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二OO五年六月第一三八期

教學語言的反省

方世豪(華夏書院人文學部研究員)

  政府諮詢有關教學語言的政策,名為諮詢,實際是硬銷。只要參加過一兩次這些諮詢會,看看那些高官的態度口?,你對這真相便肯定會毫不猶疑地相信了。不過,政府雖然無心諮詢,也不代表它就一定錯。我不是認為政府錯,或是政府對,只是沒有信心。最少在教學語言政策上,政府就很搖擺,一時一樣,你很難說它對錯,因為教署一時要母語教學,一時又要英語教學,一時又說要普通話教學,不知那個才是真要硬銷的產品。就諮詢文件和宣傳短片看來,現在表面是銷母語教學的。暫且不理會可能的政治目的,就當是銷母語教學來看,最少是說為學生好,不宜反對。但我想討論的是在這問題上的家長反應。

  在電台節目上常聽到家長打電話訴苦,很擔心母語教學下子女的英文學不好,因此而前途盡毀。這些聲音很普遍,所以政府的宣傳也針對這一點,找來教育專家說母語教學也可以學好英文,安定家長的心。我奇怪的是,由母語教學會擔心到英文水平?這兩者有何關係?為甚麼家長們會這樣思考?我且代為想像一下,可能是因為用了母語教學,平日上課時用英文少了,所以英文水平低落了。英文水平差,在社會上謀生競爭的能力差了,所以未來的生活沒有保障,前途灰暗。所以教署高不斷安慰家長們,英文水平不會差,似乎只要解決了英文水平的問題,一切教學的問題就解決了。彷彿英文水平好,便甚麼都不用學,前途就自然一片光明。

  我且由最初的問題開始,為甚麼要討論母語教學呢?當然是想要解決「教學」的問題。所以最初要問的問題是,老師要「教」甚麼?學生要「學」甚麼?孔子的教學,「教」是教學生怎樣做人,怎樣生活,學生「學」是學怎樣去做人,怎樣去生活。孔子認為這才是人的最值得學的東西,最有價值的東西,人最重要是學懂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我的老師牟宗三,他教我們認識中國文化,認為這是作為中國人最重要要學習的,因此不斷講學就是講中國哲學。如果「教學」是要學做人,學做中國人,學中國文化,則問題是可不可以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來學做人呢?香港人的母語當然是指廣東話,可不可以用廣東話教學生做人?請問各位家長在家中教孩子是用外語還是母語呢?用甚麼語言學中國文化就更加明顯,試想像用英語講解唐詩,可以怎樣解釋呢?當然,你可能以為孔子是五千多年前的人,他那一套太舊了,現在已沒有人再說上學是學做人。就算是學中國文化,也都是古老的東西,牟先生也已作古了,都是太舊。總之,現在的人不講這些了。

  我又暫且放下這些崇高的價值和理想,就當現在「教學」已不再教和學這些價值和理想,因為現在香港的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走知識方向的路,在學校學的不是「做人」,而是知識,而且是很多不同科目的知識。事實上,現在的學校確是有很多科目,學生要學很多不同的學科,這些就是知識。知識很重要嘛!知識就是力量!當然要多學知識。知識包括中文、英文、數學、科學、常識、通識、歷史、經濟等等不同的科目。如果教學的內容是知識,則學生便要學到這些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如果教學的主要作用是傳授知識,便應以「學生是否學到這些知識」作為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即是學到知識便是好的教學,學不到便不是好的教學。那麼傳授這些不同學科的知識用母語好呢?還是用外語更好?例如:數學,用母語教導容易明白呢?還是用英語容易明白呢?母語是一個人最熟悉的語言,無論是聽或講,都是最得心應手的。用最得心應手的語言來學數學,自然是最容易明白的,這個道理不言而喻。所以按道理,用母語作教學語言,學知識的效果自然是最好,因何會選用外語呢?

  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現在的學科知識是由西方傳入,原本是用外語作語言,用外語來傳授更原汁原味。這些西方傳入的科目,參考書也是用外語寫成,要深入研究,便必須用外語,甚至說甚麼和國外的國際學術界接軌。有些家長擔心學生進入大學後,使用外語學習這些科目會出現困難。我想,如果因為與大學某學科要求涵接而在中小學階段已用外語教學,這會不會有些本末倒置?如能在基礎時作好好的明白了解,在深造時才容易進行深入思考,如果基礎時已不明白不了解,又怎能作深造研究呢?而且用母語作教學語言,不代表不懂外語,又怎會出現讀大學的困難呢?

  如果說學習的目的是學知識,用母語作教學語言,便是有利於知識的學習,按理不應反對。但家長們的意見好像不是這樣,他們說用母語教學,會學不好英文。他們不是說學不好做人,也不是學不好中國文化,甚至不是學不好知識,而是學不好英文。這意見好像是說,上學學習的知識只是英文,而學習英文的方法是用英語作教學語言,不論甚麼科目。因為這意見的緣故,教署官員和政府宣傳短片都強調說:用母語教學也可以學到好的英文。如果認同了上學只是學習英文的前提,則教署這結論便不甚堅穩了,可能用英語教學會好些。但如果返回求學的目的,這「只學英文」便不能成立,更不能用來反對母語教學。你如何能說用英語教數學和歷史學生會容易明白呢?因此用母語教學就學不好英文的論點是不對題的。

  若把這點也放下,我們也來關心一下英文的成績。是不是用母語教學,英文就不好呢?據我個人經驗,學習一種語言,要學得好,必須透過大量閱讀優秀的作品,你的語文能力便自然提升,這是學習語言的不二法門。所以一定要經過多年的累積,沒有捷徑。這方法是適用於各種語言,包括中文和英文。家長們如果想子女的英文學得好,就是平時叫子女多閱讀優秀作品,自然就會進步,而不是上課時用甚麼語言教學。

  還有一點想提的,就是如果用英語教學能學好英文,所以主張用英語教學,那麼,是不是不需要學中文呢?還是中文自然會好?為甚麼不能因為母語教學能學好中文而主張用母語教學呢?中文也是需要大量閱讀累積才可以學得好的語文,但就是不重視,而只重視英文,香港人的文化意識於此可見一斑。

  當然,主張英語教學的家長不是無理取鬧,而是關心子女的前途,因為英文不好,則前途盡毀。不要論出國發展或國際化問題,就是在香港社會找工作和升學,不懂英語,便不能和別人競爭,因此想要有好的前途,英語一定要好。這才是家長最關心子女未來的重點。

  說到最後,這個其實是文化意識的問題。人有很多不同的價值,最重要是人有人的價值。人要做一個人是最重要的,人先要做一個真實具體的人,生於此地,此境,便是中國人,我們便要做一個真實的中國人。但自香港全盤西化後,中國人的身份模糊了,不認識了。香港人除了全盤西化,還全盤物化了。人的價值只是經濟標準衡量,因此找工作是很重要的,是人的價值、身份的標準,不單純是求生活那麼簡單。在西化、物化了的人生標準下,要懂英語、能賺錢者才是標準的好人,所以學生學習的便是要懂英語、懂賺錢的知識,其他一切不算知識,更遑論做人、中國文化等理想了。

  我以為,為學不只是學英語,也不只是學找工作,而是學為人。牟先生說:「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的真實生命才能夠有點真實的結果。」如果我們求學與為人也會有點結果就好了。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