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 

上篇 老 子 的 哲 學 觀 念

 

第五章:

境界理論與老子的境界論觀念

 

  「境界理論」是本文中將提出處理的一個獨立的「哲學基本問題」,也是作者認為應

該在「中國哲學」研究中將之廣泛發展的一個「研究進路」,它應該被當成「人道論」中

的重點研究主題,與「功夫論」哲學同為詮釋中國哲學作品時最核心的基本問題。

 

  作為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必須是在眾多的哲學理論體系中,同時為不同哲學理論體

系所共同處理到的問題。例如我們能以「本體論」、以「宇宙論」為哲學基本問題,並且

廣泛地應用在中國哲學作品的研究上,使得我們作出一篇篇的研究性作品,名為某某某的

「本體論」、「宇宙論」、「形上學」思想等,這就表示中國哲學原典作品中本來就蘊具

了「形上學」這樣的問題意識,傳統作品中的觀念發表本來就在回應形上學這樣的哲學基

本問題,例如中國哲學作品都有「天道論」的觀點,都在處理「天道是什麼、是怎樣?」

的問題就是明證,因為在觀念的義涵上兩者相同,在問題的意識上,兩者在一定的抽象高

度之上也是相同的。當然它們也有不同的地方,而這就是需要我們這些從事中國哲學研

究的觀念工作者予以耙疏釐清的課題。

 

    我們認為,作為今天一般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學門觀念,與傳統的中國哲學作品的問題

意識及思維脈絡仍有所不同,所以在中國哲學研究中的根本性問題意識,仍不能一一相應

地落實在今天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中,我們如果緊守今天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脈絡而去範

限中國哲學作品的問題意識,則將有若干不相應、或有重要遺漏、或有未盡其義的情況。

 

    「境界理論」的提出,就是要提出一個「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本來存在的重要問題意

識」。特別是在道家、道教、佛教哲學的傳統中,幾乎每一個理論體系都已有明確的理論

觀點在發表關於境界的看法,特別是作為人存有者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特別是透過功夫

理論的逼近之後,這個最高級存有狀態的「境界理論」,更是明顯地作為這些哲學傳統的

理論終趣。因此將「境界理論」明白標出,作為中國哲學研究中的一大基本哲學問題的理

論學門,應該是必須提倡的重要作法。這個提出「境界理論」的工作意義便在於:在中國

哲學作品的研究工作中,「境界理論」本就是原典作品中的基本問題意識,有許多的觀念

發表,都是匯聚在這個基本問題的討論中,所以作為一種研究進路而言,「境界理論」是

恰當其份地可以作為研究者進入原典作品的研究方法。先提出「境界理論」的基本哲學問

題,讓原典作品來回答關於「境界理論」的問題,然後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原來散置在社

會哲學、倫理學、價值哲學、人生哲學等領域的觀點發表,都能在「境界理論」的問題意

識項下獲得觀念表述的更恰當定位,這便是我們提出「境界理論」作為中國哲學的哲學基

本問題學門的良好理由。也就是說,境界,是中國哲學家本身的問題,是中國哲學原典中

許多觀念要回答的問題,所以正好是中國哲學研究者的好的研究問題,好的研究進路。

 

  「境界」是存有者的存在狀態。「境界理論」則從存在狀態為思考的軸心,討論它的

觀念主張及理論根據,從中國哲學關懷的問題意識之本質而言,儒、釋、道三學皆重於提

出理想的人格境界,而理想的人格境界則依據於各家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則以「世界觀

」為基礎,「境界理論」則是要說出在一個特定的「世界觀」下,那個最高的價值標的在

人存有者身上的表現型態。「世界觀」是「形上學」討論的課題,各家戮力於提出世界的

本來樣相之觀點,從「本體論」的思考進路而言,「本體論」要說明世界存在的意義、目

的以及法則性的運作原理,因此就人存有者的境界理論之根據而言,這個整體存在界的本

體原理便是要作為人存有者存在活動的精神標的;從「宇宙論」的思考進路而言,「宇宙

論」要說明整體存在界在存在上的始源、材質、結構及生滅變化的原理等問題,因此就人

存有者而言,「境界理論」便要解說存有者的型態類別的問題,以及最高級存有者的存在

狀態的問題,以作為人存有者追求理想人格的努力之道時,對最高級狀態的存在情況之認

識。

 

  作為「境界理論」中所主張的觀點的觀念成立根據可以是「形上學」理論的範疇,但

是境界在人存有者主體中的達致,則是功夫的結果,所以「功夫理論」與「境界理論」幾

乎是互為推演個一組哲學範疇(註一)。

 

  「境界理論」在一個哲學體系中是處理人存有者的人格型態的問題,就以追求理想人

生為目標的理論體系而言,一定存在著最完美的人格型態之理論,例如儒家聖人觀、莊子

真人至人神人觀、道教神仙論、佛教菩薩說等等,這些關於理論體系中的最完美的存有者

型態之觀念表述部份,即是境界理論的內涵。然而,境界理論也不只是處理最高境界的存

有者型態,而應該是在一定的宇宙論觀念系統下,同時也討論著不同層級的存有者類別區

分的觀念,例如莊子應帝王篇中的壺子四相的故事即說出了四種存有境界,例如佛教禪定

哲學中因等第的不同亦有多重存有境界之差別,當然我們也可以討論儒家的君子小人之別

及俗儒雅儒之別,因此在境界理論的基本哲學問題項下,我們將可以發掘出中國哲學傳統

中豐富的存有者境界問題中的研究題材。

 

  「境界理論」是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所以它是一個題目,一個學門,而不是一個答

案,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國哲學儒釋道傳統中皆有「境界型態的形上學」的意味在(註二

),牟先生所說的「境界型態的形上學」一辭基本上是一個主張,一個答案,是針對中國

哲學的形上學特質所提出的一個觀點,是一個著眼於形上學問題的觀念主張,主張中國哲

學的形上學觀念,特重於從人存有者經功夫操作後所達致的境界的進路,來呈顯存有的真

相並印證了本體的真實,故而說中國哲學的形上學之證立進路,是一個透過境界證立的理

論型態,而這也就是一種實踐哲學的進路。然而我們所提出的「境界理論」的概念,本身

卻是一個「學門」的意思,而不是一個論點,是一個側重於將存有者的存有情境作為觀念

解析的「討論題目」,在這個討論題目項下才要發表特定的觀點的,例如我們即將發表的

老子在境界理論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下的觀點即是。當然從牟先生對「境界型態的形上學」

的強調,也可以說是境界理論得以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良好例證。

 

  以上是關於「境界理論」的說明,以下是「老子境界論」觀念的詮析。

 

  「老子的境界理論」在扣準他的功夫哲學的理解之下,所有的觀念陳述,便都是在指

向「無為的境界」,也就是「玄德」的實存律則中的「不有、不恃、不宰」的狀態,就是

這種當下的不營造功夫努力之下的人存在之狀態。在這個判準下,智者、有道者、聖人、

侯王等等人存有者皆必須是理解「無為之益」、並且「守弱謙下」、同時達到「知常知足

」等境界的人,這個境界的達致之後,則對於社會活動目標的結果便可以獲得,也就是老

子政治哲學觀念中的所有目標,在聖人或侯王達致這個境界之後,便都可以出現。那麼這

也就是說,在老子境界理論的思維脈絡中,本來一般而言,境界本是功夫追求的目標,但

老子卻更把政治上的結果作為境界追求的判準。這也是老子的哲學根本上說仍是一套政治

哲學觀念的道理所在了,意即作為政治操作中的可用之學是老子哲學的發言目標,因此我

們也可以在老子的政治操作者意義下的「聖人觀」中來研究他的境界理論。

 

  就我們對「氣論思維的認識進路」的檢別態度而言,我們也發現了許多談境界的觀點

是以身體操作的「中國古代氣功思想」的進程來探討的,而我們在詮釋與理解的態度上則

是將之作為一個無為的修養功夫的例證,並且進入到了身體鍛鍊的意境裡,我們當然也不

認為這是一個老子思想中可有可無的部份,我們絕對承認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部份,不過

它的「重要性」的「理論溯源工作」老子並未「明言」,所以許多以「氣功進路」來詮釋

老子的學者,也都「明說」了老子是「隱諱」了這部份的觀點,那麼這中間理論扣合的環

節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後學者的努力,後代注家中對此觀點的發揮,即是一個觀念的創造

,而我們對於這個創造作品的理解與詮釋即是一個創造的繼承,這部份的觀念連結需要後

人補述,我們也是補述者之一,所以我們不把理論體系完構的功勞歸給老子,因為我們必

須透過歷代注家的詮釋而把為什麼要進行身體鍛鍊以達無為境界的緣由說出,這是我們自

身仍需參考其它典籍才能完成的工程。但是就無為的心理因素及社會效應的觀點,這卻是

豐富地在老子篇章中即已明確闡釋的觀念,所以我們仍以「修養論的功夫哲學」說之。

 

  關於老子談境界的文字,在老子八十一章中隨處可見,詳細的義涵說明,我們將在本

書下篇中再進行。

 

注釋

 

 

註一:高柏園教授言:「由實踐之根據到實踐之完成,顯然需要主體的功夫修養之參與,而

       主體境界之層次也正相應於主體功夫之修養層次。依此,凡是在實踐之學問中,論及

   功夫論之種種語句,不但可以作為功夫論之指標,同時也可以作為境界層次之指標。

   易言之,功夫論之層次實與境界之層次相應,將其中之動態義加以強調,即可構成功

   夫論,而將其中之靜態義加以著重者,即可成就其境界義,二者實為一體之二面。」

   。參見,《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八十一年四月出版.頁一七九。

 

註二:參見,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頁一零三.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版。

 

本書結語

中國哲學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