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哲思淺談 英冠球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在電腦上「翻閱」舊稿,發現一些寫於年多以前的稿子。這些稿子原意是以 一段一段篇幅不多的短篇文字,介紹我所理解的一些基本哲學問題予青年朋友的 ;這些文字盡量避免太艱深的概念和論證,說理盡量清晰明白,為了行文簡潔流 暢,一些想法的出處或受啟發的原材料亦沒有徵引出來。重新閱讀,雖然亦覺並 不嚴密,但這些文字也反映了一些我對哲學問題的基本態度,而且文筆淺白,想 來或許對有興趣的朋友有點價值,所以借以下幾期的空間刊出。(零三年八月識 )   (一)   「甚麼問題是哲學最基本、或最重要、或最核心的問題?」這類疑問非常有 趣地也成為了哲學史之中常常被問及的問題。這當然跟問「哲學是甚麼」同樣古 老,並且甚或正是這問題的另一種提法,正是哲學的本質問題令古往今來不少哲 學家費盡思量。   當然,這個問題可以很容易得到解決。若果我們將哲學理解為對於人生最基 本最終極的問題的理性反省,則哲學本質的問題便成為了:到底甚麼問題是人生 中最重要最基本最終極的問題?對此似乎我們比較有把握地說,這個問題真的不 會有最後答案的,是人言人殊的,是在每個思考者內在於其具體時空處境、人生 體會當中各自去尋求的。硬要得出「一個」答案的話,這便成了學究的無事生非 了。   那麼,合法的問題成了,我個人認為哲學的核心問題是甚麼?〔在這裡我只 問「核心問題」,因為我認為這問題極可能與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分開的兩個 問題。「基本」的問題未必是「核心」的問題,更不是問題的全部〕我可以為我 的答案提出怎樣的理性說明?   簡單地說,我的答案是:「我應該如何生活?」   (二)   「我應該如何生活?」這是個倫理學的問題。或者應該說,這就是倫理學的 問題。   換句話說,我認為倫理學問題就是哲學的核心問題。   為甚麼說倫理學問題就是哲學的核心問題?這首先是基於倫理學問題本身對 於每個生活中的「我」都是最首先的、最迫切的、最不可逃避的、最恆常面對的 。哲學問題當中,真正是無有「人」可以不去思考、不去自作決定的,正就是這 個問題:「我應該如何生活?」   另外,只怕很少重要的哲學問題的提出或解決與倫理學問題是「完全」無關 的。哲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哲學問題都是相關的,互相扣連而成為一個觀 念和信念之網。這個觀念之網並非任意的冷智構作,它建基於人本有的界域、及 人自身最本己的生活體驗。倫理學問題的思考就在這個觀念之網的中心。這個中 心跟其周邊各部分是互相支持的。   但畢竟此刻我們還未把這個所謂倫理學問題的意義清晰地展開出來。   (三)   「我應該如何生活?」倫理學問題初步來說固然如此。但這提法畢竟失之模 糊。我們現在要把這問題的意義一步步釐清展開出來。   要把倫理學問題清楚地問出來,最有效的方法莫如從倫理學問題之所以成問 題的人類現實的存在處境想起,看看問題的意義和迫切性是如何從這處境中呈現 出來的。   這即是說:先展開問題之所以被提出的人類存在處境,從而做到從問題的基 礎、從問題自身豐富的境域去掌握問題,弄清楚是「誰」在發問,「被問及的」 對象是甚麼,「為何」產生問題,與及問題「意圖展開或說明的」是對象的甚麼 面向或性質,等等。提出倫理學問題的人類存在處境,是怎樣的一種處境?人又 為甚麼會提出倫理學問題?   誰是倫理學問題的發問者?很粗淺地說,當然就是「人」自己。但是,為甚 麼「人」會提出倫理學問題?「人」以甚麼身分發問?或,發問中的「人」到底 是甚麼?看來,「誰」及「為何」這兩個問題最先被提出來。而且,我們發覺, 這兩個問題是分不開的。   (四)   在倫理學問題的展開中,「誰」和「為何」這兩個疑問是緊密扣連在一起的 、互相說明的。這部分的反省構成了「倫理人格主義(Ethical Personalism) 」理論的最先基礎。「倫理人格主義」乃處理倫理學以至哲學問題的一條可能進 路,由謝勒(Max Scheler)提出,在我看來是非常值得研究與發展、可以有所 貢獻的一種哲學進路。這進路的焦點落在「人格」、「感知」(情感性的先驗直 觀)、「價值」等環節之上。   這「倫理人格主義」的意義和內容未能在此階段細講。讓我們還是回到「誰 」與「為何」的疑問上,先提出一個基本的說明,然後再看看「被問及的」和「 意圖展開或說明的」又是甚麼,以便完成對倫理學問題初步但完整的展開,以圖 嘗試進一步反省以至解答。在哲學的領域之中,我們發覺到,若我們有能力做到 對問題有一清晰、全面而系統的展開的話,解決問題的曙光便已經在眼前帶領著 發問的心靈了。   人「之所以」提出倫理學問題,這是根源自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三個條 件都涉及到我們對於「人」作為實踐者的理解。以下讓我們分別審視這三個條件 。   (五)   倫理學問題之所以被提出,源於「人」在其存在處境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的「 實踐的焦慮」。之所以有這實踐焦慮的呈現,是由於以下三個主要的條件:   (一)第一個條件,乃內在於人的「價值自覺」的理性能力。在中國的哲學 傳統中,儒家率先提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乃在人之道德本心。這本心,以 今語言之,首先乃為一實踐主體的價值自覺:對一己之行動與存在之現實處境感 到一不安不忍、有以改善之超越之以使合理合義的明覺或理性要求。這價值自覺 心亦情亦理、即情顯理(當然不是現代性的「工具理性」),乃一感通人物的心 能。這感通相即於一價值的指向,指向更積極更高尚的價值之完成。這本心有自 由與能力要求反省及提出行動的價值和理據,進而(作為自由意志)自作制斷、 落實為具體的實踐,以超越現實的自己,以成就理想的境界,以獲得精神的最高 自由。正是這種能力使人能克服其動物性,彰顯其精神性,而透露出實踐的需要 、自我完成的需要,及伴隨而來的焦慮不安。這價值自覺心的意義我們下面還要 作更深入更仔細的研究,其價值感知和仁心感通的作用在倫理學反省之中都佔著 核心的位置。   (六)   (二)第二個條件,一言以蔽之,乃人的「有限性」。從人作為實踐主體的 範圍來說,以上第一個條件指出了:積極地看,人作為實踐主體擁有獨特的價值 自覺、理性反省、意志自由、感通無外的能力;至於此刻所論的第二個條件,則 是:負面地看,則人的實踐並不是毫無限制的,相反,人的有限性令得倫理學問 題的提出更形迫切和尖銳。   人的有限性可分兩點來說明:一是存有論上的有限性,二是價值論上的有限 性。所謂存有論上的有限性,首先乃指人的存在本身乃一時間性空間性的存在, 其時間性是有限的,人並非永恆存在,而是有生有死;其空間性亦是有限的,人 只活於一個特定的小空間。人並非全知全能;相反,其知其能都有限制,限制於 人的自然生命的物理條件(包括有限又產生痛苦、卻又是實踐不得不依托的作為 生活載體的身體),和時空的處境性。因此,人生的有限(尤其死亡或虛無帶來 的焦慮)迫使我們正視一個事實:我們每一次的行動在有限人生中都佔一不可否 定的席位,都對我們人生整體的意義起著作用。至於價值論上的有限性,則是從 存有論上的有限性引生而來的。正因為人的存在之有限,所以人在價值實現上不 可能擺脫不完滿:這不單是指我們沒有人能宣稱自己已達聖人的完善之境,並且 更指一個我們每個人都不斷面對的切身處境:理分或價值的衝突:人有不同的責 任或理想,但往往責任或理想基於人生的有限而不能全部完成,而有不可解決的 虧欠和遺憾。   (七)   正正由於人的有限性,使人的價值自覺心更感到抉擇行動、實現自我的痛切 和艱難。自覺心與有限性,使人生背負上看似不可能擺脫的痛苦與不完滿的枷鎖 。   (三)第三個條件乃,人的存在本質上是「共在」。人並非一獨立於世界的 單子。人的「主體」並非先於、獨立於世界而存在。反倒是世界在人未自覺之前 已造就了人,並與人共同存在。人自始至終生活於一人己、物我、天人的關係網 絡之中。人無所逃於社會文化,正是社會文化使他的理性思想成為可能、使他的 文化生活成為可能、使他的人際交往成為可能,人不單受社會文化育成之恩,而 且亦參與了社會文化的持存與創造。人亦無所逃於自然宇宙,自然宇宙乃我們置 身其中的住所,提供了我們的物質條件,亦為我們的利用而變化。人生活於社會 之中、生活於自然世界之中,人的感受基於人的感通心能而與事物憂苦與共;人 的行動不免影響到別人的生活、或別物的存在,人雖然受時空的限制,然而行動 的意義與後果卻可超越我們置身的時空;人的行動並非與人際境域或自然世界無 關的,卻是雙向互動的、延綿於佛家所講的因果流轉之中,而可以有不可預計的 深遠影響。面對這種「共在」的處境,人能沒有實踐的焦慮嗎?   (八)   我們已交待了人「之所以」提出倫理學問題的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並且我 已說過當中扣連了發問倫理學問題的「誰」和「為何」這兩因素。現在讓我們作 一點小結,從以上所說之中清理出發問倫理學問題的「誰」及「為何」。   「誰」:倫理學問題的發問者,乃每一個真誠地生活著的個人。人的存在, 有其動物性的自然生命部分(氣),亦有精神性的部分(理),此精神性部分乃 為一價值自覺的理性主體(本心、精神、人格),此理性主體是感通的、實踐的 、其自由與能力(但不是無限制的)可以作為一己生命的主宰,產生自覺的行動 。但這個生活著的人其生活乃置於一有限的時空處境之中。人亦由始至終生活於 人己、物我、天人的境域當中。這時空性與境域性說明了人生必須透過有限的 行動以與世界互動共存。   「為何」:只要是真誠地生活著的人,無有不基於其價值自覺、其有限性、 其境域性而產生一「實踐的焦慮」的。人不忍於渾渾噩噩中虛渡有限的一生,人 自覺於現實處境的不足而尋求落實更高的價值,在錯綜複雜的境域中選取正當的 行動,以實現自我、擴充自我,追求人世間的美善、真理,乃至展現神聖的真諦 。於是而要提出倫理學問題,以求指引實踐、說明價值和人生意義。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