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新儒家為康德現象與物自身之區分作進一步的解說 方世豪(新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康德論現象與物自身之區分 依康德理論,承認人之所知者為現象,人能知一切經驗以內的事 物,即現象,即承認現象之存在,但康德亦並不否定人有經驗以外的 存在,即物自身。康德對物自身概念不加以否定,其提出物自身概念 乃相對於現象概念,只說為人能知現象而不知物自身,但一直並沒有 否認物自身之存在,因康德認為物自身雖不可知,卻可思議,最少可 以遮詮地思議其為不是現象,而是現象背後的真實存在,或是相對人 視現象為存有時,上帝眼中的存有,即物自身。因此而說物自身之為 可思議而不可知。 依康德,人所知者只可以是現象,因任何對象,凡呈現於人面前 ,與人之感官有所接觸,皆會成為現象。但現象不是一客觀獨立的存 在,因為凡現象都必須經由人之感性直覺直覺之,才能呈現於人之心 靈中,而感性直覺即時間與空間之形式。任何對象皆須置於此時間與 空間之形式之下才可形成人心靈可理解之現象。然單此時間與空間之 形成尚不足以形成知識,要形成知識必須使這些現象形成種種經驗概 念,成為經驗概念才可成為我們現在所謂的知識,否則只是些一瞬即 逝的現象材料,不能形成一有普遍性、可理解的知識。如要使感性直 覺之現象成為知識,便必須使這些現象置於人心靈中各種範疇之下, 使這些現象成為人現在可理解溝通之經驗知識。此即康德所說之知性 範疇。例如:我要了解一事物之呈現為「有」,則我必須使此現象置 於「有」範疇格式中,如此人才可理解此現象為「有」,可稱此事物 「有此事物存在」;又如果我們說一事物為「無」,則須把現象置於 「無」格式中,則才可稱此事物為「無此事物存在」。又例如:我們 稱「一個人」、「有些人」、「凡人會死」等,這些「一」、「有些 」、「凡」即是透過範疇格式形成的經驗知識。即是說這些範疇本身 是經驗知識形成之條件,必須先於經驗知識而存在人心靈之中,因此 這些範疇康德稱之為先驗知識或先驗概念。 從另一方面說,這些先驗知識亦只對經驗世界有效,即是說,這 些先驗知識與經驗世界是互相依存,而不是在經驗世界以外另有一真 實世界存在著先驗知識。若人離開經驗世界而以為有一真實存在之真 實世界,即物自身世界存在,由此先驗概念而推論出一套形上學則是 超出了先驗概念可應用的範圍而成為誤用,這個形上學的推論亦必然 產生問題。康德正正是要為未來形上學而掃清道路,想探究出人類理 性的有效範圍,人類理性可應用的範圍可達到哪裡,那麼人類才可真 正建立出一套形上學。康德就是認為以往一些形上學的論證,例如「 上帝存在」的論證,正正就是誤用了這些先驗概念於非經驗世界,「 上帝」並非經驗世界中事物,因此而形成了無效推論。例如:用第一 因來論證上帝存在,但是因果關係正是人類用來形成知識的一個先驗 概念,只應用於經驗世界,用來證明上帝存在則無效,因上帝不是經 驗事物。 以上所說可歸納為數點:一、康德認為現象知識之所以可能必須 通過感性直覺及知性範疇,否則知識不可能。二、康德確立了人之認 知心靈為一超越於個人經驗現象之心靈,人類如果沒有一超越於個人 經驗現象之心靈,則人不可涵蓋經驗世界。人不單可認知親身經驗之 事物,更可作出推論、預測,以認知更多關於已經驗事物之知識。人 類可透過此認知心靈認知我們個人經驗以外之知識,則可說此認知心 靈為一超越於個人經驗世界之心靈。三、康德也確立了先驗概念之存 在。先驗概念不同於經驗概念的,是經驗概念只可應用於有限的經驗 事物,而先驗概念則可應用於一切經驗事物,因為先驗概念是一切經 驗事物的呈現之先決條件。四、康德確立了物自身與現象之區分,即 物自身人不可知,現象為人可知。因物自身為人不可知,人類便不能 對物自身有知識。此說法其實只是說人不能對物自身有經驗知識,因 物自身不是經驗事物故。沒有經驗知識的被知是不可知的,然雖不可 知,卻可思議。於此康德並未明言,但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先生、牟宗 三先生均對之有進一步的詮釋。 唐君毅先生對康德現象與物自身區分之解說 唐君毅先生理解康德之物自身為不可知,認為其不可知是指物自 身不是經驗世界中之物,故不能知,但我們只是沒有「知道它是甚麼 」的知識,而不表示我們不知它的存在。我們可知物自身之存在這種 「知」被名為「思」,即可思議之謂。唐先生認為物自身之可思議並 非不可能。他說: 「如:當吾人憶一人之名,在此名若隱若現之際,吾人即明可知 此一名之存在,而不知其如何。吾人在突然受一打擊時,吾人亦可知 有打我者,而不知其為人、為石、或其他。」(《哲學概論》上冊438 頁) 唐先生認為可透過現象之作用而推知有一物自身之存在,此作用 可以是排斥其他存在、改變其他存在之性質,或其作用喪失時而知其 作用,均可透過現象之作用而知有一物自身存在,我們不知是甚麼, 但可知其存在。 唐先生又認為可透過肯定物自身之存在說明經驗現象之不斷生起 ,經驗世界不斷開闢、知識世界不斷成就之可能。因為一現象之出現 ,為甚麼如此出現必須有一客觀理由,如沒有一物自身為根源則不可 解釋現象不斷生起之問題。 而唐先生對康德哲學之評論是質疑此物自身之存在,是不是對人 之心靈而言是超越而外在。(《哲學概論》上冊442頁)因為人雖對物 自身無知識,不知其性相,但人可思議其存在,則其存在也不能離開 這個人心靈之「思」。所以唐先生質疑物自身也並非真正超越而外在 。 唐先生以上所論,均是就知識論本身而作的評論,就其作為知識 論而言,其本身也有其問題存在,即是其「可被思議」的問題。但其 實問題不止於此。除了知識論問題外,還有它在整個人生哲學中的問 題,唐先生後來在論西方哲學的缺點時也有論及。唐先生認為西方哲 學之論世界是要我們「看」世界,論世界是甚麼時,是要我們「看世 界」。最後是在「看世界」時展現一個世界,不管現象或物自身,而 最後也會歸到人之心靈之能知能思上。但我們作為一個人,我們不單 是看世界、思維世界、思維心靈之存在,我們也在世界中活動。人在 活動中看世界與冷眼靜觀世界是有所不同的。人在活動中看世界時, 世界之真實相不只是現象問題,同時也是實踐問題。(《哲學概論》 下冊335頁)人不只看風景,還有願望,希望改造風景,使其更美、更 有價值。故人在實踐時看世界會有不同西方知識論角度的世界出現。 而人的實踐活動中,又以道德實踐為最重要,沒有道德實踐何以為人 。這是傳統中國哲學的智慧,故依中國哲學傳統,即是在實踐中看世 界,在道德實踐中看世界,這世界不只有現象意義,還有價值意義, 故以此價值意義之世界來構想康德之物自身世界便成為改進康德學說 之一正面想法,此方向可以牟宗三先生為代表。 牟宗三先生對康德現象與物自身區分之進一步解說 依牟宗三先生的說法,因為康德的現象與物自身之區分,乃是把 人類的辨解知性與感性直覺與上帝的直覺的知性與智的直覺相對而顯 。即是說人類只有辨解知性與感性直覺,故人類只可利用此直覺直覺 到現象,而不能直覺到物自身,但上帝的直覺並非人類的感性直覺, 而是智的直覺。故上帝直覺的對象不是現象而是物自身。康德所說的 物自身概念是這樣相對顯而說的,故康德不是從正面說明物自身是甚 麼,而是通過人之有限性而對顯出上帝之無限而有物自身之概念,由 此而思議出物自身的存在。 但牟先生說: 「這是事實之定然之劃類底觀點。我們的知性與感性雖對上帝而 封限,因劃類而得一封限,然而就我們的知性與感性本身說,實在是 敞開的,其自身並沒有主觀地被決定,因而被封限,即於其起源上並 無決定。」(《現象與物自身》24頁) 牟先生認為這是康德在基督教傳統下的一項預設,預設上帝為無 限,人為有限,人不可是上帝,這是一個預設的鴻溝,是一個類的劃 分,也是一個事實定然的劃分。由此而對人類造成封限,使人只可知 現象而不可知物自身。就知性與感性之能力本身而言其實可不加以封 限,只要在起源上不加以封限,不加以上帝與人的劃分,則人亦可見 到另一積極意義的物自身。 牟先生依中國哲學傳統把「知」分為「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 」。康德一直所說者皆為「見聞之知」。如把物自身理解為「德性之 知」則不單可取消人與上帝之劃分,更可打開通往「德性之知」之門 ,使人離開事實類劃之定命論。牟先生認為 「現象與物自身之超越的區分只因上帝劃類而顯,並沒有內在地 主觀地被證成。」(《現象與物自身》24頁) 意思是說康德只證成了人能知現象而不能知物自身,物自身只有 上帝能知,則物自身於人無分,對人而言,物自身並不與人發生關係 。即康德只是分開了現象與物自身,分開了人與上帝。若用「見聞之 知」和「德性之知」解之,則分開了二者,人只有見聞之知而把德性 之知的門封了。故牟先生謂康德作這樣的區分未能充分證成現象與物 自身的超越區分,除非能證成人內在地具有知現象與知物自身之身份 ,則才可說充分證成此區分。何況依中國哲學傳統是先說德行,後說 知識。先說德性之知,是知本體;後說見聞之知,是知現象。德性之 知是做人之本,本不立,則何以為人。此中國傳統智慧,故牟先生依 中國傳統改造康德之說,以證成此超越的區分。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