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道家式生活之現代意義 (德國)廣陵客 人之所以有痛苦與煩惱,乃因為人有欲望。心中有欲望,則其心 靈指向一特殊之方向而不返,如平地起一土堆而終不平衡。人的心中 時時有許多欲望方向在牽扯著,心靈被欲望之馬所外扯,如何不撕裂 ﹖ 欲望即對於現實的可能性之期待。由此視角而觀,欲望與理想具 有同一形式:此即對於現實改變之要求。故孟子言:「可欲之謂善」 。要者在於義利之辨,義者為理想、利者為私欲。 既然欲望之外扯是人痛苦之源,人如何能得解脫﹖最根本的似乎 是完全沒有欲望,但沒有了欲望,人是否能與草木區別﹖若是人不可 能對現實沒有欲望,那麼最好的方式是一方面減少損害性靈天真的欲 望,另一方面則以一種完全接納任何現實的態度面對未來。 什麼能損害性靈﹖對於五官之美(美味、美色、美聲、美嗅、美 觸)、名利權的追求,使人心思沉濁,均為性靈之毒。統而言之,即 世俗一般所謂的幸福之營求。欲望隨現實而生,有多少種現實即產生 多少種欲望。但是否我們應反對任何幸福之追求﹖是。真性靈與幸福 之追求是矛盾的。因此顏淵雖居陋巷,卻仍怡然自得;陶淵明不為五 斗米折腰,這是只求性靈的生活而超越了世俗幸福。雖然性靈之生活 缺少物質上之享受,但由於精神上早已對物質生活無所求,也不覺痛 苦。尤其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物質文明已發展到如此豐足的時代,對於 精神性靈生活的要求應是本世紀人性發展、人的品質提昇之重要課題 。 何謂對於現實之完全接納﹖人之所以產生痛苦,乃由於現實境域 與自己的期望相衝突。望子成龍子成鼠、家宅萬貫病纏身,人之不幸 福實在有太多可能性,或者人也可永遠不幸福,因世上之物無法全部 擁有,而欲望隨先前所欲物之擁有而轉向他物,永遠無法終止。所以 一種智慧心境是必須的,一種新的透視學是必須的。天地萬物之生長 有其一定之規律,一棵樹需百年而成,不必強求十年內成長;水往下 流時亦不必引之往上。對,最重要的是明白時間性與空間性。萬物自 有她成長變化之速率與方向,而其時空性質的決定乃因緣和合而成, 沒有任一存有者能完全決定之。新的透視學要求人放棄主體之身份, 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看待天地萬物的單一視角,而採取以天地看天地變 化之無窮視角。這是中國山水繪畫之最高精神,也是道家玄理的奧義 。無他,順造化、自然而行,去人之狹而以造化觀造化。 道家智慧是一種繪畫或透視學。中國山水畫即為道家式以造化視 角觀天地的無窮透視學之最具體體現。 以造化視角觀看現實的變化,才能完全接納現實而無個己的私欲 。如此的生活不但沒有因欲求未被滿足而引生的苦惱,在觀看萬物變 化之餘,不論是好的壞的、美的醜的,在一虛靈的心境下均充滿了美 感。這是超越了世俗的美醜相對立之觀點後所體會的「天地之大美、 原美」。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智慧永遠是求之於當下的,我們不能等待外在環境的改變而獲得 心安。如果總是依待外在之改變,則人很可以永無心安之日。當然當 個己智慧未臻恆定,未足以解決生活的困頓時,一些現實上的技巧是 必須的。但是人若追求形上生命,則不能一直依靠現實之技巧,而不 思個人智慧的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遇見真正安心生活的人。為何現實情況如 此﹖一般人對於生命鮮能徹底探究、尋找恆久的解決之道。許多人一 生甚至為相同的問題重複困擾,終生牽繫於其上而不自知。道家所追 求的,是一種時刻均能安心生活的方法(儒家、佛教、基督教、宗教 亦皆有此要求)。這種生活的智慧,是任何時代均需要的。舉例而言 ,人對於親近之人(父母、子女、伴侶)的要求特別多,也因此容易產 生衝突。這種關係是一種「重濁」的關係。相對而言,朋友關係是比 較「輕靈」的,因為彼此之間僅就生命的某一面向交往,而且傾向於 精神性層面,其衝突自然較少。愛情關係是一種極為重濁的關係,彼 此需要氣性習慣與精神層面之全面融合,也是人生極困難的事業;至 於婚姻,則更是難中之難:兩個個體終日終年相摩相蕩,所爭吵者亦 多。在重濁關係中,需要一種反向思考的智慧:是否有人能將父母子 女視為路人﹖這並不表示棄親人於不顧,而是一種彼此間放開對方, 共同構築和樂生活的心理策略。以天地觀天地,萬物之成長變化自有 其時空性(方向與速率),我們不宜干擾其成長,而只能夠退後一步讓 他自己生長,並在必要時予以幫助。如此則彼此之距離智慧地增大, 關係才能保持和諧。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