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論淨土 作者:恆毓(博士)[1] (現執教於揚州大學政法學院政治系,南京大學哲學博士,江南文化研修學院哲學教授,《世 界弘明哲學季刊》(www.whpq.com)編委會主席)   【提要】 淨土思想是唯一一種在中國經久不衰的佛教思潮,正確認識佛教的淨土對於 更好地瞭解和把握中國佛教的這種文化現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文旨在揭示淨土的本質, 以糾正人們長期以來對淨土的種種誤解。在文中,作者首先對淨土的不同情況作了一個簡要 的描述;然後,作者根據有關典籍對淨土宗所宣揚的西方極樂世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結論,認為:有多少佛就有多少淨土,淨土不是化土,更不等於阿彌 陀佛的極樂世界,淨土只是諸佛成佛的果報土,諸佛淨土的「淨」是相對於凡夫穢土之「穢」 而言的,離開了凡夫的穢土便沒有「淨土」之名。   【關鍵詞】 佛教 淨土 穢土 化土 莊嚴 果報土 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思想在中國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對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 的影響。人們要學佛,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種種求生淨土的問題。但是,究竟什麼是淨土? 人們卻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將淨土同極樂世界相等同,有人將淨土視為阿彌陀佛的化土, 還有人……那麼,這樣的理解是不是符合佛教的實際呢?換句話說,這樣的觀點到底對不對 呢?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需要瞭解佛經所描述的淨土。 一 不同的淨土   通常,根據中國佛教的說法,宣揚淨土思想的有三經,所謂《佛說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 覺經》[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3]和《佛說阿彌陀經》[4]。不過,這只是淨土宗所開列 的淨土典籍,並不是闡述淨土思想的全部佛經。在中國佛教中,宣揚淨土思想的其實還有《藥 師經》[5]、彌勒三經[6],《妙法蓮華經》[7]和《楞嚴經》[8]對淨土問題也有述及。表面上 看,在所有的這些佛經中,佛陀對淨土狀況的描述是有所不同的。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說: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 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 清淨法。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供養諸如 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 明」,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三明 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其國諸眾生,淫慾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得斯淨 土,賢聖眾甚多。 這裡所說的是富樓那比丘未來成佛時的果報淨土。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說: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 多花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 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久乃 見佛者,為說佛難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這裡描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常寂光淨土,是釋迦牟尼佛「久修業所得」,當然是釋迦牟尼 佛的果報世界。   在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佛陀這樣對曼殊室利菩薩說:   東方去此過十?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供、正 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 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彼世尊藥師琉璃 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然彼佛土, 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 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 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 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可見,這裡所說的淨土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果報世界,這個世界也即人們所常說的「東 方淨土」或「藥師淨土」。 二 西方淨土的莊嚴   至於人們所熟悉的極樂世界,佛陀則有更加詳細的描述。   在《佛說阿彌陀經》裡,佛陀這樣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位於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的西方十萬億佛 土之處。這個淨土是什麼樣子呢?佛陀告訴我們,它具有三種莊嚴:其一,事莊嚴;其二, 人莊嚴;其三,法莊嚴。   所謂事莊嚴,就是以色、聲、香、味等事物而作莊嚴。這如果用《佛說阿彌陀經》的說 法,就是: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捨利弗:極 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捨利 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 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 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 是功德莊嚴。 所謂人莊嚴,就是以聲聞、菩薩等聖人而為莊嚴。這如果用《佛說阿彌陀經》的說法, 就是: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 衣械盛眾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 如是功德莊嚴。 所謂法莊嚴,就是以種種勝妙的法音而作莊嚴。這如果用《佛說阿彌陀經》的說法,就 是: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 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 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 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 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 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 莊嚴。 顯然,由這三種莊嚴所莊嚴的極樂世界是非常誘人的。那麼,極樂世界的這三種莊嚴是 如何成就的呢?   原來,這般莊嚴的極樂世界竟是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時發願修行所最終成就的。   據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而成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記 載,法藏比丘曾經發過四十八個大願,所謂: 01. 國無惡道願 02. 不墮惡趣願 03. 身悉金色願 04. 三十二相願 05. 身無差別願 06. 宿命通願 07. 天眼通願 08. 天耳通願 09. 他心通願 10. 神足通願 11. 遍供諸佛願 12. 定成正覺願 13. 光明無量願 14. 觸光安樂願 15. 壽命無量願 16. 聲聞無數願 17. 諸佛稱歎願 18. 十念必生願 19. 聞名發心願 20. 臨終接引願 21. 悔過得生願 22. 國無女人願 23. 厭女轉男願 24. 蓮花化生願 25. 天人禮敬願 26. 聞名得福願 27. 修殊勝行願 28. 國無不善願 29. 住正定聚願 30. 樂如漏盡願 31. 不貪計身願 32. 那羅延身願 33. 光明慧辯願 34. 善談法要願 35. 一生補處願 36. 教化隨意願 37. 衣食自至願 38. 應念受供願 39. 莊嚴無盡願 40. 無量色樹願 41. 樹現佛剎願 42. 徹照十方願 43. 寶香普薰願 44. 普等三昧願 45. 定中供佛願 46. 獲陀羅尼願 47. 聞名得忍願 48. 現證不退願 該經的《圓滿成就第九》說:   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 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 「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 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眾生一旦得生這個極樂世界,就具有了三種不退之法,所謂行不退、念不退和位不退, 從而再也不會墮落到六道中輪迴了。由此可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是阿彌陀佛成 佛時的果報土,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用來度化眾生的地方。 三 結論   根據佛經的這些記述,我們可以澄清三個問題:其一,淨土不等於化土,更不等於阿彌陀佛 的極樂世界,淨土只是諸佛成佛的果報土,是完全同我們凡夫俗子所居住的不清淨的穢土相 對而言的,只有同我們的這個穢土相對之時,淨土才有它存在的意義;其二,之所以人們對 極樂世界情有獨鐘,是因為極樂世界的三種莊嚴對苦海中掙扎的人來說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 力;其三,佛教所說的淨土只有佛才真正擁有,一佛一淨土,有多少佛就有多少淨土,眾生 只能借佛的力量才能領略淨土的本地風光。 註 釋 [1] 作者恆毓(Hengyucius),現執教於揚州大學政法學院政治系,南京大學哲學博士,江南 文化研修學院哲學教授,《世界弘明哲學季刊》(www.whpq.com)編委會主席。長期以來,作 者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佛、道、儒思想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體系的方法論探討,除了 有《金剛經懸解》、《現代佛學文庫﹒印光卷》、《普賢行願品指歸》和《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 究》等近百萬字的專著之外,在海內外還有數十篇相關論文發表。電子信箱:hy@whpq.com。 中國通信地址:225009 江蘇省揚州大學政法學院政治系 [2] 民國初年夏蓮居會集本,見《大正藏》第97冊。 [3] 南朝劉宋姜良耶捨譯本,見《大正藏》第12冊。注意:對於姜良耶捨,人們一般寫作「薑 良耶捨」,這裡之所以改寫為「姜良耶捨」,是因為「薑」是「姜」的繁體字,在簡化字環境 下應使用「薑」的簡化字「姜」才合乎規範。 [4] 姚秦鳩摩羅什譯,見《大正藏》第12冊。 [5] 此經有三種譯本,分別是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唐玄奘譯《藥師琉璃光 如來本願功德經》和唐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皆收錄於《大正藏》第14冊。 [6] 彌勒三經記述的是所謂的彌勒淨土。不過,那只是天界中的一個相對清淨的地方,是補 處菩薩候補佛位的地方,只是假名「淨土」,其實同諸佛的淨土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因此,它 實際上還算不上真正的淨土。 [7] 姚秦鳩摩羅什譯,見《大正藏》第9冊。 [8] 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見《大正藏》第 19冊。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