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讀思小記--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的論爭 思微 自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討論中國現代化問題以來,便出現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論爭。其中 在五、六十年代港台間的文化圈子中,以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陣營的人爭論最劇烈。雖然這 些爭論的問題已都是老問題,但是在中國今日還未現代化的時候,重新整理一下這些討論, 理出一個理路來,相信對探討未來的方向是有一定的價值。 簡單地說,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的爭論,主要圍繞下列兩問題: 1.中國要現代化,是否必須先揚棄傳統文化? 2.民主自由是否必須預設道德自由? 新儒家的看法: 1.一切文化的現代化是必須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因為文化不可由外搬進來,只可以 通過自身文化把外來文化加以吸收和接納。 2.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在道德理想的基礎上,因為政治自由必須預設道德自由,單是講政治 自由是一種無根的自由。 自由主義者的看法: 1.中國傳統文化既未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當中就是因為傳統文化有阻礙現代化的因素,所以 中國要現代化,就必須揚棄傳統文化。 2.民主政治所肯定的是「消極自由」,即「一個人不受他人之阻礙而行動的範圍」(1),而 不是道德自由,政治界與道德界必須劃分,兩界並不相同,若將道德價值視為一切價值的核 心,便成為泛道德主義,阻礙民主政治的發展。 評論: 1.對「傳統」有不同理解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徐復觀先生曾根據日本哲學家務臺理之劃分,把「傳統」區分為兩 個層次(2),即「低次元傳統」和「高次元傳統」。風俗習慣、具體事象、規條禮儀全屬於 低次元傳統,低次元傳統特點有三: 1.靜態的 2.缺乏理想性 3.沒有經過人的自覺反省 而高次元傳統則是指低次元傳統後面的原有精神,例如禮儀是低次元傳統,但禮的精神則是 高次元傳統。高次元傳統特點有三: 1.動態的 2.有理想性 3.經過人的自覺反省 即是說傳統是在不斷形成中,在不斷的繼承過去,又超越過去。 自由主義者所謂阻礙中國現代化的「傳統」是低次元傳統,因為他們所了解的是一個客 觀的存在對象,並無自覺性,是靜態的。如果是高次元傳統,則是動態的,有生命的,可以 成長、變化、超越的一股精神力量,這個高次元傳統不是一些歷史遺跡,不會過時,反而 是推動前進的動力。新儒家所理解的傳統便是這個高次元傳統。既然對「傳統」有不同的理 解,當然有不同的結論了。總括而言,二者對是否揚棄傳統文化的問題,並無大衝突,只是 指涉層次不同而已。 2.對道德與政治的關係有不同理解 自由主義者認為道德的實現必須以民主政治為外在條件,民主政治可為道德之實現創造 一可能的環境。故此政治自由是獨立於道德領域之外。而新儒家因過分突出道德價值而使政 治自由也失去其獨立意義。 新儒家認為政治也必須以道德為基礎,但問題是儒家是否抹殺了政治的獨立性呢?自由 主義者也認為政治自由與道德自由並不衝突,此其同也。如果新儒家證明道德自由並沒有抹 殺政治自由的獨立性,則兩者便無所謂衝突了。新儒家當然是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認為這是 人安立生命的第一重要任務,但新儒家承認了德治的政治格局有其缺陷,中國沒有建立出政 道的傳統。牟宗三先生強調中國有治道而無政道,有道統而無政統,便是承認了政治有其獨 立性。就這一點看,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也就沒有衝突了。 至於所謂「泛道德主義」的評價,則涉及道德原則所應用的領域。道德原則與政治當然 有關,自由主義者亦不得不承認(3),但其關係如何?道德的範圍有多大?如何算是「泛」 呢?這些則需要更多的討論。 <註 釋> 1.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1969), p.122. 2.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徐復觀文錄選粹》(台灣學生書局1980)<傳統與文化>p.110-111. 3.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自由的倫理基礎>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