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論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觀 郭其才(能仁書院哲學系四年級) (一)前言 隨著中國在近現代政治失勢後,中國文化也面臨種種危機。中國 文化的出路問題就成為當代中國思想界討論的熱點。[1]五四時期, 中西文化爭論被總結為兩個極端的文化立場。一是主張「全盤西化」 的西化派,另一是主張重建傳統文化的「國粹派」。這兩派都就優劣 層面論中西文化,各持己見,可惜顧此失彼,然而大致還能打開一個 研究文化的新路向。梁漱溟的文化論明顯比當時學者都詳盡有系統, 對文化研究帶來了新突破,縱然他的文化論因為種種誤解而受到忽略 ,但經過這幾十年後卻有被重新研究的趨勢。[2]在《東西文化及其 哲學》一書的緒論裡,梁漱溟劈頭就指出中國文化的現狀,這現狀並 非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處於對壘中,卻完全是西方文化壓倒性地對東 方文化絕對的勝利。而此刻緊急的文化問題是:中國文化究竟能否存 在下去?[3]其關鍵就在於中國文化能否一躍而成世界文化。[4]本文 以他所著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為據,對梁漱溟的文化論與中 國文化出路問題,先求一系統性說明,然後提出個人的觀點。 (二)文化論與中西文化 梁漱溟認為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包括三方面:精神生活, 社會生活及物質生活[5]。生活方式是由於一民族對他們的意欲(will )有意地選取後才形成的。[6]按照梁漱溟的說法,當人類面對生活 問題時,有三種解決問題的方法:[7] 一)採取奮鬥的態度,遇到問題就向前面下手,力求改造局面,取得 所要求的東西,滿足一切慾望。 二)遇到問題時不要求解決,不改造局面,只在現有的境地上尋求滿 足,這時下手的地方並不在前面,眼睛也無需向前看,心思不想著奮 鬥地改造局面,只是想著隨遇而安。其應對方法是自己意慾的調和。 三)遇到問題就想取消問題和要求,既不想改造局面,也不想變更自 己的意思,以思想克就意欲,求一精神自足。這三種解決問題方向就 形成中西印三種文化。此外,他還認為當人類面對意欲問題時,無論 採取那種態度,文化形成和知識運用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種種社會 制度的出現,不外是要解決人類生存的各種問題,都涉及人類知識的 運用。梁漱溟以佛學唯識論的三個名詞來論述構成知識的過程。就是 現量、比量和非量。 甲.知識論和文化論 他說知識的構成要依靠以下三種工具。 1.現量─就是感覺,比如味道、顏色等等的感覺。[8] 2.比量─就是理智,將散亂的感覺整合為概念。[9] 3.非量─就是直覺,賦予知識一種特別意義。[10] 本人嘗試組織一下他的知識論。知識都是由諸多概念湊合而成的 ,比如科學家說:「水到一百度就會霧蒸氣」,這裡就包括了「水」 、「蒸氣」和「熱」等可見可感的東西,但這些感覺(現量)都是散亂 無章,彼此沒有關聯的。人類運用理性(比量)後,把它們之間的關係 統合起來,因此,具有前因後果的知識就形成了。可是,為什麼人會 產生這種知識,而不是別的呢?這是因為「水」、「蒸氣」和「熱」 都是和人的生活有很切身關係,人投出一種探求它們的「興趣」(非 量),於是對「水」、「蒸氣」和「熱」的知識就被構作出來,所以 知識對人是有特別意義的。 中西印三種文化除了有對意欲的不同態度外,還有構作知識方式 的不同,考察了中西印三種文化後,他得出如下結論: 1)西洋是直觀運用理智,即以理智之計量為目的服務[11] 2)中國是理智運用直覺,所謂理智運用直覺其實是直觀用理智,以理 智再來用直觀,比那單是直覺運用理智多一周折而更進一層。[12]) 3)印度是理智運用現量的,亦即排斥理智和直覺[13] 中西印文化比較 意欲態度 知識取向 西 意欲向前要求滿足 直觀運用理智 中 意欲自為調和持中 理智運用直覺 印 意欲反身向後要求 理智運用現量 乙.西方文化 在論及西方文化時他這樣說:「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要求」。[1 4]這種向前要求的意欲其基本的精神就表現在科學與民主上。科學的 興起是始於對莫測大自然一種「好奇」,發展到文藝復興,遂產生了 一種「征服大自然」的思想。於是純科學知識被轉化為解決生活各種 問題的技術,各種商品得以大量生產。西方人的科學知識就是他所謂 的以「直觀運用理智」而作成的,也就是「意欲向前要求滿足」所求 出來的結果。 至於德謨克拉西(民主)方面。從前西方都有帝制,但漸漸在社會 政治上生產大變動,至到現在的立憲共和。[15]這是由於西方老早 就發現了一個「自我」,這個「自我」的伸展結果就是對「自由」的 要求[16],也就是一種「向前要求的意欲」,而自由在政治上運用 就是「共和」,這就是理智運用的後果。 丙.中國文化 論到中國文化時他說:「遇事他便隨感而應,這隨感而應,通是 對,要於外求對,是沒有的。……那隨感而應,就是個變化,這個變 化自要得中,自要調和,所以其所應無不恰好。」[17],又說:「此 敏銳的直覺,就是孔子所謂仁。」[18] 。他再從三方面具體地說明 中國文化的特徵。 (一)物質生活──中國人以其與自然融洽游樂的態度,有一點就享受 一點,安分知足。[19] (二)社會生活──不分什麼人我界限,不講權利義務,處處尚情而無 我。[20] (三)精神生活──沒有偉大宗教情操,沒有深厚思想和真情。[21] 丁.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較 無可否認中國文化在當代確是節節敗返,但問題出在那裡呢?是 否就是「封建」、「保守」、「吃人禮教」可解釋?梁漱溟文化論的 精彩處,正是他對這個問題回答。且看看他怎樣說。他說:「所有的 不好不對,所有的不及人家,就在步驟凌亂,成熟太早,不合時宜。 並非這態度不對,是這態度拿出太早不對,這是我們唯一致誤所由。 我們不待抵抗天行,不去走征服自然的路,所以至今還每要見厄於自 然。我們不待有我就去講無我。不待個性申展就去講屈己讓人,所以 至今也末曾得從種種威權底下解放出來。我們不待理智條達,就去崇 尚那非論理的精神,就專好用直覺,所以至今思想也不得清明,學術 也都無眉目。」[22] 他認為中西印三大文化,自其成績論,無謂誰家的好壞,都是對 人類有很偉大的貢獻。但就態度而言,則有個合宜不合宜的問題。中 國文化就是「意欲自為調和持中。」[23],中國文化末等到第一條路 走完,就轉入第二條路,這是「早熟」[24]。這早熟的態度反換來失 敗和被違棄的代價。但他認為中國文化也不會就始告終。 (三)世界未來文化 中國的態度雖然拿出太早,不合時宜,但他對中國文化的未來是 樂觀的。因為世界潮流正向著中國文化迫近。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 文化的復興[25]。他否認這是出於強辯人家應該接受中國文化,他解 釋說:「我們講未來文化並不是主張世界未來應當用某種文化,而只 指示出現在的情形正朝著某方面去走。」[26]他從事實、見解及態 度三方面的分析,指出這種文化的趨勢是可見的。 1)事實的變遷(經濟現象)[27]──因為西方的經濟發展己大體能解決 生存問題,人類將從對物質的問題之時代而轉入人對人的問題之時代 。[28] 2)見解的變遷(深層心理方面)[29]──社會互助的本能之發現會把個 人私利轉入大眾福祉。 3)態度的變遷(哲學的變遷)[30]──唯物論被揚棄,哲學轉入唯心的 生命哲學,以建立精神生活。他還嚐試具體地指出世界未來文化的樣 子[31],這包括以下三方面。 1. 物質生活──手工業復興。 2. 社會生活──法律失效。 3. 精神生活──新生命哲學。 面對未來世界,就算是中國文化有復興之勢,他強調中國人現在 應持的態度首先要排斥印度的態度,絲毫不能容留。因為印度的態度 既否定理性也排斥直覺,是最不合乎現狀的。第二就要全盤承受西方 文化又要對其態度要改一改,因為向前要求的意欲快要走完。趕上西 方的路去,務求及時「補課」只是短暫的。最後,還要批判的把中國 原來態度重新拿出來,要重視物用,也要保留生命學問。他告誡中國 人說:「我們絕不要後悔,絕無怨尤,以往的事不用回顧,我們只爽 爽快快打主意現在怎樣再往下走就是了。」[32] (四)結語 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曾分析過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00之間 ,世界各地都出現過光輝的精神文明,中國出現了孔子、老子及莊子 等大思想家,在印度有佛陀,而希臘則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理士 多德等偉大天才,在巴勒斯坦又有希伯來的大小先知[33]。這些精神 文明發展到現代,仍不斷影響著世界,可是唯獨中國文化,慢慢地衰 落下來,變得可有可無,甚至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竟被看為是邁向進 步的絆腳石。 胡適批評梁漱溟的文化論把文化中諸多複雜的因素都放在解決意 欲的方法這公式上,是犯上籠統的毛病。馮友蘭也批評他,認為他的 文化論沒有充分史料作支持,而對未來世界文化的推測也沒有根據。 雖然梁漱溟的文化受到相當多的批評。在本人看來,梁漱溟將文化的 來源置於對意欲的態度,可以說是自西學東漸以來,文化觀上一項獨 到觀點。另外,他把對中西文化之優劣比較,以「合不合宜」來把中 西文化轉到平等地位上作比較,這樣以「相異」代換「優劣」之文化 比較觀,正打開了一個新局面,既肯定西方文化的價值,也不失卻中 國文化的地位。當然,文化問題是千頭萬緒的,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實 有待更多學者長遠努力才成的了。 註 譯 [1]馮友蘭著,《中國現代哲學史》,中華書局,頁124-141。 [2]費孝通,【論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觀】,收入黃紹倫編,《中國宗 教倫理與現代化》,商務印書館,19頁)。 [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里仁書局,頁4。 [4]同上,頁11。 [5]同上,頁12。 [6]同上,頁28。 [7]同上,頁63-64。 [8]同上,頁83-84。 [9]同上,頁86-87。 [10]同上,頁88。 [11]同上,頁187。 [12]同上,頁187。 [13]同上,頁189。 [14]同上,頁29。 [15]同上,頁45。 [16]同上,頁44。 [17]同上,頁148。 [18]同上,頁149。 [19]同上,頁179。 [20]同上,頁180-181。 [21]同上,頁181。 [22]同上,頁239-240。 [23]同上,頁65。 [24]同上,頁236。 [25]同上,頁235。 [26]同上,頁191。 [27]同上,頁191-200。 [28]同上,頁199。 [29]同上,頁200-208。 [30]同上,頁208-236。 [31]同上,頁226-234。 [32]同上,頁241。 主要參考書目: 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及《中國文化要義》 2)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中華書局,頁83至91。 3)馬勇,《梁漱溟文化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李凌己編,《梁漱溟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 96年。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