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斯人千古不磨心 方世豪 上期人文論壇劉桂標兄講述了新亞精神的意義,看後我不期然感到一份感慨 和無奈。我雖也曾就讀新亞研究所,聽新儒家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的課,也曾聽 聞和感受新亞精神,但相信比較起當年新亞書院創辦時的新亞精神實不可同日而 語。 對於甚麼是新亞精神,前輩學者所論已多,也不容我來多加揣測,但我相信 新亞精神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反映。我認為新亞精神可以代表錢穆、唐君毅、張丕 介諸先生在一九四九年開始草創新亞書院時一股不畏艱難,以發揚、繼承中國傳統 文化為己任的一種精神。想當年,他們師生戮力一心,面對重重困境而終可在社 會上取得一定的影響力,那種一起奮鬥的團結精神實令人嚮往。不過,這始終是 一段歷史,是一個時代的烙印。 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諸先生都是一代的學者,他們的奮鬥是與時代息息 相關的。牟宗三先生曾說哲學要通時代性,要關連著時代。哲學故然有學術的部 份,學術部份展示了哲學普遍性一面的真理,但哲學也有時代的部份,與該時代 拉上關係,否則哲學只是死的哲學。中國哲學尤其是,說的是人的哲學,所以必 須是具體的,與當時代的人拉上關係的。唐、牟諸先生的一生經歷正好展示了中國 傳統哲學中具體而普遍的時代性。他們繼承了中國哲學的傳統,既掌握學術的普 遍性,也努力於時代中作出回應。 他們處於西風東漸,國人普遍輕視中國文化的年代,流落到香港這個介乎在 與不在祖國範圍內的地方,希望在這裡保留一些中國文化的種子,於是創辦了新 亞書院,開始了十分艱難的書生事業。 回顧儒家的歷史,每一代的儒家學者都是因為對時代作出回應而使儒家學說 重新復興起來。當代新儒家也不例外,他們對時代作出回應,表現於學術著作的 ,有目共睹;表現於文化事業的,其標誌就是新亞書院。因此,新亞書院就代表 了新儒家在此時代對社會文化的一點貢獻。新亞書院草創之艱難,可見於諸先生 之回憶講述,但越艱難便越見其精神之顯豁。現在的新亞書院雖已不復舊觀,但 各大師在中、港、台、海外弟子眾多,影響力已遍及世界,足見其精神之發展遠 超過書生事業的發展。 新亞精神狹義可指新亞師生創業時之吃苦奮鬥、團結一致、患難與共的精神 ,但廣義我想可能就是新儒家精神,就是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做學問不為其他 ,就是為要成為一個人,為要建立一理想的人格。另外,也注重中國文化之繼承 及發揚,為中國文化之未來發展共同努力。而所謂「書院」是希望繼承宋明書院講 學之精神,要求學生立定志願,而非為謀求職業,重拾古代師生的親密關係,老師以 人格感染、教化學生,學生學習老師做人處世的態度,一切以理想人格為最終目 的,而非現在的職業訓練學院。在草創初期,老師與學生皆由大陸流亡到港,那 種同舟共濟,共同肩負時代重任的心態很強,因而形成了一般強烈的新亞吃苦精神 。時移勢易,新亞書院已今非昔比,今天不論老師或學生,皆非流亡者,而是香 港經濟繁榮下的中產一代,那種憂時憂國的感情已遠不如當日,更沒有流亡迫切 之感。現今社會一切已由經濟決定,新亞精神所指的理想的書院自然遭講求效率的經濟 社會所淘汰。 但是新亞精神所代表的還是一個理想。人總是要有理想的,「德不孤,必有 鄰」,若一個時代連理想也沒有了,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時代。雖然現實上新亞 精神已漸趨沒落,但在理想層則有其普遍價值。儒家自孔子始便是一個實踐的生 命形態,孔子為了一個重整周代社會人民秩序,重視「仁」的理想,周遊列國, 正是為實踐理想。儒家不只是一個書齋講學的空理想,而是要求實踐的一種生命 形態。故現在新亞書院中之新亞精神是否存在已非最重要之事,但見各前輩儒者 為了實踐理想而付出生命的精神,已令我輩無限景仰。如果我們可以懷著相同的 精神,繼承前輩的生命形態,實踐仁者之風,建立理想人格,重建有情世間,則 儒家仍是活的儒家,新亞仍是活的新亞。 我想到陸象山的一首詩: 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只今。 詩本是討論盡心的工夫,但讀到「支離事業竟浮沉」時,不期然想到新亞書 院畢竟是書生事業,終在時代氣氛、殖民政府、經濟大勢等力量下失守了,不過 這並不重要,支離事業總是會浮會沉的,這是歷史的必然,重要的是曾經有過這 項本於良知而起的書生事業,曾盡己力對時代作出回應,這已是價值所在。況且 ,無論事業如何載浮載沉,最重要的是各先哲前賢曾盡己心,作出易簡工夫,為 自己國家,為文化將來盡力,為天地立心,作出了最恰如其份的決定。道德良知 就是不以後果計算為最終價值的,有時甚至要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面對時代的 洪流,勉力自省,並普渡眾生,這才算是能實踐儒家哲學的最佳例證。儒學的將 來,中國文化的將來要走的路,如果不偏離儒學正宗的話,也必然是這樣的一條 艱苦路途。現今的儒家學者多寄身於學院作專業傳授,與當日諸先生創立書生 事業的氣魄相距遠矣。我想,這可能就是時代的轉變吧,那麼今天我們應如何作 出回應呢? 最後,我想把新亞學規中的一些信念重申一次,以見先賢的理想,並藉此自 勉。 「求學與作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袪除小我功利計算,打破專為謀職業謀資歷而進學校之淺薄觀念。」 「職業僅為個人,事業則為大眾。立志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專心謀求 職業,不一定能成事業。」 「中國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程中心的。我們 的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 」 「每一個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門完整的學問。每一門理想的學問, 其內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