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香港新聞發展進入低谷 岑朗天 終於出事了! 近日香港新聞界爆出驚天醜聞。《忽然一周》「報道」香港富商潘迪生憑信仰對抗癌魔 ,並曾在某教會作見證。事後潘迪生刊登追究聲明,指有關「報道」全屬虛構,《忽然一周 》編採人員弄虛作假,是新聞界之恥!《忽然一周》所屬機構「壹傳媒」也刊登道歉啟事, 再次搬出「我們錯了」的大字標題,表示他們犯了嚴重錯誤,謹向潘迪生和廣大讀者致歉。 虛構新聞是嚴重違反新聞工作者道德操守的事。近年香港興起效法英美小報大作「煲水 新聞」,但「煲水新聞」只是拿著部分資料放大,添油加醋,配上想當然的「材料」,始終 還是有所根據。虛構新聞則是全無根據,一句話:是存心欺騙! 大家都知道,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性質是要傳播信息,報道事實。有時消息未能確定,或 者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時,新聞工作者便要平衡觀點,鋪陳不同講法;如果 因為時間急切,而報道的事情又有急切的發表需要(社會性高,新聞價值高),那也不妨先行 報道,再在以後的跟進程序中尋求補述、交代和修正。故此,新聞工作者可以在未能充分證 實消息的情況下予以披露,但卻從來未有過,在明知消息為假時,卻仍予發表的權利! 發布假消息,存心撒謊,不單是新聞工作的大不韙,即使是在一般道德要求下,也是說 不過的。所以做出這樣的事,光道歉並不足夠。「壹傳媒」過往的表現說明,他們早已是以 「勇於認錯,永不改過」稱著。《蘋果日報》承諾九七年前永遠賣四元,但卻以免「執笠」 為由 ,背信加價。以往多宗報道失實(如將非禮案扭曲為強姦,少年殺人請友人搬屍則扭曲為殺 人後前往竹戰,再邀請友人觀屍),處理失當(如刊出被姦女童照片)的事例,皆鄭重道歉, 之後卻一犯再犯,毫無改進。《壹周刊》年前用處理圖片在「名嘴」鄭經翰臉上塗上瘀傷, 事後還巧言自辯,實在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本文不欲針對「壹傳媒」,但「壹傳媒」確是把「不正之風」引入傳媒的始作俑者。事 件發生後「東方報業」對競爭對手窮追猛打,其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他們的「煲水」、捏 造技倆和程度,跟對方不遑多讓,幾已眾所周知。他們越是借事件揭別人瘡疤,只不過協助 讀者以同樣的標準檢視他們的文章。 《星島日報》副刊作者約拿丹寫道: 「這幾年香港的傳播媒介越來越趨商業化,而商人進軍文化界的例子亦屢見不鮮。商人 進軍文化界雖然令這些行業的發展更有規模,但同時亦將商業社會的辦事方式帶到這些文化 事業當中,凡事以利益為先。這和多年前香港報紙主要由文化人掌舵的情況大為不同,因而 辦事的方式也不同了。而近年的傳播媒介瀰漫著一片為搶新聞不擇手段以及誣造新聞的歪風 ,也未嘗不是由於公司政策所致。 「另一方面,現今新一代的新聞工作者所接受的殖民地教育也不強調道德教育,以至 對於是非曲直的概念也沒有上一代清晰。」(七月九日「地球網」版) 發生這麼一宗大醜聞,絕不是個別記者和編輯一時失職導致,這是一個大氣候的問題。 事實上,捏造新聞的歪風已有了好一段時期,出事曝光只是遲早的事。早前《凸周》社長梁 天偉遭人暴力襲擊,傳媒中人立即齊聲譴責損害新聞自由,舉行抗暴集會,固然行動正確, 但他們沒有趁機反思過往數年梁天偉曾經領導的《壹周刊》及後上效尤的《東周刊》,如何 濫用新聞自由,侵損市民私隱;如何為求煽情「出位」,不擇手段,均反映出集體缺乏自覺 和反省能力。《忽然一周》醜聞傳出後,周刊記者和總編輯不是自行辭職,而是被解僱,更 顯示出新聞工作者的自律(不是新聞自律,而是道德自律)和風骨,已蕩然無存。如果今後大 氣候不改變,類似的醜聞還是陸續有來的。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