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新道德」培育無情的新人類 讀《性教育再思------教育工作者參考手冊》之反思 譚寶珍 (一)傳統婚姻觀是「愛、婚姻、性」三位一體還是三分割? 是進步還是倒退! 什麼是必須教給青年的,是性還是愛? 什麼是他們最需要的,是性還是愛? 前言 香港教育署自1986年發出「中學性教育指引」,建議學校在初中 至高中階段最少要向學生分別提供20、20-23小時的性教育課程。個 人並不反對在學校推行性教育,但卻反對特地說明給老師及家長的《 性教育再思------教育工作者參考手卌》(以下簡稱《手冊》)的「 偏見」論。很明顯,性開放、性知識對人的幸福追求、社會的正常發 展並無必然的進益(至於若處理不當,是否會腐蝕青年人的德性尚未 論及),而性教育將令青少年對性更開放,這將是無可避免的;因此 ,在推行性教育的同時,對青少年在良好態度上的培養更形重要。可 是,這事實卻因對「個人自由」及「個性解放」的狂熱追求而被輕忽 ;自由與道德似無法相融,傳統的價值觀念甚至被視為「真誠、平等 和自發自主的生活路障」。本來,在思想言論自由的社會,各人都可 保有與別不同的想法,對一些個人認為不能接受的意見,也要考量一 下,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使思想更豐富、更包容,並不需要做 文章來討論。不過,若是影響深遠的高論,而且又是對公眾有影響力 的人的言論,就有必要提出來討論。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豎敵或作驚 人之語,只是希望能讓傳統珍貴的洞見不至為時髦文化所遮蔽。 偏見與正見 成功的「性教育」須為青年人指出明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養成 良好的行為和態度,才配稱得上「教育」一詞。若純性知識的傳授, 稱為「性學」會更恰當,而且讓某些專業人士來任教更勝任。可是, 什麼價值觀才適合用來指導青年呢?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且 ,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這問題的解決更是迫切。因為在中國傳 統社會,自古就有一套被肯定的、明確的價值觀,例如對婚姻的看法 便是。以現今的語言說,傳統的婚姻觀是「愛、婚姻、性三位一體」 。這套觀念源遠流長,深入人心,流傳至今,被稱為傳統的婚姻觀。 如今,由於現代化的影響,這套傳統的婚姻觀或許也要現代化了。傳 統的婚姻觀是怎樣的呢,現代人已感糢糊了,而且被認為是偏見,現 引述如下: 偏見六:青少年的「性、愛、婚姻三分割」觀念與傳統道德價值 觀念分歧[1] 「偏見六」是吳敏倫博士在《手冊》中指出的第六個偏見。這偏 見是根據《青協通訊》(第38期)的兩位作者王易鳴及彭健夫的意見 而提出的。現綜述二者的意見如下: 在最近完成的研究報告中,我們發現青少年......對「愛情」、 「婚姻」和「性行為」三者之間的觀念上,亦明顯與傳統的道德價值 觀念有所分歧,因而形成一些好像「有性可以沒有愛」、「有愛不一 定有婚姻」或「有性可以沒有有婚姻」等觀念。 傳統道德觀念的先有「愛」、再有「婚姻」,後有「性」的三部 曲已難在青少年中獲得普遍認同。 吳博士認為以上所說只屬偏見。他首先指出,「性、愛、婚姻三 分割」這觀念與傳統觀念分歧是完全不確的,因為傳統的婚姻觀本來 就是「三分割」,現摘述其理由如下: (1)漢族文化在本世紀前的數千年傳統,行的都是「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式的包辦婚姻......有誰理會他們是否「先有愛」? (2)舊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娼妓合法化,女人可為「名妓」,男人可 公開嫖妓,又何來規定一定要在婚姻之內才可有性? 他並作出指責如下: 「漢族的傳統性愛觀念是這樣典型的性、愛、婚姻三分割,但上 面兩個身為高級知識份子,竟可如此顛倒黑白,究竟是真的無知到這 個程度,還是想欺騙天下?」 本人不是要為二位知識份子鳴冤,但「性、愛、婚姻三位一體」 的確是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即使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或有所偏差, 但仍不失其作為主流的地位,時至今日仍被重視,可見此婚姻觀自有 其內在真實價值。《易經》是一部歷史悠久的典籍,深具中國傳統文 化意識,當中對婚姻之事亦有明確的主張,茲引經中第31掛如下: 咸(卦三十一) 咸:亨。利貞,取女吉。 文王繫辭以為:人情兩相感應,則情往神來,彼此交通,沒有阻塞隔 閡,自然就亨。但相互感應先起於情,情容易流於邪,故必以正維之 。去情欲之妄,循禮儀之矩,真誠篤實,如男女相愛,結為夫婦。 要旨:感以交感為義,然有心為感,便非無我之道,故感去心字而為 咸。感以無心,才是自然流露,才能兩情契合。男女相感,必出於真 摯而不為情役。[2] 文中很明顯地指出:以真心誠意待人,然後才能兩情契合、相愛 ,以至結婚。這是傳統思想對男女姻婚的明確主張。這種態度不論在 西方或東方都有,而且公認為正常的男女關係的發展。當發覺青年人 的態度偏離正常儀軌而發出警告,是正常的反應,而吳博士竟斥說: 「他們所說的話毫無根據兼違反事實,已是最大的誤導和最不良的性 教育。」這是令人不敢苟同的。把善意的忠告說成是「誤導和不良」 更是難以使人信服。敢問誤導何處?不良在什麼地方?誰的話才是最 大的誤導和最不良的性教育? (二)從「性」談自由、道德與倫理 綜論前文 上文已討論過傳統婚觀是「性、愛、婚姻」三位一體還是三分割 的問題。而個人以為,吳敏倫博士認為傳統的婚姻觀是「三分割」的 主張是需要再商榷的。根據他的主張,二位《青協通訊》講者的意見 便被視為偏見,成為《手冊》中的偏見六(青少年的「性、愛、婚姻 三分割」觀念與傳統道德價值觀念分歧)。 此外,對於吳博士提出的理由,也未見充份,因為他把傳統婚姻 觀判作是「三分割」的理據放在一些風俗習慣上。要明白,「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究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觀念,它只是社會 中的一些風俗。風俗是有時間性的,且多是應時代需要、經濟環境而 生,它是常變的,以此作為標準是沒有真實義意的。況且,古代男女 結婚年齡很早,在十七、八歲或更早便結婚,這在種情形下,他們是 極需要父母和媒人的幫助。因為一般而言,長者的閱歷深,判斷力也 比青少年準確。這樣說,不是讚成復古,只是作多方面考慮而已,不 合時宜或情理的便應修改。說到男人嫖妓更不可作為文化傳統。何以 吳博士對傳統文化,竟吸取其糟粕而棄其精華,並以此作為評別人意 見的根據? 自由與道德 色情與性開放好像能互相消長。由於性開放,以往被劃分為色情 的,現在只被視為較開放而已。因此,越接受性開放,被劃分為色情 的事行便越少;被劃分為色情的事行越少,人在性方面的行事就越少 道德上的束縛,人便越自由。色情有道德上的罪咎感,但性開放則有 時髦的優越感。事雖同一,但價值判斷上卻距隔千里。可惜的是,社 會問題並沒有因道德上的罪咎感減少而減少,反而是與日俱增。於此 ,我們可提出以下問題:價值判斷對人的行為有沒有影響?自由與道 德之界線是否只是主觀的劃分,並無實際意義?青少年不認同「性、 愛、婚姻三位一體」是否只是選擇上「自由」的問題,與實際生活無 關?且看吳博士認為青年人不認同「性、愛、婚姻三位一體」這觀念 的看法,他說: 「姑且不理「性、愛、婚姻三位一體」是不是傳統觀念,上面那 兩個講者重複強調根據報告,此觀念在現代青少年中已難獲普遍認同 ,又有沒有不妥?」 如果我們不反對有愛的婚姻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亦是幸福之 所在;那麼,當面對青少年普遍不能認同「性、愛、婚姻三位一體」 的報告,難道不足以喚起人們的警覺嗎?他們之不認同正表示他們對 成人所展示的世界失望,因此對自己的未來也不抱希望,缺乏愛與希 望的世界是何等悲涼?上述兩位《青協通訊》講者提出有關報告並不 必表示要青年人負責、「食死貓」。如果成人稍為有點愛心,就應警 覺到,原來成人所傳給下一代的婚姻觀是如此冰冷無情,這正是成人 ,更是教育工作者應加以反省的事。 不要以為上述所說只是個人之事,因為眾多個人之事的總和就成 為社會之事。婚姻是家庭倫理的起始及基礎,社會倫理也是在這基始 上建立;若這基始不建全,則在其上的任何組織結構也不能穩固,「 倫理是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與行為的秩序規範,倫理被破壞,群 體生命必然失去自主與自律而遭到崩潰渙散的命運,社會結構也隨之 瓦解」。因此,婚姻不只屬個人之事,婚姻是有其理想性及目的性, 此理想性及目的性亦影響個人存在與社會存在的共同意義。要成為一 個高品質的社會必先有健康的倫理規範,當倫理規範失序,社會也無 法有效地運作,倫理與社會的維持有密切的關係。倫理是人類社會中 人與人關係與行為的秩序規範,此規範不能以立法手段去維持,即如 政府 不能立法要你與某人發生關係或愛某人,是故倫理的維繫是要出自內 心的自由意志,那是自動自覺的,其中透出人的理性和道德情操。很 明顯,「三分割」的婚姻觀表示人的責任承擔感、理性的道德自覺心 在隱退,對家庭倫理的維繫起著莫大的破壞作用,使倫理失序、混亂 ,是社會結構瓦解、衰敗的前奏,這是不容忽視的。可惜這個中利害 並未引起吳博士的關注,而他所提出的理由更令人難以贊同,他說: 「一直以來,即使在現代,有多少成年人有婚前性行為?有多少 是為錢,為色相、地位而結婚?有多少婚外情、嫖妓,沒有愛而仍然 勉強維持婚姻等等的行為存在?而這些都全部不是『三位一體』的行 為。如果社會上人人一直都以行動說明不支持『三位一體觀』,那麼 ,青少年不認同它是天公地道,又有甚麼出奇?有甚麼值得強調的? 為甚麼偏把青少年說成是始作俑者,要為這個大數人都不認同的東西 負責?」 吳博士把個別人的行為一下子便說成是「社會上人人」是否太輕 率呢?而且,姑不論是否所有成年人都如吳博士所說的情況,但我們 又怎能把成年人的不是作為青年人的標準呢?為什麼不勸說青年「前 車可鑑,萬勿重蹈覆轍」?不禁問:推行性教育的目標和理想是什麼 呢? 結語 「性、愛、婚姻」應該是「三位一體」還是「三分割」的爭辯好 像純是價值取向的哲學性問題,無關於實際;但若關心社會問題,我 們不難察覺到,婚姻觀對社會的安定,與及人類的幸福都起著巨大的 影響力。因此,雖然對婚姻的不同看法是價值取向上的爭辯,但其對 社會的影響則不是思想性的哲學爭辯,而是社會問題。哲學爭辯好像 沒有一定的答案,各說各的理由,自成壁壘。若處之泰然,則視之為 一場智性的遊戲,反正思想自由。不過,思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當一些想法被認定後,便會漸漸形成一思想潮流,變成引發行動的巨 大動力,它可推動社會前進,也可使社會倒退。這就是說,在不利的 情況下,它非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可能會給社會帶來麻煩。因此 ,哲學思想問題隱含社會問題,社會問題也隱含哲學思想問題,文化 方向問題。古聖人主張去慾,這種主張好像是要抹殺個體性來遷就集 體。但若作更深入的探究,便會明白:只有這樣才能使真情得以發展 ,不受慾念阻隔,真正認識自己與及對方的真性,這樣的愛才是真誠 的,在相愛的情況下結婚,才行好合之禮,這有何不妥?或可說這只 能是一理想,但絕不是偏見。當然,要實現理想必須先要下一番修己 的工夫。試問一個充滿怨恨、妒忌、慾念等不良情緒的心靈,如何能 愛人?如何能被愛?傳統婚姻觀看似保守,但這卻是做人之道,亦是 幸福之路;而且,就是因為人能夠這樣做才有人禽之別。難道由於部 份成人不去實現理想,就不應鼓勵青年人去實現嗎? (三)性教育之時代需要及其成敗要素 譚寶珍 綜論 本文(一)、(二)、(三)的中心論題是圍繞吳敏倫博士對性教育的一 些觀點而發。性教育會令青少年對性更開放,這將是無可避免的;在 推行性教育的同時,教育青少年在性方面應採取的態度亦是無法逃避 的。可是,怎樣的態度才是青少年對性應採取的態度呢?這是當前要 爭論的問題。這爭論是根據給老師及家長參考的《手冊》而引發的。 主要中心論點是針對青少年把「性、愛、婚姻」作割裂的「三分割」 處理應否加以重視的問題。據《青協通訊》的研究報告說,他們發現 青少年普遍認同「有性無愛」、「有愛無婚姻」或「有性無婚姻」等 觀念。面對此問題,教育界應如何處理?或根本不把它看成問題而以 等閒視之呢? 德育與性教育 由教署於1990年所作的問卷調查顯示,有2/3的學校表示校內已 有組織負責推行性教育。除教育署輔導視學處舉辦有關研討會讓教師 參加外,四間教育學院亦已將性教育納入準教師的訓練課程內。 據以上的資料顯示,「性」這一課題將滲入到全港青少年的意識 中。不能否認,性教育是一個牽涉廣泛,且極敏感的課題。它涉及性 、性愛、男女交往和最基本的自我問題。這些問題又牽涉到人的正確 行為和態度、人際關係、道德倫理,甚至整個社會未來能否健康發展 的問題。因此,這課程的內容、目的、基本指導理念是應該受社會關 注的。林孟平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主任)指出:忽略 價值觀念的看法是「性教育」會造成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她說: 在西方社會裡,性教育往往不能避免地造成反效果。有研究指出 ,一些地方因推行性教育而強化了青少年濫交的情況。這種情形的出 現是因為那些性教育是片面、或只是著重知識的傳授。在性教育的過 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教師的質素、態度和價值 觀的看法。 「性教育」是否有時代需要呢?其中價值觀、性知識與社會的關 係又如何呢?以下是近日報章的一些報道: (1)據一項婚外情熱線輔導計劃資料顯示,本地婚外情情況比在內 地「包二奶」更為嚴重。而婚外情涉及的關係已不僅止於三角關係, 而甚至是「四、五、六角」。 (2)愛滋病趨增:據衛生署公布今年七月至九月,共有52人感染愛 滋病。專家估計,本港實際感染愛滋病人數達1500-2000人。 (3)兒童受性侵犯個案上升:直至今年九月底,社署保護兒童資料 檔案共處理了229宗性侵犯個案,數目比94年上升兩倍;兒童身體受 虐待的個案有407宗。 類似有關的報道經常看到,或許是這緣故,人們對問題的警覺性 減少,或感到無能為力。不過,幸好還有一志願團體關注到事態的嚴 重性,做了一個有關本港青少年角色、態度、行為研究報告,並得出 以下的調查結果: 青少年開始拍拖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在有拍拖經驗的43.2%的 受訪者中,佔了四成的少年人是在14歲之前開始拍拖的。在拍拖行為 中...... 發生性行為亦有兩成多。若將之與1986年家計會所進行調 查之資料比較,便發現到青少年對性方面顯著地比以前開放......然 而在性價值、態度方面卻顯得較保守或是模糊......在價值觀念上出 現了一個空檔。 從以上的資料看,教署推行性教育實在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是知 識上的需要,例如教育青少年「安全性行為」可減少性病的傳染及懷 孕的機會,從而減少許多由此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但是,很明顯, 這不是根本的解決。根本的解決是填補他們在價值觀念上的空檔,教 育他們自律、認識遵守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性。 可是,性教育的推行並未得到教師的熱烈支持。據問卷調查所得 ,老師感到尷尬和不願參與的為數不少。對此,《手冊》在<序>中 提出以下的問題: 「到底他們對講授甚麼感到不自然或尷尬呢?是不能清晰坦然地 講出『陰道』、『陽具』、『陽具插入陰道』、『摩擦』、『射精』 等字眼,而只能抽象地呼籲學生『不要做錯事』嗎?還是對性交前的 性興奮狀態和表現不能具體描繪?」 我們可大膽假設,若然述說以上之事會令學生有所得著,有良好 的後果,即使更具體地描述性行為,老師也不但不感尷尬,還會感到 義不容辭。他們感到不自然可以是由於他們想到:有關「性」所引起 的問題不是完全出於性無知、性知識不足,而是在價值觀念上出問題 ,若只談性,後果可能更壞。這就是說,在對單純性知識是否能幫助 青少年心智成長也存疑的情況下講授性知識,說起話來才會感到不自 然。可惜《手冊》並不作此想,並把問題歸咎於「社會文化」、「觀 念禁忌」。如此一來,要推行性教育,就先要破除對傳統觀念的信仰 ,要有新的道德觀。其實,傳統道德觀念把道德放在首位並不是不重 視「性」,而只是本末、輕重、次序之分。若因此而否定傳統道德是 十分不智的。我們不難看到,社會上種種問題的發生在很大的情況下 是源於家庭問題,而家庭問題的發生,多又是由於一般人對婚姻的態 度輕率、家庭倫理觀念薄弱,缺乏道德、責任感所致。古聖人有見及 此,才反覆教誨人不可放縱情慾,個中原因不單只是個人的自由問題 ,而且是就人能否成為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而說。我們能說一個終日只 受情緒、慾望困擾的人,或不負任何責任的人是自由嗎?而更重要 的是,「性」不單是個人一時一刻的事,其中有些未能預測的因果關 係是不能逃避的。古聖人也不是不講道理,隨便亂說的人,謹以《易 》第54卦說明如下: 歸妹:征凶,無攸利。 解:卦象以少女從長男,沒行結婚大禮已情深意篤,未結婚而歸于男 ,稱歸妹。文王繫辭說,未經結婚就到一塊,這很不正經......長此 以往,則潰禮教之防,起淫奢之漸,敗名喪檢,所以為之凶險。亂紀 法于其始,必不能成內助于其終,家道無成,是無利可言的。 卦文把少女「未婚而歸于男」斷為征凶,無攸利,很明顯是主張 男女交合要受婚姻之禮的約束,若不然就凶多吉少,這不單是合不合 禮的問題,而且是關係到個人與及他人的未來禍福問題。其所提出的 理由是:「歸妹以不正于情,為利於禮,哪有私情違理而為理法所容 的,此所以凶也。」這是有其道理的。[3] 結語 有些問題是不能單靠知識便能解決,例如有關「性、愛、婚姻」 等便是,它涉及價值觀念,更涉及社會問題。我們可以說,保留傳統 道德觀、婚姻觀不但不會對「性教育」的推行構成障礙,而且是使「 性教育」的推行不致產生反效果的重要因素。 註 釋 [1]吳敏倫(香港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著《性教育再思------教育 工作者參考手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1997,第13頁。 [2]《易經問卜今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頁207。 [3]同上,頁333。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