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hksh.site

《人文》二OO六年十一月第一五五期

【哲學專欄--哲學淺說】
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時間
韋漢傑

  胡塞爾(E. Husserl)從現象學的觀點看時間,認為常識或科學的時間已假設了外在世界(和空間)的存在,時間則是對物體運動的量度,例如太陽繞地球轉一周就是一年,這是科學的、客觀的時間。從現象學的意識的明證性的觀點,這統統要放進現象學的括號懸擱起來。真正的時間基礎唯有在現象學的內在時間意識(internal time-consciousness)中找到。[1]

  我們首先討論胡塞爾的「邊緣域」(horizon)的思想。[2]胡塞爾認為,當我們知覺某個對象時,我們的意識通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現時被意指的這個對象身上,對象因而具有明晰性,這是我們意識的核心(focus),但意指對象並不是孤立地被經驗到,而是作為處於關聯之中、處於環境之中的東西而被經驗到,我們對於這個對象從中顯現的背景(background)通常都沒有注意到,而它?是存在著,我們亦隱約含糊地意識到它,它構成我們的意識的邊緣(the fringe of consciousness),胡塞爾稱為「邊緣域」(horizon)。[3]

  胡塞爾認為,客觀的科學的時間應以現象學的內在時間為基礎。胡塞爾認為,時間本身不能直接地被知覺,我們所能知覺到的是在時間中發生和進行的事件,胡塞爾把它們稱為「時間對象」(temporal objects)。胡塞爾認為,對時間對象的現在的、當下的感知(perception)是以「原印象」(primal impression, Urimpression)這個源頭(source-point)開始的,這是一種原初的表象(originary presentation)。[4]但是原印象不會因時間的前進而立即消失,而會因意識的記憶(memory)作用而持留在意識中,胡塞爾稱這種記憶作用為「持留記憶」或「持留」(retention),他亦稱為「第一記憶」(primary remembrance)。[5]正如我們現在當下感知一個音調(tone),這個音調可能來自鋼琴,它發出聲調後立即停止,因此外來的刺激雖然立即消失,但音調在我們的意識中?沒有立即消失,而是逐漸慢慢在記憶中減弱。因此,我們對音調的當下感知過度或退隱為我們對音調的持留記憶,由此得到一個意識的普遍規律:每一個(原初的)表象(presentation)必然與一個連續系列(continuous series)的表象相關聯,每一個都複製前一個的意識內容,但在強度上有所減弱,而過去的瞬間(moment)都附屬(attached)新的瞬間。由於這種持留記憶的變更(retentional modification),我們能持續記憶同一個音調,後一個記憶複製前一個記憶(的意識內容),直至強度弱化到無法知覺為止。[6]我們亦由此有時間的流逝的觀念。胡塞爾認為,我們能知覺到整個時間對象(例如整首樂曲),這是因為當樂曲的頭數個音符已經演奏完畢,我們只能夠直接聽到現在的音符,但我們的持留記憶能夠攝持住剛奏過的音符,已演奏部分能夠在(現在的)意識中透過持留記憶保留下來,因此我們能夠感知整個持續的時間對象。[7]胡塞爾亦稱持留記憶為一種感知作用。[8]另外,胡塞爾亦暗示我們能感知延續的時間對象或對象之延續(duration),他說:「對時間對象的感知本身具有時間性(temporality),對延續(duration)的感知本身就預設了感知之延續(duration)」[9]。

  我們還要指出,胡塞爾以上的持留記憶和持留變更(retentional modification)的思想基本上繼承自布倫塔諾(Brentano),不過,胡塞爾稱為持留記憶,布倫塔諾則稱為「直接的記憶表象」(immediate presentations of memory)或「原初聯想」(primordial associations),布倫塔諾根據意識內容的弱化變更找到時間觀念的起源,胡塞爾亦走這條路子。[10]但胡塞爾不同意布倫塔諾把持留記憶歸結為原初聯想或想像(phantasy),如果把持留記憶歸結為想像,就會導出甚謊謬的結論,例如:過去並不真實,只是幻象;一個過去了的音調C不是音調C。[11]布倫塔諾把持留記憶歸結為想像,胡塞爾認為這是錯誤的,他認為持留記憶是第一記憶,是真實的感知。

  意識除了對過去的持留記憶,還有對將來的「向前展望」或「前展」(protention)。持留記憶只能說明(時間的)過去,但這不是時間的全?,我們還要說明時間的另一分支(branch):將來。正如想像(phantasy)能從已知的聲音而想像出沒有聽過的聲音,或者根據以往太陽從東方升起的經驗而預期明天太陽也將從東方升起,我們亦能根據過去而在前展中構成將來的表象。[12]胡塞爾似乎認為,持留和前展並無很大的分別,它們都是獨特(unique)和原初的(primordial),不過持留是關於過去,前展則是關於未來,它們的主要分別則在於它們的實現(fulfillment)的方法。持留的實現的方法在於真實地記憶過去,前展則在於在一個(未來的)感知中實現(fulfillment in a perception),「將會被感知」(about to be perceived)這個性質是屬於被期望的東西(the expected)的本質,胡塞爾甚至提到一個預知意識(prophetic consciousness)是可想像的。[13]

  胡塞爾的時間思想與他的邊緣域思想是相關的。我們現在對某物的感知就是我們意識的核心或焦點,但當下的感知並不是孤立地被經驗到,圍繞著意識的焦點是作為背景的意識的邊緣域(horizon or fringe),一方面由於對過去事物的感知而過度或退隱為持留記憶,這是對過去事物的記憶的意識,另一方面以持留記憶為基礎對將來的向前展望,這是對將來事物的發生的期望的意識。因此,我們的時間意識並不是單純地對當下現前事物的感知,它總會與持留記憶和向前展望一起出現,被它們圍繞與滲透(penetrated)。[14]籠統地說,時間意識就如一條河流,現在並不是孤立地出現,亦不只是?那生滅而已,而是過去(以持留的方式)流進現在,現在(以前展的方式)流進未來。用胡塞爾的術語,現在的感知就是持留的「彗星尾巴」(comet's tail of retention)所圍繞的核心,持留和前展作為現在的「時間邊緣域」(temporal horizon)構成了一個動態的、當下活的「時間場」(temporal field, Zeithof)。[15]這樣,原印象、持留記憶和向前展望就構成了一個(廣義的)感知的整體,例如對整首歌曲的感知。[16]胡塞爾認為,通過原印象、持留和前展就能直觀到純粹的意識之流的時間場,從而為現象學找到了時間的起源。

  最後,我們對胡塞爾的時間觀作一點評論。首先,胡塞爾對原印象、持留和前展的分析的重要貢獻在於,指出它們是認識事物的延續與運動的必要的主觀條件。[17]其次,胡塞爾的現象學的內在時間意識有一個問題:意識是否在時間中構成時間意識?關於這一問題,張慶熊認為,胡塞爾在1905年給「內在時間意識的現象學」的講座時主張,意識是在時間中構成時間意識,因胡塞爾說:「對時間對象的感知本身具有時間性(temporality),對延續(duration)的感知本身就預設了感知之延續(duration)」[18],說「感知之延續」已意味著感知已在時間中。不過,到他晚年提出超越主體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的唯心主義的立場時,胡塞爾則改變了他的看法,認為「構成時間的意識」(time-constituting consciousness)這超越主體本身不在時間中,她?建構了時間。[19]另外,胡塞爾認為持留記憶與向前展望沒有很大分別,它們的主要分別只在於實現的方法,因此,一個人既能真實地記憶過去,又能確切地期望未來。其實,過去是已決定的(determined),將來則是敞開的(open),例如,我們擲一粒正常的骰子(a fair dice),一共擲十二次,要求擲者持留並前展結果,擲完第六次,一般來說,擲者都能正確地記憶前六次的結果,但?很難正確地預測未來六次的結果,他預測成功的機率(probability)很低。關於這方面,胡塞爾似乎很少提及。

註釋:
[1] 胡塞爾關於時間的闡述可在以下作品中找到:(1)E. Husserl, The Phenomenology of Internal Time-Consciousness, ed. by M. Heidegger, tr. by J. Churchill,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6(此書以下簡稱Time-Consciousness);(2)E. Husserl,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First Book: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tr. by F. Kersten, The Hague: Nijhoff, 1983, §§81-83(此書以下簡稱Idea 1)。
[2] "Horizon" 亦可譯作「視域」或「境域」。
[3] Husserl, Idea 1, §§27, 83.
[4] Husserl, Time-Consciousness, pp.50, 60.
[5] Time-Consciousness, pp.50-51.
[6] Time-Consciousness, pp.30-31, 51-52;張慶熊〈胡塞爾論內在時間意識〉,《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一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頁27。張慶熊此文與其著作《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和胡塞爾現象學》第四章內容大致相同。
[7] Time-Consciousness, p.60.
[8] Time-Consciousness, p.64.
[9] Time-Consciousness, p.42;這裡,我們把 "duration" 譯為「延續」,它指對象所經歷的時段。
[10] 張慶熊〈胡塞爾論內在時間意識〉,頁30-31;Time-Consciousness, pp.29-33。
[11] 張慶熊,頁31;Time-Consciousness, pp.33-34。
[12] Time-Consciousness, p.33;張慶熊,頁28。
[13] Time-Consciousness, pp.79-81.
[14] Idea 1, §27.
[15] Time-Consciousness, p.52;Idea 1, §81;張慶熊,頁33-34。
[16] Time-Consciousness, pp.56, 60, 64;張熊慶,頁35。
[17] 張慶熊,頁40。
[18] 張慶熊,頁40;Time-Consciousness, p.42;張慶熊提到的胡塞爾在1905年作的講座其中一部分已收入Time-Consciousness這本書,這裡,筆者的翻譯與張慶熊的在意思上大致相同。
[19] 張慶熊,頁40-41。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