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後九七無題之鄉 岑朗天 道家之「遊」(上) 談到心靈家鄉的「遊歷」,很容易便會想到莊周。《莊子》第一 篇文章就是《逍遙遊》,講的就是精神層面,超凡脫俗的「遊」。「 無題之鄉」,更容易聯想到莊子的「無何有之鄉」。 《莊子•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 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莊子》全書多次引用大樹的譬喻,一方面是要開發「無用之用 」消極的意義──無所用,所以得享天年,不遭砍伐,養生自然。但 「無用之用」也有積極的意義──無一般的所用,乃有自然之大用, 無用之用,某意義來說,正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標勝義,不標 權術義)的另一種表述。《逍遙遊》的「遊」,也是一種無為狀態/修 為下,得以自由無待,成其大用的精神表現。 「逍遙遊」的「遊」,是連在「逍遙」上說的「遊」。《詩經》 (鄭風•清人)的逍遙是這樣寫的: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悠閒自得是在河上。徐復觀在《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以「 消搖」釋「逍遙」。「消者消釋而無執滯,乃對理而言。搖者隨順而 無抵觸,乃對人而言。」由此進入之「遊/游」,是「象徵無所拘礙 之自得自由的狀態」,「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動的情形」。 關於「遊」由從水之「游」到從舟之「遊」的意義互動轉移,上 兩期已有所發揮,河上逍遙,也是泛舟之遊。《詩經》中的「消」, 是地名,不一定從徐復觀解釋。但「消」在黃河邊,當無異議。河畔 乘馬車,自得其樂,宛如《莊子•秋水》中莊周在壕上觀魚(同)樂。 其自由形態始終是和「水」有關的。文學意境中,也似只有在水中浮 游,或水上泛遊,最能表現這種自由形態。故此,《逍遙遊》以「北 冥有魚」開端,並非偶然。大魚幻化為鵬,宛如《周易》中乾卦六爻 ,「或躍在淵」至「飛龍在天」,由蛟變龍,得以藉「遊」以「超越 」。所謂藉「遊」以「超越」,不是視「遊」為連接自由不自由的中 介。莊子的「遊」,並不是下面的結構: 不自由→遊→自由 而是: 不自由→自由 「遊」是那個虛線的框,是「超越」似虛半實的「環境」,既是 背景,又是超越的成素。「遊」是一種心靈境界,一種在活動、表現 中的境界,也是體現此境界的活動、表現。由「水」到「空氣」,宛 如從「游」到「遊」。魚「游」乎江湖而鵬鳥「遊」乎天。莊子用「 遊」的這種內部過轉轉喻「超越」,但籠統地說,魚和大鵬都有牠們 的自在自得,也有牠們的限制(自在自得之餘的限制),不存在大鵬比 鯤魚自由的問題,由魚到鵬,某意義來說只是一種論述上的興發,因 為魚仍有待(依賴)於湖海,鵬仍有待於「積厚」之風雲。牠們只是指 表一「大」境,喻言「大」境之超越。 「大」,乃相對於「小」的「大」,此即《逍遙遊》「大小之辨 」。莊周用了以下一個同構關係,來說明由小至大,再到自由解放的 精神體證: 蜩、鳩、鷃 ─→ 鯤鵬 → ↓ (小鳥) (大魚/鵬) ↓ ↓ 知效一官 ↓ 神人 行比一鄉 ─→ 宋榮子/列子 ─→ →聖人 德合一君而徵一國 ↑ 至人 ↑ 凡人/凡物 ─→ 彭祖/冥靈/大椿 → ↑ 「小年不及大年」,尤陳勝揭桿起義前笑鄉人「燕鵲焉知鴻鵠志 」,《莊子》這裡明顯用「大」去襯托出「小」的不滿,然後再點出 「大」境猶有未隸。近人止庵在《樗下讀莊》一書中說得好: 「比鄉、合君、徵國,是遵從著社會秩序與社會價值體系,宋榮 子『於世』不像他們『數數然』,但並有脫離這種秩序和價值體系, 他還有『內外之分』和『榮辱之境』在心裡,而『內外』、『榮辱』 這些觀念正是來自社會。所以說『猶有未樹也』。……列子和風的關 係,雖然不再是社會關係,畢竟還是一種外在的關係,他所追求的自 由(『免於行』)還有待於這種外在關係,所以只是一種外在的自由, 這說明列子超脫於社會,但沒有超脫於自我。……真正的超越只能是 精神的超越。……只有精神才是無限的。」 所以,上列結構中,大境中的「鯤/鵬」和「宋榮子/列子」其實 可再予細分:「鯤→鵬」和「宋榮子→列子」,由鯤到鵬,是從水上 天的過轉;由宋榮子到列子,是從俗情世間到大自然的過轉。兩種過 轉都可以體現出「超越」的形式,但都不是「真正」最終的超越。 最終的超越是神人、聖人和至人的境界,他們可名為《莊子》文 本中的「自由人」,但這其中又可再予細分,即: 聖人←→神人←→至人 無名←→無功←→無己 據止庵的理解:「無名」是不問社會為甚麼;「無功」是不為社 會做甚麼;「無己」是進一步無待於自己──去掉那個「我」執。三 者的關係不是由彼發展到此,也不是「大小之辨」中由「小」見「大 」,再由「大」指表解放。而是相互界定、相互說明,相互詮釋的一 體三面。故此所謂「進一步」,其實只是論述上向前,而非義理上的 高一層。「無己」的人才能真正「無名」、「無功」,未無己,無名 無功可能只是宋榮子的形態。「逍遙遊」的「遊」一方面是這各人/ 神人/至人(自由人)體現的境界表現,另一方面又是貫穿「大小之辨 」的心靈環境。後者留待下期詳細說明。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