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後九七無題之鄉 無題(二)/技術性設定 岑朗天 他們說。這是一個「後技術」世代。這個「後」字成立與否得視乎你怎樣看 技術,如果你將technology視為一種附屬性、衍生性、功能性的東西,你的思想 當然還遠在天邊,近在目前的設定,你不妨繼續忽視。但起碼有一件事你可以提 問。關於本文為甚麼叫做無題,又在後面加上一個題目:「技術性設定」? 「技術性設定」不是本文的題目,而是關於我把「無題(二)」作為本文題目 的一個判斷。寫下「無題」,也就有題,無題不是描述一篇文章沒有題目,不在 提供資訊,而是一種命名起題的方法,是一種文字生產的技術使用。 在「後技術」世代降臨之前,我們是這樣了解以上技術的:我先有了寫本文 的意念,甚至組織了大綱,作了某些預寫,掌握了知識,具備了洞見,然後我依 循選定的方式把以上內容「表達」出來。表達的優秀與否,準確與否,有品味與 否,可供欣賞,可供批評的程度,得視乎我所使用的技術,例如我使用中文修辭 的能力,我或打字員對中文輸入法的掌握,編輯對排版軟件的熟練,整個印刷、發行 流程的操作程序……。這個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說是整個文化工業的一部份, 即使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一部份。技術是實現計劃的必要條件,沒有相應的技術, 偉大的理念只有退藏於密,或者以亭台樓閣式的空想,保留未被遺忘前的存在權 利。 基於此,技術雖然無法跟社會階級及相關生產關係完全脫離,但就其本身來 說,它卻可被設想成「中性」的。它附屬在甚麼行動主體,甚麼生產模式之上, 它便為這個主體、這個機制服務,在這個體系中扮演外在賦予它的功能。新馬克 思主義孜孜不倦討論當今社會的技術轉換,在操作介面上衡定政治,經濟、文化 各方互動的情狀。但對於「技術」本身,並沒有作出哲學式的拆解(分析、批判、 建構然後解構)。這種工作,到了後設地討論「技術」的「後現代」,才十倍速 地進行。 最近看了一本書,正是討論technology-modernity和postmodernity。內容提 及後現代是technologically pessimistism(技術上的悲觀主義者),因為一方面,後 現代不認同現代主義的樂觀理性主義,不再相信科學技術改善人類生活,促進世 界和平、幸福,不再相信歷史必然論、進步論這些「大話」(未必是謊話),故此 相對是悲觀的。另一方面,「後現代」在懷疑一切,拆解一切後往往要與虛無主 義共舞,造成一股無所云,也不用有所云的悲觀氛圍。 現代主義擁抱技術,相信技術為所用,人是操控者,是技術的主人。但「後 現代」論者卻老早看出技術反過來宰制人、奴役人、禁制人的一面。問題不是甚 麼人工智能失控,技術促進「人的異化」。因為當我們這樣表達時,並沒有跳出 現代主義的主體思維框框(人被主體宰制或客體反過來成為主體都是主客對立的 想法),一個更根本的倒置是:技術不再附屬於任何主體,它不是功能,更不是 新主體。它是瀰漫在我們社會,我們論述「起著關鍵作用」(不!請勿用「作用」 這兩字。宜更正為「呈現/扭曲權力線」)的東西。如果硬要用類比:用主客對立 思維思考技術便宛如在機械物理學中看「力」(force),改用場論(field, theory of), 「技術」便有了新的形相。在這個「形相」下,技術的「中性」、「非政治化」、 「非經濟化」便被一一戮破。(未完待續)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