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
中大的所謂「國際化」的反思
劉桂標(華夏書院人文學部主任)

  最近,香港中文大學推行了一連串據說是「國際化」的措施,但結果卻遭受眾多校內校外人士的質疑與批評,並且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注意,已成為了香港文化學術界、教育界一個熱門的議題(1)。身為中大校友,以及母校兼任教員,筆者覺得有責任表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2)。

  照一般的理解,一間大學的國際化,是指該大學持著高遠的教育理想,全面提升其辦學質素,以達致國際級水準,在世界學界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這樣的國際化,我們不但沒有理由反對,而且還應全面鼓勵和支持。因此,現在的關鍵問題並非贊成還是反對中大國際化的問題,而是判斷目前校方所推行的所謂「國際化」的路向是否正確無誤的問題。

  依筆者之見,校方所推行的種種政策,不但與真正的國際化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與正確的路向背道而馳,徒有其名而沒有其實。以校長為首的大學領導所推行的有關政策,其重點有二:大量招收非本地學生及教學英語化。

  先說大量招收非本地學生的政策。這個政策,也是目前本港八間大學的共同政策,但依我看,它非但不是大學國際化的正確做法,而且會帶來種種問題。它的起源,其實是由於港府面對嚴重財赤的問題,需要收縮大學的資源,而同時想避免各大學在財政方面出現困難,故此提出讓各大學大幅度提升非本地學生的學費,增加收入以彌補減少的資源。除了這個做法外,政府還有類似的板斧,如推動各大學大量開辦一些自負盈虧的副學士、哲學碩士等課程,讓各大學從中多賺取利益以平衡政府的收縮資源的影響。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些做法其實是頗有問題的。官辦教育並非商業活動,辦學者應按政府的撥款數目而盡量做好教育的事業,根本就不應該有自負盈虧,甚至刻意賺錢的措施。這些做法,說明白點,其實是將教育商業化,有違教育的宗旨。為了應付現實的財政問題,各大學按政府的主張而大量收取非本地學生,本來是無可柰何之事。然而,中大校方卻不但沒有覺察這種做法的問題,而且還將它視為推動中大國際化的一著重要棋子,走出了錯誤的一步。

  校方以為,大量招收非本地學生,能導致校園文化多元化,有助本地與外地的學術交流,促進大學的國際化性格。筆者以為,這是倒果為因的觀點。不錯,著名的國際性大學,由於辦學質素好、聲譽佳,往往吸引到許多海內外學者及學生慕名前去教學或求學,形成了明顯的國際化性格;然而,像中大校方那樣不惜代價地招收大量非本地學生就讀,並不能提高辦學質素和校譽,反而會弄巧反拙,拖累校方的發展。

  箇中的道理,其實不難了解:其一,大量非本地學生入讀,會即時導致許多配套方面的問題,如需大量增加宿舍單位、增聘人手接待和輔導、被迫減少招收有水準入讀的本地學生等等。其二,校方的新政策所招攬的主要對象是英語世界的學生(目前中大的主要非本地學生是國內學生,海外學生只佔極小的比例),但英語世界的最優良的學生,絕大部分只會留在英語世界的大學就讀,或者到世界著名的非英語世界的大學就讀,到香港就讀的學生,其學術能力與水準很可能不比本地學生高;而為了達致大量收生的目的,大學當局降低收生要求而濫收的情況是很難避免的,這樣,結果很可能是降低而非提升整體學生的水平。

  筆者這樣說,並非要反對正常的招收外國學生,而是要指出目前中大校方的政策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要吸引更多海外學生就讀,體現真正的國際化、文化多元化性格,應以提升大學的辦學質素為先;大學辦得好,自然就有吸引力,使世界各地學生慕名而來,這時候,大學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國際化。

  再說教學英語化。大學當局雖然多次以官方渠道說一直堅持中大的雙語教學政策,並多番指出校內外人士對校方有誤解;然而,校方的政策實質上已乖離了以中文教學為主的傳統,有明顯的教學英語化的路向。校方表面上雖只是加強英語的教學,但其做法實際上卻有將母語教學連根拔起的效果。因為,為了配合其大量招收非本地學生的政策,校方要求各學系凡是決定招收非本地學生者,需在必修科中最少開設一組以英語授課的課堂;另外,有關學系亦須開設足夠的以英語授課的選修科讓海外學生完成學位課程。

  校方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教學英語化政策不必與招收非本地學生政策掛纂A因為兩者是兩碼子的事,強迫各學系要是不招收非本地學生而保留母語教學,要是招收非本地學生而實行教學英語化,完全排除了第三種可能性,是不合理的二分化的思考。其實,一向以來,中大的非本地學生絕大多數來自國內,海外學生只佔極少數,況且,海外學生也有不少是來自非英語世界的。因此,若以教學語言來配合的話,也應以普通話來配合而非英語。其次,從教學資源的角度來看,其相應的做法不只是增加以英文授課的課堂,而簡直是以英語教學來逐漸取代母語教學。理由是:大學的資源是有限的,加上未來幾年政府因財赤問題,很有可能進一步縮減對校方的資助。要求每個必修科多開一組以英語授課,以目前大學的資源來說可能性很低,更大的可能性是大多數的本來以母語教學的必修科轉為以英語授課,這樣,中大的雙語教學政策便會趨於名存實亡。況且,以世界著名國際化大學來說,它們根本上就不會實行這樣的政策,因為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是以母語來教學的,故此,它們只會加強國外學生認識母語,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而斷不會以轉為外語教學來配合。校方目前的做法,其實有如報讀課程送叉燒飯的招徠方法,強調外國學生不用學中文就可以取得以本地大學的學位(諷剌的是,此學位是名為「中文大學」的學位),這是嘩眾取寵的做法,對中外文化學術交流絕無好處,並非真正國際級大學應有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加強國外學生的中文輔導及學習課程,或者以適當的比例增設一些以國外學生為對象的中國文化研究和學習課程(故此這些課程可以合理地以英語或別的外語授課),以吸引他們到中大修讀,做到真正的中外交流。

  職是之故,校內外有識之士批評校方的政策實質上是教學語言英語化,或即是母語教學邊緣化,是合理的判斷。校方這時候還辯稱維持中大的雙語教學傳統,其實是不合理的。

  捨棄或忽視母語教學的重要性,其實不單是中大校方新政策的主要問題,也可說是本港其他大學的共同問題。目前,其他七間大學實質上已是英語大學,因為,據筆者所知,英語是這些學校的正規教學語言,而要用母語教學的教員,必須事先申請,還須證明學科有需要用中文授課,並且得到校方的批準,才可以用母語教學。

  母語教學的優點,是眾所周知的,亦是許多嚴格的學術研究所能證明的。現在,本港七間大學棄母語而用英語授課,絕不能用來強化中大的教學英語化的路向。其實,上述現象是由眾多歷史因素做成的困局,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港有百多年英國殖民地的統治歷史,造成許多港人一直以來有揚英抑中的語言取向。影響所及,本港的母語教育發展一直遭遇重重的障礙,這也就是多年來政府推行母語教育政策連番受挫的最主要原因,而絕非因為母語教育的政策不合理。在道理上,雖然英語教學不及母語教學,但由於過往英語教學在社會各界,甚至文化學術界形成許多既得利益者,要他們即時放棄所得利益而實現母語教育的理想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然而,困難歸困難,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母語教學的理想,更加不可以讓母語教學邊緣化的歪風進一步惡化。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人主張大學教學英語化而將母語教學邊緣化,甚至將這種做法與大學國際化相提並論,可說是眼光淺窄。這些人的頭腦,一義下其實可與晚清時期的洋務派知識分子相提並論。發動洋務運動的學者,只見到西方船堅炮利的一面,而見不到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整體,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層面,簡言之,除了器物層面外,還有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等。他們的立心雖然是好的,但卻過於急功近利,只一味追求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而忽略了文化的整體的發展,註定了其文化現代化的運動失敗。現在,將教學英語化及國際化掛蘆漱H的錯誤如出一轍:英語是西方先進大國(特別是美國)的語言,亦是英語世界中的國際級大學的標記,因此,他們偏面地追求教學英語化,便以為是國際化的捷徑,可說重蹈前人的覆轍。

  不錯,英語世界中的國際級大學是以英語授課的,然而,英語是這些大學的母語,與其說它們是以英語授課達致成功,毋寧說是以母語教育達致國際級水準。可以作為佐證的,是世界真正一流的國際級大學,除了英語世界中的劍橋、哈佛等大學外,非英語世界中的著名大學,如德國的柏林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等,都是以本國語言授課的。相反,不少曾是英國殖民地的地區的大學,包括香港在內,大多數都是以英語授課的,但卻長期以來與真正國際級大學有一大段距離。

  另外,無可否認,英語是國際交流中的主要語言,特別是在近年來美國獨大的國際形勢之下,英語在世界文化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因此,提倡以英語教學取代母語教學,事實上是可以提升本地的英語水平,在國際交流上有較多的便利。然而,這樣的做法的代價實在太大,明顯會得不償失。因為,人的語言文字,與思想、文化和教育等都有極密切的關係。而據世界許多嚴格的學術研究證明,母語是最有效的溝通工具,以教育方面來說,無論在教授及學習方面,還是學術討論與研究方面,其效能比第二語言(外語)高出許多倍。因此,要提升教育的質素與學術的水平,母語教學是必要的條件。因是之故,捨漢取英,雖然能提升本地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較有利於國際交流,但因此而令大學教育質素與學術水平整體大幅落後,是因小失大、極不明智的做法。較合理的做法(這應是真正國際級大學)的做法,是一方面堅持母語教學,另一方面,是視乎實際的需要加強外語(特別是英文、德文、法文或日文等國際性的外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這才是真正國際化的康莊大道。

  如果上述的分析不差的話,那麼,明顯不過的是:現在中大的所謂「國際化」,其實與真正的國際化風馬牛不相及,校方全力推行,只會適得其反。因此,這媯妒怍I籲校方必須對有關政策作出全面的諮詢和檢討,不應以強硬的行政手段勉強推行其單方面制定的政策。能夠這樣的話,不但是中大人之福,也是全香港學界之福,實在功德無量。

註釋:
(1)各方人士的有關的討論,可參看以下網頁:
 i) http://www.smrc8a.org/cu_future/index.html
 ii) http://crycu.blogspot.com/
 iii)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index
(2)筆者現任華夏書院人文學部主任,並為中大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分別在1994年及1999年取得中大哲學系碩士及博士學位。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