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ph129-16

關於人性論的討論
方世豪

  關於人性論的討論,有多種不同的主張,有性善論、性惡論、中性論、無善無惡論、有善有惡論等,誰是誰非,到現在還是說不清。相信這也是永遠討論不清的題目,不同的人會提出不同的性質,指這是人性。人的內容是這麼複雜,當然會有很多不同的主張。但這些不同的人性論主張甚麼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明白為甚麼他們要這樣主張,當他們這樣主張時有甚麼目的。

  最近我讀到一本討論基督教與中國哲學比較的文集,其中一篇文章就是比較不同的人性論,名為《基督教哲學與中國宗教哲學人性論的相通》,作者是內地著名宗教學專家何光滬。文章中討論到甚麼是人性時,用了一個很流行,也是很容易明白的一個劃分方法,就是說人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作者把以上的人性論主張是分別對人性的不同評價,即是說,有些人把人性評價得高些,有些人低些,有些人把人性評為善,有些人把人性評為惡,這是評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但是都要基於對人性的客觀事實而評價,才是有效的評價。所以在評價之前,要有所謂對人性的客觀描述,要基於這個描述才有所謂評價。「人的本質屬性」就是在人性的客觀描述下作的分類方法。要客觀地掌握人性的事實,先要把人的屬性分類。人有很多不同的屬性,有些屬性是人和其他事物所共同擁有的,有些屬性是只有人才有的,只有人才有的屬性,稱為「本質屬性」。人與其他事物共同擁有的不是本質屬性,非本質屬性這部份內容很豐富,這些屬性可分三個層次:生物性、物質性、時空性。生物性是指人的生物結構,人的求生本能,人要呼吸,吸氧氣進肺,才能製造養份供應人體的活動需要,這些就是生物性。和孟子辯論人性,主張「性猶湍水」「食色性也」的告子,他所說的人性就是指人的生物性,這是生物學角度。人的身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也可分解成不同的物質,這是物質性,這是化學的角度。人佔有時空,在客觀的時空世界中佔有位置,這是物理學的角度。當然這樣的分類還可以繼續做下去,不同的學科用不同的角度來分解人這個現象,會得出不同的屬性,所以這樣討論人性,可以得出很豐富的內容。中國學問中有一支關於人的討論,名為「才性論」,在魏晉時期尤其盛行,當時的名士討論的,就是人的這些不同屬性,但他們也不是把這些屬性當作知識來作分類討論,而是把人作為美學欣賞的對象來討論。中國人很少會把人當作一知識對象來看待。

  上述文章中認為人性中這些與其他事物共同的屬性,不能稱為「本質屬性」,因為這些屬性不是只有人才有,只有人才有的屬性才能是「本質屬性」,才能是「人性」。勞思光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也是持這個看法,認為孟子所講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幾希」,就是講人的本質屬性,告子講「食色性也」講的就不是只有人才有的本質屬性,所以孟子比告子高一籌,因為孟子能真正說出人的本質屬性,就是人的善性,道德性。上文何先生的評價說,也是指人的本質屬性是可以行善,所以孟子評價人為性善。

  其實無論是何先生或是勞先生的講法,以「本質屬性」來解說孟子的講法也是本於亞里士多德的對「本質」的分析方法。亞里士多德這個分類方法所作的是知識的分類,所以「人」是一個知識概念,是一個知識分類的概念。若是把人作為知識對象看待,孟子的知識分類來得比告子準確,所以孟子比告子高一籌。

  但是,這樣的解釋是不是真是孟子的意思呢?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