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19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捨   No. 1519 [No. 1520]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捨捲上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沙門曇林等譯  頂禮正覺海  淨法無為僧  為深利智者  開示毘伽典  祇虔牟尼尊  及菩薩聲聞  令法自他利  略出勒伽辯  歸命過未世  現在佛菩薩  弘慈降神力  願施我無畏  大悲止四魔  護菩提增長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心善調伏。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辦。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大辯才樂說。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大慈悲而修身心。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釋曰。此經法門。初第一品示現七種功德成就。此義應知。何等為七。一者序分成就。二者眾成就。三者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四者依所說法威儀隨順住成就。五者依止說因成就。六者大眾現前欲聞法成就。七者文殊師利菩薩答成就。   序分成就者。此法門中示現二種勝義成就。此義應知。何等為二。一者示現諸法門中最勝義成就。二者示現自在功德義成就。如王捨城。勝於一切諸餘城捨。耆闍崛山勝餘諸山。顯此法門最勝義故。如經婆伽婆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故。   眾成就者。有四種義故。成就示現應知。何等為四。一者數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攝功德成就。四者威儀如法住成就。   數成就者。諸大眾無數故。行成就者有四種。一者謂諸聲聞修小乘行。二者謂諸菩薩修大乘行。三者謂諸菩薩神通自在隨時示現。能修行大乘。如□陀波羅菩薩等十六大賢士。具足菩薩不可思議事。而常示現種種形相。謂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等。四者謂出家聲聞威儀一定不同菩薩故。   皆是阿羅漢等有十六句。示現聲聞功德成就。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等有十三句。示現菩薩功德成就。   聲聞功德成就者。彼十六句三門攝義示現應知。何等三門。一者上上起門。二者總別相門。三者攝取事門。   上上起門者。謂諸漏已盡故名為阿羅漢。以心得自在故名為諸漏已盡。以無復煩惱故名為心得自在。以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故名為心得自在。以遠離能見所見故名為無復煩惱。以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故名為心善調伏。人中大龍者。行諸惡道如平坦路無所拘礙。應行者已行。應到處已到故。應作者作。人中大龍已得對治降伏煩惱之怨敵故。所作已辦者。更不後生如相應事已成就故。離諸重擔者。以應作者作所作已辦後生重擔已捨離故。   逮得己利者。已捨重擔證涅槃故。盡諸有結者。以逮得己利斷諸煩惱因故。善得正智心解脫者。諸漏已盡故。一切心得自在者。善知見道修道智故。到第一彼岸者。善得正智心解脫善得神通無諍三昧等諸功德故。大阿羅漢等者。心得自在到彼岸故。眾所知識者。諸王王子大臣人民帝釋天王梵天王等皆識知故。又復聲聞菩薩佛等是勝智者。彼勝智者皆悉善知。是故名為眾所知識。   總別相門者。皆是阿羅漢等十六句。初句是總。餘句別故。彼阿羅漢名之為應。有十五種應義應知。何等十五。一者應受飲食臥具供養恭敬等故。二者應將大眾教化一切故。三者應入聚落城邑等故。四者應降伏諸外道等故。五者應以智慧速觀察法故。六者應不疾不遲說法如法相應不疲惓故。七者應靜坐空閑處。飲食衣服一切資生不積不聚少欲知足故。八者應一向行善行不著諸禪故。九者應行空聖行故。十者應行無相聖行故。十一者應行無願聖行故。十二者應降伏世間禪淨心故。十三者應起諸通勝功德故。十四者應證第一義勝功德故。十五者應如實知同生諸眾得諸功德為利益一切諸眾生故。攝取事門者。此十五句。攝取十種功德。應知。示現可說果不可說果故。何等為十。一者攝取德功德二句示現。如經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故。二者三句攝取諸功德。一句降伏世間功德。如經心得自在故。二句降伏出世間學人功德。如經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故。三者攝取不違功德。隨順如來教作故。如經心善調伏故。四者攝取勝功德。如經人中大龍故。五者攝取所應作勝功德。所應作者。謂能依法供養恭敬尊重如來。如經應作者作故。六者攝取滿足功德。滿足學地故。如經所作已辦故。七者三句攝取過功德。一者過愛。二者過求命供養恭敬。三者過上下界。已過學地故。如經離諸重擔故。逮得己利故。盡諸有結故。八者攝取上上功德。如經善得正智心解脫故。九者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如經一切心得自在故。十者攝取上首功德。如經到第一彼岸故。   菩薩功德成就者。彼十三句二門攝義示現應知。何等二門。一者上支下支門。二者攝取事門。   上支下支門者。所謂總相別相此義應知。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總相。餘者是別相。彼不退轉十種示現此義應知。何等為十。一者住聞法不退轉。如經皆得陀羅尼故。二者樂說不退轉。如經大辯才樂說故。三者說不退轉。如經轉不退轉法輪故。四者依止善知識不退轉。以身心業依色身攝取故。如經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故。於諸佛所種諸善根故。五者斷一切疑不退轉。如經常為諸佛之所稱歎故。六者為何等何等事說法入彼彼法不退轉。如經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故。七者入一切智如實境界不退轉。如經善入佛慧故。八者依我空法空不退轉。如經通達大智故。九者入如實境界不退轉。如經到於彼岸故。十者作所應作不退轉。如經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故。   攝取事門者。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以何等方便。於何等境界中。作所應作故。地清淨者。八地已上三地無相行寂靜清淨故。方便者有四種。一者攝取妙法方便。住持妙法以樂說力為人說故。二者攝取善知識方便。以依善知識作所應作故。三者攝取眾生方便。以不捨眾生故。四者攝取智方便。以教化眾生令入彼智故。   又復更有攝取事門示現諸地攝取勝功德不同二乘諸功德故。謂第八地中無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動故。不同上者。上無相行不能動自然而行故。第九地中得勝進陀羅尼門具足四無礙自在智故。第十地中不退轉法輪得受佛位如轉輪王之太子故。以得同攝功德義故。   攝功德成就者。示現依何處依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辦故。依何處者。依善知識故。依何心者。依教化眾生心畢竟利益一切眾生故。依何智者。依三種智。一者授記密智。二者諸通智。三者真實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辦者。即三種智所攝應知。威儀如法住成就者。四種示現。何等為四。一者眾圍繞。二者前後。三者供養恭敬。四者尊重讚歎。如經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故。   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者。為諸菩薩說大乘經故。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顯示甚深功德應知。何等十七。雲何顯示。一名無量義經者。成就字義故。以此法門說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諸佛如來最勝境界故。二名最勝修多羅者。於三藏中最勝妙藏。此法門中善成就故。三名大方廣經者。無量大乘門中善成就故。隨順眾生根住持成就故。四名教菩薩法者。以為教化根熟菩薩隨順法器善成就故。五名佛所護念者。以依如來有此法故。六名一切諸佛祕密法者。此法甚深唯佛知故。七名一切諸佛之藏者。如來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經故。八名一切諸佛祕密處者。以根未熟眾生等非受法器不授與故。九名能生一切諸佛經者。聞此法門能成諸佛大菩提故。十名一切諸佛之道場者。以此法門能成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餘修多羅故。十一名一切諸佛所轉法輪者。以此法門能破一切諸障礙故。十二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者。謂如來真實法身於此修多羅不敗壞故。十三名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者。依此法門成大菩提已為眾生說天人聲聞辟支佛等諸善法故。十四名說一乘經者。以此法門顯示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之體。彼二乘道非究竟故。十五名第一義住者。以此法門即是諸佛如來法身究竟住處故。十六名妙法蓮華經者。有二種義。何等二種。一者出水義。以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水故。又復有義。如彼蓮華出於泥水喻。諸聲聞得入如來大眾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說如來無上智慧清淨境界。得證如來深密藏故。二華開義。以諸眾生於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開示諸佛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十七名最上法門者。攝成就故。攝成就者。攝取無量名句字身。有頻婆羅阿□婆等舒盧迦故。此十七句法門是總。餘句是別。如經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如是等故。   依所說法威儀隨順住成就者。示現依何等何等法說法。依三種法故。一者依三昧成就。三昧成就二種示現。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動故。二者離一切障。隨自在力故。此自在力復有二種。一為隨順眾生不見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法故。二為對治無量世來堅執煩惱故。如經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如是等故。二者依器世間。三者依眾生世間。震動世界及知過去無量劫事。如是等故。如經是時天雨曼陀羅花次第乃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故。   依止說因成就者。為諸大眾示現異相不思議事。大眾見已生希有心。渴仰欲聞生如是念。如來今者應為我說。故名依止說因成就。是故如來放大光明。示現他方諸世界中種種諸事故。先為大眾示現外事六種震動等。次為示現此法門中內證甚深微密之法。又依器世間眾生世間數種種量種種具足煩惱差別具足清淨差別佛法弟子差別。示現三寶故。復乘差別。有世界有佛。有世界無佛。令眾生見修行者未得果得道者已得果。如經諸修行得道者故。數種種者示現種種觀故。略說四種觀。一者食。二者聞法。三者修行。四者樂。如經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次第乃至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故。行菩薩道者。教化眾生依四攝法方便攝取。此義應知。如經所說當自推取。   自此以下。示現大眾欲聞現前成就。問一人者多人欲聞生希有心。是故唯問文殊師利。如是示現世尊弟子隨順於法不相違故。今佛世尊現神變相者為何等義。為說大法故。現大相以為說因。現大相者。為說妙法蓮華經故現大瑞相。為說如來所得妙法不可思議等文字章句故。有二種義。是故仰推文殊師利。何等為二。一者現見諸法故。二者離諸因緣唯自內心成就彼法故。示現種種諸瑞相者。以為示現彼彼事故。如彼事相現沒住滅應當善知。以文殊師利能記彼事故。以文殊師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現見彼法故。所作成就者。此有二種。一者功德成就。二者智慧成就。因成就者。一切智成就故。又復有因謂緣因故。緣因成就者。眾相具足故。果成就者。說大法故。種種異異佛國土者。為此示現彼國土中種種異異差別應知。淨妙國土者。謂無煩惱眾生住處。如經照於東方萬八千世界次第乃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故。如來為上首者。諸菩薩等依如來住故。以彼如來於彼國土諸大眾中得自在故。如經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如是等故。   自此以下次明聖者。文殊師利以宿命智現見過去因相果相成就十事如現在前。是故能答彌勒菩薩。雲何現見過去因相。謂文殊師利自見己身。曾於彼彼諸國土中處處。修行種種行事故。雲何現見過去果相。謂文殊師利自見己身。是過去世妙光菩薩於彼佛所聞此法門。為眾生說故。何等名為成就十事。一者現見大義因成就。二者現見世間文字章句意甚深因成就。三者現見希有因成就。四者現見勝妙因成就。五者現見受用大因成就。六者現見攝取一切諸佛轉法輪因成就。七者現見善堅實如來法輪因成就。八者現見能進入因成就。九者現見憶念因成就。十者現見自身所經事因成就。   大義因成就者。八句示現此義應知。何等為八。一者欲論大法。二者欲雨大法雨。三者欲擊大法鼓。四者欲建大法幢。五者欲然大法燈。六者欲吹大法□。七者欲不斷大法鼓。八者欲說大法。此八句欲示現如來欲論大法等故。   何等名為八種大義。謂有疑者為斷疑故。已斷疑者。增長淳熟彼智身故。根淳熟者。為說二種微密境界。一者聲聞微密境界。二者菩薩微密境界。大法鼓者二句示現以遠聞故。入密境界者。令彼進取上上清淨義故。進取上上清淨義者。令彼進取一切種智得現見故。令彼進取一切種智得現見者。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義故。建立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說證智轉法輪故。   現見世間名字章句意甚深因成就者。如經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次第乃至故現斯瑞故。   現見希有因成就者。以無量時不可得故。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者。示現過彼阿僧祇劫不可得故。又復示現五種劫故。所謂一夜二晝三月四時五年。示現無量無邊諸法故。如經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次第乃至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故。   現見勝妙因成就者。示現諸佛及諸菩薩自受用故。如經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第乃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故。   現見受用大因成就者。是時王子受勝妙樂各捨出家。復彼大眾於爾許時心不疲倦故。如經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次第乃至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故。   現見攝取一切諸佛轉法輪因成就者。法輪不斷故。如經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故。   現見善堅實如來法輪因成就者。佛滅度後無量時說故。如經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次第乃至皆令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現見能進入因成就者。彼諸王子得大菩提故。如經是諸王子次第乃至皆成佛道故。   現見憶念因成就者。為他說法利益他故。如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次第乃至尊重讚歎故。   現見自身所經事因成就者。以自身受勝妙樂故。如經彌勒當知次第乃至佛所護念故。汝號求名者示現知彼過去事故。又復示現今得彼法皆具足故又依義攝三故一與說故。如經今佛世尊欲說大法等故。二成如實說故。如經我於過去曾見等故。三令待說故。如經諸人今當知等故。自此已下示現所說法因果相應知。   方便品第二   經曰。爾時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動。以如實智觀。從三昧安詳而起。起已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如來所證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何以故。舍利弗。如來應正遍知已曾親近供養無量百千萬億無數諸佛。於百千億那由他佛所。盡行諸佛所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舍利弗。如來已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勇猛精進所作成就名稱普聞。舍利弗。如來畢竟成就希有之法。舍利弗。難解之法如來能知。舍利弗難解法者。諸佛如來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何以故。舍利弗。諸佛如來自在說因成就故。舍利弗。如來成就種種方便種種知見種種念觀種種言辭。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於彼彼處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於諸著處令得解脫。舍利弗。如來知見方便到於彼岸。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障無礙力無所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皆已具足。舍利弗。諸佛如來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止舍利弗不須復說。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舍利弗。唯佛如來知一切法。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說一切法。何等法雲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何等雲何何似何相何體。如是等一切法如來現見非不現見。   釋曰。爾時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動以如實智觀從三昧安詳而起起已即告舍利弗者。示現如來得自在力故。如來入定無能驚寤故。何故唯告尊者舍利弗不告其餘聲聞等者。隨深智慧與如來相應故。何故不告諸菩薩者。有五種義。一者為諸聲聞所應事故。二者為諸聲聞迴心趣向大菩提故。三者護諸聲聞恐怯弱故。四者為令餘人善思念故。五者為諸聲聞不起所作已辦心故。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為諸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如來說故。言甚深者。顯示二種甚深之義應如是知。何等為二。一者證甚深。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二者阿含甚深。謂智慧門甚深無量故。言甚深者此是總相。餘別相。證甚深者五種示現。一者義甚深。謂依何等義甚深故。二者實體甚深。三者內證甚深。四者依止甚深。五者無上甚深。何者甚深。謂大菩提。大菩提者。如來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雲何甚深。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名甚深。言智慧者。謂一切種一切智義故。如經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阿含甚深者八種示現。一者受持讀誦甚深。如經已曾親近供養無量百千萬億無數諸佛故。二者修行甚深。如經於百千萬億那由他佛所盡行諸佛所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故。三者果行甚深。如經舍利弗如來已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勇猛精進所作成就故。四者增長功德心甚深。如經名稱普聞故。五者快妙事心甚深。如經舍利弗如來畢竟成就希有之法故。六者無上甚深。如經舍利弗難解之法如來能知故。七者入甚深。入甚深者。名字章句意難得故。自以住持不同外道說因緣法名為甚深。如經舍利弗難解法者諸佛如來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故。八者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如經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捨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19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捨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捨卷下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沙門曇林等譯   方便品之餘   如是已說妙法功德具足。次說如來法師功德成就應知。如經何以故舍利弗諸佛如來自在說因成就故。如來成就四種功德故能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住成就。如經舍利弗如來成就種種方便故。種種方便者。謂從兜率天中退沒乃至示現入涅槃故。二者教化成就。如經種種知見故。種種知見者。示現染淨諸因故。三者功德畢竟成就。如經種種念觀故。種種念觀者。以說彼法成就因緣。如法相應故。四者說成就。如經種種言辭故。種種言辭者。以四無礙智依何等何等名字章句隨何等何等眾生能受而為說故。   又復有義。種種方便者。種種方便示現外道所有邪法。如是如是種種過失故。種種方便示現諸佛所有正法。如是如是種種功德故。如經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於諸著處令得解脫故。又無數方便者。方便令入諸善法故。又方便者斷諸疑故。又方便者令入增上勝智中故。又方便者依四攝法攝取眾生令得解脫故。諸著處者。彼處處著。或著諸界或著諸地或著諸分或著諸乘著諸界者。謂著欲色無色界故。著諸地者謂著界故。依於三昧取禪定地。謂初禪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及取滅盡定地等故。著諸分者。謂著在家出家分故。著在家分者。著己同類作種種業邪見等故。著出家分者。著名聞利養種種覺煩惱等故。著諸乘者。著聲聞乘菩薩乘故。著聲聞乘者。樂持小乘戒。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故。著大乘者。謂著利養供養恭敬等故。著分別觀種種法相乃至佛地故。   又復種種知見者。自身成就不可思議勝妙境界。與諸聲聞菩薩等故。如經舍利弗如來知見方便到於彼岸故。到彼岸者。勝餘一切諸菩薩故。   又復種種念觀者。如經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障無礙力無所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皆已具足故。又第一成就可化眾生。依善知識而成就故。第二成就根熟眾生令得解脫故。第三成就力家自在淨降伏故。第四成就復有七種。一者種種成就。如經舍利弗諸佛如來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故。二者言語成就。謂得五種美妙音聲言語說法。如經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故。三者相成就。如經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故。有法器眾生心已滿足故。四者堪成就。所有一切可化眾生。皆知如來成就希有勝功德能說法故。如經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故。五者無量種成就說不可盡。如經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故。言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義故。六者覺體成就。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唯佛如來自證得故。如經舍利弗唯佛如來知一切法故。七者隨順眾生意。為說修行法成就。彼法何等如是等故。如經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說一切法故。第一種種法門攝取眾生故。第二令不散亂住故。第三令取故。第四令得解脫故。第五令彼修行成就得對治法故。第六令彼修行進趣成就故。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故。此七種法為諸眾生自身所作善成就故。又與教化令成就者。與二種法令彼成就。何等為二。一與證法。二與說法。一與證法令成就者。謂依證法而授與故。二與說法令成就者。謂依說法而說與故。此二種法如向前說。依此二法有何次第而得修行。即彼前文重說應知。   又依證法復有五種。一者何等法。二者雲何法。三者何似法。四者何相法。五者何體法故。何等法者。謂聲聞法辟支佛法諸佛法故。雲何法者。謂起種種諸事說故。何似法者。依三種門得清淨故。何相法者。謂三種義一相法故。何體法者無二體故。無二體者。謂無量乘唯一佛乘無二乘故。   又復有義。何等法者。所謂有為無為法等。雲何法者。謂因緣法非因緣法等。何似法者。所謂常法無常法等。何相法者謂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何體法者。謂五陰體非五陰體故。又何似法者。謂無常法有為法因緣法。又何相法者。謂可見相等法。又何體法者。所謂五陰能取可取。以五陰是苦集體故。又五陰者。是道諦體故。復有異義依說法說。何等法者。所謂名句字身等故。雲何法者。謂依如來所說法故。何似法者。謂能教化可化者故。何相法者依音聲取。以依音聲取彼法故。何體法者。謂假名體法相義故。   自此已下次依示現三種義說。一者決定義。二者疑義。三者依何事疑義應當善知。   決定義者。有聲聞方便得證深法作決定心。於聲聞道中得方便涅槃證故。如是二種證法。示現有為無為法故。如經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次第乃至亦得此法到於涅槃故。言疑義者。謂諸聲聞辟支佛等不能得知。是故生疑。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故。依何事疑義者。聞如來說聲聞解脫與我解脫不異不別是故生疑。謂生疑者生因中疑。此事雲何此事雲何。此以如來數數為說甚深境界。前說甚深後說甚深不同聲聞。以如是故生疑。如經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次第乃至而說偈言。   自此以下次依示現四種事說。一者決定心。二者因授記。三者取授記。四者與授記應當善知。雲何決定心。已生驚怖者令斷驚怖。以為利益二種人故。是故如來有決定心。此驚怖者五種應知。   一者損驚怖。謂小乘眾生如所聞聲取以為實。謗無大乘起如是心。如來說言阿羅漢果究竟涅槃。我畢竟取如是涅槃。是故羅漢不入涅槃如是驚怖。   二者多事驚怖。謂大乘眾生聞菩薩道劫數長遠種種苦行起如是心。佛道長遠。我於無量無邊劫中行菩薩行久受勤苦。如是念故生驚怖心。以是故起取異乘心如是驚怖。   三者顛倒驚怖。謂心分別有我我所種種身。見諸不善法如是驚怖。   四者心悔驚怖。謂大德舍利弗等起如是心言。我不應修證如是小乘之法。如是悔已心即自止。即此心悔名為驚怖。此義應知。   五者誑驚怖。謂增上慢聲聞之人起如是心。雲何如來誑於我等如是驚怖。   因授記者。如經止止舍利弗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人等皆生驚怖故。此因授記皆生驚怖者有三種義。一者欲令彼諸大眾推求甚深妙境界故。二者欲令彼諸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如來說故。三者欲令諸增上慢聲聞之人捨離法座而起去故。第二請者。示現過去無量諸佛教化眾生。如經是會無數次第乃至聞佛所說則生敬信故。第三請者。示現今佛教化眾生。如經今此會中如我等比次第乃至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故。取授記者。以舍利弗等欲得授記。如經佛告舍利弗汝已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如是等故。   與授記者六種應知。一者未聞令聞。二者說。三者依何等義。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未聞者令聞。如經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如是等故。   說者。如經舍利弗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如是等故。種種因緣者。所謂三乘。彼三乘者唯有名字章句言說非有實義。以彼實義不可說故。   依何等義者。如經舍利弗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如是等故。一大事者。依四種義應當善知。何等為四。一者無上義。唯除如來一切智。知更無餘事。如經欲開佛知見令眾生知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故。佛知見者。如來能證以如實知彼深義故。二者同義謂諸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如經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無差別故。三者不知義。謂諸聲聞辟支佛等不能知彼真實處故。此言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經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四者令證不退轉地。示現欲與無量智業故。如經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又復示者。為諸菩薩有疑心者。令知如實修行故。又悟入者。未發心者令發心故已發心者令入法故。又復悟者。令外道眾生生覺悟故。又復入者。令得聲聞小乘果者入菩提故。   令住者。如經舍利弗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故。   依法者。如經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譬喻因緣念觀方便說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如是等故。言譬喻者如依牛故。得有乳酪生酥熟酥及以醍醐。此五味中醍醐第一。小乘不如其猶如乳。大乘為最猶如醍醐。此喻所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同大乘無上義故。聲聞同者。此中示現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之人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差別故。此義皆是譬喻示現因緣之義如前所說。言念觀者。小乘諦中人無我等。大乘諦中真如實際法界法性。及人無我法無我等種種觀故。言方便者。於小乘中觀陰界入。厭苦離苦得解脫故。於大乘中諸波羅蜜。以四攝法攝取自身他身。利益對治法故。遮者如經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如是等故。無二乘者。謂無二乘所得涅槃。唯有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一佛乘者。依四種義說應當善知。如來依此六種授記。是故前說何等法雲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如是示現。何等法者。謂未曾聞故。雲何法者。謂種種言辭譬喻顯說故。何似法者。所謂唯為一大事故。何相法者。為隨眾生器說諸佛法故。何體法者。所謂唯有一乘體故。一乘體者。所謂諸佛如來平等法身。彼諸聲聞辟支佛乘非彼平等法身之體。以因果行觀不同故。   自此以下如來說法。為斷四種疑心應知。何等四疑。一疑何時說。二疑雲何知是增上慢人。三疑雲何堪說。四疑雲何如來不成妄語。何時說者。諸佛如來於何等時起種種方便說法為斷此疑。如經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如是等故。雲何知是增上慢人者。如來不為增上慢人而說諸法。雲何知彼是增上慢為斷此疑。如經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者若不信是法無有是處如是等故。雲何堪說者。從佛聞法而起謗心。如來應是不堪說人云何不成不堪說人為斷此疑。如經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如是等故。雲何如來不成妄語者。此以如來先說法異今說法異。雲何如來不成妄語為斷此疑。如經舍利弗汝等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故。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者。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諸凡夫及決定聲聞本來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得。如是乃至小低頭等皆亦如是。   譬喻品第三   尊者舍利弗所說偈言。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釋曰。此偈示現何義。尊者舍利弗自呵責身言。我不見諸佛不往諸佛所及聞佛說法。不供養恭敬諸佛。無利益眾生事。於未得法退。尊者舍利弗作如是等呵責自身。不見佛者。示現不見諸佛如來大人之相。不生恭敬供養心故。往佛所者。示現教化眾生力故。放金色光明者。示現見佛自身異身獲得無量諸功德故。聞說法者。示現能作一切眾生之利益故。力者。示現眾生有疑依十種力斷彼疑故。供養者。示現能教化眾生力故。十八不共法者。示現遠離諸障礙故。恭敬者。示現出生無量福德。依如來教得解脫故。以人無我及法無我。一切諸法悉皆平等。是故尊者舍利弗自呵責身言。我未得如是法故。於未得中退故。   自此以下。次為七種具足煩惱染性眾生。說七種喻。對治七種增上慢心。此義應知。   又復次為三種染慢無煩惱人三昧解脫身等染慢。對治此故說三種平等。此義應知。(身下丹本有見字)。   何者七種具足煩惱染性眾生。一者求勢力人。二者求聲聞解脫人。三者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無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   何等七種增上慢心。雲何七種譬喻對治。一者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謂世間中諸煩惱染熾然增上。而求天人勝妙境界有漏果報。對治此故為說火宅譬喻應知。   二者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自言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窮子譬喻應知。   三者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無別聲聞辟支佛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雲雨譬喻應知。   四者實無謂有增上慢心。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實無涅槃生涅槃想。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化城譬喻應知。   五者散亂增上慢心。實無有定。過去雖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不覺知故不求大乘。狹劣心中生虛妄解。謂第一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繫寶珠譬喻應知。   六者實有功德增上慢心。聞大乘法取非大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輪王解自髻中明珠與之譬喻應知。   七者實無功德增上慢心。於第一乘不曾修集諸善根本聞第一乘心中不取以為第一。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醫師譬喻應知。第一人者。示世間中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喜。然後令入大涅槃故。第二人者。以三為一令入大乘故。第三人者。令知種種乘諸佛如來平等說法。隨諸眾生善根種子而生芽故。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所謂諸禪三昧城故。過彼城已。然後令入大涅槃城故。第五人者。示其過去所有善根。令憶念已。然後教令入三昧故。第六人者。說大乘法。以此法門同十地行滿。諸佛如來密與授記故。第七人者。根未淳熟為令熟故。如是示現得涅槃量。為是義故。如來說七種譬喻。何者三種無煩惱人三種染慢。所謂三種顛倒信故。何等為三。一者信種種乘異。二者信世間涅槃異。三者信彼此身異。為對治此三種染慢故。說三種平等應知。   何者名為三種平等。雲何對治。一者乘平等。謂與聲聞授菩提記。唯一大乘無二乘故。是乘平等無差別故。二者世間涅槃平等。以多寶如來入於涅槃。世間涅槃彼此平等無差別故。三者身平等。多寶如來已入涅槃。復示現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無差別故。如是三種無煩惱人染慢之心見彼此身所作差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謂即此人我證此法故。彼人不得此對治故。與諸聲聞授記應知。   問曰。彼聲聞等。為實成佛故與授記。為不成佛與授記耶。若實成佛。菩薩何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種種功德。若不成佛雲何與之虛妄授記。答曰。彼聲聞等得授記者。得決定心非謂聲聞。成就法性如來。依彼三種平等說一乘法。以佛法身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是故菩薩功德具足。諸聲聞人功德未足。   言授記者六處示現。五是佛記一菩薩記。如來記者。謂舍利弗大迦葉等眾所知識。名號不同故別與記。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等同一名故。俱時與記。學無學等皆同一號。又復非是眾所知識故同與記。如來與彼提婆達多授別記者。示現如來無怨惡故。與比丘尼及諸天女授佛記者。示現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薩行皆證佛果故與授記。菩薩記者。如下不輕菩薩品中示現應知。禮拜讚歎作如是言。我不輕汝。汝等皆當得作佛者。示現眾生皆有佛性故。   言聲聞人得授記者。聲聞有四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二種聲聞如來授記。謂應化者。退已還發菩提心者。若決定者增上慢者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   又依何義。佛說三乘名為一乘。依同義故。授諸聲聞大菩提記。言同義者。以佛法身聲聞法身彼此平等無差別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乘不同故有差別。以彼二乘非大乘故。如來說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二乘法中不說此義。以其不能如實解故。以是義故。諸菩薩等行菩薩行非為虛妄。無上義者。自餘經文明無上義。無上義者。略有十種此義應知。何等為十。一者示現種子無上故說雨譬喻。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二者示現行無上故說大通智勝如來本事等。三者示現增長力無上故說商主譬喻。四者示現令解無上故說繫寶珠譬喻。五者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示現多寶如來塔。六者示現說無上故說解髻中明珠譬喻。七者示現教化眾生無上故地中踴出無量菩薩摩訶薩等。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示現三種佛菩提故。一者示現應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者示現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三者示現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恆清涼不變等義。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次第乃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三界相者。謂眾生界即涅槃界。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故。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謂常恆清涼不變義故。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謂如來藏真如之體。不即眾生界。不離眾生界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謂離四種相。有四種相者。是無常故。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謂佛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凡夫不見故。是故經言如來明見無有錯謬故。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者。以本願故。眾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非謂菩提不滿足也。所成壽命復倍上數者。此文示現如來命常善巧方便顯多數故。過上數量不可數知。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諦之所攝故。九者示現涅槃無上故說醫師譬喻。十者示現勝妙力無上故。自餘經文示現應知。多寶如來塔示現一切佛土清淨者。示現諸佛實相境界中種種諸寶間錯莊嚴故。示現有八。一者塔二者量三者略四者住持五者示現無量佛六者離穢七者多寶八者同一塔坐。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量者。方便示現一切佛土清淨莊嚴。是出世間清淨。無漏善根所生。非是世間有漏善根之所生也。略者。示現多寶佛身一體攝取一切諸佛真法身故。住持者。示現諸佛如來法身自在力故。示現無量佛者。示現彼此所作諸業無差別故。遠離穢者。示現一切諸佛國土平等清淨故。多寶者。示現一切諸佛國土同實性故。同一塔坐者。示現化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為成大事故。   自此已下示現法力持力修行力應知。   法力者。五門示現。一者證門。二者信門。三者供養門。四者聞法門。五者讀誦持說門。   彌勒菩薩品中示現四門。常精進菩薩品中示現一門。彌勒菩薩品中四法門者。一是證門。如經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得無生法忍故。此言無生法忍者。所謂初地證智應知。八生乃至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證初地菩提法故。八生一生者。謂諸凡夫決定能證初地故。隨力隨分。八生乃至一生皆證初地故。此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離三界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真如法性名得菩提。非謂究竟滿足如來方便涅槃也。   二是信門。如經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三供養門。如經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如是等故。四聞法門。如隨喜品所說應知。   常精進菩薩品中。一法門者。謂讀誦解說書寫等。得六根清淨。如經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次第乃至得千二百意功德故。此得六根清淨者。謂諸凡夫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菩薩正位此義應知。如經以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又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諸根互用此義應知。眼所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乃至說法故。聞香知者。此是知境以鼻根知故。持力者。有三法門示現持力如法師品安樂行品等廣說。法力如經應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行力者。五門示現。一者說力。二者行苦行力。三者護眾生諸難力。四者功德勝力。五者護法力。說力者。有三法門。神力品示現。一者出廣長舌令憶念故。二者謂謦欬聲說偈令聞故。令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故。三者彈指覺悟眾生。令修行者得覺悟故。行苦行力者。藥王菩薩品示現。   又行苦行力者。妙音菩薩品示現教化眾生故。護眾生諸難力者。觀世自在菩薩品陀羅尼品示現。功德勝力者。妙莊嚴王品示現。二童子依過去世功德善根。有如是力故。護法力者。普賢菩薩品及後品示現。   又言受持觀世自在菩薩名號。若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名號福德等者。有二種義。一者信力故。二者畢竟知故。信力者有二種。一者我身如彼觀世自在無異畢竟信故。二者謂於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畢竟得故。畢竟知者。謂能決定知法界故。言法界者名為法性。彼法性者。名為一切諸佛菩薩平等法身。平等身者真如法身。初地菩薩乃能證入。是故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名號。有能受持觀世自在菩薩名號。所得功德無差別。   第一序品示現七種功德成就。第二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餘品如向處分易解。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捨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0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捨   No. 1520 [No. 1519]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捨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心善調伏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辦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大辯才樂說。轉不退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大慈悲而修身心。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此法門中初第一品明七種功德成就。何等為七。一者序分成就。二者眾成就。三者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四者所依說法隨順威儀住成就。五者依止說因成就。六者大眾現前欲聞法成就七者文殊師利答成就。又序分成就者。此法門示現二種義成就。何等為二。一者示現一切諸法門中最勝成就故。二者示現自在功德成就故。如王捨城。勝餘一切城捨故。耆闍崛山勝餘諸山故。如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故。眾成就者。有四種義成就。何等為四。一者數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攝功德成就。四者威儀如法住成就。數成就者。謂大眾無數故。行成就者有四種。一者諸聲聞修小乘行。二者諸菩薩修大乘行。三者諸菩薩隨時示現能行大乘。如□陀婆羅等十六人。具足菩薩不可思議事。而能示現種種形相。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等故。四者出家人威儀一定。不同菩薩故。皆是阿羅漢等者十六句。示現聲聞功德成就故。皆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者十三句。示現菩薩功德成就故。阿羅漢功德成就者。彼十六句示現三種門攝義應知。何等三門。一者上上起門。二者總別相門。三者攝取事門。上上起門者。謂諸漏已盡故名為羅漢。以心得自在故名諸漏已盡。諸漏已盡故名為阿羅漢。以心無煩惱故。名心得自在。以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故。名心得自在。以遠離能見所見故。名無復煩惱。已善得心解脫慧解脫故。名心善調伏。人中大龍者。行諸惡道如平坦路無所拘礙。應行者已行。應到處已到故。應作者已作。人中大龍已盡對治。降伏煩惱怨敵故。所作已辦者。更不後生。如相應事已成故。離諸重擔者已應作者作。所作已辦。後生重擔已捨故。逮得己利者。已捨重擔證涅槃故。盡諸有結者。已逮得己利斷諸煩惱因故。善得正智心解脫者。諸漏已盡故。一切心得自在者。善知見道修道智故。到第一彼岸者。善得正智心得解脫善得神通無諍三昧等諸功德故。大羅漢等者。心得自在。到彼岸故。眾所知識者。諸王王子大臣帝釋梵天王等皆識知故。復聲聞菩薩佛等。是勝智。彼勝智者。皆善知故。名眾所知識。總別門者。皆是羅漢等十六句。初句總餘句別故。皆是羅漢者。彼羅漢名有十五種義應知。一者應受飲食臥具供養恭敬等故。二者應將大眾教化一切故。三者應入聚落城邑等故。四者應降伏諸外道等故。五者應以智慧速觀察法故。六者應不疾不遲說法。如法相應不疲惓故。七者應靜坐空閑處。飲食衣服一切資生。不積不聚少欲知足故。八者應一向行善行不著諸禪故。九者應行空聖行故。十者應行無相聖行故。十一者應行無願聖行故。十二者應降伏世間禪淨心故。十三者應起諸通勝功德故。十四者應證第一義功德故。十五者應如實知同生眾得諸功德。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攝取事門者。此十五句。攝取十種功德。示現可說果不可說果故。一者攝取得功德二句示現。如經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故。二者三句攝取諸功德。一句降伏世間功德。如經心得自在故。二句降伏出世間學人功德。如經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故。三者攝取不違功德。隨順如來教行故。如經心善調伏故。四者攝取勝功德。如經人中大龍故。五者攝取所應作勝功德。所應作者。依法供養恭敬尊重如來故。如經應作者作故。六者攝取滿足功德滿足學地故。如經所作已辦故。七者三句攝取過功德。一者過受故。二者過求命供養恭敬故。三者過上下界已過學地故。如經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故。八者攝取上上功德。如經善得正智心解脫故。九者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如經一切心得自在故。十者攝取上首功德。如經到第一彼岸故彼諸菩薩十三句功德二門攝應知。一者上支下支門。二者攝取事門。上支下支門者。所謂總相別相應知。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總相。餘者是別相。彼不退轉有十種示現。一者住聞法不退轉。如經皆得陀羅尼故。二者樂說不退轉。如經大辯才樂說故。三者說不退轉。如經轉不退法輪故。四者依止善知識不退轉。以身心業依色身攝取故。如經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故。於諸佛所種諸善根故。五者斷一切疑不退轉。如經常為諸佛之所稱歎故。六者為何等何等事說法。入彼彼法不退轉。如經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故。七者入一切智如實境界不退轉。如經善入佛慧故。八者依我空法空不退轉。如經通達大智故。九者入如實境界不退轉。如經到於彼岸故。十者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如經能度無量百千眾生故。   攝取事門者。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因何等方便何等境界中。應作所作故。地清淨者。八地已上三地無相行寂靜清淨故。方便者有四種。一者攝取妙法方便住持妙法。以樂說力為人說故。二者攝取善知識方便。以依善知識所作應作故。三者攝取眾生方便。以不捨眾生故。四者攝取智方便。以教化眾生令入彼智故。境界者易解。復有攝取事門。示現諸地。攝取勝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八地者。無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動故。不同上者。上無相行不能動自然而行故。於九地中。得勝進陀羅尼門具足四無礙自在故。於第十地中不退轉法輪得佛受位。如轉輪王子故。以得同攝功德故。攝功德成就者。示現依何處依何心依何智依何境界行依何等能辦故。依何處者。依善知識故。依何心者。我依眾生心教化。畢竟利益一切眾生故。依何智者。依三種智。一者授記密智。二者諸通智。三者真實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辦者。即三種智攝應知。威儀如法住成就者。有四種示現。何等為四。一者四眾圍繞。二者前後。三者供養恭敬。四者尊重讚歎。如經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故。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者。為諸菩薩說大乘經故。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顯示甚深功德應知。一名無量義經者。成就字義故。以此法門說彼甚深妙境界法故。甚深妙境界者。諸佛如來最勝境界故。二名最勝修多羅者。三藏中最妙勝藏成就故。三名大方廣者。無量大乘門隨眾生根住持成就故。四名教菩薩法者。為教化根熟菩薩。隨器法成就故。五名佛所護念者。依佛如來有此法故。六名一切諸佛祕密法者。此法甚深如來知故。七名一切佛藏者。如來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經故。八名一切諸佛密處者。根未熟眾生非法器不與故。九名能生一切諸佛者。聞此法門能成佛菩提故。十名一切諸佛道場者。聞此法門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餘修多羅故。十一名一切諸佛所轉法輪者。此法門能破一切諸障故。十二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者。謂如來真如法身。於此修多羅不壞故。十三名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者。依此法門成大菩提。已為眾生說天人聲聞辟支佛等法故。十四名說一乘經者。此法門顯示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之體。二乘非究竟故。十五名第一義住者。此法門即是如來法身究竟住處故。十六名妙法蓮華者。有二種義。何等二種。一者出水義。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水故。復有義。蓮華出泥水。喻諸聲聞入如來大眾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說無上智慧清淨境界。證如來密藏故。二華開者。眾於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開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十七名法門者。攝成就故。攝成就者。攝取無量。名句字身。頻婆羅阿□婆等偈故。此十七句法門者是總。餘句是別故。如經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如是等所依說法隨順威儀住成就者。示現依何等法說法。依三種法故。一依三昧成就故。以三昧成就二種示現。何等為二。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動故。二者離一切諸障。隨自在力故。此自在力有二種。一者為隨順眾生示現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法故。二者為對治無量世來堅執煩惱故。如經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等。二依器世間。三依眾生世間。震動世界及知過去無量劫事等故。如經是時天雨曼陀羅華乃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故。   依止說因成就者。彼諸大眾現見異相不可思議事。如來應為我說。渴仰欲聞生希有心。名依止說因成就。是故放大光明。示現諸世界中種種事故。先示現外事六種震動等。次示現此法門內證深密法故。又依器世間眾生世間數種種量種種具足煩惱差別具足清淨差別佛法弟子差別。示現三寶故。復乘差別。有世界有佛有世界無佛。令眾生見修行者。未得果得道者已得果。如經諸修行得道者故。數種種者。示現種種觀故。略說四種觀。一者食。二者聞法。三者明修行。四者樂。如經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乃至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故。行菩薩道者。教化眾生依四攝法方便攝取應知。如經中說當推取。   自此以下示現大眾。現前欲聞法成就問一人多人欲聞生希有心。是故唯問文殊師利。如是示現世尊弟子隨順法不相違故。今佛世尊現神變相者。為何等義。為現大相因故。為大相者。為說妙法蓮華經故現大瑞相。為說所得妙法不可思議等文句故。有二種法故推文殊師利。一者現見諸法。二者離諸因緣。自心成就彼法故。示現種種瑞相者。示現彼彼事如彼事現沒住滅應知。以文殊師利能記彼事故。以文殊師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現見彼法故。所作成就者有二種。一者功德成就。二者智慧成就。因成就者一切智成就。因緣者相也。果者說大法。種種佛國土者。示現彼國土中種種差別應知。淨妙國土者。無煩惱眾生住處故。如經照於東方萬八千世界乃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故。如來為上首者。諸菩薩等。依如來住故。以如來於彼國土一切大眾中得自在故。如經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如是等故。   自此以下明聖者。文殊師利菩薩。以宿命智現見過去因果相。成就十種事如現在前。是故能答彌勒。現見過去因相者。自見己身於彼諸佛國土中修種種行事故。現見過去果相者。文殊師利自見己身。是過去妙光菩薩。於彼佛所聞此法門為眾生說故。成就十種事者。何等為十。一者現見大義因成就。二者現見世間文字章句甚深意因成就。三者現見希有因成就。四者現見勝妙因成就。五者現見受用大因成就。六者現見攝取一切諸佛法輪因成就。七者現見善堅實如來法輪因成就。八者現見能進入因成就。九者現見憶念因成就。十者現見自身所經事因成就。大義因成就者。八句示現應知。一者欲轉大法輪。二者欲雨大法雨。三者欲擊大法鼓。四者欲建大法幢。五者欲然大法燈。六者欲吹大法□。七者欲不斷大法鼓。八者欲說大法。此八句示現如來欲說大法等故。何等為八種大義。謂疑者斷疑故。已斷疑者增長淳熟智身故。根熟者為說二種密境界。謂聲聞密境界。菩薩密境界。大法鼓二句示現以遠聞故。入密境界者。令進取上上清淨義故。取上上清淨義者。進取一切智現見故。取一切智現見者。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義故。建立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說證智轉法輪故。現見世間名字章句意甚深因成就故。如經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乃至故。現斯瑞故。現見希有因成就者。無量時不可得故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者。示現過彼阿僧祇劫不可得故。復示現五種劫。一者夜。二者晝。三者月。四者時。五者年。示現彼無量無邊劫故。如經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故現見勝妙因成就者。以諸佛菩薩自受用示現故。如經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乃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故。現見受用大因成就者。是時王子受勝妙樂各捨出家。復彼大眾於爾許時。不生疲惓心故。如經其最後佛未出家時乃至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故。現見攝取一切諸佛轉法輪因成就者。法輪不斷故。如經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故。現見堅實如來法輪因成就者。佛滅度後無量時說法故。如經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乃至皆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現見進入因成就者。彼諸王子得大菩提故。如經是諸王子乃至皆成佛道故。現見憶念因成就者。為他說法利益他故。如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乃至尊重讚歎故。現見自身所經事因成就者。以自身受勝妙樂故。如經彌勒當知。乃至佛所護念故。汝號求名者示現。知過去事故。復示現得彼法具足故。   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動。以如實智觀。從三昧安詳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如來所證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何以故。舍利弗。如來應正遍知。已曾親近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盡行諸佛所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舍利弗。如來已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勇猛精進所作成就名稱普聞。舍利弗。如來畢竟成就希有之法。舍利弗。難解之法如來能知。舍利弗。難解法者。諸佛如來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何以故。舍利弗。諸佛如來。自在說因成就故。舍利弗。如來成就種種方便種種知見種種念觀種種言辭。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於彼彼處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於諸著處令得解脫。舍利弗。如來知見方便到於彼岸。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障無礙力無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皆已具足。舍利弗。諸佛如來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止舍利弗。不須復說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舍利弗。唯佛如來知一切法。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說一切法。何等法雲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何等雲何何似何相何體。如是等一切法。如來現見非不現見。   論曰。自此已下。示現所說法因果相應知。如經爾時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動以如實智觀從三昧安詳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者。示現如來得自在力故。如來入定無能驚寤故。何故告舍利弗。不告餘聲聞等。隨深智慧與如來相應故。何故不告諸菩薩。有五種義。一者為諸聲聞所作事故。二者為令聲聞迴趣大菩提故。三者護諸聲聞恐怯弱故。四者為令餘人善思念故。五者為諸聲聞不起所作已辦心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為諸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如來說故。甚深者顯示二種甚深義應知。何等為二。一者證甚深。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二者阿含甚深。謂智慧門故。甚深者是總餘者是別。證甚深者有五種一者義甚深依何等義甚深故。二者實體甚深。三者內證甚深。四者依止甚深。五者無上甚深。甚深者。謂大菩提故。大菩提者。如來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又甚深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者。謂一切種一切智智義故。如經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門者。謂說。   阿含義甚深者。示現有八種。一者受持讀誦甚深。如經舍利弗如來應正遍知已曾親近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佛故。二者修行甚深。如經於諸佛所。盡行諸佛所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故。三者果行甚深。如經舍利弗如來已於無量百千億劫勇猛精進所作成就故。四者增長功德心甚深。如經名稱普聞故。五者快妙事甚深。如經成就希有法故。六者無上甚深。如經舍利弗難解之法如來能知故。七者入甚深。入甚深者。名字章句意難得。自在住持不同外道。說因緣法名為甚深。如經舍利弗難解法者。諸佛如來隨宜所說意趣難解故。八者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如經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故。◎   ◎如是說妙法功德。已次說如來法師功德成就應知。如經何以故。諸佛如來自在說因成就故。如來成就四種功德故能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往成就。如經。如來成就種種方便故。種種方便者。從兜率天退乃至示現入涅槃故。二者教化成就。如經種種知見故。種種知見者。示現染淨諸因故。三者功德畢竟成就。如經種種念觀故。種種念觀者。以說彼法成就因緣如法相應故。四者說成就。如經種種言辭故。種種言辭者。以四無礙。依何等何等名字章句。隨何等何等眾生。能受為說故。復有義種種方便者。示現外道邪法。如是如是種種過失故。示現諸佛正法。如是如是種種功德故。如經吾從成佛已來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於諸著處令得解脫故。復無數方便者。方便令入諸善法故。復方便者斷諸疑故。復方便者。令入增上勝智故。復方便者。依四攝法攝取眾生令得解脫故。諸著者彼處處著。或著界或著諸地或著分或著乘故。著界者。著欲色無色界故。著地者。著戒取三昧初禪定地乃至非非想及滅盡定地故。著分者。著在家出家分故。著在家分者。著已同類作種種業邪見等故。著出家分者。著名聞利養種種諸覺煩惱等故。著乘者。著聲聞乘菩薩乘故。著聲聞乘者。樂持小乘戒。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故。著大乘者。著利養供養恭敬等。著分別觀種種法相乃至佛地故復種種知見者。自身成就不可思議境界。與聲聞菩薩故。如經舍利弗如來知見方便到於彼岸故。到彼岸者。勝餘一切諸菩薩故。復種種念觀者。如經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障無礙力無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皆已具足故。又第一成就可化眾生。依止善知識成就故。第二成就根熟眾生。令得解脫故。第三成就力家得自在淨降伏故。第四說成就者有七種。一者種種成就。如經舍利弗諸佛如來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故。二者言成就。得五種美妙音聲說法。如經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故。三者相成就。如經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故。有法器眾生心已滿足故。四者堪成就。一切可化眾生。知如來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能說法故。如經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故。五者無量種成就說不可盡。如經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故。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故。六者覺體成就。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如來自證得故。如經舍利弗唯佛如來知一切法故。七者隨順眾生意。為說修行法成就彼法何等如是等。如經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說一切法故。第一種種法門攝取眾生故。第二令不散亂住故。第三令取故。第四令得解脫故。第五令彼修行成就得對治法故。第六能令修行進趣成就故。第七令得修行不失故。此七種法為諸眾生。自身所作成就故。又與教化成就者。依證法故。又說成就者。依說法故。此二種法如向前說。依此二種法有何次第而得修行。即彼前文句再說應知。   又依證法有五種。一者何等法。二者雲何法。三者何似法。四者何相法。五者何體法故。何等法者。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故。雲何法者。起種種事說故。何似法者。依三種門得清淨故。何相法者。三種義一相法故。何體法者。無二體故。無二體者。無量乘唯一佛乘無二乘故。復有義。何等法者。謂有為法無為法。雲何法者。謂因緣法非因緣法等。何似法者。謂常法無常法如是等。何相法者。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何體法者。謂五陰體非五陰體。又何似法者。謂無常法有為法因緣法。又何相法者。謂可見相等法。又何體法者。謂五陰能取可取。五陰是苦集體故。五陰者是道諦體。復有依說法。何等法者。謂名句字身故。雲何法者。依如來所說法故。何似法者。能教化可化眾生故。何相法者。依音聲取故。以依音聲取彼法故。何體法者假名體法相故。   自此以下依三種義示現。一者決定義。二者疑義。三者依何事疑義。決定義者。有聲聞方便證得深法作決定心。於聲聞道中。得方便涅槃證故。如是三種證法示現有為無為法故。如經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乃至亦得此法到於涅槃故。疑義者。謂聲聞辟支佛不能知故。是故生疑。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故。依何事疑者。如來說聲聞解脫與我解脫不異。是故生疑。生疑者生因中疑。此雲何雲何如來數數說甚深境界。前說甚深後說甚深不同聲聞。如是等是故生疑。如經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乃至而說偈言故。自此已下依四種事說。一者決定心。二者因受記。三者取受記。四者與授記應知。雲何決定心。已生驚怖者令斷驚怖。為利益二種人故。如來有決定心。此驚怖有五種應知。一者損驚怖。如所聞聲取以為實。謗無大乘而作是言。如來說言阿羅漢究竟涅槃。我畢竟取如是涅槃。是故羅漢不入涅槃故。二者多事驚怖。以大乘眾生生如是心。我無量無邊劫行菩薩行。生驚怖心起取異乘心故。三者顛倒驚怖。分別我我所身見不善法故。四者悔驚怖。悔驚怖者。謂大德舍利弗等我不應證如是小乘法自止。即此悔心名為驚怖應知。五者誑驚怖。謂增上慢聲聞作如是心。雲何如來誑於我等故。因授記者。如經止止舍利弗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人等皆生驚怖故。因授記生驚怖者。有三種義。一者欲令彼大眾推覓甚深境界故。二者欲令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故。三者為令增上慢聲聞離法座而去故。第二請示現過去無量佛教化眾生。如經是會無數乃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故。第三請示現現在佛教化眾生。如經今此會中如我等比乃至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故。取授記者。以舍利弗等欲得授記。如經告舍利弗汝以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如是等故。與授記者。有六種應知。一者未聞令聞。二者說。三者依何等義。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未聞令聞者。如經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華如是等。說者。如經舍利弗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如是等。種種因緣者。謂三乘。彼三乘者。唯名字章句說非有實義故。以彼實義不可說故。   依何等義者。如經舍利弗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如是等故。彼一大事者。依四種義應知。何者為四。一者無上義。除一切智智更無餘事。如經欲開佛知見令眾生知得清淨故出現於世。佛知見者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二者同義。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如經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無差別故。三者不知義。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彼真實處故。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經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四者為令證不退轉地示現與無量智業故。如經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又示者。為諸菩薩有疑者。令知如實修行故。又悟入者。未發菩提心者令發心故。已發心者令入法故。復悟者令外道眾生生覺悟故。復入者。令得聲聞果者入大菩提故。令住者。如經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依法者。如經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譬喻因緣念觀方便說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如是等譬喻者。如依牛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醍醐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唯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同大乘無上故。聲聞同者。示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差別故。此譬喻示現因緣如向說。念觀者。於小乘諦中人無我等。於大乘諦中真如法界實際。人無我法無我等觀故。方便者。小乘中觀陰界入。厭苦離苦得解脫故。於大乘中修諸波羅蜜。四攝法攝取自身他身利益對治法故。遮者。如經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如是等故。無二乘者。無二乘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一佛乘者。依四種義說應知。如來依此六種授記。是故前說何等法雲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如是示現何等法者。謂未曾聞故。雲何法者。謂種種言語譬喻說故。何似法者。唯為一大事故。何相法者。為隨眾生器說佛法故。何體法者。唯一乘體故。一乘體者。謂諸佛如來平等法身。聲聞辟支佛乘。非彼平等法身之體。以因果行觀不同故。   自此已下說法為斷四種疑應知。何等四種。一者何時說。二者雲何知增上慢。三者雲何堪說。四者雲何不成妄語。何時說者。諸佛如來於何等時。起種種方便說法為斷彼疑。如經佛告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等故。雲何知增上慢者。如來不為增上慢人說法。雲何知彼是增上慢為斷彼疑。如經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者若不信是法無有是處等故。雲何堪說者。從佛聞法而起謗心。雲何如來不成不堪說法人為斷此疑。如經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如是等故。雲何不成妄語者。如來先說法異今說法異。雲何如來不成妄語為斷此疑故。如經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故。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者。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諸凡夫及決定聲聞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如是乃至小低頭等。亦如是。   譬喻品第三   舍利弗說偈。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此偈示現何義。舍利弗自呵責身。我不見諸佛不往佛所。聞法不供養恭敬諸佛。無利益眾生事。未得法退。是故舍利弗呵責自身。不見者。不見諸佛如來大人相生恭敬供養心故。往者。示現教化眾生力故。放金色光明者。見佛自身異身得無量功德故。聞者。能作利益一切眾生故。力者。眾生有疑。依十力斷疑故。供養者。示現教化眾生力故。十八不共法者。遠離諸障礙故。恭敬者。生無量福德。依如來教得解脫故。人無我法無我。一切法平等故。是故舍利弗自呵責身。我未得如是法。於未得中退故。自此已下。為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說七譬喻。對治七種增上慢應知。又三種染無煩惱人三昧解脫見等染慢。對治此故說三平等應知。何者七種具足煩惱性人。一者求勢力人。二者求聲聞解脫人。三者求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無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七種增上慢者。顛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間諸煩惱熾然。而求天人妙境果報。對治此故。說火宅譬喻應知。聲聞人一向增上慢。我乘與如來乘無差別。如是顛倒取。對治此故說窮子譬喻應知。大乘人一向增上慢。無別聲聞辟支佛乘。顛倒取。對治此故說雨譬喻應知。實無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對治此故說化城譬喻應知。散亂心實無有定過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彼不求大乘。於狹劣心中生虛妄解。以為第一乘。對治此故說繫寶珠譬喻應知。有功德人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對治此故說王解髻中明珠與之譬喻應知。無功德人於第一乘不集諸善根。說第一乘不取為第一。對治此故說醫師譬喻應知。第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戲後令入涅槃故。第二人者。以三為一令入大乘故。第三人者。令知種種乘諸佛如來平等說法。隨眾生善根種子生芽故。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諸禪三昧城。過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第五人者。示過去善根令憶念。教入三昧故。第六人者。說大乘法。以此法門。同十地行滿。諸佛如來密與授記故。第七人者。根未熟為令熟故。示現涅槃量。為是義故。如來說此七種譬喻。何者三種無煩惱人。染慢顛倒信故。一者信種種乘異。二者信世間涅槃異。三者信彼此身異。為對治此三種染。說三種平等應知。一者乘平等與聲聞授記。唯有大乘無二乘故。二者世間涅槃平等。以多寶如來入涅槃。世間涅槃平等故。三者身平等。多寶如來已入涅槃。復示現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無差別故。是無煩惱人。染慢見彼此身所作差別。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平等故。即彼人我證此法彼人不得。對治此故。與諸聲聞授記應知。彼聲聞等為實成佛故與授記。為不成佛與授記也。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功德。若不成佛者。雲何虛妄授記。彼聲聞授記者。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性故。如來依三平等。說一乘法故。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是故菩薩功德具足。諸聲聞人功未具足。言授記者有六處示現。五者如來記。一者菩薩記。如來記者。舍利弗摩訶迦葉等眾所知識故。名號不同故與別記。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時與記。學無學等俱同一號。非眾所知識故一時與記。與提婆達多記者。示現如來無怨故。與比丘尼及諸天女記者。示現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薩行者皆證佛果故。菩薩授記者。如不輕菩薩品示現。禮拜讚歎言。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者。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言聲聞授記者。聲聞有四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二種聲聞如來與授記。謂應化聲聞。退已還發菩提心者。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授記者。方便令發心故。   又依何義故。如來說三乘名為一乘。依同義故與諸聲聞授記。同義者。以如來法身聲聞法身平等無差別故。以聲聞辟支佛異乘故。有差別。以彼非大乘故。如來說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一切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此義。以不能解故。是故諸菩薩行菩薩行非為虛妄。無上義者。餘殘修多羅明無上義。無上義有十種應知。一者示現種子無上故。說雨譬喻。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二者示現行無上故。說大通智勝如來本事等故。三者示現增長力無上故。說商主譬喻。四者示現令解無上故。說繫寶珠譬喻。五者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示現多寶如來塔。六者示現說無上故。說髻中明珠譬喻。七者示現教化眾生無上故。地中踴出無量菩薩摩訶薩等故。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者。示現三種佛菩提。一者應化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恆清涼不變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三界相者。謂眾生界即涅槃界。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故。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謂常恆清涼不變故。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謂如來藏真如之體。不即眾生界不離眾生界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謂離四種相故。有四種相者是無常故。不如三界見三界者。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凡夫不見故。是故經言如來明見無有錯謬故。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者。以本願故。眾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者。非謂菩提不滿足故。所成壽命復倍上數者。示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數過上數量不可數知故。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諦攝故。九者示現涅槃無上故。說醫師譬喻。十者示現勝妙力無上故。說餘殘修多羅應知。多寶如來塔。顯示一切佛土清淨者。示現諸佛實相境界中種種間錯莊嚴故。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量者。方便示現一切佛國土清淨。出世間無漏善根所生。非是世間有漏。善所生故。略者。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法身故。住持者。示現諸佛如來法身自在身力故。示現無量佛者。示現彼此所作業無差別故。遠離穢不淨者。示現一切佛國土平等清淨故。言多寶者。示現一切佛土同寶性故。同一塔坐者。示現化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為成大事故。自此已下示現法力持力修行力應知。法力者。五種門示現。一者證。二者信。三者供養。四者聞法。五者讀誦持說。四種門彌勒品中示現。一法門常精進菩薩品示現。彌勒品中四種門者。一者證。如經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故。此言無生法忍者。謂初地證智應知。八生乃至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證初地菩提故。八生乃至一生者。謂諸凡夫決定能證初地。隨力隨分。八生乃至一生證初地故。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離三界中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謂究竟滿足。如來方便涅槃故。信者。如經復有八世界微塵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供養者。如經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如是等故。聞法者。如隨喜品說應知。一法門。常精進菩薩品示現者。謂讀誦解說書寫等。得六根清淨故。如經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乃至千二百意功德故。此得六根清淨者。謂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菩薩位應知。如經以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又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法等用應知。眼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乃至說法聞香知者。此是智境鼻根知故。持力者。有三種法門示現。如法師品安樂行品勸持品等。廣說法力應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行力者五門示現。一者說力。二者行苦行力。三者護眾生諸難力。四者功德勝力。五者護法力。說力者有三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一出廣長舌者憶念故。二□祒□□埤□□褻□襤鞢q□□□椿部慼砢訄鞢潸谿[堙慼慾蟆鞢慼部撬均慼摯鞢慼撮牷慼摯鞢樟G□騖饓□□蘭W檇D□□□模□大驟□騖饓□□蘭W檇D□□秜D□□□□機□□□奰□□□j□量祋□□埤□騎□□□□□j□□[□量逆□□奭□飥□壘□埤□禳奊□埤□禳慼慼慼慼慼慼j□訪□□息□□機□騖饐□□息□□□□□□騫褽□□□量祹□□埤□餺□n飀□□□□□埤□□□□履□埤□□□□餺□j□□妱□□□□□機□□錄□埤□□委女□□□□□□量禈□桌□量禕埤□□履娀埤□□□妳□□埤□□□奐□妀逆□□妀祅奈□□騖飀□□饅誇□稫褽□騖□□騺□埤□□騺□埤□□復□□□□□奏息□□□□□□餽□□□息□□機□騖饐□□量耔□U埤□   第一序品示現七種功德成就。   第二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餘品如向處分易解。   妙法蓮華經論優婆提捨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敬禮一切佛  無上之大道  及諸菩薩眾  堅心住十地  聲聞辟支佛  無我我所者  今解十地義  隨順佛所說   問曰汝欲解菩薩十地義。以何因緣故說。答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六趣險難恐怖大畏。是眾生生死大海旋流洄澓。隨業往來是其濤波。涕淚乳汁流汗膿血是惡水聚。瘡癩乾枯嘔血淋瀝。上氣熱病瘭疽癰漏吐逆脹滿。如是等種種惡病為惡羅剎。憂悲苦惱為水。嬈動啼哭悲號為波浪聲。苦惱諸受以為沃焦。死為崖岸無能越者。諸結煩惱有漏業風鼓扇不定。諸四顛倒以為欺誑。愚癡無明為大黑闇。隨愛凡夫無始已來常行其中。如是往來生死大海。未曾有得到於彼岸。或有到者兼能濟渡無量眾生。以是因緣說菩薩十地義。問曰。若人不能修行菩薩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答曰。若有人行聲聞辟支佛乘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若人欲以無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當具足修行十地。問曰。行聲聞辟支佛乘者。幾時得度生死大海。答曰。行聲聞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過是數。隨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行辟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若行大乘者。或一恆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十百千萬億。或過是數。然後乃得具足修行菩薩十地而成佛道。亦隨根之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問曰。聲聞辟支佛佛。俱到彼岸。於解脫中有差別不。答曰。是事應當分別。於諸煩惱得解脫是中無差別。因是解脫入無餘涅槃。是中亦無差別。無有相故。但諸佛甚深禪定障解脫。一切法障解脫。於諸聲聞辟支佛。有差別非說所盡。亦不可以譬喻為比。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效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所以者何。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於他。名為上人。如說。  世間可愍傷  常背於自利  一心求富樂  墮於邪見網  常懷於死畏  流轉六道中  大悲諸菩薩  能極為希有  眾生死至時  無能救護者  沒在深黑闇  煩惱網所纏  若有能發行  大悲之心者  荷負眾生故  為之作重任  若人決定心  獨受諸勤苦  所獲安隱果  而與一切共  諸佛所稱歎  第一最上人  亦是希有者  功德之大藏  世間有常言  家不生惡子  但能成己利  不能利於人  若生於善子  能利於人者  是則如滿月  照明於其家  有諸福德人  以種種因緣  饒益如大海  又亦如大地  無求於世間  以慈愍故住  此人生為貴  壽命第一最   如是聲聞辟支佛佛煩惱解脫雖無差別。以度無量眾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故有大差別。問曰。佛有大悲。汝為弟子種種稱讚慈愍眾生誠如所說。汝以種種因緣明瞭分別開悟引導。行慈悲者聞則心淨我甚欣悅。汝先偈說十地之義。願為解釋。答曰。敬名恭敬心。禮名曲身接足。一切諸佛者。三世十方佛。無上大道者。一切諸法如實知見通達無餘。更無勝者。故曰無上。大人所行故曰大道。菩薩眾者。為無上道發心名曰菩薩。問曰。但發心便是菩薩耶。答曰。何有但發心而為菩薩。若人發心必能成無上道乃名菩薩。或有但發心亦名菩薩。何以故。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如大經說。新發意者名為菩薩。猶如比丘雖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薩。漸漸修習轉成實法。後釋歡喜地中。當廣說如實菩薩相。眾者從初發心。至金剛無礙解脫道。於其中間過去未來現在菩薩。名之為眾。堅心者。心如須彌山王不可沮壞。亦如大地不可傾動。住十地者。歡喜等十地。後當廣說。問曰。若菩薩更有殊勝功德。何故但稱堅心。答曰。菩薩有堅心功德能成大業。不墮二乘。軟心者怖畏生死。自念何為久在生死受諸苦惱。不如疾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又軟心者。於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燒炙地獄大燒炙地獄無間大地獄。及眷屬炭火地獄沸□□□□□祜□□□饜□□□□□□晏□□□□襜□□馲□□□□椸□稚U□□嬪蟥□薄慼慼慼慼\誏鑗鐵□刀鐵臼鐵杵鐵輪以如是等治罪器物斬斫割刺打棒剝裂繫縛枷鎖燒煮考掠。磨碎其身擣令爛熟。狐狗虎狼師子惡獸競來□掣食噉其身。烏鴟鵰鷲鐵[口*(隹/乃)]所啄。惡鬼驅逼令緣劍樹。上下火山以鐵火車加其頸領。以熱鐵杖而隨捶之。千釘鏒身剷刀刮削。入黑闇中烽勃臭處熱鐵鍱身臠割其肉剝其身皮還繫手足。鑊湯湧沸炮煮其身。鐵棒棒頭腦壞眼出。貫著鐵丳舉身火燃血流澆地。或沒□□□□□□□□□□□□□□楈□□Y□□□□楦□□襉□□□□□□騋樇□□□□□□□樺□□□驅□x騺□╮憐C驪襜裀□□□□□□□妒□□飥□吝馱□廓榯□□□□婕禱□□□逆□嬪□威s□魯□□奾礸□榱□□剡ㄩ鞢歎ョ撐齱慼模憿慼慼諢慼慼慼慼樟D諢慼慼慼數F□□□□□茶姾奜□□利□□□□□□□痋慼慼慼□痋慼慼慼慼□痋慼慼戮U□痋慼慼慼□痋慼慼潠霘H□祤稟桌神埤□襛□□槔樂□椸□□□□□□□□□□□□□穢言□□崙□□□□騺□□馞嗀飀□□□╮毅氶慼熱u□□□□穭□□□□□□□□訇□婛□□□□□穌□榯□□裀□列館□□□□□□西□□勒秅□規□□□□□什□槔□騬穩□檢□樻勵□嬪□隉慼慼暴哿窗澄□□剡ㄩ鞢歎ョ撐齱慼摩[□穇芋慼潔D櫞□□□□□□□□娛驅□櫻□□□□誾□□□樛棚N□□□訛神□□遼□□□□驢魯□j□□□姍□□覮襮□□謠□漚□□□鯉葷稐§□釧P林□□鹽□‥□陽□□餥躥嶨□□≧□ラ盤滎□癒掘U揧□璨□矷慼慝□□□□□鉥嶨≡|□悅詫□□珨□監¥嶨□說慼敵d□□□□褽滿慼慼慼魽慼暱Y¥蕩x□□□□□□□□□□□□□N□□□□□□□□濩□□□□餓鬼浮陀鬼鳩槃茶鬼夜叉鬼羅剎鬼毘捨闍鬼富單那鬼迦羅富單那鬼等諸鬼。鬚髮蓬亂長爪大鼻。身中多蟲臭穢可畏。眾惱所切常有慳嫉飢渴苦患。未曾得食得不能咽。常求膿血□□禮奔K□□□裀□散□奧□□□穰□□襴□□□□□□□□□襐騺□□騋橋□□□□□□□聾橫□□送□□□襦□□檢□樻勵□嬪□隉慼慼暴哿窗澄□□剡ㄩ鞢歎ョ撐齱慼慼撬_□□□覆芊澆吽慼慼潮觴遄撬芊槭O□吝馱□隆{檢□□襤騾錄n婀□□□檢□樻勵□嬪□□□檢□奾礸□榱□□剡ㄩ鞢歎ョ撲奿□嬪□□□□□□□餺□錄n誇□稫□榃□□磻禂□□□餘桌□□□□□□□飼觜D醴□□□□□□囊□耔□□褾□□□離□桌楺榭□飀□□禂□□□□牷慼慼暴凅A□□裀□□媽□□□騖騫□量礸□奿□□□□馬□騖馜饅□娃□椸□祊量逆□□□禂□□□奠奿□□□妙□逆□□妖餾□□□誇□砢ョ慼撫纂牷慼慼憐l覓□埤□□獎□娭裀□□奈□□□姖部慼慾j□□□檢□□□椿蝌嚏撰q逆□褾□□□□埤□送□稿□Lh□饅□飀□□□詙□饐□詙□駭飀□璉綠□□□□□埤□橖□□□□□妙□餖榵□奐□璉綠□□譯□橛□□□□□禕埤□□□□□□□埤□□□□□驚詠椽□□□埤□□□□□□□□□□橚覬□褉□□鍊□□□□□誇□□□□□□餉□□婠覛□□□□□□腹慼慼慼慼撬芊慼慼慼  我不為自現  莊嚴於文辭  亦不貪利養  而造於此論   問曰。若不爾者。何以造此論。答曰。  我為欲慈悲  饒益於眾生  不以餘因緣  而造於此論   見眾生於六道受苦無有救護。為欲度此等故。以智慧力而造此論。不為自現智力求於名利。亦無嫉妒自高之心求於供養。問曰。慈愍饒益眾生事。經中已說。何須復解徒自疲苦。答曰。  有但見佛經  通達第一義  有得善解釋  而解實義者   有利根深智之人。聞佛所說諸深經。即能通達第一義。所謂深經者。即是菩薩十地。第一義者即是十地如實義。有諸論師有慈悲心。隨佛所說造作論議莊嚴辭句。有人因是而得通達十地義者。如說。  有人好文飾  莊嚴章句者  有好於偈頌  有好雜句者  有好於譬喻  因緣而得解  所好各不同  我隨而不捨   章句名莊嚴句義。不為偈頌。偈名義趣。言辭在諸句中。或四言五言七言等。偈有二種。一者四句偈名為波蔗。二者六句偈名祇夜。雜句者名直說語言。譬喻者。以人不解深義故。假喻令解。喻有或實或假。因緣者。推尋所由隨其所好而不捨之。問曰。眾生自所樂不同。於汝何事。答曰。我發無上道心故。不捨一切隨力饒益。或以財或以法。如說。  若有大智人  得聞如是經  不復須解釋  則解十地義   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不為是人而造此論。問曰。雲何為善人。答曰。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善人者略說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念。四者定。五者善身業。六者善口業。七者善意業。八者無貪。九者無恚。十者無癡。如說。  若人以經文  難可得讀誦  若作毘婆沙  於此人大益   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諳。若有好樂莊嚴語言雜飾譬喻諸偈頌等。為利益此等故造此論。是故汝先說但佛經便足利益眾生。何須解釋者。是語不然。如說。  思惟造此論  深發於善心  以然此法故  無比供養佛   我造此論時思惟分別。多念三寶及菩薩眾。又念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深發善心則是自利。又演說照明此正法故。名為無比供養諸佛。則是利他。如說。  說法然法燈  建立於法幢  此幢是賢聖  妙法之印相  我今造此論  諦捨及滅慧  是四功德處  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論。是四種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無有倦。諦者一切真實名之為諦。一切實中佛語為真實。不變壞故。我解說此佛法即集諦處。捨名佈施。施有二種。法施財施。二種施中法施為勝。如佛告諸比丘。一當法施二當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是故我法施時即集捨處。我若義說十地時。無有身口意惡業。又亦不起欲恚癡念及諸餘結。障此罪故即名集滅處。為他解說法得大智報。以是說法故即集慧處。如是造此論。集此四功德處。復次。  我說十地論  其心得清淨  深貪是心故  精勤而不倦  若人聞受持  心有清淨者  我亦深樂此  一心造此論   此二偈其義已顯不須復說。但以自心他心清淨故。造此十地義。清淨心至所應至處得大果報。如佛語迦留陀夷。勿恨阿難。若我不記阿難。於我滅後作阿羅漢者。以是清淨心業因緣故。當於他化自在天七反為王。如經中廣說。   入初地品第二   問曰。汝說此語開悟我心甚以欣悅。今解十地必多所利益。何等為十。答曰。  此中十地法  去來今諸佛  為諸佛子故  已說今當說  初地名歡喜  第二離垢地  三名為明地  第四名焰地  五名難勝地  六名現前地  第七深遠地  第八不動地  九名善慧地  十名法雲地  分別十地相  次後當廣說   此中者大乘義中。十者數法。地者菩薩善根階級住處。諸佛者。十方三世諸如來。說者。開示解釋。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說此十地。是故言已說今說當說。菩薩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多歡喜故名歡喜地。第二地中行十善道離諸垢故名離垢地。第三地中廣博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為明地。第四地中佈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故名為炎地。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第六地中障魔事已。諸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第七地中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深遠地。第八地中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第九地中其慧轉明調柔增上故名善慧地。第十地中菩薩於十方無量世界。能一時雨法雨如劫燒已普澍大雨名法雲地。問曰。已聞十地名。今雲何入初地。得地相貌及修習地。答曰。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用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得自度已  當復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德。名為厚種善根。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故名為善根。如一切惡法皆從貪恚癡生。是故此三名不善根。阿毘曇中種種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合為十二。有心相應有心不相應合二十四。此中無漏善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集。餘九菩薩地中修集。又未發心時久修集。或一心中有三。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或但集心相應不集心不相應。或集心不相應不集心相應。或集心相應亦心不相應。或不集心相應心不相應。是諸善根分別。如阿毘曇中廣說。此中善根為眾生求無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為善根。行於諸行者。善行名清淨。諸行名持戒。清淨持戒次第而行。是持戒與七法和合故名為善行。何等為七。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命淨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又經說諸禪為行處。是故得禪者名為善行諸行。此論中不必以禪乃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時無量眾生皆亦發心不必有禪。又白衣在家亦名為行。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說。厚種善根善行諸行多供養佛善知識護具足深心悲念眾生信解上法。是名資用。又本行善法必應修行亦名資用。所謂佈施忍辱質直不諂心柔和同止。樂無慍恨性殫盡不隱過。不偏執不佷戾。不諍訟不自恃不放逸。捨憍慢。離矯異。不讚身堪忍事。決定心能果敢受。不捨易教授。少欲知足樂於獨處。如是等諸法隨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德。是法味堅牢故名為本行。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德。是故此本行法與八法和合故。為初地資用。善供養諸佛者。若菩薩世世。如法常多供養諸佛。供養有二種。一者善聽大乘正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具此二法供養諸佛。名為善供養諸佛。善知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說能教入大乘。具諸波羅蜜。能令住十地者。所謂諸佛菩薩及諸聲聞。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轉。守護者。常能慈愍教誨。令得增長善根。是名守護。具足深心者。深樂佛乘無上大乘一切智乘。名為具足深心。問曰。無盡意菩薩。於和合品中。告舍利弗。諸菩薩所有發心皆名深心。從一地至一地故名為趣心。增益功德故名為過心。得無上事故名為頂心。攝取上法故名為上心。現前得諸佛法故名為現前心。集利益法故名為緣心。通達一切法故名為度心。所願不倦故名為決定心。滿所願故名為喜心。身自成辦故名無侶心。離敗壞相故名調和心。無諸惡故名為善心。遠離惡人故名不雜心。以頭施故名難捨心。救破戒人故名持難戒心。能受下劣加惡故名難忍心。得涅槃能捨故名難精進心。不貪禪故名難禪定心。助道善根無厭足故名難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諸行心。智慧善思惟故名離慢大慢我慢心。不望報故是一切眾生福田心。觀諸佛深法故名無畏心。不障閡故名增功德心。常發精進故名無盡心。能荷受重擔故名不悶心。又深心義者。等念眾生普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惡人尊敬師長。救無救者無歸作歸無洲作洲。無究竟者為作究竟。無有侶者能為作侶。曲人中行於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於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供養福田隨順教誨受化不難。阿練若處一心精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復次內心清淨故無有誑惑。善口業故不自稱歎。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於柔和。集善根故能入生死。為眾生故忍一切苦。菩薩有如是等深心相。故不可窮盡。汝今但說深心相何得不少。答曰。不少也。無盡意。總一切深心相在一處說。而此中分佈諸地。此十住經。地地別說深心相。是故菩薩隨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今初地中說二深心。一者發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當知隨在十地善說深心。汝說何得不少。是事不然。悲心於眾生者。成就悲故名為悲者。何謂為悲。悼愍眾生救濟苦難。信解諸上法者。於諸佛法信力通達。發願我得自度已當度眾生者。一切諸法願為其本。離願則不成。是故發願。問曰。何故不言我當度眾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眾生。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淤泥。何能拯拔餘人。又如為水所□不能濟溺。是故說我度已當度彼。如說。  若人自度畏  能度歸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歸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滅  安能令人寂   是故先自善寂而後化人。又如法句偈說。  若能自安身  在於善處者  然後安餘人  自同於所利   凡物皆先自利後能利人。何以故。如說。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於彼  自捨欲利他  失利後憂悔   是故說自度已當度眾生。問曰。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發是願。答曰。得佛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發是願。問曰。何等是佛十力。答曰。佛悉了達一切法因果名為初力。如實知去來今所起業果報處名為二力。如實知諸禪定三昧分別垢淨入出相名為三力。如實知眾生諸根利鈍名為四力。如實知眾生所樂不同名為五力。如實知世間種種異性名為六力。如實知至一切處道名為七力。如實知宿命事名為八力。如實知生死事名為九力。如實知漏盡事。名為十力。為得如是佛十力故。大心發願即入必定聚。問曰。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答曰。或有人說。初發心便有如是相。而實不爾。何以故。是事應分別不應定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薩初發心時。不應悉入於必定。或有初發心時即入必定。或有漸修功德。如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時不入必定。後修集功德值燃燈佛得入必定。是故汝說一切菩薩初發心便入必定是為邪論。問曰。若是邪論者。何故汝說以是心入必定。答曰。有菩薩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因是人故說初發心入必定中。問曰。是菩薩初心。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是心雲何。答曰。是心不雜一切煩惱。是心相續不貪異乘。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是心為常能集善根。是心能知有為無常。是心無動能攝佛法。是心無覆離諸邪行。是心安住不可動故。是心無比無相違故。是心如金剛通達諸法故。是心不盡集無盡福德故。是心平等等一切眾生故。是心無高下無差別故。是心清淨性無垢故。是心離垢慧炤明故。是心無垢不捨深心故。是心為廣慈如虛空故。是心為大受一切眾生故。是心無閡至無障智故。是心遍到不斷大悲故。是心不斷能正迴向故。是心眾所趣向。智者所讚故。是心可觀小乘瞻仰故。是心難見。一切眾生不能睹故。是心難破能善入佛法故。是心為住一切樂具所住處故。是心莊嚴福德資用故。是心選擇智慧資用故。是心淳厚以佈施為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難沮忍辱資用故。是心難勝精進資用故。是心寂滅禪定資用故。是心無惱害慧資用故。是心無瞋閡慈心深故。是心根深悲心厚故。是心悅樂喜心厚故。是心苦樂不動捨心厚故。是心護念諸佛神力故。是心相續三寶不斷故。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初必定心。如無盡意品中廣說。是心不雜一切煩惱者。見諦思惟所斷二百九十四煩惱不與心和合故名為不雜。是心相續不貪異乘者。從初心相續來。不貪聲聞辟支佛乘。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相續不貪異乘。如是等四十句論。應如是知。問曰。汝說是心常。一切有為法皆無常。如法印經中說。行者觀世間空無有常而不變壞。是事何得不相違耶。答曰。汝於是義不得正理故作此難。是中不說心為常。此中雖口說常。常義名必定初心生必能常集諸善根不休不息故名為常。生如來家者。如來家則是佛家。如來者。如名為實。來名為至。至真實中故名為如來。何等為真實所謂涅槃。不虛誑故是名如實。如經中說。佛告比丘。第一聖諦無有虛誑涅槃是也。復次如名不壞相。所謂諸法實相是。來名智慧。到實相中通達其義故名為如來。復次空無相無作名為如。諸佛來至三解脫門。亦令眾生到此門故。名為如來。復次如名四諦。以一切種見四諦故名為如來。復次如名六波羅蜜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是六法來至佛地故名為如來。復次諦捨滅慧四功德處。名為如來。以是四法來至佛地故名為如來。復次一切佛法名為如。是如來至諸佛故。名為如來。復次一切菩薩地喜淨明炎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慧法雲名為如。諸菩薩以是十地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如來。又以如實八聖道分來故名為如來。復次權智二足來至佛故名為如來。如去不還故名為如來。如來者。所謂十方三世諸佛是。是諸佛家名為如來家。今是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名為生如來家。又是菩薩必成如來故。名為生如來家。譬如生轉輪聖王家有轉輪聖王相。是人必作轉輪聖王。是菩薩亦如是生如來家。發是心故必成如來。是名生如來家。如來家者。有人言。是四功德處所謂諦捨滅慧。諸如來從此中生故。名為如來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及方便。是如來家。如助道經中說。  智度無極母  善權方便父  生故名為父  養育故名母   一切世間以父母為家。是二似父母故名之為家。有人言。善慧名諸佛家。從是二法出生諸佛。是二則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經中說。是二法俱行能成正法。善是父慧是母。是二和合名為諸佛家。如說。  菩薩善法父  智慧以為母  一切諸如來  皆從是二生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大悲為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  般舟三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來  從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轉於過咎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答曰。  如得於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歡喜  自然得增長  諸佛如來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嬾惰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滅者如大海水。餘未滅者如二三渧。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天王梵王沙門婆羅門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餘苦如二三水渧。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為歡喜。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地相品第三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於無量恆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眾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為堪忍。無諍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諍競。共相違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悅者於轉上法中心得踴悅。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有人言。信解名為清淨。有人言。堅固信名為清淨。是清淨心於佛法僧寶。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悲者。於眾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為悲。悲及眾生名為大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三地中廣說。不瞋者是菩薩結未斷故名為行善心少於瞋恨。如是菩薩在於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為能有堪忍。樂寂滅故名為不好諍訟。得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為心多喜。離諸煩惱垢濁故於佛法僧寶諸菩薩所心常清淨。心安隱無患故名為心悅。深愍眾生故名為悲。心常樂慈行故名為不瞋。是名菩薩在初地相貌。問曰。何故不說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薩漏未盡故。或時懈怠於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為多。於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轉轉增益。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  常念於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為得菩提勤行精進。是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為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是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作是思惟。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佛不共法。隨諸眾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為說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定菩薩遊諸神通。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已心多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餘獸不能。是故汝所說者。是事不然。復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若怖畏者心則不喜。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眾威德畏  惡名毀呰畏  繫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請以為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菩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復得如是事故。不應有不活畏。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復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復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醜美惡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說。  若有貧窮者  但求於衣食  既得衣食已  復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復求於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盡王地  復求為天王  世間貪慾者  不可以財滿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佈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起不貪善根。若不樂施若多作眾惡。以慳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慳貪不善根。無厭足法屬於慳貪。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唸唸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死。如說。  待死如愛客  去如至大會  多集福德故  捨命時無畏   復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心滅為死者。心唸唸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唸唸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別故。若謂畏墮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受唸唸滅故。於末後心滅。不應有死畏。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死法。無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山。如是諸死不為自利不為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雲何驚畏。如是菩薩即捨死畏。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者。何以故。劫初諸大王。頂生喜見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七寶導從天人敬愛。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諸大王皆歸於死。復有蛇提羅諸小轉輪王。自以威力王閻浮提。身色端正猶如天人。於色聲香味觸自恣無乏。所向皆伏無有退卻善通射術。是諸王等霸王天下人民眷屬皆不免死。又諸仙聖迦葉憍瞿摩等行諸苦行得五神通。造作經書皆不免死。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為死法之所磨滅。一切眾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又為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除死畏亦除於他。是故發心行道。雲何於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復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如說。  離死者無死  離死無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時  無有決定相  無死無成者  離死有死者  死者應自成  而實離於死  無有死者成  而世間分別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來  是故終不免  以是等因緣  觀於諸法相  其心無有異  終不畏於死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雲何畏墮惡道。復次菩薩一發心為利安一切眾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毘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雲何當畏墮於惡道。復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為利益眾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復次實行菩薩發如是心。假令我於阿鼻地獄一劫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化令發三乘。如是教恆河沙等眾生聲聞乘。恆河沙等眾生辟支佛乘。恆河沙等眾生發大乘。然後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不應退沒。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邊功德遠離惡道。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惡道畏。復次如叫喚地獄經中說。菩薩答魔言。  我以佈施故  墮在叫喚獄  所受我施者  皆生於天上  若爾猶尚應  常行於佈施  眾生在天上  我受叫喚苦   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無有大眾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眾中說無有所畏。無惡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無有繫閉桎梏考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眾生故。忍受一切眾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復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菩薩雲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我則是主義  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  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  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  我物我所見  實觀故無我  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  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  雲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則為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  是皆為邪論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為邪論   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故菩薩在歡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淨地品第四   問曰。菩薩已得初地。應雲何修治。答曰。  信力轉增上  深行大悲心  慈愍眾生類  修善心無倦  喜樂諸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姦欺諂誑  不污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為安住  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二十七法淨治初地。信力增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深行大悲者。愍念眾生徹入骨髓故名為深。為一切眾生求佛道故名為大。慈心者。常求利事安隱眾生。慈有三種。後當廣說。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能與愛果。修如是法時心不懈墮。善法因緣名四攝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等及諸功德。喜樂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樂。如人在花林與愛色相娛樂。常近善知識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當廣說。此中善知識者。諸佛菩薩是。常以正心親近能令歡悅。慚愧名為喜羞恥。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柔軟名其心和悅同止安樂樂觀法者。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觀此法。無著者。著名心歸趣三有。是眾生所歸。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歸趣。何以故。眾生心常繫著故。菩薩利智心無貪著。一心名貴重佛法心無餘想。求多名聞者。佛說九部經。能盡推尋修學明瞭若少不盡。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禮拜施設床座迎來送去。菩薩應以是事施與眾生不自貪著。姦欺名斗秤邪偽衣物不真。諂名心不端直。誑名五邪命法。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名因利求利。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之。為利養故改易威儀名為矯異。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若有所須我能相與。欲有所作我能為作。我不計遠近能來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為耳。為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為自親。激動者。有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缽好若衣好若戶鉤好若尼師檀好。若我得者則能受用。又言。隨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作是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復好。常供養我。我以親舊必當見與。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動抑揚者。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誰能得汝物者。檀越愧恥俛仰施與。又至餘家作是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常入出汝家。汝與坐起語言作是念想檀越或生是心。更無餘人入出我家必謂我。是名為抑揚。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若缽僧伽梨若尼師檀等資生之物。持示人言。若王王等及餘貴人與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生心。彼諸王貴人尚能供養。況我不與是人。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名因利求利。是故應當遠離如此諂偽。不污諸佛家者。何等為污諸佛家。有人言。若人發求無上道心已。後迴向聲聞辟支佛道。不能住世繼三寶種。是名污諸佛家。是義不然。何以故。是人能度生死。又得諸無漏根力覺道。亦是佛子。雲何言污諸佛家。如經說。佛告比丘。汝是我子。從我心生口生得法分者。又聲聞人言諦捨滅慧處。名諸佛家。何以故。從是四事出生諸佛故。若污此四法名污諸佛家。是故若人虛妄慳貪狂亂愚癡。是污佛家。若正行此四。則不污諸佛家。有人言。六波羅蜜是諸佛家。從此生諸佛故。若違此六事。是污佛家。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方便為父。是名諸佛家。以此二法出生諸佛。若違此法是污佛家。復次偈中自說污不污相。所謂不毀戒不欺佛。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時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污佛家。問曰。必定菩薩有破戒耶。答曰。不斷煩惱是事可畏未久入必定菩薩或有破戒。如大勝佛法中說。難陀故破戒。我說此事猶以為畏。但以經有此說。信佛語故心則信受。若受戒不破不欺諸佛。名為不污佛家。復次戒名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破此學名污佛家。如法受戒而後毀破名為欺佛。如是二句各有義趣。欺佛者。空自發願不如說行。欺誑眾生是名欺佛。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說行。名為欺佛。堅住薩婆若不動如大山者。是菩薩一切發願求薩婆若種種因緣。乃至大地獄苦心不移動。如須彌山王吹不可動。常修轉上法者。從初發心常求索勝法。入初地中更修上法。如是展轉心無厭足。樂出世間法不樂世間者。世間法名隨順世間事增長生死。六趣三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諸煩惱有漏業等出世間法名隨所用法能出三界。所謂五根五力七覺八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空無相無作解脫門戒律儀多聞無貪恚癡善根厭離心不放逸等。是菩薩利根故。不樂世間虛妄法。但樂出世間真實法。即治歡喜地。難治而能治者。治名通達無礙。如人破竹初節為難餘者皆易。初地難治治已餘皆自易。何以故。菩薩在初地。勢力未足善根未厚。修習善法未久故。眼等諸根猶隨諸塵心未調伏。是故諸煩惱猶能為患。如人勢力未足逆水則難。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為障礙故。以方便力勤行精進。是故此地名為難治。如是信力轉增上為首。不樂世間法為後。修此二十七法。治菩薩初歡喜地。是故說菩薩應常修行此法。修行名一心不放逸。常行常觀除諸過惡。故名為治。如人所行道路治令清淨。是諸法不但修治初地。一切諸地皆以此法。問曰。汝已說得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雲何安住而不退失。答曰。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轉增上等法。名為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為菩提薩埵。復次眾生名薩埵。為眾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佛道故名為上法。   釋願品第五   已說入初地方便及淨治法。菩薩因願故得入諸地。又成就信力增上等功德故安住其地。今當分別此願。  願供養奉給  恭敬一切佛  願皆守護持  一切諸佛法   此是諸菩薩初願。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中間所有諸佛。盡當供養奉給恭敬。供養名花香瓔珞幡蓋燈明起塔廟等。奉給名衣服臥具所須之物。恭敬名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復次以小乘法教化眾生名為供養。以辟支佛法教化眾生名為奉給。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名為恭敬。是第一願。護持一切諸佛法者。菩薩作是念。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三世諸佛法我應守護。問曰。過去諸佛已滅法亦隨滅。未來諸佛未出法亦未有。尚無初轉法輪。何況餘法。雲何當得守護。正可守護現在諸佛法。以諸佛現在故。答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皆是一體一相。是故若守護一佛法。則為守護三世諸佛法。如經說。佛告諸比丘。毘婆屍佛法出家受戒著衣持缽禪定智慧說法教化亦如我也。是故汝難不然。是第二願也。復次。  諸佛從兜術  退來在世間  乃至教化訖  永入無餘界  處胎及生時  出家趣道場  降魔成佛道  初轉妙法輪  奉迎諸如來  及於餘時中  願我悉當得  盡心而供養   諸佛始從兜術天上退下世間。終至無餘涅槃。於其中間入胎時大設供養。及生時出家趣道場。降魔王成佛道轉法輪奉迎如來。餘時者。現大神通人天大會廣度眾生。爾時當以華香幡蓋伎樂歌頌稱讚。出家受法如說修行。以第一供養之具供養諸佛。是第三願。復次。  願教化眾生  令悉入諸道   教名教他以善法。化名遠離惡法。我當以此二法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聲聞辟支佛道。是第四願。復次。  願一切眾生  成就佛菩提  有人向聲聞  辟支佛道者   是人修集聲聞辟支佛法未入法位。我當教化令趣佛道。有人不向聲聞辟支佛道。我當教化令向無上佛道。有人向無上佛道者。我當示教利喜令其功德轉更增益。如是教化一切眾生。是第五願。復次。  願使一切法  信解入平等   一切法者。凡所有法。度法非度法。攝覺意法。非攝覺意法。助道法非助道法。聖道所攝法非聖道所攝法。應修法不應修法。應近法不應近法。應生法不應生法。生法不生法。現在法非現在法。因緣生法非因緣生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從思惟生法不從思惟生法。粗法細法。受法不受法。內法外法。內入所攝法非內入所攝法。外入所攝法非外入所攝法。五陰所攝法非五陰所攝法。五受陰所攝法非五受陰所攝法。四諦所攝法非四諦所攝法。助世法非助世法。依貪法依出法。顛倒法非顛倒法。變法非變法。悔法非悔法。大法小法。受處法非受處法。可斷法不可斷法。知見法不知見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繫法無繫法。有淨法無淨法。有上法無上法。有覺法無覺法。有觀法無觀法。可喜法不可喜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行法無行法。有緣法無緣法。有次第法無次第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可見有對法不可見無對法。有相法無相法。可行法不可行法有為法無為法。險法非險法。有本法無本法。有出法無出法。眾生法非眾生法。苦者法非苦者法。惱法非惱法。有法非有法。逆法非逆法。樂報法非樂報法。苦報法非苦報法。憶生法非憶生法。智首行法非智首行法。信首行法非信首行法。思惟首行法非思惟首行法。願首行法非願首行法。色法非色法。教法非教法。變化法非變化法。如意遊行法非如意遊行法。欲本法非欲本法。因善法非因善法。因善根法非因善根法。定法非定法。身法非身法。口法非口法。意法非意法。有對觸生法非有對觸生法。意觸生法非意觸生法。惡法非惡法。善法非善法。能生法非能生法。唸唸滅法非唸唸滅法。攝聚法非攝聚法。明分法非明分法。因法非因法。緣法非緣法。因緣法非因緣法。因生法非因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一法異法。滅法非滅法。攝根法非攝根法。共心法非共心法。心法非心法。心數法非心數法。共觸五法非共觸五法。共得十六法非共得十六法。細法粗法。迴向法非迴向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等。無量千萬種諸法。皆令入空無相無作門平等無二。以信解力故。是第六願。復次。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釋願品之餘  願淨佛土故  滅除諸雜惡   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命飲酒等。有如是惡名為不淨。復次國土中有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道名為不淨。復次眾生無信懈怠亂心愚癡諂曲慳嫉忿恨重邪見慢憍慢大慢我慢邪慢。矯異自親激動抑揚。因利求利貴於世樂。放逸自恣多欲惡欲邪貪邪婬。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忍辱破威儀難與語。邪覺觀貪慾瞋恚睡眠調戲疑所覆蔽名為不淨。復次惡鳥獸多怨賊。無水漿飢饉災疫人畏非人畏。內反逆外賊寇。若多雨若亢旱諸衰惱小劫盡諸苦惱等名為不淨。復次眾生短命惡色無力多諸憂苦。少膽幹多疾病少威力。少眷屬惡眷屬易壞眷屬。小居家儜劣邪出家名為不淨。復次僧佉榆伽憂樓迦王那波羅他毘佉那蓱莎王。那吉略仙人像仙人斷婬人上弟子行者。放羊者。大心者。忍辱者。喬曇摩鳩蘭陀磨活人者。度人者。緣水者。婆羅沙伽那頗羅墮闍。著衣者。無衣者。韋索衣者。皮衣者。草衣者。著下衣者。角鴟毛衣者。木皮衣者。三洗者。隨順者。事梵王者。事究摩羅者。事毘捨闍者。事金翅鳥者。事乾闥婆者。事閻羅王者。事毘沙門王者。事密跡神者。事浮陀神者。事龍者。裸形沙門。白衣沙門。染衣沙門。末迦梨沙門。毘羅哆子者。迦旃延尼子者。薩耆遮子者。持牛戒者。鹿戒者。狗戒者。馬戒者。像戒者。乞戒者。究摩羅戒者。諸天戒者。上戒者。婬欲戒者。淨潔戒者。火戒者。說色滅涅槃者。說聲滅涅槃者。說香滅涅槃者。說味滅涅槃者。說觸滅涅槃者。說覺觀滅涅槃者。說喜滅涅槃者。說苦樂滅涅槃者。水衣為鬘者。水淨者。食淨者。生淨者。執杵臼者。打石者。喜洗者。浮沒者。空地住者。臥刺蕀者。世性者。大者我者。色等者。聲等者。香等者。味等者。觸等者。地知者。水知者。火知者。風知者。虛空知者。和合知者。變知者。眼知者。耳知者。鼻知者。舌知者。身知者。意知者。神知者。如是等在家出家種種邪見邪行名為不淨。復次其地高下坑坎埠阜榛叢刺蕀多所妨閡。塵土坌穢泥潦臼陷。惡山巉巖屈曲隈障。重嶺隔塞峻峭難上。鹹鹵乾燥沙礫瓦石。眾果少味色香不具。藥草不良。勢力薄少少有妙色聲香味觸。園林樓閣流水浴池小山土嶺。登緣遠望娛樂之處皆悉鮮少。郡縣聚落不相接近。地多丘荒人民希少。多見無福貧窮下劣諸城。宰牧大官貴人諸賈客主。巧匠工師學讀之人。亦復甚少。衣服臥具醫藥便身之具甚為難得。雖得非妙名為不淨。不淨略說有二種。一以眾生因緣。二以行業因緣。眾生因緣者。眾生過惡故。行業因緣者。諸行過惡故。此二事上已說。轉此二事則有眾生功德行業功德。此二功德名為淨土。是淨國土當知隨諸菩薩本願因緣。諸菩薩能行種種大精進故。所願無量不可說盡。是故今但略說開示事端。其餘諸事應如是知。略說淨土相。所謂菩薩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功德力法具足。聲聞具足。菩提樹具足。世界莊嚴眾生善利。可度者多大眾集會佛力具足。善得菩提者以十事莊嚴。一離諸苦行。二無厭劣心。三速疾得。四無求外道師。五菩薩具足。六無有魔怨。七無諸留難。八諸天大會。九希有事具足。十時具足。離諸苦行者。若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家。不行諸苦行。所謂若四日若六日若八日。若半月若一月。乃至食一麻一米一果。或但飲水或但服氣。不以如是苦行求道。安坐道場。而成佛道。無厭劣心者。若菩薩少得厭離心即時出家。速疾得者。若菩薩出家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外道師者。若菩薩出家已時。有外道大師。有名稱者。不往諮求。汝等說何法論何事以何為利。亦不於四方求索。菩薩具足者。菩薩欲成佛道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菩薩及他方諸菩薩。各持供養具來圍繞已。待佛成道放大光明各共供養。從佛聞法皆是不退轉一生補處。無魔怨者。若菩薩垂成佛時。無有魔軍能來破者。無諸留難者。菩薩垂成佛時。乃至無有毫釐煩惱來入其心。諸大眾集會者。若菩薩垂成佛時。四天王諸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吒天。諸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一切諸神。十方無量世界。各持第一上妙供養之具來供養菩薩。名為大眾集會。又聲聞人言。十世界諸天盡來。名為諸天大會。希有行具足者。若菩薩得佛時。地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諸魔王宮殿。皆變壞無色光不復現。無量須彌山皆悉動搖。無量大海皆悉振蕩。一切世界出非時華。雨栴檀末香及諸天名華諸希有事。時具足者。時無疾疫飢饉刀兵流離逃迸。雨澤隨時無諸災橫。諸國王等如法治化。人民安樂壽命延長。無有怨賊諸惡鳥獸毒蟲鬼神惱害眾生。佛功德力者。一切去來今佛威力。功德智慧無量深法。等無差別。但隨諸佛本願因緣。或有壽命無量。或有見者即得必定。聞名者亦得必定。女人見者即成男子身。若聞名者亦轉女身。或有聞名者即得往生。或有無量光明眾生遇者離諸障蓋。或以光明即入必定。或以光明滅一切苦惱。無量壽命者。壽命無量劫過諸算數。一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如是久住為利益憐愍眾生故。一切諸佛雖力能無量壽。以本願故。有久住世者。有不久住者。見時得入必定者。有眾生見佛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越致地。何以故。是諸眾生見佛身者。心大歡喜清淨悅樂。其心即攝得如是菩薩三昧。以是三昧力通達諸法實相。能直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定地。是諸眾生長夜深心種見佛入必定善根。以大悲心為首。善妙清淨。為通達一切佛法故。為度一切眾生故。是善根成就時至。是故得值此佛。又以諸佛本願因緣二事和合故此事得成。聞佛名入必定者。佛有本願。若聞我名者即入必定。如見佛聞亦如是。女人見得轉女形者。若有一心求轉女形。深自厭患。有信解力誓願男身。如是女人得見佛者即轉女形。若女人無有如是業因緣。又女身業未盡。不得值如是佛。女人聞佛名轉女形者。此事因緣如見佛中說。聞佛名得往生者。若人信解力多。諸善根成就。業障礙已盡。如是之人得聞佛名。又是諸佛本願因緣便得往生。無量光明者。一切佛光明所炤。隨意遠近。此說無量者是其常光。常光明不可由旬裡數以為限量。遍滿東方若干百千萬億由旬。不可得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但知其無量而莫知邊際。遇光明得除諸蓋者。是諸佛本願力所致。貪慾瞋恚睡眠調悔疑除此障蓋。眾生遇光即能念佛。念佛因緣故念法。念法故諸蓋得除。光明觸身苦惱皆滅者。若眾生墮地獄畜生餓鬼非人之中。多諸苦惱。以佛本願神通之力光觸其身即得離苦。法具足者。一切諸佛法悉皆具足。無有具足不具足者。諸佛說法同故法俱具足。但以本願因緣故差別不同。或有久住不久住耳。何謂法具足。法有略說有廣說。有略廣說。有具足聲聞乘。有具足辟支佛乘。有具足大乘。以諸神通力守護。令不為外道所壞。不為諸魔所破。久住於世。略說者。以少言辭包含多義。利根之人聞則開悟。廣說者。於一事一義種種因緣。為諸鈍根樂分別者敷演解說。若略廣說者。亦以一言包舉廣義。又亦種種演散一義。有具足聲聞乘具足辟支佛乘具足大乘者。此義後當說。神力護法者。以佛神力護念是法。以諸佛印印之。諸佛印者。所謂四大因離四黑因。不為外道所壞者。一切沙門婆羅門外道論師。所有邪見。說生滅味患出。又覺一切善。說破壞因緣。不為一切魔所壞者。諸佛有無量無邊功德智慧方便神通力故。魔雖有力而不能壞。又諸菩薩力故魔不能壞。法久住者。若一劫若減一劫。若過數百劫千劫萬劫十萬劫百萬劫千萬劫萬萬劫無量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乃至無量無邊劫。聲聞具足者。一切諸佛悉皆具足聲聞僧。但諸佛本願因緣故。有少多差別。何謂具足。所謂如來聲聞眾。具足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同等清淨悉是利根。益諸菩薩形色嚴淨。具足持戒者。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飲酒邪命等諸惡法。又毘尼所制皆悉遠離。又能成就無漏戒故。具足禪定者。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入等。及得無漏諸禪定故。具足智慧者。成就四種智慧。從多聞生從思惟生。從修集生從先世業因緣果報生。具足解脫者。於一切煩惱得解脫。又於一切障閡得解脫。具足解脫知見者。知名識其事。見名明瞭其事。於解脫中了了知見無疑。又知名盡智。見名見四諦。同等者。諸入須陀洹果。悉皆同等。乃至阿羅漢亦如是。清淨者成就三種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利智者。但聞少語能廣解了通達義趣。略能作廣廣能作略。義理微隱能令易解。利益菩薩者。念諸菩薩乃至初發心者亦不輕慢。深愛敬故。常開示善惡為說佛道方便因緣。形色嚴淨者。身體姝美姿容具足兼有相好。見者歡喜如辟支佛。行來進止坐臥寐寤。飲食澡浴著衣持缽。威儀庠序無所闕少。若人見者心則清淨。菩提樹具足者。所有大樹娑羅樹多羅樹提羅迦樹多摩羅樹婆求羅樹瞻蔔樹阿輸迦樹娑呵迦羅樹分那摩樹那摩樹那迦樹尸利沙樹涅劬陀樹阿輸陀樹波勒叉樹憂曇缽羅樹等。於此諸大樹中隨取一樹。在平地者高廣具足根莖枝葉滋潤茂盛。華色鮮明無有傷缺。其樹舉高五十由旬。端直平澤無有盤節。皮膚細軟色白鮮淨。無有刺閡內不朽腐。又不空中蟲蠍傷齧。其根深固連編相次。其華嚴飾如鬘瓔珞。枝葉蔚茂猶如圓蓋。次第分佈功殊人造。其葉青鮮猶如寶色。枝無絞戾萎黃枯葉。無有蟲蟻蚊蚋虻蟻。其下清淨布諸金沙。種種光明周匝炤燿。栴檀香水以灑其地。平坦柔軟清涼快樂。牛頭栴檀細末布上。諸天常雨曼陀羅華。燒黑沈香芬馨流溢。五色天繒參羅垂列。清風微動猗靡隨順。鳥獸遊側寂然無聲。其樹左右天常雨華。眾妙雜色自然間錯垂以為瓔猶如龍身身上往往懸以金色華貫。四面大枝垂寶羅網。眾寶莊嚴猶紫金山。巍巍姝妙如帝釋幢。斯由菩薩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功德所致。種種妙寶化為師子王。四師子頂上有廣大寶床敷諸天繒。四天王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吒天。乘琉璃車□□□飣□□楸□□橇□□禢觜|楮搳慼澆獢慼慼潘U荂慼慼慼毅蒴c饜□K□□□雜□馱□露桌□訏騖駜鼽苤慼澗x騫褾□逆□觜|槉騊□□□□XI蛂熱u□縷□□□餾□飀□橖□□□埤□騖騧□淚□□姪襜□列□□□娀□□穡裀□□窾邑q酋□祜□□□饋□□□□□□□□D稜□□埤□D匿玲□□觖情慼慼慼摯鞢慼慼慼憫匊萹禲慼毅殪R□□□□Y□□□膳□□裀□馘鞳慼慼潦_□芋慼撮訒祣芊摹誾苤慼摯鞢慼慼慼憐q□□駜D縷□□祺樇□驤褽□□□妙□椸□□□□□飼觜D葉裡c□飀□□量芋慼慼慼慼模簅]□埤□餽□禜□露□□□□本□□□□駙Z□□□□□□馻露膳□衽□桌□□□□穛榜□埤□□餒□□送桌□□□禜□□□榜□□矩罹量礹□□□□襤饅□裀□□□騖糖□□□廬饅□榜□□□□褽□□□□□□埤□褽□□□□□□□埤□露□□□□□埤□□耔□龍□□□溺□□裀□馬□□  俱行於一事  願無有怨競   若菩薩所作福德。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諦捨滅慧四功德處。若因諸大願。求佛道時應作是願。若有餘人同我行此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求佛道者。願我以此福德因緣。不於餘人而生怨競。何以故。同行一事。諸有智者說有怨相。世間亦復現有此事。除此過故發是大願。是第八願。復次。  願行菩薩道  轉不退轉輪  令除諸煩惱  得入信清淨   輪者法輪。不退轉者無人能壞。菩薩應如是發願。我當如說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此法輪除諸眾生三毒煩惱。轉捨生死入佛法眾。苦集滅道中使得清淨。是第九願。復次。  願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隨諸世界應有佛事處。盡於其中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樂一切眾生故。滅度一切眾生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故獨說。其餘入胎出胎生長在家出家受戒苦行。降伏魔眾梵王勸請及轉法輪。大眾集會廣度眾生。現大神力示大滅度。如此諸事悉皆如是應作。是知有如是無量力。能利無量無邊眾生。不應但於一國示成佛道。有人言。於一佛國所有四天下。諸閻浮提是一佛土。過此已外唯佛能知。而實不爾。是第十願。復次。  如是諸菩薩  十大願為首  廣大如虛空  盡於未來際  及餘無量願  亦各分別說   願名心所貪樂求欲。必成十者有十種門。廣大如虛空者。願所緣方如所有虛空處願亦如是。盡未來際者。願時所住盡一切眾生未來生死際。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未來世生死際。若諸佛入無餘涅槃。是生死後際。菩薩志願無盡而實成佛則止。一切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皆有是願。餘無量願者。諸菩薩成就無量希有功德故。諸所有願不可盡說。復次。  菩薩發如是  十大願究竟   是十大願。有十究竟事。何等為十。答曰。  眾生性世性  虛空性法性  涅槃佛生性  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緣  諸佛行處智  世間法智轉  是名十究竟   初眾生性竟。二世間性竟。三虛空性竟。四法性性竟。五涅槃性竟。六佛生性竟。七諸佛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緣竟。九諸佛行處智竟。十世間法智轉竟。是名十究竟。問曰。汝言竟何者為竟。此義應分別。答曰。  眾生性若竟  我願亦復竟  如眾生等竟  如是諸願竟  竟義名無竟  我善根無竟   眾生性竟者。若眾生都盡滅。我願便應息。隨世間性盡。虛空性盡。諸法性盡。涅槃性盡。諸佛生性盡。諸智性盡。一切眾生心所緣性盡。入佛法智性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盡。我此十願爾乃盡息。但是眾生性等十事實不盡。我是福德善根亦不盡不息。不息義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過諸算數名為不息。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無邊過諸算數故名為世間無邊。是諸世界中三界六趣眾生無邊故名為眾生性無邊。是一切世界中內外二種虛空性無邊故名為虛空性無邊。是諸世界中。欲色無色無漏性所攝有為法無邊故名為法性無邊。若一切眾生滅度涅槃性不增不減。是故涅槃性無邊。若過去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今現在十方諸佛亦無量無邊。未來十方世界諸佛亦無量無邊。是故佛生性無邊。諸佛智無量。不可稱不可量無等無等等無對無比故。諸佛智性亦無量無邊。如佛告阿難。是聲聞人諸佛智無量。是故諸佛智性無量無邊。於過去世一一眾生無量無邊心。是諸心皆有緣生。未來世亦如是。現在世一切眾生心。亦無量無邊皆有緣生。是故心所緣亦無量無邊。諸佛力略說有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一一法行處無量無邊。行處無量無邊故智亦無量無邊。是故說佛行處智無量無邊。世間轉法轉智轉者。轉名以此法有所轉。世間者。世間有二種。國土世間眾生世間。此中說眾生世間。諸佛及諸菩薩。以無量無邊方便力引導眾生。法轉者。以無量無邊善根福德攝取諸佛法。智轉者。無量諸善法六波羅蜜十地等攝取佛智。是故智轉無邊。此三同轉故合為一願。是菩薩一一願牢堅故。成是十無盡願。方如虛空時如未來際。如是以略說廣說。解是十願究竟。   發菩提心品第六   問曰。初發心是諸願根本。雲何為初發心。答曰。  初發菩提心  或三四因緣   眾生初發菩提心。或以三因緣。或以四因緣。如是和合有七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曰。何等為七。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見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三於眾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隨而發心  或因佈施已  而發菩提心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緣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心者。佛以佛眼觀眾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人者。佛教令發心作是言。善男子來。今可發心當度苦惱眾生。或復有人生在惡世。見法欲壞。為守護故。發心作是念。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來。唯有一人二處行出三界。四聖諦大導師。知五種法藏脫於六道。有七種正法大寶。深行八解脫。以九部經教化。有十大力說十一種功德。善轉十二因緣相續。說十三助聖道法。有十四覺意大寶。除十五種貪慾。並得十六心無礙解脫。出十六地獄眾生。及身十七具足十八不共法。善分別十九住果人。善知分別學人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二十根是。大悲心者。是大將主大眾主大醫王大導師大船師。久乃得是法。行難行苦行。乃得是法。而今欲壞。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厚種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無數阿僧祇劫。又行菩薩道時。護持無量諸佛法故勤行精進。或復有人見眾生苦惱。可愍無救無歸無所依止。流轉生死險難惡道。有大怨賊諸惡蟲獸生死恐怖諸惡鬼等。常有憂悲苦惱刺蕀。恩愛別離怨會深坑。喜樂之水甚為難得。大寒大熱獨行其中。曠絕無蔭難得度脫。眾生於中多諸怖畏。無有救護將導之者。見如是眾生。入此生死險惡道中受諸苦惱。以大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我當為無救作救無歸作歸無依作依。我得度已當度眾生。我得脫已當脫眾生。我得安已當安眾生。復有人但從人聞以信樂心等。發無上道心。作是念。我當修善法不斷絕故。或墮必定得無生法忍。集諸福德善根淳熟故。或值諸佛或值大菩薩。能知眾生諸根利鈍深心本末性慾差別。善知方便為般若波羅蜜所護。能作佛事者知我發願。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若無生法忍。是諸菩薩。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眾生心力教令發心。不以但有信樂力等教令發心。復有人見餘菩薩行道修諸善根大悲所護。具足方便教化眾生。不惜身命多所利益。廣博多聞世間奇特人中標勝。疲苦眾生為作蔭覆。安住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慚愧質直柔軟調和。其心清淨深樂善法。見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應行所修願行我亦應修。我為得是法故當發是願。作是念已發無上道心。復有人行大佈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飲食衣服等。是人因是佈施。念過去諸菩薩能行施者。韋藍摩韋首多羅薩婆檀屍毘王等。即發菩提心。以此施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人若見若聞佛三十二相。足下平.手足輪.指網縵.手足柔軟.七處滿.纖長指.足跟廣.身□□□□□襹□煄慼慼I□尨□□炩鞏□杯□鰩欨□□□□鯕□□□愯□耤耙□耦び□□□舉齦□□芨□意□□□□□□□勤苦□□蘋K晥□□□湥意□□蓩邐蹯□|□□□□□巨茯□□□□□□□□□□□□□□齥楯n□□□畝□鯕□溰如牛王等相。心則歡喜作是念。我亦當得如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諸法我亦當得。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七因緣發菩提心。問曰。汝說七因緣發菩薩心。為皆當成有成有不成。答曰。是不必盡成。或有成有不成。問曰。若爾者應解說。答曰。  於七發心中  佛教令發心  護法故發心  憐愍故發心  如是三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餘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觀其根本。教令發心必得成。以不空言故。若為尊重佛法為欲守護。若於眾生有大悲心。如是三心必得成就。根本深故。餘菩薩教令發心。見菩薩所行發心。因大佈施發心。若見若聞佛相發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調伏心品第七   問曰。如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雲何為成。雲何不成。答曰。若菩薩發菩提心行。失菩提心法。是則不成。若行不失菩提心法。是則必成。是故偈說。  菩薩應遠離  失菩提心法  應一心修行  不失菩提法   遠離名除滅惡法不令入心。若入疾滅。失名若今世若後世忘菩提心。不復隨順修行。應遠離如是法。若不失菩提法。不忘菩提心。應常一心勤行。問曰。何等法失菩提心。答曰。  一不敬重法  二有憍慢心  三妄語無實  四不敬知識   有是四法者。若於今世死時。若次後世。則忘失菩提心。不能自知我是菩薩。不復發願。菩薩行法不復在前。不恭敬法者。法名諸佛所說上中下乘。取要言之。是諸佛如來所用教法。於此法中不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不生希有想難得想寶物想滿願想。是法能失菩提心。慢心者。自高其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空無相無願。若無生忍法。若六波羅蜜。若菩薩十地。如是等及諸餘從修生者。於此法中未得謂得。妄語者。有屬突吉羅。有屬波夜提。有屬偷蘭遮。有屬僧伽婆屍沙。有屬波羅夷。或有人言。有第六妄語。是妄語心生懺悔。上五妄語初輕後重。第六者最輕。屬波羅夷者。自無過人法。若口言若形示。趣以方便現有此德。屬僧伽婆屍沙者。若口言若形示。於彼比丘四事中。以一一有根無根事謗。屬偷蘭遮者。欲以有根無根事謗而說不成。屬波夜提者。以無根僧伽婆屍沙事謗。屬突吉羅者。除入四種罪餘妄語是。自心除滅者。若說戒時自知有小罪。不得向他說。即自心悔。問曰。是妄語者。但在比丘不在白衣。而此論通在家出家。答曰。凡知事實爾。而異知說者。此論中說是總相妄語。以有眾生分別故。事分別故。時分別故。五眾罪分別故。住處分別故。則有輕重。雖輕妄語習久則重。能失菩提心。眾生分別者。斷善根邪見者。及餘深煩惱者。是則為重。事分別者。若說過人法破僧是。時分別者。出家人妄語則重。五眾罪分別者。如波羅夷僧伽婆屍沙罪則重。住處分別者。僧中妄語若證時則重。不恭敬善知識者。不生恭敬畏難想。多行此四法。則失菩提心。問曰。但是四法能失菩提心。更有餘法。答曰。  吝惜最要法  貪樂於小乘  謗毀諸菩薩  輕賤坐禪者   吝惜要法者。師所知甚深難得之義。多所利者。貪著利養恐與己等故。祕惜不說。貪樂小乘者。不得大乘滋味故。貪樂二乘。謗諸菩薩者。無罪而言有罪名為謗。菩薩義先已說。此人無過而妄加其罪。若實有罪而論說者。此雖有罪比前為輕。何以故。經說。諸菩薩若實有罪若無有罪。皆不應說。輕賤坐禪者。若在家出家為斷諸煩惱故勤行精進。為遮一切煩惱集助佛道法。此人或不善論議。或無才辯。或無重威德。無智之人而輕賤之。則得重罪。復次若於善知識其心懷結恨。亦有諂曲心。貪諸利養等。善知識義先已說。於此教化說法者生嫌恨心。如嫌父母得重罪。諂者心佞媚。曲者身口業現有所作。貪利養等者。貪著利樂稱譽。以此法壞質直心故。不能深起善根。如惡色染衣更不受好色。復次。  不覺諸魔事  菩提心劣弱  業障及法障  亦失菩提心   不覺魔事者。若不知諸魔事。則不能制伏。若不制伏則失菩提心。問曰。何等是諸魔事。答曰。說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時。及說大乘所攝深義時。不疾樂說。若樂說於其中間餘緣散亂。若書讀解說論議聽受等。傲慢自大其心散亂。緣想餘事妄念戲笑。互相譏論兩不和合。不能通達實義。從座而去作是念。我於此中無有受記心不清淨。亦不說我城邑聚落居家生處。是故不欲聞法不得滋味從座而去。捨大乘所說諸波羅蜜。及於聲聞辟支佛自調度經中求薩婆若。若書讀解說聽受等時。欲樂說餘種種事。破散般若波羅蜜。所謂說方國聚落城邑園林帥事賊事。兵甲器仗憎愛苦樂父母兄弟男女妻子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心則散亂失般若波羅蜜。又說貪恚癡怨家親屬好時惡時歌舞伎樂憂愁戲笑經書文頌往世古事國主帝王地水火風五欲富貴及利養等世間諸事。令心喜悅。若魔化作比丘比丘尼形。以聲聞辟支佛經因緣令得而作是言。汝應習學是經捨本所習。聽法之人不樂聽受。說法者其心懈怠各有餘緣。聽者須法而說者欲至餘方。說者樂說而聽者欲至餘方。說者多欲貪諸利養。聽者無有與心。聽者信心樂欲聞法。而說者不樂為說。說者樂說聽者不樂。或時有說地獄諸苦。不如此身盡苦早取涅槃是最為利。說畜生無量苦惱餓鬼阿修羅種種過惡。說諸生死多有憂患汝於此身早取涅槃是最為利。又稱讚世間尊貴富樂。稱讚色無色界功德快善。生此中者是為大利。稱讚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功德之利。汝於此身證此諸果。是汝大利。又說法者樂於眷屬。聽法者不欲隨從。說法者欲至飢亂不安隱國土。語聽者言。汝今何用隨我至此諸國。即生厭懈而不隨逐。說法者貴敬檀越數行問訊。使聽法者不得聽受。於深法中令生疑惑。此非諸佛所說經法。我所說者是佛經法。若菩薩能行是法得證實際。如是等種種因緣兩不和合。當知是等悉是魔事。取要言之於一切善法有障閡者皆是魔事。菩提心劣弱者。諸煩惱有力故。道心劣弱無有勢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志願永絕。業障者誰有種種業障。此中說能令求大乘人退轉者。是法障者樂行不善法。惡空無相無願及諸波羅蜜等諸深妙法。如是四法能失菩提心。復次。  許施師而誑  其罪甚深重  人無有疑悔  強令生疑悔  信樂大乘者  深加重瞋恚  呵罵說惡名  處處廣流布  於諸共事中  心多行諂曲  如此四黑法  則失菩提心   施師不與者。應施師物若許若未許而後不與。若與非時與非處與不如法與。此是世間外道法。佛法中從師得經法。若有財物供養法故則以與師。若無無咎無有疑悔。令生疑悔者。此人實不破戒。有少罪相而言大罪。若破正命威儀若破正見皆令生疑悔。瞋大乘人者。有人乘大乘無上乘如來乘大人乘一切智人乘。乃至初發心者於此人中深生瞋恚呵罵譏論。說其惡名令廣流布。共事諂曲心者。於和上阿闍梨諸善知識所。不以直心親近。習行曲心故。乃至未曾所識亦行諂曲。四黑法者。黑名垢穢不淨。能失菩提心。如說。  轉此五四法  世世修善行  如是則不失  無上菩提心   五四合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轉者轉上五四法。所謂恭敬法破慢心遠離妄語。深尊重善知識。餘應如是知。問曰。以何等法世世增長菩提願。又後復能更發大願。答曰。  乃至失身命  轉輪聖王位  於此尚不應  妄語行諂曲  能令諸世間  一切眾生類  於諸菩薩眾  而生恭敬心  若有人能行  如是之善法  世世得增長  無上菩提願   菩薩以是法世世增長菩提願。又復能生清淨大願。若以實語故。死失轉輪王位。及失天王位。猶應實說不應妄語。況小因緣而不實語。又於眷屬及諸外人離於諂曲。又從初發心已來。一切菩薩生恭敬心。尊重稱讚如佛無異。又當隨力令住大乘。◎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問曰。是諸菩薩有二種。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應說其相。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答曰。  等心於眾生  不嫉他利養  乃至失身命  不說法師過  信樂深妙法  不貪於恭敬  具足此五法  是阿惟越致   等心眾生者。眾生六道所攝。於上中下心無差別。是名阿惟越致。問曰。如說於諸佛菩薩應生第一敬心。餘則不爾。又言親近諸佛菩薩恭敬供養。餘亦不爾。雲何言於一切眾生等心無二。答曰。說各有義不應疑難。於眾生等心者。若有眾生視菩薩如怨賊。有視如父母。有視如中人。於此三種眾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脫故無有差別。是故汝不應致難。不嫉他利養者。若他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房舍產業金銀珍寶村邑聚落國城男女等。於此施中不生嫉妒。又不懷恨而心欣悅。不說法師過者。若有人說應大乘空無相無作法若六波羅蜜若四功德處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乘法。乃至失命因緣。尚不出其過惡。何況加諸惡事。信樂深妙法者。深法名空無相無願及諸深經。如般若波羅蜜菩薩藏等。於此法一心信樂無所疑惑。於餘事中無如是樂。於深經中得滋味故。不貪恭敬者。通達諸法實相故。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異。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說。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懈廢。是名阿惟越致。與此相違名惟越致。是惟越致菩薩有二種。或敗壞者。或漸漸轉進得阿惟越致。問曰。所說敗壞者其相雲何。答曰。  若無有志幹  好樂下劣法  深著名利養  其心不端直  吝護於他家  不信樂空法  但貴諸言說  是名敗壞相   無有志幹者。顏貌無色威德淺薄。問曰。非以身相威德是阿惟越致相。而作此說是何謂耶。答曰。斯言有謂不應致疑。我說內有功德故身有威德。不但說身色顏貌端正而已。志幹者所謂威德勢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為志幹。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者。名為無志幹也。雖復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惡乃名為志幹耳。是故汝難非也。好樂下劣法者。除佛乘已餘乘比於佛乘。小劣不如故名為下。非以惡也。其餘惡事亦名為下。二乘所得於佛為下耳。俱出世間入無餘涅槃故不名為惡。是故若人遠離佛乘信樂二乘。是為樂下法。是人雖樂上事。以信樂二乘遠離大乘故亦名樂下法。復次下名惡事。所謂五欲又斷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增長生死。是為下法。行此法故名為樂下法。深著名利者。於佈施財利供養稱讚事中。深心繫念善為方便。不得清淨法味故貪樂此事。心不端直者。其性諂曲喜行欺誑。吝護他家者。是人隨所入家。見有餘人得利養恭敬讚歎。即生嫉妒憂愁不悅。心不清淨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嫉妒心嫌恨檀越。不信樂空法者。諸佛三種說空法。所謂三解脫門。於此空法不信不樂不以為貴。心不通達故。但貴言說者。但樂言辭不能如說修行。但有口說不能信解諸法得其趣味。是名敗壞相。若人發菩提心。有如是相者。當知是敗壞菩薩。敗壞名不調順。譬如最弊惡馬名為敗壞。但有馬名無有馬用。敗壞菩薩亦如是。但有空名無有實行。若人不欲作敗壞菩薩者。當除惡法隨法受名。問曰。汝說在惟越致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敗壞菩薩已解說。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者。今可解說。答曰。  菩薩不得我  亦不得眾生  不分別說法  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見佛  以此五功德  得名大菩薩  成阿惟越致   菩薩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致。不得我者。離我著故。是菩薩於內外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作是念。  若陰是我者  我即生滅相  雲何當以受  而即作受者  若離陰有我  陰外應可得  雲何當以受  而異於受者  若我有五陰  我即離五陰  如世間常言  牛異於牛主  異物共合故  此事名為有  是故我有陰  我即異於陰  若陰中有我  如房中有人  如床上聽者  我應異於陰  若我中有陰  如器中有果  如乳中有蠅  陰則異於我  如可然非然  不離可然然  然無有可然  然可然中無  我非陰離陰  我亦無有陰  五陰中無我  我中無五陰  如是染染者  煩惱煩惱者  一切瓶衣等  皆當如是知  若說我有定  及諸法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菩薩如是思惟即離我見。遠離我見故則不得我。不得眾生者。眾生名異於菩薩者。離貪我見故作是念。若他人實有我者。彼可為他因有我故以彼為他。而實求我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故無彼亦無我。是故菩薩亦不得彼。不分別說法者。是菩薩信解一切法不二故無差別故一相故作是念。一切法皆從邪憶想分別生虛妄欺誑。是菩薩滅諸分別無諸衰惱。即入無上第一義因緣法不隨他慧。  實性則非有  亦復非是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無  亦非有文字  亦不離文字  如是實義者  終不可得說  言者可言言  是皆寂滅相  若性寂滅者  非有亦非無  為欲說何事  為以何言說  雲何有智人  而與言者言  若諸法性空  諸法即無性  隨以何法空  是法不可說  不得不有言  假言以說空  實義亦非空  亦復非不空  亦非空不空  非非空不空  非虛亦非實  非說非不說  而實無所有  亦非無所有  是為悉捨離  諸所有分別  因及從因生  如是一切法  皆是寂滅相  無取亦無捨  無灰衣不淨  灰亦還污衣  非言不宣實  言說則有過   菩薩如是觀信解通達於說法中。無所分別。不得菩提者。是菩薩信解空法故。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作是念。  佛不得菩提  非佛亦不得  諸果及餘法  皆亦復如是  有佛有菩提  佛得即為常  無佛無菩提  不得即斷滅  離佛無菩提  離菩提無佛  若一異不成  雲何有和合  凡諸一切法  以異故有合  菩提不異佛  是故二無合  佛及與菩提  異共俱不成  離二更無三  雲何而得成  是故佛寂滅  菩提亦寂滅  是二寂滅故  一切皆寂滅   不以相見佛者。是菩薩信解通達無相法。作是念。  一切若無相  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  即為是有相  若觀無相法  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  即非修無相  若捨諸貪著  名之為無相  取是捨貪相  則為無解脫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捨  誰取取何事  名之以為捨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離俱不有  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  是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  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  此即無相者  雲何言無性  即為是無相  若用有與無  亦遮亦應聽  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  何處先有法  而後不滅者  何處先有然  而後有滅者  是有相寂滅  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  及寂滅語者  先亦非寂滅  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是菩薩如是通達無相慧故無有疑悔。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問曰。雲何不以色相見佛。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佛。答曰。非色是佛。非受想行識是佛。非離色有佛。非離受想行識有佛。非佛有色。非佛有受想行識。非色中有佛。非受想行識中有佛。非佛中有色。非佛中有受想行識。菩薩於此五種中不取相。得至阿惟越致地。問曰。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貌。答曰。  般若已廣說  阿惟越致相   若菩薩觀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佛地。不二不分別無有疑悔。當知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所言說皆有利益。不觀他人長短好醜。不悕望外道沙門有所言說。應知即知應見便見。不禮事餘天。不以華香幡蓋供養。不宗事餘師。不墮惡道不受女身。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喜。乃至夢中不捨十善道。不行十不善道。身口意業所種善根。皆為安樂度脫眾生。所得果報與眾生共。若聞深法不生疑悔。少於語言利安語和悅語柔軟語。少於眠睡行來進止心不散亂。威儀庠雅憶念堅固。身無諸蟲。衣服臥具淨潔無垢。身心清淨閑靜少事。心不諂曲不懷慳嫉。不貴利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於深法中無所諍競。一心聽法常欲在前。以此福德具足諸波羅蜜。於世技術與眾殊絕。觀一切法皆順法性。乃至惡魔變現八大地獄化作菩薩而語之言。汝若不捨菩提心者當生此中。見是怖畏而心不捨。惡魔復言。摩訶衍經非佛所說。聞是語時心無有異。常依法相不隨於他。於生死苦惱而無驚畏。聞菩薩於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轉者。其心不沒。又聞菩薩退為阿羅漢得諸禪定說法度人心亦不退。常能覺知一切魔事。若聞薩波若空大乘十地亦空可度眾生亦空諸法無所有亦如虛空。若聞如是惑亂其心欲令退轉疲厭懈廢。而是菩薩倍加精進深行慈悲。意若欲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而不隨禪生還起欲界法。除破憍慢不貴稱讚心無瞋礙。若在居家不染著五欲。以厭離心受如病服藥。不以邪命自活。不以自活因緣惱亂於他。但為眾生得安樂故處在居家。密跡金剛常隨侍衛人及非人不能壞亂。諸根具足無所缺少。不為咒術惡藥伏人害物。不好鬥諍不自高身不卑他人。不佔相吉凶不樂說眾事。所謂帝王臣民國土疆界。戰鬥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如是等事悉不樂說。不往觀聽歌舞伎樂。但樂說應諸波羅蜜義。樂說應諸波羅蜜法令得增益。離諸鬥訟常願見佛。聞他方現在有佛願欲往生。常生中國終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決定自知是阿惟越致。種種魔事覺而不隨。乃至轉身不生聲聞辟支佛心。乃至惡魔現作佛身。語言汝應證阿羅漢。我今為汝說法。即於此中成阿羅漢。亦不信受。為護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進。若說法時無有疑難。無有闕失。如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能成就此相者。當知是阿惟越致。或有未具足者。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隨後諸地修集善根。隨善根轉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易行品第九   問曰。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說。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  若墮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墮二乘地  則為大怖畏  墮於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墮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於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  若於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應生大怖畏   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如助道中說。  菩薩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應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燃  荷負於重擔  為求菩提故  常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  辟支佛乘者  但為成己利  常應勤精進  何況於菩薩  自度亦度彼  於此二乘人  億倍應精進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說。  東方善德佛  南栴檀德佛  西無量明佛  北方相德佛  東南無憂德  西南寶施佛  西北華德佛  東北三行佛  下方明德佛  上方廣眾德  如是諸世尊  今現在十方  若人疾欲至  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佛告寶月。東方去此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無憂。其地平坦七寶合成。紫磨金縷交絡其界。寶樹羅列以為莊嚴。無有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道及諸難處。清淨無穢無有沙礫瓦石山陵堆阜深坑幽壑。天常雨華以布其地。時世有佛號曰善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菩薩眾恭敬圍繞。身相光色如燃大金山如大珍寶聚。為諸大眾廣說正法。初中後善有辭有義。所說不雜具足清淨如實不失。何謂不失不失地水火風。不失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失色受想行識。寶月。是佛成道已來過六十億劫。又其佛國晝夜無異。但以此間閻浮提日月歲數說彼劫壽。其佛光明常照世界。於一說法令無量無邊千萬億阿僧祇眾生住無生法忍。倍此人數得住初忍第二第三忍。寶月。其佛本願力故。若有他方眾生。於先佛所種諸善根。是佛但以光明觸身。即得無生法忍。寶月。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佛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九佛事皆亦如是。今當解說諸佛名號及國土名號。善德者。其德淳善但有安樂。非如諸天龍神福德惑惱眾生。栴檀德者。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歡喜。佛號栴檀德。今現在說法。譬如栴檀香而清涼。彼佛名稱遠聞如香流布。滅除眾生三毒火熱令得清涼。無量明佛者。西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善。佛號無量明。今現在說法。其佛身光及智慧明炤無量無邊。相德佛者。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不可動。佛名相德。今現在說法。其佛福德高顯猶如幢相。無憂德者。東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月明。佛號無憂德。今現在說法。其佛神德令諸天人無有憂愁。寶施佛者。西南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相。佛號寶施。今現在說法。其佛以諸無漏根力覺道等寶常施眾生。華德佛者。西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音。佛號華德。今現在說法。其佛色身猶如妙華其德無量。三乘行佛者。東北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安隱。佛號三乘行。今現在說法。其佛常說聲聞行辟支佛行諸菩薩行。有人言。說上中下精進故。號為三乘行。明德佛者。下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廣大。佛號明德。今現在說法。明名身明智慧明寶樹光明。是三種明常照世間。廣眾德者。上方去此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眾月。佛號廣眾德。今現在說法。其佛弟子福德廣大故號廣眾德。今是十方佛善德為初。廣眾德為後。若人一心稱其名號。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偈說。  若有人得聞  說是諸佛名  即得無量德  如為寶月說  我禮是諸佛  今現在十方  其有稱名者  即得不退轉  東方無憂界  其佛號善德  色相如金山  名聞無邊際  若人聞名者  即得不退轉  我今合掌禮  願悉除憂惱  南方歡喜界  佛號栴檀德  面淨如滿月  光明無有量  能滅諸眾生  三毒之熱惱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禮  西方善世界  佛號無量明  身光智慧明  所照無邊際  其有聞名者  即得不退轉  我今稽首禮  願盡生死際  北方無動界  佛號為相德  身具眾相好  而以自莊嚴  摧破魔怨眾  善化諸人天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禮  東南月明界  有佛號無憂  光明踰日月  遇者滅煩惱  常為眾說法  除諸內外苦  十方佛稱讚  是故稽首禮  西南眾相界  佛號為寶施  常以諸法寶  廣施於一切  諸天頭面禮  寶冠在足下  我今以五體  歸命寶施尊  西北眾音界  佛號為華德  世界眾寶樹  演出妙法音  常以七覺華  莊嚴於眾生  白毫相如月  我今頭面禮  東北安隱界  諸寶所合成  佛號三乘行  無量相嚴身  智慧光無量  能破無明闇  眾生無憂惱  是故稽首禮  上方眾月界  眾寶所莊嚴  大德聲聞眾  菩薩無有量  諸聖中師子  號曰廣眾德  諸魔所怖畏  是故稽首禮  下方廣世界  佛號為明德  身相妙超絕  閻浮檀金山  常以智慧日  開諸善根華  寶土甚廣大  我遙稽首禮  過去無數劫  有佛號海德  是諸現在佛  皆從彼發願  壽命無有量  光明照無極  國土甚清淨  聞名定作佛  今現在十方  具足成十力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  阿彌陀等佛  及諸大菩薩  稱名一心念  亦得不退轉   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無量壽佛。世自在王佛。師子意佛。法意佛。梵相佛。世相佛。世妙佛。慈悲佛。世王佛。人王佛。月德佛。寶德佛。相德佛。大相佛。珠蓋佛。師子鬘佛。破無明佛。智華佛。多摩羅跋栴檀香佛。持大功德佛。雨七寶佛。超勇佛。離瞋恨佛。大莊嚴佛。無相佛。寶藏佛。德頂佛。多伽羅香佛。栴檀香佛。蓮華香佛。莊嚴道路佛。龍蓋佛。雨華佛。散華佛。華光明佛。日音聲佛。蔽日月佛。琉璃藏佛。梵音佛。淨明佛。金藏佛。須彌頂佛。山王佛。音聲自在佛。淨眼佛。月明佛。如須彌山佛。日月佛。得眾佛。華生佛。梵音說佛。世主佛。師子行佛。妙法意師子吼佛。珠寶蓋珊瑚色佛。破癡愛闇佛。水月佛。眾華佛。開智慧佛。持雜寶佛。菩提佛。華超出佛。真琉璃明佛。蔽日明佛。持大功德佛。得正慧佛。勇健佛。離諂曲佛。除惡根栽佛。大香佛。道映佛。水光佛。海雲慧遊佛。德頂華佛。華莊嚴佛。日音聲佛。月勝佛。琉璃佛。梵聲佛。光明佛。金藏佛。山頂佛。山王佛。音王佛。龍勝佛。無染佛。淨面佛。月面佛。如須彌佛。栴檀香佛。威勢佛。燃燈佛。難勝佛。寶德佛。喜音佛。光明佛。龍勝佛。離垢明佛。師子佛。王王佛。力勝佛。華齒佛。無畏明佛。香頂佛。普賢佛。普華佛。寶相佛。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讚。  無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禮  金色妙光明  普流諸世界  隨物增其色  是故稽首禮  若人命終時  得生彼國者  即具無量德  是故我歸命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威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彼國人命終  設應受諸苦  不墮惡地獄  是故歸命禮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三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人天身相同  猶如金山頂  諸勝所歸處  是故頭面禮  其有生彼國  具天眼耳通  十方普無礙  稽首聖中尊  其國諸眾生  神變及心通  亦具宿命智  是故歸命禮  生彼國土者  無我無我所  不生彼此心  是故稽首禮  超出三界獄  目如蓮華葉  聲聞眾無量  是故稽首禮  彼國諸眾生  其性皆柔和  自然行十善  稽首眾聖王  從善生淨明  無量無邊數  二足中第一  是故我歸命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  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以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歎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其土甚嚴飾  殊彼諸天宮  功德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佛足千輻輪  柔軟蓮華色  見者皆歡喜  頭面禮佛足  眉間白毫光  猶如清淨月  增益面光色  頭面禮佛足  本求佛道時  行諸奇妙事  如諸經所說  頭面稽首禮  彼佛所言說  破除諸罪根  美言多所益  我今稽首禮  以此美言說  救諸著樂病  已度今猶度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諸天頭面禮  七寶冠摩足  是故我歸命  一切賢聖眾  及諸人天眾  鹹皆共歸命  是故我亦禮  乘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者  諸佛無量劫  讚揚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  稱讚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  願佛常念我  我於今先世  福德若大小  願我於佛所  心常得清淨  以此福因緣  所獲上妙德  願諸眾生類  皆亦悉當得   又亦應念毘婆屍佛。屍棄佛。毘首婆伏佛。拘樓珊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及未來世彌勒佛。皆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  毘婆屍世尊  無憂道樹下  成就一切智  微妙諸功德  正觀於世間  其心得解脫  我今以五體  歸命無上尊  屍棄佛世尊  在於邠他利  道場樹下坐  成就於菩提  身色無有比  如然紫金山  我今自歸命  三界無上尊  毘首婆世尊  坐娑羅樹下  自然得通達  一切妙智慧  於諸人天中  第一無有比  是故我歸命  一切最勝尊  迦求村大佛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尸利沙樹下  成就大智慧  永脫於生死  我今歸命禮  第一無比尊  迦那含牟尼  大聖無上尊  優曇缽樹下  成就得佛道  通達一切法  無量無有邊  是故我歸命  第一無上尊  迦葉佛世尊  眼如雙蓮華  弱拘樓陀樹  於下成佛道  三界無所畏  行步如象王  我今自歸命  稽首無極尊  釋迦牟尼佛  阿輸陀樹下  降伏魔怨敵  成就無上道  面貌如滿月  清淨無瑕塵  我今稽首禮  勇猛第一尊  當來彌勒佛  那伽樹下坐  成就廣大心  自然得佛道  功德甚堅牢  莫能有勝者  是故我自歸  無比妙法王   復有德勝佛。普明佛。勝敵佛。王相佛。相王佛。無量功德明自在王佛。藥王無閡佛。寶遊行佛。寶華佛。安住佛。山王佛。亦應憶念恭敬禮拜以偈稱讚。  無勝世界中  有佛號德勝  我今稽首禮  及法寶僧寶  隨意喜世界  有佛號普明  我今自歸命  及法寶僧寶  普賢世界中  有佛號勝敵  我今歸命禮  及法寶僧寶  善淨集世界  佛號王幢相  我今稽首禮  及法寶僧寶  離垢集世界  無量功德明  自在於十方  是故稽首禮  不誑世界中  無礙藥王佛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今集世界中  佛號寶遊行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美音界寶花  安立山王佛  我今頭面禮  及法寶僧寶  今是諸如來  住在東方界  我以恭敬心  稱揚歸命禮  唯願諸如來  深加以慈愍  現身在我前  皆令目得見   復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盡應總念恭敬禮拜以偈稱讚。  過去世諸佛  降伏眾魔怨  以大智慧力  廣利於眾生  彼時諸眾生  盡心皆供養  恭敬而稱揚  是故頭面禮  現在十方界  不可計諸佛  其數過恆沙  無量無有邊  慈愍諸眾生  常轉妙法輪  是故我恭敬  歸命稽首禮  未來世諸佛  身色如金山  光明無有量  眾相自莊嚴  出世度眾生  當入於涅槃  如是諸世尊  我今頭面禮   復應憶念諸大菩薩。善意菩薩。善眼菩薩。聞月菩薩。屍毘王菩薩。一切勝菩薩。知大地菩薩。大藥菩薩。鳩捨菩薩。阿離念彌菩薩。頂生王菩薩。喜見菩薩。鬱多羅菩薩。薩和檀菩薩。長壽王菩薩。羼提菩薩。韋藍菩薩。睒菩薩。月蓋菩薩。明首菩薩。法首菩薩。成利菩薩。彌勒菩薩。復有金剛藏菩薩。金剛首菩薩。無垢藏菩薩。無垢稱菩薩。除疑菩薩。無垢德菩薩。網明菩薩。無量明菩薩。大明菩薩。無盡意菩薩。意王菩薩。無邊意菩薩。日音菩薩。月音菩薩。美音菩薩。美音聲菩薩。大音聲菩薩。堅精進菩薩。常堅菩薩。堅發菩薩。莊嚴王菩薩。常悲菩薩。常不輕菩薩。法上菩薩。法意菩薩。法喜菩薩。法首菩薩。法積菩薩。發精進菩薩。智慧菩薩。淨威德菩薩。那羅延菩薩。善思惟菩薩。法思惟菩薩。跋陀婆羅菩薩。法益菩薩。高德菩薩。師子遊行菩薩。喜根菩薩。上寶月菩薩。不虛德菩薩。龍德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妙音菩薩。雲音菩薩。勝意菩薩。照明菩薩。勇眾菩薩。勝眾菩薩。威儀菩薩。師子意菩薩。上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寶明菩薩。慧頂菩薩。樂說頂菩薩。有德菩薩。觀世自在王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無憂德菩薩。不虛見菩薩。離惡道菩薩。一切勇健菩薩。破闇菩薩。功德寶菩薩。花威德菩薩。金瓔珞明德菩薩。離諸陰蓋菩薩。心無閡菩薩。一切行淨菩薩。等見菩薩。不等見菩薩。三昧遊戲菩薩。法自在菩薩。法相菩薩。明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頂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常喜菩薩。喜王菩薩。得辯才音聲菩薩。虛空雷音菩薩。持寶炬菩薩。勇施菩薩。帝網菩薩。馬光菩薩。空無閡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破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菩薩。頂相菩薩。出過菩薩。師子吼菩薩。雲蔭菩薩。能勝菩薩。山相幢王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莊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水王菩薩。山王菩薩。帝網菩薩。寶施菩薩。破魔菩薩。莊嚴國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皆應憶念恭敬禮拜求阿惟越致地。◎   ◎除業品第十   問曰。但憶念阿彌陀等諸佛及念餘菩薩得阿惟越致。更有餘方便耶。答曰。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問曰。是事何謂。答曰。  十方無量佛  所知無不盡  我今悉於前  發露諸黑惡  三三合九種  從三煩惱起  今身若先身  是罪盡懺悔  於三惡道中  若應受業報  願於今身償  不入惡道受   十方諸佛者。現在一切諸佛。命根成就未入涅槃。十方名四方四維上下。佛名所應知事悉知無餘。發露者。於諸佛所發露一切罪無所覆藏。後不復作如堤防水。黑惡者。無智慧明故多犯眾惡若不善法若隱沒無記。三三種者。身口意生惡現報生報後報。自作教他作隨喜作。從三種煩惱起三種煩惱。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若助貪慾煩惱。若助瞋恚煩惱。若助愚癡煩惱。若上煩惱若中煩惱若下煩惱。今身先身盡懺悔者。今世先世所作眾惡盡悔無餘。地獄者。八種熱地獄。十種寒冰地獄。畜生者。若地生若水生若無足若二足若多足。餓鬼者。食唾食吐食蕩滌汁。食膿血屎尿等。若我行業應於此三惡道受者。願令是罪此身現受。若後身受莫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   復次佛自說懺悔法。若菩薩欲懺悔罪。應作是言。我於今現在十方世界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雨法雨。擊法鼓吹法□建法幢。以法佈施滿足眾生。多所利益多所安隱。憐愍世間饒益天人。我今以身口意。頭面禮現在諸佛足。諸佛知者見者世間眼世間燈。我於無始生死已來所起罪業。為貪慾瞋恚愚癡所逼故。或不識佛不識法不識僧。或不識罪福。或身口意多作眾罪。或以噁心出佛身血。或毀滅正法。破壞眾僧。殺真人阿羅漢。或自行十不善道。或教他令行。或復隨喜。若於眾生有不愛語。若以斗秤欺誑侵人。以諸邪行惱亂眾生。或不孝父母。或盜塔物及四方僧物。佛所說經戒或有毀破。違逆和尚阿闍梨。若人發聲聞乘辟支佛乘。發大乘者。惡言毀辱輕賤嫌恨慳嫉覆心故。於諸佛所或起惡口。或說是法非法。說非法是法。今以是罪於現在諸佛知者見者證者所。盡皆發露不敢覆藏。從今已後不敢復作。若我有罪應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中。不值三尊生在諸難。願以此罪今世現受。如過去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作。若今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作。如未來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已懺悔今懺悔當懺悔。我亦如是懺悔惡業罪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問曰。汝已說懺悔法。雲何為勸請。答曰。  十方一切佛  現在成道者  我請轉法輪  安樂諸眾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捨壽命  我今頭面禮  勸請令久住   轉法輪者。說四聖諦義三轉十二相是苦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是名一轉四相。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至苦滅道應修。是名第二轉四相。是苦諦知已。是苦集斷已。是苦滅證已。是至苦滅道修已。是名第三轉四相。四相者。四諦中生眼智明覺。有人言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是名法輪解說。是三乘義名為轉法輪。安樂諸眾生者。五欲樂不名為安樂。為今世後世。得清淨安樂入於三乘。是名安樂。是人勸請諸佛轉法輪。令諸眾生受涅槃樂。若未得涅槃令受世間樂。是故說安樂。壽者。受業報因緣故。命根相續得住。如變化所作隨心業而住。心業止則滅。勸請名至誠求願。諸佛觀諸眾生鉅細無異。是故求請望得從願。莫捨壽命住無量阿僧祇劫度脫眾生。   復次佛自說勸請法。菩薩應作是言。我禮現在十方諸佛。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法輪我今求請。願轉法輪擊法鼓吹法□建法幢。設大法祠然大法炬。以是法施滿足眾生。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憐愍世間饒益天人。是故我今勸請。是名勸請。諸佛轉法輪久住者。亦應言現在十方諸佛。是諸佛欲捨壽命我請久住。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憐愍世間饒益天人。問曰。汝已說懺悔勸請。雲何名為隨喜。答曰。  所有佈施福  持戒修禪行  從身口意生  去來今所有  習行三乘人  具足三乘者  一切凡夫福  皆隨而歡喜   佈施福者。從捨慳法生。持戒福者。能伏身口業生。禪行者諸禪定是。從身口生者。因身口佈施持戒迎來送去等。因意生者禪定慈悲等。去來今所有者。一切眾生三世福德。行三乘者。求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具足三乘者。成就阿羅漢乘辟支佛乘佛乘。一切者皆盡無餘。凡夫者未得四諦者是。福德者有二種業。善及不隱沒無記業是。隨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歡喜稱以為善。   問曰。汝以說懺悔勸請隨喜。雲何為迴向。答曰。  我所有福德  一切皆和合  為諸眾生故  正迴向佛道   我者己身。所有福德者。若從身生。若從口生。若從意生。若因佈施生。若因持戒生。若因修禪生。若因隨喜生。若因勸請生。如是等及餘所有善。皆名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者。心念諸福德合集稱量知其廣大。諸眾生者三界眾生。正者如諸佛迴向。如真實迴向。迴向菩提。迴向菩提者。迴諸福德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隨喜迴向。此二事佛亦自說。有菩薩摩訶薩。欲隨喜迴向應念諸佛。斷三界相續道滅諸戲論。乾煩惱淤泥。滅諸刺棘除諸重擔逮得己利。正智解脫心得自在盡諸有結。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諸佛出已滅度。從初發心乃至得佛入無餘涅槃。至遺法未盡於其中間是諸佛所有善根福德。應六波羅蜜及所受辟支佛記所有善根。又聲聞人善根。若佈施持戒修禪。及學無學無漏善根。及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知見品。大慈大悲等無量功德。及諸佛有所說法。於此法中有人信解受學得此法利。是諸人等所有善根。於此法中及凡夫所種善根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得聞法已生諸善心。乃至畜生聞法生諸善心。及諸佛欲入涅槃時。眾生所種善根。是諸善根福德一切和合稱量使無遺餘。以最上最妙最勝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隨喜已。以是隨喜所生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現在諸佛亦如是。是三世諸佛福德及因諸佛所生福德心皆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偈說。  罪應如是懺  勸請隨喜福  迴向無上道  皆亦應如是  如諸佛所說  我悔罪勸請  隨喜及迴向  皆亦復如是   無始世界來。有無量遮佛道罪。應於十方諸佛前懺悔。勸請諸佛隨喜迴向亦應如是。如佛所知所見所許懺悔。我亦如是懺悔勸請諸佛。隨喜迴向亦復如是。若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是名正迴向。問曰。雲何名為諸佛所知所見所許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答曰。懺悔勸請如先說。隨喜迴向。如大品經中。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及諸弟子一切眾生所有福德善根盡和合稱量。以最上隨喜。世尊。雲何名為最上隨喜。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取不念不見不得不分別而能如是思惟。是諸法皆從憶想分別眾緣和合有一切法實不生無所從來。是中乃至無有一法已生今生當生。亦無已滅今滅當滅。諸法相如是。我順諸法相隨喜。隨喜已亦隨諸法實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最上隨喜迴向。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欲謗佛者。應以善根如是迴向。應作是念。如諸佛心佛智佛眼。知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從何而有。我亦如是隨諸佛知見隨喜。如諸佛所許我亦如是以善根迴向。若菩薩如是迴向。則不謗諸佛亦無過咎。深心信解如實迴向。是名大迴向具足迴向。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諸善根福德應如是迴向。如諸賢聖。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以不繫三界故。是迴向亦如是不繫。所迴向處亦不繫。若菩薩能如是得心信解如實。是名不失迴向無毒迴向法性迴向。若菩薩於此迴向取相貪著是名邪迴向。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如諸佛所知法相。以是法相迴向。能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正迴向。◎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   問曰。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應雲何作於晝夜中幾時行。答曰。  以右膝著地  偏袒於右肩  合掌恭敬心  晝夜各三時   以恭敬相故。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合掌。是事應初夜一時禮一切佛。懺悔勸請隨喜迴向。中夜後夜皆亦如是。於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亦如是。一日一夜合為六時。一心念諸佛如現在前。問曰。作是行已得何果報。答曰。  若於一時行  福德有形者  恆河沙世界  乃自不容受   若於一時中。行此事者。所得福德若有形者。恆河沙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三千大千世界所不容受。如三支經除罪業品中說。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諸佛。若復有人勸請諸佛轉法輪此福為勝。又佛於般若波羅蜜隨喜迴向品中說。善哉善哉須菩提。汝能作佛事。與諸菩薩說迴向法。若菩薩作是念。如諸佛知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何因緣故有。我亦如是隨佛所知所見迴向。是人得福多。譬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成就十善道。菩薩迴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無比無等無等等。須菩提。置是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成就十善道。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得四禪。其福比此。亦復最上最妙最勝。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亦如是。如法迴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須菩提。置此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作辟支佛。若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其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恆河沙等劫。以一切樂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一菩薩皆亦如是。須菩提。於意雲何。是諸菩薩以此因緣。得福多不。甚多世尊。如是福德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是福德有形。恆河沙等世界所不能受。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是菩薩為般若波羅蜜守護。以善根隨法性迴向所得福德。先諸菩薩取相佈施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先諸菩薩取相分別佈施。皆是有量有數。又般若波羅蜜迴向品中說。佛告淨居天子。置此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餘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一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隨意供養於恆河沙等劫。諸天子。若是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餘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一菩薩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於恆河沙等劫。是佈施取相分別。如是諸菩薩各於恆河沙等劫。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隨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皆是取相佈施。若菩薩為般若波羅蜜所護。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及聲聞五品。及諸凡夫人於中種善根。已種今種當種。盡和合稱量使無遺餘。最上最妙最勝無等無等等不可思議隨喜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念。我是福德能至佛道。是福德於先取相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諸菩薩取相分別佈施故。復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復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人於恆河沙等劫惡口罵詈皆能忍受。於恆河沙等劫。身心精進除諸懈怠。攝心禪定無諸亂想。而皆取相不如菩薩如法性迴向其福為勝。是故如汝先說。作如是事得何等利者。得如是大福德聚。是故若人欲得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聚者。應行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不惜身命利養名聞。於晝夜中常應勤行。問曰。汝但說勸請隨喜迴向中福德。何故不說懺悔中福德耶。答曰。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得善行菩薩道行勸請隨喜迴向與空無相無願和合無異。復次懺悔。如如意珠隨願皆得。如佛說。若人欲於婆羅門大姓中生。剎利大姓中生。居士大家中生。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有人欲生四天王天上忉利天上夜摩天上兜率陀天上化樂天上他化自在天上。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人欲生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人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人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應如是懺悔罪業。若人欲得三明六神通聲聞道中自在力盡聲聞功德彼岸。亦應如是懺悔罪業。若人欲得辟支佛道。亦應如是懺悔罪業。若人欲得一切智慧不可思議智慧無礙智慧無上智慧。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是故當知懺悔有大果報。問曰。汝言懺悔除業障罪。餘經中說。佛告阿難故作業必當受報。又阿毘曇中說。諸業因緣不空。果報不失不滅。又經說眾生皆屬業。皆從業有依止於業。眾生隨業各自受報。若現報若生報若後報。又業報經中閻羅王為眾生說言。咄眾生。汝此罪非父母作天作沙門婆羅門作。汝自作自應受報。又賢聖偈中說。  實法如金剛  業力將無勝  今我已得道  而受惡業報   又佛自說。  大海諸名山  丘陵樹林木  地水火風等  日月諸星宿  若至劫燒時  皆盡無有餘  業於無量劫  常在而不失  汝遇具相者  一切智人師  先所造罪業  已償其果報  今雖得值佛  垢盡證聖果  以餘因緣故  木刺猶在身   是故不應言懺悔除業罪。答曰。我不言懺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是故懺悔。偈中說。若應墮三惡道願人身中受。又如來智印經中說。佛告彌勒。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罪輕微。後世受惡形。或多疾病無有威德生下賤家貧窮家邪見家邪業自活家。生違意處多憂愁處。國土破壞聚落破壞。居家破壞所愛破壞。不遇善知識常不聞法不得利養。若得粗弊常不自供。能令下賤之所信敬於諸大人不得信敬。修集諸福時。多有障礙不得成就。諸根闇鈍習禪意亂。不得無漏覺意功德。不知經法隨宜所趣乃至惡夢償惡道報。又佛說人有小罪。今世可受報。是罪轉多便墮地獄。雲何是人今世小罪轉多而墮地獄。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無有大意。是人小罪便墮地獄。雲何是人有罪今世應受報。罪不增長不入地獄。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志意心無拘閡。如是人有罪不復增長今世現受。譬如人以小器盛水。著一升鹽則不可飲。若復有人。以一升鹽投於大池尚不覺鹽味。何況叵飲。何以故。水多鹽少故。罪亦如是。偈說。  升鹽投大海  其味無有異  若投小器水  鹹苦不可飲  如人大積福  而有少罪惡  不墮於惡道  餘緣而輕受  又人薄福德  而有少罪惡  心志狹小故  罪令墮惡道  若人火勢弱  食少難消食  此人雖不死  其身受大苦  若人身勢強  食少難消食  此人終不死  但受輕微苦  善福慧火弱  而有少惡罪  是罪無救者  能令墮地獄  有大福德者  雖有罪惡事  不令墮地獄  現身而輕受  譬如鴦崛魔  多殺於人眾  又欲害母佛  得阿羅漢道   今世輕受又如阿闍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師利因緣故重罪輕受。又如人毒蛇生時雨血。後漸長大意欲殺人眼看即死。若以氣噓亦死。是故時人號為氣噓。是人命終時。舍利弗往至其所。心中瞋恚眼看不死噓亦不死。舍利弗身色方更光顯。心即清淨上下七觀。以是因緣命終之後七反生天上七反生人中。於後人壽四萬歲時。當得辟支佛道。身黃金色。時人謂是金聚來。欲斫取即命終涅槃。又如阿輸伽王。以兵伏閻浮提。殺萬八千宮人。先世施佛土故。起八萬塔。常於大阿羅漢所聽受經法。後得須陀洹道。即人身輕償。如是等罪多行福德志意曠大。集諸功德故不墮惡道。是故汝先難若懺悔罪業。則滅盡無有果報者是語不然。復次若言罪不可滅者。毘尼中佛說懺悔除罪則不可信。是事不然。是故業障罪應懺悔。   分別佈施品第十二   菩薩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福德力轉增  心亦益柔軟  即信佛功德  及菩薩大行   是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復次。  苦惱諸眾生  無是深淨法  於此生愍傷  而發深悲心   菩薩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眾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  念是諸眾生  沒在苦惱泥  我當救拔之  令在安隱處   是菩薩得悲心已作是念。是諸眾生常為貪恚癡所病。以身心受諸苦惱。我當拔濟使離身心苦惱深泥。畢竟無生老病死患。得住安隱涅槃樂處。是故於此苦惱眾生生深悲心。以悲心故為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  若菩薩如是  深隨慈悲心  斷所有貪惜  為施勤精進   菩薩是求佛道。度苦惱眾生。念者隨名隨順慈悲不隨餘心。深慈名遍。諸眾生念徹骨髓。所有名一切內外。所有金銀珍寶國城妻子等。貪名欲得無厭惜名。愛著不欲與他斷名。離此三惡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是故常應一心勤行無令放逸。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今隨所能作利益眾生。發堅固施心。  所有一切物  有命若無命  轉輪天王位  無求而不與  乃至於男女  族姓好妻妾  年少甚端嚴  巧便能事人  恭順心柔和  愛念情甚至  惜之過壽命  求者皆能與  乃至身血肉  骨髓及手足  頭目耳鼻等  及身皆能與   是菩薩定心佈施。凡所有外物。若有命若無命。無有乞而不與。無命物者金銀珍寶。乃至轉輪聖王位天王位。有命物者男女貴族好家年少妻妾。端嚴柔和恭敬善順。愛惜之至過於身命而能施人。如一切施菩薩所有外物及妻子等皆能施與。是菩薩乃至自身肉血頭目手足耳鼻。割肉出骨破骨出髓。如薩陀波崙。或舉身施與。一切所愛無過身者。亦能施與如薩和檀。如菩薩為兔以身施與仙人。如屍毘王以身代鴿。問曰。是菩薩為分別知佈施及佈施果報故。能以難事施。為但以慈悲心所發故施。答曰。  如是佈施者  則得如是報  內以支節等  並及諸外物   內物名頭目手足等。外物名妻子金銀寶物等。是菩薩如實知施。是得是報各各分別。又信諸經所說。或以天眼得知。問曰。汝先說知以身支節佈施及外物佈施所得果報。今可說所得果報。答曰。寶頂經中無盡意菩薩第三十品檀波羅蜜義中說。菩薩立願須食者施食。令我得五事報。一者得壽命。二者得膽。三者得樂。四者得力。五者得色。須漿與漿者。先於人中得香美飲。後得除諸煩惱渴愛。須乘與乘則得隨意樂報。成就四如意足。後得三乘道。須衣與衣則得慚愧衣報。須燈明與燈明。則得佛眼光明。須伎樂與伎樂。則得具足天耳。須末香塗香與末香塗香。則得身無臭穢。須汁與汁則得味味相報。須房舍與房舍。則得與一切眾生作歸依救護。施資生之具者。則得助菩提功德。施醫藥者則得無老病死常樂安隱。施奴婢者。則得自在隨意具足智慧。施金銀珊瑚車□□□樀埤□□祅□□膳□□裀□□X瞴撳M□□逆□□祅□□襴□□□□□□□埤□□祅□□礹裀□□□稀奉□祅□□□□□□□祥□埤□酋□□切襤□誇□□騏餾□□□駩□樗切埤□□祅□□娗□□□誇□□露□□鴃慼摯e□□□埤□□榵□□□觀姎□□□覈□□稀埤□□禳妨□□娶□□埤□□禳娶□□□□□□□□□埤□□禎櫸□□□□□媓e□□□埤□□祅□□□□□姜□□埤□□祅□□□□姜□□婠□□埤□□礸駕□飾□□褙□逆□□□首□埤□□觜D量祠□□□□緄□□奾穇□□□□□p埤□□□□□□□□□視□□□櫬駟埤□嬌奅禖□埤□礸糖襮驚□□□□□大□妖□埤□□椏餾□送□□□□北城鞢慾j□□埤□□禳獎□□□埤□婁□□埤□□玲□□□D量祅□□□埤□姭練□□□祺榬□□馵□□□□銦摯鞢摯視□埤□□禈□奮□□□□□□□嬪□姜D怒□埤□姜□□□埤□□禈□□□龍□□弄粘秦量祤餺□□□□□姪褸□零p襤鞢撮□首□埤□□□□妙□駕□□糖暽搳牖R□槾婖□□□□□埤□姶□禖□埤□□礹□觶□□龍□蓮□埤□妳妖□埤□□穀□□□禳□埤□椸□祊量禕埤□□騖飥□令□□□□□奸□□姪裀□奸□□□□□祤□□□□埤□  非法財施等  乃至智呵施  無有如是施  但合空等施   非法者。惡行所得財。財名資生之物。取要言之。以惡業得財物施。菩薩知是佈施不清淨故。如是等諸餘非法施乃至智所呵施不為此事。菩薩行佈施。唯與空智慧等種種功德和合。問曰。所說非法得財施等。及空智慧等和合施。此二施應廣分別。答曰。是二施。無盡意菩薩會品中檀波羅蜜中說。初分別佈施功德。所謂諸菩薩無非法求財施。無熱惱眾生施。無恐畏施。無著故施。無請而不施。無不如所許施。無吝好以不好施。無不深心施。無諂曲施。無假偽施。無損果施。無邪心施。無癡心施。無雜心施。無不信解脫施。無疲厭施。無親附施。無以承望己施。無求福田者施。無輕一切眾生非福田者施。無持戒毀戒高下心施。無求名聞施。無自高心施。無卑他施。無懊惜施。無悔心施。無急喚故施。無惡賤施。無自然法施。無求果報施。無瞋恚施。無令人渴乏施。無惱求者施。無輕弄彼施。無欺誑施。無俾面施。無擲與施。無不一心施。無不自手施。無不常施。無休息施。無斷絕施。無競勝施。無輕少物施。無請隨自恣而以輕物施。無不稱力施。無非福田施。無於少物劣弱心施。無恃多物憍心施。無邪行施。無樂受生施。無恃色族富貴施。無求生四王釋梵天上施。無求聲聞辟支佛乘施。無求國王王子施。無限一世施。無厭足施。無不迴向薩婆若施。無不淨施。無非時施。無刀毒施。無惱弄眾生施。無智者所呵施。如是開示施門餘不淨施亦應當知。所謂諸菩薩無應棄物施。無憎惡涅槃施。無豐饒易得物施。無量恩施。無報恩施。無求反報施。無求守護施。無求吉施。無慢心施。無家法施。無因得即施。無不終身施。無垢心施。無遊戲施。無以善知識故施。無輕施。無遊逸施。無因失施。無以讚己故施。無以呵罵故施。無以祝願故施。無以稱希有事故施。無以明己信故施。無以畏故施。無誑施。無求眷屬施。無不唱導施。無引眾施。無不信施。無無因緣施。無隨意施。無現奇特施。無自稱讚施。無不隨所求施。無為伏彼施施。無不愛施。無不任用物施。無不恭敬施。無下施。無以怪相故施。無抑挫施。無挾勢得物施。無不清淨心施。無疑心施。無破求者心施。無禁忌物施。無分別施。無以酒施。無以兵杖施。無奪彼物施。無令人生疑心施。無以親近故施。無說彼過咎施。無隨所愛施。無瞋施。無癡施。無戲論施。無不為菩提施。問曰。非法求財施。乃至不為菩提施。菩薩為有為無。若盡無者則有過咎不求福田。於眾生無差別心。亦無知恩報恩。亦無家法國法施。若有者何以皆言無。答曰。是非法得財施。乃至不為菩提施。菩薩不必盡無。或時有。是佈施。檀波羅蜜所不攝。不能具足檀波羅蜜故言無。空等功德和合施者。如無盡意菩薩經檀波羅蜜品中說。菩薩佈施。與空心合故不盡。是施無相修故不盡。是施無願守護故不盡。是施善根所攝故不盡。是施隨解脫相故不盡。是施能破一切魔故不盡。是施不雜煩惱故不盡。是施得轉勝利故不盡。是施決定心故不盡。是施集助菩提法故不盡。是施正迴向故不盡。是施得道場解脫果故不盡。是施無邊故不盡。是施不可盡故不盡。是施不斷故不盡。是施廣大故不盡。是施不可壞故不盡。是施不可勝故不盡。是施至一切智慧故不盡。是施斷非法求財施等垢成就空等諸功德故不盡。非法求財施等是施垢施。與垢合是不淨施。與空等功德合是淨。復次是施淨不淨今當更說。經說施有四種。有施於施者是淨不於受者淨。有施於受者是淨不於施者淨。有施於施者淨亦於受者淨。有施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成就惡身口意業。是名於施者淨不於受者淨。若施者成就惡身口意業受者成就善身口意業。是名於受者淨不於施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善身口意業。是名於施者淨於受者亦淨。若施者成就不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不善身口意業。是名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貪慾瞋恚愚癡。若斷若不斷。亦應如是分別。復次四種佈施中。有淨不淨。一從施者淨。二從受者淨。三共淨是名淨。一不從施者淨。二不從受者淨。三不共淨。是名不淨。是中施者有功德故從施者施得淨。以受者有功德故從受者施得淨。以施者受者有功德故從施者受者施得淨。施者有罪故從施者施不淨。受者有罪故從受者施不淨。施者受者有罪故從施者受者施不淨。施者功德受者功德。施者罪受者罪。先已說。問曰。汝說此四種施中。菩薩應行何施。答曰。  四種佈施中  行二種淨施  不求於名利  及以求果報   是佈施有四種三淨三不淨。不淨盡不行。淨中行二淨。一者施者淨不於受者淨。二者共淨。於此二淨施中應常精進。何以故。是菩薩不期果報故。若期果報者。則求受者清淨。淨名施者受者功德莊嚴其心清淨。不淨名施者有慳惜心。如佛說慳為施垢。餘煩惱雖為不淨慳最為重。問曰。若菩薩於施者淨及共淨。應勤行此二施。慳為施者垢。亦是施大垢。若菩薩未離欲未能斷慳。雲何能行此二淨施。答曰。  若物能起慳  則不畜此物   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是故有所施皆無吝惜。問曰。外物可不畜身當雲何。答曰。  常為利眾生  解身如藥樹   為利益眾生故。信解身如藥樹。如藥樹眾生有用根莖枝葉華實等各得差病。隨意而取無有遮護。菩薩亦如是。為利眾生故能自捨身。作是念。若眾生取我頭目手足肢節脊腹髀膊耳鼻齒舌血肉骨髓等。隨其所須皆能與之。或舉身盡施。如是降伏其心修集善根。為方便所護。行檀波羅蜜。◎  ◎總相別相施  皆悉能迴向   是菩薩能以二種淨施能知二種迴向。一為總相。二為別相。總相迴向者。有所施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別相施者。如佈施果報中說。復次總相迴向者。為安樂利益一切眾生。別相迴向者。無信眾生令得信故。破戒者得持戒故。少聞者得多聞故。懈怠者得精進故。散亂心者得禪定故。愚癡眾生得智慧故。慳者得捨心故。如是等種種別相。復次總相迴向者。以六波羅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別相迴向者。施外物時願諸眾生得大最樂。支節佈施時願諸眾生具足佛身。問曰。佈施有幾種迴向幾種不迴向。答曰。一為淨四迴向三種不迴向。一菩薩佈施為清淨四事故迴向。三種不迴向。不為得王故迴向。不為得欲樂故迴向。不為得聲聞辟支佛地故迴向。不為得王故迴向者。遮王則並遮一切貴人力勢自在者。不為得欲樂迴向者。除上貴人餘受富樂五欲自娛者。不為得聲聞辟支佛迴向者。遮因小乘入無餘涅槃。令得安住大乘。久後乃入無餘涅槃。為四淨迴向者。菩薩所施為清淨佛土故迴向。為清淨菩薩故迴向。為清淨教化眾生故迴向。為淨薩婆若故迴向。菩薩應如是方便迴向無令佈施損減使得勢力。問曰。以何法令佈施損減。以何法令佈施增益。答曰。  若施不迴向  亦無有方便  求生於下處  親近惡知識  如是佈施者  是則為損減   若佈施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世間樂故。求生下處無有方便。能出佈施禪定果報自在所生。親近障閡大乘知識。以是四法則佈施損減。  離四施得增  又應三心施  菩薩順佛語  亦不求果報   離此四法佈施則得增益。一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有方便迴向。三求法王處。四親近善知識。又應以三法心而行佈施。一者憐愍一切眾生故以菩提心行施。二者不遠佛法而行佈施。三者不求果報而行佈施。復次。  為得三法故  而行於佈施  為欲求二法  應當行佈施   菩薩為得三法故行佈施。一者佛法。二者說法。三者令諸眾生住無上樂。又欲求二法行佈施者。一者大富。二者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若菩薩大富。則離貧苦不取他財不求息利。無有債主不憂償債。多財富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益親族及善知識。眷屬安樂其家豐饒。常如節會心常歡悅能大施與。眷屬不輕人所敬仰。言皆信受眾所依附人來師仰入眾無畏。常好洗浴名香塗身。著好新衣具足莊嚴。見諸好色聽好音聲聞諸妙香。常食最上美味。細觸怨賊難壞。善知識歡喜。是於人身得善果報。人所欽慕常稱吉善。忘其醜惡。雖生下賤有大人相。雖無巧言成巧言者。雖不多聞成多聞者。雖少智慧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復殊勝。若先大家倍復尊貴。若先巧言倍復巧言。若先多聞倍復多聞。若先智慧倍復有智。所可坐臥貴價寶床寤寐安隱侍衛具足。眾寶為捨極意遊戲。其身貴重須諸經書應意即得。勢位隨意親近王易。諸貴人所念。諸醫自往常有親信消息所宜。有疾輕微若病易差。遠離今世後世怖畏。畢竟永離不活怖畏常有救護。多有人眾諸親近者自謂多福。為同意者深自欣慶。有少施恩得大酬報。若加小惡得大殃禍。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莊嚴。自求給侍諸有諧利悉來歸己。若作惡事事輒輕微。少有施作即獲大利。多善知識怨憎轉少。蛇虺毒藥放逸惡人如是等事不得妄近。諸愛敬事皆悉歸趣。若獲利時眾人代喜。若有衰惱人皆憂戚。眾共示導競以善吉。令遠非法安住善法。所施業大見莫不歡。若與同心則以為足。不期世間富貴榮利。假使居位人思匡助除其衰惱。見他富貴無所悕尚。人詠其德不揚其過。雖小人名得大人號無不足色。視他顏貌不作矯異。若作婆羅門。於天寺中大獲果報。讀諸經書得其實利得而能施。若是剎利所習成就。善射音聲善能貫練。治世典籍能得果報若是毘捨播殖如意。若是商估能獲其利。若是首陀羅所作事業多得如意。問曰。汝先說菩薩不以求果報心施。又復不為豪貴故施。而今說求大富故佈施。是語得無自相違背。答曰。不相違也。若自為身求富受樂。是故說不應求富。今說求富但為利益眾生。是故說為欲大施故求富。不為身已求富受樂。是則果中說因。若菩薩不得大富雖信樂佈施無財可與。是故汝不應作難。復次斷二法故應行佈施。何等為二。一者慳。二者貪。此二法最為施垢。又得二法故行佈施。所謂盡智無生智。又增益三種慧。一者自利慧。二者本慧。三者多聞慧。有人言。增長二法故應行施。一善二慧。略說菩薩應行四種施攝一切善法。一者等心施。二者無對施。三者迴向菩提施。四者具足善寂滅心施。菩薩如是具足檀波羅蜜故勤行財施。◎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   菩薩於財施應如是修學又應修學法施如說。  眾施法施最  智者應修行   一切佈施中第一最上最妙。所謂法施。是施智者所應行。問曰。何故但言智者應行法施。答曰。不智者若行法施即說異論。說異論故自失利亦失他利。問曰。何謂異論。答曰。佛欲滅度時告阿難。從今日後依修多羅莫依人。阿難雲何名依修多羅不依人。有比丘來作是言。我現從佛聞現從佛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是法或非佛所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卻。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有大眾。有明經上座善說戒律。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卻。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多諸比丘。持修多羅持毘尼持摩多羅迦。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卻。復有比丘來作是言。彼住處中有長老比丘。多知多識人所尊重。我現從彼聞現從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語莫受莫捨。審諦聽已應以經律撿其所說。若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應報是比丘言。長老彼諸比丘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說。或長老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羅不入毘尼。又復違逆諸法相義。是則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應除卻。是四名異論。是故言智者不依異論而行清白法施。問曰。雲何知諸施中法施第一。答曰。經說有二施財法施。二施之中法施為上。復次。  決定王經中  讚說法功德  及說法儀式  應常修習行   若菩薩欲以法施眾生者。應如決定王大乘經中稱讚法師功德及說法儀式隨順修學。謂說法者應行四法。何等為四。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者得禪定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者不增不損如所說行。說法者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欲昇高座。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昇座。二者眾有女人應觀不淨。三者威儀視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顏色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者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於諸眾生生饒益想。二者於諸眾生不生我想。三者於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願諸眾生從我聞法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善能安住陀羅尼門。深信樂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進持戒清淨。三者不樂一切生處。不貪利養。不求果報。四者於三解脫心無有疑。又能善起諸深三昧具足威儀。憶念堅固有念安慧。不調戲不輕躁。不無羞不癡亂。言無錯謬守護諸根不貪美味。善攝手足所念不忘。樂行頭陀分別世間出世間法。心無疑悔言辭章句不可窮盡。為諸聽者求安隱利不求他過。有如是法應處師子座。復有四法。一不自輕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利養。佛告阿難。說法者應說何法。阿難。所可說法不可示不可說無相無為。世尊。法若爾者雲何可說。阿難。是法甚深。如來以四相方便而為演說。一以音聲。二以名字。三以語言。四以義理。又以四因緣而為說法。一者為度應度眾生。二者但說色受想行識名字。三者以種種文辭章句利益眾生。四者雖說名字而亦不得。譬如缽油清淨無垢。於中觀者自見面相。阿難。汝若見若聞智慧男子若持戒女人若聖弟子能作是說我於缽油見實人不。世尊我不聞不見智慧男子持戒女人若聖弟子能作是言我於缽油見真實人。何以故。智者先知缽油非有何況有人。但以假名說言缽油而見人相。阿難。如來亦復如是。但以名字假有所說。阿難。如來以四因緣而為說法。眾生聞者心得安樂。種涅槃因。如來說法音聲遍滿十方世界。眾生聞者心得歡喜。離諸惡趣生兜術天。如來聲中無男無女。男不取女相女不取男相。如來音者不惱眾生不壞諸法。但為示現音聲之性。說法者應習行是事。應隨所行而為法施。施者受者所得果報。後當廣說。   歸命相品第十四   上已解說財施法施。今更分別。  白衣在家者  應多行財施  餘諸善行法  今當復解說   是二施中。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誦通達為人解說在眾無畏。非在家人之所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若欲說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說。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是事出家者所宜。非在家者所行。又說。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是故身自善  能令彼行善  自身得寂滅  能令人得寂   善法寂滅。是出家者之所應行。又出家之人於聽法者恭敬心勝。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又妨行遠離阿練若處空閑林澤。出家之人若樂財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若行財施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若不從事無由得財。若出入聚落見聞聲色。諸根難攝發起三毒。又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薄。又與白衣從事。利養垢染髮起愛恚慳嫉煩惱。惟心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致死。或得死等諸惱苦患貪著五欲捨戒還俗故名為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諸惱苦患。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如是廣說在家菩薩所行財施。餘諸善行今當說之。發心菩薩先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從三歸所得功德。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  歸依佛法僧  菩薩所應知   菩薩應當如實善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問曰。雲何名為歸依佛。答曰。  不捨菩提心  不壞所受法  不捨大悲心  不貪樂餘乘  如是則名為  如實歸依佛   菩提心者。發心求佛不休不息不捨是心。不壞所受法者。謂菩薩各受所樂善法戒行。是行應行是不應作。若應諸波羅蜜。若應四功德處。如是等種種善法。為利益眾生故。受持修行不令毀缺。大悲心者欲度苦惱眾生為求佛道乃至夢中亦不離大悲。不貪餘乘者。深信樂佛道故。不貪聲聞辟支佛乘。有是法故。當知如實歸依佛。問曰。雲何名為歸依法。答曰。  親近說法者  一心聽受法  念持而演說  名為歸依法   說法者於佛深法解說敷演。開示善惡斷諸疑惑。常數親近往至其所。供養恭敬一心聽受。以憶念力執持不忘。思惟籌量隨順義趣。然後為人如知演說。以是法施功德。迴向佛道。是名歸依法。問曰。雲何名為歸依僧。答曰。  若諸聲聞人  未入法位者  令發無上心  使得佛十力  先以財施攝  後乃以法施  深信四果僧  不分別貴眾  求聲聞功德  而不證解脫  是名歸依僧  又應念三事   聲聞人者成聲聞乘。未入法位者。於聲聞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發佛道心而得十力。若入法位者終不可令發無上心。設或發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羅蜜中尊者須菩提所說。已入正法位。不能發無上心。何以故。是人於生死已作障隔。不復往來生死。發無上心先以財施。攝者。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所須之物攝。出家者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雜香塗香攝。在家者以攝因緣生親愛心。所言信受然後法施。令發無上道心果。僧者四向四果。眾者於佛法中。受出家者相。具持諸戒未有果向不分別。如是僧以離恩愛奴故名為貴僧。信樂空無相無願。而不分別戲論。依止是僧名為歸依僧。求聲聞功德而不證解脫者。知是僧持戒具足禪定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三明六通心得自在有大威德。捨世間樂出魔境界。利譽稱樂不以為喜。衰毀譏苦不以為憂。常行六捨得八解脫隨佛所教。有行道者有解脫者行一道者。破二種煩惱。善知三界。善通四諦善除五蓋。安住六和敬法。具足七不退法八大人覺。捨離九結得聲聞十種力。成就如是諸功德者。名為佛弟子眾求如是功德。不求其解脫。何以故。深心信樂佛無礙解故。是名歸依僧。復次若聞章句文字法。即得念實相法。名為歸命法。若見聲聞僧即念發菩提心諸菩薩眾是名歸依僧。見佛形像即念真佛是故歸依佛。問曰。雲何名為念真佛。答曰。如無盡意菩薩經中說念佛三昧義。念真佛者。不以色。不以相。不以生。不以性。不以家。不以過去未來現在。不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以見聞覺知。不以心意識。不以戲論行。不以生滅住。不以取捨。不以憶念分別。不以法相。不以自相。不以一相。不以異相。不以心緣數。不以內外。不以取相覺觀。不以入出。不以形色相貌。不以所行威儀。不以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不以十力四無所畏諸佛法。如實念佛者。無量不可思議。無行無知無我我所。無憶無念。不分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形無礙無發無住無非住。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識。不住眼色不住眼識。不住耳聲不住耳識。不住鼻香不住鼻識。不住舌味不住舌識。不住身觸。不住身識。不住意法不住意識。不住一切諸緣。不起一切諸相。不生一切動念憶想分別等。不生見聞覺知。隨行一切正解脫相。心不相續滅諸分別。破諸愛恚壞諸因相。除斷先際後際中際。究暢明瞭無有彼此。無動故無喜。不受味故無樂。本相寂滅故無熱。心無所營故解脫。相無色故無身。不受故無受。無想故無結。無行故無為。無知故無識。無取故無行。不捨故非不行。無處故無住。空故無來。不生故無去。一切憶念心心數法及餘諸法。不貪不著不取不受不然不滅。先來不生無有生相。攝在法性過眼色虛空道。如是相名為真念佛。又念法者。佛法是善說。得今世報無有定時。可得觀察善。將至道智者。內知初中後善言善義善淳善無雜具足清淨。能斷貪慾能斷瞋恚能斷愚癡。能除慢心能除諸見能除疑悔。能除憍貴能除諸渴。破所歸趣斷相續道。盡愛離欲寂滅涅槃。如是相名為念法。以空無相無願。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無比無示。如念佛義中說。又念法有三種。從佛法是善說。至具足清淨名為道。能斷貪慾至寂滅涅槃。名為涅槃。空等至無比無示名為法體。又念僧者如先說僧功德。念是三寶得決定心。以如是念求於佛道而行佈施。是名歸依佛。為守護法而行佈施。是名歸依法。以是佈施起迴向心。成佛道時攝菩薩聲聞僧。是名歸依僧。   五戒品第十五   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遠離惡人業。如說。  修起善人業  如法集財用  堪則為重任  不堪則不受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如法集財用者。不殺不盜不誑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三寶濟恤老病等。堪受能行者則為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若菩薩於今世事及後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說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復次。  世法無憂喜  能捨於自利  常勤行他利  深知恩倍報   世間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法中心無憂喜。捨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緣者所行善行捨置自利助成彼善。問曰。捨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捨己利如說捨一人以成一家。捨一家成一聚落。捨一聚落成一國土。捨一國土以成己身。捨己身以為正法。  先自成己利  然後乃利人  捨己利利人  後則生憂悔  捨自利利人  自謂為智慧  此於世間中  最為第一癡   答曰。於世間中為他求利猶稱為善以為堅心。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說。  菩薩於他事  心意不劣弱  發菩提心者  他利即自利   此義初品中已廣說。是故汝語不然。深知恩倍報者。若人於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又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復次。  貧者施以財  畏者施無畏  如是等功德  乃至於堅牢   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恤。施無畏者。於種種諸怖畏。若怨賊怖畏飢餓怖畏水火寒熱等。菩薩於此眾怖畏中教喻諸人。安隱歡悅令無怖畏。如是功德最堅牢。最在後者於諸憂者為除其憂。於無力者而行忍辱。離慢大慢等。於諸所尊深加恭敬。於多聞者常行親近。於智慧者諮問善惡。自於所行常行正見。於諸眾生不諂不曲不作假愛。求善無厭多聞無量。諸所施作堅心成就。常與善人而共從事。於惡人中生大悲心。於善知識非善知識。皆作堅固善知識想。等心眾生不吝要法。如所聞者為人演說。諸所聞法得其趣味。於諸五欲戲樂事中生無常想。於妻子所生地獄想。於資生物所生疲苦想。於產業事生憂惱想。於諸所求破善根想。於居家中生牢獄想。親族知識生獄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於不牢身得牢身想。於不堅財生堅財想。復次。  在家法五戒  心應堅牢住   在家菩薩以三自歸行上諸功德應堅住五戒。五戒是總在家之法。應離殺心慈愍眾生。知自止足不貪他物。乃至一草非與不取。離於邪婬厭惡房內。防遠外色目不邪視。常觀惡露生厭離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應除捨。常觀不淨心懷怖畏。結使所逼離欲不著。常知世間為苦無我應發是願。我於何時心中當得不生欲想。況復身行遠離妄語。樂行實語不欺於人。心口相應有念安慧如見聞覺知而為人說。以法自處乃至失命言不詭異。酒是放逸眾惡之門。常應遠離不過於口。不狂亂不迷醉。不輕躁不驚怖。不無羞不戲調。常能一心籌量好醜。是菩薩或時樂捨一切而作是念。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羅蜜時隨所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以是五戒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五戒如護重寶如自護身命。問曰。是菩薩但應護持五戒。不護持諸餘善業耶。答曰。  菩薩應堅住  總相五戒中  餘身口意業  悉亦復應行   在家五戒已說其義。受此五戒應堅牢住。及餘三種善業亦應修行。復次在家菩薩所應行法。  隨應利眾生  說法而教化   是菩薩於諸眾生。隨有所乏皆能施與。若在國土城郭聚落林間樹下。是中眾生隨所利益說法教化。所謂不信者為說信法。不恭敬者為說禮節。為少聞者說多聞法。為慳貪者說佈施法。為瞋恚者說和忍法。為懈怠者說精進法。為亂意者。說正念處。為愚癡者解說智慧。復次。  隨諸所乏者  皆亦應給足   諸眾生有所乏少皆應給足。有人雖富猶有不足。乃至國王亦應有所乏少。是故先雖說貧窮者施財。今更說隨所乏少而給足之。復次。  諸有惡眾生  種種加惱事  諂曲懷憍逸  惡罵輕欺誑  背恩無返復  癡弊難開化  菩薩心愍傷  勇猛加精進   諸惡眾生以種種惡事侵嬈菩薩。菩薩於此心無懈厭不應作是念。如是惡人誰能調伏誰能教化誰能勸勉。令度生死究竟涅槃。誰能與此往來生死。誰能與此和合同事。諸惡無理誰能忍之。我意止息不復共事。我悉捨遠不復共事。亦復不能與之和合。是惡中之惡無有返復。何用此等而共從事。菩薩知見眾生惡罪難除。應還作是念。是等惡人非少。精進能得令住如所樂法。為是等故我當加心勉力勤行億倍精進後得大力乃能化。此惡中之惡。難悟眾生如大醫王。以小因緣便能療治眾生重病。菩薩如是除煩惱病。令住隨意所樂功德。我於重罪大惡眾生。倍應憐愍起深大悲。如彼良醫多有慈心療治眾病。其病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為求良藥。菩薩如是於諸眾生煩惱病者悉應憐愍。於惡中之惡煩惱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加心療治。何以故。  菩薩隨所住  不開化眾生  令墮三惡道  深致諸佛責   菩薩隨所住國土城邑聚落山間樹下。力能饒益教化眾生。而懈厭嫌恨貪著世樂。不能開化令墮惡道。是菩薩即為十方現在諸佛。深所呵責甚可慚恥。雲何以小因緣而捨大事。是故菩薩不欲諸佛所呵責者。於種種諂曲重惡眾生。心不應沒隨力饒益。應以諸方便勤心開化。譬如猛將將兵多所傷損王則深責以諸兵眾。無所知故王不責之。◎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菩薩如是學。應知家過惡。何以故。若知過惡或捨家入道。又化餘人令知家過出家入道。問曰。家過雲何。答曰。如經中說。佛告郁迦羅。家是破諸善根。家是深棘刺林難得自出。家是壞清白法。家是諸惡覺觀住處。家是弊惡不調凡夫住處。家是一切不善所行住處。家是惡人所聚會處。家是貪慾瞋恚愚癡住處。家是一切苦惱住處。家是消儘先世諸善根處。凡夫住此家中不應作而作不應說而說。不應行而行。在此中住。輕慢父母及諸師長。不敬諸尊福田沙門婆羅門家是貪愛憂悲苦惱眾患因緣。家是惡口罵詈苦切刀杖繫縛考掠割截之所住處。未種善根不種已種能壞。能令凡夫在此貪慾因緣而墮惡道。瞋恚因緣愚癡因緣而墮惡道怖畏因緣而墮惡道。家是不持戒品。捨離定品。不觀慧品。不得解脫品。不生解脫知見品。於此家中生。父母愛兄弟妻子眷屬車馬。增長貪求無有厭足。家是難滿如海吞流。家是無足如火焚薪。家是無息覺觀相續如空中風。家是後有惡如美食有毒。家是苦性如怨詐親。家是障礙能妨聖道。家是鬥亂種種因緣共相違諍。家是多瞋呵責好醜。家是無常雖久失壞。家是眾苦求衣食等方便守護。家是多疑處猶如怨賊。家是無我顛倒貪著假名為有。家是技人雖以種種文飾莊嚴現為貴人。須臾不久莊嚴還作貧賤。家是變異會必離散。家如幻假借和合無有實事。家如夢一切富貴久則還失。家如朝露須臾滅失。家如蜜渧其味甚少。家如棘叢受五欲味惡刺傷人。家是鍼[口*(隹/乃)]蟲。不善覺觀常唼食人。家污淨命多行欺誑。家是憂愁心多濁亂。家是眾共王賊水火惡親所壞。家是多病多諸錯謬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應當如是善知家過。復次。  菩薩應當知  在家之過惡  親近於佈施  持戒善好喜  若見諸乞人  應生五三想   在家菩薩應如是知家過患。當行佈施持戒善好。佈施名捨貪心。持戒名身口業清淨。善名善攝諸根。好喜名同心歡樂。五三想名見乞兒應生五三想。初三者善知識想轉身大富想。裨助菩提想。又有三想。折伏慳貪想。捨一切想。貪求一切智慧想。又有三想。隨如來教想。不求果報想。降伏魔想。又有三想。見來求者生眷屬想。不捨攝法想。捨邪受想。又有三想。離欲想。修慈想。無癡想。今當解第五三想。菩薩因來求者。令三毒折薄捨所施物生離欲想。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是佈施迴向無上道則癡心薄。是名不癡想。餘想義應如是知。復次。  菩薩因求者  具六波羅蜜  以是因緣故  見求應大喜   六波羅蜜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因求者能得具足。以是利故。菩薩遙見求者心大歡喜作是念。行福田自然而至。我因此人得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於所施物心不貪惜。是名檀波羅蜜。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與。是名屍羅波羅蜜。若不瞋乞者是名羼提波羅蜜。當行施時不慮空匱心不退沒。是名毘梨耶波羅蜜。若與乞者若自與時心定不悔。是名禪波羅蜜。以不得一切法而行佈施不求果報。如賢聖無所著。以是佈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般若波羅蜜。復次。  所施物果報  種種皆能知  慳惜在家者  亦知種種過   所施物所獲功德利物。慳惜在家所有過惡菩薩於此皆悉了知。問曰。若施得何功德。若惜在家有何過咎。答曰。菩薩以真智慧如是知。施與已是我物。在家者非我物。物施已則堅牢。在家者不堅牢。物施已後世樂。在家少時樂。物施已不憂守護。在家者有守護。苦物施已愛心薄。在家者增長愛。物施已無我所。在家者是我所。物施已無所屬。在家者有所屬。物施已無所畏。在家者多所畏。物施已助菩提道。在家者助魔道。物施已無有盡。在家則有盡。物施已從得樂。在家從得苦。施已捨煩惱。在家增煩惱。施已得大富樂。在家不得大富樂。施已大人業。在家小人業。施已諸佛所歎。在家愚癡所讚。復次。  於妻子眷屬  及與善知識  財施及畜生  應生幻化想  一切諸行業  是則為幻師   在家菩薩。於妻子等應生幻化想。如幻化事但誑人目。行業是幻主。妻子等事不久則滅。如經說。佛告諸比丘。諸行如幻化誑惑愚人無有實事。當知因業故有業盡則滅。是故如幻作是念。  我非彼所有  彼非我所有  彼我皆屬業  隨業因緣有  如是正思惟  不應起惡業   父母妻子親裡知識奴婢僮客等。不能為我作救作歸作趣。非我非我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尚非我非我所。何況父母妻子等。我亦不能為彼作救作歸作趣。我亦屬業隨業所受。彼亦屬業隨業所受。好惡果報如是三種籌量。一有義趣。二見經說。三見現事。不應為父母妻子等起身口意毫釐惡業。復次。  菩薩於妻所  應生三三想  亦復有三三  又復有三三   在家菩薩應生三想。所謂三者。妻是無常想失想壞想。又有三想。是戲笑伴非後世伴。是共食伴非受業果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又有三想。是不淨想臭穢想可厭想。又有三想。是怨家想惱害想相違想。又有三想。羅剎想毘捨闍鬼想醜陋想。又有三想。入地獄想入畜生想入餓鬼想。又有三想。重擔想減想屬畏想。又有三想。非我想無定屬想假借想。又有三想。因起身惡業想起口惡業想起意惡業想。又有三想。欲覺處想瞋覺處想惱覺處想。又有三想。枷杻相鎖械相縛繫相。復有三相。遮持戒相。遮禪定相。遮智慧相。復有三相坑相羅網相圍合相。復有三相。災害相疾病相衰惱相。復有三相。罪相黑耳相災雹相。復有三相。病相老相死相。復有三相。魔相魔處相畏相。復有三相。憂愁相懊惱相啼哭相。復有三相。大豺狼相大摩竭魚相大貓狸相。復有三相。黑毒蛇相鱣魚相奪勢力相。復有三相。無救相無歸相無捨相。復有三相。失相退相疲極相。復有三相賊相獄卒相地獄卒相。復有三相。留相縛相結相。復有三相。泥相流相□相。復有三相。械相鎖相□鱗觛裀□馜送駛裀□□□□□□□□駂□裀□馜送駛裀□□駛□□觛覃□□裀□馜送駛裀□誇□□矩□忡□□裀□馜送駛裀□觛詞□檻□□率裀□馜送駛裀□女□信□率羇□□裀□馜送駛裀□覆芊撰A□□詬□裀□樦□□□□碌誇□梱□□□觛裀□□□□□裀□露□礸□□駛裀□□奜襮樏騖飀□□□□□□率裀□駔漏□□□□椿c□□□□誇□□□檢□□首□□稫覃□□□馬□□  若於子偏愛  即以智力捨  因子行平等  普慈諸眾生   在家菩薩。若自知於子愛心偏多。即以智力思惟捨離。智力者應如是念。菩薩平等心。乃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高下心者則無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相無相得。不從別異相得。我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於子所愛心偏多即有高下不名平等。即是別相非是一相。若如是者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甚遠。是故我不應於子偏生愛心。爾時於子應生三相。一於我為賊佛說等慈破令不等。愛心偏多故。二為賊害因是子故。破諸善根遮正智命。三我因是子逆道中行不行順道。即時因子於諸眾生等行慈心應作是念。子從餘處來我亦從餘處來。子至異處我去異處。我不知彼去處。彼不知我去處。彼不知我來處。我不知彼來處。是子非我所有。何為無故橫生愛縛。如說。  彼我不相知  所來所去處  彼我雲何親  而生我所心   復次無始生死中。一切眾生曾為我子。我亦曾為彼子。有為法中無有決定此是我子彼是他子。何以故。眾生於六道中轉輪互為父子。如說。  無明蔽慧眼  數數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為父子  貪著世間樂  不知有勝事  怨數為知識  知識數為怨   是故我方便莫生憎愛心。何以故。若有善知識。常種種求利益。若有怨賊。常種種生無益相。有此憎愛心則不得通達諸法平等想。心高下者死後生邪處。正行者生正行處。是故我不應行邪行。於眾生行平等。當得平等薩婆若。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入寺品第十七   如是在家菩薩。不應於諸事中生貪著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隨所貪著難捨之物法應施與。若能施與則除此過。菩薩如是無有貪著慳惜之心可以處家。問曰。在家菩薩。或有貪惜愛著之物有來求者。此應雲何。答曰。  於所貪著物  有來求索者  當自勸喻心  即施勿慳惜   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時應自勸喻而施與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羅蜜故施與。後至死時心無有悔。經說。不悔心死必生善處。是得大利雲何不捨。如是自勸猶貪惜者應辭謝乞者言。  我今是新學  善根未成就  心未得自在  願後當相與   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成就。心得堅固當以相與。復次。  若眾不和合  斷於經法事  菩薩應隨力  方便令不絕   眾僧或以事緣諍競乖散法事有廢。在家菩薩應勤心方便彼此之間心無所偏。若以財物若以言說禮敬求請令還和合。或以乏少衣食因緣。或邪見者橫作障礙。或說法者欲求利養。或聽法者心不恭敬。在家菩薩於此事中隨宜方便。若以財物若以言說下意求請使法事不廢。法事不廢者。是為然佛法燈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復次。  齋日受八戒  親近淨戒者  以戒善因緣  深心行愛敬   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為一忌。從冬至後四十五日。此諸惡日多有鬼神侵剋縱暴。世人為守護日故過中不食。佛因教令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諸天來下觀察世間見之歡喜則便護念。在家菩薩於諸小事猶尚增益。何況先有此齋而不隨順。是故應行一日齋法。既得自利亦能利人。問曰。齋法雲何。答曰。應作是言。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杖常無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遠離殺生。棄捨刀杖無有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劫盜不與取。求受清淨自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斷婬泆遠離世樂。我今一日一夜除斷婬泆遠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酒。酒是放逸處。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於酒。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歌舞作樂花香瓔珞嚴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我今一日一夜。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說。  殺盜淫妄語  飲酒及華香  瓔珞歌舞等  高床過中食  聖人所捨離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緣  一切共成佛   親近持淨戒比丘者。在家菩薩應親近諸比丘盡能護持清淨禁戒成就功德防遠眾惡者。以戒善因緣者。又應親近持戒比丘身口業淨心行直善無眾惡者。深心愛敬者於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諸功德者。應生最上恭敬深心愛樂。問曰。在家菩薩若於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愛敬心者。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耶。答曰。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在家菩薩若見破戒雜行比丘威儀不具所行穢濁覆藏瑕疵無有梵行自稱梵行。於此比丘不應輕慢有瞋恚心。問曰。若不瞋恨應生何心。答曰。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在家菩薩若見破戒比丘不應生瞋恨輕慢應生憐愍利益之心。作是念。咄哉此人遇佛妙法。得離地獄畜生餓鬼色無色界邊地生處。諸根具足不聾啞不頑鈍。值佛妙法別識好醜。心存正見解知義理。人身難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鱉頭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難於此。既聞佛法能滅諸惡度諸苦惱得至正智。捨諸資生所有多少。永割親族無所顧戀。若生凡庶或在種姓。信佛語故能捨出家。常聞破戒之罪。所謂自賤其身智所訶責。惡名流布常懷疑悔。死墮惡道得聞此事而猶破戒。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咄哉三毒其力甚惡。常陵眾生難得捨離。諸佛種種呵罵煩惱惡賊惡行如實有理。如是思惟不應輕賤破戒之人。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離瞋恚輕慢心者。應自思惟。佛法無量猶如大海。或有開通而我不知。如大乘決定王經中。佛告阿難。或有比丘。根鈍闇塞心不明瞭。不達諸法相。常念有想無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礙想生垢想生淨想。生如是想者。名為鈍根。心不明瞭則為有罪。阿難。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為不了。一切諸法從初以來。本體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事。生是諸想則與外道無有差別。阿難。我所說法皆有開通明瞭清淨。此中無罪亦無罪者。阿難。罪名疑悔愚癡闇冥。罪者名生眾生想我想命想人想。皆因身見名為罪者。於我法中無如此人。若我法中定實有我眾生命人身見等者。不言我法有開非是不開。我法從本已來常清淨明瞭。復次阿難。若決定有罪有受罪者則身即是神即墮常見則無佛道。若身異於神即墮斷見亦無佛道。如是六十二見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是故阿難。我於大眾中師子吼說而無所畏言。我法有開非不有開。從本已來常清淨明瞭。阿難。若罪定有。則畢竟無涅槃。我則不言我法有開。阿難。我法實從本已來清淨明瞭。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隱無有疑悔。無諸罪惡清淨行道。菩薩應如是思惟不應瞋恚破戒者。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曾聞必定菩薩有起罪者。如過去十萬劫。有菩薩誹謗漏盡阿羅漢。名為阿羅漢。又聞必定菩薩於此劫前三十一劫。以矛刺須陀洹。又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劬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如是等眾生難可得知。是故我於此事何用知為。得失好惡彼自作自受何豫於我。我今若欲實知彼事。或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唯我可得籌量。眾生與我等者亦應籌量。如說。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復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復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寧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智有善心  名為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內有功德慧  外現無威儀  遊行無知者  如以灰覆火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遊行似賢聖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諸心所行處  錯謬難得知  是故諸眾生  不可妄度量  唯有一切智  悉知諸心心  微密所行處  是故量眾生  佛言與我等  乃能量眾生  若佛如是說  誰能籌量人  若見外威儀  稱量其內德  自敗其善根  如水自崩岸  若於此錯謬  則起大業障  是故於此人  不應起輕賤   是故在家菩薩不應於破戒人起輕慢瞋恚。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與同住。何由得知。我若欲於此事分別明瞭者則起罪障。罪障因緣故於千萬劫受諸苦分。如無行經中說。又大乘經中。佛告郁伽羅長者。如是在家菩薩應於破戒比丘生憐愍心。是人垢行惡行不善。何以故。是人披如來善寂滅聖主法衣。自不善軟不能調伏諸根行敗壞行。又佛經中說。不輕未學。此非人罪是煩惱罪。此人以是煩惱起不善事。又佛法有開。是人或能自除過罪。正念因緣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智慧可破煩惱。又復說言。不應妄稱量人。若稱量者則為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瞭。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復次。  菩薩若入寺  應行諸威儀  恭敬而禮拜  供養諸比丘   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是空行者住處。無想行者住處。無願行者住處。此是行慈悲喜捨者住處。此是正行正念者住處。若見諸比丘威儀具足視瞻安詳攝持衣缽坐臥行止寤寐飲食言說寂默容儀進止皆可觀察。若見比丘修行四念聖所行處持戒清淨誦讀經法精思坐禪。見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應作是念。  若我恆沙劫  常於天祠中  大施不休廢  不如一出家   是菩薩爾時應作是念我如法求財。於恆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諸施福猶尚不如發心出家。何況有實。何以故。在家則有無量過惡。出家能成無量功德。在家則潰鬧。出家則閑靜。在家則屬垢。出家則無屬。在家是惡行處。出家是善行處。在家則染諸塵垢。出家則離諸塵垢。在家則沒五欲泥。出家則出五欲泥。在家難得淨命。出家易得淨命。在家則多怨賊。出家則無怨賊。在家則多惱礙。出家則無惱礙。在家是憂處。出家是喜處。在家是惡道門。出家是利益門。在家是繫縛。出家是解脫。在家則雜畏。出家則無畏。在家有鞭杖。出家無鞭杖。在家有刀槊。出家無刀槊。在家有悔熱。出家無悔熱。在家多求故苦。出家無求故樂。在家則戲調。出家則寂滅。在家是可愍。出家無可愍。在家則愁悴。出家無愁悴。在家則卑下。出家則高顯。在家則熾然。出家則寂滅。在家則為他。出家則自為。在家少勢力。出家多勢力。在家隨順垢門。出家隨順淨門。在家增刺棘。出家破刺棘。在家成就小法。出家成就大法。在家作不善。出家則修善。在家則有悔。出家則無悔。在家增淚乳血海。出家竭淚乳血海。在家則為諸佛辟支佛聲聞所呵賤。出家則為諸佛辟支佛聲聞所稱歎。在家則不知足。出家則知足。在家則魔喜。出家則魔憂。在家後有衰。出家後無衰。在家則易破。出家則難破。在家是奴僕。出家則為主。在家永在生死。出家究竟涅槃。在家則墮坑。出家則出坑。在家則黑闇。出家則明顯。在家不能降伏諸根。出家則能降伏諸根。在家則傲誕。出家則謙遜。在家則鄙陋。出家則尊貴。在家有所由。出家無所由。在家則多務。出家則小務。在家則果小。出家則果大。在家則諂曲。出家則質直。在家則多憂。出家則多喜。在家如箭在身。出家如身離箭。在家則有病。出家則病癒。在家行惡法故速老。出家行善法故少壯。在家放逸為死。出家有智慧命。在家則欺誑。出家則真實。在家則多求。出家則少求。在家則飲雜毒漿。出家則飲甘露漿。在家多侵害。出家無侵害。在家則衰耗。出家無衰耗。在家如毒樹果。出家如甘露果。在家則怨憎和合。出家則離怨憎會苦。在家則愛別離苦。出家則親愛和合。在家則癡重。出家則癡輕。在家則失淨行。出家則得淨行。在家則破深心。出家則成深心。在家則無救。出家則有救。在家則孤窮。出家不孤窮。在家則無捨。出家則有捨。在家則無歸。出家則有歸。在家則多瞋。出家則多慈。在家則重擔。出家則捨擔。在家則事務無盡。出家則無有事務。在家則罪會。出家則福會。在家則苦惱。出家則無苦惱。在家則有熱。出家則無熱。在家則有諍。出家則無諍。在家則染著。出家無染著。在家有我慢。出家無我慢。在家貴財物。出家貴功德。在家有災害。出家滅災害。在家則減失。出家則增益。在家則易得。出家則難遇。千萬劫中時乃一得。在家則易行。出家則難行。在家則順流。出家則逆流。在家則漂流。出家則乘筏。在家則為煩惱所□。出家則有橋樑自度。在家是此岸。出家是彼岸。在家則纏縛。出家離纏縛。在家懷結恨。出家離結恨。在家隨官法。出家隨佛法。在家有事故。出家無事故。在家有苦果。出家有樂果。在家則輕躁。出家則威重。在家伴易得。出家伴難得。在家以婦為伴。出家堅心為伴。在家則入圍。出家則解圍。在家則以侵惱他為貴。出家則以利益他為貴。在家則貴財施。出家則貴法施。在家則持魔幢。出家則持佛憧。在家有歸處。出家壞諸歸處。在家增長身。出家則離身。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榛。復次。  又於出家者  心應深貪慕   是在家菩薩。如是思惟出家功德。於出家者心應貪慕。我何時當得出家得有如是功德。我何時當得出家次第具行沙門法。則說戒布薩安居自恣次第而坐。我何時當得聖人所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熏修法衣。何時當得持聖人相。何時當得閑林靜住。何時當得持缽乞食得與不得。若多若少若美若惡若冷若熱次第而受趣以支身如塗瘡膏車。何時當得於世八法心無憂喜。何時當得關閉六情如縶狗鹿魚蛇猴鳥。狗樂聚落鹿樂山澤。魚樂池沼蛇好穴處。猴樂深林鳥依虛空。眼耳鼻舌身意常樂色聲香味觸法。非是凡夫淺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堅心正念。乃能摧伏六情寇賊不令為患自在無畏。何時當得樂欲坐禪誦讀經法樂斷煩惱樂修善法樂著弊衣。趣足障體。念昔在俗多行放逸。今得自利又利他故。當勤精進。何時當得隨順菩薩所行道法。何時當得亦為世間作無上福田。何時當得離恩愛奴。何時當得脫是家獄。如說。  禮敬諸塔寺  因佛生三心   是在家菩薩既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禮佛時。應生三心。何等為三。我當何時得於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羅伽人非人中受諸供養。何時當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間利益眾生。我今深心行大精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作佛已入無餘涅槃。復次。  詣諸比丘時  隨所行奉事  默然順所誨  濟乏無所惜   是在家菩薩敬禮塔已。求造諸比丘說法者。所持律者。讀修多羅者。讀摩多羅迦者。讀菩薩藏者。作阿練若者。著納衣者。乞食者。一食者。常坐者。過中不飲漿者。但三衣者。著褐衣者。隨敷坐者。在樹下者。在塚間者。在空地者。少欲者。知足者。遠離者。坐禪者。勸化者。應各隨諸比丘所行奉事。若至讀阿毘曇者所。隨其所說諸法性相相應不相應等請問所疑。問已習學。若遇持律者。應當請問起罪因緣罪之輕重滅罪之法及阿波陀那事。問已修學行。若遇讀修多羅者。應當請問諸阿含諸部中義習學多聞。若遇讀摩多羅迦應利眾經憂陀那波羅延法句者。應當學習如是等經。若遇讀菩薩藏者。應當請問六波羅蜜及方便事問已修學。若遇阿練若。應學其遠離法。若遇坐禪者。應學其坐禪法。餘諸比丘亦應如是隨其所行請問修學無所違逆。攝護口者詣諸比丘應善攝口安詳默然。觀時觀土隨事思惟心不錯亂少於語言。又於說法者所。諸比丘等隨所乏少。若衣若缽若尼師壇。資生之物隨力而施無所匱惜。所以者何。菩薩尚應施諸惡人。何況比丘有功德者。乃至身肉猶當不惜。況復外物。助道因緣。復次。  若行佈施時  莫生他煩惱   行佈施時若與一人。一人不得便生恚惱。應善籌量而行佈施。勿使他人生於恚惱。何以故。  將護凡夫心  應勝阿羅漢   是在家菩薩。施諸比丘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供養迎送敬禮親近。將護凡夫心。應勝將護阿羅漢。何以故。諸阿羅漢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心無有異。凡夫有愛恚慳嫉故能起罪業。以是罪業墮在地獄畜生餓鬼。是故應深將護凡夫。菩薩事者。皆為利益一切眾生佈施。非為自樂不為自得後世果報。非如市易。復次。  因以財施故  可以法施攝  隨所欲利益  教發無上心   是在家菩薩為自利故隨所利益。比丘若以衣施。若以缽施。如是等種種餘財物施。如是比丘未入法位未得道果。應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因財施攝故得以法施攝。或於所施檀越有愛敬心信受其語。復次。  為欲護持法  捨命而不惜  療治病比丘  乃至以身施   是在家菩薩為欲護持法故。乃至自捨身命。勤行精進摧破六十二種外道及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詭異佛法。如是之人如法摧破。名為護持法。又應於諸多聞說法者。加信敬心四事供養。亦名護持法。若自讀誦解說書寫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摩多羅迦菩薩藏者。亦教他人讀誦解說書寫。以是因緣法得久住利益一切。在家出家稱揚歎說法久住利。若法疾滅說有過惡。又念如來久遠已來。行菩薩道行諸難行乃得是法。以是因緣於諸在家出家。勤心精進示教利喜。若令得道。若令入阿惟越致。略說護法因緣。令得一切安樂之具。亦復自能如說修行。皆名護持法。復次是在家菩薩法。若有病比丘應須療治。是菩薩乃至捨身為治其病而不愛惜是最為要。出家之人應於在家求此要事。所謂身自瞻視疾病供給醫藥。復次。  決定心佈施  施已而無悔   是菩薩若為護持正法。若為瞻視病人。應時供施心無有悔。是名清淨施。若不求果報。不分別是應受是不應受。但以憐愍利益心與。是名清淨施。如說。  若人悲心施  是名清淨施  不言是福田  不言非福田  若人行佈施  無所為故與  若人為果報  是名為出息  是故說施已  心無有悔恨  乃至微小福  皆向無上道   以是佈施因緣所得福德。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今世後世利樂及小乘果。但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先說在家菩薩餘行當說者今已說竟。皆於大乘經中處處抄集。隨順經法菩薩住是行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地中多說出家菩薩所行。在家出家菩薩共行今當復說。◎   ◎共行品第十八   問曰。汝言當說在家出家菩薩共行法今可說之。答曰。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尊重法不障法。供養法信解修空。不貪嫉隨所說行。燈明施伎樂施乘施正願攝法思量利安眾生。等心於一切。此是在家出家共行要法。是故偈說。  行忍身端嚴  法施知宿命  法忍得總持  思惟獲智慧  於諸法不曲  常得正憶念   行忍得端嚴者。能忍惡言罵詈咒誓繫縛刀杖考掠搒笞。心不動異悉能堪受。如是忍辱所獲果報。生於人天常得端正。後成佛時相好無比。法施知宿命者。行法施者能知過去無量劫事。法施名為種種分別。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解說義理。法施果報雖有三十五。要者知宿命。說法因緣斷人所疑。是故得知宿命。法忍得總持者。法名應空無相無願應六波羅蜜菩薩諸地。一切菩薩所行之法。曉了明解心能忍持。名為法忍。行是忍者則得總持。總持名為如所聞經如所讀誦其中義趣乃至百千萬劫終不忘失。思惟得智慧者。思惟名為籌量善法分別義趣。是故能得今世後世利益。不曲心得正念者。不曲名為質直無諂。修行此法則於一切法中得堅固念。復次。  重法法則堅  不障得守護  供養法值佛  信解捨諸難   重法法則堅者。若人尊重恭敬於法法則堅固。堅法名為所受持習學之法自然牢堅不可動轉。後成佛時多有菩薩聲聞弟子。住是堅固法無能障其所受法者。又堅名為法得久住。不障得守護者。若人說法及人聽法。不橫與作障礙之事。後成佛時。諸天世人共守護法。未得佛道常能護持諸佛正法。諸佛滅後守護遺法。乃能至於後佛出世。以是因緣菩薩聲聞。皆應盡心善守護法。供養法值佛者。供養名為恭敬諸法。法施法會敬心供養說法之人。施設法座起立禪坊。莊挍嚴飾講法之處。如是深心愛樂。供養法因緣故。得值諸佛。以信解捨諸難者。信名於諸善法深生欲樂。以是法故得離八難。解者能滅諸罪。能於諸善法中。以心力故隨意而解。如十一切入隨意所解。若人多有信解力者。能滅無始生死已來無量罪惡。如先悔過品中說。復次。  修空不放逸  不貪得成利  隨說滅煩惱  燈施得天眼   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種得修行修。修空力故。信有為法皆是虛誑亦不住空。諸法無定。是故常自攝撿心不放逸。不貪得成利者。貪名於他物中生貪取心。若除是事所求皆成所願皆滿。隨說滅煩惱者。隨有所說身即行之則斷煩惱於諸事中皆如說行。世世已來諸煩惱氣常熏其心則皆除滅。轉諸煩惱惡氣習性。燈施得天眼者。若人然燈供養佛聲聞辟支佛及塔像舍利。以是因緣得天眼報。復次。  樂施天耳報  以正願淨土  乘施獲神足  攝法得具僧   樂施得天耳報者。於大會作諸音樂供養於佛得天耳報。乘施得神足者。乘名輦輿象馬等乘。復有人言。以履屣等施亦得神足。以正願淨土者。隨以所願取清淨土。若金銀頗梨珊瑚琥珀車□□□馱□隆|□姪襜□□□□奾祅禡稀埤□娏騖饅□□□□□埤□祅□□逆□奸□□□U駛□□□□□檇D□埤□□□□□禸姪□□□□□騖饃祏□□P逆□□諒□□□餺□P禸姪□□□□□□□大□雜□褸□□□馬□□  利益眾生故  一切所愛敬  平等心無二  得為最勝者   若菩薩以身口意業有所作。皆為利益安樂眾生。是故眾生皆悉敬愛。若菩薩於諸眾生怨親中人行平等心。不捨一切眾生。以是業報得為最勝。勝名能勝貪慾瞋恚愚癡一切煩惱惡法故名為佛。問曰。人皆俱有眼耳鼻舌口等無有異。雲何得知是佛。答曰。佛有三十二大人相。有是相者當知是佛。在家出家應當分別了知三十二相。是相以何法得是法。以何業得是相。是業亦應當知。何以故。欲得功德。當知是相欲得是相。當知是業。問曰。如此事者於何得解。答曰。  於法相品中  一相三分別   阿毘曇三十二相品中。一一相有三種分別。悉應當知。問曰。雲何為一一相有三種分別。答曰。一說相體。二說相果。三說得相業。手足輪相等先已說。轉輪聖王亦有是相。諸菩薩亦有是相。餘人亦有。但不如耳手足輪者。手足掌中有千輻輪。具足明瞭如印文現。足安住不動名足安立相。網縵軟薄猶如鵝王畫文明了如真金縷故名手足網相。柔軟猶如兜羅樹綿如嬰兒體其色紅赤勝身餘分名為手足柔軟相。手掌足下項上兩腋七處俱滿故名七處滿相。脩指纖□□奐□息□裀□□□禍□奐□□糧□裀□□礸□褸□□奐□□□□裀□□□樵禕奐□□□觛裀□□□□□□奐□□□□裀□ぼ臠漸粗如伊泥鹿□□奐□□□□¥鳧□婦鋦□□入□巨灺□¥意□欥□□鰤熒□入□鰨珧□§□耩□鰣□莦入□□鯀□§□□悅萩□瑤滎苤P入□□愧□搳慼潦*牷播〤蛂慾J□耤耦び□§□舉齦□剝□Z□內□齦び□¥意□□戣□□藷搕J□□□芨□□‥□□□入□□□□□‥勤若鳦□入□勤苦□□‥茦□熒□□昋Y迴□入□□□□□□□熒辦入□便□□□‥□豥□□意□璦驀蹦入□□□□‥□□□□□□蘆狦入□□□□‥茥您側□□□巨□憒入□□巨繭□‥□悅□笵嚧銵慼慼慾J□□□□c□□□惱□入□□□□□c□齥□Z□意□□□入□□齧□¥鳩□滎貲膜J□□□□c□楸b熒揚入□巨泩□□c□芤苧□□入□□□□□§□咬□膦莦褉□側□入□畝□□□°溰不交亂上下俱眴不長不短故名為牛王□□裀□□羇□□牷慼慼慼慼慼慼慼敷﹛慼慼慼槽[埤□□褓□□奾酋□□□裀□馘率覕埤□襮椽□□□槎□□□示□□□□業詁□□□□□j□□稫觀奠□□□覕奾祰駉□□裀□馘率覕□□□X埤□□h□□奸□□□U駛□□□奾酋□□□姛裀□馘率覕婀璉□□j□延試駔觾謘慼歎w□□□□□羇□□□櫸□覕奾酋□□□率襏□□婚榻率裀□馘率覕□□檳駔觾矷慼慼慼慼慼撰縑慼p□□□襏礸□□□奾秺橕息□訶□僚率診□□□裀□馘率覕□□□榵□□□祖□奢K□□□奾□□□覯□□□□□裀□馘率覕奾稫□量礸□□□□□妊□□□觶□覕餺褸□□□奱□首□奾禮□□□□□|□詫□全□逤□□□澥悅□|□峞慼慼憬b□□入迍]長臂相。有是相故能得勢力能大佈施。能善調人不令眾生親裡遠離。若有乖離還令和合故得陰藏相。有是相故多得弟子。以好淨潔衣服臥具樓閣房舍施故得金色相及皮膚薄相。有是相故得好淨潔衣服臥具樓閣房舍。隨所應供養和尚阿闍梨父母兄弟及所尊重善能衛護故得一一孔一毛生毛右旋相白毛莊嚴面相。有是相故無與等者。慚愧語隨順語愛語故得上身如師子相肩圓大相。有是相故見者樂視無有厭足。供給疾病醫藥飲食身自看視故得腋下滿相得味味相。有是相故身少疾病。佈施園林甘果橋樑茂樹池井飲食華香瓔珞房舍起塔福捨等及共眾施時能出多物故得身如尼俱樓樹相及肉髻相。有是相故得尊貴自在。長夜修習實語軟語故得廣長舌相梵音聲相。有是相故得五功德音聲。五功德音聲者。易解聲。聽者無厭聲。深遠聲。悅耳聲。不散聲。長夜實語不綺語故得師子頰相。有是相故言必信受。初既供養後不輕慢。隨意供給故得齒白相齒齊相。有是相故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長夜實語不讒謗故得四十齒相齒密緻相。有是相故眷屬和同不可沮壞。深心愛念和顏視眾生無愛恚癡故得紺青眼相□□□□□裀□馘率覕埤□□稦□□□□□□□y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法品第十九   如所說得三十二相諸業。菩薩應一心修習。修如此三十二相業以慧為本。是故。  退失慧四法  菩薩應遠離  得慧四種法  應常修習行   有四法能退失慧。菩薩所應遠離。復有四得慧法應常修習。何等四法失慧。一不敬法及說法者。二於要法祕匿吝惜。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何等四法得慧。一恭敬法及說法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是為四。若人不壞諸善根者。是人能捨失慧四法。能行得慧四法。是故求增益智慧者。如偈說。  食善根四法  菩薩應遠離  增善根四法  菩薩應修習   何等是侵食善根四法。一懷憍慢貪求世事。二著利養出入諸家。三起憎嫉謗諸菩薩。四未聞經聞不信受。何等是增長善根四法。一所未聞經求之無厭。所謂六波羅蜜菩薩藏。二於眾生除憍慢心謙遜下下。三如法得財趣足而已。離諸邪命樂行四聖種行。四於他罪若實不實無有刺譏不求人短。若於法中有所不達。心不違逆以佛為證。佛是一切智其法無量。隨宜而說非我所知。如是增益善根。四法非諂曲者所能成就。是故。  菩薩應遠離  諂曲相四法  應常修習行  直心相四法   在家出家菩薩。應遠離四諂曲法。如曲木在稠林難可得出。如是世間有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何等為四。一於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二於眾生憍慢瞋恨。三於他利心生貪嫉。四譭謗菩薩惡聲流布。是為四。何等是四直心相。一者有罪即時發露無所隱藏悔過除滅行無悔道。二者若以實語失於王位及諸財寶。猶不妄語口未曾說輕人之言。三者若人惡口罵詈輕賤譏謗繫閉鞭杖考掠等罪。但怨前身不咎於他。信業果報心無恚恨。四者安住信功德中。諸佛妙法甚難信解。心清淨故皆能信受。敗壞菩薩行四諂曲。調和菩薩有四直行。是故菩薩欲不行諂曲相。欲行直心如說。  應捨離四種  敗壞菩薩法  應修習四種  調和菩薩法   雲何名為四敗壞菩薩法。一多聞而戲調不隨法行。二於教化而生戲論。不敬順和尚阿闍梨。三者不能消人信施。毀壞防制而受供養。四者不敬柔善菩薩心懷憍慢是為四。雲何名為四調和菩薩法。一常樂聞所未聞法。聞已能如所說行。依法依義依如說行。二隨順義趣不惑言辭調和易化。於師事中用意施作。三不失戒定清淨活命。四於調和菩薩生恭敬心隨順情重破憍慢心求其功德。復次菩薩有四種錯謬。常於此中求菩薩短。是名敗壞菩薩。若能親近四種善道。是名調和菩薩。如偈說。  菩薩應遠離  四種菩薩謬  菩薩應修習  四種菩薩道   何謂菩薩四種錯謬。一於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名錯謬。二樂深大法者。為說小乘。是名錯謬。三於正行道者持戒善心。輕慢不敬。是名錯謬。四於未成就者。未可信而信。攝破戒惡人以為親善。是名錯謬。何等為四種菩薩道。一於一切眾生行平等心。二以善法教化一切。三等為一切眾生說法。四以正行行於一切眾生。若常行菩薩四種錯謬。不樂思惟諸法。不勤修習善法。則是像菩薩。是故。  諸菩薩法中  四種像菩薩  佛說如是法  一一應遠離   何等為四。一貪重利養不貴於法。二但為名譽不求功德。三求欲自樂不念眾生。四貪樂眷屬不樂遠離。是為四問曰像菩薩法雲何可捨。答曰。若菩薩應修菩薩初行功德。是則能離像菩薩法。是故菩薩若欲離像菩薩法。如偈說。  初行四功德  精勤令得生  生已令增長  增長已當護   何等為四。一者信解空法。亦信業果報。二者樂無我法。而於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三者心在涅槃而行在生死。四者佈施為欲成就眾生。而不求果報。若人欲生菩薩初行四功德。增長守護者。當親近善知識。如偈說。  菩薩當親近  四種善知識  亦應當遠離  四種惡知識   菩薩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親近恭敬供養四種善知識。當深遠離四種惡知識。何等為四種善知識。一於來求者生賢友想。以能助成無上道故。二於說法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多聞智慧故。三稱讚出家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善根故。四於諸佛世尊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佛法故。何等為四種惡知識。一求辟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禪者。三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若菩薩能遠離四惡知識。親近四善知識者則得四廣大藏。過一切魔事法。能生無量福德。盡能攝取一切善法。問曰。何等是菩薩大藏法。何等是能過一切魔事法。何等是能生無量福德法。何等是能攝取一切善法。答曰。  諸菩薩有四  廣大藏妙法  四攝諸善法  菩提心為先   何等為四。一得值佛。二得聞六波羅蜜。三於說法者心無瞋閡。四以不放逸心樂住阿練若處。是為四大藏。能過一切魔者。有四法。何等四。一不捨菩提心。二於一切眾生心無瞋礙。三覺知一切諸見。四於諸菩薩心無憍慢。是為四。得無量福德法。復有四法。何等為四。一於法施無所悕求。二於破戒惡人生大悲心。三於教眾生中發無上菩提。四於下劣眾生而行忍辱。是為四。攝一切善法者。有四法。何等為四。一於空閑不現矯異常行。二行四攝法不求恩報。三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四種諸善根時以菩提心為先。是為四。是一一四法皆應廣解。於文煩多故不廣。今如佛所說以偈略解。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欲過一切魔事。欲攝一切善法者。皆當遠離。  二空繫二縛  二障二垢法  二瘡及二坑  二燒二病法   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等功德者。應當遠離是諸二法。何等為二空繫法。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二嚴飾衣缽。二縛者。一著諸見縛。二貪名利縛。二障法者。一親近白衣。二疏遠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諸煩惱。二樂諸檀越知識。二瘡法者。一見他人過。二自藏其過。二坑法者。一毀壞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燒法者。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二受淨戒者供給。出家之人有二病難治。一憎上慢人自謂能降伏心。二求大乘者沮壞其意。若菩薩遠離如是等法。更有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則能疾得。又得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問曰。何等法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何等是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答曰。  能行四諦相  疾得佛菩提  又行四法者  三聖所稱歎   何等為四諦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進。二若聽受讀誦經法如所說行。三厭離三界如殺人處常求免出。四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自利其心諦名真實不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不虛。復有四法。為三聖稱歎。何等為四。一乃至失命不為惡事。二常行法施。三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觀染心起染因緣。是染根者何名為染。何者是染於何事起誰生是染。如是正憶念。知虛妄無實無有。決定信解諸法空故。無所有法故。如是正觀染因緣故。不起諸惡業。餘一切煩惱亦如是觀。菩薩得是大人所稱歎法。離諸惡煩惱業故。心則具足捨心者如說。  具足於捨心  求世出世利  求此諸利時  心無有厭倦   是菩薩具足捨法。欲行法施行財施利益眾生故。若求世間出世間諸利。未得時心無疲懈。世間利者。善解世間經書技藝方術巧便等。出世間利者。諸無漏根力覺道法。如說。  如是求二利  心無有疲懈  以無疲懈故  能得諸深法  因從求經書  而能得智慧  具足知世間  最上第一法   無疲懈者。疲懈名厭惡。所學若無厭惡則心無疲倦。若無疲倦則求諸經藝醫方技術禮儀法則皆無疲倦。無疲倦故則得智慧。具足深知世間宜法。世間法者。方俗所宜隨世間心。世間治法皆悉能知。是故能知上中下眾生。隨宜而引導。善解世間事深有慚愧心。隨宜引導者。於上中下者各有所宜。慚愧者。自恥所行名為慚。因他生恥名為愧。有人以自作而羞見他而愧。世間法中愧為先用。如經說。二清白法護持世間。所謂慚愧。如偈說。  隨人有愧時  知法知罪福  無愧善人遠  無惡而不作   問曰。何故慇懃教菩薩善知世間宜法。答曰。菩薩若知世間法者。則於眾生易相悅入。化導其心令住大乘。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是故世間法者。則是教化眾生方便之道。菩薩如是知世間法。具足慚愧心。如說。  加惡而敬養  何況利己者  有愧有恭敬  不輕笑善者   是菩薩愧心多故。於諸惡人尚能恭敬供養迎送問訊。何況善人能利於我有功德者。有愧恭敬二心故。於諸賢善少知識者而不輕慢。作是念。有功德者自隱於世。如灰覆火。鄙薄世法不應輕賤。若我以小因緣而輕賤者。即便得罪。復次。  凡諸有所作  雖難能究竟  則於世間中  亦是不退相   是菩薩凡有所作。若起塔寺若設大會若救罪人。如是等一切世間諸難事中心無廢退。所造未成。要以種種諸方便力身口心力令得成就。不但佛法有不退轉。世間事中亦有不退轉相。問曰。以何因緣能成此事。答曰。有堪忍力者。則能究竟。如說。  得大堪忍力  深供養諸佛  隨佛所教化  皆悉能受持   菩薩得堪忍力故。以是力於諸佛供養敬禮。隨宜供奉衣服飲食等。又佛教化。若持戒禪定。若降伏心意。若實觀諸法。於是事中用堪任力。如人得利刀宜應有益中用不於無益中用。如說。  以信悲慈捨  堪受無疲厭  又能知義趣  引導眾生心  愧堪受第一  深供養諸佛  住佛所說中  正行此十法  能淨治初地  是則菩薩道   若菩薩以信為始後住佛故則能淨治初地。是十法中以信為初。信名於諸佛法因緣中心得決定又加好樂。何以故。是菩薩心性清淨故得深根信力。有信力故於眾生中而生悲心作是念。一切諸佛法以大悲為本。我今一心好樂佛法。是故於眾生中應生悲心。此悲漸增則成大悲。得大悲故於眾生中則生慈心。作是念。我應隨力利益眾生則成實悲行慈。利眾生時即能行捨。內外所有皆能施與。作是念。如我是物。為欲利益安樂眾生則成實慈。又諸眾生信受我語。為欲行捨求利財物故。堪受種種諸苦惱事。作是念若有疲厭。則於世間技藝經書田作工巧諸求財利因緣則無所獲。是故應於世間技藝經書等無有疲厭。以堪受故能知義趣。作是念。世間經書以義為味。若人善知經書義味。則於世間法悉能通了。能通了故則能引導上中下眾生。作是念。若人無有慚愧則不能令眾生歡喜。為令歡喜故當行慚愧。作是念。若無堪受則不成世間出世間利。有堪受故則能引導一切眾生皆令歡喜心歡喜故信受我語。以信受故勤行方便而作唱導。作是念。若眾生供養佛者。則多所利益。欲令眾生供養佛故。即自一心供養於佛及形像舍利。眾生信受則便隨效供養於佛。種人天因緣。住於三乘菩薩。如是次行十法。則能淨治初地。   念佛品第二十   菩薩於初地。究竟所行處。自以善根力能見數百佛菩薩。如是降伏其心深愛佛道。如所聞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見十方現在諸佛皆在目前。問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見諸佛。為更有餘法耶。答曰。  佛為跋陀婆  所說深三昧  得是三昧寶  能得見諸佛   跋陀婆羅是在家菩薩。能行頭陀。佛為是菩薩說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是大寶三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見十方諸佛。亦聞諸佛所說經法。問曰。是三昧者當以何道可得。答曰。  當念於諸佛  處在大眾中  三十二相具  八十好嚴身   行者以是三昧念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比丘親近諸天供養。為諸大眾恭敬圍繞。專心憶念取諸佛相。又念諸佛是大願者。成就大悲而不斷絕。具足大慈深安眾生。行於大喜滿一切願。行於捨心捨離憎愛不捨眾生。行於諦處常不欺誑。行於捨處淨除慳垢。行於善處其心善寂。行於慧處得大智慧。具行檀波羅蜜為法施主。具行屍羅波羅蜜戒行清淨。具行羼提波羅蜜能忍如地。具行毘梨耶波羅蜜精進超絕。具行禪波羅蜜滅諸定障。具行般若波羅蜜破智慧障閡。手足輪相能轉法輪。足安立相安住諸法。手足網縵相滅諸煩惱。七處滿相諸功德滿。手足柔軟相說柔和法。纖長指相長夜修集諸善妙法。足跟廣相眼廣學廣。大直身相說大直道。足趺高相一切中高毛上旋相能令眾生住上妙法。伊泥鹿□□謹□柛漸粗。臂長過膝相臂如金關。陰馬藏相有法寶藏。身金色相有無量色。皮細薄相說細妙法。一一毛相示一相法。白毫莊嚴面相樂觀佛面無厭。師子上身相如師子無畏。肩圓大相善分別五陰。腋下滿相滿大善根。得味味相具足寂滅味。方身相破生死畏。肉髻相頭未嘗低敬。舌大相色如真珊瑚能自覆面。梵音相身相至梵天。師子頰車相肩廣相能破外道。齒齊相行清白禪。齒平等相平等心於一切眾生。齒密緻相離諸貪著。四十齒相具足四十不共法。紺青眼相慈心視眾生。牛王睫相睫長不亂。得希有色樂見無厭。以此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種好間錯映發。福德具足威力殊絕名聞流布。戒香塗身世法所不動。諸煩惱所不染。惡言所不污。遊戲諸神通。諸佛如是威力猛盛無敢當者。以慧說法如師子吼如意自在。以精進力破諸癡闇。以大光明普照天地。諸問答中最無有上。一切仰瞻無下觀者。常以慈心觀察眾生。念如大海。定如須彌。忍辱如地。增長眾主所種福德如水滋潤。能生眾生諸善根力如風開發。成就眾生如火熟物。智慧無邊猶如虛空。普雨大法如大密雲。不染世法猶如蓮華。破外道師如師子搏鹿。能舉重擔如大象王。能導大眾如大牛王。眷屬清淨如轉輪王。世間最上如大梵王。可愛可樂如清天明月。普照能然猶如朗日。與諸眾生安樂因緣。猶如仁父。憐愍眾生隨宜將護猶如慈母。所行清淨如天真金。有大勢力如天帝釋。勤利世間如護世主。治煩惱病猶如醫王。救諸衰患猶如親族。積諸功德如大庫藏。其戒無量。其定無邊。其慧無稱。解脫無等解脫知見無等等。於一切事最無有比。一切世間最無上故名第一人。成大法故名為大人。如是菩薩以大人相念觀諸佛。是諸佛者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計劫修習功德。善能守護身口意業。於過去未來現在無為不可說五藏法中悉斷諸疑。定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於四問答無有錯謬。善說根力覺道念處正勤如意三十七助道法。善能分別無明諸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因果。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無所繫著。善說九部經法。所謂修多羅岐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如是諸經斐肥儸未曾有經。不為貪慾瞋恚愚癡憍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疑諸使所使。不為無信無慚愧諂曲戲調放逸懈怠睡眠瞋恨慳嫉諸惱所侵。知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可去已去。可見已見。所作已辦。盡破怨賊。具足諸願。是世間尊是世間父是世間主。是善來善去善意善寂善滅善解脫者。在無量無邊十方恆河沙等世間中住。如現在前菩薩。又應以八十種好念觀諸佛。甲色鮮赤行清白法。甲隆而大生在大家。甲色潤澤深愛眾生。指圓纖長其行深遠。指肉充滿善根充滿。指漸次而長次第集諸佛法。脈覆不見不覆身口意念脈。無粗結破煩惱結。踝平不現不隱藏法。足不邪曲度墮邪眾。行如師子是人中師子。行如象王是人像王。行如鵝王。高飛如鴻。行如牛王人中最尊。行時右旋善說正道。身不僂曲心常不曲。身堅而直讚堅牢戒。身漸次大次第說法。普身諸分大而端嚴。善能解說大妙功德。身相具足具足法者。足步間等等心眾生。其身淨潔三業清淨。身膚細軟心性自軟。身離塵垢善見離垢。身不縮沒心常不沒。身無邊量善根無量。肌肉緊密永斷後身。支節分明善說十二因緣分別明瞭。身色無闇知見無闇。腹圓周滿弟子行具。腹淨鮮潔善能了知生死過惡。腹不高出破憍慢山。腹平不現說平等法。臍圓而深通甚深法。臍畫右旋弟子順教。身遍端嚴弟子遍淨。威儀鮮潔心淨無比。身無點子無黑印法。手濡勝兜羅綿。受化者身輕如毛。手畫文深威儀深重。手畫文長觀受法者長遠後事。手畫潤澤捨親愛潤得大道果。面貌不長結戒有開。脣赤如頻婆果。見一切世間。如鏡中像。舌柔而軟先以軟語度脫眾生。舌薄而廣功德純厚。舌赤如深紅凡夫心難解佛法令解。聲如雷震不畏雷聲。其聲和柔說柔軟法。四牙圓直說直道法。四牙俱利度利根者四牙鮮白清白第一。四牙齊等住戒平地。牙漸次細漸次說四諦法。鼻高隆直住智高山。鼻中清淨弟子清白。眼廣而長智慧廣遠。睫不希疏善擇眾生。眼白黑鮮淨如青蓮華葉。天人婇女以好眼敬禮。眉高而長名聞遠流。眉毛潤澤善知軟法。耳等相似聞法者等。耳根不壞度不壞心眾生。額平而好善離諸見。額廣無妨廣破外道。頭分具足善具大願。髮色如黑蜂轉五欲樂。髮厚而緻結使已盡。美髮柔軟軟利智者能知法味。髮不散亂言常不亂。髮潤而澤常無粗言。髮有美香。以七覺意香華隨宜化導。髮中有德字安字喜字。手足中亦有德字安字喜字。菩薩如是應念諸佛處在大眾講說正法坐師子座。其座以琉璃雜寶為腳。以真珊瑚妙赤真珠以為枕。金薄幃帳柔軟滑澤種種天衣以為敷具。以寶師子赤金為身。虎珀為眼。車□□□j□□□□□□□□□□□飀□慄□□□j□□蝥蛂慼慼慼毅痋澗y□□□□□□稱□□糕□□□□□櫸□□□|櫸□□□□襤駕□□糖暽旓嚙n□搾□姷□□□駝□夼□□□□j□褽□□樂覭□□□□秫□靈妴饃逆□□褸□□樺□饈檢□襌□□□禷□□訣□□□□矩E□褸□□椸□□j□奅□稿□□□E□□飣禜□□□□嫿□□□□奿□□□裀□□祤秜獢慼慼潑□□□□□楅□□□□□□□□息□□復□□□□□西□□祿□姪覕娃□□訓□□□祤秜N□□□槄□饎□□□□□槫□□□□□榜飣祖□□飥□切埤□租奅褓□□禸姪襯□覹□楦□姦□□□□□□□□□觷□□飣禂□覅覆□D□□□□□祿□□□□□□婀姪□楈奧□□□飣祿穇露□□□E□褸□□□□拖□□奜襦□□□秜慼暱部慼慼撥c□鞳慼慼慼慼慼慼慼撳f娀□w□□□□□駢□駝□送□阱□□□□□□□□埤□□廬娀□□□禎橛□稿□□逆□□□礸□□覿□□□□禢□驟□□奰\梁檇D□□□駜□□陋□滶鞢慼慼潘嚏撙飽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憬`駛□□□騪□\易□]飀□□□□荂慼撙j□□b□□覆糖□□□□□□椻□祛□□□□□駉拏□□□埤□滿憬^拌概饅□□□X腹慼慼潘U□檢□□□矩E□婚□□□□□□\褸□□飀□□□觨□□□□埤□大□飯齡獺慼摯鞢慼慼慼慼潘a馜饈饔靈奅□□□□□D量堙撥ㄐ慼慼憮說慼撰q粳說慼撫丑歎ョ慼憮說慼樟C祏履埤□□姜D露馯□□□□□□□稚□□什□□□□□□□□祓□□□奐□□□□姾□□玲□□□c□令□蛂撓迭慼{□復□榙□□s□榙□漏□□□[□□姵□□□姵□□奾褉□□□□糖□□□妒□□□□□□□榍覷妅祛□埤□□□D碌□兩□□□□□□牷慼慼慼敷﹛戮R□□□□D憐□□梱□□□襜□i□i□□□V□□□□獎□禳婛□□□楈威□F訾璉綠□襤礹裀□□□驠詙□首□□□□□□茶妼□□□□□□□□糖□□□餞□□□蓼□□秬□□駛□□量稗□□□玲□□□延褽□□詖□□婧□□□□□□□□□□麗□□□□西誇□□□飣□□□□□大□勵□西延褽□□奿□□樵程□□榔□□樦□秜束芊V□□□奮□□霸□□□襆□□□□奩覭J□□□刺□□□□訪□□  世尊諸相好  何業因緣得  我以相及業  稱讚於大聖  足相千輻輪  清淨眷屬施  以是因緣故  賢聖眾圍繞  足下安立相  受善持不失  是故魔軍眾  不能得毀壞  手足指網縵  身相紫金色  善行攝法故  大眾自然伏  手足極柔軟  身相七處滿  隨意食施故  多得自然供  長指廣腳跟  身□□□□荊 離殺因緣故  乃至於劫壽  毛上向右旋  足趺隆高相  常進諸善事  故得不退法  伊泥鹿□□裀□□□□□槶□ 為人說法故  疾得無上道  修臂下過膝  一切所有物  求者無吝惜  隨意化導人  陰藏功德藏  善知離散故  多得人天眾  淨慧眼為子  薄皮耀金光  妙衣堂閣施  故多得妙衣  清淨房樓觀  一孔一毛生  眉間白毫峙  常為最上護  故於三界尊  身上如師子  兩肩圓而滿  常行人愛語  無有違反者  腋滿知味相  病施醫藥故  人天皆敬愛  身無有疾病  身圓肉髻相  和悅心施福  勸化剛強者  法王中自在  迦陵頻伽音  廣舌聲如梵  所言常軟實  得大聖八音  先加以思慮  後言必有實  故得師子相  見者皆信伏  齒白齊密相  所曾供養者  後常不輕故  眷屬心和同  上下四十齒  密緻不疏漏  無讒不妄語  徒眾不可破  眼黑青白明  睫相如牛王  慈心和視故  觀者無厭足  雖轉輪聖王  典主四天下  有是諸相好  光明不如佛  我所稱歎說  諸相好功德  願令一切人  心淨常安樂   菩薩又應以八十種好念諸佛。如此偈說。  諸佛有妙好  八十莊嚴身  汝等應歡喜  一心聽我說  世尊圓纖指  其甲紫紅色  隆高有潤澤  所有無有量  脈平踝不現  雙足無邪曲  行如師子王  威望無等比  行時身右旋  安庠有儀雅  方身份次第  端嚴可愛樂  身堅極柔軟  支節甚分明  行時不逶迤  諸根悉充滿  肌體極密緻  鮮明甚清淨  身形甚端雅  無有可呵處  腹圓不高現  臍深而無孔  其文右向旋  威儀甚清淨  身無有疵點  手足極柔軟  其文深且長  修直有潤色  舌薄面不長  牙白圓纖利  脣色頻婆果  音深若鴻王  鼻隆眼明淨  睫緻而不亂  眉高毛柔軟  端直不邪曲  眉毛齊而整  善知諸法過  眉毛色潤澤  善度潤眾生  耳滿長而等  不壞甚可愛  額廣而齊正  頭相皆具足  髮緻而不亂  如黑蜂王色  清淨而香潔  中有三種相   是名八十種好。以此八十種好間雜莊嚴三十二相。若人不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讚歎佛身者。是則永失今世後世利樂因緣。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   菩薩如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生身已。今應念佛諸功德法。所謂。  又應以四十  不共法念佛  諸佛是法身  非但肉身故   諸佛雖有無量諸法不與餘人共者有四十法。若人念者則得歡喜。何以故。諸佛非是色身。是法身故。如經說。汝不應但以色身觀佛。當以法觀。四十不共法者一者飛行自在。二者變化無量。三者聖如意無邊。四聞聲自在。五無量智力知他心。六心得自在。七常在安慧處。八常不妄誤。九得金剛三昧力。十善知不定事。十一善知無色定事。十二具足通達諸永滅事。十三善知心不相應無色法。十四大勢波羅蜜。十五無礙波羅蜜。十六一切問答及記具足答波羅蜜。十七具足三轉說法。十八所說不空。十九所說無謬失。二十無能害者。二十一諸賢聖中大將。二十五四不守護。二十九四無所畏。三十九佛十種力。四十無礙解脫。是為四十不共之法。今當廣說。飛行自在者。諸佛飛行如意自在。如意滿足速疾無量無礙。所以者何。佛若欲於虛空先舉一足次舉一足。即能如意。若欲舉足躡虛空而去。若欲住立不動而去。即能得去。若結跏趺安坐而去亦能得去。若欲安臥而去亦復能去。若欲於青琉璃莖真珊瑚葉黃金為鬚如意珠臺無量圍繞如日初出是寶蓮花遍於空中蹈上而去。若欲如日月宮殿帝釋勝殿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諸梵王等宮殿。隨意化作如彼宮殿坐中而去即能成辦。若更以餘種種因緣隨意能去。是故說言。隨諸所願皆能滿足。是故諸佛能以一步。過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有人言。佛能一念頃過若干百千國土。有人言。若知佛一步一念能如是去即可得量。經中說諸佛力無量。是故當知。諸佛虛空飛行自在無量無邊。何以故。若大聲聞弟子神通自在以一念頃。能過百億閻浮提瞿陀尼弗婆提鬱多羅越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一瞬中過若干念。積此諸念以成一日七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一日過五十三億二百九十六萬六千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聲聞人百歲所過。佛一念能過。復次假令恆河中沙一沙為一劫。有大聲聞神通第一壽命如是諸恆河沙大劫。於一念中過若干世界。積如是念以為日月歲數以自在力儘是諸大劫數所過國土。佛能一念中過。諸佛飛行自在如是速疾。於一切鐵圍山十寶山四天王處忉利天處夜摩兜率陀化樂他化自在梵世梵眾大梵少光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遍淨廣果無相不廣不惱喜見妙見阿迦尼吒天如是諸處。大風大水劫盡火等。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摩□羅伽諸天魔及梵沙門婆羅門及得諸神通者不能為礙。是故說飛行無礙。又飛行自在如意所作出沒於地能過石壁諸山障礙等。佛於此事勝諸聖人。又佛能以常身立至梵天。聲聞人所不能及。有如是等差別。變化自在者。變化事中有無量力。餘聖變化有量有邊。諸佛變化無量無邊。餘聖於一念中變化一身。佛以一念隨意變化有無量事。如大神通經中說。佛從臍中出蓮花。上有化佛次第遍滿上至阿迦尼吒天。諸佛變化所作眾事。種種色種種形皆以一念。又聲聞人能於千國土內變化。諸佛能於無量無邊國土變化自在。又能倍是諸佛得堅固變化三昧。又諸佛變化。能過恆沙世界。皆從一身出。復次佛能普於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現生受身墮地行七步。出家學道破魔軍眾。得道轉法輪。如是等事皆以一念作之。是諸化佛皆亦復能施作佛事。如是等諸佛所變化事無量無邊。又於聖如意中有無量力。聖如意者。所謂從身放光猶如猛火又出諸雨。變化壽命隨意長短。於一念頃能至梵天能變諸物。隨意自在能動大地。光明能照無量世界而不斷絕。聖如意者。不與凡夫等故。無有量故。過諸量故。諸凡夫等雖變化諸物少不足言。聲聞人能裂千國土。還使令合。能令壽命若至一劫若減一劫。還能令短。短已不能令長。於一念中能至千國土梵世界。能於千國土隨意變化。能動千國土。能身出光明相續不絕照千國土。設使身滅能留神力變化如本於千國土。小辟支佛能於萬國土萬種變化。中辟支佛能於百萬國土百萬種變化。大辟支佛能於三千大千國土變化如上。諸佛世尊能過諸恆河沙世界算數變化身出水火能末恆河沙等世界令如微塵。又能還合能住。壽命無量劫數還能令少。少已還能令長。能於無量時住。變化隨意。能以一念至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能以常身立至梵世。又能變化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令作金。或令作銀琉璃珊瑚車□□□飀□樦□□□□□□□□說槉飀□覆黎□□□襾騃□□□□駭送桌□□禰□□椽蓼□□妲驅□□覆切□□□訃□誇□娮□堅襱□矩隆□□□膘手褸□裡□裀□訃□祋□□龍□□桌□□禬□□□□襤飲搳慼撙飧堙憤翩慼憐o□□□馘荂撩痋撬s□露桌□□□□馘\□□□□襤飲暙歹UJ椻□□j□榻□□□□□□飼褸桌□□覆魯□□□□□W□褸□茵埤□q□□言埤□褽□□q□□覆輻□裀□□□慄Z□□□□□□□□□□□□慄Z□□□D露□□□□□婁□□□覆黎□j□堙慼慼撬b送膳□衽□桌□□駜D□□□□□□她□Z□□I蛂慼敷S桌□□馜餒□□駭送桌□D□□□□妢婟□□□露□礸桌□□褽□妒□□□E□□□覆量稿j□言誇□j□□腹撙p埤□□飣粘W□□誇□□稿j□褽□□鞢慼撩]飣粘W□□□□稿j□□s□Z□□聾穟□□□褽□楰□□鞢慼鞳撬s□□桌□□□□□褓□稿j□粘W□□J廉誇桌□□□穟□□□淚□□聾逆□褽□楰□□練□□□廉誇通□□訊埤□□□□龍□龍□□桌□□妒□□D度鞳撬s□□桌□□□□□□□稿j□□□□Z□露□j□□□榜騫褽□□q□□梱□□□□□□□□輻□□□埤□褽□楰□□□龍□□桌□i觜D廬駟奅□□□□□橚襐□覕垓埤□褽□奐□觾囊垓埤□謊□□□□□□□□D飼西□□褽□□埤□□□榜駟□□□□□祊□婚□礸□□埤□礽露□秜D麗□□□□□楦□□餅□龤慼潭ㄩ鞢熱u□奅槥W□□□□□□□□檳埤□□□□活W□租奅□□□馬□□姥W□駟姜D露□□□□□□西□□觟延西□□□□□ル腄慼憧腄慼慼慼慼撓堙潦D觷□□褻□檻觟姜D勵□□□延褽□□□壘□駟□□□□□□祿勵□□娜□埤□□延觸□□馘褉□□聾娵褙□□褽□奅奮□誇□奮□□□□□□□□□覆魯□□□糖□□□隉慼慼慼慼熟矷撢郈}□□□□□兩西□□□□□奉礸□□埤□礽露□秜D□□□□□□□禢姎□□稿□剡ㄩ鞢慼慼慼慼摩瓷播□□□□□診□□□□逆□鷺□□□□西□□□□□□礸□□埤□□□餾臨□□□□□獎□奮□裀□□□葉□裀□□娵祰□裀□□奮驚□□裀□□奮□□姛裀□□奮□率裀□□奮□襮□誇□□襮□埤□縷□褽□□□祿勵□□娜□□褽□襮餡稀埤□褽□餡禍褸□奿奸襜西□□□□埤□觟娀□□□□覆黎□□□龍□□□埤□礸□秅粿□埤□□X妀禕埤□□□□□□□□□□□穘切襤□誇□□騏餾□□□礸橖□□馭□妲驖□槾婖□□姛□橁□饌楑觕□□□覶妧□□□椸□□□□襏租娵租□履委履妻埤□觛信訧信□□西奪檳娵租□履委履妻埤□□□□□□□□兩□詀□□□礽□□□□□□誇□西奮餡逆□縷□褽□褽葉餡□□□□□襤□娀埤□褽□礸□□□埤□□□□靈□埤□耔□□□埤□褽□褸□襤□□褽□餾□送□□逆□□□□□覶妧□□□馭□妲驖□槾婖□□□言褓□□□□□□□□襤□□□飯□□□□□□□□禘縷□□禛□□□埤□□□□□□□□□餅逆□奪□橫j□騃□□誇□襤□埤□騪□□□□□□埤□麗□□□□□襤□□縷□褽□□□□襤□□□□馘稀埤□褽□楰□□□馘逆□露□□埤□□□襤鞢慼慼毆龤慼敷憛敷n埤□禭□□□埤□E□禳婚□囊埤□騲□□埤□稫□量祈駛□□埤□觸□□□□□埤□□□p埤□□奐□□□□馘逆□□□□槄□騃□□埤□露馘示楦□□□□馳奏碌□p埤□□奐□□□馘逆□鍊□□□誇□北j□□□□□稙□□驖□埤□□□□□□□驖□埤□露馘示楦□□□鍊□□露馘逆□□奐□□稙誇□□□□□□□□□□禳□埤□褽□輦露馘逆□騃□□□[□i覜□檢□T□送椸□飯□□黎□□埤□□奐□□稙誇□□□延褽□輦露馘逆□羇□馳□誇□□□□□駤飀□□椸□j□□奐□□飀□鍊□□□□埤□露馘穀□□□禳埤□□□□露馘稃□□□穚□馳□埤□□□粿□□□□□□□□□□□埤□縷□□□□□禳埤□鍊□□露馘逆□□娃□□□穚□□褸馘礸□□□□□□露馘祖□騲□鷺□埤□□蔔V粿□□□□覕埤□□□□□□禳□埤□□礸□恣慼慼摯鞢慼慼慼潘U稃□□□穚□□□鍊□□露馘礽□姭騲□鷺□埤□□□□輦露馘□祊□埤□□礸□稫□量逆□褸馘耔□□壘□□□妘露馘稃□騲□□□鍊□□□□輦露馘□祊□娃□礸□稫□量逆□□□□露馘禖□襮□□□□□□□□□輦露馘稃□稫□量逆□鍊□□□妘露馘禖□襮□□□□□□□□□□露馘耔□龍□□□□□□埤□□襮□□□□□□□鍊□□露馘礽□□□龍□□□□□□□□□□露馘祔露□褙□□驤□□□□□□奐□□□□馘逆□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   問曰。汝說金剛三昧。唯一切智人有。餘人所無。若是三昧但一切智人有。餘人無者。即無是三昧。何以故。無一切智人故。何以故。所知法無量無邊。而智慧有量有邊。以此有量有邊智慧。不應知無量事。如今現閻浮提水陸眾生過諸算數。是眾生三品。若男若女非男非女在胎孩童少壯衰老苦樂等法。過去未來現在諸心心數法。及諸善惡業。已集今集當集。已受報今受報未受報。萬物生滅及閻浮提中山河泉池草木叢林根莖枝葉花果。所可知者無有邊際。餘三天下亦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物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物一切世界所可知物亦如是。但世間數尚無量無邊難可得知。何況諸閻浮提諸世間中。眾生非眾生諸物分。以是因緣當知。所可知物無量無邊故。無一切智者。若謂智慧有大力於所知法中無障閡故遍知一切可知。法如虛空遍在一切法中。是故應有一切智人者。是事不然。智大力可爾。大智不能自知。如指端不自觸。是故無一切智。若謂更有智能知是智。是亦不然。何以故。有無窮過故。智若自知若以他知。二俱不然。若是智有無量力。以不自知故。不得言有無量力。是故無有能知一切法智。無知一切法智故。則無一切智者。何以故。一切智者。以智知一切法故。復次所知法無量無邊。若和合百千萬億智人尚不能盡知。何況一人。是故無有一人能知一切法。無有一切智。若謂不以遍知一切山河眾生非眾生故名一切智人。但以盡知一切經書故名一切智人者。是亦不然。何以故。佛法中不說韋陀等經書義。若佛是一切智人者。應用韋陀等經書而實不用是故。佛非一切智人。又四韋陀羅經有量有限。今世尚無盡能知者。況有盡知一切經書。是故無有一切智人。復次有經書能增長貪慾。歌舞音樂等。若一切智人知是事者即有貪慾。是經書者是貪慾因緣。若有因必有果。若一切智人不知此事則不名一切智人。復次有諸經書能助瞋恚喜誑於人。所謂治世經書等。若知是事則有瞋恚。何以故。有因必有果故。若不知則不名一切智人。是故知無一切智人。復次佛不必盡知未來世事。譬如我今難一切智人。佛無經書豫記是人如是姓如是家在某處以如是事難一切智人。若謂佛盡知何以故不說是事。若說經者經中應有不說是事。是故知非一切智人。復次佛若盡知未來世事。應當豫知調達出家已破僧。若知者不應聽出家。復次佛不知木機激石。佛若豫知者則不應於中經行。復次佛不知旃遮婆羅門女以婬欲謗。若佛先知。應告諸比丘未來當有是事。復次有梵志嫉佛故於餘處殺梵志女孫陀羅於祇洹塹中埋。佛不知是事。若知是者。應於諸梵志所救此女命。至調達所推石下。不說婆羅門女梵志女事。以不知故。當知佛不盡知未來世。是故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入婆羅門聚落乞食空缽而出。不能豫知魔時轉諸人心。乃至不得一食。佛若知者則不應入婆羅門聚落。是故知佛不盡知未來事。復次阿闍世王欲害佛故放守財醉象。佛不知故入王捨城乞食。若豫知者則不應入城。是故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不知惡涅達多請佛因緣。即受其請將諸比丘詣韋羅闍國。是婆羅門忘先請故。使佛食馬麥。若佛豫知則不應受請三月食馬麥。是故知佛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受須涅叉多羅為弟子故則不知未來事。是人噁心堅牢難化不信佛語。佛若知者雲何受為弟子。受為弟子故則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若佛是一切智人則應防護未有犯罪者當為結戒。以先不知結戒因緣有作罪已方乃結戒則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法但以出家受戒歲數處在上座恭敬禮拜。不以耆年貴族諸家功德智慧多聞禪定果斷神通為大。若是一切智者。應以耆年貴族諸家功德智慧多聞禪定果斷神通為大供養恭敬。若如是者名為善制。歲數者受戒年數。如五歲道人禮六歲者。貴族者世間有四品眾生。婆羅門剎利韋捨首陀羅。首陀羅應恭敬韋捨剎利婆羅門。韋捨應恭敬剎利婆羅門。剎利應恭敬婆羅門。諸家者。工巧家商估家居士家長者家大臣家王家等。於諸家中。其小家應恭敬大家。如是於貧賤中出家者。應恭敬富貴中出家者。功德者毀戒人應恭敬禮拜持戒者。持戒者不應禮毀戒者。不行十二頭陀者。應禮行十二頭陀者。不具足行頭陀者。應禮具足行頭陀者。智慧者。無智慧人應禮敬有智慧者。多聞者。少聞人應禮多聞者。不多誦者應禮敬多誦者。果者。須陀洹應禮敬斯陀含。如是展轉應禮阿羅漢。一切凡夫應禮得果者。斷者。少斷結使及未斷者應禮多斷者。神通者。若未具神通者應禮具神通者。佛若如是次第善說供養恭敬法者。是為上說。而實不爾。是故知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尚不能知現在事。汝若謂我雲何知佛不知現在事者。今當說之。有眾生結使薄者。無業障者。離八難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而佛不知。佛成道已初欲說法。生如是疑。我所得法甚深玄遠微妙寂滅難知難解。唯有智者可以內知。世間眾生貪著世事。此中除斷一切煩惱滅愛厭離第一難見。若我說法眾生不解。徒自疲苦。生如是疑。而實眾生有薄結使無業障者。有離八難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佛不能知如是眾生。是故當知不知現在事。又作是念。昔我苦行。五比丘供養執侍應先利益。今在何處。作是念已時有天告。今在波羅捺鹿野苑中。是故當知佛不知現在事。不知現在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得道已受請說法而作是念。我今說法誰應先聞。即復念言。鬱頭藍弗。此人利智易可開悟。爾時此人先已命終。而佛訪求。時天告言。昨夜命終。佛又思惟迴心欲度阿羅邏。天復白言。是人亡來七日。若佛是一切智者先應知此諸人命終。而實不知。不知過去事故則不名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法應度可度者。不可則置。復次佛處處有疑語。如巴蓮弗城。是事當以三因緣壞。若水若火若內人與外人謀。若佛是一切智人者則不應有疑惑語。是故知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問比丘。汝等聚會為說何事。如是等問。若一切智人者則不應問如是等事。以問他故非一切智人。復次佛自稱讚身毀訾他人。如經中說。佛告阿難。唯我一人第一無比無與等者。告諸比丘尼犍子等是弊惡人成就五邪法。諸尼犍子等無信無慚無愧寡聞懈怠少念薄智。又說梵志尼犍諸外道弟子等諸不可事。若自稱讚毀訾他人。世人尚愧。何況一切智人。有此事故非一切智人。復次佛經始終相違如經中說。諸比丘我新得道。又言我得往古諸佛所得道。世間有智尚離終始相違。何況出家一切智人而有相違。以終始相違故。當知非一切智人。是故汝說金剛三昧唯一切智人得。是事不然。無一切智人故。一切智三昧亦不成。答曰。汝莫說此。佛實是一切智人。何以故。凡一切法有五法藏。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出三世法。不可說法。唯佛如實遍知是法。如汝先難所知法無量無邊故無一切智人者。我今當答。若所知法無量無邊。智亦無量無邊。以無量無邊智知無量無邊法無咎。若謂是知亦應以智知是則無窮者。今當答。法應以智知。智如世間人言。我是智者我是無智者。我是粗智者。我是細智者。以是因緣以智知智故。則無無窮過。如以現在智知過去智則盡知一切法無有遺餘。復次如人數他通身為十知亦如是。自知亦知他則無有咎。如燈自照亦照他。如汝所說和合百千萬億智人尚不能盡知一切法。何況一人知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智慧人能知眾事。雖復眾多無有智慧不能有所知。如百千盲人不任作導。一人有眼任為導師。是故汝以一人為難。雖復多智於佛則無智。是事不然。汝謂佛不說韋陀等外經故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韋陀中無善寂滅法。但有種種諸戲論事。諸佛所說皆為善寂滅故。佛雖知韋陀等經。不能令人得善寂滅。是故不說。問曰。韋陀中亦有善寂滅解脫說。世間先皆幽闇都無所有。初有大人出現如日。若有見者得度死難。更有餘導。又說。人身小則神小。人大則神大。身為神宅常處其中。若以智慧開解神縛則得解脫。是故當知韋陀中有寂滅解脫。答曰。無是事也。何以故。韋陀經中有四顛倒。世間無常而別有常世間。如說一作天祠墮落再亦墮落三作則不墮。是為無常中常顛倒。世間苦而說有常樂處。是為苦中樂顛倒。又說我神轉為子願使壽百歲。子是他身雲何為我。是為無我中我顛倒。說身清淨第一無比。金銀珍寶無及身者。是名無淨中淨顛倒。顛倒則無實。無實雲何有寂滅。是故韋陀中無善寂滅法。問曰。韋陀中說。能知韋陀者清淨安隱。雲何言無善寂滅法。答曰。知韋陀者雖說安隱非畢竟解脫。於異身中生解脫想。是說因長壽天。說為解脫。是故韋陀中實無解脫。復次韋陀中。略說有三義。一者咒願。二者稱讚。三者法則。咒願名為令我得妻子牛馬金銀珍寶。稱讚名為汝火神頭黑頸赤體黃常在眾生五大中。法則名為是事應作是不應作。如從昴星初受火法而實咒願稱讚法。則無有寂滅解脫。何以故。貪著世樂然蘇咒願無真智慧。不斷煩惱何有解脫。問曰。韋陀法自古有之第一可信。汝言無善寂滅故不可信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近乃出世。韋陀自古久遠常在世間。是故古法可信近法不可信。汝言韋陀中無善寂滅法。是事不然。答曰。時不可信。無明先出正智後出。邪見先出正見後出。不可以無明邪見先出故可信。正智正見後出不可信。如先有污泥後有蓮花。先有病後有藥。如是不可以在先出者為貴。是故韋陀先出。佛法後出。謂不可信者。是事不然。復次過去錠光等諸佛皆先出世。其法則古出。韋陀是後出。若汝以先久為貴者。此諸佛及法則應是貴。問曰。韋陀不能作善寂滅。是故佛法中不說。若佛知不能作寂滅。何用知為。若不知則非一切智人。二俱有過。答曰。汝語非也。佛先知韋陀不能善寂滅故不說亦不修行。問曰。若佛知韋陀無有利益故而說不修習者何用知為。答曰。大智之人應悉分別是正道是邪道。欲令無量人眾度險惡道故行於正道。譬如導師善分別邪道正道。佛亦如是。既自得出生老死險道。亦復欲令眾生出故。善知八真聖道。亦知韋陀等邪險惡道。為離邪惡道故。行於正道故。但知而不說。猶如農夫為穀種植至秋收穫亦得草□。佛亦如是。為無上道故勤行精進得菩提道。亦知韋陀等諸邪道。是故無咎。如汝先說無人能有具知四韋陀者。此難不然。世間人各有念力。有人一日能誦五偈。有誦百偈。有誦二百偈。若人一日不誦十偈則謂無能誦百偈出百偈者。此非實語。汝等不能盡知故。便言都無智者。若人見一人不能度河便言無能度者。是人不名正說。何以故。自有餘大力者能度。此亦如是。設使餘人不能盡知。一切智者知之何咎。復次脾娑仙人。皆讀韋陀亦應成一切智。若有盡讀韋陀。何以言無一切智。若汝言有經書能生貪慾瞋恚者。我今當答。若人欲長壽。應離死因緣。佛亦如是欲斷一切眾生貪慾瞋恚。應知貪慾瞋恚因緣。復次如汝說能知生貪慾瞋恚經書則有貪慾瞋恚者。無有是處也。佛雖知是不用不行故無過咎。如人知死因緣則不死。若行死因緣則死。是事亦爾。若汝說不知未來事故不名一切智者。我今當答。此則非難。我等亦知有難一切智者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凡夫無智有三相。不應思而思。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是故皆已總說。汝等未來世凡夫皆在其中無利益故。何用分別說其名字等。若謂佛知有難不豫答者亦不須此。今現四眾中亦有善斷疑難者。今亦有能破諸難問者。何用先答。如汝今日現見比丘之中能破婆羅門者。是故不須先答。又先時亦有答。散在眾經。人不能具知佛法故。不知處所。若言受調達出家事。我今當答。謂受調達出家則非一切智人者。是語不然。調達出家非佛所度。問曰。若餘人度者佛何以聽。答曰。善惡各有時。不必出家便惡。調達出家之後有持戒諸功德。是故出家無過。復次調達於十二年清淨持戒誦六萬法藏。此果報者當來不空必有利益。汝說調達機關激石者。我今當說。諸佛成就無殺法故。一切世間無能奪命者。問曰。若成就不殺法者。何故迸石而來。答曰。佛於先世種壞身業定報應受。示眾生業報不可捨故現受。是故自來。汝言旃遮女佛不先說者。我今當答。以旃遮女故譏佛者。不能壞一切智人因緣。若佛先說旃遮女當來謗我者。旃遮女則不來。復次佛先世謗人罪業因緣。今必應受。汝說佛何以不遮孫陀利入祇洹事。我今當答。此事不能壞一切智人因緣。佛無有力令一切眾生盡作樂人。又諸佛離一切諍訟不自高身不著持戒。是故不遮。復次佛先世業熟故。必應受七日謗。又眾生見佛聞謗不憂。雪明不喜故。發無上道心。作是願言。我等亦當得如是清淨心。是故無咎。汝先說佛入婆羅門聚落空缽而出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佛不以飲食先觀人心入聚落已魔轉其意。問曰。是事佛應先知。我入聚落魔當轉人心。答曰。佛亦先知此事。為大利益眾生。諸佛非但以受人食故。以為利益度脫眾生。有以清淨心迎逆敬禮和顏瞻視。此皆大利何必飲食。以種種門利益眾生。非空入聚落。汝說佛逆趣醉象者。今當答。佛雖知此事。以因緣故往以此醉象必應得度。又能障其害佛罪業。復次此象身如黑山。眾人見此低頭禮佛皆起恭敬。以是因緣故佛故往趣。復次佛趣此象無有過失。若有惡事可作此難。汝難至隨蘭若者。為受先世業果報故。汝說畜須洹叉多羅為弟子者。今當說。佛身口意命不須守護。無所畏故聽為弟子。復次是人常近佛故得見種種大神力。見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諸王來供養佛請問種種甚深要法心得清淨。心清淨故得利益因緣。是故雖惡聽為弟子。問曰。此人於佛多生噁心。是故不應聽為弟子。答曰。若不聽為弟子亦有噁心。是故聽為弟子無咎。汝說先未作罪時何以不制戒。今當答。佛先結戒。說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說是至涅槃道故。已說一切諸戒。復次佛說三學。善學戒善學心善學慧。當知已說一切諸戒。復次佛告諸比丘。一切惡決定不應作。是不名先結戒耶。復次佛說十善道。離殺盜婬兩舌惡罵妄言綺語貪嫉瞋恚邪見。不名先結戒耶。佛先十二年中說一偈為布薩法。所謂一切惡莫作。一切善當行。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是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佛說諸小惡因緣皆應當離。如說。  離身諸惡行  亦離口諸惡  離意諸惡行  餘惡悉遠離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佛先已說諸守護法。如說。  護身為善哉  能護口亦善  護意為善哉  護一切亦善  比丘護一切  得遠離諸惡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佛先說善相。如說。  手足勿妄犯  節言慎所行  當樂守定意  是名真比丘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說沙門法故。當知先已結戒。沙門有四法。一於瞋不報。二於罵默然。三杖捶能受。四害者忍之。復次佛說四念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是涅槃道住處故。當知先已結戒。若微小惡尚不聽。何況身口惡業。如是等因緣當知先已結戒。如王者立制。不應作惡。後有犯者隨事輕重作如是罪如是治之。佛亦如是。先總說戒。後有犯者說其罪相。如有作惡者教令懺悔。作如是罪應如是懺。不見擯滅擯不共住等。成如是事故。後乃結戒。◎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之餘   ◎汝說耆年貴族家等應為上座。今當答。道法中耆年貴族家等於道無益。何以故。生佛法中名為貴族好家中生。從受大戒數其年數名為耆年。汝謂耆年應供養者。先出家受戒非是大耶。又從受戒以後無有諸姓等差別。諸比丘受大戒。名為生在佛家。是則失先大小家名皆為一家。汝說持戒者。出家在先持戒日久長夜護持。年歲多故應為上座。如結戒中說。汝說持戒之人不應禮破戒者。今當答。破戒人尚不應共住。何況禮拜供養。以其自言是比丘故。隨其大小而為作禮。如禮泥木天像。以念真天故。佛敕年少應禮上座。順佛教故則便得福。汝說以頭陀故應敬禮者。今當答。若頭陀人有五種故難得分別。一者愚癡無所知故貪受難法。二者鈍根悕望得利。三者惡意欺誑於人。四者狂亂。五者作念。頭陀法者。諸佛賢聖所共稱讚。以其隨順涅槃道故。是五種人。行頭陀法真偽難別。多聞者。多聞之人亦如頭陀難可分別。何以故。或以樂道故多聞。或以利養故多聞。如是等亦難分別。又佛法貴如說行。不貴多讀多誦。又如佛說行一法句能自利益名為多聞。智慧亦如是。若不能如所說行何用智慧為。是故不以智慧故說為上座。譬如世間現事弟雖多聞多智而兄不為作禮。是故不以智慧故先受供養禮拜如是。雖多聞智慧應禮先受戒者。若先供養多聞智慧者則為鬥亂。餘得沙門果斷結。得神通最難知。是人得果是不得果。是多斷結是少斷結。是得神通是不得神通。不可以此為上座。若同得道果斷結神通誰為上座。是故隨佛教行最為第一。汝說佛於說法生疑。今當答。佛於深法尚不有疑。何況應說不應說中而有疑乎。佛不言我都不說法。但雲心樂閑靜不務興事。而後於說法中無咎。復次諸外道言。佛為大聖寂默無戲論。何用畜眾而教化為。設使教化亦不可盡。似如分別何用說法畜養弟子是貪著相。是故佛自思惟。我法甚深智慧方便無量無邊。而可度者少。是故自言不如默然。又防外道所譏呵故。令梵天王求請說法。即時梵天王等白佛言。眾生可愍。中有利根結使薄者易可化度。是故受諸梵王等請。如人得大寶藏應示餘人。如是諸聖自得法利亦應利人。如汝所說佛不知阿蘭迦蘭等先已命終欲為說法者。今當答。佛不念其死與不死。但念此人結使微薄堪任化度。隨所念處則有智生。是故佛先自說。而後天告理故宜然。又佛先出家。就此二人曾經宿止。諸天人民儻能疑佛受其妙法餘處得道。佛欲斷彼疑故。即時唱言彼人長衰如此。妙法如何不聞。推如是義。五比丘事亦復可知。但念其可度因緣。不念其住止所在。後念住處即便得知。是故不應破一切智人。汝言疑說巴連弗城壞者。今當答。是城破因緣不定。不定因緣而定說者是則為過。又我先說四十不共法中諸佛善知不定。答者則不受此難。汝說佛問諸比丘。汝等聚會為何所說。今當答。佛將欲說法門故。作如是問。或欲結戒故。命其自說如是種種說法故。問而無咎。世間亦有知而復問。如見人食問言食耶。如天寒時問言寒耶。佛亦如是知而復問隨俗無咎。汝言自讚毀他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佛不貪身不貪供養。不恚他人不增上慢。所以自說我於世間最第一者。有信眾生諸根猛利捨惡知識。以我為師是人長夜當得安隱。是故佛自讚身。復次有人求第一樂道。而有懈怠不能精進。是故佛言無上利中不應懈怠。我於世間第一導師善說正法。宜勤精進可得道果。如是等因緣自讚其身。非為自貴輕賤他人。呵惡人者欲令除滅惡法。非為憎恚眾生。有人求如法利。其心清淨質直。而與惡知識和合。欲令遠離此故而呵罵之。未得佛時尚以髓腦施人。何況成佛而當呵罵。汝說佛法初後相違。今當答。佛法中無有始終相違事。汝等不知佛法義故以為相違。是涅槃道者。從迦葉佛滅已來。無復人說。亦無人得。是故言我新得道。餘處復說我得故道。是道錠光等諸佛所得。所謂八聖道能至涅槃。一道一因緣故名為故道。是故當知佛成一切智。問曰。所言一切智者。雲何名為一切智。為知一切故名為一切智耶。答曰。一切智者知可知。可知者五法藏。過去未來現在出三世不可說所用。知此五藏者名為知。是故知及所知名為一切。問曰。知可知名一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法但是一。可知知亦是可知故。如世間言是人知利是人知鈍。答曰。若一切是一者則寒熱相違皆應是一。明闇苦樂諸相違事亦應是一。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一切皆是一。問曰。汝所執亦同此過。若可知是一者。苦樂等亦應是一而實不一。答曰。我不言一切可知是一。汝所執一切皆是一。是故不與汝同過。復次汝說同有過故。汝自執中有過。若人自受所執中過即墮負處。汝知所執有過。不應復說他過。是故汝說同有過者。是事不然。復次若謂知可知二法為一者。應用可知法知瓶衣等物而實用知知一切物。若謂瓶衣等於知無異者。今瓶衣等不能知物。即應有異而實用知知一切物。如是處處有過故不得言一切皆是一。復次知所知是二名為一切知。是一切法故。名如來名一切智者。是一切智人因金剛三昧。是故金剛三昧成。汝先言金剛三昧不成一切智不成者。是事不然。◎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   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出未成未定未分別。是中如來智慧得力。如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生正見邪見善噁心。垂終之心其力大故。又首迦經中說。叔迦婆羅門子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者。是事雲何。佛言。我於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勝出家。又大涅槃經中說。巴連弗城當以三事壞。或水或火或內人與外人謀。又因波梨末梵志說。是裸形波梨末梵志。若不捨是語。若是心若是邪見。到我目前無有是處。若皮繩斷。若身斷。終不來到佛前。又筏喻經中說。我此法甚深。以方便說令淺易解。若有直心如教行者得二種利。若今世盡漏。若不盡漏當得不還道。又增一阿含捨迦梨經中。佛告阿難。若人故起業。無有不受報而得道者。若現受報若生受若後受。又增一阿浮羅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諸惡人死若作畜生若墮地獄。善人生處若天若人。又無畏王子經中說。無畏白佛言。佛有所說能令他瞋不。佛言。王子是事不定。佛或憐愍心故。令他人瞋得種善因緣。如乳母以曲指鉤出小兒口中惡物雖傷無患。又阿毘曇中說。眾生三品。從不定聚或墮邪定。或墮正定。如是等四法藏中無定事。數千萬種。問曰。若人智慧不定無決定心。於事中或爾或不爾則不名一切智人。一切智人者不二語者。決定語者。明瞭語者。是故善知不定。不得名為佛不共法。答曰。不定事。若爾若不爾。隨屬眾因緣故。是中不應定說。又若不定事而作定答不名一切智人。是故於不定事中必應用不定智。是故有不定智不共法。復次若人於一切法中決定知。是人即墮必定邪論中。若一切法必定則諸所作為則不須人功方便而得。如說。  若好醜已定  人功則應定  不須諸因緣  方便而修習   復次現見不自守護身則有眾苦。若自防護身則安利。又如種種作業事中受諸疲苦後得種種富樂果報。或復有人今世靜默都無所作而得果報。是故有是不定事。為知是不定事故。知有不定智。問曰。汝守護不守護。施功不施功。而亦有不定事成者。有人好自防護而得苦惱。不自防護不得苦惱。又勤自疲苦不得功果。不勤施功而得功果。是事不定。答曰。汝所說則成我不定義。若有不定事應有不定智。我不言若人不自防護悉皆受苦。又不言離功業有果報。有人雖作功夫先世罪障故不得受樂。不言一切皆爾。是故汝難非也。是名諸佛於不定事中獨有不定智具足。知無色處者。聲聞辟支佛。知生無色處眾生及法少分。諸佛世尊於無色處眾生及法具足悉知。是無色處有若干眾生生此處。若干眾生生彼處。若干眾生生初無色定處。若干眾生生第二處。若干眾生生第三處。若干眾生生第四處。若干眾生生來爾所時。若干眾生經爾所時當退沒。若干眾生極壽爾所時。若干眾生畢定壽命。若干眾生不畢定壽命。若干眾生從欲界命終來生此中。若干眾生從色界命終來生此中。若干眾生從無色界命終還生此中。若干眾生人中命終即來生此。若干眾生天中命終即來生此。是諸眾生於此命終。若生欲界若生色界若生無色界。是諸眾生此中命終。若生天道若生人道若生阿修羅道。若生地獄畜生餓鬼道中。是諸眾生於彼處入涅槃。若干眾生皆是凡夫。若干眾生是佛賢聖弟子。若干眾生凡夫弟子。若干眾生成聲聞乘。若干眾生成辟支佛乘。若干眾生皆成大乘。若干眾生不成聲聞乘。若干眾生不成辟支佛乘。不成大乘。若干眾生行滅者。若干眾生不行滅者。若干眾生上行。若干眾生某佛弟子。諸佛又知是定受味。是定不受味。是善是無記。是定中斷若干結。是定上中下。略說無色諸定。唯有諸佛以一切種智悉能分別大小深淺心相應不相應果報非果報等。是名諸佛具足悉知無色定處通達。滅法者。諸辟支佛諸阿羅漢。過去現在滅度者。諸佛通達如經中說。諸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毘婆屍佛出至三十一劫。有二佛出。一名屍棄。二名毘式婆。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如是過去諸佛大知見。經此中應說。及諸聲聞弟子滅度入無餘涅槃。及辟支佛。號曰成。號曰華相。號曰見法。號曰法篋。號曰喜見。號曰無垢。號曰無得。如是等諸辟支佛。入無餘涅槃佛悉通達。復次未滅度在有餘涅槃。生緣都盡通達是事。亦名通達知滅。如經說。佛告阿難。我於此人悉知無有微闇。是人畢定儘是內法。是人命終當入涅槃。亦名知滅。又於餘人通達四諦能知其事。亦名知滅。如經說。我何不方便。令此人即於此處漏盡解脫。如佛告阿難。汝樂禪定樂斷結使。亦名通達知滅。如佛告舍利弗。我知涅槃知至涅槃道。知至涅槃眾生。如是等諸經。此中應說。是名諸佛通達知滅。善知心不相應非色法者。戒善根使善律儀不善律儀等諸心不相應非色法。聲聞辟支佛不能通達。諸佛善能通達如現目前。於心不相應諸法中。成就第一智慧力故。問曰。戒善律儀不善律儀是色法。何以言非色法。答曰。戒善律儀不善律儀有二種。有作有無作。作是色。無作非色。無作非色。佛以不共力故現前能知。餘人以比智知。問曰。諸佛但善知心不相應非色法。不善知相應法耶。答曰。若通達不相應法。相應法無所復論。如人能射毫毛。粗物則不論。復次七百不相應法中。聲聞辟支佛以第六識能知七法。一名二相三義四無常五生六不生七度。佛以第六識皆悉能知。佛知四諦相及知世俗法。是故言諸佛善知心不相應無色法。勢力波羅蜜者。於一切所知法無餘中得一切種智勢力十力四無所畏四功德處助成故。又善得十力故。是故佛能成就勢力波羅蜜。是勢力在第十六心中得增益。一切智常在佛身。乃至無餘涅槃。因是事故。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智。無礙智波羅蜜者。法義辭樂說。於此四法勢力無量通達無礙。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如來四弟子成就第一念力智慧力堪受力。如善射射樹葉即過無難。是諸弟子以四念處來問難。我常不休息。除飲食便利睡眠。於百年中如來常答。樂說智慧無有窮盡。佛於此中以少欲相自論智慧。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下滿中微塵。隨爾所塵數作爾所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舍利弗如辟支佛。皆悉成就智慧樂說。壽命如上塵數大劫。是諸人等因四念處盡其形壽問難如來。如來還以四念處義答其所問。言義不重樂說無盡。法無礙智者。善能分別諸法名字通達無礙。義無礙者。於諸法義通達無礙。辭無礙者。隨眾生類以諸言辭令其解義通達無礙。樂說無礙者。問答時善巧說法無有窮盡。餘賢聖不能究盡。唯有諸佛能盡其邊。是故名無礙智波羅蜜。具足答波羅蜜者。一切問難中。佛善能具足答。何以故。於四種問答中無有錯亂。善知義故。具足不壞義波羅蜜故。樂欲深知一切眾生性所行所樂故。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佛為人說善法。而是中多有眾生得證。證已心無渴愛。無渴愛故於世間無所受。無所受已心則內滅。佛於善法中無上事盡知無餘。更無勝者。問曰。汝言四種問答。何謂為四。答曰。一定答。二分別答。三反問答。四置答。定答者。如一比丘問佛。世尊。頗有色常不變異不。世尊。受想行識常不變異不。佛答言。比丘無有色常而不變。無有受想行識常而不變。如是等名為定答。分別答者。如布多梨子梵志問娑摩提。有人故作身口意業。受何等果報。娑摩提定答。有人以身口意故作業受苦惱報。是問應分別答。是梵志後來問佛是事。佛答言。布多梨子。有人若身口意故作業。是業或受苦報。或受樂報。或受不苦不樂報。苦業受苦報。樂業受樂報。不苦不樂業受不苦不樂報。如是等諸經皆分別答。反問答者。如先尼梵志問佛。佛言。我還問汝。隨汝意答。先尼於汝意雲何。色是如來不。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言。非也世尊。離色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言。非也世尊。如是等經應廣說。是名反問答。置答者。十四種邪見是。所謂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身即是神。身異神異。如上一切眾生如大辟支佛智慧樂說以如是四種問佛。佛皆隨順答其所問。不多不少。是故說佛具足答波羅蜜。無有能害。佛者得不可殺法故。無能斷佛身份支節存亡自在。如經說。若人欲方便害佛者。無有是處。問曰。佛壽命為定為不定。答曰。有人言不定。若佛壽命有定者。於餘定壽命者有何差別。而實佛壽命不定。無能害者。乃為希有。有人言。佛壽命有定。餘人壽命雖定。而手足耳鼻可斷。佛無是事。問曰。雲何佛不可害。是不共法。答曰。諸佛不可思議。假喻可知。假使一切十方世界眾生皆有勢力。設有一魔有爾所勢力。復令十方一一眾生力如惡魔。欲共害佛。尚不能動佛一毛。況有害者。問曰。若爾者調達雲何得傷佛。答曰。此事先已答。佛欲示眾生三毒相。調達雖持戒修善貪著利養而作大惡。又令知佛於諸人天心無有異。加以慈愍視調達羅□羅如左右眼。佛常說等心。是時現其平等。天人見此起希有心益更信樂。又長壽天見佛先世有惡業行。若今不受謂惡行無報。佛欲斷其邪見故現受此報。復次佛於苦樂心無有異。無吾我心。畢竟空故。諸根調柔不可變故。不須作方便離苦受樂。如菩薩藏中說。佛以方便故現受此事。應當廣知。是名佛不可殺害不共法。說法不空者。諸佛所有言說皆有果報。是故諸佛說法不空。何以故。諸佛未說法時。先觀眾生本末心在何處結使厚薄。知其先世所從功德。見其根性勢力多少。知其障礙方處時節。應軟法可度苦事可度。或復應以軟苦事度。或須小發度。或廣分別度。有以陰入界十二因緣而得度者。或以信門或以慧門而得入者。是人應從佛度。是人應從聲聞度。是人應以餘緣得度。是人應成聲聞乘。是人應成辟支佛乘。是人應成大乘。是人久習貪慾習瞋恚習愚癡。是人習貪慾瞋恚。是人習貪慾愚癡。如是各各分別。是人墮斷見。是人墮常見。是人多著身見。是人多習邊見。是人多習戒取見取。是人多習憍慢。是人多習自卑諂曲。是人心多疑悔。是人好樂言辭。有貴義理有樂深義有樂淺事。是人先世集助道法。是人今世集助道法。是人但集福報善根。是人但集貫穿善根。是人應疾得道。是人久乃得道。佛先觀察籌量隨應得度。而為說法而度脫之。是故一切說法皆悉不空。如經說。世尊先知見而說法。非不知見說法。無謬無失者。諸佛說法無謬無失。無謬者。語義不乖違故。無失者。不失義故。不失道因緣故名不失。不謬道果因緣故名不謬。不少故名不失。不過故名不謬。以通達四無礙智故。念安慧常調和故。遠離斷常無因邪因等諸見故。所說法中不使人有迷悶。所言初後無相違過。隨此義經。應此中廣說。如經說。諸比丘為汝說法。初善中善後善。語善義善淳一無雜具說梵行。以希有事說法者。隨所教化即得道果。是名希有。若有所答若所受記皆實不異。是亦希有。佛有所說道。此道不雜煩惱能斷煩惱。是亦希有。佛有所說皆有利益終不空言是亦希有。若人於佛法中勤心精進。能斷不善法增益善法。是亦希有。復次有三希有。現神通希有。逆說彼心希有。有教化希有。以是三希有說法。名為以希有說法。諸眾聖中最上導師者。諸佛知一切眾生心所行所樂。結使深淺諸根利鈍。上中下智慧。善知通達故。於眾聖中最上導師。又能善知四諦相。善知諸法總相別相。又以說法不空因緣不謬不失法故。於眾聖中最上導師。問曰。四眾亦能說法破外道令入佛法。何以但稱佛為最上導師。答曰。當以假喻說。若一切眾生智慧勢力皆如辟支佛。是諸眾生若不承佛意。欲度一人無有是處。若是諸人說法時。乃至不能斷無色界結使毫釐分。若佛欲度眾生有所言說。乃至外道邪見諸龍夜叉等及餘不解佛語者皆悉令解。是等亦能轉化無量眾生。乃至今日聲聞眾令眾生住四果中。皆是如來最上導師相。是故佛名最上導師。於眾聖中不共之法。四不守護法者。諸佛不守護身業。不護口業。不護意業。不護資生。何以故。是四事於他不護。不作是念。我身口意命恐他人知。何以故。長夜修習種種清淨業故。皆善見知斷一切煩惱法故。成就一切無比善根故。善行可行法無可呵故。具足行捨波羅蜜故。捨者。眼見色捨憂喜心。乃至意法亦如是。婆呵提鬱多羅等諸經應此中說。四無所畏者。問曰。一法名為無畏。何以故有四。答曰。於四事中無有疑畏故有四。一者如佛告諸比丘。我自發誠言。是一切智人。此中若有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不知此法。我於此中乃至不見有微畏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無畏。是初無畏。如實盡知一切法故。二者自發誠言。我一切諸漏盡。若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有是相。不見是相故安隱無畏。是二無畏。善斷諸煩惱及斷煩惱習氣故。三者我說障道法。此中若有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是法雖用不能障道。我於此中不見有微畏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無有疑畏。是三無畏。善知障解脫法故。四者我所說道如法說行者。得至苦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如是法雖如說行不能至盡苦道。我於此中無有微畏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無有疑畏。是四無畏。善知至苦盡道故。是四無畏皆過怖畏心驚毛豎等相故。名為無畏。又在大眾威德殊勝故。名為無畏。又善知一切問答故。名為無畏。諸天會經此中應廣說。問曰。若佛是一切智人。應於一切法盡無畏。何以但說四。答曰。略舉大要以開事端。餘亦如是。佛十力者。力名扶助。氣勢不可窮盡。無能沮壞。雖有十名而實一智。緣十事故名為十力。佛智緣一切事故。應有無量力。以此十力足度眾生故。但說十力。但開此十力。餘皆可知。初力者。一切法因非因。決定通達智。名為初力。如佛說。若是狂人不捨是語不捨邪見不捨是心。來在佛前無有是處。如佛告阿難。世間二佛一時出世無有是處。一佛出世則有是處。是事為一佛世界故說。而實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一時出世。又經說身口意惡業有妙愛果報無有是處。若身口意善業有妙愛果報則有是處。如是等五藏諸經應此中廣說。第二力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法受佛如實分別知處所知事知果報。佛若欲知一切眾生過去諸業過去業報即能知。或業過去報在現在。或業過去報在未來。或業過去報在過去。或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或業過去報在過去現在。或業過去報在未來現在。或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現在。或業現在報在現在。或業現在報在未來。或業現在報在現在未來。或業未來報在未來。有如是等分別受法者。四受法。現受樂後世受苦。現受苦後世受樂。現受樂後受樂。現受苦後受苦。處者。隨業時方所在。又知是業受報處。事者。或隨因緣。或隨三不善根。或多自作。或多因他。如是等善惡業因緣佛盡知。報者。知諸業各各有報。善業或善處生或得涅槃。惡業諸惡處生。佛悉知是諸業本末因緣自身及他。是中智力不退故名為力。三力者。佛於禪定解脫三昧垢淨相如實知。禪者四禪。定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皆名為定。解脫者八解脫。三昧者除諸禪解脫餘定盡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名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是四處皆攝在一切禪波羅蜜。垢名受味。淨名不受味。復次垢名有漏定。淨名無漏定。三昧解脫等分別者。如是禪分別知他眾生他人上下諸根。如實知名第四力。他眾生者凡夫是。他人者須陀洹等諸賢聖是。或有人言。眾生名為凡夫。及諸學人煩惱未盡故。他人者阿羅漢等煩惱盡故。或有人言。眾生與人一種名有差別。諸根者。信精進念定慧非眼等根。上名猛利堪任得道。下名闇鈍不堪受道。佛於此二根上下如實知不錯謬。他眾生他人心各有所樂如實知。是第五力。所樂名為貴所向事。如有人貴財物世樂或有貴重福德善法。是事佛如實知。世間種種性無量性。佛如實知。是第六力。種種性者雜性萬端。無量性者。於一一性有無量種分別。性者從先世來心常習用常所樂行修習故成性。是二善惡性佛如實知。至一切處道如實知。是第七力。至一切處道者。能得一切功德。是道名為至一切處道。所謂五分三昧。若五知三昧。若八聖道分是。或聖道所攝諸法。或四如意足。如經說。比丘善修習四如意足無利不得。有人言四禪是。如經說。比丘得四禪。心安住一處清淨。除諸煩惱滅諸障礙。調和堪用不復動轉。若迴向知宿命事。即能知宿命事。是第八力。佛若慾念自身及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宿命。一切事皆悉知。無有不知過恆河沙等劫事。是人何處生。姓名貴賤飲食資生苦樂所作事業所受果報。心何所行本從何來。如是等事。以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六道眾生隨業受身。是第九力。大力聲聞以天眼見小千國土。亦見中眾生生時死時。小辟支佛見千小千國土。見中眾生生時死時。中力辟支佛見百萬小千國土。見中眾生生時死時。大力辟支佛見三千大千國土。見中眾生生死所趣。諸佛世尊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間。亦見是中眾生生時死時。第十力者。欲漏有漏無明漏一切漏盡。諸煩惱及氣都盡。是名第十力。無礙解脫者。解脫有三種。一者於煩惱障礙解脫。二者於定障礙解脫。三者於一切法障礙解脫。是中得慧解脫阿羅漢。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共解脫阿羅漢及辟支佛。得離煩惱障礙解脫。得離諸禪定障礙解脫。唯有諸佛具三解脫。所謂煩惱障礙解脫。諸禪定障礙解脫。一切法障礙解脫。總是三種解脫故。佛名無礙解脫。常隨心共生。乃至無餘涅槃則止。是四十不共法。略開佛法門令眾生解故說。所不說者無量無邊。所謂一常不離慧。二知時不失。三滅一切習氣。四得定波羅蜜。五一切功德殊勝。六隨所宜行波羅蜜。七無能見頂者。八無與等者。九無能勝者。十世間中上。十一不從他聞得道。十二不轉法者。十三自言是佛終不能到佛前。十四不退法者。十五得大悲者。十六得大慈者。十七第一可信受者。十八第一名聞利養。十九與佛同止。諸師無與佛等者。二十諸師無有得弟子眾如佛者。二十一端正第一見者歡悅。二十二佛所使人無能害者。二十三佛欲度者無有傷害。二十四心初生時能斷思惟結。二十五可度眾生終不失時。二十六第十六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十七世間第一福田。二十八放無量光明。二十九所行不同餘人。三十百福德相。三十一無量無邊善根。三十二入胎時。三十三生時。三十四得佛道時。三十五轉法輪時。三十六捨長壽命時。三十七入涅槃時能動三千大千世界。三十八擾動無量無邊諸魔宮殿令無威德皆使驚畏。三十九諸護世天王釋提桓因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化樂天王自在天王梵天王淨居諸天等。一時來集請轉法輪。四十佛身堅固如那羅延。四十一未有結戒而初結戒。四十二有所施作勢力勝人。四十三菩薩處胎母於一切男子無染著心。四十四力能救度一切眾生。佛不共法有如是等無量無數。妨餘事故不須廣說。聲聞法雖似佛法。優劣不同則有差別。復次總說諸佛一切諸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第一希有。一切眾生所不能共。假使十方諸三千大千世界過諸算數是中所有眾生智慧皆如大梵天王。皆如大辟支佛。皆如舍利弗。合集是諸智慧令一人得。欲及於佛四十不共法中微少分者。無有是處。若於一法百千萬億分中不及其一。諸佛有如是無量無邊功德之力。何以故。無數大劫安住四功德處。深行六波羅蜜。善能具足菩薩一切所行諸法。不共一切眾生故。果報亦不共。◎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讚偈品第二十四   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應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又應以諸偈讚佛。如現在前對面共語。如是則成念佛三昧。如偈說。  聖主大精進  四十獨有法  我今於佛前  敬心以稱讚  如意及飛行  其力無邊限  於聖如意中  無有與等者  聲聞中自在  他心智無量  善能調伏心  隨意而應適  其念如大海  湛然在安隱  世間無有法  而能擾亂者  諸佛所稱歎  金剛三昧寶  得之在胸中  如賢懷直心  善知不定法  四無色定事  微細難分別  盡知無有餘  眾生若已滅  今滅及當滅  唯獨有世尊  智慧能通達  善知不相應  非色法中事  一切諸世間  悉皆不能知  世尊大威力  功德不可量  智慧無邊際  皆無與等者  於四問答中  超絕無倫匹  眾生諸問難  一切皆易答  若諸世間中  欲有害佛者  是事皆不成  以成不殺法  若於三時中  諸有所說者  言必不虛設  常有大果報  凡有所說法  無非是希有  義趣尚不謬  何況於言辭  於三聖弟子  上中下差別  四雙八輩等  第一大導師  身口意業命  畢竟常清淨  是故於此中  不復須防護  自說一切智  心無有疑畏  若人來難我  恐有所不知  自說漏盡相  盡到無漏邊  心無有疑畏  餘漏有不盡  自說障礙法  於中無疑難  雖有用此法  不能為障礙  所說八聖道  心無有疑畏  有言是八道  不能至解脫  如實知是因  是果及與非  故號一切智  名聞流無量  三世所有業  是諸業定報  及非定果報  種種皆悉知  諸禪三昧中  粗細深淺事  皆悉能了知  禪中無等者  先知眾生根  上中下差別  種種樂及性  隨宜而說法  行道得諸利  兼以化導人  是以弟子眾  如實得善利  宿命知無量  天眼見無邊  一切人天中  無能知其限  住金剛三昧  滅煩惱及氣  又知人漏盡  故名漏盡力  煩惱諸禪障  一切法障礙  三礙得解脫  號無礙解脫  四十不共法  功德不可量  無能廣說者  我已略說竟  世尊若一劫  稱說此佛法  猶尚不可盡  況我無此智  世尊大慈蔭  無量業善集  四功德處故  得佛無量法  世尊所稱說  四功德勝處  我今還以此  稱讚於如來  三十二相具  相有百福德  八十種妙好  三界誰能有  三千大千界  眾生所有福  果報為百倍  相有如是德  如此諸福德  並及其果報  復以為百倍  成一白毫相  三十相一一  福德及果報  復以為千倍  成一肉髻相  世尊諸功德  不可得度量  如人以尺寸  量空不可盡  從初發大心  為度眾生故  堅心無量劫  是故成佛道  精勤欲成滿  如此之大願  無量劫數中  行諸難苦行  如諸往古佛  說四功德處  無量劫乃成  今得安住中  本為護實諦  捨身及親愛  財寶諸富樂  是故得具足  無量劫數中  見聞覺知法  每先善思惟  而後為人說  若於不見等  及於中有疑  而能如實說  所益無有量  不說他匿事  嫌譏而拒逆  念常在安慧  順化令安隱  第一真妙諦  涅槃實為最  餘者皆虛妄  世尊德具足  飲食臥具等  堂閣妙樓觀  名好像馬車  端嚴諸婇女  金銀珍寶等  聚落諸城邑  國土及榮位  並以四天下  愛子所親婦  支節及頭目  割肉出骨髓  及以舉身施  憐愍諸眾生  悉施無所惜  為求出生死  不以求自樂  虛空諸星宿  地上所有沙  世尊菩薩時  佈施數過是  終不以非法  求財而佈施  無有不知施  無侵惱人施  不貪惜好物  而以惡者施  無諂曲心施  無惜而強施  無恚無疑心  無邪無輕笑  無厭無不信  □面等佈施  無有分別心  此應彼不應  但以悲心故  平等而行施  不輕於眾生  以為非福田  見聖心恭敬  破戒者憐愍  不自高其身  卑下於他人  亦不為稱讚  不求報等施  無悔無憂愁  無惡賤心施  無待急恨心  無法應當施  無不敬心施  無棄著地施  無求惱者施  無垢競勝施  無戲弄求者  無不自手施  不輕於少物  以多自高施  不以聲聞乘  辟支佛乘施  不限一世施  無有非時施  世尊無數劫  行諸希有施  皆為無上道  不為求自樂  於諸佛法中  出家行遠離  修習諸佛法  為諸人天說  說如是施法  於諸施中上  猶如日光明  星月中殊勝  如是勝捨處  超越諸天人  猶亦如世尊  一切世間上  是故能具足  如是勝捨處  名聞無量劫  流布無窮已  世尊無量劫  護持清淨戒  開諸禪定門  為得深寂處  先離於五相  後行八解脫  入淨三三昧  亦住三解脫  世尊善分別  六十五種禪  無有一禪定  先來不生者  於此諸定中  亦不受其味  世尊因諸定  得三種神通  以此度眾生  是故一切勝  世尊無量劫  等心弘慈化  阿僧祇眾生  令住於梵世  能以巧方便  善說禪定故  世尊菩薩時  常於無量世  無貪煩惱纏  而往來世間  過去得值者  無量生天上  過去諸菩薩  所可行寂滅  世尊菩薩時  亦等無有異  是故於寂滅  勝處悉充滿  世尊菩薩時  所有諸智慧  以慧求菩提  今成是慧報  一切所資食  如人依地生  世尊於世世  捨十闇惡道  常行十善道  斯由慧氣分  捨五欲五蓋  得種種禪定  無量劫數世  不從他人受  善哉大聖尊  悉是慧勢力  眾生因世尊  無量生六天  亦令至梵世  斯皆由慧力  世尊於生死  苦樂所迷悶  不失菩提心  斯皆是慧力  世尊於生死  不樂而常在  樂涅槃不取  斯皆是慧力  安坐道場時  降魔及軍眾  度脫諸群生  斯皆是慧力  本求菩提時  集無量助法  聞者常迷悶  何況能受行  世尊能堪忍  斯皆是慧力  經書諸技術  世世生自知  亦能兼教人  斯皆是慧力  親近無量佛  悉飲甘露教  種種諮請問  亦隨而分別  經法智慧中  未曾有吝惜  乃至僕僮奴  亦諮受善語  世尊以是故  慧勝處流布  世尊於前世  求是菩提時  於一切眾生  行大慈悲心  以第一智慧  常出大勢力  悉作無量種  希有諸難事  一切諸世間  盡共無量劫  說之不可盡  亦非算數及  如是等諸事  超越於人天  一切世間中  奇特無有比  大業所獲果  具足一切智  能破生死王  安住法王處◎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薩應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虛空   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虛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乾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是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  新發意菩薩  以十號妙相  念佛無毀失  猶如鏡中像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毀失者。所觀事空如虛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即於禪法得相。所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此三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是故此人。  雖未有神通  飛行到於彼  而能見諸佛  聞法無障礙   是新發意菩薩於諸須彌山等諸山無能為作障礙。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飛行從此國至彼國。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聞所說法常修習是三昧故。得見十方真實諸佛。問曰。如是定以何法能生。雲何可得。答曰。  親近善知識  精進無懈退  智慧甚堅牢  信力不妄動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親近善知識者。能以是三昧教誨人者名為善知識。應加恭敬勤心親近莫有懈怠廢退捨離則得聞是深三昧義利智通達智不失智。名為堅牢信根深固。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人無能傾動。名為信力不可動。如是四法。能生三昧。復次。  慚愧愛恭敬  供養說法者  猶如諸世尊  能生是三昧   慚愧愛恭敬者。於說法者深生慚愧。恭恪愛樂供養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復次初四法者。一於三月未嘗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二於三月乃至彈指不生我心。三於三月經行不息。四於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是為四。復有四法。一能見佛。二安慰勸人聽是三昧。三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是為四。復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畫像。二當善書寫是三昧經。令信樂者得已誦讀。三教增上慢人令離憎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當護持諸佛正法。是為四。復有四法。一少語言。二在家出家不與共住。三常繫心取所緣相。四樂遠離空閑靜處。是為四。初五法者。一無生忍法。厭離一切諸有為法。不樂一切諸所生處。不受一切諸外道法。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二心常修習無量諸法定在一處。於諸眾生無有瞋礙。心常隨順行四攝法。三能成就慈悲喜捨不出他過。四能多集佛所說法如所說行。五清淨身口意業及見。是為五。復有五法。一樂如經所讚佈施無有慳心。樂說深法無所吝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歡喜。惡口罵詈鞭捶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三常樂聽是三昧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令流布增廣勤行修習。四心無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蓋。五於佛法僧寶信心清淨。於上中下坐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憶不忘。常住真實語中。是為五復次。  出家諸菩薩  所學三昧法  在家菩薩者  是法應當知   若在家菩薩欲修習是三昧一當深以信心。二不求業果報。三當捨一切內外物。四歸命三寶。五淨持五戒無有毀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餘人住此法中。七斷除婬欲。八毀呰五欲。九不嫉妒。十於妻子中不生愛著。十一心常願出家。十二常受齊戒。十三心樂住寺廟。十四具足慚愧。十五於淨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慳吝法。十七於說法者深愛敬心。十八於說法者生父母大師想。十九於說法者以諸樂具敬心供養。二十知恩報恩。如是在家菩薩。住如是等功德者。則能學是三昧。出家菩薩修習是三昧法者。所謂一於戒無毀疵。二持戒不雜污。三持戒不濁。四清淨戒。五無損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聖所讚戒。十一持智所稱戒。十二隨波羅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儀行處。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淨身口意業。十六淨命。十七所有戒盡受持。十八信樂甚深法。十九於無所得法心能忍。空無相無願法中心不驚。二十勤發精進。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堅固。二十三具足慚愧。二十四不貪利養。二十五無嫉妒。二十六住頭陀功德。二十七住細行法中。二十八不樂說世間俗語。二十九遠離聚語。三十知報恩。三十一知作恩報恩者。三十二於和上阿闍梨所生恭敬忌難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識難遇故勤心供給。三十六所從聞是法處。若得經卷若口誦處。於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識想大師想大慚愧愛敬想。三十七常樂阿練若。三十八不樂住城邑聚落。三十九不貪著檀越善知識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養。四十三於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無所渴愛。四十五守護正法。四十六不著衣缽。四十七不畜遺餘。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慚愧心常有悔。五十一不畜金銀珍寶錢財。離諸不善悔。五十二心無纏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除斷瞋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斷愛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間。五十八常憐愍一切眾生。五十九常樂經行。六十除卻睡眠。出家菩薩住如是等法中。應修習是三昧。復次。  餘修三昧法  亦應如是學   能生是般舟三昧。餘助法亦應修習。何等是。一緣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亂。三繫心在前。四守護根門。五飲食知止足。六初夜後夜常修三昧。七離諸煩惱障。八生諸禪定。九禪中不受味。十散壞色相。十一得不淨相。十二不貪五陰。十三不著十八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於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於諸眾生生親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別定。二十一應勤多學。二十二以是多學而不憍慢。二十三於諸法無疑。二十四不違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壞僧。二十七常詣諸賢聖。二十八遠離凡夫。二十九樂出世間論。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常修習五解脫處。三十二除九瞋惱事。三十三斷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進。三十五常觀九相。三十六得大人八覺。三十七具足諸禪定三昧。三十八於此禪定無所貪無所得。三十九聽法專心。四十壞五陰相。四十一不住事相。四十二深怖畏生死。四十三於五陰生怨賊想。四十四於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於四大中生毒蛇想。四十六於涅槃中生寂滅想安隱樂想。四十七於五欲中生涎唾想。心樂出離。四十八不違佛教。四十九於一切眾生無所諍訟。五十教化眾生令安住一切功德。復次。  如是三昧報  菩薩應當知   菩薩行是般舟三昧。果報亦應知。問曰。修習是三昧得何果報。答曰。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報。復次如經所說果報。佛語□陀婆羅菩薩。譬如有人能摧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塵。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葉一切諸物皆為微塵。□陀婆羅。以一微塵為一佛世界。有爾所世界皆滿中上妙珍寶以用佈施。跋陀婆羅於意雲何。是人以是佈施因緣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陀婆羅。我今實語汝。若有善男子。得聞諸佛現前三昧。不驚不畏其福無量。何況信受持讀諷誦為人解說。何況定心修習。如一搆牛乳頃。□陀婆羅。我說此人福德尚無有量。何況能得成是三昧者。佛又告□陀婆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劫盡時設墮此火火即尋滅。□陀婆羅。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賊師子虎狼惡獸惡龍諸毒蟲等。若夜叉羅剎鳩槃荼毘捨闍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毀戒。無有是處。若讀誦為人說時亦無衰惱。唯除業報必應受者。復次□陀婆羅。菩薩受持讀誦是三昧時。若得眼耳鼻舌口齒病風寒冷病如是等種種餘病。以是病故而失壽命無有是處唯除業報必應受者。復次□陀婆羅。若人受持讀誦是三昧者。諸天守護諸龍夜叉摩□羅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釋梵天王諸佛世尊皆共護念。復次是人皆為諸天所共愛念乃至諸佛皆共愛念。復次是人皆為諸天所共稱讚乃至諸佛皆共稱讚。復次諸天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乃至諸佛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復次是菩薩受持是三昧者。所未聞經自然得聞。復次是菩薩得是三昧者。乃至夢中皆得如是諸利益事。□陀婆羅。菩薩若我一劫若減一劫。說受持讀誦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盡。何況得成就者。□陀婆羅。如人於百歲中身力輕健其疾如風。是人百歲行不休息。常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於汝意雲何。是人所詣十方有人能數知裡數不。□陀婆羅言。不可數也。唯除如來舍利弗阿惟越致餘不能知。□陀婆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處滿中真金佈施。若有人但聞是三昧。以四種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求多聞。如過去諸佛行菩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現在菩薩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來諸佛行菩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所行三昧。我亦隨喜皆為得多聞。我亦如是求多聞故。隨喜是三昧。□陀婆羅。是隨喜福德。於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無量無邊果報。復次。  是三昧住處  少中多差別  如是種種相  皆當須論義   是三昧所住處。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應分別。知是事應當解釋。住處者。是三昧或於初禪可得。或第二禪或第三禪或第四禪可得。或初禪中間得勢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勢力少故名為少。又少時住故名為少。又見少佛世界故。名為少。中多亦如是。說是三昧或說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喜相應。或樂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或有入出息。或無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無漏。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無色界繫。是三昧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現。能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非先世業果報。除因報。可修可知可證。亦以身證亦以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應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不與七覺合。如是一切諸分別三昧義。皆應此中說。復次修習是三昧得見諸佛。如說。  得見諸佛已  勤心而供養  善根得增長  能疾化眾生   供養名心意清淨。恭敬歡喜念佛有無量功德。以種種讚歎名口供養。敬禮華香等名身供養。是故福德轉更增長。如穀子在地雨潤生長。疾教化者令眾生住三乘中。如是菩薩增長善根。  以初二攝法  攝取諸眾生  後餘二攝法  未盡能信受   初二者佈施愛語。利益同事名為後二。是菩薩在初地。不能具解故。但能信受。  爾時諸善根  迴向於佛道  如彼成煉金  調熟則堪用   智慧火所煉故。於菩薩所行事中。善根成熟則堪任用。   譬喻品第二十六  是菩薩應聞  地相得修果  為得諸地分  故勤行精進   相者是相貌。因以得知。得者成就。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修名得修行修。常念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為果。是菩薩欲得十地行。應善聞相得修果。聞者從諸佛菩薩所聞。及勝己者。為得諸地分者。為得是地分故勤行精進。此中初地相者。如先說。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是故堪受不諍喜悅清淨悲心無瞋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為得。復次堪受等七法相。即是初地得。如偈說。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生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已得自度  當復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以是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是故當知。為菩提故所得決定心。名為初地得修名。從初發心乃至成諸佛現前三昧。於其中間具說諸地功德。能生是諸功德。生已修集增長。名為初地。修果者。先已處處說得若干福德。不迴向聲聞辟支佛地。今當更說。菩薩得初地果。能得菩薩數百定等。初地分者。所有諸法合成初地。名為諸分。如麴米等合能成酒故。名酒因緣。所有諸法能成初地。名為初地分。所謂。  信力轉增上  成就大悲心  慈愍眾生類  修善心無惓  喜樂於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奸欺諂誑  不污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為安住  菩薩初地中   問曰。菩薩何用聞是初地相等為。答曰。是菩薩初地相等法中。應善知方便。是故應聞。問曰。菩薩但應於此法中。善知方便。更於餘法中善知方便。答曰。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亦於餘法善知方便。問曰。若爾者可略說。答曰。  有法能助地  有法違於地  有法能生地  有法能壞地  有諸地相果  有諸地中得  諸地清淨分  從地至一地  住地轉增益  無能令退者  從菩薩淨地  至無量佛地  於此諸事中  應善知方便  請問諸善人  除破於憍慢   助初地法者。所謂信戒聞捨精進念慧等。如是等及餘諸法隨順初地者。是名助法。相違法者。不信破戒少聞慳貪懈怠亂念無慧等及餘不隨順不能助初地者是。滅地法者。能令此地退失障礙不現。如劫盡時萬物都滅。何者是所謂能偷奪菩提心法。是先已說。生地法者。能生能成初地。所謂不偷奪菩提心法。是先已說。地相得果地分上已說。清淨法者。用是法能淨初地。所謂如先說。   初地中七法。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如是七法能淨治初地。從一地至一地者。如從初地至二地從二地至三地。餘亦如是。從初地至二地得不諂曲等十心故。從二地至三地得信樂等十心故。得如是等種種心種種法故。能從一地至一地。住地轉增益者。如初地中檀波羅蜜多第二地中屍波羅蜜多又信等諸法轉得勢力。第三地中多聞多又佈施持戒信等轉得勢力。餘地中亦如是。無能令退者。住是地中。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無能轉者。何以故。得大功德力故。深入法性底故。大信解故。從菩薩淨地至無量佛地者。若菩薩具足清淨一切地已則得佛地。於此諸事中皆應善知方便。請問諸善人者。成就正法故名為善人。正法者。略說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儀。七無貪無恚無癡。除捨於憍慢者。自謂我於勝人中勝。名為大慢。於與己等中勝而心自高。名為憍慢。大不如他言小不如。名為小慢。問曰。汝說於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得是方便何用為。答曰。  菩薩若善知  諸地中相得  不得成佛道  終不轉初地   相名助諸地等七法。得名相違法有八種。滅等八法不應行。若菩薩善知是法不得佛道終不退轉。◎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譬喻品餘   ◎問曰。菩薩善知是諸法。未得佛道終不退者。其喻雲何。答曰。  如大力導師  善知好道相  此處與彼處  轉道之所宜  資糧及行具  皆悉令備足  於彼險道中  令眾得安隱  得至大城邑  能令眾無患  由是大導師  善能知道故  善知諸地轉  具足助道法  菩薩善知道  好惡此彼處  自度生死險  兼導多眾生  令至安隱處  無為涅槃城  悉令於惡道  不遇眾苦患  菩薩方便力  善能知道故   好道相者。多有薪草水。無有寇賊師子狼虎及諸惡獸毒蟲之屬。不寒不熱。無有惡山溝坑絕□險隘深榛叢林隈障。亦無高下平直夷通少於岐道。寬博多容多人行處。行無厭惓多有華果可食之物。如是等事名為好道相。與此相違名為惡道相。此處名人眾止宿食息之處。彼處名從是處至異處。若二宿中間亦名異處。轉道名見有岐道。至大城者。是道應行餘者應捨。資糧名□蜜摶等道路所食。大力名大勢力多有財物善解治法。備足名多有飲食無所乏少。安名無有賊寇恐怖之事。隱名無有疾病苦痛衰患。大城名多容人眾能令多人眾得至大城。導師善解道相自無患難。亦令人眾無有患難。善諳道故。無有寒熱飢渴怨賊惡獸毒蟲惡山惡水深坑坎等如是過患。何以故。善知道路好惡相故。以此喻歡喜等十地。如人行路去不休息能至大城。菩薩如是行是十地。得至佛法入涅槃大城。如彼好道多有薪草水等。行者無乏。草名如人乘馬路多好草馬力強盛。十地道功德亦如是。諦捨滅慧四勝處。助諸功德故名為草。何以故。若人貴於實事樂隨諦語。當親近實語者。見實有利樂隨實事。深惡妄語遠離妄語。見妄語過不欲樂聞。如是等因緣得諦勝處。捨等三處亦應如是知。如彼好道須諸象馬牛驢等得至大城草助成其力。如是諦捨滅慧處。能令至佛法入涅槃大城。薪名多聞思修慧能至大智慧業。如薪能令火然亦令猛盛。如是聞思修慧能生大慧能令增長。如火能燒能煮能照智慧火亦如是。燒諸煩惱成熟諸善根照四聖諦。如火是智慧薪是能生智慧等諸法。多水名多有諸流河渠隨意取用充足大眾。泉井及池所不能爾。   復次多水者。如人乘船隨水至大城。井泉陂池水則不能得爾。如經說。信為大河福德為岸。如河除熱除渴除垢能生勢力。善法中信亦如是。能滅三毒熱。除三惡行垢。除三有渴。為涅槃故。於善法中得勢力。如彼好道多有諸根藥草則行者無乏。十地道亦如是。根名深心所愛。如有根故則生芽莖枝葉等及諸果實。深心愛道。生正憶念大願等諸功德。藥草名諸波羅蜜。如藥草能滅諸毒諸波羅蜜藥草滅貪恚癡毒諸煩惱病亦復如是。如彼好道不失韋婆陀。則行道安隱。韋陀秦言無對義。是符檄。如行者不失符檄則在所欲至無有障礙。十地道亦如是。不失韋婆陀則在所過諸地所集善根則能隨意助成。增長現在善根。彼又能教化聲聞道辟支佛道欲界色界諸天道眾生。令住佛道。若魔若外道不能幹亂。是名不失韋婆陀。如彼好道無有蚊虻毒蟲之屬。十地道亦如是無有憂愁啼哭之聲。如彼好道無有賊難。十地道亦如是無有五蓋諸惡賊眾。如佛告比丘。聚落賊者。所謂五蓋。如賊先奪人物後乃害命。五蓋賊亦如是。先奪善根後斷慧命。則墮放逸而死。如道中無師子虎狼諸惡獸等。十地道亦如是無有瞋恚鬥諍。如師子等惡獸好惱害他瞋恚等為惱他故生亦復如是。如惡獸等噉肉飲血。瞋恨等食多聞慧肉飲修慧等血亦復如是。如彼好道無有寒熱過惡。十地道亦如是不墮寒冰地獄故無有寒過惡。不墮熱地獄故無有熱過惡。如彼好道無深坑等諸難。十地道亦如是無有外道苦行等諸難。所謂灰身入冰拔髮日三洗翹一足。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一月一食默然至死。常舉一臂常行忍辱。五熱炙身臥刺蕀上。入火入水自投高巖。深爐中立牛屎燒身。直趣一方不避諸難。常著濕衣裳。水中臥等。身苦心苦不至正智。無如是等故名為無難。如道無邪徑。十地道亦如是無身口意惡業故名為無邪徑。如道無刺蕀者。十地道亦如是無諸業障刺蕀故名為無刺蕀。如刺刺腳則廢行路。業障刺蕀障行佛法入涅槃。如道正直。十地道亦如是無一切諂曲欺誑故名為正直。如道少岐道。十地道亦如是少於異道。何以故。發大乘者少行聲聞辟支佛道。是故少於異道。或有菩薩行二乘道者。當知未到菩薩地。未入正位。行於邊行故。如彼好道無諸叢林妨礙。十住道亦如是無有五欲諸惡叢林。問曰。何故不言都無五欲叢林但言無惡林耶。答曰。發大乘者。福德因緣有第一五欲。是故不得言無。但無惡耳。復次如深叢林。難入難過多諸難礙。菩薩五欲則不然。不如凡夫於五欲生諸過惡。如是故但說無叢林。如道寬博多容不相妨礙。十住道亦如是多所容受。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共發無上道心而不相妨礙。是百千萬億眾生若一切眾生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同行此道不相妨礙。如道多人所行。十住道亦如是恆河沙等過去現在諸佛。行菩薩道時皆行此道。如彼好道行不疲厭。十住道亦如是多有因果諸樂。所謂多生人天中受果報。樂離欲故受歡喜樂禪定樂無喜樂現在樂。得是諸樂故無有疲厭。如道多有華果根。十住道亦如是多根華果。根者三善根。華者七覺華是。如經說。七華者七覺意是。果者四沙門果是。無如是等違好道功德過故。名為離惡。如導師知道中是中應食是應宿彼處亦應宿。菩薩行十地亦如是知何處可宿何處可食。可宿名有諸現在佛處。可食名可得修習善法處。如食能利益諸根亦助壽命。諸善法亦如是。能益信等諸根助成慧命。異處宿名從彼佛所至餘佛所。復次此佛國土彼佛國土中間亦名異處。善知道轉者。如彼導師知道不安隱則轉。菩薩亦如是。善知是道至聲聞。是道至辟支佛。是道至佛。如是知已。捨聲聞道辟支佛道。但行至佛道。如彼好道多有飲食。十住道亦如是多行佈施持戒修禪。如彼導師以多財物善能治法有大勢力。菩薩亦如是有財物治法故有大勢力。財者七財。所謂信戒慚愧捨聞慧。治法者。一切魔種種沙門婆羅門外道論師悉能摧伏。是為威勢。如彼大城無有怨賊疫病暴死種種衰惱故。名為安隱。涅槃大城亦如是。無有諸魔外道諸流貪慾瞋恚放逸死憂悲苦惱啼哭故。名為安隱。如彼大城多有飲食故名為豐饒。涅槃城亦如是。多有諸深禪定解脫三昧故。名為豐饒。如彼大城多所容受故名為大城。涅槃城亦如是。多受眾生故名為大。假令一切眾生不受諸法故。皆入無餘涅槃。而涅槃性無增無減。如彼導師能將多眾安隱示好道故。名為導師。菩薩亦如是。善將眾生示佛法示涅槃。從生死險道得至涅槃故。名為大導師。如彼導師善知道相故。身及餘人皆無有惡。菩薩亦如是。自不行貪瞋恚等諸蓋諸惡苦行老死深坑。亦不墮寒熱地獄餓鬼故。名為自不得惡所隨從者亦不得惡。是故偈中說善知道相故。自不得惡餘不得惡。◎   ◎略行品第二十七  菩薩歡喜地  今已略說竟  菩薩住是中  多作閻浮王  常離慳貪垢  不失三寶念  心常願作佛  救護諸眾生   初地名歡喜。已略說竟。諸佛法無量無邊是地為本。若廣說亦無量無邊。是故言略說。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閻浮提勢力轉輪王。先世修習是地因緣故。信樂佈施無慳貪垢。常施三寶故不失三寶念。常念作佛救諸眾生。如是等善念常在心中。復次。  若欲得出家  勤心行精進  能得數百定  得見數百佛  能動百世界  飛行亦如是  若欲放光明  能照百世界  化數百種人  能住壽百劫  能擇數百法  能變作百身  能化百菩薩  示現為眷屬  利根過是數  依佛神力故  已說初地相  果力淨治法  今當復更說  第二無垢地   果名得數百定見數百佛等。勢力名能化數百眾生。餘偈義先已說。不復解餘偈。今當復說第二無垢地。問曰。汝欲廣說菩薩所行法。初地義尚多。諸學者恐轉增廣則懈怠心生不能讀誦。是故汝今應為不能多讀誦者。略解菩薩所行諸法。答曰。  菩薩所有法  是法皆應行  一切惡應捨  是則名略說   如上來諸品所說。能生能增長諸地法。如上諸品中說。若於餘處說者。皆應令生菩薩過惡事皆應遠離。是名略說菩薩所應行。如法句中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有一法攝佛道。菩薩應行。雲何為一。所謂於善法中一心不放逸。如佛告阿難。我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說。  不放逸成佛  世間無與等  若能不放逸  何事而不成   復有二法能攝佛道。一不放逸。二智慧。如說。  不放逸智慧  佛說是利門  不見不放逸  而事不成者   復有三法能攝佛道。一學勝戒。二學勝心。三學勝慧。如說。  戒生上三昧  三昧生智慧  智散諸煩惱  如風吹浮雲   復有四法能攝佛道。一諦處。二捨處。三滅處。四慧處。如說。  諦捨定具足  得慧利清淨  精進求佛道  當集此四法   復有五法能攝佛道。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如說。  信根精進根  念定慧堅牢  是法大悲合  終不退佛道  如人得五根  能通達五塵  如得信等根  能通諸法相   復有六法能攝佛道。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如說。  如所說六度  降伏諸煩惱  常增長善根  不久當得佛   復有七法能攝佛道。所謂七正法。信慚愧聞精進念慧。如說。  欲得七正法  當樂定精進  除去七邪法  能知諸功德  是人能疾得  無上佛菩提  拔沒生死者  令在安隱處   復有八法能攝佛道。所謂八大人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如說。  若人決定心  住八大人覺  為求佛道故  除諸惡覺觀  如是則不久  疾得無上道  如人行善者  必當得妙果   復有九法能攝佛道。所謂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如說。  具足於大忍  大慈及大悲  又能住於慧  念及堅心中  深心入無貪  無恚癡善根  若能如是者  佛道則在手   復有十法能攝佛道。所謂十善道。自不殺生不教他殺見殺心不稱讚見殺心不喜。乃至邪見亦如是。以是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說。  不惱害眾生  亦不行劫盜  不婬犯他婦  是三為身業  不妄語兩舌  不惡口綺語  不貪惱邪見  是七口意行  如是則能開  無上佛道門  若欲得佛者  當行是初門   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護已應增長。於一善事從一轉增。亦應當知。求佛道者。於一惡法應疾遠離。所謂遠離不放逸。如說。  若人不能度  生死險惡道  是為可呵責  最是罪惡事  雖樂於富樂  而生貧賤家  不能種善根  為人作奴僕  皆由於放逸  因緣之所致  是故有智者  疾遠如惡毒  若未成大悲  無生忍不退  而行放逸者  是則名為死   復有二過應疾遠離。一貪聲聞地。二貪辟支地。如佛說。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亦名一切失  雖墮於地獄  不應生怖畏  若墮於二乘  菩薩應大畏  雖墮於地獄  不永遮佛道  若墮於二乘  畢竟遮佛道  佛說愛命者  斬首則大畏  如是欲作佛  二乘應大畏   復有三過應疾遠離。一憎諸菩薩。二憎菩薩所行。三憎甚深大乘經。如說。  小智以小緣  憎恚諸菩薩  亦憎菩薩道  亦憎大乘經  不解故不信  墮在大地獄  怖畏大驚喚  是事應遠離   復有四過應疾遠離。一諂。二曲。三急性。四無慈愍。如說。  自言是菩薩  其心多諂曲  急性無所容  不行慈愍心  是近阿鼻獄  離佛道甚遠   復有五過應疾遠離。一貪慾。二瞋恚。三睡眠。四調戲。五疑。是名五蓋覆心。如說。  若人放逸者  諸蓋則覆心  生天猶尚難  何況於得果  若勤行精進  則能裂諸蓋  若能裂諸蓋  隨願悉皆得   復有六過與六波羅蜜相違。應疾遠離。一慳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調戲。六愚癡。如說。  慳貪垢污心  破戒而懈怠  無知如牛羊  好瞋如毒蛇  心亂如獼猴  不遠離諸蓋  生天為甚難  何況得佛道   復有七過應疾遠離。一樂多事務。二樂多讀誦。三樂睡眠。四樂語說。五貪利養。六常欲令人喜。七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如說。  弊人樂事務  樂多誦外經  癡人樂睡眠  樂共聚眾語  雖願欲作佛  而深著利養  是恩愛奴僕  迷悶於佛道  如是諸惡人  自言是菩薩   復有八法應疾遠離。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如說。  若有人愚癡  行於八邪道  學邪諸經法  好隨逐邪師  遠離八聖道  深妙諸功德  堅深著煩惱  而或願菩提  如是愚癡人  欲度於大海  捨好堅牢船  抱石欲求渡   復有九法應疾遠離。一不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聞已不信。三若信不受。四若受不誦持。五若又誦持不知義趣。六若知不說。七若說不如說行。八若如說行不能常行。九若能常行不能善行。如說。  癡人不欲聞  無上正真道  聞已不能信  又不能誦持  不知義不說  不如所說行  不能常善行  又無念安慧  如是愚癡人  不堪得道果  猶如罪惡人  不得生天上   復有十過應疾遠離。所謂十不善道。如說。  癡人於少時  貪愛弊五欲  捨離十善道  行十不善道  諸天樂在手  而復自捨棄  如貪小錢利  而捨大寶藏   問曰。汝說無上道相時。種種因緣訶罵空發願菩薩自言菩薩但名字菩薩。若是三不名為菩薩者。成就何法名為真菩薩。答曰。  非但發空願  自言是菩薩  名字為菩薩  略說能成就  三十二法者  乃名為菩薩   若人發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薩。空受名號不行功德慈悲心諸波羅蜜等。是不名為菩薩。如土城名寶城。但自誑身亦誑諸佛。亦誑世間眾生。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發願是名真實菩薩。何等三十二。一深心為一切眾生求諸安樂。二能入諸佛智中。三自審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惡他。五道心堅固。六不假偽結託親愛。七乃至未入涅槃常為眾生作親友。八親疏同心。九已許善事心不退轉。十於一切眾生不斷大慈。十一於一切眾生不斷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無疲懈。十三勤發精進心無厭足。十四多聞而解義。十五常省己過。十六不譏彼闕。十七於一切見聞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報。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處。二十於一切眾生忍辱無瞋礙。二十一能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隨無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攝智慧。二十四四攝法所攝方便。二十五持戒毀戒慈愍無二。二十六一心聽法。二十七一心阿練若處住。二十八不樂世間種種雜事。二十九不貪著小乘。三十見大乘利益為大。三十一遠離惡知識。三十二親近善知識。菩薩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謂四無量心。能遊戲五神通。常依於智。常不捨善惡眾生。所言決定言必皆實。集一切善法心無厭足。是為三十二法。為七法。菩薩成就此者。名為真實菩薩。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一  諸菩薩已得  具足於初地  欲得第二地  當生十種心   諸菩薩已得歡喜初地。為得二地故生十種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樓觀要因梯而上。問曰。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答曰。  直心堪用心  軟伏寂滅心  真妙不雜貪  快大心為十   諸菩薩已具足於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軟心。四降伏心。五寂滅心。六真妙心。七不雜心。八不貪心。九廣快心。十大心。直心者。離諂曲。離諂曲故心轉柔軟。柔軟者。不剛強粗惡。菩薩得是柔軟心。生種種禪定。亦修習諸善法。觀諸法實相。心則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諸根。如經中說。何等是善道。所謂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為伏心。心已降伏則易生寂滅心。寂滅心者。能滅貪慾瞋恚愚癡等諸煩惱。先伏心已遮令寂滅。復有人言。得諸禪定是名寂滅心。如經說。若人善知禪定相不貪其味。是名寂滅心。得寂滅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於諸禪定神通所願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隨意所用。行者既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為守護是心故。樂生不雜心。不雜心者。不與在家出家從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禪定力故。以是諸心當得第二地等無量利益。若與眾人雜者則失此利。何以故。若人與眾人雜行。則眼等六根或時還發諸不善法。何以故。親近可染可瞋可癡法故。諸根發動煩惱火然。煩惱火然故則失此利。見此等過故生不雜心。不應與在家出家者雜行。是人得是不雜心已。次生不貪心。不貪心者。於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師長等不生貪著。作是念。若我於在家出家生貪著者。必當來往問訊。我則何有不雜心耶。是故我欲令諸禪定等利住不雜心者。當於在家出家捨貪著心。問曰。菩薩法不應捨眾生。不應生捨心。如助菩提中說。  菩薩初精進  所有方便力  應令諸眾生  住於大乘中  若人教恆沙  眾生住羅漢  不如教一人  住大乘為勝  若人少勢力  不堪發大乘  次當教令住  辟支聲聞乘  若人不堪住  辟支聲聞乘  應教此眾生  令行福因緣  不任住三乘  不堪人天樂  常以今世事  隨而利益之  若有諸眾生  不受菩薩利  於此不應捨  應生大慈悲   汝雲何言菩薩得不雜心生不貪心。若菩薩不貪眾生則為捨離。何能度耶。答曰。應隨順菩薩道行捨心。何以故。是人因捨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捨是眾鬧。當得禪定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則能利益眾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為多利益眾生少時捨心權捨眾鬧。當得禪定五神通等利益眾生。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薩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為大利益。所謂諸禪定神通滅苦解脫等。是故汝說非也。問曰。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復說菩薩欲得二地生於十心。答曰。初地雖有此法未得深樂。未有堅固。在此地中心常喜樂轉深堅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難非也。問曰。若深樂堅固此法者得何異事。答曰。  若其一時得  深樂堅固心  更不復用功  如使常隨逐   如使一時生常隨逐人。菩薩如是一時得深樂堅固心已即常隨逐。更不須用功而生若以少因緣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莖節相續。問曰。若菩薩得是十種心得何等果。答曰。  若得是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種離垢  惡業及煩惱   若菩薩得是直等十心。即名住第二菩薩地。一離垢者。地名也。二離垢者。於此地中離十不善道罪業之垢。三離垢者。離貪慾瞋恚等諸煩惱垢故。名為離垢。復次離垢義者。◎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分別二地業道品之餘  ◎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問曰。十不善道自然不作。自然行十善道。此二種道。幾是身行。幾是口行。幾是意行。答曰。  身意二三種  口四善亦爾  略說則如是  此應當分別   不善身行有三種。所謂奪他命劫盜邪婬。不善口行四種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善意行三種。貪取瞋惱邪見。善身行亦有三種。離奪命劫盜邪婬。善口行亦四種。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善意行有三種。不貪取不瞋惱正見。身口意業道。是善不善應須論議令人得解。初奪命不善道者。所謂有他眾生知是眾生故行惱害。因是惱害則失壽命。起此身業是名初奪命不善道。離此事故。名為離奪命善行。劫盜者。所謂屬他之物。知是物屬他生劫盜心。手捉此物舉離此處。若劫若盜計是我物生我所心。是名劫盜行。離此事者名為離劫盜善行。邪婬者。所有女人。若為父母所護。親族所護。為姓所護。世法所護。戒法所護。若他人婦知有鞭杖惱害等障礙。於此事中生貪慾心起於身業。或於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懷妊若乳兒若非道。是名邪婬。遠離此事名為善身行。妄語者。覆相覆心覆見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異說。是名妄語。遠離此事名為遠離妄語善行。兩舌者。欲離別他。以此事向彼說。以彼事向此說。為離別他故。和合者令別離。別離者則隨順樂為別離。喜別離好別離。是名兩舌。離如此事名為遠離兩舌善行。惡口者。世間所有惡語害語苦語粗語弊語令他瞋惱是名惡口。遠離此事名為離惡口善行。散亂語者。非時語無利益語非法語無本末語無因緣語。是名散亂語。遠離此事名為離散亂善行。貪取者。屬他之物他所欲。他田塢他財物。心貪取願欲得。於此事中不貪不妒不願欲得是名不貪善行。瞋惱者。於他眾生瞋恨心礙心發瞋恚。作是念。何不打縛殺害是名瞋惱離如此事名為無瞋惱善行。邪見者。言無佈施無有恩報。善惡業無果報。無今世無後世。無父母無沙門無婆羅門。能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邪見。正見者。為有施者有恩報。有善惡業報有今世後世。世間有沙門婆羅門。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正見善行。是菩薩如是入正見道。  善道不善道  各二十分別  知何處起等  十二種分別   菩薩於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種種別相知二十種分別。又於是二十種分別善知從何處起等十二種分別。於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種分別。所謂不離奪他命罪。一是不善。二欲界繫。三有漏。四非心數法。五心不相應。六不隨心行。七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共心生。實有眾生知是眾生。以身業故奪其命。是名共心生。雲何名不共心生。若人欲殺眾生捉持牽挽撲著地已然後能死。是名不共心生。又身不動口不言。但生心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奪他命罪。是名不共心生。又是不離奪他命者。若睡若覺常積習增長。亦名不共心生。八或色或非色。初共心生殺罪是色。第二殺罪第三第四非是色。九或作或非作。有色是作。餘者無作。十或有緣或無緣。色是有緣餘者是無緣。問曰。是心為有緣為無緣。答曰。非有緣。問曰。若心非有緣身不動口不言時但心生念我從今日當作殺眾生者。如是罪業雲何名為非緣。答曰。若殺罪是心則應有緣。今實殺罪非是心。若心是殺罪即是身業。而心實非身業。是故殺生罪不名有緣。但殺生罪共心在身中生。以是無作故言非緣。十一是業。十二非業相應。十三不隨業行。十四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無異。但除心與思共生為異。十五非先世業報。十六不可修。十七應善知。十八應以慧證不以身證。十九可斷。二十可知見。不離劫盜罪。不離邪婬罪。不離妄語罪中。但一共心生二不共心生。一有色二無色。一作二無作。一有緣二無緣。餘如殺中說。不離兩舌不離惡口亦如是。不離散亂語。或不善或無記從不善心生。是不善從無記心生。是無記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欲界繫者。以欲界身心。散亂語是欲界繫。色界繫亦如是。餘如妄語中說。貪取欲界繫。是有漏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心共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相應。非隨業行。非共業生。非先世業報。除因報。非可修。應善知。應以慧證。身證。可斷。可見知。瞋惱。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纏所攝名心相應。使所攝名心不相應。隨心行不隨心行亦如是。共心生不共心生。有覺眾生與心共生。無覺眾生不與心共生。如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亦如是。如心不相應不隨心行不共心生業不相應不隨業行不與業共生亦如是。餘分別如貪取中說。如瞋惱邪見亦如是。十善道中離奪他命是善性。或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以欲界身離奪他命。是欲界繫。非三界繫者。學無學人八聖道所攝。離殺生正業。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非三界繫是無漏。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是共心生。如行人見蟲而作是念。我當身業遠離不傷害。是名離奪命善行共心生。何等是離殺生善不共心生。有人身不動口不言但心念從今日不殺生。是名不共心生。又有人先遠離殺生。若睡若覺心緣餘事。於唸唸中不殺生。福常得增長。亦不共心生。或是色或非色。一是色二非色。一是作二非作。一有緣二無緣。是業非業相應。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心與思為異。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則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離劫盜。離邪婬。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亦如是。離散亂語。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以欲界身心離散亂語。色界繫亦如是。不繫三界者。如不殺中說。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繫。無漏者不繫。餘如離妄語中說。不貪取者是善性。或欲界繫。或非繫三界。欲界繫者。欲界凡夫不貪取及賢聖不貪取善行。是欲界繫。非三界繫者。諸賢聖不貪取無漏善行。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不繫三界是無漏。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離瞋惱是善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欲界不瞋惱善根。餘二界亦如是。不繫者。餘不繫是或有漏或無漏繫三界者。是有漏。餘是無漏。心數法。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與纏相違不瞋善根與心相應。與使相違不瞋善根與心不相應。隨心行共心生亦如是。無色無作。或有緣或無緣。心相應是有緣。心不相應是無緣。非業或與業相應。或不與業相應。或隨業行或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亦如心說非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正見是善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三界繫。欲界繫者。若凡夫若賢聖。欲界念相應正見。是色無色界亦如是。不繫三界者。賢聖無漏正見。或有漏或無漏。三界繫是有漏。不繫是無漏。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見可知亦如是。是名善等二十種分別。從何起等十二論者。一從何起。二起誰。三從何因起。四與誰作因。五何緣。六與誰作緣。七何所緣。八與誰作緣。九何增上。十與誰作增上。十一何失。十二何果殺罪。從何起者。從三不善根起。又從邪念起。又隨以何心奪眾生命。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殺罪邊所有諸法。已生今生當生。是因緣亦如是。何所緣者。緣眾生。又因何心奪眾生命。亦緣此心。與誰作緣者。因殺罪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法緣於殺生罪。何失者。今世惡名人所不信等。何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及餘惡處。受苦惱報。增上與誰增上者。如從何處起中說。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貪取瞋惱邪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劫盜罪緣所用物。邪婬緣眾生。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緣於名字。貪取緣所用物。瞋惱緣眾生。邪見緣名字。餘殘亦如上。不殺生從三善根起。又從正念起。又隨以何心離殺生。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是法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因緣亦如是。所緣者。緣於眾生。與誰作緣者。因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緣於不殺生。增上者。諸善根增上。正念亦增上。隨以何心不殺生。是心亦增上。與誰作增上者。於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何利益者。與殺罪相違是名為利。何果者。與殺生相違名為果。不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貪不恚正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不劫盜緣所用物。不邪婬緣眾生。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散亂語緣名字。不貪取緣所用物。不瞋惱緣眾生。正見或緣名字或緣義。有漏緣於名字。無漏緣於義。是菩薩於善等論及起等十二論。行十善道。應如是分別知。又知。  七種不善處  以貪瞋癡生  及四門分別  業眾生各二   是菩薩知七不善業道以貪瞋癡生。而分別於世。又知七種不善業中四門分別。是殺罪或從貪生。或從瞋生。或從癡生。從貪生者。若人見眾生。生貪著心。從是因緣。受用好色聲香味觸。或須齒角毛皮筋肉骨髓等。是人生如是貪心故奪他命。是名從貪生殺罪。若人瞋心不喜殺眾生。是名從瞋生。若人邪見不知後世善惡業殺眾生。是名從癡生殺罪。或以為福德故。或使欲度苦故而殺。如西方安息國等。復有取福德因緣故殺。以是殺業因緣故。欲得生天。如東天竺人於天寺中殺生。以此事故欲生天上。是名從癡生。復有人以貪心故取他物。作是念。以我當隨意得好色聲香味觸。是名從貪生。復有人以瞋心不喜彼人故劫盜財物。欲令其惱。是名從瞋生。復有人邪見不知果報。劫盜他物。是名從癡生。如諸婆羅門說世間財寶皆是我物。我力弱故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無有過罪。以如是心劫盜他物者。是亦從癡生。若人貪著色因緣故而邪婬。是名從貪生。若人瞋不喜作是念。是人犯我母婦姊妹女等。我亦還以婬事污彼母婦姊妹女等。是名從瞋生邪婬。若人邪見不知果報而故犯者。是名從癡生。如有人言。人中無有邪婬。何以故。女人皆為男子故生。如餘所用物。如有所須。若與從事無邪婬罪。以是心作婬欲者。是名從癡生。如劫盜罪妄語亦如是。為貪財故妄語。是名從貪生。為欲誑彼令得苦惱。是名從瞋生。邪見不知業果報故妄語。是名從癡生。兩舌惡口散亂語亦如是。三不善道則是根本。從是分別生七種身口業果。問曰。不離殺生皆是殺生罪不。若殺生罪皆是不離殺生耶。答曰。有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有不離殺生非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即是殺生罪。若有眾生知是眾生故殺奪命起身業。是名不離殺生亦是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此人先雖作殺因緣而眾生不死又身不動口不說。但心念我從今日當殺眾生。是名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是二門分別。為四種分別。所謂善不善各二種。  不但善不善  身心二種業  亦復應當知  更有餘分別   除身殺生劫盜邪婬。餘殘打縛閉繫鞭杖牽挽等。但不死而已。如是不善身業非奪命等所攝。善中迎送合掌禮拜恭敬問訊洗浴按摩佈施等善身業非不殺生等所攝。意業中除貪取瞋惱邪見餘所有不守攝心諸結使等不善法。又意業中除不貪取不瞋惱正見餘善守攝心信戒聞定捨慧等善法。  七業亦業道  三業道非業   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七。是業即業道。貪取瞋惱邪見。是業道非業。此三事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亦是業亦是業道。答曰。習行是七事轉增故。至地獄畜生餓鬼。以是故名為業道。是七能作故名業。三是業道非業者。是不善業根本。以是故名三業道非業。善中亦如是。所謂離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亦業亦業道。餘三不貪取不瞋惱正見是業道非業。此三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是業亦業道。答曰。常修習此事故。能至人天好處名為道。是七能作故名為業。問曰。餘三何故但業道非業耶。答曰。三是諸善業根本。諸善業從中行故。名為業道非業。復次。  戒法即是業  業或戒非戒  業及於業道  有四種分別   身口業是戒。意業是業非戒。業及於業道四種分別者。有業非業道。有業道非業。有業亦是業道。有非業非業道。業非業道者。三種不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手拳鞭杖等。及三種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迎逆敬禮等。是二善不善業。非業道所攝。或有人言。亦是業道。何以故。是二業或時至善惡處故。名為業道。以不定故不說業道。業道非業者。後三不善及三善是煩惱性故非業。能起業故名為業道。三善是善根性故非業。能起善業故名為業道。亦業亦業道者。所謂殺生不殺生等七事。是非業非業道者餘法是。復次。  菩薩初地邊  以三種清淨  安住十善道  則生決定心   是菩薩於第二地中了了分別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知已以三種清淨住十善道。所謂自不殺生不教他殺。於殺生罪心不喜悅。乃至正見亦如是。問曰。菩薩初地中已住十善道。此中何故重說。答曰。初地中。非不住十善道。但此中轉勝增長。以三種清淨故。先初住中雖作閻浮提王不能行此三種清淨。是故此中說三種清淨。菩薩住是二地。知如是分別諸業。生決定心。  世所有惡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於十善生   世間所有惡道者。所謂三種地獄道。熱地獄冷地獄。黑地獄。三種畜生道。水行畜生。陸行畜生。空行畜生。種種鬼道。有飢餓鬼者食不淨鬼者火口者阿修羅夜叉等。皆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緣故。出世間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三界所攝。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如是決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處。亦令眾生生於善處。  是故我自應  住於十善道  亦令餘眾生  即住此善道   若生善處若生惡處。皆屬十善十不善道。我知是世間諸業因緣有無有定主。是故我應先自行十善道。然後令諸眾生亦住十善道。問曰。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後乃令他住耶。答曰。  行於惡業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則不信受   若惡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則為甚難。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語。如偈說。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他善  若自不寂滅  不能令他寂  以是故汝當  先自行善寂  然後教他人  令行善寂滅   是菩薩當如是行善法。  從阿鼻地獄  乃至於有頂  分別十業果  及其受報處   當如是正知。下從阿鼻地獄。上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是善不善種種業受果報處。於中習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獄。小減生大炙地獄。小減生小炙地獄。小減生大叫喚地獄。小減生小叫喚地獄。小減生僧伽陀地獄。小減生大陌地獄。小減生黑繩地獄。小減生活地獄。小減生劍林等小眷屬地獄中。亦應如是轉小分別。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應轉少分別。行下不善道生餓鬼中。如是總相說。是中應廣分別差別。有諸阿修羅夜叉生鬼道中。有諸龍王生畜生中。所受快樂或與諸天同。是諸眾生以不善因緣故生。生已受善業果報。行最下十善道生閻浮提人中在貧窮下賤家。所謂栴陀羅邊地工巧小人等。轉勝生居士家。轉勝生婆羅門家。轉勝生剎利家。轉勝生大臣家。轉勝生國王家。於十善道轉復勝者生瞿陀尼。轉勝生弗婆提。轉勝生鬱單越。轉勝生四天王處。轉勝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習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於是中亦應種種分別小大差別。如人中小王大王閻浮提王轉輪聖王。四天王處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釋提桓因。炎摩天上有須炎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樂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過是以上。要行禪定思得生上界。問曰。若以禪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雖修禪定生色界無色界。要當先堅住十善道然後得修禪定。以是故。彼處以十善業道為大利益。以是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因緣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淨十善道離欲。修初禪下思得生梵眾天。修初禪中思生梵輔天。修初禪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禪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禪中思得生無量光天。修二禪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禪下思得生小淨天。修三禪中思故得生無量淨天。修三禪上思得生遍淨天。修四禪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禪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禪上思故生廣果天修無想定中思得生無想天。以無漏熏修四禪下思故生不廣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不熱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喜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妙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最上思故生阿迦膩吒天。修虛空處定相應思得生空處天。修識處定相應思得生識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相應思得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有想非無想處定相應思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名生死世間眾生往來之處。◎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   問曰。是十善業道。但是生人天因緣。更有餘利益耶。答曰有。  所有聲聞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為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緣唯有三乘。聲聞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為大利益。何以故。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於佛地。問曰。是十善道。能令何等眾生至聲聞地。答曰。  隨他無大悲  畏怖於三界  樂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樂於厭離  常觀世無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無有我  乃至一念頃  不樂於受生  常不信世間  而有安隱法  觀大如毒蛇  陰如拔刃賊  六入如空聚  不樂世富樂  貴於堅持戒  而為禪定故  常樂於安禪  修習諸善法  唯觀於涅槃  第一救護者  常求盡苦慧  樂集行解脫  但貴於自利  一一勝處來  善道令是人  能至聲聞地   隨他音聲者。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問曰。十善道能令一切從他聞者皆作聲聞耶。答曰。不爾。若無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若有菩薩從諸佛聞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聲聞地。問曰。一切無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道。餘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處。以樂三界故。問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若爾者菩薩亦怖畏三界為身故。復為眾生勤行精進求於涅槃。如是十善道。亦應令至聲聞地。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盡墮聲聞地。何等為墮。樂習行功德少分者。於佛所教化六波羅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墮聲聞地。若人能取諸佛功德遍學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徑至佛道。隨他聞聲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種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者。至辟支佛地者。問曰。是人云何俱從他聞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至辟支佛地。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支佛。問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聲聞地。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謂志弱樂厭離生死者。非但志劣無厭離者。問曰。觀何事得知樂厭離心。答曰。觀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當知是必樂於厭離。問曰。已知樂厭離。菩薩亦如是觀有為無常一切法無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墮聲聞地耶。答曰。是人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不信世間有安隱相。如經中佛告諸比丘。譬如少糞尚臭穢不淨。何況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況多也。諸比丘。當學斷生莫令更受。聲聞人信受是語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是人復作是念。世間無常。於所作事及受命都無安隱相。死常逐人誰能知死時節。不知死時為受何業果報。為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隱故。不可信故。當疾求盡苦。菩薩則不爾。於恆河沙無量阿僧祇劫受生。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諸眾生。是故偈中說。乃至一念頃不樂於受生。善道令是人能至聲聞地。問曰。是人樂修集何事故不樂受生。答曰。是人觀地水火風四大喜生瞋恨故。不淨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識五陰。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眼耳鼻舌身意。入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於世間一切受生及資生樂具。以無常虛誑無須臾住故不生喜悅心。如是之人於一切生處生無安隱想。但涅槃一法能為救護。如經中說。諸比丘世間皆是熾然。所謂眼然色然眼識然眼觸然。及眼觸因緣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謂貪慾火瞋恚火愚癡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火之所熾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法能為救護。貴涅槃一法故捨一切事勤習坐禪。問曰。若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熾然。唯涅槃寂滅能為救護者。十善道皆令至聲聞地耶。答曰。不然。佛所結戒。為禪定故貴重此戒。有決定心而不毀犯。捨一切事但樂坐禪。求盡苦智常勤修習解脫因緣。於先世中或從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何以故。持戒清淨則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歡喜。得歡喜故身輕軟。身輕軟故心快樂。心快樂故攝心得定。攝心得定故。生如實智慧。生如實智慧故即生厭。從厭生離從離得解脫。若一若二勝處來者。如尊者羅□羅從諦勝處來。如尊者施曰羅從捨勝處來。如尊者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如尊者舍利弗從慧勝處來。或從諦捨二勝處來。或從諦寂滅二勝處來。或從諦慧二勝處來。或從捨寂滅二勝處來。或從捨慧二勝處來。或從寂滅慧二勝處來。如是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之餘   ◎問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於聲聞所行  十善道轉勝  深禪不隨他  常喜於遠離  恆樂善修習  甚深因緣法  遠離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惡賤憒鬧語  常樂遠離處  威德深重人  喜為福田地  常觀於出性  成辦有理事  恭敬於諸主  已成就繫心  知心在所緣  常樂於禪定  中人之勢力  樂於出家法  善心不縮沒  得慧光明者  或從二勝處  或三勝處來  十善之業道  能令如是人  至於緣覺地   於聲聞所行十善道轉勝者。過聲聞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薩所行。作是念。聲聞人應隨他聞而行道然後得自證智慧。我則不然。不樂隨他人。以是故。我應令十善道轉勝。以是因緣故。我樂不隨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樂於遠離。作是念。若我常樂憒鬧則為集諸惡不善法。以近可染可瞋可癡事故。於是遠離中應修習甚深因緣法。復作是念。若我不修習甚深因緣法者則不得不隨他智。我今何故不常修習甚深因緣。然後可得不隨他智。甚深者。難得其底不可通達。一切凡夫從無始生死中所有經書及其技藝皆可得其邊底。唯甚深因緣不可得底。如兔等小蟲不能得大海邊底。若人有方便大悲心及修集甚深因緣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離此二事修集甚深因緣智則成辟支佛。方便名於成就教化眾生中種種思惟而不錯謬。亦於甚深法不取相大悲名深。憐愍眾生。勝聲聞辟支佛。何況凡夫。少欲少事惡賤憒鬧語。如是則得辟支佛地。若大欲大事好聚眾人。為方便大悲所護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易得。何以故。求辟支佛人少欲者作是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餘人。是人捨離教化眾生事故不親近眾鬧。菩薩大欲大事作是念。我應度一切眾生。以此大欲因緣故則為大事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此非小事。若憎惡憒鬧語則不成此事。是故菩薩入憒鬧中亦用憒鬧之語但無所著。復次覆真實功德故是為少欲。少事務故名為少事。惡賤憒鬧名少欲。樂獨處故名為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不樂眾鬧語。樂於親近遠離可畏深邃之處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遠離可畏深邃之處人則不來。以遠離處住故。心亦深遠。若人自不深遠喜戲調者。外人往來則不為難。如是人不與眾生和合。雖捨眾生亦欲令眾生種諸善根為大利益作是念。我雲何不與眾生和合亦能利益眾生。如是思惟知已。我當為眾生作福田之利受其供養。如是雖不與眾生和合。而能作大利益。是人復思惟。我雲何當得福田地。即自見知。若我深樂為福田地。常觀出性。然後福田地法自然而來。乃至出性之法亦自然而來。所謂持戒禪定智慧等。復作是念。我當雲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法。我當為正觀者於諸現有理趣事中皆悉成辦供養恭敬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法不久疾得。何以故。我當成辦有理之事正觀諸法能得不隨他智。又供養恭敬諸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慧深厚。智慧深厚故能通達實事。能通達實事故能生厭。從厭則生離。從離得解脫。得解脫故前後所集善根得為福田。然後得證出性之法。諸主者諸佛世尊。是種諸善根時是最大因緣。是人復思惟。我雲何能疾成有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見。若我集繫心一處知其所緣。常樂禪定。是人能繫心一處則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成辦。如經中說。得禪定能如實知如實見。若人已行繫心則疾入三昧。疾入三昧故名禪定者常定者。若能如是修集諸法則為供養恭敬諸佛。若人以香華四事供養佛不名供養佛。若能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道是名供養恭敬諸佛。如經說。般涅槃時佛告阿難。天雨文陀羅華及栴檀末香作天伎樂。不名供養恭敬如來也。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法。是名真供養佛。是故阿難。汝當修學真供養佛。如是眾功德。皆是中勢力人樂出家善心不縮沒者。最上勢力能得成佛。下勢力者作聲聞。以是故中勢力人作辟支佛。樂出家故能成眾功德。何以故。若在居家則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遠離。亦不能禪定。若心縮沒不清淨者。不能成辦眾事。不能知甚深因緣法。不能證出性。不能如法真供養恭敬諸佛。如是眾生是中勢力。作是念。我中勢力人。常樂出家心不縮沒。諸所願功德事皆自然來。復作是思惟。是中勢力樂為得何果。即知當得智慧果。何以故。智慧能為照明。如經中說。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慧光為勝。復作是念。我所樂慧光雲何當得。即知若從二勝處來。若三勝處來。二勝處者先已說。三勝處者。所謂諦捨寂滅。或諦捨慧。或諦寂滅慧。以是故我當修集如是諸勝處。我修集是已得智慧光明。所願智慧自然而至。如是相如是修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至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三   問曰。如仁已說。十善道能令人至聲聞辟支佛地。十善業道。復令何等眾生至於佛地。答曰。  所行十善道  勝於二種人  無量希有修  勝一切世間  發堅善二願  成大悲無礙  善受行方便  忍辱諸苦惱  不捨諸眾生  深愛諸佛慧  於佛力自在  樂盡遍行者  能破邪見意  受護佛正法  健堪受精進  堅心化眾生  不貪著自樂  及無量身命  一切事中上  所作無過咎  一切種清淨  一切勝處來  善道令此人  至十力世尊   所修十善道勝二種人者。菩薩修十善道。於求聲聞辟支佛者為轉勝。轉勝者。一心修行常修行。為自利故修行。為他利故修行。清淨修行。一心行者用意修行。常修行者不中休息。為自利故修行者。生天人因緣泥洹因緣。為他利修行者。菩薩修行十善道。迴向利安一切眾生故。以是因緣故。能度過算數眾生。清淨修行者。不壞行無雜行。不濁行自在行。具足行不貪著行。智者所讚行。壞者有行有不行。與此相違名不壞行。雜者自不作令他作。與此相違名不雜行。濁者與煩惱罪業合行。與此相違名為不濁行。自在者。破戒人為田業妻子財物所繫不得自在。持戒者無如是事。隨意自在無所繫屬。具足者。盡行一切大小戒。遮止諸煩惱。常憶念守護。為禪定作因緣。迴向佛道能令同真際法性。是名具足。不貪著者。不向世間不取戒相自高卑他。智者所讚者。聲聞法中不隨生死。但為涅槃故名智者所讚。此大乘法中。尚不迴向聲聞辟支佛乘。何況生死。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智者所讚十善道。問曰。修有何相名為善修。答曰。以無量希有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是名善修。問曰。雲何菩薩。以此修勝一切世間。答曰。諸菩薩以五事修故。勝一切世間。一願二堅心三深心四善清淨五方便。願者菩薩所行願。一切凡夫人及聲聞辟支佛人所無。以是故。菩薩所行願勝一切世間。如大智經毘摩羅達多女問中。佛因目揵連說。菩薩從初發願乃至道場。能為一切世間天及人作福田。又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又如淨毘尼中。摩訶迦葉於佛前說。世尊善說希有。所謂菩薩初一發願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又如偈中說。  菩薩初發心  與大慈悲合  為於無上道  即是心為勝  是故以此願  住於世間上   堅心者。菩薩於諸苦惱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合會地獄。小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小炙地獄。大炙地獄。阿鼻地獄。沸屎。劍林。灰河。阿浮陀。尼羅浮陀。阿波簸。阿羅邏。休休。鬱缽羅。拘勿陀。須曼那。分陀利。缽頭摩。寒熱地獄中種種拷掠。如是苦惱。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共相食噉互相恐怖。飢餓穀貴。從天退失。慳妒瞋惱。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生老病死憂悲惱等。此六道中。所有諸苦若見若聞若受。修十善道。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心終不壞。以是故此菩薩以堅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如說。  地獄及畜生  餓鬼阿修羅  天人六趣苦  不能動其心  是故諸菩薩  以此堅固心  所修十善道  勝一切世間   深心者。大心用心愛心念心。諸菩薩以如是等心修十善道。勝一切世間。除諸佛世尊及久行菩薩。如說。  深心及用心  利益世間心  菩薩以是心  勝一切世間   善清淨者。菩薩修十善業道三種清淨。餘人所無。以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人中寶  具深心淨心  以是善法力  世間所不及   方便者。菩薩以方便力修於善法。餘人所無。是故勝一切世間。無量修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無量修。一時無量。二善根無量。三緣無量。四究竟無量。五迴向無量。時無量者。謂菩薩修行善業道過於時量。時量過故。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諸菩薩師子  所修善業道  過諸算數時  故修善最勝   善根無量者。諸菩薩修無量無邊善根。從是善根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大乘法中淨毘尼經。佛告迦葉。譬如生酥滿四大海。菩薩有為善根資糧亦如是。是福德迴向無為智則大利益一切眾生。是故菩薩雖處有為能勝一切世間。如說。  為一切眾生  及求佛道故  善根則無量  以是勝世間   緣無量者。菩薩不緣有量眾生故修集善根。而所修善根不言為利益若干眾生。菩薩但緣一切眾生故修集善根。是故菩薩緣無量眾生所修善業道亦無量。勝一切世間。如淨毘尼經中。佛告諸天子。如大菩薩薄有慈悲心求利益他。是心能令無量眾生得利樂。深發心菩薩。勤行精進亦如是。能教化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得涅槃樂。如說。  菩薩無量善  功德自莊嚴  皆為度眾生  無量之大苦   究竟無量者。初地中為發願故。已說十究竟。是究竟無量故。菩薩所修善業道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菩薩修善道  從十究竟生  是故勝一切  無有能壞者   迴向無量者。如初地中說。菩薩迴向果報無量。以是迴向果報無量。所修善業亦無量。是故勝一切世間。如說。  以無量因緣  修於善業道  迴向佛乘故  是以為最上   希有者。諸菩薩修善道。以五因緣故名希有。一堪受故。二精進故。三心堅故。四慧故。五果故。堪受者。我當作天人中尊一切智慧者。能如是堪受。是為希有。若人以指舉三千大千世界。於虛空中令住百千萬劫。是事可成。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為希有甚難。如說。  為無量佛法  立誓當作佛  是人無有比  何況有勝者   精進者。多有人堪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精進行六波羅蜜。若人以堪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精進行六波羅蜜。是名實堪受無量功德。精進希有故。所修善業道亦希有。如說。  希有大精進  凡人念已怖  菩薩實行之  何得不希有   心堅者。有人發精進心修集佛道。若有障礙心不堅固則不能成。是故發精進安住希有。堅心中則成其事。壞諸障礙。是為菩薩修善業道第一希有。如說。  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  世間無上者   慧者。是堪受精進堅心皆以慧為根本。是故菩薩慧為第一希有。能生如是堪受精進堅心故。以慧為希有以慧為希有故。所修善業亦希有。如說。  如有人堪受  欲得於佛法  精進得堅心  皆以慧為本   果者。修善業故得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是故希有。如說。  行此善得道  無量功德力  為諸眾生師  誰聞而不行   堅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堅願。一於聲聞乘心不轉。二於辟支佛乘不轉。三於外道事不轉。四於一切魔事不轉。五無因緣不轉。如說。  聞二乘解脫  何不為此道  若未入於位  則失菩薩道  又貪外道事  或為魔所壞  或復無因緣  自捨菩薩道   善願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願。一先籌量得失者。二知道者。三知道果者。四不貪惜自樂者。五欲滅眾生大苦者。如是作願名為善願。如說。  先見世過患  佛道大利益  知行無上道  及其無量果  捨自寂滅樂  欲除眾生苦  發是無比願  為諸佛所讚   大悲無礙者。以五因緣故。知菩薩有大悲。一利安無量眾生故。於資生之物不生貪惜。二不惜身。三不惜命。四不觀時久遠。五欲怨親中等心利益。如說。  內外所愛物  於中不貪著  為利眾生故  及捨於身命  生死無量劫  猶如一眴頃  怨親中平等  名菩薩大悲   無礙者。菩薩以五因緣故。悲心有礙。一以地獄苦故。二以畜生苦故。三以餓鬼苦故。四以惡人無返復故。五以生死過惡故。若此五事不障其心是名無礙大悲。如說。  第一地獄苦  畜生餓鬼苦  惡人及生死  不障名大悲  菩薩能如是  佛說無礙悲   善受行方便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善受行方便。一知方時。二知他心所樂。三知轉入道。四知事次第。五知引導眾生。   知方時者知是方處。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時中。應以如是說法知是方處。應以如是因緣度眾生。知是時中應以如是因緣度眾生菩薩先知是事已隨順而行。如說。  若以世尊意  為他人解說  先應知二事  後隨時方說  若不知時方  而欲說佛意  不得所為利  而更有過咎   知他心所樂者。知他深心為在何事為何所樂。菩薩先知已。入眾生所知所樂。隨順起發度脫方便。如是則不虛也。如說。  菩薩知眾生  深心難測意  先知其意已  漸令住佛意  遍知世間事  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  說名善方便   知轉入道者。能轉外道凡夫意令入佛道。亦轉眾生惡事令住善事中。亦知轉聲聞辟支佛道令入大乘中。已在佛法者不令入外道。先知是事已隨順而修行。如說。  若人令眾生  遠離外道法  及諸不善者  入佛上寂滅  若知諸眾生  上中下之心  知已能引導  是名善方便   知事次第者。如聲聞乘中。初說佈施。次持戒。次生天。次五欲過患。次在家苦惱。次出家利樂。次說苦諦。次集諦。次滅諦。次道諦。次須陀洹果。次斯陀含果。次阿那含果。次阿羅漢果。次不壞解脫。次說諸無礙。辟支佛乘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捨此過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為過惡。出家為利益。次眾鬧亂語為過惡。獨行為善利。聚落為過惡。阿練若處為善利。厭離多欲多事。樂於少欲少事。守護諸根。飲食知節。初夜後夜隨時覺悟。觀緣取相樂住空捨。貴於持戒禪定智慧不現奇異。令他歡喜但自利益。樂於深法不隨他智。如大乘中次第者。初說檀波羅蜜。次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初說諦勝處。次說捨勝處滅勝處慧勝處。復次初讚歎發菩提心。次十種願。次十究竟。次讚歎遠離退失菩提心法。次修集不退失菩提心法。次堅心精進。次堅固堪受。次堅誓。復次初說能得諸地法。次說能住諸地法。次說能得諸地底法。次說遠離諸地垢法。次說能作淨地法。次說諸地久住法。次說能到諸地邊法。次說能作不退失諸地法。次說諸地果。次說諸地果勢力。復次或初說歡喜地。次說離垢地。次說明地。次說炎地。次說難勝地。次說現前地。次說深遠地。次說不動地。次說善慧地。次說法雲地。如說。  初施次持戒  果報得生天  無常在家過  出家為大利  次無上四諦  斷結證四果  是方便次第  令人住初乘  初說生死過  次說涅槃利  守護於諸根  持戒及禪定  不隨他智慧  功德樂獨處  自依不依他  樂求自利樂  亦不捨他人  深行頭陀法  其求中乘者  教法相如是  以四十不共  說佛無量德  亦說菩薩時  一切所行法  為利眾生故  次第說是法  自利及利他  說種種功德  亦說諸佛子  所樂十種地  求法大乘者  如是次第度   引導者。隨眾生所樂門。知是門已。以是門引導眾生。隨其所樂任其勢力而令得度。如說。  或有諸眾生  可以深經書  難事及工巧  咒術以愛語  善說及資財  佈施戒定慧  如是籌量已  引來入大乘  或現於女身  引導諸男子  復現男子身  引導於女人  示眾五欲樂  然後說欲過  而令一切人  得離於五欲   善行是五事。是名菩薩善受行方便。能忍苦惱者。若有人過算數劫於生死中能忍諸苦惱。十善業道能令此人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一切人皆樂樂惡苦。是人云何能忍苦惱。答曰。以五因緣故。一樂無我。二信樂空。三籌量世法。四觀業果報。五念過算數劫唐受苦惱。如說。  樂無我空法  又知業果報  利衰等八法  處世必應受  亦念過去世  空受無量苦  何況為佛道  而當不受耶   不捨於一切者。或有眾生第一弊惡無有功德不可利益。菩薩於此終不生捨心。問曰。若是惡人不可度者。雲何不捨。答曰。以五因緣故。一賤小人法故。二貴大人法故。三畏誑諸佛故。四知恩故。五為是世間事故出世間。如說。  欲度眾生故  生心持重擔  於惡怨賊中  心常不應捨  賤小貴大人  是小大差別  不應眾生中  愍憐心還息  於諸急難中  無事而利益  擔於重擔時  而不中懈廢  若發無上心  或有捨眾生  若自心疲苦  及惡人所害  即為欺誑於  十方三世佛  諸佛世中尊  為利益眾生  行種種苦行  修集於佛道  佛於恆沙劫  捨樂作福業  若捨一惡人  則為背佛恩  是故惡眾生  不應於中捨  若人於無量  阿僧祇劫中  所修集佛道  大悲為根本  若以貪慾心  瞋恚怖畏心  捨一可度者  是斷佛道根   是故善業道能令不捨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深樂佛慧者。若人深樂佛慧。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深樂佛慧。一佛慧無與等。二佛智能令人為世中尊。三佛以佛智自度其身。四佛智亦度他人。五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如說。  諸佛之智慧  天上及世間  一切無與等  何況而得勝  諸佛以此智  為天阿修羅  一切世間人  恭敬而作禮  佛以智自度  亦度於他人  若得是佛智  是功德藏者   於諸佛力及自在法中樂盡遍行者。遍行名久習。一切行力名十種智力。自在名隨意所作。若人深樂佛十力及自在法中盡遍行。如是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疾得。以五因緣故樂盡遍行。一尊重諸佛教敕。二諸佛有大弟子故。三身證一切法故。四攝取墮落者。五已墮落者能拔濟之。如說。  尊佛教無比  佛子有四八  及以六三種  堪為諸天師  以佛智慧眼  見諸法現前  逆惡斷善根  及諸破戒等  如是墜落人  攝取而濟度  若人於佛力  自在中遍行  涅槃及天福  常在此人手   於是中諸佛以佛力能為五種事。一令眾生學聲聞乘。二令眾生學辟支佛乘。三令眾生學大乘法。四力具足者令得解脫。五力劣者令住世樂。如說。  諸佛以神力  令厭離眾生  或令學小乘  中乘及大乘  有力具足者  令其得解脫  力不具足者  生天令世樂   自在者。諸佛於五事中自在。一諸神通自在。二自心中得自在。三滅盡中得自在。四聖如意中得自在。五壽命中得自在。如說。  飛行等自在  自心得自在  於滅禪定中  如入出自捨  一切淨不淨  隨心而能轉  命不為他害  自緣亦無盡  如是等自在  一切法亦爾  是故人師子  名為自在者   能破惡意者。所謂遠離正道。凡夫九十六種外道等。略說惡意者。說五陰為我。或言我有五陰。或言五陰中有我。或言我中有五陰。或言離五陰有我。如說。  若五陰是我  即為墮斷滅  則失業因緣  無功而解脫  餘殘有四種  異陰無有相  無相無有法  皆應如是破   復次五邪見名為惡意。所謂邪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如說。  破因果邪見  二十種身見  有見及無見  下事以為最  但以戒力故  而得於解脫  如先一異破  此見如是破  正意八道破  說名得解脫   守護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護諸佛所教法所謂十二部經。以其心能信能受。十善業道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應受護正法。一知報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供養諸佛故。四利益無量眾生故。五正法第一難得故。如說。  若人欲施作  諸佛所受事  亦令法久住  以上供養佛  為欲療治於  眾生之重病  亦知諸世尊  從苦得是法  以是因緣故  知法為難得  是故有智者  應當愛護法   於是中。以五因緣故。名為愛護正法。一如所說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破佛法刺蕀故。四離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說。  自於佛法中  如佛所教住  悲心不吝法  亦令他得住  又破於魔眾  及外道論師  若憎佛法者  以無瞋心破  遠離四黑印  受行四大印  如是則名為  愛護於正法   勇健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為勇健。一破魔賊故。二破外道賊故。三破煩惱賊故。四破諸根賊故。五破五陰賊故。如說。  惡魔起兵眾  道樹欲害佛  常求於佛便  嬈亂聽者心  佛日出世間  魔請令涅槃  常亂受學者  破於解脫道  乃至於今日  其心猶不息  是憎涅槃者  善人之大賊  應以戒定慧  摧破魔力怨  自謂有智慧  常輕慢於佛  以種種因緣  滅佛法故出  常憎佛弟子  自失教他失  是諸外道輩  世間之大賊  當以無瞋心  應以多聞慧  及以大心力  摧破外道怨  煩惱力起業  輪轉墮惡道  煩惱力障故  不能行大道  以煩惱力故  墮種種邪見  以煩惱力故  不行甘露道  以是因緣故  煩惱最大賊  以正念定慧  破此煩惱賊  若為根賊牽  令人墮惡道  又墮天人中  不得至涅槃  今此諸根賊  何不以慚愧  正念及智慧  摧破諸根賊  譬如世間人  以軟語欺誑  財物及刀槊  以此四除賊  以此五陰故  受生老病死  亦墮大怖畏  得諸急苦惱  五陰因緣故  憂悲及啼哭  五陰因緣故  受種種諸苦  是故汝當知  應以知見法  摧破此五陰  猶如破怨賊   堪受者。心志力強有大人相。見事深遠。以五因緣故。名為堪受者。一所願事成其心不高。二所願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惱切己其心不動。四樂事加身心亦不異。五其心深遠。若瞋若喜難可得知。如說。  身心新苦至  其意亦不動  隨意樂事至  大智心不異  若瞋喜怖畏  他人不能測  如是深心相  是說堪受者   勤精進者。於五事中勤行精進。一未生惡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二已生惡法為斷滅故勤行精進。三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精進。四已生善法為增長故勤行精進。五於世間事中有所作無能障礙故勤行精進。如說。  斷已生惡法  猶如除毒蛇  斷未生惡法  如預斷流水  增長於善法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為生  如攢木出火  世間善事中  精進無障礙  諸佛說是人  名為勤精進   堅心化眾生者。若菩薩於五乘中教化眾生時。供養輕慢憎愛怖畏苦樂疲極等事中其心不轉。是名堅心化眾生。五乘者。一者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如說。  如應以一心  一切諸力勢  依種種方便  離於憎愛心  教化諸眾生  離垢心清淨  令得無量世  難得無上乘  若入無勢力  不堪住大乘  次教辟支佛  聲聞天人乘   不貪自樂者。所謂不著一切諸樂。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自樂。一樂無常如水泡。二世樂變苦。三從眾緣生故。四從渴愛起故。五少樂如蜜渧故。如說。  樂少住如泡  變苦如毒食  三合從觸有  貪慾□故生  若離於貪愛  更無有別樂  如枯井蜜渧  樂少而苦多  利益眾生者  不應有貪著   及無量身命者。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身。一身不從先世來。二不去至後世。三不堅牢。四是身無我。五無我所。如說。  汝身眾穢聚  不淨遍充滿  不從先世來  不持至後世  雖久好供事  而破大恩分  是身不堅固  如沫不久壞  緣生無定性  無性不自在  是故應當知  非我非我所  是身無量過  不應有貪惜   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壽命。一樂慧命故。二怖畏罪故。三念無始生死中無量死故。四與一切眾生共受故。五不可免故。如說。  從多聞正論  生貪慧命故  怖畏失命時  而起於罪惡  又見一切人  無脫死王者  不可以財智  方便力所免  修集善法者  何得惜是命   一切事中上者。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名為上人。菩薩以五事發必得究竟。一者財物。二者佈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說。  勤求聚財利  慇懃行佈施  次第淨持戒  精進求禪定  行種種方便  生八道解脫  是名諸事中  名之為上人   所作無過咎者。是菩薩所作智者不呵。以五因緣故。所作無過智者不呵。一作可作事。二大果利。三不壞法。四次後無過。五大名聲。如說。  先種種籌量  自作易作事  從是事所得  無量大果利  不妨於善法  作已無惡隨  善人所讚歎  名聞廣流布  智者所起業  名為無過咎  可作及易作  自屬於己身  無量大功德  疾得果利益  智者如是知  後無有過咎  應加勤精進  而作如是事   一切種清淨一切勝處來者。以五因緣故諸勝處一切種清淨。一深心清淨。二迴向清淨。三自如說行勝處。四令他人行。五離諸勝處相違法所謂妄語慳貪戲調愚癡。如說。  菩薩深淨心  遠離於諂曲  皆以四勝處  迴向於佛道  先自修善法  後令他人行  菩薩如是者  四勝處清淨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習十善業道。能令人至十力。十力者名為正遍知。正遍知者則是佛。以五因緣故名世尊。一斷過去世疑。二斷未來世疑。三斷現在世疑。四斷過三世法疑。五斷不可說法疑。如說。  無始過去世  通達無有疑  無邊未來世  知通達無疑  十方無有邊  現在一切世  出過於三世  無為微妙法  十四不可說  亦通無有疑  是故功德藏  諸佛名世尊   如是功德成就者十善業道能令菩薩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應如是修十善業。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護戒品第四   是菩薩如是行諸善道。  於善不善道  總相及別相  各各分別知  有二種果報   十善業道總相果報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別相果報者。離殺生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長壽。二者少病。離劫盜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大富。二者獨有財物。離邪婬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妻婦貞良。二者不為外人所壞。離妄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不為人所謗毀。二者不為人所欺誑。離兩舌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好眷屬。二者不為人所壞。離惡口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聞隨意所樂音聲。二者無有鬥諍。離散亂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人信受其語。二者所言決定。離貪取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知足。二者少欲。離瞋惱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在所生處常求他好事。二者不喜惱害眾生。正見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離諂曲。二者所見清淨。十不善道亦如是。總相果報者。上行墮地獄。中行墮畜生。不行墮餓鬼。別相果報者。殺生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失財。邪婬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醜惡妻婦。又不貞良。二者為他所壞。妄語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人所謗毀。二者為人欺誑。兩舌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惡眷屬。二者眷屬可壞。惡口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耳聞惡聲。二者常有鬥諍。散亂語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語不信受。二者言無本末。貪取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惱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惡性。二者喜惱眾生。邪見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其心諂曲。二者墮在邪見。  知已愛樂法  於法心不動  於諸眾生中  慈悲心轉勝   愛法者。但愛於法更無勝事。此中法者。先說十善業道。樂法者。但樂於法更無餘事。於法心不動者。乃至失命終不捨法。菩薩行如是法。於眾生中慈悲轉勝。初地中雖有慈悲不及此地。以通達罪福業因緣故。眾生可愍皆屬於業不得自在。則無瞋恨憎恚之心。如是行者慈悲轉勝。作是念。  咄哉諸眾生  深墮於邪見  我應說正見  令得入正道   菩薩通達罪福業因緣。於諸眾生深行慈悲。作是念。眾生可愍不知諸法實相故。多行妄想生諸邪見。因邪見故起諸煩惱。因煩惱故而起諸業。起業因緣故輪轉生死。我先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眾生故當說正見。是諸眾生是我應度。今當為說正見令入真道使得度脫。如是念已。知諸眾生有種種煩惱。所謂。  觀所起煩惱  及諸煩惱垢  種種黑惡業  受種種苦惱  愍念諸眾生  多有所闕少  種種觀察已  是皆如我有  即時以悲心  方便發大願  雲何令眾生  得滅是諸苦   煩惱煩惱垢者。使所攝名為煩惱纏所攝名為垢。使所攝煩惱者。貪瞋慢無明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疑。是十根本隨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名九十八使。非使所攝者。不信無慚無愧諂曲戲侮堅執懈怠退沒睡眠佷戾慳嫉憍不忍食不知足。亦以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有一百九十六纏垢。有言人。煩惱在深心垢在淺心。有人言。諸障蓋名為纏垢。餘皆名煩惱。黑惡業者。即是七不善業道。及貪取瞋惱邪見相應思。能生苦報。種種苦惱者。身中種種惡事名為苦。心中種種惡事名為惱。又今世苦名為苦。後墮惡道名為惱。多有所少者。或諸根支體。或資生所須。或信戒等諸功德不具故名為少。餘句易解如偈中所說。不復須釋。如是思惟已。眾生甚可愍。墮在於二乘。我當為發願令住於大乘。是事如此十地經中金剛藏菩薩自說。是菩薩離十不善業道。亦令眾生住十善業道。為眾生深求勝心好心樂心憐愍心慈悲心利益心守護心我所有心大師心攝取心受取心。作是念。此諸眾生甚可憐愍。墮種種邪意邪見行邪險道。我今應令住在真實正見道中。是諸眾生種類不同互相諍競。常懷忿恚瞋惱熾盛。然我當令住無上大慈。是諸眾生無有厭足。貪求他利邪命自活。我當令住清淨身口意業。是諸眾生在貪慾瞋恚愚癡因緣中常起種種煩惱結使而不方便求欲自出。我當滅其諸苦惱事令住無苦惱處。是諸眾生為無明所翳入黑闇稠林。不能自出離。智慧明入在諸見險惡道中。我應救之使得無礙智慧之眼。以是慧眼不隨他人。於一切法知如實相。是諸眾生墮在生死長流。欲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坑入邪曲網中。種種煩惱惡草所覆無有導師不生出心。道言非道非道言道。魔民怨賊常共隨逐無有善師。隨順魔意遠離佛法。如是眾生我應令度此諸生死險惡道得住無畏無衰一切智慧城。是諸眾生為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所漂種種罪業濤波所覆沒在愛河。隨生死波浪。為洄澓所轉不能自出。為欲覺瞋覺惱覺鹹水淹爛為身見羅剎之所執持。入五欲深林為喜染所著吹。在我慢陸地。甚可憐愍。無洲無救。於六入空聚落不能動發。無善度者。如是眾生我今應以大悲牢堅智慧之船載至諸安隱無怖畏一切智洲。是諸眾生多苦可愍。閉在生死憂悲苦惱牢獄。多懷貪恚愛憎墮四顛倒為四大毒蛇所害。為五陰怨家所殘。喜染詐賊所陷。在六入空聚受無量苦惱。我應破其生死牢獄令得自在無礙涅槃安隱快樂。是諸眾生甚可憐愍。狹劣小心樂於少利。縮沒無有一切智心。設求出者則樂聲聞辟支佛乘。我應令得大心使樂佛廣大之法。  菩薩如是行  則得持戒力  善知起善業  使令得增長  是則為佛子  深入離垢地   持戒力者。一心清淨具足十善道。戒則得修集福德力。能起善業者。善知自生增長善道。亦令他眾生深入者。所行轉遠盡其邊底。佛子者。能隨法行名為佛子。於初地始生。至二地增長。是菩薩應如是勤行精進。  菩薩若得至  離垢地邊際  爾時則得見  百種千種佛   初地中已說。般舟三昧。見現在佛助三昧法。所謂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十不共法念佛。於一切法無所貪著。亦說利益三昧。能成就果報勢力。問曰。若菩薩於初地中已到其邊能見諸佛。初入第二地。即應見諸佛。雲何言乃至第二地邊乃見諸佛。若爾者。入第二地初中應失此三昧。至後乃得。答曰。初入第二地中亦見諸佛亦不退失是三昧。汝不能善解偈義故作此難。第二地初中。但見百種佛。乃至其邊得見百種千種佛。見諸佛已心大歡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進。  即能以四事  供養於諸佛  能於諸佛所  復受十業道   四事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餘義則可知。  作如是行已  從佛受善道  至百千萬劫  不毀亦不失   不毀者。不令戒羸弱。或以清淨事名不毀。都不復行名為失。是菩薩如是。過初地入第二地已。如說。  善離慳貪垢  樂行清淨捨  善離慳貪垢  深愛清淨戒   清淨名但以善心行捨。不雜諸煩惱。深愛名堅住其中。究竟不捨。此地中慳貪垢。破戒垢無有遺餘。是故此地名為離垢。菩薩如是無慳貪破戒心。於四攝法中愛語偏利。六波羅蜜中戒度偏利。利名多行勢力轉深。問曰。若第二地中。屍羅波羅蜜已得勢力。今此地中。應解說屍羅波羅蜜分生力淨差別。答曰。  略說屍羅度  有六十五分  生力淨差別  處處論中說   屍羅波羅蜜無量無邊。但略說有六十五分。餘戒生戒力戒淨戒差別。論中先後處處說相。如寶頂經中和合佛法品中。無盡意菩薩於佛前說六十五種屍羅波羅蜜分。屍羅名不惱。一切眾生於他物中無劫盜想不著外色不誑眾生。眷屬具足故不兩舌。多忍惡言故無有惡口。常思惟籌量利益語故無散亂語。喜人樂故心無貪取。忍諸苦故無有瞋惱。不稱譽餘師故名為正見。信淨心故信佛。知法真實故信法。樂尊重恭敬賢聖眾故信僧。念佛以五體投地供養禮敬。乃至小戒深心怖畏故。戒不羸弱。不依餘乘故不毀戒。離邪行故戒不缺損。不起惡煩惱故名不雜戒。畢竟常樂增長善法故名不濁戒。隨意行故名自在戒。不為智者所呵故名為聖所讚戒。常在念安慧故名為易行戒。一切無過故名不可呵戒。守護諸根故名為善護戒。諸佛所念故名為名聞戒。如法物中知量取故名為少欲戒。斷慳貪故名知足戒。身心遠離故名遠離戒。離眾鬧語故名阿蘭若戒。不視他面望有所得故名為具足聖種戒。屬善根故名細行頭陀戒。生人天中故名隨說行戒。救一切眾生故名為慈戒。忍一切苦故名為悲戒。心不退沒故名為喜戒。離憎愛故名為捨戒。降伏心故名為自見過戒。護彼心故名為不錯戒。善護戒故名為善攝戒。成熟眾生故名為佈施戒。無所願故名忍辱戒。不懈退故名精進戒。集助禪法故名為禪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名為智慧戒。從多聞得智慧故名為求多聞戒。集助七覺法故名親近善知識戒。捨邪道故名離惡知識戒。觀無常故名不貪身戒。勤集善根故名不信命戒。深心清淨故名不悔戒。行清淨故名不假偽戒。深心無垢故名無熱戒。善起業故名無憂戒。不自高故。名無慢戒。離染欲故名不戲調戒。心質直故名不自高戒。心調和故名有羞戒。噁心不發故名調善戒。滅諸煩惱故名為寂滅戒。如說行故名為隨所教戒。行四攝法故名教化眾生戒。不失自法故名為護法戒。本來清淨故名一切願滿戒。迴向無上道故名至佛法戒。等心一切眾生故名得佛三昧戒。大德舍利弗是六十五分。諸菩薩清淨戒。則為無盡。生戒者處處說。略說有八種生戒。四從身生。四從口生。從身生者。離奪命離惱苦眾生離劫盜離邪婬。從口生者。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是名八。是八種戒從受生。是受法。若以身若以口若以心受和合為二十四教。他受亦二十四。隨喜受亦二十四。修習行時亦二十四。合九十六。皆是欲界繫。從是晝夜生。何以故。初受心已滅。是第二心晝夜常生。用福德亦如是。所以者何。初佈施心滅已。從第二心後。用時當生。是名善身業。有十善業道所攝。有不攝。欲界所繫如是。色界繫有二種。一從身生二從口生。從身生者。離十不善道。所不攝罪。從口生者。離散亂語。是戒以身受口受心受。二三為六。教他亦六。隨喜亦六。習行時亦六。四六二十四。先說九十六合為百二十。如是從行生戒。復有證道時生戒。退道時生戒。初生時生戒。以事廣故今但略說。戒力者。隨波羅蜜增長。戒轉得力。隨所得地戒亦堅固得力。戒淨者。不毀壞缺減等如先說。復次戒淨不淨相。七梵行法中說。如經說。以七種婬欲名戒不淨。一者雖斷婬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二以染心聞女人香共語戲笑。三以染心目共相視。四雖有障礙。以染心聞女人音聲。五先共女人語笑。後雖相離憶念不捨。六自限爾所時斷婬欲然後當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樂及後身富樂。是故斷婬欲是名不淨。離此七事名戒清淨。戒差別者。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三種欲界繫色界繫不繫。四種正命所攝二種正語正業。正命所不攝亦二種正語正業。五種凡夫戒菩薩戒聲聞戒辟支佛戒無上佛戒。六種欲界正命所攝身口。一。正命所不攝二。色界繫正命所攝身口業三。正命所不攝四。無漏正命所攝身口五。正命所不攝六。七種七善業道。八種如先說。身四種口四種。九種七欲界繫七善業道二種如先說。十種道戒三種。對治戒三種。但戒三種。是九種。無漏戒有漏戒為十。如是等種種分別差別。問曰。聲聞乘中。說身業口業名為屍羅。此二善業名好。二不善業名惡。是善身口業名屍羅。此論中即以此為屍羅。為更有屍羅。答曰。  不但身口業  名之為屍羅  修親近樂行  亦名為屍羅   此三事一義。所謂修習親近樂行。問曰。若以修習親近樂行。名為屍羅者。一切法皆應名屍羅。何以故。常修習親近樂行故汝今應說最勝修習屍羅答曰。  若無我我所  遠離諸戲論  一切無所得  是名上屍羅   若不知內外法實相。即因屍羅生憍慢貪著故。開諸罪門。是故若於內法不見有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內外法畢竟空無所得。亦於畢竟空不取相戲論是名最勝屍羅。何以故。如是屍羅中尚無心錯。何況身口。是故諸佛菩薩。第一能行屍羅者。於一切法無所得。名為上屍羅。如迦葉經中說。佛告迦葉。屍羅名無我無非我無作無所作。無作者。無行無不行。無名無色無相無無相。非善非非善。非寂滅非非寂滅。非取非捨。無眾生無眾生因緣。無身無口無心。無世間無世間法不依世間。不以屍羅自高。不以屍羅下人不以屍羅起增上慢。不以屍羅分別此彼。迦葉。是名諸賢聖屍羅。離於三界無漏無繫。如無盡意菩薩屍羅品中。語舍利弗。屍羅名不分別是眾生不說是我。不說是壽者命者。不說是人。不說是養育者。不說是色陰受想行識陰。不說是地種水火風種。屍羅名不分別是眼相不分別是色相不分別是耳相聲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觸相意相法相。屍羅名不分別是身是口是心。屍羅名攝心故是一心相。選擇諸法故是慧相。屍羅名到空至無相際不雜三界。無作無起無生忍。屍羅名不從先際來不至後際亦不住中際。屍羅名不住。心意識不與念和合。屍羅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屍羅名離貪塵除瞋垢滅無明闇。非常非斷不違眾緣生相。屍羅名離我心捨我所心不住身見。屍羅名不貪著名相不與名色和合。屍羅名不為結使所使。不為諸纏所覆。不住障礙疑悔中。屍羅名貪不善根所不住過瞋不善根斷癡不善根。屍羅名無急無熱猗心快樂。屍羅名不斷諸佛種故不破法身。不分別法性故不斷法種。無為相故不斷僧種。舍利弗。是名諸菩薩最勝無上屍羅。如是屍羅則不可盡唯除諸佛屍羅皆有盡也所謂。  從凡夫屍羅  後至辟支佛  是皆有盡相  菩薩則無盡   從凡夫來所有屍羅雖久受果報終歸於盡。諸阿羅漢辟支佛所有屍羅皆亦有盡。菩薩屍羅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所得滅諸戲論。是故無盡。如無盡意菩薩屍羅品中說。諸凡夫屍羅隨生處盡故。屍羅則盡。外道五通退轉時盡故。屍羅則盡。人以十善業道盡故。屍羅則盡。欲界諸天福德盡故。屍羅則盡。色界諸天四禪四無量盡故。屍羅則盡。無色界諸天隨定生處盡故。屍羅則盡。諸學無學人入涅槃盡故。屍羅則盡。諸辟支佛無大悲故。屍羅則盡。大德舍利弗。但諸菩薩屍羅無有盡。何以故。從菩薩屍羅出諸屍羅差別因無盡故果亦無盡。菩薩屍羅無盡故。如來屍羅亦無盡。是故諸大人屍羅名為無盡。問曰。汝解粗屍羅時。說六十五種屍羅。聲聞中有八種屍羅。四種從身生。四種從口生。如是事者何得不相違。答曰。不相違也。何以故。  雖非屍羅體  益故名為分  八種身口業  即是屍羅體   雖六十五種分非屍羅體而利益身口八種粗屍羅故名屍羅分。凡能有所利益皆名為分。如象馬扇蓋名為王分。是故禪定智慧等雖非屍羅體以利益屍羅故。亦名屍羅分。   解頭陀品第五   菩薩如是行屍羅法。  見十利應著  二六種衣法  又以見十利  盡形應乞食   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應著二六種衣。以見十利故。何等十。一以慚愧故。二障寒熱蚊虻毒蟲故。三以表示沙門儀法故。四一切天人見法衣恭敬尊貴如塔寺故。五以厭離心著染衣非為貪好故。六以隨順寂滅非為熾然煩惱故。七著法衣有惡易見故。八著法衣更不須餘物莊嚴故。九著法衣隨順修八聖道故。十我當精進行道不以染污心於須臾間著壞色衣。以見是十利故。應著二種衣。一者居士衣。二者糞掃衣。六種者。一劫貝。二芻摩。三憍絺耶。四毳衣。五赤麻衣。六白麻衣。見有十利盡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佈施作已乃食。四隨順佛教行故。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我。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因緣事。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切種智。  佛雖聽請食  欲以自利己  亦利他人故  則不受請食   自利者。能具諸波羅蜜。利他者教化眾生令住三寶。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見有十利故  常不捨空閑  問疾及聽法  教化乃至寺   受阿練若處比丘。雖增長種種功德。略說見十利故。盡形不應捨。何等為十。一自在來去。二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為具足功德故。七遠離眾鬧語故。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問訊病等來至寺者。  若有因緣事  來在塔寺住  於一切事中  不捨空閑想   比丘雖受盡形阿練若法。有因緣事至則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練若。名常樂空閑靜處。於一切法不捨空想。以一切法體究竟皆空故。問曰。有何因緣故來至塔寺。答曰。一供給病人。二為病求醫藥具。三為病者求看病人。四為病者說法。五為餘比丘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為供養恭敬大德者。八為供給聖眾。九為讀誦深經。十教他令讀深經。有如是等諸因來至塔寺。  精進行諸覺  隨阿練若法  比丘已住於  阿練若處者  常應精勤生  種種諸善法  大膽心無我  滅除諸怖畏   阿練若精進者。若比丘斷貪。不惜身命利養故。晝夜常勤精進如救頭然。身依隨阿練若。覺者所謂出覺不瞋覺不惱覺等諸善覺。復次念佛是正遍知者。眾生中尊。佛法是善說。弟子眾隨順正行。復次隨順空隨順無相隨順無願諸覺名隨阿練若覺。復次隨順四勝處。隨順六波羅蜜諸覺。是名隨順阿練若覺。復次如佛為郁伽長者說在家出家菩薩行。若出家菩薩受阿練若法。應如是思惟。我何故住阿練若處。我非但住阿練若處故名為沙門。而阿練若處。多有眾生。多惡不善。不護諸根不精進不修習善法者。如獐鹿猿猴眾鳥惡賊旃陀羅等不名為比丘。我今為何事故住阿練若處。應成辦其事。長者何等為事。一謂念不散亂。二得諸陀羅尼。三行慈心。四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波羅蜜。七不捨一切智心。八修習方便智。九攝取眾生。十成就眾生。十一不捨四攝法。十二常念六思念。十三為多聞故不捨精進。十四正觀擇諸法。十五應正解脫。十六知得果。十七住於正位。十八守護佛法。十九信業果報故名正見。二十離一切憶想分別思惟故名正思惟。二十一隨眾生所信樂為說法故名為正語。二十二滅諸業故起業名為正業。二十三破煩惱氣故名為正命。二十四得無上道故名正精進。二十五觀不虛妄法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智慧故名正定。二十七於空不怖。二十八於無相不畏。二十九於無願不沒。三十故以智受身。三十一依義不依語。三十二依智不依識。三十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十四依法不依人。長者如是等名為出家菩薩比丘。利益事應生。隨順阿練若法者。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滅諸怖畏者。是人以三因緣能滅怖畏。一見無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膽力故能除怖畏。見無我我所者。如初地中所說。除五種怖畏方便力者。此論中念正思惟業果報故。名方便力。應作是念。諸大國王在深宮殿。像馬車步四兵侍衛業因緣盡。亦受種種諸衰惱事。又業因緣守護者。雖行險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戰陣亦安隱無患。我先世業因緣。若在聚落。若在阿練若處。業因緣必受其報。如是思惟已除滅怖畏。復作是念。若我為守護身故。入城邑聚落。捨阿練若處者。無有能勝善身業善口業善意業守護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業行口善業行意善業。是名為人善自守護。是人若言我善自守護者是為實說。大王是人雖無四兵衛護亦可名為善好守護。何以故。如是守護名內守護。非外守護。是故我以身業善行口業善行意業善行故名為善自守護。復作是念。是諸鳥獸腹行蟲等在阿練若處。身不行善口不行善意不行善。以遠聚落住故而無所畏。我之心智豈不如此鳥獸等耶。如是思惟除諸怖畏。又以念佛故。在阿練若處。能破一切諸怖畏事。如經說。汝諸比丘阿練若處。若在樹下若在空捨。或生怖畏。心沒毛豎者。汝當念我是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念時怖畏即滅。大膽名心不怯弱決定求道。如說。  比丘住空閑  當以心膽力  除滅諸怖畏  念佛無畏者  若人自起業  怖畏不得脫  不怖亦不脫  怖則失正利  如是知不免  而破餘利者  則行小人事  比丘所不應  若有怖畏者  應畏於生死  一切諸怖畏  生死皆為因  是故行道者  欲脫於生死  亦救於他人  不應生怖畏   如佛離怖畏經中說怖畏法。有沙門婆羅門。住阿練若處。應如是念。以不淨身業故。不淨口業故。不淨意業故。念不清淨故。自高卑人故。懈怠心故。妄憶念故。心不定故。愚癡故怖畏。與此相違。身業清淨等則無怖畏。又佛為郁伽長者說。出家菩薩在阿練若處。應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即時自知。欲離怖畏故。來至於此。怖畏於誰。畏眾憒鬧。畏眾語言。畏貪慾瞋恚愚癡。畏憍慢恚恨嫉他利養。畏色聲香味觸。畏五陰魔。畏諸愚癡障礙處。畏非時語。畏不見言見。畏不聞言聞。畏不覺而覺。畏不知而知。畏諸沙門垢。畏共相憎惡。畏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生處。畏墮地獄畜生餓鬼及諸難處。略說畏一切惡不善法故。來在此住。若人在家樂在眾鬧不修習道。住在邪念不能得離如是怖畏所。有過去諸菩薩。皆在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無畏處。得一切智慧。所有當來諸菩薩亦在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一切智慧。今現在諸菩薩。住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無畏處成一切智慧。以是故。我怖畏一切諸惡度諸怖畏故。應住阿練若處。復次一切怖畏皆從著我生。貪著我故。愛受我故。生我想故。見我故。貴我故。分別我故。守護我故。若我住阿練若處不捨貪著我者。則為空在阿練若處。復次長者見有所得者。則不住阿練若處。住我我所心者。則不住阿練若處。住顛倒者。則不住阿練若處。長者乃至生涅槃想者。尚不住阿練若處。何況起煩惱想者。長者譬如草木在阿練若處。無有驚畏。菩薩如是。在阿練若處。應生草木想石瓦想水中影想鏡中像想。於語言生響想。於心生幻想。此中誰驚誰畏。菩薩爾時則正觀身。無我無我所。無眾生無壽者命者。無養育者。無男無女。無知者見者。怖畏名為虛妄分別。我則不應隨虛妄分別。菩薩如是應如草木住阿練若處。又知一切法皆亦如是。斷鬥諍名阿練若處。無我無我所無所屬名阿練若處。不應樂在家出家眾鬧處住。諸佛不聽阿練若處比丘與在家出家者和合。   問曰。佛不聽與一切眾人和合耶。答曰。不然。  佛聽四和合  餘者則不聽  是故應親近  餘者則遠離   菩薩在阿練若處。聽與四眾和合。所謂入聽法眾。教化眾生供養於佛。不離一切智心和合。是故唯聽此四事和合。餘者不應親近。復次菩薩應作是念。雲何諸佛所聽。阿練若住處。我當親近。我或非阿練若住處。謂是住阿練若處。或有錯謬。問曰。何等是阿練若住處。菩薩應當和合。答曰。佛自經中說阿練若住處。名不住一切法。不歸諸塵。不取一切法相。不貪色聲香味觸。一切法平等故。無所依止住名阿練若處住。自心善故。不相違住處。名阿練若住。捨一切擔猗樂住故。名阿練若住。脫一切煩惱。無怖畏住故。名阿練若住。度諸流住故。名阿練若住。住聖種故名阿練若住。知足趣得故。名阿練若住。易滿易養少欲住故。名阿練若住。智慧足住故。名阿練若住。正行多聞住故。名阿練若住。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現前故。名阿練若住。斷諸縛得解脫住故。名阿練若住。順十二因緣隨順住故。名阿練若住。畢竟寂滅所作已作住故。名阿練若住。阿練若住處者。隨順戒品佐助定品。利益慧品易得解脫品。易得解脫知見品。易行諸助菩提法。能攝諸頭陀功德。阿練若住處通達諸諦。阿練若處見知諸陰。阿練若處。諸性同為法性。阿練若處出離十二入。阿練若處不忘失菩提心。阿練若處觀空不畏。阿練若處能護佛法。阿練若處。求解脫者不失功德。阿練若處。能得一切智者則能增益阿練若處。菩薩如是行。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若菩薩在阿練若處住。不貪惜身命是名檀波羅蜜行。三種善業清淨入細頭陀行法。是名屍波羅蜜。不瞋恨心於諸眾生慈心普遍。但忍樂薩婆若乘不在餘乘。是名羼提波羅蜜。自立誓願於阿練若處不得正法忍終不捨此處是名毘梨耶波羅蜜。得禪定故不觀生處修習善根是名禪波羅蜜。如身阿練若亦如是。如身菩提亦如是。如實中無差別。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聽有四法  住阿練若處   何等四。如佛告長者。一者多聞。二善知決定義。三樂修正憶念。四隨順如所說行。如是人應住阿練若處。復有菩薩煩惱深厚。是人若在眾鬧則發煩惱。應在阿練若處住降伏煩惱。   復次菩薩得五神通。是人欲教化成就天龍夜叉乾闥婆故。應住阿練若處。復有菩薩作是念。諸佛所讚聽處。是阿練若處。復次住阿練若處。助滿一切善法增長善根。然後入聚落。為眾生說法。成就如是功德。乃可住阿練若處。復次。  決定王經中  佛為阿難說  阿練若比丘  應住四四法   菩薩住阿練若處者。一遠離在家出家。二欲讀誦深經。三引導眾生使得阿練若處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復有四法。一乃至彈指頃於眾生中不生瞋恨心。二不應一時頃使眠睡覆心。三於一念頃不應生眾生想。四於一念頃不應忘捨菩提心。復有四法。一常應閑坐不應聚眾。二常樂經行。三常觀諸法無新故想。四不應離深空無相無願法。復有四法。一行四禪不行世間禪。行四無量緣眾生生悲心而不取眾生相。二雖行慈心而不緣眾生。雖行喜心而不貪樂。雖行捨心而不捨眾生。三自見身有四聖種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聞如所聞行。是為四。復次。  無智無精進  而住空閑處  即得於四法  復得餘四法  又復得三事  如是佛所說   阿練若比丘於諸功德中應勤修習。何以故。阿練若功德中。此二事能生諸功德故。若比丘愚癡懈怠在阿練若處住者則得四非法。一多眠睡。二多貪利養。三以因緣現矯異相。四現不樂阿練若處復有四法。一增上慢未得謂得。二於深經心懷憎惡。三壞空無相無願法。四於持深經者心生瞋恨。復有三事。一若在阿練若處。不精進無智慧。或值女人墮在非法。若得僧殘。若得重罪。若反戒還俗。是為三。◎   ◎復次。◎  ◎廣說空閑法  及與乞食法  餘十頭陀德  皆亦應廣說   十二頭陀法。上來以廣解二事。餘十頭陀功德亦應如是知。何以故。是二則為開十頭陀門。餘則易解。十頭陀者。一著糞掃衣。二一坐。三常坐。四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五但有三衣。六毳衣。七隨敷坐。八樹下住。九空地住。十死人間住。糞掃衣者。人所棄捨受而後著。受者。若心生若口言。一坐者。先受食處更不復食。常坐者。夜常不臥。食後不飲漿者。食後不受非時飲。石蜜等可食之物。但有三衣者。唯受三衣更不畜餘衣。毳衣者。從毳所成粗毛毳衣褐氈欽婆羅等。隨敷坐者。隨所得坐處不令他起。樹下住者。樂住樹下不入覆處。空地坐者。露地止住。住死人間者。隨順厭離心故。常止宿死人間法。是名十二頭陀。令戒清淨。糞掃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八是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粗衣數中。十不為人所貪著。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有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快樂。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脅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禪讀經身不疲極。但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住無所顧惜。十隨順道行。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則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蟲壞。八難壞。九更不受餘衣。十不廢求道。隨敷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坐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他所用。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三無有所愛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鬥諍事。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眾鬧行。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怖畏。空地坐者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餘去無所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蚊虻毒蟲等。七不為音聲刺蕀所刺。八不令眾生瞋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眾鬧行處。◎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1 十住毘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解頭陀品之餘  ◎如五空閑說  餘功德亦爾  自讀誦教他  得捨空閑處   阿練若比丘有五種分別。一以惡意欲求利養。二愚癡鈍根故行阿練若。三狂癡失意作阿練若。四為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五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於此五阿練若中為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是二為善。餘三可呵。如五種分別阿練若法餘十一頭陀行亦應如是分別知。問曰。佛說若已受阿練若法終不應捨。若有因緣得捨去不。答曰。  讀誦經因緣  可捨阿練若   若比丘欲從他受讀誦經法。若欲教他讀誦。應從阿練若處來入塔寺。以是因緣可得捨離。  教他讀誦時  不應望供給  即時應念佛  佛常有所作   阿練若從空閑處來。教他讀誦。不應求敬心供給。應當念佛。尚自有所作。何況於我。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陀三藐三佛陀。諸天龍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釋提桓因四天王人非人所供養。一切眾生無上福田。尚不求他供給身自執事。我今未有所知。始欲求學。雲何受他供給。復應作是念。  我應善供給  一切諸眾生  不望彼供給  自利利他故   雲何為自利。若貴供給則失法施功德。若不貴供給者則得法施功德。雲何為利他。若貴彼供給而教令讀誦者。彼則生念師直以世利故而教誨我不以法故。是人若以是心供給師者則不得大利。若但恭敬法故尊重師者則得大利是名利他。  從他求智慧  應不惜身命   若行者欲從他求智慧應捨身命。捨者為智慧故。勤心精進恭敬於師不惜身命。問曰。何以故。為智慧恭敬師而不惜身命。答曰。  若一字一心  以此為劫數  恭敬於師所  能說此論者  離諸諂曲心  深愛而恭敬  晝夜不休息  盡於爾所劫   隨師所教論義字數及爾所心念。若受法者心無諂曲不惜身命。晝夜恭敬始終無異。雖能如是猶不報師所益論議智慧之恩。是故弟子應離諂曲心捨貪惜身命破於憍慢。若師輕蔑及以敬愛心無有異。當生深愛心第一恭敬心。應生父母心。應生大師心。應生善知識想。應生能為難事想。應生難報心。若師聽則受所常行事。不須師敕餘事則相望師意隨事而行。師所愛重隨而愛重。不應因師求於世利。莫求師讚歎。莫求名聞。但求智慧法寶。師有謬失常應隱藏。若師過釁若彰露者。當方便覆之。師有功德稱揚流布。深心愛樂聽受持解。思惟義趣如所說行。求自利利他者。莫為秸弟子。莫為大弟子。莫為垢弟子。莫為衰弟子。莫為無益弟子。無如是等過。但住善弟子法中。供給於師。如般舟經說。佛告□陀婆羅。若菩薩欲得是三昧者。應勤精進於諸師所生尊重心難遭心。若從口聞。若得經卷處。於是師所應深心恭敬生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以能說如是法助菩提故。□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所從師讀誦是法處。不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能得誦利是法。令不忘失久住不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陀婆羅以不恭敬因緣故。佛法則滅。是故□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於所從聞。讀誦書寫是法處。生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者。於所讀誦書寫未得者令得已得久住則有是處。何以故。以恭敬心故佛法不滅。是故□陀婆羅。我今告汝。於是師所應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是則隨我所教。   助屍羅果品第六   如是菩薩。為求多聞知多聞義已隨說行故。能令屍羅清淨。清淨屍羅法應當修行。問曰。何等法能令屍羅清淨。答曰。  護身口意業  亦不得護法  終不令我見  及以餘見雜  迴向薩婆若  此四淨屍羅   行者修此四法。屍羅自然清淨。護身口意業者。常應正念身口意業乃至小罪不令錯謬。譬如龜鱉常護頭足。此人深樂空故。於第一義中而亦不得護三業法。有人雖見法空謂知空者在。是故說不雜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見知者見。迴向薩婆若者。持戒果報不求餘福。但為度一切眾生。以求佛道。是為四。復有四法。能令屍羅清淨。所謂。  無我我所心  亦無斷常見  入於眾緣法  則能淨屍羅   無我我所心者。不貪著我我所心。但知此心虛妄顛倒而無我法。無斷常見者。以斷常見多過故。入眾緣法者。知諸法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行於中道。如是四法能淨屍羅。復有四法能淨屍羅。所謂。  行四聖種行  及十二頭陀  亦不樂眾鬧  念何故出家   四聖種者。所謂趣得衣服而足。趣得飲食而足。趣得坐臥具而足。樂斷樂修行。十二頭陀者。所謂受阿練若法。受乞食法。糞掃衣。一坐。常坐。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但有三衣。毛毳衣。隨敷坐。樹下住。空地住。死人間住。亦不樂眾鬧者。不與在家出家者和合。有人雖行阿練若法。多知多識故。多人往來。是故說不樂眾鬧。若至餘處。若心不與和合。何故出家者。行屍羅者作是念。我何故而出家。念已。隨出家事欲成就故。如所說行。是為四。復有四法能淨屍羅。所謂。  五陰無生滅  六性如法性  見六情亦空  不著世俗語  如是之四法  亦能淨屍羅   五陰無生滅者。思惟五陰本末故。見五陰無生滅者。見地等六性如法性。如法性不可得六性亦不可得。知六情雖是苦樂等。心心數法因緣。以正智推求。亦知是空。了達三種皆知是空。有行者貪著於空則還妨道。是故說莫貪著空。隨於世俗說空名字。如是法者能淨屍羅。問曰。若爾者雲何言五陰諸法。答曰。以空故。五陰諸法空。最後言莫著於空者。空亦應捨。如是無有邪疑法妨礙屍羅。問曰。五陰諸法。以有相可相故。決定有。如說色是苦惱相覺苦樂是受相。現有如是等諸相。雲何言非空非不空。答曰。  惱壞是色相  何等為是色  若惱是色相  離相無可相  此相在何處  無相無可相  世界終無有  無相有可相  相與及可相  非合非不合  其來無所從  去亦無所至  若有合非合  成於相可相  如是則為失  相及可相相  以相成可相  相亦不自成  相自不能成  雲何成可相  世界甚可愍  分別相可相  迷惑諸邪徑  邪師所欺誑  相可相則是  無相無可相  如是眼見事  如何不能知  隨計相可相  有如是戲論  隨起戲論時  則隨煩惱處   復次行者以不來不去門觀諸陰性入空。如說。  生老病死法  生時無從來  生老病死法  滅時無所去  諸陰界入性  生時無從來  滅時無所去  佛法義如是  如火非人功  亦不在鑽木  和合中亦無  而因和合有  薪盡則火滅  滅時無所去  諸緣合故有  緣散則皆無  眼識亦如是  不在於眼中  不在於色中  亦不在中間  不在和合中  亦不離和合  亦不從餘來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則無  諸法亦如是  生時無從來  滅時無所至  如彼龍心力  而有陰雲現  不從龍身出  亦不餘處來  而此大陰雲  雨流滿世界  然後乃消滅  亦無有去處  如雲無來去  諸法亦如是  生時無從來  滅時無所去  如壁上畫人  不在一一彩  亦不在和合  壁中亦復無  畫師所亦無  畫筆中亦無  不從餘處來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則無  諸法亦如是  有時無從來  無時無所去  燈炎不在油  亦不從炷出  亦不餘處來  而因油炷有  因緣盡則滅  滅時無去處  諸法來去相  皆亦復如是   復有四法。能淨屍羅。所謂。  能自思量身  不自高下他  此二無所得  心猗無有慢  觀諸法平等  是四淨屍羅   能自思量者。行者作是念。我身不淨無常死相為何所直。如是念已。即不自高下於他人。信解身及他無我我所故無所得。猗者。得如是法故。心輕柔軟堪任受法。以此猗樂心不自高。觀諸法平等者。以空觀有為無為法一切悉等無上中下差別。如說。  若當因於下  而有中上者  下不作中上  雲何因下有  下自作下者  中上先定有  若當因於中  而有下上者  中不作下上  雲何因中有  中自作中者  下上先定有  若當因於上  而有中下者  上不作中下  雲何因上有  上自作上者  中下先定有  因下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應因於下  若先定無者  雲何成中上  因中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應因於中  若先定無者  雲何成下上  因上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應因於上  若先定無者  雲何成中下   復次以空一相故。觀諸法皆平等眾生亦如是。如說。  智者於空中  不說分別相  空一而無異  能如是見空  是則為見佛  佛不異空故  說言諸佛一  一切眾生一  一切法一法  無上中下別  一切佛世尊  離自性他性  一切諸眾生  亦離自他性  一切法亦爾  離自性他性  以是因緣故  是故名一相  有諸佛則非  無諸佛亦非  有諸眾生非  無諸眾生非  有諸法則非  無諸法亦非  離於有無故  名之為平等  一切佛世尊  眾生及諸法  一切不可取  名諸法平等  一切佛眾生  及法無差別  不可分別故  名之為平等  諸佛與眾生  並及一切法  入生住滅中  寂滅無所有  亦無所從來  亦復無所去  以無來去故  名之為平等  諸佛與眾生  並及一切法  悉皆無所有  過一切有道  此三非是等  亦復非非等  非等非非等  非非等不等  如是說諸法  皆等無差別   復有四法。能淨屍羅。如說。  善能信解空  不驚無相法  眾生中大悲  能忍於無我  如是之四法  亦能淨屍羅   行者了達諸法無自性無他性故。名為信解空。如說。  一切所有法  終不自性生  若從眾緣生  則應從他有  不從自性生  雲何從他生  自性已不成  他性亦復無  若離自性生  則無有自性  若離於自性  則無有自相  自性自性相  不以合故有  不以散故無  二定有則無  他不能生法  自亦不能生  自他亦不能  離二亦不生  若無有自者  雲何從他生  離於世俗法  則無有自他  若他從他生  他即無自體  無體則非有  以何物生他  以無自體故  他生亦復無  四種皆空故  無法定生滅   不驚無相者。信樂遠離諸相故不驚。如說。  一切若無相  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  即為是有法  若觀無相法  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  即非修無相  若捨諸計著  名之為無相  取是捨著相  則為無解脫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捨  離取取何事  名之以為捨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離俱無有  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  此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  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  此即無相者  雲何言無性  即名為無相  若用有與無  亦遮亦應聽  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  何處先有法  而後不滅者  何處先有然  而後有滅者  此有相寂滅  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  及寂滅語者  先來非寂滅  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眾生中大悲者。眾生無量無邊故。悲心亦廣大。復次諸佛法無量無邊無盡如虛空。悲心是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為大悲。一切眾生中最大者名為佛。佛所行故名為大悲。忍無我法者。信樂實法故。諸佛皆一涅槃道故。名為無我法。若入此法中心則不忍。如小草入火則燒盡。若真金入火能堪忍無失如是。若凡夫人不修習善根入無我中不能堪忍即生邪疑。是菩薩無量世來修習善根智慧猛利諸佛護念。雖未斷結使入無我法中心能忍受。無我法者陰界入十二因緣等諸法是。破我因緣如先說。是故欲淨屍羅。當行此四法。復次。  有四破屍羅  而似持屍羅  行者當精進  自製慎莫為   寶頂經迦葉品中。佛告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迦葉。有比丘。於經戒中盡能具行而說有我。迦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復次迦葉。有比丘。誦持律經守護戒行。於身見中不動不離。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復次迦葉。有比丘。具行十二頭陀。而見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復次迦葉。有比丘。緣眾生行慈心。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迦葉。此四破戒人似如持戒。復次。  世尊之所說  沙門有四品  應為第四者  遠離前三種   迦葉品中說四種比丘者。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何等為四。佛告迦葉。有四種沙門。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雲何名為形色相沙門。有沙門形沙門色相。所謂著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黑缽。而行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求寂滅。不求善。慳貪懈怠行惡法。破戒不樂修道。是名形色相沙門。雲何威儀矯異沙門。具四種威儀。審諦安詳趣得衣食。行聖種行。不與在家出家和合。少於語言。以是所行。欲取人意心不清淨。如此威儀不為善。不為寂滅。而見諸法定有。於空無所有法畏如墮坑。見說空者生怨家想。是名威儀矯異沙門。雲何為貪求名利沙門。有沙門雖強能持戒。作是念。雲何令人知我持戒。強求多聞。雲何令人知我多聞。強作阿練若法。雲何令人知我是阿練若。強行少欲知足遠離。雲何令人知我少欲知足行遠離法。非為厭離心故。非為滅煩惱故。非以求八直聖道故。非為涅槃故。非度一切眾生故。是名求名利沙門。雲何真實行沙門。有沙門尚不貪惜身。何況惜名利聞諸法空無所有。心大歡喜隨說而行。尚不貪惜涅槃而行梵行。何況貪惜三界。尚不著空見。何況著我人眾生壽者命者知者見者見。於諸煩惱中而求解脫。不於外求。觀一切法本來清淨無垢。此人但依於身不依於餘。以諸法實相尚不貪法身。何況色身。見法離相不以言說。尚不分別無為聖眾。何況眾人。不為斷不為修習故。不惡生死不樂涅槃無縛無解。知諸佛法無有定相。知已不往來生死亦復不滅。迦葉。是名隨真實行沙門。迦葉。汝等應勤行真實行。沙門莫為名字所害。復次。  不為王等法  而持於屍羅  亦不依生等  而持於屍羅   行者欲淨屍羅。不應為王等法。王等法者。佛為淨德力士說。善男子。菩薩屍羅者。乃至失命因緣猶不破戒。不期為國王故持戒。不期生天故持戒。不期為釋提桓因不為梵天王不為富樂自在力故持戒不為名聞稱讚故。不為利養故持戒。不為壽命故。不為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資生物故持戒。不依生等法者。不為生天人持戒。不自依持戒。不依他持戒。不依今世持戒。不依後世持戒。不依色不依受想行識不依眼不依入不依耳鼻舌身意故持戒。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故持戒。不為得脫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惡道故持戒。不為畏天中貧故持戒。不為畏人中貧故持戒。不為畏夜叉貧故持戒。問曰。若不為如此等法者。為何法故持戒。答曰。  為欲令三寶  久住故持戒  為欲得種種  利益故持戒   三寶久住者。為不斷佛種故持戒。為轉法輪故持戒。為攝聖眾故持戒。為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故持戒。為度一切眾生故持戒。為令一切眾生得安樂故持戒。為令眾生到安樂處故持戒。為修禪定故持戒。為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故持戒。是事如淨德經中廣說。  菩薩能如是  成就於屍羅  不失於十利  及餘種種利  亦復不墮於  四難處邪道  不得四失法  不值四壞法  又得不欺誑  諸佛等四法  能過墮地獄  十事諸怖畏   不失於十利者。不失常為轉輪聖王。常於彼中不失不放逸心。不失常作釋提桓因。常於彼中不失不放逸心。常不失求諸佛道。常不失諸菩薩所教化事。常不失樂說辯才。常不失種諸善根福德滿足所願。常不失為諸佛菩薩賢聖所讚。常不失疾能具足一切智慧。是為十。種種利者。於種種功德不退失。如經中說。菩薩善守持戒。常為諸天所讚。諸龍王善護諸人供養。常為諸佛所念。常為世間大師。愍念眾生。不墮四難處等邪道者。菩薩能如是成就屍羅者。不墮四難處。一不生無佛處。二不生邪見家。三不生長壽天。四不墮一切惡道。得四不失法者。一不失菩提心。二不失念佛。三不失常求多聞。四不失念無量世事。不值四壞法者。一不值法壞。二不值刀兵。三不值惡毒。四不值飢餓。得四不誑法者。一不欺誑十方諸佛。二不欺誑諸天神等。三不欺誑眾生。四不自欺誑身。又過十怖畏者。菩薩如是清淨持戒。能過墮地獄等十怖畏。何等十。一能過地獄怖畏。二能過畜生怖畏。三能過餓鬼怖畏。四能過貧窮怖畏。五能過誹謗呵罵惡名怖畏。六能過諸煩惱所覆怖畏。七能過聲聞辟支佛正位怖畏。八能過天人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怖畏。九能過刀兵惡毒水火師子虎狼他人所害怖畏。十能過邪見怖畏。菩薩如是淨持於戒。則能住諸佛法。所謂四十不共法。堪任為法器。   讚戒品第七   菩薩如是淨持屍羅。能攝種種功德諸利。如無盡意菩薩說。復次略讚屍羅少分。屍羅者。是出家人第一所喜樂處。如年少富貴最可喜樂。能增長善法。如慈母養子。能防護衰患如父護子。屍羅能成就諸出家者一切大利。如白衣多財屍羅能救一切苦惱。如正行順理。屍羅善人所敬。如報恩法。屍羅人所愛重。猶如壽命。屍羅智者所貴。如智慧。求解脫者善護屍羅。如王密事大臣守護。樂道利者。愛重屍羅。如樂涅槃愛重佛法。智慧之人善守屍羅。如惜壽者護安身法救死時急。屍羅為最如遇急難得善知識。屍羅清淨莊嚴賢人。如貴家女慚愧無穢。屍羅即是功德之初門。如不諂曲開諸善利。屍羅最是梵行之本。如直心則是正見之本。諸大人法以屍羅為本。如求重位以直心為本。屍羅即是功德寶□□□□□砢ョ毅氶慼憤翩撕}□飀□楦□□□□□□□□覭□娀誇□榵□□□禍詙□□觾飯□壘量礽神埤□楦□祜□□餾□□□觾妽□□襖□量逆□楦□驛覽□□z□□□□飀□□□柳騃□飼□飀□□覈□□□觾娃□礸□榵□□□楦□□□□稐□餺楦□駓橚詡觚□逆□楦□驉撫p□□飀□觾獎□□□騫詁□□□□□□姪規□飀□□旅□□奰觾□□□□楦□□□□□蓼□□□觾飯□列□□□大□□□□□觾飯□飼□量礸□□□□祰逆□觾奾秜恣慼慼慼撢邾ヾ慼慼慼慼慼樟O□妧□□磻送□□觾飯□省詁□粳裀□□□□□□□□逆□觾奰示□□□□埤□□□□量祖□均慼熨□褓□D玲□j□楦□□餖禸□□逆□觾娃□延覓粿□□□楦□益娃□觜G埤□觾畚褻稃□□□□□□□畚訃□□婧□□□□□□□□□裀□觾奰示□吟□□□設礸□裀□觾娃□□□槙□埤□□執覘s□□□逆□觾□褓□□覃□□□□榷□□祥□□□□觾娃□□粿□□埤□□妶□□□□□□□□瓷慼熨娃□□□□旅□□□□□桌□□□□□□□□□觾大□訏騖飯信楋□埤□□獎□□觾大□訏騖駩□襋□奾祰□□□□}觾奪楦□騖餿篨纂槽]息□觾□□□祰□□楦□騖餿棲騿摯鞢慼瑢e娃□□觾大□訏騖□姪規□□□覃□□饃詛□觾大□□□□詛□□□□窋J□□□□觾大□□□誇□□□□□窋J□□詛□觾大□□樀婛□□妳埤□□□□□□飾觾姌楦□□誇□□□□□□□切奎□觾婁□□□□□□□妧□□□□□□姪□□觾大□茶妼□□□□埤□觾娃□龍□□□姛觺□□逆□□□□楖□□□埤□觾娃□□詁□□□□□□W□□夾□□□觾大□□□饈餺□□觾獎□稫襖□量逆□□□妙□□祜□□□觾奮駩□奿□□□詙□馞□□□□□□□耔□□□觾姩槫勵奾禶妧□□□騖□觩槫量礽□□觾奪楦□倫□□□夾□姨F唷蝪f□觾妘玲□□□□□□妙□駭馘麗□□□□□□□讀□量褙□示□□□□□觾大□輻□櫸□□□□量稈蓮□□祰驚□□觾娃□勵□祰驚□稫□□□□觾娃□□□□□□□楦□□□□□□埤□觾奉禘龍□驁q□□魯□埤□□□□恣標T□□□觾□□□□□□槄□餘桌龍□觿□□□□□□□□觾娀婤言奪楖□□□饈檢□觾嬪□□D□□□湯J□□觾妻□楦□情慼慼熨孌祖□□c□□□觾□□鞳慼慼慼熱J□□觾□□□□□□□□c□s□□□□□觾妨□□□□榳誇□覭□□□□□□ルO□□□□觾奉禘□□□霸饛□□觾妘龍□拏□□□黎□□□□觾妘縷□h□□□□觶□饑□□□□觾妘糖□□埤□□□□p□□□□□□觾娃□□飽慼摯鞢慼熨D□□□□觾妘飼褽□裀□□切襤□誇□□騏餾□□觾奊餿荂摯鞢慼慼撬`逆□觾□□□□□□□□□祿□□□□驪□□觾妘飼□量稿□埤□楦□□□槉駩□□□散量逆□贊□餺□□菉□□□觾姌楦□□禜騫襆秕□□楦□矷慼慼慼熱u□觾孌示□羇□□□□□覭□□稀大□□□逆□觾奐□□□□□裀□觾奉禘列□□驦飀□□狪M榞□騏咽□□□□觾□□□褐阬fj□褽聾樺□□□□埤□觾□禨□□G□□□□□褓榜騫襦馨□□□觾妘露□礸橖□餺□□妲驖□槾婖□□□p埤□觾奿□□□診□□□H□粳磻□妧□□□餾□□觾飯□錄□□□□□□馳婧枝檳□□□□覆累聾獎□□□飀□觾妘說樲□□吟□□□觾妘醴詁□□□p姌楦□□□□□□□□觾妘便□□□E□□□槍□檢□觾妘倫□□□□□郩脰吽慼潘a鞳慼慼熨妘零騏露□腄憮o兩褸□pj□觾婧□粿□□□□禰□□□□觾獎□設祋□□□模□觾娀誇□奪□□娀□禁□□□觾妘輻□訊□□騫□檢□觾妘便□椸□~□□□□q□祇□□□屋馱□□□觾娃□E□□聾姜E切□□異瓷慼慼慼熨奸□詀□□□□□□楦□□襴□□   戒報品第八   菩薩離垢地。清淨具說已。菩薩住此地。常作轉輪王。第二地於十地中名為離垢。慳貪十惡根本永盡故名為離垢。菩薩於是地中深行屍羅波羅蜜。是菩薩若未離欲。此地果報因緣故。作四天下轉輪聖王。得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輞真琉璃為轂。周圓十五里。百種夜叉神所共守護。能飛行虛空導四種兵。輕健迅疾如金翅鳥王。如風如念。所詣之處滅諸衰患降伏怨賊。一切小王皆來歸伏。親族人民莫不愛敬。普能照明。聖王姓族種種華鬘瓔珞間錯莊校。五種伎樂常隨逐之。以奇妙寶蓋羅覆其上。行時有種種華香碎末旃檀常雨供養。燒真黑沈水牛頭旃檀黃旃檀以塗其身。其輪兩邊天女執持白拂侍立。種種珍寶以為其蓋。其輪有種種希有之事而用莊嚴。是名金輪寶具足。一切象相。身大而白如真銀山王出神嶽。大象眾中能飛行虛空。伊羅婆那安闍那王摩那等諸大象王皆能摧卻。是名白象寶具足。馬相色如孔雀頸。其體輕疾如金翅鳥王飛行無礙。是名馬寶。貴家中生身無疾病。有大勢力形體淨潔憶念深遠直心柔軟。持戒堅固深敬愛王。能通達種種經書技術。是名主兵臣寶。如財主天王富相具足千萬億種諸寶伏藏常隨逐行。千萬億種諸夜叉神眷屬隨從。皆是先世行業之報。善知分別。金銀帝青大青金剛摩羅竭車□□□駏□□禢□飾□紐□駒□□X|槉飀□騃□□奇□□□□□襮□□裀□□硫□裀□縷□□□檢□馘s□□覓衽□□□□□□□□□□姨X煄慼慼慼G□橋□□□□□□□□□□□□陸□H□□□□□奜詫襹□□饑秉飀□□□D慄□□餓□磻禭□□□縷□□檢□櫸□□□娵□□□□樂□駛□□檢□□□□誇□檢□□馬□□□□□槴□樖□E□□褓□□□□姊□□□妨飀□□□娙奐飯禘G檢□馨首秕□□□樺□□□□□□□□□祹□□穭□祜□秭首秏R樺□□□□□□j□□□□□□□□□□□□樂□□□□柛柔軟。膝圓不現。髀如金柱如芭蕉樹。如象王鼻軟澤光潤。□□□□□□□禜送飀□□ば熒□‥獥□□籣‥□□鳧□□鳥惱□醋ゝD惱□□□□□滎I陛穌¥暸f灺□柛圓且長節隱不現。其鼻端直不偏現出不大不小孔覆不現。兩頰不深平滿不高兩邊俱滿。額平而長有吉畫文。耳軟而垂著無價環。齒如真珠貫如月初生。如雪如珂。脣如丹霞。如頻婆果上下相當不粗不細。如赤真珠貫。眼白黑睛二色分明。莊嚴長廣光明清淨。其□□□□稀□□□□馯□□□□□□褸□□□□□□□覛□□祅驂□褼□□秅薄慼慼慼慼慼慼撫魽慼撳椓唄毯獢慼慼慼XE□□饑飀□□覯□□□□復□□□□騃□奪□□□□□覜駝□﹛熱u□□□□復□□夼□□駩□□□□□□祅□□□□□□□□□□禷□□□□□妙□妖饖□首餾璉□槎□□□稨□s□秎□□覦□□□□□□j□□□□祥□r□□□□□□□祤□飣饑□姪□矩j□□雜□□□□□□j□□□□□□□□□祤駩□馬襤驦飀□□□饅馘晼撕╮慼慼慼撫魽慼慼慼慼I蛂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憮疑H□覆糖□□□□□□□□祥□□便□□□□縷□饑□檢□詬□□槎□饛□□量逆□□娉□□讀□□□□送□□□□□□□□姍□□餺□□□□□□□□榵□□騪觜D碌飯□□□□□□襤飲暙予d□□□□錄n姜j□□□覃□□K□□埤□□□D磻□□餺□□□□□□□□□堜p妲□□飯□馨□□槄□奜□聾耔□□□□□□楜□耔□□姻□□□見□□□□□□□□穗□□櫸□褼□□□駜□□□獺慼慼慼慼潘c□奮□□□□楛□R奮□□□□□襩槾婖□□□褓□楅□□□□試駾龑蝖澆吽熱u□□□奢鞳潟砥慼慼慼慼慼慼敷龤慼潑襑□□概□息□□稃□橫□楈姾騶□□□□□□馜飩□逆□吟□□□□□□埤□□□讀□□襤飯□□祋祁娃□□禕埤□□葉搦耤慼慼慼慼慼潸芊慼慼慼慼慼慼慼熬^規□騃□禳慼摯e□□列馭□□□□□□□□□□埤□□□□□□□□□□□□□□□槾婠□□姾肭ョ憤p如娀□□□□□□□零pj□□魯□奜□□□□□驚□飀□□□□□□□示□□奕切樀□□□□□□□□□送□□漶慼憬魽歎ョ慼慼熬`□□□□□□□□□榜□R駢□□□□□□□c□□□□□妙□□□餾□□y□□□□襐□□□□J□粿□□褓□□□□□□□□□飀□□饈□□□□奠□禪□祿□□飣褙□票□祰□□□□□□□礸襤□□□秋□□□羇□□□s□□檢□覭□□龍□□□□□□馳姜□□□□□□□□切夾□□G□□誇□□媸□□□j□□槦量稻□飀□姪訃□□□礸□□□□□□□□楦□覲驖□□□飣祋□□□□□□□讀□濾□楦□列裀□□福□埤□□□□□□□□□礸□□搾□□□X埤□□襴□□□褸□□檢□襯楦餺□□□神埤□襖□量礹□□□□□飼褸□礸橖□□□□□榃□夾□□訶□□□褽□規□□□□□餘桌切娃□□桌□□□□槎□飥□吝駛裀□  能轉破戒者  令住於善法  其餘所行事  如初地中說   轉破戒者。能令眾生捨惡行善得安樂事。令住善法者。能轉眾生惡身口意業令行善身口意業。此事如初地中說。所謂見諸佛得諸三昧。但彼數百此地數千以為差別。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十七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No. 1522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慧之妙宅。億善之基輿。萬度之綱統。理包群藏之祕。義冠眾典之奧。積漸心行。窮忍學之源。崇廣住德。極道慧之府。所以厚集肇慮。朗成圓種。離怖首念。赫為雷威。其為教也。微密精遠。究淨照之宗。融冶瑩練。盡性靈之妙。自寂場啟旭。固林輟暉。雖復聖訓充感。金言滿世。而淵猷沖賾。莫不網羅於其中矣。至於光宣真軌。融暢玄門。始自信仁。終泯空寂。因果既周。化業彌顯。默耀大方。影煥八極。豈直日月麗天。洞燭千象。溟壑帶地。混納百川而已哉。既理富瀛岳。局言靡測。廓明洪旨。寔係淵儒。北天竺大士。婆藪槃豆。魏雲天親。挺高悟於像運。拔英規於季俗。故能徽蹤馬鳴。繼跡龍樹。每恨此經文約而義豐。言邇而旨遠。乃超然遐慨。邈爾悠想。慕釋迦之餘範。追剛藏之遺軌。誠復歲踰五百。處非六天。人梵乖遼。正像差迥。而妙契寰中。神協靡外。通法貫玄。莫愧往烈。遂乃准傍大宗。爰製茲論。發趣精微。根由睿哲。旨奧音殊。宣譯俟賢固以義囑中興。時憑聖代。大魏皇帝。俊神天凝。玄情漢遠。揚治風於宇縣之外。敷道化於千載之下。每以佛經為遊心之場。釋典為棲照之囿。搜隱訪缺。務乎炤揚。有教必申。無籍不備。以永平元年歲次玄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師北天竺菩提留支。魏雲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雲寶意。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並義學緇儒一十餘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餘卷。斯二三藏並以邁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淵部。罔不研攬。善會地情。妙盡論旨。皆手執梵文。口自敷唱。片辭隻說。辯詣蔑遺。於時皇上。親紆玄藻。飛翰輪首。臣僚僧徒毘贊下風。四年首夏。翻譯周訖。洋洋斖斖。莫得其門。義富趣玄。孰雲窺測。剛藏妙說。更興於像世。天親玄旨。再光於季運。忝廁末筵。敢竊祇記。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之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等譯  說此法門者  及諸勸請法  分別義藏人  受持流通等  法門等最勝  頂禮解妙義  欲令法久住  自利利他故   十地法門。初地所攝八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說分。八校量勝分。   經曰。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一切不退轉。皆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他方佛世界俱來集會。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境界悉得自在。一切如來智慧境界悉皆得入。勤行不息善能教化一切世間。隨時普示一切神通等事。於剎那中皆能成辦具足。不捨一切菩薩所起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國土常修一切諸菩薩行。具足菩薩福德智慧。如意神足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令眾生背世間道向涅槃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遊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自在。如意神足皆悉已得。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會。勸發諮請受持一切諸佛法輪。常以大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邊。於無數劫說不可盡。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勝藏菩薩。蓮華勝藏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淨月藏菩薩。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菩薩。智慧普照明藏菩薩。妙勝藏菩薩。栴檀勝藏菩薩。華勝藏菩薩。俱素摩勝藏菩薩。優缽羅華勝藏菩薩。天勝藏菩薩。福德勝藏菩薩。無礙清淨智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樂說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照藏菩薩。淨明勝照威德王藏菩薩。大金山淨光明威德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勝藏菩薩。金剛焰勝胸相莊嚴藏菩薩。焰熾藏菩薩。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庫無礙智藏菩薩。無礙妙音遠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世間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勝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勝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無有分齊不可說。不可說種種佛國土集。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論曰。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此法勝故。在於初時及勝處說。此處宮殿等勝是名處勝。何故不色界說。此處感果故。何故不初七日說。思惟行因緣行故。本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說。顯示自樂大法樂故。何故顯己法樂。為令眾生於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復捨如是妙樂悲愍眾生為說法故。何故唯行因緣行。是因緣行顯示不共法故。何故菩薩說此法門。為令增長諸菩薩力故。何故唯金剛藏說。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如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餘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已說序分。次說三昧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入菩薩大乘光明三昧。   論曰。入三昧者。顯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已說三昧分。次說加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入是菩薩大乘光明三昧。即時十方過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諸佛。皆現其身。同名金剛藏。是諸佛如是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乘光明三昧。復次善男子。如是十方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此是盧捨那佛本願力故加。   論曰。何故多佛加。顯法及法師。增長恭敬心故。何故同號金剛藏。加本願力故。何故如來作如是願。顯示多佛故。此三昧是法體。本行菩薩時皆名金剛藏。同說此法。今成正覺亦名金剛藏。故不異名加。又是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已增踴悅故。何故不言過無量世界。方便顯多佛故。何故定言十億佛土。為說十地故。此經如是多說十數。彼佛先作是願。今復自加。後餘佛加故言盧捨那佛本願力故加。何故加。為說此法故加。復雲何加。   經曰。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決定說諸法故。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一切魔法不能染故。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議智境界故。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方便故。念隨順一切佛法故。觀達分別無漏法故。善擇大智慧光明方便故。令入具足智門故。隨所住處正說無畏辯才明故。得大無礙智地故。憶念不忘菩提心故。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故。得通達分別一切處法故。   論曰。此二十句。依一切菩薩自利利他故加。如是初十句依自利行。後十句依利他行。是中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明者見智得證。說者於中分別。入者信樂得證。智慧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說。此是根本入。如經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地故。此修多羅中說依根本入有九種入。一者攝入。聞慧中攝一切善根故。如經攝一切善根故。二者思議入。思慧於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如經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三者法相入。彼彼義中無量種種知故。如經廣知諸法故。四者教化入。隨所思義名字具足善說法故。如經善決定說諸法故。五者證入。於一切法平等智見道時中善清淨故。如經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菩薩教化眾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六者不放逸入。於修道時中遠離一切煩惱障故。如經一切魔法不能染故。七者地地轉入。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如經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復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故。八者菩薩盡入。於第十地中入一切如來祕密智故。如經得不可思議智境界故。九者佛盡入。於一切智入智故。如經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是諸入為校量智義差別次第轉勝。非根本入。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者是根本入。別相者餘九入。別依止本滿彼本故。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說故。壞相者廣說故。如世界成壞。餘一切十句中隨義類知。第二十句所謂得菩薩十地始終故。此根本始終。是中始者信欲親近等。終者念持諸地。復有阿含及證。如是次第依初相。應知依根本始終。有十種始終。一者攝始終。思慧智隨所聞義受持說故。如經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方便故。二者欲始終。令證一切佛法故。如經念隨順一切佛法故。三者行始終。觀分時中無漏道品分別修相覺故。如經觀達分別無漏法故。四者證始終。見道時中法無我智方便故。如經善擇大智慧光明方便故。是中善擇者。擇中最勝。最勝者。法無我智故。大智慧者。過小乘故。光明者。對治無明故。此事中彼時中皆善知故。五者修道始終。出世間智智力得入法義故。如經令入具足智門故。此處菩薩於菩提有五種障。一者不能破諸邪論障。已說正義他言能壞。復眷屬離散。二者不能答難障。於他問中茫然無對。設有言說人不信受。三者樂著小乘障。自不能得大菩提。復舍利益眾生。四者化眾生懈怠障。於中舍利他行。不助他善。復自善根不增長故。五者無方便智障。不能善化眾生。復自菩提行不滿足故。對治是障有五始終。一者能破邪論障始終。隨彼所著顯己正義。對治邪執無畏辯才性不闇故。如經隨所住處正說無畏辯才明故。二者能善答難始終。證大無礙智地故。如經得大無礙智地故。三者樂著小乘對治始終。大菩提願大菩提念不忘失故。如經憶念不忘菩提心故。四者化眾生懈怠對治始終。利益眾生無疲倦故。如經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故。五者無方便智對治始終。於五明處通達分別故。如經通達分別一切處法故。已說何故加。復雲何加。謂口意身加。雲何口加。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當辯說此諸法門差別方便法故。承諸佛神力如來智明加故。自善根清淨故。法界淨故。饒益眾生界故。法身智身故。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法道清淨故。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   論曰。此十句中。辯才者。隨所得法義憶持不忘說故。諸法門者。謂十地法。差別者。種種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依根本辯才有二種辯才。一者他力辯才。二者自力辯才。他力辯才者。承佛神力故。雲何承佛神力。如來智力不闇加故。如經承諸佛神力如來智明加故。自力辯才者有四種。一者有作善法淨辯才。如經自善根清淨故。二者無作法淨辯才。如經法界淨故。三者化眾生淨辯才。如經饒益眾生界故。四者身淨辯才。是身淨中顯三種盡。一者菩薩盡有二種利益。二者聲聞辟支佛不同盡。三者佛盡。菩薩盡者。法身離心意識唯智依止。如經法身智身故。二種利益者。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如經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二乘不同盡者。度五道復涅槃道淨故。如經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法道清淨故。佛盡者。入一切智智滿足故。如經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自力辯才校量轉勝上上故。已說口加。雲何意加。   經曰。爾時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真實無畏身。與無障礙樂說辯才。與善淨智差別入。與善憶念不忘加。與善決定意方便。與遍至一切智處。與諸佛不壞力。與如來無所畏不怯弱。與一切智人智無礙分別法正見。與一切如來善分別身口意莊嚴起故。   論曰。此十句意加。無畏身者有二種。一者與無上勝威德身。如王處眾自在無畏。二者與辯才無畏身。前色身勝後名身勝。是名身有九種。一者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滯礙故。如經與無障礙樂說辯才故。二者堪辯才。善淨堪智有四種。一者緣二者法三者作四者成。善知此義成不成相故。如經與善淨智差別入故。三者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如經與善憶念不忘加故。是不忘加意力加故。四者能說辯才。隨所應度種種譬喻能斷疑故。如經與善決定意方便故。五者不雜辯才。三種同相智常現前故。如經與遍至一切智處故。六者教出辯才。得佛十力不壞於可度者令斷煩惱故。如經與諸佛不壞力故。七者不畏辯才。得佛決定無畏於他言說不怯弱故。如經與如來無所畏不怯弱故。八者無量辯才。於一切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法六種正見故。如經與一切智人智無礙分別法正見故。九者同化辯才。得一切佛無畏身等三種教化。隨所度者顯示殊勝三業神化故。如經與一切如來善分別身口意莊嚴起故。又諸佛有力有慈悲。何故以十種無畏身唯加金剛藏而不加餘者。   經曰。何以故。以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昧法故。亦是菩薩本願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圓滿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念持無量法故。信解清淨光明法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壞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論曰。以是菩薩得大乘光明三昧法餘者不得故。得三昧法有二種。一者本願成就現前故。如經亦是菩薩本願起故。二者三昧身攝功德故。此三昧身攝功德有八種。依自利利他故。一者因淨。深心趣菩薩地盡清淨故。如經善淨深心故。深心者信樂等。復是一切善法根本故。二者智淨。趣菩薩地盡修道真如觀智故。如經善淨智圓滿故。此真如觀內智圓滿普照法界。猶如日輪光遍世界故。三者身轉淨。生生轉勝善行成滿故。如經善集助道法故。四者心調伏淨。善斷煩惱習故。如經善修本業故。五者聞攝淨。堪能受持一切如來所說祕密法故。如經念持無量法故。六者通淨。得勝通自在故。如經信解清淨光明法故。以決定信力攝取通故。七者辯才淨。善知陀羅尼門不相違故。如經善得陀羅尼門不壞故。於中所有初章字者是陀羅尼門。一一字門攝持無量名句字身故。不壞者前後不相違故。八者離慢淨。謂真實智教授不異故。如經法界智印善印故。於中三昧身攝功德有四種依自利因。善淨深心故。善淨智圓滿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此修多羅中四句次第說。精進因。不忘因。勢力因彼不染因。復依利他因有四種。念持無量法故。斷疑因。信解清淨光明法故。敬重因。以神通力示現不思議處。令諸見者決定信入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壞故。轉法理因。法若壞時假餘尊法誦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教授出離因。如是化者得自利不忘故。已說意加。雲何身加。摩頂覺故。   經曰。爾時十方諸佛。不離本處以神通力皆申右手。善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頂。   論曰。不離本處而摩此者。顯示殊勝神力。若來此處則非奇異。是如意通力非餘通等。已說加分。雲何起分。   經曰。諸佛摩金剛藏菩薩頂已。爾時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   論曰。即從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訖故。又得勝力。說時復至定無言說故。已說起分。雲何本分。   經曰。起三昧已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覆護一切眾生界。佛子。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乃能入未來諸佛智地。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諸佛子。此菩薩十地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因是事故如是說。何等為十。一名歡喜地。二名離垢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七名遠行地。八名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諸佛子。此菩薩十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佛子。我不見有諸佛世界是諸如來不歎說此菩薩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增上勝妙法故。亦是菩薩光明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摩訶薩諸地智慧。   論曰。何故不請而說。若不自說眾則不知為說不說。又復不知欲說何法。願善決定者。如初地中說發菩提心。即此本分中願應知。善決定者。真實智攝故。善決定者。即是善決定。此已入初地。非信地所攝。此善決定有六種。一者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雜故。二者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三者勝善決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經廣大如法界故。大勝高廣一體異名法相義故。一切法法爾故。復法界大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等淨法法爾故。復法界大方便集地。謂說大乘法法爾故。復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法爾故。四者因善決定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如經究竟如虛空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槃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者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覆護一切眾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願世間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者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復此十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如經諸佛子此菩薩十地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故。於中善決定者是總相。餘者是別相。同相者善決定。異相者別相故。成相者是略說。壞相者廣說故。如世界成壞。何故定說菩薩十地。對治十種障故。何者一障。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於眾生身等障。三者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忘障。四者解法慢障。五者身淨我慢障。六者微煩惱習障。七者細相習障。八者於無相有行障。九者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者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何故十地初名歡喜。乃至十名法雲。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焰地。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地。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地。如是受法王位。猶如太子於諸王子而得自在。是處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對治此障故說佛地。又如懷孕在藏。菩薩十地亦復如是。以諸地有障故。如子生時。佛時亦爾。事究竟故。又如生時諸根覺了。佛亦如是。於一切境界智明瞭故。藏有十時。一者陀羅婆身時。二者捭羅婆身時。三者屍羅他身時。四者堅身時。五者形相似色身時。六者性相似身時。七者業動身時。八者滿足身時。於中有三種根滿足時。男女相別滿足時。廣長諸相滿足時。如是十時諸地相似故。佛子我不見有諸佛世界是諸如來不歎說此菩薩十地者。顯此勝法為令時眾增渴仰故。佛世界者。於中成佛。喻如稻田。往作佛事者。亦名佛世界。歎說者。於中有二種。一者為說阿含義。二者為證入義。摩訶薩者。有三種大。一願大。二行大。三利益眾生大。勝妙法者。諸法門中最殊勝故。光明者。此大乘法顯照一切餘法門故。法門者。名為法故。分別十地事者。顯示世間智所知法故。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摩訶薩諸地智慧者。顯示出世間智故。此非世間分別地智能成菩薩清淨道故。已說本分。雲何請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說菩薩十地名已。鹹皆渴仰欲聞解說。各作是念。何因何緣。是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更解釋。時大菩薩眾中有菩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深生疑已。即以偈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決定此一切  菩薩大名稱  何故說地名  而不演其義  此眾皆樂聞  佛子智無畏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此眾皆清淨  離懈怠嚴淨  安住堅固中  功德智具足  迭共相瞻住  一切鹹恭敬  如蜂欲熟蜜  如渴思甘露   論曰。何故默然住。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復增菩薩尊敬法故。何故解脫月菩薩初請。彼眾上首故。餘問則亂眾調伏故。何故偈頌請。少字攝多義故。諸讚歎者多以偈頌故。此五偈說何等義。顯示說者聽者無諸過故。若有過者則不應說。是中顯示說者淨覺無過故。復顯聽者同法決定故。有樂聞故。復示餘者淨心故。又顯此眾皆堪聞法故。偈言迭共相瞻住故。雲何歎說者。偈言。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何故唯歎淨覺。淨覺是說因故。覺名覺觀。是口言行有淨說因何故不說。歎淨覺有二種。一攝對治。二離諸過。是中念智具者。攝對治故。所治有二種。一者雜覺。二者雜覺因憶想分別故。念者四念處。對治雜覺故。智者真如無相智。對治雜覺因憶想分別故。餘者顯示離諸過。是過有三種。有三過者則不能說。何者為三。一慳嫉。二說法懈怠。三不樂說。慳者其心吝法。嫉者忌他勝智。功德具者。不瞋等功德具。示無初過故。說上地者。示無第二過故。有力者。示無第三過故。如是二種淨覺歎說者已。次歎聽者。偈言。  決定此一切  菩薩大名稱  何故說地名  而不演其義   決定者。黠慧明瞭故。決定有三種。一上決定。願大菩提故。二名聞決定。他善敬重故。三攝受決定。彼說者善知故。偈言。菩薩故。大名稱故。說地名故。如是次第應知。雖有決定堪受法器。心不欲聞亦不得說。偈言。  此眾皆樂聞  佛子智無畏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決定者。是中有阿含決定非證決定。有非現前決定無現前決定。如是決定法器不滿足故不能聽受。示現此眾具足決定故能聽受偈言佛子智無畏故。智有二種。一證法故。二現受故。如是善知法器滿足請金剛藏。如是諸地義。願為分別說。已歎同法眾決定樂聞功德。次復歎異眾。偈言。  此眾皆清淨  離懈怠嚴淨  安住堅固中  功德智具足   清淨者不濁故。濁有六種。離此諸濁故言清淨。何者為六。一不欲濁。二威儀濁。三蓋濁。四異想濁。妒勝心破壞心故。五不足功德濁。善根微少故。是故於彼說中心不樂住。六癡濁。謂愚闇等故。此對治有六種不濁。安住堅固者。於所說法修行堅固。如是次第相對。離懈怠者。對不欲濁。嚴者對威儀濁。淨者對蓋濁。堅固者對異想濁。功德具者對不足功德濁。智具者對癡濁。此六句示現是二偈顯同生眾淨。次一偈顯異生眾淨。後一偈顯二眾清淨。偈言。  迭共相瞻住  一切鹹恭敬  如蜂欲熟蜜  如渴思甘露   迭共相瞻者。示無雜染心故。鹹恭敬者。示敬重法。非妒心故。下半偈喻敬法轉深。此偈迭共相瞻是總相。一切鹹恭敬是別相。如是餘偈初句總相。餘句別相。同異成壞如上所說。偈曰。  大智無所畏  金剛藏聞已  欲令大眾悅  即時說頌曰  難第一希有  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  諸佛之根本  微難見離念  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  若聞則迷悶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心地無我智  能聞智微細  如彩畫虛空  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  難見佛無漏  我念佛智慧  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  是故我默然   論曰。此初偈中。欲令大眾悅是總正詶答相。詶答有二種。一堪詶答。二不怯弱詶答。偈言大智故。無所畏故。離不堪答。離不正答。此二示現自他無過故。何者是正答相。此法難說復難聞故。雲何難說。偈言。  難第一希有  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  諸佛之根本   難者難得故。難有二種。一最難。二未曾有難。偈言。第一故希有故。此二示現所說難。何者是難。偈言菩薩所行示地事分別上。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示者。顯示故。地事者。謂諸地菩薩行事。分別上者。說勝故。何者菩薩行。偈言。諸佛之根本。佛者覺佛智故。已說難說復說所以難。何者是難。彼菩薩行事義住不可如是說。雲何彼義住。偈言。  微難見離念  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  若聞則迷悶   此偈中。難得者是總。餘者是別。難得者難證故。是難得有四種。一微難得。二難見難得。三離念難得。四非心地難得。微難得者。非聞慧境界故。粗事不須思惟。難見難得者。非思慧境界故。離念難得者。非世間修慧境界故。示現三界心心數法分別。世間修道智非境界故。非心地難得者。示現報生善得修道智非境界故。此示現心境界者是心地此誰境界。偈言智境界。何者是智見實義故。何故非餘境界。無漏故。無漏者。出世間義。是義非世間智境界。如是甚深義。如是可解。如是不可說。若聞則迷悶者。雲何迷悶。隨聞取著故。聞者即聞非是不聞。已辯難說。復顯難聞。偈言。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心地無我智  能聞智微細   如金剛者。堅如金剛。堅有二種。一決定信堅。二證得堅。此三句示現堅者是總。餘者是別。雲何深信佛智慧。唯佛所知。非我境界。佛菩提無邊。佛化眾生所說法門種種信故。何者是心地。雲何無我智。心地者。隨心所受三界中報。又隨心所行一切境界亦名心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如實知故。能聞智微細者。難知。如是微細如前所說。復以譬喻顯微細義。偈言。  如彩畫虛空  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  難見佛無漏   此偈示現如空中畫色如壁。是中不住故不可見。如空中風如樹葉。是中不住故不可見。此動作者。非不空中有是二事。如是虛空處事不可說處。是畫風如說。以非自性不可得見。是不住故。以其客故。非不於中有此言說。如是佛智言說顯示地校量勝分別難見。畫者。喻名字句身。何以故。依相說故。風者以喻音聲。說者以此二事說。聽者以此二事聞。若如是可說。如是可聞。如是難見。何故不說。  我念佛智慧  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  是故我默然   難知者難證故。難信者難生決定心故。此偈示現有證有信可說可聞。世間難得證信故。我不說。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請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善淨眾集。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近諸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癡疑悔無有染污。善住深心信於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敷演此義。是諸菩薩於是深法皆能證知。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復歎此眾。上言世間證信者難得。示現此眾有堪能故。善淨深心者是總。此善淨深心有二種。一阿含淨。二證淨。是阿含淨有五種。一者欲淨。隨所念阿含得方便念覺淨。如經善清淨諸念故。二者求淨。得隨順身口敬行。如經善集諸行故。三者受持淨。於無量世多聞憶持不謬故。如經多親近諸佛故。四者生得淨。願得上上生勝念勝。如經善集助道法故。五者行淨。求善證法習少欲頭陀等成就多功德。如經具足無量功德故。證淨者有四種。一者得淨。現智善決定故。如經離癡疑悔故。二者不行淨。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如經無有染污故。三者無厭足淨。不樂小乘得上勝悕望心。如經善住深心信故。深心者悕欲故。信者決定故。復念持彼功德故。四者不隨他教淨。趣盡道中自正行故。如經於佛法中不隨他教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菩薩眾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近諸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癡疑悔無有染污善住深心信於佛法中不隨他教。其餘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是人長夜受諸無利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論曰。是聖者金剛藏領彼解脫月菩薩所歎眾清淨功德已。於所說法中不見法器聞增疑惑。是故不說。於一法中有二種過。疑者正行相違猶豫義故。惑者心迷義故。能壞善法遠離善法故。如是顯示不受行因受行退因。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言。善哉佛子。重請此事。願承佛神力。善分別此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人易信解。所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一切菩薩護是智地勤行方便。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佛子。譬如一切書字數說。皆初章所攝。初章為本。無有書字數說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復重請。示彼疑惑此不可避。若不說者有多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以是義故重請金剛藏菩薩。若諸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眾生於彼法中猶起謗意。有二種定。一感報定。二作業定。此二種定。諸佛威力所不能轉。最初所行者。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佛法者。謂是證智。書者是字相。如嘶字師子形相等。字者噁阿等音。數者名句。此二是數義。說者是語。一切書字數說等。皆初章為本。   經曰。爾時諸菩薩眾。一時同聲以偈頌請金剛藏菩薩言。  上妙無垢智  堪無量義辯  演說美妙言  真實義相應  念堅清淨慧  為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  說此十地法  定戒深正意  離我慢妄見  此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  如飢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  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清淨智  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  盡說善逝道   論曰。初偈歎證力辯才成就。第二偈上句歎阿含力辯才成就。以證力阿含力故能有所說。是故讚歎。上者是總。又復上者顯證力辯才勝故。歎辯才有三種。一真實智二體性三者果。真實智者是無漏智。勝聲聞緣覺智等。偈言妙無垢智故。體性者成就無量義辯才。偈言堪無量義辯故。果者字義成就。復是滑利勝上字義成就。偈言演說美妙言真實義相應故。第二偈上句歎阿含力。偈言。  念堅清淨慧  為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  說此十地法   念堅者受持顯說故。是菩薩於阿含中淨慧無疑故。如是歎證力阿含力已。次令聽者入證入阿含。是故請說。雲何入證。已入地者令得佛力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故。偈言為十力故為淨心故。雲何為入阿含。無礙分別義令受持十地法故。如是歎說者成就證力阿含力已。次復歎聽眾堪受阿含及證力故。偈言。  定戒深正意  離我慢妄見  是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此偈中唯願者是總。唯願有二種。一求阿含。二求正證。有二種妄想不堪聞阿含。一我二慢。以我慢故於法法師不生恭敬。復有二種妄想不堪得證。一見二疑。見者顛倒見故。疑者於不思議處不生信故。妄者謂妄想見中同使故。有二種對治堪聞阿含。一定二戒。定者心調伏故。戒者善住威儀故。次有二種對治堪能得證。一正見二正意。正見者善思義故。正意者得歡喜故。深者細意善思惟故。復以諸喻顯示大眾求法轉深。偈言。  如渴思冷水  如飢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  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此四喻者喻四種義門。示現正受彼所說義。何等為四。一受持。二助力。三遠離。四安樂行。此義雲何。如水不嚼隨得而飲。如是聞慧初聞即受隨聞受持。如食咀嚼身力助成。如是思慧嚼所聞法智力助成。如服良藥藥行除病。如是具聞思慧隨順正義如法修行。遠離一切煩惱習患。如蜜眾蜂所依樂行住處。如是聞思修慧果聖所依處。現法愛味受樂行故。如是讚歎說者聽者請說已。次歎所說法利益鹹皆共請。偈言。  善哉清淨智  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  盡說善逝道   善哉者所說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種。一所依二體性三果。所依者謂淨慧。體性者謂說諸地未曾說法。勝地者地挍量勝。無垢者說不違義。違義說者有三種垢。一者倒說。二謗如來。三誑聞者。果者謂具十力無障礙佛菩提故。如是請已猶故不說。何故不說請不滿故。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捲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捲之二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此菩薩前同生眾上首請。次大眾請。復待諸佛法王加請。何以故。為增敬重法故。   經曰。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放菩薩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彼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並照釋迦牟尼佛大會之眾。及金剛藏菩薩身。於上虛空中亦復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彼十方世界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及師子座。此諸大眾皆悉現。見彼十方世界諸佛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此三千大千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大會。並金剛藏菩薩身及師子座。彼諸大眾皆悉現見。時大光明雲網臺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論曰。何故如來現神通力放光同請。是如來前已意加未身口加異於餘佛。是故今欲具身口加。何故不以常口常身加。為重法故。不輕自身故。此光有八種業二種身。雲何八種業。一者覺業。是光照諸菩薩身已。自覺如來力加。如經放菩薩力明光焰故。二者因業。阿僧祇光皆有無量光明眷屬。如經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故。三者卷舒業。舒則遍至阿僧祇世界。卷則還入常光。如經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故。四者止業。除滅一切惡道種種苦惱。如經三惡道苦皆得休息故。五者降伏業。令一切魔宮威光不現驚怖恐懼不能壞亂可化眾生。如經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故。六者敬業。現不思議佛神力故。如經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故。七者示現業。加十方世界諸佛所加菩薩大會令此眾見。如經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故。八者請業。發聲說偈。如經時大光明雲網臺中諸佛神力而說頌曰故。雲何二身。一如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處於虛空。如經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故。於一切處一時遍照故。如是彼此諸眾生迭互相見。猶如一會聽說亦爾。是名身加。何者口加。偈曰。  諸佛無等等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無量諸眾首  釋迦姓法生  天人上作加  承諸佛神力  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是諸如來加  護於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論曰。是初二偈半顯能加者及加所為。此二加示現何義故加。若請非尊者法非殊勝聖者則不說。雲何初偈顯能加者。偈言天人上作加故。何者天人上。謂諸佛如來。此有何義。法王義故。雲何知彼是法王。成就四種勝故。一自在勝。二力勝。三眷屬勝。四種姓勝。何者諸佛自在勝。於煩惱障智障得解脫自在。彼於此處心智無礙隨意所受無上樂故。此雲何知。偈言諸佛無等等故。謂一切智故。復如虛空世間法不能染。無明煩惱習氣滅故。無等者。諸佛比餘眾生彼非等故。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無等。示現等正覺故。何者諸佛力勝。具足十力故。能伏一切邪智壞魔怨故。此雲何知。偈言十力無畏等故。何者諸佛眷屬勝。具攝菩薩聲聞諸眾故。此雲何知。偈言無量諸眾首故。彼菩薩是初眾故。無量者阿僧祇故。諸眾首者。佛於世間最勝上故。何者佛種姓勝。謂家姓勝故。此雲何知。偈言釋迦姓法生故。何故唯歎此佛種姓。以現見故。復以法為家非但生家。法家者如法中住故。作加者是總相。加有二種。一具身加。依法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天人上者亦總亦別。餘者唯別。雲何第二偈顯加所為。此菩薩彼諸佛法王。為開現法藏義故加。偈言。  承諸佛神力  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歎此法藏有二種。一義藏成就。二字藏成就。雲何義藏。偈言諸地上妙行。行者諸菩薩行。所謂助道法故。妙者真實智故。上者神力勝故。如是顯示深妙勝上故。雲何字藏。偈言分別智地義。分別者說十地差別故。此偈中何故顯承佛神力說。或有眾生於如來所生輕慢想已。自不能請他而說。為遮此故。如是請說法已。次顯說法利他有三時益。於中有三偈。三時益者。一聞時益。二修行時益。三轉生時益。何者聞時益。偈言。  是諸如來加  護於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菩薩聞持者佛力加故。是名聞時益。何者修行時益。偈言。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漸次滿十地自身得十力成無上菩提故。是名修行時益。何者轉生時益。偈言。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惡道善道難處生必得聞此法。龍世界長壽亦得聞此經。偈言雖在於大海故。雖在色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偈言及劫盡火中故。聞此法者為皆得利益有不得者不也。何者能得決定不疑。信此法者是人能得。偈言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故。如是顯示請說利益已。上言分別智地義者。此所說法有三種漸次。第六偈教分別此事。偈言。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何者三漸次。一觀漸次。二證漸次。三修行漸次。第一第二第四句皆說漸次。勝智道者。謂十地勝智道。說此十地若觀若依止能生諸地智故。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轉向餘地故。展轉者地地轉所住處故。行者謂入住展轉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種種異行境界故。漸者次第故。說者授與故。如是教說何義故顯一切因如來能有所說生後正信義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重增踴悅生正信故。以偈頌曰。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定滅佛所行  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復難聞  離念及心道  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  心意所不及  如空中鳥跡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  我但說一分  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  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鹹共恭敬聽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論曰。何故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偏心故。欲令大眾重增踴悅深生正信。是故說偈示說正地。增益聞者堪受義故。踴悅者心清不濁故。踴悅有二種。一義大踴悅為得義故。二說大踴悅因此說大能得彼義故。是中前五偈顯義大踴悅。雲何義大。彼義深故。何者深義。偈言。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此偈依何義說。依智地故。雲何知依智地。上來所說皆依智地。後復所說亦依智地。第四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微者雲何微。偈言難知聖道故。雲何難知謂說時難知。復雲何難知。大聖道難知。大聖者所謂諸佛。是故言微。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故。言難知聖道。此微有二種。一說時甚微。二證時甚微。如是次第何故復難知。偈言非分別離念故。非分別者離分別境界故。離念者自體無念故。如是聖道名為甚微。何故甚難得。難得者難證故。是名甚微。何故復甚難得。偈言。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無垢濁者。智中無無明故。有無明雜智是名為濁。智者智行處者。自證知故。自證知者依彼生故。於中智者見實諦義故。復增上善解法故。增上善寂滅故。復有世間智隨聞明瞭知故。自性常寂滅者。自性離煩惱故。非先有染後時離故。不滅者非一往滅為不捨利益眾生故。不生者出世間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間中故。如是觀行甚微依止甚微清淨甚微功德甚微故。言甚難得。於中第一甚微不同世間三昧故。第二第三不同外道自言尊者故。第四不同聲聞辟支佛故。於此偈中微者是總。二種微是別。復顯難得得時甚微是總。餘四種甚微是別。此甚微智復有何相。偈言。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詞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是智相有二種。所謂同相不同相。是中同相者。雲何相彼智相故。偈言自體本來空智自空故。雲何同相一切諸法如說自體空。自體空者可如是取如兔角耶不也。可如是取異此空智更有異空耶不也。可如是取有彼此自體彼此轉滅耶不也。雲何取此自體空。有不二不盡如是取。此句顯離三種空攝。一離謗攝。二離異攝。三離盡滅攝。有二種頌。一有不二不盡。二定不二不盡。此頌雖異。同明實有。若非實有不得言定。此雲何定。此定能滅諸煩惱故是名同相。何者不同相。謂淨相解脫。此復有二種。一何處得解脫。二雲何解脫。何處得解脫者。偈言遠離於諸趣。此顯諸道解脫遠離煩惱業生故。雲何解脫者。偈言等同涅槃相。世間涅槃平等攝取故。非如聲聞一向背世間故。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後。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言非初非中後故。雲何斷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如是解脫可同他音聲觀耶不也。雲何觀。偈言非言辭所說離語言故。可同世間智依世間耶不也。雲何依。偈言出過於三世。轉依止依止常身故。非如無常意識智依止無常因緣法。如修多羅中決定說此解脫可同聲聞緣覺智有障解脫得解脫耶不也。雲何解脫。偈言其相如虛空無一切煩惱障礙故。如是觀智如是斷煩惱如是觀觀如是依止。依止如是解脫得解脫。如是說已。於中自體空是總。三種空是別。解脫是總。五種解脫是別。偈言。  定滅佛所行  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復難聞   此偈雲何彼智已顯方便壞涅槃。復示性淨涅槃。偈言定滅故。定者成同相涅槃自性寂滅故。滅者成不同相方便壞涅槃。示現智緣滅故。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誰說誰聽無說無聽。偈言言說不能及故。言說者。以音言導。謂名句字身。何故不但說無言。示現依言求解故。彼智既如是。地行復何相。偈言地行亦如是難說復難聞。地者境界。觀行者智眷屬。智眷屬者謂同行。同行者謂檀等諸波羅蜜。何故復難說難聞。偈言。  離念及心道  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  心意所不及   此偈示現思慧及報生識智是則可說。此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如陰界入可說。此智不爾。離文字故。是故不可說。偈言非陰界入說故。非耳識所知非意識思量是故不可聞。偈言心意所不及故。智者是地。智起者以何觀以何同行能起此智。雲何可證而不可說而不可聞。今復以喻證成此義。偈言。  如空中鳥跡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   此偈示何義。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虛空處鳥跡相不可分別故。非無虛空行跡。如是鳥跡住處名句字身住處。菩薩地證智所攝。不可得說不可得聞。何以故。非如聲性故。非無地智名句字身。此中深故。示義大踴悅。何故我復說此。汝等不應如聲取義。隨聲取義有五種過。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他。四謗佛。五輕法。大眾自知無此五過已說深義。復顯說大令生正信。次說五偈。  我但說一分  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  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鹹共恭敬聽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今言我但說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說者謂解釋。一分者是因分於果分為一分故。言我但說一分。此說大有三種。一因成就大。二因漸成就大。三教說修成就大。何者因成就大。偈言慈悲及願力故。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願者發心期大菩提故。此慈悲願長夜熏修不同二乘故。何者因漸成就大。偈言漸次故。漸者說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間智因故。何者教說修成就大。有二種。一滿足修。二觀修。滿足修者偈言非心境故。非心境者。此句示現聞思慧等心境界處。唯是智因能生出世間智。而此不能滿彼出世間智地。偈言智滿如淨心故。如淨心者。如出世間清淨心。能滿彼地智故。觀修者偈言。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鹹共恭敬聽   此偈顯何義。是境界難見。自心清淨可見。此境界不可說。如是教說修成就已。於說法中有二種過。不能得證。一說者過二聽者過。說者過有二種。一佛不隨喜說。二不平等說。聽者亦有二種過。一見諍過。我法是彼法非如是執著種種諸見。二於說法者不生恭敬。於中示現說者自身無過。我非諸佛不隨喜說。偈言。我承佛力說鹹聽故。次教聽者防二種過。偈言。共恭敬聽故。如是次第如是許說。而眾未知廣說略說。不可廣說唯許略說。地義滿足。如第三偈說。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智入者。此所說地法眾生以智入。雲何入如實滿足攝取。入如行修故。如行修滿足故。示彼廣說義攝取故。住者如來家決定住故。我如是說前言恭敬聽不說雲何恭敬是故示現。偈言。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一心恭敬待者有二種。一身正恭敬待。如威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正恭敬待。如心決定堪能憶持故。此句勸誡二種恭敬待。所謂身心故。善說者示己無諂無有憍慢故。承佛力者示己無增上慢故。下半偈說上法妙音喻相應善字。示現何事以何事雲何事依止何事。示現何事者所謂上法。以何事者謂妙音聲。雲何事者譬喻相應。依止何事者謂依止善字。我一切善說。又相應者譬喻共相應。善字者有二種相。一隨方言音善隨順故。二字句圓滿。不增不減與理相應故言善字。前言承佛神力。未說雲何力。第五偈示現佛神力事。偈言。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已說請分。自此以後正說初地。此說分中說何等事。分別有三。一住二釋名三安住。住中有四種。依何身為何義以何因有何相。彼心生時即住初地。是名為住。於中諸佛子善集善根故。如是等四十句說此住事。初說依何身生如是心。   經曰。諸佛子若有眾生厚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三昧行故。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故。善清淨心故。入深廣心故。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曰。如是十句說依何身。此集有九種。一者行集善作眷屬持戒。如經善集諸善行故。二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如經善集諸三昧行故。三昧行者觀行增上故。三者親近集善習聞慧智。如經善供養諸佛故。四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如經善集清白法故。五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如經善知識善護故。六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如經善清淨心故。七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如經入深廣心故。八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如經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九者現集多行慈悲。如經現大慈悲故。於中慈念依苦苦壞苦悲依行苦。是中初二種集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行集善作眷屬持戒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故。次有四集顯增上慧學。親近集善習聞慧智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故。後三集顯勝聲聞辟支佛等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故。現集多行慈悲故。此十句中厚集善根是總。餘九種是別。集者是同相。別者是異相。成者略說故。壞者廣說故。已說依何身生如是心。次說為何義故生如是心。   經曰。為得佛智故。為得十力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方無餘智故。為得一切世界無障淨智故。為得一念中覺三世事故。為得轉大法輪無所畏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論曰。於中佛智者。謂無上智知斷證修故。此佛智有九種業差別。為求彼故生如是心。一者力佛智問記業。此如來是處非處智力問記故。如修多羅中說。如經為得十力力故。二者無畏佛智破邪說業。如經為得大無畏故。三者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眾生證入業。如經為得佛平等法故。四者救佛智以四攝法化眾生業。如經為救一切世間故。五者淨佛智是淨為救攝因業。如經為淨大慈悲故。六者無餘智佛智常以佛眼觀世間眾生業。如經為得十方無餘智故。七者無染佛智一切世界無障無染自然應化令信作業。智心無礙。如經為得一切世界無障淨智故。八者覺佛智於一念中知三世眾生心心數法業。如經為得一念中覺三世事故。九者轉法輪佛智解脫方便善巧業故。於百億閻浮提同時轉大法輪。如經為得轉大法輪無所畏故。生如是心者。即是本分中說諸佛子是菩薩願善決定故。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及餘心數法。心中即攝知斷證修一切助道法故。已說為何義故生如是心。次說以何因生如是心。   經曰。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善巧所攝。直心深心淳至。如來力無量。善決定眾生力智力。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論曰。此大悲為首。於中悲大有九種。一者增上大細苦智增上生故。如經智慧增上故。智者因果逆順染淨觀故。慧者自相同相差別觀故。二者攝大救苦眾生方便善巧所攝。如經方便善巧所攝故。三者淳至大向時許乃至盡眾生界作利益眾生悲心增上。如經直心深心淳至故。四者無量大攝取如來無量力。如經如來力無量故。五者決定大上妙決定信深智勝對治。如經善決定眾生力智力故。六者隨順大隨順菩提正覺。如經隨順自然智故。七者正受大能取大勝法教授眾生。如經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故。八者最妙大攝受勝妙功德。如經廣大如法界故。九者住盡大無量愛果因盡涅槃際。如經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故。已說以何因生如是心。次說是心生時有何等相。   經曰。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住在菩薩正處。入三世真如法中。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論曰。過凡夫地者以過凡夫地故。示現得出世間聖道。此過有八種。一者入位過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如經入菩薩位故。二者家過家生相似法故。如經生在佛家故。三者種姓過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如經種姓尊貴無可譏嫌故。四者道過世間出世間道不攝攝故。異道生相似法故。如經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故。五者法體過以大悲為體於作他事即是己事自身體相似法故。如經住菩薩法中故。六者處過不捨世間方便不染善巧住故。住處相似法故。如經住在菩薩正處故。七者業過順空聖智生命相似法故。如經入三世真如法中故。八者畢定過佛種不斷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如經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是示現凡夫生菩薩生。入胎不相似。有煩惱無煩惱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種姓不相似道不相似體不相似處不相似生業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說住此地中是名為住。如經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已說住義次說釋名。雲何說多歡喜故示名歡喜。以何歡喜。此地中菩薩歡喜復以何念。初說十句後說二十句。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中。成就多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踴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瞋恨。   論曰。歡喜者名為心喜體喜根喜。是歡喜有九種。一者敬歡喜於三寶中恭敬故。如經多信敬故。二者愛歡喜。樂觀真如法。如經多愛念故。三者慶歡喜。自覺所證挍量勝。如經多慶悅故。四者調柔歡喜。自身心遍益成就。如經多調柔故。五者踴躍歡喜。自身心遍益增上滿足。如經多踴躍故。六者堪受歡喜。自見至菩提近。如經多堪受故。七者不壞歡喜。自心調伏論義解說時心不擾動。如經多不壞他意故。八者不惱歡喜。教化他攝取眾生時慈悲調柔。如經多不惱眾生故。九者不瞋歡喜。見諸眾生不如說修行威儀不正時忍不瞋故。如經多不瞋恨故。已說多歡喜。次說以何念故歡喜成是第二十句第三十句說。是念有二種。一念當得二念現得。何者念當得。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是歡喜地中。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退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心。   論曰。雲何念。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如是念。此念佛有九種。一者念佛法。如經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二者念佛菩薩。如經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三者念佛行。如經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四者念佛淨。如經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五者念佛勝。如經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生歡喜心。六者念佛不退。如經念諸菩薩力不退故生歡喜心。七者念佛教化。如經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八者念佛利益。如經念能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九者念佛入如經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心。於中初二念共念佛。如佛所得我亦當得故。念佛法念諸佛法故。佛佛法二故。念佛菩薩二念諸菩薩故。念佛行念諸菩薩行故。如是次第餘有六句。念佛淨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念佛勝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念佛不退念諸菩薩力不退故。念佛教化念諸如來教化法故。念佛利益念能利益眾生故。念佛入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隨所顯彼菩薩行。以何顯如是諸念應知。復何顯彼波羅蜜淨。顯雲何顯彼菩薩行地挍量勝轉去故地盡去故。於中餘者得教化法故。作利益眾生行不虛故。入如來地行故。是中念佛行者亦總亦別。已說念當得故生歡喜心。次說念現得故生歡喜心。   經曰。諸佛子。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心。近入如來所故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近到智慧地故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故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故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故生歡喜心。入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我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心。   論曰。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者。轉離一切凡夫取著事。此轉離有九種。一者入轉離。如經近入如來所故生歡喜心。二者遠轉離。如經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三者近至轉離。如經近到智慧地故生歡喜心。四者斷轉離。如經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心。五者依止轉離。如經與一切眾生作依止故生歡喜心。六者近見轉離。如經近見一切諸佛故生歡喜心。七者生轉離。如經生諸佛境界故生歡喜心。八者平等轉離。如經入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九者捨轉離。如經我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心。於中入轉離者。顯事不相似故。遠轉離近至轉離者。示自身不相似故。餘有六句。斷轉離依止轉離近見轉離生轉離平等轉離捨轉離。如是次第行不相似故。迭相依止不相似故。他力不相似故。處不相似故。生業不相似故。成就不相似故。怖畏者不愛疑慮憂想共心相應故。復身相差別謂毛豎等事。次說何者是怖畏。雲何怖畏因。遠離此因無怖畏故。   經曰。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得歡喜地已。所有諸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想故尚不貪身。何況所用之事。是故無有不活畏。心不悕望供養恭敬。我應供養一切眾生供給一切所須之具。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想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生必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身心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諸佛子菩薩如是離諸怖畏毛豎等事。   論曰。此五怖畏是初地障。復說地利益勝。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依身者愛憎善道惡道捨得依身故。何故但說五怖畏。打縛等諸畏皆五所攝故。此怖畏因略有二種。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二善根微少故。此對治如經離我想故。尚不貪身乃至無有大眾威德畏故。怖畏毛豎等事。何故二處說。前說身怖畏。後說異身怖畏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深大心堅固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成就故。   論曰。深大心堅固者。煩惱小乘不能壞此觀故。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成就者。諸所說善根此地攝受故。雲何勤修。於中有三種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迴向成就。有三十句示現。初十句說信心成就。   經曰。所謂信心增上故。多恭敬故。信清淨故。多以信分別故。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以慚愧莊嚴故。成就忍辱安樂故。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尊貴故。   論曰。信心增上者。隨所有事於中信增上成就。此信增上有九種。一者敬信增上尊敬三寶。如經多恭敬故。二者淨信增上自證真淨智。如經信清淨故。三者分別信增上令他證淨智。如經多以信分別故。四者悲信增上。五者慈信增上教化眾生。如經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悲者除苦相決定救濟故。慈者與樂相永與無量樂故。起者轉復現前故。六者不疲惓信增上。教化無量眾生久處世間能利益故。如經心無疲懈故。七者慚愧信增上不著世間故。於慳等波羅蜜障法深慚愧故。如經以慚愧莊嚴故。八者安樂信增上於同法者不惱亂故。如經成就忍辱安樂故。九者敬法信增上增益敬信殊勝心故。如經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尊貴故。後三句示修何等行波羅蜜行故。誰為等侶同事安樂故。入何法中謂諸佛教法故。如是信心成就。雲何修行成就。   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故。如所聞法正觀故。心不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生如寶心無厭足故。   論曰。此十句說修行成就。雲何修行成就。集諸善根無休息故。如經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此集有八種。一者親近集不忘諸法。如經親近善知識故。二者樂法集。於問答中論義解釋心喜心樂故。如經常愛樂法故。三者多聞集。如經求多聞無厭故。四者正觀集。如經如所聞法正觀故。五者不著集。如經心不貪著故。向說多聞集等三句。是聞思修慧如是次第。不著者於三昧中無愛著故。六者不貪集。七者不求集。於已得利養不貪。未得利養不求。障菩薩戒退菩薩戒。如經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八者如寶心集。出世間心唸唸現前。如經常生如寶心無厭足故。如是修行成就。雲何迴向成就。   經曰。求一切智地故。求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離諸諂曲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污諸佛家故。不捨菩薩戒故。不動如大山王生薩婆若心故。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   論曰。求一切智地等說何等事示現迴向成就故。求一切智地是總。求如來力等於一切智地是別。一者觀求一切智地。二者無障求一切智地。三者離求一切智地故。四者如說能行求一切智地。五者護求一切智地。六者不污求一切智地。七者不捨求一切智地。八者不動求一切智地。九者不捨成就求一切智地。十者集求一切智地。十一者常求求一切智地。於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三求者是家依家無障求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無障求差別異求於中檀波羅蜜有二種垢。一者諂曲見乞求者。詐設方便無心許與。二者不隨先言許而不與。對治是垢。如經離諸諂曲故。如說能行故。屍波羅蜜有一種垢。不護實語違本所受犯已覆藏。對治是垢。如經常護實語故。羼提波羅蜜有一種垢污如來家。雲何菩薩污如來家。惱亂他業故。利益他業即是如來家。是故菩薩生此家者。惱亂他業非善事故。對治是垢。如經不污諸佛家故。毘梨耶波羅蜜有一種垢。菩薩戒無量劫數長遠難持難行生退轉心。對治是垢。如經不捨菩薩戒故。禪波羅蜜有二種垢。一者亂心。二不能調伏憶想分別。對治是垢。如經不動如大山王生薩婆若心故。般若波羅蜜有三種垢。一無善巧方便。世間涅槃一向不現現故。二不修集出出世間道故。三於勝上證法中願欲心薄故。如是次第對治是垢。如經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故。如是迴向成就。是名勤行具足成就。是勤行有四種。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初十句示現信增上成就。是信增上即攝受欲。第二十句。日夜修集善根無厭示現精進。第三十句。求一切智地示現方便故。是名此地說中安住。何以故。如經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故。如是說分訖。   十地經論歡喜地捲之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捲之三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已顯說分。次說挍量勝分。雲何挍量勝。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挍量勝有三種。一願勝。二修行勝。三果利益勝。何者願勝。所謂十大願。   經曰。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成就。所謂無餘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一切種具足上深信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大供養恭敬無有休息。   論曰。是初大願無餘者有三種。一者一切佛無餘。二者一切供養無餘。三者一切恭敬無餘。一切佛者有三種佛。一應身佛。二報身佛。三法身佛。一切供養者有三種供養。一者利養供養。謂衣服臥具等。二者恭敬供養。謂香花幡蓋等。三者行供養。謂修行信戒行等。一切恭敬者有三種恭敬。一給侍恭敬。二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是故作願供養恭敬。如經所謂無餘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一切種具足者。無量種種復有勝事等供養故。上深信清淨者。增上敬重故。願迴向菩提決定信故。廣大如法界者。一切餘善根中勝故。究竟如虛空者。無常愛果無量因故。盡未來際者。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大供養恭敬無有休息故。此初願中有六種大名為大願。一者福田大。如經所謂無餘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二者供事大。如經一切種具足故。三者心大。如經上深信清淨故。四者攝功德大。如經廣大如法界故。五者因大。如經究竟如虛空故。六者時大。如經盡未來際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諸佛所說法輪皆悉受持故。攝受一切佛菩提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攝護正法無有休息。   論曰。第二大願有三種法。一切諸佛所說法輪皆悉受持者。謂教法修多羅等。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為他演說故。攝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謂證法證三種佛菩提法。攝受此證法教化轉授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者。謂修行法於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復名三種成就。一者於諸佛所說修多羅等阿含次第令法輪不斷成就故。二者證三種正覺得證成就故。三者修行乃至如實修行正覺成就故。是名三種成就。三種佛菩提者。聲聞辟支佛亦名為佛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成佛無餘一切世界住處從兜率天來下。入胎及在胎中。初生時出家時成佛道時請轉法輪時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一切處一時成一時轉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盡往攝法無有休息。   論曰。第三大願。一切成佛無餘一切世界住處者。一切應佛無邊遍滿一切世界住處故。隨何等世界諸佛住處應感相順眾生見故。從兜率天來下乃至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者。隨彼眾生供養佛方便。以如來所說攝法方便。集功德智慧助菩提法故。一切處一時成一時轉者示非前後故。何故示現彼處住。不在色無色處。此難處來不為我故。起於輕心不生恭敬。為遮此等故。何故不住他化自在天等。如來有力能勝處生捨而不生。為念眾生故來生兜率。如是生大恭敬心故。何故人中捨上天樂愍我等故。來生人中生增上敬重心故。何故處胎示現同生增長力故。何故自成正覺。示非餘佛教化現丈夫力。成就非因他得菩提故。何故示入大涅槃。為令懈怠眾生勤心修道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雜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說一切菩薩所行如實地道。及諸波羅蜜方便業。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行數增長無有休息。   論曰。第四大願心得增長者。以何等行令心增長。一切菩薩所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故。彼菩薩行有四種一種種二體三業四方便。以此四種教化令其受行。何者是菩薩行種種世間行有三種。廣者從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無量者從八地乃至十地。不雜者法無我平等觀出世間智故。如經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雜故。體者如經諸波羅蜜所攝故。業者如經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故。方便者如經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故。說一切菩薩所行如實地道及諸波羅蜜方便業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無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雜入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為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令信入諸佛法故。斷一切世間數道故。令住一切智智處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眾生界數。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論曰。第五大願教化眾生故。何者是眾生為何義故。化一切眾生有六種差別。一粗細差別。二生依止差別。三不淨淨處差別。四苦樂差別。五自業差別。六自體差別。何者粗細差別。粗者有色細者無色。色中粗者有想細者無想。無色中粗者非無想細者非想非非想。是名粗細差別。如經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故。生依止差別者。如經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故。化生者雲何依止依止業生故。不淨淨處差別者。如經三界所繫故。苦樂差別者。種種身故。如經雜入六道故。自業差別者如經一切生處故。自體差別者。如經名色所攝故。是名眾生。為何義化者為三義故。一者為信入諸佛所說法中。如經為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令信入諸佛法故。二者已入佛法中令入二乘菩提故。如經斷一切世間數道故。三者已入二乘菩提令入無上菩提故。如經令住一切智智處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無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細亂住倒住正住如帝網差別。十方世界無量差別入皆現前知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世界數。信入無有休息。   論曰。第六大願。無餘一切世界者有三種相。隨入如是世界智皆現前知。一者一切相二者真實義相。三者無量相。一切相者。如經廣大無量乃至正住故。廣大無量者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故。細者隨何等世界意識身故。粗者隨何等世界意色身故。亂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是名一切相。如帝網差別者。真實義相故。如業幻作故。無量相者。十方世界無量差別入故。無量相故。真實義相者。唯智能知。餘相者可現見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一切國土平等清淨。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示現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佛國土數。清淨一切佛土無有休息。   論曰。第七大願淨佛國土相有七種。一者同體淨。如經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故。二者自在淨。如經一切國土平等清淨故。三者莊嚴淨。如經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故。光明莊嚴眾寶等莊嚴故。四者受用淨。如經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故。五者住處眾生淨。如經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故。六者因淨。如經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七者果淨。如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示現故。顯智神力等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同心同行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捨離故。隨意能現佛身故。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悉能遊行一切世界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入大乘道無有休息。   論曰。第八大願不念餘乘故。如經一切菩薩同心同行故。菩薩行有十種。一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二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三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捨離故。四者隨意能現佛身故。五者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六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七者悉能遊行一切世界故。八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九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十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於中初句顯功德行故。第二住寂靜等觀故。第三聚集解說論佛法故。第四隨心示現成佛故。第五自發勝心念如來法身故。第六得常不退神通故。餘四者以通業得名。一往餘世界。二自餘異身示現。三同生往故。四入不可思議大乘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故。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故。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故。心喜恭敬即斷煩惱故。得如藥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行大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所作利益不空無有休息。   論曰。第九大願顯不空行菩薩行。復行菩薩行。顯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故。於中不空有二種。一作業必定不空。身口意業所作不空故。如是次第三句說應知。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故者。明身業不空。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者。明口業不空。心喜恭敬即斷煩惱者。明意業不空。二作利益不空。一切眾生有二種苦。一種種諸苦。二貧窮苦。對治是二。如經得如藥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於一切世界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一凡夫道不離一切凡夫道處。示身初生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槃。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隨一切眾生界所應度者於唸唸中示得佛道度諸眾生滅苦惱故。以一三菩提遍知一切法如涅槃性故。以一音說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故。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故。示大智慧地發起一切法故。法智通如意神通幻通遍一切世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成三菩提數。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諸佛子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願門為首生如是等。滿足十百千萬阿僧祇大願。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起如是等願。   論曰。第十大願起大乘行。雲何大菩提。雲何作業。大菩提者。如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作業者有七種。一示正覺業。二說實諦業。三證教化業。四種種說法業。五不斷佛種業。六法輪復住業。七自在業。初業者於一凡夫道不離一切凡夫道處乃至示大涅槃故。一凡夫道者。一閻浮提義。閻浮提凡夫道者。可化眾生住處名為凡夫道。第二業者。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故。隨一切眾生界所應度者於唸唸中示得佛道度諸眾生滅苦惱故。隨諸世界一切可化者隨心示現佛身。示現佛身者。除諸難處彼彼勝處生。示除苦斷集證滅修道。第三業者。以一三菩提觀法無我一切法性淨涅槃令眾生信解故。第四業者。以一音聲隨種種信解可化眾生一時皆令心歡喜故。第五業者。示現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力故。第六業者復佛智地一切修多羅等。所說法軌則不失故。第七業法智通者。觀一切法無性相故。如意神通者。自身現生住滅脩短隨心自在故。幻通者。轉變外事無不隨意故。初法智通不住世間故。如意神通幻通不住涅槃故。何故唯說此十大願。初願功德行滿足故。第二願智慧行滿足故。次五願為教化眾生故。一以何身。二以何心。三何者眾生。四眾生住何處。五自身住何處能教化眾生。後三願顯自身。一得地挍量勝故。二得菩薩地盡挍量勝故。三得一切地盡究竟故。此三示現如實教化眾生故。發諸大願者。隨心求義故。起如是大方便者。成彼所作方便勇猛故。如是大行者。彼所作行成就故。菩薩住此地漸次久習起此三行非一時故。何以故。此十大願一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祇大願以為眷屬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願門為首。生如是等滿足十百千萬阿僧祇大願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起如是等願故。何故名大願。光明善根轉勝增廣故。此挍量菩薩願勝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佛。一常勤修習無量行故。二與一切眾生同行故。同行者十盡句示現。   經曰。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何等為十。所謂一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界盡。四法界盡。五涅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所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如世界盡。如虛空界盡。如法界盡。如涅槃界盡。如佛出世界盡。如佛智界盡。如心所緣界盡。如佛境界智入界盡。如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彼界盡我願乃盡。如是眾生界盡不盡。我此善根亦不可盡。世界盡不盡。虛空界盡不盡。法界盡不盡。涅槃界盡不盡。佛出世界盡不盡。如來智界盡不盡。心所緣界盡不盡。佛境界智入界盡不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不盡。我此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論曰。於中眾生界儘是總。世界盡乃至智轉界儘是別。何等是眾生界眾生界盡故。何處住世界盡故。所有虛空界虛空界盡故。說何法教化法界盡故。隨化眾生置何處涅槃界盡故。佛出世界盡故。以何方便善巧如來智界盡故。復隨所緣心緣界盡故。復隨以何界佛境界智入界盡故。此事已說。盡者示現不斷盡。非唸唸盡故。此九種盡略說三種。三轉示現此十盡句增上力故。諸佛以此力常為眾生作利益故。如是已說願挍量勝。雲何行挍量勝。   經曰。諸佛子。菩薩決定發如是諸大願已。則得調順心柔軟心。如是則成信者。信諸佛如來本所行入。集諸波羅蜜而得增長。善成就諸地具足無畏力不共佛法不壞故。不可思議佛法無中無邊。如來境界起無量行門諸如來境界入。信成就果。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得如來智地說加故。   論曰。發如是諸大願已。則得調順心者。彼諸善根中得自在勝故。柔軟心者得勝樂行故。如是則成信者。於中本行入者。從菩薩行入乃至成菩提覺故。於中信菩薩行所攝本行入有二種相。一雲何菩薩行。二雲何次第成。如經集諸波羅蜜而得增長故。善成就諸地故。此菩提所攝本行入有六種勝。是故信勝。一者外道魔怨聲聞緣覺對治等勝。如經具足無畏力不共佛法不壞故。二者不思議神通力上勝。如經不可思議佛法故。三者不雜染勝。如經無中無邊如來境界起故。四者一切種智勝。如經無量行門諸如來境界入故。五者離勝。一切煩惱習常遠離故。如經信成就果故。復略說彼菩薩本行入示現。如經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得如來智地說加故。說者所說。加者得證故。此菩薩三種觀於諸眾生起大慈悲。一遠離最上第一義樂。二具足諸苦。三於彼二顛倒。雲何遠離最上第一義樂。   經曰。諸佛子。彼菩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上。此諸佛法如是難得。   論曰。諸佛正法如是甚深者有九種。一寂靜甚深。二寂滅甚深。三空甚深。四無相甚深。五無願甚深。六無染甚深。七無量甚深。八上甚深。九難得甚深。寂靜者離妄計實有故。妄計正取故。寂滅者法義定故。空無相無願者。三障對治解脫門觀故。何者三障。一分別二相三取。捨願故。無染者離雜染法觀故。無量者不可算數不可思量生善根觀故。上者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觀故。難得者三阿僧祇劫證智觀故。雲何具足諸苦。   經曰。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為無明癡闇蔽其意識常立憍慢幢墮在念欲渴愛網中。隨順諂曲林常懷嫉妒而作後身生處因緣。多集貪慾瞋癡。起諸業行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燃。有所作業皆與顛倒相應。隨順欲漏有漏無明漏。相續起心意識種子。   論曰。而諸凡夫心墮邪見者。邪見有九種。一者蔽意邪見。如經為無明癡闇蔽其意識故。二者憍慢邪見。如經常立憍慢幢故。三者愛念邪見。如經墮在念欲渴愛網中故。四者諂曲心邪見。如經隨順諂曲林故。五者嫉妒行邪見。如經常懷嫉妒而作後身生處因緣故。六者集業邪見。如經多集貪慾瞋癡起諸業行故。七者吹心熾燃邪見。如經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燃故。八者起業邪見。如經有所作業皆與顛倒相應故。九者心意識種子邪見。如經隨順欲漏有漏無明漏相續起心意識種子故。是中蔽意邪見憍慢邪見愛念邪見。此三邪見依法義妄計如是次第。諂曲心邪見嫉妒行邪見。此二邪見於追求時心行過故。嫉者於身起邪行故。妒者於資財等。是故生生之處墮卑賤中。形貌鄙陋資生不足故。第六集業邪見。受諸受時憎愛彼二顛倒境界故。第七吹心熾燃邪見。於怨恨時互相追念欲起報惡業故。第八起業邪見。於作惡時迭相加害故。第九心意識種子邪見。於作善業時所有佈施持戒修行善根等業皆是有漏故。   經曰。於三界地復有芽生。所謂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已成六入聚。成六入已。內外相對生觸。觸因緣故生受。深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如草木石壁又亦如響。然諸眾生不知不覺而受苦惱。   論曰。是中因緣有三種。一自相從復有芽生。乃至於有。二同相謂生老病死等過。三顛倒相離我我所等。自相者有三種。一者報相。名色共阿黎耶識生。如經於三界地復有芽生。所謂名色共生故。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二者彼因相。是名色不離彼依彼共生故。如經不離故。三者彼果次第相。從六入乃至於有。如經此名色增長已成六入聚。成六入已內外相對生觸。觸因緣故生受。深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故。是中離我我所者。此二示現空。無知無覺者。自體無我故。彼無知無覺示非眾生數動不動事。如經如草木石壁又亦如響故。因緣相似相類法故。雲何於彼二顛倒。如經然諸眾生不知不覺而受苦惱故。   經曰。菩薩如是見諸眾生不離苦聚。是故即生大悲智慧。是諸眾生我應教化令住涅槃畢竟之樂。是故即生大慈智慧。   論曰。雲何具諸苦聚。雲何遠離最上第一義樂。此先已說。示現大悲慈等故。   經曰。諸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住在初地。以深妙心於一切物無所吝惜。以智求佛大妙智故。修行大捨。即時所有可施之物皆悉能捨。所謂一切財穀庫藏等捨。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車□□□駔□□饃裀□椻□□□□枝□]饃裀□椻娛□□□証樼吝饃裀□椻□□□□禨□□□馵□□饃裀□椻奧□□P姭饃裀□椻奜□度□□唌慼慼潟旋ョ毅磥j□□祥□饃裀□椻誇□酋□□□□概騃□裀□椻婠□p□□璘□□□□稚□槭饃裀□□露□祏轢襼□□□□□□□鈴□□□□□禕埤□□□禍裀□□□騖饉驒樖餽練□□□□□禍裀□   論曰。即時所有可施之物皆悉能捨者。求佛無上大妙智故。是中一切物者。略有二種。一外二內。外者復有二種。一所用二貯積。如經所謂一切財穀庫藏等故。如是次第於中廣有八種。從金銀等乃至一切所愛之事。內者自身所攝。是外事捨中。初捨是總。餘九捨是別。依二種喜。一藏攝喜二利益喜。藏攝喜者。謂金銀等。利益喜者復有八種。一者嚴飾利益喜。謂寶莊嚴等。二者代步利益喜謂象馬等。三者戲樂利益喜。謂園林樓觀等。四者代苦利益喜。謂奴婢等。五者自在利益喜。謂國土聚落等。六者眷屬利益喜。謂妻子等。七者堅著利益喜。謂一切所愛等。八者稱意利益喜。謂頭目耳鼻等。   經曰。菩薩如是以大施心救一切眾生故。轉轉推求世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彼推求利益勝事時心不疲惓。是故菩薩成不疲惓心。成不疲惓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是名成一切經論智。如是成一切經論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眾生隨宜隨宜而行。隨力隨感。是故菩薩成就世智。成世智已知時知量慚愧莊嚴修習自利利他之道。是故菩薩成慚愧莊嚴。如是行中精勤修行得不退不轉力。如是菩薩成堅固力。得堅固力已勤行供養諸佛。隨所聞法如說修行。諸佛子是菩薩悉知生起如是清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捨不疲惓。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如說修行。   論曰。是中依此世智隨宜隨宜而行者。如論中說隨自己力隨彼能受故。依慚愧知時知量者。示三種時。一者念時。二者日夜時。三者所作必得不斷時。依堅固力如是彼行中者如上所說。信等故。精勤修行者有二種。一不退力不捨行故。二不轉力精進不息故。供養諸佛如說修行者有二種。一利養供養。二修行供養。此十種行顯二種勝成就。一深心成就謂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謂捨不疲惓。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如說修行等。於中依自利行。謂信能信菩薩行及諸佛法。求必能得故。依利他行。所謂悲慈能安隱與樂心故。捨者以財攝他行故。不疲惓者。自攝法行故。知諸經論善解世法者。以法攝他行故。餘有三行攝護信等。一者不著行。以慚愧對治障。信等不著行故。二者不動行。有堅固力信等不可動故。三者修行。彼垢清淨依止行供養諸佛。攝信等善根故。是中依二種供養故。得二種身。一者上妙身。所可見者心生敬重利益不空故。二者調柔心。自性善根成就樂行法故。前所說三十句。從信增上等乃至常求上上勝道。是清淨地法。今此十句從信等乃至供養諸佛。儘是障地淨法。是名修行挍量勝。雲何果利益挍量勝。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歡喜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因供養諸佛故。成教化利益眾生法。是菩薩多以二攝攝取眾生。所謂佈施愛語。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集。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能受行清淨地法。如是如是彼諸善根皆願迴向薩婆若。轉復明淨調柔成就隨意所用。諸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如是如是轉復明淨調柔成就隨意所用。諸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如是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能修行清淨地法。正修行已。如是如是彼諸善根皆願迴向薩婆若。轉復明淨調柔成就隨意所用。   論曰。果利益挍量勝有四種。一調柔果利益勝。二發趣果利益勝。三攝報果利益勝。四願智果利益勝。調柔果利益勝者。金相似法。信等善法猶如真金數數入火者。有三種入。一功德入。供養佛僧故。二悲心入。教化眾生故。三無上果入。願迴向大菩提故。以大神通力見諸佛者。以勝神通力見色身佛。大願力者以內正願力見法身佛。多百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者。方便善巧示現多佛。顯多數故。供養者有三種。一恭敬供養。謂讚歎等顯佛功德故。二尊重供養。謂禮拜等。三奉施供養。謂花香塗香末香幡蓋等。以諸菩薩上妙樂具者。是諸菩薩所有世間不供之物。具足奉施一切眾僧故。雲何發趣果利益勝。   經曰。復次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菩薩歡喜地。於初地中諸相得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成地諸法無有厭足。如是菩薩住初地中。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諸相得果成地諸法無有厭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諸相得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成十地法無有厭足。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清淨分。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住處。善知地地挍量勝智。善知地得不退轉。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智地。諸佛子菩薩如是善起地相。發於初地不住意成乃至轉入十地。無障礙故。以得十地智慧光明故。能得諸佛智慧光明。諸佛子譬如善巧導師。多將人眾向彼大城。未發之時應先問道中利益諸事。復問道中退患過咎。復問道處中間勝事。復問道處中間退患過咎。具道資糧作所應作推求請問。未發初處。是大導師乃至善知到彼大城。未發初處。此導師能以智慧思惟籌量。具諸資用令無所乏。正導眾人乃至得到大城。於嶮道中免諸患難。身及眾人皆無憂惱。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善巧導師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智地。爾時菩薩具大福德助道資糧善擇智慧助道。欲將一切眾生向薩婆若大城。未發初處應先問地道功德。復問諸地退患。復問地道處中間勝事。復問地道處中間退患。具大功德智慧資糧作所應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未發初處。是菩薩善知地障對治。乃至善知能到薩婆若大城。未發初處。菩薩如是智慧分別。具大功德智慧資糧。將一切眾生如應教化。出過世間嶮難惡處。乃至令住薩婆若大城。不為世間生死嶮過所染。身及眾生無諸衰惱。諸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常應心不疲惓勤修諸地業勝智本行。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初菩薩歡喜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   論曰。諸相者隨諸地中所有諸障及對治相故。得者證出世間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世間出世間智故。成地諸法者。所謂信等為滿足彼故。有五種方便。一觀方便二得方便三增上方便四不退方便五盡至方便。觀方便者。障對治成壞善巧。如經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故。善知地成壞故。十種地障對治故。名為十地。如本分中說。如是次第集故成散故壞。得方便者。欲入方便已入方便彼勝進方便。如經善知地相故。善知地得修故。善知地清淨分故。增上方便者。地地轉行地地住處地地增長善巧。如經善知地地轉行故。善知地地住處故。善知地地挍量勝智故。不退方便者。如經善知地得不退轉故。盡至方便者。菩薩地盡入如來地善巧。如經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智地故。諸佛子譬如善巧導師多將人眾向彼大城者。令得正行故。於中導師者有二種方便。一者不迷道方便。於道路中是利是退患。於道路處是勝是過咎。皆善巧知。如經先問道中利益諸事故。復問道中退患過咎故。復問道處中間勝事故。復問道處中間退患過咎故。二者資具利益方便。如經具道資糧作所應作故。雲何攝報果利益勝。   經曰。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妒嫉之垢。常行大捨而無窮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諸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不壞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佛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入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   論曰。攝報果利益勝者有二種。一在家果。二出家果。在家果復有二種。一者上勝身。閻浮提王等。如經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故。二者上勝果。善巧調伏慳貪嫉妒等。如經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嫉妒垢等。能以大施攝取眾生者。自行佈施善勸他施。攝取眾生善轉眾生慳嫉之垢。方便善巧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故。不離念佛等者。示現不離念自利益事。如是諸念於事中行已。成大恭敬除諸妄想。此念略有四種。一者上念。念三寶故。二者同法念。念諸菩薩故。三者功德念。念自身他身菩薩行自體轉勝故。四者求義念。念諸力等此是真實究竟故。何者是上念。念佛等。念佛法等故。於施者受者財物及菩提不生分別不取著故。如是一切所作業中作者不著。境界不著。作事不著。果報不著。以此一切諸行皆願迴向大菩提故。為首者有二種。一者勝首。光明功德故。二者大首。獨無二故。勝者有二種。一者妙智。自在勝故。二者微妙。離一切煩惱自在勝故。大者有二種。一者上。無與等故。二者無上。無能過故。如是顯示自體功德故。導者於阿含中分別法義正說故。將者令他證得義滅諸煩惱故。師者教授令入正道故。乃至一切智智依止者。以大菩提道教化故。是名在家菩薩攝報果利益勝。復次出家菩薩禪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三昧勝。所謂於一念間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於十方諸佛及佛所加諸菩薩所修習智慧故。能動百佛世界者。令可化眾生生正信故。能入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者。往至及見正化眾生故。能住壽百劫者。攝取勝生故。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者。化諸眾生作離惡上首說善惡業道故。能善入百法門者。為增長自智慧思惟種種法門義故。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者。作多利益速疾行故。雲何願智果利益勝。   經曰。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示現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於中身者。是一切菩薩行根本所依故。依彼身故有光明及神通。依光明有天眼。以有天眼見前境界。一切眼有五種應知。依神通有音聲及行莊嚴加等。音聲者應彼言說故。行者遍至十方故。莊嚴者作種種應現故。加者神力加彼故。信者依三昧門現神通力。隨眾生信利益成就故。業者依慧眼所攝陀羅尼門現說法故。略說一切諸地各有因體果相應知。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捲之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離垢地第二卷之四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菩薩如是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清淨戒說第二菩薩離垢地。此清淨戒有二種淨。一發起淨。二自體淨。發起淨者說十種直心。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種直心。何等為十。一直心。二柔軟心。三調柔心。四善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不悕望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生是十心得入第二菩薩離垢地。   論曰。十種直心者。依清淨戒直心性戒成就。隨所應作自然行故。直心復有九種。一者柔軟直心。共喜樂意持戒行故。二者調柔直心。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煩惱不雜故。三者善直心。守護諸根不誤犯戒。猶如良馬性調伏故。四者寂滅直心。調伏柔軟不生高心故。五者真直心。能忍諸惱如真金故。六者不雜直心。所得功德不生厭足。依清淨戒更求勝戒樂寂靜故。七者不悕望直心。不願諸有勢力自在故。八者勝直心。為利益眾生不斷有願故。九者大直心。隨順有果而不染故。自體淨者有三種戒。一離戒淨。二攝善法戒淨。三利益眾生戒淨。離戒淨者謂十善業道。從離殺生乃至正見亦名受戒淨。攝善法戒淨者。於離戒淨為上。從菩薩作是思惟。眾生墮諸惡道。皆由十不善業道集因緣。乃至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利益眾生戒淨者。於攝善法戒為上。從菩薩復作是念。我遠離十不善業道。樂行法行乃至生尊心等。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菩薩離垢地。自性成就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杖無瞋恨心。有慚有愧具足憐愍於一切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是菩薩尚不噁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   論曰。說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者。示現遠離勝利益勝故。依離殺生有三種離。一者因離。如經捨棄刀杖無瞋恨心有慚有愧具足憐愍故。二者對治離。如經於一切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故。三者果行離。如經尚不噁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於中殺生有二種因。一受畜因。二起因。受畜因有二種。所謂刀杖。刀者斫截事。杖者捶打事。如經捨棄刀杖故。乃至咒術諸藥能殺之具悉皆遠離。起因有二種。所謂貪瞋。為財利故造諸惡業。乃至沒命心無恥悔。對治是等。如經有慚有愧故。為貪眾生捕養籠繫令生苦惱。對治是等。如經具足憐愍故。離此二種故言因離。對治離有二種。一者安隱心於一切眾生而作利益。以善法教化令住善道涅槃因故。二者慈心令彼眾生得人天報涅槃樂果故。如經於一切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故。如是於因果中不顛倒求。離愚癡心殺生祭祀等。對治者即名為離。故名對治離。彼能離故。言眾生者。示諸眾生非常非斷隨命根因緣。乃至現得壽命住世。死則依業煩惱力未來還生故。果行離有二種。一者微細心念害故。二者粗重身行惱害故。如經是菩薩尚不噁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於中粗行有五種。一者身。如經他故。二者事。如經眾生故。三者想。如經眾生想故。四者行。如經故起重心故。五者體。如經身行加害故。   經曰。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自滿足。不壞他財。若物屬他他所用事他守護想不生盜心。是菩薩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論曰。依離劫盜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資生不足此對治。如經資生之物常自滿足故。對治離者。所謂佈施。於自資生捨而不著。以無貪故。不壞當來資生。如經不壞他財故。果行離者有二種。一者微細物不與不取。二者粗重物不與不取。此五種示現。一者身。如經若物屬他故。二者事。如經他所用事故。三者想。如經他守護想故。四者行。盜心取故。如經不生盜心故。五者體。所謂微粗。如經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故。   經曰。離於邪婬自足妻色不求他妻。他守護女人及以他妻姓親標護戒法所護。是菩薩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心。何況彼此二形從事。況復非處。   論曰。依離邪婬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妻不足。此對治。如經自足妻色故。對治離者。現在梵行淨故。不求未來妻色。如經不求他妻故。果行離者有二種。一者微細。所謂心中。二者粗重。謂身相。中身相有三種。一不正。二非時。三非處。不正者。他守護女共不共等。共者他守護故。不共者他妻故。如經他守護女人及以他妻故。姓親標護者。所謂父母親族姓護。及已許他標識所護故。如經姓親標護故。女人者。示現遠離非眾生數女名故。非時者。謂修梵行時。如經戒法所護故。非處者。謂非道行婬。如經況復非處故。細粗者。謂意業身業二種遠離故。如經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心。何況彼此二形從事故。   經曰。離於妄語常作實語諦語時語。是菩薩乃至夢中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語。何況故妄語。   論曰。依離妄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即是因離。何以故。彼身業有二種離。妄語中無外事故。復無異因故。如離殺生中受畜因有二種。謂刀杖外事如彼中說。離棄捨刀杖故。離妄語中無彼身業二種外事故。無異因者。殺生因貪瞋癡等。妄語因者。謂誑他心遠離彼故。即實語成如是實語對治誑他心即是因離。依彼生此故言無異因。如是對治離即是因離。復對治離有三種。一者隨想語。如經常作實語故。二者善思量。如事語。如經諦語故。三者知時語。不起自身他身衰惱故。如經時語故。果行離者。一細。二粗。如經是菩薩乃至夢中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語何況故作妄語。夢中者是細故。作者是粗。覆見忍見易解。智見名為見。   經曰。離於兩舌。無破壞心不恐怖心不惱亂心。此聞不向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說彼壞故。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不喜離別心。不樂離別心。不樂說離別語。不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   論曰。依離兩舌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謂不破壞行。一者心。二者差別。隨其所聞往異處說。此二種用心受憶持口業言說破壞心故。如經此聞不向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說彼壞故。差別者有三種。一身壞。二心壞。三業壞。身壞有二種。一未壞。二已壞。此對治。如經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故。心壞亦有二種。一未破者欲破。二已破者隨喜。此對治。如經不喜離別心故。不樂離別心故。業壞亦有二種。一細。二粗。實不實語。此對治。如經不樂說離別語不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故。   經曰。離於惡口。所有語言侵惱語粗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不斷語。不喜聞語聞不悅語瞋惱語心火能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不善自壞身亦壞他人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所有語言美妙悅耳。所謂潤益語軟語妙語喜聞語樂聞語入心語順理語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心歡喜敬信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   論曰。依離惡口有二種離。一果行離二對治離。果行離者。謂損他語能令他瞋。如經侵惱語粗獷語若他語令他瞋恨語故。此句次第以後釋前。此等義一名異。復有相對語不相對語粗惡語常行語故。如經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不斷語故。於中現前語者粗而不斷。不現前語者微而有斷。如是說者與戒相違能生他苦令他瞋故。如經不喜聞語聞不悅語故。作不利益語因瞋妒心起。令他戒相違。如經瞋惱語故。令他瞋惱有二種無饒益事。一未起瞋者能令生瞋。聞時憶時不愛不樂胸心閉塞故。如經心火能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故。二者已有同意樂事自身失壞令他失壞。如經不善自壞身亦壞他人語故。離如是等惡語故。言果行離。對治離者。謂潤益語。於中有二種。一者不粗不疾語。二者可樂語。如經軟語妙語故。是中不粗不疾者。戒分所攝受行不斷故。喜者名為可樂故。可樂有二種。一者樂可樂。二者安隱可樂。樂者隨順人天故。安隱者隨順涅槃城。如經喜聞語樂聞語入心語順理語故。又復怨親中人聞時憶時能生歡喜。如經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故。此語如是能作二種利益。一者他未生瞋恨令其不生生歡喜故。復能生三昧故。二者未生親友令生故。自身現作故。令他現作故。如經心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心歡喜敬信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故。   經曰。離於綺語。常善思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語毘尼語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綺語。   論曰。依離綺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善知言說時。依彼此語勸發憶念。修行時若見非善處眾生令捨不善安住善法。彼時教化語故。如經常善思語故。時語故。復不顛倒語依展轉教誨隨順修行時義言法言故。如經實語義語法語故。復依展轉舉罪滅諍學行時如法語及阿含語。如經順道語毘尼語故。復依攝受語說法攝受修行時如威儀住語故。譬喻順義語故。如經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語故。果行離有二種。一細。二粗。遠離此二故。言果行離。細粗者。如經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綺語故。   經曰。離於貪心。於他所有一切財物。他所用財不生貪心。不求不願不生貪心。   論曰。依不貪有三種。一事。二體。三差別。事者攝受用。於中有二種。一已攝受用。二攝護想。如經於他所有一切財物故。體者有二種。一所用事。謂金銀等。二資用事。謂飲食衣服等。如經他所用財故。不貪性者對治貪心故。如經不生貪心故。此差別對治三種貪。三種貪者。一欲門行。二得門行。三奪門行。對治是等。如經不求不願不生貪心故。於中初二細第三粗。   經曰。離於瞋心於一切眾生常起慈心安隱心憐愍心樂心利潤心攝饒益一切眾生心。所有瞋恨妒害妄想垢等悉皆遠離。所有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論曰。依離瞋障對治。為五種眾生說。一於怨仇所生慈愍心。如經常起慈心故。二於惡行眾生所。如經生安隱心故。三於貧窮乞丐及苦眾生所。如經生憐愍心樂心故。四於樂眾生所煩惱染著處。如經利潤心故。五於發菩提心眾生所。無量利益行中勤勞疲惓故。如經攝饒益一切眾生心故。此慈心等有六種障。此非分別亦非一一對。於未生怨者能生。已生者隨順增長。未生親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增長。於自身中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滅。於不善法未生者能生。已生者令增長。於他身中不愛事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愛事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不令隨順。如經所有瞋恨妒害妄想垢等皆悉遠離故。此修多羅文句次第說此瞋恨等無量惡行根本故。言等彼悉捨離故。餘隨所念一切盡以慈心利益。如經所有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經曰。離於邪見隨順正道。捨於種種占相吉凶。離惡戒見修正直見。不姦欺不諂曲。決定誠信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   論曰。依正見有七種見對治。何者七種見。一者異乘見。此對治。如經隨順正道故。二者虛妄分別見。三者戒取淨見。此對治。如經捨於種種占相吉凶離惡戒見故。惡戒見者。自取所見故。四者自謂正見。此對治。如經修正直見故。五者覆藏見。六者詐現不實見。此對治。如經不姦欺不諂曲故。七者非清淨見。謂世間見。此對治。如經決定誠信佛法僧寶故。如是已說一切種離戒。   復說離戒增上清淨。不斷不闕常護持故。如經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故。如是具足一切種離戒性成就故。復示不斷不闕故。次說攝善法戒淨。謂菩薩作是思惟等修多羅次第說。   經曰。菩薩作是思惟。一切眾生墮諸惡道。皆由不離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是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於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為他說法令住善者。無有是處。   論曰。墮諸惡道者有三種義。一者乘惡行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故。三者常墮種種苦相處故。何故言十不善業道。謂攝到一切惡果數故。言十不善業道。攝到一切惡果數者。說十不善業道故。數者攝取十名故。惡者不善故。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等可毀故。到者攝取業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薩如是遠離無因顛倒。因善解眾生自行惡業。住非法處不能遠離。菩薩思惟深寂靜已。欲救彼眾生自知堪能。復觀察障及對治不善業道及果。善業道及果。及上上清淨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經曰。是菩薩復深思惟。行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業道集因緣故。則生人中。乃至生有頂處。又是上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心厭畏三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   論曰。智慧觀者實相觀故。惡道者是苦。不善業道是集。彼離是滅。彼對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業道是集。離彼使是滅。彼對治是道。智慧同觀修行無分別。聲聞有五種相。一因集。二畏苦。三捨心。四依止。五觀。如是狹劣等是聲聞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益。如經其心狹劣故。畏苦者如經心厭畏三界故。捨心者捨諸眾生。如經遠離大悲故。依止者依師教授故。觀者念音聲故。何者音聲。我眾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從音聲解故。入眾生無我非法無我。如經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故。   經曰。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   論曰。辟支佛有三種相。一者自覺。二不能說法。三觀少境界。不假佛說法及諸菩薩唯自覺悟。如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起心說法。不堪說法故。如經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觀微細因緣境界行故。如經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故。因集畏苦捨眾生。辟支佛亦有此法。所有勝事此中已說。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於諸眾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攝故。善起大願故。不捨一切眾生故。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   論曰。菩薩有四種相。一者因集。二者用。三者彼力。四者地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依一切眾生利益行故。大乘心廣無量故。此是因集。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見諸眾生習行苦因及受苦時起悲愍心。依彼眾生作利益是菩薩用。如經於諸眾生起悲愍故。彼力者。謂四攝法。如經方便所攝故。地者有三種。一者淨深心地。十大願得名。如經善起大願故。二者不退轉地。得寂滅行已不捨解脫眾生。如經不捨一切眾生故。三者受大位地。是故求證佛廣大智。如經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此中但說菩薩地廣成便足。何故復說地淨波羅蜜淨。有上上清淨故。第一法清淨故。顯示菩薩深廣行成。第一義者波羅蜜義故。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   論曰。上上者。有四種義顯上上事。一者滅。二者捨。三者方便。四者無厭足。不善業道共習氣滅故。善業自在成就故。聲聞辟支佛捨故。方便者於菩薩乘善巧故。餘殘無厭足故。一切智中得自在智故。一切種令清淨故。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故。降伏魔怨小乘作增上故。顯示力佛法。應知。次上依大悲利益眾生戒增上。有五種義。一者智。二者願。三者修行。四者集。五者集果。智者有三種相。一者時差別。二者報果差別。三者習氣果差別。   經曰。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良。二者二妻相諍不隨己心。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恆為多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所有言說恆有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說正語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說不能辯了。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貪財無有厭足。二者多求恆不從意。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為他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恆諂曲。諸佛子。如是十不善業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   論曰。時差別者。依不善業道因果上中下差別。如經是菩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故。前總觀不善業道因。今別觀報果一切諸惡處。如經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故。習氣果者。人中一一各有二種果。如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乃至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恆諂曲故。是中時報差別者。示現苦深重故。雲何示現。下者餓鬼中深故。中者復轉深故。上者轉轉重深故。習氣果差別者。隨順至善道中故。總別合觀惡道中無量大苦。如經諸佛子如是十不善業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故。雲何為願。   經曰。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業道樂行法行。   論曰。願者復樂行大乘法。作利益眾生義故。攝善法故。如經菩薩復作是念乃至樂行法行故。雲何修行。   經曰。菩薩遠離十不善業道。安住十善業道。亦令他人住於十善業道。   論曰。修行者。自住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治亦令眾生住善法故。如經菩薩遠離十善業道。乃至亦令他人住於十善業道故。雲何為集。   經曰。是菩薩復於一切眾生中生安隱心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利益心守護心我心師心生尊心。   論曰。集者依增上悲。復為念眾生故生十種心。復次此心為八種眾生故生。一者於惡行眾生欲令住善行故。如經安隱心故。二者於苦眾生欲令樂具不盡故。如經樂心故。三者於怨憎眾生不念加報。如經慈心故。四者於貧窮眾生欲令遠離彼苦。如經悲心故。五者於樂眾生欲令不放逸。如經憐愍心故。六者於外道眾生欲令現信佛法故。如經利益心故。七者於同行眾生欲令不退轉。如經守護心故。八者於一切攝菩提。願眾生取如己身是諸眾生即是我身。如經我心故。生餘二心者。觀彼眾生乘大乘道進趣集具足功德。如經師心故。生尊心故。集果者勝悲所攝欲勝。   復次依增上顛倒為首於三種眾生。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欲求眾生者有二種。一受用時。二追求時。受用有三種。一受不共財。二受無厭足財。三受貯積財。追求有二種。一追求現報。習惡行故。二追求後報。習善行故。有求眾生亦有二種。一者道差別。二者界差別。梵行求眾生亦有二種一者邪見諸外道等。二者正見同法小乘等。彼諸眾生趣如是道。隨順對治令住如所應處。雲何顛倒為首。   經曰。菩薩復作此念。是諸眾生墮於邪見惡意噁心行惡道稠林。我應令彼眾生行真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   論曰。邪見者謂四顛倒。此顛倒者二倒名為惡意。專念行故。二倒名為噁心。非專念行。謂我淨想故。彼非正道稠林行因。非正道者是諸煩惱。稠林者煩惱使故。如經菩薩復作此念。是諸眾生墮於邪見惡意噁心行惡道稠林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妙法正念正見出世間法。如經我應令彼眾生行真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故。雲何受不共財。   經曰。是諸眾生共相破壞。分別彼我常共鬥諍。日夜瞋恨熾然不息。我應令彼眾生住於無上大慈中。   論曰。受不共財者互相破壞。破壞有二種。一對怨於心中。二鬥諍於言中。如是破壞思念作報增長行熾。如經是諸眾生共相破壞乃至日夜瞋恨熾然不息故。對怨於心中分別彼我。此言示現鬥諍於言中。常共鬥諍。此言示現思念作報增長行熾。日夜瞋恨熾然不息。此言示現彼諸眾生隨順對治與大慈益。如經我應令彼眾生住於無上大慈中故。雲何受無厭足財。   經曰。是諸眾生心無厭足常求他財邪命自活。我應令彼眾生住於清淨身口意業正命法中。   論曰。受無厭足財者有二種。一貪於心中。二於身口中。斗秤妄語等方便奪故。如經是諸眾生心無厭足常求他財邪命自活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清淨身口意業正命自活。如經我應令彼眾生住於清淨身口意業正命法中故。雲何受貯積財。   經曰。是諸眾生因隨逐貪慾瞋恚愚癡。常為種種煩惱熾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我應令彼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無畏之處。   論曰。受貯積財者。貪等因體過彼染著故。於彼散用起瞋心故。彼寶翫受用中多樂境界。數為煩惱火之所燒然過。不見彼過無求出意。如經是諸眾生因隨逐貪慾瞋恚愚癡常為種種煩惱熾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除一切煩惱置清涼處。如經我應令彼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無畏之處故。雲何追求現報習諸惡行。   經曰。是諸眾生常為愚癡闇冥妄見厚曀。無明黑闇所覆入大黑闇稠林。遠離智慧光明。墮大黑闇處。隨其所見到種種險道。我應令彼眾生得無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相。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   論曰。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既有愚癡闇冥妄見厚曀黑闇所覆過妄見樂故。不見未來實果報過故。亦不見現在實果報過故。如經是諸眾生常為愚癡闇冥妄見厚曀無明黑闇所覆故。又愚癡者。多為闇冥故。妄見者。顛倒樂見故。厚曀者不見未來實果報過故。黑闇者不見現在實果報過故。是愚癡因滿足使事是過及遠離無漏智處故。彼善行障順不善行故。如經入大黑闇稠林故。遠離智慧光明故。稠林者是愚癡因使故。大者滿足故。受至大對過患。如經墮大黑闇處故。是中對者黑闇示現。如闇中行處處障礙如是相似法故。受大對事成至諸惡趣。是故名墮多作罪因。於臨終時見惡報相心生悔見過。如經隨其所見到種種險道故。見險道者悔見故。見本罪相不能集彼對治正見。隨其所見者於死時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得無障礙清淨慧眼。如經我應令彼眾生得無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相。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故。雲何追求後報習諸善行。   經曰。是諸眾生隨順世間生死險道。將墜地獄畜生餓鬼深坑。隨順入惡見網中。為種種愚癡稠林所覆。隨逐虛妄道行顛倒行。常盲冥故遠離有智導師。非出要道處謂出要想。隨逐魔道怨賊所攝。遠離善巧導師入魔意稠林遠離佛意。我應拔濟彼諸眾生種種諸苦度於世間險道艱難安置無畏處。令住薩婆若大城。   論曰。追求後報習善行者。隨順險道過。如經是諸眾生隨順世間生死險道故。彼險道有三種。一自體。二障礙。三者失。自體者世間乏少善根本故。障礙者有八種。一者求出而隨順世間墮三惡趣。如經將墜地獄畜生餓鬼深坑故。二者入網。於苦果中妄生樂故。如經隨順入惡見網中故。三者黑暗稠林所覆彼彼癡使所覆故。為說苦因而不知覺。如經為種種愚癡稠林所覆故。四者行顛倒道捨真實樂妄行邪道故。如經隨逐虛妄道行顛倒行故。五者盲冥得果貪著愛慾所盲故。如經常盲冥故。六者遠離導師生惡道中。及放逸等過。雖值佛世而不見不聞故。如經遠離有智導師故。七者怖求涅槃而趣彼異處。謂梵天等梵世間等。以為出世正見。如經非出要道處謂出要想故。八者怨賊行魔境界。貪著諸欲劫功德盡令不集故。如經隨逐魔道怨賊所攝故。失者有三種。一者離善導師依不善地。如經遠離善導師故。二者依止怨地。如經入魔意稠林故。三者遠離作善知識地。如經遠離佛意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出世間住一切智地。如經我應拔濟彼諸眾生種種諸苦。度於世間險道艱難。安置無畏處。令住薩婆若大城故。雲何道差別。   經曰。是諸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隨順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隨順世間漂流沒大愛河在大駛流。不能正觀。常有欲覺瞋覺惱覺惡行廣故。愛見水中羅剎所執順入欲林。迴復求欲事中深愛著故。我慢陸地之所燋枯無能救者。於六入聚落不能動發。自離善行無正度者。我應於彼眾生生大悲心以善根力而拔濟之。令得無畏不染寂靜離諸恐怖住於一切智慧寶洲。   論曰。有求眾生道差別者。沒在大河過。如經是諸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故。彼大瀑水波浪有三種。一自體。二起難。三者失。自體者有五種相。一者深無量水故。如經隨順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故。二者流隨順世間常流不斷。如經隨順世間漂流故。三者名愛水所沒。如經沒大愛河故。四者漂。唸唸不住不見岸故。如經在大駛流不能正觀故。五者廣隨順欲等念覺廣故。如經常有欲覺瞋覺惱覺惡行廣故。起難有四種。一者執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動離故。如經愛見水中羅剎所執故。二者入迴先捨欲已還復轉入慾念中故。如經順入欲林迴復故。三者中著。於受用時求欲等樂著故。如經求欲事中深愛著故。四者洲。於用事時中我等最勝。三種我慢自高輕彼。如經我慢陸地之所燋枯故。失者有三種。一者無救失。處惡道中無人濟拔。如經無能救者故。二者無出意失。處善道中無出離心。如經於六入聚落不能動發故。三者異處去失。生諸難處不值佛世。如經自離善行無正度者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住一切智洲。如經我應於彼眾生生大悲心以善根力而拔濟之。令得無畏不染寂靜。離諸恐怖住於一切智慧寶洲故。雲何界差別。   經曰。是諸眾生閉在世間牢獄之處。眾多患苦多惱妄想愛憎繫縛憂悲共行愛鎖所繫。入於三界無明稠林所覆。我應令彼眾生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離相無礙涅槃。   論曰。有求眾生界差別者。閉在牢獄過。如經是諸眾生閉在世間牢獄之處故。此牢獄過有五種隨逐應知。一苦事。二財盡。三愛離。四者縛。五障礙。此示五種難差別。一者無病難。多種病苦妄想愁惱。如經眾多患苦多惱妄想故。二者資生難。於愛不愛事中憎愛所縛。如經愛憎繫縛故。三者親難。親愛離壞憂悲增長。如經憂悲共行故。四者戒難。雖生色無色中暫離犯戒。不免戒行相違愛慾使縛。如經愛鎖所繫故。五者見難。得世間智彼相違無明使之所覆蔽。如經入於三界無明稠林所覆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住離相無礙涅槃。如經我應令彼眾生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離相無礙涅槃故。雲何邪見諸外道等。   經曰。是諸眾生深著我相。於五陰巢窟不能自出。行四顛倒。依六入空聚常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為五陰怨賊之所殺害。受此一切無量苦惱。我應令彼眾生離一切障礙。令住空無我智道。所謂涅槃滅一切障礙。   論曰。邪梵行諸外道等者。執取我相過。此餘見根本。如經是諸眾生深著我相故。彼諸眾生欲趣涅槃城。以有我故於五陰捨不能動發。如經於五陰巢窟不能自出故。欲行正道以顛倒故。行彼邪道。如經行四顛倒故。依恃我想欲趣涅槃。虛妄我見住六入聚。如經依六入空聚故。受老病死等諸苦。意欲遠離而不得離。恆隨己身。如經常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故。陰怨隨逐而不放捨。如經為五陰怨賊之所殺害故。常為種種諸苦隨逐。如經受此一切無量苦惱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離一切障。令住涅槃。如經我應令彼眾生離一切障礙。令住空無我智道。所謂涅槃滅一切障礙故。雲何正梵行同法小乘等。   經曰。是諸眾生小心狹劣不求大乘。其心遠離無上一切智智。等有出行而樂聲聞辟支佛乘。我應令彼眾生安住微妙無上佛法深廣大意。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起方便行故。   論曰。正行梵行求小乘過。此小乘意有二種。一者小心。佛法微妙廣大無量。其心退沒而不能證故。二者狹心。於無量眾生作利益懈怠故。如經是諸眾生小心狹劣不求大乘法故。復依小乘心願過。願小乘故。如經其心遠離無上一切智智故。修行過。不定聚眾生實有大乘出法而修行小乘。如經等有出行而樂聲聞辟支佛乘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住微妙無上佛法廣大心故。如經我應令彼眾生安住微妙無上佛法深廣大意故。依持戒行故。得此戒力能作善法。善巧起諸善行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起方便行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離垢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心。復受十善法。受善法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於無量劫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習行佈施持戒清淨。諸佛子。譬如成鍊真金置礬石中煮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諸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中亦復如是。於無量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佈施持戒清淨。菩薩爾時於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戒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集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菩薩離垢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轉輪聖王。得法自在七寶具足。有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破戒等垢。以善方便令諸眾生修行十善業道。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若欲捨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捨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間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佛世界。能入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佛世界眾生。能住壽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門。能變身為千。於一一身能示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此中果利益挍量勝事者。如初地說。此地亦如是。有者同無者應知。此中勝事者。於無量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佈施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於初地中戒未淨故。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初地中說檀波羅蜜增上餘者不如。然彼檀波羅蜜等此地中轉勝清淨故。以離慳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釋名離垢。初地中金但以火鍊除外貪等粗垢故。說鍊金清淨。今於此地復置礬石中煮除自體明垢故。自性真淨故。說性戒清淨義。   十地經論離垢地捲之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依第三明地差別有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起厭行者。謂十種深念心。厭行者。觀一切行無常乃至未入禪。厭者四禪四空三摩跋提。厭果者。四無量等淨深心應知。   經曰。諸佛子。菩薩善清淨心行第二地已。欲得第三菩薩地。當起十種深念心。何等為十。一淨心。二不動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種深念心得入第三地。   論曰。是中十種深念心者。一依彼起淨深念心。如經淨心故。二依不捨自乘。如經不動心故。三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來貪慾。四依現欲不貪。如經厭心故。離欲心故。五依不捨自乘進行。如經不退心故。六依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如經堅心故。七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經明盛心故。八依禪定自在有力。雖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經淳厚心故。九依彼生煩惱不能染。如經快心故。十依利益眾生不斷諸有。如經大心故。已說起厭行分。次說厭行分。厭行有三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攝行。修行護煩惱行者。觀一切行無常無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現雲何觀一切行無常。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三菩薩地已。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苦不淨無常敗壞不久住。唸唸生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   論曰。是中命行不住故。總明無常觀。如經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故。雲何此無常。何者是無常。如是正觀。雲何此無常者。依身轉時力生三種苦。如經苦故。依飲食力形色增損等。如經不淨故。依不護諸惡力橫夭壽等。如經無常故。依世界成力滅壞故。如經敗壞故。資生依主無有定力一處不住。如經不久住故。何者是無常者。無常有二種。一者少時。如經唸唸生滅故。二者自性不成。實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中。不生不轉不住。如經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故。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無常行中無有救者。   經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無所依止。共憂共悲共熱惱。憎愛所繫憂惱轉多。無有停積。常為貪瞋癡火所然。見身無量病苦增長。   論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第二十句說此無救有九種。一者於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如經無所依止故。二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以無常至故多共憂苦。如經共憂故。三者中間同悲。如經共悲故。四者同苦惱事中憂悲隨逐。其力虛弱轉增熱惱。如經共熱惱故。五者追求資生時。欲所愛事不欲不愛。如是妄想愛憎常縛。如經憎愛所繫故。六者受用時中樂少苦多。如經憂惱轉多故。七者於身老時中少壯盛色不可復集。如經無有停積故。八者於少壯時具三種受貪等常燒。如經常為貪瞋癡火所然故。九者於年衰時無量病苦增長。如經見身無量病苦增長故。後三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說。示身數數患事故。雲何修行護小乘行。   經曰。是菩薩見如是已。於一切行轉復厭離。趣如來智慧。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能至無畏安隱大城不復轉還。見能救無量苦惱眾生。   論曰。修行護小乘者。於一切有為行生厭離已。趣向佛智慧。依如來智有二種大。一攝功德大。二清淨大。攝功德大者有五種。一者神力攝功德大。如經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故。二者無比攝功德大。無有敵對。如經無等故。三者大義攝功德大。廣能利益無量眾生。如經無量故。四者無譏嫌攝功德大。希有難得。如經難得故。五者不同攝功德大。諸外道不雜。如經無雜故。清淨大者。離煩惱使苦得涅槃故。離煩惱使者。離煩惱習無明不雜。如經無惱故。離苦者。苦根本盡憂悲隨盡。如經無憂故。得涅槃者。如經能至無畏安隱大城故。菩薩至涅槃城不復退還。而能利益眾生。得世間出世間涅槃勝事。如經不復轉還故。見能救無量苦惱眾生故。依無救眾生起十種殊勝心。   經曰。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見一切有為行無量苦惱。復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心。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可愍孤獨無救生殊勝心。恆常貧窮生殊勝心。三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無正觀力生殊勝心。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失涅槃方便生殊勝心。是名生殊勝十心。   論曰。是中無救者以孤獨故。孤獨無救有九種。一恆常貧窮孤獨無救。二三毒之火熾然不息孤獨無救。三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孤獨無救。四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孤獨無救。五無正觀力孤獨無救。六遠離善法心無喜樂孤獨無救。七失諸佛妙法孤獨無救。八而常隨順世間水流孤獨無救。九失涅槃方便孤獨無救。是中依欲求眾生心無厭足。於他資財求無休息。此二應知。如經恆常貧窮生殊勝心故。三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故。依有求眾生六道世間輪轉故。彼因煩惱所覆故。常生難處故。如是三句次第應知。如經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故。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故。無正觀力生殊勝心故。依梵行求眾生不起勝念者。懷增上慢者。無入涅槃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第應知。如經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故。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故。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故。失涅槃方便生殊勝心故。次說救度眾生精進行發此十心。   經曰。是菩薩見諸眾生界如是具受種種苦惱。已發大精進行。是諸眾生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令涅槃。   論曰。何處救度以何救度雲何救度成。此分別救度眾生差別。何處救度者。於業妄想中煩惱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經我應解故。應令清淨故。應令得脫故。如是次第我應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學攝取故。勸置持戒處故。勸住定慧處故。如經應著善處故。應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慧合說。復勸置持戒處有二種。一除疑網令信戒故。如經應令歡喜故。二已入戒者令心樂住安固不動。如經應知所宜故。復勸住定慧處滅除掉沒隨煩惱使。如經應令得度故。雲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種涅槃界。如經應令涅槃故。是名修行護小乘行。雲何修行方便攝行。   經曰。菩薩如是善厭離一切有為行已。深念一切眾生界。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即時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   論曰。是中厭離深念利益。示現三種因。一者遠離妄想因。善厭離一切有為行故。二者不捨世間因。深念一切眾生故。三者發精進因。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故。於中趣利益處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眾生故。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如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故。墮在大苦煩惱業中者。苦者生妄想。煩惱者煩惱妄想。業者業妄想。涅槃畢竟樂者。無上涅槃故。是中方便攝行有三種。一證畢竟盡。二起上上證畢竟盡。三彼起依止行。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   論曰。證畢竟盡者。住無障礙解脫智中。如經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故。彼盡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隨順如實覺起。以此如實覺起彼無障礙解脫智。如經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故。此自相同相無分別行慧。如經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者。彼慧此中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薩於禪定中方便決定智慧觀。如經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故。彼禪方便者。得勝進禪故。決定者。於他決定故。智慧觀者。自智慧觀故。是名起上上證畢竟盡。彼如是智慧觀依聞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聞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聞法。如是次第依教依義。   經曰。菩薩如是正觀知已。轉復勤修求正法行。日夜常求。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益法思法究竟法歸依法隨順行法。   論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經教依義如前說。日夜常求聞法喜法樂法者。無慢心無妒心無折伏他心問義故。依法者。依大乘教法自見正取不忘失故。隨法益法思法者。依讀誦依為他說依靜處思義故。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歸依法者。依出世間智故。隨順行法者依解脫。於諸佛解脫法隨順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聞法。此初二句示現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現正修行故。彼常勤行以何為因。示現恭敬重法畢竟盡故。彼菩薩以財為首。於財寶中及王位處。或生天處。世間淨中及以己身以法為重。   經曰。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故。無有諸財錢穀倉庫寶藏等事而不能捨。於此物中不生難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捨無有內財而不能捨。無有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無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捨。質直柔軟故。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是菩薩得成就勝財心。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復得勝財心。若得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熾然火坑受大苦者。當以相與。是菩薩作如是念。我受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故。尚於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從梵天投下。何況入小火坑。我等法應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修諸正法。隨所聞法。於寂靜處悉能正觀。   論曰。彼菩薩為重法故。能捨一切財物。如經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乃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故。彼財所得處田宅等外財彼亦能捨。如經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捨故。及彼財所為內法此亦能捨。如經無有內財而不能捨故。及彼所為是亦能捨。身行恭敬奉給等。如經無有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故。誰於此物能得能捨。彼高大意此亦能捨。如經無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捨質直柔軟故。所應護者彼亦能捨。種種身苦而無不受。如經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故。於得眾多勝妙財寶然不愛樂。重法心成故。如經是菩薩得成就勝財心。乃至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故。是名於財中勝。雲何王位等中勝。是菩薩得法轉生喜心成就。勝得轉輪王位釋梵天王等。如經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乃至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故。為求法故投身滿三千大千世界熾然火中。及地獄中久受苦惱。如經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乃至何況人中諸小苦惱故。是中聞一句法者。謂聞字句法。得聞一偈法者。謂聞偈法故。能淨菩薩行者。謂聞義故。此正修行以何為因。示現依寂靜處思惟正觀故。如經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乃至悉能正觀故。雲何厭分。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修行乃得佛法。入禪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於中不染必定應作故。   經曰。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是菩薩住此明地因如說行故。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是菩薩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行。是菩薩離喜行捨憶念安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捨念受樂入三禪行。是菩薩斷苦斷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是菩薩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不念一切別異想。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虛空想。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識想。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但隨順法行故而不樂著。   論曰。以何義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為五種眾生故。一為禪樂憍慢眾生故入諸禪。二為無色解脫憍慢眾生故入無色定。三為苦惱眾生令安善處永與樂故。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無量。四為得解脫眾生故。入喜捨無量。五為邪歸依眾生故。入勝神通力。令正信義故。此地得不退禪故。名為三昧地。前地非無三昧此地勝故。是中禪無色差別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是初禪中離諸欲惡不善法是名離障。如經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故。有覺有觀是名修行對治。如經有覺有觀故。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離生喜樂故。入初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初禪行故。第二禪中滅覺觀是名離障。如經滅覺觀故。內淨是名修行對治滅覺觀障。如經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故。心一處者。修無漏不斷三昧行一境故。定生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定生喜樂故。入二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二禪行故。第三禪中離喜是名離障。如經離喜故。行捨憶念安慧是名修行對治。如經行捨憶念安慧故。身受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身受樂故。入三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三禪行故。第四禪中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是名離障。如經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故。捨念清淨是名修行對治。如經捨念清淨故。不苦不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不苦不樂故。入四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四禪行故。無色三摩跋提亦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色想者。過眼識想故。滅一切有對想者。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故。不念一切別異想者。不念意識和合想故。意識分別一切法故。說別異想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色等境界想。不分別色等境界見無我故。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虛空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邊虛空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邊虛空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邊虛空見外念粗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識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邊識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邊識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邊識見粗事念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無所有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所有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所有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所有見粗念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已說厭分。   雲何厭果。謂四無量五神通等。雲何四無量。   經曰。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瞋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如是菩薩悲心隨順喜心。隨順捨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瞋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   論曰。無量有三種。一眾生念。二法念。三無念。眾生念者。有四種相差別。一與樂。二障對治。三清淨。四攝果。雲何與樂。與三種樂。一與欲界樂。二與色界同喜樂。三與不同喜樂。彼離苦離喜故。不二者。亦是廣大無量。如經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故。雲何障對治。與不愛者與愛此障對治。如經無瞋恨無對故。雲何清淨。正斷身心不調睡眠掉悔諸蓋等。如經無障故。雲何攝果。欲色界中受正果習果無苦事故。如經無惱害故。雲何法念。遍一切處所有欲色無色界凡夫。有學無學眾生等法。及眾生所有分別作者皆能念知。如經遍至一切世間處故。無念者有二種。一自相無念。觀法無我世間中最。如經法界世間最故。二遍至無盡觀。如經究竟虛空界故。一切世間者。一切世界普行故。如經遍覆一切世間行故。諸神通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見。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耳他心智二通口業清淨。宿命生死智二通意業清淨。一身通能到眾生所。天耳他心二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以知他心故。隨種種言音皆能盡知。依於此義種種異名說隨眾生用故。去來二通盡知眾生過去未來所應受化故。雲何身通。   經曰。是菩薩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行虛空。於虛空中加趺而去猶如飛鳥。入出於地如水無異。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猶如大雲。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是菩薩以天耳界清淨過人。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遠乃至蚊虻蠅等悉聞其聲。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實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如實知有染心離染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攝心不攝心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求心不求心。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非上心。如是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亦能念知一生二三四五乃至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亦能念知百生。念知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念知成劫壞劫及成壞劫無量成壞劫。乃至念知百劫千劫百千劫億劫百億劫千億劫百千億劫。乃至念知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我本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生如是色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受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如是過去世種種相貌。說姓相等皆能念知。是菩薩天眼界清淨過人。見諸眾生若生若死形色好醜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是諸眾生隨所造業皆如實知。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謗諸賢聖成就邪見。及邪見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必墮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意善業。不謗賢聖成就正見。及正見善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必生善道及諸天中。如是菩薩天眼界清淨過人。相貌姓名。見諸眾生若生若死形色好醜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是諸眾生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是菩薩於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能入能出。而不隨禪解脫力生。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以願力故而生其中。   論曰。身通者。得勝自在應知。自在有三種。一世界自在。能動世界大地。如經是菩薩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故。二身自在。彼能散合隱顯。如經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故。三作業自在。作業有八種。一者傍行無礙。如經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行虛空故。二者上行。如經於虛空中加趺而去猶如飛鳥故。三者上下行。如經入出於地如水無異故。四者涉水不沒。如經履水如地故。五者其身熾然。如經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故。六者身能注水。如經身中出水猶如大雲故。七者身能摩捫。如經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之故。八者自在。乃至梵世間器世間。隨意轉變得自在故。如經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故。天耳通者。隨能聞所聞如實示現清淨諦聞故。過人者。遠聞故過人。聲者下乃至阿鼻地獄等聲悉能聞故。如經是菩薩以天耳界清淨過人故。隨人天等所作音聲現聞明瞭。乃至蚊虻蠅等微細音聲亦能聞故。如經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遠乃至蚊虻蠅等悉聞音聲故。他心通者。他心差別有八種。一隨煩惱。二使。三生。四學三昧行。五得三昧。六得解脫。七妄行正行。八餘凡夫增上慢。隨煩惱者。與貪瞋等和合。如經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乃至離癡心故。使者。有煩惱離煩惱等。如經如實知有染心離染心故。生者。人中小欲天中廣色天中大。無色二解脫中無量。如經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故。學三昧行者。散心不散心。如經攝心不攝心故。得三昧者。入定不入定時及在定起時。如經住定心不住定心故。得解脫者。有縛無縛。如經解脫心不解脫心故。妄行正行者。於名聞中現起悕望順不順故。如經求心不求心故。餘凡夫增上慢者。粗細習行故。如經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非上心故。宿命智通者。誰能念智能念故。如經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故。念何等事。如經亦能念知一生乃至念知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雲何念因名字差別。如經我本在某處如是名故。家差別。如經如是姓故。貴賤差別。如經如是生故。好醜差別。如經如是色故。供膳差別。如經如是飲食故。業行差別。如經如是壽命如是久住故。衰利成壞差別。如經如是受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故。是中家差別者。謂父母差別。貴賤差別者。剎利婆羅門等差別。業行差別者。命差別時非時死故。是中種種相貌者。一切諸相差別。如經種種相貌故。說者名稱。如經說故。姓相者家姓等故。如經姓相等皆能念知故。復有異義亦能念知一生二生。如是等是名相貌。說者。名等故。相者。我於彼死生於此間。如是等皆能念知故。生死智通者。誰能見。以天眼見故。清淨者審見故。過人者遠見故。如經是菩薩以天眼界清淨過人故。見何等事。謂眾生生死等。如經見諸眾生若生若死乃至隨所造業皆如實知故。雲何見。如經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乃至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故。餘者如前二地中說。善惡業報此亦如是應知。是中禪者四禪。解脫者四無色定。三昧者四無量。三摩跋提者五神通。能入能出者。即生心時隨心用現在前故。而不隨禪解脫力生者。彼淳厚深念心此成就示現。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者。與諸佛大菩薩共生一處故。如經是菩薩於禪解脫乃至以願力故。而生其中故。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心專心聽法。聞已受持如說修行。是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論曰。一切法不生不滅者。於清淨法中不見增。於煩惱妄想中不見減。因緣集生故。彼清淨中。無一法可增。彼煩惱妄想中無一法可減。然依對治因緣故。離煩惱妄想。轉勝清淨般若現前。如經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故。   經曰。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一切色縛一切有縛一切無明縛皆悉微薄。諸見縛者先已除滅。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復現集斷於妄貪。不復現集斷於妄瞋。不復現集斷於妄癡。是菩薩彼諸善根轉增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巧師鍊治秤兩等住轉更精好光明倍勝。諸佛子。菩薩亦復如是。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復現集斷於妄貪。不復現集斷於妄瞋。不復現集斷於妄癡。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同和心柔軟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下我心眾生所作不悕望心有所施作不望報心不諂曲心不稠林心轉復清淨。是菩薩四攝法中利益增上。十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三菩薩明地。   論曰。一切欲縛轉復微薄者。斷一切修道欲色無色界所有煩惱。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遠離故。諸見縛者。於初地中見道時已斷。如經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乃至諸見縛者先已除滅故。不復現集斷於妄貪等者。斷不善根使習氣行。非斷粗煩惱。粗煩惱前地已斷。如經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故。真金喻者。示現不減秤兩等住故。菩薩住明地。厭離世間勝於前地自在不失故。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故。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者。他人加噁心能忍受善護他心。如經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故。加惡不改善護他心。分別示現作惡懷疑。現同伴侶愛語誨誘。如經同和心故。柔軟心故。加惡不瞋聞罵不報不生憂惱。如經不瞋心故。不動心故。不濁心故。過去不憍慢自與善語。如經不高下我心故。心不悕望他人恭敬。如經眾生所作不悕望心故。於所作事心不求報。如經有所施作不望報心故。非不實心作利益行。及無偏心等作利益故。如經不諂曲心故。微細隱覆垢心皆悉遠離。如經不稠林心轉復清淨故。   經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忉利天王得法自在。能除眾生貪慾等諸煩惱垢。以善方便力拔濟眾生諸欲淤泥。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謂動百千佛世界。能入百千佛世界。能照百千佛世界。能教化百千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劫事。能善入百千法門。能變身為百千。於一一身能示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力。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此地攝報果願智力果。如初地中釋。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焰地第四卷之六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四焰地依彼淨三昧聞持如實智淨顯示故。此地差別有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二清淨分。三對治修行增長分。四彼果分。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者。謂十法明入。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得第三菩薩地具足清淨明已欲得第四菩薩地者。當以十法明入得入第四地。何等為十。一思量眾生界明入。二思量世界明入。三思量法界明入。四思量虛空界明入。五思量識界明入。六思量欲界明入。七思量色界明入。八思量無色界明入。九思量勝心決定信界明入。十思量大心決定信界明入。菩薩以此十法明入。得入第四地。   論曰。法明入者。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彼智名法明入。彼所說法正觀思量如實知。二處順行故。此思量有十種差別。思量分別眾生界假名差別。如經思量眾生界明入故。依住分別。如經思量世界明入故。染分別。如經思量法界明入故。無盡分別。如經思量虛空界明入故。染淨依止分別。如經思量識界明入故。煩惱使染分別。如經思量欲界明入故。思量色界明入故。思量無色界明入故。淨分別。如經思量勝心決定信界明入故。思量大心決定信界明入故。是中煩惱使染者謂三界。淨者後二句。一依煩惱不染。二依不捨眾生聲聞等同不同義故。雲何清淨分。即於如來家轉有勢力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得菩薩焰地。即於如來家轉有勢力。得彼內法故。以十種法智教化成熟故。何等為十。一不退轉心故。二於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故。三分別觀生滅行故。四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故。五分別觀世間成壞故。六分別觀業有生故。七分別觀世間涅槃故。八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九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十分別觀無所有盡故。諸佛子。菩薩如是。十種法智教化成熟。即於如來家轉有勢力。得彼內法故。   論曰。雲何即於如來家轉有勢力。依止多聞智究竟故。除滅智障攝勝故。此如是淨勝如來家。是故名得彼內法。如來自身所有諸法。以是諸法顯示如來。謂十種法智教化成熟故。此法明入同時得應知。彼復四種智教化故。名法智教化成熟。四種智者。一自住處畢竟智。如經不退轉心故。二同敬三寶畢竟智。如經於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故。三真如智。如經分別觀生滅行故。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故。四分別所說智。如經分別觀世間成壞故。分別觀業有生故。分別觀世間涅槃故。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分別觀無所有盡故。菩薩自住處者。謂大乘法。是中初二法者。不退轉心於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心。是初二智。自住處畢竟智。同敬三寶畢竟智。教化成熟故。次二法分別觀生滅行。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是真如智。謂眾生法無我觀。如是次第分別應知。餘者是分別所說智。彼復依煩惱染淨故。隨煩惱染。以何煩惱染。所有淨。隨所淨。雲何隨煩惱染順器世間故。如經分別觀世間成壞故。眾生世間生同因受生故。如經分別觀業有生故。何者煩惱染謂世間。何者所有淨。謂涅槃。如經分別觀世間涅槃故。雲何隨所淨。諸佛世界中教化眾生自業成熟故。如經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煩惱染及淨。謂前際後際。如經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彼前際後際不損不益。如經分別觀無所有盡故。於染法中不見一法可減。於淨法中不見一法可增故。雲何對治。修行增長有二種。一修行護煩惱染。二修行護小乘。何者護煩惱染。修行菩提分法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焰地已。觀內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如是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如是觀內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是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是菩薩修行四如意分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精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心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思惟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是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念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定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是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念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定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是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擇法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喜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猗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定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捨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是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思惟。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語。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業。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命。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精進。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念。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論曰。雲何修行護小乘。不捨一切眾生故。修行助菩提分法。   經曰。是菩薩以不捨一切眾生心故行。以本願起淳至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觀一切智智故。為起莊嚴佛國故。為具佛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莊嚴具足妙聲故。為求上上勝行故。為隨順聞甚深佛法解脫故。為思惟大方便故行。   論曰。不捨一切眾生心者。此不捨眾生心有四種。一始二益三悕四行。始者本願故。如經以本願起淳至故。益者憐愍故。如經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悕者求佛智故。如經觀一切智智故。行者修行故。修行有五種。一者修淨土行。如經為起莊嚴佛國故。二者修起佛法行。如經為起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莊嚴具足妙聲故。妙聲者法□聲故。三者修彼地方便無厭足行。如經為求上上勝行故。四者修入不退轉地行。如經為隨順聞甚深佛法解脫故。五者修教化眾生行。如經為思惟大方便故行。是名對治修行增長分。雲何對治修行增長果分。   經曰。是菩薩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陰界入我慢所起出沒等事思惟多觀。治故我故護故。貪著處故。是菩薩如是等事。皆悉斷滅。   論曰。對治修行增長果者。我知大知我修是我所修。如是等出沒等事皆悉滅故。出者三昧起義故。沒者三昧滅義故。彼復有五種。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是中本者依身見為本故。眾生我慢法我慢如是差別。如經是菩薩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陰界入我慢。所起出沒等事故。起者起不正思惟。如經思惟故。行者令他知。如經多觀故。護者數數觀故。起我想故。受持故。如經治故我故護故。過者心安處諸事等。如經貪著處故。如是學行事中出沒等皆悉遠離。如經是菩薩如是等事皆悉斷滅故。此是依煩惱染生遠離果。   經曰。是菩薩所有不可作業。如來所呵諸煩惱染。一切不行。所有可作業隨順菩薩行。如來所讚一切正修行。   論曰。所有不可作業者。有二種事故不應作。一不尊敬如來佛不讚歎故。二畏惡名聞生煩惱故。如經是菩薩所有不可作業。乃至一切不行故。所有可作業者有二種事。是故應作。一見無惡名利隨順菩薩行故。二尊敬如來佛讚歎故。如經所有可作業乃至一切正修行故。此是依業染生遠離果。是菩薩轉復隨所隨所方便智所起修行助道分。如是如是成潤益心。如是等四十句顯示四種果。一者於勝功德中生增上欲心。二者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三者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四者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雲何於勝功德中生增上欲心。   經曰。是菩薩轉復隨所隨所方便智所起修行助道分。如是如是成潤益心軟心調心安隱樂心不染心。轉求上上勝行心。轉求勝智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諸師隨順受教心。隨所聞法修行心。   論曰。是中隨所隨所方便智所起修行者不捨一切眾生修行故。如前說。助道分者。謂一切菩提分法道支故。如是如是成潤益心者。深欲愛敬故。彼潤益心有三種相。一樂行勝。如經軟心故。二三昧自在勝。如經調心故。三離過對治勝。如經安隱樂心故。彼過復有六種。一為食過。或說法中妒心過。此對治。如經不染心故。二少欲功德過。不樂多佈施頭陀等。此對治。如經轉求上上勝行心故。三少欲智過。不好求勝智。此對治。如經轉求勝智心故。四懈怠過。不勤化眾生。此對治。如經救一切世間心故。五自見取過。於尊教法心不隨順。此對治。如經恭敬諸師隨順受教心故。六捨為首過。不隨說行。此對治。如經隨所聞法修行心故。如是成潤益心。此十句是名於勝功德中生增上欲心果。雲何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   經曰。是菩薩如是成知恩心知報恩。心轉柔和。同止安樂。直心軟心。無稠林行。無有諂曲。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如是善心成就。如是寂滅心成就。如是善寂滅心成就。   論曰。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彼知恩心第二十句示現。是中彼成知恩心者。隨順行報恩行。報恩行者有九種。依尊起報恩心。如經知報恩故。依同法者。起將護心。如經心轉柔和故。同止安樂故。依法行隨順受教發事能忍。如經直心故。軟心故。依受用食於施主所自過不覆。不妄說己德。如經無稠林行故。無有諂曲故。依自勝功德不起高心。如經無有我慢故。依教正受語。如經善受教誨故。依教不顛倒受。如經得說者意故。菩薩如是於彼尊所修報恩行。成如是善心成就者。是對治修行增長故。如是寂滅心成就者。是初對治。修行增長力故。如是善寂滅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顯是名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果。雲何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   經曰。是菩薩如是成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精進。廣精進。無邊精進。光明精進。無等精進。不壞精進。教化一切眾生精進。善分別是道非道精進。   論曰。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成不休息精進。第三十句示現不休息精進有九種。一彼精進行平等流注。如經不雜染精進故。雜染者。共懈怠共染若過若不及故。二自乘不動。如經不退精進故。三廣念。如經廣精進故。四為無量眾生作利益願攝取故。如經無邊精進故五常至心順行。如經光明精進故。六修習過餘精進。如經無等精進故。七一切魔煩惱行不能破壞。如經不壞精進故。八攝取故。如經教化一切眾生精進故。九能斷疑惑降伏他言。正修習故。如經善分別是道非道精進故。是名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雲何彼本心界滿足。   經曰。是菩薩深心界轉清淨深心界不失。信解界轉明利。生善根增長。遠離世間垢濁。斷諸疑心。無有疑網現前具足。成就喜樂。如來現前加。無量深心現前成就。   論曰。彼心界轉清淨第四十句示現。心界者依菩提分心初句示現。心界清淨有九種。一彼道心修行增益。如經深心界不失故。二於勝上證中轉生決定心。如經信解界轉明利故。三彼因對治增長。如經生善根增長故。四滅除諸障。如經遠離世間垢濁故。五除此地祕密疑事。如經斷諸疑心故。六以斷疑故。於餘處決定。如經無有疑網現前具足故七依勝樂行。如經成就喜樂故。八依化眾生力。如經如來現前加故。九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如經無量心現前成就故。是名本心界滿足果。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焰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是菩薩深心決定信。解轉復明淨。是菩薩住此菩薩焰地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深心決定信解平等清淨。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巧師鍊治作莊嚴具。成就不失。餘非莊嚴具真金所不能及。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焰地中。彼諸善根成就不退下地善根所不能及。諸佛子。譬如摩尼寶珠生光。清淨光輪能放光明。成就不壞。餘寶光所不能奪。一切風飄雨漬水澆光明不滅。諸佛子。如是菩薩住此菩薩焰地中。下地菩薩所不能及。一切眾魔及諸煩惱皆不能壞。是菩薩四攝法中同事偏勝。十波羅蜜中精進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四菩薩焰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須夜摩天王。所作自在破諸眾生身見等事。方便善巧令諸眾生住正見等事。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作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億三昧。能見億佛。能知億佛神力。能動億佛世界。能入億佛世界。能照億佛世界。能化億佛世界眾生。能住壽億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億劫事。能善入億法門。能變身為億。於一一身能示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是菩薩深心決定信解平等清淨。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者。如餘淨地諸菩薩。真金作莊嚴具譬者。喻阿含現作證智莊嚴。示現得證智故。如經譬如本真金巧師鍊治作莊嚴具成就不失故。摩尼寶生光明喻者。彼證智法明摩尼寶光中。放阿含光明。入無量法門義光明智處普照示現。以是義故。此地釋名為焰。如經諸佛子譬如摩尼寶珠生光。清淨光輪能放光明成就不壞。餘寶光明所不能奪故。生光者。有光明具足故。清淨光輪者。光明圓滿無垢故。所作自在者。破諸眾生身見等事故。是中作者所作故。自在者能力故。餘如前說應知。   十地經論焰地捲之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難勝地第五卷之七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五地中分別有三。一勝慢對治。二不住道行勝。三彼果勝。雲何勝慢對治。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得第四菩薩地善滿諸行已。欲入第五菩薩地。當以十平等深淨心得入第五地。何等為十。一過去佛法平等深淨心故。二未來佛法平等深淨心故。三現在佛法平等深淨心故。四戒淨平等深淨心故。五心淨平等深淨心故。六除見疑悔淨平等深淨心故。七道非道智淨平等深淨心故。八行斷智淨平等深淨心故。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淨平等深淨心故。十化度一切眾生淨平等深淨心故。諸佛子。菩薩以是十種平等深淨心。得入第五菩薩地。   論曰。勝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深淨心。同念不退轉心故。前已說解法慢對治。今此地中說身淨分別慢對治。是中平等深淨心者。於平等中心得清淨。此深淨心分別有十種。十種深淨心者。是諸佛法及隨順諸佛法。彼分別應知。何者是諸佛法。謂三世力等。如經過去佛法平等深淨心故。未來佛法平等深淨心故。現在佛法平等深淨心故。如是三世佛法力等已說。次說隨順諸佛法。彼諸佛法雲何得成。因戒定智及化眾生故。是中依戒淨。如經戒淨平等深淨心故。依定淨。如經心淨平等深淨心故。依智淨。如經除見疑悔淨平等深淨心故。道非道智淨平等深淨心故。行斷智淨平等深淨心故。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淨平等深淨心故。是中行斷智者。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轉勝故。依教化眾生。如經化度一切眾生淨平等深淨心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五菩薩地已。善修行菩提分法故。善深淨心故。轉求上勝行故。隨順如道行故。得大願力故。以慈悲心不捨一切眾生故。修習功德智慧行故。不休息諸行故。起方便善巧故。照見上上地故。正受如來加故。得念意去智力故。成就不退轉心故。   論曰。是中善修行菩提分法。乃至隨順如道行者。皆是正修諸行。善修行菩提分法者。第四菩薩地中修菩提分法善清淨深心故。彼深淨心等悕求勝行。如是不住道行勝破彼慢故。隨順如道行者。彼平等中深淨心不退轉心現成就故。隨彼平等清淨法住。如是菩薩深心安住名為隨順如道行故。是中隨順如道行有八種。一修習菩提心。如經得大願力故。二不疲惓。如經以慈悲心不捨一切眾生故。三得善根力。如經修習功德智慧行故。四不捨眾行。如經不休息諸行故。五正修行。如經起方便善巧故。六無厭足。如經照見上上地故。七得他勝力。如經正受如來加故。八自身得勝力故。勝念等三慧故。如經得念意去智力故。成就不退轉心故。去者修慧觀。無障礙義故。雲何不住道行勝。不住道行勝有二種觀。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二利益眾生勤方便勝。以是二法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雲何所知法中智清淨勝。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是苦聖諦是苦集諦是苦滅諦。如實知是至滅苦道聖諦。是菩薩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說成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智諦。善知令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及善知集如來智諦。是菩薩隨眾生意令歡喜故。善知世諦。通達一切法一相故。善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同相故。善知相諦。覺法差別故。善知差別諦。覺分別陰界入故。善知說成諦。覺身心苦惱故。善知事諦。覺諸道生相續故。善知生諦。畢竟滅一切熱惱故。善知盡無生智諦。起不二行故。善知令入道智諦。正覺一切法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及善知集如來智諦。以信解力故。知非得一切究竟智知。   論曰。彼所知法中智清淨勝有二種。一實法分別如實知四諦。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苦聖諦乃至如實知至滅苦道聖諦故。二化眾生方便差別十諦差別方便智。如經是菩薩善知世諦乃至及善知集如來智諦故。是中實法分別者。有佛無佛苦集二諦果因差別體是妄想染故。滅道二諦果因差別體是淨法故。化眾生方便差別者。所化眾生差別故。方便差別應知。所化眾生有七種。小乘可化有六種。一為根未熟眾生故。知世諦方便。二為根熟眾生故。知第一義諦方便。三為疑惑深法眾生故。知相諦方便。四為謬解迷惑深法眾生故。知差別諦方便。五為離正念眾生故。知說成諦方便。六為正見眾生義故。知事諦方便。知生諦方便。知盡無生智諦方便。知令入道智諦方便。事諦等四諦苦諦等所攝。七為大乘可化眾生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方便及善知集如來智諦方便。如經是菩薩隨眾生意令歡喜故。善知世諦乃至非得一切究竟智知故。是中菩薩地次第者。地地中間如自地次第入。應知一切生處身心受苦惱故。知事諦苦者。所有受者皆是苦事故。起不二行者一行故。正覺一切相者。五明論處善巧知故。信解力故。知者鏡像觀智力。非成就觀智力故。如是所知法中智清淨勝已說。雲何利益眾生勤方便勝。以知一切有為法虛妄相故。起憐愍眾生念。   經曰。是菩薩如是善起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行。皆是虛妄誑詐誑惑凡夫。菩薩爾時復於眾生中大悲轉勝而現在前。及生大慈光明。   論曰。是菩薩如是善起諸諦智已。乃至及生大慈光明者。是中妄想常等不相似無故虛。常作我想慢事故。妄世法盡壞故。誑世法牽取愚癡凡夫故。詐常等相無非有似有故。虛事中意正取我想慢事正取故。妄事是患世法利盡故。誑事牽心世法愚癡凡夫牽取故。詐事相現故言誑惑凡夫。此諸句義應知。凡夫者。依止彼正取我慢身。大悲大慈者憐愍彼眾生。勝利益示現勝彼前地悲故。言大悲不住道行勝故。救眾生方便智成就故。言大慈光明。   經曰。是菩薩得如是智慧力。不捨一切眾生。常求佛智慧。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先際後際。知諸眾生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流轉世間歸五陰家。不能動發增長苦陰聚。是中無我無壽命無眾生離我我所。皆如實知。後際亦如是。此無所有虛妄貪著分段。盡出有無。皆如實知。   論曰。是菩薩得如是智慧力者如前說。不捨一切眾生者。大悲大慈光明亦如前說求佛智慧者。救一切眾生義故。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先際後際者。隨彼大悲觀示二種相。一如實觀苦因緣集故。如經知諸眾生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乃至有無皆如實知故。是中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者。此顯凡夫生非菩薩生。菩薩以善巧方便生。何故不言餘因緣分。無明有愛是有分根本故。彼生者。說有三種眾生欲求眾生。妄梵行求眾生有求眾生。乃至依有頂五陰苦聚。是無我事是中自身無我。及彼無我事第一義故無。然後無我依命根力住。數數受生。眾生身心相續。非常非斷故。說有命有眾生。破彼慢取意故。說無命無眾生。遠離能取所取我慢意故。說離我我所前際。以何因隨所有眾生隨所有苦行。彼正觀已。後際亦如是。隨彼苦因。無明愛事盡者名滅。勝世間滅故。出者名道。無亦如實知。有亦如實知。是名一種大悲正觀因緣集念如實苦故。次說第二種大悲正觀深重苦無量世隨逐及種種苦事。   經曰。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此諸凡夫甚為可怪。愚癡無智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已。不能於身生厭離想。轉更增長機關苦身。常隨世間漂流不能得返。歸五陰捨不能捨離。不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我慢見箭。不能滅除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乾竭愛著大河。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常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常為諸惡覺觀所轉。   論曰。大悲正觀深重苦者。無量世隨逐種種苦故。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身滅者。無量世隨逐故。雲何種種苦觀。生苦故。彼集故。離彼滅道故。如是觀老病死苦故。彼集故。離彼滅道故。是中此身依因緣有機關苦身者。生苦示現。常隨世間漂流不能得返者。集愛示現。歸五陰捨不能捨離者。離彼滅道示現。不畏四大毒蛇者。謂病苦彼增損生故。妄梵行求眾生欲求眾生受欲者。行惡行者。有求眾生者。不能拔出我慢見箭示現。不能滅除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乾竭愛著大河。如是次第彼集示現趣無畏處。不求十力大聖導師。遠離彼滅示現。常入魔意稠林。隨順怨道。遠離彼道示現。於生死海中常為諸惡覺觀所轉者。一切三界心心數相虛妄分別應知。次說上大慈光明觀行。   經曰。我見彼諸眾生受如是苦惱。孤獨無救。無有依者。無有捨者。無有洲者。無究竟者。盲無目者。無明翳藏所纏。愚癡所覆。為此眾生發如是心。唯我一人獨無等侶。修集功德智慧助道。以是功德智慧助道資糧令一切眾生得住畢竟清淨。乃至使得佛十力無障礙智盡。   論曰。彼受如是苦惱者。如前所說。孤獨者。於彼苦中無救拔故。復次孤獨者。於已受苦未受苦中故。言無救無依者。離善知識故。言無有捨者。離聞正法故。言無有洲者。離寂靜思惟故。言無究竟者。離於正見故。言盲無目者。彼障諸舊煩惱及客塵煩惱常起。邪念不聞正法等故。言無明翳藏所纏愚癡所覆。唯我一人獨無等侶者。顯示勇猛勝事。修集功德智慧助道者。顯示修行增長。依彼教化眾生作人天因乃至涅槃因故。畢竟清淨者。勝世間清淨故。得佛十力者。降伏諸魔怨故。無障礙智盡者。勝聲聞辟支佛淨智故。   經曰。菩薩如是善觀起智慧力。所修諸善。發願為救一切眾生故。為一切眾生作利益故。為一切眾生得安樂故。愍念一切眾生故為令一切眾生無苦惱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解脫故。為攝一切眾生故。為一切眾生心清淨故。為調伏一切眾生故。發願為一切眾生令入大涅槃故。   論曰。是中善觀起智慧力者。以正觀智調伏眾生故。皆為救度一切眾生者。拔一切苦惱故。救度有九種。一住不善眾生令住善法。如經為一切眾生作利益故。二住善法眾生令得樂果。如經為一切眾生得安樂故。三住貧乏眾生與一切資生之具。如經愍念一切眾生故。四住病苦及諸外緣所惱眾生皆令除斷。如經為令一切眾生無苦惱故。五世間繫閉眾生令得出離。如經為令一切眾生得解脫故。有四種相令諸外道信解正法。如經為攝一切眾生故。疑惑眾生善決定斷疑。如經為一切眾生心清淨故。已住決定眾生勸修三學。如經為調伏一切眾生故。已住三學眾生令得涅槃。如經發願為一切眾生令入大涅槃故。此九種救苦中。初二句為救未來。餘句為救現在亦救未來。是名不住道修行勝。次說不住道修行勝果。有四種相。一攝功德勝。二修行勝。三教化眾生勝。四起隨順世間智勝。雲何攝功德勝。攝聞戒智勝故。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五菩薩難勝地已。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意者。善決定智慧故。名為去者。知經書意次第故。名為有慚愧者。自護護彼故。名為堅心者。不捨持戒行故。名為覺者。善思惟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他故。名為隨慧者。善分別諸法章句是義非義故。名為得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善方便者。隨世間法行故。   論曰。攝聞勝者。攝聞思修慧勝故。雲何慧勝。如經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意者善決定智慧故。名為去者知經書意次第故。是中念者聞慧勝故。意者思慧勝故。去者修慧勝故。此諸句次第復有異釋。聞持勝故名為念者。法智甚深勝故名為意者。意甚深智勝故名為去者。此略說成就二種善巧法善巧義善巧故。戒攝勝者有二種。忍辱柔和勝。及戒無缺勝。如經名為有慚愧者自護護彼故。名為堅心者不捨持戒行故。攝智勝者有五種。一者因緣集智無因顛倒因邪見對治。如經名為覺者善思惟是處非處故。二者證智魔事對治。如經名為隨智者不隨他故。三者知妄說智異說對治。善知是句義非句義雜句義。如經名為隨慧者善分別諸法章句是義非義故。四者神力智邪歸依行對治。如經名為得神通者善修禪定故。五者化眾生智方便攝取故。如經名為善方便者。隨世間法行故。是名攝功德勝。雲何修行勝。   經曰。名為無厭足者。善集功德行助道故。名為不休息精進者。常求智慧行助道故。名為無疲惓者。集大慈悲行助道故。名為常念佛法者。求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故。名為善念修行者。起莊嚴佛國故。名為具足修行種種善業者。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名為常行精進者。求莊嚴佛身口意故。名為樂大恭敬法者。親近供養一切菩薩及法師故。名為善起願自在者。大方便善入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論曰。是中修行勝有十種。一增長因行。如經名為無厭足者善集功德行助道故。二依止因行。如經名為不休息精進者。常求智慧行助道故。三化眾生不疲惓行。如經名為無疲惓者集大慈悲行助道故。四起佛法行。如經名為常念佛法者求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故。五起淨佛國土行。如經名為善念修行者起莊嚴佛國故。雲何莊嚴。無煩惱染得堅固智慧。眾生住在其中及佛法莊嚴故。六依佛法身起行。如經名為具足修行種種善業者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七依佛所作起行。如經名為常行精進者求莊嚴佛身口意故。八敬重法行。如經名為樂大恭敬法者親近供養一切菩薩及法師故。九願取有行。如經名為善起願自在者大方便善入世間故。十離小乘心行。如經名為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是名修行勝。雲何教化眾生勝。   經曰。是菩薩成就如是行時。以佈施教化眾生。又以愛語利益同事教化眾生。又以色身示現教化眾生。又以說法教化眾生。又廣示菩薩行神通事教化眾生。又說諸佛大事教化眾生。又示世間過惡教化眾生。又說諸佛智慧利益教化眾生。又現大神通莊嚴相。亦說種種行教化眾生。是菩薩如是教化眾生。方便成就。身心常趣佛智而不退失。諸善根行常勤修行轉勝道故。   論曰。是中教化眾生勝者。以四攝法教化。如經是菩薩成就如是行。時以佈施教化眾生。又以愛語利益同事教化眾生故。為同事隨順眾生應化自眾。如經又以色身示現教化眾生故。為疑惑眾生可說法成就。如經又以說法教化眾生故。為於菩提無方便眾生。如經又廣示菩薩行神通事教化眾生故。為於大乘疲惓眾生。如經又說諸佛大事教化眾生故。為樂世間眾生。如經又示世間過惡教化眾生故。為不信大乘眾生。如經又說諸佛智慧利益教化眾生故。為無智眾生現神通莊嚴。示種種行。以一身示無量身如是事令生決定信。如經又現大神通莊嚴相。亦說種種行教化眾生故。是菩薩如是教化眾生方便成就者如前說。身心常趣佛智者。為教化眾生求勝力故。而不退失諸善根行者。隨所得功德智慧皆不退失故。常勤修行轉勝道者。彼所修諸行欲令增勝故。是名教化眾生勝。雲何起隨順世間智勝染障對治。   經曰。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善知世間所有書論印算數石性等論。治諸病方。所謂治乾枯病。治顛狂病。治鬼著病。治蠱毒病等。損害眾生者皆悉能治。謂咒藥等。作論經書伎樂戲笑歡娛等事。國土城邑聚落室宅。河泉池流園觀花果。藥草林樹等。金銀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車□□□飼襯□秭飀□□覘葉樂□□□□饇楅姭驁□□觛裀□□□□姦□□牷慼慼撬y□□□□□□□褸□□D鷺□□□駛□馨□D鷺□□□□D□奇□褻□□□□□□□埤□   論曰。隨順世間智者。染障對治。如經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善知世間所有一切書論等。是中書等有四種障對治。四種障者。一所用事中忘障。取與寄付聞法思義。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應作不應作事。此對治故書。二邪見軟智障。以因論聲論對治此二故論。三所取物不守護障。此對治故印。四取與生疑障。此對治故算數。數者一一為二。二二為四。如是等。算者一縱十橫。如是等。石性等論者。貧事障對治故。治諸病方者。四大不調眾生毒相病障對治故。乾枯顛狂病者。四大不調相故。鬼著病等。是眾生相。蠱毒病者。亦四大不調。亦眾生相病因及死因。此對治謂咒藥等。日月星宿地動夢想吉凶入等。遍身諸相者。是中唯有日月等相見故。日等曜等攝故。入者入八業果故。遍身諸相者。愛不愛果行故。持戒行處等者。是中持戒行處。禪定神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如是次第破戒染。貪慾染。邪歸依染。妄行功德染。妄修解脫染。如是次第說。如經石性等論乃至咒藥等故。作論經書伎樂戲笑歡娛等者。憂惱障對治故。國土城邑乃至藥草林樹等者。此不喜樂障對治故。金銀琉璃乃至諸寶性等者。繫閉等障此對治故。日月星宿乃至遍身諸相等者。所得報分過作惡因障此對治故。持戒行處乃至無色定者五種染對治。何者五種染。破戒染乃至妄修解脫染故。此起世間智具四種相。一異障中無障故。如經凡諸不惱眾生事者。二與無過樂。如經能利益安樂眾生事故。三發起清淨。如經憐愍眾生故出。四所用清淨。如經漸令信入無上佛法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難勝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於佛法中出家。得出家已於諸佛所聽受經法而為法師說法利益。得轉勝多聞陀羅尼成就法師。是菩薩爾時住此菩薩難勝地中。無量百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靜。是菩薩成就如是教化眾生法。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車□□駑饅騉□饋□瑹H褽□□□騖餽玲□騖驛□□□□□□襖□糕妖餾蓮□□壘□□饋□箯ョ慼慼摩炕熬X□□□□□□饋□□□□□□□□□□□褽□□□□□□覘葉飼襤飲暙丑慼慼敵R□□□蘅飽慼摯鞢慼撕}褽□□□騖餽玲□騖驛□□□□□□襖□糕妖餾蓮□□壘□媽□□□□□□稿□剡ㄩ鞢潮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敵E膳□□娜□□□□娜□E□□觀□娜□E□o□□□□檢□褽□□□縷□□□騖駬□□騖驛□□□□娏騖餽玲□□□□□□□□□駎□□□□□□禮露□祤橁□□□□□□D綠說堅椸□□□□□□□□□U駛□□□□飼觸量拌椸□□□□妳奿□祿娏騖餓娏騖駩□妳□娜□飯□□誇□W□□□勵誇□□□埤□□□□□誇□□E□褙□□□觔輦勵□□□榖□□秜D露□□槂□□□□□駂□s駂□□□□□□鞢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潛□□□埤□餖Шy妊□牷慼慼樁m牷慼摯鞢慼慼樊魽摯M□□馘逆□□□□□□飯□□□W□□□飯□□□桌□□□飯□□□桌□□□衽□□□桌□□□本□□□桌□D□□□北□□□□□□婁[□□椸□□□□□□□□□飯□□婖□□□□□□□□□□□□□□□□□騖糕□□□□□□□□□□襋□□騖□□□禳慼漿□XU牷慼撫魽毅厞U瑕牷潰□楢□□機□□模□□□□楊□椿□榥□□飼觥牷慼慼慼撥XZ□□□□□楊□□□□觟埤□   論曰。得轉勝多聞陀羅尼成就法師者。非得義陀羅尼以平等清淨心甚難得故。又樂出世間智現世間智最難故。得聞持陀羅尼。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乃至下地善根所不能及故。日月光輪者。依阿含增長智慧光明勝於前地智故。如經諸佛子譬如日月星宿。乃至世間善根所不能及故。   十地經論難勝地第五卷之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現前地第六卷之八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如五地中三分差別勝慢對治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第六地亦如是。應知轉勝故。雲何勝。第四地中已說眾生我慢解法慢對治。第五地中已說身淨分別慢對治。今第六地中說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以十平等法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薩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法無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無生平等故。四一切法無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靜平等故。六一切法本淨平等故。七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八一切法無取捨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除垢故。隨順故。無分別故。得入第六菩薩現前地。得明利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論曰。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法。是中一切法無相乃至一切有無不二平等者。是十二入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復次相分別對治有九種。一十二入自相想。如經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二念展轉行相。如經一切法無生平等故。三生展轉行相。如經一切法無成平等故。四染相。如經一切法寂靜平等故。五淨相。如經一切法本淨平等故。六分別相。如經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七出沒相。如經一切法無取捨平等故。八我非有相。如經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九成壞相。如經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除垢者遠離障垢故。隨順者隨順平等真如法故。無分別者。不生分別相故。明利者。微細慢對治故。前二地中粗中慢對治故。得軟中忍順者。隨順無生法忍故。未得無生法忍者。此忍順無生法忍非即無生忍故。是名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雲何不住道行勝。   經曰。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隨順得至。復以勝大悲為首故。大悲增上故。令大悲滿足故。觀世間生滅故。   論曰。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隨順得至者。得至不住道行勝故。不住道行勝者。不捨眾生過去現在未來大悲攝勝故。一切所知法中智淨故。一切種微細因緣集觀故。不住世間涅槃故。如經復以大悲為首。乃至觀世間生滅故。   經曰。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所盲貪著於我。無智闇障常求有無。恆隨邪念妄行邪道。集起妄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心種子。有漏有取想故。起未來生老死身復生後有。業為地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見網令得增長。生名色牙生已增長。名色增長已成諸根。諸根成已迭互相對生觸。觸相對生受。受後所悕生愛。以有愛故生取。取增長已生有。有成已生五陰身。五陰身增長已。於五道中漸漸衰變名為老。衰老變滅名為死。死後生諸熱惱。因熱惱故生一切憂悲苦惱聚。是因緣集。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滅者自然而滅。是菩薩如是隨順觀因緣集。   論曰。是中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者。五道中所有生死差別是名世間所有差別。此因緣集有三種觀門應知。一成答相差別。二第一義諦差別。三世諦差別。雲何成差別。初明唯因緣集釋無我義。成一切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即無我義成。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著我之心即是第一義智。不應在世間受身生處生。又復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若離著我則應常生世間。顯示此義。如經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雲何答差別。若實無我雲何著我。此中應有是難。即自答言。愚癡所盲貪著於我。此示現如經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所盲貪著於我故。如是實無有我有。何次第貪著於我。得有生間受身生處。成此示現。如經無智闇障常求有無故。如是答難差別。是中無智有無者悕求常斷。此示無明有愛是二有支根本故。恆隨邪念妄行邪道集起妄行罪行福行不動行。恆隨邪念者。示無明因故。妄行邪道者。示於解脫處不正行故。集起妄行者。示菩薩勝義故。菩薩雖行於有不名妄行。以是行故起心種子。有漏有取想乃至隨順觀因緣集。是中起心種子者。示生老死體性。復生後有者。隨順攝取成就罪福等行業為地故。前說無智闇障無明覆蔽故。常求有無愛水為潤故。如是往如是生心我是我所我我想是慢我生不生如是等種種見網。自然而滅者性自滅故。非智緣滅。如是答難因緣集釋無我義成已。雲何相差別。若因緣無我以何相住因緣集行。   經曰。是菩薩復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名為無明。無明所作業果是名為行。依行有初心識。與識共生有四受陰名為名色。名色增長有六入。根塵識三事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故有受。受染著故名愛。愛增長故名取。從取起有漏業名有。有業有果報名生。生陰增長衰變名為老。老已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發聲啼哭名為悲。五根相對名為苦。意根相對名為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有作者。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有作者無有作事。   論曰。是中無明所作業果者。所謂名色於中識者彼依止故。名色與識共生故。識名色迭互相依故。若無作者於中分別作事亦無。此說因緣集有分。自體無作事故。是名有分次第因緣集觀。應知雲何第一義諦差別。如是證第一義諦則得解脫彼觀故。   經曰。是菩薩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論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雲何世諦差別。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此觀有六種。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觀。二因觀。三攝過觀。四護過觀。五不厭厭觀。六深觀。是中染依止觀者。因緣有分依止一心故。   經曰。如來所說十二因緣分皆依一心。所以者何隨事貪慾共心生。即是識事即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無明共心生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六入分名觸。觸共生名受。受已無厭足名愛。愛攝不捨名取。此有分和合生有。有所起名生。生變熟名老。老壞名死。   論曰。此是二諦差別。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因觀者有二種。一他因觀。二自因觀。雲何他因觀。   經曰。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等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於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增長煩惱染縛。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增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論曰。是中壞五陰身以不見知而令相續不絕者。壞五陰能作後生因。以不見知故能作後生因。是名他因觀。雲何自因觀。無明等自生因觀緣事故。何者是無明等因緣行不斷助成故。   經曰。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行因緣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識因緣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名色緣六入者。名色因緣令六入不斷助成六入故。六入緣觸者。六入因緣令觸不斷助成觸故。觸緣受者。觸因緣令受不斷助成受故。受緣愛者。受因緣令愛不斷助成愛故。愛緣取者。愛因緣令取不斷助成取故。取緣有者。取因緣令有不斷助成有故。有緣生者。有因緣令生不斷助成生故。生緣老死者。生因緣令老死不斷助成老死故無明滅故則行滅。無明因緣無行滅不助成故。行滅故則識滅。行因緣無識滅不助成故。識滅故則名色滅。識因緣無名色滅不助成故。名色滅故則六入滅。名色因緣無六入滅不助成故。六入滅故則觸滅。六入因緣無觸滅不助成故。觸滅故則受滅。觸因緣無受滅不助成故。受滅故則愛滅。受因緣無愛滅不助成故。愛滅故則取滅。愛因緣無取滅不助成故。取滅故則有滅。取因緣無有滅不助成故。有滅故則生滅。有因緣無生滅不助成故。生滅故則老死滅。生因緣無老死滅不助成故。   論曰。是中無明緣行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者。無明有二種。一子時二果時。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有二種義故。緣事示現。如是餘因緣分自生因二種義緣事應知。自因觀者。不相捨離觀故。離前支無後支觀故。不離無明則成行觀。若不離無明有行者。不應言無明緣行。若離無明有行成者異則不成。是故偈言。  眾緣所生法  是則不即因  亦復不異因  非斷亦非常   自生因緣觀如前說。無明有二種。一子時二果時。行乃至老死亦如是。先際後際滅中際亦無是故不說。雲何攝過觀。所謂三道攝苦因苦果故。   經曰。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是業道。餘因緣分不斷是苦道。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故猶如束竹。   論曰。雲何護過觀。若言因緣生者。分別有三種過。一者一切身一時生過。何以故。無異因故。二者自業無受報過。何以故。無作者故。三者失業過。何以故。未受果業已滅故。此三種過以見過去世等異因答故。受生報等差別故。   經曰。無明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見現在世事。愛取有生老死。是見未來世事。於是見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因緣相續說。   論曰。無明緣行即是見過去世事者。現在生是過去作故。現在果即是當來即是見過去世因義。識乃至受是見現在世事者。過去世中隨所有業彼業得現在識等果報。復能得未來果報。愛取有是見未來世事者。復有生一往定故。於是見有三世轉者。復有後世生轉故。此說何義。有三種義故。過去業不得報。或有未作或已作未得報。或得對治斷故。是中無明緣行是作示現。行緣識乃至觸受。此作已得報示現。愛取有不斷此不得對治示現。若斷愛取雖有作業則無明緣行不能生有。是故諸業有已作未作。有得果未得果。有已斷未斷。若如是則無一切身一時生過。若爾非一切業即當來受。亦非不受亦非一時。若自作業果報不失。非他身受故。若如是則無自業不受報過他不作故。離彼三事業。定得果不失。若如是則無失業過。是名護三種過示現。雲何不厭厭觀。厭種種微苦分別。所有受皆是苦故。及厭種種粗苦故。   經曰。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是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餘因緣分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論曰。雲何深觀。   經曰。無明因緣行生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行無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滅縛說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隨順無所有盡觀說餘亦如是。   論曰。深觀者有四種。一者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二者非自作緣生故。如經無明因緣行生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行無餘亦如是故。三者非二作但隨順生故。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如經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滅縛說餘亦如是故。四者非無因作隨順有故。如經無明因緣行是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隨順無所有盡觀說餘亦如是故。若無因生生應常生非不生以無定因故亦可恆不生。何以故。無因生故。此非佛法所樂。若爾隨順有觀有因非無因故。若無因不得言隨順有。是名十種因緣集觀相諦差別觀已說。   經曰。是菩薩如是十種逆順觀因緣集法。所謂因緣分次第故。一心所攝故。自業成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先後際故。三苦集故。因緣生故。因緣生滅縛故。隨順有盡觀故。   論曰。復有二種異觀。一大悲隨順觀。二一切相智分別觀。大悲隨順觀者有四種。一愚癡顛倒。二餘處求解脫。三異道求解脫。四求異解脫。雲何愚癡顛倒。隨所著處愚癡及顛倒此事觀故。以著我故。一切處受生遠離我故。則無有生。雲何愚癡無明闇故。如經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愚癡所盲貪著於我。如是顛倒及有相支中疑惑顛倒。如經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所盲貪著於我無智闇障嘗求有無如是等故。雲何餘處求解脫。是凡夫如是愚癡顛倒常應於阿梨耶識及阿陀那識中求解脫。乃於餘處我我所中求解脫。此對治。如經是菩薩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乃至老壞名死故。雲何異道求解脫。於顛倒因中求解脫。顛倒因有三種。性因自在天因苦行因及無因。不應如是求。何以故。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如經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如是等故。自生因故。如經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如是等故。煩惱業妄想因故。非樂因故。如經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如是等故。先中際因故。及中後際因故。中際前後二際故。如經是中無明因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如是等故。若無如是事則種種眾生亦無。雲何求異解脫真解脫者有四種相。離一切苦相。無為相。遠離染相。出世間相。彼諸行苦事隨逐乃至無色有縛。如經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無明行乃至六入名為行苦。如是等故。如是因緣生故。如經是中無明因緣行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等故。如是復染生縛。如經是中無明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等故。如是隨順有求無色有解脫。如經無明因緣行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等故。如是大悲隨順觀因緣集已說。一切相智分別觀者。是中有九種。一染淨分別觀。著我慢離我慢染淨故。如經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二依止觀。此因緣集依何等法。如經是菩薩復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名為無明。如是等故。三方便觀。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如經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如是等故。四因緣相觀。有支無作故。如經是中無明緣行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如是等故。五入諦觀。三道苦集諦故。如經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是業道。餘因緣分不斷是苦道故。六力無力信入依觀。先中後際化勝故。如經無明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如是等故。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不如實知微苦我慢故。如經是中無明行乃至六入名為行苦。如是等故。八無始觀。中際因緣生故。後際生隨順縛故。如經無明因緣行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故。九種種觀。隨順有觀故。欲色無色愛等。如經無明因緣行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故。如是不住道行勝已說。次說彼果勝有五種相。一得對治行勝及離障勝。二得修行勝。三得三昧勝。四得不壞心勝。五得自在力勝。雲何得對治行勝。謂三解脫門。   經曰。是菩薩如是十種觀因緣集已。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自性空離作者受者。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觀彼有支自性滅故。常解脫現前。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如是不見少法相故。無相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如是入空入無相不生願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如是無願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   論曰。是中空解脫門有三種相說。一見眾生無我。二見法無我。三彼二作無見無作者故。如經是菩薩如是十種觀因緣集已。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自性空離作者受者。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前生故。見眾生無我者。無我無壽命無眾生。此句示現見法無我者自性空。此句示現彼二作無者。見眾生及法無作事等。以無作者作事亦無。不見作者故。離作者受者。此句示現無相解脫門。亦三種相說。一滅障。二得對治。三念相不行。如經是菩薩觀彼有支自性滅故。常解脫現前。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如是不見少法相故。無相解脫門現前生。是中滅障者。觀彼有支自性滅故。此句示現得對治者常解脫現前。此句示現念相不行者。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此句示現無願解脫門亦三種相說。一依止二體三勝。如經是菩薩如是入空入無相不生願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如是無願解脫門現前生故。是中入空入無相是名依止。以依止入空入無相故。能成無願不生願樂不生願樂是名無願體。大悲為首教化眾生者是名為勝。聲聞亦有不生願樂。無願體遠離大悲不樂教化眾生故。滅障勝者離三種相故。如經是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故如是次第於五地中遠離平等深淨心故四地中遠離出沒等相。此六地中遠離法平等故。雲何得修行勝。   經曰。是菩薩大悲轉增以重悲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分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行離和合故。不行眾緣具故。行不具故不行。唯我知有為法多過。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觀。是菩薩作如是觀已。起大悲故。不捨一切眾生故。即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是菩薩成就如是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照已。為滿助菩提分法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法故。   論曰。得修行勝者有二種修行。一發勇猛修行。二起丈夫志修行。發勇猛修行者。知有為法多過。遠離生業煩惱同縛。作勝利益眾生。如經是菩薩大悲轉增以重悲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分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行離和合故。不行眾緣具故。行不具故不行。唯我知有為法多過。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起丈夫志修行者。厭對觀見多過觀故。滅對故。自性同相無觀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觀故。修行勝者。智及大悲勝隨順故。依不住道行無障礙智門現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知有為法及涅槃平等證故。彼不共住故。彼助道行不滿故。如經是菩薩作如是觀已起大悲故。不捨一切眾生故。即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是菩薩成就如是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照已。為滿助菩提分法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法故。無障礙智者。謂如來智。然此未成就名為光明現前。雲何得三昧勝。有十空三昧門同為上首。及彼眷屬故。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得信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空三昧得離不離空三昧。是菩薩得如是等十空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空三昧門現在前。如是十無相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無相三昧門現在前。如是十無願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無願三昧門現在前。   論曰。此空三昧有四種差別。一觀二不放逸三得增上四因事。除第四三昧有五三昧。是名為觀。一觀眾生無我。如經得信空三昧故。二觀法無我。如經性空三昧故。三取彼空觀。如經第一義空三昧故。四依彼阿黎耶識觀。如經大空三昧故。五觀轉識。如經合空三昧故。不放逸者。第四三昧分別善修行故。修行無厭足故。如經第一空三昧故。得增上者。第七三昧得增上功德。如經起空三昧故。因事者。餘三種三昧智障淨因事。如經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故。教化眾生因事。如經不捨空三昧故。願取有因事。如經得離不離空三昧故。如是願取有遠離煩惱染而隨順諸有故。名離不離。雲何得不壞心勝。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復轉滿足不壞心決定心真心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淨心無邊心求智心滿足方便智行心。   論曰。不壞心者。堅固不退故。是不壞心有九種。一信觀不壞。如經決定心故。二堪受調柔不壞。如經真心故。三於密處不驚怖不壞。如經深心故。四自乘不動不壞。如經不退轉心故。五發精進不壞。如經不休息心故。六離嫉妒破戒垢不壞。如經淨心故。七廣利益眾生不壞。如經無邊心故。八求上勝解脫不壞。如經求智心故。九化眾生行不壞。如經滿足方便智行心故。雲何得自在力勝。   經曰。是菩薩此諸菩薩心隨順成就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精進成一切外道異論不能動故。隨順成入諸智地故。遠離成轉聲聞辟支佛地故。一向成決定趣佛智故。不退成一切諸魔煩惱不能壞故。堅住成善住菩薩智慧明故。正住成善修空無相無願法行故。助正行成方便智觀故。不捨行成集助菩提分法故。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隨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故。   論曰。是菩薩此諸菩薩心隨順成就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是中力勝有九種。一能降伏他力。如經不退轉精進成一切外道異論不能動故。二能斷疑力。如經隨順成入諸智地故。三自乘不動力。如經遠離成轉聲聞辟支佛地故。四密處決定信力。如經一向成決定趣佛智故。五不散壞力。如經不退成一切諸魔煩惱不能壞故。六依煩惱障淨對治堅固力。如經堅住成善住菩薩智慧明故。七廣對治力。如經正住成善修空無相無願法行故。八化眾生力。如經助正行成方便智觀故。九智障淨力。如經不捨行成集助菩提分法故。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隨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是諸法者如上所說力勝所攝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聽法聞已受持。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行已憶持。是菩薩智慧轉勝。復得諸佛法藏。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中。於無量百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明淨。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彼諸善根方便智觀轉勝明淨。轉轉寂滅成就不壞。諸佛子。譬如月光明輪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吹所不能壞。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彼諸善根能滅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眾生煩惱之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是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六菩薩現前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化樂天王。所作自在善巧滅除眾生我慢。善轉眾生我慢法心。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百千億三昧。見百千億佛。知百千億佛神力。能動百千億佛世界。能入百千億佛世界。能照百千億佛世界。能教化百千億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億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億劫事。能善入百千億法門。能變身為百千億。於一一身能示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者。得義陀羅尼。此句示現因彼事故說依勝三昧得奢摩他毘婆捨那光明勝行。行已憶持者。能持彼行故。是菩薩智慧轉勝。乃至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者。解脫彼障證彼義故。琉璃磨瑩真金喻者。此地中出世間智增上光明轉勝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明淨。乃至以方便智觀轉勝明淨故。以無障礙智現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故。名為現前地。方便智觀者。不住道行所攝明智故。月光明輪喻者。勝前地智示現輪小光明大。如經諸佛子譬如月光明輪。乃至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故。魔道者。隨順魔事魔行故。餘如前釋。   十地經論現前地第六卷之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遠行地第七卷之九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七地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三雙行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雲何樂無作行對治。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善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菩薩地者。是菩薩當以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入。何等為十。所謂善修空無相無願而集大功德助道。入諸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而不捨起四無量。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羅蜜行而無法可取。得遠離三界而能應化起莊嚴三界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行。隨順幻夢影響化水中月鏡中像自性不二而起作業無量差別心。善知一切國土道如虛空而起莊嚴淨佛國土行。知諸佛法身自性無身而起色身相好莊嚴行。知諸佛音聲無聲本來寂滅不可說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差別莊嚴音聲行。入諸佛。於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能分別種種相劫數修行。隨一切眾生心差別觀故。諸佛子是菩薩如是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具足六地行已。得入第七菩薩地。諸佛子。是菩薩此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現前行。名入第七菩薩地。   論曰。樂無作行對治者。方便智發起十種殊勝行。如經諸佛子若菩薩善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菩薩地者是菩薩當以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入。彼菩薩無障礙智現前般若波羅蜜行現前時即於無作行中生樂心。非起增上行。彼樂對治此十種法差別示現。方便智者。不捨眾生法無我智對治。攝取增上行。發起殊勝行。此勝行於出世間及世間增上行更無勝者。有四種功德故。一財及身勝因事。隨所須意取得財及身勝因功德集故。如經所謂善修空無相無願而集大功德助道故。二護惡行因事。如是得勝無量修行。於一切眾生中。不起妄行故。如經入諸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而不捨起四無量故。三護善根因事。得彼勝因增上故。功德法增上行。以波羅蜜行故。如經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羅蜜行而無法可取故。四攝眾生因事。於中有七種門。一願力取生作上首。教化餘眾生故。上首者。眾生隨逐故。如經得設離三界而能應化起莊嚴三界行故。二說對治故。為滅煩惱染及隨煩惱使常自寂滅故。如經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行故。三為滅諸障故。障有四種。如五地中說。如經隨順幻夢影響化水中月鏡中像自性不二而起作業無量差別心故。四於大法眾會集故。如經善知一切國土道如虛空而起莊嚴淨佛國土行故。五見聞親近供養修行生福德故。如經知諸佛法身自性無身而起色身相好莊嚴行故。六轉法輪故。如經知諸佛音聲無聲本來寂滅不可說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差別莊嚴音聲行故。七隨所問善釋故。如經入諸佛於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能分別種種相劫數修行隨一切眾生心差別觀故。此十種發起殊勝行共對攝取對治攝取善修行空無相無願等。入一切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等。如是次第應知。此十種法現前得住第七地。如經諸佛子。是菩薩此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現前行名入第七菩薩地故。如是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七地已說。次說彼障對治有二種相。一修行無量種。二修行無功用行。   經曰。是菩薩住第七菩薩地中。入無量眾生界。入諸佛無量教化眾生業。入無量世界網。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入無量諸法差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事。入無量眾生信樂勝事差別入無量諸佛名色身種種示現。入無量眾生心行根信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心心所行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入乘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令眾生信解。入無量辟支佛乘集成。入諸佛無量深智慧門。入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論曰。修行無量種者。隨所作利益何等眾生。眾生住何處。以何等智慧。以何等心。以何等行。置何等乘。以此差別。有十種修行。是中隨所作利益何等眾生者。於無量眾生以無量業教化故。如經是菩薩住第七菩薩地中入無量眾生界入諸佛無量教化眾生業故。眾生住何處者。於無量世界中。令依清淨佛國土故。如經入無量世界網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故。以何等智慧者。無量種種法界智慧覺故。如經入無量諸法差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故。無量劫數通達三世。亦入智慧覺。如經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事故。以何等心者。有三種事。一有眾生信種種天身心隨同行。隨彼信說故。如經入無量眾生信樂勝事差別入無量諸佛名色身種種示現故。二知過去心習軟中利根如應說法。如經入無量眾生心行根信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故。三以何等行者。隨眾生心說對治故。如經入無量眾生心心所行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故。置何等乘者。於三乘中置聲聞乘中者。如經入乘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令眾生信解故。置辟支佛乘中者。如經入無量辟支佛乘集成。入諸佛無量深智慧門入所說故。置大乘中者。如經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故。如是彼障對治無量種差別修行十種已說。次說修行無功用行。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是諸佛世尊。有無量無邊境界。是境界不可以若千百億劫千億劫百千億劫。乃至復過此數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算數。如是諸佛境界我皆應集。自然不以分別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是菩薩如是善觀智通。日夜常修方便智。熏發起殊勝行。善住堅固以不動法故。   論曰。是中自然者。自性勝無分別故。如經自然不以分別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此句示現是菩薩如是善觀智通日夜常修方便智熏發起殊勝行善住堅固以不動法故者。彼障對治故。如是彼障對治差別此地已說。次說雙行分有四種相。一二行雙無間二信勝。三能作大義。四菩提分差別。   經曰。是菩薩起於道時。一念心不捨。是菩薩修行智慧。來時亦起去時亦起。住時亦起坐時亦起臥時亦起。乃至睡夢皆能起道。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離如是相念。是菩薩於唸唸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何以故。如是菩薩起一切心。於唸唸中以大悲為首。修習一切佛法。皆迴向如來智故。是菩薩求佛道時。所修善根。捨與一切眾生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屍波羅蜜慈悲為首。能忍一切眾生是羼提波羅蜜。求轉勝善根心無厭足是毘梨耶波羅蜜。所修諸行心不馳散常向一切智智是禪波羅蜜。現忍諸法自性不生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期上上勝智是願波羅蜜。一切外道邪論及諸魔眾不能沮壞菩薩道是力波羅蜜。如實觀知一切法相是智波羅蜜。如是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唸唸具足十波羅蜜。亦具足四攝法。亦具足四家三十七助菩提分法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助菩提分法。於唸唸中皆悉具足。   論曰。是中一念中。奢摩他毘婆捨那二行雙現前故。住諸威儀者。一切行中彼修行時無間不斷不息行故。如經是菩薩起於道時一念心不捨。乃至住諸威儀故。遠離一切煩惱蓋故。信勝者。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如經常不離如是相念故。能作大義者。唸唸具足十波羅蜜大義故。如經是菩薩於唸唸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乃至智波羅蜜故。是中方便波羅蜜者。起無量智事。以是智故。起佈施等無量行願力攝故。願波羅蜜者。起上上智。以是智故起佈施等上上行生攝取勝故。力波羅蜜者。一切異論及諸魔眾不能壞行。以是行故遠離佈施等障故。智波羅蜜者。如實觀知一切法相。以是智故佈施等一切種差別知為化眾生故。菩提分差別者。有四種相。一依大乘行波羅蜜故。如經如是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唸唸具足十波羅蜜故。二依教化眾生。行四攝法故。如經亦具足四攝法故。三依煩惱障增上淨故。家菩提分解脫門者。何處住。以何等門修行得清淨。如經亦具足四家三十七助菩提分法三解脫門故。家者般若家諦家捨煩惱家苦清淨家故四依智障清淨。如經略說一切助菩提分法於唸唸中皆悉具足故。如是雙行差別已說。次說前上地勝差別。下地增上方便行滿足故。七地中說。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第七菩薩地中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為當一切菩薩諸地中亦皆具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菩薩地中悉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佛子。是菩薩此菩薩地中方便行具足得入智慧神通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發願。觀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二地中除心惡垢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三地中願轉增長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四地中入道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五地中隨順行世間法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六地中。入甚深法門故。具足助菩提分法。此第七菩薩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   論曰。雲何下地增上方便行滿足。以滿足故。入大智通行。如經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菩薩地中悉具足一切菩提分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佛子。是菩薩此菩薩地中方便行具足得入智慧神通行故。是中通者五神通。智者如前說。雲何此地中方便行滿足。彼餘世間出世間行中更起殊勝行。是故此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能具足助菩提分法。如經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發願觀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分法。乃至此第七菩薩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故。如是前上地勝差別下地增上方便行滿足已說。雲何上地增上修行智慧方便菩提分。功用行滿足故。   經曰。何以故。佛子。菩薩從初地來乃至七地。得諸智慧所行道。以是力故。從第八菩薩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自然滿足。佛子。譬如二世界。一染淨世界。二純淨世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欲過此界當以大神通力。佛子。菩薩如是行於染淨菩薩道難可得過。當以大願力大方便智力大神通力故乃可得過。解脫月菩薩言。佛子。七菩薩地為是染行為是淨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來菩薩所行皆離煩惱染業。何以。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道所行如分平等故。不名為過七地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上寶象遊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染過之人。而不為彼過所染。然王未免人身。若舍人身生於梵世住梵天宮。見行千世界。示梵王光明威力。爾時不名為人。佛子。菩薩亦如是。從初地來乘諸波羅蜜乘行一切世間。亦知世間煩惱染過。而不為煩惱過之所染。以乘正道故。而不名為過七地煩惱染。若菩薩捨一切功用行。從七地入第八地。爾時名為乘菩薩清淨乘行一切世間。如實知一切煩惱染過。而不為煩惱過之所染。以得過故。佛子。菩薩住是第七菩薩地。過多貪慾等諸煩惱眾。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行故。不名有煩惱者。貪求如來智慧未滿足故。不名無煩惱者。   論曰。雲何上地增上智慧方便行菩提分。功用滿足故。如經。何以故。佛子。菩薩從初地來乃至七地得諸智慧所行道乃至當以大願力大方便智力大神通力乃可得過故。從初地來遠離一切煩惱示現如是。此地名為染淨。非染行如分行平等道故。彼菩薩此地中。隨力分捨功用道如轉輪王譬。第八地中。自然得報行過煩惱染過。示現如生梵世捨轉輪王人身。如經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乃至不為煩惱過之所染。以得過故。佛子。菩薩住是第七菩薩地過多貪慾等諸煩惱眾者。未至報地故。是故此地不名離煩惱行。有功用故。菩薩住此遠行地中。不名有煩惱者。乃至未滿足故。不名無煩惱者。如是前上地勝差別分已說。次說雙行果差別。此有四種相。一業清淨。二得勝三昧。三過地。四得勝行。雲何業清淨。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畢竟成就深淨身業。畢竟成就深淨口業。畢竟成就深淨意業。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道。諸佛所呵皆已捨離。所有善業道諸佛所歎是則常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自然而行。是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得為大師。唯餘諸佛及八地菩薩無有眾生。深心妙行能與等者。是菩薩所有禪定三昧三摩跋提神通解脫一切現前。修行門中非善成就報力。如第八菩薩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於唸唸中具足修集方便智力及一切助菩提分法。得轉勝具足。   論曰。業清淨者有四種相。一戒淨勝。如經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畢竟成就深淨身業乃至是則常行故。二世間智清淨勝。如經世間所有經書技術乃至自然而行故。三得自身勝心行二平等無與等者。如經是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乃至深心妙行無與等者故。四得勝力禪等現前勝。如經是菩薩所有禪定三昧乃至得轉勝具足故。是中依禪起三昧三摩跋提神通解脫。為教化眾生故。寂滅樂行故。滅定三摩拔提。如是次第如是雙行果。業清淨四種相已說。次說得勝三昧。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入名善擇智菩薩三昧善思義三昧益意三昧分別義藏三昧擇一切義三昧善住堅根三昧智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利益三昧入名種種義藏世間涅槃門菩薩三昧。菩薩如是大智通門。滿足上首十三昧。能入百千菩薩三昧門。淨治此地。   論曰。得勝三昧者有十種相。一依未觀義。二依已觀義如經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入名善擇智菩薩三昧故。善思義三昧故。三依一句無量義勝。四依一義說無量名如經益意三昧故。分別義藏三昧故。五依通一切五明處智。如經擇一切義三昧故。六依煩惱障淨。真如觀堅根故。如經善住堅根三昧故。七依智障淨。有四種障淨故。一勝功德障此對治。如經智神通門三昧故。二無障礙智障此對治。如經法界業三昧故。三於深上佛法性弱障此對治。如經如來利益三昧故。四不住行障此對治。如經入名種種義藏世間涅槃門菩薩三昧故。種種義藏者種種善根故。如是大智通門滿足上首十三昧。能入百千萬菩薩三昧門。淨治此地故。已說得勝三昧。次說過地。   經曰。是菩薩得是三昧智慧方便善清淨故。得大悲力故。過聲聞辟支佛地。現前思量趣智慧地。   論曰。過聲聞辟支佛地者。有二種相。一修行方便智力。二大悲力故。現前者。能入法流水。思量智慧地者。八地智慧應知。但觀奢摩他毘婆捨那道。彼處成就故。復次過者業勝故示現。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無量身業無相行。無量口業無相行。無量意業無相行。是菩薩善清淨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菩薩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業無量意業。已過一切聲聞辟支佛行成。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觀大法故過。非是自智行力。此第七菩薩地。得自智行力觀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勝一切臣眾。以豪尊力故。非自智行力故。若身長大自具智力所作事成。過一切臣眾。如是佛子。菩薩初發心時。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以深心大故。今住此第七菩薩地中。自智行住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事。   論曰。無量三業無相行者。入定遠離相是。無量聲聞緣覺。亦有淨業遠離相非無量相。不能利益一切眾生故。復次此無量勝餘下地事故。善清淨行者。修方便行滿足故。無生法忍光明者。相現前故。王子喻者。此地中勝過示現。修方便行滿足故。自智行住者。方便行盡念觀住故。如經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乃至自智行住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事故。無量身等勝業已說。非但多無量神力。亦無量示勝義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行而不捨離。   論曰。甚深者遠入故。遠離者彼障滅故。無行者。彼餘出世間世間地不能行故。身口意業轉求勝行而不捨離者。聲聞辟支佛雖離彼相業不如是。得少為足不求上行故。如是雙行果過。二乘地已說。雲何得勝行。   經曰。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定。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寂滅定今住第七菩薩地。於唸唸中能入寂滅定而不證寂滅定。是菩薩畢竟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佛子。是諸菩薩行實際行而不證寂滅定。佛子。譬如有人乘大船舫入於大海。善知行船善知水相。不為大海水難所害。如是佛子。菩薩住此第七菩薩地中。乘諸波羅蜜船行實際行。而不證寂滅定。   論曰。行實際行而不證寂滅定。以不捨有故。如經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第六地來能入寂滅定乃至而不證寂滅定故。如是三摩跋提勝行已說。次說發起勝行。   經曰。菩薩如是通達三昧智力修行。起大方便智力故。現身世間門深心涅槃。雖眷屬圍遶而心常遠離。以願力受生三界而不為世間所染。心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隨順佛智轉聲聞辟支佛地。通達諸佛境界藏現魔境界。過四魔道現行魔境界。現諸外道行而深心不捨佛濟。通達一切世間事心常在出世間道法。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而不捨樂法念。   論曰。發起殊勝行者。有八種行共對治攝。一起功德行隨順世間門。如經菩薩如是通達三昧智力修行起大方便智力故現身世間門深心涅槃故。二上首攝餘行。如經雖眷屬圍遶而心常遠離故。三願取有行。如經以願力受生三界而不為世間所染故。四家不斷行。遠離貪慾隨煩惱使而示貪慾行事。如經心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故。五入行。如經隨順佛智轉聲聞辟支佛地故。六資生行。飲食睡夢等魔境界故。如經通達諸佛境界藏現魔境界故。七退行。示老病死此三魔境界故。如經過四魔道現行魔境界故。八轉行。有三種轉。一見貪轉。如經現諸外道行而深心不捨佛濟故。二障礙轉。如經通達一切世間事而心常在出世間道法故。三貪轉。天龍等尊重心攝取轉彼貪心故。如經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龍乃至而不捨樂法念故。   經曰。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此菩薩遠行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聽法聞已受持。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行已憶持守護諸佛正法。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問難所不能壞。是菩薩復能利益眾生故法忍轉淨。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於無量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調柔成就。復轉盡成就。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調柔成就。復轉盡成就。佛子。譬如本真金。以一切眾寶具足莊嚴。光色轉勝明淨。餘莊嚴具所不能及。如是佛子。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彼諸善根從方便智起轉勝明淨。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佛子。譬如日光。一切星宿月光所不能壞。閻浮提內所有泥水悉能乾竭。如是佛子。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彼諸善根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又能乾竭一切眾生煩惱淤泥。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七菩薩遠行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他化自在天王所作自在善令眾生發生正智。亦令眾生渡煩惱海。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見百千億那由他佛。知百千億那由他佛神力。能動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能入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能照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能化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億那由他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億那由他劫事。能善入百千億那由他法門。能變身為百千億那由他。於一一身能示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守護諸佛正法者。於三千大千世界中得為大師故。修方便行滿足故。彼守護上首故。利益眾生故法忍轉顯。此地釋名應知。如經是菩薩復能利益眾生故法忍轉淨故。修行功用盡至故。名為遠行地。一切眾寶具足莊嚴。真金喻者。示現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足故。此地中諸善根轉勝明淨示現。如經譬如本真金乃至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故。日光喻者。如前地說。此地勝故。如經佛子譬如日光乃至又能乾竭一切眾生煩惱淤泥故。餘如前說。   十地經論遠行地第七卷之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不動地第八卷之十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八地中有七種相差別。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淨忍分。三得勝行分。四淨佛國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勝分。七釋名分。雲何總明方便作集地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於七地中善集慧方便。善清淨諸行。善集助道法。善起大願力。善加如來力加。自善根力得力故。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善淨深心覺故。成就福德智力故。大慈悲等不捨一切眾生行故。通達無量智道故。   論曰。總明方便作集地分者。七地總故同相及別相。雲何同相。同相有三種。一者二種無我上上證故。二者不住道清淨故。三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足。助菩提分法故。如經諸佛子。若菩薩於七地中善集慧方便故。善清淨諸行故。善集助道法故。雲何別相。善起大願力。等初地等諸地。如經善起大願力故。第二地中。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彼處如來力故。如經善加如來力加故。第三地中厭得不退禪定等。自善根力得通達故。如經自善根力得力故。第四地中所說法分別智教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如經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第五地中深淨心平等善淨深心等。如經善淨深心覺故。第六地中大悲自在為首增上觀因緣集成就福德智力。如經成就福德智力故。第七地中方便智慧發起殊勝道。不捨一切眾生行。如經大慈悲等不捨一切眾生行故。以無量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如經通達無量智道故。如是第八地總明方便作集地分已說。雲何得淨忍分。得無生法忍故。彼清淨自然無功用行應知。   經曰。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成。無相。無出。不失。無盡。不行。非有有性。初中後平等。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智。是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如虛空平等。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論曰。復次彼忍於四種無生中應知。四種無生者。一事無生。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差別無生。是中事無生者。實有七種事。一淨分法中本有實此對治。如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故。二新新生實此對治。如經無成故。三者相實此對治。如經無相故。四後際實此對治。如經無出故。五先際實染分中煩惱障故此對治。如經不失故。六盡實諸眾生此對治。如經無盡故。七雜染實淨分中此對治。如經不行故。自性無生者。是法無我彼法無我。自體無性故。如經非有有性故。彼觀事故是此忍不得言無所有觀。法無我無二相故。數差別無生者。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如經初中後平等故。作業差別無生者。於真如中淨無分別佛智故。如經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智故。如是無生法忍觀示現。次示現行遠離報分別境界想。攝受分別性想故。如經是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故。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彼治想於下地中有三種勝事。一無功用自然行。如經無所貪著故。二遍一切法相。如經如虛空平等故。三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如經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故。如是八地得淨忍分已說。次說得勝行分。   經曰。又佛子。如是成就法忍。菩薩即時得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得為深行菩薩難可得知。無能分別。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寂靜一切寂靜而現在前。佛子。譬如比丘得具足神通心得自在。次第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佛子。菩薩亦如是。住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即離一切有功用行及諸憶念得無功用法。離身口意務住報行成。佛子。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是人爾時發大勇猛施大方便欲出此河。發勇猛時忽然便寤。寤已即離一切勇猛方便懅事。佛子。菩薩亦如是。從初已來見諸眾生墮四大河。發大精進力廣修行道至不動地。即離一切想有功用行。是菩薩一切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現前。佛子。譬如生在梵天。欲界煩惱一切不行。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一切心意識等不行。一切佛心菩提心菩薩心涅槃心不行。何況當行世間心。   論曰。是中得勝行者。得深行故。深行有七種。一難入深。如經又佛子。如是成就法忍菩薩即時得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得為深行菩薩難可得知故。二同行深。諸淨地菩薩同故。如經無能分別故。三境界深。能取可取不現前故。如經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故。護一切障想故。言離一切貪著。四修行深。自利利他行故。如經無量無邊故。五不退深。如經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故。六離障深。如經寂靜故。七對治現前深。如經一切寂靜而現在前故。真如一切寂靜故。滅盡定喻者。示彼行寂滅故。如經佛子譬如比丘乃至離身口意務住報行成故。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者無彼依止故。即離一切有功用行者。過功用行地故。得無功用法者。得彼對治法故。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住報行成示現得有功用行相違法故。復住報行成者。善住阿梨耶識真如法中故夢寤喻者。示此行中護彼過想有正智想此行寂滅故。如經佛子譬如有人夢中見身乃至諸所憶想不復現前故。是中依清淨世間涅槃二心不行故。依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生梵天喻者。於下地心一向不行得報地故。此說遠離勝。如經佛子譬如生在梵天乃至何況當行世間心故。是中順行不順行二分心等佛等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別故。大乘小乘中。眾生法差別故無學學差別。佛等涅槃差別說應知。是中順行者。順行分中心等不行故。如經一切心意識等不行故。是中不順行者。不順行分中佛等不行故。如經佛心乃至涅槃心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別。大乘中差別者。佛菩薩涅槃差別故。小乘中差別者。聲聞涅槃阿羅漢等差別故。大小乘中眾生法差別者。佛菩薩差別故。法差別者。菩提涅槃差別故。小乘中無學學眾生差別故。是中法差別者。涅槃差別故。無學差別者。阿羅漢差別故。有學差別故。阿那含等差別故。如是等行皆悉不行故。   經曰。佛子。是菩薩得此不動地已。本願力住故。諸佛爾時彼法流水門中與如來智慧。復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此究竟忍順一切諸佛法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成就。汝今未得當為成就諸佛法故。勤求精進亦莫捨此忍門。   論曰。此與如來智慧力。轉彼深行樂足心故。歎得上法故。不得修教授故。若不捨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依彼有力能作故。如經佛子是菩薩得此不動地已本願力住乃至亦莫捨此忍門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此凡夫眾生不善不寂滅。常在種種煩惱集中。為種種異念覺觀所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論曰。依彼眾生無大利益事。現起煩惱使在家出家分中深著煩惱眾生轉故。如經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乃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故。不善者現起煩惱染故。不寂滅者不遠離彼使故。常在種種煩惱集中者。於在家分中故。為種種異念覺觀所害者。於出家分中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大利益眾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   論曰。依願教化眾生。智行廣能轉故。如經復次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乃至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此一切法中。法性有佛無佛法界常住。諸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無分別法。   論曰。依不共義。功行疲惓彼垢轉故。如經復次善男子此一切法中法性乃至亦得此無分別法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淨身無量智慧無量佛國土無量光輪無量起智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   論曰。無量淨身等彼佛法成就有力示現依利益眾生故。此利益眾生事以何事身。如經復次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淨身故。以何等智。世諦智第一義諦智。如經無量智慧故。以何等土清淨國土。如經無量佛國土故。以何等攝伏。如經無量光輪故。隨所度眾生行智慧。如經無量起智故。隨所言說。如經無量淨音故。如來作無量利益眾生。汝今應起如是等事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分別法明。如是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汝為得彼故應起此法。   論曰。復示諸佛無量勝行。如經復次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乃至應起此法故。無量入者法門差別故。無量作者作事差別故。無量轉者依上上不斷差別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差別。汝應如實盡通達彼事。如是佛子。諸佛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門。以此無量智慧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差別業皆悉成就。   論曰。復少作在隨所見無量世界眾生法差別。少分觀即能成就轉故。如經復次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乃至皆悉成就故。   經曰。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是菩薩爾時即入涅槃。棄舍利益一切眾生。以諸佛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中所起智業。比從初發心以來乃至竟第七地。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百千那由他分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亦不及一。乃至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所以者何。佛子先以一身起行起故。今此菩薩地中。得菩薩無量身差別故。集無量行力故。無量音聲起故。無量智慧起故。無量生起故。無量清淨國土故。教化無量眾生故。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故。隨順覺無量法故。得無量神通力起故。無量眾會差別故。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行力。以不動法故。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若至大海不復用力。但以風力而去。若於大海一日所行。比本功力。至於百歲不能得及。如是佛子。菩薩善集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所行大智慧海。於一念間無功用智能入一切智智處。本有功用行。若一劫若百千萬劫不能得及。   論曰。是中即入涅槃者。與智慧示現。如經以諸佛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故。乃至以不動法故。以諸佛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者。彼行中攝功德因勝。同作教授說故。乃至算數等。次第解釋應知。數分者。一一為二二二為四。如是等喻亦不及一。是事不可喻比故。無量身差別者。一切菩薩身。信解如自身故。如是無量音聲起等亦無量應知。此十句依教化眾生。依集助道行。依障清淨應知。隨身住隨所說隨依智隨所取生隨何國土。得教化眾生隨集功德助道。集智慧助道。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故。隨順覺無量法故。隨神通障正覺障清淨故。此一切處。隨順無量身口意業應知。以不動法者。無間不斷集故。佛子譬如乘船乃至百千萬劫不能得及者。船喻彼行速疾。知因勝示現。善集善根資糧者。於七地中修菩薩行故。乘大乘船到菩薩所行。大智慧海者。八地智慧海應知。如是八地得勝行分已說。次說淨佛國土。此淨佛國土有三種自在行。一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世間自在行。三智正覺自在行。雲何器世間自在行。   經曰。佛子。是菩薩得菩薩第八地。從大方便慧起無功用心。在菩薩道觀一切智智力。所謂觀世界成觀世界壞。是菩薩隨世間成彼如實知。隨世間壞彼如實知。隨業因緣集故。世間成彼亦知。隨業因緣盡故。世間壞彼亦知。隨世間幾時成彼亦知。隨世間幾時壞彼亦知。隨世間幾時成住彼亦知。隨世間幾時壞住彼亦知。是菩薩知地界小相。知地界大相。知地界無量相。知地界差別相。是菩薩知水界小相。知水界大相。知水界無量相。知水界差別相。是菩薩知火界小相。知火界大相。知火界無量相。知火界差別相。是菩薩知風界小相。知風界大相。知風界無量相。知風界差別相。是菩薩知微塵細相粗相無量相。知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集散。微塵差別皆悉能知。隨何世界中。所有地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水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火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風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眾生身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國土身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是菩薩知諸眾生粗身細身差別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依若干微塵成。知畜生身依若干微塵成。知餓鬼身依若干微塵成。知阿修羅身依若干微塵成。知天身依若干微塵成。知人身依若干微塵成。是菩薩通達入如是分別微塵智已。知欲界成知色界成知無色界成。知欲界壞知色界壞知無色界壞。知欲界小相。知欲界大相。知欲界無量相。知欲界差別相。知色界小相。知色界大相。知色界無量相。知色界差別相。知無色界小相。知無色界大相。知無色界無量相。知無色界差別相。如是入思量三界智中。是菩薩復善起智明。善知眾生身差別。善知分別眾生身。善觀所應生處。是菩薩隨眾生生處。隨眾生身集業。而為受身教化眾生故。是菩薩現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各各差別。如是隨順生處。起現前光明。若二三千大千世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若萬若百萬若千萬若百千萬若億萬若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身遍其中隨眾生自身差別信如是生處起現前光明智隨順故。是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於一佛國土身不動搖。乃至不可說諸佛國土。於眾會中。起現前光明故。   論曰。器世間自在。行者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二隨何欲彼能現。三隨時欲彼即時現。四隨廣狹欲彼能現。五隨心幾許欲彼能現。如經佛子是菩薩得菩薩第八地從大方便慧起無功用心在菩薩道觀一切智智力乃至隨世間壞彼如實知故。此世界成壞等。初器世間自在行中。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隨業因緣集故。世間成彼亦知。隨業因緣盡故。世間壞彼亦知。業集盡智。第二隨何欲彼能現故。隨世間幾時成乃至第四句隨世間幾時壞住彼亦知。隨世間幾時成等智。第三隨幾時欲彼即時現故。是菩薩知地界小相。乃至知人身依若干微塵成。地等相差別智。第四隨廣狹欲彼能現故。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中乃至現前光明成壞智乃至於一佛國土身不動搖。第五隨心幾許欲彼能現故。是中地界次第境界智相智。雲何境界智。非定地報識境界是名小相。定地識境界是名大相。如來境界是名無量相。雲何相智。自相同相是名差別相。身粗細者。色無色等諸眾生如是次第欲界等境界智相智。欲界人境界是名小相。天境界大相。色界覺觀境界小相。無覺無觀境界大相。無色界佛法中凡夫境界小相。聲聞菩薩大相。一切如來境界無量相。善知眾生身差別。善知分別眾生身者。善知身不同方便異生同生差別。應知諸佛國土於眾會中起現前光明者。彼處處法身體示現如是淨佛國土器世間自在行已說。雲何眾生世間自在行。   經曰。是菩薩隨眾生身差別信。隨決定信差別。彼彼佛國土中。彼彼大會中。如是如是自身示現。是菩薩若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色。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色。剎利眾中示剎利形色。毘捨眾中示毘捨形色。首陀眾中示首陀形色。居士眾中示居士形色。長者眾中示長者形色。四天王眾中示四天王形色。帝釋眾中示帝釋形色。如是焰摩眾中。兜率眾中。化樂眾中。他化自在眾中。魔眾中。梵天眾中。示梵天形色。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示阿迦尼吒天形色。是菩薩應以聲聞身度者示聲聞形色。應以辟支佛身度者示辟支佛形色。應以菩薩身度者示菩薩形色。應以佛身度者示佛身形色。佛子如是所有不可說諸佛國土中。隨眾生身信樂差別。彼彼佛國土中。如是自身差別示現。   論曰。眾生世間自在行者。彼調伏自在故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自身心等分示現。如經是菩薩隨眾生身差別信乃至彼彼佛國土中如是自身差別示現故。如是眾生世間自在行已說。雲何智正覺自在行。第一義諦智世諦智等。   經曰。是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得身平等。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眾生身作自身。如是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作自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自身作眾生身。如是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作眾生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何等何等身。何等何等身中能自在作。是菩薩知眾生身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知無色身。是菩薩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垢相淨相廣相亂住相倒住相平正相。知方網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聲聞身假名差別辟支佛身假名差別。知菩薩身假名差別。是菩薩知如來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受神力身相好莊嚴身光明身意生身功德身法身。知智身。是菩薩善知智身善思量相。善如實觀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不共相。乘不乘相。善知學無學相。是菩薩知法身平等相。知不壞相。知轉時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知佛法聖僧法差別相。是菩薩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不異相無邊相。知顯色身別異相。   論曰。第一義諦智者。遠離一切身相分別。示得身平等自身他身不分別故。如經是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得身平等故。此是不同聲聞辟支佛。第一義智示現世諦智者。善知眾生身等染分淨分不二分善分別知故。如經是菩薩知眾生身乃至知虛空身故。是中眾生世間器世間。彼二生因業。煩惱是染分。三乘是淨分。此三乘隨何智隨何法。彼淨顯示虛空是不二分故。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眾生身作自身。乃至以虛空身作自身等。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自身作眾生身。乃至以自身作虛空身等。是中以眾生身作自身者。彼自在中所作攝取行種種示現。是中眾生身者。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色無色界差別皆如實知。如經是菩薩知眾生身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知無色身故。國土身者。千等世界差別應知。淨不淨世界差別皆善分別知。廣等世界差別皆善分別知。如經是菩薩知國土身乃至知方網差別相故。廣相等諸句義如初地說。業報聲聞辟支佛菩薩身假名差別者。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無我人故。如經是菩薩知業報身假名差別乃至知菩薩身假名差別故。是菩薩知如來身者。示成正覺為菩提故。願生兜率天故。所有佛應化故。自身舍利住持故。所有實報身故。所有光明攝伏眾生故。所有同不同世間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所有不共能作廣大利益因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所有無障礙智故。是故此智能作一切事。彼事差別皆悉能知。如經是菩薩知如來身菩提身乃至知智身故。是菩薩知智身者。聞思智差別修智差別果行智差別世間出世間智差別皆如實知。如經是菩薩善知智身乃至知學無學相故。是菩薩知法身平等相者。無量法門明等一法身故。如聞取故。隨所化眾生根性相應時說差別故。有根無根差別相故。知第一相差別皆悉能知。如經是菩薩知法身平等相乃至知佛法聖僧法差別相故。是菩薩知虛空身者。知無盡相遍相不可見相無障礙相無為相。能通受色相因色彼分別皆悉能知。如經是菩薩知虛空身無量相乃至知顯色身別異相故。如是八地淨佛國土三自在行已說。次說得十自在。   經曰。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不可說不可說劫命住持故。得心自在無量阿僧祇三昧入智故。得物自在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持示現故。得業自在如現生後時業報住持示現故。得生自在一切世界生示現故。得願自在隨心所欲佛國土時示成三菩提故。得信解自在一切世界中佛滿示現故。得如意自在。一切佛國土中如意作變事示現故。得法自在無邊無中法門明示現故。得智自在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   論曰。得自在者。是菩薩如是修行。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自在行故。得十自在。如經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乃至得智自在故。此十自在對治十種怖畏。如是次第應知。何者是十種怖畏。一死怖畏。二煩惱垢怖畏。三貧窮怖畏。四惡業怖畏。五惡道怖畏。六求不得怖畏。七謗法罪業怖畏。八追求時縛不活怖畏。九雲何雲何疑怖畏。十大眾威德怖畏。如是八地得十自在分已說。次說大勝分。   經曰。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已。即時名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菩薩如是至已。如是智成就。常集起清淨身業。常集起清淨口業。常集起清淨意業。智慧為首智隨順轉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自起願力善加諸佛所加。常不捨利益眾生行。遍知無邊世界差別事。佛子略說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身口意業所作皆能集起一切佛法。是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善住淨心力中離一切煩惱集故。善住深心力中常不離道故。善住大悲力中不捨利益眾生故。善住大慈力中救一切世間故。善住陀羅尼力中不忘法故。善住辯才力中智慧善巧分別一切佛法故。善住神通力中行無邊世界差別故。善住願力中不捨一切菩薩所行故。善住波羅蜜力中修集一切佛法故。善住如來加力中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一切事中無有過咎故。   論曰。大勝者。有三種大。一智大二業大三彼二住功德大。雲何智大。不可思議智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故。如經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已。即時名為不可思議智者故。此不可思議有三種應知。一修行盡至不可思議。二所知不可思議。三除障智不可思議。如經無量智者故廣智者故不可壞智者故。是名智大。菩薩如是至已。乃至集起一切佛法故。是菩薩如是至已者。如上說。如是智成就者。亦如上說。常集起清淨三業者。此是業大。彼淨業有四種相。一起能起起同時。如經智慧為首故智隨順轉故。二智攝不染作利益眾生行等。如經般若波羅蜜增上故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故。三因攝自行他行因等。如經善起願力故善加諸佛所加故。四作業所起利益眾生。淨佛國土成就一切佛法。如經常不捨利益眾生行故。遍知無邊世界差別事故。佛子略說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身口意業所作皆能集起一切佛法故。是名業大。彼二住功德大者。善住淨心力等示現依七種功德故。一善住道功德。如經是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善住淨心力中離一切煩惱集故。善住深心力中常不離道故。善住大悲力中不捨利益眾生故。善住大慈力中救一切世間故。又善住道功德。初二遠離障故。對治堅固故。次二不捨眾生故。二不忘功德。如經善住陀羅尼力中不忘法故。三成就口業功德。如經善住辯才力中智慧善巧分別一切佛法故。四心自在成就功德。如經善住神通力中行無邊世界差別故。五願力成就功德。如經善住願力中不捨一切菩薩所行故。六修行成就功德。如經善住波羅蜜力中集一切佛法故。七與智功德。如經善住如來加力中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者。得無憎愛。不分別眾生有煩惱無煩惱。平等作業故。一切事中無有過咎者。以得此七種功德故。如是八地大勝分已說。次說釋名分。   經曰。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不可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不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難知故。名為王子地。無家過故。名為生地。隨意自在故。名為成地。更不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善分別故。名為涅槃地。善起大願力故。名為加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善起先道故。   論曰。釋名有二種。一地釋名。二智者釋名。地釋名者有六種相。一染對治。此染有二種。一下地功用行小乘願諸魔業。二煩惱習行此對治。如經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不可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不退故。二得甚深。如經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難知故。三發行清淨。如經名為王子地無家過故名為生地隨意自在故。是中發淨者。如王子一切所作無過故。行淨者。住生地所欲事自在成就故。四世間出世間有作淨勝。如經名為成地更不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善分別故。是中出世間有作淨勝者。以智慧善分別智障淨故。五彼二無作淨勝。如經名為涅槃地善起大願力故。無作淨勝者。以本願力不捨利益一切眾生故。六菩薩地勝。如經名為加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善起先道故。又菩薩地勝者。六地七地勝故。六地勝者。發起殊勝行他事念動故。七地有功用。此地中善起先道無功用自然行故。智者釋名者。以何義故。菩薩名為得不動菩薩。今說此事應知。   經曰。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性。名為佛功德自照明。名為隨佛威儀行。名為佛境界現前。日夜常為善加諸佛加。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之所奉迎。常為密跡金剛神之所侍衛。不捨三昧力。常現無量諸身差別。一切身行中勢力成就。成就大果報神通。於無邊三昧中得自在。能受無量記。隨化世間示成正覺。是菩薩如是通達入大乘眾數。善思量大乘通。日夜常放智光明炎。入無障礙法界道。善知界道差別。能示一切相功德隨意自在。善解先際後際。通達一切迴轉魔道智。入如來智慧境界。能於無邊世界中行菩薩道不退轉力故。是故菩薩名為得不動菩薩。   論曰。彼復有二種義。名為得不動菩薩。一一向不動。二一體不動。佛性隨順因故。如經佛子菩薩成就得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性等。是中佛性者。界滿足勝。隨順因者。三種相示現。一攝功德二行三近。如經名為佛功德自照明故。名為隨佛威儀行故。名為佛境界現前故。是中自照明者。善清淨義故。威儀行者。名為正行故。現前者。近佛境界故。是中一向不動者。如經日夜常為善加諸佛加故。彼復依五功德應知。一供養功德。如經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之所奉迎故。二護功德。如經常為密跡金剛神之所侍衛故。三依止功德。如經不捨三昧力故。四國土清淨功德。如經常現無量諸身差別故。五教化眾生功德。   復次教化眾生功德。有五種示現。一願取諸有生。如經一切身行勢力成就故。二根心使智力。如經成就大果報神通故。三無量法力轉法輪故。如經於無邊三昧中得自在故。四受力。如經能受無量記故。五說力。如經隨化世間示成正覺故。是菩薩如是通達者。一向不動故。是中一體不動者。入大乘眾數。如經是菩薩如是通達入大乘眾數故。入大乘眾數者。名不破壞義。此有九種。一智不壞。如經善思量大乘通故。二說不壞。如經日夜常放智光明焰故。三解脫不壞。如經入無障礙法界道故。四佛國土清淨不壞。如經善知界道差別故。五入大乘不壞。如經能示一切相功德故。六神通不壞。如經隨意自在故。七能解釋義不壞。如經善解先際後際故。八坐道場不壞。如經通達一切迴轉魔道智故。九正覺不壞。如經入如來智慧境界故。能於無邊世中行菩薩道不退轉力故者。行無障礙不斷絕故。以行無障礙不斷義故。名為得不動地菩薩。   經曰。菩薩得菩薩不動地。常不離見無量諸佛。善行三昧力故。及大願力故。見諸佛時而不捨供養恭敬。是菩薩於一一劫中一一世界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無量百千佛無量百千那由他佛無量億佛無量百億佛無量千億佛無量百千億佛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近諸佛。從諸佛受本世界差別等諸法明。是菩薩轉深入如來法藏。問世界差別事中無能盡者。是菩薩彼諸善根。無量劫中轉勝明淨。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佛子。譬如本真金。善巧金師作莊嚴具。已繫在閻浮提王若頸若項。閻浮提人餘寶莊嚴具無能奪者。如是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彼諸善根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菩薩得是地大智光明滅諸眾生煩惱闇障。以善分別智門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於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照其中如是。   佛子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漸能除滅諸煩惱火令得清涼。是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八菩薩不動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數不能盡。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自在最勝。與諸眾生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道無有窮盡。說世間性差別中無能壞者。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見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佛。能知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神力。能動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能入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世界。能照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世界。能化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事。能善入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法門。能變身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於一一身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從諸佛受本世界差別等諸法明者。彼因相故。閻浮提王真金作莊嚴具譬者。得清淨地身心勝故。善根光明轉更明淨示現。如經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乃至令得清涼故。餘如前說。   十地經論不動地第八卷之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善慧地第九卷之十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九地中有四分差別。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四說成就。第八地中但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此第九地中辯才力故。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此勝彼故。雲何法師方便成就。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以如是無量智善思量智。更求轉勝深寂滅解脫。復轉求如來究竟智慧。入如來深密法中。思惟選擇不思議大智慧。選擇諸陀羅尼三昧及智令清淨故。現諸神通廣大行。通達世界差別行。修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障調柔。通達如來轉法輪莊嚴事。不捨大悲大願力。得入第九菩薩地。   論曰。是中法師方便成就者。依他利益自利益。一一五三句示現。依無色得解脫想可化眾生作利益故。如經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以如是無量智善思量智更求轉勝深寂滅解脫故。依未得究竟佛智自利益。如經復轉求如來究竟智故。依根熟菩薩。依邪念修行可化眾生。依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得知。依邪歸依眾生。依信生天眾生。如是次第五句示利益他行。如經入如來深密法中故。思惟選擇不思議大智慧故。選擇諸陀羅尼三昧及智令清淨故。現諸神通廣大行故。通達世界差別行故。示清淨國土。轉信生天眾生令入佛法故。依正覺依轉法輪依涅槃。此如是次第三句示自利益行。如經修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障調柔故。通達如來轉法輪莊嚴事故。不捨大悲大願力。得入第九菩薩地故。不捨利益眾生。大涅槃示現。以得不捨大悲大願力故。應知如是九地法師方便成就分已說。雲何智成就。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辟支佛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如實知無為法行。   論曰。是中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說法。應知彼法淨染不二。如經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故。於淨法中有有漏無漏。如經有漏無漏法行故。復無漏法中。有世間出世間法行。如經世間出世間法行故。復彼法有思議不思議。如經思議不思議法行故。彼思議復有定不定。如經定不定法行故。彼復於三乘中。如經聲聞辟支佛法行故。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故。彼復三乘法中。示有為無為依順行。如經有為法行如實知無為法行故。如是九地智成就分已說。雲何入行成就。   經曰。是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行稠林。煩惱行稠林。業行稠林。根行稠林。信行稠林。性行稠林。深心行稠林。使行稠林。生行稠林。習氣行稠林。如實知三聚差別行稠林。   論曰。是中入行成就者。依共依煩惱業生共染煩惱染淨等。依定不定時。如經是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行稠林故。乃至三聚差別行稠林故。彼復定不定時根等。次第根等相似信等。如經根行稠林故。信行稠林故。性行稠林故。深心行稠林故。使行稠林故。生行稠林故。習氣行稠林故。如實知三聚差別行稠林故。稠林者。眾多義故難知義故。行者不正信義故。雲何心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眾生諸心種種相。心雜相。心輕轉生不生相。心無形相。心無邊一切處眾多相。心清淨相。心染不染相。心縛解相。心幻起相。心隨道生相。乃至無量百千種種心差別相。皆如實知。   論曰。是中心行稠林差別者。心種種差別異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故。彼心種種相。有八種。一差別相。心意識六種差別故。如經心雜相故。二行相。住異生滅行故。如經心輕轉生不生相故。三第一義相。觀彼心離心心身不可得故。如經心無形相故。四自相順行無量境界取故。如經心無邊一切處眾多相故。五自性不染相。如經心清淨相故。六同煩惱不同煩惱相。如經心染不染相故。七同使不同使相。如經心縛解相故。八因相。諸菩薩以願力生餘眾生自業力生故。如經心幻起相故。心隨道生相故。乃至無量百千種種心差別相皆如實知故。以自性清淨心故。第六第七心染不染故。心縛解故。此二句煩惱染示現。第八句心隨道故。生染示現。雲何煩惱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煩惱深入相。行無邊相。共生不離相。煩惱使一義相。心相應不相應相。隨道生處得報相。三界中差別相。愛無明見箭大過相。三種業因不斷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煩惱行差別相。   論曰。煩惱行稠林差別者。三種事示現。一遠入乃至有頂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煩惱深入相故。二難知無量善根等修集行故。如經行無邊相故。三染業煩惱生染故。是中隨所縛以何縛及所縛事此事說煩惱染染事示現。如經共生不離相故。煩惱使一義相故。心相應不相應相故。是中隨所縛者。迭共同事迭共相依共生不離故。以何縛者。謂使以有使故。不得解脫煩惱使一義故。所縛事者。謂心心相應不相應故。不相應者。示可得解脫故。身事生道界因故。生煩惱染示現。如經隨道生處得報相故。三界中差別相故。於三分中業因障解脫故。隨順世間身口意業故。不斷起因故。業煩惱妄想染示現如經愛無明見箭大過相故。三種業根本不斷相故。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煩惱行差別相故。三分者。一愛行欲眾生。二無戒眾生。三外道眾生。雲何業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業善不善無記相。有作未作相。心共生不離相。因自性盡集果不失次第相。有報無報相。黑業白業黑白業不黑不白業正受業差別相。業因無量相。聖世間差別相。現報生報後報相。乘非乘定不定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業差別相。   論曰。業行稠林差別者。道因差別示現。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業善不善無記相故。自性差別。如經有作未作相故。方便差別。如經心共生不離相故。盡集果差別。如經因自性盡集果不失次第相故。已受果未受果差別。如經有報無報相故。對差別。如經黑業白業黑白業不黑不白業正受業差別相故。因緣差別。如經業因無量相故。未集已集差別。如經聖世間差別相故。定不定報差別。如經現報生報後報相故。乘非乘定不定相故。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業差別相故。是中自性差別有二種業。一籌量時。二作業時。方便差別者。心共生熏心不別生果故。盡集果差別者。無始時業自然。唸唸滅壞集不失故。有為作業因盡集故。已受果未受果差別者。生報後報受不受應知。對差別者。黑業對白業。白業對黑業。不黑不白業對二業。二業對不黑不白業。業集成就差別應知。定不定差別者。三種時定不定故。三種乘定不定故。非乘者。世間定不定應知。雲何根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根濡中上差別相。先際後際別異不別異相。上中下相。煩惱共生不離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定相。隨根網輕轉壞取相相。根增上不壞相。轉不轉根差別相。深入共生種種差別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根差別相。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信濡中利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信差別相。是菩薩如實知諸性濡中上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性差別相。是菩薩如實知心濡中上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心差別相。   論曰。根行稠林差別有九種。一說器差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根濡中上差別相故。二根轉差別。如經先際後際別異不別異相故。三性差別。如經上中下相故。四煩惱染差別。如經煩惱共生不離相故。五定不定差別。如經乘非乘定不定相故。淳熟定相故。六順行差別。如經隨根網輕轉壞取相相故。七聲聞淨差別。如經根增上不壞相故。八菩薩淨差別。如經轉不轉根差別相故。九示一切根攝差別。如經深入共生種種差別相故。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根差別相故。是中根轉差別者。前後根前根下增平故。性差別者。於三乘中性差別故。煩惱染差別者。喜樂等諸根隨煩惱習使染故。定不定差別者。於三乘中於世間中定不定熟不熟故。是中小乘不定根眾生。菩薩令轉向大乘故。定根者。菩薩令度二乘中解脫報定者。捨順行差別者。有三種順行。一身依順行迭共相縛六入展轉故。二生滅順行輕壞故。三觀行取相故。聲聞淨差別者。行增上障滅能成義故。菩薩淨差別者。轉不轉地差別故。一切根攝差別者。始行方便報熟根差別故。信性心濡中上等無量差別相皆如實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信濡中上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心差別相故。如是性入應知。雲何使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使深共生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不離相。遠入相。無始來不恐怖相。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神通正修相違相。堅繫縛三界繫相。無始來心相續集相。開諸入門集相。得對治實相。地入隨順不隨順相。不異聖道滅動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種種使差別相。   論曰。是中使者。隨逐縛義故。此使行稠林差別者。何處隨逐以何隨逐此事差別示現。何處隨逐者。報非報心。如經是菩薩如實知使深共生心共生相故。心不離現事故。欲色無色上中下差別。如經心相應不相應不離相故。隨順乃至有頂。如經遠入相故。無邊世界唯智怖畏如怨賊未曾有聞思修智是故不滅。如經無始來不恐怖相故。世間禪定等不能滅心隨順行。如經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神通正修相違相故。以何隨逐者。有六種隨逐。六種隨逐者六句說。一者有不斷隨逐。以有不斷相。似使作縛故。如經堅繫縛三界繫相故。二遠時隨逐故。如經無始來心相續集相故。三一身生隨逐故。眼等諸入門六種生集識同生隨逐故。及阿黎耶熏故隨逐。如經開諸入門集相故。四不實隨逐。對治實義故。如經得對治實相故。五微細隨逐。於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隨逐故。如經地入隨順不隨順相故。六離苦隨逐。出世間行餘行不能離故。如經不異聖道滅動相故。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種種使差別相故。雲何生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生差別相。隨業生相。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差別相。有色無色生差別相。有想無想生差別相。業是田。愛是水。無明是黑闇。識是種子。後身是生芽相。名色共生而不離相。有癡求愛相續相。欲受欲生樂眾生相續無際相。貪著三界相出相。皆如實知。   論曰。生行稠林差別有八種。一身種種。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生差別相故。二業種種。如經隨業生相故。三住處種種。如經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差別相故。四色相上下種種。如經有色無色生差別相故。有想無想生差別相故。五同外色因種種。如經業是田愛是水無明是黑闇識是種子後身是生芽相故。六自相種種。如經名色共生而不離相故。七本順生因種種。如經有癡求愛相續相故。八集苦諦種種差別示現。如經欲受欲生樂眾生相續無際相故。貪著三界相出相皆如實知故。是中欲愛者。樂貪共取處處求故。欲生者。復有樂有眾生愛自身他身心著相往來上下界取著故。小大無量無想相出有輪展轉苦諦差別示現。雲何習氣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習氣行不行差別相。隨道生處熏有習氣。隨共眾生行有習氣。隨業煩惱有習氣。隨善不善無記法有習氣。後有有習氣。次第隨逐有習氣。深入不斷煩惱牽有習氣。有實不實有習氣。聲聞辟支佛菩薩如來見聞親近熏有習氣。皆如實知。   論曰。習氣行稠林差別有十種。一與果現在非現在差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習氣行不行相故。二道熏差別。如經隨道生處熏有習氣故。三親近眾生熏差別。如經隨共眾生行行有習氣故。四功業煩惱熏差別。如經隨業煩惱有習氣故。五善業等熏差別。如經隨善不善無記法有習氣故。六中陰熏差別。如經後有有習氣故。七與果次第熏差別。如經次第隨逐有習氣故。八離世間禪因熏差別。遠入熏不斷煩惱煩惱牽故。如經深入不斷煩惱牽有習氣故。九同法異外道行解脫熏差別。如經有實不實有習氣故。十乘熏差別示現。如經聲聞辟支佛菩薩如來見聞親近熏有習氣皆如實知故。雲何三聚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三聚正定相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位正定相。更不作故離此二不定相。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皆如實知。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名為安住菩薩善慧地。   論曰。眾生三聚行稠林差別有五種。一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三聚正定相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故。二善行惡行因差別。如經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故。三惡道善道因差別。如經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故。四外道聲聞因差別。如經八邪邪定相正位正定相更不作故離此二不定相故。五菩薩差別示現。如經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皆如實知故。捨可化眾生名妒。不喜施他財名吝過能生他苦惡行不轉。菩薩波羅蜜相違邪定菩薩。是名法師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三種事成就此地中善住。如經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名為安住菩薩善慧地故。雲何說成就與眾生解脫方便故。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已。如實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相。隨其解脫而與因緣。是菩薩如實知化眾生法。如實知度眾生法。說聲聞乘法。說辟支佛乘法。說菩薩乘法。如實知說如來地法。是菩薩如是知已。如實為眾生說法令得解脫。隨心差別隨使差別。隨根差別隨信差別。隨境界差別。種種行習氣。隨順一切境界智隨順性行稠林。隨生煩惱業習氣轉。隨聚差別。隨乘信令得解脫而為說法。   論曰。說成就者。隨其解脫而與因緣。如經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已如實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相隨其解脫而與因緣故。彼說成就。復三種相示現。一智成就。二口業成就。三法師成就。智成就者。隨所知隨所依此事說應知。何者隨所知說。解脫器得熟故。解脫體正度故。解脫差別以三乘差別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化眾生法乃至如實知說如來地法故。何者隨所依說。所說法對器故。隨應度者。授對治法故。是義二句說所說法器成隨根隨信而為說法此義二句說。如經是菩薩如是知已如實為眾生說法令得解脫隨心差別隨使差別隨根差別隨信差別故。隨譬喻解器。如經隨境界差別種種行習氣故。隨種種異行器。如經隨順一切境界智故。乃至得成就器。如經隨順性行稠林故。隨辭辯器彼生煩惱業熏同行故。如經隨生煩惱業習氣轉故。定不定根轉器。如經隨聚差別故。隨乘因能乘出器。如經隨乘信令得解脫而為說法故。雲何智業成就。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略說作大法師。住在大法師深妙義中。守護諸佛法藏。   論曰。是中說者持者二句示現。住在大法師深妙義中者。有二十種能作法師事。雲何能作法師事。一者時。二者正意。三者頓。四者相續。五者漸。六者次。七者句義漸次。八者示。九者喜。十者勸。十一者具德。十二者不毀。十三者不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隨眾。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安隱心。十八者憐愍心。十九者不著利養名聞。二十者不自讚毀他。是中時者無八難故。如偈說。  如王懷憂惱  病恚著諸欲  險處無侍衛  讒佞無忠臣  如是八難時  智臣不應語  心王亦如是  非時不應說   正意者。正威儀住非不正住。此義雲何。自立他坐不應為說法。如是等如戒經中廣說。何以故諸佛菩薩敬重法故。以敬法故。令他生尊重心。聞法恭敬攝心聽故。頓者。是菩薩正意。為一切眾說一切法。離慳法垢故。相續者。說無休息捨諸法中嫉妒意故。漸者。如字句次第說故。次者。如字句次第義。亦如是說故。句義漸次者。說同義法不說不同義法故。示者。示所應示等故。喜者。喜所應喜故。勸者怯弱眾生助令勇猛故。具德者。現智比智阿含所證具說故。不毀者。隨順善道說故。不亂者。不動不雜正入非稠林故。如法者。具說四聖諦故。隨眾者。於四眾八部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故。如是十五種相。菩薩隨順利益他說一切法故。慈心者。於怨眾生中起慈心說法故。安隱心者。於惡行眾生中起利益心說法故。憐愍心者。於受苦樂放逸眾生中起憐愍利樂心說法故。不著利養名聞者。心不悕望常行遠離故。不自讚毀他者。離我慢嫉妒隨煩惱為眾生說法故。如是五種相。菩薩自心清淨故。具此二十事能作法師。是名住大法師深妙義中故。如是說成就中智成就已說。雲何口業成就。   經曰。通達無量智方便四無礙智。起菩薩言辭說法。是菩薩日夜常不壞四無礙智。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論曰。口業成就者。菩薩以四無礙言音說法。如經通達無量智方便乃至樂說無礙故。不壞者。不動故。是中四無礙境界者。一法體。二法境界體。三正得與眾生。四正求與無量門。是中法體者。遠離二邊生法所攝如色礙相如是等。法境界體者。彼遠離二邊生法所攝中。如實智境界。菩薩如彼生法所攝智境界中住如色。何者是色眼色等虛妄分別如是等。正得與眾生者。於彼如實智境界中隨他所喜言說正知隨他言說正知而與故。正求與無量門者。於彼隨他所喜言語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故。是四無礙智十種差別。一依自相。二依同相。三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相。後五是淨相。雲何自相。   經曰。是菩薩用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以義無礙智知諸法差別相。以辭無礙智知不壞說諸法。以樂說無礙智知諸法次第不斷說。   論曰。是中自相者。有四種。一生法自相。二差別自相。三想堅固自相。四彼想差別自相。如經是菩薩用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故。以義無礙智知諸法差別相故。以辭無礙智知不壞說諸法故。以樂說無礙智知諸法次第不斷故。是中不壞說者。隨所覺諸相隨彼彼眾生種種說法故。次第不斷說者。次第不息無量眾多異名為堅固彼義故。雲何同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體性。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相。以辭無礙智知諸法假名而不斷假名法說。以樂說無礙智隨假名不壞無邊法說。   論曰。是中同相有四種。一者一切法同相。二者一切有為法同相。三者一切法假名同相。四者假名假名同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體性故。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相故。以辭無礙智知諸法假名而不斷假名法說故。以樂說無礙智隨假名不壞無邊法說故。是中無常門入無我義中。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是中知諸法假名。而不斷假名法者。假名法以餘假名法說。隨假名不壞無邊法者。不壞前假名而能異假名說。雲何行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諸法差別。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諸法差別。以辭無礙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以不壞說法。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得無量法明故說法。   論曰。是中行相者有四種。一生行相。二已生未生行相。三物假名行相。四說事行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諸法差別故。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諸法差別故。以辭無礙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以不壞說法故。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得無邊法明故。說法故一一世現在世故。過去未來彼彼世間攝受應知。見過去未來世知現在世。如是彼菩薩智境界成就。事行相者。不出三世中應知。無量法明者。異異法明應知。雲何說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義差別。以辭無礙智隨諸言音而為說法。以樂說無礙智隨所樂解而為說法。   論曰。是中說相者有四種一修多羅說相。二彼解釋說相。三隨順說相。四相似說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故。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義差別故。以辭無礙智隨諸言音而為說法故。以樂說無礙智隨所樂解而為說法故。是中隨諸言音說者。隨彼眾生言音說故。隨所樂解說者。隨諸眾生所有心念。乃至隨所有種種譬喻說。雲何智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以法智知諸法差別不壞方便。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法差別。以辭無礙智以世智正見故說法。以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方便故說法。   論曰。是中智相者。有四種。一現見智。二比智。三欲得方便智。四得智。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以法智知諸法差別不壞方便故。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法差別故。以辭無礙智以世智正見故說法。以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方便故說法。是中法智者。知諦差別不異方便法智差別不壞方便故。比智者。如此如實分別餘亦如是。比智如實諦差別知故。第一義智方便者。非顛倒異說應知。雲何無我慢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以義無礙智知陰界入諦因緣集方便。以辭無礙智知一切世間之所歸敬善妙音聲字句說法。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轉勝無量法明說法。   論曰。是中無我慢相者。有四種。一第一義諦無我慢相。二世諦無我慢相。三說美妙無我慢相。四說無上無我慢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故。以義無礙智知陰界入諦因緣集方便故。以辭無礙智知一切世間之所歸敬善妙音聲字句說法故。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轉勝無量法明說法故。是中一相不壞者。無我不壞故。我知無我我證無我。如是等壞陰等方便入無我故。是故彼菩薩智境界成。一聚積著我。二異因著。三欲著。四作著。此對治如是次第。陰等方便應知。雲何小乘大乘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有差別攝在一乘。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諸乘差別門。以辭無礙智能說諸乘不壞。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乘無量法明說。   論曰。是中小乘大乘相者。有四種。一觀相。二性相。三解脫相。四念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有差別攝在一乘故。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諸乘差別門故。以辭無礙智能說諸乘不壞故。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乘無量法明說故。是中知諸法無有差別攝在一乘者。一觀不異應知。能說諸乘不壞者。依同解脫不懼。無量法明說者。種種法明分別說故。隨可度者依種種念行隨順解脫。雲何菩薩地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法行智行隨智入。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說十地義差別入。以辭無礙智不壞說與隨順諸地道。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量相。   論曰。是中菩薩地相者。有四種。一智相。二說相。三與方便相。四入無量門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法行智行隨智入故。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說十地義差別入故。以辭無礙智知不壞說與隨順諸地道故。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量相故。是中一切菩薩行者。法行智行示現觀智說故。十地差別者。謂心說者口言應知。不壞說與隨順諸地道者。不顛倒教授故。雲何如來地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於一念間得正覺。以義無礙智知種種時事相差別。以辭無礙智隨正覺差別說。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而不窮盡。   論曰。是中如來地相者。有四種。一法身相。二色身相。三正覺相。四說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於一念間得正覺故。以義無礙智知種種時事相差別故。以辭無礙智隨正覺差別說故。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而不窮盡故。是中時者。隨何劫中成何等佛事者。隨以何等佛國土。隨何等佛身相者。隨名所記可得見聞故。隨正覺者。依十種佛如正覺應知。雲何作住持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語力無畏不共佛法大悲無礙智行轉法輪隨順一切智智。以義無礙智知隨順如來音聲出八萬四千隨眾生心隨根隨信差別。以辭無礙智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不壞說。以樂說無礙智。以諸佛智行神通圓滿。隨信說法。   論曰。是中作住持相者。有四種。一覺相。二差別相。三說相。四彼無量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語力無畏不共佛法大悲無礙智行轉法輪隨順一切智智故。以義無礙智知隨順如來音聲出八萬四千隨眾生心隨根隨信差別故。以辭無礙智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不壞說故。以樂說無礙智以諸佛智行神通圓滿隨信說法故。是中佛語者。能說法故。力者。能破憍慢眾生故。無畏者。能降伏外道故。不共佛法者。不同聲聞辟支佛故。大悲者。常能說法故。無礙智行者。依彼說法故。轉法輪者。隨順說法故。此一切事一切智智通達知故。隨心者。隨心性應知。諸佛智行神通圓滿者。諸佛法身此行為利益眾生行不可壞故。言圓滿隨彼信故。示現菩薩無盡樂說。如是口業成就已說。雲何法師自在成就。四種事示現。一持成就。二說成就。三問答成就。四受持成就。雲何持成就。   經曰。佛子菩薩如是善知無礙智。安住第九菩薩地。名為得諸佛法藏能作大法師。得眾義陀羅尼。眾法陀羅尼。起智陀羅尼。光明陀羅尼。善意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障礙門陀羅尼。無量陀羅尼。得種種義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門。滿足十阿僧祇百千陀羅尼門。如是十阿僧祇百千音聲方便。如是十阿僧祇百千無量信樂門差別說法。是菩薩得如是十阿僧祇百千無量陀羅尼門。能於無量諸佛所聽法聞已不忘。如所聞法能以無量差別門為人演說。   論曰。持成就者。有十種陀羅尼。一義陀羅尼。如經得眾義陀羅尼故。二聞陀羅尼。如經得眾法陀羅尼故。三智陀羅尼。如經起智陀羅尼故。四放光陀羅尼。如經光明陀羅尼故。五降伏他陀羅尼。如經善意陀羅尼故。六供養如來佈施攝取貧窮眾生陀羅尼。如經得眾財陀羅尼故。七於大乘中狹劣眾生。示教利益陀羅尼。如經威德陀羅尼故。八不斷辯才陀羅尼。如經得無障礙門陀羅尼故。九無盡樂說陀羅尼。如經得無量陀羅尼故。十種種義樂說陀羅尼。如經得種種義陀羅尼故。乃至隨所聞無量差別說如是等。餘經文。說成就問答成就受持成就。如經說應知。易解故不釋。餘如前說。   經曰。是菩薩於一佛所以十阿僧祇百千陀羅尼門聽受法。如從一佛聽法。餘無量無邊諸佛亦復如是。是菩薩於禮敬佛時所聞法明門能受。非多學聲聞。得大陀羅尼力。於十萬劫所能受持。是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力及無礙智樂說力說法。說法時在於法座。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心差別說法。是菩薩法座。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於一切中最為殊勝。得無量法明。是菩薩處於法座。或以一音說。令一切大眾悉得解了。即得解了。或以種種音說。令一切大眾各得開解。即得開解。或但放光明說。令一切大眾各得解法。即得解法。或以一切毛孔皆出法音。或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色物皆出法音。或以一音周遍一切法界皆令得解。或以一切音聲法聲住持。或於一切世界歌詠樂音一切音聲皆出法音。或於一字聲中一切法字句聲皆差別說。或於不可說世界無量地水火風聚細微塵差別一一微塵中不可說法門皆悉能說。是菩薩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於一念間一時問難。彼一一眾生以無量音聲差別問難。如一人所問餘者異問。是菩薩於一念間悉受如是問難。但以一音皆令開解。如是二三千大千世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三千大千世界。若萬十萬百萬若億三千大千世界。若十億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於一念間一時問難。彼一一眾生以無量音聲差別問難。如一人所問餘者異問。是菩薩於一念間悉受如是問難。但以一音皆令開解。   是菩薩於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遍滿其中。隨心隨根隨信為眾生說法得法明故。求如來力滿足佛事。與一切眾生而作依止。   是菩薩轉倍精進攝取如是智明。若於一一毛頭處。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如來大會。佛在其中而為說法。一一如來為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說法。一一眾生心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心生如來。如是隨眾生心而與法門。如一佛一切佛在一一毛頭處亦如是。如是一切法界中。於是中生大憶念力。於一念間從一切佛所受一切法明而不失一句。何況所說一切世界中眾生。   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轉勝晝夜更無餘念入佛境界。常得親近一切諸佛。通達甚深菩薩解脫。是菩薩隨順如是智。常入三昧不離親近諸佛。而於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無量百千佛無量百千那由他佛無量億佛無量百億佛無量千億佛無量百千億佛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以上妙供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親近諸佛。於諸佛所種種問難通達說法陀羅尼。是菩薩彼諸善根轉勝明淨。佛子譬如本真金作莊嚴具。已繫在轉輪聖王若頸若頂。一切小王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諸莊嚴具無能及者。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彼諸善根轉勝明淨。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不能壞。是菩薩善根轉明。能照眾生煩惱心稠林處。照已還攝。佛子。譬如大梵王二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深稠林處皆悉能照。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彼諸善根光明照諸眾生煩惱心稠林處。照已還攝。是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九菩薩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說不可盡。菩薩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得大勢力主二千世界。於自在中而得自在。如實正解最為殊勝善能宣說。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行眾生問難無能窮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三昧。見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佛。知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佛神力。能動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能入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能照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能化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眾生。能住壽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劫事。能善入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法門。能變身為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於一一身能示十阿僧祇百千佛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十地經論善慧地第九卷之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2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法雲地第十卷之十二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菩薩於九地中已作淨佛國土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足。此是勝故。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三昧滿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雲何方便作滿足地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若菩薩如是無量智善觀智。乃至第九菩薩地善擇智。善滿足清白法。集無量助道法。善攝大功德智慧。廣行增上大悲。廣知世界差別。深入眾生界稠林行。念隨順入如來行境界。深入趣向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名為得至一切種一切智智受位地。   論曰。是中地方便作滿足地分者。於初地至九地中善擇智業應知。如經佛子若菩薩如是無量智善觀智。乃至第九菩薩地善擇智故。此善擇智有七種相。一善修行故。有三句。如經善滿足清白法集無量助道法善攝大功德智慧故。此諸句次第相釋應知。二普遍隨順自利利他故。如經廣行增上大悲故。三令佛土淨。如經廣知世界差別故。四教化眾生。如經深入眾生界稠林行故。五善解。如經念隨順入如來行境界故。如來境界者。真如法故。六無厭足。如經深入趣向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七地盡至入。如經名為得至一切種一切智智受位地故。如是十地方便作滿足地分已說。雲何得三昧滿足分。   經曰。佛子。菩薩隨順行如是智。得入受位地。即得菩薩名離垢三昧而現在前。名入法界差別三昧。名莊嚴道場三昧。名一切種花光三昧。名海藏三昧。名海成就三昧。名虛空界廣三昧。名善擇一切法性三昧。名隨一切眾生心行三昧。名現一切諸佛現前住菩薩三昧而現在前。如是等上首十阿僧祇百千諸三昧門皆現在前。是菩薩皆悉入此一切三昧。善知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受。此菩薩乃至十阿僧祇百千三昧。最後三昧名一切智智受勝位菩薩三昧而現在前。   論曰。得三昧滿足者。離垢三昧等共眷屬現前故。離垢三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三昧復有九種三昧。離八種垢應知。一入密無垢。如經名入法界差別三昧故。二近無垢。如經名莊嚴道場三昧故。三放光無垢。如經名一切種花光三昧故。四陀羅尼無垢。如經名海藏三昧故。五起通無垢。如經名海成就三昧故。六清淨佛土無垢有二句。無量正觀故。如經名虛空界廣三昧。名善擇一切法性三昧故。七化眾生無垢。如經名隨一切眾生心行三昧故。八正覺無垢。成菩提時一切諸佛迭共現前知故。如經名現一切諸佛現前住菩薩三昧而現在前故。乃至名一切智智受勝位菩薩三昧而現在前者。一切智智無分別一切智智平等。受位故。善知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受者。滿足三昧事示現如是。十地得三昧滿足分已說。雲何得受位分。   經曰。是三昧現在前時。即有大寶蓮華王出。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寶間錯莊嚴。過於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善根所生。行諸法如幻性境界所成。光明普照一切法界。過一切諸天所有境界。大琉璃摩尼寶為莖。不可量栴檀王為臺。大瑪瑙寶為鬚。閻浮檀金為葉。華身有無量光明。一切眾寶間錯其內。無量寶網彌覆其上。滿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蓮花以為眷屬。如是成就具足諸相已。爾時菩薩其身姝妙稱可花座。是菩薩得一切智智受勝位三昧力故。即時身在大寶蓮花王座上坐。是菩薩在大寶蓮花王座上坐時。爾時大寶蓮花王眷屬蓮花座上皆有菩薩。一一菩薩皆坐蓮花座上。圍遶彼菩薩。一一菩薩各得十十百千三昧。皆一心恭敬瞻仰大菩薩。   論曰。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是中座處者有十種相。一生相。如經是三昧現在前時即有大寶蓮花王出故。二量相。如經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故。三勝相。如經一切眾寶間錯莊嚴故。四地相。如經過於一切世間境界故。五因相。如經出世間善根所生故。六成相。如經行諸法如幻性境界所成故。七第一義相。如經光明善照一切法界故善照者。名為正觀故。八功德相。過一切諸天故。如經過一切諸天所有境界故。九體相。莖臺等。如經大琉璃摩尼寶為莖等。十莊嚴具足相。如經花身有無量光明一切眾寶間錯其內無量寶網彌覆其上故。隨何等身量者。身稱花座。如經爾時菩薩其身姝妙稱可花座如是等。隨何等眷屬者。此坐處大寶蓮花王座眷屬菩薩眷屬住在其中。如經爾時大寶蓮花王眷屬如是等。   經曰。是菩薩昇大寶蓮花王座。及眷屬菩薩坐蓮花座入三昧已。爾時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動。一切惡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嚴淨。皆得見聞一切諸佛大會。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坐大寶蓮花王座時。即時兩足下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阿鼻地獄等。滅眾生苦惱。兩膝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畜生。滅除苦惱。臍輪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餓鬼。滅除苦惱。左右脅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人身。滅除苦惱。兩手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諸天阿修羅宮。兩肩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聲聞人項背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辟支佛身面門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從初發心乃至得九地菩薩。白毫相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得位菩薩身而住一切魔宮隱蔽不現。頂上放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出已悉照十方一切諸佛大會。圍遶一切世界十匝。住虛空中成大光明輪網臺。名高大光明作大供養供養諸佛。如是供養從初發心乃至得九地菩薩所作供養諸佛。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是大光明輪網臺勝十方世界所有華香末香燒香塗香散香花鬘衣服寶蓋幢幡眾寶瓔珞摩尼寶珠供養之具。過於一切世間境界。以從出世間善根生故。一一佛大會上皆雨眾寶。猶如大雨。若有眾生覺知如是供養者。當知皆是必定不退無上大道。如是諸光明雨大供養已。彼一切光明悉照十方一切諸佛大會。圍遶一切世界十匝。入諸佛足下。爾時彼諸佛及彼大菩薩。知某世界中某甲菩薩行如是菩薩道成就菩薩得位地時。又佛子。即時十方無邊菩薩乃至住九地者。皆來圍遶設大供養一心瞻仰。各得十十百千三昧諸得位地菩薩。於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出一大光明名壞魔怨。有十阿僧祇百千光明以為眷屬。出已悉照十方無量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此光明滅已。是菩薩即時得百千增上大勢力功德智慧而現在前。   論曰。隨何等相者。一切世界動等相。如經是菩薩昇大寶蓮花王座乃至皆得見聞一切諸佛大會故。隨何等出處者。以出光明故。復次光明三種業應知。一利益業。二發覺業。三攝伏業。如經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坐大蓮花王座即時兩足下放十阿僧祇百千光明乃至功德智慧而現在前故。必定不退無上大道。於地中決定義故。復有異義定不放逸。所作之事決定心故。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者。於菩薩胸中有功德莊嚴金剛萬字相。名為無比。   經曰。如是佛子。爾時諸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通。有阿僧祇光明眷屬。照於十方一切世界無有遺餘十匝圍遶一切世界。示於諸佛大神通力。勸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一切十方諸佛國土六種震動。滅除一切惡道苦惱。一切魔宮隱蔽不現。示一切諸佛得菩提處。示一切諸佛大會神通莊嚴之事。照明一切法界際。一切虛空界。盡一切世界已還來集。在一切菩薩大會之上周匝圍遶。示大神通光明莊嚴之事。是光明入彼大菩薩頂上。其諸眷屬光明入諸眷屬蓮花座上。菩薩頂上光明入是菩薩身時。彼諸菩薩各得先所未得十十百千三昧。彼諸光明一時入彼菩薩頂時。彼菩薩名為得位。入諸佛境界具佛十力墮在佛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長子玉女寶所生具足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上。取四大海水。上張羅網寶蓋幡華寶幢種種莊嚴。手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灌頂剎利王數。具足轉十善道故。得名轉輪聖王。如是佛子。彼菩薩從諸如來得受位已。名得智位。具足十力墮在佛數。佛子。是名菩薩大乘位地。菩薩為是位故。受無量百千萬億苦難行事。是菩薩得是位已。無量功德智慧轉增。名為安住菩薩法雲地。   論曰。隨所得位者。諸如來光明。彼菩薩迭互知平等攝受故。如經如是佛子爾時諸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通如是等。雲何得位如轉輪聖王長子。如經譬如轉輪聖王長子如是等。此菩薩同得位時。名為善住此地中。如經是菩薩得是位已無量功德智慧轉增名為安住菩薩法雲地。如是得受位分已說。雲何入大盡分。入大盡分者。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三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五依堪能度眾生義。雲何智成就。   經曰。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如實知眾生界集識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虛空界集法界集。如實知涅槃界集。如實知邪見諸煩惱界集。世界成壞集。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諸佛力無畏不共佛法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得菩提轉法輪示滅度集。略說乃至如實知入一切法成智差別集。是菩薩以如是智通達勝慧。如實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見作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如實知一切分別無分別化。是菩薩如實知佛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如實知智持。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細微入智。所謂行細微入智。退細微入智。入胎細微入智。生細微入智。奮迅細微入智。出家細微入智。得菩提細微入智。轉法輪細微入智。持壽命細微入智。示涅槃細微入智。如實知法久住細微入智。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密處。所謂身密口密意密。籌量時非時密。與菩薩授記密。攝伏眾生密。乘種種密。一切根行差別密。一切信如實所作密。如實知行得菩提密。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劫入無量劫。無量劫入一念劫。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有佛劫入有佛劫。無佛劫入無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未來過去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未來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短劫入短劫。長劫入長劫。如實知一切劫相相入。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智。所謂入凡夫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菩提智。入眾生身心菩提智。入一切處隨菩提智。入亂行示現智。入順行示現智。入逆行示現智。入思議不思議智。入世間出世間智。行示現智。入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智。如實知如來智行智。佛子。諸佛智慧如是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住此地即能得入如是智慧。   論曰。是中智大復有七種應知。一集智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細微智大。五密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是中初依能斷疑力應知。第二依彼身起力。第三依彼如是如是轉行力。第四依彼應化加持善集不二智作故。第五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驚怖。第六依命行加持捨自在意故。第七依對治意說。是中集智者。因緣集智應知。彼復隨所有分染。或淨或滅。隨所有三界處。隨所有眾生。隨染淨等心。隨所有有為法無為法無知知故。隨所有處虛空等。隨所說正不正法。隨所證不證。謂於涅槃隨所邪見過餘外道等彼不能證。隨所有器世間壞成。隨所有三乘。彼集差別應知。如經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乃至如實知入一切法成智差別集故。是中應化智者。眾生應化等差別應知。如經是菩薩以如是智通達勝慧乃至如實知一切分別無分別化故。是中煩惱見作化者。應化示煩惱染見作故。法界化者。所說法行故。彼應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如實知故。是中加持智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佛力持乃至如實知智持故。如經應知。是中智持者。一切智智故。此智能作一切事故。入細微智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細微入智乃至如實知法久住細微入智故。如經應知。是中奮迅者。現行七步等應知。是中密處智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密處。乃至如實知行得菩提密故。如經應知。是中入劫智者。所謂入劫。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乃至如實知一切劫相相入故。如經應知。是中入者。平等解脫一切劫迭相入故。是中入道智者。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智。所謂入凡夫道智乃至即能得入如是智慧故。如是七種智大已說。雲何解脫大。   經曰。佛子。是菩薩如是通達此地行。得名菩薩不思議解脫門。無障礙解脫。淨智差別解脫。普門光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不退輪解脫。入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解脫光輪解脫。名得菩薩一切境界無餘解脫。佛子。是菩薩十菩薩解脫門為首。得如是等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祇菩薩解脫門。皆於第十菩薩地中得如是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祇三昧。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祇陀羅尼。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祇神通。亦復如是。   論曰。是中解脫大者。一依神通境界。如經佛子是菩薩如是通達此地行得名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故。二能至無量世界願智無礙。如經無障礙解脫故。三知世間出世間有學無學聲聞辟支佛菩薩如來解脫智等。如經淨智差別解脫故。四隨意轉事。如經普門光解脫故。五法陀羅尼。如經如來藏解脫故。六能破他言。如經隨順不退轉輪解脫故。七三世劫隨意住持。如經入通達三世解脫故。八一切法一切種因緣集智。如經法界藏解脫故。九光不離身而能普照。如經解脫光輪解脫故。十依一時知無量世界諸眾生心。如經名得菩薩一切境界無餘解脫故。是中三昧大者。如經如是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祇三昧故。是中陀羅尼大者。如經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祇陀羅尼故。是中神通大者。如經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祇神通亦復如是故。如是十地入大盡分已說。雲何地釋名分。   經曰。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菩提。成就無量念力方便畢竟。是菩薩於十方無量佛所。無量大法明。無量大法照。無量大法雨。於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佛子。譬如娑伽羅雲澍大雨聚餘地處不能受不能堪不能思不能持。唯除大海。如是佛子。一切如來祕密處。所謂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彼一切眾生。一切聲聞辟支佛。皆不能受不能堪不能思不能持。從初地乃至住九地菩薩。亦不能受不能堪不能思不能持。唯此住法雲地菩薩。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佛子。譬如大海。一大龍王起大雲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若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龍王。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億若千億若百千億那由他龍王。乃至無量無邊不可稱說諸大龍王起大雲雨。於一念間一時澍下。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所以者何。大海是無量廣大器故。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中。於一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若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諸佛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億若千億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乃至無量無邊不可稱說諸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住此法雲地幾許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間能受能堪能思能持。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住此法雲地。於不可數不可說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佛子。譬如十方所有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國土微塵數等諸世界中所有眾生。彼眾生中一眾生得聞持陀羅尼。無餘為佛持者。最大聲聞聞持陀羅尼第一。譬如金剛蓮華上佛。有名大勝比丘。聞持陀羅尼第一。其一眾生成就如是聞持陀羅尼力。如彼一眾生餘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亦如是成就聞持陀羅尼力。其一人所受法第二人不重受。如是一切各各不同。佛子。於意雲何。彼一切眾生所受聞持陀羅尼力寧為多不。解脫月菩薩言。佛子。彼一切眾生所受聞持陀羅尼力甚多無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今當為汝說。是菩薩住此法雲地。於一念間於一佛所名三世法界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彼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受持方便上說。一切眾生聞持陀羅尼力。比此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一佛所如前所說。十方世界微塵數等諸佛所。復過此數無量無邊諸佛所。名三世法界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復次佛子。是菩薩住此法雲地。自從願力起大慈悲雲。震大法雷音。通明無畏以為電光。大智慧光以為疾風。大福德善根為厚密雲。現種種色身為雜色雲。說正法雨破諸魔怨。於一念間如前所說。諸世界中所有微塵如是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皆悉遍覆。復過此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亦皆遍覆澍大甘露善根法雨。滅除眾生隨心所樂無明所起煩惱塵焰。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復次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於一世界中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初生。出家。得佛道。請轉法輪。示大涅槃。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得智自在。若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前微塵數等世界。復過此數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得智自在。   論曰。是中地釋名者。有三種。一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眾生煩惱塵故。三度眾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眾生故。如大雲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是中成就無量念力方便畢竟者。近說受持義故。如經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菩提成就無量念力方便畢竟故復能受持眾多微密速疾持故。如經是菩薩於十方無量佛所無量大法明。如是等。是中無量諸佛無量大法明者。說眾多故。入如來微密處故。一念間者。速疾受故。聞法者。性故作故。二事示現。雲何性。大法光明故。聞思智攝受故。大法照修慧智攝受故。雲何作大法雨。如大雲與他法雨故。於中起信故。言受受所說字句故。言堪以能取義故。言思彼二攝受不失故。言持大海亦如是。以不濁故。言受能受一切水故。言堪餘水數入失本名故。言思用不可盡故。言持應知。如經名三世法界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乃至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故。是中名三世法界藏者。於法界中三種事藏。雲雷電等譬喻相似法應知。如經復次佛子是菩薩住此法雲地自從願力乃至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故。是中大智慧光以為疾風者。風相似法。現種種色身者。隨世間種種身迴轉。雜色雲相似法故。說正法雨破諸魔怨者。雨相似法故。如是此地釋名分已說。雲何神通力無上有上分。   經曰。是菩薩住在此地。於智慧中得上自在力。善擇大智通隨心所念。或以狹國為廣。廣國為狹。復隨心念。或以垢國為淨。淨國為垢。如是廣大無量亂住倒住正住等一切世界。自在力故種種能成。是菩薩復隨心念。或於一微塵中示一世界所有一切鐵圍山等。然彼微塵而不增長。若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億若千億若百千億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所有一切鐵圍山等。入一微塵中。然彼微塵亦不增長。是菩薩復隨心念。或以一世界莊嚴之事示二世界。復隨心念。或以一世界莊嚴之事乃至示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復隨心念。或以二世界莊嚴之事示一世界。乃至或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莊嚴之事示一世界。復隨心念。乃至或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置一世界中。然諸眾生而不恐怖不覺不知。復隨心念。或以一世界眾生乃至置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然諸眾生亦不恐怖不覺不知。復隨心念。或於一毛道示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復隨心念。乃至或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示一毛道。復隨心念。於一念間示現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身。於一一身中示如是等微塵數手以此諸手勤心供養十方諸佛。以一一手執恆河沙等花箱以散諸佛。如是花箱如是花鬘末香塗香熏香衣服寶蓋幡花寶幢一切莊嚴事亦復如是。於一一身中示如是等微塵數頭。於一一頭中示如是等微塵數舌。以此諸舌讚歎諸佛功德之事。如是等事於唸唸中遍滿十方。於唸唸中無量世界示得菩提。乃至示大涅槃莊嚴住持。於三世中示無量身。於自身中示有無量諸佛。示無量佛世界莊嚴之事。亦示世界成壞之事。或於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災而不惱眾生。復隨心念。或以無量無邊世界為一海水。此海水中作大蓮花光明莊嚴遍覆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妙事。乃至示一切種一切智智。或於自身示十方光明摩尼寶珠電光日月星宿諸光明等乃至一切世界諸光明等皆於身中現。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驚怖想。示十方世界風災劫盡火災劫盡水災劫盡。隨一切眾生種種心念應現色身莊嚴成就。或以自身作如來身。以如來身作自身。以如來身作自佛國。以自佛國作如來身。如是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中神變如是。復過於此有餘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神通莊嚴。自在示現。   論曰。是中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餘眾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於如來神通力故。是中依內者。有四種。一不思議解脫。二三昧。三起智陀羅尼。四神通。如前所說。依外者。外事地等。復有外事自他身等。是中自相者有二種。一轉外事等。二應化自身等。是中轉者。復有三種。一略廣轉。二異事轉。三自在轉。能作一切眾生種種莊嚴等。雲何略廣轉。如經是菩薩住在此地於智慧中得上自在力善擇大智通隨心所念或以狹國為廣廣國為狹故。雲何異事轉。如經復隨心念或以垢國為淨淨國為垢乃至一切世界自在力故種種能成故。雲何自在轉。如經是菩薩復隨心念於一微塵中示一世界乃至然諸眾生亦不恐怖不覺不知故。雲何應化自身等。如經復隨心念或於一毛道示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復隨心念乃至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示一毛道故。是中作住持者。供養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如經復隨心念於一念間示現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身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莊嚴自在示現故。雲何令歡喜。   經曰。爾時會中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等。各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無量無邊佛復雲何。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大眾心所念已。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諸大眾。聞是菩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為斷疑故少示菩薩神通之力莊嚴妙事。爾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體性菩薩三昧。金剛藏菩薩入一切佛國體性菩薩三昧。時彼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等。皆自見身入金剛藏菩薩身中於其身內見佛國土。彼國土中所有諸相莊嚴妙事。於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於中有道場樹。其莖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覆蔭三千億三千大千世界。稱樹高廣有師子座。其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如來。一切大眾鹹皆見。佛坐在道場樹下師子座上。其中諸相莊嚴妙事。於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一切諸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等各在本處。爾時一切大眾歡喜踴躍生希有想默然而住。觀金剛藏菩薩。爾時解脫月菩薩語金剛藏菩薩言。佛子。甚為希有。此三昧神通莊嚴有大勢力。佛子此三昧名為何等。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此三昧名為一切佛國體性。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此三昧境界莊嚴神通妙事為齊幾許。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若菩薩隨心所念。善修成此三昧力故。能示如是佛國土微塵數等。諸佛國土自身中現。復過此數。佛子。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菩薩三昧。以是義故。此菩薩乃至得位菩薩及住善慧地菩薩。不能測知。若身身業難可測知。若口口業難可測知。若意意業難可測知。若神通事難可測知。若觀三世智難可測知。若入三昧境界難可測知。若智境界難可測知。若遊戲諸解脫難可測知。若應化所作。若加所作。若神力所作難可測知。乃至舉足下足所作。乃至得位菩薩及住善慧地菩薩不能測知。佛子。菩薩法雲地。如是無量今已略說。若廣說者。無量百千阿僧祇劫。無量百千萬無量百千億不能得盡。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行境界力如是無量。佛神通行境界力復雲何。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譬如有人取四天下中二三豆土。作如是言。無邊世界地界為多此耶。汝所問者。我謂如是。如來無量智慧。雲何以菩薩智慧而欲測量。佛子如人取四天下中少地界餘在極多如是。佛子。菩薩法雲地。於無量劫說但說一分。何況如來地。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是諸如來證知我言。佛子。假使十方於一一方無量世界微塵數等諸佛國土十地菩薩皆滿其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此諸菩薩於無量劫所修行業功德智慧。於如來功德智慧力。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是佛子。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順如來身口意業。不捨菩薩三昧力。能見諸佛勤心供養。於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具上上供養無量諸佛。而能具受諸佛神力所加轉復明勝。是菩薩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勝者。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窮盡。佛子。譬如善巧金師善治此金為莊嚴具。以無上摩尼寶珠間錯其中。繫在自在天王若頸若頂。其餘天人莊嚴之具無能及者。如是佛子。是菩薩住此第十菩薩法雲地中。彼菩薩不可思議智行。一切眾生一切聲聞辟支佛。從初地乃至住第九地菩薩所不能及。是菩薩住此地中。大智照光明。能令一切眾生乃至住一切智智。其餘智慧之明所不能壞。佛子。譬如摩醯首羅天王光明過一切生處眾生。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如是佛子。是菩薩住此第十菩薩法雲地中。彼智慧光明。一切聲聞辟支佛。從初地乃至住九地菩薩所不能及。是菩薩住此地中。能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智智法中。佛子。是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十方諸佛為說智慧。令通達三世行。正知法界差別。遍覆一切世間界。照一切世間界。令一切眾生界得證法故。略說。乃至隨順得一切智智。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增上。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十菩薩法雲地。若廣說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可窮盡。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摩醯首羅天王具足自在。善授眾生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行。於法界中有問難者無能令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三昧。得見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佛。能知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佛神力。能動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能入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能照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能教化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能住壽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劫事。能善入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法門。能變身為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身。於一一身示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是中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雲何示現自神通力。如經爾時會中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如是等。如是自力示現。斷眾生疑令歡喜故。雲何說一切法。如經如是佛子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順如來身口意業乃至轉復明勝。是菩薩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勝者。如是等。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如經說應知三世智等通故。通三種行故。一能斷疑行。如經佛子是菩薩住此地中隨順如是智十方諸佛為說智慧令通達三世行等。三世行者。道義應知。二速疾神通行。聞說如來祕密法故。如經正知法界差別故。三等作助行。此有三種應知。一作淨佛國土平等。為化眾生故。二作法明平等。三作正覺平等。如經遍覆一切世間界故。照一切世間界故。令一切眾生界得證法故。略說。乃至隨順得一切智智。如是等。如是此地神通力無上有上分已說。次說地影像分。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種。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三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雲何修行功德。   經曰。佛子。是菩薩十地。次第順行趣向一切種一切智智。佛子。譬如從阿耨大池流出四河。充滿閻浮提。不可窮盡。轉復增長乃至充滿大海。如是佛子。菩薩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界不可窮盡。轉復增長乃至滿足得一切種一切智智。   論曰。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願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應知。如經佛子譬如從阿耨大池流出四河乃至滿足得一切種一切智智故。雲何上勝功德。   經曰。佛子。是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譬如依大地故有十大山王差別。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毘陀略山王。仙聖山王。由乾陀羅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迦婆羅山王。眾相山王。須彌山王。佛子。譬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集在其中。是諸藥草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歡喜地中。一切世間書論技藝文誦咒術集在其中。一切世間書論技藝文誦咒術不可窮盡。佛子。譬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集在其中。一切諸香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離垢地中。一切菩薩持戒正受行香集在其中。一切菩薩持戒正受行香不可窮盡。佛子。譬如毘陀略山王。純淨寶性一切諸寶集在其中。一切諸寶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明地中。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集在其中。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仙聖山王。純淨寶性五通聖人集在其中。五通聖人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焰地中。一切行中殊勝智行集在其中。一切行中殊勝智行種種問難不可窮盡。佛子。譬如由乾陀羅山王。純淨寶性一切夜叉諸大鬼神集在其中。一切夜叉諸大鬼神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難勝地中。一切自在如意神通變化莊嚴集在其中。一切自在如意神通變化莊嚴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馬耳山王。純淨寶性一切眾果集在其中。一切眾果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現前地中。說入因緣集觀集在其中。說入因緣集觀聲聞果證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尼民陀羅山王。純淨寶性一切大力龍神集在其中。一切大力龍神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遠行地中。種種方便智集在其中。種種方便智說辟支佛果證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斫迦婆羅山王。純淨寶性得自在眾集在其中。得自在眾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不動地中。起一切菩薩自在道集在其中。起一切菩薩自在道。說一切世間界差別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眾相山王。純淨寶性諸大阿修羅眾集在其中。諸大阿修羅眾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善慧地中。知一切眾生逆順行集在其中。知一切眾生逆順行。說一切世間生滅相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須彌山王。純淨寶性諸大天眾集在其中。諸大天眾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法雲地中。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集在其中。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示現佛事問答不可窮盡。佛子。此十大寶山王同在大海。因大海得名。如是佛子。菩薩十地同在一切智。因一切智得名。   論曰。是中上勝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如經佛子是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譬如依大地故有十大山王差別故。是中純淨諸寶山喻者。喻八種地。厭地善清淨故。復次諸山王非眾生數。眾生數依故。非眾生數者。有二種。一受用事。二守護積聚寶事等。是中受用事者。有二種。一眾生四大增損對治。二長養眾生依雪山香山毘陀略山馬耳山。此四山非眾生數依故。藥草眾香眾寶一切果集在其中。一切果者。第六山中眾生數者。復有六種難對治故。六種難者。一貧難。二死難。三儉難。四不調伏難。五惡業難。六怨敵難。第四山中五通福田對治貧難。第五山中夜叉大神神通變化對治死難。第七山中諸大龍王對治儉難。第八山中得自在眾對治不調伏難。第九山中阿修羅說咒對治惡業難。第十山中自在四天王。對治怨敵難。此一切山集在其中者。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言集在其中不可窮盡者。順行不斷不休息故。彼十大山因大海得名。大海亦因大山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因一切智得名。彼因果相顯故。如經佛子此十大寶山王同在大海。因大海得名。如是佛子菩薩十地同在一切智。因一切智得名故。雲何難度能度大果功德。   經曰。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相故數名大海無有能壞。何等為十。一漸次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失本名。四同一味。五無量寶聚。六甚深難度。七廣大無量。八多有大身眾生依住。九潮不過限。十能受一切大雨無有厭足。如是佛子。菩薩行以十相故數名菩薩行無有能壞。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歡喜地中。漸次起大願故。菩薩離垢地中。不共破戒死屍住故。菩薩明地中。捨諸世間假名數故。菩薩焰地中。恭敬三寶得一味不壞故。菩薩難勝地中。無量方便智起世間所作寶故。菩薩現前地中。觀甚深因緣集法故。菩薩遠行地中。以無量方便智。善擇諸法故。菩薩不動地中。示現起大莊嚴事故。菩薩善慧地中。得甚深解脫通達世間行。如實所證不過限故。菩薩法雲地中。能受一切諸佛大法明雨無有厭足故。   論曰。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大海有八種功德應知。一易入功德。如經漸次深故。二淨功德。如經不受死屍故。三平等功德。如經餘水失本名故。四護功德。如經同一味故。五利益功德。如經無量寶聚故。六不竭功德。謂深廣等。如經甚深難度故。廣大無量故。七住處功德。以大眾生依住故。如經多有大身眾生依住故。八護世間功德。潮不過時受水無厭。如經潮不過限故。能受一切大雨無有厭足故。大海相似法菩薩十地行。亦有十種相應如經。如是佛子菩薩行以十相故。數名菩薩行。無有能壞故。如是等。雲何轉盡堅固功德。   經曰。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過十寶性。一出大海。二巧匠善治。三善轉精妙。四善清淨。五善淨光澤。六善鑽穿。七貫以寶縷。八置在琉璃高幢。九放一切光明。十隨王意雨眾寶物能與一切眾生一切寶物。如是佛子。菩薩發薩婆若心過十聖性。一初發心佈施離慳。二善修持戒正行明淨。三善修禪定三昧三摩跋提令轉精妙。四菩提分善清淨。五方便神通善淨光澤。六因緣集觀善鑽穿。七種種方便智縷善貫穿。八置於自在神通幢上。九觀眾生行放多聞智慧光明。十諸佛授智位。爾時能為一切眾生現作佛事。即名得薩婆若。   論曰。是中轉盡堅固功德者。大摩尼寶喻。如經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等故。過十寶性者。摩尼寶過毘琉璃等以出故取。乃至放一切光明示現此寶。有八種功德攝故。八種功德者。一出功德。選擇而取以善觀故。二色功德。巧匠善治故。三形相功德。善轉精妙故。四無垢功德。善清淨故。五明淨功德。善淨光澤故。六起行功德。善鑽穿故。貫以寶縷故。置在琉璃高幢故。此三句示現。七神力功德。放一切光明遍照一切處故。八不護功德。隨王意雨眾寶物。能與一切眾生一切寶物。正智受位故。一切眾生同善根藏故。過十聖性者。過聲聞辟支佛等性故。聲聞有八種性。四行四果差別故。辟支佛有二種性。行果差別故。如是十地影像分已說。雲何地利益分。   經曰。佛子。是菩薩行善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若眾生不深種善根者。不能得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若得聞者。此人成就幾許功德。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隨一切智智所攝觀集諸功德。此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亦復如是。此人得聞此法門。所得功德亦復如是。何以故佛子若非菩薩不得聞此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何況能信。何況能持。何況正修行。說此經時。以佛神力。以得法力。十方世界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踴遍踴等遍踴。覺遍覺等遍覺。起遍起等遍起。震遍震等遍震。吼震吼等遍吼。以佛神力以得法力故。雨種種天花如雲而下。雨天衣雨天寶。雨天莊嚴具雨天蓋雨天幡。雨天幢雨天伎樂。雨天音聲。讚歎一切智地。及讚十地殊勝之事。如此世界四天下。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說十地法。如是十方一切世界周遍皆說此十地法。以佛神力故。十方過十億佛土微塵數等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菩薩來集遍滿十方虛空。到已皆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菩薩住諸地相。佛子。我等一切亦名金剛藏。從名金剛勝世界金剛幢佛所來。彼一切世界皆承佛神力說此法門。眾會亦如是。字句亦如是。釋名亦如是。義趣亦如是不增不減。佛子。是故我等承佛神力。來到此眾為證是法。佛子。如我等來至此眾。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一一世界中四天下。上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皆有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菩薩往為作證。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說此經時。如來隨喜。彼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眾皆大歡喜。佛在他化自在天中成道未久第二七日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金剛藏菩薩說歡喜奉行。   論曰。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種。一生信功德。二供養功德。復次此法門中。決定信說大利益義示現。如經佛子是菩薩行善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如是等。解脫月菩薩言。如是等。金剛藏菩薩言。如是等故。為於此經中生信得功德。復生信功德緣生義故。以神通力示現六種十八相動。如經說此經時以佛神力以得法力故。如是等。是中六種動者。一動。二踴。三上去。四起。五下去。六吼。十八相此六種動等相。下中上如是次第應知。器世間中。依四種眾生聚。一依不善眾生。二依信種種天眾生。三依我慢眾生。四依咒術眾生。為此眾生下中上次第差別故。動乃至吼。如是十八句異義應知。如是生信功德及緣生義已說。是中供養功德者。如經雨種種天華如雲而下。如是等。一切世界說此法門示現為無量法門利益眾生示現。如經如此世界四天下。如是等。餘者易解。   十地經論法雲地第十卷之十二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3 大寶積經論   No. 1523   大寶積經論卷第一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世間救  苦海度彼岸  大悲降魔怨  我釋寶積經  莊嚴十六種  真實微妙義  欲令法久住  自利利他故   問曰。汝欲釋寶積經。應先釋此法。問以何義故。名為寶積。答曰。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義攝取故。所有大乘法寶中。諸法差別相者。彼盡攝取義故。名曰寶積。一聚。二積。三陰。四合和。義一名異。是中一切大乘法中。如來為諸菩薩。十六種相差別說法。何者十六種相。一法邪行相。如是菩薩行邪行已。名為行邪行相。二正行相。如是菩薩行正行已。名為行正行相。三行正行利益相。菩薩住正行已。名法行等行善行。四行法行諸相差別。五於諸菩薩所生慈心相。為令生敬重心行說相故。六菩薩住正行學戒相故。七聲聞戒與菩薩戒中。說優劣勝如相故。八菩薩善學菩薩戒已。能與世間智等。饒益他行。差別相故。九受彼菩薩藏時。教修聲聞戒相差別。十不善學沙門相差別故。十一不學沙門相差別故。十二住假名行相差別故。十三住真實行相差別故。十四如來方便化度眾生相差別故。十五說微密語相差別故。十六於菩薩藏中得教誨已。善信有益相差別故。大乘經中。如來為諸菩薩說如是等十六種相差別法故。彼法門中。此一切諸相現所說故。彼大乘法寶中。所有諸相盡攝取故。此妙法門名為寶積。問曰。雲何彼大乘正法寶中所有諸相。而此法門中所攝取成。答曰。迦葉有四法退失智慧。如是等黑朋所攝八種四句。攝邪行相差別故。迦葉菩薩有得四大伏藏。如是等六種四句所攝。正行利益相差別。如是此諸二十二四句。具說染淨退益之事。迦葉。名菩薩者。非但名字名為菩薩。如是等有三十二種相差別。應知。迦葉。菩薩功德無量無邊。我當以譬喻演說如是十九喻。所明諸相差別。應知迦葉。菩薩欲學此大寶積經。乃至其燈明者聖慧根是。其黑闇者諸結業是。是名住正行中攝諸戒相差別。應知。迦葉。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者。從本以來無有是處。乃至能出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報。如是等明聲聞戒喻。菩薩戒中。勝劣相差別攝故。應知。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言。乃至從本以來畢竟淨故。如是等攝取世間出世間智。饒益他行事差別相。應知。迦葉。汝等觀內莫外逃走。乃至出家人有二種病。何等為二。一者懷增上慢而自伏心。二者壞他發大乘心。如是等攝取受彼菩薩藏時。教修聲聞戒相差別。應知。迦葉。沙門沙門者。以何義故名為沙門。復雲何沙門。迦葉。有四種沙門。乃至如是普明。是名菩薩速疾法通。如是等攝前三種沙門不善學沙門相差別應知。爾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希有希有。此大寶積經。行大乘者而能作利益。乃至讀誦受持書寫此大寶積經。彼人即供養一切諸佛。如是等於菩薩得教授已。善信有益相差別攝故。應知。如是大乘中所說。十六種諸法相差別攝取故。此法門名為寶積。應知耳。佛住王捨大城。問曰。何故初明住處。答曰。佛住此處者。欲令敬重彼處故。重福眾生敬此處故。增長善根。是故先明住處。問曰。何故此法唯王捨城說。非餘城郭。答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喻如王捨王所止住。故明王捨。此大法門亦復如是。法王住處。釋成此義故。說住王捨城。問曰。何故唯在耆闍崛山非餘方中。答曰。說此大乘法。比於聲聞緣覺乘中增上義故。增上自利利他行故。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萬六千人俱。問曰。既因菩薩明此法門。以是義故。應說菩薩大名稱眾。說聲聞眾有何義也。答曰。說聲聞眾。若有聲聞於大乘中所有疑心。為除彼疑故。若有不定助成正信。若有自謂得清淨者。為欲捨離彼淨心故。復有聲聞。謂盡諸結於佛法中無復所修。所謂滅諸煩惱等障。心生逮得己利。為欲捨離彼慢心故。此法門中。為諸菩薩說煩惱障滅。因彼煩惱障及滅智障。亦非餘所說。勝於聲聞緣覺中得上果報。問曰。聲聞眾數。此諸菩薩從何而至。答曰。未來世中有疑惑者。為令除彼疑惑故。經家所說。從他方諸佛國土而來集會。問曰。何故說言皆得不退轉也。答曰。皆得不退轉者。已得具足四忍故。一生得者。聞說此法堪為器故。問曰。是諸菩薩從他方諸佛國土而來。此土成有何益。彼世界中是諸如來各自說法。答曰。為益眾生故。此世界中亦有眾生。彼諸菩薩本所化受。既見本同修諸行故。是則樂見。及本所化諸菩薩法。以復受是行。餘方亦有無量諸佛。為令生渴仰敬重諮請親近之心。說無量佛故。令諸眾生生堪得心起勇猛精進不生疲惓。復是釋迦如來本所化故。憶本化度。修諸願行事。從他方來親近如來。問曰。何故明菩薩多說聲聞少。答曰。說菩薩眾多者。此法門中所辯諸行。彼盡因為諸菩薩說。問曰。何故先說聲聞眾。答曰。因彼加持所說法故。問曰。何故說言從他方來集會。皆得一生者。說懈怠我慢故令不生。往求於正法。對治此患故。言自樂法故。從他方來集會。不為順他心故。釋成遠來諸佛世界中。此諸菩薩已得佛位。尚為法來。況於餘者雲何不來。問曰。如來何故。但對迦葉說此法門。不對菩薩。答曰。如來告大迦葉時。知堪能說故。唯未知覺復未正信。以釋成堪知覺信大乘義故。是中邪行所攝。八種四句。上上相釋漸次應知。第一四句。說退失智慧邪行相事。第二四句。退失智慧已忘於正念。第三四句。滅正念已令滅白法。第四四句。滅白法已。似非菩薩行噁心相。第五四句。行噁心相已難調伏故。第六四句。難調伏已行於邪盜。第七四句。行邪盜已。不應親近而能親近。第八四句。不應親近而能親近已。令不助菩薩行成於邪行。對治此故。正行所攝亦有八四句。上上相釋漸次應知。第一四句。說為滿足助道智已令不忘正念。第二四句。令不忘正念助道智增長故。第三四句。不忘正念已增長白法。第四四句。增長白法已。行似菩薩心想行故。第五四句。行不噁心事善調伏故。第六四句。善調伏已行於正道。第七四句。既行正道已。應親近者而能親近。第八四句。應親近而能親近已。令隨菩薩所行諸行成於正行。先所說正行利益。有六種四句。上下相釋漸次應知。第一四句。菩薩如是多行正行已。習成福德智慧。第二四句。依功德智慧習成已。令得障淨。第三四句。依障淨已。令一切法門助習通達一法門故。第四四句。依習一切白法門已。一切相一切種。利益一切眾生故。復修行無量功德。第五四句。既修行無量功德已。令過無明住地。第六四句。依過無明住地已。令得無障礙地。是名此諸二十二四句之中所說漸次。自此已後。還彼前四句次第解釋說。應知。經言。迦葉。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問曰。以何義故發此說。答曰。修大乘者。為得無上菩提方便故。愚癡者為令示現故。放逸者令正勸故。怯弱小心者。令助慰喻使發大意故。已行正行者。為令讚歎故。問曰。明四法者。此數無義而說自體明故。答曰。四算數者說攝取義故。廣不可盡。伏防聽者不樂多聞故。以數攝故。令憶持則易。如繩穿華不使零落故。問曰。何以故。唯定四。不多亦不少。答曰。遮無窮及無義問故。復有喻者。退失三種助智攝取故。明四數。復有餘者。略說有三種智慧。聞思修等。是中前三法。多示盡失助聞慧智。故第四法者。多明盡失思修慧等。是故說四法。次者是諸法中示相近漸次差別解釋義。佛告迦葉時。勸令聽眾。聽眾之徒。一心不念餘緣聽故。法者捨於人故言聽法。若不言法者。容有生疑。為欲說法為欲說人。問曰。先言菩薩者。以何義故名為菩薩。答曰。行大乘者。此菩薩名為攝取多義。然今略說三義說。應知。一者信。二者修行。三者證。雲何信。覺知甚深智慧而能令覺故。雲何修行。為自利利他因故。往行無上菩提。雲何得證。以智慧力故。令得證無上菩提。退失智慧者。明二時有二種失。一已得失。二當得失。何者退雲何失。於無漏中失當得。餘者世間故。二時俱失。不甄說退失智慧故。問曰。無漏亦失。答曰。解釋不爾。說退失智慧者。欲明不放逸因。於所作事中令作法故。言退失智慧。何以故。有漏智者。與無漏智助道因故。是有漏智得已。未得二故便失。無漏智失者。以不得故。既證無漏智則無有退失。問曰。雲何不尊重等法。令能退失智慧。答曰。瞋恨故不敬。不敬故不聞。不聞故不生解。以不生解故。即現退失智慧。吝惜諸法。所受諸法祕不盡說。故不聞。不聞故於未來世中眾緣不具。緣不具故退失智慧。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說有餘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等故。得聞障報已。聞障報故得愚癡因。是故未來必得愚癡。以愚癡故退智慧。其心憍慢自高讚己。卑下他人故令恨他。以恨他故即為倒說。已顛倒說故。於未來世中招倒。以招倒故退失智慧。問曰。何時退失。答曰。二時中現及未來。問曰。若佈施等諸法亦是退失。因有吝等諸法者。何故但說唯退失智慧因。不說佈施等退失因也。答曰。易失故先說。菩提是智性故。諸餘波羅蜜者。從彼智所生。智依止故。菩薩於智中邪行已。即於菩提及助菩提法中。不名正行。是故但說退失智慧因。不說佈施等退失因。如是不敬等法。退失智慧因。四句顯說不樂聞等四法。是中不敬重故。顯說不樂聞吝惜法故。不聞障他法故。得不聞障報。我慢故。姤心倒說。如是不能助聞等智退失意。此四法已以復有餘智相。謂生於四悔法。現及未來。何者四法。一不能生解。二眾緣不具。三助愚癡福報。四及已顛倒故。依不聞故。於現法中不生正解。依不聞故。於未來世中眾緣不具。依聞障故。亦於未來世中得愚癡報。依姤心倒說故。未來世得顛倒報。問曰。不尊重敬法及不敬法師者。此二句重說有何義。答曰。此二句重說中。顯示具足不樂聞意。設有人瞋謗不敬法故。不聞其法。敬重法師故樂聽聞法。復有瞋恨。不敬重法師故。不聽聞法。復有瞋敬重法故。能樂聽聞法。若二俱瞋恨謗不敬重者。彼眾無方而能聽聞。是故此二句重說。示現具足不樂聽聞法意。吝惜諸法所受諸法祕不盡說者。此二句有何義。吝惜諸法。見既於他所知解中勝故。即於法中祕不盡說。護得後不敬防畏勝故。或復有義。若請不請一向不說故。吝法者。或有向說。或復不說。或復吝法故棄捨正法。已捨法故即壞其心。所受諸法祕不盡說。起吝惜心行故。說言壞行。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說有餘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如是等句有何異義。是中有樂法而作留難者。此是說有餘言。雲何樂法者而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呵責說有餘言。所犯覆藏不能悔過。雲何沮壞人法並說諸惡。所有法從人所欲樂聽聞者。彼法及彼人。已無實言及無義者。而言能種種說。既說已即令不復樂聞。雲何說諸因緣呵責等。所說不正復言無限。或復樂聞者。為助種種難訪無限等言說。聞難訪等。即便不聽亦不樂聞。雲何不能為說教故。復請而不受。有他樂法者來請問說法。已吝惜法故即不為說。復不請餘法師等。若欲請聞不為許可。雲何覆藏。說其聽者及呵聽眾。亦說彼法。汝等無智此法甚深不能通達知故。已說聽眾故覆藏正法。如是障法因緣。令得難處果報。其心憍慢自高讚己卑下他人。如是等句有何義。憍慢者說初句。雲何憍慢。若讚己為勝譭謗於他。雲何讚己為勝。自所說不善修行不正。見他所說皆善修行亦正。於中起慢妒心。雲何譭謗於他。若他善說善修行中。生不善說不善修憍慢妒心想。已憍慢患故。令不能得證正覺智慧。諸法盡證所攝。此要略而說。一唯所退失。二如何退失。三以何時失。四所有既法退失。彼盡顯示。何處退失者。於智慧中如何退失。以何想退失者。失已解釋。何時退失者。現在及未來。所有既法而退失者。明不敬重等四法。已有此不恭敬等四法。能令退失智慧等。法障故。說四對治法。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成大智慧。何等為四。所謂尊敬重法。及敬法師等。菩薩順行此敬等法因故。得與大智因故。生四種智慧。何等為四。一者起。二者成熟。三者滿足助道。四者能為成菩提。然彼恭敬故。樂聽聞法。既聞法已便得起發智慧。隨所聞讀誦受持諸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而不求一切名聞利養恭敬等事故。令得化他成熟心智。善知智慧從多聞生。精進不懈怠。如救頭燃。聞法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常求多聞。聞則憶持不忘故。令得滿足助道智行其實行。行不隨言語及已音聲。為實行故。令能得成菩提智慧。是中尊敬重法。及敬法師者以不敬重故對治說敬重。應知。隨所聞諸法讀誦受持。是中聞者以耳識故。誦持者以意識故。或復聞者以聞慧故。誦持者以思慧故。經言以清淨心廣為人說者。以離慳妒嫉心故。不求一切名聞利養恭敬等事者。是則吝法因故。利養者衣服等。恭敬者禮拜等。名聞者稱揚諸功德。以多聞故堪得聞慧等智。已如救頭燃修求聞慧。為求聞慧故。勸轉明修慧。譬如有人或燃頭或燃衣。彼人捨一切諸事。先救頭及衣服。菩薩亦如是。知聞慧是智因。智者乃至亦能得一切智因故。轉勤求聞。為自利利他故。隨所聞法而能誦持。及如說行者。若隨聞而能取義者。彼已順行故。   則能生如順智。非如但有音聲語言者。非如但求聞。非但口說。或復無義故。或復所說皆無出世之益。順次解釋不尊敬重法及行順法已。成吝惜諸法。吝惜法已。於樂求法者起諸障礙。祕不為說。彼滅此三種智因。已無智故則起我慢。自法對治尊敬法者。已順行法及次法故離慳吝惜心已。隨所聞法廣為人說。好樂法故求多聞記。具多聞已。即能行自利利他之行。隨說修行不著語言。語言音聲等事。菩提心者。唯智根本。一切智者。唯菩提心為本。是以不忘菩提心故。忘菩提心及已不忘諸法因故。佛告迦葉。菩薩有四法忘失菩提心。何等為四。欺誑阿闍梨等。問曰。何故但說有四法能忘失菩提心因。不多不少。答曰。忘失有四種故。略說有四種。一不正信忘失。二信顛倒忘失。於菩提心中見有過故。三所受諸法。皆是假名心故忘失。四得法體心忘失。此四種忘失中。對有四種因。如是次第。應知。是中欺誑阿闍梨師長等者。於師長前不能如實語。既犯罪不發露故。妄語心誑故。即成欺誑師長。是中阿闍梨者。能諫及勸指授。隨彼所犯為令發露。此不應作。先所犯罪為欲懺滅故。說諸方便。汝應如是作。師長者若能助益。長秀聖者。雖非師長已有諸功德故。憐愍與樂勸止惡修善。為既犯故。令彼以妄語忘失。以是義故。助得增上業報。已助得增上業報故。成不正信忘失菩提心。應知。若彼不能令忘失者。如是彼已習妄語。及得戒障故。忘失菩提心。是名初因。無疑悔者令生疑悔。同修梵行中無疑。能令生顛倒疑故。同梵行中正修戒行者。於戒中令起疑惑故。彼如是同梵行中。不至心恭敬。及行諂曲心。能於戒中生疑惑故。生深重業障。彼以是故。於菩提心中顛倒。不正信見過故。忘菩提心。彼若不能令生疑惑者。如是彼已謗說故。令忘菩提心。是名第二因。修大乘人。呵罵誹謗廣彰惡名。樂修法者。隨所有法利。彼能令遠離背故。若有信樂修大乘者。為欲壞彼故。呵罵誹謗廣彰惡名。說不善言破壞。說無利益。無利益語。是中不善語者。說惡名響彰其諸過。所謂破戒。發言說謂惡。廣彰人短謂非梵行。分別說者不稱功德。隨彰其說惡。有如是等事。彼如是向諸菩薩說無利語。分別廣彰惡名等。若欲修大乘者。如是等令退迷惑。彼如是向諸菩薩心不恭敬已。所有功德則便覆藏。已覆藏故令惡深重業障。以彼障故。本所修戒心即便滅壞。若使不能覆藏菩薩真實功德者。彼如是以得戒障故。退滅其心。是名第三因。以諂曲心與他從事。非真實心者。欲為諸法師開彰諸祕密之事令生迷惑故。是中諂者。以虛偽無有實心而與從事故。曲者以心諂誑非真實心。與人隨順。為欲諸法師開彰說行諸祕密之事。從諸法師所。聞深密微妙法已。若有修行大乘者。為彼能起誹謗意。作如是意已。令助無量惡業。以有彼業障故。應得順法心而成遠離退失。若不能誹謗遠離者。彼以如是故。於戒障中心得退失。略說以何退失。所謂心何時退失。現法中及已未來行中。如何等行。於師尊長中不正恭敬等故。有何等相。具四法故。彼以顯說對治彼故。說四善法。應知。經言菩薩乃至失命因緣不故妄語者。護治實語故。以不惜身命故。何況戲笑者。菩薩於微輕罪中生大怖畏故。常以真心與人從事者。以離無我諂曲心故。是中真心者。實心隨順親近故。離無我患者。菩薩如實親近。不示假名行離諂曲。遠離不調伏噁心故。於一切菩薩生世尊想。能為諸菩薩。於四方中稱揚功德者。隨所得法利彼常讚歎故。自不愛樂諸小乘法。隨所化眾生。令彼一切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樂狹小乘。己劣弱故。既得上義行所攝取化意欲故。此諸句漸次重釋。欺誑阿闍梨等。復不供養恭敬阿闍梨師長等故。於戒法中不生慇重速疾之意。自無慚愧悔過。見他有慚愧悔過者。為令惱故。助不安樂心憂惱彼。己無慚愧開令悔故。於修大乘人中說諸惡事。以謗菩提心所起。諸利益他心無故。以諂曲心與他從事非實真心。復有不失諸句漸次重釋以實語不忘菩提心集因故。不失菩提心。所起眾生饒益故。自身中所有無量希有諸法。知已敬菩提心。及一切智因故。於菩提心並一切菩薩所。起世尊想已。敬菩提心故。所化眾生彼一切勸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喜樂求行狹劣小乘之法。菩提心者。是菩提應義。問曰。若是菩薩初發心者。我當成於正覺。彼心有何等性。復有何相。有何等念。有何功德。有何勝事。以何所攝。為誰根本。是誰現氣因。誰所依止。答曰。初正願性。豈欲求相菩提。為念及念眾生。以一切智因無量功德一切世間聲聞緣覺願中上故。為勝信地所攝無上菩提根本。慈悲現氣因。菩薩戒所依止。然是發菩提心。略有二種。一者出世因。二者不出世因。是中出世因者。若發心已永遂不忘。是名出世因。不出世因者。若心不永遂中忘彼心。退亦有二種。一者永退。二者不永退。是中永退者。若有數退而復能生。不永退者。若退已即生。然彼心以四種緣四種因及四種力而能生。何等四種緣。一者見聞如來希有變化故。發菩提心。二者因於無上菩提。以聞法為憐愍利益眾生故。發菩提心。三者菩薩為欲正法久住故。發菩提心。四者見末世眾生受諸重苦故。發菩提心。何者四種因。一者具性故。二者具善知識故。三者慈悲為首故。四者不驚怖世間長夜。種種深重有聞等因故。何等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修行力。是中自力者。以自力故。堪樂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自力。他力者。以他所勸令發心。是名他力。前所習大乘善法者。是名因力。現在法中親近知識。長夜之中聞思等正法習行善不息者。是名修行力。是中若廣略。此四緣及四因藉故。若使內自力及以因力。具此二因生彼心者。如是故名為有益。名堅不動而生。他力修行力生彼心者。名為不應動失。應知。彼心退轉相。亦有四種。無性故惡知識所攝。於諸眾生不起悲愍心。及恐怖世間故。不忘菩提心。菩薩還憶持彼菩提心故。能修行功德智明。助道所攝善根法中。彼如是修諸行已。善法滅不增長因故說諸法。經曰。佛語迦葉。菩薩成就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何等為四。但以憍慢心讀誦世間經典咒術。如是等。問曰。何故唯有四法明因能滅善法不能增長。不多亦不少。答曰。善法有四種。滅不增長故。此略有四種善法滅不增長事。一者不生滅不增長。二者不能增長滅不增長故。三者除拔根本滅不增長。四者作及遠離滅不增長。是中不生諸白法滅因者。以我慢心故。讀誦世間經典求諸咒術。不能通達菩薩六波羅蜜。及菩薩法藏。菩薩以我慢心降伏故。悕望名聞利養。妒勝憎他常誑故。求於世間咒術。不能求善白等法。已不生諸白法滅盡故。能令盡滅及先所得者。以緣事故聞習轉弱故。是不增長滅。何以故。貪著利養名聞故。親近諸檀越。是中利養者衣服等。供養者禮拜等。著於利養名聞故。說著利養名聞耳。以著利養名聞故。受於邪命資養等顯說應知。以親近檀越家故。多有親近中諸患。若彼有如是二疑助成者故。說以如法得財利養。以為不滅因。以依諂曲等意故。不住聖處。彼如是著名聞利養。親近諸白衣家故。以多緣親故。聞等善法不能增長。聞等不增長。已聞等諸善法悉不增長故。令盡義便滅根本因故。及增謗菩薩。已惡見還增。及謗菩薩法藏。己瞋故於諸菩薩覓諸錯謬等患。令為諸菩薩以虛實等罪謗故。令得大罪。以此罪業因緣故。所有善法從根本拔除遠離滅盡。遠離滅因故。未聞未曾受持諸脩多羅法。而能誹謗。未聞者未至耳識道故。未曾受持者。雖至耳識道不誦持。諸頓說教及諸脩多羅法謗。以是義故。如來說此脩多羅。大阿波提捨中亦說此義。若有邪師。能測量如來意者。彼人得大譭謗正法之事。是故彼遠離諸盡法故。諸白等法令滅。顛倒對治故。明此白等法句。應知。是故如來告迦葉言。迦葉。菩薩成就四法。所生善法轉勝增長。不令有失轉復倍勝。何等為四。捨離邪法唯求正法。如是等。是中唯求正法者。六波羅蜜菩薩法藏所說。正聞非不正聞。所明世間咒術等。不定聞現事故。言非不定聞。復是隨如勸心者。柔軟善心故。顯示何意。求世間語言咒術等。求因故。著我慢者。成世間咒術等事。求世間咒術。語言者。成舍利養恭敬名聞之心。令捨故言求六波羅蜜及菩薩法藏耳。以法財利養為足。捨離一切諸邪命等。及安住知足聖主性中者。以法利為足。如法所得利養心足故。捨離一切諸邪命等者。遠離諸諂曲等心故。安住知足聖主性中者。不生疲倦心故。得失不以心故。彼如是行之。正行已。為成自利利他行故。防護他心。若有失事不諫向人罪過虛實。何況覓人長短諸過。是菩薩修行六波羅蜜菩薩法藏。以於諸佛法中心不通達。是中唯佛為現作證故。不生謗心。何以故。佛菩提無邊及所信根非一故。演說諸法亦治諸法。總略而明。以何退失不能增長。如何退失。以何時失。及何等法。彼以顯說。以何退失不能增長者。謂諸善法。如何退失者。以我慢心求世間語言咒術等。漸次說。以何時失者。現法中及未來。何等法者。具足四法。白朋中亦爾。所有善法生及如何生以何時生。及何等法生。以何對治說。復此諸法。漸次以何我慢所攝。諸利養等。希望求世間語言咒術等。求以隨所。家中見利養者則能親近此家。身為利養名聞被縛。妒吝心故。因彼家所有餘菩薩親近者。為令起瞋。及以惡謗。因瞋謗彼人故。則謗正法。白朋法中。漸次明離慢等諸患故。六波羅蜜所攝。菩薩修學正聞故。能行順法。行順法已如法得施以為知量。捨離一切諸邪命等。安住知足聖主性中。以著利養名聞謗因緣故。不說他人罪過。實以不實不求人短。離謗菩薩心故。能行利益如法等事。行如法行故。不謗正法。捨離滅諸白法因諸法故。修行不滅諸白法因。已捨離似非菩薩隨一一相習行噁心等。修行似菩薩直心修相。習諸行故。為令勸故。明顯生滅苦。不行諸惱等行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種諂曲心。菩薩常應捨離。何等為四。於佛法中心生疑悔不決了。如是等。問曰。何故唯說四法。答曰。為因四種諂曲等法故。以有此四種諂曲心故。說四諂曲應知。何等四。一者於乘諂曲。二者化受諂曲。三者助功德諂曲。四者助智諂曲。是中乘諂曲者。於佛法中心生疑惑不決了等。及不敬尊。復不敬諸戒等法。於佛法中生疑惑等故。諸大乘中生不信默然行。是中於諸佛法中。以有故生疑。以有大意德故生惑。以其不可得故。生不決了等事。化受諂曲因者。於諸眾生起憍慢瞋恨妄想等。以慢等心故。化諸眾生中恨默故。不能化導憍慢瞋恨妄想等。於諸尊及弟子並勸諫。有益無益等中應知。助功德諂曲因者。於他利養中生妒吝等心。是中見他得利養。心起忿惱瞋意妒。若見彼求而起惜心。是名吝。彼如是既起妒吝心熾盛故。於助功德智中恨不修行故。諸功德智即便退失。助智諂曲因者。於諸菩薩廣彰諸惡。惡名惡稱惡行等。說惡名等事前已解說。為諸菩薩說諸惡等句。為說大乘經應知。以謗大乘故。菩薩於助道智中。默住懈怠不修行故。修道智中成於退失。以為此故說朋應知。諂曲對治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質直之相。何等為四。所謂所犯諸罪終不覆藏。如是等。是中所犯諸罪終不覆藏者。是總向他發露者。發露事故說者。有犯能懺悔故。彼如是懺悔。是以後時不生悔恨等情。發起善故。或失國土或財者。以真求實故。示現不惜諸施等故。身命難者。以捨離身命。不依止餘種種不舉餘事。捨彼事已令惑人故。憶餘事故。一切惡事中。罵詈誹謗撾打繫縛種種傷害。受此苦時。但求自責自憶業報。不瞋恨他。此諸句有何異義。是中罵者說虛妄故。瞋者虛實俱說故。於他苦者已說種生姓等。說諸惡事故。誹謗者。以因實見彰惡故。撾打責數者。於身中具諸緣故。責數者。具三業故。復撾打者。以手足等諸身份故。殺者依身手等及刀杖等故。繫縛者。以繩索鎖等。如是等事中。唯責己之業報。善惡業報因故。不瞋恨他。心不懷瞋恨等。及無諸結使。不懷瞋恨結使。彼善堅住信欲之中。設使有不可信諸佛法者彼能信。以心清淨故。顯說於大乘中身心成就。此諸句漸次說。於諸佛法中以疑心故。不修戒行故。令諸眾生中行諸邪行。行邪行已。彼利養中即生慳吝妒心。以不能制妒心故。見聞有功德利養諸菩薩。中起誹謗廣彰惡名。白朋法中。漸次亦作依持戒故。善持戒者。善護諦語。護諦語者能順忍法。以具忍故得身心清淨。以清淨身心故。能信諸佛正法。略說諂曲者。是名心愧。恆事何處諂曲。於諸佛法中及以眾生。以何時諂曲者。現法中習不捨故。亦至未來隨所有法。及隨所說二種四句。隨所有真直之相。以何義中復以何時。有記等法對治明於白法。應知。於諸諂曲心中。諸菩薩諫及以諸真直心。菩薩說真直心已。為真直心菩薩。說諸調伏義故。防諂曲法故。勸彼調順。現示調順及不調順等法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種不調順散壞之相。何等為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法及順法不隨而行。於諸教誨中不調散壞。如是等四法。何故但說四法。有四法。有四種不調散壞因故。何者不調散壞四法。一者處不調散壞。二者發行中不調散壞。三者受用中不調散壞。四者共住不調散壞。是中不調散壞者。名為不善調伏故。喻如惡馬。此諸不調散四法。能障修彼菩薩行故。名為不調散法。是中聞諸法及修行處而生戲論者。是名處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散惡馬。以不調故。還安本處已。爾時不能善住。復不能調伏。不能散壞。菩薩亦爾。如法義中多聞已。多聞故心不調伏。被諸善知識正勸。令行修諸法及次法。不能正住。於教誨中不能正受法行。是名發行不調散壞因。譬如不調伏惡馬。安置正道處中。以不調伏故向於惡道。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為諸善知識所勸修行法及次法。諸悔之中。現以心顛倒分別念故。即便倒取。損他信施供養恭敬者。是名受用中不調散壞因。喻如不調伏惡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而與諸調伏馬行異故。說不調伏也。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雖在調伏菩薩同其一處。已漏戒行故。受諸信施供養恭敬。以成其悔恨。於善調伏菩薩所行。行不相似。不樂知見。善調伏菩薩中起心誹謗不生恭敬。是名處不調伏散壞因。譬如不調惡馬。共諸調伏馬同其一處。以不調伏故心不悅樂。善調伏者共不調伏同其一處亦爾。不調伏菩薩亦復如是。以自有見取義故。共諸善調伏菩薩。同在一處故。心不悅樂。善調伏菩薩亦復如是。是中調者。根調勝故。伏者。一心滅惡得勝行故。轉一切黑法對治。說白朋法應知。經言。善說所聞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者。非妒心諍勝故。但聽聞正法唯求利益。不求覓見人諸短。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法善知識。隨順師教能知依止。以餘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者。此諸句有異義。是中於教誨處隨順師教者。是總能令善。以喻言語者。聞善惡等忍故。所作皆善者。一切時不犯戒故。不失師意者。於教誨中心敬重故。菩薩如是行諸行已。常得值不離阿練善知識故。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者。所說不退戒定者。重明戒以定名說故。應知。菩薩如是行行已。諸常得不離行諸功德善知識。見諸善調順菩薩已。恭敬愛樂隨順善人。勸受等行順向順意順諸功德。為令得利。此諸句有何異義。是中善調及順等諸句。前已解釋。恭敬愛樂者。示現喜敬重心故。順向者。樂見故。順意者。正親近意故。順諸功德者樂聞意故。為令得彼利者。順行此法意故。菩薩如是行諸行已。成不離得眾首善知識。略說以何故。調順不調順邊壞事。及雲何而有。唯以聞等諸相故。以何時。現法中及未來。習學不止故。以何等相。具足四法。行聞等法對治故。說白朋等法應知。起次說者。行聞等法慢心故。順行正法次法等行已。於正教授處不如法行。既正教授處不如法行已。所用受信施中諸事。彼令能墮不饒益處。彼如是雜垢染心故。見諸善調伏心菩薩已。即不生恭敬對治。漸次說白朋等法應知。不調伏諸法中諫已。勸修調伏等法故。防護住調伏法菩薩錯謬等法。勸修不錯謬等法。故說錯謬不錯謬等法。佛語迦葉。菩薩有四錯謬法。何等為四。未與所化信受眾生。而共同意。是菩薩錯謬。乃至攝取破戒惡人等。是菩薩錯謬。問曰。何故但說四法。答曰。依四種錯謬法故。說菩薩有四種錯謬。何等四種。一者不作錯謬。二者過量錯謬。三者不正作錯謬。四者惡作錯謬。是中不作錯謬者。未受化眾生而與同意。依化眾生勸令到究竟故。信心敬眾生中。所說法中斷絕。是菩薩錯謬。過量錯謬者。非器眾生中。說深妙上法故。於小乘眾生希求大乘。而不隨根說。是菩薩錯謬。不正作錯謬者。為諸上根眾生說小乘法。於大乘眾生求小乘。不隨根說法。是名錯謬。惡作錯謬者。住正行眾生如法持戒者。持罰不敬攝取破戒等。於持戒破戒中。偏心倒說法故。是中持戒者有三義應知。住正行者。不犯諸業故。持戒者。不缺漏諸戒故。真法者。敬戒法故。有二種相。釋成破戒者。破戒缺漏戒故。惡法者。不敬重諸戒。錯謬者。取不正道及示不正道故應知。此四錯謬句現說四法。一者不說。二者不相似說。三者不稱根說。四者惡說。不說者。對前後說法疲倦。已生噁心故。不相似說者。所說無方便故。不稱根說者。喜樂小乘法故。惡說者。以利養心訓誨行行故。是中噁心者以不說故。於諸善根中而便退失不能滿足。以不滿足故調誑眾生。已說法中無方便善巧故。及不能攝取諸上善根。以樂小乘故。及遠離上善根。復常悕求利養心訓誨行行故。不集功德。及助諸惡故。調誑眾生。對治彼故。白朋所說應知。經言。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乃至普令眾生等住正行。於諸眾生其心平等者。自己及他心平等故。於不深信眾生。化未成熟者而為說法。防護不作錯謬。心知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者。法等故名為等法。於非器眾生樂小乘等。悕求大乘者。隨力說法防護過量錯謬應知。隨器說故。普化一切眾生令入佛慧者。信樂大乘上根眾生。而意求小乘法。勸令入佛慧。防護不正作錯謬應知。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者。捨諸利養名聞破戒持戒等心。以等同說法。護惡作錯謬事應知。諫菩薩不正取因及不應親近已。示現可親近不可親近因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菩薩常應捨彼何等為四。求小乘者但欲自利。乃至親近。以成世間利而無法利。問曰。何故定說四法。答曰。因非善知識故。說四種非善知識非善等侶應知。何等四種。一者於乘中非善知識。二者於行中非善知識。三者於佛法中非善知識。四者於正法中非善知識。是中小乘人者。但求己利不求他益。性行狹劣相似故。勸菩薩令遠離大乘法中故。是名於乘中非善知識應知。求緣覺者。少欲少作。背眾生益及修行處。令勸菩薩遠離眾生益及諸行等。以遠離益故成失行因。是名於行中非善知識應知。盧伽耶陀者。說種種異言故。勸令遠離於佛法中。以遠離故成失行因。是名於正法中非善知識。應知。彼親近己。唯有世間利而無法利。於善法中勤修故。得成退失因。以退失善法因故。名為於正法非善知識應知。對治非故說四種善知識。經言。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佛道因緣者。對不斷絕大乘法故。說諸來求者是菩薩善知識。差別應知。菩薩作是念。我依來求善知識因故。修無量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修行不虛故。不悕求小乘。所修佈施助成菩提。作善根故。令不失大乘行。說法者。是菩薩善知識。生智慧純志者。不失行對治。以多聞故能令為他說法。是故不求少欲之事。聞慧多純志故。雖得世間苦。而不疲倦。教化人令得出家者。是菩薩善知識。純志增長一切善法者。不斷正法理對治勸出家故。於諸邪法而成遠離。以一切善根純志故。作利益而不生懈怠疲倦退失。諸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純志一切佛法增長者。對治不失佛法故。示現得諸佛挍量勝不退故。釋成不著利養名聞等。既著利養名聞故。令遠離退失諸佛法。修習純志諸佛法。及以積善根力故。不能退失。以是義故。從非善知識中諫己勸修如是實行。行菩薩事故。明不如實及如實諸菩薩相故。佛語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等為四。一者貪求利養而不求法。乃至樂聚徒眾不樂遠離。問曰。何故唯有四法。答曰。因四種非菩薩相故說四種非。豈菩薩相事而似菩薩應知。一者多聞相似。二者阿蘭若相似。三者造作功德行相似。四者將諸徒眾相似。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者。菩薩於諸信心中悕求利養者。雖復持法。是名不如實非如實。貪求名聞稱己之德。不求出世功德者。樂名聞菩薩者。雖為阿蘭若。是名不如實非如實。貪求自樂。不能救拔眾生諸苦者。以利養悕求心縛故。菩薩雖作功德行。而名不如實非如實。樂求聚徒眾不樂遠離者。以供養恭敬心縛故。菩薩雖是眾首。而名不如實行非如實行。菩薩如是行行已。令失持法。阿蘭若作諸功德及眾首之事。對治彼故。說諸真實功德應知。經言。能信解空亦信業報。以信解空故。不樂利養等事。及信業報故。喜樂諸法因。樂法故聞修無量功德忍。一切無我我所者。以忍無我故。不喜樂著名聞稱等事。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者。以大悲故悕求菩薩功德。入涅槃意者。以涅槃意不樂自樂。不捨世間行者。以不捨世間故。拔眾生苦。為化眾生者。心不捨眾生故。而行佈施者。以行施故。善知眾生功德。雖修行施而不望報者。以樂寂靜故。行施而不求報耳。問曰。白朋中演信樂等法說空等法何用。答曰。佈施等助道諸行者。意謂與聲聞緣覺等共諸行。而欲聞菩薩勝行故。及生猶豫心。為欲現說聲聞緣覺不共助成正覺諸菩薩法故。   大乘寶積經論卷第一   此論宋藏第一卷。與諸藏本文義迥異。未知去取。按開元錄雲。右釋舊單卷大寶積經。則寶積第四十三會。是寶積部雲。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一卷失譯。右舊譯單卷大寶積經。有釋論四卷。今撿之宋本初卷則全是彼經。非論文也。是則宋本錯將經本名加論字為論初卷。又為留支譯。何也。今取二本為正。其所釋經本。則是大經第一百一十二卷耳後賢欲知今之所去宋本初卷是何等者。請見彼經。即是耳。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3 大寶積經論   大寶積經論卷第二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佛語迦葉。菩薩有四種得大伏藏。何等為四。能持諸佛能聞六波羅蜜。乃至樂著山林心無懈怠。問曰。何故但定四法。不多不少。答曰。為遮無窮故。亦是非問故。復為顯示未曾有因故說四種。於長夜中善修空故。得一切智。猶修空因故。無明闇弊世間者。為滅無明故。說法以能親近向涅槃心者。寂靜甚深以不修故。不調伏淨故。世間者說上妙法。誰能親近。故財法二施。是妒吝心相違。久修習故。世間樂阿梨耶。為著阿梨耶故。說法時能親近。或復攝取一切菩薩行故。略說四法。諸菩薩有二種助菩薩道行。一者助智道行。二者助功德道行。是中信空無我及不捨。涅槃等。是助智道行。信業報等三句助成功德智。廣修六波羅蜜。攝取行故。助四種行。是中不捨化眾生意故。財法二施而不望報。是名助檀波羅蜜行。不捨涅槃意故。助戒波羅蜜行。向涅槃心菩薩者。常恐怖世間。常防伏破戒等諸煩惱因故。得性持戒法體。菩薩成就無我忍。及以伏眾生相所依故。設使眾生有逼過及惱時。而心不可動。能信業報故。及意不捨世間故。助成精進波羅蜜行。助成功德智慧行果。信薩婆若事菩薩者。雖照世間重苦。己心不捨眾生。及丈夫志故。不捨世間諸苦。唯在世間。為增長善根故。起大精進。以大悲故助成禪定波羅蜜。大悲者。依止根本禪定故。信空者。助成智慧波羅蜜行。菩薩不捨菩提心者。是名持諦語。不欺誑故。彼菩薩有大悲及信業報心。常向世間伴故。作眾生處中而不助說顛倒。是故大悲及信業報心。不捨世間行。不捨菩提心因故。此諸法如是示現持諦語。菩薩諦語者。不捨菩提心。是即取發心處不望報財法等施。是名持勢。菩薩施心者。於財法二施中破慳吝妒事。成向涅槃心者。是持寂靜事。菩薩寂靜者。滅除不寂靜事故。能成善因信空無我等。是名持智慧。菩薩智慧者。伏滅諸煩惱。對治令得淨菩提。善根及能增長。乃至得菩提不望報。及財法二施等慈。令利益他故。大悲者是名大悲。以大悲為首。及信業報故。行世間時唯作眾生益等成就事中所生心喜悅等是名喜。或復心向涅槃故。能伏諸煩惱以無煩惱故。心喜事者名喜。或觀諸行無我等。諸法離愛敬。或憶念如來。無量諸功德故。生喜者是名喜。或復自觀知我堪能出世。或見世間諸眾生墮沒煩惱塵中已。我堪能於此大世間塵中拔諸無明闇弊眾生已。令致寂滅涅槃界中。所有此濟拔塵眾生心。或我能作他利益。及見他益不相離。或見眾生受諸樂故。心生喜事者是名喜。觀諸行無我故。除怨親等事。得真如平等作眾生益。相違法中自然捨。菩提分法。是名捨財法等施。及不望施報。佈施愛語及悲。不捨作眾生益。利益餘句常益持眾生行故。明同事耳。是故攝取一切菩薩助道行故。釋成此四句。問曰。今須說空義。以何為空。答曰。以智慧善釋諸行性相。而不得者是名空。問曰。為智能滅諸行也。答曰。不也。然是識相境界故。真實中無虛妄耶。而施識境界是不實事。於有作地中同識生智慧。從發行下忍乃至性。法時。上中下漸次別分前中後。了別已能與無漏智作緣。已還滅無漏智故。真實中無故。虛妄而識故。識境界是不實事。於作地中同識生智。從發行忍乃至性法時。漸次分別前中後。了別已與無漏智作緣。已還滅無漏智。亦與真實見中障因相識境界中不能緣故。退還己真實境界故。見無相境界見法界故。過煩惱地。非自相見故。自相境界唯行識在故。彼法事等耳。唯識作世間者。修道行成向智是相者。不能自取相故。若作如是依智。非性相分別智。是自相本無常等智慧。非正事有記相是識。是故非識劣勝。是義不成。何故不能取自相故。若智非相者。智是同相境界。彼不虛自取相。若能取自相者。捨自相故。唯有記事相釋成識。是不異識。隨順報者是不相違若作如是依智。共識同生是緣。然是事境界如是相累智亦取自相。無上等者。是事不然。何故。相違故。況自同相相違。已色事亦無常。若以色事成無常者。智即能取然是不成。是故智無自取相義。智隨順識故。彼性是故不滅。作真實境界相故。成捨自相義。是故智無自相境界。或識是真實相境界。問曰。以何為信空業報事能隨順。以是義故說言能信諸業報耳。答曰。以有生故說。是故無患。此亦有以智分別。觀諸行眾生不可見故。智知諸行生無相無分別緣此故。不善不能住事及無分別事有故。諸行誰作是誰果。而能相順故生疑惑。生疑惑故不信業報。以是義故。佛語迦葉。寧起眾生見積如須彌。不以我慢者起於我慢心。如論中說偈。  空除一切見  見諸佛所說  若有空見者  是則不可治  不正觀諸空  能壞無智明  喻若惡捉蛇  及行咒無方  是中迴向故  如來說是偈  知法及次法  鈍根難測量   菩薩善巧世諦第一義諦。雖善觀分別諸行。故通達諸因緣集。甚深智已久長習故。乃識知因緣事。是故不生疑惑。成彼隨所如是因。他已不成就性故。諸行無分別。以是義故。有如是種種分別。念佛方便善巧所攝作行。而作所成。如應化處故。漸次得薩婆若果。菩薩以信心故。發上勇猛精進忍無我等故。問曰。應說忍無我事。答曰。以觀眾生想識境界。以有世諦故。諸法同唯知善擇分別。已求覓無眾生故。作是念。此但有法。亦如幻無分別。不能自由迭相緣力。業煩惱柴火因生故。如燈焰體。以本法緣相似義故。而相續不斷。然彼生時無所從來。滅亦無跡。及無所至。於中所有尚希用求者。是名無我忍。問曰。若無我忍能作無眾生分別。及令菩薩皆眾生益者。何故為說無我忍事。答曰。於諸眾生所。能作利益義故。說菩薩無我忍者。唯為利益眾生故。以彼無我忍故。菩薩伏諸煩惱。及觀修眾生相故。知諸行緣假無分別事已。設使有眾生患。及世間行還來惱菩薩者。以善知眾生故。不捨菩提心。還持彼心成就智慧慈悲故。不捨眾生及修習種種善根。為得薩婆若故。不捨諸行為乃得菩提耳。問曰。信空及忍無我。有何異義。答曰。信空無我事者。能順分別觀一切諸行故。證法界根本處。無我忍者。自相境界彼能順分別觀眾生物。唯見法處本根故。信空者。除取法性慢。無我忍者。除眾生性慢。問曰。菩薩有眾生相故起大悲。何故為說信無我法。是菩薩大悲相違法。答曰。是大悲因故菩薩證知一切法無我已。唯念眾生界。此諸眾生是無明闇弊故。但有習於無我法中。橫計作眾生相。已作執此是我我所。已愛緣故造復有業。以此故還不斷世間生死。是故作是念。我令眾生信樂此諸法。是故菩薩生深重憐愍悲心。問曰。向涅槃心者。今須釋涅槃義。答曰。無業煩惱親緣果故。無緣故陰流滅故。名為涅槃。如緣無故火滅。或智慧火煖。彼識種無緣滅。有未來緣。雖有所有有芽生如種。火熬滅有芽生。滅煩惱火是真涅槃。如樹拔根。然彼涅槃有二種。一者有餘。二者無餘。是中有餘者。唯滅煩惱。無餘者緣無故。不從集苦滅故名涅槃。至涅槃故名到涅槃。亦名住涅槃。問曰。何者向涅槃心。答曰。見世間諸患生如是心。我雲何如是滅煩惱已。得彼寂滅甘露處耳。向涅槃等意同識生諸白法心集。是名向涅槃意。問曰。意不捨世間者。何者是世間義。答曰。業煩惱事中迭相緣假。無始以來相續不斷世間。至世間等故。名倒世間。寂滅世間有學是義。菩薩雖見諸患而心發。以世間意不捨眾生故。唯修發行世間行。問曰。若隨心相似發諸行時。應修白得白修黑得黑者。雲何菩薩意向涅槃。與世間不相似發諸業行。答曰。菩薩心利益他故。久修習行菩薩。向涅槃意者。以利益他心能違退。善知世間多有諸患故。菩薩雖厭世間向涅槃意。以心不捨眾生故。發世間行菩薩作如是念。諸菩薩非無漏法體中。增長生菩薩法。然唯有漏體中增長生諸佛法。是故菩薩不捨菩薩法。雖見世間諸患。而願取世間。如佛所說。迦葉。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者。乃至有諸使雜世間法故。能長佛法。菩薩為化眾生故。而行佈施。問曰。今須釋化眾生事。答曰。以煩惱水所潤作自相。諸眾生心戒聞思等修。造煖相為初。乃至攢成出世善根燒煖故。隨心令安無漏善根種中。隨眾生心戒普化故。名教化菩薩。以善修慈悲及方便善巧。為化眾生心戒故。以財法二施攝取眾生。攝已觀眾生心所樂。隨於力化三乘法中。問曰。說佈施者。何故名佈施。答曰。不貪等同生心念。及同起一果施法持行佈施及不望報心。是名佈施。是中種種化受故。報種種果差別義故。不望報者。捨己之樂不求果報。是義。問曰。說不捨眾生意而行佈施者。豈不名為求報也。何故復說所行佈施心不求報。答曰。雖不求報。行佈施化眾生。自然有故無患。或作如是念。此是果報處。廣博方便。所謂發菩提心已。念一切眾生。及不捨眾生。為化眾生故。行佈施。行佈施已世間得無量果報。後乃至得薩婆若事中相違。雖現向眾生行施。為遮彼故。勸令修菩薩真實功德故。說言所行佈施不望其報。而示現此義故。說菩薩成就深心直心故。不為希求己之樂故行諸佈施等法而求果報。然於因及果中。心不著不希求。唯為利益眾生。令他眾生得佛菩提故。而發諸願修諸善根時。作如是願。菩薩復作是念。若有如是法者。我修薩婆若已。捨與一切眾生。然諸法各自有體。修諸行者。自身得報。雖爾我此薩婆若唯為利益他。以此方便義故。菩薩從靜心已來。所有行令發一切智。及佈施等諸法因。所有依緣。一切智等諸果法。彼一切法皆是菩薩為益他故。起心現向成利益。以是義故。菩薩功德不與聲聞緣覺同。故名為菩薩真實功德。是諸聲聞辟支佛行者。是世間佈施。為化自身故而行佈施。諸外道為求外事果報。行邪行故。對治說住正行意故。明四種利益。四四句說應知。何等四種利益事。一者得大伏藏。自在事故。二者超過魔道故。令無諸怨家故。三者離諂曲心。在空閑處等故。於諸受用中無諸譏嫌事故。四者助無量福德莊嚴故。得助無邊功德事。此諸益等次第相釋。於中初句得大伏藏者。助成功德智慧行。是中能值諸佛者。助成功德行。餘三句助成智慧行。依集功德智慧行故。第二四句超過魔道故。令淨諸障。依淨障故。第三四句。攝一切善根法。集一切諸白法門。依集一切諸白法門故。第四四句。助集成無量功德。能作一切眾生益事相。及得無邊功德應知。四種得大伏藏者。親近善人能聞正法。寂靜思惟順行法及以次法應知。能值佛故。親近善人。能聞六波羅蜜故。能聞正法。以無我心親侍說法者故。寂靜思惟心不放逸。樂住山林心無懈怠故。能行順法及以次法。是中能值諸佛者。供養諸佛故。助成功德行。餘三句者。聞思修等慧淨故。助成智慧行。依世間勢事相似法故。說此四種得大伏藏等法應知。世間四種事。一者見事相樂種種戲等。二者聽受用事伎樂等。三者念受用等事庫藏諸財等。四者觸受用事餘食等。如是見佛者聞思修等。應知。菩薩有四種超過魔道法者。依四種魔故。說超過魔道法。應知。四種魔者。於行大乘法中作障捨菩提心。教化眾生中作障。於一切眾生所不生噁心。於不異行中作障。能善覺知一切見故。於行滿足中作障。及一切眾生起憍心對治說不動乘自捨眾生諸非行因。捨諸邪行因。及捨不滿足正行因超過魔道。應知。菩薩有四法攝一切善根。依四種善根故。說四種法。攝一切善故。應知。一者一心地修相。二者不一心地相。是三種化眾生相。修苦行相。及聞思相離諂曲心。在空閑處者。示現修相善根。於諸眾生行四攝法。而不求報者。為化眾生故行行。是化眾生故行行。是化眾生相。為一切眾生故。不惜身命為求正法是難。有苦行相聞無厭足。及義無厭足故。為集一切善根及行精進。是名聞思相。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事。依欲起發眾生令捨故說四處。何等四處疑惑猶豫等。為防墮惡道故。樂小乘故。及於佛法中起噁心謗等。是中心不求報而行佈施者。迴彼疑惑猶豫等心故。於破戒人。而生大悲者。迴彼墮惡道眾生故。稱揚讚歎勸化一切眾生菩提心者。迴彼樂小乘之心故。於諸下劣修習忍者。迴彼於佛法中起噁心謗等。若不護狹劣者。於正法中起惡故。說菩薩有四種超過無明煩惱地法。何等為四。以持禁戒攝取正法。及施光明世世資用乃至同意。是名四法超過無明煩惱地。菩薩有四無障礙。令得具足無障礙智。一者法施。二者攝護正法。三者不起妒心。四者不輕謗他耳。非但名字名為菩薩者。示現正行差別故。發意至漸次說法行等方便示現。依勝如等行故。菩薩法行者。示現聲聞等行中勝故。等行者。自身及他身與己等故。菩薩行行示現。不以一切眾生故。善行者於菩薩行中。示現勝義盡至善淨。方便善巧依菩提故。行正法行者。菩薩行中示現彼方便故。是中菩薩行正法行。於聲聞緣覺行中。示現有五種勝事故。常為一切眾生深益求樂。令得住一切智。善能稱量己之功德者。以深心勝故。菩薩深心勝故。自身常為一切眾生深益與樂。非諸聲聞緣覺等。能以四種勝行。勸令信入一切智人知諸菩薩者。勸眾生令入一切智慧中。非諸聲聞緣覺等。善能稱量己之功德。不壞他智者。菩薩善能知己之所得。亦知二乘等行。非二乘等能達菩薩功德故。無諂曲心者。菩薩無執著慢心。以證知法無我故修彼。第二句聲聞等。有說此是福田處勝故。深入堅意者。菩薩為化利益眾生故。起深入堅意。非諸聲聞緣覺等捨眾生益而入涅槃故。菩薩等行中。示現有八種等故。愛敬等者。有三種差別故。心行時差別故。不虛愛敬者。示現無所悕求心故。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者。示現於作利益不作利益中等同行行故。永能作善知識。乃至涅槃者。示現一切時愛敬故。常籌量至意念具愛敬先意問訊者。示現慰喻問訊中等同心故。有限量諸成熟心等化喜樂故。所許之事終不患息者。示現佐助同等事。隨所許重擔乃至未下故。普為一切眾生。不斷行大悲心。無疲倦者。示現悲心同等無偏心。許諸重擔故。復心無疲惓者。示現不被縛。等同不喜惱心而將諸重擔故。永求正法名聞無厭足者。示現方便善巧等同。文義善巧等故。隨化者方便化故。但見自過。見他過者以不瞋心。令彼人說。示現於諸說中等同故。若不見自過乃以瞋心說者。是名不等同說。以菩提心行一切依儀者。示現發願等等同一切善故。所作皆等迴向大菩提。作願善根行者示現。謂六波羅蜜所行佈施而不求報。如是等一一波羅蜜。說有障對治。顯說無礙。佈施等諸波羅蜜事。容有身口能忍。一切眾生而不能不壞心忍故。經言不壞一切眾生忍故。為修集一切諸善根者。示現修習三乘善根故。勤行精進。雖生無色而起禪定行者。以有生故。色界中善劣應知。非三摩拔提中菩薩生色界中者。成熟己身佛法故。至餘世界親近諸佛故。欲界中利益眾生勝故。非色界處方便所攝慧行四攝法所攝。方便者。彼方便者以四攝法所攝。示現何等四法。一者法行事。二者修行事。三者性行事。四者果修行事。有三種相行者。於持戒破戒眾生中。生慈悲心。無二之心及作分別心。此教授者。是持戒是不持戒。所有教授者。諸功德及諸患等。彼即捨諸分別悕求教授。及親近教授故。至心聽法者。至心勇猛受諸教誨故。常樂山林者。依寂靜治諸欲貪等故。此三句示現修行事。何等三句示現性事。心不樂著世間眾事者。示現心相不散。以不亂故不著小乘。於大乘中常見大利者。過捨小乘心成就順大乘心故。離惡知識成親近善友者。於寂靜勇猛無暫息。眾生親近忍親近。寂靜勇猛無暫息化眾生。故所說法行者。奢摩他毘婆捨那不亂想所攝。隨有念及隨所同侶而有此法行事。性果有二種相心淨故。及教化眾生。是中心淨者以智慧淨故。世間出世間應知。成四梵行莊嚴遊戲五通者。依淨世間智慧受大功德。助集依力修果故。淨世間智慧應知。常依止智慧者。修世間智慧而為知足。捨彼心而淨求出世間智慧故。是名出世間智慧。應知。教化眾生事四句示現。於諸眾生住邪行正行。而意不捨者。住不能忍惱等諸患故。越堪忍惱而不報故。言常決定者。所說之言常定。及敬前後相覆非前說已後不喜說貴真實語者愛敬及護實語隨說而行故。一切威儀所作之中。唯菩提心為首者。依為得菩提故。不喜求利養名聞故。如是分別住正行。菩薩已為顯示諸勝功德故。說諸喻應知。迦葉譬如大地皆能容受者。初喻中示現菩薩依眾生。令增長髮種種愛果種子故。然心無分別。不求其報者。作惡不能報。作好不悕報。於利益及惡中心不足故。以第二第三第四喻。示現發依義故。為教化眾生。令增長善根因盡至事。譬如月初生時。月輪光明形色。日日轉明滿足增長。第五喻。依眾生益故。示現菩薩增長自成菩提助道行。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怖。安詳而行。第七喻。示現不恐怖世間涅槃。及不著彼二。譬如善調象王。能持一切重擔。不生疲惓。第八喻。示現荷負世間重擔。而不住疲惓。譬如蓮華生於水中。水不能著。第九喻。示現世間煩惱不能染故。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第十喻。示現雖不煩惱染而不證涅槃。譬如一切諸方一切諸河水皆入大海。入海已皆成一味。第十一喻。雖有善根及以煩惱。迴向發願攝取故。示菩提因。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等皆依止住。第十二喻。防聲聞同涅槃。彼聲聞捨自願及諸善根而取涅槃。諸菩薩者。雖示涅槃而不捨自願。示現於諸善根得大自在。譬如國王以臣力故。能辦一切國繼等事。第十三喻。示現釋成雲何入涅槃。而能作眾生益。譬如天起大雲。必能降雨。皆能增長一切果實。第十四喻。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彼處則有具足七寶。第十五喻。何故不恆說及生示現待時。第十六喻。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彼處則有無量百千萬金銀等寶。第十六喻。示現同聲聞等。涅槃中有過患故。彼聲聞等則無。譬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有用物皆悉同等。第十七喻。示現彼聲聞等無力。不堪證入勝法故。菩薩於己及他。等行利益一切眾生。譬如咒術藥力。持毒不能害人。諸大城中所有糞穢。彼若致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第十八。第十九喻。說菩薩雖未斷諸煩惱。示現勝聲聞等。以不能作患及作大利益功德之事。此諸喻前句顯分別說。後句漸次應知。彼復雲何。答曰。菩薩從初發心。前中後依助成一切眾生善根心不悕報。於一切好惡中心如大地。復非如無分別地。諸眾生依己。自假力而能受用。菩薩不爾。然菩薩為欲生善根因故。起敬愛等。心如水。復非如水。於正受增長中而相違。菩薩不爾。然菩薩為欲成熟諸善根故。說厭離等法。心如火。復非如火。化諸佛世界相違成。菩薩不爾。然菩薩為欲教化成熟者。示現解脫現氣應化故。助正教授。心如風。復非如風。見相假力故。而能受用。菩薩不爾。然菩薩自能增長諸白法。心如月。復非如月。唯能照白月不照黑月。菩薩不爾。然菩薩於諸黑白法中。等心以智慧照明一切法故。心如日。復非如日。畏羅□障而轉行。菩薩不爾。然菩薩於一切道。生處不畏諸煩惱而行。心如師子。復非如師子。將諸重擔而生退還。菩薩不爾。然菩薩能忍一切重擔諸苦等。心如調伏龍王。復非如龍王得利或失利。柔軟語苦樂防護益失中有染心。菩薩不爾。然菩薩於一切世間法中。增益之中心不生染。心如蓮華。復非如蓮華。斷莖已不復能生。菩薩不爾。然菩薩雖覆滅諸煩惱。以善根力故。即能世間生心。如不伐樹根。復不如樹根伐之唯有正根。菩薩不爾。然菩薩諸善根迴向發願。大菩提及涅槃故。心如入海水。復非如入海水。唯名順如海水。菩薩不爾。然菩薩依修集大成就大菩提涅槃等諸善根故。而能遊戲。心如須彌山王所住諸天。復非如須彌山王所住者。唯樂著自樂心多放逸。菩薩不爾。然菩薩以不共方便智慧力故。能辦一切諸佛所作之事。心如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繼等事。復非如國王以臣力故唯為自利故。防護己之國。菩薩不爾。然菩薩捨己之樂。將護潤益眾生。心如天起大雲。復非如天起大雲。不能常與以時善熟。菩薩不爾。然菩薩永能增長生諸菩提分等法。心如轉輪王所出之處。復非如轉輪王所出之處。唯一無二大人共生。菩薩不爾。然菩薩解脫心等共同一時生故。心如摩尼珠。復非如摩尼珠。永不離庫藏迦離沙波那等。菩薩不爾。然菩薩已入無漏戒中。同有所作同受諸樂。心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復非如忉利諸天入同等林。己唯能增長諸煩惱業。捨身墮惡道中。菩薩不爾。然菩薩滅諸煩惱。不能令墮惡處故。如伏滅煩惱毒故。復非如持毒己。不能害物及無利益。菩薩不爾。然菩薩以自己煩惱。能利益一切眾生。心如諸大城中所有糞穢煩惱。菩薩亦爾。如世間讚歎等事功德。過勝彼功德故。名無比功德。以是義故。諸菩薩者名為無比功德。應知正行差別中。已說諸勝功德。未說正行體性相。是故彼體性相。以中道義示。現捨二邊。是中道義。應知。何者二邊。一者外道邊所有我見。彼則於陰界入中橫而執。是則常見。是後時總而說言。常是一邊。我是一邊。二者聲聞緣覺邊。若於諸陰等中。執無常及執無我。是則後時總而說言。無常是二邊無我是二邊。所有此二邊中間。是名無分別智。彼無分別義故。名無色。不可演說義故。名不可見。非識事住故。名不住。離可取所取義故。故名無相。離能取唯記識等義故名無記。不住世間及涅槃義故。名無著。應知於中是諸外道橫執有我故。說對治若不觀我人眾生眾生壽命養育丈夫富伽羅。及不觀摩那婆等。所說應知。聲聞緣覺於諸陰中橫執無常。及以無我對治彼故。說若觀色非常亦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乃至我是一邊無我是二邊。所有此二中間。彼一切無色無行無命無智無覺無著。迦葉。是名中道諸法真實正觀。說執無常執無我為因者。無破陰無常執時亦陰無我執事應知。示現分別所取之事無量故。分別說能取之事。亦復無量。迦葉。若心有實是名一邊。若心無實是名二邊。是中真實心者。若本所說順執分別無常無我真實者。若分別常我等。若無心數者。業行所依故。無心數者。唯造業行故。無意者。若非思量所說故。無識者是報。善不善法者。順愚癡非愚癡故。彼即是不愛果對治彼故。說有罪無罪者。無諸惡世間出世間故。有漏無漏。無漏者。有漏心不能取故。有漏者。彼復黑朋所說染等法故。白朋等法者。諸淨等法故。是中若心有實若心無實者。此是二乃彼所順諸法中。有善不善乃至有垢無垢。所有此二邊不可得。不可說不可辦。是名諸法中道真實正觀。是中不可得者。以彼見故。不可說者。唯說彼故。體不可說。他來問者。不能為正說。復有餘傍義。善不善者。是本餘上上句是正釋。應知外道聲聞等對治。說中道義已對治說。菩薩邊對治說。是中有諸外道等常我執倒。從何而起。說言如盲者倒地。諸聲聞緣覺等修行見人無我。已唯覺知行故。生諸行無常無我。及本見法無我。依諸行從無常無我而生。菩薩見修行法無我已。本習法無我。後生橫執有邊依為三種橫執有邊故。示現對治等自相橫執。於有無事中說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二邊。乃至無命無知無覺無著。是名中道諸法真實正觀。如說應知依有障對治故。所執無明為明說。經言。迦葉。我為汝等所說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乃至無明滅已憂悲苦惱妄想等滅。執有為無為及滅餘道故。行及滅行如是等諸句。此諸執等對治。是名不二妄想分別執性離。是平等性故。說不二相故。非明令能生非無明能滅。非行等能滅除非滅令可得者。雖有分別性相成就。如是此所有智彼能防謗邊。非明非無明如是等。若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諸法無相但法自無相。乃至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等。示現何義。已得明空等相因緣生法妄想分別性。或成就性不能令空。何以故。是諸法體爾。若妄想分別性。或復成就性故。諸法亦空。如是乃至無性。此說有明及有彼障。示現離妄想成就性。已防遮護謗邊。是中有七種障對治故。說明為空。乃至無性。七種障。一者見對治彼故說空。貪瞋癡相因對治彼故。說無相。復於有中取願。對治彼故說無願。復造有諸業行對治彼故說無作。因彼有果故有生。對治彼故說無生。生已必起苦樂。對治彼故說無起。見空故生我慢。對治彼故說諸法亦無性耳。是中作無我觀。遮人執取相。餘者乃至不二等相者。諸法執取相故言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但空自空者。遮人及法橫執取相。非滅眾生執取相。非滅眾生執取相故而修空。然空自空。示現滅法中執相故。以妄執分別性故。空是空。何況一切法妄者分別中所執取者。故如是以空則非事。依妄執分別性中無故。復非無事。以成就性中有故。如空者。一切諸法亦爾者。諸法中執取故。示現法無我。然彼者成就示現故日月經言前際空中際空。後際亦空。示現一切時。凡夫有學無學體中示現有故。汝等當依於空者。依了義故。於空示現防方便。莫依其人者依了義故。遮依彼已。名住依了義事。所有人分別及隨事因。彼二富伽羅故。言若以得空便依空。此示現何義。非妄分別空性覺故。應依空義。如是依已。本以執人我見故。懷有取執故。我法亦失令轉失疾。以作彼及知疾失事。釋成故言迦葉寧起我見。積如須彌不以空見。乃至一切諸見唯空能滅。以分別覺空故。識知空我慢真實義。令不能得為得而起謗。是則轉難除人見故。汝藥動病在內而不出者。是名有病。經言。迦葉若起空見者。我說彼人則不可治。或以妄執分別性。一切諸物一切非事。但橫執是義。虛空喻者。防護轉變不正執取。若有空見彼以空故。色等法中求非事故。於事中作非事分別。是名彼者轉變中橫執取。是諸色等法性自無喻。若起求除空諸眾生者喻行。空法體中幻畏彼體已事妄分別故。若色等諸法無者。徒修諸行護此患故說畫師喻。喻若實無鬼畫師自分別思量已。迷沒躄地。如是亦無色等事。諸凡夫橫。自分別行念故。世間轉輪而行可除彼無智故。修行而不虛。先者已釋妄分別行。今說發行中不虛事。若此但是迷心者。雲何彼心能識知。是彼心遮防護難。故言先防妄分別發取。今須遮說發行事故。說幻師喻。是中如幻師處者。如繫心念智如幻師幻作者。觀無事智如食者唯觀無念想智觀如空等故。本從聖慧根如實觀見故。無彼雲何不如實觀。而得出世間智。遮難故。說二木相磨處寂靜思惟緣故。火處生聖慧根。生已捨彼寂靜觀示現應知。為已生智與無智對治為當未生遮故說燈明喻。智無分別相示現智慧生時即對治無智。雲何無始煩惱染有始對治。能滅遮防難故。說著內燈明喻。此喻喻中道義。略而釋說。廣分別者。菩薩住正行戒中故。差別應知。法行菩薩者。說世諦實語理。及分別實語。現漸教不如聞音聲取。以如是相故。不依聲聞乘。遇彼已說是中曾供養及修善根者。順向大乘諸甚深法及順空。於分別不分別。實諦理所攝故。世諦及真實諦所說。唯一法界了義中說。以是義故。順向所依名為行寂靜。行寂靜故名曰順向中道義。如是彼法指斥。釋說十三種中道之事。釋眾生空是眾生無我及法空。是法無我橫分別。如邊及謗邊。證法並彼發願向大菩提。如是行已。於煩苦中心無厭足。及勝信二無我。前無我中後無我為最盡至諸空。彼者亦如是釋說神力雲何釋眾生空。以一相故。言若不自觀者。示現不自覺知。是中有此不分別。有三種不分別事。於眾生事中。明陰事及彼種種事。轉明諸界中彼受用事中諸入等。內及外並二中間。如凡夫橫執。   大寶積經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3 大寶積經論   大寶積經論卷第三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不見我。雲何釋成人無我。示現以一相覺故。是中有此覺事故。說不常觀知還彼三種事中。凡夫計執所生常不見凡夫所計自異相見故。陰等無常事雲何。釋法空。示現亦以一相不覺故。說非無常觀故。知是中有此不覺事。還彼事中無常趣故。內外及二中間。是凡夫計執假說相體性不可覺知。得無常者若計執已。於不可說事中橫安雲何釋說法無我。示現以一相覺故。是中有此覺覺事故。還彼事中所覺見聖智境界。唯彼自內證知。餘人不能說。彼有六種相。如凡夫所計執假見說性不相似。何者六種。非色者自測指斥不可得說。是此此是不可見者。是以彼不可得。示他不住者。過色根境界故。彼處色等根不能住故。無相者離念性相故。無記者離意識境界故。無著者無煩惱事故。雲何釋成橫計執有邊。示現有二種勝相正說故。及示現彼體性相正說故。是中何者勝正說性相。彼上上有八種應知。還彼事中常正執無常正執。及依常正執故。有我取正執。及依無常執有無我執。及依無我取執故。有取實心大執依有我執故。說不取實心執彼所依者。亦求彼復求者。依執故及依執共順依取不實心所執取不善。等執著乃至取染執相有五種障患。於染法中有顛倒患謗患發起患粗惡患無常患。依執取實心。彼對治於淨法中善等所安乃至淨得所安。此是成八種諸勝安。是諸八種勝安。菩薩不覺念順不執著故。不說順不勸他故。不悟順不動他故。是中真實執安者。上明依此八種勝安事中。凡夫繫念假用性執安言有如是安雲何釋謗邊。亦以一相故。示現有謗事故。是中有謗事者。如彼信邪法無我一切時執故。言無一切法相。以是義故。略說此橫執謗邊。離六種相。顯說中道義。雲何釋成諸法證事。如經迦葉明與無明無異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真實正觀。乃至老死滅。是無二無別等。有三種相釋說證法事。還彼本說三種事中。及第四因緣事。中有障有對治。住有為無為示現性相不可得。故示現勝事不可得故。及習彼已證得如實智。是中性相不可得者。如凡夫計執。明與無明性相不可得。是中勝事不可得者。所有彼凡夫橫計執性相滅生聚集不見二相故。是中證得智者。所說彼智及依所依念相行不念故。及行不障故。以內智知證法無我故雲何釋菩薩證法。迴發願向大菩提故。亦是一相故。言若不以空故。令諸法空。如是等七句說。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以空故。不令諸法空不捨煩惱。是義如是。不以無願故。令諸法無願。不以無相故。令諸法無相。不現起復業生流及念生流。一切諸行無性。以涅槃滅世間流。雲何如是行已。釋成未離煩惱苦心事。亦以一相義故。言如諸法有性無性。如是等七句說。未滅諸怨障等法。如實觀證。是中如實證者。還彼障等諸法以體性行法無我見不染及苦。雲何勝釋四種相故。示現見勝相故。示現還彼遠相離勝故。示現失禪亂勝故示現心亂勝故。是中見勝者。經言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為空。乃至中際亦空故。非但不見人故說空。是義何以故。住眾生空者。不見法空。惟法自體空。未來於涅槃中。作斷慢心善觀所取乃至行能取無我智。離假名性空所攝。不善觀三時過去未來現在。故名不正觀真如智爾焰。空假名妄取法慢故。言依空不依法無我真實空。彼以不滅本所取眾生空及有取生法故。名相退失。於此法中菩薩不如是。以是義故。顯勝說菩薩行示法無我故。佛語迦葉。汝等當依於空。乃至於佛法中則為退失。是中有此遠離勝住眾生無我故。自我見是以於凡夫最下中轉復最下有二種相故。一不免苦。二行苦。此是二相故。言迦葉寧起眾生見積如須彌不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迦葉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者。彼則不可治。此文顯示彼義。寧起我見積如須彌者。以我見是可對治。可令得滅。不以空見起增上慢。以不見法無我故。起增上慢。應知我以空故。見諸行空。妄相執性空亦是空。彼不可得。體空橫執分別性空。橫安顛倒處故。以橫安執見故。成於空見。若起空見者。彼不得與對治故不可持。應知以不可持故。不免生等諸苦。一切時不離煩惱熱故。不能樂行。喻如不可治病人。滅二種執取故。為前者說有二種相。譬如病人。良醫授藥。乃至若起空見者。我說彼人則不可治。此喻示現。譬如病人不正將息令動諸患。順動病因順不動病因前後故。受二種苦受。如是人無我見不滅同我見。及生空法無我執不離。自順煩惱病故。前後取二種滅故名為滅。菩薩不如是。是中滅善勝者。如經譬如有人怖畏虛空如是等。如人空中自念分別橫執計作物怖畏。彼已作如是言。除此空除此空。如是等如是住人無我中。不住法無我。我慢故生怖畏。於虛空處不可說事中。橫執虛橫安執已。安執故色等故色等想求彼斷事。菩薩不爾。是中有此心亂勝事故。言迦葉譬如畫師自畫作恐怖。夜叉鬼像如是等。如是失行亂者。住人無我故。自分別念實有境界。彼以想等倒故。令成顛倒。菩薩不爾。雲何釋說因以二種喻。一者幻師喻。二者二木相磨喻。初喻示現觀能取者。人無我智唯取諸行。彼以法無我智觀。是法無我智名為能取及觀。然彼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為因。以有彼故有此喻。若幻師與幻人為因。喻若幻人食。彼師如是行者。以法無我智眾生無我智離假名性故空。離彼分別故寂。可捨相故無有堅固。空無物故。不牢觀者如食。第二喻示現。譬如二實證得。是中如實證得所有觀。彼能取所取寂靜思惟念因不捨離。永得彼內知決定智生。是中觀所取者。謂眾生無我智觀。能取者行法無我智。彼二如上下二木順故。寂靜思惟以寂靜因故。內所證知生決定知。名為真實證。此之二木喻。顯示有因可得。喻如因磨二木故生火。生已還燒彼二木。如是人無我法無我智行因。生是法無我智。以緣內智決定生智。彼行智所有妄念計執性。彼如實觀而能燒。雲何說遍至空。亦以一相義故。還彼法無我智中如實見故。言譬如然燈時。一切黑闇皆悉自滅。此喻解釋說。是中如實見故。無智等離假名性故。空者。如是不執故。不可取寂滅者不覺故。雲何如是釋彼空。一者業滅煩惱滅。是現對治故。言迦葉譬如宅內。若室若房若屋中過千歲以來。乃至其黑闇者。諸結業是。此喻說。是中顯示滅。至失者。尋即所生智慧光明能滅無始以來諸業煩惱。若能如是速。滅諸煩惱者。何故菩薩久長行世間。二喻示現得勝果故。言迦葉譬如種在空中。乃至諸使雜世間法。能長佛法者。雜穢良田中能生長種子。如是等喻。示現此事菩薩向涅槃心故。不捨眾生為得佛法故。願取世間。已迴向發願諸善根故。長夜中行行。是中涅槃是無為。喻如虛空。彼依故不長諸佛法。世間如煩惱雜穢田。菩薩大悲亦如煩惱雜穢地處。持彼地故。能增長菩薩佛法。   問曰。雲何依下劣有為法中。能增長菩薩無上佛法。以蓮華喻顯釋。故言迦葉譬如卑濕淤泥乃生蓮華。菩薩亦爾。於生死泥邪定眾生中。菩薩乃生佛法。問曰。若如是者。諸聲聞於菩薩中。無此十二種勝事。何等十二種。所謂修習現諸雜善根勝事。修智行勝事。解脫果所攝盡無生智解脫同至勝事。滅降伏諸魔怨等勝事。無學勝事。阿羅漢勝事。應供義故說眾。上勝事。依四雙八人故。明諸說者上勝事。現法中得涅槃說法故。明眾生中上勝事。乃至眾生乃至九眾生處。如是中得最寂滅勝事。於心得自在勝事。及難伏生勝事為防難故。說諸喻應知。為防初勝難故。說二種大海生酥喻。無量眾生不受受用相似法故。第二防難菩薩智有二。自及他無量眾生身中障對治故。第三護難彼有二種。丈夫人喻。如上夫人處解脫應知。如貧人處諸聲聞乘及願。是婢使處者。不捨眾生故。王處者諸大乘願以防護諸怨故。初轉輪王喻與如來真子故。防護無學勝事。第二轉輪王喻。不斷佛種事故。防護阿羅漢勝事。堪應供故。說第三轉輪王喻。授薩婆若因故。防護說眾上勝事。以毘琉璃喻。初攝得菩提心故。防護說法者。上勝事故。說藥樹王喻能與眾生除煩惱病故。防護明眾生中上勝事喻者。無能捨月輪。如是能作一切眾生智慧光明故。防護得最寂滅勝事。作月初喻集功德智因助得菩提故。防護心得自在勝事喻琉璃珠。菩薩得薩婆若果故。防護難復生勝事。喻如治毘琉璃珠故。心自在勝利養等諸聲聞功德者。依菩薩故如是此諸喻略說。菩薩於聲聞中示勝功德故。自此已後廣說諸功德。有幾種聲聞聲聞戒中菩薩戒有何勝事。有四種聲聞。復有十三種相。諸聲聞戒中菩薩戒有勝事應知。是中有四種聲聞者。謂應聲聞我慢聲聞作菩提願聲聞。及定滅性聲聞。是中應聲聞者。若為度眾生故。諸佛菩薩所化。是名應聲聞。我慢聲聞者。若唯眾生無我智故。及邪法無我慢執智故。以為淨。是名我慢聲聞。作菩提願聲聞者。若從本來憐愍心微少。以親近如來及以習故。於上妙佛法中。身心信作功德相熏成。雖彼盡至住無漏戒中。而諸佛為勸說諸方便。彼以此因令。得修大菩提。雖如是修菩提。然後行中而是鈍根故。及樂淨故。非如初發心而有佛性者。是故名菩提願聲聞。定滅性聲聞者。若從本來愍心微薄性故。一向背眾生及怖畏世間苦心故。唯住向涅槃故。不堪得修大菩提。譬如二王子。形貌無異等同受王諸樂。於中一善達王法技藝等事。第二不如是。此二王子有技藝中勝故。非受用樂處。如是菩薩住無漏戒中及滅定性聲聞。應知彼復有勝事。身中應知及習諸白法處。智集處相似處性處。家持處行處。神力處修行處。福田處上勝處。因果處。及依生處。應知譬如種在空中而能生長者。無有是處。種在雜穢良田中。則能生長。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如是等喻。示現定滅性聲聞。及說菩薩至心信勝事。定滅性聲聞如雜穢地。諸雜行於雜泥煩惱染還恕諸眾生中背故。一向涅槃界如地處熾然於淨眾生界中同心及住心反質菩薩向涅槃心。及住淨眾生。心不捨有煩惱眾生度故。取雜染世間及攝取眾生。雖迭互等喻集諸白法處。示現作勝事。聲聞有諸白法微薄。唯益自己。菩薩法無量。利益增長一切眾生如子。譬如父以生酥長養諸子。菩薩亦爾。自善根無量如生酥。養育增長新學菩薩如子男子。虛空唯等示現智集勝事。聲聞以無漏智故。唯見自身空寂。諸煩惱中菩薩者。憐愍故。同證智。令迴與十方一切眾生發願向無上菩提故。最大夫人及婢使喻。示現相似勝處。聲聞念勝解脫。最大夫人母處狹劣小意如父貧窮心增長不成佛子。諸菩薩者舍下劣凡夫眾生性念婢使母處以上念心如灌頂大王成就故。名為佛子。初轉輪王喻。示現性處勝事。如轉輪聖王子成就諸力。成就勢力成就至威。以無轉輪王相故。不堪作轉輪聖王。聲聞亦爾以勤精進故。成就諸力諦善巧故。成就勢力不捨心故。成就至威無佛性相故。諸佛如來不與擁護攝取。菩薩以第二轉輪王喻。示現持家勝事。聲聞雖盡至故未來不能持佛家。初發心菩薩堪能故。第三轉輪聖王喻。示現行勝處。聲聞雖得盡至。諸天聖人不如是恭敬讚歎。如新行菩薩毘琉璃寶珠喻。示現神力勝事盡至。菩薩從初地。以智慧神力故。退一切聲聞緣覺。雪山藥樹喻示現修行勝事。聲聞雖成就智能滅煩惱病。智藥滅眾生煩惱病。反質菩薩者。唯常行益他故。星宿喻示現福田勝事。雖盡至聲聞不能以智慧光照眾生故。不作福田度一切人天。如不滅煩惱菩薩一切人天而作福田。月初月喻。示現於勝中示現勝事。一切時聲聞中。諸佛如來常勝彼勝中諸菩薩。復轉勝彼從菩薩而成故。諸菩薩有二種相故。轉勝應知。如是彼亦教化眾生。及成熟佛法。是故有菩提及得果。隨所化眾生令得解脫。譬如營作影者成奇異怖心不於食者。此亦如是應知。譬如諸天及人。一切世間善持琉璃。此喻示現因果勝事。聲聞雖一向修集淨法勝因。復值親近無量善知識。不能令得大菩提果。反質故。說諸菩薩者。能令得大菩提果故。譬如治毘琉璃寶。喻示現依生勝事。諸聲聞者。依菩薩故。而出現世間。非菩薩依聲聞而出世間。為滅惡持住義故。語尊者摩訶迦葉言。迦葉。若有國中有駱駝咽黑頭仰明者。乃至彼國無有恐怖畏等事。是故迦葉。菩薩常應救護利益眾生者。有何漸次說。自此已後。示現得彼果益。勝事。前所說言雜染煩惱泥中。能長菩薩佛法。若爾非彼身中增長者。亦非諸菩薩。令助彼身中者。雲何彼身中而能增長菩薩。為眾生故修諸行。示現此說。若增長彼者亦增道自己。經言。菩薩常應救護如是等。示現至於四方一切世界。一切菩薩願利益眾生事真實畢竟治者。所有離良醫療治身患。乃至離外道治煩惱。是名非真實治假名故。及顛倒故。是中菩薩者喻良醫。應知一切眾生如病者。諸病者如貪等。藥者如不淨等觀。如有三種相故。諸大動而生諸病。或以積諸惡故。或不應食而食故。或以捨諸病故。如是此三種因噁心相故生心病。或以積諸貪等惡故。於長夜中諸貪等習故。或以見不應行而行。復現有行諸見等事故。或行顛倒事捨故。是中初煩惱病。不淨等對治。應知以不淨對治諸貪。慈心對治瞋恚。四因緣觀對治愚癡。如是等說有病。故為說對治諸空等。依四種眾生故說。一者執見。二者樂著三摩拔提。三者喜樂諸生。四者於非解脫處而作解脫想。是中依執著諸見眾生故。言一切諸見唯空能治。若起空見。如是等說。應知樂著三摩拔提故說無相。一切有無諸念分別相中無相故。示現一切有無。示令樂著三昧。依喜樂諸生故說無願。滅一切欲色無色界等故。說言無願。依非解脫處。而作解脫相。說非四倒。為滅一切倒故說四倒。見常等故。於非解脫處而生解脫相。捨習顛倒故。依有者故。廣略說四顛倒對治。應知有凡夫復有六種。依著身者。對治彼故說諸念處。煩惱散者。對治彼故說四正勤。迭互我慢所縛者故。對治說諸如意足。離修諸善故。對治彼說諸根及力。不達諸諦故。對治說諸覺道分。及喜好吉凶等。見對治故說諸道分。雲何不順觀身墮身見若我所見。不分別背善治法不信等。應知彼對治故。說諸根及力。迦葉。所有閻浮提內。諸醫師及醫師弟子中。耆婆醫王最為第一。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彼一切皆如耆婆醫王。如是等耆婆相似諸眾生。示現諸論醫方多聞善巧勝故。有辨取見教誨見疑悔等難治故。是中方便定心故。諸見等能作障。如尊者闡陀說。諸大德我作如是念。色是無常。乃至然復我行捨摩陀空無分別。滅愛離欲滅及涅槃中。心不安不喜不住不解。我意迴轉生厭懈怠心。然何者是我所。作如是說。彼爾時以智慧心念憶涅槃。不滅我身見故。言我當無故。於涅槃中心退轉生惱。然何者是我我所。不作如是念。此唯是行。以何誰彼無。然此時世間道行不能治故。名為不可治。欲攝未入定心故。縛作疑悔。能散疑悔因故。除教誨者。唯諸佛如來並諸菩薩。無有諸毒患。有大力。是故唯說見疑悔無力能覺知。意不能測。及不能說。不能誦。不能正說。不能以言。求此助道行已。求出世間行。有餘中心求。然後有餘。依眾生無我故有二種。應知依法無我。有一緣入智等。因欲信本智信智。唯心是中諫斷無緣覺及無我。因緣習中求覓。示現證人無我。於內外入中。及依彼念識處中。妄想橫念性故。心不可得。及成就無色等相。見性故示現證法無我。然是成就性故。作心事有護。不正取故。言迦葉心一切諸佛不見故。言非自然故。不見示現住法體故。一切諸佛說三時見故。如是先說無橫念分別性。彼橫念相。示現他性相說故。有依止故。言彼以何為性耳。於中明心及心數法。若以意墮唯是相。此雲何世間成生死釋成如幻。唯是一心行者如河流。如是行厭離中心。何故不得解脫。釋成就如風。是中遠至者。一切事中以彼性故。應知如是難知。雲何得解脫。釋成如燈焰。以無明緣力故行。示現彼盡故不行。若心煩惱力故染成。不者順如。彼煩惱不淨故。不見覺解脫。防護此患故。示現如虛空。防護諸患故。如虛空無分別故。示現如雷電唸唸滅。貪等諸中不住故示現。無常相。相故示現防作異相患。雖淨心唸唸滅故。示現如獼猴。彼非悕求種種境界故散。是以順貪等各不能降。成有散故。何故不一切等共生釋成。如畫師事。何故不一切時。如是等。造業釋成不住故。何故退現在業。或以木現氣力故生。釋成如王事。所有業修力最上。彼熏心故。得增上成顯說。若如王者。何故自己能生諸苦。釋成如怨家故。何故自己如怨家。釋成如疾。聚家示現故。身等示現有四倒。順等行故防護患。有如是。以何故生樂處而取生事。示現如怨家故。有三苦故。示現彼處亦生苦故。如是苦。何故不取苦對治。示現如奪人力夜叉鬼等。防護樂著三昧故。如次。復何故不樂對治中示現如賊作事。不防護不將彼。助道行善根故。若以苦中作功德樂意樂住者。如是以何患示現如具有勢無勢憎愛事。何故癡狂故。著色等故。釋成如蛾滅燈故。佛語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不可見。乃至如是聖性眾。非身作業。非口非意。彼性中亦無上中下差別。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者。有何漸次。示現他性相行已。如彼他性相求故。亦求橫妄念。及求成就性時彼示現。然彼橫妄想分別性。心理中求不可得。是故性相不可得。彼亦是以不可得。所顯成就性相心。彼則無為。後時當說。示彼三世生事。非如入滅盡定。當時心不等三世生。如是彼生事。應知示現過三世故。彼不過三世。起已復更生心故。若過三世者。彼亦不名有防護橫執取故。傍名示現亦有亦無。妄想念他想性等故。顯說成就性故有。彼則不生者。以觀身因故彼則無。性者於地獄等定性因故。彼無趣者。作生因故則無。滅者已滅故。彼則無離者以滅故。不離者未滅故。彼則無行業者。謂陰故。彼是無為者。為顯彼故說此一切彼無為。今欲分別釋安。是一切聖性本者。以此念故得彼聖處。諸聖以此為顯。然彼性以有餘無餘涅槃所顯及菩薩涅槃所顯。是中依有餘涅槃故。言無有持戒亦無破戒。以善學戒故。無行有餘滅故。非行有餘滅有餘故。非不行諸煩惱。無心無心數法者。離染故。是中業者。復有煩惱因業故。亦無業報者。依無餘涅槃故。言以是義故作如是說。若無苦及無樂者。則是聖性。如前說言。彼則無業者。三修多羅句者。說彼業差別。第四句說眾生差別。依菩薩涅槃故。言是性平等如虛空。乃至是性真淨。從本已來畢竟淨故。是性平等如虛空者。示現等同行自益他益故。是性無勝。一切諸法等味者。示現諸淨菩薩中彼不異故。一切菩提分法中不異勝故。是性寂靜遠離身心寂靜者。示現彼體不異故。是性隨順向涅槃者。示現他身中有彼身業勝故。是性寂靜遠離一切煩惱垢者。示現雖同解脫滅習有勝故。是性無我離我我所者。示現淨世界永滅定故。是性無惡若虛若實。從平等生者。示現彼行中世間涅槃無失無得不生分別。以平等故。實義故。涅槃是實虛義故。世間不實應知。是性真實第一義諦者。示現離彼謗及非外道共故。是性無可盡畢竟不生者。示現雖得無餘涅槃不斷作眾生益故。復是性畢竟不生者。示現彼非煩惱業生。以得勝自在力生故。是性常住一切諸真如常者。示現住世及涅槃者。彼不是故說彼性是安樂清淨無我等應知。是性真淨從本以來畢竟淨者。示現爾焰障淨故。隨所應淨。顯示如是淨故。是故乃至世間出世間對治差別大義事應知。此是以漸次及超次釋應知。迦葉菩薩至於四方應利益眾生者。示現以世間出世間智等利益他故。至四方者。何等四方。謂為教化眾生故。從世界至餘世界。以神力故。從一世界至餘世界。中間如從國至餘國故。還彼世界中來生故。及彼處處取生故。令淨他故。隨有眾生。彼諸菩薩所教化者。為彼淨故。作真實畢竟治者。菩薩治煩惱以煩惱。大顛狂眾生。菩薩治故。得成無上大醫。教授三種清淨戒行故。非耆婆等諸大醫王能治諸見。及治除疑悔者。或復治大者。真實治故名治大。大者謂真實不以是義。然後真實畢竟治。以出世間道行滅煩惱使故。成是中間世智有二種。一粗二中。粗滅煩惱對治故。中者以伏對治故。所謂多貪慾者。不淨觀對治。乃至滅一切諸倒。有四倒如是滅。粗煩惱對治。四念處乃至八正道。中者伏對治。是中粗煩惱於現境界中貪慾等行故。轉成中應知。是中行者。以世間智自境界相防染等煩惱。貪伏已令淨性行。是中性行。是中性行差別。在家之者多貪瞋癡等行。出家者多依諸見。以依彼故。及依不正念性念。性念分別廣略四種倒。非解脫處生解脫執慢。是中貪慾等。觀不淨對治令清淨。瞋者慈悲觀對治。癡者因緣觀對治。諸見者空對治。不正念所攝分別。及性勝分別中無相對治。復有悕願者無願對治。非解脫處生解脫者。非不倒對治。譬如此處是常。是中煩惱。何者防粗煩惱。依自對治。依染境界。貪瞋癡事。於現境界中貪等行患。集是行義。滅彼故修念處等諸菩提分法。以修念處法正念中繫故。於未繫念心令得繫念故修行。不以此念自心起取言我。修念處諸念中繫心。已修行正勤。如意足取住。以取住故。身心從男女相。以內知觀故。伏中煩惱。於有無漏智行道故。出世間法對治。滅不欲等。依欲等對治。非與根力而令作見。於有因緣集癡。及人無我癡。以菩提分法伏。於有不正道及正道行中決定成。如是所有此處相粗中煩惱正防及伏對治。事智者。是名世界智。何者出世間智。如是伏貪瞋癡煩惱染處。及所有微細使煩惱。對治事智。彼復何者。於彼伏對治中。善巧三處。所謂緣智善巧因緣。無我無眾生無命無養育無富伽羅法中生信智。可信人無我故。於空無分別法中不生怖故。信法無我故。求心生精進。所有盡度過諸煩惱。對治教四種。無智不取故觀內心用意於智。同相自相染相及淨相。於無智是中有三種想。同想義應知。彼如是求心。何者心可樂可染可恥。為過去未來現在所有。過去者是名盡。未來者未至。現在者唸唸不住。是中過去未來緣成心皆無覺觀。現在者唸唸無覺故。及諸貪等自緣所生。非心所作等。諸相心自相應知。迦葉。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覺故如是心求不可得。如本說假名說性。不可得故。是心無色無形無住無相無記無著。如是如前六種相。知真如故。一切言諸佛不已見不今見不當見故。一切諸聖不以知見覺故。種相故心有染相應知。不順不順故。及行行故。故心如幻。以虛妄憶想分別起。種種業行生。受種種身心。諸道中受種種身生。不順染故。心如流水。生滅不住者。還彼生以自順唸唸流故。心如風遠行去不可捉者。一切念中難治。順行故心如燈焰。眾因緣有行者。受潤自在。順行染故。隨所行而能行故。此是行染。何處行心如電。或向作善處行。或如電生善心時心如虛空。或向不善。知如虛客塵煩惱染故。心如獼猴。一向貪諸境界故。心如畫師。一向起作諸業行故。迦葉。心不一定。能逐種種煩惱者。或一向煩惱中。復能行貪慾瞋癡。不住而行故。心如獨行無侶者。非彼本有染貪已而有成離已離。離欲已而復有欲。如是等釋。說心如王。得一切法自在故。於樂法中得自在世力而行故。心如怨家。能生一切苦故。捨己樂能生苦故心如灰家。如魚鉤。如夢。如青蠅。以執無我故。自能生苦。然以顛倒如怨家。助自己苦不厭足故。心如奪人力夜叉鬼令修善捨。彼覓便故。心如怨家。行不善覓諸過故。常高下有勢無勢。愛憎等解故。心如賊至放逸故。所作不作。一切善根能滅故。心樂諸色等。色等境界樂著故。於永可得甘露界中憶念。憶念已令難安故。以三種相故。心得清淨應知。不得得相故。非有為相故。二無相故。三性相故。迦葉是心求。不可得。若不可得故不可覺知。名性求覓不可得。是不得故彼不可覺知。心有如是。相觀是心淨因已故。有異思惟行。求心淨不能得。如是思惟已令能得。是名不得得相。如是修行法。無我修行。行已以慧。是真如相。心以智見。然後真如相。心以九種相說。對有為相法故說九無為應知。過三世者。非三世行故。復非如入滅盡定。起已復能生故。彼非有非無者。假名性不可分別測故。以真如性可測知彼非二相故。彼不生者。無生相故。彼無性者。過生性因相故。彼則無起者。未來中過諸生故。彼則無滅者。過分段死故。彼無所離者。過離唸唸故。無所離者。則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者。過轉諸道故。是中無行業者。過業煩惱故。若無為者則是聖種性。是中性相者。謂無為界相應知。以見彼故。顯諸聖事。然彼現法中過五事。若聖性。彼無有持戒者。過作事故。亦無破戒者。過無作故。無行者。過作行故。非無行者。過作非行故。及非行者。過不作行故。及未來過有事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者。過諸復有生。發起行故。無發者。過彼行故。無業報者。過彼生家故。彼無有苦亦復無樂者。過彼所依有勢無勢故。是中無業無起業行。然彼性中非身作業非口非心者。依苦樂一切有記動轉故。無業者。過諸學戒故。無起業行者。過諸願故。然彼性中非身等作業者。過不受報故。彼性中亦無上下差別者。過依彼種種身故。然彼有四時九種相差別性相應知。不淨時淨時證時及盡時。是性平等如虛空者。不淨時等至一切諸相。如空如虛空遍。一切色一切相中真如亦爾。現者淨時見等至。此是不淨時。一相是性無分別。一切諸法等味故。是性寂靜遠離身心寂靜者淨時。一味及身心寂靜故。淨時有二種相應知。是相寂靜隨順向涅槃故。是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垢者。永證故。是故隨順及以清淨。是故順向盡至證得時。是名證時。初相是性不等離我我所者。過身見證時中第二相故。是性。無惡若虛若實從平等生者。過彼根本惡見故。還彼第三相。是性真諦第一義諦者。此說永盡時。彼盡中住者。常故及成就諸樂。過三種轉變故。是中三種轉變事。一者生死等轉。二者倒處轉。三者退淨轉。是性無盡畢竟不生者。過生死等轉變故。是名成就盡時中初相。是性常樂淨無我者。過顛倒處轉變故。還彼後盡至中第二相。是性真淨從本以來畢竟淨者。過退淨轉變故。還彼盡至中時第三相。是故乃至世間出世間道行示現益他。故言。迦葉。汝當自觀內莫外逃走。乃至迦葉。行道比丘隨心所縛應當求解。迦葉。汝當自觀內者。有何漸次。如彼性所顯淨諸聖。彼已示現。如今隨如聖所生。彼答顯說。   大寶積經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3 大寶積經論   大寶積經論卷第四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迦葉。有當來比丘如犬逐塊者。是中向外道如犬者。色等五種境界如塊。擲者如畏色聲香味觸示現畏諸境界。彼畏境界。不證知畏因故。示現有四種相故。唯逐境界。住空閑處者。為欲轉得勝境界。取空閑處。彼住獨無等侶。除彼雜染。永住無二。以身離五欲而心不捨。是人有時或念好聲香味觸。貪心微著而不觀內。不知不覺故。憶念諸境界。忍故彼不知。雲何當得離色聲香味觸。彼以不知不覺故。後時來入城邑聚落王都等在人眾中。還復為好色聲香味觸五欲所縛。故還復退。若空閑處死者。持俗戒故。便得生天有。為上天五欲所愛縛。復彼從天上滅。亦不離四惡道。何等為四所謂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天中生墮。盡依貪慾行故黑朋應知。依見行故說白朋應知。以見人無我故彼對治釋成二種黑白朋等應知。如是修諸行已。有散心令使攝取。已攝者令得解脫。是中修多羅句喻。以不入定心。為得解脫故。說諸方便捨摩他取捨諸煩惱捨摩他等相錯心治。故顯說咽喉喻及縛人喻。等以一心定心中說解脫方便。示現見修相煩惱中說方便令滅故。彼障身見愛樂三昧故。如咽喉及縛喻等識故。證諦時以出世間智。作令難故。身見如咽喉處病應知。如是行行已防有防等法故。說二種空喻不淨心。一者讀誦世間外道經書諸論等。二者多畜好衣缽依業及依身故。此諸二法能令得二種縛。如次。一見縛。二利養名聞等縛。然此二種能縛。以未生善法為令不生作障當得二種法。一者聖種朋。二者親近諸檀越。已生善法。能滅及作污染故。令得二種垢。一者忍諸煩惱垢。二者貪諸檀越知識等。永斷拔諸善根法故。令助得二種雨雹壞法。一者譭謗正法。二者破戒受人信施。現法中彼不可治故。令得二種癰瘡。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諸罪。現法中苦惡行故。令得二種燒法。一者有垢身心受著袈裟。二者受他持戒有功德人所禮拜供養等。未來喻者。為得不得不能生故。令得二種不可治病。一者懷增上慢而自伏心。二者壞他發大乘心。謗菩薩故。依聲聞戒未來更有漸次應知。迦葉。當自觀內者。如是乃至中有誰黠慧。調伏貪惱等故。說增上戒行多聞喻。生厭悔意故。明增上心戒行咽喉喻。及繫縛人喻者。以人無我及法無我故。增上智戒行。若以調伏貪惱等增上心戒行。經所說者。何故此中說增上戒行。答曰。能發起貪惱行故。罪多因貪瞋癡等。相發起。是故說調伏貪惱等是增上戒行。問曰。雲何貪惱等令能發起罪。答曰。有二種相故。如彼不能懺悔。如彼懺悔。而不成懺悔喻。若有諸沙門及婆羅門。不知煩惱因故。怖畏色等境界。住閑空處。自心發起。不善思惟故。亦起貪惱我慢境界。或餘處念見貪等。隨逐如犬逐土塊。以塊打故唯逐塊。如是不除貪等故。若以聚落等所有親近事作現念。是名未除。順義故名除及以除竟。何故黑朋中說貪調伏。不說於惱。白朋中說惱調伏不說於貪。答曰。二俱欲界中故。示現有餘調有餘不調。示現有餘調有餘不調者。若在空閑處而命終。如是未調故。住戒者亦壞。成增上戒故。況復不住戒者。如馬下道或錯。如是行者行增上戒。以錯諸念亦名亂。如咽喉病能斷命根。如是依人無我行增上智。以身見能斷法命根。如有人隨所縛處而求解脫。如是依法無我行增上智。隨所性脫。妄念中令計心。此三修戒中。有八種戒相違法。有八種隨順不淨心。讀誦世間外道經書諸論等。多好衣缽等無所用故。如空橫染。橫染是縛因故。漸次說二種縛一者見縛。二者名聞利養縛。於縛作因故說此漸次。以見縛故。憎謗聖種朋。以利養名聞故。親近白衣。如垢障因故。漸次說二種垢。一憎怨謗聖朋。忍受諸煩惱。二親近白衣故。貪諸檀越知識等。是垢如雨雹因故。次說雨雹。忍受諸煩惱故。譭謗正法。貪諸檀越。以親近破戒緣故。說破戒受人信施。於雨雹因故。次有癰瘡。以譭謗正法及破戒受人信施故。自覆諸罪故。燒煮癰瘡因故。次說燒法。求見他過。說有垢身心受著袈裟。以自覆罪故。受他持戒有功德人所禮拜供養等。於燒成病因故。次說不可治病故。言有垢身心受著袈裟。而懷增上慢。而集戒心故。受他持戒有功德人所作禮拜供養等故。壞他住發大乘心。對此故說白朋應知。此二人中初是見行人。第二貪愛行人應知。有四種沙門者。以何漸次示現。如彼違戒法患。或親近。或捨得人患。或得人功德已所有於念中成障。或非障者。彼示現是中人患有三種依三種人故說應知。形服相沙門者。心行俱壞。依喜惡故說依義。誑詐沙門。及名聞沙門。行成就而壞心。依二種喜欲大及有喜欲。是中喜欲惡者。若言沙門而非沙門。怖大者。若有諸德。而自意過有自德。恆作是念。有喜欲者。若有德而與德等生心。初者有二種壞行。一者有餘。二者無餘。有餘者。依四沙門故說應知。依於受戒有漏。乃至行不淨意業。就此三不善調伏等。如次示現。依乞食故。說不淨命。依受用故。說慳事受用畜聚□□吝飀□□唌摯鞢慼慼滕堙慼慼撓e覕埤□□□□粳觕□□禲慼H□學兣‥□爦□§□□□□□□擭兣|萬□□□擭兣¥□說慼慼慼慼慰^¥日w珥□兣§□□營□□兣□L□□□牷慰D~□□牧北|諍警營□□□□L□兣|營□□藏□□I□兣|營□□□□□□K腹慼慰^□J蒨□牷慼慝芊慾J□□□‥□訐□□□I牷慰^‥耤蕁檨k□□牷慰^□H□□兣¥□耙□□兣|肥Z□L□□尥效□牧北c□□悅詫□□□□□鼎熒□憒□說慼慼慼飾^□H□□□兣‥□□牧北¥踦□葨撥□□H□□□犖□葨撥□□兣|漧麥□譨□□□叩□¥您稦籥□□J□□□滎□□□¥﹛慼慼慼慼i□□§□艨□營□□□□□□J□~L□c□□□□牧北|諍□□□□稌¥□□□□¥□□入ヾ慼慼慼J□□§麩摨櫓□□□麩摥□兣c□□□ニ□□□□□¥□泌泥□□□c□像{檨檤警牧北|諍□犖□□□□§產□□薄慼慰D□□□兣|□澧□□□□艨□鋡^|□艨□憛慼慼慼汃^§□□□□□營□□□□訐營□□牧北□耙蹤□□□□□□□艦□□¥□Z□□□□□□□擁□¥孱□□□胦□□¥瑾□□□靦□□□□犖□□□□□□犖□□□兣|該□蹤□□牧北|胖□麧□□□木□|莧□□□□□□□滎朧□擰□¥攦l朦慦烤□□□□□□サ煄慼憫X□犖煄慼敵d□□□犛□□兣¥□□□邋疝苤慰^‥□□艦□□¥踤J□漦□葷J□懥□□泌□‥□婦□□姨磨□□滎□□e尪□□J□□兣|□檨磨□□溘釋蹂憛慼情慼Z□□□□|□耙臧婦□踦□磨□滎□□□卡耦□□峞慼Q橋□腦稨□□J□□葷H□□|□犖L兣|□□纖薩擦□窺奸泌揀§□□□擁□□□□□□□蕁卡□□□シ鯊□□□□蕁卡楫□兣§□捻楫□□□□纖薩擦麥□襆□兣§□孱□□□□麥□□芤蕁攔□□□シ□□□□耨□□□□粻邐物館□兣§□胦□□§□逤□□□□□□□兣§□瑾□□□熒□□□蕁□慦恢§磻耙臦□□W□□蕁攔□蛤犖□磨□|詳晃犖□薩擤蕁□慦燁□□□□薩攬□兣¥~□邋疝苠^□熒□薩擤犖□慦恢□犖煄慼﹛慼慼撩滿戮嚘滿歎窖D磷□兣¥╮慼澎憸^□蕁□□犖□|諍警□□□□□麧□邐□□□□□牧北|該□□靦□□□|邐□□□訐□性□□急□¥□□□鶔D~熒□□產□□□□逤□兣‥□□□漘□□□□□逤□§尥□急□□□兣¥□洁撥抶痋慼L竇□粥X□□令□|□急丑憚c左葦墣§□令□□怦兣¥鶦□蒨□北c□□□□悅□擭兣‥□□□□□□I□墦全□□濱□¥悅□□□□□□賢鏨□□|□效產□□□□姦內□葦墣‥祥□濾□□□姦兣|胖□艦□□憓D硥□□□□|胖□詩□□嬦兣|□□□‥左┤□艦□□瞗慼慼樁p□□兣§產□□□□譨左葦墦兣‥□□楫漘¥蝥□煤□漘§□□□□漘§□艨□□□漘□J蒨工□墦兣§產□□□訌□擭紅鶠L窺憒□蒧□漘|諍譥蝨□□栚晼情慼慼慼潑l憒□婟_□爦□□艨□□□□□兣|漧□蒩□□兣‥□□□稌§□□□□工苤慼慼摯j□ヤ該□□□稌|諍譥蝨□攔□□□□□□□兣¥□□□擭牧北|□□□□擭兣□滎□□□□稐|漦慦烤譧□□□□蕁□□□蒩□兣□□□□□§□□□葦墦兣§□鰱i□□¥□□□兣‥□□□簾□□□ョ情慼撬獺憬b□~□□□奔□|諍譥蝦□蒨□‥□姥奩□□大兣§□□□□L□□□¥愧□□□諢□□□|L孤□□□□|諢□□愧□□□□□□M□J藎□I□H鞘□□□□□□蕁□Gc□J藎□K牷慾滿慼慼撳X□□慦恢§□□□□□□□□譣c□□耙臦□兣¥﹛慼慼潦縑慼慼慼慼慼情慼慼澆慦煩□□兣§婦□□□兣§□p□□¥蹤□□朦悅兣¥╮慼慼慼慼慰^§□□p□□□c□□蝥□匣滎o意□o□□□□兣§□□□□□□□□部糧□間情腹L磩徇灤□□□□□蘣¥央慼熬□□□§□薩舉□□薩擤I騤薩擩□藎□□□□兣‥耬□J□□□J□□M□K~藎□I□I孱□□□□匭兣‥耤葷□蒨窩□蕁□苤□稌□L檨hh兣□□犖潤□□襣¥□蒤滎□襣|葦詳□稌|葦□悅詳□稌□滎□襆□□兣§□□□□薩攬履□□¥□□□全□滎屣§□□□□匡□鬣□□□笲□|諍□不產□該□□□□□J漦擭□□藎□□□兣‥□□□滎□□□急菠襤□□□□滎□□□尤|諍警□□訐牧北¥□□□□□尤□犖□□怦稌¥□□□□□滎□□¥□□牷憚蛂潦擁滓楚慼慼慝諍譥□櫓╮熟鋡^¥□□□鑭□□|諍警□鐠□□□□□□□□入□□□¥□鐠□□□郩□□□□顰入□□□□□□犖稨□□孱□兣¥□□熒□□□犖□□兣¥□熒□□|巒兣|漥牷慼撩楚慼慝爦□兣§□□熒□□§□擭兣|漦□蒤□熒□□□□□□兣|逢卡熒□□□蕁□葷□藎□□□兣|漥滓楚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憤銵慼潯{□□□□□□牧北¥□芥腹敵物鴃慰D□□滓楚慼慝營□□□□兣¥□蘆□□□耙軾鶈砭^□部散犖肩□□兣¥□芥說慼慰D□耙□□兣¥□蘆□□□‥□鑭□□□猾l□兣□楫□□□怨□¥□□□□牧北‥犖□□□□|Q醨藎□□□¥□□□□□c□□□□□□飽潑l□|諍□□擭兣|□□膦兣‥犖□□□□|擭諍艦觥□兣□□□□兣|漦Q醨藎□□□‥□□□纂慼撲蕾^□□□麩摩迨譨□兣¥□□□膧□□□|漧麩摨鏷□□□兣¥□□□□□□□□□¥□□□□|該□矷慼慰^‥檨g□兣¥滓楚慼憚炙_□□□□□□尤|□□訌□牧北‥□入馴□入ㄐ慼慰^□□犖□□□兣|漧□□譥麩t□兣§麧□□怦□朦兣|□洁撫滿慼慼慰^|該□□□牧北□□K□您□兣□□□□葦□兣□滎朦慦煩兣¥~滎朧麥兣|邐□╮慼壕D□□□□□□□□犖□□兣¥踤H□鷏J懥□□|煄憬b□齰^|漧婦□譨□□磨□□滎□□e尪□滎惱□□□兣|該□腹憚炙_‥卡耙臦□□□腦掠犖I□□□悅□兣□□□籥□~□□熒殷□麥□□犖N□兣|諍譨□□□□撥磨□□蕁擁□□□□兣|該□□□牧北□耙臧□□竇□□兣□蕁□憤□耙臧婦□M□□□兣□滎o□□§□□犖淦兣¥~蕁瀩□□|該□□糯□牧北|諍譨□□漘‥賢滎□□□尤□□□訌□兣|漥□滎□曭炙_¥□嘛蝖慼慝營□說慼慼慼慼慼﹛慼慝諍譥□嘛蝖慼慼慼摯P牧北‥□□╮慼滿憚c泣‥□□□譨□□泌泣¥謝瓖嚄汁甜^¥癒慼□□胖□|諍警□□□漘‥□□嘛蝖慼慰D□□□□□牧北c櫥□灘□□□□□□牧北¥黥濫癒撢瓖嚄斥悢D□胖□□□牧北|□□□灤營□說慼慼憚炙_|□濱□□﹛慼憚炙_c巨□□灤營□Ⅷ蝖慼憚炙_□□耬□齰^¥□□□怦牧北‥□□□訃§□擭突間澆式歐斮□□□□□□□簾□尤§亥牷憧O□□□產□悅蒧□□□□□稌§產□□□稌§產□□□蒤□□□□□□蒨□□□訐牧北¥□騿撓姥禲慼慼慰^¥□□□□□蒨□¥蝨□營□□訐稌□□□讓□□稌□□□□討□¥膦擭□萣□J□l銵@□□□□營□‥□營□□□匭營□|漥@□譨□攔□口¥荂慼慼慝逢□蒤警□□讓□□□□□訃‥□擰澧□□蒤譨巢¥﹛憧_§□□□□□□c□□擰澧□鐓兣□□蚇祂^|逢□□□愨□鼨巢§□□□薩擦稦兣‥□詩□蕁□□¥□□□揀§□艦□□□謝釋踴I稌¥驉慼慼撈z□蕁墂□□董‥□□□□爦□§□□□耙臨臦□§□□□□□□葦兣¥□葦墦稌□□□認犖□稌‥溧泌□□□稌¥□□□□□牧北□□□□□□¥蝤□□□蒨□□□攔□董□□耦□葦連¥□□□兣‥耬□葧□葦邐兣|逤□□蒨□該□葷□¥□□□兣‥耬□□□□□兣□□□□□□□¥□□□兣‥耬□□逤□□□□□兣¥鞳慼慼慼慼慼慰D□□□兣‥耬□□□□□兣¥□□□□該□□□¥□□□兣‥耬□□□□□□□蕁□兣§□□□□□蒨□‥□攔□婦□□□□□擁□兮痳恥D□□□兣‥耬□□□鰷兣|□洁慼獢﹛慼慰D□□□兣‥耬□□□□□兣¥□澧□□□□□□犖□¥□□□兣‥耬□□□□□兣¥□□□葥╮m□¥□□□兣‥耬□p□□兣c□□□□□葥□譣□□□m□滎□l¥□□□兣‥耬□□p□□□兣□葷□鯀□□□□□¥□□n□□¥□□□兣‥耬□□□□□□□‥□□□□n□□□襣¥□□□兣‥耬□□□□□§□□□□□兣¥□□襦該閒D﹛n□襆□□¥□□□兣‥耬□滿腹滕痋慼情潠獺潦□□□芧□薩擤□□□苦兩□薩擣¥□□□兣‥耬□薩舉□□薩擣□H艦觤□H蕁□□¥□□□兣‥耬□J□□□J□|□q竇蒤犖r□稌¥□□□兣‥耤葷□蒨窩□犖r苤□稌§□□□□□稌‥耦葦諢□□稌§□□襆□¥□□□兣‥耤□滎□襦擭兣¥□□□□□□襆□¥□□□兣‥耤滎□襦□~滎□□擭兣|該□□□§□□蒤譧□□□□|該□□□□蒧□□泥北§□□□□¥纖薩擦兣□蕁散□匣§□藎□耙臧婦□兣c□耙賢J□¥□□□□匭兣|詳亡漦□□褉產□□¥□□擭兣‥□□□牧北□  具足持戒者  無垢無所有   初偈第一句。離垢故說性清淨。貪慾等有餘離已。彼因淨故得戒性淨。示現同因等淨。餘三句者。還彼持戒。示現同伴等因淨。是中破戒同伴。及諸同因對治故。於戒同伴及諸同因者。有三種差別應知。是中破戒同伴有三種。慢同色等。依止因故。迷惑意故。見如愚癡。同樂三摩拔提。屈復同伴取念。同事念者。如鹿處同身樂愛喜伴。是名第一偈義。還彼持戒中一切相。明依清淨戒故。說第二偈應知。寂滅常畢竟如是等。是中有四種性同患對治故。說波羅提木叉戒清淨應知。以不闕故。於受戒禪淨。餘者。無漏戒淨。還依彼持戒。無諸患淨。故說第三偈。  不貪惜身命   如是等有五種患。何者彼五患。一者利養恭敬患。以惜身故。二者懈怠患。繼念莫死起樂命故。三者起願持梵行患。希求一切有生故。四者唯戒為足患。不正至故。五者不出至患。如諸外道說成不正理故。遠離此五種患故。釋成清淨無諸患應知。依無煩惱淨故。說第四偈。  持戒不染世   世法不能染故。依集諦所攝染。同至熾染起欲處。二識著諸愛染故。言不依世法耳。不依世者。滅前復有愛故滅。  速得智慧明  以得光明故  於見諦道中   無礙無所有。無礙無所有事。以修道無明等及餘對治彼故言。   無我無彼相。離我他相故。依無學道離我慢清淨故。說第五偈。  無此無彼岸  亦無有中間   無相行中不著內外入故。   無著縛無漏。滅煩惱及使熾然滅故。無諂及無漏。無我慢差別。明依永淨故。說第六偈。  心不著名色   於有不起願故。不離寂滅法。彼者以持戒不足故。諸根調伏故。於三昧中不足故。   不生我我所乃至有頂世間。知足故。住持戒故。說於戒中永示現依世間淨故。說第七偈應知。  雖行持諸戒  其心不自高   示現以持戒故。心不生高下。無厭足故。  亦不以為上  過是求聖道   淨持戒者。此相以三昧不足故。求出世間道。依出世間淨故。說第八偈。  不以戒為最   不以戒為足故。  亦不貴三昧   不樂著三昧故。  過此二事已 修習上智慧   無分別是聖性。無分別是修攝取增上智。諸佛所稱歎。是故知餘者勝歎事故。依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淨故。說第九偈。  心解脫身見   滅有分別身見。示現學戒淨故。  滅除我我所   以滅同生身見故。示現無學戒淨。  信空佛境界   以信空故。示現非學非無學淨事。依吝著淨故。說第十偈。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示現未得八聖道戒故。說不持戒淨。  依因所修慧  速得於淨智  以得淨智故  具足清淨戒   示現以得聖智故。後得戒清淨。說此偈。   時八百比丘。不受諸漏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示現此教誨中有如是等大利益。亦復示現現即得大果。於化者有學無學等得故。及五百比丘得禪定者。聞此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達。從座而起去者。示現彼難調伏能調伏已。不能信解不能通達入深法故。有二種相。不能通達諸法。以不信故。以信不樂故。智慧不能通達諸義故。是偈甚深者。難知故。諸佛如來菩提甚深者。意難測量故。彼若不淳種諸善根。惡知識所攝。自信力少難得信受。以惡知識所攝故。不淳修諸善根。以不信多故應知。爾時世尊。語尊者須菩提。顯菩提時諸聲聞是如來作。堪能化度勝義故。是故乃至假名真實差別應知。爾時世尊。即時化作二比丘者。示現如來方便應度故。示現化者有二種相故。示現信於同服及見同法事故。彼諸比丘攝取。為已說正教誨故。彼以妄執取涅槃。生我慢故。生怖畏。為信故。說如實涅槃無有眾生。若入涅槃者。非諸貪慾等有故。而有盡滅。彼者如不生故。示現涅槃者。唯滅不生故。言汝等莫作憶想莫作分別者。於內外入中是我我所。如次。即於諸法無著者。以貪瞋本來無生故。無離者。未來不離故。是名寂滅者。防護此執。本非寂滅而有寂滅。所有戒等品。彼亦不住不來。復不滅盡者。以眾生名永寂滅故。不住不來者。以不染故。復不滅盡者。性自滅盡故。彼者亦無餘。若本不寂滅已於後成寂滅。汝等可捨離是相。所謂涅槃無彼事故。言勿我入涅槃以相向涅槃故作涅槃相。勿以貪慾等相故識為涅槃相。非貪慾等無故。名為涅槃。是名彼者相。復無相行中方便。設無漏已。次後說現法樂行方便入滅盡定行起故。或復此是異義。經言。彼若不淳種諸善根者。智慧功德助道行乏少故。增上煩惱塵是義非惡知識所攝者。以善知識所不攝故。壞是義不能信解者。離智助道行故。能信甚深處是義不能信解者。是故總不能通達者。不能測量知法體智住故。復不能信解。已不能正決真智故。如來化度方便事有二種應知。化者以我慢共體故。示現同共事故。所說能順行教故。及得教誨有出世因故。說正淨教方便教授故。彼復有四種相應知。染淨中恐怖故。依順說故。離授煩惱因。於淨法中教授。捨恐怖因故。及教授現法。見最樂行方便故。此身復有我見。以我正證故。依於淨染中順空教授故。言我當無辜生怖染。以染故。世間行是名初相。汝等莫作憶想莫作分別者。煩惱因示現有二種假名性。慢執煩惱分別性故。及執彼功德患勝分別故。是名第二相。淨略有二種應知。一者淨道行。二者涅槃淨。是中有二種相故。淨道行是怖畏因應知。汝等比丘。所有戒品彼不往來復不滅盡者。計是真如中永淨故。前者釋有煩惱分別。及離煩惱分別亦不成。彼淨道行中煩惱及離煩惱。彼分別已。於淨道行中而生恐怖。有二種相故。於淨涅槃因中生恐怖應知。汝等可捨離是想。所謂涅槃不異假名性想執故。莫隨於想莫隨非想者。是名涅槃異想。憶作心想故。莫異想識想。莫異想觀名。是名寂滅內心之想。復莫以想觀想者。此二無因故。於涅槃中不生恐怖。是名第三想應知。捨彼二因故。教授最上行諸方便等應知。捨彼二因事。及捨煩惱因。於淨法中捨恐怖因。是名第四相應知。於中乃至如來化度方便應知。自此已後說正智作大益應知。依六事故說。一者為因事。二者依事。三者響音事。四者寂靜思惟事。五者訓誨事。六者證法及順法事故。言爾時尊者須菩提。問彼比丘言。汝等比丘。去至何所今何從來。諸比丘言。須菩提。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有何義故。作如是說。初依樂因故。以何義故。彼處無有來往。喻若世間。復問誰為汝師。答言。我等師者。若先來不生亦無有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依第二因事。依非色身。世尊故。彼無生亦無滅。是涅槃性故。復問。汝等雲何。從誰聞法。答言。不為縛不為解。有何義故。作如是說。第三依響音因事為說法彼不為縛。依上等生愛對治故不為解。彼已得脫故。復問。汝等習行何法。答曰。不為滅無明不為生明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第四依寂靜思惟事故。不為滅無明故。不為依雜無明。諸聖聞有彼行故。不為生明者。已生故。復問。汝等師是誰。答言。若無得無知者是。彼弟子若未得及未證者。以何義故作如是說。依第五訓誨事故。所有化比丘身勸彼。故第六證法及順法行事。依十事故說應知。依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滅見諦行煩惱。滅修道行煩惱。滅苦。供養尊者。行佈施行過凡夫地。入住聖人地。及同得至解脫故。復問。汝等是誰同習梵行。答言。若於三界不行亦非不行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無餘涅槃有餘事故。爾時共諸同法者住故。復問。汝等幾何當得涅槃也。答言。如若如來所化人入涅槃者。我等亦當得入。有何義故作如是說。依有餘涅槃。彼本起滅故。他力相似法本業應故。爾時共餘者住故。復問。汝等煩惱盡耶。答言。一切諸法畢竟盡相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以滅見諦惑故。一切法永滅者。諸趣惡處故。復問。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知斷無我無我所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依滅修想煩惱故。及滅同生身見故。復問。汝等破於魔耶。答言。陰魔不可得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滅苦故。及陰魔不可得故。未來生彼不可見故。是故於中降伏一切魔怨應知。以陰無故餘魔不行。復問。汝等奉如來耶。答言。不以身口心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恭敬尊者不以身等。得涅槃中得親敬故。復問。汝等作福田耶。答言。無取無有作者。何等故作如是說。檀越作敬不可取及不可作。離見動惡等故。如次復問。汝等斷於生死往來也。答言。無常無斷者。何義故作如是說。過非聖人地故。不斷世間令作少方便非上者。以有涅槃故。此示現不斷等事故。復問。汝等隨順聖人地行耶。答言離一切取有得無礙解脫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住聖人地故。離一切取解脫故。不橫執離不正取故。復問。汝等究竟當依止何所。答言。隨於如來化人。所至者。有何義故作如是說。解脫同至。於如來無異勝相似法故。示現解脫同至。或復以心得自在諸善男子。是能隨時以能受於正記。為如是尊者故。為次說正記。能作大利益應知。何者密語。不二相智。及一切密語。入相不二相。何者是所說句處事。然是彼性無故。所說性熏一相。境界性相有故。不二。彼不二中生執。二相是染。不執二故名淨。雖說所有說一切句處有事者。彼亦假名言熏相。境界性無故。彼二熏相。境界性有故。彼二。於彼不二執二相故。有染不執盡故淨。如是一切諸佛入彼密語。是不二相應知。是中五種相者。於尊處及彼教授中有五種果事。及有五種果益事。成就持故說諸密事應知。有五種相。何者五種尊。若有想說彼成就故。成就尊事應知。復有何義。謂涅槃永證彼故。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離六種入滅故。彼界中諸有等。謗不能謗故。及無分別覺故。一切諸法何者是彼尊。而能說法。彼有何相。先來未生亦無有滅。依法身無生滅故。說何等法。若不為縛不為解。縛解者。性相無故。為令覺知諸行故。以幾種性相說。不斷滅無明不生明故。明與無明假名性不可得見覺故。為誰說若未得及未正覺。正覺不已彼無故。何者成就果勝事。謂無餘涅槃界故。若於三界不行。依無餘涅槃界處。唯淨真如住處故。作如是說。有餘涅槃界。若如來化者。而入涅槃真實處。唯有性涅槃。一切諸法依世諦涅槃故。作如是說。能滿聖道行。所作已辦故。言我作已辦。於有我無我。我所。依證法無我故。作如是說。伐內怨以內力故。諸煩惱怨以證法無我故。永滅說故。作如是言。伐外怨不覺見陰魔故。所有外陰所攝。陰者。外怨聲說應知。勝彼者。離分別念。陰性不覺故應知。是中成就果利益事者。已恭敬於尊。非身等耳。以順行法故。善淨受信施所施故。以了福田不取一切法故。度世間苦海。度世間者。以法無我。不斷及常故。不退於福田處故。行福田地。捨取法慢故。及法化者名成佛子。依如來故。言汝等何行去無所至者。如如來所化者來故。須菩提如是問答諸比丘。時有八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者。此正授記中有此大利益事。若有學者得無學。成熟凡夫得有學地。世尊此寶積法門是希有。能與住大乘善男子善女人作大利益者。自此已後顯此法門說大利益事。以有益故。於諸菩薩成佛法。及化眾生故。以中道義訓誨等如次。彼善男子善女人得幾功德者。示現聞菩薩藏中有教誨信益事。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等示現有五種相現利益信事。一世界持時大德。二自在成就退因故。三轉身故。四彼處故。成就說堪作器故。五聽者作器故。及捨身時得見淨業故。是中世界。大者。佛及彼聲聞並諸塔等。持者。諸寶滿諸世界衣服等。是時無量阿僧祇劫故。是中有五種相。得大自在因退事應知。以有量悕無量果因故。以有盡無盡法故。以非上得上樂故。助知道彼行性故。及以彼引取故。復有五種相。令得成就大自在退因事應知。一微惡樂因故。二不定一向樂因故。三不永樂因故。四顛倒意受樂因故。五依苦身受樂因故。是名彼者。最後受女身轉身故。及彼地處所敬如聖塔故。彼處所以為作器故。隨彼法法所讀誦受持等者。明說者。為作器故。彼人命終時得見如來。得身口意業清淨。捨身時得見淨故。及得淨業故。無有諸患。而令命終離諸苦受故。及以離憂惱因故。憂惱心不能降伏故。不動眴諸目識。諦知諸意有故。不動搖手足。成就威儀故。不失大小便胸分無汗。以無畏故。不作捲不摸空。無諸惡相故。隨坐而捨受命者。以身調伏故。善正言音者。以離諸畏難故。滑利言音者。以離澀惡言故。上妙言音者。以上妙言說諸佛如來妙法語故。愛樂言音者。讚歎說諸如來故。天人所樂擁護言音。及柔軟言音者。同法者以理施答對故。不背說言音者。以無諸妄故。快說言音者。前後言不相違故。可取言音者。不違順理語故。天擁護言音者。信佛法諸天擁護故。諸佛所擁護言音者。諸佛攝取故。不瞋現得惡能忍故。不恨者。能忍過去惡故。不忿惱者。不覆諸惡故。不懷報者。憂悔等熱不能燒故。不計過患者。不悕求貪慾等故。不懷者。以不悕求保故。無有異相不怯弱心於戒法中者。不取異見故。常不放逸勤心精進者。不亂寂靜心故。以不怯弱心取佛世界清淨者。以不喜自身諸佛菩薩所持而取上妙佛世界故。離慢及增上慢者。得一切佛法現氣故。離慢及增上慢者。世間三昧三摩拔提。微細深心分別以不求。以用一切佛法現氣因。得不以勝。一切諸佛三昧為菩薩藏。得教誨中正信利益事。如是無量阿僧祇。彼分別從本差別。信益轉無量無邊阿僧祇應知耳。  作此寶積論  我所得功德  以勇意淨故  願世得究竟  妙法寶積經  無垢大智明  此論除翳障  造寫所得福  所有著諸見  及墮無智網  無障礙佛眼  願世速令得   大寶積經論卷第四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4 無量壽經優波提捨   No. 1524   無量壽經優波提捨願生偈   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我依修多羅  真實功德相  說願偈總持  與佛教相應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無垢光焰熾  明淨曜世間  寶性功德草  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  過迦旃鄰陀  寶華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  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  無量香普熏  佛慧明淨日  除世癡闇冥  梵聲語深遠  微妙聞十方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眾  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往生  阿彌陀佛國  無量大寶王  微妙淨花臺  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  如來微妙聲  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  虛空無分別  天人不動眾  清淨智海生  如須彌山王  勝妙無過者  天人丈夫眾  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安樂國清淨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  利益諸群生  雨天樂花衣  妙香等供養  讚佛諸功德  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皆願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論說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總說竟。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雲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捨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雲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雲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莊嚴功德成就者。有三種應知。何等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故。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雲何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應知。何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莊嚴。三者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五者眾莊嚴。六者上首莊嚴。七者主莊嚴。八者不虛作住持莊嚴。   何者座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何者身莊嚴。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何者口莊嚴。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何者心莊嚴。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何者眾莊嚴。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何者上首莊嚴。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何者主莊嚴。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何者不虛作住持莊嚴。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雲何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何等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故。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應知。   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捨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不以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捨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亦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迴向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無量壽經論一卷   大乘善根界 天台智者即曰界字乃男字之錯。則宜改作。而諸疏家皆作界字。故今存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訶薩十千人等。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以少法問於如來應正遍知。不審世尊。聽許以不。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隨汝心念問於如來應正遍知。我當為汝分別解說令汝心喜。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幾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彌勒。汝今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深義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今應當一心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如是深義。即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八。彌勒。所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深心。成就行心。成就捨心。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成就大慈心。成就大悲心。成就善知方便。成就般若波羅蜜。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深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聞讚歎佛及毀呰佛。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聞讚歎法及毀呰法。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聞讚歎僧及毀呰僧。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深心。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行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婬。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行心。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捨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是能捨主。是能施主。施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乞丐下賤人等。衣食臥具隨病湯藥所須之物。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捨心。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根。謂身口意業。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慈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慈身業。畢竟成就大慈口業。畢竟成就大慈意業。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慈心。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悲心。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不可譏呵身業。畢竟成就不可譏呵口業。畢竟成就不可譏呵意業。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大悲心。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善知方便。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二諦。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善知方便。   彌勒。雲何諸菩薩摩訶薩成就般若波羅蜜。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覺知。依此法有此法。依此法生此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唯有大苦聚集。彌勒。此法無故此法無。此法滅故此法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唯有大苦聚集滅。彌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般若波羅蜜。彌勒。是名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訶薩。及餘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彌勒菩薩摩訶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歸命彌勒世尊。問曰。何故如來說此脩多羅。答曰。捨等四句示現施戒修行相三種功德。是菩薩外道聲聞辟支佛共法。深心等四句示現即彼四法唯菩薩行。不與外道聲聞辟支佛共。是故如來說此修多羅。佈施示現施功德。遠離殺生等示現戒功德。慈悲等二句示現修行功德。此義雲何有外道凡夫離善知識不聞正法不善思惟不如說行故。妄執常見等能集業因。諸結使等相依有力增長世間因故。堅著妄執決定成就世間因故。離實諦見故無利益他心故。貪著世樂故。彼諸外道雖有施等善根種子。以疑悔故。愛水潤識。住五取陰地。無明土覆時節和合能生識牙。次第增長成世間果。又聲聞辟支佛人親近善知識。從已度生死海欲度生死海人。聞說世間過患復自少見。厭世間苦樂涅槃樂。欲捨世間追求出道。雖不取施等功德。而亦不離施等功德。能伏煩惱得上勝法。以是義故。雖復修集施等善法。以無四法故。不得大菩提。又菩薩人畢竟具足成就八法建立大事。荷負重擔親近真善知識。深見世間過患。知涅槃寂靜。為眾生故不厭世間苦。初發菩提心不失因故。深心成就。捨自身樂為利益眾生故。修行施等功德迴向大菩提。依方便力增長微少施等功德。能護自身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故。能清淨施等功德。令住菩薩道。示現深心等四句。能攝取施等四句。為菩薩不同法能得一切種智。是故如來說此修多羅。   問曰。復以何義如來說此修多羅。答曰。為遮無因顛倒因隨順正因果。是故如來說此修多羅。此義雲何。言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深心成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見法界時即得永離菩提心障。謂身見等一切煩惱。出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起於初地菩提之心不失因故。證得深心。是故名為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言不轉者。以證勝法故。此明何義。以成就施行故。此復何義。以起無損害心根本業道。攝取上上勝行。是故不轉離根本業道修行施等行一切處不退。以是義故名為不轉。又言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者。以善知迴向方便心成就故。此明何義。略說四魔。謂煩惱魔陰魔死魔及以天魔。唯煩惱魔以為根本。依煩惱魔有餘三魔。何以故。以諸凡夫煩惱纏心依此煩惱所纏之心。樂於世間求彼處樂。佈施等法迴向天道。以此義故為彼陰魔死魔所纏繫屬天魔。是故菩薩斷身見等一切煩惱。復能遠離不活等畏。捨自身樂為欲利益諸眾生故。修集慈悲佈施等行善根功德。皆悉迴向薩婆若智。遠離一切諸魔惡道。是故名為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又言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者。以大慈大悲心成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常為世間一切眾生愚箭所射心受苦惱。以大慈大悲心成就故。見眾生利即是己利。是故大慈大悲心生。則能利益一切眾生。是故名為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言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者。以方便成就故。此明何義。以知諸法自相同相故。此復何義。以諸菩薩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方便。是故不著有無二邊。此明何義。菩薩雖見識境界事。而先已觀察識境界事。何以故。以常不捨第一義諦深心力故。是故不墮著有邊見。雖常不捨第一義諦而常善知世諦之事。何以故。以常明見諸有為行不捨世間心念言說故。是故不墮著無邊見。以能善知此二種義是故名為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又言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般若波羅蜜成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般若觀察有為法故。此復何義。菩薩觀察諸有為行。無人無眾生無主無自在。迭共相因增長有力。依於本業造一切業。猶如幻師所作幻人。往來跳躑種種技術無疲惓者。是故名為以心不疲惓故。又心不疲惓者。以離眾生相故。此明何義。有為諸行一切無實。唯有種種諸業使行他力相依故。能成就有為諸行。是故菩薩知有為法實無神我。而不依他智隨所修行。皆以毘離耶波羅蜜增長成辦。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菩薩摩訶薩求薩婆若。示現遠離無因顛倒因。隨順正因果。是故如來說此修多羅。問曰。復以何義如來說此修多羅。答曰。依不定聚菩薩求定聚故。成就何等行。得入正定聚。示現彼菩薩入正定聚修正因行。是故如來說此修多羅。此義雲何。菩薩未證初地正位。雖無量劫習集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轉位。未得畢竟無怖畏處。心未安隱。常為世間苦惱所逼。未得菩提心根本慈悲心力。未得增上力故。以世間道智觀察十二因緣。如實觀有為行以依世間道。觀寂靜法界求大涅槃無方便智故。墮聲聞辟支佛地。若墮聲聞辟支佛地有三種失。何等為三。一者退失一切大乘善根種子。二者退失能與一切眾生樂因。三者退失薩婆若智。以是義故如來經中說言。迦葉。譬如一切世間天人。雖復修治偽琉璃珠。而彼偽珠終不能作真琉璃寶。如是迦葉。一切聲聞修戒定慧。及頭陀等一切功德。終不能得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譬如修治大毘琉璃。隨意能得無量百千萬億珍寶。如是迦葉。修菩薩行故能出生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及以人天。依此義故如來寶積經中說。菩薩有四種非善知識。何等為四。一者求聲聞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緣覺人喜樂小事。三者讀外經典路伽耶等。四者習學一切文辭嚴飾。所有親近此四種者。但增世利不增法利。   復有經中大德迦葉白文殊師利。有五逆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功德證大菩提。而羅漢不能。譬如根敗之人於五欲境界無所能為無所增益。如是聲聞辟支佛人離諸結使。於一切佛法無所能為無所增益。無如是觀察佛法力。是故文殊師利。一切凡夫報如來恩非聲聞也。何以故。凡夫之人聞佛功德。為不斷絕三寶種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聲聞之人雖復終身聞諸佛法十力四無畏等。而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般若波羅蜜經中說。諸天子。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彼人應發大菩提心。已入聲聞辟支佛位。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斷生死流。不能數數受生世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菩薩摩訶薩。於初地中見實諦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失因故攝得深心。以般若波羅蜜如實攝取修戒行等。不著身命唯為利益眾生。修行彼時名為不退轉菩薩。應知。是故如來十地修多羅中說。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善住菩薩法中。善住菩薩正處。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過五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彼皆遠離。何以故。是諸菩薩離我等相故。過凡夫地者彼過有九種。應知。入菩薩位者位過。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生在佛家者家過。以依方便般若生家生相似法故。種姓尊貴無可譏嫌者種姓過。以大乘行生子相似法故。過一切世間道者出過。以世間道不能攝取出道生相似法故。入出世間道者入過。以出世間道攝取入道生相似法故。善住菩薩法中者身過。以大悲為體。於作他事即是己事。自身體相似法故。善住菩薩正處者處過。不捨世間方便不染善巧正住生住處相似法故。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者業過。順空聖智生命相似法故。如來種中決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畢竟過。佛種不斷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如是示現凡夫生菩薩生入胎不相似。以有染無染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種姓不相似。出不相似。入不相似。身不相似。處不相似。生業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尊者婆藪槃豆說畢竟成就心。有餘論師更異法釋。偈言。  菩薩摩訶薩  以生何等心  見世間虛妄  佛說彼初心   此明何義。見世間虛妄者。以一切世間唯因緣生無有實體。如尊者龍樹菩薩偈言。  因緣和合生  彼法無實體  若無實體者  雲何名有法   聖者無盡意菩薩摩訶薩無盡經中說。觀察因緣方便智。知一切法依因依緣和合而生。若一切法依因依緣依和合生。彼法不依我人眾生壽命。若法非我非人壽命。彼法不可數為過去現在未來。菩薩若能如是觀察。是名菩薩摩訶薩觀察因緣和合方便智。不依我者。此義雲何。以依種種因緣法生。不依我生。以無實我體故。如眾緣生火。火體有熱。熱無實體。而因緣和合名火有熱。如是不離身根知外更有實我。以無實體故。無實體者。為同虛空。為同有為。若同虛空即是無物。若同有為即是無常。我人眾生壽命等者。為可化眾生種種名說非有實我。又如經中。大海慧菩薩為聖者大悲思梵。說成就一切佛。法問答品中偈言。  諸法因緣生  彼法無實體  法若實無體  彼法實不生  菩薩知眾生  如是無實際  依彼實際智  知諸法虛實   以是義故。菩薩知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眾生無其實體。若如是者。一切世間心識皆是虛妄分別。彼菩薩心於一切法實際平等無礙智行即是初心。是故名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偈言。  彼不見凡地  以彼體空故  是故諸佛說  過彼凡夫地  遠離聖人法  染著身見等  住五欲資生  故名凡夫人   此明何義。地者彼處生凡人。是名凡夫地。此是三界中煩惱所縛處。依止煩惱生。是名凡夫地。是故彼初心見三界皆空。不起一法相。以其不起一法相故。則不願樂一切處生。除慈悲心為欲教化諸眾生故。而常觀察寂靜法體。以是義故。說彼菩薩過凡夫地。是故偈言。  法體無故空  空故無所作  離一切相故  智者無所求   入菩薩位者。偈言。  即空名菩提  佛說煩惱病  墮辟支佛地  及取聲聞位   即空名菩提者。如實覺知眾生虛空名為菩提。是故聖者無盡意菩薩四念處說。諸菩薩摩訶薩修法觀時。若見一切法離空無相無願無行無生無起。及離十二因緣者。不名如實覺。若不見少法離空無相無願無行無生無起。及離十二因緣。菩薩若能如是覺知一切眾生無其實體。是名如實覺。是故偈言。即空名菩提故。若初地菩薩覺知一切諸眾生。空棄舍利益一切眾生。而取聲聞辟支佛位。是則名為初地菩薩所治煩惱。是故偈言。佛說煩惱病墮辟支佛地及取聲聞位故。又復偈言。  知空離二邊  無二染涅槃  以無涅槃染  佛說菩薩位   知空離二邊者。此義雲何。如如來法印經中說。舍利弗言。無差別法者。即名為空。舍利弗言。世尊。所言空者此言何謂。佛告舍利弗。所言空者非可說非不可說。若非可說非不可說彼不可表。若不可表彼非世間非出世間。以非世間非出世間故說名為空。若能如是了知空者名離二邊。菩薩若離彼二邊者。不墮煩惱不取聲聞辟支佛等二種涅槃。佛說煩惱病者取異地相故。取異地相者。謂取聲聞辟支佛等異地相故。亦名棄舍利益眾生。以取無為涅槃樂故。又以妨於佛菩提故。復有異義。無煩惱病者。離煩惱病故。以其不取二乘涅槃。依本願力不捨利益諸眾生故。若如是者無二乘病無煩惱病。如實修行一切法空。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入菩薩位。以能遠離一切煩惱遠離一切對治法故。如是菩薩以無二行依本願力不捨利益諸眾生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不為世間煩惱所染。此是菩薩摩訶薩等最難勝事。以雖不見一切眾生而為眾生修行諸行。如是之事不可思議。一切世間不能覺知。第一希有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見。以此義故。龍樹菩薩摩訶薩集菩提功德論中說偈言。  此最希有事  第一不思議  菩薩為行行  而不見眾生   如來亦說為欲讚歎諸菩薩摩訶薩如實希有功德。如經中說。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真實功德。何等為四。一者能信解空亦信因果。二者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三者深樂涅槃而遊生死。四者所作施行皆為眾生不求果報若如是者即生在佛家。是故偈言。  菩薩摩訶薩  以離諸煩惱  則證菩薩位  是故生佛家   此明何義。又佛家者行何等法生如來家。謂離煩惱故。解空行故。知自位故。又作利益眾生行故。不迷失行故。得如是法名為菩薩摩訶薩生在佛家。此明何義。偈言。  佛說如來家  謂方便般若  菩薩生是家  是故不可嫌   此義雲何。言方便者略說不捨一切眾生。言般若者。所謂不取一切諸法。此二種法是諸佛家。是故菩薩摩訶薩依方便般若生。以為方便般若二法之所攝故。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生在世間。而實不依煩惱業生。若如是者。菩薩摩訶薩不可譏嫌。一切天等可呵之法皆悉遠離。生佛勝家。以是義故。種姓尊貴不可譏嫌。是故如來修多羅中。為婆羅門而說偈言。  天人乾闥婆  龍夜叉眾鳥  如是等諸業  皆悉已滅盡  彼漏散滅盡  如蓮華不染  若能如是知  不染著諸欲   如是菩薩摩訶薩是名真佛子。非天等異子。是故偈言。  菩薩知實際  及修波羅蜜  以得無漏道  故出過世間   菩薩知實際者。此明何義。明一切法皆悉寂靜。是故如來而說偈言。  一切法無體  以實無諸事  不生不滅故  得名為實際   如是般若波羅蜜知一切諸法無體真實際。以般若波羅蜜知斷道行。五波羅蜜知方便功德道。如是菩薩摩訶薩以此功德智慧能成佛菩提。能盡諸煩惱。能利益眾生。又修諸波羅蜜亦知如實際。雲何知。不見施者受者財物三種法故。修行清淨諸波羅蜜。菩薩如是修行實際。是故無漏。以無漏故出過一切諸世間道。是故偈言。  分別世間行  煩惱稠林中  取出世間位  是入出世道   分別世間行者。略有二種分別。一者實分別。謂色是可見相。如是等。二者勝分別。即彼色中青黃赤白等。世間者。即五陰煩惱。稠林者。深嶮黑闇恐怖可畏。不可觀察難見難知。如是菩薩摩訶薩觀察自體分別勝分別五陰分別。如向所說事中不著。作是思惟。我當雲何令眾生解。是故偈言。  如實知諸法  實勝陰一二  不見眾生事  雲何化眾生  菩薩摩訶薩  修行無漏智  及以功德行  趣於出世道   是故菩薩入出世間道。問曰。雲何善住菩薩法中。答曰。偈言。  入菩薩諸地  安住己法中  依通及自在  化一切眾生   入菩薩諸地者。如下經言。善知地地轉行故。化一切眾生者。如下經言。得百三昧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故。得自在者。如說種種功德何等時何等法何等自在何等成就事何等行。得諸自在不退一切佛法種子義成就一切佛法故。言善住菩薩法中。問曰。雲何善住菩薩正處。答曰。偈言。  一時諸佛邊  聞持思修說  行解義成就  正覺供養等  菩薩摩訶薩  修行如是法  是名為安住  菩薩正處中   是故經言善住菩薩正處。問曰。雲何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答曰。偈言。  知諸佛菩提  及佛菩薩行  知佛三世空  是名善意入   此義雲何。謂知一切三世諸佛法身平等。又復能知一切諸佛依色身故。修行一切佛菩薩行。及知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無其實體。善意入者。如向所說三世諸法平等無二。如實而知一味等味不破壞入。是故經言。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問曰。雲何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偈言。  菩薩淨煩惱  及淨眾生心  具足大慈悲  畢定成菩提   菩薩淨煩惱者。此義雲何以初地所治身見等煩惱。於見道時中皆悉遠離故。彼見道中遠離煩惱。如向所說。見一切法三世平等。如實中說。及淨眾生心者如下經言於一念頃教化百眾生。乃至若以願力自在勝上。如是等。依教化力清淨諸煩惱故。得故下經言。是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於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為他說法令住善法。無有是處以得大慈大悲心故。是故上經言。是心以大悲為首。是故菩薩自淨煩惱淨眾生心具大慈悲。名為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畢定進趣大菩提故。偈言。  佛子金剛藏  說十法初心  即名佛菩提  畢成佛道故   此義雲何。以聖者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此十種法為菩薩初地無漏菩提心。即此十種心名為佛菩提故。言畢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偈言。  譬如好種子  能生莖葉等  如是菩提心  不異諸佛法   此義雲何。以初證法心於一切佛法以為種子。以初地法與一切佛法。以為因故。又偈言。  初地心增長  佛說為諸地  最妙勝菩薩  說初月為喻   此明何義。如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說偈言。  譬如月初生  增長即滿月  如是歡喜地  增長即是佛   如是十句義。餘論師異釋應知。是故如來為不定聚菩薩求定聚故。說此修多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二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以何義故名不退轉。答曰。以諸菩薩證得初地畢定因故。乃至未得成佛以來。常以深心如實修行。次第增長菩提之心。彼所治法不能障故名不退轉。問曰。復以何義。名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以得成就不退轉因。謂深心等八種法故。又不退轉心相違之法。身見貪等一切煩惱。以見道力悉遠離故。又身見等一切煩惱。無始世來隨無智生不能遠離。取我樂等因離方便般若。為諸世間苦惱所逼。棄舍利益一切眾生取於涅槃。是故菩薩得慈悲深心。遠離取著我樂等因。有方便般若。雖為世間苦惱所逼。而不放舍利益眾生所作之事。斷身見等煩惱根本。彼時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聖者無盡意說言。彼心離一切煩惱生。如是等。   問曰。若離身見等煩惱名不退轉因者。菩薩及須陀洹。俱離身見等煩惱。何故菩薩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須陀洹等退轉。答曰。以心行差別故。此明何義。菩薩聲聞發心以來。心行等相一切差別故。雲何差別。聲聞之人不能修學利益他因。是故棄舍利益眾生自求涅槃。見三界中貪等煩惱火之所燒無常所逼。厭離三界如身衣火燃。觀無常等五陰有為行。乃至離三界結。然後除貪等煩惱。漸漸微薄出過三界。菩薩之人得深心故。常樂利益一切世間。為諸眾生作利益行。雖為世間苦惱所逼。以成就方便智慧力故。雖能如實修行聲聞道。而不證聲聞道。以先斷所障取聲聞位法故。何者是取聲聞位法。謂捨大悲心。不能增長大悲等行。若諸菩薩得深心等修行菩提心眷屬等法。能作證菩提位因。彼時菩薩見一切法故。能增長菩提心力。方便推求利益一切眾生之事。彼時即見如實法界。見法界故即時遠離見道所治一切煩惱。即得畢竟大菩提心。如十地經說。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是心以大悲為首。如是等。彼菩薩如是證見道已。方便推求利益一切諸眾生。因善學大悲深心等法。離我樂等不為煩惱火之所燒。因不相似故。菩薩摩訶薩常以深心為利益他而修行故。即見道時斷三界中一切煩惱。而聲聞等先不修集慈悲方便。是故無有利益他行。漸斷煩惱後得羅漢。以是義故。大海慧菩薩經中說。菩薩先已修集善根相應煩惱。所謂大悲波羅蜜等。此諸善法名為煩惱。非餘煩惱。依彼煩惱為化眾生住於世間。以其所求未究竟故。以是義故。雖復俱離彼身見等一切煩惱。而菩薩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聲聞退轉。如阿耨大池聖者龍王經中。佛告龍王。菩薩摩訶薩所證之位。是出世間法。而不離世間。龍王。有方便般若聖智三昧。是名菩薩摩訶薩出世間位。龍王。譬如聲聞入聲聞位。名須陀洹不墮惡道。龍王。菩薩亦爾。入菩薩位名為不退轉菩薩不墮惡道。龍王。聲聞之人。不斷煩惱取聲聞位。以其未過不自在法得初果故龍王。菩薩摩訶薩過聲聞位證菩薩位。是故不取聲聞小果。乃取道場大菩提果。以是義故。聲聞有量。菩薩無量。龍王。如有二人俱墮高山。其一人者勇健多力。先已習學種種技能。以方便智還上山頂。其第二人身力微少。先不習學種種技能。無方便智。墮彼山下不能還上。龍王。如是菩薩摩訶薩觀察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為。依般若力觀察眾生。住於一切種智山頂。復有經說。大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斷身見等無量煩惱。而不取彼聲聞小果。乃取諸佛大菩提果。觀察一切佛法。以大慈悲心憐愍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斷身見等一切煩惱。是故不取聲聞小果。乃取諸佛大菩提果。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此事希有。此大方便菩薩之人。斷身見等一切煩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有大方便所攝智性。是故菩薩雖如實知彼身見等一切煩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大德須菩提。如大力士持薄利刀斬斷娑羅樹。彼娑羅樹即住不倒。大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方便般若智性。是故菩薩斷身見等一切煩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大德須菩提。彼娑羅樹復於異時值天雨潤。即便還生枝葉華果。具足如本眾生受用。大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大慈悲心雨所潤。雖斷身見等諸煩惱。還入三界方便示現生世間家。隨順一切眾生受用。大德須菩提。復於後時彼娑羅樹大風吹動。即便倒地更不復生。大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大智慧猛風所吹。在道場地永滅不生。是故菩薩摩訶薩發心已來。一切心行不同聲聞辟支佛等。以諸菩薩摩訶薩心行等法本來不同故。若一切同者。應聲聞作菩薩。菩薩作聲聞。   問曰。如聲聞人先斷見道煩惱。然後漸斷修道煩惱。菩薩何故不同聲聞。先斷見道煩惱。然後乃斷修道煩惱。又問。如菩薩取無量世住。修集無量善根。須陀洹等何故不取無量世住。亦不修集無量善根。答曰。須陀洹等常有樂斷煩惱心故。以得無漏對治明故。轉轉怖畏諸世間故。生如是心。何時當得離一切苦入無餘涅槃。故修道中餘殘煩惱自然漸盡。以是義故。聲聞不取無量世住。亦不修集無量善根。菩薩之人無量世來。為諸眾生作利益因。為諸眾生作利益事。得如是等畢竟之心。復見真如甘露法界。觀察一切諸眾生身。而實不異我所求處。是故菩薩見修道中一切煩惱。能障利益眾生行故。即見道中一時俱斷。又以觀察利益一切諸眾生樂勝涅槃樂。是故菩薩取無量世住於世間修一切行。謂薩婆若智故能明見。修集無量菩提善根。得大菩提利。是故修集無量善根。   問曰。菩薩若見修道煩惱能障利益諸眾生行。以是義故。於見道中即斷除者。以何義故。即見道中不以世間智伏修道煩惱。答曰。遠離一切煩惱名不退轉因。若離無漏道見法。離無漏道斷一切煩惱者。可如是難。何故世間道不伏修道煩惱。若世間道同世間道。無如是力。是故不得言不退轉。而此菩薩即見道時永斷一切所治之法。得大悲等生畢竟菩提心。名不退轉菩薩。應知是故菩薩如實見法成就方便。不取聲聞辟支佛地。如實知見一切世間種種過患。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行世間行。不捨世間。不為世間過患所染。是故聖者文殊師利告天子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不住有為不住無為。是故菩薩名為福田。何以故。菩薩離有為法不住無為法。知有為有過。知無為無過。知一切過故。不住有為。知無為法。不住無為。諸天子。如大力士仰射虛空。而彼射箭於虛空中無所依住。而不墮地。諸天子。此事為難。更有難者。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如是之事希有最難。更無難者。文殊師利告天子言。菩薩摩訶薩所作難事復過於此。以菩薩摩訶薩不捨有為而證無為不墮有為而能教化墮有為者。   問曰。畢竟定者。如來經說。若畢竟定聲聞之人遠離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人天七反永離諸苦。畢竟證得阿羅漢道。菩薩亦爾斷三結等。以何義故。不同聲聞。而無量世住。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言畢竟定者。依聲聞乘修多羅說。菩薩摩訶薩依無量行依求一切種智。清淨出世間道能淨薩婆若。大乘修多羅中說。以是義故。菩薩攝取無量世住。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若初地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對治之法。得畢竟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何義故。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說。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過不定地。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答曰。彼經中依證勝進地依遠中遠離所治。法依上上地說過不定地。是故此說不違彼經。此義雲何。如初禪對治法。此明何義。如小乘人未來禪中斷不定因欲界修道煩惱。乃至第四禪中亦說斷修道煩惱。以遠中遠勝對治法而不相違。何以故。以對治因等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初地中斷菩提心相違退因。謂身見等一切煩惱。以得成就深心等修行。畢竟遠離退菩提心因故。乃至八地中得勝進遠中遠勝對治法。名為過不定地。安住定地。以對治法等故。以定因故。言過不定地義不相違。又言過不定地者。求佛菩提大涅槃心未斷絕故。所起諸行功用疲惓名不定因。是故八地以上始言過不定地。此義雲何。如彼處過苦等。此明何義。如小乘中厭過欲界苦。雖厭過欲界苦。而初禪地未過識等苦因。以未過所治法。是故如來經中說。第二禪中過苦。如經中說。憂根何處滅。佛言。初禪中滅。又問。苦根何處滅。佛言。二禪中滅。又問。喜根何處滅。佛言。三禪中滅。又問。樂根何處滅。佛言。四禪中滅。如是過一切色相等。厭初禪時即過一切色等諸相。而第四禪中厭過因故。說第四禪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初地中已過不定地。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以來。求佛菩提大涅槃心未斷絕故。所起因行疲惓功用名不定地。是故為彼未滿足心不定因故。八地中說過不定地。言不相違。又得畢竟菩提心因緣具足和合故。言初發心過聲聞地。如法印經。中如來說言。彌勒。發菩提心有七種因。何等為七。一者諸佛教化發菩提心。二者見法欲滅發菩提心。三者於諸眾生起大慈悲發菩提心。四者菩薩教化發菩提心。五者因佈施故發菩提心。六者學他發菩提心。七者聞說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發菩提心。彌勒。諸佛教化發菩提心。見法欲滅發菩提心。於諸眾生起大慈悲發菩提心。此三發心能護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四發心非真菩薩。不能護持諸佛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明何義。若菩薩成就深心畢竟不退。得大悲心大勇猛力。為諸世間一切眾生過箭所射。而觀眾生起大慈悲。攝諸善根聚集增長故言初發心時過聲聞地。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者。辟支佛人勝聲聞人。畢竟不為他身。畢竟自為身求寂滅涅槃。若菩薩初觀察法性上上觀無生法忍時。未得過不定道。所有生心皆悉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故。言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第三發心過不定地者。於初地中離不定因得定因故。所有生心過不定地故。言第三發心過不定地。第四發心安住定地者。二地已上遠離一切所治之法。是故安住畢竟定地故。言第四發心安住定地。   又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所謂菩薩得離發菩提心相違法時。名不退轉菩薩。如寶女經中說。寶女。菩薩摩訶薩有三十二罣礙塹路發菩提心相違之法。何等三十二。一者求聲聞乘。二者求辟支佛乘。三者求釋梵處。四者倚著所生淨修梵行。五者專一德本言是我所。六者若得財寶慳貪愛吝。七者以偏黨心而施眾生。八者輕易戒禁。九者不念道心專精之行。十者瞋恚之事以為名聞。十一者其心放逸。十二者馳騁。十三者不求博聞。十四者不察所造。十五者貢高自大。十六者不能清淨身口心行。十七者不護正法。十八者背捨師恩。十九者不棄捨恩。二十者離堅要法。二十一者習諸惡友。二十二者隨諸陰種。二十三者不勤助道。二十四者念不善本。二十五者所發道意無權方便。二十六者不以慇懃咨嗟三寶。二十七者憎諸菩薩。二十八者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九者不覺事。三十者習持俗典。三十一者不肯勸化眾生類。三十二者厭於生死。   又復所以不退不轉。以諸菩薩畢竟受持不退轉法故。如娑伽羅龍王經中說。龍王。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種法故。得名為入不退不轉菩薩之數。何等為八。所謂如說修行。一者觀察自過不觀他過。二者乃至不為自身命故施惡於人。三者若得利養其心不高。若失利養心亦不下。四者於諸眾生起福田想。不生噁心。五者所有財物悉與一切眾生共之。六者於諸法中不欲獨解令他不知。七者見他得樂生歡喜心。不由自樂生歡喜心。八者於愛不愛其心平等。菩薩具此八種法故。不退不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應說不轉相。雲何不轉相。答曰。我正欲說而汝復問。菩薩成就不轉相者。如來處處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如智印三昧修多羅中說言。彌勒。有五種法名為菩薩畢竟不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何等為五。一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二者於他利養不生嫉心。三者乃至自為身命。不說法師比丘諸惡過失。四者終不貪著供養恭敬讚歎等事。五者畢竟得甚深法智忍。彌勒。更有五法故。得名為不轉菩薩。何等為五。一者不見自身。二者不見他身。三者心不分別妄說法界。四者不見菩提。五者不以相見如來。如是等。又般若波羅蜜經中廣說不轉之相。如彼經說應知。   問曰。雲何得異法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因。於異佛菩提名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答曰。以得決定因故。此明何義。以初地菩薩成就畢竟因。以依此因畢竟證大菩提。是故言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阿耨多羅者。謂勝一切有為法故。言三藐三菩提者。謂離一切諸不善法煩惱習氣故。於一切處無障礙故。一切種一切法如實正知故。是故言三藐三菩提。   問曰。應說不退不轉功德。雲何不退不轉功德。答曰。不退不轉功德者。如來處處經中廣說應知。如十地經說。諸佛子。若有眾生厚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功德行故。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故。善清淨心故。入深廣心故。畢竟信樂大法故。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厚集善根者。菩薩從初發心已來能過聲聞辟支佛性。是故能與不退不轉菩薩之位。以為種子。貪等善根非正種子。久修無量諸功德行故。言厚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者。菩薩正修諸行。名修諸善行。行修生起名異義一。又言行者。清淨身口意業正命自活。以諸菩薩離損害心。為起成就利益一切諸眾生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得度智慧大海。而菩薩能渡故。言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功德者。以佈施忍辱不放逸等。四攝四家化眾生因。諸法種子增長正集故。言善集諸功德故。善供養諸佛者。為增長他利益因力。即是己事正快無量。種種供養種種恭敬。聞正法等生生供養恭敬諸佛故。言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者。以諸菩薩無量門。集佈施等行修諸白法。為取大菩提成就一味心正迴向故。能成就不退轉法故。言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者。唯佛如來為善知識。能護菩薩令發心增長。安住不退不轉法中故。言善知識善護故。善清淨心者。以不求自樂專一味心為他利益。長夜不為自愛等門煩惱所染故。言善清淨心故。入深廣心者。大乘法中專念廣勝畢竟因成就故。言入深廣心故。畢竟信樂大法者。以起大心不怯弱故。不畏世間一切諸苦。見求小乘諸眾生等起大悲心。欲與一切眾生樂故。知一切種智處。以方便力令眾生得故。言畢竟信樂大法故。現大慈悲者。以見生死種種諸苦逼惱眾生。無捨無洲無有救者。為彼眾生滅諸苦惱。行捨大捨極難捨等。以方便力入大苦中故現慈悲。又言慈者。初發心菩薩以少力故。但願憐愍一切眾生。是故名慈。又言悲者。如是如是為於一切眾生修行。如是如是於勝法中起上上心。是故名悲故。言現大慈悲故。   又不退轉者。菩薩摩訶薩有八種法。能成不退轉地。何等為八。一者大悲。二者心安住。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發精進。七者善住念。八者值善知識。初發心菩薩應速修行此八種法。如救頭然後方修集。菩薩其餘不退轉法。依此八法修集。其餘不退不轉一切功德。彼不退轉一切功德。處處經中廣說應知。   問曰。但說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足。何故復言不轉。以得不退者即是不轉故。答曰。以得不退因畢竟成就深心故名不退。言不轉者。依不退深心。起餘心行上上勝進故名不轉。問曰。若爾不退不轉更無異義。雲何不轉於不退為勝。答曰。言不退者。依不損害心根本業道。起利益他行。證上上勝義故。言不轉者。修行成故。又不退者。永斷一切。得勝法障身見等煩惱根本盡故。言不轉者。於修道中斷滅根本無明故又不退者。善集具足功德故。言不轉者。善集具足智慧故。又不退者。成就方便故。言不轉者。成就般若故。又不退者。過聲聞辟支佛地因故。言不轉者。善集得菩提諸善根故。又不退者。成就大力故。言不轉者。成就修行故。又不退者。具足成就十力因故。言不轉者。具足成就四無畏因故。又不退者。依檀等白法為利益眾生故。言不轉者。檀等善根為眾生故迴向大菩提。常樂利益諸眾生故。又不退者。以得初地不失菩提心因。深心等成就故。言不轉者。二地已上起心十善業道所攝。異十善業道修行檀等。數數增長故。   問曰。勝進法者其義雲何。   答曰。以諸菩薩心行增長。於先所得白淨法中上上勝進。以是義故。名勝進法。   降伏一切諸魔怨敵者。以降伏魔降伏怨降伏敵對。是故說言降伏一切諸魔怨敵。此義雲何。菩薩降伏煩惱魔故。天魔伺求不得少過故。言降伏一切諸魔。以得聞思修慧力故。利益眾生相違怨等所不能障故。言降伏一切諸怨。一切外道諸論師等不能折伏故。言降伏一切敵對。是故說言。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又以般若力故。斷煩惱魔故。言降伏一切諸魔。以方便力故能修集菩提善根。過二乘所證涅槃怨敵。是故說言。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又復成就深心等法。過魔道因故。言降伏一切諸魔。求一切智地心未斷絕。伏所敵對疲惓等法。求一切智地心已斷絕。斷所敵對疲惓等法故。言降伏一切敵對。又得菩薩十種自在故。能降伏陰等四魔故。言降伏一切諸魔。以住正定聚過菩薩怨敵聲聞辟支佛地。是故名為降伏怨敵。又能善知諸魔業事故。言降伏一切諸魔。得諸菩薩善淨諸業。能過一切諸惡道因故。言降伏一切怨敵。又能善護所治等法諸魔怨敵。是故名為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經中佛說。龍王。菩薩摩訶薩成就八法故。能降伏諸魔怨敵。何等為八。所謂一者知五陰法如幻化故。二者離身見等一切煩惱。如實知空故。三者如實知一切有為行不生而生諸世間故。四者常教化眾生。常不捨離菩提心故。五者心常堅固修行精進。而常怖畏三界故。六者入不應入者而常求上智為眾生故。七者常修集功德。而信無常相故。八者常修集智慧功德。而不求聲聞辟支佛智故。   問曰。應說菩薩行。雲何菩薩行。答曰。菩薩行者。菩薩深見世間過患涅槃利益。發起智慧方便所攝大慈悲心。常為利益眾生修行。是故名為行菩薩行。   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者。知一切法如彼法相如實知故。又自體相名為相。如彼一切法自體相相。如是如實知。   問曰。應如是說知一切法相。不應說知一切法自體相。答曰。為明可見能見法不二故。是故說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此義雲何。為明諸法自體相不離諸法更有相故。問曰。若爾應如是說知諸法體。不應說知相。答曰不然。若如是說。不離向所說過。此明何義。如諸法相離諸法更有體。恐如是取。為護彼過故二種說。此明何義。即自體相離體更無相。自體與相名異義一。是故說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不如向難所說。   問曰。何故名為自體相。答曰。若如實知一切諸法因緣。而有無實體相。此明何義。以諸菩薩隨順出世間智慧。能如實知彼諸法體。能如實知諸法體者。以見一切有為諸行依他因緣不常不斷。以是義故。不著斷常虛妄執著。有無不二成就中道。如實知見諸有為行虛妄不實。以得清淨心知有為行虛妄分別故。遠離破戒等垢因。清淨戒具足。乃至未成佛來修集善根。與一切眾生樂因。令得一切種智。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三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雲何於諸世間心不疲惓。答曰。於見道時離身見等疲惓因故。此明何義。以諸凡夫取我相故。為生死等種種諸苦之所逼惱。於世間中生疲惓心。諸菩薩等見法體時。皆悉遠離著我相等。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復所以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以得遠離五怖畏故。此明何義。以世間眾生未離不活等五怖畏故。於諸世間生疲惓心。菩薩離不活等五種怖畏。以離我相等故。具足修集功德智慧。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得一味利他心故心不疲惓。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慈悲心起利他行。深心善修。猶如大海同一鹹味。菩薩亦爾。為利益他一味心故。以諸菩薩利益他行即是自利。為利眾生修集諸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以菩薩得安住心故。於諸世間心不疲惓。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乃至惡道。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合地獄。叫喚地獄。多波那地獄。波多波那地獄。阿鼻地獄。究究羅地獄。死屍地獄。刀林地獄。劍林地獄。劈裂地獄。安浮陀地獄。阿波波地獄。阿吒吒地獄。憂缽羅地獄。拘勿頭地獄。香地獄。分陀利地獄。波頭摩地獄。種種寒熱受諸苦惱。及泥犁中畜生餓鬼修羅人天互相殺害。共相食噉牽挽追求。或生或退。起於我慢嫉妒瞋恨。恩愛別離怨憎合會。老病死等憂悲苦惱。如是種種諸苦惱相。見聞愛離利益眾生。其心一向不退不轉。畢竟安住大菩提心。是名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不疲惓者。以願堅固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大慈悲等起利益眾生行。畢竟得深心根本諸行。善知堅固心故。隨順諸願作利益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問曰。何者名為菩薩摩訶薩堅固之願。答曰。有五種法。名為菩薩堅固之願。何等為五。一者聲聞乘不能動轉。二者辟支佛乘不能動轉。三者諸外道論不能動轉。四者一切諸魔不能動轉。五者不以無因無緣自然動轉。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法。於諸世間心不疲惓。何等為五。一者若見衰損利益。心無憂喜。二者所作已辦如實知道故。三者如實知道果故。四者自身得寂靜故。五者拔諸眾生苦惱心故。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不疲惓者。以得大慈大悲心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得大悲心。見諸眾生沒溺生等極苦淤泥。無明所盲貪愛所縛無所歸依。菩薩以得慈悲心力。智慧為首勤行精進。拔眾生苦。為諸眾生於世間中受苦惱業。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法。知菩薩有大慈悲心。何等為五。一者為與眾生安隱樂故。不惜一切資生之物。二者不惜自身。三者不護惜命。四者修一切行不待多時。五者怨親等悲。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不疲惓者。能忍一切諸苦惱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得依緣力。其心勇猛過無數劫能受苦惱。以能忍受一切苦惱。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有五種法。於諸世間能受苦惱。何等為五。一者信諸法無我。二者信諸法空。三者觀世間法。四者觀諸業報。五者觀察諸業已盡。為諸眾生於無量劫而受苦惱。又不疲惓者。深心常求佛菩提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常以深心樂於涅槃求佛菩提。以堅固增長為一切眾生種菩提因緣善根種子行世間行。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復有五法。菩薩常求無上菩提。何等為五。一者不同餘乘智勝餘乘故。二者世間最上首故。三者自度身故。四者度他人故。五者具足一切功德藏故。又不疲惓者。以為教化諸眾生故。此明何義。菩薩長夜為諸世間可化眾生隨順教化。為斷眾生世間苦惱。雖為種種苦箭所射。而於世間心不疲惓。又教化眾生者。觀眾生心隨諸眾生於五乘法應受化者。而授與之。何等為五。一者應正遍知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又不疲惓者。勇健無畏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大智慧力故。依勇猛無畏力故。雖為世間苦箭所射。而於世間不生疲惓。有五種法。得知菩薩勇猛無畏。何等為五。一者衰損敗壞其心不憂。二者成就一切諸利益法其心不喜。三者受諸苦惱其心不慼。四者得諸勝樂其心不欣。五者瞋喜二相不可測知。是名菩薩勇健無畏。應知。又不疲惓者。不著身命故。此明何義。以世間人著身命故。常為生死苦箭所射。厭背世間生疲惓心。是故菩薩樂作利益諸眾生事。如實知身命故。棄而不著。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菩薩能知五種法故。不著自身。何等為五。一者知身不從過去世來。二者知身不向未來世去。三者知身非堅固法。四者知身無實神我。五者知身無實我所。是故菩薩不著自身。菩薩能知五種法故。不貪著命。何等為五。一者依智慧活不依邪命。二者怖畏一切諸不善法。三者觀無始世來未曾不死。四者等共一切諸眾生有。五者不可常保。   又不疲惓者。不著自樂故。此明何義。以諸眾生著自身樂。受種種苦生疲惓心。菩薩捨自身樂拔眾生苦。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菩薩如實知五種法不求自樂。何等為五。一者知樂如水泡。二者知樂敗壞時苦。三者得世間方便。以諸菩薩依善知識聽聞正法。繫念思惟以為根本。得身及眾生出世方便。四者不依他智。五者依自智力。   又不疲惓者。現見一切諸白法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丈夫力得果報故。以諸白法依丈夫力故。無量劫事現見如夢。於未來世不依他力。依自丈夫力修集諸白法。作是思惟。一切種智非他能與。依自力得。是故菩薩知不依他。自發精進修集諸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佛告阿難。唯精進波羅蜜能得大菩提。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惓。又不疲惓者。以證自然智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過疲惓因。是故成就不疲惓心。善知一切諸因緣法。依法生法次第增長猶如梯橙依般若根本成就精進。是故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不退不轉等諸句。餘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又復有義。言不退者。以得成就深心法故。又不退者。以得成就行心捨心故。言不轉者。以得成就深心法故。降伏一切諸魔怨敵者。以得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故。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者。以得成就善知方便故。於諸世間心不疲惓者。以得成就大慈大悲心故。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得成就般若波羅蜜故。是故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問曰。何故如來唯說八法不多不少答曰。此非正問。何以故。若多若少俱致問故。然佛世尊非無因緣說此八法。以此八法具足成就菩提因故。此明何義。成就深心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成就此八種法。具足菩薩功德智慧。速疾成就一切種智。以此八法具足成就佛菩提因。是故如來唯說八法不多不少。又復所以唯說八法。以攝菩薩道故。此明何義。略說菩薩有二種道。一者方便差別道。二者慧道。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等諸句。示現方便差別道。成就般若波羅蜜者。示現慧道。是故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聖者文殊師利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以是略道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道者。知攝善法。智慧道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眾生。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慧者滅因道智。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慧者不見眾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以是義故。但說八法不多不少。又復所以但說八法。以攝助道斷道故。此明何義。即彼修多羅中說。復次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又從深心乃至方便。以為助道攝五波羅蜜。成就捨心攝檀波羅蜜。成就行心攝屍波羅蜜。成就深心攝羼提波羅蜜。成就善知迴向方便心成就善知方便。攝毘離耶波羅蜜。成就大慈心成就大悲心。攝禪波羅蜜。成就般若波羅蜜攝斷道。如是有礙道無礙道有漏無漏等。皆可類解應知。又攝有量無量道故。如彼經中說。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又從深心乃至方便等七句。取相分別攝有量道。應知。如是成就般若波羅蜜。不取相分別攝無量道。應知。如是四家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隨義相應八法皆攝應知。   問曰。應說深心義。雲何深心義。答曰。深心義者。心實不住非心相應。慢使異相五陰相應起業修行增長因果深心因相違涅槃果相違修行善根非心相應。行屬陰聚體隨順涅槃果。如因聞慧生餘慧等。是名深心。又深心者。心少時住離心相應。善根行體依行起行。猶如流水次第生法是名深心。又深心者。依種子生。猶如乳等一切白法隨順因緣修行善法是名深心。又深心者。如久卷物雖暫牽舒放還依本。深心亦爾。隨本因作法還續如本。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是名深心。又深心者。修學白法名為深心。又深心者。修行一切諸善根法。成就不失不增不減大涅槃法名為深心。   問曰。如毘摩羅吉利致所說經說。菩薩摩訶薩修無量行有無量心。此深心者。為起何行。答曰。此深心者。悉能發起求佛菩提。一切諸行是名深心。何以故。以此深心發生一切菩提因故。悉能增長諸功德力。譬如屍羅。此明何義。如持戒人得善根屍羅。一切善法無量差別悉名屍羅。而身口意三業成就名為屍羅。何以故。身口意業與諸善法為根本故。深心亦爾。與佛菩提因一切善行以為根本故。是故伽耶山頂經中。月淨光德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以是義故。此修多羅中所說深心。菩提心為本。如金剛密跡經中說。諸菩薩摩訶薩深心功德不誑世間。以是故說為菩提因。應知。   問曰。以何義故。得言菩薩成就深心。答曰。以一切所治法不能動轉故。此明何義。以種種苦惱不能動轉。一切菩薩求菩提心。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又諸菩薩他身樂心有力降伏自身樂心故。此明何義。以彼菩薩自求樂心。為與他樂深心降伏。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又成就深心者。以至究竟故。此明何義。以依深心下中上法次第增長。乃至畢竟堅固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又成就深心者。以起難捨能捨心故。此明何義。若諸菩薩修行檀等難行佈施。深心發起修行等心。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如聖者無盡意經中說。以頭施等難捨能捨。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又成就深心者。以能降伏慳嫉等心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得畢竟成就深心。能降伏慳嫉等菩提道相違法。彼時菩薩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如聖者無盡意經中說。大德舍利弗。諸菩薩深心者。降伏嫉妒教化慳嫉眾生故。如是等名為成就深心應知。又成就深心者。以因果不盡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深心因果無盡。彼時名為柔軟菩薩應知。因不盡者。修行廣大無量無邊故。果不盡者。一切佛法無量無邊。以不斷絕三寶因故。又無盡意經中說。菩薩深心修行施等。以其能捨一切物故。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如是等。又言。大德舍利弗。諸佛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略說乃至一切佛法皆不可盡。是故深心亦不可盡。以修行果不可盡故。故言菩薩成就深心。又成就深心者。依此經說應知。以此經中說。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聞讚歎佛及毀呰佛。其心畢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堅固不動。如是若聞讚歎法僧毀呰法僧亦復如是。菩薩如是如實見知十二因緣。即知諸佛如來法身。於三寶中成堅固心。以得無漏智畢竟深心故。一切外道諸魔怨敵不能退轉。是故菩薩成就深心。   問曰。以何義故。先說深心次說修行。答曰。以彼修行是證智因故。此明何義。以修行心能與深心作證因故。以起大慈大悲心故。此心即是護持佛果。應知。而彼深心不可得見。以依深心故。眼耳等識於境界中不能發起損害等心。為利益他離殺等行。示現彼心。以是義故說深心後次說修行。應知。又復示現次第義故。此明何義。一切諸法應當如是次第生故。先說深心後說修行。   問曰。雲何修行義。答曰。為利益他起不損害深心身口意業。攝自利行及利他行。是名修行。問曰。雲何菩薩成就修行。答曰。以不共外道聲聞辟支佛故。此明何義。以諸外道求世間樂修善業道。貪著世間樂果報故。所修諸行成世間果。以其成就世間果故。彼不能得成就修行。又以聲聞辟支佛等求涅槃樂。修善業道離大悲心。成就小乘涅槃果故。彼聲聞人於菩薩果不得名為成就修行。菩薩過於一切世間。見諸世間種種過失。乃至不著轉輪聖王樂果報等。雖復能證小乘涅槃。依大慈悲勇猛心故。捨涅槃樂求佛菩提。修行十善業。為救一切諸眾生故。攝大勝願。其心唯以一切種智以為究竟。是故菩薩不同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等修行十善業道。是故名為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受持增上十善業道故。此明何義。以菩薩修行過於聲聞辟支佛等十善業道。是故名為成就修行。諸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勝於聲聞十善業道。何等為五。一者專心修行故。二者常修行故。三者為安隱自身故。四者為安隱他身故五者善清淨。故專心修行者。畢竟不離一味心故。常修行者不斷不絕。不休息故。為安隱自身者。為自身取人天安隱及大菩提故。為安隱他身者。為與一切眾生安隱。畢竟迴向大菩提故。以救過於無數眾生故。善清淨者。不破故。不點故。不污故。無所屬故。善究竟故。不食故。智者讚歎故。破者。少分修治少分不修治故名為破。是故菩薩具足修治名為不破。點者。自不修行教他修行故名為點。是故菩薩自身修行教他修行名為不點。污者。自不修行不教他修。見他修行而心隨喜故名為污。是故菩薩具足修行名為不污。屬者。要依他智而能修行故。名為屬。是故菩薩不依他智而能修行名無所屬。善究竟者。專念畢竟欲心。專念畢竟愛心。專念畢竟恭敬心。專念畢竟信心。專念畢竟畏心。專念畢竟無常心。以是義故名善究竟。食者迴向於有取。有資生故名為食。是故菩薩不取於有名為不食。智者不讚歎者。聲聞辟支佛乘中迴向世間。大乘中迴向聲聞辟支佛乘故。名智者所不讚歎。是故菩薩聲聞辟支佛乘中不迴向世間。大乘中不迴向聲聞辟支佛乘。是故名為智者讚歎。又成就修行者。出過一切諸世間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修行十善業道勝諸世間。是故名為成就修行。應知。菩薩有五種法。修行十善業道。能過一切世間。何等為五。一者願二者安隱三者深心四者善清淨五者方便。願者菩薩摩訶薩凡所發願。一切凡夫聲聞辟支佛無如是願。是故菩薩依願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如摩訶衍修多羅中。無垢德女所說經言。尊者目連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常為一切世間天人而作福田。勝諸聲聞辟支佛故。安隱者。以諸菩薩雖為一切世間極深重苦之所逼惱不能迴轉。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專心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依安隱心。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深心者。以最勝修行故。以諸菩薩最深愛心。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依深心故。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清淨者。除二地已上清淨菩薩。何以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有三種清淨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依清淨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方便者。菩薩於何等法中。以何等方便修行十善業道。餘世間眾生無如是方便。是故菩薩依方便力修行十善業道。則能出過一切世間。又成就修行者。以時等無量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於無量世修行十善業道無量行等。是故菩薩成就修行。又諸菩薩得五種法故。修行無量十善業道。何等為五。一者無量世。二者無量善法。三者無量觀。四者無量盡。五者無量迴向。無量世者。以諸菩薩過無量世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於無量時修行十善業道。無量善法者。以諸菩薩修行無量善法。以彼善法無量。是故菩薩起無量善業道修行。如如來清淨毘尼大乘修多羅中說。迦葉如四大海滿中生酥。一切眾生之所受用。菩薩摩訶薩修集一切有為善根亦復如是。以諸菩薩迴向取彼無漏智故。能與一切眾生受用。無量觀者。以為無量眾生觀故。以諸菩薩非為有量眾生修行十善業道。不作是念。我為若干眾生修集善根。不為若干眾生修集善根。以諸菩薩觀一切眾生修集善根。是故菩薩。善業無量。無盡者。如如來清淨毘尼修多羅中說。諸天子。譬如長者財富無量。是大捨者。行大慈者。行大悲者。大商主者。憐愍一切諸眾生故而修行者不退心者起如是心。我能與彼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安隱之樂。諸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住深心為諸眾生住安隱心起大精進心。作是思惟。我當教化無量無邊苦惱眾生。皆悉安置涅槃樂中。是故菩薩修行無盡。無量迴向者。如初地中起無量願行十盡句等。菩薩以彼十盡無量修行善業道亦復無量。以依先迴向無量故。菩薩摩訶薩修行一切善業道。果亦復無量。是名無量迴向。   又成就修行者。以真實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真實希有修行十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菩薩有五種法成就希有。何等為五。一者起大勇猛心。二者精進。三者堅固。四者慧。五者果。起大勇猛心者。發心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若以指鉗或一指節。能舉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劫住。此事非難。發心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事為難。是故菩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精進者。菩薩作是思惟。眾生能發大勇猛心。無量無邊勤精進者少不足言。若能精進求菩提者是最希有。是故菩薩若欲求於第一希有無量功德。依大精進修善業道。是故菩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堅固者。以諸菩薩發大精進修行善業道。住第一希有堅固力中故。能進趣究竟精進。是故菩薩修行善業道成就希有。慧者。菩薩作是思惟。勇猛精進堅固等法。皆依般若根本而有。是故般若希有之法。何以故。以依般若得有勇猛精進堅固。是故菩薩作是思惟。依於般若希有之法修行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般若。果者。以依修行善業道等故能生果。證得無量無邊一切佛法。是故成就希有之法。   又成就修行者。方便攝取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方便力攝取。修行善業道故。不同聲聞辟支佛等。是故菩薩成就修行。菩薩有五種法攝取方便應知。何等為五。一者時處智。二者迴轉入智。三者合智。四者得意智。五者次第智。時處智者。以何等時應說如是法。以何等處應說如是法。隨何等時應如是化眾生。隨何等處應如是化眾生。彼一切如實知。以依如是如是時處智。如是如是教化眾生。是名時處智。迴轉入智者。菩薩如實知諸眾生。於外道法中應如是迴轉。如實知於佛法中應如是入。如實知如是迴轉。如實知置安樂中。如實知如是置佛法中不復迴轉。取外道法。彼處非十二因緣觀。是迴轉觀是名迴轉入智。合智者。隨諸眾生以何等何等門相合善。知彼彼門依彼彼門合彼彼眾生。如信如力如分教化是名合智。得意智者。知眾生意。知眾生信。知眾生求。如是知菩薩入彼修行入信入求入於言語。隨順彼故起可化事。如是起不迴轉。是名合智。次第智者。知眾生業次第覺展轉覺。所謂聲聞乘中說佈施持戒人天果報。說諸欲過。說在家染過。說出家利益。又說苦集滅道。次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次說不可壞解脫。次說無礙。於辟支佛乘中。說貯積過散用利益。說在家過出家利益。說戲論過靜默利益。說聚落過阿蘭若利益。說多欲不知足過少欲知足利益。說護諸根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行。說觀中念想過樂空閑處。說戒重三昧重般若重。不被譏呵讚歎自利益。讚歎深法非他知。如是等於大乘中次第憂波提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次說實捨滅慧。是名次第智。又成就修行者。發菩提心。十句願十句盡。十句遠離退轉法。修行不退轉法。讚歎堅固精進。讚歎堅固心。讚歎安住智。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又成就修行者。讚歎住地法。讚歎一向畢竟地法。說染退地法。讚歎清淨地法。讚歎能進趣地法。讚歎住地中間可得法。說地退法讚歎地果法。讚歎地習氣果法。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又成就修行者說諸地所謂歡喜地離垢地明地焰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諸菩薩深心攝取勝妙法故。此明何義。菩薩深心攝取妙法。為不斷絕三寶。為教化眾生行菩提行。為一切種智修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善業道。菩薩有五種法攝取妙法。何等為五。一者為欲報諸佛恩。二者為自身故令妙法常住。三者供養佛故。四者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五者難得妙法故。彼法復有五種法故。名為攝取妙法。何等為五。一者自如實修行。二者教他如實修行。三者降伏諸魔惡刺。四者捨黑阿波提捨。五者攝取大阿波提捨。諸比丘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所作業無可譏呵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一切所作住持修行善業道等。皆不可譏呵。是名菩薩成就修行。有五種法。諸業成就不可譏呵。何等為五。一者有所為作一切能成。二者能得大果。三者不違善法。四者隨順清淨法。五者德稱名聞。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四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又成就修行者。以起一切種修行清淨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起一切種清淨十善業道。是名菩薩成就修行。如十地修多羅中說。是菩薩復深思惟。行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業道集因緣故。則生人中乃至生有頂處。又是上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心厭畏三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為諸眾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攝故。善起大願故。不捨一切眾生故。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故。是名菩薩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為利益一切眾生。修行十善業道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不著自樂。修行十善業道。為利益眾生見我能利益眾生。以慈悲心非直自利能自利已。復能令他住十善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以是義故。十地修多羅中說。是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於善法。是故成就修行。又如十地修多羅中說。是菩薩復於一切眾生中。生安隱心柔軟心慈心悲心憐愍心利益心守護心我心平等心師心世尊心。又菩薩復作此念。是諸眾生墮於邪見。惡意噁心行惡道稠林。我應令彼眾生行真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如是。等是故名為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修行善業道畢竟無盡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為不斷絕三寶。修行不斷絕。常修行善業道無盡。是故名為成就修行。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說。大德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屍波羅蜜無盡。以常修行故。何以故。凡夫戒者。在所受生是故有盡。人中十善盡故有盡。欲界諸天福報功德盡故有盡色界諸天以禪無量盡故有盡。無色界天取入諸定盡故有盡。外道仙人所有諸戒退失神通盡故有盡。一切聲聞學無學戒入涅槃際盡故有盡。辟支佛戒無大悲心盡故有盡舍利弗。菩薩淨戒皆無有盡。何以故於是戒中出一切戒。如種無盡果亦無盡。是菩提種不可盡故。如來戒禁亦無有盡。   又成就修行者。遠離身見煩惱垢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十善業道離我見等垢。彼時名為清淨業道。是故菩薩成就修行。即彼修多羅中說。清淨戒者。所謂不著我相戲論。如是等是故名為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成就一切種清淨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修行善業道一切種一切眷屬清淨。彼時菩薩名善業道成就修行應知。如彼修多羅中說。無盡意言。唯舍利弗菩薩戒眾六十六事清淨。修治亦不可盡。何等名為六十六事。一者於他眾生不起惱苦。二者於他財物不生竊盜。三者於他婦女終不邪視。四者於諸眾生無有欺誑。五者初不兩舌於自眷屬知止足故。六者無有惡口忍粗獷故。七者無有綺語常善說故。八者於他樂事不貪嫉故。九者初無瞋恚忍惡言故。十者正見不邪賤餘道故。十一者深信於佛心不濁故。十二者信順於法善法法故。十三者信敬於僧尊重聖眾故。十四者五體投地誌念佛故。十五者五體投地思惟法故。十六者五體投地宗敬僧故。十七者堅持禁戒一切無犯。乃至小禁不放捨故。十八者持不缺戒不依餘乘故。十九者持不穿戒離惡處生故。二十者持不荒戒不雜諸結故。二十一者持不污戒專長白法故。二十二者持是深戒隨意迴向得自在故。二十三者持讚歎戒智者不呵故。二十四者持純善戒正念知故。二十五者持不呵戒一切戒不散故。二十六者持善堅戒防護諸根故。二十七者持名聞戒諸佛所念故。二十八者持知足戒無不厭故。二十九者持少欲戒斷貪惜故。三十者持性淨戒身心寂滅故。三十一者持阿蘭若戒離憒鬧故。三十二者持聖種戒不求他意故。三十三者持威儀戒一切善根得自在故。三十四者持如說戒人無不歡喜故。三十五者持慈心戒護眾生故。三十六者持悲心戒能忍諸苦故。三十七者持喜心戒不懈怠故。三十八者持捨心戒離愛恚故。三十九者持自省戒心善分別故。四十者持不求短缺戒護他心故。四十一者持善攝戒善守護故。四十二者持慧施戒教化眾生故。四十三者持忍辱戒心無恚礙故。四十四者持精進戒不退還故。四十五者持禪定戒長諸禪支故。四十六者持智慧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四十七者持多聞戒博學堅牢故。四十八者持親近善知識戒助成菩提故。四十九者持遠離惡知識戒捨遠離惡道故。五十者持不惜身戒觀無常相故。五十一者持不惜命戒勤行善根故。五十二者持不悔戒心清淨故。五十三者持不邪命戒心行清淨故。五十四者持不焦戒畢竟清淨故。五十五者持不燒戒修善行業故。五十六者持無慢戒心下不憍故。五十七者持不掉戒遠離諸欲故。五十八者持不高戒心平直故。五十九者持柔和戒心無抵突故。六十者持調伏戒無惱害故。六十一者持寂滅戒心無垢穢故。六十二者持順語戒如說行故。六十三者持化眾生戒不離攝法故。六十四者持護正法戒不違如實故。六十五者持如頌成就戒於諸眾生心平等故。六十六者持親近佛戒。入佛三昧具足一切諸佛法故。是故名為成就修行。   又成就修行者。以成不共果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成就修行十善業道攝取菩提心。以是義故得菩提時成不共果。是故名為成就修行應知。如聖者娑伽羅龍王經中說。龍王。離殺生人得十種清淨法。遠離殺生。一切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人得菩提時心自在故。壽命無量如是等。   問曰。應說業道義。雲何業道義。答曰次說。雲何說。以造作故名為業相。即業名道能趣地獄故名業道。又身口七業即自體相名為業道。餘三者意相應心。又即彼業能作道故名業道。此明何義。唯心是業彼心七業共起名道。餘三共相應名為業道。問曰。若即業名道。皆悉能趣地獄等者。何故餘三非是業道。答曰。如彼七業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應故。不能如彼業故。不名業道。問曰。一切美味飲酒食肉捲手摑打一切戲笑。如是等惡行。一切禮拜供養恭敬遠離飲酒等。如是等善行。何故不說以為業道。答曰。遠離飲酒等。唯是心業能起七業。非身口業。是故非業道。若作與心相應亦是業道。   問曰。若即彼業能作道名為業道。如是相解業道者。一切法於心皆應名業道。若爾何故但說十種業道。不說無量業道。答曰。以勝重故。此明何義。以諸惡行及善行中十業道重。餘非重故不說無量。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業不定故。此明何義。或有近遠方便為重正業為輕。是故不應但說十業以為業道。不說無量。答曰不然。何以故。十業多重近遠方便多輕。又世間眾生多畏十業。不畏近遠方便。又十業道能作深重逼惱。餘者不能。是故汝說業不定者是義已答。又汝向言。一切法於心皆應名業道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七業一向極重。意三亦輕亦重。飲酒等不爾。以是義故。但說彼十名為業道。不說餘者名為業道。問曰。遠離殺生者。殺生等相應說。答曰。殺生有八種。一者故心二者他三者定不定眾生相四者疑心五者起捨命方便六者作七者不作相八者無作相。是等名為殺生身業。身口意業名為殺生。故心者。問曰。有人言不作心殺成殺生罪。譬如觸火。此明何義。如火能燒。若故心觸不故心觸皆能燒人。殺生亦爾。若故心殺不故心殺。悉皆應得殺生罪報。答曰不然。何以故。若無心殺得罪報者。則阿羅漢不得涅槃。此明何義。以阿羅漢斷世間因。有不作心而殺眾生。如是亦應還生世間。而實不然。以是義故。不故心殺不得罪報。又言如火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惡業中無噁心隔故。所明何義。猶如彼火。薪炭等隔觸而不燒。如是彼惡業中無噁心隔。雖復殺生不能與報。是故火喻義不相應。問曰。雲何死者受苦。而殺生者不得罪報。答曰。以心不壞故。又此義不然。何以故。離逼惱眾生有罪離利益眾生有福。如斷善根慈悲無諍滅盡定等。得罪得福。◎   ◎問曰。何故名他。答曰。非自命故。問曰。以何義故自斷命者不得罪報。答曰。以無可殺殺者故。此明何義。若有他人是可殺者。能殺生人得殺生罪。以自殺者無可殺境即更無殺者。以無殺者故。自斷命不得惡報。又過去陰不續殺生等陰。是故自殺不得殺罪。問曰。自殺身者。起於殺心斷人命根。破壞五陰捨離人趣殺業成就。何故不得殺生罪報。答曰。若爾阿羅漢人應得殺罪。此明何義。以死相羅漢自害其身斷己命故。彼阿羅漢亦應獲得斷命之罪。而彼無罪。何以故。以離瞋心等故。是故自殺不得殺罪。   又定不定眾生相者。定眾生相不定眾生相。彼眾生相名為定不定眾生相。又定眾生相者。有百千人作心於中定殺某人。是名為定。若殺彼人得成殺罪。若殺餘人不得殺罪。不定者。以捨一切故隨殺得罪。以彼處不離眾生相故。疑者。疑心殺生亦得殺罪。以彼是眾生既捨眾生。其心雖疑以捨慈悲心殺眾生故得殺生罪。起捨命方便者。此明何義。若殺者於彼事中起不善心。必欲斷彼眾生命根。非慈悲心無護罪心。捨眾生心作殺方便是名為起。   又作不作相無作相者。作者所作事。不作者所不作事。彼作事共起。雖作業滅而善無記法相續不斷。問曰。雲何不作而名為業。答曰。以能與作事作因與作果事作因。此明何義。處處亦有因中。說果果中說因。如如來經中說。可見可觸名無作色。以作不可見不可觸而作名為可見可觸。以彼不作說名可見可觸。如是彼處若身所依身事刀杖等殺生。名為作不作。得名身業。又如自在人口敕令殺仙人。瞋心欲殺眾生。受敕使者。依自在人口敕而殺信仙夜叉。依仙瞋心而殺眾生。彼自在人及仙人等作殺生因。使人夜叉身業成時。彼自在人及以仙人。俱得成就不作身業。又如受戒人。臨受戒時身動口說。及受戒時默然而住。身口不動。師羯磨已。彼人成就無作身業。此亦如是又如口業事。而口不言但動頭眴目奮眉舉手如是等相表前事者。亦得成就不作口業。又應身作業。而身不動口說種種身業方便。彼事成時亦得成就不作身業。有人言。口意亦得成就殺生。此殺生業是口意業非是身業。雖有此言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即口說心念之時成殺生者。可是口業可是意業。此明何義。若口與意是殺業體。自在人敕殺某眾生。仙人心念殺某眾生。即敕念時彼命應斷。而此事不然。以彼使人信仙夜叉身業成時成殺生事。若不如是。彼自在人口言殺時。及彼仙人起瞋心時。應即成殺而實不成。又復有過。彼自在人口敕殺生使人未殺。彼自在人得證見道。受敕使者後方殺生。若口敕殺已成殺者。證見道已然後殺生。而此義不然。以得遠離彼殺生因破戒等噁心。是故不以口意二業為殺生體。何以故。以業無差別故。此明何義。以善不善無記等業相各異故。以無差別相。如是身口意業則無差別。而遠近方便身口意等成殺生業。此則不遮。   問曰。口言殺者。為畢竟成為不成耶。答曰。不成。何以故。以過時等故。此明何義。以何等時以何等方便以何等處。彼人殺時過自在人說時處等。殺者得罪教者無罪。身業者依身作業名為身業。此明何義。依身作業隨身所作名為身業。   問曰。無命可殺。雲何斷命得殺生罪。答曰。雖無實命斷和合體名為殺生。如斷樹林滅燈炷等。若有神我神我是常無殺生義。問曰。害何等陰名之為殺。為害過去為害未來為害現在。若害過去過去已滅。若害未來未來未到。若害現在剎那不住。答曰。有人說言。住現在世壞未來世和合陰體。復有人言。壞未來現在。此明何義。以現在陰中刀杖能到能作害事。復有人言。五陰自滅非因緣滅。復有人言。現在陰中唯壞色陰。以刀杖等能割能觸。餘四陰者不可割觸故。復有人言。殺害五陰。自餘四陰雖不可觸而依色陰住。色陰壞故彼亦隨壞。如破瓶故水乳亦失。復有人言。唯害無記陰。以無記陰中刀杖能觸。以無觸陰有其二種一切業有三種。如向所說應知。問曰。如來修多羅中說有二種業。一者起業。二者作業。此二種業廣說有三。謂身口意業。此三種業雲何差別。為從依說。為從體說。為從起說。若從依說即是一業。以一切業依止身故。若從體說即是一業。以一切業唯口業故。若從起說即是一業。以一切業從心起故。答曰。依三次第有三種業。此明何義。由心思惟即是心業。依彼心業起身口業。以依心故起身口業。如是次第應知。彼作無作應知。彼身口業差別應知。又身業作者依身威儀。依止身作彼彼形相。是名身作業。   問曰。以身去來動轉名為身業。不去不來不名為業。答曰。若言去來是身業者。此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剎那不住故。剎那不住者隨何處滅。不去不來雲何而言去來動轉。名為身業。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若一切法剎那不住。可如是說。亦見有法剎那間住非是不住。雲何而言無去無來。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有為法畢竟不住。此明何義。以彼一切有為諸法。無因無緣自然而滅故。此復何義。以可作法是有因緣而滅。法者即是無物。若無物者彼法不作。以有為法無因無緣自然滅故。若法即生時不滅後亦不應滅。若不滅者應是定實。若是定實不應變異。若如是者。不應從彼滅因緣滅。問曰。我見有法從因緣滅。如薪等法從彼火等因緣而滅。一切量中現見量勝。以是義故。一切法滅從於因緣。答曰。雲何知薪等法依於火等因緣而滅。我言無因自然而滅。此義應思。為因火等薪等法滅故不見耶。為無因緣自然而滅故不見耶。此義雲何。本相續因緣滅餘更不生。是故不見。非因緣滅。如風滅燈手滅鈴聲。如是等知是比智知。答曰。已說非可作事故。此明何義。若有一法從因緣滅。應一切法皆因緣滅。不應有法非因緣滅。猶如生法一切皆悉從因緣生。無有法生不從因緣。如心聲焰非因緣滅。以彼不待因緣滅故。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後心生前心滅。後聲生前聲滅。以彼先法待後法故。是故得知從因緣滅。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彼心聲不相待故。此明何義。以有疑知決定知故。二法不俱苦樂貪恚等皆亦如是。又以前心聲疾後心聲遲。雲何不疾心聲而能害彼疾心疾聲。是故法滅不從因緣。問曰。雖燈與焰唸唸不住。以無因住而有滅法及滅非法。依彼滅法滅於燈焰。是故應依因緣而滅。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無物法雲何能作滅因。又生因滅法非法剎那不住。剎那心剎那心中終不能作生因滅因。如是一切有為諸法不從因滅應知。又。答若依火等能作薪等滅因。如是生因即是滅因。此明何義。依何等火焰生何等色。即彼火焰能作熟勝熟勝滅因。以是故即生因是滅因。更無異因。而此義不如是。雲何此一法能令法生能令法滅。又異異火焰中如是因差別虛妄分別。如因灰汁苦酒雪日地水穀米能生熟異熟異等色彼處雲何分別。問曰。不然。何以故。以火煎水水由火盡火為滅因。答曰。如向解釋。雲何得知水因火滅非自然滅。問曰。若爾火何所作。答曰。火界增上依彼火力水力漸微。乃至後時水相續體斷絕不起。是火所作非火所滅。是故一切有為之法自然而滅。無因緣滅。以彼滅法剎那不住是故即滅。如是成就諸法剎那不住剎那不住。是故此法不彼處去。問曰。我於餘處猶見此法。若法不去。雲何而得於餘處見於餘處識。答曰。如草火焰是故不去。是故身威儀名身作法。此義已成非謂異身別有實法。如一方生色名為長色。依彼長色更見餘色名為短色。依四方故見四方色。依圓物故名為圓色。如是長短方圓高下諸色。譬如挑火。一廂直去不斷不絕。相續而見名為長火。周匝四廂不斷不絕名為圓火。隨種種轉見種種火。如是離火更無別有實形相法。若離火外有形相法。應為二根所伺。眼根見長身根觸短。以一色入非二根見。如觸法長短等。如是色中應知。觸法唯心非是現根可捉可知。如見火色觸中生念知。如嗅華香色中生念。此法應如是。依餘法念餘法而無一觸法。於威儀中實有依觸法得餘法。是故無實身威儀法。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若於闇夜遠見土牆等色。或長或短此應是實。答曰。但見色不了虛妄分別長短等色。如不異蟻子等見行見圍。此亦如是。異身威儀更無實法。唯身威儀名為作法。不離身外別有作法。向說心思惟者。心中分別我如是如是作。能生身口業名為心業。若身所作名為身業。若口所作名為口業。不異三業別有實法。   問曰。異身口業實有別法。何以故。以有三種無垢色。增長不作業道等故。此明何義。以如來修多羅中說色攝三種。何者為三。一者有色可見可礙。二者有色不可見可礙。三者有色不可見不可礙。無垢色者。謂無漏色。何者無漏色。無漏色者。謂無漏法。何者無漏法。謂於過去未來現在色中不生瞋愛。乃至識中不生瞋愛。以是義故名無漏法。若如是者。離無作法何處有色不可見不可礙。是無漏故。知應有無作法離身口意業增長者。如來修多羅中說。有信者。善男子善女人修行七種功德。行住睡寤等日夜常生功德增長功德。若離身口業更無無作。雲何異心法而得增長。是故當知。離身口業有無作法。又自不作業使他作業。若無無作此雲何成。又復非但使人作業即得名為成就業道。以彼業未成。復更有過。雖作業未有實體成就。以如來經中說。諸比丘外入十一入不攝不可見不可礙。而不說非色。此為何義故如是說。以如來見法入中攝無作色故如是說。又復作難。若無無作法亦應無八聖道。以定中無正語正業及以正命。當知決定有無作法。又復有難。若無無作法。離波羅提木叉亦應無無作戒。以受戒竟後即無故。以在睡眠及顛狂等諸失心者。亦名比丘比丘尼故。當知決定有無作法。復有修多羅中如來說言離破戒橋樑。若無無作法。雲何說言離破戒橋樑。是故當知有無作法。   答曰。此難極繁。雖有種種眾多言說而義皆不然。何以故。汝向雖引如來修多羅中說色三種。而汝不解如來經意。此義雲何。一切聖人禪定力。見三昧境界色。依三昧力而生彼色。彼色非是眼根境界故不可見。餘一切物所不能障故不可礙。問曰。若言非是眼根境界不可障礙。雲何名色。答曰。汝離心意有無作色。雲何得名為無作色。又答。此色乃是無漏境界聖智三昧色。不同世間有漏之色。又言無漏色者。即是依彼三昧禪定力色名為無垢。聖人於無漏三昧中說無漏法。又有人言。阿羅漢色及以外色名為無漏。以離有漏法故。我不受此義。又增長功德者。此義雲何。法如是故。如是如是施主施物數數受用。如是如是數數受用者。依受用人功德力故。雖施主異心而依本心念。修相續體細細轉勝。以轉勝故。於未來世而得成就多福德果。依此義故。如來說言多生功德增長功德。非離心離色有無作法。問曰。雲何異身心依異身心。異身心中相續轉細增長福德。答曰。雲何異身心依異身心。異身心中有無作法。又答。而此義不然。我依於心身業口業有善惡功德。依本心作不失本心有相續體癲狂睡等。常得增長不作者已自不作使他人作。雲何而得成於業道。此明何義。以依使者於他眾生起於害法。是故使者細相續體轉轉生粗。以是義故未來世中能生多過。亦復不但使人作惡。自作惡者作惡事竟。未來世中亦生多過。是故於彼未來身體相續轉生名為業道。以於因中明果義故。離破戒橋樑者。汝今為有狂癲病耶。而作是說。若狂癲者速覓陳酥服令除愈。不應種種非法言說。   問曰。何故增我有無作法。而汝自立從心起於細相續體有增長法。答曰。我不增汝有無作法。而汝所說法無如是義。此明何義。以依心故身口行事。行事訖竟成就業道。汝所有法離心身口。於佛法中無如是義。是尼乾子微塵世性時方等法離心而有。無心善惡如是等法智者不受。是故不立離於色心。身心之外有無作法。◎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五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遠離偷盜者。偷盜有九種。一者他護。二者彼想。三者疑心四者知不隨。五者欲奪。六者知他物起我心。七者作。八者不作相。九者無作相。是等名為偷盜身業。他護者。此明取他護物。彼想者。若不生自想。不言是我物。名為彼想。疑心者。若心有疑。為是我物為是他物。而彼物他物。知不隨者。知他物生心他隨我想。欲奪者。起損害心。知他物起我心者。若不異見若闇地取。若疾疾取若取餘物。若取他物取自物想。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成業道不成業道。隨義相應解釋應知。遠離邪婬者。邪婬有八種。一者護女人。二者彼想。三者疑心。四者道非道。五者不護。六者非時。七者作。八者無作相。是等名為邪婬身業。護女人者。所謂父護母護如是等。彼想者。若知彼女是父母等所護女想。非不護想。疑心者。若生疑心為自女為他女。為父母護為不護為我女為他女。而彼女人為父母護。於彼父母所護等女一一邪婬。道非道者。道者所有道。非道者謂非道。彼護女非道非時者亦名邪婬。又非護者。自護女不護女彼非道邪婬。又非護女者。一切不護女等邪婬。作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應知。不作相者。邪婬中無如是不作法。以要自作成故。如病人服藥。因服藥故遠離於病生於無病。病者得差。藥師病不差。遠離妄語者。妄語有七種。一者見等事。二者顛倒非顛倒事。三者疑心。四者起覆藏想。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無作相。是等名為妄語口業。見等事者。謂見聞覺知於顛倒非顛倒事中。又顛倒事者。如聞如彼事。非顛倒者。謂如彼事。疑心者生疑。為如是為不如是。為一向如是為一向不如是。起覆藏想者。覆藏實事。異相事中住異相說。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有人言。身相及布薩中默然而住。皆有妄語不作相。成身意業以為妄語。雖有此言而義不如是。何以故。以業異相故。異相者以身口意業異相故。是故口業非身意業體。而依本口業世間用事。而口業事身業示現。名為不作口業而口業得名。若布薩中比丘不說而成口業。何以故。以依口業立制故。以先受是語。我於佛法中不作如是法作如是法。而彼人先有要心而後時不說。默然而住。彼人退本要心所受。是故得成妄語口業。   遠離兩舌者。兩舌有七種。一者起不善意。二者實虛妄。三者破壞心。四者先破不和合意。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無作相。是等名為兩舌口業。不善意者。不善業煩惱心相應。實虛妄者。知他他心壞若實若妄語壞他心破他心。以先破者無和合心。以起惡意起自身不善法。是名兩舌。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有一人言。破壞無作業兩舌中。無如為破僧兩舌。而說於如來邊不能破壞。是則不成破僧惡業。如是不破壞不兩舌業遠離惡口者。惡口有七種。一者依不善意。二者起惱亂心。三者依亂心。四者惡言說他。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無作相。是等名為惡口口業。依不善意者。口說惡言令他聞者能生苦惱。起惱亂心者。但起惱亂心不起安隱心。若為安隱心。雖惡口說無惱亂罪。依亂心者。起如是心隨他聞時亂。以不亂作噁心說。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   遠離綺語者。綺語有七種。一者依不善意。二者無義。三者非時。四者惡法相應。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無作相。遍一切惡口。是等名為綺語口業。依不善意者。依欲界修道煩惱心相應。說名為綺語。無義者。離實義故。非時者。語雖有義而非時說。亦成綺語。又有時說。於大眾中為自在人說亦成綺語。惡法相應者。謂一切戲話非法歌舞等。一切不與善法相應者皆是綺語。作不作相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   貪者為愛心所纏。欲得他人錢財。為愛心貪心之所堅縛求他人自在。是名貪相應知。瞋者於他眾生起於噁心。欲打害等。大慈悲心相違是名為瞋。眾生者離非眾生事故。他者離自身事故。言他眾生瞋者。於他眾生起於噁心。害者無慈心。打者無悲心。以欲斷命故。又打者。以鞭杖土石等能生苦惱皆名為打。慈悲相違者。欲斷他命慈心相違。打者悲心相違。如是等是名瞋相。應知。   邪見者。於施等中見無施等。此明何義。於施中見無施。於與中見無與。於捨中見無捨。如是等見名為邪見。問曰。雲何如是名為邪見。又施與捨三句有何差別。答曰。施者正心施與福田非福田。與者亦正心施與福田非福田。捨者但正心施與福田。又言。見無施者。見所施不清淨故。又言見無與者。謗無施主功德故。又言見無捨者。謗無受者功德故。如是不正見皆慳人相。以見富人慳惜貧者能捨。此人起如是心。若實有施者。慳人不應富。何以故。以其先世習慳來久故。復生疑心。此能施主不應貧窮。何以故。以其先世習施來久故。彼人雖生如是邪見。而義不如是。問曰。若爾此義雲何。答曰。彼人過去雖久習慳。而忽值遇清淨福田。於彼田中少行佈施。是故獲得今身富報。以習成性慳猶不捨。貧能施者。此復雲何。彼人過去於非福田無信心故。不至心故。為名稱故。為求事故。求尊重故。彼人能施。以是義故不得富報。習施來故今猶能捨。無善行惡行者。此依自身見常無常起於過相。無善惡行業果報者。彼人見有行善者受苦。行惡者受樂。是故彼人生如是心。苦樂果報自然而有非從因緣。無此世他世者。彼人心見即此世滅。以不見更生故。此人起心言無後世。彼人復生是心。實無有我。若有我者。世間則無化生眾生。以不觀察十二因緣故。復生疑心。一切男女為自樂故而行婬欲。不為生我。我依自業於此中生。如濕生眾生依濕地生。濕地非是眾生父母我亦如是。又見羅漢求冷求熱求飲食等。便謂世間無阿羅漢。何以故。以阿羅漢有愛心故。彼人自無修行等力。是故不能斷諸煩惱。便謂世間無阿羅漢。   問曰。應說離殺生義。以何義故得名為離。為有可殺事故得名為離。為無可殺事故而名為離。若有可殺事故名為離者。離義不成。何以故。以作習果成故。雲何而言離於殺生。若無可殺事故名為離者。則無離殺生福。如無兔角可以割截。則亦無有離割截義。又言離殺生者。名為不殺生事。不捨攝眾生事。答曰。以受不殺生法。依本受心有力故。不作彼殺生惡事。以受離殺生法。以起善法是故離殺生。不離攝取眾生。   問曰。為於可殺眾生邊離殺生。為於不可殺眾生邊離殺生。為於可殺不可殺眾生邊離殺生。答曰。於可殺不可殺眾生邊離殺生。何以故。以起噁心不休息故。是故名為離於殺生。此明何義。若於可殺眾生邊離殺生。不可殺眾生邊不離殺生者。離義不成。此復何義。以離可殺眾生邊罪。成不可殺眾生邊福。以是義故。於可殺眾生邊於不可殺眾生邊成離殺生福。若不如是不得言離殺生事。不成捨殺生事。不受殺生事。應得離殺生事。若不如是。不受應是離。受應是不離。問曰。要依現在陰界入邊得離殺生。非過去未來。答曰。若如向問答者。不成離殺生義。   問曰。應說離殺生等有幾種離。答曰。有三種離。一者成二者依三者起。依者成者。殺生惡口依眾生以瞋心成。偷盜邪婬依資生以貪心成。妄語兩舌綺語依名字以貪心成。邪見依色以癡心成。   起者十不善業道一切皆從貪瞋癡起。依貪心故起殺生者。貪心殺生或為皮肉筋骨齒角錢財等故。斷眾生命。或為自身為所愛者。一一具足三事。依瞋心故起殺生者。以瞋心故殺害怨家及殺怨所愛人。是名依瞋心故起於殺生。依癡心故起殺生者。如有人言殺蛇蠍等雖殺無罪。何以故。以生眾生諸苦惱故。又有人言。若殺獐鹿水牛羊等。無有罪報。何以故。以是眾生業所感故。又波羅斯等言。殺老父母及重病者則無罪報。如是等名依癡心故起於殺生。依貪心故起偷盜者。以須如是如是物故。取如是如是物。或為自身或為他身或為飲食。是名依貪心故起於偷盜。依瞋心故起偷盜者。於瞋人邊及瞋人所愛偷盜彼物。是名依瞋心故起於偷盜。依癡心故起偷盜者。如婆羅門言。一切大地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國王先施我故。以我無力故為餘姓奪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盜。而彼癡人生是心故有是偷盜。是名依癡心故起於偷盜。依貪心故起邪婬者。謂於眾生起貪染心不如實修行。是名依貪心故起於邪婬。依瞋心故起邪婬者。於他守護若自護若他護資生。依瞋心故起不如實修行。如怨家妻邊及怨所愛人妻邊。是名依瞋心故起於邪婬。依癡心故起邪婬者。如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華熟果飲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如是邪婬無罪。又如波羅斯等邪婬母等。是名依癡心故起於邪婬。妄語貪心生者。依貪心起瞋心生者。依瞋心起癡心生者。依癡心起如是兩舌惡口綺語皆亦如是。應知貪依貪心起者。依貪結生次第二心。現前。如是名為依貪心起。依瞋結生名為依瞋心起。依癡結生名為依癡心起。如貪瞋與邪見。皆亦如是應知。◎   ◎問曰。何故不說作不作相無作相。決定何業中有何業中無。答曰。唯除邪婬。餘六業道中悉皆不定。此義雲何。若自作者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使他作唯有不作不得有作。於邪婬中決定有作。不得有不作何以故。以此邪婬畢竟自作。無使他作。是故經言。頗有非身作業。而得成就殺生罪不。答言。有口使人作成就殺罪。又問頗有非口業作。而得成就妄語罪不。答言有。以身業作。成就口業妄語之罪。又問。頗有非身業作非口業作。而得成就身口業不。答言有。以依仙人瞋心故。以唯欲界色身善業道中畢竟有作及以無作。禪無漏戒無無。作戒。何以故。以依心故。中間禪不定。若深厚心畢竟恭敬心作身口業。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深厚結使心起身口業亦成就作業及無作業。若非深厚心。非畢竟恭敬心造身口業。唯有作業無無作業。若非深厚結使心發身口業。亦唯有作業無無作業。而方便作業心還悔者。唯有作業無無作業。問曰。於業道中何者是前眷屬。何者。是後眷屬答曰。若起殺生方便。如屠兒捉羊。或以物買將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斷所有惡業名前眷屬。隨下何刀斷其命根。即彼念時所有作業及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後所作身行作業。是名殺生後眷屬業。乃至綺語皆亦如是應知。自餘貪瞋邪見等中無前眷屬。以初起心即時成就根本業道故。又身口意十不善業道。一切皆有前後眷屬。此義雲何。如人起心欲斷此眾生命因。復更斷餘眾生命。如欲祭天殺害眾生。即奪他物慾殺彼人復婬其妻。生如是心還使彼妻自殺夫主。復以種種鬥亂言說破彼親屬。無時非實於彼物中生於貪心。即於彼人復生瞋心。為殺彼人故生如是邪見。增長邪見以斷彼命。復欲殺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如是等業名前眷屬。一切十不善業道皆亦如是應知。又離善業道。非方便修行善業道。是方便以遠離根本故。及遠離方便故。言方便者。如彼沙彌欲受大戒。將詣戒場禮眾僧足。即請和上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如是悉皆名前眷屬。從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業。及彼念時起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說四依乃至不捨所受善行。身口作業及無作業。如是悉皆名後眷屬。   問曰。應說不善業道。於五道中何道具足何道不具足。何道中多何道中少。答曰。地獄有五不善業道。兩舌綺語貪瞋邪見。此義雲何。不殺害他故無殺生。無他護心是故無盜。無護女人故無邪婬。以無正心故無妄語。以常無有正念相故。無破壞心故無惡口。以常破壞故。依苦惱逼故。有兩舌。有非時說故有綺語。貪瞋邪見以畢竟有故名為有。非是現有。以是義故。一處說有一處說無。如北鬱單越無前六種有後四種。以命定故無有殺生。以無守護故無偷盜。無護女人故無邪婬。彼人欲受婬。欲樂時即捉女人將至樹下。若樹曲枝覆彼人者則行婬。欲受婬欲樂若樹不覆彼人。慚愧即放而去。無誑他心故無妄語。以常定心故無兩舌。常柔軟語故無惡口。以有歌舞故有綺語。餘意業者以畢竟有非是現有。又除鬱單越餘三天下受十業道。北鬱單越亦離不善業道。畜生餓鬼欲界天中亦離受十業道。欲界中天離無受戒不善業道。雖天不殺天而天亦殺餘道眾生。又有人言。天中亦有截手足等即時還生。若斷其頭若中間斷絕即死不生。亦有殺他盜他物等不善業道。色無色天中無不善業道。   問曰。不善業道於諸道中各有幾種。答曰。地獄北鬱單越無貪無瞋亦無邪見。以畢竟有非是現有。餘三天下及欲界天離受法有受法。又欲界天有善無漏受法應知。畜生餓鬼亦無受法。色界天中有受法。現前受善法攝取故。又彼處所有聖人生者。有依無漏善業道。無色界中唯有心業道。以成就業非是現有。色界天中雖復成就非是現有。彼處所有聖人生者一切現有。以依無漏持戒力故。   問曰。應說十不善業道果及隨順因。答曰。有三種果。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增上果。一一業道皆有三種。此義雲何。具足十不善業道下中上生地獄中。是名果報果。習氣果者。從地獄退生於人中。依殺生故有斷命果。依偷盜故無資生果。依邪婬故不能護妻。依妄語故有他謗果。依兩舌故眷屬破壞。依惡口故不聞好聲。依綺語故為人不信。依本貪故貪心增上。依本瞋故瞋心增上。依邪見故癡心增上。如是一切名習氣果。增上果者。依彼十種不善業道。一切外物無有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蠍。少穀細穀少果細果及以苦果。如是一切名增上果。復有相似果。殺者故與所害眾生種種諸苦。因彼苦故生地獄中受種種苦。以斷他命後生人中。得短命報斷他暖觸。是故一切外物資生無有氣量。如是一切十業道中。隨義相應解釋應知。劫奪他物邪婬他妻。雖不生他重逼惱苦而破壞心。是故受罪。雖不破壞不瞋不惡口。而由噁心是故得罪。   問曰。故心起作一切惡行為決定成就不善惡業。決定受彼惡道苦果。為不決定成就惡業。不決定受惡道苦果。若諸惡業決定受者。惡道罪業不可得過。此明何義。以畢竟成就惡道罪業墮惡道等。除五逆業。從無始世來所習作業取惡道罪。畢竟定者一切惡道不可得過。又空修梵行。又與修多羅相違。如如來修多羅中說。有人修習不善業道。所得罪報應地獄受。彼人即於現身中受。如是等若彼五逆罪等果報。畢竟在於地獄中受。何故說言惡道罪業可得回轉。雲何而言惡道等罪現身中受。又復有過。若地獄等惡道罪業現身中受。若如是者因果雜亂。何以故。以時果輕重悉不定故。   答曰。有人言。現身中受地獄罪者。此人見實諦故。於現身中受少罪果。而此義不然。何以故。以業無自在故。此明何義。一切所作罪業福業無自在力。而隨何等因緣和合。依彼因緣應現身中受果罪業後身中受。應後身受果報罪業現在身受。而有勝義。若業應受樂果報者則受樂果。應受苦果則受苦果。是以依不定業故。如是說。又依不定相似業故。作如是說。亦非依定果。何以故。以無得解脫果故。以阿羅漢受波羅提木叉戒禪定戒無漏戒業。乃至命未盡來常有不斷波羅提木叉戒等。若有果報則不得解脫。是故現受不定業果。   問曰。若如是者諸業不定。亦與修多羅相違。何以故。以如來修多羅中說故。作習業不受果報無有是處。而彼習業若現身中若後身中畢竟定受。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未受果報。此義雲何習作諸業雖實能受現身果報。而現不受。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猶如種子。此明何義。猶如種子依於地等因緣和合能生芽等。此亦如是。依於識住因緣和合業不淨識種子能生名色芽等。此明何義。若依如實修行隨順如實般若。如實知有為行斷諸煩惱時。依聖道力故。修集諸功德能生善根芽。彼時雖有受後生業以其無有煩惱伴侶。是故不能受後生果。以斷煩惱故。雖復不受後身果報。而猶依彼不善業道。於現身中少受習果故。不畢竟。惡道中受。如修多羅中如來說言。應如是受。應如是受者。此明何義。雖少受喜樂雖少受憂惱。而善不善業即時受盡乃至少受頭痛等苦。此受少罪彼相似果。向言修多羅相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依不定果報依未治所治業。修多羅中作如是說。若畢竟定心作業不受果報無有是處。此明何義。阿羅漢人斷生後報罪福等業。於現身中受報因緣不復和合。若如是者。彼阿羅漢依此業道可不入涅槃。以是義故知。汝不解如來所說修多羅意。   問曰。應說清淨不清淨戒。雲何清淨戒。雲何不清淨戒。答曰。有同戒清淨。聲聞辟支佛菩薩同修五種清淨戒法應知。何等為五。一者根本清淨。二者眷屬清淨。三者覺觀不亂。四者攝取念。五者迴向涅槃。根本清淨者。遠離根本業道罪故。眷屬清淨者。遠離殺生等方便行故。覺觀不亂者。遠離欲害瞋恚等覺所有惡行故。攝取念者。攝取念佛念法念僧等諸念故。迴向涅槃者。為涅槃護戒不為世間資生故。此是少分同戒。諸菩薩摩訶薩勝戒者。依初發菩提不損害心。所起戒聚乃至八地無量時修一切戒聚。以利益他心迴向薩婆若智。離一切習氣得大涅槃。是諸菩薩摩訶薩一切戒善清淨應知。自餘依師教持戒等皆不清淨。   問曰。持戒有幾種。答曰。略說則有一種持戒。依不損害心不顛倒心起身口業。又有二種。一者受戒二者法戒。又有三種。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又有四種。一者受波羅提木叉戒。二者禪定戒。三者無漏戒。四者遠離煩惱戒。波羅提木叉戒者。所謂受世教戒。如七眾所受戒。禪定戒者。謂有漏所轉戒。無漏所轉戒。無漏戒者。謂學無學戒。遠離煩惱戒者。所謂依厭欲事中間道所轉。彼戒破戒及彼能起破戒因緣煩惱對治。又言有漏者。依禪定戒說。言無漏者。依無漏定戒說。又有五種。欲界色界無色界作不作無漏不作。復有六種不貪等。作戒三種差別。無作三種差別。復有七種。謂離殺生乃至綺語即此七種依作無作差別。有十四種。即此七種依不貪等起有二十一種。即此七種依作無作差別有四十種。依剎那展轉差別有無量種。   問曰。何者是戒果。答曰。有漏定戒無漏定戒。彼屬界依屬界。即是相應果應知。無漏戒者。以離煩惱有二種果。諸菩薩摩訶薩為薩婆若持戒。取佛菩提果。離殺生等十善業道勝果。諸修多羅中如來廣說。如彼一切修多羅中應知。如娑伽羅龍王所問經中。如來說言。龍王離殺善男子善女人。獲得十種離煩惱熱清涼之法。何等為十。所謂一者施與。一切眾生無畏二者安住大慈念中。三者斷諸煩惱過患習氣。四者取無病果。五者種長壽種子。六者諸非人等常所守護。七者睡寤安隱。八者不見惡夢離怨恨心。九者不畏一切外道。十者退生天中。是名十種離煩惱熱清涼之法。龍王若不殺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彼人得菩提時心得自在。是故壽命無量。乃至正見道中皆應廣說。如一切修多羅中應知。◎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六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成就捨心者。問曰。以何義故。說持戒後次說成就捨心。答曰。以見作他利益力故。此明何義。以菩薩持戒依持戒故得生善道。雖成就捨心而無具足資生。若爾不能作他利益。又復不能成就諸餘一切功德。何以故。為他利益攝取世間。而彼菩薩利益他時離捨財物。不能成就。以是義故。依他利益說持戒。後次說成就捨心。又復有義。持戒捨心迭共相依互為利益。以彼持戒能益捨心。捨心亦能利益持戒。以是義故。次持戒後說成就捨心。又離持戒故生惡道中。捨心不能受於果報。如相應果則不能得具足現前。而持戒人生善道中。捨心則能受於果報。如相應果具足現前。以是義故。持戒於捨能作利益。捨心亦能利益持戒。以持戒人生善道處。無資生故。則為貧窮苦惱所逼。雖生善道即名惡道。成就捨心生善道處。於作自利及他利因。是故施能利益持戒。又以修行次第義故。此明何義。菩薩為欲利益眾生修行義故。如是次第欲自取勘等口言功德先住持戒。次後依於不損害心起大慈悲心。為他作利益法施資生施。如彼眾生可化攝取。又施等法能莊嚴戒故。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以施等法莊嚴持戒故。能成就種種勝果。如如來娑伽羅龍王所問經中說。龍王。菩薩摩訶薩離殺生故。能起佈施則得成就大富資生不可破壞得長壽命。行菩薩行過諸世間所惱惡事。如是等龍王。十善業道亦復如是。佈施莊嚴十善業道。成就大利益。持戒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一切佛法願。忍辱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妙音聲。精進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佛法降伏一切諸魔怨敵。思惟莊嚴十善業道。成就聞慧思慧修慧堅固清淨。般若莊嚴十善業道。成就離諸邪見。慈心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不害一切眾生心。悲心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不捨一切眾生心。喜心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修行佛法不怯弱心。捨心莊嚴十善業道。成就遠離愛心憎心。四攝莊嚴十善業道。成就教化一切眾生心。問曰。捨義雲何。答曰。對治貪著五陰及以資生。起慈悲心為攝受彼利益他行。不著因果等法。住持修行名為捨義。問曰。應說捨成就義。雲何菩薩捨成就。答曰。菩薩遠離自取樂行名捨成就。此義雲何。又外道人求自取樂行於佈施。彼外道人為自身捨雖廣行施而愛境界心之所纏故。果報微薄。又聲聞辟支佛人雖不求世間樂果報事。而心畢竟取於涅槃。舍利眾生但取涅槃樂。是故施等業道功德。雖少為他而畢竟自為。畢竟專念成就自身利益果報。又菩薩摩訶薩出過一切世間。大士為利益他發起堅固大力之心。起大悲柔軟所施最勝畢竟成就。   又成就捨者。有六種因。何等為六。一者捨自身樂。二者觀無眾生。三者求無量佛法。四者攝取無量世住。五者修集無量種種善根。六者不斷三寶以能成就無量果報。是名菩薩捨成就義應知。又為他利益一味心故。此明何義。世間眾生多為自身棄舍利益一切眾生。為求自樂為現受報為未來果施與他物。若諸菩薩摩訶薩等。為利益他專心一味見諸眾生。貧無資財般若等法。以是義故。不著因果依法施財施。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能與眾生大利益事。是故菩薩摩訶薩捨成就。又復以捨隨順義故。此明何義。佈施等事隨順攝取眾生行故。則能攝取一切眾生。作大利益事。雖為利益他事。而外道聲聞辟支佛等。棄舍利益一切眾生。唯為成就自身利益。菩薩摩訶薩依大慈悲心起樂利益他眾生行。如菩薩所求如是成就。以是義故。名捨成就。又以依於取佛菩提起心義故。此明何義。以菩薩摩訶薩為與一切眾生樂故。自求佛菩提起於捨心。見諸眾生墮墜惡趣。我於現在及未來世。令諸眾生離苦惱事。是故菩薩其心日夜轉轉為欲利益眾生名捨成就。又以能攝取種種果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種種佈施。於現在世及未來世。為欲攝取一切眾生取種種果。是名菩薩捨成就。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說。求飲食者施與飲食。為命為樂為辯為色。及以為力如是等。皆悉施與又為遠離邪命自活求資生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佈施波羅蜜相違之法貪求資生。邪命自活等皆悉遠離。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說。菩薩摩訶薩無顛倒邪命追求資生等佈施。   問曰。應說清淨不清淨捨。雲何清淨雲何不清淨。答曰。菩薩摩訶薩依自心清淨佈施清淨。如如來修多羅中說。有四種清淨佈施。何等為四。謂有佈施從施主清淨非是受者。如是等於彼四種清淨施中。所謂施主清淨非是受者。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施。又從施者受者清淨。亦名菩薩清淨之施。何以故。以諸菩薩施與他物不求果報。即能施與一切眾生。又求佈施果報者。彼人於受者邊求清淨。而菩薩離果報故。一切時自身心清淨。以心清淨故施清淨。又以遠離忽然施等。此明何義。以如來修多羅中說有九種施。一者植施。二者畏懼施。三者報恩施。四者求恩施。五者學父母施。六者為生天施。七者為名稱施。八者為莊嚴心施。九者眷屬法施。為修行功德為得上義施。植佈施者。謂得植福田求多果報故。又植施者。謂近眷屬名植佈施。畏懼施者。見一切物無常敗壞寧用佈施故。報恩施者。謂報恩相施。彼先施我我應還施。求報恩施者。謂求後時報恩故。施學父母施者。謂著過去修行起如是心。我父母精進常行佈施。我亦如是行於佈施故。為生天施者。謂求天中五欲境界故。為名稱施者。為令四方沙門婆羅門等知而施故。如是七種施為智者所呵。以不清淨故。又聲聞辟支佛人。離世間樂求涅槃樂。如是佈施亦非清淨。又菩薩摩訶薩不著自樂。唯求諸佛菩提心施於諸施中最勝清淨。是名菩薩施清淨。又以如實知有為行體故此明何義。以諸凡夫取著虛妄戲論我相心顛倒故。唯求五欲樂境界事。以離慧眼以為愛等煩惱諸垢之所染污捨不清淨。菩薩摩訶薩如實知見有為行體虛妄不實。是故遠離我見等相。及能遠離五怖畏故。無有內外可施之物。不能捨者以為求他利益所縛。及能遠離自求樂等垢污之法。以是義故名捨清淨。又以空觀觀所起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空觀等觀觀施等法。以是義故名捨清淨。如無盡意修多羅中如來說言。以觀空觀觀起佈施。以是義故。施不可盡如是等。   問曰。應說佈施差別之相。答曰。略說則有一種佈施。謂不貪心。相應心施。復有二種。一見受者。二不見受者。不見受者者如置物火中及恆河中。又見施主者有施有佈施。彼亦有二種。謂染不染。染者謂家法餘食及婬女人莊嚴具施。是名染施。不染施者。謂施貧窮孤獨人等是不染施。復有二種施。謂法施資生施。法施者。謂離供養恭敬等心。於法中法想遠離愛心及顛倒心。說修多羅等是名法施。復有三種施。即此二種加無畏施。無畏施者。作如是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又無畏施者。見諸眾生種種怖畏施與無畏。此義雲何。謂見他畏起。與現世及未來世無怖畏心。而口說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我為汝作如是如是方便。隨何等方便與汝畢竟無畏之處。名無畏施。彼怖畏者如貧窮人受於苦惱。此怖畏者亦復如是。以與無畏對治法故。復有四種施。即向三種。復有大施。言大施者。謂受持五戒。此是如來所說大施。以能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資生飲食用佈施者。不能廣作利益眾生。受持五戒能作利益。以能盡形受持五戒。唸唸增長種種功德。以依止彼根本心故。諸功德聚乃至命根不斷絕住。復有四種施。此四種施略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中有二種差別。何等為二。一者怖畏施。二者求報恩施。以何義故。名為不淨。如世間田以為荊蕀惡草等覆故名不淨。此亦如是。以怖畏故求報恩故名不淨施。淨中亦有二種差別。何等為二。一者敬重心施。二者慈悲心施。除此四種更有上上勝施。如偈言。  下求有資生  下下怖畏施  智者敬重施  勝智慈悲施   復有四種施。何等為四。一者自利益施非他利益。二者他利益施非自利益。三者俱利益施。四者俱無利益施。自利益施非他利益者。謂凡夫聖人伏離煩惱。或有非是伏離煩惱。或時施與諸佛如來。或時施與形像塔廟。是名自利益施非他利益。他利益施非自利益者。謂阿羅漢阿那含等。除為現果施與眾生。是名他利益施非自利益。俱利益施者。謂施伏離煩惱凡夫。或未伏離煩惱凡夫。是名俱利益施。俱無利益施者。除為現果。謂阿羅漢阿那含等為塔廟施。是名俱無利益施。又復略說。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施。悉能攝取一切善根。何等為四。一者平等心施。二者對治施。三者迴向大菩提施。四者依寂滅施。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滿足檀波羅蜜故。如是佈施應知。問曰。應說佈施果。雲何佈施果。答曰。略說佈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果未來受果。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復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者有果而無用。二者有用而無果。三者有果亦有用。四者無果亦無用。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輕心佈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而不能受用。如捨衛天主。雖得無量種種珍寶。而不能受用。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自無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衣食及以受用而自無果。又如轉輪聖王四兵。雖得衣食而不得果。有果亦有用者。謂至心施不輕心施。如樹提伽諸長者等。無果亦無用者。謂佈施已因即滅盡。或為出世聖道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復有五種果。謂得命色力樂辯等。如如來修多羅中說。因食得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因緣後得長命。如是施色施力施樂施辯才等。皆亦如是。復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法身增長法身。示導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非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等悉能攝取利益眾生故。以快心故。以無因緣而能發起慈悲心故。以攝取三寶不斷絕因故。以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   復有五種果。即現身得。何等為五。一者入慈三昧。二者入無諍三昧。三者入滅盡定。四者見道。五者阿羅漢果。若佈施者即得果報。入大慈定者。能發心與無量眾生安隱之樂。以與無量眾生樂故名為慈心。以是慈心熏修自體。是故初起慈心三昧。即佈施者得現果報。又入無諍三昧者。悉能防護一切眾生諸煩惱心。以廣攝取利益眾生熏修自體。是故初起無諍三昧。即佈施者得現果報。又入滅盡定者。則能攝取無量功德。以取無量功德熏修自體。以此三昧似於涅槃。是故初起滅盡三昧即佈施者得現果報。又見道者離見道煩惱。以聖道力熏修自體。以是義故。初起見道即佈施者得現果報。又阿羅漢果者。遠離修道一切煩惱心得自在。是故初起阿羅漢果。即佈施者得現果報。又菩薩摩訶薩佈施果者。如無盡意修多羅中。及餘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而諸菩薩摩訶薩等。修行佈施勝餘人施。離自取樂為欲利益他眾生故。而行佈施。又復略說。菩薩求於二種法故。而行佈施。一者求於大富資生故。二者求得成就波羅蜜故。   又復菩薩起如是心。我若無有多資生者。雖有施心而無財物可以佈施。是故起心為欲成就資生大富施與眾生。依此施故怨親平等攝取利益。是故菩薩見依佈施故。得成就無量福德。一者能攝取怨。二者恆常給濟一切眾生衣食等物。三者心不怯弱。四者餘親不欺。五者常為眾人敬信尊重。六者一切眷屬信受其語。七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八者一切怨敵不能傷害。九者親屬歡喜。十者現果資生常有不空。十一者常為他求。十二者所作已辦。十三者情所愛敬常自圍遶。十四者所不愛敬皆悉遠離。十五者所有成就世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常為一切親屬所慶。十六者若無利益一切諸親則懷憂惱。十七者護一切惡。十八者自令安住諸善法中。十九者見他神通心不欣尚。二十者恆常讚歎一切功德。二十一者覆藏諸過。二十二者棄捨一切非丈夫相。二十三者成就一切大丈夫相。二十四者無有貧窮下賤乞人看施主眼。二十五者一切求心稱事滿足。是故菩薩摩訶薩。深見佈施有如是等無量功德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自能成辦如是力故。信喜佈施以依信喜行佈施故。則能滿足檀波羅蜜。   問曰。為從勝心成就清淨佈施果報。從勝福田成就清淨佈施果報。答曰。有人言。從勝心故。成就清淨佈施果報。何以故。現見施事是一而果報差別。猶如種子。此義雲何。猶如種子地等是一。而依種子見有勝果。如是施物是一。而依勝心乃至施畜生等。以心力故得人天果。轉輪聖王聲聞辟支佛佛菩提果。以是義故。依於勝心得勝果報。是故得知勝心為重。此復何義。若施事是重。依施事故成就清淨施果報者。離重施事以慈悲心施與畜生施與福田如佈施佛不應成就清淨施果。又若離快勝尊重心等佈施如來。應得成就清淨施果而實不成。以是義故。成就清淨佈施果報。心為勝因。而施事福田能生勝心。依此義故。如來經中讚歎福田。復有人言。依勝福田依重施事成清淨果。何以故。以聞佈施不知福田得勝果報。此明何義。不識佛等功德福田佈施佛等得勝果報。如有獼猴施如來蜜。及婆私吒加屍迦等。又如女人愛念心故。以諸幡蓋及華鬘等本心實欲供養兒塔。而實供養辟支佛塔。謂是兒塔。從辟支佛得無量福。不從本心兒邊得福。如是等以是義故。從勝福田及以重事得勝果報。不從心得。故知福田施事為重。又有人言。不知福田無福田事。不得成就清淨施果。如有一人施尼乾子生羅漢想。而不成就清淨果報。又有人言。心以福田及施事等三種和合。此明何義。若佈施者。從所尊重起佈施心。知福田等無量功德。值遇諸佛如來福田。或時值遇如來弟子。從尊重心起佈施心。所可施物是難捨事能捨佈施。三種和合方得成就清淨果報而心為重。以是義故。此三種中唯心一種為重為勝。是能捨主能施主者。問捨主施主有何差別答曰。有乞求者持他物施是能施主。持自物施是能捨主。又有人來乞。持自物施是能施主若人發心求貴重物。而口不言。知心即施是能捨主。又佈施物時慳心數數中間隔起是能施主。若無慳心數數起者。是能捨主。又雖施他物以慳心故自求果報。是能施主。若施他物不以慳心專求自果。是能捨主。又離喜等心而行佈施。是能施主。共歡喜心於三時中不悔心施。是能捨主。又若求未來勝果報者。是能施主。離世間報求涅槃果是能捨主。又若施求於現在未來及涅槃果。是能施主。若發心求大菩提果。唯大悲心施與眾生是能捨主。成就善知迴向方便者。問曰。何故說戒施後次說善知迴向方便。答曰。為欲示現異道功德故。此義雲何。外道人等求自樂故。修戒施等迴向三有。又聲聞人辟支佛等。亦自為身求涅槃樂。修戒施等迴向涅槃。諸菩薩摩訶薩為利益他求大涅槃。以慈悲心一味等。心與眾生。樂修戒施等迴向無上大菩提果。以戒施等同彼外道聲聞辟支佛。是故如來示現迴向勝道功德說戒施後。次說善知迴向方便。又修戒施等貪著世間樂果報心難可防護。是故如來說施戒後次說善知迴向方便。此明何義。以戒施等非三昧行。唯取欲界天人之中淨妙色等境界果報。而彼淨妙色等境界。雖作心護貪等煩惱不可得離。何以故。以於過去無始世來習貪愛等染著境界以心取彼色等境界難防護故。而諸菩薩彼時修行地方便法。即於彼時雖復未離貪等煩惱。而修戒施貪等煩惱不能染心。又為斷疑。是故如來說戒施後。次說善知迴向方便。此示現何義。世間有人。疑於菩薩不離煩惱修戒施等。以利根故觀有為法。一切皆悉苦空無常。修戒施時貪等煩惱為染菩薩不染菩薩。為斷彼疑。菩薩爾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捨自利益乃至不求轉輪王處樂果報事。唯為一切眾生樂故。求佛菩提。所有善根迴向涅槃。以是義故。菩薩雖復未離世間。一切世間所有過患不染菩薩。又依清淨戒迴向清淨故。此明何義。以依清淨持戒之力。是故能捨以捨力故。諸所求法皆悉成就。是故如來說戒施後。次說迴向方便。是故如來修多羅中說。持戒人所願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淨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七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應說迴向義及說方便義。雲何迴向義。雲何方便義。答曰。若迴餘處善根功德向佛菩提。是名迴向。又依佛菩提起修行心。無量種門於一切時於一切處集諸善根。為欲證得一切種智。依於世諦境界般若。迴向方便普令轉來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依於世諦境界般若知因似果。修有量因深心成就菩薩不共道功德等。增長勝法置於無量果報之中。是故名為迴向方便。   又以同勝迴向故。此明何義。以略說菩薩摩訶薩有二種迴向。何等為二。一者同迴向。二者勝迴向。同迴向者。一切善根皆悉迴向薩婆若智。勝迴向者。如無盡意修多羅佈施果中說。須食與食具足命辯色力樂故。須飲與飲離渴愛故。如是施衣得色施乘得樂施燈得眼。施音樂者得淨天耳。如是乃至施髓腦者得金剛身堅固不壞如是等。又同迴向者。為與一切眾生樂故。勝迴向者。未生信心者令生信心故。若有破戒者。令得持戒故。若無聞慧者令得聞慧故。若有懈怠者令得精進故。若有喜忘者令得憶持故。若心散亂者令得禪定故。若無智慧者令得智慧故。若有慳惜者令成就捨故。如是等。又同迴向者。為滿六波羅蜜故。勝迴向者謂捨外事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大富資生故。捨手腳等一切肢節。及以諸根為令一切眾生具足諸根手足等故。如是等迴向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又為欲清淨諸佛國土。是故迴向。此義雲何。菩薩為欲清淨四種義故。檀等諸白法迴向佛菩提。何謂四種。一者為欲清淨諸佛國土。二者為欲清淨菩提之心。三者為欲教化淳熟清淨眾生之心。四者為欲清淨一切佛法。而菩薩不為得世間位故迴向。不為求於自身樂故迴向。不為取聲聞辟支佛地故迴向。又施等佈施遠離盡因迴向。以諸菩薩取一切種智因。是故菩薩善知迴向方便。又菩薩有四種事施等功德盡。何等為四。一者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求於世間人天生處。三者無迴向方便。四者親近惡知識。如是菩薩一切施等善根盡滅。若菩薩行佈施等。若三種法常現前者。菩薩爾時施等功德遠離盡因能成一切種智。何等為三。一者正遍知菩提心。二者憐愍眾生。三者不違如來言教。   又以攝受方便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乃至攝取微少善根能成就廣果。以即彼佈施等世間眾生取天人果報。即彼佈施等諸菩薩摩訶薩取佛菩提。是故菩薩成就迴向方便。如如來方便修多羅中說。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方便智乃至捨一口食施與一人。則能遍滿一切眾生。何以故。以菩薩有方便智慧故。以一口食乃至施與畜生。而心常共一切眾生。以彼善根皆願迴向一切種智。菩薩佈施為二種事。是故施與一切眾生。一者求一切智地。二者迴向大菩提。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施佈施時六波羅蜜皆悉滿足。何以故。以諸菩薩摩訶薩見乞索人時。攝伏慳嫉心增長大捨心故。即得成就檀波羅蜜。又諸菩薩以自身持戒佈施持戒人所有破戒人令成就持戒。是名菩薩摩訶薩屍波羅蜜。   又諸菩薩慈心不瞋心定心佈施。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又諸菩薩佈施佉陀尼蒲闍尼等。種種飲食身口意業去來進止。是名菩薩摩訶薩毘離耶波羅蜜。又諸菩薩施佈施時。專心一念歡喜不散亂不求餘事。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又諸菩薩施佈施時。觀察法相。誰是能捨誰是能受。誰受果報。是菩薩如是觀察不見一法。以不見一法誰是能捨誰是能受誰能受果。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如是等方便修多羅中所明迴向方便。應知。   問曰。應說淨不淨迴向。如佈施中有淨不淨。此迴向中亦應如是有淨不淨。雲何淨雲何不淨。答曰。因修行果如餘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成就慈心者。問曰。何故如來說善知迴向方便後。次說成就慈心。答曰。持戒佈施是散亂心。修道功德決定感於欲界果報。菩薩以迴向方便攝取決定欲界果報。轉求大菩提示現彼果。不定示現善能修習菩薩道故。又持戒佈施是三昧心修道功德。決定感於禪地果報。菩薩以迴向方便攝取決定禪地果報。轉求大菩提示現彼果。不定示現善能修習菩薩道故。是故如來說迴向方便。復次說成就慈心。此明何義。以諸凡夫不如實知真實法界。無始世來修習無智。以無智故不能遠離我我所法。以其妄執我我所故。為色境界。愛心所纏。是故心常求世間果作極惡行。自然成就世間果報。修行戒施決定成就同界果報。而菩薩心見諸世間所有一切種種過患。見於涅槃安樂利益。善能覺知真實法界。善知因緣有為諸行。其心唯為無上菩提修戒施等。為欲救度世間所有墮墜嶮難放逸眾生。持戒佈施雖不取彼世間果報。而為眾生修一切行。不為自身取於果報。增長所修大功德力。心能攝受迴向方便。隨順成就求處果報。   問曰。應說四無量。雲何菩薩成就四無量。雲何行雲何世辯雲何體雲何相雲何地差別。依止何處觀何境界觀何法。雲何相應雲何得雲何成就義。答曰。雲何菩薩成就四無量者。以其不同外道等故。此明何義。諸外道輩雖復修行四無量行。以為愛心之所潤著。是故成就色界果報。又聲聞人辟支佛等。一切善根皆為自身。其心常為自身樂故取於涅槃。畏煩惱熱為伏諸結。修行無量非為眾生。若諸菩薩摩訶薩等。其心常為一切眾生修行諸行。皆悉轉施一切眾生。以慈悲心起戒施等。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雖為世間極惡過患之所逼惱。以為不捨諸眾生故。為滅一一眾生苦惱。畢竟寂滅一切苦惱。觀察無量諸眾生身。一一身有無量種種苦惱差別。復如實知一一方便。救彼無量苦惱眾生。以無量時雖見涅槃界觀無量眾生。能得成就無量佛法。以是義故。名為菩薩成就無量。   又以遍取果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修行無量無邊行故。慈等無量。是故菩薩成就無量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聖者無盡意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菩薩修慈亦不可盡。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是修慈者無有限齊等眾生界。菩薩修慈發心普覆。舍利弗。譬如虛空無不普覆。是菩薩慈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不普覆。舍利弗。如眾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菩薩修慈亦復如是。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虛空無盡故眾生界無盡。眾生無盡故菩薩修慈亦不可盡。如是等。又為安隱他與功德故。起心修行。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修四無量不為自身。為一切眾生。為畢竟安隱一切眾生。與功德心是故成就。如無盡意修多羅中。無盡意菩薩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是慈能自擁護己身。是慈亦能利益他人。是慈無諍。是慈能斷一切瞋恚嫌恨如是等。   雲何行者謂有所厭。此明何義。依厭所得四無量者。彼初禪地所有無量厭欲界得。如是乃至第四禪中所有無量厭三禪得。而後時作方便後時現前。問曰。何等名為無量故修行方便。答曰。慈依親起。此明何義。菩薩若欲修四無量。彼時心於一切眾生三種分別。一者親分。二者怨分。三者非親非怨分。於親分中復為三分。作三分已。彼三分中於上親所起與上親安隱樂心。所謂父母及餘尊重諸師僧。等以無始來習極惡。心難可平等。是故如是分別報恩。於親分中不能平等轉轉修習。   又乃平等。若心如彼增上親中。若怨分中心住平等。如與父母樂心無異。爾時名為成就慈心。悲喜捨心亦復如是。應知。而捨無量從於非怨非親分中起乃成就。   又諸菩薩摩訶薩等。不離煩惱修集禪地方便無量。若斷煩惱攝取初禪無量。如是四無量次第成就。應知。   又四無量說有三種。一者眾生觀。二者法觀。三者無觀。初發菩提心菩薩未知眾生相。同於外道聲聞辟支佛觀無量。是名眾生觀無量。   又諸菩薩即彼眾生觀無量。次第漸漸增長勝上。如實知眾生相修菩薩行。未知一切有為法相。依假名眾生有為諸行起眾生相戲論。即取此有為行以為眾生。名為法觀無量。   又諸菩薩能如實知有為行相。得無生法忍。從慈心後次生平等觀般若。說名慈心。名為無觀無量。如共慈心相應覺分。此明何義。如慈心後次生擇法覺分而說名慈。如是慈無量後次得平等觀般若。說名慈無量。是名無觀無量。   又諸菩薩摩訶薩等。為與他樂從慈心故起一切行。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等所起諸行。一切皆從慈心而生。以為利益他眾生故。以為安隱他眾生故。以得無生法忍。菩薩摩訶薩般若從慈心起。與一切眾生安隱之樂。似於慈心說名為慈。   又世諦境界法。第一義諦境界法。迭共相依增長有力。能廣修行成就無觀。說名善清淨說名慈心。雲何名為世諦境界為般若因。以諸菩薩見諸法體。依慈悲心觀察眾生。所作之事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是義故。不捨眾生所作之事。是則名為世諦境界。慈悲等法為般若因。雲何名為第一義諦境界。般若為世諦境界慈悲等因。以諸菩薩欲清淨世諦慈悲等法。以知依止眾生行相起諸煩惱觀察煩惱深眾生行相。以如實知煩惱從眾生行相起。是故菩薩遠離慈等不清淨因一切煩惱。是名般若能為世諦境界法因。諸菩薩等。如是修行般若方便廣修諸行。是故成就無生法忍。彼時無觀不捨眾生所作事因。清淨究竟慈心名字慈心。說名慈心是名無觀。雲何世辯者。釋彼無量名以能觀察無邊眾生。故名無量。雲何體者。慈悲心體者不瞋善根是。何以故。以對治瞋法故。又對治可瞋處是名為慈。對治不可瞋處是名為悲。又對治起捨眾生心是名為慈。對治打眾生心是名為悲。是以求功德故能生無量。非求過故能生無量。何以故。以諸菩薩乃至斷善根人。若求功德見淨業果乃至阿羅漢邊若覓過失見惡業果。何以故。以見羅漢現身中受不善業果。不見過去餘業不盡。謂阿羅漢今身造惡。以是義故。於阿羅漢不能發起慈悲無量。喜心體者。謂喜根是。捨心體者不貪善根是。問曰。若如是者。則非貪慾及害根等對治之法。答曰。不然。以不瞋善根相應法故。故如是說。問曰。若捨心能對治貪法。不淨觀亦對治貪法。答曰。汝知何等貪法捨能對治。何等貪法不淨對治。問曰。不知。答曰。汝聽色貪不淨能斷婬貪捨心能斷。此四無量共心展轉五陰為體。   雲何相者。與眾生樂相安隱眾生。是名慈相。拔眾生苦相滅相寂靜相憐愍眾生。是名悲相。離不樂心相嫉妒對治法是名喜相。捨愛不愛相利益一切眾生事因相違之法。自然縱任是名捨相。   雲何地差別者。除喜無量餘三無量在六地中。應知。何等為六。謂未來禪及中間禪四根本禪是名六地。初禪二禪有喜無量。餘三無量遍四禪中。以喜無量喜根為體故。   依止何處者。依止欲界。以欲界中現起四無量。非是餘處何以故。以欲界眾生多苦惱故。見眾生苦起與樂心。見眾生苦起拔苦心。以色無色界無苦惱故。又是惱害等對治法故。此明何義。以四無量對治害等法故。以是義故。經中說言。修行慈心下中上成就離害心。修行悲心下中上成就離瞋心。修行喜心下中上成就離不樂心。修行捨心下中上成就離貪慾害等心。色無色界貪慾害等皆悉無有。以是義故。在欲界中非色無色。雖在欲界唯三天下。非鬱單越。   觀何境界者。謂慈觀樂悲觀拔苦喜觀喜境界捨觀捨境界。   觀何法者。謂觀欲界眾生五陰之身。或觀二陰。又若共心同類彼則五陰。不共心同類彼則二陰。或觀無心眾生。或觀一陰眾生。或觀二陰眾生。   問曰。有經中說。慈悲喜捨普遍一方虛空法界。如是乃至遍覆十方世界。此中唯說觀於眾生。其義雲何。答曰。遍十方者。謂觀一切依世界住所有眾生故。言遍覆十方世界。非謂遍覆彼器世間。言普遍者。示現依彼器世界住所有眾生。   又初禪地無量觀欲界眾生。二禪地無量觀欲界及初禪。如是乃至四禪地無量。觀欲界乃至第三禪。又初禪地無量觀欲界及初禪。如是乃至四禪地無量。觀欲界乃至第四禪。又慈觀欲界乃至三禪何以故。以慈心觀樂境界故。又樂根從欲界乃至第三禪故。悲觀欲界至初禪。何以故。以悲心觀苦境界故。以欲界眾生多苦惱故。又苦根從欲界至初禪故。喜觀欲界乃至第二禪。何以故。以彼喜心勇悅相故。又喜根從欲界乃至第二禪故。捨觀欲界乃至四禪。何以故。以捨捨相觀故。又捨根從欲界乃至第四禪故。又有人言。一切無量唯觀欲界眾生。雲何相應者初禪二禪地喜根捨根相應。第三禪地樂根捨根相應。未來禪中間禪第四禪地捨根相應。雲何得者。若生第三第四禪者。得三無量除喜無量。何以故。三禪已上無喜根故。又欲界生離煩惱者。及在初禪二禪生者得四無量。如如來修多羅中說。慈無量者至遍淨處以為邊畔。悲無量者至虛空處以為邊畔。喜無量者上至識處以為邊畔。捨無量者。無所有處以為邊畔。何以故。以根本初禪所攝故。此明何義。以無量從無邊虛空處以為邊畔。故如是說。又有人言。彼處聖道以無量名說。何以故。以可化眾生有如是根。聞無量名來入聖道故。復有人言。依彼對治覺分菩提分說。此明何義。以第三禪對治覺分。即彼覺分以慈名說。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依彼對治以捨名說。復有人言。彼相似法。此明何義。以慈觀樂而樂受。乃至第三禪中以悲觀苦。而無邊虛空處共色相違。以喜觀無樂而無邊識處。識喜住故。以捨觀捨而無所有處。捨無所捨說名為捨。復有餘修多羅中說。大德舍利弗。初發心菩薩以四無量觀於眾生。名眾生觀。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觀己行故名為法觀。菩薩摩訶薩得甚深無生法忍。名為無觀。   問曰。四無量者觀於眾生。雲何復言觀法觀無。答曰。為他利益一切行等。以慈相似法故。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修一切行。皆以般若為本。是故般若以慈名說。以彼慈能樂他相故。如是菩薩捨自身樂。般若波羅蜜與他樂相。是故般若以慈名說。是故觀法觀無皆是慈悲般若。復有人言。無觀慈心以慈名說。此明何義。以諸菩薩觀察眾生。復為自身推求遠離煩惱方便觀有為行。得甚深無量心時。即得畢竟般若力。作是思惟。此諸眾生無智所覆不能如實知見法界。我當令彼諸眾生等。漸漸次第得入正道。   復有餘修多羅中。佛告諸比丘過去七年修行慈心。世界成壞經由七返不來生此。乃至無量百千萬劫作轉輪王等。問曰。若四無量所得果報非欲界者。雲何如來經中說言。修行無量所得果報。乃至無量百千萬劫作轉輪王。答曰。彼經中依三地無量作是說。此義雲何。有欲界地果報無量作轉輪王。有初禪地果報無量作梵天王。有二禪地果報無量生少光天。又欲界起心三摩跋提。所有果報作帝釋王及轉輪王。根本地禪所有果報。作梵天王生少光天。   復有餘修多羅中。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有外道師名善眼。世尊彼外道師善眼。世尊獲得神通離欲界煩惱。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多有無量聲聞弟子。有無量百有無量千有無量萬有無量百千萬。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所有聲聞。具足持戒。彼外道人修四梵行。離欲界煩惱修四梵行生梵世間。諸比丘。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所有弟子。不能具足修四梵行。彼弟子中或生他化自在天者。乃至人中如是等。爾時外道師善眼世尊生如是心。我今不是雲何乃與弟子一處去一處生。作是思惟。我依慈心修第二禪生少光天。諸比丘彼時外道師善眼。世尊修上大慈入第二禪生第二禪如是等。   問曰。若諸菩薩摩訶薩等。為利益他於諸眾生起平等心。何故自生勝心慈心。修第二禪生少光天。而不為弟子說生少光天法。又復有難。彼外道師善眼。世尊有所說法勝於佛法。何以故。以彼皆生上善道故。而如來聲聞亦有入惡道者。答曰。此無過失。何以故。菩薩觀機而說法故。此明何義。以彼外道婆羅門等長夜思惟。初梵天處是究竟處。隨順樂心而生彼處。不能修行生第二禪四無量行。以是義故。菩薩善知彼弟子心故。不為說生第二禪四無量行。又以無力故。此明何義。有人說言。除佛出世。無有外道能具修行二禪無量生第二禪。唯除大力諸菩薩等。又言外道法勝佛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外道取世間果故。   又以時節故。此明何義。有如是時。多有眾生生善道處。何況復有無量眾生修行無量。又言。如來弟子入惡道者非如來過。   復有餘修多羅中說。有三種行。梵行天行聖行。梵行者。謂四無量。天行者所謂四禪。聖行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以何義故。說四無量名為梵行。答曰。以四無量梵天因故。又以修行者身中可得故。又以對治非梵行故。   問曰。何故色界諸善根中。唯說無量以為福事。答曰。以為起他利益行故。此明何義。世人多於他利益中生功德相。餘利益中不多生故。   問曰。復有餘修多羅中說。有四種人能生梵功德。何等為四。一者器世間地未有塔處於中立塔。二者種植園林施。四方僧。三者和合先破壞僧。四者能生四無量心。問曰。若修四無量得梵天果。得言成就梵天果者。立塔等三得梵天果。此義雲何。答曰。依梵行說是故無過。此明何義。非立塔等成就梵果。若有人依梵如來立舍利塔。彼人能生梵行功德。又依修梵行者施與園林。如是施者得成就梵福。又依聖道修習梵行和合破僧得梵天果。又以彼相似故。此明何義。立塔等三成就梵天果報。功德非一向同。四無量果而彼少分相似義故。如人成就四無量心。彼人則為攝受眾生成就無量利益功德。此亦如是。若人於彼器世間中。未有塔處立舍利塔。施僧園林和合破僧。彼能成就無量福德。以是故言修四無量立塔等三有相似義。   問曰。梵行功德其量幾何。答曰。有人說言。隨何等業得轉輪王。王四天下勢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言。隨何等業得帝釋王勢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言。隨何等業得作魔王。於欲界中勢力自在。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言。隨何等業得生梵天。梵行功德其量如是。復有人言。梵天請佛轉於法輪隨所得福。梵行功德其量如是。   問曰。復有其餘修多羅中如來說言。若有人能成就慈心。彼人功德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割。毒不能害命不中夭。為何義故作如是說。答曰。諸佛如來所有境界不可思議。一切禪定不可思議。一切諸業不可思議如是等。復有人言。若人能與無量眾生無量安隱。以是故說。彼外因緣不能傷害。   又彼人憶念色界四大。此明何義。以彼修習慈心之人。入慈心故依於色界成就色界四大之身。以是義故。外諸因緣不能傷害。   問曰。以何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說修行慈心悲心得多功德。不言喜捨。答曰。以利益他多修行故。此明何義。修慈悲心與樂拔苦。依慈悲故起心修行。捨佈施等得無量福。而喜捨等不能如是。此義雲何。以彼喜心見他眾生。自修善業自得受樂。彼人生喜。以是故喜捨亦如是。以他眾生自心分別瞋心愛心及無害心。故名為捨。以是義故。喜捨福少慈悲福多。以慈悲心成就與他無量利樂。非是喜心捨心成就。以對治瞋名為慈心。不瞋善根以為體故。以最勝義對治於瞋。何以故。以瞋心故捨諸眾生。與一切眾生利益事相違。是故菩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對不利益眾生事。因此經中說修行對治慈悲心等。   又發菩提心修諸善行。皆慈悲心以為根本。此明何義。即此修多羅中說不退轉心。成就發菩提心因。彼發菩提心初始欲生。依慈悲心以為根本。則能修集無量功德非喜捨等。以是義故。此修多羅中唯說慈悲多生功德。不言喜捨。是故十地修多羅中說。彼菩薩發菩提心。是心以大悲為本。如是等以畢竟成就大慈大悲身口意業故。   又是三昧身口意業依慈悲心起。與樂相應說名慈心。以見世間因中說果。譬如世間木作畫作因中說果。成就無害身口意業。以悲對害心不生他惱亂身口意業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八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成就善知方便。問曰。以何義故。說無量後次說成就善知方便。答曰。為欲示現以方便力攝取所修四無量行。隨順自心受果報故。如說四大隨順。此明何義。略說菩薩二種善巧利益方便。以外道等一切無有第一義諦巧方便故。修行無量為愛所潤成色界果。又諸聲聞辟支佛人。為取涅槃心取以為究竟。善根棄舍利益一切眾生。棄捨世諦所作諸業。其心專為利益自身。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唯能折伏一切煩惱。若諸菩薩摩訶薩等。能如實知二種之法有為無為。觀察眾生不捨有為。雖如實知寂靜無為。以為成就一切佛法不墮有為。以諸所修為利益他。以如實知自相同相。以不能得隨心自在定得色界清淨果報。四無量行以彼愛心所不能潤。而隨順心成就果報。如隨順四大。此明何義。如四大相非是成就第一義諦。如禪定人隨順心力而能捨離四大自相。此亦如是。雖復成就有為法相。以諸菩薩清淨持戒諸功德眾。修四無量隨順心力成就果報。而不隨順四無量心。以是義故。聖者思益梵天所問修多羅中。如來說言。若諸菩薩摩訶薩等。成就四法修行四禪生於欲界。何等四法。一者得心自在。二者具足諸善根力。三者觀察一切眾生。四者修行方便般若。是故示現方便攝取無量修行隨心受果。說無量後次說方便。   問曰。應說方便義。雲何方便義。答曰。次說方便義。有二種。一者求異義。二者不捨二義。心修諸行智慧觀察名為方便。此明何義。求異義者。諸菩薩等非為現前證聖道果。亦非為厭世間苦惱捨於世間心。為利益一切眾生。及為自身取大菩提。方便為教眾生菩提方便。及欲清淨大悲等行取菩提法。出過聲聞辟支佛等所證之位。道功德等所對治法。菩薩所證聖道現前。名求異義。不捨二義者。謂菩薩心不捨世諦第一義諦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實見一切有為諸法皆悉無常。觀察眾生不捨一切有為諸法。不離有為法。不捨無為法。如是菩薩摩訶薩般若行不退轉因。說名方便。如聖者文殊師利於經中說。天子。菩薩摩訶薩般若智。知菩薩摩訶薩非行有為智不墮無為智。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無畏菩薩。復次天子。若諸菩薩觀察眾生不捨有為行。觀察諸佛法不墮無為行。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無畏菩薩。如是等又隨順心所求之義。稱心所求能成就行。名為方便。又以畢竟具足智故。名為方便。問曰。善知世諦者。如是等句說何等義。答曰。善知世諦者。善知自相故。善知第一義諦者。善知同相故。善知二義者。善知自相同相故。問曰。但說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便足。何故復說善知二義。答曰。為欲示現菩薩勝義知方便故。是故復說善知二義。此明何義。外道遠離如實般若智。唯有世智無出世智。聲聞辟支佛捨世間智。但有涅槃智無世間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求妙法故。於世諦中及第一義諦中。修行方便智如來為欲示現菩薩勝方便智。是故復說善知二義。   成就般若波羅蜜。問曰。何故如來說方便後。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答曰。示現方便攝取般若故。又以示現諸菩薩等所證位義。是故如來說方便後。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此明何義。以觀能成菩提分法清淨善根。菩薩欲見真如法體。而未能見真如實智。於先觀察出過聲聞辟支佛位所對治法。觀察大慈悲等。成就根本大慈悲等。然後得見彼真如法。以是義故。見真如法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故如來示現修行次第義故。先說方便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   問曰。成就般若波羅蜜者。應說般若義。如實知見名為般若。能觀所觀境界名為般若。如實知深淺數量名為般若。是義應說。答曰。到彼岸故名波羅蜜義。又諸佛如來已到彼岸名波羅蜜。初地菩薩以其畢竟到彼岸故名波羅蜜。以諸菩薩畢竟得彼岸行名波羅蜜。是故如來經中說言。隨順彼行名波羅蜜。以彼處未決定彼岸義故。是故如來於無盡意所問經中說。滿足行菩薩行名波羅蜜義。快深智滿足名波羅蜜義。如是等。   問曰。應說般若波羅蜜義。雲何般若波羅蜜義。答曰。求佛菩提大慈悲心。攝取所起方便智慧。能如實知一切諸法同相別相勝義。名為般若波羅蜜義。   問曰。應說成就義。雲何成就義。答曰。究竟義成就義。遠離一切凡夫名為般若波羅蜜究竟義。依般若波羅蜜遠離世間得究竟義。名為般若波羅蜜成就。此明何義。依般若波羅蜜。得究竟無畏處。問曰。若如是者。證初地時即得名為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答曰。彼依如分次第應知。此明何義。從初地來得佛菩提。以得對治法現前。以得對治法故。又初地方便攝取方便般若。離一切惡道及離聲聞辟支佛地。如是餘地隨分相應分處。應知。菩薩若能如是知者。隨順如實智般若觀有為行。他力相依無有自體。   問曰。依此法有此法。依此法生此法。而重說者有何勝義。答曰。為欲示現二種因義故二種說。此明何義。有為行生因有二種。何者為二。一者先生因。二者共生因。先生因者。如眼識等欲生之時先生意識。相似隨順前心不滅不容後心。要前心滅後心得生。前心雖滅與後為因。名先生因。共生因者。諸識相應謂受等法及心不相應法。共彼法生。眼等諸法能作因緣。依止彼法能生彼法。彼法生時能與作因。名共生因。又依此法者說先生因。生此法者說共生因。問曰。說依此法生此法者。此義不然。何以故。共生之法無定因故。無因果差別故。此明何義。共生之法此法是因此法是果。無有如是定因差別。以不可說此法是因此法是果故。無定因因果差別。答曰。以見故說。此明何義。亦見世間共生之法。一法是因一法非因。猶如燈炷共照俱生。而此燈炷能作照因。照不能與燈炷作因。何以故。以此照法隨順燈炷。此明何義。以見照法隨順燈炷。而非燈炷隨順於照。以見燈炷有增有減。照亦如是有增有減。以燈炷滅照亦隨滅。又以燈炷異處去時照亦隨去。如是共生眼識等法。依眼身等因身眼等生眼識等。非因眼識等生眼身等。又依此法者。諸菩薩等如是觀察。先時生法無有作者。唯共因緣和合而生。以有此法生此法故。又諸菩薩生如是心。因既無常雲何而得生於此法。是故菩薩生如是心。依此法故而生此法。非先有法於後時生法。若先有後時生者即是常法。以是義故。即法生時因緣和合。無有一法是定實者。無有定實眼識境界照了等法。以是義故。此法生時決定不從彼處而來。又以即共因緣而滅。若法即共因緣滅者。離諸因緣念時不住。以是義故。此法滅時不離此處而餘處去。又依此法生此法者。謂依彼彼因緣和合。生彼彼法見彼彼法。示現彼法因緣而生非無因緣。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因觀念故。又依此法生此法者。示現過去無明行分。此明何義。以依過去無明等二。得有現在識等八分。示現現在有分故。又依此法生此法者。示現現在有分。此明何義。依現在有分示現速有生老死分。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以無明愛取示現煩惱道。依此煩惱道生行有業道。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依於業道生餘有支。謂苦道等。又依此法生此法者。依無明行及愛取有集諦因故。生餘七分名為苦諦。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即依七分苦諦法故。生無明等五分集諦。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如來修多羅中說。依無明行而生識等。復有修多羅中說。依行因緣生於無明。此明何義。以生相時無明等法共心相應。及心不相應法身業口業皆悉共生。非後時生。又依此法生此法者。即生念時無明闇智共同時生。非先時生。◎   ◎問曰。說無明因緣以為初因緣。若如是者。十二因緣則為有始。何以故。以無明前更不說有餘因緣故。於諸世間有為法中。以彼無明為最初故。答曰。以生煩惱業迭共因緣故。此義雲何。從生生煩惱。從煩惱生業。從業生生。如是無始輪生以是義故。世間無始。問曰。自在天等所作。此明何義。從自在天及微塵等而生世間。以是義故。世間有始。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常法不能生世間故。不見一法從自在天微塵等生。見從無常因緣中生。以不見從常法中生。見從無常因緣中生。而汝法中自在天等皆悉是常。以是義故。自在天等不能生法。又以現見異異因中生種種果。何以故。以見象馬牛羊驢駝至人天等。有差別故。以是故。非自在等作。問曰。非從因緣生一切法。何以故。以見棘刺及孔雀等異異不同故。知不從無明因緣有世間生。此明何義。以無因緣有世間生。何以故。我見棘刺及孔雀等。非從因緣而有差別。如是世間非無明生。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我以現見果從因生非無因生。猶如種子地水時熟和合生芽。非離此等種種因緣而有芽生。若離於因無因而有萬物生者。此義不然。何以故。見異異法於異異法。以比智知世間亦爾。未曾見有離因無因而有法生。以是義故。從因生果。是故世間一切諸法非無因生。又有過咎。若爾不應生種種果。從種種因生種種果。不離種種因生種種果。而汝說果無因而有。若如是者。萬物應等世間不應生種種果。以我現見從。種種因生種種果以是義故。非無因生。又復有答。若一切物無因生者。應一物中一切法生。不爾便應一切物中一一各有一切物生。而此義不然。以是義故。非無因果。又復有答應無變異。此義雲何。若一切物不從因生應不變異猶如虛空。而此義不然何以故。以變異故。雲何變異。先無後有已有還無異生異滅。無因法中不見如是果法轉變。是故諸法從因而生。非無因生。又復有過一切所作諸業空故。此明何義。若無因生一切物者。諸所作業空無利益。而實不見有如此事。以是故非無因有果。   問曰。我見從智生智。此明何義。現見外物有為法中種子為因非過去因。如是現見內有為法。因赤白等和合而生。非過去因。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現在智從過去智而得生故。此明何義。以見智生從於過去智因而有。非無智生。若智不從前智生者。應從土塊木石等生。亦非從於異相續生。何以故。若異相續生於智者。父母亦應能生兒智。以是故。我知彼胎等諸眾生智從相續生。此明何義。以胎等智前更有智。彼胎等智不離先智相續而生。是故知有過去世因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如從攢燧人功牛糞眾緣和合。先無有火而能生火。智亦如是。先無有智因緣和合而能生智。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見餘法比智知故。此明何義。以見何等法中生法彼法相似。能生於法。非無相似異生中見。如見從稻生稻。雖不見稻而見從稻還生於稻。是故種稻。火亦如是。以見從於攢燧牛糞等中生火。雖不見火而從攢燧等中求火。如是以見從智生智。雖不見智而知智從過去智生。是以汝說如先無火而能生火。先無有智而能生智。說一切物唯從現在因生。不從過去因生者。是義不然。以是義故。從煩惱業生世間法。此雲何知。以聖人論世間人說此義雲何以離煩惱一切聖人諸佛如來。及佛弟子聲聞人等。彼如是說從煩惱業因而生世間。作如是言。若人著貪身作惡行口作惡行意作惡行。彼人依於惡行因緣。此身壞已生惡道中。一切諸論亦如是。說從業有生。是故經言。從明入明從闇入闇。世間之人亦如是說。從業有生作如是言。以畏一切不樂生處。遠離一切種種惡行。以求一切可樂生處。修行一切種種善行。以是義故。依諸聖人依一切論依世間人。我如是知從業因故而生世間。非無因生。   問曰。因念不住何能生果。此以何義。諸煩惱業剎那不住。以煩惱業剎那即滅。是故非從諸業煩惱而生世間。答曰。我見因滅而能生果。此以何義。以見因滅依彼滅因而能生果。如於摩多隆伽果中見有酢味。而於彼子芽莖枝葉及華等中悉皆不見。而依彼子芽莖枝等相續。後時於果中見。而彼摩多隆伽果中所有酢味非即彼因亦非異因。如是見外因果和合生。如是法如是比智知。因滅已依彼滅因有世間生。非無因生亦非異因。問曰。若非無因非顛倒因生於世間。而依業煩惱有世間者。此雲何知。答曰。不知生過為作業行。此明何義。諸世間人不知生過。彼人則著五欲境界一切種種無利益事。為生世間一切種種無利益事。是故修行為得世間果報。作業非為除斷煩惱作業。此以何義。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無智慧故。不能觀察。以無明闇智於無量百千種種苦惱中見有功德生。求未來世受樂果故。行功德行修戒施等諸功德行。又復有人心顛倒故。著現在世五欲境界見未來世無有福德。是故修行無福德行殺生等業。又復有人。著三昧樂愛禪見禪慢禪疑禪增上禪等。修行一切諸通等行。是故於彼三界中生不斷不絕從生復起一切煩惱。從煩惱故起一切業。如是世間無始以來不斷不絕。   問曰。若從一切煩惱而生世間行者。如來於此修多羅中何故唯說從於無明而生世間。答曰。雖說無明攝得貪等一切煩惱。此明何義。雖說無明而攝貪等一切諸過。此雲何知。以愚癡人起於貪等。以無智故起於貪等一切煩惱非無過起。如經中說。無明因緣起於貪過起於瞋過起於闇過。是故說彼無明根本攝得其餘煩惱諸過。猶如世間王來王去諸臣兵眾亦來亦去。   問曰。以何義故。過去分中唯說無明而不說愛。未來分中而但說愛不說無明。答曰。大境界故。此明何義。以無明遍一切境界愛不如是。此以何義。以彼無明遍一切處愛不遍故。又以緣於有為無為。此以何義。以彼無明緣有為法及無為法。愛不如是唯緣有為。又以緣於同不同地。此以何義。以無明緣同不同地。愛不如是唯緣同地。又以一切煩惱相應。此以何義。以彼無明一切煩惱皆共相應。愛不如是。唯愚人起非智者起。又一切苦不斷絕因。此以何義。以無明於一切苦聚以為根本。以是義故。於初分中唯說無明。依彼第二煩惱門中唯示現愛。是故於彼未來分中唯說於愛不說無明。   問曰。以何義故。過去世中所攝諸業隨何煩惱能與作因。彼諸煩惱以無明名說。現在世中所攝諸業隨何煩惱能與作因。彼諸煩惱以愛取名說。答曰。以非現見以現見故。此以何義。過去世中所有煩惱。以是遠故不可現見。是故彼中煩惱差別不可示現。以彼闇相不可得說。是故皆以無明名說。現在世生所攝煩惱可現見故。彼諸煩惱差別可說。可得示現此是愛取此是欲取此是見取如是等。是故現在所有煩惱以愛取名說。   問曰。此說是妙說。以因煩惱業有世間生死。非自在天微塵等故。而無明等十二有支其義雲何。答曰。不如實知三世中事名為無明。無明轉起取後有因。福業罪業不動業等是名為行。依行因有生分染意是名為識。為彼識住名為名色。彼清淨識之所依止名為六入。根識境界三事和合。對意地法是名為觸。依觸而生愛不愛。二顛倒念受是名為受。見著受等集樂名愛。依止於愛求有斷有。取我依止樂諸煩惱隨順煩惱是名為取。取能轉起取後生因身口意業。是名為有。依止行有取後世身是名為生。依止生身增長熟變是名為老。先得身壞是名為死。遠離不離愛不愛事求供養等從意地生。焚燒自心是名為憂。依懷憂心說愛功德。內心愁縛種種悲言名為啼哭。依色識身共意相應。非愛樂受是名為苦。唯意識身意地相應是名為愁。於愛不愛二種境界。或有求有或不求有求資生故受種種苦。其心逼惱是名為極。   問曰。無明緣行雲何名行。答曰。依止容受伴侶觀起隨順共生名為行義。問曰。應釋因緣名雲何名因緣。答曰。能成就果是名為因。依此法故能顯彼法。因此法故能生彼法。是名為緣。問曰。何故但說無明緣行。而不說言無明因行。答曰。為攝一切諸因緣故。若說無明因於行者。但攝因因緣不攝因緣。是故不說無明因行。以四因緣無明等共能因緣行。是故唯依因緣名說。以能攝取四因緣故。問曰。行亦能作無明因緣。若如是者。何故但說無明緣行。而不說言行緣無明。答曰。以有二義定不定故。此以何義。以無明因定緣於行。而非業行定緣無明。何以知之。以阿羅漢雖復有業而無無明。是故非業定緣無明。是故不說行緣無明。又依無明因緣有業。以是義故依彼無明因緣有業。若如是者。唯依無明因緣有業。不應遠離無明有業。而實遠離無明有業。是故說依無明緣行。不說依行緣於無明。問曰。以何義故已受果業。以行名說。未受果業以有名說。答曰。未受果業但有有為分。是故說有。以畢竟有故。以未來世畢竟得果。業體雖滅而畢竟有。以必能與未來世果。是故名有。以有名說。已受果業已受有為分。是故說行以得受果。是故名有以有名說。又復有義。何故名有。以依此法能生名有。此以何義。隨何等業能畢竟生未來世果。以有名說。隨何等業非是畢竟未來世有。如鴦瞿離魔羅等業未曾有故以行名說。是故經中行緣業果以識名說非生名說。何以故。以彼行業非是畢竟生有支故。此以何義。以現身中受果報業。彼業行緣能生識支而不能生彼生支故。又以見有力無力故此以何義。何故名行能辦事故。過去世生所作諸業見彼有力以能成果。是故彼業以行名說。現在世生所作諸業未見彼力以未成果彼業果報在未來故。是故彼業不得名行以有名說。   問曰。以何義故名為不動。答曰。異地不能與果報故。名為不動。此以何義。如欲界業於異地中能與果報。隨以何等善根業道應生人中。即彼善業依願求心。乃至生於他化自在。如如來依功德生修多羅說。又隨何等惡不善業應生地獄。受果報者即依彼業人中受苦。如如來依鹽喻經說。色無色業不得如是。此以何義。初禪地業不生二禪。二禪地業不生初禪。如是餘地皆亦如是。應知。是故佛說色無色業名為不動。又諸蓋障所不能動故名不動如密室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九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問曰。行以名色二因緣識而重說者。此有何勝。答曰。初託胎識行為因緣以彼能作種子義故。已種種子名色為因緣以能和合成就事故。以二因緣住持成就依止。能取境界觀故。又行因緣而業得名。是故經中說諸業因為能生因。名色因緣而愛得名。是故經中說彼愛緣為能生緣。以二因緣於境界中依境界住。又行因緣初生心得名。名色因緣已生。六入未成就六入得名。又行因緣依一門行。此以何義。彼行因緣唯意門行。名色因緣依二門行。此以何義。名色依於身根意根二門而行。以二因緣依六門行。又行因緣唯惡道中以依罪業能攝住故。如經中說。彼諸眾生於惡道中乃至惡業未盡不死。業盡乃死。如是等名色因緣人及天道欲色界中以彼處有名色二事。無色界中無二因緣。   問曰。如來於彼城喻經中。大因緣等修多羅中說。依名色因緣於識。何故於此修多羅中而說依識因緣名色。答曰。名色因緣依識而有。此以何義。以實有識。名色與識迭共相因。而依識有有名色有如依所依。是故有依。此以何義。如王及臣迭共相依而王為勝。以王去時臣亦隨去。此亦如是。識與名色迭共相依。而識為勝。是故依識而有名色。若識因緣不託母胎。諸心數法則不得有。以識託胎諸心數法皆亦隨從。又因根本心成歌羅邏。以赤白等和合則能成歌羅邏。為成眾生。彼處識心為根本因。如大因緣法門中說。佛告阿難若彼識心不託母胎。彼歌羅邏及名色等亦不成就。是故識為諸苦種子。為欲示現根本義故。是故唯說識緣名色。不說名色因緣於識。   問曰。有人說言。十二因緣有於時節。彼人依識因緣名色義則不成。何以故。無因緣故。此以何義。為識滅已然後能作名色因緣。為識不滅能作因緣。若識滅已作名色因緣。此義不成。何以故。以滅種子不能與芽作生因緣故。   又復有過。中間斷絕眾生體故。若識不滅能與名色作因緣者。一眾生身於一念中。並有二識。以是義故。識不能作名色因緣。答曰。相續不斷不絕。因緣如燈焰體相續不斷。此以何義。如焰相續不斷不絕。而能有用。非先焰滅而後焰生。若先焰滅從焰生者。是則滅已後時更生。又復有過。後焰生時無因而生又復有過。若無因生則應常生。又亦非是先生焰住後餘焰生。若先焰住後焰生者。先焰便應第二念住。而佛法中無如是義。又復有過。先生之焰無因而生。又復有過。焰應增長。又復有過。應多焰生。又亦非即先焰住時更生餘焰。何以故。不容受故。此以何義。隨先生焰。以何等處何等因緣。即彼生處即彼因緣即先生焰即時俱謝。是故得容餘焰餘因緣。又復有過。前燈焰滅後燈焰生。不從無火因緣而生。此義不然。何以燈炷焰。前後次第不斷不絕相續而生。如是識名色等。次第生滅能成因果應知。以是義故。依識因緣能生名色。因果義成。問曰。名色因緣有六入者。以何等因。答曰。以彼因故。何以故。以色清淨因緣五入。以名清淨因緣意入故。說名色因緣六入。   問曰。若以名色緣六入者。此義不成。何以故。以雖有彼而無彼故。此以何義。歌羅邏等時雖有名色無六入等。以是義故。此義不成。又復所以此義不成。以眾生有盲聾等故。此以何義。若名色能作六入因者。則不應有盲聾眾生。一切悉應具足諸根。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不離彼有成猶如雲雨。此以何義。如汝天雨若先有雲後時雨者。非離雲雨亦有。有雲而無有雨。如是六入若有名色有六入者。非離名色復有名色而無六入。   問曰。以何義故。有彼名色而無六入。答曰。以諸因緣不具足故。此以何義。猶如眼識如實有眼。以諸因緣不具足故不成眼識。又復猶如實有種子。以諸因緣不和合故不能成芽。此亦如是。歌羅邏等時中因緣不具足故。眼等諸入亦不具足。   問曰。彼諸因緣雲何具足。答曰。以煩惱業名色和合淳熟故成。   問曰。雲何得知煩惱亦是六入因緣。答曰。以阿羅漢不復生故。此以何義。以阿羅漢雖復有業而無煩惱。是故不生。以不生故無有六入。是故得知。煩惱亦是六入遠因業。亦是彼六入因緣。何以故。以成盲等故。是故雖復實有煩惱隨種類生。具六種業有盲聾等。是故知業亦六入因。又以十二入有種種故。此以何義。以入種種迭共不同。但一眾生一身體中種種不同。何況種種眾生身中諸業不同。家力色命皆悉不同。如是等以諸眾生家力色等一切差別此皆依業。以是義故。彼業亦是六入因緣。名色亦是六入因緣。以彼六入依種子故。此以何義。以雖復有煩惱業等。名色種子生於六入。不離名色能生六入。如不離子而能生芽。是故得知近因名色生於六入。亦依彼業生於六入。何以故。以雖有彼而無彼故。此以何義。以雖復有煩惱業等。而彼名色不具成就。如歌羅邏等時中。無眼等入而依彼故。成就六入。如始結子終能成果。是故得知煩惱業等名色淳熟而能作彼六入因緣。   問曰。汝說因緣猶不具足。何以故。是中不說外因緣故。此以何義。唯除聲入名色等緣共六入生。若如是者。但說六入因緣不具足說名色因緣。此是過失。答曰。彼不須說。何以故。以二處見故。此以何義。以彼外入二處見故。以依眾生攝依非眾生攝。此以何義。此中但依眾生次第說。彼十二因緣而不依彼非眾生說十二因緣。是故但依眾生所攝入說。不依非眾生說。以是義故。此中但依眾生所攝內因緣說。而非依彼外因緣說。   問曰。若爾不應說於名色。此以何義。若如是者。名色有支中不應說名色。以色二處見故。答曰。實如所難。雖然若於彼處不說名色。但言以名緣六入者。如是不說五種色入。彼六入中色亦清淨。非但名色入清淨。此以何義。應說可見色等入緣。是故彼處亦說色名。以是故。說識因緣名名緣意入如是等。如是三時無有分別。是故如來於此中說。是名正說。   問曰。何故不說外入因緣。答曰。說眼等者。是即成說。此以何義。此修多羅中具足成就說眾生體。此復何義。隨何等處眼等諸入彼處必有色等外入。何以故。以不遠離色等境界有眼識等。以是義故。說眼等入則已攝得外色等入。是故不別說外入等。又以依內入得名字故。此以何義。依內入故得眾生名非依外入。以是義故。唯說內入不說外入。   問曰。何故名觸。答曰。對到名觸。問曰。此以何義。答曰。於念境界中識相對法故。以眼識等於彼色等諸境界中彼此相對。是名為觸。復有觸者近對和合到一處等名異義。一又和合生意地法故名為觸。   問曰。說觸因緣猶不滿足。以三種法和合因緣而生觸故。此以何義。以有三法和合生觸。佛如是說。此中唯說六入因緣而生於觸。是故此中不具足說生觸因緣。此是過咎。答曰。以說內因緣攝得外故如彼鼓聲。此以何義。如人鼓桴和合生聲唯說鼓聲。如是三法和合生觸。雖依內說而攝得外。是故無過。又不同義如種子芽。此以何義。如雖有時及地水等和合能作生芽因緣而說種子名為勝因。子能生芽是芽勝因。此是稻芽此是麥芽不說共因。觸亦如是有不同義雖有三法和合故。生唯說內入不說共因。又以勝因故。此以何義。雖有三事和合生觸。以依根能生而說內因。以彼勝故以依根故諸識能生。以盲聾等無識等故。以色等法識境界故。是故依根三法和合能生彼法。雖三法生而根是勝是故如來唯說勝法如說六入。又雖說六入而攝得三法和合成觸。以說入名即說六識。以彼相隨以說眼等入即攝色等入。何以故。不離色等入有眼等入。以是義故。如說六入此亦如是。   問曰。六入緣觸此是何因。答曰。以盲等人無眼等觸餘者有故。此以何義。以有眼等根有眼等觸。離眼等根無眼等觸。如盲等人唯有意識。此亦如是六入緣觸。   問曰。依觸緣受此是何因。答曰。以樂受等境界和合有樂受等。此以何義。如人患熱依熱逼惱。求於雪冷摩尼珠等及以蔭涼。又如有人依寒逼惱。求火求衣求溫水等一切暖觸。   問曰。觸緣受者。此義不然。何以故。共觸生故。此以何義。觸共受生。以是義故觸緣受者此義不成。如兩角共生右角不作左角因緣。左角不作右角因緣此亦如是。是故應依餘因緣生非觸因緣。又若共生而觸能作受因緣者。以何義故。受不能與觸為因緣。以受觸生相應因故。答曰。雖復共生而一是因一非是因。此以何義。有二種法。雖復共生而有一法能作彼因。非第二法作彼法因。如明與焰雖復共生。焰是明因明非焰因。又如日與光二法共生。而日能與光明作因。光明不能與日作因。又如芽共生芽作影因影非芽因觸亦如是。雖共受生觸為受因受非觸因。是疑已斷。復有異義我此法中非觸共生次第因緣。此以何義。我此法中非受與觸一時俱生雲何而生。依過去時即與後時受法作因次第緣生。此雲何知以說一因。此以何義。以說依觸因緣生受。不說依受因緣生觸。此以何義。若此二法共俱生者。應說迭因。以是義故。說次第緣不說一時。   問曰。依受緣愛此是何因。答曰。以受為因欲取樂故。而生於愛。   問曰。若如是者苦不應生。答曰。以求離故。問曰。求樂受者見樂故求。不應求苦以不用故。答曰。雖不求苦而亦有愛。以不欲得彼苦受故。求欲離苦彼即是愛。是故苦受亦愛因緣。又樂受者欲愛因緣。苦受遠離有愛因緣。此以何義。如人有苦依苦逼惱。不知無力為殺害身。以不求苦以不求樂而愛因緣。又依無明盲故取苦。如彼渴人闇夜飲於糞和合水。此亦如是。問曰。色等境界皆是愛緣。何故但說受為愛緣。答曰。為樂受故求彼色等。此以何義。樂受之生必有伴侶。以是義故。於色等法皆生愛心。受為勝因非色香等。是故但說受為愛因不說色等。   問曰。取有何義。答曰。取近染著皆名為取。求於有支及資生等一切染著。以得染著不相捨離名之為取。此有四種。何者為四。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又欲取者貪於五欲境界功德。戒取觸者。謂以持戒取三種見。見取身見及以我見。又執著我名為我取。彼人著我為我求樂。是故求彼五欲境界求諸天樂。或取欲見諸天苦行如是等法是名見取。若已求得五欲境界貪著彼法是名欲取。著未來世欲境界因不能遠離五欲境界。如是持戒是名戒取。又著己身隨順二邊是名見取。此義雲何。若墮斷邊即便堅著五欲境界是名欲取。若墮常邊貪著五欲為勝生處。如是持戒是名戒取。問曰。愛緣取者此是何因。答曰。不足愛故更求增長。如飲鹹水轉增長渴。又依愛故有四種取。此以何義。依愛緣故求於現在五欲境界。如經中說依愛因緣求於諸欲是名欲取。又依愛故求未來世五欲境界。為彼愛故起於持戒是名戒取。以彼但求五欲境界。若以求得五欲境界。不欲捨離求諸天故。好日祭祀是我所欲。如是著我名為我取。是名依愛因緣於取。問曰。以何等愛緣何等取。答曰。欲愛慾取有愛能取戒取我取離有支。愛能取見取。又復眾生我愛見取生愛戒取受愛慾取。於一切取貪著見取。又四取中欲取戒取二取是愛餘二以為無明根本。   問曰。有義雲何。答曰。此能生故。依此能生此能勤修依此法故能生餘法。是故名有。   問曰。依有緣生此是何因。答曰。依業有生如向前說。依行有識此中亦爾應具足說。   問曰。煩惱亦是生支因緣。如經中說愛因能生。何故唯說有因緣生不說取緣。答曰。依勝生因故如是說。此以何義。此中唯說生法勝因。雲何為勝。此是地獄此是人此是天。如是等此種種身業為近因而非煩惱。彼種種因復有已生。同類生中各有差別。謂家力色長壽短壽有病無病受用資生一切差別。此中亦爾業種種。故知是近因非煩惱也。是以說有因緣有生非取因緣。   問曰。若有能作生因緣者。何以故。說有因緣生。而不說生因緣於有。答曰。以有定不定故。此以何義。以有有支必有生支。有生支者不必有有。猶如依彼第二諦故必有初諦。而不必因有初諦故有第二諦。若不爾者畢竟無有解脫因緣。是故說依有支因緣必有生支非生緣有。   問曰。老者何義。答曰。消皺力減名之為老。有人說言。所謂老者以變異故。此義不成。何以故。以不住故。以有為行剎那不住。若有為行唸唸不住者。雲何而言變異名老。又復有過。法若變者便應第二剎那中住。法若第二剎那住者非佛法義。又復有過。言變異者捨於實體。若即前法有變異者。彼法便應即捨本體。又若彼法不變異者。則不得言有變有異。若法不捨彼本體者。亦不得言變異名老。是故不得言有轉變名為老也。先說老相彼是老義。   問曰。心心數法雲何知老。答曰。以見心法依止法異。所謂諸根四大損減思惟念薄忘失。所有諸法門等聞聲不了見境界難見。如是等知心有老。問曰。死有何義。答曰。死者捨命終亡謝滅。異世去等是名為死。如是此死及先說老此二合故名老死支。又復有言。根四大等後時損減微細難別。是名為老破壞名死如柯漸盡。又四大破壞是名為老散盡名死。如朽故車破壞散盡。又於五陰隨順滅故是名為老滅名為死如故捨壞。   問曰。生緣老死此有何義。答曰。壞彼法故得有此法。若無彼法亦無此法。此以何義。如初作瓶後時朽故。又先作瓶後時破壞。此亦如是有眾生生後有老死。非是不生是故說依生緣老死。問曰。若生念中即時死者。彼中雲何生緣老死。答曰。命滅。此以何義。彼處有命損現前命五陰滅故是名為老。猶如彼雨有雲故雨。無雲無雨。亦有有雲而無有雨彼處亦爾。   問曰。何故有為三相法中一處唯說生為生支。一處說老以為老支。答曰。隨順義故法欲生時生能隨順。法欲滅時老支隨順。又老死支隨順壞法。生支與彼老死相違。老死二法迭共隨順。言隨順者隨順破壞故名為老。死亦如是。是故老死合為一支。生者別支。   問曰。何故不說憂等為支。答曰。不遍一切諸眾生故。此以何義。憂等諸法不遍三界。以是義故不說為支。   問曰。無明滅則行滅者有何次第。答曰。如來次第說。無明等十二因緣能生於有。以諸眾生不能識知十二因緣墮斷見故。如來次第說無明滅餘亦皆滅。以諸眾生不能見知無明因緣墮常見故。又如先說雲何世間有以不見知十二因緣墮於無邊。以是義故如來說。雲何世間滅。以不見知何等法故墮於有邊。以是義故。如來次說。如如來迦旃延經中說。又已說身見集諦道諦。未說身見苦諦滅諦是故欲說。又已說染諦未說淨諦。又已說縛諦未說解脫諦。今欲說故是故說言無明滅行亦滅如是等。   問曰。此諸因緣有於幾種。答曰。略說四種。何者為四。一者有時十二因緣。二者剎那。三者次第。四者不斷絕。時者到時名因緣時。此以何義。無明時者。謂過去時。生煩惱者是無明時。言行時者。過去時業是名行時。言識時者。謂託生心共眷屬生是名識時。名色時者。未和合成即歌羅邏安浮陀枇尼堅支等。如是時中未生眼等五情諸根。六入未滿彼時生體是名名色時。六入時者。以生眼等諸根滿足。六入諸根未能有力。作彼心心數法依止。是名六入時。言觸時者。隨何等時諸根於彼心心數法能作依止。而不能作分別苦樂。亦不能作好惡諸事。未有勝行是名觸時。言受時者。謂受苦樂分別苦樂。攝好惡事愛食非愛慾。資生等未有取力是名受時。言愛時者。愛慾資生行非分別有無是名愛時。言取時者。知有無分別求如是起是名取時。言有時者。求於此世未來世中五欲境界。追求推覓為未來生起種種業是名有時。言生時者。此生已退即次後生所託生處是名生時。老死時者。自此以後破壞諸根名老死時。言剎那者。名色等支名為剎那。以一念中具足一切十二有支。此義雲何如人依止貪心殺生。彼處所有迷愚癡等名為無明。彼處所有相應思心是名為行。彼處所有相應意法是名為識。彼處所有共識生法相等。四大及依四大所生四塵如是等法名為名色。彼處所有依入作業而非離入名為六入。彼處所有相應對法是名為觸。彼處所有相應覺者是名為受。彼處所有相應貪心是名為愛。彼處所有不捨愛心是名為取。彼處所有身口意業是名為有。彼處所有如是等法所起之法是名為生。彼處所有諸法變異是名為老。彼處所有諸法散滅是名為死。有次第者無始義故。此以何義。以彼因果不斷絕故。以是義故不知其始。不斷絕者。以彼因因不斷絕故。此以何義遠來義故。又復非但十二有支能生因緣。以彼一切有為諸法名為因緣。   問曰。深心等法有何次第。答曰。以成就一切勝功德故。以一切法中不失菩提心以為根本故。此以何義。於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功德中。說彼深心以為根本。以諸菩薩成就深心。以為不失菩提心因。如深心諸行亦爾。自然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修行。是以如來為欲示現如實修行次第義故。說深心後次說行心。   又以菩薩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然後於他利益修行。為欲示現如是勝義。說修行後次說成就捨心。又以菩薩持戒佈施等如實修行相迴向勝法。依如是義示現修行助菩薩道。是故次說成就迴向。又從持戒乃至迴向非定善根。次欲示現勝三昧法。欲令眾生住慈悲等諸善根中。以是義故。說迴向後次說成就大慈悲等。已置定法妙樂善根為欲離彼貪著心故。說慈悲後次說方便。以有方便故有智慧明見諸法。以是義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是故如來說方便後次說成就般若波羅蜜。   又復略說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現成就助道功德。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者。示現成就助道智慧。   又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現成就菩提功德道。究竟成就般若波羅蜜示現成就菩提智慧道。   又成就深心乃至迴向。示現成就戒身。慈悲二法示現成就定身。方便般若示現成就慧身。   又成就深心即是示現成就直心。自餘七句示現成就修行。   又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示現戒家。成就捨心成就迴向。示現施家。成就大慈成就大悲。示現滅家。成就方便成就般若波羅蜜。示現智家。如是有礙無礙等一切諸法。諸餘一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此修多羅依諸菩薩摩訶薩學戒義說。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無量無邊諸法門等。皆應類知。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九   此經舊為六卷。開元錄作五卷。子注或七卷。或十卷。據此今開初卷為二總為七卷。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是也。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6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捨   No. 1526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捨翻譯之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集也。其宗四法玄深奧密。天親菩薩略開其門。是故名為憂波提捨。聖自在力行之。彼古時人處會出於此。今興和三年歲次辛酉。九月朔旦庚午之日。烏萇國人剎利王種三藏法師毘目智仙。中天竺國婆羅門人。瞿曇流支。護法大士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愛法之人沙門曇林。道俗相假於鄴城內金華寺譯四千九百九十九字。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捨一卷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三藏毘目智仙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告寶髻菩薩言。善男子。菩薩四種發起精進不離佈施。何等為四。一者滿足一切眾生發起精進。二者滿足一切佛法發起精進。三者究竟相隨形好發起精進。四者清淨佛之世界發起精進。如是四種發起精進。乃至盡此修多羅說。   如是菩薩四種正法。大乘經攝諸菩薩行證明說。此今解釋。以何義故彼不可量無垢精勤不動最勝堅固精進大力具足如是。世尊而說此經偈言。  世尊牟尼王  不可量精進  無垢勤不動  最勝精進力  說此修多羅  為何所饒益   又復何義名為世尊。何所饒益在王捨城。以何義故世尊告彼寶髻菩薩。何故菩薩名為寶髻。彼善男子菩薩四種發起精進不離佈施。如是菩薩是何種姓。此義須釋。何故發起四種精進不多不少。何者佈施幾種佈施。滿足眾生發起精進。此應解釋。何者眾生為有為無。眾生若有。一切諸法離眾生說雲何可避。眾生若無。而言滿足一切眾生則不相應。菩薩佈施為當滿足。一切眾生為不滿足。若皆滿足何因緣故。一切眾生不覺不知。如世尊說彼言龍王。若我四法已取眾生。彼諸眾生一切皆應知我說法。若不滿足自違所說修多羅言。   若說滿足。一切佛法發起精進。彼說何者名為佛法。又復雲何菩薩佈施。如是滿足一切佛法。何須更說六波羅蜜。若彼佈施如是滿足。是則無有五波羅蜜。若有六者。自違所說修多羅言。   若說究竟相隨形好。發起精進相隨形好。此義須說何者相好。又復此義世尊已說。若世尊說究竟相好。發起精進屍波羅蜜。佛如是說。若有菩薩悕望欲得相隨形好而佈施者。當知彼是取著菩薩。以何義故。此中隨說屍波羅蜜。彼處則遮如是因緣。此義須說。   若說清淨佛之世界發起精進。諸佛世界幾種清淨幾種不淨。此義須說。又此世尊釋迦牟尼佛之世界。為是清淨為不清淨。若皆清淨違阿彌陀莊嚴經說。於彼經中如來說言。   我今出於五濁惡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若不清淨。何故此說菩薩四種發起精進不離佈施。此義須說。以要言之。何者滿足一切眾生發起精進如是。乃至何者清淨佛之世界發起精進。世尊已說此皆是難。   如是第一無垢清淨勝修多羅。如所問難彼義今說。此所說法其義雲何。以何義故。彼無障礙不可稱量。離垢勝慧不可思議。勝身口意第一天人阿修羅眾之所供養。寂靜勝行不可思議。無等等光已說。此經偈言。  無礙廣無量  勝慧三界上  身不可思議  口意亦如是  天人阿修羅  眾等所供養  何義故說此  無上離垢行  正教佛已說  寂靜第一行  有不可思議  無等等光明   此義今說為有疑者斷疑饒益。於大會中有天有人。有阿修羅若龍夜叉鳩槃茶等聞佛世尊為菩薩說。飲食車乘衣服莊嚴。種種珍寶。若馬若象。修道之處園林戲處。城邑聚落多人住處。或以洲埏妻子頭目手足心皮肉血骨髓上身等分以用佈施。聞此說已生於疑心。菩薩幾許發起精進。如是種種難行佈施。如來觀知彼生疑心。斷彼疑故為說此經言。善男子。菩薩四種發起精進不離佈施。一切智人已說此法。非謂菩薩懈怠佈施。是故四種發起精進如是饒益。   又復如來何所饒益。而說如是檀波羅蜜施行清淨。有人憶念。欲聞佛說檀波羅蜜施行清淨。聞已饒益。何人欲聞此。我今說所謂寶髻諸菩薩等。如是大聖菩薩眾俱。善應世界而來至此。種種勝妙供養世尊。供養已訖問言。世尊。未知菩薩幾種淨行。願世尊說。我今欲聞。世尊說言。善男子。菩薩具有四種淨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淨行。二者菩提分法淨行。三者通智究竟淨行。四者眾生淳熟淨行。何者佈施波羅蜜淨行。彼雲何說。彼世尊說菩薩四種發起精進。不離佈施如是等如是饒益。   又復此義何所利益。此我今說為自利益為他利益。不知自他利益因故。如來示彼自他利因。是故為說此修多羅。一切智人何以故示。有人起發菩提心已。四種發起精進佈施。彼人自他利益具足。非唯憶念。   究竟相好發起精進。滿足佛法發起精進。是故佈施得自利益滿足。眾生發起精進。淨佛世界發起精進。是故佈施得他利益如是饒益。   又復更有何所饒益。此義今說。若有菩薩不學施智。令彼菩薩學施智故。如是饒益一切智示。若有菩薩不學施智而亦行施。得名為施非波羅蜜。如世尊說檀波羅蜜。彼中說言。若人恆伽河沙等劫修行佈施不學施智。如是菩薩得名為施非波羅蜜。   又復更有何所饒益。此義今說。若有菩薩欲少行施多得果報。以何方便。彼不學人一切智人善方便。學彼不學人。饒益彼故為說此經。一切智人四種示現。以此方便少行佈施多得果報。如善方便修多羅說。善方便菩薩少施作廣。廣作無量如是饒益。   又復更有何所饒益。此義今說。若有菩薩離於願智。令彼菩薩願智和合。如是饒益。一切智示。菩薩無願則不佈施。又如是願。我今食等佈施滿足。願未來世以無上法佈施。滿足力無所畏不共法等。如是佛法相隨形好皆悉證得。我得善淨佛之世界如是饒益。   又復更有何所饒益。此義今說。菩薩求於四種具足不學其因。學因饒益一切智示。若汝欲求四種具足。應行四種發起精進行於佈施。何等為四。一者眾僧具足。二者智具足。三者身具足。四者佛世界具足。一切智示。若汝欲求四種具足。應行四種發起精進行於佈施。若說滿足一切眾生。發起精進得僧具足。若說滿足一切佛法。發起精進得智具足。若說究竟相隨形好。發起精進得身具足。若說清淨佛之世界。發起精進得佛世界具足。如是饒益自他利益故。說此經。   又復何義名為世尊。何所饒益在王捨城。此之二難如菩提心憂波提捨。彼說應知。   何故菩薩名寶髻者。彼義今說。如是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劫。善根究竟得珠寶髻。直十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是故彼聖名為寶髻。譬如以手執金剛故名金剛手。如是髻中有寶珠故名為寶髻。三善具足憂波提捨。彼說應知。   何故發起四種精進不多不少。彼義今說。以思念因此之四種發起精進。思念饒益具足究竟。彼有何物思念饒益。此我今說自他利益。彼不須多亦不得少。又復思念饒益究竟不得說少。如是四種。世尊已說。譬如丈夫兩腳得行更不用多一不得行。此亦如是。   何者佈施。幾種佈施。此二種難。三善具足憂波提捨。彼說應知。何者眾生為有為無。如菩提心優婆提捨。彼說應知。菩薩佈施為當滿足。一切眾生為不滿足。彼義今說。菩薩滿足雲何滿足。菩薩普於一切眾生。心皆平等捨一切物普施眾生。滿足一切眾生願故。菩薩雲何捨一切物所有一切內外之物。願令一切眾生解脫清淨心。捨乞求人來如自己物自物想。取一切眾生平等心故。若菩薩施離彼我過。捨衣食等。佈施滿足一切眾生。若不取者非菩薩過。菩薩心施一切乞者。猶如龍王。譬如龍王一切求者皆悉等與。若不受者非龍王過。譬如龍王興大密雲覆於虛空平等降雨。藥草叢林樹木生長。陂池悉滿。高處不受非龍王咎。如是菩薩平等普施一切乞者。若有不受非菩薩過。滿足一切眾生願故。菩薩佈施作如是願。我為滿足一切眾生無上樂故。種種物施一切生處。我常滿足一切眾生。是故菩薩作願佈施。一切生處得大富樂。以彼願力佈施力熏。生生處處種種佈施。無量眾生皆悉滿足。離殺生等種種不善是無畏施。一切眾生皆悉滿足。如世尊說。止殺生故是則佈施。一切眾生不畏不憎。如是等故如為示現畢竟涅槃。無量眾生住涅槃樂。為諸菩薩授佛記已。然後菩薩自取涅槃。如是因緣捨苦得樂。如是滿足一切眾生。   何者佛法。彼義今說。法身依止十力無畏不共法等。此是佛法。彼一切法皆是佛知故名佛法。如彼聖者文殊師利所說偈言。  不思議正覺  不可量如來  緣覺聲聞等  所不能測量  況一切眾生  能知彼如來  凡夫戲論行  如來無戲論  唯佛能知佛  佛法行依止  自然身心智  除佛無能解   又復雲何菩薩佈施如是滿足一切佛法。何須說六。彼義今說。實有六種。以何意故唯說佈施。此義今說。此是菩薩善方便意。如善方便菩薩佈施。則能滿足六波羅蜜。如善方便修多羅說郁伽羅問修多羅說。在家菩薩佈施滿足六波羅蜜。雲何滿足。所謂菩薩異異種物。彼彼求者皆悉施與心不分別。如是名為檀波羅蜜。依菩提心修行佈施。如是名為屍波羅蜜。於乞求者不瞋不動。如是名為羼提波羅蜜。若佈施他我何所用。無如是心有如是力。如是名為毘梨耶波羅蜜。若有來乞若施施已。不熱不悔自心喜樂善意心生。如是名為禪波羅蜜。若佈施已。於一切法心無所得不望果報。如彼黠慧無有少法貪著喜樂如是不著。唯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名為般若波羅蜜。如是滿足六波羅蜜。以要言之一切具足。又如世尊大乘經說無量具足。如是一切皆此中攝。又住大地諸菩薩等。有如是意。彼住大地諸菩薩意。佈施滿足一切佛法。又復對治諸眾生故世尊說法。或有眾生以佈施門。為說滿足一切佛法。或有眾生乃至慧門。   又復為示菩薩願故。菩薩滿足乞求者意。作如是願。如我滿足彼求者意。以此善根。願令滿足一切佛法。如是說者。則無有過。   何者相好。彼義今說。三十二相。所謂手足皆有輪文善安平住。手網縵指手足柔軟。七處平滿指長身寬。正直大身。項則如貝身毛上靡。因尼鹿踹髀平臂平。陰馬王藏。皮妙金色。一孔一毛。眉間則有白毫顯面。師子上身肩前後圓。其背平正味中上味。身體圓滿如尼拘陀頂上高圓。脩廣長舌妙梵音聲。師子頤頰齒則鮮白。齊平而密有四十齒。目□□□□□□□□   八十種好。隆赤膩甲圓指錦文。脈深不見。手足踝平骨節堅密。二足趺平足下文長。手足平正文深膩潤。舌次第語脣色赤好。如頻婆果不高不下。舌赤軟少白象王舌。雷吼雲聲善美音聲如文殊響。滿足眾好兩臂平等。身體淨潔衣裳亦爾。普身柔軟眾分皆等。次第善密身份分善。分分寬博善坐圓滿。舌正美言語論次第。齊舌皆深行密仙王普皆可喜第一善淨。離闇電光普遍光明。師子牛王龍王鵝步右旋轉行。舌不長短舌則圓美。腹脅不卓離於惡欲。身無黑黶無有垢惡外圓而利。又不前卻高隆而淨無有垢穢。笑微而緩。目如青葉居婆羅耶。笑則如法眉面處所次第相應。眉正不邪不少不多。皆悉離過不可毀呰皆不可嫌。諸根善勝額中善滿第一可喜。面額相類上身平滿。不白不黑有種種香。不堅不濁次第善緊。勝妙文章有難提旋跋陀摩那。應量身形髮順不亂。   佛何以故。此中教示相好究竟屍波羅蜜。彼中便遮此義。今說初業菩薩憶念相好。悕望欲得。饒益彼故。方便教示。彼未久行故。愛相好捨離饒益。悲心佈施相應饒益如是故遮。又復若人貪著妙色究竟相好。悕望憶念。為彼人遮。若有眾生成熟饒益彼須教示。此有眾生見如來身相好莊嚴。發菩提心故如是說。如轉女身修多羅說。又復未發菩提心者饒益教示。又復久發菩提心者。空等相應饒益故遮。又具福德滿足饒益。是故教示智具。滿足饒益故遮。又求世尊相隨形好滿足究竟。取著故遮。又復貪著喜樂等過。寂靜饒益為彼故遮。如是因緣此經不遮。諸佛世界幾種清淨幾種不淨。彼義不說。彼不清淨。要有二種。何者為二。一者眾生相。二者行相。眾生相者。謂眾生過言。行相者所謂行過。彼眾生過惡行。眾生依止種種虛妄諸見。彼行過者。坑坎堆阜蕀刺等過。如是地多食飲衣服寶等受用皆不具足。如是相對眾生功德。行功德故世界清淨。彼復菩薩無量種種願力自在。應如是知。諸佛世界功德無邊。菩薩願力自在無邊發起精進是亦無邊。如是種種不可盡說。又此諸佛世界清淨唯說少分。餘者應知。如世尊說。有十二種諸功德場和合聚集彼清淨覺得佛世界。何等十二。一者劫場和集故。得以功德場皆究竟故。二者時場和集故。得以法行等不過時故。三者眾生場和集故。得以法智故。四者世界場和集故。得以善淨故。五者調御眾生場和集故。得以無□故。六者乘場和集故。得以一行故。七者陀羅尼場和集故。得以無餘物故。八者佛法場和集故。得以無一切外道法故。九者功德場和集故。得以不諂故。十者直心深心場和集故。得以本性淨生淨眾生處淨故。十一者聖場和集故。得以不離福田故。十二者道場和集故。得以乘前佛所乘來故。又此世尊釋迦牟尼佛之世界。為是清淨為不清淨。今說清淨。何以知之。以世尊心善清淨。故。若得有人心不清淨故。見此佛世界不淨。依彼意故。世尊說言。我今出。於五濁惡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知無垢稱修多羅說。菩薩欲得淨佛世界。當淨其心。隨其心淨佛世界淨。爾時慧命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疑念。若菩薩心淨佛世界淨者。今我世尊釋迦牟尼。行菩薩時意豈不淨而佛世界不淨若此。   爾時世尊以知慧命舍利弗念而問之言。舍利弗。於意雲何。汝舍利弗勿作是念。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慧命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佛言。舍利弗。眾生如是。無智罪故。不見如來世界清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世界常自清淨。而汝不見。爾者□髻梵王。語慧命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仁意莫謂此佛世界為不清淨。今此世尊釋迦牟尼世界清淨。慧命舍利弗問梵王言。此佛世界雲何清淨□髻梵言。大德舍利弗。譬如他化自在天宮莊嚴殊妙。我見世尊釋迦牟尼世界清淨功德莊嚴亦復如是。慧命舍利弗復言梵王。我今唯見此佛世界。丘陵坑坎蕀刺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言。大德舍利弗。仁者如是心有丘陵坑坎等穢。信不清淨故。見此佛世界不淨。復次大德舍利弗。若有能於一切眾生心皆平等深心清淨。則見此佛世界清淨。爾時世尊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百千不可計數功德珍寶具足莊嚴。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勝妙珍寶莊嚴世界。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大眾皆見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今為見我佛世界無量功德勝莊嚴不。慧命舍利弗言。我見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見世尊不可思議莊嚴世界清淨悉現。佛言。舍利弗。我佛世界清淨如是。下劣眾生見不淨耳。舍利弗。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業力飯則不同。如是舍利弗。眾生共生一佛世界。若心淨者。則見世尊世界清淨。我今以此修多羅量故說清淨。   以要言之。滿足眾生發起精進。一切眾生等心示現。滿足佛法發起精進。自證示現。究竟相好發起精進。此則示現。普賢依止清淨世界發起精進。一切眾生富樂示現。   又復有義。初如厭病。二如聞藥。三如悕藥。四如病人所居舍宅。又復示現。初大悲力。二示智力。三身心力。四者直心深心修力。如是示現。   又復有義。初說不捨一切眾生。二者得力。四無所畏不共法等一切佛法。三者得身著不可嫌。四者得佛無上法王相應世界。   又復有義。滿足眾生發起精進。檀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為示現故。滿足佛法發起精進。般若波羅蜜智波羅蜜故。究竟相好發起精進。羼提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故。淨佛世界發起精進。屍波羅蜜。禪波羅蜜。如是示現。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捨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7 涅槃論   No. 1527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住持甘露門  亦禮不思議  自性清淨藏  救世諸度門  正趣實諦道  及如學而學  如法證實義  愍長迷蒼生  含悲傳世間   從初如是至流血灑地。名不思議神通反示分。純陀哀歎二品。名成就種性遣執分。從三告以下訖大眾問品。名正法實義分。五行十功德。名方便修成分。師子吼品。名離諸放逸入證分。迦葉品名慈光善巧住持分。憍陳如品。名顯相分。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迦葉欲共眾生同聞故問。答意我修三業故得長壽。雲何金剛不壞身。問一切眾生皆敗壞。雲何得不壞。如前所行得不壞。雲何堅固力。心無分別故得堅固。無來無去故長壽。不可說故不壞。無流動故堅固。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故得長壽。雲何不壞。得堅固力故不壞。迦葉為眾生非一問可了答法相不盡故問。   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雲何微密。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內有佛亦非密。非有非無亦非密。眾生是佛故微密。雲何眾生是佛。眾生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是故眾生是佛。   雲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何以故名廣大。無有識相無不是佛。行無不淨德無不滿。故言為眾作依止。見釋迦依止者。不名依止。小乘解義。慈故令眾生依止。實非阿羅漢。如與羅漢等者。昔教王宮生得阿羅漢。今說王宮非生雙林非滅。雲何非羅漢。如與羅漢等。迦葉未蒙佛教。不問四依止。問如來若王宮非生。雙林非滅。自然得戒。不由四果。實非阿羅漢。雲何如來。與羅漢等。解雲。若如來實是阿羅漢。四依可與羅漢等。佛實非羅漢。那得言如與羅漢等。釋迦身有二名。一名應來二名菩薩實行。言應者。從蓮華藏世界。是大莊嚴佛。作太子現王宮生雙林滅此是菩薩遊戲法。第二真者無所從來。雲何與羅漢等。佛有二種名。一真佛化同聲聞。阿羅漢佛。非實聲聞。雲何與四聲聞等。解向前實有羅漢。可言我與羅漢等。前不曾有羅漢。言羅漢者我身自作。雲何與等。又解釋迦身名阿羅漢。性地菩薩雲何與羅漢等。第二實行菩薩。應來亦能化作佛。釋迦實是阿羅漢可言等。釋迦不曾是羅漢。雲何等。是故正性地菩薩是阿羅漢。阿羅漢此菩薩。實非佛。羅漢雲何與佛等。釋迦實是阿羅漢可言等。釋迦不曾是羅漢。雲何等。是故正實行菩薩。是阿羅漢。是故王宮生雙林滅皆是遊戲。菩薩現作。前實無阿羅漢。由我化故眾生得阿羅漢。是故我作阿羅漢。第二蓮華藏世界菩薩化與我無異。是故實非阿羅漢。如與羅漢等。若我實是羅漢。菩薩可與我等。執我為羅漢者。此非菩薩法相化通。皆是不實解。四依。歡喜地為初依。六地為二依。八地為三依。法雲地為四依。化聲聞聲聞虛斷。不曾是阿羅漢。雲何與等。菩薩名為法佛。亦名緣佛。雲何法佛。從法中生行法故。得見故。名法佛。雲何緣佛。有緣故。見名為緣佛。問迦葉意。若自解不須如此問。若不曾聞不曾見。雲何作如此問。答迦葉是十二童子。如來威神力加教故能問。迦葉所問正是涅槃更無異外。   雲何知天魔為眾作留難。解此迦葉正問如來身。不問未來何以得知。眾生身自不信。雲何有外魔來作留難。如來今在道樹下始成佛。正法將興。魔畏失其徒眾故作留難。   雲何諸調御心喜說真諦。雲何名調御。凡夫眾生無所知。聞大乘是大乘。聞小乘是小乘。聞苦是苦。聞樂是樂。何以名調御。非苦說苦。非樂說樂。非常說常。昔日說小今說大。亦不名心喜說真諦。不名為調御。今說無常非無常。苦樂非苦樂。無來無去。是名說真諦。   正善具成就。演說四顛倒。正善具成就者。菩薩行四無量心十波羅蜜無不平等。是名相中正善。菩薩行無不正善。聲聞有彼此故。不名為正善。菩薩無彼此故。名為正善。第二正善者。昔教不正。聲聞不具成就。今者涅槃理正。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名為正善具成就。第二從歡喜已上至法雲地。是名具成就。演說四顛倒。聲聞人言我常樂我淨。佛苦空無常是倒。聲聞苦空無常。佛常樂我淨亦顛倒。佛常樂我淨。眾生苦空無常亦是倒。雲何如來說四顛倒。為聲聞說。正說四顛倒是不顛倒更無外法是顛倒不顛倒。是名心喜說真諦。經雲說法不有亦不無。是名真諦。   雲何諸菩薩能見難見性。迦葉有二種意。一欲使一切眾生知有佛性。二不欲使見佛性。何以不欲使知見。欲令如來深解佛性。何以故名深。佛性非是可作可造可修可得故。名深。聲聞狹小不究竟。不能見。菩薩行慈悲廣濟。不求見。為眾生故。被縛故。名難見。第二解。佛性非是可見法能見所見能知所知能修所修故。名能見難見性。   雲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半字者漸教。滿字者涅槃。滿足教故名滿字。攝佛教果功德盡名滿字。聲聞緣覺教不滿足故。名半字。涅槃名頓亦名漸。今論涅槃二諦相對中滿。就行有滿不滿故名漸教。就理無滿不滿。是故涅槃名漸教。形半字。涅槃名頓教。第二復次言滿半者。是眾生妄想。理不是滿不滿。是故言涅槃漸教。雲何諸菩薩能見難見性。是或但見法。又言雲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今更無見不見。   雲何共聖行。如娑羅娑鳥。如來在王宮。取婦有兒。或出家與聲聞同。譬如娑羅娑鳥共為一群不可分別。聖者如來與一切眾生。同修同行故。言雲何共聖行如娑羅娑鳥第二解。色為聖人。聲聞色心為聖人。菩薩聖人非心色。言有心色者故非聖人。聲聞聖人形色為共。菩薩聖人無青黃赤白心識。理共有心識凡夫。無心識聖人故言聖人。言娑羅娑鳥者總名。譬如來共一切眾生不可分別。迦鄰提者。譬涅槃別一切眾生。還去聲聞意。菩薩知如來與一切眾生無差別故名共。解有相捨離。如來未出世。有凡有聖相捨離。如來出世一切眾生不相捨離。聲聞意。菩薩不相捨離者。如來不出世不相捨離。如來出世不相離。解世諦無苦空無常。第一義諦無常樂我淨。有人言。無世諦有常樂我淨。淺解義理。又有人言。有是世諦。無是第一義諦。亦有亦無是世諦。非有非無是第一義諦。非有非無更無外法故。名共聖行。   迦鄰提。日月太白與歲星。雲何名日月。此日月者。譬喻凡夫見日月有出沒。聖人不曾見出沒。第二聲聞人。見佛王宮生雙林滅。菩薩不曾見王宮生雙林入涅槃。第三日月沒故。太白歲星出。世人生怪。如來入涅槃。聲聞緣覺出。法與如來異故言星出。眾生妄見日月歲星有出沒。而實無出沒。眾生見如來有生滅。而如來實無生滅。   雲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聲聞有發不發。緣覺亦有發不發。菩薩亦有發不發。此三種菩薩名發心。雲何發心者。果異可得名發心。如來從初教。眾生有發不發。昔教有發不名為發。雲何不名發。見有佛異可得可求差別不名發。何者名發。今說無相涅槃理薰故。令一切發名為發。無有聲聞緣覺菩薩。有發不發故。言未發心而名為菩薩。涅槃平等照一切故。一切未發心。皆名為菩薩。迦葉何故問雲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發心者。見日月。不發心不見日月。二發心者。見常住。不發心者不見。向者如來出世有發不發。發者見不發不見。今者涅槃平等照。發亦是發亦是不發。   雲何於大眾而得無所畏。菩薩出世慈悲平等。不壞眾生相故。言無所畏。菩薩無畏眾生亦無畏。雲何眾生不畏。菩薩出世不壞眾生相。是故眾生亦不畏。如來出世。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平等無有差別。無有天魔外道乃至一闡提。如一子想無所畏。何以眾生無所畏。一切眾生視如來。如父母故無所畏。何以名闡提。不識佛不識內外道名一闡提。問一闡提不識內外。與菩薩何異。解言菩薩不識內外不殺。一闡提不識故行殺。猶如閻浮金無能說其過。解此是和眾義。閻浮檀金有四種。其四者何。一青二黃三赤四紫磨。青者喻外道。黃者喻聲聞緣覺。赤喻六波羅蜜菩薩。紫磨喻如來。閻浮金亦有青黃赤白。有四種諸色。二者世間好物。雖復端正猶有闕少。閻浮金者不如此物。不可說其過。喻如來得涅槃。亦種種聲聞外道六波羅蜜菩薩。猶如閻浮金不可說其過。紫磨金具有眾色。喻涅槃具有天魔外道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菩薩。何以如此。此外更無異法。紫磨金一切具足。諸色不可說。聲聞緣覺六波羅蜜外道種種有故不可說。涅槃理非青黃赤白法。亦青黃赤白故。言不可說。若有青黃赤白可說其過。此青黃赤白不曾有故不可說。雲何處濁世不污如蓮華。濁世者五濁。雲何五濁。劫濁煩惱濁。釋迦出於五濁。王宮生有妻子。金銀七珍種種財物。皆名為濁不為所染故。名處濁世不污如蓮華。第二第三乘法。名之為濁。金者涅槃不為三乘所染故名不污。   雲何處煩惱。煩惱不能染。如醫療眾病。不為病所污。迦葉問意據如來。三界煩惱九十八使。如來出世不為所污。一切眾生。三界煩惱九十八使所污。第二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計有煩惱可斷佛果可得。是故為煩惱所污。十地菩薩。行通達大智故。不為煩惱所污。第四大菩薩望果。亦為煩惱所污。今者涅槃非是因果所得。是故不為所污。第五四諦教乃至般若波羅蜜法華。亦名煩惱所污。今者涅槃理。無流動無得失無起滅。是故不為所污。如醫療眾病不為病所污。如來出世始從三歸五戒。乃至菩薩戒彈指低頭。以漸教化治眾生病。知煩惱故不為病所污。眾生不知煩惱故。恆為病所污。第二次第教。亦名治眾生病。第三名力教神通變化身一切降伏。亦名治眾生病。第四今時說涅槃治前別教患。亦名療眾病。雲何名患。一切眾生未發心名患。見丈六發心。又解非丈六使發心。涅槃平等照令使發心故。名療眾病。   生死大海中。雲何作船師。三界名生死。如來出世亦名生死。何以名生死如來法能度眾生。令不生死故言生死大海中作船師。第二丈六說次第法。乃至法華。亦名生死法。今說涅槃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度前生死教故名船師。初解丈六不生死。及教不生滅。第二丈六及教亦生死。涅槃無生滅。第三佛滅度後。誰能度生死。唯大菩薩能度生死。第四菩薩亦不能度。大涅槃理能度生死。喻世間船師善解方便能知海難。煩惱大海三界為船。如來種種方便。說三乘法為船師。世間船師指因指果眾生上船。如來方便說三乘法。說因說果。言出三界者猶是生死。是故以三界為船。初次第教者。以生死度眾生故。名為船師。法華以萬行為船師。今涅槃以無生死為船。何以示病所污。復有生死大海中。雲何作船師。前去煩惱。又煩惱大海中作船師。度令到彼岸。雲何捨生死。如蛇脫故皮。迦葉問。如來出世生死。今說入涅槃道。我不生不死。如蛇脫故皮不生滅。次第丈六所說是生死法。今者說涅槃不滅。前次第教此教無理。如蛇脫故皮。無利無功德。今者涅槃無生無滅亦不破教。第二一切眾生。乃至言說不言說。有形類悉有空名。唯涅槃是真實理。   雲何觀三寶。猶如天意樹。三寶名軌則。如來出世示現有三寶。由有三寶故。受三歸得五戒。亦得彈指。亦得隨意所修隨意所得。如來亦名如意三寶。亦名如來如意眾生如意。雲何眾生如意。隨意受三歸五戒。乃至菩薩悉得果報故。名眾生如意。如來如意者。隨眾生根感故名如意。今言涅槃如意者。一切苦樂善惡。無不是理故名如意。故言觀三寶猶如天意樹。喻他化自在天有一樹。能隨諸天意所得故。名如意樹。諸天行行久故感得此樹。三寶亦如是。眾生行行久故。感得丈六故名三寶猶如天意樹。   三乘若無性。雲何而得說三乘者。非如來說一法。三乘者眾生根故。言一音說隨類解。如來說三乘不名說。逐眾生根故。有小有大。如來雖說三乘。非如來本意。何者如來本意。涅槃是。迦葉問意三乘若無性。雲何而得說。如來答意。一切諸佛不為眾生說三乘。今者涅槃實相小非小大非大。當知三乘教是一相無有大小。第三說涅槃理處。不道大不道小。眾生智差別故教差別。理無差別大小故。得說大小。向者差別者。正是無差別更無異外。   猶如樂未生。雲何名受樂迦葉問言眾生不知樂。雲何說受樂。凡夫有苦無樂。菩薩有樂無苦。何以有樂。菩薩智通達到果故知樂。眾生不知故苦。菩薩知果。言菩薩樂不是樂。眾生苦不是苦。等是妄故。涅槃無苦無樂。名為大樂故樂未生。雲何名受樂。問如來娑羅林說法。何以不純戒持得福戒不得福戒外道是佛戒非。佛答意。向者雜教是涅槃。更無外道涅槃。雲何諸菩薩而得不壞眾。一解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菩薩。乃至外道。有彼此有得證。故名為壞眾。第二菩薩密行密教。知眾生根性。不壞眾生相故名壞。菩薩所不壞者能壞。不能壞非菩薩。能作法如此不乖法相故。名不壞眾。第三菩薩知涅槃無青黃赤白無彼此故。名不壞眾。第四不壞者。涅槃理非得非證非造非作故。得不壞眾。第五真理不壞眾生。眾生亦不壞理。何以如此。眾生是理。理外更無眾生故。不壞眾。   雲何為生盲而作眼目導。迦葉問。雲何作眼目導。一解前教聲聞緣覺六波羅蜜。隨其相解名生盲。如來解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若曾有所得。是不可開。此法曾有故開。譬如盲人不知青黃赤白。若有人語青黃赤白轉迷。若道無青黃赤白稱所解。名作開喻。三乘人明有因有果。差別有得不得。今語涅槃。若有長有短有得有不得轉迷。言涅槃無青黃赤白。無得無證無長無短故。名為開因。丈六修道持戒佈施。不是因。因佛性無得無修。是名為因。一切眾生視三乘人以為法。三乘者名青盲。非但三乘人。一切眾生亦青盲。法非可見不可見。可開不可開。可至不可至。以教故道青盲理不道青盲無青盲。是故道青盲不青盲不乖法相。若有此二種可道不曾有不曾無。何以說。是有不有無不無開不開。都不乖故言開。   雲何示多頭。唯願大仙說迦葉問意。如來初教種種多頭。今涅槃。何以唯一無二。如來答非我多頭。眾生昔行多根故。是故說多頭。故言示多頭。第二法多。何以名多。法相如此所以示多頭。第三所由說多。此法若有。可名多說。此法不曾有。是故不多說。第四涅槃理相如此。非是多不多。第五真理。本末非是有無法。是故說不說無所妨礙。   涅槃論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8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No. 1528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州譯     涅槃經三世義   解純陀疑問。論曰。多弟子已成熟。純陀未成熟。佛為純陀未成熟故。顯示大般涅槃。講說大經。受大功德。為成熟故來拘屍那城。雲何純陀而有疑心。有二因緣。一見同相未見別相生疑心。二見別相不見同相故。起疑心者。如遙見杌疑為是人為是杌。若見烏鳥集上鹿從其下過。知是杌非人。若見舉手挑衣者。知人非杌。別相不見同相生疑心者。如空不共相是常住。如見地不共相是無常。聲聞者不共相。於聲聞不共相生疑。為同空是常住。為同地是無常。凡夫為同相故起疑心。聲聞緣覺為別相故起疑心。凡夫為有生法故起疑心。聲聞緣覺為無生法故起疑心。純陀不為此二種故起疑心。為欲利益眾生故生此疑。如此大菩薩。那得於佛生疑。於此大會大有外道聚集有外道說佛死而更生。復有說。如燈盡火滅。復有說。佛滅後有盡有不盡。為釋此疑故。佛說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佛為二乘故說偈。煩惱生得聖修得。凡夫性生得。聖性修得。煩惱縛生得。解縛修得。生死生得涅槃修得。本生今修。本是生今是修。為二乘作此解說不謗大乘。為大乘作此解說是謗大乘。此是不相應大乘。誰能令相應大乘。是故我等依義選擇。思惟義不依語言。不選擇思惟語言。為修行大乘者說。過三種義顯了別義。言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時有。是三種義無有。無有是處。何故三種義不成就。若本有今無者。一切如來等則無解脫。何以故。性不定住故。以前有後無故。一切真有亦無。真有俗有亦無。何以故。真有前後無異故。俗有無本故。是故真俗二義不成就。於此二義不明瞭。僧佉外道亦如是說。因中有果。譬如乳有酪生酥等。是增益僧佉等義。若本無礙。現在時中誰能為障。若汝思惟妨礙。因緣和合為障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前後無異故。若今不障本時何故不障。有何道理。本不依因緣生。後依那因緣滅。所言本者。以何法為本。為初起為當相續為本。若初起為本。初不為因緣所生。後如初。亦不為因緣所生。若如是說十二因緣法如如義。皆悉已破。則同外道說無因義。若相續為本者。相續亦不定。何以故。分分不定故。雲何相續為本。是故一切有生之法。說本無因。如此說者則無道理。本無今有者。若前是無本而今有。有者則無得解脫者。前煩惱未起。則是離解脫。而後生煩惱則無解脫。若前無今有者。最極無生當應得生。如空生花。若汝思惟一則無因。是義不然。何以故。如屋與花二同是未有。何故因緣生屋。不因緣生花。等是無故。是義無道理。若本無生。而今得生。則破本義。是義不然。何以故。初生是本故。若汝思惟因緣。是初生則非初。是故生非是本。是亦不然。何以故。汝意欲破本有故。欲立因緣本者。是故不過本故。前未有法因雲何生。若其生者為具足生。為分分生。若具足生者。為一時生。為前後生。若一時生。則因果同時不可分別。若果後生。因在前滅。誰生後果。如煮熟雞而復作聲還生。若具足者。何用觀因。若分分生者。亦同前失。是故本無今有。欲安立因。是義不然。   三時有者。無有是義。若有是三世者。為一義遍三世。為一一義各各三世。如此二義並皆不然。何以故。若一義遍三世者。不得一世有三。何以故。相妨礙故。若義依時。則過去未來分分無窮。若時依義。義一故則無三世。離義故則無別時。是故三時皆不成就。若一物遍三世者。是物則不可說名。何以故。一物二成就故。若爾生死涅槃則是一。若各各世有者。三世各自有如現世能生果。過去未來何意不能生。若具能生。則無一人得解脫者。若不能生過去未來。誰斷果報。言過去未來是有者。為體故說有。為用故說有。若為體說有。雲何可破而為三分。若為用說有者。過去滅未來未生。雲何起用。若汝思惟三世是有為能說。三世不為能說。三世不為體說。若同有體。一則有能。二則無能。是義不然。若汝思惟為時節有能。不說能。知芭蕉一生果不能重生。義亦不然。何以故。義不定故。此三時誰之所有。若有因生難則無窮。若無因生則時節義不成就。若汝思惟未來是前。現在是中。過去是後。作三世者。何以故。未來力逼出故現在。現在力逼出過去。如恆河水。未來水逼現在水。現在水逼過去水。若一世成就。則三世成就。是義不然。何以故。水是同時。處所別故。故說三時三世有義。是故不然。無無是處者。如小乘說無是處。如外道說無是處。破小乘外道如是。偈義一破邪義。二立正義。破邪義者。依語言說。立正義者。依於義說。所言正義者。本有今有。過於三世。是名正義。本有今有者。從初發心至得涅槃。一味無異。不依生因。不依滅因。有則清淨。凡夫法不能染。聖人法不能清淨。若起四重五逆不能令減。若修慧斷惡不能令增。若有見得清淨眼。若有見得毒惡眼。依方便則過語言道及一切思惟。不可說不可思惟攝受。因果非因非果。是地非數量一時能分別。是諸佛如來境界。生死涅槃是地逆順故。若逆是生死。若順是涅槃地。是前際是後際。是發心地是金剛後心地。破一切見。清淨一切見。一切眾生應當受用。如來一體最歸依處。攝受一切寶是大涅槃。過三世者。為用說涅槃功德。何者過三世。為生故分別三世。涅槃無生故。不可分別。三世者。未生得生。已生即滅。涅槃無滅故常住。是故自在。以自在故。是故最樂。為體故說清淨。為用故說常樂我。自體故清淨。對生死故常樂我。復次有二種義。若本有今有。則是常見。若過三世。則是斷見。若二義待來離斷常。是中道。如是俗諦真諦相待故。有如是十二因緣真實。何以故。離二邊是真十二因緣。若能善解。即見如來現在於世。是故如來說十二因緣是如來身。於真俗二諦。以不二故。是十二緣真佛道。如是偈有二義。一則對因義。斷於邪道。二理得義顯示實。如是二義。是如來事。依大智依。大慈悲。五常義。   一無窮常。二無起常。三恆在常。四湛然常。五無變常。無窮常者有十。一因無邊故常。二眾生無邊故常。三大悲無邊故常。四四如意足無邊故常。五慧無邊故常。六恆在定故常。七安樂清涼故常。八行於世間八法不能染故常。九甘露寂靜遠離四魔故常。十性無生故常。因無邊者。無量劫來捨身命財。為攝持正法。正法既無邊際無窮盡。此即以無窮之因。得無窮之果。果即三身也。   二無起常者。依前際非本無今有。不為意生身所生故。三恆在常者。依後際離不可思議死壞故。四湛然常者。依中際不為無明煩惱病所破壞故。五無變常者。過三際不為無漏業果報所變異故。第三恆在離死。第四湛然離病。第五無變者。初地至如來地通名無窮。從八地至如來名無起。從九地至如來。亦分得名為無變常者。正論五義併在佛地。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三藏闍梨解旨雲。諸行無常者。諸行即是色心諸行。行於三世中也。無常自有五義。一失滅無常。二相離無常。三變異無常。亦名迴轉無常。四有分無常。五自性無常。所言失滅者。如百年報盡壽命失滅也。二相離無常者。即是骨肉離散也。三變異者。如骨色初白後變為鴿色也。迴轉者。即轉白為鴿色。四有分無常。如根塵識三事未和合時。名為本無無常。已有還無名為滅壞。即是已有還無。無常根塵識共聚。總名為有分也。五自性者。為有前四義故。名為自性無常也。是生者。是未來世生也。滅法者。是過去世已滅法也。生滅者是現在世也。而現在攝生滅者。生而即滅故。雲生滅居現在也。言寂滅為樂者。若言滅法為樂。此義不然。何以故。為有現在滅是過去。已滅法為殘。以有殘故非樂也。若滅現在生滅為樂者。此事不然。何以故。為有未來生是現在世殘故。有殘故非樂也。若言未來生是常者。此義不然。生必有滅。故非常也。若能令未來應生法而不得生。乃可為樂耳。寂滅為樂。即其義也。上三句明生死有為法故無常。後一句辨涅槃。是無為法故常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29 遺教經論   No. 1529   遺教經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頂禮三世尊  無上功德海  哀愍度眾生  是故我歸命  清淨深法藏  增長修行者  世及出世間  我等皆南無  我所建立論  解釋佛經義  為彼諸菩薩  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  佛法得久住  滅除凡聖過  成就自他利   此修多羅中。建立菩薩所修行法有七分。一序分。二修集世間功德分。三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四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五顯示入證決定分。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論曰。初序分。修多羅顯示利益成就畢竟故。是中成就畢竟有六種功德。一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二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三弟子成就畢竟功德。四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五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六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初成就畢竟有三種相。一總相。二別相。三總別相。總相者。如經牟尼故。別相者。如經釋迦故。總別相者。佛故。是中釋迦者。示現化眾生巧便故。復家姓尊貴故。牟尼者。一切諸佛功德故。復示自體清淨故。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者。有二白淨法句。一道場白淨法句。二涅槃白淨法句。此二白淨法前後二句。說示轉說義應知。道場白淨法者。如經初轉法輪故。涅槃白淨法句者。如經最後說法故。弟子成就畢竟功德者。示能受持二種白淨法門故。成就自利益行故。顯現如來快說法門功德故。如經度阿若憍陳如故。度須跋陀羅故。此二句修多羅示八種成就故。   雲何為八。謂二種受持成就故。二種白淨法門成就故。二種自利益行成就故。二種快說法門功德成就故。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者。二八成就總故。如經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故。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者。有四種自相。一因自相。如經娑羅雙樹間故。二因共果自相。如經將入涅槃故。三總自相。如經是時中夜故。四果自相。如經寂然無聲故。於中總自相者。遠離二邊故。成就二種中道故。一者正覺中道。二者離正覺中道。是中離正覺中道者。即果自相應知。此果有二種。一者自性無說離念涅槃果。二者遠離覺觀涅槃果故。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者。分別人法二位差別故。人位差別者。上首眷屬差別故。如經為諸弟子故。法位差別者。世間出世間法等故。如經略說法要故。已說序分。次說修集世間功德分。此功德有三。一者修集對治邪業功德。二者修集對治止苦功德。三者。修集對治滅煩惱功德。   對治邪業功德者。   經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太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論曰。此修多羅中。每說比丘者。示現遠離相故。復示摩訶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又於四眾亦同遠離行故。於我滅後者。此言示現遺教義故。不盡滅法故。以不盡法清淨法身。常為世間作究竟度故。如經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故。此木叉亦是毘尼相順法故。復是諸行調伏義故。如來不滅法身自體解脫說波羅提木叉。依此法身。得度二種障故。一者有煩惱暗障。二者空無善根障。得度煩惱暗障者。如盲得眼。相似法故。如經如暗遇明故。得度空無善根障者。滿足財寶相似法故。如經貧人得寶故。餘者示現波羅提木叉。是修行大師故。如經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故。又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如經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故。依根本清淨戒已說。次說方便遠離清淨戒。   經曰。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豫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論曰。此中方便遠離淨者。護根本淨戒故。如經持淨戒者故。雲何護根本。何者是根本。護根本者。今說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不同凡夫增過護。二者不同外道損智護。不同凡夫增過護者。有十一事。一者方便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販故。二者現前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賣故。三者交易求利增過。如經不得貿易故。若依世價無求利心。不犯賣買。法式如毘尼中廣說。四者所居業處。求多安隱增過。如經不得安置田宅故。五者眷屬增過。如經不得畜養人民故。此示外眷屬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復說民者。以其同在人中。於善法不了畜生之屬故。六者難生卑下心增過。如經不得畜奴婢故。七者養生求利增過。如經不得畜生故。八者多事增過。如經不得一切種植故。九者積聚增過。如經及諸財寶故。十者不覺增過。如經皆當遠離如避火坑。十一者不順威儀及損眾生增過。如經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故。此十一種增過事。修行菩薩宜速遠離不應親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如經皆當遠離如避火坑故。不同外道損智護者。謂世間分別見故。此分別見有五句十種分別。如經合和湯藥乃至皆所不應故。遮異見故。何者是根本者。此示根本有二種。一者行法根本故。二者行處根本故。行法根本者。波羅提木叉故。行處根本者。身口意故。於身口意行處。行波羅提木叉故。節身時食等。示現身口意行處。波羅提木叉故。修行菩薩當知三處波羅提木叉。無復有餘解脫故。身處波羅提木叉。有五種解脫三種障對治二種不應作不作故。一者他求放逸障。此障對治。如經節身故。二者內資無厭足障此障對治。如經時食故。三者共相追求障。此障對治。如經清淨自活故。四者自性止多事。如經不得參豫世事故。五者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如經不得通致使命故。後二句示現不應作不作。雲何五種身解脫。一者外緣身解脫。二者內緣身解脫。三者自相緣身解脫。四者眾事緣身解脫。五者遠離異方便緣身解脫。五種解脫中。初句總餘句別應知。口處波羅提木叉者。有二種邪語不應作不作。一者依邪法語。有二種不應作。一邪術惱眾生語。二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如經咒術仙藥故。二者依邪人語。亦二種不應作。一者與族姓同好。多作鄙囈語。二者親近族姓。多作我慢語。如經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故。意處波羅提木叉者。有六句說三種障。對治三種不應作不作。一者多見他過障。犯自淨心故。此對治。如經當自端心故。二者邪思惟障。不能自度下地故。此對治。如經正念求度故。三者於受用眾具中無限無厭足障。此對治。第五句於四供養知量知足故。此供養有二種。一者於身份中供養。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身份故。二者於心分中供養。謂不共心供養。無厭足心供養。二事相違心供養。等分心供養。此四種心供養。癡亂眾生常受用故。不知節量故。若入三昧分者知量故。若入道分者知足故。三種不應作不作者。一不污淨戒不受持心垢故。如經不得包藏瑕疵故。二者遠離。無緣顯己勝行。令他不正解故。如經顯異惑眾故。三者遠離貪覆心貯積眾具故。如經趣得供事不應蓄積故。已說從根本戒。次說根本戒與從戒俱解脫。能生諸功德故。   經曰。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論曰。從戒是戒相故。不可廣說顯示略說應知。如經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故。戒是正順者。此言示現從戒義故。於此彼處說從有二種。一者從根本戒。二者從根本所起成就戒。從根本戒者。示現順根本無作。波羅提木叉如向已說故。從根本所起成就戒者。示現後際解脫因。中際從戒生故。如經解脫之本故。戒是解脫體能正度故。如經故名波羅提木叉故。此言示現能度身口意惡。彼岸成就三業解脫故。能生諸功德者。示現有色解脫功德無色解脫功德。彼二相順相違解脫功德。皆從彼生故。如經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故。次說勸修戒利益故。   經曰。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論曰。雲何勸修戒利益。於中有五種勸。一者勸不失自體。如經當持淨戒故。二者勸不捨方便。如經勿令毀缺故。三者勸遠離諸過身口意業。常集功德故。如經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故。四者勸知多過惡於身口意中。一切時不能生功德故。如經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故。五者顯示持戒菩薩。於所修行三種戒中。有如是得失者。我當住安隱處。不住不安隱處故。如經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故。此言正示現勸修利益勝義故。已說修集對治邪業功德。次說對治修集止苦功德。是中苦有三種。一者根欲放逸苦。二者多食苦。三者懈怠睡眠苦。是三種苦三昧樂門對治應知。雲何根欲放逸苦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論曰。根放逸苦者。是苦因苦果故。依戒淨三昧方便。攝念對治故。如經已能住戒當制五根故。何故但說五根。示現色非色別故。復示意根中有五根。二種對治故。雲何二種。一者動念對治故。二者不動對治故。戒念護根利益相似法故。如經勿令放逸乃至犯人苗稼故。身戒清淨故。種種色不放逸。牧牛相似法故。正念成就故。種種心不行執杖相似法故。以戒念成就故。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無減無失故。不犯苗稼相似法故。復示無戒念失上上損心故。氣分成就難對治故。如經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故。次說無對難對治。惡馬相似法故。如經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故。復示過重相似不相似。又因果深苦無量世故。示現先際中慎故。如經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故。向說戒念護。今說智護故。智者三昧觀故。彼是三昧重障故。如經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故。護彼如害命者。相似法故。如經持之如賊不令縱逸故。重者既如是。輕者雲何制。是中輕者。謂細相習障故。於此處有時則有。無時則無故。不作意起故。如經假令縱之故。勢無自立故。如經皆亦不久故。性是無對不相見故。如經見其磨滅故。是中雲何立見示現依見時說故。彼無見故滅見故。次說欲放逸苦對治。   經曰。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論曰。是中欲苦者。心性差別故。亦是苦因苦果故。示現種種色苦。依彼而有故。如經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故應知。自他生過故。勤遮故。如經是故汝等當好制心故。何故勤遮。示現此心三昧障法故。何者是三昧相。雲何障法相。三昧相者有三種。一者無二念三昧相。二者調柔不動三昧相。三者起多功德三昧相故。障法相者亦有三種。一者心性差別障。二者輕動不調障。三者失諸功德障。心性差別障者。如經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故。是中差別者。貪等四種差別故。修無二念三昧者。於此差別處可畏應知。四種譬喻相似法故。復示不相似法大可畏故。輕動不調障者。如經動轉輕躁如是等故。於中動轉者。示現諸根中轉識動故。復速疾故。猿猴相似法故。但觀於蜜者。示現有翳不見未來故。深坑者。障礙義故。是障礙有二種。一者生處障礙。二者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狂象相似法故。急挫者。示現抑入無動處故。無令放逸者。顯示攝入調伏聚故。失諸功德障者。如經縱此心者喪人善事故。無二念三昧相者。如經制之一處故。起多功德三昧相者。如經無事不辦故。調柔不動三昧相者。如經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故。已說根欲苦對治。次說多食苦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論曰。多食者三昧障故。食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身食。二者心心數法食。若多段食難止息故。去禪定遠故。是心心數法食者。欲界相違法中。方便對治故。復有第一義心三昧中盡故。成就無食三昧故。如是二種三昧。有六種功德成就。何等為六。一者受用對治功德成就。二者平等觀功德成就。三者究竟對治功德成就。四者顯示平等觀功德相似成就。五者不虛受功德成就。六者知時功德成就。此六種功德顯示成就二種三昧。第一第五第六功德成就。顯示少食三昧故。餘者三種功德成就。顯示無食三昧故。受用對治功德成就者。如經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故。平等觀功德成就者。如經於好於惡勿生增減故。究竟對治功德成就者。如經趣得支身以除飢渴故。此示平等法身攝平等觀。究竟無飢渴故。顯示平等觀功德相似成就者。如經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故。是中不損者。示現非壞法觀故。不虛受功德成就者。如經受人供養趣自除惱故。知時功德成就者。如經無得多求壞其善心故。多求者。示現心心數法多三昧功德不現前故。籌量牛力等。示知時相似法故。示現知時有二種。一者方便時計挍故。二者成就時相應故。示多食過故。已說多食苦對治。次說懈怠睡眠苦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集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悟。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論曰。懈怠睡眠苦對治者。不疲惓思惟對治故。是中何故懈怠睡眠共說障法。示現懈怠者。謂心懶墮故。睡眠者身悶重故。此二相順共成一苦故。五種定障中共說故。於中起睡眠有三種。一從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若從食及時節起者。是阿羅漢眠。以彼不從心生故。無所蓋故是三種睡眠中。初二種以精進對治。無有時節故。無始來未曾斷故。復示聖道難得故。如經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故自餘修多羅。示現第三從心起睡眠對治故。是中對治有二種。一者思惟觀察對治。觀諸生滅壞五陰故。如經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故。復示求禪定智慧度所度故。如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故。復次觀察陰界入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覺故。如經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悟故。二者淨戒對治。謂禪定相應心戒故。六種境界心安住自心故。可畏如蛇相似法故。如經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故。淨心戒對治故。如經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故。復示遠離故。安隱故。如經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故。次說下地相似安隱無對治故。如經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故。又示治法勝能令自地清淨莊嚴。亦令他地無過故。如經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故。是中最為第一者。示現勝餘戒莊嚴故。是故比丘等為明何義。示現勸修勝莊嚴故。常修故。復示遠離者。損自地故。如經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故。復示有無得失故。如經應知。已說修集對治止苦功德。次說修集對治滅煩惱功德。於中有三種障對治。示道義應知。   經曰。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肢解。當自攝心不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慾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而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論曰。是中初障對治者。瞋恚煩惱障對治故。示現堪忍道故。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無輕重對治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肢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故。此示幻化法身成就故。又復口行清淨常作軟語故。如經亦當護口勿出惡言故。復說自他利道德障法故。如經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故。顯示功德智慧二種心行淨故。挍量勝諸眷屬行故。如經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故。於中行者三昧功德苦對治故。三種業清淨。及挍量勝相示行安苦道應知。次說真如觀清淨。顯示安樂道故。成就觀智大人力故。如經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故。又顯示不入丈夫力成就者。無智慧觀故。依相違顯勝應知。如經若其不能歡喜忍受乃至智慧人也故。是中不歡喜者。無信入觀故。惡罵之毒者。示無生法門相中不如法受故。甘露者。示無生法自體相相似法故。於中道者。示智慧自體故。復說過患事常護故。如經所以者何如是等故。於中諸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好名聞者。利他善法名稱功德故。人不喜見者。自他世無可樂果報故。於中防護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護自善法如防火。相似法故。二者護利他功德防護賊。相似法故。復示世間功德違順法中有受用故。未畢竟相違故。如經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故。於中無法者。無白淨法對治故。次示出世間道。於世間受用二法中。一向相違故。如經出家行道無慾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故。餘者顯示道分中不應有。相似法故。如經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故。次說第二煩惱障對治道。   經曰。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論曰。第二煩惱障對治道者。示現自無尊勝心成就。輕賤身心行故。遠離貢高煩惱故。於中有七句行遠離。一者於上上尊勝處。最先折伏故。常應自知故。如經汝等比丘當自摩頭故。二者於餘處莊嚴不受用故。如經已捨飾好故。三者於衣服處對治為好故。如經著壞色衣故。四者自己受用具常自持故。如經執持應器故。五者於內外受用事。不作餘生過方便故。及自調伏故。如經以乞自活故。六者智慧成就常自觀察故。如經自見如是故。七者對治成就遠離微起故。如經若起憍慢當疾滅之故。餘者明何義故。示現挍量。自降伏者。不應起憍慢故。障礙先後際功德故。如經增長憍慢尚非世俗如是等故。次說第三障對治。   經曰。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論曰。第三障對治者。示現根本直心。遠離諂曲煩惱障故。於口意中自違違彼故。如經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故。復示違道障對治故。如經是故宜應質直其心故。又復相違法。道分時中不應有故。如經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故。是中欺誑者。心口俱時不實用故。餘者示現直心。是道心本故。如經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故。已說修集世間功德分。次說修集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大人功德分有八種。一切大人常用此以自覺察故。長養成就方便畢竟故。   經曰。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集。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論曰。是中第一大人。成就無求功德。知覺多欲過故。於中說所知覺有五種相。一者知覺障相。謂煩惱業苦三種障故。如經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故。此示迴轉不息故。二者知覺治相成就。遠離三種妄想故。如經少欲之人無求無慾則無此患故。三者知覺因果集起相。成就無量行故。如經直爾少欲尚應修集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故。四者知覺無諸障畢竟相三障畢竟故。如經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故。五者知覺果成就相。般若等三種功德果成就故。如經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故。復次說第二大人知覺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論曰。第二大人知覺功德者。成就知足行故。對治苦因果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故。是中惱者。示現煩惱過從苦生故。復說清淨因果成就治法故。如經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故。若如是者二種知覺雲何差別。此中示現初知覺者。遠離他境界事故。知足者。於自事中遠離故。復次有三種差別。示現知足不知足故。一者於何等何等處。受用差別故。二者於何等何等事。受用差別故。三者於何等何等法中。無自利有自他利差別故。如經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如是等。如經應知。次說第三大人遠離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為遠離。   論曰。第三大人遠離功德。於中三門攝義應知。一者自性遠離門。體出故。二者修習遠離門。方便出故。三者受用諸見門。常縛故。自性遠離門者。示現四種對治。一者我相執著障。此障對治。如經汝等比丘若求寂靜無為安樂故。於中寂靜者。示法無我空故。無為者。無相空故。安樂者。無取捨願空故。二者我所障五眾亂起無次第故。此障對治。如經當離憒鬧故。三者彼二無相障。此障對治。如經獨處閑居故。四者無為首功德障。以其天可重法故。此障對治。如經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故。修習遠離門者。遠離我我所不復集生故。如經是故當捨己眾他眾故。方便慧成就。如法如住故。如經空閑獨處故。善擇智成就遠離起因故。如經思滅苦本故。受用諸見門者。樂集我我所生起自他心境相惱故。如經若樂眾者則受眾惱故。諸見集生生已自害大樹相似法故。如經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故。復示無出離相煩惱業染生故。老象溺泥相似法故。如經世間縛著沒於眾苦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為遠離故。次說第四大人不疲惓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論曰。是中不疲惓者。示現不同外道精進故。於一切法一切行善趣故。成就不退轉故。如經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故。以能成就不退。須修習長養故。如經是故汝等當勤精進故。復以譬喻顯示不休息。精進成就有力故。如經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故。次說懈怠過。不能常精進念處退失。不成就心慧故。依譬喻顯示應知。如經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如是等故。次說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者。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論曰。第五大人不忘念功德者。示現是一切行上首故。能破無始重怨故。於中一切行者。略說三種。一者求聞法行。如經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故。二者內善思惟行。如經求善護故。三者求如法修行。如經求善助故。復示此等行中為首為勝故。如經無如不忘念者故。能遮無始重怨。不害三種善根故。如經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故。煩惱者。示心相中惑亂故。賊者從外集生過故。復示勸修令初後念成就。示現遮無始終心故。如經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故。無始終故失念成就多過故。如經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故。又成就多功德隨順世間門集諸行故。如經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故。念力強故。勇健無畏入陣。相似法故。如經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故。次說第六大人禪定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提塘。行者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論曰。大人禪定功德者。謂八種禪定等。因攝念生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故。雲何攝心能生禪定。示現攝遍所行處。心行對治緣故。次及中軟取事。心行對治緣故。此三種緣處對治成時。則近禪定故。禪定成就。有方便果用故。如經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故。又懈怠無修集。方便障故。如經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故。是中懈怠有三種。一者不安隱懈怠。二者無味懈怠。三者不知恐怖懈怠。雲何修集一一對治。示現精進修集節量食臥。及調阿那波那故。精勤修集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及盡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進修集觀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惡趣苦。我未能離故。是三障對治故。復修習功德成就。無所對治故。如經若得定者心則不散故。又以譬喻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長故。如經應知。次說第七大人智慧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之人也。是為智慧。   論曰。是中智慧功德者。於真實義處障及世間事處障能遠離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故。於一切時常修心慧故。以其難得故。如經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故。復示難得能得於第一義處遠離故。如經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故。復示非自性慧不入出世及世間中故。非施設故。如經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故。又以四種譬喻。顯示四種功德。聞思修證故。如經應知。言實智慧者示實能對治故。於四種功德中。第四功德自利益最勝義故。又四種修學功德。於分內處而有覺照故。如經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為智慧故。已說長養方便功德。次說大人成就畢竟功德。   經曰。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速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論曰。大人成就畢竟功德者。示現自性遠離。非對治法故。四種差別智障法分別可分別故。如經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故。修道智非自性故。如經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故。餘者二句勸修遠離。成就無戲論故。一者有對相遠離。有彼彼功德相故。如經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故。二者無對相遠離。無彼彼功德相故。如經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速滅戲論之患故。示現行成就體性異故。如經是名不戲論故。已說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次說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   經曰。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論曰。顯示畢竟甚深功德者。有二種畢竟。顯示二種甚深功德故。一者如來分別說法畢竟功德。顯示非分別說法甚深功德常說故。二者修行菩薩。修世間功德畢竟。顯示餘者甚深功德常修故。此二種修行功德如上。一一種中各修二種功德應知。是中常修功德者。第一義心修故。如經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故。遠離一心相似相違行如怨故。如經捨諸放逸如離怨賊故。無限齊大悲常利益限齊畢竟故。如經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故。次復廣說常修功德。有七種修相。一者雲何修。示現常勤行故。如經汝等但當勤而行之故。二者於何處修。示無事處故。如經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故。三者何所修。示修真實無二念法故。如經念所受法故。四者何故修。修令現前故。如經勿令忘失故。五者以何方便修。如經常當自勉精進修之故。六者於相似法處蘇息。遠離上上心故。如經無為空死故。七者於晚時自知有餘悔不及事故。如經後致有悔故。次廣說如來分別說法功德畢竟。示現二種畢竟相。一者說化法畢竟。相應無餘故。如經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故。二者與念畢竟。度法相應無餘故。如經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故。是中服與不服等。示現如來於二種畢竟中無過失故。不負眾生世間法故。次說顯示入證決定分。   經曰。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論曰。入證決定者。示現於所證法中成就決定無所疑故。是中有三門攝義。示現決定無疑。一者方便顯發門。二者滿足成就門。三者分別說門。方便顯發門者。示現於諸實法處顯發故。以彼法是修行者當觀察及依之起行故。如經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故。於四諦中有作無作法。示現有疑無疑分齊故。如經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故。疾問者示二種將畢竟故。如向已說二種畢竟事故。無得懷疑者。於見無作諦處及修行有作諦處。彼二相違處皆不得疑故。滿足成就門者。有三種示現。一者示現法輪滿足成就三轉實法故。如經爾時世尊如是三唱故。二者示現證法滿足成就。如經人無問者故。三者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如經所以者何眾無疑故。分別說門者。示現彼眾上首。知大眾心行成就決定。復了知所證實義故。分別說彼彼事答如來故。如經時阿□樓馱觀察眾心如是等故。日月冷熱者。示於四諦中違順觀行不可異故。實苦不可令樂者。以佛說故苦樂各實不變異故。更無異因者。示苦滅各自因故。復示滅道同是自性觀故。決定者。苦樂因果入行決定故。無疑者。無異無餘義故。已說顯示入證決定分。次說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   經曰。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論曰。分別未入上上證者。有三種分別。顯示未入上上法故。一者於有作諦修分時中。未入上上法故。如經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故。二者於無作諦見道時中速決定故。示現不同修分法故。去上上法轉遠故。如經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故。復以譬喻示現見道速決定義應知。如經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故。三者於彼二相違無功用無學道中。於上上法界。有微細疑故。復有異義。於自地中見佛速滅故。如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故。次說為斷彼彼疑故。   經曰。阿□樓馱。雖說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論曰。是中斷疑者。斷彼勝分疑故。於自地中先所成就故。如經阿□樓馱雖說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故。復令上上成就。於彼所得究竟不退故。是如來悲心淳至故。不護上上法故。如經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故。雲何說。說有為功德。自他俱滅故。自他者說聽差別故。如經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故。復說法門常住不滅故。如經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又說他利事。畢竟無復所作故。如經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故。又說於彼彼眾中自利事。畢竟無復所作故。如經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故。又說未修集者。依不滅法門。能作得度因緣故。如經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故。復有異義於上上法中未得度者。依常住法門度故。又說住持不壞功德於中有二。一者於因分中住持。不壞常修故。不斷修故。如經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故。二者於果分中住持。不壞常顯故。如經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故。此二種住持不壞功德。示現上上法能斷疑應知。次重說有為功德無常相故。   經曰。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論曰。是中何故重說有為功德無常相者。示現於此處勸修世間生厭離行故。於有為相中得脫故。如經是故當知世皆無常乃至早求解脫故。又示無我如實觀成就。能滅我我所見根本故。如經以智慧明滅諸癡暗故。陰等諸法實不實故。如經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故。又示如來是度世大師為成可患故。如經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故。又說異可厭患相唯智能滅故。示現勸修智滅對故。得無對法現前故。如經此是罪惡之物如是等故。次說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   經曰。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論曰。是中種種自性者。於五陰法中。作種種見患故。妄想自性障故。此障對治。如經汝等比丘常當一心故。復以一心如實慧難可得故。如經勤求出道故。又示除如實慧所有相對法悉無常故。示現名相等法應知。如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故。於中動不動者。謂三界相靜亂差別故。清淨無我者。示現於甚深寂滅法中寂滅故。如經汝等且止如是等故。且止勿語者。勸示三業無動故。是寂滅無我相應器故。最後教誨者。正顯遺教義故。是遺教義於住持法中勝。以其遺教故。   遺教經論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0 佛地經論   No. 1530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稽首無上良福田  三身二諦一乘眾  我今隨力造此論  為法久住濟群生  覽諸師意我已淨  恐餘劣智未能通  為令彼淨生勝德  故我略釋牟尼地   論曰。佛地經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地。謂所依所行所攝。即當所說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事等。是佛所依所行所攝故名佛地。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應知此中宣說佛地饒益有情。依所詮義名佛地經。如緣起經。如集寶論。   略說此經所攝義者。謂顯世尊佛土圓滿功德圓滿眷屬圓滿安立佛地五法總別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依淨法界具諸功德三身差別。此則次第示現。如來居如是處。具如是德。如是眾俱安立。如是地義差別。如是處者。謂佛淨土即十八種圓滿莊嚴廣大宮殿。如是德者。謂佛世尊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如是眾者。謂無數量諸大聲聞摩訶薩眾。成就種種微妙功德。地義別者。謂大覺地五法總別受用和合一味事等。後當廣說。   於此經中總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總顯己聞及教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被機即是教起所因所緣故。名教起因緣分正顯聖教所說法門品類差別故。名聖教所說分。顯彼時眾聞佛聖教歡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分。   經曰。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   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依譬喻者。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依教誨者。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依問答者。如有說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說。依許可者。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或許可言。是事如是有義此中唯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眾鹹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有義此中亦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有義此中通依四種。依譬喻者。謂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依教誨者。謂告時眾如是當聽我昔所聞。餘如前說。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說我聞。有義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心雖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言一時者。謂說聽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雲何言一。或能說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頃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是說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時者。即是有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總假立故。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何不別顯如下處等。但說一時晝夜時分諸方不定不可別說。又義不定。或一剎那或復相續不可定說。是故總相但說一時。   薄伽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有頌言。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如是六種義差別  應知總名為薄伽   如是一切如來具有於一切種皆不相離。是故如來名薄伽梵其義雲何。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焰猛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鹹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薄伽梵德後當廣說。   經曰。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云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論曰。此顯如來住處圓滿。謂佛淨土如是。淨土復由十八圓滿事故。說名圓滿。謂顯色圓滿形色圓滿份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住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由十九句如其次第顯示如是十八圓滿。即此圓滿所嚴宮殿名佛淨土。佛住如是大宮殿中說此契經。   受用變化二佛土中。今此淨土何土所攝。說此經佛為是何身。有義此土變化土攝。說此經佛是變化身。聲聞等眾住此土中。現對如來聞說是經。歡喜信受而奉行故。佛心所現故。出三界淨識為相為說勝法。化此地前諸有情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故。暫化作清淨佛土。殊妙化身神力加眾令暫得見。若不爾者聲聞等眾應俱不見。有義此土受用土攝。說此經佛是受用身。此淨土量無邊際故。路乘門等是實德故。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餘處說故。解深密說。三地已上乃得生故。說此經佛具後所說二十一種實功德故。說餘經時不列如是佛功德故。若暫化作如是淨土如是妙身。加眾令見。應如餘經分明顯說。然不說故。是受用土及受用身。聲聞等眾是佛化作。或諸菩薩現作此身。莊嚴佛土說法會故。若爾此是地上菩薩所應見聞。何故於此化佛土中結集流布傳法菩薩。為欲示現一切智者及所居處超過一切世間法故。如是示現欲令所化生欣樂故。為令發願當生如是清淨佛土。見如是佛聞如是法。修彼因故。為生廣大勝解有情及諸菩薩勝歡喜故。欲令增上意樂勝解界堅牢故。結集流布。又是法勝於此宜聞。然處非勝化身相粗不可宣說。故受用身居受用土。為初地上諸菩薩說。令傳法者結集流通。若爾何故不但說彼所說法耶。若不說處及能說者。不知此法何處誰說。一切生疑故須具說。如實義者。釋迦牟尼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別。雖俱歡喜信受奉行。解有淺深所行各異。而傳法者為令眾生聞勝悕願勤修彼因。當生淨土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言薄伽梵住最勝等。乃至廣說如來功德。   最勝光曜七寶莊嚴者。謂大宮殿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或大宮殿七寶莊嚴故最勝光曜。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牟婆洛揭婆。五遏濕摩揭婆。六赤真珠。謂赤蟲所出名赤真珠。或珠體赤名赤真珠。七羯雞怛諾迦。就此所重且說七寶。其實淨土無量妙寶綺飾莊嚴。非世所識。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者。謂大宮殿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或大宮殿其體周遍無邊界故。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由此二句顯佛淨土顯色圓滿。如是淨土顯色圓滿。形量雲何。無量方所妙飾間列。謂大宮殿妙飾間列無量方所。或大宮殿無量妙飾方所間列。言無量者。或數無量。或處無量。如慧為先安布間飾。是故說名妙飾間列。雲何佛土淨心為相。非外工具世匠所成而有。如是如慧為先安布間飾。謂佛世尊昔菩薩時發巧便慧。如是如是加行誓願莊嚴佛土。由先加行誓願勢力。於果位中雖無如昔戲論覺慧。而佛淨識如是變現亦令菩薩識如是變故不相違。餘處亦應依此理說。   如是淨土形色圓滿。份量雲何。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謂大宮殿其量周圓無際難測。或大宮殿其量無際周圓難測。又東方等分齊無故。長短等相難可測量。有義如來受用身土隨所化生所宜而現。或大或小其量無定。雖現廣大亦有邊際。然就地前菩薩智等。說言無際其量難測。有義如來受用身土。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遍法界。地上菩薩及諸如來。亦不能測其量邊際。以無邊故。如無始時。如實義者。受用身土略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所修無邊善根所感周遍法界。為自受用大法樂故。從初得佛盡未來際相續無變。如諸功德諸大菩薩亦不能見。但可得聞。如是淨土以無量故。諸佛雖見亦不能測其量邊際。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為令地上諸菩薩眾受大法樂。進修勝行隨宜而現。或勝或劣或大或小。改轉不定如變化土。如是淨土以有邊故。地上菩薩及諸如來皆測其量。但就地前言不能測。由是二種差別故言。周圓無際其量難測。如是淨土份量圓滿。為三界處為不爾耶。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謂大宮殿處所方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非如三界自地諸愛執為己有。所緣相應二縛隨增。是彼異熟及增上果。如是淨土非三界愛所執受故。離二縛故。非彼異熟增上果故。如涅槃等超過三界異熟果地。若爾淨土非三界攝。便是無漏。若是無漏有為所攝。即是道諦便是善性。雲何得用色聲香等為其體性。以十八界十五有漏八無記等餘處說故。有義十八界通有漏無漏皆有善性。然據二乘境界粗相相似。說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無記等。有義淨土定心所變。雖有色等似十界相非十界攝。非諸世間五識所得。如遍處等所緣青等。皆是自在所生色故。法界所攝。是故淨土雖用色等為其體性。是無漏善亦不相違。若爾菩薩五識不緣受用土耶。雖依彼力自識變異。然相粗妙不相似故。非五境攝如來五識可不緣耶。佛緣事心作用相似。假名五識實非五識。恆在定故。餘處宣說五識體是自性散亂。無有定故。若爾不從五根生耶。如來五根及色聲等。相同根境假名五根。及色等境定心變故。實是法界自在生色。若爾四智應不同時。無有一時一類多識一身起故。許亦何失。如實義者。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非是有漏亦非無漏。非善非惡亦非無記。非蘊界等法門所攝但隨所宜種種異說。餘處說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無記等。但就二乘異生等境粗相分別。不就諸佛諸大菩薩甚深境界故餘處說如來非實蘊界處攝。所有善等皆是示現。乃至廣說。如是淨土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   如是淨土方所圓滿。既超三界異熟果地。如涅槃等應無有因。若有因者應三界攝。若言淨土超過三界。還有超過三界法因。此應當說其相。雲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謂大宮殿用出世間無分別智後所得智善根為因而得生起。非是無因。非大自在天等為因。雲何淨土超過三界。而用出世無分別智後所得智。世間淨法為異熟因。不說與彼為異熟因。然為餘因彼得生起。如苦法智忍品世第一法為因。此用本來無分別智後得無漏善法種子。三無數劫修令增廣。為此淨土變現生因。無分別智名出世間。後得過前說名為勝用勝出世無漏善根為此生因。或諸聲聞獨覺聖道名出世間。如來善根過彼名勝。此佛淨土如來識中無漏善根為因而生。有義但是增上緣生。以外法故。有義亦是因緣而生。親能生故。若不爾者應無因緣。外法相望非因緣故。一切外法皆用內法熏習為因。若爾外法既是共有。雲何有情各別種子。共為因緣合生一果。勿以小心測量大法。外物豈是極微合成實有體性多因共感。但是有情異識各變。同處相似不相障礙。如眾燈明。如多所夢。因類是同果相相似。處所無別假名為共實各有異。諸佛淨土亦復如是。各別識變皆遍法界。同處相似說名為共。如是淨土因相圓滿。果相雲何。最極自在淨識為相。謂大宮殿最極自在。佛無漏心以為體相。唯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即佛淨心如是變現似眾寶等。如前已說。境界相故。如入青等遍處定者。識所現相此即如來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於一切時遍一切處。不待作意任運變現。眾寶莊嚴受用佛土與自受用身作所依止處。利他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隨他地上菩薩所宜變現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與他受用身作所依止處。謂隨初地菩薩所宜。現小現劣。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大最勝於地地中。初中後等亦復如是。   如是淨土果相圓滿。其主雲何。宮殿定有主依持故。如來所都謂大宮殿。諸佛世尊為主。非餘以殊勝故。唯屬世尊。或唯世尊住持攝受非餘所能。自受用土雖遍法界。一一自變各自為主不相障礙。他受用土雖諸佛變。然一合相亦一相身。攝受為主不相障礙。   如是淨土主既圓滿。應有輔翼。主必攝受輔翼者故。諸大菩薩眾所云集。謂大宮殿常有無量大菩薩僧共所云集。謂來朝者必為輔翼。既有無數大菩薩僧。常來輔翼故無怨敵能為違害。諸聲聞等無如是事。謂初地上諸菩薩眾。雖不能集諸佛自利受用淨土。而能集會諸佛利他受用淨土。諸佛慈悲於自識上。隨菩薩宜現粗妙土。菩薩隨自善根願力。於自識上似佛所生淨土相現。雖是自心各別變現。而同一處形相相似。謂為一土共集其中。如是地上菩薩淨土。為是有漏為是無漏。有義無漏。謂自心中後得無漏淨土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法樂。以初地上諸菩薩眾證真如理。得真無漏處真法流。住真淨土常見諸佛。故所變土是真無漏道諦所攝。有義有漏。謂自心中加行有漏淨土種子願力資故。變生淨土。於中受用大乘法樂。以彼菩薩雖證真如得真無漏。而七地來煩惱現起。乃至十地猶有修斷煩惱種子。及所知障。第八識體能持彼故。現受熏故。猶是有漏無記性攝。有為無漏道諦所攝。決定是善。若十地中第八識體是無漏善。應如佛地不能執持有漏種子。不應受熏。第八識體既是有漏無記性攝。所變淨土雲何無漏善性所攝。又一有情無二實身。其身爾時既是有漏。所依淨土雲何無漏。是故十地菩薩淨土是妙有漏苦諦所攝。如實義者。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二。若第八識所變淨土。是有漏識相分攝故。是有漏身所依處故。雖無漏善力所資熏其相淨妙。而是有漏苦諦所攝。隨加行等所現亦爾。若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識相分攝故。從無漏善種子生故。體是無漏道諦所攝。   如是淨土輔翼圓滿。應有眷屬。故次說言。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謂大宮殿唯有天等眷屬圍繞。無有餘類等者。等取藥叉揵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等。莫呼洛伽即攝大蟒。雲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或為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如為調伏劫比拏王。現化無量轉輪王眾眷屬圍繞。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以供養佛。或自化身為天龍等。翼從如來故無有過。   如是淨土眷屬圓滿。於中止住。以何任持。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謂於此中大乘法味喜樂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義。已說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雲何有食。又無漏法不應名食。食能長養三有眾生。此斷有故應不名食。是任持因故亦名食。如汝宗中生色界等入無漏定亦應名食。非過去食應名為食。過去無故。此亦應爾。是任持因故說為食。如有漏法雖障無漏。然持有漏得名為食。無漏亦爾。雖斷有漏然持無漏雲何非食。此淨土中諸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名為食。   如是淨土任持圓滿。作何事業。作諸眾生一切義利。謂於此中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義利。現益名義當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如是等別雖在寂定。由先所修加行願力。任運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如是淨土事業圓滿。有何攝益。滅諸煩惱災橫纏垢。謂於此中遠離一切煩惱纏垢。及諸災橫。即諸煩惱名為纏垢。如是即名諸災橫因。煩惱纏垢此中無故。所作災橫此中亦無。又煩惱者。謂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纏者即是無慚愧等。垢者即是諂誑憍等。災橫即是彼所發業及所得果。若所知障或諸隨眠名為煩惱。即彼現起說名纏垢。本惑名纏。隨惑名垢。所知障等名為災橫。此中何法名為攝益。即離煩惱災橫纏垢名為攝益。如世封主雖不攝受但不為災。封戶亦言主攝益我。此亦如是。又現證得解脫煩惱災橫纏垢。殊勝福智故名攝益。如是淨土離內災橫攝益圓滿。亦應無有外怖畏因。故次示現無畏圓滿。遠離眾魔。謂於此中遠離一切煩惱蘊死及以天魔。或能令他遠離四魔。如是四種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諸怖畏故。此中無彼故無怖畏。煩惱魔者。謂一百二十八煩惱。並隨煩惱。蘊魔者。謂五取蘊。死魔者。謂有漏內法諸無常相。天魔者。謂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種皆能損害諸善法故。說名為魔。由是四魔生諸怖畏。如來永離四種魔故。無諸怖畏。初地已上諸大菩薩。在淨土中離粗四魔無五怖畏。如是淨土無畏圓滿。其所住處亦應殊勝。故次復說住處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謂於此中佛所住處。勝過一切菩薩及餘莊嚴住處。唯是如來妙飾莊嚴為所住處。由勝一切莊嚴住處。是故說名住處圓滿。如是淨土住處圓滿。有何道路於中往來。大念慧行以為遊路。謂於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為所行路。所遊履故名為遊路。是道異名。聞所成慧名為大念。聞已記持無倒義故。思所成慧名為大慧。依理審思得決定故。修所成慧名為大行。由修習力趣真理故。大者念等緣大乘法而生起故。是彼果故。彼所攝故。履三妙慧淨土往還。故名遊路。此說菩薩因三妙慧。得入淨土故名遊路。若諸如來大念即是無分別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大慧即是後所得智分別諸法真俗相故。此二皆有造作淨土增上業用。故俱名行。由此二智通生淨土。故名遊路。或大念行是自利行。內攝記故。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別故。如其次第通生如來二種淨土。故名遊路。如是淨土路既圓滿。應有所乘御彼所乘行此道路。故次說言。大止妙觀以為所乘。止謂三摩地。觀謂般羅若。大義如前。此二等運故名所乘。乘此止觀隨其所應。行前道路。路是總位。位中止觀別名所乘。   如是淨土乘既圓滿。應有入門。從彼入門御此乘入。故次說言。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謂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解脫即是出離涅槃。即大空等名解脫門。依從此門而入淨土。遍計所執生法無我說名為空。緣此三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槃無此等相。故名無相。緣此三摩地名無相解脫門。願謂求願。觀三界苦無所求願。故名無願。緣此三摩地名無願解脫門。由此空等三解脫門得入淨土。故名為門。大如前說。此淨土中亦應有事。路乘門等為令有情欣樂實德。故就行說。   如是淨土門既圓滿。如餘宮殿應有所依。故次復說依持圓滿。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謂如地等依風輪等。或如世間宮殿依地。如是淨土無量德眾所嚴。大寶紅蓮花王眾所建立。謂紅蓮花大寶所成。如是大寶無量功德眾善所起。於眾寶中勝故名大。此寶紅蓮。於諸花中最為殊勝。故名花王。或此寶花望諸菩薩善根所起紅蓮花眾勝故名大。佛是法王。是佛最勝善根所起。故名花王。又此寶花極難得故名為大。寶花中最勝故名花王。此花非一。或花葉多故名為眾。世尊住此花眾建立大宮殿中。說是契經。是故說言大宮殿中。若就如來實受用身所依淨土。名大宮殿量同法界。於中一一佛受用身是能說本名說此經。若就如來隨菩薩宜現受用身。所依淨土名大宮殿其量不定。於中諸佛同現一身。正說此經故。此宮殿份量方所不可定說。   佛地經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0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二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是薄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論曰。次顯諸佛異餘大師。故說世尊功德殊勝。又為其餘生淨信故。顯示世尊功德圓滿。應知。此中二十一種殊勝功德。顯薄伽梵最清淨覺。謂佛世尊普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開覺故。又於一切所應覺境淨妙圓滿正開覺故。又於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正開覺故。名薄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者。顯示世尊一向無障殊勝功德。謂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無故。以諸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住著生死。聲聞獨覺現行涅槃。一向棄背利樂他事住著涅槃。世尊無彼現行二障。是故說名不二現行。趣無相法者。顯示世尊調化方便殊勝功德。謂無相法即是涅槃。佛善了知三乘有情。隨彼堪能調化方便。如實為說令彼趣證無相法故。住於佛住者。顯示世尊觀所調化殊勝功德。謂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故。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者。顯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勝功德。謂證諸佛相似事業平等性故。到無障處者。顯示世尊永斷所治殊勝功德。謂已證得解脫一切煩惱所知二障智故。及已永斷一切障故。不可轉法者。顯示世尊降伏外道殊勝功德。謂佛正法一切外道不能退轉。降伏彼已顯正道故。所行無礙者。顯示世尊降伏魔怨殊勝功德。謂所行者。即色等境。此所行境。擾亂心故。障礙善故。說名魔怨。諸佛世尊心善安定極悅意境亦不能亂。所有功德極善成滿。一切惡境不能為礙。以能摧伏一切境界。一切所行不能拘礙。是故說名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者。顯示世尊安立法教殊勝功德。謂佛安立一切法教。超過一切尋思境故。遊於三世平等法性者。顯示世尊記別三世殊勝功德。謂如現在記別過去未來世事皆無礙故。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顯示世尊現從睹史天宮來下殊勝功德。謂現化身普於一切世界洲渚。同時流下入母胎故。於一切法智無疑滯者。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謂於諸法已得能除一切疑惑決定智故。於一切行成就大覺者。顯示世尊於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隨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別。如其所應現自身故。於諸法智無有疑惑者。顯示世尊妙善了達一切法智。能隨所應恆正教誨殊勝功德。謂於諸法懷疑惑者。無有堪能隨應教誨。唯佛世尊證見諸法智善決定。能隨所應無倒教誨無休廢故。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者。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謂諸佛身非是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離染故。以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者。顯示世尊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謂諸菩薩為令佛種無斷絕故。勤修加行非聲聞等。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得佛無二住勝彼岸者。顯示世尊自性身份殊勝功德。謂佛法身無差別相故。名無二。佛無二住即是法身。真如為體無差別相。於中一切二相分別皆不現行。緣彼勝定常住其中。故名為住。即無二住名勝彼岸。佛已窮到故名為得。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者。顯示世尊受用身份殊勝功德。謂受用身不相間雜。一切如來受用身體各各別故。如來妙智能令一切眾生解脫。故名如來解脫妙智。佛於此智已得究竟。如是即說如來妙智不相間雜。於淨佛土現受用身亦不相雜。大集會中現種種身。與諸菩薩受用法樂亦不相雜。如來於此智所現身。亦到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者。顯示世尊證真如相殊勝功德。謂真如相無有中邊。遠離一切有為無為中邊相故。遠離方處中邊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證此佛地平等性故。遍知一切為無為等於中不染。極於法界者。顯示世尊證得果相殊勝功德。謂得窮極清淨法界。如是法界是修道果。次後二種殊勝功德。顯示世尊功德無盡。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無盡殊勝功德。謂如虛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真實功德亦復如是。常無斷盡。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他功德亦復如是。窮未來際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   復次此中總別顯示世尊殊勝功德。初句是總。由所餘句開顯其義。如是乃名善說法要。由二十一殊勝功德。是故說名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者。顯示世尊於所知境一切無障智轉功德。謂聲聞等於諸境界智有障礙。極遠時方無邊差別。諸佛法中無智轉故。如來不爾。一切時方無邊差別。諸佛法中一切種智無障礙轉。於諸法相無知不知二種現行。是故說名不二現行。由此故名最清淨覺。餘句皆應如是配屬。趣無相法者。顯示世尊能入無二殊勝功德。謂自能入永離一切分別自相。解脫一切煩惱纏垢。離有無相清淨真如亦令他入。住於佛住者。顯示世尊任運佛事不休息住殊勝功德。謂無功用利有情事無有間斷。安住聖天及梵住故。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者。顯示世尊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別殊勝功德。謂一切佛真如淨智。一切利益安樂意樂。受用變化二利他事無差別故。到無障處者。顯示世尊已修一切障法對治殊勝功德。謂已修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聖道。已到解脫一切障處。所依所趣故名為處。不可轉法者。顯示世尊不為一切外道所伏殊勝功德。謂教證法皆不為他所退轉故。所行無礙者。顯示世尊雖生世間世法不礙殊勝功德。謂生世間利等八法不能礙故。其所成立不可思議者。顯示世尊安立正法殊勝功德。謂十二分殊勝教法。出過一切尋思所行。非諸愚夫所能測度。宣說一切自相共相故名安立。遊於三世平等法性者。顯示世尊能正記別殊勝功德。謂於三世流轉句義。曾現當生展轉記別無顛倒故。記別去來皆如現在。分明無倒故名平等。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顯示世尊同時普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及變化身殊勝功德。謂於一切無邊世界。隨所化宜現琉璃等妙色身故。於一切法智無疑滯者。顯示世尊斷一切疑殊勝功德。謂自決定乃能令他生決定故。於一切行成就大覺者。顯示世尊入種種行殊勝功德。謂隨所化有情所宜現同類身。令彼入故。於諸法智無有疑惑者。顯示世尊了達當來法生妙智殊勝功德。謂於出過聲聞等境。微細善種如瓦石中細金種子。如是等境無顛倒相皆遍知故。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者。顯示世尊隨其勝解如應示現殊勝功德。謂佛世尊雖無分別如末尼珠由諸如來增上力故。亦由自身勝解力故。見如來身如金色等。然諸如來無有分別。無異分別。廣說如經。或同彼類。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者。顯示世尊無量所依所化有情調伏方便殊勝功德。謂由無量菩薩所依一切有情調伏方便。此由如來增上力故。得聞正法。思修次第獲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囑。展轉相續無間而轉。得佛無二住勝彼岸者。顯示世尊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最極成滿殊勝功德。謂於佛地無二法身。一切施等波羅蜜多平等圓滿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者。顯示世尊隨其勝解示現無雜清淨佛土殊勝功德。謂觀有情勝解差別。示現種種不相間雜金等佛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者。顯示世尊三身方處無有分限殊勝功德。謂證平等無初中後。諸佛三身於其佛地佛淨土中。無有一切方處分限。極於法界者。顯示世尊窮生死際。常現起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殊勝功德。謂此法界善清淨故。窮生死際。常起等流契經等法。為當來世所化有情。如應如時恆現起作利益安樂。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者。顯示世尊無盡究竟殊勝功德。謂如虛空常無窮盡。諸佛法界所起功德亦復如是。無窮盡故。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利樂一切有情加行無休息故。諸佛功德為性是常無盡。究竟為性無常相續不斷。無盡究竟不可定說。以佛法身清淨法界理性功德性是常故。受用變化二身功德。雖性無常無斷盡故。無盡究竟。一切如來本發弘願。為有情故求大菩提。若諸有情盡得滅度。爾時諸佛有為功德何不斷滅。諸有情界無有一切盡滅度時。故佛功德無有斷滅。所以者何。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獨覺種性。三如來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有出世功德種性。如餘經論廣說其相。分別建立前四種性。雖無時限然有畢竟得滅度期。諸佛慈悲巧方便故。第五種性無有出世功德因故。畢竟無有得滅度期。諸佛但可為彼方便示現神通。說離惡趣生善趣法。彼雖依教勤修善因得生人趣。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必還退下墮諸惡趣。諸佛方便復為現通說法教化。彼復修善得生善趣。後還退墮受諸苦惱。諸佛方便復更拔濟。如是展轉窮未來際。不能令其畢竟滅度。雖餘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然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說。為令不定種性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由此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此利他德依自利德乃得無斷。是故如來有為功德從因生故。雖唸唸滅而無斷盡。由佛功德無盡究竟。是故成就最清淨覺。其餘諸句皆應如是一一配屬。何故先說諸佛淨土。後說世尊如是功德。為顯如是諸佛功德依淨土故。為顯世尊依淨佛土具如是德說此經故。   次顯世尊眷屬圓滿。謂大聲聞及大菩薩。餘經中說調順調順而為眷屬。解脫解脫而為眷屬。是名如來眷屬圓滿。此說無量大聲聞眾無量菩薩摩訶薩俱。一切調順皆佛子等。皆住大乘遊大乘等。如其次第聲聞菩薩眷屬圓滿。何故此中先說聲聞後說菩薩。為於大乘生疑惑者。除彼疑故。為引不定種性菩薩生定信故。為已清淨諸大聲聞捨於自身尊貴慢故。謂於眾前大聲聞眾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內眷屬故。又令菩薩於聲聞眾生恭敬故。如契經言。菩薩不應於聲聞眾不生恭敬。由是讚歎聲聞功德。亦令其餘於聲聞眾生淨信故。於此會中亦有餘眾結集法者。略說二眾以其勝故。如經後言。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前說淨土最極自在淨識為相。雲何會中有聲聞等而不相違。有何相違。諸聲聞等同菩薩見故成相違。若聲聞等亦如是見可作是說。諸聲聞等雖預此會。障見淨妙業所礙故。猶如生盲不見。如是淨妙境界不可難言。既不能見不應在眾。以雖不見如是淨妙而見穢土化身說故。雖同一會自業力故所見各異。如見真金謂為火等。如於一處四種眾生各別見等。或復如來神力加被。令暫得見聞說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化亦無過。為欲莊嚴說法會故。或佛化作。或諸菩薩之所化作。   經曰。與無量大聲聞眾俱。一切調順皆是佛子。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戒善清淨趣求法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抉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現法樂住。大淨福田威儀寂靜。大忍柔和成就無減。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論曰。無量大聲聞眾者。其數甚多難可算計。故名無量。聞佛言音。而入聖道故名聲聞。並出家僧故名為眾。一切皆是最極利根波羅蜜多種性聲聞故名為大。有義皆住無學果位故名為大。如實義者。皆是不定種性聲聞。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為大。或眾數多故名為大。如今大眾一切調順者。有義有學離見所斷一百一十二種分別粗重煩惱。不□□禕姌楦□□□□□□檢□駾馱□詛□□罐窗G□□□醷_□□□禕埤□楦□□□□□□檢□□槾□埤□矩□□□餾□秣f□□祠□□□□祰□□褽□□飥□□稱□□奐□□檢□□□散□□橁□□□奐□□□□□□□E楰□□□□□委□埤□駾□矩□□稿□j□□餽□H□□茵埤□奐□□□□□□□□埤□□駕□□埤□□□□□□褉□□□祖□□□埤□□□□□□□□襤鞢慼慼慼慼慼插潛矷慼慼慼慼憤縐弘鞢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撙\□□□裀□□醴□觾獎□□□裀□□□□□□酋□□概饅□□□□d□□□稟桌□□祭襭訊埤□□□□耔□麗□埤□□□姪裀□□槾□埤□龍□褽□□□礹裀□□櫚□□_E饋□□奐□□裀□□□妨□埤□□□妙□□□禨□□□□餾□□□□□□榱□妙□□□搾□□□部慼慼慼慼慼慼慼澆堙摯鞢慼播Z□}□□妨□□□□□U驤□□□□□臨□□□□□檟□□□逆□奐□□j□羇□n□□□□□□□襤□□奐□說慼犛L□穠糕□楠□□□□□□□樁Y□檢□橖□□□□□□□□□□□□□□□□□□□樁樀埤□婁活熱嗍鶠撐埤□□□□□□□□□□□□□□□□□□馥□姪□診□□□□□□□□妯覟□檢□聾奅槾飀□奐□禪逆□□□□□□奅槾飀□奐□礪逆□□□□□□□□埤□奾d□囊奐□餡逆□稃□□□玲□餡禕奐□□逆□□稃□□妧□楛□□□□□□□□禪逆□□□禕奐□□□逆□□禮妧□□□稃□□□楛□埤□□□□□□吝□□耔□K□埤□□□禪逆□□□□稜□□□埤□□□□逆□馜□騪□□□餡逆□□椸□□R楺□埤□□裂駭騫言□Lj□□祋□奐□□餡逆□□稃□□□□囊埤□□□禎檢□飼言□R禭□禎檢□□□□□禎櫚□□□□□馘p埤□□耔□褸□襤鞢慼憤楚慼慼撙對Uj□□綠□西妙□驀□j□□□蓮□驀□j□□率□□驀□j□□□□□□礸驀□□□□□□驚□□埤□□送馘j□駾馘p□妅□□逆□稃□□禕□□□j□駾馱□□□駂□莆□□襤鞢倡謘慼漰哄慾蟆鞢潸難窗慼慼慼襤鞢牖傭痍菕摯鞢撰A□粿□□樉倫□糖□□禍□祰□埤□□□□□埤□□票□□□□□埤□祿□□□□□□□埤□□楠□□□□□埤□□□駩□□樁榕□埤□覜□□□□□□埤□□樁榕馜□□粿奇□玲□檢□飼言□J□□□觚□□玲□□獎□駩□□樁榕飀□姈J□奾駂□□埤□□□□□椏餾□埤□飼言□J椽龍□裀□□□□□奅□覷□□覶妧□□□□馨□礽□□□□□信橫□□□奼好□□椏餾□褙□程檢□□□□□□□楏逆□列餽婁j□□榜囊埤□蓼□榵j□槶□□檢□□福□椸騺□量祤祖□禨□□□驁j□□祤禨□□樀滿慼慼慼潸簸f□餽□□□□□餾□妧□□榜餞□奮馨□□□禨□□騏餾□□祏禨□飀□□壘量礽委吟□榜駂□□檢□駂□□琉楦□妧□□龍□□埤□部撥}□□□媽□□□槄□黎□榜粿奇□玲□埤□□□□埤□□□□檢□□□□檇D靈姈j□□櫸□槨砥熨R□□□襱□飯□□□□□□大□槨X鷗H□□堅覜粿□□礽□□□樂□□通姈q□溝瞴慼慼慼撫瞴慼慼慼撫瞴慼慼槽[誇□□□褸□粳量□舊鱁鞢毅芊撓e栗橝舊鱁鞢慼殤驉慼撕丑慼慼 ̄H□□□礽□檢□堅覓粿□□□榮奾□舊鱁鞢慼慼慼慼撩堙慼慼慼撕丑慼慼 ̄H□□□驁q□□舊龕e埤□g□□逆□□□□□□露□□□萴飽慼慼慼潮粢□樂觔玲□□□□□□祿倫拏□□□楊糖□□□咽□□□□□□□□X□□□□□□□楣□媸□□粳□□延橫□□□□□□餾□□鞢撬s□褾□妧□□□□□□□□騏餾□□□列驤褾□妧□□檢□□綠列驤褾□妧□□□□列馭□□□□娀□埤□□□褾□妧□□□□□□□枯□示□□□□祊倫觚概馭□□□廓奔綠列驤褾□妧□□□□□□□□□騏餾□埤□□□槔□□菉糖□餖耔□□□騏餾□□□娀□埤□茶妼□飾□槄□□□褸□□□妳□榜飣□率觺□□□□□□楢踡吽慼潘c□□檢□楰□□箋□□□□餾□□j□欖飯□□□□饖□h□□□□□露□□橤褸□□□褸□□埤□□□飯□禳慼慼慼慼毅氶撞K□□□□□□□□□騏餾□□□□部撰□□□□妧□埤□□□□□□□騖飀□□□□異p□□□□馜□騺□□□樺□□□娀奉□餾理□禳慼澗t□妧□□□□□妧□□□□□□椽□勵埤□□□□妖□□褾□妧□□□□□妧□□□□□馜□餞樺□□□□□□□瞪□□□□櫸□□□□□□□□稫襤飾□□□飀□妳□橤觜D糖□□□□□妧□□□□埤□□□□□□□桌□□□□□□騖送□□□□o□餾□耛稫言橁□□□□珔E□褽□騖囊覕□□□□□□亮□□□□部慼慼砢ョ摯芋慼慼撳H□□j□榖□褽□□□□□□□鶄ョ潑O□褽□騃□□裀□□□餘禜餉U□埤□□姜g□餉U□埤□□廓奜規□褽□□□□□餾□□□□□□覕譯禘□紐怴慼慼慼慼潛□咽□觺□□□襢X□□□□□□糖□駛□□□□樦□□拏□□□槔□□葉□譯祊飀□□□□□□□玲□□□葉□褸□□□埤□□飯褽□□□餾□□橚覓粿□倫屢□□□諒□亮□□□□□祿飼覓粿□□祰□□□□□□□□□□□椹□□□□□樿□□□□暈粿□□祰□□□秏怴慼慼慼慼慼毅牷慼慼慼慼憮o規□葉□譯祊飀□醷_□埤□椸□□□□□□□□姅粿□□□崙□賂榮□□□□□□□Ф郚恁慼慼慼熟芊憮漰[□楈埤□   經曰。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諸佛土俱來集會。皆住大乘。遊大乘法。於諸眾生其心平等。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摧諸魔怨。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位。息諸眾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妙生菩薩。而為上首。   論曰。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又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何故讚說菩薩功德。為捨眾生輕慢心故。有作是言。讚聲聞眾久修梵行諸菩薩眾應當敬禮。又令眾生起淨信故。菩薩尚有如是功德。何況如來。於此讚說菩薩德中。顯諸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一者數大。以無量故。二者德大。謂住大乘遊大乘等。三者業大。謂息眾生諸苦惱故。利樂有情是菩薩業。從諸佛土俱來集會者。謂從十方種種佛土。為聽法故俱來集會。亦應有此索訶世界菩薩來集。而結集者但說他方菩薩來集。為欲對治懈怠憍慢不來集會求聞法故。如是菩薩從彼方來。自求聞法非他所引。一切皆具大威神力。尚從他界極遠方來。何況其餘而不來集。前聲聞眾不說來集。在此方故。今說他方俱來集會故。知亦有此方菩薩。但略不說。就德大中應知略說九種德大。一精進大。謂皆住大乘由精進力。安住大乘拔濟有情令離生死。及自發趣無上菩提。二因大。謂遊大乘法。即十地等。以聞思修等。漸次而遊。三所緣大。謂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即於一切有情得自他平等。以大慈等平等方便故。四時大。謂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即於一切時猶如一念。平等而轉。劫名分別。以於一切劫與非劫分別斷故。以不分別劫與非劫故。能長時修行無厭。五無染大。謂摧諸魔怨以捨一切所攝受故。能伏魔怨。如說菩薩若於一切所攝受事。知不堅實心不貪求。即能摧伏一切魔怨。六作意大。謂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即是遠分斷除一切二乘作意。七任持大。謂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即用大乘法味喜樂為食。八清淨大。謂超五怖畏。即三業清淨出諸怖畏。無犯戒等諸惡趣等。怖畏因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怯眾畏。如是五畏證得清淨意樂地時皆已遠離。九證得大。謂一向趣入不退轉位。即得一切智記別。地時一向不退。前七地中猶有加行功用運轉。未得不退無功用道。其餘諸地得無加行功用運轉。一向趣入不退轉地。以不退地無功用道一向趣入。是故說名一向趣入不退轉地。就業大中。息諸眾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者。謂諸菩薩能息一切有情內外苦惱逼迫地位現前。此地中有大悲大慈。由此二種能息一切內病等苦。外貧等惱之所逼迫。此二多作有情利樂故。得此者名為業大。復次皆住大乘者。謂住初地證得遍滿真法界時。初得真實大乘法故。名住大乘。遊大乘法者。謂第二地修行菩薩三聚戒故。大乘行法即三聚戒。於諸眾生其心平等者。謂第三地得諸勝定。發四無量平等利樂諸有情故。離諸分別等者。謂第四地得三十七菩提分法。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諸分別者。即見所斷分別我見。初地已離。不分別者。即修所斷俱生我見。此地中離。即此二種相應諸法名種種分別。行解異故。雖前後離盡處。總說如第四定說離苦樂。如第三果離五下分。有義。此地第七識中俱生煩惱一切遠離。有義。此地第六識中。俱生我見一切遠離。非第七識。以七地來猶有微細煩惱現行。若無第七應無染依。應不似五。第七細惑若已遠離。五六七地六識粗惑應不現行。即違瑜伽解深密說。又如二乘金剛喻定。第七識惑與六識中最細煩惱。一時俱斷。雲何此中先離第七微細煩惱。後離六識粗煩惱耶。是故四地得無我智滅意識中。俱生我見未離。第七微細煩惱。及六識中餘修斷惑。此說伏離非是永滅。至第十地金剛心時。方頓斷滅。修斷種故。摧諸魔怨者。謂第五地觀四聖諦皆平等性。摧伏執取生死涅槃差別魔怨。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者。謂第六地觀十二支染淨緣起。皆平等性。遠離二乘厭患雜染欣樂清淨繫念分別。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者。謂第七地證無相理。於空智中起有勝行。受大法樂。超五怖畏者。謂第八地一切煩惱不復現行。離五怖因名超五怖。五怖畏果初地已離。一向趣入不退轉位者。謂第九地決定趣入第十菩薩眾行圓滿不退轉位。息諸眾生等者。謂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雲雨大法雨。息除一切眾生苦惱所逼迫事。復次如是十句經文。十到彼岸十大願等。亦應配釋。以初地上一一地中。普攝一切諸地行故。妙生菩薩而為上首者。謂能發起圓滿功德諸三摩地。名為妙生。菩薩得此三摩地故。立妙生號。以菩薩名多依法故。如慈氏等。於此眾中妙生菩薩最第一故。名為上首。是故次下唯告妙生。發起所說此經略故。唯列一名。所餘眾會但舉其數。結集法者意在略故。   佛地經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0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三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論曰。如是已說教起因緣分。次當顯示聖教所說分。唯告妙生一菩薩者。由是最勝教所被故。何故不告聲聞眾耶。以諸菩薩專意悕求一切智故。聞如是法生勝解故。生勝解已能趣入故。既趣入已能正行故。正修行已速成辦故。聲聞不能求一切智。雖有能求聞如是法不生勝解。雖生勝解不能正行。雖能正行不速成辦。故不告彼。若爾何故。說此經時預在眾會。為顯時眾最高大故。化作此類。為令迴向菩提聲聞發趣大故。引令入眾。或諸菩薩現作此名故不相違。   略由四相安立佛地。一由數故。二由攝故。三由名故。四由抉擇差別義故。今於此中且說數攝及名差別。   一由數者。謂有五種法。後說自相。其數自顯。何故說數。為決定故。唯有五法不增不減。法者即是持自相義。非與可愛果異熟義。二由攝者。謂攝大覺地。大覺是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後當廣說。地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安立自相所緣差別。以一切法為境界故。安立所緣言攝一切。安立自相唯攝自體合為一故。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無為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真如無為功德。皆是真如體相差別。有為功德。四智所攝。無漏位中智用強故。以智名顯。一切種心心所有法。及彼品類。若就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德法門。若就粗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觀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攝四正斷及四無量。以四正斷雖用精進為其自性。而由如來平等性智所攝受故。無高下相。四無量者。平等行故。此智所攝。四如意足。以三摩地為自性故。觀察智攝。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下經說故。如是其餘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諍願智通無礙解。如來十八不共佛法力無畏等。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攝在成所作智。漏盡智通漏盡智力。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彼緣漏盡涅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第七遍行行智力者。四智所攝。慧等諸根慧等諸力。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覺支道支多分攝在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真無漏者。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無忘失法。多分攝在大圓鏡智。永斷一切習氣相續。多分攝在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波羅蜜多。若是無漏若似有漏。多分攝在後二智中。諸相隨好。多分攝在成所作智。其餘佛法。如其所應隨相應攝。如是四智具攝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別。清淨法界攝真如上諸相功德。是故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德。   三由名者。謂清淨法界。廣說乃至成所作智。清淨法界者。謂離一切煩惱所知客塵障垢。一切有為無為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依因。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遍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真如。為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為清淨法界。大圓鏡智者。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所緣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別知。境相差別一切時方無間無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恆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者。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攝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妙定等。於大眾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者。謂能遍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為成所作智。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因故果故。果差別故。因者即是清淨法界。是能生長聖法因故。果謂聖智緣彼生故。依止彼故。此聖智果差別有四。隨起建立。謂緣法界任持一切。隨聞法故。於諸有情證得自他平等性故。開示正法勝方便故。利他因故。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佛自體故。因故果故。佛自體者。清淨真如為體相故。及緣此境無分別智為體相故。因謂無量常無間斷。於諸有情平等性智。果謂饒益一切有情。二殊勝智觀察可化不可化故。隨其所宜成所作故。復次建立如是五法。謂於佛地果位差別。即智斷果為佛地體。斷果即是清淨法界。於中一切障永斷故。智有四種。大圓鏡等。於佛果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德中智最殊勝。以智為名。總攝一切有為德故。   復次如是所說法門建立五法。總攝佛地一切佛法。總攝無為諸功德故。聞熏成熟任持一切佛地所攝諸功德故。於諸有情常現起佛利益安樂平等事故。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邊無量福智莊嚴所隨逐故。能成一切利樂有情變化事故。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轉何法得。攝大乘說。轉識蘊得。何故轉心而得心法。非得心法。四無漏心智相應故。假說名智故。論說言問正智。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俱有。此中智是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法亦名為智。說之為假。故有二種。此中無漏心心法等智為主故。皆說名智。轉識蘊依得四無漏智相應心。謂大圓鏡心。廣說乃至成所作心。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辦外所作故。復有義者。轉第六識得成所作。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此不應爾。非次第故。說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故。如是轉去生死位中。四相應品心及心法。轉得佛果四相應品心及心法。皆說名智。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為何所緣。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若一相說。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所緣行相不可知故。若具相說。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普於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此經中說。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言諸處者。謂內六處。言諸境者。謂外六境。言諸識者。謂六種識。如是智上有十八界眾像影現。故知此智緣一切法。由此鏡智於一切時緣一切法。故說如來具一切智。若不爾者。餘智不定知一切法。如來不應名一切智。如是鏡智。內緣自體功德種子。外緣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現身土等一切影像。緣真義邊名無分別智。緣俗義邊名後得智。雖緣一切行相微細不可了知。如阿賴耶。雖緣三境。以微細故。亦言緣境。不可了知故。不應以不可了知證此鏡智。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諸心心法。體雖是一義用有多。隨用差別。分為二智。亦無有過。要達真理方了事俗。故雖一心義說先後。或似後得名後得智。餘亦如是。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大圓鏡智。如染污意。緣阿賴耶為境界故。有義。唯緣真如實際。緣平等性為境界故。如實義者。此智亦緣一切為境。普緣一切平等性故。莊嚴論說。平等性智緣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隨諸有情勝解。示現佛影像故。此經中說。證得十相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緣一切亦無過失。若不緣俗即不能隨一切有情勝解示現諸佛影像。亦不應以染污末那類平等智。唯緣鏡智。凡聖異故。違聖教故。餘不類故。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普觀一切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故。緣一切所知境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如實義者。成所作智亦緣一切於一切境皆無障故。莊嚴論說。成所作智於一切界起種種化。無有數量不可思議。作諸有情一切義利。此經中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抉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宣說對治作四記論。受領去來現在等義。若不普緣一切境界。無此功能。又說。佛心無障自在。一一皆能照一切境。但作意力。或緣一法。或緣一切。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成證。集量論說。諸心心法皆證自體。名為現量。若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憶念。是故四智相應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體。雲何不與世法相違。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觸指端故。不見燈等能自照耶。雲何得知燈等自照。現見無闇分明顯現。若不自照應有闇障。應不現見。由此故知燈等自照。燈等非闇何須照耶。如瓶衣等。體雖非闇無燈等照邊有闇障。不得現見。燈等照時除彼邊闇。令得現見。說名為照。燈等亦爾。自體生時邊闇障除。令現得見故名自照。諸心心法雖有勝劣皆能外緣。內證自體。猶如光明既能照他亦能自照。非如刀等諸法。法爾不可一類此就粗相諸心心法。各有相見二分而說。集量論中辯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三自證分。如是三分不一不異。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若細分別。要有四分。其義方成。三分如前。更有第四證自證分。初二是外。後二是內。初唯所知。餘通二種。謂第二分唯知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第三自證能證第二。及證第四。第四自證能證第三。第三第四皆現量攝。由此道理。雖是一體。多分合成。不即不離。內外並知無無窮過。是故經言。  眾生心二性  內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纏  見種種差別   此頌意言。眾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內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纏繞。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或比多分差別。四智心品雖有多分。然皆無漏現量所攝。此義廣如餘處分別。義用分多非體有異。如一法上苦無常等。種種義別而體是一。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為有相分見分等耶。定有見分照所照境。有自證分通照見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照自證分故。亦定有若無如是三分差別。應無所緣。應不名智。相分不定。有義。真實無漏心品無障礙故。親照前境無逐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說名無相無分別故。又說緣境不思議故。有義。真實無漏心品。亦有相分。諸心心法法爾似境顯現名緣。非如鉗等動作取物。非如燈等舒光照物。如明鏡等現影照物。由似境現分明照了名無障礙。不執不計說名無相。亦無分別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非不現影。若言無相則無相分。言無分別應無見分。都無相見應如虛空。或兔角等應不名智。無執計故。言無能取所取等相。非無似境緣照義用。若無漏心全無相分。諸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是則違處處經論。轉色蘊依不得色者。轉四蘊依應無識等。則成大過。有義。無漏無分別智相應心品。無分別故。所緣真如不離體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若後得智相應心品有分別故。所緣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現分明緣照。若無漏心緣離體境。無似彼相而得緣者。觀所緣論不應說言五識上無似極微相故非所緣。如是境相同無漏心無漏種起雖有相似有漏法者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無漏相非無漏故。且止廣論。如是分別但就世俗言說道理。非就勝義。若就勝義離言絕慮。既無相見。不可言心及心法等。離諸戲論不可思議。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有幾心法共相應耶。有二十一。謂五遍行五各別境。十一唯善。於一切處常遍行故。如來恆樂了所知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常無減故。了曾受境念無減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恆抉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污故。無睡眠故。無惡作故。現證一切無尋伺故。有漏心品勝劣不定。所緣拘礙心法相應或多或少。無漏心品自在無礙。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現行無漏種性無始本有依異熟識生滅相續。發心已去由外熏習漸漸增長。大圓鏡智相應心品。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去後後地中。修令增長清淨圓滿。無漏觀等現在前時恆常現行。若有漏心現在前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恆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等性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後漸修增長。若有漏心正現前時。或無心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佛果。若入滅定亦不現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初地已上諸位皆得現行。墮法流故。如實義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異熟識所變五根非無漏故。能依五識亦非無漏。有漏五根發無漏識曾未見故。於佛果上此智亦不恆現在前。作意起故。數數間斷。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種子。本有無始法爾不從熏生。名本性住種性。發心已後外緣熏發漸漸增長。名習所成種性。初地已上隨其所應乃得現起。數復熏習轉增轉勝。乃至證得金剛喻定。從此已後雖數現行不復熏習。更令增長功德圓滿不可增故。持種淨識既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德多少成過失故。如是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漏道諦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雖復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實是無漏道諦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蘊等。而實非是蘊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故。如是五法皆通假實。不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假有故。又淨法界真如為體。是實有故。依真建立擇滅等相。是假有故。諸心智等青黃色等。是實有故。不放逸等長短色等。是假有故。且止廣論應釋本文。   四由抉擇差別義中。略有三分。一者抉擇五法差別。二者抉擇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三者總頌淨法界相具諸功德。三身差別五法別中。如其次第一一抉擇。   經曰。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   論曰。次當顯示淨法界相。釋難抉擇法界差別。謂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為性。法界則用。真如為體。真如即是諸法共相。諸法既有種種差別。法界隨彼。雲何無有種種差別。法界若有種種差別。雲何清淨。非頗胝迦種種依止共相應故無種種相。為釋此難故說最初太虛空喻。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者。如世虛空雖遍一切有形礙色等不等類差別相中。品類差別故名種種。自體集在覺慧等上分明顯現。故名為相。即是行相而不可說有種種相者。而此虛空不可宣說有諸形礙種種色相。由此虛空其性自爾不應說故名不可說。或不能說名不可說。謂此虛空其性如是。不可宣說有其種種能表色相。亦不可說有其種種所表色相。而見虛空有種種相。及可說有種種相者。此見空中種種色相。非見虛空。及假說有種種色相。如青黃等。或長短等。非實是有。非假說有則有實事。雲何遍在一切色中。無種種相體唯一味者。非此虛空由與種種色相應故成種種相。不捨自性體唯有一無障礙味。無異相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等者。如世虛空有體無體。雖遍一切形礙色中。而不隨成形礙差別。亦不可說有諸色相。雖亦說有唯假非實。由此虛空不捨自相取他相故。如雖假說虛空虛空而虛空性實不可說。清淨法界亦復如是。雖假說言真空真空。而真空性實不可說。由此虛空先所說因種種依止共相應故。如頗胝迦。法界應有種種別者。有不定過。現見虛空。雖與種種色相相應。而無諸色種種相故。如煙霧等共相應故。有時見空有種種相。由自虛妄分別力故。但見煙等有種種相。非見虛空。以虛空性不可見故。如是由自虛妄分別增益力故。但見色等有種種相。非淨法界。淨法界中雖無真實種種境界言說法教。而有種種境界法教差別相轉。非由彼有種種相故。亦令法界有種種相。以淨法界離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別所起為境。然諸法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如見字書解所說義。由此法教是諸如來大悲所流。能展轉說離言說義。如以眾彩彩畫虛空甚為希有。若以言說說離言義。復過於彼。如說。海慧。譬如有人以種種色彩畫無色無見無對無表虛空。如牆壁等。甚為希有。諸佛世尊證得甚深離言說法。能以言說為諸有情補特伽羅。宣說開示復難於彼。如是廣說。又頗胝迦法界為性亦清淨故。非同法喻。所立因義。隨一不成或俱不成。   經曰。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雲何不如所餘有漏心心法品成不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二太虛空喻。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捨離者。無有別處。故名不相捨離。遍在內行不見出外故。既在內行不見出外。不可定言是一是異。若有別處。是則虛空應有形礙。應是無常。而不為色過所染污者。如太虛空雖遍一切形礙色內。而不為色過失所染。色過失者。謂是生長貪瞋等因。非青黃等種種異相。又於空中所有雲霧黑影色等。能令太虛捨淨相故。及能障礙淨見生故。名色過失。又於心上所增境相名色過失。為順他意故作前說。非太虛空為彼諸色過失所染。自性淨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者。如佛自心真實清淨。本性光潔本性淨故。一切眾生心性亦爾。本性真實本性清淨。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眾生心平等性。如說由何說心平等。由空性故說心平等。如是廣說。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眾生心性。是故說名心平等性。為辯如是心法性故。說由真實不相捨離。由是有情本淨心性。雖本性淨復由今時客塵障垢新遠離故。安立如來其心清淨。又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實是圓成實自性攝故。由諸有情心平等性真實相故。表不捨離。諸眾生心又是心性真實相故。表不捨離。一切有情心性而轉。此意說言。由遍轉故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者。本性清淨故。過謂貪等。能令心相成過失故。成垢染故。雖為客塵分別所轉。非彼體故。不可全捨。可令清淨。依此密意說如是言。此心本性清淨光潔心之法性。說名為心。非離心法性有異性淨心。雲何有情心有貪等。自分別力所任持故。心之顛倒未永斷故。此由無明力所起故。此義意言。譬如虛空本性雖淨。而為眩翳損肉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如是法界本性雖淨。由自分別所起貪等眾因緣力。無明眩翳損慧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若一切種清淨慧眼恆不見穢。又淨法界若無差別。一切種淨則名一切如來法身。亦名如來真實體性。於一切時常無變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續中平等有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為引不定種性有情。令心決定趣大乘故。就有如來種性有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皆當作佛。如有說言。一切無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說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爾者。便違所說。五種種性諸佛功德。應當有盡。無所度故。則違所說。如來功德常無斷盡。不應無益。常住世間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淨法界雖遍一切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見日月。如有頌言。  眾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說。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如餘有漏心心法品。清淨法界成不淨者。有不定過。虛空雖與色垢相應。非不淨故。心心法品雖與貪等煩惱相應。而用清淨法界為性。非不淨故。非同法喻。如說意樂不清淨者。見心不淨隨彼亦說法界不淨。由清淨相不顯現故。意樂淨者。見與貪等垢相應心本性清淨無垢穢故。法界常淨。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虛空。非諸有情過所染污。此說法界遍一切者。所執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經曰。又如虛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而此虛空無有起作。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清淨法界無有起作。   論曰。復有難言。若諸如來清淨法界真如為體。則無戲論亦無起作。雲何得容利有情事因緣智生。若容智生則有起作。雲何如來真如為相。為釋此難故。說第三太虛空喻。又如虛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者。如太虛空。雖無作意而能容受有情三業。身語二業有形礙故。可須容受。意業雲何。非無形質。有對礙故。須他容受。即以此事名為容受。謂彼生時不為障礙。有對礙物亦以生時無障礙故。說言虛空之所容受。此法亦爾。生時無障而得生故。亦得說言虛空容受。又有對物無對礙時。容受餘物得往來故。依此法上假立虛空。意業亦爾。將欲滅時容受餘物。令得生起。何為不得。依此法上假立虛空。若異此者實有虛空遍一切處。雲何容受。若體實有不障礙故餘法得生名容受者。一切無色實有體法皆無障礙。並能容受應名虛空。餘處說言。唯色無故名虛空者。就世共知粗相而說。是故虛空容受三業亦無過失。而此虛空無有起作者。非此虛空如是分別。我容受此不容受彼。雖無作意而能容受。日月燈等所有光明亦復如是。雖無作意此彼分別。法爾生時能照諸色。如意寶珠亦復如是。雖無作意而能滿足眾生意願。所餘亦爾。且舉虛空類顯一切。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者。謂諸如來清淨法界任性而住。無有作意。安立一切利眾生事。一切智者。圓鏡智等。一切所變化者。身語意化。一切利眾生事者。謂能成辦一切有情勝利樂事。清淨法界皆能含容。彼法生時為助因故。清淨法界無有起作者。作意名起。能令其心捨餘境界趣餘緣故。心動名作。心慮動搖有所作故。謂淨法界雖無作意。心慮動搖而能容受諸智變化利有情事。復次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者。謂淨法界含容一切受用變化二身。所作利有情因無窮盡故。極廣大故。無對礙故。雖無分別而增上力能生彼故。此總義言如虛空等容色生等作用轉時。雖無有我我所作意戲論分別。而法爾力廣作一切差別作用。如是如來住無漏界。雖無一切我我所等作意戲論種種分別。而先所修大願力故。能起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如是如來第一難思安住法身。由先願力所任持故。一切相好功德莊嚴。窮生死際劫量相續。雖無分別。而作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如來雖無如是分別。我於如是如是事業。當作不作。而本願力一切能作。如先發願。或入睡眠或入滅定。雖無作意隨所要期覺悟出定。如海慧經作如是說。如諸苾芻要期鐘聲而入滅定。不聞鐘聲亦無分別。由要期力應時出定。如是廣說。   佛地經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0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四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虛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眾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是則法界應有生滅。若無生滅不應遍在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向隨轉。為釋此難故。說第四太虛空喻。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等者。此義意言。如太虛空遍在諸色。容受色相不相捨離一向隨轉。諸色雖復現生現滅。而虛空性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遍一切境。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智等雖有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就此密意。契經中說。曼殊室利不生不滅故名如來。乃至廣說。就勝義諦。色等諸法亦無生滅。就世俗諦。施設生滅。是故言現。此意說言。就世俗相現有生滅。非勝義體實有生滅。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眾生事。亦復如是。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增現減。而此虛空無增無減。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顯示如來甘露聖教有增有減。而淨法界無增無減。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不相捨離。如來聖教現見有增後當減滅。法界同彼應有增減。若爾法界應不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五太虛空喻。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增現減等者。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如是聖教奉行證聖。得無學果。千載已前多分有故。說佛正法但經千載。非佛教法但住千歲。又聲聞藏雖佛去世百年已後。即分多部。而菩薩藏千載已前。清淨一味無有乖諍。千載已後乃興空有二種異論。是故說言。如來正法但經千載。而淨法界無增無減者。如來聖教就世俗理有增有減。非就勝義法界為性。無增減故。色等亦爾。法界為性無增無減。就勝義理猶如虛空。無增無減相。是故言現。謂就世俗識等變現似有增減。非就真性淨法界中。色等諸法皆離戲論分別相故。   經曰。又如空中十方色相無邊無盡。是虛空界無邊盡故。而此虛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眾生利益安樂。種種作用無邊無盡。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無動無轉。   論曰。復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為體。如來施與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或去或來。法界與彼不相離故。如所餘法應有去來應有生等。若爾法界應不清淨。法界若無去來等事。不應十方施諸有情利益安樂。為釋此難故。說第六太虛空喻。又如空中十方色相無邊無盡等者。如虛空界無邊無盡。十方世界亦無邊儘是故其中種種色相。亦無邊盡。無一方邊無諸方盡。成就時處。是故說名無邊無盡。而此虛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者。以太虛空含容一切遍一切故。無作用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眾生等者。利樂作用無邊無盡。義如前說。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者。以淨法界無邊盡故。雖無行動。而增上力。能於十方無邊世界無邊有情利樂事轉。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等者。捨此就彼名去。捨彼就此名來。無動無轉。初標後釋。法界無者。無邊際故。無形礙故。若有邊際形礙諸法可說。異方去來動轉非無邊際形礙。法界如虛空等。得說去來動轉作業。此總義言。清淨法界是諸如來勝義自體。法界遍在一切有情相續中。有彼諸有情自善種子成熟力故。由淨法界增上緣力。彼識生時如是作用變現。而轉說名如來作諸眾生利益安樂。除此作用。增上緣力更無如來法身能作有情利益安樂事用。如契經言。善男子。如來都無去來等事。而言如來去來等者。就受用身及變化身。無相違過。   經曰。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現壞現成。而虛空界無壞無成。如是如來淨法界中。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示現入大涅槃。而淨法界非成等覺。非入寂滅。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離去來等。雲何無有方所去來。而得正覺般涅槃等。若有去來還得前過。為釋此難故。說第七太虛空喻。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等者。此難不然。譬如世界現壞現成。而虛空界無成壞故。淨法界中雖有諸佛現成正覺般涅槃等。而淨法界真實無有成等正覺涅槃等事。若有此事。可為此故有去來等。如虛空中現諸世界滅壞生成。就世俗理非真實義。彼如太虛皆性空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涅槃。亦由世俗非真實義。成正覺者。入涅槃者。皆無有故。緣生諸蘊非我性故。若淨法界就真實義。有此二者應非真實。以真實法不捨自相取餘相故。若許法界捨非正覺成等正覺。捨非涅槃得般涅槃。則非真實。若有意謂。即以此義名為真實等正覺者。曾無有時不等正覺般涅槃者。曾無有時不般涅槃。是故真實。若爾餘事亦應如是。壞劫恆壞無時不壞。成劫恆成無時不成。瓶等無時不是瓶等。如是等事皆應真實。若爾不應修觀行者。度熾火等遍滿世界往餘世界。應被其中火所燒等。獲得增上勝解力者。於其地等應無自在轉變作用。非得勝定自在力者。現等正覺非等正覺。現般涅槃非般涅槃。是故雖有先正覺位今涅槃位。而淨真如不捨自相故。淨法界非成等覺。非入涅槃。此中二種皆是增益為自相故。非真實有。作者作用。皆是遍計所執相故俱無所有。而言隨覺一切法故名菩提者。此是出世無分別智成等正覺。此中亦以緣真如智二種分別。不現行故非等正覺非般涅槃。即依如是密意說言。天子當知。以一切法皆無生故。諸佛現生無得無證。乃至廣說。遍計所執無所有故。生等分別亦無有故。由世俗理施設二故。由變化身示現二故。隨順所化有情意故。如來示現如是二事。且舉二事類顯一切。   經曰。又如依空種種色相壞爛燒燥變異可得。而虛空界非彼所變。亦無勞弊。如是依止如來淨界。眾生界內種種學處身語意業毀犯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變異。亦無勞弊。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有情之類。雲何有情得有毀犯。非法界中有諸毀犯。性清淨故。制立學處亦應唐捐。以諸有情無毀犯故。若有毀犯應有勞弊。應同二乘非極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八太虛空喻。又如依空種種色相等者。此難不然。如虛空故。譬如依空諸草木等。種種色相壞等變異種種可得。而淨虛空不為彼物之所變異。雖在其中而無變異。亦無勞弊。無有壞等苦所逼故。如是依止如來淨界眾生界內。雖有種種毀犯可得。而淨法界無有變異。亦無勞弊。雖淨界中現見有情自分別起身語意業二種毀犯。謂在家者害父母等。種種不善毀犯可得。諸出家者隨其所應。亦有種種毀犯可得。及為遮止制立種種學處可得。此皆世俗有所違犯。而淨法界非彼違犯之所變異。無異性故。亦無勞弊。無逼切故。若為苦逼不堪耐故。則有勞弊。如聲聞等非淨法界。不能堪耐一切苦逼。故無勞弊。猶如虛空。又如空中色等諸法。雖有壞等。但是世俗而非真實。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雖有毀犯制立學處。但假安立而非實有。所以者何。身等三業不善等性。皆由相應發起勢力。假名建立。不由自性。非塊石等。由發起力可實建立。為不善等身業亦爾。地等和合所成性故。語業亦如鐘鼓聲等。非不善等諸無表業。唯以不作為其性故。亦非實有。意業亦由相應勢力立不善等。如餘相應亦非實有。因既非實果亦應爾。故法界中若業若果。一切皆是分別所起。世俗識等變現而生。如變現相。如是建立皆非真實。   經曰。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釋眷屬。乃至日月。種種可得。而虛空界非彼諸相。如是依止如來淨界。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解脫智見諸蘊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諸相。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一切法。應無戒等無漏蘊相。不相離故。應如法界。亦非蘊性。為釋此難故。說第九太虛空喻。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等者。此難不然。如虛空故。譬如依空地等可得。非與地等共相應故。空成蘊性。如是依止如來淨界。雖有戒等諸蘊可得。而淨法界非戒等蘊。當知此中無漏淨戒名為戒蘊。無漏定慧名定慧蘊。無學勝解名解脫蘊。無學正見名解脫智見蘊。前三是因後二是果。有義。一切皆是無學緣解脫慧名解脫智見。餘慧名慧。有義。一切通學無學。學位分得。無學圓滿。諸佛菩薩皆具五故。如是五蘊雖依法界。而淨法界不同彼相。彼亦不失五蘊自相。此中亦應說五取蘊。戒等無漏同法界故。且略宣說淨法界中。雖無戒等諸事功德。而有真理功德法門。彼增上緣生長一切有為功德。不同虛空法界真理功德法門。是無為故。非蘊所攝。依之生長一切功德。有為生滅是蘊所攝。無斷盡故亦說名常。非永不滅生必歸滅一向記故。蘊所攝故。非無為法。有緣慮等作用義故。以其勝故。且說五蘊法界實是一切三乘功德所依。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轉生起。三千大千無量世界周輪可得。而虛空界無所起作。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具無量相。諸佛眾會周輪可得。而淨法界無所起作。   論曰。復有難言。若一切佛法界為體。應無彼此受用差別。雲何得有眾會不同。若所受用有差別者。雲何諸佛法界清淨。為釋此難故。說第十太虛空喻。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轉生起等者。此難不然。如虛空故。如虛空中。因緣生起。三千界等周匝風輪圍遶可得。虛空雖無我所差別分別思慮。而能容受種種差別世界周輪。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自業增上所起。種種眾相圓滿得一切智。灌頂菩薩同一集會周輪可得。別別因緣之所生起。非如一佛眾會因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餘契經中依此故。說諸佛淨土種種可得。諸佛眾會種種可得。而淨法界無我我所受用差別。及以造作能取所取分別可得。此總義言。如來法身雖無差別戲論色像。而受用身及變化身。由本願力自勝行力。生起種種眾相圓滿諸佛淨土。諸佛眾會差別可得。皆是淨識如是變現。種種差別非真實有。如轉輪王由宿願力。亦為饒益諸有情故。造作勝行。生女寶等諸妙樂具種種差別。諸佛亦爾。為欲饒益諸有情故造作勝行。自業增上生起種種淨國。眾會受用法樂眾具差別。但無分別與前有異。   復次如是已說。法界諸相甚深。業用甚深。處所甚深。相甚深者。謂離十種不清淨過。當知即是十清淨相。不清淨過有十種者。一差別過。二雜染過。三有行過。四有為過。五增減過。六行動過。七斷常過。八勞弊過。九積聚過。十攝眾過。十清淨相者。謂無差別相。無雜染相。非有行相。非有為相。無增減相。無行動相。非斷常相。無勞弊相。非積聚相。無我所相。如其次第業用甚深。當知即是變化等業。處所甚深當知即是無有行動眾相圓滿一切如來淨土眾會。於一切處皆以虛空為譬喻者。為顯法界一切粗相同虛空故。如契經言。乃至所有施設譬喻。喻諸如來戒等功德。一切皆是謗諸如來。唯除一喻謂虛空喻。如來戒等無量功德同虛空故。乃至廣說。   經曰。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   論曰。已建立斷。當建立智。依此故言。復次妙生大圓鏡等。應知。此中以喻顯示大圓鏡智。是能生現諸法影像平等因緣。謂諸如來第八淨識。能現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圓鏡能現世間一切影像。智相應故。假說名智。言諸處者。謂內六處。即是眼等。言諸境者。謂外六境。即是色等。此內六處外六境界。即十二處。緣此十二生三智品心及心法。識為主故總名諸識。即此諸識名眾像影。種種行相差別現故。此後經言。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如是等文皆說。能為智影生因故名鏡智。平等性智以緣生事圓鏡智等為境界故。妙觀察智以一切法自相共相為境界故。成所作智應知亦爾。如是三智相應心品。於內六處外六境界。一切所緣所取境上。變似一切自相共相。種種影像分明顯現。如是影像皆因如來大圓鏡智而得生起。分明顯了故名為現。此唯如來智等所現。如來果位平等智等為自性故。智等生時如自所有行相差別皆能證知。唯有如來覺慧。分析說示其相。餘無此能。大圓鏡智說名能現。由此為緣生彼影像。猶如明鏡現諸影故。又處境識三事各別。處謂六根。境謂六塵。識謂六識。即十八界眾像影現。此眾像影隨其所應三智品現。觀察智等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皆能現故。如來鏡智相應淨識為緣。生此三智影像故名為現。亦唯如來智等所現。廣說乃至唯有如來覺慧。分析說示其相。餘如前說。又十八界皆在如來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影像顯現。以諸如來鏡智生時。皆能照了一切境故。諸處境識猶如影像。在此智中分明顯現。由此鏡智攝受彼相。而生起故。鏡智雖無所取能取一異分別。而有一切所知影現。如大圓鏡。此智生時如是行相為自性故。如來雖無所取能取一異分別。而能現證自心所現。自相共相諸法影像。由證知故。能無顛倒說一切法自相共相。由此影像如來成就無忘失法。一切所知境界影像。於一切時鏡智等上分明顯現。無忘失故。若不爾者。雲何如來名一切智。無鏡智等不能恆時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現證知故。若謂相續有堪能故名一切智。如有頌曰。  相續有堪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頓知一切   此但虛言。他心智等取一事時。不取餘事不知餘故。非一切智。就其相續亦不能取知現在故。汝宗一念但知一分諸法共相。若爾如來應假名說為一切智。不可假說非一切智。為一切智即成真實一切智者。又以如來鏡智為緣。餘相續中世出世善諸處境識眾像影現。以諸世間世出世善。若無鏡智皆不得生。彼法生時皆由此力。亦能證知。此義意言。如來鏡智增上緣力。一切世間世出世善。諸處境識皆得生起。如明鏡中眾像影現。雖諸有情各有因力。而由鏡智為增上緣乃得生起。如雖有種若無地等芽等不生。如雖有質若無鏡等眾影不現。若爾世尊應同妄見。自在天等為世間因。立為世間一切果生平等因故。無此過失。以彼生時唯能為作增上緣故。非作者故。是無常故。於無量劫修集福智二種資糧。所生起故。一切眾生善及善緣。由此得生。外道妄見自在天等。與諸世間為能作者。其性常住故不相似。若無實影圓鏡中生雲何為喻。有質有鏡和合為緣。如是相現故得為喻。謂諸有情顛倒執著影像。熏習成熟力故。鏡面為緣自識變異似面影現。由是世間起增上慢。謂我鏡中見其面影。以無別影鏡中生故。經但說言眾像影現。不言生起。如是應知。一切境相皆是自識變異顯現非別實有。以識勝故。但言唯識。非無心法。亦不說言唯有一識。以諸有情各有八識及心法故。一切色等雖各有種。皆是自識變異熏習識上。功能差別為性故。變現時還不離識。就世俗說別有心法。非真實義。以就勝義諸法皆無定別性故。乃至真如雖非識變。亦不離識。識實性故。識上二空無我共相所顯示故。此唯識言。但遮愚夫橫計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遍計所執。不遣不離諸心心法色等諸法。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非無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是故說言平等平等。世間圓鏡如來智鏡俱無分別。皆能現影無有差別。由是因緣名圓鏡智。   經曰。如大圓鏡有樂福人懸高勝處無所動搖。諸有去來無量眾生。於此觀察自身得失。為欲存得捨諸失故。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諸染故。   論曰。高勝處者所謂高幢。或餘勝處。淨法界者。無垢真如。處謂安處。或依或緣無間斷故。無動搖者。由此鏡智依緣法界窮生死際。恆常隨逐相續無斷故。無動搖。此義意言。大圓鏡智永離一切分別動搖。一得已後盡未來際。相續無斷。其餘三智雖無妄計。而有無執作意分別。證得已後或行不行。非不動搖。有義。滅定平等性智亦不現行。論說滅定無第七故。又說亦滅一分恆行心心法故。若爾論說於三位中皆無第七。是則初地已上無漏現觀行時。及如來地應無此智。即為大失。違經論故。然說無者意。說無有染污第七。非一切無。未得法空無我智來。法分別執常現依故。如未證得補特伽羅空無我智。彼執恆行。依此識故。抉擇分說阿賴耶識。定與末那一識俱轉。若起意識定與二識一時俱轉。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定與三識一時俱轉。乃至一時若起五識。定與七識一時俱轉故。知聖道滅定無學亦有。無染法分別執平等智俱第七識等行相細故。不違滅定。由此滅定是無漏道所引發故。體無漏故。與染污意我執相違。此一分滅非滅一切故平等智於佛果上。雖恆現行。而十地中證得已後。或起煩惱有漏心時。此智不起。有間斷故。非不動搖。其餘二智於佛果上。亦不常行故。非不動搖。何故安處大圓鏡智。在淨法界。為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染淨故。何故觀彼為欲取淨捨諸染故。染謂煩惱及業生相。捨謂伏斷。由世間道及出世道。暫時畢竟伏斷彼故。淨謂諸善能令眾生心清淨故。取謂任持。安立長養成熟種子。隨所願求證解脫故。此中意說。一切如來昔菩薩位。為欲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種相利樂事故。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常隨依淨法界。隨所修集福智資糧迴求相續。大圓鏡智方便善巧勤修習故。證得此智依緣法界相續無動。雖無作意分別戲論。而相續轉為增上緣。令諸有情隨所求願。安立長養成熟無量善根種子。得世間樂出世解脫。此由如來大圓鏡智起。化生用為諸有情宣說法要。令知染淨取淨捨染。即是利樂有情根本。   經曰。又如圓鏡極善摩瑩。鑒淨無垢光明遍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摩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眾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   論曰。鑒謂自性極清淨故。淨謂差別離客塵故。言無垢者。總前二種周圓離垢極清淨故。光者由鑒。明者由淨。言遍照者。由無垢故。於佛智上等者。即煩惱障及所知障。俱名為垢。究竟斷故名永出離。由有永出諸障垢義故。說鏡智極善摩瑩。又煩惱者。謂貪瞋等一切煩惱纏隨眠位。若行不行皆有勢力。障生聖道。障得涅槃。亂身心故名煩惱障。所知障者。於所知境不染無知障一切智。不障涅槃。雖有此障。見聲聞等得涅槃故。即此二障亦名為垢礙。清淨智令不生故。染淨智故。由得對治客塵障垢。畢竟不生名永出離。由永離障大圓鏡智恆時極淨。是故說為極善摩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者。是所依止故名依止。大圓鏡智依此生故。依止即定名依止。定或智依。定名依止。定從此無間解脫道生。極清淨故。此所依定。即是殊勝金剛喻定。由彼定力障永斷故。此智為彼所依止。定力所攝持故名攝持。彼定無間此智生故。由彼定力最極清淨。離諸分別無有分別。鏡智生故。此智既為所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自體清淨故。名為鑒。離煩惱障故名為淨。離所知障故名無垢。作諸眾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者。此智為定所攝持故。亦能起作一切有情諸利樂事。由作此故光明遍照。自性清淨鑒故名光。離煩惱障及所知障。如其次第名明遍照。此中意說。如大圓鏡極善摩瑩鑒淨無垢。為令他見面之得失。為饒益事。是故說名光明遍照。大圓鏡智自性清淨。遠離二障鑒淨無垢。雖不可見而起受用及變化身。能生諸智成辦眾生諸饒益事。是故說名光明遍照。   經曰。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   論曰。若圓鏡智是諸有情一切智等影像生因。雲何影像相有差別。雲何此智體無差別。又一切時常能為因。何不恆時頓生。一切眾生及自智等影像。釋此難言。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非影異故鏡體差別。亦非恆時頓生影像。待眾緣故。如是鏡智於一切時待眾緣故。生智等影種種差別。非彼異故智成。青等種種體別。亦非恆時頓生一切眾生及自聖智等影。待時待緣乃能生故。此中意說。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有二種用。一因緣用。謂淨識中具有一切能現能生身土境智淨法種子。若遇外緣。即便變現身土境界種種影像。及能生起平等智等相應心品行相差別。二增上緣用。謂佛淨識善根願力所生起故。若諸眾生自因緣具。爾時淨識即便資助。令得無障生長成滿。是故鏡智體雖是一。能現能生諸法影像。待外緣故非頓現起。   經曰。如圓鏡上非一眾多諸影像起。而圓鏡上無諸影像。而此圓鏡無動無作。如是如來圓鏡智上。非一眾多諸智影起。圓鏡智上無諸智影。而此智鏡無動無作。   論曰。若諸智影於鏡智上先已有體。雲何鏡智為緣而生。若先無體。雲何能生諸智影像。而無動作。不見陶師無有動作。而能生起先無瓶等。釋此難言。如圓鏡上非一眾多諸影像等。如大圓鏡能起諸影。同類數多故名非一。異類無數故名眾多。觀待同類簡一種故說言非一。觀待異類顯無數故說言眾多。如是鏡上雖先無影而起多影。而無思慮分別動作。鏡智亦爾。雖先無有智等影像。而能生起智等種種諸法影像。觀待同類說言非一。觀待異類說言眾多。雖生如是智等影像。而無思慮分別動作。此中意言。如大圓鏡雖無分別。而能生起種種影像。鏡智亦爾。雖無我執及我所執。所取能取作意分別。而能生起種種智等諸法影像。   經曰。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眾智影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   論曰。若圓鏡智與諸智等影像和合。雲何不由彼差別故。此成差別。若不和合雲何為因。不見種等與諸芽等果不和合。而能為因。非日光等與石灰等。不共和合而相顯照。釋此難言。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離等。如世圓鏡雖能為因起眾影像。而不與彼影像和合。彼未生前由未有體不聚集故。非此與彼或俱不俱。可名和合。圓鏡與影亦非別離。現彼緣故。即由此義非不和合。要由此有彼得有故。雖與影像為現生因。而非影像有差別故。鏡成差別。大圓鏡智亦復如是。雖能為因生智等影。而與智等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言非合者。彼未生前由未有體。不聚集故。言非離者。要有鏡智智等影生。無則不生。不散失故。離壞無有名為散失。與彼相違名不散失。攝生彼故或不忘失。所緣境相名不散失。由鏡智中顯現一切所知相故。三世智等及諸眾生。若不遍知鏡智不生。要知一切此智乃生。是故此智不忘一切所緣境相。名不散失。不散失故。所以非離。雖能為因起智等影。而不由彼有差別故此成差別。如大圓鏡無差別轉。此中意說。如世圓鏡雖能為因起諸影像。而非合離差別所觸。鏡智亦爾。雖能為因起智等影。而非合離差別所觸。種等雖能為芽等因。而亦合離俱不可說。光明細分亦非色等。共相和合以俱有故。令其識上似與色等和合相生。以世現見一切因果。雖非合離而能為因。是故無有因果。二相決定和合。   佛地經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0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五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圓鏡周瑩其面。於一切處為諸影像遍起依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不斷無量眾行善瑩。為諸智影遍起依緣。謂聲聞乘諸智影像。獨一覺乘諸智影像。無上大乘諸智影像。為欲令諸聲聞乘人。依聲聞乘而出離故。獨一覺人依獨覺乘而出離故。大乘之人依無上乘而出離故。   論曰。雲何一智於一切時。能生三乘一切智等諸法影像。釋此難言。又如圓鏡周瑩面等。如世圓鏡為遍於中現其面等一切影像。種種加行周瑩其面前後兩邊。於一切處普能為緣現一切影。鏡智亦爾。一切如來為菩薩時。雖有種性而為障覆。未能現起為遍於中生起三乘一切智等諸法影故。精勤修習不斷無量眾行善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離一切障清淨圓滿。遍能生起三乘智等。一切影像不斷。就方無分限故。無量就時無量時故。此言因位遍一切處。於無量時勤修眾行。除障善瑩大圓鏡智。能生三乘智等影像。又即鏡智遍處。恆時離諸垢穢。種種行德圓滿。莊嚴極圓淨故。一切處時能起諸影。如說殊勝金剛喻定斷一切障。證得如來大圓鏡智。種種功德圓滿莊嚴於一切處。及無量時能起三乘一切影像。此中意說。各別善根成熟差別。勝道生時。大圓鏡智或近或遠。隨其所應為作強緣。決定種性各依自乘。而得出離。不定種性或依大乘。或依餘乘而得出離。言出離者。即是涅槃。諸三乘人用自種性以為因緣。如來鏡智為增上緣。精勤方便修集資糧引生聖道。除煩惱障及所知障。隨其所應各證涅槃。決定種性聲聞獨覺住無學位。樂寂滅故。發業潤生諸煩惱障永滅除故。先業煩惱所感身心任運滅已。更不受生無所依故。一切有漏無漏有為諸行種子。皆隨斷滅。唯有轉依無戲論相。離垢真如清淨法界解脫身在。名無餘依般涅槃界。常住安樂究竟寂滅。不墮眾數不可思議。同諸如來。但無有為無漏功德所莊嚴故無有更起利益安樂有情事故。不同如來。不定種性聲聞獨覺住無學位。雖無煩惱樂菩提故。由定願力留身相續修大乘行。乃至獲得金剛喻定。一切障滅證佛三身。雖有有為無漏功德。而無有漏身心在故。證無餘依大涅槃界。依謂三界有漏身心。若諸菩薩斷二障盡得佛果時。即得說名證無餘依大涅槃界。是故二乘先入有餘依涅槃界。後入無餘依涅槃界。菩薩初證如來地時。頓證二種大涅槃界。一切有漏身心盡故。名無餘依。猶有變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餘依。悲智無斷所證得故。亦名無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由無漏慧簡擇諦理。斷諸雜染而證得故。亦名擇滅。如是擇滅於真如上假施設有。無別實物至究竟位說名涅槃。無所趣故。無臭穢故。離編織故。離稠林故。名為涅槃。聲聞獨覺有所知障習氣未滅。雲何證得究竟涅槃。所知障習是無知故。非染污故。障菩提果不障涅槃。非煩惱故。不能潤生。若無願力。迴心趣大至無學位。盡其壽量必永寂滅。   經曰。如圓鏡中大影可得。所謂大地大山大樹大宮捨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如是如來圓鏡智上。從極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與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圓鏡智非彼份量。   論曰。若圓鏡智能起智影。應同彼量差別可得。釋此難言。如圓鏡中大影可得。謂大地等如世圓鏡。雖能為緣起地等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一小鏡中眾多山等大影可得。一大鏡中眾多石等小影可得。雖有形礙而不同影大小數量。鏡智亦爾。雖起諸地世出世間諸智影像無形礙故。而不同彼一切智影大小數量。由是因緣諸佛鏡智名大智藏。世出世間智根本故。如說世尊成大智藏鏡智。能生一切智故。應知此中以智名說一切功德。由是鏡智相應淨識。具足一切自利利他功德種子。能為因緣生自身中智等影像。為增上緣生他身中智等影像。由此鏡智。能變現身生智說法。展轉生他智等影故。或悲願力熏修所成。任運為他智等善法增上緣故。令他身中智等善法易得生長。是故經言。一切眾生所有善法。及殊勝果。皆是如來慈悲願力增上所起。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論曰。若圓鏡智為令三乘得出離故。生諸智影。又悲願力熏修所成為增上緣。生世出世諸智影者。雲何世間諸外道等正智不生。能生因緣常和合故。諸外道等應無顛倒。釋此難言。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緣等。如世圓鏡雖能為緣現諸影像。而非處在壁障等質影像起緣。如來鏡智亦復如是。雖能為緣生智影像。而非處在惡知識攝愛。樂聽聞邪法障者。智影生緣以彼非是可加被器聞正法器。是故外道聖道不生常懷顛倒。善法種子被損伏故。惡法種子遇生緣故。一切眾生無始時來。習善時少造惡時多。是故善法雖遇強緣亦難生長。惡法雖遇少小外緣則便熾盛。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昧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論曰。如外緣障智影不生。如是內緣宿習樂惡無明闇障智影不起。諸樂惡者。雖貪瞋等一切煩惱悉皆熾盛。而癡偏重。以不了知善惡因果勝劣事故。世間現有諸佛正法。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三寶良田生長一切世出世間無量福聚。不欲聽受不樂歸依。而反聽受無利無樂外道邪法。歸依生長能感眾苦。無量惡業種種邪神。豈非無明癡闇障力。是故障善無明最重。當勤修習智慧光明。無明重者非善器故。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不淨感匱法業。不信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論曰。如是內外二緣障力智影不生。一由先世感匱法業。令於多時不聞正法。謂於前生誹毀正法。由此業障經無量劫不聞佛法。即此不聞諸佛正法。是彼業果障。彼智影令不得生不聞正法。其體是無雲何得名謗正法。果雲何。能障可生智影。不即說彼不聞正法為果為障。然說由彼感匱法業所得。不能聽受正法。不具根等愚鈍身心為果為障。二由不信。謂無種性無涅槃法。不樂涅槃。無有出世聖道種子。於證真如有畢竟障。聞出世法都不信受。畢竟不得三乘涅槃。如是一切身心相續不清淨故。非聖法器。暫時畢竟不生出世功德智影。如濁穢水不能發生月等影像。鏡智亦爾。於彼不能生智影像。   如是略說大圓鏡智有九種相勝。所餘智謂訓詞相。無分別相。障清淨相。依止因緣生智影相。無有我所無攝受相。不忘一切所知境相。遍處恆時生智影相。能生一切智根本相。於非法器不能生相。此有三種非聖法器。一者親近不善知識聞不正法。暫時有障非聖法器。二者煩惱癡障所障非聖法器。三者極重業障所障。及無出世聖道種子。久時畢竟非聖法器。如是三種總名第九於非法器不能生相。   經曰。復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種相圓滿成就。   論曰。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應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說。各證一平等性。修習圓滿成就佛地平等性智。是故說言。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若廣說者。一一地中各證無量平等法性。修習圓滿成就佛地平等性智。   經曰。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諸相者。謂諸大士相及諸隨好相差別故。皆名為相。如是諸相遠離遍計所執自性。說名平等故。契經言。諸大士相如來即說以為非相。是故說名諸大士相。增上者。謂富貴自在。色等諸蘊各別。皆非富貴自在。和合亦非富貴自在。即別性故。諸法合時不捨自性。離此無實補特伽羅。是故一切富貴自在。遠離遍計所執自性。說名平等故。契經言。世尊我今解了。一切以無我故無貧無富。喜愛者。謂所有喜愛由遍計力。於順彼法發生歡喜。於違彼法發生憂慼。遍計所執諸法無故。於彼一切遍計所執喜愛亦無。說名平等達解。如是所說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故。名證得初地。菩薩最初證得。後後地中漸漸方便修令增長。最後佛地圓滿成就。從此已後更無增長。由此證得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應知。此中圓滿成故。於第三處說第五轉。一切應說由圓滿成。義類相似言詞便故作如是說。   經曰。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緣起有二。謂內及外。內緣起者。謂無明等十二有支。外緣起者。謂種芽等一切外物。內者應以雜染清淨二分行相順逆觀察。外者應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行相觀察。謂種等有故種等生故。芽等得有芽等得生。此二緣起一切皆由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生。無作用義是緣起義。空無我義。無補特伽羅義是緣起義。如是等義緣起自相。是所領受故名領受。或假有情能領受故。名為領受。緣起諸法是所領受。如是一切領受緣起。無作用故。空無我故。無補特伽羅故。遠離遍計所執自性。說名平等達解。如是所說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故名證得。由此證得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如是緣起平等法性。即一切法平等法性。如說梵志一切法性即是緣生緣起法性。悟解此故名為菩提。如佛所見。一切法性如此即是緣起法性。又契經言。不見少法離緣起性。此中緣起平等法性名緣起性。依此密意說如是言。若見緣起即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諸佛。緣起實性即勝義法勝義佛故。平等法性於一切處。皆無差別故作是說。   經曰。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色等諸法變壞等相不相似故。名為異相。遠離如是各別異相。即是共相。如是共相以何為相。非相為相。如契經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謂非相。非相即是平等法性。達解如是遍計所執。一切法性畢竟永無平等法性故名證得。由此證得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復有義者。遠離異相即無有相。遠離非相即無無相。無有無無名平等性。餘如前說。   經曰。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慈有三種。一有情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初發心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有情緣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為境界故。修正行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法緣之慈。亦多有漏。大乘教法為境界故。得無生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無緣之慈。雖有所緣緣法界故。譬如眼等異熟諸法無有分別。不作加行任運轉故。說名無緣。平等性智相應大慈。或有義者。唯緣法界所緣分別永無有故。不緣有情及諸法故。名無緣慈。復有義者。亦緣諸法。如實義者。亦緣有情但無分別。平等行相了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緣生等法性平等故。無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此智相應就所緣境得具三慈。但無分別平等行故。說名無緣。如來地中平等性智相應大慈。眾相成滿恆常現行。如來既有無緣大慈。餘二不說自然成就。如來由此三種慈故。平等救濟一切有情。非但於彼少分與樂。普於一切有情諸法無我真如平等性轉。恆常現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聲聞及異生等。暫時少分與樂行轉。不能救度一切有情。以勝一切聲聞等故。救度一切諸有情故。長時積集福慧資糧所成滿故。說名弘濟。如是所說弘濟大慈遍一切處。無差別轉故名平等。即此平等說名法性。或即所說弘濟大慈平等法性為所緣故。就境說名平等法性。由此大慈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聲聞等悲不能拔濟一切有情。唯緣欲界少分行相暫時而轉。如來大悲普能拔濟一切有情。通緣三界遍滿行相恆時而轉。言無待者。無所觀待恆救不捨。謂無所待隨其所應拔濟三苦。所苦有情恆轉不捨。猶如長者憐愛一子。於諸有情平等而轉。以有情界無邊際故。成熟有情時無暫廢。成熟有情曾不過時。如來常與大悲相應。不可說言暫起暫轉。如經言。善男子。不應說言諸佛世尊所有大悲。於諸有情暫起暫轉。何以故恆常轉故。諸佛世尊乃至大悲無根未立。終不證得無上菩提。如來證得大菩提已。恆作是念。我當安立一切有情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法者。我當開悟。如來如是於諸有情常起大悲。乃至廣說。如契經說。如來晝夜恆於六時觀察世間。雲何今言大悲恆轉。此說作用六時相續恆無間斷故不相違。大慈大悲無瞋不害無癡善根。以為自性。與樂拔苦行相有異。俱有三種有情緣等。慈是無瞋悲是不害。慈緣無樂欲與其樂。悲緣有苦欲拔其苦。無待大悲無差別轉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緣平等法性為境。由此大悲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隨諸有情樂見如來色身差別。如來示現如是色身。如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琉璃等微妙色身。令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變似如是身根。謂自心外見如來身。如契經言。由諸如來慈善根力有所示現。令天人等自心變異見如來身。如金色等。又如經言。若所應化無量有情。宜見琉璃末尼寶色。如來即能無礙示現種種琉璃末尼寶色。令彼自心亦如是變。乃至廣說。如是示現一切如來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說名平等法性。謂諸如來隨同所化有情樂見。色身形相即各示現。同處同時同類形相。令彼自心如是變現作利樂事。如諸有情阿賴耶識共相種熟各各變現世界等相。同處相似不相妨礙。此亦如是。如色身相餘事亦爾。由此示現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一切眾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若有如是種類語業。能令有情善根成熟。聞生歡喜得淨信樂。如來便現如是語業令彼得聞。如來雖無戲論分別由悲願力如是示現。所化有情自勝解力如是變異。謂自心外聞佛音聲。如來所出一切語言稱機宜故。諸人天等皆無違逆故名敬受。若不稱機則不示現故。說諸佛語不唐捐。雖有眾生不順佛語。此是化作或當有益。後必信受。就總為語故。言一切敬受所說。如是語言由前道理諸佛同現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名法性。由此示現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有漏五蘊說名世間。唸唸對治二種壞故。即彼息滅名為寂靜。由此於此而寂靜故。即是聖道及以涅槃依他起性。世間寂靜同歸真如。圓成實性故名一味。又世間者。遍計所執此本性無說名寂靜。如是寂靜所顯真如無差別故。名為一味。此即名為平等法性。由此一味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世間諸法略有八種。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如是八種總有二品。四違名苦。四順名樂。生欣慼故。或復此中略說。最後苦樂一對。聖者居中恆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如是乃至樂而無愛苦而無恚。如契經言。聖處世間平等一味猶如虛空。凡愚在世計有差別。由彼遠離遍計所執。世間八法於一切處皆同一味。即此說名平等法性。由此一味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功德即是菩提分等諸功德法。熏種長養成熟解脫說名修殖。平等性智雖無分別。由佛菩薩智增上力如如意珠。令異身中功德生長成熟解脫。言究竟者。能得三乘般涅槃故。既令解脫。令得世樂不說。自成如是智名平等法性。遠離遍計所執性故。或諸菩薩修殖無量菩提分等殊勝功德。乃至究竟。即此名為平等法性。由此功德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復次妙生妙觀察智者。   論曰。依十種因。應知。分別妙觀察智十種因者。一建立因。二生起因。三歡喜因。四分別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別因。七界差別因。八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敵因。十斷一切疑因。   經曰。譬如世界持眾生界。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說諸佛妙法。   論曰。此中顯示建立因相。譬如世界持眾生界者。如諸有情自心所變。下風輪等諸世界相。能持自心所變眼等諸有情界。如是如來妙觀察智。能持一切陀羅尼門。廣說乃至諸佛妙法。與彼相應及能引故。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此陀羅尼略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尼。三咒陀羅尼。四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瑜伽論廣說其相。雲何唯於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謂佛菩薩增上念慧不思議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現一切法文義亦爾。又能示現無量無盡功德法門。見分自體亦具無邊勝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議力。名陀羅尼。三摩地者。謂增上定即健行等諸三摩地。能勝一切世出世間諸三摩地。餘不能勝故名健行。又佛菩薩健士所行故。名健行。唯第十地菩薩及佛得此定故。餘三摩地隨經所說應釋其名。即陀羅尼及三摩地。俱說名門。如空無願無相三門。以能通生無量同類異類德故。無礙辯說即四無礙。法義詞辯。由此四種能為眾生辯說妙法故名辯說。諸佛妙法即是如來力無畏等無量佛法一切之言一一應說。妙觀察智轉意識得作用寬廣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相應第六意識。普與一切功德相應。及能引發諸功德故說能任持。   經曰。又如世界是諸眾生。頓起一切種種無量相識因緣。如是如來妙觀察智。能為頓起一切所知無礙妙智種種無量相識因緣。   論曰。此中顯示生起因相。妙觀察智能作頓起一切所知相識因故。世界即是諸器世間。如器世間能為眾生種種地上無量空中相識生因。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一時頓於一切境界猶如虛空能了無礙。能為一切種種世間。無量出世所緣境界相識生因。此義意言。一切如來妙觀察智。能頓了知一切境界。似所知境有眾多相。如彩畫色有種種相。見分智體能為如是相識生因。此能現彼說為生因。非親生因。從種生故。此即緣因說名因緣。由見起相或體起用。雖無異體由不一故亦得為因。如從相分生見分等。此亦如是。   經曰。又如世界種種可玩。園林池等之所莊嚴甚可愛樂。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種種可玩。波羅蜜多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不共佛法之所莊嚴。甚可愛樂。   論曰。此中顯示歡喜因相。如器世間種種可玩。園林池等綺飾間列威光熾盛。令諸有情歡喜愛樂。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種種可玩波羅蜜多菩提分等。綺飾間列威光熾盛。令諸菩薩歡喜愛樂。波羅蜜多略有六種。謂佈施等或開為十。更足方便善巧等四。或復開為八萬四千。如經廣說。若別分別其數無量。菩提分法略三十七。廣亦無量。言十力者。謂處非處智力等。如來身中慧根所攝。及具知根。言無畏者。謂四無畏五根所攝。及具知根即信等五。不共佛法有十八種。如經廣說。如是功德多分此智所攝。相應及能引發。是故一切莊嚴此智。   經曰。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及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等。妙飾間列。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世及出世衰盛因果。聲聞獨覺菩薩圓證無餘。觀察妙飾間列。   論曰。此中顯示分別因相。如器世間無量洲等。妙飾間列不相雜亂。洲謂四大洲。則贍部洲等。渚謂八小渚。則遮末囉等。略舉日月攝諸星宿。四天王天。謂妙高山第四層級四面各住。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夜摩天者。謂此天中隨時受樂故名時分。睹史多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樂變化天。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他化自在。樂令他化作諸樂具。顯己自在。梵身天者。離欲寂靜故。名為梵。身者眾也。等者等取此上諸天。如是如來妙觀察智。普能觀察世及出世衰盛因果。三乘圓證妙飾間列。不相雜亂。惡趣因果名世間衰。善趣因果名世間盛。又世間壞及世間成。如其次第名為衰盛。又損減名衰。增長名盛。二乘因果名出世衰。大乘因果名出世盛。又退名衰進名為盛。言圓證者。即是果位。前三乘名顯其因位。又圓證者。唯說佛果。妙觀察智觀此諸法法相異故。智如其境。行相不雜分明顯現。是故說名妙飾間列。   佛地經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0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六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世界為諸眾生廣大受用。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示現一切諸佛眾會雨大法雨。為令眾生受大法樂。   論曰。此中顯示受用因相。如器世間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共相種子。變生種種共相資具。為令有情廣大受用。如是如來妙觀察智。助平等智為增上緣。擊發鏡智相應淨識。現受用身種種眾會威德熾盛雨大法雨。為令地上諸大菩薩受大法樂。亦助如來成所作智為增上緣。擊發鏡智相應淨識。現變化身種種眾會威德熾盛雨正法雨。為令地前所化有情受用法樂。   經曰。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謂地獄餓鬼傍生人趣天趣。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五趣差別具足顯現。   論曰。此中顯示趣差別因相。如世界中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不共相種。變生種種五趣因果差別可得。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五趣因果為境界故。似其五趣因果二相差別顯現。非生五趣諸阿素洛種類不定。或天或鬼。或復傍生故。不別說。五趣因者。謂中有身以與五趣為方便故。趣是所趣。中有能趣故。非趣攝。就生類別建立四生。是故中有亦生所攝。有義中有趣方便故。說在趣中。此言因者。業煩惱等。果即五趣。   經曰。如世界中欲色無色諸界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三界差別。具足顯現。   論曰。此中顯示界差別因相。如世界中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共不共相種子。變生三界因果差別可得。此中世界通情非情。謂有情世界及器世界。若不爾者。不應於中有無色界。以彼唯有定所生色。無業生色無方處故。於世界中。隨其所應建立三界。謂器世界中但有欲色情非情界。有情界中具有三種。唯有情界以器世界通持有情及非情界。有情世界。唯能任持有情界故。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三界因果為境界故。似其三界因果二相差別顯現。非生三界因果。同前二種分別。此中意說。妙觀察智普能觀察一切境故。遍似一切諸界趣生。煩惱業等所感。諸行成熟所攝心心法等因果相現。謂諸如來大圓鏡智。增上所生妙觀察智。雖無所取能取執著。遠離一切煩惱所知二垢障故。觀察一切因果等事。及能說故。如淨圓鏡現眾影像。一切境相皆現其中。然無鏡智無差別過。大圓鏡智以於一切皆不愚故。雖能顯現一切影像任運轉故。而無分別。此智能現一切境相亦有分別。若無分別則不能觀因果等事。及為眾會說法斷疑。此文定證。無漏心等亦有相分。如來智上五趣三界無邊因果具足現故。有說。如來智明淨故。一切境相雖現其中。而此境相非智所變。不清淨故。但是眾生心等所變諸法影像。此不應理。如是影像若是眾生心等所變。雲何在佛智上顯現。不可他因生他心。相違正理故。如餘心相。此亦應爾。然此境相如來無漏心所變現。如明鏡中糞穢影像。雖似不淨實非不淨。心及心法緣境法爾若緣他境。非如鉗燈。無動作故。但如明鏡性本淨故。變似境相而能緣慮。若諸境相非心上現。彼雖有力生心心所。如五根等不名所緣。如餘處說。無分別智亦定爾耶。所緣真如不離智體不可定爾。後得俗智雖不離真有分別。故不證真體。但自變作真相而緣故。不可難。如諸異生心緣無漏心上所有無漏境相。雖似無漏實是有漏此亦應爾。唯識道理決定如是。心所變相雖相似有而實無體。若不爾者。應有色等。如心心法不成唯識。若彼實有但不離識。名唯識者心及心法亦不離彼色等諸相應。名唯境便成大過。   經曰。如世界中蘇迷盧等。大寶山王顯現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諸佛菩薩威神所引。廣大甚深教法可得。   論曰。此中顯示雨大法雨因相。如器世間由諸眾生業增上力起諸寶山。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由諸有情感正法業增上力故。起佛菩薩威神所引深大教法。此教開示諸佛菩薩自在威神。亦能引發彼威神力。是故說名諸佛菩薩威神所引。此說如來妙觀察智能發鏡智相應識上教法影像。或自能現教法影像。由此為緣善根成熟。所化有情自心變現。   經曰。如世界中廣大甚深不可傾動大海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所不傾動。甚深法界教法可得。   論曰。此中顯示降伏怨敵因相。如器世間由諸眾生業增上力起諸大海。不可傾動。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由諸有情感正法業增上力故。起法界教不可傾動。法界則是空無相理。說法界理名法界教。諸外道等皆依諸見法界空理。對治諸見離諸見趣。是故空教彼不能測。不能傾動前威神教。威神高廣故喻寶山。此法界教法界甚深故喻大海。妙觀察智是能顯照一切境因故。能起說一切法教。略說勝者。是故契經說。佛世尊名大智日。普能照了一切法故。   經曰。又如世界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   論曰。此中顯示斷一切疑因相。如器世界一妙高山七大金山八大海水四大洲等。總於其外有小輪山周匝圍繞。如是為一積數至千。復總於外有次輪山周匝圍繞。名小千界。如是為一複數至千。更總於外有次輪山周匝圍繞。名中千界。如是為一複數至千。總於其外有大輪山周匝圍繞。有大風輪總持其下名一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名為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斷世間一切疑惑自共相愚。是疑惑因知自共相。無此愚故。自無疑惑能斷他疑。大圓鏡智永離二障不愚。一切自相共相能生此智。攝護此智故名圍繞。鏡智雖能知一切法自相共相。無分別故。不能為他說法斷疑。此智能知有分別故。能為一切說法斷疑。又此智體能知諸法自相共相。二種行相之所圍繞。自相行相如小輪山。共相行相如大輪山。鏡智能持如風持下。如來淨智現量所攝。雲何能知諸法共相。若共相境現量所知。雲何二量依二相立。有義。二量在散心位依二相立。不說定位。若在定心緣一切相。皆現量攝。有義。定心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緣諸共相。所顯理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說真如二空所顯非是共相。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為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緣諸法若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為自相。真如雖是共相所顯。以是諸法自實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即名共相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故。是故彼論說諸法上所有實義。皆名自相。此經不爾故無相違。   經曰。復次妙生成所作智者。   論曰。成所作智。應知。成立如來化身。此復三種。一者身化。二者語化。三者意化。第一身化復有三種。一現神通化。二現受生化。三現業果化。第二語化亦有三種。一慶慰語化。二方便語化。三辯揚語化。第三意化復有四種。一抉擇意化。二造作意化。三發起意化。四受領意化。成所作智能起如是三業化用。此化三業即是化身。應知此中以用顯體。非此三業即是智體。但是智上所現相分。成所作智增上緣力擊發鏡智相應淨識。令現如是三業化用。自亦能現。當知四智一一能起一切作用。就強多分。說平等智起受用身。成所作智起變化身。妙觀察智觀察一切自相共相。陀羅尼門三摩地等。大圓鏡智能現一切諸法影像。如一一根取一切境非無強用。此亦如是。此中經文定證。三業心心法等皆有變化。如來智上現此粗相心心法等一切功德。令諸下位能現了知。若不爾者。二乘異生雲何能知。如來所有心心法等功德差別。雲何如來久已成佛。復能現作具貪瞋等種種化身。餘經亦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化身亦名有心。亦名無心。有依他心無自依心故。謂化心等依實心現。但實心上相分似有緣慮等用。如鏡中火無別自體。隨眾緣生。如餘心等餘處雖說無化心等以無實用。如實心等變化色等有實作用。如實色等故偏說有。由化心等粗相顯現易了知故。乃至猿猴知如來心。若佛實心諸大菩薩亦不能了。   經曰。如諸眾生勤勵身業。由是眾生趣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伎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現神通化化身業相。令心勇悍故名勤勵。於善性中兼取精進餘但作意。由此發起勤勵身業。就因為名。由此身業世間有情作三正事。等者等取其餘雜事。成所作智精進相應起化身業。由此化業為菩薩時。示現種種陶師等類工巧等處。此是智上身業相現。為欲摧伏伎術傲慢故。現斯事善巧方便。即是悲慧平等運道先現神通。初令生信故名引生令入聖教。如現神通度迦葉等。次令調順有所堪能故名成熟。引令長養諸善根故。後令解脫三界惡趣有性無性。如其次第故名解脫。由教化力。有種性者令生聖道解脫三界。無種性者。令修世善常生善趣。念彼善根為說正法。令脫三界。放光息苦安立善趣。又令彼生聞思修慧。次第三句。又令彼生順解脫分順抉擇分。及生聖道。次第三句。又令彼入見道修道及無學道。次第三句。如是等釋應隨相說。後亦如是。   經曰。又如眾生受用身業。由是眾生受用種種色等境界。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身化業。由是如來往諸眾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現受生化化身業相。世間有情於諸生處。諸根領納色等境界故。名受用身。有運轉故名身業。成所作智一切生處。同時現生受用境界。謂現化身於天人中一切生處。示同類生。居剎帝利婆羅門種。伏諸下類令得利樂。此亦智上身業相現。或擊鏡智。或自顯現餘例應爾。   經曰。又如眾生領受身業。由是眾生領受所作善惡業果。如是如來成所作智領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領受本事本生難修諸行。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現業果化化身業相。身即是業故名身業。先業果故果說因名。或身領受先業果時。有運轉用故名身業。由此身業領受先業愛非愛果。成所作智現似化身領受化業。由此業故示受一切。本事本生難修諸行。先世相應所有餘事。名為本事。先世所受生類差別名為本生。如毘濕飯怛囉等一切本生事。依此本生。先所修行種種苦行。名難修行。或於今世依變化身。先修苦行後捨彼行。修處中行方得菩提。名難修行。謂諸眾生計修苦行止惡起善方得菩提。為化彼故先示同彼。修諸苦行。為顯非但持戒得淨。要由定慧方得淨故。現捨苦行修處中行方得菩提。有契經說。如來先世迦葉佛時作是罵言。何處沙門剃鬚髮者。有大菩提無上菩提極難得故。由彼惡業今受如是難行苦果。此言亦是為止惡行現化所作。若不爾者。何有繫屬一生菩薩。已曾親事無量如來殖諸善本。性憶宿命更起如是重語惡行。當知此言為欲化度。宜聞此言而得度者。令於佛所離此言故。   經曰。又如眾生慶慰語業。由是眾生展轉談論遞相慶慰。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慶語化業。由是如來宣暢種種隨所樂法。文義巧妙。小智眾生初聞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慶慰語。化化語業相。慶慰即是喜悅差別語能生彼故名慶慰。聞此語言。展轉發生大歡喜故。謂諸有情由發語心增上力故。各別識上語業相現為增上緣。令餘識變似語業相。各謂聞他語言生喜。成所作智化作語業。應知亦爾。自現妙音令他心變。謂聞佛語生歡喜故。隨所樂法者。隨彼因力所應樂聞。人天三乘諸差別法。文巧妙者。字句顯美令樂聞故。義巧妙者。理趣分明易解了故。小智眾生初聞尚信者。謂佛言音具六十德。諸凡愚慧暫時得聞尚生信解。何況其餘聰愍者。慧成所作智名慶慰者。能現化語宣說一切巧妙文義。生諸有情歡喜心故。亦能加被善現等輩。以佛言音宣說甚深難測量法。如是此智能加被他。一切論者。一切色類乃至虛空。亦能發起化語說法。當知此事不可思議。   經曰。又如眾生方便語業。由是眾生展轉指授務專所作。毀惡讚善更相召命。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所起方便語變化業。由是如來立正學處。毀諸放逸讚不放逸。又復建立隨信行人隨法行等。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方便語化化語業相。如諸世間方便語業更相教示。諸所應作不應作事。利益親友。放逸眾生加行起作故。名方便。如是如來由大悲故。為諸有情安立學處。令伏諸惡修世間善。安立聖道分位差別。令入正道出離三界。成所作智能發化語。成辦斯事。謂息諸惡發起諸善是此語用。   經曰。又如眾生辯揚語業。由是眾生展轉開示所不了義。宣諷諸論。如是如來成所作智辯語化業。由是如來斷諸眾生無量疑惑。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辯揚語化化語業相。成所作智隨諸眾生意樂差別現化語業。說種種義斷諸疑惑。謂發一音表一切義。令諸有情隨類獲益。如契經言。佛以一音演說諸法。眾生隨類各得開解。或有怖畏。或有歡喜。或生厭離。或復斷疑。此是如來本願所引不思議力所發化語。一音能斷一切眾疑。若作化身亦令眾生一質異見利樂事成。   經曰。又如眾生抉擇意業。由是眾生抉擇可作及不可作。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決意化業。由是如來抉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抉擇意化化意業相。成所作智相應意業能起化故。名化意業。此能抉擇所化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或復此智相分中現變化意業似。能抉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令彼了知得勝義利。雲何八萬四千心行。謂諸有情八萬四千諸垢塵勞心行差別。此能障礙八萬四千波羅蜜多。陀羅尼門三摩地等。如賢劫經廣說其相。所謂最初修習行法波羅蜜多。乃至最後分佈佛體波羅蜜多。三百五十一一皆具六到彼岸。如是總有二千一百對治。貪瞋癡及等分有情心行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十轉合數八萬四千。修習此故復得成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三摩地等。此猶略說廣則無量。   經曰。又如眾生造作意業。由是眾生造作種種諸所起業。如是如來成所作智造意化業。由是如來觀諸眾生所行之行行與不行。若得若失為令取捨。造作對治。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造作意化化意業相。隨所觀察一切有情所行之行。若諸惡行不行有得。行即有失。若諸善行行即有得。不行有失。如是觀察為欲令彼取得捨失。於德造作任持對治。於失造作遠離對治。成所作智相應意業能起化故。名化意業。雖諸如來於一切事無有功用。而令眾生心等變現似有造作。故名造作。或復此智相分中。現變化意業似。能觀察一切有情諸行得失。令彼了知得勝義利。   經曰。又如眾生發起意業。由是眾生發起諸業。如是如來成所作智發意化業。由是如來為欲宣說彼對治故。顯彼所樂名句字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發起意化化意業相。成所作智相應意業。能發身語二種業故。就用說名發起意業。或此意業由智發起。是故說名發起意業。能起化故。或智相分現似彼故。此化意業為欲宣說彼對治者。為說有情諸行對治。此所說法名句字身以為自性。是故顯示名句字身。如來隨彼有情所樂說名身等。令起愛樂發生對治。是則如來成所作智相分中。現變化意業發名身等。宣說有情諸行對治。由此力故。令諸有情自心變似。佛所說法深生愛樂發起對治。是故說名發起意業。   經曰。又如眾生受領意業。由是眾生受領苦樂。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意化業。由是如來於定不定反問置記為記別故隨其所應受領去來現在等義。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論曰。此中顯示受領意化化意業相。受相應思能動其心令受苦樂。是故說名受領意業。成所作智受相應思能起化故。名化意業成相分中現化意業。名化意業。於四記問為記別故。隨其所應如實了知一切問已。領三世等無量法義如實了知。一一自體如實知已。隨其所應一一記別無有顛倒。言四記者。一一向記。二分別記。三反問記。四默置記。一向記者如有問言。一切生者決定滅耶。佛法僧寶良福田耶。如是等問應一向記。此義決定。分別記者。如有問言。一切滅者定更生耶。佛法僧寶唯有一耶。如是等問應分別記。此義不定。反問記者。如有問言。菩薩十地為上為下。佛法僧寶為勝為劣。如是等問應反問記。汝望何問。默置記者。如有問言。實有性我為善為惡。石女兒色為黑為白。如是等問應默置記。不應記故。長戲論故。   應知此中身語化業。或自身相應。或他身相應。或不相應意化業。唯自他相應。由此即釋三種神變。謂神通教誡記說神變。此佛化業於一切種恆時隨逐不可思議。作用數量國土差別不思議故。利有情用無休息轉不思議故。一切如來三種化業。為欲成熟有情為先。說名第一方便善巧。是故契經說佛世尊名大智藥。能除一切煩惱病故。   經曰。爾時妙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為獨如來於淨法界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而諸菩薩亦能如是。佛告妙生菩薩。亦能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論曰。今依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為問。前辯佛地但說如來清淨法界體唯一味。佛鏡智等於中受用和合一味無動無作。妙生菩薩意疑此事。為唯如來亦通菩薩故作此問。或前但說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清淨法界體唯一味。鏡智依此緣此而生無分別故。亦唯一相。平等性智通緣真如離二分別。亦唯一相。其餘二智為饒益他。亦依真如無異分別。亦唯一相。如是唯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應不通餘。為欲審定故作此問。此中既言。於淨法界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證知於餘無有受用和合一味智。能受用所應受用和合一味真如境界故名受用。共同一事故名為和。雖同一事或復離別。為顯於中常不離別故。復言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畢竟和合不離別故。味者堅實即所受用所緣法界真如一味。事謂事用。智者即是能受用智。正取鏡智平等性智。兼取餘二。多緣真故。或一味者。能受用智無分別故。事者是果。緣淨法界而生起故。或能受用即是捨受。無苦無樂平等一類。故名一味。事者果也。即此相應圓鏡智等。由彼力生故。名彼果。或是行捨無功用相。於一切處一味而轉。能受用智說名事智。或智自能領受己體。故名受用。自他二種分別無故。說名一味。事者果也。從眾因緣。遠離二想恆時轉故。菩薩亦能等者。此中意說。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獨如來。若諸菩薩亦能如是。雲何但言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此中意說。佛地唯是五法所攝。不說五法唯攝佛地。亦能攝諸菩薩地故。   經曰。妙生菩薩復白佛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告妙生。證得無生法忍菩薩。由彼菩薩無生法中。得忍解時對治二想。由遣自他二種想故。得平等心。從此已上彼諸菩薩。自他異想不復現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論曰。為顯示得大乘無生法忍菩薩。或住功用有加行道菩薩。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故。復問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證得無生法忍菩薩。謂從初地已上菩薩。證得二空所顯真如。觀一切法遍計所執本性無生亦無有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如二乘見道現觀但證生空所顯真如。未證法空所顯真理。未能現觀諸法平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地前菩薩亦未能證。未見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現行故。有義初地已上菩薩復有三種。一初發心。謂在初地。已入見道正性離生。真無漏心創現行故。二已修行。謂上六地。已得修道。進修行故。三不退轉。謂上三地。修道已滿。離諸功用無加行道。任運現前一切煩惱畢竟不起。唸唸勝進無退轉故。此中唯取八地已上。觀一切法本來無生今亦不起。得上品忍一向清淨。恆起無漏任運而轉。由得此故說名證得無生法忍。如契經言。八地已上諸菩薩眾。離法想故無我我所。觀一切法非常無常無生無起。自他平等。乃至廣說。由得任運二想對治。於一切處得平等心。從此已上離二想故。離諸功用及加行故。一向無漏極清淨故。無分別智已得自在。任運轉故。方得說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初地菩薩雖已證得自他平等。而有功用加行作意。未清淨故而未建立。   經曰。妙生菩薩復白佛言。唯願如來。廣說譬喻。令諸菩薩悟甚深義。隨所化緣廣宣流布。令諸眾生聞已疾悟無生法忍。   論曰。妙生菩薩為令上義因譬喻門明瞭易見。諸菩薩等聞是法已。悟甚深義悟無生忍。故復請問。   經曰。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終不能於若事若受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雜林。即無分別隨意受用。由此雜林有如是德。能令諸天入此林者。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差別。由平等心。而能住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論曰。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業樂等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如是地前菩薩二乘。未證二空所顯真如無生法忍。有見道斷差別執故。未離自他差別二想。未得無漏平等性智相應之心平等受捨。或復行捨。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有義七地已下菩薩。猶有功用有加行道。猶有微細煩惱現行。未清淨故。未得任運無生法忍。妙觀察智。相應平等。若心若捨。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經曰。復次妙生。譬如種種大小眾流未入大海。各別所依異水少水。水有增減。隨其水業所作各異。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若入大海無別所依。水無差別。水無限量。水無增減。所作業一廣大依持水族生命。如是菩薩若未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各別所依異智少智智有增減。隨其智業所作各異。少分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若已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別所依。智無差別。智無限量。智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無量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論曰。大眾流者。謂殑伽等四種大河。小眾流者。謂餘小河。未入大海各別所依者。種種地方為所依故。異水者。清濁灰美水差別故少水者望大海故。水有增減者。少雨多雨時差別故。隨其水業所作各異者。種種氣味勢力成熟有差別故。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者。少數少量水族有情所依持故。若入大海無別所依等者。與前所說一切相違。應知。其相廣大依持者。此依數廣量大而說。如是菩薩未證如來法界大海者。未證諸佛清淨法界各別所依者。別別如來為所依故。異智者。各別勝解所修成故。少智者。望佛智故。智有增減者。諸地相望有勝劣故。及定相望有勝劣故。隨其智業所作各異者。諸菩薩定數量別故。所作各異。隨諸菩薩勝解勢力緣有情界。能有所作。過此不轉。是故各異。少分眾生等者。少數少量成熟善根所依止故。由諸菩薩增上力故。隨分令他善根成熟。諸菩薩定望如來定。數量少故。化諸有情利樂亦少。若證如來法界大海者。已證諸佛清淨法界無別所依者。清淨真如為所依故。無漏界中不可建立諸佛有異。何況菩薩。智無差別者。圓鏡智等皆相似故。無有自他分別異故。智無限量者。了達無邊所知境故。智無增減者。等清淨故。遍知境界無少多故。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者。平等智等一切所作皆相似故。無量眾生等者。若數若量皆無量故。福德智慧無盡資糧皆平等故。由得法身窮生死際。一切有情成熟善根所依止故。   前後二喻有差別者有義前喻說諸菩薩未入已入。或歡喜地或不動地。後大海喻。說諸菩薩未入已入或不動地或如來地。有義二喻同說菩薩未得已得無生法忍。前說菩薩功德稠密喻如雜林。後說菩薩功德無盡喻如大海。   佛地經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0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七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論曰。當說四頌總攝上義。略顯佛地淨法界相。如來地中一切有為無為功德。皆是清淨法界攝持。皆是清淨法界之相。所相能相俱名相故。於四頌中前三頌半別顯其相。後半總結。別顯相中。有義此中初半顯示清淨法界次半顯示大圓鏡智。次半顯示平等性智。次半顯示妙觀察智。次半顯示成所作智。次半顯示四智所攝眷屬功德。後半顯示五法所成三身差別。復有義者。此中顯示清淨法界。有六種相。總攝一切佛地功德。謂自性相因相果相若作業相若相應相若差別相。如其次第初有一頌餘各半頌。   經曰。一切法真如 二障清淨相。   論曰。有義此顯清淨法界。謂一切法空無我性所顯真如。永離二障本性清淨。今復離染能為一切善法所依。是故說名清淨法界。一切法者。謂世出世有漏無漏蘊界處等。真如即是諸法實性無顛倒性。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體唯一味。隨相分多或說二種。謂生空無我法空無我。真如實非空無我性。離分別故。絕戲論故。但由修習空無我觀。滅障真如我我所執而證得。故名空無我。或說三種。謂善不善無記。真如是此三法真實性故。或說四種。謂三界繫不繫。真如是此四法真實性故。或說五種。謂心真如廣說乃至無為真如。亦是五法真實性故。或說六種。謂色真如廣說乃至無為真如。五蘊無為真實性故。或說七種。一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始世來流轉實性。二實相真如。謂一切法二空無我所顯實性。三唯識真如。謂一切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真如。謂有漏法苦諦實性。五邪行真如謂業煩惱集諦實性。六清淨真如。謂善無為滅諦實性。七正行真如。謂諸有為無漏善法道諦實性。或說八種。謂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遣相門所顯真如。或說九種。謂九品道除九品障所顯真如。或說十種。謂於十地除十無明所顯真如。即十法界。如攝大乘廣辯名相。如是增數乃至窮盡。一切法門皆是真如差別之相。而真如體非一非多。分別言說皆不能辯。由離一切虛妄顛倒。假名真如。能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離損減謗假名實有。離增益謗假名空無。分析推求諸法虛假。極至於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真假名實際。是無分別最勝聖智所證境界。假名勝義。如是廣說。言二障者。一煩惱障。二所知障。惱亂身心令不寂靜。名煩惱障。覆所知境無顛倒性。令不顯現。名所知障。煩惱障者。謂執實我薩迦耶見以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若所發業若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煩惱為根本故。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迦耶見以為上首。所有無明法愛恚等諸心心法。及所發業並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法執及無明等為根本故。有義法執及無明等。遍在一切善惡無記。有漏心品及與二乘無漏心品。皆不了達法無我故。皆似相分見分起故。有義唯在不善無記有漏心品。瑜伽師地。說諸無明但有二種。一者不善。二者無記。復有二種。一者染污。二不染污。不言有善。不可非善善心相應。性相違故。又善心品必與無癡善根相應。癡即無明不可一心癡無癡並如貪無貪瞋無瞋等。不相應故。不可法執不與癡俱。若無無明無倒執故。如執有我定無明俱。此亦應爾。又諸善心性無迷執。皆信等俱順無我解。與二空觀為前方便。不可法執導法空觀。我執未曾見此事故。是故有漏無漏善心。決定不與二執無明愛等相應。違教理故。一切異熟無記心品亦無法執及無明等。分別力劣不能執故。若有倒執成法我見。有無明等阿賴耶識。不應唯與五法相應。見無明等慧等攝故。又若此識有法執者。無所熏故應唸唸失。不須對治則成大過。煩惱障中無此事故。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識應斷。障治相違不俱行故。若爾所餘有漏種子應無所依。所修功德應無熏習。無所熏故。不可說言熏習鏡智。相應淨識非無記故。猶未得故。阿賴耶識既無法執。餘轉識中異熟果者。亦應如是性類同故。於五識中亦無法執。無有猛利分別用故。不推求故。攝大乘說。能遍計心唯是意識。故知五識不緣遍計所執自性。如無分別無推求見。不能計我。故亦不能計度諸法。然由意識計我計法起愛恚等。引五識中非見所攝愛恚等起。雖無有見而有愛恚無明等法二障所攝。是故二執分別推求。唯在第六第七意識。若愛恚等非見所攝。不推求者亦在五識。諸我執等煩惱障體。唯在不善有覆無記二心中有。若法執等所知障體。亦在無覆無記心中。二乘無學亦現行故。無學位中無有不善有覆無記。此就二乘名為無覆。若望菩薩是染污故。亦名有覆。故所知障亦名無覆。亦名有覆。一體二名所望別故。煩惱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執有法而計我故。體雖無二而用有別。如一識體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種子體亦有多用。起時雖俱而漸次斷。聖道勢力有分齊故。若所知障就二乘說無覆無記。四無記中何無記攝。異熟生攝。以從異熟識生起故。若爾何者非異熟生。如增上緣餘所不攝皆此攝故。威儀等心不堅執故。非普遍故。無二障體。若善無覆無記心中無法執者。雲何不能了達法空。亦無我執雲何不能了達生空。此既由與第七識中我執俱故。不達生空。亦應由與第七識中法執俱故。不達法空。既似相分見分而起。雲何不名法執所攝。諸佛菩薩無漏智等亦有二分。雲何非執。是故緣生相分見分依他起攝。若於此上妄計心外。或定性有方名為執。故所知障在第七者。遍與六識三性心俱。非相應品且止廣諍。應釋本文。清淨相者。謂此真如本性清淨。二障所覆。如淨虛空煙雲等障相似不淨。得出世間證真如道漸除二障所有種子。猶如大風吹煙雲等。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滅離一切障種子盡。得淨法界究竟轉依。名清淨相。如是已顯前五法中清淨法界。有義此顯自性一分法界淨相。即六相中自性一分文同前釋。   經曰。法智彼所緣 自在無盡相。   論曰。有義此顯大圓鏡智法者。即是依他起性緣法鏡智名為法智。大圓鏡智亦緣世俗依他起性。現彼影故。不迷彼故。彼所緣者。彼謂真如非彼法智。雖復隔句義勢相應。故無有過。法智用彼為所緣故。名彼所緣。非謂法智是彼所緣。大圓鏡智亦緣勝義圓成實性。窮生死際內證彼故。此說鏡智緣一切法自相共相。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俱為境故。遍計所執但是凡愚妄心所計非聖智境。故不說緣。如論中說遍計所執唯凡智境。圓成實性唯聖智境。依他起性亦凡智境。亦聖智境。遍計所執以無體故。非聖所證。若爾聖智不知一切。彼既是無智何所知。若知為有則成顛倒。若知為無則非遍計所執。自性心所現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是故聖智雖知有無而不緣彼。遍計所執自性為境。言自在者。大圓鏡智六到彼岸所修成故。具十自在妙用無礙。無盡相者。窮生死際。無間無斷相續常故。相謂所相。或復能相。表自體故。如是總顯前五法中大圓鏡智。有義此顯自性一分。佛果四智即六相中自性一分。有為功德法者即是大圓鏡智。由對治力轉去一切粗重所依阿賴耶識。轉得清淨依他起性。遠離一切心慮分別。所緣能緣平等平等不可宣說。緣生法性不增不減。內證行相能現一切諸法影像。於一切境普能照了無分別故。總說名法智者。即是平等性智。由對治力轉去執著眾生及法第七末那。轉得清淨依他起性緣鏡智等及淨法界平等平等。內證行相故名為智。彼所緣者。即餘二智。由對治力轉去世間分別六識。轉得清淨依他起性。或出世間。或世出世。彼後所得緣上真如及法智等。依他起性以為境界。無執分別似所緣現。分別自內所證能證。用彼上說真如法智。為所緣故名彼所緣。如是四智妙用無礙。故名自在。窮生死際常用不息。故名無盡。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常無間斷故名無盡。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雖有間斷。而暫作意即能現前。數起無窮亦名無盡。相謂體相皆從緣生。說名清淨依他起性。皆無顛倒說名清淨。圓成實性皆有內證。照境作用似境顯現。說名為智。如是等義能表自體。故名為相。   經曰。普遍真如智 修習證圓滿。   論曰。有義此顯平等性智。謂初地中初現觀時。得此平等無分別智。觀真如等一切平等。於後諸地漸次修習轉勝轉淨。乃至佛地證得圓滿。究竟清淨證法界等。一切理事皆悉平等。如是顯示前五法中平等性智。有義此顯六中因相。謂初地中無分別智。觀初法界見道三心斷見道斷百一十二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並滅見斷不染無明分別法執最粗一分。顯初法界智種增長。從此已後於一切地。修道位中無分別智。觀餘法界如如。於彼一切法門。聞思修等加行智等方便等位漸次修習。如是如是隨其所應。漸伏修斷十六煩惱。及隨煩惱。並隨所應漸滅修斷不染無明俱生法執。所餘諸分。顯餘法界智種增長。由此為因乃至佛地。證得法界四智圓滿。   經曰。安立眾生二 諸種無盡果。   論曰。有義此顯妙觀察智。謂此妙智能為眾生說妙法等。安立眾生利益安樂。故名為二。即此二種有多品類。故名諸種。如是二事窮生死際。常作不絕。故言無盡。此即名果。是智果故。如是顯示前五法中妙觀察智。有義此顯六中果相。謂淨法界及四妙智。皆能安立一切眾生。利益安樂。令修善因。名為利益。令得樂果名為安樂。又令離惡名為利益。令其攝善名為安樂。又拔其苦名為利益。施與其樂名為安樂。此世他世世出世等。應知亦爾。品類眾多故名諸種。窮未來際故名無盡。如是二事諸種無盡。是淨法界及四智果。由此起故。   經曰。身語及心化 善巧方便業。   論曰。有義此顯成所作智。謂智能起身語心化。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絕故名方便。此即名業。或復此智善巧方便。能起身語心三化業。如是顯示前五法中成所作智。有義此顯六中業相。謂淨法界及四妙智。能起身語心三化業。及與善巧並方便業。成所作智起身語心三種化業。妙觀察智起善巧業。觀機宜等極巧便故。其餘二智及淨法界起方便業。以能任運與一切業為方便故。身化三種。一自身相應。謂化自身為輪王等種種形類。及現種種諸本生事。二他身相應。謂化魔王為佛身等。變舍利子為天女等。寄他身上示現種種變化形類。三非身相應。謂現大地為七寶等。或現無量佛化身等。或放光明照無邊界。如是等類。離自他身別現化作。情非情色種種形類。動地放光風香等事。皆為利樂諸有情故。一切皆名佛化身業。如是語化亦有三種。一自身相應。謂佛自身化現梵音。遍告無邊諸世界等。種種語業。二他身相應。謂令聲聞大弟子等。以佛梵音宣說大乘甚深法等。是故聲聞諸菩薩等說。非已分甚深妙法。皆是如來變化所作。非彼自力。三非身相應。謂化山海草木等類。乃至虛空。亦出音聲說大法等。如是皆名變化語業。心化唯二。一自身相應。謂自心上化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二他身相應。謂令他心亦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此並相分似見分現。有義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細法。令失念者得正憶念。名化他心。然心無化。無形質故。如論說言。心無形故不可變化。又說化身無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諸異生定力而說。彼定力劣不能化現無形質法。諸佛菩薩不思議定。皆能化現。若不爾者。雲何如來現貪瞋等。雲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雲何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雲何上說諸化意業。雲何經說有依他心。但諸化色同實色用。化根及心但有相現。不同實用。又就下類故作是說。若爾雲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現。非情已是心等相分。雲何復令有心相現。若心相現則名有情。非非情攝。是故化心但說二種。如前已說。妙觀察智能觀自證陀羅尼門三摩地等。能觀有情根欲性等。說妙法藥名善巧業。其餘二智及淨法界。與諸功德為所依止。能起種種利有情事。名方便業。   經曰。定及總持門 無邊二成就。   論曰。有義此顯四智所攝眷屬功德。有義此顯六種相中相應之相。定門即是八萬四千三摩地門。總持門者。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如是二種通生一切有為功德。通顯一切無為功德。通引一切神力作用利眾生事。故名為門。無邊二者。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於中差別有無量種。八萬四千福德智慧。或無量劫修所成故。說名無邊。前五波羅蜜多。名為福德。後五波羅蜜多名為智慧。或隨所應自性眷屬一一具二。如是二門二種莊嚴。四智品中一一具足。恆共相應。亦復依止清淨法界。與淨法界不相捨離。故名成就。   經曰。自性法受用 變化差別轉。   論曰。有義此顯五法所成。三身差別。有義此顯六種相中差別之相。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三身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自性法者。即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即是次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變化即是後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體義依義眾德聚義。總名為身。如是略釋三身名義。   又法身者。究竟轉依真如為相。一切佛法平等所依。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顯。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微妙難測。滅諸分別絕諸戲論。故契經言。諸佛法身不應尋思。非尋思境。超過一切尋思戲論。受用身者。一切功德圓滿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來。各別自體微妙難測。居純淨土任運湛然。盡未來際自受法樂。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令大菩薩亦受法樂。變化身者。一切神變圓滿為相。一切化用共所集成。示現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引。一切如來各別化用微妙難測。居淨穢土。現種種形說種種法。成熟下位菩薩二乘及異生眾。令入大地。出離三界脫諸惡趣。如是略釋三身相用。   又前五法攝三身者。有義前二攝自性身。中間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知前二攝自性身。此經中說。成所作智起諸化業。莊嚴論說。成所作智。於一切界發起種種無量難思諸變化事。故知後一攝變化身。平等性智如餘論說。能於淨土隨諸菩薩所樂。示現種種佛身。妙觀察智亦如論說。於大集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說法斷疑。又說轉去諸轉識故得受用身。故知中二攝受用身。又佛三身皆十義中智殊勝攝。故知三身皆得有智。有義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及為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細相攝受用身。若為地前諸菩薩等所現。一分粗相化用攝變化身。諸經皆說清淨真如為法身故。讚佛論說。如來法身無生滅故。莊嚴論說。佛自性身本性常故。能斷金剛般若論說。受持演說彼經功德。於佛法身為證得因。於餘二身為生因故。諸經論說。究竟轉依以為法身。轉依即是清淨真如。非對治道。故知法身唯淨法界真如為性。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是受用佛。攝大乘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然說轉去阿賴耶識得法身者。此說轉去第八識中二障種子。顯得清淨轉依法身。非說鏡智。以說鏡智是受用故。又受用身略有二種。一自受用。三無數劫修所成故。二他受用。為諸菩薩受法樂故。是故四智相應共有。及一分化為受用身。經論皆說。化身為化地前眾生現種種相。既是地前眾生境界。故知非是真實功德。但是化用。經論唯說成所作智能起化業非即化身。雖三種身智殊勝攝。法身是智所依證故。化身是智所起用故。似智現故假說為智。亦無有過。如是三身受用變化既有生滅。雲何經說諸佛身常。由二所依法身常故。又受用身及變化身雖有生滅。以恆受用種種法樂無休廢故。於十方界數數現化無斷絕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故說名常。莊嚴論說。常有三種。一本性常。謂自性身。此身本來性常住故。二不斷常。謂受用身。恆受法樂無間斷故。三相續常。謂變化身。沒已復現化無盡故。如是法身雖離一切分別戲論。而無生滅故說名常。二身雖有唸唸生滅。而依常身無間斷故。恆相續故說名為常。經說如來色受等法。一切常住。依此道理非無生滅。無漏種子修習增長所生起故。生者皆滅一向記故。色心皆見是無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見故。   如是三身。雲何形量。法身清淨真如為體。真如即是諸法實性。法無邊際。法身亦爾。遍一切法無處不有。猶如虛空。不可說其形量大小就相而言。遍一切處。受用身者。有色非色。非色諸法無形質故。亦不可說形量大小。若就依身及所知境。亦得說言遍一切處。色有二種。一者實色。二者化色。言實色者。三無數劫修感色身相好等業。轉五根等有漏色身。得佛無漏五根等色。無量相好莊嚴。其身周遍法界稱實淨土。於生死中業有分限。阿賴耶識所變身形大小不定。且如此界。瞻部洲人善業最劣。所得色身極長四肘。東勝身洲善業次勝。身長八肘。如是善業漸漸增勝。所得色身形量漸大。乃至色界色究竟天。感色業中最殊勝故。所得色身一萬六千瑜膳那量。十地菩薩無漏善根所資熏故。身形轉大。如經廣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滅一切障善根勢力量無邊故。所得色身充滿法界遍實淨土。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所變身土無限量故。諸佛識變同處同時。其相相似不相障礙。盡未來際無間無斷。依此能令諸佛受用廣大喜樂。是故說名受用身土。如是身土唯佛乃知。非諸菩薩五根所證。一一色根能證一切所受境界。無障礙故。是故諸佛無見頂相。無邊法音。一切色根作用無限以遍滿故。言化色者。由悲願力。為入大地諸菩薩眾。現種種身種種相好種。種言音依種種土。形量不定。變化身者。亦非願力。為化地前諸有情故。現變化身。通色非色。非色即是變化意業。力無畏等諸功德相。無形質故無有形量。色者變化身語業等。隨時隨處隨眾所宜。所現身形其量不定。如經廣說。   如是三身。一切如來為有差別為無差別。法身實性一切如來皆共有故。無有差別。就能證因有差別故。假說差別。其餘二身各別因感。各別自性實有差別。但無別執。同處相似利樂意樂事業平等說無差別。是故說言。一切諸佛由所依止意樂事業。於三種身如其次第說無差別。所依法界無差別故。利樂意樂無差別故。共作事業無差別故。   如是三身為有各別諸功德不。如來法身清淨真如轉依為相真實善有本性清淨。遠離一切雜染法故。一切功德所依止故。一切功德真實性故。說名具足一切功德。無有色心差別功德。佛受用身具足一切色心等法真實功德。及為他現化相功德。佛變化身唯具一切現色心等化相功德。是故三身皆說具有過殑伽沙數量功德。   一切如來所化有情為共不共。有義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慧一切平等。三無數劫勤修行願。同為拔濟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說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有義不共。以佛所化諸有情類本相屬故。是故如來底沙佛時。曾與慈氏同為弟子。佛觀釋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善根後熟。又觀慈氏因行先滿釋迦後滿。遂於一處入火光定。令釋迦見。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頌讚歎。令超慈氏在前成佛。又佛將欲入涅槃時。作如是言。我所應度皆已度訖。又契經說。佛涅槃時觀一所化。現在非想非非想處。當生此間應受佛化。留一化身潛住此界。先所受身現入涅槃。彼從非想非非想沒來生此間。佛所留化為說妙法成阿羅漢。爾時化身方沒不現。又諸經中處處宣說。能化所化相屬決定。是故諸佛所化不共。如實義者。有共不共。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菩薩因時成熟有情亦不決定。或共不共。故成佛已或共化度。或別化度。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須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故。唯應一佛常住世間教化眾生。餘佛皆應入永寂滅。佛亦不應化餘眾生令趣大乘。以無用故。但應化彼令得三乘入永寂滅。以易得故。誰有智者捨易就難然燈助日。是故所化非一向共。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薩不應發弘誓願。歷事諸佛修學大乘蘇達那等。亦不應事多善知識諸佛。不應以己所化付囑後佛。如是等事皆悉相違。是故不應一向不共。雖一一佛有化一切有情功能。然諸有情於無緣佛不肯受化。亦不見聞。雖一一佛盡未來際。常住世間教化無量諸有情類。而隨所宜現種種化。或現等覺或現涅槃。或名釋迦或慈氏等。隨一化相所度有情言皆度訖。生非想者。宜見釋迦化相得度。故留化待亦不相違。若諸如來同一所化。何佛現前而化彼耶。諸佛皆有悲願力故。不可一化餘皆止息。但有緣佛同處同時。後得智上各現一化。其狀相似不相障礙。更相和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識如是變。謂見一佛為現神通為說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議。非唯識理不可解了。又自性身寂滅安樂。正屬自利功德所攝。為增上緣益眾生故。兼屬利他。又與二身俱利功德為所依故。二利所攝。受用身者。具有二分。一自受法樂分。謂三無數劫修自利行滿足所證色等實身。令自受用微妙喜樂。二他受法樂分。謂三無數劫修利他行。滿足所證色等化身。為入大地諸菩薩眾。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令諸菩薩受大法樂。由此二分。或說此身唯自利攝。或說此身唯利他攝。或說俱攝。皆不相違。變化身者。唯為利他現諸化相。故利他攝。   如是三身有四分故。得為四句。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利分實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為化地前雜類生故。或粗或妙。或令歡喜或令怖畏。改轉不定。但名變化不名受用。不必令受現法樂故。三亦受用亦變化。謂為地上菩薩所現種種化身。令諸菩薩受法樂故。隨時改轉不決定故。四非受用非變化謂自性身。或處說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   又餘經說。有十種佛。一現等覺佛。二弘誓願佛。三業異熟佛。四住持佛。五變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隨樂佛。前五世俗後五勝義。隨其所應三身所攝。如是等類隨相應知。   經曰。如是淨法界 諸佛之所說。   論曰。如是如來清淨法界諸佛同說。具足佛地五種功德三身差別。或自性等六句義相。由此四頌略說佛地一切功德。及前廣說。應知總名聖教所說。   經曰。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妙生菩薩摩訶薩等。諸大聲聞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論曰。此中顯示聞法眾會依教奉行。由佛淨識悲願所引。變似契經增上緣力。時眾自心善根成熟。似彼相現。謂聞佛說皆生歡喜信受奉行。諸聲聞等或現化作或是真實。受用變化二土同處。聽法徒眾所聞雖同所見各異不相障礙。上亦見下下不見上。各各利益安樂事成。  佛地甚深諸句義  我今隨分已略釋  功德普施諸群生  願速等成無上果  諸有書寫所生福  後後勝善等流果  願此相續盡未來  利益安樂諸含識   佛地經論卷第七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1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No. 1531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捲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見諸眾生煩惱縛  起菩提願為救拔  如是正覺慈悲尊  頂禮造論釋經故  我論能盡煩惱怨  救護諸有斷惡道  如是二種最勝利  一切外道論中無   此修多羅所攝有九分。一序分。二所應聞弟子成就分。三三昧分。四能觀清淨分。五所觀法分。六起分。七說分。八菩薩功德勢力分。九菩薩行差別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頂塔初得菩提。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俱。其先悉是辮髮梵志。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羅漢。諸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勇修行智菩薩等而為上首。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其數無量。並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遶。   論曰。如是我聞一時等。集法者語。住伽耶城者。示現所住處成就故。伽耶山頂者。示現彼形相大眾行住處故。塔者示現為彼能供養者興供養故。初得菩提者即彼成佛時故。與大比丘眾者。以其大故以不增不損故。滿足千比丘辮髮梵志者。此明學無學比丘。是名聽者成就。餘者次說諸菩薩行差別。彼菩薩行有二種攝法所攝。何等為二。一者因攝。二者果攝。又伽耶山頂塔者。根本序分。以無量諸佛所住處故。示現彼處諸佛如來集故。此法門者。諸佛如來所攝護故。應聞此修多羅者攝取成就。學無學其先悉是辮髮梵志。   又無學者有八種德。何等為八。一者所作畢竟。如經應作已作故。二者畢竟過於應作已作。如經所作已辦故。三者遠離三昧障。如經棄捨重擔故。四者捨離所受重擔。如經逮得己利故。彼重擔者所謂五陰。五者證涅槃。如經盡諸有結故。六者過三界。如經正智心得解脫故。七者依不顛倒受教修行。如經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故。以善遠離諸煩惱故。八者如實修行四如意足。如經皆是阿羅漢故。又阿羅漢者能受信者。所施物故故名應供。又學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善畢竟持戒學道故。二者如心所求畢竟滿足故次說三昧分。   經曰。爾時世尊獨靜無人。入於諸佛甚深三昧。觀察法界。   論曰。入三昧觀察者。示現非是思量境界故。又入三昧者。示現不同聲聞辟支佛故。此明非聲聞辟支佛境界故已說三昧分。次說能觀清淨分。   經曰。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所作已辦。除諸重擔度諸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諸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罪田示於福田。   論曰。能觀清淨者。示現已得菩提故。如經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得菩提者。示現勝彼聲聞辟支佛證智故。如經得一切智慧故。彼得一切智慧者。有十七種何等十七。一者本願滿足。如經所作已辦故。二者捨離所取重擔。如經除諸重擔故。又重擔者所謂五陰。三者善斷一切諸煩惱障。如經度諸有嶮道故。四者善斷一切智障。如經滅無明故。五者證如實妙法。如經得真明故。六者離一切邪箭。如經拔諸箭故。七者離諸顛。如經斷渴愛故。八者成就出世間慧。如經成法船故。九者轉妙法輪。如經擊法鼓故。十者出無我妙聲善能降伏一切諸魔。如經吹法螺故。十一者善能降伏一切外道。如經建法幢故。十二者善斷一切諸結因緣。如經轉生死種故。十三者說世間出世間妙法。如經示現涅槃性故。十四者善能遠離顛倒取相。如經閉塞邪道故。十五者轉八聖道。如經開於正路故。十六者善能遠離外道福田。如經離諸罪田故。十七者示現三寶福田。如經示於福田故已說能觀清淨分。次說所觀法分。   經曰。我今當觀彼法。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何等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者是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論曰。以何等人能證菩提。以何等智能證菩提。何者是所證菩提。觀彼三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   經曰。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覺。如草如木如塊如影。無所識知四大所造。從父母生其性無常。假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此法必歸敗壞磨滅。   論曰。經言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者。示現身心不證菩提故。此明何義。以離身心更無實者。如愚癡人虛妄分別。無有如是證菩提者故。以何等人能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實體者。以非身得菩提示現。有八種法示現彼身不證菩提。何等為八。一者無作者。如經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覺故。二者虛妄取相成就。如經如草如木如塊如影故。三者遠離諸想。如經無所識知故。四者以諸因緣和合故生。如經四大所造故。五者體本不淨。如經從父母生故。六者念不住。如經其性無常故。七者如危朽物不可常保。如經假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故。八者體是不實。如經此法必歸敗壞磨滅故已說非身得菩提示現。以何等人得菩提者。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次說以何等智能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實體者。以非心得菩提示現。   經曰。若以心得。心則如幻從眾緣生。無處無相無物無所有。   論曰。有六種法示現彼心不得菩提。何等為六。一者見顛倒法虛妄誑惑愚癡凡夫。如經心則如幻故。二者依善不善諸因緣生。如經從眾緣生故。三者無定住處。如經無處故。四者虛妄分別取相實不可得。如經無相故。五者自性空。如經無物故。六者遠行。如經無所有故。已說非心得菩提示現。以何等智得菩提者。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次說何者是所證菩提。彼法於三世中虛妄分別無有實體。   經曰。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聲無色無成無行無入。不可見不可依。去來道斷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著。無觀離戲論。無諍無示。不可觀不可見。無嚮無字離言語道。   論曰。經言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說者。示現可證法但有名。用虛妄分別。其體無實故。彼但有名字世俗故說。有二十三種。何等二十三。一者無事。如經無聲故。二者過覺境界。如經無色故。三者諸法體空。如經無成故。四者離諸相。如經無行故。五者過一切世間凡夫境界。如經無入故。六者過識境界。如經不可見故。七者無可依處。如經不可依故。八者不生滅。如經去來道斷故。九者過一切世間名字。如經過諸言說故。十者善不善行諸法不可得。如經出於三界故。十一者離見者。如經無見故。十二者過耳識境界。如經無聞故。十三者過意識境界。如經無覺故。十四者不住。如經無著故。十五者如虛空。如經無觀故。十六者無為。如經離戲論故。十七者無諸患離諸漏。如經無諍故。十八者過小智境界。如經無示故。十九者無量。如經不可觀故。二十者他不能見。如經不可見故。二十一者內心無知。如經無嚮故。二十二者無物可見。如經無字故。二十三者不可說。如經離言語故。   經曰。如是能證菩提者。以何等智證菩提者。所證菩提法者。如是諸法但有名字。但假名說。但和合名說。依世俗名說。無分別分別說。假成無成。無物離物。無取不可說無著。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是通達是則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異離異無菩提相。   論曰。次說雲何證菩提者。彼亦但有假名名字。依世俗說。虛妄分別無實體故。彼依世俗名說有六種。何等為六。一者不實分別。如經無分別分別說故。二者體空。如經假成無成故。三者我不可得。如經無物離物故。四者過世間慧。如經無取故。五者過言語道。如經不可說故。六者遠離我我所。如經無著故。又經言。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是通達是則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明何義。明能證人明所用證智明所證境界。彼如是法以何等法用妙正智慧。如實知所見所知所證。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又經言。無異離異無菩提相者。此明何義。無異離異二句。明彼證法清淨寂靜故。無菩提相義如向所說。已說所觀事分次起分者。此中復有何義。以三昧事訖故。以說時至故。是故應起。又於此中有二種義。一者以三昧中所觀察義。欲為文殊師利說故。二者文殊師利問如來答故。何故如來唯告文殊師利而不告餘者。以依對文殊師利說此法故。又復何故唯對文殊師利說此法門。以此所說法門深故。是故告彼深智慧菩薩。又何以故唯文殊師利問。以如來但告文殊師利故。是故文殊師利問隨順義故。彼所發問。以心清淨問答清淨故。次顯說分。   經曰。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於菩提發心住。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知菩提相而發心住。文殊師利言。世尊。菩提相者當雲何知。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一切世俗名字語言。過一切嚮無發心發。滅諸發是發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過一切發是發心住。文殊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壞如實際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嚮如虛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住。   論曰。彼發清淨有九種。何等為九。一者捨一切戲論。如經文殊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住故。二者捨取諸法。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故。三者如虛空。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發菩提心住故。四者寂靜。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故。五者捨取常無常相。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提心住故。六者不毀道不捨道。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壞如實際是發菩提心住故。七者離謗離著。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故。八者入一切法一相。如經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虛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住故。又如實修行般若波羅蜜。餘四句過三界等者。如前所說應知。已顯說分。次說菩薩功德勢力分。   經曰。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初觀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故行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直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無異離異行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深淨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羅蜜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方便慧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不放逸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三善行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正觀為本。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   論曰。諸菩薩摩訶薩功德勢力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如心所求一切滿足。二者無障礙樂說辯才說法。如心所求一切滿足者。以起上上勝勝法故。彼起上上勝勝法者。有十四種。何等十四。一者受教不忘。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故。二者善取正教觀有為法。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正觀為本故。三者無彼處過。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為本故。四者不隨順諸過。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故。五者善修十善業道。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為本故。六者身口意業三法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三善行。為本故。七者戒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不放逸為本故。八者隨順利益一切眾生。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方便慧為本故。九者滿足一切助菩提法。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羅蜜為本故。十者不疲倦。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故。十一者業果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深淨心為本故。十二者修行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平等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平等心。以無異離異行為本故。十三者作利益一切眾生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故。十四者心清淨。如經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何為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直心為本故。又經言。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初緣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故行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諸菩薩摩訶薩行。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如是等修多羅。從後向前解釋應知。已說如心所求一切滿足。次說無障礙樂說辯才說法。   經曰。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師利答曰。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復次天子。初發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芽生增長。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復次天子。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復次天子。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復次天子。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學初章智。第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諸論智。   復次天子。初發心從因生。第二行發心從智生。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生。復次天子。初發心因攝。第二行發心智攝。第三不退發心斷攝。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攝。復次天子。初發心因生。第二行發心智生。第三不退發心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生。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第二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別分。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別分。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第二行發心如分別藥草方便。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差方便。復次天子。初發心。學法王家生。第二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論曰。無礙樂說辯才說法。有四種發菩提心攝取十地。以種種差別說故。彼種種差別有十二句。經言。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者。初發心。能與第二行發心作因第二行發心。能與第三不退發心作因。第三不退發心。能與第四一生補處發心作因。此句明上上因勝勝不失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芽生增長。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等者。示現從清淨因成就清淨果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者。以依諸願則能攝取一切佛法故。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者。以成就清淨戒故。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者。以依慧方便修一切行皆相應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者。以不捨先許重擔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等者。以示現上上大力清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者。以初地前菩薩利根。觀察一切菩提分法故。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者。以初地前菩薩依般若勝智。能集諸菩薩無量行故。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者。此已入初地得證智故。又過聲聞辟支佛地者。以過一切功用行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者。以善住王子地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學初禪智者。以觀下地法故。第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者。以智慧增長差別故。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者。以方便智能數一切法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諸論智者。以得證智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從因生者。以自性清淨本來成就故。第二行發心從智生者。以攝取世間出世間聞慧方便故。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者。以過一切世間戲論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生者。以自然成就一切行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因攝者。以信行助道淳熟故。又以觀初地境界故。第二行發心智攝者。以依境界淳熟觀功用行故。第三不退發心斷攝者。以依修行境界未得佛法觀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攝者。以依果淳熟隨所有佛國土。應成佛處即成佛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因生者。以不顛倒修行善根性故。第二行發心智生者。以不顛倒法究竟性故。第三不退發心斷生者。以不顛倒修行性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生者。以得心自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者。以攝取無量善根故。第二行發心智差別分者。以無量無邊法門畢竟究竟故。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別分者。以入無量三昧門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別分者。以無量神通奮迅隨意自在用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者。以攝取對治煩惱病法故。第二行發心如分別藥草方便者。以知對治煩惱病隨相應藥故。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者。以依知諸方便隨相應受用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差方便者。以煩惱病滅故。又經言。復次天子。初發心學法王家生者。以降伏一切聲聞辟支佛故。第二行發心學法王法者。以學一切得勝處故。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者。以得修道勝果故。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者。以於一切法中能得自在無障礙故。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1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下(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已說菩薩功德勢力分次說菩薩行差別分。   經曰。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定光明主天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薩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者知攝善法。智慧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眾生。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慧者滅因道智。   論曰。法主世尊親在眾中。何故乃問文殊師利。以為示現諸菩薩摩訶薩功德故。此以何義。以諸眾生於菩薩所起輕慢心。令生尊重恭敬心故。諸菩薩摩訶薩行差別有二種道。何等為二。一者因清淨道。二者功德清淨道。因清淨道者。以示現勝因清淨故。彼勝因清淨者。以四種發心說。何等為四。一者說助清淨道二者說功德智道。三者說實際證道。四者說如實修行道。功德清淨道者有八種。何等為八。一者攝取智教化一切眾生。如經又方便者知攝善法智故。二者能忍一切眾生諸不善行。如經慧者如實知諸法智故。三者集諸白淨法。如經又方便者觀一切眾生智故。四者觀一切菩提分法。如經慧者離諸法智故。五者知諸法和合相。如經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故。六者知諸法不同相。如經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故。又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者。以種種願故。七者如實知可化眾生。如經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故。八者集種種助道。如經慧者滅因道智故。已說功德清淨道。次說因清淨道。   經曰。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慧者不見眾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   論曰。因清淨道亦有八種。何等為八。一者觀善不善法。如經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故。二者離諸因緣一切法根本。如經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故。三者離一切障礙。如經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故。四者斷一切和合。如經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故。五者如實知。如經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故。六者入一法門。如經慧者不見眾生智故。七者如實知一切凡夫虛妄分別。如經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故。八者證寂靜界。如經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故。   經曰。復次天子。謂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礙道。有礙道者五波羅蜜。無礙道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無漏道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乃至七地。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   論曰。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功德道。二者智道。功德道者集種種善根。如經助道者五波羅蜜故。智道者通達一切法。如經斷道者般若波羅蜜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礙道。有礙道者五波羅蜜者。以行三界故。此初地已前。無礙道者般若波羅蜜者。以過三界入初地證智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者。以成就世間果故。此初地已前。無漏道者般若波羅蜜者。以成就出世間果故。此已得出世間智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者。以遍取識境界故。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者。以過識境界不見遍取故。又經言。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乃至七地者。以如實知有為界故。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者。以如實知無為界故。   經曰。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勇修行智。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菩薩摩訶薩義。何謂菩薩摩訶薩智。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義名不相應。智名相應。勇修行智菩薩言。文殊師利。何謂義名不相應。何謂智名相應。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為。彼義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何以故。以無變無相故。義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以本不成就義故。是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義者。不移不益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   論曰。經言。善男子。義名不相應智名相應者。示現實際有四種。又經言。善男子義名無為。彼義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何以故。以無變無相故者。以離諸無常過故。是故經言。義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以自體性住故。如經以本不成就義故。是故經言。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以常真如法界實體住故。是故經言。義者不移不益。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又無有一法不移不益者。以法界不增不減故。   經曰。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應非不相應。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復次善男子。智名斷相應。是故善男子。智名相應法非不相應法。復次善男子。智名善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   論曰。經言。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應非不相應者。自此以下次說為證法界。有三種句六種十法。此明何義。以何等智雲何證。為何義何處住能證法界。以何等智者。以三種句六種十法示現。雲何三種句示現何等智。智者謂道。道者心相應法非不相應法。是故經言。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故。又智共眷屬能證法界。何以故。以心清淨故道清淨。以道清淨故心清淨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智名斷相應。是故善男子智名相應法非不相應法者。以遞共依止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智名善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善男子。是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者。以如實知可知境界故。已說三種句。次說六種十法。初說十種智。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智。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因智者。以善知無始世來解脫種子故。二果智者。以如實知無始世來種種業報故。三義智者。以善知自利利他故。四方便智者。以能增長微少善根令無量故。五慧智者。以能觀察善不善法故。六攝智者。以攝取法施資生施故。七波羅蜜智者。以善知成就種種善根故。八大悲智者。以依善根能起善行故。九教化眾生智者。以善觀察時非時故。十不著一切諸法智者。以離二邊修行中道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智。已說初十種智。次說第二十種發。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一切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一切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一切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以不虛妄分別一切諸眾生故。五者外發。以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淨故。七者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莊嚴故。八者教化眾生發。以知一切煩惱病藥故。九者實發。以成就定聚故。十者無為智滿足心發。以不著一切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發。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一切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一切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一切眾生意業清淨故者。以為遠離身口意業一切惡行。發大精進故。四者內發。以化一切眾生令學彼處故。不虛妄分別一切眾生故者。以不著諸法故。五者外發。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者。以遠離憎愛故。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淨故者。以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故。七者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佛國土功德莊嚴故者。以聞慧智不顛倒求法故。八者教化眾生發。以知一切煩惱病藥故者。以於一切法中得自在故。九者實發。以成就定聚故者。以如實知心使隨相應說法故。十者無為智滿足心發者。以發實法故。不著一切三界故者。以心不著虛妄法故。又實不實心離虛妄取相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發已。說第二十種發。次說第三十種行。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事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於一切愛不愛事不貪著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行。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波羅蜜行者。以助菩提法滿足故。二攝事行者。以能教化諸眾生故。三慧行者。以如實觀生滅法故。四方便行者。以如實知一切法故。五大悲行者。以心不求證涅槃故。六求助慧法行者。以為得四無畏故。七求助智法行者。以為自然得一切法故。八心清淨行者。以於一切法中無疑惑故。九觀諸諦行者。以入第一義諦故。十於一切愛不愛事不貪著行者。如前所說離憎愛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行。已說何等智。次說雲何證。第四十一種無盡觀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一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一者身無盡觀。二者事無盡觀。三者煩惱無盡觀。四者法無盡觀。五者愛無盡觀。六者見無盡觀。七者助道無盡觀。八者取無盡觀。九者不著無盡觀。十者相應無盡觀。十一者道場智性無盡觀。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一種無盡觀。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一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一身無盡觀者。以如實觀聖非聖有為無為身故。二者事無盡觀者。以如實觀實不實義故。三煩惱無盡觀者。以如實觀淨染法故。四法無盡觀者。以如實觀上中下一切諸法故。五愛無盡觀者。以如實觀善不善法故。六見無盡觀者。以如實觀顛倒不顛倒見故。七助道無盡觀者。以如實觀種種門修集善根迴向大菩提故。八取無盡觀者。以如實觀無邊眾生界故。九者不著無盡觀者。不著義如向所說。十相應無盡觀者。以如實觀是義非義故。十一道場智性無盡觀者。以隨眾生信示現坐道場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一種無盡觀。已說雲何證。次說為何義。第五十種對治法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對治法。何等為十。一者對治慳貪心。雨佈施雨故。二者對治破戒心。身口意業三法清淨故。三者對治瞋恚心。修行清淨大慈悲故。四者對治懈怠心。求諸佛法無疲倦故。五者對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奮迅自在故。六者對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法故。七者對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對治顛倒道。集實諦助道生不顛倒道故。九者對治不自在心。法時非時得自在故。十者對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對治法。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對治法者。以十波羅蜜清淨故。何等為十。一者檀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慳貪心。雨佈施雨故。二者屍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破戒心。身口意業三法清淨故。三者羼提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瞋恚心。修行清淨大慈悲故。四者毘離耶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懈怠心。求諸佛法無疲惓故。五者禪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奮迅自在故。六者般若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法故。七者方便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願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顛倒道。集實諦助道生不顛倒道故。九者力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不自在心。法時非時得自在故。十者智波羅蜜清淨。如經對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對治法故。已說為何義。次說何處住。第六十種寂靜地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以離三種身不善業故。二者口寂靜。以清淨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以離三種意惡行故。四者內寂靜。以不著自身故。五者外境界寂靜。以不著一切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靜。以不著道故。七者勝寂靜。以如實觀聖地故。八者未來際寂靜。以彼岸慧助行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靜。以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靜。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眾生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   論曰。經言。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以離三種身不善業道故。二者口寂靜。以清淨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以離三種意惡行故者。以三種戒善清淨故。四者內寂靜。以不著自身故者。以離邪我見故。五者外境界寂靜。以不著一切法故者。以離常無常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靜。以不著道故者。以不著有物無物故。七者勝寂靜。以如實觀聖地故者。以不見聲聞辟支佛地。如實觀察諸佛菩薩聖地故。八者未來際寂靜。以彼岸慧助行故者。以遠離一切虛妄取相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靜。以不誑一切眾生故者。以如實知世諦第一義諦。不顛倒說法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靜。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眾生故者。以為教化眾生。一切處生不疲倦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已說證法界。自此已下次說諸菩薩摩訶薩隨順如實修行義。   經曰。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實修行得菩提。善男子。雲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善男子。如實修行者如說能行故。不如實修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實修行故。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智如實修行道。二者斷如實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調伏自身如實修行。二者教化眾生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功用智如實修行。二者無功用智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分別諸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諸地無差別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離諸地過如實修行。二者善知地地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能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論曰。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實修行得菩提。善男子。雲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如說能行故。不如實修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實修行故者。以如所說如是修行。以不違先言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智如實修行道。二者斷如實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者。以如實知證聲聞辟支佛智。而不取彼處以為究竟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調伏自身如實修行者。以自取妙道如實修行故。二者教化眾生如實修行者。以化餘眾生令入正道如實說法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功用智如實修行者。以作心行菩薩行功用智故。二者無功用行智如實修行者。菩薩於修道中住。以無作心行菩薩行無功用行智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分別諸地如實修行者。以善智慧方便故。二者善知諸地無差別方便如實修行者。以入一相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離諸地過如實修行者。以離二邊故。二者善知地地轉方便如實修行者。以修行善法不休息精進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故。又經言。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能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修行者。以善學一切法故。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轉方便如實修行者。以證真如法如實知修行方便故。如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經曰。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如實修行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   論曰。修行四種勝因。成就四種勝果及餘如實修行故。彼勝果者諸如來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皆相應故。   經曰。爾時佛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汝所說。   論曰。善哉者以不顛倒說法故。隨順如來所說法故。   經曰。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論曰。有三種義是故歡喜。何等為三。一說者清淨。以於諸法得自在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故。三依所說法得果清淨。以得淨妙境界故。如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故。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下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No. 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釋迦牟尼佛。四句之義於諸經首有論解釋。如彼應知。於大眾中說此法門者。示現法勝大眾攝在說法住處。依彼山等勝處說故。六萬四千比丘僧者。示現莊嚴如來大眾故。此經法門快妙甚深。出過一切聲聞境界。示現如來能說勝義故。七萬二千諸菩薩者。何故菩薩多於聲聞。以此經典為諸菩薩摩訶薩說甚深法故。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何故重說。依世間法故。世間說言勝中勝者。如言於端正中最端正者乃可將來。於有德中有勝德者乃可將來。彼諸菩薩各別有智非共有故。復更有義。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入地菩薩之所知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先行菩薩行者知彼菩薩故。以是故言。皆是智者之所識知。彼諸菩薩智者。所知有七種德。皆依樂說辯才應知。何等為七。一者種種樂說辯才。二者無滯樂說辯才。三者堅固樂說辯才。四者了了樂說辯才。五者不怯弱樂說辯才。六者相應樂說辯才。七者任放樂說辯才。此諸辯才如經得具足陀羅尼。乃至得無生法忍。如是七句次第而說。此義應知。應雲何知。陀羅尼者以多聞慧樂說種種諸法門故。故名種種樂說辯才。速疾不住故名無滯樂說辯才。以得攝受諸三昧故。無有忘失。故名堅固樂說辯才。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勝通力之所住持。不畏一切諸魔等故。故名了了樂說辯才。菩薩攝得四無所畏威德快妙。於自他眾無所怖畏。故名不怯弱樂說辯才。依於假名他力成就三法體相而不顛倒。故名相應樂說辯才。得八地中無生法忍任意說法離說法障。故名任放樂說辯才。   聖者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以何義故名法王子。以初發心來常斷婬欲法故。初發心者已入菩薩定心正位。應如是知。   一切菩薩皆是大賢士。何故唯說聖者跋陀婆羅等名為大賢士。以為示現心行勝故。彼跋陀婆羅等菩薩有如是心。我所教化眾生。皆悉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如是復化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自利利他行勝如實修行。自求菩提亦化眾生令得菩提。是故說彼跋陀婆羅等名為大賢士。   有百千萬大眾圍遶者。示現如來大眷屬故。一切皆是得心定者。此以如來能領大眾於大眾中最為勝故。以百千萬眾示現大事。是故圍也。所言遶者。示現大眾皆悉善伏諸煩惱。故言說法者。示現如來常說諸法而不斷絕離諸過故。   右膝著地者。示現欲問威儀相故。復為示現諸大眾等一心之相故。雙膝著地者。不成禮拜相亦不成問相。以諸世間右膝著地敬重相故。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者。以諸魔等與說法者而作留難。為令諸魔生驚怖故。又為說法時大眾不起散亂心故。又為可化眾生。   若放逸者令覺知故。又為令眾生念法相故。又復有義。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等。令其觀察此諸大眾說法處故。又為教化淳熟眾生令得解脫故。又為令隨順問正義故。佛言網明恣汝所問。我當解說悅可爾心者。如來聽問示現自身我是一切智人。為令聽者聞如來說法生尊重心故。能見佛身者。隨觀如來何等身份不能捨離。更觀餘分。以如來身相微妙故。超百千萬日月光明者。示現勝相快妙相相應故。示現如來出世間相。以如來身有如是相故。智心為與眾生安隱與眾生樂示現正直心相應知。修行智果相應應知。應雲何知。應知如來依彼色相放諸光明。能作眾生二種利益。謂與眾生安隱及樂與智相應照諸佛土。我自惟念若有眾生能見佛身及思惟者。此中見者。初睹色相也。言思惟者。次後觀察也。說諸光明依三種法差別應知。三者所謂因名成辦。所言因者。即彼與樂與安隱智相應修行。此義應知。名者如經名寂莊嚴乃至名曰示現一切種色。如是等也。依自各各作業差別此義應知。言成辦者。所成辦事略有四種。依彼義故略說則有四種光明。所謂受用增長功德止惡令信。言受用者。諸佛如來可化眾生共受法樂故。彼受用樂。謂見如來供養如來禮拜如來問如來應知。見如來供養如來者。依第一光明。得見如來思惟如來也。見如來供養如來者。第一光明說禮拜如來者。示現身業供養。見如來者非供養應知。問如來者。第二光明說於所問中以有世間及出世間果報差別次第。復有六種光明。世間果報勝妙差別。依二種地。一非定地。二依定地。非定地中以願攝取二種果報。一者轉輪聖王勝妙果報。二者天帝釋王勝妙果報。依定地者。謂梵天王勝妙果報。何故不取夜摩天等諸果報者。以世間諸經皆不說故。佛放光明亦應照彼。而諸經中無是故不明。言出世間果報差別者。謂依三乘三種差別。此義應知。增長功德者。所謂增長三種功德。一者惡道眾生令出彼處。於未來世生善道中。二者受苦眾生即現身中。與彼安樂令得歡喜。三者能令放逸眾生生於善法。   言止惡者。謂令眾生離諸趣故。離諸地故。離諸難故。離諸障故。名為止惡。諸趣二種。一者惡道二者善道。惡道三種。令諸眾生離諸難者。謂令眾生離三惡道種種苦難。令諸眾生離諸障者。謂令眾生離善道中諸根不具盲聾惡業心見迷惑種種諸障。離諸地中種種諸障。諸地有三。一菩薩地。二聲聞地。三凡夫地菩薩地中。謂令眾生遠離六種諸波羅蜜所對治障。聲聞地中。謂令眾生離三種障不恭敬障及無智障。增上煩惱不能禁止而起煩惱。故名為障。又不恭敬者。謂不信障。又無智者。無多聞慧障。又增上煩惱不能禁止而起煩惱。故名障者。無慚愧障。凡夫地中。謂令眾生離四種障依本修集貪瞋癡等煩惱現行障。謂邪念等現行故。一切煩惱現行障。謂雜煩惱現行故。此是止惡。依二十一光明次第說。應知。   言令信者。見如來身種種。光明微妙殊勝。是故生信希望欲見故。種種異色者。見種種色也。見者。希望欲見也。又種種異色者。青黃赤白等各各差別也。無量種色者。青等各各有無量種也。過百千萬色者。餘青等色中過勝光明也。過者。謂青黃等中復過無量無邊也。若餘殘劫者。過於一劫乃至無量無邊劫說也。光明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者。光明功德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乃至無餘涅槃界不盡應知。一切光明乃至阿僧祇。阿僧祇光不出受用等四種光明相應。如是知如來示現無量無邊身光莊嚴不可思議方便善巧相應說法者。示現說者。所說令可化眾生生尊重心故。示現希有令生勝因敬重心故。世尊我未聞此諸光明名者。示現如來無量無邊光明功德。所不說者。不讚歎者也若如是者。今何故說。示現無上功德因故。是以次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世尊。若有眾生得聞如此諸光明名。能生淨信恭敬心者。彼諸眾生畢竟定得如來如是光明之身也。先放光明。網明菩薩已知一切如來所作利益眾生業受種種法樂。欲共無量餘諸菩薩同受法樂。故請如來令放光明。如經世尊唯願今日放請菩薩光覺諸菩薩故。此光不出前四種中受法樂光。令餘世界菩薩覺知者。此光入前分散光明。亦入增長功德光明。應如是知。以何等光明照於無量無邊世界。此中示現過於可數。故名無量。去到他方猶如虛空。邊不可得故名無邊。言現住者。更餘世界彼處不去。故名現住。不入涅槃故名現命。以無諸病故名現在。復說諸法清淨相應。是故名為無病應知。奉見彼佛者。以現見釋迦牟尼佛故。供養彼佛者。一切所應供養之具盡以給施故。問彼佛者。如法諮請故。答彼佛者。如法對故。深細意問者。斷諸疑網故。又復有義。現見面故。供養佛故。依本行威儀故。聽問以不故。如是次第依法依義問法問義故。自此以下依問答義。應如是知。十種清淨堅固心。略依二種心說。一依不染心說。二依恭敬心說。依不染心者。依染淨世界七種差別染離染法應知。七種差別者。所謂法差別。以淨法不淨法差別故。受差別以受苦樂差別故。業差別以下中上姓家生差別故。以惡行善行雜行差別故。心差別以諸眾生於佛法中信法不信法差別故。行差別以正行邪行差別故。心修行差別以三乘願行差別故。道差別以善道惡道差別故。如是等噁心等染。此對治無染相故。說八種清淨堅固心。此義應知。應雲何知。法差別染者。此有二種。一者依義。謂善說相不善說相。如是分別。二者依法。謂聞善相聞不善相。如是分別。對治者。初句以不瞋恨心對治瞋恨心。謂於善語於不善語不起心故。於惡語中不生心念言我能忍。此義應知。第二句言等以慈心者。以諸文字性如是故。以說非顛倒法令諸眾生住安隱處故。受差別染對治者。所有諸受皆悉是苦。如是一切事中。等生悲心憐愍眾生故。業差別染對治者。謂正修行如是一切處。心皆平等與樂修行智故。心差別染對治者。於供養輕毀離高下心故。行差別染對治者。不見諸過故。不生利益心故。心修行差別染對治者。等一味故。以彼此三乘不相是非故。道差別染對治者。不生驚怖隨順自業。如是善知。以觀察法體故。是名八種清淨堅固心。依於七種不染心說。應如是知。   依恭敬心者。此有二種。一者於一切菩薩生世尊想故。此明何義。謂於此界生五濁中諸菩薩所生如來想故。如是佛國土中。見諸菩薩行於苦行求大菩提不生疲倦畢竟如實修行。於是菩薩生如來想。以是故言生世尊想。復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應雲何知。如佛出世難甚為希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不捨離發菩提心。亦名希有。是故於彼生世尊想。二者於佛生希有想故。此有何義。如無染世界生彼眾生無量百千萬劫壽命。諸佛如來常作無量眾生利益。如是多煩惱過世界中生。於少時間能作無量眾生利益。此中見佛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清淨堅固心能增長成就。此義應知。   入寂靜行依清淨堅固心。與菩薩念菩薩受取。於彼世界百千萬劫。不離正念常修梵行。娑婆世界從旦至中堅持禁戒。不染心行示現勝故。此明何義。如治重病為令速差。但與妙藥令服則愈。如是眾生多煩惱過。為速滅故。令得勝法對治則滅。此義應知。示現生在惡國眾生。多有諸苦多有煩惱。污染世界故。為令諸餘菩薩見世尊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問答如來故。聖者勝思惟梵天以為上首為問。問答依勝思惟梵天生於大眾恭敬心故。示現勝思惟梵天畢竟得何。等樂說辯才。得何等樂說辯才果。依此二種說正問中為最第一。此義應知。初說。得何等樂說辯才。以一切處問訊相應故。以巧能。令眾生解故。以言語最勝故。以尊重言語故。以說正因故。以依實義說故。以依安隱說故。是名美妙。以有人情故。以於大天人邊得清淨心供養故。以一切諸魔怨敵不能降伏故。以說深密意義故。以此八句說勝思惟梵天美妙言語樂說辯才。此義應知。應雲何知。所謂。一者相應。二者令解。三者尊重。四者安隱。五者人情。六者大清淨至到。七者不可降伏。八者甚深。   次說樂說辯才因。示現如是多種功德言語說法時。若諸眾生有不如實修正行者。而不捨彼諸眾生故。以與勝樂善相應故。以求眾生離於諸苦得勝樂故。以與樂等勝功德時歡喜慶彼故。以求不染等與勝樂安隱心故。以此五句說勝思惟梵天彼美妙言語樂說辯才因。此義應知。應雲何知。示現三種心。一者不捨心。二者與樂心。三者安隱心。如是一三一次第說應知。   次說得何等樂說辯才果。所謂為彼一切眾生於一切義中能斷疑故。   偈義如經。   爾時世尊讚勝思惟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復善哉梵天者。以其發問儀式詣佛於此三時中事相應故。應知善哉。梵天汝今至心諦聽我為汝說者。如是次第不顛倒心正念心故。   其心堅固而不疲倦者。是正直心。此中大菩提信心為本。是作願相。依彼願故則能具足得如來地一切功德。依菩提心堅固方便有第一問。於大乘中略有四種疲倦之事。依彼四種疲倦事故。菩薩雖發菩提之心作菩提願而失彼心。何等為四。一者以諸眾生不如實修行故。二者多作眾事故。三者多時在有中行故。四者等解脫中心常欲得速解脫故為彼有力故。此四種障對治法者。謂於眾生起大悲心等。如是四種法次第而說。此義應知。應雲何知。謂諸菩薩依大悲心如是如是見諸眾生不能如實修正行時。如是如是轉轉增上生憐愍心。為彼眾生令得解脫。如是如是轉轉增上增長作願。又諸菩薩常勤精進。而不疲倦所作事多而悉能作。又諸菩薩無始世來過去諸苦。信解如夢。不計後時未來世苦。又諸菩薩為一切智。雖同二乘解脫煩惱。雖取無量不共功德。為彼有力斷彼欲得速解脫心。言無等者。不共功德無有等故。所言等者。二乘少分斷煩惱等。是故名等。以是義故名無等等。如是四種不疲倦心對治四種疲倦心障。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其心堅固而不疲倦。如是其心堅固而不疲倦。依於自身佛法淳熟如實修行。正說法已。次依為他如實修行。略說四法。所言決定而不中悔者。於二種義。一者無義。二者有義。言無義者。以無我故。彼無我者離於法故。言無法者。無彼相故。是菩薩畢竟說言諸法無我。諸菩薩等如是畢竟說一切法悉無有我。言有義者。有三種義。一有過義。二功德義。三者二義。以差別故有過義者。謂一切生處以攝一切諸煩惱故。不願彼處故不樂說。是故菩薩畢竟說。彼一切生處無有樂者。諸菩薩等如是畢竟說。諸生處無有樂者。功德義者。謂讚大乘無上之法。以諸功德一切相應故。是故菩薩畢竟決定常讚大乘。諸菩薩等如是畢竟常讚大乘。言二義者。彼過功德二法不空故。是故菩薩畢竟說彼二法不空。諸菩薩等如是畢竟說彼罪福二法不空。此明何義。雖無量時得因緣相應。能與果報故。   如是依自利他利如實修行畢竟說法已。次說增長諸善根。依世間果報因善根增長說。依出世間果報因善根增長說。世間果報因有二種。一者自妙身成就因。二者資生成就因。自妙身成就因有二種。一者不定地中自妙身成就因。謂戒善根增長。二者定地中自妙身成就因。謂智善根增長彼上地下地智功德過。以依智根本離欲得彼故。資生成就因者。捨一切物。謂佈施因善根增長。出世間果報因者。謂解脫因。是出家相。離貪著因。以因彼故得解脫因。一切功德善根增長。又增長者。此諸善根依世辯說。有五種增上義故名增長。何等為五。一者降伏諸善根增上故名增長。以此善根勝出聲聞辟支佛等諸善根故。二者不違增上故名增長。以不退故。以堅固故。三者不畏增上故名增長。以依此善根過地獄等惡道怖畏故。四者不偏增上故名增長。以能等破所治法故。五者無差別增上故名增長。以作自利他利無異相故。如是增長諸善根已。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行眾生。不生恨心。於讀誦等善行分中如法而說。無所恐畏威儀不轉。是故次第說彼法相。謂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行眾生。無所恐畏威儀不轉。彼有三種。謂軟中上。軟者為命常畏自身不得資生。中者有二。一者常畏毀辱。二者常畏惡名現前說惡屏處說惡。上者常畏苦惱於身中受。   如是無所恐畏威儀不轉隨順白法。是故次說增長諸白法。依四種白法說。一者欲白法。二者行白法。三者滿足功德白法。四者證白法。欲白法者。謂諸菩薩以大菩提教化眾生生彼欲心。令諸眾生於未來世諸白法中得自體相欲。行白法者。謂諸菩薩捨己資生珍寶等物以用佈施。不求未來自身果報。滿足功德白法者。謂諸菩薩依彼捨珍寶因。得好妙法成就。心不貪著。而復修行白法攝取妙法。以多聞相應故。一切白法薰習滿足。是故菩薩諸功德滿足。證白法者。謂諸菩薩摩訶薩。依彼證智為於自身大菩提故說智方便。得彼白法證智勝法。   如是增長諸白法已。隨順善知從一地至一地。是故次下說彼法相。謂依四種法說。一者滿足功德。二者清淨諸障。三者成就心。四者具足修行。集諸善根者。為得從地至地功德滿足故。離諸過者。為清淨彼一切諸障故。迴向方便者。離有資生及離小乘速解脫心故。所有善根一切迴向取大菩提故勤精進者。至心修行一切時中常不斷絕。以依根本取勝處故。   如是說方便已。次說方便法相。善知方便教化眾生者。依四種法說。一者能教化眾生。二者集無量智功德。三者集無量智慧。四者方便。能教化眾生者。謂依佈施愛語等。隨順諸眾生。攝取諸眾生。是故菩薩能教化眾生。集無量智功德者。雖離定不定地。而依佈施等行。於三世中一切眾生一切種功德悉皆隨喜。是故菩薩得無量智功德。集無量智慧者。雖無智障對治而常修行發露懺悔。是故菩薩集無量智慧。方便者。依一切菩薩修行對治。勸請諸佛。依為諸眾生與智慧光明集諸智慧。以善方便為根本故。是名方便。   如是已說修行方便。次說為彼說法之相。隨順諸眾生者。為之說法故。謂依四種諸眾生說。一者依中間眾生。二者依入法眾生。三者依謗法眾生。四者依所尊重眾生。隨順彼眾生威儀方便故。依中間眾生者。謂依未信佛法眾生。菩薩修行隨彼眾生所信佛法而為說之。與彼眾生安隱事門。不但與彼供養恭敬虛妄誑之。菩薩行如是。依入法眾生者。謂菩薩心為令眾生得入法義故供給之。令彼眾生貪著利養親近菩薩得入法義。於如是法有未度者令得度故。為求衣食資生之具不生疲倦。不為自身貪著己樂。菩薩行如是。依謗法眾生者。菩薩自行無諸過失。依柔和忍辱不計彼罪。教令懺悔。菩薩行如是依所尊重眾生者。菩薩於彼屈伏順從隨語而受。菩薩行如是。如是已說隨順眾生如實修行。而不疲倦為之說法已。次說不失菩提之心。以為不失菩提之心隨順說法故。見佛妙果以為最勝。依四種法說。一者依不奪他物。二者依定因。三者依緣力。四者依因力。常憶念佛者。心常憶念佛菩提心果故。以見佛果成就無量不共功德。此依不奪他物。是故不失菩提之心。所作善根不離菩提心者。一切善根皆菩提心以為根本。依菩提心無量世中長遠因故。依彼定因世間種種受果報處所不能牽。此依定因吹之而去。是故不失菩提之心。親近善知識者。以正修行依外緣力善知識等。此依緣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讚歎大乘者。為諸眾生發菩提心讚歎大乘。生生世世為於自身增長一切善根種子為因力。大因力堅固。此依因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   如是不失菩提心故。畢竟一心行菩薩行。是故次第說彼法相。能一其心而不散亂者。以對四種散亂心障故。說四種不散亂心。何等四種散亂心障。一者乘障。二者教化眾生障。三者聚集佛法滿足功德障。四者畢竟聚集一切佛法障。何等四種不散亂心。雲何對治。一者遠離聲聞心者。對治乘障不墮聲聞小乘心故。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心不散亂。二者捨辟支佛心念者。對治教化眾生障。不著自身三昧樂行故。是故菩薩教化眾生心不散亂。三者求法無有厭足者。對治聚集佛法滿足功德障。以求佛法無厭足故。為集一切諸佛法故。增長種種諸善根故。滿足佛法諸功德故。是故菩薩聚集佛法滿足功德心不散亂。四者如所聞法廣為人說者。對治畢竟聚集一切佛法障。如所聞法如是如是正念觀察。以正覺知畢竟聚集一切佛法故。是故菩薩畢竟聚集一切佛法心不散亂。是名四種不散亂心。對治四種散亂心障。此義應知。如是畢竟得一心已善求於法。是故次說善求於法以對世間四種果報成就。相似說出世間四種果報成就。應知示現菩薩求出世間果報成就故。求於法何等名為世間四種果報成就。一者快妙端正成就。二者無病成就。三者富貴成就。四者不畏他人成就。雲何相對治如世間人以為成就自身端正作希有因故求珍寶。如是菩薩為諸相好快妙成就於善法因生於寶想生希有想故求諸法。如世間人為無病故。求妙藥草。菩薩如是為斷一切諸煩惱病。於佛法中生妙藥想故求諸法。如世間人為富貴故求於財利。菩薩如是為求諸通成就不退為求義相令得不失。於佛法中生財利想故求諸法。如世間人為離賊等成就不畏故求財寶。菩薩如是為離一切諸障煩惱令彼不能降伏菩薩。菩薩不畏一切諸處。菩薩不畏一切處者。所謂世間一切諸苦。以為欲過一切世間。離諸世間一切苦相得寂靜相。為得涅槃成就不畏。於佛法中生無苦想故求諸法。◎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二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復有異義。依世間珍寶四種功德。相似相對說出世間法寶。應知。何等名為世間珍寶四種功德。雲何復名相似相對。一者最上大價貴重。如世間人得彼寶故則能出生無量財寶。菩薩如是得出世間佛法寶故能生出世無量善根。二者最勝法相應。如世間人得彼寶故則能療治種種諸病。菩薩如是得出世間佛法寶故。則能斷除一切諸煩惱病。如彼妙藥。三者如意如世間人得彼摩尼寶體依彼寶故如心所需求之皆得。菩薩如是得出世間佛法寶故。依法思惟一切善根功德具足。四者寶體如世間人得彼摩尼寶故。如心所需求得無盡。菩薩如是為過世間一切諸苦。得出世間佛法寶故得果無盡。得為眾生說不生不死寶。   又復有義。世間眾生得無量寶。寶在手故則能隨意成就無量殊勝之事。菩薩如是得出世間大乘法寶則能隨意成就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功德殊勝果報。如是得無量寶治諸病等。依初句釋餘句應知。   如是求法隨順多聞有巧方便能離諸過。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善出毀禁之罪者。依如實觀不取不捨。依不生滅不去不來。依未來世不復作惡。依能遠離一切所疑。得無生忍者。謂內心忍滅諸法忍如實觀察不取不捨故。得無滅忍者。如實觀察罪過之體虛妄分別不生不滅以不去不來故。得因緣忍者。觀察因緣本來不生以他體攝故。如實觀察毀禁染體離生因故。於未來世不復作惡。得無住忍者。以異異心展轉生悔。如實觀察諸罪根本即在身中不離於心。不見彼罪過如是不見一切罪過。遠離一切心中所疑。能滅悔故善出過罪。   如是諸過根本是虛妄染法。若欲斷過要斷過本。是故次說斷彼過本。善斷諸煩惱者。依三世說。正觀察者。如實正念依邪念行現起煩惱。如實正觀不見彼體故。遠離未來諸障。增長諸白法者。於未來世更不作惡。以是至心不作惡故得清淨心。得善法力者。觀察虛妄煩惱諸過。不見過去一切煩惱。以得白法力故。獨處遠離者。以得寂靜心種子故。如是次第善根增上故。隨順不生煩惱境界護諸煩惱故。得因緣力故。未來世中煩惱不起故。如是折伏諸煩惱已。善往諸大眾。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善往諸大眾者。有二種差別。依人差別依心差別。依人差別者。往何等人。何所為往。何義故往。雲何而往。此明何義。貴人出家有多聞慧為求法故。生貴重心往詣彼人不覓其過。此人如是不覓彼人過失故往賤人出家有多聞慧。為求法故生尊重心。往詣彼人非憍慢心。此人如是非憍慢心往詣彼人阿蘭若。人無多聞慧非輕賤心。求少善法往詣彼人不自顯故。此人如是不自顯故。往詣彼人憒鬧處。人無多聞慧不為欺彼不為自身。我是高勝何所為往。以為自身為於他身求善根故往詣彼人。不為自身供養恭敬名稱讚歎。此人如是不為自身供養恭敬名稱讚歎故往彼人依心差別者。以依四種心成就故。一者求法心成就。以見法勝猶如真寶。為求彼法故往大眾。二者威儀心成就。脫去金冠寶履傘等威儀柔軟而往大眾。三者求上上義善根心成就。雖得上法不以為足。更求上上勝中勝法。為與法施故往大眾。四者本願心成就。不求自身供養恭敬名稱讚歎。為自他利故往大眾。   如是往諸大眾應行法施。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善開法施者。以何法說。以何義說。依何事說。雲何而說。因彼事說故。以何法說者。以法攝取法故。如得聞慧如是說法。以何義說者。以得義故自作誓願已。畢竟故內自思惟為他人說。依何事說者。以作妙事作賢事故。如所說法如是作事。以諸言語不虛妄故。雲何而說者。示現染淨法故。示現二二諦法相次第故。   如是為他說法令生善根。增長堅固自身因力。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得先因力不失善根者。依四種法說。一者教化眾生。二者能忍諸苦。三者遠離邪見。四者修行一切功德善根。依止因力堅固說故。於他闕失不見其過者。不見他過護自身過。應眾生過故。得化眾生因力堅固。生生世世常能教化一切眾生。因力增長現前堅固依止。如是堅固因力。於未來世教化眾生。堅固增長而得成就。是名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於瞋怒人常修慈心者。樂修大慈以能忍彼瞋恨。眾生作苦惱事能忍諸苦。因力堅固。生生世世樂修大慈常能忍彼故。瞋恨眾生作苦惱事。因力增長現前堅固。菩薩依彼依止如是堅固因力。於未來世能忍諸苦。堅固增長而得成就。是名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常說諸法因緣者。於諸法中為他示現非顛倒因。因力得果為離邪見樂正見事。因力堅固生生世世於諸法中為他示現非顛倒因。因力得果為離邪見樂正見事。因力增長現前堅固。菩薩依彼堅固因力。於未來世自身正見不樂邪見。堅固增長而得成就。是名菩薩得先因力不失善根。常念菩提者。不捨菩提心願力故。常不捨離菩提之心。修行一切功德善根。見大菩薩心願力堅固生生世世常修一切功德善根因力增長現前堅固。菩薩依彼堅固因力於未來世修行一切功德善根。堅固增長悉得成就。是名具足得先因力不失善根。   如是以有先因力故。雖未有人說波羅蜜行。而有方便波羅蜜行。是故次說不由他教。而能自行波羅蜜行法。以施導人者。謂於佈施波羅蜜中最為上首。初自修行後為他人。令入修行。菩薩如是修行佈施故於未來施行成就。生生世世不由他教而能自行檀波羅蜜故。不說他人毀禁之罪者。示現不見他人過失故。善住持戒菩薩。如是善住持戒故。於未來不失一切諸禁戒行。生生世世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屍波羅蜜故。善知攝法教化眾生者。以為教化諸眾生故。為諸眾生令得安隱忍。彼眾生不修諸行勤說諸法。不生疲惓知心知使攝取眾生。菩薩如是修行忍辱精進禪定故。於未來忍辱精進禪定成就。生生世世如是次第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忍辱精進禪波羅蜜故。解達深法者。善知一切諸法無我。菩薩如是信解深法故。於未來智慧成就。生生世世不由他教而能自行般若波羅蜜故。如是修行波羅蜜。行得柔軟勝行。能迴轉諸禪還生欲界。是故次第說彼法相。其心柔軟者。謂諸菩薩以得三昧三摩跋提有自在力。以巧方便而能轉起勝妙境界。以彼菩薩於禪定中得自在力。不為禪定生於色界故。得諸善根力者。謂諸菩薩能勝處去而不取勝處。雖生下地於彼禪定亦不退失故。善修智慧方便力者。謂諸菩薩以有方便般若故善修諸行。是故不退下地。厭中不受彼地亦不修行生彼處行。示現正因故。不捨一切諸眾生者。謂諸菩薩以不捨離諸眾生故。捨勝妙處取下處生。示現教化諸眾生故。◎   ◎如是不著自樂為與他樂。示現與眾生樂。以得不退法輪地故。是以次第說彼法相。得不退轉法輪地者。以對三種所治退法故。說四種對治之法。此義應知。應雲何知。所謂修行菩薩行中。有三種法令菩薩退。一者時節久遠無量。以不能忍生等種種諸苦惱故。而生退心。二者功德智慧少故。而生退心。三者捨棄一切眾生無慈悲故。而生退心。堪受無量生死者。所謂菩薩畢竟心取無量無邊久遠時節。雖有生等種種諸苦。堪能忍受而不怖畏不生疲倦。供養無量諸佛者。所謂菩薩供養恭敬無量諸佛。從佛聞法獲得無量功德智慧。是故菩薩快妙功德智慧成就。修行無量大慈修行無量大悲者。所謂菩薩如是次第為與一切眾生安隱。為與一切諸眾生樂。以不捨離諸眾生故。   如是以得不退地故。不斷佛種如實修行。是故次第說彼法相。不斷佛種如實修行者。為得第一義佛地故。為得世間佛地故。第一義佛地者。有三種因得。一者根本欲心。二者至心欲得。三者上欲心。不退本願者。以不失根本故是名根本欲心。如是示現根本欲心。示現本願力相故。如說修行者。此有如來如法如說如是修行是名如說修行。示現諸菩薩至心欲得故。於諸善法大欲精進者。是上欲心雖得少分不以為足更求勝法故。深心行於佛道者。示現假名佛地因故。假名佛者。入涅槃時生佛示現。言深心者示現求彼生佛心故。行於佛道者。如實修行故。生佛示現住持佛故。又為示現彼生佛時。復有說法轉法輪等攝取眾生故。   為受何等法義樂故。佛放光明攝取。聖者勝思惟梵天。為欲受彼種種法樂故。聖者網明童子菩薩依彼先說問中勝故。問彼種種勝說法相。自此以下勝思惟梵天廣說。應知。彼問有八種邪問正問記為說彼法。如經梵天言。網明若菩薩見我故問。名為邪問非為正問。如是等故。何等八種。一者依二者體三者依止四者依事五者過六者利益七者起八者根本。   所言依者。謂依大乘。以依彼乘此中正問故。所言體者。邪問為體。彼體有三種。謂外道聲聞始發心菩薩。   言依止者。有三種無智。謂粗中微彼三種闇。謂外道等次第應知。應雲何知。外道之人依粗無智。是故不識無我體相。自他身中執著有我。以不能知諸法相故。依自心見所說邪論。隨彼句義執著法相。如是次第自身他身虛妄見問。如是一切非正念問。悉是邪問。聲聞分知無我法相復有不知。是故名為中無智闇。依中無智取自業等造作諸業。即因彼業受於果報。不於餘處。及著自體同相異相。成就色等諸法必有。彼如是問。執著自身及他身法。以有隨順斷煩惱障。依於自乘名為正念。依斷煩惱障名為邪念。以不隨順斷智障故。依於大乘名為邪問。始發心菩薩少分能知諸法無我。復有不知有微無智依微無智依有無物。離於有相取於無相。於二法中一向取無法取無法相問。是不正問。   言依事者。事有六種。一者陰入界事。二者因緣集事。三者諦事。四者證智事。五者對對治事。六者佛法事。依陰入界事者。依我我問故。依因緣集事者。依順問故依逆問故。以生故問以滅故問。以是處非處故問。即彼因緣集問。生滅即是是處非處。如經中說。身口等業修行諸善若生惡道無有是處。依諦事者。順因緣集逆因緣集。順因緣集者。染體二諦有因有果是有漏行法之體故。逆因緣集者。淨體二諦依道能滅是故道諦名為滅諦。如是依二二諦。為染淨問。依二種諦染法體故。有生死世間問。依二種諦淨法體故。有寂滅涅槃問。如是次第生於世間過於世間。獲得涅槃。如是世間涅槃二種差別。依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故。如是問世間等事依實諦問。此義應知。以是義故。依諦四種事遮法無我。   依證智事者。依知依離問。為得為修問。如是次第。彼智於見道時得智名。已證智者自此以上。得修道名。以得彼證知依證智問。得智名修行名。此義應知。以離彼集得出世間正道果故。以離諸使煩惱身故。依離彼事問。如經是故網明以何處無得無取無證無分別無知無依止無修無修見問。是為正問故。此明何義。於真如中如所說字句。說無如是智為遮彼處無如是法如一一句分別之處亦遮彼句一一之處無如是故。言無取者。以不虛妄分別我已得故。無分別者。以不虛妄分別我已證故。無依止者。以不虛妄分別我已知涅槃故。不分別者。是第一義。言依止者。依止見道見道為修道依止說故。無修見者。不見我修道故。如是說法則名為正。   依對對治事者。所謂善不善等法。不善法名。為對善法名為對治。又彼善法二種差別。謂有漏無漏差別。又諸外道以邪見濁長夜有過。此義應知。無過亦有二種差別。謂有為無為差別。善法復有二種差別。謂世間出世間差別。彼有分別以無分別依彼所治治能治事問。網明若菩薩不見二不見不二者。不見二數不見一數。以遮可取法無我故。無明無相平等行問名為正問者。為取彼法相遮彼能取可取相故。又無相無相平等行問者。遮彼能說可說相故。又能說者。說名平等可說名相。以一切事平等知故。彼可說法亦名平等。多種法相同名說故。   依佛法事者。依佛依法依修行依處依可化眾生依進取證智。如是次第佛等示現因彼差別故問。佛等種種。應知。佛種種者。謂時家姓命差別故。法種種者。謂修多羅祇夜等差別故。僧種種者。謂一向菩薩聲聞雜僧多少差別故。國土種種者。謂一向清淨染雜差別故。眾生種種者。謂貪瞋癡雜等差別故。乘種種者。謂聲聞乘等差別故。   所言過者。謂外道等為生法滅法是處非處問。見生法問。見滅法問。見染法問。見淨法問。如是等問皆是染問。是故名過。聲聞之人如是等一切問。為滅為淨為成涅槃而不得大菩提。是故名過。始發菩提心菩薩。亦不正念問。以不成就如實淨智。是故名過。言利益者。若如是不問即名利益。此義應知。如是等問非正問等。如是等問名正問等。示現彼義。   所言起者。即非正問及正問等。示現彼義。如經復次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故。此以何義。陰界入等皆悉攝在佛法中說。如向所說。陰界入等事相諸法如說不可思議名為正。而起思議名為邪者。是不正問及正問事。如經梵天言。網明以何義故。諸法不可思議故一切法名為正。若不可思議而思議者。一切法名為邪故。以何義故。一切諸法不可思議。如經一切法寂靜。名為正思惟故。以離虛妄分別體故。名為寂靜。以離戲論故。亦名寂靜。以不信寂靜法無我故。墮增上慢邊。虛妄分別可分別法。而修諸行。以分別四大故起彼問。法示現非正問法正性者。離自境界離餘欲際。是名法性。此以示現正問因故。   此以何義以何等觀而能離欲。以何等智知於彼法。彼二不二名為真如。此中如是無分別智真如智相。名為實際。言實際者。謂離餘欲之勝際也。言實際者。離於諸欲。謂無分別真如智相。此謂內心自境界中如實觀察地觀相故。如是次第明為法性寂靜。應知。地者。自心境界成就。及觀真如是所觀地。何等法上。謂如所說陰界等事。彼陰等事離於真如。以彼真如無戲論故。觀彼真如無分別智。彼智寂靜以彼真如離於能取可取處故。如是說甚深法。知此正法甚深難解。如經網明菩薩言。梵天少有眾生能解如是諸法正性故。如此中說諸法正性。離正法性更求智者則不可得。以彼法性出過世間一異數故。遮有法體。所言少者依一數故。離彼一數更無少分如是為遮取有物體。非彼法體一向是無。不覺不知遮無法相。此說何義。此中謂說信此三世諸法根本不見法相。非謂實證遮。諸菩薩摩訶薩等有實證法。示現此義以隨順此義故名為信非證。此法證者。名為不見一事。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實修行者。依聞思慧於智慧中說彼法相。如向所說以依何心以依何意如來說法。此義應知。不戲一切法故是名證法。以如實知故。是故彼人不住世間不住涅槃。以彼世間煩惱染中無一法捨。是故不減。以涅槃中無一法取。是故不增。示現諸菩薩摩訶薩不住世間涅槃相故。如是聞說正法相者。次第從他聞法。然後內心自正思惟。次第能生出世正見獲得彼果。離於諸相示現實體不住相故。示現不住涅槃因故。此以如來見法無我等一味故。示現諸菩薩世間涅槃諸過功德無有分別平等相故。如是諸菩薩得不住世間不住涅槃故。   說法次第至此已竟。復依異義次下更問。此明何義。如來說法不能異過於者。不能異過於身。不能異過世間更有一法。是故世間無一法減。於涅槃中無一法增。遮離一物遮得一物故。此以何義。非謂一向不過世間有過世間。以為遮彼見無物故。此示何義。以為示現過二相故。此義雲何。言二相者。一者世間行二者涅槃。分別世間過分別功德過。彼二種過菩薩摩訶薩畢竟遠離故。此義雲何。平等法中無染無淨。以依離欲實際法性故。如是說。以彼實際一向不同生死。世間以其常故。是故無有入涅槃者。以是義故。不染不淨。如是次第不必說法默然而住。亦得如法修行諸行。若欲說者。應當如彼梵天所說。是故讚言。善哉善哉。法不可說而能說之。是故如來重讚善哉。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是等者領先說義。更無有法而可說也。如來何故重說此法。以五百比丘聞說此法生於驚怖。如來為欲令彼比丘於此義中畢竟定故。此示何義。示現如來意亦如是。非獨梵天如是。眾生墮無物邊。是故如來同梵天說。空修梵行者不解深意義虛妄分別也。何者梵行。謂受持戒。如說修行而不毀犯故。修行正道者。修行四諦差別觀也。諸禪者。初禪等四禪也。三昧者。有覺有觀等種種行也。三摩跋提者。無色四定也。彼諸比丘以見有法見無法故。聞上說已。謂如來說一向無物亦無修行梵行故生驚怖。以彼比丘見有法故見無法故。為斷比丘有見無見。則於其人佛不出世等者。彼人乃至涅槃以為有物故求得涅槃。為對治此有物見故。如經彼人乃至求決定相故。如是依無名相正說法已。為呵責彼驚怖比丘故。以二喻。此二種喻。令生二種念因。謂生厭念因。生觀念因。因彼二因獲得涅槃。是故呵責。此示何義。示現依彼求法見過逼惱心故。起於厭觀。初喻相似相對治法。示現利益觀故。共樂身轉故生歡喜觀。第二譬喻相似相對治法。次明彼人雖行正相而是邪行相。以起生相以起滅相以得涅槃相以證道相故。向來說法諸比丘聞微損惡行。自此已下。為令諸比丘入於法中。是故聖者網明菩薩請於梵天令入法者。此中示現二種法相。一者示現實體。二者示現得果。言實體者。令信法故。所言果者。令離邪見得解脫故。畢竟示現正見相故。為比丘身此間說法能生種子。餘佛國土諸佛如來亦說此法。明彼比丘以何處畏而無去處。不能遠離所說法相。以一切處不離於法。以不可避。示如是相令彼不去故。說虛空以為譬喻。示現此義。何處怖畏捨之而去。終不遠離所怖畏處。如畏空者。不能過空有無空處而可求也。依彼證法示現得相。空無相無願者。是真如。應知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者。涅槃是真如清淨相故。此以何義。以彼真如一切法中悉平等故名為涅槃。口中言說不可取故。此為何義。遮彼實體是可取故。如是遠離有無物法能如實知諸法體相。彼諸比丘如是見已心得解脫。得心解脫已則得實法。得實法已自說法相。彼諸比丘先是凡夫。次作學人次成羅漢。以此義故。於三時後依先不成而作是言。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學非無學非阿羅漢也。不在世間者。謂彼無餘涅槃界中。永斷一切受生處故。不在涅槃者。有餘涅槃中取陰相未盡故。如實示現有佛出世現覺知相。所言動者。散亂心也。言我想者謂我見也。所言發者謂能起作行心相也。所言戲者動等三句分別心也。如是因果或盡示現彼人有佛出世。聖者舍利弗依道依得依滅依證。問諸比丘。諸比丘應如是答。如舍利弗說而諸比丘如是說言。我已得七不可作而作言語問答。此為示現實答返答故。此有二種。一者所證答。二者說答。以有如是所立記故。同行諸比丘說法不能至到。大生尊重心以彼比丘說彼法體生尊重心故。◎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三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住於福田能消供養者。依福田地住羅漢道堪受供養故。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能消供養者。此明何義。如實知法性本來清淨故。以是故言。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何況我等。此以何義。以離法界更無有人受供養者。以彼法界本來清淨故。此以何義。以住福田地者住羅漢地堪受供養。以如實知清淨法界故。以諸世間不知如來是勝福田。是故說言。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諸供養。此以何義。以離法界更無別有清淨法相。以波法界自性清淨故。依受供養故問福田故。次問應受供養福田之人。何者是耶。如經次言不為世法之所牽者故。世尊如是依諸菩薩是世福田。說受供養福田之相。是故答言。不為世法之所牽故。此以何義。以諸菩薩摩訶薩等常在世間行世間法。不為世法之所染污。雖有勝負得失毀譽稱譏苦樂世法等門皆不能牽。菩薩心體其心堅固不隨如是八種世法。於如是等心堅不動。貪慾瞋癡所不能牽。如是人者。是受供養福田人也。是名福田能受供養是為清淨。以是義故。因福田人故問清淨福田之相。   以諸菩薩雖復多受眷屬利養。而不起心攝取一法執著一法。以是義故。能消供養。是勝福田能消供養。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能消供養無所取著者。示現能受福田勝相。是故得彼二相功德福田之名。   以諸菩薩為諸眾生不失安隱。起菩提心為諸眾生修行彼處諸功德故。得彼功德供養恭敬福田中勝。示現此義。是故次問清淨福田。以彼不壞菩提心故。是能受供清淨福田以是菩薩能作福田攝取眾生作善知識。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善知識。直心修行如是次第入於禪定。從禪定起與諸眾生安隱之樂。不捨一切諸眾生故。示現菩薩勝善知識。菩薩如是能作善友。依如來教自利利他修行諸行不失師恩。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能報佛恩。為得菩提不斷佛種故。心為利益他故。於如來自作所作勝報恩行。   以報恩者有諸功德供養等行。示現此義。是故次問。供養於佛以法身實際自體不生。於如來身能知不生實際證相。為求彼法必得不失。於一切時供養如來。是故菩薩以勝供養供養諸佛。   以為供養諸如來故。親近諸佛。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親近於佛。謂諸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捨於十地諸行。以為攝取十地行故。不捨禁戒得如法體。親近諸佛及諸菩薩示現勝行故。   以近諸佛及諸菩薩生尊重心恭敬如來。示現此義。是故次問恭敬於佛。以無差別一切諸根為一切根修行諸行。是故不生煩惱之心以能修行。善護諸根。是故得彼尊重勝心。菩薩如是正修行已得大果報。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財富。得出世間信等七種最勝法財。示現於此勝法大財而得上上勝欲心相。已得斷除障行諸欲離諸欲相。受於法樂受飲食樂。得證如實法。如實修行信戒慚愧聞捨慧等。說財物施如次第說。又慚與愧二種法財。此依斷除煩惱熱法。應如是知。   菩薩雖有七種法財不生心念我足不足。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知足。以為攝取諸眾生故。菩薩雖求供養恭敬而心常求無上般若。不以為足不生具足心名為知足。既知足已離於諸欲。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遠離。菩薩雖於三界中行而不求彼處。以得寂靜勝上心故。   既得寂靜勝上心已遠離身心。示現此義。是故次問無諸惡行。菩薩雖復受用種種勝妙境界。而心不為煩惱所染。以得勝心護諸根故。   菩薩既得護諸根已。於一切處皆不怖畏。不怖畏故得受安樂。示現此義。是故次第問於樂人。菩薩雖受供養恭敬而不貪著。常不捨離一切眾生。如實善知諸有為行離諸煩惱故。得勝樂。   如是不著。離諸煩惱得勝樂已則得不捨受樂眾生。如是則能到於彼岸。示現此義。是故次問。能到彼岸以諸菩薩示現諸趣六入之身。攝取一切六入眾生為斷彼欲。令得彼岸離貪慾心。是故名為能捨六入捨六入故則得勝心到於彼岸。   菩薩如是以得勝心到彼岸故彼處正住。示現此義。是故次問住於彼岸。以不分別世間涅槃道。無分別智證無我法。住於無住涅槃得無生法忍。以是義故。第八地中得同不同智。是故名為到於彼岸住於勝處。   菩薩如是住於彼岸滿足出世間諸波羅蜜。示現此義。是故次問雲何增長諸波羅蜜。以求一切智心故。施等增長以為施等展轉增長。是故菩薩為諸眾生說一切智心。諸菩薩等為令眾生發菩提心增長施行。是故菩薩先世已曾令諸眾生發菩提心修行佈施。菩薩如是自行佈施教人行施。餘者復施教化眾生令行佈施。彼諸菩薩亦令眾生發菩提心修行佈施。彼諸菩薩復令眾生發心行施。如是展轉自心住施。令他住施。以是義故。施波羅蜜展轉增長。以常不捨菩提心故。說持戒波羅蜜。餘毀禁者令得持戒。以不捨離菩提行心為得大菩提故。為令住持戒故。以見一切智心不退故。說忍辱波羅蜜。於菩提心中說菩薩名為令餘處諸餘眾生生忍心故。忍一切罪忍一切惡。思惟一切智心不得故。說精進波羅蜜。依精進波羅蜜不見彼岸不取苦行相。是故不生疲倦之心。以證一切智心寂靜故。說禪波羅蜜法。所謂心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以知寂靜智故以散亂心一切不行故。不戲一切法故。說般若波羅蜜。以攝取無分別智故。以為示現餘波羅蜜善清淨故。為餘波羅蜜依一切智心。說。   障行煩惱對治法者。其唯如是見波羅蜜勝行無我。為佛法淳熟故。為教化眾生故依於彼法。次問無量於諸眾生不生有心而生慈心。此明何義。無異自身安隱心故。不生異身他眾生想。菩薩依彼不生法想行於悲心。以見苦法不成就故。以諸眾生著彼苦苦故生悲心。菩薩依彼不生我想行於喜心。依彼見自身相離於喜心。見他資生具足成就。起貪嫉意心不生喜。菩薩不爾。更無貪相隨喜於彼。是故遠離所治嫉妒。依離嫉妒行於喜心。菩薩依彼不生彼我想行於捨心。依見彼我想此對治故。行於捨心。第八地中無功用行以得無分別智力故。以得同不同智慧力故。能遠離自他二心相故。於諸眾生與離染因快方便故。   如是依波羅蜜依於無量。為利自身亦利他身而修行者。復依上上欲心依受法樂依斷煩惱。為如所說一切功德得增長故。次問雲何住於信等。如彼次第能信無言之法住於信法。信第一法甚深法無我已。餘甚深法難信得信。以不執著一切音聲住聞慧中。如所聞法無有如是執著之心異求於法。雖少聞慧而能作多事故。但聞一行偈說多聞慧故。依內心相是故有慚。謂依他身自身不如法行。以知過失離於彼處。捨外入故愧行成就。他人說法不如法行。離彼過失。以他人身是外入故。嫉妒人說彼人如是捨於彼法名捨外入。此義應知。身口意業三種清淨。遍一切處成就功德能受供養。淨福田等乃至慚愧如是所說諸功德等。對治所治身口意業善惡相應。以是義故名為清淨。依彼至到功德具足。是故名為遍行一切功德處也。如是應知。又復有義遍至一切功德處者。於彼所說一切功德法中住故。   十偈之義一一如經。   如是依世間法說能受供勝福田等諸功德已。即依彼義如是次第梵天發問。此義應知。雲何菩薩過世間法者。以諸聲聞亦過世間。是故如來示現勝法過諸聲聞出世間法。是故說言出過世間法。又復示現雖在世間行世間法而過世間。又而不為彼世法所染著。現行世間化眾生故。如經如實善知世間諸法故。又為聚集諸眾生故。現巧方便為彼眾生攝取令入世間法故。知世間集諦知世間所去。而依願智生於彼處。不為世間集所生故。取如是生示現世間成就世諦依世諦故為眾生說法。令諸眾生出過世間故。菩薩雖於世間中行而終不為世間所染。得法無我住無住道。以為教化一切眾生。是故雖生於世間。為彼攝取世間之道故。   三十五偈如經所說。   依說世間法。如來亦依自身世間法世間。識知境界以樂說辯才說入世間法相。以如來法出過聲聞出世間法。聲聞亦過世間境界。如來過彼聲聞境界。復說勝法說彼法者。為餘眾生過世間故。示現如是出世間方便。梵天言。世間者。我說五陰名為世間者。此中示現五取陰。應知依世間說故。貪著五陰者。貪著是愛也。名為世間集者。以依彼愛世間聚集故。過去未來現在諸陰滅故。以未來世陰因盡故。以更不種未來種子故名為滅。觀察五陰不見二名為世間滅道者。求道不求道一。二一向不得聖道示現勝故。此明何義。世間對治非一向定。若有對治則能厭苦。若無對治則退彼法。若有一法為對治此法。則不對治餘法。若有一法為對治下地則非上地對治。聖道對治則不如是。以一切時一切法對治故。   如是依聲聞乘對治之義。說世間等差別相已。次依大乘對治法之義差別相說。依於大乘說法相者。如經復次梵天如是等故。所言五陰五陰者但有言說者。於五陰中見聞知等但是名字分別說故。以依無始久遠集來依分別體。是故執著彼法。菩薩觀察若依如是名字分別是言語見之世間也若如言語名字分別貪著相者彼為邪見。離隨順行名世間集。如彼世間寂滅之相。如實觀察滅相之體。如實觀察所緣滅故名世間滅。以何等道不取彼見名世間滅道。向說分別能治分別示現無分別智。如是等世間境界如來已過。如來已得大涅槃故。攝取非過世間非離世間道。   如是依世間世間等說苦諦等。已依勝聖諦。次下復問如來所說四聖諦者。以彼聖人虛妄分別苦等諸諦。如來示現真實聖諦則不如是。此以何義。諦有二種。一者相諦。二者心諦。以依如是二種諦故。依相諦者。說苦諦等所有法相所有法體所有實體。依彼非聖諦聖諦無差別故。說道聖諦。依心諦者。說勝聖諦。彼聖諦中知顛倒心不顛倒心故。此以何義以非聖者。說苦諦者。彼但受苦不知苦諦。說集諦者。彼人但聞虛妄集法不知集諦。說滅諦者。彼聞滅名墮於斷見不知滅諦。說道諦者。彼人但聞業與煩惱有為之法。如是之法但是有為世間集法不知道諦。如是分別苦諦等四諦。若如是等皆有諦者生三惡道諸眾生等。皆應有諦而彼無諦。以為示現如是義故。如經梵天若彼苦是實聖諦者。一切牛豬諸畜生等應有實諦。何以故。以彼皆受種種苦故。以是義故苦非實諦如是等故。以何義故。諸畜生中唯說牛豬餘不說者。以畜生中唯牛與豬最愚朦故。以諸世間皆知牛豬最為鈍故。如是非聖虛妄分別謂以為諦。此義應知。以世間人依於苦門虛妄執著以為苦諦。依於集門虛妄執著以為集諦。依於滅門欲離有漏法虛妄執著以為滅諦。依道對治門虛妄執著以為道諦。又苦集二諦無彼體相。以彼自體不成就故。以彼自體本來不生不和合故。以依彼虛妄執著心對治故。說知無生無和合是名聖人聖諦。諸有漏法亦一切時無如是體。以彼法體無可離故。以依彼虛妄執著心對治。依真如清淨彼一切法本來寂滅故。說知無生無滅是名聖人聖諦對治。對治亦無彼體相以彼自體不成就故。以彼道諦非對治諦故。以依彼虛妄執著心對治依自性清淨心。依平等觀可觀。依淳熟智依觀察智依彼諸法一切法平等無二無修道故。說以不二法得道。是名聖人聖諦。以說第一聖諦涅槃異名名為道諦。是名聖人聖諦。以不誑故以不生故說為聖諦。又從無生乃至不二。謂依涅槃所修之道依聖道諦一切法平等故。說一切法不二說涅槃者。以真如法清淨得名。以彼涅槃離於可取能取法故。以依彼法而得名故。如是次第。   又彼諦者。因不正念名為虛妄語非實聖諦。又即彼諦因正念故名為實語亦非實聖諦。是故示現妄語實語皆不成就。如經梵天實聖諦實聖諦者非妄語非實語故。彼非正念取我相等示現應知。如是諸句於一一法中生執著故。以異異義相縛。應知。謂有一我我體是有以為根本。依根本我故有種種。以我不斷名為眾生。依命根住故名為命。數墮六道故名丈夫。如是等見自身是一虛妄執著。取我相等。即於彼我虛妄分別。常與無常墮於常見墮於斷見。見我是色我是無色。如是種種虛妄分別異異執著。著我是一。以我是物以虛妄分別。是故取相。依彼我虛妄分別取無明等生。虛妄分別。而取生相。即依彼我虛妄分別取無明等滅。虛妄分別取斷滅相。如是生滅依於我相。次第成彼虛妄分別。取世間相取涅槃相。取彼世間取涅槃者。如前所說諸取相等。所謂。取者希樂信等虛妄分別堅執定取。唯此是實餘者虛妄是名為著。以彼諸見不可捨離。虛妄執著是名為觸。不離彼觸是名為取。如是次第不著不觸不取等者是名實語。示現正念。   如是依丈夫無我非妄語非實語說法已。次依法無我說苦等分別。離無分別智是故名誑。以是誑故名為妄語。是故示現彼二乘諦虛妄不實。分別三世一切法故彼念虛妄。是故示現無分別智。此以何義。以憶過去一切法門。分別現在一切諸法。念未來世一切法門。以是義故離於正念。菩薩住彼無分別智中不戲一切法相。觀法無我得無住涅槃。以不住世間涅槃中故得平等見。菩薩如是善知法已諸諦如說示現。不見成就諦故。聖人諦者。彼處無實語無妄語。以是義故。示現彼義。   雖有正念不正念心二種差別。而彼聖諦猶不成就。若住實相成就諦者。則一切時古今常爾恆如是住自此以下示現彼義。如經梵天言實。實者古今實故。此明何義。彼法性法體示現勝法體聖法體因。世間涅槃無差別故。是故名為常聖諦也。依世間涅槃示現二二聖諦成就。如是依真如相聖諦。示現不離世間聖諦。示現不取涅槃聖諦。如是說法相諦證已而說者示現彼人名為實說。彼人說聖諦名為邪說。自此以下示現彼義。示現彼人無增上戒學因。彼人不能守護諸根示現少因故。示現彼無增上戒學無彼增上定學因。示現彼無增上定學無彼增上慧學因。示現彼無增上慧學。示是生相是苦諦等執著虛妄法。次第自配此義應知。◎   ◎如是彼婆伽婆以為世尊。而彼聲聞但是外道。次下示現彼聲聞人成於外道。以彼愚人失物為諦說物為諦。示現彼人墮於惡道故。以自不說。以如來得無言語法故。苦等諸諦自體不成示說諦相。我如是證示現不立有法相故。示現他不取故。菩提不可得以無分別體故不取。我已得菩提法。無如是取離一切有以離三界離五道故。以過彼法得出世間聖道法故。如是不見一切諸法是菩提相。不證一法而證諸法。是故說為應正遍知。若如來於法無所得者。以何義故。說如來坐道場名為佛者。此問如來。遮有物得故如來說言我不得物聞說法名世諦攝故。分別相故。依無體相法無我說。次依法無我問。彼法相彼法無我以一切法無體為體。遮有無二法。示現何義。示現彼法非有物可證非無物可證。以彼法離於二相。是故說證。   如是說已自下次說。非謂一向不證實法。以見虛妄執著法無故如實善知自性不生。以依顛倒他體而生。所謂染等分別體性。常一切時自性不生。知真如我如是。證法雲何而知。如常不知不覺而知。言知識者。此為示現彼真如相亦不分別。以不見彼真實法體。以彼法體一切言語不可得故。是故示現彼證智因。不知不識不可見等者。於見聞覺識墮四種語。此諸句等。上上起門示現。應知。不可取等如彼法體如是彼法不可以彼見等取故。此以何義。以諸名字不可得故。過心境界故。以無戲論事故。相應法中不可相當故。以諸言語不能至到故。相應法中不可相當故。不可問答故。過六根故過名字故。內身一切不可說故。無世間相故。世間法不行故。離於所作以有為法所不行故。以無世間心意意識分別相故。出過世間以無彼體故。以過於戲論無可對事故。   如是示現所說法體無有一切諸分別已。示現彼法虛空相似。應知。彼法虛空相似。有二種相應知。一者遍去。以離有無戲論法故。以得諸佛不可思議畢竟法故。二者無礙以大慈心第一忍苦所不可作而能作故。以無言法依言說故。以依彼法令諸眾生得入法故。為示何義。諸有眾生依於黠慧我慢心故。不能信此所說法相。以為示現彼諸眾生善根微薄故。說彼法相為明何義。明此法門一切世間所難信者。以世間意於同法中常顛倒故。此義雲何世間人意念雲我等應證實諦。依三學法修行滿足。我依彼法應得涅槃。一向修善法以依彼法現受法樂此善行次第依佛出世以為根本。次有說法次有如實修行伴侶眾僧。如是此法實諦等如實而住以無戲論故。諸世間人所不能信。此義應知。世尊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者。為示何義。以為示現煩惱如火以非寂靜體。遠離彼體故菩提如水以其能滅煩惱火故。以彼不信與信相違相應法而不相應。此義應知。言煩惱者。所謂一切愚癡凡夫。如是執著戲論言有煩惱染我為彼愚人遮煩惱體不成就故。以觀察法不可得故。以出世間智乃證得故。以識不能分別知故。以對治所治學修道故。以不執著能治所治二相法故。以得真如清淨法故。以無有心取得法故。能令彼障無勢力故。以彼障法本性不生故。如說法相若人不生諸法相者。則得遠離一切邪見而得解脫。以得遠離取不實相能治所治分別心故。   自此已下。依諸菩薩摩訶薩信。法功德讚歎彼菩薩。有七種功德。此義應知。何等為七。一者所作諸行滿足功德。二者修行功德。三者入位功德。四者以自在心生有功德。五者善練功德。六者能集佛法修行功德。七者得果功德。   雲何所作諸行滿足功德。示現過去於諸佛所能作所作種種功德皆悉已辦故。復有何義。依二種義。一依功德。二依智慧。以能供養恭敬給侍。諸修行等如威儀故。聞正法故。如是次第菩薩如是滿足功德智慧行已。次應修行入地諸行。是故次說修行功德四句。示現有諸功德智慧增上。以飲食法食二種攝故。以依善知識復修諸行。能於義中能於法中作巧方便。隨順正法如實修行故。以得上妙善根力故。依巧方便故。妙有二種。一者能作所作妙。二者深妙。能信彼處以聞如是二種大妙不驚不怖故。以善護如來妙法藏故。以如說法。一一隨順如實修行故。以不自見以不自觸法故。   菩薩如是如實修行。自身畢竟入菩薩位。是故次說入位功德。二十五句示現此義。雲何名為生如來家。以是菩薩依佛家生得佛法故。以能捨於分別煩惱。爾時攝取無分別智故。示現修行施等行故。以斷所治破戒法故。此以何義。以持戒故對於破戒。能起破戒諸煩惱滅。是故持戒治彼所治。以得對治惜身命故。以得對治懈怠心故。以對欲界惡不善故。以對一切諸不正見乃至對於小乘見故。如是名為入位功德。是出世間波羅蜜行功德。應知以於如來如實所說甚深之法正入功德不顛倒故。以彼不能作諸功德障所謂天魔煩惱魔等不能作障。如是次第說以能說法入功德故。以深意說不顛倒法功德入故。說法功德以如世諦第一義諦真實說故。如次第說。此明何義。法自性者。所謂諸法自體相等入彼。應知住持功德入法門流位得清淨法故。以依如來住持之力能作所作故。是諸菩薩不共住功德同梵行故。以得持戒平等行故。以是菩薩有善法分增長功德。以出世間信等功德皆現前故。此是以不觸諸食功德。此明何義。隨宜而得。謂依乞食住處臥具及湯藥等知足功德。聖人所行隨何資生皆不觸故。樂離諸欲修行之相不觸功德對觸。應知此復何義。不依於他智慧命活。是故易滿易養。應知以能隨順證智功德。自身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以心畢竟我定得故。當知是人為能度者。以是人能度未度者。如是等八句為他利益修行功德。應如是知。以能安慰煩惱所縛諸眾生等令入道故。能安眾生解脫法中故能令眾生得解脫故。二句次第示現勝處能為說道故能與解脫故。二句次第示現能知對治法故。示現能與對治所治能治法故。◎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四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菩薩如是入菩薩位已。以為利益一切眾生心生有故。攝諸趣生。是故次說菩薩摩訶薩以自在心生於三有。是故名為攝取功德四句示現。以自在力攝勝處生。雖生彼處而不為彼之所染故。以長遠時攝取生處不疲倦故。以不為彼煩惱業等他力而生。自在如意攝取生故。以諸菩薩一切處生。不畏彼處所受種種諸苦惱故。菩薩如是以為利益一切眾生修行諸行。常為一切眾生上首。是故次說能為上首。能領大眾能辦功德。有十五句示現此義。菩薩自身如佛所說修行之法勤而學之教他無過故。以長遠時學習禁戒受持不毀守慎堅固故。以有如是二種功德於先後時自善住故。以是義故能領大眾。此義應知。以為眾生能作上首令降伏故。以是菩薩能領大眾諸魔不能與作障難。遠離一切諸魔業故。以有不護身口意業畢竟得故。不畏他人說其過故。以其現見甚深之法能答問難不怯弱故。以說法勝巧方便故。以領大眾行於大事。修行諸行不退自身善根分故。二句示現可化眾生生於明故。可化眾生離無明故能作因緣。如是次第此義應知。以諸眾生有隨順者不隨順者而心堅固。雖有相違有不相違諸煩惱等心不異故。以於眾生無差別故。為彼眾生成就一切種種功德。能受一切功德數故。以作他恩他人不作報恩障縛不住心故。以為除滅一切諸使與諸眾生對治法故。以其雖為大眾圍遶而不高心故。菩薩如是自利利他修行諸行。以為成就佛法修行。是故次說為成就佛法修行功德。二十九句示現此義。當知是人如須彌山以其堅固不可動者。以依一切諸勝功德無分別智。餘七地等一切分別不能動故。以依彼法一切聲聞辟支佛念不能破壞以堅固故。以依如來內法修行。違佛法者所不能壞。以得勝力故。以入第一甚深之義法無我故。以是人得轉身勝法依彼法故。得勝解脫滅煩惱故。以依修行轉身得身。以一切種諸煩惱染依身滅故。以於一切諸如來所常聞正法不厭足故。以證實際更無境界。未證可證更不求故。以為眾生演說正法轉法輪故。以諸相好莊嚴其身住持可樂。如帝釋王為諸眾生之所樂故。以得八地中十自在力故。二句示現於九地中以依樂說辯才說法。與諸眾生相應正念。如次第說此義應知。以於菩薩第十地中得能治法善增長故。以得遠離所治障法故。所言弱者所對治法。說名為弱以諸菩薩住如是處說名佛故。以是菩薩雖有障地而無障故。以是菩薩勝住餘地諸菩薩故。以是菩薩無等地住菩薩平等。又復無等無差別等復有差別說修多羅等法無我平等一味證故。以諸菩薩住於彼處他不能以覺觀測量故。以樂說辯說一切密無滯著故。以於無量諸佛如來無量說法而能持能受故。以不去而去。即次聞慧受大法雨。後以如實覺入所覺故。以覺彼法隨順正入徹諸法故。以入眾生八萬四千諸行門故。以如彼行與對治法不疲倦故。以是菩薩雖見世間而離世間故。以得失等世間諸法憎愛貪恚諸使煩惱不能增長故。以彼菩薩雖有得等大利益事而於修行諸善根分不能滅壞故。   菩薩如是修集佛法正修諸行得彼彼勝果。是故次說得果功德二十六句。示現此義。依未解成就依色成就依業成就。依菩薩地盡具足成就。依入佛地盡成就。如是次第此義應知。當知是人為得快愛。以諸黠慧之所愛者。以是菩薩如實證諦。是故為彼同伴侶者之所恭敬心愛念故。以依法句依解法相知彼法重而供養故。如次第說。以尊重佛法者能供養故。以依中間人以依不信佛法人。見彼菩薩有大勝事歸依菩薩禮拜等故。以進究竟修菩薩行。餘諸菩薩於此菩薩亦供養故。餘二乘人雖復進得彼二乘道。以是菩薩有勝功德為彼二乘人求此功德故。以是菩薩依彼勝行不求小乘故。此是心成就得果功德相。   當知是人為不諂曲。以無點污諂曲法者。以離世間有為法相諸諂曲故。以其能生世間歡喜去來坐臥諸威儀故以成就妙色形相上下故。以威具足為諸世間生尊重故。以身具足三十二相故。以彼菩薩八十種好一切種種身顯現故。此是色成就得果功德相。   依佛法僧等住持業成就得果功德相。   是人諸佛見者。以一切佛皆現見故。即是彼佛諸功德故如實見故。以得現見如來法身故。以得無量證法受位故。以軟中上得法忍故。言軟忍者於七地中。言中忍者八九地中。言上忍者第十地中。此是菩薩地盡具足成就得果功德相。   是人滿足道場者。以證一切種一切功德皆滿足故。是人能降伏眾魔乃至是人能作佛所作事者。以降伏魔如是次第依作。眾生利益。應知此是入佛地成就。得果功德相。   不驚等者。雲何為驚。以聞深法謂為異道故名為驚。因彼驚故轉更增上相續不斷名增上驚。驚不斷絕相應執著名上上驚。以墮驚怖中故。以在驚怖故。以怖無物故。如是次第彼人不驚不增上驚不上上驚。此義應知。說彼功德猶不可盡者。依如說修行七種功德種種差別不可數故。佛菩提者。如先所說以彼菩提難可知故。難見難覺二句。示現以出世間智依出世間智。得智境界餘世間智則不能知彼境界故。言能信者。依取受持讀誦解釋能自隨法如說修行。為令他知故名為信。所謂令他如實修行巧方便智。此義應知。信取受持讀誦說等所有功德不可稱量。以是一切智境界故。   次依梵天不能盡知彼具足智。如經爾時如來告勝思惟大梵天言。梵天汝少分知彼諸菩薩摩訶薩色及功德而讚歎之故。此依何義以依讚歎以依功德以依於事。如是次第依甚深義說。謂於義中句中字中甚深。應知示現知彼進趣去處知深意故。此以何義。知深意者。知能說者說法意故。示現依量相應法故前後義法相應知。以不隨順文字義故以依於義不依字故。以依正問依正語故。以五種力修行說故。是故即說五力言語名為樂說。此義應知。此五力者雲何名力。以有四種力相應故。何等為四。一者住持佛所作力。二者降伏一切諸外道力。三者能知一切魔業。知已則能遠離彼力。四者三乘畢竟取力。於彼法中一一相應。以依彼法如來能說善相應故。此五力者依五甚深說何等為五。一者依相甚深。二者依意甚深。三者依時處甚深。四者依進取甚深。五者依常說法隨順甚深。如是次第。   依相甚深者。一切諸法三世等差別相難覺故。過去等法依四種說。一者依事說。二者依對對治說。三者依世諦義說。四者依進取乘差別說。此義雲何。依事說者。謂三世事以說三世事相法故。三世事者。所謂過去未來現在即此名為說三世記。以依如來無障礙智說三世事名三世記。依對對治說者。所治煩惱染能治法清淨。及彼煩惱二種差別。謂善不善差別。善法亦有二種差別。謂世間出世間差別。世間復有二種差別。謂有漏無漏差別。有漏亦有二種差別。謂有過無過差別。無過亦有二種差別。謂有為無為差別。依世諦義說者。依假名名字說我眾生等差別相故。依進取乘差別說者。得第一義證真如正智依清淨故。如次第證。如是進取世間涅槃。此明何義。世間之人所進取者。即是世間二乘攝取異地證法以為涅槃以取寂滅際涅槃故。諸菩薩摩訶薩不住二處故。   為彼初力說不執著無過失故。說幻等喻。此明何義。如幻所作象等身體皆不成就。如是言語所說諸法色等身體不成就故。如夢中夢見受用種種境界。而彼夢中種種境界顛倒故。見如是言說所用法義受法樂門惟是虛妄分別故。有如彼響聲言語說身虛空中間而無住處。如是說法言語音聲第一義諦中無住善住故。猶如彼影現見唯相雖見有色種種形相而諸形相等共彼法體非是相應。而依彼法隨順而生如是言語。說一切法亦唯是相。雖有種種名字差別而諸名字共所說法非是相應。而依彼法隨順相故。如以眾印印於泥等見第二印而諸印體不轉不入。而如是見如是言語說於諸法。雖因言語聞色等義差別異相。而諸言語不在法義而如是聞故。如彼陽焰實無水身而亦見水。如是言語說於諸法無如所說諸法體相。而亦見彼種種諸法故。如彼虛空本來不生本來不滅。雖以言語說於虛空而彼虛空無體可說。如是言語說於法義。第一義諦無可說體故。以一切法無彼言語可以說故。如是說法無一說法以彼說法如幻等故。故以幻等譬喻示現。   如是。不著言說法義。得無障礙智樂說辯才是名利益。此義應知。此明何義。一切言語法不離法界說不差別法界說。此以何義。一切說法色等差別不離法界。以說法界和合故。以說色等諸法差別而不執著故。   依意甚深者。以依如來六種密意能知如來有甚深意。此義應知。何等名為六種密意。一者念密意。二者無說密意。三者對對治密意。四者法密意。五者心密意。六者字轉密意。梵天如來或染法說淨等。此示現念密意。此以何義。以不見煩惱染法體故。以堅執著淨法體故。以染正念染淨無體故。   以不搖動執著此是染法體相故。以心搖動執著此是淨法體相故。以彼染法雖非正念而彼染法不成染法故。是名如來念密意。復次梵天我依佈施即示涅槃等。此示現無說密意。此以何義。以佛無起心而說諸法。以一切法無如是力能從此世轉至彼世我法無體是故無有一法可轉。以是義故。無一毫法轉至異世。是故依施說得涅槃無有是處。是名如來無說密意。   持戒乃至般若以示現涅槃。此明何義。此明對對治密意。此以何義。以斷戒等所治之法依波羅蜜樂行行故。說持戒等名為涅槃。以斷能起破戒煩惱身口意等不行惡行故。以離一切殺害等心依彼害心空故。以不復生忍辱心故。以離懈怠常修精進為增長善為滅惡行無如是心為善不增長惡行不滅無如是心故。又復更無搖動心故。以無覺觀故。此以何義。以離一切搖動心故。以無分別散亂心故。以離一切所見境界是故不生。我已得心以無所得而名為得。以不見法故。是名如來對對治密意。   貪慾是實際法性無慾相故乃至愚癡是實際法性無癡。離於真如貪等實際等無故示現法密意此明何義。實際法性無癡相故此示現法密意。此以何義。以離真如貪等實際等無法可說故此義應知是名如來法密意。世間是涅槃無退無生故。乃至虛妄是實語為增上慢人故。此示現心密意。此以何義。以解世間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即是涅槃。執著涅槃涅槃身體。如是取相以此心過即是世間。實言語者依言語說門。若見是實即是虛妄。言虛妄者。是我慢人虛妄分別以之為實取於實相而不實故。是名如來心密意。復次梵天如來以隨意故。或自說言我是說常邊者等。此示現字轉密意。此以何義。以說涅槃等是常法故。以說煩惱等諸染法故。以說斷貪等諸使煩惱故。以說無有惡行作故。以說無有身等業故。以見一切戲論諸邪見故。以一切智不隨他因緣故。以證無為涅槃法界故。以不依業煩惱一切趣中生無生縛故。以得畢竟斷愛業故。以不住三界不屬三界故。如經而如來無有如此諸事故。此以何義。此以如來依常邊等無常等見故。又言無有如此諸事者。以佛法中無如是說如是所說不可見故。梵天當知是為如來隨意。以依何意憍慢眾生能捨我慢者。此明何義。即於向來所說法中示現異義。執著如名義亦如是故。梵天若菩薩。知如來隨行方便說者。依離如是名義執著。次下復說。此以何義。以說法中有二種行。一者字行。二者義行。此明何義。如是名字於義中行。如是義於名字中行。此是如來甚深之意。依此深意如是善知巧方便相字義行智。應知此行即名為行菩薩進取如意行故。如彼所說甚深之意。善巧方便集諸法故。則能善知一切所說種種諸法。是故菩薩能於諸佛一切說法言語音聲不驚不怖。應如是知。以諸眾生隨種種心。是故菩薩依彼方便則能信受。聞佛出世不出世等。以異異相如彼出世不出世等一一示現。不執不著以巧方便令彼眾生信入諸法故。以可化眾生身不淳熟。令彼眾生身淳熟故。為說淺法依樂示樂。為身受樂身淳熟故為說深法。是故次第依時說法。此義應知。應雲何知。先為眾生說粗淺法。此明何義。攝取因果故。攝取彼觀故。攝取彼業故。以教化方便攝取眾生故。攝取修行故。攝取修行果故。佈施得大富乃至慧捨諸煩惱者。依善法修行攝取因果也。以忍為對對治醜陋。以忍能生歡喜心故。以忍能作端正因故。以聞慧等勤修諸行能作智因故。以過苦苦因故。以慧如實觀能離諸煩惱。以諸煩惱因散滅不集故。又此聞慧行修善法觀。何者是觀因以多聞慧為攝彼觀故。攝取彼觀也。修行身等行攝取十善業道。依十種業攝取天人中成就諸功德故。攝取彼業也。無量攝取業憐愍眾生故。以教化方便攝取眾生也。攝取眾生淳熟方便。以依止奢摩他修行一切善法。是故奢摩他得毘婆捨那修行故。攝取修行也。以依三乘得三乘涅槃故。攝取修行果也。以攝取乞乞少欲頭陀等。為諸眾生少作利益故。不能說法故。為令眾生隨順入故。   如來如是說淺法已。然後方乃為說深法。此明何義。說粗淺法明因果。為根不熟可化眾生自心覺知明因果事。眾生攝取能作所作我等相見。是故如來明因果已。次說對治能治所治。示現自身離彼邪見。如來實不得我眾生壽命及丈夫等故。此義雲何。有我眾生壽命丈夫義。如先說應如是知。以不見彼能治所治因果法故。略說依隨世間果報以不見施等受果報故。以不見慳等不受果報故。以得遠離能治所治修行法故。以不見彼離世間果得涅槃果有無法相故。梵天如來常為眾生說法。而諸眾生依如來教如所說法如實修行勤修諸行。為何義修行勤行彼行。乃至不得涅槃不見涅槃。此明何義。如淺說法眾生攝取見諸法相。如是修行出世間果不見彼果。如來示現如是說法是世間因。此有何義依佛說法而修行者。此是根本隨順善法。修諸行者。此是解釋以依不得法依不見法次第說故。不得法者。以慧觀察不能得故。不見法者。以身不能證涅槃故。為令眾生攝取妙法者。此明何義。彼淺說法及深說法。為令眾生入彼深淺二種法故。以為示現入法相故。此以何義。令入法者依四種入。為可化眾生示現解脫令證彼法。此義應知。四種入者相行說得眼等諸根離我我所體二相空故。解彼相已則不能誑得入解脫故名相。入依眼等相能入解脫。是故說為入解脫相。如是彼空相中修正行故得入解脫相。所不誑與誑相違。以是義故。依修行入說諸眾生入解脫相。是故依此相行二法示現對治業煩惱染及生等染空等門者。此明何義。對治所治見相願染業煩惱染及生等染對治法故。此明何義。以空無相無願等門。對治業染及煩惱染。以不行門對生死故對治生染。不生不滅門。此明何義。即彼生染中間差別對治法故。即彼所治復有對治。以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門復有對治。以不退不去門入解脫相。如彼次第。自性清淨方靖門者。此明何義。以彼法退自性寂靜故。示現何義。示現彼染一切寂靜故。以何故說自性寂靜。以依性淨說法入故。是以次言。復次梵天如來於一切名字示是解脫門。如是等此以何義。以有遞共無相應故。自性頑故。此以何義。以依異異法說異異名字。以諸名字前字後字不相到故。復有差別。以言語義不相到故。如是說者為明何義。以說諸法無彼言語可以說故。依無言語名字法相如是說已。示現一切言語名字。如來說名為解脫因故。此明何義。說實諦故。依彼如實正說法已雲何得解脫。是故次言。梵天如來說法無有法染。此明何義。為身淳熟淺說法已。以為隨順斷諸煩惱染法等因依入法門故。言一切所說法中示解脫門。此示現何義示現涅槃故。此示現何義。見諦學人餘殘煩惱示現學人離彼煩惱得解脫故。未見實諦者。為令彼人入一切法平等真如。方便說法示現涅槃。有二種義應知。大悲一者畢竟治彼所治之法。二者謂一切種大悲之心。此明何義。遠離一切所治之法。及離一切習氣煩惱以得如來身故。以得一切種故。略依四種大悲心說。一者遠離相應大悲之心。二者相應大悲之心。三者謂心大悲之心。四者修行大悲之心。遠離相應者。以識離識不相應故。以見我等心相應故。此示何義。示現遠離相應大悲之心。示現相應大悲之心。如是次第一切法無我。乃至一切法無丈夫。依人無我說一切法無所有。依法無我說即彼二種。人無我相法無我相名為無住。言無住者。以不執著諸法體故。是以不住一切諸法。應如是知。此明何義。所言住者住諸入故。依我見愛門住彼處故。夫無住者則無歸處。無歸處者雲何有歸。歸三界故歸六道故。以依彼入攝取身故。依彼生故。以於彼處常沈沒故。言沈沒者。我我所故以彼彼處生於身故。以生我心故有生故。無歸處者則無我想。無我想者則無我所。有歸處者則著我想。著我者則有我所。著我所者。諸法平等既共有之。而諸眾生虛妄分別我是增上故。此明何義。所謂依事攝取執著。言依事者。依田依宅依園林等。依於父母及妻子等。依衣服飲食及臥具等。依攝取者。攝取一切受用之事。依執著者。執著以為自己所有。以田宅等我別有故。如是著生著於退生。言著生者自於此處自異處去以取著故。業煩惱染增上遍滿。來去生染滿時處故。依貪瞋癡三種所纏染隨所染。此義雲何貪瞋癡染隨所染者。以何義故。二種名說依根本染。謂過去世來至此世。從此世中向彼世去以為上首故。如是說如是示現。世世生生相續不斷。有所為作。眾生如是生不斷絕輪轉彼彼。學種種術學種種業。丈夫力相作諸有為戲論之法集得境界受用境界。眾生如是虛妄分別。如是一切依俗人分。此義應知。又復次有依出家分。謂外道等邪見之相邪見相願。此明何義。言邪見者。謂見我等所言相者虛妄分別彼彼義相。所言願者。心常樂求生世間等。即此上說遠離悲心不遠離悲心。示現心悲心。此義應知。為彼遠離不遠離心說法修行。依於欲求依於有求依梵行求諸顛倒道。為彼所治能治法故。是以次說修行悲心。此明何義。依於欲求顛倒道者。以攝取故遞共鬥諍。為諸欲故自於父母及妻子等共相鬥諍。依於恚恨競訟等過。如是次第依於有求顛倒道者。顛倒相應。求梵天等常見顛倒。顛倒取故故名顛倒。為顛倒者。離顛倒道令得入於非顛倒道。又依有求顛倒道者。住於異道。為教化彼異道眾生令入實道不可得故。依梵行求顛倒道者。略有三種。所謂不求邪求下求此復何義。一切世間不自在過。及邪命過作親相過。諸煩惱染業苦染法俗人樂家。是故眾生不求梵行。不求梵行者不求解脫道故。此所謂慳及慳壓沒行貪行誑行懈怠習氣。如是次第一一拔濟不知厭足。奪他財物者。以自資生非法求故。施等不足眾生常為財物屋宅妻子恩愛而作僮僕者。示現彼心不自在故。於此危脆無堅之物生堅固想者。以於無常資生等中生常想故。供養恭敬者。此為何義。為飲食所縛不成就故。眾生雖謂是善知識而是眾生惡知識者。示現怨家故。邪命自活者。以斗秤等欺誑他故。一切法中勤修諸行方能畢竟得大菩提。而彼眾生懈怠疲倦故。聖人最勝解脫處者。非顛倒因修行者得。而諸眾生求邪梵行依顛倒因而修諸行。所應得者是人乃求外道解脫。為令不行彼邪道故。何以故。以彼不得聖人解脫故。眾生棄捨最上大乘無礙等者。以彼求於下梵行故。捨於無上第一大乘。而求下分小乘法故。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四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3 轉法輪經憂波提捨   No. 1533   轉法輪經憂波提捨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提捨義門之名。天親菩薩之所開示。佛說為誰。憍陳如等。義行此方。必主其人。魏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善求義方。選真簡偽。故請法師毘目智仙。並其弟子瞿曇流支。於鄴城內在金華寺。出此義門憂波提捨。興和三年歲次大梁建酉之月朔次庚子十一日譯。三千九百四十二言。沙門曇林對譯錄記。   轉法輪經憂波提捨(有釋論無經本)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毘目智仙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智員大海樂說辯才。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何等為二。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智員大海樂說辯才。此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乃至盡此修多羅說。   此正法輪勝修多羅。以何義故。彼牟尼王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不可量不可喻如虛空不斷不常順入因緣。寂靜勝寂靜最勝寂靜第一寂靜如實諦不虛妄。如來轉無上法輪。說此修多羅。如來弟子聲聞之人聲聞弟子諸仙人等之所讚歎。此因緣故我今解釋。雲何解釋。無量功德大牟尼王。何故轉此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第一寂靜善無垢輪。一以何義故。名勝修多羅。二以何義故名為世尊(本元少第三法)。四如來何故。在王捨城耆闍崛山。二種住持轉此法輪不在餘處。五以何義故名為如來。六以何義故名為法輪。七又復世尊幾轉幾行而轉法輪。八又復世尊此中說轉。何故如來不生法門說一切法不轉不迴。應如是知畢竟不起。若此轉者。雲何得避彼修多羅。彼修多羅則不須避。九又若此說眾生住持法。住持者雲何。般若波羅蜜中。如來告彼須菩提言。如來設復經劫說言眾生。眾生頗有眾生生滅不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一切眾生無始來淨。如來復於無垢名稱修多羅說。若住法想。此則大病。若眾生法皆不可得。然則世尊何所住持而轉法輪。此須解釋。十又復世尊以何義故。捨彼寬博種種勝妙華樹莊嚴無量勝人多眾集處。於波羅奈少人眾處。在波吒離樹影蔭下鹿苑之中。而轉法輪。此之因緣亦須解釋。十一又復世尊何處初坐而轉法輪。十二又復世尊轉法輪時。幾許眾生捨惡行善。十三以要言之示現雲何眾生住持及法住持。十四此皆是難。   自下解釋。彼法今說。以何義故。彼最第一無垢廣博不可稱量不可思議不可破壞。甚深不動正覺。世尊已說此經。又復今說勝無垢廣博。不可稱譽三界眾生所讚。世尊何故說此不可稱量離一切過勝修多羅。此義今釋。世尊恐彼會中有天阿修羅人龍及夜叉鳩槃茶等。聞轉法輪心生疑惑。不知世尊幾種住持而轉法輪。世尊觀察眾生疑心。為斷彼疑。是故為說二種住持。而轉法輪。此義雲何。偈言。  世間人及天  疑心觀法主  為斷疑義故  說此修多羅   又復世尊有大悲力饒益眾生故說此經。雲何世尊大悲力說此義。今說世尊如是於諸眾生知無眾生。諸法皆如乾闥婆城。如是知已眾生住持及法住持。已轉法輪。此義雲何。偈言。  知世間無我  如幻乾闥婆  眾生法住持  如來大悲說   示現自力故能說義。世間更無能住持者。唯佛能作二種住持。更無有人能轉法輪。如我轉者又復有義。偈言。  非是天宮殿  非阿修羅捨  非人處龍宮  有如是眾生  第一不可稱  離過滅三苦  天人恭敬禮  善轉第一輪   又無量苦無量具足。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始行菩薩若聞是已心生怯弱。如來為欲除彼怯弱。示現此義無垢淨覺。若無量苦無量具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功德示此法輪。偈言。  金珠真珠等  妻子國城施  頭分眼骨髓  手足等施勝  種種苦持戒  希有得佛身  功德不可稱  為疑怯者示   佛增上意觀眾生心。無量功德而轉法輪。又復未發菩提心人。聲聞緣覺乘。欲入涅槃捨。大乘住。持此義示現。又復勝意。若有聲聞緣覺等乘入涅槃捨。則不復轉無上法輪。偈言。  小心離悲等  欲入二涅槃  牟尼說此經  令住第一乘   又此福人歡喜饒益。此義示現。一切世間最勝無比轉法輪師無如我師。偈言。  若已歸依佛  今歸當復歸  牟尼喜彼人  說此修多羅   若餘依止外道之人將引饒益。此義示現。無垢功德莊嚴妙身而轉法輪。汝師非比。汝師不能令汝獲得無漏善法。偈言。  依止惡智識  如來見世間  為引彼人故  為說此經寶   一切智慢寂靜饒益。示現此義。我一切智。今者新轉無上法輪。雲何汝是一切智人。偈言。  佛初轉法輪  能除斷常倒  不能轉淨輪  彼非一切智   求廣勝果無上福田饒益。示現不可思議果報能與。若有能轉無上法輪。佈施彼者得大果報。偈言。  若有人能轉  無上正法輪  少施如是人  得無比果報   又菩薩行得果饒益。示現此義。世尊說言。我此法輪能大饒益。已行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苦行。能捨難捨。譬如抒海心不休息。又言本生。作摩那婆身。及妻子我皆捨施。又言本生。作梵得王。所愛二子我捨佈施。心不生悔。又言本生。作善牙王最端正。女人中勝妙。名孫陀利。施婆羅門。又言本生。作德藏王得陀羅尼。我七千年未一脅臥。又言本生。作不思議功德寶德王之太子。童子之身。一切論義我皆已得。為眾生說。又言本生。作身汁仙。割身手足不生瞋恨。為說忍法。又言本生。作月光王。捨頭佈施不生瞋恨。又言本作。一切眾生所喜見王童子之身。我十二年食香燒身供養佛法。心不生悔。又言本作。療病王身。已療一切閻浮提人一切病苦。如是種種無量苦惱皆悉已作有大饒益。我已證得如是菩薩種種苦行得果示現示現饒益。世尊已說此修多羅。偈言。  若如是初因  苦行廣捨身  貧窮乞丐者  隨所應施與  離一切諸過  第一寂靜輪  說不毀第一  是故我今轉   以何義故名世尊者。堪受供養故名世尊。更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捨。彼中示現。   如來何故在王捨城耆闍崛山。二種住持轉於法輪。不餘處者難不相應。隨在何處此難無窮。世尊若在餘處遊行。亦有此難。是則無窮。更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捨。彼處示現。以何義故名如來者。彼義今說。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何法名如涅槃名如。眾生與法彼二不如。如世尊說。諸比丘。第一聖諦不虛妄法名為涅槃。知故名來。異聲論界知字論界。如世人說。此人來生。此明何義。此明智慧具足。來義如是。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又空無相無願名如。如彼一切行故名如來。又四聖諦此名為如。非餘人見彼一切行故名如來。又復一切如是佛法此名為如。彼來此人故名如來。又復如名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正覺彼來故名如來。實捨寂慧安住是如。如彼無上正遍知來故名如來。一切如是菩薩諸地。歡喜離垢明焰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等十。此名為如。如彼無上正遍知來故名如來。如八道來故名如來。以有般若波羅蜜足方便足來故名如來。或名如去。言如去者。或以如說故名如去。又如去者。去不復來故名如去。以何義故名法輪者。彼義今說法體是輪故名法輪。譬如世間銅體是瓶故名銅瓶。木體為輪故名木輪。此亦如是。法體為輪故名法輪。如是示現。何者是法。謂三十七菩提分法。此法是輪故名法輪。又一切法自體覺義是法輪義。又一切法勝莊嚴義。又取捨義。如是等義名為法輪。捨何等物謂捨有為。取何者物謂取涅槃。又能破壞一切煩惱。是故名輪。如時運輪法王治輪如輪王輪。一切世間光明照輪如星宿輪。又說法輪。不斷常輪。二邊不定。又不生輪。如因緣生。又不二輪。如眼與色。乃至意法不二應知。不可得輪。以三世法不可得故。又復空輪。離諸見故。又無相輪。觀一切相離諸相故。又無願輪。離三界故。一切分別不別異輪。以一切法不分別故。   世尊復於阿那婆達多龍王修多羅中告龍王言。賢面龍王。又法輪者。實不壞行如是名輪。三世等故。無自體輪。以離有無二種見故。又復離輪。身無染故。又不著輪。以離心意意識等故。無處所輪。以捨一切有行生故。又復實輪。大實見故。又復諦輪。正修不壞故。又不盡輪。示不盡故。又法界輪以一切法皆悉行故。又實際輪以前後際非際輪故。又如如輪諸法自體無自體故。已無為輪一切疑慮觀察定故。又復常輪聖性集故。又復空輪不見內外一切物故。又無相輪以一切相不分別故。又無願輪以一切法不攀緣故。又無為輪一切言語所說。皆空不可說故。如是世尊所說法輪。此等皆是法論之義。   又復世尊幾轉幾行。轉法輪者。彼義今說。法輪三轉有十二行。此苦聖諦。此集聖諦。此滅聖諦。此苦滅道聖諦。此第一轉。此苦聖諦應知。此苦集應斷。此苦滅應證。此苦滅道應修。此第二轉。此苦聖諦已知。此苦集已斷。此苦滅已證。此苦滅道已修。此第三轉。此說三轉如是。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如是。苦諦有三轉智如是。集諦如是滅諦如是。道諦有三轉智。彼如是說有十二行。何以故。如是異行於苦諦中有三轉智。異行集諦異行滅諦異行道諦。皆三轉智。此如是說有十二行。   所言苦者謂之五陰。五陰苦相是名為苦。彼苦相空通達此空。是名苦智聖諦。彼五陰因愛使見因是名為集。若不分別不分別不取不觸愛因見因是名集智聖諦。若彼五陰畢竟盡滅。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中際不得。是名為滅。彼如是知是名滅智聖諦。若道得已攀緣苦智集智滅智。彼平等相彼不二智。是名苦滅道智聖諦。又復何故非少非多。說彼聖諦如是。分別此則無窮。又復如是知四聖諦則得解脫。所謂知苦苦因苦滅後得方便。如是四聖諦。此如是義次第而說。又平等相何者。名聖諦不虛妄法。以不虛妄故名為諦。各各自相皆不虛妄。如是不虛妄法是平等相。又復勝相何者。勝相苦逼迮相集能生相滅寂靜。相道者出相。又十二行若逆若順。有十二分因緣生轉。又復廣普修多羅說正分別能分別。不善觀察生於無明。非有生法如是乃至大苦聚集。彼有及滅如是。法輪十二行轉居鄰。若知三寶具足。   又復世尊此中說轉。何故如來不生法門說一切法。不轉不迴應如是知。畢竟不起如是次第。彼義今釋。彼真諦說此世諦說。又此時說。又此為治信受故說此義。已說是故今說。又復此為初業菩薩故如是說。得大地人如是不諍。   若眾生法皆不可得。然則世尊何所住持而轉法輪。彼義今釋。佛以大悲不取眾生亦不取法。而常住持眾生及法已轉法輪。又復世尊於龍王問修多羅說。如虛空轉名法輪轉。又復此是世尊方便。諸法無名以名字說。是故偈言。  一切法無名  設名以名法   世尊法爾不取眾生。而治眾生為之說法。雖不取法而常廣說一切諸法。又復般若波羅蜜經。無垢名稱修多羅說。為知真諦故說世諦。如是無過。又復世尊以何義故。捨彼寬博種種勝妙華樹莊嚴無量勝人多眾集處。於波羅奈少人眾處。在波吒離樹影蔭下鹿苑之中而轉法輪。彼義今釋。世尊往昔已於彼處。六十千億那由他會廣行佈施。又於彼處已曾供養六十千億那由他佛。又於彼處已有九十一億千佛轉於法輪。彼處常饒寂靜仙人。有如是等諸大功德。是故世尊在於彼處而轉法輪。此義已釋今復更說。又廣普經有偈說言。  我六十千億  那由他會施  供六十千億  那由他諸佛  波羅奈處勝  有勝舊仙人  第一天龍等  常讚說法處  九十一億前  我憶無上勝  於此妙林中  轉無上法輪  此有那由他  寂靜勝仙人  常在鹿苑中  故名仙人處  如是勝林中  轉無上法輪   如是已轉又為法人如是已轉。   又復世尊。何處初坐而轉法輪。彼義今釋。世尊坐彼大圓殿處無量清淨妙色珍寶。   莊嚴師子座上而轉法輪。此何處說。廣普經中如是說言。諸比丘有諸地天。知波羅奈欲轉法輪有大饒益。置大圓殿種種莊嚴廣博嚴麗。其殿縱廣七百由旬。虛空諸天以蓋幢幡而為莊嚴。於上空中欲界天子。八十四千師子之座奉施如來。施如來已一一請言。唯願如來坐我此座而轉法輪。一一天子各見世尊坐其所施師子座上而轉法輪。世尊如是滿足一切諸天子意。   又復世尊轉法輪時。幾許眾生捨惡行善。彼義今釋。憍陳如等有五比丘。復有諸天六十億數。復色界天八十億數。復有八十四千億人。此何處說。彼廣普經有偈說言。  阿若居鄰等  如是五比丘  六十億諸天  皆得法眼淨  八十億色天  淨無上法眼  淨勝法眼人  八萬四千億   以要言之。眾生住持示說眾生法。住持者示現說法。又復有義。眾生住持示現。令知眾生心行八萬四千法。住持者示現令知八萬四千法聚光明多所饒益。又復有義。眾生住持此為示現。眾生平等法住持者。示法平等。又復此二世諦示現。   轉法輪經優波提捨一卷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4 三具足經憂波提捨   No. 1534   三具足經優波提捨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以如來說名具足。法門深邃淺識未窺。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憂波提捨。昔出中國今現魏都。三藏法師毘目智仙。婆羅門人瞿曇流支。愛敬法人沙門曇林。於鄴城內在金華寺。興和三年歲次辛酉月建在戍朔次庚午十三日譯千百十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啟請供養守護流通。   三具足經憂波提捨(有釋論無經本)   元魏天竺三藏毘目智仙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毘捨離大林精舍。與大比丘僧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善男子。菩薩有三具足。何等為三。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善男子。此是菩薩三種具足世尊說已。無垢威德大力士聞心生歡喜。又彼比丘彼諸菩薩聞世尊說皆悉讚歎。   如是菩薩三種具足我今解釋。以何義故。彼無垢勝無量具足。勤進正出相好嚴身。過百千日光明世尊。而說是經偈言。  無量種具足  出身三界主  第一勝相集  超日光牟尼  何所饒益故  說此修多羅   世尊何故。遊毘捨離大林精舍。以何義故。名為世尊。何故世尊遊毘捨離大林精舍不於餘處。為善男子說此菩薩三種具足。以何因緣。而說如是三種具足不多不少。又復雲何菩薩為當唯有如是三種具足。為當更有餘法具足。若此說三大海慧經雲何相避。彼說菩薩四十具足。所謂菩薩佈施具足。乃至菩薩方便具足。彌勒解脫修多羅中言。善男子菩薩滿足無量具足。更有大乘修多羅中。彼處世尊為菩薩說無量具足。彼雲何避。又復聖者龍樹已說偈言。  淨道皆具足  餘人不能說  佛無量智慧  故能說具足  佛無邊功德  具足是善根  若如是菩提  有無量具足   若餘處說菩薩則有無量具足。此修多羅雲何相避。善男子者是種姓義。何故菩薩名為種姓。此義須說。以何義故名為具足。施具足者何故名施。有幾種施。戒具足者何故名戒。有幾種戒。聞具足者。何故名聞。有幾種聞。又復施戒二具足。漏聞具足者。則是不漏。以何因緣。以漏不漏二種具足。得一切智不漏之法。此義須說。又施具足幾種因緣。戒聞具足幾種因緣。又復世尊說三具足。何故初施中戒後聞。此意須說。以要言之世尊示現。雲何施具足。雲何戒具足。雲何聞具足。此皆作難我今解釋。何故世尊施戒聞等。無量無垢不可稱量佈施具足。身如虛空住無垢法而說是經。彼義今說。偈言。  第一施戒聞  寂正行苦身  如空勝法持  具足善光明  人天禮牟尼  第一世間覺  無垢除三苦  何義說此經   此義今說。發菩提心學菩薩業相應。饒益一切智人示現此義。菩薩既發菩提心已。次滿施等三種具足。此菩提業非唯發心。而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偈言。  若發菩提心  悲眾生苦惱  彼相應善業  佛說此勝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為怯弱者除怯弱故。為彼始行菩薩行者。聞修無量種種法故。爾乃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怯弱心。佛知彼意為除怯弱饒益彼故。而說是經言。善男子。菩薩唯有三種具足。世尊示言汝勿怯弱。若我廣說過不可數菩薩具足。以要言之三具足攝。偈言。  若有諸佛子  畏經無量劫  怯弱於善法  久遠得菩提  如來自然智  安慰饒益彼  是故第一覺  說此修多羅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欲得趣一切智第一勝捨須資糧乘。及道方便示現此義。大導師言若汝欲得趣一切智第一勝捨。須道資糧取施具足。若須所乘取戒具足。知道方便取聞具足示現此義。偈言。  佛子若欲趣  一切智勝捨  彼人樂相應  道資糧等覺  世尊饒益彼  說此修多羅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悕望境界生智三種具足。不解其因覺因饒益。世尊已示。若汝欲得境界生智。非唯悕望汝應修滿三種具足。若施具足當得境界。若戒具足汝當得生。若聞具足汝當得智。偈言。  菩薩若悕望  善微妙境界  欲勝生不劣  第一增上智  示現因饒益  世尊說是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欲得過五怖畏。不解其因覺因饒益。何等為五。一者不活畏。二者惡名聞畏。三者死畏。四者惡道畏。五者大眾威德畏。世尊已示。若汝欲得過五怖畏。應當修滿三種具足。若施具足離不活畏惡名聞畏。若戒具足則離死畏離惡道畏。若聞具足則離大眾威德怖畏。偈言。  第一善逝子  欲離種種畏  智慧人覺示  第一廣勝因  是故牟尼尊  說此修多羅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為彼疑者斷疑義故。彼大眾中有人有天有阿修羅有龍夜。叉鳩槃茶等。見聞世尊勝身口意不可思議生如是心。不知世尊幾種具足。獲得此三不可思議。是故世尊為斷此疑。已說是經言。善男子菩薩修行三種具足。此已示現世尊往昔發菩提心三具足滿。是故得三不可思議。偈言。  若人天修羅  龍鳩槃茶等  聞佛勝功德  而不解其因  牟尼斷彼疑  故為說是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菩薩生於如來種姓法種性中相應示現。世尊已示若人得生婆羅門姓若剎利姓。如是之人法性相應。若離法種是則卑劣彼人若生如來種姓不離法性。若生法性如來種姓。以滿施等三種具足。若不滿足是則卑劣。是故如來如是教言。汝滿具足莫後卑劣。偈言。  若生善逝姓  離過大富樂  天人所禮讚  牟尼王令彼  不離自法義  說此無垢經   又復何義佛說此經。若人自謂行於大乘第一堅固。是大眾生唯口教言。欲護世間一切眾生。學菩薩行修諸功德而無真實。彼如是人如說如行相應饒益。是故如來為說此經。令彼人知修一切行。如來世尊為彼人說。非此菩提唯言語得。多種苦行乃得成就。我雲何得。我於往昔為取菩提一切行智。悕望利益一切眾生。彼彼生處種種苦行及種種捨。所謂種種美味飲食。種種騎乘坐臥等處。園林池水戲樂之處。宅舍田業城邑聚落。寶莊嚴具冠髻真珠。及毘琉璃金寶瓔珞眾寶金剛諸莊嚴具。白象牛馬水牛輦輿莊嚴之具。並及所乘諸牛馬等僮僕導從。皆以捨施。過去久遠我爾時。作一切莊嚴見王身時。城邑聚落國土山川海畔大地。並及人民一切樹林種種苗稼。及諸藥草無量華果鮮淨妙寶。種種莊嚴諸粟豆等。滿藏財寶佈施貧窮。又復本作善牙童子。我於爾時所愛妻子捨施不吝。又復往昔作善王時。滿宮婇女有十千數捨施不吝。又復往作寶髻王時。直閻浮提上身寶髻妙莊嚴冠脫施不吝。又復往作迦施王時。上身愛分捨施不吝。又復往作無怨勝王。捨身耳鼻施而不吝。又復往作月光王時。如青蓮華無垢平滿廣長好眼。蓮華面上自手挑施。又復往作華德王時。白淨無垢猶如雪堆。及君陀華乳色齒鬘挑施不吝。又復往作善面王時。廣妙長薄清淨無垢如蓮華葉。口中舌根自手拔施。又復往作給求者王。一切世間貧窮乞人。憶念我者令彼心喜。以一切珠金等珍寶巧作自身寶手用施。又復往作知足王時。以手足施。又復往昔曾。作光金閻浮提王。捨手足指以用佈施。又復往昔作求善語大富王時。以愛法故用手足抓。挑自身肉捨以佈施。又復往昔作示一切饒益王子。自捨身血給與病人。又復往作利益仙王。割肉截足捨以佈施。又復往作居素摩王童子之時。破自身骨脂髓佈施。又復往昔作尼囉拏童子之時。捨心佈施。又復往作降惡王時。捨大小腸乳肚肝肺胞腎胃膽脾脂頭腦以用佈施。又復往作淨藏王時。捨自身皮以用佈施。又復往作金脅鹿王捨身皮施。又復往作光明王時。一切身份分分捨施。又復往作成就一切饒益導主。一切愛物皆悉捨施。臨被殺者復捨自身而救濟之。又復往昔身作僕使。捨身供給一切眾生。又復往昔作求善語大富王時。高千肘山在上。捨身投大火聚。為善說句法因緣故。又復往作一切施王。盡割身肉稱用施與為救怖畏來歸我者。又復往作不吝王時。於被殺者自捨己身救護饒益。又復往作大悲長者。若入城內獄中繫者放令得脫。又復往昔作象王時。自身作橋度諸眾生。又復往作魚龜瞿陀。受一切苦自身忍耐。又復往作師子鹿王。不惜筋脈救濟大眾。不護自身救怨家命。又復往作悲心仙時。然自身臂失道眾生作明示道。又復往作說忍仙時。臠割我身我救彼怨。又復往作不休息堅等住菩薩。他入我捨侵我妻婦。有自在力能忍不瞋。又復往昔作熊身時。畏失命人來至我所。我皆安慰自捨愛身。又復往昔作上仙時。心愛正法以正法。儉無法渴法愛正法故。破身取皮取血取骨書寫法言。又復往昔作王童子。為病人故自捨己命。與作第一難得之藥而施與之。又復往作勝福德王。於破亂世財物傾盡。近怨家所自縛己身。以利益他饒益安樂。又復往作摩那婆時。在深山中見有餓虎睡寤飢急。自捨己身施令飽滿。又復往作精進比丘。發勤精進一切智智求相應行。眾生淳熟護正法故。一切苦惱種種欺陵能忍不瞋。又復往昔作堅鉀時。一正遍知正像法中勤苦持戒如是。八萬四千之身如是。阿僧祇那由他百千苦惱我皆作來。我以悕求一切智智。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然我不曾退菩提心。不墮大乘不捨本願不緩大鉀。於菩薩業不生怯弱。不曾捨離檀波羅蜜。不曾捨離屍波羅蜜。不曾退墮羼提波羅蜜。不曾破壞毘梨耶波羅蜜。不曾放捨禪波羅蜜。不疲倦修般若波羅蜜。不捨攝法修行一切菩薩之道。具足清淨不錯不謬。堅住一切菩薩之地不倦。一切菩薩三昧三摩跋提。教諸眾生發菩提心不生疲倦。聚集一切菩提分法非不得恩。發行一切菩薩之行堅住不退心。常欲滿一切菩薩諸願法門不生畏懼。聚集修行一切功德不生怯弱。何以故。一切世間最勝之處。一切所有學與無學辟支佛智。所不能證所不能入不能觀察。此佛法名彼不易得。若小功德和集修行則不能得。小善根者不能得故如是。若人有此宗願我當成佛。是故翹勤修行精進如功德法聚集修行。我於此處悕望欲得如是義故佛說此經。   以何義故名世尊者。彼義今說。言世尊者。供養義故。復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捨。彼說應知。   何故世尊遊毘捨離大林精舍不餘處者。彼義今說。如是難者則不相應隨在何處。彼一切處皆有此難。若在餘處不離此難。更有餘義如菩提心憂波提捨。彼說應知。   以何因緣而說如是三種具足不多少者。彼義今說。以有三分相對義故。以此三種。對治貪嫉破戒愚癡。以施具足對治貪嫉。以戒具足對治破戒。以聞具足對治愚癡。又復示現三種福德。施具足者示施福德。戒具足者正行福德。聞具足者示修福德。又復有義。一切眾生隨順淳熟施戒具足。一切眾生既淳熟已。然後能聞。聞已觀察相應淳熟。如是隨順一切眾生淳熟相應。是故說三。又復有義二種具足。一切佛法聚集住處得不亂法。依止不亂則聞具足如法。正覺一切佛法皆具足。得如是一切佛法聚集住處。如是因緣是故說三。為當唯有三種具足。為當更有餘法具足。彼義今說。如是三種總攝具足。若佛廣說無量具足皆此中攝。若大海慧修多羅中彼言世尊。菩薩所有一切具足福德具足智具足攝應如是知。何以故。世尊。菩薩若修福德具足。以是因緣尊勝富貴。復能令他尊勝富貴。智具足故口說善語。一切眾生聞者歡喜。彼施與戒福德具足聞智具足如是無違。   何故菩薩名種姓者。彼義今說。有師說言有四種家如來生處。如偈說言。  諦捨寂靜慧  此四真勝家  正遍知家生  師說言種姓   又善方便是菩薩父。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母。如彼無垢名稱經說。般若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菩薩般若波羅蜜者持故如母。方便生者如父生子。如父母故說言種姓。如是種姓父母二種相似義故。又奢摩他毘婆捨那。如是種姓生正遍知。一切姓中此門第一。一切善法是姓是門如經中說。佛正法中二法雙行。彼奢摩他父。毘婆捨那母。彼二法種姓。偈言。  毘婆捨那母  奢摩他為父  生一切菩薩  因毘婆捨那  奢摩他等故  有一切正覺   又復有義。諸佛菩薩現前正住三昧大悲。此二法是如來種姓。因此二法生於如來。諸佛菩薩現前正住。三昧為父大悲為母。又復如是此佛菩薩。現前正住三昧為父忍菩薩母。此是種姓。偈言。  佛菩薩現前  正住三昧父  若大悲戒忍  是菩薩之母   此偈明何義。說菩薩種姓之義。   以何義故。名具足者。彼義今說。推覓眾物處處將來舉掌積聚計挍備辦增益和集故名具足。又復多法和集之義故名具足。又復有義。荷擔菩提故名具足。如外道齋大會具足。初取羊等將來營辦。如是菩提如前具足。後菩提覺又復多法說名具足。如藥和集乃得成散。如是具足又復有義。前種姓法堅持不失。復向彼岸如大船舶。先和集已後向寶洲。又復有義。正圓非邪如觀察耳。如是之義故名具足。又復常修一切勝行故名具足。又具足者。欲得出過荷負重擔出到度義。荷負重擔不懈怠義。三界過義故名具足。   又具足者。平等集修平等負修平等行修平等起修平等作修平等持修平等拄修平等養修故名具足。等養修者。於諸眾生猶如醫師消息病者療治眾病等。負修者六波羅蜜。如乘船舶等。行修者如大乘說等。起修者菩薩修學如學射等。先正足住等。作修者巧作一切菩薩諸業。如巧作師等。持修者常無常等如稱平等等。拄修者一切菩薩能拄法捨。如堂粗柱等。集修者一切白法如蜜蜂集。如是等義故名具足。   又自田義若和合義。若或多義若別異義。若或廣義若寬博義。若或勝義。若堅固義若牢固義。若和集義若和合義。若或物義若或財義。若或取義若積聚義。若或慚義若或愧義故名具足。   何故名施彼義今說。若破貪貧得大富樂福德具足。是故名施。施有幾種彼義今說。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資生施。二者無畏施。三者法施。資生施者。謂飲食等種種捨施。彼資生施色香味勝淨潔如法。遠離貪垢無匱吝垢。離貪垢者。心不狹小如是捨施自手多施。無吝垢者。不存富樂如是捨施。無畏施者。謂能救濟師子虎黿王賊水等如是諸畏。何者法施。倒說法者為之正說。次第學句教彼正取。廣說則有無量種種。聖無盡意說不可量。菩薩施業所謂菩薩須食與食即是佈施。一切眾生色力壽命安樂辯才。   又菩薩施心濁等過皆悉遠離。彼濁心施有十四種。一者心濁二者先妒三者嫉心四者慢心五者不減慢六者瞋心七者簡擇八者疑心九者惱害十者亂心十一者先名十二者依準上法選日時等次第行施十三者懈怠十四者先為報力。如是等法能染心故名為濁心。心體有濁故名為濁。先妒施者。得富樂少眷屬不愛。先嫉施者。雖得富樂不樂勝報惟喜下劣。坐臥床敷止宿等處。食飲富樂貪著不離。先慢施者。雖得富樂生下劣姓心不正直。先不減慢而佈施者。後受報時依他得活如事王人伎兒使卒誑惑之人防邏戍護種種驅使平准市官當門守戶放牧畜獸承事太子下賤官人恐哧他等博戲等人捔力相撲。如是種種廣設方便強力取物。復有踴躍劫賊之人。如是等業以自利益。先瞋施者。後得大力畜生等身師子虎豹蛇蟒熊羆猴等中生。簡擇施者。後得報時治生田業作子林子若種林人作林等人得少果報以自存活。先疑施者。後得果報富樂不常。先惱施者。雖得富樂生夷人中若隘狹處若災□地邊地生等。亂心施者。得富樂少或不得果。先名施者。雖得富樂得財富已而復喜失。依準上法選日時等次第施者。雖受富樂勤苦難得。懈怠施者。後受富樂雖得不常。先為報施。後雖得報難得而少。如是初過菩薩。如是皆悉觀察。既觀察已自心清淨。淨心生已遠離濁心。離濁心已正信相應。悲等功德相應。和合自手施與。先信佈施得好方處種姓力色受勝富樂眷屬自在。名聞辯才安樂色命。他不欺陵。為人讚歎第一自在。勝坐臥處止宿等處。堂捨莊嚴飲食衣服塗香眾香色聲味觸。得如是等富樂住處。   何故名戒。彼義今說。若能寂靜非法律儀。惡不善法能生善道能得三昧。如是名戒。戒有幾種。彼義今說略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彼所謂戒律儀戒者。菩薩正取七眾律儀。所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出家在家如是次第皆律儀攝。   何者菩薩攝善法戒。菩薩所有善法及戒皆正聚已。然後修集大菩提善。若身若口若意等善如是。略說攝善法戒。又復菩薩何所依止依戒住戒。然後修聞次修思惟。後奢摩他毘婆捨那專一樂行。如尊長前正面言語。先禮拜已後起合掌時時常爾。如是時時如是尊長敬重供給。常於病者悲心供給。若聞善語讚言善哉。於功德人說實功德。生如是心普為十方。如彼十方一切眾生一切福德勤心隨喜。喜心生已然後口說。於他一切犯觸己者皆能忍受。一切所修身口意善。皆悉願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時種種供養三寶。一切種種設供養已。口發正願相應精進常護善分。身不放逸口誦學句。意念發行藏護根門食惟知足。初夜後夜覺寤相應。親近善人依善知識。自識己錯犯過。識知見已知改犯。佛菩薩諸福德人盡心懺悔。如是等分攝取善法。得善法已守護增長。若如是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何者菩薩攝眾生戒。彼要略說有十一種。此義應知。何等十一。一者種種饒益眾生。種種因緣同事相應。二者眾生病不病等。種種諸苦供給伴等。三者世間出世間義。如彼法說先示方便先示道理。四者報眾生恩不忘恩報。隨所宜護隨報供給。五者師子虎王水火賊等。種種畏處護諸眾生。六者諸親善友亡失富樂。憂悲殃罪能為除遣。七者貧窮苦惱乞丐眾生。一切所須皆悉給與。行善之人依正捨法功德攝取。八者先語問訊後語問訊應時而往。九者若他呼喚取食飲等。世間饒益彼此往來。以要言之一切所有不饒益事不可愛行。皆悉捨離心隨順轉。十者自實功德心生歡喜。公白正取畢竟唱說以潤益心。若治若擯若罰若黜。或時驅遣。諸如是等不善處擯令住善處相應饒益。十一者以神通力示地獄等毀呰不善。令入佛法教化眾生。令其歡喜得未曾有。又復聖者無盡意說六十七種。謂於一切諸眾生所。不起惱害如是等故。又菩薩藏修多羅中。廣說無量如來戒故。   又復此戒無量無邊功德和集。如是功德今說少分。所謂戒名出家人戒。如大富人身少喜樂。於善法中增長如母。於惡法中能護如父。如在俗人有財物故。一切饒益皆悉成就。出家人戒亦復如是。正導如是如人正行則無衰損。如善人所報恩具足。如世間人愛惜身命。又如勝智世所讚歎。如慎王語。求解脫。人護戒亦爾。欲求解脫當歸依佛。欲生善道當歸依戒。安身之本戒是第一知識。遇惡善友不捨戒亦如是。欲自利益至死不捨。如女慚愧世人莊嚴。如人勝行不諂為最。如梵行中見柔和勝。如欲大貴不幻為本。如不放逸多饒功德。欲證勝法依觀察得。如近善友初中後時。悕望學人。時節如海不可得過。如諸眾生依地而住。依戒住持一切勝法。如水能潤一切種子。戒能津潤善法種子。如火成根。如風能令分分開張。如行住物空為無障。欲證果人。戒如堅瓶戒如寶藏。如隨所欲□□礹□□□□□耛逆□□□□□□□吝飀□□菉□□□□祋□□□□駎□□□□□□□□飾祊量稻□j□□淋□逆□□楥□□□禨□□楛□□□□□□□□□□耛逆□□□驁□□□耛逆□□□部慼摩炕j□□□娀媽□雷□s□□稈飀□奪□餾隸□玲□媔□□飀□□□稗姅粿□娀媽□□益埤□□□□□□饙覝檢□□□□□媽□瞗慼慼慼慼慼慼撰q禍裀□□□□檢□□穗礸□觀□禘j□□□穗媔□□裀□□屆慼熨w□□□□□□粿□□視餾露□□□□逆□□妶□□□□稈□□粿□稈□□□妶□□□桌切□褾□奅□祈□樀埤□旅□□□□玲褾□□騖糖□□□說楮檢□□□□□□□□飀□騖糖□□□轢襮檢□□□□□□□□□□騖糖□□□葉楮檢□祰□□□□□橫□□騖糖□□□礪祰檢□□夾□□□□姪裀□□□觛□□□視□□□餓□□褸□餓□□□□□□□□□□□□襯餺□詛□西□□□餡G□覓珛j□□□駜□□□示□R楢□□□□橁□樧□□霸飀□□□鷺□□□□□□□茶妼□□妧□埤□□□□□□□□□榬□□□飀□□玲□奉礽咽□飀□□□楰□駛□□檢□□奪□□香□騙姚橠觛霸飀□□□□穠詙□馞□祿□驚□□□梗蓮□□□□□□□騖□觥□褉□□□□稜□□c□z□□禍□檢□□□饉祛□□□□□□□□□□粳裀□□□驅雷禜饋□□□□□□□□□□□□□□□□□箋椸楉耔□□□□□祁奪□□□□□□□□□□□□□j□□捶未□□馨□□□c□奿□覅概埤□□情暴牷滕^□□□□憎玉牷慼撐檢□□隉慾j□堅椿□□□橖□婚□餞□□詠搾□□□□□藺^□稿黎□□□□G□耔□□□□□□G□禜饐□□□□□G□□易□j□□婠榳娃□□□飀□禘飽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憮說慼歐堙V□□□□荂慼慼慼慼慼標T□□□□□□□櫫□量禎檢□□礽神□□□□□飥□樓省□□□□□禘聾婁□□□□祰□□□□娀夾□□模□□榛□□□□□□□□□騎樑□□□駉飀□□露□駝晼|橝И幸獺慼慼慼慼慼潮o□□□□練□□搾□□□橖□□餿n婭□誇□禲驖□槾婖□糖□□□j□h□搾□量祤驁□妧□餾□□□露□□□馳妺□□□□租□□累隸□□□樂□□□□駭驛□Xj□□□荂樅A□□□□□□飀□□□□□□褸□□□□□棚鵅撲銦慼慼慼慼潦_□驛□□□□□覬□□E□□□XD□□槄□袡丑慼慼摯f□□穠矷慼慼慼慼慼慼撓牷敷S□□委□騿慼慼慼撲W□□□□視□□褸□E□大□□禰□□□□□□椸□□礸□褻穬□□□稻□送□□桌切□禨□逆□襾禎□□□□□埤□□禎楱□駛□□露□□□逆□q秜E陋□什□露□□旅□□駕□□□□診□□□□□楸計稚□□□□□吝□XW量禈□霸囊埤□   何故名聞彼義今說。謂不善法寂靜相應。若不能爾則非義語。修多羅等十二部經言語說法是故名聞。聖無盡意說八十種。謂欲修行順心行等。以何義故。漏與不漏二種具足得一切智。不漏法者彼義今說。智慧觀察唯一味故。如蜜蜂王。譬如蜂王種種異物皆作一味。菩薩亦爾。漏與不漏二種具足。以智慧力皆為一味。又願方便令漏不漏二種具足得一切智。不漏之法如寶積經。佛言迦葉。譬如諸方四維等處所有大河並及眷屬一切水聚。入大海已彼一切水平等一味。所謂鹹味如是。迦葉菩薩如是以種種門。集諸善根願菩提故。一切一味。所謂皆是一切智味。   施戒聞等幾因緣者。彼義今說。施具足者二種因緣。一離貧窮二得大富。戒具足者二種因緣。一離惡道二生善道。聞具足者二種因緣。謂離愚癡得大智慧。   又復菩薩三種具足。自他利益施攝眾生。攝眾生已令住戒聞。如是具足他利益行。自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具足自利益行。   說三具足。何故初施中戒後聞。彼義今說。依漸次義示現佛法如彼大海。譬如大海次第漸深佛法亦爾。初說佈施中戒後聞。又復有義。在家菩薩食等施已。彼後時聞出家功德。聞已深信捨家出家。既出家已方得淨戒。以住戒故離世間業得無上聞。是故在後說聞具足。又復有義。上生次第菩薩最初自他饒益是故行施。彼佈施已次行何者。如是思惟。世尊說戒及持戒人。復有何者次第相應此則說聞。以要言之施具足者。世尊示現檀波羅蜜。戒具足者屍波羅蜜。聞具足者忍進禪慧波羅蜜爾。又復有義施戒示現福德具足聞智具足。又復有義。施戒具足示障礙道。聞具足者示無礙道。   三具足經論憂波提捨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5 大乘四法經釋   No. 1535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漲釣鉹G。一外二內。彼外宗見雖有眾多不出二種。謂斷及常。廣說如論。內宗見者。大師在世。同一師學無有差別。佛滅度後。大小乘宗分成多部。小乘宗見有二十二。如宗輪論一一廣明。大乘宗見分為三別。一勝義皆空宗。二唯識中觀。三法性圓融。此三宗見一一廣說。如中廣百三十論等。今此經者。厥有菩薩名為世親。位皆加行。造論釋故。是故當知唯識中觀宗之攝也。二言明歸乘者。如來大悲引接群迷隨機設教。有說三五。言說三者。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言有五者。更加天乘及人乘也。如是五乘所有行議。廣如餘處經論分別。今此經者。一一唯明菩薩行故。是大非小。是故當知。大乘宗收。三言明歸分者。諸佛菩薩及以聲聞所說言教。雖有眾多。以類相從有十二分。謂契經等一一行相如餘處明。今此經者。無請說故。自說分攝。不捨無上菩提心等。是其菩薩廣大行故。方廣分攝。有伽他故。應頌分攝。是了義故。論議分攝。具譬喻故。譬喻分攝。是故當知五分攝也。   四言辯歸藏者。如上所說十二分教。漲茖奶岑k其三藏。一素怛攬藏。此雲契經。貫穿連綴。所詮定學。契理契機益他故。藏者攝也。二者毘奈耶藏。此雲調伏。所攝戒學。調和三業。制伏惡行而攝益故。三阿毘達磨藏。此雲對法。所詮惠學。對向涅槃。對觀四諦。而攝益故。契經等分雲何三藏而相攝耶。對法集雲。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此是聲聞素怛攬藏。緣起。譬喻。本事。本生。並伽眷屬。名毘奈耶藏。方廣。希法。此是菩薩素怛攬藏之所攝也。若唯了義亦阿毘達磨藏攝。如理應思。次當釋經之正文。門分為二。一釋經題。二釋正經。初釋題者。一切聖教夫立名者。皆約四種而立其名。謂人處法喻。今此經者。約法立也。言大者。有七大義。一所緣大般若等經所明。一切難行苦行。廣大境界。是其菩薩所緣境故。二修行大。廣修自行及他行故。三智大。能了人法二無我故。四精進大。三無數劫行難行故。五方便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業大。盡生死際。能作諸佛一切業故。七成就大。而能成就十力無畏不共法等大功德故。以此七大。而起二乘故言大也。言乘者。運載之義。生死為此岸。涅槃名彼岸。有情名中流。此經所說四種法船。運載有情。超生死海。令至涅槃故。名為乘。言四者。數也。何故列數。論中自明。言法者。軌持為義。下經所說四種行法。即是菩薩軌則故也。言經者。梵言素怛攬。乃四義。謂依綖廗經。今取綖義。如綖穿花風不散。能以教貫義。邪不能除。如經持律方織物成以教攝生。令得聖果故。以教法目乎。綖經若真實論說有五義。一曰潒泉。二稱繩墨。三名結鬘。四謂出生。五號顯示。若准此方經者。常也。法也。逕也。古今不易故。揩定正邪故。津通物理故。莊嚴經論雲。示處及於相法義名為經。釋題竟。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緣起品第一   世尊一時。遊力士生處。至波波邑。住折路迦林。時彼邑中諸力士眾。於恆聚戲東西村間。嗢跋諾迦舊制多所。共造臺觀瑩飾初成。未有沙門婆羅門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時力士眾聞佛世尊。將苾芻僧住近林內。互相慶慰鹹共議言。我等所修勝妙臺觀。應先請佛及苾芻僧。無上福田於中止住。然後我等隨勝善業。所獲資財於中受用。由斯我等長夜獲得。利益安樂豈不善哉。諸力士眾作是議已。各集徒侶並諸眷屬。出波波村往如來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時薄伽梵以慈軟音。慰問力士並諸眷屬。復以種種微妙法門。示現教導讚勵慶喜。說是事已默然而住。諸力士輩聞佛所說。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合掌恭敬俱白佛言。我此邑中諸力士眾。於恆聚戲東西村間。嗢跋諾迦舊制多所。共造臺觀瑩飾初成。未有沙門婆羅門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唯願世尊哀愍我等。將諸弟子於中止住。令我長夜利益安樂。爾時如來哀愍彼故。將諸弟子往住其中。復以妙音。為諸力士宣揚種種施果差別。問答往還過初夜分。諸力士輩並其眷屬。聞法歡喜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吾今背痛暫當寢息。汝可代吾為苾芻眾宣說法要勿空度也。時舍利子默然受教。佛便四疊嗢怛羅僧。敷為臥具大衣為枕。端身累足右脅而臥。如理作意住光明想。及當起想具念正知。如大寶山寂然無動。   爾時舍利子。告苾芻眾言。此波波村離繫親子。處無慚眾自號為師。其人命終未逾旬月。諸弟子輩兩兩結朋。諍訟紛紜互相□□□□□□奾□□□孋ョ慼慼慼暱備F妘量□□□□□□駐□襄□□□首□廬□患奈檢□□楸□饐□□□逆□□□□□□□楢j□□□□□□□□裀□□奮□□聾□□檢□□□瞴K訪首埤□榜騫樨□□□橁□□□□□碌姛覮襮□□覜駙□□□□娀埤□□樓省□堅□□□□楅□□□□□□□□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此波波村離繫親子。所有法律惡說惡受。不能出離不趣正覺。是可壞法無趣無依。我等如來應正等覺大師法律。善說善受能永出離。能趣正覺非可壞法有趣有依。我等今應聞佛住世。和合結集法毘奈耶。勿使如來般涅槃後。世尊弟子有所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集異門足論一法品第二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一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一法雲何。嗢柁南曰。  一法謂有情  依食依行住  於一切善法  不放逸為尊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於諸善法不放逸勝是謂一法。一切有情依食住者。何等是食而言有情皆依食住。如世尊說。苾芻當知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資益諸求生者。何謂四食。一者段食若粗若細。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由此四食說諸有情皆依食住。何緣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謂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諸食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活住存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諸食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歿殞逝差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為。問如是四食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常。問如是四食當言恆當言非恆。答應言非恆。問如是四食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答應言變易。問如是四食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已生。答應言緣已生。問如是四食當言名攝當言色攝。答段食應言色攝。餘三食應言名攝。問如是四食當言有見當言無見。答應言無見。問如是四食當言有對當言無對。答段食應言有對。餘三食應言無對。問如是四食當言是心當言非心。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答段食應言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觸意思食應言是心所與心相應。識食應言唯是心。問如是四食當言善。當言不善當言無記。答段食應言無記。餘三食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觸食。答若善有漏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持隨持是謂善觸食。雲何不善觸食。答若不善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不善觸食。雲何無記觸食。答若無記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無記觸食。雲何善意思食。答若善有漏觸相應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思類造心意業。是謂善意思食。雲何不善意思食。答若不善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謂不善意思食。雲何無記意思食。答若無記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謂無記意思食。雲何善識食。答若善有漏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善識食。雲何不善識食。答若不善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不善識食。雲何無記識食。答若無記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無記識食。問如是四食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答應言有漏。問如是四食當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學非無學。答應言非學非無學。問如是四食當言欲界繫。當言色界繫。當言無色界繫。答段食應言欲界繫。餘三食應言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   問諸食皆是段食耶。答諸段食皆是食。有是食非段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觸食耶。答諸觸食皆是食。有是食非觸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意思食耶。答諸意思食皆是食。有是食非意思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食皆是識食耶。答諸識食皆是食。有是食非識食。謂餘三食及世俗。問諸段皆是食耶。答應作四句。有是段而非食。謂段為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非段。謂餘三食及世俗。有是段亦是食。謂段為緣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有非段亦非食。謂除前相。問諸觸皆是食耶。答應作四句。有是觸而非食。謂無漏觸及有漏觸為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非觸。謂餘三食及世俗。有是觸亦是食。謂有漏觸為緣。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有非觸亦非食。謂除前相。如觸食有四句。意思識食應知亦爾。頗有食為緣。生食生非食生食非食耶。答生。雲何食為緣生食。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雲何食為緣生非食。答段食為緣。生受想作意等。雲何食為緣。生食非食。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及受想作意等。頗有非食為緣。生非食生食生食非食耶。答生。雲何非食為緣生非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受想作意等。雲何非食為緣生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意思識食。雲何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頗有食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生食生非食耶。答生。雲何食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雲何食非食為緣生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意思識食。雲何食非食為緣。生非食。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受想作意等。問若段食已斷已遍知。觸食亦爾耶。答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段食亦爾。有段食已斷已遍知。非觸食。謂已離欲染未離上染。如以段食對觸食。對意思識食亦爾。問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意思食亦爾耶。答如是。如以觸食對意思食。對識食亦爾。問若意思食已斷已遍知。識食亦爾耶。答如是。問若於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染耶。答若於段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已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餘三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一切事一切種一切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離染故。   一切有情依行住者。何等是行。而言有情皆依行住。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諸有情於彼彼聚不死不殞。不破不沒不失不退。皆由壽住命根相續。此壽命根說名為行。由此行故一切有情存濟住活。此行於彼能護隨護能轉隨轉。由此故說一切有情皆依行住。何緣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住。謂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壽行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活住存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壽行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沒殞逝差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住。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為。問如是壽行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常。問如是壽行當言恆當言非恆。答應言非恆。問如是壽行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答應言變易。問如是壽行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已生。答應言緣已生。問如是壽行當言名攝。當言色攝。答應言名攝。問如是壽行當言有見。當言無見。答應言無見。問如是壽行當言有對。當言無對。答應言無對。問如是壽行當言是心當言非心。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答應言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問如是壽行當言善。當言不善。當言無記。答應言無記。問如是壽行當言有漏。當言無漏。答應言有漏。問如是壽行當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學非無學。答應言非學非無學。問如是壽行當言欲界繫。當言色界繫。當言無色界繫。答應言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雲何欲界繫。答欲界壽雲何色界繫。答色界壽。雲何無色界繫。答無色界壽。   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色界壽亦爾耶。答若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爾。有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色界壽。謂已離欲染未離色染。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無色界壽亦爾耶。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爾。有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無色界壽。謂已離欲染未離無色染。問若色界壽已斷已遍知。無色界壽亦爾耶。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遍知。色界壽亦爾。有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無色界壽。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問若於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染耶。答若於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已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界已離染。非無色界。若於無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一切事一切種一切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離染故。   於一切善法不放逸勝者。雲何不放逸。答若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常習常修堅作恆作。數修不止名不放逸。   集異門足論二法品第三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二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二法雲何。嗢柁南曰。  二法謂名色  乃至盡無生  總二十七門  應隨次別釋   有二法。謂名色。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復有二法。謂有見無有見。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復有二法。謂慚愧。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復有二法。謂善言善友。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復有二法。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復有二法。謂界善巧作意善巧。復有二法。謂質直柔和。復有二法。謂堪忍可樂。   復有二法。謂和順供養。復有二法。謂具念正知。復有二法。謂思擇力修習力。復有二法。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復有二法。謂能護根門。於食知量。復有二法。謂匱戒匱見。復有二法。謂破戒破見。復有二法。謂具戒具見。復有二法。謂淨戒淨見。復有二法。謂見如理勝。復有二法。謂厭如理勝。復有二法。謂於善不喜足。於斷不遮止。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毘缽捨那。復有二法。謂明解脫。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智。此中有二法。謂名色者。名雲何。答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謂名。色雲何。答四大種及所造色。是謂色。   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者。無明雲何。答如法蘊論說。有愛雲何。答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有愛。   復有二法。謂有見無有見者。有見雲何。答若謂我世間常。由此發起忍樂觀見是謂有見。雲何無有見。答若謂我世間斷。由此發起忍樂觀見。是謂無有見。   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者。無慚雲何。答如世尊說。有無慚者。於可慚法而不生慚。可慚法者。謂諸惡不善法。順雜染順後有。有熾然苦異熟。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無崇敬。無所崇敬。無隨屬無所隨屬。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謂無慚。無愧雲何。答如世尊說。有無愧者於可愧法而不生愧。可愧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無愧無所愧。無別愧無恥無所恥無別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是謂無愧。   復有二法。謂慚愧者。慚雲何。答如世尊說。諸有慚者於可慚法而生於慚。可慚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慚有所慚有別慚。有羞有所羞有別羞有崇敬有所崇敬。有隨屬有所隨屬。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愧雲何。答如世尊說。諸有愧者於可愧法而生於愧。可愧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愧有所愧有別愧。有恥有所恥有別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能見怖畏是謂愧。   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者。惡言雲何。答如法蘊論說。惡友雲何。答亦如法蘊論說。   復有二法。謂善言善友者。善言雲何。答如有一類。若親教若同親教。若軌範若同軌範。若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修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於此教誨。欣喜愛樂信受隨順。不左取而右取。不拒逆不毀訾不非撥。是謂善言。善友雲何。答如法蘊論說。   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者。入罪善巧雲何。答罪謂五部五蘊罪。何等為五。一者他勝。二者眾餘。三者墮煮。四者對首。五者惡作。入罪善巧。謂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他勝罪。如是苾芻犯眾餘罪。如是苾芻犯墮煮罪。如是苾芻犯對首罪。如是苾芻犯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趣他勝罪。如是苾芻犯趣眾餘罪。如是苾芻犯趣墮煮罪。如是苾芻犯趣對首罪。如是苾芻犯趣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如是他勝罪。此苾芻犯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如是墮煮罪。此苾芻犯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如是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趣如是他勝罪。此苾芻犯趣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墮煮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趣如是惡作罪。復次如實知見。諸苾芻所犯罪若重若輕。若深若淺若有餘若無餘。若隱覆若不隱覆。若顯了若不顯了。若已發露若未發露。若已除滅若未除滅。若可說若不可說。若可作若不可作。於如是入種種罪中。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雲何。答罪謂五部五蘊罪。如前說出。罪善巧。謂如實知見眾餘。墮煮。對首。惡作四罪。可出其事雲何。如有說言。我如是說如是顯。於如是罪非說非顯。我如此說如此顯。於如是罪是說是顯。我如是顯了如是發露。如是作法於如是罪。非發露非除滅。我如此顯了如此發露。如此作法於如是罪。是發露是除滅。於如是出種種罪中解了。乃至毘缽捨那。是謂出罪善巧。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二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三之二   復有二法。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者。入定善巧雲何。答定謂八部八蘊定。即四靜慮四無色定入定善巧。謂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入初靜慮定。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初靜慮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定有善巧作意。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入初靜慮道。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道。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入初靜慮道。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入非想非非想處道。有善巧作意。其事雲何。如有說言。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別。善思惟善通達。我如是想如是觀。如是勝解如是任持如是分別。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攝心策心伏心。持心舉心捨心制心縱心。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法於入定。及入定善巧。無作用無利益。無多所作但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法於入定。及入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不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於如是入種種定中。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雲何。答定謂八部八蘊定。即四靜慮四無色定出定善巧。謂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出初靜慮定。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出初靜慮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出非想非非想處定。有善巧作意。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出初靜慮道。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道。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出初靜慮道。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出非想非非想處道。有善巧作意。其事雲何。如有說言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於出初靜慮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別。善思惟善通達。我如是想如是觀。如是勝解如是任持如是分別。於出初靜慮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攝心策心伏心。持心舉心捨心制心縱心。於出初靜慮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法於出定。乃至出定善巧無作用。無利益無多所作但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我如是法於出定。乃至出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不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於如是出種種定中解了。乃至毘缽捨那。是謂出定善巧。復有二法。謂界善巧作意善巧者。界善巧雲何。答如有苾芻如實知見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欲界恚界害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復次如實知見四界。謂受界想界行界識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劣界中界妙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復次如實知見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復次如實知見二界。謂有為界無為界。於如是種種界。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謂界善巧作意。善巧雲何。答如有苾芻。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聞親教師說。或聞軌範師說。或聞展轉傳授藏說。或聞隨一如理者說。依止如是如理所引聞所成慧。於眼界乃至意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地界乃至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欲恚害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出離無恚無害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空非我。於樂苦喜憂捨無明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受想行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欲色無色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色無色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滅界有善巧作意。思惟空非我。於過去未來現在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劣中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妙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善不善無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學無學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空非我。於非學非無學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有漏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無漏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有為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無為界有善巧作意。思惟空非我。復次如有苾芻。如實知見過去未來現在作意。善不善無記作意。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作意。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作意。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作意。於如是等種種作意。解了乃至毘缽捨那。是謂作意善巧。   復有二法。謂質直柔和者。質直雲何。答心不剛性。心不強性。心不硬性。心純質性。心正直性。心潤滑性。心柔軟性。心調順性。是謂質直。柔和雲何。答身不剛性。身不強性。身不硬性。身純質性。身正直性。身潤滑性。身柔軟性。身調順性。是謂柔和。   復有二法。謂堪忍可樂者。堪忍雲何。答謂能忍受。寒熱飢渴風日蚊虻蛇蠍等觸。又能忍受他粗惡語。能起身中猛利切心奪命苦受。是謂堪忍。可樂雲何。答設有事至。不可容納不可矜持。不可迴轉不可忍耐。而能於彼不暴不惡。不粗不獷堪忍可樂。易可共住止息眾惡。若有事至。可能容納可能矜持。可能迴轉可能忍耐。亦能於彼不暴不惡。不粗不獷堪忍可樂。易可共住止息眾惡。是謂可樂。   復有二法。謂和順供養者。和順雲何。答若有樂作可喜樂語可愛味語。容貌熙怡遠離頻蹙。先言慰問具壽善來。事可忍不。可存濟不。安樂住不。食易得不。樂作如是可喜語等諸悅豫事。是謂和順。供養雲何。答供養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財供養雲何。答以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能遍棄捨。是謂財供養。法供養雲何。答以素呾纜或毘奈耶或阿毘達磨。或親教語或軌範語或傳授藏。或餘隨一可信者。語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能遍棄捨。是謂法供養。如是二種總名供養。   復有二法。謂具念正知者。具念雲何。答若依出離遠離善法。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謂具念。正知雲何。答若依出離遠善法。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謂正知。   復有二法。謂思擇力修習力者。思擇力雲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應如是學。諸身惡行現法當來招惡異熟。謂我若行身惡行者。現自厭毀。亦復為他天神諸佛之所訶責。亦為有智同梵行者以法譏嫌。一切世界惡名流布。身壞命終墮嶮惡趣生於地獄。由正了知諸身惡行。現法當來招惡異熟。故能勤斷諸身惡行。亦能勤修諸身妙行。於語惡行及意惡行廣說亦爾。乃至勤修語意妙行。若能如是因思擇。依思擇住思擇。斷不善法修諸善法。說名思擇亦名為力。是謂思擇力。修習力雲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修念等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若能如是因修習。依修習住修習。斷不善法修諸善法。說名修習亦名為力。是謂修習力。問何故名力。答以因此力依此力住此力。能斷能碎能破。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故名為力。   復有二法。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者。不護根門雲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聞異生眼見色已。由眼根故取相隨好。即於是處不護眼根。由住不護起世貪憂。惡不善法隨心生長。彼於眼根不防不守。由斯故說不護眼根。以不護眼根貪瞋癡生長。耳鼻舌身意根亦爾。且說意根者。謂意了法已由意根故取相隨好。即於是處不護意根。由住不護起世貪憂。惡不善法隨心生長。彼於意根不防不守。由斯故說不護意根。以不護意根貪瞋癡生長。彼由發起非理思擇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於六根門不防不等防。不遍防不藏。不覆不蔽不寂靜。不調伏不守護。是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雲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聞異生不思擇而食。為勇健故為傲逸故。為顏貌故為端嚴故。而食所食不思擇而食者。謂住非理所引思擇而食所食。為勇健故食所食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令身勇健。能作重業能荷重擔。資益壽量久住世間。能摧怨敵能越車乘。能遠跳擲能作種種世間掉戲。為傲逸故食所食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令我傲逸憍醉之心起等起生等生。相續引發□□□□逆□覃□□□□□腆□□□□□姻黎□切埤□□□□齙丑播活撩痋撬y□□玲□□□□□□崙椻□□□騲□馱v□□□□□□讀□姻黎□切埤□□□□齙丑播活慼撩痋撬y□□□玲□勵□□□□□椻□□□□□□□s餑□□腹慼慼慼撓倠O□濾□□□□□□詣□露□□餘逆□□婇呂礸□□稟逆□□楅檻褸□檻□□□□□□□□□櫬騰杻腹慼慼撬]□露□婇□□馜餺□埤□□□禠驖□□□履婇切娃□禠驖□□埤□□□楰□□z□檳埤□襤□q樓省□□□□□□□□囊埤□□楅檻褸□橚襆□□□□神娃□秜□飀□□糖□礸□礸樲□□□□□□誇□西□□逆□□□□騃□□□裀□□□□□□秜□飀□娃□秜□騲□□□□逆□□□□□裂餺褥j□□□裂□埤□□鷺榳奷□□裂囊埤□□楅檻褸□橚襆□□□□神娃□祿裂飀□□糖□礸□礸樲□□□□□埤□□西□□逆□□□裂騃□□□裀□□□□□□祿裂飀□娃□祿裂騲□□□□逆□□□□福□□□逆□□□□□□□膘央慼慼憬絡淊u□□稫襑□□□□訧裀□鷺堅觀埤□□□驖□□□□騾□□□□□□糖□□□□□□□□□祿糖□設逆□館□□禠驖□□□履婇鷺□埤□□□楰□□□z□檳埤□襤□q樓省□□□稀□□□□□祁誇□□□裀□□□□□□□讀□□□黎□綠槂□□□□□省覿玲□□□□□□禢□□□黎□□□□禕奏礸□禖□逆□□□覿壘□□餽切□黎□□□□□稀□切埤□□復□櫸□埤□□稀□黎□□□□□祁姻黎□切埤□s□□齙丑播活慼撩痋撬y□□玲□□□□□□碌□□祁埤□□□□□□穇□□□□□□魯□露橖□□□稟覕娃□□□裀□□□□□□□XE橖□饋□□□□□詣黎□切埤□s□□齙丑播活慼撩痋撬y□□玲□□□□□□碌□□□裀□□糖□□秭騵粳吝駔□□觺□妊□□□耙臣c□□邐膚□豩□季□熒□□□□奔□□c□□耩□□奔□那‥工悅該兢插慼慼慰Dx□□□嶢□葨□¥砥撲A暩□□□□熒□□□□奔□□c□□耩□□奔□那‥工悅該兢插慼慼慰Dx□□□嶢□葨□營□□耬龒屆撳X□邐□嬣□□□□□□□□wc□奔□□‥□□□□□□□□□□□□鰷□□□□¥□□訐奔□□□□□|漦□癭恁慼慼摯P奔□□□‥□□□□□奔□那□□左該兢插慼慼慼慼慼慼摯P奔□□□|□□□□g□鵅慾J□□□‥□□□□□奔□那□□左該兢插慼慼慼慼慼慼摯P奔□□□□□□wc□|□□□□□□入□□w□□□□□□販□奔□□|□噫□賬□巨□荂慼慼撲d‥□□□□□奔□那□□左該兢插慼慼慼勗f□□賬□巨□峗□邦□□熒□□B□□□□恁慼慼憬b□□‥□□鬥□□□□□¥嫦□□□□□□□|漦□癭蚢腄慼慼慼慼慼慼慼L□□□□□奔□那□□左該兢插慼慼慼情慼慼唌慼慼慼撕腄慼慼慼情撞h入砑C左氥唌憬b□□□藎□□墂□巨□荂慼慾J姞□□□墂□巨□荂慼模D峞L□□□□□奔□那□□左該兢插慼慼慼情撞h入砑C左氥姞□□亡Ⅷ□□□¥□|□□奔□□¥□z□□訃□耦□□□w□□□□□w□□□□□□w§□悅□耩□□愨魨鑭□□u□□□試□詨□□□□¥悅詳湤ヾ慼撙C□□牷慼L□□□□□□犖□□蕁擇□□熒便纊□¥悅該□□□□□w□□□□□□w§□□□耩□□愨魨鑭□□u□□□試□詨□□□□¥意簾湤ヾ慼撐乾恣牷慼潺C□犖□蕁□犖□蕁□蕁□‥□擇□□愧便纊□¥悅該□□□□□w‥□□□□□□悅詫□□□w‥□□奔□□□□兩□奔□□‥□□□□□奔□那□□左該兢插慼慼慝□□□□鍛C□#¥陔a胖□埮哄慼情璋鵅憎漶憬b□□‥□□□□□奔□那□□左該兢插慼慼慝□□□□□票h□□□蝖憫齱軾禲慼L□□悅諍藎獩□□|逢□□□□鳧□□|□數□□□□姦□‥□□嶧□碤□□粣‥□窨ジ□□□□物□辦奔□|諢□漩□數珣¥齱慼慼慼L□□□□撥□¥□蒤□□§□滵□□蕁臥o□□□‥雨□□□擨□□□□□風□¥齱慼潑m□□□蕁臥q□□□□¥齱慼敷搳潑l憒稌‥□邐□□□迴□稌‥□邐□□□篎斮諢□□稌¥古□入□□稌§□□□竇□滎□□□滎□膚滎□晢□滎□□滎禲慼撩滿慼潑l□□□犖Ⅶ□□□□¥齱慼慼慼鎂l□□ヾ潑l□□щl□晦ヾ潑l□□щl禲ヾ撩滿慼щl□□ヾ撩滯縑怴慼慼ゝD齱慼慼慼慼潑l□□堯柣□滎□胚堯柤滎□皓堯柣□滎□□堯柤滎禲撲鯔P□犖□□堯柤滎□□堯柣□犖Ⅶ□堯柩□□□堯柦入□□□□卡□□§□□邐□擰□□潣§□檦□□堧倣§□晨□□□□§□晨□□□學妘鯔P§□□薧□□薣§□ヾ潺慼慼慼慼慼慼情撢瓖曈茱l□□□□□‥□漦□薤□薣‥窩□□□□□北|葧□菕慼慼犛菕慝逤□粨貣lU□¥齱慼敷搳潑l愨揀‥□邐□□□迴□揀‥□邐□□□韐z|諢□□揀¥古□入□□揀§□□□竇□滎□□□部糠□□□¥齱慼慼慼鎂l□□ヾ撲℅R□□□ゝD齱慼慼慼慼潑l□□堯柣□部糠□□□堯柦入□□揀¥意□□□揀|牧不□蒧□卡□辣□   復有二法。謂具戒具見者。具戒雲何。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復次諸所有學戒。諸所無學戒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戒。是謂具戒。問何故名具戒。答此法自性可愛。可樂可喜可意安隱。正直可欣悅意隨順正理。復次此法能得可愛果。可樂果可喜果。可意果安隱果。正直果可欣果。悅意果順正理果。復次此法能感可愛異熟。可樂異熟可喜異熟。可意異熟安隱異熟。正直異熟可欣異熟。悅意異熟順正理異熟。故名具戒。具見雲何。答諸所有見。有惠施有親愛。有祠祀有妙行有惡行。有妙行惡行業果異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有情。有世間阿羅漢正至正行。謂於此世他世自通達。作證具足住如實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復次諸所有學見。諸所有無學見。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見。是謂具見。問何故名具見。答此法自性可愛。乃至隨順正理。復次此法能得可愛果。乃至順正理果。復次此法能感可愛異熟。乃至順正理異熟。故名具見。如具戒具見。應知淨戒淨見亦爾。   復有二法。謂見如理勝者。見雲何。答謂依出離遠離善法。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謂見。如理勝雲何。答謂有苾芻如其所見。若由如是諸行相狀。世間正見未生而生。彼便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彼由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便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復次若有苾芻如其所見。若由如是諸行相狀隨一出離。遠離善法未生而生。彼便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彼由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便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二種總名如理勝。   復有二法。謂厭如理勝者。厭雲何。答謂依四種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雲何。答謂正思惟引生聖道。何等為四順厭處法。一自衰損順厭處法。二他衰損順厭處法。三自興盛順厭處法。四他興盛順厭處法。依自衰損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我因放逸。依放逸住放逸。由放逸故造斯惡事。我今當令惡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永斷。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自衰損厭如理勝。依他衰損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他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彼因放逸。依放逸住放逸。由放逸故造斯惡事。我今當令惡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永斷。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他衰損厭如理勝。依自興盛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我因不放逸。依不放逸住不放逸。由不放逸故作斯善事。我今當令諸勝善法。未生者生已生者倍復增廣。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自興盛厭如理勝。依他興盛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他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彼因不放逸。依不放逸住不放逸。由不放逸故作斯善事。我今當令諸勝善法。未生者生已生者倍復增廣。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他興盛厭如理勝。   復有二法。謂於善不喜足。於斷不遮止者。於善不喜足雲何。答於善喜足者。如有一類唯得少戒便生喜足。唯得少禁便生喜足。唯得離欲便生喜足。唯得不淨觀便生喜足。唯得持息念等便生喜足。或唯得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便生喜足。或唯得慈無量。乃至捨無量便生喜足。或唯得空無邊處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便生喜足。或唯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便生喜足。或唯得神境智證通。天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宿住隨念智證通。死生智證通。便生喜足。此等名為於善喜足。於善不喜足者。如有一類非唯得少戒便生喜足。廣說乃至非唯得死生智證通便生喜足。彼作是念。我修諸善。乃至未得阿羅漢果。於其中間終不喜足。是名於善不喜足。於斷不遮止雲何。答於斷遮止者。如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我所修斷。空虛無果無利無義無味無益。由彼於斷謂無勝利。便生厭患誹謗毀呰。如是名為於斷遮止。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或雖證得而不了知。便作是念。我所修斷。空虛無果無利無義無味無益。由彼於斷謂無勝利。便生厭患誹謗毀呰。如是亦名於斷遮止。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三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二法品第三之餘   於斷不遮止者。如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如世尊說無處無容。善男子等勤修正行。而不證得如理善法。由我所修正行未滿。是故未證如理善法。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或雖證得而不了知。便作是念。如世尊說無處無容。善男子等勤修正行。而不證得如理善法。由我所修正行未滿。是故未證如理善法。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雲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遂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我所修斷決定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   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毘缽捨那者。奢摩他雲何。答善心一境性是謂奢摩他。毘缽捨那雲何。答奢摩他相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謂毘缽捨那。如世尊說。  非有定無慧  非有慧無定  要有定有慧  方證於涅槃   非有定無慧者。謂若有如是類慧。則有獲得如是類定。若無如是類慧。則無獲得如是類定。故說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者。謂若有慧是定所生以定為集。是定種類由定而發。若有如是類定。則有獲得如是類慧。若無如是類定。則無獲得如是類慧。故說非有慧無定。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者。愛盡離滅名曰涅槃。要具定慧方能證得。若隨闕一必不能證。由此因緣故作是說。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復次或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或有補特伽羅。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或有補特伽羅。不得內心止。亦不得增上慧法觀。或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何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答若補特伽羅。得世間四靜慮。不得出世聖慧。何等補特伽羅。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答若補特伽羅。得出世聖慧。不得世間四靜慮。何等補特伽羅。不得內心止。亦不得增上慧法觀。答若補特伽羅。不得世間四靜慮。亦不得出世聖慧。何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答若補特伽羅。得世間四靜慮。亦得出世聖慧。如說世間四靜慮相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者。此顯內心止。如說出世聖慧所攝。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者。此顯增上慧法觀。是名奢摩他毘缽捨那。   復有二法。謂明解脫者。明雲何。答無學三明。何等為三。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明。解脫雲何。答三種解脫。何等為三。一者心解脫。二者慧解脫。三者無為解脫。心解脫者。謂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名心解脫。慧解脫者。謂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名慧解脫。無為解脫者。謂擇滅。是名無為解脫。此中心解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學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學。雲何無學。答無學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無學。雲何非學非無學。答有漏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非學非無學。慧解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學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學。雲何無學。答無學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無學。雲何非學非無學。答有漏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非學非無學。無為解脫唯非學非無學。是名明解脫。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智者。盡智雲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無生智雲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無生智。復次若如實知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名盡智。若如實知所盡三漏不復當生是無生智。復次若如實知已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盡智。若如實知所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不復當起。是名無生智。   集異門足論三法品第四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三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三法雲何。此中有五嗢柁南頌。初嗢柁南曰。  初三法有十  謂根尋行界  前三各有二  後一有四種   有三不善根三善根。三不善尋三善尋。三惡行三妙行。欲恚害三界出離無恚無害三界欲色無色三界色無色滅三界。   三不善根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貪不善根者。貪雲何。答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欲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不善根雲何。答謂此貪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貪不善根。瞋不善根者。瞋雲何。答謂於有情慾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不善根雲何。答謂此瞋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者。癡雲何。答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修法無知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裹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明發無智。滅勝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改等改極改。癡類癡生改類改生。總名為癡。不善根雲何。答謂此癡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癡不善根。如世尊說。  諸惡貪瞋癡  惱害自心者  如樹心有蠍  皮果等皆衰   三善根者。謂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無貪善根者。無貪雲何。答謂於欲境諸不貪。不等貪不執藏不防護不堅著不愛不樂。不迷心悶不耽嗜不遍耽嗜不內縛不欲不求不耽湎。非苦集非貪類非貪生總名無貪。善根雲何。答謂無貪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貪善根。無瞋善根者。無瞋雲何。答謂於有情不欲損害。不懷栽杌不欲擾惱。非已瞋非當瞋非現瞋。不樂為過患不極為過患意不憤恚。於諸有情不相違戾不欲為過患。非已為過患。非當為過患。非現為過患。總名無瞋。善根雲何。答謂無瞋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瞋善根。無癡善根者。無癡雲何。答謂知前際智。後際智前後際智。知內智外智內外智。知業智異熟智業異熟智。知善作業智惡作業智善惡作業智。知因智因所生法智。知佛智法智僧智。知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知善法智不善法智。知有罪法智無罪法智。知應修法智不應修法智。知下劣法智勝妙法智。知黑法智白法智。知有敵對法智。知緣生法智。知六觸處如實智。如是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總名無癡。善根雲何。答謂無癡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癡善根。如世尊說。  若離貪瞋癡  說名為智者  亦名為上士  不惱害自心  是故應遠離  貪瞋及無明  勤修起慧明  速得眾苦盡   三不善尋者。謂欲尋恚尋害尋。欲尋雲何。答欲貪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欲尋。恚尋雲何。答瞋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恚尋。害尋雲何。答害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害尋。如世尊說。  惡尋伏眾生  令於穢見淨  倍增長貪愛  自為堅固縛   三善尋者。謂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出離尋雲何。答於諸欲尋思惟過患。謂此欲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欲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出離尋。復次為斷欲尋於出離尋思惟功德。謂出離尋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出離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思惟欲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欲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為斷欲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思惟捨心定。及道捨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復次思惟出離。及出離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無恚尋雲何。答於諸恚尋思惟過患。謂此恚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恚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無恚尋。復次為斷恚尋於無恚尋思惟功德。謂無恚尋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無恚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思惟恚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恚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為斷恚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思惟慈心定。及道慈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復次思惟無恚。及無恚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無害尋雲何。答於諸害尋思惟過恚。謂此害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害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無害尋。復次為斷害尋。於無害尋思惟功德。謂無害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無害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思惟害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害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為斷害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思惟悲心定。及道悲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復次思惟無害。及無害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如世尊說。  樂滅諸惡尋  勤修不淨觀  常念斷貪愛  能壞堅固縛   三惡行者。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身惡行雲何。答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復次諸所有不善身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身業。諸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總名身惡行。語惡行雲何。答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復次諸所有不善語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語業。諸所有語業能障礙定。總名語惡行。意惡行雲何。答貪慾瞋恚邪見。復次諸所有不善意業。諸所有非理所引意業。諸所有意業能障礙定。總名意惡行。如世尊說。  若造身惡行  語意惡行已  不修對治者  當墮於地獄   三妙行者。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身妙行雲何。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復次諸學身業諸無學身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身業。總名身妙行。語妙行雲何。答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復次諸學語業諸無學語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語業。總名語妙行。意妙行雲何。答無貪無瞋正見。復次諸學意業。諸無學意業。諸善非學非無學意業。總名意妙行。如世尊說。  若修身妙行  語意妙行已  無餘緣礙者  當生天受樂   欲界恚界害界。及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如法蘊論說。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如法蘊論說。如世尊說。  諸有能遍知  欲色無色界  超一切依故  當觸無餘依  身證甘露界  無漏不思議  世尊說涅槃  為饒益含識   色界無色界滅界。亦如法蘊論說。如世尊說。  住色界有情  及住無色界  不證知滅故  定當往後有  若遍知色界  不住於無色  趣向究竟滅  後解脫生死   第二嗢柁南曰。  二三法有十  世言依處行  心數趣上座  聚舉不護三   有三世三言依三色處三行三心。三補特伽羅三上座三聚三舉罪事三不護。   三世者。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過去世雲何。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世。未來世雲何。答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世。現在世雲何。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世。問世是何義。答世是顯示諸行增語。三言依者。謂過去言依未來言依現在言依。過去言依者雲何。過去雲何言雲何依。而說過去言依耶。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即依如是過去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過去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過去行起諸言說故。過去諸行名過去言依。未來言依者雲何。未來雲何言雲何依。而說未來言依耶。答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即依如是未來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未來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未來行起論言說故。未來諸行名未來言依。現在言依者。雲何現在雲何言雲何依。而說現在言依耶。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即依如是現在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現在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現在行起諸言說故。現在諸行名現在言依。無第四第五者依有為說。謂有為法唯有三種更無第四第五可得。有說此依一切法說。諸無為法即是現在言依攝故。更無第四第五可得。如世尊說。  樂言想有情  恆依言想住  未遍知言想  趣生死無窮  若遍知言想  於他無所說  亦不樂他說  常欣修靜慮  寂定勤精進  見生死盡邊  摧伏諸魔軍  至生死彼岸   三色處者。謂有三處攝一切色。何等為三。一者有色有見有對。二者有色無見有對。三者有色無見無對。雲何有見有對色。答一處。雲何無見有對色。答九處。雲何無見無對色。答一處。少分。   三行者。謂身行語行意行。身行雲何。答身亦名身行。身業亦名身行。入息出息亦名身行。於此義中意說入息出息身行。所以者何。入息者呼吸外風令入身內。出息者引發內風令出身外。由此勢力令身動轉通暢安隱。故入出息說為身行。語行雲何。答語亦名語行。語業亦名語行。尋伺亦名語行。於此義中意說尋伺語行。所以者何。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無尋伺是故尋伺說為語行。意行雲何。答意亦名意行。意業亦名意行。想思亦名意行。於此義中意說想思意行。所以者何。以想及思是心所法。依止於心繫屬於心。依心而轉扶助於心。是故想思說為意行。   三心者。一漏瘡喻心。二電光喻心。三金剛喻心。漏瘡喻心雲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稟性暴惡言喜粗獷。少有觸惱便多憤恚。結怨佷□語言兇勃。如惡漏瘡纔被物觸。便多流出膿血不止。彼心亦爾少遇違緣。即便憤恚怨恨不息。問何故彼心名漏瘡喻。答彼心意識暫觸違緣。便速發生種種穢惡。是故名曰漏瘡喻心。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四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三法品第四之二   電光喻心雲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住空閑。精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如是寂靜心定。依是定心能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受上化生即住上界。得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於欲界。如過夏分至秋初時。從大雲臺電光發已。暫現色像速還隱沒。如是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乃至廣說。彼所得心名電光喻。問何故彼心名電光喻。答彼心意識證不還果。暫能照了速還隱沒。是故名曰電光喻心。金剛喻心雲何。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住空閑。精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如是寂靜心定。依是定心能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法中以勝通慧。自證覺受圓滿功德。謂自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譬如金剛無有少物。而不能斷或穿或破。所謂若鐵若牙若貝。若角若珠若玉石等。如是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乃至廣說。彼所得心名金剛喻。問何故彼心名金剛喻。答彼心意識證無學果。無結縛等而不能壞。是故名曰金剛喻心。   三補特伽羅者。一者覆慧補特伽羅。二者膝慧補特伽羅。三者廣慧補特伽羅。雲何覆慧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苾芻哀愍為說法要。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座。於所說法初中後分皆不能知。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亦不能了。所以者何。彼都無慧猶如覆器亦如覆瓶。雖多溉水竟無受入。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廣說乃至彼都無慧。是名覆慧補特伽羅。問何故名覆慧補特伽羅。答彼有是慧在法座時。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欲知而無慧故皆不能知。彼有是慧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欲了而無慧故。亦不能了故名覆慧補特伽羅。雲何膝慧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苾芻哀愍為說法要。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座。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能知而從座起。於所說法初中後分皆不能了。先雖領受而後忘失。譬如有人得妙飲食。置於膝上以失念故。欻從座起皆悉墜落。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廣說乃至而後忘失。是名膝慧補特伽羅。問何故名膝慧補特伽羅。答彼有是慧在法座時。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隨所欲知以有慧故。雖皆能知彼有是慧。而從座起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欲了。而無慧故皆不能了。先雖領受而後忘失。故名膝慧補特伽羅。雲何廣慧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苾芻哀愍為說法要。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座。於所說法初中後分皆悉能知。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亦悉能了。復能善知所說義趣。如剎帝利女或婆羅門女。或長者女或居士女。清水沐浴妙香塗身。梳剪髮爪瑩飾眉面。服鮮淨衣著諸纓絡。以環釧等而自莊嚴。唯少花鬘未冠其首。有諸尊者持妙花鬘。謂嗢缽羅瞻博迦等。隨其所好而授與之。諸女爾時歡喜踴躍。恭敬受取冠在頂上。深心愛翫終無遺失。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乃至善知所說義趣。是名廣慧補特伽羅。問何故名廣慧補特伽羅。答彼有是慧在法座時。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隨所欲知。以有慧故皆悉能知。彼有是慧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隨所欲了。以有慧故亦悉能了。復能善知所說義趣。故名廣慧補特伽羅。如世尊說。  覆慧不聰明  雖數多聞法  無智不能了  如灌覆瓶器  膝慧勝於前  坐聽雖能了  而起已皆忘  如遺膝上食  廣慧最為勝  在法座若起  於文義俱了  如女冠花鬘  具持念辯才  樂修淨業染  斷憍慢放逸  能捨諸惡趣   三上座者。謂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雲何生年上座。答諸有生年尊長耆舊。是謂生年上座。雲何世俗上座。答如有知法富貴長者共立制言。諸有知法大財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屬大徒眾。勝我等者我等皆應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由此因緣雖年二十或二十五。若能知法得大財位大族大力。有大眷屬大徒眾者。皆應和合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諸國土城邑王都。其有多聞妙解算數辯才書印。或隨一一工巧業處。勝餘人者皆共和合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商侶中有多財者眾人和合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得為王或大臣等。眾人皆共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難陀王長髮王種欲興戰爭。召馬勝王剎帝利種。重賜財寶令其示現種種技能。知彼勝已告大臣曰。封主當知吾欲敬禮剎帝利種馬勝王足。大臣白言。天不應禮剎帝利種馬勝王足。所以者何。彼是臣佐君不應禮臣佐之足。如是等事有無量種。今此意說長髮王種。難陀王時世俗上座。雲何法性上座。答諸受具戒耆舊長宿是謂法性上座。有說此亦是生年上座。所以者何。佛說出家受具足戒名真生故。若有苾芻得阿羅漢諸漏永盡。已作所作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心善自在此中意說。如是名為法性上座。如世尊說上座頌言。  心掉多綺語  染意亂思惟  雖久隱園林  而非真上座  具戒智正念  寂靜心解脫  彼於法能觀  是名真上座   三聚者。謂邪性定聚正性定聚不定聚。雲何邪性定聚。答五無間業。雲何正性定聚。答學無學法。雲何不定聚。答除五無間業。餘有漏法及無為。   三舉罪事者。謂見舉罪事聞舉罪事疑舉罪事。見舉罪事者。雲何見雲何舉罪雲何事。而說見舉罪事耶。答見謂見有苾芻故思斷生命。不與物而取。行非梵行婬欲法正知而說。虛誑語故思出不淨。非時食飲諸酒。自手掘地。壞生草木。歌舞作樂冠飾花鬘放逸縱蕩。是名為見舉罪。謂五種舉罪。一者覺察舉罪。二者憶念舉罪。三者應告羯磨舉罪。四者布灑他時安立舉罪。五者於恣舉時安立舉罪。雲何覺察舉罪。答謂有覺察他苾芻言。具壽已犯如是如是罪。應發露勿覆藏。發露則安隱不發露罪益深。是名覺察舉罪。雲何憶念舉罪。答謂有教他令自憶念。告言具壽汝已曾犯如是如是罪。應發露勿覆藏。發露則安隱不發露罪益深。是名憶念舉罪。雲何應告羯磨舉罪。答謂應告言。具壽不應不令我覺默然。從此住處出去。我於具壽欲有少言。是名應告羯磨舉罪。雲何布灑他時安立舉罪。答謂布灑他時所差舉者。作如是言。此苾芻眾和合共坐作布灑他。我某苾芻為布灑他之所差舉。是名布灑他時安立舉罪。雲何於恣舉時安立舉罪。答謂恣舉時所差舉者作如是言。此苾芻眾和合共坐作恣舉事。我某苾芻為恣舉眾之所差舉。是名於恣舉時安立舉罪。是名舉罪事。謂即前所見犯事是名為事。如是合名見舉罪事。聞舉罪事者。雲何聞雲何舉罪雲何事。而說聞舉罪事耶。答聞謂聞有苾芻故思斷生命。不與物而取。行非梵行婬欲法。正知而說虛誑語。故思出不淨。非時食。飲諸酒。自手掘地。壞生草木。歌舞作樂冠飾花鬘放逸縱蕩。是名為聞舉罪。謂五種舉罪如前說。是名舉罪事。謂即前所聞犯事是名為事。如是合名聞舉罪事。疑舉罪事者。雲何疑雲何舉罪雲何事。而說疑舉罪事耶。答疑謂五緣而生於疑。一由色故。二由聲故。三由香故。四由味故。五由觸故。由色故者。謂見苾芻非時入聚落非時出聚落。或與女人入出叢林。或親狎外道。或親狎扇搋半擇迦。或親狎苾芻尼。或親狎婬女。或親狎小男。或親狎大女。或親狎寡婦。見如是等可疑事已。便生疑念觀此具壽。現行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行。如是具壽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色而生於疑。由聲故者。謂聞苾芻非時入聚落非時出聚落。或聞與女人入出叢林或聞親狎外道。親狎扇搋半擇迦。親狎苾芻尼。親狎婬女。親狎小男。親狎大女。親狎寡婦。聞如是等可疑事已便生疑念。聞此具壽現行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行。如是具壽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聲而生於疑。由香故者。如有苾芻或為澡手。或為洗面。或為飲水。或隨一緣入餘苾芻所住之處嗅雜染香。謂女人香或酒肉香。或塗薰香或餘隨一婬泆之香嗅是香已便生疑念。今此具壽所住之處。既有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香。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香而生於疑。由味故者。如有苾芻或為澡手。或為洗面或為飲水。或隨一緣入餘苾芻所住之處。見彼苾芻口中含嚼雜染諸味。謂耽餔羅龍腦荳寇或餘隨一淫泆之味。見彼苾芻嘗是味已。便生疑念今此具壽。舌嘗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味。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味而生於疑。由觸故者。如有苾芻或為澡手或為洗面。或為飲水。或隨一緣入餘苾芻所住之處。見彼苾芻所止床座。寶香挍飾細軟雜綵。錦繡綾羅以為敷具。於床兩頭俱置丹枕。迦陵伽褐而覆其上。於彼住處復見女人。端正少年或坐或臥。見是事已便生疑念。今此具壽身觸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觸。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觸而生於疑。是名為疑舉罪。謂五種舉罪如前說。是名舉罪事。謂即前所疑犯事是名為事。如是合名疑舉罪事。   三不護者。謂諸如來三業無失。可有隱藏恐他覺知故名不護。何等為三。一者如來所有身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身業恐他覺知須有藏護。二者如來所有語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語業恐他覺知須有藏護。三者如來所有意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意業恐他覺知須有藏護。雲何如來所有身業清淨現行。答身業清淨現行者。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復次所有學身業清淨現行。所有無學身業清淨現行。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身業清淨現行。總名身業清淨現行。於此義中意說如來。所有無學身業清淨現行。及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身業清淨現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身業清淨現行。故說如來所有身業清淨現行。雲何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身業。答不清淨現行身業者。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復次所有不善身業。所有非理所引身業。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總名不清淨現行身業。如來於此不清淨現行身業。已斷已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頭。令永於後成不生法。由此如來無可隱匿覆蔽藏護。勿他見我此穢身業。故說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身業。雲何如來所有語業清淨現行。答語業清淨現行者。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復次所有學語業清淨現行。所有無學語業清淨現行。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語業清淨現行。總名語業清淨現行。於此義中意說如來。所有無學語業清淨現行。及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語業清淨現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語業清淨現行。故說如來所有語業清淨現行。雲何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語業。答不清淨現行語業者。謂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復次所有不善語業。所有非理所引語業。所有語業能障礙定總名不清淨現行語業。如來於此不清淨現行語業。已斷已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頭。令永於後成不生法。由此如來無可隱匿覆蔽藏護。勿他見我此穢語業。故說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語業。雲何如來所有意業清淨現行。答意業清淨現行者。謂無貪無瞋正起。復次所有學意業清淨現行。所有無學意業清淨現行。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意業清淨現行。總名意業清淨現行。於此義中意說如來。所有無學意業清淨現行。及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意業清淨現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意業清淨現行。故說如來所有意業清淨現行。雲何如來無不清淨現行意業。答不清淨現行意業者。謂貪瞋邪見。復次所有不善意業。所有非理所引意業。所有意業能障礙定。總名不清淨現行意業。如來於此不清淨現行意業。已斷已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頭。令永於後成不生法。由此如來無可隱匿覆蔽藏護。勿他見我此穢意業。故說如來無不清淨現行意業。   第三嗢柁南曰。  三三法有九  謂三愛漏求  及有黑闇身  怖受苦慢類   有三愛三漏三求三有三黑闇身三怖三受三苦性三慢類。   三愛者。一欲愛。二色愛。三無色愛。欲愛雲何。答於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復次於欲界繫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復次下從無間大地獄。上至他化自在天。於此所攝色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色愛雲何。答於諸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復次於色界繫十四界十處五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復次下從梵眾天上至色究竟天。於此所攝色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無色愛雲何。答於無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復次於無色界繫三界二處四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復次如欲色界決定處所上下差別不相雜亂。無色界中無如是事。然可依定依生勝劣說有下上。謂下從空無邊處天。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於此所攝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如世尊說。  有愛諸士夫  長世數流轉  數受胎藏苦  往還諸有中  斷愛諸有情  瀑流已斷故  無愛潤生故  不流轉後有   復有三愛。一欲愛。二有愛。三無有愛。欲愛雲何。答於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有愛雲何。答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有愛。無有愛雲何。答欣無有者。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此復如何。如有一類怖畏所逼。怖畏所惱。憂苦所逼。憂苦所惱。苦受觸故。作是念言。雲何當令我身死後斷壞無有。永絕眾病豈不樂哉。彼欣無有。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如世尊說。  愛所執有情  心貪有無有  魔軛所軛故  身常不安樂  流轉諸有中  生已歸老死  如犢子愛乳  隨母嘗不離   三漏者。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欲漏雲何。答除欲界繫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謂欲漏。有漏雲何。答除色無色界繫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謂有漏。無明漏雲何。答三界無智。是謂無明漏。如世尊說。  若苾芻已斷  欲有無明漏  諸漏永盡故  無影般涅槃   三求者。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欲求雲何。答住欲有者於欲界法未得為得。諸求隨求平等隨求。悕求欣求思求勤求。是謂欲求。有求。雲何。答住色無色有者於色無色界法未得為得。諸求乃至勤求是謂有求。梵行求雲何。答離二交會說名梵行。八支聖道亦名梵行。於此義中意說八支聖道梵行。諸有於此八支聖道未得為得。諸求乃至勤求。是謂梵行求。復次欲求者。非求死後當生諸有。然於現在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未得為得諸求乃至勤求。是名欲求。有求者。有謂五取蘊。何等為五。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如有一類作是念言。雲何令我得未來世如是類色受想行識。彼於死後當生諸有。色等五蘊。諸求乃至勤求。是名有求。梵行求者。從世第一法趣苦法智忍時。有梵行求非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現有。從苦法智忍趣苦法智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如是從苦法智趣苦類智忍。從苦類智忍趣苦類智。從苦類智趣集法智忍。從集法智忍趣集法智。從集法智趣集類智忍。從集類智忍趣集類智。從集類智趣滅法智忍。從滅法智忍趣滅法智。從滅法智趣滅類智忍。從滅類智忍趣滅類智。從滅類智趣道法智忍。從道法智忍趣道法智。從道法智趣道類智忍。從道類智忍趣道類智。從道類智趣道類智。或趣所餘無漏智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復次若世間道。證一來果不還果時。有梵行求非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現有。若無漏道證預流果。或證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如世尊說。  具念定正知  諸佛真弟子  正知求聖道  終不求餘事  若悕求已滅  聖道當趣盡  苾芻求盡故  無影般涅槃   三有者。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欲有雲何。答若業欲界繫取為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欲有。色有雲何。答若業色界繫取為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色有。無色有雲何。答若業無色界繫取為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無色有。   三黑闇身者。一過去黑闇身。二未來黑闇身。三現在黑闇身。過去黑闇身者。雲何過去雲何黑闇雲何身。而說過去黑闇身耶。答過去者。謂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黑闇者。謂於過去行。發起種種求解異慧。廣說乃至疑猶豫箭。是謂黑闇身者有說與疑相應無明名身。於此義中即疑名身。所以者何。黑謂無智。由黑故闇。說名黑闇。此即是疑即此黑闇說名為身。故名過去黑闇身。未來黑闇身者。雲何未來雲何黑闇雲何身。而說未來黑闇身耶。答未來者。謂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黑闇者。謂於未來行發起種種求解異慧。廣說乃至疑猶豫箭。是謂黑闇。身者有說與疑相應無明名身。於此義中即疑名身。所以者何。黑謂無智。由黑故闇。說名黑闇。此即是疑即此黑闇。說名為身。故名未來黑闇身。現在黑闇身者。雲何現在雲何黑闇雲何身。而說現在黑闇身耶。答現在者。謂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黑闇者。謂於現在行發起種種求解異慧。廣說乃至疑猶豫箭。是謂黑闇。身者有說與疑相應無明名身。於此義中即疑名身。所以者何。黑名無智。由黑故闇。說名黑闇。此即是疑即此黑闇。說名為身。故名現在黑闇身。   三怖者。一病怖。二老怖。三死怖。病怖者雲何病。答頭痛等。廣說如法蘊論。是謂病。雲何怖。答如有一類見他病已深生厭患。自念我身亦有此分。亦有此性亦有此法未越此法。由此便生驚恐怖畏。惶懼毛豎。是謂怖。由病起怖故名病怖。老怖者雲何老。答髮落等。廣說如法蘊論。是謂老。雲何怖。答如有一類見他老已深生厭患。廣說乃至惶懼毛豎。是謂怖。由老起怖故名老怖。死怖者雲何死。答彼彼有情即於彼彼諸有情聚移轉壞沒。廣說如法蘊論。是謂死。雲何怖。答如有一類見他死已深生厭患。廣說乃至惶懼毛豎。是謂怖。由死起怖故名死怖。如世尊說。  諸異生雖能  厭病老死法  而不能如實  厭此所依身  我能厭此身  深了知此法  故不樂久住  速入無餘依  我觀一切種  無疾少年命  病老死所壞  唯出離安隱  我已勤精進  通達究竟跡  雖不習諸欲  而捨修梵行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五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三法品第四之三   三受者。一樂受。二苦受。三不苦不樂受。樂受雲何。答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復次修初第二第三靜慮時。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苦受雲何。答順苦受觸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苦受。不苦不樂受雲何。答順不苦不樂受觸所生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不苦不樂受。如世尊說。  具念定正知  諸佛真弟子  能正知諸受  令貪等不生  於諸受及道  俱令漸次滅  苾芻受盡故  無影般涅槃   三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壞苦性。三行苦性。苦苦性雲何。答欲界諸行由苦苦故苦。壞苦性雲何。答色界諸行由壞苦故苦。行苦性雲何。答無色界諸行由行苦故苦。復次不可意諸行由苦苦故苦。可意諸行由壞苦故苦。順捨諸行由行苦故苦。復次若諸苦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不可愛異熟果由苦苦故苦。若諸樂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可愛異熟果由壞苦故苦。若不苦不樂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非可愛非不可愛異熟果由行苦故苦。復次苦苦性雲何。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壞苦性雲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譭謗□□□香□□□濾□窗撥均慼慼慼慼□□{榕□檢□□□示□埤□□□通□祏□{□逆□謊覜□□□□□榕□檢□餡□p埤□□□□□j□□□餡□j□饋□□□j□□□□G□埤□□□送□J□勵□□□□□す怴慼慼慼暴挼_□□□壘□飀□槸□楈姚楋□□□□□□禪□□□□□□□□計餓□□□□館□□□□j□□餡□G□埤□□□送□J□勵□□□□□す怴慼慼慼暴挼_□□□壘□飀□槸□楈姚槭首□□□□□□□□禖□□□□□□□□□計餓□□□□館□□餡□j□□□□G□埤□□□送□J□勵□□□□□す怴慼慼慼暴挼_□□□壘□飀□槸□楈姚楊□□□□□□□□□禖□□□□□□□□□計餓□□□□館□□□□j□   第四嗢柁南曰。  四三法有十  謂火福欲樂  及慧根眼仗  六一火慧二   有三火三福業事三欲生三樂生三慧三根三眼三仗。火慧各二。餘六各一。初三火者。一貪火。二瞋火。三癡火。貪火雲何。答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欲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由此貪愛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貪愛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貪火。瞋火雲何。答謂於有情慾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由此瞋恚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瞋恚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瞋火。癡火雲何。答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廣說乃至癡類癡生改類改生。總名為癡。由此愚癡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愚癡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癡火。如世尊說。  諸有愚夫類  貪瞋癡火燒  如次耽欲境  害生憎聖法  於三毒熾火  若不如實知  便耽著有身  不能趣寂滅  由斯履邪路  墮三惡趣中  受劇苦淪迴  不解脫魔縛  正等覺弟子  晝夜常精進  以穢想慈慧  如次滅三火  從斯入聖道  降伏諸魔軍  證得二涅槃  清涼無取漏   後三火者。一應奉事火。二應給施火。三應供養火。應奉事火雲何。答父母是子所應奉事。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雲何名為應奉事火。謂世父母應受其子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雲何其子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應奉事火。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供養父母。何故名為應奉事火。謂族姓子從彼而生。由彼長養乃得成立。是故父母諸佛說為應奉事火。應給施火雲何。答妻子奴婢作使親友。是其家主所應給施。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雲何名為應給施火。謂世妻子奴婢作使及諸親友。應受家主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雲何家主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應給施火。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妻子奴婢作使親友。何故名為應給施火。謂族姓子如法居家。其妻子等無倒承事。如教為作所應作業。令無匱乏速得成辦。是故妻子奴婢作使及諸親友。諸佛說為應給施火。應供養火雲何。答真沙門婆羅門。是諸施主所應供養。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雲何名為應供養火。謂沙門婆羅門。若已離貪或復修行調伏貪行。若已離瞋或復修行調伏瞋行。若已離癡或復修行調伏癡行。如是沙門及婆羅門。應受施主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雲何施主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應供養火。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如前所說。諸沙門婆羅門。何故名為應供養火謂族姓子供養阿羅漢及諸有學者。彼是世間真福田故。能令施主於中樹福。感得最勝此世他世富樂異熟及解脫果。是故真沙門及真婆羅門。諸佛說為應供養火。餘世間火非應奉事給施供養。彼不能令諸有情類得勝果故。如世尊說。  智者能如法  祭事前三火  生有樂世間  證無苦解脫   三福業事者。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施類福業事者。雲何施類雲何福雲何業雲何事。而說施類福業事耶。答施類者。謂施主佈施諸沙門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服華鬘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施類。復次或由身佈施。謂或施身或施身業。或施所捨物。或由語佈施。謂或施語或施語業。或施所捨物或由意佈施。謂或施意或施意業。或施捨心。是名施類。福者謂施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業者謂施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事者謂施主受者及所施物。是名事。此中施類名施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施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施類亦名福。此中事唯名事。戒類福業事者。雲何戒類雲何福雲何業雲何事。而說戒類福業事耶。答戒類者。謂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酒。是名戒類。福者。謂戒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業者謂戒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事者謂若防若止若遮。若離害生命事。是離害生命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不與取事。是離不與取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欲邪行事。是離欲邪行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虛妄語事。是離虛妄語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飲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酒事。是離飲諸酒事。是名事。此中戒類名為戒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戒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戒類亦名福。此中事名為事亦名戒類亦名福亦名業。修類福業事者。雲何修類雲何福雲何業雲何事。而說修類福業事耶。答修類者。謂慈悲喜捨四無量。是名修類。福者謂無量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業者謂無量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事者謂所緣事緣彼而起四無量。是名事。此中修類名為修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修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修類亦名福。此中事唯名事。如世尊說。  智者能依法  勤學施戒修  生無苦世間  受三種樂果   三欲生者。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現前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人全天一分是第一欲生。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樂變化天是第二欲生。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他化自在天是第三欲生。此中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但於諸蘊界處。由想等想假言說轉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由斯故說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者。謂彼有情恆樂受用藏護積集委寄安置。隨本所生現前欲境。彼於現前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彼有情於所受用。藏護積集委寄安置。隨本所生現前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謂人全者。顯一切人。天一分者。顯欲界下四天。是第一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一。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樂受自化諸妙欲境者。謂樂變化天造化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化作種種男女等事而自娛樂。謂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娛樂。若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娛樂。彼於自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樂變化天造作增上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化作種種男女等事。彼於此事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謂樂變化天者。顯一切樂變化天。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樂受他化諸妙欲境者。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與諸他化自在天。雖同一類身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而有高下勝劣差別。諸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令高勝天子於中受用。彼於他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令他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彼高勝天子於此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譬如梵天雖同類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而有高下勝劣差別。謂梵眾天下劣梵輔天高勝。梵輔天下劣大梵天高勝。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廣說如前。謂他化自在天者。顯一切他化自在天。是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   三樂生者有諸有情。即如是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梵眾天是第一樂生。有諸有情。即如是身定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極光淨天是第二樂生。有諸有情。即如是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遍淨天是第三樂生。此中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但於諸蘊界處。由想等想假言說轉。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由斯故說有諸有情。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身業亦名身。身根亦名身。五有色根亦名身。四大種聚亦名身。今此義中意說四大種聚身。故說即如是身。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梵眾天於此離生喜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離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離生喜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梵眾天。數現受離生喜樂。彼先住此入初靜慮。亦數現受離生喜樂。彼先後所受離生喜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初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梵眾天故。二所受離生喜樂品類相似。謂梵眾天者顯初靜慮。梵眾等天是第一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一。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乃至廣說。定生喜樂者。謂第二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定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極光淨天於此定生喜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定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定生喜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極光淨天。數數現受定生喜樂。彼先住此入第二靜慮。亦數現受定生喜樂。彼先後所受定生喜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第二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極光淨天故。二所受定生喜樂品類相似。謂極光淨天者。顯第二靜慮極光淨等天。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乃至廣說。離喜之樂者謂第三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遍淨天於此離喜之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離喜之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離喜之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遍淨天。數數現受離喜之樂。彼先住此入第三靜慮。亦數現受離喜之樂。彼先後所受離喜之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第三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遍淨天故。二所受離喜之樂品類相似。謂遍淨天者。顯第三靜慮遍淨等天。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初三慧者。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聞所成慧雲何。答因聞依聞由聞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如有苾芻。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聞親教師說。或聞軌範師說。或聞展轉傳授藏說。或聞隨一如理者說。是名為聞。因此聞依此聞由此聞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雲何。答因思依思由思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謂如有一如理思惟書數算印。或隨一一所作事業。是名為思。因此思依此思由此思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雲何。答因修依修由修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謂如有一方便善巧。自勤修習諸離染道。由此所修離染道故。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為修。因此修依此修由此修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修所成慧。有作是說。如此亦是思所成慧。所以者何。唯依佛法不共所修。乃可名為修所成慧。今此義中依諸等引所起寂靜慧。皆名修所成慧。   後三慧者。一學慧。二無學慧。三非學非無學慧。學慧雲何。答學作意相應。於法棟擇極棟擇最極棟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名學慧。無學慧雲何。答無學作意相應。於法棟擇。廣說乃至毘缽捨那。是名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雲何。答有漏作意相應。於法棟擇廣說乃至毘缽捨那。是名非學非無學慧。   三根者。一未知當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如法蘊論廣說其相。如世尊說。  學者學諸根  恆隨正直道  常委勤精進  守護於自心  初慧根無間  生第二慧根  若第三慧根  解脫位方有  不動解脫位  諸有結永盡  無漏根圓滿  樂止息諸根  將入永寂滅  任持最後身  降伏諸魔軍  證畢竟常樂   三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聖慧眼。肉眼雲何。答雜骨肉血淨四大種所造。眼界眼處眼根。是名肉眼。天眼雲何。答不雜骨肉血極淨四大種所造眼界眼處眼根。是名天眼。聖慧眼雲何。答諸有學慧及無學慧。並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是名聖慧眼。如世尊說。  肉眼最為劣  天眼名次上  聖慧眼最勝  有三種差別  諸世間善慧  能順趣抉擇  學無學正知  盡生老病死  大覺天人中  名稱最高遠  亦由慧速證  妙覺莊嚴身   三仗者。一聞仗。二離仗。三慧仗。聞仗雲何。答多聞聞持聞積集者。若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法具足多聞。憶持所聞言教純熟專意觀察所聞言教。於諸法義見善通達。是名為聞。因此聞由此聞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聞。亦名為仗。亦名聞仗。故名聞仗。離仗雲何。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為離。因此離依此離由此離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離。亦名為仗。亦名離仗。故名離仗。慧仗雲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為慧。因此慧依此慧由此慧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慧。亦名為仗。亦名慧仗。故名慧仗。如世尊說。  聞仗最為劣  離仗名次上  慧仗最為勝  精進力具足  具念樂靜定  知世間生滅  於一切解勝  至世邊彼岸   第五嗢柁南曰。  五三法有十  謂學修住定  導淨默增上  無上明各三   有三學三修三住三定三示導三清淨三寂默三增上三無上三明。   三學者。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增上戒學雲何。答安住具戒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悉皆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是名增上戒學。增上心學雲何。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增上心學。增上慧學雲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增上慧學。如世尊說。  苾芻具三學  樂修如理行  增上戒心慧  恆相續現行  具精進勢力  及明盛靜慮  常守護諸根  勤行不放逸  如晝夜亦然  如夜晝亦爾  如前後亦爾  如後前亦然  如下上亦然  如上下亦爾  勝伏諸方所  由不放逸定  說此為學跡  不放逸而住  由能了能捨  故得心解脫  世說為等覺  雄猛至行邊  明行俱圓滿  恆住無忘失  命根不相續  愛盡解脫故  如燈火涅槃  究竟心解脫   三修者。一修戒。二修定。三修慧。修戒雲何。答於諸善戒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戒。修定雲何。答於諸善定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定。修慧雲何。答於諸善慧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慧。如世尊說。  善修戒定慧  至極究竟者  已永盡諸有  無垢亦無憂  於著得解脫  具利慧深定  超眾魔境界  遍照如日輪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六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三法品第四之餘   三住者。一天住。二梵住。三聖住。天住雲何。答謂四靜慮。何等為四。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如世尊為吠那補梨婆羅門說。梵志當知。若時我於世間四靜慮中。隨為一靜慮故行。爾時我為天住而行。若時我於世間四靜慮中。隨為一靜慮故住或坐或臥。爾時我為天住而住或坐或臥。如是世間四靜慮中。隨於一靜慮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天住。梵住雲何。答謂四無量。何等為四。謂慈悲喜捨。如世尊為吠那補梨婆羅門說。梵志當知。若時我於四無量中。隨為一無量故行。爾時我為梵住而行。若時我於四無量中。隨為一無量故住或坐或臥。爾時我為梵住而住或坐或臥。如是四無量中隨於一無量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梵住。聖住雲何。答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世尊為吠那補梨婆羅門說。梵志當知。若時我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中。隨為一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故行。爾時我為聖住而行。若時我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中。隨為一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故住或坐或臥。爾時我為聖住而住或坐或臥。如是出離遠離所生善法中。隨於一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聖住。   三定者。一有尋有伺三摩地。二無尋唯伺三摩地。三無尋無伺三摩地。雲何有尋有伺三摩地。答若三摩地尋俱伺俱。尋等起伺等起。尋相應伺相應。依尋伺轉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雲何無尋唯伺三摩地。答若三摩地非尋俱唯伺俱。非尋等起唯伺等起。尋不相應唯伺相應。尋已止息唯依伺轉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雲何無尋無伺三摩地。答若三摩地非尋俱非伺俱。非尋等起非伺等起。尋不相應伺不相應。若尋若伺俱已止息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三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神變示導者。雲何神變雲何示導。而說神變示導耶。答神變者。謂諸神變現神變已神變當神變。謂諸所有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顯或隱。若知若見。各別領受牆壁山巖崖岸等障身過無礙。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是名神變。示導者。謂有苾芻雖於多種神變境界各別領受。若不令他知見。但名神變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能於多種神變境界各別領受。亦能令他知見名神變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神變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神變。亦名示導。由此說名神變示導。記心示導者。雲何記心雲何示導。而說記心示導耶。答記心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謂有一類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或隨記過去。或隨記未來。或隨記現在。或隨記久所作。或隨記久所說。或隨記少。謂隨記心。或隨記多。謂隨記心所法。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或有一類不由占相不由言說隨記他心。然由天神或由非人。聞彼聲故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廣說如前。或有一類不由天神不由非人。聞彼聲故隨記他心。然由內心知他有情心所尋伺。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廣說如前。復有一類不由內心。知他有情心所尋伺。隨記他心。然由現見他有情住無尋無伺三摩地。見已念言。如是具壽。無尋無伺意行微妙。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此如此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是名記心。示導者。謂有苾芻。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廣說乃至。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若不令他知見。但名記心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廣說乃至。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亦能令他知見名記心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記心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記心亦名示導。由此說名記心示導。教誡示導者。雲何教誡雲何示導。而說教誡示導耶。答教誡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謂有苾芻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此是苦集聖諦應永斷。此是苦滅聖諦應作證。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是名教誡。示導者。謂有苾芻雖能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乃至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若他聞已不起諦順忍。不得現觀邊世俗智。但名教誡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能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乃至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亦能令他聞已起諦順忍。得現觀邊世俗智。名教誡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教誡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教誡亦名示導。由此說名教誡示導。   三清淨者。一身清淨。二語清淨。三意清淨。身清淨雲何。答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復次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復次諸所有學身業。諸所有無學身業。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身業。如是一切名身清淨。語清淨雲何。答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復次諸所有學語業。諸所有無學語業。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語業。如是一切名語清淨。意清淨雲何。答無貪無瞋正見。復次諸所有學意業。諸所有無學意業。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意業。如是一切名意清淨。如是世尊說。  身語意淨中  我說無漏淨  名圓滿清淨  能永淨諸惡   三寂默者。一身寂默。二語寂默。三意寂默。身寂默雲何。答無學身律。儀名身寂默。語寂默雲何。答無學語律儀。名語寂默。意寂默雲何。答無學心。名意寂默。如世尊說。  身語意默中  我說無漏默  名圓滿寂默  永寂諸惡故   三增上者。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世增上雲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今此世間有多眾集。夫眾集處必有天神。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睹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天神現知見我。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雲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又於世間大眾集處。或現有佛及佛弟子。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睹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聖眾現知見我。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雲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復作是念。彼諸世間雖見知我而不及我自審了知。故我今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世間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世間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世增上。自增上雲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我已厭俗正信出家。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自我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自我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自增上。法增上雲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之法善說現見。離諸熱惱隨順應時。來觀來嘗智者內證。如是正法我已了知。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正法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正法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法增上。如世尊說。  世無有智者  樂作諸惡業  彼能自通達  諦實虛妄故  賢善者能證  不應自輕蔑  應常省己惡  有便無隱覆  世現有天神  佛及佛弟子  恆見知愚者  造作諸惡行  是故世增上  自法增上力  能斷不善法  修法隨法行  我說有勇健  能摧伏魔軍  度生老病死  證彼永寂滅   三無上者。一行無上。二智無上。三解脫無上。行無上雲何。答無學八支聖道。是名行無上。智無上雲何。答無學八智。是名智無上。解脫無上雲何。答盡智無生智。是名解脫無上。   三明者。謂無學三明。一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無學漏盡智作證明。雲何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答如實憶知諸宿住事。謂如實憶知過去世。或一生。或十生。或百生。或千生。或百千生。或多百生。或多千生。或多百千生。或壞劫或成劫。或壞成劫。或多壞劫。或多成劫。或多壞成劫。我於如是有情聚中。曾作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曾食如是食。曾受如是苦如是樂。曾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我曾從彼處死生於此處。復從此處死生於彼處。於如是等若形相若因緣若言說無量種宿住事。皆能隨念如實憶知。是名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前生相續智。是名明。雲何無學死生智作證明。答以淨天眼超過於人。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若好色若惡色。若劣若勝。若往善趣。若往惡趣。如是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發起邪見譭謗賢聖。成就邪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如是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發起正見讚歎賢聖。成就正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昇諸善趣生於天中。於如是等諸有情類業果差別。皆如實知。是名無學死生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自業智。是名明。雲何無學漏盡智作證明。答如實知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道聖諦。彼如是知如是見。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問此中何者是明。答知漏盡智。是名明。如世尊說。  牟尼如宿住  見善惡趣別  了生死已盡  得究竟通慧  知心永解脫  貪等一切漏  成就三明故  名具三明者   集異門足論四法品第五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四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四法雲何。此中有五嗢拖南頌初嗢拖南曰。  初四法有十  念斷神慮諦  想無量無色  聖種果各四   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四靜慮。四聖諦。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聖種。四沙門果。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身念住雲何。答十有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是名身念住。受念住雲何。答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名受念住。心念住雲何。答六識身。謂眼識乃至意識。是名心念住。法念住雲何。答受蘊所不攝無色法處。是名法念住。復次身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身念住。受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受念住。心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心念住。法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法念住。復次緣身慧名身念住。緣受慧名受念住。緣心慧名心念住。緣法慧名法念住。   四正斷者。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一。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二。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三。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四。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雲何。答為斷已生惡不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一正斷。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雲何。答為遮未生惡不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二正斷。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雲何。答為起未生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三正斷。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雲何。答為增已生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四正斷。   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答欲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答勤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答心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答觀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雲何初靜慮。答初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初靜慮。雲何第二靜慮。答第二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第二靜慮。雲何第三靜慮。答第三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第三靜慮。雲何第四靜慮。答第四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第四靜慮。   四聖諦者。一苦聖諦。二苦集聖諦。三苦滅聖諦。四趣苦滅道聖諦。雲何苦聖諦。答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名苦聖諦。雲何苦集聖諦。答諸有漏因。是名苦集聖諦。雲何苦滅聖諦。答擇滅無為。是名苦滅聖諦。雲何趣苦滅道聖諦。答諸學法無學法是名趣苦滅道聖諦。   四想者。一小想二大想。三無量想。四無所有想。小想雲何。答作意思惟狹小諸色。謂或思惟青瘀。或思惟膿爛。或思惟破壞。或思惟膀脹。或思惟骸骨。或思惟骨鎖。或思惟地。或思惟水。或思惟火。或思惟風。或思惟青。或思惟黃。或思惟赤。或思惟白。或思惟諸欲過患。或思惟出離功德。與此俱行諸想等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小想。大想雲何。答作意思惟廣大諸色而非無邊。謂或思惟青瘀。廣說如前。是名大想。無量想雲何。答作意思惟廣大諸色其量無邊。謂或思惟青瘀。廣說如前。是名無量想。無所有想雲何。答此即顯示無所有處想。   四無量者。一慈無量。二悲無量。三喜無量。四捨無量。慈無量雲何。答諸慈及慈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慈無量。悲無量雲何。答諸悲及悲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悲無量。喜無量雲何。答諸喜及喜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喜無量。捨無量雲何。答諸捨及捨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捨無量。   四無色者。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空無邊處雲何。答空無邊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雲何。答識無邊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是名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雲何。答無所有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雲何。答非想非非想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及有一類定所等起心不相應行。即滅想受定。是名非想非非想處。   四聖種者。一有苾芻。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讚歎喜足不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歎。引頸希望撫胸迷悶。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禳撬芊慼慼毅諢慼暴矷摯鞢撙\□餽累□□槨j□□騋z□□襾穰□菉倫稜□□□□□□□□馜騋z□□襾梱奅社倫稜□□□□□□□□□騋z□□□禨□蒔X□襭視□祿□□□□蛂bX□襭視□部慼慼慼慼慼播m礿部慼慼慼慼慼熱迭慼慼慼慼L□□□□□不髯□|該□鵅撳曄j□訃c□禳慼慾鴘`□認□□§□□禳慼慾鴘d□芣|□□□憒□□ㄐ慼慼慝該□□禳慼慾鴘`□訃c□ヾ慼慾鴘`□認□□§□□ヾ慼慾鴘d□芣|□□□憒□□ㄐ慼慼慝該□□ヾ慼慾鴘`□訃c□鑑誘u木注□認□□§□□鑑誘u木泥□芣|□□□憒□□ㄐ慼慼慝該□□鑑誘u木注□訃|□□淤□□認□□§□□□淤□□蘆□□□憒□□ㄐ慼慼慝該□□□淤□□訃□   四沙門果者。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預流果雲何。答預流果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有為預流果者。謂證預流果時所有學法。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有為預流果。無為預流果者。謂證預流果時所有擇滅。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無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應知亦爾。阿羅漢果雲何。答阿羅漢果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有為阿羅漢果者。謂證阿羅漢果時所有無學法。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有為阿羅漢果。無為阿羅漢果者。謂證阿羅漢果時所有擇滅。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第二嗢柁南曰。  二四法有九  謂支淨智力  處蘊依跡法  各四智有二   有四預流支四證淨四智四力四處四蘊四依四法跡四應證法。智有二門餘八各一。   四預流支者。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雲何親近善士。答善士者。謂佛及弟子。復次諸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離諸瑕穢成調善法。堪紹師位成就勝德。知羞悔過善守好學。具知具見樂思擇愛稱量喜觀察。性聰敏具覺慧。息追求有慧類。離貪趣貪滅。離瞋趣瞋滅。離癡趣癡滅。調順趣調順。寂靜趣寂靜。解脫趣解脫。具如是等諸勝功德。是名善士。若能於此所說善士。親近承事恭敬供養。如是名為親近善士。雲何聽聞正法。答正法者謂前說善士未顯了處為正顯了。未開悟處為正開悟。以慧通達深妙句義。方便為他宣說施設安立開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如是等名正法。若能於此所說正法。樂聽樂聞。樂受持樂究竟。樂解了樂觀察。樂尋思樂推究。樂通達樂觸樂證樂作證。為聞法故不憚艱辛。為受持故數以耳根。對說法音發勝耳識。如是名為聽聞正法。雲何如理作意。答於耳所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耳識所引令心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思惟心警覺性。如是名為如理作意。雲何法隨法行。答如理作意所引出離。遠離所生諸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精勤。如是名為法隨法行。   四證淨者。如契經說。成就四法說名預流。何等為四。一佛證淨。二法證淨。三僧證淨。四聖所愛戒。雲何佛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以此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佛證淨。雲何法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彼以此相隨念正法。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法證淨。雲何僧證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於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佛弟子眾。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彼以此相隨念於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僧證淨。雲何聖所愛戒。答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聖所愛戒。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答聖謂諸佛及佛弟子。彼於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是故名為聖所愛戒。諸預流者成就此四。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七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二   四智者。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法智雲何。答緣欲界行諸無漏智。緣欲界行因諸無漏智。緣欲界行滅諸無漏智。緣欲界行能斷道諸無漏智。復次緣法智及緣法智地諸無漏智。是名法智。類智雲何。答緣色無色界行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因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滅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能斷道諸無漏智。復次緣類智及緣類智地諸無漏智。是名類智。他心智雲何。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欲色界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是名他心智。世俗智雲何。答諸有漏慧。是名世俗智。   復有四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苦智雲何。答於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是名苦智。集智雲何。答於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緣所起無漏智。是名集智。滅智雲何。答於諸擇滅思惟滅靜妙離所起無漏智。是名滅智。道智雲何。答於無漏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無漏智。是名道智。   四力者。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定力。四慧力。信力雲何。答依諸如來應正等覺所殖淨信。是有根生安立堅固。一切沙門及婆羅門諸天魔梵。若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牽奪。是名信力。精進力雲何。答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名。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精進力。定力雲何。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定力。慧力雲何。答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如實了知是苦集聖諦。如實了知是苦滅聖諦。如實了知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慧力。問何故名力。答以因此力依此力住此力。能斷能碎能破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故名為力。   四處者。一慧處。二諦處。三捨處。四寂靜處。慧處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為具壽池堅說。苾芻當知。最勝慧處。謂漏盡智。是故苾芻應成就漏盡智。若成就漏盡智。說名成就最勝慧處。是名慧處。諦處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為具壽池堅說苾芻當知。最勝諦處。謂不動解脫。諦者。謂如實法。誑者。謂虛妄法。是故苾芻應成就不動解脫。若成就不動解脫。說名成就最勝諦處。是名諦處。捨處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為具壽池堅說。苾芻當知。先所執受無智無明越正路法。今時應捨應變吐應除棄。苾芻當知。最勝捨處。謂棄捨一切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是故苾芻應成就此涅槃。若成就此涅槃。說名成就最勝捨處。是名捨處。寂靜處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為具壽池堅說。苾芻當知。貪染惱心令不解脫。瞋染惱心令不解脫。癡染惱心令不解脫。苾芻當知。此貪瞋癡無餘永斷變吐除棄愛盡離染永滅靜沒。名真寂靜。是故苾芻應成就真寂靜。若成就真寂靜。說名成就最勝寂靜處。是名寂靜處。   四蘊者。一戒蘊。二定蘊。三慧蘊。四解脫蘊。戒蘊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戒若無學戒。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戒。皆是戒蘊。是名戒蘊。定蘊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定若無學定。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定。皆是定蘊。是名定蘊。慧蘊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慧。若無學慧。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皆是慧蘊。是名慧蘊。解脫蘊雲何。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解脫。若無學解脫。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解脫。皆是解脫蘊。是名解脫蘊。   四依者。一思擇一法應遠避。二思擇一法應受用。三思擇一法應除遣。四思擇一法應忍受。雲何思擇一法應遠避。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應審思擇。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惡水牛等當遠避之。應審思擇株杌毒刺。坑塹崖谷井廁河等當遠避之。應審思擇惡行惡威儀。惡友惡伴侶惡行處惡臥具等當遠避之。惡臥具者。謂若受用如是臥具。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不應分別處。而生分別。不應測量處。而生測量。不應猜疑處。而生猜疑。如是臥具我說為惡。汝等苾芻。應當遠避。是名思擇一法應遠避。雲何思擇一法應受用。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應審思擇。如法衣服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遮防蚊虻寒熱蛇蠍等觸。及為覆蔽。深可羞恥醜陋身形。應審思擇如法飲食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此身暫住存濟。止息飢渴攝受梵行。為斷故受不起新受。無罪存濟力樂安住。應審思擇如法臥具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遮防寒熱風雨。及得最勝安隱寂靜。應審思擇如法醫藥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止息未起已起。所有疾病得修善業。是名思擇一法應受用。雲何思擇一法應除遣。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已起欲尋恚尋害尋。不應韞畜。應速斷滅變吐除遣。是名思擇一法應除遣。雲何思擇一法應忍受。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應起精進。有勢有勤。勇悍堅猛。不捨善軛。假使我身。血肉枯竭。唯皮筋骨連拄而存。若本所求勝法未獲。終不止息所起精進。又精進時身心疲惓。終不由斯而生懈怠。應深忍受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應忍受他人所發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奪命苦受毀辱語言。是名思擇一法應忍受。   四法跡者。一無貪法跡。二無瞋法跡。三正念法跡。四正定法跡。雲何無貪法跡。答無貪者。謂於欲境諸不貪不等貪。廣說乃至非貪類非貪生。是名無貪。法跡者。謂即無貪亦名為法。亦名為跡。亦名法跡。是故名為無貪法跡。雲何無瞋法跡。答無瞋者。謂於有情不欲損害。不懷栽杌。不欲擾惱。廣說乃至非已為過患。非當為過患。非現為過患。是名無瞋。法跡者。謂即無瞋亦名為法。亦名為跡。亦名法跡。是故名為無瞋法跡。雲何正念法跡。答正念者。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正念。法跡者。謂即正念亦名為法。亦名為跡。亦名法跡。是故名為正念法跡。雲何正定法跡。答正定者。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定令心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正定。法跡者。謂即正定亦名為法。亦名為跡。亦名法跡。是故名為正定法跡。   四應證法者。謂或有法是身應證。或復有法是念應證。或復有法是眼應證。或復有法是慧應證。雲何有法是身應證。答謂八解脫。是身應證。雲何有法是念應證。答謂宿住事。是念應證。雲何有法是眼應證。答謂死生事。是眼應證。雲何有法是慧應證。答謂諸漏盡。是慧應證。   第三嗢拖南曰。  三四法有九  行修業受軛  離繫與瀑流  取繫各四種   有四行四修定四業四法受四軛四離繫四瀑流四取四身繫。   四行者。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雲何苦遲通行。答靜慮不攝下品五根。是名苦遲通行。雲何苦速通行。答靜慮不攝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雲何樂遲通行。答靜慮所攝下品五根。是名樂遲通行。雲何樂速通行。答靜慮所攝上品五根。是名樂速通行。   復有四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雲何不堪忍行。答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不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不堪忍行。雲何堪忍行。答謂能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能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堪忍行。雲何調伏行。答眼見色時專意繫念。防護眼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耳聞聲時。鼻嗅香時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了法時。專意繫念防護耳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是名調伏行。雲何寂靜行。答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通行四法跡。奢摩他毘缽捨那。是名寂靜行。問何故說此名寂靜行。答以於此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已生貪慾瞋恚愚癡慢等。寂靜等寂靜。最極寂靜。是故說此名寂靜行。   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法樂住。二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三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四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法樂住。答於初靜慮所攝離生喜樂。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法樂住。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答於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答於受想尋觀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答於第四靜慮所攝。清淨捨念俱行。阿羅漢果無間道。攝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如薄伽梵於波羅衍拏起問中說。  斷欲想憂怖  離惛沈睡眠  及惡作掉舉  得捨念清淨  法輪為上首  得正智解脫  我說斷無明  得勝分別慧   四業者。一黑黑異熟業。二白白異熟業。三黑白黑白異熟業。四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雲何黑黑異熟業。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布剌拏說。圓滿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彼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彼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自體。彼感得有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世間。彼生有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觸。彼觸有損害觸已。受有損害受。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樂。一向不可喜。一向不可意。如那落伽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圓滿當知。是名黑黑異熟業。造有損害身語意行者。謂造不善身語意行。於此義中意說不善身語意行。名有損害身語意行。彼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者。謂造不善身語意行已。造作增長不遠離法。於此義中意說造作增長不遠離法。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彼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自體者。謂造作增長不遠離法已。感得地獄中有。於此義中意說地獄中有。名有損害自體。所以者何。謂住彼中有中。眼所見色。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覺觸。意所了法。一切不可意非可意。不悅意非悅意。不可意相非可意相。不平等相非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憂苦。彼感得有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世間者。謂感得地獄中有已。生地獄趣。於此義中意說地獄趣名有損害世間。所以者何。謂生地獄趣已。眼所見色。乃至意所了法。一切不可意非可意。廣說乃至不平等相非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憂苦。彼生有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觸者。謂生地獄趣已觸地獄觸。於此義中意說地獄觸名有損害觸。彼觸有損害觸已。受有損害受者。謂觸如是類觸。定受如是類受。觸順苦受觸時必受苦受。由此故說觸有損害觸已。受有損害受。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樂。一向不可喜。一向不可意者。謂彼苦受一切有情皆共不愛不樂不喜。亦不可意。由此故說一向不可愛乃至不可意。如那落迦諸有情類者。謂顯趣向地獄世間諸有情類。由此故說如那落迦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者。謂彼有情有所依事有因有緣而生於彼。由此故說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者。謂生地獄已復觸地獄觸。由此故說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者。謂設若造有損害身語意行。若不造有損害身語意行。俱積集增長有損害法。或俱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俱感得有損害自體。或俱不感得有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自體。若不感得有損害自體。俱生有損害世間。或俱不生有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世間。若不生有損害世間。俱觸有損害觸。或俱不觸有損害觸。若觸有損害觸。若不觸有損害觸。俱受有損害受。或俱不受有損害受。則不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以若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則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不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則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則感得有損害自體。若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則不感得有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自體。則生有損害世間。若不感得有損害自體。則不生有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世間。則觸有損害觸。若不生有損害世間。則不觸有損害觸。若觸有損害觸。則受有損害受。若不觸有損害觸。則不受有損害受。由此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是名黑黑異熟業者。謂此業是不善感非愛異熟。雲何白白異熟業。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補剌拏說。圓滿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彼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彼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已。感得無損害自體。彼感得無損害自體已。生無損害世間。彼生無損害世間已。觸無損害觸。彼觸無損害觸已。受無損害受。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向可喜。一向可意。如超段食天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圓滿當知。是名白白異熟業。造無損害身語意行者。謂造善身語意行。於此義中意說善身語意行。名無損害身語意行。彼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者。謂造善身語意行已。造作增長遠離法。於此義中意說造作增長遠離法。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彼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已。感得無損害自體者。謂造作增長遠離法已。感得色界中有。於此義中意說色界中有。名無損害自體。所以者何。謂住彼中有中。眼所見色。耳所聞聲。身所覺觸。意所了法。一切可意非不可意。悅意非不悅意。可意相非不可意相。平等相非不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喜樂。彼感得無損害自體已。生無損害世間者。謂感得色界中有已。生色界天趣。於此義中意說色界天趣。名無損害世間。所以者何。生色界天趣已。眼所見色乃至意所了法。一切可意非不可意。廣說乃至平等相非不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喜樂。彼生無損害世間已。觸無損害觸者。謂生色界天趣已。觸色界天觸。於此義中意說色界天觸。名無損害觸。彼觸無損害觸已。受無損害受者。謂觸如是類觸。定受如是類受。觸順樂受觸時必受樂受。由此故說觸無損害觸已受無損害受。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向可喜一向可意者。謂彼樂受無量有情。皆共可愛可樂可喜可意。由此故說一向可愛乃至可意。如超段食天諸有情類者。謂顯趣向色界世間。由此故說如超段食天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者。謂彼有情有所依事。有因有緣而生於彼。由此故說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者。謂生色界已復觸色界觸。由此故說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者。謂設若造無損害身語意行。若不造無損害身語意行。俱積集增長無損害法。或俱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俱感得無損害自體。或俱不感得無損害自體。若感得無損害自體。若不感得無損害自體。俱生無損害世間。或俱不生無損害世間。若生無損害世間。若不生無損害世間。俱觸無損害觸。或俱不觸無損害觸。若觸無損害觸。若不觸無損害觸。俱受無損害受。或俱不受無損害受。則不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以若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則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不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則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則感得無損害自體。若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則不感得無損害自體。若感得無損害自體。則生無損害世間。若不感得無損害自體。則不生無損害世間。若生無損害世間。則觸無損害觸。若不生無損害世間。則不觸無損害觸。若觸無損害觸。則受無損害受。若不觸無損害觸。則不受無損害受。由此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是名白白異熟業者。謂此業是善感可愛異熟。雲何黑白黑白異熟業。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補剌拏說。圓滿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彼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彼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彼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彼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彼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已。受有損害無損害受。相間相雜如人及一分天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圓滿當知。是名黑白黑白異熟業。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者。謂造善不善身語意行。於此義中意說善不善身語意行。名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彼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者。謂造善不善身語意行已。造作增長遠離不遠離法。於此義中。意說造作增長遠離不遠離法。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彼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者。謂造作增長遠離不遠離法已。感得人及欲界天中有。於此義中。意說人及欲界天中有。名有損害無損害自體。所以者何。謂住彼中有中。眼所見色。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覺觸。意所了法。一切可意亦不可意。悅意亦不悅意。可意相亦不可意相。平等相亦不平等相。彼由此緣雜受苦樂。彼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者。謂感得人及欲界天中有已。生人及欲界天趣。於此義中。意說人及欲界天趣。名有損害無損害世間。所以者何。謂生人及欲界天趣已。眼所見色。乃至意所了法。一切可意亦不可意。廣說乃至平等相亦不平等相。彼由此緣雜受苦樂。彼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者。謂生人及欲界天趣已。觸人及欲界天觸。於此義中。意說人及欲界天觸。名有損害無損害觸。彼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已。受有損害無損害受者。謂觸如是類觸。定受如是類受。觸順苦樂觸時。必受苦樂受由此故說。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已。受有損害無損害受。相間相雜者。謂苦樂受相間相雜而現在前。由此故說相間相雜。彼由此類有此類生者。謂彼有情有所依事。有因有緣而生於彼。由此故說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者。謂生人及欲界天已。復觸人及欲界天觸。由此故說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者。謂設若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若不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俱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或俱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不積集有損害無損害法。俱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或俱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俱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或俱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俱觸有損害無損害觸。或俱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俱受有損害無損害受。或俱不受有損害無損害受。則不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八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三   以若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則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不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則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則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則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則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則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則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則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則受有損害無損害受。若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則不受有損害無損害受。由此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是名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此業是善不善。感可愛非可愛異熟。雲何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補剌拏說。圓滿當知。若能盡黑黑異熟業思。若能盡白白異熟業思。若能盡黑白黑白異熟業思。是名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此中不黑者。謂此業非如不善業。由不可意黑說名為黑。故名不黑。不白者。謂此業非如有漏善業。由可意白說名為白。故名不白。無異熟者。謂此業非如前三業能感異熟。故名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此業是學思能趣損減。所以者何。謂若學思能趣損減。於前三業能盡遍盡隨得永盡。於此義中意說名業能盡諸業。由此故說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四法受者。一有法受能感現樂後苦異熟。二有法受能感現苦後樂異熟。三有法受能感現苦後苦異熟。四有法受能感現樂後樂異熟。雲何法受能感現樂後苦異熟。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喜樂俱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慾瞋恚邪見。彼害生命。廣說乃至邪見為緣。得喜得樂。如是種類身樂心樂是不善。不善類究竟攝受。能障通慧能障等覺能障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樂後苦異熟。雲何法受能感現苦後樂異熟。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憂苦俱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彼離害生命。廣說乃至正見為緣。得憂得苦。如是種類身苦心苦是善。善類究竟攝受。能引通慧能證等覺能得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苦後樂異熟。雲何法受能感現苦後苦異熟。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憂苦俱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慾瞋恚邪見。彼害生命。廣說乃至邪見為緣。得憂得苦。如是種類身苦心苦是不善。不善類究竟攝受。能障通慧能障等覺能障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苦後苦異熟。雲何法受能感現樂後樂異熟。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喜樂俱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彼離害生命。廣說乃至正見為緣。得喜得樂。如是種類身樂心樂是善。善類究竟攝受。能引通慧能證等覺能得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樂後樂異熟。   四軛者。一欲軛。二有軛。三見軛。四無明軛。雲何欲軛。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欲中所有欲。貪慾欲欲親欲愛慾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纏壓於心。是名欲軛。雲何有軛。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有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有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有中所有有。貪有欲有親有愛有樂有。悶有耽有嗜有喜有藏有隨有。著纏壓於心。是名有軛。雲何見軛。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見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見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見中所有見。貪見欲見親見愛見樂見。悶見耽見嗜見喜見藏見隨見。著纏壓於心。是名見軛。雲何無明軛。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六觸處所有執著。無明無智隨眠隨增。是名無明軛。如世尊說。  有情與欲軛  有見軛相應  愚癡為上首  於生死流住   四離繫者。一於欲軛離繫。二於有軛離繫。三於見軛離繫。四於無明軛離繫。雲何於欲軛離繫。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欲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欲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諸欲中所有欲。貪慾欲欲親欲愛慾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不纏壓心。是名於欲軛離繫。雲何於有軛離繫。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有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有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諸有中所有有。貪有欲有親有愛有樂有。悶有耽有嗜有喜有藏有隨有。著不纏壓心。是名於有軛離繫。雲何於見軛離繫。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見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見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諸見中所有見。貪見欲見親見愛見樂見。悶見耽見嗜見喜見藏見隨見。著不纏壓心。是名於見軛離繫。雲何於無明軛離繫。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六觸處所有執著無明無智。不纏壓心。是名於無明軛離繫。如世尊說。  若斷欲有軛  及超越見軛  遠離無明軛  便得安隱樂  彼於現法中  證得永寂滅  遠離一切軛  必不往後有   四瀑流者。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流。雲何欲瀑流。答除欲界繫諸見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瀑流。雲何有瀑流。答除色無色界繫諸見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瀑流。雲何見瀑流。答謂五見。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如是五見。名見瀑流。雲何無明瀑流。答三界無智。是名無明瀑流。   四取者。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雲何欲取。答除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雲何見取。答謂四見。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如是四見合名見取。雲何戒禁取。答如有一類於戒執取。謂執此戒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或於禁執取。謂執此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或於戒禁俱執取。謂執此戒禁俱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是名戒禁取。雲何我語取。答除色無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   四身繫者。一貪身繫。二瞋身繫。三戒禁取身繫。四此實執取身繫。雲何貪身繫。答貪者。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廣說乃至貪類貪生。是名為貪。身繫者。謂此貪未斷未遍知。於彼彼有情彼彼身。彼彼聚彼彼所得。自體為因為緣繫等。繫各別繫相連相續方得久住。如巧鬘師或彼弟子聚花置前。以長縷結作種種鬘。此花用縷為因為緣結等。結各別結相連相續方得成鬘。此貪亦爾未斷未遍知。於彼彼有情彼彼身彼彼聚彼彼所得。自體為因為緣繫等。繫各別繫相連相續乃得久住。是名身繫。雲何瞋身繫。答瞋者。謂於有情慾為損害。廣說乃至現為過患。是名為瞋。身繫者如前說。雲何戒禁取身繫。答戒禁取及身繫。俱如前說。雲何此實執取身繫。答此實執取者。謂或有執我及世間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無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有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無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命者即身。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命者異身。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有。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非有。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此實餘癡妄。如是等。名此實執取身繫者。謂此實執取未斷未遍知。於彼彼有情等。如前廣說。是名身繫。   第四嗢拖南曰。  四四法有十  謂大種食住  愛不應行問  施攝生自體   有四大種四食四識住四愛四不應行而行四記問四種施四攝事四生四得自體。   四大種者。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此四廣如法蘊論六界中說。   四食者。一段食或粗或細。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雲何段食或粗或細。答若段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持隨持。是名段食。雲何施設段食粗細。答依所資養有情。大小及段漸次施設。粗細其事如何。答如燈祇羅獸等所食為粗。尼民祇羅獸等所食為細。尼民祇羅獸等所食為粗。泥彌獸等所食為細。泥彌獸等所食為粗。龜鱉魚等所食為細。龜鱉魚等所食為粗。餘水生蟲所食為細。復次象馬牛等所食為粗。羊鹿豬等所食為細。羊鹿豬等所食為粗。野干狗等所食為細。野干狗等所食為粗。鴈孔雀等所食為細。鴈孔雀等所食為粗。餘陸生蟲所食為細。   復次若諸有情。食諸草木枝條葉等。彼食是粗。若諸有情食飯粥等。彼食是細。若諸有情食飯粥等。彼食是粗。若諸有情食酥油等。彼食是細。   復次若諸有情以口嘴舌。攝取段食用齒咀嚼而吞食之。彼食是粗。若諸有情在胎卵中段食津液。從臍而入資養其身。彼食是細。   復次若諸有情食有便穢。彼食是粗。若諸有情食無便穢。彼食是細。如有食香酥陀味等。雖有所食而無便穢。如是施設段食粗細。雲何觸食。答若有漏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觸食。其事如何。答如鵝鴈。孔雀鸚鵡□鵒春鸚離黃命命鳥等。既生卵已。時時親附。時時覆育。時時溫暖。令生樂觸。若彼諸鳥於所生卵。不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令生樂觸。卵便腐壞。若彼諸鳥於所生卵。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令生樂觸。卵不腐壞。如是等類。說名觸食。雲何意思食。答若有漏思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意思食。其事如何。答如魚龜鱉室首摩羅部盧迦等。出至陸地生諸卵已細沙覆之。復還入水。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彼諸卵不思念母即便腐壞。如是等類。名意思食。雲何識食。答若有漏識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識食。其事如何。答如世尊教。頗勒窶那記經中說。頗勒窶那當知。識食能令當來後有生起。如是等類。說名識食。   四識住者。一色識住。二受識住。三想識住。四行識住。雲何色識住。答若色有漏隨順諸取。於彼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生起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識住。受想行識住。廣說亦爾。   四愛者。一有苾芻苾芻尼等。因衣服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二有苾芻苾芻尼等。因飲食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三有苾芻苾芻尼等。因臥具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四有苾芻苾芻尼等。因有無有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雲何苾芻苾芻尼等。因衣服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答此中衣服者。謂毛所成。或扇那所成。或芻摩所成。或麻所成。或建鼓羅所成。或絲所成。或綿所成。或□所成。或憍砧娑所成。或突窶羅所成。或阿遮爛陀所成。又衣服者。謂總覆衣出著衣內服衣。單裙複裙單掩腋複掩腋。於如是等種種衣服。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是名苾芻苾芻尼等。因衣服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雲何苾芻苾芻尼等因飲食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答此中飲食者。謂五種應噉。五種應食。五種應噉者。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五種應食者。一飯二粥三餅□四魚肉五羹臛。於如是等種種飲食。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是名苾芻苾芻尼等因飲食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雲何苾芻苾芻尼等因臥具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答此中臥具者。謂院宇房堂樓閣臺觀。長廊圓室龕窟廳庌。草葉等菴。土石等穴。又臥具者。謂床座□□姜□w□□□□□灺□漶慼摯}|漥悅詫□訌討祥巢‥□□□□□珩貨□□□L□|該□□□□□□□□祥左□牧□邧□□□□□□□邥□□□□□□□□□□□□□□□牧□邧□□□□□□□邥□§□□警□□‥□□q芣¥□諢鰣恁慼慼q芣§□□□‥□□□q芧嶢帣h□¥悅□耩□□該□稐c□葧嶢怴槨飽摹_¥齱澎獢慼撓荂漿Ac□葦□S□蘆淦□|漦□□□‥□□□□□珩貨□□□L□|該□□□□□□□□□□□□牧□邧□□□□□□□邥□□   四不應行而行者。一貪慾故不應行而行。二瞋恚故不應行而行。三愚癡故不應行而行。四怖畏故不應行而行。雲何貪慾故不應行而行。答如有一類。或親教師。或軌範師。或同親教。或同軌範。或隨一一往還親友。於僧眾中有諍事起。彼作是念。若與師等共為朋黨便墮非法。若與師等不為朋黨便墮不義。雖作是念。而為貪慾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貪慾故不應行而行。雲何瞋恚故不應行而行。答如有一類。有怨嫌者。於僧眾中。有諍事起。彼作是念。若助怨嫌。於情不可。若為乖反。於理有違。雖作是念。而為瞋恚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瞋恚故不應行而行。雲何愚癡故不應行而行。答如有一類。稟性闇鈍。或親教師。或軌範師。或同親教。或同軌範。或隨一一往還親友。於僧眾中有諍事起。彼作是念。我今不知是非好惡。但應朋助親教師等。彼為愚癡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愚癡故不應行而行。雲何怖畏故不應行而行。答如有一類。或國王親友。或大臣親友。或強賊親友。於僧眾中有諍事起。彼作是念。若我不助有勢力者。由是因緣。或失名利。或失衣缽。或失身命。是故我今定應朋助有勢力者。彼由怖畏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怖畏故不應行而行。如世尊說。  諸有貪瞋癡  怖故違法者  彼退失名利  猶如黑分月   四記問者。一應一向記問。二應分別記問。三應反詰記問。四應捨置記問。雲何應一向記問。答若有問言。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耶。佛所說法是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耶。佛弟子眾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耶。苦集滅道是聖諦耶。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耶。涅槃寂靜耶。如是等問有無量門應一向記。世尊是如來阿羅漢。廣說乃至涅槃是寂靜等。是名應一向記問。何故此問應一向記。答以於此問若一向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一向記。雲何應分別記問。答若有問言。雲何為法。得此問時應分別記。法有多種。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如是等法。有無量門。應分別記。是名應分別記。問何故此問應分別記。答以於此問若分別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分別記。雲何應反詰記問。答若有問言。為我說法。得此問時應反詰記。法有多種汝問何法。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為善為不善為無記。為欲界繫為色界繫為無色界繫。為學為無學為非學非無學。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非所斷。如是等法有無量門。應反詰記。是名應反詰記。問何故此問應反詰記。答以於此問若反詰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反詰記。雲何應捨置記問。答若有問言。世間常耶。無常耶。亦常亦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世間有邊耶。無邊耶。亦有邊亦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命者即身耶。命者異身耶。如來死後有耶。非有耶。亦有亦非有耶。非有非非有耶。於如是等不應理問。應捨置記。謂應記言。佛說此問。是不應記。常無常等不應理故。是名應捨置記。問何故此問應捨置記。答以於此問。若捨置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捨置記。如世尊說。  初應一向記  次應分別記  三應反詰記  四應捨置記  於如此四問  知次而記者  引義利善法  及梵行純淨  甚深難降伏  知義非義俱  捨非義取義  審觀名智者   四種施者。一者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二者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三者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四者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雲何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主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能受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是名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何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不成就是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雲何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主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能受施者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是名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何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成就。是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雲何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者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能受施者亦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成就。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雲何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能受施者亦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不成就。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如世尊說。  具戒施缺戒  清淨而證法  信業果異熟  是唯施者淨  缺戒施具戒  不淨引非法  謗業果異熟  是唯受者淨  缺戒施缺戒  不淨引非法  謗業果異熟  我說無大果  具戒施具戒  清淨而證法  信業果異熟  我說有大果  信業果異熟  施自所尊重  父母僮僕等  智者咸稱讚  身語意無著  行苾芻妙行  不求自富貴  而能廣施他  諸有已離欲  施已離欲者  我說如是施  財施中最尊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九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四   四攝事者。一佈施攝事。二愛語攝事。三利行攝事。四同事攝事。雲何佈施攝事。答此中佈施者。謂諸施主佈施沙門及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服花鬘。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佈施。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佈施中法施最勝。是名佈施。攝事者。謂由此佈施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佈施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佈施攝事。雲何愛語攝事。答此中愛語者謂可喜語可味語。舒顏平視語遠離顰蹙語含笑前行語。先言慶慰語可愛語善來語。謂作是言善來具壽。汝於世事可忍。可度安樂住不。汝於飲食衣服臥具。及餘資緣勿有乏少。諸如是等種種安慰。問訊語言名善來語。此及前說總名愛語。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愛語中最為勝者。謂善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屬耳聽法時時說法。時時教誨時時抉擇。是名愛語。攝事者。謂由此愛語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愛語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愛語攝事。雲何利行攝事。答此中利行者。謂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難困苦無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語業方便供侍。方便救濟是名利行。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利行中最為勝者。謂不信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信圓滿。若破戒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戒圓滿。若慳貪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施圓滿。若惡慧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慧圓滿。諸如是等說名利行。攝事者。謂由此利行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利行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利行攝事。雲何同事攝事。答此中同事者。謂於斷生命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斷生命。若於不與取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不與取。若於欲邪行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欲邪行。若於虛誑語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虛誑語。若於飲諸酒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飲諸酒。諸如是等說名同事。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同事中最為勝者。謂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與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而為同事是名同事攝事者。謂由此同事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同事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同事攝事。如世尊說。  佈施及愛語  利行與同事  如應處處說  普攝諸世間  如是四攝事  在世間若無  子於其父母  亦不欲孝養  以有攝事故  有法者隨轉  故得大體者  觀益而施設   四生者。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雲何卵生。答若諸有情從卵而生。謂在卵□先為卵□之所纏裹。後破卵□方得出生。此復雲何。如鵝鴈孔雀□鵒鸚鵡春鸚離黃命命鳥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並一類人。復有所餘諸有情類從卵而生。謂在卵□先為卵□之所纏裹。後破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雲何胎生。答若諸有情從胎而生謂在胎藏先為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得出生。此復雲何。如象馬駝牛驢羊鹿水牛豬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復有所餘諸有情類從胎而生。謂在胎藏先為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出生者皆名胎生。雲何濕生。答若諸有情展轉溫暖。展轉潤濕展轉集聚。或依糞聚或依注道。或依穢廁或依腐肉。或依陳粥或依叢草。或依稠林或依草菴。或依葉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出生。此復雲何。如蟋蟀飛蛾蚊虻蠓蚋麻生蟲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並一類人。復有所餘諸有情類展轉溫暖廣說乃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濕生。雲何化生。答若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而生。此復雲何。謂一切天一切地獄一切中有。及一分龍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復有所餘諸有情類。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生者皆名化生。   四得自體者。一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二有得自體。唯可他害非可自害。三有得自體。自他俱可害。四有得自體。自他俱不可害。雲何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答若諸有情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無勢力能斷其命。此復雲何。謂有欲界戲忘念天或時遊戲最極娛樂。經於多時身疲念失。由此緣故則便命終。復有欲界意憤恚天。或時忿怒最極憤懣。角眼相視經於多時。由此緣故則便殞沒。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無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雲何有得自體唯可他害非可自害。答若諸有情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有勢力能斷其命。此復雲何。謂處卵□或母胎中。若羯剌藍。若頞部曇。若閉屍。若鍵南。若缽羅奢佉。諸根未滿諸根未熟。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有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唯可他害非可自害。雲何有得自體。自他俱可害。答若諸有情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亦有勢力能斷其命。此復雲何。謂象馬駝牛驢羊鹿水牛豬等。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亦有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自他俱可害。雲何有得自體。自他俱不可害。答若諸有情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亦無勢力能斷其命。此復雲何。謂一切色無色界天。住無想定滅定慈定中有有情。住最後有諸有情類。佛使佛記諸轉輪王。及輪王母懷彼胎時。後身菩薩及菩薩母懷彼胎時。殑耆羅嗢怛羅婆羅□斯長者子。王捨城長者子。耶捨童命哀羅伐拏龍王。善住龍王。婆羅呼馬王。琰摩王等一切地獄。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亦無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自他俱不可害。   第五嗢柁南曰。  五四法有八  謂流利趣苦  四語惡妙行  四非聖聖言   有順流行等四補特伽羅。自利行等四補特伽羅。從闇趣闇等四補特伽羅。自苦等四補特伽羅。四語惡行。四語妙行。四非聖言。四聖言。順流行等四補特伽羅者。一順流行補特伽羅。二逆流行補特伽羅。三自住補特伽羅。四到彼岸補特伽羅。雲何順流行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染習諸欲造不善業。是名順流行補特伽羅。問何故名順流行補特伽羅。答愛是生死流。此補特伽羅順彼趣。彼臨至於彼。是彼道路是彼行跡。故名順流行補特伽羅。雲何逆流行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貪瞋癡為性猛利。數數厭患貪瞋癡生作意憂苦。彼由厭患作意憂苦。乃至命終常勤修習。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名逆流行補特伽羅。問何故名逆流行補特伽羅。答愛是生死流。此補特伽羅於斷愛法。隨順趣向臨至於彼。是彼道路是彼行跡。故名逆流行補特伽羅。雲何自住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住阿練若或居樹下或處空閑。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若正思惟。證得如是寂靜心定。隨此定心斷五順下分結當受化生。即於彼處得般涅槃。不復退還生此欲界。是名自住補特伽羅。問何故名自住補特伽羅。答此補特伽羅自住化生界得般涅槃。不復退還生此欲界。故名自住補特伽羅。雲何到彼岸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住阿練若或居樹下或處空閑。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若正思惟證得如是寂靜心定。隨此定心永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領受能正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到彼岸補特伽羅。問何故名到彼岸補特伽羅。答生死有身名為此岸。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名為彼岸。此補特伽羅於彼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彼岸能得能獲能觸能證故。名到彼岸補特伽羅。如世尊說。  於欲未伏離  沒欲界愛中  我說名順流  數數受生死  若安住正念  不染習欲惡  厭捨欲憂苦  我說名逆流  學斷五煩惱  滿無退五法  得心勝定根  我說名自住  普於勝劣法  解脫滅無餘  智者至世邊  我說到彼岸   自利行等四補特伽羅者。一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無利他行。二有補特伽羅有利他行無自利行。三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四有補特伽羅無自利行亦無利他行。雲何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無利他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有速諦察忍。彼於諸法為知義故為知法故。精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言詞不調善語具不圓滿。亦不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無依語無盡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不能示現不能教導。不能讚勵不能慶慰不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不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無利他行。雲何有補特伽羅有利他行無自利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無速諦察忍。彼於諸法不為知義不為知法。不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言詞調善語具圓滿。亦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無依語無盡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能示現能教導能讚勵能慶慰。亦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亦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有利他行無自利行。雲何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有速諦察忍。彼於諸法為知義故為知法故。精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言詞調善語具圓滿。亦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無依語無盡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能示現能教導能讚勵能慶慰。亦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亦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雲何有補特伽羅。無自利行亦無利他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無速諦察忍。彼於諸法不為知義不為知法。不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言詞不調善語具不圓滿。亦不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不能示現不能教導不能讚勵。不能慶慰不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不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無自利行亦無利他行。從闇趣闇等四補特伽羅者。一有補特伽羅從闇趣闇。二有補特伽羅從闇趣明。三有補特伽羅從明趣闇。四有補特伽羅從明趣明。雲何有補特伽羅從闇趣闇。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補羯娑家工巧家妓樂家。及餘隨一種姓。穢惡貧窮困苦衣食乏少下賤家生。形色醜陋人所輕賤。眾共策使是名為闇。彼依此闇造身惡行。造語惡行造意惡行。彼由如是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嶮惡趣生地獄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從黑闇處往黑闇處。從糞穢廁墮糞穢廁。從惡瀑流入惡瀑流。脫一牢獄趣一牢獄。用臭穢血洗臭穢血。依貧賤身造惡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闇趣闇補特伽羅。雲何從闇趣明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是名為闇。彼依此闇造身妙行造語妙行造意妙行。彼由如是妙行因緣。身壞命終超昇善趣生於天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從地上磴從磴上座。從座上輿從輿上馬。從馬上象從象昇殿。依貧賤身造妙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闇趣明補特伽羅。雲何從明趣闇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羅門大族姓家。或諸長者大族姓家。或諸居士大族姓家。或餘隨一大族姓家。其家多有種種珍寶。衣服飲食奴婢作使。像馬牛羊庫藏財穀。及餘資具無不充滿。生是家已形相端嚴。言詞威肅眾所敬愛是名為明。彼依此明造身惡行造語惡行造意惡行。彼由如是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嶮惡趣生地獄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下殿乘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居座下座居磴從橙墮地。依富貴身造惡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明趣闇補特伽羅。雲何從明趣明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姓家。廣說乃至是名為明。彼依此明造身妙行造語妙行造意妙行。彼由如是妙行因緣。超昇善趣生於天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從磴趣磴從座趣座。從輿趣輿。捨馬乘馬捨象乘象從殿趣殿。依富貴身造妙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明趣明補特伽羅。如世尊說。  諸有貧賤人  無信有瞋忿  慳貪樂作惡  好妄想邪見  見沙門梵志  具戒多聞者  不恭敬呵毀  言我無可施  毀施受施具  彼死生隨業  墮惡趣地獄  是從闇趣闇  諸有貧賤人  有信無瞋忿  具慚愧正見  樂施離慳貪  見沙門梵志  具戒多聞者  歡喜而迎奉  等供養恭敬  讚施受施具  彼死生隨業  昇善趣天處  是從闇趣明  諸有富貴人  無信有瞋忿  慳貪樂作惡  好妄想邪見  見沙門梵志  具戒多聞者  不恭敬呵毀  言我無可施  毀施受施具  彼死生隨業  墮惡趣地獄  是從明趣闇  諸有富貴人  有信無瞋忿  具慚愧正見  樂施離慳貪  見沙門梵志  具戒多聞者  歡喜而迎奉  等供養恭敬  讚施受施具  彼死生隨業  昇善趣天處  是從明趣明   自苦等四補特伽羅者。一有補特伽羅。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二有補特伽羅。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三有補特伽羅。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四有補特伽羅。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雲何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受持苦行惡自存活。露體無衣不居宅舍。手捧飲食不須器等。受飲食時非隔刀杖。非隔鐺釜非隔盆甕。非狗在門所受飲食。非蠅依附非雜穢非分段非纏裹非覆蔽。授飲食者不言進來。不言退去不言止住。非懷胎孕非新產生。非飲兒乳所得飲食。非故為造亦非變壞。不食肉不食魚不食脯臘不飲酒不飲漿。或全不飲或一受食。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一家乞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食一摶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隔日食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隔半月或隔一月。或食草菜或食稗莠。或食牛糞。或食果蓏。或食糠秕或食米臍。或食麥臍或食穭豆。或處曠野食諸根果。乃至或食零果落葉。有雖被服而著麻□。或著□紵或著茅蒲或著莎蔍或著毛褐。或著緂罽或著獸皮。或著鳥羽或著簡牘。或著樹皮。或有被髮或復蓬頭。或作小髻或作大髻。或剃鬚留髮或剃髮留鬚。或二處俱留或五處俱剃。或唯拔髮或唯拔鬚。或鬚髮俱拔。或常舉兩手或恆翹一足。或樂常立或捨床座。或樂蹲坐而修苦行。或依臥刺或依臥灰。或依臥杵或依臥板。或適牛糞塗地而臥。或樂事火乃至日三事火。或樂昇水乃至日三昇水。或翹一足隨日轉視行。如是等無量勤苦等苦遍苦自苦諸行。是名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答由彼自苦而活其命故。名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雲何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答若屠羊若屠雞若屠豬。若捕鳥若捕魚若獵獸。若作賊若魁膾若縛龍若司獄。若煮狗若罝弶等。是名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答由彼苦他而自活命。故名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雲何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答如王祠主欲祠祀時。先於城內結置祠壇。以諸酥油自塗支體。散髮露頂被黑鹿皮。手執鹿角揩磨支體。或時祀火或時祭天。於祠壇中自餓自苦。以金色犢母牛置前先構一乳。用祀火天。第二為王第三為後第四為宰輔。餘為餘親愛。於祠壇中殺害種種牛王水牛牸牛犢子雞豬羊等諸傍生類。責罰恐怖親屬左右。令其悲泣憂苦愁歎。是名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答由彼自苦亦苦於他而活其命。故名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雲何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出現世間宣說正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是法已深生淨信。生淨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諸塵穢猶如牢獄。出家寬曠離諸諠雜猶若虛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續。盡其形壽精勤修習。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今應以正信。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棄捨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財位親屬。若少若多悉皆棄捨。既棄捨已以正信心。剃除鬚髮被服袈裟。遠離家法出趣非家。既出家已受持淨戒。精勤守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圓滿。於微小罪深見怖畏。於諸學處能具受學。離害生命棄諸刀杖。有慚有愧具慈具悲。於諸有情下至蟻卵。亦深憐愍終不損害。畢竟遠離害生命法。離不與取能施樂施。若淨施物知量而受。於諸所有不生染著。攝受清淨無罪自體。畢竟遠離不與取法。離非梵行常修梵行。遠行妙行其心清潔。遠離生臭婬欲穢法。畢竟遠離非梵行法。離虛誑語常樂實語。諦語信語可承受語世無諍語。畢竟遠離虛誑語法。離離間語不破壞他。不聞彼語為破壞故向此而說。不聞此語為破壞故向彼而說。常樂和合已破壞者。諸和好者讚令堅固。常樂宣說和合他語不破壞語。畢竟遠離離間語法。離粗惡語所發語言。不粗不礦亦不苦楚令他嫌恨。亦令多人不愛不樂不欣不喜。障礙修習等引等持。於如是等諸粗惡語。皆能斷滅所發語言。和軟順耳悅意可樂圓滿清美。明顯易了令他樂聞。無依無盡令多有情可愛可樂可欣可喜。能令修習等引等持。於如是等諸美妙語。常樂發起畢竟遠離粗惡語法。離雜穢語凡所發言。應時應處稱法稱義。有實有真能寂能靜。有次序有所為。應理合儀無雜無穢能引義利。畢竟遠離雜穢語法。遠離買賣偽秤偽斗偽斛函等。終不攝養象馬牛驢雞豬狗等諸傍生類。亦不攝養奴婢作使男女大小朋友親屬。終不受畜穀麥豆等。亦不受畜金銀等寶。不非時食或唯一食。非時非處終不遊行。若語若默不生譏論。於衣喜足粗得蔽身。於食喜足纔除飢渴。凡所遊住衣缽自隨。如鳥飛止不捨嗉翼。彼由此故成就戒蘊。密護根門安住正念。由正念力防守其心。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不取其相不執隨好。於此諸處住根律儀。防護貪憂惡不善法。畢竟不令隨心生長。彼由戒蘊密護根門。觀顧往來屈申俯仰。著衣持缽皆住正知。彼既成就清淨戒蘊。密護根門正念正知。隨所依止城邑聚落。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守護諸根安住正念。威儀庠序修行乞食。既得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持坐具往阿練若。曠野山林遠惡有情。捨諸臥具其處唯有非人所居。或住空閑或在樹下。結加趺坐端直其身。捨異攀緣住對面念。心恆專注遠離貪瞋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惑猶豫。諸隨煩惱能礙善品。令慧力羸不證涅槃。住生死者由斯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得住第四靜慮。彼由如是殊勝定心。清白無穢離隨煩惱。柔軟堪能得住無動。其心趣向能證漏盡智見明覺。能如實知見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此是滅聖諦此是道聖諦。由如是知如是見故。心解脫欲漏有漏無明漏。既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答由彼不自苦亦不苦他而活其命。故名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五   四語惡行者。一虛誑語。二離間語。三粗惡語。四雜穢語。雲何虛誑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虛誑語者。或在質諒者前。或在大眾中。或在王家。或在執理家。或在親友家。為令證故作是問言。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彼得此問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彼或自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不離虛誑語。此中有虛誑語者。謂不離虛誑語者不斷虛誑語者。不厭虛誑語者。安住虛誑語者。成就虛誑語者。是名有虛誑語者。或在質諒者前者。謂或村落質諒者。或城邑質諒者。或邦國質諒者。如是等質諒者。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質諒者前。或在大眾中者。謂或剎帝利眾或婆羅門眾。或長者眾或沙門眾。如是等諸大眾。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大眾中。或在王家者。謂有國王輔臣圍繞。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王家。或在執理家者。謂執理眾聚集評議。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執理家。或在親友家者。謂諸親友聚集言論。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親友家。為令證故作是問言者。謂勸請彼說誠諦言。欲決是非故共審問。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者。謂令憶念先所受境依實而說。可為明證此勸誡言。若於是事已見已聞已覺已知。便可宣說建立開示。若於是事不見不聞不覺不知。勿謬宣說建立開示。故作是言。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彼得此問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者。此中不知言知者。謂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彼實耳識未聞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此等名為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者。謂彼耳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此等名為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者。謂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彼實眼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者。謂彼眼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名為或見言不見。彼或自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者。此中彼或自為者。如有一類自行劫盜被執送王。王親檢問。咄哉男子。汝於他物實作賊耶。彼作是念我若實答。王定瞋忿重加刑罰。或打或縛或驅出國。或奪資財或復斷命。我當自覆自等覆。自藏自等藏。自護自等護。作虛誑語可免刑罰。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於他物曾不劫盜。願王鑑照我實非賊。如是名為彼或自為。或復為他者。如有一類親友作賊被執送王。王親檢問不得情實。為作證故追檢。問言汝之親友實作賊不。彼作是念。我若實答王定瞋忿。令我親友重遭刑罰。或打或縛或驅出國。或奪資財或復斷命。我為親友應覆等覆。應藏等藏。應護等護。作虛誑語令免刑罰。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之親友於他財物曾不劫盜。願王鑑照彼實非賊。如是名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者。如有一類心懷貪慾作是思惟。我當施設虛誑妄語方便求覓。可愛色聲香味觸境。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作是念已即便追覓。由此因緣作虛誑語。如是名為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者。謂審決已數數宣說。演暢表示虛誑語言。是名正知而說虛誑語。不離虛誑語者。謂於噁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虛誑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虛誑語惡行。   雲何離間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離間語者。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諸和合者令其乖離。已乖離者令永間隔。愛樂離間說離間語。不離離間語。此中有離間語者者。謂不離離間語者。不斷離間語者。不厭離間語者。安住離間語者。成就離間語者。是名有離間語者。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者。謂聞此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向彼宣說令彼聞已。便於此處乖反背叛。是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者。謂聞彼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向此宣說令此聞已。便於彼處乖反背叛。是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諸和合者令其乖離者。謂往此彼展轉和合。隨順喜樂無諍者所。方便破壞令其乖離。是名諸和合者令其乖離。已乖離者令永間隔者。謂往此彼已相乖反背叛者所。作如是言善哉汝等。已能展轉乖反背叛。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更相呰毀。言不具信戒聞捨慧故。能展轉乖反背叛甚為善哉。此彼聞已轉相乖反轉相背叛。是名已乖離者令永間隔。愛樂離間者。謂於此彼乖反背叛。深生愛樂不厭不捨是名愛樂離間。說離間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離間語言是名說離間語。不離離間語者。謂於噁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離間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離間語惡行。   雲何粗惡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粗惡語者。彼所發語能惱澀強。令他辛楚令他憤恚。眾生不愛眾生不樂。眾生不喜眾生不悅。令心擾亂能障等持。說粗惡語不離粗惡語。此中有粗惡語者者。謂不離粗惡語者。不斷粗惡語者。不厭粗惡語者。安住粗惡語者。成就粗惡語者。是名有粗惡語者。彼所發語能惱者。謂所發語鄙穢粗礦。是名能惱。澀強者。謂所發語不滑不軟亦不調順。是名澀強。令他辛楚者。謂所發語令能聞者無利無樂。是名令他辛楚。令他憤恚者。謂所發語先自憤恚忿惱憂慼。亦令他生憤恚等事。是名令他憤恚。眾生不愛眾生不樂眾生不喜眾生不悅者。謂所發語令多有情不愛不樂不喜不悅。是名眾生不愛乃至不悅。令心擾亂者。謂所發語令心躁動擾濁不得安定。是名令心擾亂。能障等持者。謂所發語令他聞已。其心躁動擾濁不得安定。是名能障等持。說粗惡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粗惡語言。是名說粗惡語。不離粗惡語者。謂於噁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粗惡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粗惡語惡行。   雲何雜穢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雜穢語者。說非時語非實語非真語。無法語無義語。不寂語不靜語。無喻無釋不相應不相近。雜亂無法能引無義。說雜穢語不離雜穢語。此中有雜穢語者者。謂不離雜穢語者。不斷雜穢語者。不厭雜穢語者。安住雜穢語者。成就雜穢語者。是名有雜穢語者。說非時語者。謂所說語。非時不應時。非節不應節。非分不應分。是名說非時語。非實語者。謂所說語不實不稱實。是名非實語。非真語者。謂所說語虛妄變異。是名非真語。無法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非法事。是名無法語。無義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無義事。是名無義語。不寂語者。謂所說語。非諸智者先思而說率爾而說。是名不寂語。不靜語者。謂所說語數數宣唱告示諠雜。是名不靜語。無喻者謂所說語。無譬喻無釋者。謂所說語無解釋。不相應者謂所說語。義不應文文不應義。是名不相應。不相近者。謂所說語。前後不相續或意趣有異。是名不相近。雜亂者。謂所說語不一不定。名為雜亂。若所說語純一決定名無雜亂。無法者。謂所說語越素呾纜及毘柰耶阿毘達磨。是名無法。能引無義者。謂所說語能引種種不饒益事。是名能引無義語。雜穢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雜穢語言。是名說雜穢語。不離雜穢語者。謂於噁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雜穢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雜穢語惡行。   四語妙行者。一離虛誑語。二離離間語。三離粗惡語。四離雜穢語。雲何離虛誑語妙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虛誑語離虛誑語者。諦語樂實可信可保可住世間無諍說。如是語離虛誑語。此中有斷虛誑語離虛誑語者者。謂斷虛誑語者。離虛誑語者。厭虛誑語者。安住不虛誑語者。成就不虛誑語者。是名斷虛誑語離虛誑語者。諦語者謂所說語。是實非不實。是真非不真。不虛妄不變異是名諦語。樂實者謂樂諦語。愛諦語。不厭不捨是名樂實。可信可保可住世間無諍者。謂由諦語。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若餘世間天人眾生皆共信保安住無諍。是名可信可保可住世間無諍說。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虛誑語。離虛誑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虛誑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名離虛誑語妙行。   雲何離離間語妙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離間語離離間語者。不欲破壞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壞此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壞彼諸乖離者令其和合。已和合者令永堅固。愛樂和合說如是語離離間語。此中有斷離間語離離間語者者。謂斷離間語者。離離間語者。厭離間語者。安住不離間語者。成就不離間語者。是名有斷離間語。離離間語者。不欲破壞者。謂欲和合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壞此者。謂聞此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不向彼說勿彼聞已便於此處乖反背叛。是名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壞此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壞彼者。謂聞彼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不向此說勿此聞已便於彼處乖反背叛。是名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壞彼諸乖離者。令其和合者。謂往此彼展轉乖反背叛者所。種種方便令其和好。更相愛樂。是名諸乖離者令其和合。已和合者令永堅固者。謂往此彼展轉和合隨順喜樂無諍者所。作如是言善哉汝等。能共和合隨順喜樂不相乖諍。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更相讚美。言具淨信戒聞捨慧故無乖諍甚為善哉。此彼聞已轉共和合隨順喜樂永無乖諍。是名已和合者令永堅固。愛樂和合者。謂於此彼和合隨順喜樂無諍。深生愛樂不厭不捨。是名愛樂和合。說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離間語。離離間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離間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離離間語妙行。   雲何離粗惡語妙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粗惡語離粗惡語者。彼所發語。無過悅耳入心高勝美妙明瞭。易解樂聞可尚無依。眾生所愛眾生所樂。眾生所喜眾生所悅。令心無亂能順等持。說如是語離粗惡語。此中有斷粗惡語離粗惡語者者。謂離粗惡語者。斷粗惡語者。厭粗惡語者。安住離粗惡語者。成就離粗惡語者。是名有斷粗惡語離粗惡語者。彼所發語無過者。謂所發語無曲穢濁。亦不剛強是名無過。悅耳者謂所發語能令聞者利益安樂是名悅耳。入心者謂所發語令心離蓋及隨煩惱。安隱而住是名入心。高勝者謂宮城語如宮城中人所發語。於餘城邑人所發語。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上為妙。故名高勝。離粗惡語亦復如是。於餘語言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上為妙。是名高勝。美妙者謂所發語。不疏不密不隱不顯是名美妙。明瞭者。謂所發語不急不緩是名明瞭。易解者謂所發語易可了知是名易解。樂聞者。謂所發語軟滑調順是名樂聞。可尚者謂所發語應可供養。是名可尚。無依者謂所發語不希名利。是名無依。眾生所愛眾生所樂眾生所喜眾生所悅者。謂所發語令多有情愛樂喜悅。是名眾生所愛乃至所悅。令心無亂者。謂所發語。令心安定無躁無動亦無擾濁。是名令心無亂。能順等持者。謂所發語令他聞已其心安定。無躁無動亦無擾濁。是名能順等持說。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粗惡語。離粗惡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粗惡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名離粗惡語妙行。   雲何離雜穢語妙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雜穢語離雜穢語者。彼有時語實語真語法語義語寂語靜語有喻有釋相應相近無雜亂有法能引義說如是語離雜穢語。此中有斷雜穢語離雜穢語者者。謂離雜穢語者。斷雜穢語者。厭雜穢語者。安住離雜穢語者。成就離雜穢語者。是名有斷雜穢語離雜穢語者。彼有時語者。謂所說語。應時離非時。應節離非節。應分離非分。是名時語。實語者。謂所說語稱實離非實。是名實語。真語者。謂所說語。不虛妄不變異是名真語。法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如法事是名法語。義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有義事是名義語。寂語者。謂所說語。是諸智者先思而說非率爾說。是名寂語。靜語者謂所說語非數宣唱告示諠雜。是名靜語。有喻有釋者。謂所說語有譬喻有解釋。是名有喻有釋。相應者。謂所說語義應於文文應於義。是名相應。相近者。謂所說語前後相續意趣無異。是名相近。無雜亂者。謂所說語純一決定名無雜亂。若所說語。不一不定名為雜亂。有法者。謂所說語。不越素呾纜及毘柰耶阿毘達磨。是名有法。能引義者。謂所說語能引種種有饒益事。是名能引義。說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雜穢語。離雜穢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雜穢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離雜穢語妙行。四非聖言者。一不見言見。二不聞言聞。三不覺言覺。四不知言知。雲何不見言見非聖言。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有實眼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非聖言。有實已見起不見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見言見。彼實已見故。雲何不聞言聞非聖言。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如是名為不聞言聞非聖言。有實已聞起不聞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聞言聞。彼實已聞故。雲何不覺言覺非聖言。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如是名為不覺言覺非聖言。有實已覺起不覺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覺。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覺言覺。彼實已覺故。雲何不知言知非聖言。答意識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名為不知言知非聖言。有實已知起不知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知言知。彼實已知故。   四聖言者。一不見言不見二不聞言不聞。三不覺言不覺。四不知言不知。雲何不見言不見聖言。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有實眼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未見。如是名為不見言不見聖言。有實已見起不見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見言不見。彼實已見故。雲何不聞言不聞聖言。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名為不聞言不聞聖言。有實已聞起不聞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聞言不聞。彼實已聞故。雲何不覺言不覺聖言。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名為不覺言不覺聖言。有實已覺起不覺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覺言不覺。彼實已覺故。雲何不知言不知聖言。答意識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名為不知言不知聖言。有實已知起不知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知言不知。彼實已知故。   復次四非聖言者。一見言不見。二聞言不聞。三覺言不覺。四知言不知。雲何見言不見非聖言。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有實眼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名為見言不見非聖言。有實不見而起見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見言不見。彼實不見故。雲何聞言不聞非聖言。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名為聞言不聞非聖言。有實不聞而起聞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聞言不聞。彼實不聞故。雲何覺言不覺非聖言。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名為覺言不覺非聖言。有實不覺而起覺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覺言不覺。彼實不覺故。雲何知言不知非聖言。答意識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名為知言不知非聖言。有實不知而起知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知言不知。彼實不知故。   復次四聖言者。一見言見。二聞言聞。三覺言覺。四知言知。雲何見言見聖言。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有實眼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名為見言見聖言。有實不見而起見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見言見。彼實不見故。雲何聞言聞聖言。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如是名為聞言聞聖言。有實不聞而起聞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聞言聞。彼實不聞故。雲何覺言覺聖言。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覺。如是名為覺言覺聖言。有實不覺而起覺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覺。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覺言覺。彼實不覺故。雲何知言知聖言。答意識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名為知言知聖言。有實不知而起知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知言知。彼實不知故。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五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五法雲何。此中有二嗢拖南頌。初嗢拖南曰。  初五法十種  謂蘊取妙欲  慳趣蓋栽縛  下上結各五   有五蘊五取蘊五妙欲五慳五趣五蓋五心栽五心縛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   五蘊者。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蘊。雲何色蘊。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雲何受蘊。答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受蘊。雲何想蘊。答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想蘊。雲何行蘊。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雲何識蘊。答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此中諸所有色者。雲何名為諸所有色。答盡所有色。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如是名為諸所有色。復次盡所有色。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如是名為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雲何過去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色。雲何未來色。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色。雲何現在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色。若內若外者。雲何內色。答若色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色。雲何外色。答若色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色。若粗若細者。雲何施設粗色細色。答觀待施設粗色細色。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有見有對色名粗。若觀待有見有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細。若觀待無見無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粗。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無見無對色名細。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粗。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細。若觀待不繫色。則色界色名粗。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細。如是施設粗色細色。如是名為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者雲何施設劣色勝色。答觀待施設劣色勝色。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不善色名劣。若觀待不善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漏善色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色。則有漏善色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漏善色名勝。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劣。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勝。若觀待不繫色。則色界色名劣。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勝。如是施設劣色勝色。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雲何遠色。答過去未來色。雲何近色。答現在色。復次雲何遠色。答若色過去非無間滅。若色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色。雲何近色。答若色過去無間已滅。若色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雲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者雲何說名色蘊。答於此色蘊顯色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色蘊。諸所有受者。雲何名為諸所有受。答盡所有受。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如是名為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雲何過去受。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受。雲何未來受。答若受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受。雲何現在受。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受。若內若外者。雲何內受。答若受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受。雲何外受。答若受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受。若粗若細者。雲何施設粗受細受。答觀待。施設粗受細受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受。則有尋有伺受名粗。若觀待有尋有伺受。則無尋唯伺受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受。則無尋唯伺受名粗。若觀待無尋唯伺受。則無尋無伺受名細。若觀待色界受。則欲界受名粗。若觀待欲界受。則色界受名細。若觀待無色界受。則色界受名粗。若觀待色界受。則無色界受名細。若觀待不繫受。則無色界受名粗。若觀待無色界受。則不繫受名細。如是施設粗受細受。如是名為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者雲何施設劣受勝受。答觀待施設劣受勝受。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受。則不善受名劣。若觀待不善受則有覆無記受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受。則有覆無記受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受。則無覆無記受名勝。若觀待有漏善受。則無覆無記受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受。則有漏善受名勝。若觀待無漏善受。則有漏善受名劣。若觀待有漏善受。則無漏善受名勝。若觀待色界受。則欲界受名劣。若觀待欲界受。則色界受名勝。若觀待無色界受。則色界受名劣。若觀待色界受。則無色界受名勝。若觀待不繫受。則無色界受名劣。若觀待無色界受。則不繫受名勝。如是施設劣受勝受。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雲何遠受。答過去未來受。雲何近受。答現在受。復次雲何遠受。答若受過去非無間滅。若受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受。雲何近受。答若受過去無間已滅。若受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受。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雲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受蘊者。雲何說名受蘊。答於此受蘊顯受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受蘊。諸所有想者。雲何名為諸所有想。答盡所有想。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如是名為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雲何過去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想。雲何未來想。答若想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想。雲何現在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想。若內若外者。雲何內想。答若想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想。雲何外想。答若想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想。若粗若細者。雲何施設粗想細想。答觀待施設粗想細想。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想。則有尋有伺想名粗。若觀待有尋有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粗。若觀待無尋唯伺想。則無尋無伺想名細。若觀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粗。若觀待欲界想。則色界想名細。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名粗。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細。若觀待不繫想。則無色界想名粗。若觀待無色界想。則不繫想名細。如是施設粗想細想。如是名為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者。雲何施設劣想勝想。答觀待施設劣想勝想。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想。則不善想名劣。若觀待不善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想。則無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想。則有漏善想名勝。若觀待無漏善想。則有漏善想名劣。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漏善想名勝。若觀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劣。若觀待欲界想則色界想名勝。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名劣。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勝。若觀待不繫想。則無色界想名劣。若觀待無色界想。則不繫想名勝。如是施設劣想勝想。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雲何遠想。答過去未來想。雲何近想。答現在想。復次雲何遠想。答若想過去非無間滅。若想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想。雲何近想。答若想過去無間已滅。若想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想。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雲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想蘊者。雲何說名想蘊。答於此想蘊。顯想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想蘊。諸所有行者。雲何名為諸所有行。答盡所有行謂六行身。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行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行。如是名為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雲何過去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行。雲何未來行。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行。雲何現在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行。若內若外者。雲何內行。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雲何外行。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若粗若細者。雲何施設粗行細行。答觀待施設粗行細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有尋有伺行名粗。若觀待有尋有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粗。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無尋無伺行名細。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粗。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粗。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細。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粗。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細。如是施設粗行細行。如是名為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者。雲何施設劣行勝行。答觀待施設劣行勝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不善行名劣。若觀待不善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漏善行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行則有漏善行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漏善行名勝。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劣。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劣。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勝。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勝。如是施設劣行勝行。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雲何遠行。   答過去未來行。雲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雲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雲何近行。   答若行過去無間已滅。若行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行。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雲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者。雲何說名行蘊。答於此行蘊顯行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行蘊。諸所有識者。雲何名為諸所有識。答盡所有識。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名為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雲何過去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識。雲何未來識。答若識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識。雲何現在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識。若內若外者。雲何內識。答若識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識。雲何外識。答若識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識。若粗若細者。雲何施設粗識細識。答觀待施設粗識細識。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有尋有伺識名粗。若觀待有尋有伺識。則無尋。唯伺識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識。則無尋唯伺識名粗。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無尋無伺識名細。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粗。若觀待欲界識。則色界識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識。則色界識名粗。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名細。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粗。若觀待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細。如是施設粗識細識。如是名為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者。雲何施設劣識勝識。答觀待施設劣識勝識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識。則不善識名劣。若觀待不善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識。則有漏善識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識。則有漏善識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識。則無漏善識名勝。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劣。若觀待欲界識。則色界識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識。則色界識名劣。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名勝。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勝。如是施設劣識勝識。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雲何遠識。答過去未來識。雲何近識答現在識。復次雲何遠識。答若識過去非無間滅。若識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識。雲何近識。答若識過去無間已滅。若識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識。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雲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者。雲何說名識蘊。答於此識蘊顯識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識蘊。   五取蘊者。一色取蘊。二受取蘊。三想取蘊。四行取蘊。五識取蘊。雲何色取蘊。答若色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雲何受取蘊。答若受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受取蘊。雲何想取蘊。答若想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想取蘊。雲何行取蘊。答若行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行取蘊。雲何識取蘊。答若識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識取蘊。   五妙欲者。一眼所識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此可愛色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眼所識色妙欲。二耳所識聲。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此可愛聲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耳所識聲妙欲。三鼻所識香。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此可愛香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鼻所識香妙欲。四舌所識味。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此可愛味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舌所識味妙欲。五身所識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此可愛觸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身所識觸妙欲。雲何眼所識色妙欲。答若色慾界繫眼觸所生愛所緣。是名眼所識色妙欲。雲何耳所識聲妙欲。答若聲欲界繫耳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耳所識聲妙欲。雲何鼻所識香妙欲。答若香欲界繫鼻觸所生愛所緣。是名鼻所識香妙欲。雲何舌所識味妙欲。答若味欲界繫舌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舌所識味妙欲。雲何身所識觸妙欲。答若觸欲界繫身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身所識觸妙欲。   五慳者。一住處慳。二家慳。三色讚慳。四利養慳。五法慳。雲何住處慳。答若於住處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此住處屬我非餘。我於此處經行敷設。居止受用勿餘復得。彼於住處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住處慳。雲何家慳。答若於施主家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此施主家屬我非餘。我於此家獨入獨出。往還親暱居止受用勿餘復得。彼於施主家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家慳。雲何色讚慳。答若於色讚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得微妙好色。眾所樂見顏貌端正。成就第一清淨圓滿。諸顯形色餘無及者。願我獨得廣大名稱善聲善譽。遍諸方維一切世間。皆共讚頌餘無及者。唯我善知受用飲食。及餘資具令所飲食。隨時消化資具長養。面色光澤皮膚細軟。眾所愛樂餘不能及。唯我善知冠帶衣服。及諸嚴具莊飾形貌。令極顯好餘皆不及。彼於色讚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色讚慳。雲何利養慳。答若於利養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得世間利養。餘不能得願獨差我。受諸利養不差餘人。願獨知我具大福慧。隨時佈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一切世間無及我者。彼於利養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利養慳。雲何法慳。答若於教法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能宣說正法。餘皆不能願我獨能。令他誦念餘皆不能。願我獨能。問答抉擇餘皆不能。願我獨能持素怛纜。及毘奈耶阿毘達磨。餘皆不能。願我獨能分別解釋善理教者。所造諸論及自能造。餘皆不能。彼於教法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法慳。   五趣者。一地獄趣。二傍生趣。三鬼趣。四人趣。五天趣。雲何地獄趣。答與諸地獄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地獄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地獄趣。復次由上品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地獄生地獄中結地獄生。是名地獄趣。復次地獄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地獄趣。雲何傍生趣。答與諸傍生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傍生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傍生趣。復次由愚鈍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往於傍生生傍生中結傍生生。是名傍生趣。復次傍生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傍生趣。雲何鬼趣。答與諸鬼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鬼界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鬼趣。復次由慳吝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鬼界生鬼界中結鬼界生。是名鬼趣。復次鬼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鬼趣。雲何人趣。答與諸人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人中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人趣。復次由下品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人中生於人中結人中生。是名人趣。復次人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人趣。雲何天趣。答與諸天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天上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天趣。復次由上品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天上生於天上結天上生。是名天趣。復次天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天趣。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二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二   五蓋者。一貪慾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貪慾蓋者。雲何貪慾。答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希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是名貪慾。雲何貪慾蓋。答由此貪慾障心蔽心。鎮心隱心蓋心覆心纏心裹心。故名貪慾蓋。瞋恚蓋者。雲何瞋恚。答於諸有情慾為損害。內懷栽□榬□□瓷慼慼慼熟S□N□□□□情慼慼情撬唭屆慼慼慼撓凅_奐□詁媽菕慼情慼慼慼情潑_□情鞢情慼撙\□□□□□姞□□□□□□□□□□□□□恣慼慼慼慼慼慼慼撬y□餓□□奐□□□□□□觝□□□埤□□妃□裀□□□騺□□祿□□逆□□□烈□祿□□烈□逆□□□西□□謐傖P撦□|該□□∣□□□□□§□L□溺腋搳慼慼慼潺C□□□兢悀j□該□□□□□□□Λ□□□§□□□□Λ□□□雒軼□說輒滿說閏入□□Λ□□□|鬎央慼慼慼慼慼慼璋麔禳情慼慼慼猾lU藎□|鞳慼璋騝徹鬎央慝該□麔禳慼慼慼慼慼情L□溺腋搳慼凜r┤□□□□□|該□□□□□□鬎央慼慼慼情慼慼璋鬎央慼慼雒軼□說輒滿說閏入□鬎央慼慼慼勗滿慼慼慼毅荂情慼慼慼慼丑慼慼慼慼情憧抨耤慼慼慼澎腹L□□□□□□撩滯慼撩滯薄撩滿慼撩滿慼嬈□粵耨棩□嶢耨棩□□耨棣|該□楂□□□摨□§□□□摦兩□雒軼□說輒滿說閏入□摨□□   五心栽者。雲何為五。具壽當知。如有一類於大師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大師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一。於大師所心栽未斷未遍知。如有一類於正法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正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二。於正法所心栽未斷未遍知。如有一類於所學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所學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三。於所學處心栽未斷未遍知。如有一類於教誡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教誡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四。於教誡所心栽未斷未遍知。如有一類。於諸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於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覃□□□聾□□□□□□□□妖□z□□稿□逆□奅□□夾□恁慼慼慼撩蛂慼慼撓衪說慼慼慼摯鞢慼慼慼慼撓S□□□□□列香□□□□□□□□□尪□d縱□犖□奧□□磧□掠□|該□□□|逢□□麥□□□連¥飽慼撞h□□北‥□漥□諧摦□□□□犖□奧□□磧□掠□|該□□稐|漥□諦連¥飽慼撞h□□泌□□□□□□§□□□□弮龤慼毆W該□□□□□□漥□諦□摦□□□§□逢□□弮龤慼毆j§鼨巧訌訌摦□□□|該□漥□諦□摦□□□□□□犖□奧□□磧□掠□§□□漥□諧□巧訌訌摦□□□□鶌p□淤蕁□鼨巢c□□慼慼慼慼慼慼嬈□□□磥粥□磧嶡□磣|該□犖□奧□□磧□掠□□□□該□□稐§□□□□□□□□□幀□□稐□□□漥□諦迴飽慼情慼潑p□弮龤慼毆j§□巧訌訌摦□□□□鶌p□說慼慼慼慼L□您獺慼慼敵I□‥□蕁□□□礡慼慰D□□□瀠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大師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褓□□□□□□穗□□□□□□□□縷□□禍□□□□□□□□禜□□埤□□□□□□□□列□襮□□縷□□禜□□埤□妖□□姖□□櫻□□聾□□□□□□□□縷□□□□□□□□□□□禜□□娀埤□□□□埤□□□□□姩槫禮妧□□縷□□埤□□妖□□姖□□櫻□□□妖□□□□姩槫禮妧□□□□XF□□櫻□□縷□□□姖□□櫻□□□誇□聾□□□□□□□□□妖□□委□□XF□□櫻□□練□□礸□□□逆□詠□□詠榬□□詠椿□詠楋□□□□□□楋□□□縷□□聾□□□□□□□□□妘縷□□□□□覬□榬□觺□□□觀□□□□□妖□□□□□□□□妖□□□□姩槫禮妧□□□□XF□□櫻□□練□□□□□□□□□□□□榜騉倫□□誇□奢Z□怒姡□□□□□□風□犖□□ゴ艨□|漦□□□摦□□□□鰹捂琚L憨僉嶡楚跤矷慼慼慼潠^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正法所心栽。雲何未斷未遍如。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若於所學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三。於所學處心栽未斷未遍知者。雲何所學。答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施設學處。是名所學。如說我如是學我學此事。於理善法不能證得。我如是學我學此事。於理善法則能證得。雲何於所學疑惑猶豫。答於諸如來應正等覺。施設學處生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所學疑惑猶豫。雲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答若於所學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雲何是名第三。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雲何於所學心栽。答若於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施設學處。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概□送□□妳□騋逆□□□訊姖□□櫻□□飥□□□樔□□□□□□逆□□□□□□葷□ヾ慼翣サ□□翣該□漦迴□櫓飽慼慼慼慼撞h□□北§□□漥飽慼澗苤慼慼B|該□□淦□□北‥□漦器□摦□□□□犖□奧□□磧□掠□|該□□□|漦器□迴飽慝□淦□□泌□□□□器□§□□□□弮龤慼毆j|□復□擁□□□□|□□□磨□蒧擣|該□器□¥您□葥悅詳器□|葦器□□□漧□憒□蕁□□嚐葥悅詳器□葦器□□□|漧□憒□釨□□嚏慼慼澆器□摦□□□§□逢□□弮龤慼毆j¥□□□□□□□磨□蒧擣§□巧訌訌摦□□□|該□漦器□摦□□□□□□犖□奧□□磧□掠□§□□漦器□□巧訌訌摦□□□□鶌p□淤蕁□鼨巢c□□慼慼慼慼慼慼嬈□□□磥粥□磧嶡□磣|該□犖□奧□□磧□掠□□□□該□□□§□□□□□□□□□幀□□□□□□漦器□迴飽慼情慼潑p□弮龤慼毆j|□復□擁□□□□|□□□磨□蒧擣§□巧訌訌摦□□□□鶌p□說慼慼慼慼L□您獺慼慼敵I□‥□蕁□□□礡慼慰D□□□瀠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教誡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褓□□□□□□穗□□□□□□□□□縷□□騪□□□□□□□□禜□□埤□□□□□□□□列□襮□□縷□□禜□□埤□妖□z□□稿□逆□奅□□夾□恁慼慼慼慼撩蛂慼撓衪說慼慼慼慼樟C□□□□祿□□□□□列香□□□□□□□□□尪□d縱□□犖□奧□□磧□掠□|該□□□|逢□□麥□□□連¥飽慼撞h□□泌□□□□□□§□□□□弮龤慼毆j□□□□麥□□□□§□□滎□□¥□恁慼慰D□侯□□¥□□劍¥□□珣¥□□□□¥□殮□□□¥□熩連¥□愨揀¥□篣¥□□§□□□肩□Sm□‥□□□□該□□麥□□□□‥□□□□丑慼撲薄慼慼慼慰D屨□豨銵慼潰唌慝該□□□芥□□姤酥□□□酤□□□¥□□□□□□麥□□□□□□悅詳□麥□□□|□唌u□□辱觸惱。答於彼有智梵行者所。起瞋恚心發不隨順語。不隨順語表毀辱□□□□縷□□列香□□□□□□□□□尪□d縱□□□□犖□奧□□磧□掠□§□□漦□麥□□□連§唌u□□辱觸惱。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雲何是名第五。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雲何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答若於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覃□□練□□□□□□□□□□□□榜騉倫□誇□奢j□□怒姡□□□□□§風□犖□□ゴ艨□|逢□□麥□□□連§唌u□□辱觸惱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褓□□□□□□穗□□□□□□□□□縷□□覜香□□□□□□□□□□□禜□□埤□□□□□□□□列□襮□□縷□□禜□□埤□   五心縛者。雲何為五。具壽當知。如有一類於身未離貪。未離欲未離親未離愛未離渴。彼由於身未離貪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一。於身未離貪等。心縛未降伏未永害。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於諸欲境未離貪。未離欲未離親未離愛未離渴。彼由於欲未離貪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二。於欲未離貪等。心縛未降伏未永害。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樂與在家出家離住。於樂同樂於苦同苦。同喜同憂。於諸事務皆共興起。究竟隨轉不相捨離。彼由樂與在家出家雜住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三。樂相雜住。心縛未降伏未永害。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於諸正論是聖除遣。能趣向心離蓋可樂所。謂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少欲論喜足論損減論省事論。永斷論離染論寂滅論。隨順緣性緣起等論。彼於宣說如是論時。不恭敬聽不屬耳聽。不住受教心不行法隨法越大師教。於諸學處不樂受學。彼由宣說如是論時。不恭敬聽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四。於諸正論心縛未降伏未永害。復次具壽。如有一類少小證得。雖有後時所作勝事。而中止息。彼由少小證得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五。於後勝所作。心縛未降伏未永害。此中於身未離貪。未離欲未離親未離愛未離渴者。謂顧戀身令心被縛不得出離故。說於身未離貪等。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者。雲何便於熾然。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熾然。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熾然。雲何便於加行。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是名加行。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加行。雲何便於永斷。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八聖道支是名永斷。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永斷。雲何便於寂靜。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住空閑室是名寂靜。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寂靜。雲何便於證得上義。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證得愛盡離滅涅槃。是名證得上義。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者。謂若於身生顧戀者。彼於永斷不起。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故說心不悟入等。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於身未離貪等心縛者。謂若於身深生顧戀。彼心被縛甚縛極縛。如被壯人以堅繩索縛已水澆。彼名被縛甚縛極縛。如是於身深生顧戀。彼心被縛甚縛極縛。言未降伏未永害者。謂未斷未遍知。於欲未離貪等。心縛廣說亦爾。樂與在家出家雜住者。謂常樂與在家出家諠雜。而住於樂同樂。於苦同苦者。謂於樂事同受其樂。於諸苦事同受其苦。同喜同憂者。謂於喜事同生歡喜。於諸憂事同起愁憂。於諸事務皆共興起。究竟隨轉不相捨離者。謂於種種所作事業。皆共相助身心無怠。餘如前說。於諸正論者。雲何正論。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發起語論。言說宣唱評議顯了。詞辯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名正論。言是聖者有二種。聖謂由善故及無漏故。此中言論由善故聖。非由無漏故說是聖言。除遣者。謂此正論。長夜能引少欲喜足。易滿易養損減除遣。杜多功德知量清淨。故名除遣。能趣向心離蓋可樂者。今此義中說心名心。謂此正論令心斷蓋清淨可樂。由斯故說能趣向心離蓋可樂。言戒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犯戒過患持戒功德。故名戒論。言定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散動過患正定功德。故名定論。言慧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惡慧過患妙慧功德。故名慧論解脫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邪解脫過患正解脫功德。故名解脫論。解脫智見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邪智過患正智功德。故名解脫智見論。少欲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多欲過患少欲功德。故名少欲論。喜足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不喜足過患喜足功德。故名喜足論。損減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增益生死過患損減生死功德。故名損減論。省事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多事過患省事功德。故名省事論。永斷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諸結過患斷結功德。故名永斷論。離染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貪染過患離染功德。故名離染論。寂滅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有身過患滅有身功德。故名寂滅論。隨順緣性緣起論者。謂此正論能正宣說施設建立顯了。緣起緣已生法。及彼善忍故名隨順緣性緣起論。彼於宣說如是論時。不恭敬聽不屬耳聽。不住受教心。不行法隨法。越大師教於論學處不樂受學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熾然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熾然。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熾然便於加行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是名加行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加行。便於永斷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八聖道支。是名永斷。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永斷。便於寂靜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住空閑室。是名寂靜。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寂靜。便於證得上義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證得愛盡。離滅涅槃。是名證得上義。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不起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故說心不悟入等。是名第四。及心縛言准前應說。少小證得雖有後時所作勝事。而中止息者。雲何少小證得。謂如一類唯得戒禁便生喜足。或復乃至唯證少分。死生智通便生喜足。如是等名少小證得。雖有後時所作勝事者。謂彼未能永斷煩惱。亦未證得諸煩惱斷。由斯故說。雖有後時所作勝事。而中止息者。謂捨善軛精進懈廢。由此故名而中止息。便於熾然者。謂於此界。未作劬勞未斷諸結。便於永斷。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熾然。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熾然。便於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等。皆准前應說。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於後勝所作心縛者。謂於此界未作劬勞未斷諸結。心便被縛甚縛極縛。如被壯人以堅繩索縛已水澆。彼名被縛甚縛極縛。如是有後勝所作者。彼於此界未作劬勞未斷諸結。心便被縛甚縛極縛。言未降伏未永害者。謂未斷未遍知。   五順下分結者。雲何為五。一欲貪順下分結。二嗔恚順下分結。三有身見順下分結。四戒禁取順下分結。五疑順下分結。欲貪順下分結者。欲貪雲何答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廣說乃至。貪類貪生。是名欲貪。順下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欲界生於欲界結欲界生。故名欲貪順下分結。嗔恚順下分結者。嗔恚雲何。答於諸有情慾為損害。廣說乃至現為過患。是名嗔恚順下分結。廣說如前。有身見順下分結者。有身見雲何。答於五取蘊等。隨觀見我或我所。從此起忍欲慧觀見。是名有身見順下分結。廣說如前。戒禁取順下分結者。戒禁取雲何。答如有一類執取於戒。謂由此戒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超諸苦樂及能證得超苦樂處。復有一類執取於禁。謂由此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超諸苦樂。及能證得超苦樂處。或有一類執取戒禁。謂由戒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超諸苦樂。及能證得超苦樂處。是名戒禁取順下分結。廣說如前。疑順下分結者。疑雲何。答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廣說乃至非現一趣。是名疑順下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疑未斷未遍知。故便往欲界生於欲界結欲界生。故名疑順下分結。   五順上分結者。雲何為五。一色貪順上分結。二無色貪順上分結。三掉舉順上分結。四慢順上分結。五無明順上分結色貪順上分結者。色貪雲何。答於色界繫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色貪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界生於色界結色界生。故名色貪順上分結。無色貪順上分結者。無色貪雲何。答於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無色貪。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無色界生於無色界結無色界生。故名無色貪順上分結。掉舉順上分結者。掉舉雲何。答於色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不寂靜不極寂靜。掉舉生性等。掉舉生性心躁擾性。是名掉舉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掉舉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掉舉順上分結。慢順上分結者。慢雲何。答於色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慢恃執慢性心高舉心輕蔑。是名慢順上分結。廣說如前。無明順上分結者。無明雲何。答於色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無智愚癡無明黑闇。是名無明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明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無明順上分結。◎   ◎後嗢拖南曰。  後五法十四  謂不忍及忍  損減與圓滿  語路無能處  勝支解脫想  解脫處根力  不還及淨居  出離界各五   有五不忍過失。五能忍功德。五損減。五圓滿。五語路。五無堪能處。五勝支。五成熟解脫想。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不還。五淨居天。五出離界。   五不忍過失者。雲何為五。一者暴惡。二者憂悔。三者眾生不愛不樂。四者十方惡名流布。五者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地獄。雲何暴惡。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集諸刀杖樂為損害。故名暴惡。雲何憂悔。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彼行身語意惡行已。多生憂悔。身心熱惱。故名憂悔。雲何眾生不愛不樂。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若被他罵即還反罵。若被他嗔即還反嗔。若被他打即還反打。若被他害即還反害。若被他弄即還反弄。由此眾生不愛不樂。彼由如是反罵等緣故。說眾生不愛不樂。雲何十方惡名流布。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常與鬥諍。好相言。訟輕弄毀蔑。由此惡名十方流布。彼由如是鬥諍等緣。故說十方惡名流布。雲何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地獄。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多行增上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彼行增上身語意惡行已。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大地獄中受諸劇苦故。說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地獄。◎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三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三   ◎五能忍功德者。一者不暴惡。二者不憂悔。三者眾生愛樂。四者十方善名流布。五者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上。雲何不暴惡。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不集刀杖不為損害名不暴惡。雲何不憂悔。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彼行身語意妙行已。不生憂悔身心清涼名不憂悔。雲何眾生愛樂。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罵不反罵。嗔不反嗔。打不反打。害不反害。弄不反弄。由此眾生悉皆愛樂。彼由如是不反罵等緣故。名眾生愛樂。雲何十方善名流布。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常無鬥諍。不相言訟輕弄毀蔑。由此十方善名流布。彼由如是無鬥諍等緣故。說十方善名流布。雲何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上。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多行增上。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彼行增上身語意妙行已。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世界中受諸妙樂。故說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上。   五損減者。雲何為五。一者親屬損減。二者財富損減。三者無病損減。四者戒損減。五者見損減。親屬損減雲何。答若有親屬遭諸災害。謂由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死故。又少親屬亦得名為親屬損減。如是名為親屬損減。問何故名為親屬損減。答以如是法非可愛非可樂非可忍。無救護有違損不可意。是故名為親屬損減。財富損減雲何。答若有財富遭諸災害。謂由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怨故。又少財寶亦得名為財富損減。如是名為財富損減。問何故名為財富損減。答以如是法非可愛非可樂非可喜非可意。餘如前說。無病損減雲何。答若於身中遭如是病。謂頭痛等廣說如前。又此身中多有疹疾。亦得名為無病損減。如是名為無病損減。問何故名為無病損減。答以如是法非可愛等廣說如前。戒損減雲何。答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又諸所有不善戒。若諸所有非理所引戒。若諸所有障礙定戒。如是一切名戒損減。問何故名為戒損減耶。答以如是法非可愛非可樂非可忍。無救護有違損不可意。以如是法非可愛果。非可樂果。非可喜果。非可意果。非適意果。不悅意果。以如是法。非可愛異熟。非可樂異熟。非可喜異熟。非可意異熟。非適意異熟。不悅意異熟。是故名為戒損減。見損減雲何。答諸所有見。無施與無祠祀無愛樂。乃至廣說。又諸所有不善見。若諸所有非理所引見。若諸所有障礙定見。如是一切名見損減。問何故名為見損減耶。答以如是法非可愛。廣說乃至不悅意異熟。是故名為見損減。   五圓滿者。雲何為五。一者親屬圓滿。二者財富圓滿。三者無病圓滿。四者戒圓滿。五者見圓滿。親屬圓滿雲何。答若有親屬無諸災害。謂非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死故。又多親屬亦得名為親屬圓滿。如是名為親屬圓滿。問何故名為親屬圓滿。答以如是法可愛可樂可忍。有救護無違損稱可意。是故名為親屬圓滿。財富圓滿雲何。答若有財富無諸災害謂非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怨故。又多財寶亦得名為財富圓滿。如是名為財富圓滿。問何故名為財富圓滿。答以如是法可愛可樂可喜可意。餘如前說。無病圓滿雲何。答若於身中無如是病。謂頭痛等廣說如前。又此身中無諸疹疾。亦得名為無病圓滿。如是名為無病圓滿。問何故名為無病圓滿。答以如是法是可愛等廣說如前。戒圓滿雲何。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又諸所有善戒。若諸所有如理所引戒。若諸所有不障礙定戒。如是一切名戒圓滿。問何故名為戒圓滿耶。答以如是法可愛可樂可忍。有救護無違損稱可意。以如是法可愛果。可樂果。可喜果。可意果。適意果。悅意果。以如是法可愛異熟。可樂異熟。可喜異熟。可意異熟。適意異熟。悅意異熟。是故名為戒圓滿。見圓滿雲何。答諸所有見。有施與有祠祀有愛樂。乃至廣說。又諸所有善見。若諸所有如理所引見。若諸所有不障礙定見。如是一切名見圓滿。問何故名為見圓滿耶。答以如是法是可愛。廣說乃至悅意異熟。是故名為見圓滿。   五語路者。雲何為五。一者或時語或非時語。二者或實語或不實語。三者或引義利語。或引無義利語。四者或細軟語或粗獷語。五者或慈愍語或嗔恚語。或時語或非時語者。問雲何非時語。答有二種非時。一者內二者外。內非時雲何。答且如舉他罪苾芻。或貪纏所纏。或嗔纏所纏。或癡纏所纏。或遭劇苦。或有重病。或復不能與他言論。是為內非時。外非時雲何。答且如舉他罪苾芻所欲舉者。或貪纏所纏或嗔纏所纏或癡纏所纏。或遭劇苦或有重病。或復不能受他言論。或未受具補特伽羅現在前住。是名外非時。此中所有若內非時若外非時。總略為一數為非時。如是時語名非時語。問雲何時語。答有二種時。一者內二者外。內時雲何。答且如舉他罪苾芻。非貪纏所纏非嗔纏所纏。非癡纏所纏。無劇苦無重病。復有堪能與他言論。是名內時。外時雲何。答且如舉他罪苾芻所欲舉者。非貪纏所纏。非嗔纏所纏非癡纏所纏。無劇苦無重病。復有堪能受他言論。無未受具補特伽羅現在前住。是名外時。此中所有內時外時。總略為一數之為時。如是時語名為時語。是故名為或時語或非時語。或實語或不實語者。問雲何不實語。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不見不聞。不疑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不實語。問雲何實語。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實見實聞實疑。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為實語。是故名為或實語或不實語。或引義利語或引無義利語者。問雲何引無義利語。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然他苾芻於如是罪。已陳首已發露已顯示已悔除。實無餘言有餘。彼如是語名引無義利語。問雲何引義語。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然他苾芻於如是罪。未陳首未發露未顯示未悔除。或有餘言有餘。彼如是語名引義利語。是故名為或引義利語或引無義利語。或細軟語或粗獷語者。問雲何粗獷語。答且如苾芻於他苾芻。結恨憤發兇暴惡意。作如是言。汝見如是所犯罪。不汝是惡沙門。愚鈍沙門無羞恥。沙門難調難伏。汝應陳首如是諸罪。勿有覆藏彼如是語名粗獷語。問雲何細軟語。答且如苾芻往他苾芻所。作如是言。具壽已犯如是如是罪。應陳首應發露勿覆藏。陳首則安樂不陳首不安樂。彼如是語名細軟語。是故名為或細軟語或粗獷語。或慈愍語或嗔恚語者。問雲何嗔恚語。答且如苾芻於他苾芻。有嗔恚心有損害心。而舉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嗔恚語。問雲何慈愍語。答且如苾芻於他苾芻。有慈愍心與慈愍具。往至其所舉所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慈愍語。是故名為或慈愍語或嗔恚語。   五無堪能處者。雲何為五。謂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故思斷生命。無復堪不與物盜心取。無復堪行非梵行習婬欲法。無復堪能正知說虛誑語。無復堪能貯積受用諸欲樂具。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故思斷生命者。謂由彼因彼緣。故思斷生命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故。於彼因緣已永斷已遍知。如斷樹根截多羅頂。令後有趣成不生法故。名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故思斷生命。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不與物盜心取。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正知說虛誑語亦爾。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貯積受用諸欲樂具者。謂由彼因彼緣貯積受用諸欲樂具。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故。於彼因緣已永斷已遍知。如斷樹根截多羅頂。令後有趣成不生法故。名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貯積受用諸欲樂具。   五勝支者。雲何為五。具壽當知諸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第一勝支。復次具壽諸聖弟子。無諂無誑淳直性類。於大師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實自顯。是名第二勝支。復次具壽諸聖弟子。少疾無病成等熟腹非極冷熱。時節調和無諸苦惱。由斯飲食易正消化。是名第三勝支。復次具壽諸聖弟子。勤精進住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常不捨軛。假使唯餘皮筋骨在。身諸血肉皆悉乾枯。為得所求殊勝善法。發勤精進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若求證得精進熾然終無中廢。是名第四勝支。復次具壽諸聖弟子。具慧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聖慧出慧善通達慧。彼所作慧正盡苦慧。是名第五勝支。於如來所修植淨信者。如來雲何。答應正等覺說名如來。淨信雲何。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信性隨順性印可性。已愛樂當愛樂現愛樂性。心清淨性故名淨信。即此淨信於如來所。已修植當修植現修植。由斯故說於如來所修植淨信。言根生者。謂此淨信有二種根。一者無漏智。二者無漏善根。故名根生。言安住者。謂由如是行相根生。即由如是行相安住。若由如是行相安住。即由如是行相根生故名安住。不能引奪者。謂由成就如是淨信。一切世間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若餘眾生諸天人類。皆不能引不能奪。不能引奪不能傾。不能等傾不能等極傾。不能搖不能等搖。不能等極。不能動不能等動。不能等極動。是故說為不能引奪。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言勝支者。謂由淨信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言無諂者。諂雲何。答諸心險性若心姦性。若心曲性心雜亂性。心不顯了性心不正直性。心不調善性皆名為諂。無如是諂故名無諂。言無誑者誑雲何。答偽斗偽秤偽函偽。語於他罔帽極罔帽遍罔帽。罔帽業欺弄迷惑。皆名為誑。無如是誑故名無誑。淳直性類者。謂重顯了無諂誑性。是故復說淳直性類。於大師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實自顯者。大師雲何。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有智同梵行者雲何。答謂舍利子。大採菽氏。大營搆氏。大迦葉波。大執藏。大劫庀那。大迦多衍那。大准陀。大善見。大路。大名。無滅欲樂金毘羅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若彼具壽多貪嗔癡有所違犯。便於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所。如實陳首施設建立分別顯了。發露開示無所覆藏。由斯故說於大師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實自顯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言勝支者。謂由無諂誑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言少疾者多疾雲何。答謂頭痛等乃至廣說。及餘多種逼惱疹疾能生種種不安隱觸。住在身中皆名多疾。如是疾無故名少疾。言無病者。重顯少疾成等熟腹非極冷熱。時節調和無諸苦惱。由斯飲食易正消化者。謂彼成就非極冷熱。平等成就生熟二藏。若有成就極冷藏者。諸所飲噉極遲成就。令身沈重無所堪任。不能精勤修勝斷行。若有成就極熱藏者。諸所飲噉極速成熟。令身羸劣無所堪任。不能精勤修勝斷行由彼成就。非極冷熱生熟二藏。時節調和無諸苦惱。有所飲噉易正消化。令身強盛有所堪任故。能精勤修勝斷行。是名第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言勝支者。謂由少疾等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勤精進住者。精進雲何。答若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精進。由彼成就如是精進。於所修習能行勝行。進趣證會是故說為勤精進。住言有勢者。謂彼上品精進圓滿故名有勢言。有勤者。謂即顯示精進堅固故名有勤。言有勇堅猛者。謂由成就精進力故。勇決而取堅住。而取猛利而取諸有所取。是善非惡隨所取相。守護不捨如獲他國。善能守護是故說為有勇堅猛。於諸善法常不捨軛者。謂於善法不捨勤勇精進無斷。是故說為於諸善法常不捨軛。為得所求殊勝善法。若未證得精進熾然終無中廢者。謂若未得阿羅漢果。精進熾然常無懈廢。由斯故說為得所求殊勝善法。若未證得精進熾然終無中廢。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言勝支者。謂由精進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具慧安住者。慧雲何。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能簡擇極簡擇。廣說乃至毘缽捨那是名為慧。言安住者。謂由成就如是慧故。於諸法相能行勝行進趣證會。由斯故說具慧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者。世間謂五取蘊。雲何為五。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實知此五取蘊生及變壞。由斯故說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言聖慧者有二種聖。一者善故聖。二者無漏故聖。此慧具由二種聖故。說名為聖故名聖慧。言出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離欲界。及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出慧。善通達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於苦集滅道諦。由苦集滅道相能通達。善通達各別通達。是故名為善通達慧。彼所作慧者。謂彼所引學無間道所有勝慧。此中說為彼所作慧。正盡苦慧者。正雲何。答因故門故理趣故行相故說名為正。盡苦慧者。五取蘊名為苦。此慧能令五取蘊盡。等盡遍盡證永盡。故名盡苦慧。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言勝支者。謂由具慧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五成熟解脫想者。雲何為五。一無常想。二無常苦想。三苦無我想。四厭逆食想。五死想。無常想雲何。答一切行皆無常。於無常行由無常故。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無常想無常。苦想雲何。答一切行皆無常由。無常故有是苦者。於諸苦行由苦相故。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雲何。答一切行皆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於無我行由無我故。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苦無我想。厭逆食想雲何。答諸苾芻等應於段食。發起厭逆俱行作意。及起毀呰俱行作意。以不淨想思惟段食。其事雲何。答於諸糜飯。應起膀脹死屍勝解。於粥羹臛。應起人之稀糞勝解。於生酥乳酪。應起人之髓腦勝解。於熟酥油沙糖及蜜。應起人之肪膏勝解。於□應起骨屑勝解。於餅應起人皮勝解。於鹽應起碎齒勝解。於蓮根莖生菜枝葉。應起連髮髑髏勝解。於諸漿飲。應起人之膿血勝解。彼於段食發起如是厭逆毀呰俱行作意。以不淨相思惟段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厭逆食想。死想雲何。答於自身命極善作意。思惟無常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死想。如是五種名成熟解脫想。問何緣此五名成熟解脫想耶。答解脫有三種一心解脫。二慧解脫。三無為解脫。由此五想有為解脫。未生令生。生已增長堅固廣大。由斯速證無為解脫。由此因緣名成熟解脫想。◎   ◎五解脫處者雲何為五。具壽當知若諸苾芻苾芻尼等。或有大師為說法要。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如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一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如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二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如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三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如如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處趣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四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四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四   ◎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如如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心喜。生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五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最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此中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者。問大師雲何。答即諸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問尊重有智同梵行者雲何。答解憍陳那馬勝賢勝霧氣大名那捨圓滿無垢妙臂牛主舍利子大採菽氏大迦葉波大劫庀那大營搆氏大迦多衍那大執藏大善見大路隨順無滅欲樂金毘羅等。皆名尊重有智同梵行者。問法雲何。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即前大師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以諸名身句身文身。為彼宣說施設建立。開顯分別明瞭開示。由此故言為說法要。如如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是如是。彼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者問能正了知。若法雲何。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彼於此法等了近了明瞭。通達品類差別。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故。名能正了知若法。問能正了知若義雲何。答名身句身文身。所顯所了所說所遍說。所示所等示。所開名義彼於此義。等了近了明瞭通達品類差別。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是名能正了知。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者。最初所發喜名為欣。彼於此欣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聚集出現。由斯故說便發起欣。欣故生喜者。謂上品欣轉名為喜。彼於此喜。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聚集出現。由斯故說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者。謂彼從欣生心喜故。於現法中身重性斷。心重性斷。身有堪能。心有堪能身細滑。心細滑。身輕軟心輕。軟身離蓋。心離蓋。身無懶惰心無懶惰。身無疲倦心無疲倦。由斯故說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者。謂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廣說乃至身無疲倦心無疲惓故。身便有樂心受妙喜。由斯故說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者。謂受樂故遠離勞倦。無勞倦法平等行故。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由斯故說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者。謂彼若時心住等住無二無轉。爾時於苦如實知見苦。於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由斯故說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者。謂彼若時於苦如實知見苦。於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爾時於五取蘊便生厭毀違逆而住。由斯故說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者。謂彼若時於五取蘊能生厭毀違逆而住。爾時便於貪嗔癡三不善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如人以水浸漬黃衣置日光中染色速脫。如是若時於五取蘊。能生厭毀違逆而住。爾時便於三不善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由斯故說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者。謂彼若時能損能薄能漸缺減三不善根。爾時便於貪嗔癡等心得解脫。由斯故說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解脫處者。此中何謂解脫處耶。答此中七法名解脫處。一者正了知法。二者正了知義。三者欣。四者喜。五者輕安。六者樂。七者定。是諸苾芻苾芻尼等者。謂若能引學無間道。於此義中說為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者。謂住此處等住近住。是故說為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者。謂能住四念住。心未定者能住正定者。謂能住四靜慮。漏未盡者能盡諸漏者。問諸漏雲何。答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彼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現盡當盡速盡。由斯故說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能疾證得者。謂諸愛盡離滅涅槃。說為無上安隱涅槃。彼速於此能得隨得能觸能證。由斯故說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能疾證得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者。謂以廣大音聲讀誦。如先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者。謂彼而能為他宣說施設建立。開顯分別明瞭顯示。如先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者。謂能獨處寂靜。尋思遍尋思。簡擇遍簡擇觀察遍觀察。如先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者。謂能善取定及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入住出相。餘如前說。五根者。   雲何為五。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此五根相。如前廣說。五力者。雲何為五。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問信力雲何。答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力。問精進力雲何。答於己生不善法為永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是名精進力。問念力雲何。答於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問定力雲何。答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慮是名定力。問慧力雲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行聖諦。是名慧力。問何故名力。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皆可斷截摧伏破壞故名為力。   五不還者雲何為五。一者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二者生般涅槃補特伽羅。三者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四者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五者上流補特伽羅。雲何中般涅槃補特伽羅。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已斷五順下分結。未斷五順上分結。造作增長。起異熟業。非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中般涅槃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根極猛利結極微薄。已超欲界未至色界。於其中間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補特伽羅。雲何生般涅槃補特伽羅。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生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不久。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纔生未久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復次有說如是補特伽羅。纔生未久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此後乃至盡壽而住。方入無餘般涅槃界故。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雲何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復次有說。由此補特伽羅。依有為緣定。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雲何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斷餘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是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問何故名無行涅槃補特伽羅。答由此補特伽羅。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復次有說。由此補特伽羅。依無為緣定。進斷餘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故。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雲何上流補特伽羅。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乃至現入雜修世俗第四靜慮。將命終時退三靜慮。住初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梵眾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二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光音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三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遍淨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廣果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下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煩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中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熱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上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現天中。生已後時入上勝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見天中。生已後時入上上品最極圓滿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色究竟天。生已後時方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是名上流補特伽羅。問何故名上流補特伽羅。答有二種流。謂生死業及彼煩惱。彼於此二俱未斷未遍知。彼由此因及此緣故。上行隨行上流隨流故。名上流補特伽羅。復次有作是言。說由此不還補特伽羅。漸次勝進於後後定。能領隨領能受隨受。永無退轉故名上流。復次上流略有二種。何謂為二。一者行色界。二者行無色界。行色界者。以色究竟天為最極處。行無色界者。以非想非非想處天。為最極處。   五淨居天者。雲何為五。答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雲何無煩天。答謂此與彼諸無煩天。是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若生在無煩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無煩天。復次以無煩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無煩天。復次以無煩天。身無煩擾心無煩擾。由彼身心無煩擾故。領受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煩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無煩天故。名無煩天。雲何無熱天。答謂此與彼諸無熱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若生在無熱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無熱天。復次以無熱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無熱天。復次以無熱天。身無熱惱心無熱惱。由彼身心無熱惱故。領受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熱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無熱天故。名無熱天。雲何善現天。答謂此與彼諸善現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彼生在善現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善現天。復次以善現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善現天。復次以善現天形色微妙。眾所樂觀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天眾故。名善現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善現天故。名善現天。雲何善見天。答謂此與彼諸善見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彼生在善見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善見天。復次以善見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善見天。復次以善見天形色轉微妙。眾所轉樂觀轉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善現天眾故。名善見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善見天故。名善見天。雲何色界究竟天。答謂此與彼諸色究竟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復生在色究竟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色究竟天。復次以色究竟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色究竟天。復次以色究竟天所得自體。於生色趣最勝第一故。名色究竟天。復次此天亦名礙究竟天。礙謂礙身。此是礙身最究竟處故。名礙究竟天。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色究竟天。或謂礙究竟天故。名色究竟天。或名礙究竟天。   五出離界者。雲何為五。具壽當知。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捲縮不伸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如燒筋羽捲縮不伸。如是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乃至廣說。若念出離。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不捲縮恆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心安樂易善修習。於諸欲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不受彼因彼緣諸受。如是名為於欲出離。於恚無恚於害無害於色無色。應知亦爾。具壽當知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有身。便於有身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捲縮不伸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如燒筋羽捲縮不伸。如是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有身。便於有身心不趣入乃至廣說。若念有身滅涅槃。便於有身滅涅槃。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不捲縮恆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心安樂易善修習。於有身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不受彼因彼緣諸受。如是名為有身出離。此中諸有者。謂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類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壽邊際故名諸有。多聞者。謂聞多正法。多正法者謂契經。應誦。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聞此諸法故名多聞。聖弟子者聖謂諸佛。佛之弟子名聖弟子。諸能歸依佛法僧者。一切皆得聖弟子名故。名聖弟子具猛利見者。雲何猛利。答上品圓滿故名猛利。雲何為見。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法簡擇極簡擇。廣說乃至毘缽捨那故名為見。若念諸欲者。雲何名諸欲。答欲亦名諸欲。欲界亦名諸欲。五妙欲境亦名諸欲。今此義中意說五妙欲境名諸欲。由此故名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者。謂聖弟子於妙欲境。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不起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由此故名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捲縮不伸者。謂聖弟子於諸妙欲。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心不樂住不隨順。不趣向不臨入故名捲縮。不伸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者。謂聖弟子於諸妙欲。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於諸妙欲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故。名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若念出離者。雲何出離。答出離亦名出離。出離界亦名出離。色界善根亦名出離。初靜慮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初靜慮名出離。由此故名若念出離。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勝解俱行作意審思惟時。便生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由此故名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不捲縮恆舒泰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心樂安住順趣臨入故名不捲縮恆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非如於欲心不樂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由此故言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心安樂者。謂聖弟子當於爾時。其心安樂無勞無損成無倦法。由此故言其心安樂。易修習者。謂聖弟子當於爾時。數數修習數數作意。相應修習故名易修習。善修習者。謂聖弟子當於爾時。因故門故理故行故。殷重修習。堅住修習。恭敬修習。作意修習故。名善修習。於諸欲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者。謂聖弟子由此因緣。於諸欲中心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由斯故說於諸欲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不受彼因彼緣諸受者。謂於諸欲若未斷未遍知便受苦受。若已斷已遍知不受苦受。由斯故說不受彼因彼緣諸受。如是名為於欲出離者。問今於此中何謂出離。答永斷諸欲亦名出離。超過諸欲亦名出離。捨離塵俗亦名出離。色界善根亦名出離。初靜慮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初靜慮名出離。於恚無恚者。問恚雲何。答恚亦名恚。恚界亦名恚。今此義中意說恚界名恚。問無恚雲何。答無恚亦名無恚。無恚界亦名無恚。慈心定亦名無恚。今此義意說慈心定名無恚。於害無害者。問害雲何。答害亦名害。害界亦名害。今此義中意說害界名害。問無害雲何。答無害亦名無害。無害界亦名無害。悲心定亦名無害。今此義中意說悲心定名無害。於色無色者。問色雲何。答色亦名色。色界亦名色。四靜慮亦名色。今此義中意說四靜慮名色。問無色雲何。答無色亦名無色。無色界亦名無色。四無色亦名無色。今此義中意說四無色名無色。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者如前說。若念有身者。有身亦名有身。五取蘊亦名有身。今此義中意說五取蘊名有身。便於有身心不趣入等如前欲說。若念有身滅者。有身滅亦名滅。擇滅亦名滅。今此義中意說擇滅名滅非餘。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八幅第八九行雲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便雲)壞命終彼色界天(乃至)第九幅原五行補特伽羅復(之下便雲)已往生色界(乃至)第十一幅第七行生異熟業身(之下便雲)次有作是言說(等)。   如是三節文斷義絕不相連續。今撿二本則宋本錯將生異熟業身(之下)壞命終彼色界天(乃至)補特伽羅復(等)凡三十四行之文進而寫之於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卻將中有起(之下)已往生色界(乃)生異熟業身(等)三十四行之文退而寫之於補特伽羅復(之下)。致令如是。今依二本進退而正之。   第十二幅原六行善現天中所有無(之下)國本宋本並脫覆無記(乃至)便於諸欲心(等)凡三十五行之文今依丹本足之。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五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六法品第七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六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六法雲何。此中有二嗢柁南頌。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種  謂內外識觸  及受想思愛  退不退各六   有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順退法。六順不退法。六內處者雲何為六。答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雲何眼內處。答若眼於色。或已見或今見或當見。或彼同分是名眼內處。耳鼻舌身意內處。隨所應當廣說。   六外處者雲何為六。答一色外處。二聲外處。三香外處。四味外處。五觸外處。六法外處。雲何色外處。答若色為眼。或已見或今見或當見。或彼同分。是名色外處。聲香味觸法外處。隨所應當廣說。   六識身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識身。二耳識身。三鼻識身。四舌識身。五身識身。六意識身。雲何眼識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了別性。極了別性。了別色性。是名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觸身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觸身。二耳觸身。三鼻觸身。四舌觸身。五身觸身。六意觸身。雲何眼觸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觸等觸等觸性。已觸當觸。是名眼觸身。耳鼻舌身意觸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受身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受身。二耳觸所生受身。三者鼻觸所生受身。四舌觸所生受身。五身觸所生受身。六意觸所生受身。雲何眼觸所生受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受等受。別受已受當受。是名眼觸所生受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身。隨所應當廣說。六想身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想身。二耳觸所生想身。三鼻觸所生想身。四舌觸所生想身。五身觸所生想身。六意觸所生想身。雲何眼觸所生想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想。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想等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眼觸所生想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思身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思身。二耳觸所生思身。三鼻觸所生思身。四舌觸所生思身。五身觸所生思身。六意觸所生思身。雲何眼觸所生思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思。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作心意業。是名眼觸所生思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愛身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觸所生愛身。二耳觸所生愛身。三鼻觸所生愛身。四舌觸所生愛身。五身觸所生愛身。六意觸所生愛身。雲何眼觸所生愛身。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受為緣故愛。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眼觸所生愛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身。隨所應當廣說。   六順退法者雲何為六。答一於佛不恭敬住。二於法不恭敬住。三於僧不恭敬住。四於學不恭敬住。五具惡言。六遇惡友。於佛不恭敬住者。雲何於佛不恭敬性。答於佛世尊諸不恭敬性。不等恭敬性。不與自在性。不等與自在性。是名於佛不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爾。具惡言者。雲何惡言性。答如前惡語說。遇惡友者雲何惡友性。答如前惡友說。   六順不退法者雲何為六。答一於佛有恭敬住。二於法有恭敬住。三於僧有恭敬住。四於學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於佛有恭敬住者。雲何於佛有恭敬性。答於佛世尊諸恭敬性。有恭敬性。有與自在性。有怖隨自在轉性。是名於佛有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爾。具善言者雲何善言性。答如前善語說。遇善友者雲何善友性。答善友謂佛及佛弟子。廣說乃至行遠離癡調伏癡行。是名善友性。若於如是善友。諸習近等習近。親近等親近。恭敬承事。是名遇善友。後嗢柁南曰。  後六有十四  謂喜憂捨恆  界出根喜通  明念上觀類   有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六恆住。六界。六出離界。六諍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順明分想。六隨念。六無上法。六觀待。六生類。   六喜近行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喜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喜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喜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喜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喜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順喜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喜處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行亦爾。   六憂近行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憂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憂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憂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憂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憂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樂一向不可欣一向不可意色。以順憂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憂處作意思惟。所生憂受。是名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憂近行亦爾。   六捨近行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捨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捨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捨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捨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捨處法近行。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非可愛非不可愛。非可樂非不可樂。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可意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捨處。作意思惟所生捨受。是名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捨近行亦爾。   六恆住者。雲何為六。答一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二耳聞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三鼻嗅香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四舌嘗味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五身覺觸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六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者。謂眼見色於可愛不可愛。可樂不可樂。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或所依止。或等無間。或所緣。或處所。或增上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捨處作意思惟。所生妙捨。是名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恆安住捨。耳鼻舌身意恆住亦爾。問此中捨者何所謂耶。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驚覺任運住性。應知此中說名為捨。復次有說。六識相應緣色聲香味觸法境。捨受名捨。今此義中應知意說。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驚覺任運住性。行捨名捨。六界者雲何為六。答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分別此六如法蘊論。六出離界者。雲何為六。答一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慈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嗔所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慈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嗔所纏縛。若心猶為嗔所纏縛。無有是處。謂慈心定必能出離一切嗔縛。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嗔縛永斷亦名出離。超越嗔縛亦名出離。諸慈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慈心定名出離。二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悲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害所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悲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害所纏縛。若心猶為害所纏縛。無有是處。謂悲心定必能出離一切害縛。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害縛永斷亦名出離。超越害縛亦名出離。諸悲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悲心定名出離。三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喜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不樂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喜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不樂纏縛。若心猶為不樂纏縛。無有是處。謂喜心定必能出離一切不樂。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不樂永斷亦名出離。超越不樂亦名出離。諸喜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喜心定名出離。四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捨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欲貪嗔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捨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欲貪嗔纏縛。若心猶為欲貪嗔纏縛。無有是處。謂捨心定必能出離一切欲貪嗔。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欲貪嗔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欲貪嗔亦名出離。諸捨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捨心定名出離。五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無相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隨相識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於無相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隨相識纏縛。若心猶為隨相識纏縛。無有是處。謂無相心定必能出離一切隨相識。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隨相識永斷亦名出離。超越隨相識亦名出離。無相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無相心定名出離。六有具壽作如是言。我雖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而我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應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無處無容。其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若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無有是處。謂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者。必能出離一切疑猶豫箭。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我慢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我慢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超越諸慢名出離。   六諍根法者。雲何為六。答謂有一類有忿有恨。若有忿恨。便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若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即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沙門。若不顧沙門便起染著。輕弄鬥諍由起染著。輕弄鬥諍為所依止。令多眾生無義無利受諸苦惱。由此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惱事。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有所未斷。即應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汝等應使如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不復起。是為正斷。善斷諍根如有忿恨。若有覆惱若有嫉慳。若有誑諂若有邪見倒見廣說亦爾。復有一類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若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便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若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即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沙門。若不顧沙門便起染著輕弄鬥諍。由起染著輕弄鬥諍為所依止。令多眾生無義無利受諸苦惱由此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惱事。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有所未斷。即應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汝等應使如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不復起。是為正斷善斷諍根。有忿有恨若有覆惱。若有嫉慳若有誑諂。如是一切皆如前說。有邪見倒見者。雲何邪見。答諸所有見。無施與無祠祀。無愛樂。廣說乃至無自覺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邪見。言倒見者。謂即邪見所見顛倒。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者。雲何取著自見。答執我及世間常。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廣說乃至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唯此諦實餘皆愚妄。是名取著自見。雲何起堅固執。答即由取著自見。是故起堅執。雲何難教棄捨。答由於自見起愛樂等愛樂現前愛樂。是故難教厭離解脫。   六可喜法者。雲何為六。答若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是名第一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復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語業。是名第二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意業。是名第三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以法獲得如法利養。下至缽中所受飲食。於此利養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藏隱。是名第四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諸所有戒。無缺無隙無雜無穢。應供無執善究竟善。受取諸有智者稱讚無毀。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是名第五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諸所有見。是聖出離能善通達。若起作彼能正盡苦。於如是見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學無所藏隱。是名第六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於大師所者。雲何大師。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雲何有智同梵行者。答解憍陳那乃至廣說。是名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者。雲何慈身業。答興起俱行哀愍俱行所有身業。此中意說名慈身業。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此慈身業和合現前。由斯故說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是名第一可喜法者。謂如是法是能隨順甚可愛樂。長養端嚴應供常委支具資糧。是故名可喜法。能發可愛者。謂由此法。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者。謂由此法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者。謂由此法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者。謂由此法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此中攝受。謂令和合。言一趣者。謂趣一境一味現前。如慈身業。慈語意業應知亦爾。以法獲得如法利養者。雲何以法獲得如法利養。答若諸利養不由矯妄而得。不由詭詐而得。不由現相而得。不由激發而得。不由以利求利而得。然受用時無罪生長。故名以法獲得如法利養。下至缽中所受飲食者。謂下至墮缽中飲食。尚共受用。況餘財物。於此利養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藏隱者。謂以法獲得如法利養。是名於此利養。若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是名有智同梵行者。以法所得如法利養。應與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應各別藏隱受用。是名第四可喜法等。如前廣說。諸所有戒者。雲何名為諸所有戒。答無漏身業語業。及命清淨。一切皆名諸所有戒。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者。謂於此戒恆隨作恆隨轉。平等共作平等共轉。故名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言應供者。謂諸有情有貪嗔癡名為給使。若諸有情離貪嗔癡名為應供。應受給使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常供養故。言無執者。謂聖弟子於戒不起若取若執。善究竟者。謂於此戒善守善護至極究竟。善受取者。謂於此戒殷重恭敬。具足攝受諸有智者。稱讚無毀者。謂諸佛及弟子名有智者。此諸智者皆共稱讚。無訶毀者。由斯故說諸有智者稱讚無毀。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者。雲何名為於如是戒。答謂平等戒。平等戒者。謂八聖道支中正語正業正命名平等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謂解憍陳那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者。謂於此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一義利共一所趣。彼此相似。是名第五可喜法等。如前廣說。諸所有見者。雲何名為諸所有見。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諸簡擇極簡擇。乃至廣說。如是名為諸所有見。是聖出離等。如前廣說。於如是見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學無所藏隱者。雲何名為於如是見。答謂平等見。平等見者。謂八聖道支中正見名平等見。餘如前說。如是亦名六和敬法。   六通者。雲何為六。一神境智證通。二天耳智證通。三他心智證通。四宿住智證通。五死生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雲何神境智證通。答領受示現種種神境。乃至廣說。是名神境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諸神境所有妙智。雲何天耳智證通。答以天耳聞種種音聲。謂人聲非人聲遠聲近聲等。是名天耳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天耳境所有妙智。雲何他心智證通。答於他有情補特伽羅尋伺心等。皆如實知。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嗔心離嗔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皆如實知。是名他心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他心等所有妙智。雲何宿住智證通。答能隨憶念過去無量諸宿住事。謂或一生。乃至廣說。是名宿住智證通。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諸宿住所有妙智。雲何死生智證通。答如明廣說。雲何漏盡智證通。答亦如明廣說。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六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六法品第七之二   六順明分想者。雲何為六。答一無常想。二無常苦想。三苦無我想。四厭食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此中五想如成熟解脫想說。雲何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答世間謂五取蘊。即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有諸苾芻於五取蘊。以有思慮俱行作意審諦思惟。以有恐懼俱行作意審諦思惟。以不可樂俱行作意。審諦思惟。以不可喜俱行作意審諦思惟。彼於五取蘊如是思惟時。諸想等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問何故名為順明分想。答明有三種。一無學宿住智證明。二無學死生智證明。三無學漏盡智證明。由前六想。令此三明未生者生已生者增長廣大故。名順明分想。   六隨念者。雲何為六。答一佛隨念。二法隨念。三僧隨念。四戒隨念。五捨隨念。六天隨念。雲何佛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世尊所。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念性隨念性別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佛隨念。雲何法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乃至知者內證。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法隨念。雲何僧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廣說乃至無止福田世所應供。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僧隨念。雲何戒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此淨戒無缺無隙。廣說乃至諸有智者稱讚無毀。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戒隨念。雲何捨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捨。謂我善得無染財利。我於慳垢所縛眾中。能離慳垢心無染著。舒手惠施所有財物。棄捨財物心無所顧。分佈施與心無偏黨。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捨。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捨隨念。雲何天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謂有四大王眾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睹史多天。有樂變化天。有他化自在天。若有成就無倒信戒。聞捨慧者從此捨命得生彼天。我亦成就無倒信戒。聞捨慧善雲何不得當生彼天。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念性隨念性。別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天隨念。   六無上法者。雲何為六。一見無上。二聞無上。三利無上。四學無上。五行無上。六念無上。雲何見無上。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往觀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或復往觀若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我說彼類雖有所見非無所見。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見。若有修植清淨信愛。往觀如來或佛弟子。我說彼類為無上見。能自利益能自安樂。能令自身安隱而住超越災愁滅諸憂苦。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見無上。雲何聞無上。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往聽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螺聲大小鼓聲呼叫聲歌舞聲伎樂聲。或復往聽若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所說邪法。我說彼類。雖有所聞非無所聞。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聞。若有修植清淨信愛。往聽如來或佛弟子所說正法。我說彼類為無上聞。能自利益。廣說乃至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聞無上。雲何利無上。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或得妻子或得珍財。或得諸穀。或行親友。或於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得深信樂。我說彼類。雖名得利非不得利。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利。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於如來及佛弟子。得深信樂。我說彼類。得無上利。能自利益。廣說乃至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利無上。雲何學無上。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或學乘象或學乘馬。或學乘車或學彎弓。或學放箭或學執鉤。或學執索或學執排。或學上乘或學下乘。或學馳走或學跳躑。或學書數或學算印。或學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所說學處。我說彼類。雖有所學非無所學。而是下劣本性異生非賢聖學。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學如來及佛弟子所說學處。我說彼類為無上學。能自利益。廣說乃至能疾證得如理法要。是名學無上。雲何行無上。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行調象行或調馬行。或調人行或調牛行。或事火行。或事月行或事日行。或事藥行或事珠行。或事星宿宮殿等行或行。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所受持行。我說彼類。雖有所行非無所行。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行。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行如來及佛弟子所行之行。我說彼類為行無上。能自利益。廣說乃至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行無上。雲何念無上。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或念妻子或念財穀。或念親友。或念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及彼邪法。我說彼類。雖有所念非無所念。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念。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念如來及佛弟子。我說彼類為念無上。能自利益能自安樂。能令自身安隱而住。超越災愁滅諸憂苦。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念無上。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若得離相應  安隱無上見  聞利學行念  必得趣無憂   六觀待者。雲何為六。答一觀待色。二觀待聲三觀待香。四觀待味。五觀待觸。六觀待法。雲何觀待色。答若色有漏有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觀待色。聲香味觸觀待亦爾。雲何觀待法。答若法有漏有取。於此諸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觀待法。   六生類者。雲何為六。答一有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二有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三有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四有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五有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六有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雲何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答如有一類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少飲食家。彼生此家。形容醜陋。人不喜見。眾共訶毀。多分為他作諸事業。故名為黑。如是黑類。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由行三種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趣。生地獄中受諸劇苦。是名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雲何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答如有一類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少飲食家。彼生此家。形容醜陋。人不喜見。眾共訶毀。多分為他作諸事業。故名為黑。如是黑類。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由行三種妙行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界中受諸妙樂。是名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雲何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答如有一類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少飲食家。彼生此家。形容醜陋。人不喜見。眾共訶毀。多分為他作諸事業。故名為黑。如是黑類聞有如來為眾宣說如實所證法毘柰耶。便往聽受。既聽受已得淨信心。彼成如是淨信心故。作是思惟。居家迫迮譬如牢獄。多諸塵穢。出家寬廣猶若虛空。一切善法因之生長。又作是念。耽著居家。彼尚不能恆修世善。況能盡命精勤修學。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應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勤修梵行。既思念已。便於後時。棄捨親財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受持淨戒。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常無毀犯。依斯戒蘊漸次勤修。乃至證得第四靜慮。由定心故乃至漏盡。證得無漏心慧解脫。廣說乃至不受後有。是名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雲何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答如有一類生富貴家。請剎帝利大族。或婆羅門大族。或長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餘隨一富貴家生。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彼生此家。形容端正。人皆樂見。眾共稱美。故名為白。如是白類。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由行三種妙行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界中受諸妙樂。是名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雲何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答如有一類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或婆羅門大族。或長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餘隨一富貴家生。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彼生此家。形容端正。人皆樂見。眾共稱美。故名為白。如是白類。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由行三種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趣。生地獄中受諸劇苦。是名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雲何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答如有一類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或婆羅門大族。或長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餘隨一富貴家生。多饒財寶倉庫盈溢。故名為白。如是白類。聞有如來為眾宣說如實所證法毘柰耶。便往聽受。既聽受已得淨信心。彼成如是淨信心故。作是思惟。居家迫迮譬如牢獄。多諸塵穢。出家寬廣猶若虛空。一切善法因之生長。又作是念。耽著居家。彼尚不能恆修世善。況能盡命精勤修學。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應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勤修梵行。既思念已。便於後時。棄捨親財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受持淨戒。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具大怖畏。受諸學處常無毀犯。依斯戒蘊修根律儀。具念正知斷蓋證得四種靜慮。由斯展轉乃至漏盡。得心解脫及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覺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七法品第八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七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七法雲何。嗢拖南曰。  支數具財力  非妙妙各二  識住與隨眠  事止諍各七   有七等覺支。七補特伽羅。七定具。七財七力。七非妙法七妙法。復有七非妙法。復有七妙法。七識住七隨眠。七無過失事。七止諍法。七等覺支者。雲何為七。答一念等覺支。二擇法等覺支。三精進等覺支。四喜等覺支。五輕安等覺支。六定等覺支。七捨等覺支。雲何念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等覺支。雲何擇法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簡擇法。廣說乃至毘缽捨那。是名擇法等覺支。雲何精進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精進等覺支。雲何喜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數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可意踴躍非不踴躍。悅受適悅調柔性堪任性。歡悅歡悅性。歡喜歡喜性。是名喜等覺支。雲何輕安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是名輕安等覺支。雲何定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覺支。雲何捨等覺支。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是名捨等覺支。   七補特伽羅者。雲何為七。答一隨信行補特伽羅。二隨法行補特伽羅。三信勝解補特伽羅。四見至補特伽羅。五身證補特伽羅。六慧解脫補特伽羅。七俱分解脫補特伽羅。雲何隨信行補特伽羅。答此隨信行補特伽羅。先凡位中稟性多信。多愛多淨多勝解多慈愍。少思惟少稱量少觀察少簡擇少推求。彼由多信多愛多淨多勝解多慈愍故。得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由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以無量門分別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諦實定不虛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我於今者應懃觀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作是念已遂勤觀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由勤觀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故。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相應聖道觀欲界行。為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隨一現前乃至未起道類智現在前。爾時名隨信行。是名隨信行補特伽羅。雲何隨法行補特伽羅。答此隨法行補特伽羅。先凡位中稟性多思惟。多稱量多觀察多簡擇多推求。少信少愛少淨少勝解少慈愍。彼由多思惟多稱量多觀察多簡擇多推求故。得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由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以無量門分別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諦實定不虛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我於今者應自審知。應自審見應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作是念已便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由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故。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相應聖道觀欲界行。為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隨一現前乃至未起道類智現在前。爾時名隨法行。是名隨法行補特伽羅。雲何信勝解補特伽羅。答即隨信行補特伽羅。得道類智故捨隨信行性。入信勝解數。是名信勝解補特伽羅。雲何見至補特伽羅。答即隨法行補特伽羅。得道類智故。捨隨法行性。入見至數是名見至補特伽羅。雲何身證補特伽羅。答若補特伽羅。雖於八解脫身已證具足住。而未以慧永慧諸漏。是名身證補特伽羅。雲何慧解脫補特伽羅。答若補特伽羅。雖於八解脫身未證具足住。而已以慧永盡諸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雲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答若補特伽羅。於八解脫身已證具足住。而復以慧永盡諸漏。是名俱解脫分補特伽羅。問何故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答有二分障。一煩惱分障。二解脫分障。是名俱分。此補特伽羅於彼二分障。心俱解脫極解脫永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七定具者。雲何為七。答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如是七種即七道支。應如彼相一一別說是名定具。問何故名定具。答定謂正定。由七道支資助圍繞。令彼增盛具大勢力。自在運轉究竟圓滿。故名定具。   七財者。雲何為七。一者信財。二者戒財。三者慚財。四者愧財。五者聞財。六者捨財。七者慧財。雲何信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財。雲何戒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離斷在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是名戒財。雲何慚財。答如世尊說。有具慚者。於可慚羞惡不善法。有諸雜染能感後有。有極熾然苦異熟果。能引後世生老死法。深起慚羞。是名慚財。雲何愧財。答如世尊說。有住愧者。於可愧恥惡不善法。有諸雜染能感後有。有極熾然苦異熟果。能引後世生老死法。深生愧恥。是名愧財。雲何聞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多聞聞持其聞積集。謂佛所說無上法要。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於如是無上法要。具足多聞能持語義。極善通利心無散亂見善通達。是名聞財。雲何捨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為慳垢所纏眾中能離慳垢。雖住居家而心無著。能行惠捨能舒手施。常樂棄捨好設祠祀。惠捨具足。於行施時平等分佈。是名捨財。雲何慧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能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慧財。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男子或女人  具信戒慚愧  聞捨慧財者  真富貴應知  我說彼大士  不虛度一生  常生天人中  受富貴妙樂   七力者。雲何為七。答一信力。二精進力。三慚力。四愧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雲何信力。答如世尊告諸苾芻言。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乃至廣說。是名信力。雲何精進力。答如世尊說。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乃至廣說四種正勝。是名精進力。雲何慚力。答如世尊說。有具慚者。於可慚羞惡不善法。乃至廣說。是名慚力。雲何愧力。答如世尊說。有住愧者。於可愧恥惡不善法。乃至廣說。是名愧力。雲何念力。答如世尊說。於此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雲何定力。答如世尊說。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定力。雲何慧力。答如世尊告諸苾芻言。有聖弟子。能如實知此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名慧力。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若有諸苾芻  具信勤慚愧  及念定慧力  速得盡眾苦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七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七法品第八之二   七非妙法者雲何為七。答一不信。二無慚。三無愧。四懈怠。五失念。六不定。七惡慧。雲何不信。答諸不信不信性。不現前信性。不隨順不印可。不已忍樂。不當忍樂。不現忍樂心不清淨。是名不信。雲何無慚。答諸無慚乃至廣說是名無慚。雲何無愧。答諸無愧乃至廣說是名無愧。雲何懈怠。答諸下精進性。劣精進性。怯精進性。懼精進性。廣說乃至心懈怠懈怠性。心不勇悍不勇悍性。是名懈怠。雲何失念。答諸空念性虛念性失念性心外念性。是名失念。雲何不定。答心散亂性。雲何心散亂性。答諸心散性。若心亂性心躁擾性。心流蕩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亂性。雲何惡慧。答於不如理所引簡擇。執為如理所引。於如理所引簡擇。執為不如理所引。是名惡慧。如是七種名非妙法。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答非妙謂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非妙法。   七妙法者雲何為七。答一信二慚三愧四精進五念六定七慧。雲何信。答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已忍樂。當忍樂。現忍樂心清淨。是名信。雲何慚。答諸慚慚性。乃至廣說是名慚。雲何愧。答諸愧愧性。乃至廣說是名愧。雲何精進。答諸非下精進性。乃至廣說是名精進。雲何念。答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雲何定。答諸心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雲何慧。答於如理所引簡擇覺。為如理所引。於不如理所引簡擇覺。為不如理所引。是名慧。如是七種名為妙法。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答妙謂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為妙法。   復有七非妙法者雲何為七。答一不知法。二不知義。三不知時。四不知量。五不自知。六不知眾。七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不知法者。謂不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不知法。不知義者。謂不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不知義。不知時者。謂不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不知時。不知量者。謂不了知種種份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份量。是名不知量。不自知者。謂不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不自知。不知眾者。謂不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不知眾。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不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非妙法。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答非妙謂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非妙法。復有七妙法者。雲何為七。答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四知量。五自知。六知眾。七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知法者。謂正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知法。知義者。謂正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知義。知時者。謂正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知時。知量者。謂正了知種種份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份量是名知量。自知者。謂正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自知。知眾者。謂正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知眾。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正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為妙法。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答妙謂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名妙法。七識住者。雲何為七。答有色有情種種身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識住。有色有情種種身一種想。如梵眾天劫初起位。是名第二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種種想如光音天。是名第三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一種想如遍淨天。是名第四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名第五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名第六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名第七識住。此中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苦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者。謂總顯示人及欲界天。故名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識住者雲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一種想者。謂諸有情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將壞時。多往生上光音等天眾同分中。於彼具足意成色身根無缺減。支分圓滿形顯清淨。喜為所噉喜為所食。長壽久住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初成時。於下空中有空宮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由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先從光音等天眾同分沒。生下梵世空宮殿中。獨一無二無諸侍者長壽久住。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雲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當彼有情起此心願。有餘有情亦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復從光音等天眾同分沒。生下梵宮與前有情共為伴侶。時前生者便作是念。我先於此獨一無二見壽久住。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雲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我起如是心願之時。是諸有情便生此處。滿我意願為我伴侶。是故當知此有情類是我所化。我於此類及餘世間。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時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曾見如是有情。獨一無二長壽久住。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雲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於彼正起此心願時。我等便生彼同分內為彼伴侶。由斯我等是彼所化。彼於有情及世間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如梵眾天者。謂此義中總顯生在梵眾等天。有種種身唯有一想。劫初起住者。謂劫初生時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識住者。雲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一種身者。謂彼有情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如光音天者。謂總顯示光音等天。是名第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識住者雲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一種身者。謂彼有情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一種想者。謂彼有情唯有樂想故名一種想。如遍淨天者。謂總顯示遍淨等天。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識住者雲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名識住。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超一切色想者。謂超一切眼識身相應想。滅有對想者。謂滅四識身相應想。不思惟種種想者。謂無五身識所引意識相應。緣色等種種障礙定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者。謂總顯示空無邊天。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識住者。雲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者。謂總顯示識無邊處天。是名第六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識住者。雲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者。謂總顯示無所有處天。是名第七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識住者雲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七隨眠者。雲何為七。答一欲貪隨眠。二瞋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雲何欲貪隨眠。答若於諸欲諸貪等貪。乃至廣說是名欲貪隨眠。雲何瞋隨眠。答若於有情慾為損害。乃至廣說是名瞋隨眠。雲何有貪隨眠。答於色無色諸貪等貪。乃至廣說是名有貪隨眠。雲何慢隨眠。答諸慢恃執。乃至廣說是名慢隨眠。雲何無明隨眠。答三界無智是名無明隨眠。雲何見隨眠。答五見是名見隨眠。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如是五見名見隨眠。雲何疑隨眠。答於諦猶豫。是名疑隨眠。   七無過失事者。雲何為七。具壽當知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第一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安住淨戒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常無毀犯。是名第二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親近善友善為伴侶。與善交通。是名第三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樂居閑寂具二遠離。謂身遠離及心遠離。是名第四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勤精進住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常不捨軛。是名第五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具念安住成就最勝常委念支。久作久說皆能憶念。是名第六無過失事。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具慧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聖慧出慧善通達慧。彼所作慧正盡苦慧。是名第七無過失事。於如來所修植淨信者雲何如來。答應正等覺說名如來。雲何淨信。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信性。廣說乃至心清淨性故名淨信。即此淨信於如來所。已修植當修植現修植。是故說為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等言。如前廣說。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安住淨戒者。雲何淨戒。答諸所作業。謂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淨戒。安住者。謂成就淨戒修行勝行進趣契會。故名安住。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雲何別解脫。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見。為諸苾芻半月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契經。是名別解脫。問何緣說此名別解脫。答最勝善法由此為門此為上首此為初緣。別行別住由斯故立別解脫名。精勤守護此律儀者。謂於如是別解脫法。恆隨作恆隨轉。由斯故說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者。謂諸苾芻眾有五非軌則及五非所行。雲何名為五非軌則。答一他勝罪。二眾餘罪。三墮煮罪。四別首罪。五惡作罪。雲何名為五非所行。答一國王家。二執惡家。三婬女家。四音樂家。五酤酒家。諸聖弟子於此所說五非軌則五非所行常樂遠離止息棄捨。於正軌則及正所行具足成就。由斯故說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者。謂於小罪起極怖想。由斯故說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常無毀犯者。謂聖弟子不作是念。我於如是如是學處應勤修學。我於如是如是學處不勤修學。諸聖弟子常作是念。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見。凡所制立一切學處。我皆受學常無毀犯。由斯故說受學學處常無毀犯。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親近善友者。雲何善友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佛弟子皆名善友。復次若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乃至廣說故名善友。於斯善友親近等親近極親近。隨順承奉供養恭敬。是故說為親近善友。雲何名為善為伴侶。答於斷生命。若不與取。若欲邪行。若虛誑語。若飲諸酒。皆能遠離止息棄捨。厭患永斷說名謂善。與此善者為伴為侶。隨順趣向身心無二。是故說為善為伴侶。雲何名為與善交通。答若於具信具戒多聞具捨具慧。隨轉隨屬隨順不逆。是故說為與善交通。復次若於具足出離遠離善法。隨轉隨屬隨順不逆。是故說為與善交通。復次若於具足出離遠離善法。一樂一欲一喜一愛。同樂同欲同喜同愛。是故說為與善交通。是名第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樂居閑寂者。雲何名為樂居閑寂。答諸空迥捨皆名閑寂。若住此中歡喜愛樂。不生愁思心無厭怖。是故說為樂居閑寂。具二遠離謂身遠離乃心遠離者。謂住此中能勤修學。內心寂止不離靜慮。成就妙觀長空迥捨勤修自義。能勤修學內心寂止者。謂住此中能勤精進。修學世間四種靜慮。不離靜慮者謂於世間。四種靜慮常勤思慕。不下不劣。無怯無斷是故說為不難靜慮。成就妙觀者。謂於世間四種靜慮。相應妙慧具足成就。是故說為成就妙觀。長空迥捨者。謂住閑寂空迥捨中。由簡擇力歡喜愛樂。不生愁思心無厭怖。增長身心及諸善法。是故說為長空迥捨。勤修自義者。謂諸愛盡。離滅涅槃名最上義亦名自義。於如是義精勤修學求疾證得。是故說為勤修自義。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勤精進住者。雲何精進。答若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精進。由彼成就如是精進。於所修習能行勝行進趣證會。是故說為勤精進。住有勢者。謂彼上品精進圓滿故名有勢。有勤者。謂即顯示精進堅固故名有勤。有勇堅猛者。謂由成就精進力故。勇決而取堅住而取猛利而取。諸有所取是善非惡。隨所取相守護不捨。如獲他國善能守護。是故說為有勇堅猛。於諸善法常不捨軛者。謂於善法不捨勤勇。熾然精進無間無斷。是故說為於諸善法常不捨軛。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具念安住者。雲何為念。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隨念。乃至廣說是名為念。成就最勝常委念支者。謂八支聖道說名常委。此念是彼一支所攝。謂正念支。是故說為成就最勝常委念支。久作久說皆能憶念者。謂由此念於曾更事。不忘不失令心明記。是故記為久作久說皆能憶念。是名第六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具慧安住者。雲何名慧。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能簡擇極簡擇。廣說乃至毘缽捨那。是名為慧言安住者。謂由成就如是慧故。於諸法相能行勝行進趣證會。由斯故說具慧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者。世間謂五取蘊。雲何為五。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實知此五取蘊生及變壞。由斯故說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言聖慧者。有二種聖。一者善故聖。二者無漏故聖。此慧具由二種聖故。說名為聖故名聖慧。言出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離欲界及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出慧。善通達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於苦集滅道諦由苦集滅道相。能通達善通達各別通達。是故名為善通達慧。彼所作慧者。謂彼所引學無間道所有勝慧。此中說為彼所作慧。正盡苦慧者雲何名正。答因故門故理趣故行相故說名為正。盡苦慧者。五取蘊名為苦。此慧能令五取蘊盡等盡遍盡。證永盡故名盡苦慧。是名第七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具信戒善友  居寂樂精勤  成就念正知  名七無過事   七止諍法者。雲何為七。答一現前毘柰耶。二憶念毘柰耶。三不癡毘柰耶。四求彼自性毘柰耶。五取多人語毘柰耶。六取自言持毘柰耶。七如草覆地毘柰耶。如是名為七止諍法。問何緣是七名止諍法。答諍謂彼此鬥訟違諍。由斯七法隨一現前。令所起諍皆調止息。由此因緣名止諍法。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八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八法品第九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八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八法雲何。嗢柁南曰。  道支數取施  懈怠精進福  眾世法解脫  勝處各八種   有八道支。八補特伽羅。八種施。八懈怠事。八精進事。八福生。八種眾。八世法。八解脫。八勝處。   八道支者。雲何為八。答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此八道支如前廣說。   八補特伽羅者。雲何為八。答一證預流果向。二證預流果。三證一來果向。四證一來果。五證不還果向。六證不還果。七證阿羅漢果向。八證阿羅漢果。如是八種補特伽羅。如法蘊論廣說其相。   八種施者。雲何為八。答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六要名施。七希天施。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義故施。雲何隨至施。答如有一類施鄰近者。施親近者。施現至者。謂作是念。雲何乞者現來至此而不施耶。是名隨至施。雲何怖畏施。答如有一類有怖故施有畏故施。由怖畏纏而行惠施。彼作是念若不行施。勿有如是如是衰損。是名怖畏施。雲何報恩施。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彼既曾施我如是如是物。我亦應施彼如是如是物。豈得彼恩而不酬報。是名報恩施。雲何求報施。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今若施彼如是如是物。彼亦當施我如是如是物。期他反報而行惠施。是名求報施。雲何習先施。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父祖常行惠施。我家長夜惠施無斷。我今生在信家施家。我家本來常樂佈施。我若不施便斷種族。為護種族而行惠施。是名習先施。雲何要名施。答如有一類為得廣大妙善稱譽聲頌美名。遍諸方域而行惠施。是名要名施。雲何希天施。答如有一類希求生天勝異熟果。而行惠施。謂我命終當生天上。由今佈施受天妙樂。是名希天施。雲何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義故施。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心長夜為貪瞋癡之所雜染。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行惠施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解脫故證涅槃。如是佈施漸次增長諸勝妙法。展轉證得菩提涅槃微妙上義。世尊於此說伽他言。  於眾相圓滿  所捨離慳貪  施質直應時  必獲於大果  智者善淨心  施可祠可愛  以心清淨故  遂證得於欣  即從此欣心  復發生勝喜  由此心喜故  又起身輕安  從此身輕安  智者心受樂  由心受樂故  定心一境轉  依如是勝定  心淨無染濁  調順有堪能  發如實知見  由如實知見  便厭患於身  既厭患於身  智者正能離  以能遠離故  解脫貪嗔癡  智者自應知  梵行立生盡  如是大利益  應知由佈施  若緣此修行  必證得常樂   八懈怠事者雲何為八。具壽當知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不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少身力羸劣。不能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一懈怠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得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多身飽悶重。不能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二懈怠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營事業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營事業身力勞倦。今於夜分不能進修行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三懈怠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作諸事業。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作事業。不應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長養身力。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四懈怠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行道路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行道路身力勞倦。今於夜分不能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五懈怠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當行道路。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行道路。不應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長養身力。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六懈怠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正為病苦之所嬰纏作如是念。我正病苦之所嬰纏。身力羸劣不任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七懈怠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病苦嬰纏雖愈未久。作如是念我遭病苦之所嬰纏。雖愈未久身力羸劣。不任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八懈怠事。如是八種名懈怠事。問何緣此八名懈怠事。答懈怠者謂懈惰。由斯八事未生而生生已倍復增長廣大。由此因緣名懈怠事。   八精進事者雲何為八。具壽當知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不遂心便作是念。我食雖小而身輕利。堪能進修所修勝行。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一精進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得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多身力強盛。堪能進修所修勝行。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二精進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營事業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營事業。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自策勤補先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三精進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作諸事業。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作事業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預精勤補當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四精進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行道路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行道路。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自策勤補先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五精進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當行道路。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行道路。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預精勤補當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六精進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正為病苦之所嬰纏。便作是念。我既病苦之所嬰纏。或有是處因斯病苦之所嬰纏。便捨身命於大師教空無所得。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七精進事。復次具壽如有一類。病苦嬰纏雖愈未久。作如是念。我遭病苦之所嬰纏。雖愈未久或有是處病苦還起。因斯病苦便捨身命。於大師教空無所得。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八精進事。如是八種名精進事。問何緣此八名精進事。答精進者謂策勵。由此八事未生而生。生已倍復增長廣大。由此因緣名精進事。   八福生者雲何為八。具壽當知如有一類。施諸沙門或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苦行。衣服飲食及諸香華。房舍臥具並燈明等資生什物。見富貴人便作是念。由此佈施所集善根。願我來生當得如是富貴人類。彼於此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由彼於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先雖愛樂下劣諠雜。後便欣求勝妙寂靜。彼有是處身壞命終。還生人中。得富貴類。雖受富貴自在安樂。而具屍羅心願清淨。先人身中屍羅淨故。是名第一福生。如願生人得富貴類。如是願生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應知亦爾。然梵眾天有差別者應說離欲。此中是名第一乃至第八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乃至第八。言福生者問何故說此名為福生。答攝受福果生於此處。故名福生。   八種眾者雲何為八。答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王眾天眾。六三十三天眾。七魔天眾。八梵天眾。雲何剎帝利眾。答顯示彼色顯示彼蘊顯示彼部。是名剎帝利眾。乃至梵眾廣說亦爾。   八世法者雲何為八。答一得二不得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雲何名得。答若於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生什物。諸得別得已得當得。是名為得。雲何不得。答若於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生什物。諸不得不別得不已得不當得。是名不得。雲何名毀。答諸有隱背不現在前。不稱不讚不歎不美。亦不揄揚言。彼信戒聞捨慧等皆不具足。是名為毀。雲何名譽。答諸有隱背不現在前。稱讚歎美亦復揄揚言。彼信戒聞捨慧等悉皆具足。是名為譽。雲何名稱。答諸不隱背正現在前。不訶不毀不罵不辱。稱讚歎美亦復揄揚言。汝信戒聞捨慧等悉皆具足。故名為稱。雲何名譏。答諸不隱背正現在前。訶毀罵辱不稱不讚。不歎不美亦不揄揚言。汝信戒聞捨慧等皆不具足。是名為譏。雲何名苦。答順苦受觸所觸故。生身及心苦不平等受受類所攝。是名為苦。雲何名樂。答順樂受觸所觸故。生身及心樂是平等受受類所攝。是名為樂。世尊於此說伽他言。  得不得毀譽  及稱譏苦樂  無常意生欲  變壞法難保  智者如實知  現見伏生死  於愛非愛法  心不生欣恚  彼雖逢順違  而能棄伏滅  於一切解脫  至世邊彼岸   八解脫者雲何為八。答若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是第二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若有色觀諸色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彼由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故。由勝解力觀外諸色。或作青瘀或作膿爛。或作破壞或作離散。或作啄噉或作異赤。或作骸骨或作骨鎖。是名若有色觀諸色。第一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彼由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故。由勝解力觀外諸色。或作青瘀或作膿爛。或作破壞或作離散。或作啄噉或作異赤。或作骸骨或作骨鎖。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諸色。第二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問此淨解脫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淨解脫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取青樹相。所謂青莖青枝青葉青花青果。或取青衣青嚴具相。或取所餘種種青相。既取如是諸青相已。由勝解力思惟想念。觀察安立信解此色是某青相。彼既如是由勝解力。思惟想念觀察安立。信解此色是某青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色是青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色定是青故。未能住心入淨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青相繫念思惟。謂此是青非非青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淨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色定是青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青相無二無轉。便能證入淨解脫定。如觀青相觀黃赤白。隨其所應亦復如是。第三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超一切色想者。雲何色想。答眼識身相應諸想等想性。現想性已想性。已現想性當想性。當現想性是名色想。復次有說。五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色想。今此義中眼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色想。入此定時於彼色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者雲何有對想。答四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復次有說。五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復次有說。瞋恚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今此義中。四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入此定時彼有對想。已斷已遍知。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是故說為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者。雲何種種想。答有覆纏者所有染污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諸所有想。若不善諸所有想。若非理所引諸所有想能障礙定。如是一切名種種想。入此定時於種種想。不引發不隨引發。不等引發。不思惟不已思惟。不當思惟。由斯故說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者。問此空無邊處解脫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空無邊處解脫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第四靜慮為粗苦障。後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第四靜慮為粗苦障。亦復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空無邊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空無邊處。故未能住心入空無邊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空無邊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空無邊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空無邊處。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空無邊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空無邊處解脫定。第四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超一切空無邊處者。雲何超一切空無邊處。答將欲趣入識無邊處時。於一切空無邊處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者。問此識無邊處解脫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識無邊處解脫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空無邊處為粗苦障。後應思惟識無邊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空無邊處為苦粗障。亦復思惟識無邊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識無邊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識無邊處。故未能住心入識無邊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識無邊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識無邊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識無邊處。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識無邊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識無邊處解脫定。第五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者。雲何超一切識無邊處。答將欲趣入無所有處時。於一切識無邊處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者。問此無所有處解脫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無所有處解脫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識無邊處為苦粗障。後應思惟無所有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識無邊處為苦粗障。亦復思惟無所有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無所有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無所有處。故未能住心入無所有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無所有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無所有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無所有處。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無所有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無所有處解脫定。第六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者。雲何超一切無所有處。答將欲趣入非想非非想處時。於一切無所有處。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者。問此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無所有處為苦粗障。後應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無所有處為苦粗障。亦復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非想非非想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非想非非想處。故未能住心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非想非非想處。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非想非非想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第七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雲何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答將欲趣入想受滅解脫時。於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問此想受滅解脫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想受滅解脫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一切行不願造作不欲思覺。而入於定但作是念。雲何當令未生想受暫時不生。已生想受暫時息滅。彼於諸行不願造作不欲思覺。而入於定但作是念。雲何當令未生想受暫時不生。已生想受暫時息滅。故隨心所願有時能令未生想受暫時不生。已生想受暫時息滅。齊此名入想受滅解脫定。第八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八。解脫者。謂此定中諸解脫異解脫異極解脫。已解脫當解脫是名解脫。復次若法想微細為因。想微細為等無間。由想不和合義。非不成就義。是名解脫。此中想受滅解脫定者。雲何想受滅。雲何想受滅解脫。雲何想受滅解脫定。而說想受滅解脫定耶。答想受滅者。謂想及受滅寂靜沒是名想受滅。想受滅解脫者。謂想受滅諸解脫。異解脫。異極解脫。已解脫當解脫。是名想受滅解脫。想受滅解脫定者。謂想受滅及想受滅解脫。不隱不背現前自在身所證得。是名想受滅解脫定。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九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八法品第九之二   八勝處者雲何為八。答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一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二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三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四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五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黃衣。若黃黃顯黃現黃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六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赤衣。若赤赤顯赤現赤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七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沙斯星色。或如婆羅□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八勝處。內有色想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由彼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名內有色想。故觀外色少者。謂所觀色其量甚小。微細非多故名為少。若好者。謂所觀色已善磨瑩。青黃赤白故名若好。若惡者。謂所觀色未善磨瑩。青黃赤白故名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者。謂即於彼所觀諸色。已伏欲貪。已斷欲貪。已超欲貪。於彼已得勝知勝見。降伏自在都無所畏。如貴勝人或貴勝子。以勝知見執取僮僕。降伏自在都無所畏。諸瑜伽師亦復如是。於所觀色已伏欲貪。已斷欲貪已超欲貪。於彼已得勝知勝見。降伏自在都無所畏。有如是想者。謂如實想正現在前。第一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勝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等者。謂所觀色其量廣大。無邊無際故名為多。餘如前說。內無色想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由彼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故名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多等皆如前說。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者。謂總顯示所有青色青聚青眾。故說若青。青顯者。謂此青色是顯非形故說青顯。青現者。謂此青色如是眼識所行境界。亦是意識所行境界。故說青現。青光者。謂此青色能現能發種種光明。故說青光。餘如前說。如說若青等。若黃等亦爾。   九法品第十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九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九法雲何。此中略有二種九法。所謂九結九有情居。九結者雲何為九。答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雲何愛結。答三界貪是名愛結。雲何恚結。答於諸有情慾為損害。內懷栽孽欲為擾惱。已嗔當嗔現嗔。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是名恚結。雲何慢結。答有七慢類說名慢結。雲何為七。答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此七慢類合為慢結。雲何無明結。答三界無智名無明結。雲何見結。答三種見名見結。雲何為三。答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如是三見合為見結。雲何取結。答二種取名取結。雲何為二。答一見取。二戒禁取。如是二取合為取結。雲何疑結。答於諦猶豫是名疑結。雲何嫉結。答心不忍許是名嫉結。雲何慳結。答心有祕吝是名慳結。   九有情居者雲何為九。答有色有情。有種種身有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是第一有情居。有色有情。有種種身有一種想。如梵眾天劫初起位。是第二有情居。有色有情。有一種身有種種想。如光音天是第三有情居。有色有情。有一種身有一種想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有色有情。無想無別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此中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苦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者。謂總顯示人及欲界天。故名如人及一分天。是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有情居者。謂諸有情所居所住所依所止所樂生處即總顯示此中所有有漏色受想行識蘊名有情居。有色有情種種身者義如前說。一種想者。謂諸有情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將壞時。多往生上光音等天眾同分中。於彼具足意成色身。根無缺減支分圓滿。形顯清淨長壽久住。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初成時。於下空中有空宮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壽業福盡。從彼處沒生下梵世空宮殿中。獨一無侶長壽久住。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雲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當彼有情起此心願。有餘有情壽業福盡。復從彼沒生下梵宮。與前有情共為伴侶。時前生者便作是念。此有情類是我所化。我於此類及餘世間。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時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有情是彼所化。彼於有情及世間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如梵眾天者。謂此義中總顯生在梵眾等天。有種種身唯有一想。劫初起位者。謂劫初生時是第二等。義如前說。有色有情者。亦如前說。一種身者。謂彼有惰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餘如前說。有色有情一種身者亦如前說。一種想者。謂彼有情唯有樂想故名一種想。餘如前說。有色有情者亦如前說。言無想者總顯無想。無別想者別顯無想。此中以想而為上首。顯無一切心心所法。如無想有情天者。謂別顯示無想有想天。是第五等義如前說。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有情者如前說超一切色想等如八解脫中廣說。然於此中唯取有漏受想行識為有情居。   十法品第十一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十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十法雲何。此中略有二種。十法謂十遍處十無學法。十遍處者雲何為十。具壽當知。地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一遍處。復次具壽。水遍一相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二遍處。復次具壽。火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三遍處。復次具壽。風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四遍處。復次具壽。青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五遍處。復次具壽。黃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六遍處。復次具壽。赤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七遍處。復次具壽。白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八遍處。復次具壽。空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九遍處。復次具壽。識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十遍處。   問地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地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大地彼彼方所。若高若下若刺若杌若鹹若榛若險若穢。如是等處皆不思惟。於此大地彼彼方所。平坦顯了猶如掌中。具淨園林可愛樂處。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地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地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地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故。未能證入地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地相繫念思惟。謂此是地非為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地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己。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相。無二無轉能入地定。而未能入地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地遍處定者。地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地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地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地。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地彼想此地。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地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地故未能證入地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地相繫念思惟此遍是地非遍水等。思惟此相精進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地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無二無轉。從此乃入地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一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水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水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大水注相。或取大泉水相。或取大池水相。或取大陂水相。或取大湖水相。或取殑伽水相。或取鹽母那水相。或取設臘婆水相。或取阿視羅筏底水相。或取莫醯河水相。乃至或取東大海水相。或取南大海水相。或取西大海水相。或取北大海水相。或取四大海水相。或取大水輪相。於如是等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水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水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水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故。未能證入水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水相繫念思惟。謂此是水非為地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水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相無二無轉。能入水定而未能入水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水遍處定者。水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水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水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水。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水彼想此水。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水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水故。未能證入水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水相繫念思惟。此遍是水非遍地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水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無二無轉。從此乃入水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二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火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火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清淨日輪火相。或取妙藥光明火相。或取神珠光明火相。或取星宿宮殿火相。或取火聚大猛焰相。或取燒村大火焰相。或取燒城大火焰相。或取燒川大火焰相。或取燒野大火焰相。或取燒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二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三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復取燒四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復取燒五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復取燒百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千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百千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無量百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無量千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無量百千載木大火焰相。彼見如是諸火焰相。先漸熾然。復極熾然。轉遍熾然後皆洞然。於如是等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火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火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火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故。未能證入火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火相繫念思惟。謂此是火非為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相。無二無轉能入火定。而未能入火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火遍處定者。火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火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火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火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火。彼想此火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火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火故。未能證入火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火相繫念思惟。此遍是火非遍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火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無二無轉。從此乃入火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三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風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風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東方所有風相。或取南方所有風相。或取西方所有風相。或取北方所有風相。或取有塵風相。或取無塵風相。或取吠濕摩風相。或取吠嵐婆風相。或取小風相。或取大風相。或取無量風相。或取大風輪相。於如是等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風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風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風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風故。未能證入風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風相繫念思惟。謂此是風非為火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風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風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風相。無二無轉能入風定。而未能入風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風遍處定者。風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風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風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風。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風彼想此風。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風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風。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風故。未能證入風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風相繫念思惟。此遍是風非遍火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風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風。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風無二無轉。從此乃入風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四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二十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十法品第十一之二   問青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青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青樹。或取青葉或取青花或取青果。或取青衣或取種種青莊嚴具。或取青雲或取青水。或取種種諸餘青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青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青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青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故。未能證入青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青相繫念思惟。謂此是青非為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青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相。無二無轉能入青定。而未能入青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青遍處定者。青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青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青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青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青。彼想此青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青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青故。未能證入青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青相繫念思惟。此遍是青非遍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如行乃漸能入。青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無二無轉。從此乃入青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五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黃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黃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黃樹。或取黃葉或取黃花或取黃果。或取黃衣或取種種黃莊嚴具。或取黃雲或取黃水。或取種種諸餘黃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黃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黃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黃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黃故。未能證入黃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黃相繫念思惟。謂此是黃非為青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黃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黃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黃相。無二無轉能入黃定。而未能入黃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黃遍處定者。黃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黃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黃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黃。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黃彼想此黃。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黃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黃。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黃故。未能證入黃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黃相繫念思惟。此遍是黃非遍青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黃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黃。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黃。無二無轉從此乃入黃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六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赤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赤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赤樹。或取赤葉或取赤花或取赤果。或取赤衣。或取種種赤莊嚴具。或取赤雲或取赤水。或取種種諸餘赤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赤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赤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赤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故。未能證入赤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赤相繫念思惟。謂此是赤非為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赤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相。無二無轉能入赤定。而未能入赤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赤遍處定者。赤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赤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赤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赤。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赤彼想此赤。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赤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赤故。未能證入赤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赤相繫念思惟。此遍是赤非遍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赤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無二無轉。從此乃入赤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七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白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白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白樹。或取白葉或取白花或取白果。或取白衣或取種種白莊嚴具。或取白雲或取白水。或取種種諸餘白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白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白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白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故。未能證入白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白相繫念思惟。謂此是白非為赤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白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相。無二無轉能入白定。而未能入白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白遍處定者。白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白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白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白。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白彼想此白。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白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白故。未能證入白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白相繫念思惟。此遍是白非遍赤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白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無二無轉從此乃入白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八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八。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空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空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取捨上空。或地上空或樹上空。或巖上空或山上空。或川中空或谷中空。於此等空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空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空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空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故。未能證入空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空相繫念思惟。謂此是空非為識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空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相。無二無轉能入空定。而未證入空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空遍處定者。空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空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空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空。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空。彼想此空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空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空故。未能證入空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空相繫念思惟。此遍是空非遍識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空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無二無轉從此乃入空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九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九。言遍處者謂此空無邊處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問識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識遍處定。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身中或取清淨眼識相。或取清淨耳識相。或取清淨鼻識相。或取清淨舌識相。或取清淨身識相。或取清淨意識相。於此諸識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識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識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識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識故。未能證入識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識相繫念思惟。謂此是識非為空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識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識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識相。無二無轉能入識定。而未能入識遍處定。問若此未能入識遍處定者。識遍處定加行雲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識遍處定。答即依如前所入識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識。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識彼想此識。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識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識故。未能證入識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識相繫念思惟。此遍是識非遍空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識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識。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識。無二無轉從此乃入識遍處定。言上下者謂上下方。言傍布者謂東南等。言無二者謂無間雜。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是第十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十。言遍處者謂此識無邊處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遍處。十無學法者雲何為十。答一無學正見。二無學正思惟。三無學正語。四無學正業。五無學正命。六無學正勤。七無學正念。八無學正定。九無學正解脫。十無學正智。雲何無學正見。答盡智無生智。盡所不攝無學慧是名無學正見。雲何無學正思惟。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尋求等尋求近尋求。推覓等推覓近推覓。令心於法粗動而轉。是名無學正思惟。雲何無學正語。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樑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語業。是名無學正語。雲何無學正業。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樑隄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身業是名無學正業。雲何無學正命。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於趣邪命身語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樑隄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身語業。是名無學正命。雲何無學正勤。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無學正勤。雲何無學正念。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無學正念。雲何無學正定。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無學正定。雲何無學正解脫。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無學正解脫。雲何無學正智。答盡智無生智是名無學正智。   爾時舍利子告苾芻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一法乃至十法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與大眾皆共和合。親對世尊已結集竟。諸苾芻眾皆應受持。為他演說廣令流布。佛滅度後勿有乖違。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讚勸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知舍利子為苾芻眾說法已訖。從臥而起身心調暢。整理衣服結加趺坐。讚舍利子善哉善哉。汝今善能於此臺觀與苾芻眾和合。結集如來所說增一法門。汝可從今為諸大眾數復宣說如是法門。此法能令諸天人等長夜證會義利安樂世尊復告苾芻眾言。汝等皆應受持讀誦。舍利子說集異法門。如是法門。能引大善大義大法清白梵行。復證通慧菩提涅槃。淨信出家諸善男子。受持讀誦如是法門。不久定當辦所辦事。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苾芻眾歡喜踴躍頂禮佛足信受奉行。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二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學處品第一  稽首佛法僧  真淨無價寶  今集諸法蘊  普施諸群生  阿毘達磨如大海  大山大地大虛空  具攝無邊聖法財  今我正勤略顯示   嗢拖南曰。  學支淨果行聖種  正勝足念諦靜慮  無量無色定覺支  雜根處蘊界緣起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諸有於彼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為五。謂殺生者。殺生緣故。生怖罪怨。不離殺生。是名第一。不與取者。劫盜緣故。生怖罪怨。不離劫盜。是名第二。欲邪行者。邪行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邪行。是名第三。虛誑語者。虛誑緣故。生怖罪怨。不離虛誑。是名第四。飲味諸酒放逸處者。飲味諸酒放逸處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有於如是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諸有於彼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為五。謂離殺生者。離殺生緣故。滅怖罪怨。能離殺生。是名第一。離不與取者。離劫盜緣故。滅怖罪怨。能離劫盜。是名第二。離欲邪行者。離邪行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邪行。是名第三。離虛誑語者。離虛誑緣故。滅怖罪怨。能離虛誑。是名第四。離飲諸酒放逸處者。離飲諸酒放逸處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有於如是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諸行殺盜婬  虛誑耽諸酒  五怖罪怨縛  聖賢所訶厭  名犯戒自傷  有罪招非福  死墮險惡趣  生諸地獄中  諸離殺盜婬  虛誑耽諸酒  五怖罪怨脫  聖賢所欽歎  名持戒自防  無罪感勝福  死升安善趣  生諸天界中   齊何名曰鄔波索迦。謂諸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此何名為能學一分。謂前所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唯能離殺。不離餘四。如是名為能學一分。復何名為能學少分。謂如前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能離殺盜。不離餘三。如是名為能學少分。復何名為能學多分。謂前所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離殺盜婬。不離餘二。如是名為能學多分。復何名為能學滿分。謂前所說鄔波索迦。歸佛法僧。發誠言已。具能離五。如是名為能學滿分。   成就五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何等為五。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不能勸他令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為成就五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成就十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何等為十。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亦能勸他令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不能見餘能離殺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十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成就十五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何等十五。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亦能勸他令離殺生乃至飲酒諸放逸處。及能見餘離殺生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十五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成就八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何等為八。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具淨信。不能勸他令具淨信。自具淨戒。不能勸他令具淨戒。自具惠捨。不能勸他令具惠捨。自能策勵。數往伽藍。禮覲有德諸苾芻眾。不能勸他令其策勵數往伽藍。禮覲有德諸苾芻眾。自能至誠聽聞正法。不能勸他令其至誠聽聞正法。自聞法已能持不忘。不能勸他令持不忘。自持法已能思擇義。不能勸他令思擇義。自思擇已為證法義。能正勤脩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不能勸他令正勤脩。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如是名為。成就八法。鄔波索迦唯能自利。不能利他。成就十六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何等十六。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具淨信。亦能勸他令具淨信。廣說乃至自思擇已。為證法義。能正勤脩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亦能勸他令正勤脩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不能見餘具淨信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十六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不能廣利。成就二十四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何等名為二十四法。謂前所說鄔波索迦。自具淨信。亦能勸他令具淨信。廣說乃至自思擇已。為證法義。能正勤脩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亦能勸他令正勤脩法隨法行成和敬行隨法行者。及能見餘具淨信等。歡喜慶慰。如是名為成就二十四法鄔波索迦。能利自他。亦能廣利。   成就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為十。一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離間語。六粗惡語。七雜穢語。八貪慾。九瞋恚。十邪見。若有成就如是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為十。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三離欲邪行。四離虛誑語。五離離間語。六離粗惡語。七離雜穢語。八無貪。九無瞋。十正見。若有成就如是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成就二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二十。謂自殺生。亦勸他殺。廣說乃至自起邪見。亦復勸他令起邪見。若有成就此二十法。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二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二十。謂自離殺。亦能勸他。令其離殺。廣說乃至自起正見。亦能勸他令起正見。若有成就此二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成就三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三十。謂自不離殺。勸他令殺。見不離殺。歡喜慰喻。廣說乃至自起邪見。亦復勸他令起邪見。見起邪見。歡喜慰喻。若有成就此三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三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三十。謂自離殺生。勸他離殺。見餘離殺。歡喜慰喻。廣說乃至自起正見。亦復勸他令起正見。見起正見。歡喜慰喻。若有成就此三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   成就四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四十。謂自不離殺。勸他令殺。見不離殺。歡喜慰喻。稱揚讚歎殺生者事。廣說乃至自起邪見。亦復勸他令起邪見。見起邪見。歡喜慰喻。稱揚讚歎邪見者事。若有成就此四十法。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   成就四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四十。謂自離殺生。勸他離殺。見餘離殺。歡喜慰喻。稱揚讚歎離殺者事。廣說乃至自起正見亦復勸他令起正見。見起正見。歡喜慰喻。稱揚讚歎正見者事。若有成就此四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鄔波索迦。有五學處。何等為五。乃至命終。遠離殺生。是名第一。乃至命終。離不與取。是名第二。乃至命終。離欲邪行。是名第三。乃至命終。離虛誑語。是名第四。乃至命終。離飲諸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於第一中。且何名為能殺生者。如世尊說。有殺生者。暴惡血手。耽著殺害。於諸有情眾生勝類。無羞無愍。下至捃多比畢洛迦。皆不離殺。如是名為能殺生者。何等名為有殺生者。謂於殺生。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殺生者。何名暴惡。謂集種種弓刀杖等諸殺害具。是名暴惡。何名血手。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師劫盜魁膾縛龍守獄煮狗施罝弶等。是名血手。何故此等名為血手。謂彼雖數沐浴塗香服鮮淨衣首冠花鬘身飾嚴具。而名血手。所以者何。彼於惡事。不深厭患。不遠不離。令有情血起等起生等生積集流出。故名血手。何等名為耽著殺害。謂於眾生。有害非殺。有害亦殺。害非殺者。謂以種種弓刀杖等諸殺害具。逼惱眾生。未全斷命。如是名為有害非殺。害亦殺者。謂以種種弓刀杖等諸殺害具。逼惱眾生。亦全斷命。如是名為有害亦殺。於殺害事。耽樂執著。如是名為耽著殺害。何等名為於諸有情眾生勝類無羞無愍。且辯眾生勝類差別。謂諸異生。說名眾生。世尊弟子。說名勝類。又諸有情。有貪瞋癡。說名眾生。若諸有情。離貪瞋癡。說名勝類。又諸有情。有愛有取。說名眾生若諸有情。離愛離取。說名勝類。又諸有情。有順無違。說名眾生。若諸有情。無順有違。說名勝類。又諸有情。無聰慧有無明。說名眾生。若諸有情。聰慧有明。說名勝類。又諸有情。未離欲貪。說名眾生。若諸有情。已離欲貪。說名勝類。又諸有情。已離欲貪。非佛弟子。說名眾生。若諸有情。已離欲貪。是佛弟子。說名勝類。今此義中。若諸異生。說名眾生。世尊弟子。說名勝類。所以者何。勝謂涅槃。彼能獲得成就觸證。故名勝類。如有頌言。  普隨順世間  周遍歷方邑  欲求於勝我  無所證無依   故此義中。若諸異生。說名眾生。世尊弟子。說名勝類。於此有情眾生勝類。應羞應愍。而於其中。無慚無羞。無愧無恥。無哀無愍。無傷無念。如是名為於諸有情眾生勝類無羞無愍。何等名為下至捃多比畢洛迦皆不離殺。言捃多者。謂蚊蚋等諸小蟲類。比畢洛迦。即諸蟻子。下至此類微碎眾生。皆起噁心。欲興殺害。是故名為能殺生者。即於此中。何名為生。何名殺生。何等名為遠離殺生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遠離殺生鄔波索迦第一學處。所言生者。謂諸眾生。有眾生想。若諸有情。有有情想。若諸命者。有命者想。若諸養育。有養育想。若補特伽羅。有補特伽羅想。是名為生。言殺生者。謂於眾生。起眾生想。於諸有情。起有情想。於諸命者。起命者想。於諸養育。起養育想。於補特伽羅。起補特伽羅想。復起噁心不善心損心害心殺心現前。依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殺害眾生。故思斷命。由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殺害眾生。故思斷命。名為殺生。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此殺生。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遠離殺生。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遠離殺生鄔波索迦第一學處。   於第二中。且何名為不與取者。如世尊說。有不與取者。或城邑中。成阿練若。不與物數。劫盜心取。不離劫盜。如是名為不與取者。何等名為有不與取者。謂於不與取。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不與取者。何等名為或城邑中。謂有城牆周匝圍遶。何等名為或阿練若。謂無城牆周匝圍遶。何名不與。謂他攝受。不捨不棄不惠不施。何等名物。謂他攝受。有情無情。諸資生具。即此名為不與物數。何等名為劫盜心取不離劫盜。謂即所說。不與物數。懷賊心取。不厭遠離。如是名為不與物數劫盜心取不離劫盜。是故名為不與取者。即於此中。何名不與。何名不與取。何名離不與取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離不與取鄔波索迦第二學處言不與者。謂他攝受有情無情。諸資生具。不捨不棄。不惠不施。是名不與。不與取者。謂於他攝受諸資生具。起他攝受。及不與想。復起噁心不善心劫心盜心執心著心取心現前。依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如是門如是路。於他攝受諸資生具。以執著取。劫盜故思。舉離本處。由如是業如是加行如是思惟如是策勵如是勇猛如是門如是路。於他攝受諸資生具。以執著取。劫盜故思。舉離本處。名不與取。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不與取。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離不與取。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離不與取鄔波索迦第二學處。   於第三中。且何名為欲邪行者。如世尊說。有欲邪行者。於他女婦他所攝受。謂彼父母兄弟姊妹舅姑親眷宗族守護。有罰有障。有障罰俱。下至授擲花鬘等信。於是等類。起欲煩惱。招誘強抑。共為邪行。不離邪行。如是名為欲邪行者。何等名為有欲邪行者。謂於欲邪行。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欲邪行者。他女婦者。謂七種婦。何等為七。一授水婦。二財貨婦。三軍掠婦。四意樂婦。五衣食婦。六同活婦。七須臾婦。授水婦者。謂女父母。授水與男。以女妻之。為彼家主。名授水婦。財貨婦者。謂諸丈夫。以少多財。貿易他女。將為己婦。名財貨婦。軍掠婦者。謂有丈夫。因伐他國。抄掠他女。將為己婦。復有國王。因破敵國。取所欲已。餘皆捨棄。有諸丈夫。力攝他女。將為己婦。如是等類。名軍掠婦。意樂婦者。謂有女人。於男子家。自信愛樂。願住為婦。名意樂婦。衣食婦者。謂有女人。於男子家。為衣食故。願住為婦。名衣食婦。同活婦者。謂有女人。詣男子家。謂男子曰。我持此身。願相付託。彼此所有。共為無二。互相存濟。以盡餘年。冀有子孫。歿後承祭。名同活婦。須臾婦者。謂有女人。樂與男子。暫時為婦。名須臾婦。他攝受中。母守護者。謂有女人。其父或狂。或復心亂。或憂苦逼。或已出家。或遠逃逝。或覆命終。其母孤養。防守遮護。私誡女言。諸有所作。必先白我。然可得為。名母守護。父守護者。謂有女人。其母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其父孤養。防守遮護。私誡如前。名父守護。兄弟守護者。謂有女人。父母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兄弟孤養。防守遮護。私勸誡言。諸有所作。必先告白。然可得為。名兄弟守護。姊妹守護者。謂有女人。父母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姊妹孤養。防守遮護。勸誡如前。名姊妹守護。舅姑守護者。謂有女人。其夫或狂。或復心亂。廣說乃至。或覆命終。依舅姑居。舅姑喻曰。爾勿愁惱。宜以自安。衣食之資。悉以相給。我當憂念。如子不殊。舅姑恩恤。防守遮護。私誡之言。諸有所作。必先諮白。然可得為。名舅姑守護。親眷守護者。謂有女人。除母及夫。餘異姓親。名為親眷。而此女人。為彼親眷。防守遮護。名親眷守護。宗族守護者。謂有女人。除父兄等。餘同姓親。名為宗族。而此女人。為彼宗族。防守遮護。名宗族守護。言有罰者。謂有女人。自無眷屬。又非婬女。若有凌逼。為王所知。或殺或縛。或復驅擯。或奪資財。名為有罰。言有障者。謂有女人。身居卑賤。雖無親族。而有主礙。名為有障。有障罰俱者。謂有女人。自無眷屬。又非卑賤。依恃他居。為他所礙。若有□□□□□□埤□蓼□□□□□□□□□褸□□□□□祥□□□羇□□□□榜驚□□□□娀□埤□□襆□□□□饞觤飀□V部摯鞢慼慼慼慼慼毅搳播_□□蔦□□□□□誇□祐□□□□□姭饐□□□□覓□□觭餿□□□饑□□□□粳祭□□樊□□裀□堅觓□j□榆檳馜□飀□橚褸□□飀□□縷□□□□覓□□觭餿□□姭饐□□□吝□j□□觔祭□□雜□稿檢□□恁慼慼樁v饐□□恁慼摯鞢慼慼z□□□□襋□楥□□□□□□檢□□□橁□□□□□襮樄騋模□□□□駔祭□□訇□□埤□□□□□□遄慼標凰抃峞慼慼慼\息□□模□□□□姭饐□□禬□粿□□□□□□□□□□□禬□□□□V□□□□駩□□□襼禊□□□□□□□□□□□□□縷□□禬□粿□□□□□□□□□□□奐□□□□□埤□□□□□□姭饐□□□奐□□□□□奐□□□□□□□□□□□□□□□□□□□□□槬□飯訊埤□□□□埤□□數□□□櫸□□□□□□□埤□□□□□□□□駩□□□□□□□□□□□□U橝Vj□□□埤□□□□□□□□□□□□□□檢□□□□□□□□□逆□□□□□□□□□逆□□□□□□□□□□□□襠□j□□□□檢□□誇□□□□縷□□□□□□□□□□□□□□□□□□□□□□槬□飯訊埤□   於第四中。且何名為虛誑語者。如世尊說。有虛誑語者。或對平正。或對大眾。或對王家。或對執理。或對親族。同檢問言。咄哉男子。汝知當說。不知勿說。汝見當說。不見勿說。彼得問已。不知言知。知言不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彼或為己。或復為他。或為名利。故以正知。說虛誑語。不離虛誑。如是名為虛誑語者。何等名為有虛誑語者。謂於虛誑語。不深厭患。不遠不離。安住成就。如是名為有虛誑語者。何等名為或對平正。平正有三。一村平正。二城平正。三國平正。此諸平正。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平正。何等名為或對大眾。大眾有四。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居士眾。四沙門眾。此諸大眾。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大眾。何等名為或對王家。謂諸國王。及餘宰輔。理公務者。彼若聚集。現前檢問。名對王家。何等名為或對執理。謂閑法律。固正斷者。此執理眾。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執理。何等名為或對親族。謂諸親族聚集現前。同檢問時。名對親族。何等名為同檢問等。謂或為證。或究其身。眾集量宜。同檢問曰。咄哉男子。今對眾前。應以誠言具款情實。若於是事。見聞覺知。宜當宣說施設摽示。若於是事。無見聞等。勿當宣說施設摽示。如是名為同檢問等。何等名為不知言知。謂為耳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聞。彼無耳識曾受曾了。隱藏如是想忍見樂。言我已聞。如是名為不知言知。何等名為知言不知。謂為耳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聞。彼有耳識曾受曾了。隱藏如是想忍見樂。言我不聞。如是名為知言不知。何等名為不見言見。謂為眼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見。彼無眼識曾受曾了。隱藏如是想忍見樂。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何等名為見言不見。謂為眼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見。彼有眼識曾受曾了。隱覆如是想忍見樂。言我不見。如是名為見言不見。何等名為彼或為己。謂有一類。身行劫盜。王等執問。汝為賊不。彼得問已。竊自思惟。若實答者。必為王等。或殺或縛。或復驅擯。或奪資財。我今宜應自隱自覆自藏實事。故以正知。說虛誑語。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實不為不與取事。是名為己。何等名為或復為他。謂有一類親族知友。行於劫盜。王等為證。執問彼言。汝知此人行劫盜不。彼得問已。竊自思惟。若實答者。我諸親友。必為王等。或殺或縛。或復驅擯。或奪資財。我今宜應隱覆藏彼。故以正知。說虛誑語。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知親友。決定不為不與取事。是名為他。何等名為或為名利。謂有一類。多有所欲。多有所思。多有所願。作是思惟。我當施設如是如是虛誑方便。必當獲得可意色聲香味觸等。既思惟已。方便追求。故以正知。說虛誑語。如是名為或為名利。何等名為故以正知說虛誑語。謂自隱藏想忍見樂故思明瞭。數數宣說施設摽示違想等事。如是名為故以正知說虛誑語。即於此中。何名虛誑。何名虛誑語。何名離虛誑語。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離虛誑語鄔波索迦第四學處。言虛誑者。謂事不實。名虛想等。不實名誑。是名虛誑。虛誑語者。以貪瞋癡。違事想說令他領解。名虛誑語。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虛誑語。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離虛誑語。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離虛誑語鄔波索迦第四學處。   於第五中。何名諸酒。何名飲諸酒。何名放逸處。何名離飲諸酒諸放逸處。而說名為乃至命終離飲諸酒諸放逸處鄔波索迦第五學處。言諸酒者。謂窣羅酒。迷麗耶酒。及末沱酒。言窣羅者。謂米麥等。如法蒸煮。和麴□汁。投諸藥物。醞釀具成。酒色香味。飲已惛醉。名窣羅酒。迷麗耶者。謂諸根莖。葉花果汁。不和麴□醞釀具成。酒色香味。飲已惛醉。名迷麗耶酒。言末沱者。謂蒲萄酒。或即窣羅迷麗耶酒。飲已令醉。總名末沱飲諸酒者。謂飲咽啜。如上諸酒。名飲諸酒。放逸處者。謂上諸酒。飲已能令心生憍傲。惛醉狂亂。不識尊卑。重惑惡業。皆因此起。放逸所依。名放逸處。即前所說鄔波索迦。於飲諸酒。能善思擇。厭患遠離。止息防護。不作不為。不行不犯。棄捨堰塞。不拒不逆。不違不越。如是名為離飲諸酒諸放逸處。是故說名乃至命終離飲諸酒諸放逸處鄔波索迦第五學處。   如是五種。雲何名學。雲何名處。言學處耶。所言學者。謂於五處。未滿為滿。恆勤堅正。脩習加行。故名為學。所言處者。即離殺等。是學所依。故名為處。又離殺等。即名為學。亦即名處。故名學處。   一切鄔波索迦。皆歸佛法僧耶。除諸世俗鄔波索迦。一切皆歸佛法僧寶。有歸佛法僧寶而非鄔波索迦。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斯迦等。   一切鄔波索迦。皆世尊弟子耶。應作四句。有鄔波索迦非世尊弟子。謂鄔波索迦。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有世尊弟子非鄔波索迦。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斯迦等。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有鄔波索迦亦世尊弟子。謂鄔波索迦。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有非鄔波索迦非世尊弟子。謂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斯迦。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及餘異生未見諦者。   一切墮僧寶攝。皆得僧和敬耶。應作四句。有墮僧寶攝非得僧和敬。謂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索迦等。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有得僧和敬非墮僧寶攝。謂苾芻苾芻尼。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有墮僧寶攝亦得僧和敬。謂苾芻苾芻尼。已得見諦。於未來果。已能現觀。有非墮僧。寶攝非得僧和敬。謂正學勤策勤策女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未得見諦。於未來果。未能現觀及餘異生未見諦者。◎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二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預流支品第二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種法。若正勤脩是人名為多有所作。何等為四。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汝等苾芻。應如是學。我當親近供養善士恭敬一心。聽聞正法。如理觀察甚深妙義。精進脩行。法隨法行。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善哉見善士  能斷疑增慧  令愚成智人  慧者應親近  善士應親近  以親近彼時  令疑斷慧增  使愚成智故   雲何為善士。謂佛及弟子。又諸所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離諸瑕穢。成調善法。堪紹師位。成就勝德。知羞悔過。善守好學。具知具見。樂思擇愛稱量。喜觀察性。聰敏具覺。慧息追求有慧類。離貪趣貪滅。離瞋趣瞋滅。離癡趣癡滅。調順趣調順。寂靜趣寂靜。解脫趣解脫。越度趣越度。妙覺趣妙覺。涅槃趣涅槃。樂調順諦。離憍放逸。好慧忍辱柔和。升直道如見。專自調伏。專自寂靜。專自涅槃。為纔支身。遊諸國邑王都聚落。求衣食等具。質直具。調順具足。質直及調順具。忍辱具。柔和具足。忍辱及柔和具。供養具。恭敬具足。供養及恭敬具。正行具。守根具足。正行及守根具。軌範具。所行具足。軌範及所行具。信屍羅。及聞捨慧。自具淨信。亦能勸勵安立有情。同具淨信。自具屍羅。及聞捨慧。亦能勸勵安立有情。同具屍羅。及聞捨慧。是名善士。何故名善士。以所說善士。離非善法。成就善法。具足成就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故名善士。若能於此所說善士。親近承事恭敬供養。如是名為親近善士。雲何名為聽聞正法。謂所親近供養善士。未顯了處為正顯了。未開悟處。為正開悟。以慧通達深妙句義。方便為其宣說施設安立開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雲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謂正開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如有頌言。  諸蘊起為苦  生及出亦苦  生已有老苦  病苦與死苦  煩惱生為苦  生已住亦苦  非聰敏悔苦  不調伏死苦  無智有情苦  增羯吒私苦  愚夫生死苦  多劫馳流苦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雲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集真是集。謂正開示。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為去來今。眾苦因本。道路由緒。能作生緣。起集等起。能起集等。起現法中諸苦身壞。後苦由是出生。如有頌言。  因愛棄良醫  癰本榛籐渴  未調伏一切  數數感眾苦  如樹根未拔  雖斫斫還生  未拔愛隨眠  數數感眾苦  如毒箭在身  損壞色力等  眾生內有愛  損壞諸善根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集真是集。雲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滅真是滅。謂正開示。即上所說。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永沒。名為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無憂。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安隱。亦名惔怕。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涅槃。如有頌言。  究竟沙門果  調伏所稱讚  我慢滅無餘  永證甘露跡  所歸住趣宅  勝宮佛所讚  惔怕滅無邊  彼岸常安隱  所依盡苦滅  脫無窟究竟  勝義旨應供  智所習聖欣  都無老病死  無愁歎苦憂  微難見無邊  滅諦無同類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滅真是滅。雲何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道真是道。謂正開示。此道此行。於去來今眾苦。能斷能棄。能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令永滅沒。此復雲何。謂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有頌言。  此威猛一趣  如鳥路清虛  牟尼定所行  為眾數宣說  哀愍說一趣  見道盡生邊  此道於瀑流  去來今能度  能究竟調靜  能盡生死流  能通達多界  能開明眼道  如殑伽駛流  速趣於大海  開示廣慧道  速證於涅槃  哀愍一切眾  轉未聞法輪  教導諸天人  稽首度有海   此等名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道真是道。若於此等所說正法。樂聽樂聞。樂受持。樂究竟。樂解了。樂觀察。樂尋思。樂推究。樂通達。樂觸。樂證。樂作證。為聞法故。履艱險徑。涉邊表路。遊平坦道。皆無忌難。為受持故。數以耳根。對說法音。發勝耳識。如是名為聽聞正法。   雲何名為如理作意。謂從善士。聞正法已。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奇哉世尊。能說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說苦。實為真苦。佛所說集。實為真集。佛所說滅。實為真滅。佛所說道。實為真道。彼由如是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雲何名為法隨法行。謂彼旋環如理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彼於自內所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脩習堅住。無間脩習。增上加行。如是名為法隨法行。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   所以得入正性離生。由精進脩法隨法行。所以能脩法隨法行。由如理觀甚深妙義。所以能觀甚深妙義。由能恭敬聽聞正法。所以復能聽聞正法。由能親近供養善士。若能親近供養善士。便聞正法。聞正法已。便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妙義已。便能進脩法隨法行。既精進脩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如山頂上。天雨霖霪。先溪□滿。溪□滿已。小溝瀆滿。小溝瀆滿已。大溝瀆滿。大溝瀆滿已。小河滿。小河滿已。大河滿。大河滿已。大海滿。大海如是漸次方滿。聖道大海。亦復如是。要先親近供養善士。方聞正法。聞正法已。方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妙義已。方能進脩法隨法行。精進脩行法隨法行得圓滿已。方得趣入正性離生。既得趣入正性離生。便名已生八支聖道。謂正見等。如前已說。如是四種。名預流支。   由此四種。於聖道流。能獲能得。能至隨至。能辦能滿。能觸能證。能作證故。名預流支。又此四種。於所求義。由脩習多脩習。能獲能得。能至隨至。能辦能滿。能觸能證。能作證故。名預流支。又此四種。於聖道流。能隨順能增長能嚴飾。能磨瑩。能為常安助資糧故。名預流支。又此四種。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預流支故。名預流支。◎   ◎證淨品第三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若諸有情。於汝言教。信心聽受。能奉行者。汝當哀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四證淨中。何等為四。謂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所愛戒。所以者何。諸有地界水火風界。是四大種。容可改易。若有成就此四證淨。諸聖弟子。必無改易。由此多聞諸聖弟子。成就如是四證淨故。若墮地獄傍生鬼界。無有是處。是故若有於汝言教。信心聽受能奉行者。汝當哀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四證淨中。   雲何佛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所言此者。謂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贍部洲。又言此者。謂即此身持等持軀等軀聚得自體。又言此者。謂此處生。佛及弟子。諸仙牟尼。諸聰叡者。善調伏者。善調順者。又言此者。謂即於此教授教誡善說法中。是故言此。言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佛者。謂以此相此門此理。於諸佛所。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故名為以如是相隨念諸佛。所言謂者。謂如是相。如是狀。如是種。如是類。是故言謂所言此者。謂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通。如是解脫。如是多住。是故言此。言世尊者。如後當釋。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如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阿羅漢者。略有二種阿羅漢性。一者有為。二者無為。雲何有為阿羅漢性。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屍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為阿羅漢性。雲何無為阿羅漢性。謂貪瞋癡。一切煩惱皆悉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三火永靜。焦渴永息。憍逸永離。窟宅永破。度四瀑流。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性。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所說有為無為阿羅漢性。故名阿羅漢。又貪瞋癡。及餘煩惱。皆悉應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餘。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阿羅漢。又身語意三種惡行。皆應永斷。如來於彼。永斷遍知乃至廣說。故名阿羅漢。又過去佛。皆已遠離惡不善法。所有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皆得當來永不生法。今佛亦爾。故名阿羅漢。又佛世尊。成就最勝吉祥功德。應受上妙衣服飲食諸坐臥具醫藥資緣種種供養。故名阿羅漢。如有頌言。  世所應受用  種種上妙物  如來皆應受  故名阿羅漢   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等法者。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道。能證神境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他心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道能盡貪瞋癡慢憍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慇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故。名正等覺。明行圓滿者。何等為明。謂佛所有無學三明。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為明。何等為行。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儀。往來顧視。屈伸俯仰。服僧伽胝。執持衣缽。悉皆嚴整。是謂為行。此行前明。總謂明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鮮白。一向微妙。一向無罪。是故名為明行圓滿。言善逝者。謂佛成就極樂安隱無艱無難往趣妙法。故名善逝。又貪瞋癡。及餘煩惱所生。種種難往趣法。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餘。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善逝。又如過去諸佛世尊。皆乘如實。無虛妄道。趣出世間。殊勝功德。一至永至。無復退還今佛亦然。故名善逝。世間解者。謂五取蘊。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五趣。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六處。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三界所攝諸處。名為世間。從彼而生。從彼而起。從彼而出。因彼而生。因彼而起。因彼而出。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無上丈夫者。如世尊言。所有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如來於中。最稱第一。最勝最尊。最上無上。由此故說無上丈夫。調御士者。謂佛世尊。略以三種巧調御事。調御一切所化有情。一於一類。一向柔軟。二於一類。一向粗獷。三於一類。柔軟粗獷。雲何如來於彼一類一向柔軟。謂為彼說此身妙行。此身妙行所感異熟。此語妙行。此語妙行所感異熟。此意妙行。此意妙行所感異熟。此天此人。此善趣。此樂世。此涅槃。是名如來於彼一類一向柔軟。雲何如來於彼一類一向粗獷。謂為彼說。此身惡行。此身惡行所感異熟。此語惡行。此語惡行。所感異熟。此意惡行。此意惡行。所感異熟此地獄。此傍生。此鬼界。此險難。此惡趣。此墮落。是名如來於彼一類一向粗獷。雲何如來於彼一類柔軟粗獷。謂於時時為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或於時時為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所感異熟。或於時時為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或於時時為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所感異熟。或於時時為說。天人善趣。樂世涅槃。或於時時為說。地獄傍生。鬼界險難。惡趣墮落。是名如來於彼一類柔軟粗獷。如來於彼。以此三種巧調御事。如是調伏。如是止息。如是寂靜。如是令其無餘。永捨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如是令其無餘。永盡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令永調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靜。得上調御。得勝調御。得勝清涼。永除曲穢。善滅慢覆及諂垢濁。是故如來名調御士。天人師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非但與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四眾為師。然我亦與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諸天人眾。為師為勝師。為隨師。為範為勝範。為隨範。為將為導。是故如來名天人師。所言佛者。謂於如來無學智見明鑒覺慧照現觀等已能具起及得成就。故名為佛。且如有一大婆羅門。來詣佛所。以妙伽他。讚問佛曰。  稽首世導師  名最上覺者  何緣父母等  號尊名佛陀   世尊哀愍彼婆羅門。亦以伽他而告彼曰。  婆羅門當知  我如去來佛  成就覺者相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觀三世行  皆有生滅法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於應知斷  證脩事已辦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於一切境  具一切智見  故我名佛陀  婆羅門當知  我於無量劫  脩諸純淨行  經無量死生  今於最後身  離塵垢毒箭  證得無上覺  故我名佛陀   薄伽梵者。謂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無上諸善法故。或脩善法。名薄伽梵。已脩無上諸善法故。又佛世尊。圓滿脩習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無限無量。成無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壞能成。能自在轉。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貪瞋癡等惡不善法。永破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永破當來生老病死。名薄伽梵。如有頌言。  永破貪瞋癡  惡不善法等  具勝無漏法  故名薄伽梵   又佛世尊。於未聞法。能自通達。得最上覺。成現法智。無障礙智。善解當來。脩梵行果。為諸弟子。分別解說。設大法會。普施有情。名薄伽梵。如有頌言。  如來設法會  普哀愍無依  如是天人師  稽首度有海   又佛世尊。為諸弟子。隨宜說法皆令歡喜。恭敬信受。如教脩行。名稱普聞。遍諸方域。無不讚禮。名薄伽梵。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佛證淨。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佛證淨中。   雲何法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所言此者。謂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贍部洲。又言此者。謂即此身持等持軀等軀聚得自體。又言此者。謂此處生。佛及弟子。諸仙牟尼。諸聰叡者。善調伏者。善調順者。又言此者。謂即於此教授教誡善說法中。是故言此。言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法者。謂以此相此門此理。於正法所。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故名為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言善說者。謂佛所說。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故名善說。若佛世尊。非苦說苦。非集說集。非滅說滅。非道說道。可非善說。以佛世尊。苦說為苦。集說為集。滅說為滅。道說為道。故佛正法名為善說。言現見者。謂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於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現見。若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非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世尊正法可非現見。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於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佛正法名為現見。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於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名現見。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非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世尊正法。可非現見。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於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佛正法名為現見。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於現法中。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名現見。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非現法中。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世尊正法。可非現見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佛正法名為現見。言無熱者。謂八支聖道。名為無熱。所以者何。熱謂煩惱。八支聖道中。一切煩惱。無得無近得無有無等有。故佛正法名為無熱。言應時者。謂八支聖道。名為應時。所以者何。由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應時。若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後方入苦集滅道現。觀世尊正法可非應時。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佛正法名為應時。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名應時。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說隨眠道。後方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世尊正法。可非應時。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佛正法名為應時。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名應時。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後方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世尊正法。可非應時。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佛正法名為應時。言引導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引導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習修多脩習。能於苦集滅道。現觀能引能導能隨能逐。故佛正法名為引導。言近觀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近觀。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脩習多脩習。能於苦集滅道。如實知見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為近觀。智者內證者。佛及佛弟子。名為智者。世尊所說苦集滅道。智者自內知見解了正等覺為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智者內證。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法證淨。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法證淨中。   雲何僧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於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佛弟子眾。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所言此者。謂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贍部洲。又言此者。謂即此身持等持軀等軀聚得自體。又言此者。謂此處生。佛及弟子。諸仙牟尼。諸聰叡者。善調伏者。善調順者。又言此者。謂即於此教授教誡善說法中。是故言此。言聖弟子者。聖謂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故名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者。謂以此相此門此理。於諸僧所。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故名為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又世尊說有四種行。一不安隱行。二安隱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佛弟子眾。唯行後三。故名妙行。質直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質直。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不迂不曲不迴質直平坦一趣。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質直行。如理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如理。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如理行。又世尊說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及正定並資並具。名為如理。如世尊言。此一趣道。令諸有情。皆得清淨。超諸愁歎。滅諸憂苦。證如理法。謂聖正定並資並具七聖道支。名聖正定資之與具。何等為七。謂初正見。乃至正念。以聖正定。由七道支。引導脩治。方得成滿。故說名聖正定資具。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如理行。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持此法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和敬行者。謂佛弟子眾。一戒一學。一說一別解脫。同戒同學。同說同別解脫。受具百歲。所應學處。初受具者。亦於中學。初受具者。所應學處。受具百歲。亦於中學。如受具百歲所應學法。初受具者。亦如是學。如初受具者所應學法。受具百歲。亦如是學。佛弟子眾。能於此中。一戒性。一學性。一說性。一別解脫性。同戒性。同學性。同說性。同別解脫性。名和敬行。又佛弟子眾。互相恭敬。互相推讓。於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眾。如是而行。名和敬行。隨法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隨法。佛弟子眾。於中隨順遊歷涉行。名隨法行。◎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三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證淨品第三之餘   ◎於此僧中者。佛弟子眾中。此即顯聚顯蘊顯部顯要略義。預流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預流果。謂此無間證預流果。彼於欲界貪慾瞋恚。由世間道。先未能斷多分品類。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名預流向。預流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證。名預流果。一來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一來果。謂此無間證一來果。彼於欲界貪慾瞋恚。由世間道。或先已斷多分品類。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或住預流果已。能進求一來果證。名一來向。一來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及斷多分貪慾瞋恚。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一來果。不還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不還果。謂此無間證不還果。彼於欲界貪慾瞋恚。由世間道或先永斷。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或住一來果已。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不還向。不還果者。謂現法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貪慾瞋恚。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不還果。阿羅漢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阿羅漢果。謂此無間證得最上阿羅漢果。或住不還果已。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者。謂現法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名阿羅漢果言。四雙補特伽羅者。謂預流向預流果。是第一雙。一來向一來果。是第二雙。不還向不還果。是第三雙。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第四雙。八隻補特伽羅者。謂顯安立。預流向等補特伽羅。八種各別佛弟子眾者。顯示開曉佛弟子眾具勝功德。戒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戒。定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定。慧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慧。解脫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解脫智見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智見言應請者。謂應惠施應供養應祠祀。故言應請。言應屈者。謂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少作功勞。獲大果利。故名應屈。應恭敬者。謂若識知。若不識知。皆應起迎曲躬合掌稽首接足。而讚問言。正至正行。得安樂不。名應恭敬。言無上者。如世尊告苾芻眾言。一切和合部類眾中。佛弟子眾。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故名無上。言福田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不見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眾中堪受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如我僧者。阿難當知。若於我僧。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作少功勞。獲大果利。又如天帝至鷲峰山。以妙伽他。讚問佛曰。  稽首能辯說  到諸法彼岸  超一切恐怖  大喬答摩尊  有無量眾生  樂福脩佈施  恆發至誠信  脩諸有依福  願佛垂哀愍  說真勝福田  令無量眾生  少施獲大果   世尊。哀愍諸眾生故以妙伽他。告天帝曰。  若無量眾生  樂福脩佈施  恆發至誠信  脩有依福者  我今為汝等  說真勝福田  令無量眾生  少施獲大果  若行四聖向  及住四聖果  是應供真僧  具勝戒定慧  此真勝僧田  功德甚廣大  能無量潤益  猶如四大海  調御勝弟子  已發法光明  堪受勝供養  及受勝祠祀  於少僧行施  即施一切僧  必當獲大果  一切智稱讚  於諸福田中  僧田最為勝  諸佛所稱歎  施獲最上福  於佛弟子眾  少施獲大果  故諸聰慧人  當供養僧眾  聖眾持妙法  具明行等持  故於僧寶中  行施最為上  以三種淨心  施僧衣飲食  必獲殊勝報  成人天善士  定於生生中  離塵垢毒箭  超過諸惡趣  受人天勝樂  自正集珍財  自手而行施  為利自他故  必獲於大果  諸有聰慧人  淨信心行施  當生安樂界  受妙樂聰明   由如是說。故名福田。世應供者。謂聖弟子。能淨世間。應供器故。已行應供。清淨道故。成就應供。三淨業故。名世應供。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伽。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證心淨。是名僧證淨。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僧證淨中。   雲何聖所愛戒。謂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聖所愛戒。何故名為聖所愛戒。謂諸佛及弟子名為聖。彼於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是故名為聖所愛戒。若能於此。勸勵安立。當知是名方便勸勵安立令住聖所愛戒中。   沙門果品第四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雲何預流果。謂預流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所言有為預流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屍羅。有學善根。八有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預流果。所言無為預流果者。謂於此中。三結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八十八諸隨眠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是名無為預流果。   雲何一來果。謂一來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所言有為一來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屍羅。有學善根。八有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一來果。所言無為一來果者。謂於此中。三結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八十八諸隨眠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並貪瞋癡多分永斷。及彼種類結法多分永斷。是名無為一來果。雲何不還果。謂不還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所言有為不還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學根力。有學屍羅。有學善根。八有學法。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不還果。所言無為不還果者。謂於此中。五順下分結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九十二諸隨眠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是名無為不還果。雲何阿羅漢果。謂阿羅漢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所言有為阿羅漢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屍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為阿羅漢果。所言無為阿羅漢果者。謂於此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三火永靜。渡四瀑流。憍逸永離。燋渴永息。窟宅永破。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通行品第五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通行。何等為四。謂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雲何名為苦遲通行。如世尊說。諸有苾芻。由五取蘊。□□□襛□□□□□鷺□\樘□□□禋襟逆□□□□□□□□□□□□□詀□□練□□鷺□樘□□□□漏□□□妯□□檢□□□□鷺□樘□□□□漏□□□妯□□檢□□□□檢□□□□禘穈□□□□餺□飀□□鷺□飀□禕婈□埤□覕奊□埤□□□餖耔□□率□□□□□埤□耽Fj□龤ョ慼疻b餖逆□□□□埤□□楰□□□□覜駂□□□誇□□□□□□□□□□□□□□□□□□□□□□□□□埤□□穚襾逆□□觭騧裀□□餽□飀□奐□餖逆□□率□埤□館□□□□□馱□j□□□□□□□□駛□□□□觛□□姛□□□□奐□率□□□□□埤□□□□□□娶□秋□□牷毅諻鞢撮式熬X□□□□堅檢□駏飽慼慼慼慼慼慼慼毅芊慼摩癵L□□□J□駩□□□□□□□□□飀□馰觛□□□妥妁□□餽瑩穇□□□□□□西□□□□□婖□埤□榕姛覕埤□驀□□□□□奐□□橁□□□□襦□□□□□□□飀□□駿□□駿□□□穚襾逆□□觭騧裀□□餽□飀□□奐□□橁□□□□襦□□□□□oj□□□粿□□□□□□□□橁□□□□□奐□□橁□□□□□奐□□橀□□□□□楰□□□覜騋z□□□□樘□□□a□q¥□□悅諍□譏q芩□臦□□¥悅鼩獦□□部糯□傣|□踩□H□鶌p悅諍□q芤譣|籧□嚏慰D□t□□¥□漥悅諍□q芤譣|□□嚏慰D□t□□|□譥□□§□□鶗臥p□□□□□□□¥悅諍□□|莦入試入□內□兣‥□□□纂敵炕慼慝□耩□□‥□□□澨□嬃□蓨□□□嚏L耬□芨□¥□蜀□□|逢□□□□□□譣|葨□□I|□□□稐|□□□□|□芧□芣|漧□蘆□□ヾ嚏L□絛□縣‥□□□□|入□□嚏L耦□□□|□□艦□|漦□艦□‥□□□□□□□□□□□□入□□□‥耩□□□‥□□□□‥慨報□□§□□□□§□□﹥□|漥□□□‥□□瀨□|漩K胥ъ∥泫陛撲茱l□ヾL□□□□|逢□梩狩\捥Q□‥□□□□□□塏□嬥鵅俇\□□c□□□僭j粣¥□兩怦內□內□兣‥□□□□|詳入□□□□□□¥凝栘﹛慝漦邐□龤慼吽慼‥□ヾ嚏L□絛□縣‥□□□□|詳入□□□□□□¥凝栘﹛慼情慼慼慼慼情慼慼慼慼熟捁恣慼情慼慼慼慼慝詳入□□□□□□□   雲何名為樂遲通行。如世尊說。諸有苾芻。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於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止息。內等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於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所說。具捨念安樂住。於第三靜慮。具足安住。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於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彼於爾時。非思自害。非思害他。非思俱害。能思自利。能思利他。能利多生。能樂多生。能愍世間。能義利樂。諸天人眾。諸無害等。此中名樂。由此便起昧鈍羸劣信等五根。如是五根。昧故鈍故羸故劣故。能遲證得無上漏盡。此言遲者。非急非疾。非駛非易。非速證得。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故名漏盡。言通行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四聖諦。脩現觀行。於不還果阿羅漢果。脩作證行。於神境智作證通。及天耳智作證通。心差別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脩作證行。於貪瞋癡慢憍垢等。修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修通達行。是故名為樂遲通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脩習多脩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樂遲通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樂遲通行。是故名為樂遲通行。   雲何名為樂速通行。如世尊說。諸有苾芻。離欲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於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彼於爾時。非思自害。非思害他。非思俱害。能思自利。能思利他。能利多生。能樂多生。能愍世間。能義利樂。諸天人眾。諸無害等。此中名樂。由此便起。明利強盛信等五根。如是五根。明故利故。強故盛故。能速證得無上漏盡。此言速者。能急能疾。能駛能易。能速證得。言無上者。如世尊說。於諸有為無為法中。我說離染。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於無上法。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故名證得。言漏盡者。漏謂三漏。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永盡。滅盡圓盡。言通行者。謂即此行。超越勇猛。精進策勵。生欲翹勤。於四聖諦。脩現觀行。於不還果阿羅漢果。脩作證行。於神境智作證通。及天耳智作證通。心差別智作證通。宿住隨念智作證通。死生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脩作證行。於貪瞋癡慢憍垢等。脩永盡行。以極恭敬安住殷重思惟。遍攝諸心所已。因故門故。理故相故。脩通達行。是故名為樂速通行。又如是行。於所求義。由脩習多脩習。能得隨得。能觸等觸。能證作證。是故名為樂速通行。又如是行。由語增語。由想等想。施設言說。為樂速通行。是故名為樂速通行。   此中若於苦遲通行。脩習多脩習。能令苦速通行。速得圓滿。若於樂遲通行。脩習多脩習。能令樂速通行。速得圓滿。又若於彼苦遲通行。脩習多脩習。能令樂遲通行。速得圓滿。若於苦速通行。脩習多脩習。能令樂速通行。速得圓滿。   聖種品第六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聖種。是最勝。是種姓。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何等為四。謂我多聞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讚歎喜足。不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歎。引頸悕望。拊胸迷悶。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檢□□□楋□□□奼□埤□縷□餽累□□槨j□□良省□□襾穰□□□倫稜□□□□□□□□□良省□□襾梱奅逆□倫稜□□□□□□□□□良省□□□禨□逆□X□襭裀□□祿□□□□馨□飀□X□襭裀□□餛□□□□□□練稄餛□□□□□鰣□□□□‥□□□□|□不髯□|該□鵅撳曄j□訃‥□葥□□□□□□|營□悅該□□討□‥□J□忥□□湤□□犖肥□□‥□□肥□|漦膚犖肣□□□□癒捫魽撓鴃慼情慼澗鶠L□□□□□  勇不樂居彼  而彼樂勇居  於樂不樂中  勇者俱含忍  既棄捨諸欲  無物能拘礙  如贍部真金  誰復應譏毀   有四聖種是最勝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子。共所施設。為最勝故。是種姓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子古昔不共家種姓故。是可樂者。謂四聖種。是一切佛。及諸弟子。久遠已來。晝夜等時。可樂法故。現無雜穢者。謂四聖種不為現在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曾無雜穢者。謂四聖種。不為過去。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當無雜穢者。謂四聖種。不為未來惡不善法。親近塗染。性不雜彼。能遠離故諸沙門等。無能以法而譏毀者。謂四聖種。非一切佛及諸弟子。或諸賢貴。或諸善士。而能譏毀。謂此聖種。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聖種非彼譏毀法故。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者。謂隨所得糞掃衣服。或隨所得施主衣服。若好若惡。便生喜足。取得蔽身。障寒等故。讚歎喜足者。謂數讚歎。於隨所得衣服喜足。謂此喜足。能引長夜。少欲喜足。易滿易養。損減諸惡。增長諸善。能速圓滿。杜多功德。於諸資具。能善知量。能令自他。身心嚴淨。數讚歎者。非數發言。但有此見。隨緣而說。令他欽重此喜足故。非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生譏論者。謂佛弟子。非如一類。為求衣服往施主家。詐現威儀。矯設言論。現相研磨。以利求利。令諸世間多生譏論。諸佛弟子。與彼相違故。不令他生諸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歎等者。謂佛弟子。求覓衣食。不遂意時。終不懊歎。引頸悕望。拊胸迷悶。懊謂心熱等熱遍熱。內憤燋惶。愁憂悔恨。如箭入心。不能自處。煩冤懇切。總名為懊。歎謂如是心熱惱已。作是思惟。我無衣服。當設何等方略自濟。因斯發起種種語言。述所思惟。總名為歎。引頸悕望者。謂懊歎已。復引頸悕望施主迴意。拊胸迷悶者。謂久待不得。絕所悕望。拊胸迷悶。諸佛弟子。皆無是事。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等者。謂佛弟子。求得衣服。如法受用。心無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染著等言。皆顯貪愛。前後輕重。分位差別。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者。謂佛弟子。受用所得。諸衣服時。能見過患。謂此衣服。無常轉動。求時勞倦。受用非理。生長疾病。是失壞法。是增減法。暫得還失。迅速不停。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不可保信。又受用時。正知出離。成就趣向。出離慧故。為趣涅槃。受用衣服。又受用時。先調貪慾。次斷貪慾。後出貪慾。由此因緣。心於衣服。離染解脫。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樀埤□□□省□□榖□□□□□□□□□□□鰣□□□□c□□耩□□□木注□竇捨艣□□該□稐|葦□悅該□□木泥□□□□□逤□□□稐|驀□蓩□|□蛨□□¥□巨□愣‥□□□□|□□□ヤ逢□□巢‥□愧數珣‥□愧□□獢慾鴘_c□□耩□□□木泰□蔑於他。作是念言。餘苾芻等。皆無如是少欲喜足少事少務。廣說乃至能善為他讚歎喜足。諸佛弟子。皆無是事。而能策勤。正知繫念者。謂佛弟子。於隨所得衣服喜足。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能見過患。正知出離。不自憍舉。不□□□檢□騃□楋□□□奼□埤□□楋□埤□玲□牷慼慼樁e埤□玲□□□□娀埤□玲□埤□□□理□□荂慼慼撙\□餽□□□□槨p埤□□縷□□□綠□省□□□□□□稜□令□□□□□槨滿慼撩|□椻□□□穩□檢□榖□□度槨t駿□□□駿□□騇□槫□□□餽□□□綠□省□□□羇□□□□□□□E□□稜□□□□□□□□□餽吝餽□□□□□□□良省□□襾穰□□□倫稜□□埤□□□□禳撮茯晼慼慼犛JY□□穰□□□橚訿翩慼慼熱齱慼慼撰齱憐m□□倫稜□□□□禔□□□□□□埤□□□□□埤□□c□□飀□□□□□□□羇□□□□□□□□良省□□襾梱奅逆□倫稜□□埤□□□□禳撮茯晼慼慼熨D□禨送□奅逆□橚羇□禈□□奅逆□奧□妃□□倫稜□□□□穩稚□□□M榕埤□□□□□埤□□c□□飀□□□□□□□羇□□□□□□□□良省□□秭□埤□□□□禳撮茯晼慼慼撓S□飀□□禨□飀□X□襭裀□稄餛□□□□妄□祿□飀□□□□□□□□埤□□饖□埤□□□稄飀□□□□□□□餅婠覂□□□□餉□□□□□奷□饖□埤□□□礿j□餛□饋□□□□婠覂□□□□妨□禨□飀□□□稄飀□馨□饋□□□□姲X□襭裀□稄餛□□□□□稄餛□□□□E□埤□X□襭裀□□□□練稄餛□□□□□□鰣□□□□‥□□□□c□漦淨□□胚□□□□‥□蕁窨艱□蔑於他。非如一類由此愛樂而自憍舉。作是念言。我有如是少欲喜足。少事少務。少所作少顧戀。易滿易養。損減諸惡。增長諸善。愛斷愛脩。樂斷樂脩。精勤隨學。斷脩愛樂。非如一類由此愛樂□□□□檢□□勵□□□□z□飀□槄□□殺□□□□□□□飀□□□□□□□祿□飀□□禨□飀□X□襭裀□稄餛□□□褽□省□□槄□鷺□□□□楋□□□奼□埤□縷□餽□□□□槨j□□□□□□餉U娀埤□□餽□□□綠□省□□□稄餛□□□E□□稜□□□□□□□□□餽吝餽□□□□□□□y   ◎正勝品第七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正勝。何等為四。謂有苾芻。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一。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二。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三。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脩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四。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初脩正勝時  已勝生死有  若脩至彼岸  能摧滅魔軍  離塵垢諸德  非惡緣所退  到彼岸涅槃  證無餘極樂   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雲何已生惡不善法。謂過去現在五蓋。一貪慾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雲何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正勝。謂有苾芻。為斷已生貪慾蓋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訶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涅槃。受持彼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起欲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發勤精進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策心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精勤脩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捨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持心者。謂為斷已生貪慾蓋故。持心脩習八支聖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彼於此道。持心脩習多脩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復有苾芻。為斷已生貪慾蓋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欣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增長智慧。不礙彼類。不障涅槃。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斷已生貪慾蓋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斷已生諸貪慾蓋。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諸貪慾蓋。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已生諸貪慾蓋。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如貪慾蓋。餘四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起欲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發勤精進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策心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精勤脩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持心者。謂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持心脩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脩習多脩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斷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斷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斷隨一種類已生惡不善法。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四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正勝品第七之餘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雲何未生惡不善法。謂未來五蓋。雲何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正勝。謂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訶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寂滅。受持彼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起欲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發勤精進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策心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精勤脩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捨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持心者。謂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持心脩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復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貪慾蓋。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生故。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諸貪慾蓋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諸貪慾蓋永不復生。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如貪慾蓋。餘四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多諸過患。謂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起欲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發勤精進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策心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精勤脩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持心者。謂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廣說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惡不善法。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復有苾芻。為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滅為寂靜。道能出離。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不生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隨一種類惡不善法永不復生。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雲何未生善法。謂未來四靜慮三無色。及餘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雲何為令未生善法生故正勝。謂有苾芻。為生未生初靜慮故。如理思惟。生初靜慮。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生未生初靜慮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起欲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發勤精進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策心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精勤脩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捨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持心者。謂為生未生初靜慮故。持心脩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脩習多脩習故。便令未生初靜慮生。如初靜慮第二靜慮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復有苾芻。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如理思惟。生第三靜慮。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生未生第三靜慮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起欲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發勤精進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策心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精勤脩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持心者。謂為生未生第三靜慮故。持心脩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脩習多脩習故。便生未生第三靜慮。如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廣說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復有苾芻。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如理思惟。生彼善法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起欲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發勤精進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策心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精勤脩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持心者。謂為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故。持心脩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脩習多脩習故。便生未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脩。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者。雲何已生善法。謂過去現在。四靜慮三無色。及餘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雲何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正勝。謂有苾芻。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正勝。彼於此道。生已脩習多脩習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起欲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現。欲樂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發勤精進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策心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精勤脩習。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勵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捨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脩習如是心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持心者。謂為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初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如初靜慮。第二靜慮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復有苾芻。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起欲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發勤精進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策心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持心者。謂為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第三靜慮堅住乃至智作證。如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廣說亦爾。有差別者。應說自名。復有苾芻。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諸行相狀。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此道名為能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正勝。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起欲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便起等起。廣說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諸欲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發勤精進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發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策心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精勤修習。喜俱行心。廣說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習如是心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持心者。謂為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故。持心修習八支聖道。彼於此道持心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已生隨一種類出家遠離所生善法堅住乃至智作證。雲何此四名為正勝。謂此四種。無顛倒故。說名為正。有增上力。斷惡修善。故名為勝。復次此四。平等非不平等。實故諦故。如正理故。無顛倒故。說名為正。增故上故。最故妙故。具大功能。故名為勝。復次四正勝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為正勝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復次四正勝者。為斷已生惡不善法。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得不生故。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生未生諸善法故。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具如是能。故名正勝。亦名正斷。斷懈怠故。   神足品第八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神足。何等為四。謂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雲何欲。雲何三摩地。雲何勝。雲何勝行而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此中欲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欲樂欣喜。求趣悕望。是名欲。三摩地者。謂欲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勝者。謂欲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欲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脩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若輕安若念若正知若思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如依過去欲。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脩所斷。非所斷欲廣說亦爾。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不樂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不樂欲。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樂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惡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惡欲。然我理應斷除惡欲脩集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癡俱行惡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癡俱行惡欲。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癡俱行惡欲。修集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癡惡欲。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癡惡欲。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癡惡欲。修集離貪瞋癡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樂欲。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樂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癡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癡善欲。甚為應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一切欲三摩地。皆從欲起。是欲所集。是欲種類。是欲所生。故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雲何勤。雲何三摩地。雲何勝。雲何勝行。而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此中勤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勤。三摩地者。謂勤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勝者。謂勤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勤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如依過去勤。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脩所斷非所斷勤。廣說亦爾。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勤。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不羸不劣不弱不極弱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惡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惡勤。然我理應斷除惡勤修集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癡俱行惡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癡俱行惡勤。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癡俱行惡勤。修集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癡惡勤。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癡惡勤。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癡惡勤。脩集離貪瞋癡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勤。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癡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癡善勤。甚為應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勤三摩地。總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一切勤三摩地。皆從勤起。是勤所集。是勤種類。是勤所生。故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五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神足品第八之餘   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雲何心。雲何三摩地。雲何勝。雲何勝行。而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此中心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心意識。是名心。三摩地者。謂心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勝者。謂心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心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如依過去心。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脩所斷非所斷心。廣說亦爾。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下羸劣弱極弱心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不羸不劣不弱不極弱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噁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噁心。然我理應斷除噁心脩集善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癡俱行噁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癡俱行噁心。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癡俱行噁心脩集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癡噁心。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癡噁心。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癡噁心脩集離貪瞋癡善心。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心。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極弱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善心。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心。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癡善心。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癡善心。甚為應理。彼由此心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心三摩地。彼成就心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心三摩地。總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一切心三摩地。皆從心起。是心所集。是心種類。是心所生。故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者。雲何觀。雲何三摩地。雲何勝。雲何勝行。而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耶。此中觀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名觀。三摩地者。謂觀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勝者。謂觀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勝行者。謂有苾芻。依過去觀。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如依過去觀。依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所斷脩所斷非所斷觀。廣說亦爾。復有苾芻。於諸善法。住不審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於諸善法住不審觀。然我理應於諸善法安住審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惡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惡觀。然我理應斷除惡觀脩集善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貪瞋癡俱行惡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貪瞋癡俱行惡觀。然我理應斷除貪瞋癡俱行惡觀。修集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不離貪瞋癡惡觀。彼作是念。我今不應生起不離貪瞋癡惡觀。然我理應斷除不離貪瞋癡惡觀脩集離貪瞋癡善觀。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於諸善法。安住審觀。彼作是念。我於善法。安住審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善觀。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觀。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俱行善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復有苾芻。生起離貪瞋癡善觀。彼作是念。我今生起離貪瞋癡善觀。甚為應理。彼由此觀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謂觀三摩地。彼成就觀三摩地已。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廣說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捨。是名勝行。即此勝行。及前所說觀三摩地。總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一切觀三摩地。皆從觀起。是觀所集。是觀種類。是觀所生。故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雲何此四。名為神足。此中神者謂所有神。已有神性。當有神性。今有神性。彼法即是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顯或隱。智見所變。牆壁石等。堅厚障物。身過無礙。如履虛空。能於地中。或出或沒。自在無礙。如身處水。能於堅障。或在虛空。引水令流。如依迥地。結跏趺坐。凌空往還。都無滯礙。猶如飛鳥。此日月輪。有大神用。具大威德。申手捫摸。如自應器。不以為難。乃至梵世。轉變自在。妙用難測。故名為神。此中足者。謂於彼法。精勤脩習。無間無斷。至成就位。能起彼法。能為彼依。故名為足。復次此四勝定。亦名為神。亦名為足。用難測故。能為勝德所依處故。復次四神足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為神足。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復次四神足者。即前所說欲勤心觀四三摩地勝行成就總名神足。   念住品第九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略說脩習四念住法。謂有苾芻。於此內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彼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俱受心法三。廣說亦爾。是現脩習四念住法。過去未來苾芻脩習四念住法。應知亦爾。雲何於此內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於此內身。循身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身。從足至頂。隨其處所。觀察思惟。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謂此身中。唯有種種髮毛爪齒塵垢皮肉筋脈骨髓髀腎心肺肝膽腸胃肪膏腦膜膿血肚脂淚汗涕唾生熟二藏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淨相時。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循內身觀。亦名身念住。成就此觀。現行隨行。遍行遍隨行。動轉解行。說名為住。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復能於此所起勝慧。轉成上品上勝上極。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彼觀行者。具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名具正念。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慼受所攝。總名為憂。彼觀行者。脩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是故說彼除世貪憂。復有苾芻。於此內身。觀察思惟諸界差別。謂此身中。唯有種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思惟諸界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復有苾芻。於此內身。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身者。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疲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身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雲何於彼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外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於彼外身。循身觀者。謂有苾芻。於他身內。從足至頂。隨其處所。觀察思惟。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謂彼身中。唯有種種髮毛爪齒。廣說乃至。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淨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於他身內。觀察思惟諸界差別。謂彼身中。唯有種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思惟諸界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於他身內。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身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身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雲何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身者。謂自身。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合說二種。名內外身。於內外身。循身觀者。謂有苾芻。合自他身。總為一聚。從足至頂。隨其處所。觀察思惟。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謂此彼身。唯有種種髮毛爪齒。廣說乃至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淨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合自他身。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諸界差別。謂此彼身。唯有種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思惟諸界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合自他身。總為一聚。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彼身。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身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身觀。亦名身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雲何於此內受。住循受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於此內受。循受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受。觀察思惟內受諸相。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受苦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受。受樂身受時。如實知我受樂身受。受苦身受時。如實知我受苦身受。受不苦不樂身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身受。受樂心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心受。受苦心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心受。受不苦不樂心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心受。受樂有味受時。如實知我受樂有味受。受苦有味受時。如實知我受苦有味受。受不苦不樂有味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有味受。受樂無味受時。如實知我受樂無味受。受苦無味受時。如實知我受苦無味受。受不苦不樂無味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無味受。受樂耽嗜依受時。如實知我受樂耽嗜依受。受苦耽嗜依受時。如實知我受苦耽嗜依受。受不苦不樂耽嗜依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耽嗜依受。受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出離依受。受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出離依受。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如是思惟內受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受觀。亦名受念住。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慼受所攝。總名為憂。彼觀行者。脩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除滅。是故說彼除世貪憂。復有苾芻。於內諸受。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諸受。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受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雲何於彼外受。住循受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外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受。於彼外受。循受觀者。謂有苾芻。於他諸受。觀察思惟外受諸相。受樂受時。如實知彼受樂受。受苦受時。如實知彼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彼受不苦不樂受。廣說乃至。受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彼受樂出離依受。受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彼受苦出離依受。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彼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如是思惟外受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於外諸受。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諸受。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受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雲何於內外受。住循受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受者。謂自受。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受。合說二種。名內外受。於內外受。循受觀者。謂有苾芻合自他受。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自他受相。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受苦受時。如實知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受不苦不樂受。廣說乃至。受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受樂出離依受。受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受苦出離依受。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如是思惟諸受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合自他受。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諸受過患。謂此彼受。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受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受觀。亦名受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雲何於此內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於此內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於此內心。觀察思惟內心諸相。於內有貪心。如實知是內有貪心。於內離貪心。如實知是內離貪心。於內有瞋心。如實知是內有瞋心。於內離瞋心。如實知是內離瞋心。於內有癡心。如實知是內有癡心。於內離癡心。如實知是內離癡心。於內聚心。如實知是內聚心。於內散心。如實知是內散心。於內沈心。如實知是內沈心。於內策心。如實知是內策心。於內小心。如實知是內小心。於內大心。如實知是內大心。於內掉心。如實知是內掉心。於內不掉心。如實知是內不掉心。於內不靜心。如實知是內不靜心。於內靜心。如實知是內靜心。於內不定心。如實知是內不定心。於內定心。如實知是內定心。於內不脩心。如實知是內不脩心。於內脩心。如實知是內脩心。於內不解脫心。如實知是內不解脫心。於內解脫心。如實知是內解脫心。如是思惟內心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心觀。亦名心念住。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慼受所攝。總名為憂。彼觀行者。脩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滅除。是故說彼除世貪憂。復有苾芻。於內諸心。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心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雲何於彼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外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心。於彼外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於他諸心。觀察思惟外心諸相。於外有貪心。如實知是外有貪心。廣說乃至。於外解脫心。如實知是外解脫心。如是思惟外心相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於外諸心。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心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雲何於內外心。住循心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心者。謂自心。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諸心。合此二種。名內外心。於內外心。循心觀者。謂有苾芻。合自他心。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自他心相。於有貪心。如實知是有貪心。廣說乃至於解脫心。如實知是解脫心。如是思惟諸心相時。所有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合自他心。總為一聚。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彼心。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心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心觀。亦名心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六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念住品第九之餘   雲何於此內法。住循法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於此內法。循法觀者。謂有苾芻。於內五蓋法。觀察思惟內法諸相。於有內貪慾蓋。如實知我有內貪慾蓋。於無內貪慾蓋。如實知我無內貪慾蓋。復如實知內貪慾蓋。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此內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成就此觀現行隨行乃至解行。說名為住。彼觀行者。能發起勤精進。乃至復能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彼觀行者。能起於法簡擇。乃至能圓滿極圓滿。名具正知。彼觀行者。具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名具正念。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為貪。順憂受觸。所起心憂。不平等。憂慼憂所攝。總名為憂。彼觀行者。脩此觀時。於世所起貪憂二法。能斷能遍知。乃至隱沒除滅。是故說彼除世貪憂。如說內貪慾蓋。說內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亦爾。復有苾芻。於內六結法。觀察思惟內法諸相。於有內眼結如實知我有內眼結。於無內眼結。如實知我無內眼結。復如實知此內眼結。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此內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皆如前說。如說內眼結。說內耳鼻舌身意結亦爾。復有苾芻。於內七覺支法。觀察思惟內法諸相。於有內念覺支。如實知我有內念覺支。於無內念覺支。如實知我無內念覺支。復如實知內念覺支。未生者生。生已堅住不忘。脩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如是思惟此內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內念覺支。說餘內六覺支等亦爾。復有苾芻。於所說內想蘊行蘊。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法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法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雲何於彼外法。住循法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外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蘊行蘊。於彼外法。循法觀者。謂有苾芻。於他五蓋法。觀察思惟外法諸相。於有外貪慾蓋。如實知彼有外貪慾蓋。於無外貪慾蓋。如實知彼無外貪慾蓋。復如實知外貪慾蓋。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此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外貪慾蓋。說餘外四蓋亦爾。復有苾芻。於他六結法。觀察思惟外法諸相。於有外眼結。如實知彼有外眼結。於無外眼結。如實知彼無外眼結。復如實知彼外眼結。未生者生。已生者斷。斷已於後不復更生。如是思惟彼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外眼結。說餘外五結亦爾。復有苾芻。於他七覺支法。觀察思惟外法諸相。於有外念覺支。如實知彼有外念覺支。於無外念覺支。如實知彼無外念覺支。復如實知外念覺支。未生者生。生已堅住。廣說乃至智作證故。如是思惟彼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如說外念覺支。說餘外六覺支等亦爾。復有苾芻。於所說外想蘊行蘊。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彼法者。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法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雲何於內外法。住循法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外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蘊行蘊。合此二種。名內外法。於內外法。循法觀者。謂有苾芻。合前自他想蘊行蘊。總為一聚。觀察思惟自他法相。謂前所說內外五蓋。六結七覺支等。此彼有無未生生斷不復生相。如是思惟內外法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復有苾芻。合前自他想蘊行蘊。總為一聚。觀察思惟多諸過患。謂此彼法。如病如癰。廣說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法過患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循內外法觀。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亦如前說。   聖諦品第十   一時薄伽梵。住婆羅□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此苦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復次苾芻。此苦聖諦以通慧應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以通慧應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以通慧應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以通慧應脩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復次苾芻。此苦聖諦。我通慧已遍知。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集聖諦。我通慧已永斷。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苦滅聖諦。我通慧已作證。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此趣苦滅道聖諦。我通慧已脩習。若於如是未曾聞法。如理思惟。定能發生眼智明覺。苾芻當知。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未三轉十二行相。謂未發生眼智明覺。未能於此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未除顛倒。多住心故。亦未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我於如是四聖諦中。若已三轉十二行相。謂已發生眼智明覺。便能於此天人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解脫出離。已除顛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實能自稱言我證無上正等菩提。說此法時。具壽憍陳那。及八萬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爾時佛告憍陳那言。於所說法。汝已解耶。憍陳那言。我今已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以憍陳那先解法故。世共號彼。為阿若多。地神藥叉。聞是語已。歡喜踴躍。高聲唱言。佛今於此婆羅□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憐愍世間諸眾生故。欲令獲得利樂事故。三轉法輪。其輪具足十二相行。世聞沙門及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由佛轉此無上法輪。憍陳那等。已見聖諦。從今天眾漸當增益。阿素洛眾漸當損減。因斯展轉諸天及人。皆獲殊勝利益安樂。空行藥叉。聞是聲已。歡喜傳告四大王天。彼復舉聲。展轉相告。經須臾頃。聲至梵天。時大梵王。聞已歡喜。慶佛為轉無上法輪利樂無邊諸有情故。此中宣說轉法輪事。是故名曰轉法輪經。時五苾芻。八萬天子。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雲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雲何生苦。生謂彼彼諸有情類。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總名為生。何因緣故。說生為苦。有情生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苦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熱惱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燒然事故。領納攝受種種心燒然事故。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生為苦。復次生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生苦。雲何老苦。老謂老時。髮落髮白。皮緩面皺。身曲背僂。喘息逾急。扶杖而行。支體斑黑。衰退暗鈍。根熟變壞。諸行故敗。朽壞羸損。總名為老。何因緣故。說老為苦。有情老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老為苦。復次老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老苦。雲何病苦。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脣痛。齒痛齶痛。喉痛心痛。風病嗽病。氣病噫病。癩病痔病。痢病痳病。寒病熱病。瘨病癇病。歐逆瘡腫。癬疥□癭。□下漏洩。□癖枯痟。及餘種種依身心起。身心疹疾。總名為病。何因緣故。說病為苦。有情病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病為苦。   復次病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病苦。雲何死苦。死謂彼彼諸有情類。即從彼彼諸有情聚。移轉壞沒。退失別離。壽煖識滅。命根不轉。諸蘊破壞。夭喪殉逝。總名為死。何因緣故。說死為苦。有情死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死為苦。復次死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死苦。雲何怨憎會苦。怨憎會。謂諸有情等。不可愛。不可樂。不可喜。不可意。而與彼俱。一處為伴。不別不異。不離不散。聚集和合。總名怨憎會何因緣故。說怨憎會為苦。謂諸有情。怨憎會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   復次怨憎會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怨憎會苦。雲何愛別離苦。愛別離。謂諸有情等。可愛可樂。可喜可意。不與彼俱。不同一處。不為伴侶。別異離散。不聚集。不和合。總名愛別離。何因緣故。說愛別離為苦。謂諸有情。愛別離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復次愛別離時。受三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壞苦。故名愛別離苦。雲何求不得苦。求不得。謂悕求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諸資身具。不得不獲。不會不遇。不成就。不和合。總名求不得。何因緣故。說求不得為苦。謂諸有情。求不得時。領納攝受種種身苦事故。廣說乃至領納攝受種種身心燒然事故。說彼為苦。復次求不得時。受二種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求不得苦。雲何略說一切五取蘊苦。五取蘊。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總名五取蘊。何因緣故。略說一切五取蘊為苦。謂五取蘊。無常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有增有減。暫住速滅。本無而有。有已還無。由此因緣。略說一切五取蘊為苦。如說取蘊皆性是苦。不安隱故。違聖心故。如是諸苦。名苦諦者。謂此名無常真實。是無常此名為苦。真實是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苦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無常。此是苦。此是無常性。此是苦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苦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聖諦。復次苦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雲何苦集聖諦。謂所有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如是略說苦集聖諦。若廣說者。則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皆名苦集聖諦。何因緣故。所有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皆名苦集聖諦。謂此四愛。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道路緣起。廣說乃至。此身壞後由此為因。苦果生起。故說此名苦集聖諦。何因緣故。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皆名苦集聖諦。謂此諸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道路緣起。廣說乃至。此身壞後。由此為因。苦果生起。如說愛等。皆是苦因。能為根本。引眾苦故。如是愛等。名集諦者。謂此名愛等真實。是愛等此名為集。真實是集。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集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愛等。此是集。此是愛等性。此是集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集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集聖諦。復次苦集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集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雲何苦滅聖諦。謂即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如是略說苦滅聖諦。若廣說者。則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何因緣故。即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謂此四愛。若未斷。未遍知。未滅未吐。後有苦果。相續生起。若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後有苦果。不復生起。故此永斷等。名苦滅聖諦。何因緣故。即二愛三愛。復有三愛四愛五愛六愛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等。無餘永斷。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皆名苦滅聖諦。謂此諸法。若未斷未遍知。未滅未吐。後有苦果。相續生起。若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後有苦果。不復生起。故此永斷等。名苦滅聖諦。即此苦滅聖諦。亦名室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應趣。亦名無憂。亦名無病。亦名不死。亦名無熾然。亦名無熱惱。亦名安隱。亦名清涼。亦名寂靜。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安樂。亦名不動。亦名涅槃。如說涅槃是真苦滅。是諸沙門究竟果故。如是斷等。名滅諦者。謂此名涅槃真實。是涅槃此名為滅。真實是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滅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涅槃。此是滅。此是涅槃性。此是滅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滅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苦滅聖諦。復次苦滅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苦滅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雲何趣苦滅道聖諦。謂若道若聖行。於過去未來現在。苦能永斷。能棄捨。能變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隱沒。此復是何謂八支聖道。則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雲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名正見。雲何正思惟。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尋求。等尋求。近尋求。推覓。等推覓。近推覓。令心於法粗動而轉。是名正思惟。雲何正語。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船筏橋樑。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語業。是名正語。雲何正業。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所得無漏。遠離乃至無表身業。是名正業。雲何正命。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於趣邪命身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乃至身語無表業。是名正命。雲何正勤。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正勤。雲何正念。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正念。雲何正定。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如是所說八支聖道。及餘無漏行。名趣苦滅道。如說聖行是真實。道究竟離苦趣涅槃。故如是聖行。名道諦者。謂此名聖行真實。是聖行此名為道。真實是道。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道法。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此是聖行。此是道。此是聖行性。此是道性。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故名道諦。名聖諦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諦。謂彼於此知見解了。正覺為諦。由是因緣。名趣苦滅道聖諦。復次趣苦滅道聖諦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趣苦滅道聖諦。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   靜慮品第十一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天道。令諸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何等為四。謂有一類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復有一類。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復有一類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捨。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復有一類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如是四種。皆令有情未淨者淨淨者鮮白。   離欲惡不善法者。雲何欲。謂貪亦名欲。欲界亦名欲。五妙欲境亦名欲。今此義中。意說五妙欲境名欲。所以者何。以五妙欲極可愛故。極可醉故。極可欲故。極可樂故。極可貪故。極可求故。極可悶故。極可縛故。極可希故。極可繫故。此中名欲。然五妙欲。非真欲體。真欲體者。是緣彼貪。如世尊說。  世諸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妙境如本住世間  智者於中已除欲   此頌意言。可愛妙色聲香味觸。非真欲體。真欲體者。謂緣彼生分別貪著。欲境如本。智者於中名離欲故。尊者舍利子。有時為人說如是頌。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以頌難詰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  真欲謂人分別貪  苾芻應名受欲人  起惡分別尋思故   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思。實名受欲。非諸苾芻於世妙境。皆起不善分別尋思故。汝不應作斯難詰。以頌反詰彼外道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  說欲非人分別貪  汝師應名受欲人  恆觀可意妙色故   時彼外道。默不能答。彼師實觀可愛色故。由此知欲是貪非境。爾時有一汲水女人。聞上伽他。便說頌曰。  欲我知汝本  汝從分別生  我更不分別  汝復從誰起   時復有一遏吒羅種。聞上伽他。亦說頌曰。  牟尼安隱眠  遇惡無愁惱  心樂靜慮者  不遊戲諸欲   此頌意言。可愛妙境。皆非真欲。於彼所起分別貪愛。乃是真欲。是故此中應作四句。一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離非心。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所受諸欲。數復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出家。心猶未出。是名於欲身離非心。二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心離非身。謂如有一。雖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或時發起打罵等業。而於諸欲。不生耽染。不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於欲心離非身。三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離。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參法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不數發起緣彼貪愛。失念暫起。深生悔愧。彼身出家。其心亦出。是名於欲身心俱離。四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心俱不離。謂如有一畜妻養子。受用上妙田宅臥具香鬘瓔珞衣服飲食受畜種種金銀珍寶驅役奴婢僮僕作使。發起種種打罵等業。復於諸欲。深生耽染。數數發起猛利貪愛。彼身心二種。俱不出家。是名於欲身心俱不離。雲何離欲謂於諸欲。遠離極遠離。空不可得。故名離欲。雲何惡不善法。謂五蓋。即貪慾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雲何貪慾蓋。謂於諸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貪慾。如是貪慾。覆心蔽心。障心纏心。隱心映心。堣葳\心。故名為蓋。蓋即貪慾。故名貪慾蓋。雲何瞋恚蓋。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恚。當瞋恚。現瞋恚。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瞋恚。如是瞋恚。覆心蔽心。乃至堣葳\心。故名為蓋。蓋即瞋恚。故名瞋恚蓋。雲何惛沈睡眠蓋。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檢□□□□裀□□□□□□□駜□□□□□□□□□秕妀逆□□□□□□□黎□□□□觝□□□□□□□□□□勵□□□□奐□□□□□□□觝□□□奐□□觝□□□□□妎駢粿□□□□□□□□□駢駭餺駢餓□駢餘逆□□□駢飀□□□□□□餓□□□□□□□□□□□逆□□□□□□□黎□□駢粿□□□□□□□□□□勵□□□□□□□□□□□駢粿□□埤□□駢粿□□□□□姖□□□□□□□逆□□橛榻婁□□□秖□□□□褓□□□櫻□□□□□□□□□槫□□□馱□□式慼慼慼E椸□□□E□□□□□□□□□淪□逆□□□□□□□□勵□□□□奐□□□□□□淪□□奐□□□□□婛□□□□埤□□□□旅□□□埤□□□婁□□□□□量逆□奐□□□□□埤□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七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靜慮品第十一之餘   有尋有伺者。雲何尋。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為尋。雲何伺。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伺察。遍伺察。近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總名為伺。尋與伺。何差別。令心粗性是尋令。心細性是伺。此復如何。如打鍾時。粗聲暫發。細聲隨轉。粗聲喻尋。細聲喻伺。搖鈴扣缽。吹螺擊鼓。放箭震雷。粗細二聲為喻亦爾。又如眾鳥飛翔虛空。鼓翼踴身。方得隨意。鼓翼喻尋。踴身喻伺。是謂尋伺二相差別。雲何有尋有伺。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相應品。具有尋伺。離生喜樂者。雲何離。謂離欲。亦名離。離惡不善法。亦名離。出家亦名離。色界善根。亦名離。初靜慮亦名離。今此義中意。說初靜慮名離。雲何喜。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豫。有堪任性。踴躍踴躍性。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雲何樂。謂離欲惡不善法者。已斷身重性心重性。身不堪任性。心不堪任性。所得身滑性。心滑性。身軟性。心軟性。身堪任性。心堪任性。身離蓋性。心離蓋性。身輕安性。心輕安性。身無燋惱性。心無燋惱性。身調柔性。心調柔性。總名為樂。雲何離生喜樂。謂前喜樂。因離依離。離所建立。由離勢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現。故說此名離生喜樂。初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最居首故。復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最在前故。靜慮者。謂在此定中。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總此五支。名初靜慮。如有頌言。  心隨貪慾行  或復隨瞋恚  而修靜慮者  諸佛不稱譽  惛睡蓋纏心  無知修靜慮  身相雖安靜  諸佛不稱譽  掉悔蓋纏心  諸根不寂靜  雖勤修靜慮  諸佛不稱譽  三寶四諦中  心懷猶豫者  雖勤修靜慮  諸佛不稱譽  遠離欲及惡  尋伺皆如理  身柔軟安靜  受離生喜樂  身如沐浴團  遍體皆津膩  不強亦不弱  愛水不能漂  尋伺等五支  賢聖仙所證  總名初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初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造心意業。名初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初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初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初靜慮。此靜慮名。依何義立。謂能寂靜惡不善法。及餘雜染。後有熾然。當苦異熟。生老死等諸有漏法。故名靜慮。復次寂靜種種惡不善法。及餘雜染。後有熾然。當苦異熟。生老死等。有漏法已。此靜慮。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現。故名靜慮。復次寂靜種種惡不善法及餘雜染後有熾然當苦異熟生老死等有漏法已。此靜慮。明盛遍照。故名靜慮。具足者。謂此依出家。及依遠離所生善法。精勤修習。無間無斷。方得圓滿。故名具足。住者。謂成就此靜慮現行隨行遍行遍隨行動轉解行。故名為住。   尋伺寂靜者。尋及伺。如前說第二靜慮。此二寂靜遍寂靜。近寂靜。空無所有。故名尋伺寂靜。內等淨者。雲何內等淨。謂尋伺寂靜。故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總名內等淨。心一趣性者。雲何心一趣性。謂尋伺寂靜故。心不散不亂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無尋無伺者。謂第二靜慮。尋伺不可得不現行非有非等有。故名無尋無伺。定生喜樂者。雲何定。謂尋伺寂靜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總名為定。雲何喜。謂尋伺寂靜者。心欣極欣。廣說乃至。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雲何樂。謂尋伺寂靜者。已斷身重性心重性。廣說乃至。身調柔性。心調柔性。總名為樂。雲何定生喜樂。謂前喜樂。因定依定。定所建立。由定勢力。起等起生等生。趣入出現。故說此名定生喜樂。第二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居第二故。復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在第二故。靜慮者。謂在此定中。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總此四支。名第二靜慮。如有頌言。  尋伺俱寂靜  如雨息埃塵  內淨心一趣  觸菩提妙樂  無尋伺有喜  樂內淨及定  名第二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第二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第二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第二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二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為第二靜慮。此靜慮名。所依之義。具足及住。皆如前說。   離喜者。雲何喜。謂心欣極欣。乃至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心於此喜。離染解脫。故名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者。彼於爾時。安住行捨正念正知。雲何捨。謂離喜時。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捨。雲何正念。謂離喜時。諸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總名正念。雲何正知。謂離喜時。所起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總名正知。身受樂者。身謂意身。由意身中。有受樂故。四大種身。亦得安適。由此因緣。名身受樂。此中樂者。謂離喜時。已斷身重性心重性。乃至身調柔性。心調柔性。總名為樂。此是受樂。非輕安樂。聖說應捨者。聖謂諸佛。及佛弟子。說謂宣說。分別開示勸修定者。應捨此樂。不應耽味。唯應住捨正念正知。第三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居第三故。復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在第三故。靜慮者。謂在此定中。行捨正念正知身受樂。心一境性。總此五支。名第三靜慮。如有頌言。  離喜最上跡  捨念知樂定  名第三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第三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第三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第三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三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為第三靜慮。此靜慮名。所依之義。具足及住。亦如前說。   斷樂者。雲何樂。謂順樂觸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總名為樂。復次修第三靜慮時。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斷苦者。雲何苦。謂順苦觸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此苦及樂。爾時俱得。斷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是故說為斷樂斷苦。先喜憂沒者。雲何喜。謂順喜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復次修第二靜慮時。順喜受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雲何憂。謂順憂觸所起心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此及前喜。爾時俱得斷遍知。乃至隱沒除滅。是故說為先喜憂沒。復次入初靜慮時。憂得斷遍知。入第二靜慮時。苦得斷遍知。入第三靜慮時。喜得斷遍知。入第四靜慮時。若樂若苦。若喜若憂。皆得斷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是故說為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者。顯此中無苦樂二受。唯有第三非苦非樂受捨念清淨者。雲何捨。謂彼爾時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捨。雲何念。謂彼爾時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總名為念。彼於爾時。若捨若念。俱得清淨樂苦喜憂。尋伺二息。皆遠離故。說名清淨。第四者。謂此靜慮。順次數中。居第四故。復次此於九種次第定中。在第四故。靜慮者。謂在此定中。不苦不樂。受捨念。心一境性。總此四支。名第四靜慮。如有頌言。  樂苦等已滅  心堅住不動  得清淨天眼  能廣見眾色  不苦不樂受  淨捨念及定  名第四靜慮  諸佛所稱譽   在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第四靜慮。俱有之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第四靜慮。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第四靜慮。俱有勝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四靜慮。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為第四靜慮。此靜慮名。所依之義。具足及住。皆如前說。   無量品第十二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無量。何等為四。謂有一類慈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一。復有一類悲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二。復有一類喜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三。復有一類捨俱行心。無怨無敵。遠離惱害。廣大無量。善修習故。想對一方。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及對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間。亦復如是。是名第四。   雲何為慈。謂有一類。作是思惟。願諸有情。皆得勝樂。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諸慈性。名哀憐哀憐性。名愍念愍念性。總名為慈。復次與慈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慈。雲何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慈心定。謂有一類。起如是心。願諸有情。皆得勝樂。雖有此心。而無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雖善淨妙隨順磨瑩增長嚴飾應供。常委助伴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勝樂。雖有此言。而無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言雖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勝樂。雖有此心及有此言。而無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及言。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起如是心。發如是言。及有勝解。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其事如何。如有一類。寒苦所逼。得暖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熱苦所逼。得冷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飢苦所逼。得食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渴苦所逼。得飲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身體垢穢。支節勞倦乏諸資具。親友乖離。遇得沐浴案摩資具。親友和合。發生諸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復有一類。盛夏熱時。炎熾日光所逼切故。熱渴迷悶。身心燋惱。遇清涼池。投身沐浴。飲用生樂。取此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如是所受欲界樂具。及三靜慮所受勝樂。取彼樂相。起心發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雖皆是善淨妙乃至資糧。而未名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慈心定。若有此生。近曾現入。第三靜慮。取彼樂相。起如是心。發如是言。願諸有情。皆得如是如是勝樂。彼心言及勝解。皆是勝善淨妙隨順。乃至資糧。乃可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慈俱有心。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造心意業。名慈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慈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慈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慈心定加行。亦名入慈心定。復次慈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雲何狹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慈心定。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餘隨一親屬朋友。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慈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願彼有情。皆得勝樂。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狹小有情得樂。齊此未名狹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慈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而願狹小有情得樂。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狹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慈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狹小有情得樂。齊此名為已入狹小慈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慈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慈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慈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慈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慈心定。雲何無量慈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慈心定。謂即於狹小慈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皆願得樂。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無量有情得樂。齊此未名無量慈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慈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而願無量有情得樂。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慈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無量有情得樂。齊此名為已入無量慈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慈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慈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慈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慈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慈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慈心定。   雲何為悲。謂有一類。作是思惟。願諸有情。皆得離苦。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諸悲悲性。若惻愴惻愴性。若酸楚酸楚性。總名為悲。復次與悲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悲。復次悲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雲何狹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悲心定。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餘隨一。親屬朋友。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悲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願彼有情。皆得離苦。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狹小有情離苦。齊此不名狹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悲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而願狹小有情離苦。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狹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悲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狹小有情離苦。齊此名為已入狹小悲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悲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悲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悲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悲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悲心定。雲何無量悲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悲心定。謂即於狹小悲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皆願離苦。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願無量有情離苦。齊此未名無量悲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悲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而願無量有情離苦。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悲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願彼無量有情離苦。齊此名為已入無量悲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悲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悲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悲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悲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悲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悲心定。   雲何為喜。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有情獲益。深可欣慰。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豫有堪任性。踴躍踴躍性。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復次與喜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喜。復次喜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雲何狹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喜心定。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餘隨一親屬朋友。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喜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度彼有情得樂離苦。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而度狹小有情獲益。齊此未名狹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喜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欣慰狹小諸有情相欣慰狹小有情獲益。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狹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喜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欣慰狹小有情獲益。齊此名為已入狹小喜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喜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喜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喜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喜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喜心定。雲何無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喜心定。謂即於狹小喜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欣慰獲益。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欣慰無量有情獲益。齊此未名無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喜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欣慰無量有情獲益。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喜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欣慰無量有情獲益。齊此名為已入無量喜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喜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喜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喜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喜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喜心定。   雲何為捨。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應於有情。住平等捨。彼依出家。或依遠離。由思擇力。內所發起色界定善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捨。復次與捨相應受想行識。及所等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亦名為捨。雲何捨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捨心定。謂有一類。雖見可愛可樂可喜可意等有情。而不起分別。此是我母。此是我父。乃至此是我朋友等。唯起平等有情勝解。如無求士遇入一林。雖見娑羅樹。或多羅樹。或夜鬘樹。或馬相樹。或鄔曇跋羅樹。或諾瞿陀樹等。而不起分別。此是娑羅樹。此是多羅樹。乃至此是諾瞿陀樹等。唯起平等樹林勝解。修捨行者。於諸有情。不起分別。應知亦爾。是名捨心定加行。亦名入捨心定。復次捨心定。有二種。一狹小。二無量。雲何狹小舍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狹小舍心定。謂有一類。於諸可愛可樂可喜可意等有情。謂父母兄弟姊妹。及餘隨一親屬朋友等。彼於如是狹小有情。令狹小舍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於彼有情。住平等捨。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於彼有情。住平等捨。齊此未名狹小舍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狹小舍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狹小諸有情相。於彼有情。住平等捨。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狹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舍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於彼有情。住平等捨。齊此名為已入狹小舍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狹小舍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狹小舍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狹小舍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狹小舍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狹小舍心定加行。亦名入狹小舍心定。雲何無量捨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量捨心定。謂即於狹小舍心定。數數修習。令心隨順調伏寂靜。數復調練。令其質直柔軟堪能。與後勝定作所依止。然後漸令勝解遍滿。於東方等無量有情。住平等捨。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於彼有情。住平等捨。齊此未名無量捨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無量捨心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無量諸有情相於彼有情。住平等捨。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量捨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捨心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於彼有情。住平等捨。齊此名為已入無量捨心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無量捨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無量捨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無量捨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無量捨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得名無量捨心定加行亦名入無量捨心定。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八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無色品第十三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無色。何等為四。謂有苾芻。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一。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第二。復有苾芻。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名第三。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名第四。   超諸色想者。雲何諸色想。謂眼識相應想。等想現前等想。解了取像已想當想。總名色想有作是說與五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色想。今此義中。唯眼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色想。如是色想。爾時超越等超越。故名超諸色想滅。有對想者。雲何有對想。謂耳等四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有作是說。瞋恚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今此義中。耳等四識相應想等想。乃至已想當想。總名有對想。如是有對想。爾時斷遍知。遠離極遠離。調伏極調伏。隱沒除滅。故名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者。雲何種種想。謂有蓋纏者。所有染污色聲香味觸想。所有不善想。所有非理所引想。所有障礙定想。總名種種想。彼想爾時。不復引發。不復憶念。不復思惟。不復已思惟。不復當思惟。故名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者。雲何空無邊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空無邊處定。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第四靜慮為粗苦障。次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修空無邊處定齊此未名空無邊處定加行。亦未名入空無邊處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修習空無邊處定相。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空無邊處定加行。亦名入空無邊處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齊此名為已入空無邊處定。又此定中。諸心意識。名空無邊處定俱有心。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業。名空無邊處定俱有意業。諸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名空無邊處定俱有勝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空無邊處定俱有諸法。如是諸法。亦名空無邊處定。   超一切種空無邊處者。謂彼爾時。於空無邊處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者。雲何識無邊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識無邊處定。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空無邊處。為粗苦障。次應思惟。識無邊處。為靜妙離。餘廣說如空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者。謂彼爾時。於識無邊處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者。雲何無所有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無所有處定。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識無邊處為粗苦障。次應思惟。無所有處為靜妙離。餘廣說如空無邊處。超一切種無所有處者。謂彼爾時。於無所有處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種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者。雲何非想非非想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無所有處為粗苦。障次應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為靜妙離。餘廣說如空無邊處。   修定品第十四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修定。何等為四。謂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謂有苾芻。即於自身。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故離生喜樂。於自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謂有苾芻。於光明想。善攝受。善思惟。善修習。善通達。若晝若夜。無有差別。若前若後。無有差別。若下若上。無有差別。開心離蓋。修照俱心。除闇昧心。修無量定。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謂有苾芻。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滅盡沒。於此住念非不住念。及善知想善知尋。於此住念非不住念。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雲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謂有苾芻。於五取蘊。數數隨觀。生滅而住。謂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受想行識集。此是受想行識滅。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言。  斷欲想憂惱  離惛沈惡作  得清淨捨念  法尋伺前行  現法樂為初  次勝知見慧  破無明等漏  後證解脫果   即於自身者。謂身亦名身。根亦名身。五色根亦名身。四大種所造聚亦名身。今此義中意說四大種所造聚名身。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所有喜樂平等受。受所攝身輕安心輕安。是名喜樂。如是喜樂。從離欲惡不善法。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者。謂即於自四大種所造聚身。離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滋潤遍滋潤。是一義。充滿遍充滿。是一義。適悅遍適悅。是一義。由下中上。長養差別。譬如農夫。初以少水。溉灌畦壟爾時畦壟。滋潤遍滋潤。次以中水。灌溉畦壟。爾時畦壟充滿遍充滿。後以多水。溉灌畦壟。爾時畦壟。適悅遍適悅。苾芻亦爾。初以下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滋潤遍滋潤。次以中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充滿遍充滿。後以上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適悅遍適悅離生喜樂。於自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謂從足至頂。離生喜樂。作長養事。無不充滿。是名修定者。雲何為定。謂即於自身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總名為定。雲何為修。謂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者。顯於此定。能得自在。能令證得現法樂住者。謂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於現法中。證得樂住。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無所悕望。無所思慕。寂靜安隱故名樂住。於此樂住。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故名證得。復次初靜慮所攝離生喜樂俱行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現法樂住義如前說。   於光明想善攝受等者。雲何光明定加行。修何加行。入光明定。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善取淨月輪相。或復善取淨日輪相。或復善取藥物末尼諸天宮殿星宿光明。或復善取燈燭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城邑川土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山澤曠野光明。或復善取焚燒十擔。或二十擔。或三十擔。或四十擔。或五十擔。或百擔。或千擔。或百千擔。或無量百擔。或無量千擔。或無量百千擔。薪火光明。此火光明。熾盛極熾盛。洞然遍洞然。隨取一種光明相已。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而分別之。彼於爾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緣。思惟所取諸光明相齊此未名光明定加行。亦未名入光明定。彼若爾時攝錄自心。令不散亂馳流餘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緣。思惟如是諸光明相。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光明定加行。亦名入光明定。彼於此道。生已修習多修習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無二無退。思惟如是諸光明相齊此名為已入光明定。而未名為光明定想。雲何名為光明定想。謂即依止前光明定。思惟如前諸光明相。諸想等想。解了取像。已想當想。名光明定想。此光明定想。名光明想。於光明想。善攝受者。謂於此想。恭敬攝受。慇懃攝受。尊重攝受。思惟彼因彼門彼理彼方便彼行相。故名善攝受。善思惟者。謂數數起光明想已。數數思惟光明相想。善修習者。謂於此想。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故名善修習。善通達者。謂於此想。等了審了。等審觀察。故名善通達。若晝若夜。無有差別者。謂如晝分。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夜分亦爾。如於夜分。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晝分亦爾。故名若晝若夜無有差別。若前若後。無有差別者。謂如對面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背面亦爾。如於背面。對面亦爾。復次如於前時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今時亦爾。如於今時。前時亦爾故名若前若後無有差別。若下若上無有差別者。謂如於下方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如前諸光明相。於上方亦爾。如於上方於下方亦爾。故名若下若上無有差別。開心者。謂發起光明照了鮮淨俱行之心。離蓋者。謂遠離惛沈睡眠纏蓋心。用明瞭脩照俱心者。謂修習光明照了鮮淨俱行之心。除闇昧心者。謂此心中。不起闇昧相。唯起光明相。如燈燭光照了除闇。脩無量定者。謂修無量光明相定。是名修。定者。雲何為定。謂即於光明。審諦思惟解了觀察勝解堅住分別所起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雲何為修。謂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者。顯於此定能得自在。能令證得殊勝智見者。雲何名為殊勝智見。謂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至圓滿位。於舊眼邊。發起色界大種所造清淨天眼。依此天眼。生淨眼識。依此眼識。能遍觀察前後左右上下諸色。如如色界大種所造清淨天眼舊眼邊起。如是如是。生淨眼識。依此眼識。領受觀察彼彼諸色。是名此中殊勝智見。有作是說。由意淨故。勝解觀見。即人肉眼。變成天眼。名勝智見。今此義中。即前所說。清淨眼識相應勝慧。說名為智。亦名為見。謂天眼識相應勝慧。領受觀察彼彼諸色。是名此中殊勝智見。彼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殊勝智見。故名證得。復次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修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殊勝智見。義如前說。   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滅。盡沒者。謂審觀受生。審觀受住。審觀受滅。盡沒於此。住念非不住念者。謂審觀受生時。具念正知。審觀受住時。具念正知。審觀受滅盡沒時。具念正知。及善想善知尋者謂審觀想尋生審觀想尋住。審觀想尋滅盡沒於此。住念非不住念者。謂審觀想尋生時。具念正知。審觀想尋住時具念正知審觀想尋滅盡沒時。具念正知。是名脩。定者。雲何為定。謂彼爾時。作如是念。我於諸法。應正思惟。不起不善法。起諸善法。不起無記法。起有記法。令不善法不久住。令諸善法得久住令無記法不久住。令有記法得久住。彼於爾時。亦觀察心。亦觀察心所法。彼觀察心心所法時。所起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雲何為脩。謂於此定。若脩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脩。若習若脩若多所作者。謂於此定。能得自在。能令證得勝分別慧者。謂於此定。若習若脩。若多所作。能令一切不善慧。非理所引慧。所有不善障礙定慧。皆悉破壞。捨置不起此相違慧。生長堅住。由此故說。能令證得。勝分別慧。即於此慧。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故名證得。復次審觀受想尋俱行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脩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脩。若習若脩。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勝分別慧。義如前說。   於五取蘊。數數隨觀生滅而住等者。謂如實知色生及變壞。如實知受想行識生及變壞。是名脩。定者雲何為定。謂於五取蘊。數數隨觀生滅。而住所起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雲何為脩。謂於此定。若脩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脩。若習若脩。若多所作者。顯於此定能得自在。能令證得諸漏永盡者。漏謂三漏。即欲漏有漏無明漏。彼於此定。若習若脩。若多所作。能令三漏盡等盡遍盡究竟盡。故名諸漏永盡。於此永盡。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故名證得。復次第四靜慮所攝清淨捨念俱行。趣阿羅漢。無間道所攝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脩若習恆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脩。若習若脩。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諸漏永盡。義如前說。   覺支品第十五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苾芻。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嘗說覺支。覺支此言何義。世尊告曰。此覺支。言顯七覺支。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脩令圓滿。時彼苾芻。復白佛言。雲何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脩令圓滿佛告苾芻。若有於身。住循身觀。安住正念。遠離愚癡。爾時便起念覺支。得念覺支。脩令圓滿。彼由此念。於法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爾時便起擇法覺支。得擇法覺支。脩令圓滿。彼由擇法。發勤精進。心不下劣。爾時便起精進覺支。得精進覺支。脩令圓滿。彼由精進。發生勝喜。遠離愛味。爾時便起喜覺支。得喜覺支。脩令圓滿。彼由此喜。身心輕安。遠離粗重。爾時便起輕安覺支。得輕安覺支。脩令圓滿。彼由輕安。便受快樂。樂故心定。爾時便起定覺支。得定覺支。脩令圓滿。彼由心定。能滅貪憂。住增上捨。爾時便起捨覺支。得捨覺支。脩令圓滿。於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廣說亦爾。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脩令圓滿。   雲何念覺支。謂世尊說。若聖弟子。於此內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彼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於內外俱受心法三。廣說亦爾。脩習如是四念住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總名為念。亦名念根。亦名念力。亦名念覺支。亦名正念。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覺支。   雲何擇法覺支。謂世尊說。若聖弟子。能如實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應脩不應脩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法。有敵對法。緣生法。能如實知善不善法者。雲何善法。謂善身語業。善心心所法。善心不相應行。及擇滅是名善法。雲何不善法。謂不善身語業。不善心心所法。不善心不相應行。是名不善法。彼於如是善不善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善不善法。能如實知有罪無罪法者。雲何有罪法。謂三惡行。三不善根。十不善業道。是名有罪法。雲何無罪法。謂三妙行。三善根。十善業道。是名無罪法。彼於如是有罪無罪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有罪無罪法。能如實知應脩不應脩法者。雲何應脩法。謂三妙行。三善根。十善業道。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恭敬聽聞。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曾不睡眠。勤脩諸善。是名應脩法。復次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支聖道。四正行。四法跡。奢摩他毘缽捨那。亦名應脩法。雲何不應脩法。謂三惡行。三不善根十不善業道。親近不善士。聽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非法行。不恭敬聽。不恭敬問。不密護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常習睡眠。不勤脩善。是名不應脩法。彼於如是應脩不應脩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應脩不應脩法。能如實知下劣勝妙法者。雲何下劣法。謂不善法。及有覆無記。是名下劣法雲何勝妙法。謂諸善法。及無覆無記。是名勝妙法。彼於如是下劣勝妙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下劣勝妙法。能如實知黑白法者。雲何黑白法。謂不善法名黑。善法名白。有罪法名黑。無罪法名白。不應脩法名黑。應脩法名白。下劣法名黑勝妙法名白。是名黑白法。彼於如是黑白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黑白法。能如實知有敵對法者。雲何有敵對法。謂貪無貪互相敵對。瞋無瞋互相敵對。癡無癡互相敵對。是名有敵對法。彼於如是有敵對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有敵對法。能如實知緣生法者。雲何緣生法。謂緣起法。及緣已生法。總名緣生法。彼於如是緣生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是名能如實知緣生法。彼如實知善不善法。廣說乃至緣生法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總名為慧。亦名慧根。亦名慧力。亦名擇法覺支。亦名正見。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乃至毘缽捨那。是名擇法覺支。   雲何精進覺支。謂世尊說。若聖弟子。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脩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彼脩如是四正勝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總名精進。亦名精進根。亦名精進力。亦名精進覺支。亦名正勤。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精進覺支。   雲何喜覺支。謂世尊說。大名當知。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佛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如來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如來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諸佛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法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正法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正法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正法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伽。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又佛弟子。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如是僧伽。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僧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僧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僧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僧伽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我淨戒。不缺不穿。不雜不穢。堪受供養無隱昧。善究竟。善受持。智者稱讚。常無譏毀。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自戒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自戒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自戒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施。謂我今者善得勝利。雖居無量慳垢所纏眾生眾中。而心遠離一切慳垢。能行惠施。雖處居家。而能不著一切財寶。舒手佈施。作大祠祀。供養福田。惠捨具足。樂等分佈。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施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自施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自施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自施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謂有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諸天。成就信故戒故聞故捨故慧故。從此處沒。生彼天中。受諸快樂。我亦有信。戒聞捨慧。亦當生彼。與諸天眾。同受快樂。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天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諸天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諸天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諸天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彼脩如是六隨念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預。有堪任性。踴躍踴躍性。歡喜歡喜性。總名為喜。亦名喜覺支。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住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乃至歡喜歡喜性。是名喜覺支。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九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覺支品第十五之餘   雲何輕安覺支。謂世尊說。慶喜當知。入初靜慮時。語言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一順輕安相。入第二靜慮時。尋伺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二順輕安相。入第三靜慮時。諸喜靜息。由此為緣。餘法靜息。此名第三順輕安相。入第四靜慮時。入出息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四順輕安相。入滅想受定時。想受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五順輕安相。慶喜當知。復有第六上妙輕安。是勝是最勝。是上是無上。如是輕安。最上最妙。無餘輕安能過此者。此復是何。謂心從貪離染解脫。及從瞋癡離染解脫。此名第六順輕安相。思惟此相。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總名輕安。亦名輕安覺支。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諸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是名輕安覺支。雲何定覺支。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如是我說。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能盡諸漏。苾芻當知我依何故。作如是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謂有苾芻。先由如是諸行相狀。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識。謂此諸法。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彼於此法。深心厭患。怖畏遮止。然後攝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靜微妙。捨一切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如善射師。或彼弟子。先學近射泥團草人。後能遠射大堅固物。亦令破壞。苾芻亦爾。先由如是諸行相狀。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識。謂此諸法。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彼於此法。深心厭患。怖畏遮止。然後攝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靜微妙。捨一切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彼如是知如是見故。便從欲漏心得解脫。亦從有漏及無明漏。心得解脫。既解脫已。能自知見。我得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依此故。作如是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如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說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能盡諸漏。隨所應亦爾。謂第二靜慮。應作是說。復有苾芻。先由如是諸行相狀。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乃至廣說。乃至無所有處。應作是說。復有苾芻。先由如是諸行相狀。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但思惟彼所得所趣受想行識。乃至廣說。苾芻當知。乃至想定能辦如是所應作事。復有非想非非想處。及滅盡定。我說於彼脩定苾芻。應數入出彼脩如是七依定時。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亦名定根。亦名定力。亦名定覺支。亦名正定。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覺支。   雲何捨覺支。謂有苾芻。思惟斷界離界滅界。由此發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彼作是念。我今應於順貪順瞋順癡諸法。離貪瞋癡。由此發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復作是念。我今應於貪瞋癡法。心不攝受。由此發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彼審思惟六順捨法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總名為捨。亦名捨覺支。是聖出世無漏無取道隨行道俱有道隨轉。能正盡苦。作苦邊際。諸有學者如所見諸行。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於諸行中。深見過患。於永涅槃。深見功德。若阿羅漢。如解脫心。思惟觀察。令至究竟。所有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是名捨覺支。   雜事品第十六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汝等若能永斷一法。我保汝等定得不還一法。謂貪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如是瞋癡忿恨覆惱嫉慳誑諂無慚無愧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憤發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惡欲大欲顯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惡言樂惡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貪非法。貪著貪惡貪有身見有見無有見貪慾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瞢憒不樂頻申欠呿食不調性心昧劣性種種想不作意粗重觝突饕餮不和軟性不調柔性不順同類欲尋恚尋害尋親裡尋國土尋不死尋陵蔑尋假族尋愁歎苦憂擾惱。於此一法。若永斷者。我能保彼定得不還。爾時世尊。為攝前義。而說頌曰。  貪所繫有情  數往諸惡趣  智者能正斷  不還此世間   如是瞋癡乃至擾惱。一一別頌。如貪應知。   雲何貪。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雲何瞋。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雲何癡。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脩法無知。不應脩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堙C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眼。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欣等欣極欣。癡類癡生。總名為癡。   雲何忿。謂忿有二種。一屬愛忿。二屬非愛忿。屬愛忿者。謂於父母兄弟姊妹妻妾男女。及餘隨一親屬朋友。所發生忿怒。有忿言。如何不與我此物。而與我如是物。如何不與我作此事。而與我作如是事。由此發生諸忿。等忿遍忿極忿。已忿當忿現忿。熱極熱。煙極煙。焰極焰。凶勃粗惡。心憤發。起惡色。出惡言。是名屬愛忿。屬非愛忿者。謂有一類。作是思惟。彼今於我欲為無義。欲為不利益。欲為不安樂。欲為不滋潤。欲為不安隱。然彼於我已作無義。當作無義。現作無義。諸有於我欲為無義。乃至不安隱。而復於彼欲為有義。欲為利益。欲為安樂。欲為滋潤。欲為安隱。然復於彼已作有義。當作有義。現作有義。諸有於我欲為有義。乃至安隱。而復於彼欲為無義。乃至不安隱。由此發生諸忿。等忿乃至起惡色出惡言。是名屬非愛忿。此屬愛非愛。總名為忿。雲何恨。謂有一類。作是思惟。彼既於我欲為無義。廣說如前。我當於彼亦如是作。此能發忿。從瞋而生。常懷憤結諸恨。等恨遍恨極恨。作業難迴。為業纏縛。起業堅固。起怨起恨。心怨恨性。總名為恨。雲何覆。謂有一類。破戒破見。破淨命。破軌範。於本受戒不能究竟。不能純淨。不能圓滿。彼既自覺所犯已久。作是思惟。我若向他。宣說開示施設建立所犯諸事。則有惡稱惡譽。被彈被厭。或毀或舉。便不為他恭敬供養。我寧因此墮三惡趣。終不自陳上所犯事。彼既怖得惡稱惡譽。乃至怖失恭敬供養。於自所犯。便起諸覆等覆遍覆。隱等隱遍隱。護等護遍護。藏等藏遍藏。已覆當覆現覆。總名為覆。雲何惱。謂有一類。於僧等中。因法非法。而興鬥訟。諸苾芻等為和息故。勸諫教誨。而固不受。此不受勸諫性。不受教誨性。極執性。極取性。左取性。不右取性。難勸捨性。拙應對性。師子執性。心蛆螫性。心佷戾性。總名為惱。雲何嫉。謂有一類。見他獲得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作是思惟。彼既已獲恭敬等事。而我不得。由此發生諸戚極戚。苦極苦。妒極妒。嫉極嫉。總名為嫉。雲何慳。謂慳有二種。一財慳。二法慳。財慳者。謂於諸所有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障礙遮止令他不得。於自所有可愛資具。不施不遍施。不隨遍施。不捨不遍捨。不隨遍捨。心吝惜性。是名財慳。法慳者。謂所有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或親教軌範教授教誡。或展轉傳來諸祕要法。障礙遮止令他不得。於自所有。如上諸法。不授與他。亦不為說。不施不遍施。不隨遍施。不捨不遍捨。不隨遍捨。心吝惜性。是名法慳。此財法慳。總名為慳。雲何誑謂。於他所以。偽斗偽斛偽秤。詭言施詫誑誘。令他謂實。諸誑等誑遍誑極誑。總名為誑。雲何諂。謂心隱匿性。心屈曲性。心洄復性。心沈滯性。心不顯性。心不直性。心無堪性。總名為諂。雲何無慚。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無敬無敬性。無自在無自在性。於自在者。無怖畏轉。總名無慚。雲何無愧。謂無愧無所愧無別愧。無恥無所恥無別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總名無愧。雲何慢。謂於劣謂己勝。或於等謂己等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總名為慢。雲何過慢。謂於等謂己勝。或於勝謂己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過慢。雲何慢過慢。謂於勝謂己勝。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慢過慢。雲何我慢。謂於五取蘊等。隨觀見我或我所。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我慢。雲何增上慢。謂未得謂得。未獲謂獲。未觸謂觸。未證謂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增上慢。雲何卑慢。謂於多勝謂己少劣。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卑慢。雲何邪慢。謂己無德。而謂有德。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邪慢。雲何憍。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之種姓。家族色力。工巧事業。若財若位。戒定慧等。隨一殊勝。由此起憍極憍醉極醉悶極悶。心傲逸。心自取。起等起。生等生。高等高。舉等舉。心瀰漫性。總名為憍。雲何放逸。謂於斷不善法集善法中。不脩不習。不恆作。不常作。捨加行。總名放逸。雲何傲。謂有一類。應供養者而不供養。應恭敬者而不恭敬。應尊重者而不尊重。應讚歎者而不讚歎。應問訊者而不問訊。應禮拜者而不禮拜。應承迎者而不承迎。應請坐者而不請坐。應讓路者而不讓路。由此發生。身不卑屈。不等卑屈。不極卑屈。身傲心傲。自傲誕性。總名為傲。雲何憤發。謂身擒害性。心擒害性。身戰怒性。心戰怒性。身憤發心憤發。已憤發。當憤發。總名憤發。   雲何矯妄。謂多貪者。為供養故。為資具故。為恭敬故。為名譽故。拔髮燂髭。臥灰露體。徐行低視。高聲現威。顯自伎能。苦行等事。總名矯妄。雲何詭詐。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等今者善得人身。諸有誦持經律對法。善說法要。妙閑傳記。製造疏論。樂阿練若。樂但三衣。樂常旋禮。樂糞掃衣。樂行乞食。樂一缽食。樂一受食。樂一坐食。樂居樹下。樂居露地。樂處塚間。樂坐不臥。樂隨得坐。得不淨觀。得持息念。得四靜慮。得四無量。得四無色。得四聖果。得六通慧。得八解脫。此等賢聖。但入汝家。皆得汝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我之行德未減前人。今至汝家。固望同彼。是名詭詐。復有詭詐。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應於我如父母想。我亦於汝如男女想。自今已後。共為親眷。憂喜榮辱鹹悉是同。先來世間。汎號於我。為沙門釋子。從今向去。皆悉稱我為汝家沙門。凡我所須資身眾具。衣藥等物。汝皆見供。汝若不能。我脫別往餘敬信家。汝豈不辱。如是所作。種種不實。方便語言。總名詭詐。雲何現相。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賢士賢女。此衣此缽。此坐臥具。此衫裙等。我若得之。甚為濟要。當常寶護。以福於汝。除汝能捨。誰當見惠。作此方便而獲利者。總名現相。雲何激磨。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父母等。具足淨信戒聞捨惠。乘斯善業。已生人天。及得解脫。而汝無信戒聞捨慧。既無善業。後若命終。定生惡趣。其如之何。如是讚毀以求利者。總名激磨。雲何以利求利。謂有一類。先從餘家。求得衣缽。及餘隨一支身命緣。持往餘家。而現之曰。彼某甲家。與我此物。然彼施主。於長時中。恆資給我衣缽等物。汝家若能如彼施者。便亦是我所依止處。因前方便。獲後利者。如是總名以利求利。雲何惡欲。謂有一類。實不誦持經律對法。廣說乃至。實非證得八解脫者。而欲令他知已實是誦持經律對法等者。因斯而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又自實無出家遠離所生善法。而為他人。宣說開示顯己證得。如斯等類。總名惡欲。雲何大欲。謂多貪者。為得廣大財利等故。而起於欲。已欲當欲。總名大欲。雲何顯欲。謂有一類。實是誦持經律對法。廣說乃至。得持息念。及得預流一來果者。但無名譽。人所不知。意欲令他。知有此德。因斯便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作依怙。又自實有出家遠離所生善法。而為他人。宣說開示顯己證得。如斯等類。總名顯欲。雲何不喜足。謂有一類。於已獲得色香味觸及餘資具。不生喜足。復悕復欲。復樂復求。總名不喜足。雲何不恭敬。謂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脩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愛不樂。於師等言。違戾左取。而不右取。毀訾非撥。諸如是等。名不恭敬。雲何起惡言。謂有一類。若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脩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愛不樂。於師等言。違戾左取。而不右取。毀訾非撥。及於師等。起勃詈言。諸如是等名起惡言。雲何樂惡友。謂有一類。好近惡友。言惡友者。謂諸屠羊屠雞屠豬。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是名惡友。復有一類。毀犯屍羅。習行惡法。內懷腐敗。外現堅貞。類穢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亦名惡友。於如是等諸惡友所。親近承事。隨順愛樂。名樂惡友。雲何不忍。謂有一類。不能堪忍寒熱飢渴風雨蚊虻蛇蠍惡觸。及餘苦事。復有一類。於他暴惡。能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凶勃穢言。不能堪忍。即此及前。總名不忍。雲何耽嗜遍耽嗜。謂下品貪瞋癡纏。名耽嗜。即此中品。名遍耽嗜。復次中品貪瞋癡纏。名耽嗜。即此上品。名遍耽嗜。雲何染貪。謂於諸欲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染貪。雲何非法貪。謂於母女姊妹。及餘隨一親眷。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名非法貪。雲何著貪。於自財物。及所攝受。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著貪。雲何惡貪謂於他財物。及所攝受。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惡貪。復有惡貪規他生命。貪皮角等。飲血噉肉。如是二種。總名惡貪。雲何有身見。謂於五取蘊。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樂惠觀見。名有身見。雲何有見。謂於我及世間。起常恆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是名有見。雲何無有見。謂於我及世間。起非常非恆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名無有見。雲何貪慾。謂於諸欲境。起欲樂欣喜。求趣悕望。是名貪慾。有作是說。於諸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貪慾。雲何瞋恚。謂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乃至現為過患。總名瞋恚。雲何惛沈。謂身重性。心重性。乃至□□□□檢□□□□裀□□姝□□□□觜□□□□□□□□□秕妀逆□□□□□□□妎駢飀□□□□□□□駢駭餺駢飀□□駢餘逆□□□駢飀□□妃□□□□□□□□□□□□□□□□□逆□□□□□□□姖□□□□□□逆□□橛榻婁□□□秖□□□□褓□□□□□E□□□□□□□□□姞□□□□□□逆□□□逆□□□□□逆□□□□□逆□□□□逆□□□□逆□□□□□櫳□□□N□□□□□□□□□誇□□□□送□j□祥□□□□□j□□□□□j□□□褸□□□錄□□□□□□□騪□餺裀□□妀□□□行□奅逆□□□□□□□□□□□□□覅□□□□□□□□婠□□□□□□□x□□□稈□□□□□□□□□□飀□□□城鞢慼慼慼慼慼慼憤藷S□呂逆□□誇□□□檸□晼慼撢f樓□□□□廓楏逆□□□露□呂逆□□奿□祊□逆□□□□祊□□□□□□□□祊□逆□□姨X瓷慼慼敷蝖慾蟆鞢慼慼慼慼慼慼慼敵□覃□□□□□□@櫸□妃□□□飲□□□□□X瓷慼慼撓堙慼慼慼慼慼慼潮峞慼慼撓W□埤□□妊□□□□埤□□□□□□□□□□□□□□□□□樦□□□□□□□□□婺□□□□□□逆□□□逆□□□□□逆□□□□□逆□□□稟逆□□□稟逆□□□烈□逆□□□烈□逆□□□□□□□□□□□□送□j□□詣蓮□□□行粳□□□行稈□□□□荅□□□□空□□礸□□飀□礸□□埤□□褸□裀□□礸□逆□□□□□詁□滿慼撙\□□□□馜送□j□嬪□□□□j□□□□□j□□□褸□□□錄□□□□□□□□□□旅□□□□□復□鷺□□□馬□□□□□□勵埤□奪□唌慼慼慼慼撮式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撐□滿慼撙\□□□□馜送□j□樇□棇□j□椻榕騬□j□樇□饕飼□□椻榕饕飼□□□□□□詁□滿慼撙\□□□□□麗楛□駐模□□□□□□□□□□□□詁□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樊寑j□□送□j□樲□香□□褸□椸□□媧□□□□縷□□埤□□□蓮□□□□黎□□隉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撙\□□j□□□□□□□□婤j□□誇□□呂逆□□□□逆□□婞埤□□□□¥滓禍v穌¥滓滿慼慰D滓陛慰D滿慼慼慼排n□滎□□□□□□蕁□恣慼L□□雥□‥□□搳L□□悷。身不明淨。身不潤滑。身不柔軟。身無堪任。總名不調柔性。雲何不順同類。謂有一類。於親教親教類。軌範軌範類。及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不正隨順。是名不順同類。   雲何欲尋。謂欲貪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構畫。思惟分別。總名欲尋。雲何恚尋。謂瞋恚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恚尋。雲何害尋。謂害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害尋。雲何親裡尋。謂於親裡。欲令安樂。得勝朋伴。無有惱害。成就一切無惱害法。王臣愛重。國人敬慕。五穀豐熟。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親裡尋。雲何國土尋。謂於所愛國土人眾。欲令安樂。廣說乃至。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國土尋。雲何不死尋。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脩習。先應誦持經律對法。為諸有情。宣說法要。學諸傳記製造疏論。居阿練若。但持三衣。廣說乃至。隨得而坐。作此事已。然後習定。復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脩習。先應歷觀山川國土園林池沼巖窟塚間。禮旋制多。遊觀諸寺。為此事已。然後習定。復有一類。作是思惟。我於佛教所說勝定。且未脩習。待過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或過七月乃至一月。或過七日乃至一日。或過此晝。或過此夜。過此時已。然後習定。如是思惟。於自身命。不了危脆。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不死尋。雲何陵蔑尋。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我之種姓。家族色力。工巧事業。若財若位。戒定慧等。隨一殊勝。恃此方他。而生陵蔑。由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陵蔑尋。雲何假族尋。謂有一類。於非親族。託為親族。欲令安樂。得勝朋伴。無有惱害。成就一切無惱害法。王臣愛重。國人敬慕。五穀豐熟。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假族尋。   雲何愁。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故。或因親族滅亡都盡。或因財位一切喪失。便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彼於爾時。心熱等熱。內熱遍熱。便發於愁。已愁當愁。心中愁箭。總名為愁。雲何歎。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等。便發自身乃至苦受。彼於爾時。心熱乃至心中愁箭。由此緣故。而傷歎言。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廣說乃至。我財我位。如何一旦。忽至於此。其中所有傷怨言詞。種種語業。總名為歎。雲何苦。謂五識相應不平等受。總名為苦。雲何憂。謂意識相應不平等受。總名為憂。雲何擾惱。謂心擾惱。已擾惱。當擾惱。擾惱性。擾惱類。總名擾惱。從貪瞋癡。乃至擾惱。皆名雜事。於此雜事。若永斷一。定得不還。以一斷時。餘容隨斷。故佛保彼定得不還。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十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品第十七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欲少問。喬答摩尊。唯願聽許。爾時世尊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梵志問言。根有幾種。世尊告曰。有二十二。何等二十二。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二十二。攝一切根。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踴躍。恭敬而去。   雲何眼根。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增上發眼識。於色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於色。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又眼於色。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眼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眼。名為眼根。亦名所知。所識。所通達。所遍知。所斷所解。所見所得。所覺所現等覺。所了所等了。所觀所等觀。所審察。所抉擇。所觸所等觸。所證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或傍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中有。及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眼。名眼處。名眼界。名眼根。名見名道路。名引導。名白名淨。名藏名門。名田名事。名流名池。名海名瘡。名瘡門。名此岸。如是眼根。是內處攝。雲何耳根。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又耳增上發耳識。於聲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又耳於聲。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又耳於聲。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耳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耳。名為耳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及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耳。名耳處。名耳界。名耳根。名聞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耳根。是內處攝。雲何鼻根。謂鼻於香。已正當嗅。及彼同分。是名鼻根。鼻根增上發鼻識。於香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於香。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又鼻於香。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鼻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鼻。名為鼻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或中有。非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鼻。名鼻處名鼻界。名鼻根。名嗅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鼻根。是內處攝。雲何舌根。謂舌於味。已正當嘗。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增上發舌識。於味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於味。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又舌於味。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舌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舌。名為舌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中有。非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舌。名舌處。名舌界。名舌根。名嘗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舌根。是內處攝。雲何身根。謂身於觸。已正當覺。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增上發身識。於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於觸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於觸。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身。名為身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或地獄。乃至中有。非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身。名身處。名身界。名身根。名覺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身根。是內處攝。雲何女根。謂女女體女性。女勢分。女作用。此復雲何。謂臍輪下。膝輪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若於是處。與男交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女根。雲何男根。謂男男體男性。男勢分。男作用。此復雲何。謂臍輪下。膝輪上。所有肉身。筋脈流注。若於是處。與女交會。發生平等領納樂受。是名男根。雲何命根。謂彼彼有情。在彼彼有情聚中。不移不轉。不破不沒。不失不退壽住存活。護隨護。轉隨轉。是命。是命根。是名命根。   雲何意根。謂意於法。已正當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增上發意識。於法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於法。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又意於法。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意根。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意。名為意根。亦名所知。乃至等所證。此復雲何。謂心意識。或地獄。乃至或中有。或脩所成。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意。名意處。名意界。名意根。名知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意根是內處攝。雲何樂根。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復次脩第三靜慮。順樂觸所生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雲何苦根。謂順苦觸所生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根。雲何喜根。謂順喜觸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復次脩初二靜慮。順喜觸所生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雲何憂根。謂順憂觸所生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根。雲何捨根。謂順捨觸所生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復次脩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不苦不樂觸所生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雲何信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淨。是名信根。復次學信無學信。及一切非學非無學信。皆名信根。雲何精進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精進根。復次學精進無學精進。及一切非學非無學精進。皆名精進根。雲何念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念根。復次學念無學念。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念。皆名念根。雲何定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正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復次學定無學定。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定。皆名定根。雲何慧根。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名慧根。復次學慧無學慧。及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皆名慧根。雲何未知當知根。謂已入正性離生者。所有學慧慧根。及隨信隨法行。於四聖諦。未現觀。為現觀故諸根轉。是名未知當知根。雲何已知根。謂已見諦者。所有學慧慧根。及信勝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而現觀為斷餘煩惱故。諸根轉。是名已知根。雲何具知根。謂阿羅漢。所有無學慧慧根。及慧解脫。俱解脫。於四聖諦。已現觀。而現觀。為得現法樂住故。諸根轉。是名具知根。   處品第十八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合掌恭敬。以諸愛語。慰問世尊。佛亦愛言。而慰問彼。相慰問已。退坐一面。曲躬合掌。而白佛言。我欲少問。喬答摩尊。唯願聽許。略為宣說。爾時世尊告彼梵志。恣汝意問。吾當為說。梵志問言。一切法者。何謂一切。世尊告曰。一切法者。謂十二處。何等十二。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謂十二。若有說言。此非一切。言一切者。更別有法。彼但有言。而無實事。若還詰問。便不能了。彼後審思。自生迷悶。以一切法。非彼境故。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踴躍。恭敬而去。   雲何眼處。謂如眼根。應說其相。雲何色處。謂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又色為眼增上發眼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又色於眼。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又色為眼。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名為色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青黃赤白雲煙塵霧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影光明暗空一顯色。相雜紅紫。碧綠皂褐。及餘所有。眼根所見。眼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色。名色界。名色處。名彼岸。如是色處。是外處攝。雲何耳處。謂如耳根。應說其相。雲何聲處。謂聲為耳。已正當聞。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又聲為耳增上發耳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又聲於耳。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又聲為耳。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聲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聲。名為聲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聲鈴聲。大小鼓聲。歌聲詠聲。讚聲梵聲。及四大種互相觸聲。於晝夜分。語言音聲。及餘所有耳根所聞。耳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聲。名聲界。名聲處。名彼岸。如是聲處。是外處攝。雲何鼻處。謂如鼻根應說其相。雲何香處。謂香為鼻。已正當嗅。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為鼻。增上發鼻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於鼻。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又香為鼻。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香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香。名為香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根香莖香。枝香葉香。花香果香。好香惡香。平等香。及餘所有鼻根所嗅。鼻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香。名香界。名香處。名彼岸。如是香處。是外處攝。雲何舌處。謂如舌根。應說其相。雲何味處。謂味為舌。已正當嘗。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又味為舌增上發舌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又味於舌。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又味為舌。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味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味。名為味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所造。根味莖味。枝味葉味。花味果味。食味飲味。及諸酒味。苦味酢味。甘味辛味。鹹味淡味。可意味不可意味。順捨處味。及餘所有舌根所嘗。舌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味。名味界。名味處。名彼岸。如是味處。是外所攝。雲何身處。謂如身根。應說其相。雲何觸處。謂觸為身。已正當覺。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為身增上發身識。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於身。已正當礙。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又觸為身。已正當行。及彼同分。是名觸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觸。名為觸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滑性。澀性。輕性。重性。冷煖飢渴。及餘所有身根所覺身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觸。名觸界。名觸處。名彼岸。如是觸處。是外所攝。雲何意處。謂如意根。應說其相。雲何法處。謂法為意。已正當知。是名法處。又法為意增上發意識已正當了別。是名法處。又法於意。已正當礙。是名法處。又法為意。已正當行。是名法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法。名為法處。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證。此復雲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信精進念定慧。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見現觀。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住。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虛空擇滅非擇滅。及餘所有意根所知意識所了。所有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名法。名法界。名法處。名彼岸。如是法處。是外處攝。   蘊品第十九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五種蘊。何等為五。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五蘊。雲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是名色蘊。雲何受蘊。謂諸受等受。別受受性。受所攝。是名受蘊。復有二受。說名受蘊。謂身受心受。雲何身受。謂五識身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身受。雲何心受。謂意識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心受。復有二受。說名受蘊。謂有味受。無味受。雲何有味受。謂有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有味受。雲何無味受。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無味受。有作是說。欲界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色無色界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今此義中。有漏作意相應受。名有味受。無漏作意相應受。名無味受。如有味受無味受。如是墮受。不墮受。耽嗜依受出離依受。順結受。不順結受。順取受。不順取受。順纏受。不順纏受。世間受。出世間受。亦爾。復有三受。說名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雲何樂受。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復次脩初第二第三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雲何苦受。謂順苦觸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受。雲何不苦不樂受。謂順不苦不樂觸所生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復次脩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不苦不樂觸所生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不苦不樂受。復有四受。說名受蘊。謂欲界受。色界受。無色界受。不繫受。雲何欲界受。謂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欲界受。雲何色界受。謂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色界受。雲何無色界受。謂無色界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無色界受。雲何不繫受。謂無漏作意相應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不繫受。復有五受。說為受蘊。謂樂受。苦受。喜受。憂受。捨受。如是五受。廣說如根品。復有六受。說為受蘊。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雲何眼觸所生受。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為等起。是眼觸種類。是眼觸所生。與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識所了別色諸受。乃至受所攝。是名眼觸所生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廣說亦爾。是名受蘊。如受蘊。如是想蘊識蘊。如其所應。廣說亦爾。雲何行蘊。謂行蘊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雲何心相應行蘊。謂思觸作意。廣說乃至。諸所有智見現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是名心相應行蘊。雲何心不相應行蘊。謂得無想定。廣說乃至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與心相應。是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心相應行蘊及心不相應行蘊總名行蘊。   多界品第二十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阿難陀。獨居靜室。作是思惟。諸起怖畏。及起災患擾惱事者。皆是愚夫。非諸智者。既思惟已。於日後分。從靜室出。往世尊所。頂禮雙足。退住一面。以所思事。具白世尊。佛印可言。如是如是。諸起怖畏。及起災患擾惱事者。皆是愚夫。非諸智者。如置火在乾蘆草舍。樓堂臺觀。亦被焚燒。愚夫亦爾。以無智故。起諸怖畏及災患等。慶喜當知。過去未來現在。怖畏災患擾惱。皆愚夫生。非諸智者。以諸智者不起彼故。慶喜當知。愚夫有怖畏智者無怖畏。愚夫有災患。智者無災患。愚夫有擾惱。智者無擾惱。是故慶喜應知。愚夫及智者。法知已遠離諸愚夫法。於智者法。應正受行。阿難陀言。齊何施設諸愚夫數。佛言。若有於界處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不善巧者。是愚夫數。阿難陀言。齊何施設諸智者數。佛言。若有於界處蘊。及於緣起。處非處法。得善巧者。是智者數。阿難陀言。雲何智者於界善巧。佛言。智者於十八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欲界恚界害界無慾界無恚界無害界。復於六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復於四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受界想界行界識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欲界色界無色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色界無色界滅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劣界中界妙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復於三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復於二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有漏界無漏界。復於二界。如實知見。是界善巧。謂如實知見有為界無為界。是名智者於界善巧。阿難陀言。雲何智者於處善巧。佛言。智者於十二處。如實知見。是處善巧。謂如實知見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名智者於處善巧。阿難陀言。雲何智者於蘊善巧。佛言。智者於五蘊。如實知見。是蘊善巧。謂如實知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智者於蘊善巧。阿難陀言。雲何智者於緣起善巧。佛言。智者於十二支緣起順逆。如實知見。是緣起善巧。謂如實知見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歎苦憂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及如實知依此無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擾惱滅。如是便滅純大苦蘊。是名智者於緣起善巧。阿難陀言。雲何智者於處非處善巧。佛言。智者於處非處。如實知見是處非處善巧。謂如實知。無處無容身語意惡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有處有容身語意惡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無處無容身語意妙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有處有容身語意妙行。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異熟。無處無容行身語意惡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諸善趣。有處有容行身語意惡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無處無容行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有處有容行身語意妙行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諸善趣。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輪王生一世界。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輪王。生一世界。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如來。生一世界。有處有容。非前非後。有一如來。生一世界。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女作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有處有容男作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及證獨覺菩提。或證無上正等菩提。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及起噁心。出佛身血。有處有容諸異生者。作五無間。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斷眾生命。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故思斷眾生命。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故思越諸學處。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故思越諸學處。無處無容具聖見者。捨勝學處趣劣學處。或求外道為師。或求外道為福田。或瞻仰外道沙門婆羅門面。或種種占卜諸吉祥事。執為清淨。或受第八有。有處有容諸異生者。有如是事。是處非處善巧。復如實知見無處無容。未斷五蓋。令心染污。令慧力羸。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中。有處有容已斷五蓋。令心染污令慧力羸。障礙道品。違涅槃者。心善安住四念住中。無處無容未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善住四念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有處有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已善住四念住中。乃能修習七等覺支。無處無容未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未善住四念住中。而能修習七等覺支。而證聲聞獨覺無上菩提。有處有容已斷五蓋。廣說乃至違涅槃者。心已善住四念住中已。能修習七等覺支。乃能證得聲聞獨覺無上菩提。是名智者於處非處善巧。阿難陀曰。今此法門。其名何等。雲何奉持。佛告慶喜。今此法門。名為四轉。亦名大法鏡。亦名甘露鼓。亦名多界。應如是持。時阿難陀。歡喜敬受。   雲何眼界。謂如眼根。雲何色界。謂如色處。雲何眼識界。謂眼色為緣所生眼識。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了別異了別各別了別色。是名眼識界。餘五三界。隨其所應。廣說亦爾。   雲何地界。謂地界有二種。一內。二外。雲何內地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堅性堅類有執有受。此復雲何。謂髮毛爪齒。乃至糞穢。復有所餘身內各別堅性堅類有執有受。是名內地界。雲何外地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堅性堅類無執無受。此復雲何。謂大地山。諸石瓦礫蚌蛤蝸牛。銅鐵錫鑞。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珊瑚璧玉。金銀石藏杵藏。頗胝迦。赤珠右旋。沙土草木。枝葉花果。或復有地依水輪住。復有所餘在此身外堅性堅類無執無受。是名外地界。前內此外。總名地界。雲何水界。謂水界有二種。一內。二外。雲何內水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濕性濕類有執有受。此復雲何。謂諸淚汗。乃至小便。復有所餘身內各別濕性濕類有執有受。是名內水界。雲何外水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濕性濕類無執無受。此復雲何。謂根莖枝葉花果等汁露。酒乳酪酥油蜜糖。池沼陂湖殑伽河。鹽母那河。薩剌渝河。頞氏羅筏底河。莫呬河。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大海水。或復有水依風輪住。復有所餘在此外濕性濕類無執無受。是名外水界。前內此外。總名水界。雲何火界。謂火界有二種。一內。二外。雲何內火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暖性暖類有執有受。此復雲何。謂此身中諸所有熱等熱遍熱。由此所食所噉所飲。正易消化。若此增盛。令身燋熱。復有所餘身內各別暖性暖類有執有受。是名內火界。雲何外火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暖性暖類無執無受。此復雲何。謂地暖火日藥末尼宮殿星宿火聚燈焰燒村燒城燒川燒野燒。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千。或無量擔。薪草等火熾盛烔然。或在山澤河池巖窟房舍殿堂樓觀。草木根莖枝葉花果等暖。復有所餘熱性熱類無執無受。是名外火界。前內此外。總名火界。雲何風界。謂風界有二種。一內二外。雲何內風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動性動類有執有受。此復雲何。謂此身中。或上行風。或下行風。或傍行風。脅風背風。胸風肚風。心風臍風。嗢缽羅風。蓽缽羅風。刀風劍風。針風結風。纏風掣風。努風。強風。隨支節風。入出息風。復有所餘身內各別動性動類有執有受。是名內風界。雲何外風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此復雲何。謂東風西風南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旋風暴風吠嵐婆風小風大風無量風風輪風依空行風。復有所餘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是名外風界。前內此外。總名風界。雲何空界。謂空界有二種。一內。二外。雲何內空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空性空類有執有受。此復雲何。謂此身中隨皮肉血骨髓等空眼穴耳穴鼻穴面門咽喉心腸腸肚等穴。由此通貯所飲所食。及令下棄。復有所餘身內各別空性空類。是名內空界。雲何外空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空性空類無執無受。此復雲何。謂外空迥鄰呵伽色。是名外空界。前內此外。總名空界。雲何識界。謂五識身。及有漏意識。是名識界。◎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十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多界品第二十之餘   ◎雲何欲界。謂於欲境諸貪等貪。乃至貪類貪生。總名欲界。復次欲貪及欲貪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欲界。雲何恚界。謂於有情。欲為損害。乃至現為過患。總名恚界。復次瞋恚及瞋恚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恚界。雲何害界。謂以手塊刀杖等物。隨一苦具。捶打有情。諸損等損害等害。瞋恚所起。能起苦事。總名害界。復次諸害及害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害界。雲何無慾界。謂於欲界。思惟過患。如是欲界。是不善法。是下賤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類。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復次為斷欲界。於無慾界。思惟功德。如是無慾界。是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賢貴善士。共所欣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增長智慧。不礙彼類。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復次思惟欲界。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恆。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是名無慾界。復次為斷欲界。思惟彼滅是滅是離。思惟彼道是道是出。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復次若思惟。捨心定及道。捨心定相應。並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慾界。復次無慾及無慾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發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無慾界。雲何無恚界。謂於恚界。思惟過患。如是恚界。是不善法。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復次為斷恚界。於無恚界。思惟功德。如是無恚界。是善法。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復次思惟恚界。如病如癰。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是名無恚界。復次為斷恚界。思惟彼滅是滅是離。思惟彼道是道是出。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復次若思惟。慈心定及道。慈心定相應。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恚界。復次無恚及無恚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無恚界。雲何無害界。謂於害界。思惟過患。如是害界。是不善法。乃至不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復次為斷害界。於無害界。思惟功德。如是不害界。是善法。乃至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復次思惟害界。如病如癰。乃至是變壞法。如是思惟。發勤精進。是名無害界。復次為斷害界。思惟彼滅是滅是離。思惟彼道是道是出。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復次若思惟。悲心定及道。悲心定相應。如是思惟。發勤精進。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無害界。復次無害及無害相應受想行識。並所等起身業語業。不相應行。總名無害界。   雲何樂界。謂順樂觸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界。復次脩第三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界。雲何苦界。謂順苦觸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界。雲何喜界。謂順喜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界。復次脩初二靜慮。順喜觸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界。雲何憂界。謂順憂觸所起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界。雲何捨界。謂順捨觸所起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界。復次脩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無色定。順不苦不樂觸所起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界。雲何無明界。謂三界無知。是名無明界。   雲何受界。謂六受身。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名受界。雲何想界。謂六想身。即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是名想界。雲何行界。謂六思身。即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是名行界。雲何識界。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是名識界。   雲何欲界。謂有諸法。欲貪隨增。是名欲界。復次欲界繫。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是名欲界。復次下從無間地獄。上至他化自在天。於中所有色受想行識。是名欲界。雲何色界。謂有諸法。色貪隨增。是名色界。復次色界繫。十四界十處五蘊。是名色界。復次下從梵眾天。上至色究竟天。於中所有色受想行識。是名色界。雲何無色界。謂有諸法。無色貪隨增。是名無色界。復次無色界繫。三界二處四蘊。是名無色界。復次如欲色界。處定建立。不相雜亂。非無色界有如是事。然依定生。勝劣差別。建立上下。下從空無邊處。上至非想非非想處。於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無色界。雲何色界。謂欲色界。總名色界。雲何無色界。謂四無色。是名無色界。雲何滅界。謂擇滅非擇滅。是名滅界。復次諸有色法。總名色界。除擇滅非擇滅。餘無色法。是名無色界。擇滅非擇滅。是名滅界。雲何過去界。謂過去五蘊。是名過去界。雲何未來界。謂未來五蘊。是名未來界。雲何現在界。謂現在五蘊。是名現在界。雲何劣界。謂不善有覆無記法。是名劣界。雲何中界。謂有漏善。及無覆無記法。是名中界。雲何妙界。謂無漏善法。是名妙界。雲何善界。謂善身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及擇滅。是名善界。雲何不善界。謂不善身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是名不善界。雲何無記界。謂無記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及虛空非擇滅。是名無記界。雲何學界。謂學五蘊。是名學界。雲何無學界。謂無學五蘊。是名無學界。雲何非學非無學界。謂有漏五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名非學非無學界。   雲何有漏界。謂有漏五蘊。是名有漏界。雲何無漏界謂無漏五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名無漏界。雲何有為界。謂五蘊。是名有為界。雲何無為界。謂虛空及二滅。是名無為界。嗢拖南曰。  界有六十二  十八界為初  三六一四種  六三兩種二◎   ◎緣起品第二十一之一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宣說緣起緣已生法汝應諦聽。極善作意。雲何緣起。謂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歎苦憂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苾芻當知。生緣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生緣老死。如是乃至。無明緣行。應知亦爾。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名緣起。雲何名為緣已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如是名為緣已生法。苾芻當知。老死是無常。是有為是所造作。是緣已生。盡法沒法。離法滅法。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亦爾。苾芻當知。我諸多聞賢聖弟子。於此緣起緣已生法。能以正慧。如實善見善知善了。善思惟。善通達。不依前際而起愚惑謂。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非有。何等我曾有。雲何我曾有。不依後際而起愚惑謂。我於未來世。為當有非有。何等我當有。雲何我當有。亦不依內而起愚惑謂。何等是我此我。雲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處沒。當往何所。彼如是知如是見故。所有世間。各別見趣。謂我論相應有情論相應命者論相應吉凶論相應瑩飾防護。執為己有。有苦有礙。有災有熱。彼於爾時。得斷遍知。如斷樹根及多羅頂。無復勢力。後永不生。所以者何。謂我多聞賢聖弟子。於此緣起緣已生法。能以正慧。如實善見善知善了。善思惟。善通達故。時諸苾芻。歡喜敬受。   此中緣起緣已生法。其體雖一。而義有異。謂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或有非緣起亦非緣已生法。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者無也。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者。謂生定能生於老死。如是生支。定能為緣。是緣起性。及緣已生法性。如是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應知亦爾。非緣起非緣已生法者。謂除前相。又生緣老死者。謂此生支。雖異生異滅。而緣起理。恆時決定。若過去生非老死緣者。應未來生亦非老死緣。若未來生非老死緣者。應過去生亦非老死緣。若過去生非老死緣者。應現在生亦非老死緣。若現在生非老死緣者。應過去生亦非老死緣。若未來生非老死緣者。應現在生亦非老死緣。若現在生非老死緣者。應未來生亦非老死緣。若佛出世時生非老死緣者。應佛不出世時生亦非老死緣。若佛不出世時生非老緣者。應佛出世時生亦非老緣。若緣起理。有顛倒者。應成二分。不決定故。應可破壞。理雜亂故。若爾不應施設緣起佛不應說生緣老死。然佛所說生緣老死。理趣決定。去來今世。有佛無佛。曾無改轉。法性恆然。不隱不沒。不傾不動。其理湛然。前聖後聖。同所遊履。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故佛說生緣老死。如是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亦爾。   復次無明緣行者。雲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法僧無知。於苦集滅道無知。於善不善法無知。於有罪無罪法無知。於應脩不應脩法無知。於下劣勝妙法無知。於黑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堙C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明。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欣等欣極欣。癡類癡生。總名無明。雲何無明緣行。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明為因。無明為緣。故貪瞋癡起。此貪瞋癡性。是名無明緣。行復次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明為前行。無明為標幟。故起無量種惡不善法。謂無慚無愧等。由無慚無愧故起諸邪見。由邪見故起邪思惟。由邪思惟故起邪語。由邪語故起邪業。由邪業故起邪命。由邪命故起邪勤。由邪勤故起邪念。由邪念故起邪定。此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是名無明緣行。復次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起無量種惡不善法。一切皆以無明為根。無明為集。是無明類。從無明生。墮無明趣者。不如實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應脩不應脩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法。有敵對法。緣生諸法。不如實知此諸法故。便起邪見邪思惟。乃至邪念邪定。是名無明緣行。復次甕喻經中。佛作是說。無明為緣。造福非福及不動行。雲何福行。謂有漏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福亦名福果。以是福業。異熟果故是名福行。雲何非福行。謂諸不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業異熟果故。是名非福行。雲何不動行。謂四無色定。諸有漏善。是名不動行。雲何無明為緣造非福行。謂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復造非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非福行。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雲何無明為緣造福行謂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與諸人眾。同受快樂。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有不繫心悕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復造諸福行等。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如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隨其所應。廣說亦爾。復有一類。於無想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無想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思惟諸想。是粗苦障。思惟無想是靜妙離。由此思惟。能滅諸想。安住無想。彼諸想滅。住無想時。名無想定。入此定時。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無想天眾同分中。於彼亦能造少福行。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思惟諸想是粗苦障。思惟無想是靜妙離。由此思惟。能滅諸想。安住無想。彼諸想滅。住無想時。名無想定。入此定時。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無想天眾同分中。於彼亦能造少福行。是名無明為緣造福行。雲何無明為緣造不動行。謂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復能造不動行。是名無明為緣造不動行。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復能造不動行。是名無明為緣造不動行。如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如是諸行。無明為緣。無明為依。無明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無明緣行。雲何行緣識。謂有一類。貪瞋癡俱生思為緣故。起貪瞋癡俱生諸識。是名行緣識。復有一類。無貪無瞋無癡俱生思為緣故。起無貪無瞋無癡俱生諸識。是名行緣識。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是內有為行。色為外緣生眼識。是名行緣識。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此中意是內有為行。法為外緣生意識。是名行緣識。復次甕喻經中。佛作是說。造福非福不動行已。有隨福非福不動識。雲何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謂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造非福行已有隨非福識。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雲何造福行已有隨福識。謂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悕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三妙行。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命清淨。名為福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福行已有隨福識。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無想天。應知亦爾。雲何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謂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欣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有不繫心悕求生彼。但由無明蔽動心故。勤修加行。超諸色想。乃至造心意業。名不動行。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如說空無邊處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應知亦爾。如是諸識。行為緣。行為依。行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行緣識。雲何識緣名色。謂有一類。貪瞋癡俱生識為緣故。起貪瞋癡俱生身業語業。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復有一類。無貪無瞋無癡俱生識為緣故。起無貪無瞋無癡俱生身業語業。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復次教誨那地迦經中。佛作是說。若那地迦所愛親友。變壞離散。便生愁歎苦憂擾惱。此愁俱生識為緣故。起愁俱生身業語業。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復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雲何。謂健達縛最後心。心意識增長堅住。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此識無間。於母胎中。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復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雲何為三。謂父母和合俱起染心。其母是時調適。及健達縛。正現在前。如是三事和合。入母胎藏。此中健達縛最後心意識。增長堅住。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是名識緣名色。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名色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識。佛告慶喜。識若不入母胎藏者。名色得成羯剌藍不。阿難陀曰。不也世尊。識若不入母胎藏者。名色得生此界中不。不也世尊。識若初時已斷壞者。後時名色得增長不。不也世尊。識若全無為可施設有名色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一切名色。皆識為緣。是名識緣名色。如是名色。識為緣。識為依。識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識緣名色。   雲何名色緣識。謂眼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及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於中作意等。能助生眼識。是名名色緣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此中諸意識所了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於中作意等能助生意識。是名名色緣識。復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雲何。謂健達縛。廣說乃至。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起俱生識。是名名色緣識。復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起俱生識。是名名色緣識。復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悕求。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有不繫心希求人樂。但由無明蔽動心故。造身語意三種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因此希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起識。是名名色緣識。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識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謂名色。佛告慶喜。若無名色。諸識轉不。阿難陀曰。不也世尊。若無名色為所依止。後世所受生老死識。為得生不。不也世尊。若諸名色。都無所有為可施設。有諸識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識皆以名色為緣。是名名色緣識。如是諸識。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緣識。   雲何名色緣六處。謂有一類。為寒所逼。希求於暖。得好暖故。便起身中暖俱大種。此中若暖若暖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為熱所逼。希求於冷。應知亦爾。復有一類。為飢所逼。希求於食。得好食故。便起身中食俱大種。此中若食若食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有一類。為渴所逼。希求於飲。得好飲故。便起身中飲俱大種。此中若飲若飲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有一類。勞倦所逼。希求止息。按摩睡眠。由遂意故。便起身中彼俱大種。此中若按摩等。若彼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上。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有一類。於盛熱時。熱渴所逼。入清涼池。恣意飲浴。便起身中彼俱大種。此中若清冷水。若彼俱大種。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名色。六根增長。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雲何。謂健達縛。廣說乃至。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因此希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六根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是名名色緣六處。如是六處。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緣六處。◎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十二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緣起品第二十一之餘   ◎雲何名色緣觸。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及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如是名色為緣生眼觸。是名名色為緣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諸意識所了色。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如是名色為緣生意觸。是名名色緣觸。復次教誨頗勒窶那經中。佛作是說。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此識雲何。謂健達縛。廣說乃至。與羯剌藍自體和合。此羯剌藍自體和合。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復次教誨莎底經中。佛作是說。三事和合。入母胎藏。廣說乃至。此識無間。入母胎藏。此所託胎。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爾時非理作意俱生名色為緣。母胎藏中。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六處。復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中身語惡行。名為色。意惡行。名為名。由此惡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中身語妙行。名為色。意妙行。名為名。由此妙行名色為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悕求。因此悕求。勤修加行。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識。名為名。由此為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諸觸生起。是名名色緣觸。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觸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謂名色。廣說乃至。若依止此相。施設名身。此相若無為可施設增語觸不。不也世尊。若依止此相。施設色身。此相若無為可施設有對觸不。不也世尊。若名色身。都無所有為可施設有諸觸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觸皆以名色為緣。是名名色緣觸。如是諸觸。名色為緣。名色為依。名色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名色緣觸。   雲何六處緣觸。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是名六處緣觸。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為內緣。色為外緣。生眼觸。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意為內緣。法為外緣。生意觸。是名六處緣觸。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觸。以眼色眼識為緣。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意觸。以意法意識為緣。是名六處緣觸。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眼色眼識。皆非是觸。由三和合。而有觸生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此中意法意識。皆非是觸。由三和合。而有觸生。是名六處緣觸。如是諸觸。六處為緣。六處為依。六處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六處緣觸。   雲何觸緣受。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生受。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是名觸緣受。復次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是名觸緣受。復次如契經說。尊者慶喜。告瞿史羅長者言。眼界。色界。眼識界。自體各別。順樂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名順樂受觸。此順樂受觸為緣生樂受。順苦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名順苦受觸。此順苦受觸為緣生苦受。順不苦不樂受二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名順不苦不樂受觸。此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生不苦不樂受。餘五三界。廣說亦爾。是名觸緣受。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受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觸。廣說乃至。若無眼觸。為有眼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不也世尊。乃至若無意觸。為有意觸為緣。生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不。不也世尊。若全無觸為可施設。有諸受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受無不以觸為緣。是名觸緣受。如是諸受。觸為緣。觸為依。觸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觸緣受。雲何受緣愛。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受為緣故生愛。乃至意及法為緣生意識。三和合故生觸。觸為緣故生受。受為緣生愛。是名受緣愛。復次眼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取蘊經中。佛作是說。苾芻當知。我於色味。已審尋思。諸有於色。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我於識味。以審尋思。諸有於識。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識。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取蘊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知。若諸色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色起染。以諸色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色起染。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諸識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識起染。以諸識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識起染。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佛作是說。苾芻當知。我於眼味。已審尋思。諸有於眼。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眼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我。於意味。已審尋思。諸有於意。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知。若諸眼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眼起染。以諸眼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眼起染。彼以眼味受為緣故。數復於眼。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眼。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諸意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意起染。以諸意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意起味。彼以意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意。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意。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世尊復說。苾芻當知。我於色味。已審尋思。諸有於色。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我於法味。已審尋思。諸有於法。或已起味。或今起味。我以正慧。審見審知。彼以法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法。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法。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六處經中。世尊又說。苾芻當知。若諸色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色起染。以諸色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色起染。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諸法中。都無味者。有情不應於法起染。以諸法中非都無味。是故有情。於法起染。彼以法味受為緣故。數復於法。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法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佛為大名離呫毘說。大名當知。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非樂喜受之所纏執。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大名以色。非一向苦。彼亦是樂。是樂所隨。是樂喜受之所纏執。故有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若識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非樂喜受之所纏執。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色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大名以識。非一向苦。彼亦是樂。是樂所隨。是樂喜受之所纏執。故有有情。為求樂故。於諸識中。起貪起染。煩惱纏縛。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識。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滿月經中。佛作是說。苾芻當知。色為緣故。起樂生喜。是名色味。彼以色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色。隨順而住。由隨順故。數復於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乃至識為緣故。起樂生喜。是名識味。彼以識味受為緣故。數復於識。隨順而住。由隨順故。起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染。是名受緣愛。復次大因緣經中。佛告慶喜。愛為緣故求。求為緣故得。得為緣故集。集為緣故著。著為緣故貪。貪為緣故慳。慳為緣故攝受。攝受為緣故防護。因防護故。執持刀仗。鬥訟諍競。諂詐虛誑。生無量種惡不善法。佛告慶喜。執持刀仗。鬥訟諍競。諂詐虛誑。生無量種惡不善法。皆因防護。防護為緣。有如是事。防護若無。有此事不。阿難陀曰。不也世尊。是故執持刀仗等事。防護為由緒。防護為因。防護為集。防護為緣。而得生起。如是防護。因於攝受。攝受為緣。而有防護。攝受若無。有防護不。不也世尊。是故防護攝受為由緒。攝受為因。攝受為集。攝受為緣。而得生起。廣說乃至。如是諸求。皆因於愛。愛為緣故。而有諸求。此愛若無。為有求不。不也世尊。是故諸求。愛為由緒。愛為其因。愛為其集。愛為其緣。而得生起。慶喜當知。愛有二種。一者欲愛。二者有愛。此二種愛。依受而有。受若無者。二愛亦無是名受緣愛。如是諸愛。受為緣。受為依。受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受緣愛。   雲何愛緣取。謂彼初生。說名為愛。愛增盛位。轉名為取。此復如何。謂如有一。於諸欲境。繫心觀察。起欲貪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如有一。於諸色境。或無色境。繫心觀察。起色貪纏。或無色貪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險坑經中。佛作是說。吾為汝等諸苾芻眾。宣說簡擇諸蘊法要。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支聖道。如是宣說簡擇諸蘊正法要時。而有一類懷愚癡者。於我所說。不住猛利信愛恭敬。彼遲證得無上漏盡。復有一類懷聰叡者。於我所說。能住猛利信愛恭敬。彼速證得無上漏盡。復有一類。於我所說色蘊法中等隨觀我。此能觀行。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此所生行。以彼為緣。用彼為集。是彼種類。從彼而生。此能生愛。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此所生愛。以受為緣。用受為集。是受種類。從受而生。此能生受。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此所生受。以觸為緣。用觸為集。是觸種類。從觸而生。此能生觸。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六處。此所生觸。以六處為緣。用六處為集。是六處種類。從六處而生。如是六處。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如是觸受。愛能觀行。亦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此等隨觀。色為我者。是有身見。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有不於色等隨觀我而等隨觀。我有諸色有不等隨觀。我有諸色而等隨觀。色是我所有不等隨觀。色是我所而等隨觀。我在色中有不等隨觀。我在色中而等隨觀。受想行識為我有不等隨觀。受想行識為我而等隨觀。我有受想行識有不等隨觀。我有受想行識而等隨觀。受想行識是我所有不等隨觀。受想行識是我所而等隨觀。我在受想行識中有不等隨觀。我在受想行識中而起疑惑。有不起疑惑。而起有見無有見。有不起有見無有見。而不離我慢。故由等隨觀。我及我所。而起我慢。此我慢行。以誰為緣。用誰為集。是誰種類。從誰而生。謂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生愛。此所生行。以彼為緣。用彼為集。是彼種類。從彼而生。廣說乃至。如是六處。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如是觸受愛我慢行。亦無常有為。是所造作。從眾緣生。如是我慢。是有身見。所起慢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有執世間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執世間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執命者即身。執命者異身。執如來死後是有。或非有。或亦有亦非有。或非有非非有。皆是邊執見。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有執世尊非如來應正等覺乃至非天人師。執佛正法非善說現見乃至非智者內證。執佛弟子非具足妙行乃至非隨法行。或執無苦無集無滅無道。或執無一切行無常。無一切法無我。無涅槃寂靜。皆是邪見。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有執世間是常。此實餘迷謬。或是無常。乃至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此實餘迷謬。皆是見取。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有起戒取。或起禁取。或起戒禁取。謂此戒此禁此戒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皆是戒禁取。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有於世尊而起猶預。為是如來應正等覺。為非如來應正等覺。乃至為是天人師。為非天人師。於佛正法。而起猶預。為是善說現見。為非善說現見。乃至為是智者內證。為非智者內證。於佛弟子。而起猶預。為是具足妙行。為非具足妙行。乃至為是隨法行。為非隨法行。於四聖諦。而起猶預。為是苦。為非苦。乃至為是道。為非道。於三法印。而起猶預。為一切行無常。為非一切行無常。為一切法無我。為非一切法無我。為涅槃寂靜。為非涅槃寂靜。此皆是疑。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復次一切四取。皆以愛為緣。用愛為集。是愛種類。從愛而生。何等四取。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雲何欲取。謂欲界繫。除諸見餘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雲何見取。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如是四見。是名見取。雲何戒禁取。謂有一類。取戒取禁取戒禁。為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是名戒禁取。雲何我語取。謂色無色界繫。除諸見餘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取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愛。廣說乃至。若全無愛為可施設。有諸取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取皆以愛為其緣。是名愛緣取。如是諸取。愛為緣。愛為依。愛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愛緣取。   雲何取緣有。謂取為緣施設多有。謂佛或說三界五蘊名有。或說能感後有業名有。或說生分五蘊名有。雲何說三界五蘊名有。如說三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雲何說能感後有業名有。如世尊告阿難陀言。若業能感後有名有。雲何說生分五蘊名有。如世尊告頗勒窶那。識為食故。後有生起。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有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取。廣說乃至。若全無取為可施設有諸有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有皆以取為其緣。是名取緣有。如是諸有。取為緣。取為依。取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取緣有。   雲何有緣生。謂有一類。由貪瞋癡纏縛心故。造身語意三種惡行。此三惡行。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於彼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地獄。傍生鬼界。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人趣樂。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人趣同分。與諸人眾。同受快樂。因此希求。造能感人趣身語意妙行。此三妙行。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人趣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人趣。四大王眾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梵眾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梵眾天眾同分中。因此希求。勤脩加行。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於此定中。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梵眾天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梵眾天。梵輔天乃至廣果天。應知亦爾。復有一類。於無想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無想天眾同分中。因此希求。勤脩加行。思惟諸想。是粗苦障。思惟無想是靜妙離。由此思惟。能滅諸想。安住無想。彼諸想滅。住無想時。名無想定。入此定時。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無想天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復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希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空無邊處天眾同分中。因此希求。勤修加行。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於此定中。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思性思類。造心意業。說名業有。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空無邊處眾同分中。於彼諸生等生。乃至命根起。說名生。此生緣有故起。是名有緣生。如說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諸生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有。廣說乃至。若無業有。魚鳥蛇蠍。那伽藥叉部多。食香諸天人等。無足二足。多足異類。彼彼有情。於彼彼聚生等生等。為得有不。不也世尊。若全無有為可施設。有諸生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諸生皆以有為其緣。是名有緣生。如是諸生。有為緣。有為依。有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有緣生。   雲何生緣老死。謂彼彼有情。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說名生。髮落髮白。皮緩面皺。身曲背僂。喘息逾急。扶杖而行。肢體斑黑。衰退闇鈍。根熟變壞。諸行故敗。朽壞羸損。說名老。彼彼有情。即於彼彼諸有情聚。移轉壞沒。退失別離。壽暖識滅。命根不轉。諸蘊破壞。夭喪殞逝。說名死。如是老死。緣生故起。是名生緣老死。復次大因緣經中。尊者慶喜問佛。老死為有緣不。佛言有緣。此緣謂生。廣說乃至。若無有生。魚鳥蛇蠍。那伽藥叉部多。食香諸天人等。無足二足。多足異類。彼彼有情。於彼彼聚。所有老死。為得有不。不也世尊。若全無生。為可施設有老死不。不也世尊。是故慶喜。老死皆以生為其緣。是名生緣老死。如是老死。生為緣。生為依。生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生緣老死。   雲何發生愁歎苦憂擾惱。謂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故。或因親族滅亡都盡。或因財位一切喪失。便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彼於爾時。心熱等熱。內熱遍熱。便發於愁。已愁當愁。心中愁箭。說名愁。復有一類。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師友死等。便發自身猛利剛獷切心奪命辛楚苦受。彼於爾時。心熱等熱。內熱遍熱。便發於愁。已愁當愁。心中愁箭。由此緣故。而傷歎言。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廣說乃至。我財我位。如何一旦忽至於此。其中所有傷怨言詞。種種語業。說名歎。五識相應不平等受。說名苦。意識相應不平等受。說名憂。諸心擾惱。已擾惱。當擾惱。擾惱性。擾惱類。說名擾惱。於老死位。發生如是種種愁歎苦憂擾惱。   雲何如是便集純大苦蘊。謂於如是老死位中。積集一類大災大橫具大過患眾苦蘊聚。復次無明苦蘊為緣。起行苦蘊。行苦蘊為緣。起識苦蘊。識苦蘊為緣。起名色苦蘊。名色苦蘊為緣。起六處苦蘊。六處苦蘊為緣。起觸苦蘊。觸苦蘊為緣。起受苦蘊。受苦蘊為緣。起愛苦蘊。愛苦蘊為緣。起取苦蘊取苦蘊為緣。起有苦蘊。有苦蘊為緣。起生苦蘊。生苦蘊為緣。起老死苦蘊。由老死故。發生種種愁歎苦憂擾惱苦蘊。故總說言如是便集純大苦蘊。   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卷第十二   法蘊足論後序   沙門靖邁製   法蘊足論者。蓋阿毘達磨之權輿。一切有部之洪源也。無上等覺入室之神足。摩訶目乾連之所製矣。鏡六通之妙慧。晢三達之智明。桴金鼓於大千。聲玉螺於百億。摘藏海之奇玩。鳩教山之勝珍。欲使天鏡常懸。法幢永樹。眾邪息蕃蘺之望。諸子騁遊戲之歡。而為此論也。是以佛泥越後。百有餘年。疊啟五分之殊。解開二九之異。雖各擅連城之貴。俱稱照乘之珍。唯一切有部。卓乎迥秀。若妙高之處宏海。猶朗月之冠眾星者。豈不以本弘基永者歟。至如八種揵度鶩徽於發智之場。五百應真馳譽於廣說之苑。斯皆挹此涓波。分斯片玉。遂得駕群部而高蹈。接天衢而布武。是知登崑閬者。必培塿於眾山。游溟渤者。亦□塘於群澍。諒其然矣。矧乎順正理以析疑。顯真宗以副惑。莫不鏡此彝倫。鑒斯洪範。故使耆德婆藪屈我眾賢上坐幽宗見負弘致者也。題稱阿毘達磨者。形二藏以簡殊也。一切有部者。對十七以標異也。法蘊足者。顯此論之勝名也。能持自性。軌範稱法。法有積集。崇聚為蘊。此論攸宗。法聚三七。皆與對法為依。故目之為足。三藏玄奘法師。以 皇唐顯慶四年九月十四日。奉 詔於大慈恩寺弘法苑譯訖。大慈恩寺沙門。釋光筆受靖邁飾文。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8 施設論   No. 1538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世間施設門第一(按釋論有此門梵本元闕)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二   論中問曰。有何所因。轉輪聖王。所有女寶。妙色端嚴。眾所樂見。超人狀貌。如天色相。答轉輪聖王彼女寶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能以清淨諸物佈施。所謂清淨眾莊嚴具。並餘飲食衣服。塗香粖香。床座捨宇。及燈明等。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妙色端嚴。眾所樂見。超人狀貌。如天色相。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不白不黑。膚色中均。不長不短。不肥不瘦。身份亭等。答彼女寶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能行佈施。謂以諸色香味皆具足者。飲食等物。自手持奉。起無慢心。行於佈施。以如是因故。所有女寶。不白不黑。膚色中均。不長不短。不肥不瘦。身份亭等。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寒時溫暖。適意快樂。答彼女寶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若有時。冬際嚴凝。大風吹擊。境色極寒。人所惶畏。女寶是時。於其父母知識。及師尊所。並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即以溫暖事用所攝。所謂衣服臥具。塗香粖香。床座捨宇。爐炭火具。並餘溫暖。應用等物。廣行佈施。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寒時溫暖。適意快樂。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熱時清涼。適悅快樂。答彼女寶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若有時。熱際炎燠。日光熾逼。隨熱生蟲。人極增惱。女寶是時。於其父母知識及師尊所。並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即以清涼事用所攝。謂持衣服臥具。塗香粖香。床座捨宇。承足寶機。寶嚴環釧。多摩羅香。及多羅香所成眾具。並餘應用等物。廣行佈施。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熱時清涼。適悅快樂。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身諸毛孔。有旃檀香。口中常出優缽羅花香。答彼女寶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於父母知識及師尊所。並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即以沈水薰陸鬱金多摩羅等。及餘上妙諸香。廣行佈施。以如是因故。身諸毛孔。有旃檀香。口中常出優缽羅花香。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侍從轉輪聖王。先起後坐。不失規儀。隨何所作。悉能承奉。勤力無慢。而復愛語。答轉輪聖王。於長時中。隨所作用。善業增強。長養成熟。現前勝報。以如是因故。獲感女寶愛語承順。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能令轉輪聖王。悅意稱順。然無染心況乎身語無不調柔。答轉輪聖王。具大威德。於彼彼眾生。曾無異心。超人意表。以如是因故。所感女寶。悅意稱順。然無染心。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王欲行時。或坐立時。而悉先知。即向王前。作是白言。快哉聖王。所欲行邪。或坐立邪。悉當隨從。答彼女寶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具慈心。於欲界中。觀諸眾生。於義所欲。於利所欲。及安樂欲。或若眾生。起無利慾。不安樂欲。悉起慈心。慈眼觀視。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於王進止。而悉先知。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超勝世間。常品女人。如星中月。答彼女寶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自不殺生。復教他人。持不殺戒。自不偷盜。不邪染。不妄語。不飲酒。復教他人。一一修持。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超勝諸女。如星中月。又問。何因輪王女寶。不乳產邪。答一切女人。共所病者。謂即胎藏乳產之苦。彼女寶者。於長時中。少病少惱。作諸善業。長養成熟。現前勝妙。果報克成。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而不乳產。   又問。何因輪王女寶。先於輪王。而趣命終。答彼女寶者。修諸善業。長時不斷。現前勝妙。果報克成。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先於轉輪聖王。而趣命終。又問。何因輪王女寶。於諸女中。獨得生天。答彼女寶者。本性賢善。而復廣修十善業道。以如是因故。輪王女寶。於諸女中。獨得生天。   又問。何因轉輪聖王。得有主藏臣寶。答轉輪聖王。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若有時。極寒極熱。王於彼等寒熱時中。於其父母知識。及師尊所。及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隨時應用妙好醫藥。及所愛樂上味飲食。並餘所須。承事供給。彼等受已。身無不潔。衣無不覆。於晝夜中。常受快樂。以如是因故。轉輪聖王。而能獲得主藏臣寶。彼主藏臣寶者。大富自在。廣多眷屬。庫藏珍寶。財穀豐盈。受用增積。善業報生。而具天眼。能見伏藏。若有主宰。若無主宰。若水若陸。若近若遠。來詣轉輪王所。乃至種種豐足供給。勤力無倦。恭白王言。天子所須財寶等事。悉能奉上。過去一時。有轉輪聖王。意欲試驗主藏臣寶。即命寶船。涉水遊行。乃召主藏臣寶。而謂之曰。汝今宜應以財寶等。供我所須。時主藏臣寶。白彼轉輪聖王言。聖王就岸。我當奉上王之所須。若不就岸。事應難作。時王即當迴以寶船安泊岸側。彼主藏臣寶。前詣王所。右膝著地。肅恭嚴奉。作潔淨已。二手捧持四金所成上妙寶瓶。滿盛眾寶。獻奉王前。白言聖王。受我所奉上妙眾寶。即說頌曰。  清陰細雨從天降  俯近炎天盛夏時  舉以眾寶奉輪王  及施餘諸貧匱者  彼等受已皆快樂  丐者鹹生歡喜心  由斯業報廣無窮  獲得最勝大財富  有大神力具天眼  當為轉輪聖王尊   又問。何因主藏臣寶。獲得大富。廣多庫藏。受用增積。答主藏臣寶。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能佈施一切沙門婆羅門眾。諸貧窮者。諸往來者。諸乞丐者。授以飲食衣服。花鬘塗香。床座捨宇。燈明等物。以如是因故。主藏臣寶。獲得大富。廣多庫藏。受用增積。   又問。何因主藏臣寶。勝業報生。能具天眼。於諸伏藏。若有主宰。若無主宰。若水若陸。若近若遠。而悉觀見。答主藏臣寶。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於父母知識。及師尊所。並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又於世間。普為一切。癡黑暗冥。作光明照。授與燈明。及然燈具。破諸冥暗。悉使明亮。以如是因故。主藏臣寶勝業報生。能具天眼。水陸遠近。悉見伏藏。   復次頌曰。  飲食衣服花鬘等  往昔曾興清淨心  自手持奉開施門  復以燈明照諸暗  得為主藏大臣寶  近侍名稱轉輪王  廣多富盛具大財  能獲天眼見伏藏   又問。何因轉輪聖王。得有主兵臣寶。答轉輪聖王。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於父母知識。及師尊所。並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於諸昏黑暗冥。作光明照。施以燈具。悉使明亮。以如是因故。轉輪聖王。得有主兵臣寶。彼主兵臣寶者。聰叡明利。善喻善察。智慧具足。至於王所。以現世事。正法義利。輔贊於王。於他世事。正法義利。亦悉輔贊。於兵眾中。知其王意。存者存之。去者去之。不勞王力。亦復不假四兵運用。無使疲懈。而彼一切自然歸伏。   復次頌曰。  世間昏黑暗冥者  普作燈明為照曜  施諸燈具及光明  悉使廣大皆明亮  又於父母及知識  並餘沙門婆羅門  廣作燈明普照明  鹹得破暗而煥曜  由斯善業施安樂  並餘善作諸勝事  輪王以此勝報因  獲得大智主兵寶   又問。何因主兵臣寶。聰叡明利。善喻善察。具有智慧。答彼主兵臣寶。往昔生中。昔因建立。乃至極遠生生之前。已盡已滅。得為人時。於諸沙門婆羅門。聰叡明利。具有智慧。善伺察者。故往親近恭敬請問。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何者所作。當得勝上。離諸罪業。隨所聞已。依法修行。常善伺察。常善思惟。若事若因。勤求請益。作極拔事。行普救因。增極恪志。逼切而行。以如是因故。聰叡明利。具有智慧。   復次頌曰。  往昔親近諸智者  勤求伺察眾善因  發起最上利益心  於一切處無退倦  主兵臣寶由斯力  今得聰叡具智明  迅疾發興精進心  今為輪王主兵寶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三   總說頌曰。  轉輪聖王而具有  輪寶象馬並珠寶  女寶主藏及主兵  長壽無病具色相  適意自在復多子  廣如第三蘊中說   如論中說。轉輪聖王。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復次頌曰。  如論所說轉輪王  即同無上大法王  於此大地境界中  轉大法輪作善利  以彼轉輪聖王者  應觀即同佛如來  鹹起悲心愍世間  廣利一切大寂默   如轉輪聖王有輪寶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所說聖八正道法。以佛所說八正道者。能破世間一切煩惱。於諸法中。得無障礙。   復次頌曰。  轉輪聖王輪寶者  於此大地能摧伏  如佛開演八正門  解除一切魔怨縛   如轉輪聖王有象寶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說四神足法。以佛所說四神足者。能破世間一切煩惱。於諸法中。得無障礙。   復次頌曰。  轉輪聖王白龍象  騰空來往悉自在  如來神足亦復然  瞿曇名稱廣神化   如轉輪聖王有馬寶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說四正斷法。以佛所說四正斷者。能破世間一切煩惱。於諸法中。得無障礙。   復次頌曰。  輪王青身妙馬寶  圓具調馴迅若風  如佛四正斷法門  速證無為寂靜果  馬相嚴好頭頂黑  而彼馬寶輪王乘  四正斷法亦復然  瞿曇名稱廣自在   如轉輪聖王有珠寶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天眼具足。以佛如來具天眼者。隨諸眾生有所樂欲。佛以天眼悉能觀察。   復次頌曰。  輪王琉璃妙珠寶  普遍照曜悉光明  如來天眼亦復然  普遍觀照悉無礙   如轉輪聖王有女寶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喜覺。支法。   復次頌曰。  轉輪聖王妙女寶  眾所樂觀復悅意  喜覺支法亦復然  瞿曇名稱善適悅   如轉輪聖王有主藏臣寶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四姓親近。謂剎帝利婆羅門吠捨首陀。於佛世尊現所恭敬持以飲食衣服及餘床座病緣醫藥。奉上世尊。   復次頌曰。  如彼轉輪大聖王  最上大富具大財  瞿曇聖主大名稱  四姓恭敬亦如是   如轉輪聖王有主兵臣寶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大勝慧。以佛大慧。能破世間一切煩惱。解除魔縛。於諸法中。得無障礙。   復次頌曰。  主兵臣寶善伺察  復能抉擇諸義利  如來大慧亦復然  解除魔怨諸結縛   如轉輪聖王壽命長遠久住世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久住世間隨諸眾生。所有願求悉令圓滿。若住一劫或過一劫。是謂長壽。轉輪聖王。正法化世。住壽一劫。亦復如是。   如轉輪聖王少病惱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無諸損惱病苦不生。   復次頌曰。  轉輪聖王少病惱  最上正法化世間  世尊大師具名稱  無病無惱常安樂   如轉輪聖王妙色端嚴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一切人眾傾渴瞻仰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三十二相。清淨圓滿。一切眾生。瞻仰無厭。   復次頌曰。  輪王正法化於世  相好端嚴眾樂觀  亦如世尊妙相嚴  最勝功德皆具足   如轉輪聖王眾所瞻睹生悅意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一切眾生欣樂瞻仰。睹者鹹生適悅之心。   復次頌曰。  輪王正法化世間  見者鹹生欣悅意  如來大師最上尊  眾生瞻睹皆欣慶   如轉輪聖王千子圓滿色相妙好勇猛無畏善伏他軍者。應知即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善化一切眾生。修行得果。勇猛無畏。摧煩惱力。趣真實道。   復次頌曰。  轉輪聖王有千子  勇猛無畏色相嚴  能摧他軍具力能  正法真實而治化  如來大師化眾生  悉使修行住果位  四向四果無畏尊  此等是謂八人地   施設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8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四   總說頌曰。  二瑞相出現  作護胎無染  完具無慾心  快樂及不坐  鹿皮以承接  七步觀四方  語言並二龍  及阿難往事  天花與天藥  床座捨莊嚴  受草見法衣  悲心現神化   又問。何因菩薩。最初於兜率天宮歿已。降母胎時。一切大地。皆悉振動。答龍威力故。以諸龍王得聞菩薩大士大威德者。兜率天宮歿已。降神母胎。乃從水中。跳躍而出。心生歡喜。適悅慶快。乘空盤旋。往返游泳。樂欲瞻睹菩薩聖相。龍出水故。水即大動。以水動故。大地振動。又復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勤為眾生宣說出要離生善法。是故上鼓於風。中搖於水。下振於地。此是菩薩。先現瑞相。又問。何因菩薩。最初從兜率天宮歿已。降母胎時。有大光明。普照世界。所有一切黑暗昏冥。悉得明亮。日月威光。映蔽不現。是時所有一切眾生。蒙光照已。互得相見。鹹作是言。奇哉仁者。有異大士。生此界邪。答以菩薩大士大威德者。最初從彼兜率天宮歿已。降母胎時。有欲色界諸天子眾。聞其菩薩大威德者。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諸天歡喜。適悅慶快。乘空盤旋。往返游泳。樂欲瞻睹菩薩聖相。而彼諸天。當往返時。有大光明。普照世界。黑暗昏冥。悉使明亮。日月威光。映蔽不現。是時所有一切眾生。蒙光照已。互得相見。鹹作是言。奇哉仁者。有異大士。生此界邪。奇哉仁者。有異大士。生此界邪。又復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出現廣大勝慧光明。普照世間。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問。何因菩薩最初從兜率天宮歿已。降母胎時。有四天子。自四方來。隨方而住。為菩薩母。密作衛護。答以彼三十三天子眾。長時安慰。守護善法。鹹作是言。大哉世間無光明者。無歸向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當出世間。悉為化度。彼諸天子。以利益誓願為勝緣故。是故來為菩薩聖母。密作衛護。   又問。何因菩薩。住母胎中。而能不染胎藏諸垢。無血肉垢無雜穢垢。乃至餘諸不淨垢等。而悉不染。答菩薩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於父母知識及師尊所。並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即以清淨事用所攝。謂持清淨臥具。衣服飲食。塗香粖香。及妙花鬘床座捨宇。燈明等物。廣行佈施。以清淨法。普照眾生。由斯善業同分因故。住母胎中。不染諸垢。   又問。何因菩薩。住母胎中。身相完具。母亦復見清淨圓滿。答菩薩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於父母知識。及師尊所。並餘沙門婆羅門眾。不生惱害。而復愛樂不惱害者。即以完具捨宇衣服飲食受用等物。完無缺者。內心清淨。廣行佈施。由斯善業。同分因故。在母胎中。身相完具。   又問。何因菩薩在母胎時。而菩薩母。不於男子起彼欲染和合之意。答菩薩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自能持清淨梵行。無非法行。離諸惡香。超越女人染污之法。自能精持諸梵行已。復教他人。如理修持。由斯善業同分因故。而菩薩母。無染欲意。   又問。何因菩薩。在母胎時。其菩薩母。奉持五戒。所謂乃至盡壽。不殺不盜。不染不妄。及不飲酒。以不飲酒故。離諸放逸。答菩薩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自斷殺生。離殺生業。復教他人斷離亦然。自行不盜不染不妄。及不飲酒。復教他人斷離亦然。由斯善業同分因故。而菩薩母。奉戒清淨。   又問。何因菩薩。在母胎時。其菩薩母。身無疲倦。心得快樂。答菩薩大士。具大威德。有勝光明。使菩薩母。大種堅牢。而無增損。以如是因故。而菩薩母。無倦快樂。   又問。何因菩薩。出母胎時。大地振動。答菩薩大士。具大威德。廣如前說。   又問。何因菩薩。出母胎時。有大光明。普照世界。答廣如前說。   又問。何因菩薩出母胎時。其菩薩母。不坐不臥。安然而立。有剎帝利上族同時所生。答菩薩聖母。少病少惱。作諸善業。勝妙果報。現前克成。故不坐臥。離諸苦受。   又問。何因菩薩出母胎時。有四天子。自四方來。以妙鹿皮。承接菩薩。答菩薩長時。少病少惱。作諸善業。勝妙果報。現前克成。故使天來承接菩薩。免致墮地。離諸苦受。   又問。何因菩薩初生。即行七步。答菩薩大士。於長時中。正念出離。親近修習。廣多施作。復善記說。又復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廣為眾生。說七覺支法。   又問。何因菩薩初生。觀察四方。答菩薩長時。與毘缽捨那所俱正念親近修習。廣多施作。復善記說。又復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觀察四聖諦法。廣為眾生。開示演說。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問。何因菩薩初生。即作是言。今我此身。是最後有。是邊際生。答菩薩在母胎中。常生悲惱。念救眾生。既出胎已。乃作是言。今我此身。是最後有。是邊際生。又復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廣為眾生。說法化度。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問。何因菩薩初生。於虛空中。天降二水。一冷一暖。用沐菩薩無垢之身。答龍威力故。以彼天龍。於其菩薩。深生淨信故現斯相。   又問。何因菩薩初生。於聖母前。大水湧現。隨菩薩母所欲受用。答龍威力故。以彼諸龍。於菩薩母。深生淨信。故現斯相。   又問。何因菩薩初生。空中自然奏天音樂。答天威力故。以彼諸天。於其菩薩。深生淨信。又復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聲聞十方。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問。何因菩薩初生。空中自然天雨眾花。所謂優缽羅花。缽納摩花。奔拏利伽花。俱母那花。曼陀羅花等。又復雨彼眾妙沈水薰陸旃檀香粖。及散天中殊妙之衣。答天威力故。以彼諸天。於其菩薩。深生淨信。又復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具大福力。一切衣服飲食床座病緣醫藥。並餘受用。皆悉豐足。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問。何因菩薩生後。始經七日。其菩薩母。即趣命終。答菩薩大士大威德者。降母胎時。三十三天子眾。於其菩薩。極大尊重。即以天勝威光。授菩薩母。其後菩薩出母胎已。母不復有天之威光。但具人中威光色相。眾妙飲膳。隨宜資養。故菩薩母。速趣命終。   如經所說。菩薩能知入胎住胎出胎等事。雲何是為菩薩能知入胎住胎出胎等事。答菩薩昔於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法中。最初為菩提故。勤修梵行。正念具足。親近修習。廣多施作。發大誓願。願我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所有世間癡暗眾生。無救護者。無歸向者。廣為化度。以是因故。我於迦葉如來法中。最初為菩提故。修梵行已。得生兜率陀天。生彼天已。乃作是念。我當得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正念具足。親近修習。廣多施作。以是因故。生彼天中。未久之間。即得彼天三事所攝。一天壽命。二天色相。三天名稱。菩薩作是念時。兜率陀天諸天子眾。悉知菩薩決定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是緣故。皆生恭敬尊重供養。正念具足。親近修習。廣多施作。乃至菩薩。隨彼天子壽量而住。正念具足。親近修習。廣多施作。菩薩即能了知入母胎事。又作是念。我當得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正念具足。親近修習。廣多施作。菩薩即能了知出母胎事。住胎亦然。   如經所說。佛告尊者阿難言。我念往昔。於彼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法中。最初為菩提故。勤修梵行正念具足。親近修習。廣多施作。發大誓願。願我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所有世間癡暗眾生。無救護者。無歸向者。廣為化度。以是因故。我於迦葉如來法中。最初為菩提故。修梵行已。得生兜率陀天。生彼天已。乃至得彼天中三事所攝。即作是念。我當成正覺已。正念具足。修習施作。以是因故。作是念時。彼天子眾。悉知菩薩當成正覺。皆生恭敬尊重供養。正念具足。修習施作。以是緣故。乃至菩薩隨彼天子壽量而住。修習施作菩薩即能了知從兜率天宮歿已入母胎事。又作是念。我當成正覺已。正念具足。修習施作。菩薩即能了知住母胎事。菩薩又作是念。我當成正覺已。正念具足。修習施作。即能了知出母胎事。   復次阿難。我以正念具足修習施作故。未久之間。出母胎藏即行七步。   阿難當知。此如是等。一一皆是我昔思念。當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廣為眾生。宣說七覺支法。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施設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8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四之二   又復阿難。我出母胎。未久之間。即觀四方。乃作是念。我當得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當為眾生演說四聖諦法。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復阿難。我出胎未久。即作是言。今我此身。是邊際生。乃作是念。我當得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當為一切眾生。普盡生死邊際。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復阿難。我出胎未久。空中自然雨眾天花。謂優缽羅花。俱母陀花。缽訥摩花。奔拏利伽花等。又雨眾妙沈水薰陸旃檀香粖。及散天花。乃作是念。我當得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具大智慧。具大福德。飲食衣服。床座醫藥。諸受用具。悉皆豐足。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復阿難。我出胎未久。空中自然奏天音樂。乃作是念。我當得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聲聞十方。   又復阿難。我昔宮中。與諸宮屬同處床座。乃作是念。從今已往。我不復處王宮之座。今我此座。是即最後所處之座。作是念已。從床座起。詣王宮門志欲求出。時有聖賢。密開其門。我於是時。出宮門已。漸次前詣重重宮禁。一一門首。皆有聖賢。為開其門。我於爾時。即作是念。我當得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普為眾生。開甘露門。此是菩薩先現瑞相。   又復阿難。我時乘彼迦蹉迦馬王。出王城已。至於他邦。即時下馬。乃作是念。今此是我最後所乘王宮寶馬。我時所有眾莊嚴具。及迦蹉迦馬王而悉不受。還其馭者。乃起是念。今此是我最後所有世間嚴具。而悉棄置不復受之。阿難當知。我時即持妙色寶劍。自斷頂髻。斷已復念。今此是我最後自斷頂髮寶髻。不復重生。即時見一被袈裟衣者。儀相調善。見已歡喜。前詣彼所。而謂之曰。我今奉汝迦屍迦衣。汝可授我袈裟法衣。即作是念。今此是我最後所棄王宮之服。不復重以俗服被體。   又復阿難。其後我於吉祥長者所。受吉祥草。詣菩提樹下。自敷其草。端身正念。加趺而坐。作是念言。我若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誓願不起於座。又作是念。我今快得善利。何以故。一切眾生。處無明中。住著無明。無明卵□。障覆慧眼。我當破無明卵。令諸眾生。吉祥安樂。   又復阿難。我成佛未久。觀見眾生世間所生。亦世間老。有利根者。有中根者。有下根者。其下根者。隨其行相。而調伏之。乃至不聞正法諸缺減者。彼等眾生。我觀見已。於彼彼所。起大悲心。為說正法。而化度之。   又復阿難。我復作是念。我今快得善利。我於世間雜染中生。而無雜染心意所行。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五   總說頌曰。  如子下族並貧族  賊難劫初至十歲  牛貨勝身俱盧洲  無我及彼欲色界  佛從定起入涅槃  最後大衣不焚爇   又問。何因菩薩於一切眾生中。最上最勝。有不發大菩提心。而能正信出家者邪。答菩薩長時。觀諸眾生。等同一子。勤修善業。長養成熟勝妙果報。現前克成。法爾如是。殑伽沙等諸菩薩眾。未有不發大菩提心。而能正信出家之者。如其所說。即是不能受欲樂故。   又問。何因菩薩不於下族中生。答下族生者。習近慢心。菩薩長時。遠離諸慢。親近善法。修習施作。是故菩薩決定於其上族中生。又若菩薩下族生者。即起謗訕。   又問。何因菩薩不於貧族中生。答貧族生者。習近慳吝。菩薩長時。離慳吝垢。親近修習。廣多施作。無慳吝法。是故菩薩。決定於其富族中生。謂以菩薩諸有所得色聲香味觸等諸境。不歷艱苦。自他平等。而受用之。又若菩薩生貧族者。即起謗訕。   又問。何因菩薩不生極邊國土。及多賊難鄙惡之方。答邊惡國土。於戒於見。而悉艱苦。不與菩薩相似同等。而菩薩者。勤修諸善。長養成熟。現前勝妙果報克成。是故菩薩。決定於其大國中生。設有利根清淨眾生。值遇菩薩大威德者。然亦不能發起最上無漏善法。所謂無上正等菩提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到彼岸法。及餘最上無漏善根。   又問。何因菩薩不於劫初時生。彼時人壽。始八萬歲。答劫初時人。軟品根性。所行愚鈍。樸質種類。不與菩薩相似同等。菩薩大士大威德者。於長時中。勤修善法。長養成熟。設有利根清淨眾生。值遇菩薩大威德者。然亦不能發起最上無漏善法。   又問。何因菩薩不於人壽最後十歲時生。答人壽十歲之時。廣多罪業。廣多煩惱。不與菩薩相似同等。是故菩薩大威德者。不於人壽十歲時生。   又問。何因菩薩不生西瞿陀尼洲。答西瞿陀尼洲人。軟品根性。所行愚鈍。樸質種類。不與菩薩相似同等。菩薩大士大威德者。勤修善法。長養成熟。現前勝妙果報克成。是故菩薩。決定於其大國中生。設有利根清淨眾生。值遇菩薩大威德者。然亦不能發起最上無漏善法。所謂無上正等菩提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到彼岸法。及餘最上無漏善根。   又問。何因菩薩不生東勝身洲。答如西瞿陀尼洲。其事廣說。   又問。何因菩薩不生北俱盧洲。答北俱盧洲人。軟品根性。所行愚鈍。樸質種類。隨作艱辛。不與菩薩相以同等。菩薩大士大威德者。於長時中。勤修諸善。長養成熟。現前勝妙果報克成。是故菩薩。決定於其大國中生。設有利根清淨眾生。值遇菩薩大威德者。然亦不能於一切處發起最上無漏善根。而北俱盧洲人。無我所執。此中問言。北俱盧洲人。何故無我所執邪。答謂以眾生數多境界廣大所受境界。鹹皆悅意。平等無差。故無我所。   又問。何因菩薩不生欲界諸天。答謂。欲界中諸天子眾。著諸境界。愛樂放逸。不與菩薩相似同等。雖能修持少分梵行。不能廣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廣大宣演梵行。令諸天人。各獲利益。以是緣故。不生欲界諸天。   又問。何因菩薩不生色界諸天。答謂。色界中諸天子眾。雖能修持少分梵行。而亦不能廣為四眾。別別開演所有梵行。令諸天人。各獲利益。又復菩薩。不於色界諸天趣證涅槃。   此中應問。何故色界天中。不入涅槃。答謂。無色相正受處故。但作意已。正入涅槃。   又問。若如此說者。不善心入邪。無記心入邪。答此說應知無記心入。   又問。何因諸佛世尊。住世教化。何故賢上大聲聞眾。先入涅槃。佛乃後入。答以諸聲聞。長時無間。勤修善法。長養成熟。現前勝妙果報克成。若見世尊入涅槃者。彼諸聲聞。所有勝報。即不圓成。又復法爾殑伽沙數等。諸佛世尊。所有賢上大聲聞眾。皆先涅槃。佛乃後入。如其所說入涅槃者。諸佛世尊。於第四禪不動地中。現前證入。此中應問。雲何世尊。入涅槃邪。或復起邪。答若有所起。即無所入。   又問。何因如來世尊。入涅槃已。聖體既焚。大衣如故。若內若外。都無所損。答天威力故。謂以諸天於佛世尊。極生淨信。又復二種制止不燒。一者內身。二者外財。當知皆是佛神力故。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六之一   總說頌曰。  二緣及彼二眾出  聲聞三千大千界  大慈大悲二種心  不思議及隨順法  眾中差別所行中  如象王住地獄等   又問。何因佛及輪王。皆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一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二謂轉輪聖王。答轉輪聖王者。往昔修因。其事廣大。於長時中。常起是念。我當廣行佈施。植諸勝福。長養一切眾生。淨持戒行。世間癡暗。無歸救者。悉為救度。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隨諸所作一切善法。普施世間一切眾生。廣發大願。如願所行。捨家出家。成等正覺。以是因故。轉輪聖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皆具大丈夫相。   又問。何因佛與緣覺。於一時中。不相值遇。答諸緣覺眾。於長時中。修緣覺法。勝妙果報現前克成。無所願求。於最上法。無復施作。亦不樂欲親近恭敬瞻睹如來。由是因故。佛與緣覺。不同時出。   又問。何因二轉輪王。不同時出。答轉輪聖王。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於長時。勤修諸善。同一妙蓋。普覆一切。一輪王出。觀諸眾生。同一子想。一輪王出。同一境界。尊重供養。隨所應作一切善業。勝願果報現前克成。由是因故。二轉輪王。不同時出。   又問。何因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不同時出。答菩薩往昔修因。其事廣大。謂於長時。唯一師教。一種修習。作諸善法。隨其所作。同一解脫。唯一所尊。唯一大智。作諸善業。長養成熟。於一時中。無二果報現前所起。此復雲何。答二難並故以是因故。於一時中。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不同出世。   又問。何因女人不作轉輪聖王。不成帝釋。不成梵王。不成魔王。不證緣覺菩提。不證無上正等菩提。答謂。諸女人善力劣弱。男子勝善樂欲根力之所建立。以其極生善欲心故。女無勢力。皆是男子善業因作。又復女人。無其利根。唯彼男子善力成故。又彼男子善力增極。乃能獲得利根勝業。以如是因故。女人不作轉輪聖王。不成帝釋。不成梵王。不成魔王。不證緣覺菩提。不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問。何因佛世尊者。具無邊智。具無邊慧無邊辯才。答菩薩長時。於其三慧。親近修習。廣多施作。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增極勤勇。以如是因故。佛世尊具無邊智慧無邊辯才。   又問。何因佛世尊。出清淨妙音。普聞三千大千世界。悉令曉了。答以佛世尊成道未久。住梵界已。普令親近得聞解脫。頌句。   頌曰。  安住諸佛正教中  發起精進求出離  能破生死大力軍  猶如狂像在草舍  今此清淨正法律  不放逸心善所行  即能斷滅生死輪  乃盡一切苦邊際   如是頌句。一一世界。一一眾生。普皆得聞。分明曉了。此是如來清淨妙音。普聞三千大千世界。   施設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8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四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六之二   論中問曰。有何所因。而能了知正覺。世尊於諸眾生。大悲超勝。答世尊為見世間眾生。染煩惱病。煩惱逼迫。種種煩惱。而生損害。無救無歸。無所趣向。以如是因故。世尊不久。乃成正覺。為諸眾生。而作救度。是故大悲超勝。   又問。何因菩薩入慈心定時。而菩薩身。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刀杖不傷。毒不能害。復無中間趣滅。答無惱害定。無定所入。無彼無惱害觸亦無。不同分心趣滅。以如是因故。菩薩入慈心定時。水火刀杖毒不能害。復無中間趣滅。   又問。何因入無想定。及滅盡定時。水火刀杖毒不能害。復無中間趣滅。答無惱害定。無定所入。亦無無惱害之觸。無心趣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菩薩在母胎時。而菩薩母。不為水火刀杖毒所惱害。亦無中間趣滅。答菩薩大威力故。以其菩薩勝力。令菩薩母無諸惱害。   又問。何因菩薩之身。無水火刀杖毒所惱害。亦無中間趣滅。答菩薩於一切眾生中。而得最勝。設於同等類中。亦復最勝。   又問。何因彼焰摩王身。無水火刀杖等害。亦無中間趣滅。答焰摩王者。於焰摩界眾生類中。而得最勝。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愛囉縛拏象王。及善住象王。身無水火刀杖等害。亦無中間趣滅。答彼於傍生類中。而得最勝。出諸趣類。由此因故。其事如最。   又問。何因地獄趣中諸眾生類。受極苦楚。而無中間趣滅。答業報熾然故。以其苦受業報未盡。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七   復次一時佛在捨衛國。告苾芻眾言。苾芻當知。有三種法。為內垢染。內含藏。內怨惡。何等為三。謂貪瞋癡。諸苾芻。此中雲何名內垢染內含藏內怨惡。謂若有人。惡友所作。侵他受用。及諸種類。乃至害命。以其貪愛增盛。於身口意。廣行諸惡。行諸惡已。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趣地獄中。生瞋癡亦然。諸苾芻。是故貪瞋癡法。名內垢染內含藏內怨惡。   世尊善逝。如是說已。   復次總略。而說頌曰。  不能了知貪愛法  於貪愛法不諦觀  是人與其貪愛俱  彼即入於黑暗處  貪染之人無義利  由貪染心生愛著  中間生起怖畏心  當知彼人不覺了  若能斷除於貪愛  彼即愛塵不能染  由其貪愛不轉時  如蓮不住於渧水  不能了知瞋恚法  於瞋恚法不諦觀  是人與其瞋恚俱  彼即入於黑暗處  瞋恚之人無義利  由瞋恚心生過失  中間生起怖畏心  當知彼人不覺了  若能斷除於瞋恚  即於瞋境不生瞋  由其瞋法墜墮時  如彼果熟而自落  不能了知癡冥法  於癡冥法不諦觀  是人與其癡冥俱  彼即入於黑暗處  癡冥之人無義利  由癡暗心故癡迷  中間生起怖畏心  當知彼人不覺了  若能斷除癡冥者  不為癡境所癡迷  彼癡冥法若破時  其猶日光破諸暗  若能了知此三法  決定不墮於惡趣  如斷多羅大樹心  彼所斷已不復生  是故貪法及瞋法  癡等三法皆離著  行人明慧發生時  即能盡於苦邊際   又問。何因有極貪者。答謂。若有人於貪不善根中。近習修作。於無貪善根中。不近習修作。於其欲想欲因欲尋。而乃近習。亦復修作。於出離想出離因出離尋。不能修作。於諸世間莊嚴受用。以愛著心。勤行修作。於不莊嚴受用。不勤修作。於諸善法所應作處。而不能作。復不思惟。不修三摩地行。不能守護諸根隱密之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行諸惡。不修奢摩他毘缽捨那。於不如理作意中。而乃修作。此等之人。故極貪愛。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歌舞倡伎戲笑之人。及為女人。設得生天。即生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極瞋者。答謂。若有人於瞋不善根中。近習修作。於無瞋善根中。不近習修作。於其瞋想瞋因瞋尋。而乃近習。亦復修作。於不瞋想不瞋因不瞋尋。不能修作。於非處起瞋勤行修作。於慈心三摩地。不能修作。於殺害事。勤行修作。於不殺害事。不能修作。於彼諸根隱密之門。不能守護。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行諸惡。不修奢摩他毘缽捨那。於不如理作意中。而乃修作。此等之人。故極瞋恚。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蠍蜂三目蟲百足蟲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極癡者。答謂。若有人於癡不善根中。近習修作。於無癡善根中。不近習修作。於其害想害因害尋。而乃近習。亦復修作。於不害想不害因不害尋。不能修作。於諸見中。而常修作。及於怪異不祥等事。亦復修作。由是緣故。而不能於緣生法門內心伺察。不能於五取蘊中諦觀生滅無常之行。所謂此法是色所成。是色所集。從色所滅。如是受想行識所成。是識所集。從識所滅。此人於諸根隱密之門。不能守護。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行諸惡。不修奢摩他毘缽捨那。於不如理作意中。而乃修作。此等之人。故極癡冥。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象馬駝驢羊鹿牛及豬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不極貪者。答謂。若有人於無貪善根中。近習修作。於貪不善根中。不近習修作。於出離想出離因出離尋。而乃近習。亦復修作。於其欲想欲因欲尋。不勤修作。於諸世間不莊嚴受用。勤行修作。於莊嚴受用。不勤修作。於諸善法。常所思惟。於三摩地。勤行修作。於不善法。而不修作。守護諸根隱密之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行諸善。修奢摩他毘缽捨那。於如理作意中。勤行修作。於不如理作意中。而不修作。此等之人。不極貪愛。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仙人及出家人諸長者等。或生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不極瞋者。答謂。若有人於無瞋善根中。近習修作。於瞋不善根中。不近習修作。於無瞋想無瞋因無瞋尋。而乃近習。亦復修作。於其瞋想瞋因瞋尋。不勤修作。常修慈心三摩地行。於非處起瞋而亦不作。於不害法。勤行修作。於損害法。而不修作。守護諸根隱密之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行諸善。修奢摩他毘缽捨那。於如理作意中。勤行修作。於不如理作意中。而不修作。此等之人。不極瞋恚。至滅謝已。當復雲何。謂作仙人。及出家人諸長者等。或生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不極癡者。答謂。若有人於無癡善根中近習修作。於癡不善根中不近習修作。於無害想無害因無害尋。而乃近習。亦復修作。於諸見中及怪異不祥等事。悉不修作。以是緣故。而於緣生法門。內心伺察。於五取蘊中。諦觀生滅無常之行。所謂此法是色所成。是色所集。從色所滅。如是受想行識所成。是識所集。從識所滅。此人於諸根隱密之門。而常守護。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行諸善。修奢摩他毘缽捨那。於如理作意中。勤行修作。此等之人。不極癡冥。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仙人及出家人諸長者等。或生色無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八之一   總說頌曰。  先際穢氣及堅重  穢氣上風而飄散  充滿出息入息俱  晝夜魚龜陸中等   如佛所說。   佛告諸苾芻言。汝諸苾芻。不能了知先際。皆因有愛二法。於先際中。若無有愛。即後無所起。若能了知如是法者。即自思惟。於後際法。有愛為緣為有相續不了知邪。為無相續邪。或有答言。此無相續。何所以邪。謂不了知故。於無明中。諸眾生類。乃起是念。我過去世。為有為無。若過去世有。此即是常。若過去世無。此即是斷。而乃諸行或有因邪。若彼諸行先有因者。然亦諸行先無有因。是故若能了知先際。即諸行本來。而無有因。   又問。何因未離欲者。當趣滅已。火焚身時。而有穢氣。周遍充塞。已離欲者。火焚身時。而無穢氣周遍充塞。答未離欲者。謂以身中精血不淨。而有流散。以流散故。火焚身時。風飄穢氣。而有充塞故。使大威力諸天。不來勤勇作供養事。何以故。穢氣未散故。已離欲者。當趣滅已。身無精血。不淨流散。以不流散故。火焚身時。而無穢氣。是故大威力諸天。悉來勤勇作供養事。何以故。無穢氣故。   又問。何因未離欲者。當趣滅已。身體堅重。而不調暢。已離欲者。當趣滅已。身體調暢。而不堅重。答未離欲者。上風吹鼓。內入其身。是故堅重。而不調暢。已離欲者。當趣滅已。止攝外風。身得調暢。而無堅重。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施設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8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五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八之二   又問。何因未離欲者。當趣滅時。上風吹鼓。內入其身。已離欲者。當趣滅時。無上風吹鼓內入其身。答未離欲者。當趣滅時。外心生起。住著奔流。風吹目開心周遍故。其風不止。是故上風吹鼓內入其身。已離欲者。當趣滅時。無外心生起住著奔流。無風所吹。目不開合。無心周遍。其風乃止。是故無上風吹鼓內入其身。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人命存活。身體輕安。而復調暢。命既終歿。身體堅重。而不調暢。答其終歿者。邊際分位。火界風界。二界俱滅是故堅重。而不調暢。彼存活者。中間分位。火界風界。二界不滅。是故輕安。而復調暢。由此因故。其事如是。又問。何因人命存活。現住世間。飲食銷散。既終歿已。食不銷散。答人命存活。現住世者。中間分位。火界水界風界不滅。由彼水界流潤。火界成熟。風界吹鼓。故其所食。而乃銷散。彼終歿者。邊際分位。水界火界風界俱滅。以其所食。水不流潤。火不成熟。風不吹鼓。故不銷散。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人命存活。現住世間。身無穢氣既終歿已。穢氣充盈。答人命存活。現住世者。中間分位。火界風界。二界不滅。隨逐水界。而得盈滿。是故彼身。無諸穢氣。既終歿已。邊際分位。火界風界。二界俱滅。不隨水界而得盈滿。是故彼身乃有穢氣。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人命存活。現住世間。出息入息。而常隨轉。彼終歿者。其事不然。答命存活者。以思惟發悟故。依止于思。是故存活出入息轉。既終歿者。無所思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彼訓狐鳥。夜見晝不見。答彼訓狐鳥。目中瞳人。其狀赤色。夜中無障。晝即有障。是故夜見而晝不見。又問。何因人能晝見夜乃不見。答人之目中瞳人。其狀黑色。晝乃無障。夜即有障。是故晝見而夜不見。   又問。何因犬馬夜見晝亦能見。答犬馬目中瞳人黃色。晝夜無障。是故俱見。   又問。何因魚於水中能見。陸中不見。答諸魚者目中瞳人。眵淚所覆。水中無障。陸中有障。故水中見。陸中不見。又問。何因人之兩目。陸中無障。水中有障。答人之目中瞳人。水泡所成。是故陸中無障。水中有障。   又問。何因龜鱉蝦蟆。及水蛭等。水陸俱見。答龜鱉蝦蟆。及水蛭等。目中瞳人。骨之所成。陸中水中。俱無障礙。是故俱見。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九   總說頌曰。  睡眠惡戾及棹舉  多舌語言並暗鈍  念慧而復煩惱增  不穎利於禪定等   又問。何因世間有多睡眠之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多睡眠者。於光明法中。而不近習。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蟒蛇龍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少睡眠者。答謂。若有人於光明法中。作光明想。多所近習。於昏沈睡眠法中。而不近習。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仙人及出家人諸長者等。或生色無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惡戾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運用執行刀杖器械。諸惡戾人。不能近習。不行刀杖。不惡戾者。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屠宰魁膾。畋獵漁捕。調製象馬。杻械繫縛。諸不律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不惡戾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不行刀杖。不惡戾人。而不近習諸惡戾者。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仙人及出家人諸長者等。或生色無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掉舉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多掉舉者。不能近習。諸寂止者。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歌舞戲笑之人。或生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不掉舉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諸寂止者。而不近習掉舉之人。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仙人及出家人諸長者等。或生色無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多舌多語之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多語之人。不能近習少語之者。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鸚鵡鶖鷺拘枳羅燕鴈等諸飛鳥。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不多舌多語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少語之人。不能近習多語之者。彼人至謝滅已。當復雲何。謂作仙人及出家人。諸長者等。或生色無色界天中。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暗鈍者。答謂。若有人不能近習多聞之人。不以各各方處之言。說釋義理。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不暗鈍者。答謂。若有人常所近習多聞之人。不能近習寡聞之者。能以各各方處之言。說釋義理。彼人至謝滅已。謂作婆羅門中善說法者。或作沙門中善說法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復次當知。少語之人。有其二種。一者卑賤二者尊高何等是為。卑賤少語。謂若有人。雖復卑賤。以有智故。常能依止父母師長名稱尊者。及餘有智之人。故雖卑賤。而能少語。何等是為尊高少語。謂若有人。本性尊高。而復有智。常能依止父母師長名稱尊者。及餘有智之人。故能少語。   又問。何因世有有行無慧之者。答謂。若有人多求正法。心無厭足。然於理趣。不能伺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有慧無行之者。答謂。若有人於法理趣。能諦伺察。然於正法。不能多求。少以為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無慧無行之者。答謂。若有人不能多求正法。復於理趣。不能伺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有行有慧之者。答謂。若有人多求正法。復於理趣。能諦伺察。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而能住持正法。答謂。若有人能於諸法行相之中依止。十二處法。而善攝受。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失念之者。答謂。若有人於不善法。積集而轉。近習修作。廣多惡行。彼人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設欲來生人同分中。縱得為人。壽量短促。人中歿已。當生還復無多記念。所為忘失。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多記念者。答謂。若有人於諸善法。積集而轉。近習修作。廣多善行。彼人身壞命終。墮在善趣天界中。生天趣歿已。若欲來生人同分中。即得為人。壽量長遠。人中歿已。當生還復廣多記念。所為不忘。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深極煩惱之者。答謂。若有人於其欲想瞋想害想欲因瞋因害因欲尋瞋尋害尋。近習修作。於極煩惱。隨應而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又問。何因世有不極煩惱之者。答謂。若有人於出離想不瞋想不害想出離因不瞋因不害因出離尋不瞋尋不害尋。近習修作。於極煩惱。不隨應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有不能速成禪定忍辱二善法者。答謂。若有人於其諸法行相決定義中不善攝受。由此因故。不能速成禪定忍辱二種善法。   又問。何因有能速成禪定忍辱二種善法者。答謂。若有人於其諸法行相決定義中。能善攝受。由此因故。即能速成禪定忍辱二種善法。◎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之一   總說頌曰。  須彌大地及方處  山有廣多草木者  多樹及彼枝葉多  花果豐盈茂盛等   又問。何因一切山中。須彌山王。最高最勝。答世界成。時彼須彌山。界地最上。處逕最上。殊妙最上。輪圍最上。總聚方處。而成其山。由此因故。須彌山王。最高最勝。   又問。何因北方地界。多樹多草。答世界成時。北面風吹。界地最上。處逕最上。殊妙最上。總聚方處。是故北方多樹多草。   又問。何因於大地中。一類地高。一類地下。答此大地中。一類地方。土界高湧。得少天雨流潤澍渧。其下低陷。故彼地下。又此大地。一類地方。而有諸寶。謂鐵白銅白鑞黑鑞。及金銀等。並餘所有堅硬之物。藏伏地中。雖天雨澍渧。其下不陷。故彼地高。由此因故。大地方處。有高有下。   又問。何因眾山之中。一類山高。一類山低。答謂。世界成時。有極猛風。鼓地大種。總聚而高。若復微風吹鼓少聚地種。故彼山低。又復諸山地界高湧。得少天雨流潤澍渧。其下低陷。故彼山低。有一類山。而有諸寶。謂鐵白銅白鑞黑鑞。及金銀等。並餘所有堅硬之物。藏伏山下。雖天雨澍渧。其地不陷。故彼山高。由此因故。大地方處。山有高低。◎   施設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8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六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之二   又問。何因有一類山。多樹多草。有一類山。少樹少草。答謂。一類山下有龍宮。故多樹草。有一類山。下無龍宮。故少樹草。   又復有山土界高湧。故多樹草。又復有山多諸寶物。謂金銀銅鐵。赤土白土。藏伏山下。故少樹草。又復有山。下有各別地獄居處。故少樹草。   又復山下無別地獄。故多樹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狀極大。一類不大。答謂。有地方。地界溫暖。水界增湧。火界調順。風界穩平。故樹極大。謂有地方。地不溫暖。水不增湧。火不調順。風不穩平。故樹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葉極大。一類不大。答謂。有樹木。地界溫暖。水界增湧。火界調順。風界穩平。故樹葉大。謂有樹木。地不溫暖。水不增湧。火不調順。風不穩平。故葉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花茂盛。一類無花。答謂。一類樹殊妙高聳。故花茂盛。有一類樹。狀不殊妙。復不高聳。故彼無花。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復何因有一類樹。有其果實。一類無果。答謂。一類樹。味界增盛。彼即有果。有一類樹。味界不增。故無其果。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花有妙香。一類無香。答有一類花。本狀殊妙。不為火損。故有妙香。有一類花。本非殊妙。復為火損。故無妙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又問。何因有一類果。足其嘉味。一類無味。答有一類果。味為火損。其果無味。有一類果。不為火損。其果有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餘諸花果色香味等。有無亦然。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一   總說頌曰。  佛世尊及聲聞眾  化人所食四大種  隱沒煙及火熾然  最後如空無表現   又問。何因佛世尊者。善能化彼所化之人。妙色端嚴。人所樂見。具大人相。莊嚴其身。若佛語言。化人即默。若化人語。佛即默然。彼聲聞弟子。亦能化彼所化之人。色相端嚴。剃髮被衣。作沙門相。何故能化之者語言。所化之者亦言。能化之者若默。所化之者亦默。答佛世尊者。常住三摩地。心自在故。若入若出。速疾無礙。於一切時。不捨所緣。聲聞即不然。不同世尊具一切智。智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由此因故。佛所化人妙色端嚴。語時能默。默時能語。而彼聲聞所化之人。雖復色相端嚴剃髮被衣。然能化之者。語即能語。默即還默。不自在故。   或有問言。若佛所化如聲聞所化。聲聞所化如佛所化者。可說具四大種。或不具邪。答具四大種。   又問。所化之者。說所造色。或不說邪。答說所造色。   又問。所化之者。有思惟邪。無思惟邪。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者。即有思惟。若想成所起者。即無思惟。   又問。彼所化者。如何得心自在。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彼所化者。即心自在。若想成所起。彼所化者。心不自在。   又問。所化之者。中間分位。說具四大種。或不具邪。答說具四大種。   又問。中間分位。說所造色。或不說邪。答說所造色。   又問。中間分位。有思惟邪。無思惟邪。答此有思惟。   又問。中間分位。如何得心自在。答隨能化者。自心自在故。   又問。所化之者。食於藏腹。如何銷散。以是化故。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者。食即銷散。若想成所起者。食即不散。   又問。彼所化人。何時即隱。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想成所起者。彼即能隱。若緣持所起者。或隱不隱。   問至何時隱。答隨能化者。若天若人。若阿修羅。或善相。或惡相。彼隱即隱。何故不隱邪。答中間最後相去懸遠。乃至還歸自相而住。此即不隱。   又問。何因聖人化火之時。為有煙不。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隨其所化。而即有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火熾焰不。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隨其所化。火即熾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唯燒自身及自衣飾。不燒他者。答隨能化者。其心自在。意所樂故。唯燒自身及自衣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聖人化火爇其身時。但觀虛空。外無所有影像。及餘悉無表現。答聖人化火之時。地方分位。行坐等處。悉以化所成火。混一火界。普皆焚爇。但觀虛空。外無所有影像。及餘悉無表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二   總說頌曰。  大海次第及深廣  海居眾生同鹹味  不宿死屍珍寶多  大身眾生注雨等   如經所說。大海次第從小增廣。亦非本來而自深險。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次第從小增廣。亦非本來而自深險。隨其大洲分位如是。如穀麥聚次第分位。由此因故。其事如是。如經所說大海深廣難徹源底。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非大海深廣難徹源底。但以海水。若出若入。或用一器。或百或千。或復百千。而汲海水。隨其所取。不能度量海之份量。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中水。潮不失時。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時有二種。一旦暮時。二大時。何名旦暮時。謂大海中。所居眾生。有其饑虛羸劣之者。少得飲食。為伺求故。從水出陸。以所食因。依時伺求。由此名為旦暮之時。何名大時。謂大海中。所居眾生。以海居人。每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餘神通月分日。是等之日。自船登岸。有信向宗事月天之人。有事日天之人。有事童子天人。有尊重信向事佛優婆塞依法不食。廣作祠祭乞歡喜事。彼海居眾生。以伺求食故。從海出陸。故曰大時。   如經所說。大海中水。同一鹹味。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有海居眾生。大海中生。大海中老。大海中歿。其未歿者。彼身之垢。身之穢惡。在大海中。故海鹹味。又復海中有眾山居。經久銷鎔。亦成鹹味。又復大洲之中。近海居人。以其草木枝葉莖□]駉飀□□噌窗慼撳q□饑□□□□□埤□褓□□□□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眾寶充滿。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以其大海世界成時。界地最上。處徑最上。輪圍最上。總聚方分。成須彌山王。安止其中。有七金山。周匝圍繞。彼大海中。有大威力諸龍王宮。是故大海有眾珍寶。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有大身眾生。居止於彼。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彼大身眾生者。往昔為人。作諸非法。廣積受用。子息眷屬。奴婢飲食。但自資身。不行惠施。由斯罪業。乃至最後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以彼宿造餘業未盡故。生海中為彼極大畜類之身。身相大故。令多眾生共所食噉。陸地大洲不能容受。皆以宿昔不善業報故。於海中受斯極苦。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不宿死屍。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大海中。有潔淨行諸大龍宮。若彼最上龍王宮中。有死屍者。即於夜分。棄置第二龍王宮中。乃至第四宮中。如是次第。出置岸上。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中。有大閻浮樹。枝葉繁茂。樹汁湧渧。於虛空中。如惡叉聚。流注於彼大海之中。而其海水。不增不減。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彼大海中。所居眾生。共所受用。餘即熱風吹蕩而盡。是故海水。不增不減。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有其種種形顯色相種種音聲眾生居止。非一種類色相音聲。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彼諸眾生往昔為人。廣造多種罪不善業。謂身語意起諸惡行。乃至最後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餘業未盡。墮大海中。受畜類報。故有種種形顯色相種種音聲。非一種類色相音聲。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施設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8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七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三   如經所說。一性所成。有多種類。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引世間定。先得離欲。次不艱苦。復不流散。由彼發起生長積集。後起化事。其所發起生長積集。作化事已。隨其意樂。或化人身。或化象身。或化馬身。或化牛身。或化飛禽身。或化車相。或化樹相。或牆壁相。若來若去。若出若入。往返自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有多種類。還歸一性。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隨諸狀貌形質事相。或化人身。或化象身。或化馬身。或化牛身。或化飛禽身。或化車相。或化樹相。或牆壁相。若來若去。若出若入。隨諸化事。功用輕捷。彼等化功種種事相。化已隱沒。而悉不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諸變化中。若來若去。隨其知見。各各有異。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若有人欲化來相。先自起念。雲何令人不能見我不能知我。念已即當入於定中。騰越牆壁。隨意而來。此即來相。人不能見。   雲何去相。人不能見。謂若有人。欲化去相。先自起念。雲何令人不能見我不能知我。念已即當入於定中。騰越牆壁。隨意而去。由如是故。去相不見。謂以定中所化來相。即是去相。所化去相。即是來相。如是知見。隨其所起。各各有異。各各了知。智者隨應。以明慧性。於無相中。而起有相。廣大利智。普遍開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騰越牆壁。或越山石。其身不著。隨意而去。如在空中。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入於空定。於其定中。騰越牆壁。或越山石。其身不著。隨意而去。如在空中。所越一切山石牆壁。猶如虛空。悉無障礙。   如經所說。有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入水定時。自地昇沈。起伏無礙。如履水中。昇沈亦然。不斷其流。隨意而往。在地如水。履水如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有能空中先盤結坐。即坐而行。狀若飛禽。履空自在。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引世間定。先得離欲。次不艱苦。復不流散。由彼發起生長積集。後起化事。隨處地方。能於空中。或坐或行。及於空中。化大火聚。猛焰熾盛。或化煙相。或煙幢相。或化風輪。空中吹鼓。或風輪中。乘象而行。或化車相。或馬或人。或化牆壁。或化樹相。或化飛禽。隨諸化相。人所共見。鹹皆起念。驚怪歎異。各各了知。神通之力。其狀如是。此乃善修神足智力。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或有人。能於虛空中。舉手捫觸日月二相。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如苾芻在於定中。以其日從日輪中出。以其月從月輪中出。乃從定中。起神通事。即以手捫虛空。摩觸日月。定通力故。隨意無礙。   如經所說。有人能於梵界往來。隨意自在。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有苾芻引世間定。先得離欲。次不艱苦。復不流散。由彼發起生長積集。後起化事。身心和融。混而為一。心即於身。身即於心。身心相即。運用和融。譬如世間酥蜜水油混融一處。在定苾芻。亦復如是。身心和融。輕安柔軟。心想自在。隨意能往。梵天界中。高下騰越。悉無障礙。譬如造篋笥人。持以篋笥。騰舉運用。隨意無礙。又如乞食苾芻。得所施食。墮在缽中。騰舉運用。亦無障礙。在定苾芻亦復如是。身心柔軟。輕安想生。騰舉運用。悉無障礙。乃至梵天宮殿舉心即到。色力增盛。勢用堅強於梵天界。往來自在。   如經所說。佛於一時。謂尊者阿難言。汝可知不。我以如是意所成身。以神通力。隨意能往梵天宮殿。阿難白佛言。如是如是。我知世尊即以如是四大所成粗重色身。隨意能往梵天宮殿。佛言。阿難。我知如是色身粗重四大和合父母不淨羯邏藍等眾緣所成。雖假以飲食衣服澡沐資養種種治事。終歸磨滅。破散之法。頗能往彼梵天宮殿。阿難白佛言。能往世尊。能往善逝。如世間鐵。及耕犁具。當在鼓鑄。炎火熾盛。未出火時。而彼鐵具。即皆輕利。加復柔軟。易為舒捲。遇涼冷時。彼諸鐵具。厚重堅硬。而難舒捲。阿難。如來亦復如是。若時身心和融。輕安想生。加復柔軟。調暢安適。隨意能往梵天宮殿。又復當知。若心不相續。即心無依止。心無繫屬。以心無依止無繫屬故。身即自在。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能於空中隨意而行。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以化力故。在空如地。由此因故。空中能行。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空中能住。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以化力故。化空如地。由此因故。空中能住。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空中能坐。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故於空中。化坐分位。由此因故。空中能坐。   又問。何因所化之人。能於空中。安布床位。隨意而臥。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故於空中布設床位。由此因故。空中能臥。   此如是等。餘諸神通功力化事。如其所說隨意。應知。   因施設門第十四   問曰。有何份量。知天降雨。答有八種雲。彼第一雲。高一由旬半。第二雲。高五俱盧捨。第三雲。高一由旬量。第四雲。高三俱盧捨第五雲。高半由旬量。第六雲。高一俱盧捨。第七雲。高半俱盧捨。第八雲。高俱盧捨中四分之一。諸雲住已。天雨不雨。其復不定。   又問。何因劫初時人。乘雲高起一由旬半。一切地中。而悉降雨。答劫初時人。具大威德。彼大力龍。而悉尊仰故。能乘雲高由旬半。一切地中。而悉降雨。今時人者。威德減少。大力勢龍。不生尊仰。是故今時乘雲。能起半俱盧捨。天中降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或時天中不降其雨。答有八種因。天不降雨。何等為八。   一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瞭。但自說言。天將降雨。或復大地火界增勇。即以此緣。天雨隱息。如是乃名第一種因。天不降雨。   二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瞭。但自說言。天將降雨。或復空中猛風吹鼓。乃使其雨墮彼遼迥。曠野空捨如是。乃名第二種因天不降雨。   三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瞭。但自說言。天將降雨。或復羅□阿修羅王。二手執障使雨墮於大海之中。如是乃名第三種因天不降雨。   四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瞭。但自說言。天將降雨。或復行雨。天官迷醉放逸。以放逸故。不能降雨。如是乃名第四種因天不降雨。   五者合降雨時。電光閃爍。大雲振吼。四方冷風。飄揚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瞭。但自說言。天將降雨。或復人民多行非法險惡之行。以行非法險惡行故。天不降雨。如是乃名第五種因天不降雨。   六者合降雨時。或有神通天子。以彼神通威力。隨雨份量。而悉制止。如是乃名第六種因天不降雨。   七者以其人民業障法合如是。於此界中。天不降雨。如是乃名第七種因天不降雨。   八者或復愆雨澤時。精實祈求。以彼神通威力天子制而不降。如是乃名第八種因天不降雨。   又問。何因能使上天依時降雨。答有八種因。能降天雨。何等為八。   一者龍威力故。天即降雨。二者夜叉威力故。天即降雨。三者鳩盤茶威力故。天即降雨。四者天威力故。天即降雨。五者人威力故。天即降雨。六者神通力故。天即降雨。七者法合依時。而自降雨。八者精實祈求。天即降雨。   又問。何因盛夏熱時。及雨際時。廣多天雨。答彼二時者。諸龍歡喜。以為節令。自空騰躍。適悅而來。龍喜悅故。於彼二時多降天雨。或復民行正法。修營善業。善力所資。自然二時多降天雨。   又問。何因天降雨時。結而成渧。答二方猛風。吹歸一聚。故降澍時。結以成渧。或復人造惡業。惡力所資。非人動亂。如斯相者。大無義利。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大雨之中。而有其雹。答二方冷風。吹雨一聚。成渧墮地。地復堅硬。下風所吹。或時作雪。或作猛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電光出。答二方猛惡熱風所吹。二風相擊。故有電光。自風而出。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雨中有其霹靂振舉。答謂。以下方有大猛火。色狀熾炎。即火界增勇。火增勇故。即風增勇。風增勇故。有水來去。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雲有青色。答謂。以水界流潤性故。   又問。何因有黃有赤。答謂。以火界溫燥性故。   又問。何因有其白色。答謂。以諸界和合性故。由此應知雲相有其青黃赤白。   又問。何因世間諸味。有其苦醋及辛鹹淡。答謂以諸界互違害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其甘味。答謂。以諸界和合性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世諸物中。有其粗重及堅硬者。答謂。以地界堅強性增。   又問。何因有其軟滑及調適者。答謂。以水界流潤性增。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施設論卷第七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歸禮讚頌  稽首大覺覺中王  覺王所供三界日  解脫妙法智所歸  智者所依諸聖眾  阿毘達磨海難渡  佛口池流千聖飲  於境巨溟能善決  故我至誠今頂禮  朗日不舉照人間  稠林昏翳孰能遣  若無阿毘達磨論  智所知冥誰殄滅  阿毘達磨正法燈  心中淨眼智根本  所知林日邪論劍  開士威力如來藏  三界照明慧眼道  一切法燈佛語海  能發勝慧破諸疑  是諸聖賢法衢路  智者慧水大陂池  求智勇銳勝基本  了此勝法至聰明  悟斯聖教真佛子   總嗢拖南頌  初目乾連蘊  次補特伽羅  因所緣雜類  四句最為後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之一第一嗢拖南頌  根惡行想  尋思界漏  火愛所有  垢縛皆三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不善如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亦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貪不善根如是瞋不善根癡不善根亦爾。身惡行語惡行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意惡行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想恚想害想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尋恚尋害尋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界恚界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害界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漏無明漏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有漏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貪火瞋火癡火。及欲愛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色愛無色愛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貪垢瞋垢癡垢。貪縛瞋縛癡縛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中第二嗢拖南頌  瀑扼取繫蓋  下上栽拘礙  見愛與隨眠  邪支結業道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四種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不善如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亦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欲瀑流。如是見瀑流無明瀑流亦爾。有瀑流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如瀑流扼亦爾。於諸取中欲取見取戒禁取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我語取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諸繫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於諸蓋中貪慾蓋瞋恚蓋疑蓋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下分結中薩迦耶見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餘下分結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上分結中掉舉結非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餘上分結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五心根栽五心拘礙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於諸見中薩迦耶見邊執見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邪見見取戒禁取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身愛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隨眠中有貪隨眠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所餘隨眠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邪支中邪見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邪語邪業邪命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所餘邪支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於諸結中嫉結慳結是不善。結縛非隨眠。是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所餘諸結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業道中前七業道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後三業道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中第三嗢拖南頌  結蓋覺支心受意  調練陀堅最為後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眼結。如實了知我有內眼結。若無內眼結。如實了知我無內眼結。如此眼結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不應說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眼結。如實了知我有內眼結。若無內眼結。如實了知我無內眼結。如此眼結。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   不應道理。如眼結如是。耳鼻舌身意結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於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貪慾蓋。如實了知我有內貪慾蓋。若無內貪慾蓋。如實了知我無內貪慾蓋。如此貪慾蓋。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則不應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貪慾蓋。如實了知我有內貪慾蓋。若無內貪慾蓋。如實了知我無內貪慾蓋。如此貪慾蓋。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如貪慾蓋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於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有內念等覺支。若無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無內念等覺支。如此念等覺支。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不忘修習圓滿。倍復增廣智作證。亦如實知。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則不應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有內念等覺支。若無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無內念等覺支。如此念等覺支。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不忘修習圓滿。倍復增廣智作證。亦如實知。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如念等覺支如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定等覺支。捨等覺支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貪心。如實了知是有貪心。若離貪心。如實了知是離貪心。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則不應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貪心。如實了知是有貪心。若離貪心。如實了知是離貪心。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如有貪心離貪心如是。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沈心舉心。掉動心不掉動心。不寂靜心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如實了知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彼答言爾。具壽。若時領納身受心受。爾時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二受。一者身受。二者心受。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二受。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三種。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彼答言爾。具壽。若時領納樂等三受。爾時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三受。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三受。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三種。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意法為緣發生意識。彼答言爾。具壽。若時意識現起意。於爾時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意及意識。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意及意識。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意法為緣發生意識。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以齒持齒舌端著齶。復以其心降伏執持調練其心。何所調練。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調練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調練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調練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所調練一能調練。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所調練一能調練。則不應言調練現在。言調練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調練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以齒持齒舌端著齶。復以其心降伏執持調練其心。如是契經。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彼具壽補穡揭羅娑利苾芻說。有十八意近行。名為士夫。彼答言爾。復問彼言。具壽若時眼見色已。隨順喜處諸色近行。爾時十七餘意近行。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有十八意近行同時現行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有十八意近行同時現行。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彼具壽補穡揭羅娑利苾芻。說有十八意近行名為士夫。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中第四嗢拖南頌初  無所緣靜慮  異生大士羞  宣說有情居  食聖諦斷漏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有無所緣心。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苾芻了別。了別故名為識。何所了別。謂了別色。了別聲香味觸法。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汝說有無所緣心。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苾芻了別了別故名為識。何所了別。謂了別色了別聲香味觸法。作如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苾芻了別了別故名為識。何所了別。謂了別色了別聲香味觸法。則不應說有無所緣心。言有無所緣心。不應道理。彼作是言。無所緣心決定是有。何者是耶。謂緣過去或緣未來。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魚師莎底苾芻說言。苾芻由彼彼因。由彼彼緣。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彼彼數。由眼及色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眼識數。由耳鼻舌身意及法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意識數。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汝說言無所緣心決定是有。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魚師莎底苾芻說言。苾芻由彼彼因由彼彼緣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彼彼數。由眼及色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眼識數。由耳鼻舌身意及法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意識數。作如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魚師莎底苾芻說言。苾芻由彼彼因由彼彼緣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彼彼數。由眼及色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眼識數。由耳鼻舌身意及法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意識數。則不應說無所緣心決定是有。言決定有無所緣心。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若有慚羞惡作防護愛樂所學久居善處證得世間四種靜慮。彼答言爾即彼具壽臨終時分。有諸識達同梵行者。來詣問言。具壽當記自所證得。彼作是言。具壽我今已得世間四種靜慮。應問彼言。即彼具壽記何所證。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記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記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記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記一是能記。又在定中應說異語。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記一是能記。又在定中不說異語。則不應言記於現在。言記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記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空無勝過人法。自稱言有。彼應毀壞。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有五種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苾芻若有於此五根。由上品故。由猛利故。由調善故。由圓滿故。成阿羅漢俱分解脫。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慧解脫。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於身證。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於見得。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信解脫。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隨法行。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隨信行。苾芻如是。根波羅蜜多為緣。果波羅蜜多施設可知。果波羅蜜多為緣。補特伽羅波羅蜜多施設可知。如是五根無有唐捐。苾芻若有於此五根。一切皆無我。說彼住外異生品。彼答言爾。具壽有學現起纏心。爾時此五根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者學心二者纏心。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者學心二者纏心。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有學現起纏心。應言是外。應言異生。應言住在外異生品。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具壽無滅。於大士尋思中說。少欲是法大欲非法。彼答言爾。具壽少欲是何法。是心所有法與心相應。具壽若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如是少欲。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即不應說現入滅定。言現入滅定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應無少欲。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具壽羅怙羅說。羅怙羅。若有正知而說妄語。無羞無慚無有惡作。我說彼無惡業不造。彼答言爾。具壽羞慚是何法。是心所有法與心相應。具壽若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羞慚。當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則不應說現入滅定。言現入滅定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應無羞慚。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二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目乾連蘊第一之二第四嗢拖南頌後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九有情居有諸有情。有色有種種身。有種種想。謂人及天一分。是名初有情居。有諸有情。有色有種種身。有一種想。謂梵眾天在彼初生。是名第二有情居。有諸有情。有色有一種身。有種種想。謂光音天。是名第三有情居。有諸有情。有色有一種身。有一種想。謂遍淨天。是名第四有情居。有諸有情。有色無想無各異想。謂無想天。是名第五有情居。有諸有情。無色一切種色想超過故。有對想滅沒故。種種想不作意故。無邊虛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謂近趣空無邊處天。是名第六有情居。有諸有情。無色一切種無邊虛空處超過已。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謂近趣識無邊處天。是名第七有情居。有諸有情。無色一切種識無邊處超過已。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謂近趣無所有處天。是名第八有情居。有諸有情。無色一切種無所有處超過已。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謂近趣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第九有情居。彼答言。爾具壽若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當言住在何有情居。彼答言有種種身有種種想。具壽由何世想說名有想。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由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由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由現在。則不應說現入滅定。言現入滅定不應道理。若言不由過去未來現在。是則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應言無想。應言無想有情。應言住在無想有情。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彼答言爾。具壽。無想有情諸天。當言有何食。彼答有觸意思識食。具壽。彼食爾時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則不應說無想有情。言無想有情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有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彼答言爾。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眼識已觀今觀當觀。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已觀今觀當觀。彼因是因是集是生是緣。彼滅是滅是靜是妙是離。能斷彼道是道是如是行是出。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是則應無能於眼識已觀今觀當觀。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已觀今觀當觀。彼因是因是集是生是緣。彼滅是滅是靜是妙是離。能斷彼道是道是如是行是出。若無能觀。則應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應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應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應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眼識如是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是諸苾芻。應斷諸漏。彼答言爾。為何所斷。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斷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斷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斷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斷一是能斷。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斷一是能斷。則不應說斷於現在。言斷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斷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是諸苾芻。應斷諸漏。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識身足論補特伽羅蘊第二之一第一嗢拖南頌初  趣補特伽羅  八種與三聚  三種自造作  見聞覺知後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捺落迦趣傍生趣鬼趣天趣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落迦趣乃至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則不應說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則不應說如是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落迦趣乃至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言此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落迦趣乃至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不應道理。彼作是言。定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即是彼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定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是則應說彼即是彼。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即是彼。則不應言定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言定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落迦即傍生趣。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落迦即傍生趣。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落迦即傍生趣。則不應說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異於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落迦斷別生傍生。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異彼。是則應說□落迦斷別生傍生。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落迦斷別生傍生則不應說彼異於彼。言彼異於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應問彼言。汝然此不。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是則應言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有從捺落迦沒生傍生趣。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不應道理。如有從□落迦沒生傍生趣。如是有從□落迦沒生於鬼趣亦爾。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落迦趣傍生趣鬼趣天趣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落迦趣乃至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則不應說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則不應說如是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落迦趣乃至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言此五趣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落迦趣乃至人趣。決定別有□落迦趣。乃至決定別有人趣。不應道理。彼作是言。定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即是彼。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定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是則應說彼即是彼。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即是彼。則不應言定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言定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落迦即是人趣。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落迦即是人趣。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落迦即是人趣。則不應說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又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落迦趣於生無漏根力覺支無所堪能。入趣有所堪能。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彼無堪能即有堪能。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無堪能。即有堪能。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無堪能。即有堪能。則不應說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異於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落迦斷別生人趣。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異於彼。是則應說□落迦斷別生人趣。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落迦斷別生人趣。則不應說彼異於彼。言彼異於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應問彼言。汝然此不。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是則應言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不應道理。如有從□落迦沒生於人趣。如是有從□落迦沒生於天趣亦爾。如□落迦趣。如是傍生鬼天人趣亦爾。此中差別者。於□落迦傍生鬼趣中。不應說有所堪能。於天人趣中應說有所堪能。於天人趣中不應說無所堪能。於□落迦傍生鬼趣中。應說無所堪能。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諸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得預流果。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則不應言諸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得預流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今汝若說諸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得預流果。則不應說如是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言此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不應道理。彼作是言。諸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定得預流果。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即是彼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定得預流果。是則應說。彼即是彼。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即是彼。則不應言諸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定得預流果。言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定得預流果。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作證向。即是住果。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汝則應言。彼作證向即是住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作證向即是住果。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又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不成就果。若預流果成就於果。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彼不成就即是成就。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預流果能作證向補特伽羅不成就果彼。預流果成就於果。是則應言。彼不成就即是成就。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不成就。即是成就。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異於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預流果能作證向斷別生預流果。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異於彼。是則應言。諸預流果能作證向斷別生預流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預流果能作證向斷別生預流果。則不應言彼異於彼。言彼異於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預流果能作證向得預流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是則應言。諸預流果能作證向得預流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預流果能作證向得預流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如預流果能作證向望預流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如預流果能作證向望預流果。如是諸一來果能作證向望一來果亦爾。此中差別者。諸一來果能作證向。不應定說不成就果。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得不還果。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則不應說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得不還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得不還果。則不應言如是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言有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不應道理。彼作是言。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定得不還果。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即是彼。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還果能作證向定得不還果。是則應說彼即是彼。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即是彼。則不應言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定得不還果。言不還果能作證向定得不還果。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作證向即是住果。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作證向即是住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作證向即是住果。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又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不還果能作證向有其瞋恚。彼不還果遠離瞋恚。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彼有瞋恚即離瞋恚。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有瞋恚即離瞋恚。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有瞋恚即離瞋恚。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異於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不還果。能作證向斷別生不還果。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異於彼。是則應說。諸不還果能作證向斷別生不還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不還果能作證向斷別生不還果。則不應言彼異於彼。言彼異於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得不還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是則應說。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得不還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不還果能作證向得不還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不應道理。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得阿羅漢果。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則不應說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得阿羅漢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得阿羅漢果。則不應說如是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言有八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預流果能作證向若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能作證向若阿羅漢果。決定別有預流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預流果。乃至決定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決定別有阿羅漢果。不應道理。彼作是言。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定得阿羅漢果。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即是彼。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有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定得阿羅漢果。是則應說。彼即是彼。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即是彼。則不應言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定得阿羅漢果。言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定得阿羅漢果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作證向即是住果。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作證向即是住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作證向即是住果。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又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未全離貪。未全離慢。未全離無明。學有所作。阿羅漢果已全離貪。已全離慢。已全離無明。是其無學所作已辦。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彼有所作即所作已辦。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有所作即所作已辦。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有所作即所作已辦。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異於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斷別生阿羅漢果。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異於彼。是則應說。諸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斷別生阿羅漢果。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阿羅漢果。能作證向斷別生阿羅漢果。則不應言彼異於彼。言彼異於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得阿羅漢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是則應說。諸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得阿羅漢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阿羅漢果能作證向得阿羅漢果。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不應道理。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有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則不應說有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有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則不應說如是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言有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不應道理。彼作是言。定有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即是彼。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定有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是則應說彼即是彼。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即是彼。則不應言。定有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言定有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住不定聚即是住邪性定聚。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諸住不定聚即是住邪性定聚。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住不定聚即是住邪性定聚。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又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住不定聚於生無漏根力覺支有所堪能。住邪性定聚無所堪能。彼答言爾。   復問彼言汝然此不。彼有堪能即無堪能。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彼有堪能即無堪能。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有堪能即無堪能。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異於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住不定聚斷別生住邪性定聚。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異於彼。是則應。說諸住不定聚斷別生住邪性定聚。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住不定聚斷別生住邪性定聚。則不應言彼異於彼。言彼異於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是則應說。諸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從不定聚入邪性定聚。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不應道理。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則不應說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則不應言如是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言有三聚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決定別有不定聚。決定別有邪性定聚。決定別有正性定聚。不應道理。彼作是言定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應問彼言。汝然此不。彼即是彼。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定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是則應說彼即是彼。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彼即是彼。則不應言定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言定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住不定聚即是住正性定聚。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諸住不定聚即是住正性定聚。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住不定聚。即是住正性定聚。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又若作是言。彼即是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住不定聚是有量福田。住正性定聚是無量福田。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諸有量福田即是無量福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即是彼。是則應說。諸有量福田即是無量福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有量福田即是無量福田。則不應言彼即是彼。言彼即是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彼異於彼。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住不定聚斷別生住正性定聚。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彼異於彼。是則應說諸住不定聚斷別生住正性定聚。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住不定聚斷別生住正性定聚。則不應言彼異於彼。言彼異於彼。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諸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不可說彼或彼或異。是則應說。諸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諸有從不定聚入正性定聚。如是之言。亦不可說或彼或異。則不應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言不可說彼或彼或異。不應道理。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三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補特伽羅蘊第二之二第一嗢拖南頌後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如是三種補特伽羅。決定安立不相雜亂。謂學補特伽羅。無學補特伽羅。非學非無學補特伽羅。彼答言爾。法亦三種。謂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先是非學非無學補特伽羅次成學。既成學已後成無學。成無學已復成學補特伽羅。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先是非學非無學法次成學。既成學已後成無學。成無學已復成學法。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先是非學非無學補特伽羅次成學。既成學已後成無學。成無學已復成學補持伽羅。是則應說先是非學非無學法次成學。既成學已後成無學。成無學已復成學法。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先是非學非無學法次成學。既成學已後成無學。成無學已復成學法。則不應說先是非學非無學補特伽羅次成學。既成學已後成無學。成無學已復成學補特伽羅。言先是非學非無學補特伽羅次成學。既成學已後成無學。成無學已復成學補特伽羅。不應道理。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領受不苦不樂受。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自作苦樂。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受不苦不樂受。是則應說自作苦樂。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自作苦樂。則不應說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受不苦不樂受。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受不苦不樂受。不應道理。若作是言。自作苦樂。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鉆部盧出家外道說鉆部盧即受即領諸有欲令自作苦樂。此鉆部盧我終不說。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自作苦樂。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鉆部盧出家外道說鉆部盧即受即領諸有欲令自作苦樂。此鉆部盧我終不說。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鉆部盧出家外道說鉆部盧即受即領諸有欲令自作苦樂。此鉆部盧。我終不說。則不應言自作苦樂。言自作苦樂不應道理。若作是言。他作苦樂。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鉆部盧出家外道說鉆部盧異受異領。若有欲令他作苦樂。此鉆部盧我終不說。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他作苦樂。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鉆部盧出家外道說鉆部盧異受異領。諸有欲令他作苦樂。此鉆部盧我終不說。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鉆部盧出家外道說鉆部盧異受異領。諸有欲令他作苦樂。此鉆部盧我終不說。則不應言他作苦樂。言他作苦。樂不應道理。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領受不苦不樂受。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此作此受。答言不爾。汝聽墮負。若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領受不苦不樂受。是則應言此作此受。汝作是言不應道理。若汝不說此作此受。則不應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領受不苦不樂受。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能造諸業。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彼造順樂受業已。領受樂受。造順苦受業已。領受苦受。造順不苦不樂受業已。領受不苦不樂受。不應道理。若作是言。此作此受。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一梵志說言。梵志此作此受是墮常邊。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此作此受。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一梵志說言。梵志。此作此受是墮常邊。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一梵志說言。梵志。此作此受是墮常邊。則不應言此作此受。言此作此受不應道理。若作是言。異作異受。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一梵志說言。梵誌異作異受是墮斷邊。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異作異受。則不應言於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一梵志說言。梵誌異作異受是墮斷邊。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一梵志說言。梵志。異作異受是墮斷邊。則不應言異作異受。言異作異受不應道理。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於所見聞覺知法中。已得已求。意隨尋伺。性空論者。作是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牧驢頞李瑟吒苾芻說言。苾芻諸所見聞覺知法中。已得已求。意隨尋伺。如是一切非我我所。亦非我我。如是如實正慧觀見。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於所見聞覺知法中。已得已求。意隨尋伺。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牧驢頞李瑟吒苾芻說言。苾芻。諸所見聞覺知法中。已得已求。意隨尋伺。如是一切。非我我所。亦非我我。如是如實正慧觀見。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牧驢頞李瑟吒苾芻說言。苾芻。諸所見聞覺知法中。已得已求。意隨尋伺。如是一切。非我我所。亦非我我。如是如實正慧觀見。則不應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於所見聞覺知法中。已得已求。意隨尋伺。言有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由有補特伽羅故。於所見聞覺知法中。已得已求。意隨尋伺。不應道理。   識身足論補特伽羅蘊第二中第二嗢拖南頌  言慈何所緣  識身與念住  諸覺支可得  有為及無為   性空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論者問言。具壽。慈何所緣。答言。諸法性有等有。由想等想假說有情。於此義中慈緣執受諸蘊相續。彼問。汝說慈緣執受蘊相續耶。此答言爾。彼復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此答言爾彼作是言。汝聽墮負。若慈緣執受諸蘊相續。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則不應言慈緣執受諸蘊相續。言慈緣執受諸蘊相續。不應道理。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有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彼答言爾。問言。具壽。慈與何等識身相應。為眼識耶。為耳鼻舌身意識耶。若言眼識相應。則不緣有情。以諸眼識。唯緣色故。若言耳識相應。則不緣有情。以諸耳識唯緣聲故。若言鼻識相應。則不緣有情。以諸鼻識唯緣香故。若言舌識相應。則不緣有情。以諸舌識唯緣味故。若言身識相應。則不緣有情。以諸身識唯緣觸故。若言意識相應。則不緣有情。以諸意識唯緣法故。若言不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相應。即應別有第七有情之識慈與彼相應。此識世尊不現等覺。具壽。世尊於無畏中作如是說。我於諸法現正等覺。若有沙門或婆羅門天魔梵等。如法詰難或令憶念。於是法中不現等覺。我於如是正見。無緣我正見。彼無有緣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具壽若爾。豈不難佛為無智耶。彼言。具壽。我不難佛以為無智。世尊於此雖現等覺而不宣說。具壽世尊曾為具壽阿難陀說。汝阿難陀。我於諸法無間宣傳。謂四念住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汝阿難陀。如來於法無有師拳。謂自覆藏恐他知我無所識解。具壽若爾。為不難佛有師拳耶。彼言。具壽。我不難佛以為無智。亦不難佛為有師拳。世尊於彼雖現等覺而不宣說。具壽。世尊昇攝波林。契經中說。汝等苾芻。乃至大地昇攝波林葉之齊量。我於彼法自然了知。雖現等覺不為他說。是故世尊。於如是識雖現等覺而不宣說。應問彼言。具壽即彼契經。為不更有餘廣句耶。謂世尊言。汝等苾芻。然彼諸法。不能引義。不能引善。不能引法。不引梵行。不證神通。不證等覺。不證涅槃。設有如是補特伽羅。不能引義。不能引善。不能引法。不引梵行。不證神通。不證等覺。不證涅槃。即無所用。是故無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論者問言。具壽慈何所緣。答言。諸法性有等有由想等想。假說有情。於此義中慈緣執受諸蘊相續。彼問汝說慈緣執受蘊相續耶。此答言爾。彼復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此答言爾。彼作是言。汝聽墮負。若慈緣執受諸蘊相續。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則不應言慈緣執受諸蘊相續言慈緣執受諸蘊相續。不應道理。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有四念住。身念住受心法念住。彼答言爾。問言。具壽。慈與何等念住相應。為身念住耶。為受心法念住耶。若言身念住相應。則不緣有情。以身念住唯緣身故。若言受念住相應。則不緣有情。以受念住唯緣受故。若言心念住相應。則不緣有情。以心念住唯緣心故。若言法念住相應。則不緣有情。以法念住唯緣法故。若言不與身念住受心法念住相應。即應別有第五有情念住慈與彼相應。此念住世尊不現等覺。具壽。世尊於無畏中作如是說。我於諸法現正等覺。若有沙門或婆羅門天魔梵等如法詰難。或令憶念。於是法中不現等覺。我於如是正見。無緣我正見。彼無有緣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具壽若爾。豈不難佛為無智耶。彼言。具壽。我不難佛以為無智。世尊於此雖現等覺而不宣說。具壽。世尊曾為具壽阿難陀說。汝阿難陀。我於諸法無間宣傳。謂四念住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汝阿難陀。如來於法無有師拳。謂自覆藏恐他知我無所識解。具壽若爾。為不難佛有師拳耶。彼言具壽。我不難佛以為無智。亦不難佛為有師拳。世尊於彼雖現等覺而不宣說。具壽。世尊昇攝波林。契經中說。汝等苾芻。乃至大地昇攝波林葉之齊量。我於彼法自然了知。雖現等覺不為他說。是故世尊於彼念住。雖現等覺而不宣說。應問彼言。具壽。即彼契經。為不更有餘廣句耶。謂世尊言。汝等苾芻。然彼諸法。不能引義。不能引善。不能引法。不引梵行。不證神通。不證等覺。不證涅槃。設有如是。補特伽羅。不能引義。不能引善。不能引法。不引梵行。不證神通。不證等覺。不證涅槃。即無所用。是故無有補特伽羅。   性空論者。作如是言。諦義勝義。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論者問言。具壽。慈何所緣。答言。諸法性有等有由想等想。假說有情。於此義中慈緣執受諸蘊相續。彼問。汝說慈緣執受蘊相續耶。此答言爾。彼復問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此答言爾。彼作是言。汝聽墮負。若慈緣執受諸蘊相續。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汝作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說。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當使有情具諸快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則不應言慈緣執受諸蘊相續。言慈緣執受諸蘊相續。不應道理。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有七等覺支念等覺支擇法精進喜安定捨等覺支。彼答言爾。問言。具壽。慈與何等覺支相應。為念等覺支耶。為擇法精進喜安定捨等覺支耶。若言念等覺支相應。則不緣有情。以念等覺支唯緣法故。若言擇法精進喜安定捨等覺支相應。則不緣有情。以捨等覺支唯緣法故。若言不與念等覺支擇法精進喜安定捨等覺支相應。即應別有第八有情等覺支慈與彼相應。此等覺支世尊不現等覺。具壽。世尊於無畏中作如是說。我於諸法現正等覺。若有沙門或婆羅門天魔梵等。如法詰難。或令憶念。於是法中不現等覺。我於如是正見。無緣我正見。彼無有緣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大梵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具壽若爾。豈不難佛為無智耶。彼言。具壽。我不難佛以為無智。世尊於此雖現等覺而不宣說具壽。世尊曾為具壽阿難陀說。汝阿難陀。我於諸法無間宣傳。謂四念住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汝阿難陀。如來於法無有師拳。謂自覆藏恐他知我無所識解。具壽若爾。為不難佛有師拳耶。彼言。具壽。我不難佛以為無智。亦不難佛為有師拳。世尊於此雖現等覺而不宣說。具壽。世尊昇攝波林。契經中說。汝等苾芻。乃至大地昇攝波林葉之齊量。我於彼法自然了知。雖現等覺不為他說。是故世尊。於彼等覺支。雖現等覺而不宣說。應問彼言。具壽。即彼契經為不更有餘廣句耶。謂世尊言。汝等苾芻。然彼諸法。不能引義。不能引善。不能引法。不引梵行。不證神通。不證等覺。不證涅槃。設有如是補特伽羅。不能引義。不能引善。不能引法。不引梵行。不證神通。不證等覺。不證涅槃。即無所用。是故無有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言。有為可得。無為可得。補特伽羅亦有可得。性空論者問言。具壽。補特伽羅。當言有為。當言無為。若言有為。應同有為可施設。有生滅住異。若言無為應同無為可施設。無生滅住異。具壽。世尊為諸苾芻說有二物。一者有為。二者無為。為無為外無別有物。是故無有補特伽羅。   識身足論補特伽羅蘊第二中第三嗢拖南頌  補特伽羅無有空  諸法和合各所作  了知由幾俱生二  心性無常明愛緣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色為緣生眼識如是眼識唯能識諸色。非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非眼識所識。唯有諸色為眼識所識。是故此眼識非補特伽羅識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如是眼觸唯能觸諸色。非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非眼觸所觸。唯有諸色為眼觸所觸。是故此眼觸非補特伽羅觸。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受。如是眼觸所生受。唯能受諸色。非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非眼觸所生受所受。唯有諸色。為眼觸所生受所受。是故此眼觸所生受。非補特伽羅觸所生受。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想。如是眼觸所生想。唯能想諸色。非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非眼觸所生想所想。唯有諸色。為眼觸所生想所想。是故此眼觸所生想。非補特伽羅觸所生想。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思。如是眼觸所生思。唯能思諸色。非補特伽羅。此補特伽羅。非眼觸所生思所思。唯有諸色。為眼觸所生思所思。是故此眼觸所生思。非補特伽羅觸所生思。由此諸法觸為第五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有六識身。為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色為緣生眼識。此中若眼若色若眼識。皆非補特伽羅。唯有眼色為緣生眼識。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此中若眼若色若眼識若眼觸。皆非補特伽羅。唯有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受。此中若眼若色若眼識若眼觸若眼觸所生受。皆非補特伽羅。唯有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受。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想。此中若眼若色若眼識若眼觸若眼觸所生想。皆非補特伽羅。唯有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想。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思。此中若眼若色若眼識若眼觸若眼觸所生思。皆非補特伽羅唯有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思。由此諸法觸。為第五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生色生眼識不生。如是不可得。眼生色生眼識亦生。如是可得。此中眼滅色滅眼識不滅。如是不可得。眼滅色滅眼識亦滅。如是可得。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此中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不生。如是不可得。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亦生。如是可得。此中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不滅。如是不可得。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亦滅。如是可得。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受。此中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生眼觸所生受不生。如是不可得。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生眼觸所生受亦生。如是可得。此中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滅眼觸所生受不滅。如是不可得。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滅眼觸所生受亦滅。如是可得。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想。此中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生眼觸所生想不生。如是不可得。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生眼觸所生想亦生。如是可得。此中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滅眼觸所生想不滅。如是不可得。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滅眼觸所生想亦滅。如是可得。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思。此中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生眼觸所生思不生。如是不可得。眼生色生眼識生。眼觸生眼觸所生思亦生。如是可得。此中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滅眼觸所生思不滅。如是不可得。眼滅色滅眼識滅。眼觸滅眼觸所生思亦滅。如是可得。如是諸法觸為第五同生同住同滅。一生時一切生。一滅時一切滅。由此諸法觸。為第五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色為緣生眼識。如是眼識能識諸色。非觸非受非想非思。由能識相是眼識故。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如是眼觸能觸諸色。非受非想非思非識。由能觸相是眼觸故。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受。如是眼觸所生受能受諸色。非想非思非識非觸。由能受相是眼觸所生受故。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想。如是眼觸所生想能想諸色。非思非識非觸非受。由能想相是眼觸所生想故。又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觸為緣故生思。如是眼觸所生思能思諸色。非識非觸非受非想。由能思相是眼觸所生思故。如是諸法觸。為第五同生同住同滅。一生時一切生。一滅時一切滅。既生起已。各各別作自所作事。不作其餘他所作事。由此諸法觸為第五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問眼識何所了別。答眼識了別諸色。何所不了別。謂十一處。問耳識何所了別。答耳識了別諸聲。何所不了別。謂十一處。問鼻識何所了別。答鼻識了別諸香。何所不了別。謂十一處。問舌識何所了別。答舌識了別諸味。何所不了別。謂十一處。問身識何所了別。答身識了別諸觸。何所不了別。謂十一處。問意識何所了別。答意識了別。眼色及眼識。耳聲及耳識。鼻香及鼻識。舌味及舌識。身觸及身識。意法及意識。如是六識身。是能了別。有了別性。非無了別性。補特伽羅無如是性。是故無有補特伽羅。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問眼處幾識所識。乃至法處幾識所識。答色處二識所識。謂眼識及意識。聲處二識所識。謂耳識及意識。香處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味處二識所識。謂舌識及意識。觸處二識所識謂身識及意識。餘七處唯意識所識。如是十二處。是所識有所識性。非無所識性。補特伽羅無如是性。是故無有補特伽羅。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有觸。與觸俱生有受想思。由此識法觸為第五。補特伽羅。非可得非可證。非現有非等有。是故無有補特伽羅。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於可愛事由無智故。便生等貪。此中無智即是無明。等貪即行。了別事相即是其識。識俱四蘊即是名色。名色依根即是六處。六處和合即是其觸。此中領納即是其受。受生欣喜即是其愛。此愛增廣即名為取。能生後有業即名有。諸蘊現起則名為生。諸蘊成熟即名為老。諸蘊棄捨即名為死。於內熱惱即名為愁。發言怨嗟即名為歎。五識相應不平安受。說名為苦。意識相應不平安受。說名為憂。其心熱惱擾惱燋惱。說名擾惱。等起謂生。言如是者。示現顯了開發增語。能生起故。說名積集。純謂至極。究竟圓滿。大苦蘊者。大災大橫大殃大惱。順大世分。眾苦法聚。   又諸無明未斷未知。為因為緣諸行生起。謂隨福行。隨非福行。隨不動行。如是諸行未斷未知。為因為緣諸識生起。或往善趣或往惡趣。如是諸識未斷未知。為因為緣名色生起。或在此世或在後世。如是名色未斷未知。為因為緣六處生起。或有圓滿或不圓滿。六處和合故有其觸。隨觸領納故有其受。受生欣喜故有其愛。即愛增廣說名為取。能感後有業名為有。諸蘊現起說名為生。諸蘊成熟說名為老諸蘊棄捨說名為死。於內熱惱說名為愁。發言怨嗟說名為歎。五識相應不平安受。說名為苦。意識相應不平安受。說名為憂。其心熱惱擾惱燋惱。說名擾惱。等起謂生。言如是者。示現顯了開發增語。能生起故。說名積集。純謂至極。究竟圓滿。大苦蘊者。大災大橫大殃大惱。順大世分。眾苦法聚。   由十四因。應知心性決定無常。謂加行故。相應故。威儀路故。工巧處故。身業故。語業故。意業故。因故。等無間故。所緣故。增上故。染不染故。受差別故。所作事業展轉異故。   若心已生分明可了。或於今時。或於餘時。諸所憶念即所了知。如是心性不離前心。又此心性不離前心。由此道理諸心展轉。無前際來諸心次第。如是名為苦集聖諦。如是應觀苦集聖諦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智。   若有諸愛未斷未知。為因為緣後苦生起。若有諸愛已斷已知。無因無緣可令後苦更得生起。設使諸愛已斷已知。為因為緣後苦生起。由此具壽。應見應聞。如是具壽。已離諸愛生於世間然今諸愛已斷已知。無因無緣可令後苦更得生起是故具壽。不見不聞。如是具壽。已離諸愛生於世間。如是名為苦滅聖諦。如是應觀苦滅聖諦。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智。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識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何等因緣。謂此俱有相應法等。何等等無間緣。謂若從彼諸心心法平等無間。如是眼識已生正生。何等所緣緣。謂一切色。何等增上緣。謂除自性餘一切法。是名眼識所有四緣。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是眼識是誰因緣。謂此俱有相應法等。是誰等無間緣。謂從眼識平等無間。已生正生。諸心心法。是誰所緣緣。謂能緣此諸心心法。是誰增上緣。謂除自性餘一切法。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四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因緣蘊第三之一嗢拖南頌  過去等因與善等  隨增幾緣幾因等  十十五心非因等  結縛隨眠等相應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過去眼識頗有過去為因。非未來為因非現在為因耶。頗有未來為因。非過去為因非現在為因耶。頗有現在為因。非過去為因非未來為因耶。頗有過去現在為因。非未來為因耶。頗有未來現在為因。非過去為因耶。頗有過去未來為因非現在為因耶。頗有過去未來現在為因耶。如過去眼識。未來現在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過去眼識。一切皆用過去為因。所餘諸句皆不可得。未來眼識。或用過去未來為因。非現在為因。何等未來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過去因。謂過去法。與此眼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非現在法與此眼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或有過去未來現在為因。何等未來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過去現在因。謂過去現在法。與此眼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現在眼識。一切皆用過去現在為因。所餘諸句皆不可得。何等現在因。謂此俱有相應諸法。何等過去因。謂過去法。與此眼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過去意識。一切皆用過去為因。所餘諸句皆不可得。未來意識或有未來為因。非過去現在為因。謂未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未來最初無漏意識。何等未來因。謂此俱有相應諸法。或有未來現在為因。非過去為因。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所有未來無漏意識何等未來因。謂此俱有相應諸法。何等現在因。謂苦法智忍。及彼俱有相應等法。或有過去未來為因非現在為因。何等未來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過去因。謂過去法。與此意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非現在法與此意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或有過去未來現在為因。何等未來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過去現在因謂。過去現在法與。此意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現在意識。或有現在為因。非過去為因。非未來為因。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與彼俱有相應意識。何等現在因謂此俱有相應諸法。或有過去現在為因。非未來為因。何等現在因。謂此俱有相應諸法。何等過去因。謂過去法與此意識。或為同類或異熟等。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善眼識。頗有善為因。非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耶。頗有不善為因。非善為因非無記為因耶。頗有無記為因。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耶。頗有善無記為因。非不善為因耶。頗有不善無記為因。非善為因耶。頗有善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耶。頗有善不善無記為因耶。如善眼識。不善無記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善眼識一切皆用善為因。所餘諸句皆不可得。不善眼識。一切皆用不善無記為因。所餘諸句皆不可得。無記眼識。或有無記為因。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謂威儀路工巧處眼識。及梵世所繫染污眼識。或有善無記為因。非不善為因。謂善異熟生眼識。何等無記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善因。謂彼善法。能感於此眼識異熟。或有不善無記為因。非善為因。謂不善異熟生眼識何等無記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不善因。謂彼不善法。能感於此眼識異熟。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此中差別者。鼻識舌識不應說有梵世所繫。善意識一切皆用善為因。所餘諸句皆不可得。不善意識。一切皆用不善無記為因。所餘諸句皆不可得。無記意識。或有無記為因。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謂威儀路工巧處意識。及色無色所繫染污意識。或有善無記為因。非不善為因。謂善異熟生意識。何等無記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善因。謂彼善法能感於此意識異熟。或有不善無記為因。非善為因。謂欲所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識。何等無記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不善因。謂欲所繫見苦所斷八隨眠等。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等。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善或不善。或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於善眼識。有幾隨眠之所隨增。於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眼識。有幾隨眠之所隨增。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於善眼識。有欲纏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於不善眼識。有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於有覆無記眼識。有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於無覆無記眼識。有欲纏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此中差別者。鼻識舌識不應說有有覆無記。於善意識。有三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於不善意識。有欲纏一切隨眠之所隨增。於有覆無記意識。有色無色纏一切隨眠及欲纏見苦所斷一切隨眠見集所斷遍行隨眠之所隨增。於無覆無記意識。有三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善或不善。或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於善眼識。有幾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有幾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眼識。有幾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有幾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於善眼識一切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不善眼識有十五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有覆無記眼識。有十四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無覆無記眼識中。除隨眠異熟眼識。於餘無覆無記眼識。一切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隨眠異熟眼識。有三十四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問一心耶。答不爾。於見苦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恚慢亦爾。於見苦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集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貪恚慢亦爾。於見集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滅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滅所斷邪見。見取疑貪恚慢亦爾。於見滅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道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道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恚慢亦爾。於見道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修所斷貪隨眠異熟眼識。有二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修所斷貪。恚慢亦爾。於修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此中差別者。鼻識舌識不應說有有覆無記。於善意識一切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不善意識。有三十六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問一心耶。答不爾。於見苦。所斷不善意識。有十四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集所斷不善意識。有十四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滅所斷不善意識。有十八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道所斷不善意識。有十九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修所斷不善意識。有十五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有覆無記意識。有七十六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問一心耶。答不爾。於欲所繫有覆無記意識。有十四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所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十三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所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十三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所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十七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所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十八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所繫修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十四隨眠。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色所繫。無色所繫亦爾。於無覆無記意識。一切隨眠。當言為緣而不為因。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善或不善。或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於過去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亦能為因耶。設於此心能為因者。為所隨增耶。如過去善眼識。未來現在善眼識亦爾。如善眼識。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於過去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即不為因。若於此心能為因者。即非隨眠亦不隨增。如過去善眼識。未來現在善眼識亦爾。於過去不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為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能為其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過去不善眼識。未來不善眼識亦爾。於現在不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是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是能為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所有隨眠。不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不善眼識。有覆無記眼識亦爾。於過去無覆無記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為所隨增。亦為因耶。除諸隨眠異熟眼識。於餘過去無覆無記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不能為因。若於此心能為因者。即非隨眠亦不隨增。若諸隨眠異熟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為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是能為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不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不能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過去無覆無記眼識。未來現在無覆無記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此中差別者。鼻識舌識。不應說有有覆無記。不應說有隨眠所感異熟意識。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善或不善。或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於過去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耶。設於此心不為因者。亦不隨增耶。如過去善眼識。未來現在善眼識亦爾。如善眼識。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於過去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或不為因非不隨增。謂諸隨眠緣此未斷。如過去善眼識。未來現在善眼識亦爾。於過去不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不為因非不隨增。或不隨增非不為因。或不為因亦不隨增。或非不為因。非不隨增。且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非所隨增非不為因者。謂彼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不能為因亦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如過去不善眼識。未來不善眼識亦爾。於現在不善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不為因非不隨增。或不隨增非不為因。或不為因亦不隨增。或非不為因。非不隨增。且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非所隨增非不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不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所有隨眠。如善眼識。有覆無記眼識亦爾。於過去無覆無記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耶。謂除隨眠異熟眼識。於餘無覆無記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或不為因非不隨增。謂諸隨眠。緣此未斷。若諸隨眠異熟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不為因非不隨增。或不隨增非不為因。或不為因亦不隨增。或非不為因。非不隨增。且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非所隨增非不為因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不能為因非所隨眠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如過去無覆無記眼識。未來現在無覆無記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此中差別者。鼻識舌識。不應說有有覆無記。不應說有隨眠所感異熟意識。   有十種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欲界繫善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乃至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   欲界繫善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曰如是。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曰如是。諸不善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或體未斷未斷為因。或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且體未斷未斷為因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不善心自體未斷。未斷為因。或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滅道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道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或未斷為因。體亦未斷或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而體未斷或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未斷為因。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不善心。是名未斷為因。體亦未斷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滅道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道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而體未斷。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諸不善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曰如是。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或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或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未斷為因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除諸隨眠所感異熟。餘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曰如是。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曰如是。若諸隨眠所感異熟。或體未斷未斷為因。或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隨眠所感諸異熟心。若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滅道修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道修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修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是名體未斷未斷為因。其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苦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苦集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苦集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集滅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苦集滅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見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是名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曰如是。諸色界繫善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曰如是。設未斷為因體未斷耶。曰如是。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或體未斷未斷為因。或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體未斷未斷為因。其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滅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耶。或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或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未斷。或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滅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未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曰如是。設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耶。曰如是。諸無色界繫善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曰如是。設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耶。曰如是。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或體未斷未斷為因。或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體未斷未斷為因。其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滅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體未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耶。或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或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未斷。或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未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滅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未斷。未斷為因及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無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未斷為因耶。曰如是。設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耶。曰如是。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五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因緣蘊第三之二   有十種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諸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乃至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諸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曰如是。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曰如是。諸不善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或體已斷已斷為因。或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者。謂未離欲界貪。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苦集所斷不善心。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集滅所斷不善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見所斷不善心。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不善心。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已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是名體已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諸不善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或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或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或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苦集所斷諸不善心。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集滅所斷諸不善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見所斷諸不善心。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不善心。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已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是名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諸不善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滅道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道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修所斷諸不善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或體已斷已斷為因。或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者。謂未離欲界貪。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曰如是。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曰如是。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謂除隨眠所感異熟。餘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曰如是。隨眠所感諸異熟心。或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或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隨眠所感諸異熟心。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隨眠所感諸異熟心。已離無色界貪隨眠所感諸異熟心。是名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苦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苦集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苦集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集滅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苦集滅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隨眠所感諸異熟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見所斷諸隨眠等。能感如是諸異熟心。是名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諸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曰如是。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曰如是。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或體已斷已斷為因。或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者。謂未離色界貪。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滅所斷有覆無記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體已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或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或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或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滅所斷有覆無記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滅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曰如是。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曰如是。諸無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曰如是。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曰如是。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或體已斷已斷為因。或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者。謂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滅所斷無覆無記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已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體已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無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或已斷為因其體已斷。或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或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滅所斷有覆無記心。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已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是名已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已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未斷因。謂無色界繫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已斷。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無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見苦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滅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道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何等未斷因。謂此俱有相應等法。何等已斷因。謂無色界繫遍行隨眠。及彼相應等法。是名已斷為因及未斷為因其體未斷。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已斷為因耶。曰如是。設已斷為因其體已斷耶。曰如是。   有十五心。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有五心。無色界繫有五心。如是十五心。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雲何欲界繫有五心。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於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亦為因耶。設為因者亦隨增耶。乃至於過去無色界繫修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亦為因耶。設為因者亦隨增耶。   於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亦為因耶。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是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亦能為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不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未來欲界繫見苦所斷心亦爾。於現在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亦為因耶。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是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亦能為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所有隨眠。不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染污心亦爾。於過去欲界繫修所斷不染污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亦為因耶。謂除隨眠所感異熟。餘過去欲界繫修所斷不染污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即不為因。若於此心能為因者。即非隨眠亦不隨增。於隨眠所感異熟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是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亦能為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不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過去。未來現在亦爾。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此中差別有色界繫心。無色界繫心。不應說有隨眠異熟。   有十五心。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有五心。無色界繫有五心。如是十五心。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雲何欲界繫有五心。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於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耶。設不為因亦不隨增耶。乃至於現在無色界繫修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耶。設不為因亦不隨增耶。   於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耶。或不為因非不隨增。或不隨增非不為因。或不為因亦不隨增。或非不為因非不隨增。且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非所隨增非不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不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如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未來亦爾。於現在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耶。或不為因非不隨增。或不隨增非不為因。或不為因亦不隨增。或非不為因非不隨增。且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非所隨增非不為因者。為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不能為因非所隨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所有隨眠。如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染污心亦爾。於過去欲界繫修所斷不染污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耶。謂除隨眠所感異熟。於餘欲界繫修所斷不染污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不隨增亦不為因。或不為因非不隨增。謂諸隨眠緣此未斷。若諸隨眠所感異熟。或不為因非不隨增。或不隨增非不為因。或不為因亦不隨增。或非不為因非不隨增。不能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非所隨增非不為因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不能為因不隨增者。謂諸隨眠不為因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為因。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為因能感此心異熟。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如過去欲界繫修所斷不染污心。未來現在亦爾。如欲界繫心色界繫心無色界繫心亦爾。此中差別者。色界繫心。無色界繫心。不應說有隨眠異熟。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善或不善或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於善眼識所有結縛隨眠隨煩惱纏。幾當言為因當言為緣。幾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眼識。所有結縛隨眠隨煩惱纏。幾當言為因當言為緣。幾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於善眼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皆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不善眼識。有七結七縛十五隨眠二十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有覆無記眼識。有六結六縛十四隨眠十六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無覆無記眼識中。除隨眠異熟。於餘無覆無記眼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皆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隨眠異熟眼識。有七結七縛三十四隨眠三十九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一心耶。曰不爾。於見苦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七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苦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見取戒禁取疑貪恚慢。隨眠異熟眼識亦爾。於見苦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六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集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七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集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見取疑貪恚慢隨眠異熟眼識亦爾。於見集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六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滅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七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滅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見取疑貪恚慢隨眠異熟眼識亦爾。於見滅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六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道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七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見道所斷邪見隨眠異熟眼識。見取戒禁取疑貪恚慢隨眠異熟眼識亦爾。於見道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六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修所斷貪隨眠異熟眼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七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修所斷貪隨眠異熟眼識。恚慢隨眠異熟眼識亦爾。於修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異熟眼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六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此中差別者。鼻識舌識。不應說有有覆無記。於善意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皆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不善意識。有七結七縛三十六隨眠四十一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一心耶。曰不爾。於見苦所斷不善意識。有七結七縛十四隨眠十九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集所斷不善意識。有七結七縛十四隨眠十九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滅所斷不善意識。有七結七縛十八隨眠二十三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見道所斷不善意識。有七結七縛十九隨眠二十四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修所斷不善意識。有七結七縛十五隨眠二十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有覆無記意識。有七結七縛七十六隨眠八十一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一心耶。曰不爾。於欲界繫有覆無記意識。有七結七縛十四隨眠十九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六結六縛十三隨眠十五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六結六縛十三隨眠十五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界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六結六縛十七隨眠十九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界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六結六縛十八隨眠二十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意識。有六結六縛十四隨眠十六隨煩惱纏。當言為因。當言為緣。所餘一切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於無覆無記意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為緣而不為因。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善或不善。或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於善眼識所有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與幾相應幾不相應。於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眼識。所有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與幾相應幾不相應。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於善眼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皆不相應。於不善眼識。有三結三縛三隨眠七隨煩惱纏。當言相應一心耶。曰不爾。於貪相應不善眼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六隨煩惱纏。當言相應。如貪相應不善眼識。瞋相應不善眼識亦爾。於有覆無記眼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四隨煩惱纏。當言相應。於無覆無記眼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皆不相應。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此中差別者。鼻識舌識。不應說有有覆無記。於善意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皆不相應。於不善意識。有七結七縛三十四隨眠三十九隨煩惱纏。當言相應一心耶。曰不爾。於見苦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若覺悟位六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七眠。如見苦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見取戒禁取疑貪恚慢隨眠相應不善意識亦爾。於見苦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若覺悟位五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六眠。於見集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若覺悟位六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七眠。如見集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見取疑貪恚慢隨眠相應不善意識亦爾。於見集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若覺悟位五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六眠。於見滅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若覺悟位六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七眠。如見滅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見取疑貪恚慢隨眠相應不善意識亦爾。於見滅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若覺悟位五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六眠。於見道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若覺悟位六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七眠。如見道所斷邪見隨眠相應不善意識。見取戒禁取疑貪恚慢隨眠相應不善意識亦爾。於見道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若覺悟位五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六眠。於修所斷貪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若覺悟位六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七眠。如修所斷貪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恚慢隨眠相應。不善意識亦爾。於修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不善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若覺悟位五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六眠。於有覆無記意識。有六結六縛六十五隨眠六十八隨煩惱纏。當言相應一心耶。曰不爾。於欲界繫薩迦耶見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若覺悟位四隨煩惱纏。當言相應若睡眠位增第五眠。如欲界繫薩迦耶見相應有覆無記意識。邊執見相應有覆無記意識亦爾。於色界繫薩迦耶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四隨煩惱纏。當言相應。如色界繫薩迦耶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邊執見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慢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亦爾。於色界繫見苦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三隨煩惱纏。當言相應。於色界繫見集所斷邪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四隨煩惱纏。當言相應。如色界繫見集所斷邪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見取疑貪慢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亦爾。於色界繫見集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三隨煩惱纏。當言相應。於色界繫見滅所斷邪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四隨煩惱纏。當言相應。如色界繫見滅所斷邪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見取疑貪慢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亦爾。於色界繫見滅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三隨煩惱纏。當言相應。於色界繫見道所斷邪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四隨煩惱纏。當言相應。如色界繫見道所斷邪見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見取戒禁取疑貪慢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亦爾。於色界繫見道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三隨煩惱纏。當言相應。於色界繫修所斷貪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二結二縛二隨眠四隨煩惱纏。當言相應。如色界繫修所斷貪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慢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亦爾。於色界繫修所斷不共無明隨眠相應有覆無記意識。有一結一縛一隨眠三隨煩惱纏。當言相應。如色界繫有覆無記意識。無色界繫有覆無記意識亦爾於無覆無記意識。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皆不相應。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六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緣緣蘊第四之一嗢拖南頌  問過去等問善等  問了青等二四心  問十二心有二種  問十五心有五種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過去眼識。有緣過去非未來現在耶。有緣未來非過去現在耶。有緣現在非過去未來耶。有緣過去現在非未來耶。有緣未來現在非過去耶。有緣過去未來非現在耶。有緣過去未來現在耶。如過去眼識。未來現在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一切過去眼識。皆緣過去。餘句不可得。未來眼識。或緣過去。或緣未來。或緣現在。一切現在眼識。皆緣現在。餘句不可得。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過去未來現在意識。皆應說言緣一切法。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六識身。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善眼識。有緣善非不善無記耶。有緣不善非善無記耶。有緣無記非善不善耶。有緣善不善非無記耶。有緣善無記非不善耶。有緣不善無記非善耶。有緣善不善無記耶。如善眼識。不善無記眼識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善眼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不善眼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無記眼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如眼識耳識意識亦爾。餘三識身。若善若不善若無記。一切應言唯緣無記。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識唯能了別青色。不能了別此是青色。意識亦能了別青色。乃至未能了別其名。不能了別此是青色。若能了別其名。爾時亦能了別青色。亦能了別此是青色。如青色黃赤白等色亦爾。耳識唯能了別聲。不能了別此是聲。意識亦能了別聲。乃至未能了別其名。不能了別此是聲。若能了別其名。爾時亦能了別聲。亦能了別此是聲。鼻識唯能了別香。不能了別此是香。意識亦能了別香。乃至未能了別其名。不能了別此是香。若能了別其名。爾時亦能了別香。亦能了別此是香。舌識唯能了別味。不能了別此是味。意識亦能了別味。乃至未能了別其名。不能了別此是味。若能了別其名。爾時亦能了別味。亦能了別此是味。身識唯能了別觸。不能了別此是觸。意識亦能了別觸。乃至未能了別其名。不能了別此是觸。若能了別其名。爾時亦能了別觸。亦能了別此是觸。意識亦能了別諸法。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   有四種心。謂欲界繫心。色界繫心。無色界繫心。不繫心。欲界繫心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如欲界繫心乃至不繫心亦爾。欲界繫心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損減滅。若損減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色界繫心。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損減滅。若損減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無色界繫心。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損減滅。若損減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不繫心。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   有四種心。謂欲界繫心。色界繫心。無色界繫心。不繫心。諸欲界繫心。若能了別欲界繫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乃至諸不繫心。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心。若能了別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心。若能了別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三部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心。若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三部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心。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欲纏三部隨眠及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心。若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三部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心。若能了別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心。若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三部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心。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色纏三部隨眠及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心。若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三部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心。若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無色纏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心。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無色纏三部隨眠及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無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不繫心。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無有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亦無有隨眠。是所隨增。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學心無學心。欲界繫善心。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如欲界繫善心。乃至無學心亦爾。   欲界繫善心。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諸不善心。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損減滅。若損減道。若猶預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七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緣緣蘊第四之二   諸色界繫善心。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   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闇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損減滅。若損減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闇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   諸無色界繫善心。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   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因。或撥無作。或復損減。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損減滅。若損減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   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   諸學心有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有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如學心無學心亦爾。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學心。無學心。諸欲界繫善心。若能了別欲界繫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乃至諸無學心。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   諸欲界繫善心。若能了別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亦有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不善心。若能了別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二部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二部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欲纏二部隨眠及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二部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唯能了別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見苦所斷一切隨眠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唯能了別欲界繫法。此中有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善心。若能了別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能了別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二部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色纏二部隨眠及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二部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能了別色界繫法。此中有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善心。若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無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無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無色纏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有無色纏二部隨眠及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唯能了別無色界繫法。此中有無色纏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學心若能了別不繫法。此中無有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亦無有隨眠。是所隨增。如學心無學心亦爾。   有十種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諸欲界繫善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設所緣未斷體未斷耶。乃至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設所緣未斷體未斷耶。   諸欲界善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若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苦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見所緣。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若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是名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或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諸不善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不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所斷。諸見滅所斷不善心。緣見滅所斷。諸見道所斷不善心。緣見道所斷。諸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滅所斷不善心。緣見滅所斷。諸見道所斷不善心。緣見道所斷。諸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道所斷不善心。緣見道所斷。諸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不善心。緣非所斷。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不善心。緣非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滅道所斷不善心。緣非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道所斷不善心。緣非所斷。是名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或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不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不善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不善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滅所斷不善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不善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道所斷不善心。緣見道所斷。諸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修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不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不善心。緣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見修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曰如是。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或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智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曰如是。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八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緣緣蘊第四之三   諸色界繫善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見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是名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或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是名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或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曰如是。   諸無色界繫善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無色界繫。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繫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繫善心。緣非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是名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曰如是。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苦類智已生。集願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是名體未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或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所斷。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修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未斷及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未斷所緣未斷耶。或體未斷所緣未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或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未斷者。謂諸具縛補特伽羅。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設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耶。曰如是。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九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緣緣蘊第四之四   有十種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諸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乃至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   諸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或體已斷所緣已斷。或體已斷所緣未斷。或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已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是名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見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諸不善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或體已斷所緣已斷。或體已斷所緣未斷。或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所斷。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不善心。緣見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見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不善心。緣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修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不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不善心。緣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見修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滅所斷不善心。緣非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非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不善心。緣非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非所斷。已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非所斷是名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所斷。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不善心。緣見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見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不善心。緣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苦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見苦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見所斷不善心。緣見修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不善心。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見集所斷不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或體已斷所緣已斷。或體已斷所緣未斷。或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所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曰如是。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曰如是。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欲界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欲界貪。諸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諸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或體已斷所緣已斷。或體已斷所緣未斷。或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者。謂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非所斷。是名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見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欲界繫色界繫。緣欲界繫無色界繫。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或體已斷所緣已斷。或體已斷所緣未斷。或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已離色界貪。苦類智未生。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是名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色界繫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曰如是。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已離無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緣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欲界繫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未離色界貪。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色界貪。諸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十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緣緣蘊第四之五   諸無色界繫善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曰如是。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已離色界貪。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色界繫。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善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或體已斷所緣已斷。或體已斷所緣未斷。或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或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所斷。已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修所斷。是名體已斷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者。謂未離無色界貪。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已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非所斷。是名體已斷不可。分別此心所緣已斷未斷。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集所斷。見滅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所斷。已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見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有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體已斷所緣已斷耶。曰如是。設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耶。或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或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或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其體已斷者。謂已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無色界繫。是名所緣已斷其體已斷。所緣已斷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其體未斷。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者。謂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滅類智已生。道類智未生。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若見圓滿世尊弟子。未離無色界貪。諸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緣見修所斷。是名所緣已斷及所緣未斷其體未斷。   有十五心。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有五心。無色界繫有五心。雲何欲界繫有五心。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所斷心。見滅所斷心。見道所斷心。修所斷心。如欲界繫五心。色界繫無色界繫五心亦爾。如是十五心。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諸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是能緣耶。設是能緣所隨增耶。如過去未來現在亦爾。如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亦爾。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諸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是能緣耶。或所隨增非是能緣。或是能緣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亦是能緣。或非所隨增非是能緣。是所隨增非是能緣者。謂彼隨眠此心相應未斷。是其能緣非所隨增者。謂彼隨眠能緣此心已斷。是所隨增亦是能緣者。謂彼隨眠能緣此心未斷。非所隨增亦非能緣者。謂彼隨眠此心相應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過去未來亦爾。諸現在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是能緣耶。或所隨增非是能緣。或是能緣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亦是能緣。或非所隨增非是能緣。是所隨增非是能緣者。謂彼隨眠此心相應。是其能緣非所隨增者。謂彼隨眠能緣此心已斷。是所隨增亦是能緣者。謂彼隨眠能緣此心未斷。非所隨增亦非能緣者。謂彼隨眠。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染污心亦爾。諸過去欲界繫修所斷不染污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所隨增是能緣耶。若諸隨眠。是所隨增亦是能緣。或是能緣非所隨增。謂諸隨眠緣此心已斷。如過去未來現在亦爾。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有十五心。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有五心。無色界繫有五心。雲何欲界繫有五心。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如是十五心。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諸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非所隨增非是能緣耶。設非是能緣非所隨增耶。如過去未來現在亦爾。如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及修所斷心亦爾。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諸過去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非所隨增非是能緣耶。或非所隨增非不能緣。或非能緣非不隨增。或非所隨增亦不能緣。或非不隨增非不能緣。非所隨增非不能緣者。謂諸隨眠緣此心已斷。非是能緣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此心相應未斷。非所隨增非是能緣者。謂諸隨眠此心相應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隨增非不能緣者。謂諸隨眠緣此心未斷。如過去未來亦爾。諸現在欲界繫見苦所斷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非所隨增非是能緣耶。或非所隨增非不能緣。或非能緣非不隨增。或非所隨增亦非能緣。或非不隨增非不能緣非所隨增非不能緣者。謂諸隨眠緣此心已斷。非是能緣非不隨增者。謂諸隨眠此心相應。非所隨增非是能緣者。謂諸隨眠。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非不隨增非不能緣者。謂諸隨眠緣此心未斷。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及修所斷染污心亦爾。諸過去欲界繫修所斷不染污心所有隨眠。彼於此心若非所隨增或非能緣耶。若諸隨眠非是能緣亦非隨增。或非隨增非不能緣。謂諸隨眠緣此心已斷。如過去未來現在亦爾。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有十五心。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有五心。無色界繫有五心。雲何欲界繫五心。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如欲界繫五心。色界繫無色界繫五心亦爾。諸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能了別欲界繫。見苦所斷法耶。能了別自地四種所斷法耶。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五種所斷法耶。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亦爾。如欲界繫五心。色界繫無色界繫五心亦爾。   諸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能了別欲界繫見苦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五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諸欲界繫見集所斷心。能了別欲界繫見集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色界繫無色界繫五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諸欲界繫見滅所斷心。能了別欲界繫見滅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滅。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欲界繫見道所斷心能了別欲界繫見道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欲界繫修所斷心。能了別欲界繫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貪若瞋。若慢若癡。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色界繫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如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諸色界繫見苦所斷心。能了別色界繫見苦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無色界繫五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色界繫見集所斷心。能了別色界繫見集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無色界繫五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色界繫見滅所斷心。能了別色界。繫見滅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滅。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色界繫見道所斷心。能了別色界繫見道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色界繫修所斷心。能了別色界繫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貪若慢若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欲界繫五種自地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無色界繫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心。能了別無色界繫見苦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為斷。或執為常。或撥無苦。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惑若疑。若猶豫。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心。能了別無色界繫見集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惑若疑。若猶豫。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因。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惑若疑。若猶豫若無智。若冥暗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無色界繫見滅所斷心。能了別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滅。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無色界繫見道所斷心。能了別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或執為尊。或執為勝。或執為上。或執第一。或執清淨。或執解脫。或執出離。若貪若慢若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或撥無道。若猶豫了別。若愚癡。若不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諸無色界繫修所斷心。能了別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貪若慢若癡。若粗若苦若障。若靜若妙若離。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不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自地四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病若如癰。若如箭若惱害。若無常若苦若空若無我。若於因謂因謂集謂生謂緣。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若非如理所引非不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色界繫五種所斷法耶。曰能了別。謂若粗若苦若障若如理所引了別。亦能了別不繫法耶。曰能了別。謂若於滅謂滅謂靜謂妙謂離。若於道謂道謂如謂行謂出。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若有因若有起。若有是處。若有是事。若如理所引了別。如是了別餘不了別。   有十五心。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有五心。無色界繫有五心。雲何欲界繫五心。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如欲界繫五心。色界繫無色界繫五心亦爾。諸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若能了別欲界繫見苦所斷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乃至諸無色界繫修所斷心。若能了別無色界繫修所斷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若能了別欲界繫見苦所斷法。此中有欲界繫見苦所斷。一切隨眠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亦有欲界繫見苦所斷一切隨眠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集所斷心。若能了別欲界繫見集所斷法。此中有欲界繫。見集所斷一切隨眠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亦有見集所斷一切隨眠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滅所斷心。若能了別欲界繫見滅所斷法。此中有欲界繫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不繫諸法。此中有欲界繫見滅所斷一切隨眠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道所斷心。若能了別欲界繫見道所斷法。此中有欲界繫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不繫諸法。此中有欲界繫見道所斷一切隨眠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修所斷心。若能了別欲界繫修所斷法。此中有欲界繫修所斷一切隨眠遍行隨眠。是所隨增。若能了別所餘諸法。此中有欲界繫修所斷一切隨眠遍行隨眠。是所隨增。如欲界繫心。色界繫無色界繫心亦爾。   有十五心。謂欲界繫有五心。色界繫有五心。無色界繫有五心。雲何欲界繫五心。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如欲界繫五心。色界繫無色界繫五心亦爾。如是十五心。或善或不善。或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諸欲界繫見苦所斷善心。此能緣識。有幾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苦所斷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此能緣識。有幾隨眠。是所隨增。如見苦所斷心。見集滅道修所斷心亦爾。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諸欲界繫見苦所斷心。無有是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不善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欲界繫三部隨眠及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集所斷心。無有是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不善。此能緣識。有欲界繫三部隨眠。及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滅所斷心。無有是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不善。此能緣識。有欲界繫三部隨眠及欲界繫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見道所斷心。無有是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不善。此能緣識。有欲界繫三部隨眠及欲界繫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欲界繫修所斷心。無有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有善不善無覆無記。此能緣識。有欲界繫三部隨眠及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見苦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欲界繫及色界繫三部隨眠無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見集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欲界繫及色界繫三部隨眠無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見滅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欲界繫及色界繫三部隨眠色界繫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無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色界繫見道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欲界繫及色界繫三部隨眠色界繫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無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斷增。諸色界繫修所斷心。無有不善。亦無此心能緣之識。有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此能緣識。有欲界繫及色界繫三部隨眠無色界繫遍行隨眠修所斷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見苦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三界繫三部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見集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三界繫三部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見滅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三界繫三部隨眠及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見道所斷心。無善不善無覆無記。亦無此心能緣之識。唯有有覆無記。此能緣識。有三界繫三部隨眠及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是所隨增。諸無色界繫修所斷心。無有不善。亦無此心能緣之識。有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此能緣識。有三界繫三部隨眠。是所隨增。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十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五之一嗢柁南頌  雜蘊初染次所識  色頗有受心世間  無間緣增斷善染  分見緣界後了別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五識身唯能起染。不能離染。意識身亦能起染。亦能離染。那落迦趣。傍生趣。祖域趣。斷善根者。邪定性者。北拘盧洲。無想有情心。唯能起染不能離染。不定性者。正定性者。南贍部洲。東毘提訶。西瞿陀尼。諸有情心。亦能起染亦能離染。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間天。光音天。遍淨天。無想有情。不攝廣果天。及諸中有。諸無色處諸有情心。亦能起染亦能離染。諸隨信行隨法行心。唯能離染不能起染。諸信勝解見得身證心。亦能起染亦能離染。諸慧解脫俱分解脫心。不能起染不能離染。有說。此二亦能離染。就遠分說。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諸有色法六識所識。唯有色法五識所識。諸無色法一識所識。唯無色法非識所識。諸有見法二識所識。唯有見法一識所識。諸無見法五識所識。唯無見法四識所識。諸有對法六識所識。唯有對法。五識所識。諸無對法一識所識。唯無對法非識所識。諸有漏法六識所識。唯有漏法五識所識。諸無漏法一識所識。唯無漏法。非識所識。諸有為法六識所識。唯有為法五識所識。諸無為法一識所識。唯無為法非識所識。   有六識身。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眼色為緣生於眼識。若諸青色可意樂俱。了別此青可意樂俱觸受思想。此青色轉可意樂俱。由此便能長養諸根。增益大種。眼色為緣生於眼識。若諸青色違意苦俱。了別此青違意苦俱觸受思想。此青色轉違意苦俱。由此便能損減諸根。破壞大種。眼色為緣生於眼識。若諸青色。非是可意。亦非違意。非苦樂俱。了別此青非是可意亦非違意非苦樂俱。觸受思想此青色轉。非是可意。亦非違意。非苦樂俱。由此諸根非養非損。大種亦爾非增非壞。如青色黃赤白色亦爾。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意法為緣生於意識。若有諸法可意樂俱。了別此法可意樂俱。觸受思想此諸法轉可意樂俱。由此便能長養諸根。增益大種。意法為緣生於意識。若有諸法違意苦俱。了別此法違意苦俱。觸受思想此諸法轉違意苦俱。由此便能損減諸根。破壞大種。意法為緣生於意識。若有諸法。非是可意。亦非違意。非苦樂俱。了別此法非是可意亦非違意非苦樂俱。觸受思想此諸法轉非是可意。亦非違意。非苦樂俱。由此諸根非養非損。大種亦爾非增非壞。   或有諸色有顯無形。或有諸色有形無顯。或有諸色有顯有形。或有諸色無顯無形。有顯無形者。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空一顯色。此即如彼青黃赤白。有形無顯者。謂身表業。有顯有形者。謂若諸色有顯有形。無顯無形者。謂若諸色無顯無形。   頗有此繫心此繫業。此心此業即此繫果耶。曰有。如欲界繫心欲界繫業。此心此業欲界繫果。色無色界繫心。色無色界繫業。色無色界繫果。頗有此繫心此繫業。此心此業非此繫果耶。曰有。如色界道欲界化化。作欲界事說欲界語。如色無色界道斷結作證。   諸受過去。此受一切已滅耶。曰諸受過去。此受一切已滅。或受已滅此受非過去。謂此生中受生已滅。諸受未來。此受一切未生耶。曰諸受未來。此受一切未生。或受未生此受非未來。謂此生中受定當生。諸受現在。此受一切現前耶。曰諸受現前。此受一切現在。或受現在此受非現前。謂此生中受生已滅。及此生中受定當生。   有六種心。謂欲界繫見所斷心。修所斷心。色界繫見所斷心。修所斷心。無色界繫見所斷心。修所斷心。頗有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善法耶。唯緣不善法耶。唯緣有覆無記法耶。唯緣無覆無記法耶。如見所斷心。修所斷心亦爾。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頗有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善法耶。曰有。謂欲界繫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相應諸心。頗有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不善法耶。曰有。謂欲界繫。見集所斷不遍行隨眠相應諸心。及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諸心。頗有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有覆無記法耶。無覆無記法耶。曰無。頗有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善法耶。曰有。謂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相應諸心。頗有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不善法耶。有覆無記法耶。曰無。頗有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無覆無記法耶。曰有。謂欲界繫三識身。及欲界繫無相無相相應諸心。頗有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善法耶。曰有。謂色界繫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相應諸心。頗有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不善法耶。曰無。頗有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有覆無記法耶。曰有。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相應諸心。及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諸心。頗有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無覆無記法耶。曰無。頗有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善法耶。曰有。謂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相應諸心。頗有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不善法耶。有覆無記法耶。曰無。頗有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無覆無記法耶。曰有。謂色界繫一識身。及色界繫無相無相相應諸心。頗有無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善法耶。曰有。謂無色界繫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相應諸心。頗有無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不善法耶。曰無。頗有無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有覆無記法耶。曰有。謂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相應諸心。及無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諸心。頗有無色界繫見所斷心決定唯緣無覆無記法耶。曰無。頗有無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善法耶。曰有。謂無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相應諸心。頗有無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不善法耶。有覆無記法耶。曰無。頗有無色界繫修所斷心決定唯緣無覆無記法耶。曰有。謂無色界繫無相無相相應諸心。   頗有諸法世間有漏隨順有取取蘊所攝。自內等起思擇等生是妙善性慾界所繫。唯聖者有不共一切愚夫異生。曰有。謂欲界繫現觀後邊諸世俗智。頗有諸法世間有漏隨順有取取蘊所攝。自內等起思擇等生是妙善性色界所繫。唯聖者有不共一切愚夫異生。曰有。謂色界繫現觀後邊諸世俗智。頗有諸法世間有漏隨順有取取蘊所攝自內等起思擇等生無色界繫。唯聖者有不共一切愚夫異生。曰有。謂滅盡定。   頗有諸法世間有漏隨順有取取蘊所攝自內等起思擇等生是妙善性慾界所繫定無漏法等無間生緣無漏法。唯聖者有不共一切愚夫異生。曰有。謂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頗有諸法世間有漏隨順有取取蘊所攝自內等起思擇等生是妙善性色界所繫定無漏法等無間生緣無漏法。唯聖者有不共一切愚夫異生。曰有。謂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頗有諸法世間有漏隨順有取取蘊所攝自內等起思擇等生是妙善性無色界繫定無漏法等無間生緣無漏法。唯聖者有不共一切愚夫異生。曰有。謂無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欲界繫善心等無間生幾心。乃至無學心等無間生幾心。   欲界繫善心等無間生九心。不善心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等無間生四心。無覆無記心等無間生七心。色界繫善心等無間生十一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等無間生六心。無色界繫善心等無間生九心。有覆無記心等無間生七心。無覆無記心等無間生六心。學心等無間生五心。無學心等。無間生四心。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欲界繫善心。於欲界繫善心。由幾緣故。說能為緣。欲界繫善心。乃至於無學心。由幾緣故。說能為緣乃至無學心。於無學心。由幾緣故。說能為緣。無學心。於欲界繫善心乃至學心。由幾緣故。說能為緣。欲界繫善心。於欲界繫善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不善心。於不善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無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及無色界繫一切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無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及無色界繫一切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色界繫善心。於色界繫善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不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不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無色界繫善心。於無色界繫善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於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無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學心於學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學心。亦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無學心於無學心。由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不善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欲界繫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善心。由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由一增上緣故。說能為緣。於學心。由所緣緣增上緣故。說能為緣。   雲何增上緣。謂眼色為緣生眼識。此眼識以眼為增上緣。亦以色耳聲及耳識。鼻香及鼻識。舌味及舌識。身觸及身識。意法及意識。若此相應法。若此俱有法。若有色無色。若有見無見。若有對無對。若有漏無漏。若有為無為。如是一切法皆為增上緣。唯除自性。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為緣生意識。此意識以意為增上緣。亦以法眼色及眼識。耳聲及耳識。鼻香及鼻識。舌味及舌識。身觸及身識。若此相應法。若此俱有法。若有色無色。若有見無見。若有對無對。若有漏無漏。若有為無為。如是一切法皆為增上緣。唯除自性。是名增上緣。   諸斷善根。彼雲何斷。何行相斷。謂如有一。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以勃噁心出如來血能斷善根。諸以故思害母命者。彼雲何害。何行相害。謂如有一。具貪瞋癡其性猛利。彼由猛利貪瞋癡故。樂著博戲。嗜酒耽婬。好惡朋友好惡伴侶。染習種種諸放逸處。其母專志攝錄遮制。告言子子。汝今勿復樂著博戲嗜酒耽婬好惡朋友好惡伴侶染習種種諸放逸處。汝今勿應往趣地獄傍生餓鬼。汝今勿應墮諸惡處生諸惡趣。由母專志攝錄遮制。便於母所起猛利瞋。不忍不信作是怨言。苦哉荼毒。雲何我母制我所愛博戲酒婬朋友伴侶。若復於我作如此類不饒益事。我當決定害其命根。如是能斷。彼於異時所發起瞋。不忍不信轉復猛利堅固熾盛。由所起瞋不忍不信展轉猛利堅固熾盛。復於後時發起如是修斷瞋纏。由此瞋纏之所纏故。便起故思害其母命。彼由如是身業語業。意思悕求願行種類。說名邪性。由此棄捨先所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不定聚不定種性。由此獲得先未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邪定聚邪定種性。獲得五種補特伽羅。和雜種類助伴種類。惡眾同分處得事得生長處得。謂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以勃噁心出如來血。諸以故思害母命者。彼如是害。此行相害。如說害母害父亦爾。諸害聲聞阿羅漢命。彼雲何害。何行相害。謂如有一。於其聲聞阿羅漢人所有衣缽。或隨一一沙門命緣如法眾具。極生貪染繫心不捨。作是思惟。我今要當隨分竊奪。若彼因此。於我損害。縛錄退黜呵責毀罵。令墮下賤不尊貴處。我當決定害其命根。如是能斷。又如聲聞阿羅漢人處大眾中。於自言論顯照施設成立開示。於他言論破壞遮止。其中所有或諸沙門。或婆羅門。懷怨害見朋怨害論。作是怨言。苦哉荼毒。雲何如是名類沙門。處大眾中。於自言論顯照施設成立開示。於他言論破壞遮止。若復於我作如此類不饒益事。我當決定害其命根。如是能斷。彼於異時所發起瞋不忍不信。轉復猛利堅固熾盛。由所起瞋不忍不信展轉猛利堅固熾盛。復於後時發起如是修斷瞋纏。由此瞋纏之所纏故。便起故思害彼聲聞阿羅漢命。彼由如是身業語業意思悕求願行種類。說名邪性。由此棄捨先所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不定聚不定種性。由此獲得先未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邪定聚邪定種性。獲得五種補特伽羅。和雜種類助伴種類。惡眾同分處得事得生長處得。謂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以勃噁心出如來血。諸害聲聞阿羅漢命。彼如是害。此行相害。諸破如來聲聞弟子和合僧眾。彼雲何破。何行相破。謂如有一。於非法法想。於非毘柰耶毘柰耶想。彼不覆此想。不覆此忍。不覆如是樂慧觀見。於其如來聲聞弟子和合僧眾。教示勸誨。令其歡悅修學受持。言是正法是毘柰耶是大師教。具壽。汝今於是正法是毘柰耶是大師教。應當許可忍受開顯。應起受籌。若以彼身為其第五。起受籌者。下極此數。補特伽羅。雖言能破如來弟子和合僧眾。然不能生一劫住罪。復如有一。於法非法想。於毘柰耶非毘柰耶想。彼不覆此想。不覆此忍。不覆如是樂慧觀見。於其如來聲聞弟子和合僧眾。教示勸誨。令其歡悅修學受持。言非正法非毘柰耶非大師教。具壽。汝今於是非法非毘柰耶非大師教。應當許可忍受開顯。應起受籌。若以彼身為其第五。起受籌者。下極此數。補特伽羅。雖言能破如來弟子和合僧眾。然不能生一劫住罪。復如有一。於非法非法想。於非毘柰耶非毘柰耶想。彼隱覆此想。隱覆此忍。隱覆如是樂慧觀見。於其如來聲聞弟子和合僧眾。教示勸誨。令其歡悅修學受持。言是正法是毘柰耶是大師教。具壽。汝今於是正法是毘柰耶是大師教。應當許可忍受開顯。應起受籌。若以彼身。為其第五。起受籌者。下極此數。補特伽羅。應言能破如來弟子和合僧眾。亦能生於一劫住罪。復如有一。於法法想。於毘柰耶毘柰耶想。彼隱覆此想。隱覆此忍。隱覆如是樂慧觀見。於其如來聲聞弟子和合僧眾。教示勸誨。令其歡悅修學受持。言非正法非毘柰耶非大師教。具壽。汝今於是非法非毘柰耶非大師教。應當許可忍受開顯。應起受籌。若以彼身。為其第五。起受籌者。下極此數。補特伽羅。應言能破如來弟子和合僧眾。亦能生於一劫住罪。彼由如是身業語業意思悕求願行種類。說名邪性。由此棄捨先所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不定聚不定種性。由此獲得先未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邪定聚邪定種性。獲得五種補特伽羅和雜種類助伴種類。惡眾同分處得事得生長處得。謂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以勃噁心出如來血。諸破如來聲聞弟子和合僧眾。彼如是破。此行相破。諸勃噁心出如來血。彼雲何出。何行相出。謂如如來處大眾中。於自言論顯照施設成立開示。於他言論破壞遮止。其中所有。或諸沙門。或婆羅門。懷怨害見明怨害論。作是怨言。苦哉荼毒。雲何如是名類沙門。處大眾中。於自言論顯照施設成立開示。於他言論破壞遮止。若復於我作如此類不饒益事。我當決定害其命根。如是能斷。彼於異時所發起瞋不忍不信。轉復猛利堅固熾盛。由所起瞋不忍不信展轉猛利堅固熾盛。復於後時發起如是修斷瞋纏。由此瞋纏。之所纏故。便起故思。我今決定害如來命。然諸如來。法爾無有能害命者。唯可有能以勃噁心出如來血。彼由如是身業語業意思悕求願行種類。說名邪性。由此棄捨先所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不定聚不定種性。由此獲得先未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邪定聚邪定種性。獲得五種補特伽羅和雜種類助伴種類。惡眾同分處得事得生長處得。謂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以勃噁心出如來血。諸勃噁心出如來血。彼如是出。此行相出。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十二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五之二   諸斷善根。彼雲何斷。何行相斷。謂如有一。故思害母害父命已。無隨愧悔。復如有一。故思害母害父命已。有隨愧悔。如是二人師諸沙門。或婆羅門嗢羯洛迦。或彼徒類。執無有見。立無有論。言無有因。言無有作。施設彼彼善業惡業。皆斷壞者。數往請問。雲何為善。雲何不善。雲何有罪。雲何無罪。作何事已成好非惡。彼由親近承事供養如是師故。於所作罪未生愧悔令其不生。已生愧悔令速除遣。作如是言。殺生愚妄虛無有果。無義無起。無味無利。無有殺生。無有殺生所感異熟。如是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貪嗔邪見。皆是愚妄虛無有果。無義無起。無味無利。無邪見等。無邪見等所感異熟。彼於此事深生愛樂忍受開顯。以於此事深生愛樂忍受開顯。便說是人履於左道。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彼由如是履左道故。三種善根漸漸損減微薄間缺。三不善根漸漸增長猛利熾盛。三種妙行漸漸損減微薄間缺。三種惡行漸漸增長猛利熾盛。十善業道漸漸損減微薄間缺。十惡業道漸漸增長猛利熾盛。八正右道漸漸損減微薄間缺。八邪左道漸漸增長猛利熾盛。彼由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貪嗔邪見轉增長故。多住不寂靜。多住不律儀。雖於少時生起微劣善心心法正見俱行。然復種種惡不善法。多分現行多居左品。如度夏熱入秋涼時。夜分垂雲靉靆冥暗。震雷掣電暫發光明。纔睹眾色速還隱沒。如是彼人多住不寂靜。多住不律儀。雖於少時生起微劣善心心法正見俱行。然復種種惡不善法。多分現行多居左品。又如有人春末夏初。熱渴所悶。熱風所惱。入清涼池濯清冷水。沐浴飲已速疾還出。其身所有粗渧皆落。唯有微渧住毛孔中。如是彼人多住不寂靜。多住不律儀。雖於少時生起微劣善心心法正見俱行。然復種種惡不善法。多分現行多居左品。彼於後時亦能傷害尊勝生命。無隨愧悔。究竟撥無一切善惡業果異熟。由彼傷害尊勝生命無隨愧悔。究竟撥無一切善惡業果異熟。便說是人已斷三界所有善根。謂欲界繫。及色界繫。無色界繫。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能更續所有善根。決定當於地獄死時。或於生時續諸善根。問若殺如是補特伽羅。若殺蟻卵折腳蟻子。何者罪大。答若以等纏異熟亦等。復有說者。若殺蟻卵折腳蟻子。所得罪大。非殺如是補特伽羅。何以故。以諸蟻卵折腳蟻子不斷善根。如是色類補特伽羅斷善根故。彼由如是身業語業意思希求願行種類。說名邪性。由此棄捨先所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不定聚不定種性。由此獲得先未成就諸想等想。假立言說。住邪定聚邪定種性。獲得五種補特伽羅和雜種類助伴種類。惡眾同分處得事得生長處得。謂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以勃噁心出如來血。諸斷善根。彼如是斷。此行相斷。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由欲界繫諸染污心現在前故。所有善根或捨而不得。或得而不捨。或亦捨亦得。或不捨不得。捨而不得者。謂善根斷時。及已離欲界貪異生。由欲界纏退。色無色界繫所有善根捨而不得。已離欲界貪異生。欲界纏退。色界繫善根捨而不得。已離色界貪有學。欲界纏退。無色界繫善根捨而不得。如是名為捨而不得。得而不捨者。謂迷惑心續善根時。亦捨亦得者。謂無色界沒生欲界時。捨無色界繫善根。得欲界繫善根。從色界沒生欲界時。捨色界繫善根。得欲界繫善根。諸阿羅漢欲界纏退。捨無色界繫及無學善根。得學善根。退無學心住有學心。如是名為亦捨亦得。不捨不得者。謂不斷善根。從欲界沒還生欲界。如是名為不捨不得。復有一類補特伽羅。由色界繫諸染污心現在前故。所有善根或捨而不得。或亦捨亦得。或不捨不得。捨而不得者。謂已離色界貪。有學異生色界纏退。無色界繫善根捨而不得。從欲界沒生色界時。欲界繫善根捨而不得。如是名為捨而不得。亦捨亦得者。謂無色界沒生色界時。捨無色界繫善根。得色界繫善根。諸阿羅漢色界纏退。捨無色界繫及無學善根。得學善根。退無學心住有學心。如是名為亦捨亦得。不捨不得者。謂色界沒還生色界。如是名為不捨不得。復有一類補特伽羅。由無色界繫諸染污心現在前故。所有善根或捨而不得。或亦捨亦得。或不捨不得。捨而不得者。謂從欲界沒生無色界。諸欲界繫及色界繫善根捨而不得。從色界沒生無色界。諸色界繫善根捨而不得。如是名為捨而不得。亦捨亦得者。謂阿羅漢無色纏退。捨無學善根。得有學善根。退無學心住有學心。如是名為亦捨亦得。不捨不得者。謂無色界沒還生無色界。如是名為不捨不得。   又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雲何眼處。謂諸眼處。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或復所餘彼同分眼處。雲何彼同分眼處。謂彼同分眼處。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雲何過去彼同分眼處。謂諸眼處不見色已滅。雲何未來彼同分眼處。謂諸眼處或在未來。定不當生。或有當生不見色當滅。雲何現在彼同分眼處。謂諸眼處。不見色今滅。雲何色處。謂諸色處。眼已見眼今見眼當見。或復所餘彼同分色處。雲何彼同分色處。謂彼同分色處。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雲何過去彼同分色處。謂諸色處眼不見已滅。雲何未來彼同分色處。謂諸色處。或在未來定不當生。或有當生眼不見當滅。雲何現在彼同分色處。謂諸色處眼不見今滅。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亦爾。雲何意處。謂諸意處已了別法今了別法當了別法。或復所餘彼同分意處。雲何彼同分意處。謂諸意處在未來世定不當生。無有過去現在彼同分意處。無有彼同分法處。過去眼於色有二句。謂過去眼。於色或已見非今見非當見。或非已見非今見非當見。未來眼。於色有三句。謂未來眼。於色或非已見非今見非當見。或非已見非今見是當見。或非已見非今見。或當見或不當見。現在眼。於色有十二句。謂現在眼。於色或已見非今見非當見。或今見非已見非當見。或當見非已見非今見。或已見今見非當見。或已見當見非今見。或今見當見非已見。或已見非今見。或當見或不當見。或今見非已見。或當見或不當見。或非已見非今見。或當見或不當見。或已見今見。或當見或不當見。或已見今見當見。或非已見非今見非當見。   頗眼為緣中為緣上。此緣何緣。即緣下眼。曰有。謂中與上頗眼為緣初非此緣。何非此緣。即業大種。曰有。謂下中上。如眼耳鼻舌身亦爾。頗意為緣中為緣上。此緣何緣。即緣下意。曰有。謂中與上。頗意為緣初非此緣。何非此緣。謂業煩惱。曰有。謂下中上。   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頗眼界已斷已遍知。色界亦爾耶。設色界已斷已遍知。眼界亦爾耶。頗眼界已斷已遍知。乃至意識界亦爾耶。設意識界已斷已遍知。眼界亦爾耶。頗乃至法界已斷已遍知。意識界亦爾耶。設意識界已斷已遍知。法界亦爾耶。   頗眼界已斷已遍知。色界亦爾耶。曰如是。設色界已斷已遍知。眼界亦爾耶。曰如是。如眼界望色界。望耳界聲界鼻界舌界身界觸界亦爾。頗眼界已斷已遍知。眼識界亦爾耶。曰若眼界已斷已遍知。眼識界亦爾。或眼識界已斷已遍知非眼界。謂已離梵世貪。未離上貪。如眼界望眼識界。望耳識界身識界亦爾。頗眼界已斷已遍知。香界亦爾耶。曰若眼界已斷已遍知。香界亦爾。或香界已斷已遍知非眼界。謂已離欲界貪。未離上貪。如眼界望香界。望味界鼻識界舌識界亦爾。頗眼界已斷已遍知。意界亦爾耶。曰若意界已斷已遍知。眼界亦爾。或眼界已斷已遍知。非意界。謂已離色界貪。未離上貪。如眼界望意界。望法界意識界亦爾。如眼界如是廣說。色界耳界聲界鼻界舌界身界觸界。廣說亦爾。頗眼識界已斷已遍知。耳識界亦爾耶。曰如是。設耳識界已斷已遍知。眼識界亦爾耶。曰如是。如眼識界望耳識界。望身識界亦爾。頗眼識界已斷已遍知。香界亦爾耶。曰若眼識界已斷已遍知。香界亦爾。或香界已斷已遍知。非眼識界。謂已離欲界貪。未離梵世貪。如眼識界望香界。望味界鼻識界舌識界亦爾。頗眼識界已斷已遍知。意界亦爾耶。曰若意界已斷已遍知。眼識界亦爾。或眼識界已斷已遍知。非意界。謂已離梵世貪。未離上貪。如眼識界望意界。望法界意識界亦爾。如眼識界如是廣說。耳識界身識界廣說亦爾。頗香界已斷已遍知。味界亦爾耶。曰如是。設味界已斷已遍知。香界亦爾耶。曰如是。如香界望味界。望鼻識界舌識界亦爾。頗香界已斷已遍知。意界亦爾耶。曰若意界已斷已遍知。香界亦爾。或香界已斷已遍知。非意界。謂已離欲界貪。未離上貪。如香界望意界。望法界意識界亦爾。如香界如是廣說。味界鼻識界舌識界廣說亦爾。頗意界已斷已遍知。法界亦爾耶。曰如是。設法界已斷已遍知。意界亦爾耶。曰如是。如意界望法界。望意識界亦爾。頗法界已斷已遍知。意識界亦爾耶。曰如是。設意識界已斷已遍知。法界亦爾耶。曰如是。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如是十二心。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過去欲界繫善心有四句。謂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當了別非今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諸聖補特伽羅。已了別當了別非今了別者。謂已斷善根補特伽羅。及色無色界生長異生。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欲界生長。趣色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善心。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欲界繫未曾得善心有四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現在欲界繫善心有三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欲界生長。趣色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善心。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曾得今現在前。過去不善心有七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已離欲界貪。從離欲貪定不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已離欲界貪。從離欲貪。決定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已離欲界貪從離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住離欲貪。無間道中得離欲貪。從離欲貪定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住離欲貪無間道中得離欲貪。從離欲貪決定當退。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住離欲貪。無間道中得離欲貪。從離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未離欲界貪。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現在不善心有一句。即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謂不善心正現在前。過去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七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已離欲界貪異生。從離欲貪定不當退。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已離欲界貪異生。從離欲貪決定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已離欲界貪異生。從離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諸異生住離欲貪。無間道中得離欲貪。從離欲貪定不當退。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諸異生住離欲貪。無間道中。得離欲貪。從離欲貪決定當退。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諸異生住離欲貪。無間道中得離欲貪。從離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未離欲界貪異生。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現在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一句。即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謂諸異生。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正現在前。過去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四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無色界生長諸聖補特伽羅。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生。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心。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欲界色界生長。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欲界繫未曾得無覆無記心有四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現在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三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無覆無記心。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曾得今現在前。過去色界繫善心有四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無色界生長。諸聖補特伽羅。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異生。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心。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欲界生長。得色界善心。住自性位。及色界生長。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色界繫未曾得善心有四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現在色界繫善心有三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善心。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曾得。今現在前。過去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七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已離色界貪。從離色貪。定不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已離色界貪。從離色貪決定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已離色界貪。從離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住離色貪無間道中。得離色貪。從離色貪定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住離色貪。無間道中。得離色貪。從離色貪決定當退。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住離色貪。無間道中。得離色貪。從離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未離色界貪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現在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一句。即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謂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正現在前。過去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四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無色界生長。諸聖補特伽羅。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異生。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心。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色界繫未曾得無覆無記心有四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現在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三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色界生長。趣無色界諸不還者。住最後無覆無記心。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曾得今現在前。過去無色界繫善心有二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未得無色界善心。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已得無色界善心。如過去未來亦爾。無色界繫未曾得善心有四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現在無色界繫善心有二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已別。或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曾得今現在前。過去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七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已離無色界貪。從離無色貪定不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已離無色界貪。從離無色貪決定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已離無色界貪。從離無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住離無色貪。無間道中。得離無色貪。從離無色貪。定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住離無色貪。無間道中。得離無色貪。從離無色貪。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未離無色貪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現在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有一句。即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謂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正現在前。過去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一句。即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謂異熟心已滅。如過去未來亦爾。無色界繫。未曾得無覆無記心有三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現在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有一句。即非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謂異熟心正現在前。過去學心有七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阿羅漢。從阿羅漢果定不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阿羅漢。從阿羅漢果決定當退。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阿羅漢。從阿羅漢果。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定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決定當退。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諸有學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未曾得學心有四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現在學心有八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不退阿羅漢果。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定不當退。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不退阿羅漢果。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決定當退。非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不退阿羅漢果。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或當退或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已退阿羅漢果。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定不當退。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已退阿羅漢果。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決定當退。已了別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已退阿羅漢果。住阿羅漢果。無間道中。得阿羅漢果。從阿羅漢果。或當退或不當退。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已曾得今現在前。過去無學心有四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時解脫阿羅漢果。已入不動。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阿羅漢已退阿羅漢果。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時解脫阿羅漢。住得不動無間道中。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諸無學住自性位。如過去未來亦爾。未曾得無學心有四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或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非已了別非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定不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決定當得。非已了別非今了別或當了別或不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或當得或不當得。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現在無學心有三句。或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或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或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已了別今了別非當了別者。謂時解脫阿羅漢。住得不動無間道中。非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未曾得。最初現前。已了別今了別當了別者謂先曾得。今現在前。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十三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就蘊第六之一嗢拖南頌  初成不成與捨得  未斷已斷二種心  補特伽羅二梵世  學無學心二最後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不善心耶。設成就不善心。亦成就此善心耶。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乃至亦成就無學心耶。設成就無學心。亦成就此善心耶。乃至若成就學心。亦成就無學心耶。設成就無學心。亦成就學心耶。   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不善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或成就不善心。非此善心。或成就此善心。亦不善心。或非成就此善心。亦非不善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補特伽羅。成就不善心非此善心者。謂已斷善根補特伽羅。成就此善心亦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非成就此善心亦非不善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此善心。亦此有覆無記心。或非成就此善心。亦非此有覆無記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聖者異生。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已斷善根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欲界繫善心。定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謂已斷善根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色界繫善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善心。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善心。或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善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善心者。謂已斷善根。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界生長。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已斷善根。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或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善心。或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阿羅漢。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及異生。不斷善根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阿羅漢。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欲界繫善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欲界繫善心。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學心。或成就學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欲界繫善心亦學心。或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學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阿羅漢。及異生。不斷善根補特伽羅。成就學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善心亦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學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無色界生長。阿羅漢。若異生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學心耶。或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或成就無學心。非欲界繫善心。或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學心。或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學心。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及異生不斷善根補特伽羅。成就無學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阿羅漢。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阿羅漢。非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學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無色界生長。有學若異生補特伽羅。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成就不善心。或成就不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不善心。定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不善心。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或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色界繫善心耶。或成就不善心。非色界繫善心。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或成就不善心。亦色界繫善心。或非成就不善心。亦非色界繫善心。成就不善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不善心。亦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已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成就不善心。亦非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成就不善心。定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不善心。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不善心。定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不善心。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若成就不善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若成就無色界繫善心。定不成就不善心。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成就不善心。定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不善心。謂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若成就不善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學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學心。定不成就不善心。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不善心非學心。或成就學心非不善心。或成就不善心亦學心。或非成就不善心亦非學心。成就不善心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成就學心非不善心者。謂諸有學已離欲界貪。成就不善心亦學心者。謂諸有學未離欲界貪。非成就不善心亦非學心者。謂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欲界貪。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色界繫善心耶。或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色界繫善心。或非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色界繫善心。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已得色界善心。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非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生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色界繫善心。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色界繫善心。定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已離欲界貪。有學異生。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學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學心。定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或成就學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學心。或非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學心。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成就學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諸有學現觀邊苦法智已生。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非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欲界貪。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色界繫善心耶。若成就色界繫善心。定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或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善心。或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無有此句。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位生。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或成就學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學心。或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阿羅漢。及諸異生。成就學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及諸異生。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學心耶。或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及諸異生。成就無學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及諸異生。若成就色界繫善心。亦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補特伽羅。非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色界繫善心。亦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成就色界繫善心。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已得色界繫善心補特伽羅。若成就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色界善心耶。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未得無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無色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成就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得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非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若成就色界繫善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色界繫善心。若成就色界繫善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學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善心。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阿羅漢。及諸異生。已得色界善心。若色界生長阿羅漢。及諸異生。成就學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善心。亦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非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阿羅漢。及諸異生。若成就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學心耶。或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得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成就無學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非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補特伽羅。非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繫善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未離色界貪。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無有此句。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有學異生。已離色界貪。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學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學心。定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諸異生。未離色界貪。成就學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諸有學。已離色界貪。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諸有學未離色界貪。非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色界貪。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得無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非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欲界貪。若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諸異生。成就學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非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諸異生。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學心耶。或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成就無學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非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十四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就蘊第六之二   若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阿羅漢。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諸有學異生。未得無色界善心。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諸有學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非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繫有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成就無色界繫善心。或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若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學心。廣說四句。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學心者。謂阿羅漢。及諸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成就學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諸有學。未得無色界善心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學心者。謂諸有學。已得無色界善心。非成就無色界善心。亦非學心者。謂諸異生。未得無色界善心。若成就無色界善心。亦成就無學心耶。若成就無學心。定成就無色界繫善心。或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謂諸有學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若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異生。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異熟果心正現在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正現在前。非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異熟果心不現在前。若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成就學心耶。若成就學心。定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謂諸異生。若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無學心。若成就無學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學心耶。或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異熟果心正現在前。成就學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熟果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熟果心正現在前。非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及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異熟果心不現在前。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學心耶。或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或成就無學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學心。或非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正現在前。成就無學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異熟果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異熟果心正現在前。非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異生。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不現在前。若成就學心。定不成就無學心。若成就無學心。定不成就學心。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不善心耶。設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欲界繫善心耶。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乃至亦不成就無學心耶。設不成就無學心。亦不成就欲界繫善心耶。乃至若不成就學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設不成就無學心。亦不成就學心耶。   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不善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或不成就不善心。非欲界繫善心。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善心。或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不善心。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者。謂已斷善根補特伽羅。不成就不善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善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不善心者。謂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斷善根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欲界繫善心。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已斷善根。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善心者。謂已斷善根。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繫善心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界生長。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已斷善根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善心亦非無色界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善心者。謂欲界生長諸阿羅漢。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及不斷善根異生。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界生長。若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學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有學。不成就學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諸異生。不斷善根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學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諸異生。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斷善根。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無學心者。謂已斷善根。及色無色生長有學異生。非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非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諸阿羅漢。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不善心。定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不善心。謂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不善心。或不成就不善心。非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不善心。非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不善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不成就不善心亦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不善心亦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已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不善心。或不成就不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不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不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不善心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不善心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不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不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不善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得無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不成就不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不善心。或不成就不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不善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不善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不善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若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不善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不善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不善心非學心者。謂諸有學。已離欲界貪。不成就學心非不善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不成就不善心亦學心者。謂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欲界貪。非不成就不善心亦非學心者。謂諸有學未離欲界貪。若不成就不善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不善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不善心非無學心者。謂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不善心者。謂有學異生未離欲界貪。不成就不善心亦無學心者。謂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非不成就不善心亦非無學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界生長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已得色界善心。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未離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未得無色界善心。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已離欲界貪異生。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界生長。若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諸有學現觀邊苦法智已生。不成就學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欲界貪。非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未生。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已離欲界貪。及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已生。若色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非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色界繫善心耶。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色界繫善心。或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非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定非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非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異生。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不成就學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非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非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十五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就蘊第六之三   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定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已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未得無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未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補特伽羅。非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非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得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不成就學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已得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非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非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得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非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非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   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非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補特伽羅。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非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定非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或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有學異生。已離色界貪。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諸有學已離色界貪。不成就學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諸異生。未離色界貪。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色界貪。非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諸有學未離色界貪。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諸有學異生。未離色界貪。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有學異生。已離色界貪。非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得無色界善心。及色界生長。未得無色善心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非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補特伽羅。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非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補特伽羅。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無有此句。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不成就學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諸異生。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諸異生。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非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有學補特伽羅。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有學異生。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有學異生。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非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定非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非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定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及無色界生長。異熟果心不現在前補特伽羅。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非學心者。謂諸有學未得無色界善心。不成就學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阿羅漢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學心者。謂諸異生未得無色界善心。非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非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已得無色界善心。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定不成就無學心。或不成就無學心。非無色界繫善心。謂有學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耶。或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異生。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不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熟果心。正現在前。非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正現在前。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不成就學心耶。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不成就學心。或不成就學心。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諸異生。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非不成就無學心。若不成就無學心。定非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學心耶。或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熟果心。不現在前。不成就學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及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生。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熟果心。正現在前。若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廣說四句。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非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諸阿羅漢。及無色界生長諸阿羅漢。異熟果心。不現在前。不成就無學心。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無學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有學異生。及無色界生長有學異生。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非無學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阿羅漢。異熟果心。正現在前。若不成就學心。亦不成就無學心耶。或不成就學心。非無學心。或不成就無學心。非學心。或不成就學心。亦無學心。或非不成就學心。亦非無學心。不成就學心。非無學心者。謂阿羅漢。不成就無學心。非學心者。謂諸有學不成就學心。亦無學心者。謂諸異生。非不成就學心。亦非無學心者。無有此句。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不善心亦爾耶。設不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爾耶。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乃至無學心亦爾耶。設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爾耶。乃至若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無學心亦爾耶。設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學心亦爾耶。   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不善心。及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不善心。及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善心。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善心。或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或非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善根斷時。及欲界沒。色界生時。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從色界沒無色界生時。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從欲界沒。無色界生時。非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爾耶。或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善心者。謂善根斷時。及欲界沒。色界生時。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從色界善心。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或欲界或無色界生時。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繫善心者。謂從欲界沒。無色界生時。非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繫善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善心。若欲界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善根斷時。及欲界沒色界生時。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已離欲界貪。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若從色界沒無色界生時。欲界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從欲界沒。無色界生時。非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善心。從此以後。亦都無有。若不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不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諸聖者離欲貪時。欲界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不善心者。謂未離欲界貪聖者。現觀邊苦法智現在前時。不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諸異生離欲貪時。非不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不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不善心。從此已後亦都無有。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從此已後亦都無有。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爾耶。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色界繫善心定爾。或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從色界善心。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定爾。或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已離欲界貪。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善心。若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未離欲界貪。已得色界善心。從色界善心。復還退時。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善心者。謂已離欲界貪聖者。從離欲貪復還退時。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已離欲界貪異生。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欲界色界沒。無色界生時。若色界沒欲界生時。非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爾耶。或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未得無色界善心。從色界善心。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或欲界或無色界生時。若欲界沒無色界生時。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起色界纏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或欲界或色界生時。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起欲界纏復還退時。非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善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亦爾耶。或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得色界善心。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或欲界或無色界生時。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起色界纏。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或欲界或色界生時。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無色界繫善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起欲界纏。復還退時。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無色界繫善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學心。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無學心亦爾耶。或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學心。廣說四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學心者。謂已離欲界貪。有學異生。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或欲界或無色界生時。若欲界沒無色界生時。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阿羅漢。起色無色纏。復還退時。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無學心者。謂阿羅漢。起欲界纏。復還退時。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無學心者。除上爾所相。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得無色界善心。從無色界善心。復還退時。及無色界善心。染污心沒。或欲界或色界生時。無色界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異熟果心生已滅時。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住。異熟果心沒。或欲界或色界生時。非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學心。若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無學心亦爾耶。或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學心。廣說四句。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學心者。謂有學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從無色界善心。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或欲界或色界生時。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非無色界繫善心者。謂阿羅漢。起無色纏。復還退時。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無學心者。謂阿羅漢。起欲色界纏。復還退時。非無色界繫善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無學心者。除上爾所相。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學心及無學心。若學心及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無學心。若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定非學心。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39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十六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就蘊第六之四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不善心亦爾耶。設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爾耶。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乃至無學心亦爾耶。設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欲界繫善心亦爾耶。乃至若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無學心亦爾耶。設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學心亦爾耶。   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不善心亦爾耶。或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不善心。廣說四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不善心者。謂善根續時。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已離欲界貪。從離欲貪。復還退時。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不善心者。謂色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欲界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不善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欲界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善根續時。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已離欲界貪異生。從離欲貪。復還退時。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色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善根續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善心。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欲界繫善心。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善根續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善心者。謂已離色界貪。從離色貪。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色界生時。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欲界繫善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不善心定爾。或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已離欲界貪聖者。從離欲貪。復還退時。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已離欲界貪。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欲界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不善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善心。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不善心。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不善心者。謂已離色界貪。起色界纏。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色界生時。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離色界貪。起欲界纏。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色界繫善心。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不善心。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離欲界貪有學異生。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無色界沒。欲界生時。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不善心者。謂阿羅漢。起色無色界纏。復還退時。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阿羅漢起欲界纏。復還退時。非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學心。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不善心。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學心亦爾耶。或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學心。廣說四句。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學心者。謂已離欲界貪。有學異生。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無色界沒。欲界生時。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不善心者。謂阿羅漢。起色無色界纏。復還退時。及修加行。入見道時。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學心者。謂阿羅漢。起欲界纏。復還退時。非不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學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已離欲界貪異生。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善心。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離欲界貪異生。未離色界貪。從離欲貪。復還退時。及色界沒。欲界生時。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離色界貪。起色界纏。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色界生時。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離色界貪異生。起欲界纏。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欲界生時。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善心亦爾耶。或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善心。廣說四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沒。欲界生時。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修加行。色界善心。初現前時。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欲界繫善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善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定爾。或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謂已離色界貪。從離色貪。復還退時。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欲界生時。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於欲界。得離欲時。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修加行。色界善心。初現前時。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善心者。謂已離色界貪。從離色貪。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欲界生時。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非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修加行。色界善心。初現前時。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善心者。謂於欲界得離欲時。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非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善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亦爾耶。或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廣說四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已離色界貪。從離色界貪。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欲界生時。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於欲界得離欲時。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謂無色界沒。色界生時。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亦爾耶。或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廣說四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已離色界貪。有學異生。從離色貪。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欲界生時。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阿羅漢。起無色界纏。復還退時。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阿羅漢。起欲界色界纏。復還退時。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學心。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學心亦爾耶。或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學心。廣說四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學心者。謂已離色界貪。有學異生。從離色貪。復還退時。及無色界沒。欲界色界生時。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者。謂阿羅漢。起無色界纏。復還退時。及修加行入見道時。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學心者。謂阿羅漢。起欲界色界纏。復還退時。非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學心者。除上爾所相。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若無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無色界繫善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善心。從此以後。都無所有。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學心。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及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學心定爾。或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非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謂修加行。入見道時。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學心及無學心。若學心及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若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無學心。若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定非學心。有十種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若欲界繫善心未斷。成就此心耶。設成就此心。此心未斷耶。乃至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成就此心耶。設成就此心。此心未斷耶。   若欲界繫善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或欲界繫善心未斷。非成就此心。或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或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或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此心未斷。非成就此心者。謂已斷善根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若不善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成就此心。此心未斷耶。曰如是。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成就此心。此心未斷耶。曰如是。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成就此心耶。若此心未斷。定成就此心。或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若色界繫善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或色界繫善心未斷。非成就此心。或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或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或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色界繫善心未斷非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成就此心。此心未斷耶。曰如是。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或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非成就此心。或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或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或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非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者。謂無色界生長。若無色界繫善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或無色界善心未斷。非成就此心。或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或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或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無色界繫善心未斷非成就此心者。謂未得無色界善心。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者。謂阿羅漢。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者。謂有學異生。已得無色界善心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者。無有此句。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成就此心。此心未斷耶。曰如是。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成就此心耶。或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非成就此心。或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或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或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者。謂有學異生。無色界繫異熟果心。不現在前。成就此心非此心未斷者。謂阿羅漢。無色界繫異熟果心。正現在前。此心未斷亦成就此心者。謂有學異生。無色界繫異熟果心。正現在前。非此心未斷亦非成就此心者。謂阿羅漢。無色界繫異熟果心。不現在前。   有十種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若欲界繫善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設不成就此心。此心已斷耶。乃至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設不成就此心。此心已斷耶。   若欲界繫善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或欲界繫善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或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或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或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欲界繫善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者。謂已斷善根。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者。謂色無色界生長。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不斷善根。未離欲界貪。若不善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不成就此心。此心已斷耶。曰如是。若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不成就此心。此心已斷耶。曰如是。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若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不成就此心定已斷。或此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及色界生長。若色界繫善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或色界繫善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或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或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或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色界繫善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者。謂欲界生長。未得色界善心。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已得色界善心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若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不成就此心此心已斷耶。曰如是。若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或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或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或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或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者。謂欲界色界生長。已離色界貪。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者。謂欲界生長。未離欲界貪。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者。謂無色界生長。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者。謂欲界生長。已離欲界貪。未離色界貪。及色界生長。未離彼貪。若無色界繫善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若無色界繫善心已斷。定非不成就此心。或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謂未得無色界善心。若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曰如是。設不成就此心。此心已斷耶。曰如是。若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不成就此心耶。或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或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或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或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已斷非不成就此心者。謂阿羅漢。無色界繫異熟果心。正現在前。不成就此心非此心已斷者。謂有學異生。無色界繫異熟果心。不現在前。此心已斷亦不成就此心者。謂阿羅漢。無色界繫異熟果心。不現在前。非此心已斷亦非不成就此心者。謂有學異生。無色界繫異熟果心。正現在前。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成就欲界繫善心。如是十二心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若成就無學心。如是十二心。幾成就。幾不成就。   若成就欲界繫善心。二心定成就。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不善心。四心定成就。四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五心定成就。四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此一心定成就。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色界繫善心。二心定成就。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三心定成就。二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三心定成就。三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無色界繫善心。此一心定成就。二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此一心定成就。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二心定成就。七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學心。二心定成就。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無學心。二心定成就。五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如是十二心。幾不成就。幾成就。乃至若不成就無學心。如是十二心。幾不成就幾成就。若不成就欲界繫善心。此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不善心。二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欲界繫有覆無記心此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七心定不成就。一心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色界繫善心。二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三心定不成就。一心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此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無色界繫善心。三心定不成就。三心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無色界繫有覆無記心。五心定不成就。二心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無色界繫無覆無記心。此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學心。此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無學心。此一心定不成就。一心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一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二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三未離無色界貪補特伽羅。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如是十二心。幾成就。幾不成就。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如是十二心。幾成就。幾不成就。未離無色界貪補特伽羅。如是十二心。幾成就。幾不成就。   未離欲界貪補特伽羅。四心定成就。四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未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三心定成就。二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未離無色界貪補特伽羅。一心定成就。一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一已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二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三已離無色界貪補特伽羅。已離欲界貪補特伽羅。如是十二心。幾不成就。幾成就。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如是十二心。幾不成就。幾成就。已離無色界貪補特伽羅。如是十二心。幾不成就。幾成就。   已離欲界貪補特伽羅。二心定不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已離色界貪補特伽羅。三心定不成就。一心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已離無色界貪補特伽羅。五心定不成就。二心定成就。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若最初梵世繫善心現在前。一切欲界繫善心等無間耶。若最初修加行梵世繫善心現在前。一切欲界繫善心等無間。或最初梵世繫善心現在前。非欲界繫善心等無間。謂從梵世上沒。生梵世中。彼最初梵世繫善心現在前。乃至若最初無所有處繫善心現在前。一切識無邊處繫善心等無間耶。若最初修加行無所有處繫善心現在前。一切識無邊處繫善心等無間。或最初無所有處繫善心現在前。非識無邊處繫善心等無間。謂從非想非非想處沒。生無所有處。彼最初無所有處繫善心現在前。   有十二心。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如是十二心。幾捨成就得不成就。幾捨不成就得成就。若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如是十二心。幾捨成就得不成就。幾捨不成就得成就。   若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二心定捨成就得不成就。一心定捨不成就得成就。餘非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捨不成就得成就若無學心。捨成就得不成就。一心定捨成就得不成就。二心定捨不成就得成就。二心或捨成就得不成就。二心或捨不成就得成就。五心非捨成就得不成就。亦非捨不成就得成就。   有十二心。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繫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及學心。無學心。若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如是十二心。幾捨不成就得成就。幾捨成就得不成就。若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如是十二心。幾捨不成就得成就。幾捨成就得不成就。   若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或有二心定。捨不成就得成就。一心定捨成就得不成就。二心或捨不成就得成就。二心或捨成就得不成就。或有得一。都無所捨。五心非捨不成就得成就。亦非捨成就得不成就。若無學心。捨不成就得成就。一心定捨不成就得成就。二心定捨成就得不成就。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十六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0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No. 1540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捲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事品第一  三地各十種  五煩惱五見  五觸五根法  六六身相應   有十大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見。五觸。五根。五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十大地法雲何。一受。二想。三思。四觸。五作意。六欲。七勝解。八念。九三摩地。十慧。十大煩惱地法雲何。一不信。二懈怠。三失念。四心亂。五無明。六不正知。七非理作意。八邪勝解。九掉舉。十放逸。十小煩惱地法雲何。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五煩惱雲何。一欲貪。二色貪。三無色貪。四瞋。五疑。五見雲何。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五觸雲何。一有對觸。二增語觸。三明觸。四無明觸。五非明非無明觸。五根雲何。一樂根。二苦根。三喜根。四憂根。五捨根。五法雲何。一尋。二伺。三識。四無慚。五無愧。六識身雲何。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六觸身雲何。一眼觸。二耳觸。三鼻觸。四舌識。五身觸。六意觸。六受身雲何。一眼觸所生受。二耳觸所生受。三鼻觸所生受。四舌觸所生受。五身觸所生受。六意觸所生受。六想身雲何。一眼觸所生想。二耳觸所生想。三鼻觸所生想。四舌觸所生想。五身觸所生想。六意觸所生想。六思身雲何。一眼觸所生思。二耳觸所生思。三鼻觸所生思。四舌觸所生思。五身觸所生思。六意觸所生思。六愛身雲何。一眼觸所生愛。二耳觸所生愛。三鼻觸所生愛。四舌觸所生愛。五身觸所生愛。六意觸所生愛。受雲何。謂受等受各等受已受當受。受所攝是名受。想雲何。謂想等想現想已想當想。是名想。思雲何。謂思等思現思已思當思。思所攝造心意業。是名思。觸雲何。謂觸等觸現觸已觸當觸是名觸。作意雲何。謂心引於隨引等隨引。現作意已作意當作意。警覺心是名作意。欲雲何。謂欲能欲性。現欲性。喜樂性。趣向性。希欲性。欣求性。欲有所作性是名欲。勝解雲何。謂心勝解性。已勝解當勝解。是名勝解。念雲何。謂念隨念別念憶念。憶念性不忘性。不忘法不失性。不失法不忘失性。心明記是名念。三摩地雲何。謂心住等住。現住近住。不亂不散。攝持寂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慧雲何。謂於法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了相近了相等了相。聰叡通達。審察抉擇。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名慧。不信雲何。謂不信不信性。不現信性。不印不可。不已委信。不當委信。不現委信。令心不淨是名不信。懈怠雲何。謂不精進性。劣精進性。昧精進性。障礙精進。止息精進。心不勇悍。不已勇悍。不當勇悍。是名懈怠。失念雲何。謂空念性。虛念性。忘念性。失念性。心不明記性。是名失念。心亂雲何。謂心散性。心亂性。心異念性。心迷亂性。心不一境性。不住一境性。是名心亂。無明雲何。謂三界無智。不正知雲何。謂非理所引慧。非理作意雲何。謂染污作意。邪勝解雲何。謂染污作意相應。心勝解心印順。是名邪勝解。掉舉雲何。謂心不寂靜。不極寂靜。不寂靜性。囂舉等囂舉。心囂舉性。是名掉舉。放逸雲何。謂於斷不善法引集善法。不堅住作。不恆常作。不親不近。不修不習。是名放逸。忿雲何。謂忿等忿遍忿極忿。已忿當忿是名忿。恨雲何。謂心結恨。等遍結恨。心怨結性是名恨。覆雲何。謂隱所作罪。惱雲何。謂心憤惱。堅執尤蛆。心俍戾性。是名惱。嫉雲何。謂心不忍他之榮利。慳雲何。謂於財法心著不捨。誑雲何。謂矯惑他諂雲何。謂心曲。憍雲何。謂如有一作如是念。我具妙色財位技藝淨命功德。形貌端嚴眾所樂見。由此因緣便起憍傲極憍傲。醉悶等醉悶。□姜駭鰥腧□¥說慼慼撓荂撥o¥C□□‥□漦□□胚□□□□□□□該□B|□□□□‥□逢□□巨□□□¥□珩貨□□胖□□|該□□□‥鯊□□□‥□逢□鯊巨□□□¥□珩貨□|□胖□□|該□鯊□§□鯊□□□‥□逢□□鯊巨□□□¥□珩貨□|□胖□□|該□□鯊□§牷慼慼L□漦□□□□□B¥姦緦□藣|嵧唌嬈□唌慼璃唌慼殺婃U唌樑砥慼情璃唌犛軺唌潮a唌慝該□恁晨蛂慼慼L□逢□□□□|□□卡□□‥□□□q芧□c□滈□葦薦葦□□□工禳憤撳u揀|該□□□揀c⊥□卡□□‥□□□q芧□c□滈□薦淦蜀踣§□□工禳憤撳u揀|該□⊥□揀c□卡□□‥□□□□鸛薨□□□|蜀□捻□§□□工禳憤撳u揀|該□□揀‥擁m□□‥□□□q芧□c□滈□□□□□□皓□稐§□□工禳憤撳u揀|該□擁l|蒧恥m□□‥□□□q芧□c□滈□□腦褉□磨□□纊□§□□工禳憤撳u揀|該□蒧恥l|□□縤□□‥□□□□犅縣¥□□縤□□‥□□□□犅縣|莨縤□□‥□□□縣§□莨縤□□‥□L□縣c□莩□□莨縤□□‥□犖L□□縣|□□□□‥□縩□肥峞L□□□巨□鼓挀瞴峚D捇搳撓荂慼慼慼L□□□□‥□縩□□峞L□□□巨□□滎鳧□峚D捇搳撓荂慼慼慰D朦□□□‥□縩□□峞L□□□工腹潼瞴峚D捇搳慝該□朦□|悅□□□‥□縩□意峞L□□□工飽潑l鳧□峚D捇搳慝該□悅□|□□□□‥□縩□蕁□犖肥峞L□□□巨□飽慼潼瞴慼潑l鳧□峚D捇搳慝該□□□¥□□□‥□綻憿綻憿憧蝺C□大§□□□大¥□□□□□§鑑謘壩牘□嫩□□嫣¥□□□□襣§□□襦□該□□□□□□‥□詣洁慼歐洁嬈□□硨□□□}□□wc□□□wc□□□偣c□□□□該□□‥□□□‥□孱□□|□□□□部□□□§□摩□□‥□□嚧□邐嚧□襦囂§□迭慼迭慼屆情潰荂敷椷荂熟咘恁情撚s□□□窺□□□窺□§□□另暨窺□□□|該□□囂§□□□□‥□□□□邐□□襦□§□□□邐□□襦□|漧□犖□□|漧□熒另□|逢□□□蕁攔□口|該□□□§□□□□‥□□勻X□墂□□□□|□譧□□□芨鯀□□磣|漧□□□鰷邐□□襣¥□襤□襣|該□□□‥□□茨□□□□□‥□□╮慼澄d□□□□|□警□□□蘆□□□磣|漦□□□□邐□□襣¥□襤□襣|該□□□§□縤□□‥□□勻X□磧□漧□□□楫□□全縣|□譧□□□芨鯀□□磣|漧□□□鯊□絛□絛□縥粨絛嶨縣|該□□縣‥□□茨□□縤□□‥□□╮慼撚l□漦□□□楫□□全縣|□警□□□蘆□□□磣|漦□□□□□絛□絛□縥粨絛嶨縣|該□□縣§□縱□□洁慼慼L□□勻X□磧□漧□□□楫□□全縣‥絛□磥峗□譧□□□芨鯀□□磣§□絛□□§□絛□□§□絛讓□§□絛□磣§□縱□□□□□□牣|漧□□□鯊□牷苤慼慼迮砱k捇搳慝該□□縱□□峞L□□茨□□縱□□洁慼慼L□□╮慼撚l□漦□□□楫□□全縣‥絛□磥峗□警□□□蘆□□□磣|□絛□□|□絛□□|□絛讓□|□絛□磣|□縱□□□□□牣|漦□□□□‥□牷苤慼慼迮砱k捇搳慝該□□縱□□峞情撙a□□□□□‥□□勻X□磧□漧□□□楫□□全縣‥絛□墂□|□譧□□□芨鯀□□磣§□絛□□§□絛□□§□絛讓□§□絛□磣§□縱□□□□□牣|漧□□□鯊□□□□□□□□§□鍧□□磷□□□|該□□縱□□□‥□□茨□□縱□□□□□‥□□╮慼情撚l□漦□□□楫□□全縣‥絛□墂□|□警□□□蘆□□□磣|□絛□□|□絛□□|□絛讓□|□絛□磣|□縱□□□□□牣|漦□□□□‥□□□□□□□□§□鍧□□磷□□□|該□□縱□□□§□縱□□□□□‥□□勻X□磧□漧□□□楫□□全縣‥絛□墂□|□譧□□□芨鯀□□磣§□絛□□§□絛□□§□絛讓□§□絛□磣§□縱□□□□□牣|漧□□□鰹‥□□□□□□□□§□鍧□□磷□□□|□邐□□飽憬u|該□□縱□□□‥□□茨□□縱□□□□□‥□□╮慼撚l□漦□□□楫□□全縣‥絛□墂□|□警□□□蘆□□□磣|□絛□□|□絛□□|□絛讓□|□絛□磣|□縱□□□□□牣|漦□□□□‥□□□□□□□□§□鍧□□磷□□□|□邐□□飽憬u|該□□縱□□□§□縱□□□□□‥□□勻X□磧□漧□□□楫□□全縣‥絛□墂入峚D牷澄d□|□譧□□□芨鯀□□磣|漧□□□鰹‥□□□□¥□珩貨□|□胖□□|該□□縱□□□‥□□茨□□縱□□□□□‥□□╮慼撚l□漦□□□楫□□全縣‥絛□磥峚D牷澄d□|□警□□□蘆□□□磣|漦□□□□‥□□□□¥□珩貨□|□胖□□|該□□縱□□□□   分別品第二中初門  門有八十八  初異類三門  謂受並識身  及無慚無愧  餘門八十五  謂受等次第  相應不相應  一行界處蘊   五受根。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大地法受與五受根。幾相應幾不相應。乃至意觸所生愛與五受根。幾相應幾不相應。大地法受五受根無相應者。皆不相應。大地法想五受根。一切相應。無不相應者。如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亦爾。不信五受根。五根相應。五根不相應。如不信。餘大煩惱地法亦爾。忿恨惱嫉害。二根相應。謂憂捨。五根不相應。覆誑諂三根相應。除樂苦。五根不相應。憍四根相應除苦。五根不相應。慳二根相應。謂喜捨。五根不相應。欲貪色貪。三根相應除苦憂。五根不相應。無色貪一根相應。謂捨。五根不相應。瞋三根相應。除樂喜。五根不相應。疑四根相應。除苦。五根不相應。五見中邪見。四根相應。除苦。五根不相應。餘四見三根相應。除苦憂。五根不相應。有對觸三根相應。除喜憂。四根不相應。除苦。增語觸四根相應除。苦三根不相應除喜憂。明觸三根相應。除苦憂。五根不相應。無明觸及非明非無明觸。五根相應。五根不相應。樂根無相應者。皆不相應。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亦爾。尋伺五根相應。三根不相應。除苦憂。識五根相應。無不相應者。無慚無愧五根相應。五根不相應。眼識三根相應。除喜憂。五根不相應。如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爾意識四根相應。除苦三根不相應。除喜憂。如六識身。六觸身六想身六思身亦爾。眼觸所生受五受根無相應者。皆不相應。如眼觸所生受餘受身亦爾眼觸所生愛二根相應。謂樂捨。五根不相應。如眼觸所生愛。耳鼻舌身觸所生愛亦爾。意觸所生愛三根相應。除苦憂五根不相應。   分別品第二中第二門   六識身。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大地法受與六識身。幾相應幾不相應。乃至意觸所生愛與六識身。幾相應幾不相應。大地法受六識身。一切相應。無不相應者。如大地法受。餘大地法亦爾。不信六識相應。六識不相應。如不信。餘大煩惱地法亦爾。忿一識相應。謂意。六識不相應。如忿餘小煩惱地法亦爾。欲貪六識相應。六識不相應。如欲貪瞋亦爾。色貪四識相應。除鼻舌。六識不相應。無色貪疑一識相應。謂意。六識不相應。五見一識相應。謂意。六識不相應。有對觸五識相應。除意。一識不相應。謂意。增語觸一識相應。謂意。五識不相應。除意。明觸一識相應。謂意。六識不相應。無明觸及非明非無明觸。六識相應。六識不相應。樂根捨根六識相應。六識不相應。苦根五識相應。除意。六識不相應。喜根憂根一識相應。謂意。六識不相應。尋伺六識相應。一識不相應。謂意。識法六識身。無相應者。皆不相應。無慚無愧。六識相應。六識不相應。眼識六識身。無相應者。皆不相應。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眼觸一識相應。謂眼。五識不相應。除眼。如眼觸耳鼻舌身意觸隨所應亦爾。如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亦爾。眼觸所生愛一識相應。謂眼。六識不相應。如眼觸所生愛。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隨所應亦爾。   分別品第二中第三門   二法。謂無慚無愧。大地法受。與此二法。幾相應幾不相應。乃至意觸所生愛。與此二法。幾相應幾不相應。大地法受。諸不善者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受無相應者。皆不相應。如大地法受。餘大地法亦爾。不信諸不善者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不信無相應者。皆不相應。如不信餘大煩惱地法亦爾。忿恨覆惱嫉慳害。皆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誑諂憍諸不善者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誑諂憍無相應者。皆不相應。欲貪瞋恚。俱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色貪無色貪。無相應者。俱不相應。疑諸不善者。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疑無相應者。定不相應。五見中二見無相應者。俱不相應。三見諸不善者。皆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三見無相應者。皆不相應。有對增語無明觸。諸不善者皆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三觸無相應者。皆不相應。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相應者。俱不相應。樂根諸不善者。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樂根無相應者。定不相應。如樂根苦喜憂捨根亦爾。尋伺識法諸不善者。皆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尋伺識法。無相應者。皆不相應。無慚與無愧定相應。無不相應者。與無慚定不相應。無相應者。無愧與無慚定相應。無不相應者。與無愧定不相應。無相應者。眼識諸不善者。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眼識無相應者。皆不相應。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如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亦爾。眼耳身意觸所生愛。諸不善者。皆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餘眼耳身意觸所生愛。無相應者。皆不相應。鼻舌觸所生愛。俱二法相應。無不相應者。◎   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捲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0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中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品第二中第四門   受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下二事雖各除一而文影略顯各除二不爾不應除一切法受等自體不被除故想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受對想。乃至以受對慧亦爾。受相應不信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不信不相應。何所攝。謂不信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不信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不信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不信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受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受相應忿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忿不相應。何所攝。謂忿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忿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忿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忿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忿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忿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受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受相應。色貪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色貪不相應。何所攝。謂色貪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色貪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色貪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色貪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六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色貪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色貪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有對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有對觸不相應。何所攝。謂有對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有對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對觸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對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七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有對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有對觸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增語觸。不相應。何所攝。謂增語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增語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增語觸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增語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增語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增語觸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尋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尋不相應。何所攝。謂尋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尋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尋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尋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尋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尋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受對尋。對伺亦爾。受相應。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識不相應。何所攝。謂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識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此何為餘。謂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三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識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眼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眼識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眼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識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受對眼識。乃至對意識亦爾。受相應眼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眼觸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受相應及眼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相應。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眼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處五蘊。受不相應。何所攝。謂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相應及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受對眼觸。乃至對意觸亦爾。如以受對六觸身。對六想身六思身。廣說亦爾。◎   ◎分別品第二中第五門   想相應。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思不相應。何所攝。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思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想對思。乃至對慧亦爾。想相應不信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不信不相應。何所攝。謂不信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不信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不信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不信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想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想相應。忿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忿不相應。何所攝。謂忿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忿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忿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忿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忿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忿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想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想相應。色貪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色貪不相應。何所攝。謂色貪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色貪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色貪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色貪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六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色貪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色貪相應想不相應。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有對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有對觸不相應。何所攝。謂有對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有對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對觸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對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七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有對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有對觸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增語觸不相應。何所攝。謂增語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增語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增語觸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增語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增語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增語觸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想相應。樂根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樂根不相應。何所攝。謂樂根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樂根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樂根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樂根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樂根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樂根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想對樂根。對捨根亦爾想相應。苦根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苦根不相應何所攝。謂苦根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苦根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苦根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苦根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七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苦根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苦根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喜根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喜根不相應。何所攝。謂喜根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喜根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喜根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喜根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喜根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喜根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想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思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思身。皆如受門中說。唯於受處應說其想。想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想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想不相應。何所攝。謂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三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受相應及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想對眼觸所生受。乃至對意觸所生受。隨其所應廣說亦爾。   分別品第二中第六門   思相應。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觸不相應。何所攝。謂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思相應及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觸相應。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思不相應。何所攝。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觸相應及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思對觸。乃至對慧亦爾。思相應。不信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不信不相應。何所攝。謂不信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思相應及不信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相應。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不信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不相應。何所攝。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不信相應及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思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思相應。忿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忿不相應。何所攝。謂忿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思相應及忿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忿相應。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忿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忿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不相應。何所攝。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忿相應及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思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思相應。色貪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色貪不相應。何所攝。謂色貪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思相應及色貪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色貪相應。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色貪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六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色貪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不相應。何所攝。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色貪相應及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有對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有對觸不相應。何所攝。謂有對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思相應及有對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對觸相應。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有對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七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有對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思不相應何所攝。謂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有對觸相應及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思相應如前。乃至二蘊增語觸不相應如前。乃至五蘊如思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如是。增語觸相應。思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思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思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思對樂根。對捨根亦爾。思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思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思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思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思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思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隨所應當廣說。◎   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卷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0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下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品第二中第七門   觸相應。作意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觸相應如前。乃至二蘊。作意不相應。何所攝。謂作意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觸相應及作意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作意相應。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作意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作意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觸不相應等如前說。如以觸對作意。乃至對慧亦爾。觸相應。不信不相應。不信相應。觸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觸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慚無愧亦爾。觸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觸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觸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六愛身亦爾。觸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觸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觸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觸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觸對樂根。對捨根亦爾。觸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觸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觸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觸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觸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觸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八門   作意相應。欲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作意相應等如前說。欲不相應。何所攝。謂欲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如前說。欲相應。作意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欲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欲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作意不相應等如前說。如以作意對欲。乃至對慧亦爾。作意相應。不信不相應。不信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作意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作意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作意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作意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作意相應。有對觸不相應。有對觸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作意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增語觸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作意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作意對樂根。對捨根亦爾。作意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作意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作意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作意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作意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九門   欲相應。勝解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欲相應等如前說。勝解不相應。何所攝。謂勝解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謂除欲相應及勝解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勝解相應。欲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勝解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勝解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欲不相應等如前說。如以欲對勝解。對念三摩地慧亦爾。欲相應。不信不相應。不信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欲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欲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欲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欲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欲相應。有對觸不相應。有對觸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欲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增語觸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欲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欲對樂根。對捨根亦爾。欲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欲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欲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欲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欲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門   勝解相應。念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勝解相應等如前說。念不相應。何所攝。謂念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如前說。念相應。勝解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念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念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勝解不相應等如前說。如以勝解對念。對三摩地慧亦爾。勝解相應。不信不相應。不信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勝解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勝解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勝解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勝解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勝解相應。有對觸不相應。有對觸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勝解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增語觸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勝解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勝解對樂根。對捨根亦爾。勝解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勝解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勝解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勝解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勝解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一門   念相應。三摩地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念相應等如前說。三摩地不相應。何所攝。謂三摩地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如前說。三摩地相應。念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三摩地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三摩地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念不相應等如前說。如以念對三摩地。對慧亦爾。念相應。不信不相應。不信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念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念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念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念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念相應。有對觸不相應。有對觸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念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增語觸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念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念對樂根。對捨根亦爾。念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念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念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念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念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二門   三摩地相應。慧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三摩地相應等如前說。慧不相應。何所攝。謂慧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此何所問。如前說。慧相應。三摩地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慧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慧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一界十一處二蘊。三摩地不相應等如前說。三摩地相應。不信不相應。不信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三摩地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三摩地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三摩地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三摩地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三摩地相應。有對觸不相應。有對觸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三摩地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增語觸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三摩地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三摩地對樂根。對捨根亦爾。三摩地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三摩地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三摩地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三摩地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三摩地。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三門   慧相應。不信不相應。不信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慧對不信。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慧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慧對忿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慧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慧相應。有對觸不相應。有對觸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慧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增語觸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慧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慧對樂根。對捨根亦爾。慧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慧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慧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慧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慧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四門   不信相應。懈怠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相應等如前說。懈怠不相應。何所攝。謂懈怠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如前說。懈怠相應。不信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懈怠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八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懈怠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信不相應等如前說。如以不信對懈怠。對餘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爾。不信相應。忿不相應。忿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不信對忿。對餘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五見明觸六愛身亦爾。不信相應。色貪不相應。色貪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不信相應。有對觸不相應。有對觸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不信相應增語觸不相應。增語觸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不信相應。樂根不相應。樂根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不信對樂根。對捨根亦爾。不信相應苦根不相應。苦根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不信相應。喜根不相應。喜根相應。不信不相應。隨所應當廣說。如以不信對喜根。對憂根亦爾。以不信對尋伺識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五門   由斯理趣。其懈怠等諸差別門。應依前說一行方便。如理當思此諸門中。有差別者。相似異位。皆不應說。乃至眼識相應。眼觸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識相應及眼觸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相應。眼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眼觸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識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相應及眼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識對眼觸。乃至對意觸六思身。隨所應當廣說。眼識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識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識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受相應及眼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識對眼觸所生受乃至對意觸所生受六想身。隨所應當廣說。眼識相應。眼觸所生愛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相應。何所攝。謂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識相應及眼觸所生愛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眼識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識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識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愛相應及眼識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識對眼觸所生愛乃至對意觸所生愛亦爾。   分別品第二中第十六門   如眼識門。如是乃至意識五門。隨所應當廣說。如六識身六門六觸身六門。隨所應當廣說。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識所生想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想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受相應。及眼觸所生想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想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想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想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想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觸所生受對眼觸所生想。乃至對意觸所生想亦爾。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觸所生思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思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受相應及眼觸所生思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思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思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思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思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觸所生受對眼觸所生思。乃至對意觸所生思亦爾。眼觸所生受相應。眼觸所生愛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三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愛相應及眼觸所生愛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眼觸所生受不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愛相應。何所攝。謂心心所法。三界二處四蘊。此何為餘。謂眼觸所生愛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何所攝。謂眼觸所生受自性。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十七界十二處五蘊。此何所問。謂除眼觸所生愛相應。及眼觸所生受不相應法。即除一切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以眼觸所生受對眼觸所生愛。乃至對意觸所生愛亦爾。如眼觸所生受門。如是乃至意觸所生受五門。隨所應當廣說。如六受身六門。六想身六門六思身六門。隨所應當廣說。如是略說有十六門。若廣說有八十八門。   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卷下   界身足論後序   沙門釋基製   界身足論者。說一切有部發智六足之一足也。詳夫邃旨沖微。非大聖無以揚其奧。梵言幽祕。非上哲何以繹其真。是以夕□□□飀□試□□□□臨□姵□□□姾□威□□□□□□饅□□□□□□□□□□□□□□□□□□□□逆□覗詛業裀□□□姶檢□□露駧楌□埤□□練□□□□□立程□□旅□□論□□媽□□送□靈奸□□裀□□□□□□穚樓□□□□列飲礿□j□□橠視□□飀□□婛□□□禪禪視□□□□□□逆□   唐龍朔三年六月四日。於玉華宮八桂亭。終譯此論。原其大本。頌有六千。後以文繁。或致刪略。為九百頌。五百頌者。今此所翻。有八百三十頌。文遺廣略。義離增減。詳其論始。說起能仁。大德流通遂師名稱。尊者世友之所作也。既而道滿待機。因圓佇列。神功妙思。繄可殫言。但基虛簉操觚。謬倍函丈。承暉彫斲。受旨執文。惟恐愛海波騰。玄源祕洩。矚法舟之淪喪。故敘其時事雲。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No. 1541 [No. 1542]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五法品第一五法   問雲何五。答謂色心心法心不相應行無為。雲何色。謂四大及四大造色。雲何四大。謂地界水火風界。雲何造色。謂眼根耳鼻舌身根色聲香味觸入少分。及無作色。是名色法。雲何心。謂意及六識。雲何六。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名心法。雲何心法。謂若法心相應。謂受想思觸憶欲解脫念定慧信精進覺觀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若智若見若無間等。此及餘心相應共起者。是名心法法。雲何心不相應行。謂若法不與心相應。謂諸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種類處得事得入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味身。此及餘不與心相應共起者。是名心不相應行法。   雲何無為。謂三無為。虛空。數滅。非數滅。是名無為法。   雲何地界。謂堅。雲何水界。謂濕潤。雲何火界。謂溫暖。雲何風界。謂飄動。   雲何眼根。謂眼識所依淨色。雲何耳根。謂耳識所依淨色。雲何鼻根。謂鼻識所依淨色。雲何舌根。謂舌識所依淨色。雲何身根。謂身識所依淨色。   雲何色。謂色。若好若醜。若中間。彼二識識。先眼識。後意識。是名為色。雲何聲。聲有二種。謂因受四大起。因不受四大起。彼二識識。先耳識。後意識。是名為聲。雲何香。謂香。若好若惡。若中間。彼二識識。先鼻識。後意識。是名為香。雲何味。謂味若可喜。若不可喜。若中間。彼二識識。先舌識。後意識。是名為味。雲何觸入少分。謂澀滑輕重冷飢渴。彼二識識。先身識。後意識。是名觸入少分。   雲何無作色。謂法入所攝色。彼一識識。謂意識。是名無作色。   雲何眼識。謂依眼根行於色。雲何耳識。謂依耳根行於聲。雲何鼻識。謂依鼻根行於香。雲何舌識。謂依舌根行於味。雲何身識。謂依身根行於觸。雲何意識。謂依意根行於法。   雲何受。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雲何想。有三想。謂少想。多想。無量想。雲何思。心所造作。三種業生。謂善不善無記。雲何觸。謂三事和合生三種觸。謂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觸。雲何憶。謂心發悟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雲何欲。謂心欲作。雲何解脫。謂心解已解當解。雲何念。謂心不忘。雲何定。謂一心。雲何慧。謂於法決斷。雲何信。謂心淨。雲何精進。謂心堪能勇猛。雲何覺。謂心粗。雲何觀。謂心細。雲何放逸。謂不修善法。雲何不放逸。謂修善法。雲何善根。有三善根。謂無貪無恚無癡。雲何不善根。有三不善根。謂貪恚癡。雲何無記根。有四無記根。謂無記愛。無記見。無記慢。無記無明。雲何結。有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雲何愛結。謂三界貪。雲何恚結。謂於眾生相違。雲何慢結。有七慢。謂慢。增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雲何慢。於卑謂勝。於勝謂相似。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慢。雲何增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增慢。雲何慢慢。於勝謂勝。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慢慢。雲何我慢。於五受陰。計我我所有。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我慢。雲何增上慢。未得勝法謂得。未到謂到。未觸謂觸。未證謂證。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增上慢。雲何不如慢。於彼極勝。謂小不如。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不如慢。雲何邪慢。非德謂德。於彼起輕心。自舉自高。是名邪慢。如是七慢。名慢結。雲何無明結。謂三界無知。雲何見結。有三見。謂身見。邊見。邪見。雲何身見。謂五受陰。見我我所有。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身見。雲何邊見。謂五受陰。或見常。或見斷。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邊見。雲何邪見。謂謗因果。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邪見。如是三見。名見結。雲何他取結。有二見。謂見取戒取。雲何見取。謂五受陰第一勝妙。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見取。雲何戒取。謂五受陰。清淨解脫出要。於彼起欲起忍起見。是名戒取。如是二見。名他取結。雲何疑結。謂惑諦不了。雲何嫉結。謂心瞋增廣。雲何慳結。謂心堅著。是名九結。   雲何縛。謂結即是縛。復有三縛。謂貪慾縛。瞋恚縛。愚癡縛。   雲何使。有七使。謂貪慾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雲何貪慾使。有五種。謂欲界繫見苦所斷貪。欲界繫見集滅道修道所斷貪。如是五種。名貪慾使。雲何瞋恚使。有五種。謂欲界繫見苦所斷瞋。欲界繫見集滅道修道所斷瞋。如是五種。名瞋恚使。雲何有愛使。有十種。謂色界繫五種。無色界繫五種。雲何色界繫五種。謂色界繫見苦所斷愛。色界繫見集滅道修道所斷愛。如色界繫五種。無色界繫亦如是。如是十種。名有愛使。雲何慢使。有十五種。謂欲界繫五種。色界繫五種。無色界繫五種。雲何欲界繫五種。謂欲界繫見苦所斷慢。欲界繫見集滅道修道所斷慢。如欲界繫五種。色無色界繫亦如是。如是十五種。名慢使。雲何無明使。有十五種。謂欲界繫五種。色界繫五種。無色界繫五種。雲何欲界繫五種。謂欲界繫見苦所斷無明。欲界繫見集滅道修道所斷無明。如欲界繫五種。色無色界繫亦如是。如是十五種。名無明使。雲何見使。有三十六種。謂欲界繫十二種。色界繫十二種。無色界繫十二種。雲何欲界繫十二種。謂欲界繫見苦所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欲界繫見集所斷邪見見取。欲界繫見滅所斷邪見見取。欲界繫見道所斷邪見見取戒取。如欲界繫十二種。色無色界繫亦如是。如是三十六種。名見使。雲何疑使。有十二種。謂欲界繫四種。色界繫四種。無色界繫四種。雲何欲界繫四種。謂欲界繫見苦所斷疑。欲界繫見集滅道所斷疑。如欲界繫四種。色無色界繫亦如是。如是十二種。名疑使。   雲何煩惱上煩惱。所謂煩惱。即是上煩惱。復有上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若餘染污行陰。雲何纏。有八纏。謂睡眠掉悔慳嫉無慚無愧(於十纏中無忿覆也)。   雲何智。有十智。謂法智比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雲何法智。謂知欲界繫行苦無漏智。知欲界繫行因無漏智。知欲界繫行滅無漏智。知斷欲界繫行道無漏智。復次法智亦緣法智地無漏智。是名法智。   雲何比智。謂知色無色界繫行苦無漏智。知色無色界繫行因無漏智。知色無色界繫行滅無漏智。知斷色無色界繫行道無漏智。復次比智亦緣比智地無漏智。是名比智。   雲何知他心智。謂若智修果修得不失。知欲界色界他眾生現在心心法。亦知無漏心心法。是名知他心智。   雲何等智。謂有漏慧。是名等智。   雲何苦智。謂無漏智。思惟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名苦智。   雲何集智。謂無漏智。思惟有漏因因集有緣。是名集智。   雲何滅智。謂無漏智。思惟滅滅止妙離。是名滅智。   雲何道智。謂無漏智。思惟道道如跡乘。是名道智。   雲何盡智。謂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於彼起智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盡智。   雲何無生智。謂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於彼起智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無生智。   復次我欲漏已盡。是名盡智。不復當生。是名無生智。我有漏無明漏已盡。是名盡智。不復當生。是名無生智。   雲何見。謂智即是見。或有見非智。所謂八無間忍。謂苦法忍。苦比忍。集法忍。集比忍。滅法忍。滅比忍。道法忍。道比忍。是名見。若智若見。即是無間等。雲何得。謂得法。雲何無想定。謂遍淨天離欲。上地未離欲。作出要想思惟先方便。心及心法滅。是名無想定。雲何滅盡定。謂無所有處離欲。上地未離欲。作止息想先方便。心及心法滅。是名滅盡定。雲何無想天。謂眾生生無想天。心及心法滅。是名無想天。雲何命根。謂三界壽。雲何種類。謂眾生種類。雲何處得。謂得方處。雲何事得。謂得陰。雲何入得。謂得內外入。雲何生。謂轉陰。雲何老。謂陰熟。雲何住。謂行起未壞。雲何無常。謂行起壞。雲何名身謂增語。雲何句身。謂字滿。雲何味身。謂字身說味身。雲何虛空。謂虛空無滿。容受諸色。來去無礙。雲何數滅。謂數滅滅是解脫。雲何非數滅。謂非數滅滅非解脫。   眾事分阿毘曇論分別智品第二   十智。雲何十。謂法智比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雲何法智緣。謂法智欲界繫行緣。及無漏緣。雲何比智緣。謂比智色無色界繫行緣。及無漏緣。雲何知他心智緣。謂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繫現在他心心法緣。及無漏緣。雲何等智緣。謂等智一切法緣。雲何苦智緣。謂苦智五受陰緣。雲何集智緣。謂集智有漏因緣。雲何滅智緣謂滅智數滅緣。雲何道智緣。謂道智學法無學法緣。雲何盡智緣。謂盡智一切有為法緣。及數滅緣。雲何無生智緣。謂無生智一切有為法緣。及數滅緣。   問以何等故。法智欲界繫行緣。及無漏緣。答謂法智知欲界繫行苦。知欲界繫行因。知欲界繫行滅。知斷欲界繫行道。是故說法智欲界繫行緣及無漏緣。   以何等故。比智色無色界繫行緣。及無漏緣。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繫行苦。知色無色界繫行因。知色無色界繫行滅。知斷色無色界繫行道。是故比智色無色界繫行緣及無漏緣。   以何等故。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繫現在他心心法。   及無漏緣。謂知他心智。知欲界色界現在他心心法及無漏緣。是故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繫現在他心心法及無漏緣。   以何等故。等智一切法緣。謂等智知一切法巧便不巧便非巧便非不巧便。是故等智一切法緣。   以何等故。苦智五受陰緣。謂苦智知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五受陰緣。   以何等故。集智有漏因緣。謂集智知有漏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有漏因緣。   以何等故。滅智數滅緣。謂滅智知數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數滅緣。   以何等故。道智學無學法緣。謂道智知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學無學法緣。以何等故。盡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謂盡智知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是故盡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   以何等故。無生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已斷集不復當斷。已證滅不復當證。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一切有為法及數滅緣。   問法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法智。即法智。七智少分。謂知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問比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比智。即比智。七智少分。謂知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問知他心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知他心智。即知他心智。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   問等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等智。即等智。一智少分。謂知他心智。   問苦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苦智。即苦智。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如苦智。集智滅智亦如是。   問道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道智。即道智。五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問盡智。是幾智。幾智少分。答盡智。即盡智。六智少分。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如盡智。無生智亦如是。   雲何法智。即法智。謂法智知欲界繫行苦。知欲界繫行因。知欲界繫行滅。知斷欲界繫行道。是故法智。即法智。雲何法智知他心智。謂法智。知他斷欲界繫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法智知他心智。   雲何法智苦智。謂法智。知欲界繫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法智苦智。雲何法智集智。謂法智知欲界繫行因因集有緣。是故法智集智。   雲何法智滅智。謂法智。知欲界繫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法智滅智。   雲何法智道智。謂法智知斷欲界繫行道道如跡乘。是故法智道智。   雲何法智盡智。謂法智。知我已知欲界繫行苦。知我已斷欲界繫行集。知我已證欲界繫行滅。知我已修斷欲界繫行道。是故法智盡智。   雲何法智無生智。謂法智知我已知欲界繫行苦不復當知。知我已斷欲界繫行集不復當斷。知我已證欲界繫行滅不復當證。知我已修斷欲界繫行道不復當修。是故法智無生智。雲何比智。即比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繫行苦。知色無色界繫行因。知色無色界繫行滅。知斷色無色界繫行道。是故比智。即比智。   雲何比智知他心智。謂比智。知他斷色無色界繫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比智知他心智。   雲何比智苦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繫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比智苦智。   雲何比智集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繫行因因集有緣。是故比智集智。   雲何比智滅智。謂比智。知色無色界繫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比智滅智。   雲何比智道智。謂比智。知斷色無色界繫行道道如跡乘。是故比智道智。雲何比智盡智。謂比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行苦。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行集。知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行滅。知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繫行道。是故比智盡智。   雲何比智無生智。謂比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行苦不復當知。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行集不復當斷。知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行滅不復當證。知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繫行道不復當修。是故比智無生智。   雲何知他心智。即知他心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欲界色界繫現在心心法及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即知他心智。   雲何知他心智法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斷欲界繫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法智。   雲何知他心智比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斷色無色界繫行道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比智。   雲何知他心智等智。謂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等智。雲何知他心智道智。謂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心法。是故知他心智道智。雲何等智即等智。謂等智知一切法巧便不巧便非巧便非不巧便。是故等智即等智。   雲何等智知他心智。謂等智。知他有漏心心法。是故等智知他心智。   雲何苦智即苦智。謂苦智。知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即苦智。   雲何苦智法智。謂苦智。知欲界繫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法智。雲何苦智比智。謂苦智。知色無色界繫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是故苦智比智。   雲何苦智盡智謂苦智。知我已知苦。是故苦智盡智。   雲何苦智無生智。謂苦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是故苦智無生智。   雲何集智即集智。謂集智知有漏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即集智。   雲何集智法智。謂集智知欲界繫行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法智。   雲何集智比智。謂集智。知色無色界繫行因因集有緣。是故集智比智。   雲何集智盡智。謂集智。知我已斷集。是故集智盡智。   雲何集智無生智。謂集智。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是故集智無生智。   雲何滅智即滅智。謂滅智知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即滅智。   雲何滅智法智。謂滅智。知欲界繫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法智。   雲何滅智比智。謂滅智。知色無色界繫行滅滅止妙離。是故滅智比智。   雲何滅智盡智。謂滅智。知我已證滅。是故滅智盡智。   雲何滅智無生智。謂滅智。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是故滅智無生智。   雲何道智即道智。謂道智。知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即道智。   雲何道智法智。謂道智。知斷欲界繫行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法智。   雲何道智比智。謂道智。知斷色無色界繫行道道如跡乘。是故道智比智。雲何道智知他心智。謂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法。是故道智知他心智。   雲何道智盡智。謂道智。知我已修道。是故道智盡智。   雲何道智無生智。謂道智。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道智無生智。   雲何盡智即盡智。謂盡智。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故盡智即盡智。   雲何盡智法智。謂盡智。知我已知欲界繫行苦。我已斷欲界繫行集。我已證欲界繫行滅。我已修斷欲界繫行道。是故盡智法智。   雲何盡智比智。謂盡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行苦。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行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行滅。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繫行道。是故盡智比智。   雲何盡智苦智。謂盡智。知我已知苦。是故盡智苦智。   雲何盡智集智。謂盡智。知我已斷集。是故盡智集智。   雲何盡智滅智。謂盡智。知我已證滅。是故盡智滅智。   雲何盡智道智。謂盡智。知我已修道。是故盡智道智。   雲何無生智即無生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即無生智。   雲何無生智法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欲界繫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欲界繫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欲界繫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斷欲界繫行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法智。   雲何無生智比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繫行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比智。   雲何無生智苦智。謂無生智。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是故無生智苦智。   雲何無生智集智。謂無生智。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是故無生智集智。   雲何無生智滅智。謂無生智。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是故無生智滅智。   雲何無生智道智。謂無生智。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是故無生智道智。   問此十智。幾有漏。幾無漏。答一有漏。八無漏。一當分別。知他心智。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法。雲何無漏。謂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心法。   問此十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二有漏緣。謂苦智集智。二無漏緣。謂滅智道智。六當分別。法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法智苦緣集緣。雲何無漏緣。謂法智滅緣道緣。如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亦如是。知他心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法。雲何無漏緣謂知他心智。知他無漏心心法。等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等智苦緣集緣。雲何無漏緣。謂等智滅緣道緣。及虛空非數滅緣。問此十智。幾有為。幾無為。答謂十智一切是有為無無為。   問此十智。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四有為緣。謂知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一無為緣。謂滅智。五當分別。法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法智。苦緣。集緣。道緣。雲何無為緣。謂法智滅緣。如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亦如是。等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等智。苦緣。集緣。道緣。雲何無為緣。謂等智二種。滅緣及虛空緣。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二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分別諸入品第三   如世尊為闍諦輸盧那婆羅門說。一切婆羅門。當知。一切者。謂十二入。雲何十二。謂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意入法入。問此十二入。幾色。幾非色。答十是色。一非色。一分別。法入。或色。或非色。雲何色。謂法入所攝身口業是色。餘非色。此十二入。幾可見。幾不可見。謂一可見。十一不可見。   此十二入。幾有對。幾無對。謂十有對。二無對。此十二入。幾有漏。幾無漏。謂十有漏。二分別。意入。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意行相應意入。雲何無漏。謂無漏意行相應意入。法入。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法入所攝有漏身口業。有漏受陰想陰行陰。雲何無漏。謂無漏身口業。無漏受陰想陰行陰。及無為法。   此十二入。幾有為。幾無為。謂十一有為。一分別。法入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法入所攝身口業。受陰想陰行陰。雲何無為。謂虛空數滅非數滅。此十二入。幾有諍。幾無諍。謂十有諍。二分別。二若有漏有諍。二若無漏無諍。如有諍無諍如是。世間出世間。有過無過。依家依出要。使非使。受非受。纏非纏。亦如是。   此十二入幾有記。幾無記。謂八無記。四分別。色入。或有記。或無記。雲何有記。謂善不善色入。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色入。諸餘色入。如色入。聲入意入法入亦如是。   此十二入。幾隱沒。幾不隱沒。謂八不隱沒。四分別。色入。或隱沒。或不隱沒。雲何隱沒。謂穢污。雲何不隱沒。謂不穢污。如色入。聲入意入法入亦如是。   此十二入。幾應修。幾不應修。謂八不應修。四分別。色入。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入。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入。如色入。聲入意入亦如是。法入。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有為法入。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入。及數滅。   此十二入。幾穢污。幾不穢污。謂八不穢污。四分別。色入。或穢污。或不穢污。雲何穢污。謂隱沒。雲何不穢污。謂不隱沒。如色入。聲入意入法入亦如是。此十二入。幾有罪。幾無罪。謂八無罪。四分別。色入。或有罪。或無罪。雲何有罪。謂不善色入。及隱沒無記。雲何無罪。謂善色入。及不隱沒無記。如色入。聲入意入法入亦如是。   此十二入。幾有報。幾無報。謂八無報。四分別。色入。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善不善色入。雲何無報。謂無記色入。如色入。聲入亦如是。意入。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不善善有漏意入。雲何無報。謂無記無漏意入。如意入。法入亦如是。   此十二入。幾見。幾非見。謂一是見。十非見。一分別。法入。或見。或非見。雲何見。謂八見名見。謂五邪見。世俗正見。學見。無學見。餘非見。此十二入。幾內。幾外。謂六內。六外。   此十二入。幾受。幾不受。謂三不受。九分別。眼入。或受。或不受。雲何受謂自性受。雲何不受。謂非自性受。如眼入。色入耳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亦如是。   此十二入。幾心。幾非心。謂一是心。十一非心。   此十二入。幾有緣。幾無緣。謂一有緣。十無緣。一分別。法入。或有緣。或無緣。雲何有緣。謂心法。雲何無緣。謂非心法。此十二入。幾心法。幾非心法。謂十一非心法。一分別。法入。或心法。或非心法。雲何心法。謂有緣。雲何非心法。謂無緣。   此十二入。幾業。幾非業。謂九非業。三分別色入。或業。或非業。雲何業。謂身作是業。餘非業。聲入。或業。或非業。雲何業。謂口作是業。餘非業。法入。或業。或非業。雲何業。謂法入所攝身口業及思是業。餘非業。   此十二入。幾善不善無記。謂八無記。四分別。色入。或善不善無記。雲何善。謂善身作。雲何不善。謂不善身作。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作色。餘身作色。聲入。或善不善無記。雲何善。謂善口聲。雲何不善。謂不善口聲。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口聲。諸餘口聲。意入。或善不善無記。雲何善。謂善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不善。謂不善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無記。謂無記意思惟相應意入。法入。或善不善無記。雲何善。謂法入所攝善身口業善受陰想陰行陰及數滅。雲何不善。謂法入所攝不善身口業不善受陰想陰行陰。雲何無記。謂法入所攝無記受陰想陰行陰及虛空非數滅。   此十二入。幾見斷。幾修斷。幾不斷。謂十修斷。二分別。意入。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若意入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相應意入。雲何修斷。若意入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相應意入。及不穢污有漏意入。雲何不斷。謂無漏意入。法入。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若法入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彼相應法入。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斷。若法入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彼相應法入。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有漏法入。雲何不斷。謂無漏法入。   此十二入。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謂十非學非無學。二分別。意入。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無學。謂無學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意思惟相應意入。法入。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身口業學受陰想陰行陰。雲何無學。謂無學身口業無學受陰想陰行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法。入所攝有漏身口業有漏受陰想陰行陰。及無為法。此十二入。幾欲界繫。幾色無色界繫。幾不繫。謂二欲界繫。十分別。眼入。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眼入欲界繫四大所造。雲何色界繫。謂眼入色界繫四大所造。如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舌入身入亦如是。觸入。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觸入欲界繫四大所造。雲何色界繫。謂觸入色界繫四大所造。意入。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不繫。謂無漏意思惟相應意入。法入。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法入欲界繫。彼所攝身口業彼所攝受陰想陰行陰。雲何色界繫。謂法入色界繫。彼所攝身口業。彼所攝受陰想陰行陰。雲何無色界繫。謂法入無色界繫。彼所攝受陰想陰行陰。雲何不繫。謂無漏所攝身口業無漏所攝受陰想陰行陰。及無為法。此十二入。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謂十一。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分別。法入。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此十二入。幾苦諦攝。幾集諦攝。幾滅諦攝。幾道諦攝。幾非諦攝。謂十苦集諦所攝。二分別。意入。若有漏。苦集諦所攝。若無漏。道諦所攝法入。若有漏。苦集諦所攝。若無漏。有為道諦所攝。若數滅。滅諦所攝。虛空非數滅。非諦所攝。   此十二入。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滅斷。幾見道斷。幾修斷。幾不斷。謂十修斷。二分別。意入。或見苦斷。或見集斷。或見滅斷。或見道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斷。若意入隨信行隨法行人苦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苦斷二十八使相應意入。雲何見集斷。若意入隨信行隨法行人集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集斷十九使相應意入。雲何見滅斷。若意入隨信行隨法行人滅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滅斷十九使相應意入。雲何見道斷。若意入隨信行隨法行人道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道斷二十二使相應意入。雲何修斷。若意入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相應意入。及不穢污有漏意入。雲何不斷。謂無漏意入。法入。或見苦斷。或見集斷。或見滅斷。或見道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斷。若法入隨信行隨法行人苦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苦斷二十八使彼相應法入。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見集斷。若法入隨信行隨法行人集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集斷十九使彼相應法入。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見滅斷。若法入隨信行隨法行人滅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滅斷十九使彼相應法入。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見道斷。若法入隨信行隨法行人道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道斷二十二使彼相應法入。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斷。若法入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彼相應法入。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有漏法入。雲何不斷。謂無漏法入。   問五陰十二入。為五陰攝十二入。為十二入。   攝五陰。答十二入攝五陰。非五陰攝十二入。何所不攝。謂無為法入。   問五陰十八界。為五陰攝十八界。為十八界攝五陰。答十八界攝五陰。非五陰攝十八界。何所不攝。謂無為法界。問五陰二十二根。為五陰攝二十二根。為二十二根攝五陰。答二陰。及二陰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亦攝二陰及二陰少分。何所不攝。謂一陰。及二陰少分。   問五陰九十八使。為五陰攝九十八使。為九十八使攝五陰。答一陰少分攝九十八使。九十八使亦攝一陰少分。何所不攝。謂四陰。及一陰少分。   問十二入十八界。為十二入攝十八界。為十八界攝十二入。答展轉相攝。隨其所應。   問十二入二十二根。為十二入攝二十二根。為二十二根攝十二入。答六內入。及一外入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亦攝六內入及一外入少分。何所不攝。謂五外入。及一外入少分。問十二入九十八使。為十二入攝九十八使。為九十八使攝十二入。答一外入少分。攝九十八使。九十八使亦攝一外入少分。何所不攝。謂十一入。及一外入少分。   問十八界二十二根。為十八界攝二十二根。為二十二根攝十八界。答十二內界。及一外界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亦攝十二內界及一外界少分。何所不攝。謂五外界。及一外界少分。   問十八界九十八使。為十八界攝九十八使。為九十八使攝十八界。答一外界少分攝九十八使。九十八使亦攝一外界少分。何所不攝。謂十七界。及一外界少分。   問二十二根九十八。使為二十二根攝九十八。使為九十八使攝二十二。根答展轉不相攝。   眾事分阿毘曇論分別七事品第四   十八界。十二入。五陰。五盛陰。六界。十大地法。十煩惱大地法。十小煩惱大地法。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五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   雲何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雲何十二入。謂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意入法入。   雲何五陰。謂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雲何五盛陰。謂色盛陰受盛陰想盛陰行盛陰識盛陰。   雲何六界。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   雲何十大地法。謂受想思觸憶欲解脫念定慧。雲何十煩惱大地法。謂不信懈怠忘念亂無明邪慧邪憶邪解脫掉放逸。雲何十小煩惱大地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   雲何五煩惱。謂欲貪色貪無色貪瞋恚癡。雲何五觸。謂對觸增上語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雲何五見。謂身見邊見邪見取見見取戒見。雲何五根。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雲何五法。謂覺觀識無慚無愧。   雲何六識身。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雲何六觸身。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雲何六受身。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雲何六想身。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雲何六思身。謂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雲何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觸生愛。   雲何眼界。若眼於色。已見今見當見。隨彼一一有分。雲何色界。若色於眼。已見今見當見。隨彼有分。雲何眼識界。若眼見色起眼識。眼增上見色。若眼識於色。若識分別知色。是名眼識界。雲何耳界。若耳於聲。已聞今聞當聞。隨彼一一有分。雲何聲界。若聲於耳。已聞今聞當聞。隨彼有分。雲何耳識界。若耳聞聲起耳識。耳增上聞聲。若耳識於聲。若識分別知聲。是名耳識界雲何。鼻界若鼻於香。已覺今覺。當覺隨彼一。一有分雲何香界。若香於鼻已。覺今覺當覺。隨彼有分雲何。鼻識界若鼻覺香起鼻識。鼻增上覺香。若鼻識於香。若識分別知香。是名鼻識界。雲何舌界。若舌於味。已嘗今嘗當嘗。隨彼一一有分。雲何味界。若味於舌。已嘗今嘗當嘗。隨彼有分。雲何舌識界。若舌嘗味起舌識。舌增上嘗味。若舌識於味。若識分別知味。是名舌識界。雲何身界。若身於觸。已覺今覺當覺。隨彼一一有分。雲何觸界。若觸於身。已覺今覺當覺。隨彼有分。雲何身識界。若身覺觸起身識。身增上覺觸。若身識於觸。若識分別知觸。是名身識界。雲何意界。若意於法。已識今識當識。隨彼一一有分。雲何法界。若法於意。已識今識當識。隨彼有分。雲何意識界。若意緣法起意識。意增上緣法。若意識於法。若識分別知法。是名意識界。眼入乃至法入。廣說亦如是。   雲何色陰。謂十種色入。及法入所攝色。雲何受陰。謂六受身。雲何六。謂眼觸生受。乃至意觸生受。雲何想陰。謂六想身。雲何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雲何行陰。行陰有二種。謂心相應。心不相應。雲何心相應行陰。謂思觸憶欲解脫念定慧信精進覺觀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一切智一切見一切無間等。如是比心相應法。是名心相應行陰。雲何心不相應行陰。謂諸得無想正受滅盡正受無想天命根身種類處得事得入得。生住異滅名身句身味身。如是比心不相應法。是名心不相應行陰。彼二法。總為行陰數。雲何識陰。謂六識身。雲何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雲何色盛陰。若色有漏盛受。謂此色。若於過去未來現在起欲。已起當起。或貪或恚或癡。彼一一心數煩惱。已起當起。是名色盛陰。受想行盛陰亦如是。雲何識盛陰。若識有漏盛受。謂此識。若於過去未來現在起欲。已起當起。或貪或恚或癡。彼一一心數煩惱。已起當起。是名識盛陰。   雲何地界。謂堅相乃至風界。如五法品說。雲何虛空界。謂空邊色。雲何識界。謂五識身。及有漏意識身。   雲何受。謂受覺知痛等苦樂俱非三境界轉。雲何想。謂想等想增上想。於像貌轉。雲何思。謂思等思增上思。思起心行於業。雲何觸。謂觸等觸增上觸。依緣心和合轉。雲何憶。謂心發悟。憶念思惟心行境界。雲何欲。謂欲於緣堅持深著。為作欲樂。雲何解脫。謂心解脫。意於緣解。雲何念。謂念隨。念不捨。於緣不廢亂忘。雲何定。謂心等住。不動移境。不散不亂。攝受止一。雲何慧。謂心於法。起選擇相決斷覺知照了觀察。雲何不信。謂心不信受。不正思惟。不修德本。不種善行。不造勝業。意不清淨。雲何懈怠。謂心下劣。不勤勇猛。意不捷疾。雲何忘念。謂念虛妄。外向邪記。雲何亂。謂心亂散。飄馳轉動。緣不止一。雲何無明。謂愚三界闇無知。雲何邪慧。謂不順正念。邪解決斷。雲何邪憶。謂穢污意行。曲受境界。不正思惟。雲何邪解脫。謂穢污意行。解脫於緣。雲何掉。謂心躁動。不依寂靜。雲何放逸。謂捨正方便。作不應作。於諸善法。不懃修習。雲何忿。謂於不饒益事。於瞋相續起心忿。雲何恨。謂若事不順所欲起心恨。雲何覆。謂覆藏自罪。雲何惱。謂若心熱燒。雲何嫉。謂於所嫌。不欲彼利。起心妒忌。雲何慳。謂心所受堅著不捨。雲何誑。謂欺偽他。雲何諂。謂起心曲行。雲何憍。謂心醉舉迷。雲何害。謂惱切眾生。起心逼迫。   雲何欲貪。若欲貪等貪。結聚貪室。堅著愛樂。雲何色貪。若色貪等貪。結聚貪室。堅著愛樂。雲何無色貪。若無色貪等貪。結聚貪室。堅著愛樂。雲何瞋恚。謂於彼眾生。起損害心。誹謗苦切。雲何疑。謂惑諦不了。雲何對觸。謂五識身相應觸。雲何增上語觸。謂意識身相應觸。雲何明觸。謂無漏觸。雲何無明觸。謂穢污觸。雲何非明非無明觸。謂不穢污有漏觸。雲何身見。謂於五盛陰。起我我所有見。於彼堪忍樂著。雲何邊見。謂於五盛陰。或斷常見。於彼堪忍樂著。雲何邪見。謂誹謗因果。毀所應作。於彼堪忍樂著。雲何取見見。謂於五盛陰起第一見最上最勝。於彼堪忍樂著。雲何取戒見。謂於五盛陰。起見清淨解脫出要。於彼堪忍樂著。雲何樂根。若樂受觸所觸。若起身意樂。起覺知想。雲何苦根。若苦受觸所觸。苦起身等苦。起覺知想。雲何喜根。若喜受觸所觸。若起心喜想覺受生。雲何憂根。若憂受觸所觸。若起心苦想覺受生。雲何捨根。若不苦不樂受觸所觸。若起身心。非覺受。非不覺受生。雲何覺。若心覺遍覺。色覺增上色覺。覺數覺覺等思惟粗心轉。雲何觀。若心行少行隨微行。隨順細心轉。雲何識。謂六識身。眼識乃至意識。雲何無慚。若心無慚。不厭患過。不極厭離。不恭敬。不柔軟。不自畏。不自差。恣心自在。雲何無愧。若無愧於他。於罪無畏。於罪無怖。於罪不見。於諸過惡。不羞恥他。   雲何眼識。謂眼緣色起眼識。眼增上緣色。眼識於色。若識若分別色。是名眼識。乃至意識是亦如。   雲何眼觸。謂眼緣色起眼識。三和合生觸。眼增上緣色。眼識於色。若觸等觸。是名眼觸。耳鼻舌身亦如是。雲何意觸。謂意緣法起意識。三和合生觸。意增上緣法。意識於法。若觸等觸。是名意觸。   雲何眼觸生受。謂眼緣色起眼識。三和合生觸。觸緣受。眼增上緣色。眼觸。因眼觸。集眼觸。生眼觸。有眼觸。意思惟相應。眼識於色。若覺受等受。是名眼觸生受。耳鼻舌身亦如是。   雲何意觸生受。謂意緣法起意識。三和合生觸。觸緣受。意增上緣法。意觸。因意觸。集意觸。生意觸。有意觸。思惟相應。意識於法。若覺受等受。是名意觸生受。   雲何眼觸生想。謂眼緣色起眼識。三和合生觸。觸緣想。眼增上緣色。眼觸。因眼觸。集眼觸。生眼觸。有眼觸。意思惟相應。眼識於色。若想等想。增上想。分別想。是名眼觸生想。耳鼻舌身亦如是。   雲何意觸生想。謂意緣法起意識。三和合生觸。觸緣想。意增上緣法。意觸。因意觸。集意觸。生意觸。有意觸。思惟相應。意識於法。若想等想。增上想。分別想。是名意觸生想。   雲何眼觸生思謂眼緣色起眼識。三和合生觸。觸緣思。眼增上緣色。眼觸。因眼觸。集眼觸。生眼觸。有眼觸。意思惟相應。眼識於色。若思等思。增上思。思轉心行於業。是名眼觸生思。耳鼻舌身亦如是。   雲何意觸生思。謂意緣法起意識。三和合生觸。觸緣思。意增上緣法。意觸。因意觸。集意觸。生意觸。有意觸。思惟相應。意識於法。若思等思。增上思。思轉心行於業。是名意觸生思。   雲何眼觸生愛。謂眼緣色起眼識。三和合生觸。觸緣受。受緣愛。眼增上緣色。眼識於色。若貪貪聚貪室。堅著愛樂。是名眼觸生愛。耳鼻舌身亦如是。雲何意觸生愛。謂意緣法起意識。三和合生觸。觸緣受。受緣愛。意增上緣法。意識於法。若貪貪聚貪室。堅著愛樂。是名意觸生愛。   問眼界。幾界。幾入。幾陰攝。眼界攝法。幾界。幾入。幾陰攝。眼界不攝法。幾界。幾入。幾陰攝眼界攝不攝法。幾界。幾入。幾陰攝。除眼界攝法。餘法。幾界。幾入。幾陰攝。除眼界不攝法。餘法。幾界。幾入。幾陰攝。除眼界攝不攝法。餘法。幾界。幾入。幾陰攝。如眼界。乃至意觸生愛亦如是。   答眼界。一界。一入。一陰攝。不攝十七界十一入五陰。如眼界。眼界攝法亦如是。   眼界不攝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不攝一界一入一陰。眼界攝不攝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除眼界攝法。餘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不攝一界一入一陰。除眼界不攝法。餘法。一界一入一陰攝。不攝十七界十一入五陰。除眼界攝法。餘法。如眼界不攝。除眼界不攝法。餘法。如眼界。除眼界攝不攝法。若問餘法虛空無事無論。如眼界。九色界十色入亦如是。   眼識界。一界一入一陰攝。不攝十七界十二入五陰。如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六識身亦如是。   意界。七界一入一陰攝。不攝十一界十一入四陰。如意界。意入識陰識法亦如是。   法界。一界一入四陰攝。不攝十七界十一入二陰。如法界。法入亦如是。   色陰。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不攝八界二入四陰。   受陰。一界一入一陰攝。不攝十八界十二入四陰。如受陰。想陰行陰受大地想大地亦如是。   色盛陰。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不攝八界二入五陰。   受盛陰。一界一入一陰攝。不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如受盛陰。想盛陰行盛陰五色界八大地法十煩惱大地法十小煩惱大地法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四法五六。亦如是。   識盛陰。七界一入一陰攝。不攝十三界十二入五陰。如識盛陰。識界亦如是。眼識界。一界一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如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識盛陰識界六識身亦如是。   意界。一界一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三陰。如意界。意入識陰識法亦如是。法界。八界二入四陰相應。不相應者。十一界十一入二陰。如法界。法入行陰八大地法亦如是。受陰。八界二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一界十一入三陰。如受陰。想陰受大地想大地亦如是。   受盛陰。八界二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三界十二入五陰。如受盛陰。想盛陰亦如是。   行盛陰。八界二入四陰相應。不相應者。十三界十二入五陰。如行盛陰。覺觀法亦如是。   不信。八界二入四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如不信。餘煩惱大地法亦如是。欲貪瞋恚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亦如是。   忿三界二入四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如忿。餘小煩惱大地法無色界貪疑明觸五見六受身亦如是。   色貪。六界二入四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對觸。七界二入四陰相應。不相應者。十三界十二入五陰。   增上語觸。三界二入四陰相應。不相應者。十七界十二入五陰。如增上語觸。六觸身六思身亦如是。   樂根。八界二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如樂根。捨根亦如是。   苦根。七界二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喜根。三界二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如喜根。憂根亦如是。   眼觸生受。三界二入三陰相應。不相應者。十七界十二入五陰。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六想身亦如是。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三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分別諸使品第五   問九十八使。幾界繫。答三界繫。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問此九十八使。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三十六欲界繫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問此九十八使。幾見斷。幾修斷。答八十八見斷。十修斷。   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幾見斷。幾修斷。答三十二見斷。四修斷。問此色界繫三十一使。幾見斷。幾修斷。答二十八見斷。三修斷。如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此九十八使。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滅斷。幾見道斷。幾修斷。答二十八見苦斷。十九見集斷。十九見滅斷。二十二見道斷。十修斷。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滅斷。幾見道斷。幾修斷。答十見苦斷。七見集斷。七見滅斷。八見道斷。四修斷。問此色界繫三十一使。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滅斷。幾見道斷。幾修斷。答九見苦斷。六見集斷。六見滅斷。七見道斷。三修斷。如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使是何義。答微細是使義。使是使義。隨入是使義。隨逐是使義。謂彼使不斷不知二事使。使緣使及相應使彼自界非他界。十二使。貪使。恚使。色貪使。無色貪使。慢使。無明使。身見使。邊見使。邪見使。見取使。戒取使。疑使。雲何欲貪使使。謂愛染念著。悅樂可意。雲何恚使使。謂不愛不樂。不念不悅。不可意。雲何色貪使使。謂愛樂淨。可樂可意。雲何無色貪使使。謂愛樂可意。雲何慢使使。謂貢高自舉。雲何無明使使。謂無照闇愚。雲何身見使使。謂計我我所有。雲何邊見使使。謂所計或斷或常。雲何邪見使使。謂無作無得。起見誹謗。雲何見取使使。謂上勝第一。雲何戒取使使。謂清淨解脫。起出要見。雲何疑使使。謂惑諦不了。三處起欲愛使。此欲愛使。不斷不知。欲愛纏所纏法。樂著境界。惡意思惟行。如是乃至三處起疑使。此疑使。不斷不知。疑纏所纏法。樂著境界。惡意思惟行。   問七使十二使。為七使攝十二使。為十二使攝七使。答展轉相攝隨其事。雲何隨其事。彼欲貪使。欲貪使攝。瞋恚使。瞋恚使攝。有貪使。二使攝。慢使。慢使攝。無明使。無明使攝。見使。五見使攝。疑使。疑使攝。是七使攝十二使。十二使亦攝七使。是故說展轉相攝隨其事。   問七使。九十八使。為七使攝九十八使。為九十八使攝七使。答展轉相攝隨其事。雲何隨其事。彼欲貪使攝五瞋恚使攝五。有貪使攝十。慢使攝十五。無明使攝十五。見使攝三十六。疑使攝十二。是七使攝九十八使。九十八使亦攝七使。是故說展轉相攝隨其事。   問十二使。九十八使。為十二使攝九十八使。為九十八使攝十二使。答展轉相攝隨其事。雲何隨其事。彼欲貪使攝五。瞋恚使攝五。色貪使攝五。無色貪使攝五。慢使攝十五。無明使攝十五。身見使攝三。邊見使攝三。邪見使攝十二。見取使攝十二。戒取使攝六。疑使攝十二。是十二使攝九十八使。九十八使亦攝十二使。是故說展轉相攝隨其事。   問此九十八使。幾一切遍。幾不一切遍。答二十七一切遍。六十五不一切遍。六分別。見苦集斷無明使。或一切遍。或不一切遍。雲何一切遍。謂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不相應無明。雲何不一切遍。謂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相應無明。   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幾一切遍。幾不一切遍。答九一切遍。二十五不一切遍。二分別。欲界繫見苦集斷無明使。或一切遍。或不一切遍。雲何一切遍。謂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不相應無明。雲何不一切遍。謂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相應無明。   問此色界繫三十一使。幾一切遍。幾不一切遍。答九一切遍。二十不一切遍。二分別。色界繫見苦集斷無明使。或一切遍。或不一切遍。雲何一切遍。謂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不相應無明。雲何不一切遍。謂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相應無明。如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此九十八使。幾一切遍修斷。幾不一切遍非修斷。答三十七一切遍修斷。五十五不一切遍非修斷。六分別。見苦集斷無明使。或一切遍。或不一切遍。雲何一切遍。謂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不相應無明使。雲何不一切遍。謂見苦集斷。不一切遍相應無明使。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幾一切遍修斷。幾不一切遍非修斷。答十三一切遍修斷。二十一不一切遍非修斷。二分別。欲界繫見苦集斷無明使。或一切遍。或不一切遍。雲何一切遍。謂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不相應無明使。雲何不一切遍。謂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相應無明使。   問此色界繫三十一使。幾一切遍修斷。幾不一切遍非修斷。答十二一切遍修斷。十七不一切遍非修斷。二分別見苦集斷無明使。或一切遍。或不一切遍。雲何一切遍。謂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不相應無明使。雲何不一切遍謂色界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相應無明使。如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此九十八使。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八十有漏緣。十二無漏緣。六分別。見滅見道斷無明使。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見滅見道斷。有漏緣使相應無明使。雲何無漏緣。謂見滅見道斷。有漏緣使不相應無明使。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三十有漏緣。四無漏緣。二分別。欲界繫見滅見道斷無明使。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欲界繫見滅見道斷有漏緣使相應無明使。雲何無漏緣。謂欲界繫見滅見道斷有漏緣使不相應無明使。   問此色界繫三十一使。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二十五有漏緣。四無漏緣二分別。色界繫見滅見道斷無明使。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色界繫見滅見道斷有漏緣使相應無明使。雲何無漏緣。謂色界繫見滅見道斷有漏緣使不相應無明使。如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此九十八使。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八十九有為緣。六無為緣。三分別。見滅斷無明使。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見滅斷有為緣使相應無明使。雲何無為緣。謂見滅斷有為緣使不相應無明使。   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三十三有為緣二無為緣一分別。欲界繫見滅斷無明使。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欲界繫見滅斷有為緣使相應無明使雲何無為緣謂欲界繫見滅斷有為緣使不相應無明使。   問此色界繫三十一使。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二十八有為緣二無為緣一分別。色界繫見滅斷無明使。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   謂色界繫見滅斷有為緣使相應無明使。雲何無為緣。謂色界繫見滅斷有為緣使不相應無明使。如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此九十八使。幾緣使非相應使。幾相應使非緣使。幾緣使亦相應使。幾非緣使亦非相應使。答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無漏緣使。緣使亦相應使者。有漏緣使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   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幾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欲界繫無漏緣使。緣使亦相應使者。欲界繫有漏緣使。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此色界繫三十一使。幾緣使非相應使。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色界繫無漏緣使。緣使亦相應使者。色界繫有漏緣使。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如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二十法。見苦斷法。見集斷法。見滅斷法。見道斷法。修斷法。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彼見苦斷法。幾使使。答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問彼見集斷法。幾使使。答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問彼見滅斷法。幾使使。答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問彼見道斷法。幾使使。答見道斷一切。及一切遍。問彼修斷法。幾使使。答修斷一切。及一切遍。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問彼見苦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集斷一切遍使。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苦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集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修斷一切。   問彼見集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苦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集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修斷一切。   問彼見滅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無漏緣使。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使。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斷及修斷一切。   問彼見道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道斷無漏緣使。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道斷有漏緣使。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滅斷及修斷一切。   問彼修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修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一切。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即此二十法。即此見苦斷法。即此見集斷法。即此見滅斷法。即此見道斷法。即此修斷法。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即此見苦斷法。幾使使。答即此見苦斷不一切遍。問即此見集斷法。幾使使。答即此見集斷不一切遍。問即此見滅斷法。幾使使答即此見滅斷一切。問即此見道斷法。幾使使。答即此見道斷一切。問即此修斷法。幾使使。答即此修斷一切。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即此見苦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苦斷不一切遍。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   問即此見集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集斷不一切遍。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問即此見滅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   問即此見道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見道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道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   問即此修斷法。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無。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即修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無。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二十心者。見苦斷心見集斷心。見滅斷心。見道斷心。修斷心。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見苦斷心。幾使使。答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彼相應法。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   問見集斷心幾使使。答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彼相應法。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   問見滅斷心。幾使使。答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見道斷心。幾使使。答見道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道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道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修斷心。幾使使。答修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修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修斷一切。及一切遍。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見苦斷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集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苦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集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集斷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苦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集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問見滅斷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   問修斷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修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修斷一切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四十八心者。見滅斷邪見相應心。見滅斷疑相應心。見滅斷邪見疑相應心。見滅斷邪見不相應心。見滅斷疑不相應心。見滅斷邪見疑不相應心。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見滅斷邪見相應心。幾使使。答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見滅斷疑相應心。幾使使。答見滅斷疑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疑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問見滅斷邪見疑相應心幾使使。答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見滅斷邪見不相應心。幾使使。答除見滅斷邪見彼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見滅斷疑不。相應心。幾使使。答除見滅斷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除見滅斷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見滅斷邪見疑不相應心。幾使使。答除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除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見滅斷邪見相應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疑相應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疑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邪見疑相應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邪見不相應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疑不相應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除見滅斷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疑相應無明。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邪見疑不相應心。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除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四句即如心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此欲界繫三十六使。十見苦斷。七見集斷。七見滅斷。八見道斷。四修斷。雲何見苦斷十使。答謂身見邊見見苦斷邪見見取戒取疑貪恚慢無明。雲何見集斷七使。謂見集斷邪見見取疑貪恚慢無明。雲何見滅斷七使。謂見滅斷邪見見取疑貪恚慢無明。雲何見道斷八使。謂見道斷邪見見取戒取疑貪恚慢無明。雲何修斷四使。謂修斷貪恚慢無明。   問身見。幾使使。答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彼相應法。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如身見。邊見見苦斷邪。見見取戒取疑貪恚慢無明亦如是。問見集斷邪見。幾使使。答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彼相應法。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斷一切。見苦斷一切遍。如見集斷。邪見見取疑貪恚慢無明亦如是。   問見滅斷邪見。幾使使。答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如見滅斷。邪見疑亦如是。   問見滅斷見取。幾使使。答見滅斷見取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見取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如見滅斷。見取貪恚慢亦如是。   問見滅斷無明。幾使使。答見滅斷無明。除無漏緣。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問修斷貪。幾使使。答修斷一切。及一切遍。彼相應法。即如貪說。彼所起心不相應行。亦如是說。如貪恚慢。無明亦如是。   問身見。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除身見相應無明。餘見苦斷一切。及見集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身見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集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除身見相應無明。餘見苦斷一切。及見集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身見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集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斷一切。見集斷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身見。邊見見苦斷邪見見取戒取疑貪恚慢亦如是。   問見苦斷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苦斷無明。及見集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除見苦斷無明。餘見苦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集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見集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苦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集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斷一切。及見集斷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集斷邪見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除邪見相應無明。餘見集斷一切。及見苦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集斷邪見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除見集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集斷一切。及見苦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集斷邪見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斷一切。及見苦斷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見集斷。邪見見取疑貪恚慢亦如是。問見集斷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集斷無明。及見苦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除見集斷無明。餘見集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見苦斷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集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斷不一切遍。見滅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斷一切。及見苦斷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問見滅斷邪見。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見滅斷。邪見疑亦如是。   問見滅斷見取。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除見滅斷見取相應無明。餘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見取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除見滅斷見取相應無明。餘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見取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見滅斷。見取貪恚慢亦如是。   問見滅斷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無明。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除見滅斷無漏緣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除見滅斷有漏緣無明。餘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無漏緣無明。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   問修斷貪。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除修斷貪相應無明。餘修斷一切。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修斷貪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除修斷貪相應無明。餘修斷一切。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修斷貪相應無明。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修斷一切。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貪恚慢亦如是。   問修斷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修斷無明。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除修斷無明。餘修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修斷一切。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苦集斷不一切遍。及見滅見道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修斷一切。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四十八無明。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斷疑相應無明。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滅斷邪見不相應無明。見滅斷疑不相應無明。見滅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幾使使。答見滅斷邪見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問見滅斷疑相應無明。幾使使。答見滅斷疑。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疑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幾使使。答見滅斷邪見疑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   問見滅斷邪見不相應無明。幾使使。答見滅斷疑。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問見滅斷疑不相應無明。幾使使。答見滅斷邪見。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除見滅斷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問見滅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幾使使。答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彼相應法。除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一切。及一切遍。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餘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疑相應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疑。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疑。餘見滅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疑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問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疑。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疑。餘見滅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緣使亦相應使者無。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邪見不相應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無明。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疑。緣使亦相應使者。除見滅斷有漏緣無明。餘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疑。餘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疑不相應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無明。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見滅斷邪見。緣使亦相應使者。除見滅斷有漏緣無明。餘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除見滅斷邪見。餘見滅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除見滅斷邪見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疑。彼相應無明。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非緣使亦非相應使。   問見滅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幾使緣使非相應使。答作四句。緣使非相應者。見滅斷有漏緣無明。及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無。緣使亦相應使者。除見滅斷有漏緣無明。餘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無漏緣。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相應法。緣使非相應使者。一切遍。相應使非緣者。除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餘見滅斷無漏緣。緣使亦相應使者。見滅斷有漏緣。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者。見滅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苦集斷不一切遍。見道及修斷一切。彼所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斷有漏緣。及一切遍。此使緣使非相應使。餘者非緣使亦非相應使。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如不定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亦如是。   問若有漏緣使。緣使相應使耶。若緣使。相應使。有漏緣使耶。答有。若使緣使相應使。彼有漏緣使。或使有漏緣。非彼緣使相應使。雲何有。謂他界一切遍。謂使欲界繫緣色界繫。欲界繫緣無色界繫。色界繫緣無色界繫。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   問若無漏緣使。相應使耶。若相應使。無漏緣使耶。答有。若使相應使。彼無漏緣使。或使相應使。非彼無漏緣使。雲何有。謂他界一切遍使。謂使欲界繫緣色界繫。欲界繫緣無色界繫。色界繫緣無色界繫。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分別諸使品第五竟)。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四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分別攝品第六初   爾炎法。識法。通爾炎法。緣法。增上法。色法。非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有諍法。無諍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入法。不入法。染污法。不染污法。依家法。依出要法。心法。非心法。心法法。非心法法。心相應法。心不相應法。心共有法。非心共有法。心隨轉法。非心隨轉法。心因法。非心因法。心次第法。非心次第法。緣心法。非緣心法。心增上法。非心增上法。心果法。非心果法。心報法。非心報法。業法。非業法。業相應法。非業相應法。業共有法。非業共有法。業隨轉法。非業隨轉法。業因法。非業因法。業次第法。非業次第法。緣業法。非緣業法。業增上法。非業增上法。業果法。非業果法。業報法。非業報法。有法。非有法。有相應法。非有相應法。有共有法。非有共有法。有隨轉有因法。非有隨轉非有因法。有次第法。非有次第法。緣有法。非緣有法。有增上法。非有增上法。有果法。非有果法。有報法。非有報法。斷知法。智所知法。非智所知法。斷知所斷法。非斷知所斷法。修法。非修法。證法。非證法。習法。非習法。有罪法。無罪法。黑法。白法。退法。不退法。隱沒法不隱沒法。記法。無記法。已起法。不起法。今起法。非今起法。已滅法。非已滅法。今滅法。非今滅法。緣起法。非緣起法。緣生法。非緣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起法。非因起法。因相應法。非因相應法。結法。非結法。生結法。非生結法。取法。非取法。受法。非受法。取生法。非取生法。煩惱法。非煩惱法。穢污法。不穢污法。有穢污法。非有穢污法。纏法。非纏法。纏住法。非纏住法。纏生法。非纏生法。有緣法。無緣法。有覺法。非有覺法。有觀法。非有觀法。可樂法。非可樂法。受用法。非受用法。有事有緣法。無事無緣法。有上法。無上法。遠法。近法。有量法。無量法。見法。非見法。見處法。非見處法。見相應法。非見相應法。凡夫法。非凡夫法。凡夫共法。非凡夫共法。定法。非定法。惱法。非惱法。根法。非根法。聖諦攝法。非聖諦攝法。共有法。非共有法。相應法。非相應法。果法。非果法。有果法。非有果法。報法。非報法。有報法。非有報法。因緣法。非因緣法。有因緣法。非有因緣法。出法。非出法。有出法。非有出法。相續法。非相續法。有相續法。非有相續法(二法有二百一十六種竟)。   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斷法。修斷法。不斷法。見斷因法。修斷因法。不斷因法。可見有對法。不可見有對法。不可見無對法。報法。非報法。非報非非報法。下法中法。上法。小法。大法。無量法。意樂法。非意樂法。非意樂非不意樂法。樂俱法。苦俱法。不苦不樂俱法。俱起法。俱住法。俱滅法。非俱起法。非俱住法。非俱滅法。心俱起法。心俱住法。心俱滅法。非心俱起法。非心俱住法。非心俱滅法。三界。欲界。瞋界。害界。又三界。出要界。無瞋界。無害界。又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又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三世。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三說事。過去說事。未來說事。現在說事。三苦。苦苦苦。變苦苦。行苦苦。三法。有覺有觀法。無覺有觀法。無覺無觀法。三地。有覺有觀地。無覺有觀地。無覺無觀地。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又三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又三業。學業。無學業。非業非無學業。又三業。見斷業。修斷業。不斷業。又三業。現法受業。生法受業。後法受業。又三業。樂受業。苦受業。不苦不樂受業(三法有九十三種竟)。   四念處。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正懃。謂已起惡不善法方便令斷正懃。未起惡不善法方便令不起正懃。未生善法方便令生正懃。已生善法方便懃修令住使不忘失滿足修習增廣智證正懃。四如意足。謂欲定淨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淨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淨行成就如意足。慧定淨行成就如意足。四禪。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聖諦。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四無量。謂慈悲喜捨。四無色。謂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四聖種。謂隨乞得衣知足聖種。謂隨乞得食知足聖種。謂隨得眠臥具等知足聖種。謂樂閑靜樂修聖種。四沙門果。謂須陀洹沙門果。斯陀含沙門果。阿那含沙門果。阿羅漢無上沙門果。四智。謂法智。比智。知他心智。等智。又四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四辯。謂義辯。法辯。辭辯。隨應辯。四緣。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食。謂粗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四流。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四扼。謂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四取。謂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四法。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未來現在法。又四法。謂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法。又四法。謂善因法。不善因法。無記因法。非善因非不善因非無記因法。又四法。謂有緣緣法。無緣緣法。有緣緣無緣緣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四法有八十四種竟)。   五陰。謂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盛陰。謂色盛陰。受想行識盛陰。五趣。謂地獄趣。畜生趣。餓鬼趣。天趣。人趣。五煩惱身。謂見苦斷煩惱身。見集斷煩惱身。見滅斷煩惱身。見道斷煩惱身。修斷煩惱身。五法。謂色法。心法。心法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五法有二十五種竟)。   六界。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六法。謂見苦斷法。見集斷法。見滅斷法。見道斷法。修斷法。不斷法(六法有十二種竟)。   七使。謂貪慾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七識住。謂有色眾生。種種身。種種想。謂人及天。是名初識住處。有色眾生。種種身。一種想。謂梵天身彼初所轉。是名第二識住處。有色眾生一種身。種種想。謂光音天。是名第三識住處。有色眾生。一種身。一種想。謂遍淨天。是名第四識住處。無色眾生。已離一切色想障閡想究竟不種種想。思惟無量空處。入無量空入處。謂空入處天。是名第五識住處。無色眾生。已離一切空入處。無量識入無量識入處。謂識入處天。是名第六識住處。無色眾生。已離一切識入處。無所有入無所有入處。謂無所有入處天。是名第七識住處。   七覺支。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七法有二十一種竟)。   八解脫處。謂內有色想外觀色。是名初解脫處。內無色想外觀色。是名第二解脫處。淨身證解脫處。是名第三解脫處。已離一切色想障閡想究竟無種種想。思惟無邊空處。入無邊空入處。是名第四解脫處。離一切空入處。無量識入無量識入處。是名第五解脫處。離一切識入處。無所有入無所有入處。是名第六解脫處。離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非想非非想入處。是名第七解脫處。已離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想受滅身證住。是名第八解脫處。   八勝處。謂內有色想。外觀少色。好色惡色。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初勝處入。內有色想。外觀多色。好色惡色。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第二勝處入。內無色想。外觀少色。好色惡色。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第三勝處入。內無色想。外觀多色。好色惡色。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第四勝處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青色青觀青光。譬如鳩牟迦華色成就婆羅□衣青青色青觀青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觀青光。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第五勝處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觀黃光。譬如迦梨那華色成就婆羅□衣黃黃色黃觀黃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觀黃光。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第六勝處入。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觀赤光。譬如槃頭嗜婆迦華色成就婆羅□衣赤赤色赤觀赤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赤。赤色赤觀赤色。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第七勝處入。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觀白光。譬如優私多羅華色成就婆羅□衣白白色白觀白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觀白光。謂彼色勝處生觀想是名第八勝處。八道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八法有二十四種竟)。   九結。謂貪慾結。瞋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九眾生居處。謂有色眾生種種身種種想。謂人及天。是名初眾生居處。有色眾生種種身一種想。謂梵天身。彼初所轉。是名第二眾生居處。有色眾生一種身種種想。謂光音天。是名第三眾生居處。有色眾生一種身一種想。謂遍淨天。是名第四眾生居處。有色眾生無有想。謂無想天眾生。是名第五眾生居處。無色眾生。已離一切色想障礙想究竟不種種想。思惟無量空處入無量空處住。所謂空處天。是名第六眾生居處。無色眾生。離一切空處。入無量識處住。所謂識處天。是名第七眾生居處。無色眾生。離一切識處。入無所有處住。所謂無所有處天。是名第八眾生居處。無色眾生。離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住。所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第九眾生居處(九法有十八種竟)。   十一切入。謂地一切入。一相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是名初一切入處。水火風入青黃赤白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一相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是名十一切入處。   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乃至無學解脫。無學解脫知見(十法有二十種竟)。   十一法。謂色有漏無漏。受想行識有漏無漏。及無為法(十一法有十一種竟)。   十二入。謂眼入色入。乃至意入法入(十二法有十二種竟)。   十八界。廣說如前分別七事品(十八法有十八種竟)。   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二十二法有二十二種竟)。   九十八使(九十八法有九十八種竟)。   雲何爾炎法。謂一切法爾炎智所知。隨其所應。雲何隨其所應。謂彼苦智知。苦集智知。集滅智知。滅道智知。道及善等智亦知。苦集滅道虛空數滅非數滅。此一切法爾炎智所知。隨其所應。是名爾炎法。   雲何識法。謂一切法識所識識分別。隨其所應。雲何隨其所應。謂彼眼識識色。耳識識聲。鼻識識香。舌識識味。身識識觸。意識識法。眼色亦識眼識識。耳聲亦識耳識識。鼻香亦識鼻識識。舌味亦識舌識識。身觸亦識身識識。意法亦識意識識。此一切法識分別。隨其所應。是名識法。   雲何通爾炎。謂通爾炎者。謂慧彼一切法通爾炎。隨其所應。雲何隨其所應。謂彼苦忍苦智通苦爾炎。集忍集智通集爾炎。滅忍滅智通滅爾炎。道忍道智通道爾炎。及善有漏慧。亦通苦爾炎。集滅道虛空數滅非數滅通爾炎。此一切法通爾炎。隨其所應。是名通爾炎法。雲何緣法。謂一切法緣。謂心心法。隨其所應。雲何隨其所應。謂彼眼識眼識相應法緣色。耳識耳識相應法緣聲。鼻識鼻識相應法緣香。舌識舌識相應法緣味。身識身識相應法緣觸。意識意識相應法緣眼色及眼識緣。耳聲及耳識緣。鼻香及鼻識緣。身觸及身識緣。意法及意識一切法緣。謂心心法。是名緣法。雲何增上法。謂一切有為法。展轉增上。及無為法。為有為法增上。是名增上法。雲何色法。謂十種色入。及一入少分。雲何非色法。謂一入及一入少分。雲何可見法。謂一入。雲何不可見法。謂十一入。雲何有對法。謂十入。雲何無對法。謂二入。雲何有漏法。謂十入及二入少分。雲何無漏法。謂二入少分。雲何有為法。謂十一入。及一入少分。雲何無為法。謂一入少分。雲何有諍法。謂十入及二入少分。雲何無諍法。謂二入少分。如有諍法。無諍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入法不入法染污法不染污法依家法依出要法亦如是。   雲何心法。謂一入。雲何非心法。謂十一入。雲何心法法。謂若法心相應。彼復雲何。謂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雲何非心法法。謂若法心不相應。彼復雲何。謂色心心不相應行。及無為。如心法法。非心法法心相應法心不相應法亦如是。   雲何心共有法。謂若心共有十一入少分。除意入。雲何非心共有法。謂意入若非心共有十一入少分。雲何心隨轉法。謂若法心共一起一住一滅。彼復雲何。謂一切心法法。及道共定共戒。彼心及彼法生住異滅。是名心隨轉法。雲何非心隨轉法。謂若法心不共一起不一住不一滅。彼復雲何。謂除心法法及道共定共戒。若餘色。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心及無為。雲何心因法。謂若入超昇離生人。除彼初無漏心。若餘心。及餘凡夫。決定趣向。超昇離生。除彼未來初無漏心。若餘心。若心因十一入少分。雲何非心因法。謂若入超昇離生人。彼初無漏心。及餘凡夫。決定趣向。超昇離生。彼初未來無漏心。及非心。若非心因十一入少分。雲何心次第法。謂若心次第。餘心心法。已生當生。若無想定。滅盡定。已起當起。是名心次第法。雲何非心次第法。謂除心次第心心法。若餘心心法。除心次第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色及無為雲何緣心法。謂若意識相應緣心。雲何非緣心法。謂除緣心意識相應。餘非緣心意識相應。及五識相應色。及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心增上法。謂有為法。雲何非心增上法。謂無為法。雲何心果法。謂一切有為法。及數滅。雲何非心果法。謂虛空非數滅。雲何心報法。謂若心報得十一入少分。除聲入。雲何非心報法。謂聲入若非心報得十一入少分。   雲何業法。謂身業口業思業。雲何非業法。謂除身口業。若餘色。除思業。若餘行。除餘受等三陰。及無為。雲何業相應法。謂若法思相應。彼復雲何。謂一切心心法除思。雲何非業相應法。謂若法思不相應。彼復雲何。謂色思心不相應行。及無為。雲何業共有法。謂意入。若業共有十一入少分。除思。雲何非業共有法。謂思業。除意入及非業共有十一入少分。雲何業隨轉法。謂若法與思俱一起一住一滅。彼復雲何。謂一切心心法。除思。若道共定共戒。若彼思業。及彼法生住異滅。是名業隨轉法。雲何非業隨轉法。謂若法不與思俱一起一住一滅。彼復雲何。謂除心心法及業隨轉身口業。若餘色。除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思。及無為。雲何業因法。謂若入超昇離生人除彼初無漏思業。若餘思。及餘凡夫。決定趣向。超昇離生。除彼初未來無漏思業。若餘思。及意入。若業因十一入少分。雲何非業因法。謂若入超昇離生人。彼初無漏思。及餘凡夫。決定趣向。超昇離生。彼未來初無漏思。若非業因十一入少分。除意入。雲何業次第法。謂若法心次第。雲何非業次第法。謂若法非心次第。雲何緣業法。謂若眼耳意等。彼三識身相應緣業。雲何非緣業法。謂若除眼等緣業三識身相應。若眼等。餘緣非業三識身相應。及鼻舌身等三識身相應色。及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業增上法。謂有為法。雲何非業增上法。謂無為法。雲何業果法。謂一切有為法。及數滅。雲何非業果法。謂虛空。非數滅。雲何業報法。謂若業報得十一入少分。除聲入。雲何非業報法。謂聲入。若非業報得十一入少分。雲何有法。謂有漏法。雲何非有法。謂無漏法。雲何有相應法。謂有漏心心法。雲何非有相應法。謂無漏心心法色。及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有共有法。謂有漏法。若無漏法。有漏法俱起。雲何非有共有法。謂除有漏法及共有無漏法。若餘無漏法。雲何有隨轉有因法。謂有漏法。雲何非有隨轉非有因法。謂無漏法。雲何有次第法。謂彼有漏心心法次第生餘心心法。已起當起。及無想正受。滅盡正受。已起當起。是名有次第法。雲何非有次第法。謂除有次第心心法。若餘心心法。除有次第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色及無為。雲何緣有法。謂五識相應。及緣有意識相應。雲何非緣有法。謂除五識相應及緣有意識相應。若餘意識相應色。及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有增上法。謂有為法。雲何非有增上法。謂無為法。雲何有果法。謂有漏法。若世俗道斷諸結證。雲何非有果法。謂除有漏法及有果無漏法。若餘無漏法。雲何有報法。謂若有報得十一入少分。除聲入。雲何非有報法。謂聲入。若非有報得十一入少分。雲何斷知法。謂二智法智比智。雲何智所知法。謂一切法智所知。雲何非智所知法。謂若求如是法者。不可得也。   雲何斷知所斷法。謂有漏法。雲何非斷知所斷法。謂無漏法。雲何修法。謂善有為法。雲何非修法。謂不善無記法。及數滅。雲何證法。謂有二證法智證及得證。雲何智證法。謂一切法智所證。雲何非智證法。謂若求如是法。不可得也。   雲何得證法。謂善法依正。受證不隱沒無記天眼天耳。是名得證。雲何非得證法。謂除不隱沒無記天眼天耳。若餘無記及不善法。雲何習法。謂善有為法。雲何非習法。謂不善無記法。及數滅。雲何有罪法。謂不善法。及隱沒無記。雲何無罪法。謂善法。及不隱沒無記。如有罪法。無罪法黑法白法退法不退法亦如是。   雲何隱沒法。謂穢污法。雲何不隱沒法。謂不穢污法。雲何記法。謂善法及不善法。雲何無記法。謂除善不善。若餘法是。雲何已起法。謂過去現在法。雲何不起法。謂未來不生法。及無為法。雲何今起法。謂若未來法現前必起。雲何非今起法。謂除未來法現前必起。若餘未來法。過去現在法。及無為法。雲何已滅法。謂過去法。雲何非已滅法。謂未來現在法。及無為法。雲何今滅法。謂若法現在滅。雲何非今滅法。謂除現在現前滅法。若餘現在法。及過去未來法。及無為法。雲何緣起法。謂有為法。雲何非緣起法。謂無為法。如緣起法非緣起法。緣生法非緣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起法非因起法亦如是。   雲何因相應法。謂一切心心法。雲何非因相應法。謂色及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結法。謂九結。雲何非結法。謂除九結。若諸餘法。雲何生結法。謂有漏法。雲何非生結法。謂無漏法。雲何取法。謂四取法。雲何非取法。謂無漏法。雲何受法。謂若法自性所攝。雲何非受法。謂若法非自性所攝。雲何取生法。謂有漏法。雲何非取生法。謂無漏法。雲何煩惱法。謂若法纏所起。雲何非煩惱法。謂若法非纏所起。雲何穢污法。謂不善法。及隱沒無記。雲何不穢污法。謂善法及不隱沒無記。雲何有穢污法。謂有漏法。雲何非有穢污法。謂無漏法。雲何纏法。謂諸煩惱法。雲何非纏法。謂非諸煩惱法。雲何纏住法。謂穢污心心法。雲何非纏住法。謂不穢污心心法色。及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纏生法。謂有漏法。雲何非纏生法。謂無漏法。雲何有緣法。謂一切心心法。雲何無緣法。謂色無為及心不相應行。   雲何有覺法。謂若法覺相應。雲何非有覺法。謂若法覺不相應。雲何有觀法。謂若法觀相應。雲何非有觀法。謂若法觀不相應。雲何可樂法。謂若法喜根相應。雲何非可樂法。謂若法喜根不相應。雲何受用法。謂若法意思惟相應。雲何非受用法。謂若法意思惟不相應。雲何有事有緣法。謂有為法。雲何無事無緣法。謂無為法。雲何有上法。謂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數滅。雲何無上法。謂數滅法。雲何遠法。謂過去未來法。雲何近法。謂現在法。及無為法。雲何有量法。謂若法有量果。及報量所得稱。雲何無量法。謂若法無量果。及報量所不稱。雲何見法。謂眼根。及五邪見。世俗正見。學見無學見。雲何非見法。謂除眼根。若餘色。除八見。若餘行陰所攝法。受等三陰。及無為法。雲何見處法。謂有漏法。雲何非見處法。謂無漏法。雲何見相應法。謂八見相應法。雲何非見相應法。謂非八見相應法。   雲何凡夫法。謂地獄眾生入。畜生入。餓鬼入。鬱單越人入。無想天入。若由業生彼。是名凡夫法。雲何非凡夫法。謂四跡。四辯。四沙門果。無諍願智大悲滅盡正受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熏修禪無間等智淨居天人。由業生彼。是名非凡夫法。雲何凡夫共法。謂若道共定共。生彼有處容。凡夫及聖人。若正受若生。是名凡夫共法。雲何非凡夫共法。謂如非凡夫法。雲何定法。謂五無間業。學法無學法。雲何非定法。謂除五無間業及二學法。諸餘有漏法。及無為。雲何惱法。謂不善法。及隱沒無記。雲何非惱法。謂善法。及不隱沒無記。雲何根法。謂六內入。及法入中根所攝法。雲何非根法。謂五外入。及法入中根所不攝法。   雲何聖諦攝法。謂一切有為法。及數滅。雲何非聖諦攝法。謂虛空非數滅。雲何共相法。謂有為法。雲何非共有法。謂無為法。雲何相應法。謂一切心心法。雲何非相應法。謂色無為及心不相應行。雲何果法。謂一切有為法。及數滅。雲何非果法。謂虛空非數滅。雲何有果法。謂有為法。雲何非有果法。謂無為法。雲何報法。謂若報得十一入少分。除聲入。雲何非報法。謂聲入。若非報得十一入少分。雲何有報法。謂不善善有漏法。雲何非有報法。謂無記無漏法。雲何因緣法。謂一切法。雲何非因緣法。謂如是法。不可得也。雲何有因緣法。謂有為法。雲何非有因緣法。謂無為法。雲何出法。謂欲界繫善戒。色無色界繫。出要寂靜善正受。學法無學法。及數滅。雲何非出法。謂除欲界繫善戒。餘欲界繫法。除色無色界繫出要寂靜善正受。餘色無色界繫法。及虛空非數滅。雲何有出法。謂有為法。雲何非有出法。謂無為法。雲何相續法。謂若彼法分段。已起當起。彼復雲何。謂過去現在法。若未來法。現前必起。後法與前法相續。是名相續法。雲何非相續法。謂除過去現在法及未來現前必起法。若餘未來法及無為法。雲何有相續法。謂若彼法分段已起。彼復雲何。謂過去現在。除阿羅漢最後命終五陰。若餘過去現在法。前法招後相續。是名有相續法。雲何非有相續法。謂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五陰。若未來法及無為法(二法竟)。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五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分別攝品第六之二   雲何善法。謂善五陰。及數滅。雲何不善法。謂不善五陰。雲何無記法。謂無記五陰。及虛空非數滅。雲何學法。謂學五陰。雲何無學法。謂無學五陰。雲何非學非無學法。謂有漏五陰。及無為。雲何見斷法。謂若法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彼相應法。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斷法。謂若法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彼相應法。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有漏法。雲何不斷法。謂無漏法。雲何見斷因法。謂穢污法。若見所斷法報。雲何修斷因法。謂修所斷法。即如是法斷。雲何不斷因法。謂無漏有為法。雲何可見有對法。謂一入。雲何不可見有對法。謂九入。雲何不可見無對法。謂二入。雲何報法。謂若報得十一入少分。除聲入。雲何非報法。謂不善善有漏法。及聲入。雲何非報非非報法。謂除報無記法。若餘無記。及無漏法。   雲何下法。謂不善法隱沒無記法。雲何中法。謂善有漏及不隱沒無記法。雲何上法。謂無漏有為法。及數滅。雲何小法。謂少信少欲少意解。彼相應法。彼共有法。彼色法。謂少微不多不廣。是名小法。雲何大法。謂大信大欲大意解。彼相應法。彼共有法。彼色法。謂多廣無邊無際無量。及虛空非數滅。是名大法。雲何無量法。謂無量信。無量欲。無量意解。彼相應法。彼共有法。彼色法。謂多廣無邊無際無量。及虛空數滅非數滅。是名無量法。雲何意樂法。謂若法意所樂。雲何非意樂法。謂若法非意所樂。雲何非意樂非非意樂法。謂若意於法捨。雲何樂俱法。謂若法樂受相應。雲何苦俱法。謂若法苦受相應。雲何不苦不樂俱法。謂若法不苦不樂受相應。雲何俱起法。謂一切有為法生相故。雲何俱住法。謂一切有為法住相故。雲何俱滅法。謂一切有為法滅相故。雲何非俱起法。謂無為法非生相故。雲何非俱住法。謂無為法非住相故。雲何非俱滅法。謂無為法非滅相故。雲何心俱起法。謂若心俱起十一入少分。除意入。雲何心俱住法。謂若法心隨轉。雲何心俱滅法。謂若心俱滅十入少分。除聲入及意入。雲何非心俱起法。謂意入。若非心俱起十一入少分。雲何非心俱住法。謂若法非心隨轉。雲何非心俱滅法。謂聲入意入。若非心俱滅十入少分。雲何欲界。謂欲貪慾貪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瞋恚界。謂瞋恚。瞋恚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害界。謂害害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出要界。謂出要。出要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數滅。雲何無瞋恚界。謂無瞋恚。無瞋恚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無害界。謂無害無害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欲界。謂若法欲貪使所使。雲何色界。謂若法色貪使所使。雲何無色界。謂若法無色貪使所使。雲何色界。謂欲界色界。是名色界。雲何無色界。謂四無色。是名無色界。雲何滅界。謂數滅及非數滅。是名滅界。   又復一切色法。是名色界。除數滅非數滅。餘一切非色法。是名無色界。數滅及非數滅。是名滅界。雲何欲有。謂若業欲界繫受緣轉起未來彼業報。雲何色有。謂若業色界繫受緣轉起未來彼業報。雲何無色有。謂若業無色界繫受緣轉起未來彼業報。雲何欲漏。謂除欲界繫無明。餘欲界繫相應結縛使煩惱纏。是名欲漏。雲何有漏。謂除色無色界繫無明。餘色無色界繫相應結縛使煩惱纏。是名有漏。雲何無明漏。謂愚三界闇無知。   雲何過去世。謂若行。已起等起。生等生。轉已轉。已有已過去。已盡變過去。過去究竟。過去世所攝。是名過去世。雲何未來世。謂若行。未起未等起。未生未等生。未轉未已轉。未有未現在未來。未來究竟。未來世所攝。是名未來世。雲何現在世。謂若行。今起等起。生等生。轉已轉。已有已現在住。未盡變現在。現在究竟。現在世所攝。是名現在世。雲何過去說事。謂過去行。雲何未來說事。謂未來行。雲何現在說事。謂現在行。雲何苦苦苦。變苦苦。行苦苦。謂欲界苦苦苦。色界變苦苦。無色界行苦苦。復次苦受苦苦苦。樂受變苦苦。不苦不樂受行苦苦。復次非意樂行苦苦苦。意樂行變苦苦。非意樂非非意樂行行苦苦。雲何有覺有觀法。謂若覺觀相應。雲何無覺有觀法。謂若法覺不相應觀相應。雲何無覺無觀法。謂若法覺觀不相應。雲何有覺有觀地。謂欲界至梵世及無漏法。雲何無覺有觀地。謂修禪中間已。能得至大梵及無漏法。雲何無覺無觀地。謂一切光音。一切遍淨。一切果實。一切無色。及無漏法。   雲何身業。謂身作及無作。雲何口業。謂口作。及無作。雲何意業。謂思業。雲何善業。謂善身口業。及善思業。雲何不善業。謂不善身口業。及不善思業。雲何無記業。謂無記身口業。及無記思業。雲何學業。謂學身口業。及學思業。雲何無學業。謂無學身口業。及無學思業。雲何非學非無學業。謂有漏身口業。及有漏思業。雲何見斷業。謂若業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相應思業。雲何修斷業。謂若業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相應思業彼所起身口業。及不穢污有漏業。雲何不斷業。謂無漏身口業。及無漏思業。雲何現法受業。謂若業此生作長養。彼業即此生受現法報。非餘生受。是名現法受業。雲何生受業。謂若業此生作長養。彼業第二生受報是名生受業。雲何後受業。謂若業此生作長養。彼業至第三第四生。方受其報。或復經眾多生然後受報。是名後受業。雲何樂受業。謂欲界相應善業。乃至第三禪善業。雲何苦受業。謂不善業。雲何不苦不樂受業。謂第四禪地善業。乃至無色界相應善業(三法竟)。   雲何身念處。謂十色入。及法入中所攝色。是名身念處。雲何受念處。謂六受身眼觸生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雲何心念處。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心念處。雲何法念處。謂受所不攝非色法法入攝。是名法念處。復次身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身念處受心法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法念處。復次緣身慧。是身念處。緣受心法慧。是法念處。   雲何已起惡不善法。方便令斷正勤。謂已起惡不善法修令斷。增上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已起惡不善法方便令斷正勤。雲何未起惡不善法。方便令不起正勤。謂未起惡不善法。修令不起。增上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未生惡不善法方便令不生正勤。雲何未生善法。方便令生正勤。謂未生善法。勤修令生。增上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未生善法勤修令生正勤。雲何已生善法。方便勤修令住。使不忘失。滿足修習增廣智證正勤。謂已起善法。勤修令住。使不忘失。滿足修習增廣智證。增上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已生善法勤修令住使不忘失滿足修習增廣智證正勤。   雲何欲定淨行成就如意足。謂欲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欲定淨行成就如意足。雲何精進心慧定淨行成就如意足。謂慧等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慧定淨行成就如意足。   雲何初禪。謂初禪所攝善五陰。雲何第二第三第四禪。謂乃至第四禪所攝善五陰。   雲何苦聖諦。謂五盛陰。雲何集聖諦。謂有漏因。雲何苦滅聖諦。謂數滅滅。雲何苦滅道聖諦。謂學法無學法。   雲何慈。謂慈慈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及彼所起心不相應行。悲喜亦如是。雲何捨。謂捨捨相應。若受想行識彼所起身口業。及彼所起心不相應行。   雲何虛空入處。謂虛空入處有二種。謂正受及受生彼相應法。若受想行識。如虛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亦如是。雲何非想非非想入處。謂非想非非想入處有二種。謂正受及受生彼相應法。若受想行識。是名非想非非想入處。   雲何隨乞得衣知足聖種。謂隨乞得衣知足業。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隨乞得衣知足聖種。雲何隨乞得食及眠臥具等及樂閑靜樂修聖種。謂隨乞得食眠臥具等樂閑靜樂修業。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是名隨乞得食及眠臥具等及樂閑靜樂修聖種。   雲何須陀洹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有二種。有為及無為。雲何須陀洹有為果。謂證須陀洹果。若學法。已得今得當得。是名須陀洹有為果。雲何須陀洹無為果謂證須陀洹果。若結使斷。已得今得當得。是名須陀洹無為果。如須陀洹沙門果。斯陀含沙門果阿那含沙門果亦如是。雲何阿羅漢沙門果。謂阿羅漢果有二種。有為及無為。雲何阿羅漢有為果。謂證阿羅漢果。若無學法。已得今得當得。是名阿羅漢有為果。雲何阿羅漢無為果。謂證阿羅漢果。若諸結斷。已得今得當得。是名阿羅漢無為果。   雲何法智。謂知欲界繫行無漏智。廣說如前五法品。乃至無生智亦如是。雲何義辯。謂不動智。於彼第一義。善能分別。雲何法辯。謂不動智。於彼名味句身。善能分別。雲何辭辯。謂不動智。於彼言說不生閡想。雲何隨應辯。謂不動智不斷不散決定自在。雲何因緣。謂有為法。雲何次第緣。謂過去現在。除阿羅漢最後命終心心法。若餘過去現在心心法。雲何緣緣增上緣。謂境界一切法。雲何粗摶食。謂摶食性。因彼食故。諸根增長。四大增長。隨養隨護。充足清明。是名摶食。雲何觸食。謂緣有漏觸。諸根增長。四大增長。養育諸根。隨護長養。亦如前說。雲何意思食。謂緣有漏思。諸根增長。四大增長。如前廣說。雲何識食。謂緣有漏識。諸根增長。四大增長。如前廣說。雲何欲流。謂除欲界繫五見及無明。餘欲界繫結縛使煩惱纏。是名欲流。雲何有流。謂除色無色界繫五見及無明。餘色無色界繫結縛使煩惱纏。是名有流。雲何見流。謂五見。是名見流。雲何無明流。謂愚三界暗無知。如流軛亦如是。   雲何欲取。謂除欲界繫五見。餘欲界繫結縛使煩惱纏。是名欲取。雲何見取。謂四見。除一見。謂身見邊見邪見取見見。是名見取。雲何戒取。謂一見。除四見。謂取戒見。彼復雲何。謂若人邪取戒相。以為清淨。即是解脫。起見起忍。是名戒取。雲何我取。謂除色無色界繫五見。餘色無色界繫結縛使煩惱纏。是名我取。雲何過去法。謂過去五陰。雲何未來法。謂未來五陰。雲何現在法。謂現在五陰。雲何非過去未來現在法。謂無為法。   雲何欲界繫法。謂欲界繫五陰。雲何色界繫法。謂色界繫五陰。雲何無色界繫法。謂無色界繫四陰。雲何不繫法。謂無漏五陰及無為。雲何善因法。謂善有為法。及善法報。雲何不善因法。謂欲界繫穢污法。及不善法報。雲何無記因法。謂無記有為法。及不善法。雲何非善因非不善因非無記因法。謂無為法。   雲何有緣緣法。謂意識相應心心法緣。雲何無緣緣法。謂五識相應。若意識相應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緣。雲何有緣緣無緣緣法。謂若意識相應心心法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緣。雲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四法竟)。   雲何五陰五盛陰。謂廣說如前分別七事品。雲何地獄趣。謂地獄眾生。若一性一種類一身自分。得處得事得入。若地獄眾生。生彼處不隱沒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地獄趣。畜生餓鬼趣亦如是。雲何天趣人趣。謂若天若人。一性一種類一身自分。得處得事得入。若天若人。生彼此處不隱沒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人天趣。   雲何見苦斷煩惱身。謂煩惱身。若隨信行隨法行人苦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苦斷二十八使。彼相應煩惱身。雲何見集斷煩惱身。謂煩惱身。若隨信行隨法行人集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集斷十九使彼相應煩惱身。雲何見滅斷煩惱身。謂煩惱身。若隨信行隨法行人滅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滅斷十九使。彼相應煩惱身。雲何見道斷煩惱身。謂煩惱身。若隨信行隨法行人道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道斷二十二使。彼相應煩惱身。雲何修斷煩惱身。謂煩惱身。若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彼相應煩惱身。雲何色法。謂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雲何心法。謂六識身眼識身。乃至意識身。雲何心法法。謂若法心相應。彼復雲何謂受想思觸憶欲解脫念定慧信精進覺觀。乃至煩惱結纏。如前五法品廣說。雲何心不相應行。謂若法心不相應。彼復雲何。謂諸得。乃至名句味身。如前五法品廣說。雲何無為法。謂三無為。虛空數滅非數滅(五法竟)。   雲何地界。謂堅相。雲何水界。謂濕相。雲何火界。謂熱相。雲何風界。謂輕動相。雲何虛空界。謂空邊色。雲何識界。謂五識身。及有漏意識。雲何見苦斷法。謂隨信行隨法行人苦無間忍等斷。廣說如前分別諸入品。集滅道修亦如是。雲何不斷法。謂無漏法(六法竟)。   雲何欲貪使。謂如欲貪說。雲何瞋恚使。謂惱害眾生。雲何有愛使。謂色無色愛。雲何慢使。謂慢心高下受。雲何無明使。謂愚三界暗無知。雲何見使。謂五邪見。雲何疑使謂惑諦不了。雲何初識住。謂有色眾生種種身種種想。謂人及天。是名初識住處。雲何初次第相續數。謂初識住彼相應不相應。若色受想行識。是名初識住。有色眾生種種身一種想。謂梵天身。彼初所轉。是名第二識住處。雲何第二次第相續數。謂第二識住。彼相應不相應。若色受想行識。是名第二識住。有色眾生一種身種種想。謂光音天。是名第三識住處。乃至是名第三識住。廣說如上。有色眾生一種身一種想。謂遍淨天。是名第四識住處。乃至是名第四識住。廣說如上。無色眾生。離一切色想離閡想閡想究竟無種種想。思惟無邊空處。住無邊空入處。謂空入處天。是名第五識住。雲何第五次第相續數。謂第五識住彼相應。若受想行識。是名第五識住。無色眾生。已離一切虛空入處。無量識住。無量識入處。謂識入處天。是名第六識住。乃至是名第六識住。廣說如上。無色眾生。已離一切識入處。無所有住無所有入處。謂無所有入處天。是名第七識住。乃至是名第七識住。廣說如上。   雲何念覺支。謂賢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念不忘失不散忘。常不廢忘。是名念覺支。雲何擇法覺支。謂賢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於法簡擇選擇。擇相等擇相。決定相。慧覺聰明。慧行觀察。是名擇法覺支。雲何精進覺支。謂賢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若欲精進方便出要。勇健心攝受。捷疾無間。是名精進覺支。雲何喜覺支。謂賢聖弟子。乃至無漏意思惟相應。若心歡喜踴躍。增上歡喜。決定心樂。所堪能喜所喜。是名喜覺支。雲何猗覺支。謂賢聖弟子。乃至無漏意思惟相應。若身猗心猗。樂猗所猗。是名猗覺支。雲何定覺支。謂賢聖弟子。乃至無漏意思惟相應。若心住等住。樂住所住。不散不亂。攝受一心。是名定覺支。雲何捨覺支。謂賢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若心平等。等攝受心。無受用住。是名捨覺支(七法竟)。   雲何初解脫處。謂內有色想外觀色。是名初解脫處。雲何初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初解脫處。若入正受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初解脫處。內無色想外觀色。是名第二解脫處。雲何第二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第二解脫處。若入正受善色受想行識。是名第二解脫處。淨解脫處身證住。是名第三解脫處。乃至第三次第正受。廣說如上。離一切色想離閡想閡想。究竟思惟無邊空處。入無邊空處。是名第四解脫處。雲何第四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第四解脫處。若入正受。若善受想行識。是名第四解脫處。離一切空入處。入無邊識處。是名第五解脫處。乃至第五次第正受。廣說如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乃至第七正受。廣說如上。是名第七解脫處。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身證住。是名第八解脫處。雲何第八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第八解脫處。若入正受。若解脫得脫若法想。微因想。微次第想。不相續。不成就。是名第八解脫處。   雲何初勝處。謂內有色想。外觀少色。若好色。若惡色。謂彼勝處生觀想。是名初勝處入。雲何初勝處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初勝處。若入正受。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初勝處入。內有色想。外觀多色。若好色。若惡色。謂彼勝處生觀想。是名第二勝處入。乃至第二正受。廣說如上。乃至第七勝處正受。廣說如上。是名第七勝處入。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觀白光。譬如優私多羅華色成就如婆羅□衣白白色白觀白光。如是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白。白色白觀白光。謂彼勝處生觀想。是名第八勝處入。雲何第八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第八勝處若入正受。善色受想行識。是名第八勝處入。   雲何正見。謂賢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於法簡擇選擇擇相等擇相。決定相。慧覺聰明。慧行觀察。是名正見。雲何正思惟。謂賢聖弟子。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若心覺隨覺色覺增上色覺。覺數覺。覺思惟。等思惟。是名正思惟。雲何正語。謂賢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除邪命口四過。餘口惡行。無漏數滅。不作不為收攝律儀等護自防。不作惡行。不作過罪。堅固堤塘住。堅固不犯住。是名正語。雲何正業。謂賢聖弟子。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除邪命身三惡。餘身惡行。無漏數滅。不作不為。乃至堅固不犯住。如前正語說。是名正業。雲何正命。謂賢聖弟子。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如前所除。邪命身口惡。無漏數滅。不作不為。如上廣說。是名正命。雲何正方便說。謂賢聖弟子。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廣說如精進覺支。是名正方便。正命廣說如念覺支。是名正念。雲何正定。謂賢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意思惟相應。廣說如正定覺支(八法竟)。   雲何貪慾結。謂三界貪。雲何瞋恚結。謂惱害眾生。雲何慢結。謂七慢。雲何無明結。謂愚三界暗無知。雲何見結。謂三見。身見邊見邪見。雲何他取結。謂二見見取戒取。雲何疑結。謂惑諦不了。雲何嫉結。謂心妒增廣。雲何慳結。謂心攝受堅著。   雲何初眾生居處。謂有色眾生。種種身。種種想。謂天及人。是名初眾生居處。是名初次第相續數。雲何名眾生居處。謂眾生於中止住。於中受生入。是名眾生住處。雲何第二第三第四眾生居處。謂如識住處廣說。雲何第五眾生居處。謂有色眾生無想。所謂無想天。是名第五眾生居處。第五次第相續數。如上廣說。雲何第六眾生居處。謂無色眾生。離一切色想離閡想閡想。究竟乃至第八眾生居處。廣說如後三識住處。雲何第九眾生居處。謂無色眾生。離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住。所謂非想非非想天。是名第九眾生居處。次第相續數。如上廣說。是名九眾生居處(九法竟)。   雲何初一切入處。謂地一切入。一相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是名初一切入處。雲何初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初一切入處。若入正受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地一切入處。如地一切入。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亦如是。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一相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是名十一切入處。雲何十一切入次第相續數次第正受。謂十一切入處。若入正受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十一切入處。   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如道支說。雲何無學正解脫。謂賢聖弟子。乃至於道思惟道。無學意思惟相應。若心已解脫當解脫。雲何無學解脫正知見。謂盡智無生智(十法竟)。   雲何有漏色。謂若色有漏從取生。謂此色過去未來現在。起欲今起當起。若恚若癡。一一心數。起諸煩惱。今起當起。是名有漏色。乃至有漏識亦如是。   雲何無漏色。謂若色無漏。不從取生。謂此色過去未來現在。若欲應生不生。若恚若癡。及餘心數煩惱。應生不生。是名無漏色。如是乃至無漏識亦如是。   雲何無為法。謂三無為。虛空數滅非數滅(十一法竟)。   雲何十二入十八界。謂如前分別七事品廣說(十二法十八法竟)。   雲何眼根。謂如眼入。如是乃至身根如身入。雲何女根。謂身根少分。男根亦如是。   雲何命根。謂三界中命。雲何意根。謂若心意識。彼復雲何。謂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如前分別七事品廣說。   雲何信根。謂依出要寂靜。生信善法。增上信正思惟種種行種種作種種思惟心清淨。是名信根。   雲何精進根。謂出要寂靜生於善法。若欲精進方便。勇猛攝心。常不懈息。是名精進根。   雲何念根。謂出要寂靜生於善法。若念隨念。是名念根。   雲何定根。謂出要寂靜。生於善法。若心離亂。善住等住。是名定根。   雲何慧根。謂出要寂靜。生於善法。擇法照察。決斷審了。是名慧根。   雲何未知當知根。所謂超昇離生人。若學慧根。謂彼根隨信行隨法行未無間等四聖諦。而無間等生。是名未知當知根。   雲何已知根。所謂見諦人無間等。若學慧根。謂彼根信解脫。見到身證。已無間等四聖諦。增上無間生。是名已知根。   雲何無知根所謂阿羅漢。盡諸漏結。若無學慧根。謂彼根慧解脫俱解脫。現法樂住。增上無間生。是名無知根(二十二法竟)。   雲何九十八使。謂三十六使欲界繫。三十一使色界繫。三十一使無色界繫(九十八法竟)。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六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分別攝品第六之三   爾焰法。識法。通爾焰法。緣法。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色法。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色法。八界二入四陰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   可見法。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不可見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十智知。五識識。一切使使。   有對法。十界十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無對法。八界二入五陰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   有漏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無漏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有為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無為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有諍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無諍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如有諍法。無諍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入法不入法染污法不染污法依家法依出要法亦如是。心法。七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心法。十一界十一入四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心法法。一界一入三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心法法。十八界十二入三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如心法法。非心法法。心相應法心不相應法亦如是。心共有法十一界十一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心共有法。十八界十二入三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心隨轉法。一界一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心隨轉法。十八界十二入三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心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心因法。十三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心次第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心次第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緣心法。三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知。一識識。有為緣使使。非緣心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心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切使使。非心增上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心果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非心果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一智知。謂等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心報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心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業法。三界三入二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謂眼耳及意一切使使。非業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業相應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業相應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業共有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業共有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業隨轉法。八界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業隨轉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業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業因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業次第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業次第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緣業法。五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有為緣使使。非緣業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業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業增上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業果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業果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一智知。謂等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業報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業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有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有相應法。八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有相應法。十三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有漏緣使使。有共有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共有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有隨轉有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隨轉非有因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有次第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有次第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緣有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有漏緣使使。非緣有法。十三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有增上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增上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有果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果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有報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有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智所知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智所知法。界入及陰所不攝。智所不知。識所不識。使所不使。   斷知所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斷知所斷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修法。十界四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修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   智證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智證法。界入及陰所不攝。智所不知。識所不識。使所不使。   得證法。十二界六入五陰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得證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習法。十界四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習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   有罪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使使。無罪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有罪法。無罪法黑法白法退法不退法隱沒法不隱沒法亦如是。   記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十智知。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無記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   已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不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如已起法。不起法今起法非今起法。已滅法非已滅法今滅法非今滅法亦如是。   緣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緣起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如緣起法。非緣起法緣生法非緣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起法非因起法亦如是。   因相應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因相應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九智知。除知他心智。六識識。有漏緣使使。   結法。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獨無明。餘一切使使。非結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生結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生結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取法。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取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受法。九界九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五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受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取生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取生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煩惱法。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煩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穢污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使使。不穢污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有穢污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穢污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纏法。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纏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纏住法。八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纏住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有漏緣使使。纏生法。廣說如有漏法。非纏生法。廣說如無漏法。有緣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無緣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九智知。除知他心智。六識識。有漏緣使使。有覺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使使。非有覺法。十三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如有覺法。非有覺法有觀法非有觀法亦如是。可樂法。三界二入三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除欲界無漏緣疑相應無明餘欲界一切使使。非可樂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受用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受用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有事有緣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無事無緣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有上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無上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近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如遠法。近法有量法無量法亦如是。   見法。二界二入二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有漏緣使使。及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非見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見處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見處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見相應法。三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有漏緣使使。及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非見相應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除無漏緣見。餘一切使使。   凡夫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一切使使。非凡夫法。十一界十入五陰攝。十智知。四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凡夫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一切使使。非凡夫共法。十一界十入五陰攝。十智知。四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定法。五界四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定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   惱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使使。非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根法。十三界七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根法。六界六入三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聖諦攝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非聖諦攝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一智知。謂等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共有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共有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相應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相應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九智知。除知他心智。六識識。有漏緣使使。   果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果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一智知。謂等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有果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果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報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有報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有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因緣法。廣說如智所知法。非因緣法。廣說如非智所知法。有因緣法。廣說如有果法。非有因緣法。廣說如非有果法。   出法。五界四入五陰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出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有出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有出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相續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相續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如相續法。非相續法有相續法非有相續法亦如是(二法竟)。善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不善法。十界四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無記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學法。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無學法亦如是。非學非無學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   見斷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一切使使。修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不斷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見斷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修斷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不斷因法。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可見有對法。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不可見有對法。九界九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五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不可見無對法。八界二入五陰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   報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報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報非非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下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使使。中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上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小法。及大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   無量法。意樂法。非意樂法。非意樂非不意樂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樂俱法。八界二入三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除欲界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餘欲界一切使使。苦俱法。八界二入三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使使。不苦不樂俱法。八界二入三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俱起法。俱住法。俱滅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俱起法。非俱住法。非俱滅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心俱起法。十一界十一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心俱住法。一界一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心俱滅法。十界十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五識識。一切使使。非心俱起法。非心俱住法。非心俱滅法。十八界十二入三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欲界十界四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三識識。欲界有漏緣使使。如欲界。瞋恚界亦如是。害界。五界。四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出要界。十界四入五陰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無瞋界。無害界。十界四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欲界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界。十四界十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使使。無色界。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   欲界色界。是名色界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使使。四無色。是名無色界者。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數滅及非數滅。是名滅界者。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一切色法。是名色界者。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除數滅及非數滅。餘一切非色法。是名無色界者。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數滅及非數滅。是名滅界者。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欲有。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有。十四界十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使使。無色有。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   欲漏。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使使。有漏。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使使。無明漏。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餘一切使使。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七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分別攝品第六之四   三世及三世說事。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欲界苦苦。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界變苦苦。十四界十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使使。無色界行苦苦。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復次苦受苦苦。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使使。樂受變苦苦。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餘欲界一切使使。不苦不樂受行苦苦。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   有覺有觀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使使。無覺有觀法。三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使使。無覺無觀法。十三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使使。欲界有漏緣使使。有覺有觀地。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使使。無覺有觀地。三界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無覺無觀地。十一界十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四識識。色無色界一切使使。身業。二界二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二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身業。口業亦如是。意業。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   善業。三界二入二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不善業。三界三入二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無記業。三界三入二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學業。一界一入二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如學業。無學業亦如是。非學非無學業。三界三入二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使使。   見斷業。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一切使使。修斷業。三界三入二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不斷業。一界一入二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現法受業。生受業。後受業。三界三入二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樂受業。三界三入二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苦受業。三界三入二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不苦不樂受業。一界一入二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三法竟)。   身念處。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受念處。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心念處。七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法念處。一界一入二陰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復次身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受心法增上。彼道生善有漏及無漏。四正勤。四神足。三界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禪。三界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苦諦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如苦諦。集諦亦如是。滅體。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道諦。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慈悲喜捨。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空八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三界二入四陰攝。七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滅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   四聖種。三界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有為沙門果。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無為沙門果。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法智。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比智及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比智。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法智及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知他心智。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等智。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見無漏緣。餘一切使使。餘智。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義辯及應辯。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法辯及辭辯。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因緣。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次第緣。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所緣緣。及增上緣。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   摶食。三界三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比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四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觸食及意思食。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識食。七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   欲流。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使使。有流。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使使。見流。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有漏緣使使。除見相應無漏緣。無明無明流。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餘一切使使。如流。軛亦如是。   欲取。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見取。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有漏緣使使。除見相應無漏緣無明。戒取。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苦斷一切使使。見集斷一切遍使使。乃至見道斷有漏緣使使。我取廣說如有流。   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過去未來現在法。一界一入一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欲界繫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使使。色界繫法。十四界十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使使。無色界繫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不繫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護。使所不使。   善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不善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使使。無記因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非善因非不善因非無記因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   有緣緣法。三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有為緣使使。無緣緣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有緣緣無緣緣法。三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九智知。除知他心智。六識識。有漏緣使使(四法竟)。   色陰。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受陰想陰行陰。一界一入三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識陰。七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色盛陰。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受盛陰想盛陰行盛陰。一界一入三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識盛陰。七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地獄趣。畜生餓鬼。及人趣。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使使。天趣。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一切使使。   見苦斷煩惱身。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苦斷一切使使。及見集斷一切遍使使。見集斷煩惱身。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集斷一切使使。及見苦斷一切遍使使。見滅斷煩惱身。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滅斷有漏緣使使。及一切遍使使。見道斷煩惱身。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道斷有漏緣使使。及一切遍使使。修斷煩惱身。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   色法如色陰。心法如識陰。心法法。一界一入三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心不相應行。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一識識。有漏緣使使。無為法廣說如果非果法(五法竟)。   地界。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亦如是。   識界。七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   見苦斷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苦斷一切使使。及見集斷一切遍使使。見集斷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集斷一切使使。及見苦斷一切遍使使。見滅斷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道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見道斷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道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修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不斷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六法竟)。   貪慾使。及瞋恚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有漏緣使使。有愛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有漏緣使使。慢使。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使使。無明使。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餘一切使使。見使。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有漏緣使使。及見相應無漏緣無明。疑使。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有漏緣使使。及疑相應無漏緣無明。   初識住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使使。第二識住處。十四界十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使使。第三第四識住處。十一界十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第五第六第七識住處。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   七覺支品。一界一入二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七法竟)。   初解脫處。及第二第三解脫處。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空入處解脫。識入處解脫。無所有入處解脫。三界二入四陰攝。七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非想非非想入處解脫。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想受滅入處解脫。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八勝處入。及八一切入處。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道支中正語正業正命。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諸餘道支。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八法竟)。   貪慾結。及慢結。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使使。瞋恚結。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有漏緣使使。無明結。如無明使。見結。如見使。他取結。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有漏緣使使。疑結。一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有漏緣使使。及疑相應無漏緣無明。慳嫉二結。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初眾生居處。如初識住處。第二眾生居處。如第二識住處。第三第四第五眾生居處。如第三第四識住處。餘眾生居處。如餘識住處(九法竟)。   空一切入處。及識一切入處。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   無學法中正語正業正命。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餘無學法。如餘道支(十法竟)。   有漏色。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有漏受想行。一界一入三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使使。有漏識。如識界。無漏色。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無漏受想行。一界一入三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無漏識。二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智及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無為法廣說如果非果法(十一法竟)。   眼入。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亦如是。   色入。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色入。聲入觸入色界聲界觸界亦如是。   香入。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比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香入味入。香界味界亦如是。   意入。七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如意入。意界意根亦如是。   法入一界。一入四陰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如法入。法界亦如是(十二法竟)。   眼識界。二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眼識界。耳識界身識界亦如是。   鼻識界。二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鼻識界。舌識界亦如是。   意識界。二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十八法竟)。   女根。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比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女根。男根亦如是。   命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樂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苦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喜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餘欲界一切使使。憂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使使。捨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信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   未知當知根。三界二入三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二十二法竟)。   欲界繫見苦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繫見苦斷一切使使。及見集斷一切遍使使。欲界繫見集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繫見集斷一切使使。及見苦斷一切遍使使。欲界繫見滅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繫見滅斷無漏緣不共無明。餘欲界繫見滅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欲界繫見道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繫見道斷無漏緣不共無明。餘欲界繫見道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欲界繫修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繫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如是。色界差別者。除法智。無色界差別者。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滅道智。餘如上說(九十八使竟)。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八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薩提耶捨譯   千問論品第七之一   戒淨果通種斷如意足念諦。   戒者。謂優婆塞五戒。問雲何五。答謂。優婆塞受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學跡。盡形壽。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優婆塞學跡。問此優婆塞五戒。幾色幾非色。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報幾無報。幾因緣生世所攝。幾非因緣生非世所攝。幾色攝幾名攝。幾內入攝幾外入攝。幾智知幾非智知。幾斷知知幾非斷知知。幾斷幾不斷。幾應修幾不應修。幾穢污幾不穢污。幾果幾非果。幾有果幾非有果。幾果亦有果。幾非果亦非有果。幾受幾不受。幾四大造幾非四大造。幾有上幾無上。幾是有幾非是有。幾因相應幾因不相應。   有六處善攝。謂善色。善受想行識及數滅。問為善處攝五戒為五戒攝善處。有五處不善攝。謂不善色。不善受想行識。問為不善處攝五戒。為五戒攝不善處。   有七處無記攝。謂無記色無記受想行識及虛空非數滅。問為無記處攝五戒為五戒攝無記處。   有三處漏攝。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問為漏處攝五戒。為五戒攝漏處。   有五處有漏攝。謂有漏色。有漏受想行識。問為有漏處攝五戒。為五戒攝有漏處。   有六處無漏攝。謂無漏色。無漏受想行識及數滅。問為無漏處攝五戒。為五戒攝無漏處。   問此五戒。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幾不善。幾無記。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幾見諦斷。幾修斷。幾不斷。幾心。幾心法。幾非心。幾非心法。幾心相應。幾惟心。幾心隨轉非受相應。幾受相應非心隨轉。幾心隨轉。亦受相應。幾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幾心隨轉非想行相應。幾想行相應非心隨轉。幾心隨轉亦想行相應。幾非心隨轉。亦非想行相應幾覺隨轉非觀相應。幾觀相應非覺隨轉。幾覺隨轉亦觀相應。幾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幾見非見處。幾見處非見。幾見亦見處。幾非見亦非見處。幾身見因非身見。幾身見非身見因。幾身見因亦身見。幾非身見因亦非身見。幾業非業報。幾業報非業。幾業亦業報。幾非業亦非業報。幾業非業隨轉。幾業隨轉非業。幾業亦業隨轉。幾非業亦非業隨轉。幾造色色非可見色。幾可見色非造色色。幾造色色亦可見色。幾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幾造色色非有對色。幾有對色非造色色。幾造色色亦有對色。幾非造色亦非有對色。幾甚深難了。幾難了甚深。   幾善非善因。幾善因非善。幾善亦善因。幾非善亦非善因。幾不善非不善因。幾不善因非不善。幾不善亦不善因。幾非不善亦非不善因。幾無記非無記因。幾無記因非無記。幾無記亦無記因。幾非無記亦非無記因。幾因緣緣非有因。幾有因非因緣緣。幾因緣緣亦有因。幾非因緣緣亦非有因。幾次第緣緣非次第。幾次第非次第緣緣。幾次第緣緣亦次第幾非次第緣緣亦非次第。幾緣緣緣非有緣。幾有緣非緣緣緣。幾緣緣緣亦有緣。幾非緣緣緣亦非有緣。幾增上緣緣非增上。幾增上非增上緣緣。幾增上亦增上緣緣。幾非增上緣緣亦非增上。幾流非隨流。幾隨流非流。幾流亦隨流。幾非流亦非隨流。如是一切修多羅廣問。   問此優婆塞五戒。幾色幾非色者。今當答。謂一切是色。一不可見。四分別。謂四作可見無作不可見。彼一切作有對無作無對。一切是有漏。一切是有為。一切是有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一切是色所攝。一切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切是斷知知。一切是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亦有果。一切是不受。一切是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切是有。一切因不相應。   善一處少分攝五戒。五戒亦攝善一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有漏一處少分攝五戒。五戒亦攝有漏一處少分。無漏處所不攝。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一切是欲界繫。一切是非學非無學。一切是修斷。一切是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一切是非心隨轉非受相應。一切是非心隨轉非想行相應。一切是非學隨轉非觀相應。一切是見處非見。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一切是業非業報。一切是業非業隨轉。一是造色色非可見色。四分別。謂四若作是造色色可見色。若無作是造色色非可見色。一切若作是造色色有對色。若無作是造色色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一切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一切是緣緣緣非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切是隨流非流。   淨者。謂四不壞淨。問雲何四。答謂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不壞淨。   問此四不壞淨。幾色幾非色。答一是色。三非色。一切不可見。一切是無對。一切是無漏。一切是有為一切是無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一是色所攝。三是名所攝。一切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切非斷知知。一切是不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一是四大造。三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切是非有。一因不相應。三因相應。善二處少分攝四不壞淨。四不壞淨亦攝善二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有漏處所不攝。無漏一處。及一處少分。攝四不壞淨。四不壞淨亦攝無漏一處及一處少分。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一切是不繫。   問不壞淨。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一切應分別。佛不壞淨。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意思惟相應佛不壞淨。雲何無學。謂無學意思惟相應佛不壞淨。如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亦如是。   聖戒不壞淨。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身口業。雲何無學。謂無學身口業。一切是不斷。一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三心法心相應。一心隨轉非受相應。三心隨轉亦受相應。一心隨轉非想行相應。三心隨轉亦想行相應。除其自性。   問不壞淨。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一切應分別佛不壞淨。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佛不壞淨。雲何無覺有觀。謂無覺有觀意思惟相應佛不壞淨。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佛不壞淨。如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亦如是。   聖戒不壞淨。或覺隨轉非觀相應。或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雲何覺隨轉非觀相應。謂覺隨轉身口業。餘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一切非見亦非見處。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一是業非業報。三非業亦非業報。一是業亦業隨轉。三業隨轉非業。一是造色色非可見色。三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一是造色色非有對色。三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   問不壞淨。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三分別。佛不壞淨。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佛不壞淨。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佛不壞淨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佛不壞淨。若餘未來佛不壞淨。如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亦如是。   一是緣緣緣非有緣。二是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切非流亦非隨流。   果者。謂四沙門果。問雲何四。答謂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問此四沙門果。幾色。幾非色。答謂沙門果所攝身口業是色。餘非色。一切不可見。一切是無對。一切是無漏。   問沙門果。幾有為。幾無為。答一切應分別。謂須陀洹果。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須陀洹果有為五陰。雲何無為。謂須陀洹果所攝數滅。如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亦如是。   一切是無報沙門果。若有為從因緣生世所攝。若無為非因緣生非世所攝。沙門果所攝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沙門果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切非斷知知及不斷。若有為是應修。若無為是不應修。一切不穢污。若有為是果及有果。若無為是果非有果。一切是不受。沙門果所攝身口業。是四大造。餘非四大造。若有為是有上。若無為是無上。一切是非有。沙門果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及數滅。因不相應。餘因相應。   善六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善六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有漏處所不攝。無漏六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無漏六處少分。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是善。一切是不繫。   問沙門果。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一切應分別。謂須陀洹果。或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須陀洹有為果。雲何非學非無學。謂須陀洹無為果。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亦如是。   阿羅漢果。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無學。謂阿羅漢有為果。雲何非學非無學。謂阿羅漢無為果。一切是不斷。沙門果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及數滅。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沙門果所攝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是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   問須陀洹果。幾心隨轉非受相應。答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數滅。如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亦如是。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問須陀洹果。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數滅。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亦如是。阿那含果。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及數滅。如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如是。   須陀洹果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亦如是。   阿羅漢果。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是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沙門果所攝身口業。及思。是業非業報。餘非業亦非業報。   問須陀洹果。幾業非業隨轉。答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數滅。如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亦如是。沙門果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可見色。餘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沙門果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有對色。餘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沙門果。若有為是善亦善因。若無為是善非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沙門果。若有為是因緣緣及有因。若無為非因緣緣及非因。   問沙門果。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沙門果。若有為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若餘未來心心法。及身口業心不相應行。及數滅。沙門果。若有為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及數滅。是緣緣緣非有緣。餘者是緣緣緣亦有緣。沙門果。若有為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緣非有增上。一切非流亦非隨流。   通者。謂四通。問雲何四。答謂。有苦遲通。有苦速通。有樂遲通。有樂速通。雲何苦遲通。謂未來禪。中間禪。及三無色。若鈍根道。雲何苦速通。謂未來禪。中間禪。及三無色。若利根道。雲何樂遲通。謂根本四禪。若鈍根道。雲何樂速通。謂根本四禪。若利根道。   問此四通。幾是色。幾非色。答通所攝身口業是色。餘非色。一切不可見。一切是無對。一切是無漏。一切是有為。一切是無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通所攝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通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切非斷知知。及不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通所攝身口業。是四大造。餘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切是非有。通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善五處少分攝四通。四通亦攝善五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有漏處所不攝。無漏五處少分攝四通。四通亦攝無漏五處少分。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一切是不繫。   問四通。幾學。幾無學。答一切應分別。通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通所攝學五陰。雲何無學。謂通所攝無學五陰。一切是不斷。通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通所攝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是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   問四通。幾心隨轉非受相應。答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問苦遲通。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如苦遲通。苦速通亦如是。   樂遲通。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如樂遲通。樂速通亦如是。   通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是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通所攝身口業及思。此是業非業報。餘非業亦非業報。   問四通。幾業非業隨轉。答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   通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可見色。餘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通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有對色。餘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   問四通。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通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若餘未來心心法。及身口業心不相應行。通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是緣緣緣非有緣。餘者是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切非流亦非隨流。   種者。謂四聖種。問雲何四。答一謂隨乞得衣知足聖種。二謂隨乞得食知足聖種。三謂隨得眠臥具等知足聖種。四謂樂閑靜樂修聖種。   問此四聖種。幾色。幾非色。答聖種所攝身口業是色。餘非色。一切是不可見。一切是無對。   問聖種。幾有漏。幾無漏。答一切應分別。聖種。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聖種所攝有漏五陰。雲何無漏。謂聖種所攝無漏五陰。一切是有為。若有漏。彼有報。若無漏。彼無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聖種所攝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聖種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若有漏斷知知及斷。若無漏。非斷知知及不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聖種所攝身口業。是四大造。餘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聖種。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聖種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善五處少分攝四聖種。四聖種亦攝善五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或有漏處攝非聖種。作四句。有漏處攝非聖種者。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陰。聖種攝非有漏處者。謂聖種所攝無漏五陰。有漏處攝亦聖種者。謂聖種所攝有漏五陰。非有漏處攝亦非聖種者謂虛空。及數滅非數滅。或無漏處攝非聖種。作四句。無漏處攝非聖種者。謂虛空。及數滅非數滅。聖種攝非無漏處者。謂聖種所攝有漏五陰。無漏處攝亦聖種者。謂聖種所攝無漏五陰。非無漏處攝亦非聖種者。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陰。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   聖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聖種所攝欲界繫五陰。雲何色界繫。謂聖種所攝色界繫五陰。雲何無色界繫。謂聖種所攝無色界繫四陰。雲何不繫。謂無漏四聖種。   問聖種。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一切應分別。聖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聖種所攝學五陰。雲何無學。謂聖種所攝無學五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聖種所攝有漏五陰。聖種。若有漏彼修斷。若無漏。彼不斷。聖種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聖種所攝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是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   問聖種幾心隨轉非受相應。答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問聖種。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   問聖種。幾見非見處。答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聖種。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四聖種。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四聖種。   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聖種所攝身口業及思。此是業非業報。餘非業亦非業報。   問聖種。幾業非業隨轉。答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及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及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聖種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可見色。餘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   聖種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有對色。餘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   問聖種。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聖種。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若餘未來心心法及身口業心不相應行。   聖種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是緣緣緣非有緣。餘者是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聖種。若有漏。彼隨流非流。若無漏非流亦非隨流。   如四聖種。四正勤四如意足善聚修多羅亦如是。   念者。謂四念處。問雲何四。答謂身念處。乃至法念處。雲何身念處。謂緣身慧。雲何受念處。謂緣受慧。雲何心念處。謂緣心慧。雲何法念處。謂緣法慧。問此四念處。幾色。幾非色。答一切非色一切不可見。一切是無對。   問念處。幾有漏。幾無漏。答一切應分別。緣身慧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無漏。謂無漏意思惟相應緣身慧。如緣身慧。乃至緣法慧亦如是。   一切是有為念處。若有漏。彼有報若無漏。彼無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一切是名所攝。一切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若有漏。斷知知及斷。若無漏。非斷知知及不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一切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念處。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是有。一切因相應。   善一處少分攝四念處。四念處亦攝善一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   或有漏處攝非念處。作四句。有漏處攝非念處者。謂有漏色陰。有漏受陰想陰識陰。念處所不攝。有漏行緣。念處攝非有漏處者。謂無漏四念處。有漏處攝亦念處者。謂有漏四念處。非有漏處攝亦非念處者。謂無漏色陰受陰想陰識陰。念處所不攝無漏行陰。及無為。或無漏處攝非念處。作四句。無漏處攝非念處者。謂無漏色陰受陰想陰識陰。念處所不攝無漏行陰。及無為。念處攝非無漏者。謂有漏四念處。無漏處攝亦念處者。謂無漏四念處。非無漏處攝亦非念處者。謂有漏色陰受陰想陰識陰。念處所不攝有漏行陰。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   問念處。幾界繫。答一切應分別。緣身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無繫。謂無漏意思惟相應緣身慧。如緣身慧。乃至緣法慧亦如是。   問念處。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一切應分別緣身慧。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無學。謂無學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意思惟相應緣身慧。如緣身慧乃至緣法慧亦如是。   念處。若有漏。彼修斷。若無漏。彼不斷。一切是心法心相應。一切心隨轉受相應。一切心隨轉想行相應。除其自性。問念處。幾有覺有觀。答一切應分別。緣身慧。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無覺有觀。謂無覺有觀意思惟相應緣身慧。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緣身慧。如緣身慧。乃至緣法慧亦如是。   問念處。幾見非見處。答一切應分別。緣身慧。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緣身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緣身慧。及五識身相應緣身慧。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緣身慧。   緣受慧。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緣受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緣受慧。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緣受慧。如無漏緣受慧。緣心慧緣法慧亦如是。   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一切非業亦非業報。一切是業隨轉非業。一切非造色色非可見色。一切非造色色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   問念處。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緣身慧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緣身慧。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緣身慧。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緣身慧。若餘未來緣身慧。如緣身慧。乃至緣法慧亦如是。   一切是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若有漏。彼隨流非流。餘非流亦非隨流。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九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千問論品第七之二   四念處。問雲何四。答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問此四念處。幾色。幾非色。答一是色。三非色。三不可見。一分別身念處。或可見。或不可見。雲何可見。謂一入。雲何不可見。謂九入。及一入少分。三無對。一分別。身念處。或有對。或無對。雲何有對。謂十入。雲何無對。謂一入少分。問四念處。幾有漏。幾無漏。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十入。及一入少分。雲何無漏。謂一入少分。受念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無漏。謂無漏意思惟相應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想陰行陰。雲何無漏。謂無漏想陰行陰。及無為。三有為。一分別。法念處。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想陰行陰。雲何無為。謂虛空數滅非數滅。問四念處。幾有報幾無報。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不善。及善有漏身念處。雲何無報。謂無記無漏身念處。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三從因緣生世所攝。一分別。法念處。若有為。從因緣生世所攝。若無為。非因緣生非世所攝。   一是色所攝。三是名所攝。一是內入所攝。二是外入所攝。一分別。身念處。或內入所攝。或外入所攝。雲何內入所攝。謂五內入。雲何外入所攝。謂五外入。及一外入少分。一切是智知。若有漏。彼斷知知。及斷。若無漏彼非斷知知。及不斷。   問四念處幾應修。幾不應修。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身念處。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身念處。如身念處。受心念處亦如是。法念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有為法念處。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念處。及虛空數滅非數滅。   問四念處。幾穢污。幾不穢污。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穢污。或不穢污。雲何穢污。謂隱沒。雲何不穢污。謂不隱沒。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三是果及有果。一分別。法念處。或果非有果。作三句。果非有果者。謂數滅。果亦有果者。謂有為法念處。非果亦非有果者。謂虛空及非數滅。   三不受一分別。身念處。或受。或不受。雲何受。謂內入自性受。雲何不受。謂非自性受。   三非四大造。一分別。身念處。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雲何四大造。謂九入。及二入少分。雲何非四大造。謂一入少分。   三有上。一分別法念處。或有上。或無上。雲何有上。謂想陰行陰虛空非數滅。雲何無上。謂數滅。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一因不相應。二因相應。一分別。法念處。若心法因相應。若非心法因不相應。   善處少分攝四念處少分。四念處少分亦攝善處少分。不善處少分攝四念處少分。四念處少分亦攝不善處少分。無記處少分攝四念處少分。四念處少分亦攝無記處少分。漏處少分攝一念處少分。一念處少分亦攝漏處少分。有漏處少分攝四念處少分。四念處少分亦攝有漏處少分。無漏處少分攝四念處少分。四念處少分亦攝無漏處少分。三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分別。法念處。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問四念處。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三入少分。雲何不善。謂三入少分。雲何無記謂八入。及三入少分。   受念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不善。謂不善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無記。謂無記意思惟相應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想陰行陰。及數滅。雲何不善。謂不善想陰行陰。雲何無記。謂無記想陰行陰。虛空非數滅。   問四念處。幾界繫。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二入及九入少分。雲何色界繫。謂九入少分。雲何不繫。謂一入少分。   受念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不繫。謂無漏意思惟相應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想陰行陰。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想陰行陰。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想陰行陰。雲何不繫。謂無漏想陰行陰。及無為。   問四念處。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一入處少分。雲何無學。謂一入處少分。雲何非學非無學。謂十入。及一入少分。   受念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無學。謂無學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意思惟相應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法念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想陰行陰。雲何無學。謂無學想陰行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想陰行陰。及無為。   問四念處。幾見斷。幾修斷。幾不斷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修斷。或不斷。雲何修斷。謂十入。及一入少分。雲何不斷。謂一入少分。   受念處。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謂受念處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等忍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相應受念處。雲何修斷。謂受念處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相應受念處。及不穢污有漏受念處。雲何不斷。謂無漏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謂法念處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等忍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彼相應法念處。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斷。謂法念處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彼相應法念處。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有漏法念處。雲何不斷。謂無漏法念處。一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一心法心相應。一惟心。一分別法念處。若有緣彼心法。及心相應。若無緣。彼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   一心隨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心隨轉二。分別身念處。或心隨轉非受相應。或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餘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   法念處。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三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問四念處。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覺隨轉非觀相應。或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餘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   受念處。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無覺有觀。謂無覺有觀意思惟相應受念處。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法念處。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法法念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法法念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法法念處。及無為。   問四念處。幾見非見處。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見處非見。作三句。見處非見者。謂九入。及一入少分。見亦見處者。謂一入。非見亦非見處者。謂一入少分。   受念處。若有漏。彼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亦非見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法念處。見亦見處者。謂五見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法念處。   問四念處。幾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若穢污。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若不穢污。身見非彼因彼亦非身見因。受念處。或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或身見是彼因彼亦身見因。或身見非彼因彼亦非身見因。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斷使彼相應受念處。除過去現在見集斷一切遍使彼相應受念處除未來身見相應受念處除身見生住異滅及彼相應法生住異滅。若諸餘穢污受念處。身見是彼因彼亦身見因者。謂前所除爾所法者。是身見非彼因彼亦非身見因者。謂不穢污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作三句。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斷使彼相應法念處。除過去現在見集斷一切遍使彼相應法念處。除未來身見相應法念處。除身見生住異滅及彼相應法生住異滅。若諸餘穢污法念處。身見是彼因彼亦身見因者謂前所除爾所法者。是身見非彼因彼亦非身見因者。謂不穢污法念處。   問四念處。幾業非業報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業非業報。作三句。業非業報者。謂身口業。業報非業者。謂報生身念處。非業亦非業報者。謂除業及業報身念處。餘身念處。   受念處。或業報非業。或非業亦非業報。業報非業者。謂報生受念處。餘非業亦非業報。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法念處。或業非業報。作四句業。非業報者。謂報所不攝思業。業報非業者。謂若思所不攝報生法念處業亦業報者。謂報生思業。非業亦非業報者。謂除業及業報法念處。若餘法念處。二業隨轉非業。二分別。身念處。或業非業隨轉。作三句。業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非業隨轉身口業及業隨轉身念處。若餘身念處。   法念處。或業非業隨轉。作三句。業非業隨轉者。謂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想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及業隨轉法念處。若餘法念處。   三非造色色非可見色。一分別。身念處。或造色色非可見色。作三句。造色色非可見色者。謂八入。及二入少分。造色色亦可見色者。謂一入。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者。謂一入少分。三非造色色非有對色。一分別。身念處。或造色色非有對色。作三句。造色色非有對色者。謂一入少分。有對色非造色色者。謂一入少分。造色色亦有對色者。謂九入。及一入少分。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問四念處。幾善因非善。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善因非善。作三句。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身念處。善亦善因者。謂善身念處。非善亦非善因者。謂除善報生身念處。若餘無記。及不善身念處。如身念處。受心念處亦如是。法念處。或善非善因。作四句。善非善因者。謂數滅。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法念處。善亦善因者。謂善有為法念處。非善亦非善因者。謂除善報生法念處。若餘無記及不善法念處。   問四念處。幾不善不善因。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身念處。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身念處。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除不善報生身念處。若餘無記及善身念處。受念處。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受念處。及欲界身見邊見相應受念處。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受念處。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除不善報生受念處及除欲界身見邊見相應受念處。若餘無記。及善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法念處。及欲界身見邊見相應法念處。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法念處。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除不善報生法念處。及除欲界身見邊見相應法念處。若餘無記及善法念處。   問四念處。幾無記非無記因。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或無記因非無記。作三句。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身念處。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身念處。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身念處。如身念處。受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無記非無記因。作四句。無記非無記因者。謂虛空非數滅。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法念處。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有為法念處。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法念處。三是因緣緣。及有因。一分別。法念處。若有為。彼因緣緣。及有因。若無為。非因緣緣。及非有因。一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三分別。   受念處。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受念處。過去及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受念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受念處。若餘過去及現在受念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受念處。若餘未來受念處。如受念處。心念處亦如是。法念處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法法念處。過去及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法法念處。及無想正受。滅盡正受。已起當起。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法法念處。若餘過去及現在心法法念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法法念處。若餘未來心法法念處。除次第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一是緣緣緣非有緣。二是緣緣緣及有緣法念處。若心法緣緣緣及有緣。若非心法緣緣緣非有緣。   三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分別。法念處。若有為。彼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緣非有增上。   問四念處。幾流。幾隨流。答一切應分別。身念處。若有漏。彼隨流非流。若無漏。彼非流亦非隨流。如身念處。受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或隨流非流。作三句。隨流非流者。謂流所不攝有漏法念處。流亦隨流者。謂四流。非流亦非隨流者。謂無漏法念處。   諦者。謂四聖諦。問雲何四。答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問此四聖諦。幾色。幾非色。答一非色。三分別苦諦。或色。或非色。雲何色。謂十入。及一入少分。雲何非色。謂一入。及一入少分。如苦諦。集諦亦如是。道諦所攝身口業是色。餘非色。二不可見。二分別苦諦。或可見。或不可見。雲何可見。謂一入。雲何不可見。謂十一入。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二無對。二分別。苦諦。或有對。或無對。雲何有。對謂十入。雲何無對。謂二入。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二有漏。二無漏。三有為。一無為。二無報。二分別苦諦。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善不善苦諦。雲何無報。謂無記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三從因緣生世所攝。一非因緣生非世所攝。一名所攝。三分別苦諦。或色所攝。或名所攝。雲何色所攝。謂十入。及一入少分。雲何名所攝。謂一入。及一入少分。如苦諦。集諦亦如是。道諦所攝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一是外入所攝。三分別苦諦。或內入所攝。或外入所攝。雲何內入所攝。謂六內入。雲何外入所攝。謂六外入。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心意識。此內入所攝。餘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二斷知知及斷。二非斷知知及不斷。   一應修。一不應修。二分別苦諦。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苦諦。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二不穢污。二分別苦諦。或穢污或不穢污。雲何穢污。謂隱沒。雲何不穢污。謂不隱沒。如苦諦。集諦亦如是。一果非有果。三果及有果。二不受。二分別苦諦。或受。或不受。雲何受。謂自性受。雲何不受。謂非自性受。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一非四大造。三分別苦諦。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雲何四大造。謂九入。及二入少分。雲何非四大造。謂一入。及二入少分。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身口業四大造。餘非四大造。三有上。一無上。二是有。二非有。一因不相應。三分別苦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   善處攝二諦及二諦少分。二諦及二諦少分亦攝善處不善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不善處。   或無記處攝非諦。作四句。無記處攝非諦者。謂虛空非數滅。諦攝非無記處者。謂二諦。及二諦少分。無記處攝亦諦者。謂二諦少分。非無記處攝亦非諦者。是事不可得也。   漏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漏處。有漏處攝二諦。二諦亦攝有漏處。或無漏處。攝非諦。作四句。無漏處攝非諦者。謂虛空及非數滅。諦攝非無漏處者。謂二諦。無漏處攝亦諦者。謂二諦。非無漏處攝亦非諦者。是事不可得也。   三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二善。二分別苦諦。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苦諦所攝善五陰。雲何不善。謂苦諦所攝。不善五陰。雲何無記。謂苦諦所攝無記五陰。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二不繫。二分別苦諦。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苦諦所攝欲界繫五陰。雲何色界繫。謂苦諦所攝色界繫五陰。雲何無色界繫。謂苦諦所攝無色界繫四陰。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三非學非無學。一分別。道諦。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五陰。雲何無學。謂無學五陰。   二不斷。二分別苦諦。或見斷。或修斷。雲何見斷。若苦諦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彼相應苦諦。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斷。若苦諦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彼相應苦諦。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一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三分別苦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   一非心隨轉非受相應。三分別苦諦。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身口業。若餘色。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一非覺隨轉非觀相應。三分別苦諦。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苦諦。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苦諦。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色。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   一非見亦非見處。三分別苦諦。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見亦見處者。謂眼根。及五見世俗正見。餘見處非見。如苦諦。集諦亦如是。道諦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此是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   二身見非彼因彼亦非身見因。二分別苦諦。或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或身見是彼因彼亦身見因。或身見非彼。因彼亦非身見因。身見是彼因彼非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斷使彼相應苦諦。除過去現在見集斷一切遍使彼相應苦諦。除未來身見相應苦諦。除身見生住異滅及彼相應法生住異滅。若諸餘穢污苦諦。身見是彼因彼亦身見因者。謂前所除爾所法者。是身見非彼因彼亦非身見因者。謂不穢污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一非業非業報。三分別。苦諦。或業非業報。作四句。業非業報者。謂身口業及報所不攝思業。業報非業者。謂若思所不攝報生苦諦業亦業報者。謂報生思業。非業亦非業報者。謂除業及業報苦諦。若餘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身口業及思。是業非業報。餘非業亦非業報。   一非業亦非業隨轉。三分別苦諦。或業非業隨轉。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及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及業隨轉苦諦。若餘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或業非業隨轉。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   一非造色色非可見色。三分別。苦諦。或造色色非可見色。作三句。造色色非可見色者。謂八入及二入少分。造色色亦可見色者。謂一入。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者。謂一入及二入少分。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可見色。餘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   一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三分別。苦諦。或造色色非有對色。作四句。造色色非有對色者。謂一入少分。有對色非造色色者。謂一入少分。造色色亦有對色者。謂九入及一入少分。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者。謂一入及一入少分。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有對色。餘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是善非善因。一善亦善因。二分別苦諦。或善因非善。作三句。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苦諦。善亦善因者。謂善苦諦。非善亦非善因者。謂除善報生苦諦。若餘無記。及不善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二非不善因亦非不善。二分別苦諦。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苦諦。及欲界身見邊見。彼相應苦諦。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苦諦。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除不善報生苦諦。除欲界身見邊見。彼相應苦諦。若餘無記。及善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二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二分別苦諦。或無記因非無記。作三句。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苦諦。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苦諦。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苦諦。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一非因緣緣非有因。三因緣緣及有因。一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三分別苦諦。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苦諦。過去及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心法苦諦。及無想正受。滅盡正受。已起當起。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心法苦諦。若餘過去及現在心心法苦諦。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苦諦。若餘未來心心法苦諦。除次第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色。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道諦。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道諦。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道諦。若餘未來心心法道諦。及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   一緣緣緣非有緣。三分別。苦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緣緣緣非有緣。餘緣緣緣及有緣。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道諦所攝身口業。緣緣緣非有緣。餘緣緣緣亦有緣。   三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是增上緣緣非有增上。二非流非隨流。二分別苦諦。或流亦隨流。或隨流非流。流亦隨流者。謂四流。餘隨流非流。如苦諦。集諦亦如是。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十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千問論品第七之三   禪無量無色三摩提定菩提品根入陰界。禪者。謂四禪。問雲何四。答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問此四禪。幾色。幾非色。答禪所攝身口業。此是色。餘非色。一切不可見。一切是無對。   問禪幾有漏。幾無漏。答一切應分別。禪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禪所攝有漏五陰。雲何無漏。謂禪所攝無漏五陰。一切是有為。若有漏。彼有報。若無漏。彼無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禪所攝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禪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若有漏。斷智知。及斷。若無漏。非斷智知。及不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禪所攝身口業。是四大造餘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禪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禪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   善五處少分攝四禪。四禪亦攝善五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或有漏處攝非禪。作四句。有漏處攝非禪者。謂禪所不攝有漏五陰。禪攝非有漏處者。謂無漏四禪。有漏處攝亦禪者。謂有漏四禪。非有漏處攝亦非禪者。謂禪所不攝無漏五陰及無為。   或無漏處攝非禪。作四句。無漏處攝非禪者。謂禪所不攝無漏五陰。及無為。禪攝非無漏處者。謂有漏四禪。無漏處攝亦禪者。謂無漏四禪。非無漏處攝亦非禪者。謂禪所不攝有漏五陰。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若有漏。是色界繫。若無漏。是不繫。   問禪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一切應分別。禪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禪所攝學五陰。雲何無學。謂禪所攝無學五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禪所攝有漏五陰。禪若有漏。彼修斷。若無漏。彼不斷。禪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禪所攝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是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問禪幾心隨轉非受相應。答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三非覺非觀。一分別初禪。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   問禪幾見非見處。答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禪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四禪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四禪。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禪所攝身口業及思。此是業非業報。餘非業亦非業報。   問禪幾業非業隨轉。答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   禪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可見色。餘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禪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有對色。餘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   問禪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初禪。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若餘未來心心法。及身口業心不相應行。如初禪。第二第三禪亦如是。   第四禪。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及無想正受。已起當起。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若餘未來心心法。除次第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身口業。   禪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是緣緣緣非有緣餘者。是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禪若有漏。彼隨流非流。若無漏。彼非流亦非隨流。無量者。謂四無量。問雲何四。答謂慈悲喜捨。   問此四無量。幾色。幾非色。答無量所攝身口業。此是色。餘非色一切是不可見。一切是無對。一切是有漏。一切是有為。一切是有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無量所攝身口業。此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無量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切是斷智知及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有上。一切是不受。無量所攝身口業。是四大造。餘非四大造。一切是有無量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   善五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善五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無漏處所不攝。有漏五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有漏五處少分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一切是色界繫。一切是非學非無學。一切是修斷。無量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   問無量。幾心隨轉非受相應。答一切應分別。慈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慈悲喜捨亦如是。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問無量。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一切應分別慈心。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如慈悲捨亦如是。   喜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   無量。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餘是見處非見。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無量所攝身口業及思。是業非業報。餘非業亦非業報。   問無量幾業非業隨轉。答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   無量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可見色。餘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   無量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有對色。餘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   問無量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若餘未來心心法。及身口業心不相應行。   無量所攝身口業。心不相應行。緣緣緣非有緣。餘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切隨流非流。無色者。謂四無色。問雲何四。答謂。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問此四無色。幾色幾非色。答一切是非色一切不可見。一切是無對。一有漏。三分別空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空處所攝有漏四陰。雲何無漏。謂空處所攝無漏四陰。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一切是有為。   問無色。幾有報幾無報。答一切應分別。空處。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善有漏空處。雲何無報。謂無記無漏空處。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善非想非非想處。雲何無報。謂無記非想非非想處。   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一切是名所攝。無色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斷智知及斷三分別。三若有漏。彼斷智知及斷。若無漏。非斷智知及不斷。   問無色。幾是應修幾是不應修。答一切應分別空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空處。雲何不應修。謂無記空處。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如是。   問無色。幾穢污幾不穢污。答一切應分別無色。或穢污或不穢污。雲何穢污。謂隱沒。雲何不穢污。謂不隱沒。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一切非四大造。一切有上。一是有。三分別。三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或善處攝非無色。作四句。善處攝非無色者。謂善色陰。無色所不攝善四陰。及數滅。無色攝非善處者。謂無記四無色。善處攝亦無色者。謂善四無色。非善處攝亦非無色者。謂不善五陰。無記色陰。無色所不攝無記四陰。及虛空非數滅。不善處所不攝。或無記處攝非無色。作四句。無記處攝非無色者。謂無記色陰。無色所不攝無記四陰。虛空及非數滅。無色攝非無記者。謂善四無色。無記處攝亦無色者。謂無記四無色。非無記處攝亦非無色者。謂善五陰。及數滅。或漏處攝非無色。作四句。漏處攝非無色者。謂一漏處。及二漏處少分。無色攝非漏處者。謂漏處所不攝四無色。漏處攝亦無色者。謂二漏處少分。非漏處攝亦非無色者。謂色陰。漏處所不攝四陰。及無為。   或有漏處攝非無色。作四句。有漏處攝非無色者。謂有漏色陰。無色所不攝有漏四陰。無色攝非有漏處者。謂三無色少分。有漏處攝亦無色者。謂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非有漏處攝亦非無色者。謂無漏色陰。無色所不攝無漏四陰。及無為。   或無漏處攝非無色。作四句。無漏處攝非無色者。謂無漏色陰。無色所不攝無漏四陰。及無為。無色攝非無漏處者。謂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無漏處攝亦無色者。謂三無色少分。非無漏處攝亦非無色者。謂有漏色陰。及無色所不攝有漏四陰。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問無色。幾善幾無記。答一切應分別無色。或善或無記。雲何善。謂無色所攝善四陰。雲何無記。謂無色所攝無記四陰。一無色界繫。三分別。三若有漏。彼無色界繫。若無漏。彼不繫。一非學非無學。三分別。   空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空處所攝學四陰。雲何無學。謂空處所攝無學四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空處所攝有漏四陰。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   問無色。幾見斷。幾修斷。幾不斷。答一切應分別空處。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謂空處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二十八使。彼相應空處。彼所起心不相應行。   雲何修斷。謂空處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三使。彼相應空處。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有漏空處。雲何不斷。謂無漏空處。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   非想非非想處。或見斷。或修斷。雲何見斷。謂非想非非想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二十八使。彼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彼所起心不相應行。   雲何修斷。謂非想非非想處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三使。彼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有漏非想非非想處。   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   問無色。幾心隨轉非受相應。答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一切非覺隨轉非觀相應。   問無色。幾見非見處。答一切應分別。空處。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空處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空處。見亦見處者。謂五見。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空處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見亦見處者。謂五見。世俗正見。餘見處非見。四無色。幾身見因廣說如苦集諦。   問無色。幾業非業報。答一切應分別。空處。或業非業報。作四句。業非業報者。謂報所不攝思業。業報非業者。謂思所不攝。報生空處。業亦業報者。謂報生思業。非業亦非業報者。謂除業業報空處。若餘空處。如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如是。   問無色。幾業非業隨轉。答作三句。業非業隨轉者。謂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識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一切非造色色非可見色。一切非造色色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問無色。幾善因非善。答作三句。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四無色。善亦善因者。謂善四無色。非善亦非善因者。謂除善報生四無色。若餘無記四無色。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   問無色。幾無記非無記因。答一切應分別。無色。或無記亦無記因。或非無記亦非無記因。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四無色。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四無色。一切因緣緣及有因。   問無色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空處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空處。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心法空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心法空處。若餘過去現在心心法空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空處。若餘未來心心法空處。及心不相應行。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非想非非想處。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心法非想非非想處。及滅盡正受。已起當起。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心法非想非非想處。若餘過去現在非想非非想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非想非非想處。若餘未來心心法非想非非想處。除次第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   無色所不攝心不相應行。緣緣緣非有緣餘緣緣緣及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   問無色。幾流幾隨流。答一切應分別。空處。或隨流非流。作三句。隨流非流者。謂除流。若餘有漏空處。流亦隨流者。謂三流少分。非流亦非隨流者。謂無漏空處。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或流亦隨流。或隨流非流。流亦隨流者。謂三流少分。此是流亦隨流。餘隨流非流。   三摩提定者。謂四三昧修。問雲何四。答謂有三昧修廣修習住現法樂轉。有三昧修廣修習知見轉。有三昧修廣修習慧分別轉。有三昧修廣修習漏盡轉。   問此四三昧修。幾色。幾非色。答三昧修所攝身口業是色。餘非色。一切是不可見。一切是無對。一有漏。一無漏。二分別。   住現法樂三昧修。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住現法樂三昧修所攝有漏五陰。雲何無漏。謂住現法樂三昧修所攝無漏五陰。   慧分別三昧修。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有漏五陰。雲何無漏。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無漏五陰。   一切是有為。一有報。一無報。二分別。三若有漏。彼有報。若無漏。彼無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三昧修所攝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三昧修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是斷智知及斷。一非斷智知及不斷。二分別。二若有漏。斷智知及斷。若無漏。非斷智知及不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三昧修所攝身口業。是四大造。餘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是有。一非有。二分別。二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三昧修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因相應。   善五處少分攝四三昧修。四三昧修亦攝善五處少分。不善所不攝。無記所不攝。漏所不攝。   或有漏處攝非三昧修。作四句。有漏處攝非三昧修者。謂三昧修所不攝有漏五陰。三昧修攝非有漏處者。謂一三昧修。及二三昧修少分。有漏處攝亦三昧修者。謂一三昧修。及二三昧修少分。非有漏處攝亦非三昧修者。謂虛空及數滅非數滅。   或無漏處攝非三昧修。作四句。無漏處攝非三昧修者。謂虛空及數滅非數滅。三昧修攝非無漏者。謂一三昧修。及二三昧修少分。無漏處攝亦三昧修者。謂一三昧修。及二三昧修少分。非無漏處攝亦非三昧修者。謂三昧修所不攝有漏五陰。   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一色界繫。一不繫。二分別。住現法樂三昧修。若有漏。色界繫。若無漏。不繫。慧分別三昧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欲界繫五陰。雲何色界繫。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色界繫五陰。雲何無色界繫。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無色界繫四陰。雲何不繫。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無漏五陰。一無學。一非學非無學。二分別。住現法樂三昧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住現法樂三昧修所攝學五陰。雲何無學。謂住現法樂三昧修所攝無學五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住現法樂三昧修所攝有漏五陰。慧分別三昧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學五陰。雲何無學。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無學五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有漏五陰。一修斷。一不斷。二分別。二若有漏。彼修斷。若無漏。彼不斷。三昧修所攝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三昧修所攝受陰想陰。彼相應行陰。心法心相應。心意識。即心也。問三昧修。幾心隨轉非受相應。答一切應分別。住現法樂三昧修。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住現法樂三昧修。知見三昧修漏盡三昧修亦如是。   慧分別三昧修。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四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受相應非心隨轉者。謂心意識。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一無覺無觀。三分別。住現法樂三昧修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廣說如喜心。知見三昧修亦如是。意分別三昧修。廣說如慈心。   問三昧修。幾見非見處。答一切應分別。住現法樂三昧修。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住現法樂三昧修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住現法樂三昧修。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住現法樂三昧修。   知見三昧修。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見亦見處者。謂知見三昧修所攝世俗正見。餘見處非見。   慧分別三昧修。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慧分別三昧修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慧分別三昧修。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慧分別三昧修。   漏盡三昧修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   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三昧修所攝身口業及思。此是業非業報。餘非業亦非業報。   問三昧修。幾業非業隨轉。答一切應分別。住現法樂三昧修。知見三昧修。漏盡三昧修。廣說四句。如禪修多羅中分別。慧分別三昧修。廣說四句如聖種修多羅中分別。   三昧修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可見色。餘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三昧修所攝身口業。是造色色非有對色。餘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及有因。   問三昧修。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三昧修。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心法。若餘未來心心法。及身口業心不相應行。   三昧修所攝身口業。是緣緣緣非有緣。餘是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隨流非流。一非流亦非隨流。二分別。二若有漏。彼隨流非流。若無漏。非流亦非隨流。菩提品者。謂七覺支。問雲何七。答謂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問此七覺支幾色幾非色。答一切非色。一切不可見。一切是無對。一切是無漏。一切是有為。一切是無報。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一切是名所攝。一切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一切非斷智知及不斷。一切是應修。一切不穢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一切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切非有。一切因相應。   善二處少分攝七覺支。七覺支亦攝善二處少分。不善處所不攝。無記處所不攝。漏處所不攝。有漏處所不攝。無漏二處少分攝七覺支。七覺支亦攝無漏二處少分。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切是善。一切是不繫。   問覺支幾學幾無學。答一切應分別。念覺支。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意思惟相應念覺支。雲何無學。謂無學意思惟相應念覺支。如念覺支。餘一切亦如是。   一切是不斷。一切是心法心相應。一心隨轉非受相應。六心隨轉亦受相應。一切心隨轉想行相應。除其自性。問覺支。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一切應分別。念覺支。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念覺支。雲何無覺有觀。謂無覺有觀意思惟相應念覺支。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念覺支。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定捨覺支亦如是。   喜覺支。或有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喜覺支。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喜覺支。亦非見亦非見處。一分別。擇法覺支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是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   一切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一切非業亦非業報。一切是業隨轉非業。一切非造色色非可見色。一切非造色色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無記亦非無記因。一切是因緣緣亦有因。   問覺支。幾次第非次第緣緣。答一切應分別。念覺支。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念覺支。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念覺支。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念覺支。若餘未來念覺支。如念覺支。   餘一切亦如是。一切是緣緣緣。亦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切非流亦非隨流。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十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千問論品第七之四   根者。謂二十二根。問此二十二根。幾色。幾非色。答七是色。十五非色。一切不可見。七有對。十五無對。十有漏。三無漏。九分別。意根。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無漏。謂無漏意思惟相應意根。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一切是有為。   一有報。十一無報。十分別。意根。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不善善有漏意根。雲何無報。謂無記無漏意根。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亦如是。   苦根。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善不善苦根。雲何無報。謂無記苦根。信精進念定慧根。若有漏。彼有報。若無漏。彼無報。   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七是色所攝。十五是名所攝。八是內入所攝。十一是外入所攝。三分別。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所攝心意識。是內入所攝。餘是外入所攝。   一切是智知。十是斷智知。及斷三非斷智知。及不斷。九分別。九若有漏。彼斷智知。及斷。若無漏。非斷智知。及不斷。八應修八不應修。六分別。意根。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意根。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意根。如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捨根亦如是。   憂根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憂根。雲何不應修。謂不善憂根。   十六不穢污。六分別。意根。或穢污。或不穢污。雲何穢污。謂隱沒。雲何不穢污。謂不隱沒。如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亦如是。   一切是果。及有果。十五不受。七分別。眼根。或受。或不受。雲何受。若自性受。雲何不受。若非自性受。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亦如是。   七四大造。十五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十是有。三非有。九分別。九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八因不相應。十四因相應。   或善處攝非根。作四句。善處攝非根者。謂善色陰想陰。根所不攝善行陰。及數滅。根攝非善處者。謂八根六根少分。善處攝亦根者。謂八根六根少分。非善處攝亦非根者。謂不善色陰想陰。根所不攝不善行陰。根所不攝無記色陰想陰。根所不攝無記行陰。及虛空非數滅。   或不善處攝非根。作四句。不善處攝非根者。謂不善色陰想陰。根所不攝不善行陰。根攝非不善處者。謂十六根六根少分。不善處攝亦根攝者。謂六根少分。非不善處攝亦非根者。謂善色陰想陰。根所不攝善行陰。及數滅根所不攝無記色陰想陰。根所不攝無記行陰。及虛空非數滅。   或無記處攝非根。作四句。無記處攝非根者。謂根所不攝無記色陰想陰。根所不攝無記行陰。虛空及非數滅。根攝非無記處者。謂九根及五根少分。無記處攝亦根者。謂八根及五根少分。非無記處攝亦非根者。謂善色陰想陰。根所不攝善行陰。及數滅。及不善色陰想陰。根所不攝不善行陰。漏處所不攝。或有漏處攝非根。作四句。有漏處攝非根者。謂根所不攝有漏色陰想陰。根所不攝有漏行陰。根攝非有漏處者。謂三根及九根少分。有漏處攝亦根者。謂十根及九根少分。非有漏處攝亦非根者。謂無漏色陰想陰。根所不攝無漏行陰。及無為。或無漏處攝非根。作四句。無漏處攝非根者。謂無漏色陰想陰根所不攝無漏行陰。及無為。根攝非無漏處者。謂十根及九根少分。無漏處攝亦根攝者。謂三根及九根少分。非無漏處攝亦非根者。謂根所不攝有漏色陰想陰。根所不攝有漏行陰。   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八善。八無記。六分別。意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不善。謂不善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無記。謂無記意思惟相應意根。如意根。樂苦喜捨根亦如是。憂根。或善。或不善。雲何善。謂善意思惟相應憂根。雲何不善。謂不善意思惟相應憂根。四欲界繫三不繫。十五分別。眼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眼根欲界繫。四大所造。雲何色界繫。謂眼根色界繫四大所造。如眼根。耳鼻舌身根亦如是。   命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命。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命。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命。   意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不繫。謂無漏意思惟相應意根。如意根。捨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   樂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意思惟相應樂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意思惟相應樂根。雲何不繫。謂無漏意思惟相應業根。如樂根。喜根亦如是。   二學。一無學。十非學非無學。九分別。意根。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意思惟相應意根。無學即無學意思惟相應亦如是。   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意思惟相應意根。如意根。樂喜捨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   九修斷。三不斷。十分別。意根。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若意根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廣說如分別諸入品。雲何修斷。謂如前廣說。雲何不斷。謂無漏意根。如意根。捨根亦如是。   樂根。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若樂根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二十八使相應樂根。雲何修斷。若樂根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五使相應樂根。及不穢污有漏樂根。雲何不斷。謂無漏樂根(二十八者三禪四諦二十八五者三禪思惟三欲界思惟貪及無明二也)。   喜根。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若喜根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五十二使相應喜根。雲何修斷。若喜根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六使相應喜根。及不穢污有漏喜根。雲何不斷。謂無漏喜根(五十二者二禪四諦二十八欲界四諦身見一邊見一邪見四戒盜二見盜四貪四慢四無明四六者二禪思惟三欲界思惟貪慢無明三也)。   憂根。或見斷。或修斷。雲何見斷。若憂根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十六使相應憂根。雲何修斷若憂根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二使相應憂根。及不穢污憂根(十六者欲界四諦邪見四疑四瞋恚四無明四二者欲界思惟瞋恚無明二也)。   信精進念定慧。若有漏。彼修斷。若無漏。彼不斷。八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十心法心相應一即心。三分別。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所攝九根八根。心法及心相應。一根即心也。八非心隨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心隨轉。五心隨轉非受相應。五心隨轉亦受相應。三分別。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所攝三根。心隨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心隨轉。五心隨轉亦受相應。   八非心隨轉非想行相應。一想行相應非心隨轉。十心隨轉及想行相應。除其自性。三分別。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所攝九根八根。心隨轉亦想行相應。除其自性。一根想行相應非心隨轉。   二有覺有觀。八無覺無觀。十二分別。意根。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無覺有觀。謂無覺有觀意思惟相應意根。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意根。如意根。捨根信精進念定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   樂根。或有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樂根。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樂根。如樂根。喜根亦如是。一見亦見處九見處非見。十二分別。意根。若有漏。彼見處非見。若無漏。彼非見亦非見處。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精進念定根亦如是。   慧根。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根。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慧根。見亦見處者。謂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所攝。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無知根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根。是見非見處。餘非見亦非見處。十六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六分別。意根樂根喜根捨根。廣說如受念處。苦根。若穢污。彼身見因身見非彼因。若不穢污。彼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   憂根。或身見因身見非彼因。作三句。身見因身見非彼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斷使相應憂根。除過去現在見集斷一切遍使相應憂根。若餘穢污憂根。身見因身見亦彼因者。謂前爾所所除者是。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者。謂不穢污憂根。   九非業非業報。一業報非報。十二分別。眼根。或業報非業。或非業亦非業報。業報非業者。謂報生眼根。餘非業亦非業報。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意根樂根喜根捨根苦根亦如是。   八非業非業隨轉。十四業隨轉非業。七是造色色非可見色。十五非造色色非可見色。七是造色色有對色。十五非造色色非有對色。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八是善亦善因。十四分別。眼根。或善因非善。或非善因亦非善。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眼根。餘非善因亦非善。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命根亦如是。   意根。或善因非善。作三句。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意根。善亦善因者。謂善意根。非善亦非善因者。謂除善報生意根及善意根。若餘不善無記意根。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亦如是。苦根。或善亦善因。或非善亦非善因。善亦善因者。謂善苦根。非善亦非善因者。謂不善及無記苦根。   憂根。或善亦善因。或非善。亦非善因。善亦善因者。謂善憂根。非善亦非善因者。謂不善憂根。   八非不善非不善因。十四分別。眼根或不善因。非不善。或非不善因亦非不善。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眼根。餘非不善因亦非不善。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根女根命根亦如是。   意根。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意根。及欲界身見邊見相應意根。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意根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除不善報生意根。除欲界身見邊見相應意根及除不善意根。若餘無記及善意根。   樂根。或不善非不善因。或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不善非不善因者。謂不善樂根。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善及無記樂根。   苦根。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苦根。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苦根。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除不善報生苦根及不善苦根。若餘無記及善苦根。喜根。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欲界身見邊見。彼相應喜根。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喜根。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除欲界。身見邊見彼相應喜根。及除不善喜根。若餘無記及善喜根。如喜根捨根亦如是。憂根。或不善亦不善因。或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憂根。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善憂根。   八非無記亦非無記因。八無記亦無記因。六分別。意根。或無記因非無記。作三句。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意根。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意根。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意根。如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捨根亦如是。   憂根。或無記因非無記。或非無記亦非無記因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憂根。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憂根。一切因緣緣及有因。八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十四分別。意根。或次第非次第緣緣。廣說如受念處。捨根亦如是。   樂根。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樂根。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樂根。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除未來現前必起樂根。若餘未來樂根。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信精進念定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   八緣緣緣非有緣。十四緣緣緣及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亦有增上。十隨流非流。三非流亦非隨流。九分別。九若有漏。彼隨流非流。若無漏。彼非流亦非隨流。   入者。謂十二入。問雲何十二。答廣說如前。   問此十二入。幾色。幾非色。答謂十色。一非色。一分別。法入中。或色。或非色。雲何色。謂法入中身口業是色。餘非色。一可見。十一不可見。十有對。二無對。十有漏。二分別。意入。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無漏。謂無漏意思惟相應意入。法入。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身口業。有漏受陰想陰行陰。雲何無漏。謂無漏身口業。無漏受陰想陰行陰。及無為。十一有為。一分別。法入。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法入中身口業。受陰想陰行陰。雲何無為。謂虛空數滅及非數滅。八無報。四分別。色入。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善不善色入。雲何無報。謂除善不善色入。若餘色入。如色入。聲入亦如是。   意入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不善善有漏意入。雲何無報。謂無記及無漏意入。如意入。法入亦如是。十一從因緣生世所攝。一分別。法入。若有為因緣生世所攝。若無為非因緣生非世所攝。十是色所攝。一是名所攝。一分別。法入中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六是內入所攝。六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十斷知知及斷。二分別。二若有漏。彼斷知知及斷。若無漏。彼非斷知知及不斷。八不應修。四分別。色入。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入。雲何不應修。謂不善及無記色入。如色入。聲入意入亦如是。   法入。廣說如分別諸入品。八不穢污四分別。廣說如上。十一是果及有果。一分別。法入中。或果非有果。作三句。果非有果者。謂數滅。果亦有果者。謂有為法入。非果亦非有果者。謂虛空及非數滅三不受。九分別。眼入。或受。或不受。雲何受。謂自性受。雲何不受。謂非自性受。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香入味入觸入亦如是。   十二入。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雲何四大造。謂九入。及二入少分。雲何非四大造。謂一入。及二入少分。十一有上。一分別。法入。或有上。或無上。雲何有上。謂法入中身口業。及受陰想陰行陰虛空。及非數滅。雲何無上。謂數滅。十是有。二分別。二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十因不相應。一因相應。一分別。法入。若心法因相應。若非心法因不相應。   善處攝四入少分。四入少分亦攝善處不善處攝四入少分。四入少分亦攝不善處。無記處攝八入及四入少分。八入及四入少分亦攝無記處。漏處攝一入少分。一入少分亦攝漏處。有漏處攝十入及二入少分。十入及二入少分亦攝有漏處。無漏處攝二入少分。二入少分亦攝無漏處。   十一。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分別。法入。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八無記。四分別。廣說如分別諸入品。二欲界繫。十分別。廣說如分別諸入品。   問十二入。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廣說如分別諸入品。十修斷。二分別。廣說如分別諸入品。十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一即心。一分別。法入。若有緣心法心相應。若無緣非心法非心相應。   十非心隨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心隨轉一分別。法入。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三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心隨轉心不相應行及受。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想陰彼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十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二分別。意入。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無覺有觀。謂無覺有觀意思惟相應意入。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意入。法入。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覺隨轉心不相應行。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心法。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心法。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心法法入。及無為。   一見亦見處。九見處非見。二分別。意入。若有漏。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亦非見處。法入。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法入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法入。見亦見處者。謂五見。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法入。   八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四分別。色入。若穢污。身見因身見非彼因。若不穢污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如色入。聲入亦如是。意入。廣說如受念處。法入廣說如法念處。問十二入。幾業非業報。答一切應分別。眼入。或業報非業。或非業報亦非業。業報非業者。謂報生眼入餘非業報亦非業。如眼入。耳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意入亦如是。色入。或業非業報。作三句。業非業報者。謂身作色。業報非業者。謂報生色入。非業亦非業報者。謂除業色及業報生色入。若餘色入。聲入。或業非業報。或非業亦非業報。業非業報者。謂口作。餘非業亦非業報。   法入。或業非業報。作四句。業非業報者。謂身口業。及報所不攝思業。業報非業者。謂思所不攝報生法入。業亦業報者。謂報生思業。非業亦非業報者。謂除業及業報生法入。若餘法入。八非業非業隨轉。一業隨轉非業。三分別。色入。或業非業隨轉。或非業亦非業隨轉。業非業隨轉者。謂身作色。餘非業亦非業隨轉。聲入亦如是。   法入。或業非業隨轉。作四句。業非業隨轉者。謂除業隨轉身口業。若餘身口業。及思業。業隨轉非業者。謂受陰想陰。若思所不攝業隨轉行陰。業亦業隨轉者。謂業隨轉身口業。非業亦非業隨轉者。謂除業及業隨轉。法入。若餘法入。   十二入。或造色色非可見色。作三句。造色色非可見色者。謂八入。及二入少分造色色亦可見色者。謂一入。非造色色亦非可見色者。謂一入。及二入少分。   十二入。或造色色非有對色。作四句。造色色非有對色者。謂一入少分。有對色非造色色者。謂一入少分。造色色亦有對色者。謂九入。及一入少分。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者。謂一入。及一入少分。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問十二入。幾善亦善因。答一切應分別。眼入。或善因非善。或非善亦非善因。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眼入。餘非善因亦非善。如眼入。耳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亦如是。   色入。或善因非善。作三句。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色入。善亦善因者。謂善色入。非善亦非善因者。謂無記及不善色入。如色入。意入亦如是。   聲入。或善亦善因。或非善亦非善因。善亦善因者。謂善聲入。餘非善亦非善因。法入。或善非善因。廣說如法念處。問十二入。幾不善亦不善因答一切應分別。眼入。或不善因非不善。或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眼入。餘非不善因亦非不善。如眼入。耳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亦如是。   色入。或不善因非不善。作三句。不善因非不善者。謂不善報生色入。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色入。非不善亦非不善因者。謂無記及善色入。   聲入。或不善亦不善因。或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不善亦不善因者。謂不善聲入。餘非不善亦非不善因。意入。如意根。法入。如法念處。八無記亦無記因。四分別。色入。或無記因非無記。作三句。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色入無記因亦無記者。謂無記色入。非無記因亦非無記者。謂善色入。如色入。聲入意入亦如是。   法入。或無記非無記因。作四句。無記非無記因者。謂虛空及非數滅。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法入。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有為法入。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法入。   十一因緣緣及有因。一分別。法入。若有為因。緣緣及有因。若無為。非因緣緣非有因。   十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二分別。意入。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意入。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意入。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意入。若餘過去及現在意入。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意入。若餘未來意入。   法入。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法法入。過去及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法法入。及無想正受。滅盡正受。已起當起法入。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法法入。若餘過去及現在心法法入。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法法入。若餘未來心法法入。除次第心不相應行。若餘心不相應行身口業。及無為。   十緣緣緣非有緣。一緣緣緣亦有緣。一分別。緣法入。若心法。彼緣緣緣亦有緣。餘非緣緣緣亦非有緣。   十一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分別。法入。若有為。彼增上緣緣及有增上。若無為。增上緣緣非有增上。   十隨流非流。二分別。意入。若有漏。彼隨流非流。若無漏。非流亦非隨流。法入。或隨流非流。作三句。隨流非流者。謂流所不攝有漏法。入流亦隨流者。謂四流。非流亦非隨流者。謂流所不攝無漏法入。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1 眾事分阿毘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十二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捨譯   千問論品第七之餘   陰者。謂五陰。問雲何五。答廣說如上。問此五陰。幾色。幾非色。答一是色。四非色。四是不可見。一分別。色陰。或可見。或不可見。雲何可見謂一入。雲何不可見。謂九入。及一入少分。四無對。一分別。色陰。或有對。或無對。雲何有對。謂十入。雲何無對。謂一入少分。色陰。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十入。及一入少分。雲何無漏。謂一入少分。受陰。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意思惟相應受陰。雲何無漏。謂無漏意思惟相應受陰。如受陰。想陰識陰亦如是。   行陰。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若有漏心相應。及有漏心不相應行陰。雲何無漏。謂無漏心相應。及無漏心不相應行陰。一切是有為。   問陰。幾有報。幾無報。答一切應分別。色陰。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不善色陰。乃善有漏色陰。雲何無報。謂無記及無漏色陰如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亦如是。   一切從因緣生世所攝。一是色所攝。四是名所攝一是內入所攝。三是外入所攝。一分別。色陰。或內入所攝。或外入所攝。雲何內入所攝。謂五內入。雲何外入所攝。謂五外入。及一外入少分。一切是智知。若有漏。彼斷知知及斷。若無漏。彼非斷知知及不斷。   問陰。幾應修。幾不應修。答一切應分別。色陰。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陰。雲何不應修。謂不善及無記色陰。如色陰。受陰想陰識陰行陰亦如是。   問陰。幾穢污幾非穢污。答一切應分別。色陰。或穢污。或非穢污。雲何穢污。謂不善色陰及隱沒無記色陰。雲何非穢污。謂善色陰。及不隱沒無記色陰。如色陰。受陰想陰識陰行陰亦如是。   一切是果及有果。四不受。一分別。色陰。或受。或不受。雲何受。若自性受。雲何不受。若非自性受。四非四大造。一分別。色陰。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雲何四大造。謂九入。及二入少分。雲何非四大造。謂一入少分。一切有上問陰。幾是有。幾非有。答一切應分別。陰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一因不相應。二因相應。一分別。行陰。若心法。因相應。若非心法。因不相應。   或善處攝非陰。作四句。善處攝非陰者。謂數滅。陰攝非善處者。謂不善及無記五陰。善處攝亦陰者。謂善五陰。非善處攝亦非陰者。謂虛空非數滅。不善處攝五陰少分。五陰少分亦攝不善處。   或無記處攝非陰。作四句。無記處攝非陰者。謂虛空及非數滅。陰攝非無記處者。謂善不善五陰。無記處攝亦陰者。謂無記五陰。非無記處攝亦非陰者。謂數滅。漏處攝一陰少分。一陰少分亦攝漏處。有漏處攝五陰少分。五陰少分亦攝有漏處。   或無漏處攝非陰。作四句。無漏處攝非陰者。謂虛空數滅。非數滅陰攝非無漏處者。謂有漏五陰。無漏處攝亦陰者。謂無漏五陰。非無漏處。攝亦非陰者。是事不可得也。   陰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陰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五陰。雲何不善。謂不善五陰。雲何無記。謂無記五陰。陰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五陰。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五陰。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四陰。雲何不繫。謂無漏五陰。   問陰。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一切應分別。陰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五陰。雲何無學。謂無學五陰。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五陰。   問陰。幾見斷。幾修斷。答一切應分別。色陰。若有漏。彼修斷。若無漏彼不斷。雲何修斷。謂十入。及一入少分。雲何不斷。謂一入少分。受陰。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若受陰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相應受陰。雲何修斷。若受陰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相應受陰。及不穢污有漏受陰。雲何不斷。謂無漏受陰。如受陰。想陰識陰亦如是。   行陰。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雲何見斷。若行陰隨信行隨法行人無間忍等斷。彼雲何斷。謂見斷八十八使。彼相應行陰。彼所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斷。若行陰學見跡修斷。彼雲何斷。謂修斷十使。彼相應行陰。彼所起身口業。彼所起心不相應行。及不穢污有漏行陰。雲何不斷。謂無漏行陰。一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二心法亦心相應。一唯心。一分別。行陰。若心不相應。彼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餘心法亦心相應。一心隨轉非受相應。一心隨轉亦受相應。二分別。   色陰。或心隨轉非受相應。或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身口業。餘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   行陰。或心隨轉非受相應。作三句。心隨轉非受相應者。謂心隨轉心不相應行陰。心隨轉亦受相應者。謂心相應行陰。非心隨轉亦非受相應者。謂除心隨轉心不相應行陰。若餘心不相應行陰。如受。想亦如是。除其自性。問陰。幾覺隨轉非觀相應。答一切應分別。色陰。或覺隨轉非觀相應。或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身口業。餘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   受陰。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謂有覺有觀意思惟相應受陰。雲何無覺有觀。謂無覺有觀意思惟相應受陰。雲何無覺無觀。謂無覺無觀意思惟相應受陰。如受陰。想陰識陰亦如是。   行陰。或覺隨轉非觀相應。作四句。覺隨轉非觀相應者。謂覺隨轉心不相應行陰。及覺相應觀。觀相應非覺隨轉者。謂覺。若覺不相應觀相應心法行陰。覺隨轉亦觀相應者。謂覺觀相應心法行陰。非覺隨轉亦非觀相應者。謂除覺隨轉心不相應行陰。若餘心不相應行陰。及覺不相應觀。及非覺觀相應心法行陰。   問陰。幾見非見處答一切應分別。色陰。或見處非見。作三句。見處非見者。謂九入。及一入少分。見亦見處者。謂一入。非見亦非見處者。謂一入少分。受陰想陰識陰。若有漏。彼見處非見。若無漏。彼非見亦非見處。   行陰。或見非見處。作四句。見非見處者。謂行陰所攝盡智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見處非見者。謂見所不攝有漏行陰。見亦見處者。謂五見。及世俗正見。非見亦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行陰。   問陰。幾身見非彼因彼非身見因。答一切應分別。色陰。如色入。受陰想陰識陰。如受念處。行陰。如法念處。   問陰。幾業非業報。答一切應分別。色陰。如身念處。受陰想陰識陰。如受念處。行陰。如法念處。三業隨轉非業。二分別。色陰。如身念處。行陰。如法念處。四陰非造色色非可見色。一分別。色陰。如身念處。四非造色色非有對色。一分別。色陰。如身念處。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   問陰。幾善因非善。答一切應分別。陰或善因非善。作三句。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五陰。善亦善因者。謂善五陰。非善亦非善因者。謂不善及無記五陰。   問陰。幾不善非不善因。答一切應分別。色陰如身念處。受陰想陰識陰如受念處。行陰如法念處。   問陰。幾無記因非無記。答一切應分別。陰或無記因非無記。作三句。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五陰。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五陰。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五陰。一切因緣緣及有因。一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四分別。受陰想陰識陰。如受念處。   行陰。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心法行陰。過去及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法行陰。及無想正受。滅盡正受。已起當起心法行陰。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命終心法行陰。若餘過去及現在心法行陰。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心法行陰。若餘未來心法行陰。除次第心不相應行陰。若餘心不相應行陰。   一緣緣緣非有緣。三緣緣緣及有緣。一分別行陰。若心法。彼緣緣緣及有緣。若非心法。緣緣緣非有緣。一切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   問陰。幾流亦隨流。答一切應分別。色陰受陰想陰識陰。若有漏。彼隨流非流。若無漏。彼非流亦非隨流。行陰。或隨流非流。作三句。隨流非流者。謂流所不攝有漏行陰。流亦隨流者。謂四流。非流亦非隨流者。謂流所不攝無漏行陰。   界者。謂十八界。問雲何十八。答廣說如前。   問此十八界。幾色。幾非色。答十是色。七非色。一分別。法界中身口業是色。餘非色。一可見。十七不可見。十有對。八無對。十五有漏。三分別。意界。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意思惟相應意界。雲何無漏。謂無漏意思惟相應意界。如意界。識界亦如是。   法界。如法入。十七有為。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八無報。十分別。色界。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善不善色界。雲何無報。謂無記色界。如色界。聲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亦如是。   意界。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謂不善及善有漏意界。雲何無報。謂無記及無漏意界。如意界。意識界法界亦如是。   十七從因緣生世所攝。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十是色所攝。七是名所攝。一分別。法界中身口業是色所攝。餘是名所攝。十二是內入所攝。六是外入所攝。一切是智知。十五斷知知及斷。三分別。三若有漏。斷知知及斷。若無漏。非斷知知及不斷。八不應修。十分別。色界。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界。雲何不應修。謂不善及無記色界。如色界。聲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界意界意識界亦如是。法界。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有為法界。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界及數滅。八不穢污。十分別。色界。或穢污。或不穢污。雲何穢污。謂不善色界。及隱沒無記色界。雲何不穢污。謂善色界。及不隱沒無記色界。如色界。聲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界意界意識界法界亦如是。   十七是果及有果。一分別。法界如法入。九不受。九分別。眼界。或受。或不受。雲何受。若自性受。雲何不受。若非自性受。如眼界。色界耳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亦如是。十八界。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雲何四大造。謂九界。及二界少分。雲何非四大造。謂七界。及二界少分。十七界是有上。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十五是有。三分別。三若有漏。彼是有。若無漏彼非有。十因不相應。七因相應。一分別。法界是法入。   善處攝十界少分。十界少分亦攝善處。不善處攝十界少分。十界少分亦攝不善處。無記處攝八界及十界少分。八界及十界少分亦攝無記處。漏處攝一界少分。一界少分亦攝漏處。有漏處攝十五界及三界少分。十五界及三界少分亦攝有漏處無漏處攝三界少分。三界少分亦攝無漏處。十七界。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八無記。十分別。色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身作。雲何不善。謂不善身作。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作。若餘色界。聲界亦如是。   眼識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意思惟相應眼識界。雲何不善。謂不善意思惟相應眼識界。雲何無記。謂無記意思惟相應眼識界。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界意識界亦如是。   法界如法入。四欲界繫。十四分別。眼界色界耳界聲界鼻界舌界身界觸界。如分別諸入品廣說。眼識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意思惟相應眼識界。雲何色界繫。謂色界意思惟相應眼識界。如眼識界。耳識身識界亦如是。   意界意識界如意入。法界如法入。十五非學非無學。三分別。意界法界意識界。如分別諸入品廣說。十五修斷。三分別。意界法界意識界。如分別諸入品廣說。十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七即心。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十非心隨轉非受相應七受相應非心隨轉。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十非有覺有觀。五有覺有觀三分別。意界及意識界如意入。法界如法入。   一見亦見處。十四見處非見。三分別。意界意識界如意入。法界如法入。八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十分別。色界。若穢污。身見因身見非彼因。若不穢污。非身見因身見亦非彼因。如色界聲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界亦如是。意界及意識界如意入。法界如法入。   問十八界。幾業非業報。答一切應分別。眼界或業報非業。或非業亦非業報。業報非業者。謂報生眼界。餘非業亦非業報。如眼界。眼識界耳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亦如是。   色界如色入。聲界如聲入。法界如法入。八非業亦非業隨轉。七業隨轉非業。三分別。色界如色入。聲界如聲入。法界如法入。   十八界。或造色色非可見色。作三句。造色色非可見色者。謂八界及二入少分。造色色亦可見色者。謂一界。非造色色非可見色者。謂七界及二界少分。   十八界。或造色色非有對色。作四句。造色色非有對色者。謂一界少分。有對色非造色色者。謂一界少分。造色色亦有對色者。九界及一界少分。非造色色亦非有對色者。謂七界及一界少分。一切是甚深難了難了甚深。問十八界。幾善非善因。答一切應分別。眼界。或善因非善。或非善因亦非善。善因非善者。謂善報生眼界。餘非善亦非善因。如眼界。耳鼻香舌味身觸界亦如是。   色界如色入。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亦如是。聲界。或善亦善因。或非善亦非善因。善亦善因者。謂善聲界。餘非善亦非善因。法界如法入。   問十八界。幾不善亦不善因。答一切應分別。眼界廣說如眼入。如眼界。耳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亦如是。   色界如色入。如色界。眼識界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界亦如是。   聲界如聲入。意界如意根。意識界如喜根。法界如法入。八無記亦無記因。十分別色界。或無記因非無記。作三句。無記因非無記者。謂不善色界。無記亦無記因者。謂無記色界。非無記亦非無記因者。謂善色界。如色界。眼識界聲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亦如是。   法界如法入。十七因緣緣及有因。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十界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八分別。眼識界。或次第非次第緣緣。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緣緣者。謂未來現前必起眼識界。次第亦次第緣緣者。謂過去現在眼識界。非次第亦非次第緣緣者。謂除未來現前必起眼識界。若餘未來眼識界。如眼識界。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界亦如是。意界及意識界如意入。法界如法入。十緣緣緣非有緣。七緣緣緣亦有緣。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十七界是增上緣緣及有增上。一分別。法界如法入。十五隨流非流。三分別。意界意識界如意入。法界如法入。   眾事分阿毘曇擇品第八   色法。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色法。十界十入一陰攝。非智知。五識識。非使使。   非色法八界二入四陰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即非色法。七界一入四陰攝。二智知。謂知他心智及滅智。非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二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可見法。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可見法。一界一入非陰攝。非智知。一識識。非使使。   不可見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十智知。五識識。一切使使。即不可見法。十七界十一入四陰攝。三智知。謂知他心智及滅道智。四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二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有對法。十界十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有對法。十界十入非陰攝。非智知。五識識。非使使。   無對法。八界二入五陰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即無對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三智知。謂知他心智及滅道智。非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二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有漏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即有漏法。十五界十入非陰攝。二智知。謂苦集智。五識識。一切使使。   無漏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即無漏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使使。   有為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即有為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四智知。謂知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五識識。一切使使。   無為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即無為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使使。   有諍無諍法。如有漏無漏法。如有諍無諍。世間出世間入不入染污不染污依家依出要結非結受非受纏非纏法亦如是。   記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十智知。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記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欲界二身見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無記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即無記法。八界八入非陰攝。非智知。三識識。色無色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隱沒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使使。即隱沒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不隱沒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不隱沒法。八界八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非使使。修法。十界四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修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一智知。謂道智。非識識非使使。   非修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非修法。八界八入非陰攝。一智知。謂滅智。二識識。三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穢污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使使。即穢污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非穢污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非穢污法。八界八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非使使。如穢污法。非穢污有罪無罪亦如是。   有報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有報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欲界二身見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非有報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即非有報法。八界八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色無色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見法。二界二入二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有漏緣使使。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使使。即見法。一界一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無漏緣見相應無明使使。   非見法。十七界十一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非見法。十六界十入三陰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除無漏緣見相應無明。若餘無漏緣使使。   內法。十二界六入二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內法。十二界六入一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外法。六界六入四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即外法。六界六入三陰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使使。   受法。九界九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五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受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非受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非受法。九界三入四陰攝。三智知謂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二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心法。七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心法。七界一入一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有緣法。八界二入四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有緣法。七界一入三陰攝。一智知。謂知他心智。非識識。無漏緣使使。無緣法。十一界十一入二陰攝。九智知。除知他心智。六識識。有漏緣使使。即無緣法。十界十入一陰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使使。心法法。一界一入三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心法法。非界非入二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非心法法。十八界十二入三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非心法法。十七界十一入二陰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使使。   業法。三界三入二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一切使使。即業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非業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非業法。十五界九入三陰攝。一智知。謂滅智。三識識。非使使。   善法。十界四入五陰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善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使使。不善法。十界四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使使。即不善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欲界二身見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無記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身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即無記法。八界八入非陰攝。非智知。三識識。色無色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   見斷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斷一切使使。即見斷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身見苦集斷。不一切遍使使。修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修斷一切。及一切遍使使。即修斷法。十五界十入非陰攝。非智知。五識識。修斷一切使使。無斷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即無斷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使使。   學法。三界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智及滅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即學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學法。無學法亦如是。   非學非無學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非學非無學法。十五界十入非陰攝。三智知。謂苦集滅智。五識識。一切使使。   欲界繫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即使使。即欲界繫法。四界二入非陰攝。非智知。二識識。欲界一切使使。   色界繫法。十四界十入五陰攝。七智知。除法智及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使使。即色界繫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色界一切使使。   無色界繫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即無色界繫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無色界一切使使。   無繫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即無繫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使使。   過去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使使。即過去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過去法。未來現在法亦如是。非過去未來現在法。一界一入陰所不攝。六智知。除知他心智及苦集道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即非過去未來現在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使使。   苦諦所攝法。廣說如苦諦。即苦諦所攝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苦諦。集諦所攝法亦如是。   滅諦所攝法。如滅諦。即滅諦所攝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使使。道諦所攝法如道諦。即道諦所攝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一智知。謂道智。非識識。非使使。諦所不攝法。一界一入非陰攝。一智知。謂等智。一識識。非使使。即諦所不攝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見苦斷法。三界二入四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苦斷一切。及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即見苦斷法。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即見苦斷不一切遍使使。   如是見集斷差別者。即見集斷不一切遍使使。見滅斷差別者。謂見滅斷一切使使。如是見道斷差別者。見道斷一切使使。   修斷法。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即修斷法。十五界十入非陰攝。非智知。五識識。修斷一切使使。   無斷法。三界二入五陰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使所不使。即無斷法。非界非入非陰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使使。   色陰。十一界十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智。六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色陰。十界十入一陰攝。非智知。五識識。非使使。   受陰。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受陰。非界非入一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受陰。想陰行陰亦如是。識陰。七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識陰。七界一入一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眼入。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眼入。一界一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眼界耳鼻舌身界眼根耳鼻舌身根亦如是。   色入。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色入。一界一入非陰攝。非智知。一識識。非使使。如色入。聲入觸入色界聲界觸界亦如是。   香入。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比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二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香入。一界一入非陰攝。非智知。一識識。非使使。如香入。味入香界味界亦如是。   意入。七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意入。七界一入一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意入。意界意根亦如是。法入。一界一入四陰攝。七智知。一識識。一切使使。即法入。一界一入三陰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使使。如法入。法界亦如是。   眼識界。二界一入一陰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二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眼識界。一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眼識界。耳識界身識界亦如是。   鼻識界。二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鼻識界。一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鼻識界。舌識界亦如是。   意識界。二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意界。一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女根。一界一入一陰攝。六智知。除比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女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女根。男根亦如是。   命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知他心智及滅道智。一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命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樂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樂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喜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使使。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餘欲界一切使使。即喜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憂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使使。即憂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捨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使使。即捨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信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信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   苦根。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遍使使。及修斷使使。即苦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   未知當知根。三界二入三陰攝。七智知。除苦集智及滅智。一識識。非使使。即未知當知根。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   欲界繫見苦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繫見苦斷一切使使。及見集斷一切遍使使。即欲界繫見苦斷使。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欲界繫見集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繫見集斷一切使使。及見苦斷一切遍使使。即欲界繫見集斷使。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欲界繫見滅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繫見滅斷無漏緣不共無明。若餘欲界繫見滅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即欲界繫見滅斷使。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見滅斷。見道斷亦如是。   欲界繫修斷使。一界一入一陰攝。七智知。除比智及滅道智。一識識。欲界繫修斷一切使使。及一切遍使使。即欲界繫修斷使。非界非入非陰攝。非智知。非識識。非使使。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差別者。色無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斷使。六智知。除法智知他心智及滅道智。餘如前說。  敬禮最真覺  無為第一尊  敬禮最寂滅  及三乘妙道  敬禮最息心  淨戒清涼僧  今歸憑三寶  欲有所微通  願加垂威神  必流無滯塞  古昔諸尊人  於妙甚深義  究竟無障礙  結集為眾典  助聖揚法化  謹順三藏寶  於彼佛遊國  流宣長賢眾  茲土文不傳  壅理在葉墨  我釋迦比丘  求那跋陀羅  於此眾事分  真定胡文本  請釋迦比丘  師菩提耶捨  於彼胡文典  專精宋辭譯  執筆錄心受  一一從義書  句味粗已定  謹呈舊學僧  實不為名稱  每存增學徒  願以此微緣  善了諸法相  明達四真諦  永處涅槃樂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十二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No. 1542 [No. 1541]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五事品第一   有五法。一色。二心。三心所法。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為。色雲何。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四大種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色者。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無表色。心雲何。謂心意識。此復雲何。謂六識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心所法雲何。謂若法心相應。此復雲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所法。心不相應行雲何。謂若法心不相應。此復雲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性。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無為雲何。謂三無為。一虛空。二非擇滅。三擇滅。   地界雲何。謂堅性。水界雲何。謂濕性。火界雲何。謂煖性。風界雲何。謂輕等動性。眼根雲何。謂眼識所依淨色。耳根雲何。謂耳識所依淨色。鼻根雲何。謂鼻識所。依淨色。舌根雲何。謂舌識所依淨色。身根雲何。謂身識所依淨色。色雲何。謂諸所有色。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二中間。似顯處色。如是諸色二識所識。謂眼識及意識。此中一類眼識先識。眼識受已意識隨識。聲雲何。此有二。謂有執受大種為因聲。及無執受大種為因聲。如是諸聲二識所識。謂耳識及意識。此中一類耳識先識。耳識受已意識隨識。香雲何。謂諸所有香。若好香若惡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諸香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此中一類鼻識先識。鼻識受已意識隨識。味雲何。謂諸所有味。若可意若不可意。若順捨處舌所嘗。如是諸味二識所識。謂舌識及意識。此中一類舌識先識。舌識受已意識隨識。所觸一分雲何。謂滑性澀性輕性重性冷飢渴性。身所觸。如是諸觸及四大種。二識所識。謂身識及意識。此中一類身識先識。身識受已意識隨識。無表色雲何。謂法處所攝色。此及五色根。於一切時一識所識。謂意識。   眼識雲何。謂依眼根各了別色。耳識雲何。謂依耳根各了別聲。鼻識雲何。謂依鼻根各了別香。舌識雲何。謂依舌根各了別味。身識雲何。謂依身根各了別所觸。意識雲何。謂依意根了別諸法。   受雲何。謂領納性。此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想雲何。謂取像性。此有三種。謂小想大想無量想。思雲何。謂心造作性。即是意業。此有三種。謂善思不善思無記思。觸雲何。謂三和合性。此有三種。謂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作意雲何。謂心警覺性。此有三種。謂學作意。無學作意。非學非無學作意。欲雲何。謂樂作性。勝解雲何。謂心正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性。念雲何。謂心明記性。定雲何。謂心一境性。慧雲何。謂心擇法性。信雲何。謂心澄淨性。勤雲何。謂心勇悍性。尋雲何。謂心粗動性。伺雲何。謂心細動性。放逸雲何。謂不修善法性。不放逸雲何。謂修善法性。善根雲何。謂三善根。即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不善根雲何。謂三不善根。即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無記根雲何。謂四無記根。即無記愛無記見無記慢無記無明。   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愛結雲何。謂三界貪。恚結雲何。謂於有情能為損害。慢結雲何。謂七慢類。即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慢者。於劣謂己勝。或於等謂己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過慢者。於等謂己勝。或於勝謂己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慢過慢者。於勝謂己勝。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我慢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增上慢者。於所未得上勝證法。謂我已得。於所未至上勝證法。謂我已至。於所未觸上勝證法。謂我已觸。於所未證上勝證法。謂我已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卑慢者。於他多勝謂自少劣。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邪慢者。於實無德謂我有德。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無明結雲何。謂三界無智。見結雲何。謂三見。即有身見邊執見耶見。有身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起忍樂慧觀見。邊執見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由此起忍樂慧觀見。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取結雲何。謂二取。即見取戒禁取。見取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最為勝為上為極。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戒禁取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能清淨為能解脫為能出離。由此起忍樂慧觀見。疑結雲何。謂於諦猶豫。嫉結雲何。謂心妒忌。慳結雲何。謂心鄙吝。縛雲何。謂諸結亦名縛。復有三縛。謂貪縛瞋縛癡縛。隨眠有七種。謂欲貪隨眠。瞋隨眠。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欲貪隨眠有五種。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貪。瞋隨眠有五種。謂見苦集滅道修所斷瞋。有貪隨眠有十種。謂色界繫五。無色界繫五。色界繫五者。謂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貪。無色界繫五亦爾。慢隨眠有十五種。謂欲界繫五。色界繫五。無色界繫五。欲界繫五者。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慢。色無色界繫各五亦爾。無明隨眠有十五種。謂欲界繫五。色界繫五。無色界繫五。欲界繫五者。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修所斷無明。色無色界繫各五亦爾。見隨眠有三十六種。謂欲界繫十二。色界繫十二。無色界繫十二。欲界繫十二者。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見苦道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見集滅所斷邪見見取。色無色界繫各十二亦爾。疑隨眠有十二種。謂欲界繫四。色界繫四。無色界繫四。欲界繫四者。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所斷疑。色無色界繫各四亦爾。隨煩惱雲何。謂諸隨眠。亦名隨煩惱。有隨煩惱不名隨眠。謂除隨眠諸餘染污。行蘊心所纏有八種。謂惛沈掉舉睡眠惡作嫉慳無慚無愧。   諸所有智者。有十智。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雲何。謂緣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諸無漏智。復有緣法智及法智地諸無漏智。亦名法智。類智雲何。謂緣色無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諸無漏智。復有緣類智及類智地諸無漏智。亦名類智。他心智雲何。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智。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皆名他心智。世俗智雲何。謂諸有漏慧。苦智雲何。謂於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集智雲何。謂於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緣。所起無漏智。滅智雲何。謂於擇滅思惟滅靜妙離。所起無漏智。道智雲何。謂於聖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無漏智。盡智雲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盡智。無生智雲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無生智。諸所有見者。且諸智亦名見。有見非智。諸八現觀邊忍。一苦法智忍。二苦類智忍。三集法智忍。四集類智忍。五滅法智忍。六滅類智忍。七道法智忍。八道類智忍。諸所有現觀者。若智若見俱名現觀。   得雲何。謂得諸法。無想定雲何。謂已離遍淨染未離上染出離想作意。為先心心所滅。滅定雲何。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止息想作意。為先心心所滅。無想事雲何。謂生無想有情天中心心所滅。命根雲何。謂三界壽。眾同分雲何。謂有情同類性。依得雲何。謂得所依。處事得雲何。謂得諸蘊。處得雲何。謂得內外處。生雲何。謂令諸蘊起。老雲何。謂令諸蘊熟。住雲何。謂令已生諸行不壞。無常雲何。謂令已生諸行滅壞。名身雲何。謂增語。句身雲何。謂字滿。文身雲何。謂字眾。虛空雲何。謂體空虛。寬曠無礙。不障色行。非擇滅雲何。謂滅非離繫。擇滅雲何。謂滅是離繫。   品類足論辯諸智品第二之一   有十智。如前說。法智何所緣。謂緣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類智何所緣。謂緣色無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他心智何所緣。謂緣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世俗智何所緣。謂緣一切法。苦智何所緣。謂緣五取蘊。集智何所緣。謂緣有漏因。滅智何所緣。謂緣擇滅。道智何所緣。謂緣學無學法。盡智何所緣。謂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無生智何所緣。謂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何故法智緣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何故類智緣色無色界繫諸行及一分無漏法。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何故他心智緣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答他心智知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故。何故世俗智緣一切法。答世俗智知一切法。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故。何故苦智緣五取蘊。答苦智知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何故集智緣有漏因。答集智知有漏因因集生緣故。何故滅智緣擇滅。答滅智知擇滅滅靜妙離故。何故道智緣學無學法。答道智知學無學法道如行出故。何故盡智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故。何故無生智緣一切有為法及擇滅。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   法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答法智是法智全。七智少分。謂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類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答類智是類智全。七智少分。謂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他心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答他心智是他心智全。四智少分。謂法智類智世俗智道智。世俗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答世俗智是世俗智全。一智少分。謂他心智。苦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答苦智是苦智全。四智少分。謂法智類智盡智無生智。集智滅智應知亦爾。道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答道智是道智全。五智少分。謂法智類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盡智是幾智全。幾智少分。答盡智是盡智全。六智少分。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無生智亦爾。   何故法智是法智全。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何故法智是他心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何故法智是苦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何故法智是集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何故法智是滅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滅滅靜妙離故。何故法智是道智少分。答法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何故法智是盡智少分。答法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何故法智是無生智少分。答法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何故類智是類智全。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故何故類智是他心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何故類智是苦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何故類智是集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何故類智是滅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滅靜妙離故。何故類智是道智少分。答類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何故類智是盡智少分。答類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何故類智是無生智少分。答類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   何故他心智是他心智全。答他心智知欲色界繫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故。何故他心智是法智少分。答他心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何故他心智是類智少分。答他心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何故他心智是世俗智少分。答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心所故。何故他心智是道智少分。答他心智知聖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   何故世俗智是世俗智全。答世俗智知一切法。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故。何故世俗智是他心智少分。答世俗智知他有漏心心所故。   何故苦智是苦智全。答苦智知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何故苦智是法智少分。答苦智知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何故苦智是類智少分。答苦智知色無色界繫五取蘊非常苦空非我故。何故苦智是盡智少分。答苦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故。何故苦智是無生智少分。答苦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故。   何故集智是集智全。答集智知有漏因因集生緣故。何故集智是法智少分。答集智知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何故集智是類智少分。答集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因因集生緣故。何故集智是盡智少分。答集智自遍知我已斷集故。何故集智是無生智少分。答集智自遍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故。   何故滅智是滅智全。答滅智知擇滅滅靜妙離故。何故滅智是法智少分。答滅智知欲界繫諸行滅滅靜妙離故。何故滅智是類智少分。答滅智知色無色界諸行滅滅靜妙離故。何故滅智是盡智少分。答滅智自遍知我已證滅故。何故滅智是無生智少分。答滅智自遍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故。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二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諸智品第二之餘   何故道智是道智全。答道智知聖道道如行出故。何故道智是法智少分。答道智知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何故道智是類智少分。答道智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道如行出故。何故道智是他心智少分。答道智知聖道中他無漏心心所故。何故道智是盡智少分。答道智自遍知我已修道故。何故道智是無生智少分。答道智自遍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   何故盡智是盡智全。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故。何故盡智是法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何故盡智是類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故。何故盡智是苦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知苦故。何故盡智是集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斷集故。何故盡智是滅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證滅故。何故盡智是道智少分。答盡智自遍知。我已修道故。   何故無生智是無生智全。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何故無生智是法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何故無生智是類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色無色界繫諸行苦。不復當知。我已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集。不復當斷。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不復當證。我已修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不復當修故。何故無生智是苦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故。何故無生智是集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故。何故無生智是滅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故。何故無生智是道智少分。答無生智自遍知。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故。如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答一有漏八無漏。一應分別。謂他心智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知他有漏心心所法。雲何無漏。謂知他無漏心心所法。如是十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二有漏緣。二無漏緣。六應分別。謂法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緣苦集。雲何無漏緣。謂緣滅道。類智盡智無生智亦爾。他心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知他有漏心心所法。雲何無漏緣。謂知他無漏心心所法。世俗智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緣苦集。雲何無漏緣。謂緣滅道及虛空非擇滅。如是十智。幾有為幾無為。答一切是有為非無為。如是十智。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四有為緣。一無為緣。五應分別。謂法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緣苦集道。雲何無為緣。謂緣滅類智。盡智無生智亦爾。世俗智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緣苦集道。雲何無為緣。謂緣擇滅及虛空非擇滅。   品類足論辯諸處品第三   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此十二處。幾有色幾無色。答十有色一無色。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有色或無色。雲何有色。謂法處所攝身語業。雲何無色。謂餘法處。此十二處。幾有見幾無見。答一有見。十一無見。此十二處。幾有對幾無對。答十有對。二無對。此十二處。幾有漏幾無漏。答十有漏。二應分別。謂意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雲何無漏。謂法處所攝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虛空二滅。此十二處。幾有為幾無為。答十一有為。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受想行蘊。雲何無為。謂虛空二滅。此十二處。幾有諍幾無諍。答十有諍。二應分別。謂意處法處。若有漏是有諍。若無漏是無諍。如有諍無諍。世間出世間。墮界不墮界。有味著無味著。耽嗜依出離依。順結不順結。順取不順取。順纏不順纏。應知亦爾。此十二處。幾有記幾無記。答八無記。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有記。或無記。雲何有記謂善不善色處。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色處。諸餘色處。聲意法處亦爾。此十二處。幾有覆幾無覆。答八無覆。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有覆或無覆。雲何有覆。謂不善有覆無記色處。雲何無覆。謂善無覆無記色處。聲意法處亦爾。如有覆無覆。染污不染污有罪無罪。應知亦爾。此十二處。幾應修幾不應修。答八不應修。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處。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處聲意處亦爾。法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有為法處。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處及擇滅。此十二處。幾有異熟幾無異熟。答八無異熟。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色處。雲何無異熟。謂無記色處。聲處亦爾。意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處。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處。法處亦爾。此十二處。幾是見幾非見。答一是見。十非見。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是見或非見。雲何是見。謂五染污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雲何非見。謂餘法處。此十二處幾內幾外。答六內六外。此十二處。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三無執受。九應分別。謂眼處或有執受或無執受。雲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處。雲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處。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此十二處。幾是心。幾非心。答一是心。十一非心。此十二處。幾是心所幾非心所。答十一非心所。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是心所或非心所。雲何是心所。謂有所緣法處。雲何非心所。謂無所緣法處。此十二處。幾有所緣幾無所緣。答一有所緣。十無所緣。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有所緣或無所緣。雲何有所緣。謂諸心所。雲何無所緣。謂非心所法處。此十二處。幾是業幾非業。答九非業。三應分別。謂色處或是業或非業。雲何是業。謂身表業。雲何非業。謂餘色處。聲處或是業或非業。雲何是業。謂語表業。雲何非業。謂餘聲處。法處或是業或非業。雲何是業。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思。雲何非業。謂餘法處。   此十二處。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八無記。四應分別。謂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身表業。雲何不善。謂不善身表業。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表業。諸餘色處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語表業。雲何不善。謂不善語表業。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語表業。諸餘聲處意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處。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法處所攝善身語業及善受想行蘊並擇滅。雲何不善。謂法處所攝不善身語業。及不善受想行蘊。雲何無記。謂無記受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此十二處。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答十修所斷。二應分別。謂意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處。雲何修所斷。謂若意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處。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意處法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所斷。謂若法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身語業。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並不染污有漏法處。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法處。此十二處。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十非學非無學。二應分別。謂意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處。雲何非學非無學。謂非學非無學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身語業及學受想行蘊。雲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受想行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並無為法。此十二處。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答二欲界繫。十應分別。謂眼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若眼處欲界繫大種所造。雲何色界繫。謂若眼處色界繫大種所造色。耳聲鼻舌身處亦爾。觸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四大種。及欲界繫大種所造觸處。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四大種。及色界繫大種所造觸處。意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作意相應意處。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作意相應意處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法處所攝身語業。受想行蘊。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法處所攝身語業。受想行蘊。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受想行蘊。雲何不繫。謂無漏身語業受想行蘊。及無為法。此十二處。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答十一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此十二處幾苦諦攝。幾集諦攝。幾滅諦攝。幾道諦攝。幾非諦攝。答十苦集諦攝。二應分別。謂意處若有漏苦集諦攝。若無漏道諦攝。法處若有漏。苦集諦攝。若無漏有為道諦攝。若擇滅滅諦攝。若虛空非擇滅非諦攝。此十二處。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所斷。幾見滅所斷。幾見道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答十修所斷。二應分別。謂意處或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苦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意處。雲何見集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處。雲何見滅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處。雲何見道所斷。謂若意處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相應意處。雲何修所斷。謂若意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處。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意處法處。或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苦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見集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見滅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見道所斷。謂若法處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所斷。謂若法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處。彼所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並不染污有漏法處。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法處。   五蘊十二處。為五攝十二。十二攝五耶。答十二攝五。非五攝十二。何所不攝。謂諸無為五蘊十八界。為五攝十八。十八攝五耶。答十八攝五。非五攝十八。何所不攝。謂諸無為。五蘊二十二根。為五攝二十二。二十二攝五耶。答二蘊全二蘊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二蘊全二蘊少分。何所不攝。謂一蘊全。二蘊少分。五蘊九十八隨眠。為五攝九十八。九十八攝五耶。答一蘊少分。攝九十八隨眠。九十八隨眠。攝一蘊少分。何所不攝。謂四蘊全。一蘊少分。十二處十八界。為十二攝十八。十八攝十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十二處二十二根。為十二攝二十二。二十二攝十二耶。答六處全一處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六處全一處少分。何所不攝。謂五處全一處少分。十二處九十八隨眠。為十二攝九十八。九十八攝十二耶。答一處少分。攝九十八隨眠。九十八隨眠。攝一處少分。何所不攝。謂十一處全一處少分。十八界二十二根。為十八攝二十二。二十二攝十八耶。答十二界全一界少分。攝二十二根。二十二根。攝十二界全一界少分。何所不攝。謂五界全一界少分。十八界九十八隨眠。為十八攝九十八。九十八攝十八耶。答一界少分。攝九十八隨眠。九十八隨眠。攝一界少分。何所不攝。謂十七界全一界少分。二十二根九十八隨眠。為二十二攝九十八。九十八攝二十二耶。答互不相攝。   品類足論辯七事品第四之一   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五取蘊六界。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五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十八界雲何。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十二處雲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五蘊雲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取蘊雲何。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六界雲何。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十大地法雲何。謂受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十大善地法雲何。謂信勤慚愧無貪無瞋輕安捨不放逸不害。十大煩惱地法雲何。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勝解掉舉放逸。十小煩惱地法雲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五煩惱雲何。謂欲貪色貪無色貪瞋癡。五觸雲何。謂有對觸。增語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五見雲何。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五根雲何。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五法雲何。謂尋伺識無慚無愧。六識身雲何。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觸身雲何。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六受身雲何。謂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六想身雲何。謂眼觸所生想。耳觸所生想。鼻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意觸所生想。六思身雲何。謂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思。鼻觸所生思。舌觸所生思。身觸所生思。意觸所生思。六愛身雲何。謂眼觸所生愛。耳觸所生愛。鼻觸所生愛。舌觸所生愛。身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   眼界雲何。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色界雲何。謂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眼識界雲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耳界雲何。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聲界雲何。謂聲為耳已正當聞。及彼同分。耳識界雲何。謂耳及聲為緣生耳識。如是耳為增上。聲為所緣。於耳所識聲。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鼻界雲何。謂鼻於香已正當嗅。及彼同分。香界雲何。謂香為鼻已正當嗅。及彼同分。鼻識界雲何。謂鼻及香為緣生鼻識。如是鼻為增上。香為所緣。於鼻所識香。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舌界雲何。謂舌於味已正當嘗。及彼同分。味界雲何。謂味為舌已正當嘗。及彼同分。舌識界雲何。謂舌及味為緣生舌識。如是舌為增上。味為所緣。於舌所識味。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身界雲何。謂身於觸已正當觸。及彼同分。觸界雲何。謂觸為身已正當觸。及彼同分。身識界雲何。謂身及觸為緣生身識。如是身為增上。觸為所緣。於身所識觸。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意界雲何。謂意於法已正當了。及彼同分。法界雲何。謂法為意已正當了。意識界雲何。謂意及法為緣生意識。如是意為增上。法為所緣。於意所識法。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眼處雲何。謂眼是色已正當能見。及彼同分。色處雲何。謂色是眼已正當所見。及彼同分。耳處雲何。謂耳是聲已正當能聞。及彼同分。聲處雲何。謂聲是耳已正當所聞。及彼同分。鼻處雲何。謂鼻是香已正當能嗅。及彼同分。香處雲何。謂香是鼻已正當所嗅。及彼同分。舌處雲何。謂舌是味已正當能嘗。及彼同分。味處雲何。謂味是舌已正當所嘗。及彼同分。身處雲何。謂身是觸已正當能觸。及彼同分。觸處雲何。謂觸是身已正當所觸。及彼同分。意處雲何。謂意是法已正當能了。及彼同分。法處雲何。謂法是意已正當所了。   色蘊雲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受蘊雲何。謂六受身。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想蘊雲何。謂六想身。即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行蘊雲何。此有二種。謂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心相應行蘊雲何。謂心相應法。此復雲何。謂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雲何。謂心不相應法。此復雲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二種合名行蘊。識蘊雲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色取蘊雲何。謂若諸色有漏有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雲何。謂若諸受想行識。有漏有取。於此諸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受想行識取蘊。   地界雲何。謂堅性。水界雲何。謂濕性。火界雲何。謂煖性。風界雲何。謂輕等動性。空界雲何。謂鄰阿伽色。識界雲何。謂五識身。及有漏意識。   受雲何。謂受等受各別等受已受受類。是名為受。想雲何。謂想等想增上等想已想想類。是名為想。思雲何。謂思等思增上等思已思思類。心作意業。是名為思。觸雲何。謂觸等觸觸性等觸性。已觸觸類。是名為觸。作意雲何。謂牽引心。隨順牽引。思惟牽引。作意造意。轉變心警覺心。是名作意。欲雲何。謂欲欲性增上。欲性現前。欣喜希望樂作。是名為欲。勝解雲何。謂心正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性。是名勝解。念雲何。謂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為念。定雲何。謂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為定慧雲何。謂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名為慧。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三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七事品第四之餘   信雲何。謂信性增上信性。忍可欲作。欲為欲造。心澄淨性。是名為信。勤雲何。謂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勤。慚雲何。謂慚等慚各別慚。羞等羞各別羞。厭等厭各別厭。毀等毀各別毀。有尊有敬。有所自在。有自在轉。有所畏忌。不自在行。是名為慚。愧雲何。謂愧等愧各別愧。恥等恥各別恥。厭等厭各別厭。毀等毀各別毀。怖罪懼罪。於罪見怖。是名為愧。無貪雲何。謂有心所與心相應。能對治貪。是名無貪。無瞋雲何。謂有心所與心相應。能對治瞋。是名無瞋。輕安雲何。謂身輕安心輕安。已輕安輕安類。是名輕安。捨雲何。謂身平等心平等。身正直心正直。無警覺寂靜住。是名為捨。不放逸雲何。謂於斷惡法具足善法中。堅作常作。修習不捨。名不放逸。不害雲何。謂於有情不毀不損。不傷不害。不惱不觸。不令墮苦。是名不害。   不信雲何。謂不信不信性。增上不信性。不忍不可。不欲作。不欲為。不欲造。心不澄淨性。是名不信。懈怠雲何。謂下劣精進。微弱精進。羸惙精進。退怯精進。憩息精進。心不勇悍性。是名懈怠。失念雲何。謂虛念空念。忘念失念。心外念性。是名失念。心亂雲何。謂心亂心散心流轉心飄蕩。心不一趣不住一緣。是名心亂。無明雲何。謂三界無知性。不正知雲何。謂非理所引慧非理。作意雲何。謂染污作意。邪勝解雲何。謂染污作意相應心。正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邪勝解。掉舉雲何。謂心不寂靜。心不憺怕。心不寧謐。掉動飄舉。心躁擾性。是名掉舉。放逸雲何。謂於斷惡法具足善法中。不修不習不別修習。不堅作不常作。不勤修習性。是名放逸。   忿雲何。謂忿等忿。遍忿極忿。已正當忿。是名為忿。恨雲何。謂心結怨。已正當恨。是名為恨。覆雲何。謂隱藏自罪。惱雲何。謂心佷悷。已正當惱。是名為惱。嫉雲何謂心妒忌。慳雲何。謂心鄙吝。誑雲何。謂幻惑他。諂雲何。謂心矯曲。憍雲何。謂憍醉極憍醉。迷悶極迷悶。慢緩極慢緩。心傲誕性。是名為憍。害雲何。謂於有情能為毀損傷害惱觸。逼令墮苦。是名為害。欲貪雲何。謂於諸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欲貪。色貪雲何。謂於諸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色貪。無色貪雲何。謂於無色起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無色貪。瞋雲何。謂於有情心懷憤恚。根裁對礙。憎怒凶悖。猛烈暴惡。已正當瞋。是名為瞋。疑雲何。謂於諦猶豫。   有對觸雲何。謂五識身相應觸。增語觸雲何。謂意識身相應觸。明觸雲何。謂無漏觸。無明觸雲何。謂染污觸。非明非無明觸雲何。謂不染污有漏觸。   有身見雲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有身見。邊執見雲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邊執見。邪見雲何。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邪見。見取雲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最為勝。為上為極。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見取。戒禁取雲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為能清淨。為能解脫。為能出離。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戒禁取。   樂根雲何。謂順樂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苦根雲何。謂順苦受。觸所觸時。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根。喜根雲何。謂順喜受。觸所觸時。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憂根雲何。謂順憂受。觸所觸時。所起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根。捨根雲何。謂順捨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   尋雲何。謂心尋求遍尋求。搆度極搆度現前搆度。推究追尋極思惟。思惟性令心粗動。是名為尋。伺雲何。謂心伺察遍伺察隨遍伺察。隨轉隨流隨屬。於尋令心細動。是名為伺。識雲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無慚雲何。謂不慚不等慚不各別慚。不羞不等羞不各別羞。不厭不等厭不各別厭。不毀不等毀不各別毀。無尊無敬。無所自在。無自在轉。無所畏忌自在而行。是名無慚。無愧雲何。謂不愧不等愧不各別愧。不恥不等恥不各別恥。不厭不等厭不各別厭。不毀不等毀不各別毀。不怖罪不懼罪於罪不見怖。是名無愧。   眼識雲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已正當了別。是名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眼觸雲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觸等觸觸性等觸性已觸觸類。是名眼觸。耳鼻舌身意觸亦爾。眼觸所生受雲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為集為類為生。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受等受各別等受。已受受類。是名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亦爾。眼觸所生想雲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想。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為集為類為生。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想等想增上等想已想想類。是名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亦爾。眼觸所生思雲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思。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為集為類為生。眼觸所生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思等思增上等思。已思思類心作意業。是名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亦爾。眼觸所生愛雲何。謂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愛。如是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眼觸所生愛。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亦爾。   眼界。幾界幾處幾蘊攝。眼界所攝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眼界所不攝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眼界所攝不攝法。幾界幾處幾蘊攝。除眼界所攝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除眼界所不攝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除眼界所攝不攝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乃至意觸所生愛。為問亦爾。   答眼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五蘊。眼界所攝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五蘊。眼界所不攝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不攝一界一處一蘊。眼界所攝不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無界無處無蘊不攝。除眼界所攝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不攝一界一處一蘊。除眼界所不攝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五蘊。除眼界所攝不攝法。所問餘法。無事空論。以一切法皆被除故。如眼界。九有色界十有色處。應知亦爾。眼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二處五蘊。如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六識身。應知亦爾。意界七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一界十一處四蘊。如意界。意處識蘊識法。應知亦爾。法界一界一處四蘊攝。不攝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法處亦爾。色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不攝八界二處四蘊。受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八界十二處四蘊。如受蘊。想蘊行蘊大地法中受想。應知亦爾。色取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不攝八界二處五蘊。受取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如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五有色界。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十小煩惱地法。五煩惱五觸五見五根四法。後五六身。應知亦爾。識取蘊七界一處一蘊攝。不攝十三界十二處五蘊。識界亦爾。   眼識界一界一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如眼識界。耳鼻舌身意識界識取蘊識界六識身。應知亦爾。意界一界一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三蘊不相應。如意界。意處識蘊識法。應知亦爾。法界八界二處四蘊相應。十一界十一處二蘊不相應。如法界。法處行蘊八大地法。應知亦爾。受蘊八界二處三蘊相應。十一界十一處三蘊不相應。如受蘊想蘊大地法中受想。應知亦爾。受取蘊八界二處三蘊相應。十三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想取蘊亦爾。行取蘊八界二處四蘊相應。十三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尋伺法亦爾。信八界二處四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如信餘九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欲貪瞋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無慚無愧。應知亦爾。忿三界二處四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如忿。餘九小煩惱地法。無色貪疑明觸。五見六愛身。應知亦爾。色貪六界二處四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有對觸七界二處四蘊相應。十三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增語觸三界三處四蘊相應。十七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六觸身六思身亦爾。樂根八界二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捨根亦爾。苦根七界二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喜根三界二處三蘊相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憂根亦爾。眼觸所生受。三界二處三蘊相應。十七界十二處五蘊不相應。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六想身。應知亦爾。   品類足論辯隨眠品第五之一   九十八隨眠。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三十六欲界繫。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此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答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答三十二見所斷。四修所斷。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答二十八見所斷。三修所斷。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此九十八隨眠。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滅道修所斷。答二十八見苦所斷。十九見集所斷。十九見滅所斷。二十二見道所斷。十修所斷。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滅道修所斷。答十見苦所斷。七見集所斷。七見滅所斷。八見道所斷。四修所斷。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滅道修所斷。答九見苦所斷。六見集所斷。六見滅所斷。七見道所斷。三修所斷。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隨眠是何義。答微細義是隨眠義。隨增義是隨眠義。隨逐義是隨眠義。隨縛義是隨眠義。如是隨眠。若未斷未遍知。由二事故隨增。謂所緣故相應故。如是隨增。於自界非他界。有十二隨眠。謂欲貪隨眠。瞋恚隨眠。色貪隨眠。無色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有身見隨眠。邊執見隨眠。邪見隨眠。見取隨眠。戒禁取隨眠。疑隨眠。雲何欲貪隨眠隨增。謂可愛故可樂故可戀故可意故。雲何瞋恚隨眠隨增。謂不可愛故不可樂故不可戀故不可意故。雲何色貪隨眠隨增。謂可愛故。可樂故可喜故可意故。雲何無色貪隨眠隨增。謂可愛故可樂故可意故。雲何慢隨眠隨增。謂高舉故輕蔑故。雲何無明隨眠隨增。謂無知故闇昧故愚癡故。雲何有身見隨眠隨增。謂我故我所故。雲何邊執見隨眠隨增。謂斷故常故。雲何邪見隨眠隨增。謂無因故無用故誹謗故。雲何見取隨眠隨增。謂最故勝故上故極故。雲何戒禁取隨眠隨增。謂能清淨故。能解脫故能出離故。雲何疑隨眠隨增。謂惑故疑故猶豫故。雲何起欲貪隨眠。乃至雲何起疑隨眠。答欲貪隨眠。由三處起。一者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故。二者順欲貪纏法現在前故。三者於彼處有非理作意故。乃至疑隨眠亦由三處起。一者疑隨眠未斷未遍知故。二者順疑纏法現在前故。三者於彼處有非理作意故。有七隨眠十二隨眠。為七攝十二。十二攝七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貪隨眠攝欲貪隨眠。瞋隨眠攝瞋恚隨眠。有貪隨眠。攝色無色貪隨眠。慢隨眠攝慢隨眠。無明隨眠攝無明隨眠。見隨眠攝五見隨眠。疑隨眠攝疑隨眠。七隨眠九十八隨眠。為七攝九十八。九十八攝七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貪瞋隨眠各攝五。有貪隨眠攝十。慢無明隨眠各攝十五。見隨眠攝三十六。疑隨眠攝十二。十二隨眠九十八隨眠。為十二攝九十八。九十八攝十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貪瞋色無色貪隨眠各攝五。慢無明隨眠各攝十五。有身見邊執見隨眠各攝三。邪見見取疑隨眠各攝十二。戒禁取隨眠攝六。   九十八隨眠。幾是遍行。幾非遍行。答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應分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雲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雲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是遍行。幾非遍行。答九是遍行。二十五非遍行。二應分別。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雲何是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雲何非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是遍行。幾非遍行。答九是遍行二十非遍行。二應分別。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雲何是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雲何非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九十八隨眠。幾是遍行修所斷。幾非遍行非修所斷。答三十七是遍行修所斷。五十五非遍行非修所斷。六應分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雲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雲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欲界三十六隨眠。幾是遍行修所斷。幾非遍行非修所斷。答十三是遍行修所斷。二十一非遍行非修所斷。二應分別。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雲何是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雲何非遍行。謂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色界三十一隨眠。幾是遍行修所斷。幾非遍行非修所斷。答十二是遍行修所斷。十七非遍行非修所斷。二應分別。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或是遍行或非遍行。雲何是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雲何非遍行。謂色界繫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九十八隨眠。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八十有漏緣。十二無漏緣。六應分別。謂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無明。雲何無漏緣。謂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不相應無明。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三十有漏緣。四無漏緣。二應分別。謂欲界繫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無明。雲何無漏緣。謂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不相應無明。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有漏緣。幾無漏緣。答二十五有漏緣。四無漏緣。二應分別。謂色界繫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或有漏緣或無漏緣。雲何有漏緣。謂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無明。雲何無漏緣。謂色界繫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不相應無明。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九十八隨眠。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八十九有為緣。六無為緣。三應分別。謂見滅所斷無明隨眠。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相應無明。雲何無為緣。謂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不相應無明。欲界繫三十六隨眠。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三十三有為緣。二無為緣。一應分別。謂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相應無明。雲何無為緣。謂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不相應無明。色界繫三十一隨眠。幾有為緣。幾無為緣。答二十八有為緣。二無為緣。一應分別。謂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或有為緣或無為緣。雲何有為緣。謂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相應無明。雲何無為緣。謂色界繫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不相應無明。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   九十八隨眠。幾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有二十法。謂見苦所斷法。見集所斷法。見滅所斷法。見道所斷法。修所斷法。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於見苦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於見集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見道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修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於見苦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見集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見滅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見道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眠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修所斷一切隨眠。於修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四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五之二   有唯二十法。謂唯見苦所斷法。唯見集所斷法。唯見滅所斷法。惟見道所斷法。唯修所斷法。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於惟見苦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於惟見集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於惟見滅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滅所斷一切隨眠。於惟見道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見道所斷一切隨眠。於惟修所斷法。幾隨眠隨增。答惟修所斷一切隨眠。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於惟見苦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惟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於惟見集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惟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於惟見滅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於惟見道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於惟修所斷法。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惟修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無。   有二十心。謂見苦所斷心。見集所斷心。見滅所斷心。見道所斷心。修所斷心。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於見苦所斷心。幾隨眠隨增。答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於見集所斷心。幾隨眠隨增。答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於見滅所斷心。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道所斷心。幾隨眠隨增。答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修所斷心。幾隨眠隨增。答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於見苦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集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道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修所斷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有四十八心。謂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見滅所斷疑相應心。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心。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心。見滅所斷疑不相應心。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心。見道所斷心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疑相應心。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心。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心。幾隨眠隨增。答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心。幾隨眠隨增。答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心。幾隨眠隨增。答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見道所斷心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疑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心。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亦爾。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道所斷心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有三十六隨眠。謂見苦所斷十。見集所斷七。見滅所斷七。見道所斷八。修所斷四。見苦所斷十隨眠雲何。謂有身見。邊執見。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見集所斷七隨眠雲何。謂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見滅所斷七隨眠雲何。謂見滅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見道所斷八隨眠雲何。謂見道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修所斷四隨眠雲何。謂修所斷貪瞋慢無明。於有身見。幾隨眠隨增。答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如有身見。邊執見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亦爾。於見集所斷邪見。幾隨眠隨增。答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如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亦爾。於見滅所斷邪見。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及見滅所斷有漏緣。並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見滅所斷疑亦爾。於見滅所斷見取。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見滅所斷貪瞋慢亦爾。於見滅所斷無明。幾隨眠隨增。答除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見道所斷亦爾。於修所斷貪。幾隨眠隨增。答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及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亦爾。修所斷瞋慢無明亦爾。   於有身見。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有身見相應無明。諸餘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有身見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有身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有身見及彼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如有身見。邊執見見苦所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亦爾。於見苦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無明。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苦所斷無明。諸餘見苦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集所斷邪見。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集所斷邪見相應無明。諸餘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邪見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集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如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亦爾。於見集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無明。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集所斷無明。諸餘見集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集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邪見。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滅所斷疑亦爾。於見滅所斷見取。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見取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見取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見取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見取。及彼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滅所斷貪瞋慢亦爾。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五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五之餘   於見滅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道所斷亦爾。於修所斷貪。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修所斷貪相應無明。諸餘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貪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修所斷貪。及彼相應無明。諸餘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貪。及彼相應無明。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修所斷瞋慢亦爾。於修所斷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修所斷無明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修所斷無明。諸餘修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修所斷一切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及見滅道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有四十八無明。謂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見滅所斷疑相應無明。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無明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無明。見滅所斷疑不相應無明。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見道所斷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邪見。及見滅所斷有漏緣。並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疑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疑。及見滅所斷有漏緣。並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邪見疑。及見滅所斷有漏緣。並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滅所斷有漏緣若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疑。及見滅所斷有漏緣。並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邪見及見滅所斷有漏緣。並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隨增。答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於彼相應法。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見道所斷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   於見滅所斷邪見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疑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無。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邪見不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疑。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於見滅所斷邪見疑不相應無明。幾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幾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幾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幾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答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及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無。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除見滅所斷有漏緣無明。諸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並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相應法。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遍行隨眠。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者。謂除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者。謂見滅所斷邪見疑。及彼相應無明。若見苦集所斷非遍行。若見道修所斷一切隨眠。於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諸餘隨眠。於彼非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見道所斷亦爾。如不定繫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爾。諸隨眠有漏緣。彼隨眠所緣相應故隨增耶。答若隨眠所緣相應故隨增。彼隨眠有漏緣。有隨眠有漏緣彼隨眠非所緣相應故隨增。謂緣異界地遍行隨眠。此復雲何。謂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異地緣亦爾。諸隨眠無漏緣。彼隨眠相應故隨增耶。答若隨眠無漏緣。彼隨眠相應故隨增。有隨眠相應故隨增彼隨眠非無漏緣。謂緣異界地遍行隨眠。此復雲何。謂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色界繫。緣無色界繫。若諸隨眠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異地緣亦爾。   品類足論辯攝等品第六之一   有所知法。所識法。所通達法。所緣法。增上法。有色法無色法。有見法。無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有諍法。無諍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墮界法。不墮界法。有味著法。無味著法。耽嗜依法。出離依法。心法。非心法。心所法。非心所法。心相應法。心不相應法。心俱有法。非心俱有法。隨心轉法。非隨心轉法。心為因法。非心為因法。心為等無間法。非心為等無間法。心為所緣法。非心為所緣法。心為增上法。非心為增上法。心果法。非心果法。心異熟法。非心異熟法。業法。非業法。業相應法。業不相應法。業俱有法。非業俱有法。隨業轉法。非隨業轉法。業為因法。非業為因法。業為等無間法。非業為等無間法。業為所緣法。非業為所緣法。業為增上法。非業為增上法。業果法。非業果法。業異熟法。非業異熟法。有法。非有法。有相應法。有不相應法。有俱有法。非有俱有法。隨有轉法。非隨有轉法。有為因法。非有為因法。有為等無間法。非有為等無間法。有為所緣法。非有為所緣法。有為增上法。非有為增上法。有果法。非有果法。有異熟法。非有異熟法。所遍知法。非所遍知法。所應斷法。非所應斷法。所應修法。非所應修法。所應證法。非所應證法。所應習法。非所應習法。有罪法。無罪法。黑法。白法。有覆法。無覆法。順退法。非順退法。有記法。無記法。已生法。非已生法。正生法。非正生法。已滅法。非已滅法。正滅法。非正滅法。緣起法。非緣起法。緣已生法。非緣已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已生法。非因已生法。因相應法。因不相應法。結法。非結法。順結法。非順結法。取法。非取法。有執受法。無執受法。順取法。非順取法。煩惱法。非煩惱法。染污法。不染污法。雜染法。非雜染法。纏法。非纏法。所纏法。非所纏法。順纏法。非順纏法。有所緣法。無所緣法。有尋法。無尋法。有伺法。無伺法。有喜法。無喜法。有警覺法。無警覺法。有事法。無事法。有緣法。無緣法。有上法。無上法。遠法。近法。有量法。無量法。見法。非見法。見處法。非見處法。見相應法。見不相應法。異生法法。非異生法法。共異生法。不共異生法。定法。非定法。順熱惱法。非順熱惱法。根法。非根法。聖諦所攝法。非聖諦所攝法。俱有法。非俱有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果法。非果法。有果法。無果法。異熟法。非異熟法。有異熟法。無異熟法。因緣法。非因緣法。有因緣法。無因緣法。離法。非離法。有離法。無離法。相續法。非相續法。有相續法。無相續法。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所斷法。修所斷法。非所斷法。見所斷為因法。修所斷為因法。非所斷為因法。有見有對法。無見有對法。無見無對法。異熟法。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劣法中法妙法。小法大法無量法。可意法。不可意法。非可意非不可意法。樂俱行法。苦俱行法。不苦不樂俱行法。俱生法。俱住法。俱滅法。非俱生法。非俱住法。非俱滅法。心俱生法。心俱住法。心俱滅法。非心俱生法。非心俱住法。非心俱滅法。有三界。謂欲界恚界害界。復有三界。謂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復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復有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有三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有三世。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有三言依事。謂過去言依事。未來言依事。現在言依事。有三苦性。謂苦苦性壞苦性行苦性。有三法。謂有尋有伺法。無尋唯伺法。無尋無伺法。有三地。謂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有三業。謂身業語業意業。復有三業。謂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復有三業。謂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業。修所斷業。非所斷業。復有三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有四念住。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有四正斷。謂為令已生惡不善法得永斷故。勤修正斷。為令未生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勤修正斷。為令未生善法生故。勤修正斷。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復增廣智作證故。勤修正斷。有四神足。謂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有四靜慮。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有四聖諦。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有四無量。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有四無色。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有四聖種。謂隨所得衣喜足聖種。隨所得食喜足聖種。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有四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四智。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復有四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有四無礙解。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有四緣。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有四食。謂段食若粗若細。觸食意思食識食。有四瀑流。謂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有四軛。謂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有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有四法。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復有四法。謂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法。復有四法。謂善為因法。不善為因法。無記為因法。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法。復有四法。謂緣有所緣法。緣無所緣法。緣有所緣緣無所緣法。非緣有所緣非緣無所緣法。   有五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有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有五趣。謂捺落迦趣傍生趣鬼趣人趣天趣。有五煩惱部。謂見苦所斷煩惱部。見集所斷煩惱部。見滅所斷煩惱部。見道所斷煩惱部。修所斷煩惱部。有五法。謂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有六界。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有六法。謂見苦所斷法。見集所斷法。見滅所斷法。見道所斷法。修所斷法。非所斷法。有七隨眠。謂欲貪隨眠。瞋隨眠。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有七識住。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識住。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識住。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識住。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有七覺支。謂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定等覺支。捨等覺支。有八解脫。謂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有八勝處。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初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二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三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四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華。或如婆羅□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五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黃衣。若黃黃顯黃現黃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六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赤衣。若赤赤顯赤現赤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七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殺斯星。或如婆羅□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八勝處。有八聖道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六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攝等品第六之二   有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有九有情居。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及一分天。是初有情居。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有情居。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有情居。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有色有情無想無異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無色有情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有十遍處。謂地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初遍處。水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二遍處。火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三遍處。風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四遍處。青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五遍處。黃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六遍處。赤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七遍處。白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八遍處。空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九遍處。識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十遍處。有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勝解正智。   有十一法。謂有漏色。無漏色。有漏受。無漏受。有漏想。無漏想。有漏行。無漏行。有漏識。無漏識。及無為法。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有二十二根。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有九十八隨眠。謂欲界繫三十六。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三十一如前說。   所知法雲何。謂一切法是智所知隨其事。此復雲何。謂苦智知苦。集智知集。滅智知滅。道智知道。復有善世俗智。知苦集滅道及虛空非擇滅。故說一切法是智所知隨其事。是名所知法。所識法雲何。謂一切法是識所識隨其事。此復雲何。謂眼識識色。耳識識聲。鼻識識香。舌識識味。身識識觸。意識識法。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故說一切法是識所識。隨其事是名所識法。所通達法雲何。通達者。謂善慧。此以一切法。為所通達。隨其事。此復雲何。謂苦忍苦智通達苦。集忍集智通達集。滅忍滅智通達滅。道忍道智通達道。復有善有漏慧。通達苦集滅道及虛空非擇滅。故說通達者謂善慧。此以一切法為所通達。隨其事是名所通達法。所緣法雲何。謂一切法是心心所法所緣。隨其事。此復雲何。謂眼識及相應法緣色。耳識及相應法緣聲。鼻識及相應法緣香。舌識及相應法緣味。身識及相應法緣觸。意識及相應法緣法。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故說一切法是心心所法所緣。隨其事是名所緣法。增上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互為增上。復有無為法與有為法為增上。是名增上法。   有色法雲何。謂十處一處少分。無色法雲何。謂一處一處少分。有見法雲何。謂一處無見法雲何。謂十一處。有對法雲何。謂十處。無對法雲何。謂二處。有漏法雲何。謂十處二處少分。無漏法雲何。謂二處少分。有為法雲何。謂十一處一處少分。無為法雲何。謂一處少分。有諍法雲何。謂十處二處少分。無諍法雲何。謂二處少分。世間出世間法。墮界不墮界法。有味著無味著法。耽嗜依出離依法亦爾。心法雲何。謂一處。非心法雲何。謂十一處。心所法雲何。謂若法與心相應。此復雲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非心所法雲何。謂若法心不相應。此復雲何。謂色心心不相應行。無為心相應法雲何。謂心所法。此復雲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心不相應法雲何。謂非心所法。此復雲何。謂色心心不相應行無為。心俱有法雲何。謂心俱有十一處少分。除意處。非心俱有法雲何。謂意處。及非心俱有十一處少分。隨心轉法雲何。謂若法與心。一生一住一滅。此復雲何。謂一切心所法。及道俱有定俱有戒。若心若彼法。生老住無常。是名隨心轉法。非隨心轉法雲何。謂若法不與心一生一住一滅。此復雲何。謂除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法。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心無為。是名非隨心轉法。心為因法雲何。謂除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諸餘心。及除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心。諸餘心。及心為因十一處少分。是名心為因法。非心為因法雲何。謂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心。並心為因十一處少分。是名非心為因法。心為等無間法雲何。謂心為等無間。心心所法。若已生若正生。及無想定滅定。若已生若正生。是名心為等無間法。非心為等無間法雲何。謂除心為等無間心心所法。諸餘心心所法。及除心為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並色無為。是名非心為等無間法。心為所緣法雲何。謂若意識及相應法。以心為所緣。是名心為所緣法。非心為所緣法雲何。謂除心為所緣意識及相應法。諸餘意識及相應法。若五識身及相應法。若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名非心為所緣法。心為增上法雲何。謂有為法。以心為增上。是名心為增上法。非心為增上法雲何。謂無為法。心果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非心果法雲何。謂虛空非擇滅。心異熟法雲何。心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非心異熟法雲何。謂聲處及非心異熟十一處少分。   業法雲何。謂身語業及思。非業法雲何。謂除身語業。諸餘色。除思諸餘行蘊。及三蘊全並無為法。業相應法雲何。謂若法與思相應。此復雲何。謂一切心心所法。除思。業不相應法雲何。謂若法思不相應。此復雲何。謂色及思。心不相應行無為。業俱有法雲何。謂意處及業俱有十一處少分。除思。非業俱有法雲何。謂思及非業俱有十一處少分。除意處。隨業轉法雲何。謂若法與思。一生一住一滅。此復雲何。謂一切心心所法。除思及道俱有定俱有戒。若思若彼法。生老住無常。是名隨業轉法。非隨業轉法雲何。謂若法不與思一生一住一滅。此復雲何。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色。及除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思及無為。是名非隨業轉法。業為因法雲何。謂除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思。諸餘思。及除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思。諸餘思。及意處。並業為因十一處少分。是名業為因法。非業為因法雲何謂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思。及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思。及非業為因十一處少分。除意處。是名非業為因法。業為等無間法雲何。謂若法心為等無間。非業為等無間法雲何。謂若法非心為等無間。業為所緣法雲何。謂三識身及相應法。以業為所緣。是名業為所緣法。非業為所緣法雲何。謂除業為所緣三識身及相應法。諸餘即此三識身及相應法。並餘三識身及相應法。若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名非業為所緣法。業為增上法雲何。謂有為法。以業為增上。非業為增上法雲何。謂無為法。業果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非業果法雲何。謂虛空非擇滅。業異熟法雲何。謂業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非業異熟法雲何。謂聲處。及非業異熟十一處少分。   有法雲何。謂有漏法。非有法雲何。謂無漏法。有相應法雲何。謂有漏心心所法。有不相應法雲何。謂無漏心心所法。及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有俱有法雲何。謂有漏法。及與有漏法俱生諸無漏法。非有俱有法雲何。謂除有漏俱生諸無漏法。諸餘無漏法。隨有轉法。及有為因法雲何。謂有漏法。非隨有轉法。及非有為因法雲何。謂無漏法。有為等無間法雲何。謂有漏心心所法等無間。諸餘有漏無漏心心所法。若已生若正生。及無想定滅定。若已生若正生。是名有為等無間法。非有為等無間法雲何。謂除有為等無間心心所法。諸餘心心所法。及餘有為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並色無為。是名非有為等無間法。有為所緣法雲何。謂五識身及相應法。若意識及相應法。以有為所緣。是名有為所緣法。非有為所緣法雲何。謂除以有為所緣意識及相應法。諸餘意識。及相應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名非有為所緣法。有為增上法雲何。謂有為法。非有為增上法雲何。謂無為法。有果法雲何。謂有漏法。及世俗道所證結斷。非有果法雲何。謂除有果無漏法。諸餘無漏法。有異熟法雲何。謂有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非有異熟法雲何。謂聲處。及非有異熟十一處少分。   所遍知法雲何。有二遍知。一智遍知。一斷遍知。智遍知所遍知法雲何。謂一切法皆是智遍知所應知故。非智遍知所遍知法雲何。謂如是法求不可得無法非智所應知故。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所應斷法。此復雲何。謂有漏法。非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非所應斷法。此復雲何。謂無漏法。所應修法雲何。謂善有為法。非所應修法雲何。謂不善無記法及擇滅。所應證法雲何。有二作證。一智作證。二得作證。智作證所應證法雲何。謂一切法。皆是智作證所應證故。非智作證所應證法雲何。謂如是法。求不可得無法非智所應證故。得作證所應證法雲何。謂一切善法。及依定所證無覆無記天眼天耳。非得作證所應證法雲何。謂除依定所證無覆無記天眼天耳。諸餘無記法及一切不善法。所應習法雲何。謂善有為法。非所應習法雲何。謂不善無記法及擇滅。有罪法雲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無罪法雲何。謂善及無覆無記法。黑白法有覆無覆法。順退非順退法亦爾。有記法雲何。謂善不善法。無記法雲何。謂除善不善。諸餘法。已生法雲何。謂過去現在法。非已生法雲何。謂未來法及無為。正生法雲何。謂若法未來現前正起。非正生法雲何。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法。諸餘未來及過去現在。並無為法。已滅法雲何。謂過去法。非已滅法雲何。謂未來現在。及無為法。正滅法雲何。謂若法現在現前正滅。非正滅法雲何。謂除現在現前正滅法。諸餘現在及過去未來。並無為法。緣起法雲何。謂有為法。非緣起法雲何。謂無為法。緣已生非緣已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已生法非因已生法亦爾。因相應法雲何。謂一切心心所法。因不相應法雲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結法雲何。謂九結。非結法雲何。謂除九結諸餘法。順結法雲何。謂一切有漏法。非順結法雲何。謂一切無漏法。取法雲何。謂四取。非取法雲何。謂除四取諸餘法。有執受法雲何。謂有執受九處少分。除聲意法處。無執受法雲何。謂聲意法處及無執受九處少分。順取法雲何。謂一切有漏法。非順取法雲何。謂一切無漏法。煩惱法雲何。謂若法是纏。非煩惱法雲何。謂若法非纏。染污法雲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不染污法雲何。謂善及無覆無記法。雜染法雲何。謂有漏法。非雜染法雲何。謂無漏法。纏法雲何。謂若法是煩惱。非纏法雲何。謂若法非煩惱。所纏法雲何。謂染污心心所法。非所纏法雲何。謂不染污心心所法。及色無為心不相應行。順纏法雲何。謂有漏法。非順纏法雲何。謂無漏法。   有所緣法雲何。謂一切心心所法。無所緣法雲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有尋法雲何。謂尋相應法。無尋法雲何。謂尋不相應法。有伺法雲何。謂伺相應法。無伺法雲何。謂伺不相應法。有喜法雲何。謂喜根相應法。無喜法雲何。謂喜根不相應法。有警覺法雲何。謂作意相應法。無警覺法雲何。謂作意不相應法。有事有緣法雲何。謂有為法。無事無緣法雲何。謂無為法。有上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擇滅。無上法雲何。謂擇滅。遠法雲何。謂過去未來法。近法雲何。謂現在及無為法。有量法雲何。謂若法果及異熟俱有量。無量法雲何。謂若法果及異熟俱無量。見法雲何。謂眼根五染污見。世俗正見。學見無學見。非見法雲何。謂除眼根。諸餘色蘊。除餘八見。諸餘行蘊。及三蘊全並無為法。見處法雲何。謂有漏法。非見處法雲何。謂無漏法。見相應法雲何。謂八見相應法。見不相應法雲何。謂八見不相應法。   異生法法雲何。謂地獄傍生鬼界有情。北俱盧洲人。無想有情天諸蘊界處。及生彼業。是名異生法法。非異生法法雲何。謂四通行。四無礙解。四沙門果。無諍願智。邊際定。大悲滅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雜修靜慮。現觀邊世俗智。淨居天蘊界處及生彼業。是名非異生法法。共異生法雲何。謂共有定及共有生。此復雲何。謂如是定。及如是生。異生聖者俱容得有。是名共異生法。不共異生法雲何。謂四通行。四無礙解。四沙門果。無諍願智。邊際定。大悲滅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雜修靜慮。現觀邊世俗智。淨居天蘊界處。及生彼業。是名不共異生法。定法雲何。謂五無間業。及學無學法。非定法雲何。謂除五無間業。諸餘有漏及無為法。順熱惱法雲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非順熱惱法雲何。謂善及無覆無記法。根法雲何。謂內六處。及法處所攝根法。非根法雲何。謂外五處。及法處所攝非根法。聖諦所攝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非聖諦所攝法雲何。謂虛空非擇滅。   俱有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非俱有法雲何。謂無為法。相應法雲何。謂一切心心所法。不相應法雲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果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非果法雲何。謂虛空非擇滅。有果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無果法雲何。謂無為法。異熟法雲何。謂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非異熟法雲何。謂聲處。及非異熟十一處少分。有異熟法雲何。謂不善善有漏法。無異熟法雲何。謂無記無漏法。因緣法雲何。謂一切法。非因緣法雲何。謂如是法。求不可得。以一切法是因緣故。有因緣法雲何。謂一切有為法。無因緣法雲何。謂無為法。離法雲何。謂欲界繫善戒。色無色界繫。出離遠離所生善定及學無學法並擇滅。非離法雲何。謂除欲界繫善戒。諸餘欲界繫法。除色無色界繫出離遠離所生善定。諸餘色無色界繫法。及虛空非擇滅。有離法雲何。謂一切有為。無離法雲何。謂無為法。相續法雲何。謂若法以滅法為先。或已生或正生。此復雲何。謂過去現在。及未來現前正起法。如是後法與前法相續。是名相續法。非相續法雲何。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法。諸餘未來及無為法。是名非相續法。有相續法雲何。謂若法以滅法為先而已生。此復雲何。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五蘊。諸餘過去現在法。如是前法有後相續法。是名有相續法。無相續法雲何。謂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五蘊。及未來並無為法。   善法雲何。謂善五蘊及擇滅。不善法雲何。謂不善五蘊。無記法雲何。謂無記五蘊。及虛空非擇滅。學法雲何。謂學五蘊。無學法雲何。謂無學五蘊。非學非無學法雲何。謂有漏五蘊及無為法。見所斷法雲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修所斷法雲何。謂若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法。非所斷法雲何。謂無漏法。見所斷為因法雲何。謂一切染污法及見所斷法異熟。修所斷為因法雲何。謂唯一切修所斷法。非所斷為因法雲何。謂無漏有為法。有見有對法雲何。謂一處。無見有對法雲何。謂九處。無見無對法雲何。謂二處。異熟法雲何。謂異熟十一處少分。除聲處。異熟法法雲何。謂不善善有漏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雲何。謂除異熟無記法。諸餘無記法及善無漏法。劣法雲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法。中法雲何。謂善有漏及無覆無記法。妙法雲何。謂無漏有為法及擇滅。小法雲何。謂小信小欲小勝解及彼相應法。彼俱有法。若諸色法。少小微細不多不廣。是名小法。大法雲何。謂大信大欲大勝解。及彼相應法。彼俱有法。若諸色法。雖復多廣。而非無邊無際無量。若虛空非擇滅。是名大法。無量法雲何。謂無量信無量欲無量勝解及彼相應法。彼俱有法。若諸色法。多廣無邊無際無量。若擇滅。是名無量法。可意法雲何。謂若法意所樂。不可意法雲何。謂若法意所不樂。非可意非不可意法雲何。謂若法順捨。樂俱行法雲何。謂若法樂受相應。苦俱行法雲何。謂若法苦受相應。不苦不樂俱行法雲何。謂若法不苦不樂受相應。俱生法雲何。謂有為法有生相故。俱住法雲何。謂有為法有住相故。俱滅法雲何。謂有為法有滅相故。非俱生法雲何。謂無為法無生相故。非俱住法雲何。謂無為法無住相故。非俱滅法雲何。謂無為法無滅相故。心俱生法雲何。謂心俱生十一處少分。除意處。心俱住法雲何。謂心隨轉法。心俱滅法雲何。謂心俱滅十處少分。除聲意處。非心俱生法雲何。謂意處及非心俱生十一處少分。非心俱住法雲何。謂非心隨轉法。非心俱滅法雲何。謂聲意處。及非心俱滅十處少分。   欲界雲何。謂欲貪及欲貪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欲界。恚界雲何。謂瞋及瞋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恚界。害界雲何。謂害及害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害界。出離界雲何。謂出離及出離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並擇滅。是名出離界。無恚界雲何。謂無瞋及無瞋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無恚界。無害界雲何。謂不害及不害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無害界。欲界雲何。謂欲貪隨增法。色界雲何。謂色貪隨增法。無色界雲何。謂無色貪隨增法。色界雲何。謂欲界色界總名色界。無色界雲何。謂四無色。滅界雲何。謂擇滅非擇滅。復次一切色法總名色界。除擇滅非擇滅。諸餘非色法。總名無色界。擇滅非擇滅。總名滅界。   欲有雲何。謂若業欲界繫。取為緣能感當來彼業異熟。是名欲有。色有雲何。謂若業色界繫。取為緣能感當來彼業異熟。是名色有。無色有雲何。謂若業無色界繫。取為緣能感當來彼業異熟。是名無色有。欲漏雲何。謂除欲界繫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漏。有漏雲何。謂除色無色界繫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漏。無明漏雲何。謂三界無智。過去世雲何。謂若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集已現。已謝已盡。已滅已離。已變壞。是過去墮。過去分墮。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世。未來世雲何。謂若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已集未已現。未已和合。未已現前。是未來墮。未來分墮。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世。現在世雲何。謂若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集已現。正安住未變壞。和合現前。是名現在。墮現在分墮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世。過去言依事雲何。謂過去所攝行。未來言依事雲何。謂未來所攝行。現在言依事雲何。謂現在所攝行。苦苦性雲何。謂欲界由苦苦故苦。壞苦性雲何。謂色界由壞苦故苦。行苦性雲何。謂無色界由行苦故苦。復次不可意諸行。由苦苦故苦。可意諸行。由壞苦故苦。非可意非不可意諸行。由行苦故苦。復次苦受由苦苦故苦。樂受由壞苦故苦。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有尋有伺法雲何。謂尋伺相應法。無尋唯伺法雲何。謂尋不相應伺相應法。無尋無伺法雲何。謂尋伺不相應法。有尋有伺地雲何。謂欲界梵世。及一分無漏法。無尋唯伺地雲何。謂修靜慮中間。得梵大梵及一分無漏法。無尋無伺地雲何。謂一切極光淨。一切遍淨。一切廣果。一切無色。及一分無漏法。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七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攝等品第六之三   身業雲何。謂身表及無表。語業雲何。謂語表及無表。意業雲何。謂思。善業雲何。謂善身語業。及善思。不善業雲何。謂不善身語業。及不善思。無記業雲何。謂無記身語業。及無記思。學業雲何。謂學身語業。及學思。無學業雲何。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思。非學非無學業雲何。謂有漏身語業。及有漏思。見所斷業雲何。謂若業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思。修所斷業雲何。謂若業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思。及彼等起身語業。並不染污有漏業。非所斷業雲何。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思。順現法受業雲何。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彼業即於此生受異熟非餘生。是名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雲何。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彼業隨第二生受異熟非餘生。是名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雲何。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彼業或隨第三生。或隨第四生。或復過此受異熟非餘生。是名順後次受業。順樂受業雲何。謂欲界繫善業及色界繫。乃至第三靜慮地善業。順苦受業雲何。謂不善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雲何。謂第四靜慮地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身念住雲何。謂十有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受念住雲何。謂六受身。即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心念住雲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法念住雲何。謂受所不攝非色法處。復次身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身念住。受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受念住。心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心念住。法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法念住。復次緣身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身念住。緣受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受念住。緣心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心念住。緣法所起善有漏無漏慧。是名法念住。為令已生惡不善法得永斷故勤修正斷雲何。謂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永斷。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為令未生惡不善法永不生故勤修正斷雲何。謂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為令未生善法生故勤修正斷雲何。謂為令未生善法得生。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復增廣智作證故勤修正斷雲何。謂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復增廣智證。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謂欲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謂勤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謂心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雲何。謂觀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   初靜慮雲何。謂初靜慮所攝善五蘊。第二靜慮雲何。謂第二靜慮所攝善五蘊。第三靜慮雲何。謂第三靜慮所攝善五蘊。第四靜慮雲何。謂第四靜慮所攝善五蘊。苦聖諦雲何。謂五取蘊。集聖諦雲何。謂有漏因。滅聖諦雲何。謂擇滅。道聖諦雲何。謂學無學法。慈無量雲何。謂慈及慈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慈無量。悲無量雲何。謂悲及悲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悲無量。喜無量雲何。謂喜及喜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喜無量。捨無量雲何。謂捨及捨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捨無量。空無邊處雲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雲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雲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雲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繫受想行識。是名非想非非想處。   隨所得衣喜足聖種雲何。謂隨所得衣喜足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隨所得衣喜足聖種。隨所得食喜足聖種雲何。謂隨所得食喜足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隨所得食喜足聖種。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雲何。謂隨所得臥具喜足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雲何。謂樂斷樂修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是名樂斷樂修聖種。預流果雲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有為預流果雲何。謂證預流果所有學法。已正當得。無為預流果雲何。謂證預流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預流果。一來果雲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有為一來果雲何。謂證一來果所有學法。已正當得。無為一來果雲何。謂證一來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一來果。不還果雲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有為不還果雲何。謂證不還果所有學法。已正當得。無為不還果雲何。謂證不還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不還果。阿羅漢果雲何。此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有為阿羅漢果雲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無學法。已正當得。無為阿羅漢果雲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阿羅漢果。法智苦智等。二種四智。如前應知。法無礙解雲何。謂於名句文身所有不退智。義無礙解雲何。謂於勝義所有不退智。詞無礙解雲何。謂於言詞所有不退智。辯無礙解雲何。謂於無滯應理言詞。及於等持自在顯示。所有不退智。   因緣雲何。謂一切有為法。等無間緣雲何。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所緣緣及增上緣雲何。謂一切法。段食雲何。謂緣段食。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段食。觸食雲何。謂緣有漏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觸食。意思食雲何。謂緣有漏思。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意思食。識食雲何。謂緣有漏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識食。   欲瀑流雲何。謂除欲界繫見及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瀑流。有瀑流雲何。謂除色無色界繫見及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瀑流。見瀑流雲何。謂三界五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是名見瀑流。無明瀑流雲何。謂三界無智。四扼亦爾。欲取雲何。謂除欲界繫五見。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見取雲何。謂四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是名見取。戒禁取雲何。謂如有一取戒言戒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取禁言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取戒禁言戒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是名戒禁取。我語取雲何。謂除色無色界繫五見。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過去法雲何。謂過去五蘊。未來法雲何。謂未來五蘊。現在法雲何。謂現在五蘊。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雲何。謂無為法。欲界繫法雲何。謂欲界繫五蘊。色界繫法雲何。謂色界繫五蘊。無色界繫法雲何。謂無色界四蘊。不繫法雲何。謂一切無漏法。善為因法雲何。謂善有為法。及善法異熟。不善為因法雲何。謂欲界繫染污。及不善法異熟。無記為因法雲何。謂無記有為。及不善法。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法雲何。謂無為法。緣有所緣法雲何。謂緣心心所法意識。及相應法。緣無所緣法雲何。謂五識身及相應法。並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意識。及相應法。緣有所緣緣無所緣法雲何。謂緣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意識。及相應法。非緣有所緣非緣無所緣法雲何。謂色無為色不相應行。   五蘊五取蘊如前說。捺落迦趣雲何。謂那落迦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捺落迦趣。傍生趣雲何。謂傍生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傍生趣。鬼趣雲何。謂鬼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鬼趣。人趣雲何。謂人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人趣。天趣雲何。謂天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天趣。見苦所斷煩惱部雲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見集所斷煩惱部雲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見滅所斷煩惱部雲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見道所斷煩惱部雲何。謂有煩惱部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及彼相應諸煩惱眾。修所斷煩惱部雲何。謂有煩惱部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煩惱眾。色等五法如前說。   地等六界如前說。見苦所斷法雲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苦所斷法。見集所斷法雲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集所斷法。見滅所斷法雲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及彼相應法。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滅所斷法。見道所斷法雲何。謂若法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及彼相應法。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見道所斷法。修所斷法雲何。謂若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諸有漏法。是名修所斷法。非所斷法雲何。謂諸無漏法。欲貪隨眠雲何。謂於諸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瞋隨眠雲何。謂於有情心懷憤恚。欲為損害。根裁對礙。憎怒凶悖。猛烈暴惡。已正當瞋。令諸有情互相違害。有貪隨眠雲何。謂於色無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慢隨眠雲何。謂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篾。無明隨眠雲何。謂三界無智。見隨眠雲何。謂五染污見。疑隨眠雲何。謂於諦猶豫。初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識住。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二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識住。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三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識住。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四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彼繫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五識住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彼繫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六識住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彼繫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七識住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彼繫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念等覺支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般捨那抉擇法性。是名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現前極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喜性喜類。樂和合不別離。歡欣悅豫。有堪任性。踴躍踴躍性。歡喜歡喜性。是名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身輕安心輕安。已輕安輕安類。是名輕安等覺支。定等覺支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覺支。捨等覺支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是名捨等覺支。   初解脫雲何。謂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二解脫雲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三解脫雲何。謂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四解脫雲何。謂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五解脫雲何。謂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六解脫雲何。謂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七解脫雲何。謂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解脫。第八解脫雲何。謂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此中第八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如是定中諸解脫勝解脫異極解脫。復次若法想微細為因。想微細為等無間。是與想不俱義。非不成就義。是名解脫。   初勝處雲何。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初勝處。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第二勝處雲何。謂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二勝處。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第三勝處雲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三勝處。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第四勝處雲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色多。若好顯色若惡顯色。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四勝處。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第五勝處雲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五勝處。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第六勝處雲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黃衣。若黃黃顯黃現黃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六勝處。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第七勝處雲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斯深染赤衣。若赤赤顯赤現赤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七勝處。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第八勝處雲何。謂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殺斯星。或如婆羅□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具如是想。是第八勝處。此中第八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八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攝等品第六之四   正見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般捨那。是名正見。正思惟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搆度極搆度現前搆度。推究追尋。極思惟。思惟性。是名正思惟。正語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由抉擇力所引無漏。遠離止息。各別遠離。寂靜律儀。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毀分限。堤塘橋樑船筏。棄捨軌則。不違不越。不違越住。是名正語。正業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由抉擇力所引無漏。遠離止息各別遠離。寂靜律儀。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毀分限。堤塘橋樑船筏。棄捨軌則。不違不越。不違越住。是名正業。正命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於趣邪命身語惡行。由抉擇力所引無漏。遠離止息。各別遠離。寂靜律儀。不作不造。不行不犯。不毀分限。堤塘橋樑船筏。棄捨軌則。不違不越。不違越住。是名正命。正精進雲何。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正精進。正念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正念。正定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愛結雲何。謂三界貪。恚結雲何。謂於有情能為損害。慢結雲何。謂七慢類。無明結雲何。謂三界無智。見結雲何。謂三見。取結雲何。謂二取。疑結雲何。謂於諸諦疑惑猶豫。嫉結雲何。謂妒忌。慳結雲何。謂心鄙吝。   初有情居雲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有情居。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有情居者。謂諸有情。於此居止各別居止。由此顯彼受生處故。名有情居。第二有情居雲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劫初時。是第二有情居。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有情居者。義如前說。第三有情居雲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有情居。此中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有情居者。義如前說。第四有情居雲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有情居者。義如前說。第五有情居雲何。謂有色有情無想無異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有情居者。義如前說。第六有情居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有情居者。義如前說。第七有情居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有情居者。義如前說。第八有情居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此中第八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八。有情居者。義如前說。第九有情居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此中第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九。有情居者。義如前說。   初遍處雲何。謂地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初遍處。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遍處。水火風青黃赤白遍處亦爾。第九遍處雲何。謂空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九遍處。此中第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九。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九。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遍處。識無邊處遍處亦爾。無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八支聖道說。無學正勝解雲何。謂聖弟子等。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已正當勝解。是名無學正勝解。無學正智雲何。謂盡智無生智。是名無學正智。   有漏色雲何。謂若諸色有漏有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有漏色。無漏色雲何。謂若諸色無漏無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不生。是名無漏色。有漏無漏受想行識亦爾。無為法雲何。謂三無為。即虛空非擇滅擇滅。十二處十八界。如辯七事品已說。   眼根雲何。謂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耳根雲何。謂耳於聲已正當聞。及彼同分。鼻根雲何。謂鼻於香已正當嗅。及彼同分。舌根雲何。謂舌於味已正當嘗。及彼同分。身根雲何。謂身於觸已正當觸。及彼同分。女根雲何。謂身根少分。男根雲何。謂身根少分。命根雲何。謂三界壽。意根雲何。謂六識身。樂根雲何。謂順樂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根。苦根雲何。謂順苦受觸所觸時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根。喜根雲何。謂順喜受觸所觸時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喜根。憂根雲何。謂順憂受觸所觸時所起。心憂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憂根。捨根雲何。謂順捨受觸所觸時所起。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捨根。信根雲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信性。增上信性。忍可欲作。欲為欲造。心澄淨性。是名信根。精進根雲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精進根。念根雲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隨念。別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念根。定根雲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堅住。不亂不散。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定根。慧根雲何。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缽捨那。是名慧根。未知當知根雲何。謂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諸學慧慧等根。由此諸根隨信隨法行。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是名未知當知根。已知根雲何。謂具見已現觀補特伽羅。諸學慧慧等根。由此諸根。信勝解見至身證。於已現觀四聖諦。能趣上勝所證功德。是名已知根。具知根雲何。謂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等根。由此諸根。慧解脫俱分解脫。能得現法樂住。是名具知根。九十八隨眠如前說。   所知法所識法。所通達法。所緣法增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色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色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見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對法。十界十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知。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對法。八界二處五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漏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為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諍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諍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世間出世間法。墮界不墮界法。有味著無味著法。耽嗜依出離依法亦爾。   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所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相應心不相應法亦爾。心俱有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隨心轉法。一界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隨心轉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為因法。十三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心為等無間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為等無間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為所緣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非心為所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為增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心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心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除耳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心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業法。三界三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謂眼耳意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業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攝識。一切隨眠隨增。業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業不相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業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業俱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隨業轉法。八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隨業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業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業為因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業為等無間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業為等無間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業為所緣法。五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非業為所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業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業為增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業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業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業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除耳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業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有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不相應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有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有俱有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隨有轉法有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有隨轉法。非有為因法。三界三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為等無間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有為等無間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為所緣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非有為所緣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為增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有為增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有果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除耳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有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智遍知所遍知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智遍知所遍知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所應斷法。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斷遍知所遍知法。即是非所應斷法。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所應修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所應修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智作證所應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智作證所應證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得作證所應證法。十二界六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得作證所應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所應習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所應習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罪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罪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黑白法。有覆無覆法。順退非順退法亦爾。有記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已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已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正生非正生法已滅非已滅法正滅非正滅法亦爾。緣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緣起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緣已生非緣已生法因法非因法有因非有因法因已生非因已生法亦爾。因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因不相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結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不共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非結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順結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順結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取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取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執受法。九界九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五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執受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順取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順取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煩惱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煩惱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染污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不染污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染污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雜染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纏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所纏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所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順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順纏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非隨增。   有所緣法。二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所緣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有尋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尋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伺無伺法亦爾。有喜法。三界二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警覺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警覺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事法。有緣法。有上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事法。無緣法。無上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近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量無量法亦爾。見法。二界二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非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見處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見處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見相應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並無漏緣。見及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見不相應法。十八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除無漏緣見。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九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攝等品第六之五   異生法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非異生法法。十一界十處五蘊攝。十智知。四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共異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不共異生法。十一界十處五蘊攝。十智知。四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定法。五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定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順熱惱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順熱惱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根法。十三界七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根法。六界六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聖諦所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聖諦所攝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俱有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俱有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相應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不相應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果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果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異熟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因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因緣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以如是法不可得故。有因緣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因緣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離法。五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離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離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離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相續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相續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相續無相續法亦爾。   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不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學無學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非學非無學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見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一切隨眠隨增。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見所斷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修所斷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非所斷為因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有見有對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見有對法。九界九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五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見無對法。八界二處五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異熟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五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異熟法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劣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中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妙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小法大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量法。可意法。不可意法。非可意非不可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樂俱行法。八界二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識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苦俱行法。八界二處三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不苦不樂俱行法。八界二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俱生法。俱住法。俱滅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俱生法。非俱住法。非俱滅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心俱生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俱住法。一界一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俱滅法。十界十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心俱生法。非心俱住法。非心俱滅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欲界十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恚界亦爾。害界五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出離界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恚界無害界。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欲界。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界。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界。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欲界色界名色界者。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四無色名無色界者。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擇滅非擇滅名滅界者。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復次一切色法。總名色界者。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除擇滅非擇滅。諸餘非色法。總名無色界者。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擇滅非擇滅。總名滅界。如前說。欲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有。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有。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欲漏。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有漏。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明漏。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   三世三言依事。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欲界由苦苦故苦者。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界由壞苦故苦者。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界由行苦故。苦者。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復次不可意諸行。由苦苦故苦。可意諸行。由壞苦故苦。非可意非不可意諸行。由行苦故苦苦者。皆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復次苦受由苦苦故苦者。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樂受由壞苦故苦者。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者。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尋有伺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尋唯伺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尋無伺法。十三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有尋有伺地。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欲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尋唯伺地。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尋無伺地。十一界十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四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身業。二界二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語業亦爾。意業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善業。三界三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不善業。三界三處二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記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三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學業無學業。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非學非無學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見所斷業。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一切隨眠隨增。修所斷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非所斷業。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順樂受業。三界三處二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順苦受業。三界三處二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順不苦不樂業。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身念住。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受念住。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念住。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法念住。一界一處二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復次身受心法增上所起善有漏無漏道。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復次緣身受心法所起善有漏無漏慧。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四正斷。四神足。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四靜慮。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苦集聖諦。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滅聖諦。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道聖諦。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四無量。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三界二處四蘊攝。七智知。除法他心滅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非想非非想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四聖種。三界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有為四沙門果。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無為四沙門果。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法智。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類智。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他心智。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世俗智。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見。諸餘一切隨眠隨增。苦集滅道智。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法無礙解。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詞無礙解亦爾。義無礙解。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辯無礙解亦爾。   因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等無間緣。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所緣緣增上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段食。三界三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四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觸食。意思食。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識食。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欲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有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見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無明瀑流。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如四瀑流。四軛亦爾。欲取。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見取。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戒禁取。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苦所斷一切。見集所斷遍行。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隨增。我語取。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欲界繫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界繫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界繫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不繫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善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不善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記為因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非善為因非不善為因非無記為因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緣有所緣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緣無所緣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緣有所緣緣無所緣法。三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非緣有所緣非緣無所緣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色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受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想蘊行蘊亦爾。識蘊。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色取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受取蘊。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想取蘊。行取蘊亦爾。識取蘊。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地獄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傍生趣鬼趣人趣亦爾。天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一切隨眠隨增。見苦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見集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見滅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見道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修所斷煩惱部。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色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心不相應行法。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地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水火風空界亦爾。識界。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見苦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見集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見滅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見道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欲貪隨眠。及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有貪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無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慢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疑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初識住。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第二識住。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第三第四識住。十一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第五第六第七識住。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攝等品第六之餘   七等覺支。若別一界一處一蘊攝。若總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初第二第三解脫。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第四第五第六解脫。三界二處四蘊攝。七智知。除法他心滅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第七解脫。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想受滅解脫。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八勝處。三界三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八聖道支中。正語。正業。一命。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餘五聖道支。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   愛結慢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恚結。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無明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除無漏緣無明。諸餘一切隨眠隨增。見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見相應無明隨眠隨增。取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隨眠隨增。疑結。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疑相應無明隨眠隨增。嫉結慳結。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初有情居。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第二有情居。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第三第四第五有情居。十一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餘四有情居。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前八遍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後二遍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十無學法中。正語。正業。正命。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餘七無學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有漏色。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有漏受想行。一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有漏識。七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漏色。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無漏受想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無漏識。二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眼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如眼處。耳鼻舌身處亦爾。色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如色處。聲觸處亦爾。香處味處。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意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法處。一界一處四蘊攝。七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眼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耳鼻舌身界亦爾。色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聲觸界亦爾。香界味界。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意界。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法界。一界一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眼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耳身識界亦爾。鼻舌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意識界。二界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   眼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耳鼻舌身根亦爾。女根男根。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命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意根。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苦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喜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捨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信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精進念定慧根亦爾。未知當知根。三界二處二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欲界繫有身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邊執見。及見苦所斷。餘八隨眠亦爾。欲界繫見集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集所斷。餘六隨眠亦爾。欲界繫見滅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滅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滅所斷貪瞋慢隨眠亦爾。欲界繫見滅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道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道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道所斷戒禁取貪瞋慢隨眠亦爾。欲界繫見道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見道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修所斷貪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欲界繫修所斷瞋慢無明隨眠亦爾。色界繫有身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邊執見。及見苦所斷。餘七隨眠亦爾。色界繫見集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集所斷餘五隨眠亦爾。色界繫見滅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滅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滅所斷貪慢隨眠亦爾。色界繫見滅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滅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滅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道所斷邪見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道所斷見取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道所斷戒禁取貪慢隨眠亦爾。色界繫見道所斷疑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並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見道所斷無明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無明。諸餘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修所斷貪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修所斷慢無明隨眠亦爾。如色界繫三十一隨眠。應知無色界繫三十一隨眠亦爾。差別者。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   品類足論辯千問品第七之一  學處淨果行聖種  正斷神足念住諦  靜慮無量無色定  覺分根處蘊界經   學處。謂近事五學處。淨謂四證淨。果謂四沙門果。行謂四通行。聖種謂四聖種。正斷謂四正斷。神足謂四神足。念住謂四念住。諦謂四聖諦。靜慮謂四靜慮。無量謂四無量。無色謂四無色。定謂四修定。覺分謂七等覺支。根謂二十二根。處謂十二處。蘊謂五蘊。界謂十八界。經謂頌中。前九後九及。各總為一合。有二十經。依一一經為前五十問。   且依近事五學處經。為五十問。謂五學處。幾有色幾無色。幾有見幾無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異熟幾無異熟。幾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幾名攝。幾內處攝。幾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幾非智遍知所遍知。   幾斷遍知所遍知。幾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幾不應斷。幾應修幾不應修。幾染污幾不染污。幾果非有果。幾有果非果。幾果亦有果。幾非果非有果。幾有執受。幾無執受。幾大種所造。幾非大種所造。幾有上幾無上。幾是有幾非有。幾因相應。幾因不相應。   有六攝善處。謂善五蘊及擇滅。為六善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六善處。有五攝不善處。謂不善五蘊。為五不善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五不善處。有七攝無記處。謂無記五蘊。及虛空非擇滅。為七無記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七無記處。有三攝漏處。謂欲漏有漏無明漏。為三漏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三漏處。有五攝有漏處。謂有漏五蘊。為五有漏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五有漏處。有八攝無漏處。謂無漏五蘊。及三無為。為八無漏處攝五學處。為五學處攝八無漏處。此五學處。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幾不善幾無記。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   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幾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是心所與心相應。幾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幾受相應非隨心轉。幾隨心轉亦受相應。幾非隨心轉非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幾想行相應非隨心轉。幾隨心轉亦想行相應。幾非隨心轉非想行相應。幾隨尋轉非伺相應。幾伺相應非隨尋轉。幾隨尋轉亦伺相應。幾非隨尋轉非伺相應。幾見非見處。幾見處非見。幾見亦見處。幾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有身見因非有身見為因。幾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幾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幾業異熟非業。幾業亦業異熟。幾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幾隨業轉非業。幾業亦隨業轉。幾非業非隨業轉。幾所造色非有見色。幾有見色非所造色。幾所造色亦有見色。幾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幾所造色非有對色。幾有對色非所造色。幾所造色亦有對色。幾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幾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幾善為因非善。幾善亦善為因。幾非善非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幾不善為因非不善。幾不善亦不善為因。幾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幾無記為因非無記。幾無記亦無記為因。幾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幾有因非因緣。幾因緣亦有因。幾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幾等無間緣非等無間。幾等無間亦等無間緣。幾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幾所緣緣非有所緣。幾有所緣非所緣緣。幾所緣緣亦有所緣。幾非所緣緣非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有增上非增上緣。幾增上緣亦有增上。幾非增上緣非有增上。幾瀑流非順瀑流。幾順瀑流非瀑流。幾瀑流亦順瀑流。幾非瀑流非順瀑流。如依學處為五十問。依餘十九為問亦爾。   五學處者。一盡形壽離斷生命。二盡形壽離不與取。三盡形壽離欲邪行。四盡形壽離虛誑語。五盡形壽離飲諸酒。此五名為近事學處。此五學處。幾有色等者。一切是有色。幾有見等者。一無見。四應分別。謂若表是有見。若無表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若表是有對。若無表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是有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有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是色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五學處。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是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是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是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因不相應。   此五學處。與六善處相攝者。一善處少分攝五學處。五學處亦攝一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一有漏處少分攝五學處。五學處亦攝一有漏處少分。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欲界繫。幾學等者。一切非學非無學。   此五學處。幾見所斷等者。一切修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心轉非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心轉非想行相應。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尋轉非伺相應。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是見處非見。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是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是業非隨業轉。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見色。四應分別。謂若表是所造色。亦有見色。若無表是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五學處。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若表。是所造色。亦有對色。若無表。是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瀑流非順瀑流等者。一切順瀑流非瀑流。   四證淨者。謂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所愛戒證淨。此四證淨。幾有色等者。一有色。三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是色攝。三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證淨。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是大種所造。三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三因相應。   此四證淨。與六善處相攝者。二善處少分攝四證淨。四證淨亦攝二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一無漏處全。一無漏處少分。攝四證淨。四證淨亦攝一無漏處全一無漏處少分。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是不繫。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佛證淨。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佛證淨。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證佛淨。法僧證淨亦爾。聖所愛戒證淨。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身語業。雲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   此四證淨。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法非心相應。三是心所與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三隨心轉。亦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想相應。三隨心轉。亦想相應。一隨心轉。非行相應。三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佛證淨。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佛證淨。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佛證淨。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佛證淨。法僧證淨亦爾。聖所愛戒證淨。或隨尋轉非伺相應。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雲何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無漏身語業。雲何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不隨尋轉無漏身語業。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是業非業異熟。三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是業亦隨業轉。三隨業轉非業。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見色。三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二   此四證淨。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是所造色非有對色。三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幾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謂佛證淨。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雲何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佛證淨。雲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佛證淨。雲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佛證淨。諸餘未來佛證淨法僧證淨亦爾。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四沙門果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此四沙門果。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預流果所攝五蘊。雲何無為。謂預流果所攝擇滅。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沙門果。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心意識。是內處攝。餘皆是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沙門果。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應修。若無為沙門果。不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果亦有果。若無為沙門果。是果非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有上。若無為沙門果是無上。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沙門果。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六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六無漏處少分攝四沙門果。四沙門果亦攝八六無漏處少分。幾過去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沙門果。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是不繫。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或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有為預流果。雲何非學非無學。謂無為預流果。一來不還果亦爾。阿羅漢果。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無學。謂有為阿羅漢果。雲何非學非無學。謂無為阿羅漢果。   此四沙門果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若受蘊想蘊。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若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預流果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預流果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預流果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預流果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預流果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預流果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所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一來果亦爾。不還果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不還果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不還果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不還果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不還果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不還果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不還果所攝尋不相應伺。若無尋無伺心心所法。並擇滅。阿羅漢果亦爾。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一來不還果亦爾。阿羅漢果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預流果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預流果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預流果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預流果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預流果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預流果所攝心不相應行。及擇滅。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爾。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沙門果。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善亦善為因。若無為沙門果。是善非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若有為沙門果。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沙門果。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果。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沙門果所攝心心所法。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並擇滅。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沙門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擇滅。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有為沙門果。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沙門果。是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四通行者。謂有苦遲通行。有苦速通行。有樂遲通行。有樂速通行。此四通行。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是無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通行。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通行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通行。四通行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五無漏處攝四通行。四通行亦攝五無漏處。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是不繫。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四通行。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五蘊。雲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此四通行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若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若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通行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通行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通行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除通行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苦遲通行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苦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苦遲通行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苦遲通行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苦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苦遲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法。苦速通行亦爾。樂遲通行亦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樂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樂遲通行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樂遲通行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樂遲通行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樂遲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無尋無伺心心所法。樂速通行亦爾。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各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通行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通行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通行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通行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通行。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通行。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通行所攝心心所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通行所攝心心所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通行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通行所攝心心所法。及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通行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四聖種者。謂隨所得衣喜足聖種。隨所得食喜足聖種。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此四聖種。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是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是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聖種所攝有漏五蘊。雲何無漏。謂無漏五蘊。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此四聖種。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聖種。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聖種。四聖種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聖種。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蘊。或聖種非有漏處。謂無漏四聖種。或有漏處亦聖種。謂有漏四聖種。或非有漏處非聖種。謂虛空及二滅。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聖種。謂虛空及二滅。或聖種非無漏處。謂有漏四聖種。或無漏處亦聖種。謂無漏四聖種。或非無漏處非聖種。謂聖種所不攝有漏五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聖種所攝欲界五蘊。雲何色界繫。謂聖種所攝色界五蘊。雲何無色界繫。謂聖種所攝無色界四蘊。雲何不繫。謂無漏五蘊。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五蘊。雲何無學。謂無學五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聖種所攝有漏五蘊。   此四聖種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聖種所攝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聖種所攝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聖種所攝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聖種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聖種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聖種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聖種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聖種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聖種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四聖種。或見亦見處。謂聖種所攝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四聖種。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各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聖種所攝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聖種所攝身語業及思。或隨業轉非業。謂聖種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聖種所攝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聖種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聖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聖種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聖種所攝心心所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聖種所攝心心所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聖種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聖種所攝心心所法。及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聖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聖種。若有漏是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如四聖種。四正斷四神足亦爾。   四念住者。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身念住雲何。謂緣身善有漏無漏慧。受念住雲何。謂緣受善有漏無漏慧。心念住雲何。謂緣心善有漏無漏慧。法念住雲何。謂緣法善有漏無漏慧。此四念住。幾有色等者。一切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諸緣身慧。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緣身慧。緣受心法慧亦爾。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二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三   此四念住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因相應。   此四念住。與六善處相攝者。一善處少分攝四念住。四念住亦攝一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念住。謂有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有漏行蘊。或念住非有漏處。謂無漏四念住。或有漏處亦念住。謂有漏四念住。或非有漏處非念住。謂無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無漏行蘊。並無為。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念住。謂無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無漏行蘊。並無為。或念住非無漏處。謂有漏四念住。或無漏處亦念住。謂無漏四念住。或非無漏處非念住。謂有漏色受想識蘊。及念住所不攝有漏行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緣身慧。緣受心法慧亦爾。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緣身慧。緣受心法慧亦爾。   此四念住。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是心所與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隨心轉亦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隨心轉亦想相應。一切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緣身慧。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緣身慧。緣受心法慧亦爾。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緣身慧。或見處非見。謂五識身相應善慧。或見亦見處。謂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緣身慧緣受慧。或見非見處。或見亦見處。或非見非見處見非見處者。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緣受慧。見亦見處者。謂世間正見。非見非見處者。謂見所不攝無漏緣受慧。緣心法慧亦爾。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隨業轉非業。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念住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緣身慧。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緣身慧。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緣身慧。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緣身慧。諸餘未來緣身慧。緣受心法慧亦爾。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復次身念住雲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受念住雲何。謂六受身。心念住雲何。謂六識身。法念住雲何。謂受所不攝非色法處。此四念住幾有色等者。一有色三無色。幾有見等者。三無見。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見或無見。雲何有見。謂一處。雲何無見。謂九處。及一處少分。幾有對等者。三無對。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對或無對。雲何有對。謂十處。雲何無對。謂一處少分。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十處及一處少分。雲何無漏。謂一處少分。受念住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想行蘊。雲何無漏。謂無漏想行蘊。及三無為。幾有為等者。三有為。一應分別。謂法念住。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想行蘊。雲何無為。謂三無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色蘊。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色蘊。受心法念住亦爾。幾是緣生等者。三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有為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等者。一色攝。三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內處攝。二外處攝。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內處攝或外處攝。雲何內處攝。謂五內處。雲何外處攝。謂五外處。及一外處少分。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念住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蘊。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蘊。受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想行蘊。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想行蘊。及三無為。幾染污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染污或不染污。雲何染污。謂有覆色蘊。雲何不染污。謂無覆色蘊。受心法念住亦爾。幾果非有果等者。三是果亦有果。一應分別。謂法念住。或是果非有果。或是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是果非有果者。謂擇滅。是果亦有果者。謂想行蘊。非果非有果者。謂虛空非擇滅。幾有執受等者。三無執受。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有執受或無執受。雲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色蘊。雲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色蘊。幾大種所造等者。三非大種所造。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或大種所造。或非大種所造。雲何大種所造。謂九處。及二處少分。雲何非大種所造。謂一處少分。幾有上等者。三有上。一應分別。謂法念住。或有上或無上。雲何有上。謂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雲何無上。謂擇滅。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念住。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二因相應。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是心所因相應。若非心所因不相應。   此四念住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六善處。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五不善處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七無記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七無記處。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念住少分。一念住少分亦攝三漏處。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五有漏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無漏處攝四念住少分。四念住少分亦攝八無漏處。幾過去等者。三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不善。謂三處少分。雲何無記。謂八處及二處少分。受念住。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受蘊。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想行蘊及擇滅。雲何不善。謂不善想行蘊。雲何無記。謂無記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二處及九處少分。雲何色界繫謂九處少分。雲何不繫。謂一處少分。受念住。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受蘊。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受蘊。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想行蘊。雲何色界繫。謂色界想行蘊。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想行蘊。雲何不繫。謂無漏想行蘊。及無為法。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無學。謂一處少分。雲何非學非無學。謂十處及一處少分。受念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受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想行蘊。雲何無學。謂無學想行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想行蘊及無為法。   此四念住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修所斷。謂十處及一處少分。雲何非所斷。謂一處少分。受念住。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受念住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受蘊。雲何修所斷。謂受念住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受蘊。及不染污有漏受蘊。雲何非所斷。謂無漏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法念住。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想行蘊。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所斷。謂法念住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想行蘊。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想行蘊。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想行蘊。及無為法。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一是心所與心相應。一唯是心。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二應分別。謂身念住。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心轉非受相應。法念住。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隨心轉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心不相應行。隨心轉亦受相應者。謂想蘊及相應行蘊。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隨尋轉非伺相應。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隨尋轉非伺相應者。謂隨尋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尋轉非伺相應。受念住。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想行蘊。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想行蘊。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若無尋無伺非受心所。若無為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見處非見。或見亦見處。或非見非見處。見處非見者。謂九處及一處少分。見亦見處者。謂一處。非見非見處者。謂一處少分。受念住。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四句。或是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是見處非見。謂有漏想蘊。及見所不攝有漏行蘊。或是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及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無漏想蘊。及見所不攝無漏行蘊。並無為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受念住。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受蘊。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受蘊。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受蘊。諸餘染污受蘊。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受蘊。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想行蘊。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想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想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想行蘊。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想行蘊。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想行蘊。及無為法。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或業非業異熟。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業非業異熟者。謂身語業。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色蘊。非業非業異熟者。謂除業及業異熟色蘊。諸餘色蘊。受念住。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受蘊。諸餘受蘊。非業非業異熟。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四句。或業非業異熟。謂業異熟所不攝思。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想行蘊。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想行蘊。諸餘想行蘊。及無為法。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二隨業轉非業。二應分別。謂身念住有三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身語業。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色蘊。諸餘色蘊。法念住有三句。或業非隨業轉。謂思或隨業轉非業。謂想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行蘊。諸餘行蘊。及無為法。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三非所造色非有見色。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少分。   此四念住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三非所造色非有對色。一應分別。謂身念住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及一處少分。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有三句。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色蘊。或善亦善為因謂善色蘊。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色蘊諸餘無記。及不善色蘊。受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四句。或善非善為因。謂擇滅。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想行蘊。或善亦善為因。謂善想行蘊。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想行蘊。諸餘無記。及不善想行蘊。並虛空非擇滅。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色蘊。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色蘊。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色蘊。諸餘無記及善色蘊。受念住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受蘊。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受蘊。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受蘊。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諸餘無記及善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想行蘊。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俱有等想行蘊。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想行蘊。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想行蘊。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俱有等想行蘊。諸餘無記及善想行蘊。並三無為。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有三句。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色蘊。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色蘊。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色蘊。受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四句。或無記非無記為因。謂虛空非擇滅。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想行蘊。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想行蘊。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想行蘊。及擇滅。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三是因緣亦有因。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有為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謂受念住有三句。或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受蘊。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或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諸餘過去現在受蘊。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受蘊。諸餘未來受蘊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三句。或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非受心所。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非受心所。並已生正起無想滅定。或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非受心所。諸餘過去現在非受心所。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非受心所。諸餘未來非受心所。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並無為法。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所緣緣非有所緣。二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是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三增上緣亦有增上。一應分別。謂法念住。若有為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身念住。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受心念住亦爾。法念住有三句。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有漏想蘊及暴流所不攝有漏行蘊。或暴流亦順暴流。謂四暴流。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想行蘊。及無為法。   四聖諦者。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此四聖諦。幾有色等者。一無色。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色或無色。雲何有色。謂十處及一處少分。雲何無色。謂一處。及一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二無見。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見或無見。雲何有見。謂一處。雲何無見。謂十一處。集聖諦亦爾。幾有對等者。二無對。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對或無對。雲何有對。謂十處。雲何無對。謂二處。集聖諦亦爾。幾有漏等者。二有漏二無漏。有為等者。三有為。一無為。幾有異熟等者。二無異熟。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苦諦。雲何無異熟。謂無記苦諦。集聖諦亦爾。幾是緣生等者。三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名攝。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或色攝或名攝。雲何色攝。謂十處及一處少分。雲何名攝。謂一處及一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外處攝。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或內處攝或外處攝。雲何內處攝。謂六內處。雲何外處攝。謂六外處。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四   此四聖諦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二是斷遍知所遍知。二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二應斷二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應修一不應修。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苦諦。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苦諦。集聖諦亦爾。幾染污等者。二不染污。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染污或不染污。雲何染污。謂有覆苦諦。雲何不染污。謂無覆苦諦。集聖諦亦爾。幾果非有果等者。三是果亦有果。一是果非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二無執受。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執受或無執受。雲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苦諦。雲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苦諦。集聖諦亦爾。幾大種所造等者。一非大種所造。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或大種所造。或非大種所造。雲何大種所造。謂九處及二處少分。雲何非大種所造。謂一處及二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三有上一無上。幾是有等者。二是有二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是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聖諦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二諦及二諦少分。二諦及二諦少分亦攝六善處。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五不善處。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是無記處非諦。謂虛空非擇滅。或是諦非無記處。謂二諦及二諦少分。或是無記處亦諦。謂二諦少分。或非無記處非諦。是事不可得。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二諦少分。二諦少分亦攝三漏處。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二諦。二諦亦攝五有漏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是無漏處非諦。謂虛空非擇滅。或是諦非無漏處。謂二諦。或無漏處亦諦。謂二諦。或非無漏處非諦。是事不可得。幾過去等者。三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等者。二是善。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苦諦所攝善五蘊。雲何不善。謂苦諦所攝不善五蘊。雲何無記。謂苦諦所攝無記五蘊。集聖諦亦爾。幾欲界繫等者。二不繫。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苦諦所攝欲界五蘊。雲何色界繫。謂苦諦所攝色界五蘊。雲何無色界繫。謂苦諦所攝無色界四蘊。集聖諦亦爾。幾學等者。三非學非無學。一應分別。謂道聖諦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五蘊。雲何無學。謂無學五蘊。   此四聖諦幾見所斷等者。二非所斷。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見所斷或修所斷。雲何見所斷。謂苦諦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苦諦。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所斷。謂苦諦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苦諦。並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苦諦。集聖諦亦爾。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色心不相應行。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苦諦。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心所苦諦。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色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非見非見處。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或見亦見處者。謂眼根五染污見世間正見。餘皆見處非見。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二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苦諦。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苦諦。亦除未來有身見因相應苦諦。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苦諦。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苦諦。集聖諦亦爾。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非業非業異熟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業非業異熟。謂身語業及業異熟所不攝思。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苦諦。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生苦諦。諸餘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非業非隨業轉。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身語業及思。或隨業轉非業。謂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苦諦。諸餘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思或隨業轉非業。謂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見色。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及二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聖諦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非所造色非有對色。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四句。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及一處少分。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及一處少分。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是善非善為因。一是善亦善為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苦諦。或是善亦善為因。謂善苦諦。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苦諦。諸餘無記。及不善苦諦。集聖諦亦爾。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二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苦諦。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俱有等苦諦。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苦諦。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苦諦。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俱有等苦諦。諸餘無記。及善苦諦。集聖諦亦爾。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二非無記非無記為因。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苦諦。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苦諦。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苦諦。集聖諦亦爾。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三是因緣亦有因。一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苦諦。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苦諦。並已生正起無想滅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苦諦。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苦諦。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苦諦。諸餘未來心心所苦諦。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色苦諦。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道諦。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道諦。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道諦。諸餘未來心心所道諦。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道諦。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應分別。謂苦聖諦所攝色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苦諦。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集聖諦亦爾道聖諦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道諦。皆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是增上緣非有增上。三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非暴流非順暴流。二應分別。謂苦聖諦。或是暴流亦順暴流。或順暴流非暴流。是暴流亦順暴流者。謂四暴流。諸餘苦諦。是順暴流非暴流。集聖諦亦爾。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此四靜慮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靜慮所攝有漏五蘊。雲何無漏。謂靜慮所攝無漏五蘊。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靜慮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靜慮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靜慮。四靜慮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或靜慮非有漏處。謂無漏四靜慮。或有漏處亦靜慮。謂有漏四靜慮。或非有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為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無漏五蘊。及無為法。或靜慮非無漏處。謂有漏四靜慮。或無漏處亦靜慮。謂無漏四靜慮。或非無漏處非靜慮。謂靜慮所不攝有漏五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色界繫。若無漏是不繫。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靜慮所攝學五蘊。雲何無學。謂靜慮所攝無學五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靜慮所攝有漏五蘊。   此四靜慮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靜慮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靜慮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靜慮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三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一應分別。謂初靜慮。應作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身語業。及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初靜慮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初靜慮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初靜慮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初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靜慮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四靜慮。或見亦見處。謂靜慮所攝有漏慧。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四靜慮。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靜慮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靜慮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靜慮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靜慮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靜慮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四靜慮。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初靜慮。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未來心心所法。及身語業心不相應行。第二第三靜慮亦爾。第四靜慮。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及已生正起無想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未來心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並身語業。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靜慮。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四無量者。謂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此四無量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有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有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無量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是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是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無量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少分攝四無量。四無量亦攝五有漏處少分。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色界繫。幾學等者。一切非學非無學。   此四無量。幾見所斷等者。一切修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無量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無量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無量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慈無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慈無量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慈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慈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慈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慈無量所攝尋不相應伺。並慈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悲捨無量亦爾。喜無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同。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喜無量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喜無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喜無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喜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喜無量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或是見亦見處。或是見處非見。是見亦見處者。謂無量所攝慧。餘皆是見處非見。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是業非隨業轉。謂無量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無量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無量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無量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四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五   ◎此四無量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量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無量所攝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無量所攝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無量所攝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法。諸餘無量所攝未來心心所法。及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無量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無量所攝。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順暴流亦非暴流。◎   ◎四無色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四無色幾有色等者。一切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有漏。三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空無邊處所攝有漏四蘊。雲何無漏。謂空無邊處所攝無漏四蘊。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有漏。空無邊處。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非想非非想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非想非非想處。雲何無異熟。謂無記非想非非想處。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色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無色。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斷遍知所遍知。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應斷。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空無邊處。雲何不應修。謂無記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幾染污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染污或不染污。雲何染污。謂有覆空無邊處。雲何不染污。謂無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是有。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無色與六善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善處非無色。謂善色蘊。及無色所不攝善四蘊。並擇滅。或無色非善處。謂無記四無色。或善處亦無色。謂善四無色。或非善處非無色。謂不善五蘊。無記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記四蘊。並虛空非擇滅。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記處非無色。謂無記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記四蘊。並虛空非擇滅。或無色非無記處。謂善四無色。或無記處亦無色。謂無記四無色。或非無記處非無色。謂不善五蘊。善色蘊。及無色所不攝善四蘊。並擇滅。與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漏處。非無色。謂一漏處。及二漏處少分。或無色非漏處。謂漏處所不攝四無色。或漏處亦無色。謂二漏處少分。或非漏處非無色。謂色蘊。及漏處無色所不攝四蘊。並無為法。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無色。謂有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有漏四蘊。或無色非有漏處。謂三無色少分。或有漏處亦無色。謂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或非有漏處非無色。謂無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漏四蘊。並無為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無色。謂無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無漏四蘊。並無為法。或無色非無漏處。謂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或無漏處亦無色。謂三無色少分。或非無漏處非無色。謂有漏色蘊。及無色所不攝有漏四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善或無記。雲何善。謂空無邊處所攝善四蘊。雲何無記。謂空無邊處所攝無記四蘊。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幾欲界繫等者。一無色界繫。三應分別。謂三無色。若有漏無色界繫。若無漏是不繫。幾學等者。一非學非無學。三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空無邊處所攝學四蘊。雲何無學。謂空無邊處所攝無學四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空無邊處所攝有漏四蘊。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此四無色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空無邊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空無邊處。雲何修所斷。謂空無邊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三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並不染污有漏空無邊處。雲何非所斷。謂無漏。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非想非非想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雲何見所斷。謂非想非非想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非想非非想處。雲何修所斷。謂非想非非想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三隨眠。及彼相應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並不染污非想非非想處。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無色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及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無色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無色所攝想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無色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非隨尋轉非伺相應。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應作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空無邊處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空無邊處。或見亦見處。謂空無邊處所攝五染污見。及世俗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非想非非想處。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見亦見處者。謂非想非非想處所攝五染污見世間正見餘非想非非想處。皆見處非見。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空無邊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空無邊處。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空無邊處。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空無邊處。諸餘染污空無邊處。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空無邊處。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應作四句。或業非業異熟。謂空無邊處異熟所不攝思。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空無邊處。或業亦業異熟。謂空無邊處業異熟生思。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生空無邊處。諸餘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有三句。或業非隨業轉。謂空無邊處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空無邊處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空無邊處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空無邊處所攝心不相應行。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見色。此四無色。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有三句。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空無邊處。或善亦善為因。謂善空無邊處。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空無邊處。諸餘無記空無邊處。後三無色亦爾。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或無記亦無記為因。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無記亦無記為因者。謂無記空無邊處。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空無邊處。後三無色亦爾。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空無邊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空無邊處。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空無邊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空無邊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空無邊處。諸餘未來心心所空無邊處。及空無邊處心心不相應行。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非想非非想處。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並已生正起滅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諸餘未來心心所非想非非想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非想非非想處。諸餘心不相應行非想非非想處。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無色所攝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諸餘無色。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空無邊處有三句。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暴流所不攝有漏空無邊處。或暴流亦順暴流。謂三暴流少分。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非想非非想處。或暴流亦順暴流。或順暴流非暴流。暴流亦順暴流者。謂三暴流少分。餘皆順暴流非暴流。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現法樂住。二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勝知見。三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分別慧。四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諸漏盡。此四修定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有漏一無漏。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有漏五蘊。雲何無漏。謂為現法樂住所攝無漏五蘊。為分別慧。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為分別慧所攝有漏五蘊。雲何無漏。謂無漏五蘊。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有異熟一無異熟。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四修定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是斷遍知所遍知。一非斷遍知所遍知。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應斷一不應斷。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是有。一非有。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因不相應。餘皆因相應。   此四修定。與六善處相攝者。五善處少分攝四修定。四修定亦攝五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修定。謂修定所不攝有漏五蘊。或修定非有漏處。謂一修定。及二少分。或有漏處亦修定。謂一修定。及二少分。或非有漏處非修定。謂虛空及二滅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修定。謂虛空及二滅。或修定非無漏處。謂一修定。及二少分。或無漏處亦修定。謂一修定及二少分。或非無漏處非修定。謂修定所不攝有漏五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色界繫一不繫。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若有漏色界繫。若無漏不繫。為分別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為分別慧所攝欲界五蘊。雲何色界繫。謂為分別慧所攝色界五蘊。雲何無色界繫。謂為分別慧所攝無色界四蘊。雲何不繫。謂無漏五蘊。幾學等者。一學一非學非無學。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學五蘊。雲何無學。謂為現法樂住所攝無學五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有漏五蘊。為分別慧。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五蘊。雲何無學。謂無學五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為分別慧所攝有漏五蘊。此四修定幾見所斷等者。一修所斷。一非所斷。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受蘊想蘊相應行蘊。是心所與心相應。心意識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應作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身語業。及隨心轉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為現法樂住所攝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現法樂住所攝心不相應行。為勝知見為盡諸漏亦爾。為分別慧。應作四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身語業。及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並受。或受相應非隨心轉。謂為分別慧所攝心意識。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為分別慧所攝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身語業。諸餘為分別慧所攝身語業。除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無尋無伺。三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為現法樂住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現法樂住所攝心不相應行。為勝知見。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為勝知見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為勝知見所攝尋。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為勝知見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為勝知見所攝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勝知見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為勝知見所攝無尋無伺心心所法。為分別慧。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及為分別慧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並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為分別慧所攝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為分別慧所攝尋伺相應心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諸餘為分別慧所攝身語業。及除為分別慧所攝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行。並尋不相應伺。若無尋無伺心心所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為現法樂住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為現法樂住。或見亦見處。謂為現法樂住所攝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為現法樂住為勝知見。或見亦見處。或見處非見。見亦見處者。謂為勝知見所攝世間正見。諸餘為勝知見。是見處非見。為分別慧。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為分別慧。或見亦見處。謂為分別慧所攝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為分別慧為盡諸漏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及思。是業非業異熟。餘皆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思。或隨業轉非業。謂為現法樂住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為現法樂住所攝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為現法樂住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現法樂住所攝心不相應行。為勝知見及為盡諸漏亦爾。為分別慧。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為分別慧所攝隨業轉身語業。諸餘為分別慧所攝身語業及思。或隨業轉非業。謂為分別慧所攝受想識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為分別慧所攝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為分別慧所攝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為分別慧所攝心不相應。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見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見色。此四修定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是所造色非有對色。餘皆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修定所攝心心所法。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修定所攝心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修定所攝心心所法。諸餘未來修定所攝心心所法。及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修定所攝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是所緣緣非有所緣。餘皆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順暴流非暴流。一非暴流非順暴流。二應分別。謂為現法樂住及為分別慧。若有漏是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七覺支者。謂念等覺支。乃至捨等覺支。此七覺支幾有色等者。一切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一切無對。幾有漏等者。一切無漏。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切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切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五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六   ◎此七覺支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是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一切無執受。幾大種所造等者。一切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切因相應。   此七覺支。與六善處相攝者。二善處少分攝七覺支。七覺支亦攝二善處少分。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八無漏處相攝者。二無漏處少分攝七覺支。七覺支亦攝二無漏處少分。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是善。幾欲界繫等者。一切不繫。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念等覺支。或學或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念等覺支。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念等覺支。餘六等覺支亦爾。   此七覺支幾見所斷等者。一切非所斷。幾非心等者。一切是心所與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六隨心轉亦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切隨心轉想行相應。除其自性。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念等覺支。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念等覺支。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念等覺支。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念等覺支。擇法精進輕安定捨等覺支亦爾。喜等覺支。或有尋有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喜等覺支。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喜等覺支。幾見非見處等者。六非見。非見處。一應分別。謂擇法等覺支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非業非業異熟。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一切隨業轉非業。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七覺支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一切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是善亦善為因。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念等覺支。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念等覺支。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念等覺支。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念等覺支。諸餘未來念等覺支。餘六等覺支亦爾。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切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非暴流非順暴流。   二十二根者。謂眼根乃至具知根。此二十二根幾有色等者。七有色十五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無見。幾有對等者。七有對十五無對。幾有漏等者。十有漏。三無漏。九應分別。謂意根。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根。樂喜捨信精進念定慧根亦爾。幾有為等者。一切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有異熟。十一無異熟。十應分別。謂意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根。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根。樂喜捨根亦爾。苦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苦根。雲何無異熟。謂無記苦根。信精進念定慧根。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七是色攝。十五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八內處攝。十一外處攝。三應分別。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所攝心意識。內處攝。餘皆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二十二根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十是斷遍知所遍知。三非斷遍知所遍知。九應分別。謂意等九根。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十應斷。三不應斷。九應分別。謂意等九根。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八應修八不應修。六應分別。謂意根。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意根。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意根。樂苦喜捨根亦爾。憂根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憂根。雲何不應修。謂不善憂根。幾染污等者。十六不染污。六應分別。謂意根或染污或不染污。雲何染污。謂有覆意根。雲何不染污。謂無覆意根。樂苦喜憂捨根亦爾。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十五無執受。七應分別。謂眼根或有執受或無執受。雲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根。雲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根。餘六色根亦爾。幾大種所造等者。七大種所造。十五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十是有三非有。九應分別。謂意等九根。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八因不相應。十四因相應。   此二十二根與六善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善處非根。謂善色蘊想蘊。及根所不攝善行蘊並擇滅。或根非善處。謂八根及六根少分。或善處亦根。謂八根及六根少分。或非善處非根。謂不善色蘊行蘊。不善無記想蘊。及根所不攝色蘊行蘊。並虛空非擇滅。與五不善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不善處非根。謂不善色想行蘊。或根非不善處。謂十六根及六根少分。或不善處亦根。謂六根少分。或非不善處非根。謂善色蘊。善無記想蘊。根所不攝善無記行蘊。及根所不攝無記色蘊。並無為法。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記處非根。謂無記想蘊。及根所不攝無記色蘊行蘊。並虛空非擇滅。或根非無記處。謂九根及五根少分。或無記處亦根。謂八根及五根少分。或非無記處非根。謂善不善色蘊想蘊不善行蘊。及根所不攝善行蘊並擇滅。與三漏處相攝者。互不相攝。與五有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有漏處非根。謂有漏想蘊。及根所不攝有漏色蘊行蘊。或根非有漏處。謂三根及九根少分。或有漏處亦根。謂十根及九根少分。或非有漏處非根。謂無漏色蘊想蘊。及根所不攝無漏行蘊。並三無為。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根。謂無漏色蘊想蘊。及根所不攝無漏行蘊。並三無為。或根非無漏處。謂十根及九根少分。或無漏處亦根。謂三根及九根少分。或非無漏處非根。謂有漏想蘊。及根所不攝有漏色蘊行蘊。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前。幾善等者八善八無記。六應分別。謂意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根。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意根。樂苦喜捨根亦爾。憂根或善或不善。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憂根。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憂根。幾欲界繫等者。四欲界繫三不繫。十五應分別。謂眼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大種所造眼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大種所造眼根。耳鼻舌身根亦爾。命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壽。雲何色界繫。謂色界壽。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壽。意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意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意根。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根。捨及信等五根亦爾。樂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樂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樂根。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樂根。喜根亦爾。幾學等者。二學。一無學。十非學非無學。九應分別。謂意根。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根。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根。樂喜捨信等五根亦爾。   此二十二根幾見所斷等者。九修所斷。三非所斷。十應分別。謂意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根。雲何修所斷。謂意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意根。捨根亦爾。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樂根。雲何修所斷。謂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五隨眠相應樂根。及不染污有漏樂根。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樂根喜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五十二隨眠相應喜根。雲何修所斷。謂善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六隨眠相應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雲何非所斷。謂無漏喜根。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十六隨眠相應憂根。雲何修所斷。謂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二隨眠相應憂根。及不染污憂根。信等五根。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幾非心等者。八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十是心所與心相應。一唯是心。三應分別。謂三無漏根所攝八根。是心所與心相應。一根唯是心。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五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五隨心轉亦受相應。八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三應分別。謂三無漏根所攝三根。隨心轉非受相應。一根受相應。非隨心轉。五根隨心轉亦受相應。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一想相應非隨心轉。十隨心轉亦想相應。八非隨心轉非想相應。三應分別。謂三無漏根所攝八根。隨心轉亦想相應。一根想相應非隨心轉。一行相應非隨心轉。十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八非隨心轉非行相應。三應分別。謂三無漏根所攝。一行相應非隨心轉。八隨心轉亦行相應。除其自性。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二有尋有伺。八無尋無伺。十二應分別。謂意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尋惟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根。捨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亦爾。樂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樂根。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樂根。喜根亦爾。幾見非見處等者。一見亦見處。九見處非見。十二應分別。謂意根。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樂喜捨根信等四根亦爾。慧根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根。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慧根。或見亦見處。謂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所攝慧。是見非見處。餘皆非見非見處。具知根所攝盡無生智所不攝慧根。是見非見處。餘非見非見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十六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六應分別。謂意根。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意根。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意根。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意根。諸餘染污意根。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意根。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意根。樂喜捨根亦爾。苦根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憂根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憂根。及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憂根。諸餘染污憂根。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憂根。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憂根。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是業異熟非業九非業非業異熟。十二應分別。謂眼根。或是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是業異熟非業者。謂異熟生眼根。餘眼根非業非業異熟。耳鼻舌身女男根意樂苦喜捨根亦爾。幾業非隨業轉等者。八非業非隨業轉。十四隨業轉非業。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七是所造色非有見色。十五非所造色非有見色。   此二十二根。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七是所造色亦有對色。十五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八是善亦善為因。十四應分別。謂眼根。或善為因非善。或非善非善為因。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眼根。諸餘眼根非善非善為因。耳鼻舌身女男命根亦爾。意根或善為因非善。或是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意根。是善亦善為因者。謂善意根。非善非善為因者。謂除善異熟生意根。諸餘無記不善意根。樂喜捨根亦爾。苦根或是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是善亦善為因者。謂善苦根。非善非善為因者。謂不善無記苦根。憂根或是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是善亦善為因者。謂善憂根。非善非善為因者。謂不善憂根。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八非不善非不善為因。十四應分別。謂眼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不善異熟生眼根。諸餘眼根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耳鼻舌身女男命根亦爾。意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意根。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根。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意根。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意根。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根。諸餘無記及善意根。樂根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樂根。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善無記樂根。苦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異熟生苦根。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苦根。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異熟生苦根。諸餘無記及善苦根。喜根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喜根。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喜根。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喜根。諸餘無記及善喜根。捨根亦爾。憂根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憂根。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善憂根。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八無記亦無記為因。八非無記非無記為因。六應分別。謂意根。或無記為因非無記。亦無記亦無記為因。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無記為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意根。無記亦無記為因者。謂無記意根。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意根。樂苦喜捨根亦爾。憂根或無記為因非無記。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無記為因非無記者。謂不善憂根。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憂根。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八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十四應分別。謂意根。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意根。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根。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根。諸餘過去現在意根。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意根。諸餘未來意根。捨根亦爾。樂根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樂根。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過去現在樂根。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樂根。諸餘未來樂根。苦喜憂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亦爾。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八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十四是所緣緣亦有所緣。幾增上緣亦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十順暴流非暴流。三非暴流非順暴流。九應分別。謂意等九根。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   十二處者。謂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此十二處幾有色等者。十有色一無色。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有色或無色。雲何有色。謂法處所攝身語業。雲何無色。謂餘法處。幾有見等者。一有見十一無見。幾有對等者。十有對二無對。幾有漏等者。十有漏。二應分別。謂意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雲何無漏。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並無為法。幾有為等者。十一有為。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受想行蘊。雲何無為。謂虛空及二滅。幾有異熟等者。八無異熟。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色處。雲何無異熟。謂無記色處。聲處亦爾。意處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處。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處。法處亦爾。幾是緣生等者。十一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等者。十色攝一名攝。一應分別。謂法處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六是內處攝。六是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十二處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十是斷遍知所遍知。二應分別。謂意法處。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十應斷。二應分別。謂意法處。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八不應修。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處。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處。聲處意處亦爾。法處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有為法處。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處及擇滅。幾染污等者。八不染污。四應分別。謂色處或染污或不染污。雲何染污。謂有覆色處。雲何不染污。謂無覆色處。聲意法處亦爾。幾果非有果等者。十一是果亦有果。一應分別。謂法處。或是果非有果。或是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是果非有果者。謂擇滅是果亦有果者。謂有為法處。非果非有果者。謂虛空非擇滅。幾有執受等者。三無執受。九應分別。謂眼處。或有執受。或無執受。雲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處。雲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處。色耳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幾大種所造等者。九是大種所造。一非大種所造。二應分別。謂觸處堅濕暖動非大種所造。餘是大種所造。法處所攝身語業。是大種所造。餘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十一有上。一應分別。謂法處擇滅是無上。餘皆是有上。幾是有等者。十是有。二應分別。謂意法處。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十因不相應。一因相應。一應分別。謂法處諸心所法。是因相應。餘因不相應。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七   此十二處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四處少分。四處少分亦攝六善處。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四處少分。四處少分亦攝五不善處。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七無記處攝八處四處少分。八處四處少分亦攝七無記處。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處少分。一處少分亦攝三漏處。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十處二處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亦攝五有漏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無漏處攝二處少分。二處少分亦攝八無漏處。幾過去等者。十一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等者。八無記。四應分別。謂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身表。雲何不善。謂不善身表。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表。諸餘色處。聲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語表。雲何不善。謂不善語表。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語表。諸餘聲處。意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處。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法處所攝善身語業。及善受想行蘊並擇滅。雲何不善。謂法處所攝不善身語業。及不善受想行蘊。雲何無記。謂無記受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幾欲界繫等者。二欲界繫。十應分別。謂眼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大種所造眼處。雲何色界繫。謂色界大種所造眼處。色耳聲鼻舌身處亦爾。觸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四大種。及欲界大種所造觸處。雲何色界繫。謂色界四大種。及色界大種所造觸處。意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意處。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意處。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法處所攝欲界身語業。及欲界受想行蘊。雲何色界繫。謂法處所攝色界身語業。及色界受想行蘊。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受想行蘊。雲何不繫。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並三無為。幾學等者。十非學非無學。二應分別。謂意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處。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身語業。及學受想行蘊。雲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受想行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法處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並虛空二滅。此十二處幾見所斷等者。十修所斷。二應分別。謂意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意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處。雲何修所斷。謂意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處。及不染污有漏意處。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意處。法處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法處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處。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所斷。謂法處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處。並彼等起無表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法處。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法處。幾非心等者。十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一唯是心。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十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一應分別。謂法處。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隨心轉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隨心轉亦受相應者。謂想蘊及相應行蘊。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除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十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二應分別。謂意處。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處。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處。法處。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所法。若無為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見亦見處。九見處非見。二應分別。謂意處。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處非見。法處。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法處。或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世俗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法處。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八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四應分別。謂色處。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聲處亦爾。意處。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意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意處。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意處。諸餘染污意處。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意處。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意處。法處。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法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處。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法處。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法處。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法處。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法處。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眼處。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業異熟非業者。謂異熟生眼處。諸餘眼處。非業非業異熟。耳鼻香舌味身觸意處亦爾。色處。或是業非業異熟。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是業非業異熟者。謂身表。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色處。非業非業異熟者。謂除業及業異熟色處。諸餘色處聲處。或是業非業異熟。或非業非業異熟。是業非業異熟者。謂語表。諸餘聲處。非業非業異熟。法處。有四句。或業非業異熟。謂法處所攝身語業。及異熟所不攝思。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法處。或業亦業異熟。謂異熟生思。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法處。諸餘法處。幾業非隨業轉等者。八非業非隨業轉。一隨業轉非業。三應分別。謂色處。或是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是業非隨業轉者。謂身表。諸餘色處。非業非隨業轉。聲處。或是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是業非隨業轉者。謂語表。諸餘聲處。非業非隨業轉。法處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法處所攝身語業及思。或隨業轉非業。謂受蘊想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法處。諸餘法處。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及二處少分。   此十二處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有四句。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一處少分。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一處少分。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眼處。或善為因非善。或非善非善為因。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眼處。諸餘眼處。非善非善為因。耳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色處。或善為因非善。或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色處。善亦善為因者。謂善色處。非善非善為因者。謂除善異熟生色處。諸餘無記。及不善色處。意處亦爾。聲處。或善亦善為因。或非善非善為因。善亦善為因者。謂善聲處。諸餘聲處。非善非善為因。法處。有四句。或善非善為因。謂擇滅。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法處。或善亦善為因。謂善有為法處。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法處。諸餘無記。及不善法處。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眼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眼處。諸餘眼處。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耳鼻香舌味身觸處亦爾。色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色處。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色處。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色處。諸餘無記。及善色處。聲處。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聲處。諸餘聲處。非不善非不善為因。意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意處。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處。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意處。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意處。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處。諸餘無記。及善意處。法處。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不善亦不善為因。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法處。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法處。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不善亦不善為因者。謂不善等起法處。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除不善異熟生法處。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法處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諸餘無記。及善法處。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八無記亦無記為因。四應分別。謂色處。或無記為因非無記。或無記亦無記為因。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無記為因非無記者。謂不善色處。無記亦無記為因者。謂無記色處。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者。謂善色處。聲意處亦爾。法處有四句。或無記非無記為因。謂虛空非擇滅。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法處。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有為法處。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法處。幾因緣非有因等者。十一是因緣亦有因。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十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二應分別。謂意處。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意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處。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處。諸餘過去現在意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意處。諸餘未來意處法處。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並已生正起無想滅定。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者。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諸心所法。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者。謂除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諸餘未來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並身語業虛空二滅。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十所緣緣非有所緣。一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謂法處若諸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十一是增上緣亦有增上。一應分別。謂法處若有為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十順暴流非暴流。二應分別。謂意處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法處或順暴流非暴流。或暴流亦順暴流。或非暴流非順暴流。順暴流非暴流者。謂暴流所不攝有漏法處。暴流亦順暴流者。謂四暴流。非暴流非順暴流者。謂無漏法處。   五蘊者。謂色蘊乃至識蘊。此五蘊幾有色等者。一有色四無色。幾有見等者。四無見。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有見或無見。雲何有見。謂一處。雲何無見。謂九處一處少分。幾有對等者。四無對。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有對或無對。雲何有對。謂十處。雲何無對。謂一處少分。幾有漏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十處一處少分。雲何無漏。謂一處少分。受蘊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受蘊。想識蘊亦爾。行蘊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心相應。及心不相應行蘊。雲何無漏。謂無漏心相應。及心不相應行蘊。幾有為等者。一切是有為。幾有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色蘊。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色蘊。餘四蘊亦爾。幾是緣生等者。一切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幾色攝等者。一是色攝四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一內處攝。三外處攝。一應分別。謂色蘊或內處攝或外處攝。雲何內處攝。謂五內處。雲何外處攝。謂五外處。及一外處少分。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五蘊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是善是應修。若非善不應修。幾染污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覆是染污。若無覆不染污。幾果非有果等者。一切是果亦有果。幾有執受等者。四無執受。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有執受或無執受。雲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色蘊。雲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色蘊。幾大種所造等者。四非大種所造。一應分別。謂色蘊或是大種所造。或非大種所造。雲何大種所造。謂九處二處少分。雲何非大種所造。謂一處少分。幾有上等者。一切是有上。幾是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一因不相應。三因相應。一應分別。謂行蘊若諸心所是因相應。若非心所因不相應。   此五蘊與六善處相攝者。有四句。或善處非蘊。謂擇滅。或蘊非善處。謂不善無記五蘊。或善處亦蘊。謂善五蘊。或非善處非蘊。謂虛空非擇滅。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五蘊少分。五蘊少分亦攝五不善處。與七無記處相攝者。有四句。或無記處非蘊。謂虛空非擇滅。或蘊非無記處。謂善不善五蘊。或無記處亦蘊。謂無記五蘊。或非無記處非蘊。謂擇滅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蘊少分。一蘊少分亦攝三漏處。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五蘊少分。五蘊少分亦攝五有漏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應作四句。或無漏處非蘊。謂虛空二滅。或蘊非無漏處。謂有漏五蘊。或無漏處亦蘊。謂無漏五蘊。或非無漏處非蘊。如是事。不可得。幾過去等者。一切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幾善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五蘊。雲何不善。謂不善五蘊。雲何無記。謂無記五蘊。幾欲界繫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五蘊。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五蘊。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四蘊。雲何不繫。謂無漏五蘊。幾學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諸蘊。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五蘊。雲何無學。謂無學五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五蘊。   此五蘊幾見所斷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非所斷。受蘊。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受蘊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受蘊。雲何修所斷。謂受蘊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受蘊。及不染污有漏受蘊。雲何非所斷。謂無漏受蘊。想識蘊亦爾。行蘊。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行蘊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行蘊。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所斷。謂行蘊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行蘊。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行蘊。雲何非所斷。謂無漏行蘊。幾非心等者。一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二是心所與心相應。一唯是心。一應分別。謂行蘊。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一隨心轉非受相應。一受相應非隨心轉。一隨心轉亦受相應。二應分別。謂色蘊。或隨心轉非受相應。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隨心轉非受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行蘊。有三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心不相應行。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心所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想自性。如受應知。二隨心轉亦行相應。一行相應非隨心轉。二應分別。謂色蘊。或隨心轉非行相應。或非隨心轉非行相應。隨心轉非行相應者。謂隨心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心轉非行相應。行蘊。有三句。或隨心轉非行相應。謂隨心轉心不相應行。或隨心轉亦行相應。謂心所行蘊。除其自性。或非隨心轉非行相應。謂除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或隨尋轉非伺相應。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隨尋轉非伺相應者。謂隨尋轉身語業。諸餘色蘊。非隨尋轉非伺相應。受蘊。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受蘊。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受蘊。想識蘊亦爾。行蘊。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所行蘊。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所行蘊。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尋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所行蘊。幾見非見處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有三句。或見處非見。謂九處及一處少分。或見亦見處。謂一處。或非見非見處。謂一處少分。受想識蘊。若有漏是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行蘊。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行蘊。或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及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行蘊。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七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八   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受蘊有三句。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受蘊。及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受蘊。併除未來有身見相應受蘊。諸餘染污受蘊。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謂前所除受蘊。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不染污受蘊。想識蘊亦爾。行蘊有三句。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行蘊。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行蘊。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行蘊。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謂前所除行蘊。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不染污行蘊。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有三句。或業非業異熟。謂身語業。或業異熟非業。謂業異熟生色蘊。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色蘊。諸餘色蘊受蘊。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業異熟非業者。謂業異熟生受蘊。諸餘受蘊。非業非業異熟。想識蘊亦爾。行蘊有四句。或業非業異熟。謂業異熟所不攝思。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生行蘊。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行蘊。諸餘行蘊。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三隨業轉非業。二應分別。謂色蘊有三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身語業。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色蘊。諸餘色蘊行蘊。有三句。或業非隨業轉。謂思。或隨業轉非業。謂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四非所造色非有見色。一應分別。謂色蘊。有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處。及二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處。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一處少分。   此五蘊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四非所造色非有對色。一應分別。謂色蘊應作四句。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處少分。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處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處及一處少分。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如是色不可得。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三句。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五蘊。或善亦善為因。謂善五蘊。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五蘊。諸餘無記不善五蘊。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色蘊。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色蘊。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色蘊。諸餘無記。及善色蘊。受蘊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受蘊。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受蘊。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受蘊。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受蘊。諸餘無記。及善受蘊。想識蘊亦爾。行蘊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行蘊。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及彼相應彼等起行蘊。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行蘊。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行蘊。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彼等起行蘊。諸餘無記。及善行蘊。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各有三句。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五蘊。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五蘊。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五蘊。幾因緣非有因等者。一切是因緣亦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一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四應分別。謂受蘊。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受蘊。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受蘊。諸餘過去現在受蘊。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受蘊。諸餘未來受蘊。想識蘊亦爾。行蘊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心所行蘊。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所行蘊。並已生正起無想滅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心心所行蘊。諸餘過去現在心所行蘊。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心所行蘊。諸餘未來心所行蘊。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三是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謂行蘊。若諸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一切是增上緣亦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一切應分別。謂色蘊。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受想識蘊亦爾。行蘊有三句。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暴流所不攝有漏行蘊。或暴流亦順暴流。謂四暴流。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行蘊。   十八界者。謂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此十八界。幾有色等者。十有色七無色。一應分別。謂法界。或有色或無色。雲何有色。謂法界所攝身語業。諸餘法界。是無色。幾有見等者。一有見。十七無見。幾有對等者。十有對八無對。幾有漏等者。十五有漏。三應分別。謂意界。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有漏作意相應意界。雲何無漏。謂無漏作意相應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或有漏或無漏。雲何有漏。謂法界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雲何無漏。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並無為法。幾有為等者。十七是有為。一應分別。謂法界或有為或無為。雲何有為。謂法界所攝身語業。及受想行蘊。雲何無為。謂虛空二滅。幾有異熟等者。八無異熟。十應分別。謂色界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色界。雲何無異熟。謂無記色界聲。及五識界亦爾。意界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界。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爾。幾是緣生等者。十七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一應分別。謂法界。若有為是緣生是因生是世攝。若無為非緣生非因生非世攝。幾色攝等者。十是色攝。七是名攝。一應分別。謂法界所攝身語業。是色攝。餘皆是名攝。幾內處攝等者。十二是內處攝。六是外處攝。幾智遍知所遍知等者。一切是智遍知所遍知。   此十八界。幾斷遍知所遍知等者。十五是斷遍知所遍知。三應分別。謂意法意識界。若有漏是斷遍知所遍知。若無漏非斷遍知所遍知。幾應斷等者。十五是應斷。三應分別。謂意法意識界。若有漏是應斷。若無漏不應斷。幾應修等者。八不應修。十應分別。謂色界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色界。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色界。聲界六識界意界亦爾。法界或應修或不應修。雲何應修。謂善有為法界。雲何不應修。謂不善無記法界及擇滅。幾染污等者。八不染污。十應分別。謂色界或染污或不染污。雲何染污。謂有覆色界。雲何不染污。謂無覆色界。聲界六識界意法界亦爾。幾果非有果等者。十七是果亦有果。一應分別。謂法界。有三句。或是果非有果。謂擇滅。或是果亦有果。謂有為法界。或非果非有果。謂虛空非擇滅。幾有執受等者。九無執受。九應分別。謂眼界或有執受或無執受。雲何有執受。謂自體所攝眼界。雲何無執受。謂非自體所攝眼界。色耳鼻香舌味身觸界亦爾。幾大種所造等者。九及二少分。是大種所造。七及二少分。非大種所造。幾有上等者。十七有上。一應分別。謂法界。或有上或無上。雲何有上。謂有為法界。及虛空非擇滅。雲何無上。謂擇滅。幾是有等者。十五是有。三應分別。謂意法意識界。若有漏是有。若無漏非有。幾因相應等者。七因相應。十因不相應。一應分別。謂法界。若諸心所因相應。若非心所因不相應。此十八界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十界少分。十界少分亦攝六善處。與五不善處相攝者。五不善處攝十界少分。十界少分亦攝五不善處。與七無記處相攝者。七無記處攝八界十界少分。八界十界少分亦攝七無記處。與三漏處相攝者。三漏處攝一界少分。一界少分亦攝三漏處。與五有漏處相攝者。五有漏處攝十五界三界少分。十五界三界少分亦攝五有漏處。與八無漏處相攝者。八無漏處攝三界少分。三界少分亦攝八無漏處。幾過去等者。十七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一應分別。謂法界。若有為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若無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幾善等者。八無記。十應分別。謂色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身表。雲何不善。謂不善身表。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身表。諸餘色界。聲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語表。雲何不善。謂不善語表。雲何無記。謂除善不善語表。諸餘聲界。眼識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眼識。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眼識。雲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眼識。餘五識界。意界亦爾。法界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法界所攝善身語業。及善受想行蘊並擇滅。雲何不善。謂法界所攝不善身語業。及不善受想行蘊。雲何無記。謂無記受想行蘊。及虛空非擇滅。幾欲界繫等者。四欲界繫。十四應分別。謂眼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大種所造眼界。雲何色界繫。謂色界大種所造眼界。色耳聲鼻舌身界亦爾。觸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四大種。及所造觸界。雲何色界繫。謂色界四大種。及所造觸界眼識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眼識。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眼識。耳身識界亦爾。意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作意相應意界。雲何色界繫。謂色界作意相應意界。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作意相應意界。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法界所攝欲界身語業。及欲界受想行蘊。雲何色界繫。謂法界所攝色界身語業。及色界受想行蘊。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受想行蘊。雲何不繫。謂無漏身語業。及無漏受想行蘊。並無為法。幾學等者。十五非學非無學。三應分別。謂意界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界。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界。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身語業。及學受想行蘊。雲何無學。謂無學身語業。及無學受想行蘊。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法界所攝有漏身語業。及有漏受想行蘊。並無為法。   此十八界幾見所斷等者。十五修所斷。三應分別。謂意界。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意界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界。雲何修所斷。謂意界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界。及不染污有漏意界。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法界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法界。並彼等起心不相應行。雲何修所斷。謂法界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法界。並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若不染污有漏法界。雲何非所斷。謂無漏法界。幾非心等者。十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七唯是心。一應分別。謂法界。若有所緣是心所與心相應。若無所緣非心非心所非心相應。幾隨心轉非受相應等者。十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七受相應非隨心轉。一應分別。謂法界有三句。或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受。或隨心轉亦受相應。謂想蘊及相應行蘊。或非隨心轉非受相應。謂除隨心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幾隨心轉非想行相應等者。除其自性。如受應知。幾隨尋轉非伺相應等者。十非隨尋轉非伺相應。五有尋有伺。三應分別。謂意界。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界。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界。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有四句。或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隨尋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相應伺。或伺相應非隨尋轉。謂尋及尋不相應伺相應心所法。或隨尋轉亦伺相應。謂尋伺相應心所法。或非隨尋轉非伺相應。謂除隨伺轉身語業心不相應行。諸餘身語業心不相應行。及尋不相應伺。並無尋無伺心所法。若無為法。幾見非見處等者。一見亦見處。十四見處非見。三應分別。謂意界。若有漏見處非見。若無漏非見非見處。意識界亦爾。法界有四句。或見非見處。謂盡無生智所不攝無漏慧。或見處非見。謂見所不攝有漏法界。或見亦見處。謂五染污見。及世間正見。或非見非見處。謂見所不攝無漏法界。幾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等者。八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十應分別。謂色界。若染污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若不染污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聲界五識界亦爾。意識界。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相應意界。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意界。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意界。諸餘染污意界。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者。謂前所除意界。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者。謂不染污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有三句。或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除過去現在見苦所斷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等法界。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所斷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界。亦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法界。亦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法界。或有身見為因亦有身見因。謂前所除法界。或非有身見為因非有身見因。謂不染污法界。幾業非業異熟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眼界。或業異熟非業。或非業非業異熟。業異熟非業者。謂異熟生眼界。非業非業異熟者。謂餘眼界。耳鼻舌身香味觸界及七心界亦爾。色界有三句。或業非業異熟。謂身表。或業異熟非業。謂業異熟生色界。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色界。諸餘色界。聲界有二句。或業非業異熟。謂語表。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餘聲界。法界。有四句。或業非業異熟。謂法界所攝身語業。及業異熟所不攝思。或業異熟非業。謂思所不攝業異熟法界。或業亦業異熟。謂業異熟生思。或非業非業異熟。謂除業。及業異熟法界。諸餘法界幾業非隨業轉等者。七隨業轉非業。八非業非隨業轉。三應分別。謂色界。或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業非隨業轉者。謂身表。非業非隨業轉者。謂餘色界。聲界。或業非隨業轉。或非業非隨業轉。業非隨業轉者。謂語表。非業非隨業轉者。謂餘聲界。法界有四句。或業非隨業轉。謂除隨業轉身語業。諸餘法界所攝身語業及思。或隨業轉非業。謂受蘊想蘊。及思所不攝隨業轉行蘊。或業亦隨業轉。謂隨業轉身語業。或非業非隨業轉。謂除業及隨業轉法界。諸餘法界。幾所造色非有見色等者。應作三句。或所造色非有見色。謂八界及二界少分。或所造色亦有見色。謂一界。或非所造色非有見色。謂七界。及二界少分。此十八界。幾所造色非有對色等者。應作四句。或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一界少分。或有對色非所造色。謂一界少分。或所造色亦有對色。謂九界及一界少分。或非所造色非有對色。謂七界及一界少分。幾難見故甚深等者。一切難見故甚深。甚深故難見。幾善非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眼界。或善為因非善。或非善非善為因。善為因非善者。謂善異熟生眼界。非善非善為因者。謂餘眼界。耳鼻香舌味身觸界亦爾。色界有三句。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色界。或善亦善為因。謂善色界。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色界。諸餘無記。及不善色界。六識意界亦爾。聲界。有二句。或善亦善為因。謂善聲界。或非善非善為因。謂不善無記聲界。法界有四句。或善非善為因。謂擇滅。或善為因非善。謂善異熟生法界。或善亦善為因。謂善有為法界。或非善非善為因。謂除善異熟生法界。諸餘無記及不善法界。幾不善非不善為因等者。一切應分別。謂眼界。或不善為因非不善。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不善為因非不善者。謂不善異熟生眼界。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者。謂餘眼界。耳鼻香舌味身觸界亦爾。色界。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色界。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色界。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色界。諸餘無記及善色界。眼耳鼻舌身識界亦爾。聲界有二句。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聲界。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善無記聲界。意界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意界。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界。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意界。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意界。及除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意界。諸餘無記及善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有三句。或不善為因非不善。謂不善異熟生法界。及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及彼相應等起法界。或不善亦不善為因。謂不善法界。或非不善非不善為因。謂除不善異熟生法界。及除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並彼相應等起法界。諸餘無記及善法界。幾無記非無記為因等者。八無記亦無記為因。十應分別。謂色界有三句。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色界。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色界。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色界。聲界六識界意界亦爾。法界。有四句。或無記非無記為因。謂虛空非擇滅。或無記為因非無記。謂不善法界。或無記亦無記為因。謂無記有為法界。或非無記非無記為因。謂善法界。幾因緣非有因等者。十七是因緣亦有因。一應分別。謂法界。若有為是因緣亦有因。若無為非因緣非有因。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等者。十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八應分別。謂眼識界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眼識。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過去現在眼識。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眼識。諸餘未來眼識。耳鼻舌身識界亦爾。意界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意界。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界。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意界。諸餘過去現在意界。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意界。諸餘未來意界。意識界亦爾。法界有三句。或是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及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並已生正起無想滅定。或是等無間亦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諸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心所法。或非等無間非等無間緣。謂除未來現前正起諸心所法。諸餘未來心所法。及除等無間心不相應行。諸餘心不相應行。及身語業。並無為法。幾所緣緣非有所緣等者。十是所緣緣非有所緣。七是所緣緣亦有所緣。一應分別。謂法界。若諸心所是所緣緣亦有所緣。若非心所是所緣緣非有所緣。幾增上緣非有增上等者。十七是增上緣亦有增上。一應分別。謂法界。若有為是增上緣亦有增上。若無為是增上緣非有增上。幾暴流非順暴流等者。十五順暴流非暴流。三應分別。謂意界。若有漏順暴流非暴流。若無漏非暴流非順暴流。意識界亦爾。法界有三句。或順暴流非暴流。謂暴流所不攝有漏法界。或暴流亦順暴流。謂四暴流。或非暴流非順暴流。謂無漏法界。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2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八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辨抉擇品第八   有色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有色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非智知。五識識。非隨眠隨增。無色法。八界二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無色法。七界一處四蘊攝。二智知。謂他心滅智。非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有見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有見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無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無見法。十七界十一處四蘊攝。三智知。謂他心滅道智。四識識。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有對法。十界十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有對法。十界十處非蘊攝。非智知。五識識。非隨眠隨增。無對法。八界二處五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無對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三智知。謂他心滅道智。非識識。無色界一切欲界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有漏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有漏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二智知。謂苦集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漏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無漏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有為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有為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四智知。謂他心苦集道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無為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無為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有諍無諍法。世間出世間法。墮界非墮界法。有味著無味著法。耽嗜依出離依法。順結非順結法。順取非順取法。順纏非順纏法。如有漏無漏法應知。   有記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有記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無記法。八界八處非蘊攝。非智知。三識識。色無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有覆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有覆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無覆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無覆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非隨眠隨增。應修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應修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不應修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不應修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三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染污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染污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不染污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不染污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非隨眠隨增。有罪無罪法亦爾。有異熟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有異熟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無異熟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無異熟法。八界八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三識識。色無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見法。二界二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唯見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非見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非見法。十六界十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除見相應無漏緣無明。諸餘無漏緣隨眠隨增。內法。十二界六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內法。十二界六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外法。六界六處四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外法六界六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有執受法。九界九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五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有執受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無執受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無執受法。九界三處四蘊攝。三智知。謂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欲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心法。七界一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非心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非心法。十一界十一處四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有所緣法。八界二處四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有所緣法。七界一處三蘊攝。一智知。謂他心智。非識識。三界無漏緣隨眠隨增。無所緣法。十一界十一處二蘊攝。九智知。除他心智。六識識。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唯無所緣法。十界十處一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心所法。一界一處三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心所法。非界非處二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非心所法。十八界十二處三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非心所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五識識。非隨眠隨增。業法。三界三處二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三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業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非業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十智知。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非業法。十五界九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三識識非隨眠隨增。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十智知。三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善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不善法。十界四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三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唯不善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無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無記法。八界八處非蘊攝。非智知。三識識。色無色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見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所斷一切隨眠隨增。唯見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三界二部。及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修所斷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非智知。五識識。修所斷一切隨眠隨增。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非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學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學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無學法亦爾。非學非無學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非學非無學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三智知。謂苦集滅智。五識識。一切隨眠隨增。欲界繫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唯欲界繫法。四界二處非蘊攝。非智知。二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界繫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四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唯色界繫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界繫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唯無色界繫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不繫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不繫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過去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九智知。除滅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過去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未來現在法亦爾。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苦聖諦所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集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苦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苦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集聖諦所攝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滅道智。六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集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集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滅聖諦所攝法。一界一處非蘊攝。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滅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道聖諦所攝法。三界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道聖諦所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一智知。謂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諦所不攝法。一界一處非蘊攝。一智知。謂世俗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諦所不攝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見苦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見苦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見集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見集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隨增。見滅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見滅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滅所斷一切隨眠隨增。見道所斷法。三界二處四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見道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見道所斷一切隨眠隨增。修所斷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六識識。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修所斷法。十五界十處。非蘊攝。非智知。五識識。修所斷一切隨眠隨增。非所斷法。三界二處五蘊攝。八智知。除苦集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非所斷法。非界非處非蘊攝。二智知。謂滅道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色蘊。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他心滅智。六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色蘊。十界十處一蘊攝。非智知。五識識。非隨眠隨增。受蘊。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受蘊。非界非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想行蘊亦爾。識蘊。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識蘊。七界一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眼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眼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耳鼻舌身處亦爾。色處。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色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聲觸處亦爾。香處。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香處。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味處亦爾。意處。七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意處。七界一處一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法處。一界一處四蘊攝十智知。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法處。一界一處三蘊攝。一智知。謂滅智。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眼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眼界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耳鼻舌身界亦爾。色界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色界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聲觸界亦爾。香界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二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香界。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味界亦爾。意界如意處。法界如法處。眼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八智知。除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眼識界。一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耳身識界亦爾。鼻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鼻識界。一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舌識界亦爾意識界二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意識界一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眼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眼根一界一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耳鼻舌身根亦爾。女根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女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男根亦爾。命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命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意根如意處。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樂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苦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苦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喜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色界一切。除欲界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諸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唯喜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憂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唯憂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捨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一切隨眠隨增。唯捨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信根一界一處一蘊攝。九智知。除滅智。一識識。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唯信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精進念定慧根亦爾。未知當知根。三界二處三蘊攝。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一識識。非隨眠隨增。唯未知當知根。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已知具知根亦爾。   欲界見苦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欲界見苦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欲界見集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欲界見集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欲界見滅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滅所斷不共無明。諸餘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欲界見滅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欲界見道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除欲界見道所斷不共無明。諸餘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欲界見道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欲界修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一識識。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欲界修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色界見苦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色界見苦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色界見集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色界見集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色界見滅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滅所斷不共無明。諸餘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色界見滅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色界見道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除色界見道所斷不共無明。諸餘無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色界見道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色界修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色界修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唯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除無色界見滅所斷不共無明。諸餘無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除無色界見道所斷不共無明。諸餘無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無色界修所斷隨眠。一界一處一蘊攝。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唯無色界修所斷隨眠。非界非處非蘊攝。非智知。非識識。非隨眠隨增。   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卷第十八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No. 1543 [No. 1544]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祐有以見道果之至賾。擬性形容。執乎真像。謂之大也。有以道慧之至齊。觀如司南察乎一相。謂之法。故曰大法也。中阿含世尊責優陀耶曰。汝詰阿毘曇乎。夫然。佛以身子五法為大阿毘曇也(戒定慧名無漏也)。佛般涅槃後迦旃延(義第一)。以十部經浩博難究。撰其大法為一部八犍度四十四品也。其為經也。富莫上焉。邃莫加焉。要道無行而不由。可不謂之富乎。至德無妙而不出。可不謂之邃乎。富邃洽備故。故能微顯闡幽也。其說智也周。其說根也密。其說禪也悉。其說道也具。周則二八用各適時。密則二十迭為賓主。悉則味淨遍遊其門。具則利鈍各別其所以。故為高座者所咨嗟。三藏者所鼓舞也。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憲章鞞婆沙。詠歌有餘味者也。然乃在大荒之外。蔥嶺之表。雖欲從之。未由見也。以建元十九年罽賓沙門僧伽禘婆誦此經甚利。來詣長安。比丘釋法和請令出之。佛念譯傳。慧力僧茂筆受。和理其指歸。自四月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三日乃訖。其日撿校譯人頗雜義辭。龍蛇同淵。金瑜共肆者。救救如也。和撫然恨之。余亦深謂不可。遂令更出。夙夜匪懈。四十六日而得盡定損可損者四卷焉。至於事須懸解起盡之處皆為細其下。梵本十五千七十二首盧(四十八萬二千五百四言)。秦語十九萬五千二百五十言。其人忘因緣一品雲。言數可與十門等也。周覽斯經有碩人所尚者三焉。以高座者尚其博。以盡漏者尚其要。以研機者尚其密。密者龍象翹鼻鳴不造耳。非人中之至恬。其孰能與於此也。要者八忍九斷。鉅細畢載。非人中之至練。其孰能致於此也。博者眾微眾妙。六八曲備。非人中之至懿。其孰能綜於此也。其將來諸學者遊槃於其中。何求而不得乎。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一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八犍度頌曰。  雜結使智行  四大根定見   阿毘曇雜犍度第一  世間第一法  智人愛恭敬  無慚色無義  最後說思品   世間第一法跋渠第一   雲何世間第一法。何故言世間第一法。世間第一法何等繫。當言欲界繫耶。色界繫耶。無色界繫耶。世間第一法。當言有覺有觀耶。無覺有觀耶。無覺無觀耶。世間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耶。喜根護根相應耶。世間第一法。當言一心耶。當言眾多心耶。世間第一法。當言退耶不退耶。雲何頂。雲何頂墮。雲何暖。此二十身見幾我見我所見有幾見。若無常有常見。於此五見是何等見何等諦斷。此見若有常無常見。若苦樂見。若樂苦見。若不淨淨見。若淨不淨見。若無我有我見。若無因有因見。若有因無因見。若有無見。若無有見。於此五見是何等見何等諦斷。此見此章義願具演說。雲何世間第一法。答曰。諸心心法次第越次取證。此謂世間第一法。次有說者。於諸五根次第越次取證。此謂世間第一法。如我義。諸心心法次第越次取證。是謂世間第一法。以何等故言世間第一法。答曰。如此心心法。諸餘世間心心法為上為最。無能及者。故名世間第一法。復次此心心法。捨凡夫事得聖法。捨邪事得正法。於正法中越次取證。以是故言世間第一法。世間第一法何等繫。當言欲界色界無色界繫耶。答曰。世間第一法當言色界繫。非欲界非無色界。以何等故世間第一法。不當言欲界繫。答曰。不以欲界道得斷蓋纏。亦不能除欲界結。乃以色界道得斷蓋纏。亦能除欲界結。若以欲界道得斷蓋纏。亦能除欲界結。如是世間第一法當言欲界繫。但不以欲界道得斷蓋纏。亦不能除欲界結。乃以色界道得斷蓋纏。亦能除欲界結。以是故世間第一法不當言欲界繫。以何等故世間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繫。答曰。於等法中越次取證。先從欲界於苦思苦。後色無色界同也。若聖道起先辦欲界事。後色無色界同也。設於等法中越次取證。先無色界於苦思苦。後欲色界同也。若聖道起先辦無色界事。後欲色界同也。如是世間第一法當言無色界繫。但等法中越次取證。先從欲界於苦思苦。後色無色界同也。若聖道起先辦欲界事。後色無色界同也。以是故世間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繫。復次入無色定除去色想。不以無色想分別欲界。如緣苦法忍亦緣世間第一法。世間第一法當言有覺有觀耶。無覺有觀耶。無覺無觀耶。答曰。世間第一法。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答曰。依有覺有觀三昧。得世間第一法。是謂有覺有觀。雲何無覺有觀。答曰。依無覺有觀三昧。得世間第一法。是謂無覺有觀。雲何無覺無觀。答曰。依無覺無觀三昧。得世間第一法。是謂無覺無觀。世間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耶。喜根護根相應耶。答曰。世間第一法。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護根相應。雲何樂根相應。答曰。依第三禪得世間第一法。是謂樂根相應。雲何喜根相應。答曰。依第一第二禪。得世間第一法。是謂喜根相應。雲何護根相應。答曰。依未來禪依禪中間依第四禪。得世間第一法。是謂護根相應。世間第一法。當言一心為眾多心耶。答曰。世間第一法。當言一心非眾多心。以何等故世間第一法。一心非眾多心。答曰。若世間第一法中間。不起餘世間法唯有無漏。若當起者若小若等若妙。設使小者不越次取證。以何等故。不以退道於等法中越次取證。若當等者亦不越次取證。以何等故本不以此道越次取證。若當妙者。彼本心心所念法。此非世間第一法。若後心心所念法。此是世間第一法也。世間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答曰。世間第一法不退也。以何等故世間第一法不退乎。答曰。世間第一法。諦順諦滿諦辦。無空缺處無所有。不起若干心不得思惟。譬如士夫渡水度山谷阪若險難處。正身不迴身未到頃意正必到。世間第一法亦復如是。諦順諦滿諦辦。無空缺處無所有。不起若干心不得思惟。譬如五大駃水。一為恆迦。二為擔扶那。三為薩牢。四為伊羅跋提。五為摩醯。盡趣大海無能斷流無能障者。盡趣大海海滿海辦世間第一法亦復如是。諦順諦滿諦辦。無空缺處無所有。不起若干心不得思惟。復次世間第一法苦法忍中間。彼無有一法疾於心者。當於爾時無能制者不得思惟。以是故世間第一法當言不退。雲何頂法。雲何頂法退。答曰。譬如漏一刻頃歡喜向佛法僧。如世尊言。與十六婆羅門說諸摩那。如漏一刻頃歡喜向佛法僧。是謂頂法。雲何頂法退。答曰。以得頂法若命終已退不復現在。如有一人與善知識相得。從其聞法思惟內挍計。信有佛道好法順僧。色無常痛想行識無常。信思惟苦習盡道。彼或於餘時不得善知識不聞法。不思惟內挍計。於世俗信退。是謂頂法退。雲何暖法。答曰。於正法中起慈歡喜。如世尊說。馬師比丘滿宿比丘。此二癡人於我法中無有毫釐暖法此二十身。見幾見是我見我所見有幾見。答曰。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雲何五我見。答曰。色我見痛想行識我見。是謂五我見。雲何十五我所見。答曰。色我有見我中色色中我。痛想行識我有見。我中識識中我。是謂十五我所見也。若無常有常見。是邊見苦諦所斷。有常無常見。是耶邪見盡諦所斷。苦有樂見以惡法為最此名見盜苦諦所斷樂有苦見。是耶邪見盡諦所斷。不淨有淨見。以惡法為最。此是見盜苦諦所斷。淨有不淨見。是耶邪見。或盡諦斷或道諦斷。若盡觀不淨此耶邪見盡諦所斷。若道觀不淨此耶邪見道諦所斷。無我有我見。是身耶邪見苦諦所斷。有因無因見。是耶邪見習諦所斷。無因有因見無作因作此戒盜苦諦所斷。若有而言無見。是耶邪見或苦諦斷。或習諦斷。或盡諦斷。或道諦斷。若言無苦是耶邪見苦諦所斷。若言無習盡道此耶邪見習盡道斷。若無而言有見。此非見此耶邪智。   阿毘曇初世間第一法跋渠竟(梵本五百二十八首盧)。   阿毘曇雜犍度智跋渠第二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乎。頗有一識識一切法乎。頗有二心展轉相因乎。頗有二心展轉相緣乎。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俱生乎。若人不可得亦無前心而就後心。以何等故憶本所作。以何等故憶識強記。以何等故憶而不憶。以何等故祭祀餓鬼則得。祭餘處不得。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耳聲鼻香亦復如是。諸過去者一切無現耶。若無現者一切過去乎。諸過去者一切盡耶。若盡者一切過去乎。諸過去者一切沒耶。若沒者一切過去乎。若苦生疑是苦非苦耶。當言一心為眾多心乎。若習盡道生疑是道非道。當言一心為眾多心乎。頗有一心有疑無疑乎。雲何名身。雲何句身雲何味身。有佛世尊告諸弟子。汝等癡人。此義雲何。以何等故佛世尊告諸弟子汝等癡人乎。有六因。相應因共有因自然因一切遍因報因所作因。雲何相應因。雲何共有因。雲何自然因。雲何一切遍因。雲何報因。雲何所作因。若心使俱諸使心俱。彼使此心所使耶。設使心所使此心俱使。彼使此心俱使耶。若心使俱諸使心俱。彼使此心當斷耶。設使心當斷此心俱使。彼使此心俱斷耶。滅因識雲何滅因識滅因識幾使所使。此章義願具演說。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乎。答曰。無也。若此智生一切諸法無我。此何所不知乎。答曰。不知自然。不知共有法。不知相應法也。頗有一識識諸法乎。答曰。無也。若此識生一切諸法無我。此何所不達乎。答曰。不識自然。不識共有法。不識相應法。頗有二心展轉相因乎。答曰。無也。此非一人若前未來俱生二心。非未來心與前心因。頗有二心展轉相緣乎。答曰有。若一思惟無當來生心。彼當念時便生二心。若思惟有當來生心。彼當念時便生二心。若念無當來道生心。彼當念時便生二心。若念有當來道生心。彼當念時便生二心。若二有知他人心展轉心作緣。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俱生。答曰。無有第二次第緣。眾生一一心轉。如人不可得空也。前心不住。後心雲何憶本所作。答曰。眾生法中得如此智憶本所作。譬如刻印作字有所印處知字。則現亦知他所作已所作亦自知。彼亦不從來問。我亦不從往問汝作何字。彼亦不答我作是字。如印所作字自知作字。自所作亦知他所作亦知。如是眾生法隨所作則知所作法亦知。譬如有兩兩人知他人意各各相因。心彼一不從二。問汝雲何相因彼亦不作是。答我作如是因緣亦知他人意法。得如是意各各相因。如是眾生法得如是知隨前法則知。復次一切心所念法定有因緣。及修意所作有力意常不忘失。以何等故憶而復憶。答曰。眾生之法心自然迴彼。次第智生。修意力強專意不忘。以何等故憶而不憶。答曰。眾生之法意不自迴彼。不次第智生。意漸漸微亦常多忘。以何等故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處也。答曰。此道自爾生入處法受身份爾是故得到。譬如鳥鴛鴦雁鶴孔雀鸚鵡千秋共命鳥。能飛虛空然鳥不神於人。不大於人。神力不能勝人。德不能大人。法自應爾生彼受身而飛行。譬如一泥犁一畜生道一餓鬼界。皆識宿命亦知他意。亦能雷電興雲風雨。作此種種。然不能勝人。神不能大人。力不能勝人。然其法自爾生入受身所作便果。復次有人長夜行婬。如是貪如是念如是欲如是思惟。彼便娶婦生兒。為兒娶婦為孫娶婦。亦作是言。我當有兒。兒當有兒。我死後若墮餓鬼。復當念我與我揣食。彼長夜作如是欲。作如是念。作如是貪。作如是思惟。所念便果。當言一眼見色耶。二眼見色耶。答曰。二眼見色。以何等故二眼見色。答曰。如合一眼而視色不淨便起不淨識。如開兩眼而視色便起淨識。如合一眼而視色起淨識。如開兩眼而視色起不淨識。不得作是說兩眼見色。但合一眼而視色起不淨識。開兩眼視色起淨識。是故兩眼見色。如合壞滅沒亦如是。耳聲鼻香亦復如是。諸過去者一切不現耶。答曰。或過去非不現。雲何過去非不現。答曰。如優陀耶言。一切結過去於園離園去。於欲不染欲如鍊真金。是謂過去非不現。雲何不現非過去。答曰。如有一人乘神足不現。或以咒術或以藥草。此謂不現非過去。雲何過去亦不現。答曰。諸行起始起生始生成始成。得盡去無現變易過去。過去世攝過去世。是為過去亦不現。雲何不過去亦不現。答曰。除上爾所事諸過去者一切盡乎。答曰。或過去非盡。雲何過去非盡。答曰。如優陀耶言。一切結過去於園離園去。於欲不染欲如鍊真金是謂過去不盡。雲何盡不過去。答曰。如世尊言。是謂聖弟子盡地獄畜生餓鬼惡趣道。是謂已盡不過去也。雲何過去亦盡乎。答曰。諸行起始起生始生成始成。得盡去無現變易過去。過去世攝過去世。是謂過去亦盡。雲何非過去非盡。答曰。除上爾所事。復次我今當說結。結或過去非盡或盡非過去。或過去亦盡。或不過去亦不盡。雲何過去不盡。答曰。諸過去結不盡。有餘不滅不吐。是謂過去不盡。雲何盡不過去乎。答曰。諸未來結已盡無餘已滅已吐。是謂盡不過去。雲何過去亦盡。答曰。過去結已盡無餘已滅已吐。是謂過去已盡。雲何不過去亦不盡。答曰。未來結不盡有餘不滅不吐。及現在諸結。是謂不過去亦不盡。諸過去者盡沒乎。答曰。或過去不沒。雲何過去不沒。答曰。如優陀耶言。一切結過去於園離園去。於欲不染欲如鍊真金。是謂過去不沒。雲何沒非過去。答曰。我今當說狹小事如小舍。言捨沒街巷器。小眼見色言眼沒。是謂沒非過去。雲何過去亦沒。答曰。諸行起始起生始生成始成。得盡去無現變易過去。過去世攝過去世。是為過去亦沒。雲何非過去亦非沒。答曰。除上爾所事。復次我今當說結。結或過去非沒。或沒非過去。或過去亦沒。或不過去亦不沒。雲何過去非沒。答曰。諸過去結未盡有餘不滅不吐。是謂過去非沒。雲何沒不過去。答曰。諸未來結以盡無餘已滅已吐。是謂沒不過去。雲何過去亦沒。答曰。諸過去結已盡無餘已滅已吐。是謂過去亦沒。雲何不過去亦不沒。答曰。諸未來結不盡有餘不滅不吐。及現在結。是謂不過去亦不沒。若苦生疑是苦非苦。當言一意為眾多意耶。答曰。是苦一意無苦二意若習盡道生疑是道非道。當言一意為眾多意耶。答曰。是道一意無道二意。頗有一意是疑不疑。答曰。無也。於苦有疑於苦無疑。非為苦疑非為苦無疑。於習盡道疑於道無疑非為道疑非為道無疑。雲何名身。雲何句身。雲何味身。名身雲何。答曰。名者分別語有增數相施設說轉名。是為名身。雲何句身。答曰。如是句身得義滿記彼此業。世尊亦說。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此一句。諸善奉行此二句。自淨其意此三句。是諸佛教此四句。如是句義滿記彼此業。是謂句身。雲何味身。答曰。字身說味身。世尊亦說。頌是偈相。字是味相。名是依偈造者。偈體如是字說味身。是謂味身。如佛世尊告諸弟子稱言癡人。此義雲何。以何等故佛世尊稱言癡人。答曰。佛世尊法中。不順戒行犯眾過事。無果實行故稱癡人。復次佛世尊不順教誡教使順法故稱癡人。是佛世尊常訓誨語。如今和上阿闍梨教訓弟子。稱言癡人所作非法造不善事。佛世尊亦復如是告諸弟子稱曰癡人。有六因。相應因共有因自然因一切遍因報因所作因。雲何名相應因。答曰。痛痛相應法相應因中因。痛相應法痛相應因中因。想思更樂憶欲解脫念三昧。慧慧相應法相應因中因。慧相應法慧相應因中因。是謂相應因。雲何共有因。答曰。心心所念法共有因中因。心所念法心共有因中因。復次心心所迴身行口行共有因中因。復次心心所迴心不相應行共有因中因。心所迴心不相應行心共有因中因。復次共生四大展轉共有因中因。是謂共有因(因中因展轉相生義也)。雲何自然因。答曰。本生善根後生善根。與善根相應法。自界自然因中因。過去善根未來現在善根。與善根相應法。自界自然因中因。過去現在善根未來善根。與善根相應法。自界自然因中因。無記根亦復如是(四痛一愛二五邪見三憍慢四無明也)。本生不善根後生不善根。與不善根相應法。自然因中因。過去不善根。未來現在不善根。與不善根相應法。自然因中因。過去現在不善根。未來不善根。與不善根相應法。自然因中因。是謂自然因。雲何一切遍因。答曰。本生苦諦斷一切遍使。後生習盡道思惟斷使。與使相應法。自界一切遍因中因。過去苦諦斷一切遍使。未來現在習盡道思惟斷使。與使相應法。自界一切遍因中因。過去現在苦諦所斷一切遍使。未來習盡道思惟斷使。與使相應法。自界一切遍因中因。習諦所斷亦復如是。是謂一切遍因。雲何報因。答曰。諸心心所念法受報色。心心法心不相應行。彼心心法此報報因中因。復次諸身口行受報色。心心法心不相應行。是彼身口行此報報因中因。復次諸心不相應行受報色。心心法心不相應行。彼心不相應行此報報因中因。是謂報因。彼雲何所作因。答曰。眼緣色生眼識。彼眼識眼所作因中因若色彼共有法彼相應。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細滑身識。意法意識。彼共有法彼相應。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如是諸法所作因除其自然。耳鼻舌身意緣法生意識。彼意識意所作因中因。若彼法共有法彼相應。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細滑身識。彼共有法彼相應。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如是諸法所作因中因。除其自然。是謂所作因。若心使俱諸使心俱。彼使此心所使耶。答曰。或所使或不所使。雲何所使。答曰。諸使未盡此所使。雲何不所使。答曰。諸使盡此不所使。設使心所使此心俱使。彼使此心俱使耶。答曰。或是彼非餘。或是彼是餘。雲何是彼非餘。答曰。苦智生習智不生。若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是彼非餘。雲何是彼是餘。答曰。人染污心一切被縛繫。是謂是彼是餘。若心使俱諸使心俱。彼使此心當滅耶。答曰。或滅或不滅。雲何滅。答曰。諸使於彼緣滅是謂滅。雲何不滅。答曰。諸使於彼緣未儘是謂不滅。相應諸使此使何所滅。答曰。諸使緣滅也。如是汝語使緣滅耶。答曰。如是若作是語諸使盡諦道諦所斷無漏緣此使何所滅。此滅彼滅此事不然。如向者語。諸使盡諦道諦所斷有漏緣。此盡彼當言盡。設諸使心所斷此斷心俱使。彼使此心俱使耶。答曰。或是彼非餘。或是彼是餘。雲何是彼非餘。答曰。若心無染思惟所斷。是謂是彼非餘。雲何是彼是餘。答曰。若心有染是謂是彼是餘。盡緣識雲何。答曰。苦智生習智未生。若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彼識幾使所使。答曰。十九一心耶不也。欲愛未盡苦智生習智未生。若欲界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此識幾使所使。答曰。欲界習諦所斷七。欲愛盡色愛未盡苦智生習智未生。若色界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彼識有幾使所使。答曰。色界習諦所斷六。色愛盡無色愛未盡。若苦智生習智未生。若無色界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彼識幾使所使。答曰。無色界習諦所斷六。   智品第二竟(梵本二百三十首盧長二十字)。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雜犍度人跋渠第三   一人此生十二種緣。幾種過去。幾種未來。幾種現在。又世尊言。無明緣行受緣有。彼雲何無明緣行。雲何受緣有。無明緣行受緣有。有何差別。頗行緣無明非緣明。緣明不緣無明。不緣明不緣無明耶。出息入息當言依身迴。當言依心迴耶。如色界眾生依身迴。心如是無色界眾生依何所迴。心無有中愛當言見諦斷。當言思惟斷。無有名是何等法。又世尊言。彼欲心得解脫瞋恚愚癡。心得解脫何等心解脫。有欲無慾有瞋恚無瞋恚。有愚癡無愚癡。過去未來現在未解脫心。當言解脫耶。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耶。又世尊言。於是當習厭無婬習。無婬解脫習解脫泥洹彼雲何厭雲何無婬。雲何解脫雲何泥洹。又世尊言。有斷界無婬界有盡界。彼雲何斷界。雲何無婬界。雲何盡界。若斷界彼無婬界耶。設是無婬界彼斷界耶。若斷界彼盡界耶。設盡界彼斷界耶。若無婬界彼盡界耶。設盡界彼無婬界耶。又世尊言。有斷想有無婬想有盡想。彼雲何斷想。雲何無婬想。雲何盡想。此章義願具演說。   一人此生十二種緣。幾種過去幾種未來幾種現在。答曰。二種過去無明行。二未來生死也。八現在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又世尊言。無明緣行受緣有。彼雲何無明緣行。雲何受緣有。答曰。無明緣行者。於是現行前世時所作行。彼行報今生得有。是謂無明緣行。受緣有者。於是現行於此生所作行。諸行受報當得未來有。是謂受緣有。無明緣行受緣有。有何差別。答曰。無明緣行。於是現行前世時所作行。彼行報今生得有。彼行緣說一結無明。受緣有。於是現行今生作行。彼行報當得未來有。彼行緣說一切結。無明緣行受緣有。是謂差別。頗行緣無明不緣明。答曰。無也。緣明不緣無明。答曰。此亦無也。不緣明不緣無明。答曰。此亦無也。何以故無。此眾生從久遠道言非道。彼於後時人間造行作粟散小王。或作邊王轉為大王。至遮迦越所欲自在。展轉相因無所不統。得為人主人界神界藥草樹木展轉生長。此是前心四緣彼後心一增上緣。復次我今當說因緣。頗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曰有。無明報染污行。頗行緣明不緣無明。答曰有。除初明諸餘無漏行。頗有行不緣明不緣無明。答曰有。除無明報。諸餘不隱沒無記行。初明。善有漏行。出息入息當言依身迴。當言依心迴耶。答曰。出息入息如隨巧便。亦隨身迴亦隨心迴。若出息入息但依身迴不依心迴者。此則入無思想定滅盡定。出息入息迴也。若出息入息依心迴不依身迴者。此則無色界人出息入息也。若出息入息依身迴依心迴不如巧便。此則卵胎皮膜轉厚如酥酪。在母腹中諸根未具諸根未熟。入第四禪出息入息迴。但出息入息如其巧便依身迴依心迴。下至摩訶阿鼻泥梨。上至淨居天。於其中間所有眾生。諸根不缺一切支節完具。出息入息如其巧便。盡依身迴依心迴。如色界眾生依身心迴。如是無色眾生依何等心迴。答曰。命根處所。亦復有餘心不相應行。無有中愛。當言見諦斷。當言思惟斷耶。答曰。無有中愛思惟斷。不得言見諦斷。或復有言無有中愛。或見諦斷。或思惟斷。雲何見諦斷。答曰。見諦所斷法無有中諸婬。是謂見諦斷。雲何思惟斷。答曰。思惟所斷法無有中諸婬。是謂思惟斷。如我義無有中愛思惟所斷。如是無有中愛思惟所斷耶。答曰如是。若作是說。須陀洹能起此愛使我斷壞。乃至死答曰。無聽我所說。設當無有中愛思惟所斷。彼如是。當言須陀洹能起此愛斷壞乃至死。答曰。雖有此言是義不然。不得作是語。須陀洹能起此愛無有中愛思惟所斷。不應言無有中愛思惟所斷。此事不然。頗有是言。須陀洹婬欲未盡。地獄畜生餓鬼耶。答曰。如是。頗有是言。須陀洹能起此愛。我當作伊羅槃那龍王摩那斯善住。若閻浮地獄王。答曰。無聽我所說。若須陀洹愛未盡地獄畜生餓鬼。當作是語。須陀洹能起此愛。我作伊羅槃那龍王摩那斯善住。若閻浮地獄王。答曰。雖有此言是義不然。不得作是語。須陀洹能起此愛。我作伊羅槃那摩那斯善住。若閻浮地獄王。須陀洹欲意未盡地獄畜生餓鬼。不得作是語。須陀洹愛未盡地獄畜生餓鬼此愛思惟斷。此事不然頗作是語。諸纏所纏殺父母此纏思惟所斷。須陀洹未盡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語。須陀洹能起此纏諸纏殺父母。答曰。不也。聽我所說。諸纏所纏殺父母此纏思惟所斷。須陀洹未盡彼如是語。須陀洹能起此纏諸纏殺父母。答曰。雖有此言是事不然。不應作是語。須陀洹能起此纏諸纏殺父母。諸纏所纏殺父母此纏思惟所斷。須陀洹未盡不得作是語。諸纏所纏殺父母此纏思惟所斷。須陀洹未盡此事不然。頗作是語。思惟所斷法無有思惟斷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語。須陀洹能起彼緣愛耶。答曰不也。聽我所說。若思惟所斷法無有思惟所斷。彼如是語須陀洹能起彼緣愛。答曰雖有此言是事不然。不應作是語。須陀洹能起彼緣愛。思惟所斷法無有思惟所斷。不得作是語。思惟所斷法無有思惟所斷此事不然。無有名何等法。答曰。三界無常。又世尊言。彼欲心解脫恚心癡心。解脫雲何心得解脫有婬怒癡無婬怒癡。答曰。無婬怒癡。復有如是言。與婬怒癡心相應彼心解脫。彼不應作是語。何以故。非彼心此婬怒癡相合相依相應。彼婬怒癡未斷如是心不解脫。彼婬怒癡彼婬怒癡斷。如是心解脫彼婬怒癡。世尊亦言。日月此五曀雲煙霧塵阿須倫。非彼日月此曀相合相依相應。此曀未盡如是彼日月不明不熱不廣不淨。如此曀盡彼日月明熱廣淨。如是非彼心此婬怒癡相合相依相應。彼婬怒癡未斷如是心不解脫。彼婬怒癡彼婬怒癡斷心得解脫。彼婬怒癡何等心解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曰。未來心起即時解脫無餘障。此雲何。如無礙道現前即滅。盡智現在前必生。若彼無礙道滅而生盡智。如是未來心生即時解脫無餘障。未解脫心當言解脫耶。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耶。答曰。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若已解脫不得言當解脫。若當解脫不得言已解脫。已解脫心當解脫。此事不然。如向者語。世尊善說契經。  若斷欲無餘  如入水蓮花  比丘滅此彼  如蛇脫皮去   已滅滅耶不滅滅耶。答曰。已滅滅也。若已滅不得言當滅。若當滅不得言已滅。已滅當滅此事不然如向者語。世尊善說契經。  慢盡自定意  善心一切脫  一靖居無亂  畏死度彼岸   已度度耶未度度耶。答曰。已度度也。若已度不得言當度。若當度不得言已度。已度當度此事不然如向者語。世尊善說契經。  麋鹿依林  鳥歸虛空  法歸分別  真人歸滅   又世尊言。習厭習無。婬習無婬解脫。習解脫泥洹。彼雲何厭。雲何無慾。雲何解脫。雲何泥洹。雲何厭。答曰。行臭處不淨意常避之暫不喜見是謂厭。雲何無慾。答曰。彼厭相應無婬怒癡善根。是謂無慾。雲何解脫。答曰。彼無婬怒癡善根相應。心已解脫當解脫今解脫。是謂解脫。彼雲何泥洹。答曰。婬怒癡盡無餘。是謂泥洹。又世尊言。有斷界有無婬界有滅界。雲何斷界。答曰。除愛結諸餘結儘是謂斷界。雲何無婬界。答曰。愛結滅。是謂無婬界。雲何滅界。答曰。諸結法滅是謂滅界。所謂斷界是無婬界耶。答曰如是。設是無婬界是斷界耶。答曰如是。所謂斷界是滅界耶。答曰如是。設是滅界是斷界耶。答曰如是。所謂無婬界是滅界耶。答曰如是。設滅界是無婬界耶。答曰如是。又世尊言。有斷想有無婬想有滅想。彼雲何斷想。答曰。除愛結諸餘結滅諸想性。是謂斷想。雲何無婬想。答曰。愛結滅諸想性。是謂無婬想。雲何滅想。答曰。諸結法滅諸想性。是謂滅想。   人跋渠第三竟(梵本一百四十八首盧長十六字)。   阿毘曇雜犍度愛恭敬跋渠第四   雲何愛恭敬。雲何供養恭敬。雲何身力身力攝。幾入幾識識。雲何數緣滅。雲何非數緣滅。雲何無常無常非數緣滅。有何差別。雲何有餘泥洹界。雲何無餘泥洹界。泥洹者。當言學耶。無學耶。非學非無學耶又世尊言。彼成就無學戒身。無學定身。無學慧身。無學解脫身。無學解脫知見身。彼雲何無學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又世尊言。一究竟非眾究竟。究竟名是何法耶。又世尊言。有諸異學實當斷諸受。於現法中不施設斷一切諸受施設斷欲受戒受見受非我受。此義雲何。以何等故。外道異學於現法中不施設斷我受。有二智知智盡智。彼雲何知智。雲何盡智。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彼何歸趣。此章義願具演說。   雲何愛恭敬。雲何供養恭敬。雲何身力。愛恭敬者彼雲何愛雲何恭敬。愛雲何。答曰。若愛相愛作愛是謂愛。恭敬雲何若恭敬善恭敬善下此雲何。如一愛師意潤。彼由恭敬法僧和上阿闍梨同和上阿闍梨。及諸尊重等梵行者。愛意潤。彼由恭敬如是。若愛彼作恭敬。是謂愛恭敬。供養恭敬者。二供養法供養衣食。供養恭敬雲何。若恭敬善恭敬善下。此雲何。如一作供養師。彼由恭敬僧和上阿闍梨同和上阿闍梨及諸尊重等梵行者。作供養彼由恭敬。如是若供養彼作恭敬。是謂供養恭敬。雲何身力。答曰。若身力身精進身強身方便身勇。是謂身力。身力攝一入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如二壯夫與共相撲。一人力勝一人力劣。其多力者。捉而知之我力大彼。彼不如我其力。劣者。捉復自知彼力大我。我不如彼。如彼多力少力。俱攝一入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譬如二人一人強。力一劣。彼處處捉若撲若墮若執此捉。亦知彼強力此劣。如彼多力少力俱攝一入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雲何。數緣盡雲何。非數緣盡雲何。無常數緣盡雲何。答曰。其盡者。是解脫。是謂數緣盡。非數緣盡雲何。答曰。其盡者。非解脫是謂非數緣盡。無常雲何。答曰。諸行變易滅盡不住。是謂無常。無常非數緣盡有何差別。答曰。無常者。諸行變易滅盡不住。非數緣盡者。已脫苦患愁憂諸惱。不隨欲意未得離欲。無常非數緣盡此是差別。雲何有餘泥洹界無餘泥洹界。雲何有餘泥洹界。答曰。若無著壽住活四大未沒。彼造色五根與心周旋。是謂有餘泥洹界。於有餘泥洹界有結使滅盡。得到彼岸而取果證。是謂有餘泥洹界也。雲何無餘泥洹界。答曰。無著餘久過去般泥洹四大滅盡。彼造色五根無心可迴旋。是謂無餘泥洹界。於無餘泥洹界。諸結使儘是謂無餘泥洹界。泥洹者。當言學耶無學耶。亦非學非無學耶。答曰。泥洹亦非學非無學也。或有作是言。泥洹或是學或是無學。或是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曰。學得諸結使滅盡得。到彼岸而取果證。是謂為學。雲何無學。答曰。無學得諸結使滅盡。得到彼岸而取果證。是謂無學也。雲何非學非無學。答曰。有漏得諸結使滅盡。得到彼岸而取果證。是謂非學非無學。如我義泥洹亦非學非無學。如是泥洹亦非學非無學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說。諸先以世俗道斷欲瞋恚永盡無餘。此不修四聖諦。若得四諦始得四諦。得阿那含學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說。諸先以世俗道得諸結使滅盡。得到彼岸而取果證。得阿那含果。此是學耶。答曰。非也。若當先以世俗道得諸結使滅盡。得到彼岸而取果證得阿那含果。當是學者。先亦是學未得阿那含果。未得彼時如是學此事不然。頗作是言。向阿羅漢果證諸結盡學。得阿羅漢無學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說。向阿羅漢果證諸結盡學得阿羅漢果彼是無學耶。答曰。不也。若當向阿羅漢果證結盡學。得阿羅漢是無學者。本是無學未得阿羅漢。不得彼時如是無學。此事不然。頗作是說。阿羅漢結盡無學。失阿羅漢學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說。阿羅漢諸結盡無學。失阿羅漢彼是學耶。答曰。不也。若當阿羅漢結盡無學。失阿羅漢當是學者本亦是學。未失阿羅漢不得彼時如是學。此事不然。何以故。泥洹非學非無學不有學不有無學。若當泥洹非學非無學有學學有無學。此二種法亂法不定法則有壞法。亦不可知住法。世尊亦不說泥洹非學非無學有學學有無學。但泥洹不有學不有無學。以是故常一切時一切住不腐敗無變易法。泥洹非學非無學。又世尊言。彼無學成就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無學解脫知見身。彼雲何無學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雲何無學解脫知見身。雲何無學戒身。答曰。無學身護口護命清淨(八等之一)。是謂無學戒身。雲何無學定身。答曰。無學空無想無願是謂無學定身。雲何無學慧身。答曰。無學思惟相應緣擇法擇觀種種觀分別。此謂無學慧身。雲何無學解脫身。答曰。無學思惟相應意解脫已解脫當解脫。此謂無學解脫身雲何無學解脫知見身。答曰。盡智無生智。復次無學苦智習智無學慧身。無學盡智道智無學解脫知見身。復次無學苦智習智道智無學慧身。無學盡智無學解脫知見身。又世尊言。一究竟非眾究竟。究竟名何等法。答曰。世尊說。或道究竟或泥洹究竟。雲何為道。答曰。如所說。  如不知道  一聰明慢  未到究竟  未道御死   此道雲何泥洹。答曰如所說。  究竟到不畏  無縛亦無悔  已脫於有刺  此身是後邊  是謂最畢竟  息跡無有上  盡一切之相  練跡無有上   如彼數目犍連婆羅門。往至佛所問如此事。一切世尊瞿曇沙門弟子。如是教如是訓畢究竟無餘泥洹。世尊告曰。此目犍連不定或得或不得此泥洹。又世尊言。外道異學實斷諸受。於現法中不施設斷。諸受施設斷欲受戒受見受非我受彼有如是說。佛世尊說。少法彼不得如是說。何以故。佛不妄說法。復有作是說。以現少滅彼不得如是說。何以故。若見天人於我受中少滅證。然佛世尊。廣為說法無有極。乃至天人奉行。於彼有異學梵志受佛語名持入陰蓋意止覺意具足不具足。於彼有異學梵志。受欲受名者彼如是說。我施設斷欲受諸戒受見受名者。彼如是說我施設斷戒受見。受如眾多比丘中食後雲集昇講堂。有異學眾多梵志往至如是問。沙門瞿曇為弟子如是說法。於是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專四意止修七覺意。我等亦當為弟子如是說法。於是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專四意止修七覺意。此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此婆羅門不識蓋況當識意止覺意。然佛世尊廣為說法無有極。乃至天人奉行。於彼有異學梵志。受佛語名持入陰蓋意止覺意具足不具足。於彼有異學梵志。受欲受名者彼如是說。我施設斷欲受諸戒受見受名者。彼如是說我施設斷戒受見受。如彼檀提婆羅門身生癰疽如蛇。無常實苦實空實無我。復以二手摩抆身言。此瞿曇不病此泥洹。此檀提梵志不識不病。況當識見泥洹然佛世尊廣為說法。乃至天人奉行。彼異學梵志聞佛語名持入陰蓋意止覺意是具足不具足者。於彼有異學梵志受欲受名者。彼如是說。我施設斷欲受諸戒受見受名者。彼如是說。我施設斷我施設斷戒受見受。此義雲何。以何等故。外道異學不施設斷我受。答曰。外道異學。長夜著己身著眾生。著人。著壽命。彼多聞者。非如是時說我施設斷我受。有二智知智盡智。彼雲何知智雲何盡智。雲何知智。答曰。諸智見明覺修行。是謂知智。雲何盡智。答曰。婬怒癡盡無餘。一切結盡無餘。是謂盡智。世尊或說知智。或說泥洹。雲何知智。答曰。如所說。此賢年少者一切世能解若此愛生苦能已智聰明若用行則說不用則不說不作歌誦者。能已智聰明。此曰。知智。雲何泥洹。答曰。如所說當說智知法已知人。雲何智。答曰。婬怒癡盡無餘。一切結盡無餘。是曰智也。雲何知法。答曰。五盛陰是。雲何已知人。答曰。漏盡阿羅漢。是此泥洹諸歸佛趣。彼何歸趣。答曰。諸法實有數想施設說語迴轉。佛者彼覺行歸趣無學法。歸法趣者彼何歸趣。答曰。愛盡無婬滅說泥洹。彼此歸趣。諸歸僧趣彼何歸趣。答曰。諸法實有數想施設說語迴轉。僧者彼僧行歸趣。學法無學法。   愛恭敬品第四竟。(梵本三百七十三首盧長十字)。   阿毘曇雜犍度無慚愧跋渠第五   雲何無慚雲何無愧。無慚無愧有何差別。雲何慚雲何愧。慚愧有何差別。雲何增不善根。雲何微。雲何欲界增善根。雲何微。若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耶。設心變易一切彼心過去耶。若心染污一切彼心變易耶。設心變易一切彼心染污耶。一切調盡與戲相應耶。一切戲盡與調相應耶。一切睡盡與眠相應耶。一切眠盡與睡相應耶。眠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眠時當言福迴耶非福迴耶。非福非不福迴耶。夢名何等法。五蓋攝諸蓋。諸蓋攝五蓋。諸蓋彼是覆耶設覆彼是蓋耶。諸欲界繫無明使。一切彼不善耶。設諸不善者。一切彼欲界繫無明使耶。諸色無色界無明使者。一切彼無記耶。設諸無記者。一切彼色無色界無明使耶。諸苦諦習諦所斷無明使一切。彼一切遍耶。設諸一切遍一切彼苦諦習諦所斷無明使耶。諸盡諦道諦所斷無明使一切。彼非一切遍耶設諸非一切遍一切。彼盡諦道諦所斷無明使耶。雲何不共無明使。雲何不共調纏。此章義願具演說。   雲何無慚雲何無愧。雲何無慚。答曰。可慚不慚可避不避。亦不避他不恭敬。不善恭敬。不善往來。是謂無慚雲何無愧。答曰。若不愧不善愧不愧他。可羞不羞不羞他。不畏惡事。惡事不見畏。是謂無愧。無慚無愧有何差別。答曰。不善往來無慚。惡事不見畏無愧。無慚無愧是謂差別。雲何慚雲何愧。雲何慚。答曰。可慚慚。可避避。可避他恭敬善恭敬善往來。是謂為慚。雲何為愧。答曰。可愧愧。可羞羞。可羞他。惡事畏見惡事畏。是謂愧。慚愧有何差別。答曰。善往來慚。惡事見惡事怖愧。慚愧是謂差別。雲何增不善根。雲何微雲何增答曰。諸不善根斷善根者。斷欲界婬此最初滅時。是謂為增。雲何微。答曰。度欲無婬最後滅者。諸已滅欲得無婬。是謂微。雲何欲界繫增善根。雲何微雲何增。答曰。菩薩於正法越次取證。修行得等智。若如來得盡智。於婬怒癡盡得善根。是謂增雲何微。答曰。斷善根。時諸最後滅諸已滅得數斷善根。是謂微。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耶答曰。如是。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頗有心變易彼心不過去耶。答曰。有未來現在欲瞋恚相應心。世尊亦說。若賊來俱鋸刃割截身體。彼當俱鋸刃割截身體時心有變易。亦復說。若比丘變易心也。諸心染污一切彼心變易耶。答曰。如是。諸心染污一切彼心變易也。頗有心變易彼心不染污耶。答曰有。過去欲不相應心。未來現在瞋恚相應心。世尊亦說。若賊來俱鋸刃割截身體。彼當俱鋸刃割截身體時。心有變易。一切調與戲相應耶。答曰。或調不與戲相應。雲何調不與戲相應。答曰。不戲不息不休調稍稍調心熾盛。是謂調不與戲相應。雲何戲不與調相應。答曰。不染污心若所作惡悔戲。是謂戲不調相應。雲何調與戲相應。答曰。染污心所作惡悔戲。是謂調戲相應。雲何非調非戲相應。答曰。除上爾所事。一切睡眠相應耶。答曰。或睡不眠相應。雲何睡不眠相應。答曰。未眠時身不軟心不軟。身重心重。身瞪瞢心瞪瞢。身憒心憒。身睡心睡睡所纏。是謂睡不眠相應。雲何眠不睡相應。答曰。不染污心眠夢。是謂眠不睡相應。雲何睡眠相應。答曰。染污心眠夢。是謂睡眠相應。雲何不睡不眠。答曰。除上爾所事。眠當言善耶。不善耶。當言無記耶。答曰。眠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為善。答曰。善心眠夢是謂善。雲何不善。答曰不善心眠夢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除上爾所事。眠時所作福當言迴耶。所作不福當言迴耶。所作福所作不福當言迴耶。答曰。眠時或所作福當言迴。或所作不福當言迴。或所作福所作不福。不當言迴。雲何眠時所作福當言迴。答曰。如夢中施與作福持戒守齋。如眠時餘福心迴。何以故。如善心眠。如是眠時所作福當言迴。雲何眠時所作不福當言迴耶。答曰。如夢中殺生盜行邪婬。如言妄語飲酒。如眠時餘不福心迴。何以故。如不善心眠。如是眠時所作不福當言迴也。雲何眠時所作福所作不福不當言迴耶。答曰。如眠時非福心非無福。心不迴。何以故。如無記心眠。如是眠時所作福所作非福不當言迴也。夢名何等法。答曰。眠時諸緣心心念法。迴覺已便憶如說如是如是我見夢。五蓋攝諸蓋。諸蓋攝五蓋。答曰。諸蓋攝五蓋。非五蓋攝諸蓋。不攝何等。答曰。無明蓋也。世尊亦說。無明覆愛結繫。如是愚得此身。聰明亦如是。若蓋彼覆耶。答曰。或蓋彼不覆。雲何蓋彼不覆。答曰。過去未來五蓋是謂蓋彼非覆。雲何覆彼非蓋。答曰。除五蓋諸結使現在前。是謂覆彼非蓋也。雲何蓋彼覆。答曰。五蓋展轉現在前是謂蓋。彼覆雲何非蓋彼非覆。答曰。除上爾所事。諸欲界繫無明使一切彼不善乎。答曰。如是。諸不善一切彼欲界繫無明使。頗有欲界繫無明使非彼不善乎。答曰有。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使。諸色無色界無明使一切彼無記耶。答曰。如是。諸色無色界無明使一切彼無記也。頗有無記非彼色無色界無明使耶。答曰有。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使。諸苦諦習諦所斷無明使。彼一切遍耶。答曰如是。諸一切遍一切彼苦諦習諦所斷無明。使頗有苦諦習諦所斷無明使。彼非一切遍耶。答曰有。苦諦習諦所斷。非一切遍相應無明使。諸盡諦道諦所斷無明使一切。彼不一切遍耶。答曰。如是。諸盡諦道諦所斷無明使。非一切彼非一切遍耶。頗不一切遍非彼盡諦道諦所斷無明使耶。答曰有。苦諦習諦所斷不一切遍相應無明使。雲何不共無明使。答曰。苦不忍習盡道不忍。雲何不共調纏。答曰。無不共調纏。   無慚愧跋渠第五竟(梵本二百二十首盧)。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三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雜犍度色跋渠第六   色法生老無常當言色耶。非色耶。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法。無斷法。生老無常。當言見諦所斷。當言思惟所斷。當言無斷耶。雲何老。雲何死。雲何無常。諸死彼無常耶。設無常彼死邪。行力強無常力強。又世尊言。此三有為有為相。興衰住若干。彼一心中雲何興。雲何衰。雲何住。若幹此章義願具演說。   色法生老無常當言色耶。當言非色耶。答曰。當言非色。無色當言即無色。可見當言不可見。不可見當言即不可見。有對當言即無對。無對當言即無對。有漏當言即有漏。無漏當言即無漏。有為當言即有為。無為當言即無為。過去當言即過去。未來當言即未來。現在當言即現在。善當言即善。不善當言即不善。無記當言即無記。欲界繫當言即欲界繫。色界繫當言即色界繫。無色界繫當言即無色界繫。是學當言即是學。不學當言即不學。非學非無學當言即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當言即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當言即思惟所斷。非斷法生老無常當言見諦所斷。當言即思惟所斷。當言非斷耶。答曰。當言即無斷。雲何老。雲何死。雲何無常。雲何老。答曰。行衰退根熟壞身色變得老毀。是謂老。雲何死。答曰。彼眾生生彼彼生處。若命終當命終退不現。喪沒壽失捨陰命根閉。是謂死。雲何無常。答曰。諸行散退沒是謂無常。諸謂死即無常耶。答曰如是。諸死彼無常。頗有無常。彼非死耶。答曰有。除死諸餘行。無常行力強無常力強。答曰。行力強非無常。行者過去未來現在行。滅無常者現在行散。或作是說。無常力強非行。行亦無常如我意行力強。非無常行者。過去未來現在行滅。無常者現在行散也。又世尊言。此三有為相有為相興衰住若干。彼一心雲何興。雲何衰。雲何住若干。答曰。興者生。衰者無常。住若干老也。   色品第六竟(梵本三十七首盧秦六百八十九言)。   阿毘曇雜犍度無義跋渠第七   又世尊言。  知無義俱  諸空持戒  彼不得義  如出時沒   以何等故與無義俱諸空持戒世尊說苦。又世尊言。彼正身坐繫念在前。彼雲何繫念在前。又世尊言。目犍連鞮捨梵天。不說第六人行無想(三道向得)。雲何第六人行無想。又世尊言。此聞法已時地神舉聲放聲。如來轉法輪於波羅□鹿苑園中。若沙門婆羅門天魔梵天若世間未曾轉。地神有此智知如來轉法輪不。又世尊言。彼比丘漏盡阿羅漢。三十三天集坐善法講堂。數數雲集行彼某名尊者。彼某名尊者弟子。於某村某聚落出家信家非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作道人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行作證。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名色已有知如真。三十三天有此智知比丘漏盡不。又世尊言。彼諸化法教化亦諸向法次法。此八萬四千摩竭大臣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定正道至七有。往來七生天人盡苦際。彼雲何化法教化。雲何向法次法。雲何多欲雲何無厭。多欲無厭有何差別。雲何少欲雲何知足。少欲知足有何差別。雲何難滿雲何難養。雲何易滿雲何易養。此章義願具演說又世尊言。  知無義俱  諸空持戒  彼不得義  如出時沒   以何等故與無義俱。諸空持戒世尊說苦。答曰。此是死道共死死相。不能如是苦離死。以是故與無義俱諸空持戒世尊說苦。又世尊言。彼正身坐繫念在前。彼雲何繫念。答曰。彼近明善方便正念。骨想青想骨瑣想。膀脹想。食不盡想。燒焦想。骨節異處想。又世尊言。目犍連鞮捨梵天不說第六人行無想。雲何第六人行無想。答曰。堅信堅法於此義現第六無想人。彼無想不可數不可施設。若此住若彼住不可數。若苦法忍若苦法智。若苦未知忍若苦未知智。若習法忍若習法智。若習未知忍若習未知智。若盡法忍若盡法智。若盡未知忍若盡未知智。若道法忍若道法智。若道未知忍若道未知智。如是無想不可數不可施設。若此住若彼住。以是故堅信堅法。於此義現第六無想人。又世尊言。此聞法已時地神舉聲放聲。世尊轉法輪於波羅□仙人鹿苑園中。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世間未曾轉。地神有此智知世尊轉法輪不耶。答曰不也。雲何知。答曰。世尊起世俗心。我轉法輪名某比丘見法。此彼知亦告他我轉法輪。名某比丘見法此彼聞彼尊者亦起世俗心。世尊轉法輪我已見法。此彼知亦告他佛轉法輪。我已見法。此彼聞彼。或從大尊天聞。又世尊言。彼比丘漏盡阿羅漢。三十三天集坐善法講堂。數數雲集行彼某名尊者。彼某名尊者弟子。於某村某聚落出家信家非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作道人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行作證。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名色已有知如真。是三十三天有此智知比丘漏盡不。答曰。不知。雲何知。答曰。世尊起世俗心。名某比丘漏盡得阿羅漢。此彼知亦告他。名某比丘漏盡得阿羅漢。此彼聞彼尊者亦起世俗心。我漏盡得阿羅漢。此彼知亦告他。我漏盡得阿羅漢。此彼聞彼。或從大尊天聞。又世尊言。彼諸化法教化亦諸向法次法。此八萬四千摩竭大臣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定正道至七有。往來七生人天盡苦際。彼雲何化法教化雲何向法次法。雲何化法教化。答曰。諸摩竭大臣已生天見法。此謂化法教化。雲何向法次法。答曰。諸摩竭大臣本為人時見法。此謂向法次法。雲何多欲。雲何無厭。多欲雲何。答曰。未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諸欲已欲當欲。此謂多欲。無厭雲何。答曰。以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不喜不善喜。亦不喜他不厭不善厭亦不厭他。此謂無厭。多欲無厭有何差別。答曰。未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若索求索強索巧方便緣。已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復方便復欲復願復念。少不喜少不善喜得他少不喜。多欲無厭。此謂差別。雲何少欲雲何厭。少欲雲何。答曰。未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諸非欲非已欲非當欲。此謂少欲。厭雲何。答曰。以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諸喜善喜亦善喜他厭善厭善厭他。此謂厭。少欲厭有何差別。答曰。未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若不索不求索不強索。不巧方便緣方便。已得色聲香味細滑衣食床臥病瘦醫藥具。不復方便不復作欲不復作願不復作念少喜少善喜得他喜。少欲厭。此謂差別。雲何難滿雲何難養。難滿雲何。答曰。欲多食慾多噉此謂難滿。雲何難養。答曰。貪餮常悕望食此謂難養。雲何易滿雲何易養易滿雲何。答曰。諸不大食不大噉不悕望食此謂易滿。雲何易養。答曰。不貪餮常不悕望食。此謂易養也。   阿毘曇無義跋渠第七竟(梵本九十七首盧晉言一千五百八十言)。   阿毘曇雜犍度思跋渠首第八   雲何為思雲何為想。思想有何差別。雲何為覺雲何為觀。覺觀有何差別。雲何為掉雲何心亂。掉心亂何差別。雲何無明雲何不順智。雲何為慢雲何為憍。慢憍有何差別。若生增上慢我見苦是苦此增上慢。何緣若生增上慢我見習是習見盡。是盡見道是道此增上慢。何緣若生增上慢我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名色已有知如真。此增上慢。何緣雲何不勝生慢上慢作慢。雲何覺欲自害。雲何害他。雲何俱害。雲何覺恚自害。雲何害他。雲何俱害。雲何覺殺自害。雲何害他。雲何俱害。知為多智。為多智為多識。為多有漏行多無漏行。多有為多無為多。雲何行事成雲何除事成。雲何凡夫性凡夫事。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當言欲界繫耶。當言色無色界繫耶。見諦所斷耶。思惟所斷耶。凡夫性名何等法。諸法邪見相應。彼邪志耶。設邪志彼邪見耶。所有諸法邪見相應。彼邪方便邪念邪定耶。設邪定彼邪見耶。諸法乃至邪念相應彼邪定耶。設邪定彼邪念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雲何為思。雲何為想。雲何為思。答曰。諸思等思增思心行意作是謂思。雲何為想。答曰。諸想等想緣想稱觀此謂想。思想何差別。答曰。思者行想者慧。思想此為差別。雲何為覺雲何為觀。雲何為覺。答曰。諸心覺稍稍覺案。次分別稍稍分別是謂覺。雲何觀。答曰。諸擇一一擇順擇順迴案。次順往界是謂觀。覺觀有何差別。粗心為覺細心為觀。覺觀是謂差別。雲何為掉雲何心亂。雲何為掉。答曰。心不息不休掉心熾盛。是謂掉。雲何心亂。答曰。心散心亂心妄心動不一心。是謂心亂。掉心亂有何差別。答曰。不息相調。不一心相心亂。是謂差別。雲何無明。雲何不順智。無明雲何。答曰。三界無知也。雲何不順智。答曰。無巧便慧也。如是無巧便慧不順智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語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失意不順智順智言妄語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語順智無妄語耶。答曰。不也。聽我所說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失意不順智。順智言妄語。彼作是語順智無妄語。答曰。雖作是語此事不然。不應作是語順智無妄語但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失意不順智。順智言妄語。不應作是語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失意不順智。順智言妄語。此事不然。頗作是說一切無明。不順智相應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無明往無明愚無明所纏失意不順智順智言妄語耶。答曰。如是。頗作是說順智無妄語耶。答曰。不也。聽我所說若一切無明不順智相應。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無明往無明愚無明所纏失意不順智。頗智言妄語。彼如是說順智無妄語耶。答曰。雖有是語此事不然。不應作是說順智無妄語。但一切無明不順智相應。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無明往無明愚無明所纏失意不順智。順智言妄語。不應作是語。一切無明不順智相應諸順智言妄語。彼一切無明往無明愚無明所纏失意不順智。順智言妄語此事不然。雲何慢。雲何憍。慢雲何。答曰。於卑謂妙(自謂勝也)。於妙相似從此起慢。作慢心熾盛是謂慢。憍雲何。答曰。我生勝姓。色族伎術業富端正。從此起憍作憍一一憍一一作憍。是謂憍。慢憍何差別。答曰。於他勝心熾盛是謂慢相。自於法中心有染污。是謂憍相慢憍是謂差別。若生增上慢我見苦是苦。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如一(非辟)。與善知識相得從其聽法內思惟得順苦忍。彼苦是苦忍欲意喜。如是彼思惟忍相應思惟不妄時。於其中間見疑不行。設有行者亦復不覺(不得忍不覺有此行也)。便作是念。我見苦是苦。從此起慢是謂增上慢。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彼苦緣智亦如是。若生增上慢我見儘是盡。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如一與善知識。相得從其聞法內思惟得順盡忍。彼儘是盡忍欲意喜。如是彼思惟忍相應思惟不妄時。於其中間見疑不行。設有行者亦復不覺。便作是念。我見儘是盡從此起慢。是謂增上慢。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彼盡緣道亦如是。若生增上慢我生已盡。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如一便作是念。此道此跡我依此道依此跡。已知苦已斷習。已盡作證已思惟道我生已盡。從此起慢。是謂增上慢。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彼生緣。若生增上慢。我梵行已成。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如一便作是念。此道此跡。我依此道依此跡。已知苦已斷習。已盡作證已思惟道我梵行已成。從此起慢。是謂增上慢。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彼心心所念法緣。若生增上慢。我所作已辦。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如一便作是念。此道此跡。我依此道依此跡。我已知苦已斷習。已盡作證已思惟道我已斷使。已害結已吐結我所作已辦。從此起慢。是謂增上慢。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彼心心所念法緣。若生增上慢。我名色已有知如真。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如一便作是念。此道此跡。我依此道依此跡。我已知苦不復當知。已斷習不復當斷。以盡作證不復當作證。以思惟道不復當思惟。我名色已有知如真。從此起慢。是謂增上慢。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彼心心所念法緣。雲何於卑起慢。答曰。此一見他勝我。若生若姓若色若族伎術行業。若富若戒。見已便作是念。此少勝我生姓色族伎術行業富戒。此彼非十倍二十倍非百倍不如是。謂於卑起慢。雲何覺欲而自害。雲何害彼。雲何俱害。雲何自害答曰。如婬欲所纏身。生熱心熱身燒心燒。亦復婬欲所纏長夜不忍不軟不愛受報。如是自害。雲何害他。答曰。如婬欲所纏悕望他妻。若見彼夫便起瞋恚。如是害他。雲何俱害。答曰。如婬欲所纏竊盜他妻。若彼夫見捉其妻執。其人捶打縛殺如是俱害。雲何覺恚。自害雲何害他。雲何俱害。雲何自害。答曰。如瞋恚所纏身。生熱心熱身燒心燒。亦復瞋恚所纏長夜不忍不軟。不愛受報。如是自害。雲何害他。答曰。如瞋恚所纏打他若手若杖若石。若刀如是害他。雲何俱害。答曰。如瞋恚所纏打他。若手若杖若石若刀。為彼所打若手若杖若石若刀。如是俱害。雲何覺殺自害。雲何害他。雲何俱害。雲何自害。答曰。如殺心所纏身。生熱心熱身燒心燒。亦復殺所纏長夜不忍不軟不愛受報。如是自害。雲何害他。答曰。如害所纏斷他命。如是害他。雲何俱害。答曰。如害所纏斷他命他亦報此斷命。如是俱害。知多耶智多耶。答曰。知多非智多彼智者知也。智多耶識多耶。答曰。識多非智多。一切智識所攝。識非智所攝。不攝何等。答曰。忍相應識。有漏行多無漏行多。答曰。有漏行多非無漏行。有漏行十入二入少有所入。無漏行二入少有所入。有為多無為多。答曰。有為多非無為。有為十一入一入少有所入。無為一入少有所入。雲何行事成。雲何除事成。雲何凡夫性。行事成雲何。答曰。無學身護口護命清淨。是謂行事成。雲何除事成。答曰。無學根護。是謂除事成。雲何凡夫性。答曰。聖法若不得已不得當不得。復次諸聖煖聖忍聖見聖味聖慧。若不得已不得當不得。是謂凡夫性。凡夫性當言善耶。當言不善耶。當言無記耶。答曰。凡夫性當言無記。不當言善。不當言不善也。以何等故凡夫性不當言善。答曰。方便求善法已得善法。不求方便我作凡夫也。已斷善根永滅善法。不得成就善法。設凡夫性是善者。彼斷善根彼非凡夫。以是故凡夫性不得言善。以何等故凡夫性不當言不善。答曰。得欲愛盡。不善根永盡。不成就不善法。設凡夫性不善者。彼凡夫欲愛盡。彼非凡夫人耶以是故凡夫性不當言不善也。凡夫性當言欲界繫。當言色無色界繫。答曰。凡夫性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以何等故。凡夫性不定言欲界繫。答曰。欲界沒生色界。永滅欲界繫法。得不成就欲界繫法。若凡夫性定欲界繫者。彼諸凡夫生無色界者。彼非凡夫耶。以是故凡夫性不當言定欲界繫。以何等故凡夫性不當言定色界繫。答曰。色界沒生無色界。永滅色界繫法。不得成就色界繫法。若凡夫性定色界繫。彼諸凡夫無色界生。彼非凡夫耶。以是故凡夫性不當言定色界繫。以何等故凡夫性不當言定無色界繫。答曰。等越次取證。先從欲界於苦思苦後色無色界同。聖道已生先辦欲界事。後色無色界同。若等越次取證。先從無色界於苦思苦。後欲界色界同。聖道已生先辦無色界事。後欲界色界同。如是凡夫性定無色界繫。但等越次取證先從欲界於苦思苦。後色無色界同。聖道已生先辦欲界事。後色無色界同。以是故凡夫性不當言定。無色界繫。凡夫性當言見諦斷。當言思惟斷。答曰凡夫性當言思惟斷。不當言見諦斷以何等故凡夫性思惟斷非見諦斷。答曰。見諦所斷法永染污。凡夫性不染污此雲何。世間第一法在前速滅苦法忍現在前速生。如此世間第一法滅苦法忍生。於其中間三界凡夫性得不成就。非餘見諦所斷法永滅。凡夫性名何等法。答曰。三界無染污心不相應行。諸法邪見相應彼邪志耶。答曰。或邪見非邪志。雲何邪見非邪志。答曰。邪見相應邪志。諸餘邪志不相應邪見相應法。是謂邪見非邪志。雲何邪志非邪見。答曰。邪志相應邪見諸餘邪見不相應邪志相應法。是謂邪志非邪見。雲何邪見邪志。答曰。除邪見相應邪志。諸餘邪見邪志相應法。是謂邪見邪志。雲何非邪見非邪志。答曰。邪見不相應邪志。邪志不相應邪見。諸餘心心所念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邪見非邪志。諸法邪見相應彼邪方便也。答曰。或有邪見非邪方便。雲何邪見非邪方便。答曰。邪見相應邪方便。是謂邪見非邪方便。雲何邪方便非邪見。答曰。邪見諸餘邪見不相應。邪方便相應法。是謂邪方便非邪見。雲何邪見邪方便。答曰。除邪方便。諸餘邪見相應法是謂邪見邪方便。雲何非邪見非邪方便。答曰。邪見不相應。邪方便諸餘心心所念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邪見非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諸法邪志相應。彼邪方便耶。答曰。或邪志非邪方便。雲何邪志非邪方便。答曰。邪志相應邪方便。是謂邪志非邪方便。雲何邪方便非邪志。答曰。邪志諸餘邪志不相應。邪方便相應法。是謂邪方便非邪志。雲何邪志邪方便。答曰除邪方便。諸餘邪志相應法。是謂邪志邪方便也。雲何非邪志非邪方便。答曰。邪志不相應。邪方便諸餘心心所念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邪志非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諸法邪方便相應彼邪念耶答曰。或邪方便非邪念。雲何邪方便非邪念。答曰。邪念是謂邪方便非邪念。雲何邪念非邪方便。答曰。邪方便是謂邪念非邪方便。雲何邪方便邪念。答曰。除邪念(去不與所念相應也)。諸餘邪方便相應法。是謂邪方便。邪念雲何非邪方便非邪念。答曰諸餘心心所念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邪方便非邪念。邪定亦如是。諸法邪念相應彼邪定耶。答曰或邪念非邪定。雲何邪念非邪定。答曰。邪定是謂邪念非邪定。雲何邪定非邪念。答曰。邪念是謂邪定非邪念(同故言非)。雲何邪念邪定。答曰。除邪定諸餘邪念相應法。是謂邪念。邪定雲何非邪念非邪定。答曰。諸餘心心所念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邪念非邪定。   思想品第八竟(梵本二百二十首盧長十八字)。   雜犍度第一盡(自初訖此三千五百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四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結使犍度不善跋渠初(自此盡十二品)  不善有報  見亦見苦  若見有覺  如相應根  欲界獲得  斷亦五人  身見如是  一切遍後   三結三不善根三有漏。四流四軛四受四縛。五蓋五結五下分結五見。六身愛七使九結九十八使。此三結幾不善幾無記。此乃至九十八使幾不善幾無記。此三結幾有報幾無報。此乃至九十八使幾有報幾無報。此三結幾見諦斷幾思惟斷。此乃至九十八使幾見諦斷幾思惟斷。此三結幾見苦諦斷。幾見習盡道諦斷。幾思惟斷。此乃至九十八使幾見苦諦斷。幾見習盡道諦斷。幾思惟斷。此三結幾見幾不見。此乃至九十八使幾見幾不見此三結幾有覺有觀。幾無覺有觀。幾無覺無觀。此乃至九十八使幾有覺有觀。幾無覺有觀。幾無覺無觀。此三結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護根相應。此乃至九十八使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護根相應此三結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此乃至九十八使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諸結是欲界者。此結在欲界耶。設在欲界結是欲界結耶。所有結是色無色界結。此結在色無色界耶設結在色無色界。是色無色界結耶。所有結非欲界結。此結不在欲界耶。設不在欲界。此結非欲界結耶。所有結不是色無色界。此不在色無色界結耶設結不在色無色界。此非色無色界結耶。見諦成就世尊弟子色未盡為色繫耶。設為色繫此色未盡耶。若痛想行識未盡為識所繫耶。設為識所繫識未盡耶。見諦成就世尊弟子。色已盡此色解耶。設色解者此色盡耶。若痛想行識盡此識解耶。設識解者此識盡耶。五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堅信人。於此三結幾成就幾不成就。此乃至九十八使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身證人此三結幾成就幾不成就。此乃至九十八使幾成就幾不成就。身見彼身見幾緣緣身見戒盜疑。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幾緣緣。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彼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幾緣緣。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欲界身見戒盜疑。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慢使幾緣緣。此章義願具演說。三結乃至九十八使。彼三結幾不善幾無記。答曰。一無記二當分別。戒盜疑在欲界者則不善。在色無色界則無記。貪瞋恚愚癡定不善。有漏中一無記二當分別。欲漏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彼相應欲漏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欲漏。是謂無記。無明漏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相應無明漏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無明漏。是謂無記。流中一無記三當分別。欲流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彼相應欲流。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欲流。是謂無記。無明流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相應無明流。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無明流。是謂無記。見流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欲界三見。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五見。是謂無記。軛亦如是。受中一無記三當分別。欲受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彼相應欲受。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欲受。是謂無記。戒受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在欲界者。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在色無色界者。是謂無記。見受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欲界二見。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欲界二見。色無色界四見。是謂無記。縛中二不善二當分別。戒盜身縛我見身縛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無色界。是無記。蓋及瞋恚慳嫉結定不善愛結憍慢結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無色界。是無記。五下分結中二不善一無記二當分別。戒盜疑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無色界。是無記。見中二無記三當分別。邪見見盜戒盜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無色界。是無記。六身愛中二不善四當分別。眼更愛耳身更愛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界。是無記。意更愛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無色界。是無記。七使中二不善一無記四當分別。憍慢使疑使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使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相應無明使。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無明使。是謂無記。見使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欲界三見。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五見。是謂無記。九結中三不善六當分別(分別不善及無記也)。愛結憍慢結失願結疑結在欲界是不善。在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結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相應無明結。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無明結。是謂無記。見結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欲界一見。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三見。是謂無記。九十八使三十三不善六十四無記一當分別。欲界苦諦所斷無明使或不善或無記。雲何不善。答曰。無慚無愧相應無明使。是謂不善。雲何無記。答曰。無慚無愧不相應無明使是謂無記(一門不善竟)。此三結幾有報幾無報。答曰。諸不善則有報。諸無記是無報。此乃至九十八使。幾有報幾。無報答曰。諸不善是有報。諸無記是無報(二門報無報竟)。此三結幾見諦斷。幾思惟斷。答曰。身見見諦。初二種或見諦斷或見諦思惟斷。雲何見諦斷。答曰。若身見尼維先若那阿先若繫。堅信堅法行苦忍斷。是謂見諦斷。餘殘若凡夫斷思惟斷(進學分別意根似也)。世尊弟子斷見諦斷戒盜疑見諦。初二種或見諦斷。或見諦思惟斷。雲何見諦斷。答曰。若戒盜疑尼維先若那阿先若繫。堅信堅法行忍斷。是謂見諦斷餘殘若凡夫斷思惟斷。世尊弟子斷見諦斷。貪瞋恚愚癡。及欲漏思惟。初二種或思惟斷或見諦思惟斷。雲何思惟斷。答曰。若學見跡思惟斷。是謂思惟斷。餘殘若凡夫斷思惟斷。世尊弟子斷見諦斷。有漏無明漏見諦。初三種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見諦思惟斷。雲何見諦斷。答曰。若有漏無明漏尼維先若那阿先若繫。堅信堅法行忍斷。是謂見諦斷。雲何思惟斷。答曰。若學見跡思惟斷。是謂思惟斷。餘殘若凡夫斷思惟斷。世尊弟子斷見諦斷。流中欲流思惟。初二種有流無明流見諦初三種見流見諦。初二種軛亦如是。受中欲受思惟。初二種戒受見受見諦初二種我受見諦初三種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思惟。初二種戒盜身縛我見身縛見諦。初二種蓋中貪慾瞋恚睡眠掉思惟。初二種悔定思惟斷。疑蓋若凡夫斷思惟斷世尊弟子斷見諦斷。結中瞋恚結思惟。初二種愛結憍慢結見諦。初三種嫉結慳結定思惟斷。五下分結中貪慾瞋恚思惟。初二種身見戒盜疑及五見見諦。初二種六身愛中五身愛定思惟斷。意更愛見諦。初三種七使中貪慾使瞋恚使思惟。初二種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見諦。初三種見使疑使見諦。初二種九結中瞋恚結思惟。初二種愛結憍慢結無明結見諦。初三種見結失願結疑結見諦。初二種嫉結慳結定思惟斷。九十八使中二十八使見諦斷十思惟斷。餘殘若凡夫斷思惟斷。世尊弟子斷見諦斷(三門見諦竟也)。此三結幾見苦諦斷。幾見習盡道諦斷。幾思惟斷。答曰身見見苦斷。戒盜有二行。或見苦斷或見道斷。疑有四行。或見苦斷。或見習盡道斷。貪瞋恚愚癡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流有流無明流五行。見流四行。軛亦如是。受中欲受我受五行。戒受二行。見受四行。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五行。戒盜身縛二行。我見身縛四行。蓋中貪慾蓋瞋恚睡眠掉蓋五行。悔蓋定思惟斷。疑蓋四行。結中愛結瞋恚結憍慢結五行。嫉結慳結定思惟斷。五下分中貪慾瞋恚五行。身見見苦斷。戒盜二行。疑四行。見中身見邊見見苦斷。邪見見盜四行。戒盜二行。身愛中五身愛思惟斷。意更愛五行。使中貪慾使瞋恚使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五行。見使疑使四行。結中愛結瞋恚結憍慢結無明結五行。見結失願結疑結有四行。嫉結慳結定思惟斷。九十八使中二十八見苦斷。十九見習斷。十九見盡斷。二十二見道斷。十思惟斷(四門苦諦竟)。此三結幾見幾不見。答曰。二見一不見。貪瞋恚愚癡不見。漏中一不見二當分別。欲漏或見或不見。雲何見。答曰。欲界五見。是謂見。雲何不見。答曰。除欲界五見。諸餘欲漏。是謂不見。有漏或見或不見。雲何見。答曰。色無色界五見。是謂見。雲何不見。答曰。除色無色界五見。諸餘有漏。是謂不見。流中一見三不見。軛亦如是。受中二見二不見。縛中二見二不見。蓋結不見。下分中二見三不見。見則見也。身愛不見。使中一見六不見。結中二見七不見。九十八使中三十六見。六十二不見(五門見門竟)。此三結幾有覺有觀。幾無覺有觀。幾無覺無觀。答曰。盡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貪瞋恚愚癡。及欲漏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流中欲流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軛亦如是。受中欲受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蓋及瞋恚結嫉結慳結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下分中貪慾瞋恚有覺有觀。餘殘及見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身愛中五身愛有覺有觀。意更愛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使中貪慾使瞋恚使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結中瞋恚結嫉結慳結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九十八使中。欲界有覺有觀。色界三行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無色界無覺無觀(六門覺觀竟)。此三結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護根相應。答曰。身見戒盜三。除苦根憂根。疑四除苦根。貪三除苦根憂根。瞋恚三。除樂根喜根。愚癡及欲漏無明漏五。有漏三。除苦根憂根。流中欲流無明流五有流三。除苦根憂根。見流四。除苦根。軛亦如是。受中欲受五。戒受我受三除苦根憂根。見受四。除苦根。縛中瞋恚身縛三。除樂根喜根。餘殘縛三。除苦根憂根。蓋中貪慾蓋三。除苦根憂根。瞋恚蓋三。除樂根喜根。睡掉五眠三。除樂根苦根悔疑二根相應。憂根及護根。結中瞋恚結三。除樂根喜根。愛結憍慢結三。除苦根憂根。嫉結慳結二根相應。憂根及護根也。下分中貪慾三。除苦根憂根。瞋恚三。除樂根喜根。身見戒盜三。除苦根憂根。疑四。除苦根。見中邪見四。除苦根。餘殘見三。除苦根憂根。身愛中五身愛二根相應。樂根護根意更愛三。除苦根憂根。使中貪慾使有愛使憍慢使三。除苦根憂根瞋恚使三。除樂根喜根。無明使五。見使疑使四。除苦根。結中瞋恚結三。除樂根喜根。愛結憍慢結失願結三。除苦根憂根。無明結五。見結疑結四。除苦根。嫉結慳結。二根相應。憂根護根。九十八使中欲界中身見邊見見盜戒盜見諦所斷。欲憍慢二根相應。喜根及護根。疑見諦所斷瞋恚二根相應。憂根及護根。邪見見諦所斷無明三。除樂根苦根。思惟所斷貪慾三。除苦根憂根。瞋恚三。除樂根喜根。憍慢二根相應。喜根及護根。無明使五。色界三。除苦根憂根。無色界一。護根相應也(七門根門竟)。此三結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曰。盡有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貪瞋恚愚癡。及欲漏欲界繫。有漏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殘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流中欲流欲界繫。有流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殘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軛亦如是。受中欲受欲界繫。我受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殘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欲界繫。餘殘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五蓋及瞋恚結嫉結慳結欲界繫。餘殘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下分中貪慾瞋恚欲界繫。餘殘及五見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身愛中鼻更愛舌更愛慾界繫。眼更愛耳身更愛。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意更愛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使中貪慾使瞋恚使欲界繫。有愛使。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殘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結中瞋恚結嫉結慳結欲界繫。餘殘三行。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九十八使中三十六欲界繫。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八門繫門竟也)。諸所有結使是欲界者。彼結使在欲界耶。答曰。或是欲界結使。彼結使不在欲界。雲何是欲界結使。彼結使不在欲界。答曰。結使所纏魔波旬住梵天上。如來語言亦結使所纏。從色界沒辦欲界中陰。是謂是欲界結使。彼結使不在欲界。雲何結使在欲界。彼結使不是欲界。答曰。結使所纏從欲界沒。辦色界中陰。亦所有結使是色無色界。住欲界現在前。是謂在欲界結使。彼結使不是欲界。雲何是欲界結使。彼結使亦在欲界。答曰。結使所纏從欲界沒。辦欲界中陰生陰。亦諸結使在欲界者。住欲界現在前。是謂結使是欲界彼結使亦在欲界。雲何亦不是欲界結使。彼結使亦不在欲界。答曰諸結使所纏從色界沒。辦色界中陰生陰。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色界。亦所有結使在色無色界。住色界現在前。諸所有結使在無色界。住無色界現在前是謂結使亦不是欲界。彼結使亦不在欲界。諸所有結使是色界彼結使在色界耶。答曰。或有結使是色界。彼結使不在色界。雲何結使是色界彼結使不在色界。答曰。結使所纏從欲界沒辦色界中陰。亦所有結使是色界。住欲界現在前。是謂色界結使彼結使不在色界。雲何在色界結使彼結使不是色界。答曰。諸結使所纏魔波旬住梵天上。如來語言亦結使所纏。從色界沒辦欲界中陰。亦所有結使在無色界。住色界現在前。是謂在色界結使彼結使不是色界。雲何是色界結使彼結使亦在色界。答曰。諸結使所纏從色界沒辦。色界中陰生陰。亦所有結使是色界。住色界現在前。是謂是色界結使彼結使亦在色界。雲何結使不是色界彼結使亦不在色界。答曰。諸結使所纏從欲界沒。辦欲界中陰生陰。從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欲界。亦所有結使在無色界。住欲界現在前。亦所有結使在無色界。住無色界現在前。是謂結使不是色界彼結使亦不在色界。非亦如是諸所有結使是無色界。彼結使在無色界耶。答曰。如是諸所有結使在無色界。彼結使是無色界也。頗是無色界結使彼結使不在無色界耶。答曰。有諸所有結使是無色界。住欲色界現在前。諸所有結使不是無色界。彼結使亦不在無色界耶。答曰。如是諸所有結使不是無色界。彼結使亦不在無色界。頗結使不在無色界。彼結使非不是無色界耶。答曰。有諸所有結使是無色界。住欲界色界現在前(九門竟)。見諦成就世尊弟子。色未盡為色所繫耶。答曰。如是。設為色所繫色不盡耶。答曰。如是。若痛未盡為痛所繫耶。答曰。如是。痛未盡為痛所繫。頗為痛所繫非痛未盡耶。答曰有家家斯陀含。一種欲界繫增上中思惟所斷結盡。彼相應痛下結使繫。想行識亦復如是(十門竟)。見諦成就世尊弟子。若色已盡彼色脫耶。答曰。如是。若色不繫彼色盡耶。答曰。如是。若痛已盡彼痛不繫耶。答曰。如是。若痛不繫彼痛盡耶。頗痛盡彼痛非不繫耶。答曰。有家家斯陀含。一種欲界繫增上中思惟所斷結盡。彼相應痛下結使繫。想行識亦復如是(十一門竟)。五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堅信人於此三結。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苦未知智未生一切成就。苦未知智生。二成就一不成就。貪瞋恚愚癡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一切不成就。有漏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二成就一不成就。流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三成就一不成就。軛受亦如是。縛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二成就。二不成就。蓋中欲愛未盡。道法智未生。一切成就若欲愛未盡。道法智生四成就一不成就。欲愛已盡。一切不成就。結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二成就三不成就。下分中欲愛未盡。苦未知智未生。一切成就。若欲愛未盡苦未知智生。四成就一不成就欲愛已盡苦未知智未生。三成就二不成就。若欲愛已盡苦未知智生。二成就三不成就。見中苦未知智未生。一切成就。苦未知智生。三成就二不成就。身愛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梵天愛未盡。四成就二不成就。梵天愛盡。一成就五不成就。使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五成就二不成就。結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六成就三不成就。九十八使中欲愛未盡。苦法智未生。一切成就。苦法智生苦未知智未生。欲界苦諦所斷。不成就。餘殘成就。苦未知智生習法智未生。三界苦諦所斷。不成就。餘殘成就。習法智生習未知智未生。三界苦諦所斷。不成就。及欲界習諦所斷餘殘成就。習未知智生盡法智未生。三界苦習所斷。不成就。餘殘成就。盡法智生盡未知智未生。三界苦諦習諦所斷不成就。及欲界盡諦所斷餘殘成就。盡未知智生道法智未生。三界苦諦習諦盡諦所斷不成就。餘殘成就。道法智生三界苦集盡諦所斷不成就。及欲界道諦所斷餘殘成就。欲愛已盡色愛未盡。苦未知智未生。欲界一切不成就。餘殘成就。苦未知智生習未知智未生。欲界一切不成就。及色無色界苦諦所斷餘殘成就。習未知智生盡未知智未生。欲界一切不成就。及色無色界苦諦習諦所斷餘殘成就。盡未知智生欲界一切不成就。及色無色界苦諦習諦盡諦所斷餘殘成就。色愛已盡無色愛未盡。苦未知智未生。欲色界一切不成就。餘殘成就。苦未知智生。習未知智未生。欲色界一切不成就。及無色界苦諦所斷餘殘成就。習未知智生。盡未知智未生。欲色界一切不成就。及無色界苦諦習諦所斷餘殘成就。盡未知智生。欲色界一切不成就。及無色界苦諦習諦盡諦所斷餘殘成就。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此三結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一切不成就貪瞋恚愚癡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一切不成就。有漏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二成就一不成就。流中欲愛未盡。三成就一不成就。欲愛已盡。二成就二不成就。軛亦如是。受中欲愛未盡。二成就二不成就。欲愛已盡。一成就三不成就。縛中欲愛未盡。二成就二不成就。欲愛已盡。一切不成就。蓋中欲愛未盡。四成就一不成就。欲愛已盡。一切不成就。結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二成就三不成就。下分中欲愛未盡。二成就三不成就。欲愛已盡。一切不成就。見不成就。身愛中欲愛未盡。一切成就。欲愛已盡。梵天愛未盡。四成就二不成就。梵天愛盡。一成就五不成就。使中欲愛未盡。五成就二不成就。欲愛已盡。三成就四不成就。結中欲愛未盡六成就三不成就。欲愛已盡。三成就六不成就。九十八使中。欲愛未盡。十成就八十八不成就。欲愛已盡。色愛未盡。六成就九十二不成就。色愛已盡。無色愛未盡。三成就九十五不成就。見到亦復如是。身證人。此三結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一切不成就。貪瞋恚愚癡不成就。有漏中二成就一不成就。流中二成就二不成就。軛亦如是。受中一成就三不成就。縛不成就。蓋不成就。結中二成就三不成就。下分不成就。見不成就。身愛中一成就五不成就。使中三成就四不成就。結中三成就六不成就。九十八使中三成就九十五不成就(十二門竟)。身見。彼身見幾緣緣。答曰。或四三二一。誰四。答曰。如身見次第生身見。即彼思惟前生後生因。次第緣增上。是謂四。誰三。答曰。如身見次第生身見。即彼不思惟前生後生因。次第增上無緣。如身見次第生。若干心生身見。即彼思惟前生後生因緣增上無次第。是謂三。誰二。答曰。如身見次第生。若干心生身見。即彼不思惟前生後生因增上。是謂二。誰一。答曰。後生前生。若與緣緣增上。不與緣一增上。未來過去現在若與緣緣增上。不與緣一增上。未來現在過去若與緣緣增上。不與緣一增上。欲界繫色界繫一增上。色界繫欲界繫。若與次第次第增上。不與次第一增上。欲界繫無色界繫一增上。無色界繫欲界繫若與次第次第增上。不與次第一增上。色界繫無色界繫一增上。無色界繫色界繫。若與次第次第增上。不與次第一增上。如身見身見如是不一切遍。不一切遍不一切遍。一切遍身見戒盜有幾緣緣。答曰。或四三二一。誰四。答曰。如身見次第生。戒盜即彼思惟前生後生因次第緣增上。是謂四。誰三。答曰。如身見次第生。戒盜即彼不思惟。前生後生因次第增上無緣。如身見次第生。若干心生戒盜。即彼思惟前生後生因緣增上無次第。是謂三。誰二。答曰。如身見次第生。若干心生戒盜。即彼不思惟前生後生因增上。是謂二。誰一。答曰。後生前生。若與緣緣增上。不與緣一增上。未來過去現在若與緣緣增上。不與緣一增上。未來現在過去若與緣緣增上不與緣一增上。欲界繫色界繫一增上。色界繫欲界繫若與次第無緣次第增上。若與緣無次第緣增上。若與次第緣次第緣增上。若不與次第緣一增上。欲界繫無色界繫一增上。無色界繫欲界繫。若與次第無緣次第增上。若與緣無次第緣增上。若與次第緣次第緣增上。若不與次第緣一增上。色界繫無色界繫一增上。無色界繫色界繫。若與次第無緣次第增上。若與緣無次第緣增上。若與次第緣次第緣增上。若不與次第緣一增上。如身見戒盜如是。不一切遍一切遍。一切遍不一切遍。   阿毘曇不善品第九竟(梵本六百二首盧秦長十四字也)。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五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結使犍度一行跋渠第二之一   一行歷六小七亦大。七攝鉤瑣有由何定滅結使。諸道斷智八人。九結愛結瞋恚結憍慢結無明結見結失願結疑結慳結嫉結。若身中愛結繫彼有瞋恚耶。若有瞋恚結繫復有愛結耶。若身中有愛結繫。有憍慢結無明結見結失願結疑結慳結嫉結復有耶。若有嫉結繫復有愛結耶。身中乃至慳結繫復有嫉結耶。設有嫉結復有慳結耶(一行竟)。若身中過去愛結繫未來復有耶。若有未來過去復有耶(一)。若有過去現在復有耶。若有現在過去復有耶(二)。若有未來現在復有耶。若有現在未來復有耶(三)。若有過去未來現在復有耶。若有未來現在過去復有耶(四)。若有未來過去現在復有耶。若有過去現在未來復有耶(五)。若有現在過去未來復有耶。若有過去未來現在復有耶(六)。乃至慳嫉亦復如是。若身中有過去愛結繫。過去瞋恚結復有耶。若有過去瞋恚結。過去愛結復有耶(一)。若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未來復有瞋恚結耶。若有未來瞋恚結。過去復有愛結耶(二)。若身中有過去愛結繫。現在復有瞋恚結耶。若有現在瞋恚結。過去復有愛結耶(三)。若身中有過去愛結繫。過去現在復有瞋恚結耶。若有過去現在瞋恚結。過去復有愛結耶(四)。若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未來現在復有瞋恚結耶。若有未來現在瞋恚結。過去復有愛結耶(五)。若身中有過去愛結繫。過去未來復有瞋恚結耶。若有過去未來瞋恚結。過去復有愛結耶(六)。若身中有過去愛結繫。過去未來現在復有瞋恚結耶。若有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過去復有愛結耶(七事竟)。過去愛過去瞋恚過去憍慢(一)。未來(二)。現在(三)。過去現在(四)。未來現在(五)。過去未來(六)。過去未來現在憍慢(七)。乃至慳嫉亦復如是(大七竟)。身見幾使所攝。戒盜疑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幾使所攝(門竟)。三結三不善根。三結為攝三不善根。三不善根為攝三結。三結乃至九十八使。三結為攝九十八使。九十八使為攝三結乃至九結。九十八使為九結攝九十八使。九十八使為攝九結(瑣門竟)。此三結幾受欲有。幾受色有。幾受無色有。此乃至九十八使。幾受欲有。幾受色無色有(有門竟)。身見由何三昧盡。戒盜疑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由何三昧盡(三昧門竟)。若結過去彼結已繫耶。若彼結已繫彼過去結耶。若結未來彼結當繫耶。若彼結當繫彼未來結耶。若結現在今繫彼結耶。若今繫彼結現在耶(三世結處竟)。若以道滅欲界結。於彼道退得彼結繫。不得彼結繫。若以道滅色無色界結。於彼道退得彼結繫。不得彼結繫(道退竟)。九斷智。欲界中苦諦習諦所斷結盡一斷智。色無色界苦諦習諦所斷結盡二斷智。欲界盡諦所斷結盡三斷智。色無色界盡諦所斷結盡四斷智。欲界道諦所斷結盡五斷智。色無色界道諦所斷結盡六斷智。五下分結盡七斷智。色愛盡八斷智。一切結盡九斷智。九斷智為攝一切斷智。一切斷智為攝九斷智。八人趣須陀洹證得須陀洹。趣斯陀含證得斯陀含。趣阿那含證得阿那含。趣阿羅漢證得阿羅漢。向須阿洹證於九斷智。成就幾智。不成就幾智。乃至向阿羅漢證阿羅漢。於九斷智成就幾智不成就幾智。此章義願具演說。九結愛結瞋恚結憍慢結無明結見結失願結疑結慳結嫉結。身中有愛結繫。復有瞋恚結耶。答曰。如是。若有瞋恚結則有愛結。頗有愛結無瞋恚結耶。答曰有。若色無色界法愛結未盡。若身中有愛結繫。復有憍慢耶。答曰。如是。若有憍慢有愛結耶。答曰。如是。若身中有愛結繫有無明結耶。答曰。如是。有愛結則有無明結耶。頗有無明無愛結耶。答曰有。苦智生習智未生。若苦諦所斷法中。習諦所斷無明結未盡。若身中有愛結繫復有見結耶。答曰。或有愛無有見也。雲何有愛無有見耶。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若盡諦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愛結未盡。若思惟所斷法愛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若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愛結未盡。若思惟所斷法愛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思惟所斷法愛結未盡。是謂愛非見。雲何見非愛。答曰。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苦諦所斷法習諦所斷見結未盡。是謂見非愛。雲何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繫。若四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若習盡道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習智已生盡智未生。盡諦道諦所斷見相應法二俱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道諦所斷見相應法二俱繫。是謂身中二俱繫。雲何身中二俱不繫耶。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諦習諦所斷法二俱不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習盡諦所斷法二俱不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不繫。欲愛已盡於欲界法二俱不繫。色無色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不繫。是謂身二俱不繫。疑亦如是。若身中有愛結繫復有失願耶。答曰。或有愛無失願。雲何有愛無失願耶。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思惟所斷法愛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思惟所斷法愛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若思惟所斷法愛結未盡。是謂愛無失願。雲何有失願無愛。答曰。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若苦諦所斷法習諦所斷失願結未盡。是謂失願無愛。雲何身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縛。四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若習盡道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習智已生盡智未生。盡諦道諦所斷法二俱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若道諦所斷法二俱繫。是謂二俱繫。雲何二俱不繫。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諦習諦所斷法二俱不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習盡諦所斷法二俱不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不繫。欲愛盡於欲界法二俱不繫。色無色界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不繫。是謂身二俱不繫。若身中愛結繫復有慳結耶。答曰。如是。有慳則有愛也。頗有愛無慳耶。答曰。有欲界四諦所斷法愛結未盡。乃至色無色界法愛結未盡。嫉亦如是。(愛門竟)。憍慢門亦如是。若身中有瞋恚結繫。復有憍慢結耶。答曰。如是。有瞋恚結繫則有憍慢結耶。頗有憍慢無瞋恚耶。答曰。有色無色界法憍慢結未盡。若身中有瞋恚結繫有無明結耶。答曰。如是。有瞋恚則有無明也。頗有無明無瞋恚耶。答曰。有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中苦諦所斷法。習諦所斷無明結未盡。若色無色界法無明結未盡。若身中有瞋恚結繫有見結耶。答曰。或有瞋恚無見。雲何瞋恚無見。答曰。欲愛未盡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欲界中盡諦所斷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瞋恚結未盡。欲界中思惟所斷法瞋恚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欲界中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瞋恚結未盡。欲界中思惟所斷法瞋恚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法瞋恚結未盡。是謂瞋恚無見也。雲何見無瞋恚。答曰。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中苦諦所斷法。習諦所斷見結未盡。色無色界法見結未盡。是謂見無瞋恚。雲何身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縛。欲界中四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中習盡道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欲界中盡諦道諦所斷見相應法二俱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欲界中道諦所斷見相應法二俱繫。是謂身二俱繫。雲何身二俱不繫。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諦習諦所斷法二俱不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不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習盡諦所斷法二俱不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不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不繫。欲愛已盡欲界法二俱不繫。色無色界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不繫。是謂身二俱不繫。疑亦如是。若身中有瞋恚結繫復有失願耶。答曰。或有瞋恚無失願也。雲何有瞋恚無失願。答曰。欲愛未盡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瞋恚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瞋恚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法瞋恚未盡。是謂瞋恚無失願。雲何有失願無瞋恚。答曰。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苦諦所斷法習諦所斷失願未盡。色無色界法失願未盡。是謂失願無瞋恚。雲何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縛。欲界四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欲界盡諦道諦所斷法二俱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欲界道諦所斷法二俱繫。是謂身二俱繫。雲何身二俱解脫。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諦習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諦習諦盡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欲愛已盡欲界法二俱解脫。色無色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解脫。是謂身二俱解脫。若身中有瞋恚結繫有慳結耶。答曰。如是。有慳結則有瞋恚結。頗有瞋恚結無慳耶答曰。有欲界四諦所斷法瞋恚未盡嫉結亦如是(瞋恚竟)。若身中有無明結繫有見結耶。答曰。如是。有見則有無明也。頗有無明無見耶。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盡諦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無明結未盡。思惟所斷法無明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無明結未盡。思惟所斷法無明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思惟所斷法無明結未盡。疑亦如是。若身中有無明結繫有失願結耶。答曰。如是有失願則有無明也。頗有無明無失願耶。答曰。有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思惟所斷法無明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思惟所斷法無明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思惟所斷法無明結未盡。若身中有無明結繫有慳結耶。答曰。如是。有慳結則有無明也。頗有無明無慳耶。答曰。有欲界四諦所斷法無明結未盡。色無色界法無明結未盡。嫉亦如是(癡門竟)。若身中有見結繫有失願耶。答曰。如是。有見結則有失願也。頗有失願無見耶。答曰。有習智已生盡智未生。盡諦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失願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失願未盡。若身中有見結繫有疑結耶。答曰。或有見無疑也。雲何有見無疑耶。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盡諦道諦所斷見相應法見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道諦所斷見相應法見結未盡。是謂見無疑也。雲何有疑無見耶。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盡諦道諦所斷疑相應法疑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道諦所斷疑相應法疑結未盡。是謂疑無見也。雲何身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縛。四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苦智已生習智未生。習盡道諦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是謂身二俱繫。雲何身二俱解脫。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諦習諦所斷法二俱解脫。盡諦道諦所斷見疑不相應法二俱解脫。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諦習諦盡諦所斷法二俱解脫。道諦所斷見疑不相應法二俱解脫。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解脫。欲愛已盡欲界法二俱解脫。色無色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解脫。是謂身二俱解脫。若身中有見結繫有慳結耶。答曰。或有見無慳。雲何有見無慳耶。答曰。欲界四諦所斷法見結未盡。色無色界法見結未盡。是謂見無慳。雲何有慳非見。答曰。欲愛未盡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是謂慳非見。雲何身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縛。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是謂二俱繫。雲何二俱解脫。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習諦所斷法二俱解脫。盡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習盡諦所斷法二俱解脫。道諦所斷見不相應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欲愛已盡欲界法二俱解脫。色無色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解脫。是謂二俱解脫。嫉亦如是(第五見門竟歷四也)。若身中有失願結繫有疑結耶。答曰。如是。有疑結則有失願也。頗有失願無疑耶。答曰。有習智已生盡智未生。盡諦道諦所斷疑不相應法失願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道諦所斷疑不相應法失願結未盡。若身中有失願結繫有慳結耶。答曰。或有失願無慳。雲何有失願無慳耶。答曰。欲界四諦所斷法失願結未盡。色無色界法失願結未盡。是謂有失願無慳。雲何有慳無失願耶。答曰。欲愛未盡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是謂慳無失願。雲何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縛。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是謂身二俱繫。雲何二俱解脫。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習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習盡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欲愛已盡欲界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解脫。是謂二俱解脫。嫉亦如是(第六失願門歷三也)。若身中有疑結繫有慳結耶。答曰。或有疑無慳。雲何有疑無慳耶。答曰。欲界四諦所斷法疑結未盡。色無色界法疑結未盡。是謂有疑無慳。雲何有慳無疑。答曰。欲愛未盡習智已生盡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盡智已生道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法慳結未盡。是謂有慳無疑也。雲何二俱繫。答曰。人身體支節盡縛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欲愛未盡苦智已生習智未生。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繫。是謂二俱繫。雲何二俱解脫。答曰。習智已生盡智未生。苦諦習諦所斷法二俱解脫。盡諦道諦所斷疑不相應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盡智已生道智未生。苦諦習諦盡諦所斷法二俱解脫。道諦所斷疑不相應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四諦所斷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思惟所斷法二俱解脫。欲愛已盡欲界法二俱解脫。色無色界愛盡。色無色界法二俱解脫。是謂二俱解脫。嫉亦如是(第七疑門竟)。若身中有慳結繫有嫉結耶。答曰。如是。若有嫉有慳結耶。答曰。如是。一行竟(歷六道也)。   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耶。答曰。如是。設有未來有過去耶。答曰。本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本興已盡則不繫。若有過去有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現在有過去耶。答曰。若本興不盡則繫。若本不興本興已盡則不繫。若有未來有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有現在有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有過去有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有過去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若有未來有過去現在耶。答曰。或有未來無過去現在。或有未來及過去無現在。或有未來及現在無過去。或有未來過去現在。雲何有未來無過去現在耶。答曰。若身中有愛結未盡。若本不興本興已盡不現在前。是謂未來無過去現在。雲何未來及過去無現在耶。答曰。身中本興愛結未盡。有此身愛結不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無現在。雲何未來及現在無過去耶。答曰。身中有愛結現在前。若本不興興者已盡。是謂未來及現在無過去。雲何未來及過去現在耶。答曰。身中愛結本興未盡。又此身愛結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現在。設有過去現在有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有現在有過去未來耶。答曰。未來則繫過去。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設有過去未來有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愛歷六盡也)。瞋恚憍慢慳嫉亦復如是。身中有過去無明結繫有未來耶。答曰。如是。設有未來有過去耶。答曰。如是。若有過去有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有現在有過去耶。答曰。如是若有未來有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有現在有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有過去有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有過去耶。答曰。如是。若有未來有過去現在耶。答曰。過去則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有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有現在有過去未來耶。答曰。如是。設有過去未來有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無明歷六竟也)。見失願疑亦復如是。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瞋恚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設有過去瞋恚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瞋恚結耶。答曰。若未盡。設有未來瞋恚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現在瞋恚結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有現在瞋恚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現在瞋恚結耶。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無過去現在瞋恚結。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瞋恚結無現在。或有過去愛結及現在瞋恚結無過去。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現在瞋恚結。雲何身中有過去愛結無過去現在瞋恚結耶。答曰。身中愛結前興未盡。又此身中前不興瞋恚結。若前興便盡不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瞋恚結。雲何身中過去愛結繫及過去瞋恚結無現在耶。答曰。身中愛結瞋恚結前興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不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瞋恚結無現在。雲何身中過去愛結繫及現在瞋恚結無過去耶。答曰。身中愛結前興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現在前。若本不興興者已盡。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現在瞋恚結無過去。雲何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現在瞋恚結耶。答曰。若身中愛結瞋恚結前興不盡。又此身中瞋恚結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現在瞋恚結也。設有過去現在瞋恚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愛結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便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現在瞋恚結耶。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繫。無有未來現在瞋恚結也。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現在。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瞋恚結。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無未來現在瞋恚結耶。答曰。色無色界法前興愛結未盡。是謂身過去愛結繫無未來現在瞋恚結。雲何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現在耶。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未盡不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現在。雲何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瞋恚結耶。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瞋恚結也。設有未來現在瞋恚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瞋恚結乎。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瞋恚結。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過去。或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瞋恚結。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瞋恚結耶答曰。色無色界法前興愛結未盡。是謂身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瞋恚結。雲何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過去。答曰。身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未盡。若本不興興者已滅。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過去。雲何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瞋恚結耶。答曰。身中愛結瞋恚結前興未盡。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瞋恚結。設有過去未來瞋恚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六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結使犍度一行跋渠之餘   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乎。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過去現在。或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瞋恚結無現在。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瞋恚結無過去。或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乎。答曰。色無色界法前興愛結未盡。是謂身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雲何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過去現在瞋恚結乎。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未盡。若前不興興者已盡不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瞋恚結。無過去現在。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瞋恚結。無現在乎。答曰。身中愛結瞋恚結前興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不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瞋恚結無現在。雲何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瞋恚結無過去乎。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現在前。若前不興興者已盡。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瞋恚結無過去。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乎。答曰。身中愛結瞋恚結前興未盡。又此身中瞋恚結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設有過去未來現在瞋恚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瞋七事竟也)。慳嫉亦如是。身中有過去愛結繫。復有過去憍慢結耶。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設有過去憍慢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復有未來憍慢結乎。答曰。如是。設有未來憍慢結。復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復有現在憍慢結乎。答曰。若現在前。設有現在憍慢結復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現在憍慢結乎。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無過去現在憍慢結。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憍慢無現在。或有過去愛結繫及現在憍慢無過去。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現在憍慢。雲何身中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憍慢乎。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憍慢若前不興興者已盡不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憍慢。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憍慢無現在。答曰。身中愛結憍慢結前興未盡。又此身中憍慢結不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憍慢結無現在。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及現在憍慢無過去乎。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憍慢結現在前。若本不興興者已盡。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現在憍慢無過去。雲何身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現在憍慢乎。答曰。身中愛結憍慢結前興未盡。又此身中憍慢結現在前。是謂身過去愛結繫及過去現在憍慢。設有過去現在憍慢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現在憍慢結乎。答曰。未來則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憍慢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憍慢結乎。答曰。未來則繫。過去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設有過去未來憍慢。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現在憍慢結耶。答曰。或有過去愛結及未來憍慢無過去現在。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未來憍慢無現在。或有過去愛結及未來現在憍慢無過去。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未來現在憍慢也。雲何有過去愛結及未來憍慢無過去現在。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憍慢未盡。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又此身中憍慢不現在前。是謂過去愛結繫及未來憍慢無過去現在。雲何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憍慢無現在乎。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憍慢未盡。又此身中憍慢不現在前。是謂過去愛結及過去未來憍慢無現在也。雲何有過去愛結及未來現在憍慢無過去乎。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憍慢結現在前。又此身中本不興憍慢興者已盡。是謂過去愛結及未來現在憍慢無過去。雲何有過去愛結及過去未來現在憍慢乎。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憍慢未盡。又此身中憍慢現在前。是謂過去愛結及過去未來現在憍慢。設有過去未來現在憍慢。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憍慢竟也)。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無明結乎。答曰。如是。設有過去無明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無明結乎。答曰。如是。設有未來無明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現在無明結乎。答曰。若現在前。設有現在無明結有過去愛結乎。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現在無明結乎。答曰。過去則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無明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前興不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現在無明結乎。答曰。未來則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無明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前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無明結耶。答曰。如是。設有過去未來無明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耶。答曰。過去未來則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不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無明竟也)。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見結耶。答曰。若不盡。設有過去見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不盡則繫。若前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見結耶。答曰。若不盡。設有未來見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不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現在見結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有現在見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現在見結耶。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無過去現在見結也。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見結無現在也。或有過去愛結及過去現在見結。雲何有過去愛結無過去現在見結耶。答曰。身中愛結前興未盡。又彼身中見結儘是。謂過去愛結。無過去現在見結。雲何有過去愛結。及過去見結無現在耶。答曰。身中愛結前興未盡。又彼身中見結未盡不現在前。是謂過去愛結。及過去見結無現在也。雲何有過去愛結及過去現在見結耶。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彼身中見結現在前。是謂過去愛結。及過去現在見結。設有過去現在見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未來現在見結耶。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無未來現在見結。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未來見結無現在也。或有過去愛結及未來現在見結。雲何有過去愛結無未來現在見結耶。答曰。前興愛結未盡又彼身中見結盡。是謂過去愛結繫。無未來現在見結。雲何有過去愛結及未來見結無現在耶。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見結未盡亦不現在前。是謂過去愛結繫及未來見結無現在也。雲何身中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見結。答曰。身中前興愛結未盡。又此身中見結現在前。是謂身中過去愛結繫及未來現在見結。設有未來現在見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見結耶。答曰。若不盡。設有過去未來見結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前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身中有過去愛結繫。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耶。答曰。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見結。或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見結無現在。或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現在見結也。雲何身中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見結耶。答曰。身中愛結本興未盡。又此身中見結盡。是謂身中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見結也。雲何身中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見結無現在耶。答曰。前興愛結未盡。又彼身中見結未盡不現在前。是謂身中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見結無現在也。雲何身中有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現在見結耶。答曰。身中愛結本興未盡。又彼身中見結現在前。是謂身中過去愛結繫及過去未來現在見結也。設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有過去愛結耶。答曰。若本興未盡則繫。若本未興興者已盡則不繫(見七事竟也)。失願疑亦復如是。過去愛過去瞋恚過去憍慢(一)。未來(二)。現在(三)。過去現在(四)。未來現在(五)。過去未來(六)。過去未來現在憍慢(七)。乃至慳嫉亦復如是。身見三使而相受入戒盜六疑十二貪五瞋恚五愚癡四一使少有所入。五有漏中欲有漏三十一。有漏五十二。無明漏十五。流中欲流十九。有流二十八無明流十五。見流三十六。枙亦如是。受中欲受二十四。戒受六。見受三十。我受三十八。縛中欲愛身縛五。瞋恚身縛五。戒盜身縛六。我見身縛十二。蓋中貪慾五。瞋恚五。睡眠調悔不與眾使而相受入。疑蓋四結中瞋恚結五。愛結憍慢結各十五。慳結嫉結不與諸結而相受入。下分中貪慾五。瞋恚五。身見三。戒盜六。疑十二。見中身見邊見各三。邪見見盜各十二。戒盜六。身愛中鼻更愛舌更愛。一使少相受入。眼更耳更身更愛二使少相受入。意更愛十三使而相受入。二使少有所入。使中貪慾使五。瞋恚使五。有愛使十。憍慢使無明使各十五。見使三十六。疑使十二。結中瞋恚結五。愛結憍慢結無明結各十五。見結失願結各十八。疑結十二。慳結嫉結不與諸使而相受入。九十八使中欲界身見欲界身見而相受入。欲界戒盜疑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而相受入(相攝門竟也)。三結三不善根。三結為受入三不善根。三不善根為受入三結。答曰。各各不相受入。三結三有漏三結受入二漏少分。二漏少分受入三結也。餘殘各各不相受入。三結四流三結受入三流少分。三流少分受入三結也。餘殘各各不相受入。扼亦如是。三結四受一結受入一受。二結受入三受少分。三受少分受入二結。餘殘各各不相受入。三結四縛為三結受入四縛耶。答曰。或結非縛。雲何結非縛。答曰。二結是謂結非縛。雲何縛非結。答曰。三縛是謂縛非結。雲何結縛。答曰。一結是謂結縛。雲何非結非縛。答曰。除上爾所事。三結五蓋一結少分受入一蓋。一蓋少有受入一結少分。餘殘各各不相受入。三結五結為三結受入五結。五結受入三結。答曰。各各不相受入。三結五下分結。為三結受入五下分結。五下分結受入三結。答曰。五三非三五非受入何等。答曰。貪慾瞋恚。三結五見為三結受入五見耶。答曰。或結非見。雲何結非見。答曰。一結是謂結非見。雲何見非結。答曰。三見是謂見非結。雲何是結見。答曰。二結是謂結見。雲何非結非見。答曰。除上爾所事。三結六身愛。為三結。受入六身愛。為六身愛受入三結。答曰。各各不相受入。三結七使。一結受入一使。二結受入一使少分。一使少分受入二結。餘殘各各不相受入。三結九結。一結受入一結。二結受入二結少分。二結少分受入二結餘殘各各不相受入。三結九十八使。三結為受入二十一使。二十一使受入三結。餘殘各各不相受入。乃至九結九十八使。為九結受入九十八使。九十八使為受入九結。答曰。九九十八非九十八九不受入。何等。答曰。慳嫉也(鉤鎖門竟)。此三結幾受欲有幾色有無色有。答曰。一切少有所入。欲有所入。色有所入。無色有所入。貪瞋恚愚癡及欲漏受欲有有漏所入。色有所入。無色有所入。餘殘所入欲有所入。色有所入。無色有所入。流中欲流受欲有。有流所入。色有所入。無色有所入。餘殘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扼亦如是。受中欲受受欲有。我受所入。色無色有所入。餘殘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受欲有。餘殘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蓋及瞋恚慳嫉受欲有。餘殘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下分中貪慾瞋恚受欲有。餘殘及見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愛身中鼻更愛舌更愛受欲有。眼耳身更愛所入。受欲有所入。色有所入。意更愛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使中貪慾使。瞋恚使。受欲有。有愛使所入。色有所入。無色有所入。餘殘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結中瞋恚結。慳結。嫉結。受欲有。餘殘所入。欲有所入。色無色有所入。九十八使。三十六使。受欲有。三十一受色有。三十一受無色有(有門第三竟也)。身見由何三昧滅答曰。或依四或依未至。戒盜疑或依四或依未至。貪慾瞋恚愚癡及欲漏依未至。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流中欲流依未至。有流無明流或依七或依未至。見流或依四或依未至。扼亦如是。受中欲受依未至。戒受見受或依四或依未至。我受或依七或依未至。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依未至。戒盜身縛我見身縛。或依四或依未至。蓋及瞋恚慳結嫉結依未至(禪六事中一也)。餘殘或依七(四禪三空也)。或依未至。下分中貪慾瞋恚依未至。餘殘及見或依四或依未至。愛身中鼻舌更愛依未至。眼耳身更愛或依初或依未至。意更愛或依七或依未至。使中貪慾使瞋恚使依未至。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或依七或依未至。見使疑使或依四或依未至。結中瞋恚結慳結嫉結依未至。愛結憍慢結無明結。或依七或依未至。見結失願結疑結。或依四或依未至。九十八使中欲界依未至。色界及無色界四諦所斷。或依四或依未至。無色界思惟所斷或依七或依未至(四門三昧也)。所有結過去已為結所繫耶。答曰。如是。所有結過去已為結所繫也。頗已為結所繫此結不過去耶。答曰。有諸未來現在結所繫。所有結未來當為結所繫耶。答曰。或有未來結不當為結所繫。雲何未來結不當為結所繫。答曰。諸未來結永盡無餘。已滅已吐於彼結盡定不退。是謂未來結不當為結所繫。雲何當為結所繫此非未來結。答曰。諸結過去永盡無餘。已盡已吐於彼結盡定退。是謂當為結所繫。此結非未來雲何結未來當為結所繫。答曰。諸未來結永盡無餘。已滅已吐於彼結盡定退。是謂未來結當為結所繫。雲何非未來結亦不當為結所繫。答曰。諸結過去永盡無餘。已滅已吐於彼結盡定不退及現在結。是謂亦非未來結亦非當為結所繫。所有結現在今為結所繫耶。答曰。如是。諸現在結今為結所繫也。頗今為結所繫此結非現在耶。答曰。有諸過去未來結所繫(結處竟也)。所可用道斷欲界結。於彼道退還為結所繫不為結所繫。答曰。還為結所繫。所可用道斷色無色界結。於彼道退還為結所繫不為結所繫。答曰。還為結所繫(道退處竟)。九斷智欲界中。苦諦習諦所斷結盡初斷智。色無色界苦諦習諦所斷結盡二斷智。欲界盡諦所斷結盡三斷智。色無色界盡諦所斷結盡四斷智。欲界道諦所斷結盡五斷智。色無色界道諦所斷結盡六斷智。五下分結盡七斷智。色愛盡八斷智。一切結盡九斷智。九斷智為受入一切斷智。一切斷智為受入九斷智。答曰。一切九。非九一切。不受入何等。答曰。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結盡。不受入九斷智(二道不得受七斷智名也)。欲愛已盡色愛未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不受入九斷智。色愛已盡無色愛未盡。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不受入九斷智(九斷智竟也)。八人趣須陀洹證得須陀洹。趣斯陀含證得斯陀含。趣阿那含證得阿那含。趣阿羅漢證得阿羅漢。趣須陀洹證者。於此九斷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不成就或一二三四五。雲何不成就。答曰。苦法忍不成就苦法智不成就。苦未知忍不成就苦未知智不成就。習法忍不成就習法智一。習未知忍習未知智二。盡法忍盡法智三。盡未知忍盡未知智四。道法忍道法智五。道未知忍得須陀洹成就六斷智趣。斯陀含證者。於此九斷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若倍欲盡越次取證(頓得頻來故曰倍也)。或不成就。或一二三四五六。雲何不成就。答曰。苦法忍不成就。苦法智不成就。苦未知忍不成就。苦未知智不成就。習法忍不成就。習法智一。習未知忍習未知智二。盡法忍盡法智三。盡未知忍盡未知智四。道法忍道法智五。道未知忍。若得須陀洹證趣斯陀含果六。得斯陀含成就六斷智。趣阿那含證者。於此九斷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若欲愛盡越次取證或不成就。或一二三四五六。雲何不成就。答曰。苦法忍不成就。苦法智不成就。苦未知忍不成就。苦未知智不成就。習法忍不成就。習法智一。習未知忍習未知智二。盡法忍盡法智三。盡未知忍盡未知智四。道法忍道法智五。道未知忍。若得斯陀含果趣阿那含果六(通二道數也)。得阿那含成就一斷智。五下分結盡斷智。是趣阿羅漢證者於此九斷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或二色愛未盡成就一斷智。五下分結盡。是色愛已盡成就二斷智。五下分結盡斷智。色愛盡斷智得阿羅漢成就一斷智。一切結盡斷智。   結使品一行犍度第二竟(梵本一千四十首盧秦萬一千九百二十二言)。   阿毘曇一(行跋渠)。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七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結使犍度人跋渠第三  二種界結幾果有五  九十五結並三結種  此門普廣說於果實  門有欲已八人當學  三種攝身死生受有  死而不生有欲在後   二種依身欲界二。色界二。無色界二。頗有欲界結一時得繫耶。一時得不繫耶。漸得繫漸不得繫。頗色界結一時得繫。一時得不繫。漸得繫漸不得繫。頗無色界結一時得繫。一時不得繫。漸得繫漸不得繫耶。欲界見諦所斷結盡為何果攝。欲界思惟所斷。色界見諦所斷。色界思惟所斷。無色界見諦所斷。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所攝。五結種苦諦所斷結種。習諦盡諦道諦思惟所斷結種。苦諦所斷結種斷為何果攝習諦盡諦道諦思惟所斷結種斷為何果攝。九結種苦法智所斷結種。苦未知智所斷。習法智所斷習未知智所斷。盡法智所斷盡未知智所斷。道法智所斷。道未知智所斷。思惟所斷結種。苦法智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苦未知智所斷。習法智所斷習未知智所斷。盡法智所斷盡未知智所斷。道法智所斷道未知智所斷。思惟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十五結種欲界苦諦所斷結種。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色界苦諦所斷結種。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無色界苦諦所斷結種。無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欲界苦諦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色界苦諦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無色界苦諦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無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身見盡。為何果攝。戒盜疑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盡。為何果攝。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欲愛已盡色愛未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色愛已盡無色愛未盡。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八人趣須陀洹證得須陀洹。趣斯陀含證得斯陀含。趣阿那含證得阿那含。趣阿羅漢證得阿羅漢。趣須陀洹證結盡。為何果攝。得須陀洹乃至趣阿羅漢證得阿羅漢結盡。為何果攝。諸學法成就須陀洹。須陀洹攝彼法耶。若諸法須陀洹所攝是學法耶。斯陀含阿那含亦復如是。諸無學法成就阿羅漢。阿羅漢攝彼法耶。若阿羅漢攝彼法是無學法耶。諸須陀洹成就無漏法須陀洹果攝彼法耶。若須陀洹果攝彼法者。是無漏法耶。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亦復如是。諸法成就須陀洹是須陀洹果攝彼法耶。若須陀洹果攝彼法者。須陀洹成就彼法耶。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亦復如是。從欲界沒還生欲界。盡受欲界有耶。若受欲界有盡欲界沒還生欲界耶。從色界沒還生色界。盡受色界有耶。設受色界有盡色界沒還生色界耶。從無色界沒還生無色界盡受無色界有耶。設受無色界有盡無色界沒還生無色界耶從欲界沒還生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從色界沒還生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從無色界沒生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不從欲界沒不生欲界。盡不受欲界有耶。若不受欲界有盡不欲界沒不生欲界耶。不色界沒不生色界。盡不受色界有耶。若不受色界有盡不色界沒不生色界耶。不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盡不受無色界有耶。若不受無色界有。盡不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耶。若不欲界沒不生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不色界沒不生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不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頗欲界沒不生欲界耶。頗欲界沒不生色無色界耶。頗色界沒不生色界耶。頗色界沒不生欲界無色界耶。頗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耶。頗無色界沒不生欲界色界耶。若欲界沒不生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欲界沒不生色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色界沒不生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色界沒不生欲界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頗欲界沒不生欲界色無色界耶。頗色界沒不生欲界色無色界。頗無色界沒不生欲界色無色界耶。若欲界沒不生欲界色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色界沒不生欲界色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無色界沒不生欲界色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頗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頗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色界。頗無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若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若無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色無色界此人有幾。幾使所使。為幾結繫。此章義願具演說。   二種欲界二種色界二種無色界。四諦所斷結種。思惟所斷結種。頗欲界結一時可繫耶。答曰。得凡夫人欲界無愛。退從色無色界沒生欲界也。一時不可繫耶。答曰。得凡夫人得欲界無愛。漸可繫耶。答曰。不得。漸得不繫耶。答曰得。世尊弟子先滅四諦所斷結。後思惟所斷也。頗色界結一時可繫耶。答曰得。凡夫人從色無愛退從上地沒。生欲界若梵天上。一時得不繫耶。答曰得。凡夫人得色無愛漸得可繫耶。答曰。不得。漸得不繫耶。答曰得。世尊弟子先滅四諦所斷結後思惟也。頗無色界結一時可繫耶。答曰。不得。一時得不繫耶。答曰。不得。漸得繫耶。答曰。不得。漸得不繫耶。答曰得。世尊弟子先滅四諦所斷結後思惟也(二種界竟)。   欲界四諦所斷結盡為何果攝。答曰。四沙門果。或無處所。欲界思惟所斷或阿那含果阿羅漢。或無處所。色界四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色界思惟所斷或阿羅漢。或無處所。無色界四諦所斷四沙門果。思惟所斷阿羅漢。五結種苦諦所斷結種習諦盡諦道諦思惟所斷結種。苦諦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答曰。四沙門果。或無處所。習諦盡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道諦所斷四沙門果。思惟所斷阿羅漢(五種竟)。九結種。苦法智所斷結種苦未知智所斷。習法智所斷習未知智所斷。盡法智所斷盡未知智所斷。道法智所斷道未知智所斷。思惟所斷結種。苦法智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答曰。四沙門果或無處所(未入道果也)。   苦未知智所斷。習法智所斷習未知智所斷。盡法智所斷盡未知智所斷。道法智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道未知智所斷四沙門果。思惟所斷阿羅漢(九種門竟)。十五結種。欲界苦諦所斷結種。欲界習諦盡諦道諦思惟所斷結種。色界苦諦所斷結種。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無色界苦諦所斷結種。無色界習盡道諦思惟所斷結種。欲界苦諦所斷結種。盡為何果攝。答曰。四沙門果。或無處所。欲界習諦盡道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欲界思惟所斷阿那含果阿羅漢。或無處所。色界苦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色界習盡道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色界思惟所斷阿羅漢。或無處所。無色界苦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無色界習盡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無色界道諦所斷四沙門果。無色界思惟所斷阿羅漢(十五種竟)。身見盡為何果攝。答曰。四沙門果。或無處所。戒盜疑四沙門果。貪瞋恚愚癡及欲漏或阿那含果阿羅漢。或無處所。有漏無明漏阿羅漢。流中欲流阿那含果阿羅漢。或無處所。有流無明流阿羅漢。見流四沙門果。扼亦如是。受中欲受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戒受見受四沙門果。我受阿羅漢果。縛中貪慾身縛瞋恚身縛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戒盜身縛我見身縛四沙門果。蓋中貪慾瞋恚睡眠。調戲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疑蓋四沙門果。或無處所。結中瞋恚結慳結嫉結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愛結憍慢結阿羅漢果。下分中貪慾瞋恚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身見四沙門果或無處所。戒盜疑四沙門果。見中身見邊見四沙門果。或無處所。邪見見盜戒盜四沙門果。愛身中鼻更舌更愛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眼耳身更愛阿羅漢。或無處所。意更愛阿羅漢果。使中貪慾使瞋恚使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阿羅漢果。見使疑使四沙門果。結中嗔恚結慳結嫉結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愛憍慢無明結阿羅漢果。見失願疑結四沙門果。九十八使欲界苦習盡道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欲界思惟所斷阿那含果阿羅漢。或無處所。(二道門無處)。色界苦習盡道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色界思惟所斷阿羅漢果。或無處所。無色界苦習盡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無色界道諦所斷四沙門果。無色界思惟所斷阿羅漢果(相攝門竟)。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答曰。斯陀含果。或無處所。欲愛已盡色愛未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答曰。無處所。色愛已盡無色愛未盡。無色界思惟所斷盡。為何果攝。答曰。無處所(無慾門竟)。八人趣須陀洹證得須陀洹。趣斯陀含證得斯陀含。趣阿那含證得阿那含。趣阿羅漢證得阿羅漢。趣得須陀洹證者結盡。為何果攝。答曰。無處所。得須陀洹即須陀洹。趣斯陀含證結盡。為何果攝。答曰。須陀洹果。或無處所。得斯陀含即斯陀含。趣阿那含證結盡。為何果攝。答曰。斯陀含果。或無處所。得阿那含即阿那含。趣阿羅漢證結盡。為何果攝。答曰。阿那含果。或無處所。得阿羅漢即阿羅漢(八人竟)。諸學法成就須陀洹。此法須陀洹果所攝耶。答曰。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曰。有為須陀洹果得而不失。是謂攝。雲何不攝。答曰。須陀洹增益進得眾妙無漏根。得已結盡逮證是謂不攝。設諸法須陀洹果所攝彼是學法耶。答曰。或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曰。有為須陀洹果是謂學。雲何非學非無學。答曰。無為須陀洹果。是謂非學非無學。斯陀含阿那含亦復如是。諸無學法成就阿羅漢。阿羅漢攝彼法耶。答曰。如是。設阿羅漢攝法。彼是無學法耶。答曰。或彼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無學。答曰。有為阿羅漢是謂無學。雲何非學非無學。答曰。無為阿羅漢。是謂非學非無學。諸無漏法成就須陀洹。彼法須陀洹所攝耶。答曰。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曰。得須陀洹果不失。是謂攝。雲何不攝。答曰。須陀洹增益進得無漏微妙根。得已結盡受證。亦非數緣盡成就須陀洹。是謂不攝。設諸法須陀洹所攝是無漏法耶。答曰。如是。斯陀含阿那含亦復如是。諸無漏法成就阿羅漢。彼法阿羅漢所攝耶。答曰。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曰。得阿羅漢果不失是謂攝。雲何不攝。答曰。非數緣盡成就阿羅漢。是謂不攝。設諸法阿羅漢所攝彼法是無漏耶。答曰。如是。諸法成就須陀洹。彼法須陀洹所攝耶。答曰。或有法成就須陀洹。彼法非須陀洹果所攝。雲何諸法成就須陀洹。彼法非須陀洹果所攝。答曰。須陀洹增益進得無漏微妙根。得已結盡受證亦諸非數緣盡。成就須陀洹有漏法成就須陀洹。是謂諸法成就須陀洹。此法非須陀洹果所攝。雲何諸法須陀洹果所攝。此法不成就須陀洹。答曰。未得須陀洹果得已便失。是謂諸法須陀洹果所攝。此諸法不成就須陀洹。雲何諸法成就須陀洹。是須陀洹果所攝法。答曰。得須陀洹果不失。是謂諸法成就須陀洹。是須陀洹果所攝法。雲何諸法不成就須陀洹。非須陀洹果所攝法。答曰。除上爾所事。斯陀含阿那含亦復如是。諸法成就阿羅漢。是阿羅漢所攝法耶。答曰。或有諸法成就阿羅漢。此法非阿羅漢所攝。雲何諸法成就阿羅漢。此法非阿羅漢法所攝。答曰。亦非數緣盡成就阿羅漢及有漏法。成就阿羅漢。是謂諸法成就阿羅漢。此法非阿羅漢所攝。雲何諸法阿羅漢所攝。此法不成就阿羅漢。答曰。若未得阿羅漢得已便失。是謂諸法阿羅漢所攝。此法不成就阿羅漢。雲何諸法成就阿羅漢。是阿羅漢所攝法。答曰。得阿羅漢不失。是謂諸法成就阿羅漢。是阿羅漢所攝法。雲何諸法不成就阿羅漢。此法亦非阿羅漢所攝。答曰。除上爾所事(第二攝門竟)。從欲界沒還生欲界。盡受欲界有耶。答曰。或從欲界沒還生欲界不受欲界有。雲何從欲界沒還生欲界不受欲界有。答曰。欲界沒而辦色界中陰。是謂欲界沒還生欲界不受欲界有也。雲何受欲界有非欲界沒不生欲界。答曰。若色界沒而辦欲界中陰。是謂受欲界有非欲界沒不生欲界。雲何欲界沒還生欲界受欲界有。答曰。從欲界沒而辦欲界中陰生陰。是謂從欲界沒還生欲界受欲界有。雲何不欲界沒不生欲界不受欲界有。答曰。從色界沒而辦色界中陰生陰。從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從無色界沒生色界。是謂不欲界沒不生欲界不受欲界有。從色界沒還生色界。盡受色界有乎。答曰。或色界沒還生色界不受色界有。雲何色界沒還生色界不受色界有。答曰。從色界沒而辦欲界中陰。是謂從色界沒還生色界不受色界有。雲何受色界有不色界沒不生色界。答曰。從欲界沒而辦色界中陰。是謂受色界有不色界沒不生色界。雲何從色界沒還生色界受色界有。答曰。從色界沒辦色界中陰生陰。是謂色界沒還生色界受色界有。雲何不色界沒不生色界不受色界有。答曰。從欲界沒辦欲界中陰生陰。從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欲界。是謂不色界沒不生色界不受色界有。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盡受無色界有耶。答曰。如是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盡受無色界有。頗有受無色界有不無色界沒生無色界耶。答曰有。若欲色界。沒生無色界。從欲界沒還生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從色界沒還生色界。此人有三。欲界凡夫。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沒還生無色界。此人有二。無色界凡夫聖人。欲界凡夫人九十八使所使。九結所繫。賢聖人十使所使。六結所繫。色界凡夫人六十二使所使。六結所繫。賢聖人六使所使。三結所繫。無色界凡夫人三十一使所使。六結所繫。賢聖人三使所使。三結所繫(死生處竟)。若不欲界沒不生欲界。盡不受欲界有耶。答曰。或有不欲界沒不生欲界。非不受欲界有。雲何不欲界沒不生欲界非不受欲界有耶。答曰。從色界沒辦欲界中陰。是謂不欲界沒不生欲界。非不受欲界有。雲何不受欲界有非不欲界沒非不欲界生。答曰。從欲界沒辦色界中陰。是謂不受欲界有非不欲界沒非不欲界生。雲何不欲界沒不生欲界不受欲界有。答曰。從色界沒辦色界中陰生陰。從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色界。是謂不欲界沒不生欲界不受欲界有。雲何非不欲界沒非不欲界生非不受欲界有。答曰。從欲界沒辦欲界中陰生陰。是謂非不欲界沒非不生欲界非不受欲界有。不色界沒不生色界盡不受色界有耶。答曰。或不色界沒不生色界非不受色界有。雲何不色界沒不生色界非不受色界有耶。答曰。從欲界沒辦色界中陰。是謂不色界沒不生色界非不受色界有。雲何不受色界有非不色界沒非不生色界。答曰。從色界沒辦欲界中陰。是謂不受色界有非不色界沒非不生色界。雲何不色界沒不生色界不受色界有。答曰。從欲界沒辦欲界中陰生陰。從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欲界。是謂不色界沒不生色界不受色界有。雲何非不色界沒非不生色界非不受色界有。答曰。從色界沒辦色界中陰生陰。是謂非不色界沒非不生色界非不受色界有。不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盡不受無色界有耶。答曰。如是。不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盡不受無色界有。頗有不受無色界有非不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耶。答曰。有無色界沒生欲界色界。非欲界沒不生欲界。此人有五。欲界凡夫。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凡夫聖人。不色界沒不生色界。此人有六。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凡夫聖人。不無色界沒不生無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向使所使向結所繫(不生不死處竟)。頗欲界命終不生欲界耶。答曰。不生。辦欲界中陰。辦色界中陰生陰。生無色界而般涅槃。頗欲界命終不生色界耶。答曰。不生。辦色界中陰辦欲界中陰。生無色界而般涅槃。頗欲界命終不生無色界耶。答曰。不生。辦欲色界中陰生陰。若般涅槃。頗色界命終不生色界耶。答曰。不生。辦色界中陰辦欲界中陰生陰。生無色界而般涅槃。頗色界命終不生欲界耶。答曰。不生。辦欲界中陰辦色界中陰生陰。生無色界而般涅槃。頗色界命終不生無色界耶。答曰。不生。辦欲色界中陰生陰而般涅槃。頗無色界命終不生無色界耶。答曰。不生。辦欲色界中陰生陰若般涅槃。頗無色界命終不生欲界耶。答曰不生。辦欲界中陰辦色界中陰生陰。生無色界而般涅槃。頗無色界命終不生色界耶。答曰。不生。辦色界中陰辦欲界中陰生陰。生無色界而般涅槃。若欲界命終不生欲界。此人有六。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凡夫聖人。若欲界命終不生色界。此人有六。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凡夫聖人。若欲界命終不生無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色界命終不生色界。此人有五。欲界凡夫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凡夫聖人。色界命終不生欲界。此人有五。欲界凡夫。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凡夫聖人。色界命終不生無色界。此人有三。欲界凡夫。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命終不生無色界。此人有二。欲界凡夫色界凡夫。無色界命終不生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色界凡夫。無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命終不生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色界凡夫。無色界凡夫聖人。向使所使向結所繫(不生處竟)。頗欲界命終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答曰。不生。辦欲色界中陰若般涅槃。頗色界命終不生欲界色無色界。答曰。不生。辦欲界色界中陰若般涅槃。頗無色界命終不生欲界色無色界。答曰。不生。辦欲色界中陰若般涅槃。若欲界命終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若色界命終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人有三。欲界凡夫。色界凡夫聖人。無色界命終不生欲界色無色界。此人有二。欲界凡夫。色界凡夫。向使所使向結所繫(第三不生處竟)。頗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答曰。不生。辦欲界中陰。頗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色界。答曰不生。辦欲色界中陰。頗無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色無色界。答曰。不生。辦欲色界中陰。若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此人有二。欲界凡夫聖人。若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若無色愛未盡命終不生欲界色無色界。此人有四。欲界凡夫聖人。色界凡夫聖人。欲界凡夫人。九十八使所使。九結所繫。聖人十使所使六結所繫。色界凡夫。六十二使所使六結所繫。聖人六使所使三結所繫。無色界凡夫人。三十一使所使六結所繫。聖人三使所使。三結所繫。   阿毘曇人跋渠第三竟(梵本四百六十七首盧秦六千一百五十三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八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結使犍度十門跋渠第四  幾使所使  並及二緣  次第有覺  相應諸根  亦成就根  若不成就  斷智作證  十門普周   二十二根。十八持。十二入。五陰五盛陰。六大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無斷法。四諦四禪四等四無色。八解脫八除入十一切入。八智三三昧三結三不善根三有漏。四流四扼四受四縛。五蓋五結五下分結五見。六身愛七使九結九十八使。眼根幾使所使。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幾使所使(一門)。眼根緣緣識幾使所使。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緣緣識幾使所使(二門)。眼根緣緣識幾使所使。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緣緣識幾使所使(三門)。意根次第有幾心生。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次第有幾心生(四門)。眼根諸使所使此使。當言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諸使。所使此使當言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五門)。眼根諸使所使。此使幾根相應。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諸使所使。此使幾根相應(六門)。誰成就眼根乃至誰成就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七門)。誰不成就眼根乃至誰不成就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八門)。眼根斷智時幾使幾結斷智。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斷智時幾使幾結斷智(九門)。眼根盡作證時。幾使幾結盡作證耶。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盡作證時。幾使幾結盡作證(十門)。此章義願具演說。眼根幾使所使。欲界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耳鼻舌身根亦復如是。意根一切。男根女根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命根三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樂根色界一切。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苦根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喜根色界一切。欲界一切。除欲界疑無漏緣及彼相應無明。憂根欲界一切。護根一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三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無有眼持耳鼻舌身持。色持聲持細滑持。眼識耳識身識持。欲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香持味持鼻識持舌識持。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意持法持意識持一切。眼入耳鼻舌身入。色聲細滑入欲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香味入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意入法入一切。色陰欲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痛想行識陰一切。色盛陰欲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痛想行識盛陰一切地種。乃至空種。欲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識種一切。色法欲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無色法一切。可見法有對法。欲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不可見法無對法一切。有漏法一切。無漏法無有。有為法一切。無為法無有。過去未來現在法一切。善法三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不善法欲界一切無記法色無色界一切。及欲界二種欲界習諦所斷通一切。欲界繫法欲界繫一切。色界繫法色界繫一切。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一切。學法無學法無有。非學非無學法一切。見諦所斷法見諦所斷一切。思惟所斷法思惟所斷一切及通一切。無斷法無有。苦諦習諦一切。盡諦道諦無有。禪中色界一切。四等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無色中無色界一切。初第二第三解脫八除入八一切入。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餘殘解脫一切入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法智未知智無有。知他人心智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等智一切。除見相應無漏緣。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空無相無願無有。結中身見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通一切。戒盜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諸雲一切四諦思惟)通一切。道諦所斷有漏緣疑。見諦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無漏緣不善根中。貪瞋恚欲界有漏緣愚癡欲界一切。除欲界無明無漏緣。漏中欲漏欲界一切有漏。色無色界一切無明漏一切。除無明無漏緣。流中欲流欲界一切。有流色無色界一切。無明流一切。除無明無漏緣。見流見諦所斷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明無漏緣。軛亦如是。受中欲受欲界一切。戒受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通一切。道諦所斷有漏緣。見受見諦所斷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明無漏緣。我受色無色界一切。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欲界有漏緣戒盜身縛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通一切。道諦所斷有漏緣我見身縛。見諦所斷有漏緣。蓋中貪慾瞋恚。欲界有漏緣睡眠調欲界一切。戲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疑蓋欲界見諦所斷有漏緣。及欲界疑相應無明無漏緣。結中瞋恚結欲界有漏緣。愛結憍慢結三界有漏緣。慳結嫉結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下分結中貪慾瞋恚欲界有漏緣。身見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通一切。戒盜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通一切。道諦所斷有漏緣。疑見諦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無漏緣。見中身見邊見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通一切。邪見見諦所斷有漏緣。及邪見相應無明無漏緣。見盜見諦所斷有漏緣。戒盜苦諦所斷一切。及習諦所斷通一切。道諦所斷有漏緣。愛身中鼻舌更愛慾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眼耳身更愛慾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意更愛三界有漏緣。使中貪慾使瞋恚使欲界有漏緣。有愛使色無色界有漏緣。憍慢使三界有漏緣。無明使一切。除無明無漏緣。見使見諦所斷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明無漏緣。疑使見諦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無漏緣。結中瞋恚結欲界有漏緣。愛結憍慢結三界有漏緣。無明結一切。除無明無漏緣。見結見諦所斷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明無漏緣。失願結見諦所斷有漏緣。疑結見諦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明無漏緣。慳結嫉結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九十八使欲界苦諦所斷。欲界苦諦所斷一切及欲界習諦所斷通一切。欲界習諦所斷。欲界習諦所斷一切。及欲界苦諦所斷通一切。欲界盡諦所斷欲界盡諦所斷一切。及欲界通一切。欲界道諦所斷欲界道諦所斷一切。及欲界通一切欲界思惟所斷欲界思惟所斷。一切及欲界通一切。色無色界亦復如是(使門竟)。   眼根緣識幾使所使。答曰。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合解二門)。四種(四諦除盡中並思惟)。耳鼻舌身根亦復如是。意根緣識有為緣緣緣識有為緣。男根女根緣識欲界三種(苦習思惟)。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命根緣識三界三種緣緣識四種。樂根緣識欲界四種。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欲界無色界四種。色界有為緣。苦根緣識欲界三種。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喜根緣識欲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欲色界有為緣無色界四種。憂根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護根緣識有為緣緣緣識有為緣。信精進念定慧根緣識四種緣緣識四種。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緣識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四種。眼持耳鼻舌身持。色持聲細滑持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四種。眼識耳識身識持緣識欲色界三種。緣緣識欲色界四種。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香持味持鼻識舌識持緣識。欲界三種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意持意識持緣識有為緣。緣緣識有為緣。法持緣識一切緣緣識有為緣。眼入耳鼻舌身入。色聲細滑入。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四種。香入味入緣識欲界三種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意入緣識有為緣。緣緣識有為緣。法入緣識一切緣緣識有為緣色陰緣識欲色界四種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四種。痛想行識陰緣識有為緣緣緣識有為緣色盛陰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四種。痛想行識盛陰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地種乃至空種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四種。識種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色法緣識欲界色界四種。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四種。無色法緣識一切。緣緣識有為緣。可見法有對法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四種。不可見法無對法緣識一切(四諦思惟通三界也)。緣緣識有為緣。有漏法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無漏法緣識三種(盡道思惟)。及通一切。緣緣識有為緣。有為法緣識有為緣。緣緣識亦有為緣。無為法緣識二種及通一切(思惟盡也)。緣緣識有為緣。過去未來現在法緣識有為緣。緣緣識有為緣。善法緣識一切。緣緣識有為緣。不善法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無記法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無色界有為緣。欲界繫法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色界繫法緣識欲界三種。色界有漏緣。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有為緣無色界四種。無色界繫法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四種。無色界有為緣。學法無學法緣識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四種。非學非無學法緣識四種道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見諦所斷法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思惟所斷法緣識三界三種。緣緣識四種。無斷滅法緣識三種及通一切。緣緣識有為緣。苦習諦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盡諦緣識二種(盡諦思惟)及通一切。緣緣識有為緣。道諦緣識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四種。禪緣識欲界四種。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欲界無色界四種。色界有為緣。四等中慈悲護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亦復如是。喜緣識欲色界三種。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四種。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亦復如是。無色中空處識處不用處緣識欲界三種。色界四種。無色界有為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四種。無色界有為緣。有想無想處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四種。無色界有為緣。解脫中空處解脫識處解脫不用處解脫。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有想無想處解脫。及滅盡解脫緣識。三界三種。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空處入識處入亦復如是(無色有色治同)。法智緣識欲界二種。欲界通一切。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未知智緣識色無色界二種。及色無色界通一切。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知他人心智緣識欲色界四種。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四種。等智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空無願無相。緣識二種及通一切。緣緣識四種。結中身見緣識三界三種。緣緣識四種。戒盜緣識三界三種。及道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四種。疑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貪瞋恚愚癡及欲漏。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有漏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為緣。無明漏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流中欲流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有流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為緣。餘殘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扼亦如是。受中欲受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戒受緣識三界三種。及道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四種。見受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我受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為緣。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戒盜身縛緣識三界三種。及道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四種。我見身縛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蓋中貪慾瞋恚睡眠調戲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結中瞋恚結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慳嫉結緣識欲界三種。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餘殘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下分中貪慾瞋恚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身見緣識三界三種。緣緣識四種。戒盜緣識三界三種。及道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四種。疑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見中身見邊見緣識三界三種。緣緣識四種。戒盜緣識三界三種。及道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四種。餘殘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愛身中鼻舌更愛緣識欲界三種。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眼耳身更愛。緣識欲色界三種。緣緣識欲色界四種。無色界二種及通一切。意更愛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使中貪慾瞋恚使。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有愛使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有為緣。餘殘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結中瞋恚結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慳嫉結緣識欲界三種。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餘殘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九十八使欲界苦諦所斷使。緣識欲界三種(苦習思惟)。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除盡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習諦所斷。思惟所斷亦復如是。欲界盡諦所斷使。緣識欲界三種。及欲界盡諦所斷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欲界道諦所斷使。緣識欲界三種。及欲界道諦所斷有漏緣。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色界苦諦所斷使。緣識欲色界三種。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習諦思惟所斷亦復如是。色界盡諦所斷使。緣識欲色界三種。及色界盡諦所斷有漏緣。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有為緣。無色界四種。色界道諦所斷使。緣識欲色界三種。色界道諦所斷有漏緣。無色界通一切及思惟所斷。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無色界苦諦所斷使。緣識三界三種。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習諦思惟所斷亦復如是。無色界盡諦所斷使。緣識三界三種。及無色界盡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界四種。無色界有為緣。無色界道諦所斷使。緣識三界三種。及無色界道諦所斷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種。色無色界四種(三門竟)。意根次第生十五心。樂根次第生十一心(三界五無色界一也)。喜根次第生十心(欲界五二禪五)。苦根憂根次第生五心。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次第生十五心。未知根次第不生心(十五心文更無也)。已知根無知根。次第生三心。眼識耳識身識持。次第生十心(欲界五一禪五習諦思惟)。鼻識舌識持。次第生五心(欲界五)。意持法持意識持。意入法入。痛陰想行識陰。痛盛陰想行識盛陰。識種無色法。不可見法。無對法。有漏法。有為法。次第生十五心。無漏法次第生三心(三界思惟)。無為法次第不生心。過去法次第生二心(未來現在二世思惟)。未來法次第不生心。現在法善法無記法。欲界繫法色無色界繫法。次第生十五心。不善法次第生五心。學法無學法次第生三心。非學非無學法。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次第生十五心。無斷法次第生三心。苦諦習諦次第生十五心。盡諦次第不生心。道諦次第生三心。禪次第生十五心。四等次第生六心(欲一思惟色五也)。無色定次第生十五心。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次第生六心。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次第生五心(四色四大)。空處解脫空處入。識處解脫識處入。次第生六心(無色五色一也)。不用處解脫。有想無想解脫。次第生五心。滅盡解脫。次第不生心。法智次第生二心。未知智次第生三心。知他人心智次第生六心(色五欲一)。等智次第生十五心。苦智習盡道智。空無願無相。次第生三心。身見戒盜疑。次第生十五心。貪瞋恚愚癡及欲漏。次第生五心。餘殘十五心流中欲流。次第生五心。餘殘十五心扼亦如是。受中欲受次第生五心。餘殘十五心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次第生五心。餘殘十五五蓋及瞋恚慳嫉結。次第生五心。餘殘十五下分中貪慾瞋恚。次第生五心。餘殘及五見生十五心。愛身中鼻舌更愛。次第生五心。眼耳身更愛。次第生十心。意更愛次第生十五心。使中貪慾瞋恚使次第生五心。餘殘十五心結中瞋恚慳嫉結。次第生五心。餘殘十五九十八使欲界。次第生五心。色界十心。無色界十五心(仍下也次第門竟)。男根女根苦根憂根諸使所使此。使有覺有觀。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無覺無觀餘。殘根三行眼。識耳識身識持。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香持味持鼻識舌識持。有覺有觀。餘殘持三行。香入味入有覺有觀。餘殘入三行。陰盛陰種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善法無記法。色界繫法三行。不善法欲界繫法。有覺有觀。無色界繫法無覺無觀。學法無學法無。非學非無學法四諦思惟所斷法三行。無斷滅法無。苦諦習諦三行。盡諦道諦無。禪中初禪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餘殘禪無覺無觀。四等三行。無色定無覺無觀。初二解脫初四除入三行。餘殘解脫除入一切入無覺無觀。法智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等智三行。苦智習盡道智空無願無相無。身見戒盜疑三行。貪瞋恚愚癡。及欲漏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流中欲流有覺有觀。餘殘三行。扼亦如是。受中欲受有覺有觀。餘殘三行。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有覺有觀。餘殘三行。五蓋及瞋恚慳嫉結有覺有觀。餘殘三行。下分中貪慾瞋恚有覺有觀。餘殘及五見三行。愛身中鼻舌更愛有覺有觀。眼耳身更愛。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意更愛三行。使中貪慾瞋恚使有覺有觀。餘殘三行。結中瞋恚慳嫉結有覺有觀。餘殘三行。九十八使欲界有覺有觀。色界三行。無色界無覺無觀(五門覺竟)。眼根諸使所使此使與四根相應除苦根。耳鼻舌身根亦復如是。意根五。男根女根三除樂根。苦根命根四除苦根。樂根四除苦根。苦根四除樂根。喜根憂根三除樂根苦根。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四除苦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無使使。眼持耳鼻舌身意識持四除苦根。餘殘持五。眼入耳鼻舌身入四除苦根。餘殘入五。陰盛陰種。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有為法五。無漏法無為法無。過去未來現在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欲界繫法五。色界繫法三。除苦根憂根。無色界繫法一護根。學法無學法無。非學非無學法五。四諦所斷法四。思惟所斷法五。無斷滅法無。苦諦習諦五。盡諦道諦無。禪中初禪三除苦根憂根。二禪二喜根護根。三禪二樂根護根。四禪一護根。四等中慈悲護三除苦根憂根。喜二喜根護根。無色定一護根。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二喜根護根。餘殘解脫除入一切入一護根。法智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三。除苦根憂根。等智五苦智習盡道智空無願無相無。身見戒盜疑及貪四除苦根。瞋恚四除樂根。愚癡及欲漏無明漏五。有漏三除苦根憂根。流中欲流無明流五。有流三。除苦根憂根。見流四除苦根。扼亦如是。受中欲受五。戒受見受四除苦根。我受三除苦根憂根。縛中瞋恚身縛四除樂根。餘殘縛四除苦根。蓋中貪慾四除苦根。瞋恚四除樂根。睡調五。眠戲疑。三除樂根苦根。結中瞋恚結四除樂根。愛結憍慢結四除苦根。慳嫉結三除樂根苦根。下分中貪慾四除苦根。瞋恚四除樂根。身見戒盜疑及五見六愛身四除苦根。使中貪慾使憍慢使見使疑使四除苦根。瞋恚使四除樂根。有愛使三除苦根憂根。無明使五。結中瞋恚結四除樂根。愛結憍慢結見結失願結疑結四除苦根。無明結五。慳嫉結三除樂根苦根。九十八使欲界見諦所斷三除樂根苦根。思惟所斷愛四除苦根。瞋恚四除樂根。憍慢三除樂根苦根無明五。色界三除苦根憂根。無色界一護根(根門第六竟)。誰成就眼根。答曰。色界欲界若得不失。耳鼻舌根亦復如是。誰成就身根。答曰。欲色界。誰成就意根。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男根女根。答曰。欲界若得不失誰成就命根。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樂根。答曰。遍淨天。若下遍淨天。若聖人生上。誰成就苦根。答曰。欲界。誰成就喜根。答曰。光音天若下光音若聖人生上。誰成就憂根。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護根。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信根精進念定慧根。答曰。不斷善根。誰成就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答曰。若得不失。誰成就眼持耳鼻舌持。答曰。色界欲界若得不失。誰成就身持色聲細滑持。答曰。欲色界。誰成就眼識耳身識持。答曰。梵迦夷天若下梵迦夷。若生上而現在前。誰成就香持味持鼻識舌識持。答曰。欲界愛未盡。誰成就意持。法持意識持。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眼入耳鼻舌入。答曰。色界欲界若得不失。誰成就身入色聲細滑入。答曰。欲色界。誰成就香入味入。答曰。欲界。誰成就意入法入。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色陰。答曰。欲色界。若聖人生無色界(法身)。誰成就痛想行識陰。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色盛陰。答曰。欲色界。誰成就痛想行識盛陰。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地種乃至空種。答曰。欲色界。誰成就識種。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色法。答曰。欲色界若聖人生無色界。誰成就無色法。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可見法有對法。答曰。欲色界。誰成就不可見法無對法。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善法。答曰。不斷善根。誰成就不善法。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無記法。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欲界繫法。答曰。欲色界。誰成就色界繫法。答曰。欲色界。誰成就無色界繫法。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學法無學法。答曰。若得不失。誰成就非學非無學法。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見諦所斷法。答曰。未生道未知智。誰成就思惟所斷無斷滅法苦諦習諦。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盡諦。答曰。若得不失誰成就道諦。答曰。若得。禪中誰成就初禪。答曰。梵迦夷天。若下梵迦夷。若聖人生上。誰成就二禪。答曰。光音天。若下光音。若聖人生上。誰成就三禪。答曰。遍淨天。若下遍淨。若聖人生上。誰成就四禪。答曰。果實天。若下果實。若聖人生上。誰成就四等。答曰。若得不失。無色中誰成就空處。答曰。生空處者。若空處下。若聖人生上。誰成就識處。答曰。生識處者。若下識處。若聖人生上。誰成就不用處。答曰。生不用處者。若下不用處。若無垢人(上諸聖人皆此人也)生上。誰成就有想無想處。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解脫除入一切入。答曰。若得不失。誰成就法智未知智。答曰。若得。誰成就知他人心智。答曰。若得不失。誰成就等智。答曰。一切眾生。誰成就苦智習盡道智空無願無相。答曰。若得。結中誰成就身見。答曰。若未知智未生。誰成就戒盜疑。答曰。道未知智未生。誰成就貪慾瞋恚愚癡及欲漏。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有漏無明漏。答曰。無色界愛未盡。流中誰成就欲流。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有流無明流。答曰。無色界愛未盡。誰成就見流。答曰。道未知智未生。扼亦如是。受中誰成就欲受。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戒受見受。答曰。道未知智未生。誰成就我受。答曰。無色界愛未盡。縛中誰成就欲愛身縛瞋恚身縛。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戒盜身縛我見身縛。答曰。道未知智未生。蓋中誰成就貪慾瞋恚睡眠調戲蓋。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疑蓋。答曰。欲愛未盡。若道法智未生。結中誰成就瞋恚慳嫉結。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愛結憍慢結。答曰。無色界愛未盡下分中誰成就貪慾瞋恚。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身見。答曰。苦未知智未生。誰成就戒盜疑。答曰。道未知智未生。見中誰成就身見邊見。答曰。苦未知智未生誰成就邪見見盜戒盜。答曰。道未知智未生。愛身中誰成就鼻舌更愛。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眼耳身更愛。答曰。梵天上愛未盡。誰成就竟更愛。答曰。無色界愛未盡。使中誰成就貪慾瞋恚使。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有愛憍慢無明使。答曰。無色界愛未盡。誰成就見使疑使。答曰。道未知智未生。結中誰成就瞋恚慳嫉結。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愛憍慢無明結。答曰。無色界愛未盡。誰成就見結失願疑結。答曰。道未知智未生。九十八使誰成就欲界苦諦所斷使。答曰。欲愛未盡。若苦法智未生誰成就欲界習諦所斷使。答曰。欲愛未盡。若習法智未生。誰成就欲界盡諦所斷使。答曰。欲愛未盡。若盡法智未生誰成就欲界道諦所斷使。答曰。欲愛未盡若道法智未生。誰成就欲界思惟所斷使。答曰。欲愛未盡。誰成就色界苦諦所斷使。答曰。色愛未盡。若苦未知智未生。誰成就色界習諦所斷使。答曰。色愛未盡若習未知智未生。誰成就色界盡諦所斷使。答曰。色愛未盡。若盡未知智未生誰成就色界。道諦所斷使。答曰。色愛未盡。若道未知智未生。誰成就色界思惟所斷使。答曰。色愛未盡。誰成就無色界苦諦所斷使。答曰。苦未知智未生。誰成就無色界習諦所斷使。答曰。習未知智未生。誰成就無色界盡諦所斷使。答曰。盡未知智未生。誰成就無色界道諦所斷使。答曰。道未知智未生。誰成就無色界思惟所斷使。答曰。無色界愛未盡(成就第七竟也)。誰不成就眼根。答曰。無色界欲界若未得若得便失。耳鼻舌根亦復如是。誰不成就身根。答曰。無色界意根無不成就。誰不成就男根女根。答曰。色無色界。欲界未得若得便失。命根無不成就。誰不成就樂根。答曰。凡夫人生遍淨天上。誰不成就苦根。答曰。色無色界。誰不成就喜根。答曰。凡夫人生光音天上。誰不成就憂根。答曰。欲愛已盡。護根無不成就。誰不成就信精進念定慧根。答曰。善根本斷。誰不成就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答曰。若未得若得便失。誰不成就眼持耳鼻舌持。答曰。無色界。欲界若未得若得便失。誰不成就身持色聲細滑持。答曰。無色界。誰不成就眼識耳識身識持。答曰。生梵天上不現在前。誰不成就香持味持鼻識舌識持。答曰。色無色界意持法持竟識持無不成就。誰不成就眼入耳鼻舌入。答曰。無色界。欲界若未得若得便失。誰不成就身入色聲細滑入。答曰。無色界。誰不成就香入味入。答曰。色無色界意入法入無不成就。誰不成就色陰。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痛想行識陰無不成就。誰不成就色盛陰。答曰。無色界。痛想行識盛陰無不成就。誰不成就地種乃至空種。答曰。無色界。識種無不成就。誰不成就色法。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無色法無不成就。誰不成就可見法有對法。答曰。無色界。不可見法無對法無不成就。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過去未來現在法無不成就。誰不成就善法。答曰。善根本斷。誰不成就不善法。答曰。欲愛已盡。無記法無不成就。誰不成就欲界繫法。答曰。無色界。誰不成就色界。繫法。答曰。無色界。無色界繫法無不成就。誰不成就學無學法。答曰。若未得若得便失。非學非無學法無不成就。誰不成就見諦所斷法。答曰。道未知智生。思惟所斷無斷滅法。苦諦習諦無不成就。誰不成就盡諦。答曰。若未得若得便失。誰不成就道諦。答曰。未得。禪中誰不成就初禪。答曰。凡夫人生梵天上。誰不成就二禪。答曰。凡夫人生光音天上。誰不成就三禪。答曰。凡夫人生遍淨天上。誰不成就四禪。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譯人云經本爾)。誰不成就四等。答曰。若未得若得便失。無色中誰不成就空處。答曰。凡夫人生空處上。誰不成就識處。答曰。凡夫人生識處上。誰不成就不用處。答曰。凡夫人生不用處上。有想無想處無不成就。誰不成就解脫除入一切入。答曰。若未得若得便失。誰不成就法智未知智。答曰。未得。誰不成就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未得若得便失。等智無不成就誰不成就苦智習盡道智空無相無願。答曰。未得結中誰不成就身見。答曰。苦未知智生。誰不成就戒盜疑。答曰。道未知智生。誰不成就貪瞋恚愚癡及欲漏。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有漏無明漏。答曰。無色界愛已盡。流中誰不成就欲流。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有流無明流。答曰。無色界愛已盡。誰不成就見流。答曰。道未知智生。軛亦如是。受中誰不成就欲受。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戒受見受。答曰。道未知智生。誰不成就我受。答曰。無色界愛已盡。縛中誰不成就欲愛身縛瞋恚身縛。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戒盜身縛我見身縛。答曰。道未知智生蓋中誰不成就貪慾瞋恚睡眠調戲。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疑蓋。答曰。欲愛已盡。若欲愛未盡道法智生。結中誰不成就瞋恚慳嫉結。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愛結憍慢結。答曰。無色界愛已盡。下分中誰不成就貪慾瞋恚。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身見。答曰。苦未知智生。誰不成就戒盜疑。答曰。道未知智生。見中誰不成就身見邊見。答曰。苦未知智生。誰不成就邪見見盜戒盜。答曰。道未知智生。愛身中誰不成就鼻舌更愛。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眼耳身更愛。答曰。梵天上愛已盡。誰不成就意更愛。答曰。無色界愛已盡。使中誰不成就貪慾瞋恚使。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答曰。無色界愛已盡。誰不成就見使疑使。答曰。道未知智生。結中誰不成就瞋恚慳嫉結。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愛結憍慢無明結。答曰。無色界愛已盡。誰不成就見失願疑結。答曰。道未知智生。九十八使誰不成就欲界苦諦所斷使。答曰。欲愛已盡。若欲愛未盡苦法智生。誰不成就欲界習諦所斷使。答曰。欲愛已盡。若欲愛未盡習法智生。誰不成就欲界盡諦所斷使。答曰。欲愛已盡。若欲愛未盡盡法智生誰不成就欲界道諦所斷使。答曰。欲愛已盡。若欲愛未盡道法智生。誰不成就欲界思惟所斷使。答曰。欲愛已盡。誰不成就色界苦諦所斷使。答曰。色愛已盡。若色愛未盡苦未知智生。誰不成就色界習諦所斷使。答曰。色愛已盡。若色愛未盡習未知智生。誰不成就色界盡諦所斷使。答曰。色愛已盡。若色愛未盡盡未知智生。誰不成就色界道諦所斷使。答曰。色愛已盡。若色愛未盡道未知智生。誰不成就色界思惟所斷使。答曰。色愛已盡。誰不成就無色界苦諦所斷使。答曰。苦未知智生。誰不成就無色界習諦所斷使。答曰。習未知智生。誰不成就無色界盡諦所斷使。答曰。盡未知智生。誰不成就無色界道諦所斷使。答曰。道未知智生。誰不成就無色界思惟所斷使。答曰。無色界愛已盡(不成就八門竟也)。眼根斷智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得斷智結不悉盡。聖人三使(色界三使)。得斷智結不悉盡。如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根。眼持耳鼻舌身持。色聲細滑持。眼入耳鼻舌身入。色聲細滑入。色陰色盛陰地種乃至空種。色法可見法。有對法色界繫法。第四禪慈悲護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知他人心智斷智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斷智結不悉盡。聖人三使斷智結不悉盡。意根得斷智時到無色界愛盡。三使得斷智三結永盡。如意根如是命根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意持法持意識持意入法入。痛陰想行識陰。痛盛陰想行識盛陰。識種無色法。不可見法。無對法。有漏法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善法無記法無色界繫法。非學非無學法。思惟所斷法苦諦習諦有想無想處有想無想處解脫。滅盡解脫等智斷智時。到無色界愛盡。三使斷智三結永盡。男根女根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四使斷智三結永盡。如男根女根如是。苦根憂根。香持味持鼻識舌識持。香入味入不善法。欲界繫法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四使斷智三結永盡。樂根斷智時到遍淨天愛盡。即彼樂根斷智結使不悉盡。喜根斷智時到光音天愛盡。即彼喜根斷智結使不悉盡。眼識耳識身識持斷智時到梵天上愛盡。即彼三識持斷智結使不悉盡。見諦所斷法得斷智時色愛未盡。道未知智現在前。十四使斷智三結永盡。色愛已盡道未知智現在前。七使斷智三結永盡。禪中初禪斷智時到初禪愛盡即彼初禪斷智結使不悉盡。第二禪斷智時到第二禪處愛盡。即彼第二禪斷智結使不悉盡。如第二禪喜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亦復如是。三禪斷智時到第三禪愛盡。即彼三禪斷智結使不悉盡無色中空處斷智時到空處愛盡。即彼空處。斷智結使不悉盡。空處解脫空處入亦復如是。識處斷智時到識處愛盡。即彼識處斷智結使不悉盡。識處解脫識處入亦復如是。不用處斷智時到不用處愛盡。即彼不用處斷智結使不悉盡。不用處解脫亦復如是。結中身見斷智時色愛未盡。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斷智結不悉盡。色愛已盡苦未知智現在前。九使斷智結不悉盡。如身見如是。下分中身見見中身見邊見斷智時色愛未盡。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斷智結不悉盡。色愛已盡苦未知智現在前。九使斷智結不悉盡。戒盜疑斷智時色愛未盡。道未知智現在前。十四使斷智三結永盡。色愛已盡道未知智現在前。七使斷智三結永盡。如戒盜疑如是。見流見軛戒受見受戒盜身縛我見身縛。下分中戒盜疑。見中邪見見盜戒盜。使中見使疑使。結中見失願疑結。斷智時色愛未盡。道未知智現在前。十四使斷智三結永盡。色愛已盡道未知智現在前。七使斷智三結永盡。貪慾瞋恚愚癡及欲漏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四使斷智三結永盡。如是欲流欲軛欲受欲愛身縛瞋恚身縛。蓋中貪慾瞋恚睡眠調戲。結中瞋恚慳嫉結。下分中貪慾瞋恚。愛身中鼻舌更愛。使中貪慾瞋恚使。結中瞋恚慳嫉結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四使斷智三結永盡。有漏無明漏斷智時。到無色界愛盡。三使斷智三結永盡。如是有流無明流有軛無明軛。我受愛結憍慢結無明結。意更愛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愛結憍慢結無明結。斷智時。到無色界愛盡三使斷智三結永盡。疑蓋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道法智現在前。八使斷智結不悉盡眼耳身更愛斷智時。到梵天上愛盡。即彼三愛身斷智結使不悉盡。九十八使中。欲界苦諦所斷使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苦法智現在前。十使斷智結不悉盡。欲界習諦所斷使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習法智現在前。七使斷智結不悉盡。盡諦所斷亦復如是。欲界道諦所斷使得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道法智現在前。八使斷智。結不悉盡。欲界思惟所斷使斷智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斷智三結永盡。聖人四使斷智三結永盡。色界苦諦所斷使斷智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斷智結不悉盡。無垢人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斷智結不悉盡。色界習諦所斷使斷智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得斷智結不悉盡。無垢人未知智現在前。十二使斷智結不悉盡。盡諦所斷使亦復如是。色界道諦所斷使得斷智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斷智結不悉盡。無垢人道未知智現在前。十四使斷智三結永盡。色界思惟所斷使斷智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得斷智結不悉盡。無垢人三使斷智結不悉盡。無色界苦諦所斷使斷智時色愛未盡。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斷智結不悉盡色愛已盡。苦未知智現在前。九使斷智結不悉盡。無色界習諦所斷使斷智時色愛未盡。習未知智現在前。十二使斷智結不悉盡色愛已盡。習未知智現在前。六使斷智結不悉盡。盡諦所斷使亦復如是。無色界道諦所斷使斷智時。色愛未盡道未知智現在前。十四使斷智三結永盡色愛已盡。道未知智現在前。七使斷智三結永盡。無色界思惟所斷使斷智時。到無色界愛盡。三使斷智三結永盡(斷智九門竟)。眼根盡作證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盡作證結不悉盡。無垢人三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如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根。眼持耳鼻舌身持色聲細滑持。眼入耳鼻舌身入。色聲細滑入。色陰色盛陰。地種乃至空種。色法可見法有對法色界繫法。第四禪慈悲護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知他人心智盡作證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盡作證結不悉盡。無垢人三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意根盡作證時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如意根如是。命根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意持法持意識持意入法入。痛陰想行識陰。痛盛陰想行識盛陰。識種無色法不可見法無對法。有漏法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善法無記法。無色界繫法。非學非無學法。思惟所斷法。苦諦習諦。有想無想處。有想無想解脫。滅盡解脫等智盡作證時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男根女根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阿那含果九十二使盡作證六結永盡(慳嫉瞋除道跡三也)。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如男根女根如是。苦根憂根。香持味持鼻識舌識持。香入味入不善法欲界繫法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阿那含果九十二使盡作證六結永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樂根盡作證時到遍淨天愛盡。即彼樂根盡作證時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喜根盡作證時到光音天愛盡即彼喜根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眼識耳識身識持盡作證時到梵天上愛盡。即彼三識持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見諦所斷法盡作證時。得須陀洹果八十八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斯陀含果八十八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阿那含果九十二使盡作證六結永盡。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禪中初禪盡作證時到初禪愛盡。即彼初禪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二禪盡作證時到二禪愛盡。即彼二禪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喜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亦復如是。三禪盡作證時到三禪愛盡。即彼三禪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無色中空處盡作證時到空處愛盡。即彼空處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空處解脫空處入亦復如是。識處盡作證時到識處愛盡。即彼識處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識處解脫識處入亦復如是。不用處盡作證時到不用處愛盡。即彼不用處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不用處解脫亦復如是。結中身見盡作證時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下分中身見。見中身見邊見盡作證時。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戒盜疑盡作證時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如是見流見軛戒受見受。戒盜身縛我見身縛。下分中戒盜疑。見中邪見見盜戒盜。使中見使疑使。結中見結失願疑結盡作證時。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貪瞋恚愚癡及欲漏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阿那含果九十二使盡作證六結永盡。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如是欲流欲軛欲愛。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蓋中貪慾瞋恚睡眠調戲結中瞋恚慳嫉結。下分中貪慾瞋恚愛身中鼻舌更愛。使中貪慾使瞋恚使結中瞋恚結慳嫉結。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阿那含果九十二使盡作證六結永盡。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有漏無明漏盡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流中有流無明流。有軛無明軛。我愛結憍慢結。意更愛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愛結憍慢結無明結。盡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疑蓋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無垢人道法智現在前。八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眼耳身更愛盡作證時。到梵天上愛盡。即彼三愛身盡作證結使不悉盡。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九十八使中欲界苦諦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無垢人苦法智現在前。十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欲界習諦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無垢人習法智現在前。七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盡諦所斷使亦復如是。欲界道諦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無垢人道法智現在前。八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欲界思惟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欲愛盡。三十六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阿那含果九十二使盡作證六結永盡。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色界苦諦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盡作證結不悉盡。無垢人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色界習諦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盡作證結不悉盡。無垢人習。未知智現在前。十二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盡諦所斷使盡作證時亦復如是。色界道諦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盡作證結不悉盡。無垢人道未知智現在前。十四使盡作證三結永盡。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色界思惟所斷使盡作證時。凡夫人到色愛盡。三十一使盡作證結不悉盡。無垢人三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無色界苦諦所斷使盡作證時。苦未知智現在前。十八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無色界習諦所斷使盡作證時。習未知智現在前。十二使盡作證結不悉盡。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盡諦所斷亦復如是。無色界道諦所斷使盡作證時。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無色界思惟所斷使盡作證時。得阿羅漢九十八使盡作證九結永盡(盡證十門竟)。   結使犍度十門跋渠第四竟(梵本一千六十首盧長十二字)。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九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智犍度第三   五跋渠頌曰。  八種有五處  知他人心智  若能修行智  相應最在後   阿毘曇八道跋渠第一  八十種智  擇恆在前  諸相應覺  世見無漏   又世尊言。八種成就學跡。十種漏盡阿羅漢。八種學跡幾種成就過去。幾種成就未來。幾種成就現在。十種漏盡阿羅漢。幾種成就過去。幾種成就未來。幾種成就現在。雲何為見。雲何為智。雲何為慧。若見是智耶。設智是見耶。若見是慧耶。設慧是見耶。若智是慧耶。設慧是智耶。見攝智耶為智攝見見攝慧耶為慧攝見智攝慧耶。為慧攝智。若成就見彼智耶。設成就智彼見耶。若成就見彼慧耶。設成就慧彼見耶。若成就智彼慧耶。設成就慧彼智耶。若見已滅無餘彼智耶。設智已滅無餘彼見耶。若見已滅無餘彼慧耶。設慧已滅無餘彼見耶。若智已滅無餘彼慧耶。設慧已滅無餘彼智耶。問定理攝成就滅。所謂等見是擇法覺意耶。設是擇法覺意是等見耶。所謂等智是擇法覺意耶。設是擇法覺意是等智耶。念覺意現在前時。幾覺意幾道種現在前。精進喜猗定護覺意。等見等志等語等業(身也)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現在前時。幾覺意幾道種現在前。諸法與念覺意相應。擇法覺意彼耶。設諸法與擇法覺意相應。念覺意彼耶。諸法念覺意相應。精進喜猗定護覺意等見等志等方便等念等定彼耶。設諸法與等定相應。念覺意彼耶。諸法乃至等念相應。等定彼耶。設諸法與等定相應。等念彼耶。雲何世俗等見。雲何世俗等智。若世俗等見是世俗等智耶。設是世俗等智是世俗等見。世俗等見世俗等智所攝耶。設是世俗等智世俗等見所攝耶。若成就世俗等見。彼世俗等智耶。設成就世俗等智。彼世俗等見耶。若世俗等見已滅無餘。彼世俗等智耶。設世俗等智已滅無餘。彼世俗等見耶。問定理攝成就滅。雲何無漏等見。雲何無漏等智。若無漏等見是無漏等智耶。設是無漏等智是無漏等見耶。無漏等見無漏等智所攝耶。設無漏等智無漏等見所攝耶。若成就無漏等見彼無漏等智耶。設成就無漏等智。彼無漏等見耶。問定理攝成就。此章義願具演說。   又世尊言。八種成就學跡。十種漏盡阿羅漢。八種學跡幾種成就過去。幾種成就未來。幾種成就現在。答曰。若依有覺有觀三昧。學初見現在前。彼不過去八種未來八種。現在彼滅已不失。若依有覺有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彼八種成就過去八未來八。現在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覺無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彼八過去八未來七現在(無等志也)。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彼八過去八未來四現在(除等志等語等業等命無色義)。彼滅已不失。若入滅盡三昧若世俗心現在前。彼八過去八未來現在無有(有覺有觀竟)。若依無覺無觀三昧。學初見現在前。彼無過去未來八現在七。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彼過去七未來八現在七。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彼過去七未來八現在四。彼滅已不失。若入滅盡定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七未來八現在無。彼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彼過去七未來八現在八(無覺觀竟)。若依無色定。學初見現在前。彼過去無。未來八。現在四。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彼過去四未來八現在四。彼滅已不失。復入滅盡定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四未來八現在無。若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彼過去四未來八現在八。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彼過去四未來八現在七(學跡竟)。十種漏盡阿羅漢。幾種成就過去。幾種成就未來。幾種成就現在。答曰。若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初智現在前。彼過去無未來十現在九(無等見也)。彼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智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智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八(無等志等見)。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初上無戒)。彼滅已不失。若入滅盡定。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無(智竟)。彼滅已不失。若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初見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復入滅盡定。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未來十現在無(有覺觀竟)。若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初見現在前。彼過去無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見現在前。彼過去八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無學見現在前。彼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復入滅盡定。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八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見現在前。彼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九(見竟)。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初見現在前。彼過去八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復入滅盡三昧。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九(無覺觀竟)。若依無色定。無學初見現在前。彼無過去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無學見現在前。彼過去五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若入滅盡定。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五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見現在前。彼過去五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見現在前。彼過去五未來十現在八(見竟)。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無學初見現在前。彼過去五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復入滅盡三昧。世俗心現在前。彼過去六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復依有覺有觀三昧。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復依無覺無觀三昧。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彼過去六未來十現在八(真人竟)。雲何為見。雲何為智。雲何為慧。雲何為見。答曰眼根。五見。世俗等見。學見。無學見也。雲何為智。答曰。除所修行忍。諸餘意識身相應智。及五識身相應智。盡智無生智也。雲何為慧。答曰。意識身相應慧。及五識身相應慧。盡智無生智(問竟)。諸見彼智耶。答曰。或見非智。雲何見非智。答曰。眼根所修行忍。是謂見非智。雲何智非見。答曰。除五見及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及五識身相應慧。盡智無生智。是謂智非見。雲何智見。答曰。除所修行忍。及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慧。五見世俗等見。是謂智見。雲何非智非見。答曰。除上爾所事。所謂見是慧耶。答曰。或是見非慧(梵言明智十智之一)。雲何是見非慧耶。答曰。眼根。是謂見非慧。雲何是慧非見。答曰。除五見。及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盡智無生智。是謂慧非見。雲何見慧。答曰。除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慧。及五見世俗等見。是謂見慧。雲何非見非慧。答曰。除上爾所事。諸智彼慧耶。答曰。如是智是慧也。頗有慧非智。答曰。有所修行忍(定理竟)。所謂見是智攝耶。答曰。或見非智。雲何見非智。答曰。眼根所修行忍。是謂見非智。雲何智非見。答曰。除五見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盡智無生智。是謂智非見。雲何見智。答曰。除所修忍及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慧。五見世俗等見。是謂見智。雲何非智非見。答曰。除上爾所事。所謂見彼慧所攝耶。答曰。或見非慧。雲何見非慧。答曰。眼根。是謂見非慧。雲何慧非見。答曰。除五見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盡智無生智。是謂慧非見。雲何見慧。答曰。除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慧。五見世俗等見。是謂見慧。雲何非見非慧。答曰。除上爾所事。智攝慧慧攝智耶。答曰。慧攝智非智攝慧。不攝何等。答曰。所修行忍(忍智不得慧也)。成就與滅亦復如是。問定理攝成就滅也。所謂等見是擇法覺意耶。答曰。或等見非擇法覺意。雲何等見非擇法覺意。答曰。世俗等見。是謂等見非擇法覺意。雲何擇法覺意非等見耶。答曰。盡智無生智。是謂擇法覺意非等見。雲何等見擇法覺意。答曰。除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慧。是謂等見擇法覺意。雲何非等見亦非擇法覺意。答曰。除上爾所事。所謂等智是擇法覺意耶。答曰。或等智非擇法覺意。雲何等智非擇法覺意。答曰。世俗等智。是謂等智非擇法覺意。雲何擇法覺意非等智。答曰。所修行忍。是謂擇法覺意非等智。雲何等智擇法覺意。答曰。除所修行忍。諸餘無漏慧。是謂等智擇法覺意。雲何非等智非擇法覺意。答曰。除上爾所事。念覺意現在前時。幾覺意。幾道種現在前。答曰。若依未來有覺有觀三昧。學念覺意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若依初禪學念覺意現在前。彼七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七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若依禪中間。學念覺意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七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若依二禪學念覺意現在前。彼七覺意現在前。及七道種。無學七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若依三禪四禪學念覺意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七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若依無色定學念覺意現在前。彼六意覺現在前。及四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五道種法。精進猗定覺護意等見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復如是。喜覺意現在前時。幾覺意幾道種現在前。答曰。若依初禪學喜覺意現在前。彼七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七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若依二禪學喜覺意現在前。彼七覺意現在前。及七道種。無學七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等志現在前時。幾覺意幾道種現在前。答曰。若依未來有覺有觀三昧。學等志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智見不並)。若依初禪學等志現在前。彼七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七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等語現在前時。幾覺意幾道種現在前。答曰。若依未來有覺有觀三昧。學等語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若依初禪學等語現在前。彼七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七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若依禪中間學等語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七道種。無學六覺意(無喜)現在前。及八道種。若依二禪學等語現在前。彼七覺意現在前。及七道種(無等志也)。無學七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若依三禪。四禪。學等語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七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等業等命亦復如是。諸法念覺意相應彼擇法覺耶。答曰。或念覺意非擇法覺意。雲何念覺意非擇法覺意。答曰。擇法覺意。是謂念覺意非擇法覺意。雲何擇法覺意非念覺意。答曰。念覺意。是謂擇法覺意非念覺意。雲何念覺意擇法覺意。答曰。除擇法覺意諸餘念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擇法覺意。雲何非念覺意非擇法覺意。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念覺意非擇法覺意。精進猗定護覺意等方便等定亦復如是。諸法念覺意相應彼喜覺意耶。答曰。或念覺意非喜覺意。雲何有念覺意非喜覺意。答曰。喜覺意及喜覺意不相應。念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非念覺意。答曰。喜覺意相應念覺意。是謂喜覺意非念覺意。雲何念覺意喜覺意。答曰。除念覺意諸餘喜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喜覺意。雲何非念覺意亦非喜覺意。答曰。喜覺意不相應念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念覺意亦非喜覺意。等見等志亦復如是。諸法念覺意相應彼等念耶。答曰。如是。設諸法等念相應彼念覺意耶。答曰。如是。諸法擇法覺意相應彼精進覺意耶。答曰。或擇法覺意非精進覺意。雲何擇法覺意非精進覺意。答曰。精進覺意。是謂擇法覺意非精進覺意。雲何精進覺意非擇法覺意。答曰。擇法覺。意是謂精進覺意非擇法覺意。雲何擇法覺意精進覺意。答曰。除精進覺意諸餘擇法覺意相應法。是謂擇法覺意精進覺意。雲何非擇法覺意亦非精進覺意。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擇法覺意亦非精進覺意。猗定護覺意等方便等定等念亦復如是。諸法擇法覺意相應彼喜覺意耶。答曰。或擇法覺意非喜覺意。雲何擇法覺意非喜覺意。答曰。喜覺意及喜覺意不相應。擇法覺意相應法。是謂擇法覺意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非擇法覺意。答曰。喜覺意相應擇法覺意。是謂喜覺意非擇法覺意。雲何擇法覺意喜覺意。答曰。除擇法覺意。諸餘喜覺意相應法。是謂擇法覺意喜覺意。雲何非擇法覺意非喜覺意。答曰。喜覺意不相應擇法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擇法覺意亦非喜覺意。等志亦復如是。諸法擇法覺意相應彼等見耶。答曰。如是。諸法等見相應彼擇法覺意。頗擇法覺意無等見耶。答曰。有等見不攝擇法覺意。諸法精進覺意相應。彼有喜覺意耶。答曰。或精進覺意非喜覺意雲何精進覺意非喜覺意。答曰。喜覺意及喜覺意不相應。精進覺意相應法。是謂精進覺意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非精進覺意。答曰。喜覺意相應精進覺意。是謂喜覺意非精進覺意。雲何精進覺意喜覺意。答曰。除精進覺意。諸餘喜覺意相應法。是謂精進覺意喜覺意。雲何非精進覺意非喜覺意。答曰。喜覺意不相應精進覺意。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精進覺意非喜覺意。等見等志亦復如是。諸法精進覺意相應彼猗覺意耶。答曰。或精進覺意非猗覺意。雲何精進覺意非猗覺意。答曰。猗覺意。是謂精進覺意非猗覺意。雲何猗覺意非精進覺意。答曰。精進覺意。是謂猗覺意非精進覺意。雲何精進覺意猗覺意。答曰。除猗覺意諸餘精進覺意相應法。是謂精進覺意猗覺意。雲何非精進覺意非猗覺意。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精進覺意非猗覺意。定護覺意等念等定亦復如是。諸法精進覺意相應彼等方便耶。答曰。如是。設諸法等方便相應。彼精進覺意耶。答曰。如是。諸法喜覺意相應。彼猗覺意耶。答曰或喜覺意非猗覺意。雲何喜覺意非猗覺意。答曰。喜覺意相應猗覺意。是謂喜覺意非猗覺意。雲何猗覺意非喜覺意。答曰。喜覺意及喜覺意不相應。猗覺意相應法。是謂猗覺意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猗覺意。答曰。除猗覺意。諸餘喜覺意相應法。是謂喜覺意猗覺意。雲何非喜覺意亦非猗覺意。答曰。喜覺意不相應猗覺意。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喜覺意非猗覺意。定護覺意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復如是。諸法喜覺意相應彼等見耶。答曰。或喜覺意非等見。雲何喜覺意非等見。答曰。喜覺意相應等見。及餘等見不相應。喜覺意相應法。是謂喜覺意非等見。雲何等見非喜覺意。答曰。等見相應喜覺意。諸餘喜覺意不相應。等見相應法。是謂等見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等見。答曰。除喜覺意相應等見。諸餘喜覺意等見相應法。是謂喜覺意等見相應法。雲何非喜覺意非等見。答曰。喜覺意不相應等見。等見不相應喜覺意。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喜覺意非等見。等志亦復如是。諸法猗覺意相應彼定覺意耶。答曰。或猗覺意非定覺意。雲何猗覺意非定覺意。答曰。定覺意。是謂猗覺意非定覺意。雲何定覺意非猗覺意。答曰。猗覺意。是謂定覺意非猗覺意。雲何猗覺意定覺意。答曰。除定覺意。諸餘猗覺意相應法。是謂猗覺意定覺意。雲何非猗覺意非定覺意。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猗覺意非定覺意護覺意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復如是。諸法猗覺意相應彼等見耶。答曰。或猗覺意非等見。雲何猗覺意非等見。答曰。等見及等見不相應。猗覺意相應法。是謂猗覺意非等見。雲何等見非猗覺意。答曰。等見相應猗覺意。是謂等見非猗覺意。雲何猗覺意等見。答曰。除猗覺意諸餘等見相應法。是謂猗覺意等見。雲何非猗覺意非等見。答曰。等見不相應猗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猗覺意非等見。等志亦如是。諸法定覺意相應。彼護覺意耶。答曰。或定覺意非護覺意。雲何定覺意非護覺意。答曰。護覺意。是謂定覺意非護覺意。雲何護覺意非定覺意。答曰。定覺意是謂護覺意非定覺意。雲何定覺意護覺意。答曰。除護覺意。諸餘定覺意相應法。是謂定覺意護覺意。雲何非定覺意非護覺意。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定覺意非護覺意。等方便等念亦復如是。諸法定覺意相應彼等見耶。答曰。或定覺意非等見。雲何定覺意非等見。答曰。等見及等見不相應。定覺意。相應法。是謂定覺意非等見。雲何等見非定覺意。答曰。等見相應定覺意。是謂等見非定覺意。雲何定覺意等見。答曰。除定覺意諸餘等見相應法。是謂定覺意等見。雲何非定覺意非等見。答曰。等見不相應定覺意。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定覺意非等見。等志亦如是。諸法定覺意相應彼等定耶。答曰。如是。設諸法等定相應彼定覺意耶。答曰。如是。諸法護覺意相應彼等見耶。答曰。或護覺意非等見。雲何護覺意非等見。答曰。等見及等見不相應護覺意相應法。是謂護覺意非等見。雲何等見非護覺意。答曰。等見相應護覺意。是謂等見非護覺意。雲何護覺意等見。答曰。除護覺意諸餘等見相應法。是謂護覺意等見。雲何非護覺意非等見。答曰。等見不相應護覺意。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護覺意非等見。等志亦如是。諸法護覺意相應彼等方便耶。答曰。或護覺意非等方便。雲何護覺意非等方便。答曰。等方便是謂護覺意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非護覺意。答曰。護覺意是謂等方便非護覺意。雲何護覺意等方便。答曰。除等方便諸餘護覺意相應法。是謂護覺意等方便。雲何非護覺意非等方便。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護覺意非等方便。等念等定等亦復如是。諸法等見相應彼等志耶。答曰。或等見非等志。雲何等見非等志。答曰。等見相應等志。及等志不相應等見相應法。是謂等見非等志。雲何等志非等見。答曰。等志相應等見及等見不相應等志相應法。是謂等志非等見。雲何等見等志。答曰。除等見相應等志。諸餘等見等志相應法。是謂等見等志。雲何非等見非等志。答曰。等見不相應等志。等志不相應等見。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見非等志。諸法等見相應等方便耶。答曰。或等見非等方便。雲何等見非等方便。答曰。等見相應等方便。是謂等見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非等見。答曰。等見及等見不相應等方便相應法。是謂等方便非等見。雲何等見等方便。答曰。除等方便諸餘等見相應法。是謂等見等方便。雲何非等見非等方便。答曰。等見不相應等方便。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見非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諸法等志相應彼等方便耶。答曰。或等志非等方便。雲何等志非等方便。答曰。等志相應等方便。是謂等志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非等志。答曰。等志及等志不相應等方便相應法。是謂等方便非等志。雲何等志等方便。答曰。除等方便諸餘等志相應法。是謂等志等方便。雲何非等志非等方便。答曰。等志不相應等方便。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志非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諸法等方便相應彼等念耶。答曰。或等方便非等念。雲何等方便非等念。答曰。等念是謂等方便非等念。雲何等念非等方便。答曰。等方便是謂等念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等念。答曰。除等念諸餘等方便相應法。是謂等方便等念。雲何非等方便非等念。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方便非等念。等定亦如是。諸法等念相應彼等定耶。答曰。或等念非等定。雲何等念非等定。答曰。等定是謂等念非等定。雲何等定非等念。答曰。等念是謂等定非等念。雲何等念等定。答曰。除等定諸餘等念相應法。是謂等念等定。雲何非等念非等定。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念非等定。雲何世俗等見。雲何世俗等智。世俗等見雲何。答曰。意識身相應善有漏慧。世俗等智雲何。答曰。意識身相應善有漏慧。五識身相應善慧。若世俗等見是世俗等智耶。答曰如是。若世俗等見彼世俗等智。頗有世俗等智非世俗等見。答曰有。五識身相應善慧。世俗等見攝世俗等智耶世俗等智攝世俗等見耶。答曰。世俗等智攝世俗等見。非世俗等見攝世俗等智。不攝何等。答曰。五識身相應善慧。成就滅亦復如是。問定理攝成就滅。雲何無漏等見雲何無漏等智。無漏等見雲何。答曰。盡智無生智不攝無漏慧。無漏等智雲何。答曰。除所修忍諸餘無漏慧。若無漏等見是無漏等智耶。答曰。或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雲何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答曰。所修行忍。是謂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雲何無漏等智非無漏等見。答曰。盡智無生智。是謂無漏等智非無漏等見。雲何無漏等見無漏等智。答曰。除所修行忍。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慧。是謂無漏等見無漏等智。雲何非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答曰。除上爾所事。無漏等見攝無漏等智耶。答曰。或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雲何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答曰。所修行忍。是謂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雲何無漏等智非無漏等見。答曰。盡智無生智是謂無漏等智非無漏等見。雲何無漏等見無漏等智。   答曰。除所修行忍。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智。是謂無漏等見無漏等智。雲何非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答曰。除上爾所事。若成就無漏等見彼無漏等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無漏等智。亦無漏等見。頗成就無漏等見非無漏等智耶。答曰。有苦法忍現在前。問定理攝成就。   阿毘曇智犍度八十種跋渠第一竟(梵本四百三十三首盧秦七千二百四十六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阿毘曇智犍度五種跋渠第二  邪見等見逆  學者亦無學  非學非無學  梵忍及五種   雲何邪見雲何邪智。若邪見是邪智耶。設是邪智是邪見耶。邪見攝邪智耶。邪智攝邪見耶。若成就邪見彼邪智耶。設成就邪智彼邪見耶。若邪見已滅無餘彼邪智耶。設邪智已滅無餘彼邪見耶。問定理攝成就滅。雲何等見雲何等智。若等見是等智耶。設是等智是等見耶。等見攝等智等智攝等見。若成就等見彼等智耶。設成就等智彼等見耶。若等見已滅無餘彼等智耶。設等智已滅無餘彼等見耶。問定理攝成就滅也。諸逆慧儘是結耶。設是結儘是逆慧耶。   雲何學見。雲何學智。雲何學慧。若學見是學智耶。設是學智是學見耶。學見是學慧耶。設學慧是學見耶。學智是學慧耶。設學慧是學智耶。學見攝學智耶。學智攝學見耶。學見攝學慧學慧攝學見學智攝學慧學慧攝學智。若成就學見彼學智耶。設成就學智彼學見耶。若成就學見彼學慧耶。設成就學慧彼學見耶。若成就學智彼學慧耶。設成就學慧彼學智耶。問定理攝成就也。雲何無學見。雲何無學智。雲何無學慧。無學見是無學智耶。設無學智是無學見耶。無學見是無學慧耶。設是無學慧是無學見耶。若無學智是無學慧耶。設無學慧是無學智耶。無學見攝無學智耶。無學智攝無學見耶。無學見攝無學慧。無學慧攝無學見耶。無學智攝無學慧。無學慧攝無學智。若成就無學見彼無學智耶。設成就無學智彼無學見耶。若成就無學見彼無學慧耶。設成就無學慧彼無學見耶。若成就無學智彼無學慧耶。設成就無學慧彼無學智耶。問定理攝成就也。雲何非學非無學見。雲何非學非無學智。雲何非學非無學慧。非學若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智耶。設是非學非無學智。是非學非無學見耶。若非學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慧耶。設非學非無學慧。是非學非無學見耶。若非學非無學智。是非學非無學慧耶。設非學非無學慧。是非學非無學智耶。若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智耶。非學非無學智攝。非學非無學見耶。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慧耶。非學非無學慧。攝非學非無學見耶。非學非無學智。攝非學非無學慧耶。設非學非無學慧。攝非學非無學智耶。若成就非學非無學見。彼非學非無學智耶。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智。彼非學非無學見耶。若成就非學非無學見。彼非學非無學慧耶。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慧。彼非學非無學見耶。若成就非學非無學智。彼非學非無學慧耶。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慧。彼非學非無學智耶。若非學非無學見已滅無餘。彼非學非無學智耶。設非學非無學智已滅無餘。彼非學非無學見耶。若非學非無學見已滅無餘。彼非學非無學慧耶。設非學非無學慧已滅無餘。彼非學非無學見耶。若非學非無學智已滅無餘。彼非學非無學慧耶。設非學非無學慧已滅無餘。彼非學非無學智耶。問定理攝成就滅也。如彼梵天作是語。我於此梵天大梵。富造化妙造眾生類。於此五見是何等見用。何等諦斷此見。如彼梵迦夷天作是語。此梵天大梵富造化妙造眾生類。於此五見是何等見用。何等諦斷此見。如彼長爪梵志作是語。一切瞿曇我不忍一切我忍有忍不忍。於此五見是何等見用。何等諦斷此見。所謂此見阿羅漢失不淨。其形像精魔迦夷天(身也)。阿羅漢失不淨。於此五見是何等見用。何等諦斷此見。所謂此見阿羅漢自脫不知。阿羅漢自脫狐疑得阿羅漢由他知。於此五見是何等見用。何等諦斷此見。所謂此見稱唯苦道苦道種五。於此五見何等見用。何等諦斷此見。此章義願具演說。   雲何邪見雲何邪智。邪見雲何。答曰。五見不定義五見盡邪見。若定所謂此見無施無報無說。是謂邪見。邪智雲何。答曰。意識身相應染污慧。五識身相應染污慧。是謂邪智。若邪見是邪智耶。答曰。如是。邪見是邪智頗有邪智非邪見。答曰。有除五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染污慧。五識身相應染污慧。邪見攝邪智邪智攝邪見耶。答曰。邪智攝邪見。非邪見攝邪智。不攝何等。答曰。除五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染污慧。五識身相應染污慧。若成就邪見彼邪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邪見彼邪智也。頗成就邪智非邪見耶。答曰。有學見跡。若邪見已滅無餘彼邪智耶。答曰。如是。若邪智已滅無餘彼邪見也。頗有邪見已滅無餘非邪智耶。答曰。有學見跡。問定理攝成就滅也。雲何等見雲何等智。等見雲何。答曰。盡智無生智不攝意識身相應善慧。等智雲何。答曰。除所修行忍。諸餘意識身相應善慧。五識身相應善慧等見是等智耶。答曰。或等見非等智。雲何等見非等智。答曰。所修行忍。是謂等見非等智。雲何等智非等見。答曰。五識身相應善慧盡智無生智。是謂等智非等見。雲何等智等見。答曰。除所修行忍盡智無生智。諸餘意識身相應善慧。是謂等智等見。雲何非等見非等智。答曰。除上爾所事。等見攝等智耶。答曰。或等見非等智。雲何等見非等智。答曰。所修行忍是謂等見非等智。雲何等智非等見。答曰。五識身相應善慧盡智無生智。是謂等智非等見。雲何等見等智。答曰。除所修行忍盡智無生智。諸餘意識身相應善慧。是謂等見等智。雲何非等見非等智。答曰。除上爾所事。成就滅亦如是。問定理攝成就滅也。諸逆慧儘是結耶。答曰。或逆慧非結。雲何逆慧非結。答曰。除二結(見失願)諸餘染污慧。是謂逆慧非結。雲何結非逆慧。答曰。七結是謂結非逆慧。雲何逆慧是結。答曰。二結是謂逆慧。結雲何非逆慧非結。答曰。除上爾所事。雲何學見雲何學智雲何學慧。學見雲何。答曰。學慧。學智雲何。答曰。學八智。學慧雲何。答曰。學見學智學慧。此之謂也。若學見是學智耶。答曰。如是。學智是學見。頗有學見非學智耶。答曰。有所修行忍。若學見是學慧耶。答曰。如是。設是學慧是學見耶。答曰。如是。若學智是學慧耶。答曰。如是。若學智是學慧。頗有學慧非學智耶。答曰。有所修行忍。學見攝學智學智攝學見耶。答曰。學見攝學智非學智攝學見。不攝何等。答曰。所修行忍。學見攝學慧耶。答曰。如是。學慧攝學見耶。答曰。如是。學智攝學慧學慧攝學智耶。答曰。學慧攝學智非學智攝學慧。不攝何等。答曰。所修行忍。若成就學見彼學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學智彼學見也。頗成就學見非學智耶。答曰。有苦法忍現在前。若成就學見彼學慧耶。答曰。如是。設成就學慧彼學見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學智彼學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學智彼學慧也。頗成就學慧非學智耶。答曰。有苦法忍現在前。問定理攝成就。雲何無學見。雲何無學智。雲何無學慧。無學見雲何。答曰。盡智無生智不攝無漏慧。無學智雲何。答曰。無學八智。無學慧雲何。答曰。無學見無學智無學慧。此之謂也。無學見是無學智耶。答曰。如是。無學見是無學智。頗有無學智非無學見耶。答曰。有盡智無生智也。無學智是無學慧耶。答曰。如是。無學慧是無學智耶。答曰。如是。無學見攝無學智。無學智攝無學見。答曰。無學智攝無學見。非無學見攝無學智。不攝何等。答曰。盡智無生智。無學見攝無學慧。無學慧攝無學見。答曰。無學慧攝無學見。非無學見攝無學慧。不攝何等。答曰。盡智無生智。無學智攝無學慧耶。答曰。如是。無學慧攝無學智耶。答曰。如是。成就亦如是。問定理攝成就也。雲何非學非無學見。雲何非學非無學智。雲何非學非無學慧。非學非無學見雲何。答曰。眼根五見世俗等見也。非學非無學智雲何。答曰。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也。非學非無學慧雲何。答曰。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若非學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智耶。答曰。或見非智。雲何見非智。答曰。眼根是謂見非智。雲何智非見。答曰。除五見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是謂智非見。雲何見智。答曰。五見世俗等見是謂見智。雲何非見非智。答曰。除上爾所事。非學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慧耶。答曰。或見非慧。雲何見非慧。答曰。眼根是謂見非慧。雲何慧非見。答曰。除五見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是謂慧非見。雲何見慧。答曰。五見世俗等見是謂見慧。雲何非見非慧。答曰。除上爾所事。非學非無學智。是非學非無學慧耶。答曰。如是。設非學非無學慧。是非學非無學智耶。答曰。如是。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智耶。答曰。或見非智。雲何見非智。答曰。眼根是謂見非智。雲何智非見。答曰。除五見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是謂智非見。雲何見智。答曰。五見世俗等見。是謂見智。雲何非見非智。答曰。除上爾所事。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慧耶。答曰。或見非慧。雲何見非慧。答曰。眼根是謂見非慧。雲何慧非見。答曰。除五見世俗等見。諸餘意識身相應有漏慧。五識身相應慧。是謂慧非見。雲何見慧。答曰。五見世俗等見。是謂見慧。雲何非見非慧。答曰。除上爾所事。非學非無學智。攝非學非無學慧耶。答曰。如是。非學非無學慧。攝非學非無學智耶。答曰。如是。成就滅亦如是。問定理攝成就滅也。如彼梵天作是說。我於此梵大梵富。以卑法盜為最。此是見盜苦諦所斷。造化無作言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言妙者以卑法盜為最。此是見盜苦諦所斷。造眾生類無作言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如彼梵迦夷天作是言。此梵大梵富。以卑法盜為最。此是見盜苦諦所斷。造眾生類無作言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言妙者以卑法盜為最。此是見盜苦諦所斷。造眾生類無作言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如彼長爪梵志作是語。一切瞿曇我不忍。此邊見斷滅所攝苦諦所斷。一切瞿曇我忍。此邊見有常所攝苦諦所斷。我有忍有不忍。彼有忍者。此邊見有常所攝苦諦所斷。彼有不忍者。此邊見斷滅所攝苦諦所斷。所謂此見阿羅漢失不淨。其形像精魔迦夷天。阿羅漢失不淨污床褥無作言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所謂此見阿羅漢自脫不知。言阿羅漢無此智。此耶邪見道諦所斷。所謂此見阿羅漢自脫狐疑。阿羅漢已越狐疑。此耶邪見道諦所斷。所謂此見得阿羅漢由他知得。阿羅漢不由他知。此耶邪見道諦所斷。所謂此見稱言苦道苦道種無作言作。此是戒盜苦諦所斷(五竟此品以名)。   阿毘曇五種跋渠第十四竟(梵本二百首盧長十四字秦三千五百四十九言)。   阿毘曇智犍度知他心跋渠第三  知他人心四  及愛亦有五  明信滅顛倒  修行三昧道   雲何知他人心智。雲何識宿命智。若知他人心智即知他人心耶。設知他人心是知他人心智耶。若識宿命智即識宿命耶。設識宿命是識宿命智耶。若識宿命智彼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耶。設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是識宿命智耶。雲何等意解脫。雲何無疑意解脫。以何等故等意解脫言愛耶。諸等意解脫。彼一切盡智相應耶。設盡智相應。彼一切等意解脫耶。諸無疑意解脫。彼一切無生智相應耶。設無生智相應彼一切無疑意解脫耶。雲何學明。雲何學智。雲何無學明。雲何無學智。修行法時最初得。何等信佛耶法耶僧耶。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滅幾不滅。此三三昧須陀洹。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幾成就現在。若道過去一切彼道已修已猗耶。設道已修已猗一切彼道過去耶。若道未來一切彼道不修不猗耶。設道不修不猗一切彼道未來耶。若道現在一切彼道當修耶。設道當修一切彼道現在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雲何知他人心智。雲何識宿命智。知他人心智雲何。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他眾生他人所覺所觀所行。已覺意性如實知之。是謂知他人心智。識宿命智雲何。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如其相貌無數生識宿命。是謂識宿命智。若知他人心智。即知他人心耶。答曰。或知他人心智非知他人心。雲何知他人心智非知他人心。答曰。若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是謂知他人心智。即非知他人心。雲何知他人心非知他人心智耶。答曰如是。睹相聞他語知他人心。是謂知他人心。非知他人心智。雲何知他人心智。亦知他人心。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他眾生他人所覺所觀所行。已覺意性如實知之。是謂知他人心智。亦知他人心。雲何不知他人心智。亦不知他人心。答曰。除上爾所事。若識宿命智即識宿命耶。答曰。或識宿命智即不識宿命。雲何識宿命智即不識宿命。答曰。若識宿命智過去未來。是謂識宿命智彼不識宿命。雲何識宿命非識宿命智。答曰。如生識宿命如其色像。生得此智識宿命。是謂識宿命非識宿命智。雲何識宿命智彼識宿命耶。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如其相貌無數生識宿命。是謂識宿命智。彼識宿命雲何非識宿命智。非識宿命耶。答曰。除上爾所事。若識宿命智。彼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耶。答曰。或識宿命智。彼不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雲何識宿命智。彼不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過去生時知自更持陰入心。是謂識宿命智彼不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雲何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非識宿命智耶。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過去於此生他眾生他人心智所更持陰入心是謂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非識宿命智。雲何識宿命智。亦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過去生時他眾生他人智所更持陰入心。是謂識宿命智亦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雲何非識宿命智。亦不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過去於此生知自所更持陰入心。是謂非識宿命智亦不知過去他人心所念法。雲何等意解脫。雲何無疑意解脫。等意解脫雲何。答曰。等意解脫阿羅漢盡智。無學等見所可相應心脫已脫當脫。是謂等意解脫。無疑意解脫雲何。答曰。無疑意法阿羅漢盡智無生智。無學等見所可相應心脫已脫當脫。是謂無疑意解脫。以何等故等意解脫言愛耶。答曰。等意解脫阿羅漢護此法。自愛取藏彼等意解脫。阿羅漢善自護愛取藏我於此法莫退。譬如母人有一子。愛忍常不離目。彼母人養護攝覆。此不寒不熱不飢不渴無有眾惱。如是等意解脫。阿羅漢此法自護取藏彼等意解脫。阿羅漢善自護取藏我莫於此法退。以是故等意解脫言愛也。諸等意解脫與盡智相應耶。答曰。或等意解脫不與盡智相應。雲何等意解脫不與盡學相應。答曰。等意解脫阿羅漢無學等見所可相應。心脫已脫當脫(三世)。是謂等意解脫不與盡智相應。雲何盡智相應非等意解脫。答曰。無疑法阿羅漢盡智所可相應心脫已脫當脫。是謂盡智相應非等意解脫。雲何等意解脫盡智相應。答曰。等意解脫阿羅漢盡智所可相應。心脫已脫當脫。是謂等意解脫盡智相應。雲何非等意解脫不盡智相應。答曰。無疑法阿羅漢無生智。無學等見所可相應心脫已脫當脫。是謂非等意解脫不盡智相應。諸無疑意解脫盡無生智相應耶。答曰。如是。諸與無生智相應盡無疑意解脫。頗有無疑意解脫不與無生智相應耶。答曰。有無疑法阿羅漢盡智。無學等見所可相應心脫已脫當脫。雲何學明雲何學智。學明雲何。答曰。學慧也。學智雲何。答曰。學八智也。雲何無學明雲何無學智。無學明雲何。答曰。無學慧也。無學智雲何。答曰。無學八智也。修行法時最初得何等。信佛耶法耶僧耶。答曰。修行苦法修行習法修行盡法修行道法佛法僧也。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滅幾未滅。答曰。一切滅也。此三三昧須陀洹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幾成就現在。答曰。盡成就未來。已滅不失即成就過去。若現在前成就現在。若道前過去一切彼道已修已猗耶。答曰。如是。若道過去。一切彼道已修已猗。頗有道已修已猗此道不過去耶。答曰。有未來道已修已猗也。若道未來。一切彼道不已修不已猗。答曰。或道未來。此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雲何道未來此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耶。答曰。未來道已修已猗。是謂道未來。此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也。雲何道不已修不已猗此道不未來耶。答曰。未曾得道現在前。是為道不已修不已猗。此道不未來。雲何道未來。此道不已修不已猗。答曰。若道未來不已修不已猗。是謂道未來此道不已修不已猗。雲何道非未來。此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答曰。過去道本得現在前。是謂道非未來。此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若道現在前。一切彼道盡修猗耶。答曰。如是。若道現在前一切彼道盡修猗。頗道修猗此道不現在前耶。答曰。有如本未得道現在前。餘未來彼種所修道也。   阿毘曇知他人心智跋渠第三竟(梵本百三十二首盧也秦二千七十四言一萬三千一百六十九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一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智犍度修智跋渠第四之一  攝成就修緣  緣滅作證智  亦作無常念  七處最在後   八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法智攝幾智。乃至道智攝幾智。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乃至成就道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若修法智彼修未知智耶。設修未知智有法智耶。若修法智時。有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設修道智彼法智耶。若乃至修盡智有道智耶。設修道智有盡智耶。頗法智法智緣。頗法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緣。頗道智道智緣。頗道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緣耶。法智法智有幾緣緣。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幾緣緣。道智道智幾緣緣。道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幾緣緣。若諸結在欲界繫。彼結法智滅耶。設結法智滅者是欲界繫結耶。諸結在色無色界繫。彼結未知智滅耶。設彼結未知智滅。是色無色界繫結耶。諸結苦諦所斷彼結苦智所斷耶。設彼結苦智所斷。彼結苦諦所斷耶。諸結習諦盡諦道諦所斷。彼結道智所斷耶。設彼結道智所斷。彼結道諦所斷耶。諸結法智所滅法智。彼結得盡證耶。設彼結法智得盡證法智滅彼結耶。諸結未知智所滅未知智。彼結得盡證耶。設彼結未知智得盡證未知智滅彼結耶。諸結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所滅道智彼結得盡證耶。設彼結道智得盡證道智滅彼結耶。眼根用幾智知。乃至無色界思惟所斷無明使用幾智知。又世尊言。習無常想修行廣佈。盡欲愛。盡色愛無色愛。盡調盡憍慢盡無明。此想當言法智相應。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當言有覺有觀耶。無覺有觀耶無覺無觀耶。當言樂根相應耶。喜根護根相應耶。當言空無相無願。當言欲界繫緣耶。色無色界繫緣不繫緣耶。又世尊言。比丘七處善三觀義達於此法。得盡有漏分別色苦色習色盡色道跡。色味色患色棄出如實知之。此智當言法智耶。當言乃至道知耶。痛想行識亦如是。雲何色盡。雲何色棄出。色盡色棄出有何差別。雲何痛想行。雲何識盡。雲何識棄出。識盡識棄出有何差別。此章義願具演說。   八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法智。攝法智五智。少有入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也。未知智攝未知智五智。少有入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也。知他人心智攝知他人心智四智。少有入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也。等智攝等智一智。少有入知他人心智也。苦智攝苦智二智。少有入法智未知智也。習智盡智亦如是。道智攝道智三智。少有入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也(一攝門竟)。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三四五六七八。雲何三。答曰。苦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三(法苦等也)。知他人心智四(上三)。苦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四。苦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仍習上)。習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若成就未知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四五六七八。雲何四。答曰。苦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四(法苦等)。知他人心智五。習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若成就知他人心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二四五六七八。雲何二。答曰。凡夫人二(等智他心智也)。無垢人苦法忍現在前二。苦法智四。苦未知忍四。苦未知智五。習法忍五。習法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六。盡法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七。道法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八。若成就等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雲何一。答曰。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一。無垢人苦法忍現在前一。知他人心智凡夫人二。無垢人苦法忍現在前二。苦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四。苦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四。苦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若成就苦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三四五六七八。雲何三。答曰。苦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四。苦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四。苦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若成就習。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五六七八。雲何五。答曰。習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若成就盡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六七八。雲何六。答曰。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若成就道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七八。雲何七。答曰。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二成就門竟)。若修法智時彼未知智耶。答曰。或修法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法智非未知智耶。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法智盡法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是謂修法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未知智非法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習未知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是謂修未知智非法智。雲何修法智未知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未得無漏智。若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未知智。是謂修法智未知智。雲何不修法智不修未知智。答曰。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法智未知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入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法智不修未知智。是謂不修法智不修未知智。若修法智時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修法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法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盡法智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彼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非知他人心智。是謂修法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非法智。答曰。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知他人心智。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此非法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非法智。雲何修法智知他人心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修彼是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知他人心智。是謂修法智知他人心智。雲何不修法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習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法智知他人心智。若本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得修法智知他人心智。一切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法智非知他人心智。是謂不修法智非知他人心智。若修法智時彼等智耶。答曰。或修法智非等智。雲何修法智非等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盡道法智修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非等智。是謂修法智非等智。雲何修等智非法智。答曰。凡夫人若本得若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所修行。苦未知智邊。習盡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法智。是謂修等智非法智。雲何修法智等智。答曰。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世俗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漏智。是謂修法智等智。雲何不修法智等智。答曰。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法智。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法智等智。是謂不修法智等智。若修法智時彼苦智耶。答曰。或修法智非苦智。雲何修法智非苦智。答曰。所修行習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彼非苦智是謂修法智非苦智。雲何修苦智非法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苦智現在前彼非法智。是謂修苦智非法智。雲何修法智苦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此是苦智若本不得無漏智若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苦智。是謂修法智苦智。雲何不修法智苦智。答曰。所修行習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法智亦非苦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不修法智苦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法智苦智。是謂不修法智苦智。若修法智時彼習智耶。答曰。或修法智非習智。雲何修法智非習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此非習智。是謂修法智非習智。雲何修習智非法智。答曰。所修行習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習智現在前此非法智。是謂修習智非法智。雲何修法智習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彼是習智。若本不得無漏智。若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習智。是謂修法智習智。雲何不修法智習智。答曰。所修行苦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法智習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法智習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法智習智。是謂不修法智習智。若修法智時彼盡智耶。答曰。或修法智非盡智。雲何修法智非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此非盡智。是謂修法智非盡智。雲何修盡智非法智。答曰。所修行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盡智現在前此非法智。是謂修盡智非法智。雲何修法智盡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此是盡智。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盡智。是謂修法智盡智。雲何不修法智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習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法智盡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法智盡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法智盡智。是謂不修法智盡智。若修法智時彼修道智耶。答曰。或修法智非道智。雲何修法智非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盡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此非道智。是謂修法智非道智。雲何修道智非法智。答曰。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道智現在前此非法智。是謂修道智非法智。雲何修法智道智。答曰。所修行道法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法智現在前此是道智。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法智道智。是謂修法智道智。雲何不修法智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習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法智道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法智道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法智道智是謂不修法智道智(法智竟)。若修未知智時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修未知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未知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習盡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非知他人心智。是謂修未知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非未知智。答曰。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是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若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知他人心智。是謂修未知智知他人心智。雲何不修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知他人心智。若本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未知智知他人心智。一切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未知智知他人心智是謂不修未知智知他人心智。若修未知智時彼等智耶。答曰。或修未知智非等智。雲何修未知智非等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非等智。是謂修未知智非等智。雲何修等智非未知智。答曰。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未知智。是謂修等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未知智等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邊。習盡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等智。是謂修未知智等智。雲何不修未知智等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未知智等智。是謂不修未知智等智。若修未知智時彼苦智耶。答曰。或修未知智非苦智。雲何修未知智非苦智。答曰。所修行習未知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非苦智。是謂修未知智非苦智。雲何修苦智非未知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苦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是謂修苦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未知智苦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是苦智。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苦智。是謂修未知智苦智。雲何不修未知智苦智。答曰。所修行習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苦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未知智苦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未知智苦智。是謂不修未知智苦智。若修未知智時彼習智耶。答曰。或修未知智非習智。雲何修未知智非習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非習智。是謂修未知智非習智。雲何修習智非未知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習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是謂修習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未知智習智。答曰。所修行習未知智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是習智。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習智。是謂修未知智習智。雲何不修未知智習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習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未知智習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未知智習智。是謂不修未知智習智。若修未知智時彼盡智耶。答曰。或修未知智非盡智。雲何修未知智非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習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非盡智。是謂修未知智非盡智。雲何修盡智非未知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盡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是謂修盡。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未知智盡智。答曰。所修行盡未知智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是盡智。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盡智。是謂修未知智盡智。雲何不修未知智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盡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未知智盡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未知智盡智。是謂不修未知智。盡智若修未知智時彼道智耶。答曰。或修未知智非道智。雲何修未知智非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習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非道智。是謂修未知智非道智。雲何修道智非未知智。答曰。所修行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道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是謂修道智非未知智。雲何修未知智道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未知智現在前此是道智。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未知智道智。是謂修未知智道智。雲何不修未知智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盡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未知智道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未知智道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未知智道智。是謂不修未知智道智(未知智竟)。   若修知他人心智時彼等智耶。答曰。或修知他人心智非等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非等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是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非等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非等智。雲何修等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所修行苦未知智邊。習盡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是謂修等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等智。答曰。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此是等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等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等智。雲何不修知他人心智等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盡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等智。一切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知他人心智等智。是謂不修知他人心智等智。若修知他人心智時彼苦智耶。答曰。或修知他人心智非苦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非苦智。答曰。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非苦智。雲何修苦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苦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苦智非知他人心智。是謂修苦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苦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無漏智。若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苦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苦智。◎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二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智揵度之四修智跋渠之餘   ◎雲何不修知他人心智苦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習未知智盡法智盡未知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苦智。本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苦智。一切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知他人心智苦智。是謂不修知他人心智苦智。◎若修知他人心智時彼習智耶。答曰。或修知他人心智非習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非習智。答曰。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非習智。雲何修習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習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習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習智非知他人心智是。謂修習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習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習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習智。雲何不修知他人心智習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盡法智盡未知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習智。一切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知他人心智習智。是謂不修知他人心智習智。若修知他人心智時彼盡智耶。答曰。或修知他人心智非盡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非盡智。答曰。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非盡智。雲何修盡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盡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盡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盡智非知他人心智。是謂修盡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盡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盡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盡智。雲何不修知他人心智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習法智習未知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盡智。若本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知他人心智盡智。一切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知他人心智盡智。是謂不修知他人心智盡智。若修知他人心智時彼道智耶。答曰。或修知他人心智非道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非道智。答曰。知他人心智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此非道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非道智。雲何修道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所修行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道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道智非知他人心智。是謂修道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修知他人心智道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知他人心智此是道智。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道智。是謂修知他人心智道智。雲何不修知他人心智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習法智習未知智。盡法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道智。若本得世俗智現在前。此非知他人心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知他人心智道智。一切無知他人心智。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知他人心智道智。是謂不修知他人心智道智。若修等智時彼苦智耶。答曰。或修等智非苦智。雲何修等智非苦智。答曰。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所修行習盡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苦智。是謂修等智非苦智。雲何修苦智非等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苦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等智。是謂修苦智非等智。雲何修等智苦智。答曰。所修行苦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等智苦智。是謂修等智苦智。雲何不修等智苦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苦智。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等智苦智。是謂不修等智苦智。若修等智時彼習智耶。答曰。或修等智非習智。雲何修等智非習智。答曰。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所修行苦未知智邊。盡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習智。是謂修等智非習智。雲何修習智非等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習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等智。是謂修習智非等智。雲何修等智習智。答曰。所修行習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等智習智。是謂修等智習智。雲何不修等智習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盡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習智。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等智習智。是謂不修等智習智。若修等智時彼盡智耶。答曰。或修等智非盡智。雲何修等智非盡智。答曰。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所修行苦未知智邊。習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盡智。是謂修等智非盡智。雲何修盡智非等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盡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等智。是謂修盡智非等智。雲何修等智盡智。答曰。所修行盡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等智盡智。是謂修等智盡智。雲何不修等智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法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盡智。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等智盡智。是謂不修等智盡智。若修等智時彼道智耶。答曰。或修等智非道智。雲何修等智非道智。答曰。凡夫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所修行苦未知智邊。習盡未知智邊。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道智。是謂修等智非道智。雲何修道智非等智。答曰。所修行道法智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道智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不修等智。是謂修道智非等智。雲何修等智道智。答曰。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等智道智。是謂修等智道智。雲何不修等智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習法智盡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道智。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等智道智。是謂不修等智道智。若修苦智時彼習智耶。答曰。或修苦智非習智。雲何修苦智非習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苦智現在前。是謂修苦智非習智。雲何修習智非苦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習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習智現在前。是謂修習智非苦智。雲何修苦智習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苦智習智。是謂修苦智習智。雲何不修苦智習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盡未知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苦智習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苦智習智。是謂不修苦智習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苦智習智。是謂不修苦智習智。若修苦智時彼盡智耶。答曰。或修苦智非盡智。雲何修苦智非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苦智現在前。是謂修苦智非盡智。雲何修盡智非苦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盡智現在前。是謂修盡智非苦智。雲何修苦智盡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苦智盡智。是謂修苦智盡智。雲何不修苦智盡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習未知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苦智盡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苦智盡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苦智盡智。是謂不修苦智盡智。若修苦智時彼道智耶。答曰。或修苦智非道智。雲何修苦智非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苦智現在前。是謂修苦智非道智。雲何修道智非苦智。答曰。所修行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道智現在前。是謂修道智非苦智。雲何修苦智道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無漏智。若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苦智道智。是謂修苦智道智。雲何不修苦智道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習未知智。盡法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苦智道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苦智道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苦智道智。是謂不修苦智道智。若修習智時彼盡智耶。答曰。或修習智非盡智。雲何修習智非盡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習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習智現在前。是謂修習智非盡智。雲何修盡智非習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盡智現在前。是謂修盡智非習智。雲何修習智盡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若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習智盡智。是謂修習智盡智。雲何不修習智盡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習智盡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習智盡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習智盡智。是謂不修習智盡智。若修習智時彼道智耶。答曰。或修習智非道智。雲何修習智非道智。答曰。所修行習法智習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習智現在前。是謂修習智非道智。雲何修道智非習智。答曰。所修行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道智現在前。是謂修道智非習智。雲何修習智道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無漏智。若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習智道智。是謂修習智道智。雲何不修習智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盡法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習智道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習智道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習智道智。是謂不修習智道智。若修盡智時彼道智耶。答曰。或修盡智非道智。雲何修盡智非道智。答曰。所修行盡法智盡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盡智現在前。是謂修盡智非道智。雲何修道智非盡智。答曰。所修行道法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道智現在前。是謂修道智非盡智。雲何修盡智道智。答曰。所修行道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不得世俗智若無漏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盡智道智。是謂修盡智道智。雲何不修盡智道智。答曰。所修行苦法智苦未知智。習法智習未知智。學見跡若阿羅漢。本得無漏智現在前。此非盡智道智。若本得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盡智道智。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一切忍現在前。不修盡智道智。是謂不修盡智道智(三修智門竟)。   頗法智法智緣耶。答曰。有未知智無緣餘殘有緣。頗未知智未知智緣耶。答曰。有法智無緣餘殘有緣。頗知他人心智知他人心智緣耶。答曰。有餘殘有緣。頗等智等智緣耶。答曰。有餘殘有緣。頗苦智苦智緣耶。答曰。無也。知他人心智等智有緣餘殘無緣。習智亦如是。頗盡智盡智緣耶。答曰。無餘殘亦無緣。頗道智道智緣耶。答曰。有等智無緣。餘殘有緣(四緣起門)法智彼法智因。次第緣增上未知智因。次第增上無緣。知他人心智因。次第緣增上等智。次第緣增上無因也。苦智習盡智因。次第增上無緣道智因。次第緣增上未知智。彼未知智因。次第緣增上知他人心智因。次第緣增上等智。次第緣增上無因。苦智習智盡智因。次第增上無緣道智因。次第緣增上(頗似習四)法智因。次第增上無緣。知他人心智。彼知他人心智因。次第緣增上等智因。次第緣增上苦智習智因。次第緣增上若有因無緣。若有緣無因。盡智因。次第增上無緣道智法智未知智因。次第緣增上等智。彼等智因。次第緣增上苦智習智。次第緣增上無因盡智道智。次第增上無因無緣法智未知智。次第緣增上無因。知他人心智因。次第緣增上苦智。彼苦智因。次第增上無緣。習智盡智因。次第增上無緣。道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因。次第緣增上等智。次第緣增上無因。習智盡智亦如是。道智彼道智因。次第緣增上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因。次第緣增上等智。次第緣增上無因。苦智習智盡智因。次第增上無緣。諸結在欲界繫。彼結法智滅耶。答曰。或結欲界繫。彼結非法智滅。雲何結在欲界繫。彼結非法智滅耶。答曰。諸結欲界繫忍滅亦餘智亦不滅。是謂結欲界繫此結非法智滅。雲何結法智滅。此結非欲界繫。答曰。諸結色無色界繫法智滅。是謂結法智滅。此結不欲界繫。雲何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滅。答曰。諸結欲界繫法智滅。是謂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滅。雲何諸結不欲界繫。彼結非法智滅。答曰。諸結色無色界繫忍滅。亦餘智亦不滅。是謂結不欲界繫彼結非法智滅。諸結色無色界繫。彼結未知智滅耶。答曰。如是。諸結未知智滅。彼結色無色界繫。頗結色無色界繫。彼結非未知智滅耶。答曰。有諸結色無色界繫忍滅。亦餘智亦不滅。諸結見苦斷彼結苦智滅耶。答曰。彼結非苦智滅。彼結忍滅。設諸結苦智滅彼結見苦斷耶。答曰。彼結非見苦斷。彼結思惟斷。諸結見習盡道斷彼結道智滅耶。答曰。彼結非道智斷彼結忍滅。設諸結道智滅彼結見道斷耶。答曰。彼結非見道斷彼結思惟滅(六滅法門)諸結法智滅彼結法智盡作證耶。答曰。如是。諸結法智滅彼結法智盡作證。頗結法智盡作證。彼結非法智滅耶。答曰。有諸結忍滅亦餘智。彼結法智盡作證。諸結未知智滅。彼結未知智盡作證耶。答曰。如是。諸結未知智滅。彼結未知智盡作證。頗結未知智盡作證。彼結非未知智滅耶。答曰。有諸結忍滅亦餘智。彼結未知智盡作證。諸結苦智習盡道智滅。彼結道智盡作證耶。答曰。如是。諸結道智滅。彼結道智盡作證。頗結道智盡作證。彼結非道智滅耶。答曰。有諸結忍滅亦餘智。彼結道智盡作證(七正滅門)。眼根七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耳鼻舌身根亦如是。意根九智知除盡智。樂根喜根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復如是。男根女根六智知。除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命根七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苦根憂根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七智知。除苦智習智盡智。眼持耳鼻舌身持。色聲細滑持。七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眼識耳識身識持八智知。除盡智道智。香持味持六智知。除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鼻識舌識持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意持意識持九智知。除盡智。法持十智知。眼入耳鼻舌身入色聲細滑入七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香入味入六智知。除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意入九智知除盡智。法入十智知。色陰八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痛想行識陰九智知。除盡智。色盛陰七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痛想行識盛陰八智知。除盡智道智。地種乃至空種七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識種八智知。除盡智道智。色法八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無色法十智知。可見法有對法七智知。除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不可見法無對法十智知。有漏法八智知。除盡智道智。無漏法八智知。除苦智習智。有為法九智知。除盡智。無為法六智知。除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道智。過去未來現在法九智知。除盡智。善法十智知不善法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無記法八智知。除盡智道智。欲界繫法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色界繫法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無色界繫法六智知。除法智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學法無學法七智知。除苦智習智盡智。非學非無學法九智知。除道智。見諦所斷法思惟所斷法八智知。除盡智道智。無斷法八智知。除苦智習智。苦諦習諦八智知。除盡智道智。盡諦六智知。除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道智。道諦七智知。除苦智習智盡智。禪九智知。除盡智。四等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無色中空處識處不用處七智知。除法智知他人心智盡智。有想無想處六智知。除法智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初第二第三解脫八除入八一切入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空處解脫識處解脫不用處解脫七智知。除法智知他人心智盡智。有想無想解脫滅盡解脫六智知。除法智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空處一切入識處一切入亦如是。法智六智知除未知智苦智習智盡智。未知智六智知。除法智苦智習智盡智。知他人心智九智知。除盡智。等智八智知。除盡智道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空無願無相七智知。除苦智習智盡智。身見戒盜疑八智知。除盡智道智。貪瞋恚愚癡及欲漏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有漏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流中欲流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有流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枙亦如是。受中欲受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我受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縛中欲愛身縛瞋恚身縛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蓋及瞋恚結慳結嫉結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下分中貪慾瞋恚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餘殘及五見八智知。除盡智道智。愛身中鼻舌更愛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使中貪慾使瞋恚使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有愛使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結中瞋恚結慳結嫉結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餘殘八智知。除盡智道智。九十八使欲界七智知。除未知智盡智道智。色界七智知。除法智盡智道智無色界六智知。除法智知他人心智盡智道智(八智知門)。   又世尊言。習無常想修行廣佈盡欲愛盡。此想當言法智相應苦智相應。當言有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當言無願相應。當言欲界繫緣盡色界愛盡。此想當言未知智相應苦智相應。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護根相應。當言無願相應。當言色界繫緣盡無色界愛盡。此想當言未知智相應苦智相應。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護根相應。當言無願相應。當言無色界繫緣盡憍慢盡無明。此想或法智相應。或未知智相應苦智相應。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護根相應。當言無願相應。或欲界繫緣。或色無色界繫緣盡(九無常想門)。   又世尊言。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達。於此法得盡有漏。知色苦四智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色習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色盡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色盡道跡四智法智未知智道智等智。色味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色患四智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色棄出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痛想行識亦如是。雲何色盡雲何色棄。出色盡雲何。答曰。若愛色具彼若滅是謂色盡。諸餘色緣愛彼若滅是謂色棄出。復次垢色具彼若滅是謂色盡。諸餘色緣垢彼若滅是謂色棄出。復次若愛若垢色具。彼若滅是謂色盡。諸餘色緣若愛若垢彼若滅是謂色棄出。色盡色棄出。是謂差別。痛想行識儘是謂差別。   阿毘曇修智品第四竟(梵本九百三十首盧秦一萬五千九百七十二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三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智犍度智相應跋渠第五之一  人智三昧根  覺意道相應  二智種一行  六小七大七   七人八智三三昧三根七覺意八道種智相應。及種二智種一行。歷六二七。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八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三三昧空無願無相。三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七覺意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八道種等。見等志等語等業等活等方便等念等定智相應。及種四十四智種。七十七智種。一行六七大七。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八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盡道智。堅信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乃至俱解脫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堅信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乃至俱解脫人於此八智。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幾成就現在。堅信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俱解脫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堅信人於此三三昧。成就幾。不成就幾。乃至俱解脫人於此三三昧。成就幾。不成就幾。堅信人於此三三昧。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幾成就現在。乃至俱解脫人於此三三昧。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幾成就現在。堅信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無願無相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俱解脫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無願無相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堅信人未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堅法人亦如是。俱解脫人已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見到身證亦如是。慧解脫人無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俱解脫亦如是。堅信人念覺意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護覺意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俱解脫人念覺意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護覺意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堅信人等見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等定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俱解脫人等見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乃至等定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諸法法智相應彼未知智耶。設諸法未知智相應。彼法智耶。諸法法智相應。彼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盡道智。空無願無相。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念覺意擇法精進喜猗定護覺意。等見等志等方便等念等定耶。設諸法等定相應彼法智耶。諸法乃至等念相應彼等定耶。設諸法等定相應彼等念耶。又世尊言。當說四十四智種。老死苦智。老死習智。老死盡智。老死盡道跡智。此智當言法智耶。乃至道智耶。生有乃至行智亦如是。又世尊言。當說七十七智種。生緣老死知智。不緣餘生緣老死知智。過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不緣餘過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不餘緣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如法界住智。無常有為心所因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慾法。滅法。散法。斷智慧法。此智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乃至無明緣行知智亦如是。若成就法智彼未知智耶。設成就未知智彼法智耶。若成就法智彼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盡道智耶。設成就道智彼法智耶。乃至成就盡智彼道智耶。設成就道智彼盡智耶(一行竟)。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耶。設彼未來彼過去耶。若彼過去彼現在耶。設彼現在彼過去耶。若彼未來彼現在耶。設彼現在彼未來耶。若彼過去彼未來現在耶設彼未來現在彼過去耶。若彼未來彼過去現在耶。設彼過去現在彼未來耶。若彼現在彼過去未來耶。設彼過去未來彼現在耶(歷六竟)。乃至道智亦如是。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知智耶。設成就過去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未知智耶。設彼未來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未知智耶。設彼現在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未知智耶。設彼過去現在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未知智耶。設彼未來現在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未知智耶。設彼過去未來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耶。設彼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乃至道智亦如是(七竟)。過去法智過去未知智。過去知他人心智(一也)。未來(二也)。現在(三也)。過去現在(四也)。未來現在(五也)。過去未來(六也)。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七也)。乃至道智亦如是。此章義願具演說。   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八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盡道智。堅信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雲何一。答曰。苦法忍。無知他人心智。一知他人心智。二苦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四苦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四苦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四知他人心智。五習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無知他人心智。五知他人心智。六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六知他人心智。七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道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七或八。無知他人心智。七知他人心智。八見到亦如是。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一切成就(成就竟)。堅信人於此八智。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曰。苦法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一。現在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二。現在無。苦法智。無知他人心智。過去一。未來三。現在二。知他人心智。過去二。未來四。現在二。苦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三。現在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四。現在無。苦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過去三。未來四現在二。知他人心智。過去四。未來五。現在二。習法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四。現在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無。習法智。無知他人心智。過去四。未來五。現在二。知他人心智。過去五。未來六。現在二。習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無也。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習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二。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二。盡法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無也。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盡法智。無知他人心智。過去五。未來六。現在二。知他人心智。過去六。未來七。現在二。盡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無。盡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二。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二。道法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無。道法智。無知他人心智。過去六。未來七。現在二。知他人心智。過去七。未來八。現在二。道未知忍。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無。知他人心智。過去未來八。現在無。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於此八智。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曰。無知他人心智。未來成就七。諸已滅不失則成就過去。諸現在前則成就現在。知他人心智。成就未來八。諸已盡不失則成就過去。諸現在前則成就現在。見到亦如是。身證慧解脫俱解脫盡成就未來。若已盡不失則成就過去。諸現在前則成就現在(三世竟)。堅信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法智苦智二。法智習智二。法智盡智二。法智道智二。未知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未知智苦智二。未知智習智二。未知智盡智二。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習智盡智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道智法智二。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二。法智習智二。法智盡智二。法智道智無知他人心智二。知他人心智三。未知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未知智苦智二。未知智習智二。未知智盡智二。未知智道智無知他人心智二。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知他人心智無道智二。若道智三。等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一或二。等智無知他人心智一。若知他人心智二。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習智盡智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知他人心智三。道智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知他人心智三。見到身證亦如是。慧解脫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法智習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法智盡。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法智道智無盡智無生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未知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未知智苦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未知智習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未知智盡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未知智道智無盡智無生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知他人心智無道。智二若道。智三等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一或二。等智無知他人心智一。若知他人心智二。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苦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習智盡智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道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俱解脫亦如是(八智竟)。堅信人於此三三昧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二或三。盡法忍未生成就二不成就一。盡法忍生一切成就。堅法人亦如是。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一切成就堅信人於此三三昧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曰。若依空三昧越次取證彼苦法忍。無有過去未來二現在一。苦法智過去一(空也)未來二(益無願)現在一(空也)。苦未知忍苦未知智習法忍。過去一未來二現在一(無願)。習法智。過去未來二現在一。習未知忍習未知智。過去未來二現在一(同上)。盡法忍過去二未來三(益無相)現在一(無相)。盡法智。過去未來三現在一。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道法智道未知忍。過去未來三現在一(無願)。若依無願三昧越次取證。彼苦法忍無有過去未來二現在一。苦法智過去一(無願)未來二現在一。苦未知忍苦未知智。習法忍習法智。習未知忍習未知智。過去一未來二(空無願)現在一(無願也)。盡法忍過去二(空無願)未來三現在一(無相)。盡法智過去二(無願無相)未來三現在一(無相)。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道法智道未知忍。過去三(無願無相)未來三現在一(無願)。堅法亦如是。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一切未來成就。若已盡不失則成就過去。諸現在前則成就現在。堅信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忍無也。無願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習智法智二。習智未知智二。道智法智二。忍無也無相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盡智法智二。盡智未知智二。忍無也。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無願三昧現在前時。差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習智法智二。習智未知智二。道智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知他人心智三。道智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知他人心智三。無相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盡智法智二。盡智未知智二。見到身證亦如是。慧解脫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無願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苦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習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習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道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道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無相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盡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盡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俱解脫亦如是(三三昧竟)。堅信人未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習智法智二。習智未知智二。盡智法智二。盡智未知智二。道智法智二。忍無也。七覺意八道種亦如是。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已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習智法智二。習智未知智二。盡智法智二。盡智未知智二。道智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知他人心智三。道智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知他人心智三。七覺意八道種亦如是。見到身證亦如。是慧解脫人無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苦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習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習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盡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盡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二。若盡智無生智三。道智法智無盡智無生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道智未知智無盡智無生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盡智無生智知他人心智三。七覺意八道種亦如是。等見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二。苦智未知智二。習智法智二。習智未知智二。盡智法智二。盡智未知智二。道智法智無知他人心智二。若知他人心智三。道智未知智無知他人心智二。知他人心智三。俱解脫亦如是(三根竟)。諸法法智相應。彼非未知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法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法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知他人心智不攝法智相應法。是謂法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知他人心智非法智。答曰。法智不攝知他人心智相應法。是謂知他人心智非法智。雲何法智知他人心智。答曰。法智攝知他人心智相應法。是謂法智知他人心智。雲何非法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法智知他人心智。諸餘法智知他人心智。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法智非知他人心智。苦智習盡道智等見亦如是。諸法法智相應。彼非等智彼空三昧耶。答曰。或法智非空三昧。雲何法智非空三昧。答曰。法智相應空三昧。諸餘空三昧不相應法智相應法。是謂法智非空三昧。雲何空三昧非法智。答曰。空三昧相應法智。諸餘法智不相應空三昧相應法。是謂空三昧非法智。雲何法智空三昧。答曰。除法智相應空三昧。諸餘法智空三昧相應法。是謂法智空三昧。雲何非法智非空三昧。答曰。法智不相應空三昧。空三昧不相應法智。及餘心心所念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法智非空三昧。無願無相喜覺意等志亦如是。諸法法智相應。彼未知根耶。答曰。或法智非未知根。雲何法智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法智相應法。是謂法智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非法智。答曰。未知根相應法智。諸餘法智不攝不相應未知根相應法。是謂未知根非法智。雲何法智未知根。答曰。未知根攝法智相應法。是謂法智未知根。雲何非法智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法智。諸法智未知根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法智非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諸法法智相應彼念覺意耶。答曰。或法智非念覺意。雲何法智非念覺意。答曰。法智相應念覺意。是謂法智非念覺意。雲何念覺意非法智。答曰。法智諸餘法智不相應念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非法智。雲何法智念覺意。答曰。除念覺意。諸餘法智相應法。是謂法智念覺意。雲何非法智非念覺意。答曰。法智不相應念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法智非念覺意。精進猗定護覺意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諸法法智相應。彼擇法覺意耶。答曰。如是。諸法法智相應。彼擇法覺意也。頗有擇法覺意相應。非法智耶。答曰。有法智不攝擇法覺意相應法(法智竟)。未知智門亦如是。諸法知他人心智相應。彼等智耶。答曰。或知他人心智非等智。雲何知他人心智非等智。答曰。等智不攝知他人心智相應法。是謂知他人心智非等智。雲何等智非知他人心智。答曰。知他人心智。不攝等智相應法。是謂等智非知他人心智。雲何知他人心智等智。答曰。知他人心智攝等智相應法。是謂知他人心智等智。雲何非知他人心智非等智。答曰。知他人心智等智。諸知他人心智等智。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知他人心智非等智。道智擇法覺意等見亦如是。諸法知他人心智相應。彼非苦智習智盡智。非空三昧無相三昧。彼無願耶。答曰。或知他人心智非無願。雲何知他人心智非無願。答曰。知他人心智相應無願諸無願不相應。知他人心智相應法。是謂知他人心智非無願。雲何無願非知他人心智。答曰無願相應知他人心智。諸知他人心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是謂無願非知他人心智。雲何知他人心智無願。答曰。除知他人心智相應無願。諸餘知他人心智無願相應法。是謂知他人心智無願。雲何非知他人心智非無願。答曰。知他人心智不相應無願。無願不相應知他人心智。及餘心心所念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知他人心智非無願。念覺意精進喜猗定護覺意等志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諸法知他人心智相應。彼非未知根彼已知根耶。答曰。或知他人心智非已知根。雲何知他人心智非已知根。答曰。已知根不攝知他人心智相應法。是謂知他人心智非已知根。雲何已知根非知他人心智。答曰。已知根攝知他人心智。諸知他人心智不攝不相應。已知根相應法。是謂已知根非知他人心智。雲何知他人心智已知根。答曰。已知根攝知他人心智相應法。是謂知他人心智已知根。雲何非知他人心智非已知根。答曰。已知根不攝知他人心智。諸餘知他人心智。已知根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知他人心智。非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諸法等智相應彼不與上。相應諸法苦智相應彼非習智盡道智。非無相。彼空三昧耶。答曰。或苦智非空三昧。雲何苦智非空三昧。答曰苦智相應空三昧。諸餘空三昧不相應苦智相應法。是謂苦智非空三昧。雲何空三昧非苦智。答曰。空三昧相應苦智。諸苦智不相應空三昧相應法。是謂空三昧非苦智。雲何苦智空三昧。答曰。除苦智相應空三昧。諸苦智空三昧相應法。是謂苦智空三昧。雲何非苦智非空三昧。答曰苦智不相應空三昧。空三昧不相應苦智。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苦智非空三昧。無願亦如是。餘殘如法智。諸法習智相應。彼非盡智道智。非空無相。彼無願耶。答曰。或習智非無願。雲何習智非無願。答曰。習智相應無願。是謂習智非無願。雲何無願非習智。答曰。習智諸餘習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是謂無願非習智。雲何習智無願。答曰。除無願。諸餘習智相應法。是謂習智無願。雲何非習智非無願。答曰。習智不相應無願。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習。智非無願。餘殘如法智。諸法盡智相應彼非道智空無願。彼無相耶。答曰。或盡智非無相。雲何盡智非無相。答曰盡智相應無相。是謂盡智非無相。雲何無相非盡智。答曰。盡智諸餘盡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是謂無相非盡智。雲何盡智無相。答曰。除無相諸餘盡智相應法。是謂盡智無相。雲何非盡智非無相。答曰。盡智不相應無相。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盡智非無相餘殘如法智。諸法道智相應。彼非空三昧非無相。彼無願耶。答曰。或道智非無願。雲何道智非無願。答曰。道智相應無願。是謂道智非無願。雲何無願非道智。答曰。道智諸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是謂無願非道智。雲何道智無願。答曰。除無願諸道智相應法。是謂道智無願。雲何非道智非無願。答曰。道智不相應無願。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道智非無願。餘殘如法智諸法空三昧相應。彼非無願無相。彼未知根耶。答曰。或空三昧非未知根。雲何空三昧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空三昧相應法。是謂空三昧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非空三昧。答曰。未知根攝空三昧。諸空三昧不攝不相應未知根相應法。是謂未知根非空三昧。雲何空三昧未知根。答曰。未知根攝空三昧相應法。是謂空三昧未知根。雲何非空三昧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空。三昧諸空三昧未知根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空三昧非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諸法空三昧相應。彼念覺意耶。答曰。或空三昧非念覺意。雲何空三昧非念覺意。答曰。空三昧相應念覺意。是謂空三昧非念覺意。雲何念覺意非空三昧。答曰空三昧諸餘空三昧不相應念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非空三昧。雲何空三昧念覺意。答曰。除念覺意。諸餘空三昧相應法。是謂空三昧念覺意。雲何非空三昧非念覺意。答曰。空三昧不相應念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空三昧非念覺意。擇法精進猗護覺意等見等方便等念亦如是。諸法空三昧相應。彼喜覺意耶。答曰。或空三昧非喜覺。意雲何空三昧非喜覺意耶。答曰。空三昧相應喜覺意。諸喜覺意不相應空三昧相應法。是謂空三昧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非空三昧。答曰。喜覺意相應空三昧。諸空三昧不相應喜覺意相應法。是謂喜覺意非空三昧。雲何空三昧喜覺意。答曰。除空三昧相應喜覺意。諸空三昧喜覺意相應法。是謂空三昧喜覺意。雲何非空三昧非喜覺意。答曰。空三昧不相應喜覺意。喜覺意不相應空三昧。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空三昧。非喜覺意等志亦如是。諸法空三昧相應彼定覺意耶答曰。如是。設諸法空三昧相應。彼定覺意頗諸法定覺意相應。彼非空三昧耶。答曰。有空三昧不攝定覺意相應法等定亦如是。諸法無願相應。彼非無相彼未知根耶。答曰。或無願非未知根。雲何無願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無願相應法。是謂無願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非無願。答曰。未知根攝無願。諸無願不攝不相應未知根相應法。是謂未知根非無願。雲何無願未知根。答曰。未知根攝無願相應法。是謂無願未知根。雲何非無願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無願。諸無願未知根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無願非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諸法無願相應。彼念覺意耶。答曰。或無願非念覺意。雲何無願非念覺意。答曰。無願相應念覺意。是謂無願非念覺意。雲何念覺意非無願。答曰。無願諸無願不相應。念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非無願。雲何無願念覺意。答曰。除念覺意。諸餘無願相應法。是謂無願念覺意。雲何非無願非念覺意。答曰。無願不相應念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無願非念覺意。擇法精進猗護覺意等方便等念亦如是。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四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智犍度中相應跋渠第五之餘   諸法無願相應彼喜覺意耶。答曰。或無願非喜覺意。雲何無願非喜覺意。答曰。無願相應喜覺意。諸餘喜覺意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是謂無願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非無願。答曰。喜覺意相應無願。諸無願不相應喜覺意相應法。是謂喜覺意。非無願。雲何無願喜覺意。答曰。除無願相應喜覺意。諸無願喜覺意相應法。是謂無願喜覺意。雲何非無願非喜覺意。答曰。無願不相應喜覺意。喜覺意不相應無願。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無願非喜覺意。等見等志亦如是。諸法無願相應。彼定覺意耶。答曰。如是。諸法無願相應彼定覺意。頗諸法定覺意相應。彼非無願耶。答曰。有無願不攝定覺意相應法。等定亦如是。無相門亦如是。諸法未知根相應。彼非已知根。無知根彼念覺意耶。答曰。或未知根非念覺意。雲何未知根非念覺意。答曰。未知根攝念覺意。是謂未知根非念覺意。雲何念覺意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念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念覺意耶。答曰。未知根攝念覺意相應法。是謂未知根念覺意。雲何非未知根非念覺意。答曰。未知根不攝念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未知根非念覺意。擇法精進定覺意等見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諸法未知根相應。彼喜覺意耶。答曰。或未知根非喜覺意。雲何未知根非喜覺意。答曰。未知根攝喜覺意。諸喜覺意不攝不相應。未知根相應法。是謂未知根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攝喜覺意相應法。是謂喜覺意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喜覺意。答曰。未知根攝喜覺意相應法。是謂未知根喜覺意。雲何非未知根非喜覺意。答曰。未知根不攝喜覺意。諸未知根喜覺意。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未知根。非喜覺意。諸法未知根相應。彼猗覺意耶。答曰。或未知根非猗覺意。雲何未知根非猗覺意。答曰。未知根相應猗覺意。是謂未知根非猗覺意。雲何猗覺意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相應。猗覺意相應法。是謂猗覺意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猗覺意。答曰。未知根相應猗覺意相應法。是謂未知根猗覺意。雲何非未知根。非猗覺意。答曰。未知根不相應猗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未知根非猗覺意。護覺意亦如是。諸法未知根相應。彼等志耶。答曰。或未知根非等志。雲何未知根非等志。答曰。未知根相應等志。諸等志不相應。未知根相應法。是謂未知根非等志。雲何等志非未知根。答曰。未知根不相應。等志相應法。是謂等志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等志。答曰。未知根相應。等志相應法。是謂未知根等志。雲何非未知根非等志。答曰。未知根不相應等志。諸未知根等志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未知根非等志。已知根門亦如是。諸法無知根相應。彼念覺意耶。答曰。或無知根非念覺意。雲何無知根非念覺意。答曰。無知根攝念覺意。是謂無知根非念覺意。雲何念覺意非無知根。答曰。無知根不攝念覺意相應法。是謂念覺意非無知根。雲何無知根念覺意。答曰。無知根攝念覺意相應法。是謂無知根念覺意。雲何非無知根。非念覺意。答曰。無知根不攝念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無知根。非念覺意。擇法精進定覺意等方便等念等定亦如是。諸法無知根相應。彼喜覺意耶。答曰。或無知根非喜覺意。雲何無知根非喜覺意。答曰。無知根攝喜覺意。諸喜覺意不攝不相應。無知根相應法。是謂無知根非喜覺意。雲何喜覺意非無知根。答曰。無知根不攝喜覺意相應法。是謂喜覺意非無知根。雲何無知根喜覺意。答曰。無知根攝喜覺意相應法。是謂無知根喜覺意。雲何非無知根非喜覺意。答曰。無知根不攝喜覺意。諸無知根喜覺意不攝。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無知根非喜覺意。等見亦如是。諸法無知根相應。彼猗覺意耶。答曰。或無知根非猗覺意。雲何無知根非猗覺意。答曰。無知根相應猗覺意。是謂無知根非猗覺意。雲何猗覺意非無知根。答曰。無知根不相應猗覺意相應法。是謂猗覺意非無知根。雲何無知根猗覺意。答曰。無知根相應猗覺意相應法。是謂無知根猗覺意。雲何非無知根非猗覺意。答曰。無知根不相應猗覺意。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無知根非猗覺意。護覺意亦如是。諸法無知根相應。彼等志耶。答曰。或無知根非等志。雲何無知根非等志。答曰。無知根相應等志。諸等志不相應。無知根相應法。是謂無知根非等志。雲何等志非無知根。答曰。無知根不相應。等志相應法。是謂等志非無知根。雲何無知根等志。答曰。無知根相應等志相應法。是謂無知根等志。雲何非無知根非等志。答曰。無知根不相應等志。諸無知根等志不相應。及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無知根非等志。餘殘如上相應也(相應門竟)。又世尊言。我今當說四十四智種。老死苦智四智。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老死習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老死盡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老死盡道跡智四智。法智未知智道智等智。生有乃至行智亦如是(四十四智門竟)。又世尊言。我今當說七十七智種。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不緣餘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過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非餘過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知未知智習智等智。不緣餘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四智。法智未知智習智等智。如法界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慾法盡法。斷智慧此智一等智乃至無明緣行知智亦如是(七十七智門竟)。若成就法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未知智。彼法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法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則成就。若不得設得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知他人心智。彼法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法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彼法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法智彼苦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苦智彼法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法智彼習智盡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彼法智耶。答曰。如是(法智竟也)。若成就未知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則成就。若不得。設得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知他人心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未知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未知智彼苦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苦智彼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若成就。未知智彼習盡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彼未知智耶。答曰。如是(未知智竟)。若成就知他人心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則成就。若不得設得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知他人心智。彼苦智習盡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彼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則成就。若不得設得便失則不成就(知他心竟)。若成就等智。彼苦智習盡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彼等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苦智。彼習盡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彼苦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習智。彼盡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盡道智彼習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盡智彼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彼盡智耶。答曰。如是(一觀竟)。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設彼未來彼過去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彼過去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彼現在彼過去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彼未來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彼現在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若彼過去彼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彼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彼未來彼過去現在耶。答曰。或未來無過去現在。及過去無現在。及現在無過去及過去現在。雲何未來非過去現在。答曰。若得法智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未來非過去現在。雲何未來及過去非現在。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法智不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無現在。雲何未來及現在無過去。答曰。若法智現在前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未來及現在非過去。雲何未來及過去現在。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法智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現在。設彼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若彼現在彼過去未來耶。答曰。未來則成就過去。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彼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法智經六)。未知智苦智習盡道智亦如是。若成就過去知他人心智。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設彼未來彼過去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彼過去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彼現在彼過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來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彼現在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若彼過去彼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彼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來彼過去現在耶。答曰。或未來無過去現在。及過去無現在及過去現在。雲何未來無過去現在耶。答曰。若得知他人心智不失。若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見謂未來無過去現在。雲何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耶。答曰。若知他人心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非現在。雲何未來及過去現在。   答曰。若知他人心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現在。設彼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若彼現在彼過去未來耶。答曰。如是。設彼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他人心智經六)。若成就過去等智。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設彼未來彼過去耶。答曰。如是。若彼過去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彼現在彼過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來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彼現在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若彼過去彼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彼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曰。如是。若彼未來彼過去現在耶。答曰。過去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彼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曰。如是。若彼現在彼過去未來耶。答曰。如是。設彼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六竟)。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知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未知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未來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未知智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無過去現在未知智也。及過去無現在。及現在無過去。及過去現在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無過去現在未知智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知智非現在前。答曰。若法智未知智也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知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現在未知智非過去。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現在前。若不盡已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現在未知智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未知智耶。答曰。若法智未知智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未知智。設成就過去現在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未知智。及未來無現在及未來現在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不得未知智。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未知智非現在。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得未知智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未知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未知智。設成就未來現在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無過去未來未知智。及未來非過去及過去未來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不得未知智。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未知智非過去。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得未知智。若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未知智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未知智。答曰。若法智未知智以盡不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未知智。設成就過去未來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無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及未來非過去現在。及過去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非過去。及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不得未知智。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未知智非過去現在。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得未來未知智。若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未知智。非過去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未知智非現在。答曰。若法智未知智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未知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未知智非過去。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現在前。若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未知智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答曰。若法智未知智已盡不失。又此未知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未知智。設成就過去現在未來未知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法智未知智七竟)。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知他人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則成就。若不得設得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未來知他人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知他人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及過去非現在及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知他人心智非現在。答曰。若法智知他人心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知他人心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設成就過去現在知他人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及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不得知他人心智設得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無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知他人心智非現在。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得知他人心智不失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知他人心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是法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設成就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無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及未來非過去。及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不得知他人心智。設得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知他人心智非過去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得知他人心智不失。若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知他人心智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知他人心智已盡不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無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及未來非過去現在。及過去未來非現在及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不得知他人心智。設得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知他人心智。無過去現在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得知他人心智不失。若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知他人心智。非過去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非現在。答曰。若法智知他人心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知他人心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知他人心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知他人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知他人心智七竟)。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過去等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未來等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等智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等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等智耶。答曰。過去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等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等智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等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過去未來等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等智耶。答曰。過去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等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等智七竟)。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苦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苦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未來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苦智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苦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無過去現在苦智。及過去無現在。及現在無過去。及過去現在苦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苦智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苦智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苦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苦智非現在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盡不失。又此苦智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苦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現在苦智非過去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苦智現在前。若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現在苦智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苦智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盡不失。又此苦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苦智。設成就過去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苦智耶。答曰。未來則成就過去。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苦智。非過去現在及過去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非過去。及過去未來現在苦智。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苦智。非過去現在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得苦智若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苦智非過去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苦智非現在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盡不失。又此苦智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苦智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苦智非過去耶。答曰。若法智已盡不失。又此苦智現在前。若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苦智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曰。若法智苦智已盡不失。又此苦智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苦智七竟)。習盡道智亦如是(小七竟)。過去法智過去未來知智過去知他人心智(一)未來(二)現在(三)過去現在(四)未來現在(五)過去未來(六)過去未來現在(七)。知他人心智七。乃至道智亦如是(大七竟)。   智相應品第五竟(梵本一千四十三首盧秦一萬五千一百九言)。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五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行犍度第四   惡行跋渠第一  惡行邪語  眾生及命  身無有教  自行在後   此章義願具演說。   三惡行三不善根。三惡行攝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攝三惡行耶。三妙行三善根。三妙行攝三善根。三善根攝三妙行耶。三惡行十不善行跡。三惡行攝十不善行跡。十不善行跡攝三惡行耶。三妙行十善行跡。三妙行攝十善行跡。十善行跡攝三妙行耶。三行十行跡。三行攝十行跡。十行跡攝三行耶。三行四行黑有黑報。白有白報。白黑白黑報。不黑不白無行報行盡。三行攝四行。四行攝三行耶。復次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耶。四行黑有黑報。白有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行報行盡。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四行攝三行。三行攝四行耶。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復次三行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耶。三行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復次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耶。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復次三行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耶。三行善不善無記。復次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耶。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復次三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三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復次三行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耶。頗行受報身痛受報非心耶。頗行受報心痛受報非身耶。頗行受報身心痛受報耶。頗行受報身心痛不受報而受報耶。三障行障垢障報障。彼雲何行障。雲何垢障。雲何報障。此三惡行何者最大。此三妙行何者最大果。此章義願具演說。三惡行三不善根。三惡行攝三不善根耶。答曰。或惡行非不善根。雲何惡行非不善根。答曰。身口惡行邪見不善思。是謂惡行非不善根。雲何不善根非惡行。答曰。癡不善根。是謂不善根非惡行。雲何惡行不善根。答曰。貪瞋恚不善根。是謂惡行不善根。雲何非惡行非不善根。答曰。除上爾所事。三妙行三善根。三妙行攝三善根耶。答曰。或妙行非善根。雲何妙行非善根。答曰。身口妙行善思。是謂妙行非善根。雲何善根非妙行。答曰。等見不攝無癡善根。是謂善根非妙行。雲何妙行善根。答曰。不貪不瞋恚善根等見。是謂妙行善根。雲何非妙行非善根。答曰。除上爾所事。三惡行十不善行跡。三惡行攝十不善行跡。十不善行跡攝三惡行。答曰。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何等。答曰。除行跡攝身口惡行。諸餘身口惡行。及不善思。三妙行十善行跡。三妙行攝十善行跡。十善行跡攝三妙行。答曰。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何等。答曰。除行跡攝身口妙行。諸餘身口妙行及善思。三行十行跡。三行攝十行跡。答曰。或行非行跡。雲何行非行跡。答曰。除行跡攝身口行。諸餘身口行意思。是謂行非行跡。雲何。行跡非行答曰。後三行跡。是謂行跡非行。雲何行行跡。答曰。七行跡。是謂行行跡。雲何非行非行跡。答曰。除上爾所事。三行四行黑有黑報。白有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行行盡。三行攝四行。四行攝三行。答曰。三四非四三。不攝何等。答曰。除學思作盡。諸餘無漏行及無色界善行。無記行三行。復次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前後非後前。不攝何等。答曰。不定無記無漏行三行。復次三行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前後非後前。不攝何等。答曰。無記無漏行三行。復次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答曰。隨種相攝三行。復次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前後非後前。不攝何等。答曰。無漏行(三行竟)。   四行黑有黑報。白有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行行盡。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四行攝三行耶。答曰。或四非三。雲何四非三。答曰。學思作盡。欲界繫善不善不定行。色界繫善不定行。是謂四非三。雲何三非四。答曰。無色界繫善定行。是謂三非四。雲何四三。答曰。欲界繫善不善定行。色界繫善定行。是謂四三。雲何非四非三。答曰。除學思作盡。諸餘無漏行。無色界繫善不定行無記行。是謂非四非三。四行黑有黑報白有白報白黑白黑報。不白不黑無報行行盡。三行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四行攝三行。答曰。或四非三。雲何四非三。答曰。學思作盡。是謂四非三。雲何三非四。答曰。無色界繫善行。是謂三非四。雲何四三。答曰。欲界繫善不善行。色界繫善行。是謂四三。雲何非四非三。答曰。除學思作盡思惟進行。諸餘無漏行無記行。是謂非四非三。四行黑有黑報。白有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行行盡。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四行攝三行三行攝四行。答曰。三攝四非四三。不攝何等。答曰。除學思作盡諸餘無漏行。無色界繫善無記行也。四行黑有黑報。白有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行行盡也。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四行攝三行。三行攝四行。答曰。或四非三。雲何四非三。答曰。學思作盡。是謂四非三。雲何三非四。答曰。無色界繫善行無記行。是謂三非四。雲何四三。答曰。欲界繫善不善行。色界繫善行。是謂四三。雲何非四非三。答曰。除學思作盡。諸餘無漏行。是謂非四非三(四行竟)。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復次三行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後前非前後。不攝何等。答曰。不定行也。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復次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後前非前後。不攝何等。答曰。不定無記無漏行也。三行現法報生報後報。復次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後前非前後。不攝何等。答曰。不定無記行(現生後報三竟)。三行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復次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後前非前後。不攝何等。答曰。無記無漏行也。三行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復次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後前非前後。不攝何等。答曰。無記行(三痛竟)。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復次三行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答曰。隨種相攝三行過去未來現在。復次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前後非後前。不攝何等。答曰。無漏行(三世竟)。三行善不善無記。復次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前後非後前。不攝何等。答曰。無漏行。三行善不善無記。復次三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答曰。隨種相攝(善不善竟)。三行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復次三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答曰。後前非前後。不攝何等。答曰。無漏行(三界竟)。三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復次三行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斷。前攝後後攝前。答曰。隨種相攝(三三稍除自二三痛至此七也)。頗行受報身痛受報非心耶。答曰。受報不善行也。頗行受報心。痛受報非身耶。答曰。受報善無學行。頗行受報身心痛受報耶。答曰。受報善有學行。頗行受報身心痛不受報而受報耶。答曰。受報善不善行受報。色心心所念法心不相應行也。三障行障垢障報障。彼雲何行障。雲何垢障。雲何報障。行障雲何。答曰。五無救行。垢障雲何。答曰。諸眾生婬欲偏重。瞋恚愚癡偏重。彼婬欲偏重瞋恚愚癡偏重。難教難語難濟難脫。是謂垢障。雲何報障。答曰。地獄處。畜生處。餓鬼處。鬱單曰。無想天處。是謂報障。此三惡行何者最大。答曰。壞僧妄語。由此行報阿鼻大地獄受劫壽。此三妙行何者最大果。答曰。有第一有三昧思行報。有想無想受八十千劫壽。   阿毘曇惡行品第一竟(梵本一百九十二首盧二千七百八言)。   阿毘曇行揵度中邪語跋渠第二   諸邪語彼是邪命耶。設是邪命彼是邪語耶。諸邪業彼是邪命耶。設是邪命彼是邪業耶。諸等語彼是等命耶。設是等命彼是等語耶。諸等業彼是等命耶。設是等命彼是等業耶。三惡行三曲三穢三濁。身曲身穢身濁。口曲口穢口濁。意曲意穢意濁。彼雲何身曲身穢身濁。雲何口曲口穢口濁。雲何意曲意穢意濁。三惡行攝三曲穢濁。三曲穢濁攝三惡行。三妙行三淨。三妙行攝三淨。三淨攝三妙行。三妙行三滿。三妙行攝三滿。三滿攝三妙行。三淨三滿三淨攝三滿。三滿攝三淨。諸身惡行彼盡無巧便身行耶。設無巧便身行彼盡身惡行耶。諸口惡行彼盡無巧便口惡行耶。設無巧便口行。彼盡口惡行耶。諸意惡行彼盡無巧便意行耶。設無巧便意行。彼盡意惡行耶。諸身妙行彼盡巧便身行耶。設巧便身行。彼儘是身妙行耶。諸口妙行彼盡巧便口行耶。設巧便口行彼盡口妙行耶。諸意妙行彼盡巧便意行耶。設巧便意行。彼盡意妙行耶。諸法由行得彼法。當言善耶。不善無記耶。頗過去行過去報未來現在報耶。頗未來行未來現在過去報耶。頗現在行現在過去未來報耶。頗如身行受報口行意行不然耶。頗如口行受報身行意行不然耶。頗如意行受報身口行不然耶。頗如身行口行受報意行不然耶。頗如身行意行受報口行不然耶。頗如口行意行受報身行不然耶。頗如身行口行受報意行亦然耶。頗如身行口行意行不受報而受報耶。頗三行不前不後受報耶。現法報生報後報。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欲界繫色無色界繫。頗二行不前不後受報耶。善不善見諦所斷思惟所斷。此章義願具演說。   諸邪語彼是邪命耶。答曰。或邪語非邪命。雲何邪語非邪命。答曰。除邪命作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是謂邪語非邪命。雲何邪命非邪語。答曰。邪命作身三惡行。是謂邪命非邪語。雲何邪語邪命。答曰。邪命作口四惡行。是謂邪語邪命。雲何非邪語邪命。答曰。除邪命作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是謂非邪命邪語。諸邪業彼是邪命耶。答曰。或邪業非邪命。雲何邪業非邪命。答曰。除邪命作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是謂邪業非邪命。雲何邪命非邪業。答曰。邪命作口四惡行。是謂邪命非邪業。雲何邪業邪命。答曰。邪命作身三惡行。是謂邪業邪命。雲何非邪業邪命耶。答曰。除邪命作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是謂非邪業邪命(身竟)。諸等語彼是等命耶。答曰。或等語非等命。雲何等語非等命。答曰。除等命作口四妙行。諸餘口妙行。是謂等語非等命。雲何等命非等語。答曰。等命作身三妙行。是謂等命非等語。雲何等語等命。答曰。等命作口四妙行。是謂等語等命。雲何非等語等命。答曰。除等命作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是謂非等語等命(等語竟)。諸等業彼是等命耶。答曰。或等業非等命。雲何等業非等命。答曰。除等命作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是謂等業非等命。雲何等命非等業。答曰。等命作口四妙行。是謂等命非等業。雲何等業等命。答曰。等命作身三妙行。是謂等業等命。雲何非等業等命。答曰。除等命作口四妙行。諸餘口妙行。是謂非等業等命(業竟)。三惡行三曲穢濁。身曲身穢身濁。口曲口穢口濁。意曲意穢意濁。身曲雲何。答曰。虛偽盛身行也。身穢雲何。答曰。瞋恚盛身行。身濁雲何。答曰。婬盛身行。口曲雲何。答曰。虛偽盛口行。口穢雲何。答曰。瞋恚盛口行。口濁雲何。答曰。婬盛口行。意曲雲何。答曰。虛偽盛意行。意穢雲何。答曰。瞋恚盛意行。意濁雲何。答曰。婬盛意行。三惡行攝三曲穢濁耶。答曰。或三惡行非曲穢濁。雲何惡行非曲穢濁。答曰。除欲界繫虛偽欲盛瞋恚身口意惡行。諸餘身口意惡行。是謂惡行非曲穢濁。雲何曲穢濁非惡行耶。答曰。色界繫虛偽愛身口意行。無色界繫愛盛意行。是謂曲穢濁非惡行。雲何惡行曲穢濁。答曰。欲界繫虛偽欲盛瞋恚身口意惡行。是謂惡行曲穢濁。雲何非惡行曲穢濁。答曰。除上爾所事。三妙行三淨。三妙行攝三淨。三淨攝三妙行。答曰。隨種相攝。三妙行三滿。三妙行攝三滿。答曰。或妙行非滿。雲何妙行非滿。答曰。除無學身口妙行。諸餘身口妙行盡意妙行是謂妙行非滿。雲何滿非妙行。答曰。無學心是謂滿非妙行。雲何妙行滿。答曰。無學身口妙行。是謂妙行滿。雲何非妙行滿。答曰。除上爾所事。三淨三滿三淨攝三滿耶。答曰。或淨非滿。雲何淨非滿。答曰。除無學身口淨。諸餘身口淨盡意淨。是謂淨非滿。雲何滿非淨。答曰。無學心是謂滿非淨。雲何淨滿。答曰。無學身口淨。是謂淨滿。雲何非淨滿。答曰。除上爾所事(滿竟)。諸身惡行盡無巧便身行耶。答曰。如是。諸身惡行盡無巧便身行。頗無巧便身行彼非身惡行耶。答曰。有隱沒無記身行。不隱沒無記無巧便身行也。諸口惡行盡無巧便口行耶。答曰。如是。諸口惡行盡無巧便口行。頗無巧便口行彼非口惡行耶。答曰。有隱沒無記口行。不隱沒無記無巧便口行也。諸意惡行彼盡無巧便意行耶。答曰。或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雲何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耶。答曰。意三惡行是謂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雲何無巧便意行。彼非意惡行耶。答曰。隱沒無記思。不隱沒無記無巧便思。是謂無巧便意行。彼非意惡行。雲何意惡行彼是無巧便意行耶。答曰。不善思。是謂意惡行。彼是無巧便意行。雲何非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耶。答曰。除上爾所事(惡行竟)。諸身妙行盡巧便身行耶。答曰。如是。諸身妙行彼盡巧便身行。頗巧便身行彼非身妙行。答曰。有不隱沒無記巧便身行也。諸口妙行盡巧便口行耶。答曰。如是。諸口妙行彼盡巧便口行。頗巧便口行彼非口妙行耶。答曰。有不隱沒無記巧便口行也。諸意妙行彼盡巧便意行耶。答曰。或意妙行彼非巧便意行。雲何意妙行彼非巧便意行。答曰。意三妙行。是謂意妙行彼非巧便意行。雲何巧便意行彼非意妙行。答曰。不隱沒無記巧便思。是謂巧便意行彼非意妙行。雲何意妙行彼是巧便意行。答曰。善思是謂意妙行。彼是巧便意行。雲何非意妙行非巧便意行耶。答曰。除上爾所事(妙行竟)。諸法由行得彼法。當言善不善無記耶。答曰。報義諸法由行得此法當言無記也。如是報義諸法由行得彼法無記耶。答曰。如是。若作是說。本無如來善心說語軟語妙語軟美語。此語善耶。答曰。如是。聽我所說若報義諸法由行得彼法無記不應作是說。本無如來善心說語軟語妙語軟美語此語善。雖有是語此事不然。若作是語本無如來善心說語軟語妙語軟美語此語善。不應作是語。報義諸法由行得此法無記報義諸法由行得此法無記。此事不然。當作是語本無如來本餘生時作善行受報報現在前。彼由此因緣得咽喉四大行四大。四大出聲聲非報也。頗過去行過去報耶。未來現在報耶。答曰。如是。頗未來行未來報耶。答曰。有無過去現在。頗現在行現在報耶。答曰。有過去無未來有(三世竟)。頗如身行受報。口行意行不然耶。答曰。有如身不淨口淨。當於爾時有善心若無記心。如身有淨口不淨。當於爾時有不善心若無記心。是謂如身行受報。口行意行不然。頗如口行受報。身行意行不然。答曰。有如身有淨口不淨。當於爾時有善心若無記心。如身不淨口淨。當於爾時有不善心若無記心。是謂如口行受報。身行意行不然。頗如意行受報身行口行不然耶。答曰。有如身不淨口不淨。當於爾時有善心如身淨口淨。當於爾時有不善心。是謂如意行受報身行口行不然。頗如身行口行受報意行不然耶。答曰。有如身不淨口不淨。當於爾時有善心若無記心如身淨口淨。當於爾時有不善心若無記心。是謂如身行口行受報意行不然。頗如身行意行受報口行不然耶。答曰。有如身有不淨口淨。當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淨口不淨。當於爾時有善心。是謂如身行意行受報口行不然。頗如口行意行受報身行不然耶。答曰。有如身有淨口不淨。當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不淨口淨。當於爾時有善心。是謂如口行意行受報身行不然。頗如身行口行受報意行亦然耶。答曰。有如身有不淨口不淨。當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淨口淨。當於爾時有善心。是謂如身行口行受報意行亦然。頗如身行口行意行不受報而受報耶。答曰。有諸心不相應行受報。色心心所念法心不相應行也。頗三行不前不後受報現法報生報後報。答曰。受報現法報色。生報心心所念法。後報心不相應行。復次現法報心心所念法。生報色。後報心不相應行。復次現法報心不相應行。生報心心所念法。後報色(三竟)。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亦如是。欲界繫色色界繫心心所念法。無色界繫心不相應行。復次欲界繫心心所念法。色界繫色無色界繫心不相應行。復次欲界繫心不相應行。色界繫色無色界繫心心所念法也(三界竟)。頗二行不前不後受報善不善耶。答曰。受報善色不善心心所念法心不相應行。復次善心心所念法心不相應行不善色(善不善二竟)。見諦所斷思惟所斷亦如是。   阿毘曇邪語品第二竟(梵本二百四十五首盧秦五千一百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六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行犍度害眾生跋渠第三   頗害眾生眾生害不盡。頗不害眾生眾生害盡耶。頗害眾生眾生害盡。頗不害眾生眾生害不盡。頗不害眾生眾生害不盡。彼行受報必生地獄耶。頗行不善苦痛行不熟。彼行彼初受報彼必染污心。頗害眾生命。後不受戒。當言一切眾生中淨耶。若一切眾生中淨。彼一切眾生中受戒耶。設一切眾生中受戒。彼一切眾生中淨耶。若身成就彼有身行耶。設成就身行彼有身耶。若成就身彼有口行耶。設成就口行彼有身耶。若成就身彼有意行耶。設成就意行彼有身耶。若成就身彼有身行口行耶。設成就身行口行彼有身耶。若成就身彼有身行意行耶。設成就身行意行彼有身耶。若成就身彼有口行意行耶。設成就口行意行彼有身耶。若成就身彼有身行口行意行耶。設成就身行口行意行彼有身耶(身竟)。若成就身行彼有口行耶。設成就口行彼有身行耶。若成就身行彼有意行耶。設成就意行彼有身行耶。若成就身行彼有口行意行耶。設成就口行意行彼有身行耶(身行竟)。若成就口行彼有意行耶。設成就意行彼有口行耶。若行欲未盡彼報欲未盡耶。設報欲未盡彼行欲未盡耶。若行欲盡彼報欲盡耶。設報欲盡彼行欲盡耶。若行有果彼行一切有報耶。設行有報彼行一切有果耶。若行無果彼行一切無報耶。設行無報彼行一切無果耶。若行不善彼行一切顛倒耶。設行顛倒彼行一切不善耶。若行非不善一切彼行非顛倒耶。設行非顛倒彼行一切非不善耶。若成就不善行。彼成就色無色界行耶。設成就色無色界行。彼成就不善行耶。若成就欲界善行。彼成就色無色界善行耶。設成就色無色界善行。彼成就欲界善行耶。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色界行耶。設成就色界行。彼成就欲界行耶。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無色界行耶。設成就無色界行。彼成就欲界行耶。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色界行無漏行耶。設成就色界行無漏行。彼成就欲界行耶。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無色界行無漏行耶。設成就無色界無漏行。彼成就欲界行耶。若成就色界行。彼成就無色界行無漏行耶。設成就無色界行無漏行。彼成就色界行耶。若成就無色界行。彼成就無漏行耶。設成就無漏行。彼成就無色界行耶。若成就欲界行色無色界行無漏行。彼命終後生何處。此章義願具演說。   頗害眾生眾生害不盡耶。答曰。有如斷眾生命。方便不息求。頗不害眾生眾生害盡耶。答曰。有如不害眾生命方便息求。頗害眾生眾生害盡耶。答曰。有如害眾生命方便息求。頗眾生不害眾生害不盡耶。答曰。有如不害眾生命方便不息求。頗不害眾生眾生害不盡。彼彼行受報必生地獄耶。答曰。有如作無救方便中間命終。頗行不善苦痛行未熟。彼行彼初受報彼必染污心耶。答曰。有如作無救行。彼初受地獄中陰。頗害眾生命彼後不受戒。當言一切眾生中淨耶。答曰。有如方便欲害眾生中間值法。若一切眾生中淨(見諦人)。彼一切眾生中受戒耶(受戒改往)。答曰。或一切眾生中淨。彼非一切眾生中受戒(此言質約譯人欲示)。雲何一切眾生中淨。彼非一切眾生中受戒。答曰。如不受戒中間值法。是謂一切眾生中淨。彼非一切眾生中受戒。雲何一切眾生中受戒。彼非一切眾生中淨。答曰。如受戒越戒。是謂一切眾生中受戒。彼非一切眾生中淨。雲何一切眾生中淨。彼一切眾生中受戒。答曰。如受戒不越戒。是謂一切眾生中淨。一切眾生中受戒。雲何不一切眾生中淨。彼不一切眾生中受戒耶。答曰。除上爾所事。若成就身彼有身行耶。答曰。或成就身非身行。雲何成就身非身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有威儀。不處非威儀身。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非身行。雲何成就身行非身耶。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身行非身。雲何成就身身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身身行。雲何不成就身非身行。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身非身行。若成就身彼有口行耶。答曰。或成就身非口行。雲何成就身非口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威儀亦非不處威儀。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非口行。雲何成就口行非身。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口行非身。雲何成就身口行。答曰。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身口行。雲何不成就身非口行。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身非口行。若成就身彼有意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身彼有意行。頗成就意行非身耶。答曰。有生無色界也。若成就身彼有身口行耶。答曰。或成就身非身口行。及身行非口行及口行非身行及身口行。雲何成就身非身口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非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非身口行。雲何成就身及身行非口行。答曰。若生欲界非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有教設有教不失。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及身行非口行。雲何成就身及口行非身行。答曰。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身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及口行非身行。雲何成就身及身行口行。答曰。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身及身口行。設成就身口行彼成就身耶。答曰。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答曰。向所說是謂成就。雲何不成就。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若成就身彼成就身行意行耶。答曰。或成就身及意行。無身行及身行意行。雲何成就身及意行非身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及意行非身行雲何成就身及身行意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身及身行意行。設成就身行意行。彼成就身耶。答曰。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答曰。向所說是謂成就。雲何不成就。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若成就身彼成就口意行耶。答曰。或成就身及意行。非口行及口行意行。雲何成就身及意行非口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及意行非口行。雲何成就身及口行意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身及口行意行。設成就口意行彼成就身耶。答曰。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答曰。向所說是謂成就。雲何不成就。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若成就身彼有身口意行耶。答曰。或成就身及意行。非身口行及身意行。非口行及口意行。非身行及身口意行。雲何成就身及意行非身口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及意行非身口行。雲何成就身及身意行非口行。答曰。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有教設有教不失。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及身意行非口行。雲何成就身及口意行非身行耶。答曰。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身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及口意行非身行。雲何成就身及身口意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身及身口意行。設成就身口意行彼成就身耶。答曰。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答曰。向所說是謂成就。雲何不成就。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身竟)。若成就身行彼成就口行耶。答曰。或成就身行非口行。雲何成就身行非口行。答曰。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有教設有教不失。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行非口行。雲何成就口行非身行。答曰。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身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口行非身行。雲何成就身口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身口行。雲何不成就身口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口無教設有教便失。若生無色界凡夫人。是謂不成就身口行。若成就身行彼成就意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身行彼成就意行。頗成就意行非成就身行。答曰。有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無教設有教便失。若凡夫人生無色界。若成就身行彼成就口意行耶。答曰。或成就身行及意行。非口行及口意行。雲何成就身行及意行非口行。答曰。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有教設有教不失。口無教設有教便失。是謂成就身行及意行非口行。雲何成就身行及口意行。答曰。卵膜漸厚處母胎無垢人。若生欲界處威儀不處威儀。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口有教設有教不失。若生色界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身行及口意行。設成就口意行彼成就身行耶。答曰。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答曰。向所說是謂成就。雲何不成就。答曰。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身無教設有教便失。口有教設有教不失。是謂不成就。若成就口行彼成就意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口行彼成就意行。頗成就意行非口行耶。答曰。有卵膜漸厚處母胎凡夫人。若生欲界不威儀亦不不處威儀。口無教設有教便失。凡夫人生無色界。若行婬未盡彼報婬未盡耶。答曰。如是。若行婬未盡彼報婬未盡。頗報婬未盡非行耶。答曰。有須陀洹見諦所斷行婬盡。彼報婬未盡。若行婬盡彼報婬盡耶。答曰。如是。若報婬盡彼行婬盡。頗行婬盡非報耶。答曰。有須陀洹見諦所斷行婬盡。彼報婬未盡。若行有果彼行盡有報耶。答曰。如是。若行有報此行有盡有果。頗行有果彼行無報耶。答曰。有無記無漏行。若行無果彼行盡無報耶。答曰。無行不有果。頗行無報耶。答曰。有無記無漏行。若行不善彼行盡顛倒耶。答曰。或行不善此行非顛倒。雲何行不善彼行非顛倒。答曰。猶如有一有見果實。如是見如是語。有行有行果報。彼身惡行口意惡行。猶如有一不見有見想。不聞不別不識有識想。彼不以此想。不以此忍。不以此見。不以此欲不以此智慧。我不見不聞不別不識。猶如有一見無見想。聞別識無識想。彼不以此想。不以此忍。不以此見。不以此欲。不以此智慧。我見聞別識。是謂行不善彼行非顛倒。雲何行顛倒此行非不善。答曰。猶如有一無見無果實。如是見如是語。無行無行果報。彼身妙行口意妙行。猶如有一無見有見想。不聞不別不識有識想。彼以此想。以此忍。以此見。以此欲。以此智慧。我見聞別識。猶如有一見無見想。聞別識無識想。彼以此想。以此忍。以此見。以此欲。以此智慧。我不見聞別識。是謂行顛倒彼行非不善。雲何行不善彼行顛倒。答曰。猶如有一見無見無果實。如是見。如是語。無行無行果報。彼身惡行口意惡行。猶如有一不見不見想。不聞不別不識有不識想。彼不以此想。不以此忍。不以此見。不以此欲。不以此智慧。我見聞別識。猶如有一見有見想。聞別識有識想。彼不以此想。不以此忍。不以此見。不以此欲。不以此智慧。我不見不聞不別不識。是謂行不善彼行顛倒。雲何行非不善彼行非顛倒。答曰。猶如有一見有果實。如是見。如是語。有行有行果報。彼身妙行口意妙行。猶如有一不見有不見想。不聞不別不識有不識想。彼以此想。以此忍。以此見。以此欲。以此智慧。我不見不聞不別不識。猶如有一見有見想。聞別識有識想。彼以此想。以此忍。以此見。以此欲。以此智慧。我見聞別識。是謂行非不善此行非顛倒。非亦如是。若成就不善行。彼成就色無色界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不善行彼成就色無色界行。頗成就色無色界行。非成就不善行耶。答曰。有若生欲界欲愛盡。若生色界若成就欲界善行。彼成就色無色界善行耶。答曰。或成就欲界善行。非色無色界善行。雲何成就欲界善行。非色無色界善行。答曰。若生欲界不斷善本。不得色無色界善心。是謂成就欲界善行。非色無色界善行。雲何成就色無色界善行。非欲界善行。答曰。若生色界得無色界善心。是謂成就色無色界善行非欲界善行。雲何成就欲界善行。色無色界善行。答曰。若生欲界得色無色界善心。是謂成就欲界善行色無色界善行。雲何不成就欲界善行。非色無色界善行。答曰。善根本斷。是謂不成就欲界善行。非色無色界善行。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色界行耶。答曰。如是。設成就色界行彼成就欲界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無色界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無色界行耶。頗成就無色界行。彼不成就欲界行。答曰。有若生無色界。若成就欲界行。彼成就無漏行耶。答曰。或成就欲界行。不成就無漏行。雲何成就欲界行。非無漏行耶。答曰。若凡夫人生欲色界。是謂成就欲界行非無漏行。雲何成就無漏行非欲界行耶。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無漏行非欲界行。雲何成就欲界行無漏行耶。答曰。無垢人若生欲界色界。是謂成就欲界行無漏行。雲何不成就欲界行無漏行。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欲界行無漏行。若成就色界行。彼成就無色界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色界行。彼成就無色界行耶。頗成就無色界行。非成就色界行耶。答曰。有生無色界若成就色界行。彼成就無漏行耶。答曰。或成就色界行非無漏行。雲何成就色界行非無漏行。答曰。凡夫人生欲界色界。是謂成就色界行非無漏行。雲何成就無漏行非色界行。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無漏行非色界行。雲何成就色界行無漏行。答曰。無垢人生欲界色界。是謂成就色界行無漏行。雲何不成就色界行無漏行。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色界行無漏行。若成就無色界行。彼成就無漏行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無漏行。彼成就無色界行。頗成就無色界行非無漏行耶。答曰。有凡夫人。若成就欲界行。色無色界無漏行。此命終後當生何所。答曰。或欲界。或色界無色界。或無處所。   阿毘曇害眾生品第三竟(梵本三百九首盧四千六百三十一言)。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七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行犍度中有教無教跋渠第四  有教及無教  諸行彼果實  或有漏學者  思惟戒在後   若成就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過去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過去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未來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未來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現在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現在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設成就無教彼成就教耶。口教亦如是。諸行欲界繫彼行欲界繫果耶。設行欲界繫果。彼行欲界繫耶。諸行色界繫。彼行色界繫果耶。設行色界繫果。彼行色界繫耶。諸行無色界繫果。彼行無色界繫耶。設行無色界繫果。彼行無色界繫耶。諸無漏行彼行無漏果耶。設行無漏果。彼行無漏耶。諸行不欲界。彼行不欲界果耶。設行非欲界果。彼行非欲界耶。諸行非色界。彼行非色界果耶。設行非色界果。彼行非色界耶。諸行非無色界。彼行非無色界果耶。設行非無色界果。彼行非無色界耶。諸行非無漏彼行非無漏果耶。設行非無漏果。彼行非無漏耶。頗有漏行有漏果耶。有漏行無漏果耶。有漏行有漏無漏果耶。頗無漏行無漏果耶。無漏行有漏果耶。無漏行有漏無漏果耶。頗有漏無漏行有漏無漏果耶。有漏無漏行有漏果耶。有漏無漏行無漏果耶。頗學行學果耶。學行無學果耶。學行非學非無學果耶。頗無學行無學果耶。無學行學果耶。無學行非學非無學果耶。頗非學非無學行非學非無學果耶。非學非無學行學果耶。非學非無學行無學果耶。又世尊言。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慧。雲何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慧。若不修身。彼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慧耶。設不修慧。彼不修身耶。若不修戒彼不修心不修慧。設不修慧彼不修戒耶。若不修心彼不修智慧耶。設不修智慧彼不修心耶。又世尊言。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雲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修身彼修戒修心修慧耶。設修慧彼修身耶。若修戒彼修心修慧耶。設修慧彼修戒耶。若修心彼修慧。設修慧彼修心耶。頗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種耶。及未來非現在。及現在非未來。及未來現在此種耶。頗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種。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去現在此種耶。頗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種。及過去非未來及未來非過去及過去未來此種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若成就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或教非無教。雲何教非無教。答曰。生欲界非律儀亦不不處律儀。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是謂教非無教。雲何無教非教。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處律儀不得戒律儀。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身無教。若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無教非教。雲何教無教。答曰。生欲界處律儀。不得戒律儀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處。戒律儀不處戒律儀處。亦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身有教。是謂教無教。雲何非教無教。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教無教也。若成就善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或教非無教也。雲何教非無教。答曰。生欲界不律儀處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是謂教非無教。雲何無教非教。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律儀處不得戒律儀。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善身無教。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無教非教也。雲何教無教。答曰。生欲界律儀處不得戒律儀。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戒律儀處不律儀處。不律儀亦不不律儀。善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善身有教。是謂教無教。雲何非教無教。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律儀處。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若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教無教。若成就不善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無教彼成就教也。頗成就。教非無教耶。答曰。有生欲界律儀處。不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不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也。若成就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無教。頗成就教耶。答曰。有生色界隱沒無記身教也。若成就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無教。頗成就教耶。答曰。有生欲界若生色界。不隱沒無記身有教也(不定教竟)。若成就過去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或教非無教。雲何教非無教。答曰。生欲界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本身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是謂教非無教。雲何無教非教。答曰。無垢人處母胎膜漸厚。若生欲界律儀處不得戒律儀。本身無教有教便失。若生色界本身無教。若學生無色界。是謂無教非教。雲何教無教。答曰。生欲界律儀處不得戒律儀。本身有教不失彼得無教。戒律儀處不律儀處。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本身有教不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本身有教不失。是謂教無教。雲何非教無教。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得律儀。亦不不律儀處。本身無教設有教便失。阿羅漢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教無教。若成就過去善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或教非無教。雲何教非無教。答曰。生欲界不律儀處。本善身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本善身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是謂教非無教。雲何無教非教。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律儀處不得戒律儀。本善身無教有教便失。若生色界本善身無教。若學生無色界。是謂無教非教。雲何教無教。答曰。生欲界律儀處不得戒律儀。本善身有教不失彼得無教。律儀處不律儀處。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本善身有教不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本善身有教不失。是謂教無教。雲何非教無教。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律儀處。善身本無教有教便不失。律儀處亦不不律儀處。本善身無教有教便失。阿羅漢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教無教。若成就過去不善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無教彼成就教也。頗成就。教非無教耶。答曰。有生欲界律儀處。本不善身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本不善身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也。若成就過去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教非無教(過去竟)。若成就未來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教也。頗成就無教。答曰。有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無垢人生無色界也。若成就未來善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教。頗成就無教耶。答曰。有無垢人處母胎膜漸厚。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生色界。無垢人生無色界也。若成就未來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教非無教(未來竟)。若成就現在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或教非無教。雲何教非無教。答曰。生欲界律儀處不得戒律儀。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不律儀亦不不律儀處。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若生色界身有教。是謂教非無教。雲何無教非教。答曰。生欲界戒律儀處不得戒律。入定不入定。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戒律。儀不律亦不不律處。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入定。是謂無教非教。雲何教無教。答曰。生欲界律處不得戒律。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戒律處。不律亦不不律處。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是謂教無教。雲何非教無教。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律處不得戒律不入定。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不律亦不不律處。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若生色界不入定。身無教生無色界。是謂非教無教。若成就現在善身教。彼成就無教。答曰。或教非無教。雲何教非無教。答曰。生欲界律處不得戒律。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不律處不律亦不不律處。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若生色界善身有教。是謂教非無教。雲何無教非教。答曰。生欲界律處不得戒律入定不入定。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戒律處。不律亦不不律處。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若生色界入定。是謂無教非教。雲何教無教。答曰。生欲界律處不得戒律。善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戒律處不律處不律亦不不律處。善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是謂教無教。雲何非教無教。答曰。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律處不得戒律不入定。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不律處不律亦不不律處。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若生色界不入定善身無教生無色界。是謂非教無教若成就現在不善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或教非無教。雲何教非無教。答曰。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不律亦不不律處。不善身有教彼不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不得無教。是謂教非無教。雲何無教非教。答曰。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不律處不律亦不不律處。不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得無教。是謂無教非教。雲何教無教。答曰。生欲界律處不善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不律處不律亦不不律處。不善身有教彼得無教。本有教不失。彼得無教。是謂教無教。雲何非教無教。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律處不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不律亦不不律處。不善身無教本有教便失。彼不得無教。若生色無色界。是謂非教無教。若成就現在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無教。頗成就教耶。答曰。有生色界隱沒無記身有教也。若成就現在不隱沒無記身教。彼成就無教耶。答曰。無有成就無教。頗成就教耶。答曰。有生欲界若生色界不隱沒無記身有教(現在竟)。口教亦如是。諸行欲界彼行欲界果耶。答曰。如是。諸行欲界彼行欲界果。頗行欲界果彼行非欲界耶。答曰有。如色界道欲界化化作欲界語也。諸行色界彼行色界果耶。答曰。如是。諸行色界果彼行色界。頗行色界彼行非色界果耶。答曰有。如色界道欲界化化作欲界語。如色界道斷結趣證也。諸行無色界彼行無色界果耶。答曰。如是。諸行無色界果。彼行無色界耶。頗行無色界。彼行非無色界果耶。答曰有。如無色界道斷結趣證也。諸行無漏彼行無漏果耶。答曰。如是。諸行無漏彼行無漏果也。頗行無漏果彼行非無漏耶。答曰有。如色無色界道斷結趣證也。諸行非欲界彼行非欲界果耶。答曰。如是。諸行非欲界果。彼行非欲界。頗行非欲界彼行非不欲界果耶。答曰有。如色界道欲界化化作欲界語諸行非色界。彼行非色界果耶。答曰。如是。諸行非色界彼行非色界果。頗行非色界果。彼行非不色界耶。答曰有。如色界道欲界化化作欲界語。如色界道斷結趣證也。諸行非無色界彼行非無色界果耶。答曰。如是。諸行非無色界。彼行非無色界果。頗行非無色界果。彼行非不無色界耶。答曰有。如無色界道斷結趣證也。諸行非無漏。彼行非無漏果耶。答曰。如是。諸行非無漏果彼行非無漏。頗行非無漏彼行非不無漏果耶。答曰有。如色無色界道斷結趣證。頗有漏行有漏果耶。答曰有。所謂依果報果。頗有漏行無漏果耶。答曰有。解脫果頗有漏行有漏無漏果耶。答曰有。所謂依果報果解脫果(有漏竟)。頗無漏行無漏果耶。答曰有。所依果解脫果。頗無漏行有漏果耶。答曰無。頗無漏行有漏無漏果耶。答曰無。頗有漏行有漏無漏果耶。答曰無。頗有漏無漏行有漏果耶。答曰無。頗有漏無漏行無漏果耶。答曰。有解脫果(有漏無漏竟)。頗學行學果耶。答曰有。所依果頗學行無學果。答曰有。所依果。頗學行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曰。有解脫果(學竟)。頗無學行無學果耶。答曰有。所依果。頗無學行學果耶。答曰無。頗無學行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曰有。解脫果(無學竟)。頗非學非無學行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曰有。所依果報果解脫果。頗非學非無學行學果耶。答曰無也。頗非學非無學行無學果耶。答曰無。又世尊言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雲何不修身。答曰。身欲未盡貪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復次以無礙道盡色愛。彼道不修不猗。如是不修。身不修戒亦如是。雲何不修心。答曰。心欲未盡貪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復次以無礙道盡無色愛。彼道不修不猗。如是不修心不修慧亦如是。若不修身彼不修戒。答曰。如是。設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曰。如是。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答曰。如是。若不修身彼不修心。頗不修心非不修身。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不修身彼不修慧。答曰。如是。若不修身彼不修慧。頗不修慧非不修身。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答曰。如是。若不修戒彼不修心。頗不修心非不修戒耶。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不修戒彼不修慧。答曰。如是。若不修戒彼不修慧。頗不修慧非不修戒。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曰。如是。設不修慧彼不修心。答曰。如是。又世尊言。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雲何修身。答曰。身愛盡貪盡念盡渴盡。復次以無礙道盡色愛。彼道修猗。如是修身戒亦如是。雲何修心。答曰。心愛盡貪盡念盡渴盡。復次以無礙道盡無色愛彼道修猗。如是修心修慧亦如是。若修身彼修戒耶。答曰。如是。設修戒彼修身耶。答曰。如是。若修身彼修心耶。答曰。如是。若修心彼修身耶。頗修身不修心耶。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修身彼修慧耶。答曰。如是。若修慧彼修身耶。頗修身不修慧。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修戒彼修心耶。答曰。如是。若修心彼修戒耶。頗修戒不修心耶。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修戒彼修慧耶。答曰。如是。若修慧彼修戒。頗修戒不修慧。答曰有。色愛盡上愛未盡。若修心彼修慧耶。答曰。如是。設修慧彼修心耶。答曰。如是。頗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種耶。答曰有。教戒盡不失。此種不現在前及未來非現在此種耶。答曰有。道共定共戒盡不失。此種不現在前及現在非未來此種耶。答曰有。教戒已盡不失。此種現在前及未來現在此種耶。答曰有。道共定共戒盡不失此種現在前(過去竟)。頗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種耶。答曰有。阿羅漢生無色界及過去非現在此種。答曰有。道共定共戒盡不失。此種不現在前及現在非過去此種耶。答曰有。最初得無漏律。及過去現在此種耶。答曰有。道共定共戒盡不失。此種現在前(未來竟)。頗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種耶。答曰有。最初得戒律儀。及過去非未來此種耶。答曰有。教戒盡不失。此種現在前。及未來非過去此種。答曰有。最初得無漏律儀。及過去未來此種耶。答曰有。道共定共戒盡不失。此種現在前。   阿毘曇有教無教跋渠第四竟(梵本三百七十三首盧秦四千九百五十四言)。   阿毘曇行揵度自行跋渠第五   雲何自行以何等故自行所可用行。自行彼行當言過去耶。未來現在耶。所可用行自行彼行成就耶。設行成就彼行自行耶。所可用行非自行。彼行不成就耶。設行不成就彼行不自行耶。所可用行自行。彼行必受報耶。設行必受報彼行自行耶。所可用行非自行。彼行必不受報耶。設行必不受報。彼行非自行耶。所可用行成就彼行必受報耶。設行必受報彼行成就耶。所可用行不成就。彼行必不受報耶。設行必不受報彼行不成就。如有須陀洹不善行苦痛報未熟彼以何故障地獄道畜生餓鬼。又世尊言。是謂世尊弟子。盡地獄盡畜生盡餓鬼不墮惡道。須陀洹有此智。悟我盡地獄盡畜生盡餓鬼盡。不墮惡道為不自悟。雲何學謀害一切學謀害果耶。雲何住壽行。雲何捨壽行。雲何心亂。以何等纏相應法盡不善。佛語雲何佛語當言善耶無記耶。佛語名何等法。契經詩記偈因緣歎本末譬喻生方廣未曾有法義。名何法印。名何法數。名何法算。名何法書。名何法頌。名何法種種伎藝。名何法。若學戒成就。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彼成就學戒耶。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彼成就無學戒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雲何自行。答曰。若行報是謂今得。此有彼行生受報。是謂自行。以何等自行。答曰。此行自果自依自報。復次此行受報時。此意受報非餘。以是故自行所可用行自行。此行當言過去耶。未來現在耶。答曰。彼行過去世所可用行。自行彼行成就耶。答曰。或行自行此行非成就。雲何行自行彼行不成就耶。答曰。行報於今得有。彼行生受報彼行失。是謂行自行彼行不成就。雲何行成就此行非自行。答曰。行報不於今得有。此行生不受報彼行不失。是謂行成就此行非自行。雲何行自行彼行成就。答曰。行報於今得有。彼行生受報彼行不失。是謂行自行彼行成就。雲何行非自行。彼行不成就耶。答曰。行報不於今得有。彼行生不受報彼行失。是謂行非自行彼行不成就。非亦如是所可用行。自行彼行必受報耶。答曰。或行自行彼行必不受報。雲何行自行彼行必不受報。答曰。行報於今得有。彼行生受報彼行後報。是謂行自行彼行必不受報。雲何行必受報彼行非自行。答曰。行報不於今得有。彼行生不受報彼行報未熟。是謂行必受報彼行非自行。雲何行自行彼行必受報。答曰。行報於今得有。彼行生受報彼行非後報。是謂行自行彼行必受報。雲何行非自行彼行必不受報。答曰。行報不於今得有。彼行生不受報彼行報熟。是謂行非自行彼行必不受報。非亦如是所可用行成就彼行必受報耶。答曰。或行成就彼行必不受報。雲何行成就彼行必不受報。答曰。諸行過去不善。設善有漏報熟彼行不行。諸行未來不善。設善有漏得必不生。若無記無漏行成就。是謂行成就彼行必不受報。雲何行必受報彼行不成就。答曰。諸行過去不善。設善。有漏報不熟彼行失。諸行未來不善設善有漏不得必生。是謂行必受報彼行不成就。雲何行成就彼行必受報。答曰。諸行過去不善。設善有漏報不熟彼行不失。諸行未來不善。設善有漏得必生。諸行現在不善設善有漏。是謂行成就彼行必受報。雲何行不成就彼行必不受報。答曰。諸行過去不善。設善有漏報熟彼行失。諸行未來不善。設善有漏不得必不生。若無記無漏行不成就。是謂行不成就。彼行必不受報。非亦如是。若有須陀洹不善行苦痛報未熟。彼以何故障地獄道畜生餓鬼。答曰。二結種縛繫。必墮地獄畜生餓鬼。見諦斷結種。思惟斷結種。彼須陀洹見諦斷結盡。思惟斷不盡。彼參差具不往地獄畜生餓鬼。譬如車二輪不壞能有所至。一輪壞不有所至。如是二結種縛繫往地獄畜生餓鬼。見諦斷思惟斷結種。彼須陀洹見諦斷結盡。思惟斷結不盡。彼參差具不往墮地獄畜生餓鬼。譬如鷹鳥二翅不壞能飛至空。一翅壞不能至空。如是二結種縛繫往墮地獄畜生餓鬼國中。彼須陀洹見諦斷結盡思惟斷結不盡。彼參差具不往地獄畜生餓鬼也。又世尊言。是謂世尊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盡盡不墮惡道。須陀洹有此智。悟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盡不墮惡道為不自悟耶。答曰。不自悟。雲何得知。答曰。往信世尊。如世尊言。諸自省察四法。彼慇懃自進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盡不墮惡道。復次須陀洹有四法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須陀洹無盡智無生智也。雲何學謀害。答曰。如學欲未盡。被他捶打若手石刀杖。彼痛所逼發心使彼酷痛。使彼婦無子如是學謀害。如學婬盡為彼捶打若手石刀杖。彼痛所逼從無慾退已。退便發心言使彼酷痛使彼婦無子。如是學謀害一切學所謀害果耶。答曰。不也。諸眾生有大力所作行彼則不果也。雲何住壽行。答曰。如阿羅漢。以衣缽戶鑰履屣鍼筒及餘什具施僧。若人便發心言。我緣是報使增益壽。作是願已入頂四禪。彼所緣報則成壽報如是住壽。雲何捨壽。答曰。如阿羅漢。以衣缽戶鑰履屣鍼筒及餘什具施僧。若人便發心言。我所得壽報即成施報。作是願已入頂四禪。彼壽報即成施報如是捨壽。雲何心亂。答曰。以四事心亂。非人形。狂象形馬形羠形□槉□□□□□櫬奿□□□婝G□□櫸□□□□□糠飫□□□□堅襤穌勵□□□□□□□□□□□姭駺率霸馳姛□□□檢□□□□□□□逆□□G□埤□□□□□橫圓璈珨(二)□騥□舥訶羅(三)婆沙(四蘇詐反)耆羅(五)尼留諦(六)語句(七)語聲(八)口行(九)口教(十天竺十種皆語也)。是謂佛語。佛語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曰。佛語或善或無記。雲何善。答曰。善心如來語所說。如上十事是謂善。雲何無記。答曰。無記心如來語所說。如上十事是謂無記。佛語名何等法。答曰。名身句身語身次第住。契經(一)詩(二)記(三)偈(四)因緣(五)歎(六)本末(七)譬喻(八)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法義(十二十二部經)。名何等法。答曰。名身句身語身次第住。印名何法。答曰。巧所造身行。彼所剋智數名何法。答曰。巧所造口行。彼所剋智算名何法。答曰。巧所造意行。彼所剋智書名何法。答曰。巧所造身行。彼所剋智頌名何法。答曰。巧所造口行。彼所剋智種種剋行名何法。答曰。慧為首方便所擾。彼彼所剋諸智也若學成就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曰。或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戒。雲何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戒。答曰。學生無色界。是謂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戒。雲何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耶。答曰。阿羅漢凡夫人生欲色界。是謂非學非無學成就戒非學。雲何學成就戒非學非無學耶。答曰。學生欲色界。是謂學成就戒非學非無學。雲何非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答曰。阿羅漢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曰。或無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雲何無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耶。答曰。阿羅漢生無色界。是謂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雲何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答曰。學凡夫人生欲色界。是謂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雲何成就無學戒非學非無學耶。答曰。阿羅漢生欲色界。是謂成就無學戒非學非無學。雲何非無學成就戒非非學非無學。答曰。學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也。   自行八渠第五竟(梵本一百八十五首盧秦二千三百七十八言)。   行揵度第四竟。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十八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四大犍度第五  四大所造  是謂緣也  見諦成就  自造在後   淨根跋渠第一   四大所造入。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善幾不善幾無記。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不繫。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幾思惟斷幾不斷(入竟)。若成就四大。彼造色成就耶。設造色成就。彼成就四大耶。若不成就四大。彼不成就造色耶。設不成就造色。彼不成就四大耶(造色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色耶。設成就善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色耶。設成就不善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隻門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色耶。設成就善不善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善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善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雙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善不善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善不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三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四大竟)。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色耶。設成就不善色。彼成就善色耶。若成就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設成就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隻竟)。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善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若成就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雙竟)。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善竟)。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不善色耶。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不善色耶。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不善色耶(不善竟)。若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耶。設成就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隱沒無記色耶。四大由何三昧滅。造色瞋恚有對更樂。有覺有觀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摶食更樂食意念食識食。由何三昧滅。四大已盡無餘。當言作何果。造色瞋恚有對更樂有覺有觀。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摶食樂食意念食識食由何三昧滅。四大已盡無餘。當言作何果。此章義願具演說。   四大造入幾可見。答曰一。幾不可見。答曰。八二少入。幾有對。答曰。九一少入。幾無對。答曰。一少入。幾有漏。答曰。九二少入。幾無漏。答曰。一少入。幾有為。答曰。九二少入。幾過去。答曰。十一少入。幾未來。答曰。十一少入。幾現在。答曰。十一少入。幾善。答曰。三少入。幾不善。答曰。三少入。幾無記。答曰。七三少入。幾欲界繫。答曰。二九少入。幾色界繫。答曰。九少入。幾不繫。答曰。一少入。幾學。答曰。一少入。幾無學。答曰。一少入。幾非學非無學耶。答曰。九二少入。幾思惟斷。答曰。九二少入。幾不斷。答曰。一少入(入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造色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四大。彼成就造色。頗成就造色非四大耶。答曰。有無垢人生無色界也。若不成就四大。彼不成就造色耶。答曰。如是。若不成就造色。彼不成就四大。頗不成就四大非不造色耶。答曰。有。無垢人生無色界(造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色耶。答曰。或成就四大非善色。雲何成就四大非善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非善色。雲何成就善色非四大耶。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善色非四大。雲何成就四大善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四大善色也。雲何非成就四大非善色。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成就四大非善色。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色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四大耶。頗成就四大非不善色。答曰。有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若生色界耶。若成就四大。彼成就隱沒無記色耶。答曰。如是。若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頗成就四大非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有生欲界。若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無教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曰。如是。設成就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答曰。如是(隻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色耶。答曰。或成就四大非善不善色。及善色非不善色。及不善色。非善色及善不善色。雲何成就四大非善不善色耶。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非善不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色非不善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四大及善色非不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色非善色耶。答曰。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及善色非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不善色耶。答曰。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是謂成就四大及善不善色。設成就善不善色。彼成就四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隱沒無記色。答曰。或成就四大非善隱沒無記色。及善色非隱沒無記色。及善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非善隱沒無記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非善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色非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無教。是謂成就四大及善色非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隱沒無記色。答曰。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有教。是謂成就四大及善隱沒無記色。設成就善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或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及善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耶。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四大及善不隱沒無記色。設成就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答曰。如是。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隱沒無記色。答曰。無。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答曰。或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耶。答曰。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是謂成就四大。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設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四大。彼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答曰。或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耶。答曰。生欲界若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無教。是謂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有教。是謂成就四大。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設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答曰。如是(隻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隱沒無記色耶。答曰。無。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不隱沒無記色。答曰。或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不善色及善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及善不善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不善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不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四大及善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耶。答曰。若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不善不隱沒無記色。答曰。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是謂成就四大及善不善不隱沒無記色。若成就善不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答曰。或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隱沒無記色。及善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及善隱沒無記色。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隱沒無記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四大及不隱沒無記色。非善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無教。是謂成就四大及善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四大及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有教。是謂成就四大。及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設成就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四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四大。彼成就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曰。無(三竟)。若成就四大。彼成就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答曰。此亦無也(四大竟)。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色耶。答曰。或成就善色非不善色。雲何成就善色非不善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若生色界。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善色非不善色。雲何成就不善色非善色。答曰。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不善色非善色。雲何成就善不善色。答曰。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是謂成就善。不善色。雲何不成就善不善色耶。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善色不善色。若成就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色耶。答曰。如是。若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頗成就善色非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有。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無教若無垢人生無色界。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答曰。或成就善色。非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善色非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善色非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耶。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成就不隱沒無記色非善色。雲何成就善色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善色不隱沒無記色。雲何不成就善色不隱沒無記色。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善色不隱沒無記色(雙竟)。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此亦無也。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或成就善色。非不善不隱沒無記色。及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善色。非不善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善色非不善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善色及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善色及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雲何成就善色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是謂成就善色及不善不隱沒無記色。設成就不善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答曰。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答曰。向所說是謂成就。雲何不成就。答曰。生欲界不戒律處。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是謂不成就。若成就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或成就善色非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及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善色。非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善色非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善色及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善身口有教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隱沒身口無教。是謂成就善色及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雲何成就善色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答曰。生色界隱沒無記。身口有教。是謂成就善色。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設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答曰。如是(雙竟)。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色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此亦無也(善色竟)。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此無也。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答曰。如是。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頗成就不隱沒無記色。非不善色耶。答曰。有。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不善身口無教本有教便失。若生色界。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此無(不善竟)。若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耶。答曰。如是。若成就隱沒無記色。彼成就不隱沒無記色。頗成就不隱沒無記色。非隱沒無記色耶。答曰。有。生欲界若色界。隱沒無記身口無教也。四大由何三昧滅。答曰。或依四或依未來造色。或依四或依未來有對更樂有覺有觀。或依初或依未來樂根。或依三或依未來喜根。或依二或依未來。苦根憂根摶食。依未來護根更樂食意念食識食。或依七或依未來。四大已盡無餘。當言作何果。答曰。阿羅漢果。或無處所造色有對更樂有覺有觀樂根喜根阿羅漢果。或無處所苦根憂根摶食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護根更樂食意念食識食阿羅漢果。   阿毘曇淨根跋渠第一竟(梵本三百九十二首盧秦五千八百八十九言)。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九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四大犍度中緣跋渠第二   四大彼四大幾緣緣。四大造色幾緣緣。造色彼造色幾緣緣。造色四大幾緣緣。四大心心法幾緣緣。心心法彼心心法幾緣緣。心心法四大幾緣緣。四大眼入幾緣緣。眼入彼眼入幾緣緣。眼入四大幾緣緣。四大乃至法入幾緣緣。法入彼法入幾緣緣。法入四大幾緣緣(入竟)。四大眼根幾緣緣。眼根四大幾緣緣。四大乃至無知根幾緣緣。無知根四大幾緣緣(根竟)。以何等故。四大一起一住一盡。然不相應。心心法一起一住一盡。然彼相應。頗過去四大造過去色未來現在色。頗未來四大造未來色過去現在色。頗現在四大造現在色過去未來色。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過去造色耶。設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過去四大。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未來四大。設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過去四大耶。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未來造色。設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過去四大耶。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現在四大。設成就現在四大。彼成就過去四大耶。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現在造色。設成就現在造色。彼成就過去四大耶(過去四大竟)。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未來四大耶。設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過去造色耶。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未來造色。設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過去造色。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現在四大。設成就現在四大。彼成就過去造色耶。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現在造色耶。設成就現在造色。彼成就過去造色(過去造色竟)。若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未來造色。設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未來四大。若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現在四大。設成就現在四大。彼成就未來四大耶。若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現在造色。設成就現在造色。彼成就未來四大耶(未來四大竟)。若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現在四大。設成就現在四大。彼成就未來造色。若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現在造色耶。設成就現在造色。彼成就未來造色耶(未來造色竟)。若成就現在四大。彼成就現在造色耶。設成就現在造色。彼成就現在四大(三世成就竟)。過去四大。彼過去四大幾緣緣。過去四大過去造色幾緣緣。過去造色。彼過去造色幾緣緣。過去造色過去四大幾緣緣。過去四大未來四大幾緣緣。未來四大。彼未來四大幾緣緣。未來四大過去四大幾緣緣。過去四大未來造色幾緣緣。未來造色。彼未來造色幾緣緣。未來造色過去四大幾緣緣。過去四大現在四大幾緣緣。現在四大彼現在四大幾緣緣。現在四大過去四大幾緣緣。過去四大現在造色幾緣緣。現在造色。彼現在造色幾緣緣。現在造色過去四大幾緣緣(過去四大竟)。過去造色未來四大幾緣緣。未來四大過去造色幾緣緣。過去造色未來造色幾緣緣。未來造色過去造色幾緣緣。過去造色現在四大幾緣緣。現在四大過去造色幾緣緣。過去造色現在造色幾緣緣。現在造色過去造色幾緣緣(過去造色竟)。未來四大未來造色幾緣緣。未來造色未來四大幾緣緣。未來四大現在四大幾緣緣。現在四大未來四大幾緣緣。未來四大現在造色幾緣緣。現在造色未來四大幾緣緣(未來四大竟)。未來造色現在四大幾緣緣。現在四大未來造色幾緣緣。未來造色現在造色幾緣緣。現在造色未來造色幾緣緣(未來造色竟)。現在四大現在造色幾緣緣。現在造色現在四大幾緣緣(三世竟)。若成就欲界繫四大。彼成就欲界繫造色耶。設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欲界繫四大耶。若成就色界繫四大。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設成就色界繫造色。彼成就色界繫四大耶。欲界繫四大。彼欲界繫四大幾緣緣。欲界繫四大欲界繫造色幾緣緣。欲界繫造色。彼欲界繫造色幾緣緣。欲界繫造色。彼欲界繫四大幾緣緣。色界繫四大。彼色界繫四大幾緣緣。色界繫四大。色界繫造色幾緣緣。色界繫造色。彼色界繫造色幾緣緣。色界繫造色。色界繫四大幾緣緣。若成就欲界繫四大。彼成就色界繫四大耶。設成就色界繫四大。彼成就欲界繫四大耶。若成就欲界繫四大。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設成就色界繫造色。彼成就欲界繫四大耶。若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色界繫四大。設成就色界繫四大。彼成就欲界繫造色。若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設成就色界繫造色。彼成就欲界繫造色耶。欲界繫四大。色界繫四大幾緣緣。色界繫四大。欲界繫四大幾緣緣。欲界繫四大。色界繫造色幾緣緣。色界繫造色。欲界繫四大幾緣緣。欲界繫造色。色界繫四大幾緣緣。色界繫四大。欲界繫造色幾緣緣。欲界繫造色。色界繫造色幾緣緣。色界繫造色。欲界繫造色幾緣緣。諸色慾界繫。彼色一切欲界繫四大造耶。設色慾界繫四大造。彼色一切欲界繫耶。諸色色界繫。彼色一切色界繫四大造耶。設色色界繫四大造。彼色一切色界繫耶。諸色過去。彼色一切過去四大造耶。設色過去四大造。彼色一切過去耶。諸色未來。彼色一切未來四大造耶。設色未來四大造。彼色一切未來耶。諸色現在。彼色一切現在四大造耶。設色現在四大造。彼色一切現在耶。雲何地。雲何地種。雲何水。雲何水種。雲何火。雲何火種。雲何風。雲何風種。地何入攝幾識識。地地種。水水種。火火種。風風種。四大幾入攝幾識識。此章義願具演說。四大彼四大因增上。四大造色因增上。造色彼造色因增上。造色彼四大因增上。四大心心法緣增上。心心法彼心心法因次第緣增上。心心法四大因增上。四大眼入因增上。眼入彼眼入因增上。眼入四大增上。耳鼻舌身入香味入亦如是。四大色入因增上。色入彼色入因增上。色入四大因增上。聲細滑入亦如是。四大意入緣增上。意入彼意入因次第緣增上。意入四大因增上。四大法入因緣增上。法入彼法入因次第緣增上。法入四大因增上(入竟)。四大眼根因增上。眼根四大一增上。耳鼻舌身根。男根女根亦如是。四大意根緣增上。意根四大因增上。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四大命根一增上。命根四大一增上。四大未知根緣增上。未知根四大一增上。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根竟)。以何等故。四大一起一住一盡。然不相應。心心法一起一住一盡。然彼相應。答曰。如說得四大若大若小。然非心心法。復次心心法共緣四大無緣不得無緣相應。頗過去四大。造過去色未來現在色。答曰。有。頗未來四大造未來色。答曰。有。無過去現在。頗現在四大造現在色。答曰。有。無過去未來有。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過去造色耶。答曰。無過去成就四大。有過去成就造色。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身口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若學生無色界也。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未來四大耶。答曰無。有成就過去四大。亦非成就未來四大也。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未來造色耶。答曰。無成就過去四大。有成就未來造色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無垢人生無色界也。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現在四大耶。答曰。無成就過去四大。有成就現在四大。生欲界色界也。若成就。過去四大。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曰。無成就過去四大。有成就現在造色。生欲界色界也(過去四大竟)。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未來四大耶。答曰。無成就未來四大。有成就過去造色。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身口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學生無色界也。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未來造色耶。答曰。或成就過去造色。非未來造色。雲何成就過去造色。非未來造色。答曰。生欲界戒律處。不得色界善心。不戒律處不戒律亦不不戒律處。身口本有教不失。是謂成就過去造色非未來造色。雲何成就未來造色非過去造色。答曰。阿羅漢生無色界。是謂成就未來造色非過去造色。雲何成就過去造色未來造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學生無色界。是謂成就過去造色未來造色。雲何不成就過去未來造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身口本無教有教便失。若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過去未來造色。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現在四大耶。答曰。或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四大。雲何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四大。答曰。學生無色界。是謂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四大。雲何成就現在四大非過去造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亦不戒律處亦不不戒律處。身口本無教有教便失。是謂成就現在四大非過去造色。雲何成就過去造色現在四大。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身口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過去造色現在四大。雲何非成就過去造色現在四大。答曰。阿羅漢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成就過去造色現在四大。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曰。或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造色。雲何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造色。答曰。學生無色界。是謂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造色。雲何成就現在造色非過去造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亦不戒律處不不戒律處。身口本無教有教便失。是謂成就現在造色非過去造色。雲何成就過去造色現在造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戒律處不戒律處。亦不戒律不不戒律處。身口本有教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成就過去造色現在造色。雲何非成就過去造色現在造色耶。答曰。阿羅漢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過去現在造色(過去造色竟)。若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未來造色耶。答曰。無成就未來四大。有成就未來造色。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生色界無垢人生無色界也。若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現在四大耶。答曰。無成就未來四大。有成就現在四大。生欲色界。若成就未來四大。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曰。無成就未來四大。有成就現在造色。生欲色界(未來四大竟)。若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現在四大。答曰。或成就未來造色非現在四大。雲何成就未來造色非現在四大。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未來造色非現在四大。雲何成就現在四大非未來造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是謂成就現在四大非未來造色。雲何成就未來造色現在四大。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是謂成就未來造色現在四大。雲何非成就未來造色現在四大。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成就未來造色現在四大。若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曰。或成就未來造色。非成就現在造色。雲何成就未來造色。非現在造色。答曰。無垢人生無色界。是謂成就未來造色非現在造色。雲何成就現在造色非未來造色。答曰。凡夫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是謂成就。現在造色。非成就未來造色。雲何成就未來現在造色。答曰。無垢人處母胎卵膜漸厚。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是謂成就未來現在造色。雲何非成就未來現在造色。答曰。凡夫人生無色界。是謂非成就未來現在造色(現在造色竟)。若成就現在四大。彼成就現在造色。答曰。如是。設成就現在造色。彼成就現在四大。答曰。如是(三世成就竟)。過去四大彼過去四大因增上。過去四大過去造色因增上。過去造色彼過去造色因增上。過去造色過去四大因增上。過去四大未來四大因增上。未來四大彼未來四大因增上。未來四大過去四大一增上。過去四大未來造色因增上。未來造色彼未來造色因增上。未來造色過去四大一增上。過去四大現在四大因增上。現在四大彼現在四大因增上。現在四大過去四大一增上。過去四大現在造色因增上。現在造色彼現在造色因增上。現在造色過去四大一增上(過去四大竟)。過去造色未來四大因增上。未來四大過去造色一增上。過去造色未來造色因增上。未來造色過去造色一增上。過去造色現在四大因增上。現在四大過去造色一增上。過去造色現在造色因增上。現在造色過去造色一增上(過去造色竟)。未來四大未來造色因增上。未來造色未來四大因增上。未來四大現在四大一增上。現在四大未來四大因增上。未來四大現在造色一增上。現在造色未來四大因增上(未來四大竟)。未來造色現在四大一增上。現在四大未來造色因增上。未來造色現在造色一增上。現在造色未來造色因增上(未來造色竟)。現在四大現在造色因增上。現在造色現在四大因增上(三世竟)。若成就欲界繫四大。彼成就欲界繫造色。答曰。如是。設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欲界繫四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色界繫四大。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色界繫四大。彼成就色界繫造色也。頗成就色界繫造色。非成就色界繫四大耶。答曰。有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色界四大不現在前也。欲界繫四大彼欲界繫四大因增上。欲界繫四大欲界繫造色因增上。欲界繫造色彼欲界繫造色因增上。欲界繫造色。欲界繫四大因增上。色界繫四大。彼色界繫四大因增上。色界繫四大。色界繫造色因增上。色界繫造色彼色界繫造色因增上。色界繫造色色界繫四大因增上。若成就欲界繫四大。彼成就色界繫四大耶。答曰。或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四大。雲何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四大。答曰。生欲界色界四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四大。雲何成就色界繫四大非欲界繫四大。答曰。生色界欲界化不化不作欲界語。是謂成就色界繫四大非欲界繫四大。雲何成就欲界色界繫四大。答曰。生欲界色界四大現在前。若生色界欲界化化作欲界語。是謂成就欲界色界繫四大。雲何不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四大。答曰。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四大。若成就欲界繫四大。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答曰。或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造色。雲何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造色。答曰。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是謂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造色。雲何成就色界繫造色非欲界繫四大。答曰。生色界欲界化化不作欲界語。是謂成就色界繫造色非欲界繫四大。雲何成就欲界繫四大色界繫造色。答曰。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欲界化化作欲界語。是謂成就欲界繫四大色界繫造色。雲何不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造色。答曰。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欲界繫四大。非色界繫造色。若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色界繫四大耶。答曰。或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四大。雲何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四大。答曰。生欲界色界四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四大。雲何成就色界繫四大非欲界繫造色。答曰。生色界欲界化不化不作欲界語。是謂成就色界繫四大非欲界繫造色。雲何成就欲界繫造色色界繫四大。答曰。生欲界色界四大現在前。若生色界欲界化化作欲界語。是謂成就欲界繫造色色界繫四大。雲何不成就欲界繫造色色界繫四大。雲何不成就欲界繫造色非非色界繫四大。答曰。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四大。若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色界繫造色。答曰。或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造色。雲何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造色。答曰。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是謂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造色。雲何成就色界繫造色非欲界繫造色。答曰。生色界欲界化不化不作欲界語。是謂成就色界繫造色非欲界繫造色。雲何成就欲界繫造色色界繫造色。答曰。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欲界化化作欲界語。是謂成就欲界繫造色色界繫造色。雲何不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造色。答曰。生無色界。是謂不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造色。欲界繫四大。色界繫四大一增上。色界繫四大。欲界繫四大一增上。欲界繫四大。色界繫造色一增上。色界繫造色。欲界繫四大一增上。欲界繫造色色界繫四大一增上。色界繫四大。欲界繫造色一增上。欲界繫造色。色界繫造色一增上。色界繫造色。欲界繫造色一增上也。諸色慾界繫。彼色一切欲界繫四大造耶。答曰。或色慾界繫。彼色非欲界繫四大造。雲何色慾界繫。彼色非欲界繫四大造。答曰。欲界繫四大。是謂色慾界繫彼色。非欲界繫四大造。雲何色慾界繫四大造。彼色非欲界繫。答曰。諸色不繫。欲界繫四大造。是謂色慾界繫四大造。彼色非欲界繫。雲何色慾界繫。彼色慾界繫四大造。答曰。諸色慾界繫。欲界繫四大造。是謂色慾界繫。彼色慾界繫四大造。雲何色不欲界繫。彼色非欲界繫四大造。答曰。色界繫四大。諸色色界繫色界繫四大造。諸色不繫色界繫四大造。是謂色非欲界繫。彼色非欲界繫四大造。諸色色界繫彼色一切。色界繫四大造耶。答曰。或色色界繫彼色。非色界繫四大造。雲何色色界繫彼色。非色界繫四大造。答曰。色界繫四大。是謂色色界繫彼色。非色界繫四大造。雲何色色界繫四大造。彼色非色界繫。答曰。諸色不繫色界繫四大造。是謂色色界繫四大造。彼色非色界繫。雲何色色界繫。彼色色界繫四大造。答曰。諸色色界繫。色界繫四大造。是謂色色界繫彼色。色界繫四大造。雲何色非色界繫。彼色非色界繫四大造。答曰。欲界繫四大。諸色慾界繫欲界繫四大造。諸色不繫欲界繫四大造。是謂色非色界繫。彼色非色界繫四大造。諸色過去彼色。一切過去四大造耶。答曰。或色過去彼色非過去四大造。雲何色過去彼色非過去四大造。答曰。過去四大。是謂色過去彼色。非過去四大造。雲何色過去四大造。彼色非過去。答曰。諸色未來現在過去四大造。是謂色過去四大造彼色非過去。雲何色過去彼色過去四大造。答曰。諸色過去過去四大造。是謂色過去彼色過去四大造。雲何色非過去。彼色非過去四大造。答曰。未來現在四大。諸色未來現在現在四大造。諸色未來未來四大造。是謂色非過去彼色非過去四大造。諸色未來彼色一切未來四大造耶。答曰。如是諸色未來四大造。彼色一切未來也。頗色未來彼色非未來四大造耶。答曰。有未來四大。諸色未來過去現在四大造。諸色現在彼色一切現在四大造耶。答曰。或色現在彼色非現在四大造。雲何色現在。彼色非現在四大造。答曰。現在四大。諸色現在過去四大造。是謂色現在。彼色非現在四大造。雲何色現在四大造。彼色非現在。答曰。諸色未來現在四大造。是謂色現在四大造彼色非現在。雲何色現在彼色現在四大造。答曰。諸色現在現在四大造。是謂色現在彼色現在四大造。雲何非現在色彼色。非現在四大造。答曰。過去未來四大諸色過去未來過去四大造。諸色未來未來四大造。是謂色非現在。彼色非現在四大造。雲何地地種。雲何水水種。雲何火火種。雲何風風種。地雲何。答曰。形處。地種雲何。答曰堅。水雲何。答曰。形處。水種雲何。答曰濕。火雲何。答曰形處。火種雲何。答曰熱。風雲何。答曰風。風種雲何。答曰動。地一入攝色入。二識識眼識意識。地種一入攝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水一入攝色入。二識識眼識意識。水種一入攝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火一入攝色入。二識識眼識意識。火種一入攝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風風種一入攝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   緣跋渠第二竟(梵本五百四十七首盧秦六千五百五十言)。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四大揵度中見諦跋渠第三   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諸色界繫身口戒律。成就彼色何四大造。生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生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生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生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世尊弟子生無色界。諸無漏成就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無色界沒生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無色界沒生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色界沒生欲界最初得四大。此四大何四大因。生欲界色界化化作色界語。彼色何四大造。生色界欲界化化作欲界語。彼色何四大造。化當言四大非四大耶。當言造色非造色耶。當言有心無心耶。當言用誰心語。中陰當言四大非四大耶。當言造色非造色。當言有心無心。當言用誰心語。久遠世名何法。劫名何法。心起住滅名何法。頗法四緣生三緣生二緣生一緣生。雲何法因相應。雲何法因不相應。雲何法因相應因不相應。雲何法非因相應。亦非因不相應。雲何法共緣緣雲何法不共緣緣。雲何法共緣緣不共緣緣。雲何法非共緣緣。非不共緣緣。又世尊言。彼內無色想觀外色。雲何內無色想外觀色。又世尊言有無色想。雲何有無色想。諸有無色想彼一切色愛盡。設色愛盡彼一切有色無想耶。諸不有色無想一切色愛未盡耶。設色愛未盡彼一切不有色無想耶。四識所止七識所止。四識所止攝七識所止。七識所止攝四識所止。四識所止九眾生居。四識所止攝九眾生居。九眾生居攝四識所止。七識所止九眾生居。七識所止攝九眾生居。九眾生居攝七識所止。此章義願具演說。   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諸色界繫。成就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繫也。生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繫也。生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欲界繫也。生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繫。生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禪。彼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繫。世尊弟子生無色界。諸無漏成就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界繫也。無色界沒生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答曰。欲界繫也。無色界沒生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答曰。色界繫也。色界沒生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答曰。欲界繫。欲界生色界化化作色界語。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繫也。色界生欲界化化作欲界語。彼色何四大造。答曰。欲界繫。化當言四大非四大耶。答曰。化當言四大。當言造色非造色耶。答曰。當言造色。當言有心無心耶。答曰。無心。當言用誰心語。答曰。化者心語。中陰當言四大非四大耶。答曰。中陰當言四大。當言造色非造色。答曰。當言造色。當言有心無心耶。答曰。當言有心。當言用誰心語。答曰。當言自用心語。世名何法。答曰。行數名。劫名何法。答曰。月半月春夏歲數名。心起住滅名何法。答曰。時節須臾數名。頗法四緣生耶。答曰。生一切心。心法三緣生耶。答曰生。無想定滅盡定二緣生耶。答曰生。除無想定滅盡定。諸心不相應行色一緣生耶。答曰。不生。雲何法因相應答曰。一切心心法。雲何法因不相應。答曰。色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法因相應因不相應。答曰。彼心心法少因相應少因不相應。雲何法非因相應非不因相應。答曰。彼心心法少因不相應少因非不相應。雲何法共緣緣。答曰。諸意識身共相應心心法緣也。雲何法不共緣緣。答曰。諸五識身共相應。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緣。雲何法共緣緣不共緣緣。答曰。諸五識身共相應。意識身共相應。心心法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緣。雲何法非共緣緣非不共緣緣。答曰。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又世尊言。彼內無色想外觀色。雲何內無色想外觀色。答曰。如此身當死。已死當棄塚間。已棄塚間當埋地。已埋地當種種蟲食。已種種蟲食。彼不觀此身但見彼種種蟲。如此身當死已死當棄塚間。已棄塚間當積薪已積薪。當火燒已火燒。彼不觀此身但見火。如此身雪聚凝酥醍醐當置火上。已置火上當融消。已融消彼不觀此身但見火。如是內無色想外觀色。又世尊言。有無色想。雲何有無色想。答曰。如此身當死。已死當棄塚間。已棄塚間當埋地。已埋地當種種蟲食。已種種蟲食當處處散。已處處散彼不觀此身。亦不見彼種種蟲。如此身當死。已死當棄塚間。已棄塚間當積薪。已積薪當火燒。已火燒當滅。已滅彼不觀此身亦不見火。如此身雪聚凝酥醍醐當置火上。已置火上當融消。已融消當滅。已滅彼不觀此身亦不見火。如是有無色想。諸有色無想彼一切色愛盡耶。答曰如是。諸有色無想彼一切色愛盡。頗色愛盡彼非有色無想耶。答曰。有色愛盡彼不入三昧。諸不有色無想。彼一切色愛未盡耶。答曰如是。諸色愛未盡彼一切不有色無想。頗不有色無想。彼非色愛不盡耶。答曰。有色愛盡彼不入三昧。四識所止七識所止。四識所止攝七識所止耶。答曰。或四非七。雲何四非七。答曰。地獄色痛想行。畜生餓鬼果實天色痛想行。有想無想痛想行。是謂四非七。雲何七非四。答曰。人欲界天心梵迦夷天光音遍淨空處識處不用處心。是謂七非四。雲何四七。答曰。人欲界天色痛想行梵迦夷天光音遍淨色痛想行空處識處不用處痛想行。是謂四七。雲何非四非七。答曰。地獄心畜生餓鬼果實有想無想心。是謂非四非七。四識所止九眾生居。四識所止攝九眾生居耶。答曰。或四非九。雲何四非九。答曰。地獄色痛想行。畜生餓鬼無想眾生不攝果實色痛想行。是謂四非九。雲何九非四。答曰。人欲界天心梵迦夷天光音遍淨無想眾生無色界心。是謂九非四。雲何四九。答曰。人欲界天色痛想行梵迦夷天光音遍淨無想眾生色痛想行無色界痛想行。是謂四九。雲何非四非九。答曰。地獄心畜生餓鬼無想眾生不攝果實心。是謂非四非九。七識所止九眾生居。七識所止攝九眾生居。九眾生居攝七識所止。答曰。九七非七九。不攝何等。答曰。二處無想眾生有想無想天。   見諦跋渠第三竟(梵本一百六十九首盧秦二千九十二言)。   阿毘曇四大犍度中內造跋渠第四   內四大彼內四大幾緣緣。內四大不內四大。不內四大彼不內四大。不內四大內四大幾緣緣。因相應法彼因相應法幾緣緣。因相應法因不相應法。因不相應法彼因不相應法。因不相應法因相應法幾緣緣。共緣法彼共緣法幾緣緣。共緣法無緣法無緣法。彼無緣法無緣法共緣法幾緣緣。色法彼色法幾緣緣。色法無色法無色法。彼無色法無色法色法幾緣緣。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亦如是。有漏法彼有漏法幾緣緣。有漏法無漏法。無漏法彼無漏法無漏法有漏法幾緣緣。有為法彼有為法幾緣緣。有為法無為法無為法彼無為法無為法有為法幾緣緣。所可纏自纏受。地獄有彼得諸根四大。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幾緣緣。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幾緣緣。所可纏自纏受。畜生餓鬼天人。有彼得諸根四大。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幾緣緣。彼心心法彼諸根四大幾緣緣。生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乃至入有想無想定。彼根長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幾緣緣。彼心心法彼根彼四大幾緣緣。生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乃至入不用定。彼諸根四大增益。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幾緣緣。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幾緣緣。生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乃至入有想無想定。彼根四大增益。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幾緣緣。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幾緣緣。生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乃至入不用定。彼根四大增益。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幾緣緣。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幾緣緣。內名何義。不內名何義。受為何義。不受為何義。結為何義。不結為何義。見處為何義。不見處為何義。諸法內彼法內入攝耶。設法內入攝彼法內耶。諸法外彼法外入攝。設法外入攝彼法外耶。二痛三痛。二痛攝三痛。三痛攝二痛。二痛四痛五痛六痛。十八痛三十六痛。百八痛。二痛攝百八痛。百八痛攝二痛。乃至三十六痛百八痛三十六痛攝百八痛。百八痛攝三十六痛。以無礙道趣須陀洹果。證彼修道時。幾意止現在前修。幾修未來。幾意斷。幾神足。幾根力。幾覺意。幾道種。幾禪。幾等。幾無色定。幾解脫。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現在前修。幾未來修。幾無礙道趣斯陀含阿那含果。飛耳知他人心自識宿命徹視漏盡智證通。修彼道時。修幾意止現在前。幾修未來。幾意斷。幾神足。幾根力。幾覺意。幾道種。幾禪。幾等。幾無色定。幾解脫。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現在前修。幾修未來。此章義願具演說。   內四大彼內四大因增上。內四大不內四大因增上。不內四大彼不內四大因增上。不內四大內四大因增上。因相應法彼因相應法。因次第緣增上。因相應法因不相應法。因次第增上。無緣因不相應法彼因不相應法。因增上。因不相應法因相應法因緣增上。無次第。共緣法彼共緣法。因次第緣增上。共緣法無緣法。因次第增上。無緣無緣法彼無緣法因增上。無緣法共緣法因緣增上。無次第。色法彼色法因緣增上。色法無色法因緣增上。無次第。無色法彼無色法。因次第緣增上。無色法色法。因增上。無緣無次第。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亦如是。有漏法彼有漏法因次第緣增上。有漏法無漏法。次第緣增上。無因無漏法彼無漏法因(因此也)次第(續得也)緣(由上有此)增上(續也)。無漏法有漏法次第緣增上。無因有為法彼有為法因次第緣增上。有為法無為法無。無為法彼無為法無。無為法有為法緣增上。所可纏自纏受地獄有。彼得諸根四大。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所可纏自纏受畜生餓鬼天人有。彼得諸根四大。彼根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乃至入有想無想定。彼根長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入乃至入不用定。彼根長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色界有漏入初禪。有漏乃至入有想無想定。彼根長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色界無漏入初禪。無漏乃至入不用定。彼根長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內為何法。答曰。自己數名。不內名何義。答曰。自己不數名。受為何義。答曰。有漏法數名。不受為何義。答曰。無漏法數名。結為何義。答曰。有漏法數名。無結為何義。答曰。無漏法數名。見處為何義。答曰。有漏法數名。不見處為何義。答曰。無漏法數名。諸法內彼法內入攝耶。答曰。或法內彼法非內入攝。雲何法內彼法非內入攝。答曰。如所說內痛內法法觀而處。是謂法內彼法非內入攝。雲何法內入攝。彼法非內耶。答曰。如所說外身外心心觀而處。是謂法內入攝彼法非內也。雲何法內彼法內入攝耶。答曰。如所說內身內心心觀而處。是謂法內彼法內入攝。雲何法非內彼法非內入攝。答曰。如所說外痛外法法觀而處。是謂法非內彼法非內入攝。諸法外彼法外入攝耶。答曰。或法外彼法非外入攝。雲何法外彼法非外入攝。答曰。如所說外身外心心觀而處。是謂法外彼法非外入攝。雲何法外入攝彼法非外耶。答曰。如所說內痛內法法觀而處。是謂法外入攝彼法非外。雲何法外彼法外入攝耶。答曰。如所說外痛外法法觀而處。是謂法外彼法外入攝也。雲何法非外彼法非外入攝。答曰。如所說內身內心心觀而處。是謂法非外彼法非外入攝。二痛三痛二痛攝三痛。三痛攝二痛。答曰。隨種相攝。二痛四痛五痛六痛。二痛攝六痛。六痛攝二痛。答曰。隨種相攝。二痛十八痛二痛攝十八痛。十八痛攝二痛。答曰。二攝十八非十八攝二。不攝何等。答曰。苦根有漏樂根有對相應護根無漏痛也。三十六痛百八痛亦如是。乃至六痛十八痛。六攝十八十八攝六。答曰。六攝十八非十八攝六。不攝何等。答曰。苦根有漏樂根有對相應護根無漏痛也。三十六痛百八痛亦如是。十八痛三十六痛亦如是。三十六痛百八痛。三十六痛攝百八。百八痛攝三十六痛。答曰。隨種相攝。以無礙道趣須陀洹果證。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六。八道種未來八。無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無未來。一三昧未來一(道跡竟)。以無礙道趣斯陀含果證。若倍欲盡越次取證。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六。八道種未來八。無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無未來一三昧未來一。若得須陀洹果以世俗道取斯陀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六。無道種未來八。無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一智未來七。無三昧未來三。若得須陀洹果以無漏道。取斯陀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六(無喜)。八道種未來八。無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法二對四)。未來七。一三昧未來三(頻來竟)。以無礙道取阿那含果證。若欲愛盡。越次取證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六八道種未來八。無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未來無。一三昧未來一。若依初禪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七覺意未來七。八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一。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未來無。一三昧未來一。若依初禪中間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七。七道種未來八。無禪未來一。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未來無。一三昧未來一。若依二禪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法意止也)。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七覺意未來七。七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二。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未來無。一三昧未來一。若依三禪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七。七道種(無等志也)未來八。一禪未來三(一三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未來無。一三昧未來一。若依四禪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七。七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四。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無。智未來無。一三昧未來一(超越不還盡)。若得斯陀含果以世俗道。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六。無道種未來八。無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一智未來七(等智)。無三昧未來三。若得斯陀含果以無漏道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六。八道種未來八。無禪無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未來七。一三昧未來三(不還竟)。以無礙道神足智證通。若依初禪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身止)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無。無道種未來無。一禪未來一。無等未來四。無無色定未來無。無解脫未來二。無八除入未來四。無十一切入未來無。一智未來一。無三昧未來無(三向趣一)。若依初禪無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七。無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一。無等未來四。無無色定未來無。無解脫未來二。無八除入未來四(禪四枝)。無十一切入未來無。一智未來七。無三昧未來三。若依二禪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無。無道種未來無。一禪未來一。無等未來四。無無色定未來無。無解脫未來二(第一第二)。無八除入(八想四觀四色)未來四。無十一切入未來無。一智未來一。無三昧未來無。若依二禪無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七。無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二。無等未來四。無無色定未來無。無解脫未來二。無八除入未來四(四觀)。無十一切入未來無。一智未來七。無三昧未來三。若依三禪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無。無道種未來無。一禪未來一。無等未來三(除喜)。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一。智未來一(等智)。無三昧未來無。若依三禪無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七。無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三。無等未來三。無無色定無解脫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一智未來七。無三昧未來三。若依四禪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無。無道種未來無。一禪未來一。無等未來三。無無色定未來無。無解脫未來一。無八除入未來四。無十一切入未來八。一智未來一。無三昧未來無。若依四禪無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無覺意未來七。無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四。無等未來三。無無色定未來無。無解脫未來一(淨解脫也)。無八除入未來四(四色)。無十一切入未來八。一智未來七。無三昧未來三(神足竟)。天耳知他人心自識宿命徹視亦如是。以無礙道盡漏智證通。若依未來有覺有觀三昧。取阿羅漢。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七。八道種未來八。無禪未來四。無等未來無。無無色定未來三。無解脫未來三。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未來六(未對知四)。一三昧未來三。若依初禪取阿羅漢。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七覺意未來七。八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四。無等未來無。無無色定未來三。無解脫未來三。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未來六。一三昧未來三。若依禪中間取阿羅漢。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七。七道種未來八。無禪未來四。無等未來無。無無色定未來三。無解脫未來三。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未來六。一三昧未來三(三過向一)。若依二禪取阿羅漢道。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七覺意未來七。七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四。無等未來無。無無色定未來三。無解脫未來三。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未來六。一三昧未來三。若依第三第四禪取阿羅漢。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七。七道種未來八。一禪未來四。無等未來無。無無色定未來三。無解脫未來三。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未來六。一三昧未來三。若依無色定取阿羅漢。修彼道時。修一意止現在前未來四。四意斷未來四。四神足未來四。五根未來五。五力未來五。六覺意未來七。四道種(除戒志)未來八。無禪未來四。無等未來無。一無色定未來三。無解脫未來三。無八除入無十一切入二智未來六。一三昧未來三。   內造品第四竟(梵本三百五十三首盧秦四千五百二十三言)。   四大犍度第五竟(三日誦)。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一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根犍度第六  二十二根有  更樂始心等  始發魚因緣   阿毘曇根跋渠第一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此二十二根。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諸根學彼根學人乎。設學人根彼學根乎諸根無學彼無學人根乎。設無學人根彼無學根乎。諸根非學非無學。彼根非學非無學人根乎。設根非學非無學人。彼根非學非無學乎。此二十二根幾善幾不善乎幾無記。幾有報幾無報耶。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不斷。幾見苦斷幾見習見盡見道思惟斷幾不斷。幾見幾不見。幾有覺有觀。幾無覺有觀。幾無覺無觀。幾樂根相應。幾苦根幾喜根幾憂根幾護根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幾因相應。幾因不相應。幾因相應因不相應耶。幾不因相應非因不相應。幾共緣相緣。幾不共緣相緣。幾共緣相緣不共緣相緣乎。幾不共緣相緣非不共緣相緣耶。諸根此法彼根凡夫人耶。設根凡夫人彼根此法耶。色陰攝幾根。痛想行識陰攝幾根。善根攝幾持幾入幾陰。不善根攝幾持幾入幾陰。隱沒無記根攝幾持幾入幾陰。不隱沒無記根攝幾持幾入幾陰。根法攝幾持幾入幾陰。無根法攝幾持幾入幾陰。根無根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頗緣根生根耶。頗緣根生不根耶。頗緣根生根不根耶。頗緣不根生不根耶頗緣不根生根耶。頗緣不根生根不根耶。頗緣根不根生根耶。頗緣根不根生不根耶。頗緣根不根生根不根耶。頗緣眼根生眼根耶。頗緣眼根乃至生無知根耶。頗緣無知根生無知根耶。頗緣無知根生眼根。乃至已知根耶。眼根彼眼根幾緣緣眼根。乃至無知根幾緣緣無知根彼無知根幾緣緣無知根。眼根乃至已知根幾緣緣。此章義願具演說。二十二根眼根耳鼻舌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於此二十二根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曰。二學一無學十非學非無學。九當分別。意根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曰。學意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學。雲何無學。答曰。無學意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無學也。雲何非學非無學。答曰。有漏意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非學非無學也。樂根喜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復如是。諸根學彼學家根耶。答曰。或學根彼根非學家。雲何學根彼根非學家耶。答曰。諸根學學家不成就。是謂根學彼根非學家也。雲何學家根彼根非學。答曰。諸非學非無學根學家成就。是謂學家根彼根非學。雲何學根彼根學家乎。答曰。諸學根學家成就。是謂學根彼根學家。雲何非學根彼根非學家乎。答曰。無學根。諸非學非無學根。學家不成就。是謂非學根彼根非學家也。諸無學根無學家彼根乎。答曰。或無學根彼根非無學家。雲何無學根彼根非無學家。答曰。諸無學根無學家不成就。是謂無學根彼根非無學家。雲何無學家根彼根非無學。答曰。諸非學非無學根。無學家成就。是謂無學家根。彼根非無學。雲何無學根無學家彼根乎。答曰。諸無學根無學家成就。是謂無學根無學家彼根也。雲何非無學根彼根。非無學家。答曰。學根諸非學非無學根。無學家不成就。是謂非無學根彼根非無學家。諸根非學非無學。彼根非學非無學家根乎。答曰。如是。諸根非學非無學家。非學非無學彼根也。彼根非學非無學。彼根非學非無學家。答曰。有諸非學非無學根。非學非無學家不成就。於此二十二根。幾善幾不善幾無記乎。答曰。八善八無記。六當分別。意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乎。答曰。善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善。雲何不善。答曰。不善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不善也。雲何無記。答曰。無記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無記也。樂根苦根喜根護根亦復如是。憂根或善或不善。雲何善。答曰。善心所念諸憂根相應是謂善。雲何不善。答曰。不善心所念諸憂根相應。是謂不善也。於此二十二根。幾有報幾無報乎。答曰。一有報十一無報十當分別。意根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答曰。不善善有漏意根。是謂有報也。雲何無報。答曰。無記無漏意根。是謂無報。樂根喜根護根亦復如是。苦根或有報或無報。雲何有報。答曰。不善善苦根。是謂有報。雲何無報。答曰。無記苦根。是謂無報。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諸有漏彼有報諸無漏是謂無報。於此二十二根。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無斷。答曰。九思惟斷三不斷十當分別。意根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雲何見諦斷乎。答曰。諸意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諦斷。八十八使諸意根相應。是謂見諦斷也。雲何思惟斷。答曰。諸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十使諸意根相應。亦無染意根有漏。是謂思惟斷。雲何不斷。答曰。無漏意根是謂無斷。護根亦如是。樂根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雲何見諦斷耶。答曰。諸樂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諦斷。答曰。二十八使諸樂根相應。是謂見諦斷也。雲何思惟斷。答曰。諸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五使諸樂根相應。亦無染有漏樂根。是謂思惟斷。雲何不斷。答曰。無漏樂根是謂不斷也。喜根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雲何見諦斷。答曰。諸喜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諦斷。五十二使諸喜根相應。是謂見諦斷。雲何思惟斷。答曰。諸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六使諸喜根相應。亦無染有漏喜根。是謂思惟斷。雲何不斷乎。答曰。無漏喜根是謂不斷也。憂根或見諦斷或思惟斷。雲何見諦斷。答曰。諸憂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諦斷。十六使諸憂根相應。是謂見諦斷。雲何思惟斷乎。答曰。諸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二使諸憂根相應。亦無染憂根。是謂思惟斷。信精進念定慧根。諸有漏彼思惟斷。諸無漏彼不斷。於此二十二根。幾見苦斷。幾見習盡道思惟斷幾不斷。答曰。九思惟斷三不斷十當分別。意根或見苦斷。或見習盡道思惟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斷。答曰。諸意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苦斷。二十八使諸意根相應見習斷。十九使見盡斷。十九使見道斷。二十二使諸意根相應。是謂見諦斷也。雲何思惟斷。答曰。諸意根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十使諸意根相應。亦無染有漏意根。是謂思惟斷也。雲何不斷。答曰。無漏意根是謂不斷。護根亦如是。樂根或見苦斷。或見習盡道思惟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斷。答曰。諸樂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苦斷。九使諸樂根相應見習斷。六使見盡斷。六使見道斷。七使諸樂根相應是謂見諦斷。雲何思惟斷乎。答曰。諸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五使諸樂根相應。亦無染有漏樂根是謂思惟斷。雲何不斷。答曰。無漏樂根是謂不斷。喜根或見苦斷或見習盡道思惟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斷耶。答曰。諸喜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苦斷。十七使諸喜根相應見習斷。十一見盡斷。十一見道斷。十三使諸喜根相應是謂見諦斷。雲何思惟斷。答曰。諸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六使諸喜根相應。亦無染有漏喜根是謂思惟斷。雲何不斷。答曰。無漏喜根是謂不斷。憂根或見苦斷或見習盡道思惟斷。雲何見苦斷。答曰。諸憂根堅信堅法行忍斷。何者見苦斷。四使諸憂根相應見習斷四見盡斷四見道斷。四使憂根相應是謂見諦斷。雲何思惟斷乎。答曰。諸學見跡思惟斷。何者思惟斷。二使諸憂根相應。亦無染憂根是謂思惟斷。信精進念定慧根。諸有漏彼思惟斷。諸無漏彼不斷。於此二十二根。幾見幾不見乎。答曰。一見十七不見四當分別。慧根或見或不見。雲何見。答曰。盡智無生智不攝。意識身相應善慧是謂見。雲何不見耶。答曰。五識身相應。善慧盡智無生智是謂不見。未知根或見或不見。雲何見。答曰。未知根攝慧是謂見。雲何不見。答曰。未知根攝八根是謂不見。已知根亦如是。無知根或見或不見。雲何見乎。答曰。盡智無生智不攝無知根攝慧是謂見。雲何不見乎。答曰。無知根攝八根盡智無生智是謂不見。於此二十二根。幾有覺有觀。幾無覺有觀。幾無覺無觀。答曰。二有覺有觀。八無覺無觀。十二當分別。意根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答曰。有覺有觀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有覺有觀。雲何無覺有觀。答曰。無覺有觀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無覺有觀。雲何無覺無觀。答曰。無覺無觀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無覺無觀。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亦復如是。樂根或有覺有觀或無覺無觀。雲何有覺有觀乎。答曰。有覺有觀心所念諸樂根相應。是謂有覺有觀。雲何無覺無觀。答曰。無覺無觀心所念樂根相應。是謂無覺無觀。喜根亦如是。樂根喜根護根九根少入相應。苦根憂根六根少入相應。於此二十二根。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乎。答曰。四欲界繫。三不繫。十五當分別。眼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答曰。欲界繫四大造諸眼根。是謂欲界繫。雲何色界繫乎。答曰。色界繫四大造諸眼根。是謂色界繫。耳鼻舌身根亦復如是。意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乎。答曰。欲界繫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欲界繫。雲何色界繫乎。答曰。色界繫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色界繫。雲何無色界繫乎。答曰。無色界繫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無色界繫。雲何不繫乎。答曰。無漏心所念諸意根相應。是謂不繫。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復如是。命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雲何欲界繫乎。答曰。欲界繫壽是謂欲界繫也。雲何色界繫乎。答曰。色界繫壽。是謂色界繫。雲何無色界繫。答曰。無色界繫壽。是謂無色界繫。樂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答曰。欲界繫心所念諸樂根相應。是謂欲界繫。雲何色界繫乎。答曰。色界繫心所念諸樂根相應。是謂色界繫。雲何不繫乎。答曰。無漏心所念諸樂根相應。是謂不繫。喜根亦如是。於此二十二根。幾因相應。答曰。十四。幾因不相應乎。答曰。八。幾因相應。幾因不相應乎。答曰。彼十四少因相應。少因不相應。幾因不相應非不因相應。答曰。彼十四少因不相應。少因非不相應。於此二十二根。幾共緣相緣乎。答曰。十三少入。幾不共緣相緣。答曰。一十三少入。幾共緣相緣不共緣相緣。答曰。十三也。幾不共緣相緣。非不共緣相緣。答曰。八也。諸根此法彼根非凡夫。諸根凡夫彼根非此法。色陰攝七根。痛陰攝五根三根少入。想陰不攝根。行陰攝六根三根少入。識陰攝一根三根少入。善根攝八持二入三陰。不善根攝八持二入二陰。隱沒無記根攝六持二入二陰。不隱沒無記根攝十三持七入四陰根法攝十三持七入四陰。無根法攝六持六入三陰。根無根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頗緣根生根耶。答曰。生也。頗緣根生不根。答曰。生。頗緣根生根不根。答曰。生也。頗緣不根生不根。答曰。生也。頗緣不根生根。答曰。生也。頗緣不根生根不根。答曰。生也。頗緣根不根生根。答曰。生也。頗緣根不根生不根。答曰。生也。頗緣根不根生根不根乎。答曰。生也。頗緣眼根生眼根。答曰。生也。頗緣眼根乃至生無知根。答曰。生也。頗緣無知根生無知根乎。答曰。生也。頗緣無知根生眼根乃至已知根。答曰。生(生竟)。眼根彼眼根因增上耳鼻舌身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根一增上。餘緣增上。耳鼻舌根亦復如是。身根彼身根因增上男根女根亦因增上。命根苦根眼根耳鼻舌根一增上。餘緣增上(身竟)。意根彼意根因次第緣增上。命根八(五情男女命)。因增上。苦根因次第增上無緣。餘因次第緣增上。樂根喜根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復如是。女根彼女根因增上。男根命根苦根眼耳鼻舌根一增上。身根因增上。餘緣增上。男根亦如是。命根彼命根因增上。苦根眼根耳鼻舌身根男根女根一增上。餘緣增上。苦根彼苦根因增上。無緣無次第。命根八因增上。無漏緣增上樂根因緣增上無次第。餘因次第緣增上。憂根彼憂根因次第緣增上。命根八因增上苦根因次第增上。無緣無漏緣增上。餘因次第緣增上。未知根彼未知根因次第緣增上。已知根亦因次第緣增上。無知根因緣增上無次第。命根八及苦根一增上。憂根緣增上。餘因次第緣增上。已知根彼已知根因次第緣增上。無知根亦因次第緣增上。命根八及苦根一增上。憂根未知根緣增上。餘因次第緣增上。無知根彼無知根因次第緣增上。命根八及苦根一增上。憂根未知根已知根緣增上。餘因次第緣增上。   二十二根品第二十七竟(梵本三百一十四首盧秦四千四十二言)。   阿毘曇根犍度有跋渠第二   受欲界有。幾根最初得行。受色無色界有。幾根最初得行。頗欲界繫意所念法曉了欲界。曉了色無色界耶。頗色界繫意所念法。曉了色界曉了欲界無色界乎。頗無色界繫意所念法。曉了無色界曉了欲界色界耶。曉了欲界曉了幾根乎。曉了色界無色界曉了幾根耶。幾根曉了欲界。幾根曉了色界無色界。幾根取須陀洹果。幾根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耶。諸根取須陀洹果已得須陀洹果。此根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諸根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已得阿羅漢果。此根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諸根取須陀洹果。彼根為何繫結滅。彼根何果攝。諸根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彼根為何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取須陀洹果諸根棄彼根。為何繫結滅。此根何果攝。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棄諸根。彼根為何繫結滅。此根何果攝。取須陀洹果得諸根。彼根為何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得諸根。彼根為何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諸根成就須陀洹。彼根為何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諸根成就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彼根為何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諸根須陀洹結滅。此根為何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耶。諸根斯陀含阿那含結滅。此根為何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諸根須陀洹果攝。此根為何繫結滅耶。諸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攝。此根為何繫結滅。諸苦智彼苦無漏智耶。設苦無漏智是苦智乎。諸習智盡。智道智是道無漏智耶。設是道無漏智。是道智耶。諸無漏根欲界繫緣。此根法智相應耶。設無漏根法智相應。彼根欲界繫緣。諸無漏根色無色界繫緣。此根未知智相應耶。設諸無漏根未知智相應。彼根色無色界繫緣。法智當言法智耶。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當言有覺有觀耶。無覺有觀耶。無覺無觀耶。當言樂根喜根護根空無相無願相應耶。當言欲界繫緣。當言色界無色界繫緣。當言不繫緣。未知智亦復如是。等意解脫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耶。無疑意解脫。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乎。一切結盡。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耶。以無礙道取須陀洹果證。此道當言法智相應。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當言有覺有觀耶。無覺有觀耶。無覺無觀耶。當言樂根相應喜根護根空無相無願。當言欲界繫緣。當言色無色界繫緣。當言不繫緣。以無礙道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證。此道當言法智相應。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當言有覺有觀耶。無覺有觀耶。無覺無觀耶。當言樂根相應耶。喜根護根空無相無願。當言欲界繫緣耶。當言色無色界繫緣。當言不繫緣。幾根斷盡起。當言得須陀洹果耶。幾根斷盡起。當言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受欲界有幾根最初得行。答曰。卵生胎生合會生二。身根命根也。化生或六七八。無形六。一形七。二形八。受色界有幾根最初得行。答曰。六。受無色界有幾根最初得行耶。答曰。一。頗欲界繫心所念法曉了欲界乎。答曰。不曉了。曉了色界無色界耶。答曰。不曉了。頗色界繫心所念法曉了色界乎。答曰。曉了。曉了欲界耶。答曰。曉了。曉了無色界乎。答曰。不曉了。頗無色界繫心所念法曉了無色界乎。答曰。曉了。曉了欲界乎。答曰。不曉了。曉了色界乎。答曰。曉了。曉了欲界為曉了幾根乎。答曰。四(男女憂苦)。曉了色界為曉了幾根耶。答曰。五(五情)。曉了無色界為曉了幾根乎。答曰。八(五根意命護也)。幾根曉了欲界乎。答曰。凡夫人七(五根意護)。無垢人八(加已知也)。幾根曉了色界乎。答曰。凡夫人七。無垢人十(加樂喜也)。幾根曉了無色界耶。答曰。十一(加無知)。幾根取須陀洹果乎。答曰。九(意護未知已知五根)。幾根取斯陀含果乎。答曰。若倍欲盡越次取證九。若得須陀洹果。以世俗道取斯陀含果七無漏八。幾根取阿那含果。答曰。若欲愛盡越次取證九。若得斯陀含果。以世俗道取阿那含果七無漏八。幾根取阿羅漢果乎。答曰。十一(數皆如上)。諸根取須陀洹果。已得須陀洹果。當言成就此根不成就乎。答曰。無礙道不成就。解脫道成就也。諸根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已得阿羅漢果。當言成就此根不成就乎。答曰。無礙道不成就。解脫道成就。諸根取須陀洹果。此根為何繫結滅乎。答曰。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無處所。諸根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或無處所。諸根取阿羅漢果。此根何繫結滅耶。答曰。或無色界繫。或無處所。諸根取須陀洹果。此根何果攝乎。答曰。須陀洹果或無處所。諸根取斯陀含果。此根何果攝耶。答曰。斯陀含果。或無處所。諸根取阿那含果。此根何果攝。答曰。阿那含果。或無處所。諸根取阿羅漢果。此根何果攝。答曰。阿羅漢果。或無處所。取須陀洹果棄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乎。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或無處所。取斯陀含阿那含果棄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或無處所。取阿羅漢果棄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無處所。取須陀洹果棄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無處所。取斯陀含果棄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須陀洹果或無處所。取阿那含果棄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斯陀含果。或無處所。取阿羅漢果棄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阿那含果。或無處所。取須陀洹果獲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獲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取須陀洹果獲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須陀洹果。取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獲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阿羅漢果。須陀洹成就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或欲界繫。或無處所。斯陀含成就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或欲界繫。或無處所。阿那含成就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無處所。阿羅漢成就諸根。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也。須陀洹成就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或須陀洹果。或無處所。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成就諸根。此根為何果攝。答曰。阿羅漢果。或無處所。諸根須陀洹結滅。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欲界繫也。諸根斯陀含結滅。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欲界繫也。諸根阿那含結滅。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或色無色界繫也。諸根須陀洹結滅。此根為何果攝。答曰。無處所也。諸根斯陀含阿那含結滅。此根為何果攝。答曰。無處所也。諸根須陀洹果攝。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也。諸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攝。此根為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也。諸苦智是苦無漏智乎。答曰。如是。諸苦智是苦無漏智也。頗苦無漏智非苦智乎。答曰。有諸苦習智也。諸習智彼是習無漏智乎。答曰。如是。諸習智彼是習無漏智也。頗習無漏智彼非習智乎。答曰。有諸習苦智也。諸盡智彼是盡無漏智乎。答曰。如是。設盡無漏智彼是盡智答曰。如是。諸道智彼是道無漏智乎。答曰。如是。設道無漏智彼是道智。答曰。如是。無漏諸根欲界繫緣此根。法智相應乎。答曰。或無漏根欲界繫緣。此根非法智相應。雲何無漏根欲界繫緣。此根非法智相應乎。答曰。苦法忍彼相應根。苦法智習法忍。彼相應根習法智。是謂無漏根欲界繫緣。此根非法智相應也。雲何無漏根法智相應。此根非欲界繫緣。答曰。諸根緣盡緣道法智相應。是謂無漏根法智相應。此根非欲界繫緣。雲何無漏根欲界繫緣。彼根法智相應。答曰。諸根緣苦緣習法智相應。是謂無漏根欲界繫緣。彼根法智相應。雲何無漏根非欲界繫緣。非法智相應乎。答曰。苦未知忍苦未知智彼相應根。習未知忍習未知智彼相應根。盡法忍彼相應根。盡法智盡未知忍盡未知智彼相應根。道法忍彼相應根。道法智道未知忍道未知智彼相應根。是謂無漏根。此根非欲界繫緣。彼根非法智相應。諸無漏根色無色界繫緣。彼根未知智相應乎。答曰。或無漏根色無色界繫緣。彼根非未知智相應。雲何無漏根色無色界繫緣。彼根非未知智相應乎。答曰。苦未知忍彼相應根。苦未知智習未知忍。彼相應根習未知智。是謂無漏根色無色界繫緣。彼根非未知智相應也。雲何無漏根未知智相應。彼根非色無色界繫緣。答曰。諸根緣盡緣道未知智相應。是謂無漏根未知智相應。彼根非色無色界繫緣。雲何無漏根色無色界繫緣。彼根未知智相應乎。答曰。諸根緣苦緣習未知智相應。是謂無漏根色無色界繫緣。彼根未知智相應。雲何無漏根非色無色界繫緣。彼根非未知智相應。答曰。苦法忍苦法智彼相應根。習法忍習法智彼相應根。盡法忍盡法智盡未知忍彼相應根。盡未知智道法忍道法智彼相應根。道未知忍彼相應根道未知智。是謂無漏根。彼根非色無色界繫緣。彼根非未知智相應法。智當言法智。答曰。法智當言法智。或彼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護根空無相無願。或欲界繫緣。或不繫緣(法智盡)。未知智當言未知智。答曰。未知智當言未知智。或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喜根護根空無相無願。或色無色界繫緣。不繫緣(未知智盡)。等意解脫。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答曰。等意解脫。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無疑意解脫。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答曰。若始得無疑。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若等意解脫阿羅漢。得無疑。當言得無學根。一切結盡。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乎。答曰。一切結盡當言得學根得無學根。以無礙道取須陀洹果證。此道當言忍相應。當言有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無願相應。當言不繫緣(道跡竟)。以無礙道取斯陀含果證。若倍欲盡越次取證。此道當言忍相應。當言有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無願相應。當言不繫緣。若得須陀洹果。以世俗道取斯陀含果。此道當言等智相應。當言有覺有觀護根相應。當言欲界繫緣。若得須陀洹果。以無漏道取斯陀含果。此道當言法智相應。或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當言有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或空無相無願。或欲界繫緣或不繫緣(往還竟)。以無礙道取阿那含果證。若欲愛盡越次取證。此道當言忍相應。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喜根護根相應。無願相應。若得斯陀含果。以世俗道取阿那含果。此道當言等智相應。當言有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當言欲界繫緣。若得斯陀含果。以無漏道取阿那含果。此道當言法智相應。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有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或空無相無願相應。或欲界繫緣或不繫緣(不還竟)。以無礙道取阿羅漢果證。若依未來有覺有觀三昧。取阿羅漢果。此道或法智相應。或未知智。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有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或空無相願。或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若依初禪取阿羅漢果。此道或法智相應或未知智。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有覺有觀。當言喜根相應。或空無相無願。或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若依禪中間取阿羅漢果。此道或法智相應。或未知智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無覺有觀。當言護根相應。或空無相願。或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若依二禪取阿羅漢果。此道或法智相應。或未知智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無覺無觀。當言喜根相應。或空無相無願。或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若依三禪取阿羅漢果。此道或法智相應。或未知智。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無覺無觀。當言樂根相應。或空無相願。或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若依四禪取阿羅漢果。此道或法智相應。或未知智。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無覺無觀。當言護根相應。或空無相願。或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若依無色定取阿羅漢果。此道當言未知智相應。或苦智習盡道智。當言無覺無觀。當言護根相應。或空無相願。或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真人竟)。幾根滅盡起得須陀洹果乎。答曰。根不悉滅七盡起。一滅不起(未知)。一起不盡(已知)。當言得須陀洹果也。幾根滅盡起當言得斯陀含果耶。答曰。若倍欲盡越次取證。根不悉滅七盡起一滅不起一起不盡。當言得斯陀含果也。若得須陀洹果。以世俗道取斯陀含果。根不悉滅七盡起。當言得斯陀含果。若得須陀洹果。以無漏道取斯陀含果。根不悉滅八盡起(如已知)。當言得斯陀含果也。幾根滅盡起。當言得阿那含果乎。答曰。若欲愛盡越次取證。根不悉滅七盡起。一滅不起一起不盡。當言得阿那含果也。若得斯陀含果。以世俗道取阿那含果。禪不現在前四根悉滅(憂苦男女)。七盡起當言得阿那含果。若禪現在前四根悉滅也。六盡起(五根竟)。一滅不起一起不盡。當言得阿那含果也。若得斯陀含果。以無漏道取阿那含果。禪不現在前四根悉滅八盡起。當言得阿那含果也。若禪現在前四根悉滅七盡起(五根意已知)。一滅不起(護根)。一起不盡(或樂喜)。當言得阿那含果也。幾根滅盡起。當言得阿羅漢果乎。答曰。若依未來有覺有觀三昧。取阿羅漢果。一根悉滅(命也)。七滅盡起一滅不起(已知)。一起不盡(無知)。當言得阿羅漢果。初禪中間第四禪無色定亦復如是。若依初禪取阿羅漢果。二根悉滅(命護)。六滅盡起一滅不起一起不盡一盡起。當言得阿羅漢果也。二禪三禪亦復如是(三禪樂根)。   有品第二十八竟(梵本三百二十八首盧秦言四千二百七十二言)。   阿毘曇根犍度更樂跋渠第三   十六更樂有對更增語更。明更無明更非明非無明更。愛更恚更。樂痛更。苦痛更。不苦不樂痛更。眼更耳更鼻更舌更身更意更。何等有對更乃至意更為何等耶。有對更攝幾更。乃至意更攝幾更乎。有對更幾根相應。乃至意更幾根相應耶。諸根有對更因有對更此根相應乎。設根有對更相應。彼根有對更因乃至意更因亦復如是。諸此種成就眼根。彼成就此種身根乎。設成就此種身根。彼成就此種眼根乎。耳鼻舌根亦復如是。地獄幾根成就。畜生餓鬼斷善本邪定等定不定。閻浮提拘耶尼弗於逮鬱單曰。四天王身三十三天。炎摩兜術化自在他化自在天。梵加夷天。光音。遍淨。果實天。中陰。無色。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成就幾根乎。眼根得斷智時。幾根得斷智。乃至慧根得斷智時。幾根得斷智。眼根得盡證時。幾根得盡證。乃至慧根得盡證時。幾根得盡證。此章義願具演說。   十六更樂有對更樂增語更樂。明更樂無明更樂。非明非無明更樂。愛更樂恚更樂。樂痛更樂苦痛更樂。不苦不樂痛更樂。眼更樂耳更樂鼻更樂舌更樂身更樂意更樂。雲何有對更樂乎。答曰。五識身相應更樂。雲何增語更樂乎。答曰。意識身相應更樂。雲何明更樂。答曰。無漏更樂。雲何無明更樂乎。答曰。染污更樂。雲何非明非無明更樂。答曰。無染污有漏更樂。雲何愛更樂乎。答曰。欲相應更樂。雲何恚更樂。答曰。瞋恚相應更樂。何謂樂痛更樂。答曰。樂痛相應更樂。何謂苦痛更樂。答曰。苦痛相應更樂。何謂不苦不樂痛更樂乎。答曰。不苦不樂痛相應更樂。何謂眼更樂耶。答曰。眼識身相應更樂。耳鼻舌身更樂亦如是。何謂意更樂乎。答曰。意識身相應更樂。有對更樂攝六更樂七更樂少入。增語更樂攝三更樂七更樂少入。明更樂攝明更樂四更樂少入。無明更樂攝三更樂十一更樂少入。非明非無明攝非明非無明更樂十一更樂少入。愛更樂攝愛更樂十一更樂少入。恚更樂攝恚更樂十一更樂少入。樂痛更樂攝樂痛更樂十二更樂少入。苦痛更樂攝苦痛更樂十一更樂少入。不苦不樂痛更樂攝不苦不樂痛更樂十三更樂少入。眼更樂攝眼更樂八更樂少入。耳鼻舌身更樂亦復如是。意更樂攝三更樂七更樂少入。有對更樂一根相應八根少入。增語更樂五根相應八根少入。明更樂三根相應九根少入。無明更樂六根少入相應。非明非無明更樂十一根少入相應。愛更樂四根少入相應。恚更樂四根少入相應。樂痛更樂二根相應九根少入。苦痛更樂二根相應六根少入。不苦不樂痛更樂一根相應九根少入。眼更樂九根少入相應。耳更樂鼻更樂舌更樂身更樂亦復如是。意更樂五根相應八根少入。諸根因有對更樂。有對更樂此根相應乎。答曰。如是。諸根有對更樂相應。彼根因有對更樂。頗根因有對更樂。此根非有對更樂相應。答曰。有諸根因有對更樂諸餘更樂相應。若根因有對更樂報生無緣乃至因意更樂亦復如是。除二更樂。諸根因明更樂此根明更樂相應乎。答曰。如是。諸根明更樂相應彼根因明更樂乎。答曰。如是。諸根因非明非無明更樂。此根非明非無明更樂相應。答曰。如是。諸根非明非無明更樂相應。此根因非明非無明更樂。頗根因非明非無明更樂。此根非明非無明更樂相應乎。答曰。有諸根因非明非無明更樂報生無緣。諸此種成就眼根。彼成就此種身根乎。答曰。或此種成就眼根非此種身根。雲何此種成就眼根非此種身根乎。答曰。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便失得天眼。是謂此種成就眼根非此種身也。雲何此種成就身根非此種眼根乎。答曰。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便失不得天眼。是謂此種成就身根非此種眼根也。雲何此種成就眼根此種身根。答曰。生欲界得眼根不失若生色界。是謂此種成就眼根此種身根也。雲何非此種成就眼根。非此種身根乎。答曰。生無色界。是謂非此種成就眼根。非此種身根也。耳根亦如是。若此種成就鼻根。彼此種成就身根乎。答曰。如是。若此種成就鼻根。彼此種成就身根。頗此種成就身根非此種鼻根耶。答曰。有生欲界不得鼻根。設得便失。舌根亦如是。地獄成就幾根。答曰。若極多成就十九。若極少八。畜生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十三。餓鬼亦如是。斷善根若極多十三若極少八。邪定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八。等定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十一。不定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八。閻浮提拘耶尼弗於逮亦復如是。鬱單曰若極多十八若極少十三。四天王身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十七。三十三天炎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梵加夷天若極多十六若極少十五。光音天亦復如是。遍淨天若極多十六若極少十四。果實天若極多十六若極少十三。中陰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十三。無色若極多十一若極少八。堅信堅法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十三。信解脫見到若極多十九若極少十一。身證慧解脫俱解脫若極多十八若極少十一。眼根得斷智時到色愛盡。五根得斷智耳鼻舌身根亦復如是。意根得斷智時到無色愛盡。八根得斷智命根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男根女根得斷智時到欲愛盡。四根得斷智苦根憂根亦復如是。樂根得斷智時到遍淨愛盡。即彼樂根得斷智。喜根得斷智時到光音愛盡。即彼喜根得斷智。眼根盡作證時到色愛盡。五根盡作證得阿羅漢。十九根盡作證。耳鼻舌身根亦復如是。意根盡作證時得阿羅漢。十九根盡作證。命根護根信精進念定慧根亦復如是。男根女根盡作證時到欲愛盡。四根盡作證得阿羅漢。十九根盡作證。苦根憂根亦復如是。樂根盡作證時到遍淨愛盡。即彼樂根盡作證得阿羅漢。十九根盡作證也。喜根盡作證時到光音愛盡。即彼喜根盡作證得阿羅漢。十九根盡作證也。   阿毘曇更樂品第二十九竟(梵本一百四十一首盧秦言一千九百一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二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根犍度始心跋渠第四   一切眾生當言始心興始心住始心滅乎。諸心有欲諸心無慾。此心當言始興始住始滅。有瞋恚無瞋恚有癡無癡。有染污無染污有亂無亂。有怠無怠有小有大。有脩不脩有三昧無三昧。諸心不解脫諸心解脫。此心當言始興始住始盡壽當言與心迴不與心迴耶。當言順迴。當言始生住。又世尊言。   人命消盡。如小河水。諸眾生恆。壽彼壽盡。雲何盡耶。入無想定滅盡定。壽行當言迴不迴入。無想定幾根盡。何繫心心法盡。無想三昧起幾根現在前。何繫心心法現在前。入滅盡定幾根盡。何繫心心法盡。滅盡三昧起幾根現在前。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生無想眾生幾根滅。何繫心心法滅。幾根現在前。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無想眾生沒幾根滅。何繫心心法滅。幾根現在前。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無想眾生當言想生。當言無想生耶。又世尊言。想生彼眾生彼處沒彼想滅。彼眾生彼處沒為不滅住。何處滅此想。此想當言善耶。為無記耶。此想幾使所使幾結所繫。又世尊言。一切眾生由食存。無想眾生何食乎。眼根攝幾根。乃至無知根攝幾根。信力乃至慧力。念覺意乃至護覺意。等見乃至等定。法智乃至道智。空無相願三昧攝幾根乎。意根幾根相應。乃至無知根幾根相應耶。信力乃至慧力。念覺意乃至護覺意。等見乃至等定。法智乃至道智。空無相願三昧幾根相應乎。欲界沒生欲界幾根滅。滅何繫心心法耶。幾根現在前何繫心心法現在前。欲界沒生色界。欲界沒生無色界。色界沒生色界。色界沒生欲界。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欲界。無色界沒生色界。幾根滅滅何繫心心法。幾根現在前。何繫心心法現在前。阿羅漢般泥洹幾根最後滅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一切眾生當言始心興始心住始心滅。答曰。如是。諸心有欲諸心無慾。此心當言始興始住始滅。答曰。如是。有瞋恚無瞋恚有癡無癡。有染污無染污有亂無亂。有怠無怠有小有大。不脩脩不定定。諸心無解脫諸心解脫。此心當言始興始住始滅耶。答曰。如是。壽當言與心迴耶。為不與心迴。答曰。壽當言不與心迴。當言順迴始生住耶。答曰。欲界眾生。不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則順迴。若入無想定滅盡定。及色無色界天當言始生住。又世尊言。   人命消盡。如小河水。諸眾生恆。壽彼壽盡。雲何知彼壽盡。答曰。世盡劫盡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壽行當言順迴當言住耶。答曰。當言住。入無想三昧幾根盡。答曰。七。何繫心心法滅。答曰。色界繫。無想三昧起幾根現在前。答曰七。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色界繫。入滅盡三昧幾根盡。答曰七。何繫心心法盡。答曰。無色界繫。滅盡三昧起幾根現在前。答曰。或七(五根意護)或八(加已知根)。有漏心七。無漏心八。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或無色界繫或不繫。生無想天幾根盡。答曰。八(五情意命護)。何繫心心法盡。答曰。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八。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色界繫。無想眾生沒幾根盡。答曰八。何繫心心法盡。答曰。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或八或九或十。無形八。一形九(加女或男)。二形十。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欲界繫。無想眾生當言想生無想生耶。答曰。無想眾生當言想生。又世尊言想起。彼眾生彼處沒為想滅。彼眾生彼處沒為不滅耶。答曰。彼想滅。彼眾生彼處沒非不滅住。何處滅彼想。答曰。即住彼滅。彼想此想當言善為無記耶。答曰。此想或善或無記。此想幾使所使。答曰。色界有漏緣。幾結繫。答曰六。又世尊言。一切眾生由食存。無想天何食。答曰。更意念識。眼根攝眼根。耳鼻舌根亦復如是。身根攝三根。意根攝意根三根少入。樂根喜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復如是。女根攝女根身根少入。男根攝男根身根少入。命根攝命根。苦根攝苦根。憂根攝憂根。未知根攝未知根九根少入。已知根無知根亦復如是。信力攝一根三根少入。精進念定慧力亦復如是。念覺意四根少入。擇法精進喜定覺意亦復如是。猗護覺意不攝根。等見等方便等念等定法智未知智四根少入攝。知他人心智三根少入攝。等智一根少入攝。苦智習盡道智空無相願三昧四根少入攝。意根十根相應(五信五痛)。三根少入。樂根喜根護根九根相應少入。苦根憂根六根少入相應(五根加意)。信根四根相應。九根少入精進念定慧根亦復如是。未知根九根少入相應。已知根無知根亦復如是。信力四根相應。九根少入精進念定慧力亦復如是。念覺意十一根少入相應。法精進定覺意亦復如是。喜覺意九根相應少入。猗覺意護覺意三根相應九根少入。等見等志等方便等念等定。法智未知智十一根相應少入。知他人心智十根相應少入。等智二根相應八根少入。苦智習盡道智。空無相願三昧十一根相應少入。欲界生欲界幾根盡。答曰。或四或九或八或十三或九或十四或十或十五。欲界繫無記心漸命終四。善心九。無形一時無記心命終八。善心十三。一形一時無記心命終九。善心十四。二形一時無記心命終十。善心十五。何繫心心法盡。答曰。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或八或九或十。無形八。一形九。二形十。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欲界繫。欲界生色界幾根盡。答曰。或四或九或十四。欲界繫無記心漸命終四。善心九。一時無記心命終九。善心十四。何繫心心法盡。答曰。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八。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色界繫。欲界生無色界幾根盡。答曰。或四或九或十四。欲界繫無記心漸命終四。善心九。一時無記心命終九。善心十四。何繫心心法盡。答曰。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三。何繫心心法現在前乎。答曰。無色界繫(欲界竟)。色界生色界幾根盡。答曰。或八或十三。無記心命終八。善心十三。何繫心心法盡。答曰。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八。何繫心心法現在前乎。答曰。色界繫。色界生欲界幾根盡。答曰。或八或十三。無記心命終八。善心十三。何繫心心法盡。答曰。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或八或九或十。無形八。一形九。二形十。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欲界繫。色界生無色界繫幾根盡。答曰。或八或十三。無記心命終八。善心十二。何繫心心法盡。答曰。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三。何繫心心法現在前乎。答曰。無色界繫(色界竟)。無色界生無色界幾根盡。答曰。或三或八。無記心三。善心八。何繫心心法盡。答曰。無色界繫。幾根現在前乎。答曰。三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無色界。繫無色界。生欲界幾根盡。答曰。或三或八。無記心三。善心八。何繫心心法盡。答曰。無色界繫。幾根現在前。答曰。或八或九或十。無形八。一形九。二形十。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欲界繫。無色界生色界幾根盡。答曰。或三或八。無記心三。善心八。何繫心心法盡。答曰。無色界繫。幾根現在前乎。答曰。八。何繫心心法現在前。答曰。色界繫。阿羅漢般泥洹幾根最後滅。答曰。或四或九或八或三。欲界漸般泥洹四。一時九。色界八。無色界三。   阿毘曇始心品第三十竟(梵本二百六十九首盧秦言二千二百二十一言)。   阿毘曇根犍度始發心跋渠第五   諸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彼法心相應耶。設法心相應彼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諸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彼法心共一緣耶。設諸法心共一緣。彼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諸法心共起非不用心。彼法起心共起非不用心耶。彼法住盡心共住盡。非不用心耶。雲何不修眼根。雲何不修耳鼻舌身意根。雲何修眼根。雲何修耳鼻舌身意根。若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越次取證耶。設越次取證。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若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世間第一法次第耶。設世間第一法次第。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若無漏根棄得無漏根。彼一切果果由耶。設果果由。彼一切棄無漏根。得無漏根耶。若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無漏根盡。無漏根現在前。設無漏根盡無漏根現在前。彼一切棄無漏根得無漏根。諸未知根彼一切不修諦修有。設不修諦修有。彼一切未知根最初盡智生。彼一切無礙道次第耶。設無礙道次第。彼一切盡智最初無生智起。彼一切盡智次第耶。設盡智次第。彼一切無生智耶。如緣無礙道彼緣盡智。如緣盡智彼緣無礙道。如緣盡智彼緣無生智耶。如緣無生智彼緣盡智。盡智當言盡智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當言有覺有觀。當言無覺有觀。當言無覺無觀。當言樂根相應。喜根護根空無相無願。當言欲界繫緣。當言色無色界繫緣。當言不繫緣。無生智無學等見亦如是。諸法無學等見相應。彼法無學等志相應耶。設諸法無學等志相應。彼法無學等見相應。諸法無學等見相應。彼法無學等方便等念等定等解脫等智相應耶。設諸法無學等智相應。彼法無學等見相應。諸法無學乃至等解脫相應。彼法無學等智相應。設諸法無學等智相應。彼法無學等解脫相應。此章義願具演說。   諸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彼法心相應耶。答曰。如是。諸法心共相應。彼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頗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彼法非心相應耶。答曰。有心迴轉色心迴轉心不相應行。諸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彼法心共一緣耶。答曰。如是。諸法心共一緣彼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頗法心共一起一住一盡。彼法非心共一緣。答曰。有心迴轉色心迴轉心不相應行。諸法心共起非不用心。彼法起心共起非不用心。彼法住盡心共住盡非不用心耶。答曰。欲色界眾生。不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諸根四大彼法起心共起非不用心。住盡心共住盡非不用心。入定不用心。雲何不修眼根。答曰。眼根愛未盡貪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復次以無礙道盡色愛。彼道不修不猗。如是不修眼根。耳鼻舌身根亦復如是。雲何不修意根。答曰。意根愛未盡貪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復次以無礙道盡無色愛。彼道不修不猗。如是不修意根。雲何修眼根。答曰。眼根愛盡貪盡念盡渴盡。復次以無礙道盡色愛。彼道修猗。如是修眼根。耳鼻舌身根亦如是。雲何修意根。答曰。意根愛盡貪盡念盡渴盡。復次以無礙道盡無色愛。彼道修猗。如是修意根。若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越次取證耶。答曰。如是。諸越次取證。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頗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越次取證耶。答曰有。阿羅漢果退也。若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世間第一法次第耶。答曰。如是。諸世間第一法次第。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頗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世間第一法次第耶。答曰有。阿羅漢果退也。若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果果遊耶。答曰。如是。諸果果由彼一切棄無漏根得無漏根。頗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果果由耶。答曰有。所修道未知智現在前。若等意解脫阿羅漢得無疑也。若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耶。答曰。或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雲何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答曰。世俗道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退。阿那含斯陀含果退。是謂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不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雲何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彼非棄無漏根得無漏根。答曰。如本得無漏根盡現在前。是謂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彼非棄無漏根得無漏根。雲何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答曰。所修道未知智現在前。無漏道取斯陀含阿那含果得阿羅漢果。等意解脫阿羅漢得無疑。是謂棄無漏根得無漏根。彼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雲何非棄無漏根不得無漏根。非盡無漏根無漏根現在前。答曰。除上爾所事。諸未知根彼一切不修諦修有。答曰。或未知根彼非不修諦修有。雲何未知根彼非不修諦修有。答曰。諸未知根若過去未來。是謂未知根彼非不修諦修有。雲何不修諦修有。彼非未知根。答曰。諸無根法不修諦修有。是謂不修諦修有。彼非未知根。雲何未知根彼不修諦修有。答曰。諸未知根不修諦修有。是謂未知根彼不修諦修有。雲何非未知根非不修諦修有。答曰。除上爾所事。最初盡智生。彼一切無礙道次第耶。答曰。如是。設無礙道次第。彼一切盡智耶。答曰。如是。最初無生智生。彼一切盡智次第耶。答曰。如是。設盡智次第彼一切無生智。答曰。或彼盡智。或無生智。或無學等見也。諸緣無礙道彼緣盡智。答曰。若緣彼種無礙道彼緣盡智。若不緣此種無礙道。彼不緣盡智。如緣盡智彼緣無生智耶。答曰。如是。如緣無生智。彼緣盡智耶。答曰。如是。盡智當言盡智。答曰。盡智當言盡智。或彼法智未知智苦智習盡道智。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護根。或空無願無相。或欲界繫緣。或色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無生智亦如是。無學等見當言無學等見耶。答曰。無學等見當言無學等見。或彼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苦智習盡道智。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護根或空無願無相。或欲界繫緣。或色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無學見竟)。諸法無學等見相應。彼無學等志耶。答曰。或等見非等志。雲何等見非等志。答曰。等見相應等志。諸等志不相應等見相應法。是謂等見非等志。雲何等志非等見。答曰。等志相應等見。諸等見不相應等志相應法。是謂等志非等見。雲何等見等志。答曰。除等見相應等志。諸等見等志相應法。是謂等見等志。雲何非等見等志。答曰。等見不相應等志。等志不相應等見。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見等志。諸法無學等見相應。彼無學等方便耶。答曰。或等見非等方便。雲何等見非等方便。答曰。等見相應等方便。是謂等見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非等見。答曰。等見諸等見不相應。等方便相應法。是謂等方便非等見。雲何等見等方便。答曰。除等方便諸等見相應法。是謂等見等方便。雲何非等見等方便。答曰。等見不相應等方便。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見等方便。等念等定等解脫亦如是。諸法無學等見相應。彼非無學等智。設諸法無學等智相應。彼非無學等見(無學見竟)。諸法無學等志相應。彼無學等方便。答曰。或等志非等方便。雲何等志非等方便。答曰。等志相應等方便。是謂等志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非等志。答曰。等志諸等志不相應。等方便相應法。是謂等方便非等志。雲何等志等方便。答曰。除等方便諸等志相應法。是謂等志等方便。雲何非等志非等方便。答曰。等志不相應等方便。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志非等方便。等念等定等解脫亦如是。諸法無學等志相應。彼無學等智耶。答曰。或等志非等智。雲何等志非等智。答曰。等志相應等智。諸等智不相應等志相應法。是謂等志非等智。雲何等智非等志。答曰。等智相應等志。諸等志不相應等智相應法。是謂等智非等志。雲何等志等智。答曰。除等志相應等智。諸等志等智相應法。是謂等志等智。雲何非等志等智。答曰。等志不相應等智。等智不相應等志。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志等智(等志竟)。諸法無學等方便相應。彼無學等念耶。答曰。或等方便非等念。雲何等方便非等念。答曰。等念。是謂等方便非等念。雲何等念非等方便。答曰。等方便。是謂等念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等念。答曰。除等念。諸等方便相應法。是謂等方便等念。雲何非等方便等念。答曰。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方便。等念等定等解脫亦如是。諸法無學等方便相應。彼無學等智耶。答曰。或等方便非等智。雲何等方便非等智耶。答曰。或等方便非等智。雲何等方便非等智。答曰。等智諸等智不相應。等方便相應法。是謂等方便非等智。雲何等智非等方便。答曰。等智相應等方便。是謂等智非等方便。雲何等方便等智。答曰。除等方便。諸等智相應法。是謂等方便等智。雲何非等方便等智。答曰。等智不相應等方便。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方便等智(方便竟)。等念等定門亦如是。諸法無學等解脫相應。彼無學等智耶。答曰。或等解脫非等智。雲何等解脫非等智。答曰。等智諸等智不相應。等解脫相應法。是謂等解脫非等智。雲何等智非等解脫。答曰。等智相應等解脫。是謂等智非等解脫。雲何等解脫等智。答曰。除等解脫。諸等智相應法。是謂等解脫等智。雲何非等解脫等智。答曰。等智不相應等解脫。諸餘心心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謂非等解脫等智。   始發心品第三十一竟(梵本二百四十二首盧秦言三千九百四十二言)。   阿毘曇根揵度魚子跋渠第六   二十二根。眼根耳鼻舌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若成就眼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幾不成就幾。乃至成就無知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幾不成就幾(成就竟)。若成就眼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若成就乃至無知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三世成就竟)。若不成就眼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幾不成就幾。若不成就乃至無知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幾不成就幾(不成就竟)。若不成就眼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若不成就乃至無知根。於此二十二根。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三世不成就竟)。諸根善彼根因善根本耶。設諸根因善根本彼根善耶。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本耶。設諸根因不善根本。彼根不善耶。諸根無記彼根因無記根本耶。設諸根因無記根本。彼根無記耶。頗根不因善根本。亦不因不善根本。亦不因無記根本。彼根非不因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二十二根。眼根耳鼻舌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若成就眼根。彼必成就五根(加下眼)。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耳鼻舌根亦如是。若成就身根。彼必成就四根(身命意護)。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意根。彼必成就三根(意命護)。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命根護根亦如是。若成就男根女根。彼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樂根彼必成就四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苦根。彼必成就七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喜根。彼必成就五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憂根。彼必不成就一根。彼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信根。彼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加意命護根)。若成就未知根。彼必不成就二根(已知無知根)。必成就十三根(信五加意苦身命護喜樂未知)。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已知根。彼必不成就二根(未知無智)。必成就十一根(除上憂苦二)。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無知根。彼必不成就三根(未知已知加憂根也)。必成就十一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成就竟)。若成就眼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現在三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耳鼻舌根亦如是。若成就身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現在二。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意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命根護根亦如是。若成就男根女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五根現在三。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樂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未來一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苦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五根現在二。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喜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未來二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憂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一根。必成就過去未來四根。過去未來現在二。現在二。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信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若成就未知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二根。必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七根。過去未來三未來現在一現在二。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已知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二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未來三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成就無知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三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未來三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三世成竟)。若不成就眼根。彼必不成就一根。必成就三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耳鼻舌根亦如是。若不成就身根。彼必不成就十根。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意根命根護根無不成就。若不成就男根女根。彼必不成就一根。必成就三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樂根。彼必不成就九根。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苦根。彼必不成就五根。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喜根。彼必不成就八根。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憂根。彼必不成就一根。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信根。必不成就八根。必成就八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若不成就未知根。彼必不成就一根。必成就三根。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不成竟)。若不成就眼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一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七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耳鼻舌根亦如是。若不成就身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十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一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五根過去未來現在二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意根命根護根無不成就。若不成就男根女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一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七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樂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九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六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苦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五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六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喜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八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六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憂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一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若不成就信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八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四過去未來現在二根現在二。餘或成就或不成就。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若不成就未知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一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成就過去未來二根現在一。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三世不成就竟)。諸根善彼根因善根本耶。答曰。如是。諸根善彼根因善根本。頗根因善根本。彼根非善耶。答曰有。善根本報無記根也。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本耶。答曰。如是。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本。頗根因不善根本。彼根非不善。答曰有。不善根本報無記根。若欲界身見邊見相應根也。諸根無記。彼根因。無記根本耶。答曰。或根無記。彼根不因無記根本。雲何根無記彼根不因無記根本。答曰。無記無緣根。是謂根無記彼根不因無記根本。雲何根因無記根本。彼根非無記。答曰。不善根是謂根因。無記根本彼根非無記。雲何根無記彼根因無記根本。答曰。無記根本有緣根。是謂根無記彼根因無記根本。雲何根非無記彼根非因無記根本。答曰。善根是謂根非無記。彼根非因無記根本。頗根非因善根本。非因不善根本。非因無記根本。彼根非不因耶。答曰有。諸無緣根。因色心不相應行。   魚子品第三十二竟(梵本一百七十三首盧秦言三千三百四十二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三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根犍度緣跋渠第七之一   因者諸緣。當作次漸。五三及四。四亦共八。八等有八。八亦復四。   諸根因過去彼根緣過去耶。設諸根緣過去彼根因過去耶。諸根因未來因現在。因善因不善因無記。因欲界繫因色界繫因無色界繫因不繫。因學因無學因非學非無學。因見諦斷因思惟斷因無斷。彼根緣無斷耶。設諸根緣無斷彼根因無斷耶(五三竟)。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見苦斷耶。設諸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見苦斷耶。諸根因見習見盡見道斷。彼根緣見道斷耶。設諸根緣見道斷。彼根因見道斷耶(四竟)。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設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苦未知智斷耶。設諸根緣苦未知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諸根因見習見盡見道斷。彼根緣道法智斷耶。設諸根緣道法智斷。彼根因見道斷耶。諸根因見道斷。彼根緣道未知智斷耶。設諸根緣道未知智斷。彼根因見道斷耶(四八竟)。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設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諸根因苦未知智斷。彼根緣苦未知智斷耶。設諸根緣苦未知智斷。彼根因苦未知智斷耶。諸根因習盡道法智斷。彼根緣道法智斷耶。設諸根緣道法智斷。彼根因道法智斷耶。諸根因道未知智斷。彼根緣道未知智斷耶。設諸根緣道未知智斷。彼根因道未知智斷耶(八共竟)。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設諸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諸根因苦未知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設諸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苦未知智斷耶。諸根因習盡道法智斷。彼根緣見道斷耶。設諸根緣見道斷。彼根因道法智斷耶。諸根因道未知智斷。彼根緣見道斷耶。設諸根緣見道斷。彼根因道未知智斷耶(八四竟)。此章義願具演說。   諸根因過去。彼根緣過去耶。答曰。或根因過去緣過去。緣未來緣現在緣無為無緣。雲何根因過去緣過去。答曰。諸根因過去緣過去。復次諸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過去。雲何根因過去緣未來。答曰。諸根過去緣未來。復次諸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未來。雲何根因過去緣現在。答曰。諸根過去緣現在。復次諸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現在。雲何根因過去緣無為。答曰。諸根過去緣無為。復次諸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無為。雲何根因過去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過去法。設諸根緣過去。彼根因過去耶。答曰。或根緣過去因過去因未來因現在。雲何根緣過去因過去。答曰。諸根緣過去因過去。復次諸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過去。雲何根緣過去因未來。答曰。諸根未來緣過去。雲何根緣過去因現在。答曰。諸根現在緣過去。復次諸根未來因現在緣過去(過去竟)。諸根因未來彼根緣未來耶。答曰。或根因未來緣未來。緣過去緣現在緣無為無緣。雲何根因未來緣未來。答曰。諸根未來緣未來。雲何根因未來緣過去。答曰。諸根未來緣過去。雲何根因未來緣現在。答曰。諸根未來緣現在。雲何根因未來緣無為。答曰。諸根未來緣無為。雲何根因未來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未來法。設諸根緣未來。彼根因未來耶。答曰。或根緣未來。因未來因過去因現在。雲何根緣未來因未來。答曰。諸根未來緣未來。雲何根緣未來因過去。答曰。諸根過去緣未來。復次諸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未來。雲何根緣未來因現在。答曰。諸根現在緣未來。復次諸根未來因現在緣未來(未來竟)。諸根因現在彼根緣現在耶。答曰。或根因現在緣現在。緣過去緣未來緣無為無緣。雲何根因現在緣現在。答曰。諸根現在緣現在。復次諸根未來因現在緣現在。雲何根因現在緣過去。答曰。諸根現在緣過去。復次諸根未來因現在緣過去。雲何根因現在緣未來。答曰。諸根現在緣未來。復次諸根未來因現在緣未來。雲何根因現在緣無為。答曰。諸根現在緣無為。復次諸根未來因現在緣無為。雲何根因現在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現在法。設諸根緣現在彼根因現在耶。答曰。或根緣現在因現在因過去因未來。雲何根緣現在因現在。答曰。諸根現在緣現在。復次諸根未來因現在緣現在。雲何根緣現在因過去。答曰。諸根過去緣現在。復次諸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現在。雲何根緣現在因未來。答曰。諸根未來緣現在(一三竟)。諸根因善彼根緣善耶。答曰。或根因善緣善緣不善緣無記無緣。雲何根因善緣善。答曰。諸根善緣善。復次諸根無記因善緣善。雲何根因善緣不善。答曰諸根善緣不善。復次諸根無記因善緣不善。雲何根因善緣無記。答曰。諸根善緣無記。復次諸根無記因善緣無記。雲何根因善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善法。設諸根緣善彼根因善耶。答曰。或根緣善因善因不善因無記。雲何根緣善因善。答曰。諸根善緣善。復次諸根無記因善緣善。雲何根緣善因不善。答曰。諸根不善緣善。復次諸根無記因不善緣善。雲何根緣善因無記。答曰。諸根無記緣善。復次諸根不善因無記緣善(善竟)。諸根因不善彼根緣不善耶。答曰。或根因不善緣不善。緣善緣無記無緣。雲何根因不善緣不善。答曰。諸根不善緣不善。復次諸根無記因不善緣不善。雲何根因不善緣善。答曰。諸根不善緣善。復次諸根無記因不善緣善。雲何根因不善緣無記。答曰。諸根不善緣無記。復次諸根無記因不善緣無記。雲何根因不善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不善法。設諸根緣不善彼根因不善耶。答曰。或根緣不善因不善因善因無記。雲何根緣不善因不善。答曰。諸根不善緣不善。復次諸根無記因不善緣不善。雲何根緣不善因善。答曰。諸根善緣不善。復次諸根無記因善緣不善。雲何根緣不善因無記。答曰。諸根無記緣不善。復次諸根不善因無記緣不善(不善竟)。諸根因無記彼根緣無記耶。答曰。或根因無記緣無記緣善緣不善無緣。雲何根因無記緣無記。答曰。諸根無記緣無記。復次諸根不善因無記緣無記。雲何根因無記緣善。答曰。諸根無記緣善。復次諸根不善因無記緣善。雲何根因無記緣不善。答曰。諸根無記緣不善。復次諸根不善因無記緣不善。雲何根因無記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無記法。設諸根緣無記彼根因無記耶。答曰。或根緣無記因無記因善因不善。雲何根緣無記因無記。答曰。諸根無記緣無記。復次諸根不善因無記緣無記。雲何根緣無記因善。答曰。諸根善緣無記。復次諸根無記因善緣無記。雲何根緣無記因不善。答曰。諸根不善緣無記。復次諸根無記因不善緣無記(二三竟)。諸根因欲界繫彼根緣欲界繫耶。答曰。或根因欲界繫。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不繫無緣。雲何根因欲界繫緣欲界繫。答曰。諸根欲界繫緣欲界繫。雲何根因欲界繫緣色界繫。答曰。諸根欲界繫緣色界繫。雲何根因欲界繫緣無色界繫。答曰。諸根欲界繫緣無色界繫。雲何根因欲界繫緣不繫。答曰。諸根欲界繫緣不繫。雲何根因欲界繫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欲界繫法。設諸根緣欲界繫。彼根因欲界繫耶。答曰。或根緣欲界繫。因欲界繫。因色界繫。因無色界繫。因不繫。雲何根緣欲界繫因欲界繫。答曰。諸根欲界繫緣欲界繫。雲何根緣欲界繫因色界繫。答曰。諸根色界繫緣欲界繫。雲何根緣欲界繫因無色界繫。答曰。諸根無色界繫。緣欲界繫。雲何根緣欲界繫因不繫。答曰。諸根不繫緣欲界繫(欲界竟)。諸根因色界繫彼根緣色界繫耶。答曰。或根因色界繫緣色界繫。緣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不繫無緣。雲何根因色界繫緣色界繫。答曰。諸根色界繫緣色界繫。雲何根因色界繫緣欲界繫。答曰。諸根色界繫緣欲界繫。雲何根因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答曰。諸根色界繫緣無色界繫。雲何根因色界繫緣不繫。答曰。諸根色界繫緣不繫。雲何根因色界繫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色界繫法。設諸根緣色界繫。彼根因色界繫耶。答曰。或根緣色界繫。因色界繫因欲界繫因無色界繫因不繫。雲何根緣色界繫因色界繫。答曰。諸根色界繫緣色界繫。雲何根緣色界繫因欲界繫。答曰。諸根欲界繫緣色界繫。雲何根緣色界繫。因無色界繫。答曰。諸根無色界繫緣色界繫。雲何根緣色界繫因不繫。答曰。諸根不繫緣色界繫(色界竟)。諸根因無色界繫。彼根緣無色界繫耶。答曰。或根因無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不繫無緣。雲何根因無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答曰。諸根無色界繫緣無色界繫。雲何根因無色界繫緣欲界繫。答曰。諸根無色界繫緣欲界繫。雲何根因無色界繫緣色界繫。答曰。諸根無色界繫緣色界繫。雲何根因無色界繫緣不繫。答曰。諸根無色界繫緣不繫。雲何根因無色界繫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無色界繫法。設諸根緣無色界繫。彼根因無色界繫耶。答曰。或根緣無色界繫。因無色界繫。因欲界繫。因色界繫。因不繫。雲何根緣無色界繫。因無色界繫。答曰。諸根無色界緣無色界繫。雲何根緣無色界繫因欲界繫。答曰。諸根欲界繫緣無色界繫。雲何根緣無色界繫因色界繫。答曰。諸根色界繫緣無色界繫。雲何根緣無色界繫因不繫。答曰。諸根不繫緣無色界繫(三三竟)。諸根因學彼根緣學耶。答曰。或根因學緣學緣無學緣非學非無學。雲何根因學緣學。答曰。諸根學緣學。復次諸根無學因學緣學。雲何根因學緣無學。答曰。諸根學緣無學。復次諸根無學因學緣無學。雲何根因學緣非學非無學。答曰。諸根學緣非學非無學。復次諸根無學因學緣非學非無學。設諸根緣學彼根因學耶。答曰。或根緣學因學因無學因非學非無學。雲何根緣學因學。答曰。諸根學緣學。復次諸根無學因學緣學。雲何根緣學因無學。答曰。諸根無學緣學。雲何根緣學因非學非無學。答曰。諸根非學非無學緣學(學竟)。諸根因無學彼根緣無學耶。答曰。或根因無學。緣無學緣學緣非學非無學。雲何根因無學緣無學。答曰。諸根無學緣無學。雲何根因無學緣學。答曰。諸根無學緣學。雲何根因無學緣非學非無學。答曰。諸根無學緣非學非無學。設諸根緣無學彼根因無學耶。答曰。或根緣無學因無學因學因非學非無學。雲何根緣無學因無學。答曰。諸根無學緣無學。雲何根緣無學因學。答曰。諸根學緣無學。復次諸根無學因學緣無學。雲何根緣無學因非學非無學。答曰。諸根非學非無學緣無學(無學竟)。諸根因非學非無學。彼根緣非學非無學耶。答曰。或根因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緣學緣無學無緣。雲何根因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答曰。諸根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雲何根因非學非無學緣學。答曰。諸根非學非無學緣學。雲何根因非學非無學緣無學。答曰。諸根非學非無學緣無學。雲何根因非學非無學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非學非無學法。設諸根緣非學非無學。彼根因非學非無學耶。答曰。或根緣非學非無學。因非學非無學。因學因無學。雲何根緣非學非無學因非學非無學。答曰。諸根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雲何根緣非學非無學因學。答曰。諸根學緣非學非無學。復次諸根無學因學緣非學非無學。雲何根緣非學非無學因無學。答曰。諸根無學緣非學非無學(四三竟)。諸根因見諦斷彼根緣見諦斷耶。答曰。或根因見諦斷緣見諦斷。緣思惟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見諦斷緣見諦斷。答曰。諸根見諦斷緣見諦斷。雲何根因見諦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見諦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見諦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見諦斷緣無斷。答曰。諸根見諦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見諦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見諦斷法。設諸根緣見諦斷。彼根因見諦斷耶。答曰。或根緣見諦斷因見諦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見諦斷因見諦斷。答曰。諸根見諦斷緣見諦斷。雲何根緣見諦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見諦斷。雲何根緣見諦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見諦斷(見諦斷竟)。諸根因思惟斷。彼根緣思惟斷耶。答曰。或根因思惟斷緣思惟斷。緣見諦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思惟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思惟斷緣見諦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見諦斷。雲何根因思惟斷緣無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無斷。雲何根因思惟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思惟斷法。設諸根緣思惟斷彼根因思惟斷耶。答曰。或根緣思惟斷因思惟斷。因見諦斷因無斷。雲何根緣思惟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思惟斷。雲何根緣思惟斷因見諦斷。答曰。諸根見諦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見諦斷。緣思惟斷。雲何根緣思惟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思惟斷(思惟竟)。諸根因無斷彼根緣無斷耶。答曰。或根因無斷緣無斷。緣見諦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無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無斷。雲何根因無斷緣見諦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見諦斷。雲何根因無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無斷緣思惟斷。設諸根緣無斷彼根因無斷耶。答曰。或根緣無斷因無斷。因見諦斷因思惟斷。雲何根緣無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無斷。雲何根緣無斷因見諦斷。答曰。諸根見諦斷緣無斷。雲何根緣無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無斷(五三竟)。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見苦斷耶。答曰。或根因見苦斷緣見苦斷。緣見習斷緣見盡斷。緣見道斷。緣思惟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見苦斷緣見苦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見苦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見習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見習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見習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見盡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苦斷緣見盡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見道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見道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見道斷。復次諸根見道斷。因見苦斷緣見道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見苦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無斷。答曰。諸根見盡見道斷。因見苦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見苦斷。法設諸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見苦斷耶。答曰。或根緣見苦斷。因見苦斷。因見習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見苦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見習斷。答曰。諸根見習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見苦斷。因見習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見苦斷(苦諦竟)。因見習斷緣見習斷。亦如上。諸根因見盡斷。彼根緣見盡斷耶。答曰。或根因見盡斷緣見盡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見盡斷緣見盡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見盡斷。雲何根因見盡斷緣無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見盡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見盡斷法。設諸根緣見盡斷。彼根因見盡斷耶。答曰。或根緣見盡斷因見盡斷。因見苦斷。因見習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見盡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見苦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苦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見習斷。答曰。諸根見習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見苦斷因見習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習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見盡斷(盡諦竟)。因見道斷緣見道斷亦如上(四諦竟)。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答曰。或根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緣習法智斷。緣習未知智斷。緣盡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緣道法智斷。緣道未知智斷。緣思惟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苦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習法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習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習法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習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習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習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盡法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苦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盡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苦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復次諸根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道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道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道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道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思惟斷。◎   ◎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見苦斷緣思惟斷。◎   ◎雲何根因見苦斷緣無斷。答曰。諸根見盡見道斷。因見苦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見苦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見苦斷法。設諸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答曰。或根緣見苦斷。因苦法智斷。因苦未知智斷。因習法智斷。因習未知智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苦法智斷。答曰。諸根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苦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習法智斷。答曰。諸根習法智斷緣見苦斷。◎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四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根揵度中七緣跋渠之二   ◎復次諸根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習未知智斷。答曰。諸根習未知智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苦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見苦斷。雲何根緣見苦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見苦斷(四八苦諦竟)。因見習諦斷緣習法智斷。因見習斷緣習未知智斷亦如上諸根因見盡斷。彼根緣盡法智斷耶。答曰。或根因見盡斷。緣盡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見盡斷緣盡法智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因見盡斷。緣盡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見盡斷緣無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見盡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見盡斷法。設諸根緣見盡斷。彼根因盡法智斷耶。答曰。或根緣見盡斷。因盡法智斷因盡未知智斷。因苦法智斷因苦未知智斷。因習法智斷。因習未知智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盡法智斷。答曰。諸根盡法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盡未知智斷。答曰。諸根盡未知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苦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盡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苦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盡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習法智斷。答曰。諸根習法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盡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習未知智斷。答曰。諸根習未知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苦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盡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見盡斷。雲何根緣見盡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見盡斷(四諦八盡竟)。因見道斷緣道法智斷。因見道斷緣道未知智斷亦如上(四八竟)。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答曰。或根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緣習法智斷。緣習未知智斷。緣盡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緣道法智斷。緣道未知智斷。緣思惟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習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習法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習法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習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習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習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盡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盡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復次諸根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道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道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苦法智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法智斷。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苦法智斷。設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答曰。或根緣苦法智斷因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苦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雲何根緣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答曰。諸根習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復次諸根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苦法智斷。雲何根緣苦法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苦法智斷。雲何根緣苦法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苦法智斷。諸根因苦未知智斷彼根緣苦未知智斷耶。答曰。或根因苦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緣習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緣道未知智斷。緣思惟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習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習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習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盡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道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道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道未知智斷。復次諸根道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道未知智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未知智斷道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無斷。設諸根緣苦未知智斷。彼根因苦未知智斷耶。答曰。或根緣苦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因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因習未知智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苦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習法智斷。答曰。諸根習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答曰。諸根習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苦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苦未知智斷(八共八苦智竟)。因習法智斷緣習法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緣習未知智斷。亦如上。諸根因盡法智斷。彼根緣盡法智斷耶。答曰。或根因盡法智斷緣盡法智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盡法智斷緣盡法智斷。答曰。諸根盡法智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因盡法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法智斷緣無斷。雲何根因盡法智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盡法智斷法。設諸根緣盡法智斷彼根因盡法智斷耶。答曰。或根緣盡法智斷。因盡法智斷。因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盡法智斷。答曰。諸根盡法智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盡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盡法智斷。雲何諸根緣盡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答曰。諸根習法智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盡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盡法智斷。諸根因盡未知智斷。彼根緣盡未知智斷耶。答曰。或根因盡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緣無斷。雲何根因盡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答曰。諸根盡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因盡未知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未知智斷緣無斷。設諸根緣盡未知智斷。彼根因盡未知智斷耶。答曰。或根緣盡未知智斷。因盡未知智斷。因苦法智斷。因苦未知智斷。因習法智斷。因習未知智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盡未知智斷。答曰。諸根盡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苦法智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盡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習法智斷。答曰。諸根習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苦法智斷。因習法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答曰。諸根習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苦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盡未知智斷。因習未知智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盡未知智斷(八共八盡智竟)。因道法智斷緣道法智斷。因道未知智斷緣道未知智斷。亦如上(八共八竟)。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答曰。或根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緣見習斷緣見盡斷緣見道斷緣思惟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見習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見習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習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見盡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盡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見道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見道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道斷。復次諸根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道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苦法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習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苦法智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法智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苦法智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苦法智斷設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答曰。或根緣苦法智斷。因見苦斷因見習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苦法智斷因見苦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雲何根緣苦法智斷因見習斷。答曰。諸根見習斷緣苦法智斷。復次諸根見苦斷因見習斷緣苦法智斷。雲何諸根緣苦法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苦法智斷。雲何根緣苦法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苦法智斷。諸根因苦未知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答曰。或根因苦未知智斷。緣見苦斷。緣見習斷。緣見盡斷。緣見道斷。緣思惟斷緣無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見苦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見苦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苦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見習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見習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習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見盡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盡斷。復次諸根盡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見道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見道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道斷。復次諸根道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見道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答曰。諸根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習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復次諸根思惟斷因苦未知智斷緣思惟斷。雲何根因苦未知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未知智道未知智斷。因苦未知智斷緣無斷。設諸根緣苦未知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答曰。或根緣苦未知智斷。因見苦斷因見習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見苦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見習斷。答曰。諸根見習斷緣苦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苦斷因見習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苦未知智斷。雲何根緣苦未知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苦未知智斷(八四苦智竟)。因習法智斷緣見習斷。因習未知智斷緣見習斷。亦如上。諸根因盡法智斷。彼根緣見盡斷耶。答曰。或根因盡法智斷緣見盡斷緣無斷無緣。雲何根因盡法智斷緣見盡斷。答曰。諸根盡法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因盡法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法智斷緣無斷。雲何根因盡法智斷無緣。答曰。諸根無緣因盡法智斷。設諸根緣盡法智斷彼根因見盡斷耶。答曰。或根緣盡法智斷。因見盡斷。因見苦斷。因見習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見盡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見苦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見苦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見習斷。答曰。諸根見習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見苦斷因見習斷緣盡法智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習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盡法智斷。雲何根緣盡法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盡法智斷。諸根因盡未知智斷。彼根緣見盡斷耶。答曰。或根因盡未知智斷緣見盡斷緣無斷。雲何根因盡未知智斷緣見盡斷。答曰。諸根因盡未知智斷。緣見盡斷。雲何根因盡未知智斷緣無斷。答曰。諸根盡未知智斷緣無斷。設諸根緣盡未知智斷。彼根因見盡斷耶。答曰。或根緣盡未知智斷。因見盡斷。因見苦斷。因見習斷。因思惟斷因無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見盡斷。答曰。諸根見盡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見苦斷。答曰。諸根見苦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習斷因見苦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苦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見習斷。答曰。諸根見習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苦斷。因見習斷緣盡未知智斷。復次諸根見盡斷因見習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思惟斷。答曰。諸根思惟斷緣盡未知智斷。雲何根緣盡未知智斷因無斷。答曰。諸根無斷緣盡未知智斷。因道法智斷緣見道斷。因道未知智斷緣見道斷。亦如上。   阿毘曇根犍度緣跋渠第三十三竟。   根犍度第六竟。   斯經序曰。其人忘因緣一品故闕文焉。近有罽賓沙門曇摩卑。諳之來經密川僧伽諦婆譯出此品。八犍度文具也。而卑雲八犍度是體耳。別有六足可百萬言。卑誦二足今無譯可出慨恨良深。秦建元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於揚州正官佛圖記。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五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定犍度第七(盡三十八品)    過去得 是謂緣 解脫 阿那含 一行觀在後   阿毘曇過去得跋渠第一之一   若得過去法彼得過去。設得過去彼得過去法。若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斷思惟斷。若得不斷法。彼得不斷。設得不斷彼得不斷法。諸法善無色生彼善心俱耶。設善心俱彼法善。無色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斷思惟斷不斷。法無色生彼不斷心俱耶。設不斷心俱彼法不斷無色耶。一切初禪五種耶。一切第二禪四種。一切第三禪五種。一切第四禪四種耶。味相應初禪。入當言味起當言味耶。味相應乃至有想無想。入當言味起當言味耶。諸味相應初禪。彼一切隱沒無記耶。設隱沒無記。彼一切味相應初禪耶。諸味相應乃至有想無想。彼一切隱沒無記耶。設隱沒無記。彼一切味相應乃至有想無想。頗不入初禪入第二禪耶。頗乃至不入不用定。入有想無想耶。頗不入初禪生初禪耶。頗乃至不入有想無想。生有想無想耶。若得初禪非第二。彼命終生何所。若乃至得不用定。非有想無想。彼命終生何所。雲何意所念入慈。雲何意所念入悲喜護。慈何繫結滅。悲喜護何繫結滅淨。初禪何繫結滅淨。乃至有想無想何繫結滅。初解脫乃至第八解脫。初除入乃至第八除入。初一切入乃至第十一切入。法智乃至道智。空無願無相何繫結滅。慈報何所受報。悲喜護報何所受報淨。初禪報何所受報淨。乃至有想無想報何所受報。初解脫乃至第八解脫。初除入乃至第八除入。初一切入乃至第十一切入。知他人心智等智報何所受報。此章義願具演說。   若得過去法彼得過去耶。答曰。或彼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設得過去彼得過去法耶。答曰。或彼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無為(過去竟)。若得未來法彼得未來耶。答曰。或彼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設得未來彼得未來法耶。答曰。或彼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無為(未來竟)。若得現在法彼得現在耶。答曰。或彼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設得現在彼得現在法耶。答曰。或彼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無為(現在竟)。若得善法彼得善耶。答曰。如是。設得善彼得善法耶。答曰。如是。若得不善法彼得不善耶。答曰。如是。設得不善彼得不善法耶。答曰。如是。若得無記法彼得無記耶。答曰。如是。設得無記彼得無記法耶。答曰。如是。若得欲界繫法。彼得欲界繫耶。答曰。如是。設得欲界繫彼得欲界繫法耶。答曰。如是。若得色界繫法彼得色界繫耶。答曰。如是。設得色界繫彼得色界繫法耶。答曰。或彼色界繫。或不繫。若得無色界繫法。彼得無色界繫耶。答曰。如是。設得無色界繫。彼得無色界繫法耶。答曰。或彼無色界繫或不繫。若得學法彼得學耶。答曰。如是。設得學彼得學法耶。答曰。或彼學或非學非無學。若得無學法彼得無學耶。答曰。如是。設得無學彼得無學法耶。答曰。或彼無學或非學非無學。若得非學非無學法。彼得非學非無學耶。答曰。或彼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設得非學非無學。彼得非學非無學法耶。答曰。如是。若得見諦斷法。彼得見諦斷耶。答曰。如是。設得見諦斷彼得見諦斷法耶答曰。如是。若得思惟斷法。彼得思惟斷耶。答曰。如是。設得思惟斷。彼得思惟斷法耶。答曰。或彼思惟斷或不斷。若得不斷法彼得不斷耶。答曰。或彼思惟斷或不斷。設得不斷彼得不斷法耶。答曰。如是(得竟)。諸法善無色生彼善心俱耶。答曰。或法善無色生。善心俱。不善心俱。無記心俱。雲何法善無色生善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善。是謂法善無色生善心俱。雲何法善無色生不善心俱。答曰。如不善心若退若生善法得生。是謂法善無色生不善心俱。雲何法善無色生。彼無記心俱耶。答曰。如無記心。若退若生善法得生。是謂法善無色生無記心俱。設諸法善心俱生。彼法善無色耶。答曰。或法善心俱生善無色無記無色。雲何法善心俱生善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善。是謂法善心俱生善無色。雲何法善心俱生無記無色。答曰。如善心勝進無記法得生。如住善心無記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善心俱生無記無色(善竟)。諸法不善無色生。彼不善心俱耶。答曰。或法不善無色生。不善心俱無記心俱。雲何法不善無色生不善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不善。是謂法不善無色生不善心俱。雲何法不善無色生無記心俱。答曰。如無記心若退若生不善法得生。是謂法不善無色生無記心俱。設諸法不善心俱生。彼法不善無色耶。答曰。或法不善心俱生。不善無色善無色無記無色。雲何法不善心俱生不善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不善。是謂法不善心俱生不善無色。雲何法不善心俱生善無色。答曰。如不善心若退若生善法得生。是謂法不善心俱生善無色。雲何法不善心俱生無記無色。答曰。如不善心若退若生無記法得生。如住不善心無記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不善心俱生無記無色(不善竟)。諸法無記無色生。彼無記心俱耶。答曰。或法無記無色生。無記心俱善心俱不善心俱。雲何法無記無色生無記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無記。是謂法無記無色生無記心俱。雲何法無記無色生善心俱。答曰。如善心勝進無記法得生。如住善心無記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無記無色生善心俱。雲何法無記無色生不善心俱。答曰。如不善心若退若生無記法得生。如住不善心無記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無記無色生不善心俱。設諸法無記心俱生彼法無記無色耶。答曰。或法無記心俱生。無記無色善無色不善無色。雲何法無記心俱生無記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無記。是謂法無記心俱生無記無色。雲何法無記心俱生善無色。答曰。如無記心若退若生善法得生。是謂法無記心俱生善無色。雲何法無記心俱生不善無色。答曰。如無記心若退若生不善法得生。是謂法無記心俱生不善無色(無記竟)。諸法欲界繫無色生。彼欲界繫心俱耶。答曰。或法欲界繫無色生。欲界繫心俱。色界繫心俱。無色界繫心俱。不繫心俱。雲何法欲界繫無色生。欲界繫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欲界繫。是謂法欲界繫無色生。欲界繫心俱。雲何法欲界繫無色生。色界繫心俱。答曰。如色界繫心。若生若勝進欲界繫法得生。如住色界繫心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欲界繫無色生。色界繫心俱。雲何法欲界繫無色生。無色界繫心俱。答曰。如無色界繫心住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欲界繫無色生。無色界繫心俱。雲何法欲界繫無色生不繫心俱。答曰。如不繫心勝進欲界繫法得生。如不繫心住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欲界繫無色生不繫心俱。設諸法欲界繫心俱生彼法欲界繫無色耶。答曰。或法欲界繫心俱生。欲界繫無色。色界繫無色。無色界繫無色不繫無色。雲何法欲界繫心俱生欲界繫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欲界繫。是謂法欲界繫心俱生欲界繫無色。雲何法欲界繫心俱生色界繫無色。答曰。如欲界繫心。若退若生色界繫法得生。是謂法欲界繫心俱生色界繫無色。雲何法欲界繫心俱生。無色界繫無色。答曰。如欲界繫心。若退若生無色界繫法得生。是謂法欲界繫心俱生。無色界繫無色。雲何法欲界繫心俱生不繫無色。答曰。如欲界繫心退不繫法得生。是謂法欲界繫心俱生不繫無色(欲界竟)。諸法色界繫無色生。彼色界繫心俱耶。答曰。或法色界繫無色生。色界繫心俱。欲界繫心俱。無色界繫心俱。不繫心俱。雲何法色界繫無色生。色界繫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色界繫。是謂法色界繫無色生色界繫心俱。雲何法色界繫無色生。欲界繫心俱。答曰。如欲界繫心。若退若生色界繫法得生。是謂法色界繫無色生。欲界繫心俱。雲何法色界繫無色生。無色界繫心俱。答曰。如無色界繫心住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色界繫無色生。無色界繫心俱。雲何法色界繫無色生不繫心俱。答曰。如不繫心勝進色界繫法得生。如不繫心住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色界繫無色生不繫心俱。設諸法色界繫心俱生。彼法色界繫無色耶。答曰。或法色界繫心俱生。色界繫無色慾界繫無色無色界繫無色不繫無色。雲何法色界繫心俱生。色界繫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色界繫。是謂法色界繫心俱生色界繫無色。雲何法色界繫心俱生欲界繫無色。答曰。如色界繫心。若勝進欲界繫法得生。如色界繫心住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色界繫心俱生。欲界繫無色。雲何法色界繫心俱生無色界繫無色。答曰。如色界繫心若退若生。無色界繫法得生。是謂法色界繫心俱生無色界繫無色。雲何法色界繫心俱生不繫無色。答曰。如色界繫心。若退若勝進不繫法得生。是謂法色界繫心俱生不繫無色(色界竟)。諸法無色界繫無色生彼無色界繫心俱耶。答曰。或法無色界繫無色生。無色界繫心俱。欲界繫心俱。色界繫心俱。不繫心俱。雲何法無色界繫無色生。無色界繫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無色界繫。是謂法無色界繫無色生無色界繫心俱。雲何法無色界繫無色生。欲界繫心俱。答曰。如欲界繫心若退若生。無色界繫法得生。是謂法無色界繫。無色生欲界繫心俱。雲何法無色界繫無色生。色界繫心俱。答曰。如色界繫心若退若生。無色界繫法得生。是謂法無色界繫。無色生色界繫心俱。雲何法無色界繫。無色生不繫心俱。答曰。如不繫心勝進。無色界繫法得生。是謂法無色界繫。無色生不繫心俱。設諸法無色界繫心俱生。彼法無色界繫無色耶。答曰。或法無色界繫心俱生。無色界繫無色。欲界繫無色。色界繫無色。不繫無色。雲何法無色界繫心俱生。無色界繫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無色界繫。是謂法無色界繫心俱生。無色界繫無色。雲何法無色界繫心俱生。欲界繫無色。答曰。如無色界繫心。住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無色界繫心俱生。欲界繫無色。雲何法無色界繫心俱生。色界繫無色。答曰。如無色界繫心。住色界繫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無色界繫心俱生。色界繫無色。雲何法無色界繫心俱生。不繫無色。答曰。如無色界繫心。若退勝進不繫法得生。是謂法無色界繫心俱生不繫無色(無色竟)。諸法學無色生。彼學心俱耶。答曰。或法學無色生。學心俱。非學非無學心俱。雲何法學無色生學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學。是謂法學無色生學心俱。雲何法學無色生。非學非無學心俱。答曰。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學法得生。是謂法學無色生。非學非無學心俱。設諸法學心俱生。彼法學無色耶。答曰。或法學心俱生。學無色。非學非無學無色。雲何法學心俱生學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學。是謂法學心俱生學無色。雲何法學心俱生。非學非無學無色。答曰。如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生。如學心住非學非無學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增益多竟)。彼諸法得生老無常。是謂法學心俱生。非學非無學無色(學竟)。諸法無學無色生彼無學心俱耶。答曰。或法無學無色生。無學心俱。非學非無學心俱。雲何法無學無色生。無學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無學。是謂法無學無色生。無學心俱。雲何法無學無色生。非學非無學心俱。答曰。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無學法得生。是謂法無學無色生。非學非無學心俱。設諸法無學心俱生。彼法無學無色耶。答曰。或法無學心俱生。無學無色非學非無學無色。雲何法無學心俱生。無學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無學。是謂法無學心俱生無學無色。雲何法無學心俱生非學非無學無色。答曰。如無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生。如無學心住非學非無學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無學心俱生。非學非無學無色(無學竟)。諸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彼非學非無學心俱耶。答曰。或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非學非無學心俱(有漏)。學心俱。無學心俱。雲何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非學非無學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非學非無學。是謂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非學非無學心俱。雲何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學心俱。答曰。如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生。如學心住非學非無學根(五色男女命苦憂也)。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此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學心俱。雲何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無學心俱。答曰。如無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生。如無學心住非學非無學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非學非無學無色生無學心俱。設諸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彼法非學非無學無色耶。答曰。或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非學非無學無色。學無色。無學無色。雲何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非學非無學無色耶。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非學非無學。是謂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非學非無學無色也。雲何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學無色。答曰。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學法得生。是謂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學無色。雲何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無學無色。答曰。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無學法得生。是謂法非學非無學心俱生無學無色(非學無學竟)。諸法見諦斷無色生。彼見諦斷心俱生耶。答曰。或法見諦斷無色生。見諦斷心俱。思惟斷心俱。雲何法見諦斷無色生。見諦斷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見諦斷。是謂法見諦斷無色生。見諦斷心俱。雲何法見諦斷無色生思惟斷心俱。答曰。如思惟斷心若退若生。見諦斷法得生。是謂法見諦斷無色生。思惟斷心俱。設諸法見諦斷心俱生。彼法見諦斷無色耶。答曰。或法見諦斷心俱生。見諦斷無色思惟斷無色。雲何法見諦斷心俱生。見諦斷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見諦斷。是謂法見諦斷心俱生。見諦斷無色。雲何法見諦斷心俱生思惟斷無色。答曰。如見諦斷心若退若生。思惟斷法得生如見諦斷心住思惟斷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見諦斷心俱生。思惟斷無色(見諦竟)。   諸法思惟斷無色生。彼思惟斷心俱耶。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六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定犍度中過去得跋渠第一之二   答曰。或法思惟斷無色生。思惟斷心俱。見諦斷心俱。不斷心俱。雲何法思惟斷無色生思惟斷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思惟斷。是謂法思惟斷無色生。思惟斷心俱。雲何法思惟斷無色生。見諦斷心俱。答曰。如見諦斷心若退若生思惟斷法得生。如見諦斷心住思惟斷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思惟斷無色生。見諦斷心俱。雲何法思惟斷無色生不斷心俱。答曰。如無斷心勝進思惟斷法得生。如無斷心住思惟斷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思惟斷無色生不斷心俱。設諸法思惟斷心俱生。彼法思惟斷無色耶。答曰。或法思惟斷心俱生。思惟斷無色。見諦斷無色。不斷無色。雲何法思惟斷心俱生。思惟斷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思惟斷。是謂法思惟斷心俱生思惟斷無色。雲何法思惟斷心俱生見諦斷無色。答曰。如思惟斷心若退若生。見諦斷法得生。是謂法思。惟斷心俱生。見諦斷無色。雲何法思惟斷心俱生不斷無色。答曰。如思惟斷心若退若勝進。不斷法得生。是謂法思惟斷心俱生不斷無色(思惟竟)。諸法不斷無色生彼不斷心俱。答曰。或法不斷無色生。不斷心俱。思惟斷心俱。雲何法不斷無色生不斷心俱。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不斷。是謂法不斷無色生不斷心俱。雲何法不斷無色生。思惟斷心俱。答曰。如思惟斷心若退若勝進。不斷法得生。是謂法不斷無色生。思惟斷心俱。設諸法不斷心俱生彼法不斷無色耶。答曰。或法不斷心俱生。不斷無色思惟斷無色。雲何法不斷心俱生不斷無色。答曰。諸法彼心相應彼俱有不斷。是謂法不斷心俱生不斷無色。雲何法不斷心俱生。思惟斷無色。答曰。如不斷心勝進思惟斷法得生。如不斷心住思惟斷根。長益四大增益軟美飽。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不斷心俱生。思惟斷無色(不斷竟)。一切初禪五種耶。答曰。不染污五種染污非五種。無何等。答曰。遠離喜樂也。一切第二禪四種耶。答曰。不染污四種染污非四種。無何等。答曰。內信也。一切第三禪五種耶。答曰。不染污五種染污非五種。無何等。答曰。念智也。一切第四禪四種耶。答曰。不染污四種染污非四種。無何等。答曰。護念淨也。味相應初禪。入當言味耶。起當言味耶。答曰。諸味彼入也。味已則起味相應。乃至有想無想入當言味耶。起當言味耶。答曰。諸味彼入也。味已則起諸味相應。初禪彼一切隱沒無記。答曰。如是。諸味相應初禪彼一切隱沒無記也。頗隱沒無記彼非味相應初禪耶。答曰。有除愛諸餘垢現在前諸味相應。乃至有想無想彼一切隱沒無記耶。答曰。如是。諸味相應乃至有想無想彼一切隱沒無記。頗隱沒無記彼非味相應。乃至有想無想耶。答曰。有除愛諸餘垢現在前。頗不入初禪入第二禪。答曰。入頗不入乃至不用定入有想無想耶。答曰。入。頗不入初禪生初禪耶。答曰。生。頗不入乃至有想無想生有想無想耶。答曰。生。若得初禪非第二。彼命終生何所。答曰。或梵天。或光音。或遍淨。或果實。或空處。或識處。或不用處。或有想無想。或無處所。若得乃至不用處非有想無想。彼命終生何所。答曰。或不用處。或有想無想。或無處所。雲何意所念入慈。答曰。樂眾生。雲何意所念入悲。答曰。苦眾生。雲何意所念入喜。答曰。悅眾生。雲何意所念入護。答曰。護眾生耳。慈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悲喜護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淨初禪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淨乃至有想無想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初第二第三解脫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空處解脫何繫結滅。答曰。或空處繫。或識處繫。或不用處繫。或有想無想處繫。或無處所。識處解脫何繫結滅。答曰。或識處繫或不用處繫。或有想無想處繫。或無處所。不用處解脫何繫結滅。答曰。或不用處繫。或有想無想繫或無處所有想無想解脫滅盡解脫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初除入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乃至第八除入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初一切入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乃至第十一切入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法智何繫結滅。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或無處所。未知智何繫結滅。答曰。或色無色界繫或無處所。知他人心智何繫結滅。答曰。無處所。等智苦智習盡道智空無願無相何繫結滅。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或無處所。慈報何所受報。答曰。或梵天或光音或遍淨。或果實天或無處所。悲護亦如是。喜報何所受報。答曰。梵天光音或無處所。淨初禪報何所受報。答曰。梵天上或無處所。乃至有想無想報何所受報。答曰。有想無想或無處所。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報何所受報。答曰。梵天光音或無處所。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報何所受報。答曰。果實或無處所。空處解脫報何所受報。答曰。空處或無處所。空處一切入亦如是。識處解脫報何所受報。答曰。識處或無處所。識處一切入亦如是。不用處解脫報何所受報。答曰。不用處或無處所。有想無想解脫報何所受報。答曰。有想無想或無處所。滅盡解脫何報所受報。答曰。有想無想或無處所。知他人心智報何所受報。答曰。或梵天或光音或遍淨。或果實或無處所。等智報何所受報。答曰。或欲界或色界無色界。或無處所。   阿毘曇過去得跋渠第三十四竟(梵本四百七十九首盧秦六千四百四十三言)。   阿毘曇定犍度中緣跋渠第二   八三昧四禪四無色定。味相應淨無漏。頗成就味相應初禪。非淨非無漏耶。成就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成就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隻竟)。味相應成就淨非無漏耶。味相應成就無漏非淨耶。成就淨無漏。非味相應耶(隻竟)。味相應成就淨無漏。不成就得棄退亦如是。若修世俗初禪。彼修無漏初禪耶。設修無漏初禪。彼修世俗初禪。若修世俗乃至不用處。彼修無漏不用處。設修無漏不用處。彼修世俗不用處。若最初入無漏初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有覺有觀。若最初無漏入第二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喜根相應耶。若最初無漏入第三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樂根相應。若最初無漏入第四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護根相應。若最初無漏入空處。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攝空處。若最初無漏入識處。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攝識處。若最初無漏入不用處。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攝不用處耶。味相應初禪彼味相應初禪幾緣緣。淨幾緣緣。無漏幾緣緣。味相應上幾緣緣。淨無漏上幾緣緣(味竟)。淨初禪彼淨初禪幾緣緣。無漏幾緣緣。味相應上幾緣緣。淨無漏上幾緣緣。自地味相應幾緣緣(淨竟)。無漏初禪彼無漏初禪幾緣緣。味相應上幾緣緣。淨無漏上幾緣緣。自地淨幾緣緣。乃至不用處亦如是。味相應有想無想彼味相應有想無想幾緣緣。淨幾緣緣。味相應下幾緣。緣淨無漏下幾緣緣(味竟)。淨有想無想彼淨有想無想幾緣緣。味相應下幾緣緣。淨無漏下幾緣緣。自地味相應幾緣緣。此章義願具演說。   八三昧四禪四無色定。味相應淨無漏。頗味相應成就初禪。非淨非無漏耶。答曰。有欲愛未盡也。淨成就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有凡夫人生欲界若梵天上。梵天上愛盡也。成就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曰。有無垢人上生梵天也。味相應成就淨非無漏耶。答曰。有凡夫人生欲界欲愛盡。梵天上愛未盡。若生梵天上於彼愛未盡。味相應成就無漏非淨耶。答曰。無也。成就淨無漏非味相應。答曰。有無垢人生欲界若梵天上。梵天上愛盡味相應成就淨無漏。答曰。有無垢人生欲界。欲愛盡梵天上愛未盡。若生梵天上梵天上愛未盡(成就竟)。頗味相應不成就初禪。非不淨非不無漏。答曰。有無垢人生欲界若梵天上。梵天上愛盡不成就淨。非不味相應非不無漏。答曰。無不成就無漏。非不味相應非不淨。答曰有凡夫人生欲界欲愛盡。梵天上愛未盡。若生梵天上於彼愛未盡。味相應不成就淨非不無漏。答曰。有無垢人上生梵天上。味相應不成就無漏非不淨。答曰。有凡夫人生欲界若梵天上。梵天上愛盡不成就淨無漏非不味相應。答曰。有欲界愛未盡。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答曰。有凡夫人上生梵天上(不成竟)。頗味相應得初禪。非淨非無漏耶。答曰。得梵天上無愛退也。得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得凡夫人逮欲愛盡也。得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曰。得依初禪越次取證。當逮阿羅漢果得味相應淨非無漏耶。答曰。得上地沒生梵天也。乃至得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得無垢人逮欲愛盡也。餘得耶。答曰。不得(得竟)。頗味相應棄初禪非淨非無漏耶。答曰。棄逮梵天上愛盡也。棄淨非味相應。非無漏。答曰。棄凡夫人於無慾愛退欲界。若梵天上沒生上地也。乃至棄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棄無垢人於無慾愛退也。餘棄耶。答曰。不棄(棄竟)。頗味相應初禪退。非淨非無漏。答曰。不退也。淨退非味相應非無漏。答曰。退凡夫人於無慾愛退也。乃至淨無漏退非味相應。答曰。退無垢人於無慾愛退也。餘退也。答曰。不退也(退竟)。若修生俗初禪。彼修無漏初禪耶。答曰。或世俗非無漏雲何世俗非無漏。答曰。本得世俗初禪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初禪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漏初禪。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初禪。得是時修世俗初禪非無漏。是謂世俗非無漏。雲何無漏非世俗。答曰。本得無漏初禪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初禪現在前。不得是時修世俗初禪。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初禪得是時修無漏初禪非世俗。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初禪。得是時修無漏初禪非世俗。是謂無漏非世俗。雲何世俗無漏。答曰。本不得世俗初禪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漏初禪。若本不得無漏初禪現在前。得是時修世俗初禪。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初禪得是時修世俗無漏初禪。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初禪得是時修世俗無漏初禪。是謂世俗無漏。雲何非世俗非無漏。答曰。本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初禪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世俗無漏初禪。若本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初禪。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世俗無漏初禪。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定滅盡定。非修世俗初禪非無漏。是謂非世俗初禪非無漏。第二第三禪亦如是。若修世俗第四禪。彼修無漏第四禪耶。答曰。或世俗非無漏。雲何世俗非無漏。答曰。本得世俗第四禪現在前。若本不得世俗第四禪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漏第四禪。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世俗第四禪。得是時修世俗第四禪。非無漏第四禪。是謂世俗非無漏。雲何無漏非世俗。答曰。本得無漏第四禪現在前。若本不得無漏第四禪現在前。不得是時修世俗第四禪。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第四禪。得是時修無漏第四禪非世俗。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第四禪。得是時修無漏第四禪非世俗。是謂無漏非世俗。雲何世俗無漏。答曰。本不得世俗第四禪現在前。得是時修無漏第四禪。若本不得無漏第四禪現在前。得是時修世俗第四禪。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第四禪。得是時修世俗無漏第四禪。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第四禪。得是時修世俗無漏第四禪。是謂世俗無漏。雲何非世俗非無漏。答曰。本得世俗智現在前。彼非第四禪。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世俗無漏第四禪。若本得無漏智現在前。彼非第四禪。若本不得無漏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世俗無漏第四禪。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不修世俗第四禪。非修無漏。是謂非修世俗第四禪非無漏。乃至不用定亦如是。若最初入無漏初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有覺有觀耶。答曰。或彼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若最初無漏入第二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喜根相應耶。答曰。或彼樂根相應。或喜根或護根。若最初入無漏第三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樂根相應耶。答曰。或彼樂根相應。或喜根護根。若最初入無漏第四禪。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護根相應耶。答曰。或彼樂根相應。或喜根護根。若最初入無漏空處。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攝空定耶。答曰。或彼攝空定或識定不用定。若最初入無漏識定。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攝識定耶。答曰。或彼攝空定。或識定不用定。若最初入無漏不用定。得是時諸餘未來無漏得心心法。彼一切法當言攝不用定耶。答曰。或彼攝空定。或識定不用定。味相應初禪彼味相應初禪。因次第緣增上。淨次第緣增上無因無漏緣增上。餘味相應一增上。淨無漏第二第三第四禪緣增上。淨無漏無色定一增上(味初禪竟)。淨初禪彼淨初禪。因次第緣增上。無漏次第緣增上無因。除自地味餘一切味相應一增上。淨無漏第二第三禪。次第緣增上無因。淨無漏第四禪緣增。上淨無漏無色定一增上。味相應自地次第緣增上(無因淨竟)。無漏初禪彼無漏初禪。因次第緣增上。一切味相應一增上。淨初禪第二第三禪。次第緣增上無因。無漏第二第三禪。因次第緣增上。淨第四禪淨無色定緣增上。無漏第四禪無漏無色定。因緣增上。淨自地次第緣增上(無漏竟)。乃至不用定亦如是。味相應有想無想。彼味相應有想無想。因次第緣增上。淨次第緣增上無因。味相應次第增上。淨不用處次第緣增上。餘淨無漏下緣增上(味相應竟)。淨有想無想彼淨有想無想。因次第緣增上。味相應下一增上。淨無漏識處不用處。次第緣增上無因。餘淨無漏緣增上。味相應自地次第緣增上無因。   阿毘曇緣跋渠第二竟(梵本一百八十四首盧秦一千六百六十四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二十七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等譯   定犍度中解脫跋渠第三   攝相應在亦爾(胡曰優波藍) 成就禪無色 七人七頓得   由何三昧盡十想。四禪四等四無色定八解脫。八除入十一切入八智三三昧。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慾想盡想。無常想攝幾禪幾等幾無色定幾解脫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乃至盡想亦如是。初禪攝幾禪幾等幾無色定幾解脫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慈攝幾等幾無色定幾解脫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乃至護亦如是無色中空處攝幾無色定幾解脫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乃至有想無想。亦如是初解脫攝幾解脫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乃至第八解脫亦如是。初除入攝幾除入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乃至第八除入亦如是。初一切入攝幾一切入幾智幾三昧。乃至第十一切入亦如是。法智攝幾智幾三昧。乃至道智亦如是。空無願無相攝幾三昧相應共亦如是。若成就初禪於此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四等四無色定八解脫八除入十一切入八智三三昧。成就幾不成就幾。乃至第四禪亦如是。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堅信人味相應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乃至俱解脫人味相應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堅信人味相應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乃至俱解脫人味相應。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頗成就味相應四禪。非淨非無漏耶。成就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成就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成就味相應淨非無漏耶。成就味相應無漏非淨耶。成就淨無漏非味相應耶。成就味相應淨無漏耶(成竟)。不成就得棄退亦如是。頗成就味相應四無色定。非淨非無漏耶。成就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成就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成就味相應淨非無漏耶。成就味相應無漏非淨耶。成就淨無漏非味相應耶。成就味相應淨無漏耶(成竟)。不成就得棄退亦如是。頗味相應四禪頓得頓棄耶。漸得漸棄耶。頗淨四禪頓得頓棄耶。漸得漸棄耶。頗無漏四禪頓得頓棄耶。漸得漸棄耶。頗味相應四無色定頓得頓棄耶。漸得漸棄耶。頗淨四無色定頓得頓棄耶。漸得漸棄耶。頗無漏三無色定頓得頓棄耶。漸得漸棄耶。身教由何三昧盡。身無教口教口無教。三惡行三妙行。三不善根三善根。四不聖語四聖語。四胞胎四生四識住。五盛陰五欲。五優婆塞戒。六內入六外入。六識身六更樂身六痛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七識所止世八法九眾生居。十行跡四禪四等四無色定。八解脫八除入十一切入。知他人心智等智。由何三昧盡。此章義願具演說。   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慾想盡想。無常想攝四禪四無色定。四解脫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斷想無慾想盡想亦如是。不淨想觀食想攝四禪初第二解脫。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攝第三第四禪(想竟)。禪中初禪攝初禪四等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八智三三昧。二禪攝二禪四等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八智三三昧。第三禪攝第三禪三等八智三三昧。第四禪攝第四禪三等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八智三三昧(禪竟)。慈攝慈悲喜。護攝護。無色中空處攝空處。空處解脫。空處入。六智三三昧。識處攝識處識處解脫識處入。六智三三昧。不用處攝不用處不用處解脫六智三三昧。有想無想處攝有想無想處有想無想解脫滅盡解脫一智(無色竟)。初第二第三解脫攝初第二第三解脫。空處解脫攝空處解脫空處入六智三三昧。識處解脫攝識處解脫識處入六智三三昧。不用處解脫攝不用處解脫六智三三昧。有想無想解脫攝有想無想解脫。一智滅盡解脫攝滅盡解脫(解脫竟)。初除入攝初除入。乃至第八除入攝第八除入。初一切入攝初一切入。乃至第十一切入攝第十一切入。法智攝法智五智少入。知他人心智苦智習盡道智。未知智攝未知智五智少入知他人心智苦智習盡道智。知他人心智攝知他人心智四智少入法智未知智道智等智。等智攝等智苦智習盡道智。空無願無相攝無相(攝竟)。共在亦如是。無常想四禪相應。四無色定四解脫四智一三昧(無願)。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斷想無慾想盡想亦如是。不淨想觀食想。四禪相應。初第二解脫及等智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第三第四禪相應。及等智禪中初禪初禪相應。四等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八智三三昧第二禪第二禪相應。四等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八智三三昧第三禪。第三禪相應。三等八智三三昧第四禪。第四禪相應。三等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八智。三三昧慈慈相應。及等智悲喜護護相應。及等智無色中空處空處相應。空處解脫空處入六智三三昧識處識處相應。識處解脫識處入六智三三昧不用處不用處相應。不用處解脫六智三三昧有想無想處有想無想處相應。有想無想解脫及等智初第二第三解脫初第二第三解脫相應。及等智空處解脫空處解脫相應。空處入六智(四諦未知智等智也)三三昧識處解脫。識處解脫相應。識處入六智三三昧不用處解脫。不用處解脫相應。六智三三昧有想無想解脫。有想無想解脫相應。及等智初除入初除入相應。及等智乃至第八除入。第八除入相應。及等智初一切入。初一切入相應。及等智乃至第十一切入。第十一切入相應。及等智法智未知智。三三昧少入相應。知他人心智。一三昧少入相應。等智無三昧相應。苦智二三昧少入相應。習盡道智一三昧少入相應。空無相無願三昧無三昧相應(相應竟)。若成就初禪。於此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二三四。雲何一。答曰。欲愛盡梵天上愛未盡。是謂一。雲何二。答曰。梵天上愛盡光音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光音愛盡遍淨愛未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遍淨愛儘是謂四。若成就初禪於此四等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三或四。雲何無。答曰。生無色界是謂無。雲何三。答曰。生遍淨若果實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光音是謂四。若成就初禪於此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色界愛未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色愛盡空處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空處愛盡識處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不用處愛儘是謂四。若成就初禪於此八解脫。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雲何無。答曰。生遍淨於彼愛未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生遍淨於彼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果實於彼愛未盡。若生空處於彼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光音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光音於彼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遍淨果實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果實於彼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空處於彼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識處於彼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遍淨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光音遍淨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遍淨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果實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空處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識處於彼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不用處於彼愛未盡。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果實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光音果實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遍淨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果實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空處識處不用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生不用處於彼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生有想無想處。不得滅盡三昧。是謂四。雲何五。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光音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遍淨不用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生果實不用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生有想無想處得滅盡三昧。是謂五。雲何六。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光音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遍淨得滅盡三昧。若生果實得滅盡三昧。是謂六。雲何七。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不用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生光音不用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是謂七。雲何八。答曰。生欲界若生梵天上。得滅盡三昧。若生光音得滅盡三昧。是謂八。若成就初禪於此八除入。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四或八。雲何無。答曰。生遍淨於彼愛未盡。若生無色界是謂無。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光音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光音於彼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遍淨於彼愛盡。若生果實於彼愛未盡。是謂四。雲何八。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遍淨愛盡。若生光音遍淨愛盡。是謂八。若成就初禪於此十一切入。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八九十。雲何無。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光音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光音於彼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遍淨於彼愛未盡。若生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是謂無。雲何一。答曰。生空處於彼愛未盡。若生識處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生空處於彼愛儘是謂二。雲何八。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遍淨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光音遍淨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遍淨於彼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果實於彼愛未盡。是謂八。雲何九。答曰。生欲界若色界。色愛盡空處愛未盡。是謂九。雲何十。答曰。生欲界若色界空處愛盡。是謂十。若成就初禪於此八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二四五六七八。雲何二等。答曰。凡夫人二。無垢人苦法忍現在前二。苦法智四苦未知忍四。苦未知智五。習法忍五。習法智六。習未知忍習未知智盡法忍六。盡法智七。盡未知忍盡未知智道法忍七。道法智八。道未知忍道未知智八。若成就初禪於此三三昧。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二三雲何無等。答曰。凡夫人無。無垢人盡法忍未生二。已生三(初竟)。乃至第四禪亦如是。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堅信人味相應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色界愛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遍淨愛盡果實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光音愛盡遍淨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梵天上愛盡光音愛未盡。是謂三。雲何四。答曰。梵天上愛未儘是謂四。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欲愛未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欲愛盡梵天上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梵天上愛盡光音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光音愛盡遍淨愛未盡。是謂三。雲何四。答曰。遍淨愛儘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依未來越次取證是謂無。雲何一。答曰。依初禪越次取證是謂一。雲何二。答曰。依二禪越次取證是謂二。雲何三。答曰。依三禪越次取證是謂三。雲何四。答曰。依四禪越次取證是謂四。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味相應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色愛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遍淨愛盡果實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光音愛盡遍淨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梵天上愛盡光音愛未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梵天上愛未儘是謂四。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生欲界欲愛未盡。若生無色界是謂無。雲何一。答曰。生欲界欲愛盡。梵天上愛未盡。若生梵天上於彼愛未盡。若生光音於彼愛未盡若生遍淨於彼愛未盡。若生果實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梵天上愛盡光音愛未盡。若生光音於彼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遍淨於彼愛盡。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光音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光音遍淨愛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遍淨愛儘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欲愛未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欲愛盡梵天上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梵天上愛盡光音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光音愛盡遍淨愛未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遍淨愛儘是謂四。見到亦如是。身證人味相應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不成就。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生有想無想處是謂無。雲何一。答曰。生果實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生遍淨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生光音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成就。俱解脫亦如是。慧解脫人味相應四禪。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不成就。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生無色界是謂無。雲何一。答曰。生果實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生遍淨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生光音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梵天上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成就。堅信人味相應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二三四。雲何一。答曰。不用處愛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空處愛盡識處愛未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空處愛未儘是謂四。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色愛未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色愛盡空處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空處愛。盡識處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不用處愛儘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不成就。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味相應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二三四。雲何一。答曰。不用處愛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空處愛盡識處愛未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空處愛未儘是謂四。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四。雲何無。答曰。生欲界若色界色愛未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生欲界若色界。色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空處於彼愛未盡若生識處於彼愛未盡。若生不用處於彼愛未盡。若生有想無想處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生欲界若色界。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空處於彼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識處於彼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不用處於彼愛盡。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生欲界若色界。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空處識處愛盡不用處愛未盡。若生識處不用處愛儘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色界不用處愛盡。若生空處不用處愛儘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無或一二三。雲何無。答曰。色愛未儘是謂無。雲何一。答曰。色愛盡空處愛未儘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空處愛盡識處愛未儘是謂二。雲何三。答曰。識處愛儘是謂三。見到亦如是。身證人味相應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成就三不成就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或四。雲何一。答曰。生有想無想處是謂一。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色界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成就。慧解脫人味相應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不成就。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二三四。雲何一。答曰。生有想無想處是謂一。雲何二。答曰。生不用處是謂二。雲何三。答曰。生識處是謂三。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若生色界若生空處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成就。俱解脫人味相應四無色定。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不成就。淨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一或四。雲何一。答曰。生有想無想處是謂一。雲何四。答曰。生欲界色界是謂四。無漏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一切成就(七人竟)。頗成就味相應四禪。非淨非無漏耶。答曰。有欲界愛未盡也。成就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有凡夫人生欲界若梵天上。色愛盡也。成就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曰。有無垢人生無色界也。成就味相應淨非無漏耶。答曰。無也。成就味相應無漏非淨耶。答曰。無也。成就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有無垢人生欲界若梵天上。色愛盡也。成就味相應淨無漏耶。答曰。無也(七問竟)。頗不成就味相應四禪。非不淨非不無漏耶。答曰。有無垢人生欲界若梵天上。色愛盡不成就淨。非不味相應非不無漏耶。答曰。無不成就無漏。非不味相應非不淨耶。答曰。無不成就味相應淨。非不無漏耶。答曰。有無垢人生無色界。不成就味相應無漏非不淨耶。答曰。有凡夫人生欲界若梵天上。色愛盡不成就淨無漏。非不味相應耶。答曰。有欲界愛未盡。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耶。答曰。有凡夫人生無色界也(問不成就七竟)。頗得味相應四禪。非淨非無漏耶。答曰。得色愛盡欲界纏退。若無色界沒生欲界也。得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得。凡夫人逮第三禪愛盡也。得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曰得。依第四禪越次取證。當逮阿羅漢果。乃至得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得。無垢人逮第三禪愛盡餘得耶。答曰。不得(得七問竟)。頗棄味相應四禪。非淨非無漏耶答曰不棄。棄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棄凡夫人第三禪愛盡欲界纏退乃至棄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棄。無垢人第三禪愛盡欲界纏退。餘棄耶。答曰不棄(棄七問竟)。頗退味相應四禪非淨非無漏耶。答曰不退。退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退。凡夫人第三禪愛盡欲界纏退也。乃至退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退。無垢人第三禪愛盡欲界纏退。餘退耶。答曰。不退(退七問竟)。頗成就味相應四無色定。非淨非無漏耶。答曰。有色愛未盡。乃至成就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有生欲色界得阿羅漢。若生空處得阿羅漢。成就餘耶。答曰。無也(無色七竟)。頗不成就味相應四無色定。非不淨非不無漏耶。答曰。有阿羅漢生欲色界。若阿羅漢生空處乃至不成就淨無漏。非不味相應耶。答曰。有色愛未盡也。餘不成就耶。答曰。無(無色不成竟)。頗得味相應四無色定。非淨非無漏耶。答曰。得阿羅漢欲色界纏退也。得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得凡夫人逮不用處愛盡得無漏。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曰。得當逮阿羅漢果也。乃至得淨無漏非味相應。答曰。得無垢人逮不用處愛盡。餘得耶。答曰。不得(得七竟)。頗棄味相應四無色定。非淨非無漏耶。答曰。不棄。棄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棄凡夫人不用處愛盡。欲色界纏退。乃至棄淨無漏。非味相應。答曰。棄無垢人不用處愛盡欲色界纏退。餘棄耶。答曰。不棄(棄七竟)。頗退味相應四無色定非淨非無漏耶。答曰。不退。退淨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曰。退凡夫人不用處愛盡。欲色界纏退。乃至退淨無漏。非味相應耶。答曰。退無垢人不用處愛盡。欲色界纏退。餘退耶。答曰。不退(七都竟)。頗味相應四禪頓得耶。答曰得。色愛盡欲界纏退。若無色界沒生欲界梵天上。頓棄耶。答曰不棄。漸得耶。答曰不得。漸棄耶。答曰棄。頗淨四禪頓得耶。答曰不得。頓棄耶。答曰棄。第三禪愛盡欲界纏退。欲界梵天上沒生無色界漸得耶。答曰得。漸棄耶。答曰棄。頗無漏四禪頓得耶。答曰得。依第四禪越次取證當逮阿羅漢。頓棄耶。答曰棄。無垢人第三禪愛盡欲界纏退漸得耶。答曰得。漸棄耶。答曰不棄。頗味相應四無色定頓得耶。答曰得。阿羅漢欲色界纏退頓棄耶。答曰不棄。漸得耶。答曰不得。漸棄耶。答曰棄。頗淨四無色定頓得耶。答曰不得。頓棄耶。答曰棄。不用處愛盡欲色界纏退漸得耶。答曰得。漸棄耶。答曰棄。頗無漏三無色定頓得耶。答曰得。當逮阿羅漢頓棄耶。答曰棄。無垢人識處愛盡欲色界纏退漸得耶。答曰得。漸棄耶。答曰不棄。身教由何三昧盡。答曰。或依初禪或依未來。口教亦如是。身無教或依四或依未來。口無教亦如是。三惡行三妙行三不善根三善根。四無聖語四聖語。四生胞胎卵生合會生。依未來化生。或依七或依未來。色識所止或依四或依未來。痛想行識所止。或依七。或依未來色陰。或依四。或依未來痛想行識陰。或依七或依未來色盛陰。或依四或依未來痛想行識盛陰。或依七或依未來。五欲五優婆塞戒。或依未來。眼入耳鼻舌身入色聲細滑入。或依四或依未來。香入味入。依未來。意入法入。或依七或依未來。眼識耳識身識。彼相應更樂痛想思愛。或依初或依未來。鼻識舌識。彼相應更樂痛想思愛依未來意識。彼相應更樂痛想思愛。或依七或依未來。初識止依未來。第二識止或依初或依未來。第三識止或依二或依未來。第四識止或依。三或依未來。第五識止或依五或依未來。第六識止或依六或依未來。第七識止或依七或依未來世。八法依未來。初眾生居或依未來。第二眾生居或依初或依未來。第三眾生居或依二或依未來。第四眾生居或依三或依未來。第五眾生居或依四或依未來。第六眾生居或依五或依未來。第七眾生居或依六或依未來。第八第九眾生居或依七或依未來十行跡依未來。禪中初禪或依初或依未來。第二禪或依二或依未來。喜初第二解脫初四除入亦如是。第三禪或依三或依未來第四禪或依四或依未來。慈悲護淨解脫。後四除入八一切入亦如是。無色中空處。空處解脫空處一切入。或依五或依未來。識處識處解脫識處一切入。或依六或依未來。不用處不用處解脫。有想無想處。有想無想解脫滅盡解脫。或依七或依未來。知他人心智或依四或依未來。等智或依七或依未來。   解脫跋渠第三竟(梵本五百七十三首盧秦六千六百八十一言)。   阿毘曇定犍度阿那含跋渠第四(第三十七)   五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阿迦膩吒。五阿那含攝一切阿那含耶。一切五耶。何者最勝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耶。何者最勝乃至無行般涅槃上流往阿迦膩吒。諸學彼一切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學耶。設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學彼一切學耶。諸無學彼一切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無學耶。設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彼一切無學耶。順流義雲何。逆流義雲何。實住義雲何。諸實住彼一切阿羅漢耶。設阿羅漢彼一切實住耶。諸還跡彼一切到彼岸。設到彼岸彼一切還跡耶。齊何所菩薩得何物菩薩。又世尊言。汝今彌勒未來久遠。名彌勒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此是何智此智當言為辯何事。又世尊言。是謂尊弟子現法辯諸教。盡生具梵行所作已辦。名色已有如實知之此是何智。當言此智為辯何事。願智雲何願智當言善耶無記耶。餘跡雲何餘跡名何法。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第一智醯兜摩納。捷智婆猶頗隸脂梨此何差別。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心迴善祝利般特迦。想迴善摩訶般特迦。此何差別。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大智慧舍利弗。得辯才摩訶拘絺羅。此何差別。又世尊言。我比丘第一弟子中。少欲頭陀行摩訶迦葉。無著少欲薄拘盧。此何差別。又世尊言。學摩訶南滅五蓋已遊。雲何學五蓋滅已遊。又世尊言。是謂法知足比尼知足。比尼知足法知足。雲何法知足比尼知足。雲何比尼知足法知足。又世尊言。法次法向彼。雲何法雲何次法向彼。法輪雲何。齊何當言轉法輪。等法雲何齊何當言等法住。齊何當言等法盡。若生彼何世攝。若盡彼何世攝。若最初無漏入初禪。彼何世攝。若最初無漏乃至入不用定。彼何世攝。此章義願具演說。   五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阿迦膩吒。五阿那含攝一切。阿那含一切五。答曰。一切五非五一切。不攝何等。答曰。現法般涅槃無色界阿那含。何者最勝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耶。答曰。等盡住中般涅槃勝。非生般涅槃。若此生般涅槃結盡多者彼則勝也。何者最勝乃至無行般涅槃上流往阿迦膩吒。答曰。等盡住無行般涅槃勝。非上流往阿迦膩吒。若此上流往阿迦膩吒。結盡多者彼則勝也。所謂是學士。彼一切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學耶。答曰。或是學士。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也。雲何是學士。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耶。答曰。學士性住。是謂是學士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也。雲何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學彼非是學士耶。答曰。阿羅漢若凡夫人方便上求。是謂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學彼非是學士也。雲何是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學耶。答曰。學士方便上求。是謂是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學也。雲何亦不是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耶。答曰。阿羅漢若凡夫人性住。是謂亦不是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也。所謂是無學士彼一切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無學耶。答曰。或是無學士。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非不學也。雲何是無學士。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非不學耶。答曰。阿羅漢方便上求。是謂無學士。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非不學也。雲何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也。彼不是無學士耶。答曰。學士若凡夫人性住。是謂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彼不是無學士也。雲何亦是無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是學耶。答曰。阿羅漢性住。是謂亦是無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不學也。雲何是非無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非不學耶。答曰。學士若凡夫人。方便上求。是謂是非無學士。亦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非不學也。順流義雲何。答曰。諸生諸去諸有諸所生諸所居。彼種彼門彼緣彼道彼跡向。是故順流。逆流義雲何。答曰。諸生盡去盡有盡所生盡所居盡。彼種彼門彼緣彼道彼跡向。是故逆流。實住義雲何。答曰。彼非如此諸生諸去諸有諸所生諸所居。彼種彼門彼緣彼道彼跡向。彼非如此諸生盡去盡有盡所生盡所居盡。彼種彼門彼緣彼道彼跡向。是故實住。諸實住彼一切阿羅漢耶。答曰。如是。諸阿羅漢彼一切實住。頗實住彼非阿羅漢耶。答曰。有阿那含。世尊亦說。若滅五垢學足。無漏法心得自在定根彼實住。是謂實住人諸還跡。彼一切到彼岸耶。答曰。如是。諸還跡彼一切到彼岸。頗到彼岸彼非還跡。答曰。有阿那含世尊亦說。雲何比丘得到彼岸。答曰。五下分結已盡無餘。齊何菩薩。答曰。齊相報行作無厭。得何事名菩薩。答曰。相報行也。又世尊言。汝彌勒未來久遠。名彌勒恆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此是何智。答曰。因智道智。此智當言辯何事。答曰。相報行因智。諸無漏根力覺道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佛此道智。又世尊言。是謂尊弟子現法具教盡死生。立梵行所作已辦。名色有如實知之此是何智。答曰。道智。此智當言辯何事。答曰。諸無漏根力覺道種得盡漏。是謂道智。願智雲何。答曰。如阿羅漢諸欲解義。彼作願已入頂第四禪。彼從三昧起知彼彼義。是謂願智。願智當言善耶。當言無記耶。答曰。願智或善或無記。雲何他跡。答曰。一切阿羅漢內時善別不盡外。是謂內時善別。他跡他義名何法。答曰。他無垢。又世尊言第一比丘。我弟子第一智醯兜摩納(真人名也)。捷智婆猶果衣。此何差別。答曰。尊者醯兜摩納專正心無偽。尊者婆猶果衣少務心柔和。是謂差別。又世尊言。是第一比丘我弟子心迴善祝利般特迦。想迴善摩訶般特迦。此何差別。答曰。尊者祝利般特迦心心觀多遊。尊者摩訶般特迦多遊法法觀。是謂差別。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大智慧舍利弗。得辯才摩訶拘絺羅。此何差別。答曰。尊者舍利弗多遊義辯。尊者摩訶拘絺羅多遊四辯。是謂差別。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少欲頭陀摩訶迦葉。無著少欲薄拘盧。此何差別。答曰。尊者摩訶迦葉。若得食若好若醜。彼等意食無彼此意。尊者薄拘盧。得食若好若醜。彼別其好而食粗者。復次尊者摩訶迦葉廣識大德。得衣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等受行頭陀。尊者薄拘盧少識非大德。亦不得衣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不等受行頭陀。此不為難少識比丘。不等受行頭陀。是謂差別。又世尊言。摩訶南學滅五蓋遊。雲何學滅五蓋遊。答曰。須陀洹斯陀含。於此義學解彼五蓋滅。漸滅離漸離障。漸障背漸背遊。以是故須陀洹斯陀含於此義學脫。又世尊言。是謂法知足比尼知足。比尼知足法知足。雲何法知足比尼知足。雲何比尼知足法知足。答曰。聖八道種謂之法。除婬恚癡比尼謂之比尼。彼聖八道種不修不廣彼婬恚癡比尼不作證。彼婬恚癡比尼不作證。比尼不作證已。聖八道種不修不廣。如是法知足比尼知足。如是比尼知足法知足。又世尊言。法次法向彼。雲何法。雲何次法向彼。答曰。涅槃謂之法。聖八道種謂之次法向彼。復次戒解脫謂之法。戒解脫比尼謂之次法向彼。復次身戒律口戒律謂之法。等持謂之次法向彼。法輪雲何。答曰。聖八道種。齊何當言轉法輪。答曰。齊尊者阿若拘鄰見法。等法雲何。答曰。無漏根力覺道種。齊何當言等法住。答曰。諸行法者住。齊何當言等法滅。答曰。諸行法者滅。諸生攝何世。答曰。未來。若滅何世攝。答曰。現在若最始入無漏初禪。攝何世。答曰。未來。若最初乃至入不用定。攝何世。答曰。未來。   阿那含品第四竟(梵本一百五十七首盧秦二千四百二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八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定犍度中一行跋渠第五   一行歷六二七是修斷三昧越智禪二定起。想拘律陀聚覺意斷眼視徹聽有逮凡夫果退。生界五通苦最在後三三昧空無願無相。若成就空彼成就無願也。設成就無願彼成就空也。若成就空彼成就無相耶。設成就無相彼成就空耶。若成就無願彼成就無相耶。設成就無相彼成就無願耶(一行竟)。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未來耶。設成就未來彼成就過去也。若成就過去彼成就現在也。設成就現在彼成就過去耶。若成就未來彼成就現在耶。設成就現在彼成就未來耶。若成就過去彼成就未來現在耶。設成就未來現在彼成就過去耶。若成就未來彼成就過去現在耶。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成就未來耶。若成就現在彼成就過去未來耶。設成就過去未來彼成就現在耶(空六竟)。無願無相亦如是。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無願也。設成就過去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未來無願耶。設成就未來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現在無願耶。設成就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現在無願耶。設成就過去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未來現在無願耶。設成就未來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未來無願耶。設成就過去未來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願耶。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空願七竟)。無相亦如是。過去空過去無願過去無相。未來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現在無相(七竟)。若修空三昧彼修無願耶。設修無願彼修空耶。若修空三昧彼修無相耶。設修無相彼修空耶。若修無願三昧。彼修無相耶。設修無相彼修無願耶。頗結空滅非無願無相耶。無願滅非空非無相耶。無相滅非空非無願耶。空無願滅非無相耶。空無相滅非無願也。無願無相滅非空耶。空無相無願滅。頗結非空非無願非無相滅而滅結耶。雲何意所念越次取證。何繫行意所念越次取證。盡智當言身身觀意止耶。當言痛心法法觀意止耶。無生智亦如是。諸無漏初禪樂。諸猗覺意此何差別。諸無漏第二禪樂。諸猗覺意此何差別。若從三昧起彼因緣起耶。設因緣起彼三昧起耶。又世尊言。乃至想定齊是得教。若世尊弟子生有想無想處。彼依何等逮阿羅漢果。又尊者摩訶目揵連言。諸賢者我自思惟。在耆闍崛山醍醐池側入不用定。有眾多龍象擎鼻哮吼而聞聲。為尊者摩訶目犍連。入定聞彼聲起聞聲耶。諸不定彼一切無明實無明語耶。設無明實無明語彼一切不定耶。諸定彼一切明實明語耶。設明實明語彼一切定耶。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覺意耶。設不成就覺意。彼一切不定耶。諸定彼一切成就覺意耶。設成就覺意彼一切定耶。若成就覺意彼成就無漏法耶。設成就無漏法彼成就覺意耶。若不成就覺意彼不成就無漏法耶。設不成就無漏法。彼不成就覺意耶。若得覺意彼得無漏法耶。設得無漏法彼得覺意耶。若棄覺意彼棄無漏法耶。設棄無漏法彼棄覺意耶。若退覺意彼退無漏法耶。設退無漏法彼退覺意耶。若不盡彼無餘耶。設無餘彼不盡耶。若盡彼有餘耶。設有餘彼盡耶。諸於此生眼本不見色彼辨天眼。依何等辨天眼。耳聲亦如是。以何等故凡夫人退見諦思惟斷結。還有世尊弟子思惟斷。以何等故阿羅漢果退非須陀洹果。以何等故阿那含斯陀含果退。非須陀洹果。阿羅漢果退。諸得無漏根力覺道種。當言本得得本不得得。阿那含斯陀含果。退諸得無漏根力覺道種。當言本得得本不得得。無色界沒生欲界。諸得持陰入四大。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結縛使垢纏。當言本得得本不得得。無色界沒生色界。諸得持陰入四大。善根無記根。結縛使垢纏。當言本得得本不得得。色界沒生欲界。諸得持陰入四大。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結縛使垢纏。當言本得得本不得得。若依初禪。神足智證通修道。彼齊何能至幾所。若依初禪。徹聽聞聲智證通修道。彼能齊何繫。若依初禪。知他人心智證通修道。彼能齊何繫知心心法。若依初禪。自識宿命智證通修道。彼能齊何繫自識宿命。若依初禪。天眼智證通修道。彼能齊何繫眼見色。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如是。若意所念苦苦逮阿羅漢果。彼齊何繫行意所念苦苦逮阿羅漢果。習亦如是。若盡盡意所念逮阿羅漢果。彼何繫行意所念盡盡逮阿羅漢果。道亦如是。此章義願具演說。三三昧空無願無相。若成就空彼成就無願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無願彼成就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空彼成就無相耶。答曰。若得設成就無相。彼成就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無願彼成就無相耶。答曰。若得設成就無相。彼成就無願耶。答曰。如是(一行竟)。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設成就未來彼成就過去也。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彼成就現在也。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成就過去也。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彼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成就過去彼成就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彼成就過去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彼成就過去現在耶。答曰。成就未來非過去現在。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去現在。雲何成就未來非過去現在。答曰。若得空三昧。不盡設盡便失不現在前。是謂未來非過去現在。雲何未來及過去非現在。答曰。若得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空三昧不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非現在。雲何未來及現在非過去耶。答曰。若空三昧現在前。若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未來及現在非過去。雲何未來及過去現在。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空三昧現在前。是謂未來及過去現在。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現在彼成就過去未來耶。答曰。未來成就過去。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彼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無願無相亦如是(六竟)。若成就過去空三昧。彼成就過去無願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三昧。彼成就未來無願。答曰。如是。設成就未來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現在無願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現在無願耶。答曰。或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去現在無願。雲何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無願三昧不盡設盡便失亦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三昧。非過去現在無願。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無願非現在。答曰。若空無願三昧盡不失。又彼無願三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無願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及現在無願非過去。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無願三昧現在前不盡。若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空。及現在無願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現在無願。答曰。若空無願三昧盡不失。又彼無願三昧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現在無願。設成就過去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未來現在無願耶。答曰。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三昧。彼成就過去未來無願耶。答曰。未來成就過去。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願耶。答曰。或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及過去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非過去。及過去未來現在無願。雲何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得無願三昧。不盡設盡便失亦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三昧。及過去未來無願非現在。答曰。若空無願三昧已盡不失。又彼無願三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無願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現在無願非過去。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無願三昧現在前。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現在無願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現在無願。答曰。若空無願三昧盡不失。又彼無願三昧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現在無願。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願。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空願七竟)。若成就過去空三昧。彼成就過去無相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無相。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未來無相耶。答曰。若得設成就未來無相。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現在無相耶。答曰。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無相。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現在無相耶。答曰。或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去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不盡設盡便失亦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無相非現在。答曰。若空無相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無相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及現在無相非過去。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現在前。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空。及現在無相三昧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現在無相。答曰。若空無相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三昧。及過去現在無相。設成就過去現在無相。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未來現在無相耶。答曰。或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及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不得無相三昧。是謂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相非現在。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得無相三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相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現在無相。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現在無相。設成就未來現在無相。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耶。答曰。或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及未來非過去現在。及過去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非過去。及過去未來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不得無相三昧。是謂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相非過去現在。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得無相三昧。不盡設盡便失亦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相非過去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無相非現在。答曰。若空無相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無相非現在。設成就過去未來無相。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相。答曰。或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及未來非過去現在。及過去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非過去。及過去未來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不得無相三昧。是謂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雲何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相非過去現在。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得無相三昧。不盡設盡便失亦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相非過去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無相非現在。答曰。若空無相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不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無相非現在。雲何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現在無相非過去。答曰。若空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現在前。不盡設盡便失。是謂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現在無相非過去。雲何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現在無相。答曰。若空無相三昧盡不失。又彼無相三昧現在前。是謂成就過去空。及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相。彼成就過去空耶。答曰。若盡不失則成就。若不盡設盡便失則不成就(空無相七竟)。如空無相無願亦爾。過去空過去無願過去無相(一也)未來(二也)現在(三也)過去現在(四也)未來現在(五也)過去未來(六也)過去未來現在無相(七無相七竟)。若修空三昧彼修無願耶。答曰。或空非無願。雲何空非無願。答曰。本得空三昧現在前。是謂空非無願。雲何無願非空。答曰。本得無願三昧現在前。若本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是謂無願非空。雲何空無願。答曰。本不得空三昧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若本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若本不得無相。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是時修空無願三昧。是謂空無願。雲何非空無願。答曰。若本得若本不得。無相三昧現在前。若本得世俗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是時非修空無願三昧。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不修空三昧非無願。是謂非空非無願。若修空三昧彼修無相耶。答曰。或空非無相。雲何空非無相。答曰。本得空三昧現在前。若本不得空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相三昧。若本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非無相。是謂空非無相。雲何無相非空。答曰。本得無相三昧現在前。若本不得無相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三昧。是謂無相非空。雲何空無相。答曰。本不得空三昧現在前。得是時修無相三昧。若本不得無相三昧現在前。得是時修空三昧。若本不得無願。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是時修空無相三昧。是謂修空無相。雲何非修空非修無相。答曰。若本得若本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本得世俗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空無相三昧。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相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非修空三昧非無相。是謂非空非無相。若修無願三昧。彼修無相耶。答曰。或無願非無相。雲何無願非無相耶。答曰。本得無願三昧現在前。若本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相三昧。若本不得空三昧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非無相。是謂無願非無相。雲何無相非無願。答曰。本得無相三昧現在前。若本不得無相三昧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是謂無相非無願。雲何無願無相。答曰。本不得無願三昧現在前。得是時修無相三昧。若本不得無相三昧現前。得是時修無願三昧。若本不得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得是時修無願無相三昧。是謂修無願無相。雲何非修無願無相。答曰。本得空三昧現在前。本得世俗智。若本不得世俗智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無願無相三昧。一切凡夫人染污心無記心。入無相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非修無願三昧非無相。是謂非無願無相。頗結空滅非無願非無相耶。答曰。不滅。無願滅非空非無相耶。答曰。滅諸結。習諦道諦斷無願斷無相滅非空非無願耶。答曰。滅諸結。盡諦斷無相斷空無願滅非無相耶。答曰。滅諸結。苦諦斷空無願滅空無相滅非無願耶。答曰。不滅。無願無相滅非空耶。答曰。不滅。空無願無相滅。答曰。滅諸結。學見跡思惟滅。頗結非空非無願非無相滅。而滅結耶。答曰。滅諸結凡夫人滅。雲何意所念越次取證。答曰。無常苦空無我。何繫行意所念越次取證。答曰。欲界繫盡智。當言身身觀意止耶。答曰。盡智。或彼身身觀意止。或痛心法法觀意止。無生智亦如是。諸無漏初禪樂。諸猗覺意此何差別。答曰。無差別。諸無漏第二禪樂。諸猗覺意此何差別。答曰。無差別。從三昧起彼從緣起耶。答曰。或三昧起非緣。雲何三昧起非緣。答曰。猶如有一諸想意所念入初禪。彼意所念想入第二禪。是謂三昧起非緣。雲何緣起非三昧。答曰。猶如有一諸想意所念入初禪。彼如其定餘二想意所念。是謂緣起非三昧。雲何三昧起緣。答曰。猶如有一諸想意所念入初禪。彼意所念餘第二想入第二禪。是謂三昧起緣。雲何非三昧起非緣。答曰。猶如有一諸想意所念入初禪。彼如其定久住。是謂非三昧起非緣。又世尊言。所謂想三昧齊是得教。若世尊弟子生有想無想處。彼依何等逮阿羅漢果。答曰。無漏不用定。又尊者大目犍連言。我自憶諸賢。在耆闍崛山醍醐池側入不用定。有眾多龍象擎鼻哮吼聞聲。尊者大目犍連入定聞聲起聞耶。答曰。尊者大目犍連起聞聲非入定。諸不定彼一切無明實無明語耶。答曰。如是。諸不定彼一切無明實無明語。頗無明實無明語。彼非不定耶。答曰。有邪定也。諸定彼一切明實明語。答曰。如是。諸明實明語。彼一切定也。頗定彼非明實明語。答曰。有邪定也。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覺意耶。答曰。如是。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覺意也。頗不成就覺意彼非不定耶。答曰。有邪定。諸定彼一切成就覺意耶。答曰。如是。諸成就覺意彼一切定。頗定彼非覺意成就耶。答曰。有邪定。若成就覺意。彼成就無漏法耶。答曰。如是。諸成就覺意彼成就無漏法。頗成就無漏法非覺意耶。答曰。有凡夫人也。若不成就覺意。彼不成就無漏法耶。答曰。無有不成就無漏法。有不成就覺意凡夫人也。若得覺意彼得無漏法耶。答曰。如是。若得覺意彼得無漏法。頗得無漏法非覺意耶。答曰。有凡夫人也。若棄覺意彼棄無漏法耶。答曰。無有棄無漏法。無有盡棄覺意。若退覺意彼退無漏法耶。答曰。無有退無漏法。無有盡退覺意。若不盡彼不知耶。答曰。如是。諸不知彼不盡。頗不盡彼非不知耶。答曰。有諸知已知非斷。知盡諸盡彼知耶。答曰。如是。諸盡彼知也。頗知非盡耶。答曰。有諸知已知非斷智盡。諸於此生眼本不見色。彼後辨天眼。彼依何等辨天眼。答曰。猶如有一性自識宿命。彼本於餘生眼見色。依彼辨天眼耳聲亦如是。以何等故凡夫人退見諦思惟斷結還得。世尊弟子思惟斷耶。答曰。凡夫人所可用道見諦斷結滅。彼思惟斷於彼道退得彼結繫也。世尊弟子以餘道見諦斷結滅餘思惟斷。彼所可用道見諦斷結滅。於彼道不退。所可用道思惟斷結滅。於彼或有退或有不退。彼世尊弟子所可用道見諦思惟斷結滅。彼道思惟斷結滅彼道不退。以何等故阿羅漢果退非須陀洹果。答曰。見諦斷法無替思惟斷有替。彼有淨想無淨想。彼淨想不順意所念不順無淨想。退彼無一法若我。若無是我諸彼取我無我見退。以何等故阿那含斯陀含果退。然非須陀洹果。答曰。見諦斷法不替思惟斷替。彼有淨想不淨想。彼不順意所念。不順不淨想。退彼無一法若無我。是我諸彼取我無我見退。阿羅漢果退諸得無漏根力覺道種。當言本得得。當言本不得得。答曰。當言本得得。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退諸得無漏根力覺道種。當言本得得。當言本不得得。答曰。當言本得得。無色界沒生欲界。諸得持陰入四大。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結縛使垢纏。當言本得得。當言本不得得。答曰。善若染污當言本得得報。當言本不得得。無色界沒生色界。諸得持陰入四大。善根無記根結縛使垢纏。當言本得得。當言本不得得。答曰。善若染污當言本得得報。當言本不得得。色界沒生欲界。諸得持入陰四大。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結縛使垢纏。當言本得得。當言本不得得。答曰。善若染污當言本得得。報當言本不得得。若依初禪修神足智證通修道。彼齊能至幾所。答曰。梵天。若依初禪徹聽智證通修道。彼齊能何繫耳聞聲。答曰。梵天上繫。若依初禪知他人心智證通修道。彼齊能何繫知他人心法。答曰。梵天上繫。若依初禪自識宿命智證通修道修。彼齊能何繫自識宿命。答曰。梵天上繫。若依初禪徹視智證通修道。彼齊能何繫眼見色。答曰。梵天上繫。第二光音繫。第三遍淨繫。第四果實繫。若意所念苦苦逮阿羅漢果。彼何繫意所念苦苦逮阿羅漢果。答曰。無色界繫。習亦如是。若意所念盡盡逮阿羅漢果。彼何繫行意所念盡盡逮阿羅漢果。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若意所念道道逮阿羅漢果。彼何繫行意所念道道逮阿羅漢果。答曰。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   阿毘曇一行跋渠第五竟。   定犍度第七竟。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九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見犍度第八   意止 欲 想 緣智 見 偈品在後   意止跋渠第一   四意止。身身觀意止。痛心法法觀意止。若修身身觀意止彼修痛耶。設修痛彼修身耶。若修身身觀意止彼修心耶。設修心彼修身耶。若修身身觀意止彼修法耶。設修法彼修身耶。若修痛痛觀意止彼修心耶。設修心彼修痛耶。若修痛痛觀意止彼修法耶。設修法彼修痛耶。若修心心觀意止彼修法耶。設修法彼修心耶。身身觀意止。當言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盡道智耶。當言有覺有觀耶。當言無覺有觀耶。當言無覺無觀耶。當言樂根相應喜根護根空無願無相耶。當言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緣。當言不繫緣耶。痛心法法觀意止亦如是。又世尊言。彼樂痛痛時知樂痛痛。此智當言法智耶。當言乃至道智。苦痛痛時知苦痛痛。不苦不樂痛痛時。知不苦不樂痛痛。此智當言法智。當言乃至道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不食苦不食。不苦不樂不食。依樂戇依苦戇。依不苦不樂戇。依樂出要。依苦出要。依不苦不樂出要痛痛時。知不苦不樂出要。此痛智當言法智。當言乃至道智。又世尊言。彼有欲心彼有欲心如實知之。此智當言法智。當言乃至道智。無慾有瞋恚。無瞋恚有愚癡。無愚癡有染污。無染污有亂。無亂有怠。無怠少多。修不修定。不定有解脫心無解脫心如實知之。無解脫心解脫心如實知之。此智當言法智。當言乃至道智。又世尊言。眼緣色生內結。彼比丘實彼內結有。此內結如實知之。不實彼內結無。此內結如實知之。如未生內結。便生已生。便盡已盡便不生。彼亦如實知之。此智當言法智。當言乃至道智。耳鼻舌身亦如是。意緣法生內貪慾。彼比丘實彼內貪慾。有此內貪慾如實知之。不實內貪慾無此內貪慾如實知之。如未生內貪慾便生已生便盡已盡。不生彼亦如實知之。此智當言法智。當言乃至道智耶。瞋恚睡眠調戲疑亦如是。生內念覺意。彼比丘實彼內念覺意有。此內念覺意如實知之。不實內念覺意無。此內念覺意如實知之。如未生內念覺意。便生已生便住。不忘不退益廣思惟滿。此亦如實知之。此智當言法智。當言乃至道智耶。法精進喜猗定護覺意亦如是。又世尊言。彼自觀婬瞋恚愚癡盛。彼雲何婬瞋恚愚癡盛。又世尊言。彼自觀婬瞋恚愚癡薄。彼雲何婬瞋恚愚癡薄。雲何死時痛齊何處。死時痛死時痛何入攝。幾識識。阿羅漢當言善心般涅槃。當言無記心般涅槃。以何等故。佛世尊先二弟子般涅槃。然後佛世尊。又世尊言。入不移動三昧如來般涅槃。如來入定般涅槃。起般涅槃四有。本時有死有中有生有。彼雲何本時有。雲何死有。雲何中有。雲何生有。諸欲有彼一切有五行耶。設有五行彼一切欲有耶。諸色有想天彼一切有五行耶。設有五行彼一切色有想天耶。諸色有無想天。彼一切有二行耶。設有二行彼一切色有無想天耶。諸無色有彼一切有四行耶。設有四行彼一切無色有耶。頗有五行。四行三行二行一行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四意止身身觀意止。痛心法法觀意止。若修身身觀意止。彼修痛耶。答曰。或身非痛。雲何身非痛。答曰。本得身身觀意止現在前。是謂身非痛。雲何痛非身。答曰。本得痛痛觀意止現在前。若本不得痛痛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身身觀意止現在前。若本不得心。若本不得法。得是時修痛痛觀意止非身。是謂痛非身。雲何身痛。答曰。本不得身得是時痛。若本不得痛得是時身。若本不得心本不得法。得是時身修痛痛觀意止。是謂身痛。雲何非身非痛。答曰。本得心本得法。若本不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身痛痛觀意止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非修身身觀意止非痛。是謂非身非痛。若修身身觀意止彼修心耶。答曰。或身非心。雲何身非心。答曰。本得身身觀意止現在前。是謂身非心。雲何心非身。答曰。本得心心觀意止現在前。若本不得心心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身身觀意止。若本不得痛本不得法。得是時修心心觀意止非身。是謂心非身。雲何身心。答曰。本不得身。得是時心。若本不得心得是時身。若本不得痛本不得法。得是時修身心心觀意止。是謂身心。雲何非身非心。答曰。本得痛本得法。本不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身心心觀意止。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非修身身觀意止非心。是謂非身非心。若修身身觀意止。彼修法耶。答曰。或身非法。雲何身非法。答曰。本得身身觀意止現在前。是謂身非法。雲何法非身。答曰。本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若本不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身身觀意止。若本不得痛。本不得心。得是時修法法觀意止非身。是謂法非身。雲何身法。答曰。本不得身得是時法。若本不得法得是時身。若本不得痛本不得心。得是時修身法法觀意止。是謂身法。雲何非身非法。答曰。本得痛本得心心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身法法觀意止。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不修身身觀意止非法。是謂非身非法。若修痛痛觀意止。彼修心耶。答曰。或痛非心。雲何痛非心。答曰。本得痛痛觀意止現在前。是謂痛非心。雲何心非痛。答曰。本得心心觀意止現在前。是謂心非痛。雲何痛心。答曰。本不得痛。得是時心。本不得心得是時痛。若本不得身。本不得法。得是時修痛心心觀意止。是謂痛心。雲何非痛非心。答曰。本得身本得法。若本不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痛心心觀意止。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非修痛痛觀意止非心。是謂非痛非心也。若修痛痛觀意止。彼修法耶。答曰。或痛非法。雲何痛非法。答曰。本得痛痛觀意止現在前。是謂痛非法。雲何法非痛。答曰。本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若本不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痛痛觀意止。是謂法非痛。雲何痛法。答曰。本不得痛是時得法。本不得法是時得痛。本不得身本不得心。得是時修痛法法觀意止。是謂痛法。雲何非痛非法。答曰。本得身本得心心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痛法法觀意止。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不修痛痛觀意止非法。是謂非痛非法。若修心心觀意止。彼修法耶。答曰。或心非法。雲何心非法。答曰。本得心心觀意止現在前。是謂心非法。雲何法非心。答曰。本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若本不得法法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心心觀意止。是謂法非心。雲何心法。答曰。本不得心是時得法。若本不得法是時得心。本不得身本不得痛。得是時修心法法觀意止。是謂心法。雲何非心非法。答曰。本得身本得痛痛觀意止現在前。不得是時修心法法觀意止。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三昧滅盡三昧無想天。非修心心觀意止非法。是謂非心非法。身身觀意止當言法智耶。答曰。身身觀意止。或彼法智未知智。等智苦智習智道智。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或護根。或空或無願。或欲界繫緣。或色界繫緣。或不繫緣。痛痛觀意止。當言法智耶。答曰。痛痛觀意止。或彼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道智。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或護根。或空或無願。或欲界繫緣。或色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心心觀意止亦如是。法法觀意止。當言法智耶。答曰。法法觀意止。或彼法智未知智知他人心智。等智苦智習盡道智。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或護根。或空無願無相。或欲界繫緣。或色無色界繫緣。或不繫緣。又世尊言。彼樂痛痛時知樂痛痛。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苦痛痛時知苦痛痛一等智。不苦不樂痛痛時。知不苦不樂痛痛。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苦心一等智。樂心不苦不樂心。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苦食樂食不苦不樂食苦無食。一等智樂無食不苦不樂無食。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依樂戇。依苦戇。依不苦不樂戇。依苦出要。一等智。依樂出要依不苦不樂出要。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又世尊言。有欲心有欲心如實知之。一等智。無慾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有瞋恚一等智。無瞋恚三智法智等智道智。有愚癡一等智。無愚癡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有染污一等智。無染污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無。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有亂一等智。有怠一等智。無怠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少一等智。多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不修一等智。修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不定一等智。定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無解脫一等智。解脫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又世尊言。眼緣色生內結。彼比丘實內結有。此內結如實知之一等智。不實內結無。此內結如實知之。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如未生內結便生。彼亦如實知之。彼一等智。如生便盡已盡不生此亦如實知之。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耳聲身細滑意法亦如是。鼻緣香生內結。彼比丘實內結有。此內結如實知之一等智。不實內結無。此內結如實知之。三智法智等智道智。如未生內結便生。此亦如實知之一等智。如生便盡已盡不生此亦如實知之。三智法智等智道智。舌味貪慾瞋恚睡眠調戲疑亦如是生。內念覺意。彼比丘實內念覺意。有此內念覺意如實知之。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不實內念覺意無。此內念覺意如實知之一等智。如未生內念覺意。便生已生便住。不忘不退增益思惟廣滿。彼亦如實知之。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道智。法精進喜猗定護覺意亦如是。又世尊言。彼自觀婬瞋恚愚癡盛。彼雲何婬瞋恚愚癡盛。答曰。少婬瞋恚愚癡。處中中便增上。如是婬瞋恚愚癡盛。又世尊言。彼自觀婬瞋恚愚癡薄。彼雲何婬瞋恚愚癡薄。答曰。增婬瞋恚愚癡中中便少。如是婬瞋恚愚癡薄。雲何死時痛。答曰。諸節節疼。若命行盡齊何處死時痛。答曰。齊支節疼。命行盡死時痛一入攝細滑入。二識識身識意識。支節疼先身識後意識。阿羅漢當言善心般涅槃。無記心般涅槃。答曰。阿羅漢無記心般涅槃。以何等故佛世尊先二弟子般涅槃。後佛世尊。答曰。彼尊者長夜作無斷行受報。彼莫使空無果無報。復次佛世尊常法先二弟子般涅槃後佛世尊。又世尊言。入不移動三昧如來般涅槃。如來入定般涅槃起般涅槃。答曰。如來起般涅槃非入定。四有本時有死有中有生有。雲何本時有。答曰。死生際五陰。於此中間齊是諸有。是謂本時有。雲何死有。答曰。死五陰。是謂死有。雲何中有。答曰。中有五陰。是謂中有。雲何生有。答曰。生五陰。是謂生有。諸欲有彼一切有五行耶。答曰。或欲有彼有非五行。雲何欲有彼有非五行。答曰。欲界眾生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是謂欲有彼有非五行。雲何有五行彼非欲有。答曰。色界想天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若色界無想天不得無想諸有。是謂有五行彼非欲有。雲何欲有彼有五行。答曰。欲界眾生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是謂欲有彼有五行。雲何非欲有彼有非五行。答曰。色界想天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若色界無想天得無想。諸有若無色界有。是謂非欲有彼有非五行。諸色有想天彼一切有五行耶。答曰。或色有想天彼有非五行。雲何色有想天彼有非五行。答曰。色界想天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是謂色有想天彼有非五行。雲何有五行彼非色有想天。答曰。欲界眾生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若色界無想天不得無想。諸有是謂有五行彼非色有想天。雲何色有想天彼有五行。答曰。色界想天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是謂色有想天。彼有五行。雲何非色有想天彼有非五行。答曰。欲界眾生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若色界無想天得無想。諸有若無色界有。是謂非色有想天彼有非五行。諸色有無想天。彼一切有二行耶。答曰。或色有無想天。彼有非二行。雲何色有無想天彼有非二行。答曰。色界無想天不得無想諸有。是謂色有無想天。彼有非二行。雲何有二行。彼非色有無想天。答曰。欲界眾生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色界想天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是謂有二行彼非色有無想天。雲何色有無想天彼有二行。答曰。色界無想天得無想諸有。是謂色有無想天彼有二行。雲何非色有無想天彼有非二行。答曰。欲界眾生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若色界想天。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無色界有。是謂非色有無想天彼有非二行。諸無色界有彼有盡四行耶。答曰。如是。諸有四行彼盡無色界有。頗無色界有彼有非四行耶。答曰。有無色界眾生不自住心。諸有頗有五行耶。答曰有。欲界眾生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也。色界有想天自住心不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若色界無想天不得無想。諸有頗有四行耶。答曰有。無色界眾生自住心。諸有頗有三行耶。答曰無。有三行。頗有二行。答曰有。欲界眾生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色界想天不自住心。入無想定滅盡定。諸有色界無想天得無想天諸有。頗有一行耶。答曰有。無色界眾生不自住心諸有。   阿毘曇意止品第三十九竟(梵本三百一十五首盧秦四千六百二十二言)。   阿毘曇見犍度中欲跋渠第二   若棄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欲界有受欲界有。若棄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欲界有。受色界有耶。若棄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設盡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欲界有。受無色界有耶。若棄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色界有。受色界有耶。若棄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色界有。受欲界有耶。若棄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色界有。受無色界有耶。若棄無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無色界有。受無色界。有若棄無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無色界有。受欲界有耶。若棄無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耶。設盡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無色界有。受色界有耶。以何等故欲界使非色界無色界所使。以何等故色界使非欲界無色界所使。以何等故無色界使非欲界色界所使。以何等故欲界非遍一切使。非一切欲界所使。以何等故色界非遍一切使。非一切色界所使。以何等故無色界非遍一切使。非一切無色界所使。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婬想盡想。若修無常想彼意所念無常想耶。設意所念無常想彼修無常想耶。乃至盡想亦如是。若欲覺覺時彼意所念欲覺耶。設意所念欲覺彼欲覺覺耶。瞋恚害覺亦如是。若出要覺覺時彼意所念出要覺耶。設意所念出要覺。彼出要覺覺時耶。無瞋恚無害覺亦如是。諸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耶設法緣無明。彼法因無明耶。諸法因明彼法緣明耶。設法緣明彼法因明耶。諸法因無明彼法緣明耶。設法緣明彼法因無明耶。諸法因明彼法緣無明耶。設法緣無明彼法因明耶。諸法因無明彼法不善耶。設法不善彼法因無明耶。諸法因明彼法善耶。設法善彼法因明耶。頗法不因明不因無明。彼法非不因有因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若棄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耶。答曰。如是。若棄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頗盡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彼非棄欲界有。不受欲界有耶。答曰有。如未命終盡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也。若棄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答曰。如是。若棄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頗盡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彼非棄欲界有。非受色界有耶。答曰有。如未命終盡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也。若棄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答曰。如是。設盡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欲界有。受無色界有耶。答曰。如是。若棄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答曰。如是。若棄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也。頗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彼非棄色界有。非受色界有耶。答曰有。如未命終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也。若棄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答曰。如是。若棄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頗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彼非棄色界有。非受欲界有耶。答曰有。如未命終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也。若棄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答曰。如是。若棄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頗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彼非棄色界有。不受無色界有。答曰有。如未命終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也。若棄無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答曰。如是。若棄無色界有。受無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頗盡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不棄無色界有。不受無色界有耶。答曰有。如未命終盡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現在前。若棄無色界有受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耶。答曰。如是。設盡無色界繫法。欲界繫法現在前。彼一切棄無色界有。受欲界有耶。答曰。如是。若棄無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答曰。如是。若棄無色界有受色界有。彼一切盡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頗盡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彼不棄無色界有。非受色界有。答曰有。如未命終盡無色界繫法。色界繫法現在前也。以何等故欲界使。非色無色界所使耶。答曰。則界壞。若欲界無愛無知也。以何等故色界使非欲界所使。答曰。則界壞。然彼非此緣。以何等故色界使非無色界所使。答曰。則界壞。色界無愛無知。以何等故無色界使非欲界色界所使。答曰。則界壞。然彼非此緣。以何等故欲界非一切遍使。非一切欲界所使。答曰。遍一切有。彼亦非此緣。以何等故色界非一切遍使。非一切色界所使耶。答曰。遍一切有。彼亦非此緣。以何等故無色界非一切遍使。非一切無色界所使耶。答曰。遍一切有。彼亦非此緣。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婬想盡想。若修無常想彼意所念無常想耶。答曰。或修無常想。彼非意所念無常想。雲何修無常想。彼非意所念無常想。答曰。猶如餘緣修無常想。是謂修無常想。彼非意所念無常想。雲何意所念無常想彼。非修無常想。答曰。猶如餘意所念無常想。是謂意所念無常想。彼非修無常想也。雲何修無常想彼意所念無常想耶。答曰。如緣無常想修無常想。是謂修無常想。彼意所念無常想也。雲何非修無常想。彼非意所念無常想耶。答曰。除上爾所事。乃至盡想亦如是。若欲覺覺時。彼意所念欲覺耶。答曰。或欲覺覺時彼非意所念欲覺。雲何欲覺覺時。彼非意所念欲覺耶。答曰。猶如餘緣欲覺覺時。是謂欲覺覺時彼非意所念欲覺也。雲何意所念欲覺。彼非欲覺覺時。答曰。猶如餘意所念欲覺。是謂意所念欲覺彼非欲覺覺時。雲何欲覺覺時。彼意所念欲覺耶。答曰。猶如欲覺緣欲覺覺時。是謂欲覺覺時彼意所念欲覺也。雲何非欲覺覺時。彼非意所念欲覺。答曰。除上爾所事瞋恚害覺亦如是。若出要覺覺時。彼意所念出要覺耶。答曰。或出要覺覺時。彼非意所念出要覺。雲何出要覺覺時。彼非意所念出要覺耶。答曰。猶如餘緣出要覺覺時。是謂出要覺覺時。彼非意所念出要覺。雲何意所念出要覺。彼非出要覺覺時。答曰。猶如餘意所念出要覺。是謂意所念出要覺。彼非出要覺覺時也。雲何出要覺覺時。彼意所念出要覺。答曰。猶如出要覺緣出要覺覺時。是謂出要覺覺時。彼意所念出要覺也。雲何非出要覺覺時。彼非意所念出要覺。答曰。除上爾所事。無瞋恚不害覺亦如是。諸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耶。答曰。如是。諸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頗法緣無明彼法不因無明耶。答曰有。除無明報諸餘不隱沒無記行若善行也。諸法因明彼法緣明耶。答曰。如是。諸法因明彼法緣明也。頗法緣明彼法不因明耶。答曰。有初明若有漏行也。諸法因無明彼法緣明耶。答曰。如是。諸法因無明彼法緣明也頗法緣明彼法不因無明耶。答曰。有除無明報。諸餘不隱沒無記行。若善行也。諸法因明彼法緣無明耶。答曰。如是。諸法因明彼法緣無明也。頗法緣無明彼法不因明耶。答曰有。初明若有漏行也。諸法因無明彼法不善耶。答曰。如是。諸法不善彼法因無明也。頗法因無明彼法非不善耶。答曰有。無明報染污行也。諸法因明彼法善耶。答曰。如是。諸法因明彼法善也。頗法善彼法不因明耶。答曰有。初明若善有漏行也。頗法不因明不因無明。彼法非不因耶。答曰有。除無明報諸餘不隱沒無記行。初明若善有漏行也。   阿毘曇欲品第四十竟(梵本一百八十六首盧秦二千九百五十六言)。◎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二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3 阿毘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第三十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見犍度想跋渠第三   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婬想盡想。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設諸法無常想相應。彼法無常想生耶。乃至盡想亦如是。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設諸法無常想一緣。彼法無常想生耶。乃至盡想亦如是。頗法智分別不斷不修不作證耶。頗法智分別不斷不修作證耶。頗法智分別不斷修作證耶。頗法智分別斷修作證耶。頗法智分別斷不修作證耶。頗法智分別斷不修不作證耶。頗法無緣緣因無緣緣。法緣俱生有有像非不有非不有像。餘色餘痛餘想餘識餘彼相應法。彼法於彼法當言因耶。當言緣耶。復次當言緣。當言非因耶。彼法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彼法幾使所使。幾結繫。若法心俱生非不用心。如是心生彼法亦然耶。如心盡彼法亦然耶。如彼得心彼法亦然耶。如彼棄心彼法亦然耶。如彼心受報彼法亦然耶見相應痛幾使所使。見不相應痛幾使所使。疑相應痛幾使所使。疑不相應痛幾使所使。因道緣生攝幾持幾入幾陰。眼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耳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鼻舌身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意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此章義願具演說。   十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無婬想盡想。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答曰。或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雲何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答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諸餘想在前必生。彼想諸相應法。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雲何法無常想相應。彼法非無常想生。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想諸相應法。是謂法無常想相應。彼法非無常想生。雲何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答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想諸相應法。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也。雲何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在前必生。彼想諸相應法。是謂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相應。乃至盡想亦如是。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答曰。或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也。雲何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耶。答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在前必生。彼有餘緣。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也。雲何法無常想一緣。彼法非無常想生。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有此緣。是謂法無常想一緣。彼法非無常想生也。雲何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答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有此緣。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也。雲何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耶。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在前必生。彼有餘緣。是謂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乃至盡想亦如是。頗法智分別不斷不修不作證耶。答曰有。虛空非數緣盡也。頗法智分別不斷不修作證耶。答曰。有數緣盡。頗法智分別不斷修作證耶。答曰有。無漏有為法也。頗法智分別斷修作證耶。答曰有。善有漏法也。頗法智分別斷不修作證耶。答曰有。天眼天耳也。頗法智分別斷不修不作證耶。答曰有。除天眼天耳也。諸餘無記有為法若不善法也。頗法無緣緣因無緣緣法緣俱生耶。答曰有。諸五識身俱相應。諸意識身俱相應。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緣彼法諸得生老無常。是謂法無緣緣因無緣緣法緣俱生。有有像有彼法非無彼法。是故有有像非不有非不有像。然有彼法非不有彼法。是故非不有非不有像。餘色彼法非色。餘痛彼法非痛。餘想彼法非想。餘識彼法非識。餘彼相應法彼法非相應。是故餘不相應法。彼法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耶。或當言緣。當言非因耶。答曰。前生後生當言因當言緣。後生前生當言緣。不當言因。彼法當言善耶。不善耶當言無記耶。答曰。彼法善中當言善。不善中當言不善。無記中當言無記。彼法幾使所使。答曰。三界有漏緣。幾結繫。答曰九。諸法心俱生非不用心。如彼心生彼法亦然耶。答曰。先心生後彼法也。如彼心盡彼法亦然耶。答曰先。心盡後彼法也。如彼得心彼法亦然耶。答曰。先得心後彼法也。如彼棄心彼法亦然耶。答曰。先棄法後棄彼心也。如彼心受報彼法亦然耶。答曰。或是或非。見相應痛幾使所使耶。答曰。有漏緣。亦見無漏緣。若彼相應無明也。見不相應痛幾使所使。答曰。除見無漏緣。若彼相應無明。諸餘一切疑相應痛。幾使所使。答曰。見諦斷有漏緣。亦疑無漏緣。若彼相應無明也。疑不相應痛。幾使所使。答曰。除疑無漏緣。若彼相應無明。諸餘一切見諦斷也。因道緣生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也。眼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耳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鼻舌身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意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也。   阿毘曇想品第四十一竟(梵本一百四首盧秦一千六百二十二言)。◎   ◎阿毘曇見犍度智時跋渠第四   諸聚智時彼聚斷耶。設聚斷彼聚智耶。諸聚厭彼聚無慾耶。設聚無慾彼聚厭耶。諸聚厭彼聚修厭耶。設聚修厭彼聚厭耶。諸聚無慾彼聚修厭耶。設聚修厭彼聚無慾耶。若法諸法因或時法彼法不當言因耶。若法諸法次第緣增上。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次第緣增上耶。諸意更彼一切三等更。設三等更彼一切意更耶。諸慢彼作慢耶。設作慢彼慢耶。諸慢心增上設心增上彼慢耶。諸行非護耶。設非護彼行耶。諸行彼護耶。設護彼行耶。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耶。設聚不成就不得彼聚耶。諸聚得成就彼聚耶。設聚成就不得彼聚耶。除苦聖諦及法入。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耶。習亦如是。除盡聖諦及法入。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道亦如是。除色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斷思惟斷。除無斷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除起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未生色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諦斷思惟斷。除不斷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幾持幾入幾陰。頗一持一入一陰。攝一切法耶。此章義願具演說。   諸聚智彼聚斷耶。答曰。或聚智彼聚不斷。雲何聚智彼聚不斷。答曰。以苦智習盡道智不除垢。是謂聚智彼聚不斷。雲何聚斷彼聚不智。答曰。以苦忍習忍盡忍道忍斷垢。是謂聚斷彼聚不智。雲何聚智彼聚斷耶。答曰。以苦智習盡道智斷垢。是謂聚智彼聚斷。雲何聚不智彼聚不斷。答曰。以苦忍習盡道忍不斷垢。是謂聚不智彼聚不斷。諸聚厭彼聚無慾耶。答曰。或聚厭彼聚非無慾。雲何聚厭彼聚非無慾。答曰。以苦忍習忍。以苦智習智不斷垢。是謂聚厭彼聚非無慾。雲何聚無慾彼聚非厭。答曰。以盡忍道忍以盡智道智斷垢。是謂聚無慾彼聚非厭。雲何聚厭彼聚無慾耶。答曰。以苦忍習忍。以苦智習智斷垢。是謂聚厭彼聚無慾也。雲何聚非厭彼聚非無慾。答曰。以盡忍道忍以盡智道智不斷垢。是謂聚非厭彼聚非無慾。諸聚厭彼聚修厭耶。答曰。如是。諸聚厭彼聚修厭也。頗聚修厭彼聚非厭耶。答曰有。以盡智道智斷垢也。諸聚無慾彼聚修厭耶。答曰。或聚無慾彼聚非修厭。雲何聚無慾彼聚非修厭。答曰以盡忍道忍斷垢。是謂聚無慾彼聚非修厭。雲何聚修厭彼聚非無慾耶。答曰。以苦忍習忍以苦智習智不斷垢。是謂聚修厭彼聚非無慾。雲何聚無慾彼聚彼修厭。答曰。以苦忍習忍以苦智習盡道智斷垢。是謂聚無慾彼聚修厭。雲何聚非無慾。彼聚非修厭。答曰。以盡忍道忍不斷垢。是謂聚非無慾彼聚非修厭。若法諸法因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因。答曰無。若法諸法次第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次第。答曰。若彼法未生也。若法諸法緣增上。或時彼法彼法不當言緣增上耶。答曰無。諸意更彼一切三等更耶。答曰。如是。諸意更彼一切三等更。頗三等更彼非意更耶。答曰。有五識身相應更。世尊亦說比丘有意持法持。有無明持無明痛更。觸有得耶無得耶有無得耶。諸慢彼一切自己耶。答曰。如是。諸慢彼一切自己也。頗自己非慢耶。答曰有。見世尊亦說比丘我是自己。於我比丘是自己。諸慢彼增上盛耶。答曰。如是。諸慢彼增上盛也。頗增上盛非慢耶。答曰有。除慢諸餘垢現在前。世尊亦說比丘若增上者。是魔所繫不增上者是解脫波旬也。諸行彼非護耶。答曰。或行彼非不護。雲何行彼非不護。答曰。身護口護。是謂行彼非不護。雲何非護彼非行。答曰。根非護。是謂非護彼非行。雲何行非護。答曰。身非護口非護。是謂行非護。雲何非行彼非不護。答曰。根護。是謂非行彼非不護。諸行彼護耶。答曰。或行彼非護。雲何行彼非護。答曰。身不護口不護。是謂行彼非護。雲何護彼非行。答曰。根護。是謂護彼非行。雲何行彼護。答曰。身護口護。是謂行彼護。雲何非行彼非護。答曰。根非護。是謂非行彼非護。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耶。答曰。如是。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頗聚不成就彼聚非不得。答曰有。若聚得便失也。若聚得彼聚成就耶。答曰。如是。若聚成就彼得聚也。頗聚得彼聚非成就耶。答曰有。若聚得便失也。除苦聖諦及法入。諸餘法攝二持(意識)一入一陰。習亦如是。除盡聖諦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道亦如是。除色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七持一入(意也)一陰。除無色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持十入一陰。除可見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六持十入二陰。除不可見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一持一入一陰。除有對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七持(意識竟)一入一陰。除無對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持十入一陰。除有漏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二持一入一陰。除無漏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有為法及法入。除一切法無聚空論。除無為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色識)。除過去現在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未來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善不善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無記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九持三入二陰。除欲界繫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三持九入二陰。除色無色界繫法。學無學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非學非無學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二持一入一陰。除見諦斷法無斷法及法入。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二陰。除思惟斷法及法入。諸餘法攝二持一入。一陰除起法及諸法必不起。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未生法及諸法必不生。除一切法無聚空論。除色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八持二入四陰。除無色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一持十一入一陰。除可見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七持十一入五陰。除不可見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一持一入一陰。除有對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八持二入五陰。除無對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持十入一陰。除有漏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三持二入五陰。除無漏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有為法及諸法必不生。除一切法無聚空論。除無為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過去現在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未來法及諸法必不生。除一切法無聚空論。除善不善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無記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持四入五陰。除欲界繫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四持十入五陰。除色無色界繫法學無學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非學非無學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三持二入五陰。除見諦斷法無斷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除思惟所斷法及諸法必不生。諸餘法攝三持二入五陰。頗有一持一入一陰。攝一切法耶。答曰有。一持法攝一入意入一陰色陰也。   阿毘曇智跋渠第四竟(梵本一百七十八首盧秦二千三百四十一言)。   阿毘曇見犍度見跋渠第五  邪見斷垢淨  無因無智見  智力無精進  作七士身因  四本緣豪無  無因自亦他  我作作無因  此彼我六見  欲樂及諸禪  空有無非風  我作亦有慢  若得若當得  故說是見品   所謂此見無施無福無說。此邪見習諦斷。無善惡行果報。此邪見苦諦斷也。無今世後世無父無母。此邪見習諦斷也。無世阿羅漢樂法。此邪見道諦斷也。無等法此邪見盡諦斷也。無趣得諸今世後世。自智作證成就遊。此邪見道諦斷也。所謂此見於此命活。餘處斷壞無有死。此邊見攝斷滅見苦諦斷也。所謂此見四大人身。彼若命終時彼當爾時。地即屬地。身水即屬水。身火即屬火。身風即屬風。身空五人持屍往棄塚間。跡現根歸虛空。此邊見攝。有常見苦諦斷也。所謂此見骨白鴿色我變為灰。若火我緣此非見是邪智。若有漏行我緣此邪見習諦斷也。若無漏行我見。此邪見道諦斷也。所謂此見貪者歎施。智者歎受。誹謗智法。此邪見道諦斷也。所謂此見彼空妄語此愚非智。諸作是說有於此命活。餘處斷壞曾無有死。此愚邊見攝。有常見苦諦斷也。所謂此見。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有垢。此邪見習諦斷也。所謂此見。無因無緣眾生淨。無因無緣眾生淨。此邪見道諦斷也。所謂此見。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此邪見習諦斷也。所謂此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此邪見道諦斷也。所謂此見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自作無他作無士作。非自作非他作非士作。士力士精進士方便。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無力無自在無精進無方便。有行報無因無緣眾生受苦樂。於六六生若誹謗有漏力精進。此邪見習諦斷也。若誹謗無漏力精進此邪見道諦斷也所謂此見造教造斷教斷煮教煮愁煩椎胸呻吟志亂。害眾生不與取婬邪行。妄語飲酒。穿牆壞藏偷金婬他妻。害村害城害眾生。作如是者此非惡。以刀以輪此地上所有諸蟲。彼一切一日之中。斷截撾捶作一肉聚。彼無有惡無因緣惡報。於恆水左施福說法於恆水右斷截撾打來。彼無福無惡。施與戒完具歡喜說錢財。彼因緣無福。彼因緣無福報。此邪見習諦斷也。所謂此見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實住。聚常住彼立非移動各不相干。若福若惡福惡。若苦若樂苦樂。彼何者。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苦樂命七。是謂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實住聚常住彼立不移動各不相干。若福若惡福惡若樂若苦樂苦。若士樂士苦不豫世事。七身中間乃得過去亦不害命。彼無作是說。若害若殺不到命終而到命終。此邊見有常見攝。苦諦斷也。所謂此見因四百千生門。六十百千大劫。六百三行行半行。六十二跡向。六十二塵持。六十二中劫百二十根。百三十六大地獄。四十九百千梵志家。四十九百千裸形村。四十九百千龍國。於中入六六生八士地。七想行七無想行。七尼犍子行。七阿須倫七非阿須倫。七天七恚七人七非人。七泉七百泉。七嶮七百嶮。七山七百山。七夢七百夢。是謂八十四百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盡其苦際。彼無有作是說。我以此戒果淨行。不行熟行當熟已熟。當倍已倍二倍苦樂已進無退。譬如縷丸執縷放走。如是八十四百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盡其苦際。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諸此人所更。彼一切本所作因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此人所更。彼一切富者化因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此人所更。彼一切無因無緣。此邪見習諦斷也。所謂此見我作苦樂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他作苦樂。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我作他作。苦樂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非自作非他作。非我作非教他作。無因無緣眾生苦樂所更。此邪見習諦斷也。所謂此見彼是我。彼是世我。是彼常法非變易法。此邊見有常見攝苦諦斷也。所謂此見實有此我。此邊見有常見攝苦諦斷也。所謂此見實無此我。此邊見斷滅見攝苦諦斷也。所謂此見我觀我眼色我住。此身見苦諦斷也。所謂此見我觀非我眼我住色眾具因。此身見苦諦斷也。所謂此見無我見我色我住眼眾具因。此身見苦諦斷也。所謂此見此是我。若語若覺作教作生等生。於彼彼作善惡行受報。此邊見有常見攝苦諦斷也。所謂此見彼淨脫出。若五欲樂娛樂以穢法盜為最。此見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彼淨脫出。若解脫欲乃至第四禪成就遊。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所謂此見我豪依空見起增慢。我相似依空見起慢。我卑依空見起小慢。有勝我者依見起小慢。有似我者依見起慢。有卑我者依見起增慢。無豪我者依見起增慢。無似我者依見起增慢。無卑我者依見起小慢。所謂此見無風無雨無射懷妊不孕河不流火不然。日月不出不沒。垢淨無住處。此邊見斷滅見攝。苦諦斷也。所謂此見。  我造眾生  他亦有造  一一無有見  不觀此是箭   依我造眾生者。我作我造我化故曰我造眾生。他亦有造者。他作他造他化故曰他亦有造。一一無有見者。一一非一切箭者。見彼不看不視不覺。故曰一一無有見。不觀此是箭當觀此箭緣。若觸於生受我作彼非有他作。彼非有當觀此箭緣者。此箭謂之見。此箭緣別生別老別病別死。視此見箭視覺也。故曰觀箭緣。若觸於生受者生謂之依。學於彼此見染著觸。故曰若觸於生受也。我作彼非有者。彼非有我作我造我化。故曰我作彼非有他。作彼非有者。彼非有他作。他造他化故曰他作彼非有。慢住此眾生。慢取慢縛見。逆生死不過。慢住此眾生者。七慢彼住屬成就。故曰慢住此眾生。慢取者。彼取重取恆取故曰慢取。慢縛者。彼縛重縛恆縛故曰慢縛。見逆者。斷滅見有常見俱。逆有常見斷滅見。俱逆故曰見逆。生死不過者。無窮彼不越不等越。故曰生死不過。  若得若當得  二塵雜俱散  異學戒  諸學  諸持戒諸活  諸梵活諸養全   若得若當得者。已得持陰入故曰若得。若當得者。不得持陰入必當得。故曰若當得。二塵雜俱散者。二塵欲瞋恚愚癡彼散雲多散。故曰二塵雜俱散。異學戒者。學彼從彼故曰異學戒。諸學者。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出諸學象頸馬脊車弓地。鉤強諸輦出入。故曰諸學也。諸持戒者。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出若持牛戒守狗戒鹿戒象戒禿梟戒裸形戒。故曰諸持戒也。諸活者。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多活久活。若洗人泉不人泉上人泉。恆門三藕泉。故曰活。諸梵活者。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出諸兩。兩梵行改往等愛。故曰諸梵活。諸養全者。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彼淨脫出。若事火日月星宿藥嚴飾宮。故曰諸養全。此一邊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諸眾生如是見如是語。好欲淨欲食慾。充根欲欲中無事。此二邊以穢法盜為最。此見盜苦諦斷。此二邊不知戒盜見盜。如實不知如實不見。彼取彼受彼走見起眼成見。彼眼成者。謂之佛世尊彼見取時受時走時。見起故曰眼成見。彼此二邊知戒盜見盜。如實知如實見。不取彼不受彼不走彼見不起。眼成見彼眼成者。謂之佛世尊。彼見不取時不受時不走時不起時。故曰眼成見。彼此非染非穢非愚。彼不欲淨解脫出。彼不復輪轉。輪轉謂無量生死。彼非不盡非有餘故。故曰不復輪轉。此邊我說苦苦者五盛陰。彼此邊後邊最後邊。故曰此邊我說苦也。   見品第四十三竟(梵本二百七十六首盧秦三千三百七言)。   阿毘曇見犍度中偈跋渠第六   見婆羅門二母盡灑若負一。不信三十六惡見。無望沫講堂墮皮。  視者視時視  不視時亦視  不視者亦視  不視視亦視   視者視時視。視謂之諸已見苦習盡道。視時視謂之諸餘見苦習盡道彼亦見此見苦習盡道。故曰視者視時視。不視時亦視者。謂之諸餘不見苦習盡道。彼視此不見苦習盡道。故曰不視時亦視。不視者亦視不視。謂之不見苦習盡道視謂之諸見苦習盡道。故曰不視者亦視不視視亦視。彼見苦習盡道此不見苦習盡道。故曰不視視亦視(見竟)。  不應捶婆羅門  亦不放婆羅門  不是捶婆羅門  亦不是放婆羅門   不應捶婆羅門者。婆羅門者謂之阿羅漢。彼不捶若手若石若刀若杖。故曰不應捶婆羅門。亦不放婆羅門者。彼阿羅漢不放不敬。衣食臥具病瘦醫藥。故曰亦不放婆羅門。不是捶婆羅門者。彼不是弊醜。諸捶阿羅漢若手若石若刀若杖。故曰不是捶婆羅門。亦不是放婆羅門者。彼不是弊醜。諸放阿羅漢不敬衣食臥具病瘦醫藥。故曰亦不是放婆羅門(二竟)。  捐捨於父母  亦王及二學  捨邦土翼從  無礙過梵志   捐捨於父母者。母謂之愛生故也。如說。愛為生士。彼心馳走。人因生死。彼苦大畏。父謂之有漏行。有彼當捨離斷。故曰捐捨於父母也。亦王及二學者。王謂之有漏心意識。如說。六增上王。染著諸塵。非染無污。染謂之愚。二學謂之戒盜見盜。故曰亦王及二學也。捨邦土翼從者。邦土謂之垢。翼從謂之彼相應有覺有觀彼當捨離斷。故曰捨邦土翼從。無礙過梵志者。三礙貪慾瞋恚愚癡。彼盡於欲界中過出要。色無色界過出要。梵志者於此見盡要。故曰無礙過梵志也(三竟)。  捐捨於父母  亦王及二學  已害於五虎  彼謂之清淨   捐捨於父母者。母謂之愛生故也。如說。  愛為生士  彼心馳走  人因生死  彼苦大畏   父謂之有漏行。有彼當捨離斷。故曰捐捨於父母也。   亦王及二學者。王謂之有漏心意識。如說。  六增上王  染著諸塵  非染無污  染謂之愚   二學謂之戒盜見盜。故曰亦王及二學也。已害於五虎者。世尊現瞋恚。如彼虎兇惡無慈。如是瞋恚纏。眾生兇惡無慈。彼世尊現當盡。雲何五。答曰。數為五。五蓋中五。五下分結中五。彼當捨離斷。故曰已害於五虎也。彼謂之清淨者。盡欲清淨。瞋恚愚癡已盡謂之清淨。彼故謂之清淨也(四竟)。  若已盡不生  已盡不將隨  彼佛無量行  無跡何跡將   若已盡不生者。結盡無餘謂之盡。或生或不生誰生。答曰。若彼結盡退。此生誰不生。答曰。若彼結盡不退此不生。故曰若已盡不生也。已盡不將隨者。此結不盡有餘以二事將隨。於現法中樂色聲香味細滑。若身壞有苦生。彼盡無餘不將隨。故曰已盡不將隨也。彼佛無量行者。雲何佛。答曰。如彼如來無餘智見明覺思惟。已得度成就謂之佛。二邊有著常斷此非佛世尊行也。四意止無量無邊無限此佛世尊行。故曰彼佛無量行也。無跡何跡將者。跡謂之垢。彼垢無一可將。若染若穢若愚。故曰無跡何跡將(五竟)。  若叢染枝灑  無愛可將隨  彼佛無量行  無跡何跡將   若叢染枝灑者。叢謂之愛。如說。比丘我今當說愛叢水枝灑。若彼諸眾生覆隱沒蔭蓋纏。雲何灑。答曰。此愛不盡有餘灑。若生五趣過去未來現在也。彼盡無餘不灑。故曰若叢染枝灑也。無愛可將隨者愛盡無餘也。此愛不盡有餘二事將隨。於現法中樂色聲香味細滑法。若身壞有苦生。彼盡無餘不將隨。故曰無愛可將隨也。彼佛無量行者。雲何佛。答曰。若彼如來無餘智見明覺思惟。已得度成就謂之佛。二邊斷滅有常。彼非佛世尊行也。四意止無邊無限無量此佛世尊行。故曰彼佛無量行也。無跡何跡將者。跡謂之垢。彼垢無一可將。若染若穢若愚。故曰無跡何跡將(六竟)。  已截繩束高  亦意等相依  覺為已度塹  彼是世梵志   已截繩束高者。世尊現高慢繩愛。譬如車載現高繩繫。如是眾生高慢愛繫。彼世尊現當滅。故曰已截繩束高。亦意等相依者。三意欲瞋恚愚癡也。等相依謂之彼相應覺觀。故曰亦意等相依也。覺為已度塹者。佛世尊現當斷無明。如說。雲何比丘已度岸。答曰。無明塹盡無餘。故曰覺為已度塹也。彼是世梵志者。梵志現已滅惡法。故曰彼是世梵志也(七竟)。  一本二展轉  三垢五彌廣  諸海十二轉  文尼度沃焦   一本二展轉者。世尊現無明是本。如說。  諸餘惡趣  今世後世  彼無明本  慳貪等生   二展轉謂之名色。故曰一本二展轉也。三垢五彌廣者。三垢貪婬瞋恚愚癡五彌廣也。謂之五趣地獄畜生餓鬼天人。故曰三垢五彌廣也。諸海十二轉者。世尊現海六入是海也。如說。海海比丘愚凡人說語此非聖典海。大水處大水聚數。眼入為海。波色迴使若忍彼色使。不度眼海俱迴使俱神俱羅剎。耳鼻舌身意入海。彼法迴使若忍彼法使。彼不度意海俱迴使。俱神俱羅剎。十二轉者謂之十二入。若眼色中迴色眼中迴。乃至意法中迴法意中迴。故曰諸海十二轉也。文尼度沃焦。沃焦者。無限生死彼無學文尼已度。學文尼方度。故曰文尼度沃焦(八竟)。  不信不往知  若那羅斷際  害婬捨離婬  彼是無上士   不信不往知者。世尊弟子已實見四諦。謂之不信。何故。答曰。彼不信餘。若佛若法若僧若苦習盡道也。不往知者。謂之泥洹。如說。有比丘不生不往不有。無為於此長久遠。不得今得因道因跡。故曰不信不往知也。若那羅斷際者。彼斷一切三界際。若那羅者名也。如說。眾生謂之那羅。磨□捨三磨納婆四富樓沙五福伽羅六祁披七禪豆(八人名字也)。故曰若那羅斷際也。害婬捨離婬者。害婬現形盡。捨離婬現命婬盡。故曰害婬捨離婬也。彼是無上士者。彼第一士大士妙士高士無上士。故曰彼是無上士(九竟)。  諸三十六水  意流有倍  順流二見  由婬覺出   諸三十六水者。水謂之三十六愛種也。故曰諸三十六水也。意流有倍者。意生意首意所縛著。倍者極增上滿。故曰意流有倍。順流二見者。二見謂之斷滅見有常見。彼流至地獄畜生餓鬼。故曰順流二見。由婬覺出者。三覺欲覺瞋恚覺害覺。欲生欲首欲所縛著。故曰由婬覺出也(十竟)。  棄身惡行  及口惡行  棄意惡行  諸穢雜想   棄身惡行者。現滅身三惡行。故曰棄身惡行也。及口惡行者。現滅口四惡行。故曰及口惡行也。棄意惡行者。現滅意三惡行也。故曰棄意惡行也。諸穢雜想者。若知諸餘雜想亦當滅。故曰諸穢雜想(十一也)。   如鬘童子。見見有足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如非此。如非此者如非彼。如非彼者。如非下非上非兩中間。此是苦邊。或鬘童子見見有足。或無誰有。答曰。若眼見色不起垢。是謂有。誰無。答曰。若眼見色起垢。是謂無。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亦如是。如彼鬘童子。見見有足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如非此。若染若穢若愚若非此。若染若穢若愚者如是非彼取縛。若如非彼取縛者。如是如非下。欲界非上。無色界非兩中間。色界此是苦邊苦。謂之五盛陰。彼是邊後邊最後邊。故曰此是苦邊(十二竟)。   磨捨(一)兜捨(二)僧貰磨(三)薩披多羅毘比栗多(四)此是苦邊。   磨捨者。不悕望。若欲若恚若愚故曰磨捨也。兜捨者。喜佛道喜善說法。順聖憎別苦習盡道。色無常痛想行識無常。故曰兜捨也。僧貰磨者。欲生制息之。瞋恚愚癡生制息之。故曰僧貰磨也。薩披多羅毘比栗多者(曇蜜羅國語也)。一切欲界心脫離。一切色無色界心脫離。故曰薩披多羅毘比栗多也。此是苦邊者。苦謂之五盛陰。彼是邊後邊最後邊。故曰此是苦邊也(十三竟)。  知身如聚沫  覺法如野馬  斷魔華小華  不往見死王   知身如聚沫者。如彼沫聚無力羸虛空不堅。五盛陰如是。無力羸虛空不堅。故曰知身如聚沫也。覺法如野馬。如野馬者。從日光出不久彈指頃不住。本無忽有設有便盡。五盛陰如是斯須彈指頃不住。本無忽有設有便盡。故曰覺法如野馬也。斷魔華小華者。四魔陰魔垢魔死魔自在天子。世尊為彼現見諦斷。華垢盡小華思惟斷。故曰斷魔華小華也。不往見死王者。如是見諦思惟斷結已盡無餘。自在天子不隨意自恣。故曰不往見死王也(十四竟)。  守堂若彼此  諸覺喜足我  知世間興衰  善心盡解脫   守堂若彼此者。三講堂空無願無相。諸緣內生外緣。故曰守堂。若彼此也。諸覺喜足我者。覺謂之智達。聰明智慧成。喜於佛道善說法順聖僧別苦習盡道。色無常痛想行識無常想妙。我具身口意行成就。故曰諸覺喜足我也。知世間興衰者。世間謂之五盛陰。諸比丘遊觀興衰。如此色如此色習如此色盡如此痛想行識。此識習此識盡。故曰知世間興衰也。善心盡解脫者。彼思義思法思善思妙一切有道沒。生脫當脫已脫。故曰善心盡解脫(十五竟)。  脫若墮已墮  貪餮復來還  已逮安隱處  樂往至樂所   脫若墮已墮者。脫謂欲界也。已墮謂生色界。若墮謂辦色界中五陰也。故曰脫若墮已墮也。貪餮復來還者。有世間道垢盡聖智未生。彼自身娛樂自身恃怙。復墮地獄畜生餓鬼。故曰貪餮復來還也。已逮安隱處。已逮者。謂佛佛弟子。安隱者。謂之泥洹彼娛樂。故曰已逮安隱處也。樂往至樂所者。彼道樂至泥洹。故曰樂往至樂所也(十六竟)。  若無根無皮  葉無況有枝  彼猛縛解脫  誰堪能誹謗   若無根無皮者。世尊現無明根。如說。   諸此惡趣今世後世彼無明本慳貪等生。   皮者四識住彼不盡有餘不欲不忍。故曰若無根無皮也。葉無況有枝者。世尊現葉我慢。如說。雲何比丘燒葉。答曰。我慢。盡無餘枝者。愛如說比丘我今當說愛叢水枝灑。於此眾生覆隱況陰蓋纏。故曰葉無況有枝也。彼猛縛解脫者。猛謂佛弟子猛勇。智慧成就猛勝除惡法三縛。欲瞋恚愚癡彼脫已脫當脫。故曰彼猛縛解脫也誰堪能誹謗者。彼人當稱譽不可毀訾也。若毀訾者受罪多。如說。若毀便譽若譽便毀口招禍殃不覺樂故。曰。   若無根無皮葉無況有枝。彼猛縛解脫誰堪能誹謗。   偈品第四十四竟(梵本二百一十首盧秦三千九百五十七言)。   見犍度第八盡。   八犍度共四十四品。   阿毘曇八揵度論卷第三十 ******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No. 1544 [No. 1543]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  世第一法七  頂二□騺□□ 十一見攝斷  此章願具說   雲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於此義中。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答應言色界繫。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繫耶。答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繫。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繫。何故此法不應言無色界繫耶。答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若入正性離生。先現觀無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欲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無色界事。後合辯欲色界事。如是世第一法。應言無色界繫。然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無色界繫。復次入無色定。除去色想。非除色想。能知欲界若緣此法。起苦法智忍。即緣此法。起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答若依有尋有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雲何無尋唯伺。答若依無尋。唯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雲何無尋無伺。答若依無尋無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應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雲何樂根相應。答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雲何喜根相應。答若依初二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雲何捨根相應。答若依未至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一心。何故此法非多心耶。答從此心心所法。無間不起餘世間心。唯起出世心。若當起餘世間心者。為劣為等為勝。若當劣者。應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離生故。若當等者。亦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先以此類道。不能入正性離生故。若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一法。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不退。何故此法定不退耶。答世第一法。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譬如壯士度河度谷度山度崖。中間無能迴轉。彼身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先所發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必不止息。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如贍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二名閻母那。三名薩洛踰。四名阿氏羅筏底。五名莫醯。如是五河。隨順大海。趣向大海。臨入大海。中間無能迴轉彼流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彼決定能流入大海。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可於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諦現觀。是故此法。決定不退。雲何頂。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如世尊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於佛法僧  生起微小信  儒童應知彼  名已得頂法   雲何頂墮。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彼於異時。不親近善士。不聽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故名頂墮。如佛即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人於如是  三法而退失  我說彼等類  應知名頂墮   雲何煖。答若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受。如世尊為馬師井宿二苾芻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及毘奈耶。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無少分煖。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若常非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滅所斷。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若樂苦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滅所斷。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若淨不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此有二種。若謂滅為不淨。見滅所斷。若謂道為不淨。見道所斷。若非我我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有身見攝。見苦所斷。若非因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非因。謂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若因非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見集所斷。若有無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邪見攝。此有四種。若謂無苦。見苦所斷。若謂無集。見集所斷。若謂無滅。見滅所斷。若謂無道。見道所斷。若無有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答此非見是邪智。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  一智識因緣  二心念祭祀  三根用過去  疑名句文身  佛訶責六因  隨眠心及斷  因境斷識義  此章願具說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無。若此智生一切法非我。此智何所不知。答不知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頗有一識了一切法耶。答無。若此識生一切法非我。此識何所不了。答不了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答無。所以者何。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又非後心為前心因。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答有。如有心起無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心起有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心起無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心起有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如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轉相緣。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答無第二等無間緣故。有情一一心相續轉故。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答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如有二造印者。能了自他所造印字。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雲何造此字亦不相。答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印字。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心。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雲何知我心亦不相。答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復次一切心心所法。於所緣定。安住所緣。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何緣有情忘而復憶。答有情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何緣有情憶而復忘。答有情異分相續轉時。於法不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劣念便忘失。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答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餘。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命命鳥等。雖如意自在飛翔虛空。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飛翔虛空。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又如一類那洛迦。能憶宿住。亦知他心。一類傍生。一類餓鬼。能憶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煙焰。興雲致雨。作寒熱等。雖能作是事。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作是事。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復次有人。長夜起如是欲如是愛樂。我當娶婦。為兒娶婦。為孫娶婦。令生子孫紹繼不絕。我命終已。若生鬼趣。彼念我故。當祭祀我由彼長夜有此欲樂。是故祭祀則到。非餘。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答應言二眼見色。所以者何。若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起淨識故。設合一眼。起如是識。開二眼時。亦起此識。則不應言二眼見色。然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便起淨識。是故應言二眼見色。如合覆損破壞亦爾。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亦爾。   諸過去彼一切不現耶。答應作四句。有過去非不現。謂如具壽鄔陀夷言。  一切結過去  從林離林來  樂出離諸欲  如金出山頂   有不現非過去。謂如有一。或以神通。或以咒術。或以藥物。或以如是生處得智。有所隱沒。令不顯現。有過去亦不現。謂所有行已起等起。已生等生。已轉現轉。已集已現。已過去。已盡滅。已離變。是過去。過去分。過去世攝。有非過去亦非不現。謂除前相。諸過去彼一切盡耶。答應作四句。有過去非盡。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有盡非過去。謂如佛言。此聖弟子。已盡地獄。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所有嶮惡趣坑。有過去亦盡。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有非過去亦非盡。謂除前相。復次若依結斷說者。有結過去非盡。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有結盡非過去。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過去亦盡。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非過去亦非盡。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諸過去彼一切滅耶。答應作四句。有過去非滅。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有滅非過去。謂依世俗。小街小舍。小器小眼。言是滅街。乃至滅眼。有過去亦滅。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有非過去亦非滅。謂除前相。復次若依結斷說者有結過去非滅。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有結滅非過去。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過去亦滅。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有結非過去亦非滅。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   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多心。謂此是苦耶。是一心此非苦耶。是第二心。於集滅道生疑亦爾。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答無。所以者何。謂於苦諦。若言此是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是苦。此心無疑。若言此非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非苦。此心無疑。於集滅道。應知亦爾。   雲何多名身。答謂多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假施設。是謂多名身。雲何多句身。答諸句能滿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如世尊說。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心  是諸佛教   如是四句。各能滿足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雲何多文身。答諸字眾。是謂多文身。如世尊說。  欲為頌本  文即是字  頌依於名  及造頌者   如佛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此有何義。答是訶責語。謂佛世尊。訶責弟子。稱言癡人。如今親教及軌範師。若有近住依止弟子。起諸過失。便訶責言。汝為愚癡。不明不善。世尊亦爾。訶諸弟子。稱言癡人。何故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答彼於世尊教誡教授。不隨義行。不隨順。不相續。復次彼於聖教。作愚癡事。空無有果。無出無味。無有勝利。違越佛教。於諸學處。不能受學。故佛訶彼。稱言癡人。有六因。謂相應因。乃至能作因。雲何相應因。答受與受相應法。為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為相應因。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三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為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為相應因。是謂相應因。雲何俱有因。答心與心所法。為俱有因。心所法與心。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身業語業。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不相應行。為俱有因。隨心轉不相應行與心。為俱有因。復次俱生四大種展轉為俱有因。是謂俱有因。雲何同類因。答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如善根。不善無記根亦爾。差別者。不善中除自界是謂同類因。雲何遍行因。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是謂遍行因。雲何異熟因。答諸心心所法。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心所法。與彼異熟。為異熟因。復次諸身語業。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身語業。與彼異熟。為異熟因。復次諸心不相應行。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不相應行。與彼異熟為異熟因。是謂異熟因。雲何能作因。答眼及色為緣生眼識。此眼識以彼眼色彼相應法。彼俱有法。及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一切法。為能作因。除其自性。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是謂能作因。   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隨增耶。答或隨增。或不隨增。雲何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未斷。及緣此心。雲何不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已斷。設隨眠於心隨增。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雲何由彼非餘。謂此心未斷。雲何由彼及餘。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苦所斷。見集所斷。隨眠所緣。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耶。答或當斷或不當斷。雲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雲何不當斷。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諸隨眠因何當斷。答因所緣。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耶。答如是。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若言此斷彼斷。俱不應理。答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因所緣故斷。由此斷故彼亦斷。設隨眠於心當斷。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雲何由彼非餘。謂心不染污修所斷。雲何由彼及餘。謂心染污。   雲何因境斷識。答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是謂因境斷識。於此識。幾隨眠隨增。答十九一心耶。答不爾。謂未離欲染。苦法智已生。集法智未生。若心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欲界見集所斷。七隨眠隨增。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若心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已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若心無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無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  緣起緣息依  心依無有愛  心脫依界想  此章願具說   一補特伽羅。於此生十二支緣起。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耶。答二過去。謂無明行。二未來。謂生老死。八現在。謂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如世尊說。無明緣行。取緣有。雲何無明緣行。雲何取緣有。答無明緣行者。此顯示業先餘生中。造作增長。得今有異熟及已受異熟。取緣有者。此顯示業現在生中。造作增長。得當有異熟。無明緣行。取緣有。何差別。答無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是謂差別。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無。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無。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有。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無。所以者何。無一有情。從久遠來。不於聖道謗言非道。先謗道已。彼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地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小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轉輪王業。由此因。由此緣。由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有城邑聚落人非人畜穀稼藥草樹木叢林增長滋茂。如是前心四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緣。復次若依因緣說者。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有。謂無明異熟。及染污行。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有。謂除初明諸餘無漏行。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無。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入息出息。當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答應言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如其所應。若入出息。但依身轉。不依心轉。則在無想定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若入出息。但依心轉。不依身轉。則無色界有情。入出息亦應轉。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轉。不如所應。則在卵□及母胎中。羯剌藍頞部曇閉屍鍵南。諸根未滿未熟。並在第四靜慮。入出息亦應轉。以入出息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及如所應。是故下從無間地獄上至遍淨。其中有情。諸根滿熟。入息出息。依身心轉。   如有色有情心相續依身轉。無色有情心相續依何轉耶。答依命根眾同分。及餘如是類。心不相應行。無有愛當言見所斷修所斷耶。答應言修所斷。有作是說。無有愛。或見所斷。或修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於見所斷法。無有而貪。雲何修所斷。謂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於此義中。無有愛。但應言修所斷。汝說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則不應說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汝等亦說。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善住龍王。琰魔鬼王。統攝鬼界諸有情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說。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說。則不應說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汝等亦說。諸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若預流者。不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則不應說諸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汝等亦說。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緣此起愛耶。答不爾。聽我所說。若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則應說預流者緣此起愛。若預流者。不緣此起愛。則不應說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作如是說。俱不應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無有名何法。答三界無常。如世尊說。心解脫貪瞋癡。何等心得解脫。有貪瞋癡心耶。離貪瞋癡心耶。答離貪瞋癡。心得解脫。有作是說。貪瞋癡相應心得解脫。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世尊亦說。苾芻當知。此日月輪。五翳所翳。不明不照。不廣不淨。何等為五。一雲二煙三塵四霧五曷邏呼阿素洛手如日月輪。非與五翳相合相應相雜彼翳未離。此日月輪。不明不照。不廣不淨。彼翳若離。此日月輪。明照廣淨。如是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何等心解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脫一切障。其事如何。答如無間道金剛喻定。將滅解脫道。盡智將生。若無間道金剛喻定。正滅解脫道。盡智正生。爾時名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脫一切障。未解脫心。當言解脫。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耶。答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若已解脫。不應言解脫。若解脫不應言已解脫。已解脫心。而言解脫。不應正理。今應問彼。如世尊說。  若斷愛無餘  如蓮華處水  苾芻捨此彼  如蛇脫故皮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答如是。汝何所欲。為已捨言捨未捨言捨耶。答已捨言捨。聽我所說。若已捨不應言捨。若捨不應言已捨。已捨而言捨。不應正理。又世尊說。  斷慢自善定  善心一切脫  一靜居不逸  越死到彼岸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答如是。汝何所欲。為已到言到未到言到耶。答已到言到。聽我所說。若已到不應言到。若到不應言已到。已到而言到。不應正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故於契經。應分別義。如世尊說。  獸歸林藪  鳥歸虛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依厭離染。依離染解脫。依解脫涅槃。雲何厭。答若於諸行無學厭惡違逆。是謂厭。雲何依厭離染。答若厭相應。無貪無等貪。無瞋無等瞋。無癡無等癡善根。是謂依厭離染。雲何依離染解脫。答若離染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是謂依離染解脫。雲何依解脫涅槃。答若貪永斷。瞋永斷。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依解脫涅槃。   如世尊說有三界。謂斷界離界滅界。雲何斷界。答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雲何離界。答愛結斷。名離界。雲何滅界。答諸餘順結法斷。名滅界。諸斷界是離界耶。答如是。設離界是斷界耶。答如是。諸斷界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斷界耶。答如是。諸離界是滅界耶。答如是。設滅界是離界耶。答如是。   如世尊說有三想。謂斷想離想滅想。雲何斷想。答除愛結餘結斷諸想解。名斷想。雲何離想。答愛結斷諸想解。名離想。雲何滅想。答諸餘順結法斷諸想解。名滅想。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二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愛敬納息第四  愛養敬力滅  涅槃蘊究竟  取遍知三歸  此章願具說   雲何愛。答諸愛等愛喜等喜。樂等樂。是謂愛。雲何敬。答諸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敬。雲何愛敬。答如有一類。於佛法僧。親教軌範。及餘隨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愛樂心悅。恭敬而住。若於是處。有愛及敬是謂愛敬。雲何供養。答此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雲何恭敬。答諸有恭敬有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恭敬。雲何供養恭敬。答如有一類。於佛法僧。親教軌範。及餘隨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施設供養恭敬而住。若於是處。有供養及恭敬。是謂供養恭敬。雲何身力。答諸身勇猛強健輕捷。能有所辦。是謂身力。雲何身劣。答諸身不勇不猛。不強不健。不輕不捷。無所能辦。是謂身劣。身力身劣。幾處攝。幾識識。答一處攝。謂觸處。二識識。謂身識及意識。如二力士相扠撲時。手腕纔交。互知強弱。又如強者執弱者持。力之勝劣。相知亦爾。   雲何擇滅。答諸滅是離繫。雲何非擇滅。答諸滅非離繫。雲何無常滅。答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無常滅。非擇滅。無常滅。何差別。答非擇滅者。不由擇力。解脫疫癘災橫愁惱種種魔事。行世苦法。非於貪慾調伏斷越。無常滅者。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二滅差別。   如契經說。有二涅槃界。謂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雲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雲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涅槃當言學耶無學耶。非學非無學耶。答涅槃應言非學非無學。有作是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得諸結斷。得獲觸證。雲何無學。謂無學得諸結斷。得獲觸證。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得諸結斷。得獲觸證。於此義中。涅槃但應言非學非無學。而汝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彼於四諦。未得現觀。修習現觀。得現觀已。證不還果。轉成學耶。答如是。又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後證不還果時。即彼離繫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證不還果。未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彼轉成無學耶。答如是。又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若彼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體常住故。未證阿羅漢果。無無學得。已名無學。不應正理。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彼轉成學耶。答如是。又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退阿羅漢果。無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復次涅槃不應先是非學非無學。後轉成學。先是學。後轉成無學。先是無學。復轉成學。又涅槃不應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若如是者。應成二分諸法。不決定故。應有雜亂。是則不應施設諸法性相決定。佛亦不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性。以涅槃恆是非學非無學諸法決定。無有雜亂。恆住自性。不捨自性。涅槃常住。無有變易。是故涅槃但應言非學非無學。   如契經說。彼成就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雲何無學戒蘊。答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雲何無學定蘊。答無學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雲何無學慧蘊。答無學正見智。雲何無學解脫蘊。答無學作意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雲何無學解脫智見蘊。答盡智無生智。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有何差別。答無學苦集智。是無學慧蘊。無學滅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復次無學苦集滅智是無學慧蘊。無學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復次無學苦集道智。是無學慧蘊。無學滅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是謂差別。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唯一究竟。無別究竟。此中何法名究竟耶。答世尊或時於道說究竟聲。或時於斷說究竟聲。於道說究竟聲者。如世尊說。  一類聰慢者  不能知究竟  彼不證道故  不調伏而死   於斷說究竟聲者。如世尊說。  已到究竟者  無怖無疑悔  永拔有箭故  彼住後邊身  此是最究竟  無上寂靜跡  清淨不死跡  諸相皆盡故   又契經說。有一梵志。名數目連。來詣佛所。請問佛曰。喬答摩尊。教授教誡。諸苾芻等。彼受教已。皆能證得最極究竟涅槃界不。世尊告曰。此事不定。一類能證。一類不能。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有諸外道。雖同施設斷知諸取。而彼不能具足施設。謂但施設斷知欲取見取戒取非我語取。此有何義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率爾說法。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世尊說法。非全無因。或少因故。復有說者。此言顯彼少分斷者。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異生亦有能斷少分。我語取故。然佛世尊。為天人等。無量大眾廣說法要。無倒開示。令隨類解。有諸外道。竊聞佛說蘊界處蓋念住乃至覺支等名。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諸外道。若有得聞欲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欲取。若有得聞見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見取。若有得聞戒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戒取。如多苾芻集在一處有諸外道。來作是言。如喬答摩。為諸弟子。宣說法要。謂作是說。汝等苾芻。應斷五蓋如是五蓋。能染污心。令慧力劣。損害覺分。障礙涅槃。於四念住。應善住心。於七覺支。應勤修習。我等亦能為諸弟子。說此法要。則喬答摩所說法要。與我何別。而今汝等獨歸彼耶。然彼外道。尚不能識五蓋名相。況能了達。住四念住。修七覺支。然竊佛語。故作是說。施設斷取。應知亦然。又如外道摩健地迦。不了自身。眾病所集。剎那不住苦空非我。來詣佛所。鼓腹而言。吾今此身。既無諸病。應知即是究竟涅槃。彼尚不知無病名相。況能了達究竟涅槃。然竊佛語。故作是說。施設斷取。應知亦然。何緣外道。但有施設斷知三取非我語取。答彼於長夜。執有真實。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彼既執有真實。我等寧肯施設斷我語取。說同施設斷知諸取。斯有何義。答是佛世尊。隨彼言說。如世尊說。彼諸外道。施設實有有情斷壞。然依勝義。無實有情。但隨彼言。而作是說。此亦如是。故無有過。如契經說。有二遍知。謂智遍知。及斷遍知。雲何智遍知。答諸智見明覺現觀。是謂智遍知。   雲何斷遍知。答諸貪永斷。瞋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斷遍知。世尊或時於智說遍知聲。或時於斷說遍知聲。於智說遍知聲者。如伽他說。  儒童賢寂靜  能益諸世間  有智能遍知  貪愛生眾苦  有智言應作  不作不應言  智者應遍知  有言無作者   於斷說遍知聲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當為汝說。所遍知法。遍知自性。能遍知者。所遍知法。謂五取蘊。遍知自性。謂貪永斷。瞋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能遍知者。謂阿羅漢。諸漏永盡不執如來死後有等。不應記法。   諸歸依佛者。何所歸依。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佛陀。歸依彼所有無學成菩提法。名歸依佛。諸歸依法者。何所歸依。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達磨。歸依如是愛盡離滅涅槃。名歸依法。   諸歸依僧者。何所歸依。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僧伽。歸依彼所有學無學成僧伽法。名歸依僧。   雜蘊第一中無慚納息第五  黑白二根心  掉悔惛睡夢  蓋無明不共  此章願具說   雲何無慚。答諸無慚無所慚無異慚。無羞無所羞無異羞。無敬無敬性。無自在無自在性。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謂無慚。   雲何無愧。答諸無愧無所愧無異愧。無恥無所恥無異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是謂無愧。無慚無愧。有何差別。答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如是差別。   雲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   雲何愧。答諸有愧。有所愧有異愧。有恥有所恥有異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怖畏。是謂愧。慚愧何差別。答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深見怖畏是愧。如是差別。   雲何增上不善根。答諸不善根。能斷善根及離欲染時。最初所捨。雲何微俱行不善根。答諸不善根離欲染時。最後所捨。由捨彼故。名離欲染。雲何欲界增上善根。答菩薩入正性離生時。所得欲界現觀邊世俗智。及如來得盡智時。所得欲界無貪無瞋無癡善根。雲何微俱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由捨彼故。名斷善根。   諸心過去彼心變壞耶。答諸心過去。彼心皆變壞。有心變壞。彼心非過去。謂未來現在貪瞋相應心。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設被怨賊鋸解汝身。或諸支節。汝等於彼。心勿變壞。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心變壞。及出惡言。於自所求。深為障礙。又世尊說。汝等苾芻。於妙欲境。不應發起變壞之心。諸心染著彼心變壞耶。答諸心染著。彼心皆變壞。有心變壞。彼心非染著。謂過去貪不相應心。及未來現在瞋相應心。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設被怨賊廣說乃至。於自所求。深為障礙。   雲何掉舉。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輕躁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雲何惡作。答諸心燋灼懊變惡作。心追悔性。是謂惡作。諸心有掉舉彼心惡作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心有掉舉非惡作相應。謂無惡作心有躁動性。有心有惡作非掉舉相應。謂無染污心有追悔性。有心有掉舉亦惡作相應。謂染污心有追悔性。有心無掉舉亦非惡作相應。謂除前相。   雲何惛沈。答諸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調柔。心不調柔。身□□□□□傖M‥□撦□¥嫗銦慰D飽澎\□|諢□□∣□   雲何睡眠。答諸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是謂睡眠。諸心有惛沈彼心睡眠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心有惛沈非睡眠相應。謂無睡眠心有惛沈性。有心有睡眠非惛沈相應。謂無染污心有睡眠性。有心有惛沈亦睡眠相應。謂染污心有睡眠性。有心無惛沈亦非睡眠相應。謂除前相睡眠。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睡眠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雲何不善。謂不善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雲何無記。謂無記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   夢中當言福增長耶。非福增長耶。非福非非福增長耶。答夢中應言或福增長。或非福增長。或非福。非非福增長。福增長者。如有夢中佈施作福受持齋戒。或餘隨一福相續轉。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故妄語。飲諸酒。或餘隨一非福相續轉。非福非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非福非非福相續轉。夢名何法。答諸睡眠時。心心所法。於所緣轉。彼覺已隨憶。能為他說我已夢見如是如是事。是謂夢。   如契經說。有五蓋。為五蓋攝諸蓋。為諸蓋攝五蓋答諸蓋攝五蓋。非五蓋攝諸蓋。不攝何等。謂無明蓋。如世尊說。  無明蓋所覆  愛結所繫縛  愚智俱感得  如是有識身   諸蓋彼覆耶。答應作四句。有蓋非覆。謂過去未來五蓋。有覆非蓋。謂除五蓋。諸餘煩惱現在前。有蓋亦覆。謂五蓋隨一現在前。有非蓋非覆。謂除前相。諸欲界繫。無明隨眠。彼一切不善耶。答諸不善無明隨眠。皆欲界繫。有欲界繫無明隨眠非不善。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諸色無色界繫無明隨眠。彼一切無記耶。答諸色無色界繫。無明隨眠。皆是無記。有無記無明隨眠。非色無色界繫。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諸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彼皆是遍行耶。答諸是遍行無明隨眠。皆見苦集所斷有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諸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彼皆非遍行耶。答諸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皆非遍行。有非遍行無明隨眠。非見滅道所斷。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   雲何不共無明隨眠。答諸無明於苦不了。於集滅道不了。雲何不共掉舉纏。答無不共掉舉纏。   雜蘊第一中相納息第六  二三相同異  老死無常強  三相一剎那  此章願具說   色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色耶非色耶。答應言非色。非色法生住老無常。當言非色耶色耶。答應言非色。有見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見耶無見耶。答應言無見。無見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見耶有見耶。答應言無見。有對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對耶無對耶。答應言無對。無對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對耶有對耶。答應言無對。有漏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漏耶無漏耶。答應言有漏。無漏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漏耶有漏耶。答應言無漏。有為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為耶無為耶。答應言有為。無為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為耶有為耶。答應言無為法。無生住老無常。過去法生住老無常。當言過去耶未來現在耶。答應言過去。未來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未來耶過去現在耶。答應言未來。現在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現在耶過去未來耶。答應言現在。善法生住老無常。當言善耶不善無記耶。答應言善不善法生住老無常。當言不善耶善無記耶。答應言不善。無記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記耶善不善耶。答應言無記。欲界繫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欲界繫耶色無色界繫耶。答應言欲界繫。色界繫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色界繫耶欲無色界繫耶。答應言色界繫。無色界繫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色界繫耶。欲色界繫耶。答應言無色界繫。學法生住老無常。當言學耶無學非學非無學耶。答應言學。無學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學耶學非學非無學耶。答應言無學。非學非無學法生住老無常。當言非學非無學耶學無學耶。答應言非學非無學。見所斷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見所斷耶修所斷不斷耶。答應言見所斷。修所斷法生住老無常。當言修所斷耶見所斷不斷耶。答應言修所斷。不斷法生住老無常。當言不斷耶見修所斷耶。答應言不斷。   雲何老。答諸行向背熟變相。是謂老。雲何死。答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同分。移轉壞沒。捨壽□饑□飀□妣□記□□□c□□館□□□□□□裀□□吟□□P□□□□□館□□裀□□□褽奷U埤□□覭□龍□裀□馱□□隉慼慼慼慼憫u□埤□□□稀檢□□□□稀檢□□□□逆□鞳慼慼慼撳J□飯□□□□□逆□唌慼慼慼樁e□埤□□槄□覕埤□□□送□□□□逆□鞳慼慼慼慼樁e□埤□□□誇送模□□□□僚姏i吟□埤□   如世尊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一剎那中。雲何起。答生。雲何盡。答無常。雲何住異。答老。   雜蘊第一中無義納息第七  無義念無相  知法輪漏盡  多欲足滿養  此章願具說   如世尊說。  修諸餘苦行  當知無義俱  彼不獲利安  如陸揮船棹   何故世尊。作如是說。修餘苦行無義俱耶。答彼行趣死近死至死。非如是苦行能超越死故。又世尊說。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   雲何名住。對面念耶。答修觀行者。繫念眉間。或觀青淤。或觀膀脹。或觀膿爛。或觀破壞。或觀異赤。或觀被食。或觀分離。或觀白骨。或觀骨瑣。此等名為住對面念。又世尊說。大目乾連。底沙梵天。不說第六無相住者耶。   雲何名第六無相住者耶。答隨信行。隨法行。名為第六無相住者。所以者何。此二無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設。在此在彼。若苦法智忍。若苦法智。廣說乃至。若道類智忍。以此無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設在此在彼。故名第六無相住者。   如契經說。佛轉法輪。憍陳那等苾芻。見法地神藥叉。舉聲遍告。世尊。今在婆羅□斯仙人鹿苑。三轉法輪。具十二相。為彼地神有正智見。知佛轉法輪。苾芻見法不。答無。彼雲何知。答信世尊故。謂佛起世俗心。我轉法輪。苾芻見法。由是彼知。或佛告他。我轉法輪。苾芻見法故。彼得聞。或從大德天仙所聞。或彼尊者憍陳那等。起世俗心。佛轉法輪。我等見法。由是彼知。或彼告他。地神得聞。又契經說。有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三十三天。數數雲集善法堂中。稱說某處有某尊者。或彼弟子。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正信出家。勤修聖道。諸漏已盡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法中。能自通達。證具足住。又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為彼諸天有正智見。知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盡不。答無。彼雲何知。答信世尊故。謂佛起世俗心。是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由是彼知。或佛告他。是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故彼得聞。或從大德天仙所聞。或彼尊者。起世俗心。我已漏盡得阿羅漢。由是彼知。或彼告他。諸天得聞。   如契經說。摩揭陀國。諸輔佐臣。或是化法調伏。或是法隨法行。雲何彼名化法調伏。雲何彼名法隨法行。答若在天中。而見法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而見法者。名法隨法行。復次若不受持戒。而見法者。名化法調伏。若受持戒。而見法者。名法隨法行。雲何多欲。答諸欲已欲當欲。是謂多欲。雲何不喜足。答諸不喜不等喜。不遍喜。不已喜。不當喜。是謂不喜足。多欲不喜足何差別。答於未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希求尋索思慕方便。是謂多欲。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復希復欲復樂復求。是謂不喜足。如是差別。雲何少欲。答諸不欲不已欲不當欲。是謂少欲。   雲何喜足。答諸喜等喜遍喜。已喜當喜。是謂喜足。少欲喜足何差別。答於未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不希不求不尋不索不思慕不方便。是謂少欲。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床座醫藥及餘資具。諸不復希不復欲。不復樂不復求。是謂喜足。如是差別。雲何難滿。答諸重食重噉多食多噉大食大噉。非少能濟。是謂難滿。雲何難養。答諸饕餮極饕餮。耽極耽。嗜極嗜。好咀嚼。好嘗啜。選擇而食。選擇而噉。非趣能濟。是謂難養。難滿難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雲何易滿答諸不重食。不重噉。不多食。不多噉。不大食。不大噉。少便能濟。是謂易滿。雲何易養。答諸不饕餮。不極饕餮。不耽不極耽不嗜。不極嗜。不好咀嚼。不好嘗啜。不選擇而食。不選擇而噉。趣得便濟。是謂易養。易滿易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   雜蘊第一中思納息第八  思尋掉等別  愚知憍慢害  多行根性邪  此章願具說   雲何思。答諸思等思增思。思性思類。心行意業。是謂思。雲何慮。答諸慮等慮增慮。稱量籌度觀察。是謂慮。思慮何差別。答思者業。慮者慧。是謂差別。雲何尋。答諸心尋求辯了顯示。推度搆畫。分別性。分別類。是謂尋。雲何伺。答諸心伺察。隨行隨轉。隨流隨屬。是謂伺。尋伺何差別。答心粗性名尋。心細性名伺。是謂差別。雲何掉舉。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躁動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雲何心亂。答諸心散亂流蕩不住。非一境性。是謂心亂。掉舉心亂。有何差別。答不寂靜相名掉舉。非一境相名心亂。是謂差別。   雲何無明。答三界無智。雲何不正知。答非理所引慧。汝說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有正知而妄語者。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耶。答如是。又何所欲。無有正知而妄語耶。答不爾。應聽我語。若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者。則應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若不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者。則不應言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諸有正知而妄語。彼皆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作如是說。俱不應理。應詰彼言。諸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耶。答如是。汝何所欲。諸有正知而妄語者。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耶。答如是。又何所欲。無有正知而妄語耶。答不爾。應聽我說。若言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諸有正知而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者。則應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若不說無有正知而妄語者。則不應言一切無明皆不正知相應。諸有正知而妄語。皆無明趣。無明所纏。失念不正知故而妄語。作如是說。亦俱不應理。雲何憍。答諸憍醉極醉悶極悶。心傲逸。心自取。是謂憍。雲何慢。答諸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是謂慢。憍慢何差別。答若不方他。染著自法。心傲逸相。名憍。若方於他。自舉恃相。名慢。是謂差別。若起增上慢。我見苦是苦或見集是集。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得諦順忍。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顯了是苦。集現觀邊者。於集忍樂顯了是集。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便作是念。我於苦見是苦。或於集見是集。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苦。或即緣集。若起增上慢。我見滅是滅。或見道是道。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得諦順忍。滅現觀邊者。於滅忍樂顯了是滅。道現觀邊者。於道忍樂顯了是道。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便作是念。我於滅見是滅。或於道見是道。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生已盡。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生已盡。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生。若起增上慢。我梵行已立。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梵行已立。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所作已辦。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已斷隨眠。已害煩惱。已吐結。已盡漏。所作已辦。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不受後有。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即緣有。雲何自謂卑而起慢耶。答如有一類。見他勝己。種姓族類。財位技藝。及田宅等。作是念言。彼少勝我。我少劣彼。然劣於他。多百千倍。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是名自謂卑而起慢。   如契經說。若起欲尋恚尋害尋。或自害。或害他。或俱害。雲何欲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燋心燋。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雲何欲尋害他。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觀視他妻。彼夫見已。心生瞋忿。結恨愁惱。如是害他。雲何欲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貪纏故。污奪他妻。彼夫覺已。遂於其妻。及於其人。打縛斷命。或奪財寶。如是俱害。雲何恚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雲何恚尋害他。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斷害他命。如是害他。雲何恚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瞋纏故。斷害他命。亦復被他斷害其命。如是俱害。雲何害尋自害。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燋心燋。復由此緣。當受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雲何害尋害他。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如是害他。雲何害尋俱害。答如有一類。起害纏故。打縛於他。亦復被他之所打縛。如是俱害。   智多耶境多耶。答境多非智。所以者何。智亦境故。智多耶識多耶。答識多非智。所以者何。諸智皆識相應。非諸識皆智相應。忍相應。識非智相應故。有漏行多耶。無漏行多耶。答有漏行多。非無漏行。所以者何。有漏行攝十處二處。少分無漏行。唯攝二處少分故。雲何行圓滿。答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雲何護圓滿。答無學根律儀。雲何異生性。答若於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諸非得已非得當非得。是謂異生性。此異生性。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應言無記。何故異生性非善耶。答善法。或由加行故得。或由餘緣故得。無設加行求作異生。又斷善時。善法皆捨。得諸善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是善性者。斷善根者。應非異生。何故異生性非不善耶。答離欲染時。不善皆捨。得不善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是不善者。諸異生離欲染。應非異生。此異生性。當言欲界繫耶。色界繫耶。無色界繫耶。答應言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何故異生性。非唯欲界繫耶。答欲界沒生無色界時。欲界法皆捨。得欲界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唯欲界繫者。諸異生欲界沒生無色界。應非異生。何故異生性非唯色界繫耶。答色界沒生無色界時。色界法皆捨。得色界法不成就性。若異生性。唯色界繫者。諸異生色界沒生無色界。應非異生。何故異生性非唯無色界繫耶。答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聖道起先辦欲界事。後合辦色無色界事。是故異生性。非唯無色界繫。此異生性。當言見所斷耶修所斷耶。答應言修所斷。何故異生性非見所斷耶。答見所斷法皆染污。異生性不染污故。又世第一法正滅。苦法智忍正生。爾時捨三界異生性。得彼不成就性。非於爾時見所斷法而有捨故。異生性名何法。答三界不染污。心不相應行。諸法邪見相應。彼法邪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邪見相應非邪思惟。謂邪見相應邪思惟。及餘邪思惟不相應邪見相應法。有法邪思惟相應非邪見。謂邪思惟相應邪見。及餘邪見不相應邪思惟相應法。有法邪見相應亦邪思惟。謂除邪見相應邪思惟。及除邪思惟相應邪見。諸餘邪見邪思惟相應法。有法非邪見相應亦非邪思惟。謂邪見不相應邪思惟。邪思惟不相應邪見。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諸法邪見相應彼法邪精進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邪見相應非邪精進。謂邪見相應邪精進。有法邪精進相應非邪見。謂邪見及餘邪見不相應邪精進相應法。有法邪見相應亦邪精進。謂除邪見相應邪精進。諸餘邪見相應法。有法非邪見相應亦非邪精進。謂邪見不相應邪精進。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以邪見對邪精進。以邪見對邪念邪定亦爾。如以邪見對邪精進邪念邪定。以邪思惟對邪精進邪念邪定亦爾。諸法邪精進相應彼法邪念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邪精進相應非邪念。謂邪念。有法邪念相應非邪精進。謂邪精進。有法邪精進相應亦邪念。謂邪精進邪念相應。法有法非邪精進相應亦非邪念。謂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以邪精進對邪念。以邪精進對邪定亦爾。如以邪精進對邪念邪定。以邪念。對邪定亦爾。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三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  三結等性熟  斷見有根繫  是在具成緣  此章願具說   有三結。謂有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四瀑流。謂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四軛。謂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身繫。謂貪慾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身繫。五蓋。謂貪慾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五結。謂貪結。瞋結。慢結。嫉結。慳結。五順下分結。謂貪慾順下分結。瞋恚順下分結。有身見順下分結。戒禁取順下分結。疑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謂色貪順上分結。無色貪順上分結。掉舉順上分結。慢順上分結。無明順上分結。五見。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六愛身。謂眼觸所生愛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謂欲貪隨眠。瞋恚隨眠。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九十八隨眠。謂欲界繫。三十六隨眠。色無色界繫。各三十一隨眠。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不善。幾無記。答三結中。一無記。二應分別。謂戒禁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三不善根。唯不善。三漏中。一無記。二應分別。謂欲漏。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無明漏。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四瀑流中。一無記。三應分別謂欲瀑流。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見瀑流。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三見。是不善。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五見。是無記。無明瀑流。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如四瀑流。四軛。亦爾四取中。一無記。三應分別。謂欲取。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見取。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二見。是不善。欲界二見。色無色界四見。是無記。戒禁取。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四身繫中。二不善。二應分別。謂戒禁取。此實執身繫。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五蓋唯不善。五結中。三不善。二應分別。謂貪慢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五順下分結中。二不善。一無記。二應分別。謂戒禁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五順上分結。唯無記。五見中。二無記。三應分別。謂邪見見取戒禁取。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六愛身中。二不善。四應分別。謂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梵世是無記。意觸所生愛身。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七隨眠中。二不善。一無記。四應分別。謂慢疑隨眠。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隨眠。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見隨眠。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三見。是不善。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五見。是無記。九結中。三不善。六應分別。謂愛慢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結。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見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一見。是不善。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三見。是無記。九十八隨眠中。三十三不善。六十四無記。一應分別。謂欲界見苦所斷無明隨眠。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異熟。幾無異熟。答諸不善有異熟。諸無記無異熟。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答三結中。有身見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斷。若有身見。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苦忍斷。是見所斷。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如有身見結。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疑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斷。若戒禁取疑。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斷。是見所斷。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如戒禁取疑結四瀑流軛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繫中。戒禁取。此實執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疑結。五見中。邪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見取疑結。亦爾。貪不善根。修為前行。有二句。或修所斷。或見修所斷。若貪不善根。學見跡諸智斷。是修所斷。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如貪不善根瞋癡不善根。三漏中。欲漏。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四取中。欲取。四身繫中。貪慾瞋恚身繫。五蓋中。除惡作疑餘蓋。五結中。瞋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慾瞋恚結。七隨眠中。欲貪瞋恚隨眠。九結中。恚結亦爾。有漏無明漏。見為前行。有三句。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見修所斷。若有漏無明漏。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斷。是見所斷。若有漏無明漏。學見跡諸智斷。是修所斷。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如有漏無明漏。四瀑流軛中。有無明瀑流軛。四取中。我語取。五結中。貪慢結。六愛身中。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有貪慢無明隨眠。九結中。愛慢無明結亦爾。惡作蓋修所斷。如惡作蓋。五結中。嫉慳結。五順上分結。六愛身中。前五愛身。九結中。嫉慳結亦爾。疑蓋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九十八隨眠中。二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苦所斷。乃至幾修所斷答三結中。有身見結。見苦所斷。如有身見結。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結有二種。或見苦所斷。或見道所斷。如戒禁取結。四取中。戒禁取。四身繫中。戒禁取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結。五見中。戒禁取亦爾。疑結有四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見道所斷。如疑結。四瀑流軛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四身繫中。此實執身繫。五蓋中。疑蓋。五順下分結中。疑結。五見中。邪見見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見取疑結亦爾。三不善根有五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修所斷。如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軛中。除見餘瀑流軛。四取中。欲取我語取。四身繫中。貪慾瞋恚身繫。五蓋中。除惡作疑餘蓋。五結中。貪瞋慢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慾瞋恚結。六愛身中。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除見疑餘隨眠。九結中。愛恚慢無明結亦爾。惡作蓋。修所斷。如惡作蓋。五結中。嫉慳結。五順上分結。六愛身中。前五愛身。九結中。嫉慳結亦爾。九十八隨眠中。二十八見苦所斷。十九見集所斷。十九見滅所斷。二十二見道所斷。十修所斷。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幾非見。答三結中。二見。一非見。三不善根非見。三漏中。一非見。二應分別。謂欲漏。或見。或非見。欲界五見是見。餘非見。有漏或見。或非見。色無色界五見是見。餘非見。四瀑流軛中。一見。三非見。四取。四身繫中。俱二見。二非見。五蓋五結。俱非見。五順下分結中。二見。三非見。五順上分結非見。五見是見。六愛身非見。七隨眠中。一見六非見。九結中。二見七非見。九十八隨眠中。三十六是見。六十二非見。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答三結三種。三不善根。及欲漏。有尋有伺。有漏無明漏。除欲瀑流軛取。餘瀑流軛取。三種欲瀑流軛。及欲取。有尋有伺。餘三取。及三身繫。有尋有伺。餘二身繫。三種五蓋。及三結。有尋有伺。餘二結。及三順下分結三種。餘二順下分結。有尋有伺。五順上分結中。無色貪。無尋無伺。餘四及五見三種。前五愛身。及欲貪瞋隨眠。有尋有伺。第六愛身。及餘五隨眠三種。九結中瞋嫉慳結。有尋有伺。餘六三種。九十八隨眠中。欲界三十六。有尋有伺。色界三十一三種。無色界三十一。無尋無伺。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樂根相應。幾苦喜憂捨根相應。答三結中。有身見。戒禁取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三不善根中。貪不善根。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瞋不善根。三根相應。除樂喜根。癡不善根。及欲漏無明漏。五根相應。有漏三根相應。除苦憂根。四瀑流軛中。欲無明瀑流軛。五根相應。有瀑流軛。三根相應。除苦憂根。見瀑流軛。四根相應。除苦根。四取中欲取。五根相應見取。四根相應。除苦根。戒禁我語取。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瞋恚身繫。三根相應。除樂喜根。餘三身繫。及貪慾蓋。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瞋恚蓋。三根相應。除樂喜根。惛沈掉舉蓋。五根相應。睡眠蓋。三根相應。除樂苦根。惡作疑蓋。二根相應。謂憂捨根。五結中。貪慢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瞋結三根相應。除樂喜根。嫉結二根相應。謂憂捨根。慳結二根相應。謂喜捨根。五順下分結中。瞋恚結。三根相應。除樂喜根。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餘三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五順上分結中。無色貪結。一根相應。謂捨根。餘四結。及四見。三根相應。除苦憂根。邪見四根相應。除苦根。六愛身中。前五愛身。二根相應。謂樂捨根。第六愛身。及欲有貪慢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瞋恚隨眠。三根相應。除樂喜根。見疑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無明隨眠。五根相應。九結中。愛慢取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恚結三根相應。除樂喜根。無明結。五根相應。見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嫉結二根相應。謂憂捨根。慳結二根相應。謂喜捨根。九十八隨眠中。欲界四見慢。及見所斷貪。二根相應。謂喜捨根。疑及見所斷瞋。二根相應。謂憂捨根。邪見及見所斷無明。三根相應。除樂苦根。修所斷貪。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瞋三根相應。除樂喜根。無明五根相應。色界三十一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無色界三十一隨眠。一捨根相應。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三結三種。三不善根。及欲漏。欲界繫。有漏二種。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無明漏三種。欲瀑流軛。及欲取。欲界繫。有瀑流軛。及我語取。二種。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瀑流軛。及餘二取三種。四身繫中。貪慾瞋恚。及五蓋欲界繫。餘二身繫三種。五結中貪慢。及三順下分結三種。餘三結。及貪慾瞋恚。順下分結。欲界繫。五順上分結中。色貪色界繫。無色貪無色界繫。餘三結二種。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五見及第六愛身三種。眼耳身觸所生愛身二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鼻舌觸所生愛身。欲界繫。七隨眠中。欲貪瞋恚。欲界繫。有貪二種。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隨眠三種。九結中。恚嫉慳結。欲界繫。餘結三種。九十八隨眠中。三十六。欲界繫。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   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耶。答應作四句。有結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謂纏所纏色界沒。起欲界中有。及惡魔住梵世。纏所纏故。訶拒如來。有結在欲界彼結非墮欲界。謂纏所纏欲界沒。起色界中有及住欲界。色無色界結現在前。有結墮欲界彼結亦在欲界。謂纏所纏欲界沒。起欲界中有生有。及住欲界。欲界結現在前。有結非墮欲界彼結亦非在欲界。謂纏所纏色界沒。起色界中有生有。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色界。及住色界。色無色界結現在前。住無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諸結墮色界彼結在色界耶。答應作四句。有結墮色界彼結非在色界。謂纏所纏欲界沒。起色界中。有及住欲界。色界結現在前。有結在色界彼結非墮色界。謂纏所纏色界沒。起欲界中有。及惡魔住梵世纏所纏故。訶拒如來。及住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有結墮色界彼結亦在色界。謂纏所纏色界沒。起色界中有生有。及住色界。色界結現在前。有結非墮色界亦非在色界。謂纏所纏欲界沒。起欲界中有生有。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欲界。及住欲界。欲無色界結現在前。住無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諸結墮無色界彼結在無色界耶。答諸結在無色界。彼結墮無色界。有結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謂住欲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諸結非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耶。答應作四句。翻上應知。諸結非墮色界彼結非在色界耶。答應作四句。翻上應知。諸結非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耶。答如是。有結非在無色界彼結非不墮無色界。謂住欲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具見世尊弟子。諸色未斷彼色繫耶。答如是。設色繫彼色未斷耶。答如是。諸受想行識未斷彼受想行識繫耶。答如是。有受想行識繫彼受想行識非未斷謂家家。或一來。或一間。欲界修所斷。上中品結。已斷遍知。彼相應受想行識。下品結繫。   具見世尊弟子。諸色已斷。彼色離繫耶。答如是。設色離繫彼色已斷耶。答如是。諸受想行識已斷。彼受想行識離繫耶。答諸受想行識離繫。彼受想行識已斷。有受想行識已斷非離繫。謂家家。或一來。或一間。欲界修所斷上中品結。已斷遍知。彼相應受想行識。下品結繫。   有五補特伽羅。謂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此五補特伽羅。於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成就。幾不成就。答隨信行。於三結。苦類智未已生皆成就。苦類智已生。二成就。一不成就。於三不善根。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皆不成就。於三漏。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二成就。一不成就。於四瀑流軛取。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三成就。一不成就。於四身繫。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於五蓋。未離欲染。道法智未已生。皆成就。道法智已生。四成就。一不成就已離欲染。皆不成就。於五結。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二成就。三不成就。於五順下分結。未離欲染。苦類智未已生。皆成就。苦類智已生。四成就。一不成就。已離欲染。苦類智未已生三成就。二不成就。苦類智已生。二成就。三不成就。於五順上分結。未離色染。皆成就。已離色染。四成就。一不成就。於五見。苦類智未已生。皆成就。苦類智已生。三成就。二不成就。於六愛身。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未離梵世染。四成就。二不成就。已離梵世染。一成就。五不成就。於七隨眠。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五成就。二不成就。於九結。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六成就。三不成就。於九十八隨眠。未離欲染。苦法智未已生。皆成就。苦法智已生。苦類智未已生。欲界見苦所斷。皆不成就。餘皆成就。苦類智已生。集法智未已生。三界見苦所斷。皆不成就。餘皆成就。集法智已生。集類智未已生。三界見苦所斷。及欲界見集所斷。皆不成就。餘皆成就。集類智已生。滅法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所斷。皆不成就。餘皆成就。滅法智已生。滅類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所斷。及欲界見滅所斷。皆不成就。餘皆成就。滅類智已生。道法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皆不成就。餘皆成就。道法智已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及欲界見道所斷。皆不成就。餘皆成就。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苦類智未已生欲界一切不成就。餘皆成就。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已生。欲界一切。及色無色界見苦所斷不成就。餘皆成就。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已生。欲界一切。及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成就。餘皆成就。滅類智已生。欲界一切。色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不成就。餘皆成就。已離色染。苦類智未已生。欲色界一切。不成就。餘皆成就。滅類智已生。集類智未已生。欲色界一切。及無色界。見苦所斷。不成就。餘皆成就。集類智已生。滅類智未已生。欲色界一切。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成就。餘皆成就。滅類智已生。欲色界一切。及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不成就。餘皆成就。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於三結。皆不成就。於三不善根。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皆不成就。於三漏。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二成就。一不成就。於四瀑流軛。未離欲染。三成就。一不成就。已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於四取。未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已離欲染。一成就。三不成就。於四身繫。未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已離欲染。皆不成就。於五蓋。未離欲染。四成就。一不成就。已離欲染。皆不成就。於五結。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二成就。三不成就。於五順下分結。未離欲染。二成就。三不成就。已離欲染。皆不成就。於五順上分結。未離色染。皆成就。已離色染。四成就。一不成就。此於五見。皆不成就於六愛身。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未離梵世染。四成就。二不成就。已離梵世染。一成就。五不成就。於七隨眠。未離欲染。五成就。二不成就。已離欲染。三成就。四不成就。於九結。未離欲染。六成就。三不成就。已離欲染。三成就。六不成就。於九十八隨眠。未離欲染。十成就。八十八不成就。已離欲染。未離色染。六成就。九十二不成就。已離色染。三成就。九十五不成就。如信勝解見至亦爾。身證於三結三不善根。皆不成就。於三漏。二成就。一不成就。於四瀑流軛。二成就。二不成就。於四取。一成就。三不成就。於四身繫及五蓋。皆不成就。於五結。二成就。三不成就。於五順下分結。皆不成就。於五順上分結。四成就。一不成就。於五見。皆不成就。於六愛身。一成就。五不成就。於七隨眠。三成就。四不成就。於九結。三成就。六不成就。於九十八隨眠。三成就。九十五不成就。   有身見與有身見為幾緣。有身見與戒禁取。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為幾緣。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與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為幾緣。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與有身見。乃至無色界修所斷慢隨眠為幾緣。答有身見。與有身見。為或四三二一緣。雲何四。如有身見無間。起有身見。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四緣。雲何三。如有身見無間。起有身見。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所緣。或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有身見。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等無間。雲何二。如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有身見。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二緣。謂因增上。雲何一。後生有身見。與前生有身見。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未來有身見。與過去現在有身見。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未來現在有身見。與過去有身見。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欲界有身見。與色無色界有身見。為一增上。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有身見。若作等無間。為等無間增上。不作等無間。一增上。色界有身見。與無色界有身見。為一增上。無色界有身見。與色界有身見。若作等無間。為等無間增上。不作等無間一增上。如有身見。與有身見。應知有身見。與餘一切非遍行。餘一切非遍行。與一切非遍行。一切遍行。與一切非遍行亦爾。有身見與戒禁取。為或四三二一緣。雲何四。如有身見無間起戒禁取。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四緣。雲何三。如有身見無間起戒禁取。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所緣。或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戒禁取。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等無間。雲何二。如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戒禁取。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二緣。謂因增上。雲何一。後生有身見。與前生戒禁取。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未來有身見。與過去現在戒禁取。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未來現在有身見。與過去戒禁取。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欲界有身見。與色無色界戒禁取。為一增上。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戒禁取。若作所緣。非等無間。為所緣增上。若作等無間非所緣。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若作等無間及所緣。為等無間所緣增上。不作等無間及所緣。一增上。色界有身見。與無色界戒禁取。為一增上。無色界有身見。與色界戒禁取。若作所緣。非等無間。為所緣增上。若作等無間。非所緣。為等無間增上。若作等無間及所緣。為等無間所緣增上。不作等無間及所緣。一增上。如有身見。與戒禁取。應知。有身見。與餘一切遍行。一切遍行與一切遍行。餘一切非遍行。與一切遍行亦爾。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一  結一行歷六  小大七攝有  依繫道遍知  此章願見說   有九結。謂愛結。乃至慳結。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恚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愛結繫。或有愛結繫。無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未斷。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慢結繫耶。答如是。設有慢結繫。復有愛結繫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無明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愛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愛結繫。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無明結未斷。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見結繫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愛結繫無見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或有見結繫。無愛結繫。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見結未斷。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或有二俱不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無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無二結繫。具見世尊弟子。於見所斷法。無二結繫。已離欲染。於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如對見結。對疑結亦爾。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取結繫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愛結繫。無取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或有取結繫。無愛結繫。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取結未斷。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法。有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法。有二結繫。或有二俱不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無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無二結繫。具見世尊弟子。於見所斷法。無二結繫。已離欲染。於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嫉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愛結繫。或有愛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未斷。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如愛結對後作一行。慢結對後作一行亦爾。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慢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慢結繫。或有慢結繫。無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慢結未斷。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無明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恚結繫。謂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無明結未斷。於色無色界法。有無明結未斷。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見結繫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恚結繫。無見結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或有見結繫無恚結繫。謂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見結未斷。於色無色界法。有見結未斷。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或有二俱不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並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並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已離欲染於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如對見結。對疑結亦爾。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取結繫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恚結繫。無取結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或有取結繫。無恚結繫。謂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取結未斷。於色無色界法。有取結未斷。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見滅道所斷法。有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見道所斷法有二結繫。或有二俱不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已離欲染。於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嫉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恚結繫。或有恚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有恚結未斷。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四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二   若於此事。有無明結繫。亦有見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見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見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如對見結。對疑結亦爾。若於此事。有無明結繫。亦有取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取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取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若於此事。有無明結繫。亦有嫉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無明結未斷。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若於此事。有見結繫。亦有取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見結繫。必有取結繫。或有取結繫。無見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取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取結未斷。若於此事。有見結繫。亦有疑結繫耶。答應作四句。或有見結繫。無疑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見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見結未斷。或有疑結繫。無見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疑結相應法。有疑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疑結相應法。有疑結未斷。或有二俱繫。謂具結者。於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或有二俱不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見滅道所斷見疑一結不相應法。並於修所斷法。無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見道所斷見疑二結不相應法。並於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具見世尊弟子。於見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已離欲染。於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若於此事。有見結繫。亦有嫉結繫耶。答應作四句。或有見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見結未斷。或有嫉結繫。無見結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或有二俱不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並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並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已離欲染。於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如見結對後作一行。疑結對後作一行亦爾。若於此事。有取結繫。亦有疑結繫耶。答若於此事。有疑結繫。必有取結繫。或有取結繫。無疑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疑結不相應法。有取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疑結不相應法。有取結未斷。若於此事。有取結繫。亦有嫉結繫耶。答應作四句。或有取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取結未斷。或有嫉結繫。無取結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或有二俱不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已離欲染。於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若於此事。有嫉結繫。亦有慳結繫耶。答如是。設有慳結繫。復有嫉結繫耶。答如是。   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耶。答如是。設有未來。復有過去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復有過去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未來愛結繫。亦有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復有未來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復有過去耶。答若前生未斷即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即不繫。若於此事。有未來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耶。答或有未來。無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愛結未斷。而前未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或有未來及過去。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不現在前。或有未來及現在。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或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亦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復有未來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現在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耶。答未來必繫。過去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設有過去未來。復有現在耶。答若現在前。如愛結歷六。應知。恚慢嫉慳非遍行。無明結歷六亦爾。若於此事。有過去見結繫。亦有未來耶。答如是。設有未來。復有過去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過去見結繫。亦有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復有過去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未來見結繫。亦有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復有未來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過去見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復有過去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未來見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耶。答過去必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復有未來耶。答如是。若於此事。有現在見結繫。亦有過去未來耶。答如是。設有過去未來。復有現在耶。答若現在前。如見結歷六。應知。取疑遍行無明結歷六亦爾。   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恚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設有過去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恚結繫耶。答若未斷。設有未來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恚結繫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恚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無恚結前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恚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無恚結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現在恚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有恚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恚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恚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未斷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恚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恚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未斷。而無恚結前生。設生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設有過去未來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恚結繫。無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未斷。而前未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現在恚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未來恚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而無恚結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設有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如對恚結。對嫉結慳結亦爾。差別者。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無過去未來現在嫉結慳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慢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設有過去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慢結繫耶。答如是。設有未來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慢結繫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慢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慢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無慢結前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慢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無慢結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現在慢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慢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慢結繫耶。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慢結繫耶。答未來必繫。過去若前生未斷則繫。苦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設有過去未來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慢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慢結繫。無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無慢結前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未來慢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無慢結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現在慢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而無前生。設生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慢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設有過去未來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無明結繫耶。答如是。設有過去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無明結繫耶。答如是。設有未來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無明結繫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無明結繫耶。答過去必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無明結繫耶。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無明結繫耶。答如是。設有過去未來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繫耶。答過去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設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見結繫耶。答若未斷。設有過去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見結繫耶。答若未斷。設有未來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見結繫耶。答若現在前。設有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見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而見結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見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見結未斷。而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亦有見結現在前。設有過去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見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而見結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見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見結未斷。而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見結現在前。設有未來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見結繫耶。答若未斷。設有過去未來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耶。答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而見結已斷。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未來見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見結未斷。而不現在前。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亦有見結現在前。設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如對見結。對取結疑結亦爾。如愛結對後作小七。乃至嫉結對慳結。隨其所應。作小七亦爾。如小七。大七亦爾。差別者。以二對一。乃至以八對一。如過去愛等為首有七。乃至過去未來現在愛等為首。亦各有七。如是應知。有七七句。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於九十八隨眠中。一一攝幾隨眠。答一切應分別。謂三結中。有身見結攝三。戒禁取結攝六。疑結攝十二。三不善根中。貪瞋不善根。各攝五。癡不善根攝四。一少分。三漏中。欲漏攝三十一。有漏攝五十二。無明漏攝十五。四瀑流中。欲瀑流攝十九。有瀑流攝二十八。見瀑流攝三十六。無明瀑流攝十五。如四瀑流。四軛亦爾。四取中。欲取攝二十四。見取攝三十。戒禁取攝六。我語取攝三十八。四身繫中。貪慾瞋恚身繫。各攝五。戒禁取身繫攝六。此實執身繫攝十二。五蓋中。貪慾瞋恚蓋。各攝五。疑蓋攝四。餘蓋無所攝。五結中。貪慢結。各攝十五。瞋結攝五。嫉慳結無所攝。五順下分結中。貪慾瞋恚結。各攝五。有身見結攝三。戒禁取結攝六。疑結攝十二。五順上分結中。色貪結攝一少分。無色貪結攝一少分。掉舉結無所攝。慢結攝二少分。無明結攝二少分。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各攝三。邪見見取。各攝十二。戒禁取攝六。六愛身中。眼耳身觸所生愛身。各攝二少分。鼻舌觸所生愛身。各攝一少分。意觸所生愛身。攝十三。二少分。七隨眠中。欲貪瞋恚隨眠。各攝五。有貪隨眠攝十。慢無明隨眠。各攝十五。見隨眠攝三十六。疑隨眠攝十二。九結中。愛慢無明結。各攝十五。恚結攝五。見取結。各攝十八。疑結攝十二。嫉慳結。無所攝。九十八隨眠中。欲界有身見。攝欲界有身見。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攝無色界修所斷無明。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三結三不善根。互不相攝。三結三漏。三結二漏。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四瀑流。三結三瀑流。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如對四瀑流。對四軛亦爾。三結四取。三結一取。三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四身繫。一結一身繫。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五蓋。一結少分一蓋。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五結。互不相攝。三結五順下分結。三結三順下分結。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五順上分結。互不相攝。三結五見。二結二見。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六愛身。互不相攝。三結七隨眠。三結一隨眠一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九結。三結一結二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三結九十八隨眠。三結二十一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如是乃至九結九十八隨眠。七結九十八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令欲有相續。幾令色有相續。幾令無色有相續。答一切應分別。謂三結令三有相續。三不善根。及欲漏。令欲有相續。有漏令色無色有相續。無明漏令三有相續。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令欲有相續。有瀑流軛。令色無色有相續。見無明瀑流軛。令三有相續。四取中。欲取令欲有相續。見戒禁取令三有相續。我語取令色無色有相續。四身繫中。初二令欲有相續。後二令三有相續。五蓋令欲有相續。五結中。貪慢結令三有相續。餘三結令欲有相續。五順下分結中。初二令欲有相續。後三令三有相續。五順上分結中。色貪令色有相續。無色貪令無色有相續。餘三令色無色有相續。五見令三有相續。六愛身中。眼耳身觸所生愛身。令欲色有相續。鼻舌觸所生愛身。令欲有相續。意觸所生愛身。令三有相續。七隨眠中。欲貪瞋恚。令欲有相續。有貪令色無色有相續。餘四令三有相續。九結中。嫉恚慳結。令欲有相續。餘六結令三有相續。九十八隨眠中。欲界三十六。令欲有相續。色界三十一。令色有相續。無色界三十一。令無色有相續。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答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三不善根及欲漏。依未至滅。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滅。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依未至滅。有無明瀑流軛。或依七。或依未至滅。見瀑流軛。或依四。或依未至滅。四取中。欲取依未至滅。見戒禁取。或依四。或依未至滅。我語取。或依七。或依未至滅。四身繫中。初三依未至滅。後二或依四。或依未至滅。五蓋依未至滅。五結中。貪慢結。或依七。或依未至滅。餘三結。依未至滅。五順下分結中。初二依未至滅。後三或依四。或依未至滅。五順上分結中。色貪或依四。或依未至滅。餘四或依七。或依未至滅。五見或依四。或依未至滅。六愛身中。鼻舌觸所生愛身。依未至滅。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或依初。或依未至滅。意觸所生愛身。或依七。或依未至滅。七隨眠中。欲貪瞋恚。依未至滅。有貪慢無明。或依七。或依未至滅。見疑或依四。或依未至滅。九結中。愛慢無明。或依七。或依未至滅。恚嫉慳。依未至滅。見取疑。或依四。或依未至滅。九十八隨眠中。欲界三十六。依未至滅。色界三十一。及無色界。見所斷。或依四。或依未至滅。無色界修所斷。或依七。或依未至滅。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耶。答諸結過去。彼結已繫。有結已繫。彼結非過去。謂結未來現在已繫。諸結未來彼結當繫耶。答應作四句。有結未來彼結非當繫。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不當退。有結當繫彼結非未來。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當退。有結未來彼結亦當繫。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當退。有結非未來彼結亦非當繫。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不當退。及現在結。諸結現在。彼結今繫耶。答諸結現在。彼結今繫。有結今繫。彼結非現在。謂結過去未來今繫。   諸用此道。斷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答還得彼結繫。諸用此道。斷色無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答還得彼結繫。有九遍知。謂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一遍知。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二遍知。欲界見滅所斷結盡。第三遍知。色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第四遍知。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五遍知。色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六遍知。五順下分結盡。第七遍知。色愛結盡。第八遍知。一切結盡。第九遍知。為九遍知攝一切遍知。為一切遍知攝九遍知。答一切攝九。非九攝一切。不攝何等。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三界見苦所斷結盡。非九所攝。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無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   有八補特伽羅。一預流向。二預流果。三一來向。四一來果。五不還向。六不還果。七阿羅漢向。八阿羅漢果。此八補特伽羅。   於九遍知。幾成就。幾不成就。答預流向。或不成就。或成就一二三四五。謂苦法智忍。乃至集法智忍位。不成就。集法智集類智忍位。成就一。集類智滅法智忍位。成就二。滅法智滅類智忍位。成就三。滅類智道法智忍位。成就四。道法智道類智忍位。成就五。預流果成就六。一來向。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若從預流果。趣一來果者。及一來果。成就六。不還向。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若從一來果。趣不還果者。成就六。不還果。成就一。謂五順下分結盡。阿羅漢向。或成就一。或成就二。謂未離色染者。成就一。已離色染者。成就二。阿羅漢果。成就一。謂一切結盡。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五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  頓漸繫離繫  果攝七成三  死生不六種  此章願具說   三界各有二部結。謂見修所斷。於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有。謂已離欲染異生。從離欲染退時。及色無色界沒。生欲界時。頗有頓離繫耶。答有。謂異生離欲染時。頗有漸得繫耶。答無。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於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有。謂已離色染異生。從離色染退時。及無色界沒。生欲色界時。頗有頓離繫耶。答有。謂異生離色染時。頗有漸得繫耶。答無。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於無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無。頗有頓離繫耶。答無。頗有漸得繫耶。答無。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不還阿羅漢果。或無處。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處。無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無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有五部結。謂見苦所斷結。乃至修所斷結。見苦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見集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見滅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見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有九部結。謂苦法智所斷結。乃至修所斷結。苦法智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苦類智。乃至道法智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道類智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有十五部結。謂三界各有五部。見苦所斷結。乃至修所斷結。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不還阿羅漢果。或無處。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處。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無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一一盡。何果攝。答三結中。有身見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如三結中有身見盡應知。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盡亦爾。戒禁取疑盡。四沙門果攝。如三結中戒禁取疑盡應知。四瀑流軛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繫中。戒禁取。此實執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疑。五見中。邪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見取疑結盡亦爾。三不善根盡。不還阿羅漢果攝。或無處。如三不善根盡。應知。三漏中。欲漏。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四取中欲取。四身繫中。貪慾瞋恚五蓋中前四蓋。五結中瞋嫉慳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慾瞋恚。六愛身中。鼻舌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欲貪瞋恚。九結中。恚嫉慳結盡亦爾。有漏無明漏盡。阿羅漢果攝。如有漏無明漏盡。應知。四瀑流軛中。有無明瀑流軛。四取中。我語取。五結中。貪慢結。五順上分結中。除色貪餘四。六愛身中。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有貪無明慢。九結中。愛慢無明結盡亦爾。疑蓋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色貪順上分結盡。阿羅漢果攝。或無處。如色貪順上分結盡。應知。眼耳身觸所生愛身盡亦爾。九十八隨眠中。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欲界修所斷隨眠盡。不還阿羅漢果攝。或無處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色界修所斷隨眠盡。阿羅漢果攝。或無處。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無色界修所斷隨眠盡。阿羅漢果攝。   預流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預流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一來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處。一來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不還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處。不還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不還果。阿羅漢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處。阿羅漢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欲界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處。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色界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   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無色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   諸預流者所成就學法。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有為預流果。已得不失。雲何不攝。答諸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設法預流果攝。此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有為預流果。雲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預流果。諸一來者。所成就學法。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有為一來果。已得不失。雲何不攝。答諸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設法一來果攝。此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有為一來果。雲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一來果。諸不還者。所成就學法。此法不還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有為不還果。已得不失。雲何不攝。答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設法不還果攝。此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答有為不還果。雲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不還果。諸阿羅漢所成就無學法。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如是。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學法耶。答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無學。答有為阿羅漢果。雲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阿羅漢果。   諸預流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有為無為預流果。已得不失。雲何不攝。答諸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並預流者所成就非擇滅。設法預流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諸一來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有為無為一來果。已得不失。雲何不攝。答諸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並一來者所成就非擇滅。設法一來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諸不還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不還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有為無。為不還果。已得不失。雲何不攝。答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並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設法不還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諸阿羅漢所成就無漏法。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雲何攝。答有為無為阿羅漢果。已得不失。雲何不攝。答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   諸法預流者成就。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預流者成就非預流果攝。謂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並預流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有法預流果攝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已失。有法預流者成就亦預流果攝。謂預流果已得不失。有法非預流者成就亦非預流果攝。謂除前相。諸法一來者成就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一來者成就非一來果攝。謂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並一來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有法一來果攝非一來者成就。謂一來果未得已失。有法一來者成就亦一來果攝。謂一來果已得不失。有法非一來者成就亦非一來果攝。謂除前相。諸法不還者成就。此法不還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不還者成就非不還果攝。謂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並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有法不還果攝非不還者成就。謂不還果未得已失。有法不還者成就亦不還果攝。謂不還果已得不失。有法非不還者成就亦非不還果攝。謂除前相。諸法阿羅漢成就。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阿羅漢成就非阿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有法阿羅漢果攝非阿羅漢成就。謂阿羅漢果未得已失。有法阿羅漢成就亦阿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果已得不失。有法非阿羅漢成就亦非阿羅漢果攝。謂除前相。   諸在欲界死生者。皆受欲有耶。答應作四句。有在欲界死生非受欲有。謂欲界沒。起色界中有。有受欲有非在欲界死生。謂色界沒。起欲界中有。有在欲界死生亦受欲有。謂欲界沒。起欲界中有生有。有非在欲界死生亦非受欲有。謂色界沒。生色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色界。諸在色界死生者。皆受色有耶。答應作四句。有在色界死生非受色有。謂色界沒。起欲界中有。有受色有非在色界死生。謂欲界沒。起色界中有。有在色界死生亦受色有。謂色界沒。起色界中有生有。有非在色界死生亦非受色有。謂欲界沒。生欲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慾界。諸在無色界死生者。皆受無色有耶。答諸在無色界死生者。皆受無色有。有受無色有非在無色界死而在無色界生。謂欲色界沒。生無色界。諸在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諸在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三。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聖者。諸在無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二。謂無色界異生聖者。   諸非在欲界死生者。皆非受欲有耶。答應作四句。有非在欲界死生非不受欲有。謂色界沒。起欲界中有。有非受欲有非不在欲界死生。謂欲界沒。起色界中有。有非在欲界死生亦非受欲有。謂色界沒。生色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有非不在欲界死生亦非不受欲有。謂欲界沒。起欲界中有生有。諸非在色界死生者。皆非受色有耶。答應作四句。有非在色界死生非不受色有。謂欲界沒。起色界中有。有非受色有非不在色界死生。謂色界沒。起欲界中有。有非在色界死生亦非受色有。謂欲界沒。生欲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慾界。有非不在色界死生亦非不受色有。謂色界沒。起色界中  有生有。諸非在無色界死生者。皆非受無色有耶。答諸非在無色界死生者。皆非受無色有。有非受無色有非不在無色界死而非在無色界生。謂無色界沒。生欲色界。諸非在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五。謂欲界異生。色無色界異生聖者。諸非在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六。謂三界異生聖者。諸非在無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   頗有欲界死不生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頗有欲界死不生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頗有欲界死不生無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頗有色界死不生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頗有色界死不生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頗有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頗有無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頗有無色界死不生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頗有無色界死不生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諸欲界死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六。謂三界異生聖者。諸欲界死不生色界者。有幾耶。答六。謂三界異生聖者。諸欲界死不生無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諸色界死不生色界者。有幾耶。答五。謂欲界異生。色無色界異生聖者。諸色界死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五。謂欲界異生。色無色界異生聖者。諸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者。有幾耶。答三。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聖者。諸無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者。有幾耶。答二。謂欲色界異生。諸無色界死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無色界異生聖者。欲色界異生。諸無色界死不生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無色界異生聖者。欲色界異生。   頗有欲界死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頗有色界死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頗有無色界死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諸欲界死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諸色界死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三。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聖者。諸無色界死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二。謂欲色界異生。   頗有未離欲染命終不生欲界耶。答有。謂起欲界中有。頗有未離色染命終不生欲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中有。頗有未離無色染命終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諸未離欲染命終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二。謂欲界異生聖者。諸未離色染命終不生欲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諸未離無色染命終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此中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幾結繫耶。答異生九十八隨眠隨增。九結繫。聖者十隨眠隨增。六結繫。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幾結繫耶。答異生六十二隨眠隨增。六結繫。聖者六隨眠隨增。三結繫。無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幾結繫耶。答異生三十一隨眠隨增。六結繫。聖者三隨眠隨增。三結繫。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一  四十二隨增  二緣無間有  根成不知證  此章願具說   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五取蘊。六界。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善不善無記法。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四諦。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八智。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三結。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四軛。四取。四身繫。五蓋。五結。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五見。六愛身。七隨眠。九結。九十八隨眠。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於九十八隨眠中。一一有幾隨眠隨增耶。答眼根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耳鼻舌身根亦爾。女根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男苦根亦爾。命根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信等五根亦爾。意根一切隨眠隨增。捨根亦爾。樂根色界一切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喜根色界一切欲界。除無漏緣疑。及彼相應無明。餘一切隨眠隨增。憂根欲界一切隨眠隨增。三無漏根。無隨眠隨增。眼耳鼻舌身色聲觸眼耳身識界。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眼耳鼻舌身色聲觸處。色蘊色取蘊前五界。有色有見有對法亦爾。香味鼻舌識界。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香味處亦爾。意法意識界。一切隨眠隨增。意法處後四蘊後四取蘊識界。無色無見無對有漏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非學非無學法亦爾。無漏無為法。無隨眠隨增。學無學無斷法亦爾。善及修所斷法。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不善及欲界繫法。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記法。色無色界一切。欲界二部。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色界繫法。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界繫法。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見所斷法。見所斷一切隨眠隨增。苦集諦一切隨眠隨增。滅道諦無隨眠隨增。法類苦集滅道智三三摩地亦爾。四靜慮色界。一切隨眠隨增。四無量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前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他心智亦爾。四無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後五解脫。後二遍處。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世俗智。除無漏緣見。餘一切隨眠隨增。三重三摩地。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有身見結。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有身見順下分結。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結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隨增戒禁取。及戒禁取。身繫順下分結。戒禁取亦爾。疑結見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疑順下分結。疑隨眠疑結亦爾。貪瞋不善根。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前二身繫。前二蓋瞋結。前二順下分結。前二隨眠恚結亦爾。癡不善根欲界除無漏緣無明。餘一切隨眠隨增。欲漏欲界一切隨眠隨增。欲瀑流軛。取惛沈睡眠掉舉蓋亦爾。有漏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有瀑流軛我語取亦爾。無明漏除無漏緣無明。餘一切隨眠隨增。無明瀑流軛。無明隨眠無明結亦爾。見瀑流軛。見所斷有漏緣。及見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見取邪見見隨眠見結亦爾。此實執身繫。見所斷有漏緣。隨眠隨增。見取取結亦爾。惡作蓋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嫉慳結。鼻舌觸所生愛身嫉慳結亦爾。疑蓋欲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疑相應無漏緣無明。隨眠隨增。貪慢結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意觸所生愛身慢隨眠愛慢結亦爾。   色貪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色貪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後三順上分結。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有貪隨眠。色無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欲界見苦所斷隨眠。欲界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欲界見集所斷隨眠。欲界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欲界見滅所斷隨眠。欲界見滅所斷除無漏緣。不共無明。餘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欲界見道所斷隨眠。欲界見道所斷。除無漏緣。不共無明。餘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欲界修所斷隨眠。欲界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色無色界五部隨眠。廣說亦爾。差別者。應說自界。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於九十八隨眠中。一一有幾隨眠隨增耶。答眼根緣識。欲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三界四部。耳鼻舌身根亦爾。女根緣識。欲界三部。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四部。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男苦根亦爾。命根緣識。三界三部。緣緣識。三界四部。意根緣識。緣緣識。有為緣。捨根亦爾。樂根緣識。欲界四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欲無色界四部。色界有為緣。喜根緣識。欲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欲色界有為緣。無色界四部。憂根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信等五根。緣識緣緣識。三界四部。三無漏根緣識。三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三界四部。眼耳鼻舌身色聲觸界緣識。欲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三界四部。眼耳鼻舌身色聲觸處。色取蘊。前五界。有見有對法亦爾。香味鼻舌識界緣識。欲界三部。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四部。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香味處亦爾。眼耳身識界緣識。欲色界三部。緣緣識欲色界四部。無色界二部。及遍行意界意識界。緣識緣緣識。有為緣意處。後四蘊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亦爾。法界緣識。三界一切緣緣識。有為緣法處。無色無見無對善法亦爾。色蘊緣識。欲色界四部。無色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三界四部。有色法亦爾。後四取蘊。緣識有漏緣緣識。有為緣識界。有漏法。見所斷法亦爾。無漏法緣識。三界三部。及遍行。緣緣識。有為緣。無斷法亦爾。無為法緣識。三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有為緣。不善法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欲界繫法亦爾。無記法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四部。色無色界有為緣。色界繫法緣識。欲界三部。色界有漏緣。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四部。無色界繫法緣識。欲色界三部。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界四部。無色界有為緣。學無學法緣識。三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三界四部。非學非無學法緣識。三界四部。及見道所斷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修所斷法緣識。三界三部緣緣識。三界四部。苦集諦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世俗智亦爾。滅諦緣識。三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有為緣。道諦緣識。三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三界四部。苦集滅道智。及三三摩地亦爾。四靜慮緣識。欲界四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欲無色界四部。色界有為緣。慈悲捨無量緣識。欲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亦爾。喜無量緣識。欲色界三部。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界四部。無色界二部。及遍行。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亦爾。前三無色緣識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界四部。無色界有為緣。非想非非想處緣識。欲色界三部。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界四部。無色界有為緣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解脫緣識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後二解脫。及後二遍處緣識。三界三部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法智緣識。欲界二部。及遍行。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四部。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類智緣識。色無色界二部。及遍行。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他心智緣識。欲色界四部。無色界二部。及遍行緣緣識。三界四部。三重三摩地緣識。三界三部緣緣識。三界四部。有身見結緣識。三界三部緣緣識。三界四部有身見。順下分結。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結緣識。三界三部。及見道所斷。有漏緣緣緣識。三界四部。戒禁取。及戒禁取身繫。戒禁取。順下分結。戒禁取亦爾。疑結緣識。有漏緣緣緣識。有為緣。無明漏瀑流軛見取此實執身繫。貪慢結疑。順下分結。邪見見取意觸所生愛身慢無明見疑隨眠愛慢無明見取疑結亦爾。三不善根。及欲漏緣識欲界有漏緣。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欲瀑流軛取前二身繫除惡作餘蓋瞋結。前二順下分結。欲貪瞋恚隨眠恚結亦爾。有漏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有為緣有瀑流軛我語取有貪隨眠亦爾。惡作蓋緣識欲界三部。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四部。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嫉慳結鼻舌觸所生愛身嫉慳結亦爾。色貪順上分結緣識。欲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後四順上分結緣識。三界三部。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眼耳身觸所生愛身緣識。欲色界三部。緣緣識。欲色界四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欲界見苦集及修所斷隨眠緣識。欲界三部。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四部。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欲界見滅所斷隨眠緣識。欲界三部。及見滅所斷有漏緣。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欲界見道所斷隨眠緣識。欲界三部。及見道所斷有漏緣。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四部。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色界見苦集及修所斷隨眠緣識。欲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色界見滅所斷隨眠緣識。欲色界三部。及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四部。色界見道所斷隨眠緣識。欲色界三部。及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無色界見苦集及修所斷隨眠緣識。三界三部。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緣識。三界三部。及無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界四部。無色界有為緣。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緣識。三界三部。及無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緣。緣識欲界三部。色無色界四部。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六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二   意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於三界十五部心中。一一等無間。生幾心耶。答意根等無間生十五心。捨及信等五根亦爾。樂根等無間。生十一心。苦根等無間。生五心。憂根亦爾。喜根等無間。生十心。未知當知根等無間。不生心。已知具知根等無間。生三心。眼耳身識界等無間。生十心。鼻舌識界等無間。生五心。不善法亦爾。意法意識界等無間。生十五心。意法處。後四蘊。後四取蘊。識界無色。無見無對。有漏有為法。現在善無記。三界繫非學非無學。見修所斷法亦爾。無漏法等無間。生三心。學無學無斷法亦爾。過去法等無間。生二心。未來法不生心。苦集諦等無間。生十五心。四靜慮。四無色。世俗智亦爾。道諦等無間。生三心。類苦集滅道智。三三摩地亦爾。四無量等無間。生六心。第一第二第四第五解脫。前四勝處。他心智亦爾。第三第六第七解脫等無間。生五心。後四勝處。十遍處亦爾。第八解脫。不生心。法智等無間。生二心。三結等無間。生十五心。有無明漏。有見無明瀑流軛。後三取。後二身繫。貪慢結。後三順下分結。後四順上分結。五見。意觸所生愛身。後五隨眠。愛等六結亦爾。三不善根。及欲漏等無間。生五心。欲瀑流軛。取前二。身繫五蓋瞋嫉慳結。前二順下分結。鼻舌觸所生愛身。欲貪瞋恚隨眠恚嫉慳結亦爾。色無色貪順上分結等無間。生十心。後四順上分結等無間。生三心。眼耳身觸所生愛身亦爾。欲界三十六隨眠等無間。生五心。色界三十一隨眠等無間。生十心。無色界三十一隨眠等無間。生十五心。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眼根所增隨眠具三。耳鼻舌身命意樂喜信等五根所增隨眠亦爾。女根所增隨眠。有尋有伺。男苦憂根所增隨眠亦爾。眼耳鼻舌身色聲觸意法意識界所增隨眠具三。眼耳鼻舌身色聲觸意法處五蘊五取蘊六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善無記色界繫非學非無學見修所斷法所增隨眠亦爾。香味鼻舌識界所增隨眠。有尋有伺。香味處不善欲界繫法所增隨眠亦爾。眼耳身識界所增隨眠。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無色界繫法所增隨眠。無尋無伺。苦集諦所增隨眠具三。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他心世俗智三重三摩地所增隨眠亦爾。初靜慮所增隨眠。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後三靜慮所增隨眠。無尋無伺。四無色後六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所增隨眠亦爾。三結所增隨眠具三。有無明漏後三瀑流軛取後二身繫貪慢結後三順下分結除無色貪餘四順上分結五見第六愛身後五隨眠愛等六結所增隨眠亦爾。三不善根所增隨眠。有尋有伺。欲漏瀑流軛取前二身繫五蓋瞋嫉慳結前二順下分結鼻舌觸所生愛。身初二隨眠恚嫉慳結所增隨眠亦爾。無色貪所增隨眠。無尋無伺。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所增隨眠。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欲界三十六隨眠所增隨眠。有尋有伺。色界三十一隨眠所增隨眠具三。無色界三十一隨眠所增隨眠。無尋無伺。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所增隨眠。當言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相應耶。答應言眼根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耳鼻舌身命樂捨信等五根所增隨眠亦爾。女根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樂苦根。男喜憂根所增隨眠亦爾。意根所增隨眠。五根相應苦根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樂根。眼耳鼻舌身及意識界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眼耳鼻舌身處見所斷法所增隨眠亦爾。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識意法界所增隨眠。五根相應。色聲香味觸意法處五蘊五取蘊六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繫非學非無學修所斷法所增隨眠亦爾。色界繫法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無色界繫法所增隨眠捨根相應。苦集諦所增隨眠。五根相應。世俗智所增隨眠亦爾。初靜慮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慈悲捨無量他心智所增隨眠亦爾。第二靜慮所增隨眠。喜捨根相應。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所增隨眠亦爾。第三靜慮所增隨眠。樂捨根相應。第四靜慮所增隨眠。捨根相應。四無色後六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所增隨眠亦爾。三重三摩地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三結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貪不善根見瀑流軛取戒禁取貪慾戒禁取此實執身繫。貪慾蓋貪慢結貪慾有身見戒禁取疑。順下分結五見六愛身欲貪慢見疑隨眠愛慢見取疑結所增隨眠亦爾。瞋不善根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樂根。瞋恚身繫瞋恚蓋瞋恚結瞋恚順下分結瞋恚隨眠恚結所增隨眠亦爾。癡不善根所增隨眠。五根相應。欲無明漏瀑流軛欲取惛沈掉舉蓋無明隨眠結所增隨眠亦爾。有漏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有瀑流軛我語取色貪掉舉慢無明順上分結有貪隨眠所增隨眠亦爾。睡眠惡作疑蓋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樂苦根。嫉慳結及九結中嫉慳結所增隨眠亦爾。無色貪所增隨眠。捨根相應。欲界見所斷一切及修所斷慢隨眠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樂苦根。欲界修所斷貪隨眠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欲界修所斷瞋隨眠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樂根。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所增隨眠。五根相應。色界三十一隨眠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無色界三十一隨眠所增隨眠。捨根相應。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答眼根色界及欲界。已得不失成就。無色界及欲界未得已失不成就。耳鼻舌根亦爾。身根欲色界成就無色界不成就。女男根欲界已得不失成就。色無色界及欲界未得已失不成就。命意捨根一切有情皆成就。樂根遍淨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苦根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不成就。喜根極光淨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憂根未離欲染成就。已離欲染不成就。信等五根。不斷善根成就。已斷善根不成就。三無漏根。已得不失成就。未得已失不成就。眼耳鼻舌界。色界及欲界已得不失成就。無色界及欲界未得已失不成就。眼耳鼻舌處亦爾。身色聲觸界。欲色界成就。無色界不成就。身色聲觸處色取蘊前五界有見有對法欲色界繫法亦爾。香味鼻舌識界。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不成就。香味處亦爾。眼耳身識界。梵世以下及生上三靜慮現在前成就。不現在前及無色界不成就。意法意識界。一切有情皆成就。意法處後四蘊四取蘊識界。無色無見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法過去未來現在無記無色界繫非學非無學修所斷無斷法亦爾。色蘊欲色界及無色界聖者成就。無色界異生不成就。有色法亦爾。善法不斷善根成就。已斷善根不成就。不善法未離欲染成就。已離欲染不成就。學無學法已得不失成就。未得已失不成就。見所斷法道類智未已生成就。已生不成就。苦集諦一切有情皆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世俗智亦爾。滅諦已得不失成就。未得已失不成就。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他心智亦爾。道諦已得成就。未得不成就。法類苦集滅道智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亦爾。初靜慮梵世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第二靜慮極光淨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第三靜慮遍淨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第四靜慮廣果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空無邊處空無邊處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識無邊處識無邊處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無所有處無所有處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有身見結苦類智未已生成就。已生不成就。有身見順下分結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疑結道類智未已生成就。已生不成就。見瀑流軛取戒禁取後二身繫戒禁取疑順下分結後三見見疑隨眠見取疑結亦爾。三不善根未離欲染成就。已離欲染不成就。欲漏瀑流軛取前二身繫前四蓋瞋嫉慳結前二順下分結鼻舌觸所生愛身欲貪瞋恚隨眠恚嫉慳結亦爾。有無明漏未離無色染成就。已離無色染不成就。有無明瀑流軛我語取貪慢結後四順上分結意觸所生愛身有貪慢無明隨眠愛慢無明結亦爾。疑蓋未離欲染異生及未離欲染聖者道法智未已生成就。已離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欲染聖者道法智已生不成就。色貪順上分結未離色染成就。已離色染不成就。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未離梵世染成就。已離梵世染不成就。欲界見苦所斷隨眠未離欲染異生。及未離欲染聖者苦法智未已生成就。已離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欲染聖者苦法智已生不成就。欲界見集所斷隨眠未離欲染異生。及未離欲染聖者集法智未已生成就。已離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欲染聖者集法智已生不成就。欲界見滅所斷隨眠未離欲染異生。及未離欲染聖者滅法智未已生成就。已離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欲染聖者滅法智已生不成就。欲界見道所斷隨眠未離欲染異生。及未離欲染聖者道法智未已生成就。已離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欲染聖者道法智已生不成就。欲界修所斷隨眠未離欲染成就。已離欲染不成就。色界見苦所斷隨眠未離色染異生。及未離色染聖者苦類智未已生成就。已離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色染聖者苦類智已生不成就。色界見集所斷隨眠未離色染異生。及未離色染聖者集類智未已生成就。已離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色染聖者集類智已生不成就。色界見滅所斷隨眠未離色染異生。及未離色染聖者滅類智未已生成就。已離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色染聖者。滅類智已生不成就。色界見道所斷隨眠未離色染異生。及未離色染聖者道類智未已生成就。已離色染異生聖者。及未離色染聖者道類智已生不成就。色界修所斷隨眠未離色染成就。已離色染不成就。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苦類智未已生成就。已生不成就。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集類智未已生成就。已生不成就。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滅類智未已生成就。已生不成就。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道類智未已生成就。已生不成就。無色界修所斷隨眠未離無色染成就。已離無色染不成就。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得遍知時。於九十八隨眠中。幾隨眠得遍知。於九結中。幾結盡。答眼根得遍知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耳鼻舌身根亦爾。女男根得遍知時欲愛盡。異生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苦憂根亦爾。命根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意捨信等根亦爾。樂根得遍知時。遍淨愛盡。即樂根得遍知無結盡。喜根得遍知時。極光淨愛盡。即喜根得遍知無結盡。眼耳鼻舌身色聲觸界。得遍知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眼耳鼻舌身色聲觸處色蘊色取蘊前五界有色有見有對法色界繫法亦爾。香味鼻舌識界。得遍知時。欲愛盡。異生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香味處不善欲界繫法亦爾。眼耳身識界。得遍知時。梵世愛盡。即眼耳身識界。得遍知無結盡。意法意識界。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意法處後四蘊四取蘊識界無色無見無對有漏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善無記無色界繫非學非無學修所斷法亦爾。見所斷法。得遍知時。未離色愛者。道類智現在前十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已離色愛者道類智現在前七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苦集諦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非想非非想處後二解脫世俗智三重三摩地亦爾。初靜慮得遍知時。梵世愛盡。即初寂慮得遍知無結盡。第二靜慮得遍知時。極光淨愛盡。即第二靜慮得遍知無結盡。喜無量初解脫前四勝處亦爾。第三靜慮得遍知時。遍淨愛盡。即第三靜慮得遍知無結盡。第四靜慮得遍知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他心智亦爾。空無邊處得遍知時。空無邊處愛盡。即空無邊處。得遍知無結盡。空無邊處解脫遍處亦爾。識無邊處。得遍知時。識無邊處愛盡。即識無邊處。得遍知無結盡。識無邊處解脫遍處亦爾。無所有處。得遍知時。無所有處愛盡。即無所有處。得遍知無結盡。無所有處解脫亦爾。有身見結。得遍知時。苦類智現在前未離色染者。十八隨眠。得遍知無結盡。已離色染者九隨眠。得遍知無結盡。有身見順下分結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疑結得遍知時。道類智現在前。未離色染者。十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已離色染者七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見瀑流軛取戒禁取後二身繫後二順下分結後三見見疑隨眠見取疑結亦爾。三不善根及欲漏得遍知時。欲愛盡。異生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欲瀑流軛取前二身繫前四蓋瞋嫉慳結前二順下分結鼻舌觸所生愛身欲貪瞋恚隨眠恚嫉慳結亦爾。有漏無明漏。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有無明瀑流軛我語取貪慢結後四順上分結意觸所生愛身有貪慢無明隨眠愛慢無明結亦爾。疑蓋得遍知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道法智現在前八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色貪得遍知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眼耳身觸所生愛身。得遍知時。梵世愛盡。即三愛身。得遍知無結盡。欲界見苦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苦法智現在前十隨眠。得遍知無結盡。欲界見集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集法智現在前七隨眠。得遍知無結盡。欲界見滅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滅法智現在前七隨眠。得遍知無結盡。欲界見道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道法智現在前八隨眠。得遍知無結盡。欲界修所斷隨眠。得遍知時。欲愛盡。異生三十六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聖者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苦類智現在前十八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集類智現在前十二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滅類智現在前十二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道類智現在前十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色界修所斷隨眠。得遍知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得遍知時。苦類智現在前。未離色染者十八隨眠。得遍知無結盡。已離色染者九隨眠。得遍知無結盡。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得遍知時。集類智現在前。未離色染者十二隨眠。得遍知無結盡。已離色染者六隨眠。得遍知無結盡。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得遍知時。滅類智現在前。未離色染者十二隨眠。得遍知無結盡。已離色染者六隨眠。得遍知無結盡。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得遍知時。道類智現在前。未離色染者十四隨眠。得遍知三結盡。已離色染者七隨眠。得遍知三結盡。無色界修所斷隨眠。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滅作證時。於九十八隨眠中。幾隨眠滅作證。於九結中幾結盡。答眼根滅作證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耳鼻舌身根亦爾。女男根滅作證時。欲愛盡。異生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得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苦憂根亦爾。命根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意捨信等五根亦爾。樂根滅作證時。遍淨愛盡即樂根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喜根滅作證時。極光淨愛盡。即喜根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眼耳鼻舌身色聲觸界。滅作證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眼耳鼻舌身色聲觸處色蘊色取蘊前五界有色有見有對法色界繫法亦爾。香味鼻舌識界。滅作證時。欲愛盡。異生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得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香味處不善欲界繫法亦爾。眼耳身識界。滅作證時。梵世愛盡。即三識界。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意法意識界。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意法處後四蘊四取蘊識界無色無見無對。有漏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善無記無色界繫非學非無學修所斷法亦爾。見所斷法。滅作證時。得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苦集諦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非想非非想處。後二解脫世俗智三重三摩地亦爾。初靜慮滅作證時。梵世愛盡。即初靜慮。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第二靜慮滅作證時。極光淨愛盡。即第二靜慮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亦爾。第三靜慮。滅作證時。遍淨愛盡。即第三靜慮。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第四靜慮。滅作證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他心智亦爾。空無邊處。滅作證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彼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空無邊處解脫遍處亦爾。識無邊處。滅作證時。識無邊處愛盡。即彼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識無邊處解脫遍處亦爾。無所有處滅作證時。無所有處愛盡。即彼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無所有處解脫亦爾。有身見結。滅作證時。苦類智現在前。十八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有身見順下分結有身見邊執見亦爾。戒禁取疑結。滅作證時。得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時。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見瀑流軛取戒禁取後二身繫戒禁取疑順下分結後三見見疑隨眠見取疑結亦爾。三不善根及欲漏。滅作證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得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欲瀑流軛取前二身繫前四蓋瞋嫉慳結前二順下分結鼻舌觸所生愛身欲貪瞋恚隨眠恚嫉慳結亦爾。有漏無明漏。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有無明瀑流軛我語取貪慢結後四順上分結意觸所生愛身有貪慢無明隨眠愛慢無明結亦爾疑蓋。滅作證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道法智現在前八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色貪。滅作證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滅作證時。梵世愛盡。即三愛身。滅作證無結愛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欲界見苦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苦法智現在前十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欲界見集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集法智現在前七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欲界見滅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滅法智現在前七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欲界見道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道法智現在前八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欲界修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欲愛盡。三十六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聖者得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苦類智現在前十八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集類智現在前十二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滅類智現在前十二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滅作證時。異生色愛盡。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得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色界修所斷隨眠。滅作證時。色愛盡。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無色界見苦所斷隨眠。滅作證。苦類智現在前十八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無色界見集所斷隨眠。滅作證時。集類智現在前十二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無色界見滅所斷隨眠。滅作證時。滅類智現在前。十二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滅作證時。得預流果。八十八隨眠。滅作證三結盡。至一來果亦爾。至不還果。九十二隨眠。滅作證六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無色界修所斷隨眠。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七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覺支納息第一  八學十無學  見等覺道三  俗無漏見智  此章願具說   如世尊說。學見跡成就學八支。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若依有尋有伺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七。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四。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無。若依無尋無伺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八。現在七。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七。未來八。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七。未來八。現在四。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七。未來八。現在無。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七。未來現在八。若依無色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八。現在四。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四。未來八。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四。未來八。現在無。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四。未來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四。未來八。現在七。   如世尊說。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若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知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無。若依無尋無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八。未來十。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八。未來十。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若依無色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五。未來十。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五。未來十。現在無。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五。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五。未來十。現在八。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五。未來十。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五。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無。從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九。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八。   雲何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雲何智。答五識相應慧。除無漏忍餘意識相應慧。雲何慧。答六識相應慧。諸見是智耶。答應作四句。有見非智。謂眼根及無漏忍。有智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見亦智。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有非見非智。謂除前相。諸見是慧耶答應作四句。有見非慧。謂眼根。有慧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見亦慧。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及五見世俗正見。有非見非慧。謂除前相。諸智彼慧耶。答諸智皆是慧。有慧非智。謂無漏忍。見攝智智攝見耶。答應作四句。有見非智攝。謂眼根及無漏忍。有智非見攝。謂五識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見亦智攝。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有非見亦非智攝。謂除前相。見攝慧慧攝見耶。答應作四句。有見非慧攝。謂眼根。有慧非見攝。謂五識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見亦慧攝。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有非見亦非慧攝。謂除前相。智攝慧慧攝智耶。答慧攝智。非智攝慧不攝何等。謂無漏忍諸成就見彼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智彼見耶。答如是。諸成就見彼慧耶。答如是。設成就慧彼見耶。答如是。諸成就智彼慧耶。答如是。設成就慧彼智耶。答如是。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設智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諸智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有正見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見。有擇法覺支非正見。謂盡無生智。有正見亦擇法覺支。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有非正見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諸正智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有正智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智。有擇法覺支非正智。謂無漏忍。有正智亦擇法覺支。謂除無漏忍。餘無漏慧。有非正智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   七覺支。八道支。一一現在前時。幾覺支幾道支現在前耶。答若依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初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靜慮中間。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依第三第四靜慮亦爾。若依第二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若依無色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四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五道支現在前。擇法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道支亦爾。若依初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第二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若依未至定。正思惟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初靜慮。正思惟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去至定。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初靜慮。正語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靜慮中間。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依第三第四靜慮亦爾。若依第二靜慮。正語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正業正命亦爾。   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念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有法擇法相應非念。謂念覺支。有法念相應亦擇法。謂二相應法。有法非念相應亦非擇法。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擇法覺支。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精進正定亦爾。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念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有法喜相應非念。謂喜覺支相應念。有法念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有法非念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如是。諸法正念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有法精進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有法擇法相應亦精進。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擇法相應亦非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精進覺支。對輕安定捨覺支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有法喜相應非擇法。謂喜覺支相應擇法。有法擇法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擇法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擇法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喜覺支。對正思惟亦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諸法正見相應。亦擇法相應。有法擇法相應非正見相應。謂正見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精進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精進覺支相應法。有喜相應非精進。謂喜覺支相應精進。有法精進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有法非精進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精進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精進相應非輕安。謂輕安覺支。有法輕安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有法精進相應亦輕安。謂二相應法。有法非精進相應亦非輕安。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正精進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精進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喜相應非輕安謂喜相應輕安覺支。有法輕安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輕安覺支相應法。有法喜相應亦輕安。謂二相應法。有法非喜相應亦非輕安。謂喜不相應輕安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喜相應非正見。謂喜覺支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有法正見相應非喜。謂正見相應喜覺支。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有法喜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有法非喜相應亦非正見。謂喜覺支不相應正見。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輕安相應非定。謂定覺支。有法定相應非輕安。謂輕安覺支。有法輕安相應亦定。謂二相應法。有法非輕安相應亦非定。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定覺支。對捨覺支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輕安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輕安覺支相應法。有法正見相應非輕安。謂正見相應輕安覺支。有法輕安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有法非輕安相應亦非正見。謂正見不相應輕安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捨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定相應非捨。謂捨覺支。有法捨相應非定。謂定覺支。有定相應亦捨。謂二相應法。有法非定相應亦非捨。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捨覺支。對正精進正念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定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定覺支相應法。有法正見相應非定。謂正見相應定覺支。有法定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有法非定相應亦非正見謂正見。不相應定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定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捨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捨覺支相應法。有法正見相應非捨。謂正見相應捨覺支。有法捨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捨相應亦非正見。謂正見不相應捨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精進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捨相應非正精進。謂正精進。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捨。謂捨覺支。有法捨相應亦正精進。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捨相應亦非正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精進。對正念正定亦爾。諸法正見相應。彼法正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正見相應非正思惟。謂正見相應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正見相應法。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正見。謂正思惟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正思惟相應法。有法正見相應亦正思惟。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正見相應亦非正思惟。謂正見不相應正思惟正思惟不相應正見。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諸法正見相應。彼法正精進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正見相應非正精進。謂正見相應正精進。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正精進相應法。有法正見相應亦正精進。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正見相應亦非正精進。謂正見不相應正精進。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精進。對正念正定亦爾。諸法正思惟相應。彼法正精進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正精進。謂正思惟相應正精進。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正思惟。謂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正精進相應法。有法正思惟相應亦正精進。謂二相應法。有非正思惟相應亦非正精進。謂正思惟不相應正精進。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精進。對正念正定亦爾。諸法正精進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正念。謂正念。有法正念相應非正精進。謂正精進。有法正精進相應亦正念。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正精進相應亦非正念。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念對正定亦爾。諸法正念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正念相應非正定。謂正定。有法正定相應非正念。謂正念。有法正念相應亦正定。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正念相應亦非正定。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雲何世俗正見。答意識相應善有漏慧。雲何世俗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及意識相應善有漏慧。諸世俗正見。是世俗正智耶。答諸世俗正見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答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善慧。諸成就世俗正見。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世俗正智。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諸世俗正見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設世俗正智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   雲何無漏見。答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雲何無漏智。答除無漏忍。餘無漏慧。諸無漏見。是無漏智耶。答應作四句。有無漏見非無漏智。謂無漏忍。有無漏智非無漏見。謂盡無生智。有無漏見亦無漏智。謂除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有非無漏見亦非無漏智。謂除前相。無漏見攝無漏智。無漏智攝無漏見耶。答應作四句。有無漏見非無漏智攝。謂無漏忍。有無漏智非無漏見攝。謂盡無生智。有無漏見亦無漏智攝。謂除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有非無漏見亦非無漏智攝。謂除前相。諸成就無漏見。彼無漏智耶。答諸成就無漏智。亦無漏見。有成就無漏見非無漏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   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  邪正見智五  左慧學等三  梵忍五惡見  此章願具說   雲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若安立。則唯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雲何邪智。答六識相應染污慧。諸邪見是邪智耶。答諸邪見是邪智。有邪智非邪見。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邪見攝邪智。邪智攝邪見耶。答邪智攝邪見。非邪見攝邪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諸成就邪見。彼邪智耶。答諸成就邪見。亦邪智。有成就邪智非邪見。謂學見跡。諸邪見已斷已遍知。彼邪智耶。答諸邪智已斷已遍知。亦邪見。有邪見已斷已遍知非邪智。謂學見跡。   雲何正見。答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雲何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及無漏忍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諸正見是正智耶。答應作四句。有正見非正智。謂無漏忍。有正智非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及盡無生智。有正見亦正智。謂無漏忍。及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有非正見亦非正智。謂除前相。正見攝正智。正智攝正見耶。答應作四句。有正見非正智攝。謂無漏忍。有正智非正見攝。謂五識相應善慧。及盡無生智。有正見亦正智攝。謂無漏忍。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有非正見亦非正智攝。謂除前相。諸成就正見。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正智。彼正見耶。答如是。諸正見已斷已遍知。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正智已斷已遍知。彼正見耶。答如是。諸左慧皆是結耶。答應作四句。有左慧非結。謂除二結。餘染污慧。有結非左慧。謂七結。有左慧亦結。謂二結。有非左慧亦非結。謂除前相。   雲何學見。答學慧。雲何學智。答學八智。雲何學慧。答學見學智。總名學慧。諸學見是學智耶。答諸學智亦學見。有學見非學智。謂無漏忍。諸學見是學慧耶。答如是。設學慧是學見耶。答如是。諸學智是學慧耶。答諸學智亦學慧。有學慧非學智。謂無漏忍。學見攝學智。學智攝學見耶。答學見攝學智。非學智攝學見。不攝何等。謂無漏忍。學見攝學慧。學慧攝學見耶。答展轉相攝學智攝學慧。學慧攝學智耶。答學慧攝學智。非學智攝學慧。不攝何等。謂無漏忍。諸成就學見。彼學智耶。答諸成就學智。亦學見。有成就學見非學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諸成就學見彼學慧耶。答如是。設成就學慧。彼學見耶。答如是。諸成就學智。彼學慧耶。答諸成就學智。亦學慧。有成就學慧非學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雲何無學見。答盡無生智所不攝無學慧。雲何無學智。答無學八智。雲何無學慧。答無學見無學智。總名無學慧。諸無學見。是無學智耶。答諸無學見。亦無學智。有無學智非無學見。謂盡無生智。諸無學見。是無學慧耶。答諸無學見。亦無學慧有無學慧非無學見。謂盡無生智。諸無學智。是無學慧耶。答如是。設無學慧。是無學智耶。答如是。無學見攝無學智。無學智攝無學見耶。答無學智攝無學見。非無學見攝無學智。不攝何等。謂盡無生智。無學見攝無學慧無學慧攝無學見耶。答無學慧攝無學見。非無學見攝無學慧。不攝何等。謂盡無生智。無學智攝無學慧。無學慧攝無學智耶。答展轉相攝。諸成就無學見。彼無學智耶。答如是。設成就無學智。彼無學見耶。答如是。諸成就無學見。彼無學慧耶。答如是。設成就無學慧。彼無學見耶。答如是。諸成就無學智。彼無學慧耶。答如是。設成就無學慧。彼無學智耶。答如是。雲何非學非無學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見。雲何非學非無學智。答五識相應慧。及意識相應有漏慧。雲何非學非無學慧。答五識相應慧。及意識相應有漏慧。諸非學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智耶。答應作四句。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智。謂眼根。有非學非無學智非非學非無學見。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智。謂五見。世俗正見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智。謂除前相。諸非學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慧耶。答應作四句。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慧。謂眼根。有非學非無學慧非非學非無學見。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慧。謂五見。世俗正見。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慧。謂除前相。諸非學非無學智。是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設非學非無學慧。是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智。非學非無學智。攝非學非無學見耶。答應作四句。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智攝。謂眼根。有非學非無學智非非學非無學見攝。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智攝。謂五見。世俗正見。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智攝。謂除前相。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攝非學非無學見耶。答應作四句。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慧攝。謂眼根。有非學非無學慧非非學非無學見攝。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慧攝。謂五見。世俗正見。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慧攝。謂除前相。非學非無學智。攝非學非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攝。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展轉相攝諸成就非學非無學見。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智。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諸成就非學非無學見。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慧。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諸成就非學非無學智。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慧。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諸非學非無學見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設非學非無學智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諸非學非無學見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設非學非無學慧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諸非學非無學智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設非學非無學慧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   如大梵天。作如是說。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我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者。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我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者。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如梵眾天。作如是說。此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此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我等父。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此是梵是大梵得自在者。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此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我等父者。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諸起此見。我一切忍。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邊執見中。常見攝。見苦所斷。諸起此見。我一切不忍。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邊執見中。斷見攝。見苦所斷。諸起此見。我一分忍。一分不忍。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一分忍者。邊執見中。常見攝。一分不忍者。邊執見中。斷見攝。俱見苦所斷。   諸起此見有阿羅漢。天魔所嬈。漏失不淨。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無知。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漏智見。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疑惑。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越度疑惑。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有阿羅漢。但由他度。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諸阿羅漢。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邪見攝。見道所斷。諸起此見。道及道支苦言所召。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八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  二智二解脫  明智三證淨  顛倒等持修  此章願具說   雲何他心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他相續現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是謂他心智。雲何宿住隨念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隨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是謂宿住隨念智。諸他心智。皆現知他心心所法耶。答應作四句。有他心智非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過去未來他心智。有現知他心心所法非他心智。謂如有一。或睹相。或聞語。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心所法。有他心智亦現知他心心所法。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知他現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有非他心智亦非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除前相。諸宿住隨念智。皆現憶知諸宿住事耶。答應作四句。有宿住隨念智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過去未來宿住隨念智。有現憶知諸宿住事非宿住隨念智。謂如有一。得自性念生智。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有宿住隨念智亦現憶知諸宿住事。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有非宿住隨念智亦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除前相。諸宿住隨念智。皆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耶。答應作四句。有宿住隨念智非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前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有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非宿住隨念智。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此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有宿住隨念智亦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前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有非宿住隨念。智亦非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此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   雲何時愛心解脫。答時解脫阿羅漢盡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雲何不動心解脫。答不動法阿羅漢盡智無生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諸時愛心解脫。皆盡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時愛心解脫非盡智相。應謂時解脫阿羅漢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有盡智相應非時愛心解脫。謂不動法阿羅漢盡智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有時愛心解脫亦盡智相應。謂時解脫阿羅漢盡智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有非時愛心解脫亦非盡智相應。謂不動法阿羅漢無生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諸不動心解脫。皆無生智相應耶。答諸無生智相應。皆不動心解脫。有不動心解脫非無生智相應。謂不動法阿羅漢盡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何緣時心解脫名愛耶。答時解脫阿羅漢。恆於此法慇懃守護。寶愛執藏。勿我遇緣退失此法。如一目人。自及親友。慇懃守護。寶愛執藏。勿遇寒熱塵翳等緣。令此一目。更當失壞。彼亦如是。故名為愛。   雲何學明。答學慧。雲何學智。答學八智。雲何無學明。答無學慧。雲何無學智。答無學八智。諦現觀時。於何最初。而得證淨。佛耶法耶僧耶。答苦集滅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道現觀時。於佛法僧最初。得證淨。   諸預流者。於四顛倒。幾已斷。幾未斷耶。答一切已斷。   諸預流者。於空無願無相三三摩地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未來一切。過去若已滅不失。現在若現在前。   諸道過去。皆已修已息耶。答諸道過去。皆已修已息。有道已修已息非過去。謂道未來已修已息。諸道未來。皆未已修已息耶。答應作四句。有道未來非未已修已息。謂道未來已修已息。有道未已修已息非未來。謂未曾得道初現在前。有道未來亦未已修已息。謂道未來未已修已息。有道非未來亦非未已修已息。謂道過去。及曾得道。今現在前。諸道現在。皆正修耶。答諸道現在。皆正修。有道正修非現在。謂未曾得道。初現在前。所修未來。彼種類道。   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一  八智攝成修  相緣緣斷證  智知想七善  此章願具說   有八智。謂法智乃至道智。雲何法智。答於欲界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所有無漏智。又於法智及法智地。所有無漏智。是謂法智。雲何類智。答於色無色界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所有無漏智。又於類智及類智地。所有無漏智。是謂類智。雲何他心智。答若智是修果。知他現在心心所法。雲何世俗智。答三界有漏慧。雲何苦智。答於諸行。作苦非常空非我行相轉智。雲何集智。答於諸行。因作因集生緣行相轉智。雲何滅智。答於諸行。滅作滅靜妙離行相轉智。雲何道智。答於諸行。對治道作道如行出行相轉智。   法智乃至道智。於八智中。一一攝幾。答法智攝法智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類智。攝類智。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他心智。攝他心智。四智少分。謂法類世俗道智。世俗智。攝世俗智。他心智。少分苦智。攝苦智。二智少分。謂法類智。集智攝集智。二智少分。謂法類智。滅智攝滅智。二智少分。謂法類智。道智攝道智。三智少分。謂法類他心智。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三四五六七八。謂苦法智苦類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三。有他心智。成就四。苦類智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四。有他心智。成就五。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五。有他心智。成就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若成就類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四五六七八。謂苦類智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四。有他心智。成就五。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五。有他心智。成就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若成就他心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二四五六七八。謂異生及聖者。苦法智忍時。成就二。苦法智苦類智忍時。成就四。苦類智集法智忍時。成就五。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成就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成就七。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成就八。若成就世俗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謂異生及聖者。苦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一。有他心智。成就二。苦法智苦類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三。有他心智。成就四。苦類智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四。有他心智。成就五。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五。有他心智。成就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若成就苦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三四五六七八。謂苦法智苦類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三。有他心智。成就四。苦類智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四。有他心智。成就五。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五。有他心智。成就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若成就集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五六七八。謂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五。有他心智。成就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若成就滅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六七八。謂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若成就道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七八。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   若修法智亦類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法智非類智。謂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時。有修類智非法智。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若修法智。亦他心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法智非他心智。謂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法智非他心智時。有修他心智非法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法智時。有俱修。謂已離欲染。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是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智他心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異生不修他心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法智亦世俗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法智非世俗智。謂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有修。世俗智非法智。謂諸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法智時。有俱修。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法智時。有俱不修。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法智亦苦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法智非苦智。謂入現觀集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苦智時。有修苦智非法智。謂入現觀苦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非法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苦法智。及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法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苦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法苦智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法智亦集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法智非修智。謂入現觀苦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集智時。有修集智非法智。謂入現觀集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非法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集法智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法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法集智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集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法集智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法智亦滅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法智非滅智。謂入現觀苦集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滅智時。有修滅智非法智謂入現觀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非法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滅法智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法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滅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若修法智亦道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法智非道智。謂入現觀苦集滅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道智時。有修道智非法智。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非法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法智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法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道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類智亦他心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類智非他心智。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未離欲染者。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類智非他心智時。有修他心智非類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類智時。有俱修。謂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是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他心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異生不修他心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若修類智亦世俗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類智非世俗智。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有修世俗智非類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類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類智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類智亦苦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類智非苦智。謂入現觀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苦智時。有修苦智非類智。謂入現觀苦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非類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苦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類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集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苦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類智亦集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類智非集智。謂入現觀苦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集智時。有修集智非類智。謂入現觀集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非類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集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類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現在前。非類集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類智亦滅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類智非滅智。謂入現觀苦集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滅智時。有修滅智非類智。謂入現觀滅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非類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滅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類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滅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類智亦道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類智非道智。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道智時。有修道智非類智。謂入現觀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非類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類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道類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他心智亦世俗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他心智非世俗智。謂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世俗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非世俗智時。有修世俗智非他心智。謂無他心智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有他心智異生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非他心智時。有俱修。謂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他心智亦苦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他心智非苦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有修苦智非他心智。謂入現觀苦法類智時。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苦智非他心智時有俱修。謂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集滅法類智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苦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異生不修他心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他心智亦集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他心智非集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有修集智非他心智。謂入現觀集法類智時。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集智非他心智時有俱修。謂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滅法類智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集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異生不修他心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他心智亦滅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他心智非滅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有修滅智非他心智。謂入現觀滅法類智時。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滅智非他心智時有俱修。謂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法類智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滅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異生不修他心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他心智亦道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他心智非道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道智時。有修道智非他心智。謂入現觀道法智時。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道智非他心智時有俱修。謂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他心道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道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異生不修他心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世俗智亦苦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世俗智非苦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入現觀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苦智時。有修苦智非世俗智。謂入現觀苦法智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苦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苦智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集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世俗智亦集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世俗智非集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入現觀苦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集智時。有修集智非世俗智。謂入現觀集法智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集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集智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滅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集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世俗智亦滅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世俗智非滅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入現觀苦集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滅智時。有修滅智非世俗智。謂入現觀滅法智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有俱修。謂入現觀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滅智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滅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世俗智亦道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世俗智非道智。謂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道智時。有修道智非世俗智。謂入現觀道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有俱修。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道智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滅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道智時。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八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九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二   若修苦智亦集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苦智非集智。謂入現觀苦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有修集智非苦智。謂入現觀集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滅法類智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集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苦智亦滅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苦智非滅智。謂入現觀苦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有修滅智非苦智。謂入現觀滅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集法類智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滅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苦智亦道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苦智非道智。謂入現觀苦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有修道智非苦智。謂入現觀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集滅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道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集智亦滅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集智非滅智。謂入現觀集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有修滅智非集智。謂入現觀滅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法類智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集滅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集智亦道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集智非道智。謂入現觀集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有修道智非集智。謂入現觀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滅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集道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若修滅智亦道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滅智非道智。謂入現觀滅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有修道智非滅智。謂入現觀道法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有俱修。謂入現觀道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有俱不修。謂入現觀苦集法類智時。學見跡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滅道智時。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法智乃至道智。於八智中。一一緣幾智耶。答法智緣七智。除類智。類智緣七智。除法智。他心智。世俗智。俱緣八智。苦智集智。俱緣二智。謂他心世俗智。滅智不緣智。道智緣七智。除世俗智。   法智乃至道智。自他相望。為幾緣耶。答法智與法智為四緣。與類智為三緣。除所緣。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與苦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與道智為四緣。類智與類智為四緣。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與苦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與道智為四緣。與法智為三緣除所緣。他心智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與世俗智為四緣。與苦集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與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與道法類智為四緣。世俗智與世俗智為四緣。與苦集智為三緣除因。與滅道智為二緣。謂等無間增上。與法類智為三緣除因。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苦智與苦智。及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與道法類智為四緣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集智與集智。及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與道法類智為四緣。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與苦智為三緣除所緣。滅智與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與道法類智為四緣。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與苦集智為三緣除所緣。道智與道智。及法類智為四緣。與他心智為四緣。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與苦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   諸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斷耶。答應作四句。有結欲界繫非法智斷。謂欲界結。或忍斷。或餘智斷。或不斷。有結法智斷非欲界繫。謂色無色界結。法智斷。有結欲界繫亦法智斷。謂欲界結。法智斷。有結非欲界繫亦非法智斷。謂色無色界結。或忍斷。或餘智斷。或不斷。諸結色無色界繫。彼結類智斷耶。答諸結類智斷。彼結色無色界繫。有結色無色界繫非類智斷。謂色無色界結。或忍斷。或餘智斷。或不斷。諸結見苦所斷。彼結苦智斷耶。答諸結見苦所斷。彼結非苦智斷。或忍斷。或餘智斷。或不斷。設結苦智斷。彼結見苦所斷耶。答諸結苦智斷。彼繫非見苦所斷。見修所斷。諸結見集滅道所斷。彼結集滅道智斷耶。答諸結見集滅道。所斷。彼結非集滅道智斷。或忍斷。或餘智斷。或不斷。設結集滅道智斷。彼結見集滅道所斷耶。答諸結集滅道智斷。彼結非見集滅道所斷。是修所斷。   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耶。答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有結滅法智作證。彼結非法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諸結類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耶。答諸結類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有結滅類智作證。彼結非類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耶。答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有結滅苦智作證。彼結非苦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諸結集滅道智斷。彼結滅集滅道智作證耶。答諸結集滅道智斷。彼結滅集滅道智作證。有結滅集滅道智作證。彼結非集滅道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集滅道智作證。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於十智中。幾智知耶。答眼根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耳鼻舌身命根亦爾。女根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男根亦爾。意根九智知。除滅智。樂喜捨信等五根亦爾。苦根七智知。除類滅道智。憂根亦爾。三無漏根七智知。除苦集滅智。眼耳鼻舌身色聲觸界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眼耳鼻舌身色聲觸處色取蘊前五界有見有對法亦爾。香味界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香味處亦爾。眼耳身識界八智知。除滅道智。後四取蘊識界有漏法無記見修所斷法亦爾。鼻舌識界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不善欲界。繫法亦爾。意界意識界九智知。除滅智意處後四蘊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亦爾。法界十智知。法處無色無見無對法善法亦爾。色蘊八智知。除他心滅智有色法亦爾。無漏法八智知。除苦集智無斷法亦爾。無為法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色界繫法七智知。除法滅道智。無色界繫法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學無學法七智知。除苦集滅智。非學非無學法九智知。除道智。苦集諦八智知。除滅道智。世俗智三重三摩地亦爾。滅諦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道諦七智知除苦集滅智。苦集滅道智三三摩地亦爾。四靜慮九智知。除滅智。他心智亦爾。四無量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亦爾。下三無色七智知。除法他心滅智。第四第五第六解脫亦爾。第四無色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第七第八解脫後二遍處亦爾。法智六智知。除類苦集滅智。類智六智知。除法苦集滅智。三結八智知。除滅道智。無明漏見無明瀑流軛。見戒禁取。後二身繫貪慢結。後三順下分結五見。眼耳身意觸所生愛身。後四隨眠愛慢無明見取疑結亦爾。三不善根七智知。除類滅道智。欲漏瀑流。軛取前二身繫。五蓋瞋嫉慳結。前二順下分結。鼻舌觸所生愛身。欲貪瞋恚隨眠恚嫉慳結亦爾。有漏七智知。除法滅道智。有瀑流軛我語取除無色貪。餘四順上分結有貪隨眠亦爾。無色貪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欲界三十六隨眠七智知。除類滅道智。色界三十一隨眠七智知。除法滅道智。無色界三十一隨眠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   如說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除一切欲貪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此想當言幾智相應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法智苦智相應。能除色無色貪者。類智苦智相應。能除掉舉慢無明者。法智類智苦智相應。此想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有尋有伺。能除色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者。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此想當言幾根相應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捨根相應。能除色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者。樂喜捨根相應。此想當言空無願無相俱耶。   答應言無願俱。此想當言緣何界繫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緣欲界繫。能除色貪者。緣色界繫。能除無色貪者。緣無色界繫。能除掉舉慢無明者。緣三界繫。   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能於此法毘奈耶中。速盡諸漏。雲何為七。謂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趣色滅行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此智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如實知色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如實知色滅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如實知趣色滅行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智。如實知色味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如實知色患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如實知色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色乃至識滅。色乃至識出。何差別耶。答若由此愛。諸色集起。彼斷名色滅。若諸餘愛。緣色增廣。彼斷名色出。復次若由此業煩惱。諸色集起。彼斷名色滅。若餘業煩惱。緣色增廣。彼斷名色出。復次若由此愛及業煩惱。諸色集起。彼斷名色滅。若諸餘愛及業煩惱。緣色增廣。彼斷名色出。受想行識滅出亦爾。是謂差別。   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一  七聖於五德  二成現三現  相應事四門  此章願具說   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隨信行於八智。或成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謂苦法智忍時。無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苦法智苦類智忍時。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苦類智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四。有他心智五。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道法智道類智忍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於八智。或成就七八。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見至亦爾。身證慧解脫俱解脫。於八智皆成就。   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八智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隨信行於八智。苦法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一。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二。現在無。苦法智時。無他心智。過去一。未來三。現在二。有他心智。過去二。未來四。現在二。苦類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三。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四。現在無。苦類智時。無他心智。過去三。未來四。現在二。有他心智。過去四。未來五。現在二。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四。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無。集法智時。無他心智過去四。未來五。現在二。有他心智。過去五。未來六。現在二。集類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集類智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二。有他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二。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五。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滅法智時。無他心智。過去五。未來六。現在二。有他心智。過去六。未來七。現在二。滅類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無。滅類智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二。有他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二。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六。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無。道法智時。無他心智。過去六。未來七。現在二。有他心智。過去七。未來八。現在二。道類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七。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八。現在無。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於八智。無他心智。未來七。有他心智。未來八。過去若已滅不失。現在若現在前。見至亦爾。身證慧解脫俱解脫於八智。皆未來八。過去若已滅不失。現在若現在前。   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法智。乃至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耶。答隨信行法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法苦智二。法集智二。法滅智二。法道智二。類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類苦智二。類集智二。類滅智二。苦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道法智二。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法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法苦智二。法集智二。法滅智二。法道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類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類苦智二。類集智二。類滅智二。類道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他心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他心世俗智二。他心道法智三。他心道類智三。世俗智現在前時。或一二智現在前。謂世俗智非他心智一是他心智二。苦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智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見至身證亦爾。慧解脫法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法苦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法集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法滅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法道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類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類苦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類集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類滅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類道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他心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他心世俗智二。他心道法智三。他心道類智三。世俗智現在前。或一二智現在前。謂世俗智非他心智一。是他心智二。苦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苦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苦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集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滅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道智現在前時。或二三智現在前。謂道法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道類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俱解脫亦爾。   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幾成就。幾不成就。答隨信行。於三三摩地。滅法智忍。未已生成就二。已生成就三。隨法行亦爾。信勝解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皆成就。   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隨信行。於三三摩地。若依空入正性離生。苦法智忍時。過去無。未來二。現在一。苦法智。乃至集法智忍時。過去一。未來二。現在一。集法智乃至集類智時。過去未來一現在一。滅法智忍時。過去二。未來三。現在一。滅法智乃至道類智忍時。過去未來三。現在一。若依無願入正性離生苦法智忍時。過去無。未來二。現在一。苦法智乃至集類智時。過去一。未來二。現在一。滅法智忍時。過去一。未來三。現在一。滅法智乃至道類智忍時。過去二。未來三。現在一。隨法行亦爾。信勝解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皆未來三。過去若已滅不失。現在若現在前。   隨信行乃至俱解脫。空無願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耶。答隨信行空三摩地現在前時。或二。或無。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三忍時無。無願三摩地現在前時。或二。或無。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道法智二。六忍時無。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或二。或無。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二忍時無。隨法行亦爾。信勝解空三摩地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無願三摩地現在前時。或二。或三。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見至身證亦爾。慧解脫空三摩地現在前時。二智現在前。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無願三摩地現在前時。或二。或三。謂苦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苦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道法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道類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或二。或三。謂滅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俱解脫亦爾。   隨信行乃至俱解脫。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隨應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耶。答隨信行。未知當知根現在前時。或二。或無。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法智二。八忍時無。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時亦爾。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信勝解已知根現在前時。或二。或三。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時亦爾。如信勝解見至身證亦爾。慧解脫具知根現在前時。或二。或三。謂苦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苦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道法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道類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七覺支七道支亦爾。正見現在前時。或二。或三。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如慧解脫。俱解脫亦爾。   諸法法智相應。彼法類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類智相應。彼法法智相應耶。答不爾。對世俗智亦爾。諸法法。智相應。彼法他心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法智相應非他心智。謂他心智所不攝法智相應法。有法他心智相應非法智。謂法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有法。法智相應亦他心智。謂法智所攝他心智相應法。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他心智。謂法智他心智。及法智他心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苦集滅道智及正見亦爾。諸法法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法智相應非空。謂法智相應空及空不相應法智相應法。有法空相應非法智。謂空相應法智。及法智不相應空相應法。有法法智相應亦空。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空。謂法智不相應空。空不相應法智。及法智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無願無相喜覺支正思惟亦爾。諸法法智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法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法智相應法。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法智。謂未知當知根所攝法智。及法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有法法智相應亦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攝法智相應法。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法智。及法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諸法法智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法智相應非念。謂法智相應念覺支。有法念覺支相應非法智。謂法智及法智。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有法法智相應亦念。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念。謂法智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諸法法智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答諸法法智相應。亦擇法覺支。有法擇法覺支相應非法智。謂法智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如法智對後。類智對後亦爾。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二   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世俗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他心智相應非世俗智。謂世俗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有法世俗智相應非他心智。謂他心智所不攝世俗智相應法。有法他心智相應亦世俗智。謂他心智所攝世俗智相應法。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世俗智。謂他心世俗智。及他心世俗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道智擇法覺支正見亦爾。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苦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苦智相應。彼法他心智相應耶。答不爾。對集滅智空無相三摩地未知當知根亦爾。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他心智相應非無願。謂他心智相應無願。及無願不相應他心智相應法。有法無願相應非他心智。謂無願相應他心智。及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有法他心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無願。謂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無願不相應他心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念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已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他心智相應非已知根。謂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有法已知根相應非他心智。謂已知根所攝他心智。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已知根相應法。有法他心智相應亦已知根。謂已知根所攝他心智相應法。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已知根。謂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及他心智已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具知根亦爾。   諸法世俗智相應。彼法苦智乃至正定相應耶。答不爾。設法苦智乃至正定相應。彼法世俗智相應耶。答不爾。   諸法苦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集智相應。彼法苦智相應耶。答不爾。對滅道智無相三摩地亦爾。諸法苦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苦智相應非空。謂苦智相應空。及空不相應苦智相應法。有法空三摩地相應非苦智。謂空相應苦智。及苦智不相應空相應法。有法苦智相應亦空。謂二相應法有法非苦智相應亦非空。謂苦智不相應空。空不相應苦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無願亦爾。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   諸法集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滅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答不爾。對道智空無相三摩地亦爾。諸法集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集智相應非無願。謂集智相應無願。有法無願相應非集智。謂集智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有法集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有法非集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集智不相應無願。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   諸法滅智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道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空無願三摩地亦爾。諸法滅智相應。彼法無相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滅智相應非無相。謂滅智相應無相。有法無相三摩地相應非滅智。謂滅智及滅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有法滅智相應亦無相。謂二相應法。有法非滅智相應亦非無相。謂滅智不相應無相。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   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三摩地亦爾。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道智相應非無願。謂道智相應無願。有法無願相應非道智。謂道智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有法道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有法非道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道智不相應無願。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   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無願三摩地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相應法。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及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有法空相應亦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相應法。有法非空相應亦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及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空相應非念覺支。謂空相應念覺支。有法念覺支相應非空。謂空及空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有法空相應亦念覺支。謂二相應法。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念覺支。謂空不相應念覺支。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擇法精進輕安捨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空相應非喜。謂空相應喜覺支。及喜不相應空相應法。有法喜覺支相應非空。謂喜覺支相應空。及空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有法空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喜。謂空不相應喜覺支。喜覺支不相應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正思惟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諸法空相應。彼法亦定覺支相應。有法定覺支相應非空。謂空所不攝定覺支相應法。對正定亦爾。如空對後。無願無相對後亦爾。有差別者。如空對喜覺支。正思惟無願無相對喜覺支正見正思惟亦爾。   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已知根相應耶。答不爾。設法已知根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不爾。對具知根亦爾。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覺支有法念覺支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覺支相應法。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爾。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覺支相應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覺支。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擇法精進定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喜。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喜覺支。及喜覺支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有法喜覺支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覺支相應法。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喜。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喜覺支相應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喜。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覺支。及喜覺支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覺支。有法輕安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覺支相應法。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覺支相應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覺支。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對捨覺支亦爾。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正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相應法。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相應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及未知當知根正思惟。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未知當知根對後。已知具知根對後亦爾。有差別者。具知根對正見應作四句。有法具知根相應非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及正見不攝不相應具知根相應法。有法正見相應非具知根。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相應法。有法具知根相應亦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相應法。有法非具知根相應亦非正見。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及正見具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念覺支乃至正念對後廣說如覺支納息。   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雲何四十四智事。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老死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如是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智。知行集智。知行滅智。知趣行滅行智。是名四十四智事。此中知老死智等四十四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知老死集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知老死滅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智。生乃至行四智亦爾。   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七十七智事。汝應諦觀極善作意。雲何七十七智事。謂知生緣老死智。知非不生緣老死智。知過去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未來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遍知此事無常有為心所作從緣生盡法滅法離法滅法。如是知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知非不無明緣行智。知過去無明緣行智。知彼非不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不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遍知此事是無常有為心所作從緣生盡法滅法離法滅法。此中知生緣老死智等七十七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生緣老死等前六智。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第七法住智。是一世俗智。如知生緣老死七智。乃至知無明緣行七智亦爾。   若成就法智。彼類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類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法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設成就他心智。彼法智耶。答若得。若成就法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設成就世俗智。彼法智耶。答若得。若成就法智。彼苦智耶。答如是。設成就苦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法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法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法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類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設成就他心智。彼類智耶。答若得。若成就類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設成就世俗智。彼類智耶。答若得。若成就類智。彼苦智耶。答如是。設成就苦智。彼類智耶。答若得。若成就類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類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類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類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類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類智耶。答如是。若成就他心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設成就世俗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若成就他心智。彼苦智耶。答若得。設成就苦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若成就他心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若成就他心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若成就他心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若成就世俗智。彼苦智耶。答若得。設成就苦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若成就世俗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若成就世俗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若成就世俗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若成就苦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苦智耶。答如是。若成就苦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苦智耶。答如是。若成就苦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苦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集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集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集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集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滅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滅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法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法智。彼過去現在耶。答有未來非過去現在。謂彼已得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不現在前。有未來及現在非過去。謂彼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亦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現在法智。彼過去未來耶。答未來定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如法智歷六類苦集滅道智亦爾。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若成就未來他心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若成就未來他心智。彼過去現在耶。答有未來非過去現在。謂彼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不現在前。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彼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若成就未來世俗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若成就未來世俗智。彼過去現在耶。答過去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類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類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未來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類智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類智非現在。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現在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類智。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類智。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未滅設滅已失。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設成就過去未來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類智。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類智非現在。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如對類智作小七。對集滅道智亦爾。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他心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他心智耶。答若已得不失。設成就未來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他心智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他心智非現在。謂法他心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他心智。謂法他心智已滅不失。設成就過去未來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他心智非現在。謂法他心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世俗智耶。答如是。設成就過去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世俗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世俗智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世俗智耶。答過去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世俗智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世俗智耶。答如是。設成就過去未來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世俗智耶。答過去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苦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苦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苦智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苦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苦智。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苦智非現在。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現在苦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苦智。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苦智耶。答未來定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有過去法智及未來苦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苦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苦智非現在。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如法智對後作小七。乃至滅智對道智。隨其所應作小七亦爾。如小七。大七亦爾。差別者。以二或多對一。或以一對二或多。如過去為首有七。未來乃至過去未來現在為首。亦各有七。如應當知。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  三行對三根  及對十業道  三業對十道  九門業相攝  身心受四句  三障體雲何  何大罪大果  此章願具說   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有惡行非不善根。謂身語惡行邪見不善思。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慾瞋恚。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善根。謂身語妙行及善思。有善根非妙行。謂正見不攝無癡善根。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三惡行。十不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身語意惡行。所餘身語意惡行。三妙行。十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身語意妙行。所餘身語意妙行三業十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應作四句。有業非業道。謂意業及業道所不攝身語業。有業道非業。謂後三業道。有業亦業道。謂前七業道。有非業非業道。謂除前相。三業謂身語意業。四業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為三攝四四攝三耶。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過去未來現在業。復有三業。謂善不善無記業。復有三業。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三業謂身語意。復有三業。謂欲色無色界繫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現法受等。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欲界繫善不善不定業及色界繫善不定業。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決定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決定業。及色界繫善決定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不定業。及無記業。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樂受等。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及無記業。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及無記業。四業如前說。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及無記業。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三業謂順現法受等。復有三業。謂順樂受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三業謂順現法受等。復有諸三業。謂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三業謂順現法受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前非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三業謂順樂受等復有諸三業。謂過去等善等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三業謂順樂受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三業謂過去等復有諸三業。謂善等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三業謂過去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三業謂善等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三業謂善等復有諸三業。謂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三業謂欲界繫等復有諸三業。謂學等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三業謂學等復有三業。謂見斷等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頗有業感身受非心耶。答有。謂不善業。頗有業感心受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頗有業感身心受耶。答有。謂善有尋業。頗有業不感身心受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如說三障。謂煩惱障。業障。異熟障。雲何煩惱障。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由如此故。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雲何業障。謂五無間業。雲何異熟障。謂諸有情處。那落迦。傍生。鬼界。北拘盧洲。無想天處。   三惡行中。何者最大罪。謂破僧虛誑語。此業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果。三妙行中。何者最大果。謂第一有等至中思。此業能取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   業蘊第四中邪語納息第二  三邪正一異  三惡行曲等  妙淨默相攝  非理等六句  業得果三世  八句異熟果  五業非前後  此章願具說   諸邪語。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語耶。答應作四句。有邪語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有邪命非邪語。謂貪所起身三惡行有邪語亦邪命。謂貪所起語四惡行。有非邪語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諸邪業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業耶。答應作四句。有邪業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有邪命非邪業。謂貪所起語四惡行。有邪業亦邪命。謂貪所起身三惡行。有非邪業非邪命。謂除貪所起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諸正語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語耶。答應作四句。有正語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有正命非正語。謂無貪所起身三妙行。有正語亦正命。謂無貪所起語四妙行。有非正語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諸正業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正業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有正命非正業。謂無貪所起語四妙行。有正業亦正命。謂無貪所起身三妙行。有非正業非正命。謂除無貪所起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三惡行三曲穢濁。謂身曲身穢身濁。語曲語穢語濁。意曲意穢意濁。三曲雲何。謂諂所起身語意業穢雲何。謂瞋所起身語意業濁雲何。謂貪所起身語意業。為三惡行攝曲穢濁為曲穢濁攝惡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惡行非曲穢濁。謂除欲界諂嗔貪所起身語意惡行。諸餘身語意惡行。有曲穢濁非惡行。謂初靜慮諂貪所起身語意業。及餘色無色界貪所起意業。有惡行亦曲穢濁。謂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有非惡行非曲穢濁。謂除前相。   三妙行三淨。謂身語意淨。為妙行攝淨。為淨攝妙行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三妙行三寂默。謂身語意寂默。為妙行攝寂默。為寂默攝妙行耶。答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妙行。諸餘身語妙行。及一切意妙行。有寂默非妙行。謂無學心。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身語妙行。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三淨三寂默。為淨攝寂默。為寂默攝淨耶。答應作四句。有淨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淨。諸餘身語淨。及一切意淨。有寂默非淨。謂無學心。有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淨。有非淨非寂默。謂除前相。   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答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有非理所引身業非身惡行。謂有覆無記身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耶。設非理所引語業。彼盡語惡行耶。答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有非理所引語業非語惡行。謂有覆無記語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諸意惡行。彼盡非理所引意業耶。設非理所引意業。彼盡意惡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意惡行非非理所引意業。謂貪慾瞋恚邪見。有非理所引意業非意惡行。謂有覆無記意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有意惡行亦非理所引意業。謂不善意業。有非意惡行亦非非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   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耶。設如理所引身業。彼盡身妙行耶。答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有如理所引身業非身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耶。設如理所引語業。彼盡語妙行耶。答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有如理所引語業非語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語業。諸意妙行。彼盡如理所引意業耶。設如理所引意業。彼盡意妙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意妙行非如理所引意業。謂無貪無瞋正見。有如理所引意業非意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意業。有意妙行亦如理所引意業。謂善意業。有非意妙行。亦非如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答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答如是。為何所欲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耶。答如是。若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則不應言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作是說者。不應道理。若作是說。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則不應言。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而作是說。不應道理。應作是說。菩薩昔餘生中。造作增長感異熟果大宗葉業。由是因緣。展轉出生。如來咽喉微妙大種。從此能生妙語音聲。而聲非異熟。   諸業過去。彼果過去耶。答彼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諸業未來。彼果未來耶。答如是。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耶。答彼果或現在或未來。頗有如身業感異熟語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又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或無記心。頗有如語業感異熟身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此相違說亦爾。頗有如意業感異熟身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或無記心。頗有如身業意業感異熟果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頗有如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身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   頗有非身語意業。感異熟而感異熟耶。答有。謂心不相應行。感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   頗有順現法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順現法受業色。順次生受業心心所法。順後次受業心不相應行。又順現法受業。心不相應行順次生受業。色順後次受業心心所法。又順現法受業。心心所法。順次生受業。心不相應行。順後次受業色。頗有順樂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又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順苦受業色。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又順樂受業心心所法。順苦受業心不相應行。順不苦不樂受業色。   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欲界繫業色。色界繫業心心所法。無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又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色界繫業色。無色界繫業心心所法。又欲界繫業心心所法。色界業心不相應行。無色繫業色。   頗有善不善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善業色。不善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又善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不善業色。   頗有見修所斷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見所斷業色。修所斷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又見所斷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修所斷業色。   業蘊第四中害生納息第三  害生命四種  二熟二防護  身及業成就  雜染果異熟  不善顛倒等  繫不繫成就  命終受生處  此章願具說   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未息。頗有未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已息。頗有已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已息。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未息。   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頗有業不善順苦受。異熟未熟非不初受異熟果。而起染污心耶。答有。如造作增長無間業已。此業最初受彼地獄中。有異熟果生。   頗有故思害生命後。不受遠離而於一切有情得防護耶。答有。如起殺加行。致彼必死而中間證見法性。若於一切有情得防護。彼於一切有情受遠離耶。答應作四句。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非受遠離。如不受學處而證見法性。有於一切有情受遠離非得防護如受學處而犯遠離。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受遠離。如受學處不犯遠離。有非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非受遠離。謂除前相。   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非身業。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非身。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身亦身業。謂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身亦非身業。謂異生生無色界。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非語業。謂處卵□。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都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語業非身。謂諸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身亦語業。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身亦非語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身。彼成就意業耶。答諸成就身。彼定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身謂生無色界。   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耶。答有成就身非身業語業。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語業非身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設成就身業語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謂如前說。雲何不成就。謂聖者生無色界。   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設成就身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謂如前說。雲何不成就。謂聖者生無色界。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語業。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此皆如前身對身業意業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語業。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非語業。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非身業。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意業。此皆如前身對身業。語業中說。設成就身業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   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語業非身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及語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有非成就身業及語業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若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耶。答設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身業。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意業耶。答有成就身業及意業非語業。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或先有不失。無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身業及語業意業。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業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謂如前說。雲何不成就。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或先有不失。無身表。設有而失。   若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耶。答諸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語業。此如前身業對意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   若業未離染。彼異熟未離染耶。答諸業未離染。彼異熟未離染。或有異熟未離染彼業已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   若業已離染。彼異熟已離染耶。答諸異熟已離染。彼業已離染。或有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異熟未離染。   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答諸業有異熟。彼業皆有果。或有業有果彼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   若業無果。彼業皆無異熟耶。答無有業無果。或有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   若業不善。彼業皆顛倒耶。答應作四句。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有業有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惡行。又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於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或於不見有見想。於不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言我不見不聞覺知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無業無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妙行。又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於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不見我不聞覺知。或於不見有見想。於不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有業不善亦顛倒。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無業無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惡行。又如有一於見有見想。於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言我不見不聞覺知。或於不見有不見想。於不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有業非不善非顛倒。謂如有一起此見立此論。有業有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妙行。又如有一於見有見想。於聞覺知。有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說言我見我聞覺知。或於不見有不見想。於不聞覺知。有不聞覺知想。彼不覆此想此忍此欲。言我不見不聞覺知。若業善彼業不顛倒耶。答應作四句。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如前說。若成就不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不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不善業。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若生色界。   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欲界繫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若生色界。   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善業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有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非欲界繫善業。謂生色界。得無色界善心。有成就欲界繫善業亦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得無色界善心。有非成就欲界繫善業亦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   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色界繫業耶。答如是。設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欲界繫業耶。答如是。   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欲界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業。謂生無色界補特伽羅。   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異生生欲色界。有成就不繫業非欲界繫業。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聖者生欲色界。有非成就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答諸成就色界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諸有情生無色界。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異生生欲色界。有成就不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聖者生欲色界。有非成就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異生生無色界。若成就無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答諸成就不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若成就欲界色界無色界繫不繫業。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生處。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二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表無表納息第四  表無表總別  四性三世成  業果界是非  有漏等學等  身戒與心慧  總別修不修  戒類三世成  此章願具說   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有成就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有非成就身表亦非此無表。謂住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有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有非成就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不善身無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若成就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若成就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   若成就過去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有成就過去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學者生無色界。有成就過去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身表不失。有非成就過去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過去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有成就過去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學者生無色界。有成就過去善身表及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善身表不失。有非成就過去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過去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過去不善身無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過去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不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若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若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若成就未來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   若成就未來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善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若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及此無表。   若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若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若成就現在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有成就現在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不律儀。現無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有成就現在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不律儀。現有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有非成就現在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身表。若生無色界。若成就現在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有成就現在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有成就現在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有非成就現在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若生無色界。   若成就現在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有成就現在不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若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有非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若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無色界。   若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若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如廣說身表無表。如是語表無表。廣說亦爾。   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答諸業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若業色界繫。彼業果色界繫耶。答諸業果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若業無色界繫。彼業果無色界繫耶。答諸業果無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無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若業不繫。彼業果不繫耶。答諸業不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不繫非彼業。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若業非欲界繫。彼業果非欲界繫耶。答諸業果非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非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若業非色界繫。彼業果非色界繫耶。答諸業非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若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非無色界繫耶。答諸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無色界繫非彼業。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若業非不繫。彼業果非不繫耶。答諸業果非不繫。彼業亦爾。有業非不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頗業有漏。有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果。頗業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頗業有漏。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頗業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離繫果。頗業無漏。有漏果耶。答無。頗業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頗業有漏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頗業有漏無漏。有漏果耶答無。頗業有漏無漏。無漏果耶。答無。頗業學。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頗業學。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頗業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有。謂離繫果。頗業無學。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果。頗業無學。學果耶。答無。頗業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無。頗業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頗業非學無學。學果耶。答無。頗業非學非無學。無學果耶。答無。   如世尊說。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雲何不修身。答若於身未離貪慾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雲何不修戒。答若於戒未離貪。廣說如身。雲何不修心。答若於心未離貪慾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雲何不修慧。答若於慧未離貪。廣說如心。若不修身。彼不修戒耶。答如是。設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如是。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身。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若不修身。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身。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身。如前說。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戒。如前說。若不修戒。彼不修慧耶。答諸不修戒。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戒。如前說。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如是設不修慧。彼不修心耶。答如是。   如世尊說。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雲何修身。答若於身已離貪慾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雲何修戒。答若於戒已離貪廣說如身。雲何修心。答若於心已離貪慾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雲何修慧。答若於慧已離貪。廣說如心。若修身。彼修戒耶。答如是。設修戒。彼修身耶。答如是。若修身。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身。有修身非修心。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若修身。彼修慧耶。若諸修慧。彼修身。有修身非修慧。如前說。若修戒。彼修心耶。答諸修心。彼修戒。有修戒非修心。如前說。若修戒。彼修慧耶。答諸修慧。彼修戒。有修戒非修慧。如前說。若修心。彼修慧耶。答如是。設修慧。彼修心耶。答如是。   若成就過去戒。彼成就未來現在此類戒耶。答有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有及未來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有及現在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有及未來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若成就未來戒。彼成就過去現在此類戒耶。答有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類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有及過去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有及現在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有及過去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若成就現在戒。彼成就過去未來此類戒耶。答有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類戒。謂表戒初現。前有及過去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有及未來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有及過去未來。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  自業義世成  對異熟成墮  智謀害留捨  心亂纏佛教  書數算印詩  世間工業處  成就學等戒  此章願具說   雲何自業。答若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自業是何義。答是得自果自等流自異熟義。復次此業所招異熟。於自相續。現熟非餘。於自相續。養隨養。育隨育。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故名自業。   若業是自業。此業當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此業當言過去。   若業是自業。此業成就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是自業此業不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已失。有業成就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不失。有業是自業此業亦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不失。有業非自業此業不成就。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已失非亦有。四句與前相違應廣說。   若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已。至最後位。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熟。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未至最後位。有業非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熟。非亦有四句。與前相違。應廣說。若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成就。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不成就。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有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有業不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非亦有四句。與前相違應廣說。   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異熟未熟。彼既成熟。應墮惡趣。何道障故而不墮耶。答由二部結縛諸有情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結。諸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結。而已永斷見所斷結。闕一資糧。不墮惡趣。如車具二輪有所運載。鳥有二翼能飛虛空。闕一不然。此亦如是。   如世尊說。我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諸預流者。為有現智能自審知盡地獄等而自記耶。答不能。若爾彼雲何知。答信佛語故。謂世尊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險惡趣坑。又預流者。已得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未得盡智無生智。故。   如世尊說。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卻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雲何學謀害。答如有學者。未離欲染。他加害時。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又如學者。已離欲染。他加害時。從離欲退。作是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諸學謀害。必果遂耶。答此不決定。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   雲何苾芻留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雲何苾芻捨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雲何心狂亂。答謂由四緣勢力所逼。令心狂亂。一由非人現惡色像遇已驚恐。令心狂亂。二由非人忿打支節苦受所逼。令心狂亂。三由大種乖違。令心狂亂。四由先業異熟。令心狂亂何纏相應法。皆不善耶。答無慚無愧。佛教雲何。答謂佛語言評論唱詞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佛教。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雲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雲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契經應頌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算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印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詩名何法。答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答謂慧為先造作彼彼工巧業處。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若成就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無色界。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欲色界。有成就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欲色界。有非成就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欲色界。有成就無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欲色界。有非成就無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二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三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  大種所造處  幾四二五三  大造成不成  成大對造四  唯成所造四  大種等七種  依定滅住果  此章願具說   大種所造處。幾有見。答一。幾無見。答八二少分。幾有對。答九一少分。幾無對。答一少分。幾有漏。答九二少分。幾無漏。答一少分。幾有為。答九二少分。幾無為。答無。幾過去。答十一少分。幾未來。答十一少分。幾現在。答十一少分。幾善。答三少分。幾不善。答三少分。幾無記。答七三少分。幾欲界繫。答二九少分。幾色界繫。答九少分。幾無色界繫。答無。幾學。答一少分。幾無學。答一少分。幾非學非無學。答九一少分。幾見所斷。答無。幾修所斷。答九二少分。幾不斷。答一少分。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所造色耶。答諸成就大種。彼定成就所造色。有成就所造色非大種謂聖者生無色界。若不成就大種。彼不成就所造色耶。答諸不成就所造色。彼不成就大種。有不成就大種非所造色。謂聖者生無色界。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大種非善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善色非大種。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大種亦善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大種及善色。謂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不善色耶。答諸成就不善色。彼定成就大種。有成就大種非不善色。謂處卵□。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若成就大種。彼成就有覆無記色耶。答諸成就有覆無記色。彼定成就大種。有成就大種非有覆無記色。謂生欲界。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若成就大種。彼成就無覆無記色耶。答如是。設成就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不善色耶。答有成就大種非善不善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善色非不善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有成就大種亦不善色非善色。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善不善色。謂生欲界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設成就善不善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有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大種非善有覆無記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善色非有覆無記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成就大種亦善有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設成就善有覆無記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設成就善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處卵□。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有成就大種亦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住不律儀。若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設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生欲界。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成就大種亦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設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不善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有成就大種亦不善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設成就善不善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有覆無記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成就大種亦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設成就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大種耶。答如是。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若成就大種。彼成就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善色非不善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不善色非善色。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善色亦不善色。謂生欲界。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有非成就善色及不善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善色。彼成就有覆無記色耶。答諸成就有覆無記色。彼定成就善色。或成就善色非有覆無記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若聖者生無色界。   若成就善色。彼成就無覆無記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善色非無覆無記色。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善色及無覆無記色。謂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善色非不善無覆無記色。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有成就善色亦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設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答或成就。或不成就。雲何成就。即如上說。雲何不成就。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成就善色。彼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有成就善色非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有成就善色亦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設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彼成就善色耶答如是。   若成就善色。彼成就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有覆無記色耶。答無。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無覆無記色耶。答諸成就不善色。彼定成就無覆無記色。有成就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處卵□。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   若成就不善色。彼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若成就有覆無記色。彼成就無覆無記色耶。答諸成就有覆無記色。彼成就無覆無記色。有成就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生欲界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諸四大種。及所造色。依何定滅。答依四定。或依未至滅。尋伺有對觸。依何定滅。答依初定。或依未至滅。樂根依何定滅。答依三定。或依未至。滅喜根依何定滅。答依二定。或依未至滅。苦根憂根段食依何定滅。答依未至滅。捨根觸思識食依何定滅。答依七定。或依未至滅。諸四大種。及所造色尋伺有對觸樂根喜根。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苦根憂根段食。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無所住。捨根觸思識食。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   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  大造心處根  相對緣有幾  相應造三世  世界辯成緣  大種與造色  界世為同異  四體攝識門  此章願具說   大種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大種與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造色與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造色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大種與心心所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心心所法。與心心所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心心所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大種與眼處。為幾緣。答因增上。眼處與眼處為。幾緣。答因增上。眼處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如眼處。耳鼻舌身香味處亦爾。大種與色處。為幾緣。答因增上。色處與色處。為幾緣。答因增上。色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如色處。聲觸處亦爾。大種與意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意處與意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意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大種與法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法處與法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法處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大種與眼根。為幾緣。答因增上。眼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如眼根。耳鼻舌身男女根亦爾。大種與命根。為幾緣。答一增上。命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大種與意根。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意根與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如意根。樂苦喜憂捨信精進念定慧根亦爾。大種與未知當知根。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未知當知根與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何故四大種一生一住一滅而不相應。心心所法。一生一住一滅。說名相應。答如四大種。或減或增。心心所法。則不如是。又心心所法。皆有所緣。四大種無所緣。非無所緣法可說相應。頗有過去大種。造過去色耶。造未來色耶。造現在色耶。答皆有。頗有未來大種造未來色耶。造過去色耶。造現在色耶。答未來有。過現無。頗有現在大種。造現在色耶造過去色耶造未來色耶。答現未有。過去無。   若成就過去大種。彼成就過去造色耶。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過去造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若諸學者生無色界。若成就過去大種。彼成就未來大種耶。答無成就過去未來大種。若成就過去大種。彼成就未來造色耶。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未來造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若成就過去大種。彼成就現在大種耶。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現在大種。謂生欲色界。若成就過去大種。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現在造色。謂生欲色界。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未來大種耶。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過去造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若學者生無色界。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未來造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造色。非未來造色。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色界善心。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有成就未來造色非過去造色。謂阿羅漢生無色界。有成就過去造色亦未來造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學者生無色界。有非成就過去造色亦非未來造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語表。設有而失。若異生生無色界。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現在大種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大種。謂學者生無色界。有成就現在大種非過去造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過去造色亦現在大種。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過去造色亦非現在大種。謂阿羅漢。若異生生無色界。若成就過去造色。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造色非現在造色。謂學者生無色界。有成就現在造色非過去造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語表。設有而失。有成就過去造色亦現在造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過去造色亦非現在造色。謂阿羅漢。若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未來大種。彼成就未來造色耶。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未來造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聖者生無色界。若成就未來大種。彼成就現在大種耶。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現在大種。謂生欲色界。若成就未來大種。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現在造色。謂生欲色界。若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現在大種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未來造色非現在大種。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現在大種非未來造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有成就未來造色亦現在大種。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有非成就未來造色亦非現在大種。謂異生生無色界。若成就未來造色。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未來造色非現在造色。謂聖者生無色界。有成就現在造色非未來造色。謂處卵□。若異生住胎。若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有成就未來造色亦現在造色。謂聖者住胎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有非成就未來造色亦非現在造色。謂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現在大種。彼成就現在造色耶。答如是。設成就現在造色。彼成就現在大種耶。答如是。   過去大種。與過去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過去大種。與過去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過去造色。與過去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過去造色。與過去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過去大種。與未來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大種。與未來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大種。與過去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過去大種。與未來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造色。與未來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造色。與過去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過去大種。與現在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現在大種。與現在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現在大種。與過去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過去大種。與現在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現在造色。與現在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現在造色。與過去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過去造色。與未來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大種。與過去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過去造色。與未來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造色。與過去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過去造色。與現在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現在大種。與過去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過去造色。與現在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現在造色。與過去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   未來大種。與未來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造色。與未來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大種。與現在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現在大種。與未來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大種。與現在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現在造色。與未來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造色。與現在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現在大種。與未來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未來造色。與現在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現在造色。與未來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   現在大種。與現在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現在造色。與現在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   若成就欲界繫大種。彼成就欲界繫造色耶。答如是。設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欲界繫大種耶。答如是。若成就欲界繫大種。彼成就色界繫大種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大種非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不現在前。有成就色界繫大種非欲界繫大種。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有成就欲界繫大種亦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有非成就欲界繫大種及色界繫大種。謂生無色界。若成就欲界繫大種。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大種非色界繫造色。謂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有成就色界繫造色非欲界繫大種。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有成就欲界繫大種亦色界繫造色。謂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有非成就欲界繫大種及色界繫造色。謂生無色界。   若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色界繫大種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不現在前。有成就色界繫大種非欲界繫造色。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有成就欲界繫造色亦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有非成就欲界造色及色界大種。謂生無色界。   若成就欲界繫造色。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造色。謂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有成就色界繫造色非欲界繫造色。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有成就欲界繫。造色亦色界繫造色。謂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有非成就欲界繫造色及色界繫造色。謂生無色界。   若成就色界繫大種。彼成就色界繫造色耶。答諸成就色界繫大種。彼定成就色界繫造色。有成就色界繫造色非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色界大種。不現在前。   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欲界繫造色。與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欲界繫造色。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色界繫造色。與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色界繫造色。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欲界繫造色。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欲界繫造色。與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色界繫造色。與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一增上。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造色。為幾緣。答因增上。色界繫造色。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   諸色慾界繫。彼色一切欲界繫大種造耶。答應作四句。有色慾界繫非欲界繫大種造。謂欲界繫大種。有色慾界繫大種造非欲界繫。謂色不繫欲界繫大種造。有色慾界繫欲界繫大種造。謂色慾界繫欲界繫大種造。有色非欲界繫非欲界繫大種造。謂色界繫大種。若色色界繫色界繫大種造。若色不繫色界繫大種造諸色色界繫。彼色一切色界繫大種造耶。答應作四句。有色色界繫非色界繫大種造。謂色界繫大種。有色色界繫大種造非色界繫。謂色不繫色界繫大種造。有色色界繫色界繫大種造。謂色色界繫色界繫大種造。有色非色界繫非色界繫大種造。謂欲界繫大種。若色慾界繫欲界繫大種造。若色不繫欲界繫大種造。   諸色過去。彼色一切過去大種造耶。答應作四句。有色過去非過去大種造。謂過去大種。有色過去大種造非過去。謂色未來現在過去。大種造。有色過去過去大種造。謂色過去。過去大種造。有色非過去非過去大種造。謂未來現在大種。若色未來現在現在大種造。若色未來未來大種造。諸色未來。彼色一切未來大種造耶。答諸色未來大種造。彼色一切未來。有色未來非未來大種造。謂未來大種。若色未來過去現在大種造諸色現在。彼色一切現在大種造耶。答應作四句。有色現在非現在大種造。謂現在大種。若色現在過去大種所造。有色現在大種造非現在。謂色未來現在大種造。有色現在現在大種造。謂色現在現在大種造。有色非現在非現在大種造。謂過去未來大種。若色過去未來過去大種造。若色未來未來大種造。   地雲何。答顯形色。地界雲何。答堅性觸。水雲何。答顯形色。水界雲何。答濕性觸。火雲何。答顯形色。火界雲何。答煖性觸。風雲何。答即風界。風界雲何。答動性觸。   地水火風。幾處所攝。幾識所識。答地水火。一處攝。謂色處。二識識。謂眼識意識。風一處攝。謂觸處。二識識。謂身識意識。地水火風界。幾處攝。幾識識。答一處攝。謂觸處。二識識。謂身識意識。   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  六色何大造  三色孰為因  化九中有七  世劫心三分  緣因緣各四  無色除色想  互攝四七九  此章願具說   已具見諦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所成就色界繫身語業色。何大種造。答色界繫。生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造。答色界繫。生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造。答欲界繫。生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造。答色界繫。生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造。答色界繫。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所成就無漏身語業色。何大種造。答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無色界沒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欲界繫。無色界沒生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色界繫。色界沒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欲界繫。生欲界。作色界化。髮色界語。彼身語色。何大種造。答色界繫。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彼身語色。何大種造。答欲界繫。化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答當言有大種。化當言有造色無造色耶。答當言有造色。化當言有心無心耶。答當言無心。化當言誰心所轉耶。答當言化主。   中有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答當言有大種。中有當言有造色無造色耶。答當言有造色。中有當言有心無心耶。答當言有心。中有當言誰心所轉耶。答當言自心。世名何法。答此增語所顯行。劫名何法。答此增語所顯半月月時年心起住滅。分名何法。答此增語所顯剎那臘縛牟呼栗多。   頗有法四緣生耶。答有。謂一切心心所法。頗有法三緣生耶。答有。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頗有法二緣生耶。答有。謂除無想滅盡等至諸餘心不相應行。及一切色。頗有法一緣生耶。答無。   雲何因相應法。答一切心心所法。雲何因不相應法。答色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因相應。因不相應法。答即心心所法。少分因相應。少分因不相應。雲何非因相應。非因不相應法。答即心心所法。少分非因相應。少分非因不相應。   雲何緣有緣法。答若意識。並相應法。緣心心所法。雲何緣無緣法。答五識身。並相應法。若意識。並相應法。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緣有緣緣無緣法。答若意識。並相應法。緣心心所法。及色無為。心不相應行。雲何非緣有緣非緣無緣法。答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如世尊說。內無色想觀外色。雲何內無色想觀外色耶。答謂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地。已置地。將為種種蟲食。已為種種蟲食。彼於最後。不見內身。唯見外蟲。復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薪□□□□芋慼慰D□□□□¥菕慼慼慰D□漦□R□蕁擁姨□¥□擁□□¥齱慼慼慼L工悅該□磣□□葦□□□□雥□¥惱□薩□□¥悅□□|薦□□□¥□□柩□|薧□柩大□¥□□□□¥菕慼慼慰D□滿慰D粨滿慰D□漦□R□蕁擁姨□¥□擁□□|該□奸□鰷□滈□鰹□   如世尊說。有除色想。雲何除色想耶。答謂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地已置地。將為種種蟲食已為種種蟲食。此種種蟲。將散已散。彼於最後。不見自身。亦不見蟲。復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薪□□□芋慼慰D□□□□菕慼慼慝□□□□¥□□磷□¥□漦□R□蕁撥窨□□□蕁擰□¥齱慼慼慼L工悅該□磣□□葦□□§□□雥□¥惱□薩□□¥□□□|薧□大□¥□柩□|薧柩大□¥□□□□菕慼慼慰D□滿歐滿慝□□□□¥□□磷□¥□漦□R□蕁撥窨□□□蕁擰□|該□館鰷□‥□□館鰷□§□□□鰷N□§□□□□鰷I§□□館鰷□|□□館鰷□□□□鰷I‥□□□鰷I‥□□奧□耤L□□館鰷□§□□□鰷N□§□□□館鰷□§□□□鰷I|□□□鰷Ic□□館鰷□‥□□□鰷I‥□□奧□耤   四識住。七識住。為四攝七七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七。謂地獄傍生鬼界廣果色受想行。及非想非非想處受想行。有七非四。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心。有亦四亦七。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色受想行。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受想行。有非四非七。謂地獄傍生鬼界廣果非想非非想處心。   四識住。九有情居。為四攝九九攝四耶。答應作四句。有四非九。謂地獄傍生鬼界無想天所不攝廣果色受想行。有九非四。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無想天四無色心。有亦四亦九。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無想天色受想行。及四無色受想行。有非四非九。謂地獄傍生鬼界無想天所不攝廣果心。   七識住。九有情居。為七攝九九攝七耶。答九攝七。非七攝九。何所不攝。答二處。謂無想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三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四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  十七對幾緣  對自他有八  唯對他有九  八何義內外  八門受相攝  九位十五門  現在未來修  此章願具說   有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有執受大種。與無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無執受大種。與無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無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因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相應法。與因不相應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增上。因不相應法。與因不相應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不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有所緣法。與有所緣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有所緣法。與無所緣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增上。無所緣法。與無所緣法。為幾緣。答因增上。無所緣法。與有所緣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有色法。與有色法。為幾緣。答因增上。有色法。與無色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無色法。與無色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無色法。與有色法。為幾緣。答因增上。有見法。與有見法。為幾緣。答因增上。有見法。與無見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無見法。與無見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無見法。與有見法。為幾緣。答因增上。有對法。與有對法。為幾緣。答因增上。有對法。與無對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無對法。與無對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無對法。與有對法。為幾緣。答因增上。有漏法。與有漏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有漏法。與無漏法。為幾緣。答等無間所緣增上。無漏法。與無漏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無漏法。與有漏法。為幾緣。答等無間所緣增上。有為法。與有為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有為法。與無為法。為幾緣。答無。無為法。與無為法。為幾緣。答無。無為法。與有為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   諸纏所纏續地獄有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諸纏所纏續傍生有鬼有人有天有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生欲界。入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生欲界。入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生色界。入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生色界。入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   有執受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墮自體法。無執受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非墮自體法。順取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非順取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順結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非順結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見處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非見處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   若法是內。彼法內處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內非內處攝。如說於內受內法住循法觀。有法內處攝非內。如說於外身外心住循心觀。有法是內亦內處攝。如說於內身內心住循心觀。有法非內非內處攝。如說於外受外法住循法觀。若法是外。彼法外處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外非外處攝。如說於外身外心住循心觀。有法外處攝非外。如說於內受內法住循法觀。有法是外亦外處攝。如說於外受外法住循法觀。有法非外非外處攝。如說於內身內心住循心觀。   有二受。謂身受心受。有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為二攝三。三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四受。謂三界繫受。及不繫受。為二攝四四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五受。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為二攝五五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為二攝六六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十八受。謂六喜意近行六憂意近行六捨意近行。為二攝十八十八攝二耶。答二攝十八。非十八攝二。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捨根。及無漏受。二受如前說。有三十六受。謂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六依耽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耽嗜捨。六依出離捨。為二攝三十六。三十六攝二耶。答二攝三十六。非三十六攝二。何所不攝。謂如前說。二受如前說。有百八受。謂依三世。各三十六。為二攝百八百八攝二耶。答二攝百八。非百八攝二。何所不攝。謂如前說三受四受。為三攝四四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三受五受六受。為三攝五六五六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三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為三攝十八等十八等攝三耶。答三攝十八等。非十八等攝三。何所不攝。謂如前說四受五受六受。為四攝五六五六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四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為四攝十八等十八等攝四耶。答四攝十八等。非十八等攝四。何所不攝。謂如前說五受六受。為五攝六六攝五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五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為五攝十八等十八等攝五耶。答五攝十八等。非十八等攝五。何所不攝。謂如前說六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為六攝十八等十八等攝六耶。答六攝十八等。非十八等攝六。何所不攝。謂如前說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為十八攝三十六等二十六等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為三十六攝百八百八攝三十六耶。答互相攝。隨其事。以無間道。證預流果。修彼道時。四念住。幾現在修。幾未來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八智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以無間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六。道支。現在無。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若從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七。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以無間道。證不還果。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若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未來八。靜慮。現在未來一。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若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一。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若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二。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三。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若從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六。道支。現在無。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若從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七。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以無間道。證神境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諸異生。依初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若諸聖者。依初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若諸異生。依第二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若諸聖者。依第二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二。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若諸異生。依第三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若諸聖者。依第三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三。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若諸異生。依第四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一。勝處。現在無。未來四。遍處。現在無。未來八。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若諸聖者。依第四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一。勝處。現在無。未來四。遍處。現在無。未來八。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以無間道。證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死生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如神境智通。應隨相說。   以無間道。證漏盡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答若依未至定。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若依初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若依靜慮中間。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若依第二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若依第三第四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若依無色定。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四。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一。未來三。解脫。現在一。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  根學善等三  異熟三六斷  見等有尋等  受相應界繫  因緣四凡聖  蘊攝七攝三  為緣生幾緣  此章願具說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二十二根。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二學。一無學。十非學非無學。九應分別。謂意根。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雲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根。雲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根。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爾。   諸根學。彼是學者根耶。答應作四句。有根學彼非學者根。謂學根學者不成就。有是學者根彼根非學。謂非學非無學根學者成就。有根學彼亦學者根。謂學根學者成就。有根非學彼亦非學者根。謂無學根及非學非無學根學者不成就。諸根無學。彼是無學者根耶。答應作四句。有根無學彼非無學者根。謂無學根無學者不成就。有是無學者根彼根非無學。謂非學非無學根無學者成就。有根無學彼亦無學者根。謂無學根無學者成就。有根非無學彼亦非無學者根。謂學根及非學非無學根無學者不成就。諸根非學非無學。彼是非學非無學者根耶。答諸非學非無學者根。彼是非學非無學。有根非學非無學彼非非學非無學者根。謂非學非無學根非學非無學者不成就。   此二十二根。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八善。八無記。六應分別。謂意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根。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意根。如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捨根亦爾。憂根。或善。或不善。雲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憂根。雲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憂根。   此二十二根。幾有異熟。幾無異熟。答一有異熟。十一無異熟。十應分別。謂意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根。雲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根。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亦爾。苦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苦根。雲何無異熟。謂無記苦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雲何有異熟。謂有漏信等五根。雲何無異熟。謂無漏信等五根。   此二十二根。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答九修所斷。三不斷。十應分別。謂意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見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根。雲何修所斷。謂意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雲何不斷。謂無漏意根。如意根。捨根亦爾。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見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樂根。雲何修所斷。謂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五隨眠相應樂根。及不染污有漏樂根。雲何不斷。謂無漏樂根喜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見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五十二隨眠相應喜根。雲何修所斷。謂喜根學見跡隨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六隨眠相應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雲何不斷。謂無漏喜根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雲何見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所斷十六隨眠相應憂根。雲何修所斷。謂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二隨眠相應憂根。及不染污憂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修所斷。謂有漏信等五根。雲何不斷。謂無漏信等五根。此二十二根。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所斷。幾見滅所斷。幾見道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答九修所斷。三不斷。十應分別。謂意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意根。雲何見集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根。雲何見滅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根。雲何見道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相應意根。雲何修所斷。謂意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雲何不斷。謂無漏意根。如意根。捨根亦爾。樂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九隨眠相應樂根。雲何見集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六隨眠相應樂根。雲何見滅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六隨眠相應樂根。雲何見道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七隨眠相應樂根。雲何修所斷。謂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五隨眠相應樂根。及不染污有漏樂根。雲何不斷。謂無漏樂根喜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見苦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十七隨眠相應喜根。雲何見集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十一隨眠相應喜根。雲何見滅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十一隨眠相應喜根。雲何見道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十三隨眠相應喜根。雲何修所斷。謂喜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六隨眠相應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雲何不斷。謂無漏喜根。憂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雲何見苦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苦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雲何見集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集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雲何見滅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滅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雲何見道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雲何。謂見道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雲何修所斷。謂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雲何。謂修所斷二隨眠相應憂根。及不染污憂根信等五根。或修所斷。或不斷。雲何修所斷。謂有漏信等五根。雲何不斷。謂無漏信等五根。   此二十二根。幾見。幾非見。答一見。十七非見。四應分別。慧根。或見。或非見。雲何見。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慧根。雲何非見。謂餘慧根。未知當知根。或見。或非見。雲何見。謂未知當知根所攝慧根。雲何非見。謂未知當知根所攝餘根。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亦爾。具知根。或見。或非見。雲何見。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具知根所攝慧根。雲何非見。謂具知根所攝餘根。   此二十二根。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答二有尋有伺。八無尋無伺十二應分別。意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根。如意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樂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無伺。雲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樂根。雲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樂根。如樂根。喜根亦爾。   此二十二根。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捨根相應。答樂根喜根捨根。九根少分相應。苦根憂根。六根少分相應。   此二十二根。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答四欲界繫。三不繫。十五應分別。眼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大種所造眼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大種所造眼根。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亦爾。命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壽。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壽。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壽。意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作意相應意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作意相應意根。雲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作意相應意根。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根。如意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爾。樂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雲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作意相應樂根。雲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作意相應樂根。雲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樂根。如樂根。喜根亦爾。   此二十二根。幾因相應。答十四。幾因不相應。答八。幾因相應因不相應。答即前十四。少分因相應。少分因不相應。幾非因相應。非因不相應。答即前十四。少分非因相應。少分非因不相應。此二十二根。幾緣有緣。答十三少分。幾緣無緣。答一十三少分。幾緣有緣緣無緣。答即前十三少分。幾非緣有緣非緣無緣。答八。   諸根此法。彼根異生耶。設根異生。彼根此法耶。答諸根此法。彼根非異生。諸根異生。彼根非此法。   色蘊攝幾根。答七。受蘊攝幾根。答五三少分。想蘊攝幾根。答無。行蘊攝幾根。答六三少分。識蘊攝幾根。答一三少分。   善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八界二處三蘊。唯善根。有幾界幾處幾蘊攝。答無。不善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八界二處二蘊。唯不善根。有幾界幾處幾蘊攝。答無。有覆無記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六界二處二蘊。唯有覆無記根。有幾界幾處幾蘊攝。答無無覆無記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三界七處四蘊。唯無覆無記根。有幾界幾處幾蘊攝。答五界五處。非蘊根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三界七處四蘊。唯根法。有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二界六處二蘊。非根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六界六處三蘊。唯非根法。有幾界幾處幾蘊攝。答五界五處一蘊。根非根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唯根非根法。有幾界幾處幾蘊攝。答一界一處二蘊。   頗根為緣生根耶。答生。生非根耶。答生。生根非根耶。答生。頗非根為緣生非根耶。答生。生根耶。答生。生根非根耶。答生。頗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答生。生根耶。答生。生非根耶。答生。   頗眼根為緣生眼根耶。答生。生耳根乃至具知根耶。答生。頗乃至具知根為緣生具知根耶。答生。生眼根乃至已知根耶。答生。   眼根與眼根。為幾緣。與耳根乃至具知根。為幾緣。乃至具知根。與具知根。為幾緣。與眼根乃至已知根。為幾緣。答眼根與眼根。為因增上。與餘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身根與身根女根男根。為因增上。與餘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女根與女根身根。為因增上。與餘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如女根。男根亦爾。命根與命根。為因增上。與七色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意根與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爾。苦根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與三無漏根。為所緣增上。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憂根與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與三無漏根。為所緣增上。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未知當知根。與未知當知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具知根。為因所緣增上。非等無間。與七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憂根為所緣增上。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已知根。與已知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七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憂根未知當知根。為所緣增上。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具知根。與具知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七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憂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為所緣增上。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四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有納息第二  得一遍知三  沙門果九節  四智法類智  緣相應五門  學無學根得  無間證四果  幾根斷滅起  此章願具說   欲有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答卵生胎生濕生得二。化生得六或七或八。無形六。一形七。二形八。色有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答六。無色有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答一。頗思惟欲界繫法。遍知欲界耶。答遍知。遍知色界耶。答不遍知。遍知無色界耶。答不遍知。頗思惟色界繫法。遍知色界耶。答遍知。遍知欲界耶。答遍知。遍知無色界耶。答不遍知。頗思惟無色界繫法。遍知無色界耶。答遍知。遍知欲界耶。答不遍知。遍知色界耶。答遍知。幾根遍知欲界。答世俗道七。無漏道八。幾根遍知色界。答世俗道七。無漏道十。幾根遍知無色界。答十一。遍知欲界時。遍知幾根。答四。遍知色界時。遍知幾根。答五。遍知無色界時。遍知幾根。答八。   幾根得預流果。答九。幾根得一來果。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若從預流果。得一來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幾根得不還果。答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若從一來果。得不還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幾根得阿羅漢果。答十一。得預流果。遍知幾根。答無。得一來果遍知幾根。答無。得不還果。遍知幾根。答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無。若從一來果。得不還果者四。得阿羅漢果。遍知幾根。答八。諸根得預流果。此根得彼果已。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答解脫道攝者。當言成就。無間道攝者。當言不成就。諸根得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此根得彼果已。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答解脫道攝者。當言成就。無間道攝者。當言不成就。諸根得預流果。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諸根得一來果。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諸根得不還果。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諸根得阿羅漢果。此根斷何界結。答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得預流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無。得一來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得不還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得阿羅漢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界或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得預流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得一來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得不還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得阿羅漢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此根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諸預流者。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諸一來者。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諸不還者。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界或無色界或無。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諸阿羅漢。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此根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諸預流者。斷結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此根何果攝。答無。諸一來者。斷結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此根何果攝。答無。諸不還者。斷結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界或無色界。此根何果攝。答無。諸預流果。所攝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諸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所攝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   諸苦智。是於苦無漏智耶。設於苦無漏智。是苦智耶。答諸苦智。是於苦無漏智。有於苦無漏智非苦智。謂於苦知集智諸集智。是於集無漏智耶。設於集無漏智。是集智耶。答諸集智。是於集無漏智。有於集無漏智非集智。謂於集知苦智諸滅智。是於滅無漏智耶。答如是。設於滅無漏智。是滅智耶。答如是。諸道智。是於道無漏智耶。答如是。設於道無漏智。是道智耶。答如是。   諸根無漏。緣欲界繫。此根法智相應耶。設根無漏法智相應。此根緣欲界繫耶。答應作四句。有根無漏緣欲界繫。此根非法智相應。謂苦法智忍。及相應根苦法智。集法智忍。及相應根集法智。有根無漏法智相應。此根不緣欲界繫。謂滅道法智相應根。有根無漏緣欲界繫。此根亦法智相應。謂苦集法智相應根。有根無漏不緣欲界繫。此根亦非法智相應。謂苦類智忍苦類智。及二相應根。集類智忍集類智。及二相應根。滅法智忍。及相應根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及二相應根。道法智忍。及相應根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及二相應根。   諸根無漏緣色無色界繫。此根類智相應耶。設根無漏類智相應。此根緣色無色界繫耶。答應作四句。有根無漏緣色無色界繫。此根非類智相應。謂苦類智忍。及相應根苦類智。集類智忍。及相應根集類智。有根無漏類智相應。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謂滅道類智相應根。有根無漏緣色無色界繫。此根亦類智相應。謂苦集類智相應根。有根無漏不緣色無色界繫。此根亦非類智相應。謂苦法智忍苦法智。及二相應根。集法智忍集法智。及二相應根。滅法智忍滅法智。及二相應根。滅類智忍。及相應根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及二相應根。道類智忍。及相應根道類智。法智。當言法智耶。當言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耶。答當言法智。或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當言三種。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當言三種。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答當言三種。當言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不繫耶。答當言緣欲界繫。或不繫。   類智。當言類智耶。當言法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耶。答當言類智。或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當言三種。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當言三種。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答當言三種。當言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不繫耶。答當言緣色無色界繫。或不繫時心解脫。當言學根得無學根得學無學根得耶。答當言學無學根得。不動心解脫。當言學根得無學根得學無學根得耶。答若本得不動。當言學無學根得。若時解脫阿羅漢得不動。當言無學根得。一切結盡。當言學根得無學根得學無學根得耶。答當言學無學根得。以無間道。證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此道當言法智相應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應耶。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當言樂根喜根捨根相應耶。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當言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耶。答以無間道。證預流果。此道當言忍相應有尋有伺捨根相應無願相應緣不繫。以無間道。證一來果。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證預流果說。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此道當言世俗智相應有尋有伺捨根相應緣欲界繫。若從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此道當言。法智相應。或苦智。或集智。或滅智。或道智相應。有尋有伺捨根相應。或空或無願。或無相相應。或緣欲界繫。或緣不繫。以無間道。證不還果。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此道當言忍相應。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無願相應。緣不繫。若從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者。如以世俗道證一來果說。若從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者。如以無漏道證一來果說。以無間道。證阿羅漢果。此道當言。或法智相應。或類智。或苦智。或集智。或滅智。或道智相應。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或樂根。或喜根。或捨根相應。或空或無願。或無相相應。或緣無色界繫。或緣不繫。   幾根永斷滅。起得預流果。答無根永斷。七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預流果。幾根永斷滅起。得一來果。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證預流果說。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無根永斷。七根滅起。得一來果。若從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無根永斷。八根滅起。得一來果。幾根永斷滅起。得不還果。答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無根永斷。七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不還果。若從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不入靜慮。四根永斷。七根滅起。得不還果。若入靜慮。四根永斷。六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不還果。若從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不入靜慮。四根永斷。八根滅起。得不還果。若入靜慮。四根永斷。七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不還果。幾根永斷滅起。得阿羅漢果。答若依未至。證阿羅漢果。一根永斷。七根永斷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阿羅漢果。如依未至。依靜慮中間第四靜慮三無色定亦爾。若依初靜慮。證阿羅漢果。二根永斷。六根永斷滅起。一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阿羅漢果。如依初靜慮。依第二第三靜慮亦爾。   根蘊第六中觸納息第三  十六觸相攝  根相應成就  遍知滅作證  此章願具說   有十六觸。謂有對觸。增語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愛觸。恚觸。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雲何有對觸。答五識身相應觸。雲何增語觸。答意識身相應觸。雲何明觸。答無漏觸。雲何無明觸。答染污觸。雲何非明非無明觸。答不染有漏觸。雲何愛觸。答貪相應觸。雲何恚觸。答瞋相應觸。雲何順樂受觸。答樂受相應觸。雲何順苦受觸。答苦受相應觸。雲何順不苦不樂受觸。答不苦不樂受相應觸。雲何眼觸。答眼識身相應觸。雲何耳觸。答耳識身相應觸。雲何鼻觸。答鼻識身相應觸。雲何舌觸。答舌識身相應觸。雲何身觸。答身識身相應觸。雲何意觸。答意識身相應觸。   有對觸攝幾觸。乃至意觸攝幾耶。答有對觸。攝六觸全七觸少分。增語觸。攝三觸全七觸少分。明觸。攝明觸全四觸少分。無明觸。攝三觸全十一觸少分。非明非無明觸。攝非明非無明觸全十一觸少分。愛觸。攝愛觸全十一觸少分。恚觸。攝恚觸全十一觸少分。順樂受觸。攝順樂受觸全十二觸少分。順苦受觸。攝順苦受觸全十一觸少分。順不苦不樂受觸。攝順不苦不樂受觸全十三觸少分。眼觸攝眼觸全八觸少分。如眼觸。耳鼻舌身觸亦爾。意觸攝三觸全七觸少分。   有對觸。幾根相應。乃至意觸。幾根相應耶。答有對觸。一根全八根少分相應。增語觸。五根全八根少分相應。明觸。三根全九根少分相應。無明觸。六根少分相應。非明非無明觸。十一根少分相應。愛觸。四根少分相應。恚觸。四根少分相應。順樂受觸。二根全九根少分相應。順苦受觸。二根全六根少分相應。順不苦不樂受觸。一根全。九根少分相應。眼觸。九根少分相應。如眼觸。耳鼻舌身觸亦爾。意觸。五根全八根少分相應。   諸根因有對觸。此根有對觸相應耶。設根有對觸相應。此根因有對觸耶。答諸根有對觸相應。此根因有對觸。有根因有對觸此根非有對觸相應。諸根因有對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如有對觸除二觸餘十三觸亦爾。諸根因明觸。此根明觸相應耶。答如是。設根明觸相應。此根因明觸耶。答如是。諸根因非明非無明觸。此根非明非無明觸相應耶。設根非明非無明觸相應。此根因非明非無明觸耶。答諸根非明非無明觸相應。此根因非明非無明觸。有根因非明非無明觸。此根非非明非無明觸相應。謂根因非明非無明觸。異熟生無所緣。諸成就此類眼根。彼成就此類身根耶。設成就此類身根。彼成就此類眼根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此類眼根非此類身根。謂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已失。得色界眼。有成就此類身根非此類眼根。謂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已失。不得色界眼。有成就此類眼根亦此類身根。謂生欲界。眼根已得不失。若生色界。有非成就此類眼根亦非此類身根。謂生無色界。如眼根。耳根亦爾。諸成就此類鼻根。彼成就此類身根耶。設成就此類身根。彼成就此類鼻根耶。答若成就此類鼻根。彼成就此類身根。有成就此類身根不成就此類鼻根。謂生欲界。不得鼻根設得已失。如鼻根。舌根亦爾。   地獄成就幾根。傍生乃至諸無色。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成就幾根。答地獄。極多十九。極少八。傍生。極多十九。極少十三。鬼界亦爾。斷善根者。極多十三。極少八。邪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八。正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十一。不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八贍部洲。極多十九。極少八。毘提訶洲瞿陀尼洲亦爾。俱盧洲。極多十八。極少十三。四大王眾天。極多十九。極少十七。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亦爾。梵眾天。極多十六。極少十五。極光淨天亦爾。遍淨天。極多十六。極少十四。廣果天。極多十六。極少十三。中有。極多十九。極少十三。諸無色。極多十一。極少八。隨信行。極多十九。極少十三。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極多十九。極少十一。見至亦爾。身證。極多十八。極少十一。慧解脫俱解脫亦爾。   眼根乃至慧根。得遍知時。幾根得遍知耶。答眼根得遍知時。至離色染。五根得遍知。耳鼻舌身根亦爾。女根得遍知時。至離欲染。四根得遍知。男根苦根憂根亦爾。命根得遍知時。至離無色染。八根得遍知。意根捨根信等五根亦爾。樂根得遍知時。至離遍淨染。即樂根得遍知。喜根得遍知時。至離極光淨染。即喜根得遍知。   眼根乃至慧根。滅作證時。幾根滅作證耶。答眼根滅作證時。至離色染。五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耳鼻舌身根亦爾。女根滅作證時。至離欲染。四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男根苦根憂根亦爾。命根滅作證時。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意根捨根信等五根亦爾。樂根滅作證時。至離遍淨染。即樂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喜根滅作證時。至離極光淨染。即喜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   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  等心壽二定  無想攝相應  界死生涅槃  此章願具說   一切有情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答如是。有貪心離貪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答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略散下舉小大掉不掉不靜靜不定定不修修不解脫解脫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答如是。   壽當言隨心轉不隨心轉耶。答不隨心轉。當言隨相續轉為一起便住耶。答若欲界有情。不住無想滅盡等至。當言隨相續轉。若住無想滅盡等至。及色無色界有情。當言一起便住。住無想滅盡等至。壽當言轉為住耶。答當言轉。如世尊說。人壽漸盡。如小河水。若諸有情。壽起便住。雲何知彼壽漸盡耶。答由世盡劫盡故。   入無想定。幾根滅。答七。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出無想定。幾根現前。答七。何繫心心所現前。答色界繫。入滅盡定。幾根滅。答七。何繫心心所滅。答無色界繫。出滅盡定。幾根現前。答或七或八。有漏心七。無漏心八。何繫心心所現前。答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生無想天。幾根滅。答八。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幾根現前。答八。何繫心心所現前。答色界繫。無想天沒。幾根滅。答八。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幾根現前。答或八或九或十。無形八。一形九。二形十。何繫心心所現前。答欲界繫。無想有情生時。當言有想耶無想耶。答當言有想。如世尊說。彼諸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沒。從彼沒時。彼想當言滅耶不滅耶。答當言滅。當言住何處。彼想滅耶。答當言即住彼處。彼想當言善為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彼想幾隨眠隨增。答色界有漏緣。幾結繫。答六。如世尊說。一切有情。皆由食住。無想有情。由何食住答觸意思識。   眼根攝幾根。乃至具知根攝幾根。答眼根攝眼根。如眼根。耳鼻舌命苦憂根亦爾。身根攝三攝。女根攝女根身根少分。如女根。男根亦爾。意根攝意根三根少分。如意根。樂喜捨根信等五根亦爾。未知當知根。攝未知當知根九根少分。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信力乃至慧力念等覺支。乃至捨等覺支。正見乃至正定。法智乃至道智。空無願無相。攝幾根。答信力攝一根三根少分。如信力。餘四力亦爾。念等覺支攝四根少分。如念等覺支。擇法精進喜定等覺支亦爾。餘不攝根。正見攝四根少分。如正見。正勤念定亦爾。餘不攝根。法智攝四根少分。如法智。類智苦集滅道智亦爾。他心智攝三根少分。世俗智攝一根少分。空攝四根少分。如空。無願無相亦爾。   意根幾根相應。乃至具知根幾根相應。答意根十根三根少分相應。樂喜捨根九根少分相應。苦根憂根六根少分相應。信根四根九根少分相應。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爾。未知當知根。與未知當知根。九根少分相應。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信力乃至慧力念等覺支。乃至捨等覺支。正見乃至正定。法智乃至道智。空無願無相。幾根相應。答信力四根九根少分相應。如信力。餘四力亦爾。念等覺支。十一根少分相應。如念等覺支。擇法精進定等覺支亦爾。喜等覺支。九根少分相應。安捨等覺支三根九根少分相應。正見十一根少分相應。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定亦爾。餘非根相應。法智十一根少分相應。如法智。類智苦集滅道智亦爾。他心智十根少分相應。世俗智二根八根少分相應。空無願無相十一根少分相應。   欲界沒生欲界時。幾根滅。答或四。或九。或八。或十三。或九。或十四。或十。或十五。漸命終者。無記心四。善心九。頓命終者。若無形。無記心八。善心十三。若一形。無記心九。善心十四。若二形。無記心十。善心十五何繫心心所滅。答欲界繫。幾根現前。答或八或九或十。無形八。一形九。二形十。何繫心心所現前。答欲界繫。欲界沒生色界時。幾根滅。答或四或九或九或十四。漸命終者。無記心四。善心九。頓命終者。無記心九。善心十四。何繫心心所滅。答欲界繫幾根現前。答八。何繫心心所現前。答色界繫。欲界沒生無色界時。幾根滅。答或四或九或九或十四。如前說。何繫心心所滅。答欲界繫。幾根現前。答三。何繫心心所現前。答無色界繫。色界沒生色界時。幾根滅。答或八或十三。無記心八。善心十三。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幾根現前。答八。何繫心心所現前。答色界繫。色界沒生欲界時。幾根滅。答或八或十三。如前說。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幾根現前。答或八或九或十如前說。何繫心心所現前。答欲界繫。色界沒生無色界時。幾根滅。答或八或十三。如前說。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幾根現前。答三。何繫心心所現前。答無色界繫。無色界沒生無色界時。幾根滅。答或三或八。無記心三。善心八。何繫心心所滅。答無色界繫。幾根現前。答三。何繫心心所現前。答無色界繫。無色界沒生欲界時。幾根滅。答或三或八。如前說。何繫心心所滅。答無色界繫。幾根現前。答或八或九或十。如前說。何繫心心所現前。答欲界繫。無色界沒生色界時。幾根滅。答或三或八。如前說。何繫心心所滅。答無色界繫。幾根現前。答八。何繫心心所現在前。答色界繫。阿羅漢般涅槃時。幾根最後滅。答或四或九或八或三。欲界漸般涅槃者四。頓般涅槃者九。色界八。無色界三。   根蘊第六中一心納息第五  相應緣不離  不修修得根  捨得未知根  五門辯二智  初盡無生智  盡無生所緣  七正互相應  此章願具說   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與心相應耶。答若法與心相應。彼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有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非心相應。謂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與心一所緣耶。答若法與心一所緣。彼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有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非心一所緣。謂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諸法與心俱起不離心。彼法與心俱住俱滅不離心耶。答欲色界有情。不住無想滅盡定者。諸根大種。與心俱起不離心。與心俱住俱滅不離心。若住無想滅盡定者。彼便離心。   如說不修眼根。乃至身根。雲何不修眼根乃至身根。答若於眼根。未離貪。未離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如不修眼根。不修耳鼻舌身根亦爾。如說不修意根。雲何不修意根。答若於意根。未離貪。未離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如說修眼根乃至身根。雲何修眼根乃至身根。答若於眼根。已離貪。已離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如修眼根。修耳鼻舌身根亦爾。如說修意根。雲何修意根。答若於意根。已離貪。已離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諸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入正性離生耶。答若入正性離生。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有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入正性離生。謂退阿羅漢果時。諸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世第一法等無間耶。答若世第一法等無間。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有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世第一法等無間。謂退阿羅漢果時。   諸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從果至果耶。答若從果至果。彼一切捨無漏根。得無漏根。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智起時。若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諸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耶。答應作四句。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謂退阿羅漢不還一來果時。及以世俗道。得一來不還果時。有無漏根滅無漏根起彼非捨無漏根得無漏根。謂已得無漏根。現前滅起。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亦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謂現觀邊道類智起時。及以無漏道。得一來不還果時。得阿羅漢果時。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有非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亦非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謂除前相。   諸未知當知根。彼一切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耶。答應作四句。有未知當知根彼非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謂未知當知根。在過去或未來。有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彼非未知當知根。謂諸非根法。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有未知當知根彼亦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謂未知當知根。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有非未知當知根彼亦非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謂除前相。   盡智當言盡智乃至道智耶。當言有尋有伺乃至無尋無伺耶。當言樂根乃至捨根相應耶。當言空乃至無相相應耶。當言緣欲界繫乃至緣不繫耶。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亦爾。答盡智當言盡智。或法類智。或苦集滅道智。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或樂根相應。或喜捨根相應。或無願相應。或無相相應。或緣欲界繫。或緣色無色界繫。或緣不繫。如盡智。無生智亦爾。無學正見。當言無學正見。或法類他心智。或苦集滅道智。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或樂根相應。或喜捨根相應。或空相應。或無願無相相應。或緣欲界繫。或緣色無色界繫。或緣不繫。諸最初盡智。彼一切無間道等無間耶。答如是。設無間道等無間。彼一切盡智耶。答如是。諸最初無生智。彼一切盡智等無間耶。答如是。設盡智等無間。彼一切無生智耶。答或盡智。或無生智。或無學正見。諸緣彼無間道起。即緣彼初盡智起耶。答若緣生無間道起。即緣彼初盡智起。若不緣生無間道起。即不緣彼初盡智起。諸緣彼盡智起。即緣彼無生智起耶。答如是。設緣彼無生智起。即緣彼盡智起耶。答如是。諸法無學正見相應。彼法無學正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學正見相應非無學正思惟。謂無學正見相應正思惟。及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見相應法。有法無學正思惟相應非無學正見。謂無學正思惟相應正見。及無學正見不相應無學正思惟相應法。有法無學正見正思惟相應。謂除無學正見相應正思惟。及除無學正思惟相應正見。諸餘無學正見正思惟相應法。有法非無學正見正思惟相應。謂無學正見不相應正思惟。無學正思惟不相應正見。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諸法無學正見相應。彼法無學正勤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學正見相應非無學正勤。謂無學正見相應正勤。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見。謂無學正見。及無學正見不相應無學正勤相應法。有法無學正見正勤相應。謂除無學正見相應正勤。諸餘無學正見相應法。有法非無學正見正勤相應。謂無學正見不相應正勤。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勤。對正念正定正解脫亦爾。諸法無學正見相應。彼法非無學正智相應。諸法無學正智相應。彼法非無學正見相應。諸法無學正思惟相應。彼法無學正勤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學正思惟相應非無學正勤。謂無學正思惟相應正勤。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思惟。謂無學正勤相應正思惟。及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勤相應法。有法無學正思惟正勤相應。謂除無學正思惟相應正勤。諸餘無學正思惟相應法。有法非無學正思惟正勤相應。謂無學正思惟不相應正勤。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勤。對正念正定正解脫亦爾。諸法無學正思惟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學正思惟相應非無學正智。謂無學正思惟相應正智。及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思惟相應法。有法無學正智相應非無學正思惟。謂無學正智相應正思惟。及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智相應法。有法無學正思惟正智相應。謂除無學正思惟相應正智。及除無學正智相應正思惟。諸餘無學正思惟正智相應法。有法非無學正思惟正智相應。謂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智。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思惟。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諸法無學正勤相應。彼法無學正念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念。謂無學正念。有法無學正念相應非無學正勤。謂無學正勤。有法無學正勤正念相應。謂除無學正勤正念。諸餘無學正勤正念相應法。有法非無學正勤正念相應。謂前所不攝心心所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對正念。對正定正解脫亦爾。諸法無學正勤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智。謂無學正智。及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勤相應法。有法無學正智相應非無學正勤。謂無學正智相應正勤。有法無學正勤正智相應。謂除無學正智相應正勤。諸餘無學正智相應法。有法非無學正勤正智相應。謂無學正智不相應正勤。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諸法無學正解脫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學正解脫相應非無學正智。謂無學正智。及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解脫相應法。有法無學正智相應非無學正解脫。謂無學正智相應正解脫。有法無學正解脫正智相應。謂除無學正智相應正解脫。諸餘無學正智相應法。有法非無學正解脫正智相應。謂無學正智不相應正解脫。及前所攝心心所法。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五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六   尊者迦多行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魚納息第六  總三世成就  不成就亦然  善等根為因  此章願具說   若成就眼根。彼於二十二根。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答若成就眼根。彼定成就五。餘不定。耳鼻舌根亦爾。若成就身根。彼定成就四。餘不定。若成就女根。彼定成就八。餘不定。男根亦爾。若成就命根。彼定成就三。餘不定。意根捨根亦爾。若成就樂根。彼定成就四。餘不定。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餘不定。若成就喜根。彼定成就五。餘不定。若成就憂根。彼定成就八。定不成就一。餘不定。若成就信根。彼定成就八。餘不定。精進念定慧根亦爾。若成就未知當知根。彼定成就十三。定不成就二。餘不定。若成就已知根。彼定成就十一。定不成就二。餘不定。若成就具知根。彼定成就十一。定不成就三。餘不定。若成就眼根。彼於三世二十二根。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答若成就眼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三。餘不定。耳鼻舌根亦爾。若成就身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二。餘不定。若成就女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五現在三。餘不定。男根亦爾。若成就命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一。餘不定。意根捨根亦爾。若成就樂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二未來一現在一。餘不定。若成就苦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五現在二。餘不定。若成就喜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二未來二現在一。餘不定。若成就憂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一。定成就過去未來四三世二現在二。餘不定。若成就信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七現在一。餘不定。精進念定慧根亦爾。若成就未知當知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二現在二。定成就三世七過去未來三未來現在一現在二。餘不定。若成就已知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二。定成就過去未來七未來三現在一。餘不定。若成就具知根。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三。定成就過去未來七未來三現在一。餘不定。   若不成就眼根。彼於二十二根。幾不成就。幾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答若不成就眼根。彼定不成就一。定成就三。餘不定。耳鼻舌女男三無漏根亦爾。若不成就身根。彼定不成就十。定成就八。餘不定。命意捨根。無不成就。若不成就樂根。彼定不成就九。定成就八。餘不定。若不成就苦根。彼定不成就五。定成就八。餘不定。若不成就喜根。彼定不成就八。定成就八。餘不定。若不成就憂根。彼定不成就一。定成就八。餘不定。若不成就信根。彼定不成就八。定成就八。餘不定。精進念定慧根亦爾。若不成就眼根。彼於三世二十二根。幾不成就。幾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答若不成就眼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一過去未來七。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一。餘不定。耳鼻舌女男根亦爾。若不成就身根。彼定不成就三世十過去未來一。定成就過去未來五三世二現在一。餘不定。命意捨根。無不成就。若不成就樂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九過去未來六。定成就過去未來七現在一。餘不定。若不成就苦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五過去未來六。定成就過去未來七現在一。餘不定。若不成就喜根。彼定不成就三世八過去未來六。定成就過去未來七現在一。餘不定。若不成就憂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一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七現在一。餘不定。若不成就信根。彼定不成就三世八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四三世二現在二。餘不定。精進念定慧根亦爾。若不成就未知當知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一過去未來八。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一。餘不定。已知具知根亦爾。   諸根善。彼根因善根耶。設根因善根。彼根善耶。答諸根善。彼根因善根。有根因善根彼根非善。謂善根所引異熟生根。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耶。設根因不善根。彼根不善耶。答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有根因不善根彼根非不善。謂不善根所引異熟生根。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根。諸根無記。彼根因無記根耶。設根因無記根。彼根無記耶。答應作四句。有根無記彼根非因無記根。謂無緣根。有根因無記根彼根非無記。謂不善根。有根無記彼根亦因無記根。謂無記有緣根。有根非無記彼根亦非因無記根。謂善根。頗有根非因善根非因不善根非因無記根。彼根非無因耶。答有。謂無緣根因色心不相應行。   根蘊第六中因緣納息第七  五三四四八  八八八四門  辯根因所緣  此章願具說   諸根因過去。彼根緣過去耶。答諸根因過去。彼根或緣過去。或緣未來。或緣現在。或緣無為。或無所緣。諸根因過去緣過去者。謂根過去緣過去。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過去。因過去緣未來者。謂根過去緣未來。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未來。因過去緣現在者。謂根過去緣現在。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現在。因過去緣無為者。謂根過去緣無為。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無為。因過去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過去。設根緣過去。彼根因過去耶。答諸根緣過去。彼根或因過去。或因未來。或因現在。諸根緣過去因過去者。謂根過去緣過去。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過去。緣過去因未來者。謂根未來緣過去。緣過去因現在者。謂根現在緣過去。及根未來。因現在。緣過去。諸根因未來。彼根緣未來耶。答諸根因未來。彼根或緣未來。或緣過去。或緣現在。或緣無為。或無所緣。諸根因未來緣未來者。謂根未來緣未來。因未來緣過去者。謂根未來緣過去。因未來緣現在者。謂根未來緣現在。因未來緣無為者。謂根未來緣無為。因未來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未來。設根緣未來。彼根因未來耶。答諸根緣未來。彼根或因未來。或因過去。或因現在。諸根緣未來因未來者。謂根未來緣未來。緣未來因過去者。謂根過去緣未來。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未來。緣未來因現在者。謂根現在緣未來。及根未來。因現在。緣未來。諸根因現在。彼根緣現在耶。答諸根因現在。彼根或緣現在。或緣過去。或緣未來。或緣無為。或無所緣。諸根因現在緣現在者。謂根現在緣現在。及根未來。因現在。緣現在。因現在緣過去者。謂根現在緣過去。及根未來。因現在。緣過去。因現在緣未來者。謂根現在緣未來。及根未來。因現在。緣未來。因現在緣無為者。謂根現在緣無為。及根未來。因現在。緣無為。因現在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現在。設根緣現在。彼根因現在耶。答諸根緣現在。彼根或因現在。或因過去。或因未來。諸根緣現在因現在者。謂根現在緣現在。及根未來。因現在。緣現在。緣根在因過去者。謂根過去緣現在。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現在。緣現在因未來者。謂根未來。緣現在。   諸根因善。彼根緣善耶。答諸根因善。彼根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或無所緣。諸根因善緣善者。謂根善緣善。及根無記。因善。緣善。因善緣不善者。謂根善緣不善。又根無記。因善。緣不善。因善緣無記者。謂根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善。緣無記。因善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善。設根緣善。彼根因善耶。答諸根緣善。彼根或因善。或因不善。或因無記。諸根緣善因善者。謂根善緣善。及根無記。因善。緣善。緣善因不善者。謂根不善緣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善。緣善因無記者。謂根無記緣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善。諸根因不善。彼根緣不善耶。答諸根因不善。彼根或緣不善。或緣善。或緣無記。或無所緣。諸根因不善緣不善者。謂根不善緣不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不善。因不善緣善者。謂根不善緣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善。因不善緣無記者。謂根不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不善。緣無記。因不善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不善。設根緣不善。彼根因不善耶。答諸根緣不善。彼根或因不善。或因善。或因無記。諸根緣不善因不善者。謂根不善緣不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不善。緣不善因善者。謂根善緣不善。及根無記。因善。緣不善。緣不善因無記者。謂根無記。緣不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不善。諸根因無記。彼根緣無記耶。答諸根因無記。彼根或緣無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無所緣。諸根因無記緣無記者。謂根無記緣無記。及根不善。因無記。緣無記。因無記緣善者。謂根無記緣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善。因無記緣不善者。謂根無記緣不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不善。因無記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無記。設根緣無記。彼根因無記耶。答諸根緣無記。彼根或因無記。或因善。或因不善。諸根緣無記因無記者。謂根無記緣無記。及根不善。因無記。緣無記。緣無記因善者。謂根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善。緣無記。緣無記因不善者。謂根不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不善。緣無記。   諸根。因欲界。彼根緣欲界耶。答諸根因欲界。彼根或緣欲界。或緣色界。或緣無色界。或緣不繫。或無所緣。諸根因欲界緣欲界者。謂根欲界緣欲界。因欲界緣色界者。謂根欲界緣色界。因欲界緣無色界者。謂根欲界緣無色界。因欲界緣不繫者。謂根欲界緣不繫。因欲界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欲界。設根緣欲界。彼根因欲界耶。答諸根緣欲界。彼根或因欲界。或因色界。或因不繫。諸根緣欲界因欲界者。謂根欲界緣欲界。緣欲界因色界者。謂根色界緣欲界。緣欲界因不繫者。謂根不繫緣欲界。諸根因色界。彼根緣色界耶。答諸根因色界。彼根或緣色界。或緣欲界。或緣無色界。或緣不繫。或無所緣。諸根因色界緣色界者。謂根色界緣色界。因色界緣欲界者。謂根色界緣欲界。因色界緣無色界者。謂根色界緣無色界。因色界緣不繫者。謂根色界緣不繫。因色界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色界。設根緣色界。彼根因色界耶。答諸根緣色界。彼根或因色界。或因欲界。或因無色界。或因不繫。諸根緣色界因色界者。謂根色界緣色界。緣色界因欲界者。謂根欲界緣色界。緣色界因無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色界。緣色界因不繫者。謂根不繫緣色界。諸根因無色界。彼根緣無色界耶。答諸根因無色界。彼根或緣無色界。或緣色界。或緣不繫。或無所緣。諸根因無色界緣無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無色界。因無色界緣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色界。因無色界緣不繫者。謂根無色界緣不繫。因無色界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無色界。設根緣無色界。彼根因無色界耶。答諸根緣無色界。彼根或因無色界。或因欲界。或因色界或因不繫。諸根緣無色界因無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無色界。緣無色界因欲界者。謂根欲界緣無色界。緣無色界因色界者。謂根色界緣無色界。緣無色界因不繫者。謂根不繫緣無色界。諸根因學。彼根緣學耶。答諸根因學。彼根或緣學。或緣無學。或緣非學非無學。諸根因學緣學者。謂根學緣學。及根無學因學。緣學。因學緣無學者。謂根學緣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無學。因學緣非學非無學者。謂根學緣非學非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非學非無學。設根緣學。彼根因學耶。答諸根緣學。彼根或因學。或因無學。或因非學非無學。諸根緣學因學者。謂根學緣學。及根無學。因學。緣學。緣學因無學者。謂根無學。緣學。緣學。因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學。諸根因無學。彼根緣無學耶。答諸根因無學。彼根或緣無學。或緣學。或緣非學非無學。諸根因無學緣無學者。謂根無學。緣無學。因無學緣學者。謂根無學。緣學。因無學緣非學非無學者。謂根無學。緣非學非無學。設根緣無學。彼根因無學耶。答諸根緣無學。彼根或因無學。或因學。或因非學非無學。諸根緣無學因無學者。謂根無學。緣無學。緣無學因學者。謂根學緣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無學。緣無學因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無學。諸根因非學非無學彼根緣非學非無學耶。答諸根因非學非無學。彼根或緣非學非無學。或緣學。或緣無學。或無所緣。諸根因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因非學非無學緣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學。因非學非無學緣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無學。因非學。非無學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非學非無學。設根緣非學非無學。彼根因非學非無學耶。答諸根緣非學非無學。彼根或因非學非無學。或因學。或因無學。諸根緣非學非無學。因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因學者。謂根學。緣非學非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因無學者。謂根無學。緣非學非無學。   諸根因見斷。彼根緣見斷耶。答諸根因見斷。彼根或緣見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見斷緣見斷者。謂根見斷。緣見斷。因見斷緣修斷者。謂根見斷緣修斷。及根修斷。因見斷。緣修斷。因見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斷。緣不斷。因見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斷。設根緣見斷。彼根因見斷耶。答諸根緣見斷。彼根或因見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見斷因見斷者。謂根見斷。緣見斷。緣見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斷。緣見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斷。諸根因修斷。彼根緣修斷耶。答諸根因修斷。彼根或緣修斷。或緣見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修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緣修斷。因修斷緣見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斷。因修斷緣不斷者。謂根修斷。緣不斷。因修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修斷。設根緣修斷。彼根因修斷耶。答諸根緣修斷。彼根或因修斷。或因見斷。或因不斷。諸根緣修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修斷。緣修斷因見斷者。謂根見斷。緣修斷。及根修斷。因見斷。緣修斷。緣修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修斷。諸根因不斷彼根緣不斷耶。答諸根因不斷。彼根或緣不斷。或緣見斷。或緣修斷。諸根因不斷緣不斷者。謂根不斷緣不斷。因不斷緣見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斷。因不斷緣修斷者。謂根不斷緣修斷。設根緣不斷彼根因不斷耶。答諸根緣不斷彼根或因不斷或因見斷或因修斷。諸根緣不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不斷。緣不斷因見斷者。謂根見斷緣不斷。緣不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不斷。   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見苦斷耶。答諸根因見苦斷。彼根或緣見苦斷。或緣見集斷。或緣見滅斷。或緣見道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見苦斷緣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苦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見苦斷。因見苦斷。緣見集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集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滅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見滅斷。因見苦斷。緣見道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道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見道斷。因見苦斷。緣修斷者。謂根見苦斷。緣修斷。及根見集修斷。因見苦斷。緣修斷。因見苦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見道斷。因見苦斷。緣不斷。因見苦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苦斷。設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見苦斷耶。答諸根緣見苦斷彼根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見苦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苦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見苦斷。及根見苦斷。因見集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苦斷。如見苦斷。見集斷亦爾。諸根因見滅斷彼根緣見滅斷耶。答諸根因見滅斷。彼根或緣見滅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見滅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見滅斷。緣見滅斷。因見滅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見滅斷。緣修斷。因見滅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斷。緣不斷因見滅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滅斷。設根緣見滅斷。彼根因見滅斷耶。答諸根緣見滅斷。彼根或因見滅斷。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見滅斷因見滅斷者。謂根因見滅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滅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見滅斷。及根見苦見滅斷。因見集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滅斷。如見滅斷。見道斷亦爾。   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答諸根因見苦斷。彼根或緣苦法智斷。或緣苦類智斷。或緣集法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法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類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因見苦斷。緣修斷者。謂根見苦斷。緣修斷。及根見集修斷。因見苦斷。緣修斷。因見苦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見道斷。因見苦斷。緣不斷。因見苦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苦斷。設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答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苦法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苦斷。因見集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法智斷。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苦類智斷耶。答諸根因見苦斷。彼根或緣苦類智斷。或緣苦法智斷。或緣集法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法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類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因見苦斷緣修斷者。謂根見苦斷。緣修斷。及根見集修斷因見苦斷。緣修斷。因見苦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見道斷。因見苦斷。緣不斷。因見苦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苦斷。設根緣苦類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答諸根緣苦類智斷。彼根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苦類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苦斷。因見集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類智斷。如於苦於集亦爾。諸根因見滅斷。彼根緣滅法智斷耶。答諸根因見滅斷。彼根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見滅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法智斷。因見滅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類智斷。因見滅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見滅斷緣修斷。因見滅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斷。緣不斷。因見滅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滅斷設根緣滅法智斷。彼根因見滅斷耶。答諸根緣滅法智斷。彼根或因見滅斷。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滅法智斷因見滅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苦見滅斷。因見集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法智斷。諸根因見滅斷。彼根緣滅類智斷耶。答諸根因見滅斷。彼根或緣滅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見滅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類智斷。因見滅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法智斷。因見滅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見滅斷。緣修斷。因見滅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斷。緣不斷因見滅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滅斷。設根緣滅類智斷。彼根因見滅斷耶。答諸根緣滅類智斷。彼根或因見滅斷。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滅類智斷因見滅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苦見滅斷。因見集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類智斷。如於滅於。道亦爾。   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答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或緣苦法智斷或緣苦類智斷。或緣集法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法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集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集法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集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集類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及根集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道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類智斷。因苦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修斷及根集法智修斷。因苦法智斷。緣修斷。因苦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不斷因苦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苦法智斷。設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答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緣苦法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法智斷。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或緣苦類智斷耶。答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或緣苦類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諸根因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集類智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道類智斷。及根集道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道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修斷。及根集類智修斷。因苦類智斷。緣修斷。因苦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不斷。設根緣苦類智斷。彼根因苦類智斷耶。答諸根緣苦類智斷。彼根或因苦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緣苦類智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類智斷。如於苦於集斷亦爾。   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緣滅法智斷耶。答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或緣滅法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滅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滅法智斷。緣修斷因滅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不斷。因滅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滅法智斷。設根緣滅法智斷。彼根因滅法智斷耶。答諸根緣滅法智斷。彼根或因滅法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滅法。智斷因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苦法智斷。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法智斷。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緣滅類智斷耶。答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或緣滅類智斷。或緣不斷。諸根因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滅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不斷。設根緣滅類智斷。彼根因滅類智斷耶。答諸根緣滅類智斷。彼根或因滅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滅類智斷因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苦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類智斷。如於滅於道亦爾。   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答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或緣見苦斷。或緣見集斷。或緣見滅斷。或緣見道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集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集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集斷。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道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道斷及根集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道斷。因苦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修斷。及根集法智斷。修斷因苦法智斷。緣修斷。因苦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不斷。因苦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苦法智斷。設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答諸根緣見苦斷。彼根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見苦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苦斷。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答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或緣見苦斷。或緣見集斷。或緣見滅斷。或緣見道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諸根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因苦類智斷緣見集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集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集斷。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因苦類智斷緣見道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道斷。及根集道類智斷。緣見道斷。因苦類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修斷。及根集類智斷。修斷。因苦類智斷。緣修斷。因苦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不斷。設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苦類智斷耶。答諸根緣見苦斷。彼根或因苦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見苦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苦斷。如於苦於集亦爾。   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緣見滅斷耶。答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或緣見滅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諸根因滅法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見滅斷。因滅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滅法智斷。緣修斷。因滅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不斷。因滅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滅法智斷。設根緣見滅斷。彼根因滅法智斷耶。答諸根緣見滅斷。彼根或因滅法智斷。或因滅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見滅斷因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滅斷。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緣見滅斷耶。答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或緣見滅斷。或緣不斷。諸根因滅類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因滅類。智斷緣見滅斷因滅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不斷。設根緣見滅斷。彼根因滅類智斷耶。答諸根緣見滅斷。彼根或因滅類智斷。或因滅法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諸根緣見滅斷因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滅斷。緣見滅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滅斷。如於滅於道亦爾。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六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七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  五得四起支  味入生無量  斷結受果處  此章願具說   諸得過去法。彼得過去耶。答彼得。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設得過去。彼得過去法耶。答彼法。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無為。諸得未來法。彼得未來耶。答彼得。或未來。或過去。或現在。設得未來。彼得未來法耶。答彼法。或未來。或過去。或現在。或無為。諸得現在法。彼得現在耶。答彼得。或現在。或過去。或未來。設得現在。彼得現在法耶。答彼法。或現在。或過去。或未來。或無為。諸得善法。彼得善耶。答如是。設得善。彼得善法耶。答如是。諸得不善法。彼得不善耶。答如是。設得不善。彼得不善法耶。答如是。諸得無記法。彼得無記耶。答如是。設得無記。彼得無記法耶。答如是。諸得欲界法。彼得欲界耶。答如是。設得欲界。彼得欲界法耶。答彼法。或欲界。或不繫。諸得色界法。彼得色界耶。答如是。設得色界。彼得色界法耶。答彼法。或色界。或不繫。諸得無色界法。彼得無色界耶。答如是。設得無色界。彼得無色界法耶。答彼法。或無色界。或不繫。諸得學法。彼得學耶。答如是。設得學。彼得學法耶。答彼法。或學。或非學非無學。諸得無學法。彼得無學耶。答如是。設得無學。彼得無學法耶。答彼法。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諸得非學非無學法。彼得非學非無學耶。答彼得。或非學非無學。或學。或無學。設得非學非無學。彼得非學非無學法耶。答如是。諸得見所斷法。彼得見所斷耶。答如是。設得見所斷。彼得見所斷法耶。答如是。諸得修所斷法。彼得修所斷耶。答如是。設得修所斷。彼得修所斷法耶。答彼法。或修所斷。或不斷。諸得不斷法。彼得不斷耶。答彼得。或不斷。或修所斷。設得不斷。彼得不斷法耶。答如是。   諸法善無色起。彼法善心俱耶。答諸法善無色起。彼法。或善心俱。或不善心俱。或無記心俱。雲何善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善無色。雲何不善心俱。答如不善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雲何無記心俱。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設法善心俱起。彼法善無色耶。答諸法善心俱起。彼法。或善無色。或無記無色。雲何善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善無色。雲何無記無色。答如善心勝進。無記法得起。及住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諸法不善無色起。彼法不善心俱耶。答諸法不善無色起。彼法。或不善心俱。或無記心俱。雲何不善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善無色。雲何無記心俱。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不善法得起。設法不善心俱起。彼法不善無色耶。答諸法不善心俱起。彼法。或不善無色。或善無色。或無記無色。雲何不善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善無色。雲何善無色。答如不善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雲何無記無色。答如不善心。若退若生。無記法得起。及住不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諸法無記無色起。彼法無記心俱耶。答諸法無記無色起。彼法。或無記心俱。或善心俱。或不善心俱。雲何無記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記無色。雲何善心俱。答如善心勝進。無記法得起。及住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不善心俱。答如不善心。若退若生無記法得起。及住不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設法無記心俱起。彼法無記無色耶。答諸法無記心俱起。彼法。或無記無色。或善無色。或不善無色。雲何無記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記無色。雲何善無色。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雲何不善無色。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不善法得起。諸法欲界無色起。彼法欲界心俱耶。答諸法欲界無色起。彼法。或欲界心俱。或色界心俱。或無色界心俱。或不繫心俱。雲何欲界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欲界無色。雲何色界心俱。答如色界心。若生若勝進。欲界法得起。及住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無色界心俱。答如住無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不繫心俱。答如不繫心勝進。欲界法得起。及住不繫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設法欲界心俱。起彼法欲界無色耶。答諸法欲界心俱起。彼法。或欲界無色。或色界無色。或無色界無色。或不繫無色。雲何欲界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欲界無色。雲何色界無色。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色界法得起。雲何無色界無色。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雲何不繫無色。答如欲界心退。不繫法得起。諸法色界無色起。彼法色界心俱耶。答諸法色界無色起。彼法。或色界心俱。或欲界心俱。或無色界心俱。或不繫心俱。雲何色界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色界無色。雲何欲界心俱。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色界法得起。雲何無色界心俱。答如住無色界心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不繫心俱。答如不繫心勝進。色界法得起。及住不繫心。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設法色界心俱起。彼法色界無色耶。答諸法色界心俱起。彼法。或色界無色。或欲界無色。或無色界無色。或不繫無色。雲何色界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色界無色。雲何欲界無色。答如色界心。若生若勝進。欲界法得起。及住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無色界無色。答如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雲何不繫無色。答如色界心。若退若勝進。不繫法得起。諸法無色界無色起。彼法無色界心俱耶。答諸法無色界無色起。彼法。或無色界心俱。或欲界心俱。或色界心俱。或不繫心俱。雲何無色界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色界無色。雲何欲界心俱。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雲何色界心俱。答如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雲何不繫心俱。答如不繫心勝進。無色界法得起。設法無色界心俱起。彼法無色界無色耶。答諸法無色界心俱起。彼法。或無色界無色。或欲界無色。或色界無色。或不繫無色。雲何無色界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色界無色。雲何欲界無色。答如住無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色界無色。答如住無色界心。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不繫無色。答如無色界心。若退若勝進。不繫法得起。   諸法學無色起。彼法學心俱耶。答諸法學無色起。彼法。或學心俱。或非學非無學心俱。雲何學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學無色。雲何非學非無學心俱。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學法得起。設法學心俱起。彼法學無色耶。答諸法學心俱起。彼法。或學無色。或非學非無學無色。雲何學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學無色。雲何非學非無學無色。答如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諸法無學無色起。彼法無學心俱耶。答諸法無學無色起。彼法或無學心俱。或非學非無學心俱。雲何無學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學無色。雲何非學非無學心俱。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無學法得起。設法無學心俱起。彼法無學無色耶。答諸法無學心俱起。彼法。或無學無色。或非學非無學無色。雲何無學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學無色。雲何非學非無學無色。答如無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無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諸法非學非無學無色起。彼法非學非無學心俱耶。答諸法非學非無學無色起。彼法。或非學非無學心俱。或學心俱。或無學心俱。雲何非學非無學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非學非無學無色。雲何學心俱。答如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無學心俱。答如無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無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設法非學非無學心俱起。彼法非學非無學無色耶。答諸法非學非無學心俱起。彼法。或非學非無學無色。或學無色。或無學無色。雲何非學非無學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非學非無學無色。雲何學無色。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學法得起。雲何無學無色。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無學法得起。   諸法見斷無色起。彼法見斷心俱耶。答諸法見斷無色起。彼法。或見斷心俱。或修斷心俱。雲何見斷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見斷無色。雲何修斷心俱。答如修斷心。若退若生。見斷法得起。設法見斷心俱起。彼法見斷無色耶。答諸法見斷心俱起。彼法。或見斷無色。或修斷無色。雲何見斷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見斷無色。雲何修斷無色。答如見斷心。若退若生。修斷法得起。及住見斷心。修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諸法修斷無色起。彼法修斷心俱耶。答諸法修斷無色起。彼法。或修斷心俱。或見斷心俱。或不斷心俱。雲何修斷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修斷無色。雲何見斷心俱。答如見斷心。若退若生。修斷法得起。及住見斷心。修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雲何不斷心俱。答如不斷心勝進。修斷法得起。及住不斷心。修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設法修斷心俱起。彼法修斷無色耶。答諸法修斷心俱起。彼法或修斷無色。或見斷無色。或不斷無色。雲何修斷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修斷無色。雲何見斷無色。答如修斷心。若退若生。見斷法得起。雲何不斷無色。答如修斷心。若退若勝進。不斷法得起。諸法不斷無色起。彼法不斷心俱耶。答諸法不斷無色起。彼法。或不斷心俱。或修斷心俱。雲何不斷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斷無色。雲何修斷心俱。答如修斷心。若退若勝進。不斷法得起。設法不斷心俱起。彼法不斷無色耶。答諸法不斷心俱起。彼法。或不斷無色。或修斷無色。雲何不斷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斷無色。雲何修斷無色。答如不斷心勝進。修斷法得起。及住不斷心。修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一切初靜慮。皆有五支耶。答不染污有五。染污無五。無何等。答無離生喜樂。一切第二靜慮。皆有四支耶。答不染污有四。染污無四。無何等。答無內等淨。一切第三靜慮。皆有五支耶。答不染污有五。染污無五。無何等。答無正念正知。一切第四靜慮。皆有四支耶。答不染污有四。染污無四。無何等。答無捨念清淨。   味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答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乃至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答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耶。設有覆無記初靜慮。皆味相應耶。答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初靜慮。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乃至諸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耶。設有覆無記非想非非想處。皆味相應耶。答諸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非想非非想處。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頗有不入初靜慮入第二靜慮耶。答入。乃至頗有不入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頗有不入初靜慮生梵世耶。答生。乃至頗有不入非想非非想處生非想非非想處耶。答生。若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乃至若得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   思惟何等入慈定。答與有情樂。思惟何等入悲定。答拔有情苦。思惟何等入喜定。答慶諸有情。思惟何等入捨定。答於有情捨慈。斷何繫結。答無。悲喜捨。斷何繫結。答無。淨初靜慮。斷何繫結。答無。乃至淨非想非非想處。斷何繫結。答無。初第二第三解脫。斷何繫結。答無。空無邊處解脫。斷何繫結。答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識無邊處解脫。斷何繫結。答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無所有處解脫。斷何繫結。答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解脫。斷何繫結。答無。初勝處。斷何繫結。答無。乃至第八勝處。斷何繫結。答無。初遍處。斷何繫結。答無。乃至第十遍處。斷何繫結。答無。法智。斷何繫結。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類智。斷何繫結。答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他心智。斷何繫結。答無世俗智。斷何繫結。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如世俗智。苦集滅道智空無願無相三摩地亦爾。   慈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無處所。如慈悲捨亦爾。喜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淨初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無處所。淨第二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極光淨。或無處所。淨第三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遍淨。或無處所。淨第四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廣果。或無處所。淨空無邊處異熟何處受。答或空無邊處。或無處所。淨識無邊處異熟何處受。答或識無邊處。或無處所。淨無所有處異熟何處受。答或無所有處。或無處所。淨非想非非想處異熟何處受。答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初第二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淨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廣果。或無處所。空無邊處解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自地。或無處所。滅受想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初四勝處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後四勝處異熟何處受。答或廣果。或無處所。如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亦爾。後二遍處異熟何處受。答或自地。或無處所。他心智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無處所。世俗智異熟何處受。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處所。   定蘊第七中緣納息第二  八味淨無漏  成不成得捨  退修初入緣  此章願具說   有八定。謂四靜慮。四無色。有三定。謂味相應淨無漏。此中前七。各具三種。第八唯二。謂除無漏。頗有成就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欲界愛未盡。頗有成就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頗有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淨耶。答有。謂聖者生梵世上。頗有成就味相應淨初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欲界愛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愛未盡。頗有成就味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耶。答無。頗有成就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頗有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欲界愛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愛未盡。   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頗有不成就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無。頗有不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淨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欲界愛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愛未盡。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初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聖者生梵世上。頗有不成就味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欲界愛未盡。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有。謂異生生梵世上。   頗有得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從梵世愛盡退時。及梵世上沒。生欲界時。頗有得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欲界愛盡時。頗有得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淨耶。答有。謂依靜慮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及得阿羅漢果時。頗有得味相應淨初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梵世上沒。生梵世時。頗有得味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耶。答無。頗有得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欲界愛盡時。頗有得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無。   頗有捨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梵世愛盡時。頗有捨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從欲界愛盡退時。及欲界梵世沒。生梵世上時。並梵世沒。生欲界時。頗有捨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從欲界愛盡退時。頗有餘捨耶。答無。   頗有退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無。頗有退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從欲界愛盡退時。頗有退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從欲界愛盡退時。頗有餘退耶。答無。如說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說亦如是。   若修淨初靜慮。彼亦修無漏耶。設修無漏初靜慮。彼亦修淨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淨初靜慮非無漏。謂已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若未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非無漏。有修無漏初靜慮非淨。謂已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若未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及未得非初靜慮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有修淨初靜慮亦無漏。謂未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若未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修淨。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有不修淨初靜慮亦非無漏。謂已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無漏智現在前。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若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現在前。若住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如說初靜慮。第二第三靜慮說。亦如是。若修淨第四靜慮。彼亦修無漏耶。設修無漏第四靜慮。彼亦修淨耶。答應作四句。有修淨第四靜慮非無漏。謂已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若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有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謂已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及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有修淨第四靜慮亦無漏。謂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淨。若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有不修淨第四靜慮亦非無漏。謂已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無漏智現在前。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若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現在前。若住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如說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說亦如是。   若最初入無漏初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有尋有伺耶。答彼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若最初入無漏第二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喜根相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若最初入無漏第三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樂根相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若最初。入無漏第四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捨根相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若最初入無漏空無邊處。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空無邊處攝耶。答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處攝。若最初入無漏識無邊處。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識無邊處攝耶。答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處攝。若最初入無漏無所有處。   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無所有處攝耶。答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處攝。   味相應初靜慮。與味相應初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淨。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無漏。及淨無漏上三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初靜慮。與淨初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無漏味相應。及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漏第四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無漏初靜慮。與無漏初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無漏。及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淨。及淨第二第三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第四靜慮。及淨無色。為所緣增上。與無漏第四靜慮。及無漏無色。為因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味相應第二靜慮。與味相應第二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初二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第三第四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第二靜慮。與淨第二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初第三第四靜慮。並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無漏第二靜慮。與無漏第二靜慮等。為幾緣。答與一切無漏靜慮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淨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色。為所緣增上。與無漏無色為因。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味相應第三靜慮。與味相應第三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第二第三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初第四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第三靜慮。與淨第三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初第二第四靜慮。並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增上。與餘為一增上。無漏第三靜慮。與無漏第三靜慮等。為幾緣。答與無漏四靜慮空無邊處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四靜慮空無邊處。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上三無色。為所緣增上。與無漏上二無色為因。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味相應第四靜慮。與味相應第四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第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無漏四靜慮。及淨初第二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第四靜慮。與淨第四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無漏上三靜慮。及淨第二第三靜慮。並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漏初二無色。為等無間增上。與淨無漏初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無漏第四靜慮。與無漏第四靜慮等。為幾緣。答與無漏上三靜慮下二無色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上三靜慮初二無色。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初靜慮後二無色。為所緣增上。與無漏初靜慮無所有處為因。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味相應空無邊處。與味相應空無邊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淨。及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下三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空無邊處。與淨空無邊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無漏。及淨無漏第三第四靜慮。並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為等無間增上。與淨無漏初第二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無漏空無邊處。與無漏空無邊處等。為幾緣。答與無漏三無色後二靜慮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下三無色後二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初二靜慮。及淨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增上。與無漏初二靜慮為因。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味相應識無邊處。與味相應識無邊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下二無色。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漏四靜慮。及無漏下二無色。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識無邊處。與淨識無邊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無漏。及淨無漏第四靜慮空無邊處。並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漏無所有處。及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增上。與淨無漏下三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無漏識無邊處。與無漏識無邊處等。為幾緣。答與無漏第四靜慮三無色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第四靜慮四無色。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下三靜慮。為所緣增上。與無漏下三靜慮為因。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味相應無所有處。與味相應無所有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自地淨及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地無漏及淨四靜慮空無邊處。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無所有處。與淨無所有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無漏三無色。及淨下二無色。並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增上。與淨無漏四靜慮。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無漏無所有處。與無漏無所有處等。為幾緣。答與無漏三無色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四無色。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四靜慮。為所緣增上。與無漏四靜慮為因。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與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上二無色。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一切地無漏。及下六地淨。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淨非想非非想處。與淨非想非非想處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與淨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與下五地淨無漏。為所緣增上。與餘為一增上。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七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八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  攝可得相應  成不得捨退  頓漸滅依定  此章願具說   十想。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斷想。離想。滅想。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八智。三三摩地。無常想等。攝幾靜慮等耶。答無常想。攝四靜慮四無色四解脫。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亦爾。不淨想。攝第三第四靜慮初二解脫。如不淨想。厭食想亦爾。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攝第三第四靜慮。初靜慮等。攝幾靜慮等耶。答初靜慮。攝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第二靜慮。攝第二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第三靜慮。攝第三靜慮三無量八智三三摩地。第四靜慮攝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八智三三摩地。慈無量等。攝幾無量等耶。答慈攝慈世俗智。乃至捨攝捨世俗智。空無邊處等。攝幾無色等耶。答空無邊處。攝空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識無邊處攝識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無所有處。攝無所有處及彼解脫六智三三摩地。非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滅想受解脫世俗智。初解脫等。攝幾解脫等耶。答初第二第三解脫。攝初第二第三解脫世俗智。空無邊處解脫。攝空無邊處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識無邊處解脫。攝識無邊處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無所有處解脫。攝無所有處解脫六智三三摩地。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攝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世俗智。滅想受解脫。攝滅想受解脫。初勝處等。攝幾勝處等耶。答初勝處。攝初勝處世俗智。乃至第八勝處。攝第八勝處世俗智。初遍處等。攝幾遍處等耶。答初遍處。攝初遍處世俗智。乃至第十遍處。攝第十遍處世俗智。法智等。攝幾智等耶。答法智。攝法智五智少分。類智攝類智五智少分。他心智。攝他心智四智少分。世俗智。攝世俗智一智少分。苦智。攝苦智二智少分。集智。攝集智二智少分。滅智。攝滅智三智少分。道智。攝道智三智少分。空三摩地等。攝幾三摩地耶。答空攝空。無願攝無願。無相攝無相。如攝可得亦爾。   無常想等。與幾靜慮等相應耶。答無常想。與四靜慮四無色四解脫四智一三摩地相應。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亦爾。不淨想。與後二靜慮初二解脫世俗智相應。如不淨想。厭食想亦爾。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與後二靜慮世俗智相應。初靜慮等。與幾靜慮等相應耶。答初靜慮。與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相應。第二靜慮。與第二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相應。第三靜慮。與第三靜慮三無量八智三三摩地相應。第四靜慮。與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八智三三摩地相應。慈無量等。與幾無量等相應耶。答慈與慈世俗智相應。乃至捨與捨世俗智相應。空無邊處等。與幾無色等相應耶。答空無邊處。與空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識無邊處。與識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無所有處。與無所有處及彼解脫六智三三摩地相應。非想非非想處。與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世俗智相應。初解脫等。與幾解脫等相應耶。答初第二第三解脫。與初第二第三解脫世俗智相應。空無邊處解脫。與空無邊處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識無邊處解脫。與識無邊處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無所有處解脫。與無所有處解脫六智三三摩地相應。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與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世俗智相應。滅想受解脫非相應。初勝處等。與幾勝處等相應耶。答初勝處。與初勝處世俗智相應。乃至第八勝處。與第八勝處世俗智相應。初遍處等。與幾遍處等相應耶。答初遍處。與初遍處世俗智相應。乃至第十遍處。與第十遍處世俗智相應。法智等。與幾三摩地相應耶。答法智。與三三摩地少分相應。如法智。類智亦爾。他心智。與一三摩地少分相應。如他心智。集滅道智亦爾。苦智與二三摩地少分相應。   若成就初靜慮等。彼於四靜慮等。幾成就。幾不成就。答若成就初靜慮。彼於四靜慮。或一二三四。一者謂梵世愛未盡。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遍淨愛盡。於四無量。或無或三或四。無者謂生無色界。三者謂生遍淨廣果。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於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未盡。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無所有處愛盡。於八解脫。或無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無者謂生遍淨。遍淨愛未盡。一者謂生遍淨。遍淨愛盡。上愛未盡。若生廣果。即彼愛未盡。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二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未盡。若生遍淨廣果。廣果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未盡。三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廣果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識無邊處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未盡。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廣果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廣果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無所有處愛盡。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得滅盡定。五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廣果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定。若生非想非非想處。得滅盡定。六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廣果。得滅盡定。七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定。八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得滅盡定。於八勝處。或無或四或八。無者謂生遍淨。即彼愛未盡。若生無色界。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未盡。若生遍淨。即彼愛盡。若生廣果。八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盡。於十遍處。或無或一二八九十。無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遍淨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一者謂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二者謂生空無邊處。即彼愛盡。八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遍淨愛盡。上愛未盡。若生廣果。即彼愛未盡。九者謂生欲色界欲色愛盡。上愛未盡。十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愛盡。於八智。或二四五六七八。二者謂異生苦法忍位。四者謂苦法智苦類忍位。五者謂苦類智集法忍位。六者謂集法智。乃至滅法忍位。七者謂滅法智。乃至道法忍位。八者謂道法智。以上諸位。於三三摩地。或無或二或三。無者謂諸異生。二者謂諸聖者滅法忍未生。三者謂滅法忍已生。如成就初靜慮。乃至成就第四靜慮。隨所應亦爾。   七補特伽羅。謂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隨信行等。於味相應等四靜慮四無色。幾成就。幾不成就。答隨信行。於味相應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盡。一者謂遍淨愛盡。上愛未盡。◎乃至四者謂梵世愛未盡。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乃至四者謂遍淨愛盡。於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一者謂依初靜慮或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乃至四者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於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上愛未盡。乃至四者謂空無邊處愛未盡。於淨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未盡。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乃至四者謂無所有處愛盡。於無漏三無色。皆不成就。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於味相應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盡。一者謂遍淨愛盡。上愛未盡。乃至四者謂梵世愛未盡。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若生無色界。一者謂生欲界。欲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梵世。即彼愛未盡。若生極光淨。即彼愛未盡。若生遍淨。即彼愛未盡。若生廣果。二者謂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淨。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即彼愛盡。三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淨遍淨愛盡。四者謂生欲界梵世遍淨愛盡。於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乃至四者謂遍淨愛盡。於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上愛未盡。乃至四者謂空無邊處愛未盡。於淨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欲色界。色愛未盡。一者謂生欲色界。色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未盡。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二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盡。三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四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於無漏三無色。或無或一二三。無者謂色愛未盡。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乃至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如信勝解。見至亦爾。身證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一者謂生廣果。乃至。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於味相應四無色。成就一。不成就三。於淨四無色。或一或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四者謂生欲色界。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慧解脫。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無色界。一者謂生廣果。乃至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於味相應四無色皆不成就。於淨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乃至四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俱解脫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一者謂生廣果。乃至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於味相應四無色皆不成就。於淨四無色。或一或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四者謂生欲色界。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頗有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欲愛未盡。頗有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色愛盡。頗有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有。謂聖者生無色界。頗有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色愛盡。頗有成就餘二或三耶。答無。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色愛盡。頗有不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無。頗有不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答無。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四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聖者生無色界。頗有不成就味相應無漏四靜慮非淨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色愛盡。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欲愛未盡。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四靜慮耶。答有。謂異生生無色界。頗有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色愛未盡。頗有成就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阿羅漢。頗有成就餘耶。答無。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阿羅漢。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色愛未盡。頗有不成就餘耶。答無。頗有得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色愛盡。起欲界纏退時。若無色沒。生欲界時。頗有得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無。頗有得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有。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若得阿羅漢果時。頗有得餘耶。答無。頗有捨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無。頗有捨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若欲界梵世沒。生無色界時。頗有捨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頗有捨餘耶。答無。頗有得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阿羅漢。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得無漏三無色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有。謂得阿羅漢果時。頗有得餘耶。答無。頗有捨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無。頗有捨淨四無色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捨無漏三無色非味相應非淨耶。答有。謂信勝解識無邊處愛盡練根時。頗有捨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捨餘耶。答無。   頗有退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無。頗有退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頗有退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頗有退餘耶。答無。頗有退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答無。頗有退淨四無色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退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退餘耶。答無。   頗有味相應四靜慮頓得耶。答有。謂色愛盡。起欲界梵世纏退時。若無色界沒。生欲界梵世時。頗有味相應四靜慮頓捨耶。答無。頗有味相應四靜慮漸得耶。答有。頗有味相應四靜慮漸捨耶。答有。頗有淨四靜慮頓得耶。答無。頗有淨四靜慮頓捨耶。答有。謂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若欲界梵世沒。生無色界時。頗有淨四靜慮漸得耶。答有。頗有淨四靜慮漸捨耶。答有。頗有無漏四靜慮頓得耶。答有。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若得阿羅漢果。頗有無漏四靜慮頓捨耶。答有。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頗有無漏四靜慮漸得耶。答有。頗有無漏四靜慮漸捨耶。答有。頗有味相應四無色頓得耶。答有。謂阿羅漢。起欲色界空無邊處纏退時。頗有味相應四無色頓捨耶。答無。頗有味相應四無色漸得耶。答有。頗有味相應四無色漸捨耶。答有。頗有淨四無色頓得耶。答無。頗有淨四無色頓捨耶。答有。謂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淨四無色漸得耶。答有。頗有淨四無色漸捨耶。答有。頗有無漏三無色頓得耶。答有。謂得阿羅漢果時。頗有無漏三無色頓捨耶。答有。謂聖者識無邊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頗有無漏三無色漸得耶。答有。頗有無漏三無色漸捨耶。答有。   身語表無表。依何定滅。答身語表。依初或未至。身語無表。依四或未至。三惡行。三妙行。三不善根。三善根。依何定滅。答依未至。四非聖語。四聖語。四生四種。入胎四識。住依何定滅。答四非聖語。四聖語。胎卵濕生。四種入胎。依未至。化生後三識住。依七或未至。色識住。依四或未至。五蘊。五取蘊。五趣。五妙欲。五學處。依何定滅。答色蘊色取蘊。依四或未至。四蘊四取蘊天趣。依七或未至。餘四趣五妙欲五學處。依未至。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依何定滅。答五內處色聲觸外處。依四或未至。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七或未至。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未至。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初或未至。七識住。八世法。九有情居。十業道。依何定滅。答初識住。八世法。初有情居。十業道。依未至。第二識住。有情居。依初或未至。第三識住。有情居。依二或未至。第四識住。有情居。依三或未至。第五有情居。依四或未至。第五識住。第六有情居。依五或未至。第六識住。第七有情居。依六或未至。第七識住。第八第九有情居。依七或未至。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依何定滅。答初靜慮。依初或未至。第二靜慮。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依二或未至。第三靜慮。依三或未至。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依四或未至。空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五或未至。識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六或未至。後二無色。後三解脫。依七或未至。他心智世俗智。依何定滅。答他心智。依四或未至。世俗智。依七或未至。   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  不還學無學  順逆住極二  菩薩記願智  無諍四雙別  住斷法調伏  法隨法及行  法輪正法世  此章願具說   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為五攝一切。為一切攝五耶。答一切攝五。非五攝一切。不攝何等。謂現法般涅槃。及往無色不還。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何者為勝。答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為勝。若生般涅槃斷結多。則彼為勝。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何者為勝。答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為勝。若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斷結多。則彼為勝。如是生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何者為勝。答若住等斷。則生般涅槃等為勝。若有行般涅槃等。斷結多。則彼為勝。   諸學。彼一切為得未得而學耶。設為得未得而學。彼一切學耶。答應作四句。有學非為得未得而學。謂學住本性。有為得未得而學彼非學。謂阿羅漢。及異生。進求上法。有學亦為得未得而學。謂學進求上法。有非學亦非為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及異生。住本性。諸無學。彼一切不為得未得而學耶。設不為得未得而學。彼一切無學耶。答應作四句。有無學非不為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進求上法。有不為得未得而學非無學。謂學及異生。住本性。有無學亦不為得未得不學。謂阿羅漢。住本性。有非無學亦非不為得未得而學。謂學及異生。進求上法。   順流。是何義。答於諸生諸趣諸有諸種類諸生死。為支。為門。為事。為道。為跡向。是順流義。逆流。是何義。答於生滅趣滅有滅種類滅生死滅。為支。為門為事。為道。為跡向。是逆流義。自住。是何義。答非於諸生乃至諸生死為支乃至為跡向。亦非於生滅乃至生死滅為支乃至為跡向。是自住義。諸阿羅漢。彼一切自住耶。設自住。彼一切阿羅漢耶答諸阿羅漢。彼一切皆自住。有自住非阿羅漢。謂不還。如世尊言。  永斷五煩惱  學滿無引法  得自在定根  是人名自住   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跡耶。設得極跡。彼一切得極禁耶。答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跡。有得極跡非得極禁。謂不還。如世尊言。雲何苾芻。得極跡。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   齊何名菩薩。答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得何名菩薩。答得相異熟業。如說慈氏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名慈氏如來應正等覺。此何智。答因智道智。此於何轉。答有於相異熟業轉。由此名因智。有於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由此名道智。如說此苾芻即於現法。當辨聖旨。此何智。答道智。此於何轉。答此於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諸漏永盡轉。由此名道智。   願智雲何。答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隨欲知義。發正願已。便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如願皆知願智。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   雲何無諍行。答一切阿羅漢。善達內時。外不如是。若亦善達外時。名無諍行。無諍名何法。答令他相續無雜穢轉如說。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因儒童心直心無曲心淳質增上。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調柔心和順增上。如說。我弟子中。小路於心迴善。大路於想迴善。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小路。多住於心循心觀念住。尊者大路。多住於法循法觀念住。如說。我弟子中。舍利子。具大慧辯。執大藏。得無礙解。此二何差別。答尊者舍利子。多住義無礙解。尊者執大藏。多住四無礙解。如說。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知足。具杜多行。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飲食。若粗若妙。隨次第食。無所簡別。尊者薄矩羅。所得飲食。或粗或妙。簡去妙者。而食粗者。復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德。而能奉行。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受杜多功德。亦能奉行。少識苾芻。受杜多功德。於中隨轉。此不為難。如說。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此中雲何學。答預流。或一來。雲何學多住五蓋漸斷。答漸斷漸離漸伏漸背。   如說。苾芻法捨故毘柰耶捨。毘柰耶捨故法捨。雲何法。答八支聖道。雲何毘柰耶。答貪瞋癡滅。雲何法捨故毘柰耶捨。毘柰耶捨故法捨答。若於八支聖道。不修習時。彼於貪瞋癡滅。不能作證。若於貪瞋癡滅。不作證時。彼於八支聖道。不能修習。由此因緣故作是說。如說。法隨法行雲何法。答寂滅涅槃。雲何隨法。答八支聖道。雲何法隨法行。答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復次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復次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此名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   雲何法輪。答八支聖道。齊何當言轉法輪。答若時具壽阿若多憍陳那見法。雲何正法。答無漏根力覺支道支。齊何當言正法住。答若時行法者住。齊何當言正法滅。答若時行法者滅。   若初入無漏初靜慮。由得此故。得諸餘無漏心心所法。彼何世攝。答未來。若初入乃至無漏無所有處。由得此故。得諸餘無漏心心所法。彼何世攝。答未來。諸生何世攝。答未來。諸滅何世攝。答現在。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八   ◎二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梵世愛未盡。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極光淨愛盡遍淨愛上愛未盡。四者謂遍淨愛盡。於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一者謂依初靜慮。或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二者謂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三者謂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四者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於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空無邊處愛未盡。於淨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未盡。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無所有處愛盡。於無漏三無色皆不成就。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信勝解於味相應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色愛盡。一者謂遍淨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梵世愛未盡。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若生無色界。一者謂生欲界欲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梵世即彼愛未盡。若生極光淨即彼愛未盡。若生遍淨即彼愛未盡。若生廣果。二者謂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淨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即彼愛盡。三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淨遍淨愛盡。四者謂生欲界梵世遍淨愛盡。於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欲愛未盡。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遍淨愛盡。於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四者謂空無邊處愛未盡。於淨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欲色界色愛未盡。一者謂生欲色界色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未盡。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二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盡。三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四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於無漏三無色或無或一二三。無者謂色愛未盡。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如信勝解見至亦爾。身證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一者謂生廣果。二者謂生遍淨。三者謂生極光淨。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於味相應四無色成就一不成就三。於淨四無色。或一或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四者謂生欲色界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慧解脫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無色界。一者謂生廣果。二者謂生遍淨。三者謂生極光淨。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於味相應四無色皆不成就。於淨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二者謂生無所有處。三者謂生識無邊處。四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俱解脫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無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一者謂生廣果。二者謂生遍淨。三者謂生極光淨。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九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  一行六七修  斷正性二智  二樂異二起  相定出定聞  定不定覺支  斷知天眼耳  退得五通果  此章願具說   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若成就空。彼無願耶。答如是。設成就無願。彼空耶。答如是。若成就空。彼無相耶。答若得。設成就無相。彼空耶。答如是。若成就無願。彼無相耶。答若得。設成就無相。彼無願耶。答如是。   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空。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空。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空。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空。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未來空。彼過去現在耶。答有成就未來空非過去現在。有及過去非現在。有及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現在。成就未來空。非過去現在者。謂已得空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不現在前。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空。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現在空。彼過去未來耶。答未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如空歷作六句應知。無願無相亦爾。   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無願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無願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無願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現在無願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有及過去非現在。有及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現在。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無願耶。答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無願耶。答未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現在無願耶。答有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有及未來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未來非現在。有及過去未來現在。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未來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非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未來非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及過去未來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無相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無相耶。答若得。設成就未來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無相耶。答若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現在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有及過去非現在。有及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現在。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有及未來非現在。有及未來現在。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未得無相。及未來非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不現在前。及未來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無相。有及未來非過去。有及過去未來。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無相者。謂空已滅。未得無相。及未來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未來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設成就過去未來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耶。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有及未來非過去現在。有及未來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未來非現在。有及過去未來現在。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未得無相。及未來非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及未來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及過去未來非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及過去未來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如空對無相。應知無願對無相亦爾。如小七。應知大七亦爾。差別者。以二對一。如以過去空過去無願對過去無相有七。   若修空。彼無願耶。設修無願。彼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空非無願。謂已得空現在前。有修無願非空。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謂未得空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相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願。有俱不修。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若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願。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空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空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空非無相。謂已得空現在前。若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有修無相非空。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有俱修。謂未得空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願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有俱不修。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若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無願。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無願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無願非無相。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及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有修無相非無願。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無願。有俱修。謂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無願。若未得空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無願無相。有俱不修。謂已得空及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無願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答無。頗有結無願所斷非空無相耶。答有。謂見集見道所斷結。無願斷。頗有結無相所斷非空無願耶。答有。謂見滅所斷結。無相斷。頗有結空無願所斷非無相耶。答有。謂見苦所斷結。空無願斷。頗有結空無相所斷非無願耶。答無。頗有結無願無相所斷非空耶。答無。頗有結空無願無相所斷耶。答有。謂學見跡修所斷結。空無願無相斷。頗有結非空無願無相所斷而是所斷耶。答有。謂異生所斷結。   雲何作意入正性離生。答或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思惟。何繫行入正性離生。答欲界繫。盡智當言於身循身觀念住耶。乃至當言於法循法觀念住耶。答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觀念住。或於受。或於心。或於法。循法觀念住。如盡智。無生智亦爾。   諸無漏初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別。答無差別。諸無漏第二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別。答無差別。   若從等持出。彼所緣耶。設從所緣出。彼等持耶。答應作四句。有從等持出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復思惟此相。入第二靜慮。有從所緣出非等持。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思惟餘相。有從等持出亦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思惟餘相。入第二靜慮。有非從等持出亦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如說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處。彼依何定。得阿羅漢果。答無漏無所有處。   如說尊者大目乾連言。具壽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枳尼池側有眾多龍象哮吼等聲。彼尊者為在定聞。為起定耶。答起定聞非在定。   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耶。答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有非聰慧無明趣而非不定。謂邪定。諸定。彼一切聰慧明趣耶。答諸聰慧明趣彼一切定有定。彼非聰慧無明趣。謂邪定。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耶。答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有不成就等覺支而非不定。謂邪定。諸定。彼一切成就等覺支耶。答諸成就等覺支。彼一切定。有定而不成就等覺支。謂邪定。   諸成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耶。答諸成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有成就無漏法非等覺支。謂諸異生。諸不成就等覺支。彼不成就無漏法耶。答無不成就無漏法。有不成就等覺支。謂諸異生。諸得等覺支。彼得無漏法耶。答諸得等覺支。彼得無漏法。有得無漏法非等覺支。謂諸異生。諸捨等覺支。彼捨無漏法耶。答無全捨等覺支。亦無全捨無漏法。諸退等覺支。彼退無漏法耶。答無全退等覺支。亦無全退無漏法。   諸未斷。彼未遍知耶。答諸未遍知。彼未斷。有未斷非未遍知。謂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諸已斷。彼已遍知耶。答諸已斷。彼已遍知。有已遍知非已斷。謂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   諸有此生眼不見色。彼依何法。引發天眼耶。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餘生中。眼曾見色。彼依此故。引發天眼。諸有此生。耳不聞聲。彼依何法。引發天耳耶。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餘生中。耳曾聞聲。彼依此故。引發天耳。何故異生退時。見修所斷結增益。世尊弟子退時。唯修所斷結增益耶。答異生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俱增益。世尊弟子。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餘道。斷修所斷結。彼於餘道。有退有不退。世尊弟子。設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者。彼亦無退。何故上三果有退。非預流果耶。答修所斷結。依有事起。謂有淨相。有不淨相。彼由非理。作意觀淨相時。便於不淨想退。見所斷結。依無事起。無有一法是我我所。可令彼觀於無我見退。   退上三果時。諸所得無漏根力覺支道支。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曾得得。無色界沒。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善不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善染污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無色界沒。生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答應言善染污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色界沒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等如無色界沒生欲界說。   依初靜慮。引發神境通道時。彼極遠至何處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天耳通道時。彼極遠聞。何繫聲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他心通道時。彼極遠知何繫心心所法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宿住隨念通道時。彼極遠憶。何繫宿住事耶。答乃至梵世。依初靜慮。引發天眼通道時。彼極遠見。何繫色耶。答乃至梵世。如依初靜慮。乃至依第四靜慮。各隨自處。廣說亦爾。   若於苦思惟苦。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苦。答無色界繫苦。若於集思惟集。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集。答無色界繫集。若於滅思惟滅。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諸行滅。答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諸行滅。若於道思惟道。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諸行能斷道。答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  念住有六門  如實知有八  貪瞋癡增減  死受涅槃心  弟子先涅槃  佛涅槃出定  四有三有行  此章願具說   四念住。謂身受心法念住。若修身念住。彼受耶。設修受念住。彼身耶。答應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受。謂已得身念住現在前。有修受念住非身。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有俱修。謂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現在前。修身受。有俱不修。謂已得心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受。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如身念住受念住。應知。身念住心念住亦爾。若修身念住。彼法耶。設修法念住。彼身耶。答應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法。謂已得身念住現在前。有修法念住非身。謂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法非身。有俱修謂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身法。有俱不修。謂已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受念住。彼心耶。設修心念住。彼受耶。答應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心。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有修心念住非受。謂已得心念住現在前。有俱修。謂未得身受心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心。有俱不修。謂已得身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心。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若修受念住。彼法耶。設修法念住。彼受耶。答應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法。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有修法念住非受。謂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有俱修。謂未得身受心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有俱不修。謂已得身心念住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如受念住法念住。應知。心念住法念住亦爾。   於身修身觀念住。當言法類世俗苦集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當言樂喜捨根相應。當言空無願三摩地俱。當言緣欲色界繫及不繫。於受修受觀念住。當言法類他心世俗苦集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等三。當言樂喜捨根相應。當言空無願三摩地俱。當言緣三界繫不繫。如於受。於心亦爾。於法修此觀念住。當言法類他心世俗苦集滅道智。當言有尋有伺等三。當言樂喜捨根相應。當言空無願無相三摩地俱。當言緣三界繫不繫。如說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苦受時。如實知我受苦受。此一智。謂世俗。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我受不苦不樂受。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及苦心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受樂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及苦無味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受樂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受樂耽嗜依受苦耽嗜依受不苦不樂耽嗜依受及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受樂出離依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如說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此一智。謂世俗。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有貪心離貪心。應知。有癡心。離癡心。染心不染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小心大心。掉心不掉心。不寂靜心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亦爾。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此一智。謂世俗。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此三智。謂法世俗道。   如說有內貪慾蓋。如實知有內貪慾蓋。此一智。謂世俗。無內貪慾蓋。如實知無內貪慾蓋。此三智。謂法世俗道。如未生內貪慾蓋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此三智。謂法世俗道。如貪慾蓋。應知。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亦爾。如說有內眼結。如實知有內眼結。此一智。謂世俗。無內眼結。如實知無內眼結。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未生內眼結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眼結。應知。耳身意結亦爾。鼻舌結如蓋說。   如說有內念等覺支。如實知有內念等覺支。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無內念等覺支。如實知無內念等覺支。此一智。謂世俗。如未生念等覺支而生。生已住不忘。令圓滿倍增廣智作證。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如念等覺支。應知擇法精進喜安定捨等覺支亦爾。   如說等隨觀自貪瞋癡增。雲何貪瞋癡增。答有下貪瞋癡纏故中。有中故上。是謂增。如說等隨觀自貪瞋癡減。雲何貪瞋癡減。答無上貪瞋癡纏故中。無中故下。是謂減。   雲何死邊際受。答由此末摩斷命根滅。齊何當言死邊際受。答齊此末摩斷命根滅。何處攝。答法處。幾識相應。答身識意識。初末摩斷受。身識相應。最後受。意識相應。   阿羅漢般涅槃心。當言善耶無記耶。答當言無記。   何故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佛耶。答彼二尊者。先長夜中。造作增長感無斷業。勿空無果異熟故。復次由法爾故。   如說世尊依不動寂靜定。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此為在定。為出定耶。答出定。如說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生有。雲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雲何死有。答死分諸蘊。雲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諸蘊中間諸有。雲何生有。答生分諸蘊。   諸欲有。彼一切五行耶。設五行。彼一切欲有耶。答應作四句。有欲有非五行。謂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有五行非欲有。謂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有欲有亦五行。謂欲界有情。住同分心。有非欲有亦非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若生無色界。諸色有有想天。彼一切五行耶設五行。彼一切色有有想天耶。答應作四句。有色有有想天非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有五行非色有有想天。謂欲界有情。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有色有有想天亦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有非色有有想天亦非五行。謂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若生無色界。諸色有無想天。彼一切二行耶設二行。彼一切色有無想天耶。答應作四句。有色有無想天非二行。謂無想天不得無想。有二行非色有無想天。謂欲界有情。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有色有無想天亦二行。謂無想天得無想。有非色有無想天亦非二行。謂欲界有情。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生無色界。諸無色有。彼一切四行耶。設四行。彼一切無色有耶。答諸四行。彼一切無色有。有無色有非四行。謂無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   頗有有五行耶。答有。謂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頗有有四行耶。答有。謂無色界有情。住同分心。頗有有三行耶。答無。頗有有二行耶。答有。謂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若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頗有有一行耶。答有。謂無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頗有有無行耶。答無。   見蘊第八中三有納息第二  三有隨眠想  六尋明無明  對因等有無  此章願具說   諸捨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有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欲有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諸捨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有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諸捨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答如是。設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彼一切捨欲有無色有相續耶。答如是。諸捨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有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諸捨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有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諸捨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有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無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諸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有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謂不命終。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諸捨無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答如是。設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彼一切捨無色有欲有相續耶。答如是。諸捨無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答諸捨無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有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無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何故欲界隨眠。不於色無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及應不可施設。離欲染故。何故色界隨眠。不於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及彼非此所緣故。何故色界隨眠。不於無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亦不可知。離色染故。何故無色界隨眠。不於欲界色界法隨增耶。答界應雜亂。及彼非此所緣故。何故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欲界法隨增耶。答此應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緣故。何故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色界法隨增耶。答如前說無色界不遍行隨眠說亦爾。   有十想。謂無常想。乃至滅想。若修無常想。彼思惟無常想耶。答應作四句。有修無常想不思惟無常想。謂緣餘法修無常想。有思惟無常想不修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餘想。有修無常想亦思惟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無常想。有不修無常想亦不思惟無常想。謂除前相。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亦爾。餘想亦隨應當知。   若起欲尋。彼思惟欲尋耶。答應作四句。有起欲尋不思惟欲尋。謂緣餘法起欲尋。有思惟欲尋不起欲尋。謂緣欲尋起餘尋。有起欲尋亦思惟欲尋。謂緣欲尋起欲尋。有不起欲尋亦不思惟欲尋。謂除前相。如欲尋。恚尋害尋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亦爾。   諸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有法緣無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諸法因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明。有法緣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諸法因無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明。有法緣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諸法因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無明。有法緣無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諸法因無明。彼法不善耶。答若法不善。彼法因無明有法因無明非不善。謂無明異熟。及有覆無記行。諸法因明。彼法善耶。答若法因明。彼法善。有法善不因明。謂初明及善有漏行。頗有法。不因明不因無明。彼法非無因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   見蘊第八中想納息第三  想心知等四  無緣法見疑  因道等攝三  此章願具說   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有法無常想相應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有法無常想生亦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相應。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答應作四句。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有法無常想一緣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有此緣。有法無常想生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現前必生。彼有此緣。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一緣。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   諸法由心起。非不由心。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耶。答心先起後彼法。若時心滅。爾時彼法耶。答心先滅後彼法。若時心得。爾時彼法耶。答心先得後彼法。若時心捨。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捨後乃心。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耶。答或爾時。或餘時。   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答有。謂虛空非擇滅。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擇滅。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無漏有為法。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善有漏行。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答有。謂定所起天眼耳。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答有。謂除定所起天眼耳。餘無記行不善法。   頗有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異色異受想識異相應行耶。答有。謂五識身。彼相應法。及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意識身。彼相應法。所有生老住無常。此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異色。異受想識。異相應行。此法。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耶。答當言因。當言緣。此法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於善當言善。於不善當言不善。於無記當言無記。此法幾隨眠隨增。幾結繫。答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九結繫。見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三界有漏緣。及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見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除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餘隨眠隨增。疑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疑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除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餘隨眠隨增。因道緣起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除眼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耳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乃至除身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意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十九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6 冊 No. 1544 阿毘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二十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智納息第四  智斷厭離修  緣觸慢業事  攝餘攝一切  此章願具說   若事能通達。彼事能遍知耶。答應作四句。有事能通達非能遍知。謂苦集滅道智。不斷煩惱。有事能遍知非能通達。謂苦集滅道忍。斷煩惱。有事能通達亦能遍知。謂苦集滅道智。斷煩惱。有事非能通達非能遍知。謂苦集滅道忍。不斷煩惱。若事能厭。彼事能離耶。答應作四句。有事能厭非能離。謂苦集忍智。不斷煩惱。有事能離非能厭。謂滅道忍智。斷煩惱。有事能厭亦能離。謂苦集忍智。斷煩惱。有事非能厭非能離。謂滅道忍智。不斷煩惱。若事能厭。彼事修厭耶。答若事能厭。彼事亦修厭。有事修厭非能厭。謂滅道智。斷煩惱。若事能離。彼事修厭耶。答應作四句。有事能離非修厭。謂滅道忍。斷煩惱。有事修厭非能離。謂苦集忍智。不斷煩惱。有事能離亦修厭。謂苦集忍智。及滅道智。斷煩惱。有事非能離亦非修厭。謂滅道忍智。不斷煩惱。   若法與彼法作因。或時此法與彼法非因耶。答無時非因。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或時此法與彼法非等無間耶。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若法與彼法作所緣。或時此法與彼法非所緣耶。答無時非所緣。若法與彼法作增上。或時此法與彼法非增上耶。答無時非增上。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耶。答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有三和合觸非意觸。謂五識身相應觸。故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意界。有法界。有無明界。無明觸所生。受所觸故。無聞愚夫。便執有執無。或執有無。諸慢。彼一切自執耶。答諸慢。彼一切自執。有自執非慢。謂諸見趣。故世尊說。苾芻當知自執有我。自執有我所。諸慢。彼一切不寂靜耶。答諸慢。彼一切不寂靜。有不寂靜非慢謂餘煩惱現在前。故世尊說。苾芻當知。動為魔所縛。不動脫惡者。諸業。彼不律儀耶。答應作四句。有業非不律儀。謂身語律儀有不律儀非業。謂根不律儀。有業亦不律儀。謂身語不律儀。有非業亦非不律儀。謂根律儀。諸業。彼律儀耶。答應作四句。有業非律儀謂身語不律儀。有律儀非業。謂根律儀。有業亦律儀。謂身語律儀。有非業亦非律儀。謂根不律儀。若事未得。彼不成就耶。答若事未得。彼不成就。有事不成就非未得。謂得已失。若事已得。彼成就耶。答若事成就。彼已得。有事已得而不成就。謂得已失。   除苦聖諦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除集聖諦及法處說亦爾。除滅聖諦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道聖諦及法處說亦爾。除有色法及法處。餘法七界一處一蘊攝。除無色法及法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除有見法及法處。餘法十六界十處二蘊攝。除無見法及法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除有對法及法處。餘法七界一處一蘊攝。除無對法及法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除有漏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除無漏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有為法及法處。此除一切法。而問餘法是無事空論。除無為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過去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未來法現在法及法處說亦爾。除善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不善法及法處說亦爾。除無記法及法處。餘法九界三處二蘊攝。除欲界繫法及法處。餘法十三界九處二蘊攝。除色界繫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無色界繫。法學法無學法及法處說亦爾。除非學非無學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除見所斷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修所斷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除不斷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已生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非已生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而問餘法。是無事空論。除有色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八界二處四蘊攝。除無色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除有見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除無見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除有對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八界二處五蘊攝。除無對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除有漏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除無漏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有為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而問餘法。是無事空論。除無為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過去法現在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除未來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而問餘法。是無事空論。除善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不善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除無記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界四處五蘊攝。除欲界繫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除色界繫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無色界繫法學法無學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除非學非無學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除見所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修所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除不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頗有一界一處一蘊攝一切法耶。答有。一界謂法界。一處謂意處。一蘊謂色蘊。   見蘊第八中見納息第五  邪斷邪常見  戒邪戒邪常  六見五涅槃  九慢類常見  迷執自他作  悟則二非有  具慢及得等  此章願具說   諸有此見。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惡行。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無妙行惡行果。此謗果邪見。見苦所斷。無此世。無他世。無化生有情。此或見集所斷。或見苦所斷。無父。無母。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諸有此見。世間無阿羅漢。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無正至。此謗滅邪見。見滅所斷。無正行此世他世。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實知。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諸有此見。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此四大種。士夫身死時。地身歸地。水身歸水。火身歸火。風身歸風。根隨空轉。輿為第五。持彼死屍。往棄塚間。未燒可知燒已成灰。餘鴿色骨。愚者讚施。智者讚受。諸有論者。一切空虛妄語。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斷壞無有。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   諸有此見。無因無緣。令有情雜染。非因非緣。而有情雜染。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無因無緣。令有情清淨。非因非緣。而有情清淨。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無因無緣。令有情無智無見。非因非緣。而有情無智無見。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無因無緣。令有情智見。非因非緣。而有情智見。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諸有此見。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無威勢。無士威勢。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有情。一切生。一切種。無力。無自在。無精進。無威勢。定合性變。於六勝生。受諸苦樂。此邪見。若謗有漏力精進等。則謗因邪見。見集所斷。若謗無漏力精進等。則謗道邪見。見道所斷。諸有此見。造教造煮。教煮害教。害殺諸眾生不與取。欲邪行。知而妄語。故飲諸酒。穿牆解結。盡取所有。守阨斷道。害村害城。害國生命。以刀以輪。擁略大地。所有眾生斷截分解。聚集團積。為一肉聚。應知。由此無惡無惡緣。於殑伽南。斷截撾打。於殑伽北。惠施修福。應知由此無罪福。亦無罪福緣。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皆無有福。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諸有此見。此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不可害。常安住。如伊師迦。安住不動。無有轉變。互不相觸。何等為七。謂地水火風及苦樂命。此七士身。非作乃至如伊師迦。安住不動。若罪若福。若罪福。若苦苦樂。若苦樂。不能轉變。亦不能令互相觸礙。設有士夫。斷士夫頭。亦不名為害世間生。若行若住。七身中間。刀刃雖轉。而不害命。此中無能害。無所害。無能捶。無所捶。無表。無表處。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諸有此見。有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五業三業二業一業半業。六十二行跡。六十二中劫。百三十六地獄。百二十根。三十六塵界。四萬九千龍家。四萬九千妙翅鳥家。四萬九千異學家。四萬九千活命家。七有想藏。七無想藏。七離繫藏。七阿素洛。七畢捨遮。七天。七人。七夢。七百夢。七覺。七百覺。七池。七百池。七險。七百險。七減。七百減。七增。七百增。六勝生類。八大士地。於如是處。經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流轉。乃決定能作苦邊際。如擲縷丸。縷盡便住。此中無有沙門若婆羅門能作是說。我以屍羅。或以精進。或以梵行。令所有業未熟者熟。熟者觸已。即便變吐。以如是斟量生死苦樂邊際。不可施設。有增有減。亦不可說。或然不然。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無不皆以自在變化為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是無因無緣。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諸有此見。自作苦樂。他作苦樂。自他作苦樂。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所受苦樂。非自作。非他作。無因而生。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諸有此見。我及世間。常恆堅住。無變易法。正爾安住。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有我。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無我。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諸有此見。我觀我眼色即我。此有身見。見苦所斷。諸有此見。我觀無我眼即我。色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所斷。諸有此見。無我觀我色即我。眼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所斷。諸有此見。此是我。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教者。生者。等生者。起者。等起者。語者。覺者。等領受者。非曾不有。非當不有。於彼彼處。造善惡業。於彼彼處。受果異熟。捨此蘊。續餘蘊。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諸有此見。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諸有此見。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能捨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有九慢類。謂我勝。我等。我劣。有勝我。有等我。有劣我。無勝我。無等我。無劣我。我勝者。是依見起過慢。我等者。是依見起慢。我劣者。是依見起卑慢。有勝我者。是依見起卑慢。有等我者。是依見起慢。有劣我者。是依見起過慢。無勝我者。是依見起慢。無等我者。是依見起過慢。無劣我者。是依見起卑慢。諸有此見。風不吹。河不流。火不然。乳不注。胎不孕。日月不出不沒。染淨自性住。不增不減。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如契經中說。  眾生執我作  執他作亦然  各不能如實  觀知此是箭   此言有何義。答眾生謂外道。彼作是執。我能作。我能生。我能化。故言眾生執我作。復有外道。執他能作他能生他能化。故言執他作亦然。各謂一一非一切箭。謂惡見能中傷故。彼於此見。不能如實觀知是箭。  當觀此是箭  眾生堅執著  如是則無有  我作及他作   當觀此是箭者。謂應如實觀知此見是真毒箭。與老病死為前導故。眾生堅執著者。眾生謂外道。彼於見趣中。堅固執著。不能出離。若能如是如實觀知。則不復有我作我生我化執。亦不復有他作他生他化執。知於非有妄執有故。  具慢眾生  慢著慢縛  於見相逆  不越生死   具慢者。顯成就七慢。眾生者。謂外道。彼於七慢。著多著遍著。故言慢著。縛多縛遍縛。故言慢縛。於見相逆者。謂斷常見類。互相違逆。不越生死者。謂彼於無際生死。不能越度而取涅槃。  得當得俱坌  劣學戒禁浴  梵苦事一邊  受欲淨第二  不見極沈走  明眼見能異  於彼無塵慢  絕路至苦邊   得者。顯示已得諸蘊界處。當得者。顯示未得諸蘊界處。俱坌者。此二俱為貪瞋癡。塵坌遍坌極坌。劣有二義。一目病者。二目外道。今說外道為劣者。彼於此隨學故言劣學。彼作是說。諸補特伽羅。學乘象馬船車輦輿。執持弓杖鉤輪□索書印算數。皆令善巧。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戒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牛鹿狗戒露形戒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禁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烏禁鵂鶹禁默然禁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浴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於摩捺娑比摩捺娑殑伽河門三池中浴。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梵謂梵行。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梵行。遠離婬欲。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苦謂苦行。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種種苦行。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事謂承事。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調象馬牛事日月星火珠藥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一邊者。謂上所說是苦行邊。受欲淨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欲淨妙。快意受用。而無過失。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第二者。謂此所說是樂行邊。不見者。謂諸外道。於上二邊。不如實見。極沈走者。謂彼外道。由不見故。一類起愛。故名極沈。一類起見。故名極走。復次一類懈怠。故名極沈。一類掉舉。故名極走。復次一類起慢。故名極沈。一類起過慢。故名極走。明眼見者。明眼謂佛及佛弟子。見謂於上所說二邊。如實知見。能異者。由如實知見故。不同彼極沈極走。以能不起愛見等故。於彼無塵者。謂於已得未得蘊界處。不起貪瞋癡塵。於彼無慢者。謂於二邊。雖俱遠離。而心不恃。絕路者。若能如是便絕三路。謂煩惱業苦。至苦邊者。苦謂五取蘊苦。邊謂涅槃。若絕三路。便得至此苦蘊邊際。   見蘊第八中伽他納息第六  見梵父勝網  車本信流轉  母王慧脫根  此章願具勝  已見者能見  已見及不見  不見者不見  不見及已見   已見者者。謂諸已見苦集滅道。能見已見及不見者。謂彼能見。諸餘已見。及不見苦集滅道。不見者者。謂諸不見苦集滅道。不見不見及已見者。謂彼不見。諸餘不見及以見苦集滅道。  不應害梵志  亦復不應捨  若害彼或捨  俱世智所訶   不應害梵志者。梵志即阿羅漢。謂不應以手塊刀杖害阿羅漢。亦復不應捨者。謂於阿羅漢。應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恭敬供養。不應棄捨。若害彼或捨俱世智所訶者。謂於阿羅漢。若以手塊等害。或復棄捨而不敬養。俱為世間諸有智者訶責毀訾。  逆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  無礙過梵志   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者。母即喻愛。以能生故。如世尊說。  士夫愛所生  由心故馳走  有情處生死  苦為大怖畏   父即喻有漏業。以能引故。如世尊說。苾芻如是有情。造善有漏。修所成業。得生於彼。受果異熟。故我說彼隨業而行。王即喻有取識。如世尊說。  第六增上王  染時染自取  無染而有染  染者謂愚夫   又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城主。即有取識。二多聞。即喻見取戒禁取。如祠祀靜默。二多聞士。於塵穢中。共為嬉戲。如是二取。於有漏法執。為第一勝上。或復淨脫出離。棄捨永斷愛業識取。故名逆害。國喻煩惱。隨行喻彼相應尋伺。誅謂誅戮。棄捨永斷煩惱尋伺。故名為誅。無礙者。礙有三種。謂貪瞋癡。彼於此三。已斷遍知。故名無礙。過者出也。彼無礙故。出過三界。永除惡法。故名梵志。如世尊說。  佛恆住正念  遊化於世間  滅惡法盡結  故名為梵志  逆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  除虎第五怨  是人說清淨   此中上半義如前說。虎喻瞋纏。如虎稟性暴惡凶嶮飲噉血肉。瞋纏亦爾。暴惡凶嶮。滅諸善根。第五怨者。喻五蓋中第五蓋。或喻五順下分結中第五結。棄捨永斷。故說為除。是人永斷貪瞋癡故。說為清淨。  勝已不復勝  已勝無所隨  佛所行無邊  無跡由何往   勝已者。謂諸煩惱已斷遍知。彼有復勝。有不復勝。誰復勝。謂已斷煩惱後還退者。誰不復勝。謂已斷煩惱不復退者。不復勝者。簡異復勝。已勝無所隨者。謂若煩惱未斷遍知。即隨三界。循環流轉。既諸煩惱已斷遍知。故無所隨。佛所行無邊者。謂佛世尊。無學智見。明覺菩提。慧照現觀。起得成就。故名為佛。四種念住。名佛所行。此四念住。行相所緣。俱無邊際。故名無邊。無跡由何往者。跡謂足跡。即喻煩惱。若諸煩惱未斷遍知。由彼往於三界惡趣。既諸煩惱已斷遍知。故無由往。  諸網不可布  愛無何所將  佛所行無邊  無跡由何往   諸網不可布者。網即喻愛。如世尊說。我說愛網彌覆林池。愛若未斷遍知。則可彌布網羅三界。既已斷遍知。故不可布。愛無何所將者。愛若未斷遍知。則可將往三界。既已斷遍知。故無所將往。頌中後半義。如前說。  已壞車斷索  流注及隨行  度塹於世間  唯佛稱梵志   已壞車斷索流注及隨行者。車喻我慢。索即喻愛。如車所載物由車故高。以索縛持。遠有所至。有情亦爾。由慢故高。愛所縛持。流轉生死。流注即喻一切煩惱。隨行喻彼相應尋伺。已斷遍知慢愛煩惱相應尋伺。名已斷壞。度塹者。塹喻無明。已斷遍知。故名度。如世尊說。齊何名為已度塹。謂已斷遍知無明。於世間唯佛稱梵志者。佛與梵志。義如前釋。於諸世間。唯佛得稱真實梵志無上覺者。方能永滅諸惡法故。  一本二洄洑  三垢五流轉  大海十二嶮  牟尼皆已度   一本者喻無明。是生死根本故。如世尊說。  諸所有惡趣  此世及後生  皆無明為本  欲貪等資助   二洄洑者。即喻名色。有情於中。難可出故。三垢者。謂貪瞋癡垢。五流轉者。即喻五趣。有情於中。恆流轉故。大海者。喻六內處。十二者。即十二相。此喻六內及六外處。嶮者。嶮坑喻諸煩惱。牟尼皆已度者。牟尼有二。一學。二無學。學於彼正度。無學於彼已度。  不信不知恩  斷密無容處  恆希望變吐  是最上丈夫   不信者。謂阿羅漢。彼於三寶四諦。皆自證知。非信他語。不知恩者。恩謂有為。有作用故。涅槃名非恩。諸阿羅漢。有勝智見。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斷密者。密謂相續。此有二種。一欲色界相續。二色無色界相續。彼阿羅漢。離此相續。故名斷密。無容處者。謂阿羅漢。離相續故。於三界中。無容生處。恆希望變吐者。希望有二。一希望財位。二希望壽命。彼阿羅漢。於此二種。已斷遍知。故名變吐。即是棄捨恆希望義。是最上丈夫者。謂阿羅漢。得上所說最上最勝第一功德故。丈夫中名為第一最勝最上。  三十六駛流  意所引增盛  惡見者乘御  分別著所依   三十六駛流者。喻三十六愛行。意所引者。謂意為集。意所生起。是意種類。增盛者。謂上品猛利圓滿。惡見者者。謂諸外道。彼乘御此。往捺洛迦傍生鬼界。故名乘御。分別者謂三種分別。一欲分別。二恚分別。三害分別。著所依者。著謂貪慾瞋恚愚癡。此依彼起。故名所依。  棄身惡行  及語惡行  棄意惡行  及餘過失   棄身惡行者。謂斷身三惡行。及語惡行者。謂斷語四惡行。棄意惡行者。謂斷意三惡行。及餘過失者。謂斷除前十種惡行諸餘過失。  汝於所見聞  唯有所見聞  及於所覺知  唯有所覺知  由汝唯有故  無此彼近遠  亦無二中間  便至苦邊際   如是二頌。重顯經中。佛告大母。汝於所見。唯有所見。汝於所聞。唯有所聞。汝於所覺。唯有所覺。汝於所知。唯有所知。由汝唯有所見聞等故汝無此。由汝無此故汝無彼。由汝無彼故。汝無近無遠。無二中間。由是因緣。至苦邊際。此中眼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見。有於所見。唯有所見。有於所見非唯有所見。誰於所見。唯有所見。謂於眼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於所見非唯有所見。謂於眼識所受所了。起諸煩惱。耳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聞。有於所聞唯有所聞。有於所聞非唯有所聞。誰於所聞。唯有所聞。謂於耳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於所聞非唯有所聞。謂於耳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鼻舌身三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覺。有於所覺唯有所覺。有於所覺非唯有所覺。誰所覺唯有所覺。謂於三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於所覺非唯有所覺。謂於三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意識所受所了別名所知。有於所知唯有所知。有於所知非唯有所知。誰於所知。唯有所知。謂於意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於所知。非唯有所知。謂於意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由彼於所見聞覺知。唯有所見聞覺知。不起煩惱。故無有此。謂不起慢憍傲心高舉心決勇。由其無此故無有彼。謂不起貪瞋癡。由其無彼故。無近無遠。無二中間。謂於欲界色無色界。皆無生處。由如是理。便得至苦邊際。苦者。謂五取蘊。此苦邊際即是棄捨一切所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  醫泥及謎泥  蹋鋪達鞢鋪  勿希應喜寂  遍離至苦邊   如是一頌。重顯經中。佛為護世二王作蔑戾車語說四聖諦等。彼便領會。醫泥者。顯苦聖諦。謎泥者。顯集聖諦。蹋鋪者。顯滅聖諦。達鞢鋪者。顯道聖諦。勿希者。勸彼勿希求欲界色無色界。應喜者。勸彼若聞佛證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應生歡喜。應寂者。勸彼若起貪瞋癡時。應寂等寂最極寂靜。應遍離者。勸勵彼心應離欲界色無色界。至苦邊者。謂彼若能如是。便得至苦邊際。苦邊際言義如前說。  知身如聚沫  亦覺同陽焰  斷魔花小花  不見死王使   知身如聚沫者。謂如實知身如聚沫。無力虛劣不可撮磨。亦覺同陽焰者。謂如實覺身同陽焰。因熱惱生。遷流不住。斷魔花小花者。魔有四種。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應知此中說煩惱魔。見所斷者。名魔花。修所斷者。名小花於彼棄捨永斷名斷。不見死王使者。無常能滅。名曰死王。老病迫逐。稱死王使。  觀住覺近遠  應喜諸業無  知世有興衰  善心普解脫   觀住者。謂應觀察。住有三種。一空。二無願。三無相。覺近遠者。覺謂覺慧。聰明委具。於內外境。應正生起。應喜者。謂若聞說佛證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應生歡喜。諸業無者。謂不成就。能感後生身語意業。知世有興衰者。知謂了達。世謂五取蘊。興衰謂生滅。即是隨觀有漏五蘊有起盡義。善心者。謂抉擇心。善巧心。調柔心。普解脫者。謂於諸趣諸有諸生。已解脫。遍解脫。極解脫。  雖脫而墜墮  饕餮復來還  得安仍樂樂  乘樂至樂所   雖脫者。謂諸外道。雖脫欲界。而墜墮者。謂彼而墜色無色界生。及墮彼受生貪。饕餮復來還者。謂彼於順五下分結。雖少分斷。而餘多故。後必起貪。還生欲界。得安者。安謂有餘依涅槃界。諸阿羅漢。已證故名得。仍樂樂者。樂謂無餘依涅槃界。彼恆欣慕故名樂。乘樂至樂所者。謂乘道樂。至涅槃樂。  無根於地界  無葉亦無枝  彼雄猛脫縛  誰復應譏毀   根者。喻有取識。地界者。喻四識住。如世尊說。五種子者。顯有取識。地界者。顯四識住。葉者。喻我慢。如世尊說。雲何燒葉。謂我慢已斷已遍知。枝者。喻愛。如世尊說。  五妙色宮內  若有愛枝生  牟尼見彼生  以慧速除斷   諸阿羅漢。於四識住中。無牽後有有取之識。無慢無愛。故說無根於地界無葉亦無枝。彼雄猛者。謂彼阿羅漢成就。能成雄猛法故。亦名雄猛。脫縛者。縛有三種。謂貪瞋癡。彼於此縛。已解脫。遍解脫。極解脫。誰復應譏毀者。謂如是類補特伽羅。唯應稱譽。不應譏毀。若致譏毀。獲罪無邊。損壞世間真福田故。如世尊說。  若應毀而譽  及應譽而毀  彼口集殃禍  必不受安樂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