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哲學典籍導讀(2)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續)  英冠球 香港大文大學哲學系哲博士研究生   上次談到牟先生在《十九講》中以「縱貫系統」定性中國哲學之特質,又言 此「縱貫系統」之真理基礎乃在於與「外延真理」對揚之「內容真理」之上。本 期「哲學典籍導讀」將簡論「內容真理」說之意及其重要性,以作為對於欲進一 步理解《十九講》及牟宗三哲學者提供一點筆者自己的想法。正如上期所說的, 這「哲學典籍導讀」專欄為求簡短與平易,將不取深入的概念分解和義理陳構, 而只是以介紹和談論某些重要或易於引起誤解的論點為目的,故並不求周延涵蓋 ,敬請讀者親閱原書為正。   從第一講開始,《十九講》已提出中國哲學的「特殊性」的問題。因為人必 然受內在的感性生命和外在世界的環境所制約,所以,人固然是一有自由意志、 能反省、能自覺建立價值之實踐主體,然而實踐不可能離開這構成人的「特殊性 」的限制,而反要藉這「特殊性」而得表現。這所謂「限制」,亦即人的「有限 性」之所在。人可以不斷努力去超越、批判人有限的知性,和生活其中的「傳統 」,卻無法整個地擺脫限制。人總是首先已生活於種種特定的條件中、對人生宇 宙的基本理解中,從而探索人生宇宙的真理:「真理必須要通過這限制來表現, 沒有限制就沒有真理的表現。所以這個限制,它同時限制你,同時使你在限制之 中把真理體現出來。」(《十九講》頁9)這種想法與解釋學的觀點是相通的。 每個文化的開端都通過一個「通孔」去表現,這有「形而上的必然性」。但是, 這表現出來的「真理」若果為「真理」的話,則又必須能說明其「普遍性」何在 。這就是第二講的主題。   正如有人將人生看成是追尋事物真相以至宇宙終極真相的過程,西方哲學從 其源頭起便將「真理」的問題放在首位。古希臘哲學家追求真知(episteme), 拼棄意見(doxa),正是為著真理不單被認為可以解決我們對宇宙人生的困惑, 而且本身就有自足價值的。在西方哲學史中,我們可以說,沒有一位哲學家不以 「真理」為其探究目的的(這包括把真理看成是對生命有利的謬誤的尼采),並 且當中有不少哲學家建構了反省真理基礎的精微理論。   同樣地,如果中國哲學作為一種有重大意義的智慧傳統並不是虛有其表的話 ,則其立論的真理宣稱(truth-claim)便必須要真能清楚地以哲學方法說明或 展示出來,其真理性必須能被相應地證成。這不是要滿足純粹機巧性的哲學思辯 興趣。雖然中國哲學的歷史中並沒有對真理問題作顯題化的哲學分析,但既然其 學問也是對人生宇宙真相真理的把握,則今天我們便應該為其學問提出一真理理 論,以為我們更充分把握中國思想義理的特殊意義和實踐精神提供把柄,並為我 們重建其哲學理論提供基礎。事實上,牟宗三先生便作出了這個嘗試。   但是,事實上西方「現代哲學」傳統(這裡主要指從笛卡爾以降至德國觀念 論為止的一段歐洲──包括英國──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兩種主要的真理觀都與 中國哲學的思想有很大差距。經驗主義以為我們一出生便是一塊白版(tabula rasa),對世界的認知完全建築於非情感的、無價值意涵的、後天的感官經驗的 累積上;而理性主義者則以為理性思辯能產生有關世界的必然性知識,形上學的 問題可透過理性思維而得解決。由於對人作為「認知主體」的特殊理論定位,「 現代哲學」以為認知是人類「經驗」的唯一來源,「經驗」只能是「感覺經驗」 ;而真理只能來自於感覺經驗或理性思辯。其他如情感、價值、境界、體驗等等 便都看成是「主體」主觀的投射,沒有真假可言。這便是事實與價值的二分。當 然,要以這種真理觀去理解中國哲學有關仁義、無為、逍遙、心性天道這些既不 能對之有「感覺經驗」,亦不能純從理性思辯、概念反省去強探力索的東西時, 便顯得有點無能為力了。   「中國哲學,從它那個通孔所發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 生命的學問。」(《十九講》頁15)這個「生命」既非只是感官觀察的對象,亦 非理性的天賦觀念。眾所周知,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詮釋系統引用了不少康德 哲學的內容以說明比觀;然而牟先生充份瞭解到康德對人類理性能力的理解不足 以說明中國哲學的觀點,是故他在詮釋中國哲學義理時則提出了其「智的直覺」 說、「內容真理」與「外延真理」的區分,以說明中國哲學「生命的學問」中的 真理概念。   當然,另一方面,對「現代哲學」的實證主義式真理觀之批評與扭轉在當代 西方哲學中可說是共識,當中以現象學和詮釋學的理論為最繁富(譬如最為人樂 道的海德格的真理觀,正是要把以上所謂「外延真理」的表象性思維放在次要的 地位上,指真理的源始現象乃藉此在而得展開的存有〔1〕;又例如謝勒的人格 主義的價值倫理學,更以對人格的情感活動作為其意向分析的主要內容,說明有 客觀意義的價值秩序乃價值感知的意向對象,其倫理學理論對釐清「內容真理」 的可能性上有很大的意義;至於伽達瑪解釋學對於諸如藝術真理的分析,對於「 內容真理」的合法性更是提供了很重要的說明),筆者以為當中實蘊涵了不少資 源可供我們用以重新詮釋中國思想之用。   回到《十九講》。「凡是不繫屬於主體(subject)而可以客觀地肯斷( objectively asserted)的那一種真理,通通都是外延真理。」(《十九講》頁 21)外延真理包括形式真理與經驗真理,其基本性質是科學的,即將觀察者的觀 測條件所構成的影響減至最低。自然科學關心的是外在事物的物理性質,與觀察 者的參與無關(除非觀察者的參與直接影響了被觀察的對象)。內容真理則不同 ,它是「屬於人生全體(human life as such, human life as a whole)中的 那個真實性」(《十九講》頁24),「它不能脫離主體性(subjectivity)」( 《十九講》頁26)。這意指內容真理是人生體驗所得的,或實即人生之體驗本身 。   內容真理的內涵不易在有限的篇幅中說明清楚,這篇導讀文章亦不可取代大 家對於原典文獻的閱讀。以下我只對於一種常見的對內容真理說的批評作出回應 ,亦算是對內容真理之意作出了一點說明。這一種批評很常見,有不少人常說, 中國哲學裡的東西我感覺不到,例如良知天理甚麼的,我根本體驗不到,這不就 是沒有嗎?你能向我證明其存在嗎?這種批評即使不說淺薄,亦實在是極易回應 的。不能說感覺不到,那真理便不存在,這在外延真理的情況也是一樣的。例如 一些會喝酒的人能夠不透過視覺、純粹只用味覺而區分開白酒和紅酒,但是不懂 喝酒的人則否。但是我們卻不能夠因為自己總是知覺不到白酒與紅酒在味道上的 分別便逕自說它們沒有分別。這種知覺須經一定時日的學習與訓練的過程才能掌 握到,不是可以單憑三言兩語傳授的。若你要求向你「證明」這種知覺的存在, 最好的方法是你親身去進入那學習與訓練的歷程。外延真理如此,內容真理亦然 ,例如我很享受古典音樂,然而你卻生下來已五音不全,完全感受不到古典音樂 的好處,反倒覺得每一首古典音樂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那麼嘈吵,並沒有表達甚 麼深刻的東西。你這種感受並沒有否定古典音樂的意義和價值,只是說明你未「 入乎其內」而已。同理,中學哲學的「生命的學問」對應的是人生的境界與體驗 ,這內容真理是不能外延化、對象化的,我們若把審美、道德、信仰等「經驗」 對象化、推出去而成為認知觀察的對象,則這些「經驗」的中心內容(即牟先生 在第二講中所說的「強度量」)便沒有了。這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對「內容真理」 建立理論性的知識(否則所有中國哲學的討論豈不成為戲論?),對內容真理作 忠實的描述和反省;只是這等知識不可以取代第一身的感知而已。就好像我可以 花一生的時間向你解釋「紅色」的意思,但是若你從來沒有「紅色」的經驗(譬 如你是色盲的),則你到頭來還是掌握不到「紅色」的核心內容。內容真理是不 可對象化的、是第一身的、是實踐的,正是此意。事實上,中國人對於「真」這 個字的理解已透露了箇中深意,中國人所說的「真」,除了有指語句或判斷之真 假對錯之意之外,其實更首出更根本之意〔2〕乃在於指涉人之存在生命之真誠 (sincerity, authenticity)與否,意即,人之能否忠實於自身的生命,能否 做一個掌握自身人生意義的「真人」。與「真」/「假」相對的情況不同,這「 真人」的相反並非「假人」,而是「虛偽者」、「蒙昧者」、「未覺醒者」。這 亦顯示了中國哲學對內容真理的基本立場。   註釋:   [1]可參看筆者:《海德格的真相觀略論》,曾出版於《哲思》網上哲學雜 誌,後收於《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Zhesi/zs9/tart2.htm   [2]例如《說文解字》:「真,僊(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注》說:「 此真之本義也。〔…〕引申為真誠。〔…〕耳目為尋真之梯級。」可見「真」之 第一義為「真人」,次引申為「真誠」,再次引申為耳目之官之所得。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