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 公共文化空間萎縮? 岑朗天 香港文化中心的咖啡座據說將會加入成為全世界都有的哲學咖啡 座之一。所謂哲學咖啡座,是鼓勵在公眾地方/公共空間討論話題(最 好有哲學意義,但若是理性討論,理性溝通,相信已是有心人所慶幸 的了)的設計。不過,到今時今日,我們仍有不少懷疑:究竟本地是 否真的存在理性討論的空間?若否,任何掛上名號的地方,也只是門 面的工夫而已。 哈巴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類型》一書中這樣寫道:「資產階 級公共領域首先可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不過 ,這公眾的領域不能由上而下地由公共權力機關控制,而「公共性」 也是用來提供財產私有化和商品交換/社會勞動的保障基礎。為了達 致有關目的,理性而公開的討論,充分體現市民意識/公民義務和權 利的討論,必須存在。外國不少咖啡座都是公眾發表意見和進行社會 批判的場所,但冠了討論的名義不就代表有討論進行。香港一直沒有 公共場所(由在上位者行政決定),缺乏公共空間,報章、雜誌雖是公 共領域的一般展示媒介,但過往限於報人的眼界和市民意識的不成熟 ,近年限於傳媒企業化,卻沒有足夠的專業操守配合,以至商人赤裸 利用傳媒圖利逐名,由之形成的領域既缺乏理性溝通的機制,復只講 工具理性耽於功能認識而沒有實踐理性的運作。 而一度被有心人寄以厚望的網絡空間,用戶雖多,但很多「溝通 」都其實只是宣泄情感,排遣寂寞。Cyberspace充滿廢話和懦怯(以 偽飾為盾牌),革命從未出現。 公共領域的理性討論又以多元開放為特徵,而在這消費主導的社 會中,文化藝術的評論和報道早成為公共領域是否健康的寒暑表。筆 者便曾親耳從一家文化大報的總編輯口中聽見,說甚麼「我們的文化 空間不需要那麼多意見」(評論和意見在他心中沒有分別),說甚麼「 我們投資了那麼多,一定要搞出最好的文化藝術資訊,要搞最好的文 化藝術資訊,便要做全港最全面的文娛指南,讓讀者每天都要打開我 們的報紙,看有甚麼文化的好去處。」 這種眼中只當讀者是消費者(文娛消費者)的態度,這種講求投資 回報的嘴臉,做出的行為便是盡量減少刊登深入精闢的長篇評論,扼 殺有洞見、眼界的報道,而換之以資訊、消息為主的超級膳稿。 事實上,全港報章雜誌的文化空間和討論空間的確愈來愈少,有 的只是讓公眾泄憤、投訴的機會。容許小眾發展的多元公共理性空間 ,未見成熟成形,而一旦這領域未成形,則現存的文化空間只會隨一 時的政策、人事膨脹,下一刻隨時又會萎縮,文化黑暗時代,不需特 區政府成立中央集權的一局一署一會(文化委員會形同虛設),代替現 存的兩個市政局架構,便會來臨。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