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論維根斯坦的觀點----哲學問題由於誤解語言而起(下) 梁光耀 二、 要注意的是,維根斯坦將藝術、道德和本體等都劃入不可說的領域,屬於形上的範疇 (12)而我則認為這三者的性質迴異,「不可說」的程度亦有別。 首先,我們要了解維氏所指的「可說和不可說」的分別。我以為「可說的東西」是指 那些有真假可言,對事實有所斷言,比如科學;至於「不可說」則指在認知上談不上真 假,比如審美的經驗、道德的實踐;或者說這些活動都不是認知性的,審美經驗需要情 感、道德實踐要依靠意志。我們本身所有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會自然地向我們揭示這 個「不可說」的領域。但我並不認為認知的討論是多餘的,「不可說」的意思應該理解 為這些活動(審美經驗和道德實踐)最終不是單由認知的理性就可以 把握得住(13)。我之所以這樣說的理由是,審美的活動、道德的實踐都是我們日常生 活中重要的部份;我們不是天生下來就懂得這些,有時要人家告訴我們怎樣欣賞藝術, 我們才懂得欣賞,要人家告訴我們甚麼是應該的,我們才理解道德,這些都正正是「可 說」的範圍。 當我們說單憑理性的能力不足以把握審美和倫理的規則時,還要知道情感的培養、意 志的鍛煉是要通過人際的溝通得來,溝通又是離不開語言,有效的溝通更加要善用語言 ,更需要有「說出來」的能力。 不過,關於「本體」方面,我以為「不可說」的成份是靠前兩者為高。理由很簡單, 形上學根本就是探討經驗以外的存有。當然,形上學家可以玩他們自己的語言遊戲,純 粹作理智上的競賽也未嘗不可;但如果形上學家以發現真理的姿態出現時,就有很大的 誤導性,關於本體這個領域,我認為還是少說為妙,「講多錯多」是最好的形容詞。我 這樣說並不表示我認為形上學全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事實上,某些形上學對於建立人生 觀是有很大的啟發,比如儒家和佛家,都算是一些貫穿形上和人生層面的學說。不從真 假方面講,而從效用方面講,形上學可以使人活得較「實」。當然,如果執著於沒有真 假可言的形上假設,又會使人活得較「死」。 如果我們同意哲學的任務之一是提供一套安頓人生的法門,那麼,形上學就夠稱得上 是一門哲學,並且是很重要的一門。維根斯坦之所以在《論叢》區分可說和不可說的範 圍,並不表示他要貶低形上領域的價值,而正正是由於他認為形上的領域是重要的(在 這點上,維氏是有異於邏輯經驗論者),才作這個區分。而哲學家的工作正涉及形上方 面的探討,不過,以前的形上學家的探討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把提出來的命題當作有真 假可言。形上的領域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顯示出來的。至於甚麼是顯示的方法,在《論 叢》中是有提到(14),其中之一是把可以說的東西盡量說清楚,以迫出不可說的領域, 另外是對語言作批判,指出傳統形上學家的錯誤。至於這個不可以描述和表達的神秘領域 則可由直覺去把握,在我們的情感和意志中顯露出來(15)。 最後要總結的是「哲學問題的產生是由於誤解語言」是維根斯坦的一貫立場,不過, 我卻認為不是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是因誤解語言而來,而這類不是因誤解語言而起的哲學 問題正反映出人類理性的極限,意識的限制。至於維根斯坦對「不可說」領域的界定, 我也不甚同意。沒有一樣東西是不可說的,問題只是可說的程度之分而已。 <註釋> (12)Tractatus 6.421 (13)我對「不可說」的理解是不同於維根斯坦的意思。按照他的意思,「不可說」是指我們 不能夠談及屬於主體的意志和情感?維根斯坦似乎沒有進一步說明。而我則認為雖然這方面 的談論雖不像「事實」有明確,共認的答案,但還是可以「說出」,至於有沒有神秘的地方 ,那要看我們能夠說到甚麼程度。 (14)Tractatrs 4.0031, 4.115, 6.53 (15)我以為人的思考能力除了一般講的演譯,歸納推論的能力外,還有所謂直覺式的體會能 力。 參考書目: 1.Ludwig 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trans. by P.F.Press and B.F.Mdrluinness Routledge and Kegon Paul, 1961. 2.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 By G.Anscombe, Basil Blackwell, 1967. 3.Ludwig Wittgenstein "Blue and Brown Books ", Basil Blackwell, 1969. 4.A.J.Ayer :Wittgenstein", Weidonfeld and Nicolson, London, 1985. 5.C.A. Van Peursen "Ludwig Wittgenstein", trans, By Rex Ambler, Faber and Faber, London, 1969. 6.趙敦華著,《維根斯坦》,三聯書店,香港1988. 7.洪謙著,《維也納學派哲學》,商務印書館北京,1989.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