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道德判斷的客觀性 李浩然(台灣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在香港人文哲學會第一零二期﹝2002年六月號﹞中,作者陳成斌先生﹝簡 稱陳君﹞提出了一篇論文──道德命題一定是主觀的價值判斷?[1]他提出相當 多的論証,來反對經濟學家張伍常先生﹝簡稱張君﹞的宣稱──道德問題的價值 是一項主觀判斷,以及是相對的。而筆者把這種主張理解為一項道德判斷是主觀 的,且相對於客觀判斷。而陳君則認為道德判斷可以是一種客觀的分析﹝邏輯演 釋及經驗的驗証﹞的過程。簡言之,即道德判斷是客觀的,也就是相對主觀的判 斷。筆者首先同意道德判斷並非如張君的宣稱。可是,道德判斷是否不涉及主觀 因素或沒有相對性呢?而一項道德判斷是否具有客觀性而相對於主觀判斷呢?而 且陳君並沒有真正的提出有力的論証,去說明為何道德判斷並非主觀的。而筆者 認為一項道德判斷是主觀判斷,但當中是具有客觀性的。對於這項的宣稱,筆者 會透過哲學家John McDowell的道德理論証明。   2.在陳君的文章中認為道德判斷能夠與經濟學一樣,使用客觀的分析方法作 為判斷的依據。因此,他接下來推演出下一個命題──道德判斷是客觀的,而且 是相對於主觀判斷。首先,我推測張君與陳君都會認為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研究 方式之一,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是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類似。而陳君認為道 德判斷的過程,是可以與經濟學對於經濟問題的分析及判斷相同,即可以通過邏 輯演釋及經驗印證的方式處理。可是,我們真的能夠使用同樣方法,達至同樣的 結果嗎?   在此,筆者以哲學家Gilbert Harman所提出的反道德實在論論證[2],質疑 陳君的宣稱。Harman認為我們都會有道德經驗。例如,當看到不良少年為了自己 的快樂,把汽油潑在貓的身上,然後把它燒死。我們會認為該少年的行為是錯的 。而這種判斷是直接的,並沒有經過推論。而「事實」對「物理觀察」的說明, 是具有必要性,而且我們可以訴諸其他理論來說明「事實為何引發起觀察」。可 是,Harman並不同意這些道德經驗給了我們足夠的理由來證明道德事實的實在性 。他認為如果科學觀察是真實的,則證實了科學事實的真實性;但是,如果道德 觀察是真實的,卻不能證實道德事實的真實性。當科學家「觀察」質子通過雲室 ,即使「質子通過雲室」是極抽象的命題,可是這觀察是真實的。因為這科學事 實的確存在,而該事實是決定科學家的觀察是否為真的關鍵。然而,道德觀察並 非如此,因為一項道德觀察,並不需要訴諸道德事。而且我們沒有訴諸於這些事 實,仍然可以得到一項完全的觀察。因為一項道德觀察只需要行動者具備﹝對所 觀察的事實﹞信念,道德概念或態度等便能理解為什麼產生這樣的道德觀察。簡 單來說:科學觀察可作為科學事實的證據,能夠解釋科學事實﹝物理學家假設有 質子的存在,藉由觀察並光線反射到眼中讓人能看見,再根據對物理學的訓練﹝ 概念﹞,使他判斷所觀察到的是質子。質子是否存在會影響你的觀察﹞;道德觀 察(看見小孩放火把貓燒死)不能解釋道德事實(這個行為是「錯的」)。道德觀察 不如科學觀察能得到證實,因此沒有道德事實。   透過該論証,我們可以瞭解到張君的宣稱可能是對的,而陳君的反駁以及宣 稱並不能因此而成立。[3]另外,在該論証中也預設了這樣的一個道德觀察,是 具有相對性的。因為一項道德觀察是由行動者,所具備的道德信念、概念以及態 度所形成的。如果缺乏這些因素,我們並不能夠經驗到甚至作出一個道德判斷。 就好像我們缺乏對足球運動的相關概念,則不能夠瞭解到在球場上的比賽是如何 進行,而且我們也不能夠判斷那個球員踢得出色,那一些是好球。可是這樣信念 、概念及態度的產生,會由於行動者的道德教養,文化背景以及環境的影響下而 出現差異。例如:非洲的土著與一般國家﹝如中國﹞,對於父母的孝道就有完全 不同的概念。因此,一項道德經驗或判斷,是不能完全獨立於行動者的主觀因素 。而筆者認為張君所預設也是如此。   3.不過,這樣的一個說明就能夠証明到一項道德判斷就是主觀的嗎?或者再 清楚的說:一項道德判斷是否純粹由主觀態度或概念而產生,而完全獨立於客觀 事實而形成的呢?我想張君會說:「是」,而筆者則會說:「不是」在討論道德 判斷是否純粹由主觀態度所產生前,我們考慮另一個問題:一項概念即使是主觀 的,可是該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可以是客觀的嗎?也就是說盡管概念的產生是由 行動者所構造的,可是概念內容並非都是行動者主觀地﹝自由地﹞塑造。而筆者 以McDowell對顏色與顏色的看法作為說明[4]:一件事物具有著什麼顏色,是獨 立於我們對該事物的經驗。可是要掌握或分辨所經驗到的顏色,則我們必須具備 顏色的概念。例如一個東西是否有紅色的性質,是獨立於我們對該東西的經驗。 因為一個東西看起來是不是紅色,不是我們的主觀態度或所具備的紅色概念所決 定的。因為縱使沒有經驗該東西,它所具備的顏色性質並不會消失。可是,當我 們判斷該東西是否為紅色,或說明紅色是什麼的時候,這些性質內容是離不開我 們對於紅色的概念。而紅色概念的產生,是我們的視覺神經系統在正常的環境, 與物体表面的質地與光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射互動所產生的。由於每個人對紅色的 經驗都有所不同,所以所產生的紅色概念都也不一樣。而且我們所具備的紅色概 念,是由我們本身主觀地建構,而且該概念內容是包括我們對紅色的認知。可是 我們所建構的內容,是離不開對該東西的經驗。換句話說,如果該東西並不具備 著紅色,則我們並不會跟據著該事物而產生紅色的經驗。因此根據著這個說明, 我們說明了兩件事:一•一項概念雖然是主觀地產生的,但仍然具有著客觀性。 二•所謂概念是相對的,是在於對概念內容的建構方式上。[5]同理,一項道德 價值﹝道德態度﹞的內容除了主觀的概念建構外,還包括客觀的道德性質。雖然 一項道德判斷是透過道德概念,所形成的一種主觀判斷。可是這種主觀判斷仍然 具有客觀性。因為道德態度是由於在正常的環境與條件之下,被該項行為所具備 的道德性質所引起的。因此,道德判斷並非任意的,或純粹一種個人情感所產生 的。或者,有人會追問,我們的道德概念是如果構成或內容為何呢?根據 McDowell的看法,我們的道德概念﹝態度﹞是出於道德訓練,以及教養而來的。 而不同文化影響,會導致出不同的道德訓練,因而形成不同的道德概念。所以道 德態度的相對性也在於此,可是這並不會影響到其客觀性。因為就如判斷顏色的 一樣,即使我們擁有著不同的紅色概念,但仍可利用所具備的紅色概念,判斷所 經驗的事物是否具有紅色性質。   4.有幾個關於這個說法的要點必須要再強調:McDowell對於道德判斷的想法 ,是介乎於主觀與客觀之間。對他來說,一項道德經驗並不能純粹主觀或純粹客 觀。就我們的經驗過程來說,主觀概念與客觀事實是緊密相扣的對等關係。因為 如果一項經驗缺乏兩者的因素,那麼不能完全。例如:如果我們產生一項有一隻 貓在桌子上的經驗,除了要存在該事實﹝有一隻貓在桌子上﹞外,我們也需要對 這項概念的相關概念﹝例如:貓、桌子、上下等﹞。因為沒有該項事實,我並不 會引起這項經驗,但如果沒有相關的概念,我也不能夠瞭解到我所經驗到的。在 經驗中,客觀事實與主觀概念的出現,並沒有先後之分,即如果一項經驗的產生 ,則客觀事實與主觀概念都會同時產生本身的效力。而對等關係的意義也在於此 。   同理,一項道德經驗與一般的經驗過程相類似,而McDowell認為,道德經驗 與顏色經驗相類似。即道德價值是由於我們經驗到具有道德性質的事實,透過我 們的道德態度再投射到世界上。而這樣的一個過程,就好像我們經驗顏色一樣, 也就是說,如果我看到一個盒子是紅色,是由於該盒子具備著紅色的性質,經過 我們的視覺神經系統才能呈現紅色。因此,McDowell認為並沒有道德價值獨立於 道德概念而存在於世界上[6]。或許我們會進一步可以問,這些所謂的道德性質 是什麼呢?對McDowell來說,道德性質就好像洛克對性質的區分中所說的「次性 」﹝Secondary Quality﹞[7]。而這種次性,他又把理解為「傾向性質」﹝ dispositional property﹞。何謂傾向性質呢?如果某物具有某項「傾向性質」 ,則該性質只有在特定的條件與環境互動之下才會出現。例如:盬巴是可溶解於 水,是由於盬巴在適當的水?、環境才會發生的,所以「可溶解於水」是盬巴的 「傾向性質」。   而道德性質類似於傾向性質般,即如果一項事實具有著能產道德價值的性質 ,則人們在沒有對它的認知,那些道德性質會潛在於該事實中。可是當人們在正 常的情況及環境之下,道德性質與主觀態度互動之下,就會產生道德經驗。再以 Harman的例子為例:「不良少年為了自己的快樂,把汽油潑在貓的身上,然後把 它燒死。」這事實所具備的道德事實,並不會產生?力﹝或不存在﹞。可是,當 我們經驗這項事實時,該事實中能產生道德價值的性質﹝把貓燒死的動作、貓痛 苦爭扎的情況等﹞與我們的道德態度﹝無故把動物殺死是錯的﹞,在適當的條件﹝ 情況﹞﹝例如:那些不良少年只是愛玩而把貓燒死等﹞判斷他們是錯的。該道德 性質「錯的」就是該事實的傾向性質。   5.假如這種說法是對的,我們就能回應兩個問題,第一Harman所提出的論証 被駁回;第二陳君所說的道德判斷是客觀的分析是錯的。Harman的論証最主要是 要突顯道德判觀察並不能通過客觀事實所驗証。而且我們能夠宣稱:道德觀察是 能夠得到客觀的事實所印證。因為沒有客觀的事實,我們很難說明該項的道德判 斷,以及道德態度為何被引起。而且也不能說明其合理性。另外,陳君所言的客 觀的分析方法:如邏輯推理,對McDowell來說這都是對獲得道德價值的不合理說 明。McDowell認為我們獲得道德價值,就好像獲得其他的經驗內容樣,我們並不 需要加以推論,就能判斷到所經驗到的是什麼。例如我們並不需要對經過經驗的 推論,就能判斷出到那個盒子是紅色的這事實,而道德判斷也是同理。而這樣的 一個判斷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直覺﹝Intuition﹞的過程。[8]因此,McDowell並 不會同意陳君﹝筆者推測﹞道德判斷是一種像邏輯分析的過程[9]。但他並不會 否定陳君所謂的經驗驗印。   6.到此為止,筆者已經粗略地說明了McDowell對道德判斷的看法,從中我也 回應了陳君的文章。筆者認為倫理學是有別於科學,因為科學是解釋自然世界的 其中一種客觀理論;倫理學是在探討人的行為活動。固然一項理論能夠被科學上 解釋與實証,會使得該理論更有說服力。但世界上是否任何事實都能夠被科學所 完全解釋呢?而一項事實或理論是客論的,其客觀性是否就如科學的客觀性呢? 縱使倫理學的客觀性與科學不能看齊,那麼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以上的問 題,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與回應。但提出這些問題,筆者是想回應在談論主觀 與客觀之間,未必就如科學理論中的客觀意義般。因為科學的客觀性是一種可以 獨於我們理解的特性,但倫理學上的客觀性是離不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的特性。 而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就如McDowell引康德的兩句名言:「思想缺乏內容是 空的」[10]──當我們對世界作出思考時,例如:理解、判斷或構想等,在思想 中有會具有一些有關世界的內容,而且是真實及客觀的。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客觀 的世界內容,則思考並沒有任何內容,因而沒有可思考的對象,所以並不能說這 是思考。[11]另一句名言為,「直覺缺乏概念是瞎的。」[12]──我們的經驗內 容是具有一些真實的內容,可是這些感觀經驗的內容是非概念性的,所以我們雖 要具備著相關的概念。而道德經驗也是如此。 註釋: 1.筆者認為所謂的倫理問題的價值判斷,或對倫理學中的研究方式,都可以稱為 一種道德判斷。所以接下來我都會以道德判斷作為有關倫理活動的統稱。 2.Gilbert Harman, Ethics and Observation, In James Rachels(Ed.), .Ethical Theory 1: The question of objectiv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ited by James Rachels. 3.在陳君的文章中,他對於張君的反駁,我個人認為並沒有說服力。陳君說:「 ………倫理學是否完全與邏輯和經驗驗證無關的呢?我很難相信此點,因為現今 有很多倫理學家皆以邏輯和經驗驗證作為處理倫理學的基礎(其中一個例子是《 經濟分析與道德哲學》)。………」我以相同的架溝塑造另一個例子:吸毒是允 許的,因為在社會上有很多名流富商甚至警察都有吸毒的習慣。所以這段反駁很 明顯是一個不合理。 4.John McDowell, 1987, 'Values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in Mind, Value, &, Re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此種相對模式並不會陷入陳君所提出相對主義的困難,而筆者認為該反相對主義 的論證只能反駁到強相對主義,但對於以上所說的相對性並沒有影響。 5.McDowell認為沒有完全客觀的道德價值存在,可是有完全客觀的道德性質存在 ,這兩者是有所不同的。因為所謂的道德性質,是一些能夠使我們產生道德價值 的性質。而不是有一些道德價值存在。就等於顏色存在於世界上只是一種光波長 度,如果沒有我們的視覺系統,並不會有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存在。 6.根據洛克﹝John Locke﹞,對於一個客觀物体性質的區分可分為:初性﹝ Primary Quality﹞及次性﹝SecondaryQuality﹞,為初性指的是廣延﹝ extension﹞,形狀、運動、靜止、實体性﹝Solidity﹞、或不可入性﹝ Impenetrability﹞以及數目等六種性質;初性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其存在不 依賴於意識的特性,像質量。次性指的是所有感覺性質,如例顏色、聲音、味道 等。這性質是由物体所固有的初性在我們身上所引起的性質;其存在依賴於心靈 活動的性質。 初性在於不依賴於觀察者的實在中,次性只是就其意識內容而言 ,才是存在的。 7.這種直覺能力,與道德直覺主義﹝如G. E. Moore﹞所主張的能力是相同的。 可是直覺主義認為該能力所掌握道德性質,是有別於於自然性質的神秘性質。但 McDowell所提出的直覺能力,是能產生道德價值的性質﹝可是是自然性質﹞。 8.有些哲學家﹝如Peter Railton﹞認為McDowell這種主張可稱為道德感知論者 。但有些哲學家﹝如Jonathan Dancy﹞則認為McDowell是一位內在認知主義者。 不過McDowell本身則認為他並不屬於任何理論的主張者。 9.John McDowell, 1994, Mind and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3. 10.或者,有人會認為,世界的內容其實是由思考過程所構成的。可是,如果世 界的容是我們所構成的,則這些內容是無關於這個客觀世界,則不能算是經驗上 的思考。 11.John McDowell, 1994, p4. 參考書目: 1.David McNaughton, 1988, Moral Vision: An introduction to Ethic, Basil Blackwell press 2.Gilbert Harman, Ethics and Observation, In James Rachels(Ed.), .Ethical Theory 1: The question of objectivity, Oxford 3.University Press, edited by James Rachels. 4.John Locke, 1975,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Book II, Chapter VIII, §10, §1, §15. 5.John McDowell, 1994, Mind and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John McDowell, 1987, 'Values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in Mind, Value, &, Re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John McDowell, 1987, 'Projection and Truth in Ethics', in Mind, Value, &, Re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陳成斌, 道德命題一定是主觀的價值判斷?, 在香港人文哲學會第一零二期﹝ 2002年六月號﹞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