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道德問題的反思(四) 方世豪 當我們明白了甚麼是道德問題後,再看看中國儒家如何討論道德問題。中國儒家肯定人 之道德本心作為基礎,孔子、孟子所指出的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地方,就是在於這一個本心 ,這個心就客觀性而言就是人性,就其絕對性而言,就是天道。心是活動義,即作為一個活 動的心,心之存在,在於心之發用,本心之一發用於一道德行為之過程中,則這心便存在了 。若本心毫不為所動,則心不存在,此則是麻木不仁。以心為性,即以人之本心作人之所以 為人之性,就其為體而言,性是體,即性體。性體就是人作道德行為之超越根據。原則上心 之活動是無限制的,若把心之活動充其極至宇宙萬物,則心與宇宙萬物的關係是便成為一創 生關係,為甚麼如此說呢?因為心靈有一成己成物之作用,人之所以成為人,必須心之活動 ,故心一活動則人成為人;物也一樣,物成為物也需要心之活動,心之活動使物成為真正有 用物,物可以成始成終。這個物不是一般意義的物,而是有價值意義的物,有價值意義的物 才算是真正的物。 為甚麼說有價值意義的物才算是真正的物呢?因為中國的哲學在道德實踐開始,中國人 的憂患意識特重故其文化方向與西方之怖慄意識不同。中國人的想法自始便從實踐入手,面 對的對象是生命自己,不像西方人與自然之對立,以自然為對象,進行研究。中國人則以自 然為生活之一部份,不作對立看待,自然也成為主體意識之一部份,故研究之對象不是一客 觀之自然而是有價值意義之自然,更重要的是如何生活,如何看待生命,這些都是實踐的問 題,所以說中國人著重生命的學問,由生命而推展出去,宇宙、世界、自然也是在生命中的 一環,成為價值意義的存在。所以中國儒家的宇宙論、本體論、形上學都是帶有價值意義的 。這個大方向之與西方認知意義之取向大有不同。所以中國人看待物的方式也是以有無價值 意義為準。 由生命實踐開始的中國哲學,自始便重視主體實踐方面,因此沒有走上科學認知的道路 。但開出另一進路來探討存有論及形上學。跟據牟師在《中國哲學的特質》之了解,中國哲 學之特質最早已由二首詩中見到[2],從此便定了中國文化之走向,這兩首便是《詩經》中 「周頌.維天之命」及「大雅.烝民」兩首: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3]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4] 兩首詩都說到天與德,可見自此中國人便已有天與德有關的想法。「維天之命」是說天道之 作為天道是於穆不已,運行深邃而不停的,而文王之德之純就是這天命之表現於人間,所以 《中庸》注謂「純亦不已」[5],以文王之德來表現出天之所以為天。由人之德而見天道, 這個就是最早的道德形上學傳統。 「天生烝民」是說上天創生眾民,都是有規矩,有原則,在人的常則方面就是好德,即 是說德是人之所以為人之特性,由此便奠定了中國的德性傳統。孔子、孟子後來重點皆在說 明道德之根據是內在於人,孔子指點出仁,孟子指點出性。不論仁或性,由於皆不是從經驗 學習而來,所以是先驗的,是人做道德行為的先驗根據。但如要肯定此根據之實在性,必須 就道德行為之實踐中把其體現出來,則有實在性,而天道之實在性也是就人之道德實踐中把 其保住而不致於落空。所以中國的天道是道德的天道。 注釋: [1] :道德自我之建立 P.21 唐君毅著 人生出版社 [2] :中國哲學的特質 P.25 牟宗三著 學生書局 [3] :詩集傳 P.223 朱 熹注 中華書局 [4] :詩集傳 P.214 朱 熹注 中華書局 [5] :中庸章句 P.25 朱 熹注 巴蜀書社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