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通書》「無妄」條試釋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其著作《通書》中提到「無妄」此一概念, 究此概念與其學說中心之「誠」此概念又有何關係呢?現在試加以解 釋。 在《通書》家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云: 「……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 無妄矣;無妄,則誠矣。故《無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 萬物,深哉!」[71] 這裡說誠心是甚麼呢?誠心即由不善之動而返回本處。本處是誠 。所謂「復其不善之動」。甚麼是不善之動?即是不是自然而然的自 內在本心所流露的心之作用,這作用是心之活動,但是卻是受不同的 方面所左右,不能讓道德心呈現其自己。這不同的方面,可包括知識 、情欲、名利、習慣等等,由這些原因影響了行為的決意原則,這些 心之不恰當的活動,便稱為不善之動。不善之動便是一種妄,妄是虛 妄,虛妄就是道德呈現的障礙,有了虛妄的心,則德性不顯,人的自 由意志也不顯露,故要妄復,妄復即由虛妄而恢復本心的自然狀態, 故能妄復,則可以無妄了。無妄便是誠了。誠便是誠心,故濂溪以《 易經》之「無妄」卦跟著「復」卦而證明,「復」卦云:「…復其見 天地之心…」復便可以見天地之心,這個心便是誠心。這個心不單只 是人之心,更是天地之心,故先王聖賢可以由此無妄之心而育萬物。 王弼注《易》云: 「茂,盛也。物皆不敢妄,然後萬物乃得各全其性,對時育萬物 ,莫盛於斯已。」[72] 由此無妄之心而可以使心更適應天地萬物,而使天地萬物更可在 適當的時候茂盛起來,這種能生天地萬物之心,必須是一個無妄的心 才可以做到。這是作用層的了解,王弼以道家的方式了解,也了解到 這一層的意思,但如說到這無妄之心是誠,則這非王弼所能了解了。 這些說到了生天生地之最深處,故濂溪也贊曰:「深哉!」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