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要旨 汪彼德 本文旨在說明中國文化精神之特點在重人。中國自古便肯定人之價值及地位,在天地 人三才中,人佔其中一席位。天才指超越的宗教世界,地才指物質的自然世界,前者為萬事 萬物存在之形式可能,後者為萬事萬物存在之質料可能,而在這兩者之間則有人之存在。 中國人認為只有人才可以溝通這兩界,因為人一方面有物質的軀體,但另一方面,人又有超 越的精神,所以只有人才可以上通於天而下達於地,中國人認為人這一點特點便是人之所 以為人之處。因此,如果人之精神下陷於物,例如如動物一樣,只有食色爭鬥之本能,人不 可再稱做人;但另一方面,如果人之精神只企慕超越之宗教世界,將自己孤絕於「彼岸」, 不理「此岸」眾生,則人亦不可以稱做人,因其精神只有上通而沒有下達。 到底人與超越的宗教世界之天帝或物質的自然世界之萬物有何不同﹖若以古今哲學 家所論,認為人之特點在有追尋真、善、美等價值之能力及渴求,例如西方古希腊文化特 重求真,成就邏輯及科學知識。而中國文化則重在求善,認為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性理即 在其性情,用現代說話說,人之特點在其具有良知,曉得分辨是非善惡(中國人謂此是性,是 指此良知是生而具有;謂理,是指此良知頒佈道德法則,命令人必須遵守;謂情,是指此良知 能具體化,在人之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 在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中,孟子已明白說出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此四者為 人所成就之道德操行。而人之所以能成就此四種德行,在於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而此後四者是人之良知在不同情況下所表現之不同面相,例如見孺子將入於井會惻隱,見 人見死不救會羞惡,聞人讚己會辭讓,聞人責己會反思。此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相反,如 果人不彰顯此善心,則不可再稱做人,所謂「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 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之意。另一方面,如果人能將此善心「擴而充 之」,則能在超自然世界(天)與自然世界(地)之外,建立一人文世界(人類文化所成就之世 界)。 中國文化特重此人之精神所成就之世界可從以下五方面反映出來。首先,中國傳統文 化特重倫理道德。所謂倫理,是有關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之學問。例如,父應慈愛子 女,而子女應該孝順父母;兄應友愛弟,而弟應敬愛兄;夫婦則應互相敬重;朋友則重彼此互 信,及相規以善。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皆為人間關係,慈愛、孝順、友愛、敬愛、 敬重、互信等皆為人間道德,前者可反映中國文化重人,後者可反映中國文化重人求善之 精神。相比西方文化尤可見其不同之處:西方古希腊文化重人與物之關係,著重人探尋自 然世界之真象之能力(求真之能力);而西方基督教文化特重人與神之關係,著重人對超自 然世界之默契,均與中國文化之側重點不同。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尚學術文化之自由及重世界之和平。此種精神是由前述中國文化 重倫理道德發展出來。在朋友一倫中,中國人認為彼此可以和而不同,即是大家就算意見 不同,也可以和洽相處。所以在學術文化中,雖然中國也有不同的思想派別,不同的宗教信 仰,但始終大家都可以自由傳播,自由弘揚。因為正如上段所陳,中國人認為最重是人與人 之關係,而非人與物之關係(重人與物之關係,當認為自己掌握物之真象,便會排斥別人不 同之看法,故西方常有不同之學術派別勢同水火,如上古一元論與多元論之爭,中古唯名論 與唯實論之爭,近代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亦非人與神之關係(重人與神之關係,常會 相信自己所信仰之神為唯一之真神,而排斥別人之不同信仰,故西方常發生宗教戰爭,而無 神論者亦會不容於有神論者)。從重人與人之關係,自然會成就重世界之和平精神。 此外,中國傳統之文藝精神亦可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重人之道德之精神。首先,中國 人認為藝術應該和人之生活有密切關係,所以中國之藝術品多為人日常之生活用品,中國 人所創作之詩歌,亦是在日常生活時歌詠的,而中國古代之禮儀,極富動作美,也是古人平 日生活之模式。相比西方之宗教藝術,又見中西文化之不同。宗教藝術和現實人生無關, 而是著重反映人對宗教世界之祈慕,例如高聳入雲之教堂建築藝術,令人容易進入渺思默 想之聖詩頌唱,都是反映對天國之嚮往。其次,中國人特重藝術陶冶性情之價值,認為好的 藝術作品,應該能夠令人性情平和,所以中國人認為藝術作品能反映創作者之人格風度。 此又可見中國文化重德之精神,認為美是善的象徵,或根本以為美與善是不可分的。相比 希腊藝術則反映求真之精神,重藝術作品盡可能與原物相似,此又與中國文化不同。 在宗教精神一方面亦可見中國文化重人之精神。中國自商周以後,傳統文化便不以神 為中心,此因中國人注重現實人與人之關係多於超現實人與神之關係,儒家之代表人物孔 子明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自此確定中國文化重人生之發展 方向。然而,也不可說中國文化完全沒有宗教精神,孔子在發覺自己之理想不為人所知時, 便發出「知我者,其天乎﹖」之慨嘆,顯然肯定「天」--即超越之宗教世界之存在及地位 。不過,儒家依然是以人之道德意識為中心,認為當人不斷實踐道德,充其極時,便能接近 天道,明白天道,孟子所謂「盡心知性則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更進一步,宋明儒認為 人之良知就是天道,天道就是良知,所謂「心即理,理即天」。所以,儒家之教,可說是信一 天人合德之人道教人格教或人文教。 最後,中國文化重人之精神更表現在中國之哲學上。中國哲學之主要內容為探尋人生 意義,人倫道德,人格修養,人文化成之智慧;就算是有關天道或宇宙最高原理之認識,亦認 為與有關人生之認識不可分。西方古希腊文化雖然同樣富人文精神,但其發展方向重在人 之求真能力,所以重視邏輯知識論自然哲學之討論,成就西方重智文化之傳統。而中國傳 統文化則重人之求善能力,所以重視倫理道德人生哲學之實踐,成就中國重德文化之傳統 。從以上中西文化之比較,可清楚反映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一言以蔽之,即是重人之德性 之精神,即孟子所說人與禽獸之不同處在於人有良知,懂得分辨是非善惡。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