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從陽明後學看道德實踐之流弊問題》(一) 一.陽明後學底主要派別: 明中葉以降,王陽明致良知教大盛,弟子雖不及南宋朱熹之多,然以地域分佈之言, 則較朱子更廣。陽明講學於南京、京師、江西與越等地,然弟子來自各方,故其學說流佈 於江蘇、江西、浙江,以至於國之南北,極一時之盛。而王門弟子之派別歷來說法不同, 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六派: 依黃梨洲《明儒學案》,即從地域上分之為六派: (一)〈浙中王門學案〉:「姚江之教,自近而遠,其初學者,不過郡邑之士耳 。……郡邑之以學鳴者,亦僅緒山、龍溪。」 (二)〈江右王門學案〉:「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東廓、念菴、兩峰、 雙江其選也。……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應之理宜也。」 (三)〈南中王門學案〉:「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齋……其著也 。」 (四)〈楚中王門學案〉:「楚學之盛,惟耿天臺一派,自泰州流入。……天臺 一派雖盛,反多破壞良知學脈,惡可較哉!」 (五)〈北方王門學案〉:「北方之為王氏學者獨少……而王道字純甫者學業陽 明之門,陽明言其自以為是,無求益之心。其後趨向果異,不必列之王門。」 (六)〈粵閩王門學案〉:「文成言潮在南海之涯一郡耳。一郡之中,有薛氏之 兄弟子姪,既足盛矣。……乃今之著者,唯薛氏學耳。」 〈泰 州 學 案 〉:「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 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之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 。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校正,故不致十分決裂。泰州之後,其 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所能羈絡矣。」(1) 泰州學派之作風,不論立身行己或講學論道,均與其餘王門學者不同,故梨洲於 此不稱王門,以示區別。 (2) 二流: 唐君毅先生則大別王學為二流: 「《明儒學案》以地域分王門為六派,其中以浙東、泰州、江右之傳為最盛,浙東之王龍溪 、泰州之王心齋、羅近溪,江右之聶雙江、羅念菴,皆造道至深。龍溪、心齋、近溪是一路 ;江右又是一路。王學分流主要即此二路。其中龍溪、心齋、近溪一路,大體而言,皆直指 本體即是工夫。江右則標歸寂至靜之工夫以識本體。」(2) 此是不取梨州之分,而以陽明之兩種教法分也。 (3) 三支: 牟宗三老師以為「當時王學遍天下,然重要者不過三支:一曰浙中學派,二曰泰州派 ,三曰江右派。」此仍是以地區而分,然牟老師本於陽明之義理,認為三派「皆是本於陽 明而發揮」。彼云:「浙中學派以錢緒山與王龍溪為主。泰州派始自王艮流傳甚久。人物 多駁雜,亦多倜儻不羈。三傳而以羅近溪為精純,故以羅近溪為主。江右派人物尤多,以 鄒東廓、聶雙江、羅念菴為主。鄒東廓順適,持異議者為聶雙江與羅念菴,故以此二人為 主。」(3) 此三派最能代表陽明後學對陽明致良知教之各有所重,故本文依牟老師之分,浙中派 取龍溪、泰州派取王心齋、江右派取聶雙江,以明各人於取捨各異之間所衍生之流弊。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