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二OO五年三月第一三五期

揮春【天官賜福】之新解-代荀子而說
陳漢通

  恭喜發財、青春常駐、身體健康……

  所謂有心不怕遲,十月都還是拜年時,此祝賀之詞雖然遲到,但總好過無有到達也。

  新年的祝賀說話不外是榮華富貴、健康長壽……等等。但在這些祝辭背後,有多少人會反求諸己,真的能做到「健康長壽、榮華富貴」的呢?

  壽夭貧富爾求天

  吉凶禍福吾為官

  橫批:天官賜福

  此春聯為筆者之所作,在此筆者要為「天官賜福」這成語、標語,作一新解。

  根據、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網上版)對「天官賜福」之解釋是:

  俗傳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時,天官下降,賜福人間。

  通俗常言疏證˙禍福˙天官賜福

  引梁元帝旨要: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

  戲曲劇目。敘述賜福天官奉玉帝旨意,與祿、壽二星及五路財神同往人間降福的故事、或稱為大賜福。

  此「褔、祿、壽、財」就是眾人所祈求的「褔」矣,但真的是如此這般嗎?

  三陽從地起(三陽啟泰)

  五福自天來(五福齊來)

  此對聯其來已久!那為何是「五福」而不是「四福、七福或九福」呢?而以教育部詞典來看,梁元帝之前,民間就已經盛行「天官賜福」之標語、揮春。另外「天官」兩字之出,計有《周禮、天官冢宰》《史記、天官書》《荀子、正名、天論》與道教的三官(天、地、水)即「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此三官實乃對「堯、舜、禹」之追封而已,其後又有「福、祿、壽」三星之產生,此「福星,天官」兩者又互相重疊矣!但是眾所週知,所有的道教眾神眾仙,皆地上皇家之所封贈, 故將「天官」解釋為道教的「天上神官」,此實乃愚民之政策是也!

  那麼「天官」是與什麼才有關係,才得以在梁元帝之前成為流行之揮春、標語呢?這就先來看一看《荀子、天論篇》一下: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原來所謂的天官,並非在天上當官的,而只是五官而已。那所賜之福,自必然是「口福、眼福…」等等之類,即官覺之福啦!(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

  此與「五福自天來、五福臨門、五福齊來…」正好對應得上!

  耳目鼻口形能是說、耳能啥、目能啥、鼻能啥、口能啥、形能啥。各有接是各別有接觸的東西,即聲、色、香、味、物。所接之各物既為不同,則自然不可兼能矣,難道可以叫、目去聽,耳去看嗎?五官就是五感、五覺、五根、五能…亦即是天官。亦即是現代所謂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是也。

  此與佛家所說的六根(有)六觸(接)六塵(生)六入,這豈不是少了一個嗎?其實無有缺少,只不過無有佛家之清晰而已。(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佛家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就是「思覺」、就是「心」又叫天君。心即意、意即心是也。思覺失調,就即是「神經病、黐線、失心瘋」之謂也。

  那佛家之「識」呢?(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這不就是神囉!故神者識也,識者亦神也。但「神識」卻不同「識神」此與「故事」不同於「事故」之謂也。此古代對官覺之研究,可一點也不輸於佛教或現代科學啊!

  五音、五味、五香、五色、此「色、香、味、音」世上何止千萬,中國人偏偏就以「五」來包涵全部。所以「五福齊來…」就是世間一切的褔是也,但當此「五福」真的到來、臨門之時,是否人人皆能「甘之如飴、照單全收」呢?會否有人「虛不受補、無福消受」呢?答案當然是後者啦!美食、美色…當前,也必須要身體健康才能享受,更好吃的東西,一個、二個、三個…到某數之時,硬要你吃下去,就是「禍」而不是「福」了。這就如荀子所說: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天論)

  即是說所謂的「禍、福」並非只緣於「外物」與「天官」,更必待與「天君」,此三者之互相結合,方能說喜惡、方可言禍福,即「心」喜則喜「心」惡則惡!但其所受之外物、及天官卻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呀!(喜歡吃的東西,在食飽之後仍要繼續吃下去,這難言是「有口福」吧?但這能夠說「有口禍」嗎?有得食,你叫「有口禍」?這樣會「折福」的啊!)

  據此、天官賜福,與其說是祈求上天之賞賜,倒不如理解為長保健康之祈願好了;這就是持盈保泰、常懷感恩之心,更是「知足常樂」之心是也。此與求「天官、福星」賞賜「福、祿、壽、財」是絕不能等同視之的啊!

  牟宗三老師在《名家與荀子》當中曾說,天論之基本原則是「天生人成」,更進而說這是《荀子》全書之基本原則。 今引其所言:「天生人成,自天生方面言,皆是被治的,皆是負面的,此無可云善也。自人成方面言,皆是能治的、正面的,此方可說是善。而其所以善,則在禮義法度。」

  但另外牟師又說,荀子所言的是「自然天」而非「形上天」或「人格天」。那麼既是「自然的天」就難如牟師所說的「...荀子只言人道以治天...人以禮義法度而行其治則能參,參者治己而遂以治天地也。」此硬將荀子拉攏至「孔孟」之儒家一途,但荀子對「孟子」是不認同的,這即是說荀子對後人將「孔孟」並稱,是一無所知的,亦是其所不能預知的。

  故在筆者看來、以心印心的來理解的話:天論之基本原則是「天生天養」、是「知天」故而「不求之天」。唯其「如此、則知其(至人、聖人、君子)所(什麼地方)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故大巧有所不為,大智有所不慮。」(天論)

  所謂「天生」是說萬物自生而成、此天之功也、天之職也。生而「自成」、故不須「人成」,故「不為堯存」亦「不為桀亡」;亦即「不成」就自然「不生」。所謂「天養」是說「裁非其類以養其類」,故「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故「首先要清其天君」即「清心、寡欲」是也。

  故「人」生而成人,而「天」賜五官而方有禍福。即「天」實已賜其福於眾人「先天」之時,今「後天」損之傷之,全屬人為而非關天意,故「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天論)。今反而論之、言之,祈願「天官賜福」之繼續(即天官可以繼續賜福之謂也)。此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幾乎可以等量齊觀之也。此也是直承孔子之學說啊!

  明此天人之分,而自求多福,是自求而「不求之天」,此方是「知天」之謂也!

  另外、官人守天則謂之天官,官人守人則謂之人官。而向《周禮》《史記》之「天官」要求賜福,其實也並非不能,不過這只能是祈望「天官」們別錯報「四時、農時…」而已!此與向道教之「福星、天官」求賞賜,其層次更低,因為這是「求人」而不是「求天」,而筆者之所言,是「求己」即「求天、求人、最終還不如求己」。此三者(己、人、天)在荀子來看,其會贊成「至人、聖人、君子」去「求誰」呢?君你又會去「求誰」呢?

  此並非筆者之學說,而實是荀子之學說。「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更不可錯其在己,而慕其在天,此小人也」(天論)。這簡直就是孔子說的「不怨天不尤人」(論語)的詳細解釋啊。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