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編輯人語
方世豪(華夏書院人文學部研究員)

  「哲學」這個詞是翻譯詞,中國典籍中原來是沒有的,是十九世紀時日本學者西周把西方哲學的相關內容翻譯成「哲學」,晚清詩人黃遵憲(1848-1905)把「哲學」從日本介紹到中國。從此,中國有「哲學」了。後來的「中國哲學」其實是把中國古籍中相似於西方哲學的部份拿來講,說這是「中國哲學」。所以「哲學」這個詞最原初的意義其實是從西方而來,而且是從古希臘發展出來。如果我們要弄清楚哲學的形態,便要看古希臘如何說「哲學」。

  根據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考據,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544BC-483BC)最早使用「哲學」這個字,拉丁文是philosophia,這是一個形容詞,中文意思是「愛智慧的」。就赫拉克利特來說,這個「愛智慧的」意思不是後來哲學家所用的「哲學」的意思。他所謂「愛」是要求一種事物之間的和諧一致,相互適應,而「智慧」是指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在存在之中。「存在」中文又可譯為「是」,「是」在希臘文有聚集,集合的意思。所以「存在」,就是把事物集合為一。所以「智慧」有些似中文的「萬物一體」的意思。赫拉克利特的「愛智慧的」就是說人對一切存在(萬物)合而為一的一種和諧一致的意識。所以張世英教授認為「愛智慧的」和中文的「天人合一」相似,「天」代表萬物,「愛」是把人和物和諧起來。

  這個原初「哲學」的意思,比後來哲學傳統所用的意義更闊。這個原初意思非常有活力,「愛智慧」「使萬物和人相諧和」都是實踐活動,要達到這種境界,不必一定是要有一定「知識」才可以,更不必一定是「哲學知識」。那麼中國哲學是不是這原初的「哲學」呢?這期《中國思想和元哲學》會加以討論,大家可看看周劍銘兄怎樣說。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