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hksh.site

《人文》二00七年十月第一六六期

人文論壇

嫦娥奔月會背離人文精神

方世豪

  中國首枚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為中國第一顆月球衛星。根據明報報道,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表示,運載「嫦娥一號」的火箭部分殘骸,墜落在貴州,剛好砸中村民吳錦書的房子和玉米田。而吳家已獲當局賠償兩萬元。原來這次發射很難掌握殘骸的準確落地點,因此,當局在這次發射前疏散了福泉、開陽、翁安3地約20萬居民。又有報道,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地四川西昌,「觀奔月」獲得的觀光收入至少人民幣四千萬元。星島日報報道,「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升空後,標誌世界「深空探測」時代啟動,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之後,全球第五個「探月俱樂部」成員。中國成功踏出探月第一步,引起國際對中國軍事威脅的擔憂。明報報道,中共十七大甫結束,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剛亮相,中國就定於當天傍晚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選擇這個日子,因為中國領導層相信,太空科技的發展,從鼓舞民心、確立中國科技大國的角度看,具有重要意義。這個探月工程也是中國科技界、工業界顯示力量的機會,反映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工業水平。

  根據這些報道,表示中國領導人很希望中國成為科技大國,在科技上要進入世界前五名。不單這樣,他們還希望由科技而使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工業大國、軍事大國。但這樣可能要犧牲一些貧窮的村民。成為科技大國、經濟大國、工業大國、軍事大國,其實從來不是傳統中國人的理想。科技、經濟、工業、軍事都西方文化的強項,西方文化的強項不代表就最有價值,不代表就要追逐這些文化表現。尤其是這些文化在人文世界中不是最有價值的。其實,科技大國、經濟大國等願望是近百年來,人類才是特別關注的。以前,不論中西文化,都和現代人不同。科技、經濟等問題從來都不及宗教、道德、藝術、個人生命安頓等問題來得重要。

  中國人嚮往的是和諧的人文世界,人文世界是全幅展開人文價值的,包括科技、經濟,但更重要的是有宗教、藝術、文學、道德、哲學等世界。而科技、經濟、工業、軍事,都只是最外層,最表面的人文價值。如果只以科技、經濟來看世界,是把人文世界看得太膚淺了。只著重科技、經濟,會因而犧牲了宗教、藝術、文學、道德等價值,因為如果你的目的是只科技、經濟,其他人文生活都要讓路,或只會變成科技、經濟的手段或工具。貴州被迫離開家園的20萬居民,就是為了達成嫦娥奔月的科技目的,成了被犧牲的工具。那些經濟賠償是不能彌補失去了的人文生活的價值。錢不是萬能的。又例如:香港政府思考西九龍的文化發展,一定要包括大量的地產項目,無他,也是以經濟為目的,文化為工具,最重要是看經濟價值。所以,現在由中國領導人到香港領導人的人文世界都是扭曲的,中國先哲的人文理想是完全被輕視,甚至賤視。

  現代人只看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唐君毅先生說這是人類文化生了病。人忘記了自己最關心的藝術之美、道德之善、宗教之神聖,以為自己只在自然世界、物質世界之中,更加以為自己是自然物,是物質,人同化於物。於是人迷失了,人毀滅了自己一手創造的人文世界。沒有了藝術、宗教、道德的科技、經濟、政治,最終會毀滅人類自己。人不只是自然物,不只是物質,人還有精神存在,人有向上的精神,人有文化生活。人不只有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人還有道德生活、宗教生活、藝術生活。科技、政治、經濟都是外部的,表面的,精神生活才是人文生活的常道。一切生活的改革,科技改革,經濟改革,政治改革,都應根據人的精神生活,根據道德、宗教精神的常道而建立。而且一切改革也應是以發展人的精神生活為目的。所以嫦娥奔月,經濟開放,工業、軍事的發展等,都應是以人民的精神生活更能發展為目的,即是提供一個和諧安樂的環境,使人的各種精神生活都能和諧地進行,人性發展才會向上。如果只追求物質生活,人的精神發展只會向下,使人同化於物質。

  西方科學的發展,發現人的身體和其他自然物一樣,人便從此成為動物之一。化學分析人體結構都是有機分子組成,人更成為物質之一。科學越普及,人便越走向唯物,背離人文。科技表現於征服自然,改變生產方式,人可以大量生產,增加人物質享受,所以要開發更多的資源,甚至開發到月球,為了爭取月球的豐富資源。找到資源,可以增加生產,賺錢,增加財富。整個著眼點都在物質,背離人文精神,成為物化人生。

  嫦娥奔月本是一個文學藝術的故事,很有美感,現在卻變成科技世界的工具。這不是人文世界的理想。科技只是人文之一,不可無限放大,蓋過其他人文精神,反而應用其他人文精神限制科技的發展,用宗教、道德、藝術建立的人生觀限制科學的物化的人生觀,如此,才有機會發展出整全的人文精神,使人類走回常道。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