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

緒 論:

 

  本書書名定為《反者道之動》,是因為作者認為「反者道之動」這個哲學觀念乃最足

以彰顯整個老子思維的特徵,在理解老子的理論型態上,深具意象鮮明的震撼力量,故而

標之為名以定宗旨。

 

本書以建構老子的哲學觀念為主旨

 

  本書是探討老子哲學觀念的研究性著作,書中將表達作者本人對老子哲學的理解觀點

,並據以建立一套老子哲學的詮釋系統,以及對老子章句作逐文義疏。而作者以為,本書

的特色將在於書中所使用的「工作方法」(註一),作者企圖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提出

一套「哲學觀念的理解、詮釋與分析、批判」,之「工作方法」,以這個「哲學觀念研究

法」為中心,將老子的哲學作一番展示,提出作者本人的理解觀點,使它成為一套在當代

哲學學術工作環境下,得以被認識、被討論、被檢證的有體系的老子哲學之詮釋觀點。而

我們之所以採取這樣的工作方式,以及我們所預設的在理論的詮構上所要面對的問題,都

是為因應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特殊環境使然,而首先,中國哲學的哲學性問題即是第一個

難關。

 

中國哲學的特殊性導致哲學觀念的建構有其困境

 

  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是老子的哲學,老子是中國哲人,老子的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範疇

,中國哲學的哲學性問題在哲學界是頗受爭議的,一方面中國哲學本身作為哲學世界一員

的身分受到質疑,另方面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若干特定觀念更是被爭辯不休,之所以

會有這個現象的發生,主要就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哲學活動形式有其特殊性。中國哲學一般

被視為「生命的學問」、「實踐的哲學」(註二),甚至有不重語言表達的型態,這就使

它被認為不具客觀的真理性而是主觀觀點的要求;中國哲學作品的表達形式又多為言簡義

賅,時常有只講結論的簡單直述方式的作品,這又使它被認為不具邏輯推理性、沒有思辨

性。面對這些狀況,使得我們在中國哲學的學術研究領域中,對於「中國哲學是什麼?」

這個簡單的問題,充滿了處理的困境;也使得學術界對於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得以處處提出批評與反對的意見。這些都是針對中國哲學的哲學性問題所產生的難題,

也都是導源於中國哲學的哲學活動本身的特殊性使然(註三)。

 

以「哲學觀念研究法」建立「方法論哲學」是解決認識困境的根本之途

 

  為面對中國哲學的這種困境,就作者的態度而言,當然是肯定中國哲學的哲學性地位

的,但為使中國哲學的研究工作取得哲學學術研究應有的地位,我們應該針對中國哲學的

哲學活動進行理解,找出它們哲學命題建立的活動方法,亦即它們的「問題意識」、「思

維脈絡」、「觀念推演」及「論點主張」等,並且為這個方法建立其得以成立的合理性理

論,這也就是要建立中國哲學的「方法論」(註四)。這是解決問題的最終目標。所以我

們說,在本書的詮釋工作中,我們首先面對的問題是要使老子的思想成為一套所謂的「哲

學理論」,其次便在於清楚地講出了這套理論內的所有觀點。而要使老子的思想成為所謂

的哲學理論需要的是「哲學觀念研究法」,而要清楚地講出了老子的哲學觀念即是要建構

他的「方法理論」。「哲學觀念研究法」是把作品當作「哲學的對象」而予以研究的「方

法」,「方法理論」是把研究對象的哲學觀點有體系地鋪陳出來的「理論」。

 

「方法論」本身是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

 

  為一個特定的哲學活動成果建立一套專屬的「方法理論」,這是重構任何哲學體系的

根本解決之道。然而一個成功的方法理論本身已經是一套特定的哲學理論了,因為方法理

論的工作目標是針對哲學觀念進行成立根據的解說,為哲學領域中的不同學派之哲學觀念

說出它們的成立理由,即是為它們建立方法理論,而要尋找成立理由以保證所說為真,就

是對哲學觀念之「預設命題」及該觀念之「思維脈絡」與「所下結論」等解說其合法性根

據,而這個工作的完成,本身又必須是在一整套哲學理論體系中才足堪應付的。例如牟宗

三先生為儒學理論所作的一系列解說工作,就是在為儒學哲學觀念建立其成立理據,也就

是在尋找其理論的合法性基礎,因此也可以說牟先生的整套哲學理論就是中國儒家哲學的

方法理論。當然,建構一套方法理論,則該理論本身必須即是哲學作品的內在思維,是作

品本身的運思進程,只不過由研究者以新詮釋體系的身分將之表述出來而已,所以它所呈

現的觀念固然被研究者視為原典的內在義涵,但是它在哲學研究的活動發展中的意義,更

多的比重是研究者的理論創造,所以它自身也成為了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

 

建構特定哲學體系的方法論即是對該體系建立新的表述系統

 

  「方法理論」是有著特定哲學觀點的理論,是為已表述完成的理論體系尋找成立根據

的理論,是為一套哲學觀點說出預設基礎的哲學理論,所以它本身是一套完整的理論,是

有「問題意識」、有「思辨脈絡」、有「基本主張」的理論體系。所以,為說明中國哲學

作品中哲學觀念的合法性而建構的方法論哲學,本身成為了一套觀念解說的哲學理論體系

,其與原作之差別可說是「原典」與「詮釋作品」之差別,但是兩者都是理論。當然,要

置身於今日學術世界中作為一套有價值的詮釋作品,它的特色更應為「能適應當代學術工

作之要求與檢別下而作的新的表述架構」。當我們針對一個哲學作品作重新表述時,我們

的新型態的表述架構便也是一個哲學作品,只不過新作品需要面對當代哲學作品所要求的

建構模式或表述形式而已。這也正是我們在詮釋老子作品時,所將努力達到的目標,亦即

為它建構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以說明老子的哲學觀念之所以成立的理由,亦從而取得分

析批判的言說進路,而參予到當代老學的研究陣營中,從而更得以再發展老子的道家哲學

觀念。

 

□□ 「哲學觀念研究法」是哲學研究的「工作方法」而非一套「方法

   論哲學」

 

  本書所使用的「哲學觀念研究法」,是針對哲學原典中的「哲學觀念」進行「理解、

詮釋與分析、批判」的方法,它是哲學活動的一種「工作方法」,是建立「方法論」的工

作方法,它本身是「方法」而非「方法論哲學」。「方法論的建構」是中國哲學再出發、

再發展的道路,是說出中國哲學觀念命題之成立的合法性理論建構,其實就是重新建立中

國哲學的理論體系之作。然而「方法論」之可以合理地建構,是有賴於中國哲學觀念的正

確理解與詮釋的基礎性工程之完成的,而這個工程的完成本身仍有賴於一個正確的「研究

方法」才可,這就是本書所將強調的「哲學觀念研究法」。通常作為一個哲學的理論研究

者,在對作品進行理解活動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難題,第一是理解的難題,第二是解說的難

題,解說是解說所理解的內涵,因此解說只是一種表述的活動。「哲學觀念研究法」在理

解的活動中,要強調的是找出哲學作品中的「哲學觀念」,從而思考「觀念的推演關係」

,繼而透過解說的活動將其有體系地表述出來,而在建立其完整的表述體系的過程中,即

是在尋找成立理據的方法理論之建構工程。這個工作方式中的核心特點是在於表述活動中

的特殊對象,即是「哲學觀念」,但是哲學觀念的獲得,就是一個理解上的難題了,而理

解的難題則要靠哲學研究者的理性能力了。

 

□□ 傳統哲學觀念的難以理解才是中國哲學研究的根本難題

 

  我們要對傳統哲學作品建立新的表述體系,這個工作的完成本身必須通過對傳統哲學

作品的正確清楚的「理解」,然而如何正確相應地理解中國哲學的哲學觀念,這個問題本

身又是哲學工作者的難題,這個難題之難是難在於傳統哲學觀念本身的難於理解性,以及

突破此難而能相應契合地理解,這是一個關於理解活動的哲學問題,是解說研究者、學習

者從「不理解」到「理解了」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理解的跳躍,這個跳躍的哲學活

動中有創造的意義在,在「學習者本來不理解後來卻理解了」的這個事實中,學習者在自

身的理性能力上達到一種質的躍升的新境界,從而可以使他對於中國哲學傳統古老深奧的

哲理有心契相應的領悟,這種理解活動的哲學問題其實等同於教學哲學或學習理論,禪宗

講的頓悟之學是這種理解學習活動的一個極端型,然而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哲學觀念中,其

實卻也都充滿了這方面的哲學觀點,即便是老子哲學中,我們也可以獲得老子本人對這個

問題的討論意見。這個理解的創造性問題本身是一個哲學問題,在中國哲學傳統中,這是

一個極受重視的哲學課題,通常會在功夫理論的討論脈絡裡被說明(註五)。關於「整個

中國哲學傳統中的理解理論」的問題,不是本書的工作目標,所以我們不在此申論。但是

關於如何使中國哲學作品在經過理解之後,仍能透過解說的活動而使得哲學作品中的觀點

被架構成為一套觀念明晰的哲學理論體系,這卻是本書研究方法的特點所在,亦即是本書

所強調的「哲學觀念研究法」的工作目標。

 

□□ 哲學研究的核心對象即是作品中的「觀念」

 

  關於「如何理解」的問題,我們可以說是一個「功夫理論」的問題。但是關於「理解

」的「解說」問題,這就是一個「哲學活動的工作方法」的問題,而這個哲學活動的工作

方法的中心問題,是在於找出解說活動的「特殊對象」,也就是哲學理解活動中的「理解

內涵」。這個關於「理解」是要「理解什麼對象?」的問題,可以說是對哲學活動本身的

認識定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對象需要我們來理解它並且以語言文字來表達這個理解的結

果呢?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哲學觀念」這個對象了。(註六)「理解的對象」的問題

,是說在哲學作品中我們要理解什麼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是哲學工

作者,因此我們的閱讀理解工作之對象當然就是哲學作品中的「哲學觀念」了,並且,當

這個對象作為「哲學的」觀念的時候,我們的理解重點便一定是對準該作品的「觀念主張

」以及這個主張的「成立理據」、「推演邏輯」、「衍申效果」等層面之事。這才是我們

在哲學工作中要理解的哲學作品之重點。這個重點的掌握其實來源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這就是關於「哲學是什麼?」的問題。

 

□□ 哲學活動的最終形式義即為一「觀念的活動」

 

  「哲學是什麼?」這在學術界是一個難以取得共識的課題,特別是在中國哲學的研究

脈絡之中來探討時,當諸多活動皆被冠予哲學之名時,哲學活動本身的定義便難以規範了

。作者在此也不打算提出任何自以為是的獨斷看法,倒是想從「哲學活動」到底是一個什

麼樣的活動入手,來討論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在這裡我們要提出哲學活動的一種最終形式

義的根本型態,那就是「觀念表述的推演活動」,不論任何型態的哲學活動,當它需要被

表達或詮釋的時候,它有一個「共通的形式義涵」,那就是一個「觀念的活動」在其中進

行的,任何的表述與理解的形式皆為一「觀念的進行」的形式,既然哲學必須在活動形式

的根本義上是觀念的活動,那麼哲學研究的工作方法也就在根本上是對觀念的研究。試觀

歷來的哲學思想家,都是在自身經歷了不論任何型態的生命活動之後,將其所領會的智慧

透過觀念的凝塑而以語言或文字予以表現,他們的產品就是我們所接觸的哲學典籍,因此

所謂的哲學作品,就是哲學家透過語言文字將領悟的智慧結晶以「觀念的存有」而表述出

的作品。這個領悟本身有運思的過程,因此這個被表述出的哲學觀念就有邏輯的結構,因

此作為研究者的我們的哲學研究也就成為了哲學觀念的理解、詮釋與分析、批判的一種活

動,是一個專注於「觀念的邏輯推演之建構工程」的工作方式。這也就是本書的「哲學觀

念研究法」的特徵所在,即「哲學觀念之理解、詮釋與分析批判之方法」。

 

□□ 對哲學作品的研究即為研究其中的哲學觀念

 

  「哲學觀念研究法」是站在研究者身分上對於哲學原典作品的研究方法,當代的哲學

工作者,除非是要進行自己的創造性的哲學活動,否則只要是對於前人的哲學作品進行研

究的話,他的研究對象其實已化約為作品中書寫文字本身的「觀念」而已,無論這些觀念

被定位在哲學理論世界中的什麼樣的位階上。作為研究傳統哲學作品的哲學工作者,這個

研究者身分的確立,就已經限定了他只能針對作品作「觀念的研究」。事實上,冠以哲學

之名的活動縱有千種,從學術工作的角度而言,哲學的學術研究工作的根本形式卻只能有

一種,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觀念的研究」。它不能仍然是「生活的情調」、「社會的實

踐」、「歷史的考證」、「宗教的虔誠」、「詩文的情懷」...等等不屬於敘述觀念的

「事業、行誼」者,這些「事業、行誼、實踐、操作」等,可以是哲學觀念所發表的生活

智慧,也可以在生活中展現出來,這也幾乎是中國哲學的特質所在,可以說中國哲學的理

論目的,就是要提出可以作為生活哲學的人生智慧以供具體實踐操作之用者,因此中國哲

學的哲學活動從認識上來說可以有實踐操作的定義在其中,然而在哲學學術研究意義中的

中國哲學之研究工作而言,哲學的研究活動就只能把工作焦點放在哲學觀念的詮釋與分析

一途而已。

 

□□ 哲學觀念研究法之使用將考驗研究者的理解力及創造力

 

  對「哲學觀念研究法」的工作方式的認知,其實是不分中國哲學或外國哲學的,也就

是說只要我們能夠在中國傳統典籍中發掘出它們的「哲學觀念」,並且能夠架構出典籍本

身的一套「觀念架構」,那麼這就能使該典籍成為一個「哲學作品」。是說我們必須認識

到在今天作為一位哲學界的學術研究者,我們的哲學活動之必要型態,就是針對傳統哲學

作品進行其哲學觀念的詮釋與分析的工作而已。「詮釋」的工作是發揮我們理解能力的考

驗,考驗我們能否站在原作者的心靈中以他的思維進路為我們理解及詮釋的進路,從而作

出「相應」於原作觀念之詮釋性的研究作品。此外,「分析」的工作是考驗我們的創造能

力,考驗我們能否有自己進行觀念活動的創造力,能否站在原作的肩膀上再發揮我們自己

的哲學見解,或者對原作進行觀念推演的程序不當之批判,或對原作觀點的預設性理論進

行合法性基礎的理論舖陳,或者對該觀念所主張論點在合邏輯推演下的相關命題之發展。

 

□□ 哲學工作者需培養「尋找哲學觀念」的能力

 

  哲學研究的所有工作之要元即在於「觀念」,是原作的哲學觀念,是他的哲學作品中

不論直述、或間接敘述、或隱喻地表述、甚或「正言若反」地言說者,所以「觀念」可以

說就是哲學作品要表達的內涵,是它的哲學理論要主張的東西,因此也正是哲學研究者的

研究對象。任何哲學的作品必定是發表了觀點的作品,不論它的觀點發表方式是故事性、

隱喻性、直述性、推理性、規範性...等等,它都已蘊涵了「觀念」在其中,這觀念也

就是我們對哲學作品研究的對象目標所在。我們的哲學研究工作之首要任務就是在將這些

觀念給找出來,從而可以分析這個觀念之所以出現的思維脈絡,亦即作者的觀念運思之邏

輯推演過程。而觀念的詮釋就是要在掌握著這個作者自身的思維脈絡上來理解進而詮釋它

,這個作者的思維脈絡不見得被作者明說,我們作為哲學研究者的研究工作之重點就在於

要善於體貼作者心靈而相應地去說出它,特別是當中國哲學的作品中這個思維的推演過程

總是在中國文字表現習慣下較不被重視時,研究者的善於體貼便表現出理解能力的深透度

了。

 

□□ 哲學作品本身之優劣決定於它的觀念體系之合邏輯與否

 

  就針對傳統哲學典籍作「詮釋性」的哲學研究工作之意義而言,其工作目的即在於重

構哲學作品的「觀念思維脈絡」,而敘述這個思維過程的工作本身,就是在進行哲學觀念

的邏輯推演工作,觀念的出現、理論的建構,本身必定有其邏輯性,或合邏輯或不合邏輯

,因此合不合邏輯才是我們批判哲學觀念優劣高下的重點,而不是它的表達形式是否依照

邏輯秩序。中國哲學的作品中充滿了跳躍式觀念表達的現象,但是有些作品的中間環節可

被研究者補足,而其嚴密的推證也可以被研究者釐清,不過有些作品卻本身就充滿了矛盾

。可被釐清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觀念矛盾的作品就是作者思維混亂的證明,當然也就不

是好的作品。所以研究者要將作品的深義揭露,必須要有能作清楚的觀念推演之理解能力

,而這也正是「哲學觀念研究法」著重的目標。當然作品的優劣也可以從所主張觀點的是

否符合這世界的真象來判定,不過這已經超越了詮釋的格局,而進入到比較哲學的工作範

疇了,是對理論體系的整體效力來作批判的工作層次,這個層次的工作必須在「正確詮釋

」、「建立型態」的工作基礎上才能進行,這需要研究者自己檢取哲學觀點並建立判準之

後才能進行,當然這也

 

注釋:

註一:勞思光先生曾說過:「大致地說,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時,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意涵

   。其一是指研究中國哲學所用的方法問題及其解答,其二是指對中國以往的哲學家

   自己建立理論時所用的方法之了解及評估。無論取前一種或後一種立場,所談的方

   法論問題,都落在中國哲學這個層面上,而不是取方法的原始意義來講一種建立知

   識的程序。也可以說,這是取引申意義來談方法。」(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

   論問題》.臺北.允晨.七十八年九月初版.<勞思光序>.第六頁。)本文所指

   的工作方法,是勞先生所言之第一種意義,與勞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一書中所提

   之「基源問題研究法」是屬於同一層次的「方法」,即「研究者自己的工作方法」。

 

註二:牟宗三先生言:「中國哲學以生命為中心。儒道兩家是中國所固有的。後來加上佛

   教,亦還是如此。」、「中國的哲人多不著意於理智的思辨,更無對觀念或概念下定

   義的興趣。希臘哲學是重知解的,中國哲學則是重實踐的。」。(牟宗三.《中國哲

   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六十九年元月六版.第六頁、第十頁。)方東美先生

   言:「中國的哲學從春秋時代便集中在一個以生命為中心的哲學上,是一套生命哲學

   。」(李煥明編.《方東美先生哲學嘉言》.頁三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

   十一年十月初版。)

 

註三:馮耀明先生在<中國哲學可以用分析哲學的方法來處理嗎?>一文中,對於中國哲學

   研究中所面臨的困境,及應如何在觀念上重新肯定中國哲學的哲學性問題,都作了清

   楚的討論,我們基本上非常能接受馮先生的論點。(《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頁

          三一一至三二五) 

註四:本文所指的「方法論」,是前引註中勞先生所言之第二種意義之方法論的更極致化,

   基本上已將方法論的義涵更深化為重構哲學理論的有體系的詮釋系統,所以我們也

   稱之為「方法理論」或「方法論哲學」,這可能更切合本文中對「方法論」的使用義

   涵。(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勞思光序>.第六頁。臺北.允晨叢

   刊26.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初版。)

 

註五:例如莊子大宗師文中的朝徹見獨;佛教哲學中的「解行並重觀念」及「戒定慧三學」

   ;儒家大學中的「格物致知之觀念」。

 

註六:「觀念」一詞之語義採劉笑敢先生對「觀念」的最一般意義之解說,參見,《莊子哲

   學及其演變》.頁一一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

 

本書結語

中國哲學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