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後九七無題之鄉 岑朗天 浪人之「遊」 浪人,在日本話,是封建時代不在領主土地內工作生活的人。他們有的曾是 武士或其後代,但更多是失去了土地的佃農。「浪人」這兩個字,見證了流落異 鄉,無處為家的悲慘──一點也不浪漫。 流浪漢,一直是乞丐的別稱,而只有乞丐的形象,最能鮮明表現流浪者的真 容。四無牽掛,四無依傍,無比的自由換來無比的孤獨。他/她不求甚麼,別人 也不會給予他/她甚麼。他/她可以不跟其他人發生關係,他/她遺世,也為世所遺。 有一首古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淚下。」 超古絕今,是斬斷了時間時鎖鏈,進入超越自然因果性的境界。從文學藝術的路 數入,是詩人墨客,是文人獨得的「自由」體會。自由,沒有甚麼力量可以干涉 你,但這是十分難受的,人間的情愛,到此也到了盡頭,「淚下」是真感受,是 不得不如此的。「黃泉路上,獨來獨往」,也是這種滋味,不少哲學家視死亡為 終極自由的體現,並非無因。在這裡,自由的弔詭涉進來,沒有人可以再強迫你, 以後是你自己決定自己的事。由是,一些不得不如此的東西就在這時「流」出來, 從你自己那裡自然出了來。自由,然後由自,這樣由自己出來的東西,就是「本 真」。表現此「本真」,浪人不從騷人墨客的路入,他/她不從藝術文學的路數 入,他/她只有他/她自己的路數。這路數我名之為「浪人」之「遊」。 是的,「浪人」是透過流浪/浪蕩去展示一己之「本真」。「本真」之為「本 真」,是旁人無法介入,也不容置一詞的,所以,無論他/她從那裡開始,開始 時抱著甚麼心態/心情,到完全套入這個「遊」之模式時,難免便自成一國,唯 本真而已。旁人看來,這便是自閉,拒絕溝通,以至精神/神經出了問題。有些 「浪人」的「本真」豐富,神采飛揚,自然就流露出逸氣,甚至有俠客之風,但 有些「浪人」的氣濁,斬斷了外界的聯繫,反而更無掩遁。不少「浪人」昏昏沉 沉,靠無意識/潛意識帶動行事,但無論如何,他/她都好「遊」──彷彿通過不 斷的游蕩,才能安頓不安的生命。 德國電影《德州、巴黎》中,男主角獨自在德州沙漠流浪經年,後來為了兒 子,他重新尋找早已離家的妻子。這次尋找是短暫的,因為在交托兒子後,他又 重新踏上浪遊之途。而夫婦在裝有單面鏡的房間會面,起初她不認得是他,以為 他只是找她sex talk的某名僱客。兩人的溝通從他講述他倆的故事開始,她由不 曉得到覺察,直至他自言自語地鋪陳了感受。 《德州、巴黎》完全捕捉到浪人的心境和形態。浪人暫時停下來,也只能以 囈語跟愛人溝通。在他自述中,他本來很愛妻子,但太著緊帶來彼此傷害,終至 暴力收場。故事裡,決定性的一刻是,妻兒在他面前尖叫,但他渾無所覺,甚麼 也不想作,只想沉沉睡去。待他一覺醒來,屋子起火了,妻兒不知所蹤,他便跑 了出去,一直跑,由日出跑至日落,累了倒下來便睡,睡醒了又跑,如是者── 開展了他的浪人之旅。 身體的傷害,是否骯髒……凡此種種,浪人都不會介意。浪人之「遊」,是 抱著一股無以名之的自成/自我/自閉狀態的浪蕩。「本真」也被這種狀態包圍著, 不!也許正是這種狀態本身。他對太多事無所覺,無所感,只因他/她對內在於 這種狀態的東西太敏感了。昏沉是敏感的反動,是敏感到盡頭的轉化。「浪人」 不能再工作,他/她不能專注在任何工作上,即使是文學藝術創作。如果他/她氣 質本清,好曲子、漂亮圖畫或可一揮而就,但我們隨即會失去這天才。世界上「天 才」太少,而「浪人」也大多不可愛。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