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中國文化要義第六輯:儒學的缺陷 梁光耀 後世批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專制獨裁政治、泛道德主義所造成的禮教吃人,造就一班 愚忠愚孝的蠢人,多把賬算在孔子和孟子身上,最為激烈的莫如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 」運動,但這顯然是情緒的發洩多過理性的批判。例如,「君尊臣卑」的論調就不是先秦 儒家的產物,而是漢儒所提倡的;最為後世人所詬病的「三綱說」也是由董仲舒一手炮製。 漢武帝罷絀百家,獨尊儒學。雖然從此儒學取得正統的地位;但實質漢儒的思想已受 陰陽五行學說的污染,又混雜了法家的成份,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的奴性道德實是儒學的法家化,因為只有法家才會這樣無條件地肯定君主的 權力。 由此可見,漢儒的思想實是變了質的儒學。不過,我們也得考慮當時的時代背境和客 觀條件的限制。漢朝已經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君主集權的專制政治亦已確立,要像孟子 般講出「民為貴、君為輕」的說話又談何容易呢!孔孟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言論 自由,即使得罪了當權者,也可以逃到別國去。漢儒引入陰陽五行的學說,亦希望藉「天 人相應」的觀念去約制君權。可惜,這樣的約制能力是少得可憐。要使政治權力得到適當 的制衡,必須從「政治權力基礎的合理性」方面著手。先秦儒家既然看不到問題的所在, 自然不能對君主制度有所批評了。真正的儒學雖不曾主張獨裁政治,但最後竟淪為君主尊 制的統治工具,實是始料不及。 除了政治的問題外,儒學的重德精神又有嚴重輕視知識的傾向,儒家似乎認為人生唯 一有價值的事就是成就道德。宋朝陸九淵的名言「不識一字,仍可堂堂正正做一個大丈夫 」正是重德性輕知識的具體表現。未能肯定認知活動的獨立價值,自然不能開出西方求真 的科學精神。這就是為甚麼中國雖然在十八世紀前擁有全球最先進的科技,卻始終沒有科 學的原因。重德精神的文化局限由此可見。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