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論辯證唯人主義的歷史觀── 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批判(中) (中國)亦文 2、階級、階級社會和國家 生存規律和勞動的負擔性質辯證統一作用的另一必然結果就是使得人們產生了擺 脫勞動負擔和不勞而獲的意識、目的和動力﹐而剩餘生活資料在科學技術發展到 一定高度後必然會產生和存在的現實又為這種目的的實現提供了外部客觀條件和 物質基礎。所以﹐通過佔有勞動要素──勞動者和勞動資料不勞而獲得其剩餘產 品的行為和結果﹕奴隸制也就被發明而應運而生了。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由勞動 與剝削、壓迫與被壓迫、寄生與反寄生的階級對立、矛盾和鬥爭以及盜竊搶劫、 營私舞弊、侵略掠奪等一系列不勞而獲得財富的卑鄙手段所構成的連綿戰亂、動 蕩不安的階級社會時代﹗原始公有制的生活關係則變成為個體私有制的奴隸制生 活關係﹕1、生活資料私有制﹐2、奴隸勞動而得、奴隸主以佔有生產要素為手 段不勞而獲的生活資料獲取和分配方式﹐3、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利益對立、壓迫 與反抗、剝削與被剝削的不平等階級關係等。這種奴隸制的生活關係的總和﹐就 構成了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由於這種經濟基礎內存在著勞動而得和不勞而獲這樣兩種相互對立、不可調和的 經濟利益矛盾﹐表現為奴隸和奴隸主兩大階級的矛盾和鬥爭﹐因而為把這種階級 矛盾和鬥爭平抑到一定範圍內﹐以使這種經濟基礎能夠和平、有序的運轉和存在 下去﹐不致因階級鬥爭而崩潰﹐勝利者階級就不得不規範包括自身在內的全體社 會成員的行為和行動界限﹐以保護勝利者階級的整體既得利益和勝利果實﹐打擊 那些不允許的不勞而獲行為和鎮壓被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因此﹐客觀上就 需要有一個制衡機制來具體實現這一切。這樣﹐法律、警察、軍隊等代表並維護 勝利者階級的既得利益的制衡機構──國家以及以國家為代表的新型上層建築就 被創造出來了。所以﹐法律和國家制度從一開始就是階級經濟利益矛盾和階級鬥 爭的產物﹐就是勝利者階級的整體意志和利益的具體體現﹗而絕不是什麼和平、 平等、民主和全體公民利益的化身和代表。真正有和平、平等、民主和全體公民 利益可言的時候﹐也就是國家和法律作為歷史文物陳列在歷史博物館中的那一天 ﹗   隨著社會分裂為奴隸主和奴隸、有產者和無產者等兩大對立階級﹐原本只不 過是積累的生活資料的代表的財富﹐也隨之擴展了內容並變成為統治者階級的專 有物而成為劃分兩大階級的基本標準從而本身也具有了階級屬性﹐使得財富成為 個人和家族的階級歸屬、政治地位、事業成就、支配支付能力等社會地位的標誌 和象徵﹐因而陡然間身價百倍﹐成為人們爭相追逐的主要對象﹐並由此而使得人 們迷失了社會主體和自我﹐忘記了財富的本來面目和用途以及自己的本來目的﹐ 本末倒置地使財富成為人類社會的主宰﹐本是社會主體的人卻變成了財富的奴隸 和守財奴﹐造成了「庸俗的貪欲、粗暴的情慾、卑下的物欲、對公共財產的自私 自利的掠奪」〔18〕等所謂的人性的異化和物化等是非顛倒的社會現象﹐以至 「人為財死」──生存規律在財富面前都不得不第一次低下了高貴的頭而成為恭 順的奴婢﹐這不能不說是整個人類的悲哀﹗但在人類打破天然生產的束縛﹐走向 自由王國的道路上﹐這是隨著人工生產時代和階級社會的來臨而必不可免地要走 過的一步﹗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階級的消亡﹐歷史將自然去掉財富這些 被扭曲了的階級屬性而恢復其作為具有使用價值的生活資料等本來面目﹐把被階 級社會弄顛倒了的財富與人的位置和關係糾正回來﹗ 從奴隸制生活關係開始﹐人類社會直到今天的發展﹐無論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 社會﹐還是所謂的社會主義社會﹐都屬於這種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範疇。奴隸 反抗和暴動最終廢除了奴隸制﹐但隨著廢除奴隸制而確立起來的人權﹐只是把勞 動力劃歸勞動者自己私有而已。而所謂的社會主義革命﹐則是進一步把生產資料 劃歸社會成員公有﹐生活資料和勞動力仍是私有。所以﹐到今天為止的這一切重 大社會變革都沒有觸及到這種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核心和本質──生活資料私 有制。而只要改變不了生活資料私有制﹐則任何改革都改變不了社會的個體私有 制生活關係性質﹐從而不可能根除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所必然要帶來的種種社會 不平等不合理現象及其社會危害和弊病﹗ 生產要素私有制及其在廢除奴隸制之後的分解產物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建立在 生活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派生物﹐其實只是一種不勞而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和間 接性質的私有制。消滅了生活資料私有制﹐它們立刻就失去了產生和存在的可能 、基礎和必要﹐因而也就立刻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單純 消滅奴隸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這樣兩種不勞而獲的主要手段並不能消滅不勞而獲 的行為和不能消滅階級和階級社會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時這一切也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改革的根本對象和目的並不是象馬克思得出的 結論那樣消滅生產要素或生產資料私有制這個為生活資料私有制服務的手段﹐而 是要消除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基礎──生活資料私有制。只有消除了生活資料 私有制﹐在更高一級的基礎上恢復建立在生活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公有制生活關 係﹐才能消除階級和階級社會﹐才能消除由階級社會所必然要帶來的一系列社會 不平等現象和弊病﹐也才能使人類社會走上健康發展的光明大道﹗   但要怎樣才能消滅生活資料私有制呢﹖是否單純靠人的目的、意志以及行為 就可以實現這一點呢﹖ 3、人工生產的客觀發展趨勢和生活資料私有制的消亡 生活資料私有制的產生過程告訴我們﹐它之所以會產生﹐是人工生產發展到一定 階段﹐使得人工勞動成為人類謀生的主要手段從而變成一種必須要做的工作和負 擔的客觀條件下﹐由生存規律的必然性所驅動而使男性勞動者保護和佔有自己的 勞動成果所產生的社會變革──母系氏族變革為父系氏族的結果。所以﹐要想改 變生活資料私有制﹐就必須改變它產生的兩個客觀條件之一﹕生存規律或人工生 產的必然性﹗在生存規律不變和勞動生產仍是人類謀生的手段從而仍是一種必須 要做的工作和負擔的情況下﹐由於存在決定意識﹐想要消滅產生生活資料私有制 的目的和意志就只能是一種幻想﹐根本就不具備實現的客觀條件和可能性﹗   由於人的生理結構至今未變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可能變﹐所以生存規律 也沒有改變的可能性﹐因而唯一可能改變的因素就是人工勞動的必然性。也就是 說﹐只有人工勞動不再是人類謀生的手段從而不再是一種必須要做的工作和負擔 ﹐才有可能把生活資料私有制變革為公有制。那麼人工勞動會否從一種具有必然 性的負擔而變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樂趣或愛好呢﹖ 「勞動是由製造工具開始的」〔16〕﹐從人類製造出第一件勞動工具從而開闢 了人工勞動生產時代以來﹐由人與一切生物共有的趨利避害的本能所決定﹐人工 生產一直沿著一條逐步改進勞動工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減輕勞動強度﹐ 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的道路和客觀趨勢向前發展。而人工生產的這種客 觀發展趨勢的發展高度是和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深度以及由此而來所掌握的知 識、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高度相一致的。所以﹐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 能力的指針﹐它的發展高度是決定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的最根本因素。為了獲得 和掌握提高勞動生產率所需的科學技術和知識﹐人類不惜耗費精力和財力通過科 學試驗──耗用實驗對象的手段去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從而形成了一門特 殊的實踐活動──科學試驗活動。 依據於自己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人類依次發明瞭石器、青銅器、鐵器、各種機床 等一系列勞動工具﹐不斷提高勞動工具的使用方便性和有效性。同時也逐步學會 了役使牲畜﹐發明製造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電動機、機器人等動力系統﹐ 逐步取代人在勞動過程中的動力作用﹐減輕勞動者的勞動強度﹐使得勞動者從直 接的勞動動力逐步退居到操作和監工的輔助位置上。 隨著這一系列發明和創造的產生和存在﹐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了﹐而人工生產過 程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以個人的能力已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生產技能﹐因而分工合 作及由此而來的生產過程社會化也就成為人工生產發展的自然和必然結果。在社 會生產過程中﹐每個勞動者只需要掌握一種勞動技能即可﹐並且一般都不是與自 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有關的勞動技能﹐因而一般已沒有必要和可能知道自 己的勞動產品的最終結果如何。所以﹐分工合作的社會化生產的必然結果之一就 是產品交換﹐勞動者只有通過相互交換勞動產品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 這樣﹐就使得勞動者的勞動產品都變成了只有交換價值的商品﹐從而使生活資料 的生產變成為商品生產﹐同時也使商品生產的伴隨物──生產過剩危機成為無法 根除的社會危害。 由這種分工合作的社會化商品生產的客觀需要所決定﹐人與人之間必然也要形成 和存在一定的相互關係﹐如勞動者和管理者、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不同質 的勞動工種之間的分工合作等勞動者之間的關係等就都屬於這種關係。這種圍繞 著社會生產的客觀需要而自然產生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並且也才是真 正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由其生成原因所決定當然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高度 以及由此而來的分工合作的生產過程的社會化程度相一致的﹐因而也才真正是「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 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3〕。任何一種社會生產的產品如鋼材的生產過 程所具有的客觀技術要求和分工必然性及新的生產技術帶來的新要求和新分工都 可以證實這一點。 所以﹐把人類的生活關係和生產關係合二為一、混為一談﹐從而把生活關係也變 成了「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 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使生活關係也成為生產力的發展高度的因 變量﹐因而無法解釋無人工生產時代的人類社會生活關係的發展變化規律──這 一時代由人類「起源於動物界」〔7〕和「勞動是由製造工具開始的」〔16〕 所決定而必然要存在於人類發展史上﹐是馬克思得出生產決定一切的「生產中心 論」的錯誤結論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 由於勞動分工的基本作用就是把一個複雜系統分解為一系列簡單系統﹐把一個個 人無法完成的整體任務分解成個人可以完成的個體任務﹐由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完 成﹐所以﹐分工的客觀結果之一就是使得複雜勞動簡單化﹐從而降低了勞動者在 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和生產過程對人的勞動能力的依賴性﹐為逐步實現生產過程自 動化以及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人工勞動力奠定了客觀基礎。人工生產到今天為止的 實際發展過程也正是一個不斷用機器或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的過程﹐無人化的 自動生產車間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從而形成了一個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 人工勞動力同時不斷減少的人工生產客觀發展趨勢。 所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勞動力正在從越 來越多的生產領域中被機器和機器人置換出來﹐勞動生產率也隨之同步日益提高 。因此﹐逐步改進勞動工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減輕勞動強度的人工生產 客觀發展趨勢的最終結果﹐就是勞動工具智能化﹐勞動技能發展到聲控──說句 話即可的高度﹐勞動強度減低為零──人工勞動力完全由機器人所取代﹐從而實 現不需人工勞動力卻可以完全由人控制的高級天然生產。而這一點﹐以今天已能 達到和實現的科學技術水平來看﹐已經不是什麼幻想﹐而是完全可能實現的事情 了﹐所需要的只是時間和人類的努力而已。 等到真正實現這一點的那一天﹐現在意義上的以人工勞動力為決定因素的人工生 產事實上已經自然消亡了﹐取而代之的將是以機器人取代人的作用的高級天然生 產﹐人工勞動將由必須要作的工作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樂趣、愛好、消遣和展現 自身才能的場所和機會﹗ 存在決定意識﹐隨著人工生產的消亡﹐勞動者保護和佔有自己的勞動成果以及人 們不勞而獲的目的及行為自然也就成為多餘﹐生活資料私有制也隨之失去了需要 成為多餘而自然消亡。建立在生活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階級、法律、國家、財富 的階級性等階級社會的產物也隨之失去了產生和存在的基礎、需要和可能而隨之 煙消雲散。人類將在高一級的基礎上恢復原始社會的公有制生活關係﹕各展其能 ﹐各得所需﹐完成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完整發展過程﹗ 而也正是人工生產這一走向消亡的客觀發展趨勢告訴我們﹐人工勞動從一種具有 必然性的負擔而轉變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樂趣、愛好和展示個人才能的機會將是 人工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生活資料私有制﹐這個伴隨著人工生產而產生 的階級社會的基礎﹐終將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而自然走向消亡。而在科學技 術發展到這個高度從而提供了消滅它的外部物質條件之前﹐任何人為消滅它的目 的、企圖和意志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主觀臆想。所以﹐努力發展科學技術﹐爭取早 日實現這一天﹐正是我們現代人類的光榮歷史使命﹗   那麼﹐怎麼樣才能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呢﹖現代人類除了發展科學技術是否 就無事可作了呢﹖ 4、階級社會時代的理想社會形態 既然階級社會是以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由此而來的人工生產的發 展階段為外部物質條件﹐由生存規律所決定必不可免地要存在於人類發展史上的 一個歷史階段﹐那麼﹐在我們認識到階級社會的這種本質以後﹐就可以從對必然 的認識中得到相應的自由﹐依據這種認識有目的地改造現有的社會形態及經濟制 度﹐利用相對最優化的制度來儘可能地抑制、減少和消滅由於生活資料私有制和 階級的存在而必然要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和弊病﹐從而使人類可以集中 精力發展科學技術﹐而用較少的精力處理和兼顧社會平等問題﹐以保證人類始終 能以最佳狀態走在通往無階級理想目標社會的發展道路上﹗   在人工生產仍是人類謀生的主要手段和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消滅生活資料私 有制和階級的唯一出路的條件下﹐這個最佳狀態的問題就歸結為如何把每個社會 成員的注意力都引導到全心全意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積極參加 勞動、通過勞動求生存和致富的道路上來﹐抑制、減少和消滅偏離這條道路的非 法不勞而獲的一切意識、目的和行為。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能夠最大限 度地實現這一點﹐那麼它就是階級社會時代的最佳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這就是 評價階級社會時代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優劣的基本標準。 由於在馬克思那裡生存規律等同於勞動生產〔13〕﹐所以﹐他認為勞動生產是 決定一切的因素﹐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就能消除不勞而獲的剝削行為﹐因而認為 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可以消滅階級社會的最佳社會制度。 事實上﹐由於生存規律並不等於勞動生產﹐所以馬克思的預言失靈了﹐以他的理 論為指導、以計劃經濟為內容和標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在世界範圍內徹底失 敗了。其實﹐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生活資料私有制的派生物﹐只是不勞而獲得生 活資料的手段之一而已﹐消滅了它﹐並不能消滅不勞而獲的客觀基礎和所有手段 ﹐因而根本不可能徹底消滅不勞而獲的目的和行為。並且由於計劃經濟的壟斷性 和新產生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生活資料私有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又造成了生產 什麼需要什麼的本末倒置、更不易抑制和消滅的化公為私剝削寄生行為、計劃與 需求相脫節之短缺經濟等一系列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和弊病〔21〕﹐所以﹐馬 克思的所謂科學社會主義制度事實上仍然未能脫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範疇﹐從而不 可能是什麼真正的相對最佳社會制度。   那麼﹐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制度才能達到我們的最佳要求呢﹖依據人工 生產走向消亡的趨勢﹐可以推知﹐在社會化商品生產時代﹕ 1、逐步減少勞動時間﹐增加休閒時間﹐相應地發展旅遊、休假、服務等所謂的 第三產業﹐這是社會生產的一個發展方向﹔ 2、由生存規律所決定﹐只能實行能夠使生產與生活需求保持一致的市場調節機 制和市場經濟制度〔21〕﹐保障社會生產始終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手段﹔ 3、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一種產品分配方法把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的長、 中、短期利益統一為一體﹐必然使其統籌制定生產計劃和安排生產﹐從而排除了 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的領導任期制所必然造成的短視和短期行為﹐並可以消除生產 資料公有制和生活資料私有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從而徹底根除這個領域內的化公 為私目的和剝削寄生行為﹐它產生剩餘價值的剝削弊病又可通過稅收予以調節﹐ 所以在生活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社會時期﹐應以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最基本的生產 資料所有制形式。當然﹐這並不排除根據具體需要而存在的局部的國有制、部份 人共有的集體和股份制等所有制形式﹔ 4、必須實行以按必需分配為基礎的社會產品分配方式﹐提供與不斷發展的社會 生產能力相適應而不斷提高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資標準等社會福利以保障社 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從而取得發展所必需的社會穩定與團結﹐同時用這種辦 法適應人工勞動走向消亡的需要和保障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體系的有效性〔21 〕﹔ 5、國家退出日常生產、經營和經濟管理領域﹐發揮國家之所以成為國家的制衡 機構作用﹐完善法律體系﹐健全和確保立法、執法等法制體系的有效性﹐通過法 律明確非法不勞而獲和剝削寄生行為的範圍界限﹐以有效保護合法所得和打擊非 法不勞而獲的剝削寄生行為為主要目標﹐通過稅收、刑罰等手段盡最大可能消除 剝削和寄生﹐消除人奴役人、人欺壓人、人剝削人等不平等不合理社會環境、現 象和弊病﹔ 6、切斷非法不勞而獲的退路﹐杜絕非法不勞而獲合法化的渠道﹐如實行存款實 名制、公務人員財產申報制等﹔ 7、實行高比例累進遺產稅﹐以保證有產者其實也是社會成員的後代能夠保持勞 動者的本色﹐消除此領域內的游手好閒無所事事等寄生行為的可能性﹐這其實對 社會和本人都是好事。古語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用社會制度保證社會成員 的後代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就排除了五世而斬的可能性了嗎﹖﹗   如此等等。 為了敘述方便﹐我們使用社會福利主義一詞來代表這種經濟制度和社會形態。很 顯然﹐社會福利主義制度並非什麼理想社會制度﹐而只是通向生活資料私有制消 亡之後、建立在公有制生活關係以及具有相應新素質的新人類基礎上的無階級平 等社會──新人類社會的橋樑和過渡形態而已。 而通過以上對社會福利主義制度的主要內容的分析﹐我們也可看到﹐在生活資料 私有制和階級社會的條件下﹐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這並不是什麼根本問題﹐解決 這個問題的原則﹐就是歸誰所有對安排和發展社會生產最有利那就選擇歸誰所有 。生產資料公有制也並不能保證生活資料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改革所關注的 重點不應該在由誰佔有生產資料的問題上面糾纏不清﹐私人佔有生產資料的目的 也並不是生產資料本身﹐而是其結果生活資料。 所以﹐生活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如何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和現有條件下調整好 社會生產為社會生活服務的關係﹐實現公平合理地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配社會 生活資料以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有一個相對適宜和平等的生活和發展環境﹔如何 消除剝削和寄生、消滅非法和不允許的不勞而獲、消除人奴役人、人欺壓人、人 剝削人等不平等不合理社會生活環境﹔也就是說如何有效實現社會平等﹐減少人 與人之間的摩擦和內耗﹐以使大家可以集中精力勞動致富和發展科學技術的問題 ﹐才是階級社會時代最主要的社會現實問題﹐也才是可以人為決定和解決的問題 ﹐因而才是人類在階級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管理和改革的主要現實目標﹗而所謂不 患貧﹐患不均﹐也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改革社會產品分配方式﹐把建立健全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按必需分配方 式作為社會產品分配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標﹔利用稅收調節儘可能地抑制、減少和 消除社會產品分配過程中的不平等不合理現象﹔利用法制刑罰儘可能地打擊、抑 制、減少和消除非法不勞而獲行為﹐並由此儘可能減少、消除社會成員之間那種 合力等於零或負值的無謂階級矛盾、鬥爭和內耗﹐杜絕非法不勞而獲的邪道發財 機會﹔創造一個相對平等合理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真正實現機會面前人 人平等﹔讓大家把勁都往勞動創造的正道上使﹐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 努力勞動創造﹐這才是現階段我們的努力方向﹗   而等到落實了這一切﹐大家共同努力勞動創造的結果自然也就是科學技術的 高速發展﹐從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加速了不平等的階級社會的滅亡以及我們的理想 和目的──新人類社會的早日實現。 人的追求和慾望是無限的﹐因此﹐用有限的生活資料品種和數量永遠也不可能使 人徹底滿足。這一點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無止境的動力﹐也是人性異化和畸形發展 以後使得人類貪得無厭、迷失方向、陷在財富的陷阱中出不來從而造成種種社會 不平等和弊病的根源﹗ 事實上﹐一個十分簡單的事實﹐那就是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永遠都是相對的﹐現 在我們看原始人的生活那是絕對貧困﹐而未來的新人類看現代人呢﹖結果也差不 多﹗僅就可以看電視、坐汽車來講﹐今天的普通人就比當年的秦始皇物質生活水 平高到無法相比﹗就是實現了新人類社會﹐人類還是要發展的﹐物質生活水平永 遠也不會有最高和最好﹗所以﹐物質生活水平的高度﹐這是衡量一種社會制度是 否理想的主要指標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標﹐社會生活環境和條件的平等合理有效 和諧﹐同樣也是衡量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管理水平理想與否的主要現實尺度﹐而 所謂的新人類社會其實也就是這樣一種理想社會而已﹗所以﹐就像原始公有制社 會也是各得所需一樣﹐新人類社會也只能是與那時的發展階段的人口、人的素質 、生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相適應的各得所需﹐而決不可能是物質生活水平達到最 高的社會﹐也決不會是建立在今天只有異化的人性和貪得無厭的素質的人的基礎 上的各得所需﹗   那麼﹐這種新人類社會的各得所需都會有那些具體特徵呢﹖ 5、新人類社會 大家都知道﹐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概念﹐用以表示根據他們的唯物 主義歷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必然推斷而來的人類理想社會形態。 由於馬克思認為是生產決定一切﹐「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 件本身分配的結果」〔23〕﹐所以「共產」在他看來是第一位的﹐生產資料公 有制也就成為他的主要目標﹕「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 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25〕。所以﹐他們的共產主義學說的基本特徵 就是它的階級性﹐公開聲明「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24〕﹐ 因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建立在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基礎上的﹐這也是馬克思 在實踐上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以後﹐勞動雖然「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 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3〕﹐但仍舊未能完全擺脫「謀生的手 段」的性質﹐至於如何「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他並沒有解釋。又由於他的「 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利﹐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 人勞動的權力」〔25〕﹐從而仍然需要「按需分配」〔23〕﹐因此﹐他的共 產主義並不消除私人「佔有社會產品」的生活資料私有制﹐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共 產主義社會仍然脫不出個體私有制生活關係的範疇。   這樣﹐由於存在決定意識﹐他的共產主義也就不可能徹底消滅由於勞動作為 「謀生的手段」所具有的負擔性質所必然要帶來的佔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和不勞而 獲的意識與目的﹐從而無法消滅剝削和寄生的客觀可能性﹐而這就使得消滅階級 差別和社會不平等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按需分配也可能最終難以實現。 而由我們的上述觀點可知﹐隨著人工生產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和高級天然生產的實 現﹐現在意義上的勞動已經變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樂趣、愛好、消遣和展現自己 才能的機會──這種勞動當然不可能成為生活第一需要﹐所以專業化勞動分工、 不勞而獲以及私人佔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和生活資料等都將因失去客觀基礎和需要 而成為多餘。這樣﹐生活資料私有制自然也就成為一種多餘而自然消亡。因此﹐ 在此基礎上建成的新人類社會當然是一個生活資料公有﹐各展其能﹐各得所需﹐ 沒有階級差別、沒有人欺壓人和人剝削人等社會不平等現象﹐從而也沒有法律、 國家、軍隊等上層建築的社會。並且這種理想社會的產生和存在與任何階級都無 關﹐是人類發展科學技術的必然結果﹐是從社會福利主義制度逐步過渡而自然產 生的﹐而決不是通過什麼階級的暴動和革命就可以助產的嬰兒。 這裡的各得所需的實現﹐已經脫出了個體佔有和社會分配的範疇。在適當的人口 和已有的生活資料的品種的基礎上﹐每個人只從公有的生活資料儲藏中取得自己 生活所需要的量。就像現代已經遠離貧困、收入共享的家庭內部的生活狀態相類 似﹕在現有的社會生活資料的品種範圍內﹐每個家庭成員需要多少消費多少﹐再 多的量也沒有個人佔有的用處和必要而成為家庭的儲藏品或儲蓄──在生活資料 公有制下就是公共儲藏品。現代類人猿群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在群體公有的天然 食物的品種範圍內﹐自行採食﹐各得所需﹐不存在個體私有的現象﹐因此﹐沒有 豪富﹐也沒有乞丐﹐也沒有階級差別和社會不平等現象﹐從而也不需要法律、國 家、軍隊等上層建築﹗只是各得所需的層次太低而已。 所以﹐各得所需並非像按現代人的思維想象的那樣不能實現﹐而是曾經在人類的 歷史上存在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只有階級社會帶給財富──生活資料的階級性所 造成的本末倒置以及人性的畸形和異化發展﹐使得財富成為社會的主人﹐人卻成 為守財奴﹐這才使它變成了不可能。但這種本末倒置和人性的異化作為人類社會 一定歷史階段上的扭曲產物和畸形發展﹐終將要被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所消滅 ﹐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   當然﹐「各展其能、各得所需」這樣一種理想社會的實現﹐也必須要有人類 自身的發展和完善相配合。要在人性已經充份異化、貪得無厭的現代人類素質的 基礎上建成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那當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譚。但由存在決 定意識可知﹐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必然要同步改變自 己的主觀世界﹐隨著導致人性異化和畸形發展的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逐步消失和新 人類社會逐步從理想轉變成為現實﹐人性的異化和畸形也將同步被消除﹐現代人 類也終將被同步改造成為具有相應的新思維、新觀念、新習慣、新道德、新規範 等新素質的新人類﹐而這也正是我將這種理想社會稱之為新人類社會的原因所在 。她將是人類自由、平等、博愛、和諧、繁榮、幸福的生活樂園﹐是復歸的真實 人性的真摯表現園地﹐也是人類發展的又一個嶄新起點﹗ 五、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規律   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即生活和生產是屬於不同範疇的兩類性質的人類活動。 所以﹐圍繞著生活和生產分別產生和形成的生活關係和生產關係自然也是兩類不 同性質的關係﹐不能混為一談。 1、生活和生產之間的關係 生產作為一種人類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獲得人類生活必需的生活資料﹐所 以生產活動﹐無論其方式如何變化發展﹐都只不過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一種方 式和手段﹐或者說生產是為了生活。但反之卻不成立﹐人類生活在世界上的目的 並非為了生產﹐因而生活並非生產的手段。因此﹐在生產和生活的關係中﹐生活 是目的和決定性支配性因素﹐是引發生產活動的因素﹐生產則是為生活服務的手 段和被決定性被支配性因素。只有首先在生活需要已經客觀存在的前提條件下﹐ 才有可能在人類學會製造生產工具的時侯引發出生產活動。所以﹐就象一個人生 下來就必然要有生活﹐但只有長大到一定年齡才能逐步學會和具有從事生產的能 力一樣﹐生產並非人類本來就有和就會的活動﹐而只是人類成長和發展到一定階 段後學會和發明的從而是一種具有歷史階段性的活動。因此﹐人類有生產活動的 歷史﹐尤其是完全依靠自己生產的人工生活資料維持生活的歷史﹐在人類的生活 史上只佔很小的時間比例。由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出於同源﹐從而人類歷史上必然 存在過與類人猿相類似的沒有生產活動的歷史時期也可證明這一點﹗ 生活和生產這種目的和手段之間的決定與被決定、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是由生 存規律從而是由人的生理結構這個客觀存在所決定的。因為所謂生活﹐其實就是 由人的生理需求所決定而必然要進行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人的日常活動和表現的總 和而已。由於沒有生活資料的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生活的內容中事實上就 已經包括了人們獲取和分配生活資料的各種活動。因此﹐圍繞著生活而形成和產 生的由生活資料所有制、生活資料的獲取和分配形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等 要素所組成的生活關係﹐作為一種有人的存在就必然要客觀存在的人類社會最基 本的經濟關係﹐其總和就構成了人類及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與有沒有 生產活動以及圍繞著生產需要形成和產生的生產關係等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生產活動作為人類後來才學會的獲取生活資料的新方式和新活動﹐生產關係作為 由生產活動的需要派生出來的新關係﹐都是要在生活關係以及由其總和組成的經 濟基礎已經存在的前提下才能派生的新事物。它們的全部內容和作用其實也就是 生活關係中的第二要素──獲取和分配生活資料的方式取得了質的飛躍發展﹐使 人類掌握了一種比原有本能性質的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更主動、更有效從而更優 越的獲取生活資料的新方式而已。事實上﹐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從蒙 昧時代與大猩猩類似地自行採食天然生活資料到現代社會的社會化生產和分配人 工生活資料﹐人類的主要進步和發展也就是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有了長足的進步 和發展﹐由低級變成了高級﹐由簡單變成了複雜﹐並通過這種發展大大增加了生 活資料的品種和數量﹐提高和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水平﹐增加了人口﹐改變了人的 居住分佈等。但人的生理和生活並沒有本質變化﹐因而生活關係的構成和基本要 素也沒有任何改變﹐也沒有且也不可能把生活關係變革為生產關係。勞動生產作 為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其為生活服務的本質也沒有任何改變﹐因而當然仍要被 生活和生活關係所支配所決定。所以﹐沒有任何理由能把人工生產這種獲取生活 資料的新方式和新手段置於決定一切的因素的位置上﹐使其成為決定人類社會發 展的決定性因素。並且﹐雖然生產活動的產生﹐開闢了人類活動的一個全新領域 ﹐同時也開創了人類掌握自己命運的新時代﹐但作為一種發展和取代了舊有獲取 生活資料方式的新方式﹐既然能取代舊方式﹐也就能被更新更好的新方式所取代 ﹐所以﹐人工生產方式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被更新的發展和更好的方式所取代的命 運﹐所欠缺的僅僅是這種更新更好方式的發現、發明和產生而已。   所以﹐對於人類來講﹐只有生活與生活關係是永恆的﹐生產與生產關係卻只 能存在於人類歷史的一定發展階段﹐這就是生活與生產、生活關係與生產關係之 間的本質區別﹐也是生活決定生產的根本原因所在﹗ 2、唯物主義和唯人主義兩種歷史觀 從生活出發﹐還是從生產出發來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出發 點﹐因而也會得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結論和歷史觀。 從生活出發﹐其實也就是從生存規律或從有生命的人的生理結構這種客觀存在出 發﹐或者說從人本身出發。我把這種以人的生活也就是以人本身為出發點所得到 的歷史觀稱作唯人主義歷史觀﹐以與馬克思以物資生活資料的生產為出發點的唯 物主義歷史觀相區別。當然﹐由於人本身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因而這種唯人主義 歷史觀仍然屬於唯物主義觀點的範疇。 我們一旦分清了出發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錯誤就已經成了禿頭上的虱 子──明擺著的了。因為人的生活是與人的生命和生存連為一體而不可分的﹐因 而它的客觀必然性當然要比生產活動──只是人的活動之一──更重要更根本。 這一點作為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馬克思當然不會不知道。 從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可知﹐生活在一開始其實也是他的唯物史觀的出發點﹕「為 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13〕﹐「歷史破天荒第一次 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 必須吃、喝、住、穿」〔10〕﹐因此﹐唯物史觀和唯人史觀的出發點在一開始 事實上是相同的﹐都是「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的生存規律。但遺憾地是馬克 思未能搞清楚生活和生產之間的真正關係﹐以至把人工生活資料從而把人類獲得 這種資料的方式──人工生產活動當成了人類生活資料的唯一來源﹐似乎人類從 來就不曾有過別的生活資料來源﹐離開了人工生活資料和人工生產人類就死路一 條了﹗因而又使得生產成為生活的前提條件和基礎﹕「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 、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 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 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歷史活動﹐及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人們 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也正由於生產緊接著在他眼 中又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及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因而生產也就 又成為他研究人類歷史的新出發點﹐也因此在他那裡﹐生產最終取代生活或生存 規律而成為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決定性因素。   把分屬目的和手段兩種不同質範疇從而性質不同的兩種事物無條件地人為劃 了等號﹕「首先必須吃喝住穿=首先必須勞動」﹐「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 西=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這就是馬克思因想當然而 得出了錯誤結論的悲劇的根源。事實上﹐不談我們上面的論述﹐幾個簡單的事實 就足以說明問題﹕生產工具是人造出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沒有人的預先 存在和學習﹐生產工具從何談起﹖沒有人﹐又何以談起人的生產活動﹖而沒有天 然生活資料﹐人又如何預先存在﹖那麼多的有產者都有「吃喝住穿」﹐卻為什麼 沒有「必須勞動」﹖如此等等。所以﹐「第一個歷史活動」到底是誰﹐是生產還 是生活﹐其結論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從「必須吃喝住穿」的生活人為想當然地直接跳到「必須勞動」和「第一個歷史 活動就是生產」﹐這是跳向萬丈深淵的致命的一跳。正是這致命的一跳﹐不但奠 定了唯物史觀和唯人史觀之間的本質區別以及唯物史觀的錯誤基礎﹐而且為建立 在這個歷史觀基礎之上的所謂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全面和徹底失敗奠定了理論基 礎﹐並為人類世界分裂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上演軍備競賽、冷戰、 對峙、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對立和無謂爭鬥等人間悲劇拉開了悲愴的序幕。(待續)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