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緒 論:

  本書乃討論中國哲學方法論之作,我們認為,一套方法論觀點的提出就是一套哲學解釋架構的提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學是一套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也是一套方法論哲學的觀點,勞思光先生的心性論中心的詮釋進路,也是一套方法論哲學的觀點,本書之作,也將提出一個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的基本哲學問題詮釋方法」的方法論觀點,它將逐步展開在本書各章的觀念探討中。

  作者一向關懷中國儒釋道三學富有功夫理論色彩的哲理型態,應該在一個什麼樣的方法架構下來詮釋與理解,以便使傳統哲學得以在一個更嚴謹的學術論述中予以彰顯表達,是以撰寫此書,題名為《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這是因為作者有意將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這兩個哲學問題當作詮釋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使其匯入中國哲學的形上學解釋架構中,由傳統形上學思維的本體論與宇宙論進路中加入功夫論與境界論的詮釋進路,由此構成由「本體論宇宙論功夫論境界論」四方交涉的「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以作為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基本建構。進而指出,以此一基本建構進行對於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學各專家專題的研究,將能得更見解釋效力的方法進路。

  關於功夫與境界這兩個哲學主題的理論義涵本身,仍有許多基本哲學問題的探討有待釐清,當代中國哲學界對於此一專用學術名詞之使用與探討亦有若干專書應予檢讀,是以本書作者在此書出版之同時,即已著手思考並研究關於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之深蘊,並打算繼續寫作《基本哲學問題》,以作為本書之續作。

  本書各章所論述之觀點都是作者自己研思所得之想法,有些觀點是傳統意見的重新解說,有些觀點是作者自己新建命題的觀念倡說,文中充滿研思的真誠與論說的嘗試。由於學術思想的鍛鍊乃應在實戰中才有真實成長的可能,是以不揣翦陋,逕予出版。惟願學界前輩師友多方匡斧,以指導作者為參與中國哲學義理建構的努力進程。

  本書之作,首先以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進路之類型區分為起點,對於中國哲學形上學概念名義的使用,進行諸多相關名義定義之重新釐定,以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之研究做好準備。次章及三章則討論易經哲學與氣論哲學兩個特殊哲學領域在中國哲學形上學研究中的相關重要理論問題,文中說明易學與氣論思維在中國哲學形上學研究中的交涉方式,從而使其有所貢獻於形上學研究,且使其得參予到本書主旨之基本哲學問題研究的工作方法之中。第四章之討論即為本書之主題,即提出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之基本哲學問題的形上學義涵,並檢討此二名義的哲學義涵及相關之義理交涉問題。第五章藉由孔子的境界哲學首次建立境界哲學之使用經驗,文中多探討境界哲學之名義義涵。第六章討論孟子的功夫哲學,藉由孟子功夫哲學之使用模式對於由孟子進路的儒家心性學與大乘佛學的理論型態之同異之辨進行探討,亦為功夫理論對於中國哲學理論詮釋的使用效力之一經驗建立之作。

  第七章及第八章分別討論列子及壇經的功夫哲學,文中主要討論列子思想與壇經思想本身,藉由功夫理論及境界哲學的研究進路,進行詮解中國道佛理論專題的詮釋工作。第九章則針對中國哲學在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研究的最重要理論專題對象即禪宗哲學的方法論問題之探討,再次解明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在詮解中國哲學基本哲學命題上的工作模式。第十章及第十一、十二三章分別進行當代中國大陸重要理論性著作的方法論評析工作,包括《易學哲學史》《中國禪學思想史》《中國禪宗通史》三書,此三章之作更充分發揮本書企圖建立的中國哲學方法論之詮釋效能,分別建立了「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及「哲學研究與思想史研究的工作方式之區別」的工作概念。

     以下將敘述本書各章之重點摘要。

 

第一章: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進路

  本章將初步檢討中國哲學研究領域中諸多關於形上學問題的論題確立及形上學概念的名義確立的基本區分工作,藉由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進路之型態分類,指出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進路中已存在、並常使用的類型可有以題材為主的研究進路;及以主張為主的研究進路;及以主題為主的研究進路三型。其中,以主題為主的研究進路則正是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的關鍵問題所在,亦為中國哲學的哲學理論化的要緊地,亦即中國哲學方法論就當代研究而言的理論關切之要害之處。本章將對中國哲學界在此一形上學論題及名義問題的使用上進行一定的釐清,進而指出正確的研究進路對於中國哲學作品對象的相應理解的重要關係。最後將初步界定在當代學術界中一般使用的關於形上學論題的諸多基本哲學主題的語意定義,祈使經由此項工作,重新彙整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中的基本哲學概念義涵,從而為本書的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議題作好準備。

 

第二章:易學進路的形上學思想研究

  本章之作,乃為易學思維在中國哲學形上學義理建構上的重要地位先予解明,藉由易學工作進路與形上學工作進路之諸多理論互動關係之探討,逐步開顯中國哲學的形上學思維的特色,文中將首先區分作為學術研究意義的易學思維與作為方法論意義的易學思維,前者討論易學理論在學術研究上的重要特色,後者探討易學理論建構與中國哲學的形上學思維進程的互動關係,從而為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建構方式建立其於易學此一重要領域的工作經驗。文中將針對易學研究與形上學建構的關係指出以下幾點關於中國哲學方法論的重要特點:1、以易學觀念叢獨立地作為形上理論的表達術語。2、作易者的心靈成為形上學本體論思想的定位來源。3、卦象關係成為宇宙論中的世界結構圖式。4、易道的開展過程成為宇宙發展說的討論基地。5、易這個詞彙成為包羅諸多形上學基本問題的概念範疇。

 

第三章:氣論進路的形上學思想研究

 本章之作亦為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進程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於氣論思維本身在義理開發上的穿透性,使其蔓延於中國哲學幾乎所有重要作品對象的形上學理論建構中,因此當我們欲建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基本解釋模型之前,勢必要對氣論思維的理論建構特色予以解明,從而使得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的幅員領地得以將氣論思維包攝其中。文中將首先探討氣論思維的理想範型,其次將討論作為形上學義理建構的一項特殊題材的氣論思維是如何地與具有中國哲學特色的形上學建構進行兩者間的義理互動的關係之探討。文中將指出一個解釋模式的架構,即對於在各個中國哲學理論體系中涵具了氣論思維的形上學理論之建構它們通常具有的義理模式為:1、「本體論」的觀點要從氣化世界觀說起;2、「宇宙論」的觀點是由氣的變化中談起;3、「功夫論」的操作有處理氣存在的層面;4、「境界論」的觀點由氣存在的情況展現。本章最後將以莊子及孟子兩家的氣論思維的形上學義理建構為範式,逐步逼出中國哲學的形上學思想建構的解釋模型,亦即本書第四章中將建立的中國哲學方法論的解釋模型。

 

第四章: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本章之作即為本書的核心工作,文中將直接提出作者對於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研思觀點,企欲藉由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這一組基本哲學問題的義涵與使用,及其與形上學基本問題的交涉互動,而建立起一套由本體論宇宙論及功夫論境界論四方架構的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詮釋架構。文中將建立並討論以下諸多觀點:

 一、當代中國哲學研究需有同時描寫儒釋道各學的共同語言;二、中國哲學的理論體系是人生哲學本位的型態;三、禪宗哲學是專講功夫的佛學義理型態;四、尋找共同的基本哲學問題是發掘共同語言的要點;五、形上學問題是一切哲學問題中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六、「本體論」與「宇宙論」是形上學研究中的兩種基本問題意識;七、中國哲學體系中的形上學世界觀都是作為功夫境界理論的基地而設言的;八、功夫境界哲學在理論體系中的使用意義;九、形上學世界觀與功夫境界哲學的先後關係;十、中國哲學家自身的人格景象是與他的理論圖像一致的;十一、本體論和宇宙論對功夫操作是兩種不同的思維脈絡;十二、宇宙論進路的功夫與本體論進路的功夫是併合地發生的;十三、境界哲學的語言也是宇宙論與本體論同時使用的;十四、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方法;十五、儒釋道各學術傳統的體系別異終究仍是各種人格型態的差異;十六、功夫理論可以有修養論修鍊論修行論三種型態;十七、宇宙論進路的功夫理論需要有一個「人體宇宙學」;十八、人性論是人存有者的本體論哲學;十九、基本哲學問題意識的分析方法;二十、哲學理論的型態區別之要點在世界觀;二十一、境界理論是分別哲學型態的絕對標準;二十二、宇宙論是一個知識性概念本體論是一個觀念性概念;二十三、以功夫論替代心性論並強調宇宙論。

  上述諸觀點將共同匯集成為本書中所將提出的一個關於中國哲學方法論的核心觀點,亦即一個「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進路的基本哲學問題的詮釋架構」,本書中的其它章節特別是書中最後的四章都將以此一方法論為思考架構而進行義理擴深的理論開發工程。

 

第五章:孔子的境界哲學

  本章將主要探討境界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工作方式,文中將藉由孔子哲學的探討而建立一個由境界哲學所架構的哲學詮釋模型,企圖將境界哲學的工作方式在孔子哲學的詮釋中建立一次工作的經驗,從而使得境界哲學的詮釋進路得以逐步開展在中國哲學各家哲學體系的詮釋使用之中。文中將討論孔子哲學的仁與禮這兩組核心觀念在孔子思想中的義理定位,其次將探討孔子的君子人格的境界哲學觀,最後將由孔子的境界哲學的詮釋進路推演出孔子哲思在本體論與宇宙論中應有的義理型態,從而探討儒家哲學的形上學的根本型態定位,並由此見出儒釋道哲學型態同異之別的初步架構。

 

第六章:孟子的功夫哲學

 本章將進行孟子特殊型態的本體功夫之義涵的解明,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將孟子哲思的基本型態放在一個儒佛會通的義理間架下再予揭露,從而指出一個儒佛會通之義理可能的方法論分析架構,藉此重新定位孟子哲學在中國哲學發展上的創造性貢獻,及孟子哲學型態如何在儒佛會通問題上具有的重要義理同異之辨的關鍵地位。文中將指出,孟子的盡心說即是一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之標準範型,而其養氣說的功夫哲學,表面上是基於氣論而建構的功夫哲學,實質上卻並非真有貢獻於宇宙論進路的功夫哲學者,這是因為孟子的世界觀相較於佛教哲學而言仍是一個樸素的世界觀,因而孟子哲思最有貢獻於中國哲學義理建構發展者仍為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也正由於此一功夫理論的根本型態的認識,使得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以為一切道佛領域中的心性功夫即本體功夫者,皆是孟學的傳衍,從而使得儒佛異同的問題取得了由心性功夫進路的大量探討材料,本章之作即將指出此一和會儒佛之理論進路由於忽略了對於相應於本體論建構的宇宙論體系之併合考慮,是以不能準確察覺儒佛之相異之處乃在整體世界觀的別異之上,更進而忽略了儒佛境界哲學的根本不同,此一儒佛理想人格型態之差異實難由本體功夫之相似即得和會。

 

第七章:列子的功夫哲學

  本章將探討列子書中所提出的關於功夫修鍊觀念的理論義涵。文中將首先提出一套功夫哲學的分析架構,其次將指出列子的功夫修鍊進路及其型態。我們認為,列子的功夫修練,主要是表達在身體能力上,因此是一種宇宙論意義的修鍊型態,而其作為修鍊的進路者,則主要是一套本體心法的觀念,那是一個「不知的功夫意境」。至於列子功夫哲學的究竟底蘊之定位,應在於其本體功夫與宇宙知識的吻合與否之察驗,以及其本體功夫的終究義涵之能不能透通的問題上。

 

第八章:壇經的功夫哲學

  本章將討論《六祖壇經》書中的哲學觀念。由於《壇經》根本上是中國大乘佛學的作品,所以《壇經》裡的所有觀念發言,都已經預設了基本的佛教哲學原理,而《壇經》理論觀念的特色,也正是由其突出於中國佛學傳統而顯現的。當然,若就《壇經》作為哲學理論世界中的一元時,要討論它的觀念的成立,也必須是由佛教哲學的義理系統才得以證立的。本文討論的重點將不放在佛教義理的成立理論的問題,而是要處理作為佛學領域內的《壇經》思想之義理特色的問題。這個義理上的特色,我們以為幾乎就全在慧能的「功夫理論」之中了,這是因為,《壇經》基本上是一個「功夫進路」的佛學理論型態,意思是說,慧能的觀念表達,主要是基於他的功夫體會,因此在回應一般的佛學基本問題的時候,他的言說脈絡便一直地執守在功夫操作的原理上來認識,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套慧能特有的佛學理論型態。本文的研究重點因此也就放在慧能的功夫進路的佛學理論上來談,討論慧能所建構的特殊型態的功夫理論。

 《壇經》哲學的功夫理論之觀念型態,簡言之,可約之如下:「1.知識往功夫裡講;2.功夫從境界上說;3.境界在證悟中談」。這個功夫進路的理論型態的特點,就在於慧能總是站在一個已經開悟了的境界中言說那個境界內的景況,因此在他解說功夫的時候他的說明並不是一個過程中說明,而是在言說他自身的在境界中的狀態,而這個境界,又是一個已證悟了的境界。另外,慧能在對佛教哲學領域內的一般知識之義涵作說明的時候,慧能又轉化知識的認識活動為一種功夫的操作活動,因為站在一個已證悟了的境界中來活動的時候,一個一般知識認知的功課已經不是重點,存有者的人生活動是一個〞都在境界內操作的狀態〞,那個在狀態中的處理,即是一個功夫的進行,所以所有一般知識認知之活動,都被慧能以如何持守在最高意境狀態的功夫操作來回應。這就是整個《壇經》觀念活動的特色,可以說是一個已開悟者的套套邏輯,一切的事理都只是最高境界狀態的自證流衍而已。

 

第九章:禪宗功夫哲學的方法論檢討

  中國禪宗,它的整個理論與實踐活動的宗旨,就是一個成佛運動的操作活動與操作方法的理論探討,也就是整個中國禪宗的宗派活動就顯現為禪師們的功夫實踐與實踐功夫的理論探討上,這個理論的探討又可析分為三,其一為建構一種心性論中心的功夫理論,本文將稱之為本體論進路的功夫理論之理論建構,這是貫串整個禪宗哲學史的探討主題,所有禪師們的論述性作品都可匯入這一個思維重心之中才來理解。其二為這種型態的功夫操持的實際記錄,由記錄中體會這種型態的功夫理論的操作實義,這是南宗禪特別發揮的重點。其三為在南宗禪豐富的接引經驗中所制式化地建構起來的功夫路徑之類型分析學。本文將討論禪宗功夫哲學的這三個層面。主要將提出,本體論進路的禪門功夫仍有其世界觀的實際在,這是有別於陽明心學的功夫理論型態的。此外,文字記錄下的禪門師弟子間功夫傳授的真實義涵,就是一個境界轉換的功夫活動之實際。至於接引法門的制式化程式的觀念解析,則是一種純粹思辨興趣的概念知解的理性活動,是與禪門功夫要求的距離最遠的學佛功課。

  

第十章:《易學哲學史》的方法論評析

 北京大學朱伯崑教授所著之《易學哲學史》一書,可謂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成果中在易學領域上的最佳之作,書中不僅清晰明瞭地將中國易學哲學史上下兩千年的所有重要易學著作之義理予以解明,更且創造了研究易學及研究中國哲學的重要研究方法,並由而建立了一個特定型態的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分析架構,即其所言之「理本論、氣本論、心本論」等概念範疇者,該書之作不僅是易學領域中的佼佼者,更且因易學史本身已與中國哲學史打成一片,故而《易學哲學史》一書亦可稱為一部極佳之中國哲學史著作,我們從中不僅可以鳥瞰易學哲學史亦可建立一套中國哲學史之理解視域。本章之作,即為將《易學哲學史》當作一部當代中國哲學作品中富有方法論創構地位的哲學作品,討論其中對於中國哲學義理詮釋的方法論問題,並藉由我們所倡說之「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參照,以《易學哲學史》為對象,探討中國哲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轉向之重要問題。

 

第十一章:《中國禪學思想史》的方法論評析

  本章之寫作進程,即為將以「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思路,對於南京大學哲學系洪修平教授所著之《中國禪學思想史》一書進行若干方法論的檢視與討論,該書之作中,有幾個基本哲學見解的主軸思路,是本文之研究所欲提出檢討的哲學問題,它們都是一些扣緊佛學研究及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首先是佛學自身的理論型態所顯示的方法論意義;其次是禪學作為佛學核心理論所蘊涵的許多哲學命題的方法論意義,這也是一個基本哲學問題意識關懷下對於禪宗哲學的型態定位的方法論問題;第三是禪宗哲學的心性論特質與中國儒道哲學的同異之辨的問題,這更是一個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所應解決的理論大事。

  文分三節,首節將指出:「佛學理論是以功夫哲學為中心所展開的哲學體系」,文中將討論:一、解脫論的哲學問題意識之解析;二、無我論的哲學問題意識之解析。次節將指出:「禪宗是功夫論中心的總合性佛學體系」,文中將討論:一、禪學義理的基本哲學問題架構之重新解析;二、般若學佛學的本體論哲學也是禪學的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三、佛性論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是境界哲學;四、楞伽與般若皆是本體心法的功夫傳宗;五、達摩以下心行功夫的重新辨析。第三節將討論:「儒釋道三教同異之辨的方法論問題」,文中將討論:一、禪宗的心性論是禪宗的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二、緣起法、佛性論及解脫論名義使用的重新辨析;三、從佛性論到心性論是哲學問題意識的轉向不是哲學主張的轉向;四、禪儒共有的心性論只是表達形式的通式化而非義理內容的相同化;五、中國哲學由本體論到心性論是功夫哲學問題意識的轉向;六、永覺元賢禪師三教合一說之辨正。

 

第十二章:《中國禪宗通史》的方法論評析

 本章將以「哲學觀念研究法」及「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為基礎,對於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杜繼文與魏道儒兩位教授所著《中國禪宗通史》一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討,我們企圖以這一套中國哲學方法論為研究進路,用以充實該書在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理論成果,我們將藉該書在禪宗史研究上的重要成果,經由這一套方法論的研析,對其進行義理再深化的工作,將方法論的工作範域再次延伸至中國禪宗史的哲學研究中,從而釐清作為哲學體系的禪宗哲學在義理成立上的諸多重要命題之理論意義,使其還原在哲學研究中的更真實面貌,務使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研究,得在一可假設、可推理、可驗證的方法論檢視之眼光下,更見哲學的成熟度與理論解釋的效力。我們主要將建立的詮解觀點,是為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之轉化」為貫通禪宗史的義理創作之詮釋觀點,以替代傳統上以「概念範疇之轉化」及以「學派之轉化」為詮解中國哲學系統內包括禪學史、易學史、道家、道教史及哲學史本身的解讀方式。另外,亦將嘗試提出一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以對比於「思想史研究的研究方法」,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工作的工作型態之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