薩藏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2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No. 1492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薩千人共坐。第一弟子舍利弗。起前長跪叉手問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欲求佛道。若前世為惡。當何用悔之乎。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憂念諸天人民好乃如是。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羅漢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欲知去來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時。澡漱整衣服。叉手禮拜十方。自在所向當悔過言。某等宿命從無數劫以來所犯過惡。至今世所犯婬姪所犯瞋怒所犯愚癡。不知佛時。不知法時。不知比丘僧時。不知善惡時。若身有犯過。若口犯過。若心犯過。若意犯過。若意欲害佛嫉惡經道。若鬥比丘僧。若殺阿羅漢。若自殺父母。若犯身三口四意三。自殺生教人殺生。見人殺生代其喜。身自行盜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見人欺人代其喜。身自兩舌教人兩舌。見人兩舌代其喜。身自罵詈教人罵詈。見人罵詈代其喜。身自妄言教人妄言。見人妄言代其喜。身自嫉妒教人嫉妒。見人嫉妒代其喜。身自貪珍教人貪珍。見人貪珍代其喜。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見人不信代其喜。身不信作善得善作惡得惡。見人作惡代其喜。身自盜佛寺中神物若比丘僧財物。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輕稱小□短尺欺人。以重稱大□長尺侵人。見人侵人代其喜。身自故賊教人故賊。見人故賊代其喜。身自惡逆教人惡逆。見人惡逆代其喜。身諸所更以來生五處者。在泥犁中時。在禽獸中時。在薜荔中時。在人中時。身在此五道中生時所犯過惡。不孝父母。不孝於師。不敬於善友。不敬於善沙門道人。不敬長老。輕易父母。輕易於師父。輕易求阿羅漢道者。輕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誹謗嫉妒之。見佛道言非。見惡道言是。見正言不正。見不正言正。某等諸所作過惡。願從十方諸佛求哀悔過。令某等今世不犯此過殃。令某等後世亦不被此過殃。所以從十方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視徹聽。不敢於佛前欺。某等有過惡不敢覆藏。從今以後皆不敢復犯。佛語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泥犁禽獸薜荔中者。諸所作過皆當悔過之不當覆藏。受戒以後不當復作惡。不欲生邊地無佛處無經處無比丘僧處無義理處善惡處者。皆當悔過不當覆藏。意不欲愚癡聾盲瘖啞。不欲生屠生漁獵獄吏更生貧家。皆當悔過不當覆藏。女人欲求男子者。皆當悔過欲得須陀洹道不復入泥犁薜荔中者。皆當悔過。欲得斯陀含道上天作人。欲得阿那含道上二十四天。欲得阿羅漢泥洹去者。欲於世間得阿羅漢道者。欲得辟支佛道者。欲知去來之事者。皆當悔過不當覆藏。   佛語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各當日三稽首為十方現在諸佛作禮。十方諸佛皆以中正迴教天下人。日月所照人民使作善佛以經道雨於天下。譬如天雨百穀草木皆茂好。佛以經道雨於天下。故生侯王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上豪貴富樂。佛生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願十方諸佛聽某等所言。天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所作好惡。若佈施者。若持道勤力不毀經戒者。若慈心念人民者。若作善無量者。若施於菩薩及諸比丘僧者。若施凡夫及貧窮者。下至禽獸慈哀者。某等勸其作善助其歡喜。諸過去佛所可過度人民得泥洹者。某等皆助其歡喜。諸當來佛教人作善。遠離五惡生死之道。至令得阿羅漢辟支佛道者。某等皆助某等勸樂。使作善令如佛。今十方現在諸佛所當過度者。教人佈施不犯經戒。慈哀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者。皆令脫於泥犁禽獸薜荔愚癡貧窮。至令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泥洹道。某等皆勸樂使作善助其歡喜。諸過去菩薩未成佛者。奉行六波羅蜜所作善。行檀波羅蜜佈施。行屍波羅蜜不犯道禁。行羼提波羅蜜忍辱。行精進波羅蜜精進。行禪波羅蜜一心。行般若波羅蜜智慧。成六波羅蜜。諸過去若菩薩奉行六波羅蜜。某等勸樂助其歡喜。諸當來菩薩奉行六波羅蜜者。某等勸樂助其歡喜。今現在菩薩奉行六波羅蜜者。某等勸樂助其歡喜。某等諸所得福。皆佈施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飛蠕動之類兩足之類四足之類多足之類。皆令得佛福得辟支人。持四大城金銀寶物持用佈施。百倍千倍萬倍億倍。佛語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當晝夜各當三過稽首。為十方佛拜言。願聽某等所言。十方佛已得佛不說經。今某等勸勉。使為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說經。使脫於泥犁禽獸薜荔愚癡貧窮。至令得泥洹道。諸十方欲般泥洹者。某等願從求哀。且莫般泥洹。當令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得其福。皆令得脫於泥犁薜荔。佛語舍利弗。某等宿命為菩薩時。某等當勸樂諸佛說經。且莫般泥洹。用是故某等為佛。第一四天王第二天王釋來下。叉手作禮求哀。守我諸天人民說經。無數諸天曉我。且莫般泥洹。佛語舍利弗言。如是人民種種各得其類。作善自得其福。作惡自得其殃。舍利弗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佛道者。當何以願為得之。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當晝夜各三稽首。為十方佛拜言。願十方諸佛聽。某等宿命從無數劫以來所作得福。若佈施。若持經道。若持善意。為佛作善。為經作善。為比丘僧作善。為凡人作善。若為禽獸作善。作惡自得其殃。作善自得其福。為惡自悔。持經戒不毀。若受戒不與女人通。若勸樂諸佛菩薩萬民作善。若勸勉諸佛且莫般泥洹。某等取諸學道以來所得福德。皆集聚合會。以持好心施與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其福。有餘少所令某得之。令某等作佛道行佛經。諸未度者某當度之。諸未脫者某等當脫之。諸未得泥洹者某等當令得泥洹。   佛語舍利弗言。使天下男子女人。皆為得阿羅漢辟支佛。若有人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千歲。其福寧多不。舍利弗言。但供養一阿羅漢辟支佛一日。其福無量。何況舉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千歲乎。佛言。其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千歲。不如持悔過經晝夜各三過讀一日。其得福勝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百倍千倍萬倍億倍。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3 大乘三聚懺悔經   No. 1493   大乘三聚懺悔經   隋開皇年闍那崛多共笈多等於大興善寺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毘捨梨大光明林。與大比丘眾千餘人俱。復有無量諸菩薩等。爾時世尊與於無量百千諸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長老舍利弗在彼會坐。承佛威神從坐而起。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我於今者欲有所問。願佛聽許為我解釋。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汝舍利弗。恣汝所問。我當解釋令汝心喜。爾時長老舍利弗蒙佛聽許解釋所問。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以歡喜意而白佛言。大德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雲何欲住於聲聞乘辟支佛乘及住大乘。是眾生等有諸業障。雲何懺悔雲何發露。謂煩惱障諸眾生障法障轉後世障。雲何懺悔雲何發露。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舍利弗。汝今欲為多所安樂利益天人。能問如來於如是事。汝舍利弗。汝今應當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時舍利弗而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解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發心住於聲聞辟支佛乘若住大乘是眾生等應於晝夜各在三時從坐而起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十指掌應作是言。所有現在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若坐經行。是諸世尊當憶念我。當證知我。為我作眼。為我作智。為我作勝。為作最極。我在彼前懺悔發露。若我無始流轉往來。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所有業障。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及煩惱障諸眾生障法障轉後世障。若自初作若教他初作若見初作隨喜。若自正作若教他作若見正作隨喜。若自作竟若教他作竟若見他作竟隨喜。若復未識佛時。未識法時。未識僧時。未知善時。未知不善時。若復隨順於欲瞋癡貪亂心等而起諸惡。若復為於睡眠所覆。若復掉戲。若復疑惑。若復諂曲。若復無慚無愧。若復我慢貢高自大。若起怨嫌。若醉放逸。若起噁心出佛身血。若謗正法破和合僧殺阿羅漢。或殺父母。如是等業若自初作正作作已。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身業三種口業有四意三業行。於眾生所起諸惡意。或復逼觸毀辱呵罵三乘眾生。說其過惡嫌恨誹謗。或作邪婬。或作邪見。若初始作若正作時若復作已。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或隨所說違背戒聚。或盜塔物起於邪見。若始發意或復作時及作已竟。如是等惡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或於父母而起違背。或障人出家。或復欲受具戒之時。為作衣服留礙。或入禪定時或正念時而作障礙。或於利養名聞善根而為障礙。如是等事初作作時及已作竟。自作教人見作隨喜。如是一切所作眾惡。今於一切佛世尊前發露懺悔。為證明我。與我作眼。與我作智。與我作勝。與我作極。今於一切佛世尊前至心懺悔發露不敢覆藏。於未來世更不敢作。而今一切諸佛世尊已知見我攝受證明。若我所有無始生死諸煩惱中。流轉往來所作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如是等業應受惡報。若復現受若當來受。如是諸業諸佛世尊。當證知我如對目前。與我作勝。與我作極。於諸佛前至心懺悔不敢覆藏。於未來世更不敢作。所有過去有諸如來正遍知者。如彼往昔行菩薩行時。懺悔業障。及煩惱障諸眾生障法障轉後來世障如是懺悔。我今亦復如是懺悔不敢覆藏。於未來世更不敢作。所有未來世諸佛如來正遍知者。如彼當行菩薩行時。懺悔業障煩惱障諸眾生障法障轉後世障。懺悔已復懺悔。我今亦復如是懺悔諸障。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已後更不敢作。所有現在十方世界一切世界。有諸如來正遍知者現住在世。如彼往昔行菩薩行時。懺悔業障煩惱障諸眾生障法障轉後來世障。懺悔已復懺悔。我今亦復如是。懺悔業障煩惱障諸眾生障轉後來世障。懺悔發露不敢覆藏。於未來世更不敢作。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來正遍知者。若已現知。若有當知。我今為於業障所覆。應墮地獄畜生餓鬼若閻羅王世界。違背遠離佛法僧處。墮於逼迫苦惱之處。如是等障今於一切佛世尊前發露懺悔。願佛世尊當證知我。為最勝者。為最極者。我於彼前皆悉至心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於未來世更不敢作。我今於此至心懺悔。我及眾生願皆清淨諸法業障。當淨一切助菩提法。願皆滿足。如是三發於如是願。如過去諸佛如來正遍知者。彼等世尊於往昔行如是懺悔。如是懺已。得一切法無障清淨。若未來世諸佛如來正遍知者。彼諸世尊亦當如是。懺悔所有現在十方世界一切世界諸佛業障已。得一切法無障清淨。如來正遍知者現住在世。彼佛世尊往昔修行。亦皆如是懺悔業障。得一切法無障清淨。舍利弗。以是之故。若善男子及善女人。若欲發住於聲聞乘辟支佛乘。若住大乘欲淨業障。應當如是懺悔發露不應覆藏。於未來世不應復作。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離地獄畜生餓鬼貧賤生者。亦當如是懺悔發露不應覆藏。於未來世不應復作。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受福樂果。若復欲生四天王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梵輔天梵侍天大梵天淨居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大身天小身天無量身天廣果天無想天光音天無惱天善見天阿迦尼吒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若欲生彼同受果報。應當如是懺悔業障。如是發露不應覆藏。後不更作。是故舍利弗。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亦當如是懺悔發露。淨於業障後不更作。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當成就成無上菩提一切種智智不可稱智一切三界最勝妙智。亦應如是懺悔發露後不更作。應如是知。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從因緣有。或有生滅。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體。無有業障無業障處。現作諸行亦無業障。所以者何。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空無我所。無有眾生無有命者。無福伽羅無有人者。無摩那婆本性空寂。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業障。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當能入如是等際。所謂實際無我之際。無有家際無漏際者。是則能淨一切法障而得寂靜。於是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住大乘發菩薩心。諸善男子善女人等。雲何當應隨喜一切眾生善根。佛告舍利弗。是住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應晝三時及夜三時從坐而起。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十指掌應作是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彼等所有諸福德聚。若初作若正作若作已。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於佛邊若於法邊。若於僧邊若福伽羅邊。若行佈施福事持戒福事。若等行福事。彼等我今皆悉隨喜最勝隨喜。最大最妙最極最淨。無等無等等。無上無上上。諸佛許可。我今應當如是隨喜。所有過去諸佛如來正遍知者。從初發心乃至入於無餘涅槃。於其中間所有福聚。彼等我今皆悉隨喜。所有未來十方世界諸世界中。當有如來應供正遍知。從初發心所有修行六波羅蜜和合福聚。彼等一切我今皆悉如是隨喜。乃至如於諸佛許可隨喜隨喜。若復現在一切十方諸世界中。有諸如來應供正遍知。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乃至入於無餘涅槃。於其中間所有福聚。我今皆悉如是隨喜。最勝隨喜。乃至如佛許可隨喜。如是隨喜。舍利弗。於意雲何。如是隨喜和合福聚。得幾功德有大利益。舍利弗。若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彼等一切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彼等恭敬奉事。給施衣服飲食湯藥床敷等事。乃至命終。彼所得福寧為多不。舍利弗言。甚多世尊。佛言。舍利弗。且置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等眾生所攝。若復東方如恆河沙。諸世界中所有眾生眾生所攝者。彼等皆得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至盡命供養供給乃至湯藥。是等諸事。舍利弗。於汝意雲何。彼所得福寧為多不。舍利弗言。甚多世尊。佛告舍利弗。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恆河沙等諸世界中所有眾生。眾生所攝皆成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盡形供養奉事供給乃至衣服湯藥等事。彼所得福寧為多不。舍利弗言。甚多世尊。不可思議能得邊際。佛告舍利弗。若住大乘發菩薩心。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能有正信無諸諂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能如是隨喜隨喜。舍利弗。彼前福德於此福聚。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億分百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及一。舍利弗。諸菩薩等。如是隨喜能具足故。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住於大乘。復能如是隨喜隨喜。當得如是無量無邊大福德聚。舍利弗。若有婦人厭惡女身欲求男身。欲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如是隨喜隨喜。   爾時舍利弗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廣說勸請和合所得福聚。利益安樂諸天世人。亦為現在及未來世諸菩薩等攝受廣大諸善根故。爾時佛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欲為多所利益安樂天人。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舍利弗。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善哉世尊。我今欲聞願為解說。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住大乘者。應於晝夜各在三時從坐而起。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十指掌應作是言。諸佛世尊當憶念我。所有十方一切世界。所有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證菩提已欲轉法輪。我今悉皆勸請彼等諸佛世尊。皆悉願轉無上法輪。為欲憐愍安樂利益諸天人故。如是三說。亦復如是。我今勸請諸佛世尊。唯願為轉無上法輪。唯願彼等諸佛世尊施於法施。願佛世尊普設法會。願諸世尊注大法雨。願諸世尊然大法炬。願諸世尊擊大法鼓。願佛世尊作法音樂。願諸世尊吹大法□。願諸世尊建立法幢。願佛世尊以法充足一切眾生。令諸眾生以法自恣。多所利益安樂世間。憐愍一切諸天人故。又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晝三時及夜三時。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而作是念。所有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一切諸佛世尊。現住在世若住若行。應當憶念。應當禮敬。應作是言。所有現在十方世界諸佛世尊。欲捨壽命入涅槃者。我皆勸請諸佛世尊。莫入涅槃久住於世。不思議劫不可說無有量不可稱劫。為多利益安樂世間諸天人故。堪忍久住無令身心而有疲倦。如是三請諸佛世尊久住於世。於無量劫利益安樂一切世間諸天人故。堪忍久住勿令身心而有疲倦。如是勸請彼所善根。應當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汝今當觀。勸請迴向得幾許福。舍利弗。於汝意雲何。若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持用佈施諸佛如來。其所得福寧為多不。舍利弗言。甚多世尊。非所思量之所能知。佛告舍利弗。且置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如是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世界中滿中七寶。持用佈施諸佛如來。其所得福寧為多不。舍利弗言。甚多世尊。非可思量能得邊際。舍利弗。汝今當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正信無諂。能發無上菩提之心。能作如是勸請諸佛轉於法輪。舍利弗。如此福聚比前福聚。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發菩提心。能作如是勸請迴向。和合善根能具足者。當速成就無上菩提。舍利弗。我於往昔行菩薩行時。亦常如是勸請諸佛。轉於法輪及久住世。我以如是勸請諸佛轉法輪故。因彼善根因緣之力。是故今者帝釋天王諸梵王等。恭敬合掌而勸請我轉於法輪。而作是言。唯願世尊。多所憐愍安樂饒益一切世間諸天人故轉於法輪。舍利弗。我於往昔行菩薩行時。勸請諸佛久住於世轉法輪故。今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我涅槃後正法當住於五百歲。像法亦復住五百歲。爾時舍利弗復白佛言。大德世尊。是住大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根。雲何迴向。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汝舍利弗。是住大乘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應晝三時及夜三時從坐而起。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十指掌應作是言。我於無始生死流轉已來。至於今日所有福聚。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或於三寶福伽羅所修諸福德。若修佈施。若行持戒諸福德事。若復等行諸福德事。若復思念作福德事。乃至於今懺悔隨喜勸請等事。一切和合皆悉迴向。施與一切諸眾生等。如於過去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者。往昔所行菩薩行時。以諸善根皆悉迴向於一切智。我今亦復如是迴向。以諸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所有未來諸如來等正遍知者。如彼當行菩薩行時。以諸善根當以迴向於一切智。我今亦復如是迴向。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所有現在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正遍知者。現住在世自在行者。如彼往昔菩薩行時。以諸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我今亦復如是。以諸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如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以不思議不可稱量廣大無垢如是智印。住佛三昧。一念和合相應智慧。降魔波旬軍力退已。於夜後分明相出時。應所知見皆悉正覺。得正覺已。於波羅奈鹿野苑中。轉於無上四諦法輪。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惻。然法炬擊法鼓吹法□建法幢雨法雨。以法充潤一切眾生。多所憐愍利益安樂諸天人故。亦如彼等阿□如來。阿彌陀佛。師子佛。百焰佛。放焰佛。熾盛光佛。無邊光佛。蒙恩光佛。燈王佛。最上佛。蓮華上佛。開敷佛。寶月佛。寶焰佛。無礙光佛。彌留幢佛。寶相佛。大焰聚佛。寶幢佛。因陀羅幢佛。寶軸佛。栴檀香佛。決定焰波頭摩蓮花熾盛身佛。無量名稱功德光明佛。如彼彌留孤知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等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證於無上佛菩提已。轉於無上最大法輪。我亦如是。願當轉於無上法輪。願以法施一切眾生充足自恣。為欲利益安樂世間諸天世人作利益故。   舍利弗。若有得聞如此所說第一之道。聞已信受隨教行者。彼則當得無量福聚。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於如是三聚法本。受持讀誦能解其義為他廣說。彼則當得多福德聚。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舍利弗。汝今當觀如是無量神通福聚。舍利弗。於汝意雲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皆令彼等悉得人身。得人身已成辟支佛。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床臥湯藥種種諸事。彼涅槃後起舍利塔高十由旬。縱廣正等滿七由旬。妙色莊嚴端正可喜。金銀琉璃頗梨真珠馬瑙虎珀眾寶所成。又復供養彼諸塔廟。以天音樂散妙華鬘燒香塗香繒幡幢蓋而以供養。彼所得福寧為多不。舍利弗言。甚多世尊。不可思議之所能及。佛告舍利弗。且置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等眾生所攝。又復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如是世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皆令彼等悉得人身。得人身已證辟支佛。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命供養奉事。衣服飲食湯藥床臥種種諸事供養供給。彼所得福寧為多不。舍利弗言。甚多世尊。非可思量之所能及。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具正信無有諂曲。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復能依此迴向迴向。舍利弗。此前福德於此福聚。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眾中有十千人從坐而起。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亦欲當成無上諸佛菩提。所以者何。大德世尊。我等以聞如是等法修多羅故深起愛樂。大德世尊。我等志樂無上菩提。時天帝釋與諸眷屬六萬八千天眾圍遶。即以諸天曼陀羅花栴檀末香閻浮金粟憂缽羅花波頭摩花俱牟頭花分陀利花供養於佛及此所說三聚法本而散其上。再三散已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此三聚法本多所利益。為諸菩薩摩訶薩等。當淨一切諸法業障。當令值遇一切善法具足成就。佛告帝釋。如是如是。憍屍迦。我今說此三聚法本。為諸菩薩摩訶薩等多作利益。於一切法無障清淨得成就故。當得值遇一切善法悉成就故。憍屍迦。我念往昔阿僧祇劫。復過是數不可思量。彼時有佛出興於世。名大焰聚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屍迦。彼大焰聚如來壽命六萬八千億歲。初會百千諸聲聞眾。第二會有九十九億諸聲聞眾。第三會有九十八億諸聲聞眾。憍屍迦。彼大焰聚如來為諸天人大作利益。時彼眾中有一女人。名曰尊親。於彼會坐。從彼大焰聚如來。聞於如此三聚法本。信受讀誦廣為人說如說修行。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彼聞此法即轉女身成丈夫身。常得生於天人之中往來流轉。當得受於八萬四千轉輪王身。今現住彼在於東方。去此佛剎過億百千諸佛剎土。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寶焰聚如來應供正遍知。憍屍迦。若有眾生臨命終時。聞彼寶焰聚如來名號能憶念者。彼當不復更受女身。所以者何。彼寶焰聚如來往昔行菩薩行時。發如是願。若有女人臨命終時。聞我名字能憶念者。彼當不復更受女身。憍屍迦。此三聚法本能有如是多作利益。為諸菩薩摩訶薩等。具足當淨一切諸法諸障礙業。當得值遇一切善法成就具足。佛說此經時帝釋天王。及長老舍利弗。及諸天龍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乘三聚懺悔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4 佛說淨業障經   No. 1494   佛說淨業障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捨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其名曰壞魔菩薩。神通遊戲光焰菩薩。蓮花身菩薩。放光王菩薩。常調身菩薩。滿眾願菩薩。寶莊嚴堅意菩薩雜華眼菩薩。淨音聲王菩薩。光照明菩薩。妙真金菩薩。降伏一切諸根境界菩薩。大雷音菩薩。如意光積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如是等三萬二千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有一比丘名無垢光。入毘捨離城次第乞食。以不知故入婬女家。時無垢光入其家已。是時婬女於無垢光起染污心。作是思惟。我今必當與此比丘共行欲法。若不從我我將殞命。作是念已即便閉門。語比丘言。願與尊者共行欲事。若不從我我當必死。時無垢光語婬女言。且止大姊。我今不應犯如此事。所以者何。佛所制戒我應奉行。寧捨身命不毀此戒。爾時婬女復更思惟。我今當以咒術藥草令此比丘共為欲事。語比丘言。我今不能令汝退轉毀犯禁戒。但當受我所施之食而入舍內。便咒其食投比丘缽。咒術力故令此比丘便失正念。起於欲心展轉增盛。爾時婬女見此比丘顏色變異。即前牽手共為欲事。是時比丘與彼婬女共相愛樂行婬欲已。持所乞食還詣精舍。到精舍已。生大憂悔舉體煩熱。咄哉何為破大戒身。我今不應受他信施。我今則是破戒之人當墮地獄。時無垢光向諸比丘同梵行者。說如是言。我今破戒非是沙門必趣地獄。時諸比丘問無垢光。有何因緣而破此戒。時無垢光具說上事。時諸同學語無垢光。仁者當知。此有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得無生法忍。善能除滅破戒之罪。亦令眾生離諸蓋纏。我今與汝共詣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所。除汝憂悔。時無垢光猶故未食。與諸比丘詣文殊師利法王子所。到已問訊供養恭敬。即以上事具白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語無垢光。汝今且食。食已當共詣如來所問如此事如佛所說當共受持比丘食已。與文殊師利共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爾時無垢光比丘心懷恐懼不敢問佛。於是文殊師利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上事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無垢光。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告比丘。汝本有心欲犯婬不。答言不也。佛告比丘。汝本無心雲何而犯。比丘答言。我於後時乃生欲心。如是比丘。心犯欲耶。答言如是。佛告比丘。我常不言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耶。答言。如是。佛告比丘。於意雲何。汝曾夢中受欲之時。心覺知不。答言。覺知。佛告比丘。汝向犯欲豈非由心而覺知耶。答言。如是。若如是者。比丘。寤夢犯欲有何差別。比丘答言。寤夢犯欲無差別也。佛言。於意雲何。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答言。如是。佛言。於意雲何。如夢諸法是真實耶。答言。不也。佛告比丘。於意雲何。寤夢二心俱真實耶。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若非真實是有法不。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於意雲何。無所有法為有生不。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於意雲何。無生之法當墮阿鼻地獄餓鬼畜生中耶。答言。世尊無生之法尚無所有。而當有墮三惡道耶。佛告比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然諸凡夫愚小無智。於無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別以分別故墮三惡道。復告比丘。諸法無實而現種種所應作事。為著貪慾瞋恚愚癡。凡夫等故分別諸法。不如如故非是真實。復告比丘。諸法虛誑如野馬故。諸法如夢本性自然逮清淨故。諸法究竟如水中月泡沫等故。諸法寂靜無生老病死諸過患故。諸法無取非是色法不可見故。諸法無聚如虛空故。諸法無性過諸性故。諸法甚深過虛空故。諸法廣大無處所故。法無所作究竟寂故。法無所依境界空故。法無根本畢竟空故。法離蓋纏煩惱結使不可得故。法離熾然性不生故。法無障礙本性淨故。諸法無報猶如影故。諸法如幻不如如故。法無所依妄分別故。諸法流轉而諸眾生著諸邊故。諸法不起諸緣各各性相違故。法無染愛無所屬故。法無穢污一切結使不可得故。諸法無垢淨過空故。法無微相相寂靜故。諸法調柔性不生故。諸法如如初中後際無差別故。諸法解脫不相屬故。諸法無聞如瓦礫故。諸法非色同虛空故。諸法平等無積聚故。法不可持猶如虛空不可執故。諸法無得智者推求不可得故。法無擾動三世淨故。法無扼縛破闇冥故。法無荊棘離諸纏故。諸法安隱如涅槃故。法無怖畏過諸畏故。法無彼岸無此岸故。諸法無量過算數故。諸法無相其相空故。諸法無作斷諸願故。諸法無行行虛誑故。法無戲論滅覺觀故。法無窟宅離住處故。法無有濁常清淨故。法同涅槃生不可得空無有故。比丘當知。諸法如是不可宣說。是故我昔坐於道場得無所得。無有一法有出有沒有縛有解。亦無有法有障有纏有憂有悔。所以者何。諸法清淨無雜穢故。   爾時無垢光聞說是法。心懷踴躍悲喜交集。即時雨淚叉手合掌一心觀佛。即說偈言。  快哉世尊大功德  諸天世人所歸仰  善覺一切妙勝行  稽首能斷諸苦行  無所依者為作依  無有導者為獎導  安住實道常清淨  稽首世尊大威德  為世闇冥作燈明  諸無目者為作目  深著虛妄能度脫  稽首勇猛大精進  已離染污無瞋恚  於諸縛著得解脫  等於怨親能解縛  稽首真實功德聚  乾竭渴愛及愚癡  破壞諸有除眾苦  生死輪轉久已斷  稽首大力無上乘  於諸分別無所著  解脫妙智難思議  三界最勝離諸垢  稽首清淨無垢人  我今悉求如是道  當脫無依眾生苦  願令我得如是乘  終不小乘盡諸漏  億那由他無量劫  常受眾苦不捨道  如月盛滿顯眾星  我觀如來亦如是  譬如有人入大海  其意下劣求水精  雖遇無量珍寶聚  捨之而取下賤者  如人聞佛無量力  而不生念我當得  大乘廣博所作事  放捨菩提證聲聞  譬如有人見大王  與諸群臣相圍繞  不求王位悕臣佐  當知是意非黠慧  如人聞佛大功德  妙勝智慧所作事  而於小乘生喜樂  是則下劣懈怠心  眾生不應貪小乘  以如闇夜螢火明  當悕日光普大照  能破一切諸黑闇  佛有無量大名聞  聲徹人天諸惡趣  佛光微妙為最上  能照世間諸闇冥  譬如師子處野干  其心好樂野干眾  放捨師子所應作  而更隨逐野干法  如有大人在聲聞  其猶師子在野干  貪樂小法以為足  當知是輩行貧道  若人欲求大乘道  當應常發如是心  利益世間斷眾苦  不應同彼諸聲聞   爾時眾會聞無垢光所說偈已。四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散摩訶曼陀羅華拘茂陀等。供養世尊文殊師利讚無垢光作如是言善哉善哉。無垢。能報佛恩。於菩提道多所饒益。   爾時世尊即時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有五色光從口而出。所謂青黃赤白紅頗梨色。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上至梵世。蔽於日月所有光明。還至佛所繞佛三匝從頂上沒。爾時阿難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緣而現微笑。諸佛世尊不以無緣而現微笑。佛告阿難。此無垢光比丘有大深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今當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告阿難。此無垢光比丘於未來世彌勒佛所逮無生忍。亦當供養見賢劫千佛。過是之後復經十劫。供養二十億諸佛已。得成為佛。號名功德蓮華最勝妙行師子雷音如來。復告阿難。功德蓮華最勝妙行師子雷音如來應正遍知。彼佛世界名無量音。七寶所成。無有緣覺聲聞弟子。純諸菩薩。彼佛世界常轉平等不退法輪。阿難。此無垢光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所乘妙勝淨佛土故。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譬如日光所至之處破眾闇冥。如是阿難。若有眾生得聞此經。當知是處有大照明。能令眾生於一切法得無障礙。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世尊。雲何眾生於一切法得無障礙。佛言。且止阿難。何用問此。如是事為如來若說障與無障諸天世人皆當驚疑。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願說障礙不障礙法。諸菩薩聞。能於後時五濁惡世。於諸世法不生染著。佛告文殊師利。夫障礙者。貪慾是障礙。瞋恚是障礙。愚癡是障礙。佈施是障礙。持戒是障礙。忍辱是障礙。精進是障礙。禪定是障礙。智慧是障礙。佛想是障礙。法想是障礙。僧想是障礙。空想是障礙。無相想是障礙。無作想是障礙。無行想是障礙。不生想是障礙。文殊師利。取要言之。若於諸法有縛有解。當知如是皆是障礙。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障礙法。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一切諸法性無障礙。而諸凡夫愚小無智自生分別。於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作障礙。所以者何。文殊師利。凡愚之人行佈施時。於慳眾生不生恭敬。以不恭敬便生瞋心。以瞋心故墮大地獄。身自持戒。見犯戒者而生輕慢。說其過惡令他聞之生不恭敬。以不恭敬故墮於惡趣。自修忍辱。以忍辱故而生高心。我是忍辱餘人粗惡。以是忍故而生放逸。當知即是眾罪之本。自行精進。於懈怠者生如是念。如此愚人不應食他信施供養。乃至不應受一飲水。常於己身而起貢高卑下他人。當知是輩愚小無智。自行禪定。見亂想者發如是念。我常修定。其餘比丘多諸亂心說於邪論。如此之人去道尚遠。何能得佛。作是念時隨所起念一念一劫還受生死。受生死已甫當更修菩提之道。自恃多聞。於無名法以不真智妄生分別。見有所得起大憍慢。我說是輩是大愚癡無智之人。諸覺所覆非是大人。雖復志求大乘之道。作如是言。我當於世為最為勝。而於聲聞小乘之人不生恭敬。輕慢惡賤說其過罪。以其噁心說粗語故而墮惡趣。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應於佛法中妄宣人惡。佛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於意雲何。菩薩豈不於諸眾生常起慈心憐愍愛念。不以惡眼而視之耶。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復次文殊師利。於意雲何。菩薩豈當於一眾生不以聲聞緣覺大乘而度脫耶。不也世尊。菩薩未曾捨一眾生而不度脫。常於一切起平等心。佛告文殊師利。譬如良醫等療眾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貧民。常作是念。雲何能令眾生免苦得離諸病。文殊師利菩薩亦爾。常於眾生起大悲心發平等意。雲何當令一切眾生受行佛法使不斷絕。又如良醫所有醫方經書咒術不斷絕時。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文殊師利。菩薩亦爾。諸佛種性不斷絕時。心生歡喜亦復如是。文殊師利。一切眾生不盡如醫能治眾病。設有能者是亦難得。文殊師利。菩薩亦爾。不盡如佛起菩提心而自莊嚴。設有能者是亦難得。又如良醫於諸醫方經書祕術不應懈怠以修醫法。文殊師利。菩薩亦爾。不應懈怠如羸病人發菩提心。文殊師利。自然無師是為難得。不從他知是亦難得。妙勝之心是亦難得。修行佛法是亦難得。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於一切法心無障礙逮得清淨。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有菩薩觀於貪慾是一切法瞋恚愚癡是一切法。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於諸五欲不生愛樂亦不放捨。觀欲實性即是佛法。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而於五蓋以求菩提。如是觀時不得五蓋及與菩提。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九惱法即是慈心。思惟觀察九惱法時。不得他人及與己身。名最上慈。以於諸法無所得故。菩薩觀忍亦復如是。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於犯戒即是不犯。觀非毘尼即是毘尼。觀於繫縛即是解脫。觀於生死即涅槃界。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貪慾界即涅槃界。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有體相亦無根本。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毀戒不作二想。瞋恚忍辱不作二想。懈怠精進不作二想。亂心禪定不作二想。愚癡智慧不作二想。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是則名為淨諸業障。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佛告文殊師利。於意雲何。汝頗見法能還與法作繫縛不。答言。不也世尊。文殊師利。於意雲何。頗見有法能為諸法作解脫不。不也世尊。文殊師利。雲何菩薩得無生忍。文殊師利言。一切煩惱即無生忍。所以者何。一切煩惱同虛空性。以是義故。我觀諸法無智無斷無證無修。而諸凡夫障礙所蔽。無有佛法見有斷結。修佛法故。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能解說無盡之法。文殊師利。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無垢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文殊師利日無垢光如來壽九十劫。國名眾香。彼佛世界多諸眾生好樂小法。少能修習無上大乘。彼佛世尊般涅槃後。法住千歲分佈舍利。如我滅後等無差別。時有比丘名曰勇施。慚愧樂學善修戒身。多聞智慧顏貌端正。成就第一清淨妙色。爾時勇施著衣持缽入難勝城。次行乞食到長者捨。其家有女容貌端正未適夫主。時長者女見勇施已生愛染心。作如是念。我若不得勇施比丘以為夫者。當自殞命。初不向人說如此念。欲心內結遂以成病。爾時勇施乞食得已還詣精舍。而於後時女父命終。爾時其母而問女言。汝何因緣而致斯病。女時默然遂不飲食。爾時女母密遣餘女先來親善同苦樂者。而往問言。以何因緣而致斯病。時女答言。我於先時見一比丘顏貌端正。便生欲心以致斯病。若得從意我病則愈。若不得者便當殞命。是時餘女聞此事已。還向其母具說上事。其母聞已作是思惟。今我此女病患如是。若使不得勇施比丘。當作何計。復作是念。我今當請勇施比丘數至我家。當使此女從受經法。爾時勇施而於異時。入城乞食復至其家。見長者女身體羸瘦。而問之言。此女何緣而有此病。時母答言。而我此女好聽經法。我常固遮不遂其意。以致斯病。爾時勇施語其母言。莫遮此女使不聽法。母還報言。尊者。若能教授此女經法我當聽之。爾時勇施即便許可。其母語言。從今已往常至我家。答言可。爾時長者女聞是語已心大歡喜。我今當作種種方便。令此比丘於我生著。時長者女語勇施言唯願尊者。哀愍我故常至我捨。爾時勇施默然許可。即受其食還詣精舍。爾時其母語其女言。從今已往好自莊嚴。以好栴檀種種雜香以塗其身。更著新好上妙衣服。如是莊嚴可得從意。其後勇施數到其家轉相親厚。數相見故便失正念而生欲心。即與彼女共行婬法。心遂耽著往來頻數。時彼女夫見此比丘往來頻數心生疑恚。即設方便欲斷其命。勇施比丘聞是事已。即作是念。當以毒藥持與彼女令斷夫命。爾時勇施即以毒藥持與彼女。而語之言。若必念我可持此藥以殺汝夫。時長者女即以毒藥和著食中。敕其婢使。持此飯食以飯我夫。夫食飯已即便命終。爾時勇施聞彼命終。心生大悔作是思惟。今我所作是大重惡。何名比丘。受行婬法又斷人命。我今如是當何所歸。生大憂惱。我若命終當墮惡道。誰能免我如是之苦。以是事故從一精舍至一精舍。惶怖馳走衣服落地。作如是言。咄哉怪哉。我今即是地獄眾生。時有精舍名曰醯無中有菩薩名曰鼻揉多羅。勇施比丘即入其房舉身投地。時彼菩薩問勇施言。何為以身自投於地。答言。大德。我今即是地獄眾生。又復問言誰乃令汝為地獄人。勇施答言。我作大罪。犯於婬戒又斷人命。時彼菩薩語勇施言。比丘莫怖。我今力能施汝無畏。爾時勇施聞彼菩薩施無畏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爾時鼻揉多羅菩薩。即時從地接起勇施牽其右手。將至異處坐林樹中。時鼻揉多羅菩薩湧身虛空高一多羅樹。語勇施言。今汝於我生深信不。勇施即時叉手合掌而答之言。我見仁者。如遇大師亦如世尊。爾時鼻揉多羅菩薩即時入於諸佛境界大乘妙門如來寶印三昧。入三昧已即於身上出無量佛身。皆金色三十二相遍林樹間。爾時諸佛即時同聲。說是偈言。  諸法同鏡像  亦如水中月  凡夫愚惑心  分別癡恚愛  法無作無處  如虛空清淨  亦無有覺知  虛誑不牢固  於內求恚愛  未嘗有得者  凡夫生染愛  實無有染著  如於眠夢中  染著於諸色  亦如刀割物  而刀無所知  凡夫亦如是  愚惑妄分別  於愛生染著  於恚增諍訟  世間猶如夢  空無不牢固  如焰空中雲  癡愛寂無相  諸法如草木  心不在內外  愛非壽命人  自性無所有  凡夫見諸法  計從因緣生  無作不可取  性離常寂靜  諸法猶如幻  凡夫生取著  幻性無堅固  貪瞋癡亦然  諸法常無相  寂靜無根本  無邊不可取  欲性亦如是  眾生如鏡像  計著於我所  離如妄分別  無堅固可取  諸法如影響  欲恚無處所  如幻夢水月  實無染恚者  境界不真實  空無不可取  分別法無主  根本常寂靜  譬如幻化人  無有貪恚癡  幻夢等諸法  其邊不可得  如月現於水  而不在水中  凡夫染癡恚  癡愛恚無性  貪瞋恚愚癡  諸緣常空無  無眾生壽命  虛無常寂靜  無眼亦無耳  鼻舌亦復然  凡夫癡無智  虛妄生牢固  如虛空無邊  無盡無去來  諸法亦如是  如手摸虛空  種種分別法  實無分別者  凡愚計諸陰  而實無有生  我觀一切法  性相無所有  無生亦無滅  未曾有聚散  諸法性解脫  寂靜無處所  無能悕取者  解此名為智   爾時林中萬二千天子。詣鼻揉多羅菩薩來聽法者。聞說是偈即時皆得無生法忍。勇施比丘見諸化佛神通變現。於諸法中思惟選擇。離諸蓋纏得無生忍。文殊師利。汝莫生疑。爾時鼻揉多羅菩薩豈異人乎。今彌勒菩薩是也。勇施比丘豈異人乎。寶月如來是也。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勇施比丘已成佛耶。佛告文殊師利。今已成佛在於西方。去此佛土恆河沙數諸佛世界。有國名常光。寶月如來於彼成佛。文殊師利。汝觀是法能令眾生離諸業障。受行婬法斷人命根。能令現身得無生忍。所以者何。能觀三界如影響故。猶如幻師觀於幻人無有障礙。文殊師利。諸凡夫人於無有法妄生分別。墮諸惡趣受於無量百千萬苦。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經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尊重讚歎。而於現世得何等利。佛告文殊師利。於意雲何。如日光明照閻浮提。於諸眾生有幾所利。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日光明照閻浮提。於諸眾生而作利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當知是經亦復如是。能令菩薩破諸結縛。能生無量智慧光明。亦於諸法得無障礙。速疾能生無礙智辯。若說法時不為眾魔及外道之所破壞。斷其樂說。文殊師利。譬如大火焚燒草木無有遺餘。當知是經燒一切結。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雪山王諸餘黑山不能障翳。若有菩薩得聞是經。亦復如是。諸餘外道不能如法而毀壞者。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諸小國王無敢拒逆。若有菩薩得聞是經。亦復如是。一切雜論嚴飾章句。如是之人不能抑制。文殊師利。譬如比丘善能持律能除他人破戒疑悔。當知此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諸憂悔。文殊師利。如日天子所至之處能破眾冥。若有菩薩得聞是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無明黑闇。能生一切智慧光耀。所以者何。以因是經善修慧故。爾時惡魔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如來大悲憐愍一切常施安樂。唯願世尊莫說此經。所以者何。若說此經諸魔宮殿皆悉震動。諸憂惱箭入我身中。以此經典行閻浮提故。世尊。我今當令如是經典無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之者。當使此經似如邪道。令諸眾生起於邪見。讀誦方廣大乘比丘。心生疑悔誹謗此經。爾時釋提桓因以佛神力。即於佛前頭面禮足。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白佛言。世尊。惡魔波旬設諸方便欲為此經而作留難。世尊。我當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恭敬。如來滅後我與阿難。當令此經行閻浮提。普令周遍。我與四王諸鬼神等。常當擁護說是經者。若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恭敬是經典者。於諸擁護我為宗主。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當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恭敬如是經典。亦為他人流布顯現。所以者何。阿難。此經則是諸法之鏡。阿難言。如世尊教我當受持。當何名斯經。雲何奉行。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淨諸業障。亦復名為入於諸法無障礙慧。說是經時六十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八十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尊者阿難文殊師利法王子。及諸天世人乾闥婆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淨業障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5 善恭敬經   No. 1495   善恭敬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在如來本所行處寶莊嚴殿。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及諸菩薩摩訶薩等,並餘無量百千萬億四部大眾,左右圍繞,共會說法。   爾時長老阿難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以十指爪合掌向佛,身心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有多聞者有大功德;若復教他立多聞處,世尊!彼善男子得幾所功德?」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阿難!汝既問我,以是義故,我當為汝譬喻解釋。所以者何?智者於義,譬喻得解。阿難!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樹木、百卉、藥草,若小若大,乃至似於如橫一指,從地生者,彼等樹木,並著枝、葉、花、果、子實皆悉備具。阿難!而彼所有樹木之中,如橫一指最小之者,所生花、果多少之數,如一恆沙;如向一指所生花、葉、果、實、枝等,如橫二指所生草木,還有若干花、果、子實多少之數,如二恆沙。如是次第乃至從地更有出生,如橫三指還有若乾枝、葉、花、果,多少之數,如三恆沙。阿難!於意雲何,頗復有人能數彼樹多少以不?」   阿難言:「不也,世尊!」   爾時佛復告阿難言:「彼之一指以上所有花、果、子實,有人尚能數知多少;而彼善男子、善女人,教他乃至一四句偈,為他顯示不求果報,發慈哀心、憐愍之心,乃至教他令得阿羅漢果。復作是念:『以何方便,令多眾生以此法施因緣力故,令得須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羅漢果,乃至令發菩提之心?』以慈愍故,教他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解釋、分別顯示。以此功德,欲比於前譬喻功德多少之數,於此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億千分不及一,歌羅數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優婆尼沙陀分不及一,彼等福德不可稱量。阿難!彼之男女多得善根,乃至令他住多聞中,復能向他乃至宣說一四句偈。」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長老阿難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乃能作如是說。希有,婆伽婆!如來乃能作如是說。世尊!彼之受法善男子、善女人,於是法中及法師所,應作何等恭敬之心?」   作是語已,佛告阿難言:「阿難!汝莫問我如是之事。何以故?今者眾生無敬法心。」   阿難復更重白佛言:「善哉,世尊!我渴仰法,於是法中深生敬心,如法學法,我作世尊侍者已來,未曾聞此如是之法。世尊!我從今已當作如是恭敬之心,如世尊敕,不違聖教!」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世尊!於後末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諸法中或有渴仰敬重心相,惟有口言,為衣食故、為利養故,從貧賤中剃髮出家,而作是言:『我能為法,雖復彼等求諸佛法。』世尊!然彼眾生無行法心,示下賤相,是人還起下賤之心。世尊!我為自身故發是問,我等雲何應住?雲何應行?」   作是語已,爾時佛告長老阿難作如是言:「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樂於法者,欲得讀誦,彼等眾生欲向和上、阿闍梨所。至已,應問諸佛法言,隨心所樂所堪說處,應說依止,彼或十臘或十二臘,為重法故,應乞依止。何以故?如來往昔雖復說言:『五夏比丘不須依止。』而彼學者於前敬心乃能為法,以是義故,應當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學於佛法故。   「阿難!而彼和上阿闍梨等,為彼應作如是依止:『當如是耶,我許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當謹順,莫放逸耶,應練行耶,如是與耶。』若有比丘得具足法,彼則堪能與他依止,若能如是分別法句,與他依止,名依止師。   「若有比丘雖復百夏,不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釋種祕密之事,彼人為法應說依止,雖有百夏上座比丘,不解律法,彼等亦應說於依止。   「若有比丘從他受法,彼等比丘於彼師邊,應起尊貴敬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腳,足踝齊整,勿令高下。於彼師前勿昇高座;師不發問,不得輒言;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面,離師三肘,命坐即坐,勿得違教。安坐已訖,於彼師所應起慈心。若有弟子欲受法時,長跪師前,先誦所得。誦已有疑,先應諮白;若見聽許,然後請決。   「是時學者既受法已,右膝著地,兩手捧足,一心頂禮師所住處。地若平正,即應設敬;若地偏隘,即還卻立,乃至師過至彼平所,即便請法。若至平處,禮師足已,卻縮而行,至十肘地。遙禮師已,隨意歸還。又復弟子應作是念:『師在我後,觀我是非,不應放逸。我若即來,尋至師前,請決所疑,是即為善。儻不得來,應當知時。』一日三時應參進止,若三時間不參進止,是師應當如法治之。   「又復弟子若參師時,至彼師所,若不見師,應持土塊、或木、或草,以為記驗。若當見師在房室內,是時學者應起至心,遶房三匝,向師頂禮爾乃方還。若不見師,眾務皆止,不得為也,除大小便。   「又復弟子於其師所不得粗言,師所呵責,不應反報。師坐臥床,應先敷拭,令無塵污、蟲蟻之屬。若師坐臥乃至師起,應修誦業。時彼學者至日東方便到師所,善知時已,數往師邊,諮問所須,我作何事。當白師言:『入聚落不?』若師欲得入聚落時,師所袈裟當須前奉,先應洗手。若洗手訖,應持己衣,還拭己手。至彼師所,身心安住,兩手捧衣,長跪而授,如法敬奉,處所安住。然後奉水,令洗手面,先奉內衣,著身體者,爾乃更當奉餘衣服常所用者,向於師所應作如是恭敬之心。   「又復弟子在於師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內恭敬師故,勿以袈裟覆於肩髆,不得籠頭。師經行處,應常掃拭。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師,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復三時應獻冷飲,應當知時,為師乞食。師所營事,應盡身力而營助之,取師應器,洗治令淨。若師與洗,先洗師器乃及己缽。若與應洗,如不與者,不應再索。何以故?有因緣故。阿難!有諸比丘當作是念:『如來往昔缽無人洗,彼等學佛應當自役。』雖然如來許彼,天若熱時,應具冷水;天若寒者,應備暖水;凡所須者,皆應盡備。親在師前,勿嚼楊枝;於他人處,勿說師過;若遙見師,尋起迎接。   「阿難!凡有師者,隨在誰邊學四句偈,或聽、或讀、或問、或諮一四句等,是即為師。時彼學者於其師所,常起恭敬尊重之心,若不如是,名不敬者,亦不名住正行之者。若於他邊說師過者,彼人不得取我為師。何以故?阿難!彼無敬心,不愛佛故;彼無行人,況愛法者;彼無敬人,當不愛法,彼大惡人亦不愛僧,不入僧數。何以故?彼愚癡人不行正行。阿難!佛所言說皆為行者。」   爾時長老阿難聞佛說已,悲泣流淚,以手捫拭,作是白言:「世尊!於將來世少有眾生住是行者。世尊!我等當行如是之行,我今當住如是之行。世尊!若有比丘於彼師所或和上邊不生敬心,道說長短,於將來世得何等報?」   佛告阿難:「若將來世有諸比丘,或於師所或和上邊,不起恭敬,說於師僧長短之者,彼人則非是須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癡人應如是治。何以故?阿難!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   「阿難!若有比丘於其師邊不恭敬者,我說別有一小地獄,名為椎撲,當墮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俱然,狀如火聚,出大猛炎,熾然不息,然已復然。於彼獄處復有諸蟲,名曰鉤□,彼諸毒蟲常噉舌根。時彼癡人從彼捨身,生畜生中,受野獸形,或野干身,或受狼身,彼諸人等見者大喚,或唱言狼,或唱野干。阿難!彼癡人輩,皆由往昔罵辱於師及與和上,是故見者皆悉不喜,以彼往昔舌根過故,恆食□□□□襴□□□□槔鷺□□□觔□□□□□□□□□視□□祊量礹□□□□□□導□□c□導□□示□□□E□□□□□□□□□□□□□□□榯□□榯□瓷慼憧隉慼慼慼撲`□娳□□騬逆□□k□□□□蜀□□□□麥姣¥哄慼漿V□□□□□□□鋤譣□□□□□邇□□□□□□□漦噦倏苀sf□窺□諦連f噦□□諦連f萬□□諦逯□□犖□嬯□桏H獦牢邇□□□顤□□□窩□□纂模陛慼慼慼潸v□□   「阿難!若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闍梨等,荷簷肩上,或時背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阿難!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亦復不名深敬於師,況敬法耶!作是敬者是名敬師。阿難!若有無量無邊供養之具,爾乃堪能供養師耶!   「阿難!當來之世多諸比丘得是經已,於師和上起不敬心,無有正行,於師和上恆說於過。阿難!我說彼等愚癡人輩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阿難!我向汝說,我向語汝,如來在世於汝等邊已為說訖,此是正道、此非正道;於當來世彼諸比丘隨行何行,還生是處,得是果報。是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   「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生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敬諸佛.世尊,敬重經法,深愛敬僧,當入是次。」   佛說是經已,長老阿難等及諸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善恭敬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6 佛說正恭敬經   No. 1496   佛說正恭敬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聲聞比丘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五百人皆是如來種子。權行六道助佛揚化。知眾生根威德自在。顯發如來方便密教。其名曰生疑菩薩。寶德菩薩。光明王菩薩。慧登菩薩。德臻菩薩。悉達菩薩。無畏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菩薩。德首菩薩。目首菩薩。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首菩薩。賢首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樂法善男子善女人。當雲何敬法及敬法師。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止止阿難。今時眾生不能恭敬及有敬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樂法及以敬法。已敬當敬。世尊。自我親近如來以來。未曾得聞如此法門。以不聞故。恭敬如來必失儀則。今若聞者。故得如法修行是事。世尊。復有樂法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法門即得修行。世尊。復有如來法中出家比丘。貧窮下賤但求衣食。不樂求法及敬法師。雖復親近佛法。而行下賤不能隱覆。必當示現。世尊。是故我今現在自為。並及未來一切比丘。諮請如來如是敬法。世尊。我等雲何得修正行。惟願如來為我解說。   佛告阿難。樂敬法善男子善女人。若欲讀誦請問。往至經法應當和上阿闍梨所。至其所已。應問和上阿闍梨。如來正法隨心所樂。當知和上阿闍梨心所知法。先應諮請聽問以不。師若聽者。然後乃問。雖復歲數若十二十。為樂法故應往諮請及受依止。何以故。如來法中雖聽五歲比丘得離依止。然彼人以初敬為法求樂法故。何以故。是人為欲成就自德行故。阿難。彼阿闍梨者。應如是與依止。或言可。或言如是。或言爾。或言利。或言教誨。或言謹慎行莫放逸。如法端正修行作。如是與依止。比丘成就如是等法。可與依止。彼得名為成就依止。假使百歲比丘不能通達如是等句。彼人應受依止。況能與他作依止師。若使無歲比丘成就如是等法。沙門密語即得名為以受依止。假使百歲自不達如是等法諸句律者。彼應受依止。是中誦經比丘。應於阿闍梨所作敬重心。及正恭敬彼讀誦受經者。在阿闍梨前不得露齒。不得瞻足。不得動足。不得壘足。不得踔足。不得弄足。不得高座處坐。師不借問亦不得語。不得違師語。不得一向瞻相師面。住在師前三肘而立。師聽坐即坐。坐已於師所起慈悲心。彼誦經者應先誦熟。熟者誦已。從師受經任意多少。隨諸法門中若有疑者。先應諮請聽問以不。師若聽可然後當問。彼受經已右膝著地。兩手接禮師足。若地處惡者。隨所有道卻退而行。當至平處。若地處先平。彼應禮師足然後當行。行至十肘復更作禮。然後隨道而行。彼應作如是念。阿闍梨常逐我後。我不能遠離阿闍梨。彼應知時。日三時到阿闍梨所。若不到者。應如法治。若到而不見阿闍梨者。彼應若草若木若杖若土塊若石。令作記識。若阿闍梨在房宴坐者。彼應旋房禮敬然後當行。若有所作不問師。亦不得作。除大小便。不得向師作粗獷惡語。不得重循師語。隨師所坐之處。若繩床若木床。皆不得坐。彼床若壞即應治之。彼應晨朝時往知時往。不得非時往彼。往已應問阿闍梨。當何所須及何所作。為入聚落不。若言入。阿闍梨所有衣被。應洗手自衣拭手。兩手捉師衣已著淨處。先與師淨水洗手。然後授衣與師。於後安陀會拂塵與之。或覆身衣或雨衣。或所須餘衣資用之者。彼應如是敬。不得阿闍梨前□唾。若寺內若寺東西。不得左右反抄衣。不得纏頭隨師所居。有經行處掃灑令淨。日三時拂扇。三時洗浴。三時諮問。取水為師乞食。若師有所作者。彼應用力作之。若食竟應從師索缽洗之。若與先洗師缽。然後自洗己缽。師若不與不得重索。何以故。阿難。未來有如是比丘。作是念言。如來等正覺缽無有洗者。彼學我故自欲洗之。如來聽如是等人。夏取清涼冬取溫煖。隨所須者皆應得取。不得師前嚼楊枝。不得說師若好若惡。若遙見師應起迎接。阿難。若從讀誦諮請一四句偈。是名阿闍梨。是故彼應恭敬阿闍梨。阿難。若不如是敬阿闍梨者。以不敬故住不正行。說師過惡者。彼不說我以為世尊。何以故。阿難。彼人不重佛不敬法不在僧數。何以故。阿難。如是癡人不得名為住正行中。阿難。住正行者。我為彼人說佛法耳。   爾時尊者阿難涕泣流淚作如是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眾生。能住能行如是等行。甚為希有。世尊。我能行住如是等行。世尊。若有比丘不能恭敬和上阿闍梨及說過者。彼人得何等報。佛告阿難。若有比丘不敬和上阿闍梨及說過者。我說彼人愚癡凡夫。何以故。阿難。不得說阿闍梨實惡。何況說虛。是中阿難。若不恭敬和上阿闍梨者。有辟支地獄名之為滅。彼人命終生彼地獄。彼人生已即有四頭。身上火然如熱鐵丸。是中有諸蟲名為鐵狗。常所食噉彼人舌根。是處命終生畜生中。作虎狼野干。眾生見者皆唱言。是虎狼野干。有所見者無能喜樂。以本口過故常食糞穢。受報已盡復生人中。常在邊地無佛法處。雖生人中具足眾惡。遠離功德。身形色力不類人狀。稟受身形不似父母。不為父母之所憐愛。常被惡謗遠離諸佛。生生愚癡闇鈍無智速墮地獄。何以故。以不恭敬教授施法。濟拔難者故。阿難。如是等人數得苦法。阿難。假使讀誦受持一四句偈。及以經卷書寫供養。隨彼字等劫。若頂若肩若背荷負彼師。及一切樂具而供養之。阿難。如是供養已。猶不能報阿闍梨恩。佛告阿難。未來世中有如是等諸惡比丘。得是經已而不恭敬阿闍梨和上者。以無行故。說阿闍梨和上過。我今當記如是比丘愚癡人等。墮諸地獄受大苦惱。阿難。我今告汝及以正敕。如來以說善惡道行。隨彼眾生所行善惡。得報如是。是故阿難。汝等今當應善恭敬應善思量。阿難。善恭敬善男子善女人得此法門者。讚歎出離訶欲不淨。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阿難更整衣服白佛言。世尊。此法之要當名何經。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雲何受持修行。於未來世紹三寶種使不斷絕。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正恭敬。如是受持。所謂愛佛愛法愛僧。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及諸比丘並諸菩薩聞佛所說。皆大踴躍歡喜奉行。   佛說正恭敬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7 佛說大乘戒經   No. 1497   佛說大乘戒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苾芻言:「有破壞戒行壽命者、有斷滅善根者,出家難值,發精進心,堅固守護。若諸苾芻等,於佛法中求解脫者,遠離一切諸惡苦惱,如佛所說,寧捨身命而趣無常,不得縱心犯其戒律。若人捨命只壞一生,若復破戒,令百萬生沈淪惡道。若人持戒當得見佛。戒為最上莊嚴,戒為最上妙香,戒為歡喜勝因。戒體清淨,如清冷水,能除熱惱。戒法最大,世間咒法,龍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聞,持戒獲安樂,如是命終時,復得生天上。」   佛言:「苾芻!若犯律儀,譬如盲人,不見眾色,亦如無足,不能行道,遠離涅槃,不到彼岸。若持戒人成就一切法寶,譬如賢瓶,圓滿堅固,能盛一切珍寶。如是破損,珍寶散失;若破律儀,則捨一切善法。先曾犯戒,而後心欲求涅盤,如去眼、耳,對鏡照面,何所堪能!」   佛言:「苾芻!女人無信,不可親近;王恩雖勝,不可恃怙;水沫無實,不可撮摩;富貴無常,不可久住;色相如花,須臾變異;壽如熟果,不可久停,如急流渡船、如朽屋暫住;寧食毒藥,不得飲酒;寧入大火,不得嗜慾!」   佛說是經已,時彼苾芻及諸菩薩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戒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8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No. 1498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即說伽陀頌曰: 「我今歸命勝菩提,  最上清淨佛法眾,  我發廣大菩提心,  自他利益皆成就。  懺除一切不善業,  隨喜無邊眾福蘊,  先當不食一日中,  後修八眾長養法。」   當知八種長養法者,所謂八戒,弟子應於阿闍梨前二三重複。說是伽陀已,次復當稱己之名字:「我名某甲,惟願阿闍梨攝受於我。我從今時發淨信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誓歸依佛,二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我某甲淨信優婆塞,惟願阿闍梨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今時發起淨心,乃至過是夜分,訖於明旦日初出時,於其中間奉持八戒。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七、不花鬘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八、不坐臥高廣大床。我今捨離如是等事,誓願不捨清淨禁戒八種功德。」二三重複作如是說。又言:「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又說伽陀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  為諸眾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  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  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  解說眾生三有苦。」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499 菩薩戒羯磨文   No. 1499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薩說   沙門玄奘奉 詔譯   受戒羯磨第一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義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   大德憶念我如是名。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唯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禮拜。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德生殷淨心。   若諸菩薩。欲授菩薩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呾理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非唯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以受戒法如應正授。其受戒菩薩復於彼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對佛像前合掌請言。唯願大德。哀愍授我菩薩淨戒。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   爾時有智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菩薩。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汝。是菩薩不。彼應答言是。發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自此已後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如是受已。能受菩薩不起於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是白言。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此中現有某名菩薩。於我某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是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睹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如是名為受菩薩戒啟白請證。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捨。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捨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如是名為菩薩四種他勝處法。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法。即便棄捨別解脫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脫戒犯他勝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   如是菩薩所受淨戒。於餘一切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除滅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薩俱起供養。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又諸菩薩。不從一切諸聰慧者。求受菩薩所受淨戒。無淨信者不應從受。謂於如是所受淨戒。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慳貪者。慳貪蔽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不應從受。毀淨戒者。於諸學處無恭敬者。於戒律儀有慢緩者。不應從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於他違犯不堪耐者。不應從受。有懶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著日夜睡眠。樂倚樂臥樂好合徒侶。樂嬉談者。不應從受。心散亂者下至。不能□□□□獎□□□□錄o□埤□□餖\逆□驗禘稀埤□□□p埤□奊□□埤□騬椏騖駴□j□累□饑@樿樀誇□餖\逆□信訏騖飀□□椏騖饋□□□埤□楷□□□息□槫□□□□襛□騖□切埤□□□粿埤□□□秈{□□□□□□娀□埤□□樁式慼慼慼慼慼標T□婚□□□樔□倫飯騬逆□□騬禕埤□□□騖□覈□□□□□□□磻祊量稗□□□騬稀埤□槂□□磻穢□□魯□□詀□□□□□□□□□□□□□□□□覣□觥□□□□□   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懺罪羯磨第二   若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   如是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得捨差別第三   略由二緣。捨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捨無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雖復轉身遍十方界。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由是菩薩不捨無上菩提大願。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為欲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序   沙門靜邁製   夫瀛溟沖廓。總川逝而朝宗。法性惟玄。統品物而都會。是知無說顯道崇毘耶之息言。絕聽雨花。宗摩竭之掩室。自非德本宏邈。孰能究其弘致者哉。有三藏法師。是稱玄奘。弱齡軼俗。凝神氣於白雲。壯志遊真。晰智暉於玄妙。漱其源者隨迎而不如。涮其流者游泳而不測。大龜啟滅之歲。捐觿鞢而整花田。須陀問道之年。鏡戒珠而嬉行地。爰以炎隋季祀三聚創膺。深惟蹄旨。悟有餘說。悼靈章之紊譯。愴神理之紕傳。故能出玉門而遐往。戾金河而殉妙。爰有大正法藏。寔號戒賢。道格四依。稱流五印。凡厥藏海取質若人。故以所旌戒標洪譽。遂於摩揭陀國。欽承函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雖薩陀之遇曇無。蔑以加也。因固請受菩薩律儀。一稔三祈肇允殷望。法師以菩薩淨戒。諒一乘之彝倫。授受宏規。信十地之洪範。特所吟味。匪替喉衿。以大唐貞觀二十有三年。皇上御天下之始月魄日。於大慈恩寺奉詔譯周羯磨戒本。爰開兩軸。蓋菩薩正地之流澌也。邁以不敏猥廁譯僚。親稟洪規。證斯傳焰。動衷形說。式讚大猷。聊紀譯辰。以備攸忘。其證義。證文。正字。筆受。義業。沙門明琰等。二十許人。各司其務同資教旨。   菩薩戒羯磨文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500 菩薩戒本   No. 1500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歸命盧捨那,  十方金剛佛;  亦禮前論主,  當覺慈氏尊。  今說三聚戒,  菩薩鹹共聽;  戒如大明燈,  能消長夜闇;  戒如真寶鏡,  照法盡無遺;  戒如摩尼珠,  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  唯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  應當勤護持。   「諸大士!此四波羅夷法,是菩薩摩得勒伽,和合說。   「若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自有財物,性慳惜故,貧苦眾生,無所依怙,來求索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吝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瞋恚,出粗惡言,意猶不息,復以手打,或加杖、石,殘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懺,結恨不捨,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   「若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   「諸大士!已說四波羅夷法。若菩薩,起增上煩惱,犯一一犯,失菩薩戒,應當更受。   「今問諸大士: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士!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士!此菩薩眾多突吉羅法,是菩薩摩得勒伽,和合說。   「若菩薩,住律儀戒,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菩薩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眾;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是名為犯眾多犯;若不恭敬,若懶墮,若懈怠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丘,常法供養佛法僧寶。   「若菩薩,多欲不知足,貪著財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攝受對治;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若菩薩,見上座有德,應敬同法者。憍慢、瞋恨,不起恭敬,不讓其座;問訊、請法,悉不酬答,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若無記心,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重病,若亂心,若眠作覺想,問訊請法,悉不答者,是名不犯。若上座說法,及決定論時;若自說法,若聽法,若自決定論時;若說法眾中,若決定論眾中,不禮不犯。若護說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調伏,捨離不善,修習善法;若護僧制;若護多人意。   「若菩薩,檀越來請,若至自捨,若至寺內,若至餘家,若施衣、食、種種眾具,菩薩以瞋慢心,不受、不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狂;若遠處,若道路恐怖難;若知不受,令彼調伏,捨惡住善;若先受請;若修善法不欲暫廢,為欲得聞未曾有法,饒益之義,及決定論;若知請者,為欺惱故;若護多人,嫌恨心故;若護僧制。   「若菩薩,有壇越以金、銀、真珠、摩尼、琉璃,種種寶物,奉施菩薩;菩薩以瞋、慢心,違逆不受,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捨眾生故。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狂;若知受已,必生貪著;若知受已,施主生悔;若知受已,施主生惑;若知受已,施主貧惱;若知是物,是三寶許;若知是物,是劫盜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惱,所謂殺、縛、謪、罰、奪財、呵責。   「若菩薩,眾生往至其所,欲得聞法;若菩薩,瞋恨性嫉,不為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順;威儀不整;若彼鈍根,聞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聞已,增長邪見;若知聞已,毀呰退沒;若彼聞已,向惡人說。   「若菩薩,於兇惡犯戒眾生,以瞋恨心,若自捨,若遮他令捨,不教化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若忘遮他,犯非染污起。何以故?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不犯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如前說;若護他心;若護僧制。   「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中,毘尼建立遮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同聲聞學。何以故?聲聞者,乃至自度,乃至不離護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學戒,何況菩薩第一義度?又復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為聲聞建立者,菩薩不同學此戒。何以故?聲聞自度捨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菩薩自度度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菩薩為眾生故,從非親裡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如衣,缽亦如是。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裡織師織;為眾生故,應蓄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百千。乃至金銀百千,亦應受之。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聲聞遮罪,菩薩不共學住。菩薩律儀戒,為諸眾生,若嫌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   「若菩薩,身口諂曲,若現相,若毀呰,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無慚愧心,不能捨離,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斷彼故,起欲方便,煩惱增上,更數數起。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他起慊恨,欲令止故;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為攝彼故,欲斷彼故,為將護故;若他疑菩薩,慊恨違背,和顏戲笑,現心淨故。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何以故?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   「若菩薩,不護不信之言,不護譏毀,亦不除滅。若實有過惡不除滅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實無過惡而不除滅,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誹謗,及餘惡人;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緣,生他譏毀;若前人若瞋、若狂,而生譏毀。   「若菩薩,觀眾生應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憂惱而不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觀彼現在少所利益,多起憂惱。   「若菩薩,罵者報罵,瞋者報瞋,打者報打,毀者報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侵犯他人,或雖不犯,令他疑者,即應懺謝,嫌恨輕慢,不如法懺謝,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彼欲令作不淨業然後受者,不謝無罪。若知彼人性好鬥訟,若悔謝者,增其瞋怒;若知彼和忍,無嫌恨心,恐彼慚恥,不謝無罪。   「若菩薩,他人來犯,如法悔謝,以嫌恨心,欲惱彼故,不受其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懺,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懺,無罪。   「若菩薩,於他起嫌恨心,執持不捨,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為貪奉事,畜養眷屬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無貪心畜。   「若菩薩,懶墮懈怠,耽樂睡眠,若非時,不知量,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遠行疲極;若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以染污心,論說世事經時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經時,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見他聚話,護彼意故,須臾暫聽;若暫答他問未曾聞事。   「若菩薩,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師教,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知彼人作顛倒說;若自多聞有力;若先已受法。   「若菩薩,起五蓋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見味禪以為功德,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薩尚聽外道異論,況復佛語?不犯者:專學菩薩藏,未能周及。   「若菩薩,於菩薩藏不作方便,棄捨不學,一向修習聲聞經法,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捨,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是學:『我大不是、盲無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餘說,雲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   「若菩薩,以貪、恚心,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法,若護說者心;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多聞,若聞持,若如說行;若修禪定不欲暫廢;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不往者,皆不犯。   「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住律儀戒,見眾生所作,以瞋恨心,不與同事,所謂:思量諸事,若行路,若如法興利,若田業,若牧牛,若和諍,若吉會,若福業。不與同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彼自能辦,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先許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業不欲暫廢,若性闇鈍,若護多人意,若護僧制;不與同者,皆不犯。   「若菩薩,見羸病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視,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無力,若教有力隨順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屬,若彼有力,自能經理;若病數發,若長病;若修勝業不欲暫廢;若闇鈍,難悟、難受、難持,難緣中住;若先看他病。如病,窮苦亦爾。   「若菩薩,見眾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嫌恨心,不為正說,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智,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識;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為正說,於我憎恨;若出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彼人性弊□□j□   「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謝,若等、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若菩薩,見諸眾生,有親屬難、財物難,以嫌恨心,不為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中說。   「若菩薩,有求飲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給施,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犯王法,護王意故;若護僧制。   「若菩薩,攝受徒眾,以瞋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隨時從婆羅門、居士所,求衣、食、臥具、醫藥、房舍,隨時供給,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護僧制,若病,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有力,多知識大德,自求眾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竊法,不能調伏。   「若菩薩,以嫌恨心,不隨他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欲為不如法事;若病、若無力,若護僧制;若彼雖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若病,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若令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慢,起非義,除此諸患故;若實功德,似非功德;若實善說,似非實說;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慊恨;若觀時;若恐因彼起鬥諍相違,若相言訟;若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心,漸自改悔。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應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眾生消信施故。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眾生更起染著,外道謗聖,成就邪見,一切不犯。若彼發狂,若增苦受。   「諸大士!已說眾多突吉羅法,若菩薩,犯一一法,應作突吉羅懺。若不懺者,障菩薩戒。   「今問諸大士: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士!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士!我已說菩薩四波羅夷法,眾多突吉羅法,此是彌勒世尊摩得勒伽和合說,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法,能起菩薩行,能成菩薩道。   「諸大士!欲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善護持。若護持者,不起像法法滅盡想,能令像法實義熾然,能令正法永不滅盡;心得正住,自成佛法;教化眾生,常無勞倦;善業畢竟,速成佛道!」   菩薩戒本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501 菩薩戒本   No. 1501   菩薩戒本(出《瑜伽論.本事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薩說   沙門玄奘奉 詔譯   若諸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應自數數專諦思惟,此是菩薩正所應作,此非菩薩正所應作。既思惟已,然後為成正所作業,當勤修學。又應專勵聽聞菩薩素呾纜藏,及以菩薩摩呾理迦,隨其所聞,當勤修學。   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捨。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捨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捨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   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法,即便棄捨別解脫戒。   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脫戒,犯他勝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呾纜藏,摩呾理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嬾墮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淨苾芻,恆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而無喜足,於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謂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非憍慢制,無嫌恨心,無恚惱心,但由嬾墮、懈怠、忘念、無記之心,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為他宣說諸法論義抉擇;或復與餘談論慶慰;或他說法論義抉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說正法者,為欲將護說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制;或為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餘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餘先請;或為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為引攝未曾有義;或為所聞法義無退;如為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抉擇當知亦爾;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為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眾多上妙財利供具,慇懃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捨有情故。若由嬾墮、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捨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妒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為緣,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何以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為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為妙。   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裡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蓄種種憍奢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拘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惡劫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   又見眾生,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女色,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友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捨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粗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淫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為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淫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生起詭詐虛談現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無有羞恥,堅持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熾盛,蔽抑其心,時時現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掉所動,心不寂靜,不樂寂靜,高聲嬉戲,諠譁紛聒,輕躁騰躍,望他歡笑,如此諸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忘念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除遣生起欲樂,廣說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惱;若他性好如上諸事,方便攝受,敬順將護,隨彼而轉;若他有情猜阻菩薩,內懷嫌恨惡謀憎背,外現歡顏,表內清淨;如是一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應於涅槃而生厭背;於諸煩惱及隨煩惱,不應怖畏而求斷滅,不應一向心生厭離;以諸菩薩三無數劫,流轉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如諸聲聞,於其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如是菩薩於大涅槃忻樂親近,於諸煩惱及隨煩惱深心厭離,其倍過彼百千俱胝。以諸聲聞唯為一身,證得義利勤修正行;菩薩普為一切有情,證得義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薩當勤修集無雜染心,於有漏事隨順而行,成就勝出諸阿羅漢無雜染法。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自能發不信重言,所謂惡聲惡稱惡譽,不護不雪。其事若實而不避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事不實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謗聲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謗聲流布,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憂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觀由此緣,於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憂惱。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罵報罵;他瞋報瞋;他打報打;他弄報弄;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執,不如理謝而生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墮、懈怠、放逸、不謝輕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現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謝;若彼有情性好鬥諍,因悔謝時倍增憤怒;若復知彼為性堪忍,體無嫌恨;若必了他因謝侵犯,深生羞恥,而不悔謝;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所侵犯,彼還如法平等悔謝,懷嫌恨心,欲損惱彼,不受其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雖復於彼無嫌恨心,不欲損惱,然由稟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謝,亦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一切,如前應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謝,不受彼謝,亦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懷忿,相續堅持,生已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為斷彼故,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愛染心管御徒眾,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不貪供侍,無愛染心管御徒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嬾墮懈怠,耽睡眠樂臥樂倚樂,非時非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遭疾病;若無氣力,行路疲弊;若為斷彼生起樂欲,廣說一切,如前應知。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愛染心,談說世事,虛棄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忘念虛棄時日,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見他談說,護彼意故,安住正念須臾而聽;若事希奇,或暫問他,或答他問,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懷嫌恨,憍慢所持,不詣師所求請教授,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嬾墮懈怠而不請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遇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其師顛倒教授;若自多聞,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應教授;而不請者,無所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貪慾蓋,忍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猛利,蔽抑心故,時時現行。如貪慾蓋,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當知亦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於味靜慮見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斷彼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於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菩薩尚於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於佛語。無違犯者:為令一向習小法者,捨彼欲故,作如是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菩薩藏未精研究,於菩薩藏一切棄捨,於聲聞藏一向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越菩薩法,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翫,愛樂耽味,非如辛藥而習近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於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譭謗;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譭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諂曲,應如是學,我為非善,盲無慧目,於如來眼隨所宣說,於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於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他人所,有染愛心,有瞋恚心,自讚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為摧伏諸惡外道;若為住持如來聖教;若為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復增長。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義抉擇,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墮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為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於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於文,不依於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助伴。謂於能辦所應作事,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於正說事業加行;或於掌護所有財寶;或於和好乖離諍訟;或於吉會;或於福業;不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嬾墮懈怠所蔽,不為助伴,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餘為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於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於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為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制,不為助伴,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嬾墮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為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於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餘為作供事。如於病者,於有苦者為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為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宣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所蔽,不為宣說,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餘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為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知彼性弊□□楚慼慼慼慼慼潑O□姊□□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墮懈怠所蔽,不現酬報,非染違犯。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嬾墮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應知如前,於他事業,不為助伴。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眾具,見有求者正來悕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放逸,不能施與,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不宜,將護王意;若護僧制;而不惠施,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徒眾,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知眾匱乏,而不為彼從清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誡,不為追求如法眾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餘有勢力者;若知徒眾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眾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眾內,有本外道,為竊法故來入眾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於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放逸,不隨其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制;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於眾多非宜非愛;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讚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憍舉無義,為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為侍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訶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污心,而不訶責;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嬾墮懈怠放逸,而不訶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應棄捨;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鬥訟諍競;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諂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訶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淨戒律儀。當知一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   如是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   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   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   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   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復次,如是所犯諸事菩薩學處,佛於彼彼素呾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呾理迦,綜集而說。菩薩於中應起尊重,住極恭敬,專精修學。   菩薩戒本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502 菩薩受齋經   No. 1502   菩薩受齋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菩薩受齋法言:「某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某身所行惡,口所言惡,意所念惡,今已除棄。某若干日、若干夜,受菩薩齋,自歸菩薩,如前六萬菩薩,皆持是齋。我是菩薩,如先行菩薩文殊師利,洹那鳩樓、阿蕪陀、曇無迦、彌勒、阿惟樓尸利、沙門陀樓檀那、羅首楞及陀宿命菩薩所持齋。我是菩薩,持菩薩齋。若我分檀佈施,當得檀波羅蜜;如我受□,當得惟逮波羅蜜;一心坐禪,當得禪波羅蜜;如我說經,當得般若波羅蜜,是為漚和拘捨羅,從是得摩訶般若波羅蜜,如念泥犁中人、薜荔中人、畜生中人,令得解脫出生為人,從是分檀佈施,當到須摩提拘樓檀阿彌陀佛前,受得三昧禪。」是為菩薩受齋法。   佛告須菩提:「菩薩有十念,當護之。何等十念?當念過去佛,是菩薩法;當念未來佛,是菩薩法;當念一切十方現在佛,是菩薩法;當念屍波羅蜜持戒,是菩薩法;當念禪波羅蜜,是菩薩法;當念漚和拘捨羅,是菩薩法;當念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法;當念禪三昧六萬菩薩在阿彌陀佛所,是菩薩法;當念過去、當來、今現和上阿闍梨,是菩薩法。是為十念。若有發意求菩薩道者禪,日當思惟,是為十事,不念為污行。   「菩薩齋日有十戒:第一,菩薩齋日不得著脂粉、花香。第二,菩薩齋日不得歌舞、捶鼓、伎樂、莊飾。第三,菩薩齋日不得臥高床上。第四,菩薩齋日過中以後不得復食。第五,菩薩齋日不得持錢、刀、金銀、珍寶。第六,菩薩齋日不乘車、牛、馬。第七,菩薩齋日不得捶兒子、奴婢、畜生。第八,菩薩皆持是齋,從分檀佈施得福,我是菩薩,如我念在泥犁中人、薜荔中人、畜生中人,令得解脫,出生為人,從是分檀佈施,當至須訶摩持拘樓檀阿彌陀佛前,受得三昧禪,是為菩薩解齋法。菩薩齋日去臥時,於佛前叉手言:『今日一切十方其有持齋戒者,某助安無量;今日其有持戒者,某助安無量;今日其有忍辱者,念天下人民者,某助安無量;今日其有精進者,某助安無量;今日其有智慧說經者,某助安無量,持是代勸助歡喜福施,與歸流十方一切人、非人薩和薩所在勤苦厄難之處,皆令得福,解脫憂苦出生為人,安隱富樂無極。』是菩薩齋日,不得見掃除。第九,菩薩齋日不得飲食盡器中。第十,菩薩齋日不得與女人相形笑,共坐席,女人亦爾。是為十戒,不得犯,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勸勉人犯。」   菩薩解齋法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某若干日、若干夜,持菩薩齋。從分檀佈施,當得檀波羅蜜;如我持戒,當得屍波羅蜜;如我念十方天下人令得安隱,當得羼提波羅蜜;如我受□,當得惟逮波羅蜜;如我坐禪,當得禪波羅蜜,是為漚和拘捨羅,如摩訶般若波羅蜜。」如諸菩薩六萬菩薩法齋,日夜一分禪、一分讀經、一分臥,是為菩薩齋日法。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四月八日受,十五日解;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九月十四日受,十六日解。   右齋日數。   歸命西方阿彌陀三耶三佛檀,廅樓亙摩訶那缽菩薩,三毒消除,往生尊剎。  清淨尊神國,  安隱在西方,  願得自歸命,  奉事無上王。  神通聖智達,  照見我心情,  自歸諸大護,  百劫不動傾。   菩薩受齋經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503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No. 1503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佛者眾聖尊  神通應自在  隨類處身形  音聲亦復爾  見聞獲安隱  莫不信向心  是故我歸命  願普如世尊  甚深菩薩戒  功德難思議  受者獲安隱  福慧日夜生  諸佛常護念  萬行漸滿盈  六度四等意  普度諸群盲  手足初莫犯  節言順所行  常樂在定意  是名真比丘  質直離諂曲  常與賢聖俱  愛眾猶養已  是名真菩薩   諸大德。一心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欲說三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眾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薩戒者。有四波羅夷法。何等為四。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多饒財物。貧苦之人來從乞索菩薩慳貪無有慈心。乃至不施一錢之物。有求法者。乃至不為說於一偈。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瞋於前人惡言罵辱。加以手打及以杖石。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菩薩猶瞋。憤結不解。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自謗菩薩法藏。若見人謗善可其言。既自不信反助他言。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菩薩波羅夷。如是菩薩四波羅夷。菩薩於中不應犯一。何況具犯。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能莊嚴菩提。亦復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非實菩薩。犯有三種有軟中上。若軟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恥不自悔責。是名上犯。菩薩雖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如比丘犯四即為永棄。菩薩不爾。何以故。比丘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同。略有二事失菩薩戒。一捨菩提願。二增上噁心。除是二事。若捨此身戒終不失。從是以後生生之處常有此戒。若不憶念更遇善友。而更受者不名新得。如是菩薩戒者應當識知犯不犯事輕重之相。軟中上異。   如是住菩薩戒者。日應供養諸佛若塔若像次供養法若行法人。及菩薩藏大乘經典。供養眾僧及十方土住於大地諸菩薩等。於日夜中供養三寶隨其力能。乃至一念一禮一四句誦信心供養勿令有廢。若不恭敬慢墮心者。犯重垢罪。若忘誤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有淨心逮菩薩地。如須陀洹得不壞淨心。常能供養三寶不絕。是名不犯。菩薩。不知厭足。貪著利養不制心者。犯重垢罪。不犯者雖貪利養常生悔心。我當精進斷除是意。極自製御貪心猶起。若取小利助斷大貪。是名不犯。   菩薩。見上座尊長耆宿德同師同學。生憍慢心及瞋噁心。不起承迎禮拜避座。設有言語餘談不聽。若有所問不如實答者。犯重垢罪。若無慢瞋恚癡之意。直以懶惰無記散心。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時睡眠。若聽法說法。若先共他人語。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薩。檀越來請。若於自捨。若僧寺內給施所須。菩薩憍慢瞋恚輕賤不往受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往。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遠若道嶮難。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失受請。若為修善。若聽未聞。若知請主欲相惱故。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薩。從他人邊。得金銀琉璃種種雜寶所須之物。及地中伏藏無主財物。皆應取之念當轉施。若噁心瞋故不取者。犯重垢罪。若作是心。我不與人而作因緣。若懶惰心。犯輕垢罪。不犯者。若是狂心。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知受已必生愛著。若知施已生悔。若知施主施故發狂。若慮施主施已窮苦。若知施物三寶所有。若知施物劫盜所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惱。所謂王難賊盜。死亡繫閉。惡聲流布。擯令出境界。是名不犯菩薩。他來求法。以瞋噁心憎嫉他故。不與說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與說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外道求法慮還譏刺。若病若狂。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知前人不解其義。若前人不敬不如法事。若前人鈍根不解深法恐生邪見。若知聞已破失本心壞滅正法。若知聞已必向非器宣說其事。是名不犯。   菩薩。見惡眾生犯戒毀禁作眾罪行。菩薩自知能化為善。若噁心瞋心捨不教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薩不於身口意淨持戒人邊起於悲心。若見惡人犯戒毀禁作眾罪行。極生悲心。是故有犯。不犯者。若狂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   菩薩。如佛所制波羅提木叉。及結毘尼。欲使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此聲聞戒及菩薩戒。等無有異。何以故。聲聞之人順常自為。猶欲學令不信者信已信者增。何況菩薩所修學。常為眾生豈不能爾。是故名同不犯。   如佛所制。聲聞之人。應少欲作少因緣事。菩薩不爾。何以故。順求自利不為他人是聲聞好。菩薩若爾則不名菩薩。為他人故所可受衣。乃至百千從非親裡婆羅門居士盡力所求。如衣缽亦如是。為他人故。及應乞縷教織師織畜憍奢耶衣。受取金銀乃至百千。如是之事與聲聞異。若菩薩本為眾生。而瞋噁心少作少因緣事。放捨眾生獨居其所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少欲少事居其所者。犯輕垢罪。菩薩有五非法。一諂。二華。三相。四以利求利。五邪命。有此五事。以不為愧不制不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覺是非法常欲制之。是名不犯。   菩薩戲笑散亂高聲唱說。作非威儀令他人笑。為眾所輕者。犯重垢罪。若是宿習忘誤作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覺是非法常欲制之。若外人瞋恚欲調伏故。若人苦惱為令釋故。若欲攝取戲笑故。若二人共諍為和合故。是名不犯。菩薩如是見如是語。菩薩不應樂於涅槃應背涅槃。不應畏煩惱。不應滅煩惱。何以故。菩薩三阿僧祇往來生死故。如是語者。犯重垢罪。何以故。如菩薩樂於涅槃畏於煩惱。比於聲聞千萬倍不可為喻。何以故。聲聞之人順自為己。菩薩常為一切眾故。菩薩雖處有漏。於滅煩惱而得自在。過於羅漢處無漏者上。若菩薩起身口業應自防護。莫使他人慢惰罪。若故不自護使他惰罪者。犯重垢罪。若不作意自護。放散所作生他罪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外道。若隨出家如法所作。若值多瞋惡人。是名不犯。   菩薩。見前眾生須加杖痛然後有利。自護不治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利少苦多。是名不犯。   菩薩。以罵報罵以瞋報瞋。以打報打以牽挽者。犯重垢罪。   菩薩與他共鬥及共相嫌。噁心瞋心。若憍慢心不如法悔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一不求悔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彼外道要作非法。若彼喜鬥怨更增上。若知彼人終不受悔。若向彼悔起彼重慢。是名不犯。   菩薩。共他嫌恨他如法求悔。菩薩噁心不受。為惱他者。犯重垢罪。若無瞋心不受他悔。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惡非法。是名不犯。   菩薩。瞋他受者瞋事不休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常制之。瞋心猶起。是名不犯。   菩薩。受畜徒眾但為給事及與衣食。是名犯。   菩薩。起懶惰意樂於非時食。貪著睡眠若倚若臥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無巧便。若道路行極。若常制之。是名不犯。   菩薩。以染著心談說世樂事者。犯重垢罪。若忘誤說。犯輕垢罪。不犯者。若有人問正心少說。若談異聞。若談論法事。是名不犯菩薩。樂欲坐禪知他有法。以瞋慢心不能下意。從他求受法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求受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人不順法教。若自有巧便。多聞攝其心者。是名不犯。   菩薩。起欲界欲。不觀對治疾除滅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滅欲心猶起。是名不犯。如欲餘蓋亦爾。若菩薩貪味於禪著功德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捨著著心猶起。是名不犯菩薩。如是見如是語。菩薩不應聽受誦學聲聞法藏。菩薩之人用學是為。作是語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薩於外道書尚應當學。何況佛語。不犯者。為欲調伏聲聞入大乘故。是名不犯。   菩薩法藏一向捨置。貪學讀誦聲聞經者。犯輕垢罪。   菩薩。有佛經藏不能勤學。乃更勤學外道俗典。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極根利一聞能持。同佛語者取用助化。以彼妙辭助明佛法。於佛法於佛經義意不傾動。是名不犯。   菩薩。欲學外道經典。應如上學。若於中受樂生著心。不如服苦藥者。犯重垢罪。菩薩若聞菩薩法藏甚深祕密。第一實義不思議事。純是諸佛菩薩境界。於此義中生誣謗心言。此義無益非佛所說。不能祐利一切眾生。作是謗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思惟定義。若方便說。是名不犯。   菩薩。聞於甚深義時若不生信。以不諂心為生信故應作是念。我不應爾。我如盲者無有慧眼。佛口所說我雲何謗。如是菩薩自憤由癡。是佛境界非我所及若能如是是為正行。若意不解不生誹謗。是名不犯。   菩薩。為飲食故。以瞋噁心自讚毀他。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為伏外道。若伏憍慢增長佛法。若為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是名不犯。   菩薩。有說法家若說毘尼處。大法會處。瞋嫉慢心不往聽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往聽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不聞又無人喚。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說法不順義理。若知說者於已有難。若知彼說更無異聞。若得總持自多聞。若勤修善根。是名不犯。   菩薩。有人來倩我。有事緣當為營辦。所謂共去共還營佐眾事。有所營了守護財物。和合鬥訟經辦飲食。修福德業。若一二事不為作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為。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無巧便。若自有事。若彼能辦若不相倩。若無益事。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無他倩。若報他作勤修善根。若自闇鈍恐失業次。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若菩薩。見病眾生。以噁心瞋心不瞻養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養。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有病。若無巧便。若倩他看。若彼病者自有屬眷。若知病者能自經給。若久病。若人猶能起止。若欲勤修增上善根。若極自闇鈍恐失黨次。若失看病如病餘。貧窮苦惱亦復如是。是名不犯。   菩薩。見前眾生應有利宜。無有方便而能發起。菩薩噁心瞋心不教示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教。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無方便。若使他教。若彼自有善知識。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示彼方便更瞋反戾。無有敬愛心彊得自用。是名不犯菩薩。眾生給施所須。應念其恩。若噁心瞋心不念恩報恩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報。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無力。若無巧便。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慾念報施主不受。是名不犯。   菩薩。見人親裡死亡。若亡失財物種種憂苦。若噁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如前倩菩薩中說。   菩薩。有人從索飲食。所須不與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自無物。若索不淨物。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王所制。若護僧限。是名不犯。   菩薩。弟子應隨時教誨。若弟子有乏。應從篤信人邊勸索供給。若噁心瞋心不教誨不供給者。犯重垢罪。若懶惰心不教供給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護僧限。若病若無巧便。若倩人教。若弟子福德能致供養。若弟子本是外道無好善心。是名不犯菩薩。以瞋心噁心不護他意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護他意。犯輕垢罪。不犯者。若非法事若病。若有僧限護多人意若外道。若為調伏滅惡增善。是名不犯。   菩薩。見他德行不能稱讚。以噁心瞋心隱藏他善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稱他善。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不樂讚歎。若病若無巧便。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護僧限。若知聞讚更生憍慢。若彼無實德。若言似善實無善義。若為外道。若讚時未到。是名不犯。   菩薩。為多人頭首。見諸眷屬不如法事。應呵應擯。若瞋心噁心捨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懶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惡性健瞋不受教呵。若待時教呵。若畏破僧。若知彼質直宿習少羞喜數犯悔。是名不犯。   菩薩。有神通變化應為眾生隨時變現。或方便恐怖令生信心。若畏信施不現變化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人深著惡法邪見。若是外道。若罵賢聖。若著邪見。若狂若病。是名不犯。菩薩。戒聚成就具足無量妙果。以是戒聚因緣力故。具足屍波羅蜜。受者雖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具足五事功德。一者常為諸佛菩薩所護念。二者受常淨樂。三者臨終無悔。四者捨身得生諸佛世界。五者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受持菩薩戒者。不自為身唯為利他。及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戒。悉是過去未來現在恆河沙等。諸佛菩薩之所成就。乃至十方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菩薩弘慈普恩及六道眾生三塗八難苦惱。十方無不蒙益。  功德不可計  福慧如虛空  略說共要竟  歡喜禮奉行  普發菩提心  福慧命得成  慈悲男女長  喜捨次第生  一切成佛道  永盡無有餘  十方同其願  巍巍無極尊   欲為菩薩優婆塞。放逸五戒威儀者。若無師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應如是作禮。偏袒右肩胡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住大地諸菩薩等。今於諸佛前欲受一切戒。學一切菩薩戒優婆塞五戒威儀。攝一切善法菩薩戒。為利眾生戒。是戒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我亦如是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竟。其餘諸事應如前廣說。   離欲優婆塞具行五戒。遠離身四惡。一者殺。二者盜。三者婬。四者飲酒。遠離口五惡。一者妄語。二者惡口。三者兩舌。四者無義語。五者綺語。遠離五邪命。一者賣肉。二者沽酒。三者賣毒。四者賣眾生。五者賣兵仗。遠離嚴飾五事。一者香。二者花。三者瓔珞。四者香油塗身。五者香熏衣。遠離放逸五事。一者歌。二者舞。三者作樂。四者嚴飾樂器。五者不往觀聽。此五戒隨力所堪。若能終身具持五為上。若不能隨持多少年月日夜。乃至須臾亦得暫持。不但如持全念。佛臨涅槃敕四大聲聞及六應真。吾滅度後如是真法之中。若出家二眾淨持禁戒。及在家二眾隨力多少。心次近持上戒者。若造房舍床褥衣服飲食。一切順道資生之具。施四方僧及諸賢聖。汝等盡應受請。若不受者得罪。以此觀之。賢聖不遠感至則應。若作功德先當竭力受持上戒。然後至心請四方僧及諸賢聖。若不能終身。至一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設供之時便受罷便止。此諸賢聖皆來受請。若有所犯即如法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突吉羅罪。當向大小乘人能解說。能受悔者如法懺悔。   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所犯罪多。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菩薩毘尼。如所稱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丘突吉羅罪懺悔法說。   若下煩惱犯波羅夷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三禮文。   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三業罪障垢惑眾生。崩顛倒山竭四流濟。登平等道入無為國。歸命敬禮七處八會盧捨那佛盡十方國諸妙覺尊。   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沈淪諸有長沒眾生。摧破戒林殄滅邪照。歸命敬禮七處八會佛華嚴藏。盡十方國修多羅海。願十方法界世性六道。小心膠固顛倒眾生。頓絕偏照須證住想。永附大乘盡未來際。歸命敬禮七處八會普賢眾等。盡十方國諸賢聖僧。   若欲發心去時當立五願。一者願令我早棄此身。二者願師僧父母使不愁惱。令我身命疾至菩提。三者願至阿蘭若處行。若有虎狼惡毒蟲獸來欲噉我。我不恐怖猶如比丘得第三禪樂。四者若我至阿蘭若處。若天雨風起。或有惡鬼毒龍來欲螫我。我心安隱亦不恐怖。猶如有人欲度大海。到水中央天忽風起。波浪甚大度者恐怖。天風即定度到彼岸心大歡喜。願我亦爾。疾到菩提無上彼岸。五者願我到阿蘭若處。若當病時願得諸天來至我所。教導我等使心不悔。我復念言。我此身中有四毒蛇同俱止中。猶如四蛇同共一窟。蛇欲出時。各相謂言我前去。諍窟不出死在窟中。猶瞋諍故四俱滅亡。我今身中有四毒蛇。鬥諍瞋恚在我身中。作如是念。病得即除菩提心起。令心得安六識不亂。安心蘭若四行具足。安心禪定制伏六情。是第五願。發此願已禮四方佛。乃有十拜作如是言。諸佛世尊。哀愍我等覆護我等。使我得無上道疾至菩提。我今懺悔。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十地菩薩辟支羅漢諸賢聖等。我從無數劫以來流轉生死。百生千生無量億生。或墮六趣受生異報。或作餓鬼畜生。受如此苦常不得樂。我自尋思過惑自纏。不睹聖道。障涅槃門閉甘露戶。塞眾善道不聞正法。沈沒大海有如此苦罪。今悉懺悔五體投地。如此投地七遍亦然。當投地時發如此言。願去我身無量眾毒。拔出邪愚無量眾毒。拔出邪愚無量塵惑。心意清淨六念成就。使我到阿蘭若處。心無恐怖疾到菩提。開涅槃門啟甘露戶。塞地獄門閉三惡道。拔三毒根出三界網。得三樂證三果真。超生死危當得智慧。離最後身疾至菩提。發此願已從地而起。禮十方佛訖竟。合掌立住心懷歡喜。作如是念我罪永除受繩床法四種。一者請佛。二者請師。三脫革屣偏袒右肩清淨。四右膝著地胡跪佛前。請師作如是白。十方諸佛及大迦葉。親於佛前受阿蘭若法。佛為作證明師。為作證知。若我四十五日。行於苦行志不退轉。若生退心我即妄語。誑於諸天不到彼岸。大德當證。請師復作是言。長老一心念。今於佛前發此誓言。請大德為證。汝若退者誑於他人。自墮地獄不免苦也。   汝當真成行阿蘭若行。得蘭若智。如是受持。答言如是。三說。   受錫杖法。長跪大德前。如是三白。大德一心念。今請大德師。如是三白。大德作如是言。長老一心念。汝今發無上心。受持如法用。不得不淨手捉入僧房。應當脫樓纂。不得近地。若入白衣捨。應纂在後若中前。須詣白衣捨。或受中食。種種因緣當三喚。三若不來者乃至五。五若不來者乃至七。七若不來更至餘家。乃至七家。七家不得。於是中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捨法戒。   長老一心念。比丘某甲。優婆塞五戒威儀者。何緣而生日滿後不死。不墮地獄中間。白十方佛及大迦葉。皆當善聽。某甲豎標如是。三白已訖捉標豎樹竟。復作如是白。十方諸佛四方淨行大德。悉為證知。某不欺誑於諸天。不到彼岸。今齎法床及如法杖。悉皆具足。今以結坐。一切行蘭若比丘亦皆結坐。如是三白作禮六拜。合掌一心如是念。念十方諸佛及大迦葉。比丘某甲。優婆塞某甲眾念成就。今解坐向餘處還結。若欲捉繩床時。應作四念。第一念者。念我身中皆是無常。應當苦之。二者苦身修習空智自至。宜當修之。三者當起忍心莫生瞋怒。四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疾至菩提。作此念已。向彼放牛虎狼大聲小聲。婬聲及迫迮。悉皆遠離。離此聲已安心端念。欲去諸塵時。當作二念言。一者令我身中得安隱定。不生疲極疾到菩提。二者當得閑靜。心無錯亂。六識安隱得滅盡定。安詳放床立住禮佛乃至十拜。立住合掌便作三念。一者念佛。二者念戒。三者念禪定。作此念已。便向繩床安詳而坐。復作六念。一者念諸佛護念我念成就。二者念我戒身清淨。戒者謂波羅提木叉。念者是名不犯。從序至偈四事思得至於十三。念此十三成就二不定。三十九十四波羅提捨尼。眾多學法。七滅諍法。從上至下皆應實念。三者念報父母師僧之恩。四者念五欲。皆是無常。大患之根本。昏網之元首。五者念地獄之苦惱。當勤修善遠離此苦。我已出家。宜應謹慎棄惡修善。六者念慧。若我有慧則應憶持。慧具足無事不辦者。得無上道。六念具足安心而坐。依禪法觀。優婆塞若欲移時。當作三念。一者念我行時。地上蠢蠢多有蟲蟻。我若誤殺時得何罪。死者生天。二者當念如法行。如法仰手捉杖在身。威儀齊整安詳而行。三者行不反顧。亦不搖頭動手。是名三念成就。如法行來優婆塞。威儀篤信持食來時。當淨受之。受得訖已結加趺坐。復作四念。一者念我身中有八萬戶蟲。蟲得此食即皆安隱。二者念我得食當少食之。若少食者令我身輕。若身輕眾欲亦少。若欲少者疾至菩提。三者我不為美故。但為活命者諸善成就。善若成就成無上智。四者我食時。十方餓者悉令飽滿。皆悉奉行。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4 冊 No. 1504 菩薩五法懺悔文   No. 1504   菩薩五法懺悔文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十方三世佛。五眼照世間。三大無不知。明見罪福相。弟子某甲等。從無數劫來。不遇善知識。造作一切罪。破戒犯四重。六重及八重。謗法斷善根。具足一闡提。幸遇諸如來。經法賢聖眾。能除眾罪者。弟子頭面禮。願諸惡雲消。令發無上慧。懺悔竟五體作禮。   十方諸佛始登道場。觀樹經行未轉法輪。無明老死長衰可悲。願設法藥救諸疾苦。法雨流布枯槁眾生。得道明瞭。十方現在佛。已度有緣者。眾生多懈怠。方便現泥洹。弟子誠心禮。請佛令久住。一切諸菩薩。已發無上意。願勤加精進。於無佛世界。現成等正覺。普度諸群生。慈哀無過佛。是故至心請。請佛已竟頭面作禮。   歷世懷妒嫉。我慢及恚癡。見人得利如箭射心。聞人得樂如釘入眼。坐此諸罪障。墮落三惡道。常不遇諸佛。今日一心悟。發大隨喜心。十方三世佛。及彼弟子眾。其數無有量。從初發一念。乃至坐道場。四等大佈施。清淨持禁戒。定慧及解脫。無量諸知見。弟子悉隨喜。慧心朗然明。愚癡暗障滅。一念發隨喜。功德滿十方。智慧如諸佛。隨喜已竟五體作禮。   往返生死中。從生故至死。從貴故還賤。惟未得泥洹。法身常清淨。波若妙解脫。今當求此利。所可有福業。一切皆和合。迴以施眾生。共成無上道。廣大如虛空。無相如真智。究竟盡法界。金剛空慧常現在前。無行神通有感必應。迴向已竟頭面作禮。   誠心發大願。行道如誓願。慧心如猛風。定力如金剛。於此迴向後。唸唸轉慈悲。捨離愛著想。歡喜度一切。捨去身命時。佛放光明滅除一切難障。化生兜率天。面睹慈氏尊。修相盡具足。六根普聰徹。聞佛說妙法。即悟無生忍。皆住不退地。乘大神通力周遊十方國。供養一切佛。無量妙音聲。讚歎佛功德。二十五有中。無時不現身。如日照世界。光明朗十方。一切幽闇處。皆為作燈明。雖得佛道轉法輪現泥洹。眾生不盡成佛不捨。普賢文殊願。發願已竟洗心作禮。   菩薩五法懺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