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黃藥斯 從儒家的觀點看「愛國」   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發展裡佔了主導的地位,近代中國與西方接 觸後,國人驚覺社會制度與科學技術遠不如人,因而歸咎儒家思想是社會發展的 障礙,認為儒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筆者認為儒家思想能經歷兩千年長時間 的考驗,應有超越時代的價值,現從儒家的觀點出發,討論當下的時代論題── 愛國論,以證明儒家思想的存在價值。 儒家的仁愛   世間的愛大致可分為四類:因有所欲取而去愛,既付出愛同時欲有所取,無 所欲取而有特定對象的愛,無所欲取的廓然大公的泛愛。前二者因為有所欲有所 取,在欲取不得時,往往會由愛轉恨,甚至做出損害對方的行為。《論語•顏淵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儒家崇德辨 惑,不存在「既愛之又惡之」的矛盾,所以儒家的愛是有愛無恨的仁愛。最接近 仁愛的一種愛就是在《寄小讀者》中冰心的母親說的「不為甚麼,──只因你是 我的女兒!」同是「不為甚麼」的愛,冰心筆下的母愛是以自己的兒女為愛的對 象,較關注於兒女的生活層面;儒家的仁愛是「泛愛眾」(1)「己欲立而立人」(2) ,較重視人的精神層面。   儒家的仁愛沒有特定的目的,亦沒有特定的對象,只有一個良好的願望:「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3)愛人是為了「 立人」「達人」。儒家明白「為人由己」(4)的道理,重視主體的自主性,不主 張強人從己,愛的方式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5),另方面是「己之 所欲,勿強施於人」(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較易理解,一般亦較易做到 ,「己之所欲,勿強施於人」則較難做到,一般人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希望強 加於人,令人不安而不自知。儒家「修己以安人」(7),要同時做到上述兩方面 而且具有「立人」「達人」的良好願望,這樣的愛才可稱為「仁愛」。 儒家的愛國觀   國家包括土地、人民、主權三者。古代統治者操控國家的一切權力,是國家 主權的代理人,國家就是土地、人民、君主(政府)三者的總稱。在儒家的國家觀 念中,國土、人民、君主三者是完全覆合的整體,君即是國,國即是民。依照儒 家的政治理論:聖君賢臣施行仁政、保國愛民,人民忠君愛國,君民一體,忠君 即是愛國,愛國即是愛民。   真愛出於關懷,表現為護衛、慈惠、勸善。儒家重視理分,「君子思不出其 位」(8),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位分去做能力所及的事。統治者的愛國行為是: 「為政以德」(9),以「民為貴」(10),「尊賢使能」(11),施行養民裕民的仁 政,並推行教化。(12)臣民的愛國行為依其不同的位分各有不同的表現:衛青、 霍去病抗擊匈奴,保國衛民;蘇武持節十九年、文天祥從容就義,志節不移;杜 甫的「三吏」「三別」、魯迅的「吶喊」「彷徨」,關懷時代社會;朱熹格君心 之非,海瑞敢言直諫;顧炎武、黃宗羲為學經世致用;徽州儒商輕財重義,賑災 行善,惠及社群;(13)這些都是愛國愛民的行為。翻開中國歷史,愛國者比比皆 是。   國土、政府、人民的任何割裂,都不是儒家理念中的國家。基於國家是君、 民、國一體的觀點,儒家主張以「立人」為手段,致力推動君民同心同德的理想 政治。 愛國亦要愛黨   土地、主權、政府、人民都是國家的組成部分,渾然一體,猶如人體的五官 四肢,痛癢相關,不能分割為一個個不同的部件,互相拒斥。共產黨是中國唯一 的執政黨,有些人認為愛國不必愛黨,就好像說愛自己的軀體但不愛耳目,因為 嫌棄耳不聰、目不明,這樣的想法頗令人費解。愛國是對國家整體的關懷與愛護 ,所以愛國包括愛黨。   中央政府和人民都希望國家富強,有良好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國泰民安 ,就好像每個人都希望有強健的體魄一樣。如果發育不良,身體某些部分出了問 題,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補救方法:中央政府說要靜養,要有充足的食物和營 養 ( 維持穩定和發展經濟 );民主人士說要做手術,將認為有問題的部分切除 ,移植新的代替品(以西方的民主選舉取代現行的政體);儒者從成己成人成物 的角度,認為要找出問題癥結,作適當的滋補,讓未明之目能明,未聰之耳能聰 ,未靈活的手足能靈活,愛國同時愛黨,讓中國共產黨自我完善,發展為理想的 執政黨。 如何愛國、愛黨、愛港   中國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期間,經歷了百年苦難,自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 範圍,直到對中國的圍堵、「中國威脅論」的散播,在在都對中國的發展起著阻 壓的作用。這些困阻中國的力量,大多來自民主的國家。中國深深體會到民主選 舉帶來的自由風氣,可讓人民發揮潛能,使國家迅速強盛,但民選的政府往往會 為了自身的利益或本國的利益而侵擾別國,甚至為別國的人民帶來災難。「己所 不欲,勿施於人」,民主選舉不是最好的政制模式。中國正在發展之中,最有條 件發展一種新的政治體制。愛國人士若想中國政體更為完善,可共同研究中國社 會的實際情況、中國原有政制的問題所在,吸收西方政制的優點,捨棄其缺點, 經過「損益」(14)的慎重考慮,創設新時代的新政體。   中國共產黨早期以工農分子為骨幹,以階級鬥爭為手段,對全國進行社會主 義改造。在共產黨多年的統治下,資產階級基本上已被清除,十一屆三中全會拋 棄「以階級門爭為綱」的觀念,將治國重點放在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方面。十 二大的黨章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 業的領導核心。自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無產者逐漸擁有資產,中 國共產黨不再排斥資產階級,容許商人入黨,立憲保障私人財產。在中共建黨8 2周年大會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由此中 國共產黨的代表性擴大至包括全國人民。   中國建國五十多年,共產黨堅持實行社會主義的原則已變為堅持有中國特 色的社會主義。共產黨從爭取特定界別(工、農及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發 展為代表國家整體人民利益的執政黨。依照這種發展趨勢來看,愛國愛黨的人士 可以合力推動共產黨發展為政治專業的政黨(類似律師、會計的專業性),以民 為本,發揮為人民服務的盡義精神,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政黨(有別於西方由利益 分歧形成的政黨)。   民主首先體現在人民對政府的監察上,其次是選舉。只要人民能發揮監察政 府的力量,不論採用甚麼政體的社會都是民主的社會。愛港的民主人士可以在中 國和香港的現行體制之內尋求建立人民監察政府的機制,向政府問責。《基本法 》訂明香港立法會最終取消功能組別,落實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愛港的各界人 士若擔憂民主派只顧理想,不顧香港經濟的發展,就應盡快組織政黨,循普選進 入立法局,以維持議會的均勢。香港政府可考慮仿效多黨制的民主國家(如瑞典 、德國等),成立多黨制的議會,讓不同階層的代表共同議政。   儒家主張天人合一,萬物同體,從成己成人成物的方向去處理問題,故而厚 生而不傷生。儒者認為「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15),主張從正己開始,「素 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16),對於力不能及之處,儒者會以堅定的立場,立人 的態度,尊重主體的自決,努力不懈地朝著致道的方向前進。在愛國的問題上, 儒者正面肯定執政黨和人民皆欲中國富強,彼此目標一致,相信愛國、愛黨、愛 港、愛民可以相互兼容,大家可以從國家整體的發展來考慮,共商良策,以解決 政改的問題。 註 釋 (1)《論語•學而》 (2)《論語•雍也》 (3)張載語。見於黃宗羲《宋元學案》卷十七〈橫渠學案上〉黃百家案。 (4)《論語•顏淵》 (5)《論語•顏淵》 (6)此語並無出處。根據《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三年之喪是天下 之通喪,孔子亦認為應守三年之喪,但孔子沒有強迫宰我認同,以「女安則為之 」讓宰我自行決定。可見孔子不以己之所欲強施於人。 (7)《論語•憲問》 (8)《論語•憲問》 (9)《論語•為政》 (10)《孟子•盡心下》 (11)《孟子•公孫丑上》 (12)《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 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 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頁294 - 295 「徽人的儒商氣質 」 (14)《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 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新制度總是由舊制度因革損益而成。 (15)《論語•八佾》 (16)《中庸》 參考資料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90。 (2)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92。 (3)冰心《寄小讀者》,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4)(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9。 (5)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 (6)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