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二OO六年四月第一四八期

人文論壇 香港的快餐文化
方世豪

  甚麼是快餐文化?現在使用這個名詞,很多時會當作貶義詞使用,尤其是自命正統派的人。應由誰人決定哪些是快餐文化呢?如果這個詞是貶義,凡自己不喜歡的文化現象,就稱它為快餐文化,則這只是個人主觀的喜好,不能加以討論,所以我相信快餐文化暫時是沒有甚麼定義,不同的人對它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為了能夠討論,唯有用一個我所了解的意思來講。要講快餐文化,就要從快餐開始。快餐文化的代表自然就是快餐,而快餐的興起是美式快餐,最為香港人熟悉的自然是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名牌。這些快餐店的特色是食物標準化、科技化、程序化。同一品牌下的快餐店出售的食物都有相同的標準控制,好像薯條,每條的長度、?度、形狀都有一定標準,有客觀的、科學化的技術給予量度,用來炸的油有規定的溫度、時間等等,總之,每一個程序都有規定,都有先進科技的儀器量度和操作,盡量做到不經人手。而服務方面也是盡量要標準化、程序化,如有一套對客人說的話,個個員工都是說這些話,一式一樣,連表情也是接近的。這樣做的好處是快,食物有快速的供應,即買即付款即到手,因此能做到效率化。另外,由於是以先進科技促成,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所以快餐文化也代表了現代的社會文化。

  快餐文化也指社會上其他的生活領域的現象,只要工作或生活上出現這些標準化、科技化、程序化、效率化、現代化的特徵的活動,我們便會指為是快餐文化。例如有人以為飯盒、補習社、副刊文章、娛樂雜誌、超級市場、電腦、手機、MP3、上網、打機、聊天室、短訊、電郵、數碼相機、卡拉OK等都是快餐文化。當然,哪些是快餐文化的代表,沒有一定,這只是其中一些人所講的,只是相對的。相對於快餐文化,另一方其實是指傳統文化,例如唐詩宋詞、文學巨著、四書五經、經典名著、學術論文等,這些就不是快餐文化。其實這些內容都可以用以上的快餐文化形式出現,不一定是對著幹,問題是要了解這些內容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做到的,不能快,必定是慢的,因此而形成了兩個陣型。

  對待快餐文化基本上有三種態度:贊成、反對、中立。贊成派認為快餐文化快捷、簡明、易懂,把文化內容大眾化、普及化,平民也可以使用接觸,適合快節奏的現代人生活,直接了當,方便形形役役的維生一族,是有益有建設,不是洪水猛獸。贊成派認為傳統文化太沉重、太深奧、太曲折,不適合現代的快節奏生活,而且不應該把文化精英化、正統化,變成只有少數人可認識,打壓平民的生活方式,形成文化霸權。反對派認為快餐文化太膚淺、無味道、急功近利、只講包裝、無文化內涵、媚俗,是文化的自甘墮落,只顧謀利,是無靈魂無人性的文化,傳統文化才是有內涵、有文化、有人性的真正文化。中立派則認為快慢與否只是一種形式,快餐文化只是一種載體,快慢與否不代表文化內容有沒有意義,有意義的內容可以用快的方式承載,也可以用慢的方式承載,四書五經也可透過上網、電郵等方式傳送。好壞與否就看我們載入的甚麼內容,不關形式的事。但是,載體真的中性嗎?載體改變了,原來的內容還是原來的內容嗎?

  我以為所謂快餐文化,即標準化、科技化、效率化、程序化,其實都不是新鮮的事物,而是工業文明或者說是現代化的要求。當社會進入現代階段,便會有現代化的要求。文藝復興以後,一直追求的現代化社會,不就是這些嗎?中國五四運動引進的口號,就是科學和民主,這些不就是科學的特點嗎?所以,我以為快餐文化其實就是代表了現代化。中國文化遇到西方文化後,總是在要求現代化,而主要的內容就是科學化。科學在現實生活中便是科技的使用,標準化、程序化正是科技的特色,目的自然是可以大量生產,效率化當然就是要求之一。所以我以為快餐文化就是現代化的表現,而所謂現代化,以中西文化相遇來看,其實就是西化的表現。由此可以看出為甚麼維護傳統文化者要貶低快餐文化,這正是傳統與現代,中國和西方文化差異所產生衝突。所以,關於文化霸權問題,就是兩種不滿,即傳統文化對新興文化的不滿,和快餐文化支持者對被批評的不滿。但我認為在現實社會上,是西方文化的霸權,現代化是大趨勢,維護傳統文化者只是逆潮流的少數而已。相信這也是為甚麼那些維護傳統較為大動肝火批評快餐文化的原因。

  到底「快」是不是只是載體?或者說載體是不是中性呢?載體改變,內容會否就是原來的內容?我認為這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消化西方文化的問題。正是因為文化的內容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形式或快或慢有所不同。西方文化重視理性,因此發展出現代的科學文化,因此才會有現代化,有快餐文化。現代文化有它的優點,就是效率化、標準化,但卻因此而失去傳統文化的優點,所以才會出現衝突。中國傳統文化並不重視客觀的知識理性,但卻重視具體的感情。形式不同了,就是代表感情的失去。快,不是問題,問題是感情。快,使數量增加了,效率增加了,有客觀的標準,但卻失去了感情。傳統中國文化很重視感情,中國人對大自然有情,對人有情,對宇宙有情。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在現代化的轉變下,感情漸漸失去了。以前煮馬鈴薯的方法,不用機器,用人手逐個煮熟、去皮、切開,過程繁複而慢,煮出來的薯餅也是個個不同,人人不同,並不標準,沒有效率。但每個煮出來的薯餅也是有感情,因為是人用心由頭至尾的看著而製作出的製成品,是煮給家人吃的?菜,是滿有感情的。但快餐文化的薯條,全用機器,不經人手,快而有統一標準,但製作者只是負責按鈕而已,對那些一式一樣的薯條毫無感情可言。快餐,無論是飯盒或漢堡包,無疑是快,也可能很美味,但又怎及得上媽媽親手做給子女帶上學的愛心飯盒那麼有感情呢?就算不是家人,而是傳統的茶餐廳,為街坊製作的食物也較美式快餐有感情。凍檸茶可以少甜少冰,咖啡可以飛沙走奶,事事有商有量,有溝通。我就曾試過吃雞鍋要求餐廳去雞皮,他們也願意。街坊食肆,平日行過會打招呼,有空會閒談,長期顧客不用落單老闆也知道你要甚麼,這些都是有感情的表現。有感情,因為有溝通,不要求快,慢慢談才有溝通。美式快餐很快很有效率,但卻沒有這些感情。

  由食肆推出去,其他生活領域也是一樣。用電腦看書、看報刊短文,快,但又怎及一頁一頁地揭完一本文學巨著那麼有滿足感。用電郵、短訊寫信,快,但又怎及一字一句用筆親手寫的問候信。在傳統學校中和老師同學的感情,又怎會是補習社的師生關係冷漠可比?現代化自然有它的優點,但也有所失去。這就是為甚麼傳統學者要批評快餐文化無內涵、無人性的原因。

  如果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價值看得很重要,自然就會重視傳統文化的優點。歐洲人並不喜歡美式快餐,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很重視,寧願選擇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他們沒有一面倒的快餐文化。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已中斷了多年,或者說對傳統文化已失去信心,所以都對西方文化很仰慕,因此很喜歡西化。不經不覺,香港已成了一個全盤西化的城市,自然很崇尚快餐文化,儘管傳統文化大力批評,美式快餐文化依然充斥著都市每一角落。大陸的文化真空更甚,因此美式快餐一進入內地,迅速成為中國人追求的目標。難怪美式快餐價錢那麼貴,依然要節衣縮食吃它一頓。這全是追求西化的心態所致。

  一個文化傳統要消化另一個文化傳統,並不是短時間的事情,進行一次要數百年時間。相信這一次中國文化要消化西方文化的過程也是不輕易的,但要消化,其實是先要對自己文化的肯定,才能消化別的文化。若要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只要別人的文化,則無論自己的國勢有多強,其實使自己的文化滅亡而已。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