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學會網頁 http://hksh.site

 

就在香港禮崩樂壞時刻

追憶拒共國學大師言行

 

人文臉書編者

 

 

一九四一年,日寇佔領香港,對他禮遇有加,他拒命而逃。一九四九年,因腐敗而失去大陸政權的蔣介石面請他去台灣,他婉言拒絕。共產黨通過其學生邀請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的歷史所所長,他以不講馬列、學術自由為由而拒絕。十年文革動亂期間,他因堅持學術宗旨而遭到殘酷折磨。他一生恪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被譽?「三百年乃得一出的大師」,他叫陳寅恪。

人文臉書編者:這一年來,地下黨員梁振英擔任特首,加上?多擁護一黨專政的土共、左派人士的輔助,香港政府已開始將中共的西環治港模式公開化、合理化,所謂「一國兩制、港人自治、高度自治」,幾乎變成名存實亡。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候,我們追憶一生恪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言行;他面對權貴(特別是共?黨)仍正直不阿的態度,值得我們稱頌和學習。

他,沒有文憑,?被清華大學聘?教授,與梁?超、王國維並稱「清華三巨頭」;他,知識淵博,通曉二十多種文字,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其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卻為人低調、謙遜;他,雖潛心學問,卻從不失傲骨,「思想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貫穿其一生。這位可尊可敬、可親可佩的大師就是陳寅恪。
以下為其生平簡介:
陳寅恪(讀作確),被稱為「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之孫。
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慕名而來的還包括朱自清、馮友蘭等已經很有名氣的學者,故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廣泛閱讀歷史、哲學典籍。
1910年他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超也很尊重他,謙虛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斷然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他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禦用文人,竟發起向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
1948年,時局再次變幻,國民黨準備退踞臺灣,在其針對北平的「搶運學人」計劃中,陳寅恪隨胡適同機飛抵南京,最後?應嶺南大學校長、教育家陳序經的邀請留在了嶺南大學,沒有前去臺灣。傅斯年到臺灣就任臺大校長後,曾多次致信陳寅恪邀其赴臺,甚至要派專機來接。後國民黨教育部部長杭立武索性拉著財政部長徐堪一起登門造訪,退而求其次,說如果陳答應去香港,他馬上給陳10萬港幣及新洋房,但陳寅恪不為所動。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第一組主任之職,一直給陳保留著位子,直到1969年陳去世。
1949年後,他受到共產黨和政府的器重,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
1953年11月,陳寅恪當年最喜愛的學生,任教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已經成?一個真誠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汪籛懷揣著兩封信,興沖沖地南下廣州,此時的嶺南大學已更名?中山大學。汪籛隨身?帶的兩封信,一封是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所寫,另一封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四光所寫,汪籛此行的目的是探望恩師,並勸說他北返,出任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
像當年一樣,汪籛一抵達中山大學,就住進恩師家中,這是1953年11月21日的晚上,但汪籛和陳寅恪很快就談崩了,激憤之下,陳寅恪甚至怒斥汪籛:「你不是我的學生!」22日晨,由陳寅恪口述,妻子唐篔執筆,寫就了《對科學院的答覆》:「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我認?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並說自己早在宣統三年(1911年)於瑞士就讀過《資本論》原文,但認?「不能先存馬克思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並說汪籛「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同時陳寅恪還提出了自己就任所長的兩個條件:一是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二是請毛公(毛澤東)或劉公(劉少奇)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並要求汪籛將自己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結果他不能就任,仍任教於中山大學。此事於20世紀80年代方才公諸於世。即使在今天來看,陳寅恪這番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言辭依然振聾發聵,震撼人心。
十年文革動亂期間,陳寅恪因堅持其學術宗旨,遭到殘酷折磨。1966年7月,陳寅恪被停發工資,凍結存款,大字報由陳寅恪居住的樓外糊到了室內,甚至躺在床上的陳寅恪的衣服上也被大字報貼蓋。面對此情此景,妻子唐篔發出了「人還沒死,已先開吊了」的哀鳴。陳寅恪後半生積攢的書籍全部被查封,手稿被掠,唐篔先祖遺留的一點紀念性首飾及陳寅恪歷盡千難萬險、歷盡十幾年戰火僥幸保存下來的二十余封祖父往來手札亦被劫走,高音喇叭被綁到陳寅恪的床頭之上。陳寅恪被迫多次寫書面檢查交待,但他仍以自己一貫的風格和言辭,頑?地聲明:「我生平沒有辦過不利於人民的事情。我教書四十年,只是專心教書和著作,從未實際辦過事。」
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以上文字改寫自以下資料:
中文百科在線「陳寅恪」條目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91821
百度百科「陳寅恪」條目(修改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8f2860100rm9z.html
陳寅恪:做學術不能先存馬克思主義的見解
http://history.dwnews.com/big5/news/2012-08-14/58801324-all.html
國學大師陳寅恪詩說「馬列」危害
http://www.ntdtv.com/xtr/b5/2010/11/08/a453276.html.-林輝:國學大師陳寅恪詩說「馬列」危害.html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瞥後雜感
http://tw.myblog.yahoo.com/id4-home/article?mid=13907

※前往本文臉書讚好、分享或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57285394352419&set=a.492220174192275.1073741826.100002128915192&type=3&src=https%3A%2F%2Ffbcdn-sphotos-c-a.akamaihd.net%2Fhphotos-ak-xaf1%2Fv%2Ft1.0-9%2F1441282_557285394352419_160876181_n.jpg%3Foh%3Dfa9422d97e011097abf99a70c733a93c%26oe%3D54D14C89%26__gda__%3D1422765656_7cbd123d90c0b8893cd011bc72e10b37&size=960%2C720

 

回 現 代 人 文 時 政 評 論