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孟子•知言養氣章》的「志─心─氣」關係初探 撰文:韓曉華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 《孟子•知言養氣章》(節錄) 〔公孫丑〕曰:「敢問夫子〔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心, 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曰『志至焉,氣次 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則動氣,氣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引言   《孟子•知言養氣章》主要論述孟子的道德修養工夫,其中所用的「志」、 「心」、「氣」等概念是有一定的特殊關係,粗略言之,孟子乃先以「心」中的 「志」去控制「氣」,以此更能培養出「浩然之氣」。以下我們會先釐清〈知言 養氣章〉中孟子所言「心」、「志」、「氣」及「浩然之氣」的意思,再以此去 論述「志─心─氣」三者的關係,最後,我們會指出孟子以「拔苗助長」說明了 甚麼道理。   孟子言「心」的意思   所謂「心」,據〈知言養氣章〉,是指「不動心」,意謂「不受任何外在原 因之刺激而動搖其心」。究竟言這種「不動心」之「心」又是怎樣的心呢?據孟 子對告子的「不動心」的批評:「不得心,勿求於氣;可」,以「心」與「氣」 對舉的格局言,「心」固然獨立於「氣」,然而「心」不是自然生理的氣又是甚 麼層次的心呢?在此我們可以據〈知言養氣章〉說「夫志,氣之帥」、「志至焉 ,氣次焉」、「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 其心」,孟子心目中的「志」之所以能率領「氣」,乃在於「志」是道德價值判 斷的「心」的展現,而我們從《孟子》書中的其他篇章中,孟子一般言「心」皆 是「道德心」,如:〈告子篇〉。由此可見,「心」乃是決定生命的道德方向, 賦予生命及一一事象以價值的主宰。而這樣的「心」正是孟子「四端之心」,當 中此「心」能決定命的道德方向乃在於其「價值自覺」,可是,此「道德自覺」 僅是作為善行的倪端或種子,亦需要作「擴而充之」的工夫。【註一】此亦是孟 子「養氣」的理由。   孟子言「志」的意思   所謂「志」,一般而言,學者會據趙岐注「志,心之所念慮也」或朱子集注 「志固心之所之,而為氣之將帥」,甚至據《國語•周語中》:「五味實氣,五 色精心……」韋昭注「味以實氣,氣以行志」言「心」與「志」可互通。【註二 】此本無可非議,但是,假如我們要區分「心」與「志」,我們仍可從「心」在孟 子哲學中的各種性質去區別出來,孟子的「心」起碼有如下的特點:﹝1﹞「心 」的價值自覺有普遍必然性﹝即好善惡惡的能力﹞;﹝2﹞「心」的價值自覺具 有獨立自主性﹝即分辨善惡的能力﹞;﹝3﹞「心」的價值自覺具有實踐性﹝即 行善去惡的能力﹞。而「志」則主要在於「心」由價值自覺經抉擇後﹐所實行的 道德方向。從上述趙岐注「志﹐心之所念慮」及朱子注「志固心之所之」中﹐我 們可以發現「志」即是由「心」所具有價值自覺的自主性(分辨善惡的能力)作 道德判斷﹐此所謂「念慮」﹐再作實踐的道德方向(行善去惡的能力)﹐此所謂 「志固心之所之」。原來「心」故然是具備「志」的能力﹐但是﹐「志」則強調 去確定「心」的道德抉擇及實踐方向。這樣﹐「志」所具有的特點便在於﹕(1 )價值判斷﹔(2)實踐的道德方向。   孟子言「氣」:氣與浩然之氣   所謂「氣」﹐在〈知言養氣章〉中﹐孟子提出了兩種「氣」﹕春秋戰國時一 般的「氣」觀念(即論述告子的「氣」)子孟子自己的「浩然之氣」。首先﹐在 〈知言養氣章〉中﹐孟子批評告子的修養功夫說﹕「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 即表示他認同告子關於「心」與「氣」這一面的修養功夫﹐而這種「氣」就是春 秋戰國一般論述的「氣」觀念。故此﹐孟子繼批評告子的修養功夫而提出「志至 焉﹐氣次焉」、「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動志也」等修養功夫的「氣」﹐亦是這種 「氣」觀念。其次﹐這種「氣」觀念﹐黃俊傑教授據《易傳》、《左傳》待春秋 戰國典藉中的「氣」字用法﹐指出﹕中國古典中所謂「氣」有「雲氣」、「氣息 」、「血氣」諸義﹐而在「氣」的諸義中﹐在本質上並不具有價值意涵﹐它僅是 屬於自然界的。【註三】本章所言的「氣」便當指是「血氣」。徐復觀先生在解 釋「氣﹐體之充也」這句話說﹕「氣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註四】換言之 ﹐在〈知言養氣章〉中﹐「氣」是指自然生理的生命力。   所謂「浩然之氣」﹐乃孟子從他思想體系中的「心」(志)與「氣」的修養 關係﹐發展出來的修養境界。據〈知言養氣章〉中﹐「浩然之氣」有三項特點﹕ (1)孟子言「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即表 示「浩然之氣」能與人文世界的價值緊密連繫﹐清王船山曾對此段言﹕「天地之 閒﹐皆理之所至也」【註五】原來「浩然之氣」比較「氣」已有了價值意涵﹔( 2)孟子又言「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即表示﹕假如要長存這種 「浩然之氣」﹐則需要以「志」(心)去配合義與道才可行﹔(3)所謂配「義 」乃是以內心的行仁義所生﹐而非以客觀外在的「義」強加於心去控制氣﹐此即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而這種話是針對告子關於「言-心-氣」的 修養功夫而論。   現在﹐我們便論述「志」、「心」、「氣」三者關係﹐以下將會從「心」與 「志」的關係、「心」與「氣」的關係去論述。   據上文的概念釐清中﹐我們發覺「志」與「心」的關係是極密切的﹐甚至在 〈知言養氣章〉中有互相替換的用法。首先﹐「志」是可以代替「心」的意思。 從「夫志﹐氣之帥」朱注以「心之所之」為「志」﹐可見論志即論心。其次﹐孟 子在批評告子的「言-心-氣」的修養功夫時﹐孟子亦以「志」來取代「心」去說 明「心」與「氣」的對舉格局。最後﹐我們可以從上文對「心」與「志」的概念 釐清中﹐發覺到在《孟子》中的「心」與「志」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志」大 抵亦具有「心」的價值判斷及實踐的道德方向。   不過﹐孟子在本章不用「心」而用「志」﹐亦表示「志」這個概念應該有其 獨特的一面﹐據上文對「志」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孟子對於告子修養功夫的批評 ﹐見孟子可能是有意用「志」去表明他的修養功夫與告子的不同﹐因為在批評告 子之說時孟子僅言「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對於「心」與「氣」的關係﹐孟子僅言「可」﹐孟子說這個「可」字可以有形式 義和實質義的分別。在形式上﹐孟子可僅認同告子以「心」去控制「氣」的關係 ﹔在實質上﹐孟子可能是認同告子從客觀外在為義的心去控制「氣」。可是﹐在 下文中孟子說其「浩然之氣」的修養功夫﹐是「集義所生」而非「義襲而取之」 ﹐這便表明孟子對於告子的修養功夫﹐只是認同其以「心」去控制「氣」的關係 。以此看來﹐孟子用「志」字去代替「心」﹐可能正是表明孟子言「心」非告子 的「心」﹐其所言的修養功夫﹐乃是以內心的行仁義去表明。其次﹐「志」的意 涵正正是表示道德判斷及實踐的道德方向﹐這亦乎合孟子修養所強調的一面。簡 言之﹐「志」與「心」的關係﹐是孟子欲強調「心」的道德判斷及實踐性﹐並與 告子的「心」作區別﹐而採取以「志」來取代「心」的用法。   「心」與「氣」的關係是〈知言養氣章〉的重點所在。在上一段的分析﹐我 們可以知道孟子用「志」代「心」只是強調心的道德判斷及實踐性﹐以此言論志 即論心。以下我們論「心」與「氣」的關係時便會以「心」與「志」互換。   首先﹐孟子是以「心」御「氣」的﹐在「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言心與 氣的關係中﹐孟子明顯以心來對治於氣﹐而心與氣在孟子的修養功夫中實處於一 個對治的格局。其次﹐孟子是以心作為主宰性的﹐所謂「夫志﹐氣之帥也」即表 示「心」與「氣」的對治格局中﹐以心來作主宰﹐在孟子的修養功夫中﹐實是由 心作為主導後才到氣﹐此即「夫志至焉﹐氣次焉」。不過﹐究竟怎樣欲心作主宰 來御氣呢﹖孟子以為以心作主宰來御氣的功夫有二﹕「持其志﹐無暴其氣」。「 持其志」即從積極性上去持執「心」的道德判斷及實踐性﹔「無暴其氣」即從消 極性上減少生理血氣無所控制。這便是孟子的修養功夫中由心對待氣的方法。又 至於孟子為何要心作積極的持執或消極的減少之功夫呢﹖這有賴於孟子認為「心 」與「氣」是處於互動的關係﹐所謂「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孟子以為只 要心不足夠堅定便會出現由氣所反過來控制﹐故此﹐在這種互動的關係中﹐要養 氣便要從堅定心的實踐來確定﹐這便形成了孟子修養功夫中「心」與「氣」的獨 特關係。在修養的功夫上﹐是應該從「心」來作主宰御「氣」﹐而這種修養過程 中﹐「氣」又與「心」是交互影響的存在﹐故需要有「持其志」及「無暴其氣」 等方法。最後﹐經過這等修養功夫﹐孟子所集的「氣」便是從自然的生理血氣轉 化為具有價值意涵的道德義理之氣﹐這種氣便是孟子稱之的「浩然之氣」。由此 可見﹐孟子的「浩然之氣」是經過養氣功夫而修成。   最後﹐我們說說在〈知言養氣章〉中孟子以「拔苗助長」說明甚麼道理?首 先,在孟子提出這故事的脈絡中,他是正在說明「浩然之氣」的特質﹐此見「拔苗 助長」與「浩然之氣」有關。其次﹐孟子提出「拔苗助長」是針對告子的不動心 而言﹐孟子以為告子「未嘗知言﹐以其外之」。所謂「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 可」、「非義襲而取之」即表示告子在修養功夫上﹐僅以客觀外在的仁義(愛) 來當作內心的行仁義﹐是不得其法的。而「拔苗助長」的故事正是說明告子的修 養功夫只是強加於「心」上﹐而「心」根本不得其法。孟子指出這故事一方面點 出告子功夫之問題﹐一方又點出自己「浩然之氣」的殊勝義。 【註釋】 【註一】關於「心」的論述﹐主要參考馮耀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單元四) 》(公開進修學院﹐1992年) 【註二】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一)》(東大圖書﹐1990年)P.367~369 。 【註三】黃俊傑﹕《孟子》(東大圖書﹐1993年)P.56~61。 【註四】徐復觀﹕〈孟子知言養氣章試釋〉﹐《中國思想史論集》(學生書局﹐ 1993年版)P.146。 【註五】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從李明輝〈《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 構〉中轉錄。 參考書目 馮耀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單元四)》(公開進修學院﹐1992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卷一)》(東大圖書﹐1990年) 黃俊傑﹕《孟子》(東大圖書﹐1993年) 徐復觀﹕〈孟子知言養氣章試釋〉﹐《中國思想史論集》(學生書局﹐1993年版 ) 李明輝﹕〈《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載於《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中央研究院﹐1993年)。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