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哲學論壇 http://pub46.bravenet.com/forum/show.php?usernum=3895088079 Date: 05/16/03 06:22:04 PM Name: 方世豪 Email: Subject: Re: 「道德問題的反思」的個人反思 拜讀Martin君的個人反思,令我覺得要討論道德問題是困難的,這就是中國哲學 之所以容易被誤解及難以令人明白的原因。我那篇文章嘗試用較現代的術語來討 論中國哲學所講的道德問題,但是仍然是很難令人明白,所以會有如Martin君提 出的問題。 第一點 Martin君認為我所說的天命、人性、道德等基礎既建立在「本心」之上,而「本 心」人人不同,則天命、人性、道德都是主觀的,我認為對的和你認為對的可以 是相反的。這樣便沒有一個客觀不變的基礎,那麼,天命、人性、道德等也變成 人人不同了。 這是在討論道德問題時常遇到的主觀論批評,而我文中所說的是儒家所說的是一 個有客觀意義的本心,是人人相同的,俗語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意思 。但這種講法正正會面對主觀說的質疑,事實上經驗告訴我們每個人、每個地方 、每個民族對甚麼是道德行為都有不同準則,甚至是相反,那又怎可以說「人同 此心」呢?當我說本心時,說的是道德之所以是道德的基礎,而不是指某一個道 德行為,具體的道德行為當然是因時間、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但當我們判 斷一行為為善時,我們用以判斷的基礎在本心。即如有些民族子女要與父母一起 居住至百年歸老才算是孝,否則是不孝,有些地方則要離開父母往外闖才算是孝 ,跟著父母便是不孝。道德行為本身是相反的,但他們都是實踐一個「孝」的意 思,這個「孝」便是一個「人同此心」的要求,是本心的要求,是人人相同的要 求。但具體行為卻是不同的,這類可以說是主觀的,但孝卻由此而證明是客觀的 ,不同民族都是相同的。儒家便是由這類人性要求為基礎而討論天命、道德等問 題,而不是指在具體行為必定要人人做相同的行為,做相同的道德判斷。所以到 底具體的道德判斷、道德行為應怎樣,便要因著當時的社會習俗、生活環境、具 體人物等多種經驗因素的考慮才能作出判斷,並不能說因為出於「本心」便認為 一定是對的,也不能因為人各不同而說沒有道德判斷的基礎。 第二點 Martin君認為道德不應是不理會後果的。我想我所說的和Martin君所說的是兩個 意思,Martin君認為不理會後果是不考慮他人,不考慮環境,完全是主觀和衝動 的行為的意思。如果道德判斷是這樣的話當然不對,如上面所說,我認為任何道 德判斷都不能抽空而談,要考慮當時的實際具體情況而作判斷,所以不會不理會 後果。我文中所說的不依外在環境,不以後果決定道德的意思是,不是只以利益 (或效益)作為判斷是否道德的標準。因為西方的道德學說,或現代社會的日常生 活也常會有人應用這樣一種標準,以後果是否達到效益來決定一個行為的對錯, 但有另一類哲學家認為這個不是道德與否的標準,有些事明知沒有效益,但你認 為是對的,也應去做。這就是不依外在環境、不以後果決定道德的意思。例如: 某護士明知搶救某「沙士」病人危險很大,救回的機會很微,自己染病的機會很 高,結果很可能是救不回病人,自己染病,甚至病死,救不了人而為社會增加了 兩名孤兒、一名寡婦,效益極小,但仍然去嘗試救人。這就是不以效益為標準判 斷的意思,而不是不理會環境和後果的意思。 第三點 Martin君問道德是否一種執著。我文中說的認為對過去幸福場景的追求是一種執 著,「執著」是負面的意思,是貶義的,因為我認為這種追求是一種虛幻。如果 用我以上所說的道德的意思,即以本心為基礎而作的善惡判斷,這當然是正面的 意思,善的東西又怎可稱為一種執著呢?除非如孔子的「擇善而固執之」,那樣 便可以了。又除非「道德」是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某一類的行為,某一種習俗, 如紮腳等,那麼「道德」便是執著了。 第四點 「心」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意思很豐富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如能整理出 來相信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博士論文。而我在文中所說的用心反省,自然所指是上 文的「本心」,是「人同此心」的「本心」,有客觀意義的「本心」而不是純主 觀的、各不相同的「心」。用其他名稱可叫「良心」「良知」等。 第五點 「自律」的意思不是抽離開社會環境到深山做隱士,而是不以外在環境和後果作 唯一標準的意思。如果一個人完全只受外在環境影響而作「道德行為」,完全沒 有自己個人的本心參與,這和機械人有何分別?在外在條件影響下,仍然能作個 人的反省,能作獨立的判斷才算是一個道德判斷。所以我們不需要抽身離開,只 要能自我反省就可以了。 第六點 「虛妄的欲望」意思如上所說,是對某種不現實幸福的追求的執著,這是對自己 而言,不是對他人而言,你不可指著他人說你的欲望是虛妄的,這是反省自己的 追求時,看自己的欲望是否虛妄,這是自我反省的討論,不是要指責人或支配人 的討論,若錯用道德便會變成支配他人的枷鎖。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