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西方哲學史話第六講 梁光耀 在亞里士多德之後,有兩個哲學流派開始盛行起來;一個是伊壁鳩魯 學派,另一個是斯多亞學派。對於人應當怎樣生活這個問題,這兩 個學派的影響力似乎比亞里士多德還要大。 也許當時的政局(雅典衰亡,甚至淪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小部分)令 得大家對政治沒有什麼期望,亞里士多德那套理想公民的思想自然 也不受歡迎;哲學家開始反求於己,探討如何在亂世之中安身立命 。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亞學派就在這背境下發展出來,伊壁鳩魯學派 延續了至少六個世紀,斯多亞學派也差不多有五個世紀的歷史。 伊壁鳩魯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樂,避開痛苦,因為人事實上就 是這樣[1]。慾望的滿足能帶來快樂,那伊壁鳩魯是否一個縱慾主義者呢?伊壁 鳩魯認為慾望有很多種,有些是自然並且必須的,例如食慾;有些 是自然但不是必須的,例如性慾;有些則是非自然的又不是必須的 ,是我們從社會中學習得來,例如權力和地位。可是,如果慾望得 不到滿足,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痛苦,所以,伊壁鳩魯認為我們應該 控制慾望,保持在自然和必須這個水平,追求心靈的平靜,那才是 真正持久的快樂。 可是,人生在世,總有些痛苦是我們避不開的,例如疾病所帶來的 痛苦。伊壁鳩魯也承認這個事實;不過,他認為亦有很多我們常見 的痛苦是可以消除的,比如對於死亡和神靈的恐懼。在這裡,伊壁 鳩魯引用原子論去消解大家對於死亡和神靈的恐懼,他認為萬物都 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構成,除原子外,只有虛空。既然人的身體 是由一大堆原子組合而成,人死只不過是這堆原子的解散。人死之 後就不再存在,既無天堂,也沒有地獄,又何來恐懼呢?所謂的神 靈也不過是由原子組合而成,只是組合得比人更鞏固,不易解散而 已;也同樣不足為懼。 總括而言,伊壁鳩魯主張追求快樂作為人生的目,但他所指的快樂 其實是心靈的寧靜,一種不受騷擾的狀態;換言之,伊壁鳩魯認 為人生應該追求過一種高度精神生活,而個人的德性(例如節 制、思慮、正義等)和友誼都有助於我們去維持這種精神生活。如果 撇開伊壁鳩魯的宇宙論不談,他們倡導的人生目的跟亞里士多德所 講的其實分別不大。 跟伊壁鳩魯學派一樣,斯多亞學派的精要亦在於倫理實踐,其宇宙 論不過是為其倫理主張提供理論上的基礎。斯多亞學派的宇宙論比 較複雜,簡單來說,此學派認為宇宙所發生的一切事件,背後都是 由一些不可變的法則所支配,人是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唯一可做的 就是改變自己對世界的態度,接受一切都是命定的這個事實[2] ,所以,斯多亞學派認為人生在世應該「順其自然」,只有這樣, 我們才不會被外物所牽引,因外物而憂慮,追求一種心靈平靜的精 神生活。整個斯多亞學派經歷了好幾個世紀,而同時期也各有不同 的主張,比如有些會否定個人情感慾望的價值,更甚者會變成禁慾 主義。 除了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之外,亞里士多德之後懷疑論也十分盛 行。懷疑論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派別,有極端的,也有較溫和的。 簡單來說,懷疑論認 為沒有所謂真理存在,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所認同的真理只是一 檯獨斷論;比如說伊壁鳩魯學說是建基於人的感覺(快樂和痛苦) ,而懷疑論者就試圖指出人的感覺並不可靠,所以,由此建立的學 說亦不可靠。有些人認為懷疑論的盛行正表示思想的痿縮,這其實 是一種誤解(當然,我們要視乎是那一種懷疑論而言),相反,懷 疑論者的批評常能把哲學家從獨斷論中拯救出來,休謨對康德的影 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註釋 [1]即使所有人都是追求快樂,避開痛苦,但由事實上如此不能推論 出人應該 如此。實然與應然這個區分到十八世紀才漸漸受人注意。 [2]斯多亞學派既認為一切都是命定,即人沒有自由意志可言;但另一 方面卻說人能改變自己對世界的態度,又暗中肯定了人有自由意志 。這是斯多亞學派理論上不一致的地方。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