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教育改革與大學校長 方世豪 近日科大及浸大都有新校長上任的消息,有關新校長的資歷與成就又成為城 中的話題。加上近期中大頒發博士學位與李光耀事件,使人又再關注到大學教育 的方向。現在教育署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提出很多教育理念希 望實踐。上一期人文論壇譚寶珍小姐又指出了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制度下的教師的 困難。早前又聽聞了前北大校長、五四運動的重要人物蔡元培的故居因商業發展 而遭拆卸,引來反對聲音。這一連串事件,思前想後,撫今追昔,形成強烈對比 ,不覺感慨萬千。   先說現在的中小學的課程改革。政府多次強調重視教育,銳意改善中小學教 育質素,因此要大規模進行教育改革。現在推出課程發展路向及各學習領域的諮 詢文件,把各科目內容重組,看來的確是大規模的改革,有些科目與傳統形式非 常不同,如中文及中史均進行整體性的改變,使中文和中史老師看到後都感無所 適從,不知從何做起。例如中文科沒有了指定的範文,老師可自由選材作多元化 、多形式的教學,不以篇章教學為目的而以能力訓練為目的。中史科則再沒有指 定的歷史課題,老師可自由編排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這個學習領域內作 多元化、多角度的專題研習中,作為一個項目及教學目標。看這個課程改革的確 比以前自由多了,靈活多了,但再看清楚,它所包攬的教學方向、目標、能力, 可謂無所不包,範圍比以前模糊,但肯定大了很多。文件所提出的理念當然正確 ,無可置疑,因為其實也就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教學理念,今番再度提出而已。像 「學會學習」「終身學習」「跨學科學習」等,請問那個老師不曉得,但是實際 上的實踐是否可行又是另一回事。香港教育中,舊課程固然有它的問題,新課程 也一樣有它的問題,各有優劣,但文件忽略了幾點事實: 1. 教育理念太空泛、太多,則說了等如沒有說。 2. 老師們並非不知道教育理念,而是不能實踐,不必像教學生般教老師甚麼才 是「好的教育」。 3. 未能針對實際操作過程。 現在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問題主要是三點: 1. 教師工作時間太長,課節太多,雜務太繁瑣,無暇認真備課。 2. 師生比例依然差距很遠,不能照顧個別差異,遑論因材施教。 3. 教師未有足夠的自由度施教,限制太多,包括來自課程、校長、主任、家長 等壓力與要求,教師是最無權力的一個。這點上一期人文論壇譚寶珍所論已多, 今不詳論。 4. 最後,當然是考試制度掌管一切生死。   教育改革若不針對這幾個大問題進行改革,而只在課程上說得天花亂墜,說 一些教師早已熟知的教育口號,空言理想是無補於事的。我相信若教師有時間、 有空間、有權力的話,就是在舊課程的限制下也一樣可以教得非常出色。沒有時 間、空間、權力,新課程無論如何自由、靈活,都是無法取得良好效果。教師如 何有足夠時間空間來為自己班的學生度身設計課程,製作教具,編製教材,設計 活動,填寫教案呢?根本問題不改,只在枝葉上空言、大言,耗費人力物力,到 頭來以失敗終結,這便是教育署(或政府)一向的改革所遭遇的命運(目標為本課程 的失敗便是最佳例子),看來今次也難幸免。   說回教育理想,這次教育改革只及中小學,不及大學。中小學教育的改革只 有理念而無實踐,終會失敗。而大學教育的問題則是只重實用而失去理念的追求 ,這更是教育界的大不幸。大學的教育方向不在政府手上,而在大學校長手上。 大學校長才是大學教育改革的掌舵人。回看已故北大校長蔡元培的理念,就更覺 感慨。他認為: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 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 的人去應用的。」(蔡元培《獨立教育議》1922年3月)   蔡元培領導的北大,代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代表了「獨立、自由、批判、 創造」的學風,教育的目標,不是要如何「有用」。港大前校長鄭耀宗就是被人 批評不能維持「獨立、自由」的精神而被迫辭職。各大學知道工商界不滿香港的 大學生英語水平不佳,忙不迭設立英語能力的統一測試機制。社會上那些行業人 手過剩,那些行業人才不足,學位分配便按需要調節,都是以「有用」為原則的 做法,教育的目的自始便不是「人」而是「工作」。所以所謂「英語」水平,不 是指學術水平,而是指「商業英語」;「資訊科技」也不是科學理論的研究,而 是「商業應用」,一切都是以服務商人為主,因為香港是商業社會嘛!   儒家歷來重視教育,歷代大師都是教育家,在教育上作出重要的貢獻。以前 中國儒家教育人要成為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有人性,有道德的人。這個原則 在現今世界仍然是可取的,現在的課程改革也把德育作為其中一個學習重點。但 是在中文科提倡德育很容易便留於僵化教條式的道德八股,現在教署提供的德育 重點正正就犯了此毛病,把德育以條目式的列出,給人以僵化死板的印象。儒家 所講的道德當然不是僵化的教條道德,死守傳統德目,而是要能就現實生活情況 而分辨是非黑白,看清形勢,不作隨波逐流的分子。這是傳統儒家教育的重點, 而現代教育則重視自由,如前所說的蔡元培先生就是著名例子。蔡元培不是儒家 學派,但是實際上卻是典型的儒家人物,其重視教育的程度較儒家更甚。現代新 儒家以辦新亞書院為教育事業,建立了新亞精神,雖然新亞書院已不是昔日的新 亞了,但至今仍有人說新亞精神,可見精神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正如現在仍有 北大的學生說蔡元培校長的精神一樣。要有光明的未來,便要有良好的教育;要 有良好的教育,便要有胸襟廣闊、目光遠大的掌舵人。掌舵人要有目標、有理想 ,能容納眾說,然後把理想實踐,不能只是空談。   我盼望現今的大學可在新校長下實踐出更遠大的教育理想。中小學課程改革 在口號下可作出實際的改革,讓老師們可實踐理想。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