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電腦與智能的哲學思考(上) (中國)崔思齡 一、 電腦有智能(智慧)嗎? 電腦的普及和應用範圍的擴大正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網絡技術將 使我們邁入數字化、資訊化時代。當人們不斷為電腦技術日新月異的 發展速度感到吃驚不已時,電腦的應用似乎已走向了極致。人們早已 習慣於把計算機稱之為電「腦」,但是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無 論電腦的功能有多麼強大,用途有多麼廣泛,它也不過是個具有超級 能力的白痴。 嚴格地講,電腦只能執行特定的指令,而人腦則是處理所有感受 到的資訊。所謂「特定的指令」是指電腦程序可接受的或可執行的外 部輸入。顯然執行指令與處理資訊有著本質的不同。 這並不是否認電腦具有處理資訊的能力,這裡說的電腦處理資訊 與人腦處理資訊是不同的概念。其實電腦處理資訊過程也是在執行外 部指令或特定程序中的指令。 執行指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整個過程完全程序化,這就不需要 智能。這裡所說的電腦工作就是指這種情況。另一種就是在執行過程 中需要探索、發現、套用或製定程序或規則。例如學生按老師指令做 作業的過程,還有程序員按老闆指令編製電腦程序的過程。 電腦的軟硬體都不是自發進化而成的。電腦程序是人根據自然規 律、法則和社會經驗的歸納總結,由人編製的。人們在工作、生活和 其他社會活動中不斷面臨大量新的情況和需要探索解決的新問題,而 無法使用現有程序來解決或不知道該用哪個程序來解決。處理這些問 題才真正需要的是智能。這樣就產生了一個令人頗難理解的結論︰凡 電腦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再需要智能發揮作用,而電腦不能解決的問題 卻需要智能來處理。然而事實的確如此!這是智能的本質所決定的。 照此來說,電腦豈不是永遠也不會有智能了嗎?現在不忙下結論。 電腦程序集中的是人的經驗總結,其本質是理性的。所謂理性就 是理論的、有序的、精確的、數字化的、結論性的、有規律的、普遍 性的、公共的、合乎邏輯的。簡單類比就如同是一本操作手冊,人們 只要照它去做就是了。顯然智能不是被用來解決這類理性化的問題的 。因為當一切都規定好了、程序化了,就根本不需要智能了。由此我 們得出一個結論︰無論電腦的功能有多麼強大,只要它只能按給定的 程序來工作,它就不能算作具有智能。 二、 智能究竟是甚麼? 智能是解決感性問題的能力。所謂感性就是個別的、特殊的、隨 機的、模糊的、感官的、情緒化的、個人意志的。解決這類問題需要 經驗的積累和歸納推理並形成新的經驗。以上的定義較難理解,另外 的表述就是具有自動學習、經驗積累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對電腦而言 ,智能就是必須具有優化、擴展和改變主體已有程序或創建新程序的 能力,即具有我們過去常說的主觀能動性。智能可以利用一般經驗或 理論解決特殊問題,也可以歸納總結個別的經驗使之上升到普遍的理 論。 人的行為可分為社會行為和個人行為。智能在人的社會行為中的 作用主要是製定社會規則、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則以及套用這些規則, 儘管不排除個人(長官)意志和感情用事。而智能在人的個人行為中主 要是通過個人情感和意志起作用以處理新鮮的感受。 對於智能在人的社會行為中的作用,我們可以形象地(不很恰當 地)把智能比作一位領導人、管理者、指揮官、醫生或法官,而把現 在的計算機程序比作只會照本宣科或服從命令的辦事員。 目前電腦尚不具有積累經驗(即學習)的能力。雖然一些電腦程序 中有自動記憶人機交互過程的能力,但這不過是由使用者來延續該電 腦程序的編製而已,並非出自於電腦的智能。因為這個過程不能突破 該程序的功能和目標。不過我們可以把電腦程序的這種功能看作是初 級的智能。電腦在工作過程中依賴人機交互的程度直接反映了它的智 能化水平。 現在電腦的數字化本質是純理性的。因此我們需要使電腦感性化 。電腦感性化是指電腦的腦子與感官(即輸入端)要靠神經網絡聯繫的 。就像我們人的大腦和感官的聯繫一樣。另外,電腦通過神經網絡還 有支配主體行為的功能。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些神經網絡本身就是大 腦的一部分。 人思想和行為有理性和非理性兩個方面。人的理性通常是由人的 社會性所表象。對應人的非理性就是指人的反社會表象。 感性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緩衝區,以調節它們兩者之間的 衝突。既不違反社會準則又要滿足人的非理性欲望。只有感性方式才 可以在社會責任和社會壓抑之間找到思想和行為的平衡立足點。人類 較高層次情感和智能都是這種感性方式的產物。比如說美學和藝術, 還有科學探索和研究。 三、 記憶方式 利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新的問題需要歸納和推理。人的這種能力 是由人腦的記憶構造決定的。人腦在發育的早期階段記憶過程主要是 經驗塊堆的建立和積累,即機械記憶。人腦在成熟階段記憶過程主要 是經驗塊堆的關聯和重組,即關聯記憶。由關聯記憶形成的人腦活動 使人的思維模式天生具有歸納推理能力。經驗的重組使人得到了新的 經驗,獲得了進步。人腦的這種記憶構造的優點是具有模糊識別和記 憶修補能力,缺點是老的關聯成分會因打散而消退,即產生忘卻。 人記住一張臉至少不比記住一個外語單詞要難,而電腦恰恰相反 。電腦的記憶方式與人腦的記憶方式有天壤之別。電腦幾乎完全靠機 械般的精確記憶,而且不能利用記憶進行歸納推理,因而無法實現智 能所必須的利用自身經驗之功能。 電腦在記憶資訊和過程,時是把所有的素材都記錄下來。而我們 人腦中已經有了基本素材,記憶時只需要把各個素材的關聯記錄下來 。這些素材就是人對最基本的物理感受的機械記憶。 其實這些素材的量並不是很多,當出生的嬰兒一開始感受這個世 界,只需要不長的時期就可以得到他一生所需的基本記憶素材。其他 時間的記憶就是把這些素材關聯成塊,再把塊關聯成堆。塊塊堆堆之 間的再關聯就構成的我們腦袋裡的複雜記憶。要是我們把所有的感受 像錄音、錄像那樣全都記下來,要麼把我們的腦子脹爆,要麼我們的 腦袋長得比樓房還大。 這裡邊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要是我們把這些基本素材給電腦 ,其他問題就是怎麼讓它在記憶中去關聯這些素材。電腦模擬人腦的 記憶已經解決一半了。其二,關聯過程並不需要記錄所有的素材,或 者說電腦不需要重新記住已有的大堆大塊,只要記住塊堆之間的新連 線就可以了。這就節省了大量的記憶硬體或媒介。關聯還有強弱之分 ,新連線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新塊。這對嬰幼兒的培養教育、人的記憶 改善、人的智能提高都有啟示。 動物也能進行關聯記憶,怎麼它們的智能就提不高呢?這是因為 它們的記憶只能實現最簡單的關聯,所以只能進行最低層次的歸納推 理。動物的行為是靠本能支配的,因此它們不會理會與本能無關的事 物關聯。 其實電腦的機械記憶也不是一無是處,它記憶和查詢電話簿、數 據庫的能力人腦永遠也達不到。 四、 識別的三個層次 識別是人對感覺的認知和判斷能力。識別能力的高低體現了智能 水平。識別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儀器水平︰物理識別;動物水平 ︰模糊識別;人類智能水平︰情感識別。 物理識別是對接受到的資訊實現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量化認識 。視覺包括明暗、顏色、大小、形狀、遠近、運動狀態等。聽覺包括 聲音大小、頻率、方位、波形等。觸覺包括溫度、硬度、大小、形狀 、受力、活動狀態等。嗅覺和味覺包括物質的組成及化學成分。現代 科技與電腦相結合在識別範圍和識別精度方面早已大大超過人自身的 能力。幾乎所有的科學儀器都是用於這種識別。這種識別的特點是識 別內容分別獨立互不相關,事件具有精確的重複性,無需經驗和智能 ,完全可以程序化。所以它是最低層次的識別。 模糊識別是在大量複雜的資訊中識別出有用的部分,即對接收的 資訊與以往的記憶和經驗進行關聯認識,剔除無關的資訊。視覺包括 在複雜的背景中辨認特定的人和物或以往經歷過的人和物。聽覺包括 在嘈雜的背景中辨別出特定的聲音,特別是不同人的講話聲。模糊識 別可解決有誰、有甚麼、是誰、是甚麼的問題。這種對人來說輕而易 舉的能力對電腦來說真是太難了。目前電腦可通過對照記錄的方式實 現單一識別能力,例如:指紋、圖形、語音等。由於電腦不能實現關 聯記憶,所以它在模糊識別方面難以有突破性進展。這個層次的識別 與我們常見的寵物、牲畜、鳥、昆虫的識別能力大致相當,因此它不 能產生高級智能。 情感識別是最高級的識別。它是完全的感性識別。這種識別主要 是針對人際之間的資訊交流。它包括文字、語言、歌曲、表情、外表 、氣味和動作所表達的含義,既識字又聽得懂說話,甚至包括自然現 象、事件、環境和物品的人文美學含義。這種識別已經超出了人工智 能的模糊識別,達到了人工高級生命的能力。以單一語音識別為例︰ 初級識別能夠知道有聲音,模糊識別能夠知道說甚麼或誰在說話,而 高級識別則能通過說話的內容、音調、節奏知道說話者的情緒和態度 。這種識別要求電腦具有人類的情感。由此可見,高級智能與情感是 完全相關的。 五、 處理資訊 人腦的工作分為無意識和意識兩大部分。無意識就是不知不覺的 大腦活動,而意識就是經過思維的過程。在無意識中包括了本能,它 是先天具有的,是生命的最基本的內驅力,它決定了智能的基本朝向 。而另一部分無意識則是後天形成的。人腦的一個顯著特性就是「不 願」有意識地做重複的事情。它會自發地把重複性的工作和經驗轉交 給無意識支配,以騰出精力處理新鮮的事情。如果這種無意識支配的 工作繼續重複下去,人腦會自發地把這種支配工作轉化為本能,為了 適應這個過程,它還會變更身體的生理狀況並將其遺傳給後代。這可 以部分解釋人體結構和大腦的進化過程。 人的感官無時無刻地接收外界資訊,每天僅視覺、聽覺和觸覺的 接收量就非常之巨大。人腦經感官接收到外界的複雜資訊後會自動將 其分類和過濾,所有對人生理和心理平衡不發生影響的資訊均被自動 濾掉,其他則盡最大可能用無意識進行處理,只有無意識無法處理的 資訊才由大腦有意識地進行處理。由此可見,意識只是人腦活動露出 海平面冰山的一角。人腦的絕大部分活動和由其支配的行為都與無意 識有關,無意識是思維活動的平台。 電腦的「感官」即輸入端所能接受的資訊不僅有限制而且量相對 小得多。它對外界資訊輸入的限制主要是由程序確定的,因為程序無 必要接受無用的資訊。現在還沒有任何可以模擬人的全部感官特徵的 電腦以及可接收其全部感受的程序。人腦對資訊的過濾過程本身就是 大腦無意識活動,它與電腦對資訊的限制有著本質的不同。人腦的記 憶和處理資訊過程並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深不可測。問題是我們尚 無法為電腦建立神經網絡使其感性化,從而模擬人腦的認知、記憶和 其他活動過程。 由於電腦可直接感受的資訊範圍和精度遠遠強於人類的感官能力 ,一旦解決了以上提到的問題,我們可以斷定未來高級智能電腦的智 能應該在人類之上。由於認知能力才決定了智能的高低,而不單純是 感官的感受能力。不過感受能力高的話,會使得認知範圍擴大。這裡 所說的「直接」二字是指電腦神經網絡連通的感官所能感受的資訊。 只有這種資訊才能被「腦」進行過濾處理或用無意識處理。人可以通 過工具和儀器增強對外感知和物理識別能力,但這些感受是間接的, 有意識的。 無意識對智能來說是必須的嗎?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智能電腦 必須能夠接受感官傳遞過來的所有資訊。然後對這些資訊進行過濾, 剔除此刻不影響「心理」平衡的資訊,再之後才進行處理。估計百分 之九十九點九九的感受資訊都被過濾掉了。 其次,我們人類一般不能同時有兩個有意識的注意力,當人的注 意力集中在某一處時,其他無關的感受就會被慮掉。這裡有個假設, 那就是一個智能主體在一個時刻只對一處發生有意識的注意和操作。 如果高級智能電腦可以同時對多處發生有意識的注意,它就成了作多 主體合一的「怪物」。不排除會有這種可能。無論怎樣,至少無意識 對過濾資訊和行為的支配是必要的。 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不過無意識支配的行為可不屬於一心 二用。如果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處時,當外界刺激足夠大就會引起「中 斷」。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無意識的話,智能電腦的工作會是怎 樣的? 它要處理所有的感受,還要逐一地支配所有行為。關鍵是所有內 容和過程都要被記憶。這又聯繫到人腦的記憶結構了,人腦的活動只 有無意識不被記憶或只有極為淺淡記憶。人腦所有的有意識活動全都 被自動記憶。這就保證我們所記憶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能否自動不 受控地記憶主體有價值的活動內容和過程是電腦與人腦在記憶上的最 大區別。現在的電腦連工作和記憶兩者保持同步都做不到,意識還沒 有就更談不上無意識了。 根據無意識的特性,我們可以在教育,技能培養以及改進遺傳方 面做很多工作。另外還有被利用進行廣告、宣傳和思想控制。(待續)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