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哲學論壇 http://pub46.bravenet.com/forum/show.php?usernum=3895088079 Date: 06/16/03 09:40:25 AM Name: Wing Kei Email: wing_kei@hotmail.com Subject: Re: 傳統書院發展三部曲的反思 回應劉桂標博士的書院教育論   中國傳統的書院制有一大特色,這個特色是當今社會不能再出現的或不能繼 續維持下去的,那就是教育精神,再結合自由的教育環境,書院就以建立起來。   當一個社會或國家的制度得有無限空間的時候,國民必能享受自主的快樂, 人心也因此得以互相緊接。教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需要自主的空間,因為教 育是傳授之業,單純地獨有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如何能把兩者關係緊接起來,就 需要看老師的授業方法與學問。這個方法若是得到自由的發揮,便形成一個自我 的教育系統(或稱為學派),而學生尋找學問的時侯就會因應教育系統與自己氣質 的相似性而作出選擇,令教育系統相續下去。不同的教育系統之中,存有互相敬 重、互相批評的矛盾情況,從矛盾的摩擦中引出新的學問或系統,最終令學問能 活動起來,達到百花齊放的局面。   貫穿整個教育系統的骨幹使其有生命,那就是教育的精神。這個精神不但能 使教育帶有生命力,更能令教育不斷傳承下去,因此書院制得以不斷傳承。每個 教育系統皆能有傳承者,就是依賴精神的支持。   上面提過書院制最大特色是具有教育精神,那我為何說書院制在當今社會不 能再出現呢?我即是說教育精神在當今社會已經消失。教育已經變成一盤生意、 一分職業、一種工具、一家工廠…….。學生理所當然的以為修畢學分或多讀一 年就可以拿到雙學位,以為是尋找工作的有利武器;老師們理所當然的把一套既 定而又具普遍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是盡了教育的責任,從來沒有關注到學問的 多樣性與矛盾性,造成教育只是單一傳授知識的工廠,而欠缺書院制的自我系統 建立。因此現今教育的差異性(門戶)容不下討論,流於權力與地位的爭奪,從而 決定誰勝。   回到制度的問題,現時香港及中國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這是不可避免 的事實,因為現時的教育不單是人文的教育,而是加入了科學、經濟、管理等科 目。由於香港處於高度商業化或資本化,人的價值已變成資本的奴隸,所以香港 的教育亦變成資本的工具,人文學科被資本主義社會定位為毫無價值的學科,只 是一門消閒的興趣。而只管知識傳授的字科,尤以管理或金融的科目欠缺精神的 內涵,流於知識的傳授,因此工廠式或是機構式的教育模式已足夠令教育成長。 知識的傳授所需時間很短,數年間已可以完成所謂的教育;但人文科目,尤其是 德性教育所需時間可能是十數年之久,而且德性是不能量化的,這在純資本主義 的社會中,被視為欠缺效率,不乎合成本效益而致被「歧視」。因此香港甚至全 世界的教育制度已側重於知識層面,人本層面已經流於「興趣班」,而且所得到 的資助亦欠公平。   文章行文較亂,概念模糊,希望劉博士指正,但我亦想講一講對書院制的教 育能否在香港繼續發揚有幾點質疑:   1.書院制是以德性教育為主,知識傳授為輔,但這樣的制度在資本主義毒害 的社會中、只講求效益的模式之中、只追求認可資歷的地位中、只有量化的唯一 標準、只有講求金錢的教育制度之中,書院制如何成功?   2.商品消費模式的社會,任何東西就算人都是一種商品,更何況是教育?   3.人類普遍成為某些巨賈的「精神奴隸」,肉體享有天賦的人權,但精神卻 受巨賈的困窘,好發輝書院制的精神,就需要走自我之路,但這是寂寞之路。縱 使不怕寂寞,當走進孤立時,意義已經失去,如何處理?   4.我認為現代社會萬惡之根本在於「極端資本主義」,已從當初維護自然經 濟的社會規律目的,發展到控制式的權力經濟,假若不能消除這種權力經濟,要 講精神是沒有可能的,不知劉博士認同否?不知劉博士有否更好的建議? Wing kei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