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紙的藝術與感想 李桂芬 二十一世紀,這是一個只重理性和思考的年代,在今天的社會裡 ,只講求資源分配與運用的技巧。人們一方面固認為科學能代表真理 ,而另一方面卻承認科學所代表的不是真理的全部。因為科學的範疇 是在量,而不在質,它能量度,能計算,能告訴人們原子是怎樣構造 ;但對人類精神與心靈的需要,卻不能提供任何答案與出路。單憑科 學的昌明、民主主義的發達,斷不能解決人生一切的難題,相對地人 類因為文明愈進步而社會的罪惡愈嚴重。 科學的精神是無神論與迷信者的勁敵。尤有進者,科學的研究能 使人對聖經有更深切的認識。基督徒認為克服困難的能力是來自祈禱 的。「應當一無罣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要的 告訴上帝。」[1]祈禱是基督徒與神對話及溝通的途徑,祈禱也是「 情」、「意」的訓練,它能培養出積極的人生觀,但也有人說,祈禱 是神祕經驗,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時候人們也要經歷一些個人化 的獨特經驗。 無可否認,祈禱是理性以外的剩餘精力,透過感性得以提升,這 是它最不容易獲得知識諒解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基督教真實寶貴的部 分。唐君毅先生也曾說:「在他們之祈禱中之超越的感情,究竟是為 的什麼呵?」[2]我則認為假如這個世界完全受理性觀點的支配來 看問題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情可言了,那恐怕結果只會成為 權力慾的工具。 又在〈宗教精神與現代人類〉[3]一篇中——唐先生的意思是: 「縱然神不存在,但人能信一超越之神,而依之生一宗教精神,仍有 極高的價值,」是使人反省到自己的苦罪,而生懺悔心、悲憫心;再 由此心之推動,從事道德文化的實踐。西方宗教的要義,是承認自己 對自己的苦罪無辦法,只有賴上帝的力量化除。然而現代社會由於科 學的發展,使人過份樂觀地相信人的進步力量,於是一味向外用心; 不知這種進步,只是由一征服外界的慾望或生命力所推動,缺令自我 反省,結果只是權力慾的澎湃,知識或理性反成為其工具。 現代基督徒最大的紕漏必然在:自以為熟識聖經就能解決人生一 切難題;有些信徒不但對中國文化心存漠視的態度,並且過分追求屬 靈生活,卻忽略了科學、哲學、邏輯學、美學等……方面的發展,當 然用這種不學無術的態度來看事情,就必然局限於狹窄而無知的框框 裡。其實聖經也有不少深而廣的哲學用語的意涵,但信徒往往只受自 己的才情所限,就難於客觀,更難於恰當地運用其智慧了。 現實告訴我們:有不少信徒以神的代理身分來進行道德批判,被 歧視者無奈地走向極端的方向。殊不知,這不是基督教的仁愛精神。 我不是心存惡意地批評,我只是用愛說誠實話。西方哲學家柏拉圖說 :「正義便是靈魂全面的美德。」當然我認為無論是什麼人都應當透 過自力或他力來自我約束(節制和忍耐),倘若不彼此排斥或是互相 尊重、寬容,當會發揮各人的才能和對社會的功用。 說了半天,我還未談到正題,或許有人要問我:為何我仍然是基 督徒?若要回答這個話題,我只覺實在沒有意義了,因為神的存在, 不是因我的信而存在;同樣神的不存在,也不是因你的不信而不存在 。當然我不認為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科學也不是一切學問的基礎 ,其實人類除了人格教育外還需要雜學,因為唯其雜,才能做到博。 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透過多方面、不 同角度的探索和分析,才可以融通合一,同時學習尊重不同文化的胸 懷,這就是仁義精神和構建優質文化基礎的重要條件。 好了,言歸正題吧!談到紙的藝術,我不期然的感到:在今天的 社會裡,要做一個開明的基督徒本身也有點像紙一樣,有著限制、有 著許多本質上的特點,但是不是也可以在用心地調適下活出變化,活 出生命的價值來?梁啟超也曾說:「人生只能在缺陷中追求完美。」 其實人間一切總有多少遺憾的事實存在,若能勇於承擔一切後果,敢 於自我重整修養內涵,也能活出意義。 能活出意義的人生,這種人生也算是一種藝術,因為藝術本身能 把心靈提升到崇高的境界,也可以用來表達自己對人間醜惡的不滿, 更可以創造出更完美的東西來取代醜惡的一面。換言之,藝術具有反 省、思考、批判及創造希望的作用。藝術修養的元素有道德價值、美 感、認知價值和創造力等。 我回憶童年時代,不但是一個缺乏物質的年代,而且我和姊姊還 需要外出承接手工藝品回到家裡加工,來幫補家計,所接回來的手工 藝品有:藤籃子、藤椅子、珠片毛衣、珠子手袋和塑膠花等。當時我 只覺生活得十分艱苦,姊姊和我共負一軛,視這些工作為訓練觀察力 和思維的最好途徑,苦中作樂地幹,繼而對手工藝產生了興趣,殊不 知這種生活為我打下了創意思維能力的基礎。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唸中四的那年,學校為了慶祝校監:釋洗塵法 師的生辰,便舉辦了一項壽桃創作比賽,當時我稍為略略地運用了美 術和創意思考的組合,便輕易贏奪了冠軍。我用了條藤編織成一個桃 子的形狀,並把它塗上一層濃淡適中的桃紅色,不一會兒,就蛻變為 一個十分惹人喜愛的水蜜桃。再加點心思把它放置在一個用竹片編織 成的托盤子上,繼而用少許絲帶和顏料紙來配搭,就成為一個觸目全 場的作品了。 其實創新(紙的藝術)不是等於改變本質一而是按著本質的特性 加以變化,透過思考藝術的組合來呈現本質美、善的一面。我認同法 國思想家埃德加•莫林與他的朋友說及希望原則:「不是希望使人活 著,而是活著產生希望。」或者說:「活著孕育了希望,希望又使人 活著。」 我欣幸有一位熱愛科學的基督徒丈夫,由初相識到現今二十多年 ,前十年大家都沉醉於教會生活;同時我們也相對地經歷了不少信仰 上的歧見問題,這些都是我在前面所說過的。近數年來,我們彼此常 討論:做一個開明的基督徒的先決條件,當然是培養敏銳的觸覺、聽 覺和視覺,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繫。因為這些都是提升價值自覺的重要 孔道,要活出人生的意義,就必須忍耐自我深心的寂寞去體驗價值; 並且努力實現無窮向善的價值理想,並把它呈現於生活。 老子教導我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以不變的心去應付變幻無常的事物,必須要不斷的心意更新 而變化;按推論,隨著心靈的開展,必然察覺到當初與現在的價值自 覺方面逐漸開拓,這開拓必定有一個蛻變的層次,所不變的是其自身 依然存在。道家思想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精神,換言之,我們應 當以實現無窮的價值理想為原則,來接受新事物,這樣可使我們的思 考能力更加充實和豐富,同時要破除癡中的執著,因為一切文化上的 階段中,既有它的成就,也有它的毛病。倘若信徒能不執著人所定的 教義;並且努力認識各種學術的範疇與定位,還要懂得靈活運用;取 其長、捨其短,當會恰到好處。這也有助於擴闊信仰節視野,更能促 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相互補益的情況下,更可免除排他和自我封 閉的產生,透過生活把基督的博愛精神活現出來,也能促進社會文化 的進步。正如聖經所說:「這些事你要慇懃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 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摩太前書》四章:15節。 紙的用途多不勝數,紙可以用來記載要向世傳講的福音;也可以 用紙張來摺摺變變,由一個傳統的蓮花杯摺變出一隻恐龍來。在紙的 限制裡也可以活出變化;只酚花點心思,紙更可以在你的創意下活出 「包裝設計」的創作,無論是一盒糖、一本書、一束花、甚至舊瓶新 酒……,經過包裝之後,它的意義就超越了本身的價值。 要活出紙的藝術,作一個開明的基督徒,不僅要盡量聽取他人的 意見,還要容忍與尊重和自己完全相反的意見,但同時也要盡力表達 自己的意見,要做到既不盲從附和,也不宜把自己的主觀強加在別人 身上,應在智慧、勇敢和節制這幾方面均取得平衡。正如聖經說:「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 ,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 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 眾人的心。」彼得後書壹章:4節至7節。 註 釋 [1]《聖經》腓立比書四章:6節。 [2]見《青年與學問》三民文庫177,唐君毅著,頁一百三十。 [3]見《唐君毅哲學簡篇》霍韜晦編頁232。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