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編輯人語 方世豪   在香港的疫症蔓延時,可以作多方面的哲學反省,但我總覺得我們讀哲學的 人面對真實生活世界的危機就毫無辦法,使我更覺得哲學變成只是知識,與真實 世界隔離越來越遠,所以我忍不住要寫一篇關於在疫症蔓延時反省到的如何從哲 學看待這個危機。歡迎大家給與回應。   海德格爾也認為人與真實事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並非真的認識事物, 而是充滿前提性。李宗鴻君以海德格爾的思想和中國的道家思想比較作文章,這 本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容易處理,李君的文章也嫌簡略,其主要觀點來自關子 尹和勞思光的說法。其實拿海德格爾和中國哲學比較也是近年中國哲學界的一個 熱門題目,對海德格爾的理解可多參考近年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至於道家只用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的說法也似乎未夠全面。海德格爾最大的影響在於對傳統 西方哲學的存有論作出反省,認為存有論由柏拉圖開始便失去其原初對「存在」 的理解,而建立起一套套的充滿系統相的形而上學體系。若我們要找回人原初對 「存在」的理解,便要去除了一切「哲學知識的前提」,直接的與「存在」接觸 來了解,故主張回歸古希臘的對「存在」的動態的感覺,也主張由藝術作品來感 覺「存在」。   海德格爾提出的這種「去除知識」的無前提性和道家的「無」確有相似地方 ,但我覺得海德格爾始終是西方哲學傳統,仍是以「知識」為討論和了解的對象 ,就算是討論「存在」也不是如中國哲學般的就切實的人的生活、人的生存而討 論,所以和道家始終在大前提上是不同的。道家所說的不單是一種規律,更是一 種人生態度,為的是要解除太多人為限制的人生,回復自然的狀態,是實踐的哲 學,而海德格爾的仍是一知識的哲學,這是中西哲學入手處的最大不同。不知我 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如果能有更深入的介紹及討論就更能促進中西哲學的交流 。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