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現代化是否必須揚棄傳統中國文化? ──一個當代中國哲學與文化論爭上的反思 劉桂標(香港中文大學博士,香港人文哲學會會長) 作者案:本文是筆者出席一個座談會時的講稿。該座談會由弘毅 文化教育學會、香港人文哲學會及香港哲學之友合辦,題目為「當代 中國哲學與文化反思」,日期為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地點為華夏書 院。當日由於時間關係,我刪除了部分的講稿的內容,現在將講稿全 文發表,補回了當日未及之義,亦在其他地方作出了整理和修訂。 各位朋友:你們好!今天,我很高興能出席今次的座談會。 今次座談會的講題其實很大,因為在關於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反思 上,內容十分廣泛,而時間上又有相當大的限制,因此,我今天只得 將話題收窄,我只打算討論中國當代哲學與文化思潮中三大學派── 當代新儒家、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問題上的論 爭的其中一個焦點,就是關於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是否要揚棄傳統中國 文化的問題。 在正式討論此問題之前,我首先概述一下當代中國三大思潮的異 同,讓大家對我要討論的問題有更多背景上的了解。 當代中國三大思潮為當代新儒家、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即社 會主義)。當中,個人以為,當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唐君毅、 牟宗三及徐復觀,自由主義的代表為胡適、殷海光及林毓生,馬克思 主義則可以陳獨秀、張岱年及李澤厚為代表。這三個主流學派對中國 文化現代化的看法互有異同。以下略言其主要處: 首先,是對科學的看法。三大學派都肯定中國需要發展科學,但 在這方面三派亦有細微的分別。自由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對科學可能帶 給人類的進步基本上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因此,容易傾向於過度強 調科學在整個文化領域中的重要性的泛科學主義,尤其是早期的全盤 西化派和俄化派。至於新儒家,則自始至終對科學可能帶來的弊端有 高度的警覺,所以,她分別開科學與泛科學主義思想,對後者提出嚴 厲的批評。 其次,是對民主的看法。三者都肯定中國需要民主政治。不同的 是,新儒家及自由主義主張採取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馬克思主義卻 稱西方的民主為「資產階級民主」,是一種假民主,故另倡新民主, 即其所稱的「人民民主專政」。 最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係的看法。自由主義及馬克 思主義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化的主要障礙,因此,中國要現代 化,必須揚棄傳統中國文化,起碼是要揚棄其核心的部分。在這方面 ,新儒家別樹一幟,以為中國傳統文化雖未發展出科學與民主,但後 兩者均為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與中國文化的本質不相抵牾 ,故現代化不單不須揚棄傳統中國文化,而且,後者更是現代化的基 礎,也只有如此,中國文化才可以走上真正現代化的道路。 上面筆者交待了三大思潮的主要異同,以下,我只想集中討論三 派在上述第三個問題上的論爭,就是說,對傳統中國文化是否妨礙現 代化及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是否必須揚棄傳統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的爭 論。 如前所說,在這問題方面,當代新儒家與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是分道揚鑣的。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化 的主要障礙,故主張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揚棄傳統中國文化,起 碼是傳統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然而,新儒家卻主張,傳統中國文化 雖然未能開出民主與科學,但她的本質並不妨礙現代化,現代化甚至 是她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應該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 部分,作為中國現代化的基礎,這也就新儒家的「返本開新」的主張 。 在這個問題上面,筆者以為新儒家的講法較可取。但在我未講出 我的理據之前,我想先澄清人們對於新儒家常見的兩種誤解。 第一種誤解,是以為當代新儒家是中體西用論的翻版。中體西用 論由洋務派份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及張之洞等提出。所謂中體 ,是指中國的精神文化,西用則指西方的物質文化。說中體西用,就 是以中國的精神文化來與西方的物質文化相結合。再具體一點來說, 即是將西方文化的器物層面(所謂「船堅炮利」的部分)吸納到中國 文化的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上去。顯然,中體西用論的毛病就在於將 精神與物質,或者器物、制度和精神等層面割裂起來,其講中西文化 結合只是拼湊式的,不能達致真正有機的結合。在這點上,洋務派明 顯與新儒家背道而馳,因為後者強調現代化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內在要 求的發展,因此,中西文化的結合是有機的結合,而不是將兩者作隨 意的割裂和拼湊。 第二種誤解,是將新儒家等同起保守派。保守派以梁啟超、辜鴻 銘等為代表,主張發揚傳統中國文化,在這點上與新儒家有相近之處 。然而,保守派只看見中國文化的優點而看不見其缺點,而其抗拒西 方文化的態度更是非理性的。在這點上,新儒家主張中西文化各有優 缺,故應取長捨短,互補不足,這方面的看法顯然超越了保守派。 澄清了上述的誤解後,講者嘗試講出支持當代新儒家對現代化與 傳統中國文化關係的主張的理據。以下,我分別從民主與科學兩方面 來說明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化是可以並行不悖的,並非有著根本的矛 盾。 先從民主政治方面來說。中國傳統文化雖未發展出近、現代西方 的民主政治,然而,並無證據證明她的本質障礙了後者的開出。相反 ,我們可以見到她有達致後者的要素,這就是傳統的民本思想或即民 貴思想。「民本」一詞首見於《尚書》「民為邦本」一語,此語表示 人民為國家的根本,有最大的重要性。而「民貴」一詞則見於《孟子 .盡心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中亦表示了人民最 為重要之義,其重要性甚至在國家和國君之上。 這裡,我們可見傳統中國的民本思想與近、現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有很大的親和性。民本思想與民主思想的相近處,要言之,有以下兩 點: 第一,以人民為最高的政治目的。如《禮記.大學》所說:「民 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就此點來說,有如已故美國總統林肯 所說的民主三要素之一的「民享」(for the people)。 第二,人民可分享政治的權力。如《呂氐春秋.貴公》所說:「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就此點說,則近於林肯所說的 「民有」(of the people)。 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見到,傳統的民本思想己具備了林肯所說 的民主思想三要素其中之二,可見兩者有相當大的親和性。 我們說民本思想與民主思想有很大的親和性,並非說它們完全相 同而沒有分歧。事實上,無可諱言,民本與民主兩種思想仍有一些重 要的差異。要言之,有以下的不同: 首先,民本思想只肯定了民為邦本,即主張君主(統治者)要了 解人民的重要性,但政治的權力還是在君主而非人民手中。然而,民 主思想肯定了政治以人民為主宰,即國家由人民所統治,此即林肯所 說的「民治」(by the people)。因此,綜合以上所說,民本思想只 有民享和民有,但仍未走上民治的一步。 其次,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並沒有說及人民有約束和改變政府的權 力的合法形式,人民只有靠道德(要求君主修德)和宗教(以讖諱災 異之說警惕君主)來約政府,以及以暴力(起義)的手段來推翻政府 。顯然,道德、宗教、暴力等都不是約束和改變現有政權的合理形式 ,因此,我們可見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一治一亂的情況,政局常常陷 於不穩定的狀況。相對來說,西方民主思想講出了人民約束和改變政 權的合法形式,如議會和反對黨等,故政權的改變和轉移能合理地進 行。 再次,民本思想的基礎在道德方面,主要是「內聖直通外王」( 道德直通政治)的模式,所以,它只是一種德治思想或人治思想。然 而,西方的民主思想的基礎卻在政治、法律方面,主要是主權在民、 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因此,它是一種法治的思想, 能充分體現人民統治的精神。 因此,依牟宗三先生所說,中國傳統的政治模式只有治道而無政 道,只有吏治而無政治,只是治道的民主而非政道的民主。當然,若 以西方的民主政治為標準,則中國的政治嚴格來說還不可以說是民主 的政治。因此,金耀基先生索性稱她為一種開明的專制(enlightened despotism)。不過, 無論如何,中國傳統政治思想雖然與民主思想仍有差異,但正如 前所說,兩者亦有很大的親和性,因此,傳統中國政治絕非如法國路 易十四時那樣「朕即國家」式的絕對的專制。所以,我們斷不能說傳 統中國政治與民主政治有著根本的矛盾,故追求民主政治時必須揚棄 傳統中國文化,起碼是核心的理論,如性善論,內聖外王(政治建基 於道德)的理想等等。 相反來說,民主政治其實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內部要求。從儒家的 思想來說,人的良心的發用(落實成具體的道德行為)許多時候實有 賴於民主制度,將人的種種人生實踐的價值,包括傳統中國所講的道 德價值,以及西方所講的自由、博愛、平等等價值實踐出來。因此, 中國傳統文化要發展出民主政治,只需對傳統政治作出改革,不必將 傳統文化全盤否定,或者揚棄她的核心部分。具體來說,有以下數個 要點: 第一,我們須引入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制度,補充傳統中國文化只 有「民享」和「民有」,而尚未走上「民治」的道路的不足。 第二,建立人民約束和改變政府權力的合法形式,不再訴諸道德 、宗教,更不再倚賴於暴力的手段。 第三,將傳統中國文化的由內聖直接開出(直通)外王的模式, 改為間接開出(曲通)的模式,即是說,並非像以前那樣,由道德心 靈直接開出德治式的政治,而是使道德精神讓開一步,使獨立的民主 精神彰顯出來,由後者開出民主政治。這樣,民主政治雖然仍以道德 為基礎(必要條件),但其充分開出則有賴於獨立自足的民主思想。 以上講完民主政治方面,以下,我們再從科學方面說明傳統中國 文化與現代化並非根本對立,而是可以相轉相成的。 無可否認,傳統中國文化是有些不利科學發展的因素,正如英國 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先生的研究,中國在近、現之前,其科 學水平是超越其他國家的;只是在近、現代,其科學發展才給西方迎 頭趕上,自己反而遠遠落後。然而,他明確地指出,中國近、現代科 學的不發達,並非中國人的才質使然,而主要是由於一些地理、氣候 、社會和經濟等因素所致。中國科學史家毛子水先生亦承接著李氐的 說法,補充了其他如政治、制度、教育等因素。然而,他們同樣指出 ,中國近、現代科學不發達並非是必然的,如果上述因素改善,中國 一樣可以有像西方那樣高度發達的科學水平。 有人或許以為李氐和毛氐的分析太著意於物質文化(地理、氣候 、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教育等)的因素而忽略精神文化(宗教 、哲學、道德倫理等)的因素,若就後者言,則中國精神文化對中國 近現代科學不發達是需要負上責任的,因為儒道等文化精神有反科學 的成分。早期的全盤西化論便有如此看法。 上述的說法其實理據不足,因為如果我們仔細省察的話,我們頂 多可以說儒道思想是非科學的而非反科學的,即是說,傳統中國思想 雖然沒有促進科學的發展,但是亦沒有妨礙科學的發展。因為傳統中 國的思想亦是理性的而非反理性的,只是這種理性與成就科學精神的 理性不同。她是價值的理性而非知識的理性,依牟宗三先生的用語, 她是智的直覺的形態或即綜和的盡理之精神,而非智的知性形態或即 分解的盡理之精神。牟先生這種對於理性的兩種區分(嚴格來說,是 理性的兩種使用的區分),其實在古今中外的哲學史和思想史上亦有 類似的說法,如中國宋明儒者有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的區分,近代西 方學者康德有實踐理性與思辨理性的區分,現代西方社會學家韋伯亦 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區分。這些區分,只表示理性可以有不同的 、獨立的使用,而並不表示兩者是互相排斥的。 因此,中國近、現代科學的不發達,我們不能完全歸咎於傳統文 化。傳統中國文化的問題並不在於她是反理性的,而在於中國人的心 思很早便落於道德價值方面,以致對於科學知識相對地重視得不夠, 使知識理性籠罩在道德理性之下,不能獨立彰顯出來。所以,中國文 化要現代化,並不須將傳統的思想揚棄,只須我們在發展科學時,使 道德理性讓開一步,讓知識理性獨立彰顯出來,成就科學知識,從而 促進科學的發展。 以上講者的說法,如果對當代新儒家理論熟識的話,大家可能已 經知道我是發揮了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說」的理論。在前面,我 一直沒有提到牟先生此說的名稱,原因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拗和誤 解。因為,牟先生的學說雖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而,他的學說 用了很多生僻的專門術語,並且包涵了一些艱深的中西哲學理論,因 此,不少學者對他的說法不能了解,甚至產生誤解,故引起一些不必 要的爭論。所以,講者上面便嘗試運用顯淺的說話、簡單直截的方式 引申了牟先生的觀點,希望能使大家認識到,牟先生的觀點不難了解 ,我們其實可以運用顯淺的說話將他的學說講清楚。 除了用深入淺出的方法使用牟先生的學說說明傳統中國文化與現 代化並行不悖外,講者以為,我們還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當中意思。以 下,講者嘗試分別從宏觀及微觀兩個層面來說明此點。 在宏觀方面,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和星加坡) 在現代化過程的成功或進展(主要成績在經濟方面,而在民主政治和 科學方面亦有相當不錯的發展),提供了傳統中國文化和現代化可以 並行不悖的最佳例證。一般學者都承認,這些國家和地區都處於所謂 「儒家文化圈」內,後者並非指她們只有傳統中國文化思想,尤其是 儒家的文化思想,然而,起碼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內,傳統中國文化, 尤其是儒家文化仍然有相當的勢力和影響,由此便足以證明,傳統中 國文化與現代化其實是可以並存的,不必互相排斥。 在微觀方面,我們亦可發現不少人認同傳統中國的學術文化思想 ,但仍可以參與現代化的活動,並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舉例來 說,牟宗三先生以儒家思想為其人生的最高原則,但牟先生仍可在邏 輯和西方知識論上,有許多深入的研究,並且取得了許多人所認同的 成績。又譬如說,台灣的星雲法師,他在佛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尤其 是在禪學方面,但他在政治上(他是著名的政治和尚)和經濟上(他 一手創辦的佛光山企業可是台灣的大企業)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由 此可見,即使在個人的層面,我們亦看不到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必 定互相排斥,不能並存。 由於時間所限,我就暫且講到這裡,多謝各位!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