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編輯人語 方世豪   很對不起,近來各幹事工作忙碌,以致《人文》多次誤期,遲遲未能到各位 手中,在此謹代表本刊同人向各會員及讀者致歉。   本期文章中,黃?儀和郭其才都不約而同的因斌仔事件討論了關於安樂死的 問題。但他們都不是從西方應用倫理學的理論來討論,都直接從生命意義或死亡 的意義來討論,就算講理論,也是中國哲人的理論。安樂死本是西方學問中應用 倫理學的主要的論題,因為此問題在西方社會引起的爭議頗大。這其實是現代社 會科技發達後出現的道德問題。在沒有科技的時代,沒有這問題。現代醫學可使 人生存在一種令病人自己或家人感到很痛苦的狀態中,如斌仔的四肢癱瘓、或更 加痛苦的痛症等。因為出現道德上的爭論,爭論多了,便形成一門學問。在應用 倫理學中,為了協助受到道德困擾的人,哲學家們提供了一些道德原則,指導在 道德爭扎中的人如何作出適當的抉擇。在關於安樂死的爭論中,也有很多理由和 原因可供討論。   但我常常懷疑這些原則是否真的就能解決道德問題。這些道德困境是具體的 ,是活生生的。看斌仔的例子就知道,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寫了一封很感性的 信,他的感受很真實,很具體,並非一個抽象概念,也不是我們討論的理論內容 。面對這樣的一個具體的人,我們是不是真的可以用一些抽象的原則來解決問題 呢?我以為中國哲學可能反而會有幫助,因為真正的中國哲學是很具體的學問, 是人生實踐的學問,就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具體問題而設的。或者說在斌仔的例子 上,我們可以更明白甚麼是具體的學問。你看志願團體如何協助斌仔就知道,他 們是真正的具體關懷,不是抽象的討論。所以看本期的《人文》討論可能會有些 啟發。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