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論中國思想 周劍銘   摘要:在作為中國文化動力學的意義上本文所討論的中國思想是一種指向 世界、社會和人的最終本質的哲學。天和道既是世界的可變易本質,也是對普 世和諧的追求;仁是通過人性的修養追求社會衝突中的和諧,因此它意味著人 應當保持思想自覺和行為克制,而社會應當對人關愛,這就是中庸;合和易是 演化中的和諧,它是世界和思想的本質,作為思想,它也是人、自然和社會之 間的交流;一是終極的完美,但也意味著死亡,只有在它自身的超越中它才成 為渾沌之初,這就是終極意義的中國思想。這一切就是中國理念:天人合一。 Titl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hinese Thought Abstract: The Chinese thought in this text is defined as the dynamic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essence, which, as a vector points to the ultimate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society and human, in this significance it becomes a philosophy. The Heaven and the Way (Dao) is the both the changeablenes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thought to pursue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Humanity (Ren) is the thought to pursue harmony in the conflict society by culturing mind, which means a real person must be of disenchantment in thought and self restraint in behavior, and the society is of solicitude for human, all that is the ZhongYo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Unifying (He) and the Changing (Yi) is the harmony in evolvement,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and thought;as a thought, it is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r society; The one is ultimate perfection but that means death, only in its own transcending it becomes the the primary chaos,namely ultimately the Chinese thought. All that is the Chinese ideal: "Heaven and human into one". Author: Mr. Zhou.J.M.   本文中的中國思想一詞指稱中國文化本質中具有動力或創造性的核心,思 想一詞在這裡就是指人的思想觀念的動力或創造性,它是精神活動的實體過程 。本文中使用的中國思想區別於一般使用的"中國傳統思想",中國思想具有的 自身的本體性意義,它不同於對一般的思想觀念的研究,不是研究它所表達的 內容的特點和性質,也不是指某種具體思想觀念的產生和發展的演變,而是指 思想自身作為動力性本質的本體性存在過程;"中國傳統思想"則具有它所指稱 的歷史內容,是指中國文化歷史進程中具體的思想脈絡,當然"中國傳統思想" 也有概念自身特定的研究意義,但那是建立在全部歷史內容的基礎上,用來表 達中國歷史自身的精神特質。而中國思想只是把自己寄身其中的歷史內容作為 事例來表現自身,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思想"是中國文化本質的動力學。   如果是這樣的話,按照最廣泛的理解,中國思想最通常的表達"天人合一" ,就是一個思想觀念上的動力性過程。對於中國文化來講,這種解釋自然不成 問題, 但是對於西方文化傳統來說,它沒有像中國文化中具有這樣特定內涵 的天與人的概念,因此從西方的文化視角無法理解它們,但作為一種哲學思想 ,可以是先於概念的,即哲學一詞可以在哲學思想的意義上使用,因此在這個 理解上,中國思想與中國哲學相同,它擁有對中國哲學一詞的全部解釋權。從 西方的哲學觀點看來認為中國思想是一種神秘,這是一種誤解,中國思想表現 為思維的定勢方向,這和西方傳統哲學的"愛智慧"(philo-sophia)本義並不衝 突,至少與"愛"一樣具有動力性和指向性。中國思想不是一個對事實的概念或 邏輯,因為宇宙或世界是事實的統一而不是統一的事實,是否能把宇宙和世界 定義為統一的事實這樣一個概念,是西方哲學自己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中 國思想最多只是思想的範式,但它在最終意義上是真正的哲學,因為它在思想 觀念上指向世界和人的極終本質。   亞理斯多德傳統下的哲學在基本意義上是元科學(Meta-physics),現代哲 學已有了比在亞理斯多德傳統下的哲學等更廣泛的包涵,比如現象學、存在主 義等,就不因為它們主要關注意識、意志、以及它們所具有的對終極問題的思 考的過程性、方法性的內容而被排斥於哲學之外。當然中國文化中的天、人一 直未能以西方哲學概念、方法處理,因為它們的本質就是哲學思想的自身,正 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才在自身本性上是"思想"的,而西方哲學中的概念恰恰不是 思想過程自身,西方哲學似乎沒有對經驗過程中的哲學思想自身本體意義上的 特別關注,既使是"西方哲學思想"一詞,也不是指思考中的哲學思想,而是指 哲學史意義上的哲學思想即哲學概念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現代哲學中的主流 方向之一雖然注重意識經驗過程和動力性,但卻是以放棄了理性思想為代價的 。西方哲學中的本體與主體,經驗與理性的不共戴天既造成它紛雜的豐富,也 是它的永遠的困境。以天人合一所表達的中國思想不是向純粹意識的還原,它 也不同於佛道思想放棄知識與智慧的渾然自在;而且,雖然中國思想在起源上 儒家與道學一致,道學構成了儒學的終極理論,但是儒道的方向、性質和表現 也不完全相同,中國思想寄身於中國歷史與典籍,它的本體化合於政治、教育 、和社會主流文化之中,儒家是中國思想的家園,中國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 動力和動力學。   一、 天與道   中國思想首先表現的是作為人的精神活動自身動力性的方向,天不是一個 既定的事實,也不是一個關於事實的概念,而是哲學思維的定勢方向,它引導 中國古人的思想直接指向事實自身的發展和它的趨勢。雖然它有所指,但它不 是所指的存在,而是"所指"自身的方向。雖然它可以在具體環境下解釋為主宰 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但那都只是思想過程的具 體表達,在這個意義上,天是中國古人對所有問題的本質進行積極思想所結晶 的一個思維的路標。所以我們無法拿它與具有人格意義的神進行類比,也不能 簡單地把它作為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現象或自然規律。道具有道路或義理的含 義,但它既不是某種既定的原則、規範,也不是一個可以達到的自然、人格、 政治、倫理、道德等候的具體目標,而是指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它是世界、 社會和人作為和諧統一的過程存在。古代的中國人,沒有產生遙遠的理想國的 政治熱情,也沒有給宗教創生提供天國的夢想,高於現實生存之上的只是從現 實中死去的先人。對祖先的祭祀與通過占卜的勾通就是一種通向外世的蒙昧的 思想驅動。在周以前,有帝或天帝思想,大體上就是祖先神,後來到了周朝, 天帝的思想為天所替代,這種轉換的脈絡雖然不甚清晰,但天更具抽像性和終 極性,融合了自然與人、歷史與現實,這是中國思想自身的發展在古人思想中 成熟的一個標誌。在文化傳統上,是老子奠定了道的意義,完成了從帝與天的 進一步抽像,為後世天人之說打開了大門。老子對道的論述就是一種明顯的思 想方法,他拒絕對道作定義性的描述,而只是從對自然,社會,人事的關係和 變化中揭示隱藏在其中的道,他是引導人們思維,而不是灌輸知識。他的一句 被奉為道的法典的名言就是這樣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第一章首句)他並沒有定義道是什麼,但以他的思想演繹了道的真義 ,因此人們不能在字面上就可以懂得它,解釋和翻譯可能有許多歧義,因此只 能在思想上達到對它的理解。中國的"智慧"一開始就不是定位在知識上,而是 在思想上。   當然,天的思想意義是人賦予的,自然界的天空是首先是作為天象和氣候 被人所意識到,中國大陸環境氣候週期性的劇烈變化和經常性的自然災害,使 我們的先人最先意識到天命的意義,作為對自身自然存在的自覺,天是以憂患 意識進入中國人的思想的。尼羅河的氾濫給埃及人帶來的是豐收,但黃河氾濫 給中國人帶來卻是家破人亡和國家的危機,我們的先人似乎從來沒有過"流著 蜜與奶的土地"的侈望,卻只有對"酒池肉林"痛恨,對土地與勞動的感情就是 自然與人的共生關係的的直接延續。自然的天成為天命的天,正是人對於自然 現象無法抗拒與畏懼的表現和努力謀求與之共生的表現。因此古人的天不是彼 岸世界,只是人在其中生存的自然界的指向,它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因此 指向天的道正是中國古人對自己在自然中生存自覺的努力,是企圖調和人與自 然劇烈衝突的偉大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雖然諸子百家風起雲湧,但人與國 家生存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所以天與道的思想成為了超越各派學說共同基礎, 而以天和道作為中心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在後世的文化發展中自然成為了中國文 化思想的主流。在人類文化發展的軸心時代,中國思想就是以這種迥然不同的 文化形態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後世傳承的基礎。   對祖先的記憶就是歷史,從鬼神崇拜到對天道的追求,表現了中國古人對 變易不居的人生、世界和歷史的同構性的敏銳察覺與思索,從卜筮發展出周易 文化,就是這種自覺的積累和思想範式的表達,中國思想的發生和演化始終隱 伏在現實與歷史的統一之中。中國古人的憂患意識與變易思想與史而來,在現 實面前不確定的未來既是變易思想產生的源泉,也是對不確定性把握的強烈渴 求的思想動力。夏、商、周朝代的相對穩定中所隱伏的歷史變遷迫使古代的智 者尋求這其中的奧秘,但是中國的古人不是企圖從自然和歷史中抽像出概念和 邏輯,而是尋找到了自然和歷史以思想本真的出現--道。這或許就是中國文化 和西方文化分歧的起源,西方文化是最初從豐富的自然現象中吸收營養,尋找 自然的規律,表達為概念和知識,但中國古人面對的卻是只具有唯一性的歷史 陳跡與逼切的現實,古希臘文化中的英雄史跡是一定歷史條件下個性的文化事 實或文化現象,但中國歷史事件所表現的卻是歷史自身,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 人物不是在歷史的舞台上表演,而是演化歷史。從文化的起源處,就似乎決定 了中國文化的必然命運。自然、社會、人、一開始就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沉重的 歷史車輪,歷史就是中國人的命運,而與此俱生的對歷史和人生自覺的中國思 想自覺地成為了中國文化本質的發動機。   天與道作為哲學思想,是對自然與人在變化中的統一的理解,同時也是對 人與自然在和諧中共生的追求。思想作為自身的本質是不可表達的,但是思想 道路、思想方法是可以學習,可以表現的,比如周易,作為占卜工具是企圖獲 得與天的勾通的形式方法,但自身也成為了一種觀察和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思 想範式,正是透過思想範式,事務的本質也成為了可以直面的的思想對象。 西方哲學是企圖透過概念和邏輯去抓住本質,但此岸世界和彼岸的絕對分隔總 使這種企圖落空。中國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因此中國哲學不會有本體問題上的 困惑。當然中國思想自身的本質是無法直接表達的,這自然也是中國哲學的困 難,它只能通過歷史,典籍和對它們的思想來領會,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習思 想,正是知識的本質,是哲學的本義,這正是中國思想,這比僅僅學習知識更 困難,因此關於天和道的說教就成為了兩千多年中國文化中說不盡的哲學主題, 而且正是由於它們在中國文化中廣泛地表現了自己,使中國文化有了真正的哲 學特色和承繼性,成為了中國文化中不斷脫的主流。   二、人與仁   中國文化的動力學就是中國思想,這是因為中國思想是企圖通過人道與心 靈去驅動社會。社會和歷史就是真實的存在,孔子述而不作,他最先從歷史與 現實中深切感悟到社會與人性的統一,是他把中國思想引導進了基於人性的社 會政治領域,產生了中國獨特的文化模式。廣義地說,文化就是人類的社會生 存模式,中國傳統社會生活重心性,重倫理道德的特色正是中國思想在人性文 化中驅動的結果。中國文化中的人性不是個性,而是基於社會性的心性。在世 界上各種文化發展潮流中,從心靈上重視個人的社會生存關係是儒家文化最基 本的特點。與希臘羅馬尚武崇譽的文化精神不同,儒家文化不重視人的體質與 自然個性,這正是由於把個人的生存、社會生存與自然生存統一起來的思想努 力。這自然導致倫禮教化文化的產生。作為個性的自覺,儒家文化追求的是個 性在心靈上與社會自覺地統一,人在思想上保持警覺,行為上持中不發,社會 保持著對人的關心,這就是仁的人性本質。儒家的人是人的天道,儒家的仁是 心靈的天道。仁就是道的思想在社會和人生中的再現。   在儒家文化思想中,人就是努力統一於社會的人,它的目標就是內聖外王, 即通過人性的修養來實現社會秩序。孔子輕小人,重教化,企圖通過從求仁的 思想道路來實現和平穩定的社會秩序。因此仁意味著人性與社會精神自覺地趨 向和諧的努力,這種和諧是道在心靈中共嗚,在人性中的再現。所以仁是基於 人心的人道,它表現為一種關懷的愛,寬厚的愛,包容的愛,這與西方文化中 的基於平等的互愛是有別的,仁愛是愛的超越。仁是從個性的心靈出發投向社 會的和諧,道德和修養就成為實現仁的方法和道路。所以仁只是一條實現仁的 思想道路,一個社會方向,一種心靈的修養方法,仁不是某種規範,也沒有仁 人的標準,它的最終方向是成為聖人。孔子講了大量的關於仁的話題,但都是 種種人和事的例子,實際上他是從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中指導人的人性 與心性的修養。由於仁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在衝突關係中的和諧,因此忍讓、 寬恕、克制、謙和就是仁的美德,而對人的普遍關心成了仁的社會背景,這也 同時造成了對個性的壓抑而且成為必然的現象,這是社會化的形式化是仁的本 質的不幸,它在倫理上蓋上了權力的大印,在道德中種下了虛偽的禍根。   社會與人性衝突中的和諧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道,它追求變動中的完滿,渾 然天成,執而無執,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集儒家思想、理論、行為為一體的 大智慧--中庸。孔子之為聖人,正是這種思想自覺的完美典範,論語中有許多 表達孔子作為一個常人所具有的真率本性的例子,比如與他的學生曾點的一次 對話中,特別感人地流露了深深隱藏於內心的向自然自由回歸的自性,但這一 切都完全消融在他不自覺的自我克制之中,孔子是因人而聖而非神聖,從心所 欲而不逾矩是他晚年所達到的最高人境。社會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法制固然是 調整社會關係的有效手段,但這只有在社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才是湊效的,在 春秋戰國的社會劇烈動亂時代,以暴制暴帶來的無休止的殺戮、戰爭和流亡的 痛苦導致了的對和平和穩定的渴望,仁成為了一種政治上的深切關懷。孔子倡 導以禮制來代替混亂的政治秩序,是他的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理想的表現,是 道的政治化. 但是社會政治有它更直接的來自於人的自然本性與物質利益的驅 動,而且它也是思想賴以附身的社會軀體,這也正是造成儒家自身社會生存尷 尬的本質原因,因此儒家在政治上總顯得幼稚迂闊和無能為力,但作為政治理 想,在指向上是偉大的,儒家的這種願望只能停留思想階段,無論寄希望於國 君,還是勸教於臣民,他即未能許諾一個脫離現實的國家理想,也無法重現質 樸的過去時代,只能給他的後人留下一個希望的方向,他的思想超越了他的時 代,也超越了迄今為止的一切時代。   三、 合與易   變易的思想一直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古人的意識之中。和西方傳統文化不同 ,對自然的直面思索使中國古人沒有產生純粹的數和幾何的知識和邏輯形式, 強烈的衝突意識和企圖頑強調和矛盾的精神轉化成易的思想和太極、陰陽、八 卦的達表方式,它們不是純粹的知識形式,只是思維定勢下的思想方法和思想 工具,即思想範式。思想的眼光透過它們,使中國古人獲得了與自然與歷史的 勾通,而世界也因這種方式獲得了人性,這就是合的精髓。在人與自然的衝突 中,中國古人借助自己的思想獲得了在人與自然的共有世界中的相對平等的地 位。在中國的古文化中,沒有產生絕對超越世界的上帝之神,天不是超越之神 ,而是對話之神,它只是人必須依賴的大自然的力量的在思想中的化身,所以 在中國文化中沒有對命運的絕對服從或歸宿,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是神的 逆叛,聖經中的大洪水是上帝的絕對安排,而中國傳說中的大禹是因治水而成 為與天抗爭的人傑,既使是在後世的民間文化中,對命運的預測和趨避也具有 一種抗爭色彩。人與天之間不是絕對的對立或統一,而是互相超越的易與合, 易因合死,合為易生,這既是思想過程,也是思維模式,也即道表現為中國思 想的本義。   天人之合正是這種人與自然統一的超越追求,天人之合其實是人道,是人 對自然的屈服與抗爭的選擇,這是一種大智慧。天人之合既不是決定的,也不 是競爭平等的,它是對超越自然的渴望和指向的思想。但實際上人與天之間的 全面交合只能以思想方式實現,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思想才表達為思想範 式。從西方的學術觀念看來,易是一種神秘的思想,因為它不是從具體的對象 中抽像出來的概念,它不是思維的邏輯形式,理性思維是指思維的推理方法, 它可以遵循邏輯形式而有具合理性;理性的思想則是指智慧,是對自然、社會 和人的現實的把握和抉擇,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它永遠是唯一的,因此不存 在可以遵守模式。作為思想的經歷它是可以借助形式而表達的,它積累而成為 思想的經驗,周易就是以占卜的記錄而成書,因此它是思想方法的史書。萊不 尼茲把八卦圖式看作二進制數學,是因為他的眼光聚焦在純粹形式關係上,但 是中國古人的眼光卻透過八卦圖式看到了人、自然,和社會的共存關係,它並 不能預期未來的事件,但可以指導人的思想在總體環境下的抉擇,提供自然、 社會、人共生中的哲學理解。合和易是演化中的和諧,是宇宙和思想的本質, 在這個意義上它是真正哲學的。用易做占卜是古人的知識上的幼稚,因為易的 本質不是對具體事物的形式表達,它只是思想的眼光,人是作為世界的參與者 進行思想的,中國古人就是通過易與合的思想過程實現人與世界對話。在西方 文化中,世界是分裂的,在神的世界中,人是被創造者,神是絕對的統治者; 在物質世界中,人是事物的主人,借助於形式方法,人可以呼風喚雨,而在社 會中,人是平等的競爭者,西方文化中產生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民主政治制度 ,但這是神、人、社會三者之間的這種分裂的卻是很難過渡的,這種分裂最終 是也是人自身的分裂,社會和人總是面臨著這三者之間的衝突和危機,這種危 機主宰著西方歷史的變遷,因此西方文化總是一次次地重刷歷史,希臘文明、 基督教文明、政教衝突與宗教變遷、文藝復興、等等,每一次都幾乎都是這三 者關係的推倒重來,這和中國文明和歷史的連續性形成鮮明的對照。西方文化 的衝突是自身本質性的,至在科學基本理論中,人們都察覺到了這種危險,比 如在量子力學中,物理學家就發現無法擺脫人作為參與者的困境,作為數學基 本工具的形式系統方法也宣告了確定性的終結,它對知識界帶來的影響被喻為 基本理論的危機。從這些方面看,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有自身本質性的區別, 這種區別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不同層次意義的,它們給我們帶來對世界的不同 理解,但世界卻是唯一的,中國思想對現代人的啟發是意義深遠的,從中國思 想的視野出發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視界。   四、 一與超越   中國思想的結果是歸化萬有的和諧統一,作為思想目標它只是一個虛幻圖 景。任何將這種目標的固化就是思想的死亡。一與無的學說正是對這種狀況的 寫照,老子關於無的學說是思想的極致,合一即是最終的統一,也是統一的開 始,作為最終的統一,所有的差別、個性、分裂和衝突將消失,但這不是終極 死亡,道的終極統一不是此岸世界的末日,易是自性的重生,一即是易,因此 一也是萬化之源的渾沌,為天地母,無中生有,這就是一的超越之道。但是道 家深刻地領悟了道的顯化的命運,敏銳地看到了社會與精神的僵化過程,於是 拒絕現實,逃向自然和原始,道家文化是一種對自然的完全的歸化,在行為上 它是消極的,在思想上卻是一種回歸,自然畢竟是人類的母親,雖然反動,但 不失赤子之真。道家以逃脫的方式避免了在形式化中的死亡,但是中國思想是 植根於歷史與現實的,歷史使命和現實的責任是儒家文化自覺的生命,正是在 這個意義上,中國思想實現了自己的主體,"捨我其誰"不是個性的榮譽,而是 一種獻身,是儒家個性的化歸,它在雙重意義上都是實現走向死亡,是易與合 湮滅的壯烈,儒家文化是沉重的,總抹著一種淡淡的悲劇顏色。中國思想逃脫 不了自己的形式化的命運,因而無法逃脫和社會一起僵化,它在追求統一的形 式化過程中即成就了自己,也束縛了自己,它的最終結果是天下一統的政治理 想演變為專制主義與權術,道德禮教演變成吃人的罪惡淵藪,白首窮經成為了 思想的桎梏,自洽的滿足變成了自大的愚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為現代人所痛 斥的原因。但是中國思想的終極本質是自由的,它的自身的本質就是超越。因 此作為中國思想承載者,真正的儒家能不自覺地超越自身,所以他們總是與社 會的主體若即若離,正是這種天生的存在狀態,保全了儒家的傳承一次又一次 與歷代封建王朝一起死亡,也保持了自己對歷史的冷靜的超脫。比如對中國文 化落後狀態的覺醒與反省正是來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現代知識份子, 但是這 種自覺總是軟弱、希罕、艱難的,變法、改革在沉重的歷史朝代中不過總是轉 瞬即逝的一線曙光,中國思想的本質既不能自身形式化,也就得不到對現實世 界的最終控制權,它是終極自由的,也是終極無奈的。   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解放始於西方的入侵和對這種入侵的覺醒,西方文化 本於物質生命的強大血肉之軀,它的思想服從個性和利益,遵循高度形式化的 知積與邏輯,它的社會形式植根於科學與民主,在它的衝擊面前,中國思想賴 以寄身的中國文化形態脆弱而不知所措,經過無力拒絕、無可奈何地被入侵和 接收,中國文化突然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個兩難處境,一方面已失去或正在失去 固有的根源,另一方面,思想自我桎梏的魅影卻始終揮之不去,這是一種痛苦 的尷尬:要麼沒有自我,全盤西化,要麼呆在自我的牢籠中而枯竭。對於傳統 文化,我們現代人像古董倉庫的看守人,在裡面中翻來倒去,雖然肯定知道這 其中有什麼無價之寶,但不知道它是什麼,既不能離棄,又不能發揚,忍看它 們被逐漸侵淫,繼承人成為了傳統寶藏的失職的奴隸。   這種命運正也是中國思想自身的困境,中國思想需要自己的肌體,但又不 能在其中固化,正如易的形式,它只有在易中才是合的,在合中才是易的。自 由思想可以產生一種新的政治制度以保證實質上的自由,但如果這個制度自身 一旦不由自由的思想驅動,它就必然走向僵化,成為思想的桎梏。學術上亦如 此轍,中國思想的本質無法自身形式化,所以除了最初的易的表達形式以外, 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專門關於中國思想的新學說,同時易的發展也由於止於 形式演習而陷於停滯。中國思想自身的發展沒有成為獨立的學問,它寄身於歷 史,統一於歷史,所謂五經皆史,只有在中國歷史自身的進程和經學化過程中 ,才能尋覓到它的學術蹤跡。正是在歷史的進程和經典化中,中國思想發揮了 自己,表現了自己,但也葬送自己。當然,中國思想沒有死亡,絕對完美的形 式是不存在的,對和諧完美的追求永遠是動力之源,這正是中國思想永不死滅 的生命。中國思想的本質就是不斷地超越自身的形式,歷史只是他的骨灰。形 式固化已經葬送過了它,中國思想的僵死的陳跡在現代文化文明的火焰中燒毀 得幾乎無存,但這正好是它的從已   死的軀殼的解脫,它終將因超越而重生。   (原刊於「人文月刊」2003-9期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117-02.txt,本文 有修訂)   郵政地址:414000 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南湖大道楊樹塘小區9-2-6-1 號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