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電腦時代的問題 方世豪 儒家之所以興起是面對不同的時代問題,不同時代儒者要面對 他們當前的時代,找出時代問題的癥結,然後以儒家的方式提出解決 問題的方案。孔孟時代面對周禮崩壞,宋明儒學面對佛老的挑戰,當 代新儒家面對的是西方文化的挑戰。第一輪挑戰是器物的,中國人要 面對的是船堅炮利;第二輪挑戰是制度,就是民主制度的實行;第三 輪挑戰是精神的,就是科學、科技、經濟等現代化精神的引入。由這 多次的挑戰而使儒者作出一次又一次的回應,也使儒家的內容一次又 一次的更新。由五四到現在,經歷了當代新儒家的第一代(熊十力)及 第二代(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的努力回應,當年民主與科學對 中國文化的衝擊已到了化解的階段。現在似乎再沒有人質疑中國沒有 文化,也沒有人再懷疑民主、科學的價值。前輩們的努力並無白費, 已取得他們應有的成果。他們的歷史責任已完成了。我們如何承繼呢 ? 要承繼大師的工作不是我輩等人所可輕言的,我們所學幾何?敢 奢言解決時代問題?但我相信我們的責任是面對時代的問題,因我們是 這個時代的人,便有責任面對這個時代的問題,這是我們不可推委的 責任。這就是本欄設立的目的,希望透過對時事社會問題的討論,探 討這個時代的問題,如此才不枉前輩的教導。 現在是一九九九年的開始,還有一年便要跨進廿一世紀,我們到 底有沒有認清我們時代的問題呢?我並非哲學大師,無高瞻遠矚的能 力,但這是我作為現代人的責任,所以我想就我所想到的跟大家討論 一下。 我個人認為這個時代的問題可能是電腦資訊的問題,也可說是科 學主義的延續與變化。民主與科學已是現今世界所有人皆肯定的,無 討論的餘地了,但科學主義引起後現代問題還未過去,而是變化為一 種資訊科技的形式出現。現在,一所建築物或機構的現代化和科學化 ,便是看其電腦化的程度;電影如要科幻性強便要加電腦特技效果。 現在「現代」與「科學」的指標其實是電腦化的參與程度。電腦已參 與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可脫離電腦 而存在,但人是否自覺這種發展趨勢的問題呢? 本期崔思齡君有文章探討電腦與人腦的比較,就是想探討電腦的 限制。當我們發覺電腦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時,可有想過電腦其實也 有限制呢?我想我們可改變一下電腦可以做甚麼的想法,改從電腦的 局限處思考其位置。 從歷史的經驗看,當人認為中世紀基督教會可為人類一切生活解 決問題時,對抗神本主義的人本主義便興起,認為基督教會不是可以 解決所有問題,有些問題必須由人自己解決。當理性主義流行,人 類對理性充滿信心,認為人類的理性是真理的標準,人的理性可解 決一切問題時,便有人(如康德)探討人類理性的範圍,理性可以解決 的問題是哪些問題,理性的邊界去到哪裡,認為理性是有限的,有它的 適用範圍,不可越界。當科學主義極度流行,人類認為人的科學知識 可掌握宇宙萬物一切的規律時,反科學主義的人文主義便興起來探討 科學主義的局限。那麼,在這個電腦無所不在的時代探討電腦局限的 討論似乎也應該出現了。 我想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是電腦是否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第二 就是工具異化為目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如理性問題一樣,答案不在 於有些甚麼具體問題是電腦不能解決,而在於指出原則上其限制在哪 裡。一般而言,人類的精神性一面的問題,如情緒、感情、美感、宗 教、道德等問題都不是電腦所可以直接解決的,電腦很多時所解決的 都是技術性問題而不是本質問題。很多人曾指出,現在的人回家便對 著電腦而不與人溝通,展示出人的寂寞性比以前更甚。這是其中一例 。但現在趨勢,越來越多人相信電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甚至精神性 問題,而其實是電腦不能解決的。就正如以往人類以為理性可解決上 帝存在、宇宙開始等問題一樣,其實是不能解決的,只是錯用了理性 ,在其範圍以外使用。現在香港董特首帶領香港人進入資訊科技的時 代,以為可以解決香港的經濟及教育問題,便是有方向上的誤導問題 ,把本質問題轉移到技術問題。當然,我並非經濟及電腦的專家,斷 言其方向錯誤會失諸武斷,但也許可能就是我這等外行人才可看到方 向的錯誤也說不定。 第二個問題則是人類的老問題,也就是罪惡的問題。所謂工具異 化為目的,即是指人之一念陷溺而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例如:人之飲 食原為滿足人之生存而有的要求,飲食只是工具,而生存才是目的。 但人會陷溺於飲食之美味而求飲食,人變成追求美味者。飲食原本只 是達到生存之工具,但人類把飲食作為目的追求,成為貪飲貪食者。 又例如:金錢原為貨幣之一種,用以交換我們日常生活所需,但人類 會變成以追求金錢為目的,不斷累積財富而不使用金錢。金錢便由工 具變成目的了。現在的情況就是電腦本來是協助人類解決問題的工具 ,但漸漸變為追求電腦本身,而忘了人類本質的價值,好像常常要更 新電腦軟硬件的追求便屬這類。就像音響發燒友由追求音響效果變成 追求音響器材一樣,工具本身變成目的,這樣原初的價值便失落了。 這種變化有兩種後果,一是人格價值的喪失,一是罪惡的形成。 就儒家的立場看,一切工具、一切生活都是要成就人格價值的。一切 活動最後的目的必須是人本身,而這個人是一個人格意義的人,而不 只是生物意義的人或經濟意義的人。如果最後以追求工具本身為價值 的話,則失去了人格價值的目的,人本身便淪為附屬物了,人反變成 工具,如人成為金錢的奴隸一樣。唐君毅先生在《道德自我之建立》 一書中云: 「由陷溺於所得之現實的對象,爭取現實的對象,而不見他人, 乃無復對人之同情,而對人麻木,與人隔膜,對人冷漠。 「由與人隔膜、對人冷漠,而不知人的人格之價值,而對人不敬 、侮慢、驕傲,不知愛人以德。又由自己陷溺於所欲得之對象,而忘 卻自己之人格,遂為取得所求之物,而諂媚卑屈。」(頁133) 可由此可見人陷溺之害。 而另一種後果則更嚴重,因為人之一念陷溺,再加上人的無限追 求,儘管最初的追求是善的,但到忘了善的目的,而善也成為工具時 ,便產生了不可預計的罪惡。唐君毅先生於書中云: 「人種之罪惡可以齊天,可用一切善為工具,以暢遂其惡,然而 其產生之最原始之一點,只是一念之陷溺,由此陷溺而成無盡之貪欲 。我們所需要的只是解釋此一念之陷溺。」(頁134) 動物也有飲食的追求,但牠們不會作無限追求,滿足即止。人則 有無限的追求,追求美食可無限追求,縱使吃不下;追求金錢可無限 追求,縱使用不完,這些例子多不勝數。這種無限追求原只是人類精 神本質,即人精神上總是追求無限的,但人把這種追求改放在現實的 對象上,由此而形成一貪欲,使人追求欲望而不可滿足,人類便由此 而長期陷入痛苦之中。所以人一面會變成縱欲,一面卻感覺痛苦,就 此人類精神便會不斷的陷墮成為罪惡。最後,這種追求會變成觀念上的 ,形成牟宗三先生所謂的「觀念的災害」,便是人類最大的罪惡了。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這個人類罪惡的問題,而每次都會以不同形式 出現。這個時代會不會是以電腦的形式出現呢?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